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內科學常見疾病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49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中醫內科學常見疾病15、厥証
15、厥証(熟悉)
一、厥証的病因病機
厥証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病証。輕者昏厥時間較短,自己會逐漸甦醒,清醒後無偏癱、失語、口眼歪斜等後遺症,嚴重者一厥醒而死亡。
《黃帝內經》關於厥的含義有兩種:一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二是指肢體和手足逆冷。
二、厥証的病因病機
厥証的病因總的來說是:七情失調,其中最主要的是暴怒、驚駭;以及飲食失節,過食酒酪肥甘之品。
本病病位主要在肝與心。
基本病機是:氣機突然逆亂,升降乖戾,氣血運行失常,厥証的發生與氣、血、痰、食有密切的關係。
三、厥証的類証鑒別
病 名 共 性 特 點
厥証
\n都有昏迷等神智異常表現 1. 一般多與情志有關 2. 醒後多無後遺症 3. 可以有手足厥冷的表現
癇証 1. 發作性精神恍惚或突然昏倒 2. 伴有抽搐,吐涎沫,兩目上視,口中羊叫聲
暑厥 1. 盛暑之季,受暴日久曬而發病,高溫環境工作亦易發病 2. 兼有胸悶,面潮紅,或譫妄
蛔厥 1. 蛔蟲扭結成團,妄動,或入於胃或入膽道 2. 以四肢逆冷,吐蛔,腹痛為主要表現
中風 1. 由痰、氣、風、火、虛、瘀、等幾方面病機引起 2. 兼有偏癱、失語、口眼歪斜等
四、厥証的辨証論治
厥証的搶救
實証:以氣壅息粗,四肢僵直,牙關緊閉,脈伏為主要表現。急救以搐鼻散,
取嚏開竅,繼而灌服蘇合香丸、玉樞丹。
虛証:以氣息微弱,張口自汗,膚冷肢涼,脈沉微細為主證。急救當獨參湯回陽固脫,或生脈散益氣救陰。
針刺人中、十宣、內關等穴可促其甦醒。
氣厥:實証順氣開鬱。五磨飲子加減。虛証補氣回陽。四味回飲加減。
痰厥:行氣豁痰。導痰湯加減。
食厥:和中消導。食後發作者,以鹽水探吐,繼用神朮散、保和丸調治。
一、厥証的病因病機
厥証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病証。輕者昏厥時間較短,自己會逐漸甦醒,清醒後無偏癱、失語、口眼歪斜等後遺症,嚴重者一厥醒而死亡。
《黃帝內經》關於厥的含義有兩種:一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二是指肢體和手足逆冷。
二、厥証的病因病機
厥証的病因總的來說是:七情失調,其中最主要的是暴怒、驚駭;以及飲食失節,過食酒酪肥甘之品。
本病病位主要在肝與心。
基本病機是:氣機突然逆亂,升降乖戾,氣血運行失常,厥証的發生與氣、血、痰、食有密切的關係。
三、厥証的類証鑒別
病 名 共 性 特 點
厥証
\n都有昏迷等神智異常表現 1. 一般多與情志有關 2. 醒後多無後遺症 3. 可以有手足厥冷的表現
癇証 1. 發作性精神恍惚或突然昏倒 2. 伴有抽搐,吐涎沫,兩目上視,口中羊叫聲
暑厥 1. 盛暑之季,受暴日久曬而發病,高溫環境工作亦易發病 2. 兼有胸悶,面潮紅,或譫妄
蛔厥 1. 蛔蟲扭結成團,妄動,或入於胃或入膽道 2. 以四肢逆冷,吐蛔,腹痛為主要表現
中風 1. 由痰、氣、風、火、虛、瘀、等幾方面病機引起 2. 兼有偏癱、失語、口眼歪斜等
四、厥証的辨証論治
厥証的搶救
實証:以氣壅息粗,四肢僵直,牙關緊閉,脈伏為主要表現。急救以搐鼻散,
取嚏開竅,繼而灌服蘇合香丸、玉樞丹。
虛証:以氣息微弱,張口自汗,膚冷肢涼,脈沉微細為主證。急救當獨參湯回陽固脫,或生脈散益氣救陰。
針刺人中、十宣、內關等穴可促其甦醒。
氣厥:實証順氣開鬱。五磨飲子加減。虛証補氣回陽。四味回飲加減。
痰厥:行氣豁痰。導痰湯加減。
食厥:和中消導。食後發作者,以鹽水探吐,繼用神朮散、保和丸調治。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49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中醫內科學常見疾病16. 鬱証
16. 鬱証(掌握)
一、鬱証的含義
鬱証是由於情志不舒,氣機鬱滯所引起的一類病証。主要表現為心情抑鬱,情緒不寧,脇肋脹痛,或易怒善哭,以及咽中如有異物梗阻,失眠等各種複雜症狀。
《丹溪心法》中提出:“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鬱,諸病生焉,故人身諸病,多生於鬱。”提出“六鬱”之說。即氣鬱、血鬱、痰鬱、濕鬱、熱鬱、食鬱等六種,其中以氣鬱為先,而後濕、痰、熱、血、食等諸鬱才能形成。
在《景岳全書.鬱証》中提出,五氣之鬱,因病而鬱;情志之鬱,因鬱而病,兩者有所不同。
二、鬱証的病因病機
鬱証的發生,是由於情志所傷,肝氣鬱結,逐漸引起五臟氣機不和所致,但主要是肝、脾、心三臟受累以及氣血失調而成。初起以氣滯痰鬱,鬱而化火,久鬱不解,營血暗耗,心神失養,或脾虛氣血化生不足,氣血兩虛。
三、鬱証的辨証論治
(一) 鬱証初起,總屬情志所傷,氣分鬱結。其臨床表現為悒鬱不暢,精神不振,
胸悶脇痛,善太息,不思飲食等症。
(二)疏通氣機為鬱証總的治則。
實証
肝氣鬱結:精神抑鬱,善太息,胸脇脹痛,腹脹納呆。治宜疏肝理氣解鬱,
方用柴胡疏肝散加減。
氣鬱化火:性情急躁急怒,嘈雜吞酸,目赤、口苦、便結。治宜清肝瀉火,
解鬱和胃,方用丹梔逍遙散合左金丸。
氣滯痰鬱:咽中如物梗阻,胸中窒悶。治宜化痰利氣解鬱,方用半夏厚朴湯
加減。
虛証
恍鬱傷神:精神恍惚,心神不寧,悲憂善哭。治宜養心安神,方用甘麥大棗
湯加味。
心脾兩虛:多思善慮,心悸失眠,面色不華,神疲納呆。治宜健脾養心,益
氣補血,方用歸脾湯加減。
陰虛火旺:眩暈心悸,心煩少寐,腰膝酸軟。治宜滋陰清熱,鎮心安神,方
用滋水清肝飲加減。
一、鬱証的含義
鬱証是由於情志不舒,氣機鬱滯所引起的一類病証。主要表現為心情抑鬱,情緒不寧,脇肋脹痛,或易怒善哭,以及咽中如有異物梗阻,失眠等各種複雜症狀。
《丹溪心法》中提出:“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鬱,諸病生焉,故人身諸病,多生於鬱。”提出“六鬱”之說。即氣鬱、血鬱、痰鬱、濕鬱、熱鬱、食鬱等六種,其中以氣鬱為先,而後濕、痰、熱、血、食等諸鬱才能形成。
在《景岳全書.鬱証》中提出,五氣之鬱,因病而鬱;情志之鬱,因鬱而病,兩者有所不同。
二、鬱証的病因病機
鬱証的發生,是由於情志所傷,肝氣鬱結,逐漸引起五臟氣機不和所致,但主要是肝、脾、心三臟受累以及氣血失調而成。初起以氣滯痰鬱,鬱而化火,久鬱不解,營血暗耗,心神失養,或脾虛氣血化生不足,氣血兩虛。
三、鬱証的辨証論治
(一) 鬱証初起,總屬情志所傷,氣分鬱結。其臨床表現為悒鬱不暢,精神不振,
胸悶脇痛,善太息,不思飲食等症。
