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舊版}手抄稿(1A~40B)
版面規則
此區專為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所設
此區專為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所設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1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廿三卷 A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廿三卷 A面
日常法師
--------------------------------------------------------------------------------
然後呢,有的時候送一點供養,一個紅包,好了,就算啦!是的,這是結一個緣,就算結個緣,好像很平淡,也有它的殊勝意義。但是,是不是就這樣能夠增長功德?不一定,要看它的內涵,這個內涵是絕對的重要。假定你對皈依這件事情了解了,做到了,馬上產生效果,什麼叫做到?上面,昨天已經告訴我們的,必定要跟相續和合。這個皈依,跟你的身心和合的,那我們說,弄了個半天,怎麼個和合法呀?說實在的,這點我們都不懂。不要說初機的人不懂,乃至於很多久修上座,也未必見得瞭然於心。可是這地方並不是那些久修上座,毫無消息啊!他有的。很多人,他在做,但是,他不一定了解這個道理,這個倒是很普遍的。如果說,我們只求自利,那個沒問題,你簡單解決了以後,像辟支佛,他自己完全覺悟了,叫他說法,他說不來,顯一個神通給你看看。那麼小乘的很多聲聞聖者,也是如此。如果,我們現在想學大乘佛法,要想自他兼利,而真正的目的,要想徹底解救法界一切有情,到了那時候,你開不了口,這怎麼辦?所以關於這個概念,非常重要,而實際上真正說起來,假定我們現在了解了,你跨出去的時候,那是事半功倍;否則的話,我們糊里糊塗,做了半天,不曉得我現在這一念,對不對?碰巧的碰對,碰不巧的,碰錯也不知道,那只有死命的硬來硬作。這樣,這個東西就是,花了太多的時間是得到很少的效果。關於怎麼樣相續和合,這地方所以不講,因為這地方,約略的大略的說一下,把那個綱要告訴你,這後面我們順著這個次第,一步步下去的話,它會告訴我們,真正修學佛法第一步皈依。皈依是什麼?什麼樣才是皈依?這太重要了,太重要了,到現在為止,我覺得我最受用的一件事情,沒有別的,就是皈依。還記得幾年以前,那時候,我到台中去拜訪李炳老,那麼談起來,談起來了以後,這個我也給他說老實話。我說我學了這麼十多年了,到現在為止,發現還在學皈依。他老人家聽到了,很來勁!他也說,他修了一輩子也學這個,看看皈依兩個字不是那麼簡單,就像我們昨天曾經談起過了,說我們懂了,真的懂了嗎?大成問題,文字上面懂,那個是世間的,你如果不能深入,戲論、魔業,就是這個。那麼,現在我們說,弄了半天,我們進不去,怎麼辦呢?它告訴你,原因是你這個助緣不具足。助緣有兩種:障礙沒有清除,那麼要懺悔;資糧、順緣,沒有積聚,那麼要努力,在這種狀態當中,就告訴我們,修行那個七支,「以治身心」,治就是淨治、調治,這就是十大願王。現在我們看那個文,四二頁第四行。
p. 42 (4)
【◎ 其禮敬支中,三門總禮者,謂所有等一頌。】
支第一支,實際上這個禮敬支,包括了十大願王兩支,第一、第二,那麼這個七支當中的,這個禮敬分成功三門總禮,跟三門別禮,總禮是一起的;別禮是身、口、意方面。那個頌字就是「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就是這個頌。它那個「等」字的含攝,我想這個十大願王,普通我們在座同修大部份都很熟悉,禮的對象,是三世的,是十方的,一切的人師子,就是佛陀。然後禮的時候,我以清淨的,「清淨」的這兩個字,要注意啊!昨天寫在黑板上,清淨跟寂靜這兩個字的差別。如果說,廣義的來說,清淨也可以含攝寂靜;如果說仔細的說,清淨跟寂靜,不太一樣。那麼對我們現在凡夫來說,我們能走的,就是清淨,這個非常重要!關於這個概念,我會一一指出來,真正我們現在要努力學習的,就是這個地方。你能夠以一念清淨的,禮一下佛的話,這個功德不可思議,不得了的大,經上面告訴我們說,你如果能一念清淨的禮這個佛塔的話,那麼從這個下面,向下一直到那個金剛際,你禮的這個範圍之內,這個土磨成功細砂,細末,每一個末一個單位,你就將來得到如此多的轉輪聖王位,不得了!你現在我們腳底下,隨便挖一個土,不得了!然後像你身體當中,一直到金剛際,不得了的!然後磨成粉末,你能夠清淨禮佛之功德,這麼個大法,所以說,這「清淨」兩個字,不要輕輕放過。禮的時候呢,身、口、意而且一切遍禮,沒有一點剩餘,這個是總禮。所以它下面解釋。
【非緣一方世界及一時之佛,應緣十方過去當來及現在所有一切諸佛。】
然後呢?
【以至誠心,三業敬禮,非隨他轉。】
我們現在能夠做到的,就是恭敬至誠,「隨他轉」要了解,什麼叫「隨他轉」?有幾種形式,有一種隨他轉,屬外境的隨他轉,別人也拜,你也跟著拜,大家在這個地方,大家都在拜,你也不得不拜,就是這種味道,我們上早、晚殿,很多情況之下苦苦惱惱跑得去,那是隨外面的他轉;還有一種呢,雖然沒有外面,你自己在那兒拜,但是隨煩惱轉,這個仍舊不相應,要怎麼樣才對啊?如法的、如理的那個時候去拜,那個時候就是清淨的禮,這個概念。現在呢關係這些問題,我們,大家都會說要清淨的,不要這樣,什麼是清淨呢?假如你們已經懂得,非常幸運,去努力!如果不懂的話,好好的努力學下去。那個地方,我會非常細緻,也可以說很實在,所以我們真正修學佛法,那不是說文字上面講的懂了!你真正做到了,你心裡很清楚,隨時隨地一檢查就曉得,現在是雜染、是清淨的?是迷迷糊糊的?還是非常正確的?所以那個時候不要等到說臨終的時候,然後看看,等阿彌陀佛來不來接引,那有這樣的事啊?那時候太晚了,你當下一念一拜,你就很清楚,平常的時候,你積累的就是,你擺的那個帳,就是擺在那裡,你每天就算下來,今天賺?賠?看得清清楚楚,一天是如此,一個月如此,一年是如此,到那個時候,臨終的時候,你自然很穩當,很有把握!這個差別就是差別在什麼呢?一個是文字上面瞭解,一個是文字所指的我們相續。換句話,我們身心上的行相,清清楚楚。下面
【智軍阿闍黎釋中云:】
那位是個大祖師解釋。
【「此復若僅頂禮一佛,所得福德,且無限量,何況緣禮爾許諸佛。」】
拜一個佛,就不得了,剛才說的這個,是拜一個佛的功德就這麼多,現在呢十方三世,無餘遍禮,你能想像得到這個功德之大嗎?那個還是七支當中一支哦!那麼這是總禮。
【◎ 三門別禮中】
然後呢?身、語、意。
【身禮敬者,「普賢行願」等一頌。謂以方時所攝一切諸佛,以意攀緣,如現前境。變化自身等諸佛剎,極微塵數,而申敬禮。此復是於諸境,所有普賢妙行,發淨信力,由此信力,發起禮敬,一身頂禮其福尚大,況以爾許身業禮敬,其福尤大,智軍阿闍黎所釋也。】
那麼,別禮呢?就是下面那個。「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等等,下面一共有幾句,大家都了解的。這個意思說,一時方、「時」就是三世,「方」就是十方,這個包含了什麼?包含了法界,無盡的法界,統統在這裡。那麼然後呢「一一」,你的觀念去緣想這個,平常的我們那個「意」,是攀緣的什麼?外境是一種,裡邊是一種;不管是,若外境,若內境,都是煩惱相應的,現在不是,我們要一心至誠的去緣這個,就像眼前一樣。所以這個文字很容易懂,除了這個以外,還要以普賢的妙行,發淨信力,這樣。這個以我們的情況看起來,好像我們很難做到,是!的確,以我們現在情況來說,是很難做到。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有一個基本的概念,大家要了解,我們現在到這裡來,學佛的凡夫,這是我最究竟的目標,所以我們盼望的是將來得到這個圓滿的果。請問你要得到圓滿的果,現在該下如何正確的因?了解嗎?非常清楚,每個地方,所以我們千萬不要說:「我是凡夫啊!」這句話對不對?對的。下面一句話,就不一樣了,平常我們說:「唉呀!我是凡夫啊!」那好,停在那裡,坐在那裡,等那個佛果天上掉下來,完全錯誤。下面說:「因為我是凡夫啊!所以努力在因地上面,積正因資糧。」這就完全對了,你要積正因資糧,要有正確的方法哦!那個時候你瞭解了正確的方法,照著去做,你就很清楚,很明白,一步一步的向前上進。所以說:「我現在是凡夫啊!所以我要趕快努力!」你絕對不會停在這個地方,因為你趕快努力步步上升,所以不知不覺當中,慢慢、慢慢的,一步靠近一步,就接近了。就像我們平常唸書一樣,平常世間再難的東西,你沒學的時候,停在那裡,覺得難得不得了,它有一個很善巧的方法,先到幼稚園裡面去,他跑到幼稚園做一些什麼?簡單極了,小貓跳、小狗叫,來來來!去去去!這個不用幼稚園也會呀!但是它有它的道理在,你去了以後,弄弄很歡喜。剛去的時候,讓你有歡喜,然後呢,一步一步上去,你不知不覺當中,到了二十歲,三十歲,你就成功一個大學者了,你樣樣可以行了!在你真正過程當中,你並不覺得這難得不得了,所以你們到這個時候,就信得過一句話:「修行不難,任何一個時候,你只要跨一步,但是你必需跨一步。」這個時候你瞭解了,你跨了沒有?這個跨跟原地踏步是二件事情,跨是要向前的,原地踏步已經不可以,弄得不好,我們往往向後轉,在向後退。真正重要的在這個地方,修學佛法,亦復如是。所以這個地方,就談到什麼?質正量圓、次第無誤,等到你最後到等覺成妙覺的時候,還是跨一步!因為還是跨一步,所以我們釋迦世尊,坐在那個菩提樹下,抬頭一望,成了佛了!不是嗎?他也這麼一下,但是他這個一下,怎麼呢?就是這麼一來,我們現在這地方,亦復如是,所以這個普賢的妙行,我們現在走對了,下腳的第一步,就是千萬不要說,這十地菩薩的事情!對的,這是十地菩薩的事情,從那裡開始呀?從我現在開始,你想不想學佛,也就罷了,趕快回家去,慢慢的懺悔,供養三寶,積了善根再來。跑到這個地方來的話,那就是正式走的時候。所以我這一點,為什麼說,我們這裡有一位老上座,昨天,那個如實法師他說,他是在這地方該吃該坐的,我為什麼讚嘆他?他這樣,他還是這麼努力的在這裡學,所以我們年青人,想到這裡該慚愧。反過來說,這個真是我們的老師。那麼現在我們下面說,我們能夠這樣的因地當中,有正確的認識,照著做對了,發起那個淨信力,這樣去,所以這個是產生這麼大的功德,因為你有這個功德,對你以往的罪過來說,抵銷了,淨除罪障,抵銷了以後,向前來說,資糧集聚了。那麼這個別禮當中的「身」。意敬禮呢?「意敬禮者,「於一塵中」等一頌。謂於一一微塵之上,皆有一切塵數諸佛安住菩薩圍繞會中,應發勝解,隨念諸佛,所有功德。」那個就是於「一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這個就是我們的概念,所以這意敬禮,任何一個最小的微塵當中,就有微塵數的佛剎,有微塵數的菩薩等等圍繞。關於這個概念,應發勝解,在這一段話當中,重要的要發「勝解」。什麼叫勝解?就是對你所緣的那個境,確定不移的,不為他轉。平常我們心裡面浮浮泛泛,這個不是勝解。勝解的話,就是確定不移的,那麼這個我們現在就是馬上用得上的,當我們有了這個勝解以後,儘管眼前我什麼都看不見,可是我確定曉得:我,現在在無明當中,像一個瞎子一樣,看不見,可是佛菩薩的光明,就像我雖然看不見太陽,像瞎子看不見太陽,可是太陽照著瞎子呀!所以你心裡面,這麼確定的這樣的心念,當你想著,你雖然看不見佛,可是佛是明明白白坐在你面前,瞪大你的話,你自然的非常恭敬,非常至誠,那個時候,這個相應的功德,一一都啟發增長,這個是意敬禮者。
【◎ 語敬禮者,「各以一切」等一頌。謂於諸佛功德勝譽,不可窮盡,化一一身,有無量首,化一一首,有無量舌,以微妙音而稱讚之。此中音者,即是讚辭,其支分者,謂因即是舌根,(此與漢文稍有出入)海者是繁多辭。】
那麼這個,它下面說與漢文稍有出入,這個我們漢文系統當中,就是第二支,「稱讚如來」,實際上呢它併歸在禮敬支當中,禮敬禮「我們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就是這一個,這個內容雖然描寫的時候,容有出入,可是它這個,你了解以後,照著去做的話,這是一樣的,所以這是第一支,這個是禮敬,那麼包括了十大願王裡頭兩支。第二支是供養,就是我們的第三支。
【◎ 供養支中,有上供者,】
供養分二個,一個有上的,一個叫無上的。有上的,就是我們普通的。
【「以諸最勝」等兩頌。】
那頌文是,「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亦供養諸如來。」就是這裡。那麼這個兩頌,什麼以最勝的妙華,最勝的香。
【最勝華者,謂人天等處,所有眾多希有散華,鬘謂配貫種種妙華。】
「華」就是散的一朵朵花;「鬘」,就是把那個花連串起來的;
【此二種中,皆有一切,或實或假。】
什麼是實?實在的;什麼是假?那是觀想的;
【伎樂者,謂諸樂具若弦若吹,】
「弦」,就是弦樂器,吹的話,就是管樂器、銅管樂器等等、木管樂器,都在裡,蕭、笛、喇叭都是吹的,弦樂器那是鋼琴,那麼小提琴,這是弦樂器,那麼像我們這胡琴什麼等等。
【若打若擊。塗香者,謂妙香泥。】
那個「香」,用在塗在身上的,實際上,我們現在西方人用的那個雪花膏等等,那麼印度當年,他很重視這個東西。
【勝傘蓋者,謂諸傘中諸勝妙者。燈燭者,謂香油等氣香光明,及摩尼寶有光明者。燒香者,謂配眾香,或唯一種所燃燒香。勝衣服者,謂一切衣中最勝妙者。最勝香者,謂妙香水供為飲水,以氛馥香遍三千界所熏水等。末香者,謂妙香末可撒可燒,或積為堆,或畫壇場,支配顏色形量高廣等妙高峰。】
所有那些東西多得像那個妙高峰,妙高峰就是須彌山,那個,換句話說,不一定就像須彌山,既然是有上供養,拿我們世間來說,最多的沒有再超過的,這個須彌山眾山之王,所有的,最高大的,就是它。
【聚者加於前文一切之後,有眾多義及莊飾義並種種義。】
就是這個,這文字蠻容易懂,所以自己看一遍,就是供養,反正是把最好的東西,我們有的最好的東西,人天當中,但這種東西並不是最超、最殊勝的,所以叫有上供養。那麼下面叫:
【◎ 無上供者,】
看看什麼是無上供?
【「我以廣大」等一頌。】
說我以廣大勝解心,就是這個,那個才是無上的。
【言有上者,為世間供,此中乃是諸菩薩等,神力所變微妙供具。】
這個「有上的」是世間的供養,現在的「無上的」是佛菩薩的神力供養。那麼現在我們有沒有這個神力?沒有!不要愁,這個神力是果,我們現在能作的因,因絕對可以做得到,我們現在真正應該做的,就是因。這處處地方注意,我們現在真正修學佛法的人,往往不認識把握不住這一點,總是離開了因果談佛法,這個是一個修學佛法的致命傷。所以我們真正的,在眼前的,你只要自己問,說我現在當下一念,是不是在因地上面做,只要做對了,當然這因地上面做,也有迂迴跟直接遠近之分,所以我們現在真正差別的,就是差別這些。第一個,是不是在因地上做對?第二個這個雖然同樣的對,是近、是遠、是迂、是直、是大、小,這一個,所以雖然是諸佛神力,對我們來說,卻也同樣的可以做,所以在我們三慧當中,聞、思、修三個,諸佛的神力,是跟修相應的,我們現在呢,聞、思相應的。聞、思相應完完全全是凡夫,所以這個辦法,的的確確從我們想修行的人,下腳第一步,一直到最後成佛,一直成佛,然後跟它永遠相應。
【頌後二句,於前一切,不具足此二句義者,悉應加之。】
就是說,每一句當中,都要把一切加在上頭,統統包含,沒有一點遺漏。
【是說敬禮及諸供養所有等起及其境界。(此與漢文稍有出入)】
這個上面說,所有的供養及等起,什麼叫等起?大家了解不了解這「等起」的意義?我在這兒跟你們說一下,平常我們做一件事情,除了做這件事情以外,實際上,比如說,我們的心跟其它相關的,就是,同樣的這個心情,由於這樣的一個意樂,由於這樣的志願,所以引生出來的,相關的各部份,我只是簡單的說一下,那個以後有機會,再把它詳細地說明。等流,等起,換句話說,你這個做的時候,若因若緣,都是圓滿的,沒有一點點雜染的,這個。那麼這是「供養」。供養下面呢?懺悔。
【◎ 悔罪支者,「我昔所作」等一頌。】
就是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就是這一頌。
p. 44
【依三毒因身等三事,其罪自性謂我所作,此復具有親自所作,及教他作,或於他作而發隨喜。總攝一切說「諸惡業。」應念此等所有過患,悔先防後,至心懺除,則昔已作,斷其增長,諸未來者堵其相續。】
前面這個幾支,都是在順緣方面的。這個是防制這個逆緣一支,還有防制雜染。這一支如果做不好的話,其它的都做不好,都雜的毒的!這個特別重要。那麼「我昔所造諸惡業」,為什麼要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分三樣叫貪、瞋、癡,總綱提起來,叫無明,或者叫見惑,思惑,我們看得見,不管你用什麼說,一百零捌煩惱等等,開合不同,內容是同的。由於這個,所以從身、口、意發出來的,無非都是錯誤。「其罪自性」那就是我自己所做的,那麼,這個自己做的當中,有自作,教他作,見作隨喜法三方面。這個地方,這個叫他作,見作隨喜,我們不大注意,但是我們經常很容易犯,譬如說,我跟某一個人不大好,然後這個幸災樂禍的心情,幹什麼?就是這個,你看見他,你的冤家,受了痛苦,你的心裡:「活該!活該!我真高興,這個傢伙,真活該!該受罪!」你還覺得很有道理的,你在幹什麼?所以這個戒經上面,不要說比丘,就是受五戒,它的妄語戒當中有一條。我當時一直不大懂,現在懂了。就證人入罪,如果,他犯了罪了,叫你去做證人,你看見的,你說:「對!我看見他。」不可以!我說:「他明明犯了罪了,我只是說實話,難道叫我說妄語嗎?」你們倒想想看,為什麼?要嘛佛不如你,你對,如果,你信得過佛的話,這個地方,它就有關鍵所在,所以不要說,他就是錯的,我就在這個地方的話,好像理直氣壯,就這個樣,錯了!我們不要說佛法,世法,記得不記得孔老夫子告訴我們一個最好的典型的故事,有父子兩個人,父親偷了人家一隻羊,然後他的兒子去偵察,說我的父親偷了人家羊了。人家說,這個人很直啊!孔老夫子聽見了,搖搖頭,「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我想大家可能聽說過這個公案,聖人教人的方法,的的確確不是我們無明愚痴的人所看得見的。
日常法師
--------------------------------------------------------------------------------
然後呢,有的時候送一點供養,一個紅包,好了,就算啦!是的,這是結一個緣,就算結個緣,好像很平淡,也有它的殊勝意義。但是,是不是就這樣能夠增長功德?不一定,要看它的內涵,這個內涵是絕對的重要。假定你對皈依這件事情了解了,做到了,馬上產生效果,什麼叫做到?上面,昨天已經告訴我們的,必定要跟相續和合。這個皈依,跟你的身心和合的,那我們說,弄了個半天,怎麼個和合法呀?說實在的,這點我們都不懂。不要說初機的人不懂,乃至於很多久修上座,也未必見得瞭然於心。可是這地方並不是那些久修上座,毫無消息啊!他有的。很多人,他在做,但是,他不一定了解這個道理,這個倒是很普遍的。如果說,我們只求自利,那個沒問題,你簡單解決了以後,像辟支佛,他自己完全覺悟了,叫他說法,他說不來,顯一個神通給你看看。那麼小乘的很多聲聞聖者,也是如此。如果,我們現在想學大乘佛法,要想自他兼利,而真正的目的,要想徹底解救法界一切有情,到了那時候,你開不了口,這怎麼辦?所以關於這個概念,非常重要,而實際上真正說起來,假定我們現在了解了,你跨出去的時候,那是事半功倍;否則的話,我們糊里糊塗,做了半天,不曉得我現在這一念,對不對?碰巧的碰對,碰不巧的,碰錯也不知道,那只有死命的硬來硬作。這樣,這個東西就是,花了太多的時間是得到很少的效果。關於怎麼樣相續和合,這地方所以不講,因為這地方,約略的大略的說一下,把那個綱要告訴你,這後面我們順著這個次第,一步步下去的話,它會告訴我們,真正修學佛法第一步皈依。皈依是什麼?什麼樣才是皈依?這太重要了,太重要了,到現在為止,我覺得我最受用的一件事情,沒有別的,就是皈依。還記得幾年以前,那時候,我到台中去拜訪李炳老,那麼談起來,談起來了以後,這個我也給他說老實話。我說我學了這麼十多年了,到現在為止,發現還在學皈依。他老人家聽到了,很來勁!他也說,他修了一輩子也學這個,看看皈依兩個字不是那麼簡單,就像我們昨天曾經談起過了,說我們懂了,真的懂了嗎?大成問題,文字上面懂,那個是世間的,你如果不能深入,戲論、魔業,就是這個。那麼,現在我們說,弄了半天,我們進不去,怎麼辦呢?它告訴你,原因是你這個助緣不具足。助緣有兩種:障礙沒有清除,那麼要懺悔;資糧、順緣,沒有積聚,那麼要努力,在這種狀態當中,就告訴我們,修行那個七支,「以治身心」,治就是淨治、調治,這就是十大願王。現在我們看那個文,四二頁第四行。
p. 42 (4)
【◎ 其禮敬支中,三門總禮者,謂所有等一頌。】
支第一支,實際上這個禮敬支,包括了十大願王兩支,第一、第二,那麼這個七支當中的,這個禮敬分成功三門總禮,跟三門別禮,總禮是一起的;別禮是身、口、意方面。那個頌字就是「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就是這個頌。它那個「等」字的含攝,我想這個十大願王,普通我們在座同修大部份都很熟悉,禮的對象,是三世的,是十方的,一切的人師子,就是佛陀。然後禮的時候,我以清淨的,「清淨」的這兩個字,要注意啊!昨天寫在黑板上,清淨跟寂靜這兩個字的差別。如果說,廣義的來說,清淨也可以含攝寂靜;如果說仔細的說,清淨跟寂靜,不太一樣。那麼對我們現在凡夫來說,我們能走的,就是清淨,這個非常重要!關於這個概念,我會一一指出來,真正我們現在要努力學習的,就是這個地方。你能夠以一念清淨的,禮一下佛的話,這個功德不可思議,不得了的大,經上面告訴我們說,你如果能一念清淨的禮這個佛塔的話,那麼從這個下面,向下一直到那個金剛際,你禮的這個範圍之內,這個土磨成功細砂,細末,每一個末一個單位,你就將來得到如此多的轉輪聖王位,不得了!你現在我們腳底下,隨便挖一個土,不得了!然後像你身體當中,一直到金剛際,不得了的!然後磨成粉末,你能夠清淨禮佛之功德,這麼個大法,所以說,這「清淨」兩個字,不要輕輕放過。禮的時候呢,身、口、意而且一切遍禮,沒有一點剩餘,這個是總禮。所以它下面解釋。
【非緣一方世界及一時之佛,應緣十方過去當來及現在所有一切諸佛。】
然後呢?
【以至誠心,三業敬禮,非隨他轉。】
我們現在能夠做到的,就是恭敬至誠,「隨他轉」要了解,什麼叫「隨他轉」?有幾種形式,有一種隨他轉,屬外境的隨他轉,別人也拜,你也跟著拜,大家在這個地方,大家都在拜,你也不得不拜,就是這種味道,我們上早、晚殿,很多情況之下苦苦惱惱跑得去,那是隨外面的他轉;還有一種呢,雖然沒有外面,你自己在那兒拜,但是隨煩惱轉,這個仍舊不相應,要怎麼樣才對啊?如法的、如理的那個時候去拜,那個時候就是清淨的禮,這個概念。現在呢關係這些問題,我們,大家都會說要清淨的,不要這樣,什麼是清淨呢?假如你們已經懂得,非常幸運,去努力!如果不懂的話,好好的努力學下去。那個地方,我會非常細緻,也可以說很實在,所以我們真正修學佛法,那不是說文字上面講的懂了!你真正做到了,你心裡很清楚,隨時隨地一檢查就曉得,現在是雜染、是清淨的?是迷迷糊糊的?還是非常正確的?所以那個時候不要等到說臨終的時候,然後看看,等阿彌陀佛來不來接引,那有這樣的事啊?那時候太晚了,你當下一念一拜,你就很清楚,平常的時候,你積累的就是,你擺的那個帳,就是擺在那裡,你每天就算下來,今天賺?賠?看得清清楚楚,一天是如此,一個月如此,一年是如此,到那個時候,臨終的時候,你自然很穩當,很有把握!這個差別就是差別在什麼呢?一個是文字上面瞭解,一個是文字所指的我們相續。換句話,我們身心上的行相,清清楚楚。下面
【智軍阿闍黎釋中云:】
那位是個大祖師解釋。
【「此復若僅頂禮一佛,所得福德,且無限量,何況緣禮爾許諸佛。」】
拜一個佛,就不得了,剛才說的這個,是拜一個佛的功德就這麼多,現在呢十方三世,無餘遍禮,你能想像得到這個功德之大嗎?那個還是七支當中一支哦!那麼這是總禮。
【◎ 三門別禮中】
然後呢?身、語、意。
【身禮敬者,「普賢行願」等一頌。謂以方時所攝一切諸佛,以意攀緣,如現前境。變化自身等諸佛剎,極微塵數,而申敬禮。此復是於諸境,所有普賢妙行,發淨信力,由此信力,發起禮敬,一身頂禮其福尚大,況以爾許身業禮敬,其福尤大,智軍阿闍黎所釋也。】
那麼,別禮呢?就是下面那個。「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等等,下面一共有幾句,大家都了解的。這個意思說,一時方、「時」就是三世,「方」就是十方,這個包含了什麼?包含了法界,無盡的法界,統統在這裡。那麼然後呢「一一」,你的觀念去緣想這個,平常的我們那個「意」,是攀緣的什麼?外境是一種,裡邊是一種;不管是,若外境,若內境,都是煩惱相應的,現在不是,我們要一心至誠的去緣這個,就像眼前一樣。所以這個文字很容易懂,除了這個以外,還要以普賢的妙行,發淨信力,這樣。這個以我們的情況看起來,好像我們很難做到,是!的確,以我們現在情況來說,是很難做到。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有一個基本的概念,大家要了解,我們現在到這裡來,學佛的凡夫,這是我最究竟的目標,所以我們盼望的是將來得到這個圓滿的果。請問你要得到圓滿的果,現在該下如何正確的因?了解嗎?非常清楚,每個地方,所以我們千萬不要說:「我是凡夫啊!」這句話對不對?對的。下面一句話,就不一樣了,平常我們說:「唉呀!我是凡夫啊!」那好,停在那裡,坐在那裡,等那個佛果天上掉下來,完全錯誤。下面說:「因為我是凡夫啊!所以努力在因地上面,積正因資糧。」這就完全對了,你要積正因資糧,要有正確的方法哦!那個時候你瞭解了正確的方法,照著去做,你就很清楚,很明白,一步一步的向前上進。所以說:「我現在是凡夫啊!所以我要趕快努力!」你絕對不會停在這個地方,因為你趕快努力步步上升,所以不知不覺當中,慢慢、慢慢的,一步靠近一步,就接近了。就像我們平常唸書一樣,平常世間再難的東西,你沒學的時候,停在那裡,覺得難得不得了,它有一個很善巧的方法,先到幼稚園裡面去,他跑到幼稚園做一些什麼?簡單極了,小貓跳、小狗叫,來來來!去去去!這個不用幼稚園也會呀!但是它有它的道理在,你去了以後,弄弄很歡喜。剛去的時候,讓你有歡喜,然後呢,一步一步上去,你不知不覺當中,到了二十歲,三十歲,你就成功一個大學者了,你樣樣可以行了!在你真正過程當中,你並不覺得這難得不得了,所以你們到這個時候,就信得過一句話:「修行不難,任何一個時候,你只要跨一步,但是你必需跨一步。」這個時候你瞭解了,你跨了沒有?這個跨跟原地踏步是二件事情,跨是要向前的,原地踏步已經不可以,弄得不好,我們往往向後轉,在向後退。真正重要的在這個地方,修學佛法,亦復如是。所以這個地方,就談到什麼?質正量圓、次第無誤,等到你最後到等覺成妙覺的時候,還是跨一步!因為還是跨一步,所以我們釋迦世尊,坐在那個菩提樹下,抬頭一望,成了佛了!不是嗎?他也這麼一下,但是他這個一下,怎麼呢?就是這麼一來,我們現在這地方,亦復如是,所以這個普賢的妙行,我們現在走對了,下腳的第一步,就是千萬不要說,這十地菩薩的事情!對的,這是十地菩薩的事情,從那裡開始呀?從我現在開始,你想不想學佛,也就罷了,趕快回家去,慢慢的懺悔,供養三寶,積了善根再來。跑到這個地方來的話,那就是正式走的時候。所以我這一點,為什麼說,我們這裡有一位老上座,昨天,那個如實法師他說,他是在這地方該吃該坐的,我為什麼讚嘆他?他這樣,他還是這麼努力的在這裡學,所以我們年青人,想到這裡該慚愧。反過來說,這個真是我們的老師。那麼現在我們下面說,我們能夠這樣的因地當中,有正確的認識,照著做對了,發起那個淨信力,這樣去,所以這個是產生這麼大的功德,因為你有這個功德,對你以往的罪過來說,抵銷了,淨除罪障,抵銷了以後,向前來說,資糧集聚了。那麼這個別禮當中的「身」。意敬禮呢?「意敬禮者,「於一塵中」等一頌。謂於一一微塵之上,皆有一切塵數諸佛安住菩薩圍繞會中,應發勝解,隨念諸佛,所有功德。」那個就是於「一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這個就是我們的概念,所以這意敬禮,任何一個最小的微塵當中,就有微塵數的佛剎,有微塵數的菩薩等等圍繞。關於這個概念,應發勝解,在這一段話當中,重要的要發「勝解」。什麼叫勝解?就是對你所緣的那個境,確定不移的,不為他轉。平常我們心裡面浮浮泛泛,這個不是勝解。勝解的話,就是確定不移的,那麼這個我們現在就是馬上用得上的,當我們有了這個勝解以後,儘管眼前我什麼都看不見,可是我確定曉得:我,現在在無明當中,像一個瞎子一樣,看不見,可是佛菩薩的光明,就像我雖然看不見太陽,像瞎子看不見太陽,可是太陽照著瞎子呀!所以你心裡面,這麼確定的這樣的心念,當你想著,你雖然看不見佛,可是佛是明明白白坐在你面前,瞪大你的話,你自然的非常恭敬,非常至誠,那個時候,這個相應的功德,一一都啟發增長,這個是意敬禮者。
【◎ 語敬禮者,「各以一切」等一頌。謂於諸佛功德勝譽,不可窮盡,化一一身,有無量首,化一一首,有無量舌,以微妙音而稱讚之。此中音者,即是讚辭,其支分者,謂因即是舌根,(此與漢文稍有出入)海者是繁多辭。】
那麼這個,它下面說與漢文稍有出入,這個我們漢文系統當中,就是第二支,「稱讚如來」,實際上呢它併歸在禮敬支當中,禮敬禮「我們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就是這一個,這個內容雖然描寫的時候,容有出入,可是它這個,你了解以後,照著去做的話,這是一樣的,所以這是第一支,這個是禮敬,那麼包括了十大願王裡頭兩支。第二支是供養,就是我們的第三支。
【◎ 供養支中,有上供者,】
供養分二個,一個有上的,一個叫無上的。有上的,就是我們普通的。
【「以諸最勝」等兩頌。】
那頌文是,「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亦供養諸如來。」就是這裡。那麼這個兩頌,什麼以最勝的妙華,最勝的香。
【最勝華者,謂人天等處,所有眾多希有散華,鬘謂配貫種種妙華。】
「華」就是散的一朵朵花;「鬘」,就是把那個花連串起來的;
【此二種中,皆有一切,或實或假。】
什麼是實?實在的;什麼是假?那是觀想的;
【伎樂者,謂諸樂具若弦若吹,】
「弦」,就是弦樂器,吹的話,就是管樂器、銅管樂器等等、木管樂器,都在裡,蕭、笛、喇叭都是吹的,弦樂器那是鋼琴,那麼小提琴,這是弦樂器,那麼像我們這胡琴什麼等等。
【若打若擊。塗香者,謂妙香泥。】
那個「香」,用在塗在身上的,實際上,我們現在西方人用的那個雪花膏等等,那麼印度當年,他很重視這個東西。
【勝傘蓋者,謂諸傘中諸勝妙者。燈燭者,謂香油等氣香光明,及摩尼寶有光明者。燒香者,謂配眾香,或唯一種所燃燒香。勝衣服者,謂一切衣中最勝妙者。最勝香者,謂妙香水供為飲水,以氛馥香遍三千界所熏水等。末香者,謂妙香末可撒可燒,或積為堆,或畫壇場,支配顏色形量高廣等妙高峰。】
所有那些東西多得像那個妙高峰,妙高峰就是須彌山,那個,換句話說,不一定就像須彌山,既然是有上供養,拿我們世間來說,最多的沒有再超過的,這個須彌山眾山之王,所有的,最高大的,就是它。
【聚者加於前文一切之後,有眾多義及莊飾義並種種義。】
就是這個,這文字蠻容易懂,所以自己看一遍,就是供養,反正是把最好的東西,我們有的最好的東西,人天當中,但這種東西並不是最超、最殊勝的,所以叫有上供養。那麼下面叫:
【◎ 無上供者,】
看看什麼是無上供?
