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中醫

介紹養生藥膳、養生茶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47
文章: 3370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病入膏肓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第三部分 中醫成語
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長河中,積澱出“成語典故”這一燦若星辰的文史瑰寶。 而在「成語典故」中,又有很多與「中醫中藥」有著久遠歷史淵源的中醫成語,這些中醫成語歷經千百年,代代相傳,是因為其中蘊涵著非同尋常的寓意。 這裏,我們擷取八則,以饗讀者。

病入膏肓
相傳,晉國的君主晉景公生病,先請來裝神弄鬼的巫醫替他治療,病情反而有增無減。 於是,他派人到秦國求醫。 秦國派了一位名叫醫緩的醫生去給他治病。 醫緩的高明醫術全國上下無人不知。

當醫緩還在去晉國的路上時,晉景公做了個夢,夢見從他的病中跳出兩個小人。 其中一個說:“醫緩是醫術高明的醫生,可不比前次那個巫醫,他恐怕要抓住我們,該往哪裡躲避呢?” 另一個回答說:“到心的下面、膈的上面,叫'膏肓'的那個地方去吧,看他能把我們怎麼樣?” 醫緩到了晉國,绐晉景公辨症後為難地說:“這病不可治啦! 病在膏肓,不能採取攻伐的治法,何況藥物也不能到達那裡去發揮藥效。 ”

後來,人們常用「病入膏肓」形容病情嚴重,難以醫救。 這句話進一步引申時便用來形容一個人犯錯誤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47
文章: 3370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起死回生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起死回生
有一次,扁鵲路過虢(音國)國,看見全國上下都在舉行祈禱,一打聽,方知是虢太子死了。 太子的侍從告訴他,虢太子清晨雞鳴時突然死去。

扁鵲問:“已經掩埋了嗎?”

侍從回答說:「還沒有。 他死了還不過半日哩! ”

扁鵲請求進去看看,並說虢太子也許還有生還的希望。

侍從睜大了眼睛,懷疑地說:“先生,你該不是跟我開玩笑吧! 我只聽說上古時候的名醫俞踰有起死回生的本領。 若你能象他那樣倒差不多。 要不然,連小孩兒也不會相信的。 ”

扁鵲見侍從不信任自己,很是著急,須知救人要緊哪。 他靈機一動,說:“你要是不相信我的話,那麼,你去看看太子,他的鼻翼一定還在扇動,他的大腿內側一定還是溫暖的”。

侍從半信半疑地將話告訴了國王。 國王十分詫異,忙把扁鵲迎進宮中,痛哭流涕地說:“久聞你醫術高明,今日有幸相助。 不然,我兒子的命就算完了“。

扁鵲一面安慰國王,一面讓徒弟子陽磨制石針,針刺太子頭頂的百會穴。 一會兒,太子竟漸漸甦醒過來,扁鵲又讓弟子子豹用藥物灸病人的兩脅,太子便能慢慢地坐起來! 經過中藥的進一步調理,二十來天就康復如初。

這事很快傳遍各地,扁鵲走到哪裡,哪裡就有人說:“他就是使死人復活的醫生! ”

扁鵲聽了,謙遜地笑著說:“我哪裡能使死人生還呢,太子患的是'屍厥'證,本來就沒有死,我只不過是使他甦醒過來罷了。 ”

以後,人們常用“起死回生”這個詞來形容醫生的高超技藝。 有些病家有時為了感謝醫生,送上一塊「扁鵲再世」的橫匾,也是頌揚醫生醫技高超的意思。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47
文章: 3370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對症下藥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對症下藥
華佗是東漢名醫。 一次,府吏倪尋和李延兩人都患頭痛發熱,一同去請華佗診治。

華佗經過仔細地望色、診脈,開出兩個不同的處方,交給病人取藥回家煎服。 兩位病人一看處方,給倪尋開的是瀉藥,而給李延開的是解表發散藥。 他們想:我倆患的是同一癥狀,為什麼開的藥方卻不同呢,是不是華佗弄錯了? 於是,他們向華佗請教。

華佗解釋道:倪尋的病是由於飲食過多引起的,病在內部,應當服瀉藥,將積滯瀉去,病就會好; 李延的病是受涼感冒引起的,病在外部,應當吃解表藥,風寒之邪隨汗而去,頭痛也就好了。

兩人聽了十分信服。 便回家將藥熬好服下,果然很快都痊癒了。

中醫強調辨證治療,病證雖—,但引起疾病的原因不同,故治療方法也不一樣。 後來,人們常用“對症下藥”這個鹹語比喻針對不同情況,採取不同方法處理問題。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47
文章: 3370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諱疾忌醫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諱疾忌醫
一次,扁鵲到了齊國。 齊國國君田午熱情地招待他。 扁鵲見到田午,認真地對他說:“目前,您的肌表部位有疾病,要是不治,會發展蔓延下去。 ”

田午是個很自信的人,他聽後不以為然地說:“我沒有病。 待扁鵲退下後,他便對旁人說:「醫生就是喜歡靠治療沒有病的人來炫耀自己的本領。 我才不信呢! ”

