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下,赤屬血,白屬氣,主治燥濕為先,漏與帶俱是胃中痰積流下,滲入膀胱,無
人知此,只宜升提,甚者上必用吐,以提其氣,下用二陳湯加蒼朮,白朮,仍用丸
子(一本作瓦瓏子),又云,赤白帶下皆屬血,出於大腸,小腸之分,肥人多是濕
痰,海石,半夏,南星,炒柏,蒼朮,川芎,椿皮,一方無椿皮有青黛;瘦人白帶r
少,如有者多熱,以炒黃柏,滑石,椿皮,川芎,海石,如無海石以蛤粉亦可,一
方有青黛作丸子服;赤白帶下炒黃荊子為末酒調下二錢,或米湯亦可,又治心痛,
羅先生法,或十棗湯,或神佑丸,或玉燭散皆可服,實者可行,虛者不可峻攻;血
虛者加減四物湯;氣虛者參,朮,陳皮間與之;濕勝者用固腸丸;相火動者於諸藥
中少加黃柏;滑者加龍骨,赤石脂;滯者加葵花,葵花白者治白帶,赤者治赤帶;
性燥者加黃連,痰氣帶下者蒼朮,香附,滑石,蛤粉,半夏,茯苓丸服,寒月少加
乾薑,臨機應變必須斷厚味。
又方。
良薑,芍藥,黃柏(二錢各炒成灰),椿樹根皮(一兩半)。
右為末,粥丸,每服四五十丸,空心。
又方,一婦人白帶兼風痛。
半夏,茯苓,川芎,陳皮,甘草,蒼朮,黃柏(酒炒),南星,牛膝(酒洗)。
治婦人上有頭風,鼻涕,下有白帶。
南星,蒼朮,柏皮(炒),滑石,半夏,川芎,辛夷,牡蠣粉(炒),酒芩。
右咀,水煎去柤,食前服。
又方,治白帶。
龜板(炙),枳子(各二兩),黃柏(炒一兩),白芍藥(七錢半),香附(半兩
),乾薑(炒二錢半),山茱萸,苦參,椿根皮(各半兩),貝母(五錢)。
右為末,酒糊丸,桐子大,空心米湯下五十丸。
又方,治赤白帶下,或時腹痛,龜板(酒炙二兩),乾薑(炒一錢),枳子(二錢
半)。
右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日服二次。
又方,治婦人有孕,白帶。
蒼朮(三錢),白芷(二錢),黃連(炒二錢),黃芩(炒三錢),黃柏(炒一錢
半),白芍(二錢半),椿根皮(炒一錢半),山茱萸(二錢半)。
右為末,糊丸,空心溫酒下五十丸。
治結痰白帶。
先以小胃丹,半饑半飽津液下數丸,候鬱積開卻宜服補藥。
白朮(二兩),黃芩(半兩),紅白葵花(二錢半),白芍(七錢半)。
右為末,蒸餅丸,空心煎四物湯下三五十丸。
固腸丸。
治濕氣下利,大便血,白帶,去脾胃陳積之疾,用此以燥其濕,亦不可單用,須看
病作湯使。
椿根白皮(性涼而燥須炒用)。
右為末,酒糊丸服。
\r
又方。
椿根皮(四兩),滑石(二兩)。
右為末,粥丸桐子大,空心白湯下一百丸。
又方,治白帶,因七情所傷而脈數者。
黃連(炒),扁柏(酒蒸),黃柏(炒各半兩),香附(醋炒),白芍,白朮(各
一兩),椿根皮(炒三兩),白芷(燒存性二錢)。
右為末,粥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食前米飲下。
又方,治赤白帶,因濕勝而下者。
蒼朮(鹽炒),白芍,滑石(炒各一兩),枳殼(炒),甘草(各三錢),椿根皮
(炒二兩),乾薑(炮二錢),地榆(半兩)。
右為末,粥丸,空心米飲下一百丸。
附錄,赤白帶者,皆因七情內傷,或下元虛憊,感非一端,叔和云,崩中日久為白
帶,漏下多時,骨本枯,崩中者始病血,崩久則血少,亡其陽,故白滑之物,下流
不止是本經血海將枯,津液復亡,枯乾不能滋養筋骨,執劑之法,須以本部行經藥
為引用,為使;大辛甘油膩之藥,潤其枯燥而滋益津液,以大辛熱之氣味藥,補其
陽道,生其血脈,以寒苦之藥泄其肺而救上,熱傷氣以人參補之,以微苦溫之藥為
佐,而益元氣,此治之大法也。
==附方。
戴人玉燭散。
治經候不通,腹脹或痛,當歸。
芍藥,川芎,熟地,芒硝,大黃,甘草。
右咀,生薑三片,煎服。
十棗湯(見痛類)。
神佑丸(見中濕類)。
==產前九十一。
產前當清熱養血,產婦因火動胎逆上作喘,急者急用條芩,香附之類為末調下,條
芩水中取沉者為佳;墮胎乃氣虛血虛血熱;黃芩安胎乃上中二焦藥,能降火下行;
益母草即茺蔚子,治產前產後諸病,能行血養血,難產可煎作膏,地黃膏,牛膝膏
皆可用;懷妊愛酸物乃一臟之虛,假如肝臟之虛,肝氣止能生胎無餘用也。又云,
血不能榮其肝,肝虛故愛酸物,產前安胎白朮,黃芩為妙藥也,條芩安胎聖藥也,
俗人不知以為害而不敢用,反謂溫熱之藥可養胎;胎熱將臨月以三補丸加炒香附炒
,白芍蒸餅丸服;抑蒸以三補丸用地黃膏丸,倘有孕八九箇月,必用順氣,須用枳
殼,紫蘇梗,凡妊婦脈細勻易產,大浮緩火氣散難產,生產如抱舡過壩一般。
入方。
固胎。
地黃(半錢),歸身,人參,白芍(各一錢),白朮(一錢半),川芎(五分),
陳皮(一錢),黃芩(半錢),甘草(三分),黃連(少許),黃柏(少許),桑
上羊兒藤(七葉圓者),一本無芩。
右咀,每二錢入糯米二十四粒煎服,血虛不安者用阿膠,痛者用砂仁止痛,安胎
行氣故也。
束胎丸。
第八箇月可服。
炒黃芩(夏一兩春秋七錢半,冬半兩),白朮(二兩不見火),茯苓(七錢半不見
火),陳皮(三兩忌火)。
右為末,粥丸服。
達生散,又名束胎散。
大腹皮(三錢),人參,陳皮(各半錢),白朮,芍藥(各一錢),紫蘇莖葉(半
錢),甘草(炙三錢),歸身尾(一錢)。
右作一服,入青蔥五葉,黃楊腦七箇,此即黃楊樹葉梢兒也,或加枳殼砂仁,以水
煎食後服,於八九箇月服十數帖甚得力,夏月加黃芩,冬不必加,春加川芎,或有
別證以意消息於後。
氣虛加參朮,氣實倍香附,陳皮;血虛倍當歸加地黃;形實倍紫蘇;性急加黃連;
有熱加黃芩;濕痰加滑石,半夏;食積加山楂;食後易饑倍黃楊腦;有痰加半夏;
腹痛加木香桂。
又方,第九箇月服。
