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耆(黃芪、青岐、生芪)
來源http://www.100md.com/html/Dir/2005/01/15/51/68/93.htm
【藥 名】:黃耆
【拼 音】:HUANGQI
【來 源】:為雙子葉植物藥豆科植物黃耆或內蒙黃耆等的乾燥根。
【功 效】:補氣升陽,補氣攝血,補氣行滯,去瘀散結,益氣固表,補氣益陰,利水消腫,溫?奡眼H,托膿生肌,強體質,延年益壽。
【主 治】:治自汗,盜汗,血痺,浮腫,癰疽不潰或潰久不斂。炙用:補中益氣。治內傷勞倦,脾虛泄瀉,脫肛,氣虛血脫,崩帶,及一切氣衰血虛之證。
【性味歸經】:甘,微溫。《本經》: “味甘,微溫。”《別錄》:“無毒。生白水者,冷。”《藥性論》: “白水赤皮者,微寒。”《醫學啟源》: “氣溫,味甘,平。”
入肺、脾經。《湯液本草》: “入手少陽、足太陰經、足少陰命門。”《本草蒙筌》: “入手少陽,手足大陰。”《本草經疏》: “手陽陰、太陰經。”《本草新編》: “入手太陰、足太陰、手少陰經。”
【使用方式用量】:內服:煎湯,3~5錢(大劑 1~2兩);入丸、散,或熬膏。
【用藥忌宜】:實證及陰虛陽盛者忌服。《本草經集注》:“惡龜甲。”《藥對》:“茯苓為之使。”《日華子本草》:“惡白鮮皮。”《醫學入門》:“蒼黑氣盛者停用,表邪旺者亦無法使用,陰虛者亦宜少用。”“畏防風。”《本草經疏》:“胸膈氣悶,腸胃有積滯者勿用;陽盛陰虛者忌之;上焦熱甚,下焦虛寒者忌之;病人多怒,肝氣不和者勿服;痘瘡血分熱甚者忌之。”
【別 名】:戴糝(《本經》)、戴椹、獨椹、蜀脂、百本(《別錄》)、王孫(《藥性論》)、百藥錦(侯寧極《藥譜》)、綿黃耆(《本草圖經》)、黃芪(《綱目》)、箭芪(劉仕廉《醫學整合》)、土山爆張根(《新疆藥材》)、獨根(《甘肅中藥手冊》)、二人抬(《遼寧經濟植物志》)。 黃耆:又名:膜莢黃耆、東北黃耆
【處方名】:黃芪、綿芪、棉芪、口芪、生芪、北芪、北黃芪、生西芪、生黃芪、生北芪、炒黃芪、炙黃芪等
處方中寫黃芪、綿芪、棉芪、口芪、北芪均指生黃芪。為原藥材去雜質,潤透切片,生用入藥者。
炒黃芪為黃芪片用麩炒至深黃色,篩出晾涼入藥者。健脾和胃功效增強。
炙黃芪又名蜜炙黃芪蜜黃芪。為黃芪片用蜂蜜拌勻,炒至不粘手時取出攤晾,而後入藥者。補氣潤肺功效增強。
【商品名】:北黃芪:又名北芪、東北黃芪、卜奎芪、關卜奎芪、關芪、黑皮芪。大部分為植物膜莢黃芪的根,小部分為植物內蒙古黃芪的根。主產於黑龍江、內蒙古等地。質優。因產地不同又分為寧古塔芪、紅蘭芪、黑石灘芪、正口芪等標簽。
北口芪 :又名口芪、正口芪、正芪、口黃芪。為植物內蒙古黃芪的根。屬北黃芪。舊時多經獨石口進關集散,故得此名。
綿黃芪:又名綿芪、棉芪、西綿芪、原生芪、白皮芪、箭黃芪、箭芪。包括大嵐芪、渾源芪、武川芪、壯芪、西黃芪等。指產於山西綿山等地者。大部分為內蒙古黃芪的根,小部分為膜莢黃芪的根。質佳。因其根長,形似箭桿,故有箭芪和箭黃芪之稱。
西黃芪:又名西芪。指產於山西渾源、陽交、山陰、天填等地者。質佳。為一般的正品。
庫黃芪:又名庫倫黃芪、庫倫芪、庫芪。指產於內蒙古庫倫一帶者。屬北黃芪。
紅芪:又名晉芪、岩黃芪。為豆科植物岩黃芪Hedysavum polybotrys Hand.-Mazz.的乾燥根。主產於甘肅。多為野生。為黃芪副品。按加工方法又可分為衝正芪、正炮台芪、副炮台芪等。
均以根條粗長、皺紋少、粉性足、堅實綿韌、味甘、無空心及黑心者為佳。
【動植物資源分佈】:黃耆分佈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青海、四川、西藏等地。內蒙黃耆分佈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河北、山西、新疆等地。金翼黃耆分佈河北、山西、陝西、四川、甘肅、青海等地。多花黃耆分佈四川、青海、西藏等地。塘谷耳黃耆分佈甘肅、四川、青海、西藏等地。藥材主產山西、甘肅、黑龍江、內蒙古。遼寧、吉林、河北等地亦產。
