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次第略義淺釋01-17講

福智廣論|宗大師:【今勤瑜伽多寡聞 廣聞不善於修要 觀視佛語多片眼 復乏理辯教義力】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般若般羅密
版面規則
此區專為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所設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6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道次第略義淺釋17-止觀雙運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道次第略義淺釋17-止觀雙運

講次 | 17 (2024-02-24 ~ 2024-03-01)
標題 | 止觀雙運
《菩提道次第略義》 | 第36-41偈


  接下來是三十六偈與三十七偈。跟我一起喔!00:22
故須決斷本相慧 乘以無動寂止馬 執中觀理離邊劍 盡壞邊執所緣境
以如理觀廣大慧 令證實性覺慧增 瑜伽師我如是修 汝求脫者亦應行 00:48
  只用片面止、觀品的道,是無法斷除煩惱的,止觀二者必須雙修。所以往昔的正士生起如實證得空性、決斷本相的智慧──這裡的「本相」就是指空性,因為空性是諸法最究竟的本質,所以稱空性為什麼啊?為本相。大師在第一句裡提到「決斷本相慧」,也就是證得真實義、證得空性的這個智慧。這樣的智慧就像一個勇士,而這樣的勇士所騎的馬是什麼樣的馬呢?「乘以無動寂止馬」。這裡邊「無動寂止」,欸!馬都是奔跑的,為什麼這個馬是不動的寂止?這個馬入定的時候不動,牠要是動起來的話,去哪兒速度非常快。勇士配良駒嘛!所以這個勇士所騎乘的馬,是能夠安住在善所緣上,並且能夠不被沉掉所動搖的寂止之馬,想要牠去什麼所緣,像箭一般地就去那個所緣。02:02

  生起了定解空性的智慧,騎著不為沉沒與掉舉所動搖的這個寂止之馬,接著要我們做什麼?下面就是「執中觀理離邊劍,盡壞邊執所緣境」,這位勇士手持利劍,什麼樣的利劍?遠離常、斷二邊的中觀正理利劍。用中觀正理的利劍,能夠徹底地破除一切邊執有無二邊投注的所緣。透過中觀的正理能夠什麼呀?破除有無二邊:破除諸法有自性,所以破除有邊;破除諸法沒有作用,所以破除無邊,能夠破除一切煩惱。唯有中觀師才能善巧破除二邊,並且以如理觀擇真實義的廣大智慧,令證達真實義的覺慧在自己的相續中不斷增長。03:05

  由於往昔的祖師們是這樣修,宗大師也是這樣修的,所以我們要怎樣?我們也不能自己想怎麼樣就怎麼樣,想要成佛、想要脫離輪迴,必須追隨著大師的行誼如此修持。要怎麼破除實執所執取的諦實成立呢?要先認識所破,認識所破之後,再運用無邊的教理,注意喔!運用的是無邊的教理。教理實際上從哪來的?是從經典上聽來的對吧,善知識講來的。再運用無邊的教理生起智慧,證得實執所執的境是不存在的。為了生起這樣的智慧,我們要怎樣?必須發起精進!03:55

  先不用談真實證悟空性,哪怕只有思考諸法有沒有自性──諸法是有自性呢?還是沒有自性呢?比如說:「我的心是有自性呢?還是沒有自性呢?應該是沒有自性吧!」就生起這樣的合理猶豫也能夠撼動三有的根本,會累積不可思議、不可思議的善業。04:16

  大師在這兩個偈子裡邊教導我們,當我們透過寂止的力量,讓內心完全安住在空性這樣的善所緣上的時候,同時我們必須透過勝觀的力量去抉擇空性的內涵。藉由止觀雙修的力量不斷不斷地串習、不斷不斷地串習,最終能夠斷除我們心中的現行煩惱,還有不現行的,還有什麼?煩惱的根本。就贏了!04:45

  接著我們學三十八偈與三十九偈。一起看:04:51
專能成定何須言 更見如理妙觀察 亦於本相能引發 無動極穩三摩地
於是精勤於止觀 修雙運者實稀有 瑜伽師我如是修 汝求脫者亦應行 05:11
  在獲得了勝觀以後,透過修習一心專注,以止住修能夠成就堅固的三摩地,這是必然的,不用說!透過一心專注於所緣,能夠成辦寂止;還要怎樣?還要以如理觀擇空性的別別觀察慧進行觀察修,以如理分別觀擇的觀察修,也能對本相空性引發──注意──能對空性引發無所動搖、極其堅穩的三摩地。05:54

  見到這點以後,了解不僅僅是片面地修習寂止與勝觀,而能精進於成辦止觀雙運的人們,真的是非常稀有!就是能夠知道這樣修的太稀有了!大多數都不知道。稱歎精勤於修習止觀雙運等持的人們極為稀有、極其稀有!雖然投注於自己的所緣之後,修習一心專注也能成辦寂止,然而之所以要成辦勝觀,是因為只獲得寂止是遠遠不夠的、只修定是遠遠不夠的;在一心專注的狀態下,也必須以觀察的力量引發輕安的大樂。注意喔!這裡是觀察的力量,不是寂止的力量,不僅僅是寂止的力量喔!06:45

