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門事親

有關內科方面,請在此貼!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68
文章: 33945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儒門事親 卷十二 調治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卷十二
==中標題== 調治。

無比山藥丸:

乾山藥(二兩),肉蓯蓉(四兩剉酒浸焙),五味子(六兩揀淨),菟絲子(三兩
酒浸),杜仲(三兩去粗皮炒),牛膝(乙兩酒浸),澤瀉(乙兩),熟地黃(乾
乙兩),山茱萸(乙兩),茯苓(去皮乙兩),巴戟(乙兩去心),赤石脂(乙兩
)。

右為細末,煉蜜和丸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食前溫酒下,米飲亦可。

當歸丸:

當歸,香附子(炒),杜蒺藜,芍藥(各等分)。

右為末,酒糊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五十丸,米飲送下。

香薷湯:

香薷(五錢去土),厚朴(五錢薑製),白萹豆(二錢半生炒)。

右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入酒煎,去滓,溫服。

石葦散:

石葦(去毛),木通(各二兩),王不留行,當歸,甘草(各一兩),滑石,白朮
,瞿麥,葵子,芍藥(各三兩)。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煎小麥湯調下。

妙功丸:

京三稜(乙兩炮),川烏(四錢生去皮),大黃(乙兩)。

已上同為細末,好醋半升熬膏。

不破積水丸。

神,麥柏(各一兩),乾薑(二錢炒裂用),牽牛(三兩揀淨),巴豆(兩箇去
皮油心),半夏(半兩),茴香(乙兩炒香),官桂(三兩)。

右為細末,用膏丸小豆大,生薑湯下十丸十五丸,溫涼水亦可,以意加減,以利為
度。

人參散:

石膏,甘草(各一兩),滑石(四兩),寒水石(二兩),人參(半兩)。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溫水調下,食後。

茴香丸:

茴香(八兩炒),川楝子(炒),川烏(炮去皮),威靈仙(洗去土),防風(去
蘆),陳皮(各三兩),烏藥(五兩),地龍(乙兩去土微炒),赤小豆(八兩)


右為末,酒糊為丸,每服三五丸,茶酒下。

七宣丸:

大黃(濕紙裹煨),枳實(麵炒),木香,柴胡(去蘆),柯子皮(各五兩),桃
仁(六兩炒去皮尖),甘草(四兩炒)。

右為末,煉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酒下。

人參調中湯:

沉香(二兩),木香,白豆蔻(乙兩用仁),甘草(乙分),腦子(乙錢),射香
(半錢),人參(半兩)。

右為細末,每服半錢,用沸湯點服,或入生薑鹽少許,食後服。

烏金散:

當歸(乙兩),自然銅(金色者煆為末醋熬一兩),烏金石(鈇炭是也三兩),大
黃(乙兩童子小便浸用)。

右為末,每服二錢,紅花酒半盞童子小便半盞同調下,食前,日二服。

沉香降氣湯:

沉香,木香,縮砂仁,白豆蔻(仁),青皮(去白),陳皮(去白),廣茂(煨)
,枳實(麩炒各一兩),蘿白子(另末乙兩),黑牽牛(末二兩),大黃(二兩炒
)。

右為末,生薑汁浸蒸餅為丸如桐子,每服三十丸,橘皮湯下。

枳朮丸:

治氣不下降,胸膈滿悶。

枳實(麩炒),白朮(各半兩)。

右為細末,燒飯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諸飲送下。

儒門事親卷十二終。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68
文章: 33945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儒門事親 卷十三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儒門事親卷十三 金 考城張從政著

==中標題== 劉河間先生三消論(因在前,此書未傳於世,恐為沉沒,故刊而行
之)。

易言:天地自太虛至黃泉有六位,內經言人之身,自頭至足亦有六位,今余又言人
胸腹之間,自肺至腎又有六位,人與天地造化,五行同一爐鑄,知彼則知此矣,故
立天之氣曰金與火,立地之氣曰土與水,立人之氣曰風與火,故金與火合則熱而清
,水土合則濕而寒,風火合則溫而炎,人胸腹之間亦猶是也。肺最在上為金,主燥
清,心次為君火,主熱,肝又次之為風木,主溫,膽又次之為相火,主極熱,脾又
次之為濕土,主涼,腎又次之黃泉為寒水,主寒,故心肺象天,脾腎象地,肝膽象
人,不知此者,不可與論人之病矣,夫土為萬物之本,水為萬物之元,水土合德以
陰,居陰同處乎?下以立地為氣,萬物根於地,是故水土濕寒,若燥熱陽實,則地
之氣不立,萬物之根索澤而枝葉枯矣,五常政大論曰:根於中者,命曰神機,是為
動物根本在於中也,根本者,脾胃腎也,食入胃則脾為布化氣味,榮養五藏百骸,
故酸入肝而養筋膜,苦入心而養血脈,甘入脾而養肌肉,辛入肺而養皮毛,鹹入腎
而養骨髓,五氣亦然,故清養肺,熱養心,溫養肝,濕養脾,寒養腎也,凡此五味
五氣太過則病,不及亦病,惟平則常安矣,故六節藏象論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
,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是其理也,又太陰陽明論
云:脾病而四肢不用者,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
胃乃稟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不得稟水穀氣,脾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
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帝曰:脾不主時,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
央常以四時長四臟,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於時也,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
土者,生萬物而治天地,故上下至頭足不得獨主於時也,帝曰:脾與胃以膜相連爾
,而能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陰者,三陰也,其脈貫胃屬脾絡嗌,故太陰
為之行氣於三陰,足陽明者,表也,五臟六腑之海也,亦為之行氣於三陽,臟腑各
因其經而受氣以益陽明,故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日以衰,陰道不利
,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不用者,謂不能為之運用也,由是觀之,則五
臟六腑四肢百骸皆稟受於脾胃,行其津液相與濡潤滋養矣。

後之醫者,欲以燥熱之劑,以養脾胃滋土之氣,不亦外乎?況消渴之病者,本濕寒
之陰氣極衰,燥熱之陽氣太甚,更服燥熱之藥,則脾胃之氣竭矣,叔世不分五運六
氣之虛實,而一概言熱為實,而虛為寒,彼但知心火陽熱一氣之虛實而非臟腑六氣
之虛實也,蓋肺本清,虛則溫,心本熱,虛則寒,肝本溫,虛則清,脾本濕,虛則
燥,腎本寒,虛則熱,假若胃冷為虛者,乃胃中陰水寒氣實甚而陽火熱氣衰虛也,
非胃土濕氣之本衰,故當溫補胃中陽火之衰退,其陰水寒氣之甚,又如胃熱為實者
,乃胃中陽火實而陰水虛也,故當以寒藥瀉胃中之實火而養其虛水,然此皆補瀉胃
中虛熱水火所乘之邪,非胃為濕者之本,其餘例同法,夫補瀉脾胃濕土之水氣者,
潤其濕者,是補濕,燥其濕者,是瀉濕土本濕故也,凡臟腑諸氣,不必腎水獨當寒
,心火獨當熱,要知每臟每腑諸氣和同,宣而平之可也,故余嘗謂五常之道,陰中
有陽,陽中有陰,孤陰不長,獨陽不成,但有一物皆備,五行遞相濟養,是謂和平
,交互克伐,是謂衰興變亂失常患害由行,故水少火多為陽實陰虛而病熱也,水多
火少為陰實陽虛而病寒也,其為治者,瀉實補虛,以平為期而已矣,故治消渴者,
補腎水陰寒之虛而瀉心火陽熱之實,除腸胃燥熱之甚,濟身津液之衰,使道路散而
不結,津液生而不枯,氣血利而不澀,則病日已矣,況消渴者,本因飲食服餌失宜
,腸胃乾涸而氣液不得宣平,或耗亂精神過違其度,或因大病陰氣損而血液衰虛,
陽氣悍而燥熱鬱甚之所成也,故濟眾云:三消渴者,皆由久嗜鹹物,恣食炙,飲
酒過度,亦有年少服金石丸散,積久石熱結于胸中,下焦虛熱,血氣不能制石熱燥
甚於胃,故渴而引飲,若飲水多而小便多者,名曰消渴,若飲食多而不甚饑,小便
數而漸瘦者名曰消中,若渴而飲水不絕,腿消瘦而小便有脂液者,名曰腎消,如此
三消者,其燥熱一也,但有微甚耳,余聞世之方,多一方而通治三消渴者,以其善
消水穀而喜渴也,然叔世論消渴者,多不知本,其言消渴者,上實熱而下虛冷,上
熱故煩渴多飲,下寒故小便多出,本因下部腎水虛而不能制其上焦心火,故上實熱
而下虛冷,又曰:水數一為物之本,五行之先,故腎水者,人之本,命之元,不可
使之衰弱,根本不堅則枝葉不茂,元氣不固則形體不榮,消渴病者,下部腎水極冷
,若更服寒藥則元氣轉虛而下部腎水轉衰,則上焦心火亢甚而難治也,但以暖藥補
養元氣,若下部腎水得實而勝退上焦火,則自然渴止,小便如常而病愈也,若此之
言,正與仲景相反,所以巧言似是於理實違者也,非徒今日之誤,誤已久哉,又如
蔣氏藥證病原中,論消渴消中消腎病,曰:三焦五臟俱虛熱,惟有膀胱冷似冰,又
曰:腰腎虛冷日增重,又曰:膀胱腎臟冷如泉,始言三焦五臟俱虛熱惟有膀胱冷似
冰,復言五臟亦冷,且腎臟水冷言為虛,其餘熱者,又皆言其虛,夫陰陽興衰,安
有此理,且其言自不相副,其失猶小,至於寒熱差殊,用藥相反,過莫大焉,或又
謂腎與膀胱屬水,虛則不能制火,虛既不能制火,故小便多者,愈失之遠矣,彼謂
水氣實者,必能制火,虛則不能制火,故陽實陰虛而熱燥其液,小便淋而常少,陰
實陽虛不能制水,小便利而常多,豈知消渴小便多者,非謂此也,何哉?蓋燥熱太
甚而三焦腸胃之腠理怫鬱結滯,緻密壅塞而水液不能滲泄浸潤於外,榮養百骸,故
腸胃之外,燥熱太甚,雖復多飲于中,終不能浸潤於外,故渴不止,小便多出者,
如其多飲,不能滲泄於腸胃之外,故數溲也,故金盡言原病式曰:皮膚之汗孔者,
謂泄汗之孔竅也,一名氣門者,謂泄氣之門戶也,一名腠理者,謂氣液之隧道紋理
也,一名鬼門者,謂幽冥之門也,一名玄府者,謂玄微之府也,然玄府者,無物不
有,人之臟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至於萬物悉皆有之,乃出入升降道路門戶也,
故經曰: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非升
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知出入升降,無器不有,故知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神識能為
用者,皆由升降出入之通利也,有所閉塞則不能用也,若目無所見,耳無所聞,鼻
不聞香,舌不知味,筋痿骨痹,爪退齒腐,毛髮墮落,皮膚不仁,腸胃不能滲泄者
,悉由熱氣怫鬱玄府閉塞,而致津液血脈榮衛清氣不能升降出入故也,各隨鬱結微
甚而有病之大小焉,病在表則怫鬱腠理閉密,陽氣不能散越,故燥而無汗而液不能
出矣,叔世不知其然故,見消渴數溲,妄言為下部寒爾,豈知腸胃燥熱怫鬱使之然
也,予之所以舉此,世為消渴之證,乃腸胃之外燥熱,否閉其滲泄之道路,水雖入
腸胃之內,不能滲泄於外,故小便數出而復渴,此數句足以盡其理也,試取內經:
凡言渴者,盡明之矣,有言心肺氣厥而渴者,有言肺痹而渴者,有言脾熱而渴者,
有言腎熱而渴者,有言胃與大腸熱結而渴者,有言脾痹而渴者,有言小腸癉熱而渴
者,有因病瘧而渴者,有因肥甘石藥而渴者,有因醉飽入房而渴者,有因遠行勞倦
遇大熱而渴者,有因傷害胃乾而渴者,有因腎熱而渴者,有因病風而渴者,雖五臟
之部分不同而病之所遇各異,其歸燥熱一也。

所謂心肺氣厥而渴者,厥論曰: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注曰:心熱入肺,久而傳
化,內為膈熱消渴多飲也。