【藥材的採收與儲藏】:秋季採挖。除淨泥土,切去根頭部及支根,曬乾後分別打捆。或曬至六、七成乾,捆成小捆,再曬乾。
【拉丁名】:黃耆Astragalus membranaeus (Fisch.)Bge.內蒙黃耆Astragalus mongholicus Bge 金翼黃耆Astra-galus chrysopterusBge.多花黃耆Astragalus floridus Benth
【炮製方法】:黃耆:揀淨雜質,除去殘留的根頭和空心較大者,用水浸泡,撈出,潤透後及時切片,曬乾。蜜炙黃耆:取黃耆片,加煉熟蜂蜜與開水少許,拌勻,稍悶,置鍋內用文火炒至變為黃色、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每黃耆片100斤,用煉熟蜂蜜25~30斤)《綱目》:“黃耆,今人但捶扁,以蜜水塗炙數次,以熟為度。亦有以鹽湯潤透,器盛,於湯瓶蒸熟切用者。”
【考 證】:出自《神農本草經》 《別錄》:“黃耆,生蜀郡山谷、白水、漢中。二月、十月採,陰乾。”陶弘景:“黃耆第一出隴西洮陽,色黃自,甜美,今亦難得。次用黑水宕昌者,色自,肌膚粗,新者亦甘,溫補。又有蠶陵白水者,色理勝蜀中者而冷補。又有色赤者,可作膏貼,用消廱腫。”《本草圖經》:“黃耆,今河東、陝西外郡多有之。根長二、三尺巳來,獨莖作叢生,枝幹去地二、三寸,其葉扶疏作羊齒狀,又如蒺藜苗,七月中開黃紫花,其實作莢子,長寸許,八月中採根用其皮,折之如綿,謂之綿黃耆。然有數種,有白水耆,有赤水管,有木耆,功用並同而力不及。白水耆、木耆短而理橫。”《本草別說》:“黃耆,本出綿上為良,故名綿黃耆。今《圖經》所繪憲水者,即綿上地相鄰爾。若以謂柔韌如綿即謂之綿黃耆,然黃耆本皆柔韌,若偽者,但以乾脆為別爾。” 《綱目》:“黃耆,葉似槐葉而微尖小,又似蒺藜葉而微闊大,青白色,開黃紫花,大如槐花,結小尖角,長寸許,根長二、三尺,以緊實如箭簳者為良。嫩苗亦可渫淘茹食,其子收之,十月下種,如種菜法亦可。”《得配本草》:“黃耆補虛,蜜炒;嘈雜病,乳炒;解毒,鹽水炒;胃虛,米泔炒;暖胃、除潟痢,酒拌炒;潟心火、退虛熱、托瘡瘍,生用。恐滯氣,加桑白皮數分。”
【生藥材鑒定】:乾燥的根裏圓柱形,極少有分枝,上端較粗,下端較細,兩端平坦,長20~70厘米,粗 1~3厘米。一般在頂端常帶有較粗大的根頭,並有莖基殘留。表面灰黃色或淡棕褐色,全體有不整齊的縱皺紋或縱溝。皮也橫印,細長,略突起。質硬略韌,堅實有粉性,折斷面纖維性甚強,呈毛狀:皮部黃白色,有放射狀彎曲的裂隙,較疏鬆;木質部淡黃色至棕黃色,有多少不等的放射狀彎曲的裂隙;老根斷面木質部有時枯朽而呈黑褐色,甚至脫落而成空洞。氣微弱而特異,味微甜,嚼之有豆腥氣。以根條粗長、皺紋少、質堅而綿、粉性足、味甜者為佳。根條細小、質較松、粉性小及頂端空心大者質次。甘肅、河北、青海所產的小白耆 (又稱小黃耆),為植物金翼黃耆的根;甘肅、青海所產的白大耆,為植物塘谷耳黃耆的根;四川所產的川耆,主要為塘谷耳黃耆及多花黃耆的根。此等商品外形與上述相近,但較細小,品質亦較差,產量也少。黃耆除上述品種外,尚有一種紅耆。為豆科植物多序岩黃耆 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Mazz.的根,產量較大。藥材呈長圓柱形,少分枝,上粗下細,長10~ 25~50厘米,粗6~10~20公釐。表面棕黃色或近於棕紅色,有縱皺及少數支根痕;皮孔橫印,棧黃色或暗黃色,略凸出;栓皮易剝落。質柔韌,斷面纖維性且富粉質,皮部棕白色,形成層成棕色的環,木質部淡黃棕色,中心色彩較淺,有細緻的類白色放射狀紋理。氣微弱而特異,味微甜。產甘肅南部。此外, 尚有多種黃耆屬植物在各產地亦同供藥用。如春黃耆(又名藏黃耆) Astragalus tibe-tanus Benth. Ex Bge.(西藏)、雲南黃耆 A.yunnanensisFranch.(西藏、雲南)、彎齒黃耆A. Comptodontus Franch.(雲南)、阿克蘇黃耆A.Aksuensis Bge.(新疆)等。