(二)疏通氣機為鬱証總的治則。
實証
肝氣鬱結:精神抑鬱,善太息,胸脇脹痛,腹脹納呆。治宜疏肝理氣解鬱,
方用柴胡疏肝散加減。
氣鬱化火:性情急躁急怒,嘈雜吞酸,目赤、口苦、便結。治宜清肝瀉火,
解鬱和胃,方用丹梔逍遙散合左金丸。
氣滯痰鬱:咽中如物梗阻,胸中窒悶。治宜化痰利氣解鬱,方用半夏厚朴湯
加減。
虛証
恍鬱傷神:精神恍惚,心神不寧,悲憂善哭。治宜養心安神,方用甘麥大棗
湯加味。
心脾兩虛:多思善慮,心悸失眠,面色不華,神疲納呆。治宜健脾養心,益
氣補血,方用歸脾湯加減。
陰虛火旺:眩暈心悸,心煩少寐,腰膝酸軟。治宜滋陰清熱,鎮心安神,方
用滋水清肝飲加減。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49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中醫內科學常見疾病17、癲狂
17、癲狂(熟悉)
一、癲狂的含義
癲証、狂証都是屬於精神失常的疾患。兩者在臨床表現及病機方面各有不同。
癲証:是由於痰氣鬱結,蒙蔽心神所致,臨床以精神抑鬱,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語無倫次,靜而多喜為特徵。
狂証:多因痰火壅盛,迷塞心竅所致,臨床以精神亢奮,喧擾不寧,躁妄打罵,動而多怒為特徵。
二、癲狂的病因病機
本病因七情內傷(如思慮過度,所欲不遂,悲喜交加,惱怒驚恐等)、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失養、六淫邪氣內侵,跌打損傷所致。本病病位在心,與肝膽脾有關。
關於癲狂的發病機制有陰陽失調、七情內傷、痰氣內擾、火邪乘心以及氣滯血瘀等不同。癲証以痰氣鬱結為主,狂証以痰火擾心為主。
三、癲狂的辨証論治
治療原則:調理陰陽,使之歸於平衡。在發作期採用攻逐、滌痰、探吐藥物的方法進行治療。
(一)癲証
痰氣鬱結:精神抑鬱、表情淡漠、神智痴呆、語無倫次,或喃喃自語,喜怒
無常,不思飲食。治宜疏肝解鬱,化痰開竅,方用逍遙散合滌痰
湯加減。
氣虛痰結:妄聞妄見,自責自罪,感情淡漠,不動不語。面黃,便溏,舌胖
淡,脈弱無力。治宜益氣健脾、豁痰宣竅,方用四君子湯合滌痰
湯加減。
心脾兩虛:善悲欲哭、妄想、妄聞妄見,思維貧乏、言語混亂無序,心悸納
呆便溏,多夢。治宜健脾益氣,養心安神,方用養心湯加減。
(二)狂証
痰火擾心:性情急躁、頭痛失眠、兩目怒視,面紅目赤,喧擾不寧。躁妄打
罵,動而多怒。治宜瀉火逐痰,鎮心安神,方用瀉心湯送服礞石
滾痰丸。或大承氣湯。
陰虛火旺:狂病日久,煩躁不眠,情緒不穩,緊張焦慮,心悸易驚,時而狂
躁,尿赤便秘,舌紅少苔,脈細數。治宜滋陰降火,安神定志,
方用二陰煎加減。
血氣凝滯:久病或外傷,情緒狂躁不寧,惱怒多言或登高而歌等。舌質紫暗
或有瘀斑,苔薄,脈弦細或沉澀。治宜活血化瘀兼以行氣,方用
癲狂夢醒湯加減。
一、癲狂的含義
癲証、狂証都是屬於精神失常的疾患。兩者在臨床表現及病機方面各有不同。
癲証:是由於痰氣鬱結,蒙蔽心神所致,臨床以精神抑鬱,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語無倫次,靜而多喜為特徵。
狂証:多因痰火壅盛,迷塞心竅所致,臨床以精神亢奮,喧擾不寧,躁妄打罵,動而多怒為特徵。
二、癲狂的病因病機
本病因七情內傷(如思慮過度,所欲不遂,悲喜交加,惱怒驚恐等)、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失養、六淫邪氣內侵,跌打損傷所致。本病病位在心,與肝膽脾有關。
關於癲狂的發病機制有陰陽失調、七情內傷、痰氣內擾、火邪乘心以及氣滯血瘀等不同。癲証以痰氣鬱結為主,狂証以痰火擾心為主。
三、癲狂的辨証論治
治療原則:調理陰陽,使之歸於平衡。在發作期採用攻逐、滌痰、探吐藥物的方法進行治療。
(一)癲証
痰氣鬱結:精神抑鬱、表情淡漠、神智痴呆、語無倫次,或喃喃自語,喜怒
無常,不思飲食。治宜疏肝解鬱,化痰開竅,方用逍遙散合滌痰
湯加減。
氣虛痰結:妄聞妄見,自責自罪,感情淡漠,不動不語。面黃,便溏,舌胖
淡,脈弱無力。治宜益氣健脾、豁痰宣竅,方用四君子湯合滌痰
湯加減。
心脾兩虛:善悲欲哭、妄想、妄聞妄見,思維貧乏、言語混亂無序,心悸納
呆便溏,多夢。治宜健脾益氣,養心安神,方用養心湯加減。
(二)狂証
痰火擾心:性情急躁、頭痛失眠、兩目怒視,面紅目赤,喧擾不寧。躁妄打
罵,動而多怒。治宜瀉火逐痰,鎮心安神,方用瀉心湯送服礞石
滾痰丸。或大承氣湯。
陰虛火旺:狂病日久,煩躁不眠,情緒不穩,緊張焦慮,心悸易驚,時而狂
躁,尿赤便秘,舌紅少苔,脈細數。治宜滋陰降火,安神定志,
方用二陰煎加減。
血氣凝滯:久病或外傷,情緒狂躁不寧,惱怒多言或登高而歌等。舌質紫暗
或有瘀斑,苔薄,脈弦細或沉澀。治宜活血化瘀兼以行氣,方用
癲狂夢醒湯加減。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49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中醫內科學常見疾病18、癇証
18、癇証(熟悉)
一、癇証的含義
癇証是發作性的精神恍惚,突然昏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兩目上視,肢體抽搐,口中作豬羊叫聲,移時甦醒,醒後如常人為特徵的病徵。
二、癇証的病因病機
癇証的病因有先後天之分,先天因素主要在於妊娠時孕母暴受驚嚇,胎氣受損,或父母體弱,或患有癇証;後天因素在於七情失調,飲食失節,外感六淫,或頭部外傷,以致痰濁內生,氣機逆亂,挾痰竄經絡,引動肝風,蒙蔽心神而成。本病病位在肝脾腎三臟,內有伏痰是本病發作的基礎,情志失調,勞累過度是本病發作的誘因。主要病理因素以痰為主,以及因病致虛的病理演變過程。
三、癇証的類証鑒別
癇証需與中風、厥証相鑒別。
四、癇証的辨証論治
癇証的治療發作期以治標為主,著重豁痰順氣,息風開竅定癇;平時以治本為主,宜健脾化痰,補肝腎,養心安神。要注意情志的調攝,勞逸結合,注意飲食。
風痰閉阻:發作前有眩暈胸悶,乏力等。舌苔白膩,脈弦滑;治宜滌痰息風,
開竅定癇,方用定癇丸加減。
痰火內盛:平時有性情急躁,心煩失眠,口苦而乾,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
數;治宜清肝瀉火,化痰開竅,方用龍膽瀉肝湯合滌痰湯加減。
心腎虧虛:久患癇証,反覆發作,病見健忘心悸,頭暈目眩,腰膝酸軟,神疲
乏力;治宜補益心腎,健脾化痰,方用大補元煎,六君子湯加減。
一、癇証的含義
癇証是發作性的精神恍惚,突然昏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兩目上視,肢體抽搐,口中作豬羊叫聲,移時甦醒,醒後如常人為特徵的病徵。
二、癇証的病因病機
