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家合註》第七講

福智廣論|宗大師:【今勤瑜伽多寡聞 廣聞不善於修要 觀視佛語多片眼 復乏理辯教義力】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般若般羅密
版面規則
此區專為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所設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2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家合註》第七講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家合註》第七講
2016/10/12
http://lrannotations.org/lectures/79-02007
這裡大部分都是廣論班的嗎?《四家合註》可能對於還沒有開始學《廣論》的會不會有點深?但是也不一定,因為是宣講佛陀的功德,所以只要喜歡聽就可以了。

在聽聞之前,請大家觀察一下自己的意樂,希望我們能夠為了了解什麼是成佛的因來聽聞。為什麼要成佛呢?因為在這個世界有很多很多自他的痛苦,卻有一種究竟離苦得樂的果位,就是佛果。為了自他能夠早一天從痛苦的輪迴中脫離出來,我們一定要速疾地成佛,為了這個目標我們來聽聞佛法。這是一個大乘的發心,大乘的法要大乘的發心來聽,這樣我們就會種下大乘的習氣。

上次在佛學院講到《廣論.皈敬頌》的第一個偈頌,你們有帶《廣論》吧?我先問一下,這裡沒有學《廣論》的同學有多少?知道《廣論》吧?《廣論》是宗喀巴大師的一本非常有名的著作——《菩提道次第廣論》,著於六百多年前,是很多成就者都非常推崇的一部佛教論著。宗喀巴大師是雪域的高僧——西藏的成就者,他把三藏十二部的宗旨內涵,在短短的一本論裡,詮釋得非常嚴謹,但是又通俗、又深刻。所以幾百年來,很多很多成就者都依著《廣論》的道次第來修行,取得了內心中對於佛教正法的成就。法尊法師把它翻成漢文;翻成了漢文之後,我們的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最初是在美國開始講,然後把這部論講到了全世界,現在全世界學這部論的人非常多。

那麼《四家合註》就是解釋《菩提道次第廣論》的。至今為止,鳳山寺法師所編的格魯派大德所著道次第目錄中,載有四百多種道次第的相關著作,其中《四家合註》是最權威的註釋。因為是巴梭尊者、妙音笑大師等成就者為這部論寫的註釋,傳承是非常非常清淨的。雖然我有點擔心這樣的解釋會不會對我們有點深,但是裡邊的故事還是滿感人的,也不是很難。當你聽進去了之後,會覺得有一種推動力一直想讓你去了解,因為在聽聞的時候內心還是滿安寧、滿愉悅的,有的時候也會很激動。大家試試看。

在《廣論》的〈皈敬頌〉裡邊,第一個偈頌會背嗎?「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這個前面已經講過了,然後「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這都是讚美釋迦佛的。「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的意思,是佛陀的語能夠圓滿無邊無際有情眾生現前和究竟的願望,所以有不可思議的功德。而且上、中、下的根機,都能夠得到佛陀的法語滋潤,雖然佛說一語,卻具足了六十四韻音語或六十韻音語的功德。這是在藏文版的《不可思議祕密經》裡開示的六十四種語功德。

第一流澤;第二柔軟;第三悅意;第四可愛;第五清淨;第六離垢;第七明晰;第八甘美;第九樂聞;第十無損;十一悅耳;十二調柔;十三不粗暴;十四調順;十五極調柔;十六適耳;十七適身;十八適心;十九心喜;二十生喜樂;二十一無熱惱;二十二遍知;二十三善了知;二十四分明;二十五令喜;二十六現前喜;二十七令遍知;二十八令善知;二十九如理;三十相屬;三十一離重複過失。說到這一點,現在很多人都在誦《大般若經》,誦的同學們知道,《般若經》裡面好像佛說一遍後面又很多很多遍,大家誦的時候有這種疑惑嗎?為什麼說佛語離開重複的過失?

三十二是聲如獅吼;三十三如象聲,大象的象。三十四如雷聲;三十五如龍王聲;三十六如食香歌聲;三十七如迦陵頻伽鳥聲;三十八如梵音;三十九如共命鳥聲;四十如帝釋聲;四十一如鼓聲;四十二不高;四十三不下;四十四隨順諸聲;四十五詳明;四十六無缺減;四十七無畏;四十八不劣;四十九極喜;五十遍布;五十一善達;五十二持恆;五十三繫屬;五十四圓滿一切音;五十五適根;五十六無譏毀;五十七不變;五十八不慌;五十九眾會遍聞,都能聽到;六十滅貪;六十一滅瞋,六十二滅痴;六十三降魔;六十四具最勝相。

下面特別解釋一下「離重複過失」。這個對六十四韻音語的解釋,是依照賢劫海大師,也就是格桑嘉措的註釋,配合著解釋出來的,它出自《不可思議祕密經》。那麼佛語離重複的過失是怎麼講的呢?注意聽啊!這樣誦《般若經》的時候,你就不容易心裡老是在那兒折騰來、折騰去,不會造跟恭敬經典相違的業。

