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內科學>>第九章癌症
第九章癌症
【主要證候及特徵】
癌症以臟腑組織發生異常腫塊為其基本特徵(白血病為骨髓及其他造血組織中白細胞系列的數目與質量的異常增生)。腫塊的發生多責之於氣滯、痰凝、濕滯、瘀血、毒聚等相互糾結,日久積滯而成為有形之腫塊。癌症患者素體多虛,加之癌症病變耗傷人體之氣血津液,故中晚期患者多出現氣血虧虛、陰陽兩虛等病機轉變。主要的證候有如下幾種:
氣滯
1.主要脈症病變髒腑或相應部位出現脹滿、疼痛,苔薄膩,脈弦。
2.證候特徵氣滯以脹滿、疼痛多為主要症狀,其疼痛為脹痛而非刺痛,部位可以遊走不定,時作時止。
痰凝
1.主要脈症咳嗽咯痰,神昏,痰核,肢體關節疼痛,病變髒腑出現痞塊,苔白,脈滑。
2.證候特徵痰濁蘊肺表現為咳嗽咯痰,痰蒙神竅則見神昏譫語,痰滯肌肉筋骨而為痰核,痰阻經絡則見肢體關節疼痛,痰凝於臟腑或與濕聚、血瘀等相互糾結而成痞塊,腫塊質地不硬,可伴有疼痛。
濕滯
1.主要脈症咳嗽咯痰,食慾不振,納呆,腹脹,泄瀉,小便不利,苔白膩或白滑,脈濡。
2.證候特徵水濕滯於上焦則咳嗽咯痰,滯於中焦則食慾不振,納呆,腹脹,泄瀉,滯於下焦則小便不利。
瘀血
1.主要脈症病變部位疼痛,痛有定處,或有瘀點腫塊,或致發熱,面色黧黑,肌膚甲錯,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或弦。
2。證候特徵血瘀以疼痛為最常見的症狀,其痛以痛有定處,多為刺痛,久痛不愈,反復發作為特徵。
毒聚
1.主要脈症發熱,出血,病變部位紅、腫、熱、痛,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數。
2.證候特徵毒為火之極,故以火熱之徵突出為特點。
氣虛
1.主要脈症精神萎頓,倦怠乏力,氣短,眩暈,自汗,易於感冒,面白,舌質淡,苔薄白,脈虛無力。
2.證候特徵以一系列元氣耗損、臟腑機能減退為主證。隨發病臟腑的不同,症狀側重點有所差異。
血虛
1.主要脈症頭暈目眩,神疲乏力,失眠健忘,心悸怔忡,面色蒼白或萎黃,唇甲不榮,舌質淡,苔白,脈弱。
2.證候特徵本證表現為一系列血虛失養、臟腑機能減退的症狀。其與氣虛的主要區別在於,本證面色不華、唇甲不榮等營血虧虛的表現突出,且常有失血過多的原因存在。
陰虛
1.主要脈症口乾唇燥,五心煩熱,潮熱盜汗,心煩失眠,腰膝酸軟,皮膚乾燥,大便燥結,舌紅少津,脈細數。
2.證候特徵本證表現為一系列陰液虧少、失於濡潤的症狀。陰虛往往生內熱,而多伴見虛熱之象。
陽虛
1.主要脈症神倦嗜臥,少氣懶言,形寒肢冷,心悸自汗,納差,四肢水腫,面色蒼白或萎黃,腰膝冷痛,陽痿遺精,大便溏瀉,小便清長,舌質淡胖,有齒痕,苔白,脈沉遲。
2.證候特徵本證表現為一系列陽氣虛衰、失於溫煦的症狀。陽虛則生內寒,而常見虛寒之徵。
【病機述要】
1.氣滯情志不舒,飲食失調,感受外邪,以及痰濁、瘀血阻滯等多種原因均可導致氣滯。由於氣機阻滯,氣血運行障礙,以致病變髒腑或部位出現脹滿、疼痛。
2.痰凝由於外感或內傷等多種原因,導致肺失於布散津液,脾失於運化轉輸津液,腎失於溫煦蒸化水液,均可導致痰濁內生。隨病變部位的不同而有多種臨床表現,在本章中以咳嗽咯痰、痰核及痞塊為其特點。
3.濕滯由於外感或內傷等多種原因,導致肺、脾、腎功能失調,水液代謝障礙,以致津液停聚而為水濕之患。隨病變部位而有多種臨床表現,在本章中以水濕困於中焦脾胃方面的改變,如食慾不振,納呆,腹脹,泄瀉為其特點。
4.瘀血情志不舒,飲食失調,感受外邪,跌僕損傷,以及久病正虛等多種原因均會導致血瘀。由於血行滯澀,甚至脈絡瘀阻,不通則痛,而引起疼痛,或壅遏發熱,久則積塊。在本章中以積塊為其突出的特點。
5.毒聚由於外感熱邪,或內生之痰凝、濕滯、瘀血等病理產物壅遏氣機,鬱久化熱,或內外合邪,使熱邪亢盛而為毒。熱邪亢盛,故發熱,迫血妄行而出血,痰凝、濕滯、瘀血壅遏,故可形成腫塊。
6.氣虛主要由於飲食失調,水穀精微不充,氣之來源不足;或因大病久病,老年體弱及疲勞過度等,以致臟腑機能減弱,氣的化生不足。由於正氣不足,不能正常發揮氣推動、固攝、溫煦、衛外等作用,而表現倦怠乏力,精神萎頓,自汗,易於感冒等症。
7.血虛常由失血過多,脾胃虛弱,營養下良,久病不愈,以及血液化生障礙等原因所致。由於營血虧虛,臟腑經絡失於濡養,而表現頭暈目眩,神疲乏力,面色萎黃,唇甲不榮等症。
8.陰虛由於燥熱傷陰,或久病傷及腎之元陰所致。由於陰精匱乏,失於濡養臟腑經絡百骸的功能,故出現口乾唇燥,皮膚乾燥等症,陰虛則陽亢,故出現五心煩熱,潮熱盜汗等虛熱症狀。
9.陽虛多由氣虛進一步發展,氣損及陽而致。由於陽氣虛衰,失於溫煦,而表現神倦嗜臥,少氣懶言,形寒肢冷等虛寒症狀。
【治療要點】
癌症屬於正虛邪實、邪盛正衰的一類疾病,所以治療的基本原則是扶正祛邪,攻補兼施。要結合病史、病程、四診合參及實驗室檢查等臨床資料,綜合分析,辨證施治,做到“治實當顧虛,補虛勿忘實”。扶正之法主要是根據正虛側重的不同,並結合主要病變髒腑而分別採用補氣、補血、補陰、補陽的治法;祛邪主要針對病變採用理氣行氣、化痰散結、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等法。做好預防對減少發病有重要意義,既病之後加強飲食調養,調暢情志,注意休息,有利於癌症的康復。
中醫內科學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1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第九章癌症>>第一節肺癌
中醫內科學>>第九章癌症>>第一節肺癌
第一節肺癌
肺癌又稱原發性支氣管肺癌,是由於正氣內虛、邪毒外侵引起的,以痰濁內聚,氣滯血瘀,蘊結於肺,以致肺失宣發與肅降為基本病機,以咳嗽、咯血、胸痛、發熱、氣急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惡性疾病。
肺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居全部腫瘤的第1或第2位,且有逐年增高的趨勢,發病年齡多在40歲以上,男女之比約為5:1。
早期肺癌採用手術治療是獲得治愈和遠期療效的可靠手段,但療效仍不夠滿意。放療和化療對部分患者近期有效,但毒副反應大,復發轉移率高,多數僅有姑息效果。中西醫結合治療,可以互相取長補短,充分發揮各種治療方法在疾病各階段中的作用。做到在提高機體免疫力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抑製或消滅癌細胞。中西醫結合治療可起到提高療效或減毒增效的作用,以改善症狀,提高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期。
本病類屬於中醫學的“肺積”、“痞癖”、“咳嗽”、“咯血”、“胸痛”等範疇。如《素問·奇病論》說:“病脅下滿氣上逆,……病名曰息積,此不妨於食。”《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說:“肺脈……微急為肺寒熱,怠惰,咳唾血,引腰背胸。”《素問·玉機真藏論》說:“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身熱脫肉破胭。”《難經·論五臟積病》說:“肺之積曰息賁。……久不已,令人灑浙寒熱,喘熱,發肺壅。”以上這些描述與肺癌的主要臨床表現有類似之處。宋代一些方書載有治療咳嗽見血,胸悶胸痛,面黃體瘦等肺癌常見證候的方藥。金元·李東垣治療肺積的息賁丸,所治之證頗似肺癌症狀。明·張景岳《景岳全書·虛損》說:“勞嗽,聲啞,聲不能出或喘息氣促者,此肺臟敗也,必死。”這同晚期肺癌的臨床表現相同,並明確指出預後不良。《雜病源流犀燭·積聚癥瘕痃癖痞源流》所提到的“邪積胸中,阻塞氣道,氣不宣通,為痰,為食,為血,皆得與正相搏,邪既勝,正不得而製之,遂結成形而有塊”,則說明了肺中積塊的產生與正虛邪侵,氣機不通,痰血搏結有關,對於後世研究肺癌的發病和治療,均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
肺癌是中西醫學共同的疾病名稱,西醫學對肺癌按組織學分類,分為鱗狀上皮細胞癌、小細胞癌、腺癌、大細胞癌等,其中以鱗狀上皮細胞癌多見。由於腫瘤部位的不同,臨床常分為中央型肺癌和周圍型肺癌,以中央型肺癌常見。
原發性支氣管肺癌、肺部其他原發性惡性腫瘤、肺轉移性腫瘤等,可參照本節進行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迄今為止,肺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但根據患者的起病經過及臨床表現,可知本病的發生與正氣盛衰和邪毒人侵有比較密切的關係。
1.正氣內虛“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內虛,臟腑陰陽失調,是罹患肺癌的主要基礎。正如《醫宗必讀·積聚》所說:“積之成者,正氣不足,而後邪氣踞之”。年老體衰,慢性肺部疾患,肺氣耗損而成不足;或七情所傷,氣逆氣滯,升降失調;或勞累過度,肺氣、肺陰虧損,外邪乘虛而人,客邪留滯不去,氣機不暢,終致肺部血行瘀滯,結而成塊。
2.煙毒內侵清代顧松園認為:“煙為辛熱之魁。”長期吸煙,熱灼津液,陰液內耗,致肺陰不足,久則氣陰虧虛,加之煙毒之氣內蘊,羈留肺竅,阻塞氣道,而致痰濕瘀血凝結,形成瘤塊。
3.邪毒侵肺肺為嬌臟,易受邪毒侵襲,如工業廢氣、石棉、礦石粉塵、煤焦煙炱和放射性物質等,致使肺氣肅降失司,肺氣鬱滯不宣,進而血瘀不行,毒瘀互結,久而形成腫塊。
4.痰濕聚肺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脾主運化,脾虛運化失調,水穀精微不能生化輸布,致濕聚生痰,留於臟腑;或飲食不節,水濕痰濁內聚,痰貯肺絡,肺氣宣降失常,痰凝氣滯;或腎陽不足,失於蒸化水飲,水飲上犯於肺,釀濕生痰,進而導致氣血瘀阻,毒聚邪留,鬱結胸中,腫塊逐漸形成。
總之,肺癌是由於正氣虛損,陰陽失調,邪毒乘虛人肺,邪滯於肺,導致肺臟功能失調,肺氣臉鬱,宜降失司,氣機不利,血行瘀滯,津液失於輸布,津聚為痰,痰凝氣滯,瘀阻絡脈,於是瘀毒膠結,日久形成肺部積塊。因此,肺癌是因虛而得病,因虛而致實,是一種全身屬虛,局部屬實的疾病。肺癌的虛以陰虛、氣陰兩虛為多見,實則不外乎氣滯、血瘀、痰凝、毒聚之病理變化。其病位在肺,但因肝主疏泄,脾主運化水濕,腎主水之蒸化,故與肝、脾、腎關係密切。
【臨床表現】
肺癌的證候複雜,常因癌腫發生的部位、大小、種類、發展階段及有無轉移或併發症而有所不同。中心型肺癌出現症狀早而明顯,周圍型肺癌早期無症狀。通常認為,咳嗽、咯血、胸痛、發熱、氣急等,多見於肺癌的各種證型。
1.咳嗽是最為常見的早期症狀,患者常是陣發性嗆咳,或呈高音調金屬音的阻塞性咳嗽,無痰或僅有少量白色粘液痰。如痰鬱化熱,則咳嗽加劇,且見痰黃稠而粘,久則肺陰與肺氣俱傷。肺陰傷則可見於咳、咯血;肺氣傷則可見咳聲低弱、短氣等症。病至晚期則見咳聲低怯、端坐喘息、聲音嘶啞、唇紺、面浮肢腫等氣血陰陽俱衰的見證。
2.咯血時作時止,量可多可少,色或鮮紅,或深暗,多兼泡沫,或痰中帶血互不相混,伴腐肉而出;大絡破損或癌巢破潰空洞形成可致出血不止,或阻塞氣道窒息,或氣隨血脫均可卒死。虛證咯血,多不能自止,痰血相混,久而不止。但多為先實而後虛,虛實夾雜。
3.胸痛患者多有程度不同的胸痛。肺癌早期胸痛不著,胸悶滿脹,疼痛而不固定,多以氣滯為主;晚期邪毒浸漬,瘀血不行則疼痛夜甚,固定不移,如錐如刺,甚至終日不休,痛不可耐,甚則破骨壞肉,痛不可按,不得轉側。
4.發熱為肺癌常見之證,一般多屬陰虛內熱,故見午後或夜間發熱,或手足心熱,伴有心煩、盜汗、口乾、咽燥等症,發熱亦可由痰瘀內阻、毒熱內蘊引起,熱勢壯盛,久稽不退。
5.氣急初期正氣未大衰,表現為息高聲粗,胸憋氣急,多見實證。晚期邪毒盤踞日甚,肺之氣陰俱損,則氣短喘息而聲息低怯,胸悶而不甚急,因少氣不足以息故動則尤甚,靜而喜臥不耐勞作,氣息低微,此為邪實而正虛。
肺癌晚期,癌腫邪毒可導致消瘦和虛損證候。不同部位的遠處轉移常可引起相應症狀的發生。
【診斷】
1.近期發生的嗆咳、頑固性乾咳持續數週不愈,或反复咯血痰,或不明原因的頑固性胸痛、氣急、發熱,或伴消瘦、疲乏等。
2.年齡在40歲以上,有長期吸煙史的男性。
3.痰脫落細胞學檢查是早期診斷肺癌的簡單而有效的方法,陽性率在80%左右,多次檢查陽性率可提高。
4.胸部X線檢查、CT、支氣管碘油造影,有助於肺癌的早期診斷。
5.纖維支氣管鏡檢查,可確定病變性質,病理檢查是確診肺癌的重要方法。
此外,對臨床上高度懷疑為肺癌的病例,經上述檢查未能確診,且有切除條件者,可及時剖胸探查。
肺癌的細胞學分類診斷屬西醫學範疇,但它對估計病情、判斷預後、選擇治療方案等有重要意義,所以也盡可能了解肺癌細胞學性質,結合患者的全身情況、腫瘤發展情況等,以合理安排綜合治療方案。
【鑑別診斷】
1.肺癆肺癆與肺癌均有咳嗽、咯血、胸痛、發熱、消瘦等症狀,兩者很容易混淆,應注意鑑別。肺癆多發生於青壯年,而肺癌好發於40歲以上的中老年男性。部分肺癆患者已癒合的結核病灶所引起的肺部瘢痕可惡變為肺癌。肺癆經抗癆治療有效,肺癌經抗癆治療則病情無好轉。此外,借助現代診斷方法,如肺部X線檢查、痰結核菌檢查、痰脫落細胞學檢查、纖維支氣管鏡檢查等,有助於兩者的鑑別。
2.肺癰肺癰患者也可有發熱、咳嗽、咯痰的臨床表現,應注意鑑別。典型的肺癰是急性發病,高熱,寒戰,咳嗽,咳吐大量膿臭痰,痰中可帶血,可伴有胸痛;肺癌發病較緩,熱勢一般不高,嗆咳,咯痰不爽或痰中帶血,伴見神疲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狀。肺癌患者在外感寒邪時,也可出現高熱、咳嗽加劇等症,此時更應詳細詢問病史,四診合參,並藉助肺部X線檢查、痰和血的病原體檢查、痰脫落細胞學檢查等實驗室檢查加以鑑別。
3.肺脹肺脹是多種慢性肺系疾患反復發作、遷延不愈所致的慢性肺部疾病。病程長達數年,反復發作,多發生於40歲以上人群,以咳嗽、咯痰、喘息、胸部膨滿為主症;肺癌則起病較為隱匿,以咳嗽、咯血、胸痛、發熱、氣急為主要臨床表現,伴見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狀,借助肺部X線檢查、痰脫落細胞學檢查等不難鑑別。
【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1.辨證候虛實肺癌的發生多與肺氣不足,;痰濕瘀血阻滯有關。肺癌早期,多見氣滯血瘀,痰濕毒蘊之證,以邪實為主;肺癌晚期,多見陰虛毒熱,氣陰兩虛之證,以正虛為主。臨床上,多病情複雜,虛實互見。
2.辨邪正盛衰肺癌是高度惡性的腫瘤,發展快,變化速。辨明邪正盛衰,是把握扶正祛邪治則和合理遣方用藥的關鍵。一般說來,肺部癌瘤及症狀明顯,但患者形體尚豐,生活、活動、飲食等尚未受阻,此時多為邪氣盛而正氣尚充,正邪交爭之時;如病邪在肺部廣泛侵犯或多處轉移,全身情況較差,消瘦、乏力、衰弱、食少,生活行動困難,症狀複雜多變者,多為邪毒內盛而正氣明顯不支的正虛邪實者。
治療原則
扶正祛邪、標本兼治是治療肺癌的基本原則。本病整體屬虛,局部屬實,正虛為本,邪實為標。肺癌早期,以邪實為主,治當行氣活血、化瘀軟堅和清熱化痰、利濕解毒;肺癌晚期,以正虛為主,治宜扶正祛邪,分別採用養陰清熱、解毒散結及益氣養陰、清化痰熱等法。臨床還應根據虛實的不同,每個患者的具體情況,按標本緩急恰當處理。由於肺癌患者正氣內虛,抗癌能力低下,虛損情況突出,因此,在治療中要始終顧護正氣,保護胃氣,把扶正抗癌的原則,貫穿肺癌治療的全過程。應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選加具有一定抗肺癌作用的中草藥。
分證論治
·氣血瘀滯
症狀:咳嗽不暢,胸悶氣憋,胸痛有定處,如錐如刺,或痰血暗紅,口唇紫暗,舌質暗或有瘀斑,苔薄,脈細弦或細澀。
治法:活血散瘀,行氣化滯。
方藥:血府逐瘀湯。
本方用桃紅四物湯活血化瘀;柴胡、枳殼疏肝理氣;牛膝活血化瘀,引血下行;桔梗載藥上行,直達病所;甘草調和諸藥。胸痛明顯者可配伍香附、延胡索、鬱金以等理氣通絡,活血定痛。若反复咯血,血色暗紅者,可減少桃仁、紅花的用量,加蒲黃、三七、藕節、仙鶴草、茜草根祛瘀止血;瘀滯化熱,暗傷氣津見口乾、舌燥者,加沙參、天花粉、生地、玄參、知母等清熱養陰生津;食少、乏力、氣短者,加黃芪、黨參、白朮益氣健脾。
·痰濕蘊肺
症狀:咳嗽,咯痰,氣憋,痰質稠粘,痰白或黃白相兼,胸悶胸痛,納呆便溏,神疲乏力,舌質淡,苔白膩,脈滑。
治法:行氣祛痰,健脾燥濕。
方藥:二陳湯合瓜蔞薤白半夏湯。
二陳湯理氣燥濕化痰,合瓜蔞薤白半夏湯以助行氣祛痰、寬胸散結之功。若見胸脘脹悶、喘咳較甚者,可加用葶藶大棗瀉肺湯以瀉肺行水;痰鬱化熱,痰黃稠粘難出者,加海蛤殼、魚腥草、金蕎麥根、黃芩、梔子清化痰熱;胸痛甚,且瘀像明顯者,加川芎、鬱金、延胡索行瘀止痛;神疲、納呆者,加黨參、白朮、雞內金健運脾氣。
·陰虛毒熱
症狀:咳嗽無痰或少痰,或痰中帶血,甚則咯血不止,胸痛,心煩寐差,低熱盜汗,或
熱勢壯盛,久稽不退,口渴,大便乾結,舌質紅,舌苔黃,脈細數或數大。
治法:養陰清熱,解毒散結。
方藥:沙參麥冬湯合五味消毒飲。
方中用沙參、玉竹、麥冬、甘草、桑葉、天花粉、生扁豆養陰清熱;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清熱解毒散結。若見咯血不止,可選加白及、白茅根、仙鶴草、茜草根、三七涼血止血;低熱盜汗加地骨皮、白薇、五味子育陰清熱斂汗;大便乾結加全瓜蔞、火麻仁潤燥通便。
·氣陰兩虛
症狀:咳嗽痰少,或痰稀而粘,咳聲低弱,氣短喘促,神疲乏力,面色觥白,形瘦惡風,自汗或盜汗,口乾少飲,舌質紅或淡,脈細弱。
治法:益氣養陰。
方藥:生脈飲合百合固金湯。
生脈飲中人參大補元氣,麥冬養陰生津,五味子斂補肺津,三藥合用,共奏益氣養陰生津之功。百合固金湯用生地、熟地、玄參滋陰補腎;當歸、芍藥養血平肝;百合、麥冬、甘草潤肺止咳;桔梗止咳祛痰。氣虛徵像明顯者加生黃芪、太子參、白朮等益氣補肺健脾;咯痰不利,痰少而粘者加貝母、瓜蔞、杏仁等利肺化痰。
若肺腎同病,由陰損陽,出現以陽氣虛衰為突出的臨床表現時,可選用右歸丸溫補腎陽。
上述證候中,如合併有上腔靜脈壓迫綜合徵,出現顏面、胸上部青紫水腫,聲音嘶啞,頭痛暈眩,呼吸困難,甚至昏迷的嚴重症狀,嚴重者可在短期內死亡。中醫治療從瘀血、水腫論治,活血化瘀,利水消腫可使部分病人緩解。常用方劑如通竅活血湯、五苓散、五皮飲、真武湯等。壓迫症狀較輕者,可在辨證施治方藥中,酌加葶藶子、豬苓、生麻黃、益母草等瀉肺除壅,活血利水。
在肺癌長期臨床研究過程中,已篩選出一此較常用的抗肺癌的中草藥,如清熱解毒類的白花蛇舌草、半邊蓮、半枝蓮、拳參、龍葵、蛇莓、馬鞭草、風尾草、蚤休、山豆根、蒲公英、野菊花、金蕎麥、蟬蛻、黃芩、苦參、馬勃、射干等;化痰散結類的瓜蔞、貝母、南星、半夏、杏仁、百部、馬兜鈴、海蛤殼、牡蠣、海藻等;活血化瘀類的桃仁、大黃、穿山甲、三棱、莪朮、鬼箭羽、威靈仙、紫草、延胡索、鬱金、三七、虎杖、丹參等;攻逐水飲類的豬苓、澤瀉、防己、大戟、芫花等。上述這些具有一定抗肺癌作用的藥物,可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結合肺癌的具體情況,酌情選用。
【轉歸預後】
一般初起多為邪毒痰瘀壅滯於肺,側重實證,虛損不明顯,機體正氣尚強,通過調治,病情可好轉。若未控制,邪毒傷正,肺脾氣虛,遏邪乏權,邪毒可進一步向肺外傳變,或流竄於皮下肌膚,或流注於臟腑筋膜,或著於肢節骨骼,淫髓蝕骨,或邪毒上擾清竅,甚至蒙蔽清竅。虛損加重,耗氣傷血,傷陰損陽,若見面削形瘦,“大肉盡脫”等虛損衰竭之症,常預示著患者已進入了生命垂危階段。至於部分術後復發的肺癌患者,可出現由氣虛進而陽虛,又漸變為精血虧虛,臨床可以呈現肺脾腎三臟之氣陰兩傷、陰陽兩虛的見證,多預示病勢極其嚴重,治療效果極差。
此外,“痰熱”常為肺癌病理演變的一個側面,其機理是多因痰瘀化熱所致。痰瘀化熱的直接原因,是由於癌塊阻塞支氣管,致使痰液引流不暢,出現繼發感染的緣故。一旦出現這種轉化,臨床治療時,必須採取截斷方法,以求得熱象迅速控制,以阻斷病情的急劇惡化。
【預防與調攝】
本病雖然無確切的方法可以預防,然加強鍛煉,增強機體抗病能力,避免接觸致癌因素,是可以降低發病率的。目前已公認吸煙是引起肺癌的一個比較重要的因素,所以應積極宣傳吸煙的害處,提倡戒菸。應加強防護,避免或減少接觸苯並芘、石棉、煤焦油、電離輻射等有致癌作用的物質。對肺癌易感人群做好防癌普查工作也是早期發現肺癌的重要手段。
應使患者保持心情開朗,起居有時,室內空氣新鮮,注意防寒保暖,防止外邪襲肺造成肺部繼發感染。飲食宜少吃粘膩、辛辣刺激之物,多吃香菇、薏苡仁、海帶等有一定抗癌作用的食物。病情重者應注意觀察體溫、血壓、呼吸、脈搏的情況及痰量、痰的顏色,尤其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暢。
【結語】
肺癌是惡性腫瘤,目前總的治愈率很低。手術、放化療結合中醫藥治療可提高治愈率、好轉率。中醫治療要根據病機特點,病情的複雜性,分清主次進行辨證論治。中、晚期肺癌,不僅癌腫增大,病情日趨嚴重,而且正氣大傷,直接威脅患者的生命,因此“扶正培本”,就成為治療關鍵。通過合理的“補益”,使機體狀態得到改善,不僅有助於提高抗癌能力,延緩病情的急劇惡化,同時還能提高機體對抗癌藥物的耐受力和敏感性,為抗癌藥物的使用創造良好的條件。在應用補益扶正藥物時,要掌握補而不滯、溫而不燥、通補結合的原則,並註意醒脾、健胃藥的使用。注意配合選用具有抗癌作用的中草藥。臨證時還可根據病人的具體病情,結合針灸、氣功等療法,祛邪扶正,既要治肺,又要注意調理相關臟腑功能,力求提高防治水平。
【文獻摘要】
《諸病源候論,咳嗽病諸候,久咳嗽膿血候》:“肺感於寒,微者,則成咳嗽,咳嗽極甚,傷於經絡,血液蘊結,故有膿血,氣血俱傷,故連滯積久,其血黯瘀,與膿相雜而出。”
《濟生方·癥瘕積聚門》:“息賁之狀,在右脅下,大如覆杯,喘息奔溢,是為肺積。診其脈浮而毛,其色白,其病氣逆背痛,少氣喜忘,目瞑膚寒,皮中時痛,或如蝨緣,或如針刺。”
《醫學入門·積聚門》:“氣不能作塊成聚,塊乃痰與食積、死血有形之物,而成積聚癆瘕也。”
《醫徹·雜症》:“若久嗽不已,則臟腑精華,肌肉血脈,俱為耗傷,消竭於痰,此之脫氣、脫血,何多遜矣,獨不觀久嗽者,始而色瘁,繼而肉消,繼而骨痿,皆津液不能敷布乃至此,夫豈容渺視哉!”