【「我以廣大」等一頌。】
說我以廣大勝解心,就是這個,那個才是無上的。
【言有上者,為世間供,此中乃是諸菩薩等,神力所變微妙供具。】
這個「有上的」是世間的供養,現在的「無上的」是佛菩薩的神力供養。那麼現在我們有沒有這個神力?沒有!不要愁,這個神力是果,我們現在能作的因,因絕對可以做得到,我們現在真正應該做的,就是因。這處處地方注意,我們現在真正修學佛法的人,往往不認識把握不住這一點,總是離開了因果談佛法,這個是一個修學佛法的致命傷。所以我們真正的,在眼前的,你只要自己問,說我現在當下一念,是不是在因地上面做,只要做對了,當然這因地上面做,也有迂迴跟直接遠近之分,所以我們現在真正差別的,就是差別這些。第一個,是不是在因地上做對?第二個這個雖然同樣的對,是近、是遠、是迂、是直、是大、小,這一個,所以雖然是諸佛神力,對我們來說,卻也同樣的可以做,所以在我們三慧當中,聞、思、修三個,諸佛的神力,是跟修相應的,我們現在呢,聞、思相應的。聞、思相應完完全全是凡夫,所以這個辦法,的的確確從我們想修行的人,下腳第一步,一直到最後成佛,一直成佛,然後跟它永遠相應。
【頌後二句,於前一切,不具足此二句義者,悉應加之。】
就是說,每一句當中,都要把一切加在上頭,統統包含,沒有一點遺漏。
【是說敬禮及諸供養所有等起及其境界。(此與漢文稍有出入)】
這個上面說,所有的供養及等起,什麼叫等起?大家了解不了解這「等起」的意義?我在這兒跟你們說一下,平常我們做一件事情,除了做這件事情以外,實際上,比如說,我們的心跟其它相關的,就是,同樣的這個心情,由於這樣的一個意樂,由於這樣的志願,所以引生出來的,相關的各部份,我只是簡單的說一下,那個以後有機會,再把它詳細地說明。等流,等起,換句話說,你這個做的時候,若因若緣,都是圓滿的,沒有一點點雜染的,這個。那麼這是「供養」。供養下面呢?懺悔。
【◎ 悔罪支者,「我昔所作」等一頌。】
就是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就是這一頌。
p. 44
【依三毒因身等三事,其罪自性謂我所作,此復具有親自所作,及教他作,或於他作而發隨喜。總攝一切說「諸惡業。」應念此等所有過患,悔先防後,至心懺除,則昔已作,斷其增長,諸未來者堵其相續。】
前面這個幾支,都是在順緣方面的。這個是防制這個逆緣一支,還有防制雜染。這一支如果做不好的話,其它的都做不好,都雜的毒的!這個特別重要。那麼「我昔所造諸惡業」,為什麼要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分三樣叫貪、瞋、癡,總綱提起來,叫無明,或者叫見惑,思惑,我們看得見,不管你用什麼說,一百零捌煩惱等等,開合不同,內容是同的。由於這個,所以從身、口、意發出來的,無非都是錯誤。「其罪自性」那就是我自己所做的,那麼,這個自己做的當中,有自作,教他作,見作隨喜法三方面。這個地方,這個叫他作,見作隨喜,我們不大注意,但是我們經常很容易犯,譬如說,我跟某一個人不大好,然後這個幸災樂禍的心情,幹什麼?就是這個,你看見他,你的冤家,受了痛苦,你的心裡:「活該!活該!我真高興,這個傢伙,真活該!該受罪!」你還覺得很有道理的,你在幹什麼?所以這個戒經上面,不要說比丘,就是受五戒,它的妄語戒當中有一條。我當時一直不大懂,現在懂了。就證人入罪,如果,他犯了罪了,叫你去做證人,你看見的,你說:「對!我看見他。」不可以!我說:「他明明犯了罪了,我只是說實話,難道叫我說妄語嗎?」你們倒想想看,為什麼?要嘛佛不如你,你對,如果,你信得過佛的話,這個地方,它就有關鍵所在,所以不要說,他就是錯的,我就在這個地方的話,好像理直氣壯,就這個樣,錯了!我們不要說佛法,世法,記得不記得孔老夫子告訴我們一個最好的典型的故事,有父子兩個人,父親偷了人家一隻羊,然後他的兒子去偵察,說我的父親偷了人家羊了。人家說,這個人很直啊!孔老夫子聽見了,搖搖頭,「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我想大家可能聽說過這個公案,聖人教人的方法,的的確確不是我們無明愚痴的人所看得見的。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1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Re: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廿三卷 B面
日常法師
--------------------------------------------------------------------------------
的的確確不是我們無明愚痴的人所看得見的。這個父親偷了人家羊,怎麼辦呢?這個兒子代父親隱。反過來,兒子偷了羊呢,父親要代他隱。那我們想不通。這地方我所以說這樣的話,倒不在這裡深一層的追究這個理論;說明不管世間的聖人,出世間的聖人,他們的態度是這樣的。假定你自己覺得,我比佛、比孔老夫子還強,那你願意,你行你素,可以。假定你自己覺得,我們在無明當中,對不起,那麼這種概念,第一個要先打一個問號;也不必馬上摧毀它,先找,他為什麼這個樣,我為什麼這個樣?你這樣的話,我想大概可以改變了。這點在這裡不談懺悔,不深究;將來真正談到那個懺悔的時候,會特別的強調,特別的說明。正式說起來,我所以說隨喜的話,你隨喜的世間的染污之法固然增長罪惡;你隨喜了妙淨之法,妙不可言。我們現在十大願王中,最容易修的那一支就是隨喜功德。那我們現在不隨喜功德只隨喜罪惡,那真可惜呀!你在任何情況之下,任何時刻,你用對了都可以增長這個功德。所以,特別先說一下,所造的惡呢?「總攝一切……」下面這幾句話,「應念此等所有過患。」他要我們懺悔的時候,首先我們應該了解,什麼叫懺悔?就對自己以前所做的事情懊悔:我怎麼這樣糟糕,做這樣不對的事情!因為你覺得以前不對了,那個時候,才談得到懺悔,現在我們常常說:「我慚愧,我懺悔」,你什麼慚愧,懺些什麼啊?他自己心裡還覺得很得意。表示我能慚愧,我能懺悔。那個是跟懺悔跟慚愧是了不相干,嘴巴裡面講慚愧懺悔,心裡面恰恰相反。慚愧的行相是自己覺得做的不對,欲治自己。但我們通常有這種毛病,自己講慚愧的時候,表示我自己懂得慚愧;那完全是高慢之心,南轅北轍。所以你真的要懺悔,一定要曉得我什麼東西不對,然後呢,懊悔這個。請問大家,懺悔的時候,你有懊悔的心情嗎?也許有懊悔。你懂的懊悔些什麼嗎?假定你不懂得,請問你懺些什麼呀?同時你懺悔不對的,一定有好的、對的標準擺在那裡,那時候你衡量得出來,才比出來,這個對的,這個是不對的,就像比那假鈔票一樣,一比兩張鈔票,很明白。所以你真正的懺悔,必然是把對的行相清清楚楚;錯的行相明明白白。然後那個時候,你曉得做對了有多大功德,做不對有多大的害處。你那個時候就是心裡面好難受、好痛苦,這樣叫懺悔。不是說,我現在每天拜八十八佛,拜多少遍,然後呢,拜什麼經,一字一拜,是有功德的。始終記得這個話,我這個話絕對不是說貶他,但這條路遠路,所以為什麼常常說,我們修很多功德是雜染的。你做對的話:為什麼他能夠一生取辦?概念都在這個地方。所以,圓教為什麼好,他一開始不是馬上叫你去修;開始先把那個理路分清楚,了解這個理路,這個行相很清楚,於是你做任何一件事情,你曉得這個對的,這個雜染的。雜染的馬上拿掉,這樣啊!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他一念可以擋得住多少力量,一天可以擋得到多少年,乃至幾百年、幾千年、幾劫就這樣。所以我們以後慢慢的在這個地方學下去。到下士道講完的時候,那重點的時候懺悔,那時候還可以,事先告訴你,假定你們學會了這個去懺悔的話,立刻見效,馬上見效。絕對不要說弄了個十年、八年,那個看臨終的時候,看看他到那個時候,他是不是正念分明?不,用不著,用不著別人來看你,你自己當下就清清楚楚。所以經上告訴我們,說你早晨修,你晚上就曉得,曉得什麼?進步了;你晚上修,明天早晨就曉得。何必等到明天早晨,當下修的一念,你已經很清楚了。所以積聚功德是如此,懺悔業障也是這個地方。你能夠這樣做的話,「至心」,那時候你就至心,真的,不會浮浮泛泛了。看見我以前做錯了,做了錯有這麼大的害處,你無法容受自己的錯誤呀!那時候前面講的話有道理,就像拿那個法鏡一照,照你面孔上的黑點,照到面孔上的黑點,最多叫人家看一看,說你怎麼黑的?現在你照到身心上黑點的話,這個地獄的猛火就等在這個地方,你簡直受不了!這樣啊!所以,一定會至心。現在所以不至心,為什麼?不懂!叫我們受一點小小的痛苦,頭就痛了,眼花了。身體好好的,吃的什麼不營養了,大家都受不了,難道你受得了地獄的痛苦了嗎?說來說去無知!所以我常常說,我們修了半天,修「我」,那裡修什麼佛法?修佛法容易極了,因為修個我,所以是難得不得了,道理就在這個上頭。心就是提不起來,我要想打坐,為什麼心這麼亂?要想念佛為什麼念不起來?下面都會給我們答案,你能夠這樣做:「昔已作,斷其增長」以前做的一定可以切斷,未來的一定擋住,那個時候擋住了。這個不再來了,然後你淨除他的話,拿掉多少,就清淨多少。不會像我們現在這樣。修了半天是的,說不定你賺了三塊五塊,可是你貼出來的本,三、五十塊,乃至三、五百萬,你還自己不曉得,這真是冤枉。因為這樣,所以我們念佛也好,拜佛也好,一聲佛號種在這裡,說經過無量無邊劫,那個時候證個羅漢果,想想真划不來。差別在這個地方,不過這個地方,總則;細則,在後頭講。
【◎ 隨喜支者,「十方一切」等一頌。隨念此五補特伽羅所有善利修習歡喜,猶如貧者獲得寶藏。】
這個隨喜,十方一切……這個我一下記不住了,你們記得住嗎?這個隨喜支,「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就是這個,那就是下面這個五類,對,沒錯,就是這個隨喜。那麼這個隨喜支下面會告訴我們這個隨喜,這個地方好像單單就外面,實際上呢,自己也包括在裡頭。自他都在隨喜,固然佛菩薩等等你隨喜,還有你自己做對了你也隨喜。妙了,做錯了是懺悔,做對了隨喜。我們任何時候,不外乎做錯跟做對兩件事情,並沒有說這個時候,既不錯也不對,沒有這件事情,沒有中立的。當你迷迷糊糊在痴痴呆呆,這個無明當中,就是錯的時候;雖然是無記的,浪費、損失生命就是個錯誤。所以你一切時都在增長功德,或者懺悔業障;然後你把增長的功德、懺悔業障,再加上隨喜,所以任何時候,至少可以得到兩樣完完整整的功德。下面是
【◎ 勸請轉法輪支者,「十方所有」等一頌。謂於十方剎土之中,現證菩提,獲得無著無障碍智,未經久時,變爾許身,勸請說法。智軍阿闍黎作「現證菩提」而為解釋。】
在下面,就是這個請佛住世那一支。那麼這就是剛才唸的:「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這就是請轉法輪。那麼這個請轉法輪,在這個地方,他這位,這個大祖師,解釋的「現證菩提」來說,實際上呢,分證也可以,就是我們正式的修那個七支的時候,我們依意緣想,十方一切世界,這個法界是無量無邊的,所以現在現證佛果的這個佛陀也是無量無邊。這我們平常在任何情況之下還是可以,那怕這個法師,你勸請他,這也是請轉法輪。不過呢分證的,分勸,若權若分,一切時處都可以這樣;乃至於,勸請可以勸請自己:我在這兒馬馬虎虎懶懶惰惰的話,這個是損法;現在我如法去做,這不是轉法輪嗎?你只要正式的去做,對,法輪的特質,什麼意思?第一個,摧煩惱。就是你能夠把這個法,在你的身心上面,摧破煩惱,這個就叫做轉。然後呢?把這個東西再運轉到載眾生。把這個法帶到別人的身心上面,這個也是轉。如果你能夠這樣因地當中去做的話,最後的結果,就是你成佛啊!就這樣所以我們要懂得若自若他,若因若果,現在我們勸佛陀轉,也可以說勸果上的佛來成就我因地的心。剛才這種,你這樣的話,那正是我們因地下那個正因,將來感得佛的圓滿的果,這是「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呢,最後,這個第六支:
【◎ 請住世支者,「諸佛若欲」等一頌。】
「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惟願久住剎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就是那個,就是請佛住世。
【謂於十方剎土之中,諸欲示現般涅槃者,為令發起一切眾生究竟利益,眼前安樂,故變無量身,勸住佛剎,微塵數劫,不般涅槃。】
這個也是緣想十方一切諸佛及勸。那麼在正修七支的時候,平常我們怎麼?很重要哦!我們任何一個行為,這個相應的就是勸佛住世,為什麼?請問佛一個人,住在世界上能唱獨腳戲嗎?唱不起來,我們要種種方式去護持。譬如說,我們現在最簡單的,這個道場吧!要想使那個道場成就起來的話,從最基本的開始,講固然重要,聽更重要!沒人聽,講它幹什麼?所以我至心的去聽,就是「請」,然後呢?聽完了以後,它法的特質是幹什麼?要想把那個法慢慢的宏傳開來,聽完了以後,如果是你不照著去做,那不是戲論嗎?法的目的不是這個,所以你凡是能夠這樣相應去做,所以我們在這個地方,常常跟大家說的,說我們在這裡常住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是為自己積累福德。大家不要說,我在家裡做這個事情,跑到這裡還做這個事情,那你錯了。家裡做的跟這裡做的完全不一樣,家裡做的這些事情,成就家業,增長世間的染污;在這地方做了以後,使得佛法住世,想想看對不對?請問沒有這個道場,沒有這個,佛法能住世嗎?那當然,一方面你這樣去做是請佛住世,一方面你還可以隨喜:我請佛來了,好!然後我自己做,好!所以你在任何時候當中,你懂得善巧用的話,那一個時候不在積聚功德呀?這個我們去做的時候,委委曲曲,嘴吧翹得老高,真是個大損失。你時間一樣浪費掉了,精力一樣浪費掉了,結果你心裡面呢,做這一種事情,你想多可惜。所以為什麼我們現在走遠路,就是這個道理;因為你的行,身體行為還是做了,所以這個種子還是,但是偏偏你那個意念不相應。所以你那個意念是錯的,跑到那個彎路上面,不知道彎到那裏去。好一點的,還可能人天;壞一點的,地獄。這樣啊!假如你能夠一下子轉過來的話,每一個地方就這麼好;所以你想乃至於掃地、打掃廁所都是,何況我們上殿、過堂。所以懂得了這一點的話,這個常住,這寺院,真是美不可言。這個是「住世」,下面呢「迴向支」。
【◎ 迴向支者,「所有禮讚」等一頌。】
那是「所有禮讚供養佛,請佛住世轉法輪,隨喜懺悔諸善根,迴向眾生及佛道。」在我們十大願王當中,這個有很長的一段,: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迴向,都在裡頭。那麼他現在呢,總攝起來。
【以上六支善。】
把上面那個六,
【表舉所有一切善根,】
的的確確,上面是所有的善根,通通包括在裡頭了。
【悉與一切有情共同,以猛利欲樂迴向令成大菩提因,永無罄盡。】
把上面的所有的東西,收集起來,迴向於什麼?迴向一切有情,共同的,包括我在裡頭。以「猛利」的「欲樂」,這四個字,注意,前面已經說過了;平常我們為什麼沒有力量?心裡面就是鬆鬆懈懈的,浮浮泛泛的,就這個樣。是!這個就是無始以來的習氣,這是等流心識,就是提不起來。所以儘管你在這裡浪費了你的生命,一點小小的善因,但是不能結善果的就在這裡。所以你在任何時候當中,那個心就很猛利的在那裡,全部精神去做。那你能夠這樣去做的話,行了,行了。那麼,這樣去迴向,這是大菩提心;平常我們迴向的時候,迴向菩提、迴向眾生、迴向實際。所以因為這樣,所以說,恆順眾生就是迴向眾生;常隨佛學那個也就是這個迴向菩提;最後的普皆迴向,也可以分,也可以合,是迴向實際。
【如是了解,此諸文義,意不餘散,具如文中所說而行,則能攝持無量德聚。】
就像我們上面所說的這麼了解,了解了以後,這樣的文,這樣的義,徹底了解了,這個義是什麼意思啊?這個內涵說些什麼?這個內涵:你如果真正了解了那個猛利欲樂去做的話,那個就是你相續跟他和合的時候,這個是真正重要的。假定你那個相續,身心跟這個你所唸的和合,你所唸的這個文字了解,那個是心裏面跟他相應的話,是無量無邊的功德,不得了的功德。是,所以現在說求一個往生,哪有去不了的事情?道理就在這個上頭。所以它告訴我們「意不餘散」,不要讓他漏一點點;那麼這樣去做的話,能夠攝持無量德聚。所有的功德通通包含,這個是說明,在下面解釋:
【此中禮敬供養勸請請白隨喜五支,是為順緣,積聚資糧。】
原來是禮敬、供養、勸請,這個請白的話,那就是請住世等等,隨喜,這個五樣東西。「順緣」,是「積聚資糧」的,懺悔是。
【悔者是除違緣,淨治罪障。】
懺悔一定是要把那個現行擋住,不讓他再來。這是所以剛才我特別說的,你懺悔要曉得懺些什麼;假定你不曉得的話,那個病根始終在這個地方,你根本沒捉到病根,你弄他沒用。就像你堵那個漏洞找了半天,那裏漏了你不曉得,你說堵了半天,那不行。所以這個我們常常說的蒙古大夫,蒙古大夫,這句話,他有一個笑話,有個故事的。說這個人,他跑得來,跟你醫病。你身上生了一個瘡了,他就弄點石灰塗塗,把你那個瘡塗塗好,然後呢粉粉,塗得皮膚一樣:「好了,好了。」有沒有用啊?一點沒有用,那個病根都在這個地方。所以我們那個懺悔都是這樣,只求表面好看「他好了,他好了,沒有問題。」那個病根在這個地方,發作得更嚴重!所以這樣的話,罪障淨除不了。
【隨喜支中一分,於自造善,修歡喜者,亦是增長自所作善。】
剛才己經說過了,對自己作的善隨喜也可以,對別人也可以。
【其迴向者,是使積集,淨治長養諸善,雖極微少,令增廣多。】
迴向有非常特殊的功效:平常我們,上面所說的,不管淨除罪障也好、積聚資糧也好,乃至於增長這個善根也好,平常那個善很小;你如果能夠迴向的話,他把很小的東西呀,繼續的增長,乃至於增長到無盡,這一點是非常重要。不過這說到這裏這個,說「迴向」兩個字,講好容易,做的話,對我們現在來說的話,不大容易。不大容易的原因:不曉得,不曉得怎麼個迴向法,我們不能說不曉得,每次完了以後說:「迴向忘記掉了。」大家站起來唸他四句個八句,你不能說他不曉得。但是真正身心相續和合嗎?不曉得怎麼去和合法;就這一點來說,還沒有。你身心真的和合了,那個功德就增長無盡;從這樣的十大願王開始,小到隨便念一句佛號,都是這個。所以念佛的時候,為什麼我們要加一個「南無」兩個字?這個「南無」兩個字,這個迴向的意義就在裡頭,就這麼不可思議,這個道理以後再去說它。
【又使現前諸已感果將罄盡者,終無窮盡,】
妙啊!現在既然因地當中使你增長無盡,就是你以前造的這個因現在感了果,快要盡的話,因為你這樣迴向,又繼續不斷的增廣無盡。
p. 45
【總之攝於積集淨治增長無盡三事之中。】
把上面這個七支或者十大願王,包含起來,變成功三個項目:第一個項目呢,淨治罪障;第二個呢,積聚資糧,但是,平常我們這樣做都是有盡的;他現在加上一個迴向,是增長無盡,這個才是究竟決定勝的特殊,這裡也就是只有佛法的特質。請問,你現在所有的罪障,認得了從根本上拔除;然後呢一切的功德在這地方圓滿的積累;又把這件事情增長無盡,還有沒有其他的事情要做啊?沒有啦。這樣:而下腳第一步就是我們現在最後圓滿的時候,當然成佛,所以這個導歸極樂,不一定單單指我們現在這個狹義的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廣義的,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佛號叫什麼?無量光壽。「無量」表示不是窮盡的;「光」是智慧;「壽」是福德。福德跟智慧兩個徹底圓滿的時候是什麼?圓滿佛,十方一切世界,沒有一個例外,都是這樣。這個地方叫做淨土,所以我們現在,你這樣去做法的話,這個要到達的地方,就是每一個人最後的境界。所以,在華嚴上面,他的境界─迴向,在這個華嚴當中出現,同樣的華嚴當中出現的這個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出現的極樂世界,有這麼一點差別:說他同,狹義跟廣義是一樣的;說他不同,狹義跟廣義不一樣。這個我想我們了解。很簡單的一個比喻:我說我是人,反過來說,人必須是我,可以不可以?「人必須是我」,那你們呢?好啦,天下只有我是一個人,你們都是鬼怪,這個就是犯了什麼?狹義跟廣義不分,不辨之誤。我是人沒有錯,你們也是人。所以廣義的當中我是其中一個,這要辨別得清楚。是,阿彌陀經是進入這個的一個最善巧的方便,沒錯,但是裡邊有這個的差別,這裏隨便一提。那麼這個是第五支,說:如果說,你條件不具足,修這個,修了這個以後,是不是馬上就有皈依?不,還有一支。
【◎ 次令所緣明了顯現,供曼陀羅,應以猛利欲樂,多返祈禱,】
因為你經過了第五支這個修習以後,所以你皈依的時候,皈依得起來了。現在皈依三寶,當你念頭一轉,佛就現前;你要皈依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現起來了,清清楚楚明明白會看見,這麼個好法。是不是就這樣?不,不就是這樣;如果你就是這樣的話,那是走的什麼呢?一般來說的話,這個就是中、下品的發心。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儘管你說哦我想成佛,有很多人到了極樂世界,就先證二乘果,為什麼?就是他因地當中,發的是中、下品的心;現在這地方因地當中不是,要發上品心。你看見了佛以後,然後那個時候,說「供曼陀羅」曼陀羅,我們稱它為壇城,就是諸佛的壇城。換句話說,表示最圓滿的一個報土,那時就供養它,那個曼陀羅,因為是我們觀想的,這個阿底峽尊者傳上面有。所以當年印度,尤其在密教裡邊,實際上,那個大乘裡邊己經有了;就是重要的時候,他往往,比如說懺悔,或者什麼,隨時隨地,不一定是懺悔,乃至於求什麼東西。我們現在供養,他現在除了這個供養:一般我們的供養,我們凡夫是有上供養;然後呢我們因地當中就學這個無上供養,學無上供養就是剛才供這個東西;然後就是把我們的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於佛土,一起供養。所以這個是一個儀軌;然後呢,怎麼去觀想。觀想起來以後,最後「猛利欲樂,多返祈禱;」供養了以後,說你求什麼呀?你為什麼要皈依?為什麼要供養?我要求這個,這是我們希望的。
【謂:「惟願加持,從不恭敬善知識起,乃至執著二種我相,所有一切顛倒分別,速當滅除。】
這個是違緣,是逆緣,淨除它;說希望諸佛菩薩加持我,把我一切的罪障通通淨除掉,那麼,一切的罪障從那裏開始啊?從不恭敬善知識開始。為什麼從這個地方開始?因為修學佛法的根本,先要依止善知識;你如果說有不恭敬善知識的話,對不起,你根本在什麼地方你沒摸到。你遇不到善知識,絕無可能修學佛法,這一點我們要了解,所以第一個要除掉。最後你要達到的目的是什麼呢
【從敬知識,乃至通達無我真實,所有一切無顛倒心,速當發起。】
把它反過來,逆緣是淨除,勝緣呢增長。
【及其內外一切障緣,悉當寂滅。」】
除了這個以外,還有其他的相關的所有的障礙因緣,通通祈求佛菩薩加持,把它消除。
日常法師
--------------------------------------------------------------------------------
的的確確不是我們無明愚痴的人所看得見的。這個父親偷了人家羊,怎麼辦呢?這個兒子代父親隱。反過來,兒子偷了羊呢,父親要代他隱。那我們想不通。這地方我所以說這樣的話,倒不在這裡深一層的追究這個理論;說明不管世間的聖人,出世間的聖人,他們的態度是這樣的。假定你自己覺得,我比佛、比孔老夫子還強,那你願意,你行你素,可以。假定你自己覺得,我們在無明當中,對不起,那麼這種概念,第一個要先打一個問號;也不必馬上摧毀它,先找,他為什麼這個樣,我為什麼這個樣?你這樣的話,我想大概可以改變了。這點在這裡不談懺悔,不深究;將來真正談到那個懺悔的時候,會特別的強調,特別的說明。正式說起來,我所以說隨喜的話,你隨喜的世間的染污之法固然增長罪惡;你隨喜了妙淨之法,妙不可言。我們現在十大願王中,最容易修的那一支就是隨喜功德。那我們現在不隨喜功德只隨喜罪惡,那真可惜呀!你在任何情況之下,任何時刻,你用對了都可以增長這個功德。所以,特別先說一下,所造的惡呢?「總攝一切……」下面這幾句話,「應念此等所有過患。」他要我們懺悔的時候,首先我們應該了解,什麼叫懺悔?就對自己以前所做的事情懊悔:我怎麼這樣糟糕,做這樣不對的事情!因為你覺得以前不對了,那個時候,才談得到懺悔,現在我們常常說:「我慚愧,我懺悔」,你什麼慚愧,懺些什麼啊?他自己心裡還覺得很得意。表示我能慚愧,我能懺悔。那個是跟懺悔跟慚愧是了不相干,嘴巴裡面講慚愧懺悔,心裡面恰恰相反。慚愧的行相是自己覺得做的不對,欲治自己。但我們通常有這種毛病,自己講慚愧的時候,表示我自己懂得慚愧;那完全是高慢之心,南轅北轍。所以你真的要懺悔,一定要曉得我什麼東西不對,然後呢,懊悔這個。請問大家,懺悔的時候,你有懊悔的心情嗎?也許有懊悔。你懂的懊悔些什麼嗎?假定你不懂得,請問你懺些什麼呀?同時你懺悔不對的,一定有好的、對的標準擺在那裡,那時候你衡量得出來,才比出來,這個對的,這個是不對的,就像比那假鈔票一樣,一比兩張鈔票,很明白。所以你真正的懺悔,必然是把對的行相清清楚楚;錯的行相明明白白。然後那個時候,你曉得做對了有多大功德,做不對有多大的害處。你那個時候就是心裡面好難受、好痛苦,這樣叫懺悔。不是說,我現在每天拜八十八佛,拜多少遍,然後呢,拜什麼經,一字一拜,是有功德的。始終記得這個話,我這個話絕對不是說貶他,但這條路遠路,所以為什麼常常說,我們修很多功德是雜染的。你做對的話:為什麼他能夠一生取辦?概念都在這個地方。所以,圓教為什麼好,他一開始不是馬上叫你去修;開始先把那個理路分清楚,了解這個理路,這個行相很清楚,於是你做任何一件事情,你曉得這個對的,這個雜染的。雜染的馬上拿掉,這樣啊!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他一念可以擋得住多少力量,一天可以擋得到多少年,乃至幾百年、幾千年、幾劫就這樣。所以我們以後慢慢的在這個地方學下去。到下士道講完的時候,那重點的時候懺悔,那時候還可以,事先告訴你,假定你們學會了這個去懺悔的話,立刻見效,馬上見效。絕對不要說弄了個十年、八年,那個看臨終的時候,看看他到那個時候,他是不是正念分明?不,用不著,用不著別人來看你,你自己當下就清清楚楚。所以經上告訴我們,說你早晨修,你晚上就曉得,曉得什麼?進步了;你晚上修,明天早晨就曉得。何必等到明天早晨,當下修的一念,你已經很清楚了。所以積聚功德是如此,懺悔業障也是這個地方。你能夠這樣做的話,「至心」,那時候你就至心,真的,不會浮浮泛泛了。看見我以前做錯了,做了錯有這麼大的害處,你無法容受自己的錯誤呀!那時候前面講的話有道理,就像拿那個法鏡一照,照你面孔上的黑點,照到面孔上的黑點,最多叫人家看一看,說你怎麼黑的?現在你照到身心上黑點的話,這個地獄的猛火就等在這個地方,你簡直受不了!這樣啊!所以,一定會至心。現在所以不至心,為什麼?不懂!叫我們受一點小小的痛苦,頭就痛了,眼花了。身體好好的,吃的什麼不營養了,大家都受不了,難道你受得了地獄的痛苦了嗎?說來說去無知!所以我常常說,我們修了半天,修「我」,那裡修什麼佛法?修佛法容易極了,因為修個我,所以是難得不得了,道理就在這個上頭。心就是提不起來,我要想打坐,為什麼心這麼亂?要想念佛為什麼念不起來?下面都會給我們答案,你能夠這樣做:「昔已作,斷其增長」以前做的一定可以切斷,未來的一定擋住,那個時候擋住了。這個不再來了,然後你淨除他的話,拿掉多少,就清淨多少。不會像我們現在這樣。修了半天是的,說不定你賺了三塊五塊,可是你貼出來的本,三、五十塊,乃至三、五百萬,你還自己不曉得,這真是冤枉。因為這樣,所以我們念佛也好,拜佛也好,一聲佛號種在這裡,說經過無量無邊劫,那個時候證個羅漢果,想想真划不來。差別在這個地方,不過這個地方,總則;細則,在後頭講。
【◎ 隨喜支者,「十方一切」等一頌。隨念此五補特伽羅所有善利修習歡喜,猶如貧者獲得寶藏。】
這個隨喜,十方一切……這個我一下記不住了,你們記得住嗎?這個隨喜支,「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就是這個,那就是下面這個五類,對,沒錯,就是這個隨喜。那麼這個隨喜支下面會告訴我們這個隨喜,這個地方好像單單就外面,實際上呢,自己也包括在裡頭。自他都在隨喜,固然佛菩薩等等你隨喜,還有你自己做對了你也隨喜。妙了,做錯了是懺悔,做對了隨喜。我們任何時候,不外乎做錯跟做對兩件事情,並沒有說這個時候,既不錯也不對,沒有這件事情,沒有中立的。當你迷迷糊糊在痴痴呆呆,這個無明當中,就是錯的時候;雖然是無記的,浪費、損失生命就是個錯誤。所以你一切時都在增長功德,或者懺悔業障;然後你把增長的功德、懺悔業障,再加上隨喜,所以任何時候,至少可以得到兩樣完完整整的功德。下面是
【◎ 勸請轉法輪支者,「十方所有」等一頌。謂於十方剎土之中,現證菩提,獲得無著無障碍智,未經久時,變爾許身,勸請說法。智軍阿闍黎作「現證菩提」而為解釋。】
在下面,就是這個請佛住世那一支。那麼這就是剛才唸的:「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這就是請轉法輪。那麼這個請轉法輪,在這個地方,他這位,這個大祖師,解釋的「現證菩提」來說,實際上呢,分證也可以,就是我們正式的修那個七支的時候,我們依意緣想,十方一切世界,這個法界是無量無邊的,所以現在現證佛果的這個佛陀也是無量無邊。這我們平常在任何情況之下還是可以,那怕這個法師,你勸請他,這也是請轉法輪。不過呢分證的,分勸,若權若分,一切時處都可以這樣;乃至於,勸請可以勸請自己:我在這兒馬馬虎虎懶懶惰惰的話,這個是損法;現在我如法去做,這不是轉法輪嗎?你只要正式的去做,對,法輪的特質,什麼意思?第一個,摧煩惱。就是你能夠把這個法,在你的身心上面,摧破煩惱,這個就叫做轉。然後呢?把這個東西再運轉到載眾生。把這個法帶到別人的身心上面,這個也是轉。如果你能夠這樣因地當中去做的話,最後的結果,就是你成佛啊!就這樣所以我們要懂得若自若他,若因若果,現在我們勸佛陀轉,也可以說勸果上的佛來成就我因地的心。剛才這種,你這樣的話,那正是我們因地下那個正因,將來感得佛的圓滿的果,這是「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呢,最後,這個第六支:
【◎ 請住世支者,「諸佛若欲」等一頌。】
「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惟願久住剎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就是那個,就是請佛住世。
【謂於十方剎土之中,諸欲示現般涅槃者,為令發起一切眾生究竟利益,眼前安樂,故變無量身,勸住佛剎,微塵數劫,不般涅槃。】
這個也是緣想十方一切諸佛及勸。那麼在正修七支的時候,平常我們怎麼?很重要哦!我們任何一個行為,這個相應的就是勸佛住世,為什麼?請問佛一個人,住在世界上能唱獨腳戲嗎?唱不起來,我們要種種方式去護持。譬如說,我們現在最簡單的,這個道場吧!要想使那個道場成就起來的話,從最基本的開始,講固然重要,聽更重要!沒人聽,講它幹什麼?所以我至心的去聽,就是「請」,然後呢?聽完了以後,它法的特質是幹什麼?要想把那個法慢慢的宏傳開來,聽完了以後,如果是你不照著去做,那不是戲論嗎?法的目的不是這個,所以你凡是能夠這樣相應去做,所以我們在這個地方,常常跟大家說的,說我們在這裡常住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是為自己積累福德。大家不要說,我在家裡做這個事情,跑到這裡還做這個事情,那你錯了。家裡做的跟這裡做的完全不一樣,家裡做的這些事情,成就家業,增長世間的染污;在這地方做了以後,使得佛法住世,想想看對不對?請問沒有這個道場,沒有這個,佛法能住世嗎?那當然,一方面你這樣去做是請佛住世,一方面你還可以隨喜:我請佛來了,好!然後我自己做,好!所以你在任何時候當中,你懂得善巧用的話,那一個時候不在積聚功德呀?這個我們去做的時候,委委曲曲,嘴吧翹得老高,真是個大損失。你時間一樣浪費掉了,精力一樣浪費掉了,結果你心裡面呢,做這一種事情,你想多可惜。所以為什麼我們現在走遠路,就是這個道理;因為你的行,身體行為還是做了,所以這個種子還是,但是偏偏你那個意念不相應。所以你那個意念是錯的,跑到那個彎路上面,不知道彎到那裏去。好一點的,還可能人天;壞一點的,地獄。這樣啊!假如你能夠一下子轉過來的話,每一個地方就這麼好;所以你想乃至於掃地、打掃廁所都是,何況我們上殿、過堂。所以懂得了這一點的話,這個常住,這寺院,真是美不可言。這個是「住世」,下面呢「迴向支」。
【◎ 迴向支者,「所有禮讚」等一頌。】
那是「所有禮讚供養佛,請佛住世轉法輪,隨喜懺悔諸善根,迴向眾生及佛道。」在我們十大願王當中,這個有很長的一段,: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迴向,都在裡頭。那麼他現在呢,總攝起來。
【以上六支善。】
把上面那個六,
【表舉所有一切善根,】
的的確確,上面是所有的善根,通通包括在裡頭了。
【悉與一切有情共同,以猛利欲樂迴向令成大菩提因,永無罄盡。】
把上面的所有的東西,收集起來,迴向於什麼?迴向一切有情,共同的,包括我在裡頭。以「猛利」的「欲樂」,這四個字,注意,前面已經說過了;平常我們為什麼沒有力量?心裡面就是鬆鬆懈懈的,浮浮泛泛的,就這個樣。是!這個就是無始以來的習氣,這是等流心識,就是提不起來。所以儘管你在這裡浪費了你的生命,一點小小的善因,但是不能結善果的就在這裡。所以你在任何時候當中,那個心就很猛利的在那裡,全部精神去做。那你能夠這樣去做的話,行了,行了。那麼,這樣去迴向,這是大菩提心;平常我們迴向的時候,迴向菩提、迴向眾生、迴向實際。所以因為這樣,所以說,恆順眾生就是迴向眾生;常隨佛學那個也就是這個迴向菩提;最後的普皆迴向,也可以分,也可以合,是迴向實際。
【如是了解,此諸文義,意不餘散,具如文中所說而行,則能攝持無量德聚。】
就像我們上面所說的這麼了解,了解了以後,這樣的文,這樣的義,徹底了解了,這個義是什麼意思啊?這個內涵說些什麼?這個內涵:你如果真正了解了那個猛利欲樂去做的話,那個就是你相續跟他和合的時候,這個是真正重要的。假定你那個相續,身心跟這個你所唸的和合,你所唸的這個文字了解,那個是心裏面跟他相應的話,是無量無邊的功德,不得了的功德。是,所以現在說求一個往生,哪有去不了的事情?道理就在這個上頭。所以它告訴我們「意不餘散」,不要讓他漏一點點;那麼這樣去做的話,能夠攝持無量德聚。所有的功德通通包含,這個是說明,在下面解釋:
【此中禮敬供養勸請請白隨喜五支,是為順緣,積聚資糧。】
原來是禮敬、供養、勸請,這個請白的話,那就是請住世等等,隨喜,這個五樣東西。「順緣」,是「積聚資糧」的,懺悔是。
【悔者是除違緣,淨治罪障。】
懺悔一定是要把那個現行擋住,不讓他再來。這是所以剛才我特別說的,你懺悔要曉得懺些什麼;假定你不曉得的話,那個病根始終在這個地方,你根本沒捉到病根,你弄他沒用。就像你堵那個漏洞找了半天,那裏漏了你不曉得,你說堵了半天,那不行。所以這個我們常常說的蒙古大夫,蒙古大夫,這句話,他有一個笑話,有個故事的。說這個人,他跑得來,跟你醫病。你身上生了一個瘡了,他就弄點石灰塗塗,把你那個瘡塗塗好,然後呢粉粉,塗得皮膚一樣:「好了,好了。」有沒有用啊?一點沒有用,那個病根都在這個地方。所以我們那個懺悔都是這樣,只求表面好看「他好了,他好了,沒有問題。」那個病根在這個地方,發作得更嚴重!所以這樣的話,罪障淨除不了。
【隨喜支中一分,於自造善,修歡喜者,亦是增長自所作善。】
剛才己經說過了,對自己作的善隨喜也可以,對別人也可以。
【其迴向者,是使積集,淨治長養諸善,雖極微少,令增廣多。】
迴向有非常特殊的功效:平常我們,上面所說的,不管淨除罪障也好、積聚資糧也好,乃至於增長這個善根也好,平常那個善很小;你如果能夠迴向的話,他把很小的東西呀,繼續的增長,乃至於增長到無盡,這一點是非常重要。不過這說到這裏這個,說「迴向」兩個字,講好容易,做的話,對我們現在來說的話,不大容易。不大容易的原因:不曉得,不曉得怎麼個迴向法,我們不能說不曉得,每次完了以後說:「迴向忘記掉了。」大家站起來唸他四句個八句,你不能說他不曉得。但是真正身心相續和合嗎?不曉得怎麼去和合法;就這一點來說,還沒有。你身心真的和合了,那個功德就增長無盡;從這樣的十大願王開始,小到隨便念一句佛號,都是這個。所以念佛的時候,為什麼我們要加一個「南無」兩個字?這個「南無」兩個字,這個迴向的意義就在裡頭,就這麼不可思議,這個道理以後再去說它。
【又使現前諸已感果將罄盡者,終無窮盡,】
妙啊!現在既然因地當中使你增長無盡,就是你以前造的這個因現在感了果,快要盡的話,因為你這樣迴向,又繼續不斷的增廣無盡。
p. 45
【總之攝於積集淨治增長無盡三事之中。】
把上面這個七支或者十大願王,包含起來,變成功三個項目:第一個項目呢,淨治罪障;第二個呢,積聚資糧,但是,平常我們這樣做都是有盡的;他現在加上一個迴向,是增長無盡,這個才是究竟決定勝的特殊,這裡也就是只有佛法的特質。請問,你現在所有的罪障,認得了從根本上拔除;然後呢一切的功德在這地方圓滿的積累;又把這件事情增長無盡,還有沒有其他的事情要做啊?沒有啦。這樣:而下腳第一步就是我們現在最後圓滿的時候,當然成佛,所以這個導歸極樂,不一定單單指我們現在這個狹義的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廣義的,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佛號叫什麼?無量光壽。「無量」表示不是窮盡的;「光」是智慧;「壽」是福德。福德跟智慧兩個徹底圓滿的時候是什麼?圓滿佛,十方一切世界,沒有一個例外,都是這樣。這個地方叫做淨土,所以我們現在,你這樣去做法的話,這個要到達的地方,就是每一個人最後的境界。所以,在華嚴上面,他的境界─迴向,在這個華嚴當中出現,同樣的華嚴當中出現的這個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出現的極樂世界,有這麼一點差別:說他同,狹義跟廣義是一樣的;說他不同,狹義跟廣義不一樣。這個我想我們了解。很簡單的一個比喻:我說我是人,反過來說,人必須是我,可以不可以?「人必須是我」,那你們呢?好啦,天下只有我是一個人,你們都是鬼怪,這個就是犯了什麼?狹義跟廣義不分,不辨之誤。我是人沒有錯,你們也是人。所以廣義的當中我是其中一個,這要辨別得清楚。是,阿彌陀經是進入這個的一個最善巧的方便,沒錯,但是裡邊有這個的差別,這裏隨便一提。那麼這個是第五支,說:如果說,你條件不具足,修這個,修了這個以後,是不是馬上就有皈依?不,還有一支。
【◎ 次令所緣明了顯現,供曼陀羅,應以猛利欲樂,多返祈禱,】
因為你經過了第五支這個修習以後,所以你皈依的時候,皈依得起來了。現在皈依三寶,當你念頭一轉,佛就現前;你要皈依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現起來了,清清楚楚明明白會看見,這麼個好法。是不是就這樣?不,不就是這樣;如果你就是這樣的話,那是走的什麼呢?一般來說的話,這個就是中、下品的發心。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儘管你說哦我想成佛,有很多人到了極樂世界,就先證二乘果,為什麼?就是他因地當中,發的是中、下品的心;現在這地方因地當中不是,要發上品心。你看見了佛以後,然後那個時候,說「供曼陀羅」曼陀羅,我們稱它為壇城,就是諸佛的壇城。換句話說,表示最圓滿的一個報土,那時就供養它,那個曼陀羅,因為是我們觀想的,這個阿底峽尊者傳上面有。所以當年印度,尤其在密教裡邊,實際上,那個大乘裡邊己經有了;就是重要的時候,他往往,比如說懺悔,或者什麼,隨時隨地,不一定是懺悔,乃至於求什麼東西。我們現在供養,他現在除了這個供養:一般我們的供養,我們凡夫是有上供養;然後呢我們因地當中就學這個無上供養,學無上供養就是剛才供這個東西;然後就是把我們的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於佛土,一起供養。所以這個是一個儀軌;然後呢,怎麼去觀想。觀想起來以後,最後「猛利欲樂,多返祈禱;」供養了以後,說你求什麼呀?你為什麼要皈依?為什麼要供養?我要求這個,這是我們希望的。
【謂:「惟願加持,從不恭敬善知識起,乃至執著二種我相,所有一切顛倒分別,速當滅除。】
這個是違緣,是逆緣,淨除它;說希望諸佛菩薩加持我,把我一切的罪障通通淨除掉,那麼,一切的罪障從那裏開始啊?從不恭敬善知識開始。為什麼從這個地方開始?因為修學佛法的根本,先要依止善知識;你如果說有不恭敬善知識的話,對不起,你根本在什麼地方你沒摸到。你遇不到善知識,絕無可能修學佛法,這一點我們要了解,所以第一個要除掉。最後你要達到的目的是什麼呢
【從敬知識,乃至通達無我真實,所有一切無顛倒心,速當發起。】
把它反過來,逆緣是淨除,勝緣呢增長。
【及其內外一切障緣,悉當寂滅。」】
除了這個以外,還有其他的相關的所有的障礙因緣,通通祈求佛菩薩加持,把它消除。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1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廿四卷 A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廿四卷 A面
日常法師
--------------------------------------------------------------------------------
祈求佛菩薩加持把他消除,能夠消除掉了那麼自然而然,你修起來的話就非常容易,非常容易。所以這個一段就是什麼?我們正修的時候的前行,前面旳準備,因為你有了這準備,所以到那個時候你做下去,馬上見效,平常我們現在總覺得,好像這個講講沒用,打七是比較好一點,是沒有錯,就錯在什麼呢?這個次第不清楚,很多人匆匆忙忙請一個假,跑到那個佛堂裡面去,然後呢第一天規矩怎麼樣,第二天,等到你摸熟以後,準備回家去了,回去了還覺得好高興哦,我打了一個七,實際上真的相應嗎?不一定。如果你真的有這個準備的話,事先準備好了,跑到那佛堂裡一天下來,馬上見效。所以祖師們有很多這種公案,是要大徹大悟,何必那樣,他很快,只要肯來,我一定能夠使他得到什麼利益,很高的利益都得到,何況我們現在小小的,根本的原因就在這裡,那我們現休息幾分鐘。下面再繼續。那麼前面這個基礎有了,有了這個基礎以後,我們就正式的修行。所以叫正行,你把這個基礎建好了,這樣上去,馬上見效。平常我們造房子也一樣,如果我們畫一個草圖,畫了半天,還在那紙上面,如果我們在工地實際上去做的話,你基礎建好了造上去,馬上見效,馬上就上樓就現起來了,現在我們修行也是一樣。假定說你把每一個次第弄對了,基礎做好了,那個時候你做的時候,一樣的馬上見效。所以說,你任何一個時候,正式修了,前一秒鐘修了,後一秒鐘你覺得多了一秒了,再下面一秒你又覺得又多了一秒了,這樣見效法,這樣快速法,這樣踏實法!他絕對不是什麼虛虛浮浮的,那麼我們現在看,這個修是怎麼一回事情。
p. 45 (5)
【正行分二,① 是總共修法,② 是此處修法。】
這個總共修法,就是把整個修行的這個大綱都是在這個地方,短短的一段,把我們整個以後要走的路子的原則,統統在那個地方提出來了,統統提出來。但是也不要把他單單看成這一段,前面那個準備如果沒有的話,這一段話沒有用。還有呢,就是這一段話跟後面那個話連接不起來的話,不圓滿,這彼此間必定有關連的,這個我們要了解。現在看目前,
【今初】
就是現在呢,對修這件事情,怎麼一回事情?
