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海明月)廣海明月0501~0524講

福智廣論|宗大師:【今勤瑜伽多寡聞 廣聞不善於修要 觀視佛語多片眼 復乏理辯教義力】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般若般羅密
版面規則
此區專為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所設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24
文章: 34135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 0516講-以觀察修修持圓滿道體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516講 517講 518講 519講 520講
521講 522講
🍀廣海明月 0516講🍁以觀察修修持圓滿道體 | 【全廣II】光明版4K|真如老師|2025-08-14 ~ 2025-08-20|全球廣論第二輪

來源:廣海明月



講次 | 0516 (2025-08-14 ~ 2025-08-20)
標題 | 以觀察修修持圓滿道體
廣論段落 | P13-LL5 ~ P13-LL3 如是由此……現為教授。
音檔 | 8B 07:47 ~ 8B 10:06
手抄頁/行 | 第1冊 P254-L6 ~ P255-LL3 ( 2016 南普陀版:P254-LL7 ~ P255-LL2 )
手抄段落 | 如是由此……最佳指導。

00:00

  好!我們接下來聽:「如是由此教授,能攝一切經論道之樞要。於從親近善知識法乃至止觀,此一切中諸應捨修者,即作捨修,諸應舉修者,即以擇慧而正思擇。編為行持次第引導,故一切聖言皆現為教授。若不爾者,於非圓滿道體一分,離觀察慧雖盡壽修,諸大經論非但不現為真教授,且於彼等,見唯開闢博大外解,而謗捨之。」00:45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如是由此教授,能攝一切經論道之樞要。

由於這樣的這個完整的教授,這樣才能夠把所有的一切經論的宗旨、宗要都得到。所以說,第一點得到了,第二點那就是貫攝起來了。第一點是一切的經論都是,然後呢,為什麼你得不到?因為你自己的條件不夠,如果得到條件夠的人解釋說明了以後,就這樣的好處。然後你這樣的,現在有下手之處,將來走上去的,步步直路,很快圓滿。而這個內容是什麼呢?內容他就下面細列:

於從親近善知識法乃至止觀,

這個就是真正我們修學的次第。修學的次第第一步──親近善知識;「止觀」就是你修的時候,最後的修一定從止、觀兩樣東西結果。

此一切中諸應捨修者,即作捨修,諸應舉修者,即以擇慧而正思擇。編為行持次第引導,故一切聖言皆現為教授。

那麼照著這個次第,那個地方應捨修就捨修。什麼叫「捨修」呢?就是不要做的,而這個不可以,不要做,要捨掉它。「應舉修者」的,就是這個該做的,你要就去做。那麼該做的還要什麼?捨修很簡單,你就捨掉。實際上捨修,還是要經過你的智慧的抉擇,那個時候才捨得掉,要不然心裡面還牢牢保著那個,「唉,這個我覺得這個好!」這個樣子就捨不得。你沒有智慧的抉擇,不能如理地認識取捨,捨也捨不掉,提也提不起。說前面叫我們捨,後面叫我們提,應該要努力去做的,那麼要「擇慧」──觀察的慧,正確地思惟、觀察。然後把認識的,編一個行持的次第,來引導我們一步、一步走上去,從凡夫第一步到圓滿成佛,沒有一點遺漏。在這種狀態當中,所有的聖言、經教都眼前是最佳指導。03:15
  好!這一段之後,提個問題:「為什麼你得不到?」得不到什麼?為什麼我們得不到一切經論的宗旨呢?師父說:「因為你自己的條件不夠」。那條件不夠怎麼走上去呢?「如果得到條件夠的人解釋說明了以後,就這樣的好處。」對不對?就可以得到宗旨,有下手之處,而且還可以一步一步地走上去,師父說:「步步直路,很快圓滿。」03:55

  這一段的核心是不是說:即使我們條件不夠,但是有個夠條件的善知識給我們說明了之後,我們就能夠得到完整教授一切經論的這個宗旨?所以善知識在教正法和證正法的引導中,是我們永遠的燈塔、像渡我們到彼岸的船一樣,是不能缺少的。04:22

  整個行持的內容是什麼呢?「從親近善知識法乃至止觀」,然後在第二段中說:「此一切中諸應捨修者,即作捨修,諸應舉修者,即以擇慧而正思擇。編為行持次第引導,故一切聖言皆現為教授。」這裡邊的「捨修」和「舉修」也可以理解為「止」和「觀察」修。這個在《四家合註》裡說,原來尊法師把它翻譯成「捨」和「舉」,就是「止」和「觀」。然後師父沿著那個捨和舉去幫我們理解,從親近善知識到止觀,其實就有要做止修的、要做觀修的兩種,但對這兩種都必須要進行什麼?捨修和舉修。就是你得知道要捨掉什麼,像修奢摩他的時候就要捨掉散亂啊等等,你要專一所緣,專一所緣就是舉修。像毗缽舍那的部分,那捨修的部分就多了,要用中觀應成的思路去思惟空性。05:34

  接著師父講了一個問題──該做的和不該做的。我想問大家:「怎麼去辨別該做的和不該做的?」在沒有學佛之前,對於該做的和不該做的,很多人可能有一個大致的輪廓,每個人在該做和不該做的地方都有各自的邊界、各自的界線,或者價值觀大致相同、有些不相同。那麼什麼是應做的?什麼是不應做的?從親近善知識法乃至到止觀,這裡邊的取捨唯佛能教我們,對不對?因為我們要成佛嘛!所以什麼應做、什麼不應做,一定要經過親近善知識聽聞。06:33

  那聽聞了之後,我就把捨的捨掉了,應該修起來就修起來了嗎?師父說:還要經過智慧的抉擇,就是要觀察修,對不對?然後那個時候才捨得掉,要不然心裡就牢牢地抱著那個。為什麼?因為他認為這個是好的。所以在這裡邊也是從這樣的角度特別強調觀察修,如果沒有觀察修是不辨取捨的。也就是這個擇法慧,「即以擇慧而正思擇」,取捨的思路,還有取捨的行為。「取」就是取善法,「捨」就是捨掉惡法──取樂、捨苦。07:23

  在這一小段裡邊,師父說:要以觀察,就是要以擇慧努力去做正確地思惟。這裡邊思惟前面有一個「正確地」思惟,那怎樣是正確地思惟呀?我們可以理解為如理作意。有些人會想問題,想、想、想、想,想到非理作意,然後越想越痛苦,或者越想越模糊。那麼「正確地思惟」,就是能夠思惟出什麼是不做的、什麼是應做的,所以它是非常明晰的,而且依據著一個教正法──善知識教自己的一個見解或者說價值觀去正確地思惟,沿著佛教給我們的理路這樣去思惟。08:14

  然後說:「把認識的,編一個行持的次第,來引導我們一步、一步走上去」,從哪兒走到哪兒?「凡夫第一步到圓滿成佛」,後面還有幾個字:「沒有一點遺漏。」說:「在這種狀態當中,所有的聖言、經教」──注意喔──師父說:「都眼前是最佳指導」。08:41

  不知道大家會不會覺得:「啊!那我學《廣論》,像涉及到我們現在掙多少錢啊、整個這個世界的局勢啊、親子關係啊、還有自己的內心的情緒等等,這所有的關係、這所有的問題,所有的聖言、經教都是眼前最佳指導嗎?」你會不會有這樣的疑問?09:04

  如果有這樣的疑問,那你就可以去思考一下,比如說:是有這些問題,但這些問題是不是得源於我們對所有問題的一個認識?那個認識是導致我們去成佛的,還是去輪迴的?是去得到暇滿人身的人天的果,還是得到三惡趣的?這世界就是這樣,但是有人的認知就是可以向上一路,有人的認知就向下。那麼這種向上一路的認識就是我們要取的,向下一路的認識就是我們要捨的。因為在這個所有、所有的事相中,林林總總的這些變化中,我們最要把握的就是不能墮落,不能種墮落的因,一定要增上生,就是一生比一生好。不管世界怎麼變化,我們要在這個緣起中要把握住這樣的方向,這就是教正法要教給我們的,叫什麼?正知見。就是造善淨的業,對不對?那麼從親近善知識乃至止觀都是在規劃我們的心要去造作這樣的善淨之業。10:16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24
文章: 34135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0517講-觀察慧是升沉的樞紐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0517講🍁觀察慧是升沉的樞紐

來源:廣海明月



講次 | 0517 (2025-08-21 ~ 2025-08-27)
標題 | 觀察慧是升沉的樞紐
廣論段落 | P13-LL3 ~ P13-LL2 若不爾者……而謗捨之。
音檔 | 8B 10:06 ~ 8B 12:10
手抄頁/行 | 第1冊 P255-LL2 ~ P257-L2 ( 2016 南普陀版:P255-LL1 ~ P257-L3 )
手抄段落 | 若不爾者……毛病就來了!