【現代研究】
臨床研究
目前對肺癌的辨證分型國內尚無統一標準,但臨床以肺脾氣虛、氣陰兩虛、氣滯血瘀、氣滯痰阻等4型為多見。臨床多采用辨證分型治療和以基本方為主隨證加減治療兩大類。
(1)辨證治療:黃氏將肺癌分為4型進行治療,痰濁蘊肺型以二陳湯、三子養親湯或清金化痰湯加減;肺脾氣虛型以六君子湯加味;陰虛內熱型以沙參麥冬湯合百合固金湯加減;氣陰兩虛以四君子湯合沙參麥冬湯或生脈散加減;並在辨證基礎上酌加白花蛇舌草、魚腥草、半枝蓮、蚤休等清熱解毒抗癌之品,共治X例,總有效率為10.6%,癌灶穩定率42.1%;中位生存期14個月[四川中醫1996;(2):21L劉氏將本病分為陰虛內熱、氣陰兩虛、脾虛痰濕、陰陽兩虛等進行辨證用藥,並根據腫瘤由痰氣瘀毒互結的病理變化,酌情選用化痰軟堅、理氣化瘀、清熱解毒藥。共治60例,並設化療對照組,結果中藥組療效顯著優於化療組(P<0.05),治療組1年、2年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期分別為66.7%、13 .3%及465天,顯著優於化療組[中國醫藥學報1987;(1):11)。(2)專方專藥:針對肺癌的基本病機為氣陰兩虛、血瘀痰阻等方面,組成基礎方加減治療本病。王氏認為本病機是氣陰兩虛、血瘀痰阻,以自擬仙魚湯(魚腥草、蚤休、仙鶴草、貓爪草、敗醬草、山海螺、葶藶子、浙貝、生半夏、天冬)加減,配合免疫抑製劑,治療晚期肺癌90例,結果症狀改善、病灶穩定55例,瘤體穩定率70%,1、2、3年生存率分別為59 %、19%和4%[上海中醫雜誌1995;(3):7)。張氏以自擬益肺降氣湯(黨參、麥冬、沙參、五味子、枸杞子、葶藶子、旋覆花、山海螺、川貝、夏枯草、蜀羊泉、白花蛇舌草)加減治療肺癌39例,3個月為1療程,結果症狀改善、病情穩定24例(61.5%),隨訪存活6-12個月、l、2、3、4年分別為8、12 、12、2、1例[浙江中醫雜誌1996;(9):394]。
扶正法治療肺癌,已成為中醫藥治療肺癌的一大優勢,尤其多用於治療晚期肺癌。何氏綜述了近年來本法治療肺癌的臨床研究報導,認為扶正法用於肺癌主要包括養陰清肺法、益氣養陰法、益氣健脾法、溫腎滋陰法;扶正與祛邪的辨證關係歸納為扶正為主、佐以祛邪,祛邪為主、兼顧扶正;扶正法與手術、放化療中的聯合應用主要有以下功效,緩解胃腸消化功能,促進骨髓造血、升提外周血像等[甘肅中醫學院學報1998;(2):53]信如程氏以中藥“肺瘤子”(黃芪、黨參、北沙參、白花蛇舌草、杏仁、草河車、魚腥草、敗醬草等)與化療對照,治療晚期原發性支氣管肺癌,結果表明“肺瘤平”可以改善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期,同時治療組在細胞免疫、白細胞毒性以及病灶穩定率、胃腸毒副反應等方面均優於化療組[江西中醫藥1991;(6):241。王氏用扶正養陰湯(黃芪、黨參、麥冬、生地、熟地、元參、漏蘆、土茯苓、魚腥草、升麻等)並隨症加減,治療有正氣虛弱、肺陰虧損、邪熱內蘊的支氣管肺癌50例,結果總有效率為74%。經治療後淋巴細胞轉化率、E玫瑰花結形成率等免疫指標,均較治療前有非常顯著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生存質量,延長了生存期[實用中西醫結合雜誌1992;( 2):87]。
·實驗研究
扶正中藥在抗肺癌的實驗研究中,也呈現良好的抗癌勢頭。錢氏發現人肺癌細胞經欖香烯乳作用後生長受到抑制,72小時後Co、q期比例上升,S期比例下降。光鏡、電鏡下觀察肺癌細胞增殖減慢、縮小變圓、;微絨毛減少、核漿比例下降、異染色質增多Ig中瘤防治研究1996;(5):299)。韓氏發現,絞股蘭、北沙參、人參、石見穿能顯著降低人肺腺癌S+C2/M比率,顯示對腫瘤細胞增殖具阻斷作用[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1996;(3 ):147)。凌氏用黃芪、白朮、山藥等益氣藥,及北沙參、天冬、女貞子、枸杞子等養陰藥進行動物實驗,觀察其對抗氨基甲酸乙酯誘發肺腺癌的抑製作用。結果發現治療組小鼠肺腺癌誘發率明顯低於實驗對照組。提示長期服用扶正類中藥能部分地抑制氨基甲酸乙酯的致癌作用。治療組小鼠的巨噬細胞吞噬率和淋巴細胞轉化率均明顯高於實驗對照組,提示扶正類中藥對氨基甲酸乙酯誘癌作用的抑制,可能與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有關[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1992;(3):169)。夏氏通過扶正療法對肺癌患者自然殺傷細胞活性影響的研究發現:扶正中藥能提高NK細胞的活性,並測得肺癌病人外周血淋巴細胞中的NK細胞成分,在服藥6週後對癌細胞株(D6)的攻擊能力,平均提高14.61%。並認為,免疫狀態低下的病人,扶正中藥一般都能提高其免疫力,甚至個別病人已獲得腫塊縮小或消失的意外療效[腫瘤1986;(2):81]。
第一節肺癌
肺癌又稱原發性支氣管肺癌,是由於正氣內虛、邪毒外侵引起的,以痰濁內聚,氣滯血瘀,蘊結於肺,以致肺失宣發與肅降為基本病機,以咳嗽、咯血、胸痛、發熱、氣急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惡性疾病。
肺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居全部腫瘤的第1或第2位,且有逐年增高的趨勢,發病年齡多在40歲以上,男女之比約為5:1。
早期肺癌採用手術治療是獲得治愈和遠期療效的可靠手段,但療效仍不夠滿意。放療和化療對部分患者近期有效,但毒副反應大,復發轉移率高,多數僅有姑息效果。中西醫結合治療,可以互相取長補短,充分發揮各種治療方法在疾病各階段中的作用。做到在提高機體免疫力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抑製或消滅癌細胞。中西醫結合治療可起到提高療效或減毒增效的作用,以改善症狀,提高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期。
本病類屬於中醫學的“肺積”、“痞癖”、“咳嗽”、“咯血”、“胸痛”等範疇。如《素問·奇病論》說:“病脅下滿氣上逆,……病名曰息積,此不妨於食。”《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說:“肺脈……微急為肺寒熱,怠惰,咳唾血,引腰背胸。”《素問·玉機真藏論》說:“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身熱脫肉破胭。”《難經·論五臟積病》說:“肺之積曰息賁。……久不已,令人灑浙寒熱,喘熱,發肺壅。”以上這些描述與肺癌的主要臨床表現有類似之處。宋代一些方書載有治療咳嗽見血,胸悶胸痛,面黃體瘦等肺癌常見證候的方藥。金元·李東垣治療肺積的息賁丸,所治之證頗似肺癌症狀。明·張景岳《景岳全書·虛損》說:“勞嗽,聲啞,聲不能出或喘息氣促者,此肺臟敗也,必死。”這同晚期肺癌的臨床表現相同,並明確指出預後不良。《雜病源流犀燭·積聚癥瘕痃癖痞源流》所提到的“邪積胸中,阻塞氣道,氣不宣通,為痰,為食,為血,皆得與正相搏,邪既勝,正不得而製之,遂結成形而有塊”,則說明了肺中積塊的產生與正虛邪侵,氣機不通,痰血搏結有關,對於後世研究肺癌的發病和治療,均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
肺癌是中西醫學共同的疾病名稱,西醫學對肺癌按組織學分類,分為鱗狀上皮細胞癌、小細胞癌、腺癌、大細胞癌等,其中以鱗狀上皮細胞癌多見。由於腫瘤部位的不同,臨床常分為中央型肺癌和周圍型肺癌,以中央型肺癌常見。
原發性支氣管肺癌、肺部其他原發性惡性腫瘤、肺轉移性腫瘤等,可參照本節進行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迄今為止,肺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但根據患者的起病經過及臨床表現,可知本病的發生與正氣盛衰和邪毒人侵有比較密切的關係。
1.正氣內虛“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內虛,臟腑陰陽失調,是罹患肺癌的主要基礎。正如《醫宗必讀·積聚》所說:“積之成者,正氣不足,而後邪氣踞之”。年老體衰,慢性肺部疾患,肺氣耗損而成不足;或七情所傷,氣逆氣滯,升降失調;或勞累過度,肺氣、肺陰虧損,外邪乘虛而人,客邪留滯不去,氣機不暢,終致肺部血行瘀滯,結而成塊。
2.煙毒內侵清代顧松園認為:“煙為辛熱之魁。”長期吸煙,熱灼津液,陰液內耗,致肺陰不足,久則氣陰虧虛,加之煙毒之氣內蘊,羈留肺竅,阻塞氣道,而致痰濕瘀血凝結,形成瘤塊。
3.邪毒侵肺肺為嬌臟,易受邪毒侵襲,如工業廢氣、石棉、礦石粉塵、煤焦煙炱和放射性物質等,致使肺氣肅降失司,肺氣鬱滯不宣,進而血瘀不行,毒瘀互結,久而形成腫塊。
4.痰濕聚肺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脾主運化,脾虛運化失調,水穀精微不能生化輸布,致濕聚生痰,留於臟腑;或飲食不節,水濕痰濁內聚,痰貯肺絡,肺氣宣降失常,痰凝氣滯;或腎陽不足,失於蒸化水飲,水飲上犯於肺,釀濕生痰,進而導致氣血瘀阻,毒聚邪留,鬱結胸中,腫塊逐漸形成。
總之,肺癌是由於正氣虛損,陰陽失調,邪毒乘虛人肺,邪滯於肺,導致肺臟功能失調,肺氣臉鬱,宜降失司,氣機不利,血行瘀滯,津液失於輸布,津聚為痰,痰凝氣滯,瘀阻絡脈,於是瘀毒膠結,日久形成肺部積塊。因此,肺癌是因虛而得病,因虛而致實,是一種全身屬虛,局部屬實的疾病。肺癌的虛以陰虛、氣陰兩虛為多見,實則不外乎氣滯、血瘀、痰凝、毒聚之病理變化。其病位在肺,但因肝主疏泄,脾主運化水濕,腎主水之蒸化,故與肝、脾、腎關係密切。
【臨床表現】
肺癌的證候複雜,常因癌腫發生的部位、大小、種類、發展階段及有無轉移或併發症而有所不同。中心型肺癌出現症狀早而明顯,周圍型肺癌早期無症狀。通常認為,咳嗽、咯血、胸痛、發熱、氣急等,多見於肺癌的各種證型。
1.咳嗽是最為常見的早期症狀,患者常是陣發性嗆咳,或呈高音調金屬音的阻塞性咳嗽,無痰或僅有少量白色粘液痰。如痰鬱化熱,則咳嗽加劇,且見痰黃稠而粘,久則肺陰與肺氣俱傷。肺陰傷則可見於咳、咯血;肺氣傷則可見咳聲低弱、短氣等症。病至晚期則見咳聲低怯、端坐喘息、聲音嘶啞、唇紺、面浮肢腫等氣血陰陽俱衰的見證。
2.咯血時作時止,量可多可少,色或鮮紅,或深暗,多兼泡沫,或痰中帶血互不相混,伴腐肉而出;大絡破損或癌巢破潰空洞形成可致出血不止,或阻塞氣道窒息,或氣隨血脫均可卒死。虛證咯血,多不能自止,痰血相混,久而不止。但多為先實而後虛,虛實夾雜。
3.胸痛患者多有程度不同的胸痛。肺癌早期胸痛不著,胸悶滿脹,疼痛而不固定,多以氣滯為主;晚期邪毒浸漬,瘀血不行則疼痛夜甚,固定不移,如錐如刺,甚至終日不休,痛不可耐,甚則破骨壞肉,痛不可按,不得轉側。
4.發熱為肺癌常見之證,一般多屬陰虛內熱,故見午後或夜間發熱,或手足心熱,伴有心煩、盜汗、口乾、咽燥等症,發熱亦可由痰瘀內阻、毒熱內蘊引起,熱勢壯盛,久稽不退。
5.氣急初期正氣未大衰,表現為息高聲粗,胸憋氣急,多見實證。晚期邪毒盤踞日甚,肺之氣陰俱損,則氣短喘息而聲息低怯,胸悶而不甚急,因少氣不足以息故動則尤甚,靜而喜臥不耐勞作,氣息低微,此為邪實而正虛。
肺癌晚期,癌腫邪毒可導致消瘦和虛損證候。不同部位的遠處轉移常可引起相應症狀的發生。
【診斷】
1.近期發生的嗆咳、頑固性乾咳持續數週不愈,或反复咯血痰,或不明原因的頑固性胸痛、氣急、發熱,或伴消瘦、疲乏等。
2.年齡在40歲以上,有長期吸煙史的男性。
3.痰脫落細胞學檢查是早期診斷肺癌的簡單而有效的方法,陽性率在80%左右,多次檢查陽性率可提高。
4.胸部X線檢查、CT、支氣管碘油造影,有助於肺癌的早期診斷。
5.纖維支氣管鏡檢查,可確定病變性質,病理檢查是確診肺癌的重要方法。
此外,對臨床上高度懷疑為肺癌的病例,經上述檢查未能確診,且有切除條件者,可及時剖胸探查。
肺癌的細胞學分類診斷屬西醫學範疇,但它對估計病情、判斷預後、選擇治療方案等有重要意義,所以也盡可能了解肺癌細胞學性質,結合患者的全身情況、腫瘤發展情況等,以合理安排綜合治療方案。
【鑑別診斷】
1.肺癆肺癆與肺癌均有咳嗽、咯血、胸痛、發熱、消瘦等症狀,兩者很容易混淆,應注意鑑別。肺癆多發生於青壯年,而肺癌好發於40歲以上的中老年男性。部分肺癆患者已癒合的結核病灶所引起的肺部瘢痕可惡變為肺癌。肺癆經抗癆治療有效,肺癌經抗癆治療則病情無好轉。此外,借助現代診斷方法,如肺部X線檢查、痰結核菌檢查、痰脫落細胞學檢查、纖維支氣管鏡檢查等,有助於兩者的鑑別。
2.肺癰肺癰患者也可有發熱、咳嗽、咯痰的臨床表現,應注意鑑別。典型的肺癰是急性發病,高熱,寒戰,咳嗽,咳吐大量膿臭痰,痰中可帶血,可伴有胸痛;肺癌發病較緩,熱勢一般不高,嗆咳,咯痰不爽或痰中帶血,伴見神疲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狀。肺癌患者在外感寒邪時,也可出現高熱、咳嗽加劇等症,此時更應詳細詢問病史,四診合參,並藉助肺部X線檢查、痰和血的病原體檢查、痰脫落細胞學檢查等實驗室檢查加以鑑別。
3.肺脹肺脹是多種慢性肺系疾患反復發作、遷延不愈所致的慢性肺部疾病。病程長達數年,反復發作,多發生於40歲以上人群,以咳嗽、咯痰、喘息、胸部膨滿為主症;肺癌則起病較為隱匿,以咳嗽、咯血、胸痛、發熱、氣急為主要臨床表現,伴見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狀,借助肺部X線檢查、痰脫落細胞學檢查等不難鑑別。
【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1.辨證候虛實肺癌的發生多與肺氣不足,;痰濕瘀血阻滯有關。肺癌早期,多見氣滯血瘀,痰濕毒蘊之證,以邪實為主;肺癌晚期,多見陰虛毒熱,氣陰兩虛之證,以正虛為主。臨床上,多病情複雜,虛實互見。
2.辨邪正盛衰肺癌是高度惡性的腫瘤,發展快,變化速。辨明邪正盛衰,是把握扶正祛邪治則和合理遣方用藥的關鍵。一般說來,肺部癌瘤及症狀明顯,但患者形體尚豐,生活、活動、飲食等尚未受阻,此時多為邪氣盛而正氣尚充,正邪交爭之時;如病邪在肺部廣泛侵犯或多處轉移,全身情況較差,消瘦、乏力、衰弱、食少,生活行動困難,症狀複雜多變者,多為邪毒內盛而正氣明顯不支的正虛邪實者。
治療原則
扶正祛邪、標本兼治是治療肺癌的基本原則。本病整體屬虛,局部屬實,正虛為本,邪實為標。肺癌早期,以邪實為主,治當行氣活血、化瘀軟堅和清熱化痰、利濕解毒;肺癌晚期,以正虛為主,治宜扶正祛邪,分別採用養陰清熱、解毒散結及益氣養陰、清化痰熱等法。臨床還應根據虛實的不同,每個患者的具體情況,按標本緩急恰當處理。由於肺癌患者正氣內虛,抗癌能力低下,虛損情況突出,因此,在治療中要始終顧護正氣,保護胃氣,把扶正抗癌的原則,貫穿肺癌治療的全過程。應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選加具有一定抗肺癌作用的中草藥。
分證論治
·氣血瘀滯
症狀:咳嗽不暢,胸悶氣憋,胸痛有定處,如錐如刺,或痰血暗紅,口唇紫暗,舌質暗或有瘀斑,苔薄,脈細弦或細澀。
治法:活血散瘀,行氣化滯。
方藥:血府逐瘀湯。
本方用桃紅四物湯活血化瘀;柴胡、枳殼疏肝理氣;牛膝活血化瘀,引血下行;桔梗載藥上行,直達病所;甘草調和諸藥。胸痛明顯者可配伍香附、延胡索、鬱金以等理氣通絡,活血定痛。若反复咯血,血色暗紅者,可減少桃仁、紅花的用量,加蒲黃、三七、藕節、仙鶴草、茜草根祛瘀止血;瘀滯化熱,暗傷氣津見口乾、舌燥者,加沙參、天花粉、生地、玄參、知母等清熱養陰生津;食少、乏力、氣短者,加黃芪、黨參、白朮益氣健脾。
·痰濕蘊肺
症狀:咳嗽,咯痰,氣憋,痰質稠粘,痰白或黃白相兼,胸悶胸痛,納呆便溏,神疲乏力,舌質淡,苔白膩,脈滑。
治法:行氣祛痰,健脾燥濕。
方藥:二陳湯合瓜蔞薤白半夏湯。
二陳湯理氣燥濕化痰,合瓜蔞薤白半夏湯以助行氣祛痰、寬胸散結之功。若見胸脘脹悶、喘咳較甚者,可加用葶藶大棗瀉肺湯以瀉肺行水;痰鬱化熱,痰黃稠粘難出者,加海蛤殼、魚腥草、金蕎麥根、黃芩、梔子清化痰熱;胸痛甚,且瘀像明顯者,加川芎、鬱金、延胡索行瘀止痛;神疲、納呆者,加黨參、白朮、雞內金健運脾氣。
·陰虛毒熱
症狀:咳嗽無痰或少痰,或痰中帶血,甚則咯血不止,胸痛,心煩寐差,低熱盜汗,或
熱勢壯盛,久稽不退,口渴,大便乾結,舌質紅,舌苔黃,脈細數或數大。
治法:養陰清熱,解毒散結。
方藥:沙參麥冬湯合五味消毒飲。
方中用沙參、玉竹、麥冬、甘草、桑葉、天花粉、生扁豆養陰清熱;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清熱解毒散結。若見咯血不止,可選加白及、白茅根、仙鶴草、茜草根、三七涼血止血;低熱盜汗加地骨皮、白薇、五味子育陰清熱斂汗;大便乾結加全瓜蔞、火麻仁潤燥通便。
·氣陰兩虛
症狀:咳嗽痰少,或痰稀而粘,咳聲低弱,氣短喘促,神疲乏力,面色觥白,形瘦惡風,自汗或盜汗,口乾少飲,舌質紅或淡,脈細弱。
治法:益氣養陰。
方藥:生脈飲合百合固金湯。
生脈飲中人參大補元氣,麥冬養陰生津,五味子斂補肺津,三藥合用,共奏益氣養陰生津之功。百合固金湯用生地、熟地、玄參滋陰補腎;當歸、芍藥養血平肝;百合、麥冬、甘草潤肺止咳;桔梗止咳祛痰。氣虛徵像明顯者加生黃芪、太子參、白朮等益氣補肺健脾;咯痰不利,痰少而粘者加貝母、瓜蔞、杏仁等利肺化痰。
若肺腎同病,由陰損陽,出現以陽氣虛衰為突出的臨床表現時,可選用右歸丸溫補腎陽。
上述證候中,如合併有上腔靜脈壓迫綜合徵,出現顏面、胸上部青紫水腫,聲音嘶啞,頭痛暈眩,呼吸困難,甚至昏迷的嚴重症狀,嚴重者可在短期內死亡。中醫治療從瘀血、水腫論治,活血化瘀,利水消腫可使部分病人緩解。常用方劑如通竅活血湯、五苓散、五皮飲、真武湯等。壓迫症狀較輕者,可在辨證施治方藥中,酌加葶藶子、豬苓、生麻黃、益母草等瀉肺除壅,活血利水。
在肺癌長期臨床研究過程中,已篩選出一此較常用的抗肺癌的中草藥,如清熱解毒類的白花蛇舌草、半邊蓮、半枝蓮、拳參、龍葵、蛇莓、馬鞭草、風尾草、蚤休、山豆根、蒲公英、野菊花、金蕎麥、蟬蛻、黃芩、苦參、馬勃、射干等;化痰散結類的瓜蔞、貝母、南星、半夏、杏仁、百部、馬兜鈴、海蛤殼、牡蠣、海藻等;活血化瘀類的桃仁、大黃、穿山甲、三棱、莪朮、鬼箭羽、威靈仙、紫草、延胡索、鬱金、三七、虎杖、丹參等;攻逐水飲類的豬苓、澤瀉、防己、大戟、芫花等。上述這些具有一定抗肺癌作用的藥物,可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結合肺癌的具體情況,酌情選用。
【轉歸預後】
一般初起多為邪毒痰瘀壅滯於肺,側重實證,虛損不明顯,機體正氣尚強,通過調治,病情可好轉。若未控制,邪毒傷正,肺脾氣虛,遏邪乏權,邪毒可進一步向肺外傳變,或流竄於皮下肌膚,或流注於臟腑筋膜,或著於肢節骨骼,淫髓蝕骨,或邪毒上擾清竅,甚至蒙蔽清竅。虛損加重,耗氣傷血,傷陰損陽,若見面削形瘦,“大肉盡脫”等虛損衰竭之症,常預示著患者已進入了生命垂危階段。至於部分術後復發的肺癌患者,可出現由氣虛進而陽虛,又漸變為精血虧虛,臨床可以呈現肺脾腎三臟之氣陰兩傷、陰陽兩虛的見證,多預示病勢極其嚴重,治療效果極差。
此外,“痰熱”常為肺癌病理演變的一個側面,其機理是多因痰瘀化熱所致。痰瘀化熱的直接原因,是由於癌塊阻塞支氣管,致使痰液引流不暢,出現繼發感染的緣故。一旦出現這種轉化,臨床治療時,必須採取截斷方法,以求得熱象迅速控制,以阻斷病情的急劇惡化。
【預防與調攝】
本病雖然無確切的方法可以預防,然加強鍛煉,增強機體抗病能力,避免接觸致癌因素,是可以降低發病率的。目前已公認吸煙是引起肺癌的一個比較重要的因素,所以應積極宣傳吸煙的害處,提倡戒菸。應加強防護,避免或減少接觸苯並芘、石棉、煤焦油、電離輻射等有致癌作用的物質。對肺癌易感人群做好防癌普查工作也是早期發現肺癌的重要手段。
應使患者保持心情開朗,起居有時,室內空氣新鮮,注意防寒保暖,防止外邪襲肺造成肺部繼發感染。飲食宜少吃粘膩、辛辣刺激之物,多吃香菇、薏苡仁、海帶等有一定抗癌作用的食物。病情重者應注意觀察體溫、血壓、呼吸、脈搏的情況及痰量、痰的顏色,尤其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暢。
【結語】
肺癌是惡性腫瘤,目前總的治愈率很低。手術、放化療結合中醫藥治療可提高治愈率、好轉率。中醫治療要根據病機特點,病情的複雜性,分清主次進行辨證論治。中、晚期肺癌,不僅癌腫增大,病情日趨嚴重,而且正氣大傷,直接威脅患者的生命,因此“扶正培本”,就成為治療關鍵。通過合理的“補益”,使機體狀態得到改善,不僅有助於提高抗癌能力,延緩病情的急劇惡化,同時還能提高機體對抗癌藥物的耐受力和敏感性,為抗癌藥物的使用創造良好的條件。在應用補益扶正藥物時,要掌握補而不滯、溫而不燥、通補結合的原則,並註意醒脾、健胃藥的使用。注意配合選用具有抗癌作用的中草藥。臨證時還可根據病人的具體病情,結合針灸、氣功等療法,祛邪扶正,既要治肺,又要注意調理相關臟腑功能,力求提高防治水平。
【文獻摘要】
《諸病源候論,咳嗽病諸候,久咳嗽膿血候》:“肺感於寒,微者,則成咳嗽,咳嗽極甚,傷於經絡,血液蘊結,故有膿血,氣血俱傷,故連滯積久,其血黯瘀,與膿相雜而出。”
《濟生方·癥瘕積聚門》:“息賁之狀,在右脅下,大如覆杯,喘息奔溢,是為肺積。診其脈浮而毛,其色白,其病氣逆背痛,少氣喜忘,目瞑膚寒,皮中時痛,或如蝨緣,或如針刺。”
《醫學入門·積聚門》:“氣不能作塊成聚,塊乃痰與食積、死血有形之物,而成積聚癆瘕也。”
《醫徹·雜症》:“若久嗽不已,則臟腑精華,肌肉血脈,俱為耗傷,消竭於痰,此之脫氣、脫血,何多遜矣,獨不觀久嗽者,始而色瘁,繼而肉消,繼而骨痿,皆津液不能敷布乃至此,夫豈容渺視哉!”
