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學

介紹養生藥膳、養生茶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10
文章: 33855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中醫養生學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中醫養生學》 >第十一章運動養生
第七節易筋經
“易”指移動、活動;“筋”,泛指肌肉、筋骨;“經”,指常道、規範。 顧名思義,“易筋經”就是活動肌肉、筋骨,使全身經絡、氣血通暢,從而增進健康、祛病延年的一種傳統健身法。
相傳易筋經是中國佛教禪宗的創始者菩提達摩傳授的,梁武帝蕭衍時(公元5世紀),達摩北渡到了河南嵩山少林寺,向弟子們傳授了易筋經。 當時,只是為了緩解一下坐禪修煉的困倦和疲勞,故動作多以伸腰踢腿等通血脈、利筋骨的動作為主,其動作又多以仿效古代的各種勞動姿勢為主。 後來逐漸流傳開來,自唐以後,歷代養生書中,多有記載,成為民間廣為流傳的健身術之一,建國後,還有《易筋經》單行本出版。 足見其為行之有效的方法,為人民所歡迎。
在古本十二式易筋經中,所設動作都是仿效古代的各種勞動姿勢而演化成的。 例如:春谷、載運、進倉、收囤和珍惜穀物等動作,均以勞動的各種動作為基礎形態。 活動以形體屈伸、俯仰、扭轉為特點,以達到“伸筋拔骨”的鍛煉效果。 因此,對於青少年來說,這種方法可以糾正身體的不良姿態,促進肌肉、骨骼的生長發育;對於年老體弱者來講,經常練此功法,可以防止老年性肌肉萎縮,促進血液循環,調整和加強全身的營養和吸收,對慢性疾病的恢復,以及延緩衰老都很有益處。
一、養生機理
易筋經同樣是一種意念、呼吸、動作緊密結合的一種功法,尤其重視意念的鍛煉,活動中要求排除雜念,通過意識的專注,力求達到“動隨意行,意隨氣行”,以用意念調節肌肉、筋骨的緊張力,(即指形體不動,而肌肉緊張的“暗使勁”)。 其獨特的“伸筋拔骨”運動形式,可使肌肉、筋骨在動勢柔、緩、輕、慢的活動中,得到有意識的神、拉、收、伸,長期練功,會使肌肉、韌帶富有彈性,收縮和舒張能力增強,從而使其營養得到改善。 同時,使全身經絡、氣血通暢,五臟六腑調和,精神充沛,生命力旺盛。 當然,必須長期鍛煉才能收到內則五臟敷華,外則肌膚潤澤,容顏光彩,耳目聰明,老當益壯的功效。
二、練功要領
(一)精神清靜,意守丹田。
(二)舌抵上齶,呼吸勻緩,用腹式呼吸。
(三)松靜結合,柔剛相濟,身體自然放鬆,動隨意行,意隨氣行,不要緊張僵硬。
(四)用力時應使肌肉逐漸收縮,達到緊張狀態,然後,緩緩放鬆。
易筋經十二式
①搗桿春糧,②扁擔挑糧,③揚風淨糧,④換肩扛糧,⑤推袋垛糧,⑥牽牛拉糧,⑦背牽運糧,⑧盤蘿卸糧,⑨圍穴囤糧,⑩撲地護糧,⑾屈體撿糧,⑿弓身收糧。 具體做法及注意事項詳見《中醫健身學》。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10
文章: 33855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中醫養生學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第十二章娛樂養生
中醫養生學有其豐富的內容及獨特的養生方法,運用娛樂的形式怡養身體即是其中之一。 重視和培養廣泛的興趣和愛好,工作之餘,進行各種娛樂活動,對怡神養性,防病健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一節娛樂養生的意義
娛樂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 例如:琴棋書畫、花木鳥魚、旅遊觀光、藝術欣賞等皆屬之。
所謂娛樂養生,是指通過輕鬆愉快、活潑多樣的活動,在美好的生活氣氛和高雅的情趣之中,使人們舒暢情志、怡養心神,增加智慧、動筋骨、活氣血、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寓養生於娛樂之中,從而達到養神健形,益壽延年的目的,這種養生方法,稱之為娛樂養生。
用於養生的各種娛樂活動,其內容健康,情趣高雅,生動活潑。 在輕鬆愉快的環境和氣氛中,給人以美的享受。 情志暢達,賞心悅目,則百脈疏通,氣血調和;情趣高雅則可益智養心,故具有怡養神情之作用。 娛樂活動的形式多樣,動靜不拘,可動靜結合,柔剛相濟,既可調養心神,又能活動筋骨,因而具有形神兼養之功。 由於娛樂養生是將養生與娛樂相結合的一種完善形式,養、樂結合,寓養於樂,故有身心兼養的作用。
娛樂養生的活動主要在業餘生活中,用健康而美好的“娛樂”形式,調劑和豐富我們的生活。 因此必須科學合理的運用,才能起到良好作用。 在實踐中,要注意以下三點:
1、因人而宜根據不同的年齡、職業、生活環境、文化修養、性格、氣質,選擇不同的娛樂形式,才能達到良好的養生作用。
2、保持輕鬆愉快的心情只求調養身心,切勿爭強好勝,勿做力不從心的活動,以免傷害身體。
3、和諧適度不可沉迷不返,“樂不思蜀”。 娛樂太過,就成為《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謂:“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背離養生之道的行為。 於身體非但無益,而且有害。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10
文章: 33855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中醫養生學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中醫養生學》 >第十二章娛樂養生
第二節娛樂養生的方法
娛樂養生的方法很多,現謹就琴棋書畫、花木、旅遊、垂釣等內容,簡述如下。
一、琴、棋、書、畫
琴、棋、書、畫,被古人稱為四大雅趣,也是娛樂養生的主要形式和方法。 它將藝術、感情交融在一起,既有強烈的感染力,又有明顯的養生作用。 而且,還各具特色。 茲分述如下:
(一)琴與音樂
琴是我國一種古老而富有民族特色的彈弦樂器,因它常與瑟一起演奏,故常琴瑟並稱。 琴瑟之音,即指音色優美動聽的樂曲,若從廣義上講,就是指音樂。
音樂,可以欣賞,可以自娛,包括唱歌與演奏樂曲。 欣賞音樂可以使人情緒改變,而彈撥或唱歌則不僅可以調節情志怡養心神,還可直接宣洩情緒。
音樂可以表達思想感情,抒發內心情懷,可以引起人的共鳴。 《禮記·樂記》說:“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樂器從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和神,積中而英華髮外”。 所以,養生的音樂,只能是文明健康、美妙動聽而感人的音樂。 消極頹廢的音樂則非養生所宜。 《呂氏春秋·孟春紀》:“靡曼皓齒,鄭衛之音,務以自樂,命之日伐性之斧”,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1、養生機理
(1)抒發情感,調節情志:音樂用其特殊的語言形式,滿足了人們宣洩情緒,表達願望的需求,而情感的適當抒發對人的健康十分有利。
音樂不僅可以表達情感,還能通過其旋律的起伏和節奏的強弱調節人的情志。 《壽世全書》說:“聲音感人之道,其效力速於訓話與身教,……況絲竹能陶冶性情,謳歌能發抒抑鬱,故無論男女,當職業餘之時,或安弦操漫,或鐵板銅琶,或引吭高歌,或曼聲徐度,於身心二者,交有裨益”。 音樂使人的感情得以宣洩,情緒得以抒發,因而令人消愁解悶,心緒安寧,胸襟開闊,樂觀豁達。 正如音樂家冼星海所說:“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是陶冶性情的熔爐”。
(2)調和血脈,怡養五臟:《樂記》中說:“音樂者,流通血脈,動盪精神,以和正心也”。 音樂通過調節情志,使人歡悅,故而令周身脈道通暢,氣血調達。 古人認為五聲音階中的宮、商、角、徵、羽五音,分別與五臟有不同的調節作用。 宮音悠揚諧和,助脾健運,旺盛食慾;商者鏗鏘肅勁,善製躁怒,使人安寧;角音條暢平和,善消憂鬱,助人入眠;徵音抑揚詠越,通調血脈,抖擻精神;羽音柔和透徹,發人遐思,啟迪心靈。 說明音樂確能起到和血脈,諧調五臟功能的作用。
(3)動形健身:音樂不僅可以通過聽賞而令人心情舒暢,氣血和調,演奏不同的樂器或伴隨優美的樂曲而翩翩起舞可使人動形健身。 吹、拉、彈、撥各種不同的樂器,可以心、手並用,既舒發情感,也活動肢體,而且,手指的活動還可以健腦益智。 在音樂旋律的境界中,舒展身體,輕歌漫舞,使人情動形動,暢情志而動筋骨,從而達到動形健身的目的。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音樂的活動中樞在大腦皮層右側顳葉。 輕鬆、歡快的音樂能促使人體分泌一些有益於健康的激素、酶、乙酸膽鹼等活性物質,從而調節血流量和興奮神經細胞,音樂還可以改善人的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內分泌系統和消化系統的功能。