肝痹而渴者,痹論曰:肝痹者,夜臥則驚,多飲,數小便,如脾熱而渴者,痿論曰
:脾氣熱則胃乾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

所謂腎熱而渴者,刺熱論曰:腎熱病者,先腰痛胻酸,苦渴數飲,身熱,熱論曰:
少陰脈貫腎絡於肺,繫舌本,故曰:燥舌乾而渴,叔世惟言腎虛不能制心火,為上
實熱而下虛冷,以熱藥溫補腎水,欲令勝退心火者,未明陰陽虛實之道也,夫腎水
屬陰而本寒,虛則為熱,心火屬陽而本熱,虛則為寒,若腎水陰虛則心火陽實,是
謂陽實陰虛而上下俱熱明矣,故氣厥論曰:腎氣衰,陽氣獨勝,宣明五氣論曰:腎
惡燥,由燥腎枯水涸,藏氣發時,論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夫寒物屬陰,能
養水而瀉心熱,物屬陽,能養火而耗水,今腎水既不勝心火,則上下俱熱,奈何以
熱藥養腎水,欲令勝心火,豈不繆哉?又如胃與大腸熱結而渴者,陰陽別論:二陽
結,為之消,注曰:陽結胃及大腸俱熱結也,腸胃藏熱,善消水穀,又氣厥論曰:
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瘦,脈要精微論曰:癉成為消中,善食而瘦,如腸痹而渴者
,數飲而不得中,氣喘而爭,時發飧泄,夫數飲而不得中,其大便必不停留,然則
消渴數飲而小便多者,止是三焦燥熱怫鬱而氣衰也,明矣,豈可以燥熱毒藥,助其
強陽以伐衰陰乎?此真實實虛虛之罪也,夫消渴者,多變聾肓瘡癬痤疿之類,皆腸
胃燥熱怫鬱,水液不能浸潤於周身,故也,或熱甚而膀胱怫鬱不能滲泄水液,妄行
而面上腫也,如小腸癉熱而渴者,舉痛論曰:熱氣留于小腸,腸中痛,癉熱焦渴則
便堅不得出矣,注曰:熱滲津液而小便堅矣,如言病瘧而渴者,瘧論曰:陽實則外
熱,陰虛則內熱,內外皆熱則喘而渴,故欲飲冷也,然陽實陰虛而為病熱,法當用
寒藥養陰瀉陽,是謂瀉實補衰之道也,如因肥甘石藥而渴者,奇病論曰:有口甘者
,病名為何?岐伯曰:此五氣之所溢也,病名脾癉,癉為熱也,脾熱則四藏不稟,
故五氣上溢也,先因脾熱,故曰:脾癉,又經曰: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
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
,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而為消渴,通評虛實論曰:消癉,仆
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肥貴之人,膏梁之疾也,或言人惟胃氣為本,脾胃合為表
裏,脾胃中州當受溫補以調飲食,今消渴者,脾胃極虛,益宜溫補,若服寒藥耗損
脾胃,本氣虛乏而難治也,此言乃不明陰陽寒熱虛實補瀉之道,故妄言而無畏也,
豈知腹中論云:帝曰夫子數言熱中消中不可服芳草石藥,石藥發癲,芳草發狂,注
言:多飲數溲謂之熱中,多飲數溲謂之消中,多喜曰癲,多怒曰狂,芳美味也,石
謂英乳,乃發熱之藥也,經又曰:熱中消中皆富貴人也,今禁膏梁,是不合其心,
禁芳草石藥是病不愈,願聞其說,岐伯曰:芳草者味美,石藥之味悍,二者之氣,
急疾堅勁,故非緩心和人不可服此二者,帝曰:何以然?岐伯曰:夫熱氣慓悍,藥
氣亦然,所謂飲一溲二者,當肺氣從水而出也,其水穀之海竭矣,凡見消渴,便用
熱藥,誤入多矣,故內經應言渴者,皆如是,豈不昭晰歟然?而猶有惑者,諸氣過
極,反勝也者,是以人多誤也,如陽極反似陰者是也,若不明標本,認似為是,始
終乖矣,故几見下部覺冷,兩膝如冰,此皆心火不降,狀類寒水,宜加寒藥下之三
五次,則火降水升,寒化自退,然而舉世皆同,執迷至如易素二書,棄如朽壞,良
可悲夫,故處其方,必明病之標本,達藥之所能通氣之所宜而無加害者,可以制其
方也,已所謂標本者,先病而為本,後病而為標,此為病之本末也,標本相傳,先
當救其急也,又云:六氣為本,三陰三陽為標,蓋為病,臟病最急也,又云:六氣
為胃之本,假若胃熱者,胃為標,熱為本也,處其方者,當除胃中之熱,是治其本
也,故六氣乃以甚者為邪,衰者為正,法當瀉甚補衰,以平為期,養正除邪,乃天
之道也,為政之理,補救之義也,大凡治病,明知標本,按法治之,何必謀於眾。
陰陽別論曰:謹熟陰陽,無與眾謀,標本病傳,論知標知本,萬舉萬當,不知標本
,是謂妄行,至真要大論曰:知標知本,用之不殆,明知逆順,正行無間,不知是
者,不足以言診,適足以亂經,故大要曰:粗工嘻嘻以為可知,言熱未已,寒病復
起,同氣異形,迷診亂經,此之謂也,夫標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
知百,言標與本易而弗損,察本與標氣可令調,明知勝復,為萬民式,天之道畢矣
,天元紀大論曰:至數極而道不惑,可謂明矣,所謂藥之巧能者,溫涼不同,寒熱
相反,燥濕本異云云,前已言之矣,斯言氣也,至於味之巧能,如酸能收,甘能緩
,辛能散,苦能堅,鹹能軟,酸屬木也,燥金主於散落而木反之,土濕主於緩而水
勝之,故能然也,若能燥濕而堅火者,苦也,易曰:燥萬物莫熯乎火,凡物燥則堅
也,甘能緩苦急而散結,甘者,土也,燥能急結,故緩則急散也,辛能散抑散結潤
燥,辛者,金也,金主散落,金生水故也,況抑結散則氣液宣行而津液生也,藏氣
發時論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鹹能軟堅,鹹者,水也
,水潤而柔,故勝火之堅矣,此五臟之味也,其為五味之本也,淡也,淡,胃土之
味也,胃土者,地也,地為萬物之本,胃為一身之本,天元紀大論曰:在地為化,
化生五味,故五味之本,淡也,以配胃土,淡能滲泄利竅,夫燥能急結,而甘能緩
之,淡為剛土,極能潤燥,緩其急結,令氣通行而致津液滲泄也,故消渴之人,其
藥與食皆宜淡劑,至真要大論曰: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鹹味涌泄為陰,
淡味滲泄為陽,六者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燥或潤或堅或軟,所以利而行之,調其氣
也,本草云:藥有三品,上品為君,主養命,小毒以應天,中品為臣,主養性,常
毒以應人,下品為佐使,主治病,大毒以應地,不在三品者,氣毒之物也,凡此君
臣佐使者,所以明藥之善惡也,處方之道,主治病者為君,佐君者為臣,應臣之用
者,為佐使,適其病之所根,有君臣佐使,奇偶小大之制,明其歲政君臣脈位,而
有逆順反正主療之方,隨病所宜以施用,其治法多端,能備所用者,良工也,寒者
熱之,熱者寒之,溫者清之,清者溫之,結者散之,散者收之,微者逆而制之,甚
者從而去之,燥者潤之,濕者燥之,堅者軟之,軟者堅之,急者緩之,客者除之,
留者卻之,勞者溫之,逸者行之,驚者平之,衰者補之,甚者瀉之,吐者不之摩之
益之薄之劫之開之發之灸之制之,適足為用,各安其氣,必清必淨而病氣衰去,臟
腑和平,歸其所宗,此治之大體也,陰陽應象論曰:治不法天之紀,不明地之理,
則災害至矣,又六節藏象論曰:不知年之所加,氣之所衰,不可以為功也,今集諸
經驗方,附于篇末。

神白散:

治真陰素被損虛,多服金石等藥,或嗜炙鹹物,遂成消渴。

桂府滑石(六兩),甘草(乙兩生用)。

右為細末,每服三錢,溫水調下,或大渴欲飲冷者,新汲水尤妙。

豬肚丸:

治消渴消中。

豬肚(乙枚),黃連(五兩),栝蔞(四兩),麥門冬(四兩去心),知母(四兩
)。

右四味為末,納豬肚中,線縫安置甑中,蒸極爛熟,就熱於木臼中搗可,丸如硬,
少加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漸加至四五十丸,渴則服之,如無木臼,以沙盆
中用木杵研亦可,以爛為妙矣。

葛根丸:

治消渴消腎。

葛根(三兩),栝蔞(三兩),鉛丹(二兩),附子(乙兩煮炮去皮臍用)。

右四味,搗羅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日進三服,治日飲石水者
,春夏去附子。

胡粉散:

治大渴,百方療不瘥者,亦治消腎。

鉛丹,胡粉(各半兩),栝蔞(乙兩半),甘草(二兩半炙),澤瀉,石膏,赤石
脂,白石脂(各半兩)。

右八味為細末,水服方寸匕,日二服,壯者一匕半,一年病一日愈,二年病二日愈
,渴甚者二服,腹痛者減之,如丸服亦妙,每服十丸,多則腹痛也。

三黃丸:

主治男子婦人,五勞七傷消渴,不生肌肉,婦人帶下,手足發寒熱者。

春三月,黃芩(四兩),大黃(二兩),黃連(四兩);夏三月,黃芩(六兩),
大黃(一兩),黃連(一兩);秋三月,黃芩(六兩),大黃(二兩),黃連(三
兩);冬三月,黃芩(三兩),大黃(五兩),黃連(三兩)。

右三味,隨時加減,搗為細末,煉蜜和丸如大豆大,每服五丸,日三服,不去者加
七丸,服一月病愈,嘗試有驗矣。

人參白朮散:

治胃膈癉熱,煩滿不欲食,或癉成為消中,善食而瘦,或燥鬱甚而消渴,多飲而數
小便,或熱病或恣酒色,誤服熱藥者,致脾胃真陰血液損虛,肝心相搏,風熱燥甚
,三焦腸胃燥熱怫鬱而水液不能宣行,則周身不得潤濕,故瘦瘁黃黑,而燥熱消渴
雖多飲,而水液終不能浸潤於腸胃之外,渴不止而便注為小便多也,叔世俗流不明
乎此,妄為下焦虛冷,誤死多矣,又如周身風熱燥鬱,或為目瘴癱疽瘡瘍,上為喘
嗽,下為痿痹,或停積而濕熱內甚,不能傳化者,變水腫腹脹也,凡多飲數溲為渴
,多食數溲為消中,肌肉消瘦小便有脂液者為消腎,此世之所傳三消病也,雖無所
不載,以內經考之,但燥熱之微甚者也,此藥兼療一切陽實陰虛,風熱燥鬱,頭目
昏眩,風中偏枯,酒過積毒,一切腸胃澀滯壅塞瘡癬痿痹,并傷寒雜病煩渴氣液不
得宣通并宜服之。

人參,白朮,當歸,芍藥,大黃,山梔子,澤瀉(各半兩),連翹,瓜蔞根,乾葛
,茯苓(各一兩),官桂,木香,藿香(各一分),寒水石(二兩),甘草(二兩
),石膏(四兩),滑石,盆硝(各半兩)。

右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生薑三片同煎至半盞,絞汁入蜜少許,溫服,漸加
十餘錢,無時,日三服,或得臟腑疏利亦不妨,取效更妙,後卻常服之,或兼服消
痞丸,似覺腸胃結滯或濕熱內甚,自利者去大黃芒硝。

人參散:

治身熱頭痛,或積熱黃瘦,或發熱惡寒,畜熱寒戰,或膈痰嘔吐,煩熱煩渴,或燥
濕瀉痢,或目疾口瘡,或咽喉腫痛,或風昏眩,或蒸熱虛汗,肺痿勞嗽,一切邪熱
變化,真陰損虛並宜服之。

石膏(乙兩),寒水石(二兩),滑石(四兩),甘草(二兩),人參(半兩)。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溫水調下,或冷水亦得。

