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自陳怡魁博士
撰文/曾秀筠
自古以來,人類在不適的時候,本能反應就會在不舒服的點做出按壓動作,希望以此得到舒緩。而適時的刺激穴道是為了觸動神經方能傳導氣血活絡的效能。
為「精神」上與「生理」上做了氣血補充。如此工作就能如魚得水,因為「事業靠精神」,精神狀況好生理反應就容易產生智慧,有智慧就會有氣度,那麼成功也不會離太遠……
血氣而謂骨肉,骨肉而言臟腑,臟腑而言形象,形象而言精神,精神而言福壽。
簡單的說:個性的形成與運氣的好壞,皆來自臟腑的強弱。
人的五臟六腑,也就是身體內的器官,分別各有一條獨特的路線,從頭、手、腳開始往體內器官連繫。這些不同的線路是由「穴道」串聯而成的。傳統醫學稱之「經絡」。
自古以來,人類在不適的時候,本能反應就會在不舒服的點做出按壓動作,希望以此得到舒緩。而適時的刺激穴道是為了觸動神經方能傳導氣血活絡的效能。
人應時常讓血氣不斷活絡才不致生病,同時也應該飽足精神去運作工作,不然,就稱為「愚」了。許多成功的人(智者),他們總是希望更有活力,產生更大的行動力,如此才能比一般人做得更多,當一般人放棄的時候,他們總是在身上裝上了無形的電池,經續尋找自我改進的方法。如果沒有經常讓體力充電,再大的「理想」也只能成為「幻想」了。
開穴的好處與開穴的用法
背部是身體氣之所聚,正面為氣之所積,將背部出入口的氣打通後,再將正面所積的氣慢慢逐出,如此才能「精神氣爽」、「代謝正常」。現在的人,文明病不外乎精神壓力所賜與身上常見毛病,譬如頭痛、失眠...等自律神經問題。
處理方式:膀胱經由上往下按壓,尤其「膏盲」兩穴可做加強,因為「膏盲」兩穴治病強,膀胱經是一條很長的經絡,而背部是身體氣之所聚,因此將不好的所聚之氣打通之後,再將其它穴道打通就更容易了,就算是八、九十歲的老人家,按了也很有效果,按壓方法由肩膀滑至膏盲。
又譬如便祕、皮膚病變等火氣問題。
處理方式:肺經「尺澤」敲打108下。都可藉由開穴方式減輕毛病。
如果生理機能突然發生咳嗽或是胃部無法消,亦或是氣虛產生的恐懼,都可以簡單的按壓肺經點、胃經點、腎經點等三個穴道,因為這三個穴道靠近身體外側,所以身體上的不適感就容易被舒緩了。
病變症狀與經絡
一. 肺經:肺部膨脹而喘氣、咳、皮膚、便祕、美容...
二. 大腸經:上牙痛;頸間腫大;鼻流清涕或出血;口內作乾;便祕...
三. 胃經:如涼水所晒而陣陣驚寒;老人家易「尋衣摸床」消化不良...(飯後敲打108下,若心跳不安時亦可敲打)
四. 脾經:舌根強硬;腹內作脹;憂思;懶...
五. 心經:心痛;渴欲飲;安神...靠近心臟為心經,中間為心包經,外側為肺經;由手掌心向上按摩,按至肩膀上方,時常按摩,可舒緩心臟,長保健康。
六. 小腸經:肩痛;頭難以掉轉;喉痛...
七. 膀胱經:氣上衝而痛;頸項抽拔;自律神經...
八. 腎經:喘息有聲;不能平臥;氣虛產生的恐懼...
九. 心包經:面赤;腋下腫;鎮定作用....
十. 三焦經:聽覺不清;喉嚨腫痛;內分祕...
十一. 膽經:口苦;時常嘆氣;胸口作痛;身不能轉動;面部有如夾塵蒙住;肌膚無脂潤;頭痛...
十二. 肝經:胸中滿悶;水瀉完穀不化;遺尿或小便不通...
為何要常使身心(經絡)放鬆
關於疲勞是現代人最容易發生的事。而疲勞是因行使肉體時伴隨而生的「疲勞因素」蓄積於體內。活動肉體所需之能源藉由血液來供給人體,而產生之廢物(疲勞素)再經血液排泄之,若排泄不良時,就無法消除疲勞。若能藉由「施術者」將「被施術者」把肌肉或關節中污穢的血液遲滯問題代謝出去,那麼身心就可以達到放鬆了。(穴道所在位置就是在骨頭邊間與肌肉中,所以,按摩就是循著骨頭旁邊來按滑)
如果想增強個人的免疫系統,很簡單,每天臨睡前,可用兩手滑撥兩腿的脾、肝、腎穴位。此穴位在靠近鼠蹊部內側,也稱之為淋巴,可促進淋巴活絡,使身體產生免疫力。
有許多人身上或臉上長滿了痘子,卻無法從敷臉或使用保養品而產生效果,但如果經常讓身體的穴道接受刺激,身上與臉上的痘痘就會明顯改善,甚至使皮膚光滑柔白?。這樣的方式才是真正由內而外散發出美麗。(美容穴;合谷、尺澤、足三里、築賓、內庭)
男人有氣就會「神氣」;女人有氣則美麗。
宗教教人重靈氣。不外也是懂得要「補氣」,現今坊間養生坊到處是,就像是人的加油站。為「精神」上與「生理」上做了氣血補充。如此工作就能如魚得水,因為「事業靠精神」,精神狀況好生理反應就容易產生智慧,有智慧就會有氣度,那麼成功也不會離太遠,因為「成功靠氣度」。
注重生活品質不光只是追求華麗的表象,而是經常注意自己生理與心理的狀況,釋迦佛祖曾道:聽法、求道、親醫藥、三者俱備得享天命,缺一即夭折。至於“親醫藥”的解釋是說:留意養生之道和維護健康。...
養生其實就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