過了五天,扁鵲去見田午,說:“您的病現在到了血脈,不治恐怕要加重了! “田午說:”我沒有病! “臉上顯露出厭煩和不高興的神色。

又過了五天。 扁鵲再一次向田午提出忠告:「您的病現已深入到腸胃,再不治療就不可收拾了! “這次,田午竟拂袖而去。

再過了五天,扁鵲碰見田午,轉身便走。 田午感到納悶,派人追上去詢問其中的緣故。 扁鵲回答說:「當初,國君的病僅在肌表,湯藥和灸法可以治; 在血脈,針刺可以治; 在腸胃,藥酒尚可治,現在病入骨髓,即便是傳說中掌管生死簿的神也沒法治,我更不敢主動請求醫治了。 ”

五天后,田午果然感到渾身不舒服,病情很快加重,他想起扁鵲,連忙派人去找,哪知扁鵲已經借故離去——中醫認為:“病不許治者,病必不治,治之無功矣”。 沒幾日,田午便死了。

這個成語故事告訴我們:有了疾病,應該積極治療,若諱疾忌醫,到頭來只會害自己。 對待工作,學習中的缺點和錯誤也一樣,應該及時發現,及時糾正。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47
文章: 3370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因勢利導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因勢利導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戰國時期,齊國有位名叫孫髕的大將,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用兵如神。 當時,魏國進攻韓國,韓向齊國求援。 齊國便派田忌為將軍,孫膑為軍師,領兵攻魏。 在戰鬥中,孫臏利用敵人驕傲狂妄、輕視齊軍的心理,向田忌獻策,他說:“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建議用逐日減灶的計策,偽裝潰敗逃跑,誘敵深入。 田忌採納了他的計謀。 驕傲的魏軍果然中計,大搖大擺地尾隨齊軍進入一個叫馬陵的險惡地帶。 這時,早已埋伏好的齊兵萬弩齊發,一舉殲滅魏軍。 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馬陵之戰」。

孫膑利用敵人的驕傲心理,誘敵上當,所以取得戰役的勝利。 中醫也很強調因勢利導,要求醫生根據患者體質、病位等因素而施治。

早在二千多午前的中醫古籍《內經》里就有「因其輕而揚之; 因其重而減之; 因其衰而彰之“、”其高者,因而越之; 其下者,引而竭之“等治療法則。 這裡的“輕”、“重”、“衰”、“高”、“下”等都是疾病的“勢”,根據各種不同的情況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便是“因勢利導”的體現。 病在上部較輕淺的,宜輕揚宣散,清代醫家吳鞠通常選用質地較輕、氣味較薄的葯,即「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的治法。 古人還根據“其高者,因而越之”的法則,創立吐法,主張服鹽湯或用鵝毛刺激喉管引起嘔吐,使病邪從上而出。 再如,夏秋時令,誤食腐敗不潔之物,腹瀉腹痛,醫生亦常因勢利導,讓病人繼續瀉下穢臭之物,腹痛、腹瀉亦漸好轉,若此時止瀉,逆其病勢,反而有可能加重病情。

孫膑講的雖然是兵法,但與中醫治病原理相通。 難怪清代名醫徐靈胎說:“用藥如用兵”。 他甚至還說:「孫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盡之矣」,認為中醫的治療思想貫穿在《孫子兵法》中。 這話頗有幾分道理。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47
文章: 3370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因地制宜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是指根據不同地域的具體情況,制訂與之相應的措施。 這個成語出自《吳越春秋·闔閭內傳》:春秋末年,伍子胥逃到吳國,吳王很器重他。 一次,吳王徵詢伍子胥有什麼辦法能使吳國強盛起來,伍子胥說:“要想使國家富強,應當由近及遠,按計劃分步驟做。 首先要修好城市的防禦工事,把城牆築得既高又堅實; 其次應加強戰備,充實武庫,同時還要發展農業。 充實糧倉,以備戰時之需“。 吳王聽了高興地說:「你說得很對! 修築城防,充實武庫,發展農業,都應因地制宜,不利用自然條件是辦不好的。 ”

這種“因地制宜”的措施果然使吳國很快強盛起來。 無獨有偶,十八世紀,法國的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也提出一項因地制宜、治理國家的政策,即“地理環境決定論”。 他認為:土地膏腴,出產豐富,使人因生活富裕而柔弱怠惰,貪生怕死,這些地區的國家常是「單人統治的政體」; 土地貧瘠和崎嶇難行的多山國家,人民勤奮耐勞,生活儉樸,勇敢善戰,他們不易被征服,常是“數人統治的政體”。 他建議立法者考慮不同的地型環境、氣候因素來制定恰當的法律。

