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丹參注意事項
1、用量,丹參粉每人每天不要超過10克,一次不要超過5克。
2、月經期間不要用,丹參粉活血化瘀是第一聖藥易導致出血過多,但如果有血瘀型月經不調就可以用丹參粉活血化瘀來調理月經。
3、早上服用:早上起來服用丹參粉3克左右,用溫開水送服。 可以增強免疫力、抗衰老等功能。
4、晚上服用:服用丹參粉最好在飯前服用,有助於改善睡眠。 如果在飯後服用請少量,最好不超過3克,晚上過量服用,有興奮作用。 最好不要在睡前服用丹參粉,因為服用丹參粉容易口渴。
5、孕婦禁用,和孕婦期間不要用藥原理是一樣的,以免對胎兒有影響,但如果是產後用丹參來補血那可就是極品了,因為丹參對失血性貧血具有極好的效果。
6、感冒期間:風寒感冒期間不能服用丹參,因為丹參性微寒,會加重風寒感冒,丹參粉性溫,風寒感冒期間可以服用。 而患風熱感冒則不宜服丹參粉。
丹參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28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丹參」的六大用法
「丹參」的六大用法
丹參是一味藥性平和,作用廣泛,療效顯著的活血祛瘀藥。 經數十年應用,深深體會到丹參確為活血良藥,祛瘀佳品。
1活血化瘀療諸疾,上下虛實皆可用
一、治療上部疾病
突發性耳聾,因肝腎不足,血行不暢,耳竅失聰,經中西藥物治療,久治難瘥者,立丹磁耳聰湯(知柏地黃湯加丹參、磁石、蟬蜕、川牛膝)臨證用之屢驗。
治肝熱上犯之耳熱怪症,則以丹參與磁石、菊花、夏枯草、生地、龍膽草、川牛膝等為伍,清肝火,利瘀滯,通竅絡,臨證用之,其效甚佳。
治療高血壓者,多在辨證論治基礎上選配丹參、磁石,效果卓著。 動物實驗表明:丹參有擴張外周血管、降低血壓作用。
肺氣不宣,血行不暢之咳嗽,常用丹參配杏仁、桔梗、川貝母等,活血宜肺,降氣止咳。
二、治療下部疾病
丹參通血脈,活血通痹,苦降下行,故對下部經脈久病用之尤驗。
如治下肢關節風濕痹痛,常以丹參配川續斷、獨活、川牛膝、桑寄生之屬;
若風濕熱痹,關節紅腫熱痛者,則丹參配銀花藤、蒼朮、川牛膝、黃柏、赤芍、丹皮、松節等;
治下肢脈管炎常以丹參配當歸、雞血藤、玄參、生甘草、銀花、桂枝、穿山甲等;
月經不調、經閉或產後血瘀腹痛者,丹參配當歸、香附、益母草之類或丹參一味為末,白酒送服,皆有驗效。
此正如《大明本草》曰:丹參"通利關脈...... 骨節疼痛,四肢不遂,...... 調婦人經脈不勻"
治療肝腎鬱(瘀)熱之陽痿、早泄之症,則以生地、熟地、知母、川牛膝、黃柏、蓮鬚、陽起石、山萸肉、鬱金、羌活、白芍等,名曰固精啟陽湯,療效明顯。
三、治療虛證
久病正虛,血運無力,久虛多瘀。 丹參祛瘀生新,行而不破,前人有丹參一味,功同四物之說。 《本草綱目》謂之"養血"。
用之治療虛證眩暈,本杞菊地黃湯之意,創益腎定眩湯(杞菊地黃湯加丹參、磁石、川芎、天麻),對頭暈,腰脊酸軟,舌黯淡,脈沉細而澀等腎虛挾瘀者甚效;
對血虛心悸失眠者,又常以丹參配炒棗仁、當歸、生地、五味子等治之,此即《大明本草》所謂:"養神定志"之意也。