癇証的病因有先後天之分,先天因素主要在於妊娠時孕母暴受驚嚇,胎氣受損,或父母體弱,或患有癇証;後天因素在於七情失調,飲食失節,外感六淫,或頭部外傷,以致痰濁內生,氣機逆亂,挾痰竄經絡,引動肝風,蒙蔽心神而成。本病病位在肝脾腎三臟,內有伏痰是本病發作的基礎,情志失調,勞累過度是本病發作的誘因。主要病理因素以痰為主,以及因病致虛的病理演變過程。
三、癇証的類証鑒別
癇証需與中風、厥証相鑒別。
四、癇証的辨証論治
癇証的治療發作期以治標為主,著重豁痰順氣,息風開竅定癇;平時以治本為主,宜健脾化痰,補肝腎,養心安神。要注意情志的調攝,勞逸結合,注意飲食。
風痰閉阻:發作前有眩暈胸悶,乏力等。舌苔白膩,脈弦滑;治宜滌痰息風,
開竅定癇,方用定癇丸加減。
痰火內盛:平時有性情急躁,心煩失眠,口苦而乾,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
數;治宜清肝瀉火,化痰開竅,方用龍膽瀉肝湯合滌痰湯加減。
心腎虧虛:久患癇証,反覆發作,病見健忘心悸,頭暈目眩,腰膝酸軟,神疲
乏力;治宜補益心腎,健脾化痰,方用大補元煎,六君子湯加減。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49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中醫內科學常見疾病19、胃痛
19、胃痛(掌握)
一、胃痛的含義
胃痛是指由於脾胃受損,氣血不調所引起的胃脘部疼痛,又稱為胃脘痛。古代文獻中關於心痛的記載多數是指胃脘痛而言。
二、胃痛的病因病機
胃痛的常見病因有寒邪客胃、飲食傷胃、情志失調、肝氣犯胃、脾胃虛弱等四方面。
胃痛病位在胃,與肝脾有密切的關係,寒邪客胃,飲食傷胃,肝氣犯胃,脾胃虛弱均可影響胃的受納腐熟功能,使胃失和降,而發生胃痛。脾胃同居腹中,以膜相連,一臟一腑,互為表裡,同主升降,兩者在病理上常互相影響;肝胃是木土乘剋的關係,肝升胃降,情志失調,肝氣不疏,常可橫逆犯胃,導致氣機鬱滯,胃失和降。
三、胃痛的類証鑒別
胃痛與真心痛在臨床上應進行鑒別:
胃痛除胃脘疼痛外,常有胃病史,伴有噯氣、返酸、納呆,胃痛的發作常與飲食不慎有關。
而真心痛為心系病証,平時可有發作性胸痛史,勞累、情志、暴飲暴食多為發作誘因,發作時伴有胸悶憋氣,心悸氣短,甚至汗出唇紫等証。
四、胃痛的辨証論治
(一)胃痛的辨証要注意(1)辨寒熱;(2)辨虛實;(3)辨氣血;
(4)辨在胃、在肝、在脾。
(二)胃痛的治療原則為理氣和胃通降。
寒邪犯胃:暴病胃痛,得溫則減,有飲食生冷或受涼史。治宜溫中散寒,和胃止痛,方用良附丸加減。
飲食停滯:暴飲暴食史,胃脘脹痛,噯腐吞酸,甚則嘔吐不消化食物。治宜
消食導滯,和中止痛,方用保和丸合香蘇散加減。
肝胃氣滯:胃脘脹痛連脇,隨情志變化而起伏,納呆,脈弦。治宜疏肝理氣,
和胃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散加減。
肝胃鬱熱:胃脘灼痛,嘈雜吞酸,口乾口苦,煩躁易怒,舌紅苔黃脈數。治
宜清肝瀉熱,和胃止痛,方用化肝煎加減。
瘀血阻滯:胃脘疼痛如針刺,痛有定處,舌質紫暗,有瘀點瘀斑,脈弦或澀。
治宜理氣活血,化瘀止痛。
胃陰不足:胃部隱痛,嘈雜似飢,口乾不欲飲,大便乾結,舌紅少苔,脈細
數。治宜養陰益胃,和絡止痛,方用養胃湯合芍藥甘草湯加減。
脾胃虛寒:胃脘隱痛,喜溫喜按,面色不華,神疲乏力,食少便溏。治宜溫
中健脾,方用黃耆建中湯加減。
一、胃痛的含義
胃痛是指由於脾胃受損,氣血不調所引起的胃脘部疼痛,又稱為胃脘痛。古代文獻中關於心痛的記載多數是指胃脘痛而言。
二、胃痛的病因病機
胃痛的常見病因有寒邪客胃、飲食傷胃、情志失調、肝氣犯胃、脾胃虛弱等四方面。
胃痛病位在胃,與肝脾有密切的關係,寒邪客胃,飲食傷胃,肝氣犯胃,脾胃虛弱均可影響胃的受納腐熟功能,使胃失和降,而發生胃痛。脾胃同居腹中,以膜相連,一臟一腑,互為表裡,同主升降,兩者在病理上常互相影響;肝胃是木土乘剋的關係,肝升胃降,情志失調,肝氣不疏,常可橫逆犯胃,導致氣機鬱滯,胃失和降。
三、胃痛的類証鑒別
胃痛與真心痛在臨床上應進行鑒別:
胃痛除胃脘疼痛外,常有胃病史,伴有噯氣、返酸、納呆,胃痛的發作常與飲食不慎有關。
而真心痛為心系病証,平時可有發作性胸痛史,勞累、情志、暴飲暴食多為發作誘因,發作時伴有胸悶憋氣,心悸氣短,甚至汗出唇紫等証。
四、胃痛的辨証論治
(一)胃痛的辨証要注意(1)辨寒熱;(2)辨虛實;(3)辨氣血;
(4)辨在胃、在肝、在脾。
(二)胃痛的治療原則為理氣和胃通降。
寒邪犯胃:暴病胃痛,得溫則減,有飲食生冷或受涼史。治宜溫中散寒,和胃止痛,方用良附丸加減。
飲食停滯:暴飲暴食史,胃脘脹痛,噯腐吞酸,甚則嘔吐不消化食物。治宜
消食導滯,和中止痛,方用保和丸合香蘇散加減。
肝胃氣滯:胃脘脹痛連脇,隨情志變化而起伏,納呆,脈弦。治宜疏肝理氣,
和胃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散加減。
肝胃鬱熱:胃脘灼痛,嘈雜吞酸,口乾口苦,煩躁易怒,舌紅苔黃脈數。治
宜清肝瀉熱,和胃止痛,方用化肝煎加減。
瘀血阻滯:胃脘疼痛如針刺,痛有定處,舌質紫暗,有瘀點瘀斑,脈弦或澀。
治宜理氣活血,化瘀止痛。
胃陰不足:胃部隱痛,嘈雜似飢,口乾不欲飲,大便乾結,舌紅少苔,脈細
數。治宜養陰益胃,和絡止痛,方用養胃湯合芍藥甘草湯加減。
脾胃虛寒:胃脘隱痛,喜溫喜按,面色不華,神疲乏力,食少便溏。治宜溫
中健脾,方用黃耆建中湯加減。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49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中醫內科學常見疾病20、噎膈
20、噎膈(熟悉)
一、噎膈的含義
噎是指進食梗噎不順,膈是指格拒、飲食不下,或食入即吐。
葉天士指出噎膈乃“食管窄隘使然”
二、噎膈的病因病機
噎膈主要是由於憂思惱怒,酒食不節及亡血失精所致。本病的發病主要在於燥熱內結,津液乾涸,食管狹窄。
噎膈的病機特點為本虛標實,本為陰津虧耗和氣虛陽微。標為氣火鬱結和痰瘀阻滯。病位在食道與胃,與肝脾腎亦有密切的關係。因為三臟與食道、胃皆有經絡聯繫。在功能上,脾為胃行其津液,肝氣的疏泄與腎陽的溫煦亦有助於胃氣的和降,而腎之津液循足少陰之脈濡潤咽嗌,對食物嚥下入胃,均有協同作用。故肝脾腎病變,可累及胃與食道而發生噎膈。
在噎膈發病過程中,初期往往是肝脾氣結,病在氣分,氣鬱化火,灼傷津液,津聚為痰,痰氣交阻,日久氣滯痰阻而血瘀,成為噎膈重証。陰損及陽。
三、噎膈的類証鑒別
噎膈與梅核氣、反胃之間的鑒別
四、噎膈的辨証要點
(一) 噎膈臨床上以吞嚥困難為特徵。噎膈的辨証須分清虛實。
(二)噎膈的治療原則是權衡標本,攻補兼施。
痰氣交阻:吞嚥困難,胸膈滿悶,隨情志而變化,口乾咽燥,大便乾結。治
宜開鬱化痰潤燥,方用啟膈散加減。
津虧熱結:吞嚥梗澀疼痛,固體食物難進,湯水可入,形瘦口乾,便結,舌
紅少苔,脈細弦數。治宜滋養津液為主,方用五汁安中飲加減。
瘀血內結:胸膈疼痛,食不得下,消瘦更為明顯,肌膚枯燥,大便乾結如羊
屎。治宜滋陰養血,破結行瘀,方用通幽湯加減。