黃芩(一兩酒炒不宜涼藥怯弱者減半),白朮(二兩),枳殼(炒七錢),滑石(
七錢半臨月十日前,小便多者減此一味)。
右為末,粥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熱湯下,多則恐損元氣,氣實人宜服。
又方,安胎。
白朮,黃芩,炒。
右為末,粥丸服,一本云,用條芩一三兩為末,每一錢或半錢濃煎,白朮湯調下,
每次用白朮五七錢煎湯。
惡阻從痰治,多用二陳湯。
戴云,惡阻者謂婦人有孕惡心,阻其飲食者是也,肥者有痰,瘦者有熱,須用二陳
湯。
入方。
白朮(不拘多少)。
右為末,水丸,隨所好或湯或水下。
子腫,濕多。
戴云,子腫者謂婦人手足或頭面通身浮腫者是也。
入方。
山梔子(炒用一合)。
右為末,米飲吞下,或丸服。
三因鯉魚湯。
治妊娠腹大胎間有水氣。
白朮(五兩),茯苓(四兩),當歸,芍藥(各三兩)。
右細剉,以鯉魚一頭修事如食法煮取汁去魚不用,每服四錢,入魚汁一盞半,薑七
片,陳皮少許,煎至七分,去柤空心服。
胎漏,氣虛,血虛,血熱,可服固孕之藥。
戴云,胎漏者謂婦人有胎而血漏下者。
參朮飲。
治妊娠轉胞,四物湯加人參。
白朮,半夏(制),陳皮,甘草。
右咀,入生薑煎,空心服。
==附方。
治胎動不安已有所見。
艾葉,阿膠,當歸,川芎(各三兩),甘草(一兩)。
右每服五錢,水煎熟,下膠令烊溫服。
膠艾湯。
損動胎去血腹痛。
艾葉,阿膠。
右二味水煎服。
難產氣血虛故也,此蓋九月十月之際,不謹守者有之,亦有氣血凝滯而不能轉運者
,臨月時服野天麻熬膏,白湯調下,油蜜小便和極勻,治難產。
入方。
砂仁,香附(醋煮),枳殼,甘草。
右為末調,又以香油蜜小便和勻各半盞,調益母草末。
催生。
白芷(灰),百草霜,滑石。
右為末,用芎歸煎湯調下或薑汁服。
天麻丸。
易產。
天麻(即益母草六月間連根採陰乾)。
右為末,不拘多少,煉蜜丸如圓眼大,臨產時溫酒或白湯化一丸,能除產後百病。
==附方。
催生如聖散。
黃葵花(不拘多少焙乾)。
右為末,熱湯調下二錢神妙,或有漏血胎臟乾澀難產痛劇者,併進三服,良久腹中
氣寬胎滑即時產下,如無花只以蜀葵子爛研小半合,以酒調尤妙;亦治打撲傷損,
如胎死不下,煎紅花溫酒調下;經驗方用子四十九粒或三十粒,歌曰黃金內子三十
粒,細研酒調,能備急命,若懸絲在須臾,即令眷屬不悲泣。
又方。
蛇蛻(一條全者),蠶脫紙(一張一方無)。
右入新甕中,鹽泥固濟,燒存性為末,煎榆白皮調下一錢三服覺痛便產。
又方,治產難兼治胞衣不下並死胎。
萆麻子七粒去殼研細成膏,塗腳心,胞衣即下,速洗去,不洗腸出,卻用此膏塗頂
上腸自縮入如神之妙。
又方。
臘月兔頭(一枚燒灰)。
右為末,蔥白湯調二錢立生。
又方。
治難產三日不下,伏龍肝細研每服一錢酒調服之,又或吞雞子黃三箇,並少苦酒服
之立生,又或用赤小豆二升,水九升,煮取一升汁入炙了明黃膠一兩,同煎少時一
服五合,又用槐子十四枚即下,又方當歸為末,酒調方寸七服。
胞衣不下。
取灶屋黑塵研為細末,酒調方寸七服。
==產後九十二。
產後無得令虛,當大補氣血為先,雖有雜證,以末治之,一切病多是血虛,皆不可
發表,產後不可用芍藥,以其酸寒伐生發之氣故也,產後血暈因虛火載血上行,漸
漸暈來,方用鹿角燒灰出火毒,研極細末,好酒同童便嚾下一呷即醒,行血極快,
又方以韭葉細切盛於有嘴瓶中,以熱醋沃之,急封其口,以嘴塞產婦鼻中可愈眩冒
;產後中風,切不可作風治,必大補氣血為主,然後治痰當以左右手之脈,分其氣
血多少而治,產後中風口眼喎斜,切不可服小續命湯,產後水腫,必用大補氣血為
主,少佐蒼朮,茯苓使水自利,產後大發熱必用乾薑,輕者用茯苓,淡滲其熱,一
應寒苦,並發表之藥皆不可用,產後發熱惡寒皆屬血虛,左手脈表不足,補血藥多
於補氣藥,惡寒發熱腹痛者當去惡血,腹滿者不是,產後發熱乳汁不通及膨者,無
子當消,用麥柏二兩炒研細末,清湯調下作四服,有子者,用木通,通草,豬蹄煎
服,凡產後有病先固正氣,前條云,產後大熱必用乾薑,或曰用薑者何也,曰此熱
非有餘之熱,乃陰虛生內熱耳,故以補陰藥大劑服之,且乾薑能入肺和肺氣入肝分
,引血藥生血,然不可獨用,必與補陰藥同用,此造化自然之妙,非天下之至神,
孰能與於此乎。產後脈洪數,產前脈細小澀弱多死,懷孕者脈主洪數,已產而洪數
不改者多主死。
入方。
產後補虛。
人參,白朮(一錢),茯苓,歸身尾,陳皮,川芎(各半錢),甘草(炙三分),
有熱加黃芩一錢,生薑三片,右以水煎服。
產後消血塊。
滑石(三錢),沒藥(二錢),血竭(二錢,如無以牡丹皮代之)。
右為末,醋糊丸,如惡露不下以五靈脂為末,神丸,白朮陳皮湯下,瓦瓏子能消
血塊。
又方。
血竭,靈脂。
右為末,消產後血塊極好。
又方,治產後泄瀉。
黃芩,白朮,川芎,茯苓,乾薑,滑石,陳皮,炒芍藥,甘草(炙)。
右咀,水煎服。
又方,治產後惡露不盡,小腹作痛。
五靈脂,香附(一方加蛤粉)。
右為末,醋糊丸,甚者入桃仁不去尖用。獨行丸。
治婦人產後血衝心動,及治男子血氣心腹痛,有孕者忌服。
五靈脂(去土半炒半生)。
右為末,水丸彈子大,每一丸或酒,或薑湯化下。
參朮膏。
治產後胞損成淋瀝證。
人參(二錢半),白朮(二錢),桃仁,陳皮(各一錢),黃耆(一錢半),茯苓
,甘草(炙半錢)。
右咀,水煎,豬羊胞後入藥作一服。
附錄,產後血暈者,皆由敗血流入肝經,眼見黑花,頭目旋暈,不能起坐,甚至昏
悶不省人事,謂之血暈,用酒調黑神散最佳,切不可作中風治之,凡血暈皆血乘虛
逆上湊心,故昏迷不省,氣閉欲絕是也,古法有云,產婦纔分娩了預燒秤鎚,或江
中黃石子硬炭燒令通赤,置器中急於床前,以醋沃之,得醋氣可除血暈,或以好醋