治氣血大虛,腎氣虧耗,瘀血不行之虛勞證,又慣以丹參配炙黃耆、當歸、首烏、巴戟天之屬取效。
四、治療實證
無論六淫七情,傷及機體,日久終可導致氣血不暢,從而發生氣滯血瘀之證。 丹參活血行瘀,化滯消積,臨床用於實證治療也多有效驗。
如肝胃氣痛者,常以丹參配檀香、砂仁、鬱金取效,此乃氣機鬱滯,血行不暢,故理氣活血,相得益彰。
以丹參、茜草根、雞血藤、紫草、紅棗為伍,治療過敏性紫癜屢效,此即丹參能"破宿血,生新血",使離經之血歸經是也。
據報導:動物實驗丹參對血小板聚集有抑製作用,降低血小板第三因數活性,使血漿酶原時間延長等,進一步佐證了其功效。
對於狂證,我們認為病機多火、多瘀、多痰。 在辨證遣方基礎上配以大量丹參取效。 動物實驗證明:丹參具有抑制環腺磷酸二酯酶的活力,對大腦皮層起抑製作用。
對經閉、水腫者又常以五苓散配丹參、琥珀、益母草等收功。
2益心安神除虛熱,止怔定悸養心血
丹參味苦性寒,入血歸心,能清心火,除血熱,安神志,定悸煩,故臨證用之得當則病瘥迅捷。
如血虛心悸失眠者,常用丹參與柏子仁、當歸、生地、五味子、炒棗仁等相伍。
而心悸怔忡,屬心氣不足,氣虛血瘀者,常以補陽還五湯加丹參、炙甘草、桂枝等治之。
胸陽不振者,宗栝樓薤白湯意,創寬胸通痹湯(丹參、栝樓、薤白、檀香、降香、桂枝、鹿壽草、山楂、田三七、赤芍)。
氣陰兩虛者,宗生脈散意,創益脈通痹湯(丹參、太子參、麥冬、五味子、栝樓、炙甘草、炒棗仁、降香、山楂、鹿壽草)。
治胸悶胸痛、失眠驚悸、脈律不齊等症,宗炙甘草湯之意,創四參養心湯(丹參、西洋參、苦參、玄參、炒棗仁、麥冬、炙甘草、桂枝、山楂、鹿壽草)。
臨床運用皆獲良效,對長期服其他方藥治療無效者,予以辨證處方,也可使心電圖等檢查較快好轉或復常。
細細推敲,無論胸陽不振或氣陰兩虛等,皆可致血行不暢瘀血阻滯而病,故宗"不通則痛"之理,運用丹參寓化瘀於辨證方藥之中,可增其效應。
《本草綱目》曰:「活血,通心包絡,...... 去心腹痼疾結氣"。 《滇南本草》曰:「補心定志,安神寧志,治健忘、怔忡、驚悸、不寐"。 可見丹參之功不少也。
3祛瘀生新通經脈,危篤痼疾顯奇功
丹參活血化瘀,通利竅絡,調和氣血,故臨床對危篤痼疾合理用之,則功效倍增。
如治中風,宗王清任補陽還五湯之意,創通脈舒絡注射液(主要成分:黃芪、丹參、川芎等)。
中風(腦腫瘤、腦積水等)屬顱腦水瘀證者,宗王清任通竅活血湯之意,創腦竅通口服液(主要成分:丹參、桃仁、麝香、白茅根等);
治中風先兆、預防中風發作,創清腦通絡片(主要成分:桃仁、丹參等)。 其動物實驗和臨床治療效卓著,目前為止均未發現其毒副作用。
治療昏迷閉證病人,屬熱閉者,可以安宮牛黃丸與丹參同煎灌服或鼻飼;寒閉者,蘇合香丸與丹參同煎灌服或鼻飼;而無論寒熱閉證,皆常以丹參注射液兌入葡萄糖液中靜滴。
脫證者,常以參附湯加丹參以煎服或丹參注射液兌入葡萄糖液中靜滴;
而昏迷凡屬痰濕鬱閉者,又皆配以蒲金丹注射液(石菖蒲、鬱金、丹參)肌注,每日2~4ml,同時可用丹參注射液4~20ml兌入500ml葡萄糖中靜滴,臨床應用常可使病人癥狀減輕或轉危為安。
實踐證明丹參之功,在借其活血通絡達四末,去瘀生新利竅閉。
對出血性和缺血性中風常常同時運用丹參以活血化瘀而均能獲效,其理何在?