氣虛陽微:久病飲食不下,食入反出,面色恍白,精神疲憊,形寒肢冷,面
浮足腫,泛吐清涎。治宜溫補脾腎,方用補氣運脾湯加減。
一、噎膈的含義
噎是指進食梗噎不順,膈是指格拒、飲食不下,或食入即吐。
葉天士指出噎膈乃“食管窄隘使然”
二、噎膈的病因病機
噎膈主要是由於憂思惱怒,酒食不節及亡血失精所致。本病的發病主要在於燥熱內結,津液乾涸,食管狹窄。
噎膈的病機特點為本虛標實,本為陰津虧耗和氣虛陽微。標為氣火鬱結和痰瘀阻滯。病位在食道與胃,與肝脾腎亦有密切的關係。因為三臟與食道、胃皆有經絡聯繫。在功能上,脾為胃行其津液,肝氣的疏泄與腎陽的溫煦亦有助於胃氣的和降,而腎之津液循足少陰之脈濡潤咽嗌,對食物嚥下入胃,均有協同作用。故肝脾腎病變,可累及胃與食道而發生噎膈。
在噎膈發病過程中,初期往往是肝脾氣結,病在氣分,氣鬱化火,灼傷津液,津聚為痰,痰氣交阻,日久氣滯痰阻而血瘀,成為噎膈重証。陰損及陽。
三、噎膈的類証鑒別
噎膈與梅核氣、反胃之間的鑒別
四、噎膈的辨証要點
(一) 噎膈臨床上以吞嚥困難為特徵。噎膈的辨証須分清虛實。
(二)噎膈的治療原則是權衡標本,攻補兼施。
痰氣交阻:吞嚥困難,胸膈滿悶,隨情志而變化,口乾咽燥,大便乾結。治
宜開鬱化痰潤燥,方用啟膈散加減。
津虧熱結:吞嚥梗澀疼痛,固體食物難進,湯水可入,形瘦口乾,便結,舌
紅少苔,脈細弦數。治宜滋養津液為主,方用五汁安中飲加減。
瘀血內結:胸膈疼痛,食不得下,消瘦更為明顯,肌膚枯燥,大便乾結如羊
屎。治宜滋陰養血,破結行瘀,方用通幽湯加減。
氣虛陽微:久病飲食不下,食入反出,面色恍白,精神疲憊,形寒肢冷,面
浮足腫,泛吐清涎。治宜溫補脾腎,方用補氣運脾湯加減。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49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中醫內科學常見疾病21、嘔吐
21、嘔吐(掌握)
一、嘔吐的含義
嘔吐是由於胃失和降,氣逆於上迫使胃中之物從口而出的病証。
二、嘔吐的病因病機
嘔吐可因外邪侵襲、飲食不節、情志失調、脾胃虛弱而引起。嘔吐的發生機制在於外邪干胃,或脾胃虛弱,胃失和降,胃氣上逆而成。
嘔吐的病位雖然在脾胃,但與肝肺兩臟也有密切的關係。因為肝屬於春木,主升發疏泄,肺屬秋金,司治節肅降,肝肺之氣,左升右降,協助脾胃和調氣機升降,如肝氣怫鬱、橫逆犯胃,則可挾胃氣上逆而作嘔,肺失肅降,也常影響胃的和降,肺胃之氣上逆而咳、嘔并作。
三、嘔吐的類証鑒別
嘔吐、反胃、呃逆都是胃的病變,但嘔吐是以有物有聲為特徵,反胃以朝食暮吐為主症,呃逆以喉間呃呃連聲,令人不能自制為主,呃逆還與膈間氣機不利有關。三者的病機都有胃失和降,胃氣上逆。
四、嘔吐的辨証論治
(一) 通過嘔吐物可以辨別不同的病因
嘔吐酸腐多屬食滯;嘔吐苦水黃水多屬膽熱犯胃;嘔吐酸水綠水多為肝熱犯胃,嘔吐痰涎多為痰中阻,嘔吐清水多為胃虛;泛吐少量黏沫者多為胃陰不足。
(二) 嘔吐的治療原則:和胃降逆為治療嘔吐的一般原則。但對生理保護性嘔吐不
能過分強調止嘔。
外邪犯胃:突然嘔吐,與感受外邪有關,因感寒、熱、暑不同而有相應的兼
証。治宜疏邪解表,化濁和胃,方用香蘇散加減。
飲食停滯:有暴飲暴食史,嘔吐酸腐,脘腹脹痛,吐後反快。治宜消食導滯,
和胃止嘔,方用保和丸加減。
痰飲內停:嘔吐清水痰涎,脘悶不食,頭眩心悸,苔白膩,脈滑。宜溫化痰
飲,和胃降逆,方用小半夏湯合苓桂朮甘湯加減。
肝氣犯胃:嘔吐吞酸,噯氣頻作,脇痛脘痞,隨情志而起伏。治宜疏肝理氣,
和胃降逆,方用四七湯合左金丸加減。
脾胃虛寒:久病嘔吐,勞倦及飲食不慎而發,面色萎黃,倦怠乏力,大便不
實,喜溫畏寒。治宜溫中健脾,和胃降逆,方用砂半理中湯加減。
胃陰不足:嘔吐或乾嘔,胃中嘈雜,似飢不食,口燥咽乾,舌紅少苔,脈細
數。治宜滋養胃陰,降逆止嘔,方用麥門冬湯加減。
一、嘔吐的含義
嘔吐是由於胃失和降,氣逆於上迫使胃中之物從口而出的病証。
二、嘔吐的病因病機
嘔吐可因外邪侵襲、飲食不節、情志失調、脾胃虛弱而引起。嘔吐的發生機制在於外邪干胃,或脾胃虛弱,胃失和降,胃氣上逆而成。
嘔吐的病位雖然在脾胃,但與肝肺兩臟也有密切的關係。因為肝屬於春木,主升發疏泄,肺屬秋金,司治節肅降,肝肺之氣,左升右降,協助脾胃和調氣機升降,如肝氣怫鬱、橫逆犯胃,則可挾胃氣上逆而作嘔,肺失肅降,也常影響胃的和降,肺胃之氣上逆而咳、嘔并作。
三、嘔吐的類証鑒別
嘔吐、反胃、呃逆都是胃的病變,但嘔吐是以有物有聲為特徵,反胃以朝食暮吐為主症,呃逆以喉間呃呃連聲,令人不能自制為主,呃逆還與膈間氣機不利有關。三者的病機都有胃失和降,胃氣上逆。
四、嘔吐的辨証論治
(一) 通過嘔吐物可以辨別不同的病因
嘔吐酸腐多屬食滯;嘔吐苦水黃水多屬膽熱犯胃;嘔吐酸水綠水多為肝熱犯胃,嘔吐痰涎多為痰中阻,嘔吐清水多為胃虛;泛吐少量黏沫者多為胃陰不足。
(二) 嘔吐的治療原則:和胃降逆為治療嘔吐的一般原則。但對生理保護性嘔吐不
能過分強調止嘔。
外邪犯胃:突然嘔吐,與感受外邪有關,因感寒、熱、暑不同而有相應的兼
証。治宜疏邪解表,化濁和胃,方用香蘇散加減。
飲食停滯:有暴飲暴食史,嘔吐酸腐,脘腹脹痛,吐後反快。治宜消食導滯,
和胃止嘔,方用保和丸加減。
痰飲內停:嘔吐清水痰涎,脘悶不食,頭眩心悸,苔白膩,脈滑。宜溫化痰
飲,和胃降逆,方用小半夏湯合苓桂朮甘湯加減。
肝氣犯胃:嘔吐吞酸,噯氣頻作,脇痛脘痞,隨情志而起伏。治宜疏肝理氣,
和胃降逆,方用四七湯合左金丸加減。
脾胃虛寒:久病嘔吐,勞倦及飲食不慎而發,面色萎黃,倦怠乏力,大便不
實,喜溫畏寒。治宜溫中健脾,和胃降逆,方用砂半理中湯加減。
胃陰不足:嘔吐或乾嘔,胃中嘈雜,似飢不食,口燥咽乾,舌紅少苔,脈細
數。治宜滋養胃陰,降逆止嘔,方用麥門冬湯加減。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49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中醫內科學常見疾病22、呃逆
22、呃逆(熟悉)
一、呃逆的含義
因氣逆上衝,而致喉間呃呃連聲,聲短而頻,令人不能自制,稱為呃逆。
二、呃逆的病因病機
呃逆由於飲食不節、情志不和、正氣虧虛致使胃失和降,胃氣上逆動膈而起。呃逆的發生與肝肺胃腎有關,特別是與肺胃關係更為密切。因為(1)手太陰肺經之脈,起循胃口,上膈屬肺;(2)肺主肅降,胃主和降,肺胃之氣同主乎降;(3)膈居肺胃之間;(4)取嚏或閉氣,以及驚嚇可使呃逆緩解。腎主納氣,又為胃關,腎氣失於攝納,氣逆上衝,亦可發生呃逆。
三、呃逆的類証鑒別
呃逆與乾嘔、噯氣有所不同,需加以鑒別。
四、呃逆的辨証論治
(一) 呃逆的辨証要注意辨虛實、辨寒、辨輕重。在危重症見到呃逆,多為危象,
需加以重視。
(二)治療原則:和胃降逆平呃為治療原則。
胃中寒冷:溫中散寒止呃,丁香散加減。
胃火上逆:清熱泄胃平呃,竹葉石膏湯或大黃甘草湯加減。
氣機鬱滯:順氣降逆,五磨飲子或旋覆代赭湯加減。
脾胃陽虛:溫補脾胃,和胃降逆,理中湯加減。
胃陰不足:生津養胃止呃,益胃湯加減。
一、呃逆的含義
因氣逆上衝,而致喉間呃呃連聲,聲短而頻,令人不能自制,稱為呃逆。
