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廣 II】101講~200講(廣海明月)
版面規則
此區專為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所設
此區專為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所設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01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全廣 II】161講_廣論段落P2-L1
161講 162講 163講 164講 165講 166講 167講 168講 169講 170講
171講 172講 173講 174講
【全廣 II】161講_廣論段落P2-L1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161 (2019/10/14 ~ 10/16)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廣論段落 P2-L1 故離智者歡喜道……故我心意遍勇喜
入門段落 第1冊 P70-L4 ~ P74-L3 「故離智者歡喜道……就是這個意思。
【全廣 II】161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如果說什麼是修行的話,一定是一個全圓的道次第;全圓的道次第,那一開始的功夫一定是親近善知識,然後聽聞教典,一定是從這開始的。而且一定是要聽全圓的道次第,跟隨有傳承的善知識。所以聞法、多聞、學習教理和教典,這個是極其重要的一件事情。因為如果不學習,我們將不知道怎麼修行,修行的次第和數量都不了解。 [00′37″]
在我們現起一個人端坐在那裡,非常莊嚴地修禪定的時候,那前面他一定有一系列的道次第在進行。比如說他去尋找善知識,跟善知識聽聞教典,一定會浮現出很多教典的樣子,那個修行人在非常努力地聽聞啊、背誦啊、辯論啊、切磋......。把次第和數量弄清楚之後,即使是修禪定也要有善知識的指導,所有的一切都將在詳細地學習教理,明辨其中的取捨之下才能夠進行。 [01′15″]
這時候就可以觀察一下:當我們想到一個修行者的時候,我們是不是心裡還有很濃厚的那種「今勤瑜伽多寡聞」的習氣?那麼這種習氣是怎麼來的呢?任何習氣應該都是培養出來的。那麼我們為什麼會培養這樣的習氣呢?可能就是不太重視學習教典,所以不只是一生會泡在這樣的習氣裡面。這樣的習氣要怎樣能夠得到徹底的改正呢?宗大師沒有造這本論的話,我們是沒法自救的,因為不知道。宗大師造了這本論這麼多年了,我們也未曾知道,如果師父不是把這本論捧到我們每個人的眼前,就是送給我們了,我們也讀不出來味道。如果師父不是這樣非常慈悲地用我們能夠理解和歡喜的方式一直在講給我們的話,我們也不可能學進去,甚至堅持十年、二十年的學習一直在聽聞、思惟。 [02′26″]
所以在學到「今勤瑜伽多寡聞」的時候,好像是因為當時的修行人出現了那樣的狀況,然後宗大師悲憫那些人寫的論,但是我們後世的這些人這個毛病會比那時候的人少嗎?我說的是要觀察自己。所以要特別特別注意:如果這樣下去的話會離智者歡喜道,會離圓滿教要勝教授,會離開那些的。就是怕我們離開智者歡喜的道,所以宗大師才為我們寫了《菩提道次第廣論》。就像宗大師說的,想念他的弟子們,就去閱讀他的兩本論。其中一本就是《菩提道次第廣論》——野風送來的遺囑,所以這是非常非常珍貴的智慧寶藏! [03′21″]
有了這本論作指導,然後有了師父這樣非常入心的講說,我們就可以校正自己在修行上的偏失。比如認為修行就是止觀或者止觀的隨順,而沒有看到聽聞是很重要的,不知道是樂於修行的人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個步驟,而且是不可逾越的一個步驟。 [03′49″]
所以,今天我自己和大家能夠再度再度地在《廣論》裡邊學到善知識的這個教授,我實在是覺得非常非常地幸運!因為可以看到現在還有很多沒有學到的人,可能還是這樣子。就算我們學到的人,不認真的話,我們對修行的理解依然是很偏狹的,沒有數數地去對治自己好樂瑜伽卻不重視多聞的這個缺點。 [04′21″]
比如說一學習,我們學不會的時候就會很焦灼,然後就想:「哎呀!我什麼時候去修行啊?我學《廣論》什麼時候去修行?」好像聞思的時候就不是修行。聞思的時候是修行必經的一個階段,我們必須得詳細地聽聞教典;但詳細地聽聞教典的時間如果一長的話,我們就會覺得好像沒有時間修行,而忽略了這正是修行的一個次第,而且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部分。 [04′55″]
所以我們是否能夠對於聽聞教典,貫注像對於修禪定、對於修止觀那樣強烈的嚮往,而且在聽聞的時候就生起強大的歡喜心,覺得我就是在修行、我是在修行「聞」的修行——聽聞的修行。能生出這種腳踏實地、自我感覺得到行進在這個圓滿道次第、正確的次第上的一種踏實感,而不要覺得我聽的時候我沒有在修行。 [05′27″]
所以我們在學習《攝類學》啊,或者學習《廣論》,發現內心中有的時候會生起覺得這沒有在修行的見解,就要想一想我是不是落入到了「今勤瑜伽多寡聞」這樣的一個見解?非得認為去坐著,或者去唸儀軌才是修行;在學習教典、在背誦教典的時候,甚至在辯論的時候,這都不是修行。可能都是這些邪宗在發酵吧!所以大家要注意,面對「今勤瑜伽多寡聞」這個問題,並不是說我們知道了這件事就可以了,我們要向內心中觀察:我現在是不是依然還是這個宗? [06′10″]
如果是這個宗的話,我們將被《菩提道次第廣論》所救拔,被宗大師的悲心所攝受。是否可以在內心中確認這樣的次第?確認只是歡喜止觀是不可以的,要對全然圓滿的道次第,這些殊勝的教正法、證正法進行扎實穩健、經年累月的聽聞、思惟,然後去辨析其中的取捨——需要特別清楚地辨析出來,這是需要花下時間的。 [06′55″]
【全廣 II】第 161 講 討論題綱/性賢法師
1. [00′00″]~[02′26″] 先把這三段複述一次。
當我們想到一個修行者的時候,我們是不是心裡還有很濃厚的「今勤瑜伽多寡聞」的習氣呢?
2. 這樣的習氣要怎麼樣能夠得到徹底的改正呢?
3. [02′26″]~[04′21″] 揣摩一下,老師為什麼感覺到非常非常地幸運呢?
4. [04′21″]~[06′55″] 如何在聽聞教典時,生出行進在圓滿道次第上的一種踏實感?
171講 172講 173講 174講
【全廣 II】161講_廣論段落P2-L1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161 (2019/10/14 ~ 10/16)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廣論段落 P2-L1 故離智者歡喜道……故我心意遍勇喜
入門段落 第1冊 P70-L4 ~ P74-L3 「故離智者歡喜道……就是這個意思。
【全廣 II】161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如果說什麼是修行的話,一定是一個全圓的道次第;全圓的道次第,那一開始的功夫一定是親近善知識,然後聽聞教典,一定是從這開始的。而且一定是要聽全圓的道次第,跟隨有傳承的善知識。所以聞法、多聞、學習教理和教典,這個是極其重要的一件事情。因為如果不學習,我們將不知道怎麼修行,修行的次第和數量都不了解。 [00′37″]
在我們現起一個人端坐在那裡,非常莊嚴地修禪定的時候,那前面他一定有一系列的道次第在進行。比如說他去尋找善知識,跟善知識聽聞教典,一定會浮現出很多教典的樣子,那個修行人在非常努力地聽聞啊、背誦啊、辯論啊、切磋......。把次第和數量弄清楚之後,即使是修禪定也要有善知識的指導,所有的一切都將在詳細地學習教理,明辨其中的取捨之下才能夠進行。 [01′15″]
這時候就可以觀察一下:當我們想到一個修行者的時候,我們是不是心裡還有很濃厚的那種「今勤瑜伽多寡聞」的習氣?那麼這種習氣是怎麼來的呢?任何習氣應該都是培養出來的。那麼我們為什麼會培養這樣的習氣呢?可能就是不太重視學習教典,所以不只是一生會泡在這樣的習氣裡面。這樣的習氣要怎樣能夠得到徹底的改正呢?宗大師沒有造這本論的話,我們是沒法自救的,因為不知道。宗大師造了這本論這麼多年了,我們也未曾知道,如果師父不是把這本論捧到我們每個人的眼前,就是送給我們了,我們也讀不出來味道。如果師父不是這樣非常慈悲地用我們能夠理解和歡喜的方式一直在講給我們的話,我們也不可能學進去,甚至堅持十年、二十年的學習一直在聽聞、思惟。 [02′26″]
所以在學到「今勤瑜伽多寡聞」的時候,好像是因為當時的修行人出現了那樣的狀況,然後宗大師悲憫那些人寫的論,但是我們後世的這些人這個毛病會比那時候的人少嗎?我說的是要觀察自己。所以要特別特別注意:如果這樣下去的話會離智者歡喜道,會離圓滿教要勝教授,會離開那些的。就是怕我們離開智者歡喜的道,所以宗大師才為我們寫了《菩提道次第廣論》。就像宗大師說的,想念他的弟子們,就去閱讀他的兩本論。其中一本就是《菩提道次第廣論》——野風送來的遺囑,所以這是非常非常珍貴的智慧寶藏! [03′21″]
有了這本論作指導,然後有了師父這樣非常入心的講說,我們就可以校正自己在修行上的偏失。比如認為修行就是止觀或者止觀的隨順,而沒有看到聽聞是很重要的,不知道是樂於修行的人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個步驟,而且是不可逾越的一個步驟。 [03′49″]
所以,今天我自己和大家能夠再度再度地在《廣論》裡邊學到善知識的這個教授,我實在是覺得非常非常地幸運!因為可以看到現在還有很多沒有學到的人,可能還是這樣子。就算我們學到的人,不認真的話,我們對修行的理解依然是很偏狹的,沒有數數地去對治自己好樂瑜伽卻不重視多聞的這個缺點。 [04′21″]
比如說一學習,我們學不會的時候就會很焦灼,然後就想:「哎呀!我什麼時候去修行啊?我學《廣論》什麼時候去修行?」好像聞思的時候就不是修行。聞思的時候是修行必經的一個階段,我們必須得詳細地聽聞教典;但詳細地聽聞教典的時間如果一長的話,我們就會覺得好像沒有時間修行,而忽略了這正是修行的一個次第,而且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部分。 [04′55″]
所以我們是否能夠對於聽聞教典,貫注像對於修禪定、對於修止觀那樣強烈的嚮往,而且在聽聞的時候就生起強大的歡喜心,覺得我就是在修行、我是在修行「聞」的修行——聽聞的修行。能生出這種腳踏實地、自我感覺得到行進在這個圓滿道次第、正確的次第上的一種踏實感,而不要覺得我聽的時候我沒有在修行。 [05′27″]
所以我們在學習《攝類學》啊,或者學習《廣論》,發現內心中有的時候會生起覺得這沒有在修行的見解,就要想一想我是不是落入到了「今勤瑜伽多寡聞」這樣的一個見解?非得認為去坐著,或者去唸儀軌才是修行;在學習教典、在背誦教典的時候,甚至在辯論的時候,這都不是修行。可能都是這些邪宗在發酵吧!所以大家要注意,面對「今勤瑜伽多寡聞」這個問題,並不是說我們知道了這件事就可以了,我們要向內心中觀察:我現在是不是依然還是這個宗? [06′10″]
如果是這個宗的話,我們將被《菩提道次第廣論》所救拔,被宗大師的悲心所攝受。是否可以在內心中確認這樣的次第?確認只是歡喜止觀是不可以的,要對全然圓滿的道次第,這些殊勝的教正法、證正法進行扎實穩健、經年累月的聽聞、思惟,然後去辨析其中的取捨——需要特別清楚地辨析出來,這是需要花下時間的。 [06′55″]
【全廣 II】第 161 講 討論題綱/性賢法師
1. [00′00″]~[02′26″] 先把這三段複述一次。
當我們想到一個修行者的時候,我們是不是心裡還有很濃厚的「今勤瑜伽多寡聞」的習氣呢?
2. 這樣的習氣要怎麼樣能夠得到徹底的改正呢?
3. [02′26″]~[04′21″] 揣摩一下,老師為什麼感覺到非常非常地幸運呢?
4. [04′21″]~[06′55″] 如何在聽聞教典時,生出行進在圓滿道次第上的一種踏實感?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01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全廣 II】162講_入門段落第1冊 P74-L6 ~ P74-LL4
【全廣 II】162講_入門段落第1冊 P74-L6 ~ P74-LL4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162 (2019/10/17 ~ 10/20)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廣論段落 P1-LL1 觀視佛語多片眼
入門段落 第1冊 P74-L6 ~ P74-LL4 「觀視佛語多片眼……只抓住一句這就是片眼。
【全廣 II】162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好!請大家把《四家合註》翻到 74 頁。再看一下仁波切回答問題。
說:「觀視佛語多片眼」 是指什麼呢?不全面地去看的意思,就是片段,有些佛語會看、有些就不會看到。假設不遍觀佛語的話,過去經典中宣說了很多各別不同的了義、不了義,有些說補特伽羅有我,有些說補特伽羅無我,不可以只片面地說:「佛宣說補特伽羅有我。」所以對於佛語要全面地學習,不這樣做的話就是「片眼」。不能因為這之前他有說過,就非得固執不可。所以要學的話,就必須全面地學。但是仁波切在這裡邊說:有些人不全面學的話,就體會不到。看前面寫的是「有我」,這是佛講的,是對的。但是為什麼要講「有我」呢?到後來又寫的是「無我」,那不全面看的話,只抓住一句就是「片眼」。 [01′15″]
在這一部分,可能很多同學也會遇到這種狀況,覺得:欸,佛講的教理好像前面、後面是矛盾的。學得越多的同學有的時候會越容易發現這一點,因為他心中無法會通——佛為什麼要這樣講、為什麼要那樣講?所以一旦我們沒有了解全面的說法的時候,我們就會固執在某一個時期或者對某一類有情講的那個法。在這樣的狀態下,我們很顯然就會犯下對佛語沒有究竟了解這樣一個缺失,所以仁波切在這裡說:「這就是片眼。」 [02′06″]
但是我想一想,比如說我們會認為修行最重要就是修定,對於佛陀講的修定的教理就非常仔細、非常認真地學,但是前面怎麼發起出離心、怎麼發起菩提心,甚至親近善知識、修行因果、暇滿人身的難得易失,這些都沒有聽聞,甚至惡趣苦都沒有聽聞,也沒有去重視閱讀。比如說我們看佛經的時候,自己閱《大藏經》會特別去閱讀「三惡趣苦」嗎?我們會特別特別去閱讀「深信因果」的那些教典嗎?乃至我們會極其極其重視地去閱讀「如何如理親近善知識」這樣的篇章——在《大藏經》中?很顯然,我們會一直找怎麼樣修定、怎麼樣能夠得定,乃至四禪八定全部都修起來是什麼的狀態,我們就只專注在這個部分。 [03′18″]
所以為什麼會「觀視佛語多片眼」?是和自己的習性有關係的。因為我就比較喜歡學這個部分,學那個部分的時候就沒有感覺,甚至是反感;甚至覺得這是我不需要學的、多的,我不需要學的,我只要學我比較相應的、比較有歡喜心的。所以每個人要找每個人相應的部分,可是為什麼我們沒有去相應全圓的道次第呢?為什麼我們沒有一種力量去跟佛陀講的所有的法都相應呢?只相應一部分,這是為什麼呢?一部分美不美呢?是很美的。但是彩虹之所以美,就是赤、橙、黃、綠、青、藍、紫都有,它不是單色的。我們的心為什麼沒有去相應一種全圓的呢? [04′18″]
就像我們平常的習慣,比如說想一個什麼問題,就容易栽在那個問題裡出不來了;做一件什麼事情,也會栽在那件事上出不來。好像是看什麼著什麼、想什麼著什麼,很難穿越正在緣的那個事情上,很難穿越當下的緣起點,看到遠方、看到虛空。所以佛陀講的教理浩瀚得像虛空一樣,如果沒有善知識把全圓的道次第在我們面前展現的話,我們並不想仰望虛空,我們只想看著腳下這塊路、從這兒到那兒的一點路弄清楚就可以了,我們並不想瞭望虛空。 [05′12″]
【全廣 II】第 162 講 討論題綱(一)/如英法師
1. 是什麼原因讓修行人呈現「固執」的狀態?
2. 宗大師寫的廣論可以解決我們修行上「觀視佛語多片眼」偏差習慣。
(1) 是不是只要跟著學,就可以解決這個「不想全面去看」的習慣了?
(2) 修行上「不想全面去看」 習慣、習氣問題,有那麼嚴重嗎?
3. 修行上,學廣論、學五大論,就可以改掉「不想全面去看」 的問題。但生活上「不想全面去看」 的這種習氣,有需要改嗎?為什麼需要?請舉出需要、不需要的理由。
【全廣 II】第 162 講 討論題綱(二)/緣亦法師
1. [02′06″]~[03′18″] 我們對於「什麼是修行」的概念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會認為很有修行的形象是修定、打坐?
2. [03′18″]~[05′12″] 為什麼我們會「觀視佛語多片眼」?為什麼我們沒有去相應全圓的道次第呢?
3. 有沒有可能我聽聞的、發心學的是圓滿的教法,但聽聞的時候,還是落入「觀視佛語多片眼」的毛病?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162 (2019/10/17 ~ 10/20)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廣論段落 P1-LL1 觀視佛語多片眼
入門段落 第1冊 P74-L6 ~ P74-LL4 「觀視佛語多片眼……只抓住一句這就是片眼。
【全廣 II】162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好!請大家把《四家合註》翻到 74 頁。再看一下仁波切回答問題。
說:「觀視佛語多片眼」 是指什麼呢?不全面地去看的意思,就是片段,有些佛語會看、有些就不會看到。假設不遍觀佛語的話,過去經典中宣說了很多各別不同的了義、不了義,有些說補特伽羅有我,有些說補特伽羅無我,不可以只片面地說:「佛宣說補特伽羅有我。」所以對於佛語要全面地學習,不這樣做的話就是「片眼」。不能因為這之前他有說過,就非得固執不可。所以要學的話,就必須全面地學。但是仁波切在這裡邊說:有些人不全面學的話,就體會不到。看前面寫的是「有我」,這是佛講的,是對的。但是為什麼要講「有我」呢?到後來又寫的是「無我」,那不全面看的話,只抓住一句就是「片眼」。 [01′15″]
在這一部分,可能很多同學也會遇到這種狀況,覺得:欸,佛講的教理好像前面、後面是矛盾的。學得越多的同學有的時候會越容易發現這一點,因為他心中無法會通——佛為什麼要這樣講、為什麼要那樣講?所以一旦我們沒有了解全面的說法的時候,我們就會固執在某一個時期或者對某一類有情講的那個法。在這樣的狀態下,我們很顯然就會犯下對佛語沒有究竟了解這樣一個缺失,所以仁波切在這裡說:「這就是片眼。」 [02′06″]
但是我想一想,比如說我們會認為修行最重要就是修定,對於佛陀講的修定的教理就非常仔細、非常認真地學,但是前面怎麼發起出離心、怎麼發起菩提心,甚至親近善知識、修行因果、暇滿人身的難得易失,這些都沒有聽聞,甚至惡趣苦都沒有聽聞,也沒有去重視閱讀。比如說我們看佛經的時候,自己閱《大藏經》會特別去閱讀「三惡趣苦」嗎?我們會特別特別去閱讀「深信因果」的那些教典嗎?乃至我們會極其極其重視地去閱讀「如何如理親近善知識」這樣的篇章——在《大藏經》中?很顯然,我們會一直找怎麼樣修定、怎麼樣能夠得定,乃至四禪八定全部都修起來是什麼的狀態,我們就只專注在這個部分。 [03′18″]
所以為什麼會「觀視佛語多片眼」?是和自己的習性有關係的。因為我就比較喜歡學這個部分,學那個部分的時候就沒有感覺,甚至是反感;甚至覺得這是我不需要學的、多的,我不需要學的,我只要學我比較相應的、比較有歡喜心的。所以每個人要找每個人相應的部分,可是為什麼我們沒有去相應全圓的道次第呢?為什麼我們沒有一種力量去跟佛陀講的所有的法都相應呢?只相應一部分,這是為什麼呢?一部分美不美呢?是很美的。但是彩虹之所以美,就是赤、橙、黃、綠、青、藍、紫都有,它不是單色的。我們的心為什麼沒有去相應一種全圓的呢? [04′18″]
就像我們平常的習慣,比如說想一個什麼問題,就容易栽在那個問題裡出不來了;做一件什麼事情,也會栽在那件事上出不來。好像是看什麼著什麼、想什麼著什麼,很難穿越正在緣的那個事情上,很難穿越當下的緣起點,看到遠方、看到虛空。所以佛陀講的教理浩瀚得像虛空一樣,如果沒有善知識把全圓的道次第在我們面前展現的話,我們並不想仰望虛空,我們只想看著腳下這塊路、從這兒到那兒的一點路弄清楚就可以了,我們並不想瞭望虛空。 [05′12″]
【全廣 II】第 162 講 討論題綱(一)/如英法師
1. 是什麼原因讓修行人呈現「固執」的狀態?