中醫強調因地制宜治療疾病。 因為不同的地區所引起的疾病各不相同。 在西北高原地區,氣候寒冷,乾燥少雨,當地人們依山陵而居,常處在寒風凜冽之中,多吃牛羊乳汁和動物骨肉,故體格健壯,不易感受外邪,其病多內傷; 而東南地區。 草原沼澤較多。 地勢低窪。 溫熱多雨,人們的皮膚色黑,腠理疏鬆,多易致痈疡,或易致外感。 因此,治療時就應該根據地域不同,區別用藥。 如同為外感風寒,則西北嚴寒地區,用辛溫發散藥較重; 而東南地區,用辛溫發散藥較輕,這就是因地制宜原則在中醫學上的具體應用。

《內經》專設《異法方宜論》一篇,討論不同地域的人們易患的病種,以及病變和治法特點等。 可見,古代中醫學家十分重視因地制宜治療疾病。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47
文章: 3370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防微杜漸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防微杜漸
《後漢書·丁鴻列傳》記載了一則故事:東漢和帝即位時僅十四歲,由於他年幼無能,便由竇太后執政,部份大權實際上落入竇太后的兄弟竇憲等人手中。 他們為所欲為,密謀纂權。 司徒丁鴻見到這種情況,便上書和帝,建議趁竇氏兄弟權勢尚不大時,早加制止,以防後患。 他在奏章里說:「杜漸防萌」則兇妖可滅。 任何事情,在開始萌芽時容易制止,等到其發展壯大后再去消除,則十分困難。 “和帝採納了他的意見,並任命他為太尉兼衛尉,進駐南北二宮,同時罷掉竇憲的官。 竇憲兄弟情知罪責難逃,便都自殺了,從而避免了一場可能發生的宮廷政變。

在醫學上,防微杜漸體現了預防為主的原則。 中醫十分重視早期診治疾病。 《內經》說:“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 任何疾病都有一個由淺入深的發展過程,高明的醫生應該趁疾病輕淺的時候治療,若疾病已到深重,會變得比較棘手。 《內經》還生動地比喻說:“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因此,中醫把一個醫生是否能對疾病作出早期診斷和治療當作判斷這個醫生醫技是否高明的標準,提出”上工治末病“。 上工,即高明的醫生。

這個成語故事啟示我們:隱患要及時清除,以免釀生更大禍端; 疾病應及早治療,以免給機體帶來更大的危害。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47
文章: 3370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杯弓蛇影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杯弓蛇影
《晉書·樂廣傳》記載,一天,樂廣宴請賓客,大廳中觥籌交錯,異常熱鬧. 大家猜拳行令,飲酒作樂。 一位客人正舉杯痛飲,無意中瞥見杯中似有一遊動的小蛇,但礙於眾多客人的情面,他硬著頭皮把酒喝下。 從此以後,他憂心忡忡,老是覺得有蛇在腹中蠢蠢欲動,整天疑慮重重,噁心欲吐,最後竟臥床不起。

樂廣得知他的病情后,思前想後,終於記起他家牆上掛有一張彎弓,他猜測這位朋友所說的蛇一定是倒映在酒杯中的弓影,於是,他再次把客人請到家中,邀朋友舉杯,那人剛舉起杯子,牆上彎弓的映子又映入杯中,宛如一條遊動的小蛇,他驚得目瞪口呆,樂廣這才把事情的原委告訴了他,病人疑竇頓開,壓在心上的石頭被搬掉,病也隨之而愈。

樂廣稱得上是一位「良醫」,他懂得怎樣去除病人的心病,比一般濫施藥物的庸醫高明一籌。 中醫管這種方法叫“祝由”。 王冰將祝由解釋為“祝說病由”,意為向病人解釋病因,讓病人打消顧慮,不必用藥而病自愈。

若病人對認定時病因篤信不疑,百般勸說無效,這時不妨先依從病人,再設法打消病人的顧慮。 金元時期的著名醫家張子和有類似治驗。 一位病人訴說她在吃飯時誤吞下一條蟲子,別人怎麼解釋也無效。 她總覺蟲子在腹中作亂,整天不得安寧。 病家求張子和診治。 張子開出一帖催吐藥方,聲稱病人服藥后蟲子必從口中吐出,暗中他告訴病人的貼身丫環,趁病人嘔吐之機放入一根紅絲線到嘔吐物中,哄她蟲已吐出。 丫環依計而行,病人見吐出的東西里果然有一條蟲子,從此再不疑心,心胸也舒暢多了。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47
文章: 3370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第四部分 中藥的煎服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第四部分 中藥的煎服
您可別小看煎藥方法,其中大有學問。 若煎法不當,不但會降低藥效,有時還會產生副作用。 只有遵循一定的原則才能煎出高品質的藥汁。 同樣,服用中藥及中成藥也有一定的規則,不能自作主張、輕易更改。 胡亂用藥,輕則療效不佳,延誤病情,重者甚至還有生命危險。

中藥的煎製
你或許會猜測:發明中藥煎熬方法的人一定是一位了不起的中醫學家。 其實不然,他是一位普通的廚師,人們叫他伊尹。 伊尹精通烹飪技術,又懂得一些藥物的功效、性能。 他常常想:藥物若能象烹調食物一樣進行煎煮,取汁服用,藥效一定很高。 經過他反覆實踐,終於發明瞭治療疾病的湯液。