藥理研究證明,丹參可抑制凝血功能和增強纖溶活力,但據中醫理論"宜行血,不宜止血"和"消瘀止血",丹參改善微循環血流和增加毛細血管網,致使出血部位血管壓力下降,可解釋其止血作用。
因此,活血化瘀對出血性中風有其特殊的作用機制和治療效果,此乃知常達變,用藥之妙也。
對癲癇的治療,則常以丹參配石菖蒲、遠志、雲茯苓、僵蠶、南星之屬治之;
氣血逆亂之夜遊症,則常以丹參配鬱金、雲茯苓、當歸、石菖蒲、赤芍、夜交藤等治之;
肝腎陰虛陽亢,痰瘀深伏血絡之驚叫證,又以丹參配龍齒、川牛膝、琥珀、女貞子、丹皮、羚羊角粉等。
且對此等疑難怪症又皆在辨證口服湯藥時另配丹參注射液4ml/d肌注,臨床則常使長期治療無效者病情轉佳。
總之,怪病多瘀,久病挾瘀,此乃治疑難雜病之要也。 正如《本草求真》所言:"丹參...... 總皆由其瘀去,以見病無不除。 ”
4清肝利膽暢鬱滯,癥瘕臌脹效堪嘗
癥瘕積聚臌脹諸證,初多由肝膽濕熱,肝失疏洩,氣機不利或脾虛濕阻,致肝脾失調,肝、脾、腎三臟功能障礙,久而導致氣滯、血瘔、水停,積於腹中形成癥瘕積聚臌脹之證。
而丹參歸心肝經入血分,善行血中氣滯,祛瘀行水,活絡消腫,故可常用之。
如乙型肝炎屬肝腎陰虛者,以一貫煎加味則必配丹參;黃疸各期,辨證用藥也每配丹參;
臌脹水濕瘀阻者,又常以丹參、柴胡、當歸、鱉甲、牡蠣、雞內金、大腹皮、雲茯苓、三棱、莪朮等相伍;
膽結石者,則丹參配大黃、雞內金、柴胡、枳實、金錢草等,臨床對改善肝功能、軟化肝脾、縮小腫塊、化瘀排石等皆療效可靠;
而丹參的藥理學研究表明,其具有降低谷丙轉氨酶,保護受損的肝細胞,促進肝細胞再生和抗纖維化等作用。 此正乃《本經》所曰之:丹參祛"寒熱積聚,破癥除瘕"也。
5化瘀利濕達三焦,陰水陽水鹹可消
丹參通血脈,利水道,消水腫,故可治水停血瘀之水腫。 動物實驗證明,丹參有改善腎功能,降低氮質血症和消腫增加尿量作用。
水腫(陰水)下肢及全身浮腫,腰酸乏力屬腎虛血瘀者(慢性腎小球腎炎、慢性腎盂腎炎、腎病綜合症等),用益腎化瘀利水湯(五苓散加丹參、黃耆、桑寄生、益母草、川牛膝、山楂、白茅根、通草等);
下肢浮腫,困倦乏力,脘腹脹悶疼痛,舌瘀暗,脈結代等心陽虛弱,水濕血瘀所致者,常用真武湯合丹參、桃仁、黃耆、葶藶子、白茅根;
腎陽不足者投以金匱腎氣湯加丹參、白茅根、杜仲等;氣滯水停者以柴胡疏肝散合五苓散加丹參等;
陽水面目浮腫(如急性腎小球腎炎等)屬風邪遏肺,三焦氣機不利者,越婢加朮湯加丹參、雲茯苓、車前子、連翹等;
屬肺氣虛寒,水道不利者苓甘五味薑辛湯加丹參等皆可增強療效。
臨床上只要辨證準確,丹參運用合理,常可有利於消除尿中化驗之異常。
人體水液的運行,賴肺氣之通調,脾氣之轉輸,腎氣之蒸騰。 若外邪侵襲或臟腑功能失調,或臟氣虧虛,皆可使三焦決瀆失職,水道不利,外溢肌膚,水腫乃成。
水血同源,《血證論》曰:"水與血相互倚伏...... 互相維繫"。 故水停血瘀相互影響,因而不論陰水陽水、水瘀存其理同矣,唯輕重緩急側重有別也,即所謂:"血不利則為水...... 水阻則血不行"矣。
