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足少陽膽經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2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十一 、足少陽膽經
十一 、足少陽膽經
1 瞳子髎
【定位】外眼角 0.5 寸處
【主治】頭痛,目赤腫痛,目翳,青盲。
【刺灸法】平刺 0.3-0.5寸。
2 聽會
【定位】耳屏間切跡前,下頷骨髁狀突後緣處,張口取穴。
【主治】耳鳴耳聾,口喎,頭痛,面痛。
【刺灸法】張口直刺 0.5-1 刺寸。
3 上關
【定位】下開穴直上,顴骨弓上緣處。
【主治】頭痛,耳鳴耳聾,齒痛,口眼喎斜,面痛,驚癇。
【刺灸法】直刺 0.5-1 刺寸。
4 頷厭
【定位】頭維穴與曲鬓穴弧形聯機上 1/4 下3/4 交界處。
【主治】偏頭痛,眩暈,齒痛。
【刺灸法】平刺 0.3-0.5寸。
5 懸顱
【定位】頭維穴與曲鬓穴弧形聯機上的中點。
【主治】偏頭痛,外眼角痛,耳鳴。
【刺灸法】平刺 0.3-0.5寸。
6 懸釐
【定位】頭維穴與曲鬓穴弧形聯機上 3/4 下1/4 交界處。
【主治】偏頭痛,外眼角痛,齒痛, 耳鳴。
【刺灸法】平刺 0.5-0.8寸。
7 曲鬢
【定位】鬓髲内,角孫穴向前平移一橫指處。
【主治】頭痛,目赤腫痛頰頷腫痛,牙關緊閉,暴瘖。
【刺灸法】平刺 0.5-0.8寸。
8 率谷
【定位】平耳尖直上,入髮際 1.5 寸處。
【主治】偏頭痛,眩暈,嘔吐,小兒急慢驚風。
【刺灸法】平刺 0.5-0.8寸。
9 天沖
【定位】耳廓根後上方,入髮際 2 寸處。
【主治】頭痛,耳鳴耳聾,驚悸,癲癇。
【刺灸法】平刺 0.5-0.8寸。
10 浮白
【定位】耳廓根直上,入髮際處向後量 1寸。
【主治】頭痛,耳鳴耳聾,項強,瘰癧,癭氣。
【刺灸法】平刺 0.5-0.8寸。
11 頭竅陰
【定位】乳白穴下,乳突後上方處。
【主治】頭痛,眩暈,耳鳴耳聾。
【刺灸法】平刺 0.5-0.8寸。
12 完骨
【定位】乳突後下凹陷中。
【主治】頭痛,項強,癲癇,小兒驚癇。
【刺灸法】平刺 0.5-0.8寸。
13本神
【定位】神庭穴旁開 3 寸處。
【主治】頭痛,目眩,癲癇,小兒驚癇。
【刺灸法】平刺 0.5-0.8寸。
14 陽白
【定位】目正視,瞳孔直上,眉上 1 寸處。
【主治】頭痛,目眩,眉棱骨痛,口眼喎斜,眼瞼瞷動。
【刺灸法】向下平刺 0.5-0.8寸。
15 頭臨泣
【定位】陽白穴直上,入髮際 0.5寸處。
【主治】頭痛,目眩,目赤腫痛,鼻塞鼻淵,小兒驚癇。
【刺灸法】平刺 0.5-0.8寸。
16 目窗
【定位】頭臨泣穴與風池穴聯機上,頭臨泣穴後1 寸處。
【主治】頭痛,目眩,青盲,目赤腫痛,頭面浮腫。
【刺灸法】平刺 0.5-0.8寸。
17 正營
【定位】頭臨泣穴與風池穴聯機上,目窗穴後 1寸處。
【主治】頭痛,目眩,齒痛。
【刺灸法】平刺 0.5-0.8寸。
18 承靈
【定位】頭臨泣穴與風池穴聯機上,目窗穴後 1.5寸處。
【主治】頭痛,眩暈,鼻塞。
【刺灸法】平刺 0.5-0.8寸。
19 腦空
【定位】頭臨泣穴與風池穴聯機上,風池穴直上 1.5寸處。
【主治】頭痛,項強,眩暈,目赤腫痛,癲癇。
【刺灸法】平刺 0.5-0.8寸。
20 風池
【定位】平風府穴,當斜方肌與胸鎖乳突肌之間凹陷處。
【主治】頭痛,眩暈,目赤腫痛,項背強痛,中風,口眼喎斜,熱病,感冒,瘧疾,瘿氣,頸痛。
【刺灸法】向對側鼻尖斜刺 0.8 - 1 寸,小心,勿提插。
21 肩井
【定位】肩上,大椎與肩峰聯機的中點。
【主治】項背強痛,肩臂強痛不能舉,乳痛,乳汁少,瘰疠。
【刺灸法】直刺0.5-0.8寸,不可深刺,孕婦禁針 。
22 淵液
【定位】腋中在線,第四肋間。舉臂取穴。
【主治】胸脅脹痛,腋腫,上肢疼痛不能舉。
【刺灸法】平刺或斜刺0.5-0.8寸,不可深刺。
23 輒筋
【定位】第四肋間,淵液前 1 寸處。
【主治】胸脅痛,氣喘,腋腫,肩臂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
24 日月(膽募穴)
【定位】乳頭直下,第七肋間。
【主治】共疸,嘔吐,腹脹,脅肋脹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
25 京門(腎募穴)
【定位】當第十二肋骨端。腹脹,脹鳴,腰肋痛,小便不利。
【主治】腹脹,脹鳴,腰肋痛,小便不利。
【刺灸法】斜刺0.5-0.8寸。
26 帶脈
【定位】第十一肋端(章門穴)直下,當與臍相平處。
【主治】月經不調,白帶,疝氣,少腹痛。
【刺灸法】直刺 0.5-1 寸。
27 五樞
【定位】髂前上棘前 0.5 寸,約平臍下 3 寸(關元)處。
【主治】陰挺,白帶病,疝氣,少腹痛。
【刺灸法】直刺 0.5-1 寸。
28 維道
【定位】五樞穴前下方 0.5 寸處。
【主治】少腹痛,陰挺,白帶,疝氣。
【刺灸法】直刺或向前下方斜刺 1 -1.5 寸。
29 居髎
【定位】髂前上棘與股骨大轉子最高點聯機的中點處。
【主治】疝氣,腰腿疼痛,下肢痿痹。
【刺灸法】直刺 1-1.5 寸。
30 環跳
【定位】股骨大轉子最高點與底骨裂孔聯機的外1/3 與内 2/3 的交點。
【主治】下肢痿症,痹症,不遂。
【刺灸法】直刺 2-3 寸。
31 風市
【定位】大腿外側正中,膕窩橫紋上 7 寸處。
【主治】下肢痿痹不遂,通身瘙癢,腳氣病。
【刺灸法】直刺 1-2 寸。
32 中瀆
【定位】風市下 2寸。
【主治】下肢痿痹,下肢不遂。
【刺灸法】直刺 1-1.5 寸。
33 膝陽關
【定位】陰陵泉上3寸,骰骨外踝邊緣的凹陷處。
【主治】膝部疼痛,腘窩部攣急疼痛 ,下肢痹痛。
【刺灸法】直刺 0.8- 1 寸。
34 陽陵泉(合穴,膽下合穴,八會穴)
【定位】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
【主治】黃疸,口若,嘔吐,胸脅痛,下肢痿痹,膝部疼痛。
【刺灸法】直刺 1-1.5 寸。
35 陽交
【定位】外丘穴後1寸處(腓骨後緣)
【主治】胸脅脹痛,下肢痿痹,癲疾,喉痹。
【刺灸法】直刺 0.5- 1 寸。
36 外丘 (郄穴)
【定位】外踝尖上 7 寸,腓骨前緣。
【主治】胸脅脹痛,下肢痿痹,癲疾。
【刺灸法】直刺 0.5- 1 寸。
37 光明(絡穴)
【定位】外踝尖上 5 寸,腓骨前緣。
【主治】目痛,視物模糊,夜盲,乳脹痛,產後回乳,下肢痿痹。
【刺灸法】直刺 0.5- 1 寸。
38 陽輔(經穴)
【定位】外踝尖直上 4 寸,腓骨前緣稍前處。
【主治】胸脅痛,腋腫,外眼角痛,下肢痿痹。
【刺灸法】直刺 0.5- 1 寸。
39 懸鍾(八會穴)
【定位】外踝尖上 3 寸,腓骨後緣。
【主治】胸、脅、腹部脹痛,下肢痿痹不遂,痔瘡出血。
【刺灸法】直刺 0.5- 1 寸。
40 丘墟(原穴)
【定位】外踝前下方,趾長伸肌腱外側凹陷中。
【主治】目赤腫痛,瘧疾,胸脅脹痛,腋下腫,足踝腫痛。
【刺灸法】直刺 0.3- 0.5 寸。
41 足臨泣(輸穴、八脈交會穴)
【定位】第四、五跖骨結合部前緣凹陷處。
【主治】偏頭痛,瘧疾,目眩,外眼角痛,瘰疠,足跗腫痛。
【刺灸法】直刺 0.3- 0.5 寸。
42 地五會
【定位】第四、五跖骨間,小趾伸肌腱内側緣處。
【主治】頭痛,耳鳴耳聾,外眼角痛,胸脅脹痛,足跗腫痛。
【刺灸法】直刺 0.3- 0.5 寸。
43 俠谿(滎穴)
【定位】足背第四、五趾間縫紋端。
【主治】頭痛,眩暈,耳鳴耳聾,外眼角痛,胸脅脹痛,足跗腫痛。
【刺灸法】直刺 0.3- 0.5 寸。
45 足竅陰(井穴)
【定位】第四趾外側甲角旁約 0.1 寸處。
【主治】頭痛,目眩,目赤腫痛,耳鳴耳聾,胸脅脹痛,心煩。
【刺灸法】淺刺0.1寸。
1 瞳子髎
【定位】外眼角 0.5 寸處
【主治】頭痛,目赤腫痛,目翳,青盲。
【刺灸法】平刺 0.3-0.5寸。
2 聽會
【定位】耳屏間切跡前,下頷骨髁狀突後緣處,張口取穴。
【主治】耳鳴耳聾,口喎,頭痛,面痛。
【刺灸法】張口直刺 0.5-1 刺寸。
3 上關
【定位】下開穴直上,顴骨弓上緣處。
【主治】頭痛,耳鳴耳聾,齒痛,口眼喎斜,面痛,驚癇。
【刺灸法】直刺 0.5-1 刺寸。
4 頷厭
【定位】頭維穴與曲鬓穴弧形聯機上 1/4 下3/4 交界處。
【主治】偏頭痛,眩暈,齒痛。
【刺灸法】平刺 0.3-0.5寸。
5 懸顱
【定位】頭維穴與曲鬓穴弧形聯機上的中點。
【主治】偏頭痛,外眼角痛,耳鳴。
【刺灸法】平刺 0.3-0.5寸。
6 懸釐
【定位】頭維穴與曲鬓穴弧形聯機上 3/4 下1/4 交界處。
【主治】偏頭痛,外眼角痛,齒痛, 耳鳴。
【刺灸法】平刺 0.5-0.8寸。
7 曲鬢
【定位】鬓髲内,角孫穴向前平移一橫指處。
【主治】頭痛,目赤腫痛頰頷腫痛,牙關緊閉,暴瘖。
【刺灸法】平刺 0.5-0.8寸。
8 率谷
【定位】平耳尖直上,入髮際 1.5 寸處。
【主治】偏頭痛,眩暈,嘔吐,小兒急慢驚風。
【刺灸法】平刺 0.5-0.8寸。
9 天沖
【定位】耳廓根後上方,入髮際 2 寸處。
【主治】頭痛,耳鳴耳聾,驚悸,癲癇。
【刺灸法】平刺 0.5-0.8寸。
10 浮白
【定位】耳廓根直上,入髮際處向後量 1寸。
【主治】頭痛,耳鳴耳聾,項強,瘰癧,癭氣。
【刺灸法】平刺 0.5-0.8寸。
11 頭竅陰
【定位】乳白穴下,乳突後上方處。
【主治】頭痛,眩暈,耳鳴耳聾。
【刺灸法】平刺 0.5-0.8寸。
12 完骨
【定位】乳突後下凹陷中。
【主治】頭痛,項強,癲癇,小兒驚癇。
【刺灸法】平刺 0.5-0.8寸。
13本神
【定位】神庭穴旁開 3 寸處。
【主治】頭痛,目眩,癲癇,小兒驚癇。
【刺灸法】平刺 0.5-0.8寸。
14 陽白
【定位】目正視,瞳孔直上,眉上 1 寸處。
【主治】頭痛,目眩,眉棱骨痛,口眼喎斜,眼瞼瞷動。
【刺灸法】向下平刺 0.5-0.8寸。
15 頭臨泣
【定位】陽白穴直上,入髮際 0.5寸處。
【主治】頭痛,目眩,目赤腫痛,鼻塞鼻淵,小兒驚癇。
【刺灸法】平刺 0.5-0.8寸。
16 目窗
【定位】頭臨泣穴與風池穴聯機上,頭臨泣穴後1 寸處。
【主治】頭痛,目眩,青盲,目赤腫痛,頭面浮腫。
【刺灸法】平刺 0.5-0.8寸。
17 正營
【定位】頭臨泣穴與風池穴聯機上,目窗穴後 1寸處。
【主治】頭痛,目眩,齒痛。
【刺灸法】平刺 0.5-0.8寸。
18 承靈
【定位】頭臨泣穴與風池穴聯機上,目窗穴後 1.5寸處。
【主治】頭痛,眩暈,鼻塞。
【刺灸法】平刺 0.5-0.8寸。
19 腦空
【定位】頭臨泣穴與風池穴聯機上,風池穴直上 1.5寸處。
【主治】頭痛,項強,眩暈,目赤腫痛,癲癇。
【刺灸法】平刺 0.5-0.8寸。
20 風池
【定位】平風府穴,當斜方肌與胸鎖乳突肌之間凹陷處。
【主治】頭痛,眩暈,目赤腫痛,項背強痛,中風,口眼喎斜,熱病,感冒,瘧疾,瘿氣,頸痛。
【刺灸法】向對側鼻尖斜刺 0.8 - 1 寸,小心,勿提插。
21 肩井
【定位】肩上,大椎與肩峰聯機的中點。
【主治】項背強痛,肩臂強痛不能舉,乳痛,乳汁少,瘰疠。
【刺灸法】直刺0.5-0.8寸,不可深刺,孕婦禁針 。
22 淵液
【定位】腋中在線,第四肋間。舉臂取穴。
【主治】胸脅脹痛,腋腫,上肢疼痛不能舉。
【刺灸法】平刺或斜刺0.5-0.8寸,不可深刺。
23 輒筋
【定位】第四肋間,淵液前 1 寸處。
【主治】胸脅痛,氣喘,腋腫,肩臂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
24 日月(膽募穴)
【定位】乳頭直下,第七肋間。
【主治】共疸,嘔吐,腹脹,脅肋脹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
25 京門(腎募穴)
【定位】當第十二肋骨端。腹脹,脹鳴,腰肋痛,小便不利。
【主治】腹脹,脹鳴,腰肋痛,小便不利。
【刺灸法】斜刺0.5-0.8寸。
26 帶脈
【定位】第十一肋端(章門穴)直下,當與臍相平處。
【主治】月經不調,白帶,疝氣,少腹痛。
【刺灸法】直刺 0.5-1 寸。
27 五樞
【定位】髂前上棘前 0.5 寸,約平臍下 3 寸(關元)處。
【主治】陰挺,白帶病,疝氣,少腹痛。
【刺灸法】直刺 0.5-1 寸。
28 維道
【定位】五樞穴前下方 0.5 寸處。
【主治】少腹痛,陰挺,白帶,疝氣。
【刺灸法】直刺或向前下方斜刺 1 -1.5 寸。
29 居髎
【定位】髂前上棘與股骨大轉子最高點聯機的中點處。
【主治】疝氣,腰腿疼痛,下肢痿痹。
【刺灸法】直刺 1-1.5 寸。
30 環跳
【定位】股骨大轉子最高點與底骨裂孔聯機的外1/3 與内 2/3 的交點。
【主治】下肢痿症,痹症,不遂。
【刺灸法】直刺 2-3 寸。
31 風市
【定位】大腿外側正中,膕窩橫紋上 7 寸處。
【主治】下肢痿痹不遂,通身瘙癢,腳氣病。
【刺灸法】直刺 1-2 寸。
32 中瀆
【定位】風市下 2寸。
【主治】下肢痿痹,下肢不遂。
【刺灸法】直刺 1-1.5 寸。
33 膝陽關
【定位】陰陵泉上3寸,骰骨外踝邊緣的凹陷處。
【主治】膝部疼痛,腘窩部攣急疼痛 ,下肢痹痛。
【刺灸法】直刺 0.8- 1 寸。
34 陽陵泉(合穴,膽下合穴,八會穴)
【定位】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
【主治】黃疸,口若,嘔吐,胸脅痛,下肢痿痹,膝部疼痛。
【刺灸法】直刺 1-1.5 寸。
35 陽交
【定位】外丘穴後1寸處(腓骨後緣)
【主治】胸脅脹痛,下肢痿痹,癲疾,喉痹。
【刺灸法】直刺 0.5- 1 寸。
36 外丘 (郄穴)
【定位】外踝尖上 7 寸,腓骨前緣。
【主治】胸脅脹痛,下肢痿痹,癲疾。
【刺灸法】直刺 0.5- 1 寸。
37 光明(絡穴)
【定位】外踝尖上 5 寸,腓骨前緣。
【主治】目痛,視物模糊,夜盲,乳脹痛,產後回乳,下肢痿痹。
【刺灸法】直刺 0.5- 1 寸。
38 陽輔(經穴)
【定位】外踝尖直上 4 寸,腓骨前緣稍前處。
【主治】胸脅痛,腋腫,外眼角痛,下肢痿痹。
【刺灸法】直刺 0.5- 1 寸。
39 懸鍾(八會穴)
【定位】外踝尖上 3 寸,腓骨後緣。
【主治】胸、脅、腹部脹痛,下肢痿痹不遂,痔瘡出血。
【刺灸法】直刺 0.5- 1 寸。
40 丘墟(原穴)
【定位】外踝前下方,趾長伸肌腱外側凹陷中。
【主治】目赤腫痛,瘧疾,胸脅脹痛,腋下腫,足踝腫痛。
【刺灸法】直刺 0.3- 0.5 寸。
41 足臨泣(輸穴、八脈交會穴)
【定位】第四、五跖骨結合部前緣凹陷處。
【主治】偏頭痛,瘧疾,目眩,外眼角痛,瘰疠,足跗腫痛。
【刺灸法】直刺 0.3- 0.5 寸。
42 地五會
【定位】第四、五跖骨間,小趾伸肌腱内側緣處。
【主治】頭痛,耳鳴耳聾,外眼角痛,胸脅脹痛,足跗腫痛。
【刺灸法】直刺 0.3- 0.5 寸。
43 俠谿(滎穴)
【定位】足背第四、五趾間縫紋端。
【主治】頭痛,眩暈,耳鳴耳聾,外眼角痛,胸脅脹痛,足跗腫痛。
【刺灸法】直刺 0.3- 0.5 寸。
45 足竅陰(井穴)
【定位】第四趾外側甲角旁約 0.1 寸處。
【主治】頭痛,目眩,目赤腫痛,耳鳴耳聾,胸脅脹痛,心煩。
【刺灸法】淺刺0.1寸。
您沒有權限檢視這篇文章所附加的檔案。
最後由 懸壺子 於 2006-06-13 , 15:55 編輯,總共編輯了 2 次。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2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Re: 十一 、足少陽膽經
足少陽膽經 經脈循行
起於目銳眥(眼外角)
上抵頭角
下耳後
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
入缺盆
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
出走耳前
至目銳眥(眼外角)後
其支者別目銳眥(眼外角)
下大迎
合於手少陽抵於出頁
處下加頰車
下頸合缺盆
以下胸中貫膈
絡肝
屬膽
循脅裡
出氣街
繞毛際
橫入髀厭中
其直者從缺盆
下腋
循胸
過季脅
下合髀厭中
以下循髀陽
出膝外廉
下外輔骨之前
直下抵絕骨之端
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
入小指刺指之間
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歧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
起於目銳眥(眼外角)
上抵頭角
下耳後
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
入缺盆
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
出走耳前
至目銳眥(眼外角)後
其支者別目銳眥(眼外角)
下大迎
合於手少陽抵於出頁
處下加頰車
下頸合缺盆
以下胸中貫膈
絡肝
屬膽
循脅裡
出氣街
繞毛際
橫入髀厭中
其直者從缺盆
下腋
循胸
過季脅
下合髀厭中
以下循髀陽
出膝外廉
下外輔骨之前
直下抵絕骨之端
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
入小指刺指之間
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歧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