久塗口鼻,乃置醋於傍,使聞其氣兼細細少飲之,此為上法也。又法,以乾漆燒煙
熏產母面即醒,無乾漆以破漆器亦可。
==附方。
清魂散。
治血迷血暈。
澤蘭葉,人參(各二錢半),荊芥(一兩),川芎(半兩),甘草(二錢)。
右為末,用溫酒熱湯各半盞,調一錢,急灌之,下咽即開眼。
黑神散。
黑豆(炒半升),熟地,當歸,肉桂,乾薑,甘草,白芍,蒲黃(各四兩),生地
(別本無)。
右為末,每服二錢,童便酒各半調服,一名烏金散。
==子嗣九十三(附斷子法)。
若是肥盛婦人,稟受甚厚,恣於酒食之人,經水不調,不能成胎謂之,軀脂滿溢閉
塞子宮,宜行濕燥痰,用星夏,蒼朮,台芎,防風,羌活,滑石,或導痰湯之類。
若是怯瘦性急之人,經水不調不能成胎,謂之子宮乾澀無血,不能攝受精氣,宜涼
血降火,或四物加香附,黃芩,柴胡,養血養陰等藥可宜,東垣有六味地黃丸,以
補婦人之陰不足,無子服之者能使胎孕,出試效方。斷子法,用白麵一升,無灰
酒五升,作糊煮至二升半,瀘去柤,分作三服,候經至前一日晚,次早五更及天明
各喫一服,經即不(一無不字)行,終身無子矣。
==小兒九十四。
乳下小兒常多濕熱,食積,痰熱,傷乳為病,大概肝與脾病多,小兒易怒,肝病最
多,大人亦然,肝只是有餘,腎只是不足。
小兒初生,未經食乳,急取甘草一寸,火甘炙熟細切,置地上出火毒一時許,用水
一盞熬至三分之一,去滓,用新綿蘸滴兒口中,令嚥盡,須臾吐痰及瘀血,方與乳
食年長知其無病。
小兒急慢驚風,發熱口禁,手心伏熱,痰熱咳嗽,痰喘,此類證並用湧法吐之,重
劑瓜蒂散,輕劑用苦參,赤小豆末,須蝦虀汁調服之,後用通聖散為末蜜丸服,間
以桑樹上牛兒陰乾焙末調服,以平其氣;驚有二證,一者熱痰,主急驚當吐瀉之,
一者脾虛,乃為慢驚,所以多死當養脾,急驚只用降火下痰養血,慢驚者先實脾土
,後散風邪,只用硃砂安神丸,更於血藥中求之;小兒驀然無故大抖作發者,必死
,是火,大發則虛其氣故也。
入方。
黑龍丸。
治小兒急慢驚風。
牛膽,南星,青礞石(焰硝等分煆各一兩),天竺黃,青黛(各半兩),蘆薈(二
錢半),辰砂(三錢),殭蠶(半錢),蜈蚣(一錢半燒存性)。
右為末,甘草煎膏丸如雞頭大,每服一二丸,急驚煎薑蜜薄荷湯下,慢驚煎桔梗白
朮湯下。
治驚而有熱。
人參,茯苓,白芍(酒炒),白朮。
右咀,薑煎,夏月加黃連,生甘草,竹葉。
==附方。
神聖牛黃奪命散。
檳榔(半兩),木香(三錢),大黃(二兩麵裹煨熟為末),白牽牛(一兩一半炒
一半生用),黑牽牛(粗末一半生用一半炒)。
右為一處研作細末,入輕粉少許,服三錢,用蜜漿水調下,不拘時候,微利為度。
通聖散(見班疹類)。
硃砂安神丸(見驚悸類)。
瓜蒂散(見疸類)。
疳病或肚大筋青。
胡黃連丸。
治疳病腹大。
胡黃連(五分去果子積),阿魏(一錢半醋浸去肉積),神(二錢去食積),麝
香(四粒),炒黃連(二錢去熱積)。
右為末,豬膽汁丸如黍米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朮湯送下,又云胡黃連丸十二粒白
朮湯下。
五積丸。
治小兒諸般疳積。
丑頭末(一兩),黃連(半兩),陳皮(一兩),青皮(半兩),山楂(半兩)。
右炒焦黑色為末,每用巴豆霜半錢,前藥末半錢,宿蒸餅丸,麻子大,小兒二歲十
丸,五更薑湯下,至天明大便泄為度,溫粥補之,未利再服三五丸。
烏犀丸。
丑頭末(三兩),青皮(三兩),使君子肉(七錢半),白蕪荑(一錢半),鶴虱
(五錢),蘆薈(二錢另研燒紅醋淬),苦楝根皮(半兩)。
右炒令焦黑色為末,丸麻子大,每三五十丸,米飲送下,食前,量小兒大小加減
。
黃龍丸。
三稜(三兩),黑角莪朮(三兩),青皮(一兩半),山楂肉(七錢半),乾薑(
七錢半)。
右用丸,麻子大,日晒乾食後,薑湯下,量兒大小加減,烏犀黃龍間服,食前服
烏犀,食後服黃龍。
肥兒丸。
治小兒疳積。
蘆薈(另研),胡黃連(三錢),炒(四錢),黃連,白朮,山楂(炒半兩),
蕪荑(炒三錢)。
右為末,蘆薈末和勻,豬膽汁丸,粟米大,每六十丸食前米飲下。
疳黃食積。
白朮,黃連,苦參,山楂(等分)。
右為末,糊丸,麻子大,食後白湯下十五丸。
食傷胃熱重蒸。
白朮(一兩),半夏,黃連(半兩),平胃散(二兩)。
右用粥丸,食後白湯下二十丸。
附錄,小兒疳病者,小兒臟腑嬌嫩,飽則易傷,乳哺飲食一或失常不為疳者鮮矣,
疳皆因乳食不調,甘肥無節而作也,或嬰幼缺乳,粥飯大早,耗傷形氣,則疳之,
根生延及歲月,五疳病成,甚者胸陷,喘噦,乳食直瀉,腫滿下利,腹脹疼,皮
發紫瘡,肌肉光紫,與夫疳勞,渴瀉,面稿,色夭,骨露,齒張,肚硬不食者,皆
危篤矣,凡此等類盧扁復生難施其巧。
==附方。
集聖丸。
治小兒疳通用,蘆薈,五露脂,好夜明(砂焙),砂仁,陳皮,青皮,莪朮(煨)
,木香,使君子(煨各二錢),黃連,蝦(日乾炙焦各三分)。
右為末,用雄豬膽二枚取汁和藥入糕糊丸,麻子大,每服十五丸,米飲送下。
大蘆薈丸。
治諸疳。
蘆薈,蕪荑,木香,青黛,檳榔,黃連(炒二錢半),蟬殼(二十四枚),黃連(
半兩),麝香(少許)。
右為末,豬膽汁二枚,取汁浸糕為丸,麻子大,每服二十丸,米飲下。
褐丸子。
治疳腫服。
蘿卜子(一兩炒),陳皮,青皮,檳榔,黑丑(半熟半生),五靈脂,赤茯苓,莪
朮(煨各半兩),木香(二錢半)。
右為末,麵糊丸,綠豆大,每服十五丸,煎紫蘇桑皮湯下。
子熱。
炒芍藥,香附,滑石(一兩),甘草(三錢),黃連(二錢)。
右作四服,水一鍾半,生薑三片煎乳母服。
風痰。
南星(一兩切,用白礬末半兩,水泡一指厚浸,晒乾,研細入),白附子(二兩)
。
右為末,飛白麵糊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二丸,薑蜜薄荷湯化下。