【中藥化學成分】:黃耆含蔗糖、葡萄糖醛酸、粘液質、數種氨基酸、苦味素、膽堿(Choline)、甜菜堿 (Betaine)、葉酸(65微克/100克乾根),又分出2’,4’-二羥基-5,6-二甲氧基異黃烷(2’, 4’-Dihydroxy-5,6-dimethoxyisoflavane)和熊竹素(Kumatakenin)。內蒙黃耆脂質的皂化產物中分出亞油酸、亞麻酸;非皂化部分中有 β-谷甾醇(β-Sitosterol)。此外,朝鮮產黃耆,曾分離出一種似皂甙的結晶。
黃耆(黃芪、青岐、生芪)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0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黃耆
黃耆
(補氣,固表,瀉火。)
性味:甘溫
功用:
(一)生用固表。
(1)無汗能發,有汗能止①。
(①丹溪云:黃耆大補陽虛自汗,若表虛有邪,發汗不出者,服此又能自汗。朱震亨,號丹溪,著《本草補遺》。)
(2)溫分肉,實腠理,瀉陰火,解肌熱。
(二)炙用補中。
(1)益元氣,溫三焦,壯脾胃①。
(①脾胃一虛,土不能生金,則肺氣先絕。脾胃緩和,則肺氣旺而肌表固實。補中即所以固表也。)
(2)生血生肌。
(氣能生血、血充則肉長,《經曰》:血生肉。)
(3)排膿內託,瘡癰聖藥。
(毒氣化則成膿,補氣故能內托。癰疽不能成膿者,死不治,毒氣盛而元氣衰也,痘症亦然。)
(4)痘症不起,陽虛無熱者宜之。
(①新安汪機治痘症虛寒不起,用四君子湯加黃耆、紫草多效,間有枯萎而死者,自咎用藥之不精,思之至忘寢食,忽悟曰:白朮燥濕,茯苓滲水,宜痘漿之不行也。乃減去二味,加官桂、糯米,以助其力,因名保元湯。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名四君子湯。
②王好古曰:黃耆實衛氣,是表藥;益脾胃,是中州藥;治傷寒尺脈不至,補腎元,是裡藥。
③甄權謂:其補腎者,氣為水母也。
④日華謂:其止崩帶者,氣盛則無陷下之憂也。
⑤蒙筌曰:補氣藥多,補血藥亦從而補氣,補血藥多,補氣藥亦從而補血。益氣湯雖加當歸,因勢寡,功被參、 所據;補血湯數倍於當歸,亦從當歸所引而補血。黃耆一兩、當歸二錢,名補血湯。氣藥多,而云補血者,氣能生血,又有當歸為引也。表旺者不宜用;陰虛者,宜少用。恐升氣於表,而裡愈虛矣。汪機,號石山,著《本草會輯》。王好古,號海藏,著《湯液本草》。甄權,著《藥性論》。日華,著《大明本草》。陳嘉謨,著《本草蒙筌》。)
命名:為補藥之長,故名耆。(俗作芪)
品質:皮黃肉白堅實者良。
用法:
(1)入補中藥,搥扁蜜炙。
(2)達表生用。
(或曰,補腎及治崩帶淋濁,宜鹽水浸炒。昂按:此說非也。前症用黃耆,非欲抑黃耆使入腎也。取其補中升氣,則腎受蔭,而帶濁、崩淋自止。即日華所謂:氣盛自無陷下之憂也。有上病而下取,有下病而上取,補彼經而益及此經者,此類是也。)
配伍:
(1)茯苓為使。
(2)惡龜甲、白蘚皮。
(3)畏防風。
(東垣曰:黃耆得防風,其功亦大。乃相畏而更以相使也。李東垣著《用藥法篆》。)
本草備要 清朝 汪昂
您沒有權限檢視這篇文章所附加的檔案。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0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Re: 黃耆
黃耆
【性味】氣味甘,微溫,無毒。
【功效】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五痔,鼠瘻。補虛,小兒百病。生用鹽水炒. 酒炒. 醋炒。蜜炙白水炒。