【現代研究】
臨床研究
目前對肺癌的辨證分型國內尚無統一標準,但臨床以肺脾氣虛、氣陰兩虛、氣滯血瘀、氣滯痰阻等4型為多見。臨床多采用辨證分型治療和以基本方為主隨證加減治療兩大類。
(1)辨證治療:黃氏將肺癌分為4型進行治療,痰濁蘊肺型以二陳湯、三子養親湯或清金化痰湯加減;肺脾氣虛型以六君子湯加味;陰虛內熱型以沙參麥冬湯合百合固金湯加減;氣陰兩虛以四君子湯合沙參麥冬湯或生脈散加減;並在辨證基礎上酌加白花蛇舌草、魚腥草、半枝蓮、蚤休等清熱解毒抗癌之品,共治X例,總有效率為10.6%,癌灶穩定率42.1%;中位生存期14個月[四川中醫1996;(2):21L劉氏將本病分為陰虛內熱、氣陰兩虛、脾虛痰濕、陰陽兩虛等進行辨證用藥,並根據腫瘤由痰氣瘀毒互結的病理變化,酌情選用化痰軟堅、理氣化瘀、清熱解毒藥。共治60例,並設化療對照組,結果中藥組療效顯著優於化療組(P<0.05),治療組1年、2年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期分別為66.7%、13 .3%及465天,顯著優於化療組[中國醫藥學報1987;(1):11)。(2)專方專藥:針對肺癌的基本病機為氣陰兩虛、血瘀痰阻等方面,組成基礎方加減治療本病。王氏認為本病機是氣陰兩虛、血瘀痰阻,以自擬仙魚湯(魚腥草、蚤休、仙鶴草、貓爪草、敗醬草、山海螺、葶藶子、浙貝、生半夏、天冬)加減,配合免疫抑製劑,治療晚期肺癌90例,結果症狀改善、病灶穩定55例,瘤體穩定率70%,1、2、3年生存率分別為59 %、19%和4%[上海中醫雜誌1995;(3):7)。張氏以自擬益肺降氣湯(黨參、麥冬、沙參、五味子、枸杞子、葶藶子、旋覆花、山海螺、川貝、夏枯草、蜀羊泉、白花蛇舌草)加減治療肺癌39例,3個月為1療程,結果症狀改善、病情穩定24例(61.5%),隨訪存活6-12個月、l、2、3、4年分別為8、12 、12、2、1例[浙江中醫雜誌1996;(9):394]。
扶正法治療肺癌,已成為中醫藥治療肺癌的一大優勢,尤其多用於治療晚期肺癌。何氏綜述了近年來本法治療肺癌的臨床研究報導,認為扶正法用於肺癌主要包括養陰清肺法、益氣養陰法、益氣健脾法、溫腎滋陰法;扶正與祛邪的辨證關係歸納為扶正為主、佐以祛邪,祛邪為主、兼顧扶正;扶正法與手術、放化療中的聯合應用主要有以下功效,緩解胃腸消化功能,促進骨髓造血、升提外周血像等[甘肅中醫學院學報1998;(2):53]信如程氏以中藥“肺瘤子”(黃芪、黨參、北沙參、白花蛇舌草、杏仁、草河車、魚腥草、敗醬草等)與化療對照,治療晚期原發性支氣管肺癌,結果表明“肺瘤平”可以改善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期,同時治療組在細胞免疫、白細胞毒性以及病灶穩定率、胃腸毒副反應等方面均優於化療組[江西中醫藥1991;(6):241。王氏用扶正養陰湯(黃芪、黨參、麥冬、生地、熟地、元參、漏蘆、土茯苓、魚腥草、升麻等)並隨症加減,治療有正氣虛弱、肺陰虧損、邪熱內蘊的支氣管肺癌50例,結果總有效率為74%。經治療後淋巴細胞轉化率、E玫瑰花結形成率等免疫指標,均較治療前有非常顯著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生存質量,延長了生存期[實用中西醫結合雜誌1992;( 2):87]。
·實驗研究
扶正中藥在抗肺癌的實驗研究中,也呈現良好的抗癌勢頭。錢氏發現人肺癌細胞經欖香烯乳作用後生長受到抑制,72小時後Co、q期比例上升,S期比例下降。光鏡、電鏡下觀察肺癌細胞增殖減慢、縮小變圓、;微絨毛減少、核漿比例下降、異染色質增多Ig中瘤防治研究1996;(5):299)。韓氏發現,絞股蘭、北沙參、人參、石見穿能顯著降低人肺腺癌S+C2/M比率,顯示對腫瘤細胞增殖具阻斷作用[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1996;(3 ):147)。凌氏用黃芪、白朮、山藥等益氣藥,及北沙參、天冬、女貞子、枸杞子等養陰藥進行動物實驗,觀察其對抗氨基甲酸乙酯誘發肺腺癌的抑製作用。結果發現治療組小鼠肺腺癌誘發率明顯低於實驗對照組。提示長期服用扶正類中藥能部分地抑制氨基甲酸乙酯的致癌作用。治療組小鼠的巨噬細胞吞噬率和淋巴細胞轉化率均明顯高於實驗對照組,提示扶正類中藥對氨基甲酸乙酯誘癌作用的抑制,可能與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有關[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1992;(3):169)。夏氏通過扶正療法對肺癌患者自然殺傷細胞活性影響的研究發現:扶正中藥能提高NK細胞的活性,並測得肺癌病人外周血淋巴細胞中的NK細胞成分,在服藥6週後對癌細胞株(D6)的攻擊能力,平均提高14.61%。並認為,免疫狀態低下的病人,扶正中藥一般都能提高其免疫力,甚至個別病人已獲得腫塊縮小或消失的意外療效[腫瘤1986;(2):81]。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1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第九章癌症>>第二節肝癌
中醫內科學>>第九章癌症>>第二節肝癌
第二節肝癌
肝癌是以臟腑氣血虧虛為本,氣、血、濕、熱、瘀、毒互結為標,蘊結於肝,漸成症積,肝失疏泄為基本病機,以右脅腫硬疼痛,消瘦,食慾不振,乏力,或有黃疸或昏迷等為主要表現的一種惡性疾病。
肝癌嚴重危害著人類健康,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根據流行病學資料,我國肝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佔全部惡性腫瘤的第三位,僅次於胃癌、肺癌。肝癌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以31—50歲最多,男女之比約為8:1。早期切除的遠期療效較好,但大多數肝癌患者在確診時已屬晚期,手術機會多已錯過,所能採用的現代綜合治療方法常限制在放化療和免疫治療上,而放化療對本病治療的毒副反應大,適應證則減少,療效也差。目前採用中醫藥治療是本病的主要治療手段之一。所以積極做好中醫藥對本病的預防和治療在當今有重要意義。
肝癌一病,早在《內經》就有類似記載;歷代有肥氣、痞氣、積氣之稱。如《難經·五十六難·論五臟積病》載:“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覆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飲食不為肌膚。”《諸病源候論·積聚病諸候·積聚候》:“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覆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飲食不為肌膚。……診得脾積,脈浮大而長,飢則減,飽則見腸,起與穀爭,累累如桃李,起見於外,腹滿嘔洩,腸鳴,四肢重,足脛腫厥,不能臥,是主肌肉損,……,色黃也。”宋代《聖濟總錄》雲:“積氣在腹中,久不差,牢固推之不移者,……按之其狀如杯盤牢結,久不已,令人身瘦而腹大,至死不消。”其所描述的症狀與肝癌近似,對肝癌不易早期診斷、臨床進展迅速、晚期的惡病質、預後較差等都作了較為細緻的觀察。在治療上強調既要掌握辨證用藥原則,又須辨病選藥,靈活掌握。
肝癌的西醫學巨體分型分為塊狀型、結節型、瀰漫型和小癌型,以塊狀型多見;組織學分型為肝細胞型、膽管細胞型和混合型,絕大多數為肝細胞型。
原發性肝癌、肝臟其他腫瘤可參照本節進行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臟腑氣血虛虧,加之七情內傷,情志抑鬱;脾虛濕聚,痰濕凝結;六淫邪毒入侵,邪凝毒結等可使氣、血、濕、熱、瘀、毒互結而成肝癌。
1.情志久鬱肝主疏泄,調暢氣機,故一身之氣機暢達與否主要關係於肝。若情志久鬱,疏泄不及,氣機不利,氣滯血瘀,是肝癌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
2.脾虛濕聚飲食失調,損傷脾胃,氣血化源告竭,後天不充,致使臟腑氣血虛虧。脾虛則飲食不能化生精微而變為痰濁,痰阻氣滯,氣滯血瘀,肝脈阻塞,痰瘀互結,形成肝癌。《醫宗必讀·積聚》也說:“積之成也,正氣不足,而後邪氣踞之。”
3.濕熱結毒情志不遂,氣滯肝鬱日久,化熱化火,火鬱成毒;肝鬱乘脾,運化失常,痰濕內生,濕熱結毒,形成肝積,肝之疏泄失常,影響及膽的排泄功能亦失常,故此種病因所致肝癌多伴膽汁外溢而呈黃疽。
4.肝陰虧虛熱毒之邪阻於肝膽,久之耗傷肝陰,肝血暗耗,導致氣陰兩虛,邪毒內蘊,此為本虛標實。
總之,肝癌病位在肝,但因肝與膽相表裡,肝與脾有密切的五行生剋制化關係,脾與胃相表裡,肝腎同源,故與膽、脾胃、腎密切相關。其病性早期以氣滯、血瘀、濕熱等邪實為,主,日久則兼見氣血虧虛,陰陽兩虛,而成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之證。其病機演變複雜,由肝臟本臟自病或由他髒病及於肝,使肝失疏泄是病機演變的中心環節。肝失疏泄則氣血運行滯澀,可致氣滯、血瘀,出現脅痛,肝腫大;肝失疏泄則膽汁分泌、排泄失常,出現黃疸、納差;肝失疏泄,氣機不暢,若影響及脾胃之氣的升降,則脾胃功能失常,氣血生化乏源,而見納差、乏力、消瘦,水濕失於運化而聚濕生痰,濕鬱化熱,而出現脅痛、肝腫大;肝失疏泄,氣血運行不暢,若影響及肺、脾、腎通調水道的功能,則水液代謝失常,出現腹脹大、水腫。故由肝失疏泄可產生氣滯、血瘀、濕熱等病理變化,三者相互糾結,蘊結於肝,而表現出肝癌的多種臨床表現。日久則由月於病及脾、腎,肝不藏血,脾不統血而合併血證;邪毒熾盛,蒙蔽心包而合併昏迷;肝、脾、腎三臟受病而轉為鼓脹。
【臨床表現】
右脅疼痛,腹部結塊,腹脹大,黃疸,納差,乏力,消瘦是主要的臨床表現。
1.右脅(肝區)疼痛最常見,間歇性或持續性,鈍痛或脹痛,有時可痛引右側肩背、右腰。突然發生的劇烈腹痛和腹膜刺激徵提示癌腫破潰。
2.腹部結塊右脅部進行性肝腫大為最常見的特徵性體徵之一。月幹質地堅硬,表面及邊緣不規則,常呈結節狀;合併有肝硬化與門靜脈高壓的患者還可出現左脅部脾腫大。
3.腹脹大見於中晚期合併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等引起的腹水患者。
4.納差胃納減少,食慾不振,可伴見噁心、嘔吐、腹瀉等症。·
5.乏力、消瘦早期即可見乏力,中晚期則逐漸消瘦,晚期少數病人可呈惡病質狀。
肝癌發生轉移的患者,出現相應的轉移灶的症狀和體徵。
【診斷】
1.不明原因的右脅不適或疼痛,原有肝病症狀加重伴全身不適、胃納減退、乏力、體重減輕等均應納人檢查範圍。
2.右脅部肝臟進行性腫大,質地堅硬而拒按,表面有結節隆起,為有診斷價值的體徵,但已屬中晚期。
3.結合肝區B超、Cr掃描、Mm、肝穿刺、血清學檢查(如甲胎球蛋白等)等,有助於明確診斷。
盡可能了解肝癌細胞學分類情況,以估計預後、選擇最佳治療方案。
【鑑別診斷】
1.黃疸黃疽以目黃、身黃、小便黃為主症,主要病機為濕濁阻滯,膽液不循常道外溢而發黃,起病有急緩,病程有長短,黃疸色澤有明暗,以利濕、解毒為治療原則。而肝癌以右脅疼痛、肝臟進行性腫大、質地堅硬、腹脹大、乏力、形體逐漸消瘦為特徵,中晚期可伴有黃疽,此時,黃疸僅視為一個症狀而不是獨立的病種,以扶正(補益氣血)祛邪(疏肝理氣、活血化瘀、清熱利濕、瀉火解毒、消積散結等)、標本兼顧為治療原則,並需結合中西醫抗肝癌治療。此外,結合血清總胭紅素、尿膽紅素、直接膽紅素測定,血清穀丙轉氨酶、甲胎球蛋白、肝區B超,Cr掃描等以明確診斷。
2.脅痛是以一側或兩側脅肋部疼痛為主要表現,其病機關鍵或在氣、或在血、或氣血同病。肝癌雖亦有脅痛,但只是一個症狀,且以右脅為主,常伴有堅硬、增大之腫塊,納差乏力,形體明顯消瘦,病證危重。可結合實驗室檢查以鑑別。
3.鼓脹肝癌失治,晚期伴有腹水的患者可有腹脹大、皮色蒼黃、脈絡暴露的症狀而為鼓脹,屬於鼓脹的一種特殊類型。肝癌所致之鼓脹,病情危重,預後不良,在鼓脹辨證論治的基礎上,需結合中西醫抗肝癌治療。可結合實驗室檢查明確診斷,協助治療。
【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肝癌發病後,病情進展迅速,病情重。因此要全面掌握辨證要點。
1.辨虛實患者本虛標實極為明顯,本虛表現為乏力倦怠,形體逐漸消瘦,面色萎黃,氣短懶言等;而右脅部有堅硬腫塊而拒按,甚至伴黃疸、脘腹脹滿而悶、腹脹大等屬標實的表現。
2.辨危候晚期可見昏迷、吐血、便血、胸腹水等危候。
治療原則
針對肝癌患者以氣血虧虛為本,氣血濕熱瘀毒互結為標的虛實錯雜的病機特點,扶正祛邪,標本兼治,以恢復肝主疏泄之功能,則氣血運行流暢,濕熱瘀毒之邪有出路,從而減輕和緩解病情。治標之法常用疏肝理氣、活血化瘀、清熱利濕、瀉火解毒、消積散結等法,尤其重視疏肝理氣的合理運用;治本之法常用健脾益氣、養血柔肝、滋補陰液等法。要注意結合病程、患者的全身狀況處理好“正”與“邪”,“攻”與“補”的關係,攻補適宜,治實勿忘其虛,補虛勿忘其實。還當注意攻伐之藥不宜太過,否則雖可圖一時之快,但耗氣傷正,最終易致正虛邪盛,加重病情。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應選加具有一定抗肝癌作用的中草藥,以加強治療的針對性。
分證論治
·肝氣鬱結
症狀:右脅部脹痛,右脅下腫塊,胸悶不舒,善太息,納呆食少,時有腹瀉,月經不調,舌苔薄膩,脈弦。
治法:疏肝健脾,活血化瘀。
方藥:柴胡疏肝散。
方中柴胡、枳殼、香附、陳皮疏肝理氣;川芎活血化瘀;白芍、甘草平肝緩急。疼痛較明顯者,可加鬱金、延胡索以活血定痛。已出現脅下腫塊者,加莪朮、桃仁、半夏、浙貝母等破血逐瘀,軟堅散結。納呆食少者,加黨參、白朮、薏苡仁、神曲等開胃健脾。
·氣滯血瘀
症狀:右脅疼痛較劇,如錐如刺,入夜更甚,甚至痛引肩背,右脅下結塊較大,質硬拒按,或同時見左脅下腫塊,面色萎黃而黯,倦怠乏力,脘腹脹滿,甚至腹脹大,皮色蒼黃,脈絡暴露,食慾不振,大便溏結不調,月經不調,舌質紫暗有瘀點瘀斑,脈弦澀。
治法:行氣活血,化瘀消積。
方藥:復元活血湯。
方中桃仁、紅花、大黃活血祛瘀;天花粉“消撲損瘀血”;當歸活血補血;柴胡行氣疏肝;穿山甲疏通肝絡;甘草緩急止痛。可酌加三棱、莪朮、延胡索、鬱金、水蛭、廑蟲等以增強活血定痛,化瘀消積之力。或配用鱉甲煎丸或大黃廣蟲丸,以消症化積。
若轉為鼓脹之腹脹大,皮色蒼黃,脈絡暴露者,加甘遂、大戟、蕪花攻逐水飲,或改用調營飲活血化瘀,行氣利水。
·濕熱聚毒;
症狀:右脅疼痛,甚至痛引肩背,右脅部結塊,身黃目黃,口乾口苦,心煩易怒,食少厭油,腹脹滿,便乾溲赤,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或滑數。
治法:清熱利膽,瀉火解毒。
方藥:茵陳蒿湯。
方中茵陳、梔子、大黃清熱除濕,利膽退黃。常加白花蛇舌草、黃芩、蒲公英清熱瀉火解毒。疼痛明顯者,加柴胡、香附、延胡索疏肝理氣,活血止痛。
·肝陰虧虛
症狀:脅肋疼痛,脅下結塊,質硬拒按,五心煩熱,潮熱盜汗,頭昏目眩,納差食少,腹脹大,甚則嘔血、便血、皮下出血,舌紅少苔,脈細而數。
治法:養血柔肝,涼血解毒。'
方藥:一貫煎。
方中以生地、當歸、枸杞滋養肝腎陰血;沙參、麥冬滋養肺胃之陰;川棟子疏肝解鬱。出血者,加仙鶴草、白茅根、牡丹皮清熱涼血止血。出現黃疸者,可合茵陳蒿湯清熱利膽退黃。
肝陰虛日久,累及腎陰,而見陰虛症狀突出者,加生鱉甲、生龜板、女貞子、旱蓮草滋腎陰,清虛熱。腎陰虛日久常可陰損及陽而見腎之陰陽兩虛,臨床見形寒怯冷、腹脹大、水腫、腰酸膝軟等症,可用金匱腎氣丸溫補腎陽為主方加減化裁。
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應當選用具有一定抗肝癌作用的中草藥,如清熱解毒類的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半邊蓮、拳參、蛇莓、馬鞭草、鳳尾草、紫草、苦參、蒲公英、重樓、野菊花、腫節風、夏枯草等;活血化瘀類的大薊、菝葜、鬼箭羽、地鱉蟲(廑蟲)、虎杖、丹參、三棱、水紅花子、水蛭等;軟堅散結類的海藻、夏枯草、牡蠣等。
若合併血證、黃疸、昏迷或轉為鼓脹者,可參照有關章節進行辨證論治,病情危重者尚須中西醫結合救治。
【轉歸預後】
初起以氣滯、血瘀、濕熱的邪實之證為主,日久則肝失疏泄、脾失運化與統攝、腎失溫煦與滋養,正虛邪盛,正不勝邪,而出現肝進行性腫大、疼痛劇烈,並可合併黃疸、血證、昏迷等危重證候,也可轉為鼓脹等難治之症。
本病自然病程約一年,病勢凶險,早期手術根治結合中西醫綜合治療,部分病例尚可得到改善,中晚期肝癌則預後差,為消化道惡性腫瘤中死亡率較高的一種。近年來開展中西醫結合療法,對提高療效,改善患者的預後有一定作用。
【預防與調攝】
積極防治病毒性肝炎,對降低肝癌發病率有重要意義。加強肝癌的普查工作也是早期發現肝癌的重要方法。
調攝的目的在於提高生存率,延長生存期,改善生存質量。其重點在於注意患者全身狀態的變化,如體重、皮膚改變、精神狀態等。飲食應富於營養易消化的食物,忌食生冷油膩及硬性食物,忌用損害肝腎功能及對胃腸道有刺激性的食物和藥物。加強心理調攝,心情開朗,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病情危重者,加強護理,密切觀察生命體徵。
【結語】
肝癌為臨床常見惡性腫瘤,且病情進展迅速。究其病因,多為臟腑氣血虧虛,瘀毒、濕熱凝結於肝,以肝失疏泄為基本病機。其病位在肝,但與膽、脾胃、腎密切相關。其病性多見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主要辨證分型包括肝氣鬱結、氣滯血瘀、濕熱聚毒、肝陰虧虛。臨床辨證要注意其本虛,並要顧及邪實。臨床用藥要遵照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的方法,緩緩圖之,最大限度地延長患者的生存期,改善生存質量,提高生存率。
【文獻摘要】
《難經·五十五難》:“然積者陰氣也,聚者陽氣也,故積者五臟所生,其始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上下有所終始,左右有所窮處也;聚者六腑所成,其始發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左右無所窮處,其痛常移易也。”
《樹後備急方·治卒心腹症堅方》:“治卒暴腹中有物如石,痛如刺,晝夜啼呼,不治之,百日死。”
《諸病源候論·積聚候》:“診得肝積,脈弦而細,兩脅下痛。”
【現代研究】
原發性肝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近年來大量研究表明:中醫藥在本病治療中越來越多地被採用。中醫藥在治療中晚期肝癌方面已成為常用的治療手段。
臨床研究
目前對肝癌的辨證分型尚無統一標準,一般分為以下幾型:①氣滯型(肝鬱氣滯);②血瘀型;③脾虛型(或兼濕困);④溫熱型(或熱毒);⑤陰虛型(肝腎陰虛或氣陰兩虛)。
臨床上常是數型並見。肝癌早期多為肝鬱氣滯、脾虛,進而出現血瘀、濕熱等型,晚期則多見肝腎陰虛[上海中醫藥雜誌1990;(4):30L潘氏等認為肝癌的基本病變為瘀、毒、虛,邪實正虛。採用以健脾理氣、化痰軟堅、清熱解毒為治法的“肝複方”與放療、化療對照治療晚期肝癌。“肝複方”主要由黃芪、黨參、白朮、茯苓、柴胡、桃仁、丹參、蚤休、牡蠣等藥物組成,氣滯血瘀型加土鱉、莪朮、三七、香附,肝鬱脾虛型加鬱金、淮山藥、陳皮、麥芽,肝膽濕熱型加茵陳、蒲公英、木通,陰虛內熱型加丹皮、鱉甲。治療結果表明,中醫藥組治後半年和1年生存率(43.3%和20.0%)高於放療組(25.0%和0),治後瘤體穩定率分別為85%(中醫藥組)、87%(放療組)和46%(化療組)。提示中醫藥既能延長患者生存期,又能穩定瘤體,放射治療對局部腫瘤控制優於中醫藥和化療,但未轉化為延長生存期的作用[北京中醫1987;(3):3]。彭氏等用扶正消瘤片(人參、女貞子、黃芪、枸杞、丹參、三七、紅花·、川芎、桃仁、白英、蒲公英、仙鶴草、白花蛇舌草等)治療原發性肝癌177例,總有效率61.02%。其中臨床治愈3例,顯效3l例,有效74例,無效69例[中西醫結合腫瘤雜誌1998;(1):24]。張氏在分析了化療、放療中常見的毒副反應後,指出放療多見熱毒傷陰之證,治法應以清熱解毒、生津潤燥、兩補氣血、健脾益腎、滋養肝腎為主;而化療則多見氣血虧損、脾胃失調、肝腎受損之證,治法宜補氣養血、健脾和胃、滋補肝腎為主[中西醫結合雜誌1988;(2 ):14]。
·實驗研究
1.肝癌健脾理氣治則的研究屠氏在大鼠肝癌前病變阻斷實驗中揭示,健脾理氣、活血化瘀、清熱解毒三類中藥均有阻斷肝癌前病變的作用,而以前者為優,對促癌階段亦有阻斷作用IB中瘤1989;(1):31L姚氏在此基礎上對誘癌過程中出現的N—ms、H—ms的過量表達進行研究發現,健脾理氣中藥能使N—ms表達接近正常。這提示中藥能於基因水平逆轉大鼠肝癌前病變的發生[中華醫學雜誌1989;(3):134L呂氏等研究健脾理氣藥對荷肝癌腹水瘤小鼠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活性的影響,採用脾虛模型小鼠,其中NK細胞活性降低,荷瘤小鼠健脾理氣藥治療可恢復NK細胞活性至正常範圍,但用活血化瘀藥及清熱解毒藥則無此作用;用一定量環磷酸胺,NK細胞活牲更加降低。但加用健脾理氣藥有一定調節作用;若荷瘤小鼠先予健脾理氣藥再給環磷酰胺,可使NK細胞活性恢復良好,瘤體縮小明顯[中西醫結合防治腫瘤1987;( 2):97)。
2.肝癌清熱解毒治則的研究呂氏等用複方龍葵注射液(龍葵、蛇毒、白英、當歸、丹參、鬱金的提取成分)連續作用於小鼠肝癌(Hn)腹水型癌細胞,對其增殖有明顯阻抑作用,抑制率87.35%,P<0.01,具有非常顯著的高效抗癌作用[中西醫結合防治腫瘤1987;(2):4l]。松崎氏小柴胡湯及其成分對細胞凋亡的研究表明黃芩甙元在100-200ug/ml範圍內作用於肝癌細胞48h內引起典型的細胞凋亡[國外醫學·中醫中藥分冊1996;(6) :36]。
·肝癌性疼痛的治療
肝癌引起疼痛在臨床較為常見。張氏綜述了近年來中醫藥治療癌性疼痛的研究現狀,主要包括中藥內服、中藥外用、中西醫結合及針灸等治法[山東中醫學院學報1995;(1):69]。
第二節肝癌
肝癌是以臟腑氣血虧虛為本,氣、血、濕、熱、瘀、毒互結為標,蘊結於肝,漸成症積,肝失疏泄為基本病機,以右脅腫硬疼痛,消瘦,食慾不振,乏力,或有黃疸或昏迷等為主要表現的一種惡性疾病。
肝癌嚴重危害著人類健康,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根據流行病學資料,我國肝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佔全部惡性腫瘤的第三位,僅次於胃癌、肺癌。肝癌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以31—50歲最多,男女之比約為8:1。早期切除的遠期療效較好,但大多數肝癌患者在確診時已屬晚期,手術機會多已錯過,所能採用的現代綜合治療方法常限制在放化療和免疫治療上,而放化療對本病治療的毒副反應大,適應證則減少,療效也差。目前採用中醫藥治療是本病的主要治療手段之一。所以積極做好中醫藥對本病的預防和治療在當今有重要意義。
肝癌一病,早在《內經》就有類似記載;歷代有肥氣、痞氣、積氣之稱。如《難經·五十六難·論五臟積病》載:“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覆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飲食不為肌膚。”《諸病源候論·積聚病諸候·積聚候》:“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覆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飲食不為肌膚。……診得脾積,脈浮大而長,飢則減,飽則見腸,起與穀爭,累累如桃李,起見於外,腹滿嘔洩,腸鳴,四肢重,足脛腫厥,不能臥,是主肌肉損,……,色黃也。”宋代《聖濟總錄》雲:“積氣在腹中,久不差,牢固推之不移者,……按之其狀如杯盤牢結,久不已,令人身瘦而腹大,至死不消。”其所描述的症狀與肝癌近似,對肝癌不易早期診斷、臨床進展迅速、晚期的惡病質、預後較差等都作了較為細緻的觀察。在治療上強調既要掌握辨證用藥原則,又須辨病選藥,靈活掌握。
肝癌的西醫學巨體分型分為塊狀型、結節型、瀰漫型和小癌型,以塊狀型多見;組織學分型為肝細胞型、膽管細胞型和混合型,絕大多數為肝細胞型。
原發性肝癌、肝臟其他腫瘤可參照本節進行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臟腑氣血虛虧,加之七情內傷,情志抑鬱;脾虛濕聚,痰濕凝結;六淫邪毒入侵,邪凝毒結等可使氣、血、濕、熱、瘀、毒互結而成肝癌。
1.情志久鬱肝主疏泄,調暢氣機,故一身之氣機暢達與否主要關係於肝。若情志久鬱,疏泄不及,氣機不利,氣滯血瘀,是肝癌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
2.脾虛濕聚飲食失調,損傷脾胃,氣血化源告竭,後天不充,致使臟腑氣血虛虧。脾虛則飲食不能化生精微而變為痰濁,痰阻氣滯,氣滯血瘀,肝脈阻塞,痰瘀互結,形成肝癌。《醫宗必讀·積聚》也說:“積之成也,正氣不足,而後邪氣踞之。”
3.濕熱結毒情志不遂,氣滯肝鬱日久,化熱化火,火鬱成毒;肝鬱乘脾,運化失常,痰濕內生,濕熱結毒,形成肝積,肝之疏泄失常,影響及膽的排泄功能亦失常,故此種病因所致肝癌多伴膽汁外溢而呈黃疽。