人體有種種週期性生理節律,如心跳,呼吸,胃腸蠕動等,統稱為生物節律。 正常的生物節律,都有穩定的周期,各種生物節律之間構成同步的或協調的關係。 人體的這些生物節律時刻保持著與大自然的晝夜、年月、季節、溫度、濕度、氣壓、磁場等自然節律的協調關係,處於同步狀態,亦即《內經》中多次強調的“與天地如一”的狀態,這是維持人體健康的一個重要條件。 如果這種相互關係遭到破壞,人體就會產生不適或疾病。 音樂的旋律與節奏在快慢變化起伏跌宕之中,可以起到調節人體生物節律的作用,故而對人體健康有益。
2、注意事項
(1)欣賞音樂要根據不同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如進餐時,聽輕鬆活潑的樂曲較為適宜,有促進消化吸收的作用;臨睡前,聽緩慢悠揚的樂曲,有利於入睡;工間休息時,聽歡樂、明快的樂曲,有利於解除疲勞等。
(2)要結合個人的身體情況,選擇曲目:如老年人,體弱者及心髒病患者,宜選擇慢節奏的樂曲;年青人宜選擇強節奏的樂曲等等。
(3)要根據個人愛好選擇曲目:無論民族樂、管弦樂,還是地方戲曲,均以個人喜好為原則,其同樣都能起到調節情志的作用。
(4)要注意情緒的變化:練習、演奏樂曲,要在心閒氣靜之時,方能達到養生健身的目的。 情緒波動,憂傷惱怒之時,以暫不彈奏為佳。
(二)弈棋
我國棋類有很多,如圍棋、橡棋、軍棋,雅俗共賞,變化萬千,趣味無窮。 弈棋之時,精神專一,意守棋局,雜念皆消,神情有弛有張。 古人就有“善弈者長壽”之說,弈棋不僅是緊張激烈的智力競賽,更是有利身心、延年益壽的娛樂活動。
1、養生機理
(1)養性益智:下棋是一種靜中有動、外靜內動的活動,需要凝神靜氣、全神貫注,神凝則心氣平靜,專注則雜念全消。 而棋局的變化,可以鍛煉人的應變能力,既是一種休息、消遣,也是一種益智養性的活動。
(2)鍛煉思維:下棋是一種有興趣有意義的腦力活動,棋盤上瞬息萬變的形勢,要求對弈者全力以赴,開動腦筋,以應不測,兩軍對壘,這是智力的角逐,行兵布陣,是思維的較量。 經常下棋,能鍛煉思維,保持智力聰慧不衰。
(3)身心舒暢:與棋友會棋,磋商技藝,能增進朋友之間的往來,特別是中老年人,下棋做為一種活動,也可使人精神愉快,有所寄託,使身心舒暢。
2、注意事項
下棋固然是有益的活動,但不掌握適度,以致廢寢忘食,反而有損於健康,故而應注意以下幾點:
(1)飯後不宜立即弈棋:飯後應稍事休息,以便食物消化吸收。 若飯後即面對棋局,必然會使大腦緊張,減少消化道的供血,導致消化不良和腸胃病。
(2)不要時間過長:下棋不注意適度,會使下肢靜脈血液回流不暢,出現下肢麻木、疼痛等症。 故應適當活動,不應久坐。
(3)不要情緒波動:過分緊張、激動,對老年人十分有害,往往可誘發中風、心絞痛,應以探討技藝為出發點和目的,不爭強好勝,不計較得失,才能心平氣和。
(4)不要挑燈夜戰:老年人生理功能減退,容易疲勞,且不易恢復,若夜間休息減少,身體抵抗力下降,就會容易發生疾病。
(三)書畫
書指書法,畫指繪畫,中國書畫是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藝術表現形式,也是養生的有效手段之一。
以書畫進行養生、治病,有兩方面的內容。 一是習書作畫,二是書畫欣賞。 習書作畫是指自己動手,或練字或作畫,融學習、健身及藝術欣賞於一體。 書畫欣賞是指對古今名家的書畫碑帖藝術珍品的欣賞,在藝術美的享受之中,達到養生鍵身的目的。
《老老恆言·消遣》中說:“筆墨揮灑,最是樂事”,“法書名畫,古人手跡所有,即古人精神所寄,窗明幾淨,展玩一過,……審其佳妙,到心領神會處,盡有默默自得之趣味在”。 經常練字的人都有這樣的感覺,隨著自己在書法上的長進和增高,體力、精力也有很大的增益。
1、養生機理
(1)調血氣,通經脈:習書作畫要有正確的姿勢。 頭部端正,兩肩平齊,胸張背直,兩腳平放,這樣才能提全身之力。 宋代陸游有“一笑玩筆硯,病體為之輕”之名句。 寫字作畫必須集中精力,心正氣和,靈活自若地運用手、腕、肘、臂,從而調動全身的氣和力。 這樣,很自然地通融全身血氣,身體內氣血暢達,五臟和諧,百脈疏通,使體內各部分功能得到調整,使大腦神經興奮和抑制得到平衡,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精力自然旺盛。
(2)靜心寧神:書畫活動可以使心理達到平衡。 唐代大書法家歐陽詢認為:“瑩神靜虛,端己正容,秉筆思生,臨池志逸”。 作畫習書必須用意念控製手中之筆,“用心不雜,乃是入神要路”。 絕慮凝神,志趣高雅,便能以“靜”制“動”。 這樣,使人消除緊張變得遇事沉著。
學然後知不足,知不足乃能立志進取,購買書法理論,碑刻字帖,參觀書展、觀摩欣賞,苦練作畫習書之功,才能提高鑑別能力,也才能真正掌握功夫。 進取總使人欣慰,一旦有所長進,便會自得其樂,心情愉快。
中國書畫,是兩種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書法重在字的間架結構變幻及筆力、氣勢;而中國畫則重在丹青調配,濃淡佈局。 但其本質都在於追求意、氣、神,講究章法、佈局。 所調意,指意境;氣指氣勢;神指神態。 講意境,即要求靜息凝神,精神專注,雜念全消,一意於構思之中。 講氣勢,是要求全神貫注,氣運於筆端,令作品在筆墨揮灑之間一氣呵成。 講神態,是指意境、氣勢的集中表現。
習書作畫及觀賞玩味能夠令人增加清趣,陶冶情操,並在練習書畫之時,使身體經常處於內意外力的“氣功狀態”,使人神形統一,並能令人靜思凝神,心氣內斂,這也是排除不良因素干擾的一個重要方面。 且習書作畫不僅意在心中,還須力在筆端,這又鍛煉了筋骨,使氣血流通。
總之,書畫之健身養性之理在於增加情趣,身心兼娛,意氣相合,神形統一。
2、注意事項
練習書法或作畫,也十分強調情緒好壞。 情緒的好壞直接影響字畫作品的效果。 唐代著名書法家孫過庭曾說:“一時而書,有乖有合,合則流媚,乖則雕疏”。 精神愉快,心有所悟,雅興勃發,自然就能在作書畫時盡興發揮自己所長。 反之,情緒不舒,即便寫字作畫,往往也未必成優良之作,更談不上於身體有益。 要作書畫,就要注意自己的心情,若情緒不良,不必勉強。 因而,要注意以下幾點:
(1)勞累之時或病後體虛,不必強打精神,本已氣虛,再耗氣傷身,會加重身體負擔,不易恢復。
(2)大怒、驚恐或心情不舒,不宜立刻寫字作畫,氣機不暢,心情難靜,此時一則不會寫出好字繪出好畫,三則也傷身體。
(3)飯後不宜馬上寫字作畫。 飯後伏案,會使食物壅滯胃腸,不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
(4)“功到自然成”,不可操之過急,要持之以恆,堅持經常練習。
二、旅遊
旅遊是娛樂養生的內容之一。 歷代養生家多提倡遠足郊遊,而道家、佛家的庵、觀、寺、廟也多建立在環山抱水,風景幽美之處,以得山水之清氣,修身養性。 旅遊不僅可以一覽大好河山之壯麗景色,而且還能藉以舒展情懷,心胸開闊,鍛煉身體,增長見識,是一種有益於身心調養的活動。
(一)養生機理
旅遊是一種有益於身心的綜合運動,不僅可以欣賞自然美景,又可鍛練身體,更可以開闊眼界,拓展知識,可謂一舉多得。
《壽親養老新書·古今嘉言》說:“餘家深山中,每春夏之交,蒼蘚盈階,落花滿徑,門無剝啄,松影參差,禽聲上下。……從容步山徑,撫松竹,與麝犢共偃息於長林豐草間。坐弄流泉,漱齒濯足”。 古人非常推崇遠足郊遊活動,特別是文人墨客,遊山玩水之間,佳句詩作乃生。 北宋大文學家蘇軾在遊覽了西湖之後,寫出了“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優美詩句。
1、領略自然風光,呼吸新鮮空氣當人們投身於大自然,深山密林,江河湖海,溪泉潭瀑,田園花草,不禁耳目為之一新,呼吸到大自然的新鮮空氣,神情為之一爽。
新鮮空氣主要指空氣中的負氧離子含量高。 研究表明,負氧離子含量若小於25個/m3,人就會頭痛、噁心、暈眩、疲勞;而含量若大於1萬個/m3,人就會因代謝活躍,心情舒暢,精力充沛,食慾增加;若大於10萬個以上/m3,就可用來治療某些疾病。 可見,空氣是否清新對人的健康很重要。 而陰離子的多少,因環境不同有很大差異。 城市街道、尤其繁華地段陰離子很少,但鄉村、山地陰離子則較多,海邊、瀑布等地含量最多。 經常能夠去空氣新鮮的地方遊玩,對人的身體會有好處。 既可預防疾病,保持身體健康,又能對某些疾病起到良好的康復治療作用。
2、陶冶性情,增長知識當身處海邊山頂瞭望自然風光時,那廣闊無垠的原野,蒼翠幽深的叢山峻嶺、變幻莫測的雲霧,奔騰不息的江河大海,廣闊的天地,使人神清意爽,不良情緒立即化為烏有。 詩人、音樂家、書畫家更可以從中找到藝術創造的靈感。 了解不同的風土人情和不同的地理環境,既飽眼福,又廣見聞。 所以旅遊不但可以陶冶性情,還能增長知識,開闊眼界。 既有修身養性的作用,又能提高文化和鑑賞水平。 我國著名的旅遊勝地,如西安的秦兵馬俑、蘇州的怡園、杭州的西湖、山東的孔廟和碑林、敦煌的石窟等等,均能使人在參觀旅遊之時學到許多我國傳統文化知識,若能去國外旅遊,還能知曉許多異國情調的文化。
3、鍛煉體魄在遠足跋山涉水之中,不僅觀賞了大自然的奇妙風景,領略了美好的環境,同時也活動了身體筋骨關節,鍛煉了旅行者的體魄。 使人氣血流通,利關節而養筋骨,暢神誌而益五臟。 對於年老體弱者,應只求漫步消遣,不必求快求遠,可緩步而行,時輟時行;對體胖者,旅行是減輕過重的體重的好方法。