注意!離重複的過失:「有時看似用眾多的文辭表達同一個內涵,但沒有重複的過失,因為有的時候字雖然相近,意義卻不盡相同。」這第一個,字很像,但意義是不同的,應該我們平常有這種經驗。第二:「有時是為了令散亂者也能聽到法義。」什麼叫令散亂者也能聽到法義?第一遍講的時候不知道那個人在想什麼,然後再講的時候他聽到了,所以是有利他目的的重複,不是由於過失而重複。

下一個是:「有時為了令聽者能夠區分其中的差別;有時是為了令鈍根者再再證得法義,便能不忘;有時是為了聽者能夠證得同一句話包含眾多內涵。」一句話裡有特別多的意思。

「有時是為了聽者了解經中所用這些文字的內涵;有時是為了隨順其他說法師的語言用法;有時為了表達自己具足無礙解;有時是為了讓聽者也能種下獲得無礙解的種子。總之有種種不同的利益。」這種利益是利益誰的呢?利益聽聞者的,有這樣一個非常鮮明的、統一的、持恆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經的人得到利益。所以佛語字詞上看似有那樣的感覺,但是絕對離開重複的過失。以後大家誦《般若經》的時候,內心對佛語要如理作意、清淨作意,不要生起好像不恭敬、觀察過失這樣的想法。拜託大家有機會多多誦《般若經》。

上次講到佛語功德的第四十種。「如鼓聲」,就是「如同戰勝敵方時,會首先擊鼓表示勝利;佛陀降伏了魔軍和外道後也最先轉法輪,所以佛語有如鼓聲。」有降伏魔和外道、表示勝利的這樣一個功德。這是第四十一。

四十二,是說佛陀的語功德「不高」。如來說法,縱使他人讚歎講說非常地善妙,但是佛陀不會因此而生起認為自己超勝這樣的煩惱,所以說「不高」。

四十三是「不下」。如來說法,縱使他人毀謗,說:「你講得很不好、講得太差了、你不善巧」等等,但是佛陀不會因此認為自己下劣而退怯,就是不敢說正法了,不會這樣。所以叫「不下」。

提到「不高」和「不下」,這個佛語的兩個功德,我們可以觀察一下自己。我們做的一件事情可能是很正確的,但是非常容易因為周圍的人對這件事的評價,而再度地選擇是進還是退。佛陀究竟地遠離了因為八風吹動內心現起煩惱的這個過失,所以我們天天讚佛啊,是不是?所有國家的佛弟子都用各種讚偈在讚佛,早晚課都在讚佛!他不動念就可以了知我們這些人都在做什麼,我相信我們每一個讚美,佛陀都可以聽得到。他徹底地遠離了煩惱,所以我們可以盡情地讚美他。他的大悲心、智慧,為了眾生不惜一切地去尋求真理,尋求到了之後,千生萬世不辭辛苦地給予所有的有情,不分貴賤、不分高低、不分貧困一併給予,有如慈父。

接下來的那個「不下」,班長們或者很多同學也可以想一想。本來一件好事情,說:「現在好像班裡沒人帶班了,我來承擔!」開始剛上去講兩節課,周圍聽到一些評價怎樣、怎樣、怎樣,馬上這個班長就退心了,說:「何苦呢!我在家裡幹什麼,我為什麼去帶班?每天花那麼多時間備課,講了之後人家還不高興!」只要稍稍聽到這些話——有可能你們不是稍稍聽到,是很嚴重的境風啊,吹來的時候心就涼了,就不想做了。應該說這也是不對的,如果你覺得這是善的、是對他人和自己都有利益的,為什麼不堅持呢?所謂對他人和自己都有利益的,就是現在對自己好,將來也是對自己好;有的時候看起來現在對自己不好,將來對自己是好的,佛說這種事情一定要做!不要因為別人評價你怎麼樣、怎麼樣,就停止行善的腳步,停止讓自己的心更趨向於美德的探索或者成長。不要因為這些輿論,改變你正在努力行善的這個方向。

所以學了佛語的功德,就會想:為什麼他會具有這樣勇悍行善、不為所動的語功德?不是憑空出來,也不是無因生,他是勤苦修來的。那麼佛陀曾經為凡夫,現在成了一切遍智;我現在是凡夫,那未來的我還是凡夫嗎?我會不會超越了自身所有的弱點,成為一個像佛陀沒有任何弱點和過失,生命達到了至真至美高度的人呢?透過勤苦地修行,我也可以像佛陀一樣嗎?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每一天擁有人身的光陰,能夠聽佛法、抉擇善惡,能夠用我自己的身語意去利益周圍的人,這樣的每一寸光陰對我都是很珍貴的。我不可能用一個非常隨便的習慣對自己或者對他人——因為我透過修行可以達到那麼完美的境界。所以聽了佛陀的語功德之後,我們要生起:「啊,我也想要具備那樣的語功德!」為了那樣的一天,我們要好好地修行。

第四十四是「隨順諸聲」,這還是講佛語的功德。「佛陀能授記三世諸法的隱蔽之義。」三世是什麼?過去、現在、未來。所謂的隱蔽是什麼?比如現在大家都知道這是一條毛巾,我舉起來,這隱蔽否?不隱蔽。如果我現在放在花朵下的這個東西,你們不知道是什麼吧?所以是很難發現,隱在下面的。但是佛陀能授記三世諸法的隱蔽之義,比如授記未來將有這樣的聲聞、菩薩或者國王出現,他能夠知道未來的事情,也知道過去的事情,那現在就更知道了。