2. 宗大師寫的廣論可以解決我們修行上「觀視佛語多片眼」偏差習慣。
(1) 是不是只要跟著學,就可以解決這個「不想全面去看」的習慣了?
(2) 修行上「不想全面去看」 習慣、習氣問題,有那麼嚴重嗎?
3. 修行上,學廣論、學五大論,就可以改掉「不想全面去看」 的問題。但生活上「不想全面去看」 的這種習氣,有需要改嗎?為什麼需要?請舉出需要、不需要的理由。
【全廣 II】第 162 講 討論題綱(二)/緣亦法師
1. [02′06″]~[03′18″] 我們對於「什麼是修行」的概念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會認為很有修行的形象是修定、打坐?
2. [03′18″]~[05′12″] 為什麼我們會「觀視佛語多片眼」?為什麼我們沒有去相應全圓的道次第呢?
3. 有沒有可能我聽聞的、發心學的是圓滿的教法,但聽聞的時候,還是落入「觀視佛語多片眼」的毛病?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01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全廣 II】163講_廣論段落 P1-LL1 ~ P2-L1
【全廣 II】163講_廣論段落 P1-LL1 ~ P2-L1
來源:全球廣論II
【全廣 II】163講-廣海明月{光明版}
講次 0163 (2019/10/21 ~ 10/23)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廣論段落 P1-LL1 ~ P2-L1 復乏理辯教義力……故我心意遍勇喜
【全廣 II】163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所以如何去領略虛空的浩瀚和美妙,這一定要善知識教我們,然後我們才會想要抬起頭、想要嚮往那浩瀚的虛空、想要嚮往那遼闊,而且不去排斥遼闊,想在內心中承載那個遼闊。所以如果能夠生起對佛法全圓道次第一個歡喜的期待,這種心量的擴展,完全是透過佛陀講的教理、善知識的教誨,我們才擴展內心的。 [00′44″]
比如說我們現在學五大論,學到第一本《攝類學》的時候,一開始就會撞牆,四種回答、辯論......,就有很多問題撞牆。到中間的中級理路、高級理路就不知所云了。然後學、學、學到《現觀》的時候,那個像海一樣的教理就湧進來了,要讀的書非常地多,那個時候就會嚇到,這麼多、這麼多的教典都要學,而且要在既定的時間內把它看完,還有辯論題、還要背書、還要大考......。這些問題似乎是很有壓力的,可是如果不學的話,我們並不瞭解佛陀教理細緻的差別,乃至那些祖師對這個教理解釋的細緻差別都是不瞭解的,那這樣就沒有壓力嗎?這樣就去修行了,這樣沒有壓力嗎?學、辛苦、累,有沒有壓力?是有的。不學彷彿沒有壓力,因為不知道有多少無知的,就不會感受到無知的壓力。但是一旦學了之後就發現:哇!這些細緻的差別全是不了解的,必須詳細地辯論、詳細地取捨,經年累月地思考、跟善知識求教、反覆地看那些教典。 [01′57″]
像我一直說性華法師把《現觀辨析》看了三、四十遍,看三、四十遍要多長時間啊?像一部論也是反覆地看好多遍,這是要花下時間的。但是如果沒有用這樣的時間,我們就很難懂這個論它詳細的所詮,乃至其中的差別。所以如何做到不片眼?就是要聽聞全圓。聽聞全圓,就要拿出那麼大的精力對佛所說的法進行全面的學習。 [02′33″]
如果對這樣的學習有壓力,我就再反問一句:什麼都不學的狀態,那不是更大的壓力嗎?因為那會有愚痴的壓力呀!所以在學習的時候,我們不只一次地會進入:欸!這到底是講什麼呀?似乎前面一片黑暗,完全看不到光亮。但是就在這樣的狀態下反覆地看、反覆地聽、反覆地討論,有的時候就會出現微光,有的時候會出現亮光,有的時候就會全亮了!因為我們的心在學習教典的時候會變得明晰、會變得細緻,而且它也會變得非常地專注。 [03′14″]
其實學久了之後,再看到很多教典的時候就不會怕。你會發現手邊沒有那麼多教典倒覺得心裡發慌,看到很多書的時候反而不會怕,想把它一本、一本地看了。其實這也是一個習慣的養成,養成習慣就好了。「今勤瑜伽多寡聞」,他就是那樣的一個習慣。那麼廣聞也是一種習慣,養成了之後其實就樂於廣聞了,就會覺得天經地義,修行怎麼可以不廣泛地學習教理呢?我們會覺得不廣泛學教理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 [03′55″]
所以當你內心發現已經開始認為學習教理是天經地義的修行的第一步,你並不會認為學習教理的時候是在浪費修行的時間的時候,其實是否也聽了宗大師的話、聽了師父的話,調整了內心的邪執,可以安住於諸大善知識所喜的正確道次第上?如果這樣的話,自己內心為什麼不歡喜一下呢?雖然聞思很辛苦,但是我終於改過來那個習氣毛病,我終於樂於多聞了!而且認為多聞就是修行本身,這是多麼欣喜的變化,所以請大家隨喜一下自己吧! [04′34″]
【全廣 II】第 163 講 討論題綱(一)/如華法師
1. 什麼是「遼闊」?我們為什麼不願意接受遼闊呢?
2. 如何不片眼?
3. 進一步,為什麼我現在會有片眼的習慣呢?這個習慣平常是如何積累形成?
【全廣 II】第 163 講 討論題綱(二)/盧克宙學長
1. 初學者一定從聽聞開始,然後由寡聞進步到多聞。那麼是不是還在「寡聞」時就先不用急著修要了?若要,該怎麼修?
2. 因地上應該如何做,才能避免未來進入到「廣聞」時,不會「不善於修要」?
3. 自己真實的感覺:是廣學比較有壓力還是寡學比較有壓力?要怎樣才能做出正確的抉擇?
來源:全球廣論II
【全廣 II】163講-廣海明月{光明版}
講次 0163 (2019/10/21 ~ 10/23)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廣論段落 P1-LL1 ~ P2-L1 復乏理辯教義力……故我心意遍勇喜
【全廣 II】163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所以如何去領略虛空的浩瀚和美妙,這一定要善知識教我們,然後我們才會想要抬起頭、想要嚮往那浩瀚的虛空、想要嚮往那遼闊,而且不去排斥遼闊,想在內心中承載那個遼闊。所以如果能夠生起對佛法全圓道次第一個歡喜的期待,這種心量的擴展,完全是透過佛陀講的教理、善知識的教誨,我們才擴展內心的。 [00′44″]
比如說我們現在學五大論,學到第一本《攝類學》的時候,一開始就會撞牆,四種回答、辯論......,就有很多問題撞牆。到中間的中級理路、高級理路就不知所云了。然後學、學、學到《現觀》的時候,那個像海一樣的教理就湧進來了,要讀的書非常地多,那個時候就會嚇到,這麼多、這麼多的教典都要學,而且要在既定的時間內把它看完,還有辯論題、還要背書、還要大考......。這些問題似乎是很有壓力的,可是如果不學的話,我們並不瞭解佛陀教理細緻的差別,乃至那些祖師對這個教理解釋的細緻差別都是不瞭解的,那這樣就沒有壓力嗎?這樣就去修行了,這樣沒有壓力嗎?學、辛苦、累,有沒有壓力?是有的。不學彷彿沒有壓力,因為不知道有多少無知的,就不會感受到無知的壓力。但是一旦學了之後就發現:哇!這些細緻的差別全是不了解的,必須詳細地辯論、詳細地取捨,經年累月地思考、跟善知識求教、反覆地看那些教典。 [01′57″]
像我一直說性華法師把《現觀辨析》看了三、四十遍,看三、四十遍要多長時間啊?像一部論也是反覆地看好多遍,這是要花下時間的。但是如果沒有用這樣的時間,我們就很難懂這個論它詳細的所詮,乃至其中的差別。所以如何做到不片眼?就是要聽聞全圓。聽聞全圓,就要拿出那麼大的精力對佛所說的法進行全面的學習。 [02′33″]
如果對這樣的學習有壓力,我就再反問一句:什麼都不學的狀態,那不是更大的壓力嗎?因為那會有愚痴的壓力呀!所以在學習的時候,我們不只一次地會進入:欸!這到底是講什麼呀?似乎前面一片黑暗,完全看不到光亮。但是就在這樣的狀態下反覆地看、反覆地聽、反覆地討論,有的時候就會出現微光,有的時候會出現亮光,有的時候就會全亮了!因為我們的心在學習教典的時候會變得明晰、會變得細緻,而且它也會變得非常地專注。 [03′14″]
其實學久了之後,再看到很多教典的時候就不會怕。你會發現手邊沒有那麼多教典倒覺得心裡發慌,看到很多書的時候反而不會怕,想把它一本、一本地看了。其實這也是一個習慣的養成,養成習慣就好了。「今勤瑜伽多寡聞」,他就是那樣的一個習慣。那麼廣聞也是一種習慣,養成了之後其實就樂於廣聞了,就會覺得天經地義,修行怎麼可以不廣泛地學習教理呢?我們會覺得不廣泛學教理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 [03′55″]
所以當你內心發現已經開始認為學習教理是天經地義的修行的第一步,你並不會認為學習教理的時候是在浪費修行的時間的時候,其實是否也聽了宗大師的話、聽了師父的話,調整了內心的邪執,可以安住於諸大善知識所喜的正確道次第上?如果這樣的話,自己內心為什麼不歡喜一下呢?雖然聞思很辛苦,但是我終於改過來那個習氣毛病,我終於樂於多聞了!而且認為多聞就是修行本身,這是多麼欣喜的變化,所以請大家隨喜一下自己吧! [04′34″]
【全廣 II】第 163 講 討論題綱(一)/如華法師
1. 什麼是「遼闊」?我們為什麼不願意接受遼闊呢?
2. 如何不片眼?
3. 進一步,為什麼我現在會有片眼的習慣呢?這個習慣平常是如何積累形成?
【全廣 II】第 163 講 討論題綱(二)/盧克宙學長
1. 初學者一定從聽聞開始,然後由寡聞進步到多聞。那麼是不是還在「寡聞」時就先不用急著修要了?若要,該怎麼修?
2. 因地上應該如何做,才能避免未來進入到「廣聞」時,不會「不善於修要」?
3. 自己真實的感覺:是廣學比較有壓力還是寡學比較有壓力?要怎樣才能做出正確的抉擇?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01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全廣 II】164講_入門段落 第1冊 P74-LL4 ~ P76-L5
【全廣 II】164講_入門段落 第1冊 P74-LL4 ~ P76-L5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164 (2019/10/24 ~ 10/27)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廣論段落 P1-LL1 ~ P2-L1 復乏理辯教義力……故我心意遍勇喜
入門段落 第1冊 P74-LL4 ~ P76-L5 「復乏理辯教義力……而著作了此論。
【全廣 II】164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上節課講到 74 頁,仁波切對於「觀視佛語多片眼」的「片眼」所指的是什麼。接著是:「復乏理辨教義力」,佛薄伽梵所說的教義,要用各自的理路去分析,再再地觀察、思惟是不是這樣?從理論上分析道理的能力,就是這裡邊的理辨教義力。注意!這個「理辨教義力」的「理辨」,是指各自的理路去分析,然後去觀察是不是這樣;它是一種能力,從理路上分析道理的能力。那麼要有從理路上分析道理的能力的話,是不是我們得先獲得理路啊?你那個路是不是理路,還是亂七八糟的路、不是一條理路?正確的理路不是邪妄分別。 [00′55″]
接下來到 75 頁的時候,說:「圓滿教要勝教授」,圓滿佛薄伽梵教法中一切扼要的最勝教授,比如像《廣論》這樣的道次第,這是所有智者歡喜道。大師觀見他們相續中遠離了智者歡喜之道,因此如《箋註》中所說的,大師要造此論。在六百多年前,宗大師觀察了那兩種修行人——今勤瑜伽多寡聞、廣聞不善於修要等等這些,相續中沒有智者所歡喜的道,遠離了智者所歡喜的道。注意喔,那都是非常用功的修行人喔!卻遠離了智者歡喜道。所以宗大師見此要釋此大車道,然後他心遍勇喜。 [01′48″]
接下來仁波切說:科判實際上挺重要的,《箋註》的科判有兩家:一個是遍智妙音笑大師箋注的科判,另一個就是巴梭法王箋註的科判。妙音笑大師的科判——第一個是皈敬;第二,立誓宣說;第三,敦囑勵聽;第四,由辨識所詮之門而明如何講聞此法,四科。接著應該是巴梭法王的科判——此中分為:一、前行趣入講說之方便;二、正敘所說;三、宣講究竟之理。那麼我們已經說完「皈敬」和「立誓宣說」,這就是依照妙音笑大師的科判來說的。那麼依照巴梭法王的科判上來說,「皈敬殊勝天及根本傳承上師」也講完了,第二個「由明希欲造論因相之門而立誓造論」這是第二科。最初「前行趣入講說之方便」分了四科,已經結束了前兩科。 [02′46″]
如果宗大師沒有造這樣一本論,清淨教法是很難住持在雪域西藏的。是為了非常重大的意義,所以大師造了此論。為什麼呀?可以從之前的偈文中知道,當時西藏的佛教是怎樣的?雖然佛陀的教法曾經興盛過,遍布著許多宗派。但事實上,真正地能夠清淨地修行解脫和一切遍智之道的法,真的不多,是很稀有的!這不是在批評其他的宗派,那時還沒有所謂的「日窩甘丹派」——這個「日窩甘丹派」就是格魯派的意思——宗大師並不是說其他宗派不行。那是什麼呢?是因為我們修行的方式有很多錯誤,所以才這樣說;是為了修持全圓的教法,而造了此論。因此,由於悲憫這些修行人,想以大悲之門為他們宣說正道,大師才說要著作此論。所以「見已釋此大車道,我心全然遍勇喜」,內心非常地歡喜,並且對這些人懷著強烈的大悲,而著作了此論。 [04′02″]
【全廣 II】第 164 講 討論題綱(一)如英法師
1. 什麼叫做「理辨教義力」?為何會「缺乏」理辨教義力?
2. 我們在學法上,有沒有想要獲得理路?獲得理路的方式是什麼?
3. 我們會有亂七八糟的理路嗎?甚至是邪妄分別的理路?是否引經據典就不會產生邪妄分別的理路?
【全廣 II】第 164 講 討論題綱(二)緣亦法師
1. 什麼是「理辨教義力」?如何獲得這種能力?
2. 「相續中沒有智者所歡喜的道」-智者所歡喜的道為何是在相續中?
3. 何以知道宗大師造論的動機不是批評其他的宗派?其他宗派如果有錯誤也不能批評嗎?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164 (2019/10/24 ~ 10/27)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廣論段落 P1-LL1 ~ P2-L1 復乏理辯教義力……故我心意遍勇喜
入門段落 第1冊 P74-LL4 ~ P76-L5 「復乏理辯教義力……而著作了此論。
【全廣 II】164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上節課講到 74 頁,仁波切對於「觀視佛語多片眼」的「片眼」所指的是什麼。接著是:「復乏理辨教義力」,佛薄伽梵所說的教義,要用各自的理路去分析,再再地觀察、思惟是不是這樣?從理論上分析道理的能力,就是這裡邊的理辨教義力。注意!這個「理辨教義力」的「理辨」,是指各自的理路去分析,然後去觀察是不是這樣;它是一種能力,從理路上分析道理的能力。那麼要有從理路上分析道理的能力的話,是不是我們得先獲得理路啊?你那個路是不是理路,還是亂七八糟的路、不是一條理路?正確的理路不是邪妄分別。 [00′55″]
接下來到 75 頁的時候,說:「圓滿教要勝教授」,圓滿佛薄伽梵教法中一切扼要的最勝教授,比如像《廣論》這樣的道次第,這是所有智者歡喜道。大師觀見他們相續中遠離了智者歡喜之道,因此如《箋註》中所說的,大師要造此論。在六百多年前,宗大師觀察了那兩種修行人——今勤瑜伽多寡聞、廣聞不善於修要等等這些,相續中沒有智者所歡喜的道,遠離了智者所歡喜的道。注意喔,那都是非常用功的修行人喔!卻遠離了智者歡喜道。所以宗大師見此要釋此大車道,然後他心遍勇喜。 [01′48″]
接下來仁波切說:科判實際上挺重要的,《箋註》的科判有兩家:一個是遍智妙音笑大師箋注的科判,另一個就是巴梭法王箋註的科判。妙音笑大師的科判——第一個是皈敬;第二,立誓宣說;第三,敦囑勵聽;第四,由辨識所詮之門而明如何講聞此法,四科。接著應該是巴梭法王的科判——此中分為:一、前行趣入講說之方便;二、正敘所說;三、宣講究竟之理。那麼我們已經說完「皈敬」和「立誓宣說」,這就是依照妙音笑大師的科判來說的。那麼依照巴梭法王的科判上來說,「皈敬殊勝天及根本傳承上師」也講完了,第二個「由明希欲造論因相之門而立誓造論」這是第二科。最初「前行趣入講說之方便」分了四科,已經結束了前兩科。 [02′46″]
如果宗大師沒有造這樣一本論,清淨教法是很難住持在雪域西藏的。是為了非常重大的意義,所以大師造了此論。為什麼呀?可以從之前的偈文中知道,當時西藏的佛教是怎樣的?雖然佛陀的教法曾經興盛過,遍布著許多宗派。但事實上,真正地能夠清淨地修行解脫和一切遍智之道的法,真的不多,是很稀有的!這不是在批評其他的宗派,那時還沒有所謂的「日窩甘丹派」——這個「日窩甘丹派」就是格魯派的意思——宗大師並不是說其他宗派不行。那是什麼呢?是因為我們修行的方式有很多錯誤,所以才這樣說;是為了修持全圓的教法,而造了此論。因此,由於悲憫這些修行人,想以大悲之門為他們宣說正道,大師才說要著作此論。所以「見已釋此大車道,我心全然遍勇喜」,內心非常地歡喜,並且對這些人懷著強烈的大悲,而著作了此論。 [04′02″]
【全廣 II】第 164 講 討論題綱(一)如英法師
1. 什麼叫做「理辨教義力」?為何會「缺乏」理辨教義力?
2. 我們在學法上,有沒有想要獲得理路?獲得理路的方式是什麼?
3. 我們會有亂七八糟的理路嗎?甚至是邪妄分別的理路?是否引經據典就不會產生邪妄分別的理路?
【全廣 II】第 164 講 討論題綱(二)緣亦法師
1. 什麼是「理辨教義力」?如何獲得這種能力?
2. 「相續中沒有智者所歡喜的道」-智者所歡喜的道為何是在相續中?
3. 何以知道宗大師造論的動機不是批評其他的宗派?其他宗派如果有錯誤也不能批評嗎?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01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全廣 II】165講_入門段落 第1冊 P76-L6 ~ P77-L5
【全廣 II】165講_入門段落 第1冊 P76-L6 ~ P77-L5
來源:全球廣論II
【全廣 II】165講-廣海明月{光明版}
講次 0165 (2019/10/28 ~ 10/30)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廣論段落 P2-L1 故離智者歡喜道……故我心意遍勇喜
入門段落 第1冊 P76-L6 ~ P77-L5 在這個偈頌裡……在論典中並沒有明文。
【全廣 II】165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現在請大家把《四家合註入門》翻到 76 頁,看第二段。在第二段裡仁波切講了「所為等四法」。說在造任何論的時候都要具備四法,如果不具備這四法的話,造論就沒有意義了。那麼大家知道那四法是什麼嗎?就是「所詮、所為、究竟所為、係屬」這四個。任何一本清淨的論典,如果不具此四法的話,就不是清淨的論典。注意!這裡邊說清淨論典必須具備這四法,如果不具備就不是。 [00′59″]
那麼現在逐一解釋一下:「所詮」是什麼呢?如果從《廣論》這本論來說,所詮到底是什麼?就可以從前面說過的「圓滿教要勝教授」的「勝教授」,和「見已釋此大車道」這個「大車道」,來了知本論的所詮。那麼「所詮」到底是什麼?是總攝一切佛語心要,由三士道次之門完整宣說的道次第,就是本論所詮,這是第一個。所以很顯然它是總攝了一切佛語的心要,一切佛語喔!一切佛語的心要。那麼一切佛語的心要到底是什麼?由三士道次之門——三士道完整宣說的道次第,沒有遺漏,就是本論所詮。這是第一個。 [02′04″]
那麼第二個「所為」是什麼呢?「所為」要分的話還分「現前所為」和「究竟所為」兩者。那麼「所為」到底是什麼呢?那時候雪域有很多修行人不懂修行的扼要,然後修行不完整,為了將這樣一切導入正道,於是就造了此論,這就是「所為」。就是為了把不懂修行的扼要、修行不完整的那些修行人的修行導入正道。寫這本論的目的非常明顯。那麼在修行的時候,或者有缺漏,或者是片面,這前面都已經說了,為了獲得全然圓滿教證教法扼要的殊勝的教授,就是「所為」。所以「故離智者歡喜道,圓滿教要勝教授,見已」,是為了悲憫這一切人,為了令教法清淨,這個是「所為」。在字面上,除此以外就沒有再顯示其他的所為了。 [03′16″]
那麼間接的所為是什麼呢?將一切具緣的所化機,依三士道次第引導而正確修持,這也是所為。原來是當時的那種狀況下修行人所走入的歧途,為了將他們導入正軌所以造的。也是為了將一切所化機,依三士道次第所引導之門而正確地修持,所以它的對機是很廣泛——一切具緣的所化機。[03′55″]
「究竟所為」是什麼?就是依著這個「所為」,安立一切所化機於圓滿菩提,最終會成佛。依三士道次第修行後,現證究竟無上圓滿正等菩提,這就是究竟的所為。因此宗喀巴大師說:「我心全然遍勇喜。」仁波切又講了一遍,說宗大師是非常非常歡喜的,為什麼呀?你看到這麼清淨的所為,到究竟所為——安立一切所化機於圓滿菩提道,這是一個非常非常令人振奮和歡喜的事情。 [04′38″]
最後解釋了「係屬」,是指依著所詮成辦所為,依著所為成辦究竟所為,這就是係屬。在論典中並沒有明文。 [04′51″]
【全廣 II】第 165 講 討論題綱(一)/性冠法師
1. 「造論四法」代表哪四法?這四法是什麼意思?這四法跟我們的關係是什麼?我相應嗎?