6涼血解毒腫痛,癰毒瘡疥皆可用
丹參尚有消腫止痛,涼血解毒,排膿生肌之功。
如丹參配連翹、花粉、蒲公英、栝樓等藥消乳癰;配銀花、連翹、乳香、沒藥等治癰瘡毒;
急性腹痛(急性闌尾炎等)以大黃牡丹湯加丹參、紅藤等藥效果甚好;
慢性闌尾炎又常以丹參配柴胡、雲茯苓、黃連、木香、延胡索、香附、蒲公英、神曲等;
由於丹參還具有涼血解毒之性,故用綠豆甘草解毒湯(綠豆、甘草,連翹、石斛、丹參、大黃、白茅根),臨證治療多種中毒每可獲效。
對濕熱毒瘀陰癢帶下者(如尖銳濕疣、宮頸糜爛等),常以丹參配黃柏、苦參、生甘草、蒼朮、白朮、淮山藥、土茯苓、地膚子、野菊花、白果等內服外洗,療效明顯。
濕熱瘀毒熱痢者又常以白頭翁湯加丹參,兼高熱神昏者另配安宮牛黃丸合丹參煎服,皆可使療效提高,療程縮短;
對濕熱疥瘡則以丹參、苦參、蛇床子等煎水熏洗患處。
《大明本草》有:丹參治"惡瘡癰癖、癭贅腫毒、丹毒,排膿上痛,生肌長肉"之說。
而現代科學研究證明:丹參對葡萄球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有強力的抑製作用,對傷寒桿菌、痢疾桿菌有一定抑製作用。
綜上所述,藥無貴賤尊卑之分,而皆貴在應用之法。
丹參性寒味苦,具活血祛瘀,活絡通痹,推陳生新,行而不破,達臟腑百骸,安神除煩,解毒涼血,消腫止痛,排膿生肌,且治癰瘡。 若能辨證用藥,恰的劑量,妙用丹參,則療效必佳。
然丹參性寒而涼散,凡大便溏泄或血瘀夾寒者,用時宜慎。 且劑量雖可大一些,常用15~30g,然一般也宜從小量開始,不可驟用大劑攻散,不可不知。
注:本文選摘自《張學文臨證心得手記》,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2014年1月。
丹參是一味藥性平和,作用廣泛,療效顯著的活血祛瘀藥。 經數十年應用,深深體會到丹參確為活血良藥,祛瘀佳品。
1活血化瘀療諸疾,上下虛實皆可用
一、治療上部疾病
突發性耳聾,因肝腎不足,血行不暢,耳竅失聰,經中西藥物治療,久治難瘥者,立丹磁耳聰湯(知柏地黃湯加丹參、磁石、蟬蜕、川牛膝)臨證用之屢驗。
治肝熱上犯之耳熱怪症,則以丹參與磁石、菊花、夏枯草、生地、龍膽草、川牛膝等為伍,清肝火,利瘀滯,通竅絡,臨證用之,其效甚佳。
治療高血壓者,多在辨證論治基礎上選配丹參、磁石,效果卓著。 動物實驗表明:丹參有擴張外周血管、降低血壓作用。
肺氣不宣,血行不暢之咳嗽,常用丹參配杏仁、桔梗、川貝母等,活血宜肺,降氣止咳。
二、治療下部疾病
丹參通血脈,活血通痹,苦降下行,故對下部經脈久病用之尤驗。
如治下肢關節風濕痹痛,常以丹參配川續斷、獨活、川牛膝、桑寄生之屬;
若風濕熱痹,關節紅腫熱痛者,則丹參配銀花藤、蒼朮、川牛膝、黃柏、赤芍、丹皮、松節等;
治下肢脈管炎常以丹參配當歸、雞血藤、玄參、生甘草、銀花、桂枝、穿山甲等;
月經不調、經閉或產後血瘀腹痛者,丹參配當歸、香附、益母草之類或丹參一味為末,白酒送服,皆有驗效。