還有一種解釋,「或者闡明自性、緣、轉變三種聲相,故名隨順諸聲。」這個應該是一種聲明學,比如說教典中開示,都是與聲明論著的道理相符。這裡邊說兩種說法,是因為一個梵語叫「加嘎惹那」,我們把它義譯為「授記」或者「在教典中開示」,所以可以解釋為「授記隱蔽之義」;也可以解釋為「在教典中開示自性、緣、轉變三種聲相」,這個就是一種隨順聲明學論著的說法,在梵語的解釋裡邊這兩者都是通的。

第四十五是「詳明」,詳盡的詳,明白的明。這功德是我非常想要得到的,不知道諸位怎樣?這裡邊說:「如來任何時候都不疲累」,很羨慕哦?我們很多善行因為疲累而中止。「所以不會因為忘記某些法而無法宣說;也不會原本要說,卻因為疲勞而不宣說。」如果有一種永遠不累的活法,誰不想要啊?有的時候我們跟別人吵架,為什麼?解釋好多遍還不明白,就火了、煩了。為什麼煩了?有的時候身體受不了了。有的時候我們會想跟一個人解釋一件事,今天解釋、明天解釋、一個月解釋、兩個月解釋、幾年解釋,不堪重負,然後關係就掰了。如果我們能永不疲累把這件事解釋清楚,跟他解釋十年都不疲累,解釋清楚了,他心裡沒有傷痕就OK了。而佛陀永不疲累,有「詳明」的語功德。

再舉個簡單例子,很多老師最痛苦的事情是什麼?反覆地說呀!很多父母親也煩了吧?教小孩的時候應該是不堪重負對不對?一遍一遍地講。然後你發現這個小孩,一年一年地會重複犯你提醒過他的過失。你會發現他聽了跟沒聽一樣,現在聽了,但過兩天又跟沒聽一樣,你的話似乎對他來說像是空氣。所以這個時候有一些父母親就開始大喊、失控,為什麼?太累了。又要工作、又要賺錢、又要給他準備很多事情,他又不聽話。所以因為疲勞,我們會對很多事情無法堅持,也無法堅持對一個人的好。有很多人不能堅持一個友誼,就是跟他在一起太累,為什麼太累?因為你疲憊了。所以我看到這一條,就真的內心生起了這樣的渴仰:「啊!如果任何時候都不疲累,想做的事情都能如自己願望那樣去達成,該是多麼地美妙!」而這恰恰是佛陀語功德的一種——詳明。

第四十六,「無缺減」,缺乏的缺,減少的減。解釋為「不會錯過調伏有情的任何剎那。」一剎那是多少?就這樣,這一彈指的六十四分之一叫剎那。能夠調伏有情的一個剎那都不會錯過。所以「一切時候都會利益一切有情」。他怎麼利益呢?「善根未生都令生,已生者令增長,增長者令解脫,故名無缺減。」是沒有一剎那缺失的。

對於佛陀的這個功德,大家在想什麼?比如說「不會錯過」,那下面就是錯過什麼呢?「調伏」。什麼叫調伏?我們的心好比是一匹驚馬或者非常狂野的馬,不管前面是什麼牠就衝過去,有可能會跳懸崖。這匹馬瘋了的時候牠是不看路的,可能前面都是樹就衝進去了,所以牠自己會受傷。那麼「調伏有情」的意思就是能夠令惡心止住,沒有生的善能夠生長。這個時候大家可以想一想,首先第一點:我們會有令對方沒有生的善生起的願望嗎?我們會不會覺得自己對他人有這樣的責任——他應該生善心,我應該為他生善心努力?我們對自己的孩子會有這樣的心,因為孩子是自己的掌上明珠;但是對他人的小孩,有一些人對年輕人是有的,那麼對於素昧平生的人是不是都要令他增長善心?

我現在問第二個問題,要思考喔!為什麼要令未生善生起?為什麼要對方生善?(不生善就生惡。)一定嗎?欸!發呆,也不善也不惡,這可以討論。為什麼一定要對方生善呢?(不生善就痛苦。)是這樣的嗎?你們這個角度詮釋都是非常好的,因為善會感得樂果,身口意的善會感得現世和後世的快樂,這個有情會越來越快樂,所以佛陀才希望他能夠身、口、意都生起善法。所以調伏有情令他內心中未生的善能夠生,生了之後還要讓它增長,增長了之後還要從痛苦的輪迴中解脫。這完全是一個什麼心啊?想讓這個有情得到快樂、遠離痛苦,甚至到達究竟離苦,一絲絲的痛苦都沒有,佛陀是為這個目標努力,所以他具足了這樣的語功德。他的每一個功德都是為了利益有情,為了饒益我們而具足的。

第四十七是「無畏」。「佛陀說法,不會怖畏外道等諍論者前來辯難時,自己無法獲勝,故名無畏。」像參加各種比賽、各種考試,我們上學的時候、工作的時候各種考試,會很害怕失敗吧?這種害怕,有的時候甚至都進入我們的夢裡面,還會作夢說失敗了,或者大喊,因為害怕失敗,很是恐怖。但是佛陀說法從來不會畏懼外道、魔,還有一些辯論者前來辯難,因為他一定會究竟地獲勝。