可別小看煎藥方法,其中大有學問。 若煎法不當,不但會降低藥效,有時還會產生副作用。 只有遵循一定的原則才能煎出高品質的藥汁。 難怪歷代醫家十分重視煎藥技術。 著名醫學家李時珍說:「凡服湯藥,雖品物專精,修治如法,而煎藥者鹵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則葯亦無功。 “清代醫學家徐靈胎也說:”煎藥之法最宜深講,藥之效與不效,全在乎此“。

那麼,中藥應當怎樣煎熬呢? 讓我們從煎熬藥物的工具說起。

一、選好藥鍋

據說,三國時候,有一個庸醫叫陸矜,因久混江湖,識得一些醫家的驗方。 隨即到處行醫賣葯。 有一年,他來到許昌,聽說曹操患偏頭疼,正到處查訪名醫。 陸矜一聽,認為這是天賜給他巴結權貴,升官發財的良機,便決定邀功獻技。 他兼程趕到軍營,許下「包治」的諾言。 粗略切脈後他便開出處方,取來一銅器為曹操煎藥。 藥熬好後,他親自捧給曹操,不料曹操服藥後病情反而更加嚴重。 這時,隨軍醫生告訴曹操:「銅器煎藥乃醫家大忌」。 曹操聽罷,連呼:“庸醫害我也! “盛怒之下,讓士兵椎出陸矜斬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選擇好煎藥工具是煎藥的首要環節。 煎藥最好選用砂鍋或搪瓷鍋。 目前一些人選用鋁鍋,嚴格說來亦不符合標準。 不宜使用鐵鍋煎藥。 中草藥中含有一種叫鞣酸的化學物質,它碰上鐵和其它貴重金屬會生成不溶於水的鞣酸鐵或其他鞣酸鹽。 它是一種對人體有害的物質。 另一方面,草藥中具有治療作用的生物鹼因得不到鞣酸而不能溶解於水,降低藥效。

此外,煎藥用鍋必須清潔,每次煎藥完畢最好立即去渣洗净。 鍋內若殘存一些藥渣,將會影響再次煎藥的效果。

二、注意加水量

煎一劑葯,應掌握好用水量。 太多,則無端地延長藥物煎熬時間,使一些不宜久煎的藥物失效,況且藥汁太多,病員也不能都喝下; 大少則藥物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且易煎乾。

煎藥前先將藥物浸泡20~30分鐘,一般煎藥時水面以高出藥面1~2橫指為宜。 當然,用水的多寡也應根據藥物種類來確定。 一般屬於滋補一類的藥物煎頭汁需水約300毫升,二汁約300毫升; 解表藥,頭汁約300毫升,二汁約100毫升:一般葯,頭汁約200毫升,二汁約200毫升。

還應當根據各位醫師處方中的用藥量(即藥味的多少)來確定。 有時醫生開出某些預防流感或流腦、以及治肝炎及癌症的處方,用大劑量、超常配伍,一劑藥多達二十味以上; 再如考慮到一些藥物吸水性強、體積大的特點。 常可選下列加水法:(1)煎藥代水法。 將一劑藥中劑量大的草藥另行煎熬,棄渣取湯,然後用其汁煎熬其他葯。 (2)分煎合汁法。 將需水量大與需水量小的藥物分煎,各濾其汁,再混合煎熬濃縮。 (3)多汁濃縮法。 將藥合在一起煎,煎上二、三次,將每次煎取的300毫升左右的藥汁濾掉雜質混合在一起續煎,濃縮至400毫升左右服用。 前二種方法適宜於一個處方中只有少數幾味大劑量藥的情況,后一種方法則適用於普遍都是大劑量藥物的方劑。

煎藥時,不宜頻頻加水,這不利於藥物的分解。 若藥物吸水膨脹,水被吸盡,可酌情加點開水。 煎熬需水量較大的草藥,最好事先有準備地多加一些水。

三、掌握火候

古人對煎藥火候,有近乎於苛刻的要求。 北宋自然科學家沈括曾說:「藥有可以久煮,有不可以久煮者,有宜急火,有宜溫火者。 此煮煉之節也。 “若用火過急,會使湯液沸騰外溢,造成浪費; 另外,藥汁也會很快熬乾,藥效不能充分煎取出來,且容易煎乾。 小火煎煮則費工費時。 常採取急火煎沸,慢火煎至液成的辦法。 一般感冒藥不宜久煎,多以急火煎取; 滋補葯則宜小火久煎慢煨。 中醫外科煉製丹藥,尤其強調掌握好武火(急火、大火),文火(慢火、小火)。