  平常絕大部分的人都會認為,透過修學一心專注於善所緣的三摩地,能夠引發心中的襌定。但是不僅藉由止住修能夠讓心中生起襌定的力量,縱使透過不斷地觀察修,也能引發內心中殊勝的三摩地;並且透過觀察修,在引發三摩地之後,我們的心還是能夠一心不亂地安住在真實義之上。在這個部分,如果你出去說:「透過觀察修也能夠引生禪定啊!」別人肯定覺得:「你在說什麼!」但是你看看教理是怎麼講。07:26

  接著是四十偈與四十一偈。準備好了,一起喔!07:32
等引修空如太虛 後得觀空如幻事 稱讚雙運慧方便 能往佛子行彼岸
如是證已賢者規 不滿足於少分道 瑜伽師我如是修 汝求脫者亦應行 07:56
  這兩個偈子是在宣說等引與後得時修持空性的方法,很重要喔!08:05

  就像虛空是僅僅遮除礙觸而安住,心專注於所緣境的等引,也能夠遮除所破諦實成立的自性;藉由修持等引,在證得空性的根本定中破除所破諦實成立。在現證空性的根本定中只會顯現空性,不會顯現任何世俗的法。而空性是如何安立的呢?是從僅僅破除所破的這一分安立的,就像虛空是唯遮礙觸,虛空是從僅僅遮止礙觸來安立的一樣。安住在根本定的狀態中,我們要修學的是如虛空的空性,透過修持如虛空的空性,能夠累積無邊的智慧資糧。09:03

  初修業者在思惟空性的時候,是可以依靠不同的正因來成立空性的。其中離一異的正理可以讓我們了解:假設「所破的我」存在的話,那就必須與蘊是一或者是異;如果「我」是有自性的話,「我」就會變成不用觀待心的安立,也不用觀待其他的法,可以獨自永恆地存在。但實際上,無論從經論上還是從正理的角度來觀察,都不可能有任何法──注意──可以離開心的安立獨自存在。09:42

  如果成就了止觀雙運,緣著一根柱子的時候,具有能夠計算柱子的每一粒微塵的明分。注意喔!內心的明分能清晰到這種程度,柱子上每一粒微塵都能夠算得清清楚楚。除了明分之外還有澄淨分,澄淨分是用什麼來比喻呢?你們比喻一下。還記得吧?講過吧!就是把杯子放在太陽光下,被陽光照耀的時候呈現出來一杯清水的澄淨分。除了明分與澄淨分之外,還有一點特別重要,就是現空無別。什麼是「現空無別」呢?所顯現的諸法的作用,完全不會阻礙諸法無自性;反過來說,諸法無自性,也完全不會阻礙諸法的作用。諸法的緣起作用與諸法的無自性這兩者,不但不相違,而且是一體的兩面,一體的。現今我們看到外境的時候,一切外境都會顯現諸法有自性──自然就出來了,習氣!如果認為這樣的顯現是正確的,如同這樣的顯現而存在的話,就叫自性執。我們學毗缽舍那的時候會廣泛學習這一點,這個東西就是空性的所破,我們要思惟自性是不成立的。11:14

  出定到後得位的時候,修習顯現一切法如同幻化一般──注意!後面還有四個字「沒有自性」。什麼是如幻呢?就是雖然顯現為有諦實,但事實上它不是有諦實,所以這兩者相合就是如幻。在後得位中顯現一切諸法如同幻化,證得諸法無自性,這個時候就證得了世俗諦。在出定之後所修學的空性就是如同幻化般的空性,透過修學如幻的空性──注意喔──能夠累積無邊的福德資糧。11:54

  所以在等引的時候修習如同虛空的空性,在後得的時候修習什麼?如同幻化的空性。修習兩種空性,透過結合布施等等的方便,以及證得空性的智慧,方便與智慧兩者雙運的方法,趣向哪了?趣向佛子行大海的彼岸。開心吧!這樣的修行者是為佛菩薩所稱歎的,為什麼?走對了路!就像揚帆遠行到彼岸。所以累積了智慧資糧與福德資糧,最後菩薩能夠度脫輪迴,到達佛子行的彼岸。12:29

  所以希求解脫的人們,希求解脫的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說吧?千萬不要認為只修持少許的小乘道或大乘道就夠了,或者由於少分的方便與智慧就感到滿足了,必須修持──你們能猜到我接下來要講什麼嗎?必須修持圓滿的道。記得師父在講《廣論》的時候,常常講到清淨、圓滿。說必須修持圓滿的道,這才是具緣者的宗規,也是智者們的清淨傳規。我們應不應該學啊?是我們應當隨學的。13:14

  以上我們就學完了止觀雙運的法類。13:22
圖檔
發表主題 回覆文章

回到「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