那麼現在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佛陀那麼厲害呢?」可以去學《廣論》,徹底研究一下。有些人學佛是由於信佛而學佛的,我是從懷疑而入的:「佛陀這麼神,是真的假的?我要去探索一下。」然後就開始翻經論、開始學。所以帶著很多很多的疑問去學佛法,和一聽到佛陀就歡喜這兩種,還有很多種學佛方式都是可以的。因為佛教的教理最不怕你提疑問、最不怕辨析,越辨析越清楚,就像孔雀羽毛一樣,它遠看著挺好看,靠近之後,你發現:啊!一圈顏色,比如說淡紫色、淡綠色等等,它仔細看的時候原來更美妙,靠近看、仔細分析更美妙。佛陀說法無畏,如果飽嘗了害怕別人超過自己的人,看這個應該很想得到那種徹底擺脫怖畏的生命狀態。

第四十八是「不劣」,下劣的劣。「不貪著法衣等利養及讚歎、禮拜等承事,故名不劣。」在《經莊嚴論疏》中,把這個功德叫作「不貪著」。

那麼為什麼會在意別人對我恭不恭敬、對我好不好呢?他對我好,我才能夠對他好,他對我不好的話,我就不敢靠近他。其實在修心的時候,最應該在意的是:我對別人好不好?如果別人對我不好,我一直對他好、一直對他好,堅持很多年對他好,那麼這個業一定會轉的,這個關係也會轉的。最怕是沒有恆心,對他好兩次、說幾句好話、辦兩件好事,人家不領情,或者人家更諷刺你,馬上就翻臉不幹了。這樣的話,就標誌著我們對人家好實際上沒什麼誠心,不是從心裡決斷要對他好,遇到什麼困難我都不退,我就是要對他好!

現在很多人很累啊!比如說工作中的、生活中的、家庭關係處理不明白的,或者其他很多事情壓在心裡。還有的人探索生命的意義探索不清楚,就終究是一個流浪者,他覺得沒有歸屬感。所以每個人是抱著不同的痛苦、不同的希望,來到廣論班裡。那麼班長,我是希望能夠歡歡喜喜地,讓大家在這個班裡找到一份參與感,像同學一樣。我們最美的時光都是上學的時候對不對?

大家都帶著不同的痛苦、不同的記憶和歷史來到這個班,同學間相互有點兒摩擦,就互相讓一下。因為人活在世上真的很不容易,每天都有那麼多的壓力和痛苦,還有的人健康狀況不好等等。光是跟家人的關係,這個就苦惱了很多人,就弄不明白。前一段時間還有一個同學,我看到他在網上發表讀第一講《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家合註》的感言。他說他非常喜歡學《廣論》,太太也非常喜歡學《廣論》,但是他們那一片沒有其他人,只有他倆成一個廣輪班,只要一學《廣論》,兩個就吵得非常兇!他問我:「老師,您說怎麼辦?」

我第一個問題是:「你們平常吵不吵架?這是延續到課堂上的一個吵架習慣,還是到研討《廣論》突然吵架了?」你們覺得是哪種?我判斷是平常就吵,一到研討《廣論》的時候,大家都非常非常執著我這樣的看法、他那樣的看法......。他說懷著很大的誠心坐在桌子前,倆人發心呀,研討《廣論》開始了,然後每次都不歡而散。慢慢就變成下一次兩個人一起坐在桌子前都很困難,因為就知道戰爭馬上要開始了。他問我怎麼辦?我建議他倆反省是不是沒研討《廣論》之前就有火氣了?總算可以藉著討論某個法義把我對你的火氣發洩出去,然後對方也想拋回來。我覺得是一種積累的爆發,所以平常就不要養成用吵架解決彼此意見不同的方式。

我這樣說你們會不會煩?說:「老師,沒辦法啦!多年來我用吵架解決生命的痛苦,現在已經駕輕路熟了,請別改變我!如果您不讓我吵架,我怎麼活著呢?」有這麼絕望嗎?沒有人喜歡吵架,吵架一直勝利的也會痛苦吧,還是吵架勝利就很高興?所以養成一個和平的談判方式,還是比較必要的。

那麼火氣為什麼數數地來?就是因為一直想他的不好,看到這個人就冒火了。如果我稍稍想一想他的好、他為我所做的一切、為這個家裡所受的艱辛,照顧孩子等等,為了維持這個家他所受的這些辛苦,稍稍對他觀功念恩一下、感恩一下。可能你懷著感恩的心,坐在研討《廣論》的桌前,研討之前稍稍感恩一下,比如說:「非常感謝,因為沒有你坐在這兒,我就沒有同學了!」所以我一定今天要發誓善待我這唯一的同學,因為沒有他我就沒班了。唯一的同學你還不珍惜嗎?越稀有越是寶貝,為什麼唯一的還要吵架呢?所以仔細地想一想,真的沒有什麼理由讓我們對身邊的人常常如此地表達不愉快。