4.肝陰虧虛熱毒之邪阻於肝膽,久之耗傷肝陰,肝血暗耗,導致氣陰兩虛,邪毒內蘊,此為本虛標實。
總之,肝癌病位在肝,但因肝與膽相表裡,肝與脾有密切的五行生剋制化關係,脾與胃相表裡,肝腎同源,故與膽、脾胃、腎密切相關。其病性早期以氣滯、血瘀、濕熱等邪實為,主,日久則兼見氣血虧虛,陰陽兩虛,而成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之證。其病機演變複雜,由肝臟本臟自病或由他髒病及於肝,使肝失疏泄是病機演變的中心環節。肝失疏泄則氣血運行滯澀,可致氣滯、血瘀,出現脅痛,肝腫大;肝失疏泄則膽汁分泌、排泄失常,出現黃疸、納差;肝失疏泄,氣機不暢,若影響及脾胃之氣的升降,則脾胃功能失常,氣血生化乏源,而見納差、乏力、消瘦,水濕失於運化而聚濕生痰,濕鬱化熱,而出現脅痛、肝腫大;肝失疏泄,氣血運行不暢,若影響及肺、脾、腎通調水道的功能,則水液代謝失常,出現腹脹大、水腫。故由肝失疏泄可產生氣滯、血瘀、濕熱等病理變化,三者相互糾結,蘊結於肝,而表現出肝癌的多種臨床表現。日久則由月於病及脾、腎,肝不藏血,脾不統血而合併血證;邪毒熾盛,蒙蔽心包而合併昏迷;肝、脾、腎三臟受病而轉為鼓脹。
【臨床表現】
右脅疼痛,腹部結塊,腹脹大,黃疸,納差,乏力,消瘦是主要的臨床表現。
1.右脅(肝區)疼痛最常見,間歇性或持續性,鈍痛或脹痛,有時可痛引右側肩背、右腰。突然發生的劇烈腹痛和腹膜刺激徵提示癌腫破潰。
2.腹部結塊右脅部進行性肝腫大為最常見的特徵性體徵之一。月幹質地堅硬,表面及邊緣不規則,常呈結節狀;合併有肝硬化與門靜脈高壓的患者還可出現左脅部脾腫大。
3.腹脹大見於中晚期合併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等引起的腹水患者。
4.納差胃納減少,食慾不振,可伴見噁心、嘔吐、腹瀉等症。·
5.乏力、消瘦早期即可見乏力,中晚期則逐漸消瘦,晚期少數病人可呈惡病質狀。
肝癌發生轉移的患者,出現相應的轉移灶的症狀和體徵。
【診斷】
1.不明原因的右脅不適或疼痛,原有肝病症狀加重伴全身不適、胃納減退、乏力、體重減輕等均應納人檢查範圍。
2.右脅部肝臟進行性腫大,質地堅硬而拒按,表面有結節隆起,為有診斷價值的體徵,但已屬中晚期。
3.結合肝區B超、Cr掃描、Mm、肝穿刺、血清學檢查(如甲胎球蛋白等)等,有助於明確診斷。
盡可能了解肝癌細胞學分類情況,以估計預後、選擇最佳治療方案。
【鑑別診斷】
1.黃疸黃疽以目黃、身黃、小便黃為主症,主要病機為濕濁阻滯,膽液不循常道外溢而發黃,起病有急緩,病程有長短,黃疸色澤有明暗,以利濕、解毒為治療原則。而肝癌以右脅疼痛、肝臟進行性腫大、質地堅硬、腹脹大、乏力、形體逐漸消瘦為特徵,中晚期可伴有黃疽,此時,黃疸僅視為一個症狀而不是獨立的病種,以扶正(補益氣血)祛邪(疏肝理氣、活血化瘀、清熱利濕、瀉火解毒、消積散結等)、標本兼顧為治療原則,並需結合中西醫抗肝癌治療。此外,結合血清總胭紅素、尿膽紅素、直接膽紅素測定,血清穀丙轉氨酶、甲胎球蛋白、肝區B超,Cr掃描等以明確診斷。
2.脅痛是以一側或兩側脅肋部疼痛為主要表現,其病機關鍵或在氣、或在血、或氣血同病。肝癌雖亦有脅痛,但只是一個症狀,且以右脅為主,常伴有堅硬、增大之腫塊,納差乏力,形體明顯消瘦,病證危重。可結合實驗室檢查以鑑別。
3.鼓脹肝癌失治,晚期伴有腹水的患者可有腹脹大、皮色蒼黃、脈絡暴露的症狀而為鼓脹,屬於鼓脹的一種特殊類型。肝癌所致之鼓脹,病情危重,預後不良,在鼓脹辨證論治的基礎上,需結合中西醫抗肝癌治療。可結合實驗室檢查明確診斷,協助治療。
【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肝癌發病後,病情進展迅速,病情重。因此要全面掌握辨證要點。
1.辨虛實患者本虛標實極為明顯,本虛表現為乏力倦怠,形體逐漸消瘦,面色萎黃,氣短懶言等;而右脅部有堅硬腫塊而拒按,甚至伴黃疸、脘腹脹滿而悶、腹脹大等屬標實的表現。
2.辨危候晚期可見昏迷、吐血、便血、胸腹水等危候。
治療原則
針對肝癌患者以氣血虧虛為本,氣血濕熱瘀毒互結為標的虛實錯雜的病機特點,扶正祛邪,標本兼治,以恢復肝主疏泄之功能,則氣血運行流暢,濕熱瘀毒之邪有出路,從而減輕和緩解病情。治標之法常用疏肝理氣、活血化瘀、清熱利濕、瀉火解毒、消積散結等法,尤其重視疏肝理氣的合理運用;治本之法常用健脾益氣、養血柔肝、滋補陰液等法。要注意結合病程、患者的全身狀況處理好“正”與“邪”,“攻”與“補”的關係,攻補適宜,治實勿忘其虛,補虛勿忘其實。還當注意攻伐之藥不宜太過,否則雖可圖一時之快,但耗氣傷正,最終易致正虛邪盛,加重病情。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應選加具有一定抗肝癌作用的中草藥,以加強治療的針對性。
分證論治
·肝氣鬱結
症狀:右脅部脹痛,右脅下腫塊,胸悶不舒,善太息,納呆食少,時有腹瀉,月經不調,舌苔薄膩,脈弦。
治法:疏肝健脾,活血化瘀。
方藥:柴胡疏肝散。
方中柴胡、枳殼、香附、陳皮疏肝理氣;川芎活血化瘀;白芍、甘草平肝緩急。疼痛較明顯者,可加鬱金、延胡索以活血定痛。已出現脅下腫塊者,加莪朮、桃仁、半夏、浙貝母等破血逐瘀,軟堅散結。納呆食少者,加黨參、白朮、薏苡仁、神曲等開胃健脾。
·氣滯血瘀
症狀:右脅疼痛較劇,如錐如刺,入夜更甚,甚至痛引肩背,右脅下結塊較大,質硬拒按,或同時見左脅下腫塊,面色萎黃而黯,倦怠乏力,脘腹脹滿,甚至腹脹大,皮色蒼黃,脈絡暴露,食慾不振,大便溏結不調,月經不調,舌質紫暗有瘀點瘀斑,脈弦澀。
治法:行氣活血,化瘀消積。
方藥:復元活血湯。
方中桃仁、紅花、大黃活血祛瘀;天花粉“消撲損瘀血”;當歸活血補血;柴胡行氣疏肝;穿山甲疏通肝絡;甘草緩急止痛。可酌加三棱、莪朮、延胡索、鬱金、水蛭、廑蟲等以增強活血定痛,化瘀消積之力。或配用鱉甲煎丸或大黃廣蟲丸,以消症化積。
若轉為鼓脹之腹脹大,皮色蒼黃,脈絡暴露者,加甘遂、大戟、蕪花攻逐水飲,或改用調營飲活血化瘀,行氣利水。
·濕熱聚毒;
症狀:右脅疼痛,甚至痛引肩背,右脅部結塊,身黃目黃,口乾口苦,心煩易怒,食少厭油,腹脹滿,便乾溲赤,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或滑數。
治法:清熱利膽,瀉火解毒。
方藥:茵陳蒿湯。
方中茵陳、梔子、大黃清熱除濕,利膽退黃。常加白花蛇舌草、黃芩、蒲公英清熱瀉火解毒。疼痛明顯者,加柴胡、香附、延胡索疏肝理氣,活血止痛。
·肝陰虧虛
症狀:脅肋疼痛,脅下結塊,質硬拒按,五心煩熱,潮熱盜汗,頭昏目眩,納差食少,腹脹大,甚則嘔血、便血、皮下出血,舌紅少苔,脈細而數。
治法:養血柔肝,涼血解毒。'
方藥:一貫煎。
方中以生地、當歸、枸杞滋養肝腎陰血;沙參、麥冬滋養肺胃之陰;川棟子疏肝解鬱。出血者,加仙鶴草、白茅根、牡丹皮清熱涼血止血。出現黃疸者,可合茵陳蒿湯清熱利膽退黃。
肝陰虛日久,累及腎陰,而見陰虛症狀突出者,加生鱉甲、生龜板、女貞子、旱蓮草滋腎陰,清虛熱。腎陰虛日久常可陰損及陽而見腎之陰陽兩虛,臨床見形寒怯冷、腹脹大、水腫、腰酸膝軟等症,可用金匱腎氣丸溫補腎陽為主方加減化裁。
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應當選用具有一定抗肝癌作用的中草藥,如清熱解毒類的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半邊蓮、拳參、蛇莓、馬鞭草、鳳尾草、紫草、苦參、蒲公英、重樓、野菊花、腫節風、夏枯草等;活血化瘀類的大薊、菝葜、鬼箭羽、地鱉蟲(廑蟲)、虎杖、丹參、三棱、水紅花子、水蛭等;軟堅散結類的海藻、夏枯草、牡蠣等。
若合併血證、黃疸、昏迷或轉為鼓脹者,可參照有關章節進行辨證論治,病情危重者尚須中西醫結合救治。
【轉歸預後】
初起以氣滯、血瘀、濕熱的邪實之證為主,日久則肝失疏泄、脾失運化與統攝、腎失溫煦與滋養,正虛邪盛,正不勝邪,而出現肝進行性腫大、疼痛劇烈,並可合併黃疸、血證、昏迷等危重證候,也可轉為鼓脹等難治之症。
本病自然病程約一年,病勢凶險,早期手術根治結合中西醫綜合治療,部分病例尚可得到改善,中晚期肝癌則預後差,為消化道惡性腫瘤中死亡率較高的一種。近年來開展中西醫結合療法,對提高療效,改善患者的預後有一定作用。
【預防與調攝】
積極防治病毒性肝炎,對降低肝癌發病率有重要意義。加強肝癌的普查工作也是早期發現肝癌的重要方法。
調攝的目的在於提高生存率,延長生存期,改善生存質量。其重點在於注意患者全身狀態的變化,如體重、皮膚改變、精神狀態等。飲食應富於營養易消化的食物,忌食生冷油膩及硬性食物,忌用損害肝腎功能及對胃腸道有刺激性的食物和藥物。加強心理調攝,心情開朗,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病情危重者,加強護理,密切觀察生命體徵。
【結語】
肝癌為臨床常見惡性腫瘤,且病情進展迅速。究其病因,多為臟腑氣血虧虛,瘀毒、濕熱凝結於肝,以肝失疏泄為基本病機。其病位在肝,但與膽、脾胃、腎密切相關。其病性多見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主要辨證分型包括肝氣鬱結、氣滯血瘀、濕熱聚毒、肝陰虧虛。臨床辨證要注意其本虛,並要顧及邪實。臨床用藥要遵照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的方法,緩緩圖之,最大限度地延長患者的生存期,改善生存質量,提高生存率。
【文獻摘要】
《難經·五十五難》:“然積者陰氣也,聚者陽氣也,故積者五臟所生,其始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上下有所終始,左右有所窮處也;聚者六腑所成,其始發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左右無所窮處,其痛常移易也。”
《樹後備急方·治卒心腹症堅方》:“治卒暴腹中有物如石,痛如刺,晝夜啼呼,不治之,百日死。”
《諸病源候論·積聚候》:“診得肝積,脈弦而細,兩脅下痛。”
【現代研究】
原發性肝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近年來大量研究表明:中醫藥在本病治療中越來越多地被採用。中醫藥在治療中晚期肝癌方面已成為常用的治療手段。
臨床研究
目前對肝癌的辨證分型尚無統一標準,一般分為以下幾型:①氣滯型(肝鬱氣滯);②血瘀型;③脾虛型(或兼濕困);④溫熱型(或熱毒);⑤陰虛型(肝腎陰虛或氣陰兩虛)。
臨床上常是數型並見。肝癌早期多為肝鬱氣滯、脾虛,進而出現血瘀、濕熱等型,晚期則多見肝腎陰虛[上海中醫藥雜誌1990;(4):30L潘氏等認為肝癌的基本病變為瘀、毒、虛,邪實正虛。採用以健脾理氣、化痰軟堅、清熱解毒為治法的“肝複方”與放療、化療對照治療晚期肝癌。“肝複方”主要由黃芪、黨參、白朮、茯苓、柴胡、桃仁、丹參、蚤休、牡蠣等藥物組成,氣滯血瘀型加土鱉、莪朮、三七、香附,肝鬱脾虛型加鬱金、淮山藥、陳皮、麥芽,肝膽濕熱型加茵陳、蒲公英、木通,陰虛內熱型加丹皮、鱉甲。治療結果表明,中醫藥組治後半年和1年生存率(43.3%和20.0%)高於放療組(25.0%和0),治後瘤體穩定率分別為85%(中醫藥組)、87%(放療組)和46%(化療組)。提示中醫藥既能延長患者生存期,又能穩定瘤體,放射治療對局部腫瘤控制優於中醫藥和化療,但未轉化為延長生存期的作用[北京中醫1987;(3):3]。彭氏等用扶正消瘤片(人參、女貞子、黃芪、枸杞、丹參、三七、紅花·、川芎、桃仁、白英、蒲公英、仙鶴草、白花蛇舌草等)治療原發性肝癌177例,總有效率61.02%。其中臨床治愈3例,顯效3l例,有效74例,無效69例[中西醫結合腫瘤雜誌1998;(1):24]。張氏在分析了化療、放療中常見的毒副反應後,指出放療多見熱毒傷陰之證,治法應以清熱解毒、生津潤燥、兩補氣血、健脾益腎、滋養肝腎為主;而化療則多見氣血虧損、脾胃失調、肝腎受損之證,治法宜補氣養血、健脾和胃、滋補肝腎為主[中西醫結合雜誌1988;(2 ):14]。
·實驗研究
1.肝癌健脾理氣治則的研究屠氏在大鼠肝癌前病變阻斷實驗中揭示,健脾理氣、活血化瘀、清熱解毒三類中藥均有阻斷肝癌前病變的作用,而以前者為優,對促癌階段亦有阻斷作用IB中瘤1989;(1):31L姚氏在此基礎上對誘癌過程中出現的N—ms、H—ms的過量表達進行研究發現,健脾理氣中藥能使N—ms表達接近正常。這提示中藥能於基因水平逆轉大鼠肝癌前病變的發生[中華醫學雜誌1989;(3):134L呂氏等研究健脾理氣藥對荷肝癌腹水瘤小鼠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活性的影響,採用脾虛模型小鼠,其中NK細胞活性降低,荷瘤小鼠健脾理氣藥治療可恢復NK細胞活性至正常範圍,但用活血化瘀藥及清熱解毒藥則無此作用;用一定量環磷酸胺,NK細胞活牲更加降低。但加用健脾理氣藥有一定調節作用;若荷瘤小鼠先予健脾理氣藥再給環磷酰胺,可使NK細胞活性恢復良好,瘤體縮小明顯[中西醫結合防治腫瘤1987;( 2):97)。
2.肝癌清熱解毒治則的研究呂氏等用複方龍葵注射液(龍葵、蛇毒、白英、當歸、丹參、鬱金的提取成分)連續作用於小鼠肝癌(Hn)腹水型癌細胞,對其增殖有明顯阻抑作用,抑制率87.35%,P<0.01,具有非常顯著的高效抗癌作用[中西醫結合防治腫瘤1987;(2):4l]。松崎氏小柴胡湯及其成分對細胞凋亡的研究表明黃芩甙元在100-200ug/ml範圍內作用於肝癌細胞48h內引起典型的細胞凋亡[國外醫學·中醫中藥分冊1996;(6) :36]。
·肝癌性疼痛的治療
肝癌引起疼痛在臨床較為常見。張氏綜述了近年來中醫藥治療癌性疼痛的研究現狀,主要包括中藥內服、中藥外用、中西醫結合及針灸等治法[山東中醫學院學報1995;(1):69]。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1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第九章癌症>>第三節胃癌
中醫內科學>>第九章癌症>>第三節胃癌
第三節胃癌
胃癌是由於正氣內虛,加之飲食不節、情志失調等原因引起的,以氣滯、痰濕、瘀血蘊結於胃,胃失和降為基本病機,以脘部飽脹或疼痛、納呆、消瘦、黑便、脘部積塊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惡性疾病。
據文獻記載,胃癌的發病率約為整個消化道癌腫的40%-50%,佔消化道癌腫的第一位。男性患者,胃癌也居各器官惡性腫瘤的首位。大多發生於40-60歲之間,85%的病人是在40歲上,但約有5%的病人年齡在30歲以下。我國男女之比約為2.3-3.6:1。不同國家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也有明顯區別,高低之比可相差10倍。我國在世界上居於胃癌發病率較高的國家,尤其是甘肅河西走廊、膠東半島及江浙沿海一帶。
胃癌的治療效果還不夠滿意。經多年的臨床實踐證明,中西醫結合治療胃癌,可以取長補短,進一步提高胃癌的治療效果。其途經主要有三個方面,即手術加中藥、化療加中藥和放療加中藥,可以起到提高療效或減毒增效的作用。
胃癌是最常見的癌腫之一,在中醫學中屬於“噎膈”、“反胃”、“癥瘕”、“積聚”、“伏梁”、“心腹痞”、“胃脘痛”的範疇。《素問·通評虛實論》:“隔塞閉絕,上下不通”。《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說:“脈弦者,虛也,胃氣無餘,朝食暮吐,變為胃反”。而更多的學者則以為古人所謂“心之積”的“伏梁”,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現今部分胃腫瘤的臨床表現。如《素問·腹中論》說:“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病名伏梁。……裹大膿血,居腸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難經·五十六難·論五臟積病》又說:“心之積,名曰伏梁,起臍上,大如臀,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煩心。”這種從臍上到心下的上腹部包塊,很像現今的胃癌。治法和方藥方面,武威出土的《武威漢代醫簡》還專門載有“治伏梁方”,本方主治脘腹痞滿腫塊等症,也可能是治療胃部腫瘤最古老的方劑之一。《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的治療胃反嘔吐的大半夏湯,《傷寒論》治療心下痞硬,噫氣不除的旋覆代赭湯,《醫部全錄》記載的華佗胃反為病方(雄黃、珍珠、丹砂、朴硝),《本草綱目》治療噎膈反胃方(硇砂、檳榔)等治療方藥,對現今的臨床與實驗研究仍有參考價值。
胃癌是中西醫學共同的疾病名稱,西醫學對胃癌按組織學分類,分為腺癌、未分化癌、粘液癌、特殊類型癌(包括腺鱗癌、鱗狀細胞癌、類癌等)。胃癌可發生於胃的任何部位,但半數以上見於胃竇部,尤其是沿小彎側。其次是賁門,再次為胃底及胃體等部位。
胃癌、胃部其他腫瘤可參照本節進行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迄今為止,胃癌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但根據患者的起病經過及臨床表現,可知本病的發生與正氣虛損和邪毒入侵有比較密切的關係。
1.飲食不節如菸酒過度或恣食辛香燥熱、熏制、醃製、油煎之晶,或霉變、不潔之食物等,使脾失健運,不能運化水穀精微,氣滯津停,釀濕生痰;或過食生冷,傷敗脾胃之陽氣,不能溫化水飲,則水濕內生。
2.情志失調如憂思傷脾,脾失健運,則聚濕生痰;或鬱怒傷肝,肝氣鬱結,克伐脾土,脾傷則氣結,水濕失運。
3.正氣內虛如有胃痛、痞滿等病證者,久治未癒,正氣虧虛,痰瘀互結而致本病。
或因年老體虛及其他疾病久治不愈,正氣不足,脾胃虛弱,復因飲食失節、情志失調等因素,使痰瘀互結為患,而致本病。
本病發病一般較緩,患者早期可無任何症狀,或以胃脘疼痛、噯氣作脹、胃納不佳、大便色黑等為首發症狀。病位在胃,但與肝、脾、腎等臟關係密切,因三臟之經脈均循行寸:胃,胃與脾相表裡,脾為胃行其津液,若脾失健運則釀濕生痰,阻於胃腑;胃氣以降為順,以通為用,其和降有賴於肝氣之條達,肝失條達則胃失和降,氣機鬱滯,進而可以發展為氣滯血瘀,日久形成積塊;中焦脾胃有賴腎之元陰、元陽的濡養、溫煦,若腎陰不足,失於濡養,胃陰不足,胃失濡潤可發為胃癌,或腎陽不足,脾胃失於溫煦,虛寒內生,陽氣不足無以化氣行水,則氣滯、痰阻、瘀血變證叢生。初期痰氣交阻、痰濕凝滯為患,以標實為主;久病則本虛標實,本虛以胃陰虧虛、脾胃虛寒和氣血兩虛為主,標實則以痰瘀互結多見。
【臨床表現】
本病以脘部飽脹或疼痛、納呆、消瘦、黑便、脘部積塊為中心證候。
1.脘部飽脹或疼痛與飲食無明顯關係,藥物治療疼痛緩解不明顯。偶有疼痛呈一定規律或用藥有一定療效者,但隨病情發展,疼痛加劇而無規律。
2.納呆、消瘦早期即可出現,厭食油膩,消瘦進展迅速,常伴氣血虧損、面白浮腫等症。
3.黑便多時斷時續或呈持續性,少數出血較多者可伴有嘔血,大量出血者可出現氣隨血脫證候。
4.脘部積決出現較晚,可捫及邊緣不整齊、質硬的腫塊,疼痛拒按,腫塊位於賁門者則有吞嚥困難或呃逆,位於幽門部者可出現反胃。晚期痰瘀流注於左頸窩或左腋,可出現如栗子或花生米大小的痰核,質硬壓痛。
胃癌轉移出現相應轉移病灶的臨床症狀,如肝腫大、黃疸、腹水、前列腺上部堅硬腫塊、卵巢腫大等。
【診斷】
凡有下列情況者,應高度警惕,並及時進行胃腸鋇餐X線檢查、胃鏡和活組織病理檢查,以明確診斷:
1.40歲以後開始出現中上腹不適或疼痛,無明顯節律性並伴明顯食慾不振和消瘦者;
2.胃潰瘍患者,經嚴格內科治療而症狀仍無好轉者;
3.慢性萎縮性胃炎伴有腸上皮化生及輕度不典型增生患者,經內科治療無效者;
4.X線檢查顯示胃息肉>2cm者;
5.中年以上患者,出現不明原因貧血、消瘦和糞便隱血持續陽性者。
【鑑別診斷】
1.胃痛胃脘部疼痛,常伴有食慾不振,痞悶或脹滿,噁心嘔吐,吞酸嘈雜;發病多與情志不遂,飲食不節,勞累及受寒等因素有關;常反復發作,其痛勢相對胃癌之疼痛較緩,不呈進行性加重,不伴極度消瘦、神疲乏力等惡病質徵象。此外,借助現代診斷方法,可見胃、十二指腸粘膜炎症、潰瘍等病變。若胃痛經嚴格內科治療而症狀仍無好轉者,應做纖維胃鏡及病理組織學檢查等以排除癌變的可能。
2.痞滿以胃脘部痞塞,滿悶不舒的自決症狀為主症,並有按之柔軟,壓之不痛,望尤脹形的特點;起病多緩,反復發作;發病常與飲食、情志、起居、寒溫等誘因有關。胃癌中有部分病例也可以痞滿為主症,此時,當借助上消化道X線檢查、胃液分析、纖維胃鏡等檢查以明確診斷。
3.使血以胃、腸脈絡受損,出現血液隨大便而下,或大便呈柏油樣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可由多種胃腸道病引起,如胃痛、腹痛等。胃癌的便血常伴見胃脘部飽脹或疼痛、納呆、消瘦、脘部積塊等主症,大便稍黯或紫黯,甚至可呈柏油樣,且多持續發生,應用一般止血藥效果不理想,即使暫時止住,不久即可反复,重者可伴有吐血。可藉助』:消化道X線檢查、胃液分析、纖維胃鏡等檢查以明確診斷。
【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1.辨證候虛實胃癌的發生與正氣內虛、痰氣交阻、痰濕凝滯,痰瘀互結有密切關係。胃癌早期,多見痰氣交阻、痰濕凝結之證,以邪實為主;中晚期則多見痰瘀互結、胃陰虧虛、脾胃虛寒、氣血兩虛等本虛標實而以正虛為主之症。臨床上多病情複雜,虛實互見。
2.辨胃氣的有無食慾尚可、舌苔正常、面色榮潤、脈搏從容和緩是有胃氣之象,病情尚淺,預後較好;反之,則胃氣衰敗,病情重,預後不良。《中藏經·論胃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說:“胃者,人之根本也。胃氣壯,五臟六腑皆壯。……胃氣絕,則五日死。”胃氣的虛實,關係著人體之強弱,甚至生命之存亡。
3.辨危候晚期可見大量吐血、便血、昏迷等危候。
治療原則
本病多由氣、痰、濕、瘀互結所致,故理氣、化痰、燥濕、活血化瘀是本病主要治標之法;後期出現胃熱傷陰、脾胃虛寒、氣血兩虛者,則應標本兼顧,扶正與祛邪並進。本病病位在胃,多有脾胃氣機阻滯,氣化不利,運化無權,在治療中應始終重視顧護脾胃,勿損正氣,也是應遵從的治療原則。這一點對中晚期患者和放化療患者更為重要。只有胃氣得充。脾氣得健,才能使氣血生化有源,也才能助藥以祛邪。但補虛時,用藥也不可過於滋膩,以免呆滯脾胃(,應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結合選用具有一定抗胃癌作用的十草藥。
分證論治
·痰氣交阻
症狀:胃脘滿悶作脹或痛,竄及兩脅,呃逆,嘔吐痰涎,胃納減退,厭肉食,苔白膩,脈弦滑。
治法:理氣化痰。
方藥:開鬱至神湯。
方中人參、白朮、茯苓、陳皮健脾理氣,脾氣健則氣機運行正常,痰濕無從內生;香附、當歸、柴胡調和肝脾之氣血,理氣化痰;佐以苦寒的梔子以解痰氣交阻鬱久之熱,以瀉火除煩,清熱利濕;甘草調和諸藥。可加半夏、天南星以助化痰之力;悶脹,疼痛明顯者,可加厚朴、鬱金以行氣活血定痛;嘔吐痰涎者,可加半夏、旋覆花以和胃降逆。
·痰濕凝滯
症狀:胃脘滿悶,面黃虛胖,嘔吐痰涎,腹脹便溏,痰核累累,舌淡滑,苔滑膩。
治法:燥濕化痰。
方藥:導痰湯。
以祛痰降逆的二陳湯為基礎,加入理氣寬脹的枳殼,祛風滌痰的南星,共呈祛風滌痰功效。方中南星、半夏燥濕祛痰力量頗強,故本方是強有力的祛痰劑。若伴腹脹便溏,可加豬苓、澤瀉、蒼朮以利水滲濕,健脾理氣。
·瘀血內結
症狀:胃脘刺痛而拒按,痛有定處,或可捫及腹內積塊,腹滿不食,或嘔吐物如赤豆汁樣,或黑便如柏油樣,或左頸窩有痰核,形體日漸消瘦,舌質紫黯或有瘀點,脈澀。
治法: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方藥:膈下逐瘀湯。
方中桃仁、紅花、當歸、川芎、丹皮、赤芍、延胡索、五靈脂活血化瘀止痛;香附、烏藥、枳殼疏肝理氣,取氣行則血行之意;甘草調和諸藥。可加三棱、莪朮破結行瘀,但有嘔血或黑便者,應注意把握活血藥物的種類和劑量,可配伍白及、仙鶴草、地榆、槐花以止血;加海藻、瓜蔞化痰軟堅;加沙參、麥冬、白芍糍陰養血。吞嚥梗阻,腹滿不食者,也可改用通幽湯破結行瘀,滋陰養血。
·胃熱傷陰
症狀:胃脘部灼熱,口乾欲飲,胃脘嘈雜,食後劇痛,進食時可有吞嚥梗噎難下,甚至食後即吐,納差,五心煩熱,大便乾燥,形體消瘦,舌紅少苔,或舌黃少津,脈細數。
治法:清熱養陰,益胃生津。
方藥:竹葉石膏湯。
方中用竹葉、石膏辛涼甘寒,清胃之熱;人參、麥冬益氣生津;半夏降逆下氣,其性雖溫,但配於清熱生津藥中,則溫燥之性去而降逆之用存,不僅無害,且能轉輸津液,活動脾氣,使參、麥生津而不膩滯;配甘草、粳米扶助胃氣,又可防石膏寒涼傷胃。若大便於結難解,加火麻仁、郁李仁潤腸通便。
·脾胃虛寒
症狀:胃脘隱痛,喜溫喜按,腹部可觸及積塊,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宿食不化,泛吐清涎,面色觥白,肢冷神疲,面部、四肢浮腫,便溏,大便可呈柏油樣,舌淡而胖,苔白滑潤,脈沉緩。
治法:溫中散寒,健脾和胃。
方藥:理中湯。
人參大補元氣;乾薑溫中散寒;白朮、甘草健脾益氣,共奏健脾溫中之效。可加丁香、吳茱萸溫胃降逆止吐。若肢冷、嘔吐、便溏等虛寒症狀明顯者,可加肉桂、附子即桂附理中湯,以增力口溫陽補虛散寒之力。全身浮腫者,可合真武湯以溫陽化氣利水。便血者,可合黃土湯溫中健脾,益陰止血。
·氣血兩虧
症狀:胃脘疼痛綿綿,全身乏力,心悸氣短,頭暈目眩,面色無華,虛煩不眠,自汗盜汗,面浮肢腫,或可捫及腹部積塊,或見便血,納差,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
治法:益氣養血。
方藥:十全大補湯。