二、呃逆的病因病機
呃逆由於飲食不節、情志不和、正氣虧虛致使胃失和降,胃氣上逆動膈而起。呃逆的發生與肝肺胃腎有關,特別是與肺胃關係更為密切。因為(1)手太陰肺經之脈,起循胃口,上膈屬肺;(2)肺主肅降,胃主和降,肺胃之氣同主乎降;(3)膈居肺胃之間;(4)取嚏或閉氣,以及驚嚇可使呃逆緩解。腎主納氣,又為胃關,腎氣失於攝納,氣逆上衝,亦可發生呃逆。
三、呃逆的類証鑒別
呃逆與乾嘔、噯氣有所不同,需加以鑒別。
四、呃逆的辨証論治
(一) 呃逆的辨証要注意辨虛實、辨寒、辨輕重。在危重症見到呃逆,多為危象,
需加以重視。
(二)治療原則:和胃降逆平呃為治療原則。
胃中寒冷:溫中散寒止呃,丁香散加減。
胃火上逆:清熱泄胃平呃,竹葉石膏湯或大黃甘草湯加減。
氣機鬱滯:順氣降逆,五磨飲子或旋覆代赭湯加減。
脾胃陽虛:溫補脾胃,和胃降逆,理中湯加減。
胃陰不足:生津養胃止呃,益胃湯加減。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49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中醫內科學常見疾病23、泄瀉
23、泄瀉(掌握)
一、泄瀉的含義
泄瀉是以大便次數增多,糞質清稀,甚至如水樣,或便下完榖不化而言,其中糞質清稀是主要依據,大便次數增多是依據之一。漢唐時稱為下利,宋以後稱為泄瀉。
二、泄瀉的病因病機
泄瀉主要因感受外邪、飲食所傷、情志失調、脾胃虛弱以及腎陽不足所致。病位在脾胃和大腸。脾虛和濕盛是導致本病發病的重要因素。在外因與濕關係最大,濕邪入侵,損傷脾胃,運化失常,則“濕勝則濡泄”。在內因方面,與脾虛關係最密切,因為脾主運化,脾虛運化失司,水榖不化精微,反生濕濁,混雜而下,則為泄瀉。如果脾運健壯,外濕不致於侵襲,內濕不易形成。
三、泄瀉的類証鑒別
泄瀉與痢疾均可在夏季發病,其病因不盡相同預後也異,需加以鑒別。痢疾以腹痛,裡急後重,下痢赤白膿血為特點。而泄瀉則以大便次數增多,糞質清稀為特點,雖兩者均可有腹痛,但泄瀉多在瀉後疼痛緩解,而痢疾便後痛不減。此外痢疾多與感受時邪有關。
四、泄瀉的辨証論治
(一) 泄瀉屬於食滯者多瀉下臭如敗卵,腹痛腸鳴,瀉後痛減;
肝鬱脾虛之泄瀉則病情多隨情志變化而起伏,伴有脇脹痛;
脾虛泄瀉多為水瀉完榖不化,且飲食稍有不慎極易發病或加重;
腎陽虛衰之泄瀉多為五更泄,多伴腰酸膝軟,形寒肢冷;
濕熱所致者多大便黃褐臭穢,肛門灼熱;
寒濕泄瀉者多大便清稀,腹痛畏寒。
(二)治療原則:淡滲、升提、清涼、疏利、甘緩、酸收、燥脾、溫腎、固澀。
寒濕泄瀉:解表散寒,芳香化濕,藿香正氣散加減。
濕熱泄瀉:清熱利濕,葛根芩連湯加減。
傷食泄瀉:消食導滯,保和丸加減。
肝氣乘脾:抑肝扶脾,痛瀉要方加減。
脾虛泄瀉:健脾益胃,參苓白朮散加減。
腎陽虛衰:溫腎健脾,固澀止瀉,四神丸加減。
一、泄瀉的含義
泄瀉是以大便次數增多,糞質清稀,甚至如水樣,或便下完榖不化而言,其中糞質清稀是主要依據,大便次數增多是依據之一。漢唐時稱為下利,宋以後稱為泄瀉。
二、泄瀉的病因病機
泄瀉主要因感受外邪、飲食所傷、情志失調、脾胃虛弱以及腎陽不足所致。病位在脾胃和大腸。脾虛和濕盛是導致本病發病的重要因素。在外因與濕關係最大,濕邪入侵,損傷脾胃,運化失常,則“濕勝則濡泄”。在內因方面,與脾虛關係最密切,因為脾主運化,脾虛運化失司,水榖不化精微,反生濕濁,混雜而下,則為泄瀉。如果脾運健壯,外濕不致於侵襲,內濕不易形成。
三、泄瀉的類証鑒別
泄瀉與痢疾均可在夏季發病,其病因不盡相同預後也異,需加以鑒別。痢疾以腹痛,裡急後重,下痢赤白膿血為特點。而泄瀉則以大便次數增多,糞質清稀為特點,雖兩者均可有腹痛,但泄瀉多在瀉後疼痛緩解,而痢疾便後痛不減。此外痢疾多與感受時邪有關。
四、泄瀉的辨証論治
(一) 泄瀉屬於食滯者多瀉下臭如敗卵,腹痛腸鳴,瀉後痛減;
肝鬱脾虛之泄瀉則病情多隨情志變化而起伏,伴有脇脹痛;
脾虛泄瀉多為水瀉完榖不化,且飲食稍有不慎極易發病或加重;
腎陽虛衰之泄瀉多為五更泄,多伴腰酸膝軟,形寒肢冷;
濕熱所致者多大便黃褐臭穢,肛門灼熱;
寒濕泄瀉者多大便清稀,腹痛畏寒。
(二)治療原則:淡滲、升提、清涼、疏利、甘緩、酸收、燥脾、溫腎、固澀。
寒濕泄瀉:解表散寒,芳香化濕,藿香正氣散加減。
濕熱泄瀉:清熱利濕,葛根芩連湯加減。
傷食泄瀉:消食導滯,保和丸加減。
肝氣乘脾:抑肝扶脾,痛瀉要方加減。
脾虛泄瀉:健脾益胃,參苓白朮散加減。
腎陽虛衰:溫腎健脾,固澀止瀉,四神丸加減。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49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中醫內科學常見疾病24、痢疾
24、痢疾(掌握)
一、痢疾的含義
痢疾是以腹痛,裡急後重,便下赤白膿血為特徵的病証。痢疾在宋以前被稱為滯下。
二、痢疾的病因病機
痢疾的病因主要為感受時邪和飲食內傷。病位在腸,邪滯腸中,氣血與之相搏結,腸道傳導失司,氣血凝滯,腸腑脂膜與血絡受損,故見痢下赤白膿血,氣機阻滯,腑氣不通,則腹痛,裡急後重。
三、痢疾的類証鑒別
痢疾與泄瀉的鑒別可參閱泄瀉篇。
四、痢疾的辨証論治
痢疾的治療原則是因勢利導,通因通用。並注意通與澀的使用。關於痢疾的治療,劉河間提出“調氣則後重自除,行血則便膿自癒”。並立芍藥湯治療痢疾。其中赤芍、當歸行血,而木香、檳榔行氣導滯。
痢疾治療有四忌,分別是:“一忌發汗,二忌溫補,三忌大下,四忌分利小便,惟清熱法不忌。”
濕熱痢:下痢赤白,以赤為主。肛門灼熱,腹痛,裡急後重。治宜清熱解毒,調
氣行血,方用芍藥湯加減。
疫毒痢:壯熱煩躁,下痢鮮血,腹痛如絞,裡急後重。治宜清熱涼血解毒,方用
白頭翁湯加減。
寒濕痢:下痢白多赤少,腹痛,裡急後重,頭身困重,胃脘飽滿。治宜溫化寒濕,
行氣,方用胃苓湯加減。
虛寒痢:久痢、下痢稀薄,帶有白凍,身倦乏力,畏寒肢冷,食少神疲,口淡不
渴。治宜溫補脾腎,澀腸固脫,方用真人養臟湯加減。
休息痢:下痢時發時止,伴食慾不振,倦怠乏力,形體消瘦。發作時清熱利濕,
用連理湯,平時健脾益氣,用六君子湯。
陰虛痢:痢下赤白膿血或鮮,量少難出,虛坐努責,心煩口亁,苔少或花剝。治
宜養陰清熱止痢,方用駐車丸加減。
一、痢疾的含義
痢疾是以腹痛,裡急後重,便下赤白膿血為特徵的病証。痢疾在宋以前被稱為滯下。
二、痢疾的病因病機
痢疾的病因主要為感受時邪和飲食內傷。病位在腸,邪滯腸中,氣血與之相搏結,腸道傳導失司,氣血凝滯,腸腑脂膜與血絡受損,故見痢下赤白膿血,氣機阻滯,腑氣不通,則腹痛,裡急後重。
三、痢疾的類証鑒別
痢疾與泄瀉的鑒別可參閱泄瀉篇。
四、痢疾的辨証論治
痢疾的治療原則是因勢利導,通因通用。並注意通與澀的使用。關於痢疾的治療,劉河間提出“調氣則後重自除,行血則便膿自癒”。並立芍藥湯治療痢疾。其中赤芍、當歸行血,而木香、檳榔行氣導滯。
痢疾治療有四忌,分別是:“一忌發汗,二忌溫補,三忌大下,四忌分利小便,惟清熱法不忌。”
濕熱痢:下痢赤白,以赤為主。肛門灼熱,腹痛,裡急後重。治宜清熱解毒,調
氣行血,方用芍藥湯加減。