抱持著非常非常感恩的心活在家庭裡,好像是一件很痛苦、很不容易的事情,但是因為很不容易所以就沒有價值了嗎?還是要好好地努力!師父提出了「觀功念恩」這個概念,我看到很多同學用它改變了家庭,比如說婆媳關係、夫妻等等家裡親人的關係。你堅持實踐下去,實際上是會改變的,從吵架到不吵架,到最後互相感恩。你們會覺得:「以前我為什麼要用那麼兇惡的態度對你,那麼尖刻的言詞來數落你?」這一輩子就這一個親人,天天朝夕相伴,又不想離開,為什麼過得這麼慘?就好好對待對方就可以了。人生不要天天吵架,生、老、病、死這四個重擔已經讓我們無法喘息了,還有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等等無量諸苦。

如果能夠善待自己的家人,常常對家人表達一個很深的感恩心、慚愧心,說:「可能我不如你做得多......。」我們吵架都是因為什麼?「你做什麼了?看我做的!」還是說:「對不起!你做那麼多,我做得很少,所以我跟你吵架。」一定是自我膨脹,覺得自己做得很多很多,他做得很不好,開始吵架。

所以要把別人為這個家、為這個團隊奉獻的一切放在自己眼中,好好地感恩。然後你全身帶著感恩的氣氛走進家裡,看著你的親人,真誠地對他說一聲謝謝:「這麼多年來辛苦你了!像我這樣惡劣的人,你還沒離開我、還陪伴著我,真的要好好感謝你!」我們常常都說:「像你這麼惡劣的人,我還不離開你,你就好好地感謝吧!」你想我們要是上學的話,這樣對別人說話肯定交不到朋友的,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在家裡有時候就會這樣說話,這樣朋友都會遠離的,對親人何必讓他傷心呢?可能你們都會在家裡說好話吧?那我就不叮囑你們了,看來觀功念恩、說調柔語都做得很好。其實我從你們臉上可以看得出來。

布施愛語可以用微笑、用感恩、用柔和的眼神看著別人,對他表達你的感恩心,實際上任何一顆心都會溫暖的。如果帶著這樣的生命狀態去活過每一天的話,真的這個世界會因為有你而更陽光。而跟你們相伴的那些人,可能得什麼憂鬱症、各種疾病的機會都會少很多,因為你天天讓他快樂啊!

第四十九是「極喜」,極度喜悅的極喜。「無論說多少法,都不會心感厭煩、身體疲憊,故名極喜。」這又跟前面講的一樣,太羨慕了!無論說多久,佛陀說法六十四劫都不起座,一直都在說法,他從不疲累。僅僅這一個功德就讓我們想成佛了,會不會?永遠永遠都不會厭煩!心不厭煩、身體不疲憊,所以叫極喜。

你天天煮飯會厭倦嗎?天天上班會厭倦嗎?天天看電視會厭倦嗎?天天到處去玩會厭倦嗎?(會。)好像什麼都會厭倦,怎麼辦?有沒有一個不厭倦的呢?這一件事厭倦了怎麼辦?換一個,又厭倦了再換一個、又厭倦了再換一個......。有沒有一件事從始至終都是不厭倦的?尋找一下,現在發現了學佛法,學了好多年、好多年都不會厭煩,因為深入經藏。還沒有智慧如海,只是覺得佛法太深邃浩瀚了,所以一直學、一直學都很快樂,不會厭倦,但是會疲憊,所以要好好地希求佛陀的功德。

第五十是「遍布」。「善巧一切五明,能夠宣說與五明相關的法,故名遍布。」在《經莊嚴論疏》中是作「廣布」。這五明在《廣論》裡都有解釋。

第五十一是「善達」,善良的善,達到的達。「還沒生起善根的剛強有情,令他生起善根;已經生起善根的調柔有情,令他增長善根,故名善達。」在《分別熾燃論》裡把這個功德叫「具利」。還沒有生起善根的有情,叫剛強有情,所謂的剛強就是心裡不調順,很難馴服啊!如果你堅持正義很難馴服是好的,但是如果讓你趣向於善良卻很難馴服,就叫剛強難調,佛陀不會畏懼,會令我們生起。已經生起善根的,令我們增長善根,所以叫善達。

第五十二是「持恆」,堅持的持,恆心的恆。就是「佛不會想要有時說法,有時不說,恆常說法,故名持恆;或者佛說法的時候,不會中斷後又繼續演說,而是從不間斷,故名持恆。」這個很容易理解吧?很容易理解,但很難想像。我們這個世界的人,得吃飯吧?這事很重要。得休息吧?還會心情不好等等,什麼也不想學,在家攪煩惱,臉一天就這樣對別人。我形容得好像有點可怕!不喜歡看某一個人所以就不學,這很顯然是一個錯誤的理路,但是我們常常被錯誤的理路支撐做很多事情。以後你們學到辯論就好了,可以把自己這些所謂的立宗、看法徹底地辨析一下,把錯誤的滌除掉,然後好依教奉行。