陳修園曰:
黃耆:氣微溫,稟少陽之氣,入膽與三焦。味甘無毒,稟太陰之味,入肺與脾。其主癰疽者,甘能解毒也。久敗之瘡,肌肉皮毛潰爛,必膿多而痛甚。
黃耆:入脾而主肌肉,入肺而主皮毛也。大風者,殺人之邢風也。
黃耆:入膽而助中正之氣,俾神明不為風所亂:入三焦而助決瀆之用,俾竅道不為風所壅。入脾而救受剋之傷,入肺而制風木之動,所以主之。
癩疾,又名大麻風,即風毒之甚也。五痔者,五種之痔瘡,乃以陽與太陰之火陷于下,而此能舉其陷。鼠瘺者,瘰歷之別名,乃膽經與三焦之火鬱于上,而此能散其鬱也。
其曰補虛者,是總結上文諸症,久而致虛,此能補之,非泛言補益之品也。
葉天士云:
小兒,稚陽也。稚陽為少陽,少陽生氣條達則不病,所以概主小兒百疾也。
余細味經文,俱主表症而言。如六黃湯之寒以除熱,熱除則汗止。耆附湯之溫以回陽,陽回則汗止。玉屏風散之散以驅風,風平則汗止。諸方皆藉黃耆走表之力,領諸藥而速達于表而止汗,非黃耆自能止汗也。諸家固表及生用發 汗炒用止汗等說,貽誤千古,玆特正之。
神農本草經讀 --- 清 -- 陳修園
【性味】氣味甘,微溫,無毒。
【功效】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五痔,鼠瘻。補虛,小兒百病。生用鹽水炒. 酒炒. 醋炒。蜜炙白水炒。
陳修園曰:
黃耆:氣微溫,稟少陽之氣,入膽與三焦。味甘無毒,稟太陰之味,入肺與脾。其主癰疽者,甘能解毒也。久敗之瘡,肌肉皮毛潰爛,必膿多而痛甚。
黃耆:入脾而主肌肉,入肺而主皮毛也。大風者,殺人之邢風也。
黃耆:入膽而助中正之氣,俾神明不為風所亂:入三焦而助決瀆之用,俾竅道不為風所壅。入脾而救受剋之傷,入肺而制風木之動,所以主之。
癩疾,又名大麻風,即風毒之甚也。五痔者,五種之痔瘡,乃以陽與太陰之火陷于下,而此能舉其陷。鼠瘺者,瘰歷之別名,乃膽經與三焦之火鬱于上,而此能散其鬱也。
其曰補虛者,是總結上文諸症,久而致虛,此能補之,非泛言補益之品也。
葉天士云:
小兒,稚陽也。稚陽為少陽,少陽生氣條達則不病,所以概主小兒百疾也。
余細味經文,俱主表症而言。如六黃湯之寒以除熱,熱除則汗止。耆附湯之溫以回陽,陽回則汗止。玉屏風散之散以驅風,風平則汗止。諸方皆藉黃耆走表之力,領諸藥而速達于表而止汗,非黃耆自能止汗也。諸家固表及生用發 汗炒用止汗等說,貽誤千古,玆特正之。
神農本草經讀 --- 清 -- 陳修園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0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黃耆
黃耆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豆科植物內蒙黃耆、膜莢黃耆或其他同屬相近種植物的根。
【性味與歸經】甘,微溫。入脾、肺經。
【功效】補氣升陽,固表止汗,托瘡生肌,利水退腫。
【臨床應用】
1.用於氣虛衰弱,倦怠乏力,或中氣下陷、脫肛、子宮脫垂等症。黃耆健脾益氣,且具升陽舉陷的功效,故可用於氣虛乏力及中氣下陷等症。在臨床上用於補氣健脾,常與黨參、白朮等配伍;用於益氣升陽而舉陷,常與黨參、升麻、柴胡、炙甘草等合用。
2.用於表虛不固的自汗症。黃耆功能固護衛陽、實表止汗。用於表虛自汗,常與麻黃根、浮小麥、牡蠣等配伍;如表虛易感風寒者,可與防風、白朮同用。
3.用於氣血不足、瘡瘍內陷、膿成不潰或久潰不斂者。黃耆能溫養脾胃而生肌,補益元氣而托瘡,故一般稱為瘡癰要藥,臨床上多用於氣血不足、瘡癰內陷、膿成不潰、或潰破後久不收口等症。如用於瘡瘍內陷、或久潰不斂,可與黨參、肉桂、當歸等配伍;用於膿成不潰,可與當歸、銀花、白芷、穿山甲、皂角刺等同用。