【◎ 所言修者。謂其數數於善所緣,令心安住,將護修習所緣行相。】
就這麼一句話。這修是什麼呀?「數數」,就是不斷的,不斷的不斷的,不斷的幹什麼啊?「將護」,保護我們所緣的行相,什麼是緣?緣的相是什麼?「緣」就是平常我們說,猴子攀,攀那個東西,那個手就緣樹,古來人說文言叫緣,現在我們就抓住,就是這樣,那個手去抓住的是外面的。現在呢,我們心也抓住一樣東西,就這樣,那個心抓住這樣東西的這個狀態,那個就是心裡的行相,就是你的心裡行為,那個相狀就是這樣,那文字很清楚。然後呢,我們內心上面的狀態也應該很清楚,平常我們理論上面都是說,我,我們現在所以眾生為什麼啊?兩種執,執的意思就是攀緣的了,你把握了把住。緣什麼啊?緣我、緣法兩樣東西,所以現在我們修的時候去掉他,對不起啊!他並不是叫我們去掉,還是要緣,緣善所緣的,不過,以前我們所緣的是惡的。所以他這個修行一定的次第,就是說,以前緣的是惡的,這個惡的特質是什麼?遭到自他惡果的,善的是自他善果的,那麼這個善是一步一步慢慢的上去,從增上生然後決定勝,把我們現在的心裡所緣,心裡所緣,這個就是我們心裡的行,受想行識的行,那個行的時候這個樣子,這個就叫做行相。文字是這樣,然後呢我們的概念,然後最後實際的狀態,我們要很清楚很明白,我們現在的心理行相是什麼?慢慢,慢慢的瞭解,在癡相當中。癡相當中的特徵,你說不上來是好是壞,就是糊里糊塗、癡癡呆呆。當他生起比較猛利的狀態當中,那有兩種,有一種呢,就是歡喜的方面,貪的現象;有一種方面呢,不歡喜的排拒,瞋的行相。如果說諸位,仔細的一檢查,馬上檢查得出來,沒有一個人例外的他會感覺到這個東西,而這個能夠感覺到的這個特質就是人。三界當中,六道當中,「人」最強烈、最有力。所以只有人道當中能修的原因就在這個地方,這個我們要瞭解。當我們看見一個仇人來的時候,你一看見那個心裡面火氣就來了,就這樣。然後你看見好吃的東西的話,一看見你口水就流,就是這個樣。有的時候你沒有看見,自己的心理行相,應該這樣說,就是你沒有注意到,好像你心裡還沒有動,細的地方早就動了,你們可以自己不妨試一下。我告訴你我一個經驗,有一次,我就陪一個人去拍那個X光照片,那個照什麼?照胃部,你們曉得照胃部X光照片,先要吃一點東西叫硫酸鋇。如果那個X光透視過去的話,那個通通照不出什麼東西來,吃那個硫酸鋇以後那個X光片走不過,所以那個硫酸鋇映出來那個影子,因為一定跟我們的胃壁靠近的對吧?所以那個硫酸鋇的影子的外圈你就看出胃的樣子來。那天我去照的時候,我就站在那個醫生後面去看,那個醫生忽然就問那個病人,說「你平常歡喜吃什麼啊?」然後呢這個人去想,想了個半天,醫生也不問他了。我就奇怪,這個醫生為什要問他一句「平常歡喜吃什麼啊?」後來那醫生就旁邊敲敲我,指示那個東西,一看,那個時候我就發現了,發現什麼?在前面那段時候,他因為腦筋裡沒有想,所以那個胃,就在那裡不大動,不大動的話你就看不出,因為這個死的嘛!所以在那個照片上面看不清楚,他就問他說你歡喜吃什麼,他想沒有想出什麼東西,那個胃就馬上就咕嚕咕嚕動起來了,動得非常厲害。當時我也不大懂,一直等到後來學了佛了慢慢的、慢慢的就感受到,將來你們自然會有個體驗,譬如說我們常常說,不要去貪,但是你在飯桌上面,要想不貪擋不住的,我想我們大家都有這個經驗,為什麼?因為這個時候,這個行相已經非常猛利了。所以平常人家說,這個漏洞要補小的,等到大漏洞來的時候,你一點辦法都沒有。我們心裡行相也是這樣,那個很小的時候,我還感覺不出來,等到現在我們跑到飯桌上那很粗猛了。我現在回想起來,那個典型的例子就這樣,他問他:「你歡喜吃什麼啊?」他想了半天,腦筋一動,這句話一落到他那個耳識當中,落到那意識當中,那個就咕嘟咕嘟的就動起來了。然後呢他的確想吃什麼,可是那個時候還可以擋得住,假如你把那東西擺在那裡,有的時候他還可以擋得住,假定說吃飯的時候擺在那裡就擋不住了。這個地方經過很長一個步驟,慢慢的我們會把這些事情都要說得很清楚的。所以我這個地方特別點醒大家,現在我們不要單單看那個文,你要認識你心裡的行相。現在我們的心裡行相是什麼啊?瞪大了眼睛看那個黑板,看那個講說的這個法師,這就是我們的心裡行相。如果說旁邊跑得來一個人,打一個閒岔,大家回過頭去,幹什麼啊?這個就是你的心裡行相。不談不注意,一談你馬上清楚了,然後呢,平常我們心裡的行相跟無明相應的,貪瞋痴三毒,現在要把他改過來,就這麼,所以修,沒有別的。什麼叫修啊?修改以前錯的,所以說受想行識。那麼為什麼要修行呢?不修那個想,不修那個受呢?不修那個前面那個色呢?答案在下面,我現在先問你們,考考你們,大有關係哦!他每一個字有他的特別定義,所指的行相一點都不能錯,這句話我先告訴你們,那麼現在說這個是善的,這個惡的,我了解了,把他改過來,修改過來。可是,因為他的無比的習性,無始以來的習性擺在那裡,所以你不斷的去保護他,「將護」的意思就是保護他,不斷的修、練習,練習這個事情。他以前那個心,一天在散亂當中,或者緣這個,現在呢你要把那個心裡從惡的拉過來,使得他安住在這個善的上面,能夠不動,像你所希望的要他怎麼樣就怎麼樣,就是這一件事情。你現在想念個阿彌陀佛,你想觀想一個阿彌陀佛,以前我們念的是念什麼啊?不是貪就是瞋就是痴,現在不要這個,要念這個無量的光、無量的壽,然後呢練習這個東西,他不聽你招呼,你不斷的把他拉回來,安住在這個上面,讓他不動,對不對?是不是?就是這個,不管你用那一個功,你說參禪的,不,參禪的我不是觀這個,觀另外東西,說念佛的是誰?什麼是你明上座本來面目,一歸何處?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然後呢趙州說:什麼是個無?總之一句話,以前緣這個三毒相應,現在是緣這個。說教下,另外有一套。實際上真的說起來,教下那一套,高明極了,善巧極了,不過我們因為沒有得到完整的教授,所以都不知道,在文字上轉。本論下面都會告訴我們,就是這麼一點事情。下面的解釋,為什麼我們要這樣去做呀?那解釋來了。
【蓋從無始,自為心所自在,心則不為自所自在。】
因為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性,為什麼啊?我們這個心,我們這個希望的,謂心,這個心就是我們的識心,要了解,就是我們的識心,我們說心猿意馬的心,就是我們流轉生死那識心,無始以來都是這個東西,自在,他要怎麼辦就怎麼辦!他要睡覺了,你要他提也提不起,就是提不起,到說要睡覺的時候,你要他該睡覺,他又睡不著,那時候你又苦惱。你說現在曉得了不要貪,他就是擋不住,叫他不要發脾氣,他又不行,我們偏偏平常就是,都在這個時候,所以我們無始以來為這個私心所自在,你要想他聽你招呼,說要念佛他念不起來,要他參禪他參不起來,要他定他定不下來,所以說心不為自所自在,你自己做不了主。這我們顛倒,這個明明自己做不了主,偏偏我們說做得了主。我是什麼啊?主宰,我就是能主宰的嘛,說起來真可憐,這個實際上狀態,他不但不聽你招呼,還糟糕的是他所去的方向是什麼呀?
【心復隨向煩惱等障,而為發起一切罪惡。】
這個才是真正嚴重的地方呀!他那個識心,一天到晚跟著什麼啊?跟著煩惱在轉,這是一個最大的障礙,煩惱的另外一個名字─無明,無明的行相,貪瞋癡,乃至於見思,十鈍、十利、一百零八等等,開合不同。由於這個煩惱,造了惡業,種種的罪過,都從此而來,原因就是這樣,否則他好端端的修他幹什麼?蠻好嘛,就照他去做。他因為不好,所以要修改。
【此修即是,為令其心,隨自自在,堪如所欲,住善所緣。】
它因為錯芳,所以你要修改他,修改他什麼啊?使得這個心識,能夠聽我自己招呼,想我所希望的,「堪」是能夠,能夠想我所希望的,希望什麼啊?「住善所緣」,簡單極了,就是這個,你為什麼要使他「住善所緣」啊?因為你緣在善的上頭的話,就感得善果報,真正說起來,修學佛法,的的確確是世間所有人的共同目標,大家總覺得,你們這些迷信,說這個話的人這些人糊塗,大糊塗!請問你不妨問他,你在這裡忙幹什麼啊?他要求快樂,怎麼快樂?這地方告訴你快樂,這個是真正瞭解了,沒有一個人例外的,他一定選這一條路,修學佛法。所以說佛法的的確確是天下最偉大的教育,而且也是唯一正確的教育,就在佛法當中,其他地方沒有,告訴你怎麼得到快樂,告訴你怎麼去掉痛苦,這不是世間所有的人共同的嗎?豈但是人,所有的有情。那麼上面告訴我們,下面這個話,重要,上面那個正出,他的那個內涵,所謂立,還有呢,下面有些錯誤,我們往往犯了個大錯誤,這個要把他拿掉。
【此復若隨,任遇所緣,即使修者,】
就是我們普通的狀態,那麼我們說修了,那我去修吧!於是碰到什麼你就修什麼,「任遇所緣」,就是我們眼前碰到的,你就去修去了,在這種狀態之下,害了,下面告訴我們。
【則於所欲,如是次第,修習爾許,善所緣境,定不隨轉。】
在這個情況之下,我們是急急忙忙的去做,你要想快一點成就,但是產生的效果是什麼啊?不行,所以說對於在這種狀態的,這麼對於你所希望的,你所希望的他特別加一個「如是次第」,因為你所希望的,一定要有層次而來旳,因為你隨遇所緣,你不了解,真正的去忙了。應該修的內容,要照著這個次第要修這麼多東西,這個「善所緣境」,你把握不住,你弄錯了,所以他一定生不起來,「定不隨轉」,這個他的文字這樣,我們不妨現在想想看,我們每個人經驗,我想參禪,參起來了嗎?我想念佛,念起來了嗎?我想懺悔,有效果嗎?就是不行,我想大家都有這個經驗吧!你希望念得一心不亂,偏偏要亂!你要想觀佛,偏偏觀不起來!你要他不貪,他偏偏要貪,你要他不發脾氣,你就是忍不住,為什麼?就這個,你要所希望的善所緣境他定不隨轉,他不是用懷疑,他就告訴你一定辦不到,善知識告訴我們的話,原因為什麼啊?就是前面一句話,「任遇所緣」,我們碰見一點,我們覺得對了,修行了,不過這裡要說明,到最後這個效果還是有的,這是轉了無量無邊劫以後,那時遇見了佛,他跟你講了,成功了。可是要曉得,那個時候跟你講了還是什麼啊?還是把完完整整內容告訴你,你還是如其次第,那個時候才成功。中間經過這麼大個圈子,幹什麼啊?走了冤枉路,白吃辛苦,假定說到那個時候,你坐在那裡,那個羅漢果也好,這個佛果也好,天上掉下來,他說不定說偷一個懶,要去修很麻煩,坐在這個地方等到那個時候從天上掉下來了,我就不妨等他一等。不是的呀!你到那個時候還是要如此這般一點都不能少的,要照著去做,請問你為什麼現在不做?一直要等到那個時候,吃盡了無比的冤枉苦頭才做。很清楚很明白,不但是理論如此,你回憶一下馬上曉得了,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我說到這裡我隨便一提,你們在座後面幾位剛開始的時候,沒有吃過苦頭,有很多還不一定瞭解,吃過苦頭的人到那個時候才一想,清清楚楚,有的人出了一年家,有的人出了兩年家,所以我今年夏天碰見了出三十年家,還是這個樣,就是你所希望的得不到。他不是馬馬虎虎,不是在外面流蕩,關在山裡面自己弄了一個茅棚,在那認真的修,大家都說這個人是個修行人。就是沒有得到正確的次第,他所希望的「善所緣境」是「定不隨轉」,拿我們的現在的話來說,你要想念佛的話,要想得到心定,要想一心不亂,這偏偏散亂、昏沉,這樣。下面不但如此,眼前得不到還是小事,還有個大毛病,這個毛病可怕。
【若從最初令成惡習,則終生善行,悉成過失。】
你一開頭養成功了這個習慣?這個是什麼習慣,惡習慣,下面的惡習慣改不過來,儘管你的發心是好的,你希望是好的,但是一點結果都沒有,一生就這樣的空過,終生善行悉成過失,都錯的。這個地方只告訴我們一生,就實說起來,一生下面又一生,下面又一生,你如果這個地方不改過的話,他生生世世繼續下去。在這一點,也容或我們懷疑,我現在可以當下指出來這個情況。我們平常稍微了解一點的教理的人,大家都了解,我們這一生所以感得現在的狀態是什麼?宿生的因哪,由這樣的因感得這生的果,宿生的這個異熟因感得這個異熟果,宿生的等流因感得這一生的等流果,關於這一點我想大部分的人還聽不懂。這兩個什麼意思?異熟因,就是你那個時候造了善惡之業,感得這一生的人身、天身、地獄餓鬼畜牲,這個!等流因,那你做的時候什麼狀態,現在這個心裡面又這種狀態現起來。假定我們宿生沒有感得這個業的話,我們這一生不會跑上那個出家的路,如果說幾百年以前,幾千年以前大家都說出家好,我們也是就說出家,現在這個社會上面人家都說這個迷信,你又大迷糊蛋,結果你就偏偏走這個路子,沒有一點特別的原因我想我們不會走,對吧?很明白,為什麼我們走了,宿生一定有這個原因在這地方,但是呢妙了!我們現在大部分走的說念佛,這個念佛這個法門又說萬修萬人去,你只要念就得,我們這一生所以碰見,不是這一生碰到的,前生就碰到了,從這個地方去想想看,既然這麼容易萬修萬人去,念了就得,我們也有這種因,為什麼我宿生不去留到今生?結果呢今生忙了個半天,有的是一年,有的是兩年,有的十年,有的三十年,還在那兒不曉得在那裡,不是很明白?這個是我們要應該要很警惕的地方,我們不懂得完整的教理,不了解教理所指的行相,自己還覺得蠻好在這裡修行呢!含含糊糊,你一旦真的了解了以後,你自己會著急得不得了,你沒辦法容你自己,那時候你就對了,所以現在我們常常覺得我還是修行,現在我看看的話,只能這麼說,好啊!種點善根,好啊!我在那兒隨喜,這個善根再不再發芽、再不再現行啊?那值得我們痛哭流涕,所以這個地方,這句話大家記住,「一生善行終成過失」,那麼要怎麼辦啊?告訴我們。
【故於所修諸所緣境,數量次第,先須決定。】
第一件事情,對於你要修的這個內容,對於你所修的「諸所緣境」,整個的內涵不是單單的一點點。我們現在或者說修念佛的,好像很簡單,只依阿彌陀佛,不那麼簡單,正行是如何?助行是如何?信願行,信些什麼?願些什麼,都要曉得。然後你在家怎麼弄?出家怎麼弄?敦倫盡分,在家敦些什麼倫?出家盡些什麼分?就是那麼一個念佛法門,尚且如此。跑到廟裡面的那個常住,然後我們從早晨開始到晚上,這麼多的事情,都要應該了解,簡單的念佛是如此,何況其他的?沒有一個例外,所以說「所緣境」他的內容是什麼?「數量」,這是質跟量,包含整個的內容,如果說這個質不對的話,那個根本不談,所以「數量」兩個字實際上呢也可以說,質,就內容體性本身絕對沒有錯,然後呢量要圓滿。這個兩個夠不夠?不夠,還要「次第」,對於這個,事先先有圓滿的認識,「先須決定」。我們就要去燒飯了,那麼簡單啊!燒飯,當然你說,今天要燒飯用米你一定要弄對,這個米弄成麥這個不行的啊,就算同樣的米,稻都不行,何況是其他的,佛法裡面常常就蒸沙煮飯,如果這個質不對的話,你載一大鍋的砂子擺那裡蒸,沒有用,所以這個質要對,對啦,然後你就去煮。這裡人有三十個,你燒了一碗飯,沒有用,量還要對,少了固然不行,多了也不好,然後呢次第還要,這個前面已經說過很多了,對這個事先要決定,決定裡邊是一個學問,不是我們今天說聽懂了,沒有決定,根本沒有決定!因為你真實修的時候,那個真正重要的關鍵在修的時候,所以你現在聽的時候你聽懂了,聽懂了你回去的時候,你心裡還是含含糊糊,那個沒有用,這個主要的要到後面講,所以什麼叫決定?就是當你坐下來念這個佛號時,什麼東西都動搖不了你,我想我們大家都有這個經驗,在這個環境安安靜靜是蠻好,煩惱來的時候擋不住,為什麼?佛號他主要的目的是對治煩惱,煩惱生死的根,佛號是出生死的,請問你這句佛號擋不住煩惱,有用嗎?假定你對前面的能夠決定的話,跑到那個時候的煩惱來的,拿起來,一下,煩惱消於無影,所以古人說,這個東西放在手上像金剛王寶劍一樣。佛來佛斬,魔來魔斬,為什麼啊?那個東西拿起來他不管你任何東西來動不了你。這個所謂佛魔兩樣東西,廣義的你要了解,順好的,使你引發你貪心的,不動,逆境發你瞋心的,不動,這個叫佛來佛斬魔來魔斬,那個時候就是你決定了,然後你安住在上面,不管什麼東西都不動搖,這樣做,現在我們決定了嗎?所以你說聽懂啦!我要去修了,阿彌陀佛,還沒有,那麼,要什麼呢?這個裡邊的次第,還有一步一步上去,這個決定好了以後,下面還有文章。
【次應發起猛利誓願,謂如所定,不令修餘。】
那個時候了解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個時候要修了,修的之前還要什麼?發一個「猛利誓願」,為什麼要這個?平常我們碰見一點小事情就動搖了,要有了這個猛利誓願,在任何情況之下決不動搖,那個時候才是。所以我們現在一開口就說我們一門深入,真的一門深入了嗎?那求之不得,現在我們普通的狀態,一種狀態,門外空轉,不得其門而入,門在那裡不知道,自己在那兒跑得很起勁,一種。還有一種呢,原地踏步,踏了個半天,自己覺得跑。
日常法師
--------------------------------------------------------------------------------
祈求佛菩薩加持把他消除,能夠消除掉了那麼自然而然,你修起來的話就非常容易,非常容易。所以這個一段就是什麼?我們正修的時候的前行,前面旳準備,因為你有了這準備,所以到那個時候你做下去,馬上見效,平常我們現在總覺得,好像這個講講沒用,打七是比較好一點,是沒有錯,就錯在什麼呢?這個次第不清楚,很多人匆匆忙忙請一個假,跑到那個佛堂裡面去,然後呢第一天規矩怎麼樣,第二天,等到你摸熟以後,準備回家去了,回去了還覺得好高興哦,我打了一個七,實際上真的相應嗎?不一定。如果你真的有這個準備的話,事先準備好了,跑到那佛堂裡一天下來,馬上見效。所以祖師們有很多這種公案,是要大徹大悟,何必那樣,他很快,只要肯來,我一定能夠使他得到什麼利益,很高的利益都得到,何況我們現在小小的,根本的原因就在這裡,那我們現休息幾分鐘。下面再繼續。那麼前面這個基礎有了,有了這個基礎以後,我們就正式的修行。所以叫正行,你把這個基礎建好了,這樣上去,馬上見效。平常我們造房子也一樣,如果我們畫一個草圖,畫了半天,還在那紙上面,如果我們在工地實際上去做的話,你基礎建好了造上去,馬上見效,馬上就上樓就現起來了,現在我們修行也是一樣。假定說你把每一個次第弄對了,基礎做好了,那個時候你做的時候,一樣的馬上見效。所以說,你任何一個時候,正式修了,前一秒鐘修了,後一秒鐘你覺得多了一秒了,再下面一秒你又覺得又多了一秒了,這樣見效法,這樣快速法,這樣踏實法!他絕對不是什麼虛虛浮浮的,那麼我們現在看,這個修是怎麼一回事情。
p. 45 (5)
【正行分二,① 是總共修法,② 是此處修法。】
這個總共修法,就是把整個修行的這個大綱都是在這個地方,短短的一段,把我們整個以後要走的路子的原則,統統在那個地方提出來了,統統提出來。但是也不要把他單單看成這一段,前面那個準備如果沒有的話,這一段話沒有用。還有呢,就是這一段話跟後面那個話連接不起來的話,不圓滿,這彼此間必定有關連的,這個我們要了解。現在看目前,
【今初】
就是現在呢,對修這件事情,怎麼一回事情?
【◎ 所言修者。謂其數數於善所緣,令心安住,將護修習所緣行相。】
就這麼一句話。這修是什麼呀?「數數」,就是不斷的,不斷的不斷的,不斷的幹什麼啊?「將護」,保護我們所緣的行相,什麼是緣?緣的相是什麼?「緣」就是平常我們說,猴子攀,攀那個東西,那個手就緣樹,古來人說文言叫緣,現在我們就抓住,就是這樣,那個手去抓住的是外面的。現在呢,我們心也抓住一樣東西,就這樣,那個心抓住這樣東西的這個狀態,那個就是心裡的行相,就是你的心裡行為,那個相狀就是這樣,那文字很清楚。然後呢,我們內心上面的狀態也應該很清楚,平常我們理論上面都是說,我,我們現在所以眾生為什麼啊?兩種執,執的意思就是攀緣的了,你把握了把住。緣什麼啊?緣我、緣法兩樣東西,所以現在我們修的時候去掉他,對不起啊!他並不是叫我們去掉,還是要緣,緣善所緣的,不過,以前我們所緣的是惡的。所以他這個修行一定的次第,就是說,以前緣的是惡的,這個惡的特質是什麼?遭到自他惡果的,善的是自他善果的,那麼這個善是一步一步慢慢的上去,從增上生然後決定勝,把我們現在的心裡所緣,心裡所緣,這個就是我們心裡的行,受想行識的行,那個行的時候這個樣子,這個就叫做行相。文字是這樣,然後呢我們的概念,然後最後實際的狀態,我們要很清楚很明白,我們現在的心理行相是什麼?慢慢,慢慢的瞭解,在癡相當中。癡相當中的特徵,你說不上來是好是壞,就是糊里糊塗、癡癡呆呆。當他生起比較猛利的狀態當中,那有兩種,有一種呢,就是歡喜的方面,貪的現象;有一種方面呢,不歡喜的排拒,瞋的行相。如果說諸位,仔細的一檢查,馬上檢查得出來,沒有一個人例外的他會感覺到這個東西,而這個能夠感覺到的這個特質就是人。三界當中,六道當中,「人」最強烈、最有力。所以只有人道當中能修的原因就在這個地方,這個我們要瞭解。當我們看見一個仇人來的時候,你一看見那個心裡面火氣就來了,就這樣。然後你看見好吃的東西的話,一看見你口水就流,就是這個樣。有的時候你沒有看見,自己的心理行相,應該這樣說,就是你沒有注意到,好像你心裡還沒有動,細的地方早就動了,你們可以自己不妨試一下。我告訴你我一個經驗,有一次,我就陪一個人去拍那個X光照片,那個照什麼?照胃部,你們曉得照胃部X光照片,先要吃一點東西叫硫酸鋇。如果那個X光透視過去的話,那個通通照不出什麼東西來,吃那個硫酸鋇以後那個X光片走不過,所以那個硫酸鋇映出來那個影子,因為一定跟我們的胃壁靠近的對吧?所以那個硫酸鋇的影子的外圈你就看出胃的樣子來。那天我去照的時候,我就站在那個醫生後面去看,那個醫生忽然就問那個病人,說「你平常歡喜吃什麼啊?」然後呢這個人去想,想了個半天,醫生也不問他了。我就奇怪,這個醫生為什要問他一句「平常歡喜吃什麼啊?」後來那醫生就旁邊敲敲我,指示那個東西,一看,那個時候我就發現了,發現什麼?在前面那段時候,他因為腦筋裡沒有想,所以那個胃,就在那裡不大動,不大動的話你就看不出,因為這個死的嘛!所以在那個照片上面看不清楚,他就問他說你歡喜吃什麼,他想沒有想出什麼東西,那個胃就馬上就咕嚕咕嚕動起來了,動得非常厲害。當時我也不大懂,一直等到後來學了佛了慢慢的、慢慢的就感受到,將來你們自然會有個體驗,譬如說我們常常說,不要去貪,但是你在飯桌上面,要想不貪擋不住的,我想我們大家都有這個經驗,為什麼?因為這個時候,這個行相已經非常猛利了。所以平常人家說,這個漏洞要補小的,等到大漏洞來的時候,你一點辦法都沒有。我們心裡行相也是這樣,那個很小的時候,我還感覺不出來,等到現在我們跑到飯桌上那很粗猛了。我現在回想起來,那個典型的例子就這樣,他問他:「你歡喜吃什麼啊?」他想了半天,腦筋一動,這句話一落到他那個耳識當中,落到那意識當中,那個就咕嘟咕嘟的就動起來了。然後呢他的確想吃什麼,可是那個時候還可以擋得住,假如你把那東西擺在那裡,有的時候他還可以擋得住,假定說吃飯的時候擺在那裡就擋不住了。這個地方經過很長一個步驟,慢慢的我們會把這些事情都要說得很清楚的。所以我這個地方特別點醒大家,現在我們不要單單看那個文,你要認識你心裡的行相。現在我們的心裡行相是什麼啊?瞪大了眼睛看那個黑板,看那個講說的這個法師,這就是我們的心裡行相。如果說旁邊跑得來一個人,打一個閒岔,大家回過頭去,幹什麼啊?這個就是你的心裡行相。不談不注意,一談你馬上清楚了,然後呢,平常我們心裡的行相跟無明相應的,貪瞋痴三毒,現在要把他改過來,就這麼,所以修,沒有別的。什麼叫修啊?修改以前錯的,所以說受想行識。那麼為什麼要修行呢?不修那個想,不修那個受呢?不修那個前面那個色呢?答案在下面,我現在先問你們,考考你們,大有關係哦!他每一個字有他的特別定義,所指的行相一點都不能錯,這句話我先告訴你們,那麼現在說這個是善的,這個惡的,我了解了,把他改過來,修改過來。可是,因為他的無比的習性,無始以來的習性擺在那裡,所以你不斷的去保護他,「將護」的意思就是保護他,不斷的修、練習,練習這個事情。他以前那個心,一天在散亂當中,或者緣這個,現在呢你要把那個心裡從惡的拉過來,使得他安住在這個善的上面,能夠不動,像你所希望的要他怎麼樣就怎麼樣,就是這一件事情。你現在想念個阿彌陀佛,你想觀想一個阿彌陀佛,以前我們念的是念什麼啊?不是貪就是瞋就是痴,現在不要這個,要念這個無量的光、無量的壽,然後呢練習這個東西,他不聽你招呼,你不斷的把他拉回來,安住在這個上面,讓他不動,對不對?是不是?就是這個,不管你用那一個功,你說參禪的,不,參禪的我不是觀這個,觀另外東西,說念佛的是誰?什麼是你明上座本來面目,一歸何處?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然後呢趙州說:什麼是個無?總之一句話,以前緣這個三毒相應,現在是緣這個。說教下,另外有一套。實際上真的說起來,教下那一套,高明極了,善巧極了,不過我們因為沒有得到完整的教授,所以都不知道,在文字上轉。本論下面都會告訴我們,就是這麼一點事情。下面的解釋,為什麼我們要這樣去做呀?那解釋來了。
【蓋從無始,自為心所自在,心則不為自所自在。】
因為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性,為什麼啊?我們這個心,我們這個希望的,謂心,這個心就是我們的識心,要了解,就是我們的識心,我們說心猿意馬的心,就是我們流轉生死那識心,無始以來都是這個東西,自在,他要怎麼辦就怎麼辦!他要睡覺了,你要他提也提不起,就是提不起,到說要睡覺的時候,你要他該睡覺,他又睡不著,那時候你又苦惱。你說現在曉得了不要貪,他就是擋不住,叫他不要發脾氣,他又不行,我們偏偏平常就是,都在這個時候,所以我們無始以來為這個私心所自在,你要想他聽你招呼,說要念佛他念不起來,要他參禪他參不起來,要他定他定不下來,所以說心不為自所自在,你自己做不了主。這我們顛倒,這個明明自己做不了主,偏偏我們說做得了主。我是什麼啊?主宰,我就是能主宰的嘛,說起來真可憐,這個實際上狀態,他不但不聽你招呼,還糟糕的是他所去的方向是什麼呀?