問大家一下,佛陀現在在說法嗎?(在。)那我們怎麼聽不見?怎麼不知道?有人說業障所以聽不到,這個問題同學間相互討論還是很有意義的。

第五十三是「繫屬」。「佛說法時,並非只從一字一詞一句而說,而是用眾多字詞句而說,故名繫屬。」

第五十四「圓滿一切音」。「如來出一音聲,體性雖為一音,但天、龍、人、畜牲、餓鬼等,都能理解為各自的音聲(沒有不同語系的問題),故名圓滿一切音。」這個能理解嗎?佛陀演說一法,如果這裡有天人、有龍,還有人類、畜牲道的有情,大家都能聽到、都能按照自己的那種方式去聽懂。其實這件事大家可以想像有多難,就算是我們同一個語言的,如果不同背景、不同文化,說一句話很多人理解都不一樣,是不是?天和人已經是兩個世界了,然後再加上龍界、再加上畜牲,這已經不知道是幾個世界了,但是卻都能夠按照他們所想的那樣去理解,所以真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功德。我們聽到這個會想:「真有這樣的事情嗎?怎麼會如此地不可思議?」當你想要去了解佛陀功德的時候,就可以從《廣論》入手,《廣論》有三藏十二部的要義。

五十五是「適根」,適合根性。「佛開示無常等任何一種法義的時候,有情便能證得各自所信的法義,由此滿足有情的信等諸根,故名適根。」

五十六「無譏毀」。「佛立宗後」,注意下面這四個字——「永不改變」!他說出一個看法之後永不改變,「所以其他人不能譏毀佛陀失去自宗」。就是「你前面說的後面怎麼又不這麼說?」別人不可能有機會這樣說佛陀,因為佛陀立宗永不改變!還有一種,「或者佛陀立宗『修習此法能獲得此果』」,比如佛陀說修習空性、證得空性能永遠除掉輪迴,你就不再輪迴了。「所化機如果能夠依教奉行,必定能獲得佛陀所說的果位。」完全是不欺誑的,所以無譏毀——沒有譏毀的可能,全部是實語。

五十七是「不變」。「在一切時處,如果到了成熟有情的時機,絕不會錯過任何剎那而成熟有情,故名不變。」

第五十八是「不慌」,慌張的慌。我們人生有多少時刻很慌張?「佛說法時,不會慌忙急促,故名不慌。」我們可以用很多時間了解,什麼樣的心才能夠生出這樣的語功德?永遠地不慌。

第五十九是「眾會遍聞」,普遍的遍,聽聞的聞。說聖者目犍連想要觀察釋迦牟尼佛講的法音到底能傳多遠,因此承佛威力,並且運用自己的神力開始飛,從此世界往西方去,飛過一個世界又一個世界,結果他飛了九十九恆河沙數佛土,到了一個光明王佛的光明幢佛土,可是聽佛陀的聲音還像在旁邊一樣。他為什麼要一直飛?因為飛到一個佛土,聽起來還像在旁邊一樣,再飛到一個佛土,又在旁邊,在旁邊、又在旁邊,所以他就飛越了九十九恆河沙的佛土,依然清晰到什麼程度呢?就像在釋迦佛的座前聽法一樣,座前!

所以無論遠近,所有的眾會有情都像在座前一般能夠聽聞佛法。應該是永遠不用麥克風,沒有能源問題,永遠省電。不用討論是風力發電、水力發電,還是怎麼發電,佛陀可以把他的聲音源源不斷地、清晰有力地送到所有具信的耳根。真是了不起!聽了這樣的功德,我們就會說:「世上真有這樣的事嗎?」很多高僧都已經實踐了這樣的路,那我們呢?

有的人說:「老師,我真可以走進神話嗎?」可以試一試。到底能不能改變命運?如果能改變命運,到底能多麼深度地改變我的命運,多麼深的離苦,多麼深的達到快樂,痛苦真的可以永遠都沒有嗎?一絲痛苦都沒有那樣的生命境界真的可以出現嗎?還是生命永遠苦樂參半?苦樂參半是人類特有的狀況,為什麼苦樂參半?明白了開始造善業,糊塗了造惡業,善業就結樂果,惡業就結苦果,所以我們就一會兒上天、一會兒入地這樣折騰。

但是有些人還說:「不折騰還叫人生嗎?正因為有痛苦,所以才顯出快樂的可貴啊!」那你明天比今天快樂,後天比明天快樂不是更好?為什麼非得用苦陪襯快樂呢?用快樂和更快樂、更快樂、更更快樂去陪襯快樂,是不是更好呢?有人說:「說大話當然可以這樣說,真的可以無苦嗎?」不妨試一試。這個世界上兩千五百年前的佛陀就提出了這條路,他貴為王子,出家修行進入苦行林,連王位都不要,一定有一個比王位更好的吸引著他。那是什麼呢?就是釋迦佛為我們走出的路啊!這條路現在我們經過這麼多年輾轉、相聚在一起探討這件事,有這種可能性,為什麼你不試一試?而要把它徹底地封閉,說:「這是不可能的!」為什麼?

接下來,可能學過一些教理的都比較清楚。第六十是「滅貪」,佛語有一個功德,就是聽了之後能滅除貪煩惱。大家都知道貪心熾盛之後,我們的快樂會越來越少、痛苦會越來越多,佛語就能夠滅除貪煩惱。至於怎麼滅的,大家好好地去學《廣論》。

第六十一,「滅瞋」。佛語能滅瞋煩惱。

第六十二,「滅痴」。佛語能滅痴煩惱。先了解什麼叫痴?然後再了解用什麼滅痴?怎麼滅的?一定能滅嗎?有根據嗎?然後去實踐一下,會不會能滅?