該方以四君子湯補氣健脾,以四物湯補血調肝,在此基礎上更配伍黃芪益氣補虛,肉桂補元陽,暖脾胃。共奏氣血雙補、補虛暖中之效。此證型多屬胃癌晚期,以虛為主,氣血兩虧,不任攻伐,當以救後天生化之源、顧護脾胃之氣為要,待能稍進飲食與藥物,再適當配合行氣、化痰、活血等攻邪之晶,且應與補益之品並進,或攻補兩法交替使用。若氣血虧虛損及陰陽,致陰陽俱虛,陽竭於上而水穀不入,陰竭於下而二便不通,則為陰陽離決之危候,當積極救治。
經現代藥理及臨床研究,已篩選出一些較常用的抗胃癌及其他消化道腫瘤的中藥,如清熱解毒類的白花蛇舌草、半枝蓮、菝葜、腫節風、藤梨根、拳參、苦參、野菊花、野葡萄藤等;活血化瘀類的鬼箭羽、丹參、虎杖、三棱、莪朮、鐵樹葉等;化痰散結類的牡蠣、海蛤、半夏、瓜蔞、石菖蒲等;利水滲濕類的防己、澤瀉等。上述這些具有一定抗癌作用的藥物,可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結合胃癌的具體情況,酌情選用。
晚期出現合併症及轉移,可參見有關章節,辨證論治。病情危重者還應中西醫結合積極救治。
【轉歸預後】
胃癌早期以邪實為主,如痰氣交阻、瘀血內阻,可用理氣化痰、活血化瘀之晶以消除邪實,並採取中西醫結合的治法,部分患者病情可緩解;但也有部分患者轉為胃熱陰傷、脾胃虛寒、氣血兩虛,出現正虛邪盛之勢。
胃癌患者的預後一般較差,但如能早期診斷和治療,尤其是中西醫結合治療,不少病人病情可緩解。晚期胃癌可合併肝腫大、黃疽、大量便血、嘔血或轉為鼓脹等,均為危重難治之證,預後不良。近年來,對晚期胃癌患者開展中西醫結合綜合治療,用中藥積極扶正培本,適當輔以攻邪,使不少患者的生存期得到延長。
【預防與調攝】
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如按時進餐,不食過燙、過冷、過辣、變質食物,少吃或不吃油炸、醃熏食品,細嚼慢嚥,戒除菸酒;多食新鮮瓜果蔬菜、豆類,適當配置一定數量的粗雜糧。既病之後,應注意精神護理,使患者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各種治療。飲食應盡量做到色香味佳,富於營養又品種多樣,如奶類、魚、肉末、果汁等,有吞嚥困難者應進食半流質或流質飲食,少食多餐。嘔吐不能進食者,應適當補充液體、能量和維生素,以維持生命之必須。
【結語】
胃癌一病多發於中年以上男性,病變之初多有胃脘部飽脹或疼痛、納呆等自覺症狀,易被勿視;或久患胃痛、痞滿等胃病經治無好轉者,凡有以上症狀持續出現者,應盡快結合現代檢查方法,查明原因,以期早期診斷、早朗治療。其病因多由飲食不節、情志失調、正氣內虛等因素日久而成。病位在胃,與肝、脾、腎的關係密切。多為本虛標實之證,標實以痰氣交阻、痰濕凝滯、瘀血內結為多見,本虛以胃熱傷陰、脾胃虛寒、氣血兩虛為多見,常虛實夾雜,致使氣滯、痰凝、濕聚、瘀血交結於胃腑日久形成積塊,胃之升降失調,氣陰耗傷,甚至陰陽俱損,此為本病的病機關鍵。因此以理氣、化痰、燥濕、活血化瘀為治標之大法,並根據標本虛實之輕重緩急配合扶正之法是為標本兼治之治療原則。始終顧護胃氣,培補後天,也是治療的關鍵之一。胃癌初起以標實為主,久則以正虛為主,常標本同在,虛實夾雜,若邪盛之徵如積塊較大而質硬、疼痛劇烈、腹滿不食等症狀突出,而正衰之像如納食極少,或食人即吐,極度消瘦,大量黑便,甚則嘔血等症狀明顯,則預後不良。
【文獻摘要】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脾脈……微急為膈中,食飲人而還出,後沃沫。”“胃病者,腹滿脹,胃脘當心而痛……膈咽不通,食飲不下。”·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論治》:“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穀不化,名曰胃反。脈緊而澀,其病難治。”
《姆溪心法·翻胃》:“年少者,四物湯清胃脘,血燥不潤,便故澀,《格致餘論》甚詳;年老雖不治,亦用參術。”
《景岳全書·雜證謨·反胃》:“治反胃之法,當辨其新久,及所致之因,或因酷飲無度,傷於酒濕;或以縱食生冷,敗其真陽;或因七情僥鬱,竭其中氣,總之,無非內傷之甚,致損胃氣而然。故凡治此者,必宜以扶助正氣,健脾養胃為主。”
《醫宗金鑑·雜病心法要訣》:“三陽熱結,謂胃、小腸、大腸三腑熱結不散,灼傷津液也。胃之上口為賁門,小腸之上口為幽門,大腸之下口為魄門。三府津液既傷,三門自然乾枯,而水穀出入之道不得流通矣,賁門於枯,則納入水穀之道路狹隘,故食不能下,為噎膈也。幽門乾枯,則放出腐化之道路狹隘,故食入反出為翻胃也。”
【現代研究】
·中醫藥治療胃癌前期病變
胃癌死亡率居於我國惡性腫瘤之首,有效地防治胃癌前期病變,阻斷其向癌發展,是預防胃癌、減少其發病率的根本措施和手段,因此胃癌前期病變已成為學術界研究的重點。萎縮性胃炎伴不完全型腸化生和(或)中、重度異型增生為真正的癌前病變已成為公認[中華腫瘤雜誌1993;(3):235L目前西醫對本病缺乏理想的治療方法,僅作定期隨訪、密切觀察,而中醫藥在治療上已顯示出獨特的作用和明顯的優勢。關於本病的病因多數學者認為主要由於飲食不節、常進食熱燙粗糙或刺激性食物、嗜好菸酒、藥物刺激、情志失調、脾胃素虛或他病久病及胃而致病。病位則多與胃、脾、肝有關。病機的研究多數文獻主張與脾胃虛弱、氣滯血瘀、濕熱邪毒有關。如陳氏將本病分為5型論治:①脾胃虛弱型予香砂六君子湯;②肝胃不和型予柴胡疏肝散加減;③脾胃濕熱型予藿樸夏苓湯加減;由胃絡瘀血型予丹參飲加味;⑤胃陰不足型予一貫煎加減。治療45例,臨床總有效率91.12%,胃鏡有效率77.78%[中醫雜誌1994;(7):418L柳氏以黃芪;黨參、吳茱萸、肉桂、丹參、赤芍、香附、三棱、莪朮、王不留行、炮山甲、甘草為基礎方加減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伴腸化生不典型增生61例,腸化生有效率87.5%,異型增生有效率74. 5%,臨床總有效率91.8%[中醫雜誌1993;(5):285)。
·臨床治療
目前胃癌的治療仍是以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其中術後化療是預防復發的重要治療手段。中醫治療多配合手術、化療,在防治胃癌術後化療等副反應方面有一定優勢。如刑氏以西洋參、茯苓、白朮、黃芩、黃連、半夏、草河車、山慈菇、刀豆子、黃芪、生薑、乾薑、生甘草、炙甘草組成基本方隨證加減,防治267例胃癌術後化療副反應,在化療期間及化療後2-4週服中藥,每日1劑,50劑為1療程。結果表明中藥辨證治療組與單純化療組在防治化療副反應,保護機體免疫功能上有顯著差異(P<0,01)[新中醫1996;(2):42)。
·實驗研究
實驗方面以中藥對動物移植實體瘤、對胃癌血像、對DNA指數、對免疫調節因子、對胃癌相關基因蛋白表達及對HP感染的影響等多側面、多途徑進行了研究。金氏等以上海中醫藥大學錢伯文教授治療消化道腫瘤的錢氏驗方水煎劑灌胃,對小鼠S180實體瘤的生長情況進行了觀察,結果表明,錢氏驗方能有效地抑制S180實體瘤的生長,抑制率為34%-40%,與對照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上海中醫藥雜誌1995;(10):44L周氏通過實驗觀察到抗胃癌藥“扶正抗癌方”能降低腫瘤小鼠的全血粘度(P<0.01),改善腫瘤小鼠的高凝狀態[浙江中醫雜誌1992;(12):564]。張氏等通過自建動物模型,觀察了消痞靈沖劑(黨參、三七、莪朮、白花蛇舌草等)對在體鼠胃癌前病變DNA含量和細胞動力學的影響,結果發現消痞靈沖劑預防組和治療組的DNA指數,S期及G2/M期細胞數、細胞增殖指數與正常組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5;(4) :59]。朱氏採用間接熒光免疫法檢測了123例晚期胃癌患者和40例健康獻血員T細胞亞群及其Ta受體表達,同時動態觀察了扶正抗癌沖劑及化療在晚期胃癌治療前後NK活性、ID2R及其IFNr變化,結果發現在胃癌晚期患者細胞免疫功能明顯受損,扶正抗癌沖劑則能通過提高NK活性及升高免疫調節因子水平而改善胃癌患者的生存質量,而化療及手術則導致晚期胃癌患者免疫調節因子水平的進一步下降,使其生存質量更差[中國實驗臨床免疫學雜誌1994;(3):43L陳氏採用LSAB免疫組化技術觀察了中藥連黛片(黃連、吳茱萸、青黛等組成)對實驗性大鼠胃癌基因表達的影響,以該藥1.5g/kg劑量灌胃給藥12週後,降低了胃癌的發生率,且可影響基因蛋白表達[中國醫藥學報1997; (增刊):123]。張氏報導黃連、大黃、烏梅、丹參、三七等對HP有較強抑製作用[中西醫結合雜誌1990;(5):268]。
第三節胃癌
胃癌是由於正氣內虛,加之飲食不節、情志失調等原因引起的,以氣滯、痰濕、瘀血蘊結於胃,胃失和降為基本病機,以脘部飽脹或疼痛、納呆、消瘦、黑便、脘部積塊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惡性疾病。
據文獻記載,胃癌的發病率約為整個消化道癌腫的40%-50%,佔消化道癌腫的第一位。男性患者,胃癌也居各器官惡性腫瘤的首位。大多發生於40-60歲之間,85%的病人是在40歲上,但約有5%的病人年齡在30歲以下。我國男女之比約為2.3-3.6:1。不同國家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也有明顯區別,高低之比可相差10倍。我國在世界上居於胃癌發病率較高的國家,尤其是甘肅河西走廊、膠東半島及江浙沿海一帶。
胃癌的治療效果還不夠滿意。經多年的臨床實踐證明,中西醫結合治療胃癌,可以取長補短,進一步提高胃癌的治療效果。其途經主要有三個方面,即手術加中藥、化療加中藥和放療加中藥,可以起到提高療效或減毒增效的作用。
胃癌是最常見的癌腫之一,在中醫學中屬於“噎膈”、“反胃”、“癥瘕”、“積聚”、“伏梁”、“心腹痞”、“胃脘痛”的範疇。《素問·通評虛實論》:“隔塞閉絕,上下不通”。《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說:“脈弦者,虛也,胃氣無餘,朝食暮吐,變為胃反”。而更多的學者則以為古人所謂“心之積”的“伏梁”,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現今部分胃腫瘤的臨床表現。如《素問·腹中論》說:“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病名伏梁。……裹大膿血,居腸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難經·五十六難·論五臟積病》又說:“心之積,名曰伏梁,起臍上,大如臀,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煩心。”這種從臍上到心下的上腹部包塊,很像現今的胃癌。治法和方藥方面,武威出土的《武威漢代醫簡》還專門載有“治伏梁方”,本方主治脘腹痞滿腫塊等症,也可能是治療胃部腫瘤最古老的方劑之一。《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的治療胃反嘔吐的大半夏湯,《傷寒論》治療心下痞硬,噫氣不除的旋覆代赭湯,《醫部全錄》記載的華佗胃反為病方(雄黃、珍珠、丹砂、朴硝),《本草綱目》治療噎膈反胃方(硇砂、檳榔)等治療方藥,對現今的臨床與實驗研究仍有參考價值。
胃癌是中西醫學共同的疾病名稱,西醫學對胃癌按組織學分類,分為腺癌、未分化癌、粘液癌、特殊類型癌(包括腺鱗癌、鱗狀細胞癌、類癌等)。胃癌可發生於胃的任何部位,但半數以上見於胃竇部,尤其是沿小彎側。其次是賁門,再次為胃底及胃體等部位。
胃癌、胃部其他腫瘤可參照本節進行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迄今為止,胃癌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但根據患者的起病經過及臨床表現,可知本病的發生與正氣虛損和邪毒入侵有比較密切的關係。
1.飲食不節如菸酒過度或恣食辛香燥熱、熏制、醃製、油煎之晶,或霉變、不潔之食物等,使脾失健運,不能運化水穀精微,氣滯津停,釀濕生痰;或過食生冷,傷敗脾胃之陽氣,不能溫化水飲,則水濕內生。
2.情志失調如憂思傷脾,脾失健運,則聚濕生痰;或鬱怒傷肝,肝氣鬱結,克伐脾土,脾傷則氣結,水濕失運。
3.正氣內虛如有胃痛、痞滿等病證者,久治未癒,正氣虧虛,痰瘀互結而致本病。
或因年老體虛及其他疾病久治不愈,正氣不足,脾胃虛弱,復因飲食失節、情志失調等因素,使痰瘀互結為患,而致本病。
本病發病一般較緩,患者早期可無任何症狀,或以胃脘疼痛、噯氣作脹、胃納不佳、大便色黑等為首發症狀。病位在胃,但與肝、脾、腎等臟關係密切,因三臟之經脈均循行寸:胃,胃與脾相表裡,脾為胃行其津液,若脾失健運則釀濕生痰,阻於胃腑;胃氣以降為順,以通為用,其和降有賴於肝氣之條達,肝失條達則胃失和降,氣機鬱滯,進而可以發展為氣滯血瘀,日久形成積塊;中焦脾胃有賴腎之元陰、元陽的濡養、溫煦,若腎陰不足,失於濡養,胃陰不足,胃失濡潤可發為胃癌,或腎陽不足,脾胃失於溫煦,虛寒內生,陽氣不足無以化氣行水,則氣滯、痰阻、瘀血變證叢生。初期痰氣交阻、痰濕凝滯為患,以標實為主;久病則本虛標實,本虛以胃陰虧虛、脾胃虛寒和氣血兩虛為主,標實則以痰瘀互結多見。
【臨床表現】
本病以脘部飽脹或疼痛、納呆、消瘦、黑便、脘部積塊為中心證候。
1.脘部飽脹或疼痛與飲食無明顯關係,藥物治療疼痛緩解不明顯。偶有疼痛呈一定規律或用藥有一定療效者,但隨病情發展,疼痛加劇而無規律。
2.納呆、消瘦早期即可出現,厭食油膩,消瘦進展迅速,常伴氣血虧損、面白浮腫等症。
3.黑便多時斷時續或呈持續性,少數出血較多者可伴有嘔血,大量出血者可出現氣隨血脫證候。
4.脘部積決出現較晚,可捫及邊緣不整齊、質硬的腫塊,疼痛拒按,腫塊位於賁門者則有吞嚥困難或呃逆,位於幽門部者可出現反胃。晚期痰瘀流注於左頸窩或左腋,可出現如栗子或花生米大小的痰核,質硬壓痛。
胃癌轉移出現相應轉移病灶的臨床症狀,如肝腫大、黃疸、腹水、前列腺上部堅硬腫塊、卵巢腫大等。
【診斷】
凡有下列情況者,應高度警惕,並及時進行胃腸鋇餐X線檢查、胃鏡和活組織病理檢查,以明確診斷:
1.40歲以後開始出現中上腹不適或疼痛,無明顯節律性並伴明顯食慾不振和消瘦者;
2.胃潰瘍患者,經嚴格內科治療而症狀仍無好轉者;
3.慢性萎縮性胃炎伴有腸上皮化生及輕度不典型增生患者,經內科治療無效者;
4.X線檢查顯示胃息肉>2cm者;
5.中年以上患者,出現不明原因貧血、消瘦和糞便隱血持續陽性者。
【鑑別診斷】
1.胃痛胃脘部疼痛,常伴有食慾不振,痞悶或脹滿,噁心嘔吐,吞酸嘈雜;發病多與情志不遂,飲食不節,勞累及受寒等因素有關;常反復發作,其痛勢相對胃癌之疼痛較緩,不呈進行性加重,不伴極度消瘦、神疲乏力等惡病質徵象。此外,借助現代診斷方法,可見胃、十二指腸粘膜炎症、潰瘍等病變。若胃痛經嚴格內科治療而症狀仍無好轉者,應做纖維胃鏡及病理組織學檢查等以排除癌變的可能。
2.痞滿以胃脘部痞塞,滿悶不舒的自決症狀為主症,並有按之柔軟,壓之不痛,望尤脹形的特點;起病多緩,反復發作;發病常與飲食、情志、起居、寒溫等誘因有關。胃癌中有部分病例也可以痞滿為主症,此時,當借助上消化道X線檢查、胃液分析、纖維胃鏡等檢查以明確診斷。
3.使血以胃、腸脈絡受損,出現血液隨大便而下,或大便呈柏油樣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可由多種胃腸道病引起,如胃痛、腹痛等。胃癌的便血常伴見胃脘部飽脹或疼痛、納呆、消瘦、脘部積塊等主症,大便稍黯或紫黯,甚至可呈柏油樣,且多持續發生,應用一般止血藥效果不理想,即使暫時止住,不久即可反复,重者可伴有吐血。可藉助』:消化道X線檢查、胃液分析、纖維胃鏡等檢查以明確診斷。
【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1.辨證候虛實胃癌的發生與正氣內虛、痰氣交阻、痰濕凝滯,痰瘀互結有密切關係。胃癌早期,多見痰氣交阻、痰濕凝結之證,以邪實為主;中晚期則多見痰瘀互結、胃陰虧虛、脾胃虛寒、氣血兩虛等本虛標實而以正虛為主之症。臨床上多病情複雜,虛實互見。
2.辨胃氣的有無食慾尚可、舌苔正常、面色榮潤、脈搏從容和緩是有胃氣之象,病情尚淺,預後較好;反之,則胃氣衰敗,病情重,預後不良。《中藏經·論胃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說:“胃者,人之根本也。胃氣壯,五臟六腑皆壯。……胃氣絕,則五日死。”胃氣的虛實,關係著人體之強弱,甚至生命之存亡。
3.辨危候晚期可見大量吐血、便血、昏迷等危候。
治療原則
本病多由氣、痰、濕、瘀互結所致,故理氣、化痰、燥濕、活血化瘀是本病主要治標之法;後期出現胃熱傷陰、脾胃虛寒、氣血兩虛者,則應標本兼顧,扶正與祛邪並進。本病病位在胃,多有脾胃氣機阻滯,氣化不利,運化無權,在治療中應始終重視顧護脾胃,勿損正氣,也是應遵從的治療原則。這一點對中晚期患者和放化療患者更為重要。只有胃氣得充。脾氣得健,才能使氣血生化有源,也才能助藥以祛邪。但補虛時,用藥也不可過於滋膩,以免呆滯脾胃(,應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結合選用具有一定抗胃癌作用的十草藥。
分證論治
·痰氣交阻
症狀:胃脘滿悶作脹或痛,竄及兩脅,呃逆,嘔吐痰涎,胃納減退,厭肉食,苔白膩,脈弦滑。
治法:理氣化痰。
方藥:開鬱至神湯。
方中人參、白朮、茯苓、陳皮健脾理氣,脾氣健則氣機運行正常,痰濕無從內生;香附、當歸、柴胡調和肝脾之氣血,理氣化痰;佐以苦寒的梔子以解痰氣交阻鬱久之熱,以瀉火除煩,清熱利濕;甘草調和諸藥。可加半夏、天南星以助化痰之力;悶脹,疼痛明顯者,可加厚朴、鬱金以行氣活血定痛;嘔吐痰涎者,可加半夏、旋覆花以和胃降逆。
·痰濕凝滯
症狀:胃脘滿悶,面黃虛胖,嘔吐痰涎,腹脹便溏,痰核累累,舌淡滑,苔滑膩。
治法:燥濕化痰。
方藥:導痰湯。
以祛痰降逆的二陳湯為基礎,加入理氣寬脹的枳殼,祛風滌痰的南星,共呈祛風滌痰功效。方中南星、半夏燥濕祛痰力量頗強,故本方是強有力的祛痰劑。若伴腹脹便溏,可加豬苓、澤瀉、蒼朮以利水滲濕,健脾理氣。
·瘀血內結
症狀:胃脘刺痛而拒按,痛有定處,或可捫及腹內積塊,腹滿不食,或嘔吐物如赤豆汁樣,或黑便如柏油樣,或左頸窩有痰核,形體日漸消瘦,舌質紫黯或有瘀點,脈澀。
治法: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方藥:膈下逐瘀湯。
方中桃仁、紅花、當歸、川芎、丹皮、赤芍、延胡索、五靈脂活血化瘀止痛;香附、烏藥、枳殼疏肝理氣,取氣行則血行之意;甘草調和諸藥。可加三棱、莪朮破結行瘀,但有嘔血或黑便者,應注意把握活血藥物的種類和劑量,可配伍白及、仙鶴草、地榆、槐花以止血;加海藻、瓜蔞化痰軟堅;加沙參、麥冬、白芍糍陰養血。吞嚥梗阻,腹滿不食者,也可改用通幽湯破結行瘀,滋陰養血。
·胃熱傷陰
症狀:胃脘部灼熱,口乾欲飲,胃脘嘈雜,食後劇痛,進食時可有吞嚥梗噎難下,甚至食後即吐,納差,五心煩熱,大便乾燥,形體消瘦,舌紅少苔,或舌黃少津,脈細數。
治法:清熱養陰,益胃生津。
方藥:竹葉石膏湯。
方中用竹葉、石膏辛涼甘寒,清胃之熱;人參、麥冬益氣生津;半夏降逆下氣,其性雖溫,但配於清熱生津藥中,則溫燥之性去而降逆之用存,不僅無害,且能轉輸津液,活動脾氣,使參、麥生津而不膩滯;配甘草、粳米扶助胃氣,又可防石膏寒涼傷胃。若大便於結難解,加火麻仁、郁李仁潤腸通便。
·脾胃虛寒
症狀:胃脘隱痛,喜溫喜按,腹部可觸及積塊,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宿食不化,泛吐清涎,面色觥白,肢冷神疲,面部、四肢浮腫,便溏,大便可呈柏油樣,舌淡而胖,苔白滑潤,脈沉緩。
治法:溫中散寒,健脾和胃。
方藥:理中湯。
人參大補元氣;乾薑溫中散寒;白朮、甘草健脾益氣,共奏健脾溫中之效。可加丁香、吳茱萸溫胃降逆止吐。若肢冷、嘔吐、便溏等虛寒症狀明顯者,可加肉桂、附子即桂附理中湯,以增力口溫陽補虛散寒之力。全身浮腫者,可合真武湯以溫陽化氣利水。便血者,可合黃土湯溫中健脾,益陰止血。
·氣血兩虧
症狀:胃脘疼痛綿綿,全身乏力,心悸氣短,頭暈目眩,面色無華,虛煩不眠,自汗盜汗,面浮肢腫,或可捫及腹部積塊,或見便血,納差,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
治法:益氣養血。
方藥:十全大補湯。
該方以四君子湯補氣健脾,以四物湯補血調肝,在此基礎上更配伍黃芪益氣補虛,肉桂補元陽,暖脾胃。共奏氣血雙補、補虛暖中之效。此證型多屬胃癌晚期,以虛為主,氣血兩虧,不任攻伐,當以救後天生化之源、顧護脾胃之氣為要,待能稍進飲食與藥物,再適當配合行氣、化痰、活血等攻邪之晶,且應與補益之品並進,或攻補兩法交替使用。若氣血虧虛損及陰陽,致陰陽俱虛,陽竭於上而水穀不入,陰竭於下而二便不通,則為陰陽離決之危候,當積極救治。
經現代藥理及臨床研究,已篩選出一些較常用的抗胃癌及其他消化道腫瘤的中藥,如清熱解毒類的白花蛇舌草、半枝蓮、菝葜、腫節風、藤梨根、拳參、苦參、野菊花、野葡萄藤等;活血化瘀類的鬼箭羽、丹參、虎杖、三棱、莪朮、鐵樹葉等;化痰散結類的牡蠣、海蛤、半夏、瓜蔞、石菖蒲等;利水滲濕類的防己、澤瀉等。上述這些具有一定抗癌作用的藥物,可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結合胃癌的具體情況,酌情選用。
晚期出現合併症及轉移,可參見有關章節,辨證論治。病情危重者還應中西醫結合積極救治。
【轉歸預後】
胃癌早期以邪實為主,如痰氣交阻、瘀血內阻,可用理氣化痰、活血化瘀之晶以消除邪實,並採取中西醫結合的治法,部分患者病情可緩解;但也有部分患者轉為胃熱陰傷、脾胃虛寒、氣血兩虛,出現正虛邪盛之勢。
胃癌患者的預後一般較差,但如能早期診斷和治療,尤其是中西醫結合治療,不少病人病情可緩解。晚期胃癌可合併肝腫大、黃疽、大量便血、嘔血或轉為鼓脹等,均為危重難治之證,預後不良。近年來,對晚期胃癌患者開展中西醫結合綜合治療,用中藥積極扶正培本,適當輔以攻邪,使不少患者的生存期得到延長。
【預防與調攝】
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如按時進餐,不食過燙、過冷、過辣、變質食物,少吃或不吃油炸、醃熏食品,細嚼慢嚥,戒除菸酒;多食新鮮瓜果蔬菜、豆類,適當配置一定數量的粗雜糧。既病之後,應注意精神護理,使患者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各種治療。飲食應盡量做到色香味佳,富於營養又品種多樣,如奶類、魚、肉末、果汁等,有吞嚥困難者應進食半流質或流質飲食,少食多餐。嘔吐不能進食者,應適當補充液體、能量和維生素,以維持生命之必須。
【結語】
胃癌一病多發於中年以上男性,病變之初多有胃脘部飽脹或疼痛、納呆等自覺症狀,易被勿視;或久患胃痛、痞滿等胃病經治無好轉者,凡有以上症狀持續出現者,應盡快結合現代檢查方法,查明原因,以期早期診斷、早朗治療。其病因多由飲食不節、情志失調、正氣內虛等因素日久而成。病位在胃,與肝、脾、腎的關係密切。多為本虛標實之證,標實以痰氣交阻、痰濕凝滯、瘀血內結為多見,本虛以胃熱傷陰、脾胃虛寒、氣血兩虛為多見,常虛實夾雜,致使氣滯、痰凝、濕聚、瘀血交結於胃腑日久形成積塊,胃之升降失調,氣陰耗傷,甚至陰陽俱損,此為本病的病機關鍵。因此以理氣、化痰、燥濕、活血化瘀為治標之大法,並根據標本虛實之輕重緩急配合扶正之法是為標本兼治之治療原則。始終顧護胃氣,培補後天,也是治療的關鍵之一。胃癌初起以標實為主,久則以正虛為主,常標本同在,虛實夾雜,若邪盛之徵如積塊較大而質硬、疼痛劇烈、腹滿不食等症狀突出,而正衰之像如納食極少,或食人即吐,極度消瘦,大量黑便,甚則嘔血等症狀明顯,則預後不良。
【文獻摘要】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脾脈……微急為膈中,食飲人而還出,後沃沫。”“胃病者,腹滿脹,胃脘當心而痛……膈咽不通,食飲不下。”·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論治》:“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穀不化,名曰胃反。脈緊而澀,其病難治。”
《姆溪心法·翻胃》:“年少者,四物湯清胃脘,血燥不潤,便故澀,《格致餘論》甚詳;年老雖不治,亦用參術。”
《景岳全書·雜證謨·反胃》:“治反胃之法,當辨其新久,及所致之因,或因酷飲無度,傷於酒濕;或以縱食生冷,敗其真陽;或因七情僥鬱,竭其中氣,總之,無非內傷之甚,致損胃氣而然。故凡治此者,必宜以扶助正氣,健脾養胃為主。”
《醫宗金鑑·雜病心法要訣》:“三陽熱結,謂胃、小腸、大腸三腑熱結不散,灼傷津液也。胃之上口為賁門,小腸之上口為幽門,大腸之下口為魄門。三府津液既傷,三門自然乾枯,而水穀出入之道不得流通矣,賁門於枯,則納入水穀之道路狹隘,故食不能下,為噎膈也。幽門乾枯,則放出腐化之道路狹隘,故食入反出為翻胃也。”
【現代研究】
·中醫藥治療胃癌前期病變
胃癌死亡率居於我國惡性腫瘤之首,有效地防治胃癌前期病變,阻斷其向癌發展,是預防胃癌、減少其發病率的根本措施和手段,因此胃癌前期病變已成為學術界研究的重點。萎縮性胃炎伴不完全型腸化生和(或)中、重度異型增生為真正的癌前病變已成為公認[中華腫瘤雜誌1993;(3):235L目前西醫對本病缺乏理想的治療方法,僅作定期隨訪、密切觀察,而中醫藥在治療上已顯示出獨特的作用和明顯的優勢。關於本病的病因多數學者認為主要由於飲食不節、常進食熱燙粗糙或刺激性食物、嗜好菸酒、藥物刺激、情志失調、脾胃素虛或他病久病及胃而致病。病位則多與胃、脾、肝有關。病機的研究多數文獻主張與脾胃虛弱、氣滯血瘀、濕熱邪毒有關。如陳氏將本病分為5型論治:①脾胃虛弱型予香砂六君子湯;②肝胃不和型予柴胡疏肝散加減;③脾胃濕熱型予藿樸夏苓湯加減;由胃絡瘀血型予丹參飲加味;⑤胃陰不足型予一貫煎加減。治療45例,臨床總有效率91.12%,胃鏡有效率77.78%[中醫雜誌1994;(7):418L柳氏以黃芪;黨參、吳茱萸、肉桂、丹參、赤芍、香附、三棱、莪朮、王不留行、炮山甲、甘草為基礎方加減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伴腸化生不典型增生61例,腸化生有效率87.5%,異型增生有效率74. 5%,臨床總有效率91.8%[中醫雜誌1993;(5):285)。
