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膽湯

由兩位藥以上組成,稱之為方劑!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8
文章: 33857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溫膽湯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溫膽湯(和解之劑)
總 結:不眠
組 成:半夏、陳皮、茯苓、甘草、枳實、竹茹、生薑、大棗、黃連
主 治:治膽虛痰熱不眠,虛煩驚悸,口苦嘔涎。
加 減:(1)如心虛,加人參、棗仁。
(2)心內煩熱,加黃連、麥冬。
(3)口燥舌乾,去半夏,加麥冬、五味、花粉。
(4)表熱未清,加柴胡。
(5)內實心煩,加黑梔子。
(6)內虛大便自利,去枳實,加白朮。
歸 經:足系陽陽明藥也
方 義:(1)1.半、橘、生薑之辛溫,以之導痰止嘔,即以之溫膽。
2.枳實破滯。
3.甘草和中。
4.茯苓滲溼。
5.竹茹開胃土之鬱,清肺金之燥,涼肺金即所以甲木也。
6.如是則不寒不燥而膽常溫矣。
(2)經又曰:「胃不和則臥不安。」又曰:「陽氣滿不得入于陰,
陰氣虛故目不得瞑」半夏能和胃而通陰陽,故內經用治不眠。
二陳非特溫膽,亦以和胃也。
變化方:本方加人參、遠志、棗仁、熟地,名十味溫膽湯,治夢遺驚惕。
煎服法:加薑煎。或加棗。局方無茯苓。
來 源:集驗

醫方集解 清朝 汪昂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8
文章: 33857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溫膽湯方證註疏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溫膽湯方證註疏