疫毒痢:壯熱煩躁,下痢鮮血,腹痛如絞,裡急後重。治宜清熱涼血解毒,方用
白頭翁湯加減。
寒濕痢:下痢白多赤少,腹痛,裡急後重,頭身困重,胃脘飽滿。治宜溫化寒濕,
行氣,方用胃苓湯加減。
虛寒痢:久痢、下痢稀薄,帶有白凍,身倦乏力,畏寒肢冷,食少神疲,口淡不
渴。治宜溫補脾腎,澀腸固脫,方用真人養臟湯加減。
休息痢:下痢時發時止,伴食慾不振,倦怠乏力,形體消瘦。發作時清熱利濕,
用連理湯,平時健脾益氣,用六君子湯。
陰虛痢:痢下赤白膿血或鮮,量少難出,虛坐努責,心煩口亁,苔少或花剝。治
宜養陰清熱止痢,方用駐車丸加減。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49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中醫內科學常見疾病25、霍亂
25、霍亂(了解)
一、霍亂的含義
霍亂是以起病急驟,卒然發作,上吐下瀉,腹痛或不痛為特徵的疾病。因本病起於頃刻之間,揮霍撩亂,故名霍亂。
二、霍亂的病因病機
霍亂是因感受時邪及飲食不慎所引起。
病機是脾胃受損、升降失司、清濁相干、亂於腸胃。
三、霍亂的類証鑒別
霍亂須與嘔吐、泄瀉相鑒別。
四、霍亂的辨証論治
(一) 時行霍亂具有傳染性是其主要特點。而尋常霍亂多是飲食不慎所致,往往同
時就餐者多人發病。
(二)霍亂的治療原則:由於本病的病機是穢濁暑濕內干腸胃,清濁相混所致,所
以治療應以辟穢瀉濁、芳化和中為原則。
寒霍亂:輕証散寒燥濕、芳香化濁,用藿香正氣散加減;重証溫補脾腎、回
陽救逆,方用附子理中湯加減。
熱霍亂:宜清熱化濕、辟穢瀉濁,用燃照湯或蠶矢屎湯加減。後者對霍亂轉
筋有較好的療效。
亁霍亂:又名絞腸痧,治宜辟穢解濁、利氣宣壅,方用玉樞丹加減。
一、霍亂的含義
霍亂是以起病急驟,卒然發作,上吐下瀉,腹痛或不痛為特徵的疾病。因本病起於頃刻之間,揮霍撩亂,故名霍亂。
二、霍亂的病因病機
霍亂是因感受時邪及飲食不慎所引起。
病機是脾胃受損、升降失司、清濁相干、亂於腸胃。
三、霍亂的類証鑒別
霍亂須與嘔吐、泄瀉相鑒別。
四、霍亂的辨証論治
(一) 時行霍亂具有傳染性是其主要特點。而尋常霍亂多是飲食不慎所致,往往同
時就餐者多人發病。
(二)霍亂的治療原則:由於本病的病機是穢濁暑濕內干腸胃,清濁相混所致,所
以治療應以辟穢瀉濁、芳化和中為原則。
寒霍亂:輕証散寒燥濕、芳香化濁,用藿香正氣散加減;重証溫補脾腎、回
陽救逆,方用附子理中湯加減。
熱霍亂:宜清熱化濕、辟穢瀉濁,用燃照湯或蠶矢屎湯加減。後者對霍亂轉
筋有較好的療效。
亁霍亂:又名絞腸痧,治宜辟穢解濁、利氣宣壅,方用玉樞丹加減。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49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中醫內科學常見疾病26、腹痛
26、腹痛(掌握)
一、腹痛的含義
腹痛指的是胃脘以下,恥骨毛際以上的部位發生疼痛的症狀而言。
腹痛的臟器有肝、膽、脾、胃、腎、大小腸、膀胱等,並且為手足三陰、足少陽、手足陽明、沖脈、任脈、帶脈等經脈循行之處,因此腹痛的發生常與這些臟器的病變有關。
二、腹痛的病因病機
腹痛的病機主要在於氣機鬱滯、脈絡痹阻、或臟腑虛損、經脈失養。
三、腹痛的類証鑒別
腹痛需與痢疾、霍亂、積聚、腸癰、疝氣、蛔蟲相鑒別。
四、腹痛的辨証論治
(一)內科腹痛與外科腹痛
內科腹痛的特點為:多先發熱後腹痛,疼痛部位不定且不明確,以自覺腹痛
為主,壓痛不明顯;
外科腹痛的特點為:多先發熱後腹痛,疼痛部位局限明顯,壓痛及肌緊張明
顯。
(二)腹痛緩急
急性腹痛:多因寒邪、濕熱、食滯、蟲積所傷,表現為發病突然、疼痛劇烈、
病程較短;
慢性腹痛:多為內傷氣血不足、或因臟腑虛寒,發病緩慢,疼痛不劇,病程較長。
(三)辨寒熱
寒証腹痛者:腹痛急劇、得熱則減,口不渴、舌苔白滑,脈沉緊;
熱証腹痛者:腹脹痛拒按,得寒痛減,身熱便秘、舌苔黃、脈洪數。
(四)辨虛實
腹痛拒按、進食後加重者為實;腹痛喜按、飢餓時加重,得食則減者為虛。
(五)辨氣血蟲食
氣滯腹痛的特點是疼痛呈脹痛,疼痛部位不固定,與情志有關;
血瘀疼痛的特點是疼痛位置固定,疼痛性質多為刺痛;
食滯疼痛有噯腐吞酸,脘腹痞滿、多有傷食史;
蟲積為臍周腹痛,時作時止,多有蛔蟲病史。
(六)辨腹痛位置
少腹連及兩脅痛屬肝膽;大腹痛多屬脾胃病;臍以上痛為脾胃腸道疾病。當臍而痛為少陰之病;小腹痛為膀胱之病;臍腹痛多屬大小腸病,腸癰則為臍右下方疼痛。
(七)腹痛的治療以通則不痛為原則。
中臟虛寒:腹痛綿綿、時作時止、喜熱喜按、飢餓及勞累加重、神疲乏力、
怯寒便溏、舌質淡,脈沉細。治宜溫中補虛,和裡緩急,方用小
建中湯。
飲食停滯:腹脹滿而痛、拒按、厭食、噯腐吞酸,傷食史。舌苔厚膩,脈滑
實。治宜消食導滯,輕証用保和丸,重証用枳實導滯丸。
氣滯腹痛:脘腹脹滿、脅滿痛,游走不定,腹痛隨情志活動而變化。治宜疏肝理氣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散加減。
血瘀腹痛:有外傷或手術史,疼痛部位固定,伴有舌紫暗,脈澀等血瘀証。治宜活血化瘀止痛,方用少腹逐瘀湯加減。
一、腹痛的含義
腹痛指的是胃脘以下,恥骨毛際以上的部位發生疼痛的症狀而言。
腹痛的臟器有肝、膽、脾、胃、腎、大小腸、膀胱等,並且為手足三陰、足少陽、手足陽明、沖脈、任脈、帶脈等經脈循行之處,因此腹痛的發生常與這些臟器的病變有關。
二、腹痛的病因病機
腹痛的病機主要在於氣機鬱滯、脈絡痹阻、或臟腑虛損、經脈失養。
三、腹痛的類証鑒別
腹痛需與痢疾、霍亂、積聚、腸癰、疝氣、蛔蟲相鑒別。
四、腹痛的辨証論治
(一)內科腹痛與外科腹痛
內科腹痛的特點為:多先發熱後腹痛,疼痛部位不定且不明確,以自覺腹痛
為主,壓痛不明顯;
外科腹痛的特點為:多先發熱後腹痛,疼痛部位局限明顯,壓痛及肌緊張明
顯。
(二)腹痛緩急
急性腹痛:多因寒邪、濕熱、食滯、蟲積所傷,表現為發病突然、疼痛劇烈、
病程較短;
慢性腹痛:多為內傷氣血不足、或因臟腑虛寒,發病緩慢,疼痛不劇,病程較長。
(三)辨寒熱
寒証腹痛者:腹痛急劇、得熱則減,口不渴、舌苔白滑,脈沉緊;
熱証腹痛者:腹脹痛拒按,得寒痛減,身熱便秘、舌苔黃、脈洪數。
(四)辨虛實
腹痛拒按、進食後加重者為實;腹痛喜按、飢餓時加重,得食則減者為虛。
(五)辨氣血蟲食
氣滯腹痛的特點是疼痛呈脹痛,疼痛部位不固定,與情志有關;
血瘀疼痛的特點是疼痛位置固定,疼痛性質多為刺痛;
食滯疼痛有噯腐吞酸,脘腹痞滿、多有傷食史;
蟲積為臍周腹痛,時作時止,多有蛔蟲病史。
(六)辨腹痛位置
少腹連及兩脅痛屬肝膽;大腹痛多屬脾胃病;臍以上痛為脾胃腸道疾病。當臍而痛為少陰之病;小腹痛為膀胱之病;臍腹痛多屬大小腸病,腸癰則為臍右下方疼痛。
(七)腹痛的治療以通則不痛為原則。
中臟虛寒:腹痛綿綿、時作時止、喜熱喜按、飢餓及勞累加重、神疲乏力、
怯寒便溏、舌質淡,脈沉細。治宜溫中補虛,和裡緩急,方用小
建中湯。
飲食停滯:腹脹滿而痛、拒按、厭食、噯腐吞酸,傷食史。舌苔厚膩,脈滑
實。治宜消食導滯,輕証用保和丸,重証用枳實導滯丸。