四、注意時間

藥物有可以久煮的,有不可以久煮的; 有久煮方能煎出藥效的,也有久煮反而降低藥效的。 因此,把握好藥物的煎熬時間亦極為重要,它們常根據藥物的質地和功用來確定。

1.滋補類藥物:俗稱“補藥”。 這類藥物多系植物根莖、果實; 動物的甲、角、殼等,質地堅硬厚實,難於溶解,煎藥前常須搗碎,並適當延長煎葯時間。 一般頭汁煮沸后,文火煎半小時至一小時; 二汁煮沸后再煎半小時左右。 個別的須焖煮數小時以上。

2.解表發汗類藥物:俗稱「清熱解毒藥」。。 這類藥物多系植物全草或花、葉,其質地輕揚,氣味辛香,富含揮發油,煎熬太久則易使藥物的有效成分揮發逸去,降低藥效。 一般急火煮沸,再煎5—10分鐘即可。

3.一般性藥:即普通治療葯,具有多方面功能,故宜視其具體情況而定。 一般煮沸后再煎半小時即可。

下面,再介紹幾種特殊的煎熬藥方法。

1.先煎:有時,醫生開完處方,會告訴你其中一味或數味應當先煎。 這是因為,一個處方中,不同的葯其有效成分析出所需的時間長短不一。 有些葯在短時間內即可獲得有效成分,有些葯則未必。 礦石類及有殼的果實類藥物應先煎,有毒類藥物如附於、川烏,草烏等則更應先下久煎,以減輕毒性。

2.後下:多指含有芳香氣味,久煎易失效的一類藥物。 另外,有一些葯,為了留取其峻效,亦常後下,如大黃等。

3.包煎:多是帶有絨毛或質地輕體積小的顆粒種子以及易粘、易被煎糊的藥物。 絨毛在藥汁中不易被去除,服下后刺激咽喉。 易引起劇咳。 質地輕的種子浮於水面,藥汁沸騰時易溢出鍋外,所以最好包煎。

4.另煎或沖服:多是一些比較貴重的藥物,如人參、羚羊角片等。 若將之與眾多藥物混煎並作為藥渣棄去,則太浪費,故應先煎好再兌入藥汁服用。 還有一些葯,根本用不著水煎,只須加熱溶化或磨汁兌進藥液沖服,如阿膠、鹿角膠、龜板膠等。

一劑藥煎成后,若由於某些原因暫時不吃,應及時將藥倒出,不宜久留罐中,藥液在罐中若放置時間太久,發生凝集,影響藥效,在夏天還會加速藥汁的腐壞變質。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47
文章: 3370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中藥服用時間的選擇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中藥服用時間的選擇
古代醫學家十分注意掌握中藥的服用時間,認為在不同時間里服藥,藥物療效差異很大。 因此,瞭解古人選擇服藥時間方面的知識,有助於我們根據病情,合理選擇服藥時間,以發揮藥物的最佳效能。

1.空腹法:空腹服藥易使藥力得到發揮,東晉時期著名醫藥學家葛洪說:“未食內虛,令毒勢易行”。 多用於實證疾病,特別是積滯、瘀血、水濕等病證。 從部位上看,它適宜於治療人體下部的疾病(心胸以及四肢、血脈)。 具體服藥時間包括:雞鳴時服(如雞鳴散); 平旦時服(如十棗湯); 飯前服等。

2.飯後服法:適用於人體上部的疾病。 中醫傳統認為:上部的疾病,如耳、目、口、鼻、五官等疾病都宜採取先食后服藥方法,能使藥性留連於上。 我國第一部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即說:“病在胸膈以上者宜先食後服藥”。 偏於滋補一類的藥物,也宜飯後服。 如葛洪說:「服治病之葯以食前服之,服養身之葯以食後服之。 ”

3.頓服:病情較急者,煎好后立即服下,稱為頓服,取急病急治之意。 東漢醫學家張仲景《金匱要略》載的治急症吐衄的瀉心湯、治腸痈的大黃牡丹皮湯等屬於此類。 目前,一般的高熱性疾病、傳染性疾病、小兒急症等亦採用頓服法。

4.睡時服:這是服用安神葯和治遺尿症藥物常採用的服法,睡前服藥能使藥效及時發揮作用。

5.晝夜服:一些急、慢性病,亦可晝夜服藥,使藥效持續發揮治療作用。 對慢性病來說,人們多嫌麻煩,不易做到,但急、重證則常須這樣。 清代著名溫病學家吳鞠通常用銀翹散治風熱病證,他在所著的《溫病條辨·上焦篇》中規定:「病重者約二時一服,日三服,夜一服。 輕者三時一服,日二服,夜一服。 病不解者。 再作服“。 現在,用銀翹散治療外感風熱十分普遍,但極少按此法服藥,違背服藥方法,焉望有佳效。 正如丹波元堅在《藥治通義》中所說:“世人服藥,多隻日間服之,往往夜間不服,致藥力不相接續,葯不勝病,而冬日夜永,尤非所宜。 ”

