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督脈(奇經八脈)

一針二灸三用藥,『針』為極大功能效用!有關穴道,皆可在此貼!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1
文章: 3337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十四、督脈(奇經八脈)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in>:督脈穴位(奇經八脈)


督脈穴位

---------------------------------------------------------------------------------------------
(一)GV 1 長強 Chángqiáng
[定位]在尾骨端下,當尾骨端與肛門連線的中點處。
[解剖]在肛尾膈中;有肛門動、靜脈分支,棘間靜脈叢之延續部;布有尾神經及肛門神經。
[主治]泄瀉,痢疾,便秘,便血,痔疾,癲狂,脊強反折,癃淋,陰部濕癢,腰脊、尾骶部疼痛。
[配伍]配二白、陰陵泉、上巨虛、三陰交治痔瘡(濕熱下注型);配精官、二白、百會(灸)治脫肛、痔瘡。
[刺灸法]斜刺,針尖向上與骶骨平行刺入0.5-1寸。不得刺穿直腸,以防感染,不灸。
--------------------------------------------------------------------------------
(二)GV 2 腰俞 Yāoshū
[定位]在骶部,當後正中線上,適對骶管裂孔。
[解剖]在骶後韌帶、腰背筋膜中;有骶中動、靜脈後支,棘間靜脈叢;布有尾神經分支。
[主治]腰脊強痛,腹瀉,便秘,痔疾,脫肛,便血,癲癇,淋濁,月經不調,下肢痿痺。
[配伍]配膀胱俞(灸)、長強、氣沖、上髎、下髎、居髎治腰脊冷痛;配太衝治脊強反折、抽搐。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
(三)GV 3 腰陽關 Yāoyángguān
[定位]在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中;有腰動脈後支,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腰神經後支的內側支。
[主治]腰骶疼痛,下肢痿痺,月經不調,赤白帶下,遺精,陽萎,便血。
[配伍]補腰陽關、腎俞、次髎、瀉委中治腰脊痛、四肢厥冷、小便頻數;配腰夾脊、秩邊、承山、飛揚治坐骨神經痛、腰腿痛;配膀胱俞、三陰交治遺尿、尿頻。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
(四)GV 4 命門 Mìngmén
[定位]在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中;有腰動脈後支及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腰神經後支內側支。
[主治]虛損腰痛,脊強反折,遺尿,尿頻,泄瀉,遺精,白濁,陽萎,早洩,赤白帶下,胎屢墜,五勞七傷,頭暈耳鳴,癲癇,驚恐,手足逆冷。
[配伍]配腎俞、太溪治遺精、早洩、腰脊酸楚、足膝無力、遺尿、癃閉、水腫、頭昏耳鳴等腎陽虧虛之症;配百會、筋縮、腰陽關治破傷風抽搐;灸命門、隔鹽灸神阙治中風脫症;配關元、腎俞、神阙(艾灸)治五更洩;補命門、腎俞、三陰交治腎虛腰痛;瀉命門、阿是穴、委中、腰夾脊穴治腰扭傷痛和肥大性脊柱炎;配十七椎、三陰交治痛經(寒濕凝滯型)(艾灸);配大腸俞、膀胱俞、阿是穴(灸)治寒濕痺腰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
(五)GV 5 懸樞 Xuánshū
[定位]在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1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中;有腰動脈後支及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腰神經後支內側支。
[主治]腰脊強痛,腹脹,腹痛,完穀不化,泄瀉,痢疾。
[配伍]配委中、腎俞治腰脊強痛;配足三里、太白治完穀不化、泄瀉。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
(六)GV 6 脊中 Jìzhōng
[定位]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1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中;有第十一肋間動脈後支,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第十一胸神經後支內側支。
[主治]腰脊強痛,黃疸,腹瀉,痢疾,小兒疳積,痔疾,脫肛,便血,癲癇。
[配伍]配足三里、中脘治腹脹胃痛;配上巨虛、下巨虛治腹瀉痢疾;配鸠尾、大椎、豐隆治癲癇;配腎俞、太溪治腰膝痛;配至陽、陽陵泉、膽俞治黃疸。
[刺灸法]斜刺0.5-1寸。
--------------------------------------------------------------------------------
(七) GV 7 中樞 Zhōngshū
[定位]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10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中;有第十肋間動脈後支,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第十胸神經後支之內側支。
[主治]黃疸,嘔吐,腹滿,胃痛,食欲不振,腰背痛。
[配伍]配命門、腰眼、陽陵泉、後溪治腰脊痛。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
(八)GV 8 筋縮 Jīnsuò
[定位]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9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中;有第九肋間動脈後支,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第九胸神經後支內側支。
[主治]癲狂,驚癇,抽搐,脊強,背痛,胃痛,黃疸,四肢不收,筋攣拘急。
[配伍]配角孫、瘛脈治小兒驚癇、瘛瘲、角弓反張;配通裡治癲癇;配水道治脊強。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
(九)GV 9 至陽 Zhìyáng
[定位]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中;有第七肋間動脈後支,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第七胸神經後支內側支。
[主治]胸脅脹痛,腹痛黃疸,咳嗽氣喘,腰背疼痛,脊強,身熱。
[配伍]配曲池、陽陵泉、脾俞治黃疸;配天樞、大腸俞治腹脹、腸鳴、泄瀉;配內關、神門治心悸、心痛。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
(十)GV 10 靈台 Língtái
[定位]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6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中;有第六肋間動脈後支,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第六胸神經後支內側支。
[主治]咳嗽,氣喘,項強,脊痛,身熱,疔瘡。
[配伍]配陶道、內關治間日瘧;配合谷(瀉法)、委中(放血)治疔瘡;配陽陵泉、支溝治胸脅痛;配身柱、至陽治背痛;配膽俞、陽陵泉、太衝治黃疸。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
(十一)GV 11 神道 Shéndào
[定位]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5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中;有第五肋間動脈後支,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第五胸神經後支內側支。
[主治]心痛,驚悸,怔忡,失眠健忘,中風不語,癲癇,腰脊強,肩背痛,咳嗽,氣喘。
[配伍]配關元治身熱頭痛;配神門治健忘驚悸;配百會、三陰交治失眠健忘、小兒驚風、癇症;配心俞、厥陰俞、內關、通裡、曲澤治胸痺。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
(十二)GV 12 身柱 Shēnzhù
[定位]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中;有第三肋間動脈後支,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第三胸神經後支內側支。
[主治]身熱頭痛,咳嗽,氣喘,驚厥,癲狂癇證,腰脊強痛,疔瘡發背。
[配伍]配水溝、內關、豐隆、心俞治癲狂癇;配風池、合谷、大椎治肺熱、咳嗽;配靈台、合谷、委中(瀉法)治疔毒。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
(十三)GV 13 陶道 Táodào
[定位]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中;有第一肋間動脈後支,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第一胸神經後支內側支。
[主治]頭痛項強,惡寒發熱,咳嗽,氣喘,骨蒸潮熱,胸痛,脊背痠痛,瘧疾,癲狂,角弓反張。
[配伍]配豐隆、水溝、神門、心俞治癲狂癇;配大椎、間使、後溪治瘧疾;配合谷、曲池、風池治外感病;配腎俞、腰陽關、委中治胸背痛。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
(十四)GV 14 大椎 Dàzhuī
[定位]在後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中;有頸橫動脈分支,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第八頸神經後支內側支。
[主治]熱病,瘧疾,咳嗽,喘逆,骨蒸潮熱,項強,肩背痛,腰脊強,角弓反張,小兒驚風,癲狂癇證,五勞虛損,七傷乏力,中暑,霍亂,嘔吐,黃疸,風疹。
[配伍]配肺俞治虛損、盜汗、勞熱;配間使、乳根治脾虛發瘧;配四花穴治百日咳(雙膈俞、雙膽俞);配曲池預防流腦;配合谷治白血球減少;配足三里、命門提高機體免疫力;配大椎、定喘、孔最治哮喘;配曲池、合谷瀉熱;配腰奇、間使治癲癇。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
(十五)GV 15 瘂門 Yamén
[定位]在項部,當後發際正中直上0.5寸,第1頸椎下。
[解剖]在項韌帶和項肌中,深部為弓間韌帶和脊髓;有枕動、靜脈分支及棘間靜脈叢;布有第三頸神經和枕大神經支。
[主治]舌緩不語,音啞,頭重,頭痛,頸項強急,脊強反折,中風屍厥,癲狂,癇證,癔病,衄血,重舌,嘔吐。
[配伍]瀉啞門、聽會、外關(或中渚)、丘墟治高熱或瘧疾所致耳聾;配人中、廉泉治舌強不語、暴喑、咽喉炎;配百會、人中、豐隆、後溪治癲狂、癲癇。配風池、風府治中風失語、不省人事;配勞宮、三陰交、湧泉等九穴為回陽九針,可以開竅醒神治昏厥;配腦戶、百會、風池、太溪、昆侖、腎俞治大腦發育不全;針啞門、腎俞、太溪治療貧血。
[刺灸法]伏案正坐位,使頭微前傾,項肌放松,向下颌方向緩慢刺入0.5-1寸。
--------------------------------------------------------------------------------
(十六)GV 16 風府 Fēngfu
[定位]在項部,當後發際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兩側斜方肌之間凹陷處。
[解剖]在項韌帶和項肌中,深部為環枕後膜和小腦延髓池;有枕動、靜脈分支及棘間靜脈叢;布有第三頸神經和枕大神經支。
[主治]癲狂,癇證,癔病,中風不語,悲恐驚悸,半身不遂,眩暈,頸項強痛,咽喉腫痛,目痛,鼻衄。
[配伍]配腰俞治足不仁;配昆侖治癲狂、多言;配二間、迎香治鼽衄;配金津、玉液、廉泉治舌強難言。
[刺灸法]伏案正坐位,使頭微前傾,項肌放松,向下颌方向緩慢刺入0.5-1寸。針尖不可向上,以免刺入枕骨大孔,誤傷延髓。
--------------------------------------------------------------------------------
(十七)GV 17 腦戶 Naohù
[定位]在頭部,後發際正中直上2.5寸,風府上1.5寸,枕外隆凸的上緣凹陷處。
[解剖]在左右枕骨肌之間;有左右枕動、靜脈分支,深層常有導血管;布有枕大神經分支。
[主治]頭重,頭痛,面赤,目黃,眩暈,面痛、音啞,項強,癲狂癇證,舌本出血,瘿瘤。
[配伍]配通天、腦空治頭重痛;配人中、太衝、豐隆治癲狂癇。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
(十八)GV 18 強間 Qiángjiān
[定位]在頭部,當後發際正中直上4寸(腦戶上1.5寸)。
[解剖]在淺筋膜、帽狀腱膜中;有左右枕動、靜脈吻合網;布有枕大神經分支。
[主治]頭痛,目眩,頸項強痛,癲狂癇證,煩心,失眠。
[配伍]配後溪、至陰治後頭痛、目眩;配豐隆治頭痛難忍。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
(十九)GV 19 後頂 Hòuding
[定位]在頭部,當後發際正中直上5.5寸(腦戶上3寸)。
[解剖]在淺筋膜、帽狀腱膜中;有左右枕動、靜脈網;布有枕大神經分支。
[主治]頭痛,眩暈,項強,癲狂癇證,煩心,失眠。
[配伍]配百會、合谷治頭頂劇痛;配外丘治頸項痛、惡風寒;配玉枕、颔厭治風眩;配率谷、太陽治偏頭痛;配風池治脫發。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
(二十)GV 20 百會 Baihuì
[定位]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5寸,或兩耳尖連線中點處。
[解剖]在帽狀腱膜中;有左右颞淺動、靜脈及左右枕動、靜脈吻合網;布有枕大神經及額神經分支。
[主治]頭痛,眩暈,驚悸,健忘,屍厥,中風不語,癲狂,癇證,癔病,耳鳴,鼻塞,脫肛,痔疾,陰挺,泄瀉。
[配伍]配天窗治中風失音不能言語;配百會、長強、大腸俞治小兒脫肛;配百會、人中、合谷、間使、氣海、關元治屍厥、卒中、氣脫;配腦空、天樞治頭風;針刺百會,配耳穴的神門埋揿針戒煙;配養老、百會、風池、足臨泣治美尼爾氏綜合症;針百會透曲鬓、天柱治腦血管痙攣、偏頭痛;配百會、水溝、足三里治低血壓;配百會、水溝、京骨治癲癇大發作;配百會、腎俞(回旋灸)主治炎症。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
(二十一)GV 21 前頂 Qiánding
[定位]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3.5寸(百會前0.5寸)。
[解剖]在帽狀腱膜中;有左右颞淺動、靜脈吻合網;布有額神經分支和枕大神經分支會合處。
[主治]癲癇,頭暈,目眩,頭頂痛,鼻淵,目赤腫痛,小兒驚風。
[配伍]配前頂、後頂、頷厭治風眩、偏頭痛;配人中治面腫虛浮;配百會治目暴赤腫;配五處治頭風目眩、目戴上。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
(二十二)GV 22 囟會 Xìnghuì
[定位] 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2寸(百會前3寸)。
[解剖]在帽狀腱膜中;有左右颞淺動、靜脈吻合網;布有額神經分支。
[主治]頭痛,目眩,面赤暴腫,鼻淵,鼻衄,鼻痔,鼻癰,癲疾,嗜睡,小兒驚風。
[配伍]配玉枕治頭風;配百會治多睡;配頭維、太陽、合谷治頭痛目眩;配上星、合谷、列缺、迎香治鼻淵、鼻衄;配前頂、天柱、本神治小兒驚癇;配人中、十宣治中風昏迷、癲癇;配血海、支溝治血虛頭暈。
[ 刺灸法] 平刺0.3-0.5寸,小兒禁刺;可灸。
--------------------------------------------------------------------------------
(二十三)GV 23 上星 Shàngxīng
[定位]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1寸。
[解剖]在左右額肌交界處;有額動、靜脈分支,颞淺動、靜脈分支;有額神經分支。
[主治]頭痛,眩暈,目赤腫痛,迎風流淚,面赤腫,鼻淵,鼻衄,鼻痔,鼻癰,癲狂,癇證,小兒驚風,瘧疾,熱病。
[配伍]配合谷、太衝治頭目痛;配丘墟、陷谷治瘧疾;配大椎治鼻中息肉、面赤腫、口鼻出血不止;配水溝治癲狂;配印堂、素髎、百會、迎香、合谷、曲池、列缺、支溝治酒渣鼻。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
(二十四)GV 24 神庭 Shéntíng
[定位]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0.5寸。
[解剖]在左右額肌之交界處;有額動、靜脈分支;布有額神經分支。
[主治]頭痛,眩暈,目赤腫痛,淚出,目翳,雀目,鼻淵,鼻衄,癲狂,癇證,角弓反張。
[配伍]配行間治目淚出;配囟會治中風不語;配兌端、承漿治癲癇嘔沫;配水溝治寒熱頭痛、喘渴、目不可視;配太衝、太溪、陰郄、風池治肝陽上亢型頭痛、眩暈、失眠等病症。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
(二十五)GV 25 素髎 Sùliáo
[定位]在面部,當鼻尖的正中央。
[解剖]在鼻尖軟骨中;有面動、靜脈鼻背支;布有篩前神經鼻外支(眼神經分支)。
[主治]鼻塞,鼻衄,鼻流清涕,鼻中肉,鼻淵,酒鼻,驚厥,昏迷,新生兒窒息。
[配伍]配百會、足三里治低血壓休克;配迎香、合谷治鼻淵。
[刺灸法]向上斜刺0.3-0.5寸,或點刺出血;不灸。
--------------------------------------------------------------------------------
(二十六)GV 26 水溝 Shuigōu
[定位]在面部,當人中溝的上1/3與中1/3交點處。
[解剖]在口輪匝肌中;有上唇動、靜脈;布有眶下神經支及面神經頰支。
[主治]昏迷,暈厥,暑病,癲狂,癇證,急慢驚風,鼻塞,鼻衄,風水面腫,齒痛,牙關緊閉,黃疸,消渴,霍亂,溫疫,脊膂強痛,挫閃腰疼。
[配伍]配百會、十宣、湧泉治昏迷急救。中暑加委中、尺澤,溺水窒息加會陰,癲狂加內關,癔病發作加合谷透勞宮;配上星、風府治鼻流清涕;配委中(瀉法)治急性腰扭傷;配三陰交、血海治月經不調、崩漏。
[刺灸法]向上斜刺0.3-0.5寸,或用指甲按掐;不灸。r
--------------------------------------------------------------------------------
(二十七)GV 27 兌端 GVìGVān
[定位]在面部,當上唇的尖端,人中溝下端的皮膚與唇的移行部。
[解剖]在口輪匝肌中;有上唇動、靜脈;布有面神經頰支及眶下神經分支。
[主治]昏迷,暈厥,癲狂,癔病,消渴嗜飲,口瘡臭穢,齒痛,口噤,鼻塞。
[配伍]配本神治癲癇嘔沫;配目窗、正營、耳門治唇吻強,止齒齲痛。
[刺灸法]斜刺0.2-0.3寸;不灸。
--------------------------------------------------------------------------------
(二十八)GV 28 齦交 Yínjiāo
[定位]在上唇內,唇系帶與上齒齦的相接處。
[解剖]有上唇系帶;有上唇動、靜脈;布有上颌內槽神經分支。
[主治]齒齦腫痛,口臭,齒衄,處鼻淵,面赤頰腫,唇吻強急,面部瘡癬,兩腮生瘡,癲狂,項強。
[配伍]配風府治頸項急,不得顧;配承漿治口臭難近;配上關、大迎、翳風治口噤不開。
[刺灸法]向上斜刺0.2-0.3寸;不灸。
您沒有權限檢視這篇文章所附加的檔案。
最後由 懸壺子 於 2006-09-10 , 14:44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1
文章: 3337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十四、督脈(奇經八脈)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背陽脈 【督脈經】 Governor Vessel (GV)