00:00

  好!我們今天要接著學「若不爾者」:

  「若不爾者,於非圓滿道體一分,離觀察慧雖盡壽修,諸大經論非但不現為真教授,且於彼等,見唯開闢博大外解,而謗捨之。」這一段我要提的問題就是:「若不爾者」是如果不那樣的話,是哪樣?這是問之前學的,你們能答上嗎?一段時間沒上課了,我看有些同學還在聽,我有看你們的課後心得分享,覺得大家還在非常地努力,每個月都有人聽最後一講,所以我很開心!00:50

  那「若不爾者」是什麼呢?「若不爾者」是不是指:如果不依照先前所提到的這個做法?那個做法是什麼呀?就是如果不以觀察修來修持圓滿道體的話,能不能把經論現為教授呢?是不能的!對不對?如果不那樣做的話,是不行的。01:15

  所以接下來就聽一下師父的解釋: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 若不爾者,

假定你不走這樣地圓滿、正確的路子,

於非圓滿道體一分,離觀察慧雖盡壽修,諸大經論非但不現為真教授,且於彼等,見唯開闢博大外解,而謗捨之。

如果你沒有正確的認識,把握不住這個圓滿的原則的話,你就會對於不圓滿的道體一分,它不是說外道,它還是道,可是呢?這個是一部分,而且這個一部分是不圓滿的,一部分一定不圓滿。像我們現在房子一樣,你說這個柱子是不是房子?當然是,然後你把持抱著這個柱子,我說就用這個房子,你行不行啊?沒有這個可能耶!這個非常明白!你開汽車拿這個輪胎,你說這個就是汽車了,這個不但不能開,你到哪裡是個累贅呀!不過這個是笑話,當然我隨便強調一點。02:22

我們曉得在這種情況之下,你牢牢地把住這個,「離觀察慧」,然後呢你又沒有正式的那個思惟、觀察──這個才是真實的智慧──在這種狀態下,「雖盡壽修」,你忙了一輩子還越修越遠。諸大經論不但不現前真的教授,而且你覺得:啊,這個是外面講講的!這是你自己走錯了。所以剛才這個,兩個似笑話一樣的這個舉例也是如此。本來這個房子住在那裡又舒服,冬天嘛不讓你吹風、著涼,夏天嘛是不讓你晒太陽。現在你抱著一根柱子的話,累嘛累得個要命,冬天嘛照樣吹得個要死,夏天嘛熱得要命,就是這樣,所以你弄錯了呀!同樣的這個地方,說你因為把握不住,所以你覺得這個經論不是真實的教授,那都是講講說說的,於是你就毀謗它,捨棄它,毛病就來了!03:27
  好!如果你聽師父的帶子一遍,發現你還不知道在講什麼,你就可以重複聽幾遍,別著急!03:39

  那我先提問題:師父在一開始的一段裡,主要是講一個不圓滿的狀態,對吧?舉了房子裡的柱子,還有汽車上的輪胎,形容不圓滿的一種狀態,就是它不能用,它用了之後還會起反作用。師父在這裡邊說:非圓滿道體的話,它是不是道呢?它是道!對不對?但是它是一部分。它是一部分,那我再問說:「那它是不是經論呢?」是不是經論?是的!它有可能是大經大論,對不對?是大經大論,但是它是局部的。這是一個,要知道它不是圓滿的,它是局部的,所謂「於非圓滿道體一分」就是局部的。04:29

  接下來又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離觀察慧」。對著這個不是圓滿的道體,還要離開觀察慧,就是他不用觀察慧去觀察。然後用了多大的功夫呢?「盡壽修」。就是這一輩子全搭進去了,時間、光陰啊、精力啊……,所有的追求都用在這上面,盡壽修,好像滿精進的。但是師父在這裡邊說:「忙了一輩子」,離開觀察慧,忙一輩子,得出什麼結論呢?「諸大經論不但不現前真的教授」,而且還覺得什麼?只是隨便講講的,開闢一些知識、廣大外解!然後如果它是一些知識性的,修心就沒有用了,沒有用的話,就自己心裡會去誹謗,甚至什麼?捨棄。所以師父說:「你自己走錯了。」「忙了一輩子還越修越遠。」05:38

  這裡邊的重點是什麼呢?就是這裡邊──注意──對局部的、非圓滿道體,它是道,也是大經大論,離觀察慧,非常努力,會得到一個反的作用。所以離開觀察慧,對非圓滿道體、對局部的道進行這樣的修法,不以觀察慧觀修的話,就會變成棄捨經論這樣的結論。這是「若不爾者」,如果不提觀察慧的話,就會變成那樣。06:09

  有沒有在這個地方注意到:觀察慧似乎是叫什麼?好像升沉的樞紐,對不對?如果你用了的話,它就會現為教授,是吧?對圓滿的道體進行觀察就會現為教授;如果你對局部的,你怎麼用功,不用觀察的話,都會誹謗經典,就造下無間地獄的因。06:35

  所以這個觀察慧在這一正一反的詮說中,就非常地醒目、非常地亮眼!就是在我們的修持之中這個觀察慧的重要性,而且它幾乎是一個升沉的樞紐的部分。對於諸大教典能不能產生正確的見解?如果不用觀察慧觀修的話,教典看起來像沒用,為什麼沒用?因為你沒用觀察慧去取捨它,把那麼寶貝的東西不知道好好地去修心,而且還誹謗它。關鍵是造極大的惡業!造極大的惡業的原因就是沒有重視觀察修,沒有重視是不是圓滿道體。07:20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24
文章: 34135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 0518講-觀察自心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 0518講🍁觀察自心「修定才重要」的邪宗


來源:廣海明月

講次 | 0518 (2025-08-28 ~ 2025-09-03)
標題 | 觀察自心「修定才重要」的邪宗
廣論段落 | P13-LL2 ~ P14-L2 現見諸大……教授論師。
音檔 | 8B 12:10 ~ 8B 13:49
手抄頁/行 | 第1冊 P257-L3 ~ P258-L4 ( 2016 南普陀版:P257-L4 ~ P258-L4 )
手抄段落 | 現見諸大……這個是錯誤。

00:00

  觀察修這麼重要,是不是所有的修行的路上只有一少部分需要觀察修呢?就往下聽:00:14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 現見諸大經論之中所詮諸義,多分皆須以觀察慧而正觀擇。

眼前當下,極大部分的經論當中所說明的道理,都要用思惟、觀察這個智慧,去如理地辨別邪正,是這樣的。

此復修時若棄捨者,則於彼等何能發生定解,見為最勝教授。

萬一你沒有這個認識,把握不住這一點,那麼對於這個經典,你就沒辦法產生確定的認識。因為你修行不要它,不要它當然不會說:「啊!這個是最勝的。」根本用不著!在這種狀態之下,請問,還有誰能給你最佳指導?真正我們修學佛法的人曉得最佳指導是佛,現在佛講的經論是沒有用了,請問:佛以下的人反而有用嗎?所以在這種狀態之下,我們不應該學佛,說:「我學某人啦!」這個才對呀!現在你既然學佛的話,這個明白有問題在裡頭啊!這個下面說:

此等若非最勝教授,

假定說前面那個佛所說的、大菩薩說的經論不是最勝教授,請問:

誰能獲得,較造此等尤為殊勝教授論師。

還有誰能夠找到比這個更好的這種大論師?沒有了。所以說不可能,不可能。這個是錯誤。01:55
  剛才我問那問題有在師父的講說中發現結論吧?「現見諸大經論中所詮諸義,多分都須要觀察慧而正觀察。」所以師父說:極大部分的經論當中所說的道理,都要用思惟、觀察如理地去辨別取捨。02:19

  那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現見諸大經論之中所詮諸義,多分皆須以觀察慧而正觀擇。」這句話這樣師父講了之後,你會覺得你心裡能信任嗎?你心裡的執著是什麼?或者你的觀點是什麼?在廣論班大家可以討論一下。比如說:現見諸大經論中所詮的諸義,不是要修定嗎?對不對?往那兒一坐,然後很多問題就是在修定的時候解決嘛!那才叫修行啊!怎麼要觀察修?02:59