國內外許多學者研究認為,運動腳趾也家運動手指一樣,有助於大腦健康,甚至有人認為腳掌為人體的“第二心臟”。 腳趾活動的減少已成了腰痛等系列“文明病”的病因,因此要保持身體健康,就應多遠足郊遊,在遊覽期間病體可為之一輕。
4、獲得精神享受人類社會的進步,其本身就是一個征服未知的過程。 好奇是人的本能,變未知為已知,到陌生的地方去旅行,開闊眼界,著看整個世界,這對人類的大部分成員永遠是一種嚮往,有著巨大的吸引力。 只要條件具備,人們就會欣然踏出自己的生活環境,到大自然中去。
心理學家認為,人的需要有五個基本層次。 除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在人群中的地位需要,以及自尊自愛和被人尊敬的需要,還有自我實現或個人發展的需要。 現代人在獲得了相當充分的物質享受的基礎上,越來越追求美好的精神享受,旅遊觀光、周遊世界,便可以有效地滿足人們高層次的精神要求。
(二)旅遊健身原則及注意事項
1、要考慮到季節春季天地氣清,萬物以榮,春芽初萌,自然生髮之氣始生,逢春季應順應自然之生機,踏青便是一項有益活動。 夏季天氣炎熱,暑熱之氣難耐,此時若去海濱或森林,則可避暑養氣。 若旅遊外出,也應擇時而往,避免太陽直射,尤避長時間在陽光下暴露。 傍晚時分,泛舟湖上,觀賞荷花,能使人頓感涼爽。 秋高氣爽的季節,是旅遊的最佳時候。 無論登山臨水,還是遊覽古蹟,均不失為最使人愜意的黃金季節。 冬季,雨雪偏多,一般不宜遠遊,但近處踏雪賞梅,觀冰山玉樹,著滿大飛絮,也頗有情趣。
2、要根據人的氣質不同選擇旅遊項目一般地講,多血質者應去名山大川,直抒胸懷;膽汁質者則遊亭台樓榭,靜靜心境;抑鬱質而粘液質則應以觀今古奇觀和起落較大的險景勝地為上,改坐抑鬱多愁之心境,這樣因人而異,更能起到理想的效果。
應提高文化和鑑賞水平:如果文化素養太差,鑑賞水平會受到影響,有時還會直接破壞旅遊興致。 很多古代文化中的奧秘,只有深入其中,才能體會其絕妙。 遊風景名勝,從某種角度說,是在看一部歷史。 鑑賞水平提高了,就能深諳風景名勝的內在美,從而使旅遊獲得最佳的養生效果。
3、要特別注意安全,避免發生意外。
三、花木、垂釣
(一)花木
自古以來,鮮花以其顏色、馨香、風采和風格,贏得了人們的喜愛。 鮮花不僅能美化環境,淨化空氣,有益於人們的身心健康,而且還是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質資源。
1、養生機理花木不僅在於其形、色美化環境,使人心情舒暢,其香能令人心醉神往,而且種植花木還能促使人不斷學習有關知識,掌握新技術,更可以活動筋骨,豐富生活情趣。 調暢情志,活動筋骨,具有神、形兼養之功。
清代養生學家曹慈山,七十五歲以後,仍學而不厭,無書不讀,吟詩作賦,寫字畫畫,奏樂鼓琴,著書立說,栽花植木,興趣十分廣泛。 據《嘉善縣志》載:他在院內累土為山,廣植花木,以奉其母。 並把他的養生經驗寫進《養生隨筆》:“院中植花木數十本,不求名種異卉,四時不絕便佳”,“階前大缸貯水,養金魚數尾” ,並要求“事事不妨親身之”。
科學家研究證明,每日到園林或綠色地帶活動,可使耐力增加15%,使消除疲勞的時間縮短80%,在綠色的花園裡,皮膚溫度可降低1℃~2℃,脈搏每分鐘可減少4~8次,呼吸慢而均勻,血流減慢,緊張的神經可以鬆弛下來,嗅覺、聽覺和思維活動的靈敏性得到增強。
據研究發現,樹葉可吸收聲波,減低噪音;樹葉的光合作用又可淨化空氣;夏天樹葉還可蒸發水分,既增加空氣濕度,又吸收熱量;綠色還可調節神經的疲勞,保護視網膜,同時還有緩和神經緊張、使人安靜的效能。 現代人的生活,無不受噪音灰塵所染,如若能培養養花的愛好,在庭院或陽台種些樹木,養植草坪,盆栽花草,戶外的體力勞動,既可調劑生活、美化環境,又能學到一些科學技術知識,提高藝術文化的素養,增添家庭樂趣。
鮮花不僅以它的顏色令人賞心悅目,更主要的是,在花的香味中,含有一種既能淨化空氣、又能殺菌滅毒的物質——芳香油。 當芳香油的氣味和人的鼻腔內的嗅覺細胞接觸時,立即通過嗅覺神經傳遞到大腦皮層,使人產生“沁人心脾”的快感。 令人氣順意暢,血脈調和。 據研究,不同的花朵,能產生不同質芳香油。 如蘿蔔花、南瓜花、 百合 花的香味,可治療糖尿病;天竺花香味可鎮靜神經、促進睡眠,並有良好的健腦作用; 荳蔻 花的香能治胃病;蘇合花香對高血壓、冠心病很有療效。 另據研究發現,有些花,如文竹、仙人掌、秋海棠、天竺葵等還可以分泌出植物殺菌素,使某些細菌致死。 還有些花草的氣味具有驅散蒼蠅、蛾子、蚊蟲的作用。
2、養花健身的原則家庭養花,是一件富有情趣的活動。 但也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1)因室養花:室內養花,應根據居室條件,不可培養太多。 如果窗台上擺滿花草,影響陽光照射,使人得不到必要的室內陽光。
(2)注意觀察,隨時羹換:有些花草分泌的香精油會使某些人頭通,或使患有支氣管哮喘的病人發病,會對花粉過敏的人,室內不宜放花,遇有這種情況,應立刻移至戶外或更換別種花卉。 還有些花如天竺葵、金盞花、報春花等不可用手去摸,以免患過敏性皮炎或濕疹。
(二)垂釣
垂釣作為一種戶外活動,不僅能鍛煉身體,而且修身養性,有益健康。
1、養生機理
(1)鍛煉身體:釣魚往往要遠足水邊,才能尋到垂釣的好地方。 不論是步行,還是騎車前往,這本身就是一種身體鍛煉,行至途中,已想到魚兒上鉤,此番情趣,使人周身輕鬆。
(2)陶冶情趣:垂釣的環境多處於群山環抱、綠林深處或秀水清溪地,這種環境使人擺脫城市的喧鬧及空氣污染,令人安靜,悠然自得。
(3)練意養神:垂釣時身體極度放鬆,這是形松體靜,但另一方面,思想必須集中。 若思緒紛雜,即使有魚也難釣到。 釣魚時應腦、手、眼配合,靜、意、動相助,眼、腦專注於浮標,形體雖靜,而內氣實動,這種動靜結合,使一小部分神經活動,而大部分腦神經得到充分休息。 對提高視覺力和頭腦靈敏性均有好處。
(4)磨煉意志:釣魚需耐心和細心。 穩坐釣魚船的穩字,就是一個很好的概括。 釣魚不可性急,不求收穫,但求意境。 若一味追求釣到大魚,反而心躁性浮,於健康不利。 應將釣魚視為磨煉意志、克服急躁情緒的手段,培養穩重的性格。
2、垂釣的注意事項
(1)風濕症患者應捨此活動,因近水可使病情加重,身體不適。
(2)注意安全,不要坐在潮濕處,以免染病。
(3)時間適度,要注意時間不可過長,不應太專注於此,更不應未釣到魚而垂頭喪氣,這樣,就破壞了垂釣的良好初衷。 最好多人結伴,與野遊、野炊等活動結合,更為有趣。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10
文章: 33855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中醫養生學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第十三章浴身保健
浴身,俗指洗澡,雅稱沐浴。 古時,“沐”指洗頭髮;“浴”指洗身體,現合為一詞,包括洗頭洗身在內。
浴身保健係指利用水、日光、空氣、泥沙等有形的或無形的天然物理因素,來沐浴鍛煉以防病健身的方法。
根據浴身的方式方法不同,通過沐浴,可分別起到發汗解表、祛風除濕、行氣活血、舒筋活絡、調和陰陽、振奮精神等作用。 現代醫學認為,沐浴可促進機體體溫調節,改善血液循環和神經系統的功能狀態,加速各組織器官的新陳代謝。

《中醫養生學》 >第十三章浴身保健
第一節浴身保健的分類
浴身的分類方法有多種。 如以介質的形態論,可分為有形、無形兩類,前者如各種水浴,泥沙浴,其中水浴據其內容成分的不同又可分為淡水浴、海水浴、礦泉浴、藥浴等,據水溫差異還能分為冷水浴、熱水浴、蒸氣浴等;後者則指日光浴、空氣浴、森林浴和花香浴等有質而無形的沐浴,加以作用於身體下同部位論,可分為全身浴、半身浴和局部浴,如按浴身的作用方式,可分為擦浴、浸治、淋浴、濕敷等。 本章根據不同浴身方法的養生保健特點和敘述方便,分為冷水浴、熱水浴、蒸氣浴、礦泉浴、藥浴和其他浴身方法等六類。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10
文章: 33855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中醫養生學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中醫養生學》 >第十三章浴身保健
第二節冷水浴
讓健康鍛煉者和某些疾病的患者,浸入水溫低於25℃的水中,或施行擦浴、淋浴,使身體接受寒冷水溫作用的方法,稱為冷水浴。
一、作用機理
冷水浴作用機理一般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皮膚接觸冷水,外周毛細血管收縮,血液流向深層血管,皮膚顏色變白。 第二階段,外周血管擴張,內臟血液返流向體表血管,皮膚發紅,此階段持續的時間長短,與水溫、氣溫、人體對寒冷的耐受能力等因素有關。 第三階段,外周血管再度收縮,皮膚蒼白,口唇發紫,身體寒戰,出現“雞皮”現象。 冷水浴應在出現第三階段前結束,這樣在冷水浴過程中,周身血管都可受到一縮一張的鍛煉。 因此,人們又把冷水浴稱為“血管體操”,它對增強體質,延年益壽,防治疾病有多方面的良好作用。
(一)能增強心血管系統的功能,防止動脈硬化
長期堅持冷水浴鍛煉,可增強血管的彈性和韌性,提高心肌的收縮和舒張功能。 同時,又能減少膽固醇在血管壁沉積,有助於預防動脈硬化以及高血壓,冠心病等症的發生。
