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
除夕是一年的最後一天,具感恩及全家團圓的重要意義。當天下
午,家家戶戶都要辭年,以感謝祖先及神明這一年來的保佑。除
夕夜,異鄉的遊子一定會趕回家團聚吃年夜飯,即使未能回家吃
團圓飯的家人,也要替他擺一副碗筷,以表示全家團圓。吃過年
夜飯,是小孩子最待的時刻,因為可以拿長輩分賞的壓歲錢了。
接下來全家一起守歲,迎接新年到來。
【年糕】
「甜粿過年,發粿發錢,菜包包金,蘿蔔粿(菜頭粿)吃點
心。」一首臺灣的年粿歌,詳述了年粿的意義。
甜粿是最主要的年粿,發粿則要發的好才會發財,菜包因內有包
餡,所以能包金。蘿蔔粿取其「好彩頭」之意,可當點心用。
而在我國其他各省也有變化多端的年糕,如形似的黃金、白銀的
黃白年糕,以及狀如銀條的寧波及福州年糕,不但蘊含「發財」
意味,以也因年糕諧音「年高」,而成必備的年節食品。
【年夜飯】
年夜飯要吃得愈慢愈好,每樣菜都要嚐一嚐。有幾道菜餚,因含
有吉祥意味,在年夜飯中是不可少的,如:「長年菜」(芥菜)
要一根一根從頭吃到尾,年壽才能長長久久;「菜頭」表示好彩
頭;「全雞」象徵全家福(「雞」與「家」諧音);吃「蚶」與
「胖」諧音,取其發福之意;吃魚丸、蝦丸、肉丸,乃指「三元
及第」之意(即狀元、會元、解元)。餐桌上唯有魚不能吃,表
示「年年有餘」之意。
部份家庭過年時還會包餃子,因為餃子形似元寶,吃了餃子代表
招財進寶之意,尤其有些人還會將錢幣包入餃子內,吃到包了錢
幣的餃子,就表示新的一年將會發大財。
【初一至十五】
初一元旦,事先要依據天干地支找出當年「開正」的時刻。「開正」的時刻通常很早,有的人家甚至通宵守歲,等到時刻到來,就燃放鞭炮,在神明前擺上各色「甜料」,例如:紅棗、冬瓜糖、花生糖等。全家老一同祀神、祭祖,迎接新年的到來。
平日信奉某一神明的人,也在春節到寺廟燒香禮拜,稱為「行香」。
傳說已嫁的女兒若在正月初一回娘家,會使娘家變窮,所以要到初二才能回娘家,台灣稱為「作客」、「返外家(娘家)」。
正月初三,俗稱「赤狗日」,認為此日不宜外出、宴客。若犯此禁忌,就會終生貧困。所以經過了初一、初二兩天的忙碌後,初三大家都睡到日上三竿才起床。但是,工商社會的步調已經不像以往的悠閒,許多的公司都在初四就已經開工了。所以即使民間有「赤狗日」的禁忌,許多人還是會把握這最後一天的假期出遊踏青。
初四接神,去年臘月二十四日升天報告的諸神都在初四那天返回人間。因此要準備牲禮、香燭紙馬迎接諸神下降。俗話說「送神早、接神遲」,所以接神一般都在中午以後舉行。由於要準備接神的供品,飯菜特別豐盛,所以才說「初四頓頓飽」。
初五隔開,表示春節暫告一段落。各商家已經正式開張,恢復正常營業。
初六挹肥,表示舊時農民在這一天開始下田,準備春耕。
初七人日,在台灣並沒有特別的慶祝活動。
初九天公生,是新年以後最隆重的祭典。出八午夜交子時後,全家人要齊聚廳堂,由長者上香,向天公行三跪九叩之禮。祭祀完畢,還要燒一種特製的「天公金」,然後燃放鞭炮。由於拜天公的祭品非常豐盛,所以到了初十還「有食食」。
十一是岳父宴請女婿的日子,俗稱「子婿日」。
十二日女兒歸寧。
十三日因為連續吃了多天的大魚大肉,所以就吃點清淡的稀飯配芥菜。
十四日開始節燈棚,新年的歡樂氣氛就在元宵燈火的高潮中劃上一個圓滿的句點。
除夕
版主: sherryhsu
版面規則
命理、生肖、卜(卦)歡迎於此發言
命理、生肖、卜(卦)歡迎於此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