第六十三是「降魔」。「修習佛語的內涵,能夠戰勝四魔;而且佛陀的法音就能夠戰勝魔類,故名降魔。」大家都知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很多人都唸吧?那裡面就有很多,說唸觀世音名號可以度越怎麼樣、怎麼樣的苦難。還有《般若經》上也講,佛陀在講經的時候天子魔要來擾亂,所以帝釋天就開始唸《般若經》,然後把那魔障退了。而且到現在為止,聽聞佛法的前行常會唸《心經》,你們在研討之前會唸嗎?這是傳規啊!或者作惡夢,在夢裡飽受摧殘的人,醒了之後就要專心唸《心經》。

最後一個,第六十四,「具最勝相」,勝利的勝,相狀的相。「佛說法時,以世間共許的種種諸法為喻,結合法義而說,故名具最勝相。」

到現在為止,「六十四韻音語」就約略地給大家介紹完了,今天介紹了第四十一個到第六十四個。這是依據傳承而講,不是我自己杜撰的,也不敢杜撰。諸位如果發現什麼地方講錯了,就要寫信給我,我要改正。

希望你們好好照顧自己,照顧自己的方便就是觀察身語意業,不要造惡業,要多多造善業。在得到人身的這個寶貴光陰,多多用自己的心去溫暖家人,溫暖你的鄰居,溫暖你工作的同事,溫暖這個世界。希望每個人的心就像燈一樣,佛陀用他的光明點亮了這顆心,我們的心也可以為這個世界增添更多的光亮和溫暖。希望我們能夠常常因為正法的原因、做好事的原因聚合在一起。大家應該現在是已生善根的調柔有情對吧?已生的善根增長,然後再去解脫、成佛。希望大家二六時中都能夠吉祥圓滿,所有的善願都能成,所有的惡願都不要成,好好努力。我今天就講到這裡吧!

開示日期:2015/11/15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2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四家合註》淺釋第七講複習題綱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四家合註》淺釋第七講複習題綱

一、聽聞之前,觀察一下自己的意樂,為了什麼目標我們要來聽聞?
答:為了了解什麼是成佛的因來聽聞。世上有一種究竟離苦得樂的果位就是佛果,為了這個目標我們來聽聞佛法,此即大乘發心。

二、《廣論》是什麼樣的一本論?是幾年前造的?
答:《廣論》是把三藏十二部的宗旨內涵在短短一本當中,詮釋得非常嚴謹、通俗、深刻,幾百年來很多成就者都依著《廣論》的道次第來修行,取得內心正法的成就。
  《廣論》是宗喀巴大師在六百多年前造的。

三、老師形容聽聞《四家合註》時雖然有點深,但是當我們聽進去的狀況是什麼?
答:聽進去後內心安寧愉悅,有時也會很激動,所以會有一種推動力一直想讓你去了解。

四、「離重複過失」是六十四韻音語的第幾個?聽這一條為什麼要注意聽?
答:是第三十一個語功德。注意聽才不會誦《般若經》時心裡老在那折騰來折騰去,造跟恭敬經典相違的業。


五、由於幾個原因,雖然看似重複宣說,卻沒有重複的過失?
答:原因有九:
一、字雖然相近,意義卻不盡相同;
二、令散亂者也能聽到法義,有利他目的而重複,不是重複的過失;
三、令聽者區分差別;
四、令鈍根者再再證得便能不忘;
五、令聽者證得一句話有眾多內涵;
六、令聽者了解經中用這些文字的內涵;
七、隨順其他說法師的語言用法;
八、表達自己具足無礙解;
九、令聽者種下獲得無礙解的種子。
總之有非常鮮明、統一、持恆的目的,就是要利益聽聞者而說的。

六、第四十三語功德「不下」,是什麼意思?
答:如來說法,縱使別人毀謗,說他講得不好、不善巧,佛陀不會因此認為自己下劣而退怯,而不敢說正法。

七、我們被周圍的人評價,也能做到「不下」嗎?如果做一件事很正確為什麼要堅持呢?
答:做一件事可能很正確,但是嚴重的境風會把承擔心吹涼,「何苦呢?講了之後別人還不高興!」而再度選擇進還是退。事實上,如果事情是善的,對自己和他人都有利的,應該要堅持。有時看起來現在對自己不好,但將來對自己好,佛說這種事一定要做。

八、聽到佛陀「不下」的語功德,我們要生起什麼想法?
答:要想佛陀勇悍行善、不為所動的語功德,不是無因生,是曾為凡夫,勤苦修行,成了一切遍智。我未來透過勤苦地修行也可以像佛陀一樣。所以要珍惜擁有人身的光陰,為了那一天好好地修行。

九、第四十五個語功德「詳明」是什麼意思?
答:如來何時都不疲累,所以不會忘記某些法而無法宣說,也不會原本要說,卻因為疲勞而不宣說。

十、永遠不累,有什麼好處呢?
答:不會因解釋很多遍,對方仍不明白而感到厭煩、而跟人吵架,可以把事情解釋清楚。可以堅持很多事情、堅持對一個人好,想做的事情都能如自己願望一般去達成。