(二)能增強中樞神經系統功能
機體一遇冷水刺激,大腦立刻興奮起來,調動全身各器官組織加強活動抵禦寒冷。 周身血管的舒縮運動即是靠了中樞神經系統的調控。 因此,長期堅持冷水浴鍛煉,通過神經反射和大腦作用,可使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增強,減緩腦細胞的衰老和死亡。 實踐證明,冷水浴鍛煉對神經衰弱、頭痛、失眠都有良好防治作用。
(三)加強呼吸器官的功能,提高抗寒能力
人受到冷水刺激,會不由自主吸一口氣,然後呼吸暫停數秒,再深呼氣,隨後恢復均勻的深長呼吸。 這就吸入更多的癢氣,呼出更多的二氧化碳,同時,深長呼吸使腹壓增大,呼吸肌作用加強,形成呼吸體操。 從而加強整個呼吸器官的功能,以及人體對外界氣溫變化的適應能力,可預防感冒,扁桃體炎、支氣管炎等多種疾病。
(四)增強消化器官功能
冷水刺激可增強胃腸蠕動,提高消化功能。 同時,冷水刺激使人體換熱增加,身體為適應生理需要,則需多吸收營養,促進產熱,從而使整個消化系統功能增強,令人食慾旺盛。
(五)使皮膚保持健美
冷水浴不僅對皮膚起到清潔作用,在擦洗沖淋時,皮膚肌肉受到機械磨擦,可促進皮質分泌,使之變得柔潤光滑而富彈性,皺紋減少,保持健美,也不易感染皮膚病。
二、浴身方法
冷水浴包括冷水浴面、擦身、浴足、浸浴、沖淋、冬泳等形式。
(一)浴面
將面部浸入冷水中,用鼻呼氣,呼畢抬頭吸氣,如此反复5~10次;用毛巾蘸冷水摩擦臉、耳和頸項部,洗後用乾毛巾擦乾;再用手掌擦面、頸部,直至發紅發熱。
(二)擦身
是冷水浴與按摩配合進行的鍛煉。 擦身的順序為:臉→頸→上肢→背→腳→腹→下肢。 摩擦四肢時,沿向心方向,即從肢端開始,以助靜脈返流。 手法由輕到重,時間因人而異,以皮膚發紅、溫熱為度。
(三)淋浴
開始先用冷水淋濕手足,再用濕毛巾摩擦胸背部,然後在噴頭下沖淋,同時用毛巾擦洗。 時間根據水溫、氣溫及個人身體情況靈活掌握。 一般為3~5分鐘,在寒戰期前結束。 淋畢,宜用乾浴巾擦乾全身,使身體感到清爽、溫暖、舒適。
(四)浴足
兩腳浸入冷水中,用手或腳相互摩擦,每次1~2分鐘,然後用乾毛巾按幹擦紅。 還可用手指按摩湧泉穴(在腳心前部)各30次左右。
(五)還治
即把身體浸人冷水中。 應嚴格根據個人的耐受性來調節水溫,開始可略高,逐步降低,直至所需溫度。 水中停留時間一般為0.5~2分鐘。 出浴後用乾浴巾將皮膚擦至微紅,以鍛煉後感到精神振作、溫暖舒適、眠食俱佳為宜。
(六)冬泳
須經系統的室內冷水浴鍛煉後,機體防寒冷有較強適應能力,體質強壯者,方可考慮室外冬泳鍛煉。 泳前要做好難備活動,一般時間不宜過長。
三、應用原則和禁忌
冷水浴鍛煉老少皆宜,四季皆可。 個人情況不同,應靈活掌握。 進行冷水浴的原則是:
(一)從溫到涼
從溫水開始(34℃~36℃),逐步下降至16℃~18℃,再至自來水自然溫度,最後降至不低於4℃。 這樣循序漸進,以使身體有個逐漸適應過程。
(二)從夏到冬
冷水浴應先從夏天開始,中間不要間斷,一直堅持到冬天。
(三)從局部到全身
可先做面浴,足浴然後再做擦浴,最後到淋浴、浸浴。
(四)宜早不宜晚
冷水浴鍛煉應在早上進行,以振奮精神,如睡前冷水浴,會刺激大腦過度興奮,影響睡眠。
(五)時間宜短
足浴浸泡不超過兩分鐘;擦浴也不要過重過猛和時間過長;淋浴最初不超過30秒,逐步延長,暖季不超過5分鐘,寒季不超過2分鐘。 如時間過長,反而對健康不利。
(六)浴前準備
擦浴、淋浴前,要先活動肢體各關節,用手擦皮膚使身體發暖不覺寒冷後,再施淋浴。 淋浴前,還可用手先捧冷水拍打胸背,適應後再淋衝。
(七)浴後擦乾
先用濕毛巾、再用乾浴巾迅速把身體擦乾,直至皮膚發紅、溫暖,趕快穿衣,以免受涼。
冷水浴適應範圍較廣,但有些病患者不宜進行冷水浴,如患有嚴重心髒病、高血壓、癲癇、胃炎等病者;有開放性肺結核,病毒性肝炎或其他嚴重肝、肺疾患者;患急性、亞急性傳染病、尚未康復者。 此外,月經期和孕產期婦女;酒後、空腹、飽食、強勞動或劇烈運動後,都不宜進行冷水浴鍛煉。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10
文章: 33855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中醫養生學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中醫養生學》 >第十三章浴身保健
第三節熱水浴(包括冷熱交替浴)
熱水浴是濕熱水浴的統稱。 根據浴水溫度的高低,可再細分為溫水浴和熱水浴。 水溫在36℃~38℃之間者稱溫水浴;38℃以上者叫熱水浴。 熱水浴與冷水浴交替施行則稱為冷熱水交替浴。
一、作用機理
(一)清潔皮膚
溫熱水浴可消除皮膚上的油垢,保持汗腺、毛孔通暢,提高皮膚的代謝功能和抗病能力。 實驗證明,一次熱水浴能消除皮膚上數千萬億個微生物,故有人稱之為“消毒的溫床”。
(二)活血通絡
由於水溫和沖洗時的水壓和機械按摩作用,可調節改善神經系統的興奮性,擴張體表血管,加速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有利於代謝產物的排除;降低肌肉強力,減輕痙攣,從而增強機體的抵抗力和健康水平。
(三)振奮精神,鬆弛緊張
水溫不同,沐浴的作用也略有差異。 熱水對人體起刺激作用,入浴後血壓升高,心跳加快,交感神經興奮,使人產生要活動的慾望;溫水對皮膚刺激較小,新陳代謝等生理作用也進行緩慢,心臟貝荷較輕,副交感神經興奮,起到鎮靜,催眠作用。
二、浴身方法
溫熱水浴方法很多。 可在盆中洗,池內浸泡,更多的則採取淋浴方式,可施行全身沐浴,也可用局部浴,如面浴、足浴,以及濕熱敷裹等。 使用時,可根據需要、習慣、身體狀況及現實條件靈活選擇。
冷熱水交替浴系熱水浴與冷水浴的交替合併使用,一般程序為先熱後冷。 先按上述熱水浴方法沐浴,使毛孔擴張,皮脂污垢清除;再以沖淋法施冷水浴。 沖淋時,可按以下步驟進行:沖淋上肢→下肢→腰部→胸膛→背部→頭頂。 同時配合擦浴,轉動肢體,以通體清爽、舒適為度。 最後,用乾浴巾接幹全身,穿好衣服。
三、應用原則及宜忌
(一)水溫適宜
沐浴的水溫可根據習慣和身體情況而定。 古人也主張浴水溫度適體,不可太熱,因水溫太熱則腠理開洩,蒸迫汗液,傷人津氣;如長時間在熱水中浸泡,會使全身體表血管擴張,心腦血流量減少,發生缺氧,引起大腦貧血甚至暈厥。
(二)浴次恰當
浴身的次數無統一標準。 一般來說,皮脂腺分泌旺盛者可適當增加次數;瘦人可少一點;夏天每天至少洗一次;春秋季每週一次即可;冬季十天一次;強體力勞動後出汗較多,要隨時洗澡;從事某種可能污染皮膚的作業時,下班後均應洗澡;老年人洗澡不要過頻。
(三)熱水浴的宜忌
熱水浴是一種良好的保健方法,但要科學的運用,才能達到保健的目的。
1、浴處宜暖而忌風浴室溫度應保持在20℃~25℃;注意通風,但須避免直吹冷風,《彭祖攝生養性論》講:“勿沐浴而迎冷風。”
2、飢、飽不浴吃飯前後30分鐘內不宜沐浴。 因洗澡時,內臟的血液集中到體表,胃腸道的血液供應減少,同時胃酸分泌降低,使消化能力減弱,飢餓時洗澡會引起低血糖,尤應注意。
3、少用肥皂人的皮膚為皮脂腺分泌的脂肪所滋潤、保護,如洗掉這層薄薄的油脂,皮膚即乾燥易裂和脫屑。 尤其老年人皮脂腺萎縮,用鹼性大的肥皂,會使皮膚更乾燥,降低皮膚的保護作用,使細菌得以孳生。
4、預防“暈澡” 熱水浴時,出現頭暈、噁心、胸悶、心悸、口渴、出汗、四肢無力,甚至暈倒在地,稱為“暈澡”,多見於老年、體弱者。 預防方法是精神放鬆,不要有緊迫感;入浴緩慢,不要一下子把身體全都泡人水中;浴時如感頭暈不適,應停止洗浴,躺在空氣新鮮處,注意保暖;體弱者浴前可喝杯糖鹽水,防止出汗過多;年老及有心、肺、腦疾患者不宜單獨洗浴,應有人陪同,入浴時間也不宜過久。
5、患傳染病、皮膚損傷、經期婦女,不宜盆浴,以免感染或交叉傳染,以淋浴或擦浴為宜。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10
文章: 33855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中醫養生學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中醫養生學》 >第十三章浴身保健
第四節蒸氣浴
蒸氣浴是指在一間具有特殊結構的房屋裡將蒸氣加熱,人在瀰漫的蒸氣裡沐浴。
古典蒸氣浴,是在浴室內將壁爐或地爐上幾塊特殊的石頭加熱,然後熄滅爐火,往石頭上潑水產生蒸氣,當溫度、濕度達到一定標準,即可入浴。 現代蒸氣浴則是由恆溫控制電加熱器將石頭加熱。
標準蒸氣浴室設施應包括以下幾部分:候浴廳、更衣室、淋浴室,木質結構的蒸氣浴室,含有冷水池的降溫室、休息室、盥洗室,有的還設按摩室,人工日光浴室等。
在我國,蒸氣浴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保健療法。 它通常採用含有藥物的水蒸氣熏蒸體表,故擬在“藥浴”一節中介紹。 本書簡要談談目前國際上通用的蒸氣浴。
國外把蒸氣浴一般稱作“桑拿浴”(sauna)。 各國情況不同,具體使用又有所區別,較著名的有芬蘭浴、羅馬浴、土耳其浴、俄羅斯浴、伊朗浴和日本浴等。 根據浴室空氣溫度和相對濕度的差異,可概括為乾熱蒸氣浴和濕熱蒸氣浴兩種。
乾熱蒸氣浴,如芬蘭浴、羅馬浴、浴室內氣溫較高,達80℃~110℃,相對濕度較低,約為20%~40%.