2. 為什麼宗大師會「我心全然遍勇喜」?對比我自己的心情是如何?
【全廣 II】第 165 講 討論題綱(二)/盧克宙學長
1. 請詳細討論「具四法」和「清淨論典」的關係?
2. 此處的「所詮」,總共提到了哪些名詞?內容是?
3. 此處的「所為」總共有哪些?彼此的關係如何?
4. 此處的係屬為何?
來源:全球廣論II
【全廣 II】165講-廣海明月{光明版}
講次 0165 (2019/10/28 ~ 10/30)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廣論段落 P2-L1 故離智者歡喜道……故我心意遍勇喜
入門段落 第1冊 P76-L6 ~ P77-L5 在這個偈頌裡……在論典中並沒有明文。
【全廣 II】165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現在請大家把《四家合註入門》翻到 76 頁,看第二段。在第二段裡仁波切講了「所為等四法」。說在造任何論的時候都要具備四法,如果不具備這四法的話,造論就沒有意義了。那麼大家知道那四法是什麼嗎?就是「所詮、所為、究竟所為、係屬」這四個。任何一本清淨的論典,如果不具此四法的話,就不是清淨的論典。注意!這裡邊說清淨論典必須具備這四法,如果不具備就不是。 [00′59″]
那麼現在逐一解釋一下:「所詮」是什麼呢?如果從《廣論》這本論來說,所詮到底是什麼?就可以從前面說過的「圓滿教要勝教授」的「勝教授」,和「見已釋此大車道」這個「大車道」,來了知本論的所詮。那麼「所詮」到底是什麼?是總攝一切佛語心要,由三士道次之門完整宣說的道次第,就是本論所詮,這是第一個。所以很顯然它是總攝了一切佛語的心要,一切佛語喔!一切佛語的心要。那麼一切佛語的心要到底是什麼?由三士道次之門——三士道完整宣說的道次第,沒有遺漏,就是本論所詮。這是第一個。 [02′04″]
那麼第二個「所為」是什麼呢?「所為」要分的話還分「現前所為」和「究竟所為」兩者。那麼「所為」到底是什麼呢?那時候雪域有很多修行人不懂修行的扼要,然後修行不完整,為了將這樣一切導入正道,於是就造了此論,這就是「所為」。就是為了把不懂修行的扼要、修行不完整的那些修行人的修行導入正道。寫這本論的目的非常明顯。那麼在修行的時候,或者有缺漏,或者是片面,這前面都已經說了,為了獲得全然圓滿教證教法扼要的殊勝的教授,就是「所為」。所以「故離智者歡喜道,圓滿教要勝教授,見已」,是為了悲憫這一切人,為了令教法清淨,這個是「所為」。在字面上,除此以外就沒有再顯示其他的所為了。 [03′16″]
那麼間接的所為是什麼呢?將一切具緣的所化機,依三士道次第引導而正確修持,這也是所為。原來是當時的那種狀況下修行人所走入的歧途,為了將他們導入正軌所以造的。也是為了將一切所化機,依三士道次第所引導之門而正確地修持,所以它的對機是很廣泛——一切具緣的所化機。[03′55″]
「究竟所為」是什麼?就是依著這個「所為」,安立一切所化機於圓滿菩提,最終會成佛。依三士道次第修行後,現證究竟無上圓滿正等菩提,這就是究竟的所為。因此宗喀巴大師說:「我心全然遍勇喜。」仁波切又講了一遍,說宗大師是非常非常歡喜的,為什麼呀?你看到這麼清淨的所為,到究竟所為——安立一切所化機於圓滿菩提道,這是一個非常非常令人振奮和歡喜的事情。 [04′38″]
最後解釋了「係屬」,是指依著所詮成辦所為,依著所為成辦究竟所為,這就是係屬。在論典中並沒有明文。 [04′51″]
【全廣 II】第 165 講 討論題綱(一)/性冠法師
1. 「造論四法」代表哪四法?這四法是什麼意思?這四法跟我們的關係是什麼?我相應嗎?
2. 為什麼宗大師會「我心全然遍勇喜」?對比我自己的心情是如何?
【全廣 II】第 165 講 討論題綱(二)/盧克宙學長
1. 請詳細討論「具四法」和「清淨論典」的關係?
2. 此處的「所詮」,總共提到了哪些名詞?內容是?
3. 此處的「所為」總共有哪些?彼此的關係如何?
4. 此處的係屬為何?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01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全廣 II】166講_入門段落 第1冊 P76-L6 ~ P77-L5
【全廣 II】166講_入門段落 第1冊 P76-L6 ~ P77-L5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166 (2019/10/31 ~ 11/03)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廣論段落 P2-L1 故離智者歡喜道……故我心意遍勇喜
入門段落 第1冊 P76-L6 ~ P77-L5 在這個偈頌裡……在論典中並沒有明文。
【全廣 II】166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看這一段我想到以前有一些老師來討論問題的時候,問說:「現在的人很難專注,長時間的專注都很難做到,就習慣看那些片斷的,比如說滑手機,或者影音、影像這樣一些東西。對於紙本的書好像已經很難做到專注,何況是宏篇巨著,那麼到底出路是什麼?」那時候我的觀點依然是傳承經典,正因為是在這樣一個被影像和聲音完全包圍的時代,過分地喧雜,更需要沈澱下去的力量,所以更加顯示了經典存在、傳承的重要性。 [00′55″]
而且大家如果常常習慣於對一個問題探討得不深入的話,久了之後很多東西都會隨之不深入的。比如信任也不會深入、對內心的觀察也不會深入,當人和人之間彼此有了矛盾,也不深入地去化解矛盾,再建立出更深的信任。所以出現一次問題之後,信任就會缺失一塊,就被打折一下,並沒有做一個及時的修整,到最後把信任的積累分數全部花光了之後,人們就無法建立信任了。信任是要在挫折、失敗和一次次的磨難中,在內心中堅強地建立出來的。你說信任是對其他人的信任嗎?有的時候也是對自己能夠行善的一個信心。 [01′48″]
所以,正因為是在現在這個時代,經典的傳承更具有非凡的意義。看剛才仁波切講的:「所為四法」是一個清淨論典它之所以稱為清淨的必要條件,它的要求是非常清楚的——所詮到底是什麼。不是一個東西看著很高興,然後很高興地度過此時就可以了;它對現在還有究竟的未來,它都有一個一向連貫的利益。不是僅僅現在歡樂地度過此時就可以了,一定要對現在和未來有正確的饒益——我們的心續能夠斷惡修善,這樣才能夠離苦得樂。所以它引導我們的內心走向幸福、走向圓滿、走向會越來越離開痛苦這樣一個究竟的目標,是非常直接的、非常直接的。而且沒有什麼相違的因、沒有什麼相似的因在裡邊,就是直接面對、直接解決問題。 [02′54″]
所以論典在這個時代更有它存在的意義,並不是很多都浮躁了,所以論典好像沒人學。沒人學,我們這麼多同學都在學嘛!正因為是這樣一個時代,我們更需要這種深刻剖析什麼是苦、什麼是苦因、如何斷除苦因、什麼是離苦得樂之道;我們更需要清晰準確地對內心做深刻地剖析,對很多現存的現象進行深刻地分析,然後去找到解決之道。解決之道就是在心上要滅除煩惱、在心上要滅除無明,透過轉心的方式達成內心的愉悅和安寧,甚至永遠的快樂。 [03′38″]
所以我們在這樣的時代能夠聽到這樣的一本論,而且是師父講,然後仁波切講《四家合註》,我們現在在一起學,我實在是覺得——不敢說我心全然遍勇喜,但是每次到學全廣的時間我真的是非常、非常地高興!不管我們能不能面對面,不管你在什麼地方聽,我都覺得我們坐在一個大課堂裡一起學習《菩提道次第廣論》、學習《四家合註入門》,這真是一件非常有福報的事情!讓我們的心從喧喧嚷嚷、平常的生活中,從一些瑣碎的、煩煩惱惱的不愉快,卡卡的很多事情中抽身、抽心,把我們的心力抽出來在這個論典上努力,讓我們在這一刻非常清晰深刻地傾聽佛語、凝視內心,再調整自己的步伐。然後想一想,我們最高遠的目標是為了成就無上正等菩提,不僅僅是為了自我的安樂做很多努力,而是為了所有的有情都能夠趣入最圓滿的快樂,我做很多努力。 [04′46″]
想一想的話,生命就會感到很遼闊、很振奮,不會被每天發生那些小事卡住,甚至別人的一個不愉快的臉色、一句說錯的話,心裡一直過不去,你就很容易穿越。很容易穿越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們能聽到《廣論》、能夠聽到佛語、能夠聽到這麼精彩地解釋內心——解釋很多有情的內心是怎麼痛苦的、解釋佛菩薩的內心是多麼地精彩,我們能夠直面生命最根本的問題,做最根本的解決。不會浮在事情的表面上,光是注意那些表面的事情就讓自己焦頭爛額,事情卻沒有改善。所以在這樣的時代,能夠學到這樣的論,實在是師父的深恩、諸位的善根,所以大家一定要堅持學下去、好好學下去!非常地隨喜大家! [05′43″]
【全廣 II】第 166 講 討論題綱(一)如英法師
1. 老師說:「經典直接面對、直接解決問題」,這裡所謂的「直接面對、直接解決問題」到底是指什麼問題?
2. 我們光是把工作、家庭、經濟、健康、心情......搞定,就已經焦頭爛額了,哪有空餘時間解決經典上指出的我們的問題?
3. 為何聽聞佛語,生命就會感到遼闊,不會被每天發生的小事卡住?我自己有這種經驗嗎?
【全廣 II】第 166 講 討論題綱(二)緣亦法師
1. 「所為四法」為何與「專注」有關係?
2. 「所為四法」為何與「信任」有關係?
3. 「所為四法」與當下的我有何關係?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166 (2019/10/31 ~ 11/03)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廣論段落 P2-L1 故離智者歡喜道……故我心意遍勇喜
入門段落 第1冊 P76-L6 ~ P77-L5 在這個偈頌裡……在論典中並沒有明文。
【全廣 II】166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看這一段我想到以前有一些老師來討論問題的時候,問說:「現在的人很難專注,長時間的專注都很難做到,就習慣看那些片斷的,比如說滑手機,或者影音、影像這樣一些東西。對於紙本的書好像已經很難做到專注,何況是宏篇巨著,那麼到底出路是什麼?」那時候我的觀點依然是傳承經典,正因為是在這樣一個被影像和聲音完全包圍的時代,過分地喧雜,更需要沈澱下去的力量,所以更加顯示了經典存在、傳承的重要性。 [00′55″]
而且大家如果常常習慣於對一個問題探討得不深入的話,久了之後很多東西都會隨之不深入的。比如信任也不會深入、對內心的觀察也不會深入,當人和人之間彼此有了矛盾,也不深入地去化解矛盾,再建立出更深的信任。所以出現一次問題之後,信任就會缺失一塊,就被打折一下,並沒有做一個及時的修整,到最後把信任的積累分數全部花光了之後,人們就無法建立信任了。信任是要在挫折、失敗和一次次的磨難中,在內心中堅強地建立出來的。你說信任是對其他人的信任嗎?有的時候也是對自己能夠行善的一個信心。 [01′48″]
所以,正因為是在現在這個時代,經典的傳承更具有非凡的意義。看剛才仁波切講的:「所為四法」是一個清淨論典它之所以稱為清淨的必要條件,它的要求是非常清楚的——所詮到底是什麼。不是一個東西看著很高興,然後很高興地度過此時就可以了;它對現在還有究竟的未來,它都有一個一向連貫的利益。不是僅僅現在歡樂地度過此時就可以了,一定要對現在和未來有正確的饒益——我們的心續能夠斷惡修善,這樣才能夠離苦得樂。所以它引導我們的內心走向幸福、走向圓滿、走向會越來越離開痛苦這樣一個究竟的目標,是非常直接的、非常直接的。而且沒有什麼相違的因、沒有什麼相似的因在裡邊,就是直接面對、直接解決問題。 [02′54″]
所以論典在這個時代更有它存在的意義,並不是很多都浮躁了,所以論典好像沒人學。沒人學,我們這麼多同學都在學嘛!正因為是這樣一個時代,我們更需要這種深刻剖析什麼是苦、什麼是苦因、如何斷除苦因、什麼是離苦得樂之道;我們更需要清晰準確地對內心做深刻地剖析,對很多現存的現象進行深刻地分析,然後去找到解決之道。解決之道就是在心上要滅除煩惱、在心上要滅除無明,透過轉心的方式達成內心的愉悅和安寧,甚至永遠的快樂。 [03′38″]
所以我們在這樣的時代能夠聽到這樣的一本論,而且是師父講,然後仁波切講《四家合註》,我們現在在一起學,我實在是覺得——不敢說我心全然遍勇喜,但是每次到學全廣的時間我真的是非常、非常地高興!不管我們能不能面對面,不管你在什麼地方聽,我都覺得我們坐在一個大課堂裡一起學習《菩提道次第廣論》、學習《四家合註入門》,這真是一件非常有福報的事情!讓我們的心從喧喧嚷嚷、平常的生活中,從一些瑣碎的、煩煩惱惱的不愉快,卡卡的很多事情中抽身、抽心,把我們的心力抽出來在這個論典上努力,讓我們在這一刻非常清晰深刻地傾聽佛語、凝視內心,再調整自己的步伐。然後想一想,我們最高遠的目標是為了成就無上正等菩提,不僅僅是為了自我的安樂做很多努力,而是為了所有的有情都能夠趣入最圓滿的快樂,我做很多努力。 [04′46″]
想一想的話,生命就會感到很遼闊、很振奮,不會被每天發生那些小事卡住,甚至別人的一個不愉快的臉色、一句說錯的話,心裡一直過不去,你就很容易穿越。很容易穿越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們能聽到《廣論》、能夠聽到佛語、能夠聽到這麼精彩地解釋內心——解釋很多有情的內心是怎麼痛苦的、解釋佛菩薩的內心是多麼地精彩,我們能夠直面生命最根本的問題,做最根本的解決。不會浮在事情的表面上,光是注意那些表面的事情就讓自己焦頭爛額,事情卻沒有改善。所以在這樣的時代,能夠學到這樣的論,實在是師父的深恩、諸位的善根,所以大家一定要堅持學下去、好好學下去!非常地隨喜大家! [05′43″]
【全廣 II】第 166 講 討論題綱(一)如英法師
1. 老師說:「經典直接面對、直接解決問題」,這裡所謂的「直接面對、直接解決問題」到底是指什麼問題?
2. 我們光是把工作、家庭、經濟、健康、心情......搞定,就已經焦頭爛額了,哪有空餘時間解決經典上指出的我們的問題?
3. 為何聽聞佛語,生命就會感到遼闊,不會被每天發生的小事卡住?我自己有這種經驗嗎?
【全廣 II】第 166 講 討論題綱(二)緣亦法師
1. 「所為四法」為何與「專注」有關係?
2. 「所為四法」為何與「信任」有關係?
3. 「所為四法」與當下的我有何關係?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01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全廣 II】167講_3B手抄頁/行 第1冊 P81-L1 ~ P82-L3
【全廣 II】167講_3B手抄頁/行 第1冊 P81-L1 ~ P82-L3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167 (2019/11/04 ~ 11/06)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敦勸聽受
音檔 3B 00:24 ~ 02:39
廣論段落 P2-L2 諸有偏執暗未覆……諸具善者專勵聽
手抄頁/行 第1冊 P81-L1 ~ P82-L3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81-L1 ~ P82-L3 )
手抄段落 他是這樣......他還要具足這個力量。
【全廣 II】167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大家好!又到了我們一起研討《廣論》的時間了。今天我們要學習下一個偈子:「諸有偏執暗未覆,具辨善惡妙慧力,欲令暇身不唐捐,諸具善者專勵聽。」 [00′19″]
在學習之前,大家還是要觀察一下自己的相續,讓我們從各種散亂的緣分上能夠集中心力,專心地學習《廣論》;而且要端正自己的發心——為了利益無窮無盡的眾生,我們必須去希求佛果,證得無上正等菩提。因為只有那樣的佛果所具有的悲、智、力,才能夠饒益所有的有情。所有的有情是什麼樣的有情呢?就是如母有情。 [00′55″]
這個發心在每一次聽法、每一次做事的時候,希望大家能夠常常地憶念。開始的時候可能就會覺得在念頭上過一下,但是久了之後,也會慢慢地覺得真的是為這樣一個目的去聽聞、去思惟、去做很多善行的。為什麼我們會為這個目標所動容、為它所牽引呢?因為就算完成最美好的自利,不成佛也是不行的、也是不究竟的,因為我們還有那麼多事情不了解。比如說法界有情的心,如果我們沒有去了解、沒有用一個廣大的智慧了解其中的因和果的話,我們還有太多的疑惑、還有太多的不知道,不會成為遍智。如果不成為遍智的話,人就會有各種各樣的無知。那麼在遍智的陽光下朗耀的一切所知,一切都已經沒有不知道的,那樣的心就是遍智——凡是為所知的他都了解。想一想,誰不想擁有這樣的智慧呢?就是佛陀唯有這樣的正遍知、有這樣的功德,所以有一天希望真的要去獲得那種大智大慧,而且這種大智大慧都全部無一餘漏地用在利益法界有情這件事情上。 [02′36″]
如果想要利益那麼廣大的有情,他所累積的資糧是無量無邊的,所以從現在開始就要殷重地發心。殷重地發心的「殷重」就是要認真地發心,不要在一開始發心的時候,就略略地、像風一樣吹過去,很輕的、沒有痕跡,要很殷重地發心。 [02′58″]
好!那大家聽一下師父的帶子。
接著就是「偏執暗未覆」。當唸到這個偈子的時候,我們的注意力可能放在「偏執暗」。這個「偏執暗」到底是什麼呢?它是偏執的暗,這個「暗」是形容偏執的,它總體來說就是一個無明所攝的。是什麼樣的偏執呢?或者常、或者斷,其他的所餘的一切,不是偏於斷邊,就是偏於常邊,這就是「偏」了。然後師父解釋「執」就是執著,無量無邊的,這裡收攝出來就是人我執和法我執。但是在此句話,如果再去理解一下,就是指偏執的執著。 [07′40″]
它的作用就是覆蔽——蓋住,全蓋住了,就叫覆;而沒有全蓋住,就叫未覆。所以「諸有偏執暗未覆」,就是沒有被偏執暗覆蓋的。要是解釋這句話,可以理解為:對圓滿的教法沒有理解,只了解片面的,然後就執取那部分的這種執取的暗,沒有被這個偏執暗覆蓋的人。這是《四家合註》裡解釋的。這是第一個條件,就是這些偏執之暗沒有覆蓋,師父從無明的角度來解釋——有善根的,沒有被覆蓋。 [08′27″]
沒有被覆蓋就可以了嗎?還要加上「具足辨別善惡的這個能力」,就是「具辨善惡妙慧力」。師父講完了「還要具足辨別善惡的這個能力」,接著說:「這是什麼能力呀?」「妙慧力。」師父說:「這個是智慧,這個智慧是勝妙的智慧的力量,他還要具足這個力量。」這兩句話師父在解釋「具辨善惡妙慧力」的時候,很顯然把「力」字——我們會注意到那個「力」字——是解釋為一種力量。他這個力量是什麼的力量?是慧的、智慧的力量。是什麼樣的智慧的力量?是具有辨別善惡這種妙慧的力量。所以它不是一般的力量,它是智慧所產生的力量——善於辨別善惡的這種智慧所產生的力量。就是具足這個力量。 [09′47″]
【全廣 II】第 167 講 討論題綱(一)/性賢法師
1. [00′00″]~[02′58″] 就自己的經驗,請總結一下「自己最滿意的一次聽聞前行」。當時的心情如何?