三消之論,劉河間之所作也,因麻徵君寓汴梁,暇日訪先生,後裔或舉教醫學者,
即其人矣,徵君親詣其家,求先生平昔所著遺書,乃出三消論氣宜病機三書未傳于
世者,又多不全,止取三消論,於卷首增寫六位藏象二圖,其餘未遑潤色,即付友
人穆子昭,子昭乃河間門人穆大黃之後也,時覓官于京師,方且告因徵君欲因是而
惠之,由是余從子昭,授得一本,後值兵火,遂失其傳,偶於鄉人霍司承君祥處復
見其文,然傳寫甚誤,但依倣而錄之,以付後之學者,詳為刊正云,時申辰年冬至
日,錦溪野老書續方柏亭東久亭寺。

僧悟大師傳經驗方:

治飲水百盃,尚猶未足,小便如油,或如杏色,服此藥三五日,小便大出,毒歸于
下,十日永除根本。

水銀(四錢),鍚(二錢用水銀研成砂子),牡蠣(乙兩),密陀僧(乙兩),知
母(乙兩),紫花苦參(乙兩),貝母(乙兩),黃丹(半兩),瓜蔞根(半斤)
。r

右為細末,男子用不生兒豬肚一箇內藥,婦人用豶豬肚一箇麻線縫之,新瓦一合,
繩繫一兩,遭米一升,更用瓜蔞根末半斤,卻於水煮熟,取出放冷用,砂盆內研爛
,就和為丸,如豬肚丸法用之。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68
文章: 33945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儒門事親 卷十四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儒門事親卷十四 金 考城張從政著

==中標題== 扁鵲華陀察聲色定死生訣要。

病人五臟已奪,神明不安,聲嘶者死。

病人循衣縫譫語者,不可治。

病人陰陽俱絕,掣衣撮空妄言者,死。

病人妄語錯亂及不能言者,不治,熱病者,可治。

病人陰陽俱絕,失音不能言者,三日半死。

病人兩目眥有黃色起者,其病方愈。

病人面黃目青者,至期而死,重出在下文。

病人面黃目赤,不死,赤如衃血者,死。

病人面黃目白者,不死,白如枯骨者,死。

病人面黃目黑者,不死,黑如苔,死。

病人面黑目青者,不死。

病人面目俱黃者,不死。

病人面青目白者,死。

病人面黑目白者,不死。

病人面赤目青者,六日死。

病人面黃目青者,九日必死,是謂亂經,飲酒當風,邪入胃經,膽氣妄泄,目則為
青,雖天救亦不可生。

病人面赤目白者,十日死,憂恚思心氣內索,面色反好急棺槨。

病人面白目黑者,死,此謂榮華已去,血脈空索。

病人面黑目白,八日死,腎氣內傷,病因留損。

病人面青目白,五日死。病人著床,心痛短氣,脾氣內竭後,百日復愈能起,徬徨
因坐於地,其上倚床能治此者也。

病人耳目鼻口有黑色起于入口者,必死。

病人目無精光,若土色不受飲食者,四日死。

病人目精光及牙齒黑色者,不治。

病人耳目及顴頰赤者,死在五日中。

病人黑色出于額上髮際直鼻脊兩顴上者,亦死在五日中矣。病人黑色出天中下至上
顴上者,死。

病人及健人黑色,若白色起,入目及鼻口者,死在三日中矣。

病人及健人,面忽如馬肝色,望之如青,近之如黑者,必死矣。

病人面黑,直視惡風者,死。

病人面黑唇青者,死。

病人面青唇黑者,死。

病人面黑兩下滿,不能自轉反者,死。

病人目不回,直視者,一日死。

病人頭目久痛,卒視無所見者,死。

病人陰結陽絕,目睛脫恍惚者,死。

病人陰陽竭絕,目眶陷者,死。

病人眉系傾者,七日死。

病人口如魚,口不能復閉,而氣出多不反者,死。

病人臥,遺尿不覺者,死。

病人尸臭者,不可治。

肝病皮黑,肺之日庚辛,死。

心病目黑,腎之日壬癸,死。

脾病唇青,肝之日甲乙,死。

肺病頰赤目腫,心之日丙丁,死。

腎病面腫唇黃,脾之日戊己,死。

青欲如蒼壁之澤,不欲如藍。

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

白欲如鵝羽,不欲如枯骨。

黑欲如黑漆,不欲如炭。

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土。

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黑在腎,黃在脾,青在肝,黃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


診目病,赤脈從上下者,太陽病也,從下上者,陽明病也,從外入內者,少陽病也


診寒熱瘰,目中有赤脈,從上下至瞳子,見一脈一歲死,見一脈半一歲半死,見
二脈二歲死,見二脈半二歲半死,三脈三歲死。

診牙齒痛,按其陽明之脈來太過者,獨熱,在右,右熱,熱在左,左熱,熱在上,
上熱,熱在下,下熱。

診血者脈,多赤多熱,多青多痛,多黑多黃多痹,多赤多黑多青皆見者,寒熱身痛
;面色微,齒垢黃,爪甲上黃疸也,安臥少黃,赤脈小而濇者,不嗜食。

==中標題== 診百病死生訣第七。

診傷寒熱盛,脈浮大者,生,沉小者,死,傷寒已得汗,脈沉小者,生,浮大者,
死。

溫病三四日,已下不得汗,脈大疾者,生,脈細小難得者,死不治。

溫病穰穰大熱,其脈細小者,死。( 千金穰穰作特行)。

溫病下痢腹中痛甚者,死不治。

溫病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厥逆汗出,脈堅彊急者,生,虛緩者,死。

溫病二三日,身體熱,腹滿頭痛熱如故,脈直而疾者,八日死;四五日,頭痛腹痛
而杜脈來細強,十二日死;八九日,頭不疼身不痛,目不變色,不變而反利,脈來
喋喋,按之不彈手,時時心下堅,十七日死。

熱病七八日,脈不軟(一作喘)不散(一作數)者,當有瘖,瘖後三日,溫汗不出
者,死。

熱病七八日,其脈微細,小便不利,加暴口燥脈代舌焦乾黑者,死。

熱病未得汗,脈盛躁疾得汗者,生,不得汗者,難瘥。

熱病已得汗,脈靜安者,生,脈躁者,難治。

熱病已得汗,大熱不去者,亦死。

熱病已得汗,熱未去,脈微躁者,慎不得剌治。

熱病發熱,熱甚者,其脈陰陽皆竭,慎勿剌,不汗出必下利。

診人被風,不仁痿蹶,其脈虛者,生,堅急疾者,死。

診癲病,虛則可治,實則死。

診癲病,脈實堅者,生,脈沉細者,死。

又癲疾,脈得大滑者,久而自已,其脈沉小急實,不可療,小堅急者,亦不可療也


診頭痛目痛,久視無所見者,死。

診人心腹積聚,其脈堅強急者,生,虛弱者,死。又實強者,生,沉者,死,其脈
大腹大脹,四肢逆冷,其人脈形長者,死。腹脹滿便血脈大時,絕極下血小疾者,
死。

腸澼便血,身熱則死,寒則生。

腸澼下白沫,脈沉則生,浮則死。

腸澼下膿血,脈懸絕則死,滑大則生。

腸澼之屬,身熱,脈不懸絕滑大者,生,懸濇者,死,以臟期之。腸澼下膿血,脈
沉小留連者,生,數疾且大有熱者,死。

腸澼筋攣,其脈小細安靜者,生,浮大緊者,死。

洞泄食不化,不得留,下膿血,脈微小連者,生,緊急者,死。

泄注,脈緩時小結者,生,浮大數者,死。

蟲蝕陰注,其脈虛小者,生,緊急者,死。

欬嗽,脈沉緊者,死,浮直者浮軟者,生,小沉伏匿者,死。

欬嗽羸瘦,脈形堅大者,死。

欬,脫形發熱,脈小堅急者,死,肌瘦下脫,形熱不去者,必死。

欬而嘔,腹脹且泄,其脈弦急欲絕者,死。

吐血衄血,脈滑小弱者,生,實大者,死。

汗若衄,其脈小滑者,生,大躁者,死。

吐血,脈緊強者,死,滑者,生。

吐血而欬上氣,其脈數有熱不得臥者,死。

上氣,脈數者,死,謂損形故也。

上氣喘息低昂,其脈滑,手足溫者,生,脈澀,四肢寒者,必死。

上氣,面浮腫肩息,其脈大,不可治,加利,必死。

上氣注液,其脈虛寧伏匿者,生,堅強者,死。

寒氣上攻,脈實而順滑者,生,實而逆者,死。(太素云:寒氣在上,脈滿實,何
如?曰:實而滑則生,實而逆則死矣,其形盡滿何如?曰:舉形盡滿者,脈急大堅
,尺滿而不應如是者,順則生,逆則死,何謂順則生,逆則死,所謂順者,手足溫
也,逆者,手足寒也)。

病癉,脈實大,病久可治,脈弦小堅急,病久不可治。

消渴,脈數大者,生,細小浮短者,死。

消渴,脈沉小者,生,實堅大者,死。

水病,脈洪大者,可治,微細不可治。

水病脹閉,其脈浮大軟者,生,沉細虛小者,死。

水病,腹如鼓,脈實者,生,虛則死。卒中惡,咯血數升,脈沉數細者,死,浮大
疾快者,生。

卒中惡,腹大四肢滿,脈大而緩者,生,緊大而浮者,死,緊細而微,亦生。

瘡腰脊強急瘈瘲,皆不可治。

寒熱瘈瘲,其脈代絕者,死。

金瘡血出太多,其脈虛細者,生,數實大者,死。

金瘡出血,脈沉小者,生,浮大者,死。

斫瘡出血一二升,脈來大,二十日死。

斫刺俱有病多少,血出不自止者,其脈來大者,七日死,滑細者,生。

從頭頓仆,內有血,腹脹滿,其脈堅強者,生,小弱者,死。人為百藥所中傷,脈
澀而疾者,生,微細者,死,洪大而遲者,生。(千金遲作速)。

人病甚而脈不調者,難治,脈洪大者,易瘥。

人內外俱虛,身體冷而汗出,微嘔而煩擾,手足厥逆,體不得安靜者,死,脈實滿
,手足寒頭熱,春秋生,冬夏必死矣。

老人脈微,陽羸陰強者,生,脈大而加疾者,死,陰弱陽強,脈至而代,期月而死


尺脈濇而堅為血實氣虛也,其發腰腹痛,逆滿氣上行,此為婦人胞中絕傷有惡血,
久成結瘕,得病以冬時,黍當赤而死。

尺脈細而微者,血氣俱不足,細而來有力者,是穀氣不充,病得節輒動,棗葉生而
死,此病秋時得之,左手寸口脈偏動,乍大乍小不齊,從寸至關,關至尺,三部之
位,其脈動各異,不同其人病,仲夏得之,此脈桃花落而死。

右手寸口脈偏沉伏,乍小乍大,朝浮大而暮沉伏,浮大即太過,上出魚際,沉伏即
下不,止關中往來無常時,復來者,榆華枯而死。

右手尺部脈三十動一止,有須臾還,二十動止,乍動乍疏,連連相因,因不與息數
相應,其人雖食穀猶不愈,繁草生而死。

右手尺部脈四十動而一止,止而復來,來逆如循張弓弦,然然,如兩人共一索
,至立冬死。

==中標題== 病機。

諸風掉胘皆屬於肝,甲乙木也,木鬱達之。

諸寒收引皆屬於腎,壬癸水也,水鬱泄之。諸氣膹鬱皆屬於肺,庚辛金也,金鬱折
之。

諸濕腫滿皆屬於脾,戊己土也,土鬱奪之。

諸痛痒瘡瘍皆屬於心,兩丁火也,火鬱發之。

諸熱瞀瘈皆屬於火。

諸厥固泄皆屬下。(下謂下焦肝腎氣也,夫守司於下,腎之氣也,門戶朿要,肝之
氣也,故厥固泄皆屬下也,厥謂氣逆也,固謂禁固也,滿氣逆上行,反謂固不禁,
出入無度,燥濕不恒,皆由下焦主守也)。