4.用於水腫、腳氣、面目浮腫等症。黃耆能益氣而健脾,運陽而利水,故可用於水腫而兼有氣虛症狀者,多配合白朮、茯苓等同用。此外,本品又可與活血袪瘀通絡藥如當歸、川芍、桃仁、紅花、地龍等配伍,用於中風偏枯、半身不遂之症,有益氣活血、通絡利痺的功效。對於消渴病症,也可應用,常與生地、麥冬、天花粉、山藥等配伍。
【處方用名】生黃耆、綿黃耆、北口耆(生用,多用於固表、託瘡、利水、利痺等。)炙黃耆(蜜炙用,用於補氣健脾。)清炙黃耆(用麩皮拌炒至微黃色,用於補氣。)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
【按語】
1.黃耆一藥,原名黃耆,始載於《本經》是一味臨床常用藥物。黃耆具有下列的特點,它不僅常與補養藥同用以益氣補虛;且常與袪邪藥同用以扶正袪邪。在益氣補虛方面,如配人參,則大補元氣;配附子,則補氣助陽;配白朮,則益氣補脾;配當歸,則補氣生血;配參、朮、升、柴,則補氣升陽。在扶正袪邪方面,如在玉屏風散中配白朮、防風,則補散兼施、固表止汗,治衛虛自汗,易感風寒;在四妙湯中配當歸、銀花、甘草,則內補托毒,治體虛癰瘡癤腫難愈者;在防己茯苓湯中配茯苓、防己、桂枝、甘草,則益氣運陽而利水,治皮水肢腫;在補陽還五湯中配歸、芎、赤芍、桃仁、紅花、地龍,則益氣活血、散瘀通絡,治半身不遂。諸如此類,可見它臨床應用的範圍至為廣泛。
2.本品與人參、黨參相比較,人參的補氣作用較強,且能生津、安神;黨參功專補肺脾而益氣;黃耆的補氣作用不及人參,但益氣升陽,固表內托,且能利水退腫的作用則為人參、黨參所不具。黃耆為補氣扶陽的藥物,故凡氣滯濕阻、食滯胸悶、熱毒瘡瘍、表實邪盛及陰虛陽亢等症,不宜應用。
【方劑舉例】補中益氣湯(《脾胃論》):黃耆、人參、白朮、當歸、升麻、柴胡、陳皮、甘草治中氣不足、清陽下陷、子宮下垂、脫肛,以及肢倦氣短、氣虛發熱等。【文獻搞錄】《本經》:「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五痔鼠,補虛,小兒百病。」《大明本草》:「助氣,壯筋骨,長肉,補血....血崩,帶下。」《珍珠囊》:「治虛勞自汗,補肺氣....實皮毛,益胃氣。」《本草備要》:「生用固表,無汗能發,有汗能止,溫分肉,實腠理瀉陰火,解肌熱,炙用補中益元氣,溫三焦,壯脾胃排膿內託。」
中草藥入門學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豆科植物內蒙黃耆、膜莢黃耆或其他同屬相近種植物的根。
【性味與歸經】甘,微溫。入脾、肺經。
【功效】補氣升陽,固表止汗,托瘡生肌,利水退腫。
【臨床應用】
1.用於氣虛衰弱,倦怠乏力,或中氣下陷、脫肛、子宮脫垂等症。黃耆健脾益氣,且具升陽舉陷的功效,故可用於氣虛乏力及中氣下陷等症。在臨床上用於補氣健脾,常與黨參、白朮等配伍;用於益氣升陽而舉陷,常與黨參、升麻、柴胡、炙甘草等合用。
2.用於表虛不固的自汗症。黃耆功能固護衛陽、實表止汗。用於表虛自汗,常與麻黃根、浮小麥、牡蠣等配伍;如表虛易感風寒者,可與防風、白朮同用。
3.用於氣血不足、瘡瘍內陷、膿成不潰或久潰不斂者。黃耆能溫養脾胃而生肌,補益元氣而托瘡,故一般稱為瘡癰要藥,臨床上多用於氣血不足、瘡癰內陷、膿成不潰、或潰破後久不收口等症。如用於瘡瘍內陷、或久潰不斂,可與黨參、肉桂、當歸等配伍;用於膿成不潰,可與當歸、銀花、白芷、穿山甲、皂角刺等同用。
4.用於水腫、腳氣、面目浮腫等症。黃耆能益氣而健脾,運陽而利水,故可用於水腫而兼有氣虛症狀者,多配合白朮、茯苓等同用。此外,本品又可與活血袪瘀通絡藥如當歸、川芍、桃仁、紅花、地龍等配伍,用於中風偏枯、半身不遂之症,有益氣活血、通絡利痺的功效。對於消渴病症,也可應用,常與生地、麥冬、天花粉、山藥等配伍。
【處方用名】生黃耆、綿黃耆、北口耆(生用,多用於固表、託瘡、利水、利痺等。)炙黃耆(蜜炙用,用於補氣健脾。)清炙黃耆(用麩皮拌炒至微黃色,用於補氣。)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
【按語】