【心復隨向煩惱等障,而為發起一切罪惡。】
這個才是真正嚴重的地方呀!他那個識心,一天到晚跟著什麼啊?跟著煩惱在轉,這是一個最大的障礙,煩惱的另外一個名字─無明,無明的行相,貪瞋癡,乃至於見思,十鈍、十利、一百零八等等,開合不同。由於這個煩惱,造了惡業,種種的罪過,都從此而來,原因就是這樣,否則他好端端的修他幹什麼?蠻好嘛,就照他去做。他因為不好,所以要修改。
【此修即是,為令其心,隨自自在,堪如所欲,住善所緣。】
它因為錯芳,所以你要修改他,修改他什麼啊?使得這個心識,能夠聽我自己招呼,想我所希望的,「堪」是能夠,能夠想我所希望的,希望什麼啊?「住善所緣」,簡單極了,就是這個,你為什麼要使他「住善所緣」啊?因為你緣在善的上頭的話,就感得善果報,真正說起來,修學佛法,的的確確是世間所有人的共同目標,大家總覺得,你們這些迷信,說這個話的人這些人糊塗,大糊塗!請問你不妨問他,你在這裡忙幹什麼啊?他要求快樂,怎麼快樂?這地方告訴你快樂,這個是真正瞭解了,沒有一個人例外的,他一定選這一條路,修學佛法。所以說佛法的的確確是天下最偉大的教育,而且也是唯一正確的教育,就在佛法當中,其他地方沒有,告訴你怎麼得到快樂,告訴你怎麼去掉痛苦,這不是世間所有的人共同的嗎?豈但是人,所有的有情。那麼上面告訴我們,下面這個話,重要,上面那個正出,他的那個內涵,所謂立,還有呢,下面有些錯誤,我們往往犯了個大錯誤,這個要把他拿掉。
【此復若隨,任遇所緣,即使修者,】
就是我們普通的狀態,那麼我們說修了,那我去修吧!於是碰到什麼你就修什麼,「任遇所緣」,就是我們眼前碰到的,你就去修去了,在這種狀態之下,害了,下面告訴我們。
【則於所欲,如是次第,修習爾許,善所緣境,定不隨轉。】
在這個情況之下,我們是急急忙忙的去做,你要想快一點成就,但是產生的效果是什麼啊?不行,所以說對於在這種狀態的,這麼對於你所希望的,你所希望的他特別加一個「如是次第」,因為你所希望的,一定要有層次而來旳,因為你隨遇所緣,你不了解,真正的去忙了。應該修的內容,要照著這個次第要修這麼多東西,這個「善所緣境」,你把握不住,你弄錯了,所以他一定生不起來,「定不隨轉」,這個他的文字這樣,我們不妨現在想想看,我們每個人經驗,我想參禪,參起來了嗎?我想念佛,念起來了嗎?我想懺悔,有效果嗎?就是不行,我想大家都有這個經驗吧!你希望念得一心不亂,偏偏要亂!你要想觀佛,偏偏觀不起來!你要他不貪,他偏偏要貪,你要他不發脾氣,你就是忍不住,為什麼?就這個,你要所希望的善所緣境他定不隨轉,他不是用懷疑,他就告訴你一定辦不到,善知識告訴我們的話,原因為什麼啊?就是前面一句話,「任遇所緣」,我們碰見一點,我們覺得對了,修行了,不過這裡要說明,到最後這個效果還是有的,這是轉了無量無邊劫以後,那時遇見了佛,他跟你講了,成功了。可是要曉得,那個時候跟你講了還是什麼啊?還是把完完整整內容告訴你,你還是如其次第,那個時候才成功。中間經過這麼大個圈子,幹什麼啊?走了冤枉路,白吃辛苦,假定說到那個時候,你坐在那裡,那個羅漢果也好,這個佛果也好,天上掉下來,他說不定說偷一個懶,要去修很麻煩,坐在這個地方等到那個時候從天上掉下來了,我就不妨等他一等。不是的呀!你到那個時候還是要如此這般一點都不能少的,要照著去做,請問你為什麼現在不做?一直要等到那個時候,吃盡了無比的冤枉苦頭才做。很清楚很明白,不但是理論如此,你回憶一下馬上曉得了,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我說到這裡我隨便一提,你們在座後面幾位剛開始的時候,沒有吃過苦頭,有很多還不一定瞭解,吃過苦頭的人到那個時候才一想,清清楚楚,有的人出了一年家,有的人出了兩年家,所以我今年夏天碰見了出三十年家,還是這個樣,就是你所希望的得不到。他不是馬馬虎虎,不是在外面流蕩,關在山裡面自己弄了一個茅棚,在那認真的修,大家都說這個人是個修行人。就是沒有得到正確的次第,他所希望的「善所緣境」是「定不隨轉」,拿我們的現在的話來說,你要想念佛的話,要想得到心定,要想一心不亂,這偏偏散亂、昏沉,這樣。下面不但如此,眼前得不到還是小事,還有個大毛病,這個毛病可怕。
【若從最初令成惡習,則終生善行,悉成過失。】
你一開頭養成功了這個習慣?這個是什麼習慣,惡習慣,下面的惡習慣改不過來,儘管你的發心是好的,你希望是好的,但是一點結果都沒有,一生就這樣的空過,終生善行悉成過失,都錯的。這個地方只告訴我們一生,就實說起來,一生下面又一生,下面又一生,你如果這個地方不改過的話,他生生世世繼續下去。在這一點,也容或我們懷疑,我現在可以當下指出來這個情況。我們平常稍微了解一點的教理的人,大家都了解,我們這一生所以感得現在的狀態是什麼?宿生的因哪,由這樣的因感得這生的果,宿生的這個異熟因感得這個異熟果,宿生的等流因感得這一生的等流果,關於這一點我想大部分的人還聽不懂。這兩個什麼意思?異熟因,就是你那個時候造了善惡之業,感得這一生的人身、天身、地獄餓鬼畜牲,這個!等流因,那你做的時候什麼狀態,現在這個心裡面又這種狀態現起來。假定我們宿生沒有感得這個業的話,我們這一生不會跑上那個出家的路,如果說幾百年以前,幾千年以前大家都說出家好,我們也是就說出家,現在這個社會上面人家都說這個迷信,你又大迷糊蛋,結果你就偏偏走這個路子,沒有一點特別的原因我想我們不會走,對吧?很明白,為什麼我們走了,宿生一定有這個原因在這地方,但是呢妙了!我們現在大部分走的說念佛,這個念佛這個法門又說萬修萬人去,你只要念就得,我們這一生所以碰見,不是這一生碰到的,前生就碰到了,從這個地方去想想看,既然這麼容易萬修萬人去,念了就得,我們也有這種因,為什麼我宿生不去留到今生?結果呢今生忙了個半天,有的是一年,有的是兩年,有的十年,有的三十年,還在那兒不曉得在那裡,不是很明白?這個是我們要應該要很警惕的地方,我們不懂得完整的教理,不了解教理所指的行相,自己還覺得蠻好在這裡修行呢!含含糊糊,你一旦真的了解了以後,你自己會著急得不得了,你沒辦法容你自己,那時候你就對了,所以現在我們常常覺得我還是修行,現在我看看的話,只能這麼說,好啊!種點善根,好啊!我在那兒隨喜,這個善根再不再發芽、再不再現行啊?那值得我們痛哭流涕,所以這個地方,這句話大家記住,「一生善行終成過失」,那麼要怎麼辦啊?告訴我們。
【故於所修諸所緣境,數量次第,先須決定。】
第一件事情,對於你要修的這個內容,對於你所修的「諸所緣境」,整個的內涵不是單單的一點點。我們現在或者說修念佛的,好像很簡單,只依阿彌陀佛,不那麼簡單,正行是如何?助行是如何?信願行,信些什麼?願些什麼,都要曉得。然後你在家怎麼弄?出家怎麼弄?敦倫盡分,在家敦些什麼倫?出家盡些什麼分?就是那麼一個念佛法門,尚且如此。跑到廟裡面的那個常住,然後我們從早晨開始到晚上,這麼多的事情,都要應該了解,簡單的念佛是如此,何況其他的?沒有一個例外,所以說「所緣境」他的內容是什麼?「數量」,這是質跟量,包含整個的內容,如果說這個質不對的話,那個根本不談,所以「數量」兩個字實際上呢也可以說,質,就內容體性本身絕對沒有錯,然後呢量要圓滿。這個兩個夠不夠?不夠,還要「次第」,對於這個,事先先有圓滿的認識,「先須決定」。我們就要去燒飯了,那麼簡單啊!燒飯,當然你說,今天要燒飯用米你一定要弄對,這個米弄成麥這個不行的啊,就算同樣的米,稻都不行,何況是其他的,佛法裡面常常就蒸沙煮飯,如果這個質不對的話,你載一大鍋的砂子擺那裡蒸,沒有用,所以這個質要對,對啦,然後你就去煮。這裡人有三十個,你燒了一碗飯,沒有用,量還要對,少了固然不行,多了也不好,然後呢次第還要,這個前面已經說過很多了,對這個事先要決定,決定裡邊是一個學問,不是我們今天說聽懂了,沒有決定,根本沒有決定!因為你真實修的時候,那個真正重要的關鍵在修的時候,所以你現在聽的時候你聽懂了,聽懂了你回去的時候,你心裡還是含含糊糊,那個沒有用,這個主要的要到後面講,所以什麼叫決定?就是當你坐下來念這個佛號時,什麼東西都動搖不了你,我想我們大家都有這個經驗,在這個環境安安靜靜是蠻好,煩惱來的時候擋不住,為什麼?佛號他主要的目的是對治煩惱,煩惱生死的根,佛號是出生死的,請問你這句佛號擋不住煩惱,有用嗎?假定你對前面的能夠決定的話,跑到那個時候的煩惱來的,拿起來,一下,煩惱消於無影,所以古人說,這個東西放在手上像金剛王寶劍一樣。佛來佛斬,魔來魔斬,為什麼啊?那個東西拿起來他不管你任何東西來動不了你。這個所謂佛魔兩樣東西,廣義的你要了解,順好的,使你引發你貪心的,不動,逆境發你瞋心的,不動,這個叫佛來佛斬魔來魔斬,那個時候就是你決定了,然後你安住在上面,不管什麼東西都不動搖,這樣做,現在我們決定了嗎?所以你說聽懂啦!我要去修了,阿彌陀佛,還沒有,那麼,要什麼呢?這個裡邊的次第,還有一步一步上去,這個決定好了以後,下面還有文章。
【次應發起猛利誓願,謂如所定,不令修餘。】
那個時候了解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個時候要修了,修的之前還要什麼?發一個「猛利誓願」,為什麼要這個?平常我們碰見一點小事情就動搖了,要有了這個猛利誓願,在任何情況之下決不動搖,那個時候才是。所以我們現在一開口就說我們一門深入,真的一門深入了嗎?那求之不得,現在我們普通的狀態,一種狀態,門外空轉,不得其門而入,門在那裡不知道,自己在那兒跑得很起勁,一種。還有一種呢,原地踏步,踏了個半天,自己覺得跑。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1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廿四卷 B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廿四卷 B面
日常法師
--------------------------------------------------------------------------------
原地踏步,踏了個半天自己覺得跑,在這種情況之下,一天到晚被那個境風在轉,不知道。你必定前面曉得什麼是轉的狀態,什麼是不轉的行相,內心當中很清楚很明白,然後呢那個時候雖然決定了,外面強烈的境風來的時候你還是擋不住,所以我發願一定要這樣,任何情況之下決不動搖。其實這個不但是這裡,我們不妨看看天台智者大師寫的小止觀,那個小止觀叫童蒙止觀是嗎?那個小孩子,初機第一步,他也告訴我們,到那個時候你真正的前面的準備好了,然後發誓願,決定要這樣下去。如果看過小止觀的一定有這個印象,沒有一個例外的,好,決定不動搖,「修如所定」,就是前面決定的,「不令修餘」其他的不動他。是的,的的確確是一門深入,你是摸到門了,然後是登堂入室的時候。現在我們真可憐,在門外空轉,還自己覺得我在那兒一門深入,浪費一生事小,生生世世在那地方空流轉。我想起了這件事情,我覺得若干年以前,快二十年了那時候我剛出家不久,有一個地方有一個法師跟我說,現在出了家什麼都放下了就是一樣─嘴巴,跟我說,當時候我聽了心裡面好像是似是而非之感,不大同意。等到我過了二十年以後,我覺得什麼都出了家,形式出了家了,什麼都沒放下,這張嘴巴是尤其放不下。我不曉得你們有沒有這種感受,為什麼?目標沒弄清楚,這第一個;第二個目標弄清楚了,內容沒弄清楚,不曉得怎麼去達到這個目標,所以從那個時候一直,後來我看得很多人很好的,他說起生死心很切,內容呢跟這句話是了不相干,所以我想起二十多年以前,我跟那個同修談論的這句話,現在真是感覺得內心很慚愧很痛苦,所以說把我的經驗告訴大家,你真想的話,這個毛病都指出來了,改過毛病就對,那麼是決定要照這個次第,那麼這個次第怎麼辦呢?
p. 45 (11)
【即應具足憶念正知,而正修習,如所決定,令無增減。】
那時應該具足,一點都不能少,什麼「憶念正知」四個字,整個的修行就在這四個字當中,一個念一個知,這個是正念跟正知,所以你正式修行的時候非常清楚,如果說你念佛的話,當下這句佛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叫做正念,然後你也曉得自己在正念上面,那就讓它去,因為你有正知在,所以他如果說對的你讓它去,如果不對你隨時拉回來,這個叫做正念正知,但是這二個一樣東西,他是個大學問,一直要到最後講到奢摩他的時候詳細講,我們現在是聽見了照著去修,對不起,你有大善根很快上去,如果你沒善根,聽見了這個你去摸,怎麼摸就怎麼錯,這個大祖師們,每一個人的過來的經驗,沒有一個例外的,這必定要對這個每一個地方的行相了解得非常的清楚,而這個之前還要各式各樣的準備,到那個的時候的話,你那個正念跟正知這麼清楚這麼明白就提得起來,提得起來的就能夠成就,是應具足,憶念正知,這個是正修習,對了,如法的一點都不錯。下面又補了兩句,「如所決定」,像你前面所決定不要增也不要減,少了固然不行,多了也不要。這是個大學問喔!後面會告訴我們為什麼。那麼這個是整個的修學的全部的綱要,這個地方是個總綱,真正的細目,還沒有摸清楚之前,我們還談不上修。狹義的修談不到,可是廣義的我們正在修,我們整個的認識了解這件事情就是在聞當中,聽聞,然後呢?如何聽聞?如何思惟?如何照著去做?一步一步下去,那麼現在呢?進一步說。
【◎ 此處修法者。】
那麼現在我們這裡修什麼呢?這裡是告訴我們對善知識修淨信心,這件事情,這個事情怎麼修呀,告訴我們了。
【先應思惟依止勝利速成佛等,」正面的「及不親近所有過患,謂能引發現法後世諸大苦等。】
一步一步來,說明一下,說我們現在這裡了解了這個修行的方法,那麼現在我們要修的,換句話說我們現在所緣的行相是什麼?就是怎麼樣依止善知識,啟發這個信心,決不動搖等等,它告訴我們這個方法,先思惟依止善知識的殊勝利益。這個殊勝的利益,它舉一例說,很快能成佛等。假定說,你能夠想到這一點,一下心裡面就能夠把握的住,可以,不行,那找其他的,總是找跟你自己相應的這種。他主要的目的在什麼?如果你跟他相應了這個概念能夠生起來的話,他有強烈的力量,他會引動你,一心一意去求這個事情。雖然我們在佛法上面容或還沒有,但是我們每個人都有這個能力,而且很強盛的這個能力,你只要把這個能力稍微轉變一個方向求佛法馬上成功。這個能力是什麼?就是你的好樂要求的東西。譬如說我們現在聽說什麼地方有一個大法師,這個法師好了不起,或者說這個地方打七怎麼好,或者這個東西怎麼好,你心裡想我一心一意要去求他,我想我們大家都有這個經驗吧!在學校裡念書的時候,這個美國好,大家想留學;然後年紀稍微大一點的話,男女之間,做夢也要夢到她,我們大家都有這個經驗啊!千真萬確的事實!為什麼啊?它有殊勝的好處在。我們是不是每一個人都有這個力量?有嘛!可惜的是用錯了,現在你只要把它改過來。它改過的一個方法還告訴我們思惟,關於這個道理後面會詳細講的,所以我這裡原則告訴你們,你了解了原則,下面懂得了方法,一定做得到。到現在為止,在座的大部份,這個方法還不懂,所以到現在為止雖然去修還沒用。我們不急,一步一步的深入。那麼這個是前面拉的力量,容或夠了,但是後面還要一樣,推的力量,有的時候我們好像向後面退,他就告訴你,如果你不親近善知識有些什麼害處,這個害處能夠引發現在的、後在的大苦,你一想到這個,你就不敢不去親近,所以後面有推的力量,前面有拉的力量,哪有不成功的,決定可以成功。同樣的道理,佛法上面雖然沒有這種感受,但是我們心裡這個能力是千真萬確,譬如說這地方一杯毒藥叫你吃進去要死的,當然我們不要去吃;或者說這個毒藥的話,風吹的話馬上吹過來讓你中毒的,你趕快逃都來不及,一定是這樣對不對?叫你來不可以,這是後面推的力量,當你想到親近惡知識對你有那麼大的害處的話,你一碰見他躲得遠遠的。這個就很容易了,所以記住這個地方現在我真正重要的事情,就是做這二件事情,什麼是惡知識?不信,如果他不信的話,這個信字不是普通的,什麼是善知識?他能夠淨化你的就是這個,我們修的也是修這樣。那麼,有了這個前面拉的力量,以及後面推的力量,這個力量是有了,那麼正修的時候修什麼?修:
【次應多起防護之心。】
防護以前錯的不要,以前錯在那裡啊?專門看他的缺點,現在不可以,所:
【謂不容蓄,分別尊長過失之心。】
對於那個尊長的過失這個心理,千萬不可以起,萬一起來了以後,心裡一定要拔除掉它,這是為什麼我們平常的時候注意喔!為什麼菩薩戒上面特別強調告訴我們說四眾過,為什麼自讚毀他萬不可以,四眾是什麼?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這個是三寶之立,他是個清淨幢相,你說他的過失,那就是這個地方,真正說起來害我們自己,所以我們現在總是坐下就談那些事情,錯了。現在你能夠避免這些,這些都避免了,當然善知識你就更容易避免了。前面已經告訴我們很多善巧的方法,實際上理論上面我們也了解,我們修學大乘佛法,大乘佛法要救度一切眾生,十惡不赦之徒你都要救度他,何況已經出了家的清淨幢相?他如法你趕快跟他學,他不如法你努力去救護他,這個才是啊!因為你要如法去救護他,你覺得自己內心當中還欠,悲心不夠趕快學慈悲,智慧不夠趕快學智慧,這個才是我們應該做的事情,哪有什麼坐下來說他不對說他不對的。普通的一個人尚且如此,何況你的尊長?不管你用哪一個方法去想,實際上很容易,慢慢慢慢去掉,下面:
【隨自所知,應當思惟,戒定智慧聞等諸德,】
這個過失方面防護,功德方面增長,就是盡你所可能盡量想他的好處,多想他,這個方法前面已經說過了,只要你心裡生起,引發你的好處的話,想到這個他功德的長處,雖然有一點小小的過錯,它不會擋著你。就像做父母的人,看見那個子女總是可愛的,也許我們沒有做過父母,可是我們看自己,看自己都是最好的,就是這樣,為什麼啊?就是這樣,你能夠對這個東西覺得有功德有好處的話,過失就看不見,現在我們學的就學這個,那麼學到什麼程度啊?下面說:
p. 46
【乃至自心未起清淨行相信時,應恆修習。】
你一直這樣去修,一直修到什麼時候啊?你內心當中這個信清淨了,清淨的信的行相生起來了,那個時候可以了。進一步,這個清淨行相生起來,你隨時隨地覺得,這個善知識好,一切都靠善知識,你自然而然你不知不覺一心一意去依靠他,他的好處都得到,實際上就是這個念頭本身就是無比的功德。關於這一點,以後慢慢的講,那麼這裡的主要的就是說要修到什麼時候呢?要修到這個時候。
【次應思惟如前經說,於自,已作當作諸恩,乃至未發誠敬而修。】
清淨的行相生起來以後,還夠不夠!不夠!還要像前面所說的念他的恩,這個師長對自己的已經做的恩以及當作的恩。已經做的恩固然要,當作的恩同樣要,實際上同樣的重要,因為已經作的恩,所以你會一心一意的依靠他,因為你還要求的更多,所以你絕不想放棄他。已經作的什麼恩?今天我們有這個機會在這裡,都是靠善知識沒有善知識絕不可能,我們現在還在惡道當中;當做的什麼啊?你不是要成佛嗎?所有的事情都要靠他,沒有一個例外的,你能夠這樣想,那麼下面就行了,我們想想看,假定這種心理真正的形成了,你心裡會不會起一念的惡念啊?找不到一念惡念了!不清楚明白嗎?現在那個菩薩戒上面,我們說不說四眾過,不自讚毀他難之又難,你了解了這個道理,輕而易舉叫你不作也不行,你只要把菩薩戒如法去持好的話,那有不往生,比丘戒乃至八關齋戒一日一夜都可以往生,何況持了菩薩戒哪有不往生的?這不是清楚明白極了嗎?所以古人說萬修萬人去的法門,是絕對正確沒騙我們。可是我們在文字上空轉戲論,那有什麼用?所以他這裡告訴我們有了這個,至誠恭敬都來了,那好,這正修,下面呢?完了以後如何?
【◎ 後時如何行者。】
這是狹義的修,廣義的是一切時都包含。廣義的來說,這後世也在修當中;狹義的來說就是我坐在這裡,拿我們現在來說,就是你做早晚課的時候,或者早晚課完了以後,你自己定下來拜佛打坐那個時候,我們剩下來的時候,說我拜完了佛,做完了早晚課,剩下來吃飯也好,走路也好,聊天也好,乃至於睡覺等等,該怎麼辦?告訴我們了。這裡,應將所集,噢!這個還沒有完結的時候,是正修完結以後,未修中間者還要下面一段,這個下坐的時候。
【應將所集眾多福善,以猛利欲由普賢行願,及七十願等,迴向現時畢竟諸可願處。】
這個前面已經說過了,這裡不詳細講。簡單的說一下,前面做的,你只要如法的做,有無量無邊的好處,那麼那個時候要迴向,那個迴向猛利欲。猛利的善法欲,在座的有幾位還沒有聽過的,把以前的錄音帶好好的聽,那個時候曉得,「猛」是什麼行相?「利」是什麼行相?「欲」應該是什麼狀態?如何迴向?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當然你可以照普賢行願,十大願王、七十願各式各樣,迴向到什麼呢?現時的、畢竟的,現時就是眼前增上生的,究竟的畢竟究竟決定勝。換句話說,我們從凡夫地步步上昇,一步一步上去,統統在裡頭,如果拿次第來說,那就是說現在迴向的是,資糧位應該什麼?加行位應該什麼?見道、修道應該是什麼?一地一地等等這個就是眼前增上生經過的,究竟決定勝─圓滿的報身,圓滿的報土,迴向這個。
【如是應於晨起,午前,午後,初夜,四次修習。】
這印度的正統的做法,我們每天作這個是修四趟,他是坐在那裡修的,據我所曉得的,他們的確這樣,正規的,晚上睡四個鐘頭,六時當中,那個時候是睡的,然後呢?早晨起來,通常都是二點多鐘,第一座,他們這麼一坐那是很長,三個鐘頭,三個多鐘頭要。然後呢?早晨早齋,早齋完了以後,下面一座也是通常都是三到四小時。所以說午前一座、午後一座、初夜一座。中夜是睡覺的時候,每天修四次。下面這一段話,初修的時候該怎麼辦?
【此復初修,若時長久,易隨掉沈自在而轉。】
要曉得,我們剛開始修的時候,如果你時間長了以後,它很容易跟著掉沈而轉,「自在」就說你不知不覺當中在這裡邊。什麼叫「掉」?什麼叫「沈」?這裡不詳細說,這個奢摩他,那個地方說得非常清楚,對我們已經有經驗的同修,我指出來你們馬上曉得的。現在我們所以沒辦法得到定,乃至於不能一心不亂的,心理有幾種狀態,有一種呢,散亂,胡思亂想,東想西想。這個裡邊不是一般的散亂,特別講「掉」,「掉」是什麼?跟貪相應的這種心裡面攀緣相,想這個想那個,這歡喜這個、那個這種狀態,心裡面向上揚的時候這種狀態,還有呢?等到你想想,想累了以後向下沉了。向下沉是什麼?先是細昏沉到後來是粗昏沉,到後來睡著了乃至於,我們想想看,我們現在普通狀態是什麼?就是這個,自己還說我一天可以盤那個腿,雙盤一個小時,是,把那個腿嘛熬得痛得要死,心裡在幹什麼?非沉即掉,不是在胡思亂想,就是在那兒打瞌睡,不是瞌睡,已經不曉得到那裡去了,細昏沉。你們要想認真學的時候,千萬不要著急,一直等到學到奢摩他,那個行相,說得非常細微,隨便心裡面的一點一點的樣子,他告訴你的,清清楚楚,你自己認識了走上去的,那的確是安穩得不得了,這裡我不詳細說它。你剛開始養成了習慣了以後,好了。
【此若串習,極難醫改。】
一但養成了習慣,你要改,好難好難,結果是一生善行終成過失,然後那生生世世拖在這個地方,這麼嚴重。所以我記得,十多年以前,那個時候也是莽莽撞撞的去到處亂撞。那個時候,我因為看過一點那個本論以及其他的善知識的提示,所以我自己也曉得關起門來沒用的,茅蓬裡面不行。禪宗說得很清楚,初不破本參不住山,要破了本參以後才住山,你沒有住山本錢不行。那個時候我已經了解了,現在我們,什麼是本參連它夢都沒夢見,就要去住山,沒有用。所以我那個時候到處去跑參訪,結果遇見一個我那個時候覺得善知識,然後呢?我就跟他去,非常好,他也承蒙他攝受,二個人關在一個地方,人家借給我們的一個地方,我們去修行。然後呢?他告訴我,這個禪堂裡規矩,早晨起來怎麼樣,這個掛,臨濟掛鐘板怎麼掛,然後呢?曹洞怎麼掛,然後等等。到禪堂裡邊一副怎麼板那個香板應該打幾下,怎麼弄幾下,我聽了好有勁,好!這個規矩美不可言。到時候去坐,坐在那個地方一坐,結果一坐,絕沒有三分鐘,一看他在打瞌睡,我那時因為多少轉過幾個圈子,多多少少,還曉得一點怎麼坐,所以坐得蠻好的,自己先是一心一意的坐,因為我要學他嘛!所以有時侯要注意他一下,一看他,怎麼來的,不對啊,怎麼一回事啊?他大概也注意了,所以等到那一柱下來以後,他就那裡?弄到後來乾脆口水直流,就在那兒睡著了。起來了以後,他覺得這支坐得很好,那麼吃飯時候就隨便談,他大概也聽出苗頭不對,他就跟我說,早晨剛起來有一點昏沉。我想沒錯,那個時侯我的心裡面,當然雖已經動搖了,但是不會太……怎麼說,我也說不上來了。吃飯的時侯就跟我說,有一點昏沉,我想沒錯沒錯,吃過飯應該好一點。結果吃過飯,如此這般,還是老樣子,下座了以後,他說吃過飯後容易昏沉,沒錯沒錯!結果那一座完了以後下來,然後呢?先洗臉或者什麼等等,我想這座應該好一點吧,結果一樣,一天六支香,沒有一支香例外的,就這樣,結果就這麼睡了二天,回去啦。我心裡就懷疑就這樣嗎?那個時侯我已經看過了,看過了可惜的是沒有人真正的講,所以這個重點還不大知道,一直到後來,我自己那時侯,我前面真是不知吃了多少苦頭,前前後後,看了這個論,從頭到尾看過很多遍,第一遍看的時侯,一竅不通,但是看了很歡喜,那個離開現在已經整整多少,二十三年了恐怕,我記不住,不是二十三年就是二十二年,雖然不歡喜我還是咬緊牙關看到底。以後不斷的看,看一點歡喜一點,但是重點都看不見。後來我自已一個人跑去用功,用一點味道,再翻,那個時侯才了解原來這樣,他這上面告訴我們什麼,你一旦這惡習慣養成功了,改不過來,他自己不曉得,他雖然曉得了,是一點辦法都沒有,我們雖然沒有像他那位老人家那麼經驗幾十年,但是我們在座的,前面的同修們大家都有這個經驗。你說你念佛提得起來嗎?到那個時侯你就是胡思亂想,你就是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再不然他就是昏沉,你依舊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養成了這個惡習慣,「極難醫改」,你要怎麼辦呢?
【故應時短,次數增多。】
不要時多,這個地方是一個大學問,他真正叫我們上座的時侯,後來我遇見了善知識,他告訴我們這樣,四、五分鐘,他前面的那個道理已經講過了,現在我們道理根本都沒聽懂,聽沒聽懂試都沒用。告訴你了以後,當然一定是這樣的,告訴你在這個地方,然後你試了以後,這個時侯,關係重要了,所以我們現在聽過了以後,聽過了就算了沒有用,聽過了以後,不斷的去想他說的什麼,然後呢?用!到那時你心裡面開始很難捉摸,到那個時侯多多少少有一點影子了,他會盤問你什麼狀態?你要告訴他,真正想學的不用他問,你自然去問他,說那個時侯做的這個狀態,他覺得那個是對,那個是不對告訴你,然後呢你很清楚安住在上面沒動,讓你試幾分鐘,到那時你很清楚,「掉」怎麼跑的?「沉」是怎麼來的?所以我們剛開始學的時侯,他告訢你五分鐘。有了五分鐘,然後呢你回去十五分鐘,到了那時侯,他下面等到你慢慢的行了,慢慢的增加,這個括弧裡面有一段話。
【如云:「有欲修心,即便截止,則於後次心欲趣入。若不爾者,見座位時,即覺發嘔。」】
這個文字先不解釋,我把那個內容說一下,你們自已一看那個文字就懂了。說你假定得到了正確的指導以後,你上去坐的時侯,這個行相就很清楚,你曉得作些什麼,然後呢因為行相很清楚,做對了你會很歡喜。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是這樣的,你跟他學,他做對了你覺得很歡喜,對不對?然後呢開始摸的時侯,你摸來摸去,就是摸不到這個竅門,到後來你摸到了,心裡好歡喜,那個時侯你歡喜得覺得對了對了,譬如說你念佛,平常你就是胡思亂想,到那個時侯一下這個佛號提起了。你覺得歡喜,如果修過行的人,認真過的都有這個經驗,或者你拜佛,平常的時侯胡思亂想,到那時侯你拜的心裡非常寧靜,覺得那個時候,或者有一種不知不覺的感恩心,或者不知不覺的歡喜心,乃至於拜的時候,不知不覺會痛哭流涕,雖然痛哭心裡卻是歡喜的,樣樣東西都是這樣。結果我們會碰到這種情況之下,那好了繼續下去,他不是。等到你發現這個歡喜你會覺得這下對了!這下要修了,這個叫欲修心。妙了,我們碰到這種歡喜情況繼續下去,他叫我們停下來。我們想看看,碰對了為什麼要停下來,大善知識的大善巧真美,你碰對了叫你停下來,停下來是什麼狀態啊?你下來了以後你心裡想,這麼好,雖然下來了,你一心一意一直想再去做那件事情,你相信不相信?
日常法師
--------------------------------------------------------------------------------
原地踏步,踏了個半天自己覺得跑,在這種情況之下,一天到晚被那個境風在轉,不知道。你必定前面曉得什麼是轉的狀態,什麼是不轉的行相,內心當中很清楚很明白,然後呢那個時候雖然決定了,外面強烈的境風來的時候你還是擋不住,所以我發願一定要這樣,任何情況之下決不動搖。其實這個不但是這裡,我們不妨看看天台智者大師寫的小止觀,那個小止觀叫童蒙止觀是嗎?那個小孩子,初機第一步,他也告訴我們,到那個時候你真正的前面的準備好了,然後發誓願,決定要這樣下去。如果看過小止觀的一定有這個印象,沒有一個例外的,好,決定不動搖,「修如所定」,就是前面決定的,「不令修餘」其他的不動他。是的,的的確確是一門深入,你是摸到門了,然後是登堂入室的時候。現在我們真可憐,在門外空轉,還自己覺得我在那兒一門深入,浪費一生事小,生生世世在那地方空流轉。我想起了這件事情,我覺得若干年以前,快二十年了那時候我剛出家不久,有一個地方有一個法師跟我說,現在出了家什麼都放下了就是一樣─嘴巴,跟我說,當時候我聽了心裡面好像是似是而非之感,不大同意。等到我過了二十年以後,我覺得什麼都出了家,形式出了家了,什麼都沒放下,這張嘴巴是尤其放不下。我不曉得你們有沒有這種感受,為什麼?目標沒弄清楚,這第一個;第二個目標弄清楚了,內容沒弄清楚,不曉得怎麼去達到這個目標,所以從那個時候一直,後來我看得很多人很好的,他說起生死心很切,內容呢跟這句話是了不相干,所以我想起二十多年以前,我跟那個同修談論的這句話,現在真是感覺得內心很慚愧很痛苦,所以說把我的經驗告訴大家,你真想的話,這個毛病都指出來了,改過毛病就對,那麼是決定要照這個次第,那麼這個次第怎麼辦呢?
p. 45 (11)
【即應具足憶念正知,而正修習,如所決定,令無增減。】
那時應該具足,一點都不能少,什麼「憶念正知」四個字,整個的修行就在這四個字當中,一個念一個知,這個是正念跟正知,所以你正式修行的時候非常清楚,如果說你念佛的話,當下這句佛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叫做正念,然後你也曉得自己在正念上面,那就讓它去,因為你有正知在,所以他如果說對的你讓它去,如果不對你隨時拉回來,這個叫做正念正知,但是這二個一樣東西,他是個大學問,一直要到最後講到奢摩他的時候詳細講,我們現在是聽見了照著去修,對不起,你有大善根很快上去,如果你沒善根,聽見了這個你去摸,怎麼摸就怎麼錯,這個大祖師們,每一個人的過來的經驗,沒有一個例外的,這必定要對這個每一個地方的行相了解得非常的清楚,而這個之前還要各式各樣的準備,到那個的時候的話,你那個正念跟正知這麼清楚這麼明白就提得起來,提得起來的就能夠成就,是應具足,憶念正知,這個是正修習,對了,如法的一點都不錯。下面又補了兩句,「如所決定」,像你前面所決定不要增也不要減,少了固然不行,多了也不要。這是個大學問喔!後面會告訴我們為什麼。那麼這個是整個的修學的全部的綱要,這個地方是個總綱,真正的細目,還沒有摸清楚之前,我們還談不上修。狹義的修談不到,可是廣義的我們正在修,我們整個的認識了解這件事情就是在聞當中,聽聞,然後呢?如何聽聞?如何思惟?如何照著去做?一步一步下去,那麼現在呢?進一步說。
【◎ 此處修法者。】
那麼現在我們這裡修什麼呢?這裡是告訴我們對善知識修淨信心,這件事情,這個事情怎麼修呀,告訴我們了。
【先應思惟依止勝利速成佛等,」正面的「及不親近所有過患,謂能引發現法後世諸大苦等。】
一步一步來,說明一下,說我們現在這裡了解了這個修行的方法,那麼現在我們要修的,換句話說我們現在所緣的行相是什麼?就是怎麼樣依止善知識,啟發這個信心,決不動搖等等,它告訴我們這個方法,先思惟依止善知識的殊勝利益。這個殊勝的利益,它舉一例說,很快能成佛等。假定說,你能夠想到這一點,一下心裡面就能夠把握的住,可以,不行,那找其他的,總是找跟你自己相應的這種。他主要的目的在什麼?如果你跟他相應了這個概念能夠生起來的話,他有強烈的力量,他會引動你,一心一意去求這個事情。雖然我們在佛法上面容或還沒有,但是我們每個人都有這個能力,而且很強盛的這個能力,你只要把這個能力稍微轉變一個方向求佛法馬上成功。這個能力是什麼?就是你的好樂要求的東西。譬如說我們現在聽說什麼地方有一個大法師,這個法師好了不起,或者說這個地方打七怎麼好,或者這個東西怎麼好,你心裡想我一心一意要去求他,我想我們大家都有這個經驗吧!在學校裡念書的時候,這個美國好,大家想留學;然後年紀稍微大一點的話,男女之間,做夢也要夢到她,我們大家都有這個經驗啊!千真萬確的事實!為什麼啊?它有殊勝的好處在。我們是不是每一個人都有這個力量?有嘛!可惜的是用錯了,現在你只要把它改過來。它改過的一個方法還告訴我們思惟,關於這個道理後面會詳細講的,所以我這裡原則告訴你們,你了解了原則,下面懂得了方法,一定做得到。到現在為止,在座的大部份,這個方法還不懂,所以到現在為止雖然去修還沒用。我們不急,一步一步的深入。那麼這個是前面拉的力量,容或夠了,但是後面還要一樣,推的力量,有的時候我們好像向後面退,他就告訴你,如果你不親近善知識有些什麼害處,這個害處能夠引發現在的、後在的大苦,你一想到這個,你就不敢不去親近,所以後面有推的力量,前面有拉的力量,哪有不成功的,決定可以成功。同樣的道理,佛法上面雖然沒有這種感受,但是我們心裡這個能力是千真萬確,譬如說這地方一杯毒藥叫你吃進去要死的,當然我們不要去吃;或者說這個毒藥的話,風吹的話馬上吹過來讓你中毒的,你趕快逃都來不及,一定是這樣對不對?叫你來不可以,這是後面推的力量,當你想到親近惡知識對你有那麼大的害處的話,你一碰見他躲得遠遠的。這個就很容易了,所以記住這個地方現在我真正重要的事情,就是做這二件事情,什麼是惡知識?不信,如果他不信的話,這個信字不是普通的,什麼是善知識?他能夠淨化你的就是這個,我們修的也是修這樣。那麼,有了這個前面拉的力量,以及後面推的力量,這個力量是有了,那麼正修的時候修什麼?修:
【次應多起防護之心。】
防護以前錯的不要,以前錯在那裡啊?專門看他的缺點,現在不可以,所:
【謂不容蓄,分別尊長過失之心。】
對於那個尊長的過失這個心理,千萬不可以起,萬一起來了以後,心裡一定要拔除掉它,這是為什麼我們平常的時候注意喔!為什麼菩薩戒上面特別強調告訴我們說四眾過,為什麼自讚毀他萬不可以,四眾是什麼?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這個是三寶之立,他是個清淨幢相,你說他的過失,那就是這個地方,真正說起來害我們自己,所以我們現在總是坐下就談那些事情,錯了。現在你能夠避免這些,這些都避免了,當然善知識你就更容易避免了。前面已經告訴我們很多善巧的方法,實際上理論上面我們也了解,我們修學大乘佛法,大乘佛法要救度一切眾生,十惡不赦之徒你都要救度他,何況已經出了家的清淨幢相?他如法你趕快跟他學,他不如法你努力去救護他,這個才是啊!因為你要如法去救護他,你覺得自己內心當中還欠,悲心不夠趕快學慈悲,智慧不夠趕快學智慧,這個才是我們應該做的事情,哪有什麼坐下來說他不對說他不對的。普通的一個人尚且如此,何況你的尊長?不管你用哪一個方法去想,實際上很容易,慢慢慢慢去掉,下面:
【隨自所知,應當思惟,戒定智慧聞等諸德,】
這個過失方面防護,功德方面增長,就是盡你所可能盡量想他的好處,多想他,這個方法前面已經說過了,只要你心裡生起,引發你的好處的話,想到這個他功德的長處,雖然有一點小小的過錯,它不會擋著你。就像做父母的人,看見那個子女總是可愛的,也許我們沒有做過父母,可是我們看自己,看自己都是最好的,就是這樣,為什麼啊?就是這樣,你能夠對這個東西覺得有功德有好處的話,過失就看不見,現在我們學的就學這個,那麼學到什麼程度啊?下面說:
p. 46
【乃至自心未起清淨行相信時,應恆修習。】
你一直這樣去修,一直修到什麼時候啊?你內心當中這個信清淨了,清淨的信的行相生起來了,那個時候可以了。進一步,這個清淨行相生起來,你隨時隨地覺得,這個善知識好,一切都靠善知識,你自然而然你不知不覺一心一意去依靠他,他的好處都得到,實際上就是這個念頭本身就是無比的功德。關於這一點,以後慢慢的講,那麼這裡的主要的就是說要修到什麼時候呢?要修到這個時候。
【次應思惟如前經說,於自,已作當作諸恩,乃至未發誠敬而修。】
清淨的行相生起來以後,還夠不夠!不夠!還要像前面所說的念他的恩,這個師長對自己的已經做的恩以及當作的恩。已經做的恩固然要,當作的恩同樣要,實際上同樣的重要,因為已經作的恩,所以你會一心一意的依靠他,因為你還要求的更多,所以你絕不想放棄他。已經作的什麼恩?今天我們有這個機會在這裡,都是靠善知識沒有善知識絕不可能,我們現在還在惡道當中;當做的什麼啊?你不是要成佛嗎?所有的事情都要靠他,沒有一個例外的,你能夠這樣想,那麼下面就行了,我們想想看,假定這種心理真正的形成了,你心裡會不會起一念的惡念啊?找不到一念惡念了!不清楚明白嗎?現在那個菩薩戒上面,我們說不說四眾過,不自讚毀他難之又難,你了解了這個道理,輕而易舉叫你不作也不行,你只要把菩薩戒如法去持好的話,那有不往生,比丘戒乃至八關齋戒一日一夜都可以往生,何況持了菩薩戒哪有不往生的?這不是清楚明白極了嗎?所以古人說萬修萬人去的法門,是絕對正確沒騙我們。可是我們在文字上空轉戲論,那有什麼用?所以他這裡告訴我們有了這個,至誠恭敬都來了,那好,這正修,下面呢?完了以後如何?