作者:董胡興

 溫膽湯出自唐代孫思邈於公元六五二年所著《千金要方》中,是用治"大病後,虛煩不眠"之主方。其為治痰總劑二陳湯加枳實、竹茹組成。該方溫清並用,消補兼施,涼而不寒,溫而不燥,為清膽和胃,化痰止嘔之良方。現代醫學報導,可用於治療無明顯器質性病變的神經系統疾患,或由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所致的多種病症。其方有鎮靜、調節神經機能、改善局部循環,促進胃腸、支氣管功能恢復,解痙止嘔、袪痰之效。據30餘年臨證體會和文獻資料,試將其隨症加減常用十餘方及主治病症,逐條予以註疏,以便掌握其應用要領。
  一、千金溫膽湯:大病後,虛煩不眠,口苦嘔涎。或納差、頭目昏眩,膽小驚悸不寧。或幻視、幻覺、幻聞等。苔膩質紅,脈弦滑或細滑而數。屬膽胃不和,痰熱內撓者,溫膽湯主之。
方:半夏、茯苓、陳皮、甘草、枳實、竹茹、生薑或加大棗。
  註:本方溫涼並用,清而不寒,化而不燥,故曰溫膽。其有理氣化痰,清膽和胃之功。
現代研究論證,溫膽湯不論是急性病,還是慢性病,一旦出現正虛,選配相應扶正藥物,有雙重意義,既能扶正以袪邪,又能加強直接袪邪作用。故經加減可用於治療正虛挾痰諸症,下列各方加減,均以此為基礎。
  二、消痞溫膽湯:心胸痞滿,嘔吐痰飲,納呆,苔厚膩,脈弦滑。屬痰濁中阻者,消痞溫膽湯主之。
方:溫膽湯重用半夏、竹茹加膽南星、竹瀝;偏熱加黛蛤散、天竺黃;偏寒加括萎、薤白、乾薑等。
  註:痰濁中阻脾胃之症,多發於長夏之季,或脾胃素虛,運化失司者,脾虛濕盛,可加平胃散,並可入藿香、佩蘭葉芳化醒脾。
  三、除煩溫膽湯:心煩口苦,溲赤躁熱,舌降苔黃,脈弦滑數。屬痰熱內撓心神者,除煩溫膽湯主之。
方:溫膽湯加黃芩、黃連、竹葉、連翹、焦山梔。
  註:黃芩清肺熱,黃連、竹葉、連翹清心火,山梔清三焦鬱火,治心中煩悶,懊惱不得眠者配豆豉為佳,合梔豉湯方義。
  四、解鬱溫膽湯:心胸憋悶,脅脹嘆息,噫氣不暢,舌紅苔膩,脈弦。屬鬱痰者,解鬱溫湯主之。
方:溫膽湯加柴胡、香射、鬱金、橘葉、佛手。
  註:心胸憋悶,脅脹嘆息為情志不舒,其所加之味,重在疏肝理氣解鬱,合逍遙散方義,亦可與四逆散合用。
  五、滋陰溫膽湯:五心煩熱,低燒纏綿,日晡尤甚,頭昏耳鳴,舌降苔薄黃,脈細滑而數者,滋陰溫膽湯主之。
方:溫膽湯加青蒿、丹皮、地骨皮、龜板、鱉甲、當歸、知母。
  註:五心煩熱,低燒纏綿為陰虛挾痰之症,治宜滋陰化痰清熱,合秦艽鱉甲散方義。
  六、降壓溫膽湯:血壓時高時低,頭目脹痛,肢麻,面紅目赤,性急易怒,脈弦滑有力者,降壓溫膽湯主之。
方:溫膽湯加丹皮、澤瀉、勾屯、珍珠母、丹參、白芍、淮牛膝。
  註:痰熱內蘊,痰因熱沸,脈絡受阻,以致血壓時高時低。若熱盛者加生石膏,肝膽熱盛者加龍膽草,便秘加草決明、生大黃,血脂高者加生山楂、葛根,氣虛加生黃耆,肢麻甚者加膽南星、竹瀝。
  七、定癇溫膽湯:頭目昏眩,發作時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兩目上視,四肢抽搐,或口中如豬羊叫聲,移時甦醒如常人,舌苔黃膩脈弦滑者,定癇溫膽湯主之。
方:溫膽湯加石決明、勾屯、膽星、京菖蒲、鬱金、白礬。
  註:鬱金、白礬為《本事方》之白金丸。其明軟化頑痰,除去惡血,開心竅之功。不發作時,當以健脾化痰解鬱,方用六君子湯加味。若夜間發作,多為鬱痰內結,氣陰兩虛,方以歸芍六君煎。
  八、平眩溫膽湯:眩暈頭重如蒙,視物旋轉,如坐舟車,惡心嘔吐,心悸,頭動轉劇,目視定向,口苦多寐,夢多,苔黃膩,脈弦滑者,平眩溫膽湯主之。
方:溫膽湯加澤瀉、白朮、石菖蒲、遠志、勾屯。
  註:澤瀉、白朮為《金匱要略》澤瀉湯,治心下有支飲,其人苦胃眩。偏脾虛者合六君子湯,陰虛者合左歸丸,陽虛者合右歸丸,氣陰不足加生黃耆、珍珠母。
  九、平喘溫膽湯:咳喘痰多,胸悶氣急,惡心納差,惡寒發熱,苔厚膩質暗脈滑者,平喘溫膽湯主之。
方:溫膽湯加炙麻黃,杏仁、蘇子梗;或加黃芩、魚腥草、生石膏等。
  註:喘因痰飲內停,厚感風寒,肺氣不宣,故加麻、杏、蘇、合《局方》三拗湯方義。熱盛加黃芩、石膏或桑白皮、黛蛤散等,喘無定時,久者,當從肺I脾、腎論治。