白附丸。
牛膽星(一兩須用黃牯牛膽,臘月粉南星親手脩合,風乾,隔一年用牛膽,須入三
四次者佳),大陳半夏(半兩),粉白南星(一兩,切作片,用臘雪水浸七日,去
水晒乾),枯白礬(二錢半),右為末,宿蒸餅丸,如梧子大,用薑汁蜜湯送下,
有熱加薄荷葉。
紫金泥。
治小兒哮喘不止,端午日脩合。
黑椒(四十九粒浸透去皮研如泥次入),人言(一錢),鵝管石(一錢)。
右為末,丸如黍米大,硃砂為衣,每一丸或二丸,量兒大小空心冷茶清下,當日忌
生冷葷腥熱物,服藥病止後更服白附丸三五帖。
小兒腹痛,多是飲食所傷宜。
白朮,陳皮,青皮,山楂,神,麥柏,砂仁,甘草,受寒痛者加藿香,吳茱萸;
有熱加黃芩。
小兒腹脹。
蘿卜子(蒸),紫蘇梗,乾葛,陳皮(等分),甘草(減半),食減者加朮煎服。
小兒好喫粽成腹脹疼,用白酒末同黃連末為丸,服之愈。
又方。
茯苓皮,陳皮,赤小豆,蘿卜子(炒),木通(各半錢),木香(二分),甘草(
些少)。
右咀,薑一片,煎服。
附錄,小兒腹痛多因邪正交爭與臟氣相擊而作也,挾熱作痛者以面赤,或壯熱,四
肢煩,手足心熱見之,挾冷作痛者,以面色,或白,或青見之,冷甚而證變,則面
色黯黑,唇瓜甲皆青矣,熱證宜四順,清涼飲加青皮,枳殼;冷證指迷七氣湯;冷
熱不調以桔梗枳殼湯加青陳皮,木香,當歸。
小兒吐瀉黃疸。
三稜,莪朮,青皮,陳皮,神(炒),茯苓,麥柏,黃連,甘草,白朮。
右為末調服,傷乳食吐瀉加山楂,時氣吐瀉加滑石,發熱加薄荷。
夏月小兒吐瀉用益元散,錢氏五補五瀉之藥俱可用,吐瀉腹疼吐乳,調脾以平胃散
入熟蜜加蘇合香丸名萬安膏,用米湯化下;夏月熱病六一散最妙。
小兒痢疾。
黃連,黃芩,陳皮,甘草。
右以水煎服,赤痢加紅花,桃仁;白痢加滑石末。
又方,治小兒食積痢。
炒神,蒼朮,滑石,白芍,黃芩,白朮,甘草(炙),陳皮。
右咀,水煎下保和丸,一方加茯苓。
小兒赤痢壯熱,用藍青擣汁,每服半盞與之妙。
附錄,凡小兒痢疾亦作食積論,初得之時宜用木香檳榔丸下之,後用白朮,白芍藥
,黃芩,甘草,滑石;如裏急後重加木香,檳榔,枳殼;久不止者用肉豆寇,粟殼
炒黃;小兒赤班,紅班,瘡癢,癮疹並宜用防風通聖散為末調服。
小兒口糜。
戴云,謂滿口生瘡者便是。
江茶,粉草。
右為末敷之,一方用黃丹。
又方。
苦參,黃丹,五倍子,青黛。
右等分為末敷之。
又方。
青黛,芒硝。
右為末敷口中。
又方。
黃柏,細辛,青鹽。
右等分為末,噙之吐出涎不過三日愈,亦治大人治毒口瘡,五倍子,黃丹,甘草,
江茶,芒硝等分為末敷之。
龜胸。
蒼朮,酒柏,酒芍藥,陳皮,防風,威靈仙,山楂,當歸,痢後加生地。
小兒夜啼,此是邪熱乘心。
黃連(薑汁炒一錢半),甘草(一錢)。
右用竹葉一十片煎服;又方加人參二錢半作二服,入薑一片水煎。
又法,夜啼不止潛取捕雞窠草一握置小兒身下。
附錄,夜啼小兒,臟冷也,陰盛於夜則冷動,冷動則為陰極,發燥寒盛作疼,所以
夜啼而不歇。
==附方。
鉤藤散
治小兒夜啼
鉤藤,茯苓,茯神,川芎,當歸,木香(各一錢),甘草(炙五分)。
右為末,每服一錢,薑棗略煎服,又燈草燒灰塗傅乳上與之。
小兒脫肛。
戴云,脫肛者大腸脫下之說。
脫囊,即外腎腫大。
戴云,脫囊者陰囊腫大墜下不收上之說,或云,潰爛陰丸脫出。
入方。
木通,甘草,黃連(炒),當歸,黃芩(炒)。
右以水煎服。
又方,治脫肛,用東北方陳壁土泡湯先熏後洗。
又方,治脫囊。
紫蘇莖葉為末,乾敷,如爛用香油調鵝翎刷,又用青荷葉包上。
小兒木舌。
戴云,木舌者舌腫硬不和軟也,又言重舌者亦是此類二者皆是熱病。
入方。
百草霜,芒硝,滑石。
右為末,酒調敷之。
重舌用好膽礬研細敷之。
咯血。
戴云,咯紅者即唾內有血非吐血與咳血。
入方。
黑豆,甘草,陳皮。
右煎服。
小兒尿血。
甘草湯調益元散加升麻煎服尤妙。
小兒喫泥胃氣熱故也。
入方。
軟石膏,黃芩,陳皮,茯苓,白朮,甘草。
右用水煎服。
又方。
膩粉一錢,砂糖和丸,如麻子大,米飲下一丸,瀉出土立瘥。小兒解顱,乃是母氣
虛與熱多耳,戴云,即初生小兒頭上骨未合而開者。
入方。
四君子與四物子母皆可服,有熱加酒炒黃芩,連生甘草煎服,外用帛束緊用白歛末
傅之。
小兒吐蚘虫。
以苦楝根為君,佐以二陳湯煎服。
小兒冬月吐蚘,多是胃寒,胃虛所致,錢氏白朮散加丁香二粒。
==附方。
錢氏白朮散。
藿香,白朮,木香,白茯苓,甘草,人參(各一錢),乾葛(二錢)。
右為末,每一錢至二錢水煎服。
小兒口噤。
治法用搐鼻方。
n
鬱金,藜蘆,瓜蒂。
右為末,水調搐之。
小兒禿頭。
用白灰燒紅淬長流水令熱洗之,內又服酒製通聖散,除大黃,另用酒炒入研為末,
再用酒拌乾,每服一錢水煎頻服,外又用胡荽子,伏龍尾(即梁上灰塵),黃連白
礬為末,油調傅。
又方。
松樹厚皮(燒灰),黃丹(水飛一兩),寒水石(一兩細研),白礬(枯),黃連
,大黃(各半兩),白膠香(熬飛傾石上三兩),輕粉(四盝或云一分)。
右為末,熬熟油調傅瘡上,須先洗了瘡痂傅之佳。
又方,治小兒癩頭並身癩等症。
松皮(燒灰),白膠香,枯礬,大黃,黃柏。
右為末,用熟油調敷。
小兒頭瘡。
臘豬油(半生半熟),雄黃,水銀(等分)。
右研和勻洗淨,敷瘡上。
又方。
川芎,酒片芩,酒白芍,陳皮(半兩),酒白朮,酒歸(一兩半),酒天麻,蒼朮
,蒼耳(七錢半),酒柏,酒粉草(四錢),防風(三錢)。
右為末,水盪起煎服,日四五次,服後睡片時。
又方,單治頭瘡。
松樹皮(厚者燒炭二兩),白膠香(熬沸傾石上二兩),黃丹(一兩火飛),白礬
(火飛半兩),黃芩,黃連,大黃(各三錢),蛇床子,寒水石(二錢),白芷,
無名異(炒少許),木香(少許痛者用),輕粉。
