廣論止觀初探0001-0003(毗缽舍那)

福智廣論|宗大師:【今勤瑜伽多寡聞 廣聞不善於修要 觀視佛語多片眼 復乏理辯教義力】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般若般羅密
版面規則
此區專為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所設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3
文章: 3338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001-0003(毗缽舍那)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1講 2講 3講

廣論止觀初探-唯奢摩0001:他不應喜足{毗缽舍那-起}
來源:廣論止觀初探-唯奢摩0001


講次 | 0001(2024-05-04 ~ 2024-05-10)
標題 | 唯奢摩他不應喜足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399-L2 ~ P399-L3如是唯以……不應喜足。
注意事項 | 根據師長指示,欲聞思空性法類,應具足聞思前面道次第的基礎。建議先學習真如老師開示之《道次第略義淺釋》與《廣論止觀初探》(0001-0153講,奢摩他章)。在完成前面道次第的學習課程後,方進一步學習毗缽舍那。非常隨喜諸位的精勤聞法。

  大家好!今天終於要開始學習毗缽舍那了,很開心吧!回想到很多年前,我自己多次地祈請常師父為我們宣講毗缽舍那,還有宣講奢摩他,那時候師父總是說:「哎呀!我年紀大了,以後你來講。」當時我自己想:這怎麼可能!結果時間就迅速、迅速地來到了現在。在那之後,我也又跟仁波切啟白:「這個毗缽舍那要怎麼辦?」然後仁波切也說:「那你就講吧!」我在想:從一開始師父講《廣論》到現在,大家知道已經三十多年了,有一些老學員學了三十多年的道次第,天天渴望著學習毗缽舍那,這一天終於來了,來之不易!01:24

  前面我們用三年的時間學完了第一輪的奢摩他,在那個中間我也一邊在講奢摩他、一邊在看毗缽舍那,中間也有請問仁波切說:「有些同學他的基礎還沒有成熟到可以聽聞空性,沒有學完前面的共道,但他特別、特別地希求毗缽舍那,那該怎麼辦呢?」然後仁波切想了想,就教誡我們說:要在學習毗缽舍那之前學一遍《道次第略義》,串習過一遍前面的道次第才能夠學習毗缽舍那。所以想要聽毗缽舍那的同學,至少把《道次第略義》聽幾遍,這是要求!02:09

  我自己也把這次學習毗缽舍那,視為一個珍貴的學習機會,在不清楚的地方,也會多次地請問師長,也和寺院裡的法師們討論、學習。因為毗缽舍那的義理要再再地加以抉擇,長時間地對經論以及認識自心的這種所破要持續地用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就是要精進地、不懈地、長久地、反覆地多次的學習。所以在學習之前,希望我自己和大家一起能夠殷重地發心:為了利益一切如母有情,我們一定要速疾成佛;為了成佛,一定要知道成佛的因,那就必須聽聞正法才能了解。所以我們一定要懷著大乘的動機,具足聽聞軌理,斷器三過、依六種想,來學習毗缽舍那。03:05

  好吧!那我們就開始囉!請把《廣論》翻到399頁。因為這裡邊有一些要改譯的,所以我還是用改譯的,屆時會把改譯的給大家再印出來。03:22

  過去曾經有四位祖師對於《廣論》的毗缽舍那寫過箋註,合刊之後,就是我們現在所熟知的《四家合註》。這四位祖師分別是──知道了吧?巴梭尊者、語王堅穩尊者、妙音笑大師,以及札帝格西。我們在學習《廣論‧毗缽舍那》的時候,會參考一部分《四家合註》,有助於我們更深入地了解《廣論》的原文。03:46