此正如《大明本草》曰:丹參"通利關脈...... 骨節疼痛,四肢不遂,...... 調婦人經脈不勻"
治療肝腎鬱(瘀)熱之陽痿、早泄之症,則以生地、熟地、知母、川牛膝、黃柏、蓮鬚、陽起石、山萸肉、鬱金、羌活、白芍等,名曰固精啟陽湯,療效明顯。
三、治療虛證
久病正虛,血運無力,久虛多瘀。 丹參祛瘀生新,行而不破,前人有丹參一味,功同四物之說。 《本草綱目》謂之"養血"。
用之治療虛證眩暈,本杞菊地黃湯之意,創益腎定眩湯(杞菊地黃湯加丹參、磁石、川芎、天麻),對頭暈,腰脊酸軟,舌黯淡,脈沉細而澀等腎虛挾瘀者甚效;
對血虛心悸失眠者,又常以丹參配炒棗仁、當歸、生地、五味子等治之,此即《大明本草》所謂:"養神定志"之意也。
治氣血大虛,腎氣虧耗,瘀血不行之虛勞證,又慣以丹參配炙黃耆、當歸、首烏、巴戟天之屬取效。
四、治療實證
無論六淫七情,傷及機體,日久終可導致氣血不暢,從而發生氣滯血瘀之證。 丹參活血行瘀,化滯消積,臨床用於實證治療也多有效驗。
如肝胃氣痛者,常以丹參配檀香、砂仁、鬱金取效,此乃氣機鬱滯,血行不暢,故理氣活血,相得益彰。
以丹參、茜草根、雞血藤、紫草、紅棗為伍,治療過敏性紫癜屢效,此即丹參能"破宿血,生新血",使離經之血歸經是也。
據報導:動物實驗丹參對血小板聚集有抑製作用,降低血小板第三因數活性,使血漿酶原時間延長等,進一步佐證了其功效。
對於狂證,我們認為病機多火、多瘀、多痰。 在辨證遣方基礎上配以大量丹參取效。 動物實驗證明:丹參具有抑制環腺磷酸二酯酶的活力,對大腦皮層起抑製作用。
對經閉、水腫者又常以五苓散配丹參、琥珀、益母草等收功。
2益心安神除虛熱,止怔定悸養心血
丹參味苦性寒,入血歸心,能清心火,除血熱,安神志,定悸煩,故臨證用之得當則病瘥迅捷。
如血虛心悸失眠者,常用丹參與柏子仁、當歸、生地、五味子、炒棗仁等相伍。
而心悸怔忡,屬心氣不足,氣虛血瘀者,常以補陽還五湯加丹參、炙甘草、桂枝等治之。
胸陽不振者,宗栝樓薤白湯意,創寬胸通痹湯(丹參、栝樓、薤白、檀香、降香、桂枝、鹿壽草、山楂、田三七、赤芍)。
氣陰兩虛者,宗生脈散意,創益脈通痹湯(丹參、太子參、麥冬、五味子、栝樓、炙甘草、炒棗仁、降香、山楂、鹿壽草)。
治胸悶胸痛、失眠驚悸、脈律不齊等症,宗炙甘草湯之意,創四參養心湯(丹參、西洋參、苦參、玄參、炒棗仁、麥冬、炙甘草、桂枝、山楂、鹿壽草)。
臨床運用皆獲良效,對長期服其他方藥治療無效者,予以辨證處方,也可使心電圖等檢查較快好轉或復常。
細細推敲,無論胸陽不振或氣陰兩虛等,皆可致血行不暢瘀血阻滯而病,故宗"不通則痛"之理,運用丹參寓化瘀於辨證方藥之中,可增其效應。
《本草綱目》曰:「活血,通心包絡,...... 去心腹痼疾結氣"。 《滇南本草》曰:「補心定志,安神寧志,治健忘、怔忡、驚悸、不寐"。 可見丹參之功不少也。
3祛瘀生新通經脈,危篤痼疾顯奇功
丹參活血化瘀,通利竅絡,調和氣血,故臨床對危篤痼疾合理用之,則功效倍增。