  觀察修就是討論啊,比如說辯論啊,你要對經典觀察──聞的時候要觀察、思的時候觀察、修的時候也要觀察,對不對?反覆地觀察經論、觀察自己,一直都要觀察!我們就發現「多分」,這個「多分」多到什麼強度啊?它不是少分、它不是一半啊!它一定是超過一半的,一多半的都要觀察修。那我們可以去自己思考一下:我們對我們修行的這個重點會放在觀察修上嗎?還是我們可能會認為:多半都要止住修,如果不修定就全完了!甚至是全部。我們有給觀察修留一點位置嗎?留一半?留百分之十?甚至像這樣說「多分」?有留這麼多嗎?03:49

  那請問:我們心中那個「修定才是最重要的」這個概念是哪來的呢?是哪部經典教的呢?是哪個善知識教的呢?有傳承嗎?如果沒有的話,我們為什麼會固有這樣一個感覺呢?這感覺從哪來的呢?是未見清淨依據?如果未見清淨依據,學了經典之後就會瞪大眼睛說:「喔,事實是這樣的!」但是你會發現你的習氣還是不願意動轉,你還是認為可能修定比較有功夫,好像學習教典只是口上說說而已。這上面可說「不是口上說說」,是要什麼?開正知見眼的。對不對?04:30

  所以諸大經論是要多分觀察的,那接著下面到修的時候,要不要觀察呢?也要觀察,對不對?如果修的時候棄捨了觀察,那你也不能把透過觀察修得來的經驗在心續上再進行觀察,然後再去依靠經論,這樣反覆地來回觀察。這樣你才會徹底地建立什麼?知道經典是最勝教授。因為它是透過觀察慧才能得出來的這樣一個修行的經驗,或者一個口訣教授。如果棄捨了觀察,就不知道這裡邊有什麼好東西。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我們沒有用眼睛去看這一片美麗的風光,去辨別這裡邊有多少顏色,其實你是無法說出它有多美的──如果對一處美景。對一個庫房裡裝了很多、很多的好東西,如果你不去用眼睛看一看,你也不知道。比如說:就在這兒止住修,就直接修定,那你怎麼知道這個教典所講到的那麼多、那麼多的取捨法?05:37

  我今天只是把修定和觀察列出來,大家可以向內心看一下:我們心中那種見解是不是很牢固?學了這一段之後,你會不會轉?不轉的話,就會發現學學開始發慌,好像自己沒有修行。但是修行是不是要多分用觀察慧?如果你多分用觀察慧的話,就會產生:一定要依照教典來修行!一旦產生定解的話,這是很了不起的修行,因為你不再會誹謗佛菩薩講的經論,不再會造那麼大的惡業。這都是透過什麼?透過對經典觀察修,甚至對這一段好好地觀察修,然後扭轉我們內心的習氣、我們內心中所謂的那點經驗和看法,和執取未見清淨依據的那些所謂的心裡的感覺。06:31

  所以要去調整它,調整了之後,師父說:就會明白學佛和學某人的差別。因為師父在這裡邊又說:修學佛法的人最佳的指導就是佛,如果佛講的經論都沒用了,那請問佛以外的人講的有用嗎?有用啊!誰啊?就是自己,自己的經驗喔!就只用自己的經驗啊!因為佛的經驗進不來嘛!07:05

  那我再問大家一句:佛講的經論為什麼會變成沒有用呢?就是因為我們不知道觀察修。請問對什麼樣的道進行觀察?圓滿的道體進行多分觀察修,對不對?對圓滿的道體多分進行觀察修之後,我們絕對不會說:「經論不是最佳指導」,不會得到這個結論!07:33

  棄捨觀察修,容易造地獄業,甚至會誹謗經典、誹謗佛說;誹謗佛說就剩自己了,然後自己下地獄──那時候謗佛了嘛!謗佛、謗法!所以非常容易造極大的惡業,而這個造極大惡業的可能性和這個機會,就是棄捨了觀察修造成的。所以大家不要覺得這是一個小毛病,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毛病!是我們生命中非常大的一個黑暗!在這裡邊宗大師用這樣的文字這麼清晰地寫出來,然後師父一行、一行地給我們講,仁波切也講,很多上師都這樣講。08:21

  所以你要觀察內心,你有沒有真的認為:「現見諸大經論所詮諸義,多分皆須以觀察慧而正觀擇。」這宗大師說的吧?「現見諸大經論」,我們見到幾本經論?宗大師一講的時候可以講二十一部論,對吧?所以他是看了多少經論,然後他「現見」,對不對?「多分以觀察修」。而宗大師是誰?是文殊、是第二佛。他用那麼短的時間,把顯密的教法按照次第給我們捋得這麼清楚。所以這種上師的口訣教授,如果一朝聽聞了,哇!那一定要把它放在心上。什麼放在心上?觀察修、觀察慧。就像寶珠一樣、像夜明珠一樣,可以為我們引路,然後我們可以進入經論的大海,不會迷路,而且會找一條快的路離苦得樂,對不對?09:24

  注意這個要點,都在說:「觀察修重要啊!觀察修重要!觀察修重要!」還說什麼?「一定要是圓滿道體,圓滿道體!」圓滿道體一定要觀察修!對不對?所以他把觀察修提到了一個它該有的位置,就是多分諸大經論都需要觀察修,棄捨觀察修是沒法學佛的!可以這樣認為吧?你們覺得呢?09:51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24
文章: 34135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0519講-以教典之燈覺照三業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0519講🍁以教典之燈覺照三業

來源:廣海明月



講次 | 0519 (2025-09-04 ~ 2025-09-10)
標題 | 以教典之燈覺照三業
廣論段落 | P14-L2 ~ P14-L4 如是若能……罄無所餘。
音檔 | 8B 13:49 ~ 8B 16:06
手抄頁/行 | 第1冊 P258-L5 ~ P259-L7 ( 2015、2016 南普陀版 )
手抄段落 | 如是若能……第二點。

00:00

  我們一起來把師父的帶子再聽一遍,聽的時候要很專注。00:10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如是若能將其深廣契經及釋現為教授,則其甚深續部及論,諸大教典,亦無少勞現為教授,則能發起執持彼等為勝教授所有定解。

反過來,走對的方向,你能夠把這個最深的契經,就是深廣的經典,覺得:啊!這原來是眼前我們最好的教授。那麼在這種狀態,那麼其他的更深的,不管是顯教、密教、經、論,種種的大教典,你不要太努力,都了解它真正的精要。在這種狀態之中,既然這是我們修持最好的精要的話,你就會把它看得非常恭敬。就像尋寶那個地圖一樣,讓地圖丟掉了,對不起你這個寶貝就找不到耶!那個時候你絕對不讓人家拿掉。就算你記牢了,丟掉了,被別人家拿去了,別人先捷足先登哪!這很清楚、很明白。01:24
  好!我提一個問題。師父說:「反過來,走對的方向」,那對的方向是什麼呢?「你能夠把最深的契經,深廣的經典」,注意喔!是「覺得」,就是自己感受上會覺得:「啊!這原來是我們眼前最好的教授。」注意喔!這是一個對的方向,對吧?在這種狀態下,就往縱深發展了,那麼其他更深的教典,顯教、密教、經、論,種種的大教典,注意!「不要太努力,都了解它真正的精要。」所以一開始的時候如果能夠結合經典,認為是我們眼前最好的教授,那麼對於更深的教典,很輕鬆地就會覺得這也是,了解它的精要不用太努力。02:27

  所以看起來就是:如果認為經典是我們最好的教授的話,你得到了一個這樣的見解之後,一直在用功、用功,所以越深的教典來了之後你也不用太害怕,因為不要太努力就能夠了解了。對吧?因為這個原文也是這麼寫的,說:「諸大教典,亦無少勞現為教授」,然後「則能發起執持彼等為勝教授所有定解。」最後就發起了──注意──所有的定解,對顯教、續部、經、論、諸大教典,全部都發起來。注意!沒有少勞,就是很輕鬆的。03:12