  看399頁,《廣論》第2行,看文:03:54
如是唯以如前已說正奢摩他,心於一緣如其所欲安置,故隨所安而住,具無分別;復離沈沒具足明顯;又具喜樂勝利差別,不應喜足。04:14
  有了如同前文所說的寂止,「如前已說」的「前」是指什麼?就是指前面奢摩他章。生起了前面奢摩他章所說的寂止──這是有一個明顯的切點──那麼寂止是什麼樣呢?再複習一下:寂止是一種怎樣的心識、怎樣的一種狀態呢?就是我們的心對著所緣境,比如說我們要觀想釋迦佛像,當我們緣著這尊佛像的時候,「心於一緣如其所欲安置,故隨所安而住,具無分別」,我們的心能隨心所欲地安住在哪裡啊?佛像上,隨心所自在。這個隨心所自在,以後可以暢想一下到多自在呢?比如說我們一座想要觀想佛像,或者靜坐三個小時,乃至六個小時,我的心都能夠隨我想像地那樣,隨心所欲地安住在我想觀想的這一尊佛像上、這個境界之上。而且它還是有條件的──在安住的時候,當下沒有任何的分別。05:40

  注意喔!這裡邊強調安住分的力量,心能夠安住在境界上的這種力量──牢牢地安住在境界上的力量,這就叫「安住分」,這是真正的奢摩他所獲得的力量。這個安住是指除了善所緣,沒有其他的分別了!就是心裡只有佛像。這裡邊所說的「無分別」,並不是指沒有分別心或者不是分別心,事實上許多奢摩他也都還在分別心的範疇。06:18

  那麼這裡邊的「無分別」要怎麼理解呢?這裡的無分別是指內心遠離了掉舉,所以能隨心所欲地安住於一個所緣、一個善所緣。在那個善所緣之上,想安住多久就能安住多久,想要內心安住在哪個所緣,心就非常地聽話,乖乖地安住於哪個所緣上,不會散逸到所緣以外的其他地方,這就是無分別。這是第一個奢摩他具足的一個條件,也是一個差別。06:55

  第二個是「復離沈沒具足明顯」,這裡邊闡述什麼啊?明顯分。當我們的心緣在境界上的時候,不僅僅能緣在境界上,而且心在緣著對境的當下──注意喔──極為清楚明晰。如果你緣想這個佛像極為清楚明晰的話,它一定要遠離沉沒才做得到,對不對?沉沒又分兩個,粗分沉沒和細分沉沒兩種。可能現在我們在教理上先了解有這兩種,具體用功的時候,比如說粗分的沉沒什麼樣、細分的沉沒什麼樣,你在靜修的時候就會在心上直接認識它──在相續上,對吧?遠離了粗細的兩種沉沒,才有明晰清楚的明顯這一分在我們的觀境中現起了,對吧?這個稱之為什麼?稱之為「明顯分」。真正的奢摩他必須具足安住分和明顯分這兩個條件。遠離沉沒,執取相的力量很強大,所以具有清晰的差別,這是第二個條件。08:10

  那麼第三個差別是什麼?「又具足喜樂勝利差別」。這個勝利的差別還記不記得是指什麼了?這個勝利就是指難能可貴的喜樂,「喜」是指心輕安的歡喜,「樂」是指身輕安的安樂。無論是身輕安的安樂,還是心輕安的歡喜,都是修持寂止的利益。就是說你要得到什麼好處呢?就是你的身心都這麼歡喜,所以喜樂是勝利的差別。08:51

  以前談到我們想達到身心快樂無憂的很多條件,比如說:有人說動聽的話給你,或者你想要有什麼、什麼都實現了,想要這個、那個物質上的都實現了;但是還有一種就是需要一個蒲團,需要一個正確的教授──之前要學教法,然後在蒲團上打坐,生起奢摩他也一樣快樂無憂!但是此處生起奢摩他的目的,不是為了此生快樂無憂,是為了解脫及一切智智的必修條件──就是空性,對吧?所以獲得奢摩他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也是具有非常多的勝利,也是讓我們心馳神往的一個目標。09:40

  但是獲得了具有三個差別的寂止之後,可不可以以此為足呢?大師叮嚀我們說:「不應喜足。」這樣夠不夠呢?雖然獲得了難能可貴的寂止之後,身心會感到無比地舒適、愉悅,好像天堂一般無比地安樂,即使處在這樣快樂無憂的狀態下,遠遠還是不夠的,因為離我們想要得到的究竟快樂還是相差甚遠,所以大師說不應喜足。10:13