濕熱蒸氣浴,浴室氣溫為40℃~50℃,相對濕度較高,甚至可達100%,俄羅斯浴、日本浴屬此類型。
一、作用機理
中醫學認為,蒸氣浴時,人處於濕熱空氣的蒸騰中,腠理、口鼻同時感受,外至肌膚,內及臟腑,都得濡養,既可開發陽氣,振奮氣機,又能滋陰潤燥,利水消腫。 經常沐浴有調和營衛,鎮靜安神之功效。
現代醫學研究證實,蒸氣浴對人體的作用因素是高溫及空氣濕度和冷空氣或冷水刺激的雙重影響。 它能促進機體新陳代謝,加快血液循環、改善呼吸功能和心血管系統功能,有利於恢復疲勞和損傷組織的修復,對神經系統功能起調節作用。
二、浴身方法
蒸氣浴的施行方法和程序與一般沐浴不同,其風格獨特。 大致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一)準備
就浴者脫衣後進入淋浴室,用溫水、肥皂洗淨全身並擦乾或用熱風吹乾。
(二)入浴
進入蒸氣浴室後,根據個人體質及耐受程度,在浴室四壁不同高度的木柵板上平臥或就坐,可不斷變換體位以均勻受熱,還可用樹枝燙軟後拍打身體,以產生機械刺激和周圍空氣流通。 歷時7~15分鐘。
(三)降溫
待全身發熱後,走出蒸氣浴室,進入降溫室,用14℃~20℃的冷水沖淋或浸泡2~3分鐘,也可在戶外用冷空氣降溫,或在江河湖水中游泳。
(四)反复
出浴後經過一定時間降溫,在還未出現寒冷感覺時即擦乾身體,休息10分鐘後,再進入蒸氣浴室,停留一段時間後,又離開蒸氣室降溫。 如此反复升、降溫2~5次。
三、應用原則及宜忌
蒸氣浴時,宜根據個人具體情況選定適當溫度、濕度和停留時間. 健康人在乾熱蒸氣浴(氣溫80℃~90℃,氣濕20%~40%)室內,平均耐受時間為17分鐘左右;在濕熱蒸氣浴(40℃~50℃,氣濕80%~ 100%)室內,一次最多可停留19分鐘。
降溫時所用冷水溫度及持續時間因人而異,原則上不應出現寒戰或不適感。 最好以溫熱水浴足結束沐浴。 浴後休息半小時以上,同時喝些淡鹽水或果汁補充體內水分和電解質。
每次就浴包括休息約需1.5~2.5小時,一般每週一次。
蒸氣浴的注意事項與冷、熱水浴大致相同。 少年兒童入浴時間不宜過長,以10分鐘為度;運動員訓練及賽前1~2天不應做蒸氣浴,而應在運動後進行。
蒸氣浴的禁忌證:急性炎證、傳染病、高血壓、重症動脈硬化、糖尿病並發酮症酸中毒、甲亢、慢性酒精中毒、癲癇、腎功能衰竭、惡性腫瘤、有出血傾向者。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10
文章: 33855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中醫養生學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中醫養生學》 >第十三章浴身保健
第五節礦泉浴
礦泉浴係指應用一定溫度、壓力和不同成分的礦泉水沐浴。 礦泉水有冷熱兩種,冷泉常屬飲用,熱泉多入浴,由於沐浴的礦泉水多有一定的溫度,故礦泉浴又稱為溫泉浴,古書中稱溫泉為湯泉、沸泉。 礦泉不同於井水和一般泉水,它是一種由地殼深層自然流出或鑽孔湧出地表、含有一定量礦物質的地下水。 與普通地下水相比,有三個特點:溫度較高,含有較高濃度的化學成分,含有一定的氣體。
溫泉是大自然所提供的能健身祛病的寶貴資源。 我國溫泉資源十分豐富,現已發現的就有3000多處,分佈在全國各個省分,現已建成500多所溫泉療養院,發揮了很好的保健作用。 我國人民運用溫泉浴攝生保健的歷史是很久遠的。 二千多年前的《山海經》中就有溫泉的記載。 漢代張衡的《溫泉賦》,北魏元(艹長)的《溫泉頌》,唐太宗的《溫泉銘》等,都記述了溫泉浴健身和治病的效能。
一、礦泉的分類
我同古代關於礦泉浴健身防病的文獻記載很多,對礦泉的分類也做過很多探索。 例如,《食物本草》對此就有論述。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對我國600多處礦泉做了記載和分類,記述其不同作用。 他將當時的礦泉分為 硫黃 泉、 硃砂 泉、 雄黃 泉、礬石泉、砒石泉等。
現代的礦泉分類,一般而言是以礦泉水中的六種主要離子(HCO3,so4,CL,Na,Ca,Mg),三種氣體(CO2,H2S,Rn)及某些活性元素(如Fe、 I、Br等),作為礦泉分類的基礎。 但由於礦泉的性質多樣,類型也較複雜,其分類方法目前尚不完全一致,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按含有不同成分分類(見下表)
(二)按溫度不同分類
礦泉的溫度是礦泉浴保健治療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據溫度可分為六類。 即①冷礦泉:T<25℃;②低溫礦泉:T為25℃~33℃;③不感溫或微溫礦泉:T為34℃~36℃;④溫礦泉:T為37℃~38℃;⑤熱礦泉:T為38℃~42℃;⑥高熱礦泉:T>43℃。
(三)按滲透壓不同分類
按滲透壓不同可分為三類,即①低滲泉,可溶性固體在(1~8)g/L者,②等滲泉,可溶性固體在(8—10)g/L者;⑤高滲泉,可溶性固體在l0g/L以上者。
(四)按酸鹼度不同分類
在泉源處測定pH值,可根據其反應分為七類。 即①強酸性泉:pH<2;②酸性泉:pH:2~4;③弱酸性泉:pH:4~6;④中性泉:pH:7~7.5;⑤弱鹼性泉:pH: 7.5~8.5;⑥鹼性泉:pH>8.5。
二、作用機理
醫療保健礦泉的基本類型鈉泉和硫酸鈉泉,主要適用於消化系統疾病,礦泉中的氯能刺激造血系統和卵泡細胞的發育成熟,還可降低血脂;礦泉中的鉀、鈣能增強心血管功能,調節神經細胞和內分泌腺的活動;礦泉中的鎂,對神經系統有鎮靜作用;鈉對肌肉收縮有著重要功效。 近年研究證實,礦泉浴可促進機體的免疫功能,有一定的延年益壽作用。
三、浴身方法
礦泉浴方法很多,較常用的方法有浸浴、直噴浴、運動浴三種。
(一)浸浴
浸浴是應用最廣泛的一種方法,可用盆治或池浴進行。 根據浸浴的部位,又分為半身浸浴和全身浸浴。
1、半身浸浴浴者坐在浴池或浴盆裡,上身背部用浴巾复蓋以免受凍,本浴法具有興奮、強壯和鎮靜作用。
興奮性半身浴:開始溫度可由38℃~39℃,隨著機體的適應程度,每浴1~2次把礦泉水溫度降低0.5℃~1℃。 在沐浴中用力摩擦皮膚同時向背部澆水,整個過程可持續3~5分鐘,浴後擦乾皮膚防止受凍。 本法可用於健康者和健康狀況較好的神經衰弱及抑鬱症患者。
強壯性半身浴:此浴法與興奮性半身浴相似,皮膚摩擦可不必強烈用力,水溫可從38℃~39℃開始,逐漸降低到35℃~36℃。 這種浴法適用於體質較弱或久病初癒恢復期的人。
鎮靜性半身浴:這種浴法的水溫可從38℃~39℃開始,隨著治療次數增加和個體的耐受性,把水溫略降2℃~3℃,沐浴時,安靜地浸泡在礦泉水中10~15分鐘,這種方法具有鎮靜作用,適用於神經興奮性增高的人。
2、全身浸浴沐浴者安靜仰臥浸泡在浴盆或浴池裡,水面不超過乳頭水平,以免影響呼吸和心臟功能。 全身浸浴根據水溫不同又可分為下列幾種:
涼水浸浴:水溫在33℃~36℃左右,8~10分鐘,這種浸浴有解熱及強壯作用,常用於健康療養鍛煉。
溫水浸浴:水溫37℃~38℃左右,15~20分鐘,或30分鐘,這種浸浴具有鎮靜、催眠、緩解血管痙攣作用,對冠心病、高血壓、關節炎等有良好保健作用。
熱水浸浴:水溫在39℃~42℃,5~30分鐘,這種浴法對神經興奮作用,能促進全身新陳代謝,但對心臟血管負擔較大。 這種熱礦泉浴對皮膚病和關節炎等有較好效果,老年人和心血管功能不全者應用時須慎重,浴後適當休息補充飲料。
(二)直噴浴
設有專門設備,患者立於距操縱台2~3米處,術者持水槍,用1~3個大氣壓,38℃~42℃的熱水噴射全身或局部,每次3~5分鐘,本法多用於治療腰部疾患。
(三)運動浴
浴者在類似游泳池的大浴池內,做各種醫療體操動作。 如彎腰、行走、下蹲、舉臂、抬腿等,每次20~25分鐘,每日一次。 本法多作康復功能鍛煉用。
礦泉浴還可配合氣功、針灸、推拿、蠟療等方法進行。
四、應用原則及宜忌
(一)礦泉的選擇
礦泉所含化學成分差異頗大,沐裕時,應在醫生指導下有所選擇,不能盲目使用,否則往往適得其反。 如 硫黃 泉對治療皮膚病有效,但神經衰弱者浴後會加重失眠。
(一)礦泉浴的溫度
適宜溫度為38℃~40℃,但因泉質和使用目的不同,亦有所區別,如碳酸泉、鹼泉、硫化泉溫度一般在37℃~38℃,或更低一點,否則因有效氣體揮發而失效。
(三)礦泉浴的時間與療程
一般礦泉浴每次15~20分鐘,以浴後感覺舒適為度。 如浴中脈博超過120次/分,或浴後很疲倦,則應停浴。 每個療程為20~30次,可每日一次,亦可連續沐浴2~3次休息一日。 兩個療程間應休息7~10天,不得連續沐浴,以免產生耐受性,影響效果。
總之,礦泉浴不同於一般沐浴,要有一定的時間,一定的水溫,一定的療程和浴次,通常需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四)注意事項
礦泉浴的一般注意事項同冷、熱水浴,但需注意可能出現的礦泉浴反應。 礦泉浴初始數日,往往出現全身不適或病情加重現象,稱為礦泉浴反應,分全身和局部兩種情況。 全身症狀可表現為疲勞、失眠、心慌、眩暈、吐瀉、癲癇、全身皮疹,上呼吸道感染等;局部反應為患處疼痛、腫脹、活動受限。 如反應輕微,可繼續治療,如持續時間較長或症狀嚴重,則應停止沐浴。
礦泉浴的禁忌證,凡屬一切急性發熱性疾病、急性傳染病、活動性結核病、惡性腫瘤、出血性疾病、嚴重心腎疾患、高血壓、動脈硬化者,以及婦女在經期、孕產期,均不宜施行溫泉浴。
另外,在一天內入浴次數過多、入浴時間過長,浴溫過高或療程過長,都是不適宜的,可能有礙健康,或降低礦泉浴的效果,均為禁忌之列。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10
文章: 33855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中醫養生學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中醫養生學》 >第十三章浴身保健
第六節藥浴