氣滯腹痛:脘腹脹滿、脅滿痛,游走不定,腹痛隨情志活動而變化。治宜疏肝理氣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散加減。
血瘀腹痛:有外傷或手術史,疼痛部位固定,伴有舌紫暗,脈澀等血瘀証。治宜活血化瘀止痛,方用少腹逐瘀湯加減。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49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中醫內科學常見疾病27、便秘
27、便秘(熟悉)
一、便秘的含義
便秘是指大便結不通,排便時間延長,或欲大便而艱澀不暢的一種病証。在古代文獻中有陽結、脾約等名稱。
二、便秘的病因病機
腸胃積熱、燥熱內結,情志失調、氣滯不行、氣虛傳送無力、津虧血少、腸道亁澀、陰寒內結,致使大腸傳導失司,而發生便秘。本病雖然病位在腸,但與肺脾胃也有關。
三、便秘的辨証論治
便秘的治療以通腑為主。
熱祕:泄熱通腑,或清熱潤腸,調胃承氣湯或痲子仁丸。
氣祕:順氣導滯,用六磨湯。
氣虛:宜健脾益氣,用黃耆湯。
血虛:宜養血潤燥,用潤腸丸。
冷祕:溫陽通便,濟川煎。
一、便秘的含義
便秘是指大便結不通,排便時間延長,或欲大便而艱澀不暢的一種病証。在古代文獻中有陽結、脾約等名稱。
二、便秘的病因病機
腸胃積熱、燥熱內結,情志失調、氣滯不行、氣虛傳送無力、津虧血少、腸道亁澀、陰寒內結,致使大腸傳導失司,而發生便秘。本病雖然病位在腸,但與肺脾胃也有關。
三、便秘的辨証論治
便秘的治療以通腑為主。
熱祕:泄熱通腑,或清熱潤腸,調胃承氣湯或痲子仁丸。
氣祕:順氣導滯,用六磨湯。
氣虛:宜健脾益氣,用黃耆湯。
血虛:宜養血潤燥,用潤腸丸。
冷祕:溫陽通便,濟川煎。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49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中醫內科學常見疾病28、蟲証
28、蟲証(了解)
一、蟲証的病因病機
蟲証的病因在於飲食不潔,外加脾胃不和、脾胃虛弱而發病。
二、蟲証的辨証論治
蟲病的治療以驅蟲為先。蛔厥的治療可用烏梅丸安蛔止痛。檳榔、南瓜子、雷丸對 蟲有較好的療效。常用的驅蟲方有追蟲丸、化蟲丸等。
29、脅痛(掌握)
一、脅痛的含義
凡是以肝膽受損,氣血不調所引起的一側或兩側脅肋部位疼痛為主要表現的病証稱為脅痛。肝居脅下,其經脈布於兩脅,膽附於肝,其脈循於脅,故脅痛之病主要責之肝膽。
二、脅痛的病因病機
因情志失調、或因抑鬱、或因暴怒傷肝,肝失疏泄、氣機不利、氣鬱及血、瘀血停積、或外傷、脅絡受損,外邪侵襲、或飲食失調、溼熱鬱結肝膽;久病體虛、勞欲過度、精血不足、血不養肝,從而發生脅痛。
本病病位在肝膽,但與脾、腎、肺、胃有關。實則為氣滯、血瘀、溼熱;虛則為肝腎陰虛,肝血不足等。
脅痛初起多實,久后則虛;初病在氣,久病入絡。
三、脅痛的類証鑒別
脅痛與胃脘痛、胸痹相鑒別。
四、脅痛的辨証論治
(一)脅痛的辨証要辨表里、寒熱、在氣在血、虛實。
邪在表者多有發熱惡寒等表証,發病急、病程短;無表証者多屬里証,起病多緩。寒熱辨証相對較易,如兼舌紅苔黃、口亁口苦,(隨情志變化增減)面紅為熱証。而兼見口淡無味,喜溫惡寒,痛處等熱則減為寒証。在氣者疼痛部位不固定,多為脹痛,在血者疼痛部位固定不移,多刺痛或有外傷史。
新病痛劇體壯者,脈弦大有力,痛處拒按為實,久病體虛,綿綿隱痛,脈虛細沉弱無力,痛處喜按者為虛。
(二)脅痛的治療原則:以通則不痛為原則。
肝氣鬱結:脅脹痛,走竄不定,隨情志變化而起伏,胸悶不舒,納呆噯氣。治宜疏肝理氣,方用柴胡疏肝散加減。
瘀血停滯:脅刺痛,固定不移,入夜尤甚,或兼見癥塊。治宜袪瘀通絡,方用旋覆花湯加減。
肝膽溼熱:脅痛口苦,黃疸,胸悶泛惡。治宜清利溼熱,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
肝陰不足:脅肋隱痛,悠悠不休,口亁咽燥,心煩,頭暈目眩。治宜養陰柔肝,方用一貫煎加減。
一、蟲証的病因病機
蟲証的病因在於飲食不潔,外加脾胃不和、脾胃虛弱而發病。
二、蟲証的辨証論治
蟲病的治療以驅蟲為先。蛔厥的治療可用烏梅丸安蛔止痛。檳榔、南瓜子、雷丸對 蟲有較好的療效。常用的驅蟲方有追蟲丸、化蟲丸等。
29、脅痛(掌握)
一、脅痛的含義
凡是以肝膽受損,氣血不調所引起的一側或兩側脅肋部位疼痛為主要表現的病証稱為脅痛。肝居脅下,其經脈布於兩脅,膽附於肝,其脈循於脅,故脅痛之病主要責之肝膽。
二、脅痛的病因病機
因情志失調、或因抑鬱、或因暴怒傷肝,肝失疏泄、氣機不利、氣鬱及血、瘀血停積、或外傷、脅絡受損,外邪侵襲、或飲食失調、溼熱鬱結肝膽;久病體虛、勞欲過度、精血不足、血不養肝,從而發生脅痛。
本病病位在肝膽,但與脾、腎、肺、胃有關。實則為氣滯、血瘀、溼熱;虛則為肝腎陰虛,肝血不足等。
脅痛初起多實,久后則虛;初病在氣,久病入絡。
三、脅痛的類証鑒別
脅痛與胃脘痛、胸痹相鑒別。
四、脅痛的辨証論治
(一)脅痛的辨証要辨表里、寒熱、在氣在血、虛實。
邪在表者多有發熱惡寒等表証,發病急、病程短;無表証者多屬里証,起病多緩。寒熱辨証相對較易,如兼舌紅苔黃、口亁口苦,(隨情志變化增減)面紅為熱証。而兼見口淡無味,喜溫惡寒,痛處等熱則減為寒証。在氣者疼痛部位不固定,多為脹痛,在血者疼痛部位固定不移,多刺痛或有外傷史。
新病痛劇體壯者,脈弦大有力,痛處拒按為實,久病體虛,綿綿隱痛,脈虛細沉弱無力,痛處喜按者為虛。
(二)脅痛的治療原則:以通則不痛為原則。
肝氣鬱結:脅脹痛,走竄不定,隨情志變化而起伏,胸悶不舒,納呆噯氣。治宜疏肝理氣,方用柴胡疏肝散加減。
瘀血停滯:脅刺痛,固定不移,入夜尤甚,或兼見癥塊。治宜袪瘀通絡,方用旋覆花湯加減。
肝膽溼熱:脅痛口苦,黃疸,胸悶泛惡。治宜清利溼熱,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
肝陰不足:脅肋隱痛,悠悠不休,口亁咽燥,心煩,頭暈目眩。治宜養陰柔肝,方用一貫煎加減。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49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中醫內科學常見疾病30、黃疸
30、黃疸(了解)
一、黃疸的含義
黃疸是以目黃、身黃、小便黃為主要特徵。其中目黃尤為重要。
二、黃疸的病因病機
黃疸的發生外因在於感受外邪,飲食不節,內因在於脾胃虛弱、內傷不足,內外兩因互相聯繫。
病機關鍵在於濕邪,由於濕阻中焦,脾胃升降功能失常,肝膽疏泄失司,膽液不循常道滲入血液,溢於肌膚,則發為黃疸。陽黃多因溼熱蘊蒸而發,溼熱夾毒則發為急黃,黃疸發展迅速,甚則出現神志異常、耗血動血。陰黃多因寒濕阻遏而成。陽黃日久,或用藥失當,脾陽受損可轉為陰黃;陰黃之人,複感於邪,或濕蘊化熱,則可表現為陽黃。
如果積聚日久不消,或寄生蟲阻於膽道,膽汁排泄受阻,亦可發為黃疸。
為什麼說黃疸的病機關鍵在於濕邪為患?