  那我再問大家一個問題,說:在這種狀態下,請問你內心對教典的態度是什麼?是不是應該非常恭敬?為什麼非常恭敬呢?因為我們要尋覓解脫生死的那個寶藏、那個無死之藥,而經典就是一個尋寶的地圖。師父說:「如果地圖丟掉了,那寶貝就找不到了!」所以這個地圖就可能像命一樣,因為你要拿它救命,對不對?不是只是救自己,還要救所有所有的有情。所以這個尋寶地圖不是尋一般的寶,是甘露正法,是把我們從生死未來無限的那種輪轉中救脫出來的這樣一個寶藏。經典就是在詮說這樣一件事情,所以怎能丟掉呢?怎能認為它沒有用呢?04:11

  然後,一定要發起「執持彼等為勝教授的所有定解」,對吧?它的要訣就是:要是眼前我們最好的教授。那你說:「眼前是哪裡啊?眼前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人間煙火……,這些用得著這麼深的經典嗎?」那我就問你說:「你有心嗎?」「有心。」有心就有痛苦嗎?有各種情緒嗎?有弄不明白的時候,還是很多時候都弄不明白嗎?這些情緒氾濫出來的痛苦,或者幻變出來的痛苦,不是柴、米、油、鹽、醬、醋、茶能夠解決的,所以一定要有一個通曉內心調伏的善知識把教授寫給我們,我們去向內調伏,才能夠讓這個心走向安定、走向舒適。05:04

  不然呢,再高的名聲、再富有的財寶,或者你某一方面的才華,其實都不一定會成為很幸福的、很滿足的一個人。而佛法會打開我們內在的滿足之門,會告訴我們善和惡的生源其實就是我們的內心,對吧?因為它是指示內心如何離苦得樂的這樣一個教授,所以它才是眼前最好的教授,對不對?05:37

所以,記住!一旦你得到這個定解之後,師父標示出一個你的狀態就是──內心非常地恭敬!常常看到師父捧著教典、雙手捧著,小心翼翼地用全部的生命在捧著、在執持的那個樣子。所以也提醒我們在對待法寶、對待經典上要非常、非常恭敬!這也是皈依學處。06:05

  好!我們來聽下一段。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在這種狀態當中,

能盡遮遣妄執彼等非實教授,背棄正法諸邪分別罄無所餘。

「罄無所餘」!所以,你把握住這個重點的話,那麼這個前面的毛病就沒有了。前面那個毛病是什麼啊?因為你不認識正確的教授,所以說這個大經大論不是真實的教授;結果這樣的話,你是毀謗、背捨正法,這種都是錯誤的邪解、邪分別。那種東西都一點都沒有了!所以現在我們真正要去掉的,不是說不管什麼分別都要拿掉,是錯誤的分別要拿掉。所以現在祖師們動不動教授你不要分別,是因為我們現在動不動都是錯誤的分別,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在裡頭,這是一個真實的原因。這下面會詳細地告訴我們,詳細地告訴我們。那麼這個是第二點,第二點。07:13
  我提一個問題:什麼樣的行為能夠背棄正法諸邪分別罄盡無餘?就是能把我們對於正法的這種邪分別──毀謗、背棄等等,還有說它不是真實的教授,什麼能把這些一掃而空呢?就是要「把握住重點」,把握住重點,那個毛病就沒有了。那個毛病是什麼呢?就是「不認識正確的教授」,對吧?不認識正確的教授。那正確的教授是什麼?大經大論,對不對?他不認識正確的教授,就是不認識「大經大論是真實的教授」。因為不認識,所以造成了自己身語意方面的誹謗和背棄正法,這個是我們內心對於大經大論的邪分別、對正法的邪分別。那麼要把它掃掉!08:19

  掃掉的方式就是要怎麼樣?對於整個的經典能止修的止修、觀修的觀修,成佛的道次第的主體和支分全部要進行這樣的修法,對吧?其中大多數是以觀察修的──觀察修是要拿教典來對看自己的內心,然後找到所破、所立,完成取捨。所以每走一步都需要大經大論,像指路的明燈一樣,像燈一樣讓我們能看清腳下,是一腳踩在十黑業那一邊呢?還是一腳踩在十善業這一邊?你是在犯戒,還是在持戒呢?這個經典都標示得非常清楚。如果你不拿著這個燈照亮自己的三業的話,一個凡夫如何能在無量劫的這種雜染的輪迴的業相裡邊,自己能夠覺察到煩惱習氣,並且能夠對治呢?是不會這種辦法的!對不對?因為佛陀有個名號叫「調御丈夫」,能自調伏,也能夠調伏他。調伏什麼呀?就是心啊,就是心!09:35

  所以這一段告訴我們,能夠把這樣的邪分別罄盡無餘地、盡遮遣妄執彼等非真實教授。妄執「彼等」就是經典它不是真正的教授,對你的生命沒有終極影響力,或者說非常真實的作用,這個看法是虛妄的。因為正巧是反過來,大經大論對我們的生命的離苦得樂是唯一的、最正確的、最究竟的教授。你產生了這樣的見解之後,你就把那個東西──正好是它的反面嘛!說:光明來的時候,黑暗就驅走了。所以這些非常大的惡業──不敬重教典、對正法開始有邪分別等等全部掃蕩乾淨!10:23

  注意喔!問一個問題,而這種見解你怎麼來的呢?是不是聽聞啊?聽聞然後思惟,然後思惟照著思惟的去修,一定是親近善知識,聽聞道次第、聽聞正法,得到這樣的見解,然後在二六時中觀照自己的心。當你心裡有苦楚的時候,要依靠什麼?依靠教典,對不對?不然你老會用原來的一些世間的方法去排遣自己的憂愁,還是不能執教典現為教授。這樣的話,還要好好用功!就是為什麼這麼美的教授你用不上呢?是哪裡出了問題呢?要去思考。所謂的「用」,就是你得想起來呀!對境的時候要想起來,然後想起來要能用上;如果用的哪個地方卡住了,你要再去看教典、再去詢問,然後再去研究。這個才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對不對?11:22

  不可能一聽馬上就會了;也有這種人。但是一旦我們一聽沒有會的話,就不要放棄。關鍵的是:你二六時中內心裡有麻煩的時候,或者沒有麻煩的時候也有方向不對,這個時候要拿教典的鏡子來照一照,拿這盞燈來照一照自己的身、語、意三業。11:46

  照久了之後,你才會發現:燈好亮!好清淨!對自己的心也看得越來越清楚。由於對自己的心看得清楚,看周圍的問題也清楚,這樣的話,才能完成一個自利、利他的起步點,就是你下腳處在哪裡。它是一個依著教典、依著上師的教誡的非常踏實的修為──就開始了!12:13

  好好地消化一下,好好地理解一下這兩段,我認為非常、非常地珍貴呀!這樣的教授非常珍貴!12:24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24
文章: 34135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 0520講-廣大經續即是最勝教授(四家合註入門)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 0520講🍁廣大經續即是最勝教授(四家合註入門)

來源:廣海明月



講次 | 0520 (2025-09-11 ~ 2025-09-17)
標題 | 廣大經續即是最勝教授
廣論段落 | P11-LL1 ~ P12-L3 一切聖言……是勝教授。
四家合註入門段落 | 第1冊 P202L1 ~ P203LL9 一切聖言……此文來理解。

00:00

  今天我們來學習《四家合註入門》,請大家把書翻到202頁,就是「一切聖言現為教授」《四家合註入門》的部分。有翻到吧?我們一起看:00:17
一切聖言現為教授,分七:第一,開示廣大經續即是最勝教授者:總之能辦諸欲解脫,現時久遠一切利樂之方便者,是即唯有勝者至言,以能開示一切取捨要義盡離謬誤者,獨唯佛故。如是亦如《相續本母》云:「此世間中更無毫許善巧於勝者薄伽梵自身者故遍智即謂自身。〕如實正知無餘盡所有法及如所有真實定非補特伽羅所能了知,是故無有諂誑端行正道故名大仙。〕佛薄伽梵自立為自宗之契經,皆勿以輕毀佛語之意樂,將不了義說為了義,說了義為不了義,及謂大乘非佛說等倒說義理而擾擾亂契經當招何等罪耶?擾亂契經者,不應擾亂之因相者,以其壞牟尼正法宗軌故彼亦損於正法謂成謗法障。」故諸契經及續部寶勝者聖言,是勝教授。01:58
  這是一段《四家合註》的文。接下來我們一起看一下仁波切的講解。這是第幾個殊勝啊?「四種殊勝」的第二個殊勝──「一切聖言現為教授」。「一切聖言現為教授」,對此妙音笑大師開出了幾個科判呀?對!七個科判。我們看這個科判分七的第一個是什麼呢?第一個就「開示廣大經續即是最勝教授者」。這個「教授」,注意!它下面要區分教授是什麼呢?什麼叫教授?它先區分了一下教授和口訣有什麼不同。02:40