(1)督脈為陽脈之海,行背中行,為陽脈之都綱。

(2)足少陰及足少陽之會,督脈絡別走任脈,奇經八脈之一。

(3)督脈中有長強、命門、脊中、靈台、大椎、腦戶、百會等七穴,為道家內功關竅。

(4)凡二十七穴。

(5)督脈經穴歌:
  • 督脈中行二十七,長強腰俞陽關密,

    命門懸樞接脊中,筋縮至陽靈台逸,

    神道身柱陶道長,大椎平肩二十一,

    啞門風府腦戶深,強間後頂百會率,

    前頂囟會上星圓,神庭素聊水溝屈,

    兌端開口唇中央,齦交唇內任督畢。
clip_image071201.jpg
clip_image071202.jpg
您沒有權限檢視這篇文章所附加的檔案。
最後由 懸壺子 於 2006-09-10 , 16:23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1
文章: 3337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十四、督脈(奇經八脈)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in>: 圖片取自陳怡魁著作的針灸
3c4.jpg
3c3.jpg
您沒有權限檢視這篇文章所附加的檔案。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1
文章: 3337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十四、督脈(奇經八脈)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in>: 十四、督脈經穴
分佈於尾骶、腰背、頸項、頭面、鼻口部的正中線上,起於長強,止於齦交,共28穴。


長強
在尾骨端與肛門之間,伏臥取穴
寧神鎮痙,通便消痔 癲狂、癇證瘛瘲、脊強反折、泄瀉痢疾、便秘、便血、痔疾。
督脈、足太陽、少陰之會

腰俞
在骶管裂口處、當臀縱紋頭上,仰臥或側臥取穴 調
經清熱、散寒除濕 脊強反折,腰痛引少腹經閉,小便赤,腰脊強痛

腰陽關
在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
祛寒除濕,舒筋活絡 腰骶痛,下肢痿痺,筋攣

命門
在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
溫益腎陽,舒筋鎮痙 頭痛身熱,遺精耳鳴,赤白帶下,癇症,角弓反折,痎瘧瘛瘲、冷痺,腰腹引痛,小便頻數

懸樞
在第一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
助陽健脾,通腸調氣 腹中積氣、水穀不化、泄瀉、痢疾。

脊中
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
健脾利濕,寧神鎮痙 泄瀉腹滿、不嗜食、痔疾便血、小兒脫肛、黃疸、癲疾、癇證、腰脊強痛。

中樞
在第十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
健脾利濕,清熱止痛 腹滿、不嗜食、發熱、背痛。

筋縮
在第九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 平肝熄風,寧神鎮痙 癲狂、癇證、瘛瘲、心痛。

至陽
在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約與肩胛骨下角相平。
利膽退黃,寬胸利膈 黃疸、四肢重痛,胸協支滿,喘促不寧,不嗜食,脊強,嘔酸。

靈台
在第六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
清熱化濕、止咳定喘 咳嗽、氣喘、脊痛項強、疔瘡。

神道
在第五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
寧神安心、清熱平喘 身熱頭痛、痎瘧、恍惚悲愁、健忘驚悸、背上冷痛、氣喘。

身柱
在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
宣肺清熱、寧神鎮痙 癲狂、瘛瘲、咳嗽痰喘、癇風、疔瘡、脊背強痛。

陶道
在第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
解表清熱、截瘧寧神 熱病、瘧疾、頭重、瘛瘲、恍惚不樂、脊強。

大椎
在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
清熱解表、截瘧止癇 熱盛煩嘔、項強寒熱、羊癇吐舌、溫瘧痎瘧、嘔吐、虛汗盜汗、頸項強不得回顧。
手足三陽、督脈之會

瘂門
在後髮際正中,入髮際0.5寸凹陷中取穴。
散風熄風,開竅醒神 暴喑、舌緩、重舌、鼻衄、脊強反折、瘛瘲、癲疾、中風。
督脈、陽維之會

風府
後髮際正中直上1寸,兩側斜方肌之間的凹陷中,頭微前傾取穴。
散風熄風,通關通竅 狂走多言、風從外入、振寒頭痛、目眩、舌急難言、暴瘖、喉嗌痛、頭項強急、四肢不舉、中風偏癱、鼻衄。
督脈、足太陽、陽維之會

腦戶
在風府穴直上強間1.5寸,約當枕骨粗隆上緣。
醒神開竅、平肝熄風 癲狂、喑不能言、頭暈、頭重頭痛。

強間
在腦戶上1.5寸,當風府與百會之中點。
醒神寧心、平肝熄風 癲狂、瘛瘲搖頭、頭痛目眩、腦旋煩心、嘔吐。

後頂
在強間穴直上1.5寸
醒腦安神、熄風鎮痙 頭痛眩暈、癲狂、癇發瘛瘲

百會
在後髮際正中直上7寸,當兩耳尖直上,頭正中線上取之。
熄風醒腦,升陽固脫 頭風中風、言語攓澀、半身不遂、驚悸健忘、心神恍惚、小兒風癇驚風、癲疾、脫肛、頭痛目眩、陰挺、鼻塞。

前頂
在百會前1.5寸,當頭正中線上取穴
熄風醒腦,寧神鎮痙 癲疾、癇證、眩暈、頭痛、鼻淵、面赤腫。

囟會
在前髮際上2寸,當頭正中線上取穴
安神醒腦,清熱消腫 癲疾、小兒驚癇、頭皮腫、面赤腫、頭痛眩暈。

上星
在前髮際正中直上1寸取穴
熄風清熱,寧神通鼻 癲狂、瘧疾、熱病、頭痛目疼、鼻淵、鼻衄、眼痛。

神庭
在髮際正中直上0.5寸取穴
寧神醒腦,降逆平喘 癲狂、風癇、喘渴、嘔吐煩滿、驚悸、失眠、頭痛目眩、鼻衄、目泣出、吐舌。

素髎
在鼻尖正中取穴
清熱消腫,通利鼻竅 鼻塞、鼻息肉、多涕生瘡、喘息、鼻衄、鼻衂。

水溝
在人中溝正中線,上1/3折點處
醒神開竅,清熱熄風 昏迷、暈厥、癲狂、癇證、急慢驚風、鼻塞鼻衄、風水面腫、喎僻、消渴、腰痛、口眼歪斜。
督脈、手足陽明之會

兌端
上唇端,當人中溝下端與口唇連接處取穴
寧神醒腦,生津止渴 癲疾、消渴、口歪唇動、齒齦腫痛、鼻塞、癇證吐沫。

齦交
在上唇內,上唇繫帶連接處取穴
寧神鎮病,清熱消腫 目痛不明、齒間出血、鼻中息肉、牙疳腫痛、面赤心煩、庢證、頸強。
任脈、督脈、足陽明之會
1.gif
您沒有權限檢視這篇文章所附加的檔案。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1
文章: 3337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十四、督脈(奇經八脈)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 經脈循行路線
    起於下極之腧
    並於脊裡
    上至風府,入腦
    上巔
    循額至鼻柱




2.gif


or_1.jpg
您沒有權限檢視這篇文章所附加的檔案。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1
文章: 3337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十四、督脈(奇經八脈)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gv.gif
您沒有權限檢視這篇文章所附加的檔案。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1
文章: 3337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脊椎與穴道(督脈)示意圖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脊椎與穴道(督脈)示意圖


13-1-1.gif
13-1-2.gif
您沒有權限檢視這篇文章所附加的檔案。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1
文章: 3337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十四、督脈(奇經八脈)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in>: 奇經八脈 一、督脈(共28穴)
1•經脈循行:起於小腹內,下出於會陰部,向後行於脊柱的內部,上達項後風府,進入腦內,上行巔頂,沿前額下行鼻柱。

2•主要病候:脊柱強痛,角弓反張等證。

3•主治概要:主治神志病、熱病、腰骶、背、頭項局部病證及相應的內臟疾病。

(1) 長強 Chángqiáng
[定位] 在尾骨端下,當尾骨端與肛門連線的中點處。

[解剖] 在肛尾膈中;有肛門動、靜脈分支,棘間靜脈叢之延續部;布有尾神經及肛門神經。

[主治] 洩潟,痢疾,便祕,便血,痔疾,癲狂,脊強反折,癃淋,陰部濕癢,腰脊、尾骶部疼痛。

[配伍] 配二白、陰陵泉、上巨虛、三陰交治痔瘡(溼熱下注型);配精官、二白、百會(灸)治脫肛、痔瘡。

[刺灸法] 斜刺,針尖向上與骶骨平行刺入0.5~1寸。不得刺穿直腸,以防感染,不灸。



(2) 腰俞 Yāoshū
[定位] 在骶部,當後正中線上,適對骶管裂孔。

[解剖] 在骶後韌帶、腰背筋膜中;有骶中動、靜脈後支,棘間靜脈叢;布有尾神經分支。

[主治] 腰脊強痛,腹瀉,便祕,痔疾,脫肛,便血,癲癇,淋濁,月經不調,下肢痿痺。

[配伍] 配膀胱俞(灸)、長強、氣衝、上髎、下髎、居髎治腰脊冷痛;配太衝治脊強反折、抽搐。

[刺灸法] 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3) 腰陽關 Yāoyángguān
[定位] 在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 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中;有腰動脈後支,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腰神經後支的內側支。