【◎ 後時如何行者。】
這是狹義的修,廣義的是一切時都包含。廣義的來說,這後世也在修當中;狹義的來說就是我坐在這裡,拿我們現在來說,就是你做早晚課的時候,或者早晚課完了以後,你自己定下來拜佛打坐那個時候,我們剩下來的時候,說我拜完了佛,做完了早晚課,剩下來吃飯也好,走路也好,聊天也好,乃至於睡覺等等,該怎麼辦?告訴我們了。這裡,應將所集,噢!這個還沒有完結的時候,是正修完結以後,未修中間者還要下面一段,這個下坐的時候。
【應將所集眾多福善,以猛利欲由普賢行願,及七十願等,迴向現時畢竟諸可願處。】
這個前面已經說過了,這裡不詳細講。簡單的說一下,前面做的,你只要如法的做,有無量無邊的好處,那麼那個時候要迴向,那個迴向猛利欲。猛利的善法欲,在座的有幾位還沒有聽過的,把以前的錄音帶好好的聽,那個時候曉得,「猛」是什麼行相?「利」是什麼行相?「欲」應該是什麼狀態?如何迴向?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當然你可以照普賢行願,十大願王、七十願各式各樣,迴向到什麼呢?現時的、畢竟的,現時就是眼前增上生的,究竟的畢竟究竟決定勝。換句話說,我們從凡夫地步步上昇,一步一步上去,統統在裡頭,如果拿次第來說,那就是說現在迴向的是,資糧位應該什麼?加行位應該什麼?見道、修道應該是什麼?一地一地等等這個就是眼前增上生經過的,究竟決定勝─圓滿的報身,圓滿的報土,迴向這個。
【如是應於晨起,午前,午後,初夜,四次修習。】
這印度的正統的做法,我們每天作這個是修四趟,他是坐在那裡修的,據我所曉得的,他們的確這樣,正規的,晚上睡四個鐘頭,六時當中,那個時候是睡的,然後呢?早晨起來,通常都是二點多鐘,第一座,他們這麼一坐那是很長,三個鐘頭,三個多鐘頭要。然後呢?早晨早齋,早齋完了以後,下面一座也是通常都是三到四小時。所以說午前一座、午後一座、初夜一座。中夜是睡覺的時候,每天修四次。下面這一段話,初修的時候該怎麼辦?
【此復初修,若時長久,易隨掉沈自在而轉。】
要曉得,我們剛開始修的時候,如果你時間長了以後,它很容易跟著掉沈而轉,「自在」就說你不知不覺當中在這裡邊。什麼叫「掉」?什麼叫「沈」?這裡不詳細說,這個奢摩他,那個地方說得非常清楚,對我們已經有經驗的同修,我指出來你們馬上曉得的。現在我們所以沒辦法得到定,乃至於不能一心不亂的,心理有幾種狀態,有一種呢,散亂,胡思亂想,東想西想。這個裡邊不是一般的散亂,特別講「掉」,「掉」是什麼?跟貪相應的這種心裡面攀緣相,想這個想那個,這歡喜這個、那個這種狀態,心裡面向上揚的時候這種狀態,還有呢?等到你想想,想累了以後向下沉了。向下沉是什麼?先是細昏沉到後來是粗昏沉,到後來睡著了乃至於,我們想想看,我們現在普通狀態是什麼?就是這個,自己還說我一天可以盤那個腿,雙盤一個小時,是,把那個腿嘛熬得痛得要死,心裡在幹什麼?非沉即掉,不是在胡思亂想,就是在那兒打瞌睡,不是瞌睡,已經不曉得到那裡去了,細昏沉。你們要想認真學的時候,千萬不要著急,一直等到學到奢摩他,那個行相,說得非常細微,隨便心裡面的一點一點的樣子,他告訴你的,清清楚楚,你自己認識了走上去的,那的確是安穩得不得了,這裡我不詳細說它。你剛開始養成了習慣了以後,好了。
【此若串習,極難醫改。】
一但養成了習慣,你要改,好難好難,結果是一生善行終成過失,然後那生生世世拖在這個地方,這麼嚴重。所以我記得,十多年以前,那個時候也是莽莽撞撞的去到處亂撞。那個時候,我因為看過一點那個本論以及其他的善知識的提示,所以我自己也曉得關起門來沒用的,茅蓬裡面不行。禪宗說得很清楚,初不破本參不住山,要破了本參以後才住山,你沒有住山本錢不行。那個時候我已經了解了,現在我們,什麼是本參連它夢都沒夢見,就要去住山,沒有用。所以我那個時候到處去跑參訪,結果遇見一個我那個時候覺得善知識,然後呢?我就跟他去,非常好,他也承蒙他攝受,二個人關在一個地方,人家借給我們的一個地方,我們去修行。然後呢?他告訴我,這個禪堂裡規矩,早晨起來怎麼樣,這個掛,臨濟掛鐘板怎麼掛,然後呢?曹洞怎麼掛,然後等等。到禪堂裡邊一副怎麼板那個香板應該打幾下,怎麼弄幾下,我聽了好有勁,好!這個規矩美不可言。到時候去坐,坐在那個地方一坐,結果一坐,絕沒有三分鐘,一看他在打瞌睡,我那時因為多少轉過幾個圈子,多多少少,還曉得一點怎麼坐,所以坐得蠻好的,自己先是一心一意的坐,因為我要學他嘛!所以有時侯要注意他一下,一看他,怎麼來的,不對啊,怎麼一回事啊?他大概也注意了,所以等到那一柱下來以後,他就那裡?弄到後來乾脆口水直流,就在那兒睡著了。起來了以後,他覺得這支坐得很好,那麼吃飯時候就隨便談,他大概也聽出苗頭不對,他就跟我說,早晨剛起來有一點昏沉。我想沒錯,那個時侯我的心裡面,當然雖已經動搖了,但是不會太……怎麼說,我也說不上來了。吃飯的時侯就跟我說,有一點昏沉,我想沒錯沒錯,吃過飯應該好一點。結果吃過飯,如此這般,還是老樣子,下座了以後,他說吃過飯後容易昏沉,沒錯沒錯!結果那一座完了以後下來,然後呢?先洗臉或者什麼等等,我想這座應該好一點吧,結果一樣,一天六支香,沒有一支香例外的,就這樣,結果就這麼睡了二天,回去啦。我心裡就懷疑就這樣嗎?那個時侯我已經看過了,看過了可惜的是沒有人真正的講,所以這個重點還不大知道,一直到後來,我自己那時侯,我前面真是不知吃了多少苦頭,前前後後,看了這個論,從頭到尾看過很多遍,第一遍看的時侯,一竅不通,但是看了很歡喜,那個離開現在已經整整多少,二十三年了恐怕,我記不住,不是二十三年就是二十二年,雖然不歡喜我還是咬緊牙關看到底。以後不斷的看,看一點歡喜一點,但是重點都看不見。後來我自已一個人跑去用功,用一點味道,再翻,那個時侯才了解原來這樣,他這上面告訴我們什麼,你一旦這惡習慣養成功了,改不過來,他自己不曉得,他雖然曉得了,是一點辦法都沒有,我們雖然沒有像他那位老人家那麼經驗幾十年,但是我們在座的,前面的同修們大家都有這個經驗。你說你念佛提得起來嗎?到那個時侯你就是胡思亂想,你就是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再不然他就是昏沉,你依舊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養成了這個惡習慣,「極難醫改」,你要怎麼辦呢?
【故應時短,次數增多。】
不要時多,這個地方是一個大學問,他真正叫我們上座的時侯,後來我遇見了善知識,他告訴我們這樣,四、五分鐘,他前面的那個道理已經講過了,現在我們道理根本都沒聽懂,聽沒聽懂試都沒用。告訴你了以後,當然一定是這樣的,告訴你在這個地方,然後你試了以後,這個時侯,關係重要了,所以我們現在聽過了以後,聽過了就算了沒有用,聽過了以後,不斷的去想他說的什麼,然後呢?用!到那時你心裡面開始很難捉摸,到那個時侯多多少少有一點影子了,他會盤問你什麼狀態?你要告訴他,真正想學的不用他問,你自然去問他,說那個時侯做的這個狀態,他覺得那個是對,那個是不對告訴你,然後呢你很清楚安住在上面沒動,讓你試幾分鐘,到那時你很清楚,「掉」怎麼跑的?「沉」是怎麼來的?所以我們剛開始學的時侯,他告訢你五分鐘。有了五分鐘,然後呢你回去十五分鐘,到了那時侯,他下面等到你慢慢的行了,慢慢的增加,這個括弧裡面有一段話。
【如云:「有欲修心,即便截止,則於後次心欲趣入。若不爾者,見座位時,即覺發嘔。」】
這個文字先不解釋,我把那個內容說一下,你們自已一看那個文字就懂了。說你假定得到了正確的指導以後,你上去坐的時侯,這個行相就很清楚,你曉得作些什麼,然後呢因為行相很清楚,做對了你會很歡喜。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是這樣的,你跟他學,他做對了你覺得很歡喜,對不對?然後呢開始摸的時侯,你摸來摸去,就是摸不到這個竅門,到後來你摸到了,心裡好歡喜,那個時侯你歡喜得覺得對了對了,譬如說你念佛,平常你就是胡思亂想,到那個時侯一下這個佛號提起了。你覺得歡喜,如果修過行的人,認真過的都有這個經驗,或者你拜佛,平常的時侯胡思亂想,到那時侯你拜的心裡非常寧靜,覺得那個時候,或者有一種不知不覺的感恩心,或者不知不覺的歡喜心,乃至於拜的時候,不知不覺會痛哭流涕,雖然痛哭心裡卻是歡喜的,樣樣東西都是這樣。結果我們會碰到這種情況之下,那好了繼續下去,他不是。等到你發現這個歡喜你會覺得這下對了!這下要修了,這個叫欲修心。妙了,我們碰到這種歡喜情況繼續下去,他叫我們停下來。我們想看看,碰對了為什麼要停下來,大善知識的大善巧真美,你碰對了叫你停下來,停下來是什麼狀態啊?你下來了以後你心裡想,這麼好,雖然下來了,你一心一意一直想再去做那件事情,你相信不相信?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1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廿五卷 A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廿五卷 A面
日常法師
--------------------------------------------------------------------------------
雖然下來了,你一心一意一直想再去做那件事情,你相信不相信?容或我們沒有這個經驗,我告訴你,今天跑到廚房裡面覺得最好的東西讓你嚐一下,也許你以前沒有嚐過,他勸你,你不想去吃,最後你想不妨去嚐,然後你跑到廚房裡面一嚐,「這麼美」,告訴你停下來,對不起,明天再來吃,你回去了一天到晚想,等到明天,實在是等不到,最好今天中午就吃。我想我們有這個心情吧!就這麼善巧,就這麼好法。就這樣,這也是我親身的經驗。我曾經跟你們說過,二十幾年我這個念佛的經驗,但是到了第二天晚上就不來了,昨天晚上怎麼這麼好,今天晚上為什麼不來呀?怎麼找也找不到,經過若干年以後,我這個了解以後,那時我在另外一個地方,也是一個人在那兒逼,然後那時候,以前每次得到了好處就不行了,原來毛病在這裡啊!那時我也這樣坐,坐了沒幾分鐘,境界現起,非常好,我就忽然一個念頭想到,善知識告訴我馬上下來,那是下了絕大的決心,把那腿硬是拿掉,然後下來了,下來了以後我就發現了,真美啊!雖然下來了,我一想,時間怎麼過的這麼慢,我要趕快回去再坐第二坐,不管做什麼事情他那個心就拉著你,那時我感覺得到,以後的確這樣,你只要做的好了以後,到那時候你停下來的話,它就會拉著你。現在我們是不是啊?不是。我們不要說在那裡摸不到,就是你摸到了,也是苦苦的在那兒硬撐,撐了很長,結果什麼啊?味道是沒有,坐著腳又痛。腰又酸。所以結果下一次還沒有看到座位發嘔。叫你去,心裡想,最好慢一點。所以我們真正用功的時候,你了解了這個,就巴不得要早點去。你如果把握不住這一點的話,最好希望拖的晚一點,所以才我們會拖拖拉拉的,假定說你對這上早晚殿嚐到了味道的話,叫你到七點鐘去,你一定六點五十分早就去了,先做起來,他不做我要做。毛病就在這裡,所以我這黑板上面告訴你特別寫,拿現在的話,讓那修行做你的朋友,不要讓修行做你的冤家。我們現在就是這樣,讓修行做我們的冤家,真是好可惜,他下面怎麼辦呢?
【若待稍固時漸延長,於一切中,應離太急太緩加行過失。由此能令障○減少,疲倦惛沉等亦當消滅。】
你第一個要摸對,摸對了以後,要得到稍固,什麼叫作「稍固」我要說一下。譬如說我們現在念佛也好,打坐也好,瞎貓碰見了瞎老鼠,會碰得到的,一下來了。這個不算,今天碰見了,明天沒有。你真正摸對了以後不是,現在碰對了明天還來,但是不穩的,有的時候蠻好,有的時候一提就提起來了,有時候提了半天才來,那是沒有。你真正摸對了以後,你一上去一提馬上就來,就這樣,這個穩了。固不固?不固,什麼是固呢?就是你不但一提就起來,外面的境界引動你,引動不了你,那是固了。這樣呀!然後呢你延長了時間,那個時候才是真正延長的時候,不是熬腿。所以現在有很多人練不倒單,我實在代他可惜,但是也無從勸起,沒有辦法。在座的諸位也許已經有人信的過我這個話。因為前面已經學了這個教授相當多,如果是你們自己不管聽也好,自己看下去,把那個奢摩他,毘缽舍那看完了,我不教你們這樣做你也都不可能。因為很清楚,很明白的。什麼是生起,然後什麼是穩固,每一個地方的形相非常清楚。走進去,每個地方都有次第,那個時候延長就對了。下面是大原則,於一切中,在任何情況之下不要太急,急不可以,緩─太慢也不可以,這是加行的過失。你能夠這樣做的話,障礙減少,這個障礙當中最主要的掉舉,然後昏沈,疲倦等等,通通消滅掉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你一坐,自然而然的很好。所以聽到這裡為止,我想大家可以信得過我,得定不難啊,實在不難啊!你只要得到完整的教授,僅管我已經說過我周圍有那些人,你們也信的過,但是這畢竟是信人家的,你只要肯照著這個完整的內容去做,我們每一位很容易都可以得到。今天就到這裡。我們講到修行,所謂的修行是什麼?然後完了以後應該如何?今天講「未修中間如何行者。」正修的時候,就算照著他的規矩來做,就試做。那麼以我們現在來說,我們正修的時候一個早晚課加起來還不到兩個鐘頭,然後你一天二十四小時,除掉兩個小時之外,二十二小時都在造惡業,你這個兩小時的善業,能抵的上二十二小時的惡業嗎?這是為什麼我們弄了半天了,不行。他現在告訴我們,沒有正修的時候,這個中間怎麼辦,如果你能夠把這個觀念把握住的話,好了,二十四小時都在修行。所以平常我們講正助上修,好像這個「助」這是意思意思。錯了,要曉得,這個助修跟正修是一樣的重要,在很多情況之下,這個「助」比「正」更重要。譬如說我們講前行,前行好像不是正行,好像是基礎,實際上沒有前面的基礎你整個的正行根本沒有用。平常我們常常做各式各樣的比喻,你燒飯,你前面菜沒有洗乾淨,請問你煮了能吃嗎?你這個房子的基礎沒打好,你造上去能住嗎?基礎沒有造好,你住在裡邊輕輕的一陣颱風來,把你壓死了。這不是很明白的道理嗎?這經上太多說這種地方,這是我們要了解的基本概念。而這裡邊告訴我們正修也好,未修中間也好,不僅僅是這個行相要注意,如果我們不了解這一點的話,那我們往往著在行相上面的話,那個對我們是一個好大的損失。現在我們看那個文。
【未修中間如何行者。總之雖有禮拜旋繞及讀誦等,多可行事,然今此中正主要者,謂於正修時勵力修已,未修之間,若於所修行相所緣,不依念知,任其逸散,則所生德,極其微○。】
總之,這個兩個坐之間,就前面一坐跟後面一坐之間,換句話說我們離開了這個修行,譬如說離開了早晚殿,或者你自己做的功課以外,那麼其他的時候,當然你還是可以,個人有個人的安排,現在這個地方,舉禮拜、繞佛、讀誦經典,有很多的。那麼最主要的是什麼?下面告訴我們,先告訴我們這個道理。所謂正修的時候,那麼當然那個正修的時候一定是努力去修,等到下了坐勵力修已,那麼下了坐完結了,下面一坐還沒有來的時候,那個中間,假定你就這樣不管它了,辛辛苦苦弄了半天,然後休息一下,聊聊天,玩一玩再來,這個時候就是把所修行相、所緣散失掉了,這個是不行的。應該怎麼辦啊?應該正念、正知保持著,不要讓它放逸,所以他說如果說你不依念知,這個依就是依念正知,換句話說還是正念正知,你不保持著這個正念正知就讓它放逸,這樣的話,你真正產生的功效,非常少。所以他真正修的時候,就有這樣的條件,全部精神擺在這裡修,下了坐還在修,不過這個地方是不同的在那裡呢?我們要曉得,你全部精神坐在這個地方的話,那是精力很貫注,我們的的確確要鬆、緊互相調配,所以你下了坐以後,使得你那個身心鬆馳一下,並不是叫你放散掉。那個鬆馳跟放逸這個地方要說明一下,譬如說,我現在去拜佛、念佛,那麼全部精神貫注在這裡,這個在大殿上面,站在那裡全部精神挺起來,那時候身體是全部精神挺的直直的,然後呢眼睛瞪的大大的,然後全部的精神貫注在這裡念,這個念了半小時,念的很累,以後那個時候我們就應該下來輕鬆一下。輕鬆什麼?輕鬆這個身體,身體要輕鬆一下,那時候心裡面也放得輕鬆一點,但是你不要忘掉你所緣念的,這個很重要。你可以跑去躺在那個床上,然後很輕鬆的這種方式,身體在那兒休息,可是這心還是跟它相應的。這個非常重要,乃至於你可以想前面的那一坐有什麼缺點,有什麼錯誤,後面一坐怎麼去改善。
【故於中間應閱顯說此法經論。數數憶持,應由多門,修集資糧生德順緣。亦由多門,淨治所有違緣罪障。】
所以在這個中間應該怎麼辦呢?我們應該閱讀顯說此法經論,說明你修這個方法的經論,當然這個包括善知識的教授,你自己作的筆記,或是什麼等等。那麼,這個為什麼有顯說呢?因為在我們修的很多法門當中,有很多它不是講的道理,譬如叫你觀想,怎麼個觀法,這個沒有什麼好說的。乃至於念咒,尤其是密教當中,說三昧相印,你只要照著這樣去做,那麼就對了。至於說如何的做法,為什麼要做,這種道理有的時候他不跟你講,到了時候你自然相應,但是呢前面一定有說明,跟你相關的地方,他有很完整的說明的,這一種經也好,論也好,你不斷去看,看了以後腦筋裡去思惟。做這個工作無非是什麼?無非是集順緣,以及除逆緣,所以說修集資糧生德順緣。同樣淨治罪障,由多門是各式各樣的,就是什麼樣跟你相應,什麼樣正確,你就照這個去做。
【一切之根本應如所知,勵力守護所受律儀。】
而在這個過程當中,最重要的根本是什麼?這個要曉得。根本就是我們所受的「律儀」。這個律儀就是我們所說的戒,要努力去守護。這個地方這個律儀,我們要認識,不是說我今天剃了這個頭,具了個形相,你真正受了律儀戒的話,它有律儀無作戒體。這樣。它這個戒體自然而然任運的能夠產生防非止惡的功效。那個不能壞,如果說保持的話,你在睡覺它也在增長功德,而且一切時處都在增長功德。一破壞了,這個功效就沒有了,這是為什麼定慧一定要建立在律儀戒上的根本原因。那麼在這個地方我們不能詳細的談,這個真正的概念非常重要。這個我們在另外會談,談到戒的時候。尤其是我跟你們說過了,將來談那個南山律在家備覽的時候,最重要的中心,就是特別說這一點。到那時候你們會體會到的,這個情況就會完全不一樣,如果我們現在已經得到了,那要好好的珍重,沒得到的,好好的努力。但是呢眼前就我們所知的,千萬不要任意損壞這個東西。那麼這個裡面最主要的還是正知見。
【故亦有於所緣行相淨修其心,及律儀戒積集資糧三法之上,名為三合而引導者。】
所以也有人把他修行的這個集合起來,把一個就是所緣的行相,這個,淨修它的心。這個我們曉得,我們平常所緣的跟無明相應的雜染,那麼現在拿這個東西來淨化自己。條件剛開始的時候不夠,所以一定要集聚資糧,盡除罪障,那基礎呢?基礎就在那個律儀戒上面,所以把這個三樣東西合起來,合成現在我們初機修行的第一部引導。那麼,這個地方我們就有個基本的認識了,所以現在那個修行包括了兩部分,一個是前面的準備,以及事後的輔助。一個是正修。那麼這個時間通於二十四小時,然後呢處理的事情,包括我們各式各樣的,你從早晨張開眼睛來,到第二天張開眼睛來所有的,睡覺還在修行,吃飯也是修行,這樣。那這個概念我們一定要知道,絕對不是個文字,那時候你心裡面自己了解的清清楚楚。所以如果不清楚的話,把昨天晚上談的那個問題,你們多多的努力。昨天晚上,曾經有一個同學提起來,說啊你這個菩提心的定義到那時候還沒有說清楚。為什麼原因?因為到現在為止,我們這裡從修學本論的立場上來說,菩提心真正的內涵還沒有講到,只講到前面那一部分,我只應用前面那一部分。所以說前面那一部分已經告訴他們,我們先要自己知道病,你不知道自己病的話,你還談什麼,自己還覺得很對,很得意,很好,那是一點用場都沒有。所以我當年自己出家以後,遇見了各式各樣的老師,有一個老師常常以這個話來給我說,一方面他固然是自己說他自己,一方面也是給我教訓我。我現在還記的很牢,他說我的毛病好為人師,我現在越來越感覺的這句話,正確啊!這樣。的的確確的我們毛病就在這裡,好為人師,不曉得自己拿什麼東西教別人,自己的學生都不會做,卻要教別人,這個是個大毛病。所以佛經裡面告訴我們,自未調伏,而能調人者無有是處,那麼這地方隨便一談。下面呢?
【復應學習四種資糧,】
這下面這個東西說,我們學習資糧位當中,有這四樣東西我們要注意一下。這四樣東西
【是易引發奢摩他道,毘缽舍那道之正因,】
就是說我們現在所有的世出世法一切功德無非是從定慧而來。定這地方就是奢摩他,慧就是毘缽舍那,那麼現在我們修的時候,就修這兩樣東西的因。那麼這個下面要告訴我們的四樣東西就是正因,換句話說,就是我們現在下腳第一步該走的,你這個因做對了,將來一定結的正確圓滿無誤的果。
p. 47
【所謂密護根門,正知而行,飲食知量,精勤修習悎寤瑜伽,於眠息時應如何行。】
分成四部分。第一個祕密的保護,以及守護自己的六根門頭,然後要做什麼事情的時候,我們應該正確的了解,我們所做的事情正知而行。第二,下面特別開的飲食知量,飲食的時候要曉得該吃多少。以及睡覺的時候,要怎麼樣的努力,還要精進去修。其實前面這兩樣東西做到了,也就對了,可是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最大的漏洞就是吃飯跟睡覺,所以他把吃飯跟睡覺也特別說明。真正你們了解了這個,才曉得修行的的確確是二十四小時。那麼關於這四種資糧,我在這裡只是簡單的說明一下,一直等到我們後面奢摩他部分,講過了以後,那個時候我們重新回過頭來溫習這四種資糧,那時候你們會覺得,趣味無窮,真正修行的話,主要的關鍵全在這裡頭,如果你這個四點把握得住的話,絕對沒有不成功的。不要說唸佛是絕對成功,參禪也絕對成功,這樣啊!現在我們不妨把那個內容,一個一個看一看。
【◎ 初中有五。】
第一個就是密護根門,
【以何防護者,】
這是第一個旁邊註個「小」字,
【謂遍護正念及於正念起常委行。】
那麼這個「小」字是這次印的時候旁邊加進去的,有很多地方這個對我們很有幫助說明。說我們在保護這個根門、六根門頭拿什麼東西去防護呢?說遍護正念,即以正念起常委行。下面就是解釋。
【其中初者,謂於防護根門諸法,數數修習令不忘失。】
我們要防護的是六根門頭,那麼你用什麼東西去防護啊?防護你六根門頭的這個法寶,關於這個法寶,不斷的去修習,不要讓它忘失,實際上真正的修行,這個才是,就是說這個是你防護你三毒的一個最有效的寶貝,你的工具、你的武器。你對這個武器一旦失掉了你怎麼防啊?這是第一個。為什麼要數數修習呢?你對於你所使用的這武器,你要善於操作,懂得怎麼樣操作,不斷去摸熟了,摸熟了以後,然後你隨時隨地這個敵人起來的時候,你一下就拿出武器來把他對治了。所以這是我們用這個防護我們六根門頭的這個法寶,把這個法寶,要把它弄熟,弄熟了以後就不忘失了,否則的話就像我們現在那個樣。我們說這個明明懂了,偏偏做不到,為什麼?不要說你沒有真的懂,不要說你現在懂的一點文字,這是賣賣狗皮膏藥,就算你真的懂了,你如果沒有認真的思惟觀察的話,對不起,到那時候心裡上現起的還是跟三毒相應的,一句話說的不對,就在那兒瞋心起來了,稍微捧捧你輕飄飄的,完全貪心相應的境界,剩下來的痴痴呆呆,有什麼用?所以他告訴我們要數數思惟。那個正念擺在這裡,那個時候你一定能做得到,這是第一個,就是換句話說偏護正念。第二呢,
【謂於正念,常恆委重而修習之。】
既然你現在已經曉得這個防護的東西,就是正念,正確的念頭。然後你把那個正念常恆,這個常─經常,常到什麼?不斷,恆是不斷節的,不斷的委重,委重是很殷重,很真切的,拿這個東西來修習。所以的的確確修任何一個法門,沒有一個例外的,必須要這個,所以佛特別說這個叫什麼?就是精進,精進的特質。所以很多地方,本論也說,大智度論也說,各式各樣的經論當中上面說,修行的資糧善當中,精進第一。平常我們總覺得修行這件事情,好像輕輕鬆鬆的,那完全錯了,修到後來的時候你慢慢的試,心裡面坦然無礙,那個是得到的果!你現在下面進去的時候是要大精進力量,那的的確確是一步都不能差。所以我以前聽見那禪宗那個老師的話,我直感覺的真佩服,他說學禪這東西,就像什麼?就像逆水行舟,這個水是個瀑布,瀑流沖下來。它每一分鐘沖下來,可以把你的船從這地方向下沖十丈,然後每分鐘你拼命用足氣力向上划可以划上一丈,但是對不起我還是拼命向上划,你拼命向上撐的話,還要退下來,何況你放鬆一點。妙了,你只要肯這樣去弄的話,弄到後來的話自然有成功的,所以又有人形容它,這是叫「趕羊上樹」,這羊不能爬樹的,貓才能爬樹,但是呢他卻偏偏做這種事情,把做不到的事情做到了。實際上何況是佛法,世法也是如此的,所以我前面曾經給大家說過,那個美國的幾個什麼大王,鋼鐵大王,汽車大王,他們怎麼成功的?都是靠這個精神,別人覺得不行的,他就是絕對堅強的毅志,咬緊牙關,現在我們事情還沒有做,已經打了退堂鼓了,然後找種種藉口,保護自己。這個地方不對,那個地方不對,找了很多這種小心兒的事情,腦筋還很聰明!他那個聰明都用糊塗,用錯掉了。他就會想種種理由使自己做漏網之魚,以為覺得這地方摸魚了,殊不知這真正害了自己,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我們這個地方要多看看佛教的這個告訴我們,他,佛是怎麼修行成功的,那麼這個就是說常恆的去提起精神來去做,不過提起精神這裡邊有個絕竅的,如果你提的不對的話,還是不對。所以佛經上面告訴我們,太緩固然不行,太急也不要,太急的話,那絃繃得太緊,也不可以,所以,總之一句話,任何地方都要善知識的巧妙的引導,這第一個。第二
【何所防護者,】
那麼有了防護的工具,防什麼呢?什麼是你要防的呢?
【謂六種根。】
那就是我們的六根門頭,眼、耳、鼻、舌、身、意,這個大家都知道的。
【從何防護者,】
怎麼防法呢?從那裡防起呢?
【謂從可愛及非可愛,六種境界。】
就是說這個六根對不同的六個境界,或者叫六塵,對了這個六塵以後,你就產生一種順、逆不同的反應。對於順的覺得愛,不順的非愛,這個境界去防護它。繼續下去,說完了以後,然後把整個概念再說一下。第四、
【如何防護,】
那麼你怎麼去防護法?前面告訴我們從那個六種境界上面去防,那麼怎麼防法呢?
【其中有二,】
第一個呢?
【守護根者,謂根境合,起六識後,意識便於六可愛境六非愛境,發生貪瞋,應當勵力,從彼諸境護令不生。】
這個怎麼防法?分二部分,第一個就是守護自己的根。因為當你的根跟所緣的境合的時候,那時候識一定生起來,那麼這個識生起來了以後,那時候這個意識就會對可愛的境生貪心,不可愛的境生瞋心,就在這個當下,在這個根上面努力去防護。
日常法師
--------------------------------------------------------------------------------
雖然下來了,你一心一意一直想再去做那件事情,你相信不相信?容或我們沒有這個經驗,我告訴你,今天跑到廚房裡面覺得最好的東西讓你嚐一下,也許你以前沒有嚐過,他勸你,你不想去吃,最後你想不妨去嚐,然後你跑到廚房裡面一嚐,「這麼美」,告訴你停下來,對不起,明天再來吃,你回去了一天到晚想,等到明天,實在是等不到,最好今天中午就吃。我想我們有這個心情吧!就這麼善巧,就這麼好法。就這樣,這也是我親身的經驗。我曾經跟你們說過,二十幾年我這個念佛的經驗,但是到了第二天晚上就不來了,昨天晚上怎麼這麼好,今天晚上為什麼不來呀?怎麼找也找不到,經過若干年以後,我這個了解以後,那時我在另外一個地方,也是一個人在那兒逼,然後那時候,以前每次得到了好處就不行了,原來毛病在這裡啊!那時我也這樣坐,坐了沒幾分鐘,境界現起,非常好,我就忽然一個念頭想到,善知識告訴我馬上下來,那是下了絕大的決心,把那腿硬是拿掉,然後下來了,下來了以後我就發現了,真美啊!雖然下來了,我一想,時間怎麼過的這麼慢,我要趕快回去再坐第二坐,不管做什麼事情他那個心就拉著你,那時我感覺得到,以後的確這樣,你只要做的好了以後,到那時候你停下來的話,它就會拉著你。現在我們是不是啊?不是。我們不要說在那裡摸不到,就是你摸到了,也是苦苦的在那兒硬撐,撐了很長,結果什麼啊?味道是沒有,坐著腳又痛。腰又酸。所以結果下一次還沒有看到座位發嘔。叫你去,心裡想,最好慢一點。所以我們真正用功的時候,你了解了這個,就巴不得要早點去。你如果把握不住這一點的話,最好希望拖的晚一點,所以才我們會拖拖拉拉的,假定說你對這上早晚殿嚐到了味道的話,叫你到七點鐘去,你一定六點五十分早就去了,先做起來,他不做我要做。毛病就在這裡,所以我這黑板上面告訴你特別寫,拿現在的話,讓那修行做你的朋友,不要讓修行做你的冤家。我們現在就是這樣,讓修行做我們的冤家,真是好可惜,他下面怎麼辦呢?