  這裡邊講的是「教授」,什麼是教授呢?不是那個大學教授的教授,不是那個教授。「教授」就是:能無倒開示解脫及一切遍智果位之清淨能詮,即是教授。我們看這裡邊有「無倒開示解脫」,就是沒有顛倒地開示令有情解脫,還有「一切遍智果位的清淨能詮」,這個「能詮」就是指宣說真理的聲音,這個就是教授。仁波切說:「所謂的教授,必須這樣理解。」03:23

  有沒有發現,這個教授它講的是從開示解脫到成佛的──注意喔──清淨能詮,它是很清淨的。要這樣去理解這個「教授」。有沒有發現,這個教授所詮釋的跨度,什麼?解脫到一切遍智的果位,然後是清淨的。03:47

  那麼「口訣」又是什麼呢?說口訣的話,它是什麼的口訣?首先得有個對境。就是使論典的意思能夠更容易理解,它是一個方便,所以它就像鑰匙一樣。「對此不了解」,如果對這個經論不了解的話,那依照少許的口訣便能夠了解它的義理了,所以就是口訣。是幫助我們做什麼的?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經義的。04:18

  那教授和口訣一不一樣呢?是完全不一樣的,對不對?仁波切說:「中文不易分辨,教授還有更廣闊的範圍,有各式各樣的,外道也有教授,這一科就要說明佛說的一切顯密教法,即是所有教授中最殊勝之教授。」這裡邊還有一個類比,就是佛說的從解脫到一切遍智的這個清淨能詮,它是所有的地球上或者外星系能找到的這些教授裡最殊勝的教授。04:52

  接著往下看:「總之能辦諸欲解脫,現時久遠一切利樂之方便者,是即唯有勝者至言」,是說總之能辦一切諸欲解脫者──考慮一下自己是不是想解脫?那我們要從哪裡解脫呢?從輪迴中解脫,從煩惱中解脫。下面往下看:「現時」還有「久遠」兩個──有沒有發現這是一個時間的標註?「現時」就是指暫時利益。「久遠」,那是不是久遠的利益?不是,「久遠」是指永久的安樂。永久的安樂是什麼意思?就是沒苦了呀!全部都是安樂的,時間多長呢?無限地長。那何謂暫時利益呀?什麼樣的是一個暫時的利益呢?謂獲得人天等增上生果位。喔!說暫時的利益就是比如說此時我們生為人,在人道,這就是暫時利益;還有一個增上生的果位,一生比一生好。「永久的安樂」,世上有永久的安樂嗎?還有一件事能夠成辦永久的安樂嗎?那是什麼呢?「永久的安樂即是獲證佛陀的果位」,所以能夠獲證佛陀的果位,這一件事就是永久的安樂。06:20

  那誰的教授我們依之修行,能夠成辦永久的安樂和暫時的利益呢?就是勝者至言,對吧?所以能夠成辦這一切的方便是「唯有勝者至言」。為什麼呢?「以能開示一切取捨要義盡離謬誤者,獨唯佛故」,唯獨佛,完全沒有一點錯誤的、沒有一點錯謬地顯示了一切取捨要義。注意喔!它兩個(取捨)沒有錯誤,能顯示什麼?一切對境的取捨要義。注意!能夠如此開示清淨正道的只有佛,only,只有佛!除佛以外沒有人能這樣開示。所以一切佛語皆應執為最勝教授,應該依據此文來這樣理解。07:20

  有沒有聽清楚?哇!這《四家合註》講得非常清楚,仁波切講得非常非常地清晰啊!對不對?可以把這一段文字好好看一看!07:29

  我們如果想要完成取捨的要義,那你為什麼要取、為什麼要捨呢?一定要捨去痛苦、得到快樂。快樂分哪兩種呢?暫時的安樂,還有永久的就是痛苦完全消失了的那種快樂,這兩種只有佛陀知道。而且清淨地開示這個正道就只有佛,所以我們才皈依佛為示道大師,對不對?是通向哪裡的道呢?是通向暫時的人天果位,還有什麼?究竟的佛果的道,只有追隨著這樣的導師才能夠成辦這樣的果位。08:12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24
文章: 34135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0521講-依師口訣,勿壞摩尼宗規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0521講🍁依師口訣,勿壞摩尼宗規

來源:廣海明月



講次 | 0521 (2025-09-18 ~ 2025-09-24)
標題 | 依師口訣,勿壞牟尼宗規
廣論段落 | P11-LL1 ~ P12-L3 一切聖言……是勝教授。
四家合註入門段落 | 第1冊 P203LL8 ~ P205LL4 「如是亦如……道的教授。

00:00

  現在把書翻到203頁,我們看一看,是第三段,《四家合註入門》。有翻到吧?00:16

  「如是亦如《相續本母》云:『此世間中更無善巧於勝者。』」在這個世界上不存在某一種智者,不存在什麼呢?比勝者佛陀還要善巧的智者是不存在的。那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就是沒有比佛陀更善巧的智者,佛陀是最善巧的智者。那有什麼依據嗎?說佛陀是智者中最善巧的智者。00:56

  接著仁波切說:「那沒有比佛陀更善巧的這一點,要依靠什麼來了解呢?」說:「遍智正知無餘勝性定非餘」。先看看這個「勝性」,勝性是指什麼呢?就是指空性。那麼「無餘」呢?是盡所有性和如所有性的一切法。「遍智正知」,就是由於如實地正知成為遍智,無餘的正知。「定非餘」,除了佛以外沒有他人能夠了知。了知什麼呀?空性,對吧?還有所有的一切法──盡所有性和如所有性的一切法,如實地、正確地知道。01:50

  接下來「是故」,因為這個原因,註中說:「無有諂誑端行正道故名大仙」。這個「大仙」,為正直無有諂誑的意思,也就是佛陀的名號。那麼「大仙佛薄伽梵自立為自宗之」聖言或「契經,皆勿以輕毀佛語之意樂,將不了義說為了義,說了義為不了義」,不能如此地擾亂而說;「及謂大乘非佛說等」,這個就是像部分聲聞乘人會說大乘的契經不是佛說的,或有人說密法不是清淨的教法等等,這都是「倒說義理而擾」,不能擾亂佛語——就是亂講,沒有依據亂講。02:50

  這裡邊講了兩個非常重要的點,就是「部分聲聞乘人會說大乘契經非佛語」,這是不可以的,大乘是佛說的,對不對?也不能說:「密法不是清淨的教法」,這個也是誹謗,不能擾亂佛語。03:10

  接下來為「不應擾亂之因相者」,如果說擾亂了契經的話,「以其壞牟尼正法宗軌故」,由於擾亂契經,擾亂破壞了能仁薄伽梵純正正法的宗規──就是說他在壞法嘛,對不對?這裡邊說消滅純正的教法,也就是他說顛倒了。「彼亦損於正法」,這種做法也會對正法做出了極大傷害。那這種極大的傷害成了什麼呢?「成謗法障」,就造下了謗法的業障。03:53

  以上主要在說明什麼呢?就在說明為什麼要將佛薄伽梵的言教視為最勝教授的理由,而且你不應該去擾亂。04:07

  接下來要討論一下,對有高度慧力的佛世所化機,對佛陀的開示,尤其是其中何者是了義、何者是不了義的經文,那個時候的人能不能了解?應該是可以輕鬆了解。可是照我們現在來說,不依靠開大車軌師的論典,我們是無法了解的。為何現在我們不能了解呢?是因為當佛說法那個時候,每一位所化機他的慧力都很高,佛是為當機眾說法,就是要配合他們的慧力才開示的。開示什麼?就是何者為了義、何者為不了義,所以對於佛世那個時候的當機眾是非常容易了解的。那現在我們為什麼會變得很深、很難了解呢?這裡邊師父說:「我們由於煩惱越來越盛,聞法的心及觀察佛法的慧眼也越趨低劣,因此難以證知了不了義的內涵。」所以,煩惱這麼熾盛、慧眼也低劣,如果還不依靠開大車軌師的論典,有可能會了知什麼是了義、什麼是不了義嗎?是不可能知道的!05:30