2. 這樣的大乘發心是每一次都要發嗎?
3. 為什麼我們會為這個目標所動容、為它所牽引呢?
4. 想一想,我想擁有這樣的智慧嗎?
【全廣 II】第 167 講 討論題綱(二)/盧克宙學長
1. 什麼是「圓滿殊勝教授」?對我們的意義為何?會帶我們到什麼地方或境界?
2. 什麼是「偏」「執」「暗」?
3. 什麼是覆?怎樣才叫「偏執暗覆」或「偏執暗未覆」?
4. 什麼是「妙慧力」?
5. 自省我們是否具有「暗未覆」及「妙慧力」?為什麼?所以要怎麼辦?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167 (2019/11/04 ~ 11/06)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敦勸聽受
音檔 3B 00:24 ~ 02:39
廣論段落 P2-L2 諸有偏執暗未覆……諸具善者專勵聽
手抄頁/行 第1冊 P81-L1 ~ P82-L3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81-L1 ~ P82-L3 )
手抄段落 他是這樣......他還要具足這個力量。
【全廣 II】167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大家好!又到了我們一起研討《廣論》的時間了。今天我們要學習下一個偈子:「諸有偏執暗未覆,具辨善惡妙慧力,欲令暇身不唐捐,諸具善者專勵聽。」 [00′19″]
在學習之前,大家還是要觀察一下自己的相續,讓我們從各種散亂的緣分上能夠集中心力,專心地學習《廣論》;而且要端正自己的發心——為了利益無窮無盡的眾生,我們必須去希求佛果,證得無上正等菩提。因為只有那樣的佛果所具有的悲、智、力,才能夠饒益所有的有情。所有的有情是什麼樣的有情呢?就是如母有情。 [00′55″]
這個發心在每一次聽法、每一次做事的時候,希望大家能夠常常地憶念。開始的時候可能就會覺得在念頭上過一下,但是久了之後,也會慢慢地覺得真的是為這樣一個目的去聽聞、去思惟、去做很多善行的。為什麼我們會為這個目標所動容、為它所牽引呢?因為就算完成最美好的自利,不成佛也是不行的、也是不究竟的,因為我們還有那麼多事情不了解。比如說法界有情的心,如果我們沒有去了解、沒有用一個廣大的智慧了解其中的因和果的話,我們還有太多的疑惑、還有太多的不知道,不會成為遍智。如果不成為遍智的話,人就會有各種各樣的無知。那麼在遍智的陽光下朗耀的一切所知,一切都已經沒有不知道的,那樣的心就是遍智——凡是為所知的他都了解。想一想,誰不想擁有這樣的智慧呢?就是佛陀唯有這樣的正遍知、有這樣的功德,所以有一天希望真的要去獲得那種大智大慧,而且這種大智大慧都全部無一餘漏地用在利益法界有情這件事情上。 [02′36″]
如果想要利益那麼廣大的有情,他所累積的資糧是無量無邊的,所以從現在開始就要殷重地發心。殷重地發心的「殷重」就是要認真地發心,不要在一開始發心的時候,就略略地、像風一樣吹過去,很輕的、沒有痕跡,要很殷重地發心。 [02′58″]
好!那大家聽一下師父的帶子。
這一小段,我先提一個問題。師父說:「有了這個圓滿的殊勝的教授」,請問:這個圓滿的殊勝的教授是什麼呢?這個教授對我們生命的意義又是什麼呢?是必須的嗎?一定要的嗎?然後師父答說:「是引導我們走上最圓滿直接的這條大路的。」請問:最圓滿直接的這條大路是通向哪裡的?既然有了最圓滿殊勝的教授,沿著這個教授又可以最圓滿直接地走上這條大路——這兩句話師父用了兩個「圓滿」:「圓滿」的殊勝教授,引導我們走上最「圓滿」直接的這條大路。注意!第二個出現了「直接」,就是沒有彎路的意思。這麼美好的一件事,就是遇到了這個教授,可以領我們走在這個大路上,那麼師父接著說:「不是人人都能學到的喲!」要條件。接著就出現了「條件」,師父是從一個具足聽聞的條件這樣的角度,來闡釋這個偈子。 [06′52″]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 寫:他是這樣,對於最後有一點說:敦囑聽受。完了以後啊,又一再地諄諄善誘,告訴我們:「你們好好地要聽啊,要照著這個去做呀!」
諸有偏執暗未覆,具辨善惡妙慧力,欲令暇身不唐捐,諸具善者專勵聽。
現在上面是有了這個圓滿的殊勝的教授了,這個教授對我們來說,是引導我們走上最圓滿直接的這條大路的,但是並不是人人能學的喲!要什麼條件呢?下面這個就是,凡是具有這種條件的人,哪一個?「偏執暗未覆」,這個偏、執、暗可以總別兩方面來說。總的來說,換句話說就是我們愚癡無明的種種障礙。分別的來說的話,「偏」就是——不偏於斷,也不偏於常。佛是中道說的——普通除了佛以外,其他的所餘一切,不是偏於斷邊就是偏於常邊,是這個偏。「執」呢?就是執著。這個執著是無量無邊的,歸納總說起來——人我執、法我執。所謂「暗」就是無明暗,這是根本。凡是沒有為這個所覆蓋的那些人,單單夠不夠?不夠!還要什麼?還要具足辨別善惡的這個能力。這是什麼能力啊?「妙慧力」,這個是智慧,這個智慧是勝妙的智慧的力量,他還要具足這個力量。 [05′23″]
接著就是「偏執暗未覆」。當唸到這個偈子的時候,我們的注意力可能放在「偏執暗」。這個「偏執暗」到底是什麼呢?它是偏執的暗,這個「暗」是形容偏執的,它總體來說就是一個無明所攝的。是什麼樣的偏執呢?或者常、或者斷,其他的所餘的一切,不是偏於斷邊,就是偏於常邊,這就是「偏」了。然後師父解釋「執」就是執著,無量無邊的,這裡收攝出來就是人我執和法我執。但是在此句話,如果再去理解一下,就是指偏執的執著。 [07′40″]
它的作用就是覆蔽——蓋住,全蓋住了,就叫覆;而沒有全蓋住,就叫未覆。所以「諸有偏執暗未覆」,就是沒有被偏執暗覆蓋的。要是解釋這句話,可以理解為:對圓滿的教法沒有理解,只了解片面的,然後就執取那部分的這種執取的暗,沒有被這個偏執暗覆蓋的人。這是《四家合註》裡解釋的。這是第一個條件,就是這些偏執之暗沒有覆蓋,師父從無明的角度來解釋——有善根的,沒有被覆蓋。 [08′27″]
沒有被覆蓋就可以了嗎?還要加上「具足辨別善惡的這個能力」,就是「具辨善惡妙慧力」。師父講完了「還要具足辨別善惡的這個能力」,接著說:「這是什麼能力呀?」「妙慧力。」師父說:「這個是智慧,這個智慧是勝妙的智慧的力量,他還要具足這個力量。」這兩句話師父在解釋「具辨善惡妙慧力」的時候,很顯然把「力」字——我們會注意到那個「力」字——是解釋為一種力量。他這個力量是什麼的力量?是慧的、智慧的力量。是什麼樣的智慧的力量?是具有辨別善惡這種妙慧的力量。所以它不是一般的力量,它是智慧所產生的力量——善於辨別善惡的這種智慧所產生的力量。就是具足這個力量。 [09′47″]
【全廣 II】第 167 講 討論題綱(一)/性賢法師
1. [00′00″]~[02′58″] 就自己的經驗,請總結一下「自己最滿意的一次聽聞前行」。當時的心情如何?
2. 這樣的大乘發心是每一次都要發嗎?
3. 為什麼我們會為這個目標所動容、為它所牽引呢?
4. 想一想,我想擁有這樣的智慧嗎?
【全廣 II】第 167 講 討論題綱(二)/盧克宙學長
1. 什麼是「圓滿殊勝教授」?對我們的意義為何?會帶我們到什麼地方或境界?
2. 什麼是「偏」「執」「暗」?
3. 什麼是覆?怎樣才叫「偏執暗覆」或「偏執暗未覆」?
4. 什麼是「妙慧力」?
5. 自省我們是否具有「暗未覆」及「妙慧力」?為什麼?所以要怎麼辦?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01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全廣 II】168講_廣論段落P2-L2
【全廣 II】168講_廣論段落P2-L2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168 (2019/11/07 ~ 11/10)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敦勸聽受
音檔 (1) 新版 02 42:28 ~ 44:09;(2) 3B 02:39 ~ 04:05
廣論段落 P2-L2 諸有偏執暗未覆……諸具善者專勵聽
手抄頁/行 (1) 鳳山寺版:第1冊 P48-L8 ~ P49-L2;(2) 南普陀版:2015 第1冊 P82-L4 ~ P82-LL5 ( 2016 第1冊 P82-L4 ~ P82-LL6 )
手抄段落 (1) 所以如果說一切普通一般人......這個束縛。;(2) 所以不被上面這種......這個道理簡單地說一下。
【全廣 II】168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在新版的《廣論》,師父對這段有一個描述,大家可以再聽一下。
那麼此處說要具的妙慧力,就是要真正地能夠辨別正確的和非正確的,就是善和惡。那麼這個善惡也有特點,師父在這善、惡裡面解釋了一下,說:「如果做了這件事情,將來果報好的叫作善,將來果報惡的叫作惡。」那麼將來的果報好是什麼?感生樂果。果報惡是什麼?感生苦果。這個是佛法當中——注意!鏡頭又拉遠了——「佛法當中,不是眼前看好壞,後面有它的深細的內涵。」我眼前可以做得很好看,但是將來如果不好的話,那還是不要做。師父又往下開演:那什麼事情能夠保證眼前也好、將來也好,要做這樣的事情呢?就是要從意樂上,還有自己的行為上開始注意。這是師父又講了具足辨別善惡的這個妙慧力。 [03′31″]
這邊又提了一下:妙慧通常就是對空性、緣起有正確的認識,那才能夠徹底地離開上面的偏執、這個束縛。所以又把我們的心拉向一個目標——什麼能夠徹底地對治「偏執暗」,就去獲得清淨的空性智慧。 [03′56″]
那我們現在再聽下一段。
大家會覺得沒有這個就沒用嗎?你們會不會覺得沒有這個好樂心也可以吧?如果沒有這個好樂心的話,那上面具足的那兩個力量——偏執暗未覆,又具足辨別善惡這樣的一個力量,這兩個力量到底要怎麼用來聽聞呢?因為它是勸大家聽聞的,如果我們對這個「欲令暇身不唐捐」,就是這一生不要讓它虛度,對這個沒有好樂心的話,就上面那兩個能力好像也沒有什麼用了。師父的立宗是這樣吧!如果現在還不能決定的話,你們也可以想一想。 [07′35″]
【全廣 II】第 168 講 討論題綱(一)/如英法師
1. 師父說「妙慧力」是指怎麼的智慧?跟我們平常的好腦筋,有什麼不同?
2. 「欲令暇身不唐捐」的「欲」字,師父說是「好樂之心」。請問是指對什麼好樂?為什麼師父在這裡這麼強調要有好樂心?沒有好樂心有這麼嚴重嗎?我的好樂心,很強盛嗎?
【全廣 II】第 168 講 討論題綱(二)/緣亦法師
1. 師父對「妙慧力」的解釋,師父在舊版(167)和新版(168)裏有什麼相同和不同之處?
2. 「沒有好樂心的話,上面那兩個能力也沒有什麼用了」,為什麼?能決定嗎?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168 (2019/11/07 ~ 11/10)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敦勸聽受
音檔 (1) 新版 02 42:28 ~ 44:09;(2) 3B 02:39 ~ 04:05
廣論段落 P2-L2 諸有偏執暗未覆……諸具善者專勵聽
手抄頁/行 (1) 鳳山寺版:第1冊 P48-L8 ~ P49-L2;(2) 南普陀版:2015 第1冊 P82-L4 ~ P82-LL5 ( 2016 第1冊 P82-L4 ~ P82-LL6 )
手抄段落 (1) 所以如果說一切普通一般人......這個束縛。;(2) 所以不被上面這種......這個道理簡單地說一下。
【全廣 II】168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在新版的《廣論》,師父對這段有一個描述,大家可以再聽一下。
師父在新版的《廣論》裡還是在解釋這個「妙慧力」。但在「妙慧力」裡邊,師父提出了一個「好腦筋」,說:「我們不是沒有腦筋,也有很好腦筋的人,可是我們的好腦筋都用在壞的地方去了。」想歪的事情想得靈光,接著師父說了幾個字:「但是不能算是智慧。」他區分了一下琢磨事情琢磨得很靈光,和這個慧力是有差別的,不算是智慧。 [02′30″]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 寫:所以如果說一切普通一般人都為這個錯誤的無明所縛,現在呢,凡是不被這個所縛的,他需要什麼條件呢?能夠辨別善惡的妙慧力,這就是我們的資糧啊,這就比較不容易的一點。我們無始以來,現在我們不是沒有腦筋,也有很好腦筋的人,可是我們的好腦筋都用在壞的地方去了。啊!腦筋比誰都好,然後想歪事情想得個靈光,這不能說不好腦筋,但是不能算是智慧。現在我們要具的「妙慧力」,是要真正地辨別善跟惡。那麼這個善惡也有個特點喔!如果做了這件事情,將來果報好的叫作善,將來果報惡的叫作惡,這個是佛法當中,不是眼前看好壞,後面有它的深細的內涵。我眼前可以做得很好看,但是將來——這個所謂包括什麼?意樂,跟我實際上的行為,那就不細談了。要能夠具足這種的妙慧力量,這個妙慧就不容易了,妙慧通常就是對空性、緣起空有正確的認識,那才能夠離開上面這個偏執、這個束縛。 [01′53″]
那麼此處說要具的妙慧力,就是要真正地能夠辨別正確的和非正確的,就是善和惡。那麼這個善惡也有特點,師父在這善、惡裡面解釋了一下,說:「如果做了這件事情,將來果報好的叫作善,將來果報惡的叫作惡。」那麼將來的果報好是什麼?感生樂果。果報惡是什麼?感生苦果。這個是佛法當中——注意!鏡頭又拉遠了——「佛法當中,不是眼前看好壞,後面有它的深細的內涵。」我眼前可以做得很好看,但是將來如果不好的話,那還是不要做。師父又往下開演:那什麼事情能夠保證眼前也好、將來也好,要做這樣的事情呢?就是要從意樂上,還有自己的行為上開始注意。這是師父又講了具足辨別善惡的這個妙慧力。 [03′31″]
這邊又提了一下:妙慧通常就是對空性、緣起有正確的認識,那才能夠徹底地離開上面的偏執、這個束縛。所以又把我們的心拉向一個目標——什麼能夠徹底地對治「偏執暗」,就去獲得清淨的空性智慧。 [03′56″]
那我們現在再聽下一段。
又重複那三個條件對吧!「不被上面這種偏執暗所覆蓋」,還要具有什麼力量了?「辨別善惡殊勝智慧力量」。夠不夠?不夠!說:「雖然有這個辨別的力量,但是呢他心裡沒有好樂之心,沒有用!」師父說:沒有用!還要有一種好樂、歡喜的心。說我要求這個。這段話,大家會覺得沒有好樂心就沒用嗎?在這裡邊師父特別強調了好樂心的重要性,我不知道諸位聽起來是怎樣的?好樂心有那麼重要嗎?只要有偏執暗未覆,辨別善惡妙慧的力量就可以了,為什麼還要有好樂之心?其實這好樂之心師父在解釋「欲」,「欲令暇身不唐捐」的欲,把它解釋成一種歡喜心,一種好樂和歡喜的感覺,想要這個暇身不唐捐。 [06′43″]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 寫: 所以不被上面這種偏執暗所覆蓋,又有辨別善惡殊勝智慧力量的人,夠不夠?還不夠。他雖然有這個辨別的力量,但是呢他心裡沒有好樂之心,沒有用!還要有一種好樂、歡喜——啊!說我要求這個。他有什麼呢?「欲令暇身不唐捐」,真正一心想修行的那些人,一心想修行。他又想修行,又有辨別善惡的力量,而又沒有被種種愚癡黑暗所障礙這些人。那為什麼說欲令暇身不唐捐呢?要想修行,究實說來,人人想要,但是能修的條件就不是人人具足。這話怎麼講?我們也許會懷疑,怎麼會人人會想修行啊?對!以我們現在佛法來說,的的確確不是人人想修行。現在不要說修行,叫人家信佛法,都是難之又難,怎麼會說是人人要修行呢?這個道理簡單地說一下。 [05′28″]
大家會覺得沒有這個就沒用嗎?你們會不會覺得沒有這個好樂心也可以吧?如果沒有這個好樂心的話,那上面具足的那兩個力量——偏執暗未覆,又具足辨別善惡這樣的一個力量,這兩個力量到底要怎麼用來聽聞呢?因為它是勸大家聽聞的,如果我們對這個「欲令暇身不唐捐」,就是這一生不要讓它虛度,對這個沒有好樂心的話,就上面那兩個能力好像也沒有什麼用了。師父的立宗是這樣吧!如果現在還不能決定的話,你們也可以想一想。 [07′35″]
【全廣 II】第 168 講 討論題綱(一)/如英法師
1. 師父說「妙慧力」是指怎麼的智慧?跟我們平常的好腦筋,有什麼不同?
2. 「欲令暇身不唐捐」的「欲」字,師父說是「好樂之心」。請問是指對什麼好樂?為什麼師父在這裡這麼強調要有好樂心?沒有好樂心有這麼嚴重嗎?我的好樂心,很強盛嗎?
【全廣 II】第 168 講 討論題綱(二)/緣亦法師
1. 師父對「妙慧力」的解釋,師父在舊版(167)和新版(168)裏有什麼相同和不同之處?
2. 「沒有好樂心的話,上面那兩個能力也沒有什麼用了」,為什麼?能決定嗎?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01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廣海明月0169講-資糧善中進第一
廣海明月0169講R1資糧善中進第一
【全廣 II】169講_鳳山寺版:第1冊 P52-LL1 ~ P53-L8
來源:廣海明月
講次 | 0169 (2019-11-11 ~ 2019-11-13)
標題 | 資糧善中進第一
音檔 | 新版 02 44:09 ~ 45:21
廣論段落 | P2-L2 諸有偏執暗未覆……諸具善者專勵聽
手抄頁/行 | 鳳山寺版:第1冊 P52-LL1 ~ P53-L8
手抄段落 | 然後呢,不但具足......克服我們現在種種的難關。
廣海明月 | 第3卷 P362 ~ P366
廣海明月0169講R1資糧善中進第一
【全廣 II】169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我想給大家再聽一下師父在新版《廣論》裡講的「欲令暇身不唐捐」的「欲」。00:09
師父講到這裡,接著說了一個事情:「佛法當中有一點非常重要,」還記得師父講什麼了吧?「精進是絕端重要,沒有這精進力量的話,佛法是絕無可能。」師父居然用了四個字——絕無可能!「所以後面說『資糧善中進第一』,不管你腦筋多好,如果沒有精進的力量的話,你絕對不可能有佛法上面成就的!」這句話挺震撼的!02:56
「那麼這個精進要靠什麼呢?」推動你精進的那個力量是什麼?就要靠這個善法欲,大家還知道精進的定義嗎?勇於善嗎?就是一個歡喜趣入的力量。說:「我要,要得到這個東西!有了這種對善法的強盛的好樂之心,那自然這種好樂之心」,我們就「願意去努力,克服我們現在種種的難關。」03:24
師父解釋這個「欲」,非常地深透啊!現在我們可以用得上吧!比如說「強烈的希望」,我們就可以觀照一下:我對於學《廣論》有沒有強烈的希望?對於學五大論有沒有強烈的希望?說:「佛法當中有一點非常重要,精進是絕端重要!」出現了「非常重要」和「絕端重要」,都是形容精進的。如果沒有這個精進力量的話,師父就說:「佛法是絕無可能!」不管腦筋多好,如果不精進的話,都不可能有成就。而這個精進的推動力就是對善法的歡喜心,可見「欲令暇身不唐捐」的這個「欲」字,蘊含了一個很大的學問。04:21
我們可以想一想:如果師父不這樣把這個「欲」用重彩描繪出來,讓我們能夠強烈地注意到它的話,其實念過去就念過去了。這個「欲」字不會在我們的心中留下非常深刻、醒目的力量,也不會讓我們注意到:如果我沒有強烈地想要這一生不虛度的心趣入佛法、產生精進的話,有可能這一生會一事無成、會虛度此生。04:48
所以師父用了很小的段落,把這個「欲」字描繪地非常非常清晰。我們可以把它當作目標,也可以把它當作一個尺子,觀察一下自己的現行:我們是否能有強烈清晰的願望趣入《廣論》、趣入五大論?因為只有趣入《廣論》、趣入五大論,用五大論的方式、用《廣論》的方式聞思修,才能夠「令暇身不唐捐」,因為這是一個開始。05:18
「有了這種對善法的強盛的好樂之心」——師父又特別強調對善法的強盛的好樂之心。那我問一下:「欲令暇身不唐捐的心」是對善法的強烈的心嗎?請問怎樣令暇身不唐捐呢?就一定要精進於善吧!精進於善將來就會有快樂,有快樂是不是就令暇身沒有白白地浪費?因為我們用它去除了痛苦、得到了快樂。05:49
所以宗大師說一定要「欲令暇身不唐捐」,是希望我們要為自他的生命爭取到快樂。一定要用這個得到暇身的機遇得到很多快樂,才能夠暇身不唐捐;如果用這個得到暇身的機會造了很多痛苦,那這個暇身就白白地浪費掉了!它還是建立在苦樂上的。所以到此處,可以感受到佛菩薩想讓我們快樂的那種心意。06:20
接著說:「自然這種好樂之心」,注意!接下去那幾個字,還記得嗎?「願意去努力」,願意去努力!有了這個強盛的好樂之心之後,就願意去努力。努力什麼呀?「克服我們現在種種的難關」。請問「欲令暇身不唐捐」會遇到問題嗎?會呀!聞、思、修都會有困難的,種種難關,都是願意去努力的。那個願意的推動力到底是什麼?就是強盛的對善法的好樂之心,會推動我們克服種種困難。07:04
【全廣 II】第 169 講 討論題綱(一)/如華法師
1. 在 167 講的前行提示,老師引導哪些內涵?平時我們可以如何去串習?