右為極細末,熬熟油調敷瘡上,須洗淨瘡去痂傅之佳。
又小兒瘡。
豬牙皂角(去皮),胡椒(些少),枯礬,輕粉。
右為末,樟腦燭油搽七日,如櫻桃膿窠去椒。
小兒臍腫汗出。
用枯白礬為末敷,或黃柏為末傅之,又小兒臍不乾伏龍肝塗。
小兒天火丹臍腹起者赤溜不妨。
蚯蚓泥炒調敷。
小兒赤溜,主傷血熱。
r
用生地,木通,荊芥,苦藥帶表之類,外以芭蕉油塗患處,芒硝濃煎汁洗之,又方
雞子清調伏龍肝傳之。
小兒耳後月蝕瘡。
黃連,枯白礬,右為末傅之。
小兒鼻赤。
雄黃,黃丹。
右同為末,無根水調傅之,又蒼耳葉酒蒸焙乾為末調服,最解食毒,又鼻下一道赤
者名曰,以黃連末傅之。
辛夷膏。
專治小兒鼻流清涕不止。
辛夷葉(一兩洗淨焙乾),細辛,木通,白芷(各半兩),杏仁(一兩去皮研如泥
),木香(半兩)。
右為細末,次用杏仁泥羊骨髓豬脂各一兩,同諸藥和勻於瓦石器中熬成膏,赤黃色
為度,於地上放冷入腦麝各一錢拌勻,塗囟門上,每少許塗鼻中。
小兒變蒸是胎毒散也。
乳兒瘧疾痞塊。
川芎(二錢),生地,白芍(一錢半),陳皮,半夏,炒芩(一錢),甘草(二分
)。
右作一服,薑三片,就煎下甲末半錢。
==痘瘡九十五。
痘瘡分氣虛,血虛用補,氣虛者人參,白朮,加解毒藥,血虛者四物湯中加解毒藥
;凡痘瘡初出之時,色白者便用大補氣血,參,朮,耆,芎,升麻,乾葛,草木香
,丁香酒洗,當歸,白芍,若大便瀉加訶子,肉豆寇,酒炒芩,連名解毒藥;但見
紅點便忌葛根湯,恐發得表虛也,吐瀉食少為裏虛,不吐瀉能食為裏實,裏實而補
則結癰毒,陷伏倒靨為表虛灰白者,亦表虛,或用燒人屎紅活綻凸為表實,表實而
更復用表藥,則反潰爛不結痂,吐瀉陷伏二者,俱見為表裏俱虛,黑陷甚者亦用燒
人屎蜜水調服出子和方,痘瘡初出時或未見時,人有患者宜預服此藥,多者令少,
重者令輕,方以絲瓜近蒂三寸連皮子燒灰存性為末,沙糖拌乾喫入硃砂末尤妙;痘
瘡分人清濁就形氣上取勇怯,黑陷二種,因氣虛而毒氣不能盡出者,酒炒黃耆,酒
紫草,人參;顏色正者如上治,將欲成就卻色淡者宜助血藥,用當歸,川芎,酒洗
芍藥之類,或加紅花;將成就之際卻紫色者屬熱,用涼藥解其毒,升麻,葛根,黃
連,黃芩,桂枝,連翹之類,甚者犀角大解痘毒;爐灰白色靜者怯者作寒看,勇者
燥者焮發者作熱看,痘瘡鼠粘子,連翹,山楂,甘草此四味始終必用之藥;全白色
將靨時如豆殼者,蓋因初起時飲水多,其靨不齊俗呼倒靨,不好但服實表之劑,消
息以大小便,如大便秘,通大便,小便秘通小便;有初起煩燥,譫語,狂渴引飲,
若飲水則後來靨不齊,急以涼藥解其標,如益元散之類亦可服;癢塌者於形色脈上
分虛實,實則脈有力氣壯,虛則脈無力氣怯;輕者用淡蜜水調滑石末以羽潤瘡上;
虛癢者以實表之劑加涼血藥,實癢如大便不通者,以大黃寒涼之藥少許與之下其結
糞;疏則無毒,密則有毒,宜涼藥解之,雖數十帖亦不妨,無害眼之患,瘡乾者宜
退火,濕者用瀉濕,退火止用輕劑,荊芥,升麻,葛根之類,瀉濕乃肌表間濕,宜
用風藥,白芷,防風之類;如痘瘡傷眼必用山梔,決明,赤芍,歸尾,芩,連,防
風,連翹,升麻,桔梗,作小劑末調服,如眼無光過百日後血氣復自明;痘癰多是
實毒血熱成癰,分上下用藥,一日不可緩,已成膿必用涼藥為主,赤芍,甘草節,
連翹,桔梗;上引用升麻,葛根,下引用檳榔,牛膝,助以貝母,忍冬草,白芷,
瓜蔞之類;大便燥用大黃,發寒熱用黃芩,黃柏;痘瘡黑屬血熱,涼血為主,白屬
氣虛,補氣為主;中黑陷而外白起得遲者則相兼而治,初起時自汗不妨,蓋濕熱薰
蒸而然故也,痘風分氣血虛實,以日子守之多帶氣血不足,虛則黃耆,生血活血之
劑助之,略佐以風藥,實則白芍為君,黃芩亦為君,佐以白芷,連翹,續斷之類,
若屬寒陳氏方可用。
入方。
解痘瘡毒。
絲瓜,升麻,酒芍藥,生甘草,黑豆,山楂,赤小豆,犀角,右水煎服。
又方,治痘瘡已出未出皆可服。
硃砂
右為末,蜜水調服,多者可減,少者可無。
痘瘡敷藥。
貝母,南星,殭蠶,天花粉,寒水石(最多),白芷,草烏,大黃。
豬牙皂角,右為末,醋調敷之。
附錄,小兒瘡疹大抵與傷寒相似,發熱煩燥,臉赤,唇紅,身痛,頭疼,乍寒乍熱
,噴嚏,呵欠,嗽喘,痰涎,傷寒證候類有之,始發之,時有因傷風寒而得者,有
時氣傳染而得者,有因傷食嘔吐而得者,有因跌撲驚恐蓄血而得者,或為竄眼禁牙
驚搐,如風之證,或口舌咽喉腹肚疼痛,或煩燥狂悶昏睡,或自汗,或下痢,或發
熱,或不發熱,證候多端,卒未易辨,亦須以耳冷骫冷足冷驗之,蓋謂瘡疹屬陽,
腎臟無證耳,與骫足俱屬於腎,故腎之所部獨冷,疑似之間或中或否,不若視其耳
後有紅脈,赤縷為真,於此可以稽驗矣,調護之法,首尾俱不可汗下,但溫涼之劑
兼而濟之,解毒和中安表而已,如欲解肌,乾葛,紫蘇可也,其或小兒氣實,煩燥
,熱熾大便秘結則與犀角地黃湯,或人參敗毒散輩,又或紫草飲多服亦能利之,故
前說大便不通者少與大黃,尤宜仔細斟酌之,慎之可也,若小便赤少者,分利小便
,則熱氣有所滲而出,凡熱不可驟遏,但輕解之,若無熱則瘡又不能發也,凡已發
未發並與紫蘇飲為當,虛者益之,實者損之,冷者溫之,熱者平之,是為權度借喻
而言,亦如庖人籠蒸之法,但欲其鬆耳,如苟妄汗則榮衛既開,轉增瘡爛,妄下則
正氣內脫,變而歸腎,身體振寒耳,骫反熱,眼合肚脹其瘡黑壞,十無一生。
錢氏云,黑陷青紫者,百祥丸下之,不黑者謹勿下,余知其所下者,瀉膀胱之邪也
,又云,下後身熱氣溫欲飲水者可治,水穀不消,或寒戰者為逆,余知其脾強者土
可以治水也,百祥丸太峻,當以宣風散代之,瀉後溫脾則用人參,茯苓,白朮等分
,厚朴,木香,甘草各半為妙;蓋瘡發肌肉陽明主之,脾土一溫,胃氣隨暢,獨不
可消勝已泄之腎水乎,此錢氏不刊之秘旨也;朱氏曰,瘡疹已發,未發,但不可疏