您沒有權限檢視這篇文章所附加的檔案。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2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Re: 十一 、足少陽膽經
足少陽膽經--經穴
分布於目外眥,頸顳,耳後、肩部、脅肋、下肢外側、外踝前下方,足部四趾端等部位。起於瞳子髎,止於足竅陰,左右各44穴位。
穴名 取法 功能 主治
瞳子髎
在目外眥外0.5寸,當眶骨外側緣凹陷處取穴
平肝熄風、明目退翳 頭痛、目疼、目赤、怕光羞明、迎風流淚、遠視不明、內障、目翳 手足少陽之會
聽會
在耳屏間切[走亦]前,下頷骨髁狀突後緣,張口有空處取穴
開竅聰耳、舒筋活絡 耳鳴、耳聾、聤耳流膿、齒疼、頭面痛、下頷脫臼、口眼喎斜
上關
在顴骨弓上緣,當下關直上凹陷處取穴
聰耳鎮痙、舒筋活絡 耳鳴、耳聾、聤耳、口眼喎斜、齒痛、面痛、驚癇、瘈瘲、青盲 手少陽、足陽明之會
頷厭
在鬢髮中,當頭維穴與曲鬢穴連線之上1/4與下3/4的交點處取穴
平肝熄風、鎮痙止痛 頭痛、眩暈、目外眥痛、齒痛、耳鳴、驚癇、瘈瘲 手足少陽、足陽明之會
懸顱
在頭維與曲鬢穴之間,沿鬢髮弧形連線之中點取穴
平肝熄風、消腫止痛 偏頭痛、面腫、目外眥痛、齒痛、鼻流濁涕 手足少陽、陽明之會
懸釐
在鬢角之上際,當懸釐穴與曲鬢穴之中點取穴
清熱解表、消腫止痛 偏頭痛、面腫、目外眥痛、耳鳴、上齒痛、熱病汗不出 手足少陽、陽明之會
曲鬢
在耳前上方入鬢內,當角孫穴前1橫指處取穴
散風止痛、開關利竅 頭痛連齒、頰頷腫、口噤 足太陽、少陽之會
率谷
在廓尖上方、角孫穴之上,入髮際1.5寸處取穴
平肝熄風、寧神止吐 頭痛、眩暈、嘔吐、小兒驚風 足太陽、少陽之會
天衝
在耳廓根後上方,入髮際2寸,率谷穴後約0.5寸處取穴
寧心安神、消腫止痛 頭痛、齒齦腫痛、癲證、癇證、驚恐、癭氣
浮白
在耳後乳突後上方,當天衝穴與頭竅陰穴的弧形連線之中點取穴
祛風止痛、理氣消痰 頭痛、耳鳴、耳聾、齒痛、瘰癧、癭氣、頸項強痛 足太陽、少陽之會
頭竅陰
在乳突後上緣,當浮白穴與完骨穴的連線上取穴
平肝熄風、開竅聰耳 頭痛、頭暈、頸項強痛、胸脅痛、口苦、耳鳴、耳聾、耳痛、四肢轉筋 足太陽、少陽之會
完骨
在顳骨乳突後下緣凹陷處取穴
平肝熄風、寧神鎮癇 頭痛、頸項強痛、頰腫、喉痹、齲齒、口眼歪斜、癲、癇、瘧疾 足太陽、少陽之會
本神
在前髮際上0.5寸,督脈(神庭)旁開3寸取穴
安心寧神、熄風鎮驚 癲疾、癇證、小兒驚風、頭痛、目眩、半身不遂、頸項強痛、胸脅痛 足少陽、陽維之會
陽白
目正視,瞳孔直上,眉上1寸取穴
頭痛、目眩、目痛、雀目、外眥疼痛、眼瞼瞷動 手足少陽、陽明、陽維五脈之會
頭臨泣
陽白穴直上,入髮際0.5寸處取穴
散風清熱、明目聰耳 頭痛、目眩、目赤痛、流淚、目翳、鼻塞、鼻淵、耳聾、小兒驚癇、熱病 足少陽、太陽、陽維之會
目窗
在臨泣後1寸,當頭臨泣與風池之連線上取穴
開竅明目、熄風鎮驚 頭痛、目眩、目赤腫痛、遠視、近視、面浮腫、小兒驚風、上齒齲腫 足少陽、陽維之會
正營
在目窗後1寸,當頭臨泣與風池之連線上取穴
平肝熄風、舒筋活絡 頭痛、頭暈、目眩、唇吻強急、齒痛 足少陽、陽維之會
承靈
在正營後1.5寸,當頭臨泣與風池之連線上取穴 \r
宣肺利鼻、清熱祛風 頭痛、眩暈、目痛、鼻淵、鼻衄、鼻窒、多涕、喘息 足少陽、陽維之會
腦空
在風池直上,督脈腦戶穴相平處取穴
清熱止痛、寧神鎮驚 熱病、頭痛、頸項強痛、目眩、目赤腫痛、鼻痛、耳聾、癲、驚悸 足少陽、陽維之會
風池
在項後與風府相平,當胸索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中取穴
平肝熄風、清熱解表 頭痛、眩暈、頸項強痛、目赤痛、目淚出、鼻淵、鼻衄、耳聾氣閉、中風、口眼歪斜、熱病、感冒、癭氣 足少陽、陽維之會
肩井
在肩上,當大椎穴與索骨肩峰及索骨與肩胛岡兩者連線的中點取穴
祛風清熱、消腫止痛 中風、乳癰、瘰癧、難產、諸虛百損、肩背痹痛、手臂不舉、頸項強痛。(孕婦禁針) 手足少陽、陽維之會
淵腋
側臥,當腋中線上,於第四肋間隙,舉臂取穴
寬胸止痛、消腫通經 胸滿、脅痛、腋下腫、臂痛
輒筋
在淵腋前1寸,當第四肋間隙,側臥取穴
降逆平喘、理氣止痛 胸脅痛、喘息、嘔吐、吞酸、腋腫、肩臂痛 募穴;足太陽、少陽之會
日月
在乳頭下方,當期門下1肋間隙取穴
疏肝利膽、健脾降逆 胸肋疼痛、脹滿、嘔吐、吞酸、呃逆、黃疸 募穴;足太陰、少陽之會
京門
側臥,於側腹部,當十二肋骨游離端下際取穴
益腎健腰、健脾利水 腸鳴、泄瀉、腹脹、腰肋痛、溢飲、脊強反折、水道不利 募穴
帶脈
側臥,第十一肋骨游離端直下與臍相平處取穴
調理月經、健脾固帶 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疝氣、腰腹無力、腰脅痛 足少陽、帶脈之會
五樞
腹側髂前上棘之前0.5寸,平臍下3寸處取穴
調經固帶、理氣止痛 陰挺、赤白帶下、月經不調、疝氣、少腹痛、便秘、腰胯痛 足少陽、帶脈之會
維道
在五樞穴前下0.5寸處取穴
調經固帶、利水止痛 少腹痛、陰挺、疝氣、帶下、月經不調、水腫、腰胯痛 足少陽、帶脈之會
居髎
在髂前上棘與股大轉子最高點連線的中點處,側臥取之
疏通經絡、行氣止痛 腰腿痹痛、癱瘓、少腹痛 陽維、足少陽之會
環跳
側臥屈股,在股骨大轉子最高點與骶 骨裂孔的連線上,外1/3的交點處取穴
祛風化濕、疏通經絡 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遍身風疹、挫閃腰疼、膝踝腫痛不能轉側 足少陽、太陽之會
風市
中瀆
在大腿外側中點,膕橫紋上5寸處取穴
祛風化濕、疏通經絡 下肢麻痹、麻木、半身不遂
膝陽關
在陽陵泉直上3寸,股骨外上髁上方凹陷中取穴
化濕散寒、疏通經絡 膝臏腫痛、膕筋攣急,小腿麻木
陽陵泉
在腓骨小頭前下緣,凹陷中取穴
疏肝利膽、舒筋鎮痙 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腫痛、腳氣、脅肋痛、口苦、嘔吐、黃疸、小兒驚風、破傷風、月經過多 合穴
陽交
外踝高點上7寸,當腓骨後緣取穴
寧心安神、疏肝理氣 驚狂、癲疾、瘛瘲、面腫、胸脅滿疼痛、膝股痛、下肢痿痹 陽維、足少陽之會
外丘
外踝高點上7寸,當腓骨前緣取穴
安神鎮痙、疏肝寬胸 癲疾、胸脅痛、膚痛痿痹、頸項痛 郄穴
光明
外踝高點上5寸,腓骨前緣處取穴
清肝明目、消脹止痛 目痛、夜盲、乳脹痛、下肢痿、脛熱膝痛 絡穴
陽輔
外踝高點上4寸,腓骨前緣處取穴
祛風清熱、疏通經絡 偏頭痛、目外眥痛、缺盆中痛、腋下痛、瘰癧、胸、脅、下肢外側痛、瘧疾、半身不遂、喉痹、缺盆腫痛 經穴
懸鐘
外踝高點上3寸,腓骨後緣處取穴
平肝熄風、疏肝益腎 半身不遂、頸項強痛、胸腹脹滿、脅肋疼痛、腋下腫、膝腿痛、腳氣、中風 八會穴之一,髓會
丘墟
在外踝前下緣與舟骨前上方凹陷處取穴 扶正祛邪、疏肝健脾 目赤腫痛、目生翳膜、中風偏癱、頸項痛、腋下腫、胸脅痛、疝氣、瘧疾、下肢痿痹、外踝腫痛 原穴
足臨泣
在第四、五蹠趾關節後,當小趾伸肌腱的外側處取穴
平肝熄風、化痰消腫 中風偏癱、瘧疾、頭痛、目外眥痛、目眩、乳癰、瘰癧、脅肋痛、痹痛、足跗腫痛 輸穴
地五會
第四、五蹠趾關節後,當小趾伸肌腱的內緣取穴 散風清熱、疏肝消腫 頭痛、目赤痛、耳鳴、耳聾、腋腫、脅痛、乳癰、跗腫、內傷吐血
俠谿
第四、五蹠趾關節後,當趾蹼緣的縱紋頭處取穴
平肝熄風、疏肝寧心 頭痛、頭暈、驚悸、耳鳴、耳聾、目外眥赤痛、頰腫、胸脅痛、膝股痛、月行痠、足跗腫 滎穴
足竅陰
第四趾外側,距爪甲角約0.1寸之爪甲根部處取穴
平肝熄風、聰耳明目 偏頭痛、目眩、目赤腫痛、耳聾鳴、胸脅痛、多夢、熱病 井穴
分布於目外眥,頸顳,耳後、肩部、脅肋、下肢外側、外踝前下方,足部四趾端等部位。起於瞳子髎,止於足竅陰,左右各44穴位。
穴名 取法 功能 主治
瞳子髎
在目外眥外0.5寸,當眶骨外側緣凹陷處取穴
平肝熄風、明目退翳 頭痛、目疼、目赤、怕光羞明、迎風流淚、遠視不明、內障、目翳 手足少陽之會
聽會
在耳屏間切[走亦]前,下頷骨髁狀突後緣,張口有空處取穴
開竅聰耳、舒筋活絡 耳鳴、耳聾、聤耳流膿、齒疼、頭面痛、下頷脫臼、口眼喎斜
上關
在顴骨弓上緣,當下關直上凹陷處取穴
聰耳鎮痙、舒筋活絡 耳鳴、耳聾、聤耳、口眼喎斜、齒痛、面痛、驚癇、瘈瘲、青盲 手少陽、足陽明之會
頷厭
在鬢髮中,當頭維穴與曲鬢穴連線之上1/4與下3/4的交點處取穴
平肝熄風、鎮痙止痛 頭痛、眩暈、目外眥痛、齒痛、耳鳴、驚癇、瘈瘲 手足少陽、足陽明之會
懸顱
在頭維與曲鬢穴之間,沿鬢髮弧形連線之中點取穴
平肝熄風、消腫止痛 偏頭痛、面腫、目外眥痛、齒痛、鼻流濁涕 手足少陽、陽明之會
懸釐
在鬢角之上際,當懸釐穴與曲鬢穴之中點取穴
清熱解表、消腫止痛 偏頭痛、面腫、目外眥痛、耳鳴、上齒痛、熱病汗不出 手足少陽、陽明之會
曲鬢
在耳前上方入鬢內,當角孫穴前1橫指處取穴
散風止痛、開關利竅 頭痛連齒、頰頷腫、口噤 足太陽、少陽之會
率谷
在廓尖上方、角孫穴之上,入髮際1.5寸處取穴
平肝熄風、寧神止吐 頭痛、眩暈、嘔吐、小兒驚風 足太陽、少陽之會
天衝
在耳廓根後上方,入髮際2寸,率谷穴後約0.5寸處取穴
寧心安神、消腫止痛 頭痛、齒齦腫痛、癲證、癇證、驚恐、癭氣
浮白
在耳後乳突後上方,當天衝穴與頭竅陰穴的弧形連線之中點取穴
祛風止痛、理氣消痰 頭痛、耳鳴、耳聾、齒痛、瘰癧、癭氣、頸項強痛 足太陽、少陽之會
頭竅陰
在乳突後上緣,當浮白穴與完骨穴的連線上取穴
平肝熄風、開竅聰耳 頭痛、頭暈、頸項強痛、胸脅痛、口苦、耳鳴、耳聾、耳痛、四肢轉筋 足太陽、少陽之會
完骨
在顳骨乳突後下緣凹陷處取穴
平肝熄風、寧神鎮癇 頭痛、頸項強痛、頰腫、喉痹、齲齒、口眼歪斜、癲、癇、瘧疾 足太陽、少陽之會
本神
在前髮際上0.5寸,督脈(神庭)旁開3寸取穴
安心寧神、熄風鎮驚 癲疾、癇證、小兒驚風、頭痛、目眩、半身不遂、頸項強痛、胸脅痛 足少陽、陽維之會
陽白
目正視,瞳孔直上,眉上1寸取穴
頭痛、目眩、目痛、雀目、外眥疼痛、眼瞼瞷動 手足少陽、陽明、陽維五脈之會
頭臨泣
陽白穴直上,入髮際0.5寸處取穴
散風清熱、明目聰耳 頭痛、目眩、目赤痛、流淚、目翳、鼻塞、鼻淵、耳聾、小兒驚癇、熱病 足少陽、太陽、陽維之會
目窗
在臨泣後1寸,當頭臨泣與風池之連線上取穴
開竅明目、熄風鎮驚 頭痛、目眩、目赤腫痛、遠視、近視、面浮腫、小兒驚風、上齒齲腫 足少陽、陽維之會
正營
在目窗後1寸,當頭臨泣與風池之連線上取穴
平肝熄風、舒筋活絡 頭痛、頭暈、目眩、唇吻強急、齒痛 足少陽、陽維之會
承靈
在正營後1.5寸,當頭臨泣與風池之連線上取穴 \r
宣肺利鼻、清熱祛風 頭痛、眩暈、目痛、鼻淵、鼻衄、鼻窒、多涕、喘息 足少陽、陽維之會
腦空
在風池直上,督脈腦戶穴相平處取穴
清熱止痛、寧神鎮驚 熱病、頭痛、頸項強痛、目眩、目赤腫痛、鼻痛、耳聾、癲、驚悸 足少陽、陽維之會
風池
在項後與風府相平,當胸索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中取穴
平肝熄風、清熱解表 頭痛、眩暈、頸項強痛、目赤痛、目淚出、鼻淵、鼻衄、耳聾氣閉、中風、口眼歪斜、熱病、感冒、癭氣 足少陽、陽維之會
肩井
在肩上,當大椎穴與索骨肩峰及索骨與肩胛岡兩者連線的中點取穴
祛風清熱、消腫止痛 中風、乳癰、瘰癧、難產、諸虛百損、肩背痹痛、手臂不舉、頸項強痛。(孕婦禁針) 手足少陽、陽維之會
淵腋
側臥,當腋中線上,於第四肋間隙,舉臂取穴
寬胸止痛、消腫通經 胸滿、脅痛、腋下腫、臂痛
輒筋
在淵腋前1寸,當第四肋間隙,側臥取穴
降逆平喘、理氣止痛 胸脅痛、喘息、嘔吐、吞酸、腋腫、肩臂痛 募穴;足太陽、少陽之會
日月
在乳頭下方,當期門下1肋間隙取穴
疏肝利膽、健脾降逆 胸肋疼痛、脹滿、嘔吐、吞酸、呃逆、黃疸 募穴;足太陰、少陽之會
京門
側臥,於側腹部,當十二肋骨游離端下際取穴
益腎健腰、健脾利水 腸鳴、泄瀉、腹脹、腰肋痛、溢飲、脊強反折、水道不利 募穴
帶脈
側臥,第十一肋骨游離端直下與臍相平處取穴
調理月經、健脾固帶 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疝氣、腰腹無力、腰脅痛 足少陽、帶脈之會
五樞
腹側髂前上棘之前0.5寸,平臍下3寸處取穴
調經固帶、理氣止痛 陰挺、赤白帶下、月經不調、疝氣、少腹痛、便秘、腰胯痛 足少陽、帶脈之會
維道
在五樞穴前下0.5寸處取穴
調經固帶、利水止痛 少腹痛、陰挺、疝氣、帶下、月經不調、水腫、腰胯痛 足少陽、帶脈之會
居髎
在髂前上棘與股大轉子最高點連線的中點處,側臥取之
疏通經絡、行氣止痛 腰腿痹痛、癱瘓、少腹痛 陽維、足少陽之會
環跳
側臥屈股,在股骨大轉子最高點與骶 骨裂孔的連線上,外1/3的交點處取穴
祛風化濕、疏通經絡 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遍身風疹、挫閃腰疼、膝踝腫痛不能轉側 足少陽、太陽之會
風市
- 取法
1.大腿外側,膕橫紋上7寸,大腿外側中點
2.直立垂手時,中指端止點處取穴
中瀆
在大腿外側中點,膕橫紋上5寸處取穴
祛風化濕、疏通經絡 下肢麻痹、麻木、半身不遂
膝陽關
在陽陵泉直上3寸,股骨外上髁上方凹陷中取穴
化濕散寒、疏通經絡 膝臏腫痛、膕筋攣急,小腿麻木
陽陵泉
在腓骨小頭前下緣,凹陷中取穴
疏肝利膽、舒筋鎮痙 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腫痛、腳氣、脅肋痛、口苦、嘔吐、黃疸、小兒驚風、破傷風、月經過多 合穴
陽交
外踝高點上7寸,當腓骨後緣取穴
寧心安神、疏肝理氣 驚狂、癲疾、瘛瘲、面腫、胸脅滿疼痛、膝股痛、下肢痿痹 陽維、足少陽之會
外丘
外踝高點上7寸,當腓骨前緣取穴
安神鎮痙、疏肝寬胸 癲疾、胸脅痛、膚痛痿痹、頸項痛 郄穴
光明
外踝高點上5寸,腓骨前緣處取穴
清肝明目、消脹止痛 目痛、夜盲、乳脹痛、下肢痿、脛熱膝痛 絡穴
陽輔
外踝高點上4寸,腓骨前緣處取穴
祛風清熱、疏通經絡 偏頭痛、目外眥痛、缺盆中痛、腋下痛、瘰癧、胸、脅、下肢外側痛、瘧疾、半身不遂、喉痹、缺盆腫痛 經穴
懸鐘
外踝高點上3寸,腓骨後緣處取穴
平肝熄風、疏肝益腎 半身不遂、頸項強痛、胸腹脹滿、脅肋疼痛、腋下腫、膝腿痛、腳氣、中風 八會穴之一,髓會
丘墟
在外踝前下緣與舟骨前上方凹陷處取穴 扶正祛邪、疏肝健脾 目赤腫痛、目生翳膜、中風偏癱、頸項痛、腋下腫、胸脅痛、疝氣、瘧疾、下肢痿痹、外踝腫痛 原穴
足臨泣
在第四、五蹠趾關節後,當小趾伸肌腱的外側處取穴
平肝熄風、化痰消腫 中風偏癱、瘧疾、頭痛、目外眥痛、目眩、乳癰、瘰癧、脅肋痛、痹痛、足跗腫痛 輸穴
地五會
第四、五蹠趾關節後,當小趾伸肌腱的內緣取穴 散風清熱、疏肝消腫 頭痛、目赤痛、耳鳴、耳聾、腋腫、脅痛、乳癰、跗腫、內傷吐血
俠谿
第四、五蹠趾關節後,當趾蹼緣的縱紋頭處取穴
平肝熄風、疏肝寧心 頭痛、頭暈、驚悸、耳鳴、耳聾、目外眥赤痛、頰腫、胸脅痛、膝股痛、月行痠、足跗腫 滎穴
足竅陰
第四趾外側,距爪甲角約0.1寸之爪甲根部處取穴
平肝熄風、聰耳明目 偏頭痛、目眩、目赤腫痛、耳聾鳴、胸脅痛、多夢、熱病 井穴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2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Re: 十一 、足少陽膽經
足少陽膽經穴歌
足少陽膽經
(1)、本經在十大天干中,以"甲"字代之。
(2)、五行中屬陽木,起:瞳子髎穴,終:足竅陰穴。
(3)、多氣少血,子時(當地時間晚上11時到次日早上1時),氣血注此。
(4)凡四十四穴,左右共八十八穴。
- 少陽足經瞳小膠 四十四穴行迢迢 聽會上關頜厭集
懸顱懸厘曲鬢翹 率谷天衝浮白次 竅陰完骨本神邀
陽白臨泣目窗闢 正營承靈腦空搖 風池肩井淵液部
軏筋日月京門標 帶脈五樞維道續 居膠環跳風市招
中瀆陽關陽陵穴 陽交外丘光明宵 陽輔懸鍾丘墟外
足臨泣地五俠谿 第四指端竅陰畢
足少陽膽經
(1)、本經在十大天干中,以"甲"字代之。
(2)、五行中屬陽木,起:瞳子髎穴,終:足竅陰穴。
(3)、多氣少血,子時(當地時間晚上11時到次日早上1時),氣血注此。
(4)凡四十四穴,左右共八十八穴。
您沒有權限檢視這篇文章所附加的檔案。
最後由 懸壺子 於 2006-06-13 , 16:31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2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Re: 十一 、足少陽膽經
足少陽膽經 <<傳統醫學的主治病症<;>
是動病(偏重氣分病)
1.口苦
2.善太息
3.心脅痛不能轉側
4.面微有塵
5.體無膏澤
6.足外反熱
所生病(偏重血分病)
1.頭痛頷痛目銳眥痛缺盆中 腫痛
2.腋下腫馬刀俠癭
3.汗出振寒
4.胸、脅、肋、脾、膝外至 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 皆痛
5.小指次指不用
<<現代醫學觀點<;>
根據膽經的循行,依〞經之所過,病之所治〞的原則,以現代的醫學觀點言,可主治下列病
1.偏頭痛(頭角痛):因膽經循行抵頭角,經過頭的側面。
2.耳朵疾患:如耳鳴、耳聾、聽力減退、中耳炎、耳分泌物 因膽的循行有經過耳前(聽會
3.肝膽疾患;如膽囊炎、膽結石、肝炎等。
4.陰部疾患:如濕疹、痛經、陽痿、早洩及膀胱炎等。
5.側面近大轉子處之疾患:如坐骨神經痛、大轉子處之挫 傷、股骨骨折及髖關節置換手
6.外側之疼痛<;>如坐骨神經痛引起之小腿外側疼痛。
7.踝疾患:腱扭傷、拉傷等,以前距腓韌帶受傷最為常見。
8.四趾之疾患:坐骨神經痛所引起之疼痛、酸麻或痛風、類 風濕性關節炎所引起之紅腫?