再一種方法是根據人體自身固有的時間節律,擇時用藥,以發揮更好的治療效果。 祖國醫學認為:人體自身有各種時間節律,如年節律、月節律,日節律、時節律。 以日節律為例:一日中,人體氣血在經絡中運行有一定規律,清晨之時,氣血流注手太陰肺經,次為大腸、胃、脾、心、小腸等。 實驗室研究及臨床研究資料均表明:某個臟腑的病變,在其經氣旺盛之時施治,會大大提高療效。 目前中藥服法普遍沿用一日一劑,上下午分服的方法,從時間治療學看不盡合理。 辨證屬陰虛的病證,使用補陰藥可安排於傍晚一次服藥。 陽虛病人使用補陽藥可考慮在清晨一次服用,以簡化給葯次數,增強和提高療效。 肺部疾病可在平旦之時服藥,腎臟疾病則可考慮下午五時左右用藥。

新興的時間治療學正嶄露頭角,它將為上述古老的服藥理論提供新的證明。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47
文章: 3370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第五部分 中醫飲食保健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第五部分 中醫飲食保健
中醫養生保健是一種科學的衛生保健方法,它以中醫理論作指導,有長期實踐為依據,是廣大勞動人民健身長壽的經驗積累。 食物保健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千百年來,中醫學家和民間養生家不斷發展並完善中醫飲食保健的理論和方法。 這裡將要奉獻給你的,僅是從中摘取的幾朵奇花異草。

早餐—一粥療
粥,是東方餐桌上的主食之一,它富含營養,易於消化,四季均可,老少鹹宜,被歷代養生家奉為養生、治病的良劑。

用粥治病的歷史恐怕得追溯到東漢時期。 那時有位叫張仲景的長沙太守,頗通醫理,他寫了一本叫做《傷寒雜病論》的書。 在書中所列第一個方劑——桂枝湯的服法里,他記載服藥后喝粥以增強療效。

古人稱粥為「世間第一補人之物」,歷代有不少人真為它吟詩填詞呢,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陸游,足見他們對粥的偏愛。 這裡輯錄一首粥療歌,讓它成為你應用粥療的參謀。

若要不失眠,煮粥加白蓮;

要得皮膚好,米粥煮紅棗;

氣短體虛弱,煮粥加山藥;

欲增血小板,花生衣煮飯;

心虛氣不足. 桂圓煨米粥;

要治口臭症,荔枝與粥燉;

清退高熱症,煮粥加蘆根;

血壓高頭暈,胡蘿蔔粥靈;

要保肝功好,枸杞煮粥妙;

口渴心煩燥,粥加獼猴桃;

防治足氣病,米糠煮粥燉;

頭昏多汗症,煮粥加苡仁;

便秘補中氣,藕粥很相宜;

夏今防中暑,荷葉同粥煮;

若要雙目明,粥中加旱芹;

欲得水腫消,赤豆煮粥好;

魚腥草煮粥,開胃又解毒;

若欲補虛損,骨頭與粥燉。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47
文章: 3370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早點——茯苓糕(餅)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早點——茯苓糕(餅)
人們都知道茯苓可配伍入葯,很少知道茯苓還可單獨服食。 宋代文學家蘇氏兄弟就有服食茯苓的習慣. 蘇轍著有《服茯苓賦》,《東坡雜記》亦記載有服茯苓法。 以後歷代沿用,流傳至今。

為什麼茯苓受到人們如此青睞呢? 這是因為茯苓能健脾益氣、補虛延年。 有人對慈禧太后的長壽補益藥方進行研究,發現常用的補益藥共六十四種,使用率最高的一味葯便是茯苓,佔百分之七十八。 其次是白術,佔百分之六十九,再次是當歸,佔百分之六十二。 說明古代醫家的確將它作為延年益壽藥使用。

茯苓的服食方法很多,應用範圍亦較寬。 除煎湯飲用外,還可製成食品服用,如茯苓粉、茯苓粥、茯苓糕、茯苓酒等; 《紅樓夢》里賈府的人還將茯苓製成霜,當作美容劑使用。

茯苓糕(餅)作為人們的早點早在清朝就已盛行。 據史料記載:清朝北京城裡做出的茯苓餅白可淩雪,薄如棉紙,中夾蜜餞,松果仁,甘香可口,富於營養,成為北京的名特產,是人們饋贈老年親友的佳品。

自己動手製作茯苓糕也簡便可行:選七成上等粳米、二成白糯米,再加二、三成茯苓、芡實、蓮肉、山藥等粉末,拌勻蒸熟即成。

蘇東坡還是做茯苓餅的能手呢。 人們只知道他的「東坡魚」色味俱備,卻不知道他的「東坡餅」也香甜可口。 他介紹的具體做法是:「以九蒸胡麻(即芝麻),用去皮茯苓少入白蜜為餅食之,日久氣力不衰,百病自去,此乃長生要訣。 ”