1.黃耆一藥,原名黃耆,始載於《本經》是一味臨床常用藥物。黃耆具有下列的特點,它不僅常與補養藥同用以益氣補虛;且常與袪邪藥同用以扶正袪邪。在益氣補虛方面,如配人參,則大補元氣;配附子,則補氣助陽;配白朮,則益氣補脾;配當歸,則補氣生血;配參、朮、升、柴,則補氣升陽。在扶正袪邪方面,如在玉屏風散中配白朮、防風,則補散兼施、固表止汗,治衛虛自汗,易感風寒;在四妙湯中配當歸、銀花、甘草,則內補托毒,治體虛癰瘡癤腫難愈者;在防己茯苓湯中配茯苓、防己、桂枝、甘草,則益氣運陽而利水,治皮水肢腫;在補陽還五湯中配歸、芎、赤芍、桃仁、紅花、地龍,則益氣活血、散瘀通絡,治半身不遂。諸如此類,可見它臨床應用的範圍至為廣泛。
2.本品與人參、黨參相比較,人參的補氣作用較強,且能生津、安神;黨參功專補肺脾而益氣;黃耆的補氣作用不及人參,但益氣升陽,固表內托,且能利水退腫的作用則為人參、黨參所不具。黃耆為補氣扶陽的藥物,故凡氣滯濕阻、食滯胸悶、熱毒瘡瘍、表實邪盛及陰虛陽亢等症,不宜應用。
【方劑舉例】補中益氣湯(《脾胃論》):黃耆、人參、白朮、當歸、升麻、柴胡、陳皮、甘草治中氣不足、清陽下陷、子宮下垂、脫肛,以及肢倦氣短、氣虛發熱等。【文獻搞錄】《本經》:「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五痔鼠,補虛,小兒百病。」《大明本草》:「助氣,壯筋骨,長肉,補血....血崩,帶下。」《珍珠囊》:「治虛勞自汗,補肺氣....實皮毛,益胃氣。」《本草備要》:「生用固表,無汗能發,有汗能止,溫分肉,實腠理瀉陰火,解肌熱,炙用補中益元氣,溫三焦,壯脾胃排膿內託。」
中草藥入門學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0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黃耆
黃耆〔山草〕
{補肺氣,實腠理}
黃耆〔專入肺,兼入脾〕味甘性溫,質輕皮黃肉白,故能入肺補氣,入表實衛,
為補氣諸藥之最,是以有耆之稱。且著其功曰:生用則能固表,無汗能發,有汗能收。
是明指其表實則邪可逐,故見無汗能發,表固則氣不外洩,故見有汗能止耳。
又著其功曰:熟則生血生肌,排膿內托。是蓋指其氣足,則血與肉皆生,毒化膿成,
而為瘡瘍聖藥矣。至於痘瘡不起,陽虛無熱〔機曰:保元湯用黃耆,
原出東垣治慢驚土衰火旺之法;今借此加減治痘,以其內固營血,外護衛氣,
滋助陰陽,作為膿水,其證雖異,其理則同;故去白芍加生薑,改名曰保元湯。
炙黃耆三錢,人參二錢,炙甘草一錢,生薑一片,水煎服之。〕,書言於耆最宜,
皆是取其質輕達表,功專實衛,色黃入脾,色白入肺,而能升氣於表。又言力能補腎,
以治崩帶淋濁,是蓋取其補中升氣,則腎受蔭,而崩帶淋濁自止。然與人參比較,
則參氣味甘平,陽兼有陰,耆則秉性純陽,而陰氣絕少;蓋一宜於中虛,
而泄瀉痞滿倦怠可除,一更宜於表虛,而自汗亡陽潰瘍不起可治;
且一宜於水虧而氣不得宣發,一更宜於火衰而氣不得上達之為異耳。
黃耆書言性畏防風,其功益大,蓋謂能以助耆達表,相畏而更相依,是以如斯。
若使陽盛陰虛,上焦熱甚,下焦虛寒,肝氣不和,肺洪大者,則並戒其勿用矣。
出山西黎城,大而肥潤箭直良;瘦小色黑堅硬不軟者,服之令人胸滿。〔震亨曰:
宜服三拗湯以瀉。〕茯苓為使,惡龜甲、白鮮皮,反藜蘆,畏五靈脂、防風。
血虛肺燥,搥扁蜜炙;發表生用;氣虛肺寒,酒炒;腎虛氣薄,鹽湯蒸潤,切片用。
清‧黃宮繡纂‧‧本草求真
{補肺氣,實腠理}
黃耆〔專入肺,兼入脾〕味甘性溫,質輕皮黃肉白,故能入肺補氣,入表實衛,
為補氣諸藥之最,是以有耆之稱。且著其功曰:生用則能固表,無汗能發,有汗能收。
是明指其表實則邪可逐,故見無汗能發,表固則氣不外洩,故見有汗能止耳。
又著其功曰:熟則生血生肌,排膿內托。是蓋指其氣足,則血與肉皆生,毒化膿成,
而為瘡瘍聖藥矣。至於痘瘡不起,陽虛無熱〔機曰:保元湯用黃耆,