[主治] 腰骶疼痛,下肢痿痺,月經不調,赤白帶下,遺精,陽萎,便血。

[配伍] 補腰陽關、腎俞、次髎、潟委中治腰脊痛、四肢厥冷、小便頻數;配腰夾脊、秩邊、承山、飛揚治坐骨神經痛、腰腿痛;配膀胱俞、三陰交治遺尿、尿頻。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4) 命門 Mìngmén
[定位] 在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 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中;有腰動脈後支及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腰神經後支內側支。

[主治] 虛損腰痛,脊強反折,遺尿,尿頻,洩潟,遺精,白濁,陽萎,早洩,赤白帶下,胎屢墜,五勞七傷,頭暈耳鳴,癲癇,驚恐,手足逆冷。

[配伍] 配腎俞、太溪治遺精、早洩、腰脊酸楚、足膝無力、遺尿、癃閉、水腫、頭昏耳鳴等腎陽虧虛之症;配百會、筋縮、腰陽關治破傷風抽搐;灸命門、隔鹽灸神闕治中風脫症;配關元、腎俞、神闕(艾灸)治五更洩;補命門、腎俞、三陰交治腎虛腰痛;潟命門、阿是穴、委中、腰夾脊穴治腰扭傷痛和肥大性脊柱炎;配十七椎、三陰交治痛經(寒濕凝滯型)(艾灸);配大腸俞、膀胱俞、阿是穴(灸)治寒濕痺腰痛。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5) 懸樞 Xuánshū
[定位] 在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1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 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中;有腰動脈後支及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腰神經後支內側支。

[主治] 腰脊強痛,腹脹,腹痛,完谷不化,洩潟,痢疾。

[配伍] 配委中、腎俞治腰脊強痛;配足三里、太白治完谷不化、洩潟。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6) 脊中 Jìzhōng
[定位] 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1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 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中;有第十一肋間動脈後支,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第十一胸神經後支內側支。

[主治] 腰脊強痛,黃疸,腹瀉,痢疾,小兒疳積,痔疾,脫肛,便血,癲癇。

[配伍] 配足三里、中脘治腹脹胃痛;配上巨虛、下巨虛治腹瀉痢疾;配鳩尾、大椎、豐隆治癲癇;配腎俞、太溪治腰膝痛;配至陽、陽陵泉、膽俞治黃疸。

[刺灸法] 斜刺0.5~1寸。

(7) 中樞 Zhōngshū
[定位] 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10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 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中;有第十肋間動脈後支,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第十胸神經後支之內側支。

[主治] 黃疸,嘔吐,腹滿,胃痛,食慾不振,腰背痛。

[配伍] 配命門、腰眼、陽陵泉、後溪治腰脊痛。

[刺灸法] 斜刺0.5~1寸;可灸。

(8) 筋縮 Jīnsuò
[定位] 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9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 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中;有第九肋間動脈後支,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第九胸神經後支內側支。

[主治] 癲狂,驚癇,抽搐,脊強,背痛,胃痛,黃疸,四肢不收,筋攣拘急。

[配伍] 配角孫、瘛脈治小兒驚癇、瘛疭、角弓反張;配通裏治癲癇;配水道治脊強。

[刺灸法] 斜刺0.5~1寸;可灸。

(9) 至陽 Zhìyáng
[定位] 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 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中;有第七肋間動脈後支,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第七胸神經後支內側支。

[主治] 胸脅脹痛,腹痛黃疸,咳嗽氣喘,腰背疼痛,脊強,身熱。

[配伍] 配曲池、陽陵泉、脾俞治黃疸;配天樞、大腸俞治腹脹、腸鳴、洩潟;配內關、神門治心悸、心痛。

[刺灸法] 斜刺0.5~1寸;可灸。

(10) 靈台 Língtái
[定位] 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6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 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中;有第六肋間動脈後支,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第六胸神經後支內側支。

[主治] 咳嗽,氣喘,項強,脊痛,身熱,疔瘡。

[配伍] 配陶道、內關治間日瘧;配合谷(潟法)、委中(放血)治疔瘡;配陽陵泉、支溝治胸脅痛;配身柱、至陽治背痛;配膽俞、陽陵泉、太衝治黃疸。

[刺灸法] 斜刺0.5~1寸;可灸。

(11) 神道 Shéndào
[定位] 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5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 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中;有第五肋間動脈後支,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第五胸神經後支內側支。

[主治] 心痛,驚悸,怔忡,失眠健忘,中風不語,癲癇,腰脊強,肩背痛,咳嗽,氣喘。

[配伍] 配關元治身熱頭痛;配神門治健忘驚悸;配百會、三陰交治失眠健忘、小兒驚風、癇症;配心俞、厥陰俞、內關、通裏、曲澤治胸痺。

[刺灸法] 斜刺0.5~1寸;可灸。

(12) 身柱 Shēnzhù
[定位] 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 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中;有第三肋間動脈後支,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第三胸神經後支內側支。

[主治] 身熱頭痛,咳嗽,氣喘,驚厥,癲狂癇證,腰脊強痛,疔瘡發背。

[配伍] 配水溝、內關、豐隆、心俞治癲狂癇;配風池、合谷、大椎治肺熱、咳嗽;配靈台、合谷、委中(潟法)治疔毒。

[刺灸法] 斜刺0.5~1寸;可灸。

(13) 陶道Táodào
[定位] 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 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中;有第一肋間動脈後支,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第一胸神經後支內側支。

[主治] 頭痛項強,惡寒發熱,咳嗽,氣喘,骨蒸潮熱,胸痛,脊背痠痛,瘧疾,癲狂,角弓反張。

[配伍] 配豐隆、水溝、神門、心俞治癲狂癇;配大椎、間使、後溪治瘧疾;配合谷、曲池、風池治外感病;配腎俞、腰陽關、委中治胸背痛。

[刺灸法] 斜刺0.5~1寸;可灸。

(14) 大椎 Dàzhuī
[定位] 在後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 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中;有頸橫動脈分支,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第八頸神經後支內側支。

[主治] 熱病,瘧疾,咳嗽,喘逆,骨蒸潮熱,項強,肩背痛,腰脊強,角弓反張,小兒驚風,癲狂癇證,五勞虛損,七傷乏力,中暑,霍亂,嘔吐,黃疸,風疹。

[配伍] 配肺俞治虛損、盜汗、勞熱;配間使、乳根治脾虛發瘧;配四花穴治百日咳(雙膈俞、雙膽俞);配曲池預防流行性腦炎;配合谷治白血球減少;配足三里、命門提高機體免疫力;配大椎、定喘、孔最治哮喘;配曲池、合谷潟熱;配腰奇、間使治癲癇。

[刺灸法] 斜刺0.5~1寸;可灸。

(15) 瘂門 Yamén
[定位] 在項部,當後髮際正中直上0.5寸,第1頸椎下。

[解剖] 在項韌帶和項肌中,深部為弓間韌帶和脊髓;有枕動、靜脈分支及棘間靜脈叢;布有第三頸神經和枕大神經支。

[主治] 舌緩不語,音啞,頭重,頭痛,頸項強急,脊強反折,中風屍厥,癲狂,癇證,癔病,衄血,重舌,嘔吐。

[配伍] 潟啞門、聽會、外關(或中渚)、丘墟治高熱或瘧疾所致耳聾;配人中、廉泉治舌強不語、暴喑、咽喉炎;配百會、人中、豐隆、後溪治癲狂、癲癇。配風池、風府治中風失語、不省人事;配勞宮、三陰交、湧泉等九穴為回陽九針,可以開竅醒神治昏厥;配腦戶、百會、風池、太溪、崑崙、腎俞治大腦發育不全;針啞門、腎俞、太溪治療貧血。

[刺灸法] 伏案正坐位,使頭微前傾,項肌放鬆,向下頜方向緩慢刺入0.5~1寸。

(16) 風府 Fēngfu
[定位] 在項部,當後髮際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兩側斜方肌之間凹陷處。