【若待稍固時漸延長,於一切中,應離太急太緩加行過失。由此能令障○減少,疲倦惛沉等亦當消滅。】
你第一個要摸對,摸對了以後,要得到稍固,什麼叫作「稍固」我要說一下。譬如說我們現在念佛也好,打坐也好,瞎貓碰見了瞎老鼠,會碰得到的,一下來了。這個不算,今天碰見了,明天沒有。你真正摸對了以後不是,現在碰對了明天還來,但是不穩的,有的時候蠻好,有的時候一提就提起來了,有時候提了半天才來,那是沒有。你真正摸對了以後,你一上去一提馬上就來,就這樣,這個穩了。固不固?不固,什麼是固呢?就是你不但一提就起來,外面的境界引動你,引動不了你,那是固了。這樣呀!然後呢你延長了時間,那個時候才是真正延長的時候,不是熬腿。所以現在有很多人練不倒單,我實在代他可惜,但是也無從勸起,沒有辦法。在座的諸位也許已經有人信的過我這個話。因為前面已經學了這個教授相當多,如果是你們自己不管聽也好,自己看下去,把那個奢摩他,毘缽舍那看完了,我不教你們這樣做你也都不可能。因為很清楚,很明白的。什麼是生起,然後什麼是穩固,每一個地方的形相非常清楚。走進去,每個地方都有次第,那個時候延長就對了。下面是大原則,於一切中,在任何情況之下不要太急,急不可以,緩─太慢也不可以,這是加行的過失。你能夠這樣做的話,障礙減少,這個障礙當中最主要的掉舉,然後昏沈,疲倦等等,通通消滅掉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你一坐,自然而然的很好。所以聽到這裡為止,我想大家可以信得過我,得定不難啊,實在不難啊!你只要得到完整的教授,僅管我已經說過我周圍有那些人,你們也信的過,但是這畢竟是信人家的,你只要肯照著這個完整的內容去做,我們每一位很容易都可以得到。今天就到這裡。我們講到修行,所謂的修行是什麼?然後完了以後應該如何?今天講「未修中間如何行者。」正修的時候,就算照著他的規矩來做,就試做。那麼以我們現在來說,我們正修的時候一個早晚課加起來還不到兩個鐘頭,然後你一天二十四小時,除掉兩個小時之外,二十二小時都在造惡業,你這個兩小時的善業,能抵的上二十二小時的惡業嗎?這是為什麼我們弄了半天了,不行。他現在告訴我們,沒有正修的時候,這個中間怎麼辦,如果你能夠把這個觀念把握住的話,好了,二十四小時都在修行。所以平常我們講正助上修,好像這個「助」這是意思意思。錯了,要曉得,這個助修跟正修是一樣的重要,在很多情況之下,這個「助」比「正」更重要。譬如說我們講前行,前行好像不是正行,好像是基礎,實際上沒有前面的基礎你整個的正行根本沒有用。平常我們常常做各式各樣的比喻,你燒飯,你前面菜沒有洗乾淨,請問你煮了能吃嗎?你這個房子的基礎沒打好,你造上去能住嗎?基礎沒有造好,你住在裡邊輕輕的一陣颱風來,把你壓死了。這不是很明白的道理嗎?這經上太多說這種地方,這是我們要了解的基本概念。而這裡邊告訴我們正修也好,未修中間也好,不僅僅是這個行相要注意,如果我們不了解這一點的話,那我們往往著在行相上面的話,那個對我們是一個好大的損失。現在我們看那個文。
【未修中間如何行者。總之雖有禮拜旋繞及讀誦等,多可行事,然今此中正主要者,謂於正修時勵力修已,未修之間,若於所修行相所緣,不依念知,任其逸散,則所生德,極其微○。】
總之,這個兩個坐之間,就前面一坐跟後面一坐之間,換句話說我們離開了這個修行,譬如說離開了早晚殿,或者你自己做的功課以外,那麼其他的時候,當然你還是可以,個人有個人的安排,現在這個地方,舉禮拜、繞佛、讀誦經典,有很多的。那麼最主要的是什麼?下面告訴我們,先告訴我們這個道理。所謂正修的時候,那麼當然那個正修的時候一定是努力去修,等到下了坐勵力修已,那麼下了坐完結了,下面一坐還沒有來的時候,那個中間,假定你就這樣不管它了,辛辛苦苦弄了半天,然後休息一下,聊聊天,玩一玩再來,這個時候就是把所修行相、所緣散失掉了,這個是不行的。應該怎麼辦啊?應該正念、正知保持著,不要讓它放逸,所以他說如果說你不依念知,這個依就是依念正知,換句話說還是正念正知,你不保持著這個正念正知就讓它放逸,這樣的話,你真正產生的功效,非常少。所以他真正修的時候,就有這樣的條件,全部精神擺在這裡修,下了坐還在修,不過這個地方是不同的在那裡呢?我們要曉得,你全部精神坐在這個地方的話,那是精力很貫注,我們的的確確要鬆、緊互相調配,所以你下了坐以後,使得你那個身心鬆馳一下,並不是叫你放散掉。那個鬆馳跟放逸這個地方要說明一下,譬如說,我現在去拜佛、念佛,那麼全部精神貫注在這裡,這個在大殿上面,站在那裡全部精神挺起來,那時候身體是全部精神挺的直直的,然後呢眼睛瞪的大大的,然後全部的精神貫注在這裡念,這個念了半小時,念的很累,以後那個時候我們就應該下來輕鬆一下。輕鬆什麼?輕鬆這個身體,身體要輕鬆一下,那時候心裡面也放得輕鬆一點,但是你不要忘掉你所緣念的,這個很重要。你可以跑去躺在那個床上,然後很輕鬆的這種方式,身體在那兒休息,可是這心還是跟它相應的。這個非常重要,乃至於你可以想前面的那一坐有什麼缺點,有什麼錯誤,後面一坐怎麼去改善。
【故於中間應閱顯說此法經論。數數憶持,應由多門,修集資糧生德順緣。亦由多門,淨治所有違緣罪障。】
所以在這個中間應該怎麼辦呢?我們應該閱讀顯說此法經論,說明你修這個方法的經論,當然這個包括善知識的教授,你自己作的筆記,或是什麼等等。那麼,這個為什麼有顯說呢?因為在我們修的很多法門當中,有很多它不是講的道理,譬如叫你觀想,怎麼個觀法,這個沒有什麼好說的。乃至於念咒,尤其是密教當中,說三昧相印,你只要照著這樣去做,那麼就對了。至於說如何的做法,為什麼要做,這種道理有的時候他不跟你講,到了時候你自然相應,但是呢前面一定有說明,跟你相關的地方,他有很完整的說明的,這一種經也好,論也好,你不斷去看,看了以後腦筋裡去思惟。做這個工作無非是什麼?無非是集順緣,以及除逆緣,所以說修集資糧生德順緣。同樣淨治罪障,由多門是各式各樣的,就是什麼樣跟你相應,什麼樣正確,你就照這個去做。
【一切之根本應如所知,勵力守護所受律儀。】
而在這個過程當中,最重要的根本是什麼?這個要曉得。根本就是我們所受的「律儀」。這個律儀就是我們所說的戒,要努力去守護。這個地方這個律儀,我們要認識,不是說我今天剃了這個頭,具了個形相,你真正受了律儀戒的話,它有律儀無作戒體。這樣。它這個戒體自然而然任運的能夠產生防非止惡的功效。那個不能壞,如果說保持的話,你在睡覺它也在增長功德,而且一切時處都在增長功德。一破壞了,這個功效就沒有了,這是為什麼定慧一定要建立在律儀戒上的根本原因。那麼在這個地方我們不能詳細的談,這個真正的概念非常重要。這個我們在另外會談,談到戒的時候。尤其是我跟你們說過了,將來談那個南山律在家備覽的時候,最重要的中心,就是特別說這一點。到那時候你們會體會到的,這個情況就會完全不一樣,如果我們現在已經得到了,那要好好的珍重,沒得到的,好好的努力。但是呢眼前就我們所知的,千萬不要任意損壞這個東西。那麼這個裡面最主要的還是正知見。
【故亦有於所緣行相淨修其心,及律儀戒積集資糧三法之上,名為三合而引導者。】
所以也有人把他修行的這個集合起來,把一個就是所緣的行相,這個,淨修它的心。這個我們曉得,我們平常所緣的跟無明相應的雜染,那麼現在拿這個東西來淨化自己。條件剛開始的時候不夠,所以一定要集聚資糧,盡除罪障,那基礎呢?基礎就在那個律儀戒上面,所以把這個三樣東西合起來,合成現在我們初機修行的第一部引導。那麼,這個地方我們就有個基本的認識了,所以現在那個修行包括了兩部分,一個是前面的準備,以及事後的輔助。一個是正修。那麼這個時間通於二十四小時,然後呢處理的事情,包括我們各式各樣的,你從早晨張開眼睛來,到第二天張開眼睛來所有的,睡覺還在修行,吃飯也是修行,這樣。那這個概念我們一定要知道,絕對不是個文字,那時候你心裡面自己了解的清清楚楚。所以如果不清楚的話,把昨天晚上談的那個問題,你們多多的努力。昨天晚上,曾經有一個同學提起來,說啊你這個菩提心的定義到那時候還沒有說清楚。為什麼原因?因為到現在為止,我們這裡從修學本論的立場上來說,菩提心真正的內涵還沒有講到,只講到前面那一部分,我只應用前面那一部分。所以說前面那一部分已經告訴他們,我們先要自己知道病,你不知道自己病的話,你還談什麼,自己還覺得很對,很得意,很好,那是一點用場都沒有。所以我當年自己出家以後,遇見了各式各樣的老師,有一個老師常常以這個話來給我說,一方面他固然是自己說他自己,一方面也是給我教訓我。我現在還記的很牢,他說我的毛病好為人師,我現在越來越感覺的這句話,正確啊!這樣。的的確確的我們毛病就在這裡,好為人師,不曉得自己拿什麼東西教別人,自己的學生都不會做,卻要教別人,這個是個大毛病。所以佛經裡面告訴我們,自未調伏,而能調人者無有是處,那麼這地方隨便一談。下面呢?
【復應學習四種資糧,】
這下面這個東西說,我們學習資糧位當中,有這四樣東西我們要注意一下。這四樣東西
【是易引發奢摩他道,毘缽舍那道之正因,】
就是說我們現在所有的世出世法一切功德無非是從定慧而來。定這地方就是奢摩他,慧就是毘缽舍那,那麼現在我們修的時候,就修這兩樣東西的因。那麼這個下面要告訴我們的四樣東西就是正因,換句話說,就是我們現在下腳第一步該走的,你這個因做對了,將來一定結的正確圓滿無誤的果。
p. 47
【所謂密護根門,正知而行,飲食知量,精勤修習悎寤瑜伽,於眠息時應如何行。】
分成四部分。第一個祕密的保護,以及守護自己的六根門頭,然後要做什麼事情的時候,我們應該正確的了解,我們所做的事情正知而行。第二,下面特別開的飲食知量,飲食的時候要曉得該吃多少。以及睡覺的時候,要怎麼樣的努力,還要精進去修。其實前面這兩樣東西做到了,也就對了,可是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最大的漏洞就是吃飯跟睡覺,所以他把吃飯跟睡覺也特別說明。真正你們了解了這個,才曉得修行的的確確是二十四小時。那麼關於這四種資糧,我在這裡只是簡單的說明一下,一直等到我們後面奢摩他部分,講過了以後,那個時候我們重新回過頭來溫習這四種資糧,那時候你們會覺得,趣味無窮,真正修行的話,主要的關鍵全在這裡頭,如果你這個四點把握得住的話,絕對沒有不成功的。不要說唸佛是絕對成功,參禪也絕對成功,這樣啊!現在我們不妨把那個內容,一個一個看一看。
【◎ 初中有五。】
第一個就是密護根門,
【以何防護者,】
這是第一個旁邊註個「小」字,
【謂遍護正念及於正念起常委行。】
那麼這個「小」字是這次印的時候旁邊加進去的,有很多地方這個對我們很有幫助說明。說我們在保護這個根門、六根門頭拿什麼東西去防護呢?說遍護正念,即以正念起常委行。下面就是解釋。
【其中初者,謂於防護根門諸法,數數修習令不忘失。】
我們要防護的是六根門頭,那麼你用什麼東西去防護啊?防護你六根門頭的這個法寶,關於這個法寶,不斷的去修習,不要讓它忘失,實際上真正的修行,這個才是,就是說這個是你防護你三毒的一個最有效的寶貝,你的工具、你的武器。你對這個武器一旦失掉了你怎麼防啊?這是第一個。為什麼要數數修習呢?你對於你所使用的這武器,你要善於操作,懂得怎麼樣操作,不斷去摸熟了,摸熟了以後,然後你隨時隨地這個敵人起來的時候,你一下就拿出武器來把他對治了。所以這是我們用這個防護我們六根門頭的這個法寶,把這個法寶,要把它弄熟,弄熟了以後就不忘失了,否則的話就像我們現在那個樣。我們說這個明明懂了,偏偏做不到,為什麼?不要說你沒有真的懂,不要說你現在懂的一點文字,這是賣賣狗皮膏藥,就算你真的懂了,你如果沒有認真的思惟觀察的話,對不起,到那時候心裡上現起的還是跟三毒相應的,一句話說的不對,就在那兒瞋心起來了,稍微捧捧你輕飄飄的,完全貪心相應的境界,剩下來的痴痴呆呆,有什麼用?所以他告訴我們要數數思惟。那個正念擺在這裡,那個時候你一定能做得到,這是第一個,就是換句話說偏護正念。第二呢,
【謂於正念,常恆委重而修習之。】
既然你現在已經曉得這個防護的東西,就是正念,正確的念頭。然後你把那個正念常恆,這個常─經常,常到什麼?不斷,恆是不斷節的,不斷的委重,委重是很殷重,很真切的,拿這個東西來修習。所以的的確確修任何一個法門,沒有一個例外的,必須要這個,所以佛特別說這個叫什麼?就是精進,精進的特質。所以很多地方,本論也說,大智度論也說,各式各樣的經論當中上面說,修行的資糧善當中,精進第一。平常我們總覺得修行這件事情,好像輕輕鬆鬆的,那完全錯了,修到後來的時候你慢慢的試,心裡面坦然無礙,那個是得到的果!你現在下面進去的時候是要大精進力量,那的的確確是一步都不能差。所以我以前聽見那禪宗那個老師的話,我直感覺的真佩服,他說學禪這東西,就像什麼?就像逆水行舟,這個水是個瀑布,瀑流沖下來。它每一分鐘沖下來,可以把你的船從這地方向下沖十丈,然後每分鐘你拼命用足氣力向上划可以划上一丈,但是對不起我還是拼命向上划,你拼命向上撐的話,還要退下來,何況你放鬆一點。妙了,你只要肯這樣去弄的話,弄到後來的話自然有成功的,所以又有人形容它,這是叫「趕羊上樹」,這羊不能爬樹的,貓才能爬樹,但是呢他卻偏偏做這種事情,把做不到的事情做到了。實際上何況是佛法,世法也是如此的,所以我前面曾經給大家說過,那個美國的幾個什麼大王,鋼鐵大王,汽車大王,他們怎麼成功的?都是靠這個精神,別人覺得不行的,他就是絕對堅強的毅志,咬緊牙關,現在我們事情還沒有做,已經打了退堂鼓了,然後找種種藉口,保護自己。這個地方不對,那個地方不對,找了很多這種小心兒的事情,腦筋還很聰明!他那個聰明都用糊塗,用錯掉了。他就會想種種理由使自己做漏網之魚,以為覺得這地方摸魚了,殊不知這真正害了自己,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我們這個地方要多看看佛教的這個告訴我們,他,佛是怎麼修行成功的,那麼這個就是說常恆的去提起精神來去做,不過提起精神這裡邊有個絕竅的,如果你提的不對的話,還是不對。所以佛經上面告訴我們,太緩固然不行,太急也不要,太急的話,那絃繃得太緊,也不可以,所以,總之一句話,任何地方都要善知識的巧妙的引導,這第一個。第二
【何所防護者,】
那麼有了防護的工具,防什麼呢?什麼是你要防的呢?
【謂六種根。】
那就是我們的六根門頭,眼、耳、鼻、舌、身、意,這個大家都知道的。
【從何防護者,】
怎麼防法呢?從那裡防起呢?
【謂從可愛及非可愛,六種境界。】
就是說這個六根對不同的六個境界,或者叫六塵,對了這個六塵以後,你就產生一種順、逆不同的反應。對於順的覺得愛,不順的非愛,這個境界去防護它。繼續下去,說完了以後,然後把整個概念再說一下。第四、
【如何防護,】
那麼你怎麼去防護法?前面告訴我們從那個六種境界上面去防,那麼怎麼防法呢?
【其中有二,】
第一個呢?
【守護根者,謂根境合,起六識後,意識便於六可愛境六非愛境,發生貪瞋,應當勵力,從彼諸境護令不生。】
這個怎麼防法?分二部分,第一個就是守護自己的根。因為當你的根跟所緣的境合的時候,那時候識一定生起來,那麼這個識生起來了以後,那時候這個意識就會對可愛的境生貪心,不可愛的境生瞋心,就在這個當下,在這個根上面努力去防護。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1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廿五卷 B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廿五卷 B面
日常法師
--------------------------------------------------------------------------------
努力去防護。怎麼護法呢?從彼諸境護令不生。不要讓你這個根對這個境界昇起這個貪瞋的相應的煩惱來,這是第一個。第二呢?即以六根而防護者,若於何境,不是,這個不是第二個,就是解釋下面。
p. 47 (5)
【即以六根而防護者,若於何境,由瞻視等,能起煩惱,即於此境,不縱諸根而正止息。】
現在我們防護的時候,怎麼防呢?就是因為對這個境界譬如說:你看見了或者你聽見了,能夠引發你的貪瞋的,你曉得了以後,這個境界就擋住他,不要放縱自己的根。這個話怎麼講?譬如說:我們現在為什麼在這個學院裡邊說平常不放假,因為我們很清楚,我們平常一跑出去的話,對不起,你不散亂也散亂,那麼我們曉得了,現在我們到這裡來的目的是在什麼?在防止它,所以我們能夠這樣,如果說我們在學院裡邊說那個隔壁房間的電視機,我看了電視機歡喜,那我不要去,然後吃了這個東西會引發我的貪心,我儘量的少吃,眼不見為淨,換句話就這個,當然到最後的話,主要的在你自己的心,可是剛剛初機第一步的話,絕對從境上面斷起,這個我們要瞭解的,所以為什麼修行真正重要的前面你有個認識,說我為什麼要出家,你有了這個認識以後曉得要去做的時候!道理不懂,那麼選一個你信得過的這個依止的人,信得過他,他告訴你,這個不要做,你老老實實不做,那時候他幫助我們的無非是什麼,就在這上面是真正重要的,就是你內心當中應該瞭解這個對你不相應的,儘量的就不要碰上他,這是我們了解的。
【其守護根者,是於六境,不取行相,不取隨好。】
真正我們守護的時候,對於這個六境不取這兩樣東西,一個叫行相,一叫隨好,什麼是行相?什麼是隨好?下面說:
【若由忘念煩惱熾盛,起罪惡心,亦由防護而能止息。】
如果說我們平常防止了,能夠防止了固然,萬一你妄念的時候,忘掉了,或者於煩惱太甚,這是兩種狀態,妄念是你本來防,那時候忘掉了沒有防住;還有一種呢,雖然你防,但是這煩惱盛得不得了,我們很多時候,那個境界現起時,你心裡覺得不可以做,但是你就是擋不住,那個就是煩惱盛的時候,那時候又起了,你能夠像前面這樣防護努力的話,他都能夠止息,下面就告訴我們那個,什麼是行相,什麼是隨好。
【取行相者,謂於非應觀視色等,正為境界,或現在前,即便作意彼等行相,現前往觀。】
所以這個行相,就是說我們不應該看的這種事情現起的時候,那時覺得這個東西很好,你去看,這個行叫行相,關於這個行相,不要,斷除它。後面呢是說隨好。
【取隨好者,謂於六識起後,能引貪瞋癡三之境,意識執持,或其境界,雖未現前,由從他聞,分別彼等。】
取隨好呢?就是當那個行相已經過去了以後,你看見了以後,隨後跟著他,引發你對這個東西好樂貪著,那個時候你腦筋裡面,這個境界已經過去了,不在前頭,這個要防,防這個東西,前面這個解釋容或不大清楚,把五條通通說完了,我再一一分析,大家就很清楚了。第五,
【防護為何者,】
那麼為什麼要去防呢?防些什麼呢?說:
【謂從雜染守護其意,令住善性,或無記性。】
這個就是我們防的目標,這是宗旨。那平常我們這個意根一縱,對這個境的時候,一定是雜染的,不是貪就是瞋,就是痴,就是這樣,那麼在這個時候,你經過了這個努力的防護的話,不讓他雜染,使他住在善性當中,最起碼的,善住無記性,無記性就是不是惡的,但是也不是善的,這個時候這是我們要防護的,那麼
【此中所住無覆無記者,謂威儀等時,非是持心住善緣時。】
他特別說明這個無記是什麼,無覆無記,哪些是無覆無記呢?就是威儀,就是你行走,坐在那地方,做一點什麼事情,那個時候談不到十善十惡,因為你那時候的的確確,你不是全心貫注在上面,譬如說我禮佛,當然拜佛,你要走路,那個時候是另外一件事情。無記有兩種,一種有覆無記,一種無覆無記,這染污的,那是有覆,不染污的無覆。簡單的說一下,那麼這五條文字解釋了,我現在離開了這文字來從頭說一下。首先我們要瞭解我們平常一般狀態,我們這個心念做些什麼?我們的心念就是自然而然的,我們的六根,眼睛去看,耳朵去聽,嘴巴不是講話就是吃東西,一定是這樣,身上的感觸,這個歡喜的,軟軟舒服的涼快一點,熱的等等就是這樣,然後當這個五根對了境以後的話,他一定身著,緊跟著意識就來了,然後你在這個地方就做種種的邪妄分別。這種邪妄分別都是增長雜染、染污的,都是這個染污的,那麼那個時候我們就要想辦法去防護他,拿什麼東西防護呢?靠前面的正知正念,一定要曉得說那個是對的,有了這個對的,那個時候對比出來,原來我習性當中那個不對的,那個才可以防。否則的話,你混沌一片,你什麼是那個好,那個不好不知道,當然無從防起,所以一定正知正念,那麼這個正知正念就是防護的最佳的武器,關於這一點呢?第一個,所以你在正式學習之前,先數數練習這個東西,平常我們真正修行的第一步,真正說起來,這個才是最重要的,聽,聽這個,然後思,思這個,等到你經過了思,思實際上是個什麼呢?行心所,等到你思維成了習慣了,他隨時隨地,這個念頭就起來了,你不提他也起來,一提隨時就起來了,就等於說:你使用的武器一樣,你在任何情況之下你要拿,掏出來就是,而且你利用的很熟,那個武器防什麼呢?就防我們這個六根,這個六根的情況是什麼?對了境以後就生染污,這個染污有二種,一種呢對行相的染污,一種是隨好的染污,行相的染污就是這個好看的,你去看,看了以後歡喜,隨好呢?看完了以後,你心裡想這東西這個蠻有味道的,你心裡想明天該怎麼辦,或者你想動腦筋要去獲得他。反過來,對不歡喜的東西,那就是引發另外的瞋,現在清楚了沒有?所以這個底下密護根門,譬如說我們現在講遺教經,一開頭就是告訴我們這個,持五根者心為其主,就是這樣,從這個地方防起,處處地方,最開始第一步我們要學這個,請問假定我們真正在這一點上做到了,修行有沒有困難啊?的的確確沒有困難。所以這個說起來很容易,但是呢他的做起來是不大容易,做起來雖然不大容易,這個功效不得了的大,我們所要求的東西,全部在這個裡面,你只要這點做到了,其他什麼都不怕。那麼下面就行,因為的的確確的,如果說你努力這樣去做的話,現在我們這個裡邊,有很多事情我們要行為要主動的去行為的時候,那時候該怎麼辦?對,你如果是離開了修行以外,當修行的時候,你全部精神緣在這上頭,然後剩下來的時間,你能夠保護他,可是有很多事情卻你沒辦法保護的,譬如說,他告訴我們防那個行相,叫你不要出去,結果常住派我一個事情,我要出去,那個時候該怎麼辦?所以他下面告訴我們正知而行,對於我們該做的事情,前面這個密護根門當中沒有弄清楚的,他下面告訴我們,對於你所知道的事情了解怎樣是正確無誤的,照著你所了解正確無誤的方法去做,這個時候他不但不是染污,而且是增長你的功德,那就不怕了。所以下面我們看,下面的,
【◎ 正知而行者有二,】
兩樣東西,
【何為所行事,於彼行正知。】
這個分兩方面說,正知而行,行是做事情,那麼你要做的什麼事情,這個你首先要弄清楚,該做的,對的去做,不該做的,不對的不要做,這個第一個分別。第二個呢?說:於彼行正知。對於你所該做的事情,還要保持著正念正知去做,那麼下面又分,
【初中有二,】
就是我們所行的事情,
【謂五行動業及五受用業。】
在說下面這些每一個行相之前,我總感覺得這法相之美!他把我們的生活細的,從你早晨張開眼睛到你晚上睡覺為止,每一部份,他每一個地方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這個不是個文字,文字你要記這麼多東西,你背多少時候都背不起來,這個就是告訴你,你當下認得,認得以後,你隨時一直在這地方,你就很清楚錯了!隨時很清楚,這個對了,對了就是修行了,所以現在我們常常講要修行、修行,修行了個半天,所以修不起來,你根本不曉得你修的內容是什麼,你怎麼修啊?自己一直跟著煩惱,不知道,往往還自己跟著煩惱,還覺得很得意,我想的這個辦法投了個巧,騙了他一下,自己還覺得很得意,錯了,完全錯了,所以這一定要從法相上面每一個地方,很嚴密的擺在這個地方,然後你自己衡量,本來我們修行自願的事情,絕對沒有人逼著我們說:某人,你要剃了頭出家,沒有這件事情,我覺得好,既然自願的話,就應該這樣認真去做。那麼現在有五樣,五個是行動業,五個受用業,我們真正出家人做的,做來做去就這麼幾件事情;行動就是說你的走路什麼等等,受用你的吃等等,下面我們看,
【其中初五之身事業者,】
行動,你該做些什麼事情?
【謂若往赴所餘聚落餘寺院等。若從彼還。】
說我們身體的行動,除了我們所住的常住,這裡要做的事情,你還要跑到別的地方去,其他的地方,或者是城市那邊買東西,或者其他的寺院結夏、參訪、邀請等等,那麼出去、來是一件事情,
【眼事業者,】
眼睛,我們走路的時候眼睛
【一若略覩,謂無意為先,見種種境。二若詳瞻,謂動意為先,而有所見。】
那麼第二呢?眼睛,這個眼睛看有兩種,有一種你無意之間隨便看一下,這是一種。第二種你認真的你先想去幹什麼,你要看什麼,那個時候你去看。所以我們不外乎身體,然後眼睛,還要呢?
【一切支節業者,】
這個身體還要這樣,支節是什麼啊?
【謂諸支節,若屈若伸。】
為什麼這個行動還不擺在那個身體當中,因為譬如說前面那個身業,他主要你到那裡去,然後我住在這個地方,這個好像;那麼這個動身做任何一件事情,換句話說做任何一件事,身上動作,把這兩樣都包括進去,都有了。再下面呢?
p. 48
【衣缽業者,謂若受用及其受持三衣及缽。】
這個就是我們的衣缽業,這是我們出家人必需要做的。
【乞食業者,謂飲食等。】
就是這個,這是我們要乞食,那麼我們現在就是跑到齋堂裡面去,從煮到吃,吃完了以後清洗、去買菜等等,
【寺內五種受用業中,】
前面五種是行動業,然後五種受用業。
【身事業者,若行謂往經行處,或往同法者所,或為法故行經於道。】
這個身做些什麼呢?就是行住坐臥等。行包括這個。
【若住謂住行處,同法親教,軌範尊重,似尊等前。】
住我們就住在這裡,或者同行,然後這個親教師、軌範師,尊重的似尊重,除了親教軌範以外的,譬如現在我們這裡請一位法師來跟我們講,或者這個上座等等,那麼有的直接尊重,有的似尊重,換句話說,他並沒有顯著的尊重的特質,但他的的確確是我們的上座,我們該尊重的,住以後呢,行住坐,這個前面那個住是站在那個地方,下面是坐,
【若坐謂於床等上結跏趺坐。】
這個行住坐,臥,後面睡覺那點,他特別開出來,所以這個地方沒有包括進去。
【語事業者,】
講話啦,
【謂若請受,曾所未受,十二分教,分別了解。諸已受者,或自誦讀,或為他說,或為引發正精進故,與他議論所有言說。】
下面就是語事業,我們要講話,講些什麼?他就告訴我們,如果對我們沒有了解的經論道理等等,十二分教包括了所有的一切,那麼這個要去了解他。已經了解了,那麼自己讀誦,或者幫別人,或者為了引發正精進與他議論所有言說,他這個地方要嘛不開口,開起口來,沒有一個跟法不相應的,眼睛也是如此,起心動念無不如是。
【意事業者,】
最後呢就是我們的意怎麼辦。
【謂諸默然,若於中夜而正眠臥,若赴靜處,思所聞義。若以九心修三摩地,若正勤修毘缽舍那,或於熱季極疲倦時,於非時中起睡眠欲,略為消遣。】
那麼意業怎麼辦呢?或者平常的時候默然,默然就是靜默的時候,那怎麼辦?還有保持內心怎麼個寧靜,若於中夜,那麼晚上睡覺的時候,還有呢若赴寂靜處,思所聞義。自己啊在那個地方真正好好的思惟,那個地方不要讓人家打擾,或者跟人家,對!沒錯,若以九心修三摩地,這個九心修三摩地,下面那個止觀,那個奢摩他品會詳細說,這個九心就是我們修上去的次第,第一個,這個行相怎麼樣,第二個怎麼樣,到了第九心那是證得三摩地的時候,這就是止,還有呢下面的就是觀,另外一種呢就是到了很熱的時候,那雖然不該睡眠的,睡眠只有中夜,平常的時候,你起來的時候怎麼樣消遣一下,他唯一讓我們消遣的就是那個時候,你把那心裡放鬆以後,都放鬆,這個是關於意業方面。
【晝夜二業者,】
除了前面這個以外,他把晝夜二樣東西再合併起來,晝夜合併起來二十四小時都在裡頭,沒有一個例外。
【謂於永日及初後夜,不應睡眠。此亦顯示身語二業,言睡眠者,顯示唯是夜間之業及是意業。】
白天以及初後夜二個時間,那個時候不要睡,總括的說不要睡,那不要睡幹什麼呢?就是說那個時候我們該做些什麼?所以說那個不睡的時候,身業、語業作些什麼。下面呢中夜就是十點鐘到二點鐘,該睡眠的時候那該怎麼辦,他下面告訴我們睡覺;儘管睡覺,他也告訴睡覺的時候,這個心用功怎麼用法。現在我們看看,到這個地方,前面守護根門,但是我們有一些必須要的行動,那麼所有的這個行動,你該怎麼個做法,每一部份你該怎麼去做,他告訴我們清清楚楚,所以現在我們常常說:說他們南傳,他們怎麼弄、怎麼弄好像很細緻,我們北傳沒有嗎?絕對有!現在我們大家真正重要地方大家也不好好去學,告訴你了也不認真的去行,主要的就這個地方,就是你在任何情況之下,一舉一動,起心動念他都有很細緻的法則。那個十多年以前的時候我還不懂,不大懂這個東西,雖然聽說過了不瞭解,曾經遇見過一個學南傳的人,他就講了那個止觀,譬如說走路的時候,他步子走得非常慢,然後呢那個念頭應該怎麼個觀照,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時候,我覺得這個這麼好,後來回過頭一看啊!原來我們自己的是家寶!我們偏偏這樣,那個家寶不去善巧的利用,羨慕別人,實際上真的別人告訴你,做得到嗎?你也做不到!實際上就是我們心裡面這種懶散的心情,真正要提起起來是提不來的,看見別人好的心裡好羨慕。不!你不要小看他,這是很重要的,就幸好有這麼一點好樂之心,我們凡夫之所以凡夫就這個,就靠這麼一點好樂之心,就想辦法用種種方法培植這個好樂之心,想想種種方法把那逆緣拿掉,順緣把它加強,然後你這個好樂之心,愈來愈強、愈來愈強,到那時候你去做就做得到了。所以我剛才那個地方,絕對不是輕毀這東西,我的重點就是這個,保護這個東西,而不是說只一味好樂之心,總歸羨慕別人,那個時候你永遠坐在這個地方,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張大了口等到死也沒有用,這個概念我們要順便在這裡一提。
【◎ 於此十事正知行者,】
上面是告訴我們所為的事情,那麼這個所為的事情當中,我們怎麼樣去做法,是說對我們所做的事情要如法正確無誤的了解,照著你正確無誤的了解去做,下面的解釋。
【謂隨發起若行動業,或受用業,即於此業先應住念,不放逸行。】
關鍵就在這裡,說我們現在所有要做的事情就是這些了,這個裡邊有一點要注意喔!換句話說我們真正出家修學佛法的人要了解除此以外,不相干的已經淘汰的乾乾淨淨,所以真正修學佛法尤其是深入的時候,他一定要全部精神貫注,一定要出家,所以現在我們出了家,還要忙這個忙那個,那個放不下,說起來弘法利生,好啊!當然要弘法利生,你一定要自己先做到了、體驗到了,然後你不惜犧牲自己為了別人,你明曉得這樣對你不利的,你去弘法利生,這個叫弘法利生。現在是滿心煩惱,就是為了這個煩惱所使,這個放不下,那個也放不下,找這個弘法利生的藉口,顛倒啊!所以你們不妨去看看其他所有的經典,地藏菩薩的十輪經是特別說這一點,前面我們也說的很多地方引地藏經,實際上不是地藏菩薩本願經,地藏十輪經,你們去看,都是告訴我們這一點,我們現在往往說這個大乘人毀謗聲聞,不可以,你真正的大乘人那裡有毀謗聲聞的道理,絕對不會的,這地方順便的提一下。那麼現在我們說對我們所作的事情,不管是行動業或者受用業,對於這個業,對於我們該做的事情還沒做之前,先要有一個準備,什麼準備啊?住正念,先應住念,安住在正念上面,然後這個正念怎麼能安任?前面已經告訴了數數思惟,思惟些什麼?先要把什麼是正,什麼是不正,正確了解。要正確的了解,要聽聞,這個次第這麼清楚,先是聽聞什麼是對錯,把握住這個重點,然後呢擺在腦筋裡,所以叫諦聽善思,那是最重要的,所有的經上面都告訴我們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然後再告訴你這個道理,你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然後你去做這個道理,你這樣的話就對了。然後正作的時候不放逸,把握住了一點漏洞都不讓它來。
【由彼二種所攝持故,應以何相而正觀察,如何方便而正觀察,即以是相,如是方便觀察正知。】
就照著前面這兩個道理,換句話說,攝持就是你那時候心裡裡面就在這種狀態當中,你對於作這事情,你了解的清清楚楚,然後安住在這個正確認識的念頭上面,這個是正念,然後精進的說我現在曉得我怎麼去做到,千萬不要亂來,不要讓那煩惱來打進來,這個精進最佳的保護,保護這個正念。這個兩樣東西攝持者,那麼你就想,現在我做這件事情,應以何相而正觀察,先去觀察說怎麼做,如何方便正觀察,就說何相是觀察這個行相,方便是處理的方法。
【即以是相,如是方便觀察正知。】
就找那個行相,那個方法去觀察,這個裡邊,
【此中復有四種行相,】
所關及這個行相去談。
【初謂於其身事業等十種依處,應以何相如何觀察,即於是處以是行相,如是觀察,譬如於其往返事業,如律所說,往返行儀,正了知已,即於其時正知現前,行如是事。】
這文字蠻容易懂得,不過還是要說一下。什麼行相呢?譬如說:我們現在看,我要去、回來,那麼這個行相是怎麼樣的,去的時候,譬如說我們走的時候不要調皮,不要什麼,這個不要作,不要東張西望。所以我現在想起來,我們當年那個時候,剛剛出家沒多久,住在同淨蘭若,法師就叫我們,那個地方有法會,你們要去聽,他還公家出了錢,非聽不可,然後臨走之前告訴你們,你們不要什麼,一字排開啊!然後路上面這個不可以,然後怎麼呢?前後一個對著一個對著,這樣。那我們跑出去的時候,真像軍隊一樣的,!那個步伐很整齊,當時心裡還覺得,這個法師怎麼這種地方都要管,現在想想一點都沒有錯,沒有一個地方沒有根據,沒有一個地方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所以在這個地方就是,這個就是我們的行相,我們應該想:我們應該怎麼做啊?那麼然後你正確了解了,那個時候正知現前,你真正走的時候,你腦筋就走對了,我要走的是要這個樣,然後你就照這個去做,所以這樣子做的話,沒有一個地方會有問題,所以我們平常都是持戒,這個地方真正講威儀等等,不但內心當中防範的非常嚴密,行持上面的話的的確確一點漏洞都沒有,這麼個好啊!
【二謂於其何種方所,應以何相如何觀察,即於是方,以是行相如是觀察,譬如行時,應先了知沽酒等處,五非應行,除此所餘是可行處,於彼彼時,安住正知。】
第二個,譬如說前面這個是我們往返的怎麼個走法,第二呢我們要的去的地方,他上面告訴我們,譬如說我們要去的地方說有五個地方不可以,沽酒、淫女這種地方我們都不可以去,那麼除了這個以外,該去的地方,那麼我們就去,去的時候也是如此,對於所去的地方安住正知,我曉得我到那裡去。現在我們平常閒閒盪盪沒事情,看見一個人你出去,你出去我也跟你出去,你幹什麼?無聊嘛!