  在這裡就有一個問題了,大師說不應喜足,那麼是否意味著得到奢摩他是很容易滿足呢?為什麼得到奢摩他容易感到喜足?這中間有什麼險路歧途嗎?10:30

  「又具喜樂勝利差別」,這當中的喜樂,一般的「靜慮支分」分為三種,哪三種啊?對治的支分、勝利的支分,以及依處的支分。比如說第一靜慮根本定,具有尋伺對治的支分,以尋伺對欲界離欲,所以尋伺是對治的支分;對欲界離欲後,就能獲得一種勝利,就是喜受,所以喜受是勝利的支分;對治及勝利的支分都是建立在一個依處之上,那個依處或基礎是什麼呢?就是三摩地,所以三摩地是依處的支分。11:21

  這裡邊的喜樂如果理解為喜樂的感受,那麼奢摩他不一定具足喜樂的支分,比如第四靜慮以上的根本定因為不具有喜樂或樂受,所以不具有喜樂的支分。而妙音笑大師將此處的喜樂解釋為輕安的喜樂,如果喜樂是指輕安的喜樂,所有奢摩他都必須具足輕安,所以就必須具足此處的喜樂。關於喜樂的內涵與安立的方式,在五大論中有詳細的辨析,以後我們可以繼續地學。12:00

  三摩地是不是奢摩他呢?三摩地並不等於奢摩他,平常我們能專注在一個所緣上,都是依靠著三摩地這個心所的力量。比如當我們專注地看書,甚至專注地凝視著天上的流雲。當我們經過修鍊,獲得身心輕安的時候,三摩地才會成為奢摩他。所以,奢摩他一定是三摩地,但三摩地不一定是奢摩他。12:34

  獲得奢摩他的行者會產生身心的殊妙輕安,獲得能夠專一所緣的這個堪能性──就是這個能力。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很大的特色,你們猜是什麼?有沒有猜到?就是能壓伏煩惱,令煩惱暫不現行。令煩惱暫不現行是什麼意思?就是心裡清清淨淨地好像沒有煩惱一樣,因為它不現行嘛!就像你屋子裡邊沒有垃圾,看起來非常非常地整潔和乾淨。至於那個垃圾是藏到什麼地方了?可能藏到一個地方,那就不知道了!13:20

  依據奢摩他的層次,所能夠壓伏的煩惱也會有不同層次的級別。這個輪迴世界,大家都知道分為欲界、色界和無色界,三界它們有各自所屬的煩惱。那欲界的煩惱,大家覺得是粗的還是細的?顯然是最粗的。色界就在中間了,色界是其次;無色界的煩惱是最輕的。色界又分成幾個靜慮啊?第一靜慮、第二靜慮、第三靜慮、第四靜慮四重天。無色界又分成幾重天?四重天──空無邊、識無邊、無所有和有頂四重天。14:04

  當獲得了色界定,修習粗靜相,也就是修第一靜慮是寂靜妙樂的,欲界是什麼?欲界是粗劣的。透過如此地修持,我們嘗過寂靜的妙樂,還能對這種粗劣的欲界的樂有興趣嗎?沒有!所以透過這樣的修持之後,我們就會對欲界五光十色的,原來好像對我們很有誘惑力的那些煩惱離欲──就離開了,它不能再綁住我們,所以欲界的有些煩惱就暫時不會再來打擾我們了。那同理可推──就是往上走──每往上一層的粗靜相的禪定就能夠多壓伏一層煩惱。但是即便如此,粗靜相能壓伏的煩惱有沒有限度呢?它不是無限的,它是有限度的。因為三界最高天就是有頂天,都是輪迴所攝,它只能壓伏到無所有以下的煩惱,無法壓伏到有頂天的煩惱,最高天壓伏不了。15:21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禪定會受到它的所依身,也就是異熟身的這個限制,比如說世間的禪定無論修得再再怎麼堅固,最終它的力量都會消盡。就算是多長呢?時間可能是八萬四千大劫,有頂天的天人的壽命就是八萬四千大劫,你生到那麼高的天上,經過這麼長的時候都沒有任何作意、沒有思考任何事情,八萬四千大劫也會不會消盡啊?會不會剎那、剎那消盡?也會有消盡的一天。等到定力消盡了之後,那個有情怎麼辦?他肯定是要從定而起呀!出定的時候,原來壓伏煩惱的力量是靠什麼?靠定力,那壓伏煩惱的力量就消失了。消失了的時候,這個時候下界的煩惱會不會再度生起?就全出來了!為什麼?因為它們只是暫時地壓伏現行,所以下界的煩惱再度生起的時候,就繼續牽引著這個修了那麼長、那麼長定的有情,他在輪迴裡再度地受生。很顯然只有禪定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對不對?我們必須進一步地希求於空性的修為。16:55