1. 濕為陰邪,易阻滯氣機,困遏陽氣
2. 脾主運化而惡濕,無論濕邪自外感受或由飲食不節,濕自內生,均首先是脾胃功能受損,脾失健運,濕邪阻滯中焦,脾胃升降失常,脾氣不升則肝氣鬱結不能疏泄,胃氣不降則膽汁的輸送排泄失常。濕邪阻遏,導致膽液不循常道滲入血液,溢於肌膚而發黃。
三、黃疸的類証鑒別
黃疸與萎黃的區別在於:
黃疸病因多屬外邪侵襲、飲食所傷、脾胃虛寒,或砂石、蟲體阻塞膽道,積聚經久不癒而成;病機關鍵在於濕邪為患。
萎黃則是因蟲積食滯、脾土虛弱、水谷不能化生精微或久病氣血虧虛而成。
黃疸鑒別的關鍵在於必有目黃,而萎黃無目黃、小便黃,只有身黃無光澤。
四、黃疸的辨証論治
(一)陽黃和陰黃
陽黃起病急、病程短;陰黃起病緩,病程長;急黃起病急驟,變化迅速。
(二)從黃疸的色澤及臨床症狀來辨別黃疸的性質
陽黃黃色鮮明,屬熱證實証;陰黃色晦暗或鯬黑,屬虛証寒証;急黃身黃如
金,屬熱毒熾盛,後期氣陰耗傷,也會出現虛實夾雜之証。
(三)辨別黃疸的病勢輕重:主要以觀察黃疸的色澤變化為標誌。
如黃疸逐漸加深,提示病情加重;黃疸逐漸淺淡,表明病情好轉。黃疸色澤
鮮明,神清氣爽,為順証,病輕;顏色晦滯,煩躁不寧為逆証,病重。
(四)黃疸的治療原則:化濕邪、利小便。
1陽黃
熱重於濕:黃色鮮明,有光澤,發熱口渴,舌苔黃膩,便秘。治宜清熱利濕,
佐以泄下,方用茵陳蒿湯加減。
濕重於熱:黃疸不如陽黃鮮明,頭身困重,口淡不渴,納少便溏,腹脹,苔厚膩,脈濡緩。治宜利濕化濁,佐以清熱,方用茵陳五苓散和甘露消毒丹加減。
2急黃:發病急驟,黃疸迅速加深。高熱煩渴,或見出血,或兼神昏譫語,舌
紅絳,苔黃燥,脈弦滑數或細數。治宜清熱解毒、涼營開竅,方用犀角散加味。
3陰黃:黃色晦暗,或如烟薰,納少脘悶,神疲畏寒,口淡不渴。治宜健脾和胃溫化寒濕,方用茵陳朮附湯加減。
一、黃疸的含義
黃疸是以目黃、身黃、小便黃為主要特徵。其中目黃尤為重要。
二、黃疸的病因病機
黃疸的發生外因在於感受外邪,飲食不節,內因在於脾胃虛弱、內傷不足,內外兩因互相聯繫。
病機關鍵在於濕邪,由於濕阻中焦,脾胃升降功能失常,肝膽疏泄失司,膽液不循常道滲入血液,溢於肌膚,則發為黃疸。陽黃多因溼熱蘊蒸而發,溼熱夾毒則發為急黃,黃疸發展迅速,甚則出現神志異常、耗血動血。陰黃多因寒濕阻遏而成。陽黃日久,或用藥失當,脾陽受損可轉為陰黃;陰黃之人,複感於邪,或濕蘊化熱,則可表現為陽黃。
如果積聚日久不消,或寄生蟲阻於膽道,膽汁排泄受阻,亦可發為黃疸。
為什麼說黃疸的病機關鍵在於濕邪為患?
1. 濕為陰邪,易阻滯氣機,困遏陽氣
2. 脾主運化而惡濕,無論濕邪自外感受或由飲食不節,濕自內生,均首先是脾胃功能受損,脾失健運,濕邪阻滯中焦,脾胃升降失常,脾氣不升則肝氣鬱結不能疏泄,胃氣不降則膽汁的輸送排泄失常。濕邪阻遏,導致膽液不循常道滲入血液,溢於肌膚而發黃。
三、黃疸的類証鑒別
黃疸與萎黃的區別在於:
黃疸病因多屬外邪侵襲、飲食所傷、脾胃虛寒,或砂石、蟲體阻塞膽道,積聚經久不癒而成;病機關鍵在於濕邪為患。
萎黃則是因蟲積食滯、脾土虛弱、水谷不能化生精微或久病氣血虧虛而成。
黃疸鑒別的關鍵在於必有目黃,而萎黃無目黃、小便黃,只有身黃無光澤。
四、黃疸的辨証論治
(一)陽黃和陰黃
陽黃起病急、病程短;陰黃起病緩,病程長;急黃起病急驟,變化迅速。
(二)從黃疸的色澤及臨床症狀來辨別黃疸的性質
陽黃黃色鮮明,屬熱證實証;陰黃色晦暗或鯬黑,屬虛証寒証;急黃身黃如
金,屬熱毒熾盛,後期氣陰耗傷,也會出現虛實夾雜之証。
(三)辨別黃疸的病勢輕重:主要以觀察黃疸的色澤變化為標誌。
如黃疸逐漸加深,提示病情加重;黃疸逐漸淺淡,表明病情好轉。黃疸色澤
鮮明,神清氣爽,為順証,病輕;顏色晦滯,煩躁不寧為逆証,病重。
(四)黃疸的治療原則:化濕邪、利小便。
1陽黃
熱重於濕:黃色鮮明,有光澤,發熱口渴,舌苔黃膩,便秘。治宜清熱利濕,
佐以泄下,方用茵陳蒿湯加減。
濕重於熱:黃疸不如陽黃鮮明,頭身困重,口淡不渴,納少便溏,腹脹,苔厚膩,脈濡緩。治宜利濕化濁,佐以清熱,方用茵陳五苓散和甘露消毒丹加減。
2急黃:發病急驟,黃疸迅速加深。高熱煩渴,或見出血,或兼神昏譫語,舌
紅絳,苔黃燥,脈弦滑數或細數。治宜清熱解毒、涼營開竅,方用犀角散加味。
3陰黃:黃色晦暗,或如烟薰,納少脘悶,神疲畏寒,口淡不渴。治宜健脾和胃溫化寒濕,方用茵陳朮附湯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