[解剖] 在項韌帶和項肌中,深部為環枕後膜和小腦延髓池;有枕動、靜脈分支及棘間靜脈叢;布有第三頸神經和枕大神經支。

[主治] 癲狂,癇證,癔病,中風不語,悲恐驚悸,半身不遂,眩暈,頸項強痛,咽喉腫痛,目痛,鼻衄。

[配伍] 配腰俞治足不仁;配崑崙治癲狂、多言;配二間、迎香治鼽衄;配金津、玉液、廉泉治舌強難言。

[刺灸法] 伏案正坐位,使頭微前傾,項肌放鬆,向下頜方向緩慢刺入0.5~1寸。針尖不可向上,以免刺入枕骨大孔,誤傷延髓。

(17) 腦戶 Naohù
[定位] 在頭部,後髮際正中直上2.5寸,風府上1.5寸,枕外隆凸的上緣凹陷處。

[解剖] 在左右枕骨肌之間;有左右枕動、靜脈分支,深層常有導血管;布有枕大神經分支。

[主治] 頭重,頭痛,面赤,目黃,眩暈,面痛、音啞,項強,癲狂癇證,舌本出血,癭瘤。

[配伍] 配通天、腦空治頭重痛;配人中、太衝、豐隆治癲狂癇。

[刺灸法] 平刺0.5~0.8寸;可灸。

(18) 強間 Qiángjiān
[定位] 在頭部,當後髮際正中直上4寸(腦戶上1.5寸)。

[解剖] 在淺筋膜、帽狀腱膜中;有左右枕動、靜脈吻合網;布有枕大神經分支。

[主治] 頭痛,目眩,頸項強痛,癲狂癇證,煩心,失眠。

[配伍] 配後溪、至陰治後頭痛、目眩;配豐隆治頭痛難忍。

[刺灸法] 平刺0.5~0.8寸;可灸。

(19) 後頂 Hòuding
[定位] 在頭部,當後髮際正中直上5.5寸(腦戶上3寸)。

[解剖] 在淺筋膜、帽狀腱膜中;有左右枕動、靜脈網;布有枕大神經分支。

[主治] 頭痛,眩暈,項強,癲狂癇證,煩心,失眠。

[配伍] 配百會、合谷治頭頂劇痛;配外丘治頸項痛、惡風寒;配玉枕、頷厭治風眩;配率谷、太陽治偏頭痛;配風池治脫發。

[刺灸法] 平刺0.5~0.8寸;可灸。



(20) 百會 Baihuì
[定位] 在頭部,目前髮際正中直上5寸,或兩耳尖連線中點處。

[解剖] 在帽狀腱膜中;有左右顳淺動、靜脈及左右枕動、靜脈吻合網;布有枕大神經及額神經分支。

[主治] 頭痛,眩暈,驚悸,健忘,屍厥,中風不語,癲狂,癇證,癔病,耳鳴,鼻塞,脫肛,痔疾,陰挺,洩潟。

[配伍] 配天窗治中風失音不能言語;配百會、長強、大腸俞治小兒脫肛;配百會、人中、合谷、間使、氣海、關元治屍厥、卒中、氣脫;配腦空、天樞治頭風;針刺百會,配耳穴的神門埋撳針戒煙;配養老、百會、風池、足臨泣治美尼爾氏綜合症;針百會透曲鬢、天柱治腦血管痙攣、偏頭痛;配百會、水溝、足三里治低血壓;配百會、水溝、京骨治癲癇大發作;配百會、腎俞(迴旋灸)主治炎症。

[刺灸法] 平刺0.5~0.8寸;可灸。

(21) 前頂 Qiánding
[定位] 在頭部,目前髮際正中直上3.5寸(百會前0.5寸)。

[解剖] 在帽狀腱膜中;有左右顳淺動、靜脈吻合網;布有額神經分支和枕大神經分支會合處。

[主治] 癲癇,頭暈,目眩,頭頂痛,鼻淵,目赤腫痛,小兒驚風。

[配伍] 配前頂、後頂、頜厭治風眩、偏頭痛;配人中治面腫虛浮;配百會治目暴赤腫;配五處治頭風目眩、目戴上。

[刺灸法] 平刺0.3~0.5寸;可灸。

(22) 囟會 Xìnghuì
[定位]在頭部,目前髮際正中直上2寸(百會前3寸)。

[解剖] 在帽狀腱膜中;有左右顳淺動、靜脈吻合網;布有額神經分支。

[主治]頭痛,目眩,面赤暴腫,鼻淵,鼻衄,鼻痔,鼻廱,癲疾,嗜睡,小兒驚風。

[配伍] 配玉枕治頭風;配百會治多睡;配頭維、太陽、合谷治頭痛目眩;配上星、合谷、列缺、迎香治鼻淵、鼻衄;配前頂、天柱、本神治小兒驚癇;配人中、十宣治中風昏迷、癲癇;配血海、支溝治血虛頭暈。

[刺灸法]平刺0.3~0.5寸,小兒禁刺;可灸。

(23) 上星 Shàngxīng
[定位] 在頭部,目前髮際正中直上1寸。

[解剖] 在左右額肌交界處;有額動、靜脈分支,顳淺動、靜脈分支;有額神經分支。

[主治] 頭痛,眩暈,目赤腫痛,迎風流淚,面赤腫,鼻淵,鼻衄,鼻痔,鼻廱,癲狂,癇證,小兒驚風,瘧疾,熱病。

[配伍] 配合谷、太衝治頭目痛;配丘墟、陷谷治瘧疾;配大椎治鼻中息肉、面赤腫、口鼻出血不止;配水溝治癲狂;配印堂、素髎、百會、迎香、合谷、曲池、列缺、支溝治酒渣鼻。

[刺灸法] 平刺0.5~0.8寸;可灸。

(24) 神庭 Shéntíng
[定位] 在頭部,目前髮際正中直上0.5寸。

[解剖] 在左右額肌之交界處;有額動、靜脈分支;布有額神經分支。

[主治] 頭痛,眩暈,目赤腫痛,淚出,目翳,雀目,鼻淵,鼻衄,癲狂,癇證,角弓反張。

[配伍] 配行間治目淚出;配囟會治中風不語;配兌端、承漿治癲癇嘔沫;配水溝治寒熱頭痛、喘渴、目不可視;配太衝、太溪、陰郄、風池治肝陽上亢型頭痛、眩暈、失眠等病症。

[刺灸法] 平刺0.3~0.5寸;可灸。

(25) 素髎 Sùliáo
[定位] 在面部,當鼻尖的正中央。

[解剖] 在鼻尖軟骨中;有面動、靜脈鼻背支;布有篩前神經鼻外支(眼神經分支)。

[主治] 鼻塞,鼻衄,鼻流清涕,鼻中肉,鼻淵,酒鼻,驚厥,昏迷,新生兒窒息。

[配伍] 配百會、足三里治低血壓休克;配迎香、合谷治鼻淵。

[刺灸法] 向上斜刺0.3~0.5寸,或點刺出血;不灸。

(26) 水溝 Shuigōu
[定位] 在面部,當人中溝的上1/3與中1/3交點處。

[解剖] 在口輪匝肌中;有上唇動、靜脈;布有眶下神經支及面神經頰支。

[主治] 昏迷,暈厥,暑病,癲狂,癇證,急慢驚風,鼻塞,鼻衄,風水面腫,齒痛,牙關緊閉,黃疸,消渴,霍亂,溫疫,脊膂強痛,挫閃腰疼。

[配伍] 配百會、十宣、湧泉治昏迷急救。中暑加委中、尺澤,溺水窒息加會陰,癲狂加內關,癔病發作加合谷透勞宮;配上星、風府治鼻流清涕;配委中(潟法)治急性腰扭傷;配三陰交、血海治月經不調、崩漏。