是動病(偏重氣分病)
1.口苦
2.善太息
3.心脅痛不能轉側
4.面微有塵
5.體無膏澤
6.足外反熱
所生病(偏重血分病)
1.頭痛頷痛目銳眥痛缺盆中 腫痛
2.腋下腫馬刀俠癭
3.汗出振寒
4.胸、脅、肋、脾、膝外至 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 皆痛
5.小指次指不用
<<現代醫學觀點<;>
根據膽經的循行,依〞經之所過,病之所治〞的原則,以現代的醫學觀點言,可主治下列病
1.偏頭痛(頭角痛):因膽經循行抵頭角,經過頭的側面。
2.耳朵疾患:如耳鳴、耳聾、聽力減退、中耳炎、耳分泌物 因膽的循行有經過耳前(聽會
3.肝膽疾患;如膽囊炎、膽結石、肝炎等。
4.陰部疾患:如濕疹、痛經、陽痿、早洩及膀胱炎等。
5.側面近大轉子處之疾患:如坐骨神經痛、大轉子處之挫 傷、股骨骨折及髖關節置換手
6.外側之疼痛<;>如坐骨神經痛引起之小腿外側疼痛。
7.踝疾患:腱扭傷、拉傷等,以前距腓韌帶受傷最為常見。
8.四趾之疾患:坐骨神經痛所引起之疼痛、酸麻或痛風、類 風濕性關節炎所引起之紅腫?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2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Re: 十一 、足少陽膽經
聽會
<<取穴法<;>
仰臥或正,張口有凹陷,在耳前小瓣之下,當聽宮之直下方。口閉時當下頷骨之後緣。
<<穴性<;>
疏通氣機閉塞,清除肝膽濕火,祛風邪,開耳竅。
<<主治<;>
耳鳴耳聾,齲齒,腮腫,中耳炎。
<<應用<;>
本穴為治療耳鳴耳聾之特效穴,常配合迎香、翳風等穴。
上關(客主人)
<<取穴法<;>
正坐,當顴骨弓上側,下關穴之直上,距耳
廓前緣約一寸。張口有空是穴,按之痠脹。
<<穴性<;>
通經活絡,開竅益聰。
<<主治<;>
牙痛,口歪眼斜,耳鳴。
<<應用<;>
牙痛:配下關、頰車、合谷;口歪眼斜:配頰車、地倉、人中、絲竹空、合谷。本穴不宜深
率谷
<<取穴法<;>
上耳根正中,上入髮際一寸五分,曲鬢之
斜上,如齒嚼物,此處自能鼓動處是穴。
<<穴性<;>
偏頭痛,咳嗽,目疾。
<<應用<;>
1.治偏頭痛:配風、池太陽(經外奇穴)、合谷或單配絲竹空。
2.此處宜用沿皮刺較安全。
陽白
<<取穴法<;>
正坐直視,從眉之中部直上
一寸取之,下與瞳子直對。
<<穴性<;>
祛風泄火,宣氣明目。
<<主治<;>
頭痛,目痛,夜盲,嘔吐。
<<應用<;>
1.本穴在視力、目疾、顏面神經麻痺方面為常用穴。
2.宜以沿皮刺,可透攢竹、絲竹空。
臨泣
<<取穴法<;>
正坐,目正視,陽白直上,入髮際五分,直對瞳子,當曲差與本神之正中間,亦即神庭與頭
<<主治<;> <f280>
目眩、目翳、目眥痛。<f>
<<應用<;> <f280>
本穴為眼科要穴,善治療多淚,宜用沿皮刺。<f>
風池
<<取穴法<;>
正坐俯首,耳後高骨之後(顳顠乳突),髮際之上,項大肌(僧帽肌)之外廉,凹陷處是穴。與
<<穴性<;>
祛風解表,疏邪清熱,清頭開竅,明目益聰,通經活絡,調和氣血。
<<主治<;>
鼻淵,鼽衄,頸項強痛,目赤痛,感冒,耳聾耳鳴,中風不語,腰背痛,偏正頭痛,失眠。
<<應用<;>
1.風池穴為三焦經、膽經、陽維脈、陽蹻脈之會穴,舉凡 「諸風掉眩」之症,皆有效。
2.從疏風作用,可用於預防中風,及預防小兒麻痺,及流行 性感冒。
3.本穴亦為治眼科病證要穴,可先針大腸經的合谷穴,再針 本穴,再配它穴。
肩井
<<取穴法<;>
正坐,肩上當脊椎與肩端之正中點,肩部肌肉高處之凹陷中。從前面當缺盆穴之直上,鎖骨
<<穴性<;>
通經活絡,豁痰開竅。
<<主治<;>
眩暈,頭項強,肩背痛,臂不舉,難產,墮胎出血\r
<<應用<;>
1.本穴為三焦經、膽經、胃經、陽維脈交會穴,常用來治療 臂痛、臂不能舉。亦常用在?
2.本針孕婦禁針,以免墮胎(故臨產時可催生)
3.針本穴後,宜以足三里穴再補氣。
環跳
<<取穴法<;>
側臥伸下足,屈上足取之;抬其足,足跟到處是穴,或並兩足而立,腰下部有凹陷處是穴。
<<穴性<;>
疏散經絡風濕,宣利腰髀,強健腰腿。
<<主治<;>
腰胯痛,腿膝痺痛,中風半身不遂,腳氣,水腫,坐骨神經痛。
<<應用<;>
1.本穴為治坐骨神經痛之要穴,除此之外,對於腿腳,尤其是大腿部之病痛亦有較好的效果
2.本穴常與陽陵泉相配,尤其在坐骨神經痛療效極佳。
(此為馬丹陽天星十二穴穴組之一)
風市
<<取穴法<;>
身軀直立,直垂兩手著腿,當中指盡處,陷中是穴。
<<穴性<;>
祛風冷,散寒濕,強筋骨,調氣血。
<<主治<;>
腰腿酸痛,足脛頑麻,半身不遂,腳氣,眼紅腫,頭痛,坐骨神經痛。
<<應用<;>
本穴亦為下肢要穴,對於腰、腿、股、腳、風濕痺痛皆有療效,最常配環跳穴治腰腿痛。
陽陵泉
<<取穴法<;>
正坐屈膝垂足,當膝下一寸,傍約二寸五分,腓骨上端隆起之微前方凹陷中。
<<穴性<;>
舒筋脈,清暑熱,驅腿膝風邪,疏經絡濕滯。
<<主治<;>
膽脹,脅下痛脹,口苦,膝腫痛,半身不遂,胸脅脹滿筋病。
<<應用<;>
1.本穴為筋之總會,對運動系統之障礙及病變皆有效亦為治 中風不遂之大穴。
2.本經為少陽經合穴,對寒熱往來之瘧疾及口苦吞酸嘔吐之 症亦有效。
3.靈樞<;>疾高而外者取之陽之陵泉,故對偏頭痛、三叉神經痛及上肢神經痛療效亦佳。 ?
4.本穴亦為治脅肋痛之特效穴。
光明
<<取穴法<;>
正坐垂足,從外踝上量五寸(除踝計),當腓骨前緣,外丘下二寸,與內踝上五寸之蠡溝穴內
<<穴性<;>
調肝明目,袪風利濕
<<主治<;>
痿痺不仁,癲疾,眼癢眼痛。
<<應用<;>
1.本穴為膽經絡穴,為治療眼疾之穴,可加配太衝(足厥陰肝經)。
2.治乳房發脹配足臨泣。
3.治療狂犬病,速灸傷口,,並灸光明。
懸鐘
<<取穴法<;>
正坐垂足,從足外踝直上量三寸(去踝計),摸到尖骨端,穴在其前凹陷中,即腓骨之前緣。
<<穴性<;>
泄膽火,清髓熱,驅經絡濕。
<<主治<;>
胸腹脹滿,胃熱,鼻衄,頸項強,咳逆,痔血,膝脛痛,腳氣,腰痛,筋骨攣痛,四肢不舉
<<應用<;>
1.本穴又名絕骨,為足三陽之大絡,又係八會穴之『髓會絕骨』,因此對運動系統方面的疾
2.治療踝痛,外踝配崑崙,內踝可配太溪。
3.治療落枕,配天柱,後溪。
丘墟
<<取穴法<;>
沿第四趾直上,外踝骨前橫紋陷中,將足抬起則橫紋出現,穴在橫紋上。此穴與解谿旁隔一
<<穴性<;>
袪半表半裡之邪,清肝膽,化濕熱,疏厥氣。
<<主治<;>
兩脅痛,腳筋痠痛,瘧疾,腳氣,咳逆氣急,足跟腫痛,腸疝痛
<<應用<;>
穴,舒筋活絡,理氣導滯作用極強,可治療足踝與足背痛。
足臨泣
<<取穴法<;>
臥坐或正坐垂足,在第四、第五蹠骨接合部之前陷中,丘墟下三寸,地五會後五分,俠谿上
<<穴性<;>
清風熄火,明目聰耳,疏肝氣滯,化痰熱阻遏。
<<主治<;>
胸滿,氣喘,腋下腫,頭痛目眩,顱頂痛。
<<應用<;>
本穴為膽經俞穴,治療膽經循行所過之各種疾變,作為牽引針,可加強療效。又本穴為八法
<<取穴法<;>
仰臥或正,張口有凹陷,在耳前小瓣之下,當聽宮之直下方。口閉時當下頷骨之後緣。
<<穴性<;>
疏通氣機閉塞,清除肝膽濕火,祛風邪,開耳竅。
<<主治<;>
耳鳴耳聾,齲齒,腮腫,中耳炎。
<<應用<;>
本穴為治療耳鳴耳聾之特效穴,常配合迎香、翳風等穴。
上關(客主人)
<<取穴法<;>
正坐,當顴骨弓上側,下關穴之直上,距耳
廓前緣約一寸。張口有空是穴,按之痠脹。
<<穴性<;>
通經活絡,開竅益聰。
<<主治<;>
牙痛,口歪眼斜,耳鳴。
<<應用<;>
牙痛:配下關、頰車、合谷;口歪眼斜:配頰車、地倉、人中、絲竹空、合谷。本穴不宜深
率谷
<<取穴法<;>
上耳根正中,上入髮際一寸五分,曲鬢之
斜上,如齒嚼物,此處自能鼓動處是穴。
<<穴性<;>
偏頭痛,咳嗽,目疾。
<<應用<;>
1.治偏頭痛:配風、池太陽(經外奇穴)、合谷或單配絲竹空。
2.此處宜用沿皮刺較安全。
陽白
<<取穴法<;>
正坐直視,從眉之中部直上
一寸取之,下與瞳子直對。
<<穴性<;>
祛風泄火,宣氣明目。
<<主治<;>
頭痛,目痛,夜盲,嘔吐。
<<應用<;>
1.本穴在視力、目疾、顏面神經麻痺方面為常用穴。
2.宜以沿皮刺,可透攢竹、絲竹空。
臨泣
<<取穴法<;>
正坐,目正視,陽白直上,入髮際五分,直對瞳子,當曲差與本神之正中間,亦即神庭與頭
<<主治<;> <f280>
目眩、目翳、目眥痛。<f>
<<應用<;> <f280>
本穴為眼科要穴,善治療多淚,宜用沿皮刺。<f>
風池
<<取穴法<;>
正坐俯首,耳後高骨之後(顳顠乳突),髮際之上,項大肌(僧帽肌)之外廉,凹陷處是穴。與
<<穴性<;>
祛風解表,疏邪清熱,清頭開竅,明目益聰,通經活絡,調和氣血。
<<主治<;>
鼻淵,鼽衄,頸項強痛,目赤痛,感冒,耳聾耳鳴,中風不語,腰背痛,偏正頭痛,失眠。
<<應用<;>
1.風池穴為三焦經、膽經、陽維脈、陽蹻脈之會穴,舉凡 「諸風掉眩」之症,皆有效。
2.從疏風作用,可用於預防中風,及預防小兒麻痺,及流行 性感冒。
3.本穴亦為治眼科病證要穴,可先針大腸經的合谷穴,再針 本穴,再配它穴。
肩井
<<取穴法<;>
正坐,肩上當脊椎與肩端之正中點,肩部肌肉高處之凹陷中。從前面當缺盆穴之直上,鎖骨
<<穴性<;>
通經活絡,豁痰開竅。
<<主治<;>
眩暈,頭項強,肩背痛,臂不舉,難產,墮胎出血\r
<<應用<;>
1.本穴為三焦經、膽經、胃經、陽維脈交會穴,常用來治療 臂痛、臂不能舉。亦常用在?
2.本針孕婦禁針,以免墮胎(故臨產時可催生)
3.針本穴後,宜以足三里穴再補氣。
環跳
<<取穴法<;>
側臥伸下足,屈上足取之;抬其足,足跟到處是穴,或並兩足而立,腰下部有凹陷處是穴。
<<穴性<;>
疏散經絡風濕,宣利腰髀,強健腰腿。
<<主治<;>
腰胯痛,腿膝痺痛,中風半身不遂,腳氣,水腫,坐骨神經痛。
<<應用<;>
1.本穴為治坐骨神經痛之要穴,除此之外,對於腿腳,尤其是大腿部之病痛亦有較好的效果
2.本穴常與陽陵泉相配,尤其在坐骨神經痛療效極佳。
(此為馬丹陽天星十二穴穴組之一)
風市
<<取穴法<;>
身軀直立,直垂兩手著腿,當中指盡處,陷中是穴。
<<穴性<;>
祛風冷,散寒濕,強筋骨,調氣血。
<<主治<;>
腰腿酸痛,足脛頑麻,半身不遂,腳氣,眼紅腫,頭痛,坐骨神經痛。
<<應用<;>
本穴亦為下肢要穴,對於腰、腿、股、腳、風濕痺痛皆有療效,最常配環跳穴治腰腿痛。
陽陵泉
<<取穴法<;>
正坐屈膝垂足,當膝下一寸,傍約二寸五分,腓骨上端隆起之微前方凹陷中。
<<穴性<;>
舒筋脈,清暑熱,驅腿膝風邪,疏經絡濕滯。
<<主治<;>
膽脹,脅下痛脹,口苦,膝腫痛,半身不遂,胸脅脹滿筋病。
<<應用<;>
1.本穴為筋之總會,對運動系統之障礙及病變皆有效亦為治 中風不遂之大穴。
2.本經為少陽經合穴,對寒熱往來之瘧疾及口苦吞酸嘔吐之 症亦有效。
3.靈樞<;>疾高而外者取之陽之陵泉,故對偏頭痛、三叉神經痛及上肢神經痛療效亦佳。 ?