  十、平胃溫膽湯:脘脹噫心嘔吐,納呆或腸鳴腹瀉,苔膩水滑,質胖暗紅,脈弦滑者,平眩溫膽湯主之。
方:溫膽湯加蒼朮、川朴、砂仁。
  註:該方含《局方》平胃散方義,以助燥濕健脾,除滿和中之效。夏令加藿香、佩蘭,泛酸宜加左金丸;偏寒甚加良附丸;偏熱甚加黃連、石斛、蒲公英;若為虛寒者,增黃耆建中湯;因肝鬱氣滯所致者,加四逆散。
  十一、利咽溫膽湯:咽喉不利,如有物阻,吞吐難除,如煙薰炙□驚悸失眠,胸悶嘔逆,苔膩質紅,脈弦細滑者,利咽溫膽湯主之。
方:溫膽湯加蘇子梗、川朴。必要時宜按體質遣方用藥。
  註:本方合半夏厚朴湯方義,《金匱要略》用以治療"婦人咽中如有灸腐"。《三因方》言"治喜怒不節,憂思兼併,.....上塞咽喉痛,一有如炙腐,吐嚥不下皆七氣所生"。若咽喉痛者加土牛膝,咽喉乾燥宜加藏青果,音啞者加蟬衣、木蝴蝶,咽喉紅腫加銀花、連翹。陰虛挾痰者宜合玄麥甘桔湯,脾虛痰多宜合六君子湯。
  十二、利膽溫膽湯:胸脅痞滿,右側尤甚,連及背部,厭食油膩,脘部灼熟,或吞酸泛惡,口苦,苔厚濁膩,脈弦滑數者,利膽溫膽湯主之。
方:溫膽湯加柴胡、茵陳、黃芩、川連、蒲公英。
  註:其方含小柴胡湯義,《傷寒論》用治外感熱病之半表半裡證,是"少陽之為病,口苦咽乾目眩"的主方。痛甚加金鈴子散,熱甚便秘加生大黃、玄明粉。膽結石可加鬱金、海金砂、金錢草以利膽排石。
  十三、輕首溫膽湯:頭昏痛首如裹,胸悶吐涎泛惡,苔膩脈滑者,輕首溫膽湯主之。
方:溫膽湯加膽星、白芷、蒼朮。暑令加藿香、佩蘭。
  註:若頭痛因痰火者,加丹皮、杭白芍、杭菊花、川芎。若因外感風寒者,可用《局方》川芎茶調散。並注意按頭痛部位,分別加入引經藥,如痛連項背(太陽經),加羌活、葛根;痛在前額眉稜(陽明經),加白芷、防風、生石膏;頭部兩側及太陽穴痛甚(少陽經)加柴胡、黃芩;頭部重痛,腹滿自汗(太陰經),加蒼朮、川朴;如痛達腦齒,指甲青者(少陰經),加細辛,附子、乾薑;痛在巔頂,氣逆作嘔者(厥陰、太陽經),合吳茱萸湯。
  十四、復腦溫膽湯:頭部外傷病史,經常頭昏痛,耳鳴、失眠納呆,口苦苔膩質中暗紅,
或淡白苔有瘀點,脈弦滑者,復腦溫膽湯主之。
方:溫膽湯加當歸、川芎、白朮、丹參,瘀甚者加三七、勾屯、赤白芍。
  註:本方加味特點是注重活血,苦昏痛甚者加葛根、殭蠶,虛煩不眠,偏氣血虛者,去竹茹加棗仁、黨參、遠志、五味子仿《六科準繩》十味溫膽湯,此方可治夢遺驚惕。
  十五、消瘰溫膽湯:頸項結核,如豆數枚,大小不一,皮色不變,推之動,按之硬,久則微痛者,消瘰溫膽湯主之。
方:溫膽湯加柴胡、芍藥、薄荷、貝母、丹皮、含逍遙散方義。
  註:頸項結核為肝膽鬱熱,痰火凝結。若熱甚者加焦山梔、黃芩、夏枯草。若瘰癘堅硬者,加玄參、大貝、牡蠣、連翹、丹參,含消瘰丸(《醫學心悟》)方羲,其有滋陰化痰軟堅作用。
  十六、安躁溫膽湯:婦人無故悲泣不止或歌哭無常,喜怒無定時,神倦乏力,頻頻哈欠,煩躁易驚,嘔吐稠痰,或惡心乾嘔,脈細滑數者,安躁溫膽湯主之。
方:溫膽湯加淮小麥、大棗、即合甘麥大棗湯。
  註:安躁溫膽湯乃為《產科心法》淡竹茹湯方加味而成。甘麥大棗湯為《金匱要略》方主治婦人臟躁,喜悲傷欲哭,如神靈所作,數欠伸之症。現代用於治療□病及神經衰弱證。
  十七、開竅溫膽湯:中風舌強不語,昏厥不省人事,吐痰涎者,開竅溫膽湯主之。
方:溫膽湯加膽南星、京菖蒲、人參、仿滌痰湯方義。
  註:本方主治中風痰濕雍盛之症,有補益心脾,消痰降火之效。滌痰湯《醫方集解》載為治風痰方,昏迷者,當以蘇合香丸開其痰閉。
  十八、宣痺溫膽湯:胸痺心痛,心悸、氣短、肢麻、眩暈、苔膩質淡紅,舌有瘀斑,脈細澀或促、結、代者,宣痺溫膽湯主之。
方:溫膽湯加黨參、丹參、因該證複雜多變,當隨證加減。
  註:本方有益氣化痰、袪瘀之功。若心痛明顯加失笑散;氣虛加北黃耆,陰虛加生脈散,血虛加當歸補血湯。若陽虛水飲上逆者,加瓜萎薤白湯等。
  結語:上述系證應用溫膽湯一般規律的初步整理與探索,以期為應用該方提供參考。若用中成藥製劑,可根據病情,多方合用,如解鬱合逍遙散,利咽合半夏厚朴湯,和胃合平胃散,或黃耆建中湯等,不必刻守一方一症。因"一方治多病,一病用多方"均是中醫治療學的重要特色。