[刺灸法] 向上斜刺0.3~0.5寸,或用指甲按掐;不灸。

(27) 兌端 Duìduān
[定位] 在面部,當上唇的尖端,人中溝下端的皮膚與唇的移行部。

[解剖] 在口輪匝肌中;有上唇動、靜脈;布有面神經頰支及眶下神經分支。

[主治] 昏迷,暈厥,癲狂,癔病,消渴嗜飲,口瘡臭穢,齒痛,口噤,鼻塞。

[配伍] 配本神治癲癇嘔沫;配目窗、正營、耳門治唇吻強,止齒齲痛。

[刺灸法] 斜刺0.2~0.3寸;不灸。

(28) 齦交 Yínjiāo
[定位] 在上唇內,唇系帶與上齒齦的相接處。

[解剖] 有上唇系帶;有上唇動、靜脈;布有上頜內槽神經分支。

[主治] 齒齦腫痛,口臭,齒衄,處鼻淵,面赤頰腫,唇吻強急,面部瘡癬,兩腮生瘡,癲狂,項強。

[配伍] 配風府治頸項急,不得顧;配承漿治口臭難近;配上關、大迎、翳風治口噤不開。

[刺灸法] 向上斜刺0.2~0.3寸;不灸。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1
文章: 3337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十四、督脈(奇經八脈)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十四,督脈
1 長強  督脈別絡。 
【別名】 橛骨,窮骨,氣之陰郄,龜尾,尾翠,骨骶,尾骶。 
【穴義】 胞宮中的高溫高壓水濕之氣由此外輸體表。
【名解】1)長強。長,長久也。強,強盛也。長強名意指胞宮中的高溫高壓水濕之氣由此外輸體表。本穴為督脈之穴,其氣血物質來自胞宮,溫壓較高,向外輸出時既強勁又飽滿且源源不斷也,故名長強。
2)橛骨。橛,船尾底骨也,亦稱龍骨,特點是強度大,此指穴內氣血為強勁之狀。骨,水也,此指穴內氣血為水濕之氣。橛骨名意指穴內氣血為強勁飽滿之狀。理同長強名解。
3)窮骨。窮,盡也。骨,水也。窮骨名意指本穴的外輸氣血全部是天部之氣,無地部經水。本穴物質來自胞宮,其性高溫高壓,外出體表後全部化為天部的水濕之氣,地部經水如窮盡之狀,故名窮骨。
4)氣之陰郄。氣之陰,氣化之氣的水濕也。郄,孔隙也。穴名之意指本穴外輸的氣血物質為由孔隙中輸出的細小水液。本穴位於尾骨端下,督脈的外輸氣血在體內為液態之水,出體表後才化為天部之氣,督脈的外輸之液細小,如從孔隙中輸出一般,故名氣之陰郄。
5)龜尾。龜尾,烏龜的尾巴也,既短又粗,不同於其它動物的尾巴既細又長,此指穴內氣血為強盛之狀。理同長強名解。
6)尾翠。尾,尾巴也。翠,青綠色,肝之色也,此指穴內氣血的生發特性。尾翠名意指督脈的外輸氣血具有肝木的生發特性,不能上行更高的天部層次。
7)骨骶。骨,水也。骶,骶骨也。骨骶名意指本穴物質為水濕之氣,位處骶骨之端。尾骶名意與骨骶同。
8)督脈別絡。督脈,本穴位處督脈也。別,離別也。絡,聯絡也。督脈別絡之意指本穴外輸的陽熱之氣循絡脈傳向督脈其它各穴。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胞宮外輸的高溫高壓水濕之氣。
【執行規律】 擴散於督脈之外及循督脈上行。
【功能作用】 向體表輸送陽熱之氣。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2 腰俞 
【別名】 髓空,背解,腰戶,腰柱,髓俞。  
【穴義】 督脈氣血由此輸向腰之各部。
【名解】1)腰俞。腰,腰部也。俞,輸也。腰俞名意指督脈的氣血由此輸向腰之各部。本穴物質為長強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後,因其散熱冷縮水濕滯重,上不能傳於腰陽關穴,下不得入於長強穴,因此輸向腰之各部,故名腰俞。腰戶名意與腰俞同。
2)髓空。髓,腎之精也,氣也。空,空虛也。髓空名意指督脈的上行強勁之氣至此後即變空虛。本穴物質為長強穴傳來的強勁之氣,至本穴後散熱冷縮而成天之下部的濕冷水氣,天之上部氣血為空虛之狀,故名髓空。髓俞名意與髓空同。
3)背解。背,背部也。解,散也。背解名意指督脈的上行陽氣至此為散解之狀。理同髓空名解。
4)腰柱。腰,腰部也。柱,支柱也。腰柱名意指本穴外輸腰部的氣血為腰部陽氣的棟樑支柱。本穴外輸腰部的氣血為溫性的水濕之氣,此氣對于寒濕之地的腰部來說則為陽熱之氣,它為充實腰部陽氣的棟樑支柱,故名腰柱。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溫性水氣。
【執行規律】 大部分外傳腰之各部,小部分上行腰陽關穴。
【功能作用】 補益腎氣。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3 腰陽關 
【別名】 陽關,脊陽關。 
【穴義】 督脈的上行氣血中滯重的水濕在此沉降。
【名解】 腰陽關。腰,穴在腰部也。陽,陽氣也。關,關卡也。腰陽關名意指督脈的上行氣血中滯重的水濕在此沉降於下。本穴物質為腰俞穴傳來的水濕之氣,在上行至本穴的程序中是散熱吸濕,至本穴後滯重的水濕之氣不能繼續上行,本穴如同督脈水濕上行的關卡一般,故名腰陽關。陽關、脊陽關名意與腰陽關同。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滯重的水濕之氣。
【執行規律】 冷降縮合後輸向腰之下部。
【功能作用】 除濕降濁。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4 命門 
【別名】 屬累,精宮。 
【穴義】 脊骨中的高溫高壓陰液由此督脈。
【名解】1)命門。命,人之根本也,以便也。門,出入的門戶也。命門名意指脊骨中的高溫高壓陰性水液由此外輸督脈。本穴因其位處腰背的正中部位,內連脊骨,在人體重力場中為位置低下之處,脊骨內的高溫高壓陰性水液由此外輸體表督脈,本穴外輸的陰性水液有維繫督脈氣血流行不息的作用,為人體的生命之本,故名命門。
2)屬累。屬,類別之意。累,堆迭也。屬累名意指本穴氣血由督脈之氣堆迭而成,亦即為地部經水。理同命門名解。
3)精宮。精,髓也,指穴內氣血來自脊骨。宮,宮殿也。精宮名意指穴內物質來源於脊骨。理同命門名解。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的水液。
【執行規律】 氣化後循督脈上傳懸樞穴。
【功能作用】 接續督脈氣血。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5 懸樞 
【別名】 懸柱。 
【穴義】 督脈氣血由此外輸腰脊各部。
【名解】1)懸樞。懸,吊掛也。樞,樞組也。懸樞名意指督脈氣血由此外輸腰脊各部。本穴物質為命門穴和脊中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後由本穴橫印外傳腰脊各部,穴內氣血如同天部中吊掛的水濕之氣,故名懸樞。
2)懸柱。懸,吊掛也。柱,支柱也。懸柱名意指穴內氣血為天部的強勁之氣。本穴物質為命門穴和脊中穴傳來的天部之氣,其氣強勁,如同支柱一般充實著督脈及腰脊各部,故名懸柱。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強勁陽氣。
【執行規律】 循天部傳於督脈上下及腰脊各部。
【功能作用】 壯陽益氣。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6 脊中 
【別名】 神宗,脊俞。 
【穴義】 脊骨中外輸的高溫高壓水液在此急速氣化。 
【名解】1)脊中。脊,穴內氣血來自脊骨也。中,與外相對,指穴內。脊中名意指脊骨中的高溫高壓水液外出體表後急速氣化為天部陽氣。本穴為人體重力場在背部體表的中心位置,穴內氣血為脊骨內外輸的高溫高壓水液,水液出體表後急速氣化為天部陽氣,故名脊中。脊俞名意與脊中同,俞同輸。
2)神宗。神,與鬼相對,指天部陽氣也。宗,祖宗也,氣之源頭也,水也。神宗名意指穴內的天部陽氣為來自脊骨中的高溫高壓水液所化。理同脊中名解。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陽氣。
【執行規律】 散熱後循督脈傳於中樞穴和懸樞穴。
【功能作用】 壯陽益氣。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7 中樞 
【穴義】 督脈的天部水濕之氣由此外輸脊背各部。 
【名解】 中,指穴內氣血所處為天地人三部中的中部。樞,樞組也。中樞名意指督脈的天部水濕之氣由此外輸脊背各部。本穴物質為脊中穴傳來的陽熱之氣,至本穴後則化為天之中部的水濕風氣,水濕風氣由本穴外輸脊背各部,本穴如同督脈氣血外輸脊背的樞組一般,故名中樞。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之中部的水濕風氣。
【執行規律】 散熱後循督脈傳於筋縮穴及外散腰背各部。
【功能作用】 生發風氣,運化水濕。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8 筋縮 
【穴義】 督脈的天部水濕風氣在此散熱縮合。 
【名解】 筋,肝之所主的風氣也。縮,收也,減也。筋縮名意指督脈的天部水濕風氣在此散熱縮合。本穴物質為中樞穴傳來的天部陽熱風氣,至本穴後此陽熱風氣散熱縮合,風氣的執行速度收而減慢,故名筋縮。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緩行的水濕之氣。
【執行規律】 吸熱後循督脈傳於至陽穴。
【功能作用】 息風定志。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9 至陽 