  好!今天就講到這兒。16:58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3
文章: 3338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0002-引發無倒勝慧而修毗缽舍那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0002-引發無倒勝慧而修毗缽舍那

來源:毗缽舍那0002

講次 | 0002 (2024-05-11 ~ 2024-05-17)
標題 | 引發無倒勝慧而修毗缽舍那(毗缽舍那002)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399-L3 ~ P399-L4應於實義……解脫三有。
注意事項 | 根據師長指示,欲聞思空性法類,應具足聞思前面道次第的基礎。建議先學習真如老師開示之《道次第略義淺釋》與《廣論止觀初探》(0001-0153講,奢摩他章)。在完成前面道次第的學習課程後,方進一步學習毗缽舍那。非常隨喜諸位的精勤聞法。


  上一講我們探討過一個問題:大師說不應喜足,那麼是否意味著得到奢摩他是一件很容易喜足的事呢?是對所有人嗎?還是對某些人?那為什麼得到奢摩他之後,這個修行者容易感到喜足呢?這中間的險路歧途是什麼?分析一下!00:37

  試想一下,得到了奢摩他之後,現行煩惱都暫時壓伏了,心裡清清靜靜的,這樣的日子過一天、兩天、一個月、兩個月,甚至五十年、七十年之後,都沒有生起煩惱,那會不會很容易讓這個修行者認為:「啊!煩惱是不是都被我掃蕩乾淨了?被斷除了吧!因為都不出現了!」所以他就認為自己已經得到解脫了,或者就誤認為這麼修下去,煩惱就會一層又一層地解脫,因此,他現在就已經是生命很高的境界,就是沒有煩惱,他還要再追求真正能斷除煩惱的空性嗎?他不會再追求了!因為這已經是最高境界,對不對?這個誤會就是修習奢摩他非常容易引生的那個岔路、歧途、險處、悲劇等等,一堆詞可以用在這上面。01:47

  所以許多外道修種種苦行,那些修行的人,他也想獲得,因為生老病死啊!沒人想經歷生老病死,他們也辛辛苦苦地修苦行,所追求的解脫之道就沒有空性啊!就是這種奢摩他。乃至於有一些內道徒──我們佛教徒,要不了解,都有可能因為得到奢摩他而自己誤認為證得空性了!就是把定和慧完全地混淆,他認為得到奢摩他的時候,就已經獲得了解脫、證到了空性,成為聖者了!因為煩惱不現起來的感覺太容易被誤認為是解脫,時間那麼長都沒有現起。其實根據有經驗的佛菩薩,就是已經證得空性、徹底鏟除煩惱的佛菩薩的看法,那根本不是鏟除煩惱的境界,對不對?功夫沒有到那個時候。02:49

  所以《弟子書》中有說:「豈有百返未經趣,豈有昔未多受樂。」沒有任何一趣、任何的天道我們不曾受生過,因此無始劫來每一個眾生都曾經得到過這樣的禪定。其實看到這句話的時候,人的心裡都一顫:每一個眾生都曾經得到過這樣的禪定,但沒有人因此而解脫!可能我們用我們那個心去想這是一個很難成立的事情,但這個經典都是佛菩薩講的,他們有聖言量,他們看什麼東西都不是顛倒的,有清澈的洞見──每一個眾生都曾經得到過這樣的禪定,但沒有因此而解脫。所以大師在此特別、特別地叮嚀我們,前面學的奢摩他很殊勝、很殊勝,但是「不應喜足」!03:47

  不應喜足,應該做什麼?那更進一步應該怎麼修呢?就是我們接下來要學習的。03:54

  一起翻開《廣論》399頁,該第幾行了?第3行。我們一起看原文:04:06
應於實性義,引發無倒決定之勝慧,而更修習毘缽舍那。04:14
  必須以修所成的寂止作為基礎,首先引發對於真實性空性的義理無顛倒定解的智慧,正確地證得了空性之後,更進一步修持勝觀。04:29

