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連皮吃 營養價值更高

有關西醫方面,請在此貼!謝謝!如果有侵權,歡迎來信告知!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2
文章: 33856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馬鈴薯連皮吃 營養價值更高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馬鈴薯連皮吃 營養價值更高
健康醫療網作者: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 健康醫療網 – 2014年12月12日 上午11:52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有全營養之稱的馬鈴薯,不只有黃皮橢圓的品種,其實還有白皮、紫皮、紅皮及拇指大小等。美國馬鈴薯協會指出,馬鈴薯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且不同品種、口感也不同,適合不同料理方式,有的鬆軟綿密、有的清脆爽口。
《Advances in Nutrition》雜誌將馬鈴薯、花椰菜、洋蔥、蘑菇、蘿蔔等食材,並列為白色蔬菜,營養價值相當豐富。美國馬鈴薯協會台灣代表陳韋利表示,一個中等大小的帶皮馬鈴薯,可提供每人每天45%維生素C份量,並補充人體每天建議攝取量18%的鉀元素,又有多種膳食纖維,是一種接近全營養的食材。
陳韋利指出,相較於台灣本地的馬鈴薯,產自美國的體型從球狀、扁圓狀、橢圓形到卵形都有,表皮也有黃色、土白色、紫色、紅色等種類,各適合不同的料理方式。
陳韋利舉例,褐皮馬鈴薯適合烘烤、搗泥、油炸食用;紅皮適合水煮、清蒸、油煎,只要選對烹調方式,作為白色蔬菜的馬鈴薯,對身體益處完全不輸深綠色或橙色蔬菜。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2
文章: 33856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馬鈴薯連皮吃 紫紅色防癌效果更讚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馬鈴薯連皮吃 紫紅色防癌效果更讚
華人健康網作者: 華人健康網 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 | 華人健康網 – 2014年12月15日 下午9:32
馬鈴薯的營養價值多集中在於表皮部位,且不同顏色馬鈴薯的植化素不同,保健效果也有不同。(攝影/駱慧雯)
71321.jpg
71321.jpg (18.38 KiB) 已瀏覽 77 次
【華人健康網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別再把營養價值高的馬鈴薯皮當垃圾丟棄了!健康蔬食的風潮盛起,《Advances in Nutrition》雜誌將馬鈴薯列為「被遺忘的營養價值」的食材之一,近年的研究發現,馬鈴薯不僅可提供飽足感和有助調控血壓,儲存絕大部分營養素的馬鈴薯皮,更因顏色不同含有不同的植化素,其中以紫紅色外皮馬鈴薯的抗氧化能力和防癌效果較優異。


馬鈴薯營養價值高 曾經可換等量黃金
有「全營養食材」和「大地的蘋果」美譽的馬鈴薯營養豐富,一個中等大小的帶皮馬鈴薯能提供每人每日45%所需維生素含量,補充人體每日鉀建議攝取量的18%,且含量豐富的膳食纖維和澱粉,是提供人體飽足感和能量的重要來源。
美國馬鈴薯協會台灣代表陳韋利表示,馬鈴薯的高營養價值,不僅風靡18、19世紀的歐美國家,曾有以同量馬鈴薯兌換等量黃金的情況,更是被美國太空總署(NASA)第一個帶上外太空的食材之一。
馬鈴薯皮別急著丟!多彩植化素可防癌
不過,多數人不瞭解的是,相較於最常吃的馬鈴薯肉,總是被丟進垃圾桶中的馬鈴薯皮,才是馬鈴薯的營養精華所在。研究發現,馬鈴薯接近皮的部位,所含的維生素高達80%,且深色如紫色和紅色的馬鈴薯皮,對人體抗發炎和抗癌的效果尤佳。


目前坊間馬鈴薯不僅有黃皮橢圓的品種,還有白、黃、紅、紫等顏色的品種。聖馬爾定醫院營養室營養師陳俞秀表示,從三大營養素來看,每一顏色和品種馬鈴薯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含量差異不大,且脂肪含量都很低,幾近於零,比其他五穀根莖類食材更低,適合做為減重族的主食攝取來源。
再進一步分析,可發現紫皮馬鈴薯的膳食纖維略多於紅皮和黃皮馬鈴薯,而紅皮馬鈴薯則是碳水化合物稍多一點點。
更特別的是植化素部分。營養師陳俞秀表示,紫皮馬鈴薯的花青素含量是一般馬鈴薯的4倍,紅皮馬鈴薯所含胡蘿蔔素也比其他馬鈴薯多一點,而花青素和胡蘿蔔素都是重要的抗氧化物質,具有清除自由基、抗發炎,以及抑制腫瘤生長的防癌和抗癌效果。
因此,下次吃馬鈴薯時,別再侷限於一般黃皮或褐皮馬鈴薯,可適度加入深色馬鈴薯一起烹調,且料理前也別直接削下外皮丟棄,馬鈴薯連皮吃更營養。


馬鈴薯怎麼吃?依顏色選用烹調法
陳韋利代表指出,褐皮馬鈴薯的口感鬆軟,適合烘烤;紅皮馬鈴薯的水分較高,口感爽脆,適合當作沙拉食用;黃肉馬鈴薯的口感比褐皮馬鈴薯滑順綿密,適合做擣泥。只要選對烹調方式,馬鈴薯對健康的益處完全不輸深綠色或橙色蔬菜。
【健康小叮嚀】
馬鈴薯皮對人體的健康好處多多,但營養師提醒,馬鈴薯表皮若呈現土綠色或有發芽情況,應避免使用,以免誤食發芽過程產生的有毒成分「龍葵鹼」,引發噁心嘔吐、嘴巴發麻等中毒症狀,嚴重恐導致昏迷,甚至心臟麻痺致死。
此外,馬鈴薯皮的纖維較粗,腸胃功能較差或有胃潰瘍症狀者不宜過量攝取;馬鈴薯的鉀含量高,患有高血鉀或腎臟病患者要減量攝取;糖尿病患者攝取馬鈴薯時,也要和其他醣類食物做等量替換。
圖檔
發表主題 回覆文章

回到「2.西醫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