藥浴,是指在浴水中加入藥物的煎湯或浸液,或直接用中藥蒸氣沐浴全身或熏洗患病部位的健身防病方法。
藥浴時,除水本身的理化作用(主要是溫熱作用)外,主要是藥物對人體的影響。 藥物水溶液的有效成分,從體表和呼吸道粘膜進入體內,可起到舒通經絡、活血化痰、驅風散寒、清熱解毒、祛濕止癢等功效。 現代約理研究也證實,藥物的氣味進入人體後,能提高血液中某些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從而達到強身健體防治疾病的目的。
藥浴的使用在我國由來已久。 據載,自周朝開始就流行香湯浴即用 佩蘭 煎湯潔身。 宋明期間,香湯浴傳入民間,出現了專供人們洗芳香浴的“香水行”,且形成一定的習俗。 如春節這天用五香湯(蘭香、 荊芥 頭、零陵香、白 檀香 、木香)沐浴,浴後令人遍體馨香,精神振奮;春季二月二日取枸杞煎湯沐浴, “令人肌膚光澤、不老不病”;夏天用五枝湯( 桂枝 、槐技、桃枝、柳枝、麻枝)洗浴,可疏風氣、驅瘴毒、滋血脈。 及至清代,藥浴不僅作為健身益壽的方法,而且廣泛用於治療和康復疾病。
一、使用方法
藥浴形式多種多樣,常用有浸浴、熏蒸、燙敷三種。 作養生保健用,以浸浴多見。
(一)浸浴
將藥物用紗布包好,加清水約10倍,浸泡20分鐘,煎煮30分鐘,將藥液倒入浴水內,即可浸浴。 一劑藥可用2~3次,每次浸浴20分鐘,每日一次。 可全身浸浴也用局部泡洗。
(二)熏蒸
將藥物置紗布袋中,放入較大容器中煎煮,用煎煮時產生的熱氣熏蒸局部;或用蒸氣室作全身浴療。
通常,趁藥液溫度高、多蒸氣時,先熏蒸後淋洗,當溫度降至能浸浴(一般為37℃~42℃)時,再浸浴。
(三)燙敷
將藥物分別放入兩個紗布袋中,上籠屜或蒸鍋內蒸透,乘熱交替放在局部燙貼,可加上按摩,效果更好。 每次20~30分鐘,每日1~2次,2~3週為一療程。 多用於治療與康復。
二、藥浴舉例
香藥澡豆方(《太平聖惠方》)“大豆五升,赤小豆四合,苜蓿五兩,零陵香五兩,冬瓜仁六分, 丁香 二兩,麝香半兩(細研),茅香三兩,豬胰五具。(細切)
上九味,搗細羅為散,與豬胰相合,搗均勻。 用時與少量水相合,洗手部及全身。 有香身護膚,潤燥作用。 (麝香價昂可以不用)
護膚美容方綠豆、 百合 、 冰片 各10g,滑石、白附子、 白芷 、白 檀香 、松香各30g,研末入湯溫浴,可使容顏和體膚白潤細膩。
食醋熏蒸方按3~5mI/m2計算,取食醋置鍋內,加入2~3倍的水,加熱蒸發,使蒸氣瀰漫空間,人在室內,每日一次,連續3~5天,防治流感有效;亦可將食醋兌水置搪瓷杯內加熱,用鼻呼吸其熱汽,每次15分鐘,連續2~3次,防治感冒效果亦佳。
蔥白燙方蔥白500g,切細,加麝香2.5g拌勻,平分2份置紗布包內,先以一包置臍上用熱燙斗燙之,30分鐘一換,治癃閉。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10
文章: 33855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中醫養生學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中醫養生學》 >第十三章浴身保健
第七節其他浴身方法介紹
一、泥浴
泥沼係指用海泥、湖泥等泥類物質敷於身體,或在特製的泥漿里浸泡,以達健身祛病目的之方法。
傳統泥浴利用天然泥土,如白土、黃土、灶心土、田泥、井底泥等;現代醫療泥浴多采用淤泥,內含豐富礦物質和微量放射性物質。
泥浴一般選擇夏季,脫衣,將泥糊塗於體表,躺在沙灘上;亦可在泥漿中浸泡20~30分鐘。
泥浴的保健醫療作用,是淤泥中含有各種鹽類,對皮膚起到殺菌、消毒作用;泥內的有機物、膠體物質,呈“離子”狀況透過皮膚進入體內發揮作用;泥土與皮膚摩擦,在日光照射下,有明顯溫熱作用和按摩功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新陳代謝和組織細胞的營養。
各種皮膚感染、開放性損傷、及患有嚴重器質性病變者、婦女經、孕產期,均不宜進行泥浴。
二、砂浴
砂浴係指將全身或身體局部埋入砂中,利用其溫熱和機械按摩等作用,以達健康祛病的一種方法。
醫用砂是清潔的干海砂、河砂或沙漠砂,其中不應混有小石塊、貝殼等雜質。
砂浴作用於人體,表現為熱療、磁療、推放和日光浴的綜合效應。 它可促進血液循環,增強新陳代謝,有明顯排汗作用;有利於滲出液的吸收和疤痕的軟化;還可加快胃腸蠕動和骨組織的生長,所以能引起全身或局部的變化。
理想的砂浴時間為:夏季,每天傍晚4~7點。 埋砂時脫衣,戴上墨鏡,將肢體埋入0.1~0.2米厚的砂層,每次0.5~1.5小時,稍後用清水沖洗乾淨,並在萌涼處休息20~30分鐘,一般10天為一療程。
砂浴雖好,但非人人適宜。 患有較嚴重器質性病變、急性炎症、有出血傾向者、婦女月經期、孕期、兒童、年老體質極度虛弱者,不宜進行砂浴。
三、空氣浴
空氣浴係指裸體或半裸體直接接觸空氣,利用其理化特性,以健身防病的一種方法。
空氣浴主要利用空氣的氣溫、氣濕、氣流及所含化學成分對人休的綜合作用。 其中氣溫是主要因素之一。 空氣浴時,氣溫通常低於體溫,對機體形成寒冷刺激,引起大腦皮層、體溫調節中樞、血管運動中樞等發生一系列變化,使皮膚血管收縮,排汗減少,代謝增加。 從而提高機休的抗病能力。 另外,新鮮空氣中含有大量陰離子,能調節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刺激造血機能,促進新陳代謝,增強肺功能和機體免疫力。
空氣浴方法簡單易行,可進行專門鍛煉,也可與運動、勞動相結合,一般從夏季開風,盡量少穿衣褲,清晨到空氣新鮮的公園、水邊,做一些簡單的體育活動,如慢跑、打拳。 時間根據體溫和個體素質決定,以不出現寒顫為度。
大風、大霧或天氣驟變如寒流時,不要勉強鍛煉;急性炎症及腎病患者不宜進行空氣浴。
四、日光浴
日光浴係指通過曬太陽以健身治病的一種方法,我國古代又稱“曬療”。 《黃庭經》指出日光的作用:“日月之華救老殘”,宋代《雲笈七箋》載有“採日精法”,稽康《養生論》也提出了“唏以朝陽”之說。 古人不僅單純地曬太陽,而且與呼吸吐納練功結合起來,做為健身防病的重要方法。
射到地面上的太陽光中,含1%的中、長波紫外線,40%的可見光和59%的紅外線。 日光浴實際上是同時做空氣浴和上述三種光級的照射治療。 紫外線可殺菌、消炎、止痛、脫敏,防治小兒佝僂病和白癜風,促進組織再生,增強機體免疫力等;紅外線主要是溫熱效應,它使皮溫升高,血管擴張、代謝增強,還能消炎止痛;可見光由紅橙黃綠青藍紫七種單色光組成,通常所見,是其混合成的白光。 可見光照射人體時,通過視覺和皮膚感受器,作用於中樞神經,再通過反射、調整各組織器官的功能,產生不同作用。 如紅光令人興奮、綠光使人鎮靜,柔和的粉光可降血壓、紫光和藍光有抑製作用等。
日光浴的時間,夏季在8~10點、下午3~5點。 其餘三季最好在上午9~12點。 日光浴的地點可選擇空氣清潔的海濱、公園、陽台。
日光浴的方法通常有兩種:一種是專門進行日光浴鍛煉,另一種是結合勞動與鍛煉。
日光浴時,只穿內衣褲,使皮膚直接感受陽光,可採取臥位或坐位,並不斷變換體位,以均勻採光。 日照時間不宜過久,每次15分鐘或遵醫囑。 否則反對健康有害,如致皮膚癌。
日光浴不易在瀝青馬路上進行;浴時注意保護皮膚,可塗油膏;保護頭部和眼睛,如戴草帽及遮陽鏡;空腹、飽食、疲勞時不宜進行日光浴。
凡患嚴重心髒病、高血壓、浸潤性肺結核、甲亢、有出血傾向者,不宜進行日光浴。
五、森林浴
森林浴係指在樹林中裸露肢體,或減少穿衣服,配合適當勞動,呼吸林木散發出的物質和新鮮空氣以鍛煉身體的方法。 其原理基本同空氣浴。
森林中很多樹木可散發出有強大殺菌作用的芳香性物質,可殺死空氣中的病菌和微生物。
如新鮮的白樺樹葉內註入結核桿菌,幾分鐘後桿菌全部死亡。 柏樹、雪松、樟樹、白皮鬆等均具很強殺菌能力。 另外,森林中的空氣不僅芳香、清新,且富含陰離子。 能增強肺功能,改善心肌營養,促進新陳代謝。 森林中綠蔭滿目,景色優美,鳥語花香,可改善人的精神狀態,使人愉悅、放鬆,從而充分調動人體潛能,對健康長壽有良好作用。 因此,森林浴實際上是空氣浴,草木芳香浴以及旅遊的綜合效應。
森林浴時,可適當增加些活動量,如散步、慢跑、做體操,以求多吸進些新鮮空氣和草木花香,加速體內代謝產物的排泄,充分發揮森林浴的作用。
六、海水浴
海水浴係指在天然海水中浸泡、沖洗或游泳的一種健身防病方法。
海水浴對機體的作用包括三方面。 溫度作用是海水浴的基本作用。 海水溫度與體溫的差異越大,對機體的刺激作用越強(機體反應過程同冷水浴)。 其次,海水中含多種鹽類,可附著於皮膚,刺激神經末梢,使毛細血管輕度充血,對改善皮膚血液循環和代謝過程有良好作用,尚可提高網狀內皮系統功能。 再有,海水的壓力,流動時的衝擊力、游泳動作受到的阻力,構成海水浴的機械作用,它可改善體內血液循環,提高心、肺功能。 由於海水濃度高,浮力大,有助於肢體活動,可加速運動功能障礙的恢復。
總之,海水的綜合效能,碧藍遼闊的海洋景觀,潮潤清新的海洋氣候。 明媚充沛的日光輻射,使海水浴比一般水浴作用更大。
海水浴的時間一般在每年7~9月份,上午9~11時,下午3~5時為宜;每次20~60分鐘,以不覺十分疲勞為度。 浴前要充分活動肢體,浴後最好用淡水沖洗身體。
患重度動脈硬化、高血壓、腦血管意外、活動性肺結核、肝硬化、腎炎及婦女月經期,不宜海水浴。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10
文章: 33855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中醫養生學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第十四章保健針、灸、按摩
針、灸、按摩是祖國醫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它不僅是中醫治療學的重要手段,也是中醫養生學中的重要保健措施和方法。 利用針、灸、按摩進行保健強身,是中醫養生法的特色之一。

《中醫養生學》 >第十四章保健針、灸、按摩