·臨床治療
目前胃癌的治療仍是以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其中術後化療是預防復發的重要治療手段。中醫治療多配合手術、化療,在防治胃癌術後化療等副反應方面有一定優勢。如刑氏以西洋參、茯苓、白朮、黃芩、黃連、半夏、草河車、山慈菇、刀豆子、黃芪、生薑、乾薑、生甘草、炙甘草組成基本方隨證加減,防治267例胃癌術後化療副反應,在化療期間及化療後2-4週服中藥,每日1劑,50劑為1療程。結果表明中藥辨證治療組與單純化療組在防治化療副反應,保護機體免疫功能上有顯著差異(P<0,01)[新中醫1996;(2):42)。
·實驗研究
實驗方面以中藥對動物移植實體瘤、對胃癌血像、對DNA指數、對免疫調節因子、對胃癌相關基因蛋白表達及對HP感染的影響等多側面、多途徑進行了研究。金氏等以上海中醫藥大學錢伯文教授治療消化道腫瘤的錢氏驗方水煎劑灌胃,對小鼠S180實體瘤的生長情況進行了觀察,結果表明,錢氏驗方能有效地抑制S180實體瘤的生長,抑制率為34%-40%,與對照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上海中醫藥雜誌1995;(10):44L周氏通過實驗觀察到抗胃癌藥“扶正抗癌方”能降低腫瘤小鼠的全血粘度(P<0.01),改善腫瘤小鼠的高凝狀態[浙江中醫雜誌1992;(12):564]。張氏等通過自建動物模型,觀察了消痞靈沖劑(黨參、三七、莪朮、白花蛇舌草等)對在體鼠胃癌前病變DNA含量和細胞動力學的影響,結果發現消痞靈沖劑預防組和治療組的DNA指數,S期及G2/M期細胞數、細胞增殖指數與正常組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5;(4) :59]。朱氏採用間接熒光免疫法檢測了123例晚期胃癌患者和40例健康獻血員T細胞亞群及其Ta受體表達,同時動態觀察了扶正抗癌沖劑及化療在晚期胃癌治療前後NK活性、ID2R及其IFNr變化,結果發現在胃癌晚期患者細胞免疫功能明顯受損,扶正抗癌沖劑則能通過提高NK活性及升高免疫調節因子水平而改善胃癌患者的生存質量,而化療及手術則導致晚期胃癌患者免疫調節因子水平的進一步下降,使其生存質量更差[中國實驗臨床免疫學雜誌1994;(3):43L陳氏採用LSAB免疫組化技術觀察了中藥連黛片(黃連、吳茱萸、青黛等組成)對實驗性大鼠胃癌基因表達的影響,以該藥1.5g/kg劑量灌胃給藥12週後,降低了胃癌的發生率,且可影響基因蛋白表達[中國醫藥學報1997; (增刊):123]。張氏報導黃連、大黃、烏梅、丹參、三七等對HP有較強抑製作用[中西醫結合雜誌1990;(5):268]。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1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第九章癌症>>第四節大腸癌
中醫內科學>>第九章癌症>>第四節大腸癌
第四節大腸癌
大腸癌是由於正虛感邪、內傷飲食及情志失調引起的,以濕熱、瘀毒蘊結於腸道,傳導失司為基本病機,以排便習慣與糞便性狀改變,腹痛,肛門墜痛,裡急後重,甚至腹內結塊,消瘦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惡性疾病。
大腸癌包括結腸癌與直腸癌,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在北美、西歐各國,大腸癌的發病率仍有上升趨勢,佔全部癌症死亡原因中的第二位。近三十年來我國的發病率也不斷上升,大部分省市大腸癌佔全部惡性腫瘤死亡原因的第5-6位,男女之比約為2:1,好發年齡為30-60歲。
採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對接受手術、化療、放療的患者俱有整體治療效應,在改善症狀、減毒增效、有利於勞動力的恢復等方面具有優勢,可以提高療效,延長生存期及改善生存質量。
中醫學無“大腸癌”這一名稱,從其發病及臨床特徵分析,應屬中醫學的“腸積”、“積聚”、“癥瘕”、“腸覃”、“腸風”、“臟毒”、“下痢”、“鎖肛痔”等病的範疇。《靈樞·水脹》說:“腸覃何如?岐伯曰:寒氣客於腸外,與衛氣相搏,……肉乃生。其始也,大如雞卵,稍以益大,至其成也,如懷子之狀,久者離歲,按之則堅,推之則移,……。”其症狀的描述頗似結腸癌腹內結塊的表現。《諸病源候論·積聚癥瘕候》記述:“症者,由寒溫失節,致臟腑之氣虛弱,而飲食不消,聚結在內,染漸生長塊段,盤勞不移動者,是症也。言其形狀,可徵驗也。”有助於了解大腸癌的病因、症狀和體徵。明代《外科正宗·臟毒》說:“蘊毒結於臟腑,火熱流注肛門,結而為腫,其患痛連小腹,肛門墜重,二便乖違,或瀉或秘,肛門內蝕,串爛經絡,污水流通大孔,無奈飲食不餐,作渴之甚,凡此未得見其生。”類似於大腸癌的病因、主要症狀,並明確指出預後不良。清《外科大成·淪痔漏》說:“鎖肛痔,肛門內外猶如竹節鎖緊,形如海蜇,裡急後重,便糞細而帶扁,時流臭水,此無治法。”上述症狀的描述與直腸癌基本相符。本病的治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提出了“大積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過者死”的內科治療原則;《後漢書》中有華佗進行“刳破腹背,抽割積聚”進行外科手術的記載。這種採用內科或外科治療本病的方法,迄今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中醫藥治療本病所採用的方藥散見於中醫治療積聚、癥瘕、痢疾、臟毒等病證中,如《素問玄機原病式》的芍藥湯、《濟生方》的香棱丸、 《瘍醫大全》的化痞丸、《醫林改錯》的少腹逐瘀湯等。
西醫學對大腸癌按組織學分類,分為管狀腺癌、乳頭狀腺癌、粘液腺癌、印戒細胞癌、未分化癌等,以管狀腺癌最多見。可參照本節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大腸包括迴腸和廣腸(直腸)。迴腸上接闌門,下接廣腸,廣腸下端為魄門(肛門),其經脈絡肺,統攝於脾。它的生理功能是接受小腸下注的濁物,主津液的進一步吸收,司糟粕傳送,並將之排出體外,故《素問·靈蘭秘典論》曰:“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大腸癌的發生以正氣虛損為內因,邪毒入侵為外因,兩者相互影響,正氣虛損,易招致邪毒入侵,更傷正氣,且正氣既虛,無力抗邪,致邪氣留戀,氣、瘀、毒留滯大腸,壅蓄不散,大腸傳導失司,,日久則積生於內,發為大腸癌。
1.外感濕熱久居濕地,外感濕邪,導致水濕困脾,脾失健運,則內外之水濕日久不去,可引發本病。
2.飲食不節恣食膏粱厚味、酒酪之晶,或過食生冷,或暴飲暴食,均可損傷脾胃,滋生水濕,水濕不去化熱而下迫大腸,與腸中之糟粕交阻搏擊或日久成毒,損傷腸絡而演化為本病。
3.情誌所傷所願不遂,肝氣鬱結,肝木太過克伐脾土,脾失健運,水濕內生,鬱而化熱,濕熱合邪,下迫大腸,也可誘生本病。
4.正氣虧虛先天不足或年高體虛之人,脾虛腎虧。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兩者與水濕的運化也有密切的關係,兩臟虛損,導致水濕內停,日久也可導致本病的發生。
本病病位在腸,但與脾、胃、肝、腎的關係尤為密切。其病性早期以濕熱、瘀毒邪實為主,晚期則多為正虛邪實,正虛又以脾腎(氣)陽虛、氣血兩虛、肝腎陰虛多見。外感濕熱或脾胃損傷導致水濕內生,鬱久化熱,是發病的重要原因,濕熱久羈,留連腸道,阻滯氣機,熱漸成毒,熱傷脈絡,致使氣滯、濕熱、毒聚、血瘀,在腸道結積成塊是發病的主要病機環節。
【臨床表現】
排便習慣與糞便性狀改變,腹痛,肛門墜痛,裡急後重,甚至腹內結塊是本病的基本臨床表現。
1.排便習慣改變指排便的次數增多或減少、排便時間延長等改變;糞便性狀改變是指常有腹瀉,糞便呈糊狀或粘液便,或有大便秘結,泄瀉與便秘交替;常有便血或痢疾樣膿血便,大便變扁、變細。
2.腹痛常呈持續性隱痛,但若存在腸梗阻則多呈絞痛,且伴有明顯的腸脹氣。
3.肛門墜痛,裡急後重常同時存在,多在大便時症狀加劇。
4.腹內結塊以右下腹多見,結塊質硬、固定,無壓痛或有輕度壓痛。
大腸癌轉移則出現相應轉移病灶的臨床表現。
【診斷】
凡30歲以上的患者有下列症狀時需高度重視,需考慮有大腸癌的可能:①近期出現持續性腹部不適,隱痛,脹氣,經一般治療症狀不緩解;②無明顯誘因的大便習慣改變,如腹瀉或便秘等;③糞便帶膿血、粘液或血便,而無痢疾、腸道慢性炎症等病史;④結腸部位出現腫塊;⑤原因不明的貧血或體重減輕。
出現上述臨床表現時,應詳細詢問病史,全面體檢,並及時進行直腸指診、全結腸鏡檢查、鋇灌腸X線檢查、血清癌胚及腸癌相關抗原測定及直腸內超聲掃描、CT等檢查以明確診斷,協助治療。
【鑑別診斷】
1.痢疾痢疾與大腸癌在腹痛、泄瀉、裡急後重、排膿血便等臨床症狀上有相似點,要注意區別。痢疾是以腹痛腹瀉,裡急後重,排赤白膿血便為主要臨床表現的具有傳染性的外感疾病。一般發病較急,常以發熱伴嘔吐而開始,繼則腹痛腹瀉、裡急後重、排赤白膿血便為突出的臨床特徵,其腹痛多呈陣發性,常可在腹瀉後減輕,腹瀉次數可達每日10-20次,糞便呈膠凍狀、膿血狀。而大腸癌起病較為隱匿,早期症狀多較輕或不明顯,中晚期伴見明顯的全身症狀如神疲倦怠、消瘦等;腹痛常為持續性隱痛,常見腹瀉但每日次數不多,洩瀉與便秘交替出現是其特點。此外,實驗室檢查對明確診斷具有重要價值,如血常規檢查、大便細菌培養、大便隱血試驗、直腸指診、全結腸鏡檢查等。
2.痔疾痔疾也常見大便帶血、肛門墜脹或異物感的臨床表現,應注意區別。痔疾屬外科疾病,起病緩,病程長,一般不伴有全身症狀,其大便下血特點為便時或便後出血,常伴有肛門墜脹或異物感,多因勞累、過食辛辣等而誘發或加重。直腸指診、直腸鏡檢查等實驗室檢查有助於明確診斷。
【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本病的辨證主要應辨別便血、便形及腹痛、腹瀉,以區別其虛實。
1.辨便血直腸癌的患者便血為常見症狀。其血色鮮紅,常伴大便不爽,肛門灼熱,此為濕熱下注、熱傷血絡所致。
2.辨大便形狀大便變細、變扁,常夾有粘液或鮮血,症狀進行性加重,這是由於腫塊不斷增大堵塞腸道所致。
3.辨腹痛腹痛時作時止,痛無定處,排便排氣稍減,為氣滯;痛有定處,腹內結塊為血瘀;腹痛隱隱,得溫可減,為虛寒;痛則虛汗出或隱痛綿綿,為氣血兩虛。
4.辨腹瀉大便乾稀不調多為氣滯;瀉下膿血、腥臭,為濕熱瘀毒;久瀉久痢,腸鳴而瀉,瀉後稍安,常為寒濕;瀉下稀薄,瀉後氣短頭暈,多為氣血兩虛。
治療原則
本病病機的中心環節是濕熱,並由濕熱進一步演化而為熱毒、瘀毒蘊結於腸中,日久形成結塊,故以清熱利濕、化瘀解毒為治療原則。病至晚期,正虛邪實,當根據患者所表現的不同證候,以補虛為主兼以解毒散結。
應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結合選用具有一定抗大腸癌作用的中草藥。
分證論治
·濕熱下注
症狀:腹部陣痛,便中帶血或粘液膿血便,裡急後重,或大便乾稀不調,肛門灼熱,或有發熱、噁心、胸悶、口乾、小便黃等症,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利濕,化瘀解毒。
方藥:槐角丸(《壽世保元》)。
方中槐角、地榆、側柏葉涼血止血;黃芩、黃連、黃柏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荊芥、防風、枳殼疏風理氣;當歸尾活血祛瘀。腹痛較著者可加香附、鬱金,以行氣活血定痛;大便膿血粘液,瀉下臭穢,為熱毒熾盛,加白頭翁、敗醬、馬齒莧以清熱解毒,散血消腫。
·瘀毒內阻
症狀:腹部拒按,或腹內結塊,裡急後重,大便膿血,色紫暗,量多,煩熱口渴,面色晦暗,或有肌膚甲錯,舌質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脈澀。
治法:活血化瘀,清熱解毒。
方藥:膈下逐瘀湯加味。
本方用桃仁、紅花、五靈脂、延胡索、丹皮、赤芍、當歸、川芎活血通經,行瘀止痛;以香附、烏藥、枳殼調理氣機;甘草調和諸藥,共呈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臨床應用常配伍黃連、黃柏、敗醬等,以加強清熱解毒之力。
·脾腎陽虛
症狀:腹痛喜溫喜按,或腹內結塊,下利清穀或五更泄瀉,或見大便帶血,面色蒼白,少氣無力,畏寒肢冷,腰酸膝冷,苔薄白,舌質淡胖有齒痕,脈沉細弱。
治法:溫補脾腎。
方藥:附子理中湯。
理中湯溫中健脾,更加附子以增強溫腎散寒之力。如下利清穀、腰酸膝冷之症突出,可配四神丸以溫補脾腎,澀腸止瀉。四神丸中補骨脂、肉荳蔻溫脾腎而澀腸止瀉;吳茱萸暖脾散寒除濕;五味子酸甘溫澀。
·氣血兩虛
症狀:腹痛綿綿,或腹內結塊,肛門重墜,大便帶血,泄瀉,面色蒼白,唇甲不華,神疲肢倦,心悸氣短,頭暈目眩,形瘦納少,苔薄白,舌質淡,脈沉細無力。
治法:補氣養血。
方藥:八珍湯。
以四君湯益氣健脾,以四物湯補血調血。腹痛綿綿,重用白芍、炙甘草以緩急止痛;便血不止者,加三七、茜草、仙鶴草化瘀止血;泄瀉者,加肉荳蔻、赤石脂以收斂固澀;心悸失眠者,加酸棗仁、遠志養心安神。
·肝腎陰虛
症狀:腹痛隱隱,或腹·內結塊,便秘,大便帶血,腰膝酸軟,頭暈耳鳴,視物昏花,五心煩熱,口咽乾燥,盜汗,遺精,月經不調,形瘦納差,舌紅少苔,脈弦細數。
治法:滋腎養肝。
方藥:知柏地黃丸。
本方以六味地黃滋補肝腎,加知母、黃柏清瀉虛火。便秘者,加柏子仁、火麻仁潤腸通便;大便帶血者,加三七、茜草、仙鶴草化瘀止血;遺精加芡實、金櫻子益腎固精;月經不調者加香附、當歸益氣活血調經。
經現代藥理及臨床研究篩選出的一些常用抗消化道腫瘤的中藥可參見胃癌一節的有關內容。應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結合大腸癌的具體情況,酌情選用。
【轉歸預後】
大腸癌患者早期以濕熱下注之實證為主,當患者病至中晚期及接受手術、放療、化療後,其證候大多向脾虛血虧的正虛邪衰的方向轉化;若用藥得當,正氣得复,患者尚可長期生存;若正氣不復,邪氣漸盛,最終出現正不勝邪、正虛邪陷的局面,並由於氣血耗傷,陰陽俱虛,可合併積聚、鼓脹,或出現發熱、黃疽、大量便血、昏迷等危重之症,應中西醫結合救治。
本病起病較為隱匿,早期症狀不明顯,因此,患者就診時大部分已屬中晚期,雖經中西醫結合治療,但由於邪陷太深,往往正不勝邪,正虛邪實,預後不良。
【預防與調攝】
避免不良精神因素的刺激;改變不良的飲食結構、飲食習慣,如控制脂肪攝入,增加纖維膳食;積極治療慢性腸道疾病,痔疾、便血患者定期作直腸指診;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注意排便習慣和糞便性狀的改變等,有助於大腸癌的預防和早期發現。
應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使其做到情緒樂觀,起居有節,飲食富於營養而易於消化。術後和放、化療後的患者,津、氣、血不足,按患者身體狀況的不同,本著辨證用藥的治療原則,適當給予補中益氣湯、生脈飲、複方阿膠漿等補益類中成藥,有助於患者的康復。康復期患者,可多食用紅棗湯、蓮心粥等食品,以養胃、生津、補血,從而加快體質的恢復。
【結語】
大腸癌多發於中年以上男性,病變早期症狀不明顯,易被忽視。便血、痢下赤白等症狀又易被誤診。故對出現以排便習慣與糞便性狀改變,腹痛,肛門墜痛,裡急後重,甚至腹內結塊,消瘦等症狀時應高度警惕,並儘快結合現代檢查方法查明原因,以求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其病因多由於正氣虧虛,外感濕邪、內傷飲食及情志失調,致使濕熱、瘀毒蘊結於腸道日久形成積塊而成。病位在腸,但與脾、胃、肝、腎的關係尤為密切。其病性早期以濕熱、瘀毒邪實為主,晚期則多為正虛邪實,正虛又以脾腎陽虛、氣血兩虛、肝腎陰虛多見。
病機的中心環節是濕熱。故以清熱利濕、化瘀解毒為治療原則,並應適當結合抗大腸癌的中草藥。病至晚期,正虛邪實,則以補虛為主兼以解毒散結。大腸癌初起以標實為主,久則以正虛為主,常虛實夾雜,若邪盛之徵如積塊較大而質硬、腹部多處積塊,·疼痛劇烈,大便因積塊堵塞腸道而排便困難等症狀突出,而正衰之徵如形體極度消瘦,便血不止等症狀明顯,則預後不良。
【文獻摘要】
《靈樞·五變》:“人之善病腸中積聚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皮膚薄而不澤,肉不堅而淖澤,如此腸胃惡,惡則邪氣留止,積聚乃傷。”
《聖濟總錄·積聚門》:“癥瘕癖結者,積聚之異名也。”
《濟生方·下痢》:“大便下血,血清而色鮮者,腸風也;濁而色黯者,臟毒也。”
《外科大成·痔漏》:“臟癰疽,肛門腫如饅頭,兩邊合緊,外堅而內潰,膿水常流,引終身之疾,治之無益。”
《醫林改錯·膈下逐瘀湯所治之症目》:“無論何處,皆有氣血,……氣無形不能結塊,結塊者必有形之血也。血受寒則凝結成塊,血受熱則煎熬成塊。”
【現代研究】
中醫藥治療大腸癌的文獻報導相對肺癌、肝癌等較少,但以中藥配合西醫療法已取得了一定進展。上海龍華醫院用清腸消腫湯加減口服治療大腸癌50例,並將本方煎劑的1/3保留灌腸。結果:觀察1年者50例生存40例,生存率80%,2年生存率42.5%,3的生存率31.7%,5年生存率9.1%[餘朋千等主編.實用中西醫腫瘤治療大全.第一版.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1995年]信周氏以化療、放療結合中醫藥辨證治療大腸癌30例,分為脾虛痰濕型、熱毒熾盛型、氣血(陰)兩虛型,並服用“腸癌康復丸”(益氣養陰、活血散結等藥組成),療效較好[中國癌症與康復雜誌1995;(6):45L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對大腸癌術後化療加用扶正解毒中藥(黨參、黃芪、豬苓、茯苓、當歸、首烏、虎杖、苡仁、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夏枯草加減)治療57例,並與術後單純化療的34例對照,結果中藥組在改善症狀、生存率及減少轉移等方面均優於對照組[上海中醫藥雜誌1996;(2):12L薛氏以復方大承氣湯(大黃、枳實、厚朴、芒硝、赤芍、桃仁、雙花)和腸粘連緩解湯(烏藥、厚朴、木香、瀉葉、芒硝、赤芍、桃仁、炒萊菔子)加減灌胃治療癌性腸梗阻27例。用法:吸淨胃液後,給予中藥煎劑200ml胃管注入,鉗閉胃管2h後接通胃腸減壓將胃內殘存藥液吸淨,再吸人中藥200mi,如此往復直至病人排出大量稀便為止。設對照組未加入中藥治療24例。結果療效優於對照組·[中華肛腸病學雜誌1998;(8):40]信郭氏在以腸瘤平(含黨參、白朮等)治療大腸癌的實驗研究中發現,該藥能顯著抑制荷瘤小鼠的自發轉移[中醫雜誌1993;(8):481]。
第四節大腸癌
大腸癌是由於正虛感邪、內傷飲食及情志失調引起的,以濕熱、瘀毒蘊結於腸道,傳導失司為基本病機,以排便習慣與糞便性狀改變,腹痛,肛門墜痛,裡急後重,甚至腹內結塊,消瘦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惡性疾病。
大腸癌包括結腸癌與直腸癌,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在北美、西歐各國,大腸癌的發病率仍有上升趨勢,佔全部癌症死亡原因中的第二位。近三十年來我國的發病率也不斷上升,大部分省市大腸癌佔全部惡性腫瘤死亡原因的第5-6位,男女之比約為2:1,好發年齡為30-60歲。
採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對接受手術、化療、放療的患者俱有整體治療效應,在改善症狀、減毒增效、有利於勞動力的恢復等方面具有優勢,可以提高療效,延長生存期及改善生存質量。
中醫學無“大腸癌”這一名稱,從其發病及臨床特徵分析,應屬中醫學的“腸積”、“積聚”、“癥瘕”、“腸覃”、“腸風”、“臟毒”、“下痢”、“鎖肛痔”等病的範疇。《靈樞·水脹》說:“腸覃何如?岐伯曰:寒氣客於腸外,與衛氣相搏,……肉乃生。其始也,大如雞卵,稍以益大,至其成也,如懷子之狀,久者離歲,按之則堅,推之則移,……。”其症狀的描述頗似結腸癌腹內結塊的表現。《諸病源候論·積聚癥瘕候》記述:“症者,由寒溫失節,致臟腑之氣虛弱,而飲食不消,聚結在內,染漸生長塊段,盤勞不移動者,是症也。言其形狀,可徵驗也。”有助於了解大腸癌的病因、症狀和體徵。明代《外科正宗·臟毒》說:“蘊毒結於臟腑,火熱流注肛門,結而為腫,其患痛連小腹,肛門墜重,二便乖違,或瀉或秘,肛門內蝕,串爛經絡,污水流通大孔,無奈飲食不餐,作渴之甚,凡此未得見其生。”類似於大腸癌的病因、主要症狀,並明確指出預後不良。清《外科大成·淪痔漏》說:“鎖肛痔,肛門內外猶如竹節鎖緊,形如海蜇,裡急後重,便糞細而帶扁,時流臭水,此無治法。”上述症狀的描述與直腸癌基本相符。本病的治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提出了“大積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過者死”的內科治療原則;《後漢書》中有華佗進行“刳破腹背,抽割積聚”進行外科手術的記載。這種採用內科或外科治療本病的方法,迄今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中醫藥治療本病所採用的方藥散見於中醫治療積聚、癥瘕、痢疾、臟毒等病證中,如《素問玄機原病式》的芍藥湯、《濟生方》的香棱丸、 《瘍醫大全》的化痞丸、《醫林改錯》的少腹逐瘀湯等。
西醫學對大腸癌按組織學分類,分為管狀腺癌、乳頭狀腺癌、粘液腺癌、印戒細胞癌、未分化癌等,以管狀腺癌最多見。可參照本節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大腸包括迴腸和廣腸(直腸)。迴腸上接闌門,下接廣腸,廣腸下端為魄門(肛門),其經脈絡肺,統攝於脾。它的生理功能是接受小腸下注的濁物,主津液的進一步吸收,司糟粕傳送,並將之排出體外,故《素問·靈蘭秘典論》曰:“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大腸癌的發生以正氣虛損為內因,邪毒入侵為外因,兩者相互影響,正氣虛損,易招致邪毒入侵,更傷正氣,且正氣既虛,無力抗邪,致邪氣留戀,氣、瘀、毒留滯大腸,壅蓄不散,大腸傳導失司,,日久則積生於內,發為大腸癌。
1.外感濕熱久居濕地,外感濕邪,導致水濕困脾,脾失健運,則內外之水濕日久不去,可引發本病。
2.飲食不節恣食膏粱厚味、酒酪之晶,或過食生冷,或暴飲暴食,均可損傷脾胃,滋生水濕,水濕不去化熱而下迫大腸,與腸中之糟粕交阻搏擊或日久成毒,損傷腸絡而演化為本病。
3.情誌所傷所願不遂,肝氣鬱結,肝木太過克伐脾土,脾失健運,水濕內生,鬱而化熱,濕熱合邪,下迫大腸,也可誘生本病。
4.正氣虧虛先天不足或年高體虛之人,脾虛腎虧。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兩者與水濕的運化也有密切的關係,兩臟虛損,導致水濕內停,日久也可導致本病的發生。
本病病位在腸,但與脾、胃、肝、腎的關係尤為密切。其病性早期以濕熱、瘀毒邪實為主,晚期則多為正虛邪實,正虛又以脾腎(氣)陽虛、氣血兩虛、肝腎陰虛多見。外感濕熱或脾胃損傷導致水濕內生,鬱久化熱,是發病的重要原因,濕熱久羈,留連腸道,阻滯氣機,熱漸成毒,熱傷脈絡,致使氣滯、濕熱、毒聚、血瘀,在腸道結積成塊是發病的主要病機環節。
【臨床表現】
排便習慣與糞便性狀改變,腹痛,肛門墜痛,裡急後重,甚至腹內結塊是本病的基本臨床表現。
1.排便習慣改變指排便的次數增多或減少、排便時間延長等改變;糞便性狀改變是指常有腹瀉,糞便呈糊狀或粘液便,或有大便秘結,泄瀉與便秘交替;常有便血或痢疾樣膿血便,大便變扁、變細。
2.腹痛常呈持續性隱痛,但若存在腸梗阻則多呈絞痛,且伴有明顯的腸脹氣。
3.肛門墜痛,裡急後重常同時存在,多在大便時症狀加劇。
4.腹內結塊以右下腹多見,結塊質硬、固定,無壓痛或有輕度壓痛。
大腸癌轉移則出現相應轉移病灶的臨床表現。
【診斷】
凡30歲以上的患者有下列症狀時需高度重視,需考慮有大腸癌的可能:①近期出現持續性腹部不適,隱痛,脹氣,經一般治療症狀不緩解;②無明顯誘因的大便習慣改變,如腹瀉或便秘等;③糞便帶膿血、粘液或血便,而無痢疾、腸道慢性炎症等病史;④結腸部位出現腫塊;⑤原因不明的貧血或體重減輕。
出現上述臨床表現時,應詳細詢問病史,全面體檢,並及時進行直腸指診、全結腸鏡檢查、鋇灌腸X線檢查、血清癌胚及腸癌相關抗原測定及直腸內超聲掃描、CT等檢查以明確診斷,協助治療。
【鑑別診斷】
1.痢疾痢疾與大腸癌在腹痛、泄瀉、裡急後重、排膿血便等臨床症狀上有相似點,要注意區別。痢疾是以腹痛腹瀉,裡急後重,排赤白膿血便為主要臨床表現的具有傳染性的外感疾病。一般發病較急,常以發熱伴嘔吐而開始,繼則腹痛腹瀉、裡急後重、排赤白膿血便為突出的臨床特徵,其腹痛多呈陣發性,常可在腹瀉後減輕,腹瀉次數可達每日10-20次,糞便呈膠凍狀、膿血狀。而大腸癌起病較為隱匿,早期症狀多較輕或不明顯,中晚期伴見明顯的全身症狀如神疲倦怠、消瘦等;腹痛常為持續性隱痛,常見腹瀉但每日次數不多,洩瀉與便秘交替出現是其特點。此外,實驗室檢查對明確診斷具有重要價值,如血常規檢查、大便細菌培養、大便隱血試驗、直腸指診、全結腸鏡檢查等。
