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湯
出處 《傷寒論》
來由 「四逆」者,四肢逆冷也。四肢者,諸陽之本也。凡腎陽衰微,陰寒內盛,或寒邪直中於三陰,以致陰陽之氣不相順接,皆可發為四逆之證。本方用附子、乾薑回陽救逆,溫中袪寒;甘草和中益氣,補中安中。專治腎陽衰微,陰寒內盛陽氣衰微之四肢厥逆證,用之可達回陽救逆,使四逆而癒,故稱「四逆湯」。
《傷寒論》另有一方名「四逆散」,由炙甘草、枳實、柴胡、白芍藥四味組成。
用於治熱厥證。功能透解鬱邪,調和肝脾。劑型功效不一,臨證應用當予細察。
組成 本方由炙甘草、乾薑、附子三味藥物組成
用於 用於少陰病之四肢厥逆,惡寒踡臥,吐利腹痛,下利清穀,神疲欲寐,口不渴,脈沈微細;以及太陽病欲汗亡陽之證。有回陽救逆之功。
四逆湯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
- 文章: 33857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Re: 四逆湯
四逆湯(袪風之劑)
總 結:陰證厥逆
組 成:炙甘草、乾薑、附子
主 治:(1)治三陰傷寒,身痛腹痛,下利清穀,惡寒不渴,四肢厥冷。
(2)或反不惡寒,面赤煩躁,裏寒外熱。
(3)或乾嘔,或咽痛,脈沈微細欲絕。
加 減:1.咽痛:陰氣上結也,加桔梗一兩以利咽。
2.腹痛者:真陰不足也,加芍藥二兩以斂陰。
3.利止脈不出:加人參二兩,以助陽補氣血。
4.面赤者:格陽于上也,加九莖以通陽。
5.嘔吐:加生薑二兩以散逆氣。
歸 經:此足少陰之藥也(腎)
方 義:(1)寒淫于內,治以甘熱,故以薑、附大熱之劑,伸發陽氣,表散寒邪。
(2)甘草亦補中散寒之品,又以緩薑、附上僭也。
(3)必冷服者,寒盛于中,熱飲則格拒不納,經所謂「熱因寒用」。又曰:「治寒
以熱,涼而行之」是也。
變化方:(1)本方加白朮、大棗,名朮附湯,治風溼相搏,身體煩疼,及中寒發厥心痛。
(2)本方除甘草,名乾薑附子湯,治下後復汗,晝躁夜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沈
微,無大熱者。又治中寒厥逆,眩仆無汗,或自汗淋漓,及外熱煩躁,陰盛格陽。
(3)薑附湯加當歸、肉桂,入蜜和服,名薑附歸桂湯。再加人參、甘草,名薑附歸
桂參甘湯。加薑煎。
(4)本方除甘草,加四莖,名白通湯。再加人尿、豬膽汁,名白通加人尿豬膽汁
湯。
(5)本方加人參一兩,名四逆加人參湯,治惡寒,脈微復利,利止亡血。再加茯苓
六兩,名茯苓四逆湯,治汗下後病不解而煩躁。
(6)本方除乾薑,加芍藥三兩,名芍藥甘草附子湯,治傷寒發汗不解,反惡寒者,虛
故也。
(7)本方除附子,用甘草四兩、乾薑二兩,名甘草乾薑湯,治傷寒脈浮,自汗,小便
數,心煩,微惡寒,腳孿急,用桂枝湯誤攻其表,得之便厥,咽中乾,煩躁吐逆,與此
湯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湯以和其陰其腳即伸。芍藥、甘草各四
兩。
(8)本方加吳茱萸,名茱萸四逆湯,治厥陰少陰腹痛。
(9)本方加當歸、木通,名當歸四逆湯。治感寒手足厥冷,脈細欲絕,及男婦寒疝
,臍下冷,引腰胯而痛。
(10)本方加茵陳,名茵陳四逆湯,治陰黃。
(11)本方加生脈散、陳皮,名回陽返本湯,治陰盛格陽。
(12)本方加官桂、良薑、半夏,名漿水散,治虛寒水瀉,冷汗,脈微,甚者嘔吐,此
為急病。
煎服法:冷服
來 源:仲景
醫方集解 清朝 汪昂
總 結:陰證厥逆
組 成:炙甘草、乾薑、附子
主 治:(1)治三陰傷寒,身痛腹痛,下利清穀,惡寒不渴,四肢厥冷。
(2)或反不惡寒,面赤煩躁,裏寒外熱。
(3)或乾嘔,或咽痛,脈沈微細欲絕。
加 減:1.咽痛:陰氣上結也,加桔梗一兩以利咽。
2.腹痛者:真陰不足也,加芍藥二兩以斂陰。
3.利止脈不出:加人參二兩,以助陽補氣血。
4.面赤者:格陽于上也,加九莖以通陽。
5.嘔吐:加生薑二兩以散逆氣。
歸 經:此足少陰之藥也(腎)
方 義:(1)寒淫于內,治以甘熱,故以薑、附大熱之劑,伸發陽氣,表散寒邪。
(2)甘草亦補中散寒之品,又以緩薑、附上僭也。
(3)必冷服者,寒盛于中,熱飲則格拒不納,經所謂「熱因寒用」。又曰:「治寒
以熱,涼而行之」是也。
變化方:(1)本方加白朮、大棗,名朮附湯,治風溼相搏,身體煩疼,及中寒發厥心痛。
(2)本方除甘草,名乾薑附子湯,治下後復汗,晝躁夜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沈
微,無大熱者。又治中寒厥逆,眩仆無汗,或自汗淋漓,及外熱煩躁,陰盛格陽。
(3)薑附湯加當歸、肉桂,入蜜和服,名薑附歸桂湯。再加人參、甘草,名薑附歸
桂參甘湯。加薑煎。
(4)本方除甘草,加四莖,名白通湯。再加人尿、豬膽汁,名白通加人尿豬膽汁
湯。
(5)本方加人參一兩,名四逆加人參湯,治惡寒,脈微復利,利止亡血。再加茯苓
六兩,名茯苓四逆湯,治汗下後病不解而煩躁。
(6)本方除乾薑,加芍藥三兩,名芍藥甘草附子湯,治傷寒發汗不解,反惡寒者,虛
故也。
(7)本方除附子,用甘草四兩、乾薑二兩,名甘草乾薑湯,治傷寒脈浮,自汗,小便
數,心煩,微惡寒,腳孿急,用桂枝湯誤攻其表,得之便厥,咽中乾,煩躁吐逆,與此
湯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湯以和其陰其腳即伸。芍藥、甘草各四
兩。
(8)本方加吳茱萸,名茱萸四逆湯,治厥陰少陰腹痛。
(9)本方加當歸、木通,名當歸四逆湯。治感寒手足厥冷,脈細欲絕,及男婦寒疝
,臍下冷,引腰胯而痛。
(10)本方加茵陳,名茵陳四逆湯,治陰黃。
(11)本方加生脈散、陳皮,名回陽返本湯,治陰盛格陽。
(12)本方加官桂、良薑、半夏,名漿水散,治虛寒水瀉,冷汗,脈微,甚者嘔吐,此
為急病。
煎服法:冷服
來 源:仲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