4.本穴亦為治脅肋痛之特效穴。
光明
<<取穴法<;>
正坐垂足,從外踝上量五寸(除踝計),當腓骨前緣,外丘下二寸,與內踝上五寸之蠡溝穴內
<<穴性<;>
調肝明目,袪風利濕
<<主治<;>
痿痺不仁,癲疾,眼癢眼痛。
<<應用<;>
1.本穴為膽經絡穴,為治療眼疾之穴,可加配太衝(足厥陰肝經)。
2.治乳房發脹配足臨泣。
3.治療狂犬病,速灸傷口,,並灸光明。
懸鐘
<<取穴法<;>
正坐垂足,從足外踝直上量三寸(去踝計),摸到尖骨端,穴在其前凹陷中,即腓骨之前緣。
<<穴性<;>
泄膽火,清髓熱,驅經絡濕。
<<主治<;>
胸腹脹滿,胃熱,鼻衄,頸項強,咳逆,痔血,膝脛痛,腳氣,腰痛,筋骨攣痛,四肢不舉
<<應用<;>
1.本穴又名絕骨,為足三陽之大絡,又係八會穴之『髓會絕骨』,因此對運動系統方面的疾
2.治療踝痛,外踝配崑崙,內踝可配太溪。
3.治療落枕,配天柱,後溪。
丘墟
<<取穴法<;>
沿第四趾直上,外踝骨前橫紋陷中,將足抬起則橫紋出現,穴在橫紋上。此穴與解谿旁隔一
<<穴性<;>
袪半表半裡之邪,清肝膽,化濕熱,疏厥氣。
<<主治<;>
兩脅痛,腳筋痠痛,瘧疾,腳氣,咳逆氣急,足跟腫痛,腸疝痛
<<應用<;>
穴,舒筋活絡,理氣導滯作用極強,可治療足踝與足背痛。
足臨泣
<<取穴法<;>
臥坐或正坐垂足,在第四、第五蹠骨接合部之前陷中,丘墟下三寸,地五會後五分,俠谿上
<<穴性<;>
清風熄火,明目聰耳,疏肝氣滯,化痰熱阻遏。
<<主治<;>
胸滿,氣喘,腋下腫,頭痛目眩,顱頂痛。
<<應用<;>
本穴為膽經俞穴,治療膽經循行所過之各種疾變,作為牽引針,可加強療效。又本穴為八法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2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十一 、足少陽膽經
十一、足少陽膽經 少血多氣
足少陽膽經少血多氣,氣血物質的執行變化是不斷地吸濕冷降變化。
1 瞳子髎 手太陽手足少陽之會。
【別名】 太陽,前關,後曲。
【穴義】 穴外天部的寒濕水氣在此彙集穴內後冷降歸地。
【名解】1)瞳子髎。瞳子,指眼珠中的黑色部分,為腎水所主之處,此指穴內物質為腎水特徵的寒濕水氣。髎,孔隙也。瞳子髎名意指穴外天部的寒濕水氣在此彙集後冷降歸地。本穴為膽經頭面部的第一穴,膽及其所屬經脈主半表半裏,在上焦主降,在下焦主升,本穴的氣血物質即是彙集頭面部的寒濕水氣後從天部冷降至地部,冷降的水滴細小如從孔隙中散落一般,故名瞳子髎。
2)太陽。太,大也。陽,天部的陽氣也。太陽名意指穴內物質為天部之氣。本穴為膽經第一穴,位處頭面的天部,而膽經氣血所處為半表半裏,膽經體內經脈無物外傳本穴,穴內氣血為空虛之狀,穴外的天部之氣因而匯入本穴,本穴物質來自天之上部,故名太陽。
3)前關。前,與後相對,指人頭面的前面部分,前為陰、後為陽,此指穴內氣血為寒濕之性。關,關卡也。前關名意指穴內的寒濕水氣被關卡於內,不得吸熱外行。理同瞳子髎名解。
4)後曲。後,與前相對,指人頭面的後面部分,後為陽、前為陰,此指穴內氣血為陽熱之性。曲,隱秘也。後曲名意指穴內外散的陽熱之氣隱而不見。本穴物質為穴外天部的寒濕水氣彙集而成,氣血的執行變化主要是散熱冷降,而在穴內同時進行的吸熱蒸發則如隱而不見,故名後曲。
5)手太陽手足少陽之會。由穴外彙集本穴的氣血物質主要為手太陽經上行外散的陽熱之氣、手少陽經向外飄散的濕冷之氣,故本穴為手太陽手足少陽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寒濕水氣。
【執行規律】 大部分寒濕水氣散熱後化雨冷降地部,小部分循膽經下傳於聽會穴。
【功能作用】 降濁去濕。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熱則瀉針出氣。
2 聽會
【別名】 耳門,聽呵,聽訶,後關。
【穴義】 膽經經氣在此化雨冷降。
【名解】1)聽會。聽會者即耳能聽聞聲音也,此指穴內的天部氣血為空虛之狀,無物阻隔聲音的傳遞也。本穴物質為瞳子髎穴下傳的天部寒濕水氣,至本穴後,此氣吸附了更多的天部寒濕水氣並化雨冷降於地,天部氣血因而變得虛靜,如遠處聲音聽亦能明,故名聽會(除上述解釋之外另有一解,此即是從陰陽的角度來解釋聽會之名。聽的感官程序為耳朵接收外部聲音,也就是從外入內、從陽入陰。由于聲音傳遞的這一程序是從陽入陰,因此,它要求耳部的氣血執行變化也要與此同步,表現出由陽向陰的變化轉變,如此,人體外部的聲音之陽才能進入體內的陰部,聲音感覺器才能聽之而會。)
2)耳門。耳,穴在耳部也。門,出入的門戶也。耳門名意指膽經氣血由此進入耳腔。如聽會之解,本穴的氣血變化為氣態物散熱冷降並化為地部經水,經水則循本穴的地部孔隙進入耳腔,本穴如同膽經氣血出入耳的門戶,故名耳門。
3)聽呵。聽,聞也。呵,大聲喝叱之意,此指體表外部的聲場強度大於體表內部。聽呵名意指體表外部的聲場強度要大於體表內部耳朵才能聽受。聽訶名意與聽呵同,訶為呵的異體字。
4)後關。後,指頭的後部,前為陰、後為陽,此指陽氣。關,關卡。後關名意指穴外的陽熱之氣不能進入穴內。理同聽會名解。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寒濕水氣。
【執行規律】 散熱冷降後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耳腔。
【功能作用】 清降寒濁。
【治法】 寒則點刺出血或先瀉後補或補之,熱則瀉針出氣。
3 上關 手足少陽足陽明之會。
【別名】 客主人,客主,太陽。
【穴義】 膽經的清陽之氣由此上行。
【名解】1)上關。上,上行也。關,關卡也。上關名意指膽經的清陽之氣由此上行。本穴物質為聽會穴吸熱上行的弱小水氣,在上行本穴的程序中,外部的寒濕水氣亦加入其中,至本穴後清陽之氣吸熱上行,滯重水濕則冷縮降地,本穴如同氣血上行天部的關卡一般,故名上關。
2)客主人。客,賓客也。本穴為少陽膽經之穴,風氣為主,腎氣為客,此指穴內氣血為腎水之性的寒濕水氣。主人,指穴內氣血。客主人名意指穴內氣血為腎水之性的寒濕水氣。本穴物質為聽會穴傳來的弱小水氣,在上行至本穴的程序中,外部的寒濕水氣亦匯入其中,至本穴後氣血則變為腎水特性的寒濕水氣,故名客主人。
3)太陽。太陽,指穴內的氣血物質來自天之上部的冷凝水氣。理同上關名解。
4)手足少陽足陽明之會。本穴的氣血物質既有手少陽外散的寒濕水氣又有足陽明外散的溼熱水氣,故為手足少陽足陽明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涼濕水氣。
【執行規律】 大部分涼濕水氣冷降下行交於聽會穴,小部分涼濕水氣吸熱上行。
【功能作用】 升清降濁。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4 頷厭 手少陽足陽明之會。
【穴義】 膽經氣血在此以風行之狀輸向頭之各部。
【名解】1)頷厭。頷,下巴也,為任脈及足陽明經所過之處,此指足陽明的氣血。厭,厭倦也。頷厭名意指膽經氣血在此以風行之狀輸向頭之各部。本穴物質為上關穴傳來的弱小水氣,行至本穴後,水氣吸熱脹散化風而行並由此輸向頭之各部,足陽明經頭維穴輸供頭部的精微物質因而受到損害,本穴氣血為足陽明所厭惡,故名頷厭。
2)手少陽足陽明之會。本穴外傳的陽熱風氣並入足陽明經頭維穴外輸的氣血當中,故為手少陽足陽明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陽熱風氣。
【執行規律】 循膽經下傳於懸顱穴並輸向頭之各部。
【功能作用】 推動足陽明氣血的傳遞。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5 懸顱
【別名】 髓孔,髓中,米齧。
【穴義】 膽經的天部之氣在此散熱後吸附水顯。
【名解】1)懸顱。懸,吊掛也。顱,古指頭蓋骨,此指穴內氣血為寒濕水氣。頷顱名意指膽經的天部之氣在此散熱後吸附水濕。本穴物質為頷厭傳來的溫熱風氣,至本穴後散熱冷縮並吸附天部中的寒濕水氣,穴內氣血如同天部中的水濕雲層一般,故名懸顱。
2)髓孔。髓,骨之所主也,此指穴內氣血為寒濕水氣。孔,孔隙也。髓孔名意指膽經天部的寒濕水氣在此化雨冷降。如懸顱名解,本穴物質為天部的寒濕水氣,其變化為化雨冷降,所降之雨如從孔隙中落下一般,故名髓孔。髓中名意與髓孔同。
3)米齧。米,微小之物也,此指穴內氣血為天部中聚集的水滴。齧,咬或缺口之意。米齧名意指穴內的天部水濕雲氣化雨冷降,如不斷地咬缺一般。理由髓孔名解。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寒濕水氣。
【執行規律】 大部分化雨冷降,小部分循膽經下傳懸釐穴。
【功能作用】 降濁除濕。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灸之或點刺出血,熱則瀉針出氣。
6 懸釐 手足少陽陽明之會。
【穴義】 膽經氣血在此降濁分清。
【名解】懸釐。懸,吊掛也。釐,治理也。懸釐名意指膽經氣血在此降濁分清。本穴物質為懸顱穴冷降下傳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後,滯重的寒濕水氣進一步下行,小部分清氣則由本穴外輸頭之各部,本穴對天部的水濕風氣有治理的作用,故名懸釐。手足少陽陽明之會。在本穴彙集的氣血當中,既有手少陽的上行之氣又有足陽明的下行之氣,故本穴為手足少陽陽明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之中部的涼濕水氣。
【執行規律】 大部分循膽經下傳曲鬢穴,小部分飄散於天之中部。
【功能作用】 降濁分清。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或點刺出血,熱則瀉針出氣。
7 曲鬢 足太陽少陽之會。
【別名】 曲發。
【穴義】 膽經經所在此化雨而降。
【名解】曲鬢。曲,隱秘也。鬢,鬢發也,既為腎氣所主之物又為血之餘,此指穴內氣血為水濕而性溫熱。曲鬢名意指膽經經氣在此化雨而降。本穴物質為懸釐穴傳來的天部寒濕水氣,在本穴的變化為化雨而降,所降之雨雖與天部氣血相比而為寒濕,但仍為溫熱之性,故名曲鬢。足太陽少陽之會。本穴雖為膽經之穴,但其氣血的執行變化是受膀胱經外散的寒濕之氣而表現為冷降收引,故為足太陽少陽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之下部的寒濕水氣,性溫熱。
【執行規律】 由天部冷降後化為地部經水。
【功能作用】 降濁除濕。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8 率谷
【別名】 蟀谷,率骨,率角,蟀容。
【穴義】 膽經的陽熱之氣在此吸吸濕冷降。
【名解】 率谷。率,古指捕鳥的網或帶領,用網捕鳥時網是從上罩下,此指膽經的氣血在此開始由陽變陰。谷,兩山所夾空隙也。率谷名意指膽經的水濕之氣在此吸熱後化為陽氣而上行天之上部。本穴物質為曲鬢穴傳來的弱小涼濕水氣,吸熱上行至本穴後達到了其所能上行的最高點,水濕之氣開始吸濕併發生冷降的變化,如捕鳥之網從高處落下一般,故名率谷。蟀谷、率骨、率角、率容名意與率谷同。其中,蟀通率,骨指穴內氣血表現出腎水的收引特性,角指本穴位於耳角部位,容則指本穴容納外部傳入穴內的寒濕水氣。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之氣。
【執行規律】 散熱吸濕後循膽經下行。
【功能作用】 收降濕濁。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9 天衝
【別名】 天衢。
【穴義】 膽經經氣在此吸熱後脹散並衝於經穴之外的頭之天部。
【名解】1)天衝。天,天部氣血也。衝,氣血執行為衝射之狀也。天衝名意指膽經經氣吸熱後脹散並由本穴衝射於天之各部。本穴物質為率谷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後,因受穴外傳入之熱,水濕之氣脹散並衝射於膽經之外的天部,故名天衝。
2)天衢。天,天部氣血也。衢,指四通八達的道路或樹枝交錯而出之貌,此指穴內氣血向外的輸出狀態。天衢名意指膽經氣血由此向天之各部傳輸。理同天衝名解。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陽熱之氣,
【執行規律】 由穴內輸向天之各部。
【功能作用】 益氣補陽。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10 浮白
【穴義】 膽經的陽熱風氣在此化為溫熱之性的水濕雲系。
【名解】 浮,飄浮也。白,肺之色也,此指穴內氣血為肺金之性的溫熱水濕雲系。浮白名意指膽經的陽熱風氣在此化為溫熱之性的水濕雲系。本穴物質為天衝傳來的陽熱風氣,至本穴後風氣勢弱緩行,散熱吸濕後化為肺金之性的溫熱水氣,如同雲氣飄浮於天部,故名浮白。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溫熱的水濕雲氣。
【執行規律】 散熱吸濕後循膽經下行頭竅陰穴。
【功能作用】 清熱除濕。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11 頭竅陰
【別名】 竅陰,枕骨。
【穴義】 膽經氣血在此化為天之下部的滯重水濕雲氣。
【名解】1)頭竅陰。頭,指穴處的部位在頭部。竅,孔穴、空竅之意。陰,指穴內物質為陰濕水氣。頭竅陰名意指膽經氣血在此化為天之下部的滯重水濕雲氣。本穴物質為浮白穴下傳的水濕雲氣,在下行本穴的程序中,水濕雲氣不斷散熱吸濕,至本穴後則化為天之下部的滯重水濕雲氣,天之上部如同空竅一般,故名為頭竅陰。
2)枕骨。枕,睡眠時頭部的最低點也,此指本穴所在的部位。骨,腎主之水也,此指穴內氣血為潤下特性的寒濕水氣。枕骨名意指膽經氣血在枕骨部位化為了天之下部寒冷特性的水濕雲氣。理同頭竅陰名解。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之下部的寒冷水氣。
【執行規律】 冷降並循膽經下傳完骨穴。
【功能作用】 降濁去寒。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灸之或點刺出血,熱則補之或水針。
12 完骨
【穴義】 膽經氣血在此完全冷降為地部水液。
【名解】 完,完全、全部也。骨,腎主之水也。完骨名意指膽經氣血在此完全冷降為地部水液。本穴物質為頭竅陰傳來的寒濕水氣,至本穴後天部的寒濕水氣全部冷降為地部的水液,故名完骨。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水液。
【執行規律】 由地部向頸項下部散流。
【功能作用】 疏導水液。
【治法】 寒則點刺出血或瀉之灸之,熱則補之或水針。
13 本神
【穴義】 頭之天部的冷凝水濕在此匯合後循膽經傳輸。
【名解】 本,人之根本也,氣也,此指穴內物質為天部之氣。神,在天為風也,指穴內物質的執行為風氣的橫印運動。本神名意指頭之天部的冷凝水濕在此匯合後循膽經傳輸。本穴因其位處頭角上部,為人之外側,在人體坐標系中它和頭頂的百會穴一樣皆處最高最外位置(本神與百會二穴如同二座不同的山之山頂)。由于膽經無循經傳來的氣血交於本穴,穴內氣血處於空虛之狀,穴外天部的冷凝水濕因而匯入穴內,穴內氣血純為天部之氣,且其執行為橫印下傳陽白穴,故名本神。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之上部的濕冷水氣。
【執行規律】 進一步吸濕冷降並下傳陽白穴。
【功能作用】 吸濕降濁。
【治法】 寒則點刺出血或久留針或灸,熱則瀉針出氣。
14 陽白 足少陽陽維之會。
【穴義】 膽經的濕冷水氣在此吸熱後脹散。
【名解】1)陽白。陽,天部也,氣也。白,明亮清白也。陽白名意指膽經的濕冷水氣在此吸熱後脹散。本穴物質為本神穴傳來的天部濕冷水氣,由于在下行的程序中不斷吸熱,水濕之氣還未進入本穴就己受熱脹散化為陽熱風氣並傳輸於頭之各部,穴內的天部層次變得明亮清白,故名陽白。
2)足少陽陽維之會。本穴吸熱脹散的陽熱風氣不光上傳本經的頭臨泣穴,同時亦外走陽維脈,故本穴為足少陽陽維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乾爽的陽氣。
【執行規律】 一是循膽經上傳頭臨泣穴,二是外走陽維脈。
【功能作用】 生氣壯陽。
【治法】 寒則點刺出血或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15 頭臨泣
【別名】 臨池。
【穴義】 膽經經氣在此冷降為寒濕水氣並由天部降落地部。
【名解】頭臨泣。頭,指本穴在頭部,有別於足臨泣之穴。臨,居高位元而朝向低位也,此指穴內氣血的執行變化為由上而下。泣,淚水也。頭臨泣名意指膽經經氣在此冷降為寒濕水氣並由天部降落地部。穴內水濕從天部滴落於地部。本穴物質為陽白穴上傳的陽熱風氣,至本穴後散熱吸濕而化為寒濕的降水雲氣,雨滴由天部降於地部,如淚滴從上落下,故名頭臨泣。臨池名意與頭臨泣同,池指本穴氣血為天部的降水雲氣,富含水液。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之氣。
【執行規律】 大部分化雨冷降歸地,小部分吸熱後循膽經上行目窗穴。
【功能作用】 降濁升清。
【治法】 寒則點刺出血或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16 目窗 足少陽陽維之會。
【別名】 至榮、至宮。
【穴義】 膽經氣血在此吸熱後化為陽熱風氣。
【名解】1)目窗。目,肝之所主也,此指穴內物質為肝木之性的風氣。窗,氣體置換的通道也。目窗名意指膽經氣血在此吸熱後化為陽熱風氣。本穴物質為頭臨泣穴傳至的弱小水濕之氣,至本穴後,因受穴外所傳之熱,弱小的水濕之氣吸熱脹散並化為陽熱風氣傳於穴外,故名目窗。
2)至榮。至,最也、極也。榮,植物的茂盛之狀,此指穴內的陽熱風氣充實飽滿。至榮名意指膽經氣血在此為充實飽滿之狀。理同目窗名解。
3)至宮。至,最也、極也。宮,古代房屋的通稱,又有屏障之意,此指穴內氣血為飽滿的衛外之氣。至宮名意指穴內氣血為飽滿的衛外陽氣。理同目窗名解。
4)足少陽陽維之會。本穴氣血為飽滿的陽熱風氣,它一方面循膽經上行正營穴,另一方面則上行並交於陽維脈所在的天部層次,故為足少陽陽維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陽熱風氣。
【執行規律】 一是循膽經上行正營穴,二是外走陽維脈。
【功能作用】 補氣壯陽。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17 正營 足少陽陽維之會。
【穴義】 膽經的陽熱風氣在此散熱縮合。
【名解】1)正營。正,正當也。營,軍隊駐紮的營地,有建設、營救之意。正營名意指膽經的陽熱風氣在此散熱縮合併化為天部的陽氣。本穴物質為目窗穴傳來的陽熱風氣,至本穴後,陽熱風氣散熱縮合併化為陽氣,陽熱風氣沒有因冷縮而變為寒濕之氣,本穴起到了正當維持天部氣血執行變化的作用,故名正營。
2)足少陽陽維之會。本穴的氣血變化為陽熱風氣散熱縮合,隨著穴內氣血的收引變化,陽維脈的氣血亦匯入穴內,故本穴為足少陽陽維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陽氣。
【執行規律】 吸濕冷降循膽經下傳承靈穴。
【功能作用】 吸濕降濁。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18 承靈 足少陽陽維之會。
【穴義】 頭之天部的寒濕水氣由此匯入膽經。
【名解】1)承靈。承,承受也。靈,神靈也,天部之氣也。承靈名意指頭之天部的寒濕水氣由此匯入膽經。本穴物質為正營穴傳來的天部陽氣,至本穴後,此氣散熱並吸濕冷降,頭之天部的寒濕之氣亦隨之匯入穴內,本穴如有承受天部寒濕水氣的作用,故名承靈。
2)足少陽陽維之會。本穴的氣血變化為吸濕冷降,陽維脈滿溢之氣隨之匯入穴內,故本穴為足少陽陽維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涼濕水氣。
【執行規律】 散熱吸濕冷降並交於腦空穴。
【功能作用】 吸濕降濁。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19 腦空 足少陽陽維之會。
【別名】 顳颥。
【穴義】 膽經經氣在此冷降歸地,天部氣血為空虛之狀。