  這個時候如果有人想:「佛說法的時候就直接告訴我們:『啊!這個是了義,這個是不了義。』不就可以了嗎?」佛在《解深密經》中說了,可是仍然難以如實了解。所以不依靠大車軌龍樹、無著的開示,沒有他們說:「這是了義,這是不了義」的開示,我們是很難很難理解的,原因在此。在哪裡啊?就是那時候的人有非常超勝的慧力、有高度的慧力,和現在我們的慧力是不一樣的。06:11

  因此聽聞上師的口訣,再再從上師聞法就很重要了!就說法而言,能清淨地宣說正法是非常困難的,要不亂壞牟尼軌也是非常難的,因此獲得上師的口訣,在上師面前再再地求受正法非常重要。不然現在的人在聽聞和了解正法的時候是鈍根,在不善法上是利根。比如說用電腦、科學武器、毒物製造了許多能一下殺很多有情的這種有毒的東西。這是什麼業產生的呢?是因為煩惱熾盛了,瞋煩惱熾盛了。當瞋恨增長以後,就會有許多殺戮的方法出現。如果你仔細去觀察的話,都是現在的所化機、有情的煩惱增強的徵兆。若就正法的角度來觀察的話,根器就越來越鈍了,對不對?他無法了解法義。可是就不善法看來,心卻十分地明利和狡猾,所以所謂「三毒雖利法反鈍」。什麼意思啊?就是狡猾、惡毒的心思非常地銳利,但是趨向於正法卻變鈍了,有情就是這樣。雖說社會進步,然多為粗猛煩惱所自在。煩惱粗猛的時候,一切都變了,這一切都是煩惱粗猛所致。07:52

  「故諸契經及續部寶勝者聖言,是勝教授」,薄伽梵的言教都是教授,而且是什麼?皆為最殊勝、能無倒開示解脫和一切遍智之道的教授。08:11

  這裡邊總攝:如果想要離苦得樂依靠誰啊?依靠智者中最善巧的智者,沒有人能超過佛陀。對一個凡夫從開始到最後成佛所有這條路上所經歷的所有事情,經典就在講這個。然後破斥了幾個,比如說:不可以擾亂佛陀的宗規、不可以亂講,不能說大乘非佛說,不能說密法不清淨。對不對?它都是有依據的,它是清淨的教法。也不能說去了解辨了義不了義,卻不依靠開大車軌,因為由於慧力的原因會了解不清楚。08:51

  那我們現在社會這麼進步了,如果用有情的根器去分析的話,煩惱熾盛所顯現的各方各面的觀察,大家可以想一想是不是這樣的道理,你可以思考一下。09:04

  那對我們來說,根器越來越弱,有沒有路呢?有啊!依靠大車軌呀!就是依靠上師口訣,多去聽法,要去聽清淨源流的正法,這個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09:19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24
文章: 34135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 0522講-五大論是趣入佛語的口訣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 0522講🍁五大論是趣入佛語的口訣

來源:廣海明月



講次 | 0522 (2025-09-25 ~ 2025-10-01)
標題 | 五大論是趣入佛語的口訣
廣論段落 | P12-L3 ~ P12-LL2 雖其如是……故是第一。
四家合註入門段落 | 第1冊 P205LL3 ~ P208L9 第二、若離口訣……密意才作的。

00:00

  今天我們繼續向下學,在《四家合註入門》205頁。打開書,準備好你的全神貫注。「第二」,唸文囉!00:16
第二、若離口訣,則慧劣者不得此等密意:雖其如是,然因末代諸所化機,若不具足定量釋論及善教授,於佛至言自力趣者,密意莫獲。故諸大車,造諸釋論及諸教授。00:49
  這是第二個,接著是第三:
第三、清淨教授與相似教授之差別者:是故若是清淨教授,於諸廣大經論,須能授與決定信解。若於教授雖多練習,然於佛語、廣大釋論所有義理不能授與決定信解,或反顯示彼不順道,唯應棄捨。01:25
  這是第幾個?第三個。下面是第四個:
第四、知解清淨不清淨之差別者:若起是解:「諸大經論是講說法,其中無有可修要旨,別有開示修行心要正義教授」,遂於正法執有別別講修二法,應知是於無垢經續、無垢釋論起大敬重而作障礙;說彼等中不顯內義,唯是開闢廣大外解,執為可應輕毀之處,是集誹謗正法業障。是故縱須尋求合己心量之簡要口訣,亦應須作如是思而尋教授:「總體而言,諸大經論對於諸欲求解脫者,實是無欺最勝教授。然由自慧微劣等因,唯依是諸教典,不能定知是勝教授,故應依止善士教授,於是等中尋求定解。」莫作是念起如是執,謂:「諸經論唯是開闢廣博外解,故無心要;諸教授者,開示內義,故是第一。」03:08
  這裡邊就有三個,對不對?從第二開始,第三,然後第四。03:15

  接下來我們看一下仁波切的講記。是從「第二」開始,就是「如果離開口訣的話,那麼慧劣者不能夠得此密意」。說:就像剛才我們說的,那慧劣者是誰呢?也是我們,我們由於慧力、根器越來越鈍,如果離開口訣的話,非常非常難以得到佛語的心要。這裡邊用一個「十分難以得到」,在想:如果是二分、四分、六分、八分、十分,「十分難以得到」──滿分哪!非常難、非常難!03:52

  「此等密意」是指什麼呢?這個「此」,首先說是誰的密意呢?指佛語契經還有珍貴續典的這個密意內涵。就是我們的對境是對佛語契經和密續續典的這個密意是不了解,慧劣是沒法了解。所以它攝在第二科──沒有口訣,能不能得到密意呢?是得不到的!04:22

  「雖其如是」是指什麼呢?就是說佛語契經和續典雖然是最殊勝、最殊勝的教授,可是因為「末代諸所化機,若不具足定量釋論及善教授」,就是兩個開大車軌等師這樣的解釋,這是指這個喔!如果沒有這些密意的論著還有善士的口訣──注意啊!這是我們的對境,聞思的對境──「於佛至言自力趣者」,對佛陀的教誨、教典,憑藉自己的力量想去那裡的、憑一己之力想要征服這座高峰的──解釋佛語這樣的人,「密意莫獲」。就是一定不知道在說什麼,對不對?掌握不到心要。由於上述的原因,「故諸大車,造諸釋論及諸教授」,開大車軌師為此而寫出釋論和口訣。05:23

  這就解釋說:為什麼要造論呢?因為直趣經典,密意莫獲呀!自己。說:「那自己看,好像有時候也能看懂。」注意!這個「好像是」,你並不能確定自己讀經典、直接趣入經典的時候你得到的體會或者認知。說:「我讀經典了,我好像也能看懂一些。」甚至好像有些人覺得自己開悟了。但是到底看懂了什麼、悟到了什麼,這是要有經典做依據的。可能還要有真正悟了的人看你那個是悟到了什麼層次,還有是不是路走反了?所以大善知識造這些論,比如說對《般若經》造論──《現觀莊嚴論》等等,有沒有必要呢?如果沒有造的話,就密意莫獲呀!因為很多人想憑一己之力去征服這座高峰,實際上沒有這些開大車軌解釋是很難的。06:20

  注意喔!這是誰說的?第二文殊宗大師說的。這不是一個簡單的人說的喔,這是宗大師說的,對不對?還有很多祖師都是這樣的,不然他寫論作什麼,沒有用何必寫呢?佛陀已經把他的密意都寫在三藏十二部裡,都講完了,那為什麼還需要祖師造論呢?就是後面的人看不清楚,對不對?06:46

  下面有個問題。我就是那個特別愛問問題的學生,所以碰到能回答自己問題的善知識就覺得非常開心。說:善士教授就是善知識的口訣。所以這裡邊的善士教授的「教授」就是口訣的意思。07:05

  然後在這裡仁波切說:「就藏傳佛教來說,最主要的就是研習五大論。」很多年前五大論可能對我們來說是很陌生的,現在大家基本都知道。為什麼要學論呢?直接學習佛語是無法了解的。「有人認為五大論中的《現觀》的學習並不能取代《般若經》,學習佛語一定要直接學《般若經》、《楞伽經》,或者《華嚴經》等等。有這樣的說法。」然後仁波切說:「這是比較常見的。有一些寺院還會這樣說:『我們是學《華嚴經》的、學《楞嚴經》的。』但是在藏傳佛教不會這樣。大格西們、善知識們,他們會直接針對經典做探討。」可能不會分哪一部經、哪一部經,他們不是這樣分的。「他們會直接針對經典做探討、辯論,然後再斷除疑惑、多次地斷除疑惑。」現在因為辯論制度在我們僧團建立已經快二十年了,所以大家可能對此學習方式並不是很陌生了,但二十年前應該是很陌生的。08:14