日常法師
--------------------------------------------------------------------------------
努力去防護。怎麼護法呢?從彼諸境護令不生。不要讓你這個根對這個境界昇起這個貪瞋的相應的煩惱來,這是第一個。第二呢?即以六根而防護者,若於何境,不是,這個不是第二個,就是解釋下面。
p. 47 (5)
【即以六根而防護者,若於何境,由瞻視等,能起煩惱,即於此境,不縱諸根而正止息。】
現在我們防護的時候,怎麼防呢?就是因為對這個境界譬如說:你看見了或者你聽見了,能夠引發你的貪瞋的,你曉得了以後,這個境界就擋住他,不要放縱自己的根。這個話怎麼講?譬如說:我們現在為什麼在這個學院裡邊說平常不放假,因為我們很清楚,我們平常一跑出去的話,對不起,你不散亂也散亂,那麼我們曉得了,現在我們到這裡來的目的是在什麼?在防止它,所以我們能夠這樣,如果說我們在學院裡邊說那個隔壁房間的電視機,我看了電視機歡喜,那我不要去,然後吃了這個東西會引發我的貪心,我儘量的少吃,眼不見為淨,換句話就這個,當然到最後的話,主要的在你自己的心,可是剛剛初機第一步的話,絕對從境上面斷起,這個我們要瞭解的,所以為什麼修行真正重要的前面你有個認識,說我為什麼要出家,你有了這個認識以後曉得要去做的時候!道理不懂,那麼選一個你信得過的這個依止的人,信得過他,他告訴你,這個不要做,你老老實實不做,那時候他幫助我們的無非是什麼,就在這上面是真正重要的,就是你內心當中應該瞭解這個對你不相應的,儘量的就不要碰上他,這是我們了解的。
【其守護根者,是於六境,不取行相,不取隨好。】
真正我們守護的時候,對於這個六境不取這兩樣東西,一個叫行相,一叫隨好,什麼是行相?什麼是隨好?下面說:
【若由忘念煩惱熾盛,起罪惡心,亦由防護而能止息。】
如果說我們平常防止了,能夠防止了固然,萬一你妄念的時候,忘掉了,或者於煩惱太甚,這是兩種狀態,妄念是你本來防,那時候忘掉了沒有防住;還有一種呢,雖然你防,但是這煩惱盛得不得了,我們很多時候,那個境界現起時,你心裡覺得不可以做,但是你就是擋不住,那個就是煩惱盛的時候,那時候又起了,你能夠像前面這樣防護努力的話,他都能夠止息,下面就告訴我們那個,什麼是行相,什麼是隨好。
【取行相者,謂於非應觀視色等,正為境界,或現在前,即便作意彼等行相,現前往觀。】
所以這個行相,就是說我們不應該看的這種事情現起的時候,那時覺得這個東西很好,你去看,這個行叫行相,關於這個行相,不要,斷除它。後面呢是說隨好。
【取隨好者,謂於六識起後,能引貪瞋癡三之境,意識執持,或其境界,雖未現前,由從他聞,分別彼等。】
取隨好呢?就是當那個行相已經過去了以後,你看見了以後,隨後跟著他,引發你對這個東西好樂貪著,那個時候你腦筋裡面,這個境界已經過去了,不在前頭,這個要防,防這個東西,前面這個解釋容或不大清楚,把五條通通說完了,我再一一分析,大家就很清楚了。第五,
【防護為何者,】
那麼為什麼要去防呢?防些什麼呢?說:
【謂從雜染守護其意,令住善性,或無記性。】
這個就是我們防的目標,這是宗旨。那平常我們這個意根一縱,對這個境的時候,一定是雜染的,不是貪就是瞋,就是痴,就是這樣,那麼在這個時候,你經過了這個努力的防護的話,不讓他雜染,使他住在善性當中,最起碼的,善住無記性,無記性就是不是惡的,但是也不是善的,這個時候這是我們要防護的,那麼
【此中所住無覆無記者,謂威儀等時,非是持心住善緣時。】
他特別說明這個無記是什麼,無覆無記,哪些是無覆無記呢?就是威儀,就是你行走,坐在那地方,做一點什麼事情,那個時候談不到十善十惡,因為你那時候的的確確,你不是全心貫注在上面,譬如說我禮佛,當然拜佛,你要走路,那個時候是另外一件事情。無記有兩種,一種有覆無記,一種無覆無記,這染污的,那是有覆,不染污的無覆。簡單的說一下,那麼這五條文字解釋了,我現在離開了這文字來從頭說一下。首先我們要瞭解我們平常一般狀態,我們這個心念做些什麼?我們的心念就是自然而然的,我們的六根,眼睛去看,耳朵去聽,嘴巴不是講話就是吃東西,一定是這樣,身上的感觸,這個歡喜的,軟軟舒服的涼快一點,熱的等等就是這樣,然後當這個五根對了境以後的話,他一定身著,緊跟著意識就來了,然後你在這個地方就做種種的邪妄分別。這種邪妄分別都是增長雜染、染污的,都是這個染污的,那麼那個時候我們就要想辦法去防護他,拿什麼東西防護呢?靠前面的正知正念,一定要曉得說那個是對的,有了這個對的,那個時候對比出來,原來我習性當中那個不對的,那個才可以防。否則的話,你混沌一片,你什麼是那個好,那個不好不知道,當然無從防起,所以一定正知正念,那麼這個正知正念就是防護的最佳的武器,關於這一點呢?第一個,所以你在正式學習之前,先數數練習這個東西,平常我們真正修行的第一步,真正說起來,這個才是最重要的,聽,聽這個,然後思,思這個,等到你經過了思,思實際上是個什麼呢?行心所,等到你思維成了習慣了,他隨時隨地,這個念頭就起來了,你不提他也起來,一提隨時就起來了,就等於說:你使用的武器一樣,你在任何情況之下你要拿,掏出來就是,而且你利用的很熟,那個武器防什麼呢?就防我們這個六根,這個六根的情況是什麼?對了境以後就生染污,這個染污有二種,一種呢對行相的染污,一種是隨好的染污,行相的染污就是這個好看的,你去看,看了以後歡喜,隨好呢?看完了以後,你心裡想這東西這個蠻有味道的,你心裡想明天該怎麼辦,或者你想動腦筋要去獲得他。反過來,對不歡喜的東西,那就是引發另外的瞋,現在清楚了沒有?所以這個底下密護根門,譬如說我們現在講遺教經,一開頭就是告訴我們這個,持五根者心為其主,就是這樣,從這個地方防起,處處地方,最開始第一步我們要學這個,請問假定我們真正在這一點上做到了,修行有沒有困難啊?的的確確沒有困難。所以這個說起來很容易,但是呢他的做起來是不大容易,做起來雖然不大容易,這個功效不得了的大,我們所要求的東西,全部在這個裡面,你只要這點做到了,其他什麼都不怕。那麼下面就行,因為的的確確的,如果說你努力這樣去做的話,現在我們這個裡邊,有很多事情我們要行為要主動的去行為的時候,那時候該怎麼辦?對,你如果是離開了修行以外,當修行的時候,你全部精神緣在這上頭,然後剩下來的時間,你能夠保護他,可是有很多事情卻你沒辦法保護的,譬如說,他告訴我們防那個行相,叫你不要出去,結果常住派我一個事情,我要出去,那個時候該怎麼辦?所以他下面告訴我們正知而行,對於我們該做的事情,前面這個密護根門當中沒有弄清楚的,他下面告訴我們,對於你所知道的事情了解怎樣是正確無誤的,照著你所了解正確無誤的方法去做,這個時候他不但不是染污,而且是增長你的功德,那就不怕了。所以下面我們看,下面的,
【◎ 正知而行者有二,】
兩樣東西,
【何為所行事,於彼行正知。】
這個分兩方面說,正知而行,行是做事情,那麼你要做的什麼事情,這個你首先要弄清楚,該做的,對的去做,不該做的,不對的不要做,這個第一個分別。第二個呢?說:於彼行正知。對於你所該做的事情,還要保持著正念正知去做,那麼下面又分,
【初中有二,】
就是我們所行的事情,
【謂五行動業及五受用業。】
在說下面這些每一個行相之前,我總感覺得這法相之美!他把我們的生活細的,從你早晨張開眼睛到你晚上睡覺為止,每一部份,他每一個地方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這個不是個文字,文字你要記這麼多東西,你背多少時候都背不起來,這個就是告訴你,你當下認得,認得以後,你隨時一直在這地方,你就很清楚錯了!隨時很清楚,這個對了,對了就是修行了,所以現在我們常常講要修行、修行,修行了個半天,所以修不起來,你根本不曉得你修的內容是什麼,你怎麼修啊?自己一直跟著煩惱,不知道,往往還自己跟著煩惱,還覺得很得意,我想的這個辦法投了個巧,騙了他一下,自己還覺得很得意,錯了,完全錯了,所以這一定要從法相上面每一個地方,很嚴密的擺在這個地方,然後你自己衡量,本來我們修行自願的事情,絕對沒有人逼著我們說:某人,你要剃了頭出家,沒有這件事情,我覺得好,既然自願的話,就應該這樣認真去做。那麼現在有五樣,五個是行動業,五個受用業,我們真正出家人做的,做來做去就這麼幾件事情;行動就是說你的走路什麼等等,受用你的吃等等,下面我們看,
【其中初五之身事業者,】
行動,你該做些什麼事情?
【謂若往赴所餘聚落餘寺院等。若從彼還。】
說我們身體的行動,除了我們所住的常住,這裡要做的事情,你還要跑到別的地方去,其他的地方,或者是城市那邊買東西,或者其他的寺院結夏、參訪、邀請等等,那麼出去、來是一件事情,
【眼事業者,】
眼睛,我們走路的時候眼睛
【一若略覩,謂無意為先,見種種境。二若詳瞻,謂動意為先,而有所見。】
那麼第二呢?眼睛,這個眼睛看有兩種,有一種你無意之間隨便看一下,這是一種。第二種你認真的你先想去幹什麼,你要看什麼,那個時候你去看。所以我們不外乎身體,然後眼睛,還要呢?
【一切支節業者,】
這個身體還要這樣,支節是什麼啊?
【謂諸支節,若屈若伸。】
為什麼這個行動還不擺在那個身體當中,因為譬如說前面那個身業,他主要你到那裡去,然後我住在這個地方,這個好像;那麼這個動身做任何一件事情,換句話說做任何一件事,身上動作,把這兩樣都包括進去,都有了。再下面呢?
p. 48
【衣缽業者,謂若受用及其受持三衣及缽。】
這個就是我們的衣缽業,這是我們出家人必需要做的。
【乞食業者,謂飲食等。】
就是這個,這是我們要乞食,那麼我們現在就是跑到齋堂裡面去,從煮到吃,吃完了以後清洗、去買菜等等,
【寺內五種受用業中,】
前面五種是行動業,然後五種受用業。
【身事業者,若行謂往經行處,或往同法者所,或為法故行經於道。】
這個身做些什麼呢?就是行住坐臥等。行包括這個。
【若住謂住行處,同法親教,軌範尊重,似尊等前。】
住我們就住在這裡,或者同行,然後這個親教師、軌範師,尊重的似尊重,除了親教軌範以外的,譬如現在我們這裡請一位法師來跟我們講,或者這個上座等等,那麼有的直接尊重,有的似尊重,換句話說,他並沒有顯著的尊重的特質,但他的的確確是我們的上座,我們該尊重的,住以後呢,行住坐,這個前面那個住是站在那個地方,下面是坐,
【若坐謂於床等上結跏趺坐。】
這個行住坐,臥,後面睡覺那點,他特別開出來,所以這個地方沒有包括進去。
【語事業者,】
講話啦,
【謂若請受,曾所未受,十二分教,分別了解。諸已受者,或自誦讀,或為他說,或為引發正精進故,與他議論所有言說。】
下面就是語事業,我們要講話,講些什麼?他就告訴我們,如果對我們沒有了解的經論道理等等,十二分教包括了所有的一切,那麼這個要去了解他。已經了解了,那麼自己讀誦,或者幫別人,或者為了引發正精進與他議論所有言說,他這個地方要嘛不開口,開起口來,沒有一個跟法不相應的,眼睛也是如此,起心動念無不如是。
【意事業者,】
最後呢就是我們的意怎麼辦。
【謂諸默然,若於中夜而正眠臥,若赴靜處,思所聞義。若以九心修三摩地,若正勤修毘缽舍那,或於熱季極疲倦時,於非時中起睡眠欲,略為消遣。】
那麼意業怎麼辦呢?或者平常的時候默然,默然就是靜默的時候,那怎麼辦?還有保持內心怎麼個寧靜,若於中夜,那麼晚上睡覺的時候,還有呢若赴寂靜處,思所聞義。自己啊在那個地方真正好好的思惟,那個地方不要讓人家打擾,或者跟人家,對!沒錯,若以九心修三摩地,這個九心修三摩地,下面那個止觀,那個奢摩他品會詳細說,這個九心就是我們修上去的次第,第一個,這個行相怎麼樣,第二個怎麼樣,到了第九心那是證得三摩地的時候,這就是止,還有呢下面的就是觀,另外一種呢就是到了很熱的時候,那雖然不該睡眠的,睡眠只有中夜,平常的時候,你起來的時候怎麼樣消遣一下,他唯一讓我們消遣的就是那個時候,你把那心裡放鬆以後,都放鬆,這個是關於意業方面。
【晝夜二業者,】
除了前面這個以外,他把晝夜二樣東西再合併起來,晝夜合併起來二十四小時都在裡頭,沒有一個例外。
【謂於永日及初後夜,不應睡眠。此亦顯示身語二業,言睡眠者,顯示唯是夜間之業及是意業。】
白天以及初後夜二個時間,那個時候不要睡,總括的說不要睡,那不要睡幹什麼呢?就是說那個時候我們該做些什麼?所以說那個不睡的時候,身業、語業作些什麼。下面呢中夜就是十點鐘到二點鐘,該睡眠的時候那該怎麼辦,他下面告訴我們睡覺;儘管睡覺,他也告訴睡覺的時候,這個心用功怎麼用法。現在我們看看,到這個地方,前面守護根門,但是我們有一些必須要的行動,那麼所有的這個行動,你該怎麼個做法,每一部份你該怎麼去做,他告訴我們清清楚楚,所以現在我們常常說:說他們南傳,他們怎麼弄、怎麼弄好像很細緻,我們北傳沒有嗎?絕對有!現在我們大家真正重要地方大家也不好好去學,告訴你了也不認真的去行,主要的就這個地方,就是你在任何情況之下,一舉一動,起心動念他都有很細緻的法則。那個十多年以前的時候我還不懂,不大懂這個東西,雖然聽說過了不瞭解,曾經遇見過一個學南傳的人,他就講了那個止觀,譬如說走路的時候,他步子走得非常慢,然後呢那個念頭應該怎麼個觀照,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時候,我覺得這個這麼好,後來回過頭一看啊!原來我們自己的是家寶!我們偏偏這樣,那個家寶不去善巧的利用,羨慕別人,實際上真的別人告訴你,做得到嗎?你也做不到!實際上就是我們心裡面這種懶散的心情,真正要提起起來是提不來的,看見別人好的心裡好羨慕。不!你不要小看他,這是很重要的,就幸好有這麼一點好樂之心,我們凡夫之所以凡夫就這個,就靠這麼一點好樂之心,就想辦法用種種方法培植這個好樂之心,想想種種方法把那逆緣拿掉,順緣把它加強,然後你這個好樂之心,愈來愈強、愈來愈強,到那時候你去做就做得到了。所以我剛才那個地方,絕對不是輕毀這東西,我的重點就是這個,保護這個東西,而不是說只一味好樂之心,總歸羨慕別人,那個時候你永遠坐在這個地方,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張大了口等到死也沒有用,這個概念我們要順便在這裡一提。
【◎ 於此十事正知行者,】
上面是告訴我們所為的事情,那麼這個所為的事情當中,我們怎麼樣去做法,是說對我們所做的事情要如法正確無誤的了解,照著你正確無誤的了解去做,下面的解釋。
【謂隨發起若行動業,或受用業,即於此業先應住念,不放逸行。】
關鍵就在這裡,說我們現在所有要做的事情就是這些了,這個裡邊有一點要注意喔!換句話說我們真正出家修學佛法的人要了解除此以外,不相干的已經淘汰的乾乾淨淨,所以真正修學佛法尤其是深入的時候,他一定要全部精神貫注,一定要出家,所以現在我們出了家,還要忙這個忙那個,那個放不下,說起來弘法利生,好啊!當然要弘法利生,你一定要自己先做到了、體驗到了,然後你不惜犧牲自己為了別人,你明曉得這樣對你不利的,你去弘法利生,這個叫弘法利生。現在是滿心煩惱,就是為了這個煩惱所使,這個放不下,那個也放不下,找這個弘法利生的藉口,顛倒啊!所以你們不妨去看看其他所有的經典,地藏菩薩的十輪經是特別說這一點,前面我們也說的很多地方引地藏經,實際上不是地藏菩薩本願經,地藏十輪經,你們去看,都是告訴我們這一點,我們現在往往說這個大乘人毀謗聲聞,不可以,你真正的大乘人那裡有毀謗聲聞的道理,絕對不會的,這地方順便的提一下。那麼現在我們說對我們所作的事情,不管是行動業或者受用業,對於這個業,對於我們該做的事情還沒做之前,先要有一個準備,什麼準備啊?住正念,先應住念,安住在正念上面,然後這個正念怎麼能安任?前面已經告訴了數數思惟,思惟些什麼?先要把什麼是正,什麼是不正,正確了解。要正確的了解,要聽聞,這個次第這麼清楚,先是聽聞什麼是對錯,把握住這個重點,然後呢擺在腦筋裡,所以叫諦聽善思,那是最重要的,所有的經上面都告訴我們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然後再告訴你這個道理,你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然後你去做這個道理,你這樣的話就對了。然後正作的時候不放逸,把握住了一點漏洞都不讓它來。
【由彼二種所攝持故,應以何相而正觀察,如何方便而正觀察,即以是相,如是方便觀察正知。】
就照著前面這兩個道理,換句話說,攝持就是你那時候心裡裡面就在這種狀態當中,你對於作這事情,你了解的清清楚楚,然後安住在這個正確認識的念頭上面,這個是正念,然後精進的說我現在曉得我怎麼去做到,千萬不要亂來,不要讓那煩惱來打進來,這個精進最佳的保護,保護這個正念。這個兩樣東西攝持者,那麼你就想,現在我做這件事情,應以何相而正觀察,先去觀察說怎麼做,如何方便正觀察,就說何相是觀察這個行相,方便是處理的方法。
【即以是相,如是方便觀察正知。】
就找那個行相,那個方法去觀察,這個裡邊,
【此中復有四種行相,】
所關及這個行相去談。
【初謂於其身事業等十種依處,應以何相如何觀察,即於是處以是行相,如是觀察,譬如於其往返事業,如律所說,往返行儀,正了知已,即於其時正知現前,行如是事。】
這文字蠻容易懂得,不過還是要說一下。什麼行相呢?譬如說:我們現在看,我要去、回來,那麼這個行相是怎麼樣的,去的時候,譬如說我們走的時候不要調皮,不要什麼,這個不要作,不要東張西望。所以我現在想起來,我們當年那個時候,剛剛出家沒多久,住在同淨蘭若,法師就叫我們,那個地方有法會,你們要去聽,他還公家出了錢,非聽不可,然後臨走之前告訴你們,你們不要什麼,一字排開啊!然後路上面這個不可以,然後怎麼呢?前後一個對著一個對著,這樣。那我們跑出去的時候,真像軍隊一樣的,!那個步伐很整齊,當時心裡還覺得,這個法師怎麼這種地方都要管,現在想想一點都沒有錯,沒有一個地方沒有根據,沒有一個地方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所以在這個地方就是,這個就是我們的行相,我們應該想:我們應該怎麼做啊?那麼然後你正確了解了,那個時候正知現前,你真正走的時候,你腦筋就走對了,我要走的是要這個樣,然後你就照這個去做,所以這樣子做的話,沒有一個地方會有問題,所以我們平常都是持戒,這個地方真正講威儀等等,不但內心當中防範的非常嚴密,行持上面的話的的確確一點漏洞都沒有,這麼個好啊!
【二謂於其何種方所,應以何相如何觀察,即於是方,以是行相如是觀察,譬如行時,應先了知沽酒等處,五非應行,除此所餘是可行處,於彼彼時,安住正知。】
第二個,譬如說前面這個是我們往返的怎麼個走法,第二呢我們要的去的地方,他上面告訴我們,譬如說我們要去的地方說有五個地方不可以,沽酒、淫女這種地方我們都不可以去,那麼除了這個以外,該去的地方,那麼我們就去,去的時候也是如此,對於所去的地方安住正知,我曉得我到那裡去。現在我們平常閒閒盪盪沒事情,看見一個人你出去,你出去我也跟你出去,你幹什麼?無聊嘛!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1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廿六卷 A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廿六卷 A面
日常法師
--------------------------------------------------------------------------------
平常閒閒蕩蕩沒事情,看見一個人,你出去,我也跟你出去,你幹什麼?無聊嘛!你說修行,修行到這種程度?就這樣。的的確確,所以我跟你們說,假如你們真的願意修行的話,你們到那時候會感激立下的規矩,這規矩不是我立的,佛菩薩立的。我也得到我的善知識,當年我總是有些事情,他一定問的,你去幹什麼?去多少時候?我心裡面所以因為這樣的關係,我也不敢隨便開口,現在一直覺得受用不盡,慢慢慢慢的約束你的,你養成習慣了以後慢慢就好了。所以當年我的老師告訴我現在有的時候你覺得太嚴,到時你要求嚴找不到了,你懊悔來不及。我眼前我也是這樣對大家,你們心裡究竟怎麼想,我也不知道,我這是憑我心裡想的,我能最好的給你們的就是這些,我還是非常歡喜。可以說悲欣交集的那種心情防著你們,防著你們就很認真的在這個地方,所以我特別說明,跑到這地方來只說說空話的話,不歡迎。先把別的地方有一點準備,可是跑到這地方來不是說叫你馬上做到,我已經說的很清楚了。只要有一個心理說我到這裡來要肯學的、想做的就對了,然後有了這個心情,慢慢慢慢的把我們的習氣,從這個嚴格的要求當中慢慢慢慢地去昇上。下面最後一行。
p. 49
【三謂於其何等時分,應以何相如何觀察,即於是時,以如是相如是觀察,譬如午前可赴聚落,午後不可,既了知已,即如是行,爾時亦應安住正知。】
那麼第三就是除了去的地方以外,時間是怎麼辦?這個容易了解,上午可以,下午不行,那麼你就按照你所知道的去做。
【四於所有此諸事業,應以何相如何觀察,即應於其爾所事業,以如是相,如是觀察,譬如宣說行時應當極善防護而入他家,所有此等行走學處,悉應憶念。】
那麼最後一條關於你做的這個事情、事業,那個事情應該怎麼辦?那麼你就也是善巧的觀察你這件該做的事情,該怎麼做?他下面是告訴我們,到人家家裡面要非常善巧防護。譬如我們現在說,我在這個地方講說,那麼講說的時候應該怎麼樣,譬如說我在那地方聽,聽的時候應該怎麼樣,乃至於像譬如平常我們上殿、過堂每個地方都有它一定的,做任何事情如法如理這樣去做。
【總之所有若晝若夜一切現行,悉應憶念,了知其中,應不應行,於進止時,一切皆應安住正知。謂我現前正行如是,若進若止,若如是行,則現法中不為罪染,沒後亦不墮諸惡趣,諸道證德未獲得者,即住能得正因資糧。】
總括說,在這樣的狀態當中,不管是白天,不管是晚上,一切我們的現行,一切的現行通通都能夠保持憶念而不忘失,不是在癡癡呆呆當中過去,像隨風飄蕩的牆頭草一樣。而正確的了解,我現在做的事情,那個該做的、那個不該做的,那麼不管是行也好,坐也好都照著我正確的認識去做。那麼在這樣去做法的話,不管停也好、走也好、行也好、住也好都能夠如法不犯罪。因為不犯罪所以後面都不會墮落,因為你能夠這樣做,所以你要想求得的一切都能夠得到,前面所說的就是戒。你能夠有這樣完整的戒的話,後面的定慧都來了。所以這是我們能得到所有希望的一切的戒定慧的現在下手的地方,這是因。你得到如是正確的,下了如是正確的因,一定得到圓滿如是相應的果報。那麼把上面這個再總結起來,說這個四種行相,實際上換句話說,我們現在出家修學佛法,所有做的事情,不外乎這幾樣東西,那麼這幾樣東西它又分成功幾個項目:第一個關於你做的內容,譬如說你現在要去,怎麼去法?來,怎麼來法?然後去的地方,那些對那些不可以,去的時間是合法不合法,然後你,做的事情你做些什麼,這個事情該怎麼做,看看還有沒有遺漏的?沒有一點遺漏了,而且晚上,它後面還告訴我們怎麼睡覺,這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做這件事情一定要憶念正知,憶念正知什麼啊?業,意業。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是完全如理如法的,然後因為有這個正知現前,你身口的行為照著這樣去做,身口相應,現在你身口意三業清淨。請問你能到地獄裡面去嗎?所以這個故事有一個笑話,但是千真萬確,說你這樣做了以後跑到地獄裡面,閻羅王翻翻那個帳,對不起這裡沒你分,你沒掛那個號嘛!這樣,他又恭恭敬敬把你送到天堂去,就是這麼簡單,說起來是這麼簡單,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要啟發我們的好樂心。我們是的的確確地有這個能力的,所以我昨天晚上特別說,我們不是沒有聰明才智。可惜的我們用錯了,這個聰明才智變成世智聰辯,然後被自己的罪過遮蓋。我想很巧妙的辦法,人家逃避過去了好像,錯了!害了自己!你把那個聰明才智用在這個地方,萬一錯了馬上發露懺悔,錯了!錯了!所以這個你能夠這樣去做的話,那個錯誤本身也是懺悔業障。十大願王當中的一個主要的功德,這一點非常重要。那麼繼續下去,
【◎ 此與密護根門二者,如聖無著引經解釋而正錄取。】
上面這個東西,這兩樣東西就是無著菩薩引經解釋,凡是這種真正的聖者,他說話一定有他的根據,根據什麼?一定是佛說的,他只是把那佛說的這個精要、原則如理的、更明白的闡揚開來。所以說法相,你們了解了這個地方,才曉得法相之美,法相之好!實在我們修學佛法不能少的,尤其是剛開始,每一個地方告訴你清清楚楚,我們現在總是覺得你不要分別,就算了。然後呢不分別在什麼當中啊?就在這個癡相當中,好可惜!好可憐!下面
【若能勵力修此二事,則能增長一切善行,非餘能等。】
假定能夠這樣努力去做的話,注意哦!努力去做,那麼所有的好事都增長,別的任何一樣東西都比不上,要講修行最好的方法就是這個。
【特能清淨尸羅及能速引止觀所攝無分別心勝三摩地,】
特別是能夠什麼?清淨尸羅。我們要持戒,處處地方講戒、戒、戒。從這個地方才持起,這個地方才真正持戒。然後因為你戒根清淨了以後,同樣的把這個方法再下去,「止觀」都得到。得到了以後無分別,勝三摩地得到了,那個時候才真正得到無分別根本智的時候。阿彌陀佛!現在我們前面這都不要的,那反正癡癡呆呆說不要去分別就好了。陷在自己的軟暖習氣的大險坑當中,是自己害自己!所以應該努力。
【故應勤學。】
這是非常重要的。再下面,這個裡邊特別關係的就是我們二十四小時除了這個原則以外,那麼平常我們最容易引發煩惱的以及放逸的─吃、睡,下面就說
【◎ 飲食知量者,】
那麼這裡邊分四個:
【謂具四法。非太減少,】
不是太少。
【若太減少飢虛羸劣,無勢修善,故所食量,應令未到次日食時無飢損惱。】
說不要太少,太少了以後這體力不夠,所以吃的能夠維持到明天吃的時候,那個地方要注意哦!平常我們真正的肚子餓,它不是真的餓、真的不夠,不是的,你習慣了,譬如說我們平常都吃三餐,如果你忽然減為兩餐,到了晚上那時候自然而然覺得沒東西進去,它就有感覺。這感覺不一定真的餓。所以那一天我們老和尚告訴我,我也曉得這個事情,在早一些時候,三十年以前整個大陸上面,廣大的地區只吃兩餐,上午、下午就這樣,好好的沒問題。我們現在三餐,還要營養,還要這麼多東西,還嫌不夠,憑良心說太多、太多了。我們不妨自己試試看,就是不要說別人,你自己在你沒出家之前,然後自己量一下,我們兩餐吃下來的東西,比一般人三餐有餘,你相信不相信?你跑到那裡去看好了,乃至於仔細看,我以前也是這樣的。以前我每餐吃的時候,那個飯碗只是淺淺的一碗,最多。後來我持午了,一餐飯可以吃下三碗!一餐哦,兩餐還不算,那個菜,你不妨去看看,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現在我們講營養,真正講營養,世界上最營養的是美國這個區域。這裡有人到過美國的,大家可以瞭解,到美國你們諸位都有機會去。美國人極大部分早晨起來,很多人根本不吃東西,有的人最多喝一點什麼,或者是吃一個水果,或者跑出去街上啊買杯咖啡,然後一個熱狗或者是一個三文治,好了。中午亦是如此,晚上回去認真的吃一下。我們現在把這個早晨跟中午的兩個熱狗、兩杯咖啡,我們一餐就吃那麼一點點嗎?不止!那我們還覺得不夠,論營養是絕對夠,這我們要瞭解。實際上我所以特別強調這點,這概念你們要認識,我們消化這個東西,花掉的體力花了很多,吃多了你要消化它,所以我們吃很多實際上,實在是對自己最大的浪費,就在這地方,你怎麼樣衡量自己呢?就這樣!你不妨吃了以後保持一個時間,然後保持一個時間,如果瘦了那的確是不夠,如果說稍微有一點點瘦那不算,這個是一個正確的衡量標準,你持午了也許過了十天以後,那時候,如果還覺得不對,那個時候是的,剛開始的時候感覺一定是這樣,這個是我這個地方特別的說明一下,廣大的群眾那時在大陸上面都是這樣。他們生活的好好的,然後大陸上面開放了我們回去,我自己也看見還有一個老太太到美國來,她今年八十七歲了,她自己敘述,她八十七歲當然不做事情了,她前幾年八十歲的時候,她還自己挑擔子,問她吃些什麼?你們有人去過,有人沒去過,我現在告訴你們,她大陸上面那時候文化大革命,那個時候真是苦的,哪有什麼現在我們這麼吃東西。譬如說我們現在菜黃了以後那都是丟掉了。她們還有黃菜吃,我的天啊!那個撿到隨便一點點,那一點都捨不得。蘿蔔拔出來那鬚鬚掉在地下,一定拿出來洗洗乾淨,一樣來把它吃了。就這樣!那粗糠拿來,那個細糠也拿來吃,就吃這些。還有什麼營養?還有什麼維他命?還有什麼蛋白質?但是她今年八十歲,她還跑去挑一百多斤的東西,這個老人家我親眼看見,她的兒子就是在洛杉磯頂好超級市場的一個老板。你們每一個人都可以親眼哦看到她跑的精神好的很!我母親今年不曉得是八十六還是八十七了,那以前我回去的時候她牙齒也沒有了,給她弄點菜她不要,只吃點豆腐乳,天天這樣這怎麼行啊?精神來的好!我自己的經驗我也告訴過你們,所以現在我們真正重要的見煩惱,見取見,你還沒弄,營養不夠,那的確的,營養就是不夠。為什麼?我們在無明的意識當中輪轉,你就是會受這個東西的支配,就好像平常說,你看見這兩個人說話,好端端的跟你無關緊要,你想這兩個傢伙在那兒說我,你就心裡煩惱的要命,他跟你了不相干,你就煩惱了,我想我們每個人都有這個經驗。現在我們還沒吃先就覺得今天營養不夠,的確那個營養就是不夠,會影響你的心情,現在修學佛法的人這樣顛倒說修行,修什麼行?所以我在這個地方絕對不是說太過分的,這是我們從這個地方策勵大家,好好地從這裡提起來,好好地從這裡提起來,這個正知見,我不逼著大家,可是這地方有一點你們應該策勵你們自己說,是的,行可以慢一點,這個正知見一定要先建立起來,太重要太重要的一個概念。那麼太少固然不可以,也不要太多。
【若食太多,令身沈重,】
我想這個我不要多解釋了。
【如負重擔,息難出入,增長昏睡,】
吃多了以後,睡了個好睡。
【無所堪任,】
做起來的時候,到那時候是昏沈。吃過了以後的昏沈是最嚴重。
【故於斷惑全無勢力。】
我們現在出家的目的是幹什麼?斷惑。結果跑去為了這張嘴巴,為了那個肚子。前面是餓了不行,吃過了以後昏沈又不行,等到昏沈過了以後還要忙這些事情又不行,忙過了,等一下肚子又餓了又不行。不曉得什麼時候才行?這個事情我們雖然是說笑話,我就記得一個祖師說一句話,我這個笑裡有痛!是這樣,一點都沒錯,笑裡有痛。
【相宜而食消化而食者,】
吃,吃相宜的,可以消化的。
【依飲食起,諸舊苦受,悉當斷除,】
凡是飲食所起的那都要斷除。
【諸新苦受皆不生長。】
這一點是吃相宜的東西,不要不相宜的東西,我昨天為什麼晚上會躺一下就是這樣。前幾天說起來,他們說你飲食他們注意得不好。實際上我自己曉得,還是我自己不小心。那兩天有這個木瓜,我覺得大家這樣多,就多吃一點,多吃一點就不舒服。平常我正常狀態也不大會這樣,已經有一點不大舒服了,所以早晨,早晨嘛辣,中午嘛太鹹。我覺得大眾就馬馬虎虎,下午就不舒服,到那時候實在沒辦法,所以我就躺一下,後來有一個同學買了藥,什麼弄的,還蠻好!這個地方就告訴你們,這飲食我們還是蠻重要的。最後
【非染污心中量食者,】
那麼這個是我們飲食,
【謂不起眾罪安樂而住。】
這個兩方面:吃的時候心裡邊注意「非染污心」,這話好難,但是我們一定要擺在心裡面,作為我們的目標去做。我自己的經驗我告訴你,它問題不是說這個事情怎麼難,問題在不得其巧,以及得到了巧你不肯去做。這個我想說不定在座的很多同修有共同的經驗,就像我那天說的,我剛出家的時候有一個同修跟我說,我現在出了家,什麼都放下了,就是那個嘴巴放不下。雖然我現在想起來這個話,這裡不去談它了,至少是個事實。這個嘴巴是很難放,我花了很大的勁,那時想吃一餐,結果想不到吃了一餐,吃東西更多,吃過了更難伺候,不!不!不!還是兩餐,問題還是不得解決。多少年來,一直到後來,對這個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那時候我就曉得,你在事前一定要先有什麼,把那個正念現起。所以我有很長一段時候,這個早課作完了,下面的有一段重要的作,早課作什麼呢﹖就是把那飲食的過患以及我所以跑到這裡來的目的,幹什麼?把它唸一下,唸了以後坐在那邊細細的想,有的時候唸的時候匆匆忙忙唸過了,因為這個廚房等著我,那一定沒有效,有的時候唸的時候就心情很寧靜,自己感覺到很清楚,然後呢很歡喜,不管唸得快唸得慢,心裡面緣想這個事情,很穩的跑到廚房裡面去,馬上有效,千真萬確。然後有效了,我就試把最好的東西擺在那裡,平常看見了總歸是想辦法佔為己有,那時候心裡面就會不一樣。這麼好的東西,不是,不是,然後我就把最好的那個東西去布施給鳥吃,給螞蟻吃,我說:「成就我的捨心,丟到垃圾桶裡我也不吃它。」做完了,好歡喜,我從來沒有歡喜過。因為我覺得我花了十幾年的功夫,擋不住的,就這麼簡單的一個方法擋住了,但是不是我一直做得到,我以後曉得,你只要真正的「正念」擺在這裏的話,千真萬確的有效,而且等到你真正有效的時候,妙了,其他相應的這種情況都來了,所以這不是難,難在你得不到正確的認識,以及得到了正確的認識你不肯做,你還沒做心裡面先打了退堂鼓。我就是個凡夫,那註定你,你沒辦法,永遠沒辦法,這一點我在這個地方。你有了這個經驗的時候,你真正的感覺到什麼?你不會煩惱所困的這個快樂,那是法樂,到那時候人家看見,以前我也是這樣的,我有好東西看見人家多吃了,眼睛……現在不了,說起來好可憐,我不曉得用什麼方法幫忙他,他幫忙我解決這個問題,他不吃掉,我擺到第二天又引發我的貪心,真感謝他。這心情就完全不一樣,這千真萬確的事實,你有了這個,那你才可以說向上去,進一步的調伏,這個是這地方順便一提。是這個染污心。然後你有了這個染污心,你才能夠中量食。不過反過來,假如說硬是把住你這個中量食,雖然你染污心,它也有好處的。因為至少你中量食,吃過了以後,你不會再去腦筋裡老想,也許第一天你覺得今天這麼少一點,少了三天你也就習慣了,於是下面你保持身心的,比較不會像前面的沈重,那時候你用功就比較更好,大家想想看對不對?所以這個地方為什麼我常常提起一個事情來,就這樣。雖然曉得剛開始不習慣,你過了幾天也就習慣了。就拿我們這裡來說,剛開始的時候大家覺得這個羅漢菜,不曉得多困難,結果我們現在吃了幾天,大家還來得高興,就是這樣。所以注意,千真萬確的這個事實,我告訴你們,千萬不要講口味、講那東西,就是我們能夠做到非染污心而中量食這是最上等,但是平常我們,我也自己曉得,我們不是這種條件的人,我們條件什麼呢?宿生的善根都能夠放棄世間走的路,肯來,這個非常可貴的。現在,那怎麼辦呢?接受它那個條件,心裡先曉得這個條件幫忙我的,雖然剛開始不習慣委曲,那麼做了些時候,慢慢地相應了,這個是順便一提。這樣的話,不起眾罪,不起眾罪則安樂而住,這個是我們的最後目的就達到了。
【又於飲食愛著對治者,】
那是另外一個,我們那個飲食放不下,怎麼樣去正法的對治呢?