2. 針對這個偈頌,老師讓我們對師父新舊版廣論交錯聽聞,針對這一偈提到哪些意涵?哪些是共同的?哪些是不共的?
3. 針對師父引導的內涵,老師特別指出了哪些我們要去重視的觀點?
【全廣 II】第 169 講 討論題綱(二)/盧克宙學長
1. 揣摩老師帶我們:整個段落的學習方式為何?我們可以依此榜樣自學或帶班。
(可以參考第 159~166 講「造論之因」;也可以參考第 167~169 講「敦囑勵聽」)
2. 在 169 講中,揣摩老師帶我們:
(1) 如何順着師父的原文學習?
(2) 如何結合自心相續?
(3) 如何做段落的總結?
【全廣 II】169講_鳳山寺版:第1冊 P52-LL1 ~ P53-L8
來源:廣海明月
講次 | 0169 (2019-11-11 ~ 2019-11-13)
標題 | 資糧善中進第一
音檔 | 新版 02 44:09 ~ 45:21
廣論段落 | P2-L2 諸有偏執暗未覆……諸具善者專勵聽
手抄頁/行 | 鳳山寺版:第1冊 P52-LL1 ~ P53-L8
手抄段落 | 然後呢,不但具足......克服我們現在種種的難關。
廣海明月 | 第3卷 P362 ~ P366
廣海明月0169講R1資糧善中進第一
【全廣 II】169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我想給大家再聽一下師父在新版《廣論》裡講的「欲令暇身不唐捐」的「欲」。00:09
在這一段裡,師父解釋欲是共通的,善的和惡的都是這樣,但是世間的心——貪名、貪利、貪吃、貪睡這些是壞的,這不是好的。此處的「欲」是善法欲,是要學佛,要力爭上游!它是一個強烈的希望、強烈的歡喜心。師父說:要有一個強烈的希望——「欲」。請問什麼是「強烈的希望」?有感受過強烈的希望嗎?我們的內心?不是一個淡淡的、可有可無的,而是必定要達到的、很熾盛的,那叫強烈的希望吧!就是你全身心地都想要實現那個、想要得到那個。02:20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 寫:然後呢,不但具足這種力量,而且還有一個強烈的希望──「欲」,欲。欲是共通的,善惡都通的。欲,就是我要這個、我要這個,一個強烈的願望。如果說普通一般世間人來,強烈的貪名、貪利、貪吃、貪睡,壞的。現在我們這個欲是什麼?善法欲,我要學佛,要力爭上游!佛法當中有一點非常重要,精進是絕端重要,沒有這精進力量的話,佛法是絕無可能。所以後面說「資糧善中進第一」,不管你腦筋多好,如果沒有精進的力量的話,你絕不可能有佛法上面成就的!那麼這個精進要靠什麼呢?要靠這種「欲」,它有這種很強盛的善法欲──我要,要得到這個東西!有了這種對善法的強盛的好樂之心,那自然這種好樂之心,願意去努力,克服我們現在種種的難關。 01:24
師父講到這裡,接著說了一個事情:「佛法當中有一點非常重要,」還記得師父講什麼了吧?「精進是絕端重要,沒有這精進力量的話,佛法是絕無可能。」師父居然用了四個字——絕無可能!「所以後面說『資糧善中進第一』,不管你腦筋多好,如果沒有精進的力量的話,你絕對不可能有佛法上面成就的!」這句話挺震撼的!02:56
「那麼這個精進要靠什麼呢?」推動你精進的那個力量是什麼?就要靠這個善法欲,大家還知道精進的定義嗎?勇於善嗎?就是一個歡喜趣入的力量。說:「我要,要得到這個東西!有了這種對善法的強盛的好樂之心,那自然這種好樂之心」,我們就「願意去努力,克服我們現在種種的難關。」03:24
師父解釋這個「欲」,非常地深透啊!現在我們可以用得上吧!比如說「強烈的希望」,我們就可以觀照一下:我對於學《廣論》有沒有強烈的希望?對於學五大論有沒有強烈的希望?說:「佛法當中有一點非常重要,精進是絕端重要!」出現了「非常重要」和「絕端重要」,都是形容精進的。如果沒有這個精進力量的話,師父就說:「佛法是絕無可能!」不管腦筋多好,如果不精進的話,都不可能有成就。而這個精進的推動力就是對善法的歡喜心,可見「欲令暇身不唐捐」的這個「欲」字,蘊含了一個很大的學問。04:21
我們可以想一想:如果師父不這樣把這個「欲」用重彩描繪出來,讓我們能夠強烈地注意到它的話,其實念過去就念過去了。這個「欲」字不會在我們的心中留下非常深刻、醒目的力量,也不會讓我們注意到:如果我沒有強烈地想要這一生不虛度的心趣入佛法、產生精進的話,有可能這一生會一事無成、會虛度此生。04:48
所以師父用了很小的段落,把這個「欲」字描繪地非常非常清晰。我們可以把它當作目標,也可以把它當作一個尺子,觀察一下自己的現行:我們是否能有強烈清晰的願望趣入《廣論》、趣入五大論?因為只有趣入《廣論》、趣入五大論,用五大論的方式、用《廣論》的方式聞思修,才能夠「令暇身不唐捐」,因為這是一個開始。05:18
「有了這種對善法的強盛的好樂之心」——師父又特別強調對善法的強盛的好樂之心。那我問一下:「欲令暇身不唐捐的心」是對善法的強烈的心嗎?請問怎樣令暇身不唐捐呢?就一定要精進於善吧!精進於善將來就會有快樂,有快樂是不是就令暇身沒有白白地浪費?因為我們用它去除了痛苦、得到了快樂。05:49
所以宗大師說一定要「欲令暇身不唐捐」,是希望我們要為自他的生命爭取到快樂。一定要用這個得到暇身的機遇得到很多快樂,才能夠暇身不唐捐;如果用這個得到暇身的機會造了很多痛苦,那這個暇身就白白地浪費掉了!它還是建立在苦樂上的。所以到此處,可以感受到佛菩薩想讓我們快樂的那種心意。06:20
接著說:「自然這種好樂之心」,注意!接下去那幾個字,還記得嗎?「願意去努力」,願意去努力!有了這個強盛的好樂之心之後,就願意去努力。努力什麼呀?「克服我們現在種種的難關」。請問「欲令暇身不唐捐」會遇到問題嗎?會呀!聞、思、修都會有困難的,種種難關,都是願意去努力的。那個願意的推動力到底是什麼?就是強盛的對善法的好樂之心,會推動我們克服種種困難。07:04
【全廣 II】第 169 講 討論題綱(一)/如華法師
1. 在 167 講的前行提示,老師引導哪些內涵?平時我們可以如何去串習?
2. 針對這個偈頌,老師讓我們對師父新舊版廣論交錯聽聞,針對這一偈提到哪些意涵?哪些是共同的?哪些是不共的?
3. 針對師父引導的內涵,老師特別指出了哪些我們要去重視的觀點?
【全廣 II】第 169 講 討論題綱(二)/盧克宙學長
1. 揣摩老師帶我們:整個段落的學習方式為何?我們可以依此榜樣自學或帶班。
(可以參考第 159~166 講「造論之因」;也可以參考第 167~169 講「敦囑勵聽」)
2. 在 169 講中,揣摩老師帶我們:
(1) 如何順着師父的原文學習?
(2) 如何結合自心相續?
(3) 如何做段落的總結?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01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全廣 II】170講_鳳山寺版:第1冊 P53-L9 ~ P54-L4
【全廣 II】170講_鳳山寺版:第1冊 P53-L9 ~ P54-L4
來源:全球廣論II
【全廣 II】170講-廣海明月{光明版}
講次 0170 (2019/11/14 ~ 11/17)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敦勸聽受
音檔 新版 02 45:21 ~ 46:40
廣論段落 P2-L2 諸有偏執暗未覆……諸具善者專勵聽
手抄頁/行 鳳山寺版:第1冊 P53-L9 ~ P54-L4
手抄段落 譬如說我們在座的......我在這裡簡單地說一下。
【全廣 II】170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大家可以再聽新版的下一段。
像我們寺院有很多同學《廣論》背完了,因為開始有人背完了,所以後面的班的同學就都有人要去背。所以一開始有高班的同學在背《辨了義不了義》,後來我們寺院背《辨了義不了義》也是一種習慣,就是會往下傳。然後善知識們也說:「背完了之後要複習,不要忘記了!」這一部論據說背一千遍就可以證悟空性,現在我們寺院有出家人已經背到快兩百遍了,他在累積遍數。 [03′27″]
大家都知道背一遍就是串一遍,是要花很多時間的。背書就是要砸下時間,到那個時間不管你心情好還是壞、今天的健康狀況怎麼樣,到了背書課的時間你就要去背,不然就沒有進度。還有學《攝類學》的時候,有很多同學是《攝類學》整本背的,所以它是一個非常挑戰的、持之以恆的堅持,這也是出家人對教正法能夠納入心續的一個努力,它需要很多很多毅力和堅持,還有歡喜心。所以師父在這裡邊說:「我有我的善法欲,我有我的理念,所以我願意去做。」絕對不可以缺少的,就是善法欲! [04′12″]
接著師父又舉了一個去拔草、打掃廁所的例子。其實打掃衛生這件事,我們寺院有很多很多出家人在參與。像是掃洗手間這件事,很多同學是默默地掃、偷偷地掃的,因為當作懺悔,或者當作集資糧。有的時候一個人掃好多洗手間,但是他都不講,他會偷偷地累積這個資糧,還不讓人看見。還有同學發心護生啊、撿蚯蚓啊,保護那些小生命,不管是颳風、下雨,他都是風雨無阻一直堅守在那條路上,把那些小生命移開,這都是一個了不起的堅持! [05′00″]
【全廣 II】第 170 講 討論題綱(一)/如英法師
在第 168 ~ 170 講裡面,師父曾說:「不被上面這種偏執暗所覆蓋,又有辨別善惡殊勝智慧力量」,還不夠。因還要有好樂之心,才能求「欲令暇身不唐捐」。
請問,這個「欲」字,
1. 師父說是一種怎樣的心?
2. 這種善法欲,在修行上有什麼重要性?
3. 對我們的修行及佛法上的成就會有什麼樣的作用?
4. 師父說有「強盛的意志力」,才能做最了不起的偉大的事。請問跟「欲」字有什麼關係?
5. 師父為何要舉背書、拔草、打掃廁所的例子?
老師說同學們不論颱風、下雨都發心護生,這些都是了不起的善行。請問老師主要在詮釋什麼?
【全廣 II】第 170 講 討論題綱(二)/緣亦法師
1. 老師舉出僧團的例子,在這些例子裡面,所呈現的「善法欲」是什麼行相?從這些實際的行為當中推出背後的善法欲是什麼樣的心情或欲求。
2. 從自身或同行身上,能否舉出被「善法欲」推動的例子?
來源:全球廣論II
【全廣 II】170講-廣海明月{光明版}
講次 0170 (2019/11/14 ~ 11/17)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敦勸聽受
音檔 新版 02 45:21 ~ 46:40
廣論段落 P2-L2 諸有偏執暗未覆……諸具善者專勵聽
手抄頁/行 鳳山寺版:第1冊 P53-L9 ~ P54-L4
手抄段落 譬如說我們在座的......我在這裡簡單地說一下。
【全廣 II】170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大家可以再聽新版的下一段。
在這一段裡師父講到預科班的同學,像背書、寫字,滿辛苦的,「可是我有我的善法欲、我有我的理念,所以我願意去做」。比如說背書這件事,大家都知道我們寺院有一百多個同學背完了《辨了義不了義》,背完了之後他們可以去寺院參訪朝禮。當時有一個小朋友,到了朝禮的時間他沒有背完。很多同學朝禮完寺院回來之後,有一次他見到我,就跟我說雖然朝禮寺院已經過了,但是他想把它背完。其實他當時也是可以去的,但是他的父母要幫他出路費,因為你要是背完了寺院就可以幫你出路費,如果沒背完父母要出路費,他說他不想讓他父母有負擔。我聽了是滿感動,我說:「那你就把它背完吧!」結果過了幾個月,有一天他就來跟我說:「《辨了義不了義》全部都背完了!」我真的是非常非常隨喜他!那麼厚的一本書就背完了。背完了我就把寺院參訪的一袋禮物送給他,他真的是特別特別開心,露出了非常燦爛的微笑!這件事給我的印象是滿深的,他就是用一個很強的心把《辨了義不了義》背完了。 [02′54″]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 寫:譬如說我們在座的,譬如說預科班的同學,大家去背書、寫字,它雖然滿辛苦,可是我有我的善法欲,我有我的理念,所以我願意去做。我們後面去拔草,乃至於去打掃廁所,我覺得必須要做積聚資糧,我就很認真地去做。那個都是善法欲,而且也是必不可少的!同樣的,將來越深入,這種越是需要,所以眼前很多事情是鍛鍊我們意志的。當我們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絕對不願意出去的時候拖拖拉拉的;反正時間到了以後,我就不管、不去管它了,那個完全是傷害自己。你養成功偷懶的習慣,你將來要想真正修行的時候,你絕對不可能走得上去!這一點我順便在這個地方一談。所以要嘛不做,要做我就全部精神去做。那現在這種小的是簡單的事情,你有了這個能力了,將來越深入,你才能夠有這種強盛的意志力量。然後呢,不但呢內心當中有這種意志力量,而且你這個精力、體力都夠,你才能夠做這種最了不起的偉大的事情。所以這個「欲」,我在這裡簡單地說一下。 [01′26″]
像我們寺院有很多同學《廣論》背完了,因為開始有人背完了,所以後面的班的同學就都有人要去背。所以一開始有高班的同學在背《辨了義不了義》,後來我們寺院背《辨了義不了義》也是一種習慣,就是會往下傳。然後善知識們也說:「背完了之後要複習,不要忘記了!」這一部論據說背一千遍就可以證悟空性,現在我們寺院有出家人已經背到快兩百遍了,他在累積遍數。 [03′27″]
大家都知道背一遍就是串一遍,是要花很多時間的。背書就是要砸下時間,到那個時間不管你心情好還是壞、今天的健康狀況怎麼樣,到了背書課的時間你就要去背,不然就沒有進度。還有學《攝類學》的時候,有很多同學是《攝類學》整本背的,所以它是一個非常挑戰的、持之以恆的堅持,這也是出家人對教正法能夠納入心續的一個努力,它需要很多很多毅力和堅持,還有歡喜心。所以師父在這裡邊說:「我有我的善法欲,我有我的理念,所以我願意去做。」絕對不可以缺少的,就是善法欲! [04′12″]
接著師父又舉了一個去拔草、打掃廁所的例子。其實打掃衛生這件事,我們寺院有很多很多出家人在參與。像是掃洗手間這件事,很多同學是默默地掃、偷偷地掃的,因為當作懺悔,或者當作集資糧。有的時候一個人掃好多洗手間,但是他都不講,他會偷偷地累積這個資糧,還不讓人看見。還有同學發心護生啊、撿蚯蚓啊,保護那些小生命,不管是颳風、下雨,他都是風雨無阻一直堅守在那條路上,把那些小生命移開,這都是一個了不起的堅持! [05′00″]
【全廣 II】第 170 講 討論題綱(一)/如英法師
在第 168 ~ 170 講裡面,師父曾說:「不被上面這種偏執暗所覆蓋,又有辨別善惡殊勝智慧力量」,還不夠。因還要有好樂之心,才能求「欲令暇身不唐捐」。
請問,這個「欲」字,
1. 師父說是一種怎樣的心?
2. 這種善法欲,在修行上有什麼重要性?
3. 對我們的修行及佛法上的成就會有什麼樣的作用?
4. 師父說有「強盛的意志力」,才能做最了不起的偉大的事。請問跟「欲」字有什麼關係?
5. 師父為何要舉背書、拔草、打掃廁所的例子?
老師說同學們不論颱風、下雨都發心護生,這些都是了不起的善行。請問老師主要在詮釋什麼?
【全廣 II】第 170 講 討論題綱(二)/緣亦法師
1. 老師舉出僧團的例子,在這些例子裡面,所呈現的「善法欲」是什麼行相?從這些實際的行為當中推出背後的善法欲是什麼樣的心情或欲求。
2. 從自身或同行身上,能否舉出被「善法欲」推動的例子?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01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全廣 II】171講_鳳山寺版:第1冊 P53-L9 ~ P54-L4
【全廣 II】171講_鳳山寺版:第1冊 P53-L9 ~ P54-L4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171 (2019/11/18 ~ 11/20)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敦勸聽受
音檔 新版 02 45:21 ~ 46:40
廣論段落 P2-L2 諸有偏執暗未覆……諸具善者專勵聽
手抄頁/行 鳳山寺版:第1冊 P53-L9 ~ P54-L4
手抄段落 譬如說我們在座的......我在這裡簡單地說一下。
【全廣 II】171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師父說:「我覺得必須要做集聚資糧,我就很認真地去做。那個都是善法欲,而且也是必不可少的!同樣的,將來越深入,這種越是需要。」越深入想要獲得佛法的證悟的時候,就越需要資糧。「所以眼前很多事情是鍛鍊我們意志的。」意志真的是要刻意去鍛鍊,如果不鍛鍊的話,我們遇到難的事情就退在後面,就不想前進了;養成習慣的話,遇難就退。這件事我可能心力不夠,或者我的能力不夠,但是能否就這件事因為心力不夠、因為能力不夠我就鍛鍊一下?這樣鍛鍊久了之後,碰到挑戰的我們就敢向前一步。 [00′55″]
所以師父說:「當我們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絕對不願意出去的時候拖拖拉拉的。」師父是一個守時非常非常嚴的人。在僧團裡守時也很重要,如果大眾集會的時候總是遲到,時間久了也會有壓力,所以還是要守時,這也是體現一個精進的例子。 [01′21″]
養成好習慣是可以的,但是如果養成了傷害自己、尤其是養成偷懶的習慣,將來要想真正修行的時候,絕對不可能走得上去的。所以別看這些小的事情我們好像不是很在意,今天拖一點,然後明天覺得困難就不去了,後天心情不好就不去了,就給自己放水,會養成功偷懶——這裡邊師父說了一個「偷懶」。 [01′53″]
我記得我也曾問一個小朋友,說:「你堅持背書,最大的困難是什麼?」他當時想了想,跟我說:「最大的問題應該是給我自己找理由——找不背書的理由,因為只要找到那個理由我就可以不背書了。」其實就是此處所說的「偷懶」。我發現那個小朋友那麼小,他就知道要對治偷懶的習慣。他認為:如果他一直給自己找理由不背書,那他就永遠不會按進度背書,他就不可能一年一本書、一本書那樣背完。在他那麼小的時候,就知道偷懶這個習慣是非常可怕的!那麼用師父的教誨來看呢,說:「將來要想真正修行的時候」,偷懶——「絕對不可能走得上去!」所以又跟精進那個涵義是一樣的。又跟師父講的:在可上可下的時候,請向上一步,而不要向下一步是一樣的。偷懶就一定是向下一步。 [03′04″]
所以師父接著說:「要嘛不做,要做我就全部精神去做。那現在這種小的是簡單的事情。」別看那個小的簡單的事情,「有了這個能力了,將來越深入,你才能夠有這種強盛的意志力量。然後呢,不但呢內心當中有這種意志力量,而且你這個精力、體力都夠,你才能夠做這種最了不起的偉大的事情。」師父把修行一向看為是最了不起的偉大的事情,它需要強盛的意志力、體力、精力等等。在這裡非常強調這個「意志力」,也強調了善法欲在推動我們修行的這個重要性,就是——歡喜心、精進的力量。 [04′02″]
所以「欲令暇身不唐捐」的「欲」字,我們可以多處結合自己的現行看一看:譬如偷懶——當自己沒心力,意志力不夠的時候就選擇下滑,而沒有選擇迎上去戰勝困難、把困難踩在腳下,久了之後就自然地會屈服於任何逆境,有逆境來就不幹了,心情不好也不幹了,總之找很多理由偷懶。師父說:修行絕對上不去的!如果絕對上不去的話,就只有一條路——退!所以師父說:就要打起全部的精神去做。培養我們對於善法的歡喜心這件事,就變得非常地重要,因為它會推動我們願意去做。 [04′58″]
我在想那小朋友為什麼那麼小就知道對治背書的時候偷懶?他就覺得背書是他的一個事業,他一定要把它背完;也可能在背書的時候,他感受到快樂、愉悅和成功感;或者他覺得就應該背誦佛陀的教典......,當然有很多很多他可能自己也講不清楚的理由,他覺得這事非常非常重要。但是他長大了之後,他一定會受益於他自己的那個見解——「不要給自己找理由,我就能把書背完;一旦我找到不背書的理由,我就背不完。」其實就用這麼簡單的方式,他就堅持背了一本又一本的書。 [05′41″]
【全廣 II】第 171 講 討論題綱(一)/如華法師
1. 在 170 講當中,師父開示的內容為何?