十一、第四十六個語功德「無缺減」是什麼意思?
答:「無缺減」解釋為「不會錯過調伏有情的任何刹那。一切時候都會利益一切有情,善根未生者令生,已生者令增長,增長者令解脫,故名無缺減。」

十二、「調伏」的行相,老師是如何形容?
答:我們的心好比一匹狂野的馬,不管前面是懸崖還是樹林都會衝過去,「調伏有情」的意思是指令惡心止住,沒有生的善能夠增長。


十三、為什麼要令有情內心中未生的善生起?而這個又跟佛陀的語功德有什麼關係?
答:因為身口意的善會感得現世和後世的快樂,這個有情會越來越快樂,所以佛陀才希望有情的身、口、意都生起善法。佛是為了這個目標努力,為了饒益我們所以具足這樣的語功德。

十四、有些人學佛是由於信佛,老師說自己是從懷疑而入的。為什麼可以帶著很多疑問去學佛法?
答:因為佛教的教理最不怕提問,最不怕辨析,越辨析越清楚,就像孔雀羽毛一樣,靠近著仔細分析更美妙。

十五、大家帶著不同的痛苦、希望,不同的記憶來到廣論班,會發生什麼事情?因為什麼原因我們要互相禮讓?
答:會互相有點摩擦。因為人活在世上真的很多壓力和痛苦,要互相體讓。

十六、老師提到一對夫婦倆自成一個廣論班,一研討《廣論》就吵得非常兇!他們是因為研討《廣論》才突然吵架嗎?為什麼吵?要怎麼辦呢?
答:老師的判斷是他們平常就吵。到研討《廣論》時大家都非常執著自己的看法,沒研討前早已有火氣,藉著討論某個法義把互相的火氣發洩出去,是一種積累的爆發。就是因為一直想他的不好,看到這個人就冒火了。

  解決方法是坐在研討《廣論》的桌前,感恩對方,然後發誓要善待唯一的同學——沒有你就沒班了。其實,沒有什麼理由讓我們對身邊的人常常如此地表達不愉快。

十七、抱持非常感恩的心活在家庭裡,好像很痛苦,很不容易,為何還是要好好努力?
答:因為有價值,很多人聽了師父的「觀功念恩」,堅持實踐,用它改變了家庭。實際上會改變的,從吵架到不吵架,到最後互相感恩。

十八、常常吵架是因為什麼?應該常常對家人做什麼?
答:常常吵架一定是因為自我膨脹,覺得自己做得很多很多。應該要常常對家人表達感恩心、慚愧心,觀功念恩、說調柔語。

十九、布施愛語一定要用說話的嗎?
答:還可以用微笑、用感恩、柔和的眼神看別人,任何人的心都會溫暖。

二十、第四十九個語功德「極喜」是什麼意思?
答:無論說多少法都不會心感厭煩、身體疲憊。

二十一、有沒有一件事從始至終去做都是不會厭倦的?
答:佛陀說法永遠都不會厭煩!心不厭煩、身體不疲憊,僅僅這一個功德就令我們想成佛!還有我們學佛法,一直學一直學都很快樂,但是身體會疲憊,所以要希求佛陀的功德

二十二、第五十四個語功德「圓滿一切音」是什麼意思?有多麽不可思議?
答:意思是「如來出一音聲、體性雖為一音,但天、龍、人、畜牲、餓鬼都能理解為各自的音聲。」我們即使是同一語言,如果不同背景、不同文化,一句話很多人的理解都不一樣。但是佛語不會受限,不知道多少個世界都能按照他們所想的去理解,十分地不可思議!

二十三、如果懷疑第五十四項佛語功德怎麼會如此地不可思議,要怎麼辦?
答:想要去了解佛陀功德的時候,可以從《廣論》入手、《廣論》有三藏十二部的要義。

二十四、第五十六個語功德「無譏毀」有哪兩個意思?
答:一、「佛立宗後,永不改變!所以其他人不能譏毀佛陀失去自宗」;
  二、「佛陀立宗『修習此法能獲得此果』,所化機如果能夠依教奉行,必定能獲得佛陀所說的果位。」無論是哪一種,所說全是不欺誑,所以沒有譏毀的可能,故名無譏毀。

二十五、有人提出「人生不折騰、不痛苦,沒法陪襯出快樂。」這很合理嗎?有更好的活法嗎?
答:明天比今天快樂,用更快樂陪襯快樂,應該更好!


二十六、如果覺得「無苦的生命」是不可能的、是說大話,怎麼辦?
答:不妨試一試。二千五百年前的佛陀,提出了這條路,他捨棄王位,一定有比王位更好的吸引著他。有這種可能性,為什麼不試試?

二十七、開示尾聲,老師希望大家好好照顧自己,要怎麼照顧呢?
答:照顧自己的方便就是觀察身語意業,不要造惡業、要多造善業,用人身寶貴的光陰,溫暖家人、鄰居、工作同事,乃至整個世界!就像佛陀用他的光明點亮我們的心燈,我們也要為這個世界增添更多光亮溫暖。
圖檔
發表主題 回覆文章

回到「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