2.痔疾痔疾也常見大便帶血、肛門墜脹或異物感的臨床表現,應注意區別。痔疾屬外科疾病,起病緩,病程長,一般不伴有全身症狀,其大便下血特點為便時或便後出血,常伴有肛門墜脹或異物感,多因勞累、過食辛辣等而誘發或加重。直腸指診、直腸鏡檢查等實驗室檢查有助於明確診斷。
【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本病的辨證主要應辨別便血、便形及腹痛、腹瀉,以區別其虛實。
1.辨便血直腸癌的患者便血為常見症狀。其血色鮮紅,常伴大便不爽,肛門灼熱,此為濕熱下注、熱傷血絡所致。
2.辨大便形狀大便變細、變扁,常夾有粘液或鮮血,症狀進行性加重,這是由於腫塊不斷增大堵塞腸道所致。
3.辨腹痛腹痛時作時止,痛無定處,排便排氣稍減,為氣滯;痛有定處,腹內結塊為血瘀;腹痛隱隱,得溫可減,為虛寒;痛則虛汗出或隱痛綿綿,為氣血兩虛。
4.辨腹瀉大便乾稀不調多為氣滯;瀉下膿血、腥臭,為濕熱瘀毒;久瀉久痢,腸鳴而瀉,瀉後稍安,常為寒濕;瀉下稀薄,瀉後氣短頭暈,多為氣血兩虛。
治療原則
本病病機的中心環節是濕熱,並由濕熱進一步演化而為熱毒、瘀毒蘊結於腸中,日久形成結塊,故以清熱利濕、化瘀解毒為治療原則。病至晚期,正虛邪實,當根據患者所表現的不同證候,以補虛為主兼以解毒散結。
應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結合選用具有一定抗大腸癌作用的中草藥。
分證論治
·濕熱下注
症狀:腹部陣痛,便中帶血或粘液膿血便,裡急後重,或大便乾稀不調,肛門灼熱,或有發熱、噁心、胸悶、口乾、小便黃等症,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利濕,化瘀解毒。
方藥:槐角丸(《壽世保元》)。
方中槐角、地榆、側柏葉涼血止血;黃芩、黃連、黃柏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荊芥、防風、枳殼疏風理氣;當歸尾活血祛瘀。腹痛較著者可加香附、鬱金,以行氣活血定痛;大便膿血粘液,瀉下臭穢,為熱毒熾盛,加白頭翁、敗醬、馬齒莧以清熱解毒,散血消腫。
·瘀毒內阻
症狀:腹部拒按,或腹內結塊,裡急後重,大便膿血,色紫暗,量多,煩熱口渴,面色晦暗,或有肌膚甲錯,舌質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脈澀。
治法:活血化瘀,清熱解毒。
方藥:膈下逐瘀湯加味。
本方用桃仁、紅花、五靈脂、延胡索、丹皮、赤芍、當歸、川芎活血通經,行瘀止痛;以香附、烏藥、枳殼調理氣機;甘草調和諸藥,共呈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臨床應用常配伍黃連、黃柏、敗醬等,以加強清熱解毒之力。
·脾腎陽虛
症狀:腹痛喜溫喜按,或腹內結塊,下利清穀或五更泄瀉,或見大便帶血,面色蒼白,少氣無力,畏寒肢冷,腰酸膝冷,苔薄白,舌質淡胖有齒痕,脈沉細弱。
治法:溫補脾腎。
方藥:附子理中湯。
理中湯溫中健脾,更加附子以增強溫腎散寒之力。如下利清穀、腰酸膝冷之症突出,可配四神丸以溫補脾腎,澀腸止瀉。四神丸中補骨脂、肉荳蔻溫脾腎而澀腸止瀉;吳茱萸暖脾散寒除濕;五味子酸甘溫澀。
·氣血兩虛
症狀:腹痛綿綿,或腹內結塊,肛門重墜,大便帶血,泄瀉,面色蒼白,唇甲不華,神疲肢倦,心悸氣短,頭暈目眩,形瘦納少,苔薄白,舌質淡,脈沉細無力。
治法:補氣養血。
方藥:八珍湯。
以四君湯益氣健脾,以四物湯補血調血。腹痛綿綿,重用白芍、炙甘草以緩急止痛;便血不止者,加三七、茜草、仙鶴草化瘀止血;泄瀉者,加肉荳蔻、赤石脂以收斂固澀;心悸失眠者,加酸棗仁、遠志養心安神。
·肝腎陰虛
症狀:腹痛隱隱,或腹·內結塊,便秘,大便帶血,腰膝酸軟,頭暈耳鳴,視物昏花,五心煩熱,口咽乾燥,盜汗,遺精,月經不調,形瘦納差,舌紅少苔,脈弦細數。
治法:滋腎養肝。
方藥:知柏地黃丸。
本方以六味地黃滋補肝腎,加知母、黃柏清瀉虛火。便秘者,加柏子仁、火麻仁潤腸通便;大便帶血者,加三七、茜草、仙鶴草化瘀止血;遺精加芡實、金櫻子益腎固精;月經不調者加香附、當歸益氣活血調經。
經現代藥理及臨床研究篩選出的一些常用抗消化道腫瘤的中藥可參見胃癌一節的有關內容。應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結合大腸癌的具體情況,酌情選用。
【轉歸預後】
大腸癌患者早期以濕熱下注之實證為主,當患者病至中晚期及接受手術、放療、化療後,其證候大多向脾虛血虧的正虛邪衰的方向轉化;若用藥得當,正氣得复,患者尚可長期生存;若正氣不復,邪氣漸盛,最終出現正不勝邪、正虛邪陷的局面,並由於氣血耗傷,陰陽俱虛,可合併積聚、鼓脹,或出現發熱、黃疽、大量便血、昏迷等危重之症,應中西醫結合救治。
本病起病較為隱匿,早期症狀不明顯,因此,患者就診時大部分已屬中晚期,雖經中西醫結合治療,但由於邪陷太深,往往正不勝邪,正虛邪實,預後不良。
【預防與調攝】
避免不良精神因素的刺激;改變不良的飲食結構、飲食習慣,如控制脂肪攝入,增加纖維膳食;積極治療慢性腸道疾病,痔疾、便血患者定期作直腸指診;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注意排便習慣和糞便性狀的改變等,有助於大腸癌的預防和早期發現。
應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使其做到情緒樂觀,起居有節,飲食富於營養而易於消化。術後和放、化療後的患者,津、氣、血不足,按患者身體狀況的不同,本著辨證用藥的治療原則,適當給予補中益氣湯、生脈飲、複方阿膠漿等補益類中成藥,有助於患者的康復。康復期患者,可多食用紅棗湯、蓮心粥等食品,以養胃、生津、補血,從而加快體質的恢復。
【結語】
大腸癌多發於中年以上男性,病變早期症狀不明顯,易被忽視。便血、痢下赤白等症狀又易被誤診。故對出現以排便習慣與糞便性狀改變,腹痛,肛門墜痛,裡急後重,甚至腹內結塊,消瘦等症狀時應高度警惕,並儘快結合現代檢查方法查明原因,以求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其病因多由於正氣虧虛,外感濕邪、內傷飲食及情志失調,致使濕熱、瘀毒蘊結於腸道日久形成積塊而成。病位在腸,但與脾、胃、肝、腎的關係尤為密切。其病性早期以濕熱、瘀毒邪實為主,晚期則多為正虛邪實,正虛又以脾腎陽虛、氣血兩虛、肝腎陰虛多見。
病機的中心環節是濕熱。故以清熱利濕、化瘀解毒為治療原則,並應適當結合抗大腸癌的中草藥。病至晚期,正虛邪實,則以補虛為主兼以解毒散結。大腸癌初起以標實為主,久則以正虛為主,常虛實夾雜,若邪盛之徵如積塊較大而質硬、腹部多處積塊,·疼痛劇烈,大便因積塊堵塞腸道而排便困難等症狀突出,而正衰之徵如形體極度消瘦,便血不止等症狀明顯,則預後不良。
【文獻摘要】
《靈樞·五變》:“人之善病腸中積聚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皮膚薄而不澤,肉不堅而淖澤,如此腸胃惡,惡則邪氣留止,積聚乃傷。”
《聖濟總錄·積聚門》:“癥瘕癖結者,積聚之異名也。”
《濟生方·下痢》:“大便下血,血清而色鮮者,腸風也;濁而色黯者,臟毒也。”
《外科大成·痔漏》:“臟癰疽,肛門腫如饅頭,兩邊合緊,外堅而內潰,膿水常流,引終身之疾,治之無益。”
《醫林改錯·膈下逐瘀湯所治之症目》:“無論何處,皆有氣血,……氣無形不能結塊,結塊者必有形之血也。血受寒則凝結成塊,血受熱則煎熬成塊。”
【現代研究】
中醫藥治療大腸癌的文獻報導相對肺癌、肝癌等較少,但以中藥配合西醫療法已取得了一定進展。上海龍華醫院用清腸消腫湯加減口服治療大腸癌50例,並將本方煎劑的1/3保留灌腸。結果:觀察1年者50例生存40例,生存率80%,2年生存率42.5%,3的生存率31.7%,5年生存率9.1%[餘朋千等主編.實用中西醫腫瘤治療大全.第一版.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1995年]信周氏以化療、放療結合中醫藥辨證治療大腸癌30例,分為脾虛痰濕型、熱毒熾盛型、氣血(陰)兩虛型,並服用“腸癌康復丸”(益氣養陰、活血散結等藥組成),療效較好[中國癌症與康復雜誌1995;(6):45L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對大腸癌術後化療加用扶正解毒中藥(黨參、黃芪、豬苓、茯苓、當歸、首烏、虎杖、苡仁、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夏枯草加減)治療57例,並與術後單純化療的34例對照,結果中藥組在改善症狀、生存率及減少轉移等方面均優於對照組[上海中醫藥雜誌1996;(2):12L薛氏以復方大承氣湯(大黃、枳實、厚朴、芒硝、赤芍、桃仁、雙花)和腸粘連緩解湯(烏藥、厚朴、木香、瀉葉、芒硝、赤芍、桃仁、炒萊菔子)加減灌胃治療癌性腸梗阻27例。用法:吸淨胃液後,給予中藥煎劑200ml胃管注入,鉗閉胃管2h後接通胃腸減壓將胃內殘存藥液吸淨,再吸人中藥200mi,如此往復直至病人排出大量稀便為止。設對照組未加入中藥治療24例。結果療效優於對照組·[中華肛腸病學雜誌1998;(8):40]信郭氏在以腸瘤平(含黨參、白朮等)治療大腸癌的實驗研究中發現,該藥能顯著抑制荷瘤小鼠的自發轉移[中醫雜誌1993;(8):481]。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1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第九章癌症>>第五節白血病
中醫內科學>>第九章癌症>>第五節白血病
第五節白血病
白血病又稱血癌,是由於正氣內虛、溫熱毒邪乘虛而入引起的,以熱毒、血瘀、痰濁互結,人體傷血為基本病機,以發熱、出血、貧血及肝、脾、淋巴結腫大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造血系統的惡性腫瘤。其特徵為造血系統白細胞系列在質和量方面有異常增生。
白血病約佔癌腫總發病率的5%左右,是兒童和青年中最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我國1986-1988年調查資料表明男性發病率(2.98/10萬)略高於女性(2.52/10萬)。我國急性白血病明顯多於慢性,約1.6-4.41:1。近年來根據世界各國的資料統計,發病率有逐年增高趨勢。白血病的自然發展過程極為不良,抗腫瘤化學治療仍為最有效療法,但目前尚無有效的根治方法。中西醫結合治療白血病,在提高緩解率,延長生存期,改善病人體質,防治化療副作用等各方面都顯示了良好的效果,尤其是採用我國特有藥物三尖杉酯鹼為主的方案治療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顯著療效。中醫藥已經成為治療白血病不可缺少的途徑。
中醫學中沒有“白血病”這一病名,根據白血病證候特徵,有關白血病的證候、治法、調護等內容散見於中醫學的“虛勞”。。“血證”、“溫病”、“症積”、“惡核”等病證之中。早在公元前二世紀《內經》就有關於白血病證候的記載,如《素問·通評虛實論》:“精氣奪則虛。”《諸病源候論,溫病衄候》說: “由五臟熱結所為,心主血,肺主氣,而開竅於鼻,邪熱傷於心,故衄,衄者,血從鼻出也。”又在“惡核候”中說: “惡核者,是風熱毒氣,與血氣相搏結成核生頸邊,又遇風寒所折,遂不消不潰,名為惡核也。”《普濟方,虛勞門》:“夫急勞之病,其證與熱相似而得之差暴也,蓋血氣俱盛,積熱內乾心肺,臟腑壅滯,熱毒不除而致之。緣禀受不足,憂思氣細,營衛俱虛,心肺壅熱,金火相刑,臟氣傳克,或應外邪,故煩躁體熱、頰赤、心忪、頭痛、盜汗、咳嗽、咽乾、骨節酸痛、萎黃羸瘦,久則肌膚消爍,咯涎唾血者,皆是其候也。”上述記載的證候與白血病的臨床特點很相似。《醫林改錯,膈下逐瘀湯所治症目》:“腸胃之外,無論何處,皆有氣血。”·氣無形不能結塊,結塊者,必有形之血也。”強調活血化瘀治療腹部積塊(本病之肝脾大)的重要性。
西醫學對白血病有多種分類方法,如按病程緩急以及細胞分化程度分為急性白血病和慢
性白血病;又按白血病細胞的形態和生化特徵分類為多個類型及多個亞型等。西醫學的各種急慢性白血病可參考本節進行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中醫學認為白血病的發病多在內在虛損、陰陽失和、臟腑虛弱的基礎上溫熱毒邪等乘虛而人所致。
1.精氣內虛是本病發生的內因,與肝脾腎關係密切。情志不暢,肝氣鬱結,氣血失和,陰陽失調。長期偏食而致脾虛,氣血生化無源,在兒童患者中較為明顯。勞倦、早婚、多次妊娠、房室不節等致腎精虧虛,則骨髓化源不足。在以上肝脾腎功能失調與精血虛損的基礎上,若復加外邪則發病。
2.溫熱毒邪本病尤其是急性白血病具有起病急,發展迅速,病情險惡,易於復發及預後不良等特點,故溫熱毒邪是本病發生的重要外因。溫熱毒邪包括病毒、電離輻射、某些化學物質(如苯、烷化劑、某些細胞毒藥物等)等。因溫熱毒邪乘虛而入,傷及氣分,則出現大熱、大汗、脈洪大之症,若正不勝邪,進而傷及營陰,人體傷血則有多種臨床表現。溫熱毒邪,迫血妄行,則出現多種出血證候,如鼻衄、紫斑等;溫熱毒邪,灼血為瘀,而出現皮膚紫斑,舌質紅絳甚或紫暗等。瘀血一旦形成,①可使血不循經而加重出血;②可使氣血運行滯澀,不通則痛則出現骨關節脹痛、壓痛,氣滯血瘀還可表現為腹中積塊(肝脾腫大而堅硬);③瘀血不去則新血不生,加之出血則血去氣傷,日久則出現血虛,表現為心悸、氣短、乏力、貧血等症。溫熱毒邪,煉液為痰,痰瘀互結,而出現兩脅症積、頸部痰核等症。
素有氣虛加之反復出血,氣血虧虛,可使氣不攝血、出血症狀突出,血去氣傷反過來又加重氣虛症狀,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總之,白血病是由於精氣內虛,溫熱毒邪入侵而人體傷血而成的病證。其病位在血及骨髓,因肝主藏血,脾主生血,腎主骨生髓,故與肝脾腎關係密切。常常是因虛而得病,因虛而致實。其虛因溫熱毒邪易傷津耗氣而以氣陰兩虛、肝腎陰虛多見,久病則以氣血虧虛為主;其實不外熱毒、血瘀、痰濁為患。急性期有虛有實,但以標實為主,緩解期雖有毒邪內伏,但以虛為主。臨床上多虛實互見,病機演變複雜多樣,如急性期熱毒不解,可內傳心包而出現神昏譫語的症狀;熱毒熾盛,引動肝風而出現頸強、抽搐之症;晚期則由於邪傷正氣,正氣日衰,而出現脾腎陽虛、氣血兩虛之證。
【臨床表現】
發熱、出血、氣血虧虛症、痰核、症積、骨關節疼痛是本病的主要臨床表現。
1.發熱急性白血病約半數以上的患者以發熱起病,且發病可出現在本病的任何階段,患者多為低熱或中度發熱,少有寒戰,出汗較多;若合併其他病邪侵襲,則可出現高熱,伴畏寒多汗。慢性白血病則多表現為低熱。
2.出血急性白血病常見出血症狀,在整個病程中均可出現,以皮膚瘀點、瘀斑和齒衄最常見,也可見鼻衄、吐血、便血、尿血及月經過多等。視網膜出血可引起失明,蛛網膜下腔出血常可引起死亡。慢性白血病明顯的出血多在疾病急變期才出現。
3.氣血虧虛幾乎所有患者都伴有氣血虧損症,並隨病情的惡化而加重。如面色眥白,神疲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唇甲無華,消瘦等。
4.痰核多發生在頸部及腋下,大小不等,皮色如常,推之不移,質地較硬,皮下及頭皮可見硬節。
5.癍積急性白血病的症積(肝脾腫大)以肝輕度腫大多見;慢性白血病則以脾腫大多見,腫大程度常顯著,可在左肋緣下數厘米至平臍,質堅無壓痛。
6.骨關節疼痛以胸骨下端的局部壓痛為本病的特徵,常有遊走性四肢骨痛,特別是靠近關節處有壓痛,局部可見紅腫。
【診斷】
一、起病及臨床症狀
1.急性白血病起病急,病程短,以發熱、出血、進行性貧血、骨關節疼痛、痰核為主要臨床表現。
2.慢性白血病起病較緩,早期常無顯著症狀。其典型的臨床表現為肝脾腫大(尤其是脾腫大)、氣血虧損症、出血、骨關節疼痛、痰核。
二、實驗室檢查
周圍血像和骨髓像對診斷具有決定性意義。白血病的細胞學分型診斷雖屬西醫學內容,但由於細胞學分型診斷與選擇西醫治療方案和預後估計有密切關係,所以也應盡可能了解分型診斷的情況,以選擇最佳的綜合治療方案,提高療效。
【鑑別診斷】
1.痺病兒童急性白血病因發熱、關節腫痛、心悸而易與痺病混淆,應注意鑑別。要詳細詢問病史、進行仔細的體格檢查。痺病以肌肉、關節、筋骨發生疼痛、酸楚、麻木、灼熱、屈伸不利,甚或關節腫大變形為主要臨床表現,而白血病時可有骨關節疼痛,但多伴有胸骨下端壓痛、發熱、出血、痰核等臨床表現,起病多急。實驗室的周圍血像及骨髓像對鑑別診斷有決定性意義。
2.溫病溫病是由感受四時不同的溫熱毒邪引起的多種急性外感熱病的總稱,起病急,傳變迅速,發熱,容易動風痙厥及傷陰耗血,具有傳染性、流行性、季節性等特點。白血病的發熱、出血等表現與溫病相似,但無衛氣營血的傳變規律,也無傳染性、流行性和季節性。實驗室的周圍血像及骨髓像對鑑別診斷有決定性意義。
3.血證急慢性白血病都可以出現多種多樣的出血見症,以出血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白血症應屬於血證中的一種特殊類型。出血的同時伴有發熱¨肝脾腫大、骨關節疼痛等臨床表現,周圍血像和骨髓象具有符合白血病的明顯改變,治療上白血病在一般血證治療原則的基礎上,還須配合中西醫的抗腫瘤治法,以治病求本。
4.虛勞白血病尤其是慢性白血病出現以氣血虧虛證為主要臨床表現時,應屬於虛勞的一種特殊類型。氣血虧虛證的同時伴發熱、出血、痰核、肝脾腫大、骨關節疼痛等臨床表現,周圍血像和骨髓象符合白血病的明顯改變,治療上白血病在一般虛勞治療原則的基礎上,還須配合中西醫的抗腫瘤治法,以治病求本。
【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1.辨發熱白血病本身可以發熱,多為低熱或中度發熱,有時找不到病灶。但大部分患者都是由繼發感染而發熱,可呈壯熱,伴咽痛、咳嗽、痰多、小便淋漓澀痛等。陰虛發熱則多為低熱,潮熱盜汗、口燥咽乾。
2.辨出血辨明出血是由血熱亢盛、氣虛不攝或由瘀血所致的不同。急性白血病的出血多由血熱所致,起病急暴,出血量多,血色鮮紅,。實熱者多有高熱,虛熱者多見低熱或僅見手足心熱。慢性白血病以氣虛所致者居多,出血症漸起,血色淡紅,伴明顯氣虛見症。瘀血引起者,出血漸起或暴起,出血量多,範圍廣,血色紫黯,舌質紫黯,或見瘀點、瘀斑。
3.辨痰核瘰癧、癌積痰核瘰癧及症積的出現表明痰瘀膠結較甚。
4.辯正邪盛衰常根據病程、並發症、舌脈等作出判斷。起病急驟者,發熱出血明顯,舌紅苔黃,脈洪大或弦滑數,雖有氣血兩虛見症而以邪實為主。放化療的患者,熱毒雖去,但正氣已傷,表現邪衰正氣亦虛。而晚期患者則以氣血虛衰為主要矛盾。緩解期,氣陰兩傷,精氣未充,餘毒未盡,而表現為正虛餘毒內伏證。
治療原則
清熱解毒,養陰補氣,活血化瘀為治療原則。清熱解毒針對病因為溫熱毒邪以治本,溫熱毒邪易耗氣傷陰,故在治本的同時配合養陰補氣;溫熱毒邪又常灼血為瘀,故輔以活血化瘀治法。此外,因本病多在內虛基礎上感邪而成,病變過程中正氣受損,更見衰敗之勢,故針對患者氣血陰陽虛衰的不同,適當加以補益,扶正培本,以增強體質,增加抗癌能力,增強對化療藥物的耐受力和敏感性是大有裨益的。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選用具有一定抗白血病作用的中藥進行治療也屬必要。
分型論治
『急性白血病』
·熱邪熾盛
症狀:急性發作,高熱驟起而持續,發熱不惡寒或微惡寒,汗出熱不解,口渴喜冷飲,煩躁不安,鼻衄,齒衄,紫斑,骨關節疼痛,或頸、腋下觸及痰核,或脅下癥結,便秘,尿黃,舌紅,苔黃,脈洪大。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救陰。·
方藥:清瘟敗毒飲。
本方由白虎湯、犀角地黃湯、黃連解毒湯三方加減而成。石膏、知母、甘草、竹葉清肺、胃氣分的邪熱;犀角、地黃、丹皮、赤芍、玄參涼血救陰,清血分之熱;黃連、黃芩、梔子、連翹清熱解毒。骨節疼痛明顯者可加羌活、獨活,祛風除濕止痛;便秘加大黃、枳實通腑瀉熱。·,毒盛傷血、症狀:壯熱譫語,胸中煩悶,.口乾而渴,皮膚粘膜瘀點、瘀斑,色鮮紅或紫紅,全身各部均可出血,如鼻衄、齒衄、尿血、便血等,舌紅絳,苔黃,脈弦數。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方藥:神犀丹。;
犀角、生地、玄參、板藍根、紫草清營涼血,合銀花、連翹、黃芩、天花粉清熱解毒,佐淡豆豉宣達鬱熱,石菖蒲芳香開竅。出血嚴重者,可加大薊、小薊、仙鶴草涼血止血;神.昏譫語者,可加服安宮牛黃丸、至寶丹,以清心開竅。、,氣陰兩虛?症狀:體倦乏力,語音低微,自汗盜汗,口渴,手足心熱,反复低熱,頭暈目眩,皮膚紫斑或衄血,眠差,納差,舌紅或淡,少苔或花剝苔,脈細弱。
治法:益氣養陰。
方藥:生脈散。
人參、麥冬、五味子益氣生津。氣虛症狀突出者,可合四君子湯健脾益氣;陰虛症狀突出者,可合六味地黃丸滋陰補腎;出血症狀突出者,可加仙鶴草、蒲黃、三七等止血;眠差者,加酸棗仁、夜交藤養心安神;納差者,加神曲、麥芽、穀芽開胃健脾。
·脾腎陽虛
症狀:面色觥白,唇甲不榮,氣短乏力,畏寒肢冷,四肢浮腫,腰酸膝軟,皮膚紫斑,衄血,尿血,便血,消瘦納呆,自汗便溏,小便清長,陽痿遺精,舌質淡邊有齒痕,苔白潤,脈弱無力。
治法:溫補脾腎。
方藥:右歸丸。
本方溫補之力頗強,方中肉桂、附子、鹿角膠溫補腎陽,填精補髓;熟地、山茱萸、山藥、菟絲子、枸杞、杜仲滋陰益腎,養肝補脾;當歸補血養肝。
『慢性白血病』
·瘀血內阻
症狀:形體消瘦,胸脅脹痛痞悶,腹中堅硬症積,肝脾腫大明顯,神疲乏力,面色黧黑,午後發熱,手足心熱,大便色黑,月經不調,舌紅或紫,苔薄,脈澀。
治法:活血化瘀。
方藥:膈下逐瘀湯。
紅花、桃仁、五靈脂、玄胡、丹皮、赤芍、當歸¨川芎活血化瘀,消症止痛;香附、烏藥、枳殼調氣疏肝;甘草調和諸藥。肝脾腫大者,可吞服鱉甲煎丸以加強消症化積之力。
貧血明顯者,可合當歸補血湯即黃芪、當歸,以補氣養血。
·血熱毒盛
症狀:低熱不退,夜熱早涼,咽喉腫痛,口腔糜爛,頸腋痰核腫大,頭暈耳鳴,口渴咽乾,盜汗,腰酸,全身骨節疼痛,鼻衄齒衄,或見吐血、便血、尿血,皮膚紫斑,舌質紅,脈細數。
治法:養陰清熱,涼血解毒。
方藥:青蒿鱉甲湯。
青蒿清透邪熱,引邪出表,鱉甲養血滋陰,兩藥合用共呈滋陰透熱之效;知母、丹皮助青蒿涼血清熱解表;生地助鱉甲滋陰。咽喉腫痛,口腔糜爛,加銀花藤、魚腥草、射干清熱解毒利咽;頸腋痰核腫大質硬者,加三棱、莪朮、膽南星破血逐瘀,化痰散結。
·肝腎陰虛
症狀:頭暈眼花,目澀,視物不清,口乾舌燥,心煩失眠,耳鳴耳聾,腰膝酸軟,五心煩熱,遺精,月經不調,皮膚紫斑,舌紅少苔,脈弦細。
治法:滋補肝腎。
方藥;麥味地黃丸。
六味地黃丸滋補肝腎,麥冬、五味子養陰斂陰。出血者,加血餘炭、側柏葉炭止血。
·脾腎陽虛
症狀、治法、方藥與急性白血病之脾腎陽虛型相似,請參見上述內容。
·氣血兩虧
主症:面色觥白,神疲倦怠,心悸氣短,皮膚紫斑,或見其他部位出血,舌體胖邊齒痕,舌質淡,苔薄白,脈弱。
治法:補益氣血。
方藥:八珍湯。
四君子湯補氣健脾,四物湯補血調肝。出血較重者,加阿膠、何首烏、仙鶴草補血止血。常選用具有一定抗白血病的藥物,如白花蛇舌草、半枝蓮、拳參、紫草、牛耳大黃、青黛、重樓、野菊花、鬼箭羽、虎杖、丹參、海藻、兩面針(人地金牛)等。靛玉紅係從青黛中提取的治療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的有效成分,口服,150—300m曠日。
【轉歸預後】
急性白血病初期為邪實,正氣不甚虧損。若熱毒未被控制,則病情發展很快,正氣日衰,熱毒更甚,病情由輕轉重。若能早期診斷,及時正確治療,熱毒漸去,正氣漸復,病情可由重轉輕直至完全緩解。在緩解期,熱毒雖去,但餘毒未淨,內伏骨髓,此期又多有氣陰兩傷、精氣未充之症,若外感六淫、勞傷心脾等誘發,正不勝邪,見發熱、出血、進行性的氣血虧損,痰核症積等症又可複發,經清熱解毒抗癌或滋陰等治療,可能再次緩解。一些病人因多次反復發作,正氣大傷,邪毒亢盛,預後不良。慢性白血病起病緩慢,初期為邪實,若正氣不衰,則病情較輕。若邪毒不解,病程日久,則轉為本虛標實,病情由輕轉重;如能正確治療,亦可邪氣漸衰,正氣漸復,直到緩解。若正不勝邪,邪毒又可複燃,脅下症積、氣血虧損、臟氣損害等症又重新出現,稱為複發。部分慢性白血病患者可轉為急性白血病,稱為急變。
急性白血病預後較差,未經治療者平均生存期僅3個月左右,隨著化療藥物的應用,特別是經中西醫結合治療,患者完全緩解率明顯提高、生存期顯著延長。慢性白血病自然病程平均為3年左右,經中西醫結合治療尤其是初發患者其病情可明顯緩解,生存期延長。
【預防與調攝】
本病的病因雖不十分清楚,但精血不足、臟氣虧虛、氣血陰陽失調加之邪毒入侵是重要的致病因素,故保養精氣、避免接觸致癌物質和加強必要的防護措施對預防本病具有重要意義。
白血病患者的調攝護理要重視保持病室和患者身體的清潔衛生,預防感染病菌;病情危;重者?要密切觀察神誌、瞳孔、血壓的變化以及有無項強、抽搐、嘔吐等情況。緩解期的患者仍要堅持藥物、飲食等療法的綜合調治,慎起居,適寒溫,暢情志,飲食宜富於營養而易於消化,魚蝦、牛、羊、狗肉等屬燥熱動火之晶,不宜食用。
【結語】
白血病是一種造血系統的惡性腫瘤,目前治愈率很低。白血病多由毒熱之邪入侵及肝脾腎虛損所致,以發熱、出血、貧血及肝、脾、淋巴結腫大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病位在血及骨;髓,與肝脾腎關係密切。病機以毒熱內盛,氣陰虧虛為多見,因此治療以清熱解毒,養陰補氣,輔以活血化瘀及選加抗白血病的中藥為治療原則。急性白血病以熱邪熾盛、毒盛傷血、氣陰兩虛及脾腎陽虛為主要證型;慢性白血病以瘀血丙阻、血熱毒盛、肝腎陰虛、脾腎陽虛及氣血虧虛為主要證型。本病初起多以邪毒亢盛的實證為主,日久則傷津耗氣,虛實夾雜,晚期則正氣衰敗,預後不良。若出現持續高熱、大量、多部位的出血、顱內出血等危候,要配合使用抗生素、激素、輸血等療法,以中西醫結合救治。