諸病喘嘔皆屬於上,上謂上焦心肺氣也,炎熱薄爍,承熱分化肺之氣也,熱鬱化上
,故病屬上焦。

諸禁鼓慄如喪神守皆屬於火熱之內作。

諸頸項強皆屬於濕,太陽傷濕。

諸逆衝上皆屬於火,炎上之性用也。

諸脹腹大皆屬於熱,熱鬱於內,肺脹於上。

諸躁狂越皆屬於火熱盛於胃及四末也。

諸暴強直皆屬於風陽內鬱而陰行於外。

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

諸熱胕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

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反戾筋轉也,水液小便也。

諸病水液澄清徹冷皆屬寒,上下所出及吐出溺出。

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

故大要曰:諸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必
先五勝,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此之謂也,五勝謂五行更勝也。

==中標題== 標本運氣歌。

少陽從本為相火,太陰從本濕上坐,厥陰從中火是家,陽明從中濕是我,太陽少陰
標本從,陰陽二氣相包裹,風從火斷汗之宜,燥與濕兼下之可,萬病能將火濕分,
徹開軒岐無縫鎖。

==中標題== 辯十二經水火分治法。

膽與三焦尋火治,肝和包絡都無異,脾肺常將濕處求,胃與大腸同濕治,惡寒表熱
小膀溫,惡熱表寒心腎熾,十二經最端的四經,屬火四經,濕四經,有熱有寒時,
攻裏解表細消息,濕同寒,火同熱,寒熱到頭無兩說,六分分來半分寒,寒熱中停
真浪舌,休治風休治燥,治得火時風燥了,當解表時莫攻裏,當攻裏時莫解表,表
裏如或兩可攻,後先內外分多少,敢謝軒岐萬世恩,爭奈醯雞笑天小。

==中標題== 治病。

不讀本草,焉知藥性,專泥藥性,決不識病,假饒識病,未必得法,識病得法,工
中之甲。

==中標題== 六陳。

藥有六味,陳久為良,狼茱半橘枳實麻黃。

==中標題== 十八反。

本草名言十八反,半蔞貝斂芨攻烏,藻戟遂芫俱戰草,諸參辛芍叛藜蘆。

==中標題== 運氣歌。

病如不是當年氣,看與何年運氣同,只向某年求治法,方知都在至真中。

==中標題== 五不及。

坎一丁三土五中,兌七癸九是災宮,勝復都來十一位,誰知臟腑與宮同。

==中標題== 斷病人生死。

靈樞經云:人有兩死而無兩生,陽氣前絕,陰氣後竭,其人死,身色必青,陰氣前
絕,陽氣後竭,其人死,身色必赤,故陰竭則身青而冷,陽竭則身赤而溫。

==中標題== 四因。

夫病生之類,其有四焉,一者始因氣動而內有所成,二者始因氣動而外有所成,三
者不因氣動而病生於內,四者不因氣動而病生於外。

因氣動而內成者,謂積聚癥瘕瘤氣癭起結核癩癇之類是也。

不因氣動而病生於內者,謂流飲澼食饑飽勞損宿食霍亂悲恐喜怒相慕憂結之類。

不因氣動而病生於外者,謂瘴氣賊魅蟲蛇蠱毒蜚食鬼擊衝薄墜墮風寒暑濕斫射刺割
撻朴之類也。如此四類,有獨治內而愈者,有兼治內而愈者,有獨治外而愈者,有
兼治外而愈者,有先治內後治外而愈者,有先治外後治內而愈者,有須解毒而攻擊
者,有須無毒而調引者,凡此之類方法所施,或重或輕,或緩或急,或收或散,或
潤或燥,或軟或堅,方士之用,見解不同,各擅己心,好丹非素,故復問之。

==中標題== 五苦六辛。

五苦六辛,從來無解,蓋史家闕其疑也,一日麻徵君以此質疑于張先生,先生亦無
所應,行十五里,忽然有所悟,欣然迴告于麻徵君,以為五苦者,五臟為裏,屬陰
,宜用苦劑,謂苦涌泄為陰,六辛者,六腑為表,屬陽,宜用辛劑,謂辛甘發散為
陽,此其義也,徵君大服其識,鑒深遠鑿昔人不傳之妙,故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終
,不知其要者,流散無窮。

儒門事親卷十四終。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68
文章: 33945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儒門事親 卷十五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儒門事親卷十五 金 考城張從政著

==中標題== 瘡瘍癰腫第一。

治螻蛄瘡:

良薑,白芨,瀝青(各等分)。

右為細末,嚼芝麻水同熬為膏,入冷水共定,用緋絹片火熨斗作膏藥貼瘡上。

又方:千年石灰,茜根燒灰。

右為細末,用水調雞翎塗上。

水沉金絲膏:

貼一切惡瘡。

瀝青,白膠,已上各一兩,春秋宜用油,夏宜油蠟二錢半,冬宜用油四錢。

右件鎔開,油蠟下瀝青白膠,用槐枝攪勻,綿子濾過,入冷水中扯一千餘遍,如瘡
透了喫數丸,作劑於瘡口填者亦妙,攤紙上貼,勿令火炙。

乳香散:

治下疳。

乳香,沒藥,輕粉,黃丹,龍骨,烏魚骨,黃連,黃芩,銅彔(各等分),麝香(
少許)。

右為細末,先以溫漿水洗過,貼疳瘡上。

治蛇傷方:

右用蒲公英科根作泥,貼于傷處,用白麵膏藥貼之大效。

紫金丹:

治疔瘡。

白礬(四兩),黃丹(二兩)。

右用銀石器內鎔礬作汁,下丹,使銀釵子攪之,令紫色成也,用文武火,無令太過
不及,如有瘡,先以週圍挑破,上藥,用唾津塗上數度,著無令瘡乾,其瘡潰動,
取疔出也,兼瘡顏色紅赤為效,如藥未成,就再杵碎炒令紫色。

治疔瘡:

生蜜與隔年蔥一處研成膏。

右先將瘡週迴用竹鍼刺破,然後用瘡藥於瘡上攤之,用緋絹蓋覆,如人行二十里覺
疔出,然後以熱醋湯洗之。

千金托裏散:

治一切發背瘡。

連翹(乙兩二錢),黃耆(乙兩半),厚朴(二兩),川芎(乙兩),防風(一兩
),桔梗(一兩),白芷(一兩),芍藥(一兩),官桂(一兩),木香(三錢)
,乳香(三錢半),當歸(半兩),沒藥(三錢),甘草(一兩),人參(半兩)


右為細末,每服三錢,用酒一碗盛煎三沸,和滓溫服,膏子貼之。

二聖散:

治諸瘡腫。

黃丹(二兩),白礬(二兩飛)。

右為細末,每服乾摻瘡口上,後用保生錠子捏作餅子貼之。

保生錠子:

巴豆(四十九箇另研,文武火燒熱),金腳信(二錢),雄黃(三錢),輕粉(半
兩),碙砂(二錢),麝香(二錢)。

右件為末,用黃蠟一兩半化開藥,將和成錠子,冷水浸少時,取出旋捏作餅子如錢
眼大,將瘡頭撥破,每用貼一餅子,次用神聖膏藥封貼,然後服托裏散,若瘡氣透
裏危者,服破棺散,用神聖膏貼之。

神聖膏藥:

貼治一切惡瘡。

當歸(半兩),沒藥(三錢),白芨(二錢半),乳香(三錢),本(半兩),
琥珀(二錢半),黃丹(四兩),木鱉子(五箇去皮),膽礬(一錢),粉霜(一
錢),黃蠟(二兩),白膠(三兩),巴豆(二十五箇去皮),槐柳枝(一百二十
條各長一把),清油(一斤)。

右件一處,先將槐柳枝下油內煮焦取出,次後下其餘藥物,煮得極焦亦撈出,卻將
油澄清,再熬成膏子,用緋絹上攤貼之。

破棺丹:

大黃(一兩半),甘草(二兩),荊三稜(一兩半),山梔子(二兩半),牽牛末
(二兩)。

n右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半丸,食後,酒半盞研化服之,忌冷水。

三聖散:

治瘡疔瘡,撘手背疽等瘡。

蔥白一斤,馬莧一斤,石灰一斤。

右三味濕搗為團,陰乾,細末貼瘡,如有死肉者,宜先用潰死肉藥。

潰死肉藥方:

炊飯尖(半兩各三等),一等半兩(入巴豆二箇),一等半兩(入巴豆三箇),一
等半兩(入巴豆五箇),各撚作白錠子。

右先用二巴豆納瘡,如不潰,再用,納三巴豆,又不潰,用五巴豆者,更用丹砂炒
紅色摻瘡口,追出清水,其惡肉未盡,至追出赤水,是惡肉盡,更用三聖散貼之,
用膏藥傅之。

治瘡久不愈者:

用川烏頭黃柏各等分為末,用唾津調塗紙上貼之。

治一切惡瘡方:

以天茄葉貼之,或為細末貼之亦妙。

又方:用腦月人中白燒灰,油調塗瘡疥上。

又方:以瓦松,不拘多少,陰乾為末,先用槐枝蔥白湯洗過,摻之立效,炙瘡久不
歛者更妙。

又方:以蒲公英搗之,貼一切惡瘡諸刺。

替鍼丸:

治一切惡瘡。

川烏(二錢),草烏(二錢),五靈脂(二錢),輕粉(一分),粉霜(一分)。

又方:加斑貓二十箇(去足翅用),巴豆二十箇(去皮用)。

右將三件為末,研令勻,次入輕粉粉霜研勻,又入班貓巴豆以水調糊為錠子(如作
散是謂針頭散)。

懸蔞散:

治發背惡瘡。

懸蔞一箇,大黃(一兩),金銀花(一兩),當歸(半兩),皂角刺(一兩)。

右剉碎,用酒一碗煎至七分,去滓溫服,如有頭者加黍粘子。

治附骨癰及一切惡瘡:

當歸(半兩),甘草(一兩),山梔子(十二箇),木鱉子(一箇)。

右為細末,每服三五錢,冷酒調服之。

治諸惡瘡:

白僵蠶(直者),大黃(各等分)。

右為細末,生薑自然汁與蜜同和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細嚼。

治惡瘡死肉鋌子:

巴豆(一錢去皮油),五靈脂(半兩),黃丹(二錢飛),枯礬(一錢)。

右為細末,以糊和丸鋌子,入瘡內用之。

當歸活血散:

治瘡瘍未發出,內痛不可忍,及婦人產前後腹痛。

當歸(二錢),沒藥(一錢半),乳香(半錢),白芍藥(三錢),瘡瘍者加人參
木香,婦人加赤芍藥。

右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中盞煎至七分,和滓溫服,日二服,婦人酒煎,瘡既發
不須用。

薰惡瘡藥:

紫花地丁(一名米布袋收)。

右取根曬乾,用四箇半頭塼壘成爐子,燒著地丁,用絡垤塼一枚,蓋了使令塼眼內
煙出薰惡瘡,出黃水自愈。

治蛇瘡:

n用蒲公英科根作泥貼于傷處,用白膏藥封之。

接骨散:并治惡瘡。

金頭蜈蚣(一箇),金色自然銅(半兩燒紅,醋碎研為細末用之),乳香(二錢為
細末用之),銅錢(重半兩者,取三文或五文,燒紅,醋研碎細),金絲水蛭(乙
錢半每箇作三截,瓦上去氣道為度),沒藥(三錢研細)。

右為細末,如瘡腫處,津調半錢塗立止痛,如見得出膿,先用粗藥末少許,小麻油
半匙同打勻,再入少半匙,再打勻,又入前藥接骨散半錢,再都用銀釵子打成膏子
,用雞翎掃在瘡腫處,立止痛,天明一宿自破便效,如打折骨頭并損傷可用前項接
骨散半錢加馬兜鈴末半錢,同好酒一大盞熱調,連滓溫服,如骨折損立接定不疼,
如不折了喫了藥立便止住疼痛,此方屢經效驗,不可具述,服藥覷可以食前服食後
服。又外用接骨藥:

陳爛麻根(兩把羊耳朵乙對),亂絲(一握多者更妙)。

右取肥松節,劈碎約量多少,先放三兩根於新瓦上,都於上外三味在上,燒著存性
,研為末,如生,再燒研為度,後入五靈脂或半兩,如疼入好乳香少許,和藥如茶
褐色為度,用布條子約纏一遭,先攤小黃米粥勻上,撒上藥末勻纏定折處,上又用
軟帛三五重,上又竹箄子纏勒得緊,慢得中,初三日換上一次,再後五日換一次,
又七日再換上一次,無有不接者。

赤龍散:

消散一切腫毒。

用野葡桃根紅者,去粗皮為末,新水調塗腫上,頻掃新水。

便癰方:(本名血疝)。

牡蠣,大黃,甘草(各等分),懸蔞(一箇)。

右酒浸露一宿,服之以利為度。

又方:冬葵子為末,酒調下三兩服。

又方:皂角不蛀者,燒過陰乾為末,酒調服立效,皂角子七箇,水調服之亦效。

又方:胡桃七箇,燒過陰乾研為末,酒調服之,不過三服大效。

又方:生蜜米粉調服,休喫飯,利小便為度。

治瘡無頭者:

蛇退皮於腫處貼之。

又方:皂角刺,燒灰陰乾。

右為末,每服三錢,酒調嚼葵菜子三五箇,前藥送下大效。

生肌歛瘡藥:

白歛,定粉(各等分),黃丹(少許)。

右同為細末,洗淨瘡口乾貼之。

治諸瘡水度腫者:

生白礬末,水調塗之自消。

接骨膏:

銅錢(半兩醋浸淬焦燒研為末),木香(一錢),自然銅(一錢),麝香(少許)


右為極細末,如在上,食後每服三匙頭,嚼丁香一枚乳香一粒無灰酒一小盞,在下
,食前如不折其藥反出,服罷其痛不可當,勿疑,待一日,如骨未接,再服如前,
老者十餘日,少者不過五七日。

萬聖神應丹:

出箭頭。

莨菪科(一名天仙子取著中一科,根本枝葉花實全者佳)。

右於端午日前一日,持不語尋見莨菪科,言道先生你卻在這裏,那道罷用,柴灰自
東南為頭圍了用,木椑子取了根週迴土,次日端午日未出時,依前持不語,用鑊一
口挖取出土,用淨水洗子,不令雞犬婦人見於淨室中,以石臼搗為泥丸如彈子大,
黃丹為衣,以紙袋封了,懸於高處陰乾,如有人著箭不能出者,用緋絹盛此藥訖,
放臍中,用綿裹肚繫了,先用象牙末於瘡口上貼之,後用箭藥,如瘡口生,合用刀
子割開貼之。

治凍瘡:

臘月雀腦子燒灰研細,小油調塗凍瘡口上。

又方:以正黃柏為細末,用乳汁調塗瘡口上。

又方:以山藥少許,生於新瓦上磨為泥,塗瘡口上。

治手足裂:

白芨,不以多少為末,水調塗裂處。

治面上瘡:

用鏊子底黑煤,於小油中,以匙打成膏子,攤在紙上貼瘡神效。

治金瘡血不止:

用白薇末貼之立止。

善應膏藥:

黃丹(二斤),南乳香(另研),沒藥(另研),當歸,木鱉子(生用),白歛(
生用),白礬(生用),官桂(三寸),杏仁(生),白芷(各一兩),新柳枝(
各長一斤)。

右除黃丹乳沒等外,八件用芝麻油五斤浸一宿,用鐵鍋內煎,令黃色藥不用,次入
黃丹,鍋內柳條攪令黃色方可掇下,用柳枝攪出大煙,入乳沒勻,令冷,傾在磁盆
內,候藥硬,用刀子切作塊,油紙裹。

接骨丹:

五靈脂(一兩),茴香(一錢)。

右二味為細末,另研乳香為細末,於極痛處摻上,用小黃米粥塗了後,用二味藥末
摻於上,再用帛子裹了,用水片子纏了,少壯人二日效,老者五六日見效矣。

治癬如聖丸:

黃柏,黃芩,黃連,防風(各半兩),輕粉(半錢),白僵蠶(一兩),全蝎(三
分)。

右為細末,羊蹄根汁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嚼羊蹄根汁送下,
隨病人上下分食,前後又羊蹄汁塗癬。

治小兒癬雜瘡:

白膠香,黃柏,輕粉。

右為細末,羊骨髓調塗癬上。

治瘰癧方:

斑貓(去頭翅足),赤小豆,白僵蠶,苦丁香,白丁香,磨刀泥。

右各等分為細末,十歲已上服一錢,二十已上服二錢,五更用新汲水一盞調下比,
至辰時見效,女人小便見赤白色三兩次,男子於大便中見赤色白色為效,當日服白
粘粥,不得喫別物,大忌油膩,患三四年者,只一服,七八年者,再一服。

玉餅子:

治瘰癧一切惡瘡軟節。

右用白膠一兩,磁器內鎔開,去滓,再於鎔開後,以萆麻子六十四箇,作泥入膠內
攪勻,入小油半匙,柱頭點水中,試硬軟添減膠油如得所,量瘡大小,以緋帛攤膏
藥貼之,一膏藥可治三五癤。

又方:治瘰癧。

小龍肚腸(一條炮乾),鱉殼裙襴(炮),川楝子(五箇),牡蠣,大黃,牛蒡子
(燒存性),皂角子(五十箇)。

右為細末,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五丸,食後艾湯下,日三服。

又方:將臘月貓糞,用新瓦兩箇,合在內,外用鹽泥固濟燒成灰,以小油調塗瘡口
上。

又方:取小左盤龍,不以多少為末,陳米飯搜和得所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
,卻用陳米湯送下。

治眉煉頭瘡:

小麥,不以多少,燒冷黑色存性為末,以小油調塗瘡上。

治小兒禿瘡:

羊糞熬湯,洗去痂用,屋懸燥,炒羅為末,以小油塗瘡上。

聖靈丹:

治打撲肭損,痛不可忍者。

乳香(三錢另研),烏梅(五箇去核細切焙乾為末),白萵苣子(二兩八錢炒黃搗
為末),白米(一捻另研細末)。

右再入乳缽內,研數百下,煉蜜為丸如粟大,細嚼熱湯下,病在上食後,在下食前


出靨方:

右用蕎麥楷一擔,不爛著燒灰存性,入石炭半斤,同灰一齊過,令火滅,然後以熱
水霖灰窩,淋下灰水用鐵器內煮,以撩起攪成膏子,於靨上點自出,或先以草莖刺
破亦可。

又方:桑柴灰石灰漓汁熬成膏,草莖刺破,點以新水沃之,忌油膩等物。

燒湯火方:

多年廟上與走獸為末,小油調塗燒湯火瘡效。

又方:生地黃汁入小油蠟同熬成膏,磁器內盛,用雞翎掃燙處。

又方:墻上青苔燒灰,小油調塗燒燙處。治

燒燙方:

生地黃旋取新者,爛搗取自然汁,入小油黃蠟少許,銀石器中熬成膏子,用雞翎掃
瘡上。

又方:血餘用腦豬脂調塗。

又方:寒水石燒過,為細末,水調塗之。

枯瘤方:

砒,碙砂,黃丹,雄黃,粉霜,輕粉(各一錢),斑貓(二十箇生用),硃砂(一
錢),乳香(三錢),沒藥(一錢)。

同研為末,粥糊為丸,捏作碁子樣,爆乾,先炙破瘤頂三炷為則,上以瘡藥餅蓋上
,用黃柏末,以水調貼之,數日自然乾枯落下。

又方:

銅綠為末,草刺破瘤,摻在上以膏藥塗之。

治頭面生瘤子:

用蛛絲勒瘤子根三二日,自然退落。

乳香散:

貼杖瘡腫痛。

大黃,黃連,黃柏,黃芩(各三錢),腦子(少許),乳香(另研),沒藥(另研
各一錢)。

右四味為末,後入三味,冷水調勻,攤於緋絹上,貼杖瘡上。

治疳瘡:

馬明退燒灰(三錢),輕粉(少許),乳香(少許)。

右研為細末,先以溫漿水洗淨,乾摻之。

治疳瘡久不愈者:

海浮石(燒紅醋淬數次),金銀花。

右海石二停,金銀花一停,同為細末,每服二錢半,如簽茶一般,日用二服,瘡在
上,食後,在下,食前服,如病一年,服藥半年則愈。

瀉肺湯:

治肺癰喘急,坐臥不安。

桑白皮(剉燒),甜葶藶(隔紙焙各一兩)。

右二味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食後溫服,以利為度。

桔梗湯:

治肺癰吐膿。

桔梗(剉炒一兩半),甘草(炙剉半兩)。

右為細末,每服六七錢,水二盞煎至半盞,去滓,空心服,須臾吐膿立愈。

黃柏散:

治鵬窠徼腰等瘡。

黃柏,白芨,白歛(各等分),黃丹(少許)。

右為細末,涼水調塗。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68
文章: 33945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儒門事親 卷十五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卷十五
口齒咽喉第二。

地龍散:

治牙痛。

地龍(去土),玄胡索,蓽撥(各等分)。

右為細末,每用一分,用綿子裹,隨左右痛,於耳內塞之大效。

牙宣藥:

蓽撥,胡椒,良薑,乳香(另研),麝香,細辛,青鹽,雄黃(各等分)。

右為細末,先以溫漿水刷淨後,用藥末於痛處擦,追出頑涎,休吐了嗽,數十次,
痛止,忌油膩一二日。

仙人散:(刷牙)。

地骨皮(二兩酒浸二宿),青鹽(一兩),黍粘子(一兩半炒),細辛(一兩酒浸
)。

右為細末,入麝香少許,每用一字,臨臥擦牙,茶酒嗽,良久吐出。

又方:石膏,細辛,柳椹(各等分)。

右為末擦之。

治牙疳:

米二停,鹽一停,盆鹼,麝香(少許),白礬。

右相合,水拌勻,紙包裹,燒黑燋為末,貼瘡上立愈。

治牙痛:

口噙冰水,一口用大黃末紙撚,隨左右痛處,鼻內塞之立止。

又方:韶粉(二錢),好硃砂(一錢)。

右為末,每用少許擦痛處。

又方:好紅豆(二錢),花減(少許)。

右為末,隨牙痛處左右鼻內之。

又方:

華細辛(去苗),白茯苓(去皮),川升麻,蓽撥,青鹽,明石膏,川芎,不蛀皂
角(各等分去皮弦酥炙黃色)。

右為細末,早晚刷牙,溫水嗽之,牙痛處更上少許。

又方:

以巴豆去皮,用針刺於燈焰上炙令煙出,薰牙痛處,薰三五次。

又方:高良薑一塊,全蝎一隻。

右為細末,先用酸漿水嗽牙,次用藥末擦之,流下涎水即愈。

又方治牙疼。

又方:

枯白礬熱。

治走馬咽痹:

右用巴豆去皮以綿子微裹,隨左右塞於鼻中立透,如左右俱有者,用二枚。

又方:

用生白礬研細,塗於綿針上,按於喉中,立破綿針,以榆條上,用綿纏作棗大是也


又一法:如左右喉痹,於頂上分左右,頭髮用手挽拔之,剝然有聲立效,此法年幼
時,常見鄭六嫂救人甚多,不得其訣,近與子正話及,方得其傳。

又一法:以馬勃吹咽喉中立止。

治喉痹:

大黃,朴硝,白僵蠶。

右同為細末,水煎,量虛實用,以利為度。

口瘡方:

白礬(一兩飛全半兩),黃丹(一兩炒紅色放下再炒紫色為度)。

右二味為細末,摻瘡口上立愈。

==中標題== 目疾證第三。

治倒睫拳毛:

將穿山甲,以竹簞子刮去肉,用羊腰窩脂去皮膜,仍將穿山甲於炭上炙令黃色,用
脂擦穿山甲上,如此數遍,令酥為末,隨左右眼,噙水鼻內一字,一月餘見效。

又方:

木鱉子(三箇乾炒),木賊(一百二十節),地龍(二條去土),赤龍爪(一兩二
十箇則勾刺針也)。

右為細末,摘去倒睫,每日以紙撚,醮藥之,一日三五次。

又方:

穿山甲(炮),地龍(去皮),蟬殼,五倍子(各等分)。

右為細末,如用藥時,先將拳毛摘盡後,用藥一字,隨左右,鼻內之,次日,目
下如綿樣微腫,是驗也。

貼赤眼:

取青泥中蛆,淘淨曬乾為末,赤眼上乾貼之甚妙。

貼赤瞎:

蘆甘石(二兩),密陀僧(一兩),黃連,朴硝。

右方先將黃連用水熬成汁,入童子小便,再同熬,後下硝,又熬少時,用火煆爐甘
石紅,黃連汁內淬七次,與蜜陀僧末同為末,臨臥貼之。

貼赤眼:

銅綠,輕粉,牙硝,腦子(少許),麝香。

右為細末,乾貼之。



截赤眼方:

黃連,綠礬,杏子,甘草,銅綠(各等分)。

右為粗末,水煎洗甚效。

碧霞丹:

治赤眼暴發,并治赤瞎。

銅綠,白土,芒硝。

右件各分為末,丸如皂子大,每用白湯研化一丸,洗之立效。

汾州郭助教家神聖眼藥:

蕤仁(一兩),金精石(二兩),銀精石(二兩),爐甘石(四兩燒),赤石脂(
一兩),滑石(二兩),蜜陀僧(二兩),高良薑(三兩),秦皮(一兩),黃丹
(一兩飛過),銅綠(三錢),碙砂(三錢),硼砂(一錢半),乳香(三錢),
盆硝(少用),青鹽,腦子,射香,已上并少用之。

右用東流水三升,先入蕤仁,次下餘味等,白沙蜜一斤熬至二升,以線絹細濾過澄
清,入前藥攪之勻,點大效。

視星膏:

白沙蜜一斤(揀去蜜滓可秤十四兩),蜜陀僧(一兩金色者研極細,水淘可得六七
錢),新柳筭子(四兩去皮心半乾半炒)。

右用臘雪五升與蜜鎔調入藥,與柳筭子同貯於磁瓶中,以柳木塞瓶口,油絹封勒,
於黑豆鍋中熬,從朝至暮,仍用柳棒閣瓶防傾,側用文武火,另添一鍋豆水滾下,
旋於另鍋中取水添之熬成,用重綿濾淨,卻入瓶中,用井水浸三兩日,埋在雪中更
妙,頻點為上。

復明散:

治外瘴。

白丁香(臘月收者尤佳,水飛秤八錢),揀黃連(一兩),防風(去蘆剉一指許一
兩),新柳枝(方一寸者三片)。

右好四味,用新水一升半,雪水更妙,春秋兩三時,冬月一宿,以錢石器內熬至六
分,濾去滓,另用蜜一斤蜜陀僧研極細末三字,入蜜攪勻,另熬,以無漆匙撩點下
蜜,中急攪,候沸湯定,一人攪密,一人旋又攪藥汁,都下在內攪勻,再熬三兩沸
,色稍變,用新綿三兩,重濾去滓,盛器內點眼如常,本方每藥半合用片腦一,麥
粒大不用亦可。

錠子眼藥:

黃丹(一兩飛),黃柏(半兩去皮),黃連(半兩去鬚),枯白礬(半兩),爐甘
石(半兩用黃連製),銅綠(半兩),碙砂(三錢),川烏(三錢炮),乾薑(二
錢),蝎梢(一錢),信(半錢煆),乳香(少許),沒藥(少許)。

右為細末,入豆粉四兩,澆蜜和就如大麥許,鋌子於眼大眥頭,待藥化淚出為效。

治冷淚目昏:

密蒙花,甘菊花,杜蒺藜,石決明,木賊(去節),白芍藥,甘草(各等分)。

右為細末,茶清調下一錢,服半月後,加至二錢。

又方:乾薑肥者為末,每用一字,浸湯點洗。

又方:貝母一枚,膩白者,胡椒七粒為末點之。

單治目昏:

荊芥穗,地骨皮,楮實(各等分)。

右細末煉蜜為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米湯下。

治一切目昏:

川椒(一斤微炒搗取椒紅約取四兩),甘菊花(四兩末之),生地黃(一斤取新者
杵作泥極爛)。

右將地黃泥與前藥末同和,作餅子,透風處陰乾,再為末,以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食後茶清送下。

洗眼黃連散:

當歸,赤芍藥,黃連,黃柏(各等分)。

右為剉,以雪水或甜水濃煎汁,熱洗用,治一切風毒赤目。

諸物入眼中:

好墨清水研,傾入眼中,良久即出。

點攀睛瘀肉:

黃丹(一兩二錢水飛過泣乾),白礬(一兩銀器肉化成汁)。

右將白礬於銀器內化成汁,入黃丹末在內,以銀匙兒攪勻,更入乳香沒藥各一錢,
慢火不住手攪,令枯乾為粉,候冷,研極細,熟絹羅過後,入鷹條一錢半血竭二分
射香少許輕粉三分粉霜二分,共研極勻如粉,再以熟絹羅過,細末點之,大有神效


青金散:

芒硝(一兩),螺青,沒藥,乳香(各等分)。

右為細末,每用少許,鼻內之。

治雀目:

真正蛤粉(炒黃色為細末)。

右油就熱,和為丸如皂子,納於豬腰子中,麻纏蒸熟食之,可配米粥。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68
文章: 33945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儒門事親 卷十五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卷十五
頭面風疾第四。

治風剌方:

苦參(一斤),紅芍藥,冬瓜(各四兩),玄參(一兩)。

右為末,每用一字,用手洗面上。

豬蹄膏:

洗面上藥。

右用豬蹄一副,刮去黑皮,切作細片,用慢火熬如膏,粘用,羅子濾過,再入鍋內
,用蜜半盞,又用:

白芷,黑豆(去皮),瓜蔞(一箇),白芨,白歛,苓苓香,藿香(各一兩),鵝
梨(二箇細切)。

右將七味藥為末,同梨入藥一處,再熬,滴水不散方成,以絹濾過,臨臥塗面,次
日用漿水洗面。

治面風:

益母草灰,麵湯和,燒七遍,洗面用之。

治面黑班點方:

白附子(一兩),白芨,白歛,密陀僧,胡粉,白茯苓(各等分)。

右為細末,洗淨,臨臥以乳香調一錢塗面,但洗光淨,牛乳亦可。

治頭風:

苦丁香,川芎,藜蘆(各等分)。

右為細末,噙水,鼻內之。

芎黃湯:

治頭目眩運。

大黃,荊芥穗,貫芎,防風(各等分)。

右為粗末,大作劑料,水煎,去滓服之,以利為度。

耳聾方:

萆麻子五十箇去皮。

右與熟棗一枚,同搗丸如棗子大,更入小兒乳汁就和,每用一丸,綿裹納於聾耳內
,覺熱為度,一日一易,如藥難丸,日中曝乾。

又方:口噙甘草一枚,耳中塞二塊,用綿裹,立通。

腦宣方:

皂角不蛀者,去皮弦子,密炙搥碎,水中揉成濃汁,熬成膏子,鼻內之,口中咬
筋良久,涎出為度。

治耳底方:

以枯白礬為末,填於耳中立效。

治鼻中肉螻蛄:

赤龍瓜,苦丁香(各三十箇),苦葫蘆子(不以多少),麝香(少許)。

右為末,用紙撚子點藥末用之。

腋臭方:

烏魚骨(三錢),枯白礬(三錢),密陀僧(一錢)。

右為末,先用漿水洗臭處,後用藥末擦之。

又方:密陀僧,不以多少研細,先以漿水洗臭處,乾擦。

烏頭藥:

細針沙(炒),蕎麵(炒各一盞),大麥(亦同),釅醋半升,與前二味打糊。

凡用先使皂角水熱洗淨時,前二味糊稀稠得所於髭鬢上塗之均勻,先用荷葉包,次
用皮帽裹之,三五時辰,用溫藥水洗了,卻收取元針沙,其髭髮淨後,用黑藥塗之
,黑藥方:

沒食子,石榴皮,乾荷葉(另搗各一兩),五倍子,柯子皮,百藥煎,金絲礬,綠
礬(另研旋點諸藥)。

右將七味為細末,炒熟麵五六匙,入好醋,打麵糊和藥末,再塗髭鬚,又用荷葉封
裹,後用皮帽裹之,三五時間洗淨,甚黑,若更要黑光,用豬膽漿水澤洗如鴉翎。

又方:酸石榴,五倍子,芝麻葉。

右同杵碎,用絹袋盛之於鐵器內,水浸掠髮自黑。

治大頭病兼治喉痹方歌曰:

人間治疫有仙方,一兩僵蠶二大黃,薑汁為丸如彈大,井花調蜜便清涼。

又法:以砭針刺腫處,出血立效。

治時氣:

馬牙硝,寒水石,黍粘子,鬼臼,川大黃,鬼箭草(各等分),腦子(少許)。

右六味為細末,用新井花水一盞,藥末一二錢,入腦子喫外,一半留用,新水得稠
,雞翎掃在腫處,有風涼處坐。

==中標題== 解利傷寒第五。

雙解丸:

巴豆(六箇去皮油),天麻(二錢半),胭脂(少許)。

右將巴豆天麻為末,滴水丸如秫米大,胭脂為衣,一日一丸,二日二丸,三日三丸
,已外不解,先喫冷水一口,後用熱水下,如人行十里,以熱湯投之。

又一法:無藥處,可用兩手指相交,緊扣腦後風府穴,向前禮百餘拜,汗出自解。

又一法:適於無藥處,初覺傷寒傷食傷酒傷風,便服太和湯百沸湯,是避風處,先
飲半碗,或以虀汁亦妙,以手揉肚,覺恍惚,更服半碗,又用手揉至恍惚,更服以
至厭飫,心無所容,探吐汗出則已。

不臥散:

川芎(一兩半),石膏(七錢半),藜蘆(半兩去土),甘草(二錢半生)。

右為細末,口噙水,鼻內各之,少時喫白湯半碗,汗出解之。

川芎湯:

解利一切傷寒。

川芎,藁本,蒼朮。

右為細末,沸湯點三錢,須臾覺嘔,道便解,如不解,再服之。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68
文章: 33945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儒門事親 卷十五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卷十五
諸腰腳疼痛第六。

皂角膏:

右用醇酒二大碗,皂角一斤,去皮弦搗碎熬至一半,沸去滓,再用前汁,入銀石器
熬為膏子,隨痛處貼之。

治腰腳疼痛方:

天麻,細辛,半夏(各二兩)。

右用絹袋二箇,各盛藥三兩,煮熟交牙慰痛處,汗出則愈。

牛黃白朮丸:

治腰腳濕。

黑牽牛,大黃(各一兩),白朮(一兩)。

右為細末,滴水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生薑湯下,如要快利,加至百丸。

==中標題== 婦人痛證第七。

如聖丹:

治婦人赤白帶下,月經不來。

枯白礬,蛇床子(各等分)。

右為末,醋打麵糊丸如彈子大,以胭脂為衣,綿子裹納於陰戶,如熱極,再換。

詵詵丸:

療婦人無子。

當歸,熟地黃(各二兩),玄胡索,澤蘭(各一兩半),赤芍藥,白薇,人參,石
斛,牡丹皮,川芎(各一兩)。

\n右為末,醋糊為丸,每服五十丸,桐子大,空心酒下。

當歸散:

治月經欲來前後腹中痛。

當歸(以米醋微炒),玄胡索(生用),沒藥(另研),紅花(生用)。

右為末,溫酒調下二錢服之。

治產婦橫生:

蓖麻子三十箇。

研爛,婦人頂上剃去髮少許,以上藥塗之,須臾,覺腹中提正,便刮去藥,卻分腳
心塗之,自然順生也。

治血崩:

蠶沙,不以多少。

右為末,每服三五錢,熱酒調下服。

又方:貫仲去須,剉碎。

或用酒醋煎三錢,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一服立止。

當歸散:

治血崩。

當歸(一兩),龍骨(一兩燒赤),香附子(三錢炒),棕毛灰(半兩)。

右為細末,空心米飲調下三四錢,忌油膩雞豬魚兔等物。

蓮殼散:

乾蓮蓬(燒灰存性),棕櫚皮及毛(燒灰半兩),香附子(一錢炒)。

右為細末,每服三四錢,空心米飲湯調下服之。

治婦人血枯:

川大黃。

右為末,醋熬成膏,就成雞子大,作餅子,酒磨化之。

三分散:

治產後虛勞,不進飲食,或大崩後。

白朮,茯苓,黃耆,川芎,芍藥,當歸,熟乾地黃(各一兩),柴胡,人參(各一
兩六錢),半夏(洗切),甘草,黃芩(各六錢)。

右為粗末,每服一兩,水一大盞煎至半盞,去滓,溫服,日二服。

治產後惡物,上潮痞結,大小便不通:

芒硝,蒲黃,細墨(各等分)。

右為末,用童子小便半盞,水半盞調下服之。

治婦人產後虛弱,和血通經:

當歸(一兩焙),芍藥(二兩),香附子(二兩炒)。

右為細末,每服一二錢,米飲調下服之,無時。

治婦人產後惡物不出,上攻心痛:

赤伏龍肝(灶灰焦土研細)。

用酒調三五錢,瀉出惡物立止。

治娠婦下痢膿血及咳嗽:

白朮,黃芩,當歸(各等分)。

右為末,每服三五錢,水煎,去滓,食前,加桑皮止嗽。

百花散:

治婦人產中欬嗽:

桑白皮(用密塗,慢火炙黃色為度),黃柏(各等分)。

右為細末,每服一二錢,水一盞,入糯米二十粒同煎至六分,以款冬花燒灰六錢攪
在藥內同調,溫服之。

治婦人吹妳:

以樺皮燒灰存性,熱酒調下三錢,食後服之。

又方:

馬明退(燒灰五錢),輕粉(三錢),麝香(少許)。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熱酒調下服之。

又方:以皂角燒灰。

蛤粉和熱酒將來調,數字下得喉嚨笑呵呵。

又方:以淘米木杓上砂子七箇酒下,以吹帚枝透乳孔甚妙。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68
文章: 33945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儒門事親 卷十五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卷十五

欬嗽痰涎第八。

九仙散:

九尖蓖麻子葉(三錢),飛過白礬(二錢)。

右用豬肉四兩薄批,碁盤利開,摻藥二味,荷葉裹,文武火煨熱,細嚼白湯送下,
後用乾食壓之。

止嗽散:

半夏(一兩半湯洗七次),枯白礬(四兩)。

右二味為末,生薑打麵糊和丸桐子大,每服三二十丸,空心溫酒送下。

八仙散:

款冬花,佛耳草,甘草,鍾乳,鵝管石,白礬,官桂,井泉石(各等分)。

右為細末,每服三錢,水煎服之(又一方摻咽喉中)。

三才丸:

治嗽。

人參,天門冬(去心),熟乾地黃(各等分)。

右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櫻桃大,含化服之。

三分茶:

茶(二錢),蜜(二兩),蕎麥麵(四兩)。

右以新水一大碗,約打千餘數,連飲之,飲畢良久,下氣不可停,人喘自止。

石膏湯:

治熱嗽。

石膏(亂文者一兩),人參(半兩去蘆),甘草(半兩炙)。

右為末,每服三錢,新水或生薑汁蜜調下亦可。

三生丸:

治嗽。

胡桃仁(一兩),生薑(一兩去皮細切),杏仁(一兩)。

右二味同研為泥,就和作劑,可得十三四丸,臨臥爛嚼一丸,可數服即止。

化痰延壽丹:

天麻(半兩),枸杞子(二兩半),白礬(一兩半,半生半熟),半夏(一兩半,
湯洗七次用),乾生薑(一兩半),人參(一兩)。

右為細末,好糯酒拌勻加砂糖用,蒸餅劑蒸熟,去皮,杵臼搗四五十杵便丸如乾,
入酒三點,丸如小豆大,每服三五十丸,生薑湯下。

半夏湯:

治噦欲死者。

半夏(一兩洗),生薑(三兩)。

右二味細切,水二盞煎至八分,去滓,作二服,食後。

治肺痿喘嗽:

漢防己。

右為細末,每服三錢,漿水一盞同煎至七分,和滓溫服之。

治年高上氣喘促,睡臥難禁:

右蘿蔔子,搗羅為末,白湯浸調五七錢,食後服之,或炒或用糖蜜作劑為丸服之。

麻黃湯:

治因風寒衣服單薄致嗽。

麻黃(不去節),甘草(生用),杏仁(生用)。

右為粗末,每服三二錢,水煎,食後溫服。 ==中標題== 心氣疼痛第九。

失笑散:

治急心痛并男子小腸氣。

五靈脂(半兩),蒲黃(半兩炒)。

右為末,每服三錢,醋半盞煎二沸,再入水半盞,再煎二沸,空心食前和滓溫服之


又方:醋一盞,加生白礬一小塊如皂子大,同煎至七分,溫服立愈。

又方:高良薑(半兩),山梔子(半兩),蔚金(半兩)。

又方:以新嫩槐枝一握,切去兩頭,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分作二服,熱服之。

又方:沒藥,乳香,薑黃,玄胡索(各等分)。

右為末,每服三錢,水煎,食後服之。

==中標題== 小腸疝氣第十。

抽刀散:

川楝子(一兩破四分巴豆三箇同炒黃色去巴豆用之),茴香(一兩鹽炒黃色去鹽用
之)。

右為細末,每服三錢,蔥白酒調下,空心服之。

治陰痛不可忍:

吳茱萸(二兩泥七遍焙乾,炒),檳榔(一兩),茴香(一兩)。

右為細末,醋糊為丸,熱酒送下十丸,食前服之。

治偏腫:

茴香,甘遂。

右二味各等分為末,酒調二錢,食前服之。

又方:巴戟(去心),川楝(炒),茴香(炒)。

各等分為末,溫酒調二錢服之。

治小兒疝氣腫硬。

地龍(不去土),為末唾津調塗病處。

治小腸氣痛:

全蝎(一兩),茴香(一兩炒黃)。

右為細末,醋糊和丸如梧桐子大,如發時,每服五七十丸,溫酒送下,食前服之。

治小便渾濁如精之狀:

沒藥,木香,當歸(各等分)。

右為末,以刺棘心自然汁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丸,食前鹽湯下。

治小便頻滑數不禁:

知母,黃柏(各等分)。

右剉碎酒浸透,炒微黃為末,水丸梧桐子大,如服藥前一日,休喫夜飯,來日空心
立服,米飲湯下一百丸,只用一服,效後喫淡白粥一頓。

蕩疝丹:

川楝子(炒),茴香(炒),破故紙(炒各半兩),黑牽牛(二錢),青皮,陳皮
(各三錢),廣茂(四錢),木香(四錢)。

右八味為細末,用好酒打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食前溫酒下三十丸。

灸疝法:

放疝邊豎紋左右,交弦灸七壯。

==中標題== 腸風下血第十一。

神應散:

治腸風痔漏。

牛頭角腮(一隻酌中者),豬牙皂角(七定),穿山甲(四十九片,或圓取或四方
取或一字取之),蝟皮(一兩),蛇退皮(一條)。

右五味鎚碎,盛在小口磁器內,鹽泥固定,日中曝乾,瓶口微露出煙,用文武火燒
紅赤,煙微少取出放冷,為細末,如服藥日,先一日臨臥,細嚼胡桃仁半箇如糊,
用溫醇糯酒一盞送下,不語便睡,至次日交五更服藥,驗病年月遠近,或秤三錢五
七錢,用水半大碗,醇糯酒半大盞相合熱,和藥服之,至辰時,再服。

又一服再依前服藥,不須用胡桃仁,久病不過七服,忌油膩魚鱉雞兔豬犬等物,大
有神效。

溫白丸:

治臟毒下血。

椿根白皮(凡引者,去粗皮酒浸晒乾服),右為末,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
五十丸,淡酒送,或酒糊丸。

治脫肛痔:

胡荽子(一升),乳香(少許),粟糠(半升或一升)。

右先泥成爐子,止留一小眼可抵肛門大小,不令透,煙火薰之。

治脫肛:

蔓陀羅花子,蓮殼(一對),橡碗(十六箇)。

右搗碎,水煎三五沸,入朴硝熱洗,其肛自上。

治痔漏,下血不止:

紫皮蒜(十箇獨科者炒),大椒(六十箇),豆豉(四兩)。

右搗爛為泥丸彈子大,空心細嚼一丸,鹽湯下,日進三服效。

治痔漏:

白牽牛頭末(四兩),沒藥(一錢)。

右同為細末,如欲服藥,先一日不食晚飯,明日空心,將豶豬精肉四兩燒令香熟,
薄批摻藥末在內裹之,漸又細嚼食盡,然後用宿蒸餅壓之,取下膿血為效,量病大
小虛實加減服之,忌油膩濕麵酒色,三日外不忌,一服必效,或用淡水煮肉熟用上
法亦可,又云:服前一日,不食午飯夜飯,明日空心用之。

又方:黑白牽牛一合炒黃一味,豬肉四兩切碎炒熟,與藥末攪勻,只作一服,裹新
白米三二匙飯壓之,取下白虫為效。

又坐藥:黑鯉魚鱗二三甲,以薄編璽裹如棗柱樣納之,痛即止。

淨固丸:

治痔漏下血痒痛。

槐花(炒),枳殼(去穰各一兩)。

右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米飲湯下,空心食前,十服見效。

黃連貫眾散:

治腸風下血。

黃連,雞冠花,貫眾,大黃,烏梅(各一兩),甘草(三錢炙),枳殼(炮),荊
芥(各一兩)。

右為細末,每服二三錢,溫米飲調服,食前。

槐荊丸:

治痔漏。

荊芥槐花等分為末,水煎一大碗,服丸亦可為之。

又方:豆豉(炒),槐子(炒),各等分。

右為末,每服一兩,水煎空心下。

薰渫藥:

鳳眼草,赤皮蔥,椒。

三味搗粗,同漿水滾過,坐盆,令熱氣薰痔,但通手渫之,如此不過三次愈矣。

==中標題== 小兒病證第十二。

治小兒脾疳:

蘆薈,使君子(各等分)。

右為細末,米飲調下一二錢服之。

玉散:

治小兒馬脾風。

甘草(一寸煎水),甘遂末(一字)。

右同油蜜生薑銀釵兒攪之,下後用冷水半盞調奪命散。

奪命散:

治小兒胸膈喘滿。

檳榔,大黃,黑牽牛,白牽牛,各等分,皆當各半生熟用之。

右為細末,蜜水調服之。

治小兒斑瘡入眼:

麵炒蒺藜炙甘草,羌活防風等分搗,每服二錢漿水下,撥雲見日直到老。

治瘡疹黑陷:

鐵腳威靈仙(一錢炒末),腦子(一分)。

右為細末,溫水調下服之,取下瘡痂為效。

治小兒黃瘦腹脹:

乾雞糞(一兩),丁香末(一錢)。

右為末,蒸餅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二十丸,米湯下。

黃連散:

治小兒頭瘡。

川黃連,黃柏(去粗皮用),草決明,輕粉(各等分)。

右為細末,用生小油調藥於瘡上塗之立愈。

治斑瘡倒壓方:

胡桃(一箇燒灰存性),乾臙脂(三錢)。

右為末,用胡荽煎酒調下一錢服之。

又方:人牙燒灰存性,研入麝香少許,每服三錢,溫酒調下少許服之,不拘時。

又方:小豬兒尾尖取血三五點,研入腦子少許,新水調下食後與服之。

又方:人中白,臘月者最佳,通風處以火煆成煤,水調三五錢,陷者自出。

消毒散:

治瘡疹已未出,咽喉腫痛。

牛蒡子(二兩炒),甘草(半兩剉炒),荊芥(一分)。

右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

治小兒斑瘡入眼:

豬懸蹄(二兩乾,鍋內鹽泥固齊,燒焦為末用),蟬殼(二兩去土取末一兩),羚
羊角(鎊為細末研之用)。

右二味為末,研入羚羊角細末一分拌勻,每用一字,百日外,兒服半錢,三歲已上
服三錢,新水或溫水調下,日三四服,夜一二服,一年已外,則難治之。

又方:透耳藥。

硃砂(一錢),粉霜(八分)。

右研為細末,水調少許,用匙杓頭傾一兩,點於耳內中,後用

白菊花,綠豆皮,穀精草,夜明沙。

右四味為末,用米泔半碗熬成,去滓,入乾柿十餘箇再同熬,每日喫三兩箇,仍飲
煎乾柿湯。

又方:治小兒斑瘡入眼。

硃砂,腦子,水銀,麝香(各等分)。

右四味研為細末,用水銀調,滴入耳中。

發斑藥:

珠子七箇研碎,用新水調勻服之。

==中標題== 破傷風邪第十三(陰毒傷寒亦附於此)。

辰砂奪命丹:

鳳凰臺,川烏頭(生用各二錢),麝香(少許),硃砂(少許)。

右為細末,棗肉和為丸如彈子大,硃砂為衣,鰾酒送下,量病人年甲虛實加減用之
,小兒半丸,以吐為度,不止,以蔥白湯解之。

治破傷風:

病人耳塞并爪甲上刮末,唾津調塗瘡口上立效,無瘡口者難用。

治破傷風:r

烏梢尾(一箇),兩頭尖(四箇),全蝎(四箇)。

右三味為細末,另用石灰五升柴灰五升沸湯五升,淋灰水澄清,下藥熬之,鐵鍋器
內攪成膏子如稠,用唾津調,先用溫漿水洗淨瘡口後塗藥,即時藥行吐黃水一日,
以新水漱口即愈。

不利小兒驚風服之立效。

愈風丹:

芍藥,川芎,白僵蠶(炒),桔梗,細辛(去葉),羌活(各半兩),麻黃(去節
),防風(去蘆),天麻,全蝎(灸各一兩),甘草(三錢),南星(半兩生薑製
用),硃砂(半兩為衣)。

為末煉密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細嚼茶酒吞下。

香芎散:

治偏正頭風。

貫芎,香附子(炒),石膏(亂紋者良水飛),白芷,甘草,薄荷(各一兩),一
方川烏頭(半兩炮去臍皮用之)。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溫酒或茶清調下服之。

妙功十一丸:

治癇。

丁香,木香,沉香,乳香,麝香,荊三稜(炮),廣茂(炮),黑牽牛(微炒),
黃連,雷丸(炒),鶴虱(炒),胡黃連,黃芩,大黃(焙),陳皮,青皮,雄黃
,熊膽,甘草(炙各二錢半),赤小豆(三百六十粒煮),白丁香(直尖者三百六
十箇),輕粉(四錢),巴豆(七粒)。

右二十三味為細末,赤小豆爛煮研泥同蕎麵打糊和作十一丸,硃砂為衣,陰乾,服
時水浸一宿化一丸,大便出,隨病各有形狀,取出為驗,或作化一番,不可再服,
曾經火灸者不治,遠年愈效。

硃砂滾涎散:

治五癇。

硃砂(水飛),白礬(生用),赤石脂,消石(各等分)。

右同為細末,研蒜膏如丸,綠豆大,每服三十丸,食後荊芥湯下。

又方:硃砂,不以多少,水飛研為細末。

右用豬心血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二十丸,空心金銀湯下之。

治諸風疥癬及癩:

浮萍(一兩),荊芥,川芎,甘草,麻黃(各半兩),或加芍藥,當歸。

右為粗末,每服一兩,水一碗,入蔥白根豆豉同煎至一半,無時服,汗出為度。

治癩塗眉法:

半夏(生用),羊糞(燒各等分)。

右為末,生薑自然汁調塗。

五九散:

治癩。

地龍(去土),蟬殼,白僵蠶,淩霄(凌霄?),全蝎(各九箇)。

右同為末,只作一服,熱酒調下,浴室中汗出粘臭氣為效。

苦參散:

治癘風。

苦參(取頭末秤二兩),豬肚(一箇)。

右以苦參末摻豬肚內,用線縫合,隔宿煮軟,取出洗去元藥,先不喫飯五頓,至第
二日,先飲新水一盞,後將豬肚食之,如吐了,再食之,食罷,待一二時,用肉湯
調無憂散五七錢,取出小虫一二萬為效,後用皂角一斤,不蛀者去皮弦及子搥碎,
用水四碗煮至一碗,用生絹濾去滓,再入苦參末攪熟,稀麵糊膏子相似,取出放冷
,後入餘藥相和,藥附後。

何首烏(二兩),防風(一兩半),芍藥(五錢),人參(三錢),當歸(一兩焙
)。

右為細末,入皂角膏子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溫酒或茶清送下,不拘時候
,日進三服,後用苦參荊芥麻黃煎湯洗冷。

==中標題== 水腫黃疸第十五。

治通身黃腫:

瓜蒂焙乾三四錢。

右為細末,每用半字,入鼻內吹上,日一度,併吹三日,如不愈,後用黃芩末之煎
湯五錢下。

治蠱氣:

取環腸草,不以多少,曝乾水煎,利小便為度。

治黃疸面目遍身如金色:

瓜蒂(一十四箇),母丁香(一箇),黍米(四十九粒)。

右先搗瓜蒂為末,次入二味同為細末,每用半字,夜臥令病人先噙水一口,兩鼻內
各半字,吐了水,令病人便睡至夜,或明日取下黃水,旋用熟帛搵了,直候取水定
,便服黃連散,病輕者五日,重半月。

黃連散:

治黃疸,大小便秘澀壅熱。

黃連(三兩),川大黃(一兩剉碎醋拌炒過用之),黃芩,甘草(灸各一兩)。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後溫水調下,一日三服。

治水腫不利小便,非其法也,故曰:經云濕氣在上,以苦吐之,濕氣在下,以苦瀉
之,吐瀉後,長服益元散加海金沙,煎以長流水服之則愈矣,大忌腳膝上針刺出水
,取一時之效,後必死矣,尤忌房室濕麵酒醋鹽味,犯之必死。

木通散:

治水腫。

海金沙,舶上茴香,巴戟,大戟,甘遂,芫花,木通,滑石,通草(各等分)。

右為細末,每服三錢,以大麥麵和作餅子如當二錢,大爛嚼生薑湯送下。

==中標題== 下痢泄瀉第十六。

治痢:

紫苑,桔梗,赤芍藥,白朮(各等分)。

右為細末,每服三五錢,細切羊肝拌之,作麵角兒燒服之,後用白湯送下,食前。

治痢:

杜蒺藜炒碾為末,酒調下三兩服。

香豉丸:

治痢。

蒜為泥,豉為末。

右二味相和作丸如梧桐子大,米飲湯下五七十丸,食前服之。

治大人小兒吐瀉腹脹胸膈痞閉:

五靈脂,青皮,陳皮,硫黃,芒硝(各等分)。

右將硝黃於銚子內,以文武火鎔開,用匙刮聚自然結成砂子,取出研碎,與前三藥
同末麵糊為丸如綠豆大,小兒麻子黃米大,每服二十丸,量虛實加減,米飲湯送下
,無時。

又方治瀉。

車前子,不以多少。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米飲湯調下服之,水穀分吐瀉止。

==中標題== 諸雜方第十七。

治消渴:

揀黃連(二兩八九節者良)。

右剉如咀,以水一碗煎至半碗,去滓,頓服立止。

百日還丹:

佛茄子,樟柳根(各等分)。

為末,枸杞汁和丸如雞頭大,每服十丸,新水送下。

酒癥丸:

巴豆(十六箇),全蝎(十五箇),雄黃(一塊),白麵(五兩)。

右為末,滴水丸如碗豆大,每一丸,如痛飲者二丸。

立應丸:

治臟腑泄痢,膿血不止,腹中疼痛。

乾薑(一兩炮另末),百草霜(一兩),巴豆(連皮一兩炒用),杏仁(一兩同巴
豆和皮炒黑色,杵為泥後入霜研用)。

右用黃蠟四兩,鎔開蠟,次入前四味,用鐵器攪勻旋丸桐子大,每服三五丸,甘草
湯下,白痢用乾薑湯下,食前,若水瀉溫水下。

反胃:

黃柏末,熱酒調三五錢,食後服之。

治小便多(滑數不禁):

金剛骨為末,以好酒調下三錢服之。

又方:白茯苓(去黑皮),乾山藥(去皮,白礬水內湛過,慢火焙乾用之)。

右二味,各等分為細末,稀米飲調下服之。

治卒淋痛:

芫花散(三錢),茴香(二錢微炒黃色)。

右為細末,水煎服之。

治趼方:

以水調白麵稀稠得所,糊趼上,以紙封之,明日便乾,如不曾破者,剝去麵便行。

治大便秘:

生麻子,不以多少,研爛水調服之。

坐劑治大便久秘,攻之不透者用之:

又用蜜,不計多少,慢火熬冷,作劑稀則粘手,硬則脆稀稠得所,堪作劑,搓作劑
樣如棗核大,粗如筋,長一寸許,蘸小油內於肛門中,坐良久自透,有加鹽少許,
以素問鹹以軟之。

交加飲子:

治久瘧不已,山嵐瘴氣。

肉豆蔻(十一箇麵裹燒一箇),草荳蔻(二箇同上法用),厚朴(二寸一半生用一
半熟用,生薑汁製過用),甘草(二寸半一半生用一半炙用),生薑(二塊如棗,
紙裹煨過,半生半熟)。

右為末,每服分一半水一碗,銀石器內煎至一大盞,去滓,溫服,發日空心,未愈
則再服。

天真丸:

補虛損。

佛袈裟,男用女,女用男,以新水四擔洗盡血水,以酒煮爛為泥,葳靈仙(一兩)
,當歸(半兩),縮砂(一兩),蓮子肉(三兩炒熟),乾地黃(一兩酒浸),廣
茂(半兩),甘草(二兩),牡丹皮(一兩),牛膝(一兩酒浸),木香(半兩)
,白朮(一兩),白茯苓(一兩)。

右為細末,與君主同搗羅為細末,酒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三進
,日服。

取雕青:

水蛭,取陰乾為末,先以白馬汗擦青處,後用白馬汗調塗之。

治蚰蜒入耳中:

右用貓尿灌耳中立出,取貓尿,用盆盛貓,以生薑擦牙大妙。

又方:黑驢乳灌耳中亦出。

又方:以濕生虫,研爛塗於耳邊自出。

==中標題== 辟穀絕食第十八

辟穀方:

大豆五升(洗淨蒸三遍去皮為細末),大麻子五升(湯浸一宿漉出,蒸三遍令口開
去皮為細末用),糯米五升(淘淨同白茯苓一處蒸熟用之),白茯苓五兩(去皮同
上糯米一處蒸熟為用)。

右將麻仁末一處搗爛如泥,漸入豆黃末同和勻,便團如拳大,再入甑蒸,從初更著
火至半後夜住火,至寅時出甑,午時曝乾,搗為末,服之以飽為度,不得吃一切物
,用麻子汁下第一頓,一月不饑第二頓,四十日不饑第三頓,一千日不饑第四頓,
永不饑顏彩日增,氣力加倍,如渴飲麻仁汁,轉更不渴,滋潤五臟,若待喫食時,
分用葵菜子三合為末,煎湯放冷服之,取其藥如後,初間喫三五日,白米稀粥湯少
少喫之,三日後,諸般食飲無避忌,此藥大忌慾事。

又方:茯苓餅子。

白茯苓(四兩為末),頭白麵(一二兩)。

右同調水煎餅麵稀調以黃蠟代油,成煎餅蠟,可用三兩,飽食一頓,便絕食至三
日,覺難受,三日後氣力漸生,熟果芝麻湯米飲涼水微用些,小潤腸胃,無令涸竭
,開食時用葵菜湯并米飲稀粥,少少服之。

又方:保命丹。

人參(五兩),麻子仁(二兩炒去皮),乾地黃,瓜蔞子(炒),菟絲子(酒浸各
三兩),生地黃,乾大棗(各三兩),大豆黃(一升煮去沫),黑附子(一兩生用
一兩炮去皮用之),白茯苓,茯神,地骨皮(去粗皮),蔓荊子(煮熟用),杏仁
(去皮尖炒),麥門冬(炒去心用),地膚子(蒸七遍),黍米作粉,粳米作粉,
白糯米作粉,天門冬(去心),車前子(蒸),側柏葉(煮三遍各二兩五錢)。

右同為細末,各揀選精粹者,臘月內合者妙,他時不可合,日月交蝕不可合,加合
時,須揀好日,淨室焚香,志心修合,勿令雞犬婦人見,又將藥末用蠟一斤半,濾
去滓,白蜜一斤共二斤半,一處溶開和勻,入臼杵二千下,微入酥油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十丸,服至五日,如來日服藥,隔宿先喫糯米一頓,粳米白麵皆可,吹日空
心,用糯米粥飲送下,如路行人服,如遇好食,喫不妨,要止便止,如喫些小蒸餅
爛嚼嚥或乾果子以助藥力,不喫更妙,忌鹽醋,日後退下藥來,於長流水中洗淨,
再服,可百年不饑。

儒門事親卷十五終。

全書完... ad19:
圖檔
發表主題 主題已鎖定

回到「5.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