【別名】 金陽。 
【穴義】 督脈氣血在此吸熱後化為天部陽氣。 
【名解】1)至陽。至,極也。陽,陽氣也。至陽名意指督脈氣血在此吸熱後化為天部陽氣。本穴物質為筋縮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後,因受督脈絡脈所傳之熱而化為天部陽氣,穴內氣血為純陽之性,故名至陽。
2)金陽。金,肺金之氣也。陽,陽氣也。金陽名意指穴內氣血為肺金之性的純陽之氣。理同至陽名解。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純陽之氣。
【執行規律】 循督脈上傳靈台穴及外散於脊背各部。
【功能作用】 壯陽益氣。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10 靈台 
【別名】 靈陽,肺底。 
【穴義】 督脈氣血在此化為天之上部的陽熱之氣。 
【名解】1)靈台。靈,神靈也,此指穴內物質為天之上部的陽熱之氣。台,停住之所也。靈台名意指督脈氣血在此化天之上部的陽熱之氣。本穴物質為至陽穴傳來的陽氣,至本穴後,因吸熱而化為天之上部的陽熱之氣,陽氣在穴內為停住之狀,故名靈台。靈陽名意與靈台同。
2)肺底。肺,肺臟也。底,底部也。肺底名意指本穴的天部陽熱之氣相對于肺臟來說是處於底部。本穴氣血為天之上部的陽氣,與肺金之氣同性,此氣相對于肩胛上部的肺氣而言是處於底部,故名肺底。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陽氣。
【執行規律】 散熱後循督脈傳於神道穴。
【功能作用】 益氣補陽。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11 神道 
【別名】 神通,衝道,臟俞。 
【穴義】 督脈陽氣在此循其固有通道而上行。 
【名解】1)神道。神,天之氣也。道,通道也。神道名意督脈陽氣在此循其固有通道而上行。本穴物質為靈台穴傳來的陽氣,在上行至本穴的程序中,此氣由天之上部冷降至天之下部並循督脈的固有通道而行,故名神道。神通、衝道名意與神道同,通為通道,衝為衝行。
2)臟俞。臟,內部臟腑也。俞,輸也。臟俞名意指心臟的高溫熱氣由此外輸督脈。本穴位處脊背上部,與體內的心臟相鄰,心臟的高溫熱氣由此外傳體表督脈,故名臟俞。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陽氣。
【執行規律】 吸熱後循督脈上傳身柱穴。
【功能作用】 壯陽益氣。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12 身柱 
【穴義】 督脈氣血在此吸熱後化為強勁飽滿之狀。 
【名解】 身,身體也。柱,支柱也。身柱名意指督脈氣血在此吸熱後化為強勁飽滿之狀。本穴物質為神道穴傳來的陽氣,至本穴後,此氣因受體內外傳之熱而進一步脹散,脹散之氣充斥穴內並快速循督脈轉送使督脈的經脈通道充脹,如皮球充氣而堅可受重負一般,故名身柱。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強盛飽滿的陽氣。
【執行規律】 循督脈上下相傳。
【功能作用】 補氣壯陽。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13 陶道  督脈足太陽之會。 
【穴義】 督脈陽氣散熱後在此化為溫熱之氣。 
【名解】1)陶道。陶,金玉之屬也,此指穴內物質為天部肺金之性的溫熱之氣。道,通行的道路也。陶道名意指督脈陽氣散熱後在此化為溫熱之氣。本穴物質為身柱穴傳來的強勁陽氣,至本穴後,雖散熱化為溫熱之性,但仍循督脈道路向上而行,故名陶道。
2)督脈足太陽之會。本穴物質不光為督脈身柱穴傳來的強勁陽氣,亦有膀胱經外散而至的寒濕之氣,故為督脈膀胱經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陽氣。
【執行規律】 循督脈上傳大椎穴。
【功能作用】 補益肺氣。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14 大椎  手足三陽及督脈之會。 
【別名】 百勞,上杼。 
【穴義】 手足三陽的陽熱之氣由此匯入本穴並與督脈的陽氣上行頭頸。 
【名解】1)大椎。大,多也。椎,鎚擊之器也,此指穴內的氣血物質為實而非虛也。大椎名意指手足三陽的陽熱之氣由此匯入本穴並與督脈的陽氣上行頭頸。本穴物質一為督脈陶道穴傳來的充足陽氣,二是手足三陽經外散於背部陽面的陽氣,穴內的陽氣充足滿盛如椎般堅實,故名大椎。
2)百勞。百,數量詞,多之意。勞,勞作也。百勞名意指穴內氣血為人體的各條陽經上行氣血匯聚而成。理同大椎名解。
3)上杼。上,上行也。杼,織布的梭子,此指穴內氣血為堅實飽滿之狀。上杼名意指穴內的陽氣為堅實飽滿之狀。理同大椎名解。
4)手足三陽及督脈之會。本穴物質為手足三陽經的陽氣及督脈的陽氣匯合而成,故為手足三陽及督脈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堅實飽滿的陽氣。
【執行規律】 循督脈上傳頭頸。
【功能作用】 益氣壯陽。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15 瘂門 
【別名】 瘖門,舌厭,橫舌,舌黃,舌腫。 
【穴義】 督脈陽氣在此散熱冷縮。
【名解】1)啞門。啞,發不出聲也,此指陽氣在此開始衰敗。門,出入的門戶也。啞門名意指督陽氣在此散熱冷縮。本穴物質為大椎穴傳來的陽熱之氣,至本穴後因其熱散而收引,陽氣的散熱收引太過則使人不能發聲,故名啞門。瘖門名意與啞門同,瘖為失語之意。
2)舌厭。舌,至柔之物也,其所能柔軟自如是因為陽氣充盛使然也。厭,厭惡也。舌厭名意指督脈的陽氣在此散熱冷縮為舌所厭惡。本穴物質為大椎穴傳來的陽氣,至本穴後散熱冷縮,人體的陽氣不足則至柔之地的舌部陽氣先衰,舌部陽氣衰敗則舌不能運動自如,故名舌厭。舌腫名意與舌厭近同,腫指陽氣太過陰不足則舌為之腫。
3)橫舌。橫,橫印也。舌,口中之舌也。橫舌名意指穴內陽氣充盛則舌能作用中自如。舌黃名意與橫舌同,黃通橫。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陽氣。
【執行規律】 散熱縮合後橫印傳來於風俯穴。
【功能作用】 收引陽氣。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16 風府 
【別名】 舌本,鬼穴。 
【穴義】 督脈之氣在此吸濕化風。 
【名解】1)風府。風,指穴內氣血為風氣也。府,府宅也。風府名意指督脈之氣在此吸濕化風。本穴物質為啞門穴傳來的天部陽氣,至本穴後,此氣散熱吸濕並化為天部橫行的風氣,本穴為天部風氣的重要生發之源,故名風府。
2)舌本。舌,口中之舌也。本根本也。舌本名意指本穴的水濕風氣為舌作用中自如的根本。本穴物質為天部的水濕風氣,與至柔之性的舌部氣血同性,故名舌本。
3)鬼穴。鬼,與神相對,此指穴內氣血為濕冷水氣也。穴,空竅也。鬼穴名意指穴內為濕冷水氣的聚散之地。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風氣。
【執行規律】 散熱冷縮後循督脈下行腦戶穴。
【功能作用】 散熱吸濕。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17 腦戶  督脈足太陽之會。 
【別名】 匝風,會額,合顱,仰風,會顱,迎風。 
【穴義】 督脈氣血在此變為天之下部的水濕雲氣。 
【名解】1)腦戶。腦,大腦也。戶,出入的門戶也。腦戶名意指督脈氣血在此變為天之下部的水濕雲氣。本穴物質為風府穴傳來的水濕風氣膀胱經外散而至的寒濕水氣,至本穴後,二氣相合而變為天之下部的水濕雲氣,此氣能隨人體所受風寒而冷降歸地並入於腦,故名腦戶。
2)匝風。匝,環繞之意。風,風氣也。匝風名意指穴內氣血為天之下部的水濕風氣。理同腦戶名解。
3)會額。會,交會也。額,頭之前額,此指穴內物質其性如前額之陰。會額名意指穴內氣血為會聚的天部濕冷之氣。理同腦戶名解。合顱名意與會額近同,顱指顱骨,意指穴內氣血為腎氣特徵的寒濕水氣。
4)仰風。仰,向上看也,此指穴內氣血來自天之上部。風,風氣也。仰風名意指穴內氣血為來自天之上部的濕冷水氣。理同腦戶名解。迎風名意與仰風同。
5)督脈足太陽之會。本穴物質不光為督脈的水濕風氣,還有膀胱經外散的寒濕水氣,故為督脈足太陽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之下部的濕冷水氣。
【執行規律】 大部分循天部下行,小部分吸熱後循督脈上行。
【功能作用】 降濁升清。 
【治法】 寒則補之,熱則瀉之。
18 強間 
【別名】 大羽。 
【穴義】 督脈氣血在此吸熱後化為強勁的上行陽氣。
【名解】1)強間。強,強盛也。間,二者之中也。強間名意指督脈氣血在此吸熱後化為強勁的上行陽氣。本穴物質為腦戶穴傳來的水濕風氣,至本穴後,因受顱腦的外散之熱,水濕之氣吸熱而化為天部強勁的陽氣並循督脈上行,故名強間。
2)大羽。大羽,較大的鳥類也,其特點是能負較大的重物而飛行,此指本穴上傳的陽氣中亦夾帶有一定的水濕。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含有一定水濕的陽熱風氣。
【執行規律】 循督脈上傳後頂穴。
【功能作用】 升陽益氣。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19 後頂 