  大師為我們宣說了接下來要修的次第,先對於真實義,也就是空性,引發正確無誤的定解的智慧。首先對這個事你要有個正確的看法,對不對?要學習,引發──從我們的相續中引發。所以先要正確地證達空性,接下來再去修習毗缽舍那。04:52

  在《心類學》當中,證達與定解是同義的。肯定有人問說:「什麼叫證達啊?」證達與定解是同義。無論是證達還是定解,都分兩種層次:一種是用分別心證達,另一種是什麼?現前證達。分別心是透過義共相而了解的,比較不清晰。那現前證達呢?就是很清晰的,就像眼睛看到手一樣、就像我看到你一樣,是非常清晰的。05:19

  那麼義共相又是什麼?學過的同學應該知道。分別心是必須要透過義共相來證達的,所謂的「義共相」到底是什麼呢?在《攝類學》的定義中為:「在分別心中,將不是為一顯現為好像為一的增益分。」比如說我們都參訪寺院嘛!假如我們去參訪了月稱光明寺的華藏樓,或者我們聽別人介紹,或者是看了照片,結束之後,你晚上想想「我今天去了那個巍峨的華藏樓」,就會好像在腦海裡浮現出來了華藏樓的影像。那個影像是不是真正地矗立在月稱光明寺的那個華藏樓呢?它不是啊!它是我們腦海中的──是在分別心中卻會顯現為華藏樓,它與華藏樓是一。這樣的影像就是華藏樓的什麼?義共相。對吧?06:25

  所以一開始引發無倒決定勝解,一定是透過什麼能夠引發的這個對空性的決定定解?要親近善知識,要聽吧!要透過聞思。聞思之後我們用什麼智慧?用比量、用分別心去達到這個定解、去證達。這也就是宗大師在毗缽舍那中講述的次第,次第!先告訴我們空性正確的理解,接著再告訴我們毗缽舍那要怎麼修。在具足奢摩他的基礎上,如果又完成了空性與毗缽舍那,那就可以進一步做那件我們最高興的事情──摧壞生死的根本,可以永遠地離開老死的控制!07:12

  而如果不這麼做的話,會有什麼結果?就是如果不按照這樣,會有什麼結果呢?我們一起看一下原文。「若不爾者」,你看宗大師從正反兩方面說:07:24
若不爾者,僅三摩地與外道共。唯修習彼,如外道道,終不能斷煩惱種子,解脫三有。07:34
  為什麼在寂止的基礎之上,一定要修習勝觀呢?如果不在寂止的基礎上修勝觀,認為只要獲得寂止就夠了,由於僅僅這樣的寂止、這樣的禪定是與外道共通的,外道也能獲得這樣的定;只串習這樣的定,無論再怎麼串習,也就會像外道他們的道一樣,只能暫時──注意──只能暫時降伏有頂天的下地以下大多數的現行煩惱,不能徹底地正斷煩惱的種子,所以終究無法從三有中獲得解脫。08:14

  這裡邊的「有頂天的下地以下」是指無所有處天以下,有頂天又稱非想非非想處天,是無色界中的什麼?第四重天。由於是三界中的頂端,所以稱為什麼?那個名字──有頂!雖然達到了三界中的頂端,但依然還在什麼?死主的口中,是被輪迴所攝的,依然不得自在的,到時候就得去死了。08:43

  所以「有頂天的下地」就是指有頂天的下一重天,比有頂天再低一重天,就是無所有處天。由於無所有處天是無色界的第三重天,僅次於有頂天,所以稱為有頂天的下地,好像地下室一般。只串習寂止,最高也只能暫時降伏無所有處天以下粗分現行的煩惱。注意喔!只是粗分的現行煩惱,不是所有的現行煩惱,例如像我執啊,只透過串習寂止是完全無法令我執不現行,沒辦法!更不用說斷除煩惱、獲得解脫。所以我們一定要在寂止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地修學勝觀。09:33