如治中風,宗王清任補陽還五湯之意,創通脈舒絡注射液(主要成分:黃芪、丹參、川芎等)。
中風(腦腫瘤、腦積水等)屬顱腦水瘀證者,宗王清任通竅活血湯之意,創腦竅通口服液(主要成分:丹參、桃仁、麝香、白茅根等);
治中風先兆、預防中風發作,創清腦通絡片(主要成分:桃仁、丹參等)。 其動物實驗和臨床治療效卓著,目前為止均未發現其毒副作用。
治療昏迷閉證病人,屬熱閉者,可以安宮牛黃丸與丹參同煎灌服或鼻飼;寒閉者,蘇合香丸與丹參同煎灌服或鼻飼;而無論寒熱閉證,皆常以丹參注射液兌入葡萄糖液中靜滴。
脫證者,常以參附湯加丹參以煎服或丹參注射液兌入葡萄糖液中靜滴;
而昏迷凡屬痰濕鬱閉者,又皆配以蒲金丹注射液(石菖蒲、鬱金、丹參)肌注,每日2~4ml,同時可用丹參注射液4~20ml兌入500ml葡萄糖中靜滴,臨床應用常可使病人癥狀減輕或轉危為安。
實踐證明丹參之功,在借其活血通絡達四末,去瘀生新利竅閉。
對出血性和缺血性中風常常同時運用丹參以活血化瘀而均能獲效,其理何在?
藥理研究證明,丹參可抑制凝血功能和增強纖溶活力,但據中醫理論"宜行血,不宜止血"和"消瘀止血",丹參改善微循環血流和增加毛細血管網,致使出血部位血管壓力下降,可解釋其止血作用。
因此,活血化瘀對出血性中風有其特殊的作用機制和治療效果,此乃知常達變,用藥之妙也。
對癲癇的治療,則常以丹參配石菖蒲、遠志、雲茯苓、僵蠶、南星之屬治之;
氣血逆亂之夜遊症,則常以丹參配鬱金、雲茯苓、當歸、石菖蒲、赤芍、夜交藤等治之;
肝腎陰虛陽亢,痰瘀深伏血絡之驚叫證,又以丹參配龍齒、川牛膝、琥珀、女貞子、丹皮、羚羊角粉等。
且對此等疑難怪症又皆在辨證口服湯藥時另配丹參注射液4ml/d肌注,臨床則常使長期治療無效者病情轉佳。
總之,怪病多瘀,久病挾瘀,此乃治疑難雜病之要也。 正如《本草求真》所言:"丹參...... 總皆由其瘀去,以見病無不除。 ”
4清肝利膽暢鬱滯,癥瘕臌脹效堪嘗
癥瘕積聚臌脹諸證,初多由肝膽濕熱,肝失疏洩,氣機不利或脾虛濕阻,致肝脾失調,肝、脾、腎三臟功能障礙,久而導致氣滯、血瘔、水停,積於腹中形成癥瘕積聚臌脹之證。
而丹參歸心肝經入血分,善行血中氣滯,祛瘀行水,活絡消腫,故可常用之。
如乙型肝炎屬肝腎陰虛者,以一貫煎加味則必配丹參;黃疸各期,辨證用藥也每配丹參;
臌脹水濕瘀阻者,又常以丹參、柴胡、當歸、鱉甲、牡蠣、雞內金、大腹皮、雲茯苓、三棱、莪朮等相伍;
膽結石者,則丹參配大黃、雞內金、柴胡、枳實、金錢草等,臨床對改善肝功能、軟化肝脾、縮小腫塊、化瘀排石等皆療效可靠;
而丹參的藥理學研究表明,其具有降低谷丙轉氨酶,保護受損的肝細胞,促進肝細胞再生和抗纖維化等作用。 此正乃《本經》所曰之:丹參祛"寒熱積聚,破癥除瘕"也。
5化瘀利濕達三焦,陰水陽水鹹可消
丹參通血脈,利水道,消水腫,故可治水停血瘀之水腫。 動物實驗證明,丹參有改善腎功能,降低氮質血症和消腫增加尿量作用。