第一節保健針、灸、按摩的意義及異同
《靈樞·經別篇》說:“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 說明人的生長與健康,病的釀成與痊癒,與人體經絡有密切關係。 針、灸、按摩就是根據有關經絡俞穴的理論,運用不同的方法調整經絡氣血,藉以通達營衛,諧調臟腑,達到增強體質,防病治病的目的。 而通於保健強身、益壽延年者,則屬於養生範疇,稱之為保健針、灸、按摩。
針、灸、按摩,方法各有不同,但其基本點是相同的,都以中醫經絡學說為基礎,以調整經絡、刺激俞穴為基本手段,以激發營衛氣血的運行,從而起到和陰陽、養臟腑的作用。
三種方法不同之處,在於使用的工具、實施的手法及形式不同。 就其作用而言,也有所側重,針法是用不同的針具刺激人體的經絡俞穴,通過實施提、插、捻、轉、迎、隨、補、瀉等不同手法,以達到激發經氣、調整人體機能的目的。 其所用工具為針,使用方法為刺,以手法變化來達到不同的效果;灸法則採用艾絨或其他藥物,借助於藥物燒灼,熏熨等溫熱刺激,以溫通氣血。 其所用物品為艾絨等藥物,使用方法為灸,以局部溫度的刺激來達到調整機體的作用。 按摩則是用手指、掌或輔助按摩器械對人體的經絡、俞穴、肢體、關節等處,施以按、點、揉、搓、推、拿、抓、打、壓……等手法,以舒筋活血,和調表裡。 三種方法其實均施以手法為主,則是以不同手法達到不同目的。 三種方法各有特長,針刺有補有瀉;灸法長於溫補、溫通;按摩則側重於筋骨關節,屬於中醫外治法中三種不同類型的方法。
在中醫養生的實際應用中,灸法及按摩運用較為普遍,針刺古代多有運用,而今似不如灸及技摩應用的廣泛。 三者常可配合使用。 欲獲近期效果時,可用針法。 然而對禁針的穴位,或不宜針法者,則可用灸。 灸法往往較緩而持久,欲增強其效果,亦可配以針法。 針而宜溫者,可針、灸並施。 不宜針、灸者,可用按摩法。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10
文章: 33855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中醫養生學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中醫養生學》 >第十四章保健針、灸、按摩
第二節針刺保健
一、針刺保健的概念
針刺保健,就是用毫針刺激一定的穴位,運用迎、隨、補、瀉的手法以激發經氣,使人體新陳代謝機能旺盛起來,達到強壯身體,益壽延年的目的,這種養生方法,稱之為針刺保健。
針刺保健與針刺療疾的方法相同,但各有側重。 保健而施針刺,著眼於強壯身體,增進機體代謝能力,旨在養生延壽;治病而用針法,則著眼於糾正機體陰陽、氣血的偏盛偏衰,扶正祛邪,意在祛病除疾。 因而,用於保健者,在選穴、施針方面,亦有其特點。 選穴則多以具有強壯功效的穴位為主;施針的手法,刺激強度宜適中,選穴亦不宜過多。
二、時間保健的作用
針刺之所以能夠養生,是由於刺激某些具有強壯效用的穴位,可以激發體內的氣血運行,使正氣充盛,陰陽諧調。 概括起來,針刺保健的作用,大要有三。
(一)通經絡
針刺的作用主要在於疏通經絡,使氣血流暢。 《靈樞·九針十二原》中指出:“欲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血氣”,針刺前的“催氣”、“侯氣”,刺後的“得氣”,都是在調整經絡氣血。 如果機體某一局部的氣血運行不利,針刺即可激發經氣,促其暢達。 所以,針刺的作用首先在於“通”。 經絡通暢無阻,機體各部分才能密切聯繫,共同完成新陳代激活動,人才能健康無病。
(二)調虛實
人體的生理機能活動隨時都在進行著。 “陰平陽秘”是一種動態平衡,在正常情況下,也容易出現一些虛實盛衰的偏向。 如:體質的好壞、體力的強弱、機體耐力、適應能力,以及智力、反應靈敏度等等,對於不同的個體,不同的時期,都會出現一定的偏差。 針刺保健則可根據具體情況,糾正這種偏差,虛則補之,實則瀉之,補、瀉得宜,可使弱者變強,盛者平和,以確保健康。
(三)和陰陽
陰陽和諧乃是人體健康的關鍵。 針刺則可以通經絡、調虛實,使機體內外交通,營衛周流,陰陽和諧。 如此新陳代謝自然會健旺,以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就是這個道理。
現代研究證明,針刺某些強壯穴位,可以提高機體新陳代謝能力和抗病能力。 如:針刺正常人的“足三里”穴,白血細胞總數明顯增加,吞噬功能加強。 同時,還可以引起硫氫基酶系含量增高。 硫氫基為機體進行正常營養代謝所必須,對機體抗病防衛的生理功能有直要作用。 這就進一步說明,針刺法確實具有保健防病、益壽的作用。
三、刺法原則
(一)配穴
針刺保健,可選用單穴,也可選用幾個穴位為一組進行。 欲增強某一方面機能者,可用單穴,以突出其效應;欲調理整體機能者,可選一組穴位,以增強其效果。 在實踐中,可酌情而定。
(二)施針
養生益壽,施針宜和緩,刺激強度適中,不宜過大。 一般說來,留針不宜過久,得氣後即可出針,針刺深度也應因人而宜,年老體弱或及小兒,進針不宜過深;形盛體胖之人,則可酌情適當深刺。
(三)禁忌
遇過飢、過飽、酒醉、大怒、大驚、勞累過度等情況時,不宜針刺;孕婦及身體虛弱者,不宜針刺。
四、針刺穴位
現將一些常用的養生保健穴位介紹如下:
1、足三里位於膝下三寸,脛骨外大筋內。 為全身性強壯要穴,可健脾胃、助消化,益氣增力,提高人體免疫機能和抗病機能。 刺法,用毫針直刺1~1.5寸,可單側取穴,亦可雙側同時取穴。
一般人針刺得氣後,即可出針。 但對年老體弱者,則可適當留針5~10分鐘。 隔日一次,或每日一次。
2、曲池位於肘外輔骨。 曲肘,肘橫紋盡頭便是此穴。 此穴具有調整血壓、防止老人視力衰退的功效。 用毫針直刺0.5~l寸,針刺得氣後,即出針。 體弱者可留針5~10分鐘,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
3、三陰交位於足內踝高點上3寸,脛骨內側面後緣。 此穴對增強腹腔諸臟器,特別是生殖系統的健康,有重要作用。 刺法,用毫針直刺1~1.5寸,針刺得氣後,即出針,體弱者,可留針5~1O分鐘。 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
4、關元位於臍下3寸。 本穴為保健要穴,有強壯作用。 刺法,斜刺0.5寸,得氣後出針。 每週針1~2次,可起到強壯身體的作用。
5、氣海位於臍下1.5寸。 此穴為保健要穴,常針此穴,有強壯作用。 刺法,斜刺0.5寸,得氣後,即出針。 可與足三里穴配合施針,每週1~2次,具有強壯作用。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10
文章: 33855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中醫養生學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中醫養生學》 >第十四章保健針、灸、按摩
第三節保健灸法
一、保健灸法的概念
在身體某些特定穴位上施灸,以達到和氣血、調經絡、養臟腑、益壽延年的目的,這種養生方法稱之為保健灸法。 保健灸不僅用於強身保健,亦可用於久病體虛之人的健康,是我國獨特的養生方法之一。
保健灸法,流傳已久。 《扁鵲心書》中即指出:“人於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得百餘歲矣”。 說明古代養生家在運用灸法進行養生方面,已有豐富的實踐經驗。 時至今日,保健灸仍是廣大群眾所喜愛的行之有效的養生方法。
灸法一般多用艾灸。 艾為溫辛、陽熱之藥。 其味苦、微溫、無毒,主灸百病。 是多年生菊科草本植物,灸用以陳舊者為佳。 點燃後,熱持久而深入,溫熱感直透肌肉深層,一經停止施灸,便無遺留感覺,這是其他物質所不及的。 因而,艾是灸法理想的原料。
二、保健灸的作用
保健灸的主要作用是溫通經脈、行氣活血、培補先天、後天,和調陰陽,從而達到強身、防病、抗衰老的目的。
(一)溫通經脈,行氣活血
《素問·刺節真邪論》說:“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弗能取之”。 氣血運行具有遇溫則散,遇寒則凝的特點。 灸法其性溫熱,可以溫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
(二)培補元氣,預防疾病
《扁鵲心書》指出:“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氣壯則人強,真氣虛則人病,真氣脫則人死,保命之法,艾灸第一”。 艾為辛溫陽熱之藥,以火助之,兩陽相得,可補陽壯陽,真元充足,則人體健壯,“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故艾灸有培補元氣,預防疾病之作用。
(三)健脾益胃,培補後天
灸法對脾胃有著明顯的強壯作用,《針灸資生經》指出:“凡飲食不思,心腹膨脹,面色萎黃,世謂之脾胃病者,宜灸中脘”在中脘穴施灸,可以溫運脾陽,補中益氣,常灸足三里,不但能使消化系統功能旺盛,增加人體對營養物質的吸收,以濡養全身,亦可收到防病治病,抗衰防老的效果。
(四)升舉陽氣,密固膚表
《素問·經脈篇》雲:“陷下則灸之”。 氣虛下陷,則皮毛不任風寒,清陽不得上舉,因而衛陽不固,腠理疏鬆。 常施灸法,可以升舉陽氣,密固肌表,抵禦外邪,調和營衛,起到健身、防病治病的作用。
三、保健灸的方法
艾灸從形式上分,可分為艾炷灸、艾條灸、溫針灸三種;從方法上分,又可分為直接灸、間接灸和懸灸三種。 保健灸則多以艾條灸為常見,而直接灸、間接灸和懸灸均可採用。
根據體質情況及所需的養生要求選好穴位,將點燃的艾條或艾炷對準穴位,使局部感到有溫和的熱力,以感覺溫熱舒適,並能耐受為度。
艾灸時間可在3~5分鐘,最長到10~15分鐘為宜。 一般說來,健身灸時間可略短;病後康復,施灸時間可略長。 春、夏二季,施灸時間宜短,秋、冬宜長;四肢、胸部施灸時間宜短,腹、背部位宜長。 老人、婦女、兒童施灸時間宜短,青壯年則時間可略長。