【別名】 交衝。 
【穴義】 督脈的上行氣血中滯重水濕在此冷縮下行。 
【名解】1)後頂。後,指本穴所處之位為頭之後部。頂,擠頂也。後頂名意指督脈的上行陽氣中滯重水濕在此冷縮下行。本穴物質為強間穴傳來的陽熱風氣,在執行至本穴的程序中是散熱吸濕,至本穴後,滯重的水濕冷縮並循督脈下行,本穴如同有擠頂督脈氣血上行的作用,故名後頂。
2)交衝。交,交會也。衝,衝撞也。交衝名意指督脈氣血在此交會並相互衝撞。本穴物質為強間穴傳來的水濕風氣,至本穴後,水濕風氣不能全部循督脈上行,上行至本穴的氣血如同在穴內相互衝撞一般,故名交衝。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溫性水氣。
【執行規律】 大部分散熱冷縮後循督脈下行,少部分則循督脈上行。
【功能作用】 降濁升清。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20 百會  督脈足太陽之會。 
【別名】 頂中央,三陽五會,天滿,天蒲,三陽,五會,巔上。 
【穴義】 手足三陽經及督脈陽氣在此交會。 
【名解】1)百會。百,數量詞,多之意。會,交會也。百會名意指手足三陽經及督脈的陽氣在此交會。本穴由于其處於人之頭頂,在人的最高處,因此人體各經上傳的陽氣都交會於此,故名百會。三陽五會、三陽、五會名意與百會同,三陽指手足三陽經,五會指五臟六腑的氣血皆會於此。
2)頂中央。此指本穴位於頭頂中央,無它意。
3)天滿。天,天部。滿,滿盛也。天滿名意指穴內陽氣為滿盛之狀。理同百會名解。
4)天蒲。天,天部也。蒲,古指草蓋的園屋,此指穴內氣血為人體的衛外之氣。理同百會名解。
5)巔上。巔,頂也。上,上部也。巔上名意指本穴位處頭頂,且氣血為天之上部的陽熱之氣。理同百會名解。
6)督脈足太陽之會。本穴物質為手足三陽經之陽氣匯聚而成,但以膀胱經及督脈傳入的陽氣為多,故為督脈足太陽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之天部的充盛陽氣。
【執行規律】 散熱冷縮後循督脈下傳前頂穴。
【功能作用】 升陽舉陷,益氣固脫。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21 前頂 
【穴義】 前面督脈的上行之氣在此被頂撞不能上行。 
【名解】 前,前部也。頂,擠頂也。前頂名意指前面督脈的上行之氣在此被頂撞而不能上行。本穴物質來自於百會穴傳來的天部陽氣和囟會穴傳來的天部水濕之氣,百會穴傳來的陽氣至本穴時是散熱冷縮的變化,而囟會穴的水濕之氣在上行至本穴時則是吸熱蒸升的變化,二氣在本穴相會後,降行的氣血頂住了上行的氣血,故名前頂。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溫熱水氣。
【執行規律】 由本穴輸散於頭之各部。
【功能作用】 補益肺氣,傳導水濕。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22 囟會 
【別名】 囟中,鬼門,天窗,頂門,囟門。 
【穴義】 督脈上行的弱小水濕在此聚集。 
【名解】1)囟會。囟,連合胎兒或新生兒顱頂各骨間的膜質部也,此指穴內氣血有腎氣的收引特徵。會,交會也。囟會名意指督脈上行的弱小水濕在此聚集。本穴物質為上星穴傳來的弱小水濕,至本穴後為聚集之狀,如同腎氣有收引特徵,故名囟會。囟中、鬼門、囟門名意與囟會同,中指穴內,鬼指穴內氣血寒濕收引。
2)天窗。天,天部也。窗,窗戶也,氣之通道也,虛也。天窗名意指本穴氣血為天之下的水濕之氣,天之上部氣血空虛。本穴物質為來自上星穴的弱小水氣,至本穴後則聚集在天之下部,天之上部氣血如同空虛之狀,故名天窗。
3)頂門。頂,擠也。門,出入的門戶也。頂門名意指督脈吸熱的上行氣血在此被頂撞而不能上行。本穴物質為上星穴傳來的弱小水氣,因無外界熱助,弱小水氣至此後不能上行,如同被頂撞一般,故名頂門。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之氣。
【執行規律】 由本穴輸散於頭之各部。
【功能作用】 補益肺氣,傳導水濕。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23 上星 
【別名】 鬼堂,明堂,神堂。 
【穴義】 督脈氣血在此吸熱後緩慢蒸升。
【名解】1)上星。上,上行也。星,指穴內的上行氣血如星點般細小也。上星名意指督脈氣血在此吸熱後緩慢上蒸升。本穴物質為神庭穴傳來的溫熱水氣,在本穴為緩慢蒸升之狀,上行氣血如星點般細小,故名上星。
2)鬼堂。鬼,與天相對,此指穴內氣血為陰性水濕。堂,聚散之所也。鬼堂名意指穴內氣血為天部的陰濕水氣。本穴物質為神庭穴傳來的溫熱水氣,至本穴後,因散熱冷縮而化為陰性水濕,故名鬼堂。明堂、神堂名意與鬼堂近同,明指穴內氣血為天部的明處,神指穴內氣血為天部之氣。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陰濕水氣。
【執行規律】 大部分由本穴外散頭之各部,小部分吸熱後循督脈上行。
【功能作用】 降濁升清。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24 神庭  督脈足太陽陽明之會。 
【別名】 天庭。 
【穴義】 督脈的上行之氣在此聚集。
【名解】1)神庭。神,天部之氣也。庭,庭院也,聚散之所也。神庭名意指督脈的上行之氣在此聚集。本穴物質為來自胃經的熱散之氣及膀胱經的外散水濕,在本穴為聚集之狀,本穴如同督脈天部氣血的會聚之地,故名神庭。天庭名意與神庭同。
2)督脈足太陽是明之會。本穴物質主要為足陽明提供的溼熱水氣和足太陽提供的外散水濕,故為足太陽陽明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之氣。
【執行規律】 大部分由本穴外散頭之各部,小部分吸熱後循督脈上傳上星穴。
【功能作用】 除濕化濕。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25 素髎 
【別名】 面王,面正,正面,面土。 
【穴義】 督脈氣血在此液化而降。
【名解】素髎。素,古指白色的生絹,此指穴內氣血為肺金之性的涼濕水氣。髎,孔隙也。素髎名意指督脈氣血在此液化而降。本穴物質為神庭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後則散熱縮合為水濕雲氣並由本穴歸降於地,降地之液如同從細小的孔隙中漏落一般,故名素髎。面王。面,頭面也。王,君也。面王名意指穴內氣血為頭面陽氣冷降的地部經水。本穴物質為神庭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後,水濕之氣不斷地液化為地部經水,此冷降之水如同化氣的君王一般,故名面王。面正、正面、面土名意與面王近同,正指穴內氣血為地部水液,為面部氣血的主流物質,土則指穴內氣血所在為地部。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之氣及地部的弱少水液。
【執行規律】 水濕之氣冷降歸地,地部經水則循督脈下傳水溝穴。
【功能作用】 除濕降濁。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熱則瀉針出氣,禁灸。
26 水溝  督脈手足陽明之會。 
【別名】 人中,鬼客廳,鬼宮,鬼市,鬼排。 
【穴義】 督脈的冷降水液在此循地部溝渠下行。
【名解】1)水溝。水,指穴內物質為地部經水也。溝,水液的渠道也。水溝名意指督脈的冷降水液在此循地部溝渠下行。本穴物質為素髎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在本穴的執行為循督脈下行,本穴的微觀形態如同地部的小溝渠,故名水溝。
2)人中。人,指本穴位在頭面天地人三部中的人部。中,指本穴位處在頭面前正中線。人中名意指本穴位於鼻唇溝的中部,無它意。
3)鬼客廳。鬼,與天相對,指穴內物質為地部經水。客廳,接待客人的廳堂也。鬼客廳名意指穴內氣血為來自天部之氣的冷降水液。本穴位處督脈,督脈氣血以陽氣為主,地部經水稀少,而本穴氣血則為地部經水,地部經水如同督脈氣血的賓客一般,故名鬼客廳。鬼宮、鬼市、鬼排名意與鬼客廳同。
4)督脈手足陽明之會。本穴的地部經水不光為督脈的陽氣冷降而成,主要的是手足陽明經的冷降水液,故為督脈手足陽明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執行規律】 根據人體所處的不同體位而分別傳於手足陽明經及督脈的兌端穴。
【功能作用】 分流督脈經水,通經活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1
文章: 3337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十四、督脈(奇經八脈)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督脈循行
-督脈.gif
您沒有權限檢視這篇文章所附加的檔案。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1
文章: 3337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十四、督脈(奇經八脈)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督脈