  如果獲得了奢摩他,卻不進一步證得空性、修習毗缽舍那,那麼單純的三摩地是與外道共的,只修習單純的三摩地,也就像外道的道一樣。即便我們是佛教徒,也生起了奢摩他,雖然在皈依、戒體、出離心、菩提心這方面是勝出外道的,但是這種三摩地跟外道是一樣的,沒有勝出外道。因為僅僅只修學這樣的奢摩他,最終都一樣不能斷除煩惱的種子,無法解脫三有,還是要在生死裡邊漂流。10:10

  所以為了出離生死,更進一步地幫助一切如母有情都脫離生老病死的痛苦,我們一定要學習空性!10:23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3
文章: 3338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0003-智慧永害愚癡種子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0003-智慧永害愚癡種子

講次 | 0003 (2024-05-18 ~ 2024-05-24)
標題 | 智慧永害愚癡種子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399-L4 ~ P399-L7如修次初……行修此定。」
注意事項 | 根據師長指示,欲聞思空性法類,應具足聞思前面道次第的基礎。建議先學習真如老師開示之《道次第略義淺釋》與《廣論止觀初探・奢摩他》。在完成前面道次第的學習課程後,方進一步學習《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非常隨喜諸位的精勤聞法。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毗缽舍那,請大家打開《廣論》399頁第4行。每次都要注意發心喔!00:23

  前面大師有講過,一定要在寂止的基礎之上,更進一步地修習證達空性的毗缽舍那,否則只有寂止的話,寂止是與外道共通的,只串習了寂止完全無法斷除煩惱的種子,從三有中解脫。所以接下來大師引了《修次初篇》作為依據,證成上面的立宗。我們一起看原文:00:50
如是亦如《修次初篇》云:「如是既於所緣心堅固已,應以智慧觀察。如是若能發生智慧光明,乃能永害愚癡種子。若不爾者,如諸外道,唯三摩地不能斷惑。01:13
  《修次初篇》是哪位論師造的,還記得嗎?是蓮花戒論師所造的。蓮花戒論師造了《修次》初、中、後三篇,《初篇》是其中的第一篇。在《修次初篇》中也說:獲得對於所緣內心堅固安住的寂止之後,更進一步應該怎麼做呢?應當以證達無我義理的智慧來觀察而修持空性。透過這樣的修持會生起智慧的光明,什麼樣的智慧呢?具有清晰地了知真實性的智慧光明的勝觀,用這樣的勝觀才能夠完全地斷除愚癡的種子──「永害」嘛!02:07

  霞瑪大師所著的《毗缽舍那釋難》中,有解釋說:這裡邊結合了光明與黑暗的譬喻,來宣說智慧與愚癡的關係。我們學習《攝類學》的時候,有學到光明與黑暗之間的關係:在某個地方光明出生,與光明所遣除的黑暗消失是同時的;在某個地方光明即將出生,與光明所遣除的黑暗即將消失也是同時的;在某個地方光明已經出生,與光明所遣除的黑暗已消失也是同時的。就三段對吧?意思是說,在任何地方只要光明一出現,光明所遣除的黑暗是不是就立刻消失?就會消失。02:51

  那麼出現證達空性的智慧的光明一出生,就會遮破無間道相對應的所斷,當現證空性的這個無間道一出生,那麼無間道相對應的所斷煩惱就會被遮破,這一點跟光明與黑暗是一樣的──有我沒你、有你沒我,一定是這樣的。所以在這裡才會用光明來比喻現證空性的智慧。03:17

  那「無間道」是什麼呢?大家再學習一點。無間道是指「下一剎那就會脫離相對應的所斷的道」。在無間道的下一剎那就會獲得正解脫道,從相對應的所斷中解脫。比如說見道無間道是見斷煩惱的正對治,加行道的菩薩在獲得大乘見道無間道的那一刻,會成為什麼?就會成為大乘聖者。見道無間道只有一剎那,見道無間道的下一個剎那,就會出生見道正解脫道,從見道所斷的煩惱中怎麼樣?解脫了。見道所斷的煩惱,包含了疑惑、邪見、見取見,還有戒禁取見,以及其他遍計的煩惱。見道的時候斷除了見斷的煩惱,之後在修道的過程之中,會漸次地斷除修斷的煩惱,最終會獲得無上菩提的果位。04:35