要是你有雅興,可以邊吃茯苓糕(餅),邊欣賞宋代著名詩人黃庭堅寫的讚美茯苓的詞——《鷓鴣天》,從中獲得人們喜食茯苓的奧秘。

湯泛冰瓷一坐春,長松稱下得靈根,

吉祥老子親拈出,個個教成百歲人。

燈焰焰,酒醺醺,壑源曾未破醒魂,

與君更把長生碗,略為清歌駐白雲。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47
文章: 3370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午餐——琳琅滿目的藥膳食品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午餐——琳琅滿目的藥膳食品
稍加留意你便會發現:廚房裡的胡椒、花椒、肉桂、山萘、八角等調味品大都是中醫治病的良藥,就連東漢醫家張仲景最常使用的桂枝湯這個方劑也是食療方,裡面的桂、姜、棗等都可食用,難怪有人推測該方出自古代烹調專書《湯液經》。 張仲景的其他方劑,如治療少陽咽痛的豬膚湯和治療產後腹痛的當歸生薑羊肉湯,也都是典型的食療方。 看來,食療與葯療之間並無一條赫然的界溝。

至於通過食療達到治病目的的例子更是舉不勝舉。 據說:唐太宗李世民有一次患痢疾,宮中太醫久治無效,束手無策。 這時,一位忠心耿耿的御廚侍從,大膽獻出一個食療方:用鮮牛奶煮荰拔食用。 唐太宗採納這個建議,服食后果然很快治癒痢疾。 從此,食療聲譽大振,荰拔也從廚房裡的調味品搖身變成醫生手中的良藥。

將食療之品搬上餐桌,既讓你為其琳琅滿目大開眼界,飽餐一頓,又有針對性地治療疾病,人們管它叫“藥膳”。 目前,國內藥膳食品較多,如天麻甲魚、黃精鱔片、黃芪蒸雞、蟲草蒸鴨等,深受群眾喜愛。 前不久,國內第一家藥膳飲食店在成都開張,它將為人們的飲食保健作出貢獻。 我們這裡輯錄部分防治老年常見病、多發病的食品原料,供製作藥膳者選用。

防治癌症的食物:

青葉捲心菜、花椰菜等能防治腸癌、胃癌。

禽畜的肝臟、蛋黃、胡蘿蔔、杏子、甘薯、菠菜等能抑制腫瘤生長,使癌細胞消退,並保護腸道、呼吸道和膀胱的上皮細胞,預防肺癌、腸癌、膀胱癌。 香蕈和鮮蘑菇還可治療胃癌及子宮癌。

其他抗癌食物還有:綠豆、大蒜、海藻、無花果、地耳、烏梅、扁豆、蚌肉、田螺、銀耳、黃精、豬鵝血、紅棗、韭菜、莴筍、白蘿蔔、黃瓜等。

防治心血管疾病的食物:

生薑、甲魚,海藻、豆莢、蘑菇、黃豆、大蒜、洋蔥、蜜橘、山楂、牛奶、大麥粉,葵瓜子等能降血脂; 黑木耳、蜂蜜、紅棗、茄子、白薯、玉米等能軟化並保護血管; 菠菜、芹菜、甜菊、蘋果、香蕉、西瓜子、綠豆、青蘿蔔汁、荸薺、海蜇頭等能降低血壓。

配製藥膳應注意季節性。 春天萬物生髮向上,適宜配伍具升補作用的食物; 夏天炎熱,適宜清補; 秋天氣候涼爽,適宜平補; 冬天氣候寒冷,適宜溫補。 把握季節特點,可使藥膳收到更好的治病效果。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47
文章: 3370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午後小憩——品茶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午後小憩——品茶
相傳飲茶是在一個極其偶然的機會里發明的。 西元前二千多年的一天,國王攜眾狩獵,一陣奔跑馳騁后,國王嗓子發幹,口渴難忍。 隨從急忙在一株茶樹旁架鍋設灶,燒水煮湯。 豈料一陣風過,樹上茶樹葉子竟飄落到滾沸的湯中。 眼看湯水逐漸變成褐色,隨從慌得六神無主。 他舀了一碗變色的水品嘗,覺得它甘冽清香,沒有一點怪味。 他決定將錯就錯,把它奉獻給國王。 國王渴不可耐,一飲而盡,連聲稱奇。 隨從忙向國王請罪,國王不僅沒有怪罪他,反命他攜茶回宮。 品茶的習俗便從此流傳下來。

在我國歷史上,還有一個愛茶成癖的皇帝,這便是清代的乾隆,他晚年退位後,一老臣惋惜地說:“國不可一日無君”,乾隆接過話茬幽默地說:“君不可一日無茶”,足見他對茶的喜愛。

茶葉如此受青睞,不僅在於它清香可口,還因為它具有光泛的治療作用。 中醫書籍《羅氏會約醫鏡》概括道:茶葉能“除垢、滌穢、降熱、消食、去痰止渴、清利頭目、醒昏睡、解燒燙熱毒、利大小便、止赤白痢、敷湯火傷、消脂瘠體”。 品茶也含有很深的學問,宜詳加研究。 有詩言道:

薑茶能治痢,糖茶能和胃;

菊花茶明目,燙茶傷五內;

飯後茶消食,酒後茶解醉;

午茶長精神,晚茶難入睡;

飯後茶漱口,潔齒除垢穢;