在背後中脊,總制諸陽,故謂之曰督,督者都綱也。其循背脊上行,猶如裘之背縫也。

1.脈經穴道:

督脈二十八穴始於尾閭骨端之長強穴,腰俞(功穴)、陽關入命門(功穴),上行懸樞、脊中、至中樞,筋縮、至陽歸靈台,神道、身柱(功穴)、陶道開,大椎、啞門連風府,腦戶(功穴)、強間、后頂排,百會、前頂通囟會(功穴),上星、神庭、素(功穴)對,水溝、兌端在唇上,齦交上齒肉縫間。

2.循行路徑:

督脈起於小腹下方恥骨正中央,分本絡與別絡循行色身之經絡。

(1)別絡路徑:由會陰穴起,女經溺尿處,男繞生殖器,至恥骨借足少陰腎經內股處,入腹內循任脈,行至小腹胞中(關元穴)。在胞中此內氣分兩路,一後絡至兩腎(主要為右腎)。另一內氣會走衝脈氣街,腹部,上行入喉,環繞嘴唇,一股內行至督脈齦交穴而終。另一股外行上臉頰至兩眼中央下方,噗地一聲入眼內眥。

(2)別絡路徑:由會陰穴經足少陰腎經股內處鼠蹊部,循左內腹部上行至心臟,過心臟經喉頭,後入腦際。

(3)本絡路徑:與足太陽膀胱經同起於眼內眥睛明穴(功穴),上額前,至頭頂,再絡入腦中。由腦再轉出左右頸部,順下項肩部,內挾脊內行,至腰脊部入腎,再由腎經生殖器回到會陰穴。

3.疾病症候

患督脈疾病者,有下列病候:腰痛、遺精、白帶、氣喘、癲癇、聾啞、頭痛、脊柱強直、角弓反張。


最後是由 懸壺子 於 2018-07-22 , 18:50 推文。
圖檔
發表主題 回覆文章

回到「1.針灸(穴道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