水腫(陰水)下肢及全身浮腫,腰酸乏力屬腎虛血瘀者(慢性腎小球腎炎、慢性腎盂腎炎、腎病綜合症等),用益腎化瘀利水湯(五苓散加丹參、黃耆、桑寄生、益母草、川牛膝、山楂、白茅根、通草等);
下肢浮腫,困倦乏力,脘腹脹悶疼痛,舌瘀暗,脈結代等心陽虛弱,水濕血瘀所致者,常用真武湯合丹參、桃仁、黃耆、葶藶子、白茅根;
腎陽不足者投以金匱腎氣湯加丹參、白茅根、杜仲等;氣滯水停者以柴胡疏肝散合五苓散加丹參等;
陽水面目浮腫(如急性腎小球腎炎等)屬風邪遏肺,三焦氣機不利者,越婢加朮湯加丹參、雲茯苓、車前子、連翹等;
屬肺氣虛寒,水道不利者苓甘五味薑辛湯加丹參等皆可增強療效。
臨床上只要辨證準確,丹參運用合理,常可有利於消除尿中化驗之異常。
人體水液的運行,賴肺氣之通調,脾氣之轉輸,腎氣之蒸騰。 若外邪侵襲或臟腑功能失調,或臟氣虧虛,皆可使三焦決瀆失職,水道不利,外溢肌膚,水腫乃成。
水血同源,《血證論》曰:"水與血相互倚伏...... 互相維繫"。 故水停血瘀相互影響,因而不論陰水陽水、水瘀存其理同矣,唯輕重緩急側重有別也,即所謂:"血不利則為水...... 水阻則血不行"矣。
6涼血解毒腫痛,癰毒瘡疥皆可用
丹參尚有消腫止痛,涼血解毒,排膿生肌之功。
如丹參配連翹、花粉、蒲公英、栝樓等藥消乳癰;配銀花、連翹、乳香、沒藥等治癰瘡毒;
急性腹痛(急性闌尾炎等)以大黃牡丹湯加丹參、紅藤等藥效果甚好;
慢性闌尾炎又常以丹參配柴胡、雲茯苓、黃連、木香、延胡索、香附、蒲公英、神曲等;
由於丹參還具有涼血解毒之性,故用綠豆甘草解毒湯(綠豆、甘草,連翹、石斛、丹參、大黃、白茅根),臨證治療多種中毒每可獲效。
對濕熱毒瘀陰癢帶下者(如尖銳濕疣、宮頸糜爛等),常以丹參配黃柏、苦參、生甘草、蒼朮、白朮、淮山藥、土茯苓、地膚子、野菊花、白果等內服外洗,療效明顯。
濕熱瘀毒熱痢者又常以白頭翁湯加丹參,兼高熱神昏者另配安宮牛黃丸合丹參煎服,皆可使療效提高,療程縮短;
對濕熱疥瘡則以丹參、苦參、蛇床子等煎水熏洗患處。
《大明本草》有:丹參治"惡瘡癰癖、癭贅腫毒、丹毒,排膿上痛,生肌長肉"之說。
而現代科學研究證明:丹參對葡萄球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有強力的抑製作用,對傷寒桿菌、痢疾桿菌有一定抑製作用。
綜上所述,藥無貴賤尊卑之分,而皆貴在應用之法。
丹參性寒味苦,具活血祛瘀,活絡通痹,推陳生新,行而不破,達臟腑百骸,安神除煩,解毒涼血,消腫止痛,排膿生肌,且治癰瘡。 若能辨證用藥,恰的劑量,妙用丹參,則療效必佳。
然丹參性寒而涼散,凡大便溏泄或血瘀夾寒者,用時宜慎。 且劑量雖可大一些,常用15~30g,然一般也宜從小量開始,不可驟用大劑攻散,不可不知。
注:本文選摘自《張學文臨證心得手記》,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201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