【名解】1)腦空。腦,首也,首為陽、尾為陰,此指穴內的天之上部。空,空虛也。腦空名意指膽經經氣在此冷降歸地,天部氣血為空虛之狀。本穴物質為承靈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後,水濕之氣化雨冷降歸于地部,穴內的天部層次氣血為空虛之狀,故名腦空。
2)顳颥。顳颥皆指顱骨之一,此指穴內氣血為寒濕水氣,其執行變化亦為潤下特徵的冷降變化。理同腦空名解。足少陽陽維之會。本穴氣血的執行變化為雲化雨降,陽維脈的滿溢陽氣隨之匯入穴內,故本穴為足少陽陽維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之下部的降水雲氣。
【執行規律】 大部分水氣化雨冷降,小部分水氣下傳風池穴。
【功能作用】 降濁分清。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或點刺出血,熱則瀉針出氣。
20 風池 足少陽陽維之會。
【別名】 熱府。
【穴義】 膽經氣血在此吸熱後化為陽熱風氣。
【名解】1)風池。風,指穴內物質為天部的風氣。池,屯居水液之器也,指穴內物質富含水濕。風池名意指有經氣血在此化為陽熱風氣。本穴物質為腦空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後,因受外部之熱,水濕之氣脹散並化為陽熱風氣輸散於頭頸各部,故名風池。
2)熱府。熱,指本穴氣血性熱溫高。府,府宅也。熱府名意指本穴氣血的變化為受熱膨脹。理同風池名解。
3)足少陽陽維之會。本穴吸熱脹散的陽熱風氣不光傳輸膽經,同時亦輸向陽維脈所在的天部層次,故為足少陽陽維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受熱脹散的陽熱風氣。
【執行規律】 循膽經輸向頭之各部及外走陽維脈。
【功能作用】 壯陽益氣。
【治法】 寒則點刺出血或先瀉後補或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21 肩井 手少陽陽維之會。
【別名】 肩解,膊井。
【穴義】 膽經的地部水液由此流入地之地部。
【名解】1)肩井。肩,指穴在肩部也。井,地部孔隙也。肩井名意指膽經的地部水液由此流入地之地部。本穴物質為膽經上部經脈下行而至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經水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地之地部,故名肩井。
2)肩解。肩,指穴在肩部。解,散也。肩解名意指膽經的地部經水在此散解分流。本穴物質為膽經上部經脈下行而至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經水一是循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地之地部,二是未能流入地之地部的經水循地之表部溢流膽經之外,經水在此如同散解一般,故名肩解。
3)膊井。膊,膀子,大肉塊之意。井,地部孔隙也。膊井名意指膽經下行至此的經水一部分滲入脾土肌肉之中。本穴位於肩上肌肉豐滿之處,為人體局部重力場的最高點,脾土中的水濕容易滲流外出,穴內的肌肉層中水濕因而稀少,由膽經上部經脈下行至此的地部經水也就不斷地滲入其中,故名膊井。
4)手少陽陽維之會。本穴氣血為地部經水,氣血主要集中在地之表部,天部層次氣血因而處於空虛之狀,陽維脈的氣血及手少陽經天髎穴吸熱上行的氣血因此匯入穴內,故本穴為手少陽陽維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涼濕水氣及地部經水。
【執行規律】 天部之氣化雨冷降,地部經水一是循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體內,二是滲入穴內的脾土之中,三是溢流穴外。
【功能作用】 疏導水液。
【治法】 寒則通之或先瀉後補或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22 淵腋
【別名】 泉液,澗淵。
【穴義】 膽經的地部經水在此循胸側肋部從上落下。
【名解】 淵液。淵,深淵也。腋,指穴位所在的部位為腋部也。淵腋名意指膽經的地部經水在此循胸側肋部從上落下。本穴內物質為肩井穴溢流而至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水液在地球重力場的作用下由胸側上部直落腰側下部,經水如同落入無底深淵一般,故名淵腋。泉液、澗淵名意與淵腋同。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執行規律】 大部分經水由胸側上部流落胸側下部,小部分氣化之氣橫傳輒筋穴。
【功能作用】 排泄水液。
【治法】 寒則通之導之或先瀉後補或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注】 人體何以胸側部位肌肉組織不夠豐滿?其原因就在於膽經淵腋穴的下行經水及脾經大包穴的下行經水衝涮了地部的脾土物質之故。
23 輒筋
【別名】 神光。
【穴義】 膽經的濕冷水氣在此吸濕後冷降歸地。
【名解】1)輒筋。輒,古指車箱左右板上端向外翻出的平板,其作用是防止車輪之泥水的飛濺,此指膽經氣血在此的變化為冷降下行。筋,肝膽所主的風氣也,此指穴內氣血為水濕風氣。輒筋名意指膽經的濕冷水氣在此吸濕後冷降歸地。本穴物質為淵腋穴傳來的濕冷水氣,至本穴後,因散熱吸濕而從天部降至地部,氣血的變化如同飛濺的泥水被擋下一般,故名輒筋。
2)神光。神,與鬼相對,指穴內氣血為天部之氣。光,明亮之意。神光名意指膽經氣血在此冷降,天部氣血虛少並變得明亮清晰。理同輒筋名解。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涼濕水氣。
【執行規律】 冷降縮合由天部歸于地部。
【功能作用】 收引寒濁。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24 日月 膽募。
【別名】 神光。
【穴義】 膽經氣血在此位於天之人部。
【名解】1)日月。日,太陽也,陽也。月,月亮也,陰也。日月名意指膽經氣血在此位於天之人部。本穴物質一為輒筋穴傳來的弱小寒濕水氣,所處為半表半裏的天之人部,即是天部之氣的陰陽寒熱分界之處,故名日月。
2)神光。神,與鬼相對,指穴內氣血為天部之氣。光,光明也,此指穴內氣血來自天之上部。神光名意指天部的冷收水氣由此匯入穴內。本穴物質為輒筋穴傳來的弱小寒濕水氣,所處為天之人部,天之上部的水濕因本穴氣血的收引特性而匯入穴內,本穴氣血如同來自神所處的天之上部,故名神光。
3)膽經之募。乃本穴的氣血物質性寒收引,穴外的天部水氣因而匯入穴內並循膽經而傳,本穴有收募充補膽經氣血的作用,故為膽經募穴。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之人部的水濕風氣。
【執行規律】 循膽經下傳京門穴。
【功能作用】 收募膽經氣血。
【治法】 寒則補之或灸,熱則瀉針出氣。
25 京門 腎募。
【別名】 氣府,氣俞。
【穴義】 天之下部的寒冷水氣在此聚集。
【名解】1)京門。京,國都也,人與物的聚集、集散之所,此指穴內物質所處為地之上部。門,出入的門戶。京門名意指天之下部的寒冷水氣在此聚集。本穴物質為日月穴傳來的冷降水氣,至本穴後,水濕之氣進一步散熱冷降而成為天之下部的寒冷降水雲系,本穴如同地之上部水濕雲氣的聚散之所,故名京門。
2)氣府。氣,氣態物也。府,府宅也。氣府名意指本穴氣血為天部之氣。理同京門名解。氣俞名意與氣府同。
3)腎經募穴。本穴為天部寒冷水氣的聚集與降落之處,降地後的經水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地之地部,也就是交於腎經的體內經脈,本穴有募集腎經水液的作用,故為腎經募穴。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之下部的寒冷水氣及水氣冷降的地部經水。
【執行規律】 天部的寒冷水氣由穴外匯入穴內,地部經水則流入地之地部。
【功能作用】 冷降天部水濕,募集腎經水液。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點刺出血或多灸,熱則水針或深補淺瀉。
足少陽膽經少血多氣,氣血物質的執行變化是不斷地吸濕冷降變化。
1 瞳子髎 手太陽手足少陽之會。
【別名】 太陽,前關,後曲。
【穴義】 穴外天部的寒濕水氣在此彙集穴內後冷降歸地。
【名解】1)瞳子髎。瞳子,指眼珠中的黑色部分,為腎水所主之處,此指穴內物質為腎水特徵的寒濕水氣。髎,孔隙也。瞳子髎名意指穴外天部的寒濕水氣在此彙集後冷降歸地。本穴為膽經頭面部的第一穴,膽及其所屬經脈主半表半裏,在上焦主降,在下焦主升,本穴的氣血物質即是彙集頭面部的寒濕水氣後從天部冷降至地部,冷降的水滴細小如從孔隙中散落一般,故名瞳子髎。
2)太陽。太,大也。陽,天部的陽氣也。太陽名意指穴內物質為天部之氣。本穴為膽經第一穴,位處頭面的天部,而膽經氣血所處為半表半裏,膽經體內經脈無物外傳本穴,穴內氣血為空虛之狀,穴外的天部之氣因而匯入本穴,本穴物質來自天之上部,故名太陽。
3)前關。前,與後相對,指人頭面的前面部分,前為陰、後為陽,此指穴內氣血為寒濕之性。關,關卡也。前關名意指穴內的寒濕水氣被關卡於內,不得吸熱外行。理同瞳子髎名解。
4)後曲。後,與前相對,指人頭面的後面部分,後為陽、前為陰,此指穴內氣血為陽熱之性。曲,隱秘也。後曲名意指穴內外散的陽熱之氣隱而不見。本穴物質為穴外天部的寒濕水氣彙集而成,氣血的執行變化主要是散熱冷降,而在穴內同時進行的吸熱蒸發則如隱而不見,故名後曲。
5)手太陽手足少陽之會。由穴外彙集本穴的氣血物質主要為手太陽經上行外散的陽熱之氣、手少陽經向外飄散的濕冷之氣,故本穴為手太陽手足少陽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寒濕水氣。
【執行規律】 大部分寒濕水氣散熱後化雨冷降地部,小部分循膽經下傳於聽會穴。
【功能作用】 降濁去濕。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熱則瀉針出氣。
2 聽會
【別名】 耳門,聽呵,聽訶,後關。
【穴義】 膽經經氣在此化雨冷降。
【名解】1)聽會。聽會者即耳能聽聞聲音也,此指穴內的天部氣血為空虛之狀,無物阻隔聲音的傳遞也。本穴物質為瞳子髎穴下傳的天部寒濕水氣,至本穴後,此氣吸附了更多的天部寒濕水氣並化雨冷降於地,天部氣血因而變得虛靜,如遠處聲音聽亦能明,故名聽會(除上述解釋之外另有一解,此即是從陰陽的角度來解釋聽會之名。聽的感官程序為耳朵接收外部聲音,也就是從外入內、從陽入陰。由于聲音傳遞的這一程序是從陽入陰,因此,它要求耳部的氣血執行變化也要與此同步,表現出由陽向陰的變化轉變,如此,人體外部的聲音之陽才能進入體內的陰部,聲音感覺器才能聽之而會。)
2)耳門。耳,穴在耳部也。門,出入的門戶也。耳門名意指膽經氣血由此進入耳腔。如聽會之解,本穴的氣血變化為氣態物散熱冷降並化為地部經水,經水則循本穴的地部孔隙進入耳腔,本穴如同膽經氣血出入耳的門戶,故名耳門。
3)聽呵。聽,聞也。呵,大聲喝叱之意,此指體表外部的聲場強度大於體表內部。聽呵名意指體表外部的聲場強度要大於體表內部耳朵才能聽受。聽訶名意與聽呵同,訶為呵的異體字。
4)後關。後,指頭的後部,前為陰、後為陽,此指陽氣。關,關卡。後關名意指穴外的陽熱之氣不能進入穴內。理同聽會名解。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寒濕水氣。
【執行規律】 散熱冷降後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耳腔。
【功能作用】 清降寒濁。
【治法】 寒則點刺出血或先瀉後補或補之,熱則瀉針出氣。
3 上關 手足少陽足陽明之會。
【別名】 客主人,客主,太陽。
【穴義】 膽經的清陽之氣由此上行。
【名解】1)上關。上,上行也。關,關卡也。上關名意指膽經的清陽之氣由此上行。本穴物質為聽會穴吸熱上行的弱小水氣,在上行本穴的程序中,外部的寒濕水氣亦加入其中,至本穴後清陽之氣吸熱上行,滯重水濕則冷縮降地,本穴如同氣血上行天部的關卡一般,故名上關。
2)客主人。客,賓客也。本穴為少陽膽經之穴,風氣為主,腎氣為客,此指穴內氣血為腎水之性的寒濕水氣。主人,指穴內氣血。客主人名意指穴內氣血為腎水之性的寒濕水氣。本穴物質為聽會穴傳來的弱小水氣,在上行至本穴的程序中,外部的寒濕水氣亦匯入其中,至本穴後氣血則變為腎水特性的寒濕水氣,故名客主人。
3)太陽。太陽,指穴內的氣血物質來自天之上部的冷凝水氣。理同上關名解。
4)手足少陽足陽明之會。本穴的氣血物質既有手少陽外散的寒濕水氣又有足陽明外散的溼熱水氣,故為手足少陽足陽明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涼濕水氣。
【執行規律】 大部分涼濕水氣冷降下行交於聽會穴,小部分涼濕水氣吸熱上行。
【功能作用】 升清降濁。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4 頷厭 手少陽足陽明之會。
【穴義】 膽經氣血在此以風行之狀輸向頭之各部。
【名解】1)頷厭。頷,下巴也,為任脈及足陽明經所過之處,此指足陽明的氣血。厭,厭倦也。頷厭名意指膽經氣血在此以風行之狀輸向頭之各部。本穴物質為上關穴傳來的弱小水氣,行至本穴後,水氣吸熱脹散化風而行並由此輸向頭之各部,足陽明經頭維穴輸供頭部的精微物質因而受到損害,本穴氣血為足陽明所厭惡,故名頷厭。
2)手少陽足陽明之會。本穴外傳的陽熱風氣並入足陽明經頭維穴外輸的氣血當中,故為手少陽足陽明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陽熱風氣。
【執行規律】 循膽經下傳於懸顱穴並輸向頭之各部。
【功能作用】 推動足陽明氣血的傳遞。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5 懸顱
【別名】 髓孔,髓中,米齧。
【穴義】 膽經的天部之氣在此散熱後吸附水顯。
【名解】1)懸顱。懸,吊掛也。顱,古指頭蓋骨,此指穴內氣血為寒濕水氣。頷顱名意指膽經的天部之氣在此散熱後吸附水濕。本穴物質為頷厭傳來的溫熱風氣,至本穴後散熱冷縮並吸附天部中的寒濕水氣,穴內氣血如同天部中的水濕雲層一般,故名懸顱。
2)髓孔。髓,骨之所主也,此指穴內氣血為寒濕水氣。孔,孔隙也。髓孔名意指膽經天部的寒濕水氣在此化雨冷降。如懸顱名解,本穴物質為天部的寒濕水氣,其變化為化雨冷降,所降之雨如從孔隙中落下一般,故名髓孔。髓中名意與髓孔同。
3)米齧。米,微小之物也,此指穴內氣血為天部中聚集的水滴。齧,咬或缺口之意。米齧名意指穴內的天部水濕雲氣化雨冷降,如不斷地咬缺一般。理由髓孔名解。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寒濕水氣。
【執行規律】 大部分化雨冷降,小部分循膽經下傳懸釐穴。
【功能作用】 降濁除濕。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灸之或點刺出血,熱則瀉針出氣。
6 懸釐 手足少陽陽明之會。
【穴義】 膽經氣血在此降濁分清。
【名解】懸釐。懸,吊掛也。釐,治理也。懸釐名意指膽經氣血在此降濁分清。本穴物質為懸顱穴冷降下傳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後,滯重的寒濕水氣進一步下行,小部分清氣則由本穴外輸頭之各部,本穴對天部的水濕風氣有治理的作用,故名懸釐。手足少陽陽明之會。在本穴彙集的氣血當中,既有手少陽的上行之氣又有足陽明的下行之氣,故本穴為手足少陽陽明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之中部的涼濕水氣。
【執行規律】 大部分循膽經下傳曲鬢穴,小部分飄散於天之中部。
【功能作用】 降濁分清。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或點刺出血,熱則瀉針出氣。
7 曲鬢 足太陽少陽之會。
【別名】 曲發。
【穴義】 膽經經所在此化雨而降。
【名解】曲鬢。曲,隱秘也。鬢,鬢發也,既為腎氣所主之物又為血之餘,此指穴內氣血為水濕而性溫熱。曲鬢名意指膽經經氣在此化雨而降。本穴物質為懸釐穴傳來的天部寒濕水氣,在本穴的變化為化雨而降,所降之雨雖與天部氣血相比而為寒濕,但仍為溫熱之性,故名曲鬢。足太陽少陽之會。本穴雖為膽經之穴,但其氣血的執行變化是受膀胱經外散的寒濕之氣而表現為冷降收引,故為足太陽少陽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之下部的寒濕水氣,性溫熱。
【執行規律】 由天部冷降後化為地部經水。
【功能作用】 降濁除濕。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8 率谷
【別名】 蟀谷,率骨,率角,蟀容。
【穴義】 膽經的陽熱之氣在此吸吸濕冷降。
【名解】 率谷。率,古指捕鳥的網或帶領,用網捕鳥時網是從上罩下,此指膽經的氣血在此開始由陽變陰。谷,兩山所夾空隙也。率谷名意指膽經的水濕之氣在此吸熱後化為陽氣而上行天之上部。本穴物質為曲鬢穴傳來的弱小涼濕水氣,吸熱上行至本穴後達到了其所能上行的最高點,水濕之氣開始吸濕併發生冷降的變化,如捕鳥之網從高處落下一般,故名率谷。蟀谷、率骨、率角、率容名意與率谷同。其中,蟀通率,骨指穴內氣血表現出腎水的收引特性,角指本穴位於耳角部位,容則指本穴容納外部傳入穴內的寒濕水氣。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之氣。
【執行規律】 散熱吸濕後循膽經下行。
【功能作用】 收降濕濁。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9 天衝
【別名】 天衢。
【穴義】 膽經經氣在此吸熱後脹散並衝於經穴之外的頭之天部。
【名解】1)天衝。天,天部氣血也。衝,氣血執行為衝射之狀也。天衝名意指膽經經氣吸熱後脹散並由本穴衝射於天之各部。本穴物質為率谷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後,因受穴外傳入之熱,水濕之氣脹散並衝射於膽經之外的天部,故名天衝。
2)天衢。天,天部氣血也。衢,指四通八達的道路或樹枝交錯而出之貌,此指穴內氣血向外的輸出狀態。天衢名意指膽經氣血由此向天之各部傳輸。理同天衝名解。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陽熱之氣,
【執行規律】 由穴內輸向天之各部。
【功能作用】 益氣補陽。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10 浮白
【穴義】 膽經的陽熱風氣在此化為溫熱之性的水濕雲系。
【名解】 浮,飄浮也。白,肺之色也,此指穴內氣血為肺金之性的溫熱水濕雲系。浮白名意指膽經的陽熱風氣在此化為溫熱之性的水濕雲系。本穴物質為天衝傳來的陽熱風氣,至本穴後風氣勢弱緩行,散熱吸濕後化為肺金之性的溫熱水氣,如同雲氣飄浮於天部,故名浮白。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溫熱的水濕雲氣。
【執行規律】 散熱吸濕後循膽經下行頭竅陰穴。
【功能作用】 清熱除濕。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11 頭竅陰
【別名】 竅陰,枕骨。
【穴義】 膽經氣血在此化為天之下部的滯重水濕雲氣。
【名解】1)頭竅陰。頭,指穴處的部位在頭部。竅,孔穴、空竅之意。陰,指穴內物質為陰濕水氣。頭竅陰名意指膽經氣血在此化為天之下部的滯重水濕雲氣。本穴物質為浮白穴下傳的水濕雲氣,在下行本穴的程序中,水濕雲氣不斷散熱吸濕,至本穴後則化為天之下部的滯重水濕雲氣,天之上部如同空竅一般,故名為頭竅陰。
2)枕骨。枕,睡眠時頭部的最低點也,此指本穴所在的部位。骨,腎主之水也,此指穴內氣血為潤下特性的寒濕水氣。枕骨名意指膽經氣血在枕骨部位化為了天之下部寒冷特性的水濕雲氣。理同頭竅陰名解。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之下部的寒冷水氣。