轉,此為大戒,又曰,瘡疹首尾皆不可下,用利藥則毒氣入裏,殺人以此觀之瘡疹
證狀,雖與傷寒相似而瘡疹治法實與傷寒不同,傷寒所不同,傷寒所傳從表入裏,
瘡疹所發從裏出表,蓋毒根於裏,若下之則內氣一虛,毒不能出而返入焉,由是土
不勝水,黑陷者有之,毒發於表,若汗之,則榮衛一虛,重令開泄轉增瘡爛,由是
風邪乘間變證者有之,汗下二說,古人所深戒也;調解之法,活血調氣安表和中,
輕清消毒,溫涼之劑二者得兼而已;溫加當歸,黃耆,木香輩,涼如前胡,乾葛,
升麻輩,佐之以川芎,芍藥,枳殼,桔梗,羌活,木通,紫草,甘草之屬,則可以
調適矣;但小兒凡覺身熱證似傷寒,若未經瘡痘,疑似未明,且先與惺惺散,參蘇
飲,或人參羌活散輩;熱甚則與升麻葛根湯,人參敗毒散,瘡痘已出則少與化毒湯
;出不快者加味四聖散,紫草飲子,紫草木香湯,紫草木通湯 或快班散絲瓜湯;
出太甚者人參敗毒散,犀角地黃湯。小便赤澀者大連翹湯,甘露飲,麥門冬五苓散
;大便秘結,內煩外熱者小柴胡湯加枳殼最當,或少少四順清涼飲,若咽喉痛者大
如聖湯,鼠粘子湯;喘滿氣壅者,麻黃黃芩湯;胸腹脹滿者,枳殼桔梗湯,二陳加
枳殼湯;煩渴者甘草散烏梅湯;下利嘔逆者木香理中湯,甘草乾薑湯;陷入者加味
四聖散,更以胡荽酒薄傅其身,厚傅其足,噴其衣服,併以厚綿蓋之,若猶未也獨
聖散入麝香老酒調劑,或不用酒則木香煎湯,若其瘡已黑,乃可用錢氏宣風散加青
皮主之;然而瘡疹用藥固有權度,大小二便不可不通,其有大便自利,所下黃黑則
毒氣已減,不必多與湯劑,但少用化毒湯可也,或不用亦可,若大小二便一或閉焉
,則腸胃壅塞,脈絡凝滯,毒氣無從而發泄,眼閉,聲啞,肌肉黧,然不旋踵而告
變矣。其壤瘡者一曰內虛泄瀉,二曰外傷風冷,三曰變黑歸腎;春夏為順,秋冬為
逆,凡痘瘡初出之時,須看胸前,若稠密急宜消毒飲,加山楂,黃芩,酒洗紫草,
減食加人參;凡痘瘡初欲出時,發熱,鼻尖冷,呵欠,咳嗽,面赤方是痘出之候,
便宜服升麻葛根湯,加山楂,大力子,其瘡稀疏而易愈,凡痘瘡發熱之時,便宜惡
實子為末,蜜調貼。門上免有患眼之疾,近世小兒痘瘡,上黨陳文中,木香散,異
攻散,殊不知彼時立方之時,為運氣在寒,司天時令,又值嚴冬大寒,為因寒氣鬱
遏,痘瘡不紅綻,故用辛熱之劑發之,今人不分時令,寒熱一概施治,誤人多矣,
特值溫熱,山野農家貧賤之人,其或偶中也。
==附方。
犀角地黃湯。
犀角(一兩),生地(二兩),赤芍(三分),牡丹皮(一兩)。
右咀,三歲兒三錢水煎。
人參敗毒散。
人參,茯苓,甘草(炙),前胡,川芎,羌活,獨活,桔梗,柴胡(已上並去苗蘆
),枳殼(麩炒去穰各半兩)。
右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薑二片,薄荷少許,煎溫服。
紫草飲子。
紫草(一兩)。
右剉細,百沸湯大碗沃之,蓋定,勿令氣出,逐旋溫服,紫草能導大便發出亦輕。
百祥丸。
紅牙大戟,不拘多少,陰乾漿水煮極軟,去骨,日中曝乾,復內元汁中煮汁,盡焙
為末,水丸如粟米大,每服一二十丸,研赤脂麻湯下無時。
宣風散。
檳榔(二箇),陳皮,甘草(各半兩),黑丑(四兩半生半熟)。
\n
右為末,每一錢,量大小與服,蜜湯調下。
惺惺散。
治小兒風熱,及傷寒時氣,瘡疹發熱。
白茯苓,細辛,桔梗,瓜蔞根,人參,甘草(炙),白朮,川芎(等分)。
右為末,每一錢水煎,入薄荷三葉同煎服。
參蘇飲。
前胡,人參,蘇葉,乾葛,半夏(湯泡七次薑汁制),茯苓,枳殼,陳皮,甘草,
桔梗。
右剉薑棗煎微熱服。
人參羌活散。
羌活,獨活,柴胡,人參,川芎,枳殼,茯苓(各半兩),前胡,北梗,天麻,地
骨皮,甘草(炙各二錢半)。
加麻黃薄荷蔥白煎服,汗後尚熱宜服此去麻黃,加紫草,如已見三五點加紫草,陳
皮,赤芍,使熱退瘡出亦輕更調辰砂末半錢以制胎毒。
升麻葛根湯。
乾葛,升麻,白芍,甘草(炙各四兩)。
右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一盞溫服。
化毒湯。
瘡痘已發以此消毒。
紫草葺(半兩),升麻,甘草。
右剉散,每服二錢,糯米五十粒,同煎服。
加味四聖散。
紫草,木通,黃耆,川芎,木香(等分),甘草(炙減半)。
右為粗末,水煎,大便秘加枳殼,大便如常加糯米百粒,楊氏曰,糯米能解毒發瘡
。
紫草木香湯。
紫草,木香,茯苓,白朮(等分),甘草(炙少許)。
入糯米煎服,楊氏云,紫草能利大便,白朮木香佐之。
紫草木通湯。
紫草,人參,木通,茯苓,糯米(等分),甘草(減半)。
右剉,煎二錢溫服,內虛大便利者可入南木香,去紫草。
快班散。
紫草,蟬殼,人參,白芍(各一分),木通(一錢),甘草(炙半錢)。
右剉散,煎二錢,溫服。
又方。
紫草茸(五錢),陳皮(二錢),黃耆(三錢),赤芍(五錢),甘草(炙三錢)
。
右剉,加糯米百粒煎,三歲已上服三錢,已下一錢,服後瘡遍勻四肢住服。
絲瓜湯。
絲瓜連皮燒存性為末湯調,楊氏云,發痘瘡最妙,或加甘草,紫草。
大連翹湯。
連翹,瞿麥,荊芥,木通,車前,當歸,防風,柴胡,赤芍,滑石,蟬脫,甘草(
炙各一錢),黃芩,山梔子(各半錢)。
右剉,每服加紫草煎。
甘露飲子。
生地,熟地,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去心),枇杷葉(去毛),枳殼(麩炒去
穰),黃芩,石斛,山茵陳,甘草(炙各等分)。
右剉,每二錢,水一盞,煎八分,食後服。
五苓散(見中暑類)。
小柴胡湯(見瘧類)。
四順清涼飲。
當歸,赤芍,大黃(虛者煨實者生),甘草,一方加陳皮糯米煎。
如聖飲子。
桔梗,甘草(生),鼠粘子(炒各二錢),麥門冬(三錢)。