  說:「除此以外,五大論就已經包含了三轉法輪的教法。」注意喔!三轉法輪──是從這個角度來詮釋佛語。比如說初轉的是什麼法輪?就是四諦法輪,它是被《戒律》和《俱舍》所攝的;第二轉是無相法輪,它是為《現觀》和《中觀》所攝的;三轉法輪攝在《辨了義不了義》。《釋量論》像是了解五大論的眼睛,對於三乘來說,主要詮釋了一切有部、經部的內容,所以可以算是收攝了初轉法輪。如是佛陀所說的三轉法輪所有扼要全部攝在五大論中,而這個就在說明,修持要從這裡來學習,如此將《現觀》和佛陀的言教──注意喔──作結合而後,就能了解。結合《現觀》再來看《般若經》時,才能了知《現觀莊嚴論》的這一句是講經文的某處到某處,就像一個《般若經》的說明書一樣,對不對?說這一段是怎麼解釋的,然後這樣子我們才能夠很好地認識。09:33

  聽了一些《現觀》的教授之後,再去看《般若經》,你會發現它的系統性是非常明晰的;尤其是到一些難點的辨析之處,因為很多祖師都會寫,寫完之後你就發現:喔!《般若經》的這一段是應該朝這個方向去理解的。如果沒有看祖師的註釋的話,方向整個都是錯的,你都不知道朝什麼方向去解釋這一句,就能離譜成這樣。所以自己學習甚深般若真的是很危險的!10:04

  這裡邊師父說:不然翻閱《大藏經》,這一段如何修行──注意喔!如何修行──還有作如何解釋真的是非常困難、非常困難!因此說「故諸大車,造諸釋論及諸教授」,是為了讓人了解佛語密意才作的。10:24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24
文章: 34135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0523講-清淨教授與相似教授的差別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0523講🍁清淨教授與相似教授的差別

來源:廣海明月



講次 | 0523 (2025-10-02 ~ 2025-10-08)
標題 | 清淨教授與相似教授的差別
廣論段落 | P12-L3 ~ P12-LL2 雖其如是……故是第一。
四家合註入門段落 | 第1冊 P208L10 ~ P210LL1 「第三、清淨……非常困難!

00:00

  今天我們來學習「第三、清淨教授與相似教授之差別者」,是第三科。把書翻開到《四家合註入門》的208頁第二段。00:15

  「第三、清淨教授與相似教授之差別者」,第三科,必須要了解清淨的口訣和非清淨卻看似清淨的口訣這兩者之間的差別。其實就是真的和假的,對吧?比如說這個口訣對我們非常非常地珍貴,但是如果你得到一個假的口訣,你覺得是真的,依著這個口訣去了解經典,拿來修行,那就萬劫不復!所以非常非常有必要去辨析清淨教授與相似教授的差別。你看祖師多貼心,把這個科判列出來,是不是你我夢寐以求的?00:57

  那麼這兩者差別是什麼呢?注意喔,開始囉!「是故若是清淨教授,於諸廣大經論,須能授與決定信解」,這句話是什麼意思?說:「如果是清淨的口訣的話,必須是正確了解廣大經論內容的方便,這就可以說是清淨口訣。」這就是清淨口訣喔!就是它一定會幫助你了解廣大經論的內容,它是一個方便、善巧方便。如果不是這樣,但是他自稱是口訣,「若於教授雖多練習,然於佛語、廣大釋論」──對於導師佛陀的語教和開大車軌師等人所造這種種廣大的釋論,它對境是這樣──「所有義理不能授與決定信解」。先要探討「決定信解」是什麼呢?就是證知的意思,證明、證知的意思。那「不能證知內容,不能授與決定信解」是什麼?這個口訣反而讓你沒有那麼相信經典,也無法了解經典。02:09

  這下面說:「或反顯示彼不順道」,那麼這種口訣就不是清淨口訣,叫什麼呀?它有個名字叫「相似口訣」。那麼對這種相似口訣要怎麼辦呢?肯定是先判斷啊!學了一段時間,你發現:欸,我對於佛陀的教典還有祖師的論著,到底能不能越來越發生信解、了解得更深?如果不是這樣的話,就是相似口訣,因為它反顯不順嘛!02:42

  對相似口訣的態度是什麼?就四個字──「唯應棄捨」,就直接的一條路,扔掉就對了!「棄」和「捨」,丟棄掉!所以「一定要棄捨」,下面還有兩個字「斷離」,就不要再依靠它了!不要捨不得,直接丟掉!不是清淨口訣,是相似口訣,就一定要棄捨它。因為這是錯誤的修行方式,依靠得越久毒會越深,就還要把那個毒去掉,像戒毒一樣。03:21

  接著看一看,209頁這邊說:「中文譯文中的『教授』和『口訣』並沒有區分?」仁波切解釋說:「上師口訣就像是理解、打開經論所有義涵之門的一把鑰匙。但是漢文中的教授和口訣就都翻成一樣了。清淨的教授和清淨的口訣,在藏文的義涵上是不同啊!」仁波切說是不同的呀!「這裡邊《廣論》的原文是口訣。無倒顯示解脫道的清淨能詮是教授;口訣就像剛才所說的,如同看見經論內容的什麼──那個譬喻──眼睛!就像眼睛一樣,或者說易於了解義涵的一種方便,這兩者是不同的。」04:08

  仁波切就舉個例子說:以前看電視,一直沒有顏色,按來按去都沒有用,辛苦了半天也弄不明白是怎麼回事。結果找人來看,說要這裡按一下,然後顏色立刻就出現了,這就是口訣,口訣就像這樣理解。看不懂經典的時候,心裡想:「是這樣子嗎?」我們就不確定嘛!我們就會亂想嘛!就是:從這個路、那個路、那個路……,可是你一條路也確定不了,甚至你確定了之後也會自我懷疑。但是到上師身邊,上師說:「這樣的話,意思是這樣!」然後就解釋了,這樣就是口訣。所謂的口訣,就是你非常容易了解其中所有內涵的方法,這種方法就是口訣。04:59

  下面有個問題說:「口訣一定是善知識講的嗎?」仁波切回答說:「口訣是自己的善知識講的。」就是你依止的善知識,對不對?因為他會知道你的弱點在什麼地方,你容易出現的偏差在什麼地方,他會給你一些口訣教授。05:19

  在210頁,還有一段就是我請問的問題。因為那時候從前面的續文讀下來說「唯應棄捨」,一大串!到底要「棄捨」什麼?我認為:是那個口訣棄捨了經典嗎?還是我們要棄捨口訣?是那個口訣本身在棄捨經典,還是我們要棄捨口訣?我不知道「棄捨」往回會括號到哪裡?然後仁波切直接回答說:「要棄捨相似的教授。」這個你們看一看就可以了。就是要棄捨錯誤的口訣,對不對?這裡邊說:「有人教了你一個修行的方式,修了大半天修不出來什麼的話,那這個口訣就不一定是對的。」05:57

  那時候還有問說:「『唯應棄捨』就是應該要放棄嗎?」那時候不知道為什麼要問這樣一個問題,不知道是誰問的?想一想,有人問你說:「唯應棄捨就是要放棄嗎?」仁波切就回答說:「對,就應該放棄。相似口訣非常多的,和經論不相符順的也非常多,要分辨非常困難、非常困難!」你看!仁波切很尊重這個問題,對不對?仁波切說:「其實分辨這個相似口訣和清淨的口訣是不容易的!」我們只是得了一個概念,但是在具體問到問題的時候,你會去詢問:「這是不是清淨教授?」實際上是我們一直要問的,一直都要問!所謂的「一直都要問」,從親近善知識開始到止觀雙運、到密續,全部都要提問的。因為你也會東聽西聽嘛!東聽西聽一些東西,然後你再去問。06:49

  當初在學習這本論的時候,因為仁波切非常地謙虛,允許我們提問。仁波切還說:「用研討的方式。」他的說法軌則就跟《廣論》上講一樣,他說:「我不是善巧者,我是用學習的態度。」當時是解決了非常非常大的問題。師父非常非常贊同我們要好好地學,好好地這樣努力地學。師父是非常開心我們能夠學到《四家合註》,仁波切能為我們這樣講,是很不容易求到的一個傳承!所以大家要好好地珍惜!幾百年了,《四家合註》第一次傳入漢地,而且被我們這麼多人一起學,這是難得的盛會!07:37