【執行規律】 冷降並循膽經下傳完骨穴。
【功能作用】 降濁去寒。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灸之或點刺出血,熱則補之或水針。
12 完骨
【穴義】 膽經氣血在此完全冷降為地部水液。
【名解】 完,完全、全部也。骨,腎主之水也。完骨名意指膽經氣血在此完全冷降為地部水液。本穴物質為頭竅陰傳來的寒濕水氣,至本穴後天部的寒濕水氣全部冷降為地部的水液,故名完骨。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水液。
【執行規律】 由地部向頸項下部散流。
【功能作用】 疏導水液。
【治法】 寒則點刺出血或瀉之灸之,熱則補之或水針。
13 本神
【穴義】 頭之天部的冷凝水濕在此匯合後循膽經傳輸。
【名解】 本,人之根本也,氣也,此指穴內物質為天部之氣。神,在天為風也,指穴內物質的執行為風氣的橫印運動。本神名意指頭之天部的冷凝水濕在此匯合後循膽經傳輸。本穴因其位處頭角上部,為人之外側,在人體坐標系中它和頭頂的百會穴一樣皆處最高最外位置(本神與百會二穴如同二座不同的山之山頂)。由于膽經無循經傳來的氣血交於本穴,穴內氣血處於空虛之狀,穴外天部的冷凝水濕因而匯入穴內,穴內氣血純為天部之氣,且其執行為橫印下傳陽白穴,故名本神。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之上部的濕冷水氣。
【執行規律】 進一步吸濕冷降並下傳陽白穴。
【功能作用】 吸濕降濁。
【治法】 寒則點刺出血或久留針或灸,熱則瀉針出氣。
14 陽白 足少陽陽維之會。
【穴義】 膽經的濕冷水氣在此吸熱後脹散。
【名解】1)陽白。陽,天部也,氣也。白,明亮清白也。陽白名意指膽經的濕冷水氣在此吸熱後脹散。本穴物質為本神穴傳來的天部濕冷水氣,由于在下行的程序中不斷吸熱,水濕之氣還未進入本穴就己受熱脹散化為陽熱風氣並傳輸於頭之各部,穴內的天部層次變得明亮清白,故名陽白。
2)足少陽陽維之會。本穴吸熱脹散的陽熱風氣不光上傳本經的頭臨泣穴,同時亦外走陽維脈,故本穴為足少陽陽維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乾爽的陽氣。
【執行規律】 一是循膽經上傳頭臨泣穴,二是外走陽維脈。
【功能作用】 生氣壯陽。
【治法】 寒則點刺出血或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15 頭臨泣
【別名】 臨池。
【穴義】 膽經經氣在此冷降為寒濕水氣並由天部降落地部。
【名解】頭臨泣。頭,指本穴在頭部,有別於足臨泣之穴。臨,居高位元而朝向低位也,此指穴內氣血的執行變化為由上而下。泣,淚水也。頭臨泣名意指膽經經氣在此冷降為寒濕水氣並由天部降落地部。穴內水濕從天部滴落於地部。本穴物質為陽白穴上傳的陽熱風氣,至本穴後散熱吸濕而化為寒濕的降水雲氣,雨滴由天部降於地部,如淚滴從上落下,故名頭臨泣。臨池名意與頭臨泣同,池指本穴氣血為天部的降水雲氣,富含水液。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之氣。
【執行規律】 大部分化雨冷降歸地,小部分吸熱後循膽經上行目窗穴。
【功能作用】 降濁升清。
【治法】 寒則點刺出血或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16 目窗 足少陽陽維之會。
【別名】 至榮、至宮。
【穴義】 膽經氣血在此吸熱後化為陽熱風氣。
【名解】1)目窗。目,肝之所主也,此指穴內物質為肝木之性的風氣。窗,氣體置換的通道也。目窗名意指膽經氣血在此吸熱後化為陽熱風氣。本穴物質為頭臨泣穴傳至的弱小水濕之氣,至本穴後,因受穴外所傳之熱,弱小的水濕之氣吸熱脹散並化為陽熱風氣傳於穴外,故名目窗。
2)至榮。至,最也、極也。榮,植物的茂盛之狀,此指穴內的陽熱風氣充實飽滿。至榮名意指膽經氣血在此為充實飽滿之狀。理同目窗名解。
3)至宮。至,最也、極也。宮,古代房屋的通稱,又有屏障之意,此指穴內氣血為飽滿的衛外之氣。至宮名意指穴內氣血為飽滿的衛外陽氣。理同目窗名解。
4)足少陽陽維之會。本穴氣血為飽滿的陽熱風氣,它一方面循膽經上行正營穴,另一方面則上行並交於陽維脈所在的天部層次,故為足少陽陽維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陽熱風氣。
【執行規律】 一是循膽經上行正營穴,二是外走陽維脈。
【功能作用】 補氣壯陽。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17 正營 足少陽陽維之會。
【穴義】 膽經的陽熱風氣在此散熱縮合。
【名解】1)正營。正,正當也。營,軍隊駐紮的營地,有建設、營救之意。正營名意指膽經的陽熱風氣在此散熱縮合併化為天部的陽氣。本穴物質為目窗穴傳來的陽熱風氣,至本穴後,陽熱風氣散熱縮合併化為陽氣,陽熱風氣沒有因冷縮而變為寒濕之氣,本穴起到了正當維持天部氣血執行變化的作用,故名正營。
2)足少陽陽維之會。本穴的氣血變化為陽熱風氣散熱縮合,隨著穴內氣血的收引變化,陽維脈的氣血亦匯入穴內,故本穴為足少陽陽維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陽氣。
【執行規律】 吸濕冷降循膽經下傳承靈穴。
【功能作用】 吸濕降濁。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18 承靈 足少陽陽維之會。
【穴義】 頭之天部的寒濕水氣由此匯入膽經。
【名解】1)承靈。承,承受也。靈,神靈也,天部之氣也。承靈名意指頭之天部的寒濕水氣由此匯入膽經。本穴物質為正營穴傳來的天部陽氣,至本穴後,此氣散熱並吸濕冷降,頭之天部的寒濕之氣亦隨之匯入穴內,本穴如有承受天部寒濕水氣的作用,故名承靈。
2)足少陽陽維之會。本穴的氣血變化為吸濕冷降,陽維脈滿溢之氣隨之匯入穴內,故本穴為足少陽陽維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涼濕水氣。
【執行規律】 散熱吸濕冷降並交於腦空穴。
【功能作用】 吸濕降濁。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19 腦空 足少陽陽維之會。
【別名】 顳颥。
【穴義】 膽經經氣在此冷降歸地,天部氣血為空虛之狀。
【名解】1)腦空。腦,首也,首為陽、尾為陰,此指穴內的天之上部。空,空虛也。腦空名意指膽經經氣在此冷降歸地,天部氣血為空虛之狀。本穴物質為承靈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後,水濕之氣化雨冷降歸于地部,穴內的天部層次氣血為空虛之狀,故名腦空。
2)顳颥。顳颥皆指顱骨之一,此指穴內氣血為寒濕水氣,其執行變化亦為潤下特徵的冷降變化。理同腦空名解。足少陽陽維之會。本穴氣血的執行變化為雲化雨降,陽維脈的滿溢陽氣隨之匯入穴內,故本穴為足少陽陽維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之下部的降水雲氣。
【執行規律】 大部分水氣化雨冷降,小部分水氣下傳風池穴。
【功能作用】 降濁分清。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或點刺出血,熱則瀉針出氣。
20 風池 足少陽陽維之會。
【別名】 熱府。
【穴義】 膽經氣血在此吸熱後化為陽熱風氣。
【名解】1)風池。風,指穴內物質為天部的風氣。池,屯居水液之器也,指穴內物質富含水濕。風池名意指有經氣血在此化為陽熱風氣。本穴物質為腦空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後,因受外部之熱,水濕之氣脹散並化為陽熱風氣輸散於頭頸各部,故名風池。
2)熱府。熱,指本穴氣血性熱溫高。府,府宅也。熱府名意指本穴氣血的變化為受熱膨脹。理同風池名解。
3)足少陽陽維之會。本穴吸熱脹散的陽熱風氣不光傳輸膽經,同時亦輸向陽維脈所在的天部層次,故為足少陽陽維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受熱脹散的陽熱風氣。
【執行規律】 循膽經輸向頭之各部及外走陽維脈。
【功能作用】 壯陽益氣。
【治法】 寒則點刺出血或先瀉後補或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21 肩井 手少陽陽維之會。
【別名】 肩解,膊井。
【穴義】 膽經的地部水液由此流入地之地部。
【名解】1)肩井。肩,指穴在肩部也。井,地部孔隙也。肩井名意指膽經的地部水液由此流入地之地部。本穴物質為膽經上部經脈下行而至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經水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地之地部,故名肩井。
2)肩解。肩,指穴在肩部。解,散也。肩解名意指膽經的地部經水在此散解分流。本穴物質為膽經上部經脈下行而至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經水一是循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地之地部,二是未能流入地之地部的經水循地之表部溢流膽經之外,經水在此如同散解一般,故名肩解。
3)膊井。膊,膀子,大肉塊之意。井,地部孔隙也。膊井名意指膽經下行至此的經水一部分滲入脾土肌肉之中。本穴位於肩上肌肉豐滿之處,為人體局部重力場的最高點,脾土中的水濕容易滲流外出,穴內的肌肉層中水濕因而稀少,由膽經上部經脈下行至此的地部經水也就不斷地滲入其中,故名膊井。
4)手少陽陽維之會。本穴氣血為地部經水,氣血主要集中在地之表部,天部層次氣血因而處於空虛之狀,陽維脈的氣血及手少陽經天髎穴吸熱上行的氣血因此匯入穴內,故本穴為手少陽陽維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涼濕水氣及地部經水。
【執行規律】 天部之氣化雨冷降,地部經水一是循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體內,二是滲入穴內的脾土之中,三是溢流穴外。
【功能作用】 疏導水液。
【治法】 寒則通之或先瀉後補或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22 淵腋
【別名】 泉液,澗淵。
【穴義】 膽經的地部經水在此循胸側肋部從上落下。
【名解】 淵液。淵,深淵也。腋,指穴位所在的部位為腋部也。淵腋名意指膽經的地部經水在此循胸側肋部從上落下。本穴內物質為肩井穴溢流而至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水液在地球重力場的作用下由胸側上部直落腰側下部,經水如同落入無底深淵一般,故名淵腋。泉液、澗淵名意與淵腋同。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執行規律】 大部分經水由胸側上部流落胸側下部,小部分氣化之氣橫傳輒筋穴。
【功能作用】 排泄水液。
【治法】 寒則通之導之或先瀉後補或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注】 人體何以胸側部位肌肉組織不夠豐滿?其原因就在於膽經淵腋穴的下行經水及脾經大包穴的下行經水衝涮了地部的脾土物質之故。
23 輒筋
【別名】 神光。
【穴義】 膽經的濕冷水氣在此吸濕後冷降歸地。
【名解】1)輒筋。輒,古指車箱左右板上端向外翻出的平板,其作用是防止車輪之泥水的飛濺,此指膽經氣血在此的變化為冷降下行。筋,肝膽所主的風氣也,此指穴內氣血為水濕風氣。輒筋名意指膽經的濕冷水氣在此吸濕後冷降歸地。本穴物質為淵腋穴傳來的濕冷水氣,至本穴後,因散熱吸濕而從天部降至地部,氣血的變化如同飛濺的泥水被擋下一般,故名輒筋。
2)神光。神,與鬼相對,指穴內氣血為天部之氣。光,明亮之意。神光名意指膽經氣血在此冷降,天部氣血虛少並變得明亮清晰。理同輒筋名解。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涼濕水氣。
【執行規律】 冷降縮合由天部歸于地部。
【功能作用】 收引寒濁。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24 日月 膽募。
【別名】 神光。
【穴義】 膽經氣血在此位於天之人部。
【名解】1)日月。日,太陽也,陽也。月,月亮也,陰也。日月名意指膽經氣血在此位於天之人部。本穴物質一為輒筋穴傳來的弱小寒濕水氣,所處為半表半裏的天之人部,即是天部之氣的陰陽寒熱分界之處,故名日月。
2)神光。神,與鬼相對,指穴內氣血為天部之氣。光,光明也,此指穴內氣血來自天之上部。神光名意指天部的冷收水氣由此匯入穴內。本穴物質為輒筋穴傳來的弱小寒濕水氣,所處為天之人部,天之上部的水濕因本穴氣血的收引特性而匯入穴內,本穴氣血如同來自神所處的天之上部,故名神光。
3)膽經之募。乃本穴的氣血物質性寒收引,穴外的天部水氣因而匯入穴內並循膽經而傳,本穴有收募充補膽經氣血的作用,故為膽經募穴。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之人部的水濕風氣。
【執行規律】 循膽經下傳京門穴。
【功能作用】 收募膽經氣血。
【治法】 寒則補之或灸,熱則瀉針出氣。
25 京門 腎募。
【別名】 氣府,氣俞。
【穴義】 天之下部的寒冷水氣在此聚集。
【名解】1)京門。京,國都也,人與物的聚集、集散之所,此指穴內物質所處為地之上部。門,出入的門戶。京門名意指天之下部的寒冷水氣在此聚集。本穴物質為日月穴傳來的冷降水氣,至本穴後,水濕之氣進一步散熱冷降而成為天之下部的寒冷降水雲系,本穴如同地之上部水濕雲氣的聚散之所,故名京門。
2)氣府。氣,氣態物也。府,府宅也。氣府名意指本穴氣血為天部之氣。理同京門名解。氣俞名意與氣府同。
3)腎經募穴。本穴為天部寒冷水氣的聚集與降落之處,降地後的經水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地之地部,也就是交於腎經的體內經脈,本穴有募集腎經水液的作用,故為腎經募穴。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之下部的寒冷水氣及水氣冷降的地部經水。
【執行規律】 天部的寒冷水氣由穴外匯入穴內,地部經水則流入地之地部。
【功能作用】 冷降天部水濕,募集腎經水液。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點刺出血或多灸,熱則水針或深補淺瀉。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2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十一 、足少陽膽經
26 帶脈 足少陽帶脈之會。
【穴義】 膽經經水在此環腰帶而行。
【名解】1)帶脈。帶,腰部的環帶欄位也。脈,經脈中的氣血也。帶脈名意指膽經的地部經水在此環腰帶而行。本穴物質為京門穴傳來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由地部環腰而行,氣血所過路徑如人之腰帶,故名帶脈。
2)足少陽帶脈之會。本穴既為足少陽膽經之穴又為帶脈之穴,故為足少陽帶脈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執行規律】 執行規律與人體所處的不同體位有直接關係。當人體處於直立或坐時,穴內經水由維道穴出帶脈並流向腿足下部;當人體躺臥時,穴內經水循帶脈由躺臥的高位元之處流向低位之處(大多數情況下是從腹部流向腰部並由膀胱經將富餘的經水經上、次、中、下此八髎穴匯入體內)。
【功能作用】 約束諸經水液。
【治法】 寒則通之補之灸之,熱則水針或瀉針出氣。
【注】 《難經•二十八難》曰:“帶脈者,起於季脅,回身一周。”根據本段經文所言及上面所作的穴位解析,我們知道帶脈的氣血物質是地部經水。帶脈的特徵是“回身一周,如束帶然”,其功用則為“約束諸經”,那麼帶脈氣血的回身一周其動因是什麼呢?它又是如何約束諸經的呢?如果說,人體經脈的上、下方向行走路線是在地球重力場作用下導致的結果,那麼,帶脈能回身一周則是在人體重力場作用下導致的結果。由于脊骨為人體整體重力場的坐標中心,因此,在人體坐標系中,離脊骨越遠的腹部其位越高,而離脊骨稍近的腰側則位置較低。在人體前腹部,隨著肝脾腎三經氣血的吸熱上行,大量的水濕由下運往胸腹上部,在胸腹上部散熱冷降後則要循地之表部向下流行,腹股溝則是地部經水的聚集之處,而由于有了人體整體的脊骨重力場的作用,聚集於腹股溝處的地部經水才會循帶脈環行並流膀胱經所處的脊背部位,這就是帶脈氣血的產生和流行動因,也是經書所言帶脈能約束諸經的機理所在。因此,帶脈氣血的執行規律是,在人體重力場的作用下由人體的腹部流向背脊部(平躺時),在地球重力場的作用下從人體的腰側部流向前陰部(直立時),經水具體以何種方式執行則取決於人體的體位姿式。
27 五樞 足少陽帶脈之會。
【別名】 玉樞。
【穴義】 氣血物質由此出入帶脈。
【名解】1)五樞。五,代指東南西北中五方也。樞,門戶的轉軸,有開合功能,此指氣血物質在本穴有出入的變化。五樞名意指氣血物質由此出入帶脈。本穴物質雖為帶脈穴傳來的地部經水,但它並不一定循帶脈下走維道穴,氣血的流行出入受人體重力場及地球重力場二方面的作用影響,它因人體所處的體位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執行特徵。當人體直立時,穴內的地部經水由本穴輸向人體各部,而當人體平躺時它則循帶脈向脊背後側而行,本穴如同帶脈氣血外出五方及五方氣血進入帶脈的門戶,故名五樞。
2)玉樞。玉,金之類也,此指穴內物質為肺金之氣。樞,門戶的轉軸也。玉樞名意指本穴的地部經水在此不斷氣化。本穴物質為帶脈穴傳來的地部經水,經水的流行走向雖與人體的體位有關,但經水還是在穴內不停地氣化並生發出肺金特性的涼性水氣,故名玉樞。
3)足少陽帶脈之會。本穴氣血既屬膽經又帶脈,故為足少陽帶脈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和天部的涼性水氣。
【執行規律】 地部經水當人體直立時循膽經下行,而在人體平躺時則循帶脈流向脊背,天部之氣則匯入肺氣所在的層次當中。
【功能作用】 調節經脈內外的經水。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水針或瀉針出氣。
28 維道 足少陽帶脈之會。
【別名】 外樞。
【穴義】 帶脈氣血由此傳向膽經。
【名解】1)維道。維,系物的大繩或維持之意。道,道路。維道名意指帶脈氣血在此又繼續循膽經路線執行。本穴物質為五樞穴傳來的地部經水,膽經氣血在京門、五樞、維道此三穴實際上是借帶脈道路而行,至本穴後才交於膽經的居髎穴,本穴如有維持膽經氣血執行的連貫作用,故名維道。
2)外樞。外,帶脈之外也。樞,門戶的轉軸也。外樞名意指帶脈氣血由此外輸膽經。理同維道名解。
3)足少陽帶脈之會。本穴氣血既屬帶脈又屬膽經,故為足少陽帶脈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執行規律】 循膽經下傳居髎穴。
【功能作用】 維持膽經的氣血執行。
【治法】 寒則通之補之灸之,熱則水針或瀉針出氣。
29 居髎 足少陽陽蹺脈之會。
【穴義】 膽經氣血在此屯居並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注入地之地部。
【名解】1)居髎。居,住所、居室也,此為停下之意。髎,孔隙也。居髎名意指膽經氣血在此屯居並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注入地之地部。本穴物質為維道穴傳來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屯居穴周並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地之地部,故名居髎。