2. 在此講次中,提到善法欲的「欲」和「意志力」,師父和老師闡釋其關係為何?
3. 師父提到「欲」是強烈希望、願望,而我們談的「苦熬」則是苦受,這是否有所矛盾?
4. 走大乘增上生道的淨罪集資,遇難不退的意志力,到底是一種「苦受」還是一種「希望」?
5. 老師借由小孩子背書的公案,希望我們去觀察認識到什麼行相?
【全廣 II】第 171 講 討論題綱(二)/性賢法師
1. [00′00″]~[01′53″] 為什麼養成偷懶的習慣,將來要想真正修行的時候,絕對不可能走得上去?
2. [01′53″]~[04′02″] 我堅持學廣論,最大的困難是什麼?
3. [04′02″]~[05′41″] 為什麼那麼小就知道對治背書時候的偷懶呢?我怎麼對治我學廣論時候的偷懶?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171 (2019/11/18 ~ 11/20)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敦勸聽受
音檔 新版 02 45:21 ~ 46:40
廣論段落 P2-L2 諸有偏執暗未覆……諸具善者專勵聽
手抄頁/行 鳳山寺版:第1冊 P53-L9 ~ P54-L4
手抄段落 譬如說我們在座的......我在這裡簡單地說一下。
【全廣 II】171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師父說:「我覺得必須要做集聚資糧,我就很認真地去做。那個都是善法欲,而且也是必不可少的!同樣的,將來越深入,這種越是需要。」越深入想要獲得佛法的證悟的時候,就越需要資糧。「所以眼前很多事情是鍛鍊我們意志的。」意志真的是要刻意去鍛鍊,如果不鍛鍊的話,我們遇到難的事情就退在後面,就不想前進了;養成習慣的話,遇難就退。這件事我可能心力不夠,或者我的能力不夠,但是能否就這件事因為心力不夠、因為能力不夠我就鍛鍊一下?這樣鍛鍊久了之後,碰到挑戰的我們就敢向前一步。 [00′55″]
所以師父說:「當我們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絕對不願意出去的時候拖拖拉拉的。」師父是一個守時非常非常嚴的人。在僧團裡守時也很重要,如果大眾集會的時候總是遲到,時間久了也會有壓力,所以還是要守時,這也是體現一個精進的例子。 [01′21″]
養成好習慣是可以的,但是如果養成了傷害自己、尤其是養成偷懶的習慣,將來要想真正修行的時候,絕對不可能走得上去的。所以別看這些小的事情我們好像不是很在意,今天拖一點,然後明天覺得困難就不去了,後天心情不好就不去了,就給自己放水,會養成功偷懶——這裡邊師父說了一個「偷懶」。 [01′53″]
我記得我也曾問一個小朋友,說:「你堅持背書,最大的困難是什麼?」他當時想了想,跟我說:「最大的問題應該是給我自己找理由——找不背書的理由,因為只要找到那個理由我就可以不背書了。」其實就是此處所說的「偷懶」。我發現那個小朋友那麼小,他就知道要對治偷懶的習慣。他認為:如果他一直給自己找理由不背書,那他就永遠不會按進度背書,他就不可能一年一本書、一本書那樣背完。在他那麼小的時候,就知道偷懶這個習慣是非常可怕的!那麼用師父的教誨來看呢,說:「將來要想真正修行的時候」,偷懶——「絕對不可能走得上去!」所以又跟精進那個涵義是一樣的。又跟師父講的:在可上可下的時候,請向上一步,而不要向下一步是一樣的。偷懶就一定是向下一步。 [03′04″]
所以師父接著說:「要嘛不做,要做我就全部精神去做。那現在這種小的是簡單的事情。」別看那個小的簡單的事情,「有了這個能力了,將來越深入,你才能夠有這種強盛的意志力量。然後呢,不但呢內心當中有這種意志力量,而且你這個精力、體力都夠,你才能夠做這種最了不起的偉大的事情。」師父把修行一向看為是最了不起的偉大的事情,它需要強盛的意志力、體力、精力等等。在這裡非常強調這個「意志力」,也強調了善法欲在推動我們修行的這個重要性,就是——歡喜心、精進的力量。 [04′02″]
所以「欲令暇身不唐捐」的「欲」字,我們可以多處結合自己的現行看一看:譬如偷懶——當自己沒心力,意志力不夠的時候就選擇下滑,而沒有選擇迎上去戰勝困難、把困難踩在腳下,久了之後就自然地會屈服於任何逆境,有逆境來就不幹了,心情不好也不幹了,總之找很多理由偷懶。師父說:修行絕對上不去的!如果絕對上不去的話,就只有一條路——退!所以師父說:就要打起全部的精神去做。培養我們對於善法的歡喜心這件事,就變得非常地重要,因為它會推動我們願意去做。 [04′58″]
我在想那小朋友為什麼那麼小就知道對治背書的時候偷懶?他就覺得背書是他的一個事業,他一定要把它背完;也可能在背書的時候,他感受到快樂、愉悅和成功感;或者他覺得就應該背誦佛陀的教典......,當然有很多很多他可能自己也講不清楚的理由,他覺得這事非常非常重要。但是他長大了之後,他一定會受益於他自己的那個見解——「不要給自己找理由,我就能把書背完;一旦我找到不背書的理由,我就背不完。」其實就用這麼簡單的方式,他就堅持背了一本又一本的書。 [05′41″]
【全廣 II】第 171 講 討論題綱(一)/如華法師
1. 在 170 講當中,師父開示的內容為何?
2. 在此講次中,提到善法欲的「欲」和「意志力」,師父和老師闡釋其關係為何?
3. 師父提到「欲」是強烈希望、願望,而我們談的「苦熬」則是苦受,這是否有所矛盾?
4. 走大乘增上生道的淨罪集資,遇難不退的意志力,到底是一種「苦受」還是一種「希望」?
5. 老師借由小孩子背書的公案,希望我們去觀察認識到什麼行相?
【全廣 II】第 171 講 討論題綱(二)/性賢法師
1. [00′00″]~[01′53″] 為什麼養成偷懶的習慣,將來要想真正修行的時候,絕對不可能走得上去?
2. [01′53″]~[04′02″] 我堅持學廣論,最大的困難是什麼?
3. [04′02″]~[05′41″] 為什麼那麼小就知道對治背書時候的偷懶呢?我怎麼對治我學廣論時候的偷懶?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01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全廣 II】172講_2015 第1冊 p82-LL4~ P83-L6
【全廣 II】172講_2015 第1冊 p82-LL4~ P83-L6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172 (2019/11/21 ~ 11/24)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敦勸聽受
音檔 3B 04:05 ~ 05:42
廣論段落 P2-L2 諸有偏執暗未覆……諸具善者專勵聽
手抄頁/行 (1) 2015 第1冊 p82-LL4~ P83-L6;(2) 2016 第1冊 p82-LL5~ P83-L6
手抄段落 佛法真正的目的是什麼......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全廣 II】172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大家好!又到了我們研討《廣論》的時間了!這段時間不知道你們修行有沒有進步?無論怎樣,都必須從現在的緣起點上開始努力,那麼當下的緣起點就是聽聞的前行。佛法特別側重動機的修鍊,就是我們做一件事是為什麼做的,現在我們來研討《廣論》是為什麼的?如果只是為了自己能夠離開痛苦、得到快樂,當然也是可以的;但是同樣的時間,如果我們發一個相似菩提心那樣的心念,就是希望為了令所有的如母有情能夠離開痛苦、得到快樂,我必須去希求佛果,得到一切遍智的果位。哪怕我們在內心用一秒鐘的時間這樣作意一下,這都是有不可思議的力量,能夠攝持我們的善根,再去回向的話,直到成佛都不乾涸。所以在每一次聽聞的時候,我都是希望大家和我——我們一起,要一遍一遍地策勵大乘的發心。 [01′26″]
這對我們來說是很珍貴的時間,雖然每次研討時間都不長,但是如果用這麼短的時間我們能學習這麼美的教法,那麼它的意義更是不可估量!所以在每一次動機的策動,雖然你們可能全都會背我說那幾句話了,但是這件事到底在諸位的心中有沒有生根,有沒有成為自己的習慣這很重要!一旦成為習慣,不用策勵就自己出現了,在聽《廣論》之前就油然而生,會生起要發心這樣的一個作意。 [02′13″]
在聽聞前是這樣作意,然後做一些事情,課誦呀、善行啊、供養三寶,甚至一日幾餐都是為了進趣無上菩提這樣一個目標來做這些事情的。這樣的話,我們對做很多事情動機的修鍊,就會從聽聞前行開始擴大、擴大、擴大,就好像原來是寸草不生的那樣一個土地,現在就開始被青草、被生機勃勃的綠意一點點地覆蓋。希望我們的動機,慢慢地由聽聞前行開始擴展、擴展、擴展,直到做什麼事情都不是為了一己之私,都是希望能夠令所有如母有情離苦得樂,我們去證得大覺佛位,為了這樣一個目標去做很多事情。 [03′12″]
觀察一下自己:此時此刻能不能靜下心來,摒除其他的外緣、專心致志,在我們的心念上造就一個純淨的「為利有情願成佛」的動機?以這樣的動機來聽聞《菩提道次第廣論》,來思惟、研討,直到宗大師的教法能在我們的心續中真的生起如《廣論》上所說的那樣的證量。 [03′46″]
好!如果大家準備好了的話,我們就可以聽師父的《菩提道次第廣論》舊版的帶子。現在就開始囉! [04′00″]
當我們看不懂、也說不明白的時候會很苦惱。大家一開始遇到《廣論》的時候,都覺得《廣論》很難讀,包括很多很多學歷很好的人,他們都覺得《廣論》不是很好讀。那麼這是顯而易見的一個事實,但是有沒有什麼非常簡單的方式,可以說佛法的目的是什麼?因為做什麼事都要有一個目的,那麼「目的是什麼」這件事會不會非常簡單地就了解到呢?那用什麼方式了解呢? [07′46″]
師父接著說:雖然這樣是事實,「但是如果說你能夠很深入、仔細地去探索它的目的」,注意!這裡邊「能夠很深入、仔細地」,後面那兩個字叫「探索」。就是在佛陀的三藏十二部的教典裡,仔細地、不要很慌亂地,而且不要很膚淺地深入去探索它的目的的話,它的目的就是單純的。而且師父說:「單純極了!」是吧?是單純極了吧?很難想像三藏十二部的教典,那麼博大精深的教法,它的目的居然是「單純極了」這四個字。一開始聽到這裡的時候,應該大家和我一樣都是非常地驚訝、驚愕:這麼深邃的智慧,平常的狀態難以企及的這些教典,它的目的難道這麼單純? [09′03″]
那麼什麼目的呀?居然還有更簡單的,「兩個字——苦樂!」接著師父馬上說:「去掉苦、圓滿得到樂,就是這樣。」非常肯定!沒有什麼迷惑的、迷霧的、幽暗的,沒有什麼!就這麼簡單——苦樂!去掉苦、圓滿得到樂。師父又講一遍,說:「就是這樣!」 [09′32″]
當我們看到此處的時候,再回頭去想一下佛法的目的:單純極了,就兩個字——苦樂,苦是要被去除的,樂是要被我們得到的。就這麼簡單嗎?用了那麼多的教典,佛陀四十九年說法,祖師大德生生世世擎舉著正法的火炬;佛陀因地不惜捨頭目腦髓,歷代的祖師把它傳承、維繫下來,所受的那些艱辛、憂悲苦惱,就為了眾生能得到快樂、去掉痛苦。就這麼單純的、單純的、極為單純的目的——離苦得樂! [10′15″]
【全廣 II】第 172 講 討論題綱(一)/如英法師
1. 老師說:「這段時間不知道你們修行有沒有進步?」想一想自己有沒有進步?有在緣起點上努力,這樣算不算進步?
2. 老師說:「佛法特別側重動機的修鍊,就是我們做一件事是為什麼做的?」
佛法為什麼要特別側重這個?動機的修鍊有這麼重要嗎?老師這樣講的意義是什麼?你的看法、體會又是如何?
【全廣 II】第 172 講 討論題綱(二)/如得法師
1. [00′00″]~[03′46″]
(1) 這段時間我們的修行有沒有進步?
(2) 每次聽聞前,「好好安立我們的動機」這件事情到底有沒有生根?理由為何?
(3) 在這段當中,老師希望我們怎麼樣在緣起點上努力?
2. [03′46″]~[10′15″]
(1) 觀察從早上到現在每個動作,認真探索一下:是否我們都是在「離苦得樂」當中?
(2) 再放大到今天、這個月、這年、這一生、每一生,如果都是這樣的話,為什麼我沒有真正離苦得樂?
(3) 佛法對我們真正「離苦得樂」的意義是什麼?師父在為我們介紹佛法時用這種角度來介紹,到底意謂著什麼?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172 (2019/11/21 ~ 11/24)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敦勸聽受
音檔 3B 04:05 ~ 05:42
廣論段落 P2-L2 諸有偏執暗未覆……諸具善者專勵聽
手抄頁/行 (1) 2015 第1冊 p82-LL4~ P83-L6;(2) 2016 第1冊 p82-LL5~ P83-L6
手抄段落 佛法真正的目的是什麼......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全廣 II】172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大家好!又到了我們研討《廣論》的時間了!這段時間不知道你們修行有沒有進步?無論怎樣,都必須從現在的緣起點上開始努力,那麼當下的緣起點就是聽聞的前行。佛法特別側重動機的修鍊,就是我們做一件事是為什麼做的,現在我們來研討《廣論》是為什麼的?如果只是為了自己能夠離開痛苦、得到快樂,當然也是可以的;但是同樣的時間,如果我們發一個相似菩提心那樣的心念,就是希望為了令所有的如母有情能夠離開痛苦、得到快樂,我必須去希求佛果,得到一切遍智的果位。哪怕我們在內心用一秒鐘的時間這樣作意一下,這都是有不可思議的力量,能夠攝持我們的善根,再去回向的話,直到成佛都不乾涸。所以在每一次聽聞的時候,我都是希望大家和我——我們一起,要一遍一遍地策勵大乘的發心。 [01′26″]
這對我們來說是很珍貴的時間,雖然每次研討時間都不長,但是如果用這麼短的時間我們能學習這麼美的教法,那麼它的意義更是不可估量!所以在每一次動機的策動,雖然你們可能全都會背我說那幾句話了,但是這件事到底在諸位的心中有沒有生根,有沒有成為自己的習慣這很重要!一旦成為習慣,不用策勵就自己出現了,在聽《廣論》之前就油然而生,會生起要發心這樣的一個作意。 [02′13″]
在聽聞前是這樣作意,然後做一些事情,課誦呀、善行啊、供養三寶,甚至一日幾餐都是為了進趣無上菩提這樣一個目標來做這些事情的。這樣的話,我們對做很多事情動機的修鍊,就會從聽聞前行開始擴大、擴大、擴大,就好像原來是寸草不生的那樣一個土地,現在就開始被青草、被生機勃勃的綠意一點點地覆蓋。希望我們的動機,慢慢地由聽聞前行開始擴展、擴展、擴展,直到做什麼事情都不是為了一己之私,都是希望能夠令所有如母有情離苦得樂,我們去證得大覺佛位,為了這樣一個目標去做很多事情。 [03′12″]
觀察一下自己:此時此刻能不能靜下心來,摒除其他的外緣、專心致志,在我們的心念上造就一個純淨的「為利有情願成佛」的動機?以這樣的動機來聽聞《菩提道次第廣論》,來思惟、研討,直到宗大師的教法能在我們的心續中真的生起如《廣論》上所說的那樣的證量。 [03′46″]
好!如果大家準備好了的話,我們就可以聽師父的《菩提道次第廣論》舊版的帶子。現在就開始囉! [04′00″]
好!我提一個問題:師父最先提出的問題是什麼?說要我們找一找、討論一下的。對!佛法真正的目的。「佛法真正的目的是什麼?」師父接著說:「平常我們說佛法,什麼是佛法?」當我們捫心自問,或者我們研討的時候互相問說:「什麼是佛法?」大家心裡會有什麼樣的概念呢?這裡邊師父舉了一個例子,說:「三藏十二部教典」就是佛法。三藏十二部的教典──我們都知道佛教的教典浩如煙海,非常地深邃、非常地博大精深,但是「一看就頭痛」,這麼多的書一看呢看不懂,不懂到什麼程度呢?「是一竅不通。」我不知道大家看經典,會不會有人覺得自己看懂了?這是看喔!「講起來是大小、性相、顯密,又教你莫衷一是」,不知道怎麼樣貫通,甚至是大、小、性、相一個也不懂。接著師父說了幾個字:「這是事實。」說如果你感覺到這樣的話,那麼是事實。 [07′12″]上日下常老和尚 寫:佛法真正的目的是什麼?這個我們這地方要來找一找。平常我們說佛法,什麼是佛法?三藏十二部教典。一看哪,一看就頭痛,哇!這麼多的書。然後看起來是一竅不通,講起來是大小、性相、顯密,又教你莫衷一是,這是事實。但是如果說你能夠很深入、仔細地去探索它的目的,它的目的就是單純極了,什麼目的啊?兩個字:苦樂——去掉苦,圓滿得到樂,就是這樣。以這兩個標準來說,世間沒有一個人例外,所有的人他真正忙碌的目的無非為這個。不管他是理智的,啊,求什麼,你就他的最深入的這個中心,你去問,幹什麼?他還是找這個。或者有很多的感情的糊裡糊塗的,他雖然糊裡糊塗,可是他為什麼呀?如果說你仔細地讓他探索一下的話,還是這個。所以,普通世間所以得不到,因為並不了解苦樂的真正的真相,以及苦樂的原因。那個事情真正的真相都弄不清楚,所以呀怎麼弄就怎麼錯,而只是佛才把那個內涵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05′39″]
當我們看不懂、也說不明白的時候會很苦惱。大家一開始遇到《廣論》的時候,都覺得《廣論》很難讀,包括很多很多學歷很好的人,他們都覺得《廣論》不是很好讀。那麼這是顯而易見的一個事實,但是有沒有什麼非常簡單的方式,可以說佛法的目的是什麼?因為做什麼事都要有一個目的,那麼「目的是什麼」這件事會不會非常簡單地就了解到呢?那用什麼方式了解呢? [07′46″]
師父接著說:雖然這樣是事實,「但是如果說你能夠很深入、仔細地去探索它的目的」,注意!這裡邊「能夠很深入、仔細地」,後面那兩個字叫「探索」。就是在佛陀的三藏十二部的教典裡,仔細地、不要很慌亂地,而且不要很膚淺地深入去探索它的目的的話,它的目的就是單純的。而且師父說:「單純極了!」是吧?是單純極了吧?很難想像三藏十二部的教典,那麼博大精深的教法,它的目的居然是「單純極了」這四個字。一開始聽到這裡的時候,應該大家和我一樣都是非常地驚訝、驚愕:這麼深邃的智慧,平常的狀態難以企及的這些教典,它的目的難道這麼單純? [09′03″]
那麼什麼目的呀?居然還有更簡單的,「兩個字——苦樂!」接著師父馬上說:「去掉苦、圓滿得到樂,就是這樣。」非常肯定!沒有什麼迷惑的、迷霧的、幽暗的,沒有什麼!就這麼簡單——苦樂!去掉苦、圓滿得到樂。師父又講一遍,說:「就是這樣!」 [09′32″]
當我們看到此處的時候,再回頭去想一下佛法的目的:單純極了,就兩個字——苦樂,苦是要被去除的,樂是要被我們得到的。就這麼簡單嗎?用了那麼多的教典,佛陀四十九年說法,祖師大德生生世世擎舉著正法的火炬;佛陀因地不惜捨頭目腦髓,歷代的祖師把它傳承、維繫下來,所受的那些艱辛、憂悲苦惱,就為了眾生能得到快樂、去掉痛苦。就這麼單純的、單純的、極為單純的目的——離苦得樂! [10′15″]
【全廣 II】第 172 講 討論題綱(一)/如英法師
1. 老師說:「這段時間不知道你們修行有沒有進步?」想一想自己有沒有進步?有在緣起點上努力,這樣算不算進步?