(本文由 安徽省蕪湖市中醫院副主任中醫師 董胡興所撰寫)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8
文章: 33857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溫膽湯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溫膽湯

[組成藥物]
半夏、茯苓、陳皮、甘草、竹茹、枳實、生薑。
[主治效能] 治熱嘔吐苦、痰氣上逆、病後虛煩、驚悸失眠。弛緩性虛性質之神經症狀、心悸、不眠等症。
[運用經驗] 本方用二陳加竹茹枳實。應用於脅痛嘔痰少咳者尤效。但若咳多者,反不如用金沸草散較妥,急性呼吸道炎症忌用之。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8
文章: 33857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溫膽湯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溫膽湯
http://www.chimed.info/psc_details.php?id=1185
【文獻出處】 : 備急千金要方
【課本參考】 : 方劑學講義 205.00頁

【分類】 : 袪痰劑 -- 燥濕化痰
【功用】 : 理氣化痰,清膽和胃
【主治】 : 膽胃不和,痰熱內擾証
【運用】 : 虛煩不眠,或嘔吐呃逆,以及驚悸不寧,癲癇等證。舌苔膩微黃,脈弦滑或略數。
【文獻摘要】 : 本方名為「溫膽」,實為清膽和胃之劑。王晉三云:「溫膽湯,隔腑求治之方也。熱入足少陽之本,膽氣橫逆,移於胃而為嘔,苦不眠,乃治手少陽三焦,欲其旁通膽氣,退熱為溫,而成不寒不燥之體,非以膽寒而溫之也」。(《古方選注》)羅東逸云:「命名溫者,乃謂溫和之溫,非謂溫涼之溫也」。(《醫宗金鑒》)陳修園則持異議云:「熱除痰清而膽自寧和,即溫也。溫之者,寒涼之也」。(《時方歌括》)可見,本方「溫膽」之意在於「清」也。
【組成】 :
註 藥名 君臣 劑量 作用
炙 甘草 4 3.0g
生薑 4 5.0片
陳皮 3 9.0g
枳實 2 6.0g
竹茹 2 6.0g
製 半夏 1 6.0g
茯苓 3 5.0g
大棗 4 1.0枚

【用法】 : 水煎服
【方解】 : 理氣化痰,清膽和胃
【使用注意】 :
【備註】 : 本方即二陳湯去烏梅,加枳實、竹茹而來,具有理氣化痰。清膽和胃之幼纂C因'和即溫也,溫之者,實涼之也',故名溫膽湯。
【加減運用】 :
【方歌】 :
【廣速記】 : 半生組織,如今覆塵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8
文章: 33857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加味逍遙散合溫膽湯(張步桃方)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加味逍遙散合溫膽湯(張步桃方)
編審者為:stone 於 週二, 四月 04 @ 13:55:25 CST
文章作者: stone


主要適應症:心煩失眠,眠淺易醒,多夢易驚之症。




說明:現代人工作繁忙,生活緊張壓力大,又有很多夜貓族,習慣晚睡熬夜,造成愈來愈多的「失眠一族」,本合方以加味逍遙散清肝養血,疏肝解鬱,用溫膽湯化痰和胃,安神定驚,兩方合用,疏肝和膽並施,清肝化痰同用,對壓力,晚睡引起的失眠很有幫助。