右末,竹葉煎二三錢,一方加荊芥,防風,重者竹瀝同煎。
鼠粘子湯。
鼠粘子(炒四錢),荊芥穗(二錢),甘草(一錢),防風(半錢)。
右為細末,沸湯點服,去防風名消毒散。
麻黃黃芩湯。
麻黃(三錢),赤芍,黃芩(各二錢半),甘草(炙),桂枝(各半錢)。
右為粗末煎。
桔梗枳殼湯。
枳殼,桔梗(各二兩),甘草(炙半兩)。
右剉,薑煎。
甘草散。
甘草(炙),瓜蔞根(等分)。
右為末,煎服一錢。
烏梅湯。
小黑豆,綠豆(各一合),烏梅(二箇)。
右咀,新汲水一碗,煎取清汁旋服。
木香理中湯(見寒類)。
本方中加木香,甘草,乾薑。
獨聖散。
牛蒡子(炒五錢),白殭蠶(二錢半)。
右為末,入紫草三莖煎,連進三服,其痘便出。
又方。
穿山甲湯洗淨炒焦黃為末,每服半錢,入麝少許,木香煎湯調下,或紫草煎湯,入
紅酒少許調。
犀角消毒飲。
惡實(四兩炒),甘草(炙一兩),防風(半兩),荊芥穗(二兩)。
右為末,煎紫草糯米園荽子湯調,食後臨睡日三。
==論倒倉法九十六。
倒倉法治癱勞蠱癩等證,推陳致新,扶虛補損,可吐,可下,用黃色肥牯牛腿精肉
二十斤,或十五斤,順取長流急水,於大鍋內煮,候水耗少,再添湯,不可用冷水
,以肉爛成柤為度,濾去柤用肉湯,再熬如琥珀色,隔宿不喫晚飯,大便秘者,隔
宿進神芎丸,不秘者不用,五更於密室不通風處,溫服一鍾,伺膈間藥行,又續續
服至七八鍾,病人不欲服,強再與之,必身體皮毛皆痛,方見吐下,寒月則重湯溫
之,病在上欲吐多者,須緊服,又不可太緊,恐其不納,病在下欲利多者,須疏服
,又不可太疏,恐其不達,臨時消息,大抵先見下方,可使吐,須極吐下,伺其上
下積俱出盡,在大便中見如胡桃肉狀,無臭氣則止,吐利後,或渴不得與湯,其小
便必長,取以飲病者名曰輪迴酒,與一二碗,非惟可以止渴,抑且可以滌濯餘垢,
睡一二日覺饑甚,乃與粥淡食之,待三日後始與少菜羹自養半月,覺精神渙發,形
體輕健沉奇悉安矣。
大概中間飲至七八鍾時,藥力經涉經烙骨節,搜逐宿垢,正邪甯不牴牾,悉有急悶
似痛非痛,自有惡況,此皆好消息,邪不勝正將就擒耳,尤須甯耐忍受,又於欲吐
未吐,欲泄未泄交作,皆有惱括意思,皆須歡喜樂受一以靜處之,此等有大半日景
象,不先說知使方寸瞭然,鮮有不張皇者矣;未行此法前一月,不可近婦人,已行
此法半年不可近婦人,五年不可喫牛肉,性急好淫不守禁忌者,皆不可行此法,倒
倉全在初起三鍾慢飲最緊要,能行經隧中去。
法曰腸胃為市,以其無物不有而穀為最多,故曰倉,倉積穀之室也,倒者傾去積舊
而滌濯使之潔淨也,經曰,胃為受盛之官,故五味入口,即入於胃,留毒不散,積
聚既久,致傷沖和,諸病生焉,今用黃牯牛肉,其義至矣;夫牛坤土也,黃土之色
也,以順為德而效法乎,健以為功者,牡之用也,肉者胃之樂也。熟而為液無形之
物也,橫散入肉絡由腸胃而滲透肌膚,毛竅,瓜甲無不入也,積聚久則形質成,依
附腸胃回薄曲折處,以為栖泊之窠臼,阻礙津液血,熏蒸燔灼成病,自非剖腸刮骨
之神妙,孰能去之,又豈合勺珠兩之丸散所能竅犯其藩墻戶牖乎,夫牛肉全重厚和
\n順之性,潤枯澤槁,豈有損也,其方出於於西域之異人,人於中年後行一二次亦卻
疾養壽之一助也。
==論吐法九十七。
凡藥能升動其氣者皆能吐,如防風,山梔,川芎,桔梗,芽茶,以生薑汁少許,醋
少許入虀汁搗服,以鵝翎勾引之;附子尖,桔梗蘆,人參蘆,瓜蒂,藜蘆,砒(不
甚用),艾葉,牙茶此皆自吐之法,不用手探,但藥但湯皆可吐,吐時先以布搭膊
勒腰腹於不通風處行此法;一法用蘿蔔子五合擂入漿水瀘過,入清油白蜜少許,旋
半溫用帛緊束肚皮,然後服,以鵝翎探吐,其鵝翎平時用桐油浸皂角水,洗晒乾待
用,又法用蝦帶殼半斤,入醬蔥薑等料物煮汁先喫,後飲汁以鵝翎勾引即吐,必須
緊勒肚腹;又法苦參末,赤小豆末各一錢,虀汁調,重則宜用三錢,吐法取逆流水
,益元散吐濕痰,白湯入鹽方可吐,人參蘆煎湯吐虛病,凡吐先飲二碗,隔宿煎桔
梗半兩,陳皮二錢,甘草二錢,凡吐不止麝香解藜蘆瓜蒂,蔥白湯亦解瓜蒂,甘草
總解諸藥。
白水總解。
(充)按三法中,惟湧劑為難用,有輕重卷舒之機,汗下則一定法也,故先生特註
吐為詳者,恐人不深造其理,徒倉皇顛倒,反有害於病耳,今總列諸法於此,使臨
病隨機應變,披卷瞭然不必搜撿而便於施治也。
==救急諸方九十八。
魚骨鯁,用砂糖白炭皮末,紫蘇葉,滑石末和丸,含口中津液嚥下,骨自下。
蕈毒,用木香,青皮等分,作湯飲之。
眾藥毒,用五倍子二兩重研細,用無灰酒調服,毒在上即吐,在下即瀉。
解一切毒。
用粉草五兩重細切微炒,搗細,量病人喫得多少酒,取無灰酒一處研去柤,溫服,
須臾大吐瀉,毒亦隨去,雖十分渴,不可飲水,飲水難救。
解九里蜂,用皂角鑽孔貼在蜂叮處,就皂莢孔上,用艾灸三五壯即安。
天蛇頭,用落蘇即金絲草,金銀花藤五葉,紫葛,天蕎麥,切碎用,十分好醋濃煎
,先熏後洗。
又方,用人糞雜黃泥搗之裹在患處即安。
又方,用撲蛇橈為炭存性地上出火毒研為細末,用香油調傅,如洗只用井花水。天
火帶,用白泥炒研細香油傅之。
又方,雉雞毛及鵝毛燒灰傅之,用香油調。
治蜈蚣全蝎傷,方同九里蜂灸法。
治一切蛇咬,用金線重樓水磨少許傅咬處,又為細末酒調飲。
又方,柏樹葉,魚胎草,皺面草,草決明一處研細傅咬處佳。
中牛馬肉毒,方同解一切毒法。
狗咬,以紫蘇口嚼碎塗之。
風狗咬,取小兒胎髮炒新香附,野菊花,研細酒服盡醉。
==拾遺雜論九十九。
小便黃用黃柏,澀者數者或加澤瀉,又云,小便不利,黃柏知母為君,茯苓,澤瀉
為使,若濕熱流注下焦,小便赤黃兼之澀滯用黃柏,澤瀉甚當;若稟受甚壯,酒食
過度,寡慾無慮之人,小便澀滯不利,莖中痛甚,卻不宜用寒涼藥併滲利之藥,只
宜升麻,柴胡,羌活,甘草梢,服後卻用鵝翎探而入嘔吐數十聲,其小便自通;若