  在這裡邊聽到「相似口訣」和「清淨口訣」,所以對我們來說,去依止善知識變成是非常非常重要和慎重的一件事情。它不是說:「啊!哪裡趕快去聽啊!趕快去受灌頂啊!」誰來了你都不看是誰,然後趕快就去受。實際上依止一個善知識,你真的要詳細地觀察,這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08:00

  對我們來說,比如說:師父讓去跟誰學就跟誰學,師父沒有讓去學的時候,自己是不敢亂去的,因為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這一點我覺得常師父是很嚴格的,其實仁波切也非常嚴格!你們沒有靠近的時候不知道。那種有個學習的地方就到處去跑,除非這兩個善知識的見解是完美符合,如果它有一些些相對的地方,你又如果沒有利用經典把它解釋清楚,最後你就把自己丟到了疑惑的坑裡爬不出來,讓你非常非常疑惑!因為我們沒有能力辨析,對不對?08:39

  所以最初能以五大論這樣從幾轉法輪的角度去把佛語的扼要都了解一遍,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大家現在在堅持多年《廣論》的學習,因為這也是三藏的攝要,也是非常難得的!《廣論》不是那麼好學的喔!看起來文字好像比較簡單──有人把它看得非常簡單,但是我們學的目的是為了思惟,思惟為了能生起道次第的證量。所以如果只是把那個字都看懂了:啊!知道有什麼。可是你思惟之後,有沒有轉變自己的心業力?有沒有轉變?有沒有修改自己的身口的行為?對於上師三寶有沒有更有信心?對於業果的部分,比起以前有沒有更加地深信?對於戒律的行持,有沒有比以前更加地細緻?而且知道用還淨儀軌去還淨,不再對自己造作的惡業裝著看不見,或者太絕望把它堆積在那兒不處理。這些很無知的行為都在由於學教典慢慢地改善了,這就是經典在改變我們的命運,對不對?我們透過正知見在改變命運,這樣就是非常好的!09:49

  所以《廣論》雖然在字面上好像看起來比較懂了,但是真正地把它化成改變生命的行持,還是要一番努力呀!而且要非常深刻地努力。像阿底峽尊者為什麼叫業果喇嘛?共下士道修心──皈依三寶之後的因果。都說好好持戒,可是不好好地思惟因果是很難好好持戒的!那請問好好思惟業果──「久思二因果」是什麼?大家就要用幾十年,甚至生生世世的努力,去建立業果的正見啊!對不對?10:27

  這是非常、非常貼心的教授,我希望大家一起學,要珍惜呀!10:39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24
文章: 34135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 0524講-知解清淨不清淨的差別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 0524講🍁知解清淨不清淨的差別

來源:廣海明月



講次 | 0524 (2025-10-09 ~ 2025-10-15)
標題 | 知解清淨不清淨的差別
廣論段落 | P12-L3 ~ P12-LL2 雖其如是……故是第一。
四家合註入門段落 | 第1冊 P211L1 ~ P212L6再來「第四……是錯誤的。

00:00

  我們接下來再一起研討《四家合註入門》。我們現在學到這個部分,嘉木樣大師分了七個科判,還記得第一個是什麼嗎?第一個,「開示廣大經續即是最勝教授者」。第二呢?「若離口訣,則慧劣者不得此等密意」,對吧?第三呢?第三是什麼?是不是「清淨教授與相似教授之差別」?那今天我們來學第四。00:37

  打開《四家合註入門》211頁的第一段。再來「第四、知解清淨不清淨之差別者」,這可以理解為:對法理知道得、了解得清不清淨。聽了法之後,對此法理解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清淨的,一種是不清淨的。兩者有什麼差別呢?第四個就是這個──你的理解清淨不清淨。01:18

  「若起是解:『諸大經論是講說法,其中無有可修要旨,別有開示修行心要正義教授』,遂於正法執有別別講修二法,應知是於無垢經續、無垢釋論起大敬重而作障礙。」接著仁波切說:「說是口訣應該也可以。有很多人說:『不管是否有廣閱諸大經論,這在修行時候並不需要。』為什麼呢?『因為講說和辯論那個時候才需要經論,修持的時候是不需要的。』」就是你討論的時候、你講的時候才需要經,修持時候就不需要了!那麼修持的關鍵到底在哪裡呢?是要受取心要,所以就會想像修持的時候,經論上不需要修行,那要修什麼呢?就另外有一個口訣完全獨立出來。如果這樣理解,就會認為除了經典之外,另外有一個口訣,而正法中的講、修兩個法,它分開了嗎?分開了,而且毫無關聯!認為兩者別別分開的想法,就是妨礙我們對於無垢經續、無垢釋論起大敬重的障礙。03:01

  這會不會導致我們對經論無法生起敬重心呢?一定會導致啊!所以有人說:「不用說那麼多,雖然這裡邊有很多可以說的,然而都對修行自心全無助益。」意思就是說講那麼多、學那麼多,對修行內心是沒有幫助的。很顯然就是把經論在修行的重要性一筆勾銷了,他認為想要修心的時候需要另一套口訣,而這另一套口訣不在經論上。03:41

  你說修心的時候用不上,那我們花那麼多時間聞思做什麼呢?「就是要聞思、就是要辯論,就這個時候用的,修行的時候不用。」要向內心看啊!要向內心看。比如說有些人就會認為儀軌很重要,五大論、《廣論》都不重要,拿到一個儀軌很重要,就天天對那個儀軌很恭敬,其他的經典不恭敬。恭敬儀軌是對的,但是不要只恭敬儀軌、不恭敬經論,因為要想把儀軌修出覺受,沒有經論的底子是不行的。對不對?所以師父強調說:「這樣想是不行的。」04:26

  「說彼等中不顯內義」,「不顯內義」就是指對內心相續它沒有幫助。「唯是開闢廣大外解」,就只是用來解釋外面的事物。接著,「執為可應輕毀之處,是集誹謗正法業障」,注意喔!你看看上面:「如果這樣就會造下謗法業」。這是不行的,所以講修一定要並行不悖的方式,用這樣的方式來學習無垢的顯密論典。05:07

  翻到下一頁,那時候提了一個問題說:「『開闢廣大外解』的『外解』是什麼?」然後師父解釋說:「就是覺得字詞的內涵只能幫助了解外在的事物,對內在的修為它沒有幫助。」05:22

  還有人問:「『不顯內義』怎麼解釋?」一樣的,就是:「覺得對息滅內在的煩惱沒有幫助,它並不是止息內在煩惱的方法。但這想法是錯的。」對經典。05:39

  所以我們非常清楚「內義」這個「內」要顯示什麼?一定要顯示對於調伏煩惱要有幫助。他說「不顯內義」,實際上經典正是顯示這樣的內義,對不對?因為現在先學經論,學會經論所指的那個見解,然後在內心上怎麼去觀察到煩惱、怎麼樣去對治和消除煩惱;正是顯示內義的,卻說不是顯示內義的。06:11

  像這一段聽完了之後,就可以自己觀察、觀察,還可以跟別人討論、討論。一提到用功,有些人就會說:「如果不打佛七,好像不叫用功;如果不禪修也不叫用功。」就是你在那兒坐著才叫用功。但是有沒有看到宗大師教我們的,一定要對經論開始聞思啊?廣大的聞思,「初務廣大求多聞」,一定要聞思。聞思是為了什麼?正是為了修心啊!對不對?所以修心的要義到哪裡去找?一定到經論上去找。06:52

  這一段我會覺得對我們非常非常地珍貴,值得常常、常常地回來看。當我們內心產生那樣的:「哎呀!我沒有修心、好像沒有修行。」這樣的話,那你聽師父的帶子、研討《廣論》,這是不是修行呢?就比如說拿這一段經典上的意思來看我們的內心,我們可以判斷:我的見解是不是清淨的?如果產生了聞思不是修行,那就等於花了大量時間在學習《廣論》、在聽師父講的過程中,好像都沒有修行!這樣的見解清不清淨?很顯然是不清淨的,對不對?因為它沒有授與我們對廣大經論一定是指導內心的最佳方式,而且是唯一方式的定解。如果你產生這樣的定解──修行絕對不能離開經論,那就對了!每走一步、每走一步──我是說心裡的腳步──都要依靠經論!07:50
圖檔
發表主題 回覆文章

回到「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