【文獻摘要】
《素問·陰陽應像大論》:“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諸病源候論·虛勞病諸候》:“夫虛勞者,五勞六極七傷是也。”
《千金要方·卷十二·吐血》:“犀角地黃湯,治傷寒及溫病應發汗而不汗之內蓄血者,及鼻衄吐血不盡,內餘瘀血,面黃,大便黑,消瘀血方。”
《景岳全書·雜證謨·虛損》:“凡虛損之由,具道如前,無非酒色、勞倦、七情、飲食所致。”“病之虛損,變態不同,因有五勞七傷,證有營衛藏府,然總之則人賴以生者,惟此精氣,而病為虛損者,亦惟此精氣。氣虛者,即陽虛也;精虛者,即陰虛也。”
《景岳全書,雜證謨,積聚》:“凡積聚之治,如經之云者,亦既盡矣。然欲總其要,不過四法,曰攻,曰消,曰散,曰補,四者而已。”
《醫宗必讀·虛勞》:“夫人之虛,不屬於氣,即屬於血,五藏六府,莫能外焉。而獨舉脾腎者,水為萬物之元,土為萬物之母,二藏安和,一身皆治,百疾不生。”
【現代研究】
目前治療白血病主要採用化學藥物療法(化療)。大量臨床證明,在白血病化療過程中正確配合中醫中藥治療,可以減輕化療藥物的毒副作用,增強其治療效應,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從而保證化療的順利進行,提高白血病的緩解率。
·主要治法
1.清熱解毒法:多用於白血病早期。近代研究證明,許多清熱解毒藥都具有抗癌細胞作用,可與化療藥物協同發揮治療效應,同時能增強機體的抗感染能力,防治化療中常易出現的感染傾向。如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用“癌靈Ⅰ號”注射液肌肉注射或靜脈滴注,配合清熱解毒、清利濕熱中藥(金銀花、連翹、黃柏、牛角、生石膏等),治療急性粒細胞性白血病81例,完全緩解X例,其中以M3型效果最為顯著[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1984;(1):19L 2.扶正補虛法:在白血病的化療中應用最為廣泛。扶正中藥不僅能扶助正氣,調整臟腑功能,提高機體免疫能力,減輕化療藥物對機體的損害,而且能夠提高機體對化療的敏感性,增強和鞏固治療效果。如麻氏以“扶正抗白沖劑”(人參、黃芪、首烏、仙靈脾、天門冬、補骨脂、女貞子、炒白朮等)治療完全緩解期的急性白血病90例,觀察其; 5年持續緩解率(Eli)和長期生存率(艷)的影響;檢測了用該沖劑治療前後患者免疫功能的變化。結果:90例患者5年EFI為64.2%,5年OS為77.2%;患者免疫功能明顯改善衝國中西醫結合雜誌1998; (5):276)箱3.活血化瘀法:近年來此法在白血病的治療中受到普遍重視。其作用主要在於改善微循環,促進骨髓造血功能,調節免疫機能,有些活血化瘀藥對白血病細胞有直接抑製作用,對化療藥物也有增效作用。如王氏對急性非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症見肝、脾及淋巴結腫大者,在常規化療的基礎上,並用“小金丹”、“化瘀丸”及桃仁、紅花、五香草、水蛭、莪朮等活血化瘀藥,·收到較好的療效[河南中醫1991; (3): 21]。主要中成藥劉氏綜述臨床用於治療白血病的中成藥主要有大黃廑蟲丸、當歸蘆薈丸、梅花點舌丹、牛黃解毒片、雲南白藥、複方丹參液、六神丸等[陝西中醫學院學報1999; (2):42)。
·作用機理研究
黃氏報導人參、黃芪、冬蟲夏草、枸杞子、黨參、參三七、刺五加等補益中藥的煎劑或其有效提取成分,均有良好的促進白介素-2產生,提高自然殺傷細胞(NKC) 、淋巴因子激活的殺傷細胞(LAKC)活性的作用,尤其是中藥補益類複方,可明顯增強NKC、LAKC活性,發揮過繼性抗腫瘤(白血病)作用[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1993;(4): 235L李氏等對中藥誘生干擾素(1FN)作用進行了探索,黨參、靈芝、香菇、黃芪、黃芩、黃連等可以誘生不同類型的DN[上海中醫藥雜誌1994;(1):34] 。徐氏等通過對302種中藥對HD60細胞誘導分化及細胞毒實驗,選擇其中作用較強的巴豆進行深入研究,實驗結果初步證實巴豆具有較顯著地誘導白血病細胞向正常方向分化的作用[中華血液雜誌1990;(10):538]。戴氏報導As2O3(注:中藥雄黃的主要成分)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細胞有誘導分化、促進細胞凋亡的作用,經臨床觀察完全緩解率高,且不引起出血和骨髓抑制,能下調bcl-2基因(一種凋亡抑制基因)表達[中華血液雜誌1996;(12):617]。
全文完
第五節白血病
白血病又稱血癌,是由於正氣內虛、溫熱毒邪乘虛而入引起的,以熱毒、血瘀、痰濁互結,人體傷血為基本病機,以發熱、出血、貧血及肝、脾、淋巴結腫大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造血系統的惡性腫瘤。其特徵為造血系統白細胞系列在質和量方面有異常增生。
白血病約佔癌腫總發病率的5%左右,是兒童和青年中最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我國1986-1988年調查資料表明男性發病率(2.98/10萬)略高於女性(2.52/10萬)。我國急性白血病明顯多於慢性,約1.6-4.41:1。近年來根據世界各國的資料統計,發病率有逐年增高趨勢。白血病的自然發展過程極為不良,抗腫瘤化學治療仍為最有效療法,但目前尚無有效的根治方法。中西醫結合治療白血病,在提高緩解率,延長生存期,改善病人體質,防治化療副作用等各方面都顯示了良好的效果,尤其是採用我國特有藥物三尖杉酯鹼為主的方案治療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顯著療效。中醫藥已經成為治療白血病不可缺少的途徑。
中醫學中沒有“白血病”這一病名,根據白血病證候特徵,有關白血病的證候、治法、調護等內容散見於中醫學的“虛勞”。。“血證”、“溫病”、“症積”、“惡核”等病證之中。早在公元前二世紀《內經》就有關於白血病證候的記載,如《素問·通評虛實論》:“精氣奪則虛。”《諸病源候論,溫病衄候》說: “由五臟熱結所為,心主血,肺主氣,而開竅於鼻,邪熱傷於心,故衄,衄者,血從鼻出也。”又在“惡核候”中說: “惡核者,是風熱毒氣,與血氣相搏結成核生頸邊,又遇風寒所折,遂不消不潰,名為惡核也。”《普濟方,虛勞門》:“夫急勞之病,其證與熱相似而得之差暴也,蓋血氣俱盛,積熱內乾心肺,臟腑壅滯,熱毒不除而致之。緣禀受不足,憂思氣細,營衛俱虛,心肺壅熱,金火相刑,臟氣傳克,或應外邪,故煩躁體熱、頰赤、心忪、頭痛、盜汗、咳嗽、咽乾、骨節酸痛、萎黃羸瘦,久則肌膚消爍,咯涎唾血者,皆是其候也。”上述記載的證候與白血病的臨床特點很相似。《醫林改錯,膈下逐瘀湯所治症目》:“腸胃之外,無論何處,皆有氣血。”·氣無形不能結塊,結塊者,必有形之血也。”強調活血化瘀治療腹部積塊(本病之肝脾大)的重要性。
西醫學對白血病有多種分類方法,如按病程緩急以及細胞分化程度分為急性白血病和慢
性白血病;又按白血病細胞的形態和生化特徵分類為多個類型及多個亞型等。西醫學的各種急慢性白血病可參考本節進行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中醫學認為白血病的發病多在內在虛損、陰陽失和、臟腑虛弱的基礎上溫熱毒邪等乘虛而人所致。
1.精氣內虛是本病發生的內因,與肝脾腎關係密切。情志不暢,肝氣鬱結,氣血失和,陰陽失調。長期偏食而致脾虛,氣血生化無源,在兒童患者中較為明顯。勞倦、早婚、多次妊娠、房室不節等致腎精虧虛,則骨髓化源不足。在以上肝脾腎功能失調與精血虛損的基礎上,若復加外邪則發病。
2.溫熱毒邪本病尤其是急性白血病具有起病急,發展迅速,病情險惡,易於復發及預後不良等特點,故溫熱毒邪是本病發生的重要外因。溫熱毒邪包括病毒、電離輻射、某些化學物質(如苯、烷化劑、某些細胞毒藥物等)等。因溫熱毒邪乘虛而入,傷及氣分,則出現大熱、大汗、脈洪大之症,若正不勝邪,進而傷及營陰,人體傷血則有多種臨床表現。溫熱毒邪,迫血妄行,則出現多種出血證候,如鼻衄、紫斑等;溫熱毒邪,灼血為瘀,而出現皮膚紫斑,舌質紅絳甚或紫暗等。瘀血一旦形成,①可使血不循經而加重出血;②可使氣血運行滯澀,不通則痛則出現骨關節脹痛、壓痛,氣滯血瘀還可表現為腹中積塊(肝脾腫大而堅硬);③瘀血不去則新血不生,加之出血則血去氣傷,日久則出現血虛,表現為心悸、氣短、乏力、貧血等症。溫熱毒邪,煉液為痰,痰瘀互結,而出現兩脅症積、頸部痰核等症。
素有氣虛加之反復出血,氣血虧虛,可使氣不攝血、出血症狀突出,血去氣傷反過來又加重氣虛症狀,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總之,白血病是由於精氣內虛,溫熱毒邪入侵而人體傷血而成的病證。其病位在血及骨髓,因肝主藏血,脾主生血,腎主骨生髓,故與肝脾腎關係密切。常常是因虛而得病,因虛而致實。其虛因溫熱毒邪易傷津耗氣而以氣陰兩虛、肝腎陰虛多見,久病則以氣血虧虛為主;其實不外熱毒、血瘀、痰濁為患。急性期有虛有實,但以標實為主,緩解期雖有毒邪內伏,但以虛為主。臨床上多虛實互見,病機演變複雜多樣,如急性期熱毒不解,可內傳心包而出現神昏譫語的症狀;熱毒熾盛,引動肝風而出現頸強、抽搐之症;晚期則由於邪傷正氣,正氣日衰,而出現脾腎陽虛、氣血兩虛之證。
【臨床表現】
發熱、出血、氣血虧虛症、痰核、症積、骨關節疼痛是本病的主要臨床表現。
1.發熱急性白血病約半數以上的患者以發熱起病,且發病可出現在本病的任何階段,患者多為低熱或中度發熱,少有寒戰,出汗較多;若合併其他病邪侵襲,則可出現高熱,伴畏寒多汗。慢性白血病則多表現為低熱。
2.出血急性白血病常見出血症狀,在整個病程中均可出現,以皮膚瘀點、瘀斑和齒衄最常見,也可見鼻衄、吐血、便血、尿血及月經過多等。視網膜出血可引起失明,蛛網膜下腔出血常可引起死亡。慢性白血病明顯的出血多在疾病急變期才出現。
3.氣血虧虛幾乎所有患者都伴有氣血虧損症,並隨病情的惡化而加重。如面色眥白,神疲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唇甲無華,消瘦等。
4.痰核多發生在頸部及腋下,大小不等,皮色如常,推之不移,質地較硬,皮下及頭皮可見硬節。
5.癍積急性白血病的症積(肝脾腫大)以肝輕度腫大多見;慢性白血病則以脾腫大多見,腫大程度常顯著,可在左肋緣下數厘米至平臍,質堅無壓痛。
6.骨關節疼痛以胸骨下端的局部壓痛為本病的特徵,常有遊走性四肢骨痛,特別是靠近關節處有壓痛,局部可見紅腫。
【診斷】
一、起病及臨床症狀
1.急性白血病起病急,病程短,以發熱、出血、進行性貧血、骨關節疼痛、痰核為主要臨床表現。
2.慢性白血病起病較緩,早期常無顯著症狀。其典型的臨床表現為肝脾腫大(尤其是脾腫大)、氣血虧損症、出血、骨關節疼痛、痰核。
二、實驗室檢查
周圍血像和骨髓像對診斷具有決定性意義。白血病的細胞學分型診斷雖屬西醫學內容,但由於細胞學分型診斷與選擇西醫治療方案和預後估計有密切關係,所以也應盡可能了解分型診斷的情況,以選擇最佳的綜合治療方案,提高療效。
【鑑別診斷】
1.痺病兒童急性白血病因發熱、關節腫痛、心悸而易與痺病混淆,應注意鑑別。要詳細詢問病史、進行仔細的體格檢查。痺病以肌肉、關節、筋骨發生疼痛、酸楚、麻木、灼熱、屈伸不利,甚或關節腫大變形為主要臨床表現,而白血病時可有骨關節疼痛,但多伴有胸骨下端壓痛、發熱、出血、痰核等臨床表現,起病多急。實驗室的周圍血像及骨髓像對鑑別診斷有決定性意義。
2.溫病溫病是由感受四時不同的溫熱毒邪引起的多種急性外感熱病的總稱,起病急,傳變迅速,發熱,容易動風痙厥及傷陰耗血,具有傳染性、流行性、季節性等特點。白血病的發熱、出血等表現與溫病相似,但無衛氣營血的傳變規律,也無傳染性、流行性和季節性。實驗室的周圍血像及骨髓像對鑑別診斷有決定性意義。
3.血證急慢性白血病都可以出現多種多樣的出血見症,以出血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白血症應屬於血證中的一種特殊類型。出血的同時伴有發熱¨肝脾腫大、骨關節疼痛等臨床表現,周圍血像和骨髓象具有符合白血病的明顯改變,治療上白血病在一般血證治療原則的基礎上,還須配合中西醫的抗腫瘤治法,以治病求本。
4.虛勞白血病尤其是慢性白血病出現以氣血虧虛證為主要臨床表現時,應屬於虛勞的一種特殊類型。氣血虧虛證的同時伴發熱、出血、痰核、肝脾腫大、骨關節疼痛等臨床表現,周圍血像和骨髓象符合白血病的明顯改變,治療上白血病在一般虛勞治療原則的基礎上,還須配合中西醫的抗腫瘤治法,以治病求本。
【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1.辨發熱白血病本身可以發熱,多為低熱或中度發熱,有時找不到病灶。但大部分患者都是由繼發感染而發熱,可呈壯熱,伴咽痛、咳嗽、痰多、小便淋漓澀痛等。陰虛發熱則多為低熱,潮熱盜汗、口燥咽乾。
2.辨出血辨明出血是由血熱亢盛、氣虛不攝或由瘀血所致的不同。急性白血病的出血多由血熱所致,起病急暴,出血量多,血色鮮紅,。實熱者多有高熱,虛熱者多見低熱或僅見手足心熱。慢性白血病以氣虛所致者居多,出血症漸起,血色淡紅,伴明顯氣虛見症。瘀血引起者,出血漸起或暴起,出血量多,範圍廣,血色紫黯,舌質紫黯,或見瘀點、瘀斑。
3.辨痰核瘰癧、癌積痰核瘰癧及症積的出現表明痰瘀膠結較甚。
4.辯正邪盛衰常根據病程、並發症、舌脈等作出判斷。起病急驟者,發熱出血明顯,舌紅苔黃,脈洪大或弦滑數,雖有氣血兩虛見症而以邪實為主。放化療的患者,熱毒雖去,但正氣已傷,表現邪衰正氣亦虛。而晚期患者則以氣血虛衰為主要矛盾。緩解期,氣陰兩傷,精氣未充,餘毒未盡,而表現為正虛餘毒內伏證。
治療原則
清熱解毒,養陰補氣,活血化瘀為治療原則。清熱解毒針對病因為溫熱毒邪以治本,溫熱毒邪易耗氣傷陰,故在治本的同時配合養陰補氣;溫熱毒邪又常灼血為瘀,故輔以活血化瘀治法。此外,因本病多在內虛基礎上感邪而成,病變過程中正氣受損,更見衰敗之勢,故針對患者氣血陰陽虛衰的不同,適當加以補益,扶正培本,以增強體質,增加抗癌能力,增強對化療藥物的耐受力和敏感性是大有裨益的。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選用具有一定抗白血病作用的中藥進行治療也屬必要。
分型論治
『急性白血病』
·熱邪熾盛
症狀:急性發作,高熱驟起而持續,發熱不惡寒或微惡寒,汗出熱不解,口渴喜冷飲,煩躁不安,鼻衄,齒衄,紫斑,骨關節疼痛,或頸、腋下觸及痰核,或脅下癥結,便秘,尿黃,舌紅,苔黃,脈洪大。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救陰。·
方藥:清瘟敗毒飲。
本方由白虎湯、犀角地黃湯、黃連解毒湯三方加減而成。石膏、知母、甘草、竹葉清肺、胃氣分的邪熱;犀角、地黃、丹皮、赤芍、玄參涼血救陰,清血分之熱;黃連、黃芩、梔子、連翹清熱解毒。骨節疼痛明顯者可加羌活、獨活,祛風除濕止痛;便秘加大黃、枳實通腑瀉熱。·,毒盛傷血、症狀:壯熱譫語,胸中煩悶,.口乾而渴,皮膚粘膜瘀點、瘀斑,色鮮紅或紫紅,全身各部均可出血,如鼻衄、齒衄、尿血、便血等,舌紅絳,苔黃,脈弦數。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方藥:神犀丹。;
犀角、生地、玄參、板藍根、紫草清營涼血,合銀花、連翹、黃芩、天花粉清熱解毒,佐淡豆豉宣達鬱熱,石菖蒲芳香開竅。出血嚴重者,可加大薊、小薊、仙鶴草涼血止血;神.昏譫語者,可加服安宮牛黃丸、至寶丹,以清心開竅。、,氣陰兩虛?症狀:體倦乏力,語音低微,自汗盜汗,口渴,手足心熱,反复低熱,頭暈目眩,皮膚紫斑或衄血,眠差,納差,舌紅或淡,少苔或花剝苔,脈細弱。
治法:益氣養陰。
方藥:生脈散。
人參、麥冬、五味子益氣生津。氣虛症狀突出者,可合四君子湯健脾益氣;陰虛症狀突出者,可合六味地黃丸滋陰補腎;出血症狀突出者,可加仙鶴草、蒲黃、三七等止血;眠差者,加酸棗仁、夜交藤養心安神;納差者,加神曲、麥芽、穀芽開胃健脾。
·脾腎陽虛
症狀:面色觥白,唇甲不榮,氣短乏力,畏寒肢冷,四肢浮腫,腰酸膝軟,皮膚紫斑,衄血,尿血,便血,消瘦納呆,自汗便溏,小便清長,陽痿遺精,舌質淡邊有齒痕,苔白潤,脈弱無力。
治法:溫補脾腎。
方藥:右歸丸。
本方溫補之力頗強,方中肉桂、附子、鹿角膠溫補腎陽,填精補髓;熟地、山茱萸、山藥、菟絲子、枸杞、杜仲滋陰益腎,養肝補脾;當歸補血養肝。
『慢性白血病』
·瘀血內阻
症狀:形體消瘦,胸脅脹痛痞悶,腹中堅硬症積,肝脾腫大明顯,神疲乏力,面色黧黑,午後發熱,手足心熱,大便色黑,月經不調,舌紅或紫,苔薄,脈澀。
治法:活血化瘀。
方藥:膈下逐瘀湯。
紅花、桃仁、五靈脂、玄胡、丹皮、赤芍、當歸¨川芎活血化瘀,消症止痛;香附、烏藥、枳殼調氣疏肝;甘草調和諸藥。肝脾腫大者,可吞服鱉甲煎丸以加強消症化積之力。
貧血明顯者,可合當歸補血湯即黃芪、當歸,以補氣養血。
·血熱毒盛
症狀:低熱不退,夜熱早涼,咽喉腫痛,口腔糜爛,頸腋痰核腫大,頭暈耳鳴,口渴咽乾,盜汗,腰酸,全身骨節疼痛,鼻衄齒衄,或見吐血、便血、尿血,皮膚紫斑,舌質紅,脈細數。
治法:養陰清熱,涼血解毒。
方藥:青蒿鱉甲湯。
青蒿清透邪熱,引邪出表,鱉甲養血滋陰,兩藥合用共呈滋陰透熱之效;知母、丹皮助青蒿涼血清熱解表;生地助鱉甲滋陰。咽喉腫痛,口腔糜爛,加銀花藤、魚腥草、射干清熱解毒利咽;頸腋痰核腫大質硬者,加三棱、莪朮、膽南星破血逐瘀,化痰散結。
·肝腎陰虛
症狀:頭暈眼花,目澀,視物不清,口乾舌燥,心煩失眠,耳鳴耳聾,腰膝酸軟,五心煩熱,遺精,月經不調,皮膚紫斑,舌紅少苔,脈弦細。
治法:滋補肝腎。
方藥;麥味地黃丸。
六味地黃丸滋補肝腎,麥冬、五味子養陰斂陰。出血者,加血餘炭、側柏葉炭止血。
·脾腎陽虛
症狀、治法、方藥與急性白血病之脾腎陽虛型相似,請參見上述內容。
·氣血兩虧
主症:面色觥白,神疲倦怠,心悸氣短,皮膚紫斑,或見其他部位出血,舌體胖邊齒痕,舌質淡,苔薄白,脈弱。
治法:補益氣血。
方藥:八珍湯。
四君子湯補氣健脾,四物湯補血調肝。出血較重者,加阿膠、何首烏、仙鶴草補血止血。常選用具有一定抗白血病的藥物,如白花蛇舌草、半枝蓮、拳參、紫草、牛耳大黃、青黛、重樓、野菊花、鬼箭羽、虎杖、丹參、海藻、兩面針(人地金牛)等。靛玉紅係從青黛中提取的治療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的有效成分,口服,150—300m曠日。
【轉歸預後】
急性白血病初期為邪實,正氣不甚虧損。若熱毒未被控制,則病情發展很快,正氣日衰,熱毒更甚,病情由輕轉重。若能早期診斷,及時正確治療,熱毒漸去,正氣漸復,病情可由重轉輕直至完全緩解。在緩解期,熱毒雖去,但餘毒未淨,內伏骨髓,此期又多有氣陰兩傷、精氣未充之症,若外感六淫、勞傷心脾等誘發,正不勝邪,見發熱、出血、進行性的氣血虧損,痰核症積等症又可複發,經清熱解毒抗癌或滋陰等治療,可能再次緩解。一些病人因多次反復發作,正氣大傷,邪毒亢盛,預後不良。慢性白血病起病緩慢,初期為邪實,若正氣不衰,則病情較輕。若邪毒不解,病程日久,則轉為本虛標實,病情由輕轉重;如能正確治療,亦可邪氣漸衰,正氣漸復,直到緩解。若正不勝邪,邪毒又可複燃,脅下症積、氣血虧損、臟氣損害等症又重新出現,稱為複發。部分慢性白血病患者可轉為急性白血病,稱為急變。
急性白血病預後較差,未經治療者平均生存期僅3個月左右,隨著化療藥物的應用,特別是經中西醫結合治療,患者完全緩解率明顯提高、生存期顯著延長。慢性白血病自然病程平均為3年左右,經中西醫結合治療尤其是初發患者其病情可明顯緩解,生存期延長。
【預防與調攝】
本病的病因雖不十分清楚,但精血不足、臟氣虧虛、氣血陰陽失調加之邪毒入侵是重要的致病因素,故保養精氣、避免接觸致癌物質和加強必要的防護措施對預防本病具有重要意義。
白血病患者的調攝護理要重視保持病室和患者身體的清潔衛生,預防感染病菌;病情危;重者?要密切觀察神誌、瞳孔、血壓的變化以及有無項強、抽搐、嘔吐等情況。緩解期的患者仍要堅持藥物、飲食等療法的綜合調治,慎起居,適寒溫,暢情志,飲食宜富於營養而易於消化,魚蝦、牛、羊、狗肉等屬燥熱動火之晶,不宜食用。
【結語】
白血病是一種造血系統的惡性腫瘤,目前治愈率很低。白血病多由毒熱之邪入侵及肝脾腎虛損所致,以發熱、出血、貧血及肝、脾、淋巴結腫大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病位在血及骨;髓,與肝脾腎關係密切。病機以毒熱內盛,氣陰虧虛為多見,因此治療以清熱解毒,養陰補氣,輔以活血化瘀及選加抗白血病的中藥為治療原則。急性白血病以熱邪熾盛、毒盛傷血、氣陰兩虛及脾腎陽虛為主要證型;慢性白血病以瘀血丙阻、血熱毒盛、肝腎陰虛、脾腎陽虛及氣血虧虛為主要證型。本病初起多以邪毒亢盛的實證為主,日久則傷津耗氣,虛實夾雜,晚期則正氣衰敗,預後不良。若出現持續高熱、大量、多部位的出血、顱內出血等危候,要配合使用抗生素、激素、輸血等療法,以中西醫結合救治。
【文獻摘要】
《素問·陰陽應像大論》:“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諸病源候論·虛勞病諸候》:“夫虛勞者,五勞六極七傷是也。”
《千金要方·卷十二·吐血》:“犀角地黃湯,治傷寒及溫病應發汗而不汗之內蓄血者,及鼻衄吐血不盡,內餘瘀血,面黃,大便黑,消瘀血方。”
《景岳全書·雜證謨·虛損》:“凡虛損之由,具道如前,無非酒色、勞倦、七情、飲食所致。”“病之虛損,變態不同,因有五勞七傷,證有營衛藏府,然總之則人賴以生者,惟此精氣,而病為虛損者,亦惟此精氣。氣虛者,即陽虛也;精虛者,即陰虛也。”
《景岳全書,雜證謨,積聚》:“凡積聚之治,如經之云者,亦既盡矣。然欲總其要,不過四法,曰攻,曰消,曰散,曰補,四者而已。”
《醫宗必讀·虛勞》:“夫人之虛,不屬於氣,即屬於血,五藏六府,莫能外焉。而獨舉脾腎者,水為萬物之元,土為萬物之母,二藏安和,一身皆治,百疾不生。”
【現代研究】
目前治療白血病主要採用化學藥物療法(化療)。大量臨床證明,在白血病化療過程中正確配合中醫中藥治療,可以減輕化療藥物的毒副作用,增強其治療效應,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從而保證化療的順利進行,提高白血病的緩解率。
·主要治法
1.清熱解毒法:多用於白血病早期。近代研究證明,許多清熱解毒藥都具有抗癌細胞作用,可與化療藥物協同發揮治療效應,同時能增強機體的抗感染能力,防治化療中常易出現的感染傾向。如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用“癌靈Ⅰ號”注射液肌肉注射或靜脈滴注,配合清熱解毒、清利濕熱中藥(金銀花、連翹、黃柏、牛角、生石膏等),治療急性粒細胞性白血病81例,完全緩解X例,其中以M3型效果最為顯著[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1984;(1):19L 2.扶正補虛法:在白血病的化療中應用最為廣泛。扶正中藥不僅能扶助正氣,調整臟腑功能,提高機體免疫能力,減輕化療藥物對機體的損害,而且能夠提高機體對化療的敏感性,增強和鞏固治療效果。如麻氏以“扶正抗白沖劑”(人參、黃芪、首烏、仙靈脾、天門冬、補骨脂、女貞子、炒白朮等)治療完全緩解期的急性白血病90例,觀察其; 5年持續緩解率(Eli)和長期生存率(艷)的影響;檢測了用該沖劑治療前後患者免疫功能的變化。結果:90例患者5年EFI為64.2%,5年OS為77.2%;患者免疫功能明顯改善衝國中西醫結合雜誌1998; (5):276)箱3.活血化瘀法:近年來此法在白血病的治療中受到普遍重視。其作用主要在於改善微循環,促進骨髓造血功能,調節免疫機能,有些活血化瘀藥對白血病細胞有直接抑製作用,對化療藥物也有增效作用。如王氏對急性非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症見肝、脾及淋巴結腫大者,在常規化療的基礎上,並用“小金丹”、“化瘀丸”及桃仁、紅花、五香草、水蛭、莪朮等活血化瘀藥,·收到較好的療效[河南中醫1991; (3): 21]。主要中成藥劉氏綜述臨床用於治療白血病的中成藥主要有大黃廑蟲丸、當歸蘆薈丸、梅花點舌丹、牛黃解毒片、雲南白藥、複方丹參液、六神丸等[陝西中醫學院學報1999; (2):42)。
·作用機理研究
黃氏報導人參、黃芪、冬蟲夏草、枸杞子、黨參、參三七、刺五加等補益中藥的煎劑或其有效提取成分,均有良好的促進白介素-2產生,提高自然殺傷細胞(NKC) 、淋巴因子激活的殺傷細胞(LAKC)活性的作用,尤其是中藥補益類複方,可明顯增強NKC、LAKC活性,發揮過繼性抗腫瘤(白血病)作用[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1993;(4): 235L李氏等對中藥誘生干擾素(1FN)作用進行了探索,黨參、靈芝、香菇、黃芪、黃芩、黃連等可以誘生不同類型的DN[上海中醫藥雜誌1994;(1):34] 。徐氏等通過對302種中藥對HD60細胞誘導分化及細胞毒實驗,選擇其中作用較強的巴豆進行深入研究,實驗結果初步證實巴豆具有較顯著地誘導白血病細胞向正常方向分化的作用[中華血液雜誌1990;(10):538]。戴氏報導As2O3(注:中藥雄黃的主要成分)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細胞有誘導分化、促進細胞凋亡的作用,經臨床觀察完全緩解率高,且不引起出血和骨髓抑制,能下調bcl-2基因(一種凋亡抑制基因)表達[中華血液雜誌1996;(12):617]。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