是下焦無血,小便澀數而赤,宜四物加黃柏,知母,牛膝,甘草梢。
凡用引經藥正藥六兩,引經藥只可用半兩。
白臘屬金,稟收歛堅凝之氣,外科之要藥,生肌止血,定痛接骨,續筋補虛,與合
歡樹皮同入,長肌肉,膏藥用之神效。
凡制玄明粉朴硝一斤,蘿蔔一斤,同煮蘿蔔熟為度,取出用白皮紙濾在磁器中露一
宿,收之,冬月可制。
凡治上升之氣,大概用香附,黃連,黃芩,山梔。
凡補中氣藥必多服而效遲,劫藥必速效,如汗下之法。
白芍藥酒浸炒與白朮同用,補脾;與川芎同用,則瀉肝;與參朮同用,則補氣,能
治血虛腹痛,餘腹痛皆不可用。
凡面黑人不可多服黃耆,以其氣實而又補之也,面白人不可多發散,以其氣虛而又
虧之也,面白人不可飲酒,以酒耗血故也,氣實人因服黃耆過多喘者,用三坳湯以
泄其氣。
用椒葉升起胃氣之後,胸中滿悶,舊有痰之故,以二陳加白朮,香附,炒。
二陳湯治濁加升提之藥,能使大便潤而小便長。
腰曲不能伸者,針人中妙。
惡寒久病亦可解鬱。
中焦有食積與痰而生病者,胃氣不虛卒不便死。
人有病面皮上忽見紅點者,多死。
凡治病必先問平日起居,飲食如何。
氣屬陽,無寒之理,上升之氣覺惡寒者,亢則害,承乃制故也。
人臥則氣浮於肺,凡治病必先固正氣。
升降浮沉即順之,此必先歲氣毋伐天和。
寒熱溫涼則逆之,以寒治熱之法。
凡看脈如得惡脈,當覆手取,如與正取同,乃元氣絕必難治矣,如與正取不同者,
乃陰陽錯綜未必死。
弦堅之脈,雖是有積,亦帶陰虛脈,無水不軟之意,脈緊指者,其氣大虛,多死,
峻補氣無水,參朮歸之類;形脫者必補氣參朮;面白補氣,肥人補氣。
針法渾是瀉而無補,妙在押死其血氣則不痛,故下針隨處皆可。
灸法有補瀉火,若補火艾炳至肉,若瀉火不要至肉,便掃除之,用口吹風主散。
點三里穴,隨意依古法點,但趺陽脈不應即是穴,蓋三里屬陽明經也。
灸瘡不收口,用黃連,甘草節,白芷,黃丹,香油煎膏貼。
一婦人十九歲,氣實多怒,事不發,一日忽大叫而欲厥,蓋痰閉於上,火起於下而
上衝,始用香附五錢,生甘草三錢,川芎七錢,童便薑汁煎服,又用青黛,人中白
,香附末為丸,稍愈不除,後用大吐乃安,吐後用導痰湯加薑炒黃連,香附,生薑
煎下龍會丸。
狐臭用碙砂,密陀僧,明礬,鋼青,白附子,辰砂為末,先以皂角水洗二三次,後
傅上,不過三次全好,又方,加黃丹,水銀用白梅肉為丸擦之,又方飛丹,密陀僧
,枯礬,以蒸餅蘸藥擦之。
治赤遊風,用二蠶沙炒研細,用剪刀草根,自然汁調勻,先塗腹了卻塗患處,須留
一面出處,患處移動為效,剪刀草根即野茨菇。
金釵石斛,每二錢洗淨,生薑一片,擂細水盪起煎沸去柤,食前飲之,補脾清肺甚
妙。
酒風多搐用朮半兩,人參二錢半,甘草三錢,陳皮,蒼朮,天麻細切,酒浸白芍一
錢,酒浸防風,川芎一錢半,若小便多加五味子,右為末,作丸服。
==秘方一百。
青六丸。
治三焦濕,止泄瀉,產後腹痛,並自利者,以補脾補血藥送之,治血痢效。
六一散(一料),紅(炒半兩)。
右為末,陳倉米飯丸,並不單用與他丸同行,又加五靈脂一兩,名靈脂丸,能行血
。
參萸丸。
治濕而帶氣者,濕熱甚者用之,為向導上可治,酸下可治自利。
六一散(一料),吳茱萸(一兩製)。
右為末,飯丸,若去茱萸加乾薑半兩,名溫清丸,治痢效。
固腸丸(見婦人類)。
補脾丸。
有脾虛而惡湯藥者,製此丸用湯吞省口苦而易於從也。
白朮(半斤),蒼朮(三兩),茯苓,陳皮(各二兩),芍藥(半兩)。
右為末,粥糊丸,加潤下丸可作催生用,上熱甚者加清金丸尤妙,與此藥必無產患
。
白朮丸。
白朮(一兩),芍藥(半兩)。
冬月不用芍藥,加肉豆蔻,泄者炒丸服,右為末,粥丸,一方枯礬半夏各一錢半。
潤腸丸。
能潤血燥大便不通。
麻子仁,當歸,桃仁,生地,枳殼(各一兩)。
右為末,蜜丸。
回令丸。
瀉肝火行濕為之反佐,開痞結,治肝邪,可助補脾藥。
黃連(六兩),吳茱萸(一兩)。
右為末,粥丸,方名左金丸,治肺火,茱萸或半兩水丸,白湯下。
柳青丸,瀉肝火(方見痛類)。
龍會丸,瀉肝火,治痛(方見痛類)。
清金丸,瀉肺火,熱嗽(方見嗽類)。
清化丸,治熱嗽(方見嗽類)。
咽酸丸(方見吞酸類)。
黃連清化丸。
黃連(一兩),吳茱萸(浸炒一錢),桃仁(二十四箇研),陳皮(半兩),半夏
(一兩半)。
右為末,神糊丸,綠豆大,每服百丸,薑湯下。
加減補陰丸。
熟地(八兩),菟絲子(四兩鹽酒浸宿),當歸(三兩酒浸),白芍(三兩炒),
瑣陽(三兩酥炙),杜仲(二兩炒),牛膝(四兩酒浸),破故紙,枸杞(一兩半
),虎骨(二兩酥炙),龜板(一兩酥炙),黃柏(二兩炒),山藥,人參,黃耆
(各二兩),冬加乾薑(一兩)。
右為末,豬骨髓入蜜丸,桐子大,空心服,一百丸,鹽湯下。
又方。
白朮,白芍,人參,蓮肉,知母,黃柏(等分)。
右為末,糊丸,硃砂為衣,服法如前。
清膈丸。
黃芩(半斤酒浸炒黃),南星(四兩生),半夏(湯洗七次)。
右為末,薑糊丸。
寬中丸。
治胸膈痞悶,停滯飲食。
山楂(不拘多少蒸熟晒乾)。
右為末,作丸服。
溫清丸。
治翻胃伐肝邪。
乾薑(一兩),滑石,甘草(各二兩)。
右為末丸服。
大安丸。
脾經消導之藥。
山楂(二兩),神(炒),半夏,茯苓(各一兩),陳皮,蘿蔔子,連翹(各半
兩),白朮(二兩)。
右為末,粥糊丸服。
右丹溪秘撰方,已散於各類甚多,如阿魏丸,保和丸,小胃丹,越鞠丸,大補丸,
參朮飲,束胎丸,達生散等,及諸秘法不及一一重錄,姑舉此數方,以表其用藥之
旨,大抵治法,以氣血痰為主,凡病血虛,四物,氣虛四君子,有痰二陳,酌量輕
重加入主病引經之藥,一循活法不執專方,學者推此求之,則達其蹊徑矣。
丹溪心法卷五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