施灸的時間,傳統方法多以艾炷的大小和施灸壯數的多少來計算。 艾炷是用艾絨捏成的圓椎形的用量單位,分大、中、小三種。 如蠶豆大者為大炷,如黃豆大者為中炷,如麥粒大者為小炷。 每燃燒一個艾炷為一壯。 實際應用時,可據體質強弱而選擇。 體質強音,宜用大炷;體弱者,宜用小炷。
四、保健灸常用穴位
一般說來,針刺保健的常用穴位,大都可以用於保健灸法。 同時,也包括一些不宜針刺的穴位。 茲舉例如下:
1、足三里常灸足三里,可健脾益胃,促進消化吸收,強壯身體,中老年人常灸足三里還可預防中風。 具防老及強身作用。 灸法:用艾條、艾炷灸均可,時間可掌握在5~10分鐘。
古代養生家主張常在此穴施疤痕灸. 使灸瘡延久不愈,可以強身益壽。 “若要身體安,三里常不干”,即指這種灸法。
現代研究證明,灸足三里穴確可改善人的免疫功能,並對腸胃、心血管系統等有一定影響。
2、神闕位於當臍正中處。 神闕為任脈之要穴,具有補陽益氣,溫腎健脾的作用。 《扁鵲心書》指出:“依法熏蒸,則榮衛調和,安魂定魄,寒暑不侵,身體開健,其中有神妙也,……凡用此灸,百病頓除,益氣延年”。 灸法,灸七至十五壯,灸時用間接灸法,如:將鹽填臍心上,置艾炷灸之,有益壽延年之功。
3、膏肓位於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處常灸膏肓穴,有強壯作用。 灸法:艾條灸,15~30分鐘。 艾炷灸7~15壯。
4、中脘位於臍上四寸處。 為強壯要穴,具有健脾益胃,培補後天的作用。 一般可灸七至十五壯。
5、湧泉腳趾卷屈,在前腳掌中心凹陷處取穴。 此穴有補腎壯陽,養心安神的作用。 常灸此穴,可健身強心,有益壽延年之功效。 一般可灸三至七壯。 其他如針刺保健中所列曲池、三陰交、關元、氣海等穴,均可施灸,具有強身保健功效。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10
文章: 33855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中醫養生學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中醫養生學》 >第十四章保健針、灸、按摩
第四節保健推拿按摩
按摩古稱“按蹻”,是我國傳統的攝生保健方法之一。 運用手和手指的技巧,按摩人體一定部位或穴位,從而達到預防、保健目的的養生方法,叫做保健按摩。
由於保健按摩法簡便易行,平穩可靠,所以受到養生家的重視,並將其作為益壽延年的方法,積累、整理、流傳下來,成為深受廣大群眾喜愛的養生健身措施。
一、保健按摩的作用
保健按摩主要是通過對身體局部刺激,促進整體新陳代謝,從而調整人體各部分功能的協調統一,保持機體陰陽相對平衡,以增強機體的自然抗病能力。 達到舒筋活血,健身、防病之效果。
(一)疏通經絡,行氣活血
《素問·血氣形志篇》說:“……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素問·調經論》也指出:“神不足者,視其虛絡,按而致之”。 說明按摩有疏通經絡之作用。 由於按摩大多是循經取穴,按摩刺激相應穴位。 因而,可使氣血循經絡運行,防止氣血滯留,達到疏通經絡,暢達氣血之目的。
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按摩主要是通過刺激末梢神經,促進血液、淋巴循環及組織間的代謝過程,以協調各組織、器官間的功能,使機體的新陳代謝水平有所提高。
(二)調和營衛,平衡陰陽
營衛氣血周流,則可貫通表里內外,臟腑肌腠,使全身成為一個協調統一的整體。 營衛相通,氣血調和,機體皆得其養,則內外調和,陰平陽秘。 明代養生家羅洪在《萬壽仙書》中說:“按摩法能疏通毛竅,能運旋榮衛”。 按摩就是依據中醫理論原則,結合具體情況而分別運用不同手法,以柔軟、輕和之力,循經絡、按穴位,施術於人體,通過經絡的傳導來調節全身,藉以調和營衛氣血,增強機體健康。
由於保健按摩可行氣活血,通調營衛陰陽。 所以,按摩後血液循環加快,皮膚淺層的毛細血管擴張,肌肉放鬆,關節靈活,除感到被按摩部分具有溫暖舒適的感覺外,也給全身帶來一種輕鬆、愉快、舒適與靈活感,使人精神振奮,消除疲勞,久久行之,對保證身體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二、保健按摩方法
保健按摩法多以自我按摩為主,簡便易行,行之有效。 較有代表性的保健按摩如:眼保健功、幹沐浴法等,為大家所熟知,現介紹一些傳統的保健按摩法,以述其大要。
(一)熨目
《諸病源候論》雲:雞鳴以兩手相摩令熱,以熨目,三行,以指抑目。 左右有神光,令目明,不病痛”。
具體做法:兩手相摩擦,搓熱後,將手掌放於兩眼之上,這就是熨眼。 如此反复熨眼三次。 然後,用食指、中指、無名指輕輕按壓眼球,稍停片刻。 做燙目,宜在黎明時分。
功用:養睛明目,常做此法,可使眼睛明亮有神,而不生病痛。
(二)摩耳
具體做法:兩手掌按壓耳孔,再驟然放開,連續做十幾次。 然後,用雙手拇指、食指循耳廓自上而下按摩20次。 再用同樣方法按摩耳垂30次,以耳部感覺發熱為度。
功用:常做此法,可增強聽力,清腦醒神。
(三)按雙眉
具體做法:用雙手拇指關節背側按摩雙眉,自眉頭至眉廓,經攢竹、魚腰、魚尾、絲竹空等穴。 做時可稍稍用力,自己感覺略有痠痛為度,可連續按摩5~10次。
功用:明目、醒神。
(四)摩腹
具體做法:用手掌面按在腹上,先以順時針方向,再以逆時針方向,各摩腹20次。 立、臥均可。 飯後,臨睡前均可進行。
功用:飯後摩腹,有助於消化吸收;臨睡前摩腹,可健脾胃、助消化,並有安眠作用。
(五)搥背
搥背分自己錘打及他人捶打兩種。
自己捶打:兩腿開立,全身放鬆,雙手半握拳,自然下垂。 捶打時,先轉腰,兩拳隨腰部的轉動,前後交替叩擊背部及小腹。 左右轉腰一次,可連續做30~50次。 叩擊部位,先下後上,再自上而下。
他人錘打:坐、臥均可。 坐時,身體稍前傾;臥時,取俯臥位,兩臂相抱,枕於頭下。 捶打者用雙拳沿脊背上下輕輕錘打,用力大小以捶擊身體,震而不痛為度。 從上而下為一次,可連續打5~10次。
功用:背部為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循行之處,按摩、捶打背部,可促進氣血運行,和調五臟六腑,舒筋通絡,益腎強腰。
(六)摩湧泉
具體做法:用左手拇指按摩右足湧泉穴;用右手按摩左足。 按摩時,可反复摩搓3O~50次,以足心感覺發熱為度。 此法適宜在臨睡前或醒後進行。
功用:常摩湧泉穴,具有調肝、健脾、安眠、強身的作用。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10
文章: 33855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中醫養生學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第十五章藥物養生
具有抗老防衰作用的藥物,稱為延年益壽藥物。 運用這類藥物來達到延緩衰老,健身強身目的的方法,即是藥物養生。 千百年來,歷代醫家不僅發現了許多益壽延年的保健藥物,而且也創造出不少行之有效的抗衰防老的方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人類的健康長壽做出了巨大貢獻。

《中醫養生學》 >第十五章藥物養生
第一節藥物養生的機理
一、固護先天、後天
人體健康長壽很重要的條件是先天禀賦強盛,後天營養充足。 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機體生命活動需要的營養,都靠脾胃供給。 腎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元陰元陽之所在,腎氣充盛,機體新陳代謝能力強,衰老的速度也緩慢,正因如此,益壽方藥的健身防老作用,多立足於固護先天、後天,即以護脾、腎為重點,並輔以其他方法,如行氣、活血、清熱、利濕等以達到強身、保健的目的。
二、著眼補虛、瀉實
《中藏經》中指出:“其本實者,得宣通之性必延其壽;其本虛者,得補益之情必長其年”。 用方藥延年益壽,主要在於運用藥物補偏救弊,調整機體陰陽氣血出現的偏差,協調臟腑功能,疏通經絡血脈。 而機體的偏頗,不外虛實兩大類,應本著“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原則,予以辨證施藥。 虛者,多以氣血陰陽的不足為其主要表現。 在方藥養生中,即以藥物進補,予以調理,氣虛者補氣,血虛者養血,陰虛者滋陰,陽虛著壯陽,補其不足而使其充盛,則虛者不虛,身體可強健而延年;實者,多以氣血痰食的鬱結、壅滯為主要表現。 在方藥養生方面,即以藥物宣通予以調理,氣鬱者理氣,血瘀者化瘀,濕痰者化濕,熱盛者清熱,寒盛者驅寒,此為瀉實之法,以宣暢氣血、疏通經絡、化濕導滯、清熱、驅寒為手段,以達到行氣血、通經絡、協調臟腑的目的,從而使人體健康長壽。 此外,必須指出,純虛者是較為少見的。 這是因為正氣虛者往往兼有實邪,用藥自當補中有瀉,瀉中有補。 故程國彭指出:“用藥補正,必兼瀉邪,邪去則補自得力”。
總之,無論補虛、瀉實,皆以補偏救弊來調整機體,起到益壽延年的作用。
三、意在燮理陰陽
中醫認為,人之所以長壽,全賴陰陽氣血平衡,這也就是《素問·生氣通氣論》中所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運用方藥養生以求益壽延年,其基本點即在於燮理陰陽,調整陰陽的偏盛偏衰,使其複歸於“陰平陽秘”的動態平衡狀態。 這正如清代醫家徐靈胎所說:“審其陰陽之偏勝,而損益使平”。 可以說,“損益使平”便是方藥養生的關鍵,即燮理陰陽的具體體現。
圖檔
發表主題 主題已鎖定

回到「6.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