主要加味:百合、柏子仁、遠志、丹參等。


百合:養心潤肺安神。


柏子仁:補肝養血安神。


遠志:通竅寧心安神。


丹參:養血定志安神。


經驗:只要是肝膽痰火引起的失眠,虛實夾雜的就可選用。

http://tcm.imagenet.com.tw/modules.php? ... cle&sid=73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8
文章: 33857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溫膽湯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溫膽湯 (千金要方)

【組成】
半夏0.9、枳實0.9、竹茹0.9、陳皮1.5、甘草0.4、茯苓0.7、生薑0.4、大棗0.3。

【功能】
袪痰清熱,利氣安神。

【主治】
膽虛痰熱不眠,虛煩驚悸,口苦嘔涎。心膽虛怯,觸事易驚。或夢寐不祥,驚惶怯懾。或氣鬱生涎,變生諸證。

【應用】
熱嘔吐苦,痰氣上逆,用於見痛嘔痰少咳者尤效。病後虛煩,驚悸失眠。弛緩性虛性體質的神經症狀,心悸不眠等症。

【加減】
1.心虛驚悸:加人參、酸棗仁。
2.膽虛煩熱:加麥門冬、黃連。
3.口渴咽乾:加五味子、天花粉。
4.思慮不眠:合逍遙散。
5.憂鬱不眠:合越鞠湯。

【用法】
食後溫服。

http://www.kaiser.com.tw/product/p1-001348.html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8
文章: 33857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加味溫膽湯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加味溫膽湯

--------------------------------------------------------------------------------
【組成】

  茯苓,陳皮,竹茹,枳實,甘草,生薑,半夏,黃連,酸棗仁。

【功效】

  理氣化痰,清熱和胃。 

【主治】

  膽胃不和,痰熱內擾,虛煩不眠,或嘔吐呃逆,以及驚悸不寧,癲癇等。

【臨床應用】

  精神疾病,更年期症候群,失眠症,美尼爾氏綜合症,腦卒中,冠心病,顱腦損傷,慢性胃炎,支氣管炎等。

【使用注意】

  非痰引起的虛煩不眠,頭痛眩暈等,不宜應用本方。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8
文章: 33857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溫膽湯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漢方名稱 溫膽湯(三因極一病証方論)
組成成份 半夏、茯苓、竹茹、陳皮、生薑、枳實、甘草。
功能 行氣化痰、調和膽胃。
主治
膽胃不和、痰濁內擾証。虛煩失眠、胸悶有痰,噁心嘔吐、呃逆、或驚悸不寧、口苦、苔膩、脈弦滑。
臨床應用 精神分裂症、憂鬱症、神經官能症、癲癇、梅尼爾氏綜合症、冠心病、動脈硬化症、狹心症、高血壓、消化道潰瘍、胃炎、膽囊炎、膽石症、慢性支氣管炎、哮喘、甲狀腺機能亢進。
方解 本方溫涼並用,適用於膽胃失和,痰濁內擾、有熱化傾向者。方中半夏、燥濕化痰、和胃止嘔;陳皮理氣化痰;茯苓健脾利濕;枳實行氣化痰,使氣行痰化;竹茹清熱化痰,止嘔除煩;生薑健胃祛痰止嘔。綜合全方,共奏行氣化痰、理氣安神,調和膽胃之功。
辨證 (1)虛煩不眠。
(2)胸悶有痰。
(3)驚悸不寧。
(4)苔膩口苦。
(5)脈弦滑。
藥方加減 1.痰火偏盛:加栝蔞、貝母。
2.眩暈:加菊花、黃芩。
3.失眠:加酸棗仁、牡蠣。
4.癲癇:加鬱金、石菖蒲。
5.內熱心煩:加梔子、淡豆豉。
6.寒熱往來:加柴胡、黃芩。
7.思慮不眠:合逍遙散。
8.憂鬱不眠:加越鞠丸。
9.狹心症:加川芎、丹參、鬱金、薤白、桂枝。
附註 對陰虛血少之眩暈、失眠、心悸等不適用。
圖檔
發表主題 回覆文章

回到「3.方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