2)足少陽陽蹺脈之會。本穴位處髖部肌肉豐滿之處,穴內的地部經水流入地之地部後氣化出大量陽氣,穴內氣血既的天部的陽氣又有地部的經水,氣血物質同合陽於陽蹺脈的氣血之性,故為足少陽陽蹺脈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和天部陽氣。
【執行規律】 經水大部分循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地之地部,小部分經水下傳環跳穴,天部陽氣則匯入中蹺脈所在的天部層次。
【功能作用】 利濕化氣。
【治法】 寒則通之補之灸之,熱則水針或瀉針出氣。
30 環跳
【別名】 臏骨,髖骨,分中,環各,髀樞,髀厭。
【穴義】 膽經水濕在此大量氣化為天部陽氣。
【名解】1)環跳。環,一種園形而中間有孔的玉器或一串連環中的一節,此指穴內物質為天部肺金特性的涼濕之氣。跳,跳動也,陽之健也,指穴內陽氣健盛。環跳名意指膽經水濕在此大量氣化為天部陽氣。本穴物質為居髎穴傳來的地部水濕,至本穴後,水濕滲入穴內豐滿的肌肉之中並氣化為天部的陽氣,穴內陽氣健盛使人在如,故名環跳。
2)臏骨。臏,膝蓋骨也。骨,腎氣也。臏骨名意指本穴地部的生發之氣旺盛,使人體的作用中如膝關節般運轉自如。理同環跳名解(古有臏刑,即切去膝蓋骨使之不能行者,而穴名之臏者取義則正相反)。髖骨名意與臏骨同。
3)分中。分,分而散之也。中,與外相對,指內部。分中名意指穴內氣血在此分而散之。本穴物質為居髎穴傳來的地部水濕,至本穴後地部水濕氣化並散於穴外,本穴如同膽經氣血的分流之處,故名分中。
4)環各。環同上解,指穴內物質為肺金特性的涼性水氣。各,指穴周各部。環各名意指膽經的涼性水氣在此輸向髖之各部。理同環跳名解。
5)髀樞。髀,通脾,指穴內的肌肉部位。樞,門戶的轉軸也。髀樞名意指穴內的肌肉層次中大量氣化陽氣並輸向穴外各部。理同環跳名解。
6)髀厭。髀,通脾,指穴內脾土。厭,厭惡也。髀厭名意指膽經上部經脈下傳的水濕太過則為穴內的脾土所不喜,故名髀厭。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的水濕及天部的陽氣。
【執行規律】 地中水濕滲入脾土之中,天部之氣則外輸人體各部。
【功能作用】 健脾益氣。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31 風市
【穴義】 膽經經氣在此散熱冷縮後化為水濕風氣。
【名解】 風,風氣也。市,集市也。風市名意指膽經經氣在此散熱冷縮後化為水濕風氣。本穴物質為環跳穴傳來的天部涼濕水氣,至本穴後,涼濕水氣進一步散熱縮合而變為天部的水濕雲氣,水濕雲氣由本穴的天部層次橫印向外傳輸,本穴如同風氣的集散之的,故名風市。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雲氣。
【執行規律】 吸濕後下行中瀆穴。
【功能作用】 運化水濕。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多灸,熱則瀉針出氣。
32 中瀆
【穴義】 膽經經氣化雨冷降後在此形成地部的小溝渠。
【名解】 中,與外相對,指穴之內部。瀆,水流衝涮而成的小溝渠。中瀆名意指膽經經氣化雨冷降後在此形成地部的小溝渠。本穴物質為風市穴傳來的水濕雲氣,至本穴後化雨冷降為地部經水,經水循膽經向下流躺時形成小溝渠之狀,故名中瀆。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執行規律】 循膽經下走膝陽關穴。
【功能作用】 疏導水濕。
【治法】 寒則通之或點刺出血或灸,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33 膝陽關
【別名】 寒府,關陽,關陵,陽陵。
【穴義】 膽經的地部經水由此向下飛落。
【名解】1)膝陽關。膝,指本穴所在為膝部。陽,陽氣也。關,關卡也。膝陽關名意指膽經的地部經水由此向下飛落。本穴物質為中瀆穴傳來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經水向膝之下部飛落而下,飛落而下的經水飛濺出大量的水濕之氣並充盛於穴周內外,致使膝以下膽經各穴生發的陽氣上行至此時受到格阻,膽經下部經脈的陽氣至此後不得上行,故名膝陽關。關陽名意與膝陽關同。
2)寒府。寒,寒冷也。府,府宅也。寒府名意指膽經營下行經水在此生發出大量冷濕水氣。理同膝陽關名解。
3)關陵。關,關卡也。陵,土堆也,此指脾土物質。關陵名意指隨膽經風氣上揚的脾土塵埃在此被關卡於膝關節下部。本穴物質為下行的經水及經水散發的大量寒濕水氣,而隨膽經下部經脈上揚的脾土塵埃至此後則因與此寒濕水氣相遇而不能上行,故名關陵。
4)陽陵。陽,陽氣也。陵,陵墓也。陽陵名意指膽經吸熱上行的陽熱之氣在此如同進入陵墓被埋藏一般,故名陽陵。理同寒府名解。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飛落的經水及天部的寒濕水氣。
【執行規律】 循膽經下走陽陵泉穴。
【功能作用】 清熱降溫。
【治法】 寒則瀉之或點刺出血或灸,熱則補之或水針。
34 陽陵泉 合穴,屬土,筋會。
【別名】 筋會,陽陵。
【穴義】 膽經的地部水濕在此大量氣化。
【名解】1)陽陵泉。陽,陽氣也。陵,土堆也。泉,源源不斷也。陽陵泉名意指膽經的地部經水在此大量氣化。本穴物質為膝陽關穴飛落下傳的經水及膽經膝下部經脈上行而至的陽熱之氣,二氣交會後,隨膽經上揚的脾土塵埃吸濕後沉降於地,膽經上部經脈落下的經水亦滲入脾土之中,脾土固化於穴周,脾土中的水濕則大量氣化,本穴如同脾土塵埃的堆積之場和脾氣的生發之地,故名陽陵泉。陽陵名意與陽陵泉同。
2)筋會。筋,肝膽所主之風也。會,交會也。筋會名意指膽經的天部風氣在此匯合。本穴物質為膝陽關穴下傳的寒濕風氣和膽經膝以下各部上行的陽熱風氣,在本穴為匯合之狀,故名筋會。
3)膽經合穴。合,會合也。本穴為膽經氣血會合之處,故為膽經合穴。理同筋會名解。
4)本穴屬土。屬土,指本穴氣血執行變化表現同的五行內容。本穴物質為膽經上、下兩部的天部水濕風氣會合而成,在本穴為聚集之狀,表現出土的不動之義,故其屬土。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陽熱風氣和隨風氣上揚的脾土塵埃。
【執行規律】 散熱吸濕後冷降歸地。
【功能作用】 降濁除濕。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35 陽交 陽維脈郄穴。
【別名】 別陽,足髎。
【穴義】 膽經吸熱上行的天部陽氣在此交會。
【名解】1)陽交。陽,陽氣也。交,交會也。陽交名意指膽經吸熱上行的天部陽氣在此交會。本穴物質為外丘穴傳來的溼熱風氣,至本穴後,此氣吸熱脹散上至於天之天部而成為陽氣,與膀胱經飛揚穴揚散於天之天部的陽氣相交會,故名陽交。
2)別陽。別,離別之意。陽,陽氣。別陽名意指膽經吸熱脹散的陽熱之氣由此別走陽維脈。本穴物質為外丘穴傳來的溼熱風氣,至本穴後吸熱脹散而化為純陽之氣,脹散的純陽之氣別走陽維脈所在的天部層次,故名別陽。
3)足髎。足,指穴所在的部位為足部。髎,孔隙之意。足髎名意指本穴的純陽之氣為弱小之狀。本穴物質為外丘穴傳來的溼熱風氣,經吸熱後才能上昇至本穴純陽之氣所在的天部層次,但因其富含水濕(外丘穴因其含有較多水濕而不能直行於上,只能橫行),祇有少部分水濕化為天之天部的純陽之氣,本穴天之天部的純陽之氣如同孔隙中化出一般,故名足髎。
4)陽維脈郄穴。郄,孔隙也。本穴天之天部的純陽之氣弱小,外傳陽維脈如從孔隙中傳出一般,故為陽維脈郄穴。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純陽之氣。
【執行規律】 一是吸濕冷縮並傳於陽陵泉穴,二是外走陽維脈。
【功能作用】 理氣降濁。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36 外丘 膽經郄穴。
【穴義】 隨膽經風氣上揚的脾土塵埃在此飄揚於膽經外部。
【名解】1)外丘。外,膽經之外也。丘,土丘也。外丘名意指隨膽經風氣上揚的脾土塵埃由此飄揚於膽經之外。本穴物質為光明穴傳來的陽熱風氣,至本穴後,陽熱風氣勢弱緩行並吸熱冷降,隨陽熱風氣上揚的脾土塵埃則飄散於膽經之外,故名外丘。
2)膽經郄穴。郄,孔隙也。本穴物質為光明穴上行而至的陽熱風氣,至本穴後勢弱緩行,外傳陽交穴的氣血弱小,如從孔隙中傳出一般,故為膽經郄穴。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溼熱風氣。
【執行規律】 循膽經橫傳於陽交穴。
【功能作用】 傳遞風氣。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37 光明 絡穴。
【穴義】 膽經氣血至此後變為純陽之氣。
【名解】1)光明。光明,光徹明亮也。本穴物質為陽輔穴傳來的溼熱風氣,上至本穴後,此氣吸熱而變為純陽之氣,天部的水濕盡散並變得光徹明亮,故名光明。
2)足少陽絡穴。絡,聯絡也。本穴氣血所處為天之天部,足少陽膽經吸熱蒸升的陽氣皆匯合於此,本穴有聯絡膽經各部氣血的作用,故為膽經絡穴。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之天部的純陽之氣。
【執行規律】 大部分吸濕後傳於外丘穴,小部分別走厥陰肝經。
【功能作用】 聯絡肝膽氣血。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38 陽輔 經穴,屬火。
【穴義】 膽經的水濕之氣在此吸熱上行。
【名解】1)陽指陽氣,輔為輔佐之意。陽輔名意指膽經的水濕之氣在此吸熱上行。本穴物質為懸鐘穴外散而來的濕冷水氣,至本穴後因受外界之熱而升溫上行,本穴如輔佐膽經氣血向上蒸升的作用,故名陽輔。
2)膽經經穴。經,動而不居也。本穴吸熱後上行的陽氣在本穴祇是流行而過,動而不居,故為膽經經穴。
3)本穴屬火。屬火,指本穴氣血執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內容。本穴物質為懸鐘穴傳來的涼濕水氣,在本穴為吸熱蒸升的變化,表現出火的炎上特徵,故其屬火。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陽熱風氣。
【執行規律】 吸熱後循膽經上傳光明穴。
【功能作用】 化陽益氣。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39 懸鐘 髓會。
【別名】 絕骨,髓會。
【穴義】 膽經上部經脈的下行經水在此飛落而下。
【名解】1)懸鐘。懸,吊掛也,指空中。鐘,古指編鐘,為一種樂器,其聲混厚響亮。懸鐘名意指膽經上部經脈的下行經水在此飛落而下。本穴物質為膽經上部經脈下行而至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經水由上飛落而下,如瀑布發出巨響一般,故名懸鐘。
2)絕骨。絕,斷絕、窮盡也。骨,水也。絕骨名意指膽經上部經脈的下行經水在此全部化為天部的水濕之氣。本穴物質為膽經上部經脈下行而至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由于本穴以下的人體組織為內收之狀,經水從上部飛落而下則懸落於天部,自本穴起則無經水交於下部諸穴,故名絕骨。
3)髓會。髓,骨髓也,骨之精也,此指腎氣。會,交會也。髓會名意指膽經的寒冷水氣在此交會。本穴物質為膽經上部經脈下行而至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經水全部化為了天部的寒冷水氣,本穴如同膽經寒冷之氣的聚集之地,故名髓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之氣,性濕冷。
【執行規律】 吸熱後上行陽輔穴。
【功能作用】 清熱生氣。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40 丘墟 原穴。
【穴義】 在膽經的風氣作用下,地部脾土為空虛之狀。
【名解】1)丘墟。丘,土堆或土坡也。墟,故城遺址或廢墟。丘墟名意指在膽經的風氣作用下,地部的脾土為空虛之狀。本穴物質為懸鐘穴降行而至的水濕風氣,在風氣的吹刮下穴內脾土為空虛之狀,祇有皮骨而無脾土(肌肉),故名丘墟。
2)膽經原穴。原,本源也。本穴物質為天之下部的水濕風氣,性寒涼,為膽經風氣的生發之源,故為膽經原穴。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水濕風氣。
【執行規律】 縮合冷降並下行足臨泣穴。
【功能作用】 生發風氣。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41 足臨泣 俞穴,屬木,足少陽帶脈之會。
【穴義】 膽經的水濕風氣在此化雨冷降。
【名解】1)足臨泣。足,指穴在足部。臨,居高臨下之意。泣,淚也。足臨泣名意指膽經的水濕風氣在此化雨冷降。本穴物質為丘墟穴傳來的水濕風氣,至本穴後水濕風氣化雨冷降,氣血的執行變化如淚滴從上滴落一般,故名足臨泣。
2)膽經俞穴。俞,輸也。本穴物質為丘墟穴傳來的水濕風氣,在本穴的變化不光是化雨冷降,時亦有部分水濕雲氣向外傳輸,本穴為膽經水濕風氣的向外輸出之處,故為膽經俞穴。
3)本穴屬木。屬木,指本穴氣血執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內容。本穴物質為丘墟穴傳來的水濕風氣,除在本穴化雨冷降外,同時亦向外部輸出,表現出風木的橫行特徵,故其屬木。
4)足少陽帶脈之會。本穴所處的系統坐標位置與帶脈氣血所處的系統坐標位置相同,氣血特性相同,故為足少陽帶脈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水濕風氣。
【執行規律】 小部分化雨冷降歸地並傳於地五會穴,大部分傳向膽經之外。
【功能作用】 運化風氣,冷降水濕。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或點刺出點,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42 地五會
【別名】 地五。
【穴義】 天、地二部的寒濕水氣在此交會。
【名解】 地,地部也。五,五臟六腑也。會,交會也。地五會名意指天、地二部的寒濕水氣在此交會。本穴所處為足背外側陷者中,膽經上部經脈足臨泣穴傳來的氣血又為天部的寒濕風氣及地部的寒冷水濕,穴外天部的飄散陽氣至此後因本穴氣血的寒冷收引而化雨冷降穴內,穴外地部的溢流水液也匯入本穴,本穴如同五臟六腑的氣血匯合而成,且氣血為地部經水,故名地五會。五會名意與地五會同。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執行規律】 循膽經下傳俠溪穴。
【功能作用】 收降水液。
【治法】 寒則通之或點刺出血,熱則水針或瀉針出氣。
【注】 經言本穴“不可灸,灸之令人瘦,不出三年死”者,乃本穴功用即是沉降各經脈氣血中的陰濁,今若灸之則陰濁不降,穴內物質灸則熱脹,脹而生風,陰濁之物隨風氣亂行於人體各部,為氣亂,故不可灸。
43 俠溪 滎穴,屬水。
【穴義】 膽經經水在此循地部渠道回流井穴。
【名解】1)俠溪。俠,通夾,被夾於中間之意。溪,地部流行的經水。俠溪名意指膽經經水在此循地部渠道回流井穴。本穴物質為地五會穴傳來的地部經水,本穴祇是對其起了一個循經傳輸的作用,地部的經水沒有流失,如被夾於渠道之中下傳足竅陰穴,故名俠溪。
2)膽經滎穴。滎,極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質為地五會穴傳來的地部經水,水量極小,故為膽經滎穴。
3)本穴屬水。屬水,指本穴氣血執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內容。本穴物質為地五會傳來的地部經水,在本穴的變化吸熱蒸發,蒸發天部的水氣表現出腎氣的寒冷收引特徵,故其屬水。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執行規律】 大部分經水回流足竅陰穴,極少部分經水氣化為天部之氣。
【功能作用】 傳導水液。
【治法】 寒則通之或點刺出血,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44 足竅陰 井穴,屬金。
【穴義】 膽經經水由此回流體內。
【名解】1)足竅陰。足,指穴在足部。竅,空竅之意。陰,指穴內物質為陰性水液。足竅陰名意指膽經經水由此回流體內的空竅之處。本穴為膽經體內與體表經脈的交會點,由于膽經體表經脈的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所處為高位元,因而循本穴的地部孔隙回流體內,故名足竅陰。
2)膽經井穴。井,部孔隙也。本穴有地部孔隙連通體內,故為膽經井穴。
3)本穴屬金。屬金,指本穴氣血執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內容。本穴物質為地部經水,其執行為從地之表部流入地之地部,而因本穴流入地之地部的經水量少,流入體內後則大量氣化又外出體表,氣化之氣表現出肺金之氣的涼濕特徵,故其屬金。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和天部之氣。
【執行規律】 經水由地之表部流入地之地部,經氣由地之地部外出地之表部。
【功能作用】 溝通內外經脈氣血。
【治法】 寒則通之或點刺出血,熱則瀉針出氣。
【穴義】 膽經經水在此環腰帶而行。
【名解】1)帶脈。帶,腰部的環帶欄位也。脈,經脈中的氣血也。帶脈名意指膽經的地部經水在此環腰帶而行。本穴物質為京門穴傳來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由地部環腰而行,氣血所過路徑如人之腰帶,故名帶脈。
2)足少陽帶脈之會。本穴既為足少陽膽經之穴又為帶脈之穴,故為足少陽帶脈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執行規律】 執行規律與人體所處的不同體位有直接關係。當人體處於直立或坐時,穴內經水由維道穴出帶脈並流向腿足下部;當人體躺臥時,穴內經水循帶脈由躺臥的高位元之處流向低位之處(大多數情況下是從腹部流向腰部並由膀胱經將富餘的經水經上、次、中、下此八髎穴匯入體內)。
【功能作用】 約束諸經水液。
【治法】 寒則通之補之灸之,熱則水針或瀉針出氣。
【注】 《難經•二十八難》曰:“帶脈者,起於季脅,回身一周。”根據本段經文所言及上面所作的穴位解析,我們知道帶脈的氣血物質是地部經水。帶脈的特徵是“回身一周,如束帶然”,其功用則為“約束諸經”,那麼帶脈氣血的回身一周其動因是什麼呢?它又是如何約束諸經的呢?如果說,人體經脈的上、下方向行走路線是在地球重力場作用下導致的結果,那麼,帶脈能回身一周則是在人體重力場作用下導致的結果。由于脊骨為人體整體重力場的坐標中心,因此,在人體坐標系中,離脊骨越遠的腹部其位越高,而離脊骨稍近的腰側則位置較低。在人體前腹部,隨著肝脾腎三經氣血的吸熱上行,大量的水濕由下運往胸腹上部,在胸腹上部散熱冷降後則要循地之表部向下流行,腹股溝則是地部經水的聚集之處,而由于有了人體整體的脊骨重力場的作用,聚集於腹股溝處的地部經水才會循帶脈環行並流膀胱經所處的脊背部位,這就是帶脈氣血的產生和流行動因,也是經書所言帶脈能約束諸經的機理所在。因此,帶脈氣血的執行規律是,在人體重力場的作用下由人體的腹部流向背脊部(平躺時),在地球重力場的作用下從人體的腰側部流向前陰部(直立時),經水具體以何種方式執行則取決於人體的體位姿式。
27 五樞 足少陽帶脈之會。
【別名】 玉樞。
【穴義】 氣血物質由此出入帶脈。
【名解】1)五樞。五,代指東南西北中五方也。樞,門戶的轉軸,有開合功能,此指氣血物質在本穴有出入的變化。五樞名意指氣血物質由此出入帶脈。本穴物質雖為帶脈穴傳來的地部經水,但它並不一定循帶脈下走維道穴,氣血的流行出入受人體重力場及地球重力場二方面的作用影響,它因人體所處的體位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執行特徵。當人體直立時,穴內的地部經水由本穴輸向人體各部,而當人體平躺時它則循帶脈向脊背後側而行,本穴如同帶脈氣血外出五方及五方氣血進入帶脈的門戶,故名五樞。