  注意!這裡邊講到的「永害」是什麼?什麼是永害?在《四家合註》裡邊解釋為「以永不復生的方式斷除」,就是永遠不能再生出來了;意思就是一旦斷除了愚癡的種子,這個種子就不會再出生了。注意喔!一旦斷除了愚癡的種子,這個種子就再也不會出生了!對比一下我們平常的經驗,平常我們對治煩惱的時候:欸!一段時間之內煩惱好像不現行了,感覺上好像消失了一樣;過了一段時間,因為遇到了某一件事,或某一個人,哎呀!非常地不順、非常地鬱悶,煩惱又會再度地襲來。這事情就是周而復始、周而復始地發生,所以我們會認為:會有沒有煩惱一的天嗎?會有沒有痛苦的一天嗎?我們不敢奢望。但是如果生起證達無我的勝觀,進而永害愚癡的種子,一旦斷除之後,愚癡的種子就徹底地在我們的心續裡消失了,永遠不會再出現了,這就是「永害」,或者什麼?「從根本上斷除」,就是那個煩惱的力量的源泉斷掉了。05:57

  所以如果沒有修習勝觀,而是獲得寂止就滿足了,就會像那些外道無法斷除煩惱一樣,或者像修錯的我們自己的師兄弟一樣,只有禪定、只有等持是無法連根斷除煩惱的。06:13

  好!我們再往下看:06:15
如經中云:『世人雖修三摩地,然彼不能壞我想,其後仍為煩惱惱,如增上行修此定。』」06:29
  接著在《修次初篇》中,蓮花戒論師引了經典上的依據。經典中說:「哎呀!世上的人們啊!雖然修持了定」,也是非常不容易,修持了定。這裡的「世間的人」是指什麼?就是指凡夫啊!凡夫還沒證得空性之前,不會修持證得空性的寂止,只會修持沒有證得空性的寂止,由於沒有佛陀的口訣教授,無論再怎麼修持、再怎麼修持,他們都無法摧壞我想。這裡的「我想」就是我執,就是指那個萬惡的、我們最急想要消滅的輪迴根源──執取「我」的想。07:11

  即便是暫時壓伏了現行煩惱,但是只修定無法斷除我執,所以在這樣的修行者心中,煩惱一定會再度現行。而且煩惱會再度地增長,變成了強烈的襲擾,令這樣的修行者無法自主,煩惱再度強烈生起,就會造業而繼續在生死的瀑流中無助地飄流。07:39

  所以佛陀在經典裡,舉了那個增上行外道修定之後又退失的例子。記得吧?增上行的公案,我們在學奢摩他的時候一起學習過──那個悲劇。要不要複習一下?複習一下嗎?這個增上行外道,也叫勝行。增上行外道是在佛世的時候,看到佛陀非常、非常了不起的功德,他就想要跟佛陀競爭,然後就去努力地修定。後來修成了三摩地,獲得了身輕安、心輕安,甚至是八種靜慮都獲得了。當他出定的時候,由於多年長時間的入定,使他的頭髮長得很長、很長,結果老鼠吃掉了他的頭髮。他出定之後一看:「誰破壞了我的髮型?」就生起了瞋心。那為什麼會這樣呢?沒有斷除煩惱種子!雖然他這個煩惱並沒有起現行──在修定的時候沒有起,但是煩惱在不在呀?在的。08:42

  所以如果只修定的話,就像增上行外道一樣,雖然暫時地把這個煩惱像捆住一樣,也壓伏著了,但是他沒有斷除煩惱,還終究會現行。這是一個悲劇的例子。那麼這個例子要告訴我們什麼?就是不能再走上這樣的彎路,一定要希求一個徹底把煩惱和痛苦從根本上斷除的智慧和方法,用我們的身心去修鍊這樣的智慧和方法,真正地達到無苦的境界。09:23

  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09:29
螢幕擷取畫面 2024-05-18 092037.jpg
螢幕擷取畫面 2024-05-18 092037.jpg (44.67 KiB) 已瀏覽 4 次
圖檔
發表主題 回覆文章

回到「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