2. 老師說:「佛法特別側重動機的修鍊,就是我們做一件事是為什麼做的?」
佛法為什麼要特別側重這個?動機的修鍊有這麼重要嗎?老師這樣講的意義是什麼?你的看法、體會又是如何?
【全廣 II】第 172 講 討論題綱(二)/如得法師
1. [00′00″]~[03′46″]
(1) 這段時間我們的修行有沒有進步?
(2) 每次聽聞前,「好好安立我們的動機」這件事情到底有沒有生根?理由為何?
(3) 在這段當中,老師希望我們怎麼樣在緣起點上努力?
2. [03′46″]~[10′15″]
(1) 觀察從早上到現在每個動作,認真探索一下:是否我們都是在「離苦得樂」當中?
(2) 再放大到今天、這個月、這年、這一生、每一生,如果都是這樣的話,為什麼我沒有真正離苦得樂?
(3) 佛法對我們真正「離苦得樂」的意義是什麼?師父在為我們介紹佛法時用這種角度來介紹,到底意謂著什麼?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01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全廣 II】173講_3B舊版第1冊 P82-LL4 ~ P83-L6
【全廣 II】173講_3B舊版第1冊 P82-LL4 ~ P83-L6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173 (2019/11/25 ~ 11/27)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敦勸聽受
音檔 3B 04:05 ~ 05:42
廣論段落 P2-L2 諸有偏執暗未覆……諸具善者專勵聽
手抄頁/行 第1冊 P82-LL4 ~ P83-L6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82-LL5 ~ P83-L6 )
手抄段落 佛法真正的目的是什麼......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全廣 II】173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單是討論一個佛法的目的是什麼這件事,如果沒有善知識引領我們,我們可能會列出一千個、一萬個目的。那麼在這所有的目的中,我們可能找不到一個非常切近我們內心的目的,也不能找到一個極為單純的目的。但是師父說如果你仔細地、深入地、很深入地去探究它的目的的話——那麼說這句話的一定是個過來人嘛!他仔細地、很深入地探究過了,所以他知道佛法的目的是極為單純的——就是苦樂,離開痛苦、得到快樂,離苦得樂,就是這樣! [00′43″]
所以師父在講《廣論》的時候,在帶我們聽聞的時候,非常容易地把很多霧霾的狀態、我們思考的一些陰暗的地方,很快地就去除掉了。真的就像一道陽光照進來,你會非常清晰你在學什麼、你在思考什麼,不會越學越混亂,越學越不知道在幹什麼。 [01′06″]
那麼佛法的目的如果是這麼單純,甚至是單純極了的話,師父說:「以這兩個標準來說,世間沒有一個人例外,所有的人他真正忙碌的目的無非為這個。」這句話是在講什麼?佛法的目標就是所有的世間人忙碌的目標——人忙碌就是為了離苦得樂,說:無非是為了這個。不管他是理智的、求什麼,就他深入的這個中心去問的話,問他幹什麼?還是為找這個。然後也提到:感情糊裡糊塗的,他雖然糊裡糊塗的,可是為什麼?如果去探索,還是為了這個。 [01′45″]
但是現在問題就出現了:佛法的目的是去掉痛苦、得到快樂,所有人的目標,忙碌啊,都是為了離開痛苦、得到快樂,那為什麼我們這麼賣力氣地奔忙都沒有得到呢?師父說:「普通世間所以得不到,因為並不了解苦樂的真正的真相,以及苦樂的原因。」這兩句話其實非常非常地震撼!說:「之所以得不到,是因為並不了解苦樂真正的真相」,這已經涉及到什麼是苦、什麼是樂,它的定義發生了改變,因為真相嘛!真相和假相、和相似的東西,它是有一個很明顯,就像「涇渭分明」,像涇水和渭水一樣是很清楚的。 [02′47″]
那麼苦和樂的定義到底是什麼?苦樂參半是不是樂?一會兒苦、一會兒樂,是不是樂?快樂、快樂、快樂到極限的時候就突然掉下來,那是不是樂?那是不是我們要得到的快樂呢?那是不是真正的快樂的真相呢?還有這個苦樂的真相背後的原因,以及之所以沒有達到離苦得樂的那個原因是什麼?師父說:「那個事情真正的真相都弄不清楚,所以呀怎麼弄就怎麼錯。」怎麼費力氣想要得到快樂、去掉痛苦都是不行的,因為不了解真相,以及導致那個真相的原因都不了解,所以平常我們是怎麼弄怎麼錯,因為真相弄不清楚。 [03′38″]
接著師父講的那句話還記得嗎?如果你們有手抄可以看,是哪幾個字啊?師父用了一個「而」,轉折了,而只有誰呀?「只是佛才把那個內涵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師父做了對比,說我們不了解苦樂的真相,所以怎麼努力就是不能徹底地離開痛苦、得到快樂。譬如生死這件事,無論世間多圓滿,最後死亡一來,一切世間的圓滿都會被破壞掉;無論多健康、長得多莊嚴,都會被老死所毀滅。你怎麼樣去把老死毀滅掉呢?不知道該怎麼辦,就只能萬分痛苦地接受。因為無可奈何,因為在任何一家醫院裡,沒有賣一個藥,說吃了這個藥可以不死的,沒有這樣的藥!也沒有醫生說:「我給你治了之後,你就可以永遠不死。」沒有這樣的東西。所以我們最終極、到了那個頂點,就會被死所摧壞,這個是遍及三界的痛苦,是沒有一個眾生可以躲開的痛苦,所以它是非常酷烈的。 [05′01″]
那麼到底我們有沒有辦法可以解決?這個真相到底可不可以了解?這些痛苦有沒有原因?為什麼會受這些?如果說從來如此,從過去、到現在、到未來完全無法可想,就是永遠是這樣的,那我們得到的一切永遠會失去,聚合的一切永遠會散開,樂的最終會都變成苦的,因為到到死亡四大分散都是苦的,然後我們的身體也會隨之變成塵埃,和四大一樣就成那樣子了。 [05′34″]
如果這一切事情無法可想,那真是太悲哀了!可是不是這樣的,是有辦法的!所以師父說:「而只是佛」,只有佛陀,「才把那個內涵說得清清楚楚。」什麼內涵?苦樂的標準,真正的苦樂的真相,以及苦樂的原因。把這個內涵說得——那八個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要想在生死輪迴中真正地離開痛苦、得到快樂的話,一定要找到佛陀——示道大師,因為他對一切事物有最正確的、完全周遍的了解。只要是所知,沒有佛陀的心續不了解的,他的心跟所知一樣大,他完全了解為什麼會痛苦,乃至為什麼會得到快樂、什麼是快樂、什麼是痛苦,以及它們的原因。所以這一點是完全沒有含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講過了。師父在這麼前邊的〈歸敬頌〉裡,再一次地在我們的痛苦、得不到快樂、怎麼也弄不清楚的這種迷悶的狀態下,好像突然一道光,讓我們看到佛陀。 [06′50″]
這件事不是怎麼想都沒有辦法,也不是怎麼努力都是絕望的;痛苦不是無限地長,怎麼也切不斷,就像抽刀斷水水還流的憂愁,不是那樣的,它是可以被斬斷的。苦是可以被斷的,樂是可以像我們用手可以拿到一樣把它取來的,我們是有這樣的力量的。佛陀就是這樣的有力士夫,我們一旦皈依佛,跟隨佛為示道大師,我們在後面學,我們最終也將獲得這樣的力量。所以師父又把皈依的內涵再再地在我們面前呈現,讓我們在苦楚中考慮一下:佛法的目的——離苦得樂,到底可不可以達到?為什麼我們達不到?是不是佛陀把這些問題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法的目的是不是這麼單純?我們所有的追求、所有的掙扎、所有的奮鬥,只是為了離開痛苦、得到快樂,是不是這樣?我們可以捫心自問。 [07′53″]
如果捫心自問個千百回、上萬回,都會得到:其實我做的所有事情都是想要得到快樂、去掉痛苦,也想讓我關愛的那些人、那些生命都去掉痛苦、得到快樂,這個目標是跟佛法討論的目標完全一致的話,那麼接下來就會引生下面的問題。那就是下一段。 [08′18″]
【全廣 II】第 173 講 討論題綱(一)/性賢法師
1. [00′00″]~[01′06″] 就我所學過的佛法,揣摩「佛法的目的」是什麼?
2. [01′06″]~[01′45″] 請問所有世間人忙碌的目標都是為了「離苦得樂」嗎?在忙碌的事情中有得到快樂嗎?
3. [01′45″]~[02′47″] 我不了解「苦樂真正的真相」嗎?
4. [02′47″]~[03′38″] 真正的真相弄不清楚的話,就怎麼弄怎麼錯嗎?
【全廣 II】第 173 講 討論題綱(二)/性傳法師
1. 師父說:佛法的目的這麼單純,為什麼普通世間得不到?不僅得不到,反而產生什麼現象?
2. 「只是佛才把那個內涵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請問:這句話是跟哪些內涵做對比?
3. 依照老師的提策,請捫心自問:我做所有事情的目的跟佛法的目的是否完全一致?
4. 此講整體理路為何?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173 (2019/11/25 ~ 11/27)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敦勸聽受
音檔 3B 04:05 ~ 05:42
廣論段落 P2-L2 諸有偏執暗未覆……諸具善者專勵聽
手抄頁/行 第1冊 P82-LL4 ~ P83-L6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82-LL5 ~ P83-L6 )
手抄段落 佛法真正的目的是什麼......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全廣 II】173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單是討論一個佛法的目的是什麼這件事,如果沒有善知識引領我們,我們可能會列出一千個、一萬個目的。那麼在這所有的目的中,我們可能找不到一個非常切近我們內心的目的,也不能找到一個極為單純的目的。但是師父說如果你仔細地、深入地、很深入地去探究它的目的的話——那麼說這句話的一定是個過來人嘛!他仔細地、很深入地探究過了,所以他知道佛法的目的是極為單純的——就是苦樂,離開痛苦、得到快樂,離苦得樂,就是這樣! [00′43″]
所以師父在講《廣論》的時候,在帶我們聽聞的時候,非常容易地把很多霧霾的狀態、我們思考的一些陰暗的地方,很快地就去除掉了。真的就像一道陽光照進來,你會非常清晰你在學什麼、你在思考什麼,不會越學越混亂,越學越不知道在幹什麼。 [01′06″]
那麼佛法的目的如果是這麼單純,甚至是單純極了的話,師父說:「以這兩個標準來說,世間沒有一個人例外,所有的人他真正忙碌的目的無非為這個。」這句話是在講什麼?佛法的目標就是所有的世間人忙碌的目標——人忙碌就是為了離苦得樂,說:無非是為了這個。不管他是理智的、求什麼,就他深入的這個中心去問的話,問他幹什麼?還是為找這個。然後也提到:感情糊裡糊塗的,他雖然糊裡糊塗的,可是為什麼?如果去探索,還是為了這個。 [01′45″]
但是現在問題就出現了:佛法的目的是去掉痛苦、得到快樂,所有人的目標,忙碌啊,都是為了離開痛苦、得到快樂,那為什麼我們這麼賣力氣地奔忙都沒有得到呢?師父說:「普通世間所以得不到,因為並不了解苦樂的真正的真相,以及苦樂的原因。」這兩句話其實非常非常地震撼!說:「之所以得不到,是因為並不了解苦樂真正的真相」,這已經涉及到什麼是苦、什麼是樂,它的定義發生了改變,因為真相嘛!真相和假相、和相似的東西,它是有一個很明顯,就像「涇渭分明」,像涇水和渭水一樣是很清楚的。 [02′47″]
那麼苦和樂的定義到底是什麼?苦樂參半是不是樂?一會兒苦、一會兒樂,是不是樂?快樂、快樂、快樂到極限的時候就突然掉下來,那是不是樂?那是不是我們要得到的快樂呢?那是不是真正的快樂的真相呢?還有這個苦樂的真相背後的原因,以及之所以沒有達到離苦得樂的那個原因是什麼?師父說:「那個事情真正的真相都弄不清楚,所以呀怎麼弄就怎麼錯。」怎麼費力氣想要得到快樂、去掉痛苦都是不行的,因為不了解真相,以及導致那個真相的原因都不了解,所以平常我們是怎麼弄怎麼錯,因為真相弄不清楚。 [03′38″]
接著師父講的那句話還記得嗎?如果你們有手抄可以看,是哪幾個字啊?師父用了一個「而」,轉折了,而只有誰呀?「只是佛才把那個內涵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師父做了對比,說我們不了解苦樂的真相,所以怎麼努力就是不能徹底地離開痛苦、得到快樂。譬如生死這件事,無論世間多圓滿,最後死亡一來,一切世間的圓滿都會被破壞掉;無論多健康、長得多莊嚴,都會被老死所毀滅。你怎麼樣去把老死毀滅掉呢?不知道該怎麼辦,就只能萬分痛苦地接受。因為無可奈何,因為在任何一家醫院裡,沒有賣一個藥,說吃了這個藥可以不死的,沒有這樣的藥!也沒有醫生說:「我給你治了之後,你就可以永遠不死。」沒有這樣的東西。所以我們最終極、到了那個頂點,就會被死所摧壞,這個是遍及三界的痛苦,是沒有一個眾生可以躲開的痛苦,所以它是非常酷烈的。 [05′01″]
那麼到底我們有沒有辦法可以解決?這個真相到底可不可以了解?這些痛苦有沒有原因?為什麼會受這些?如果說從來如此,從過去、到現在、到未來完全無法可想,就是永遠是這樣的,那我們得到的一切永遠會失去,聚合的一切永遠會散開,樂的最終會都變成苦的,因為到到死亡四大分散都是苦的,然後我們的身體也會隨之變成塵埃,和四大一樣就成那樣子了。 [05′34″]
如果這一切事情無法可想,那真是太悲哀了!可是不是這樣的,是有辦法的!所以師父說:「而只是佛」,只有佛陀,「才把那個內涵說得清清楚楚。」什麼內涵?苦樂的標準,真正的苦樂的真相,以及苦樂的原因。把這個內涵說得——那八個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要想在生死輪迴中真正地離開痛苦、得到快樂的話,一定要找到佛陀——示道大師,因為他對一切事物有最正確的、完全周遍的了解。只要是所知,沒有佛陀的心續不了解的,他的心跟所知一樣大,他完全了解為什麼會痛苦,乃至為什麼會得到快樂、什麼是快樂、什麼是痛苦,以及它們的原因。所以這一點是完全沒有含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講過了。師父在這麼前邊的〈歸敬頌〉裡,再一次地在我們的痛苦、得不到快樂、怎麼也弄不清楚的這種迷悶的狀態下,好像突然一道光,讓我們看到佛陀。 [06′50″]
這件事不是怎麼想都沒有辦法,也不是怎麼努力都是絕望的;痛苦不是無限地長,怎麼也切不斷,就像抽刀斷水水還流的憂愁,不是那樣的,它是可以被斬斷的。苦是可以被斷的,樂是可以像我們用手可以拿到一樣把它取來的,我們是有這樣的力量的。佛陀就是這樣的有力士夫,我們一旦皈依佛,跟隨佛為示道大師,我們在後面學,我們最終也將獲得這樣的力量。所以師父又把皈依的內涵再再地在我們面前呈現,讓我們在苦楚中考慮一下:佛法的目的——離苦得樂,到底可不可以達到?為什麼我們達不到?是不是佛陀把這些問題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法的目的是不是這麼單純?我們所有的追求、所有的掙扎、所有的奮鬥,只是為了離開痛苦、得到快樂,是不是這樣?我們可以捫心自問。 [07′53″]
如果捫心自問個千百回、上萬回,都會得到:其實我做的所有事情都是想要得到快樂、去掉痛苦,也想讓我關愛的那些人、那些生命都去掉痛苦、得到快樂,這個目標是跟佛法討論的目標完全一致的話,那麼接下來就會引生下面的問題。那就是下一段。 [08′18″]
【全廣 II】第 173 講 討論題綱(一)/性賢法師
1. [00′00″]~[01′06″] 就我所學過的佛法,揣摩「佛法的目的」是什麼?
2. [01′06″]~[01′45″] 請問所有世間人忙碌的目標都是為了「離苦得樂」嗎?在忙碌的事情中有得到快樂嗎?
3. [01′45″]~[02′47″] 我不了解「苦樂真正的真相」嗎?
4. [02′47″]~[03′38″] 真正的真相弄不清楚的話,就怎麼弄怎麼錯嗎?
【全廣 II】第 173 講 討論題綱(二)/性傳法師
1. 師父說:佛法的目的這麼單純,為什麼普通世間得不到?不僅得不到,反而產生什麼現象?
2. 「只是佛才把那個內涵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請問:這句話是跟哪些內涵做對比?
3. 依照老師的提策,請捫心自問:我做所有事情的目的跟佛法的目的是否完全一致?
4. 此講整體理路為何?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01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全廣 II】174講_3B舊版第1冊 P83-L7 ~ P84-L6
【全廣 II】174講_3B舊版第1冊 P83-L7 ~ P84-L6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174 (2019/11/28 ~ 12/01)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敦勸聽受
音檔 3B 05:42 ~ 07:41
廣論段落 P2-L2 諸有偏執暗未覆……諸具善者專勵聽
手抄頁/行 第1冊 P83-L7 ~ P84-L6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83-L7 ~ P84-L6 )
手抄段落 所以,普通人之所以不了解......最殊勝圓滿的教授啊!