2)玉樞。玉,金之類也,此指穴內物質為肺金之氣。樞,門戶的轉軸也。玉樞名意指本穴的地部經水在此不斷氣化。本穴物質為帶脈穴傳來的地部經水,經水的流行走向雖與人體的體位有關,但經水還是在穴內不停地氣化並生發出肺金特性的涼性水氣,故名玉樞。
3)足少陽帶脈之會。本穴氣血既屬膽經又帶脈,故為足少陽帶脈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和天部的涼性水氣。
【執行規律】 地部經水當人體直立時循膽經下行,而在人體平躺時則循帶脈流向脊背,天部之氣則匯入肺氣所在的層次當中。
【功能作用】 調節經脈內外的經水。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水針或瀉針出氣。
28 維道 足少陽帶脈之會。
【別名】 外樞。
【穴義】 帶脈氣血由此傳向膽經。
【名解】1)維道。維,系物的大繩或維持之意。道,道路。維道名意指帶脈氣血在此又繼續循膽經路線執行。本穴物質為五樞穴傳來的地部經水,膽經氣血在京門、五樞、維道此三穴實際上是借帶脈道路而行,至本穴後才交於膽經的居髎穴,本穴如有維持膽經氣血執行的連貫作用,故名維道。
2)外樞。外,帶脈之外也。樞,門戶的轉軸也。外樞名意指帶脈氣血由此外輸膽經。理同維道名解。
3)足少陽帶脈之會。本穴氣血既屬帶脈又屬膽經,故為足少陽帶脈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執行規律】 循膽經下傳居髎穴。
【功能作用】 維持膽經的氣血執行。
【治法】 寒則通之補之灸之,熱則水針或瀉針出氣。
29 居髎 足少陽陽蹺脈之會。
【穴義】 膽經氣血在此屯居並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注入地之地部。
【名解】1)居髎。居,住所、居室也,此為停下之意。髎,孔隙也。居髎名意指膽經氣血在此屯居並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注入地之地部。本穴物質為維道穴傳來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屯居穴周並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地之地部,故名居髎。
2)足少陽陽蹺脈之會。本穴位處髖部肌肉豐滿之處,穴內的地部經水流入地之地部後氣化出大量陽氣,穴內氣血既的天部的陽氣又有地部的經水,氣血物質同合陽於陽蹺脈的氣血之性,故為足少陽陽蹺脈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和天部陽氣。
【執行規律】 經水大部分循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地之地部,小部分經水下傳環跳穴,天部陽氣則匯入中蹺脈所在的天部層次。
【功能作用】 利濕化氣。
【治法】 寒則通之補之灸之,熱則水針或瀉針出氣。
30 環跳
【別名】 臏骨,髖骨,分中,環各,髀樞,髀厭。
【穴義】 膽經水濕在此大量氣化為天部陽氣。
【名解】1)環跳。環,一種園形而中間有孔的玉器或一串連環中的一節,此指穴內物質為天部肺金特性的涼濕之氣。跳,跳動也,陽之健也,指穴內陽氣健盛。環跳名意指膽經水濕在此大量氣化為天部陽氣。本穴物質為居髎穴傳來的地部水濕,至本穴後,水濕滲入穴內豐滿的肌肉之中並氣化為天部的陽氣,穴內陽氣健盛使人在如,故名環跳。
2)臏骨。臏,膝蓋骨也。骨,腎氣也。臏骨名意指本穴地部的生發之氣旺盛,使人體的作用中如膝關節般運轉自如。理同環跳名解(古有臏刑,即切去膝蓋骨使之不能行者,而穴名之臏者取義則正相反)。髖骨名意與臏骨同。
3)分中。分,分而散之也。中,與外相對,指內部。分中名意指穴內氣血在此分而散之。本穴物質為居髎穴傳來的地部水濕,至本穴後地部水濕氣化並散於穴外,本穴如同膽經氣血的分流之處,故名分中。
4)環各。環同上解,指穴內物質為肺金特性的涼性水氣。各,指穴周各部。環各名意指膽經的涼性水氣在此輸向髖之各部。理同環跳名解。
5)髀樞。髀,通脾,指穴內的肌肉部位。樞,門戶的轉軸也。髀樞名意指穴內的肌肉層次中大量氣化陽氣並輸向穴外各部。理同環跳名解。
6)髀厭。髀,通脾,指穴內脾土。厭,厭惡也。髀厭名意指膽經上部經脈下傳的水濕太過則為穴內的脾土所不喜,故名髀厭。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的水濕及天部的陽氣。
【執行規律】 地中水濕滲入脾土之中,天部之氣則外輸人體各部。
【功能作用】 健脾益氣。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31 風市
【穴義】 膽經經氣在此散熱冷縮後化為水濕風氣。
【名解】 風,風氣也。市,集市也。風市名意指膽經經氣在此散熱冷縮後化為水濕風氣。本穴物質為環跳穴傳來的天部涼濕水氣,至本穴後,涼濕水氣進一步散熱縮合而變為天部的水濕雲氣,水濕雲氣由本穴的天部層次橫印向外傳輸,本穴如同風氣的集散之的,故名風市。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雲氣。
【執行規律】 吸濕後下行中瀆穴。
【功能作用】 運化水濕。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多灸,熱則瀉針出氣。
32 中瀆
【穴義】 膽經經氣化雨冷降後在此形成地部的小溝渠。
【名解】 中,與外相對,指穴之內部。瀆,水流衝涮而成的小溝渠。中瀆名意指膽經經氣化雨冷降後在此形成地部的小溝渠。本穴物質為風市穴傳來的水濕雲氣,至本穴後化雨冷降為地部經水,經水循膽經向下流躺時形成小溝渠之狀,故名中瀆。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執行規律】 循膽經下走膝陽關穴。
【功能作用】 疏導水濕。
【治法】 寒則通之或點刺出血或灸,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33 膝陽關
【別名】 寒府,關陽,關陵,陽陵。
【穴義】 膽經的地部經水由此向下飛落。
【名解】1)膝陽關。膝,指本穴所在為膝部。陽,陽氣也。關,關卡也。膝陽關名意指膽經的地部經水由此向下飛落。本穴物質為中瀆穴傳來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經水向膝之下部飛落而下,飛落而下的經水飛濺出大量的水濕之氣並充盛於穴周內外,致使膝以下膽經各穴生發的陽氣上行至此時受到格阻,膽經下部經脈的陽氣至此後不得上行,故名膝陽關。關陽名意與膝陽關同。
2)寒府。寒,寒冷也。府,府宅也。寒府名意指膽經營下行經水在此生發出大量冷濕水氣。理同膝陽關名解。
3)關陵。關,關卡也。陵,土堆也,此指脾土物質。關陵名意指隨膽經風氣上揚的脾土塵埃在此被關卡於膝關節下部。本穴物質為下行的經水及經水散發的大量寒濕水氣,而隨膽經下部經脈上揚的脾土塵埃至此後則因與此寒濕水氣相遇而不能上行,故名關陵。
4)陽陵。陽,陽氣也。陵,陵墓也。陽陵名意指膽經吸熱上行的陽熱之氣在此如同進入陵墓被埋藏一般,故名陽陵。理同寒府名解。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飛落的經水及天部的寒濕水氣。
【執行規律】 循膽經下走陽陵泉穴。
【功能作用】 清熱降溫。
【治法】 寒則瀉之或點刺出血或灸,熱則補之或水針。
34 陽陵泉 合穴,屬土,筋會。
【別名】 筋會,陽陵。
【穴義】 膽經的地部水濕在此大量氣化。
【名解】1)陽陵泉。陽,陽氣也。陵,土堆也。泉,源源不斷也。陽陵泉名意指膽經的地部經水在此大量氣化。本穴物質為膝陽關穴飛落下傳的經水及膽經膝下部經脈上行而至的陽熱之氣,二氣交會後,隨膽經上揚的脾土塵埃吸濕後沉降於地,膽經上部經脈落下的經水亦滲入脾土之中,脾土固化於穴周,脾土中的水濕則大量氣化,本穴如同脾土塵埃的堆積之場和脾氣的生發之地,故名陽陵泉。陽陵名意與陽陵泉同。
2)筋會。筋,肝膽所主之風也。會,交會也。筋會名意指膽經的天部風氣在此匯合。本穴物質為膝陽關穴下傳的寒濕風氣和膽經膝以下各部上行的陽熱風氣,在本穴為匯合之狀,故名筋會。
3)膽經合穴。合,會合也。本穴為膽經氣血會合之處,故為膽經合穴。理同筋會名解。
4)本穴屬土。屬土,指本穴氣血執行變化表現同的五行內容。本穴物質為膽經上、下兩部的天部水濕風氣會合而成,在本穴為聚集之狀,表現出土的不動之義,故其屬土。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陽熱風氣和隨風氣上揚的脾土塵埃。
【執行規律】 散熱吸濕後冷降歸地。
【功能作用】 降濁除濕。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35 陽交 陽維脈郄穴。
【別名】 別陽,足髎。
【穴義】 膽經吸熱上行的天部陽氣在此交會。
【名解】1)陽交。陽,陽氣也。交,交會也。陽交名意指膽經吸熱上行的天部陽氣在此交會。本穴物質為外丘穴傳來的溼熱風氣,至本穴後,此氣吸熱脹散上至於天之天部而成為陽氣,與膀胱經飛揚穴揚散於天之天部的陽氣相交會,故名陽交。
2)別陽。別,離別之意。陽,陽氣。別陽名意指膽經吸熱脹散的陽熱之氣由此別走陽維脈。本穴物質為外丘穴傳來的溼熱風氣,至本穴後吸熱脹散而化為純陽之氣,脹散的純陽之氣別走陽維脈所在的天部層次,故名別陽。
3)足髎。足,指穴所在的部位為足部。髎,孔隙之意。足髎名意指本穴的純陽之氣為弱小之狀。本穴物質為外丘穴傳來的溼熱風氣,經吸熱後才能上昇至本穴純陽之氣所在的天部層次,但因其富含水濕(外丘穴因其含有較多水濕而不能直行於上,只能橫行),祇有少部分水濕化為天之天部的純陽之氣,本穴天之天部的純陽之氣如同孔隙中化出一般,故名足髎。
4)陽維脈郄穴。郄,孔隙也。本穴天之天部的純陽之氣弱小,外傳陽維脈如從孔隙中傳出一般,故為陽維脈郄穴。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純陽之氣。
【執行規律】 一是吸濕冷縮並傳於陽陵泉穴,二是外走陽維脈。
【功能作用】 理氣降濁。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36 外丘 膽經郄穴。
【穴義】 隨膽經風氣上揚的脾土塵埃在此飄揚於膽經外部。
【名解】1)外丘。外,膽經之外也。丘,土丘也。外丘名意指隨膽經風氣上揚的脾土塵埃由此飄揚於膽經之外。本穴物質為光明穴傳來的陽熱風氣,至本穴後,陽熱風氣勢弱緩行並吸熱冷降,隨陽熱風氣上揚的脾土塵埃則飄散於膽經之外,故名外丘。
2)膽經郄穴。郄,孔隙也。本穴物質為光明穴上行而至的陽熱風氣,至本穴後勢弱緩行,外傳陽交穴的氣血弱小,如從孔隙中傳出一般,故為膽經郄穴。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溼熱風氣。
【執行規律】 循膽經橫傳於陽交穴。
【功能作用】 傳遞風氣。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37 光明 絡穴。
【穴義】 膽經氣血至此後變為純陽之氣。
【名解】1)光明。光明,光徹明亮也。本穴物質為陽輔穴傳來的溼熱風氣,上至本穴後,此氣吸熱而變為純陽之氣,天部的水濕盡散並變得光徹明亮,故名光明。
2)足少陽絡穴。絡,聯絡也。本穴氣血所處為天之天部,足少陽膽經吸熱蒸升的陽氣皆匯合於此,本穴有聯絡膽經各部氣血的作用,故為膽經絡穴。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之天部的純陽之氣。
【執行規律】 大部分吸濕後傳於外丘穴,小部分別走厥陰肝經。
【功能作用】 聯絡肝膽氣血。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38 陽輔 經穴,屬火。
【穴義】 膽經的水濕之氣在此吸熱上行。
【名解】1)陽指陽氣,輔為輔佐之意。陽輔名意指膽經的水濕之氣在此吸熱上行。本穴物質為懸鐘穴外散而來的濕冷水氣,至本穴後因受外界之熱而升溫上行,本穴如輔佐膽經氣血向上蒸升的作用,故名陽輔。
2)膽經經穴。經,動而不居也。本穴吸熱後上行的陽氣在本穴祇是流行而過,動而不居,故為膽經經穴。
3)本穴屬火。屬火,指本穴氣血執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內容。本穴物質為懸鐘穴傳來的涼濕水氣,在本穴為吸熱蒸升的變化,表現出火的炎上特徵,故其屬火。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陽熱風氣。
【執行規律】 吸熱後循膽經上傳光明穴。
【功能作用】 化陽益氣。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39 懸鐘 髓會。
【別名】 絕骨,髓會。
【穴義】 膽經上部經脈的下行經水在此飛落而下。
【名解】1)懸鐘。懸,吊掛也,指空中。鐘,古指編鐘,為一種樂器,其聲混厚響亮。懸鐘名意指膽經上部經脈的下行經水在此飛落而下。本穴物質為膽經上部經脈下行而至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經水由上飛落而下,如瀑布發出巨響一般,故名懸鐘。
2)絕骨。絕,斷絕、窮盡也。骨,水也。絕骨名意指膽經上部經脈的下行經水在此全部化為天部的水濕之氣。本穴物質為膽經上部經脈下行而至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由于本穴以下的人體組織為內收之狀,經水從上部飛落而下則懸落於天部,自本穴起則無經水交於下部諸穴,故名絕骨。
3)髓會。髓,骨髓也,骨之精也,此指腎氣。會,交會也。髓會名意指膽經的寒冷水氣在此交會。本穴物質為膽經上部經脈下行而至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經水全部化為了天部的寒冷水氣,本穴如同膽經寒冷之氣的聚集之地,故名髓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之氣,性濕冷。
【執行規律】 吸熱後上行陽輔穴。
【功能作用】 清熱生氣。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40 丘墟 原穴。
【穴義】 在膽經的風氣作用下,地部脾土為空虛之狀。
【名解】1)丘墟。丘,土堆或土坡也。墟,故城遺址或廢墟。丘墟名意指在膽經的風氣作用下,地部的脾土為空虛之狀。本穴物質為懸鐘穴降行而至的水濕風氣,在風氣的吹刮下穴內脾土為空虛之狀,祇有皮骨而無脾土(肌肉),故名丘墟。
2)膽經原穴。原,本源也。本穴物質為天之下部的水濕風氣,性寒涼,為膽經風氣的生發之源,故為膽經原穴。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水濕風氣。
【執行規律】 縮合冷降並下行足臨泣穴。
【功能作用】 生發風氣。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41 足臨泣 俞穴,屬木,足少陽帶脈之會。
【穴義】 膽經的水濕風氣在此化雨冷降。
【名解】1)足臨泣。足,指穴在足部。臨,居高臨下之意。泣,淚也。足臨泣名意指膽經的水濕風氣在此化雨冷降。本穴物質為丘墟穴傳來的水濕風氣,至本穴後水濕風氣化雨冷降,氣血的執行變化如淚滴從上滴落一般,故名足臨泣。
2)膽經俞穴。俞,輸也。本穴物質為丘墟穴傳來的水濕風氣,在本穴的變化不光是化雨冷降,時亦有部分水濕雲氣向外傳輸,本穴為膽經水濕風氣的向外輸出之處,故為膽經俞穴。
3)本穴屬木。屬木,指本穴氣血執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內容。本穴物質為丘墟穴傳來的水濕風氣,除在本穴化雨冷降外,同時亦向外部輸出,表現出風木的橫行特徵,故其屬木。
4)足少陽帶脈之會。本穴所處的系統坐標位置與帶脈氣血所處的系統坐標位置相同,氣血特性相同,故為足少陽帶脈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水濕風氣。
【執行規律】 小部分化雨冷降歸地並傳於地五會穴,大部分傳向膽經之外。
【功能作用】 運化風氣,冷降水濕。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或點刺出點,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42 地五會
【別名】 地五。
【穴義】 天、地二部的寒濕水氣在此交會。
【名解】 地,地部也。五,五臟六腑也。會,交會也。地五會名意指天、地二部的寒濕水氣在此交會。本穴所處為足背外側陷者中,膽經上部經脈足臨泣穴傳來的氣血又為天部的寒濕風氣及地部的寒冷水濕,穴外天部的飄散陽氣至此後因本穴氣血的寒冷收引而化雨冷降穴內,穴外地部的溢流水液也匯入本穴,本穴如同五臟六腑的氣血匯合而成,且氣血為地部經水,故名地五會。五會名意與地五會同。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執行規律】 循膽經下傳俠溪穴。
【功能作用】 收降水液。
【治法】 寒則通之或點刺出血,熱則水針或瀉針出氣。
【注】 經言本穴“不可灸,灸之令人瘦,不出三年死”者,乃本穴功用即是沉降各經脈氣血中的陰濁,今若灸之則陰濁不降,穴內物質灸則熱脹,脹而生風,陰濁之物隨風氣亂行於人體各部,為氣亂,故不可灸。
43 俠溪 滎穴,屬水。
【穴義】 膽經經水在此循地部渠道回流井穴。
【名解】1)俠溪。俠,通夾,被夾於中間之意。溪,地部流行的經水。俠溪名意指膽經經水在此循地部渠道回流井穴。本穴物質為地五會穴傳來的地部經水,本穴祇是對其起了一個循經傳輸的作用,地部的經水沒有流失,如被夾於渠道之中下傳足竅陰穴,故名俠溪。
2)膽經滎穴。滎,極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質為地五會穴傳來的地部經水,水量極小,故為膽經滎穴。
3)本穴屬水。屬水,指本穴氣血執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內容。本穴物質為地五會傳來的地部經水,在本穴的變化吸熱蒸發,蒸發天部的水氣表現出腎氣的寒冷收引特徵,故其屬水。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執行規律】 大部分經水回流足竅陰穴,極少部分經水氣化為天部之氣。
【功能作用】 傳導水液。
【治法】 寒則通之或點刺出血,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44 足竅陰 井穴,屬金。
【穴義】 膽經經水由此回流體內。
【名解】1)足竅陰。足,指穴在足部。竅,空竅之意。陰,指穴內物質為陰性水液。足竅陰名意指膽經經水由此回流體內的空竅之處。本穴為膽經體內與體表經脈的交會點,由于膽經體表經脈的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所處為高位元,因而循本穴的地部孔隙回流體內,故名足竅陰。
2)膽經井穴。井,部孔隙也。本穴有地部孔隙連通體內,故為膽經井穴。
3)本穴屬金。屬金,指本穴氣血執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內容。本穴物質為地部經水,其執行為從地之表部流入地之地部,而因本穴流入地之地部的經水量少,流入體內後則大量氣化又外出體表,氣化之氣表現出肺金之氣的涼濕特徵,故其屬金。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和天部之氣。
【執行規律】 經水由地之表部流入地之地部,經氣由地之地部外出地之表部。
【功能作用】 溝通內外經脈氣血。
【治法】 寒則通之或點刺出血,熱則瀉針出氣。
Re: 十一 、足少陽膽經
求醫不如求己 - 經絡篇 11 - 足少陽膽經 part 1
求醫不如求己 - 經絡篇 11 - 足少陽膽經 part 2
求醫不如求己 - 經絡篇 11 - 足少陽膽經 part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