空腹飲茶心裡慌,隔夜剩茶傷脾胃;

過量飲茶人黃瘦,淡茶溫飲保年歲。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47
文章: 3370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飯後佳品一水果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飯後佳品一水果
中醫主張飯後吃一點水果,以助消化,增進健康。 然而,一些人食后不是泄瀉,就是腹痛,甚至引起其他病證。

有個「肚痛醫眼」的笑話便是說的這類事情。 一位病人來到醫院,向醫生訴說他肚子痛。 醫生問:「你今天吃什麼了? “”吃了點野果子“。 病人照實回答。 醫生從架上取下一盒眼藥,要治病人的眼睛。 “你幹什麼呀? 醫生! “病人高聲嚷造:”我肚子疼,你怎麼治我的眼睛呢? “醫生回答說:”我治你的眼睛,是為了讓你下一次能看清你吃的東西。 ”

這個醫生說對了一半。 病人亂吃水果當然不對,但主要原因恐怕在於病人不知道水果的性味功效和宜忌及正確的飲食方法。 不加選擇,難免出現抱薪救火、雪上加霜的結果。 我們從清代醫家王士雄著的《隨息居飲食譜》里摘錄出部分水果的性味、功效及有關禁忌,供讀者食用時選擇。

梅:酸、溫。 蘸鹽生食可溫膽生津。 多食則傷齒,生痰助熱。 痰濕病證如痰嗽,脹滿及女子月經不行者忌食。

杏:甘、酸、溫。 成熟后食用能潤肺生津。 多食則生痰熱,動宿疾。 產婦、小兒患病時不宜食用。

桃:甘、酸、溫。 熟透時食用補心活血,解渴充饑。 多食則生熱,可引起痈瘡、蟲證、痢疾等病證。 其中水蜜桃生津滌熱,適宜食用。

李:甘、酸、涼。 熟透食之清肝滌熱,活血生津。 多食則助濕生痰,誘發瘧疾、痢疾。 脾胃虛弱者忌食。

蘋果:甘、涼。 能生津開胃,潤肺悅心,充饑醒酒。

棗:鮮則甘、涼。 利腸胃。 曬乾則甘、溫。 補脾養胃,滋營充液,潤肺安神。 色赤者名紅棗,開胃養心,健脾補血。 多食則生蟲,生痰、助熱、損齒。

梨:甘、涼。 潤肺、清胃、涼心、滌熱、息風、化痰、平嗽,養陰潤燥,散結通腸,消痈疽,止煩渴,治中風不語,痰熱,驚狂,暑溫等症。 其汁為“天生甘露飲”,脾胃虛弱常感腹中冷以及久泄者忌食。

柿:鮮品甘、寒。 養肺、胃之陰。 乾品甘、平。 健脾補胃,潤肺澀腸,止血,充饑,消疳、療痔。 治反胃呃逆,療腸風。 多食易生柿石。

桔:甘、平。 潤肺、解渴。 多食則生痰聚飲。 風寒咳嗽及痰飲患者忌食。

核桃:甘、溫。 潤肺、益腎、利腸、化虛痰、治勞喘、止虛痛。 有健腰腳,暖腎臟,散風寒,通血脈,補產虛,澤肌膚等功效。 但助火生痰,若非虛寒,不宜多食。

西瓜:甘、寒。 清脾胃,解暑熱,除煩止渴,醒酒涼營,有“天生白虎湯”之美名。 能治療喉痹、口瘡、火毒、霍亂,瀉痢等。 多食則積寒助濕,大便滑泄,病后,產後均不宜食用。

甘蔗:甘、涼。 清熱、和胃、潤腸、醒酒、化痰。 可治痹證、暑痢、止熱咳、虛嘔。 大補脾陰,利咽喉,強筋骨、息風,養血。 漿汁名“天生復脈湯”,皮青甘蔗功效佳。 皮紫甘蔗性溫。

茨菇:甘、苦、寒。 可破血、通淋、滑胎、利竅。 多食可發瘡、動血、生風、損齒。 孕婦,痈瘡及失血等症忌食。

菱角:鮮者甘、涼。 清熱。 多食則損陽助濕,胃寒脾弱之人不宜食。 熟者甘、平。 多食氣滯,胸腹痞脹者忌食。

龍眼(桂圓):甘、溫。 補心氣,安志定神,益脾陰,滋營生液。 外感未清,內有鬱火,飲停氣滯,脹滿不饑者不宜食用。

山楂:酸、甘、溫。 醒脾氣,消肉食,破瘀血、散結、消脹、解酒、化痰、除疳積、療瀉痢。 多食則耗氣損齒,易饑。

柑:甘、寒。 清熱、止渴。 多食則滑腸停飲,感寒生病。

橄欖(青果):酸、甘、平。 開胃生津,化痰滌濁、除煩止渴、涼膽息驚,清利咽喉。

枇杷:甘,平。 潤肺,滌熱生津,多食則生痰助濕。
圖檔
發表主題 主題已鎖定

回到「6.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