【全廣 II】174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好!現在我們來聽下一段。
這裡邊師父又舉了一個例子:從另一個角度說,真的是所有的有情做的一切事情都是爲了離苦得樂嗎?沒有盲無目的的時候嗎?不管是什麽都沒有目標,沒有那種時候嗎?師父就舉了:「隨便一個小蟲」,我們跑過去看有小蟲,牠就趕快逃跑了。然後師父會探究小蟲爲什麽會逃跑?從小到大我們應該都經歷過吧?一個小生命你突然靠近牠,牠會逃跑。爲什麽牠會逃跑呢?答案是:「怕受傷害。」因為牠那麽小,我們那麽大,以强淩弱,怕被傷害。說:「牠也怕苦的」,包括那麽小一個生命也是怕苦的。「換句話說,牠也要去掉苦。」牠去掉痛苦就是從這個這麽大的一個龐然大物面前逃開啊!所以牠要去掉苦。 [02′23″]
「隨便一個小蟲」,比如說果蠅,那麽小,牠有分辨出水果香氣的能力,說:「有好吃的東西,牠馬上來了,哪怕冒生命的危險」,師父這裡面就舉了蚊蟲,就叮人啊!普通人不了解佛法的時候,就一巴掌下去把牠打死了,牠只是爲了吸我們一小滴血,就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爲什麽?要快樂!所以師父結論:「沒有一個例外的。」所有的有情做所有的事情,都是爲了離苦得樂,哪怕是這麽小的生命,隨便一個小蟲都是爲了這個。 [03′20″]
好!那麼我們再聽下一段。
接著這一段探討到:「儘管沒有一個人例外的都想修行,但是啊想修行是修,能修的條件不具足」,說我們都想要得到快樂、去掉痛苦,但是這是要有條件的。首先,「畜生不可能!」海裡的、空中飛的、土裡的那些有情沒有辦法。師父說:「只有人。就算得到的人哪,他還是不行,還要種種條件,所以得到了人身而能修行的」,要能得到一個能修行的人身,就叫暇滿的人身,所以這個人身的前面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叫「暇滿」。那麽這個暇滿,師父說:「好難得、好難得啊!非常難得!」連著三個。看哦!這個「好難得、好難得啊!」一個感嘆。又接著說:「非常難得!」然後接著:「所以我們平常常常說,佛法裡面叫人身難得」,這四個了。四個「難得」哦!「這個好難得、好難得啊!非常難得!」然後,「佛法裡面叫人身難得。」說這是講暇滿人身。 [07′08″]
能得到一個人身就很困難了,還要得到一個暇滿的人身才能夠修學佛法,能夠具足在得到暇滿的時候離開痛苦、得到快樂的——注意——這個條件。那麼這麼難得的得到了以後,師父就說:「哎呀,趕快呀!」接著是這三個字:「趕快呀!」要趁這個機會得到真正的什麼呀?快樂。因為你現在就是非常不容易地具足了離開痛苦、得到快樂的那個條件了,那麼這個時候要趕快哦!去得到真正的快樂、去掉真正的痛苦。因為「只有一個辦法,就是這個!」就是修學佛法呀! [07′56″]
所以具足上面的條件的人,他這個時候想要修行,注意!還得要有圓滿的修行的教授。那麼具足了能夠修行的暇滿人身,要想修行,還要有圓滿修行的教授,那個時候怎麼辦呢?又下一步,「應該要好好地聽。」說像上面列舉這麼具足這些條件的人,就是什麼呀?「具足善根的人,這好不容易哦!」又來一個,「好不容易哦!」四個難得,接著師父又說:好不容易啊! [08′38″]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174 (2019/11/28 ~ 12/01)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敦勸聽受
音檔 3B 05:42 ~ 07:41
廣論段落 P2-L2 諸有偏執暗未覆……諸具善者專勵聽
手抄頁/行 第1冊 P83-L7 ~ P84-L6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83-L7 ~ P84-L6 )
手抄段落 所以,普通人之所以不了解......最殊勝圓滿的教授啊!
【全廣 II】174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好!現在我們來聽下一段。
在這一小段裡,師父說:「普通人之所以真的不了解,也不想修,是不了解佛法,你究實了解了佛法,可以說沒有一個人例外的。」不但是人,所有的有情,三界的一切有情都會想修行。為什麼呢?前面那一段講,因為佛法的目的就是離開痛苦、得到快樂,那麼所有的生命都是想要這個目標;但是不了解佛法的時候,不知道學佛法要做什麽。 [01′15″]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 寫:所以,普通人之所以真的不了解,也不想修,是不了解佛法,你究實了解了佛法,可以說沒有一個人例外的。不但是人哪,乃至於三界的一切有情,比如隨便一個小蟲,哦,你跑過去牠馬上躲掉了。為什麼?怕受傷害呀!牠也怕苦的,換句話說,牠也要去掉苦。隨便一個小蟲,有好吃的東西,牠馬上來了,哪怕冒生命的危險,像蚊蟲,明明叮著你啊,一巴掌打死了,牠還要吃你,牠要求快樂嘛!沒有一個例外的。 [00′40″]
這裡邊師父又舉了一個例子:從另一個角度說,真的是所有的有情做的一切事情都是爲了離苦得樂嗎?沒有盲無目的的時候嗎?不管是什麽都沒有目標,沒有那種時候嗎?師父就舉了:「隨便一個小蟲」,我們跑過去看有小蟲,牠就趕快逃跑了。然後師父會探究小蟲爲什麽會逃跑?從小到大我們應該都經歷過吧?一個小生命你突然靠近牠,牠會逃跑。爲什麽牠會逃跑呢?答案是:「怕受傷害。」因為牠那麽小,我們那麽大,以强淩弱,怕被傷害。說:「牠也怕苦的」,包括那麽小一個生命也是怕苦的。「換句話說,牠也要去掉苦。」牠去掉痛苦就是從這個這麽大的一個龐然大物面前逃開啊!所以牠要去掉苦。 [02′23″]
「隨便一個小蟲」,比如說果蠅,那麽小,牠有分辨出水果香氣的能力,說:「有好吃的東西,牠馬上來了,哪怕冒生命的危險」,師父這裡面就舉了蚊蟲,就叮人啊!普通人不了解佛法的時候,就一巴掌下去把牠打死了,牠只是爲了吸我們一小滴血,就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爲什麽?要快樂!所以師父結論:「沒有一個例外的。」所有的有情做所有的事情,都是爲了離苦得樂,哪怕是這麽小的生命,隨便一個小蟲都是爲了這個。 [03′20″]
好!那麼我們再聽下一段。
前面講到佛法的目的,就是要離開痛苦、得到快樂,儘管三藏十二部的教典浩如煙海,但它的目的極爲單純,就是離開痛苦、得到快樂。那麽所有衆生做所有的事情,也是爲了自己能够離開痛苦、得到快樂。如果是這樣的話,佛法的目的和我們所有有情做所有事情的目的,都是完全吻合的。那麽就變成沒有一個人不想修行的——如果了解了佛法。如果能够深入、仔細地探究了佛法的目的是這個,沒有人不想修行! [05′34″]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 寫: 但是儘管沒有一個人例外的都想修行,但是啊想修行是修,能修行的條件不具足,畜生不可能!只有人。就算得到的人哪,他還是不行,還要種種條件,所以得到了人身而能修行的這一個,叫作暇滿的人身。這個好難得、好難得啊!非常難得!所以我們平常常常說,佛法裡面叫人身難得,這是講這個暇滿的人身。現在我們得到了以後啊,哎呀,趕快呀!要想趁這個機會得到真正快樂,去掉真正痛苦的,只有一個辦法,就是這個!所以具足上面這種條件的人哪,他那個時候要想修行,而又有圓滿的修行的教授,那麼那個時候怎麼辦呢?應該要好好地聽。像上面這種人,這是具足善根的人,這好不容易哦!所以真正具足上面這種善根的人哪,你要想修行吧,你又能夠辨別是非、又沒有障礙,那麼那個時候要好好地,這地方聽聞這個最殊勝圓滿的教授啊! [04′53″]
接著這一段探討到:「儘管沒有一個人例外的都想修行,但是啊想修行是修,能修的條件不具足」,說我們都想要得到快樂、去掉痛苦,但是這是要有條件的。首先,「畜生不可能!」海裡的、空中飛的、土裡的那些有情沒有辦法。師父說:「只有人。就算得到的人哪,他還是不行,還要種種條件,所以得到了人身而能修行的」,要能得到一個能修行的人身,就叫暇滿的人身,所以這個人身的前面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叫「暇滿」。那麽這個暇滿,師父說:「好難得、好難得啊!非常難得!」連著三個。看哦!這個「好難得、好難得啊!」一個感嘆。又接著說:「非常難得!」然後接著:「所以我們平常常常說,佛法裡面叫人身難得」,這四個了。四個「難得」哦!「這個好難得、好難得啊!非常難得!」然後,「佛法裡面叫人身難得。」說這是講暇滿人身。 [07′08″]
能得到一個人身就很困難了,還要得到一個暇滿的人身才能夠修學佛法,能夠具足在得到暇滿的時候離開痛苦、得到快樂的——注意——這個條件。那麼這麼難得的得到了以後,師父就說:「哎呀,趕快呀!」接著是這三個字:「趕快呀!」要趁這個機會得到真正的什麼呀?快樂。因為你現在就是非常不容易地具足了離開痛苦、得到快樂的那個條件了,那麼這個時候要趕快哦!去得到真正的快樂、去掉真正的痛苦。因為「只有一個辦法,就是這個!」就是修學佛法呀! [07′56″]
所以具足上面的條件的人,他這個時候想要修行,注意!還得要有圓滿的修行的教授。那麼具足了能夠修行的暇滿人身,要想修行,還要有圓滿修行的教授,那個時候怎麼辦呢?又下一步,「應該要好好地聽。」說像上面列舉這麼具足這些條件的人,就是什麼呀?「具足善根的人,這好不容易哦!」又來一個,「好不容易哦!」四個難得,接著師父又說:好不容易啊! [08′38″]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01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全廣 II】174講_3B舊版第1冊 P83-L7 ~ P84-L6
【全廣 II】174講_3B舊版第1冊 P83-L7 ~ P84-L6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174 (2019/11/28 ~ 12/01)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敦勸聽受
音檔 3B 05:42 ~ 07:41
廣論段落 P2-L2 諸有偏執暗未覆……諸具善者專勵聽
手抄頁/行 第1冊 P83-L7 ~ P84-L6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83-L7 ~ P84-L6 )
手抄段落 所以,普通人之所以不了解......最殊勝圓滿的教授啊!
【全廣 II】174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好!現在我們來聽下一段。
這裡邊師父又舉了一個例子:從另一個角度說,真的是所有的有情做的一切事情都是爲了離苦得樂嗎?沒有盲無目的的時候嗎?不管是什麽都沒有目標,沒有那種時候嗎?師父就舉了:「隨便一個小蟲」,我們跑過去看有小蟲,牠就趕快逃跑了。然後師父會探究小蟲爲什麽會逃跑?從小到大我們應該都經歷過吧?一個小生命你突然靠近牠,牠會逃跑。爲什麽牠會逃跑呢?答案是:「怕受傷害。」因為牠那麽小,我們那麽大,以强淩弱,怕被傷害。說:「牠也怕苦的」,包括那麽小一個生命也是怕苦的。「換句話說,牠也要去掉苦。」牠去掉痛苦就是從這個這麽大的一個龐然大物面前逃開啊!所以牠要去掉苦。 [02′23″]
「隨便一個小蟲」,比如說果蠅,那麽小,牠有分辨出水果香氣的能力,說:「有好吃的東西,牠馬上來了,哪怕冒生命的危險」,師父這裡面就舉了蚊蟲,就叮人啊!普通人不了解佛法的時候,就一巴掌下去把牠打死了,牠只是爲了吸我們一小滴血,就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爲什麽?要快樂!所以師父結論:「沒有一個例外的。」所有的有情做所有的事情,都是爲了離苦得樂,哪怕是這麽小的生命,隨便一個小蟲都是爲了這個。 [03′20″]
好!那麼我們再聽下一段。
接著這一段探討到:「儘管沒有一個人例外的都想修行,但是啊想修行是修,能修的條件不具足」,說我們都想要得到快樂、去掉痛苦,但是這是要有條件的。首先,「畜生不可能!」海裡的、空中飛的、土裡的那些有情沒有辦法。師父說:「只有人。就算得到的人哪,他還是不行,還要種種條件,所以得到了人身而能修行的」,要能得到一個能修行的人身,就叫暇滿的人身,所以這個人身的前面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叫「暇滿」。那麽這個暇滿,師父說:「好難得、好難得啊!非常難得!」連著三個。看哦!這個「好難得、好難得啊!」一個感嘆。又接著說:「非常難得!」然後接著:「所以我們平常常常說,佛法裡面叫人身難得」,這四個了。四個「難得」哦!「這個好難得、好難得啊!非常難得!」然後,「佛法裡面叫人身難得。」說這是講暇滿人身。 [07′08″]
能得到一個人身就很困難了,還要得到一個暇滿的人身才能夠修學佛法,能夠具足在得到暇滿的時候離開痛苦、得到快樂的——注意——這個條件。那麼這麼難得的得到了以後,師父就說:「哎呀,趕快呀!」接著是這三個字:「趕快呀!」要趁這個機會得到真正的什麼呀?快樂。因為你現在就是非常不容易地具足了離開痛苦、得到快樂的那個條件了,那麼這個時候要趕快哦!去得到真正的快樂、去掉真正的痛苦。因為「只有一個辦法,就是這個!」就是修學佛法呀! [07′56″]
所以具足上面的條件的人,他這個時候想要修行,注意!還得要有圓滿的修行的教授。那麼具足了能夠修行的暇滿人身,要想修行,還要有圓滿修行的教授,那個時候怎麼辦呢?又下一步,「應該要好好地聽。」說像上面列舉這麼具足這些條件的人,就是什麼呀?「具足善根的人,這好不容易哦!」又來一個,「好不容易哦!」四個難得,接著師父又說:好不容易啊! [08′38″]
【全廣 II】第 174 講 討論題綱(一) / 如英法師
1. [00′00″]~[00′40″] 這段師父開示中,師父說:「沒有一個例外的。」真的沒有例外嗎?會不會覺得自己某些狀態下是有例外的?
2. 對我們來講,「得到圓滿的修行的教授」這個行相是什麼?我要怎麼樣得到圓滿的教授?只習慣做自己相應的,是有得到圓滿的修行的教授嗎?
【全廣 II】第 174 講 討論題綱(二)/緣亦法師
1. 小蟲這種離苦得樂之道有什麼問題?
2. 我的離苦得樂之道跟小蟲有什麼相似之處?
3. 173 講 [07′53″]~[08′18″]:「如果捫心自問個千百回、上萬回,都會得到:其實我做的所有事情都是想要得到快樂、去掉痛苦,也想讓我關愛的那些人、那些生命都去掉痛苦、得到快樂,這個目標是跟佛法討論的目標完全一致的話,那麼接下來就會引生下面的問題。那就是下一段。」聽完這一段,你所理解老師所說的下面的問題是什麼?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174 (2019/11/28 ~ 12/01)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敦勸聽受
音檔 3B 05:42 ~ 07:41
廣論段落 P2-L2 諸有偏執暗未覆……諸具善者專勵聽
手抄頁/行 第1冊 P83-L7 ~ P84-L6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83-L7 ~ P84-L6 )
手抄段落 所以,普通人之所以不了解......最殊勝圓滿的教授啊!
【全廣 II】174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好!現在我們來聽下一段。
在這一小段裡,師父說:「普通人之所以真的不了解,也不想修,是不了解佛法,你究實了解了佛法,可以說沒有一個人例外的。」不但是人,所有的有情,三界的一切有情都會想修行。為什麼呢?前面那一段講,因為佛法的目的就是離開痛苦、得到快樂,那麼所有的生命都是想要這個目標;但是不了解佛法的時候,不知道學佛法要做什麽。 [01′15″]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 寫:所以,普通人之所以真的不了解,也不想修,是不了解佛法,你究實了解了佛法,可以說沒有一個人例外的。不但是人哪,乃至於三界的一切有情,比如隨便一個小蟲,哦,你跑過去牠馬上躲掉了。為什麼?怕受傷害呀!牠也怕苦的,換句話說,牠也要去掉苦。隨便一個小蟲,有好吃的東西,牠馬上來了,哪怕冒生命的危險,像蚊蟲,明明叮著你啊,一巴掌打死了,牠還要吃你,牠要求快樂嘛!沒有一個例外的。 [00′40″]
這裡邊師父又舉了一個例子:從另一個角度說,真的是所有的有情做的一切事情都是爲了離苦得樂嗎?沒有盲無目的的時候嗎?不管是什麽都沒有目標,沒有那種時候嗎?師父就舉了:「隨便一個小蟲」,我們跑過去看有小蟲,牠就趕快逃跑了。然後師父會探究小蟲爲什麽會逃跑?從小到大我們應該都經歷過吧?一個小生命你突然靠近牠,牠會逃跑。爲什麽牠會逃跑呢?答案是:「怕受傷害。」因為牠那麽小,我們那麽大,以强淩弱,怕被傷害。說:「牠也怕苦的」,包括那麽小一個生命也是怕苦的。「換句話說,牠也要去掉苦。」牠去掉痛苦就是從這個這麽大的一個龐然大物面前逃開啊!所以牠要去掉苦。 [02′23″]
「隨便一個小蟲」,比如說果蠅,那麽小,牠有分辨出水果香氣的能力,說:「有好吃的東西,牠馬上來了,哪怕冒生命的危險」,師父這裡面就舉了蚊蟲,就叮人啊!普通人不了解佛法的時候,就一巴掌下去把牠打死了,牠只是爲了吸我們一小滴血,就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爲什麽?要快樂!所以師父結論:「沒有一個例外的。」所有的有情做所有的事情,都是爲了離苦得樂,哪怕是這麽小的生命,隨便一個小蟲都是爲了這個。 [03′20″]
好!那麼我們再聽下一段。
前面講到佛法的目的,就是要離開痛苦、得到快樂,儘管三藏十二部的教典浩如煙海,但它的目的極爲單純,就是離開痛苦、得到快樂。那麽所有衆生做所有的事情,也是爲了自己能够離開痛苦、得到快樂。如果是這樣的話,佛法的目的和我們所有有情做所有事情的目的,都是完全吻合的。那麽就變成沒有一個人不想修行的——如果了解了佛法。如果能够深入、仔細地探究了佛法的目的是這個,沒有人不想修行! [05′34″]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 寫: 但是儘管沒有一個人例外的都想修行,但是啊想修行是修,能修行的條件不具足,畜生不可能!只有人。就算得到的人哪,他還是不行,還要種種條件,所以得到了人身而能修行的這一個,叫作暇滿的人身。這個好難得、好難得啊!非常難得!所以我們平常常常說,佛法裡面叫人身難得,這是講這個暇滿的人身。現在我們得到了以後啊,哎呀,趕快呀!要想趁這個機會得到真正快樂,去掉真正痛苦的,只有一個辦法,就是這個!所以具足上面這種條件的人哪,他那個時候要想修行,而又有圓滿的修行的教授,那麼那個時候怎麼辦呢?應該要好好地聽。像上面這種人,這是具足善根的人,這好不容易哦!所以真正具足上面這種善根的人哪,你要想修行吧,你又能夠辨別是非、又沒有障礙,那麼那個時候要好好地,這地方聽聞這個最殊勝圓滿的教授啊! [04′53″]
接著這一段探討到:「儘管沒有一個人例外的都想修行,但是啊想修行是修,能修的條件不具足」,說我們都想要得到快樂、去掉痛苦,但是這是要有條件的。首先,「畜生不可能!」海裡的、空中飛的、土裡的那些有情沒有辦法。師父說:「只有人。就算得到的人哪,他還是不行,還要種種條件,所以得到了人身而能修行的」,要能得到一個能修行的人身,就叫暇滿的人身,所以這個人身的前面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叫「暇滿」。那麽這個暇滿,師父說:「好難得、好難得啊!非常難得!」連著三個。看哦!這個「好難得、好難得啊!」一個感嘆。又接著說:「非常難得!」然後接著:「所以我們平常常常說,佛法裡面叫人身難得」,這四個了。四個「難得」哦!「這個好難得、好難得啊!非常難得!」然後,「佛法裡面叫人身難得。」說這是講暇滿人身。 [07′08″]
能得到一個人身就很困難了,還要得到一個暇滿的人身才能夠修學佛法,能夠具足在得到暇滿的時候離開痛苦、得到快樂的——注意——這個條件。那麼這麼難得的得到了以後,師父就說:「哎呀,趕快呀!」接著是這三個字:「趕快呀!」要趁這個機會得到真正的什麼呀?快樂。因為你現在就是非常不容易地具足了離開痛苦、得到快樂的那個條件了,那麼這個時候要趕快哦!去得到真正的快樂、去掉真正的痛苦。因為「只有一個辦法,就是這個!」就是修學佛法呀! [07′56″]
所以具足上面的條件的人,他這個時候想要修行,注意!還得要有圓滿的修行的教授。那麼具足了能夠修行的暇滿人身,要想修行,還要有圓滿修行的教授,那個時候怎麼辦呢?又下一步,「應該要好好地聽。」說像上面列舉這麼具足這些條件的人,就是什麼呀?「具足善根的人,這好不容易哦!」又來一個,「好不容易哦!」四個難得,接著師父又說:好不容易啊! [08′38″]
【全廣 II】第 174 講 討論題綱(一) / 如英法師
1. [00′00″]~[00′40″] 這段師父開示中,師父說:「沒有一個例外的。」真的沒有例外嗎?會不會覺得自己某些狀態下是有例外的?
2. 對我們來講,「得到圓滿的修行的教授」這個行相是什麼?我要怎麼樣得到圓滿的教授?只習慣做自己相應的,是有得到圓滿的修行的教授嗎?
【全廣 II】第 174 講 討論題綱(二)/緣亦法師
1. 小蟲這種離苦得樂之道有什麼問題?
2. 我的離苦得樂之道跟小蟲有什麼相似之處?
3. 173 講 [07′53″]~[08′18″]:「如果捫心自問個千百回、上萬回,都會得到:其實我做的所有事情都是想要得到快樂、去掉痛苦,也想讓我關愛的那些人、那些生命都去掉痛苦、得到快樂,這個目標是跟佛法討論的目標完全一致的話,那麼接下來就會引生下面的問題。那就是下一段。」聽完這一段,你所理解老師所說的下面的問題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