原出東垣治慢驚土衰火旺之法;今借此加減治痘,以其內固營血,外護衛氣,
滋助陰陽,作為膿水,其證雖異,其理則同;故去白芍加生薑,改名曰保元湯。
炙黃耆三錢,人參二錢,炙甘草一錢,生薑一片,水煎服之。〕,書言於耆最宜,
皆是取其質輕達表,功專實衛,色黃入脾,色白入肺,而能升氣於表。又言力能補腎,
以治崩帶淋濁,是蓋取其補中升氣,則腎受蔭,而崩帶淋濁自止。然與人參比較,
則參氣味甘平,陽兼有陰,耆則秉性純陽,而陰氣絕少;蓋一宜於中虛,
而泄瀉痞滿倦怠可除,一更宜於表虛,而自汗亡陽潰瘍不起可治;
且一宜於水虧而氣不得宣發,一更宜於火衰而氣不得上達之為異耳。
黃耆書言性畏防風,其功益大,蓋謂能以助耆達表,相畏而更相依,是以如斯。
若使陽盛陰虛,上焦熱甚,下焦虛寒,肝氣不和,肺洪大者,則並戒其勿用矣。
出山西黎城,大而肥潤箭直良;瘦小色黑堅硬不軟者,服之令人胸滿。〔震亨曰:
宜服三拗湯以瀉。〕茯苓為使,惡龜甲、白鮮皮,反藜蘆,畏五靈脂、防風。
血虛肺燥,搥扁蜜炙;發表生用;氣虛肺寒,酒炒;腎虛氣薄,鹽湯蒸潤,切片用。
清‧黃宮繡纂‧‧本草求真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0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Re: 黃耆
黃耆
季節交替,溫差大很容易感冒,平常多增強免疫力就可以抵抗感冒病毒,中藥材當中有些藥材對於預防感冒有一定作用,台北市中藥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黃奇全提供挑選品質較好中藥材的方法。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院區中醫師申一中表示,防感冒中藥材以黃耆、白朮、冬蟲夏草、靈芝效果較好。但冬蟲夏草跟靈芝需要長期服用才有作用,黃耆跟白朮則藥效較強,也可緩解感冒,平常可以簡便做成茶飲或是藥膳,服用這些中藥材增強免疫力。
黃耆 分為北耆 晉耆
黃耆是中醫廣泛使用的藥材,性味甘溫,通常取其根莖入藥,入脾經跟肺經,能補脾胃、呼吸系統、提高免疫功能,預防感冒,也有利水消腫的作用。申一中表示黃耆分為北耆、晉耆,北耆外皮較淺、藥效較強,一般中藥開藥方多以北耆為主。晉耆的外皮較深紅,一般稱紅皮耆,味道較好,藥膳大部分都用晉耆,挑選黃耆以大片、完整、新鮮、不要受潮即可。
黃耆茶
材料:黃耆、甘草各3片。
做法:將材料放入500cc的熱開水中沖泡,悶個大約5分鐘左右,即可當成茶飲喝。
作用:補脾胃、可以增加免疫力。
季節交替,溫差大很容易感冒,平常多增強免疫力就可以抵抗感冒病毒,中藥材當中有些藥材對於預防感冒有一定作用,台北市中藥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黃奇全提供挑選品質較好中藥材的方法。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院區中醫師申一中表示,防感冒中藥材以黃耆、白朮、冬蟲夏草、靈芝效果較好。但冬蟲夏草跟靈芝需要長期服用才有作用,黃耆跟白朮則藥效較強,也可緩解感冒,平常可以簡便做成茶飲或是藥膳,服用這些中藥材增強免疫力。
黃耆 分為北耆 晉耆
黃耆是中醫廣泛使用的藥材,性味甘溫,通常取其根莖入藥,入脾經跟肺經,能補脾胃、呼吸系統、提高免疫功能,預防感冒,也有利水消腫的作用。申一中表示黃耆分為北耆、晉耆,北耆外皮較淺、藥效較強,一般中藥開藥方多以北耆為主。晉耆的外皮較深紅,一般稱紅皮耆,味道較好,藥膳大部分都用晉耆,挑選黃耆以大片、完整、新鮮、不要受潮即可。
黃耆茶
材料:黃耆、甘草各3片。
做法:將材料放入500cc的熱開水中沖泡,悶個大約5分鐘左右,即可當成茶飲喝。
作用:補脾胃、可以增加免疫力。
您沒有權限檢視這篇文章所附加的檔案。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0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Re: 黃耆
黃耆 切片粗大
可挑選整根或切片。整根的黃耆要挑選較粗肥的,含有較豐富的糖分;如果買的是切面,切面面積的寬度至少要有1到2平方公分較佳,糖分也較高,但相對較貴。市面上還有一種黃耆替代品北耆,糖分較少,乾燥、嚼起來沒有甜味。
作用:黃耆性味甘溫,能提升陽氣,有助於預防因為春季日夜溫差大造成的感冒。
注意:有感冒、發炎症狀、火氣大的人不宜服用。
可挑選整根或切片。整根的黃耆要挑選較粗肥的,含有較豐富的糖分;如果買的是切面,切面面積的寬度至少要有1到2平方公分較佳,糖分也較高,但相對較貴。市面上還有一種黃耆替代品北耆,糖分較少,乾燥、嚼起來沒有甜味。
作用:黃耆性味甘溫,能提升陽氣,有助於預防因為春季日夜溫差大造成的感冒。
注意:有感冒、發炎症狀、火氣大的人不宜服用。
您沒有權限檢視這篇文章所附加的檔案。
Re: 黃耆(黃芪、青岐、生芪)
北耆屬於夾膜黃耆才是真正的黃耆
晉耆是多序岩黃耆~~其名為紅耆
紅耆比較香甜不若北耆豆腥味十足~因此比較受人喜愛~
晉耆是多序岩黃耆~~其名為紅耆
紅耆比較香甜不若北耆豆腥味十足~因此比較受人喜愛~
黃耆補氣 不能抑菌可防病毒入侵
黃耆補氣 不能抑菌可防病毒入侵
台灣新生報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黃耆在中藥裡是一種相當常用的藥材。中西醫師廖桂聲表示,屬於補氣藥的黃耆,其性甘、微溫,能入肺經、脾經,具有補脾益氣、益氣升陽、固表止汗、利水退腫等功用,雖然黃耆並沒有直接抑制病毒的作用,但可增強人體免疫力以預防病原菌感染,甚至降低患病率,但陰虛火旺或邪熱實症者不宜。
「當歸補血,黃耆補氣」廣為人知。廖醫師指出,黃耆在中藥藥膳裡為常用的藥材,古書《本草綱目》上記載「耆,長也。黃耆,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名。」根據近代藥理研究顯示,黃耆有增強心臟的收縮功能,對疲勞的心臟作用尤為顯著;有中度利尿和降壓的作用,能擴張冠狀血管及全身末稍血管,促使人的血壓下降;有加強毛細血管抵抗力的作用;有止汗、閉塞皮膚的分泌孔,以及抑制發汗過多的效果;有類性激素的功用。
由於黃耆的作用十分廣泛,許多中藥方如補中益氣湯、當歸補血湯、十全大補湯、黃耆五物湯、歸脾湯、黃耆建中湯、人參養榮湯、參耆湯、清心蓮子飲、補陽還五湯托裡消毒飲、大防風湯、防已茯苓湯等都有黃耆。
台灣新生報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黃耆在中藥裡是一種相當常用的藥材。中西醫師廖桂聲表示,屬於補氣藥的黃耆,其性甘、微溫,能入肺經、脾經,具有補脾益氣、益氣升陽、固表止汗、利水退腫等功用,雖然黃耆並沒有直接抑制病毒的作用,但可增強人體免疫力以預防病原菌感染,甚至降低患病率,但陰虛火旺或邪熱實症者不宜。
「當歸補血,黃耆補氣」廣為人知。廖醫師指出,黃耆在中藥藥膳裡為常用的藥材,古書《本草綱目》上記載「耆,長也。黃耆,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名。」根據近代藥理研究顯示,黃耆有增強心臟的收縮功能,對疲勞的心臟作用尤為顯著;有中度利尿和降壓的作用,能擴張冠狀血管及全身末稍血管,促使人的血壓下降;有加強毛細血管抵抗力的作用;有止汗、閉塞皮膚的分泌孔,以及抑制發汗過多的效果;有類性激素的功用。
由於黃耆的作用十分廣泛,許多中藥方如補中益氣湯、當歸補血湯、十全大補湯、黃耆五物湯、歸脾湯、黃耆建中湯、人參養榮湯、參耆湯、清心蓮子飲、補陽還五湯托裡消毒飲、大防風湯、防已茯苓湯等都有黃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