【謂依修習飲食過患。】
這個就是說要有個修行,要曉得這個飲食的害處,了解這個害處以後,還要有一個正確修習的辦法,這個修習的辦法就是思惟,下面會正確告訴我們的,所以關於那個如何修習思惟暫時不提。那麼這個地方提的過患有三個:
【由受用因所生過患者,謂應思惟任何精妙色香味食,為齒所嚼,為涎所濕,】
p. 50
【猶如嘔吐。由食消化所生過患者,謂思所食至中夜分,或後夜分,消化之後,生血肉等,諸餘一類變成大小便穢不淨,住身下分。此復日日應須除遣,及由依食生多疾病。由求飲食所起過患,此有五種,由為成辦所生過患者,謂為成辦食及食因,遭寒熱苦,多施劬勞,若不成辦憂憾而苦,設若成辦,亦恐劫奪及損失故,發起猛利精勤守護,而受諸苦。親友失壞者,謂由此故,雖父子等互相鬥諍。不知滿足者,由於飲食愛增長故,諸國王等互相陣戰,領受非一眾多大苦。無自在過失者,諸食他食者,為其主故,與他鬥競,受眾多苦。從惡行生者,謂為飲食,飲食因故,三業造罪,臨命終時,憶念其罪,追悔而死,沒後復當墮諸惡趣。雖乃如是,然亦略有少許勝利,謂由飲食安住其身,若唯為此故,依止飲食,不應道理。故應善思而後受用,謂由身住,我當善修清淨梵行。施者施主,亦為希求殊勝果故,榨皮血肉而行惠施,亦當成辦彼等所願,令得大果。又應憶念集學論說,應當思念饒益施主,及身中蟲,現以財攝,於當來世,當以法攝。又應思惟當辦一切有情義利,而受飲食。親友書亦云,「應知飲食如醫藥,無貪瞋癡而近習,非為憍故非慢故,非壯唯為住其身。」】
我把它快快地唸過去,文字也不細解釋,關於這一部分,在晚上自習的時候再去詳細講它。因為真正說起來,對想對治的,它有絕大的幫助。但是一般普通的人來說,如果我們認真的去講的話,這個是要說的很細,實際上呢,當然對我們的同學來說我們用得上,可是因為這個地方要向外流通,有很多人不一定用得上,所以簡單的了解一個,說我們正式修行的時候要這些的,那大概就可以了。這地方我所以把它約略的唸過,那麼這個關於晚自習,明天晚上有。這是飲食,總之,自己把這個地方好好的看一下,認真地看一下,然後講到每一個地方的時候會告訴我們。
日常法師
--------------------------------------------------------------------------------
平常閒閒蕩蕩沒事情,看見一個人,你出去,我也跟你出去,你幹什麼?無聊嘛!你說修行,修行到這種程度?就這樣。的的確確,所以我跟你們說,假如你們真的願意修行的話,你們到那時候會感激立下的規矩,這規矩不是我立的,佛菩薩立的。我也得到我的善知識,當年我總是有些事情,他一定問的,你去幹什麼?去多少時候?我心裡面所以因為這樣的關係,我也不敢隨便開口,現在一直覺得受用不盡,慢慢慢慢的約束你的,你養成習慣了以後慢慢就好了。所以當年我的老師告訴我現在有的時候你覺得太嚴,到時你要求嚴找不到了,你懊悔來不及。我眼前我也是這樣對大家,你們心裡究竟怎麼想,我也不知道,我這是憑我心裡想的,我能最好的給你們的就是這些,我還是非常歡喜。可以說悲欣交集的那種心情防著你們,防著你們就很認真的在這個地方,所以我特別說明,跑到這地方來只說說空話的話,不歡迎。先把別的地方有一點準備,可是跑到這地方來不是說叫你馬上做到,我已經說的很清楚了。只要有一個心理說我到這裡來要肯學的、想做的就對了,然後有了這個心情,慢慢慢慢的把我們的習氣,從這個嚴格的要求當中慢慢慢慢地去昇上。下面最後一行。
p. 49
【三謂於其何等時分,應以何相如何觀察,即於是時,以如是相如是觀察,譬如午前可赴聚落,午後不可,既了知已,即如是行,爾時亦應安住正知。】
那麼第三就是除了去的地方以外,時間是怎麼辦?這個容易了解,上午可以,下午不行,那麼你就按照你所知道的去做。
【四於所有此諸事業,應以何相如何觀察,即應於其爾所事業,以如是相,如是觀察,譬如宣說行時應當極善防護而入他家,所有此等行走學處,悉應憶念。】
那麼最後一條關於你做的這個事情、事業,那個事情應該怎麼辦?那麼你就也是善巧的觀察你這件該做的事情,該怎麼做?他下面是告訴我們,到人家家裡面要非常善巧防護。譬如我們現在說,我在這個地方講說,那麼講說的時候應該怎麼樣,譬如說我在那地方聽,聽的時候應該怎麼樣,乃至於像譬如平常我們上殿、過堂每個地方都有它一定的,做任何事情如法如理這樣去做。
【總之所有若晝若夜一切現行,悉應憶念,了知其中,應不應行,於進止時,一切皆應安住正知。謂我現前正行如是,若進若止,若如是行,則現法中不為罪染,沒後亦不墮諸惡趣,諸道證德未獲得者,即住能得正因資糧。】
總括說,在這樣的狀態當中,不管是白天,不管是晚上,一切我們的現行,一切的現行通通都能夠保持憶念而不忘失,不是在癡癡呆呆當中過去,像隨風飄蕩的牆頭草一樣。而正確的了解,我現在做的事情,那個該做的、那個不該做的,那麼不管是行也好,坐也好都照著我正確的認識去做。那麼在這樣去做法的話,不管停也好、走也好、行也好、住也好都能夠如法不犯罪。因為不犯罪所以後面都不會墮落,因為你能夠這樣做,所以你要想求得的一切都能夠得到,前面所說的就是戒。你能夠有這樣完整的戒的話,後面的定慧都來了。所以這是我們能得到所有希望的一切的戒定慧的現在下手的地方,這是因。你得到如是正確的,下了如是正確的因,一定得到圓滿如是相應的果報。那麼把上面這個再總結起來,說這個四種行相,實際上換句話說,我們現在出家修學佛法,所有做的事情,不外乎這幾樣東西,那麼這幾樣東西它又分成功幾個項目:第一個關於你做的內容,譬如說你現在要去,怎麼去法?來,怎麼來法?然後去的地方,那些對那些不可以,去的時間是合法不合法,然後你,做的事情你做些什麼,這個事情該怎麼做,看看還有沒有遺漏的?沒有一點遺漏了,而且晚上,它後面還告訴我們怎麼睡覺,這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做這件事情一定要憶念正知,憶念正知什麼啊?業,意業。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是完全如理如法的,然後因為有這個正知現前,你身口的行為照著這樣去做,身口相應,現在你身口意三業清淨。請問你能到地獄裡面去嗎?所以這個故事有一個笑話,但是千真萬確,說你這樣做了以後跑到地獄裡面,閻羅王翻翻那個帳,對不起這裡沒你分,你沒掛那個號嘛!這樣,他又恭恭敬敬把你送到天堂去,就是這麼簡單,說起來是這麼簡單,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要啟發我們的好樂心。我們是的的確確地有這個能力的,所以我昨天晚上特別說,我們不是沒有聰明才智。可惜的我們用錯了,這個聰明才智變成世智聰辯,然後被自己的罪過遮蓋。我想很巧妙的辦法,人家逃避過去了好像,錯了!害了自己!你把那個聰明才智用在這個地方,萬一錯了馬上發露懺悔,錯了!錯了!所以這個你能夠這樣去做的話,那個錯誤本身也是懺悔業障。十大願王當中的一個主要的功德,這一點非常重要。那麼繼續下去,
【◎ 此與密護根門二者,如聖無著引經解釋而正錄取。】
上面這個東西,這兩樣東西就是無著菩薩引經解釋,凡是這種真正的聖者,他說話一定有他的根據,根據什麼?一定是佛說的,他只是把那佛說的這個精要、原則如理的、更明白的闡揚開來。所以說法相,你們了解了這個地方,才曉得法相之美,法相之好!實在我們修學佛法不能少的,尤其是剛開始,每一個地方告訴你清清楚楚,我們現在總是覺得你不要分別,就算了。然後呢不分別在什麼當中啊?就在這個癡相當中,好可惜!好可憐!下面
【若能勵力修此二事,則能增長一切善行,非餘能等。】
假定能夠這樣努力去做的話,注意哦!努力去做,那麼所有的好事都增長,別的任何一樣東西都比不上,要講修行最好的方法就是這個。
【特能清淨尸羅及能速引止觀所攝無分別心勝三摩地,】
特別是能夠什麼?清淨尸羅。我們要持戒,處處地方講戒、戒、戒。從這個地方才持起,這個地方才真正持戒。然後因為你戒根清淨了以後,同樣的把這個方法再下去,「止觀」都得到。得到了以後無分別,勝三摩地得到了,那個時候才真正得到無分別根本智的時候。阿彌陀佛!現在我們前面這都不要的,那反正癡癡呆呆說不要去分別就好了。陷在自己的軟暖習氣的大險坑當中,是自己害自己!所以應該努力。
【故應勤學。】
這是非常重要的。再下面,這個裡邊特別關係的就是我們二十四小時除了這個原則以外,那麼平常我們最容易引發煩惱的以及放逸的─吃、睡,下面就說
【◎ 飲食知量者,】
那麼這裡邊分四個:
【謂具四法。非太減少,】
不是太少。
【若太減少飢虛羸劣,無勢修善,故所食量,應令未到次日食時無飢損惱。】
說不要太少,太少了以後這體力不夠,所以吃的能夠維持到明天吃的時候,那個地方要注意哦!平常我們真正的肚子餓,它不是真的餓、真的不夠,不是的,你習慣了,譬如說我們平常都吃三餐,如果你忽然減為兩餐,到了晚上那時候自然而然覺得沒東西進去,它就有感覺。這感覺不一定真的餓。所以那一天我們老和尚告訴我,我也曉得這個事情,在早一些時候,三十年以前整個大陸上面,廣大的地區只吃兩餐,上午、下午就這樣,好好的沒問題。我們現在三餐,還要營養,還要這麼多東西,還嫌不夠,憑良心說太多、太多了。我們不妨自己試試看,就是不要說別人,你自己在你沒出家之前,然後自己量一下,我們兩餐吃下來的東西,比一般人三餐有餘,你相信不相信?你跑到那裡去看好了,乃至於仔細看,我以前也是這樣的。以前我每餐吃的時候,那個飯碗只是淺淺的一碗,最多。後來我持午了,一餐飯可以吃下三碗!一餐哦,兩餐還不算,那個菜,你不妨去看看,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現在我們講營養,真正講營養,世界上最營養的是美國這個區域。這裡有人到過美國的,大家可以瞭解,到美國你們諸位都有機會去。美國人極大部分早晨起來,很多人根本不吃東西,有的人最多喝一點什麼,或者是吃一個水果,或者跑出去街上啊買杯咖啡,然後一個熱狗或者是一個三文治,好了。中午亦是如此,晚上回去認真的吃一下。我們現在把這個早晨跟中午的兩個熱狗、兩杯咖啡,我們一餐就吃那麼一點點嗎?不止!那我們還覺得不夠,論營養是絕對夠,這我們要瞭解。實際上我所以特別強調這點,這概念你們要認識,我們消化這個東西,花掉的體力花了很多,吃多了你要消化它,所以我們吃很多實際上,實在是對自己最大的浪費,就在這地方,你怎麼樣衡量自己呢?就這樣!你不妨吃了以後保持一個時間,然後保持一個時間,如果瘦了那的確是不夠,如果說稍微有一點點瘦那不算,這個是一個正確的衡量標準,你持午了也許過了十天以後,那時候,如果還覺得不對,那個時候是的,剛開始的時候感覺一定是這樣,這個是我這個地方特別的說明一下,廣大的群眾那時在大陸上面都是這樣。他們生活的好好的,然後大陸上面開放了我們回去,我自己也看見還有一個老太太到美國來,她今年八十七歲了,她自己敘述,她八十七歲當然不做事情了,她前幾年八十歲的時候,她還自己挑擔子,問她吃些什麼?你們有人去過,有人沒去過,我現在告訴你們,她大陸上面那時候文化大革命,那個時候真是苦的,哪有什麼現在我們這麼吃東西。譬如說我們現在菜黃了以後那都是丟掉了。她們還有黃菜吃,我的天啊!那個撿到隨便一點點,那一點都捨不得。蘿蔔拔出來那鬚鬚掉在地下,一定拿出來洗洗乾淨,一樣來把它吃了。就這樣!那粗糠拿來,那個細糠也拿來吃,就吃這些。還有什麼營養?還有什麼維他命?還有什麼蛋白質?但是她今年八十歲,她還跑去挑一百多斤的東西,這個老人家我親眼看見,她的兒子就是在洛杉磯頂好超級市場的一個老板。你們每一個人都可以親眼哦看到她跑的精神好的很!我母親今年不曉得是八十六還是八十七了,那以前我回去的時候她牙齒也沒有了,給她弄點菜她不要,只吃點豆腐乳,天天這樣這怎麼行啊?精神來的好!我自己的經驗我也告訴過你們,所以現在我們真正重要的見煩惱,見取見,你還沒弄,營養不夠,那的確的,營養就是不夠。為什麼?我們在無明的意識當中輪轉,你就是會受這個東西的支配,就好像平常說,你看見這兩個人說話,好端端的跟你無關緊要,你想這兩個傢伙在那兒說我,你就心裡煩惱的要命,他跟你了不相干,你就煩惱了,我想我們每個人都有這個經驗。現在我們還沒吃先就覺得今天營養不夠,的確那個營養就是不夠,會影響你的心情,現在修學佛法的人這樣顛倒說修行,修什麼行?所以我在這個地方絕對不是說太過分的,這是我們從這個地方策勵大家,好好地從這裡提起來,好好地從這裡提起來,這個正知見,我不逼著大家,可是這地方有一點你們應該策勵你們自己說,是的,行可以慢一點,這個正知見一定要先建立起來,太重要太重要的一個概念。那麼太少固然不可以,也不要太多。
【若食太多,令身沈重,】
我想這個我不要多解釋了。
【如負重擔,息難出入,增長昏睡,】
吃多了以後,睡了個好睡。
【無所堪任,】
做起來的時候,到那時候是昏沈。吃過了以後的昏沈是最嚴重。
【故於斷惑全無勢力。】
我們現在出家的目的是幹什麼?斷惑。結果跑去為了這張嘴巴,為了那個肚子。前面是餓了不行,吃過了以後昏沈又不行,等到昏沈過了以後還要忙這些事情又不行,忙過了,等一下肚子又餓了又不行。不曉得什麼時候才行?這個事情我們雖然是說笑話,我就記得一個祖師說一句話,我這個笑裡有痛!是這樣,一點都沒錯,笑裡有痛。
【相宜而食消化而食者,】
吃,吃相宜的,可以消化的。
【依飲食起,諸舊苦受,悉當斷除,】
凡是飲食所起的那都要斷除。
【諸新苦受皆不生長。】
這一點是吃相宜的東西,不要不相宜的東西,我昨天為什麼晚上會躺一下就是這樣。前幾天說起來,他們說你飲食他們注意得不好。實際上我自己曉得,還是我自己不小心。那兩天有這個木瓜,我覺得大家這樣多,就多吃一點,多吃一點就不舒服。平常我正常狀態也不大會這樣,已經有一點不大舒服了,所以早晨,早晨嘛辣,中午嘛太鹹。我覺得大眾就馬馬虎虎,下午就不舒服,到那時候實在沒辦法,所以我就躺一下,後來有一個同學買了藥,什麼弄的,還蠻好!這個地方就告訴你們,這飲食我們還是蠻重要的。最後
【非染污心中量食者,】
那麼這個是我們飲食,
【謂不起眾罪安樂而住。】
這個兩方面:吃的時候心裡邊注意「非染污心」,這話好難,但是我們一定要擺在心裡面,作為我們的目標去做。我自己的經驗我告訴你,它問題不是說這個事情怎麼難,問題在不得其巧,以及得到了巧你不肯去做。這個我想說不定在座的很多同修有共同的經驗,就像我那天說的,我剛出家的時候有一個同修跟我說,我現在出了家,什麼都放下了,就是那個嘴巴放不下。雖然我現在想起來這個話,這裡不去談它了,至少是個事實。這個嘴巴是很難放,我花了很大的勁,那時想吃一餐,結果想不到吃了一餐,吃東西更多,吃過了更難伺候,不!不!不!還是兩餐,問題還是不得解決。多少年來,一直到後來,對這個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那時候我就曉得,你在事前一定要先有什麼,把那個正念現起。所以我有很長一段時候,這個早課作完了,下面的有一段重要的作,早課作什麼呢﹖就是把那飲食的過患以及我所以跑到這裡來的目的,幹什麼?把它唸一下,唸了以後坐在那邊細細的想,有的時候唸的時候匆匆忙忙唸過了,因為這個廚房等著我,那一定沒有效,有的時候唸的時候就心情很寧靜,自己感覺到很清楚,然後呢很歡喜,不管唸得快唸得慢,心裡面緣想這個事情,很穩的跑到廚房裡面去,馬上有效,千真萬確。然後有效了,我就試把最好的東西擺在那裡,平常看見了總歸是想辦法佔為己有,那時候心裡面就會不一樣。這麼好的東西,不是,不是,然後我就把最好的那個東西去布施給鳥吃,給螞蟻吃,我說:「成就我的捨心,丟到垃圾桶裡我也不吃它。」做完了,好歡喜,我從來沒有歡喜過。因為我覺得我花了十幾年的功夫,擋不住的,就這麼簡單的一個方法擋住了,但是不是我一直做得到,我以後曉得,你只要真正的「正念」擺在這裏的話,千真萬確的有效,而且等到你真正有效的時候,妙了,其他相應的這種情況都來了,所以這不是難,難在你得不到正確的認識,以及得到了正確的認識你不肯做,你還沒做心裡面先打了退堂鼓。我就是個凡夫,那註定你,你沒辦法,永遠沒辦法,這一點我在這個地方。你有了這個經驗的時候,你真正的感覺到什麼?你不會煩惱所困的這個快樂,那是法樂,到那時候人家看見,以前我也是這樣的,我有好東西看見人家多吃了,眼睛……現在不了,說起來好可憐,我不曉得用什麼方法幫忙他,他幫忙我解決這個問題,他不吃掉,我擺到第二天又引發我的貪心,真感謝他。這心情就完全不一樣,這千真萬確的事實,你有了這個,那你才可以說向上去,進一步的調伏,這個是這地方順便一提。是這個染污心。然後你有了這個染污心,你才能夠中量食。不過反過來,假如說硬是把住你這個中量食,雖然你染污心,它也有好處的。因為至少你中量食,吃過了以後,你不會再去腦筋裡老想,也許第一天你覺得今天這麼少一點,少了三天你也就習慣了,於是下面你保持身心的,比較不會像前面的沈重,那時候你用功就比較更好,大家想想看對不對?所以這個地方為什麼我常常提起一個事情來,就這樣。雖然曉得剛開始不習慣,你過了幾天也就習慣了。就拿我們這裡來說,剛開始的時候大家覺得這個羅漢菜,不曉得多困難,結果我們現在吃了幾天,大家還來得高興,就是這樣。所以注意,千真萬確的這個事實,我告訴你們,千萬不要講口味、講那東西,就是我們能夠做到非染污心而中量食這是最上等,但是平常我們,我也自己曉得,我們不是這種條件的人,我們條件什麼呢?宿生的善根都能夠放棄世間走的路,肯來,這個非常可貴的。現在,那怎麼辦呢?接受它那個條件,心裡先曉得這個條件幫忙我的,雖然剛開始不習慣委曲,那麼做了些時候,慢慢地相應了,這個是順便一提。這樣的話,不起眾罪,不起眾罪則安樂而住,這個是我們的最後目的就達到了。
【又於飲食愛著對治者,】
那是另外一個,我們那個飲食放不下,怎麼樣去正法的對治呢?
【謂依修習飲食過患。】
這個就是說要有個修行,要曉得這個飲食的害處,了解這個害處以後,還要有一個正確修習的辦法,這個修習的辦法就是思惟,下面會正確告訴我們的,所以關於那個如何修習思惟暫時不提。那麼這個地方提的過患有三個:
【由受用因所生過患者,謂應思惟任何精妙色香味食,為齒所嚼,為涎所濕,】
p. 50
【猶如嘔吐。由食消化所生過患者,謂思所食至中夜分,或後夜分,消化之後,生血肉等,諸餘一類變成大小便穢不淨,住身下分。此復日日應須除遣,及由依食生多疾病。由求飲食所起過患,此有五種,由為成辦所生過患者,謂為成辦食及食因,遭寒熱苦,多施劬勞,若不成辦憂憾而苦,設若成辦,亦恐劫奪及損失故,發起猛利精勤守護,而受諸苦。親友失壞者,謂由此故,雖父子等互相鬥諍。不知滿足者,由於飲食愛增長故,諸國王等互相陣戰,領受非一眾多大苦。無自在過失者,諸食他食者,為其主故,與他鬥競,受眾多苦。從惡行生者,謂為飲食,飲食因故,三業造罪,臨命終時,憶念其罪,追悔而死,沒後復當墮諸惡趣。雖乃如是,然亦略有少許勝利,謂由飲食安住其身,若唯為此故,依止飲食,不應道理。故應善思而後受用,謂由身住,我當善修清淨梵行。施者施主,亦為希求殊勝果故,榨皮血肉而行惠施,亦當成辦彼等所願,令得大果。又應憶念集學論說,應當思念饒益施主,及身中蟲,現以財攝,於當來世,當以法攝。又應思惟當辦一切有情義利,而受飲食。親友書亦云,「應知飲食如醫藥,無貪瞋癡而近習,非為憍故非慢故,非壯唯為住其身。」】
我把它快快地唸過去,文字也不細解釋,關於這一部分,在晚上自習的時候再去詳細講它。因為真正說起來,對想對治的,它有絕大的幫助。但是一般普通的人來說,如果我們認真的去講的話,這個是要說的很細,實際上呢,當然對我們的同學來說我們用得上,可是因為這個地方要向外流通,有很多人不一定用得上,所以簡單的了解一個,說我們正式修行的時候要這些的,那大概就可以了。這地方我所以把它約略的唸過,那麼這個關於晚自習,明天晚上有。這是飲食,總之,自己把這個地方好好的看一下,認真地看一下,然後講到每一個地方的時候會告訴我們。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1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廿六卷 B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廿六卷 B面
日常法師
--------------------------------------------------------------------------------
下面是睡覺:
【◎ 精勤修習悎寤瑜伽,於眠息時如何行者。】
那麼,關於睡覺怎麼辦?
【親友書云:「種性之主於永晝,夜間亦過初後分,眠時亦莫空無果,具足正念於中眠。」】
這個是原則:說「種性之主」,就是我們真正修行的人,真正具足善根的。那麼,整個的白天,乃至於晚上,初夜跟後夜,也一樣的不要馬馬虎虎的過去。就算是中夜,睡眠的時候,同樣的有他正確的方法。所以他眠時,等到你中夜睡的時候,他也在修行,而不是讓它空空的浪費。怎麼樣才能夠使得睡眠的時間也不浪費呢?具足正念於中睡,睡的時候,在正念當中去睡。我們也把它唸一下。
p. 51
【此顯永日,及其夜間初後二分,若正修時,若其中間,如所應行。故行坐時,應從五蓋,淨修其心,令不唐捐,如前已說。】
那當然,白天,白天的前面早就說過了。
【此與護根正知三中,皆具修時修後二法,】
這個前面都說過了。
【此中所說,是修後者。眠睡現行是修後事,】
真正睡覺,一定是修以後的。
【故此莫令空無果。】
現在這地方所談的,就是告訴我們睡覺的時候該怎麼辦?
【如何眠者,謂於永日及夜三分,於初分中,修諸善行,過初分已至中分時,應當眠息,諸為睡眠所養大種,由須睡眠而增長故。】
為什麼呢?要曉得真正修行還要靠那個四大的身;那個四大的身,的的確確需要不同的種種的方法去保護、長養它。睡眠是保護長養的必須要的,所以要睡覺的。我們現在剛開始,學不倒單,這是一個錯誤。你修到了每一個程度的時候,自然不要倒,那個才可以。正規的說,到什麼時候才是不要的﹖得了定以後。因為定,那個是根本定了以後,身心都轉化了。你的四大轉化了以後,跟這個境界相應的時候,你不
【若能如是長養其身,於諸修善品修二精進,極有堪能,極為利益。】
這個道理告訴我們,因為經過睡眠長養的這個四大之身,保護得好好的。然後呢,精神很旺;那個時候你才提得起力量來去修。這個時候修的話,力量很大,所以極有堪能;因為有這個力量,所以有很大的利益。我就看見太多這種學不倒單的人,晚上不睡覺,白天打瞌睡,做什麼事情提不起來,就站在那裡痴痴呆呆還勉強可以;你叫他用一點勁,一聽經或者一試什麼,就打瞌睡了,那個不倒單跟它幹什麼﹖真是!所以很大的一個錯誤。這一點我們開始的時候,要了解的。是,他告訴我們精進,後面談到精進一度當中,他會有非常詳細的說明。問題是在什麼地方呢﹖就是你不要縱它,這第一個;第二個呢﹖睡眠的時候,還有正確的方法,所以絕不浪費。像前面那個不得善巧,那個學不倒單,不要說晚上浪費掉了,白天也完全浪費掉了!叫你該睡的時候麼你不睡,浪費掉了,你也沒有在正念當中;白天該做事情提不起來,你也不能做,這麼個錯法。所以不得善巧,你單單從行相上面去學,怎麼學,怎麼錯,就這個道理。現在告訴我們正式睡覺了。
【臨睡息時,應出房外,洗足入內,右脅而臥,重疊左足於右足上,猶如獅子而正睡眠,】
第一個,現在睡覺的時候,應洗個腳。我們現在這裡跟印度不一樣,印度是赤足的,所以他當然睡覺的時候要洗一下。我們這裡穿了鞋子的;當然,夏天要洗澡,冬天如果不那個,可以不必。那麼,然後呢去睡。睡的時候,要這樣睡,這我們大家曉得的,吉祥臥。為什麼要這樣呢﹖
【如獅子臥者,猶如一切旁生之中,獅力最大,心高而穩,摧伏於他。】
所以要這樣去做的話,獅子就這樣臥的;那個時候,那個心高。它這個心高,不是這個心的擺得高低,就那個時候的心裡面,它不像平常沉得很厲害;沉得厲害的時候,那時候用心用不起來,就是這樣。所以那個地方保持得這個能夠用心的程度,而且很穩。這有什麼好處呢?不被他所摧伏,能夠「摧伏於他」;我們現在被什麼?被煩惱摧伏。你能夠這樣去做的,就睡眠的時候你還能摧伏煩惱,這是它的特質。
【如是修習悎寤瑜伽,亦應由其大勢力等,伏他而住,故如獅臥。】
現在我們修學這個睡眠的方法,也要讓這個睡覺的時候還有這樣大的勢力,能夠摧伏,所以要學這個。
【餓鬼諸天,及受欲人,所有臥狀,則不能爾。】
除了這個獅子以外,其他都不那樣的。
【彼等一切悉具懈怠,精進微劣,少伏他故。】
因為其他的都是什麼?在懈怠當中,不過懈怠有一個好處:舒服,真是舒服啊!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跑到這地方來,不要為眼前的小舒服,付大代價。我們要求大舒服,無比的圓滿的舒服,那個時候就要付出一點點的本錢來,這個才是我們的究竟目的。所以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普通的世間人都貪小便宜,現在如果我們修學佛法,在這個概念上面不認識的話,那自己害自己,自己對自己最大的損害,莫過於此,別人也沒辦法救,佛沒有辦法救我們。我們只看見小的地方..並不是不講利害,這一點我們要了解的。所以不要貪小便宜墮落懈怠,要為了求大利益策發精進,眼前雖然苦將來畢竟好。
【又有異門,猶如獅子右脇臥者,法爾令身,能不緩散。雖睡沈已,亦不忘念,睡不濃厚,無諸惡夢。】
除了這個以外,這個獅子臥,還有它本身法爾,它就是這個,特性就是這樣,它令我們的身體不放鬆,一放鬆,懈怠等等跟著都來了。這樣那個時候它能夠保持,保持什麼﹖保持精進的餘勢,它有它的特質。所以的的確確談舒服是不舒服的,談修行的話卻是最好。任何一個地方都是這樣,我們飲食也是一樣,任舒服啊!最好向你的味口,你要吃什麼就吃什麼,就這樣。任何一件事情都是這個,然後呢睡的時候會睡得不深;然後呢妄念比較減少;然後呢睡不濃厚,沒有諸惡夢;這個都是平常做世間人不需要的。可是修行人都必須要的。
【若不如是而睡眠者,違前四種,一切過失,悉當生起。】
不照著這樣去做的話恰恰相反,所有的過失都從這地方生起來了。除了這個睡的方法以外,下面這個看著:
【◎ 以何意樂睡眠有四,】
那麼在這種狀態當中,我們因為身睡的方法保持著這樣,所以能夠還有大的力量,還能夠用心;那個時候心應該怎麼辦?四個:
【光明想者,】
第一個想光明;
【謂應善取光明之相,以其光心而睡眠之,由是睡時心無黑暗。】
這第一個,你心裡先想光明。平常我們睡覺的時候就想黑一點才好。黑一點就昏、沈、痴;現在想光明,你能夠真的想的話,這個妙不可言,將來你真正修行到每一個時候的話,你會發現妙極了,這心性本身的光明就這個樣。所以,上次我跟你們提過那虛雲老和尚那個公案,人家背後抱著他:「你幹什麼?」「看月亮。」就是這個意思。心性本身的光明。在我們因地當中就要這樣做上去,到那時有種種好處,這個不必去說它。現在,
【念者謂聞思修,諸善法義,所成正念,乃至未入熟睡之際,應令隨逐,由此能令已睡沈時等同未睡,】
心裡面這個怎麼辦呢?那個時候,前面是個光明想;第二個呢,你那個心念。平常我們睡下去,放掉了,什麼都不念;他現在不是,還要再繼續的聞思修,繼續的思惟,念我們白天所念的種種的善法,然後呢那個時候正念保持。你能夠這樣的話,它有一個狀態,如果說我們真的能夠這樣的話,平常我們來說的話,我們會睡不著的,你躺下來你還在那兒想的話,會睡不著,必然。但是它有一個好處,你不妨去試試看,你真的能夠這樣去想,想想想,到後來他還是睡著。睡著了以後,妙的境界,他那個正念還在,非常清楚,你們去試試看。不過,那個試,像現在我們這個環境這樣,試不大合適。最好的什麼時候呢?譬如說,我們或者是有假期,或者是什麼時候,你自己告一天假試試看。有的時候告一天假不夠的,這是我的經驗,我告訴你。我經常每年有一段時候,有一段時候我就試這個辦法,躺在床上,頭上兩天,左思右想,說睡不著,不管,我不要去想它。慢慢的心提起來了。不管怎樣樣,我要這麼想,然後躺下去想,想想想想胡思亂想不行,胡思亂想這個對你沒幫助的。因為胡思亂想這神識散亂,這個身體也弄不好。你正念凝集起來了以後,那個身心本身是很穩的狀態,就這樣,所以身心是種安穩狀態。然後呢,睡不著也不管,你心裡一點都不著急,結果睡著了。睡著了以後,這個心裡這種念頭還在,很有意思。如果說你念佛的話,那千真萬確,你在臨睡之前,先猛利的念一下,猛利的念完了以後,躺下去就放鬆。然後,你扶著那個念好;讓他去,掉掉了把它拿起來,掉掉了把它拿起來,輕輕鬆鬆的這樣,等一下你自己覺得睡著了。不是,睡著了你才感覺到睡著了,可是那個時候睡著,這個佛號一直在,就是那麼清楚明明白白的在,這樣的好法。等到你第二天起來,那個精神比整個的濃睡也還要好,這千真萬確的事實,我告訴你。所以這種地方,你單單看看那文字是沒有用,你要真正修行的話,就得這樣的下苦功,下了苦功這個好處都來了。到那時候你會發現,所以我常常感覺,再十倍的苦我也願意,這算什麼?那個時候真正的法樂,才真正,那算一點點,很少一點點,我告訴你。這個還有個好處,你付出代價體會到的,覺得受惠原來這麼好啊!你這個時候意志越來越強,同樣的你的力量越來越強。所以到那意志越強,力量越強,修更難的方法,你就不會難了。現在因為我們沒有做,一點點事情都做不到,一看這個學佛菩薩,「這麼難!那阿彌陀佛!」你怎麼能修?所以說,這個地方特別一提,雖然難,你們願意的去試,到個時候你所感覺到,好。正知者這下面,念,換句話說,正念。第一個光明想,第二個是要怎麼正念。下面
【正知者謂由如是依止念時,隨起煩惱即能了知,斷除不受。】
這個睡覺的時候,還有一個,要保持正知,這個東西,跟那個念有關係的,念有關,都是。你那個睡覺的時候,你心裡想說我要這個樣,我要這個樣,要這個樣。然後在這種情況之下,你睡覺的時候,它那個煩惱起來以後,要能夠斷除。這一點我們大家也許不一定了解。現在我也告訴你,平常譬如說,你睡覺的時候,到第二天早晨起來的時候,聽見了那個板響了的話,「這個板敲得這麼早幹什麼?再睡它幾分鐘。」你會這樣想的,或者「沒關係,還早,等到他敲了第三通再醒」。乃至於「敲了鼓我起來不晚。」我們常常有這個心情的。這個為什麼﹖就是前一念,前面你沒有正知,後面就跟著煩惱在轉;非常清楚。那怎麼辦呢﹖你睡覺的時候先這樣想:我要精進!我要精進!以前一直為這個煩惱轉的,單單這樣夠不夠﹖不夠;告訴我們的「數數思惟」;你不斷的想這個念頭。當你心裡面,睡下時,明天說,我決定要這樣去做,行相很清楚。想過了以後,你放下來睡覺。等到你第二天起來的時候,一聽見板聲你「咚」一下,能夠坐得起來。你們試試看,保證有效。乃至於你有了這樣的想法,你作夢,比如說,平常我們呢有的時候,夢當中也會有這種煩惱現起來的,然後你如果能夠保持正念的話,夢當中煩惱現起的話你照樣擋得住,夢裡面你都擋得住。所以他這個睡眠,的的確確有他正確的方法在。現在我們常常想,我現在希望怎麼樣,希望怎麼樣,達到它的目的正確方法因,這裡都告訴你,你只要照著去做,你真正的希望都得到。
p. 52
【起想有三,】
這個正知的、觀念的時候有三種法子。
【初者謂一切種,其心不應為睡所蔽,】
這個是第一點。
【應以精進所攝之心,驚懾而眠,猶如傷鹿,由此睡眠,不甚沈重,不越起時,而能醒覺。】
第一點,想的時候要有這個,不要為那個睡眠所遮蔽,要精進所攝的心,心要這樣,像這個傷的鹿,受傷的鹿,本來就是非常小心的;這個鹿,它經常跑到任何地方去,平常我們很多動物,看見那東西就吃;這個鹿不是,在森林當中,它跑到一個地方,一定停下來,四面看;然後你看那個鹿的耳朵,四面那麼咕嚕咕嚕轉,它一定要觀察一段時候,有沒有傷害它的東西,再吃。正常狀態,一旦受了傷,它更是警惕的不得了。我們的心要這個樣,你能這樣的話呢,這個睡眠不沈重,不超過。實際上這個話怎麼講?就是在你真正想的之前,平常我們睡下去的時候,你會想:睡了已經睡覺了,還想它幹什麼?那時候你就完了。所以說不為睡蔽的話,這個就是第一種情況。你不要讓他,我要精進、要努力;然策動你這個心去行,不要睡著懈怠煩惱而轉,隨著精進而轉。
【二者謂作是念,我今應修,佛所開許悎寤瑜伽,為修此故,應大勵力,引發欲樂。由是能依佛所開許獅子臥式眠無增減。】
第二個告訴自己,我現在跑得來幹什麼?我是修學佛法。那麼佛告訴我們怎麼做的,是這樣,所以我努力「應大勵力,引發欲樂。」這個是成敗的關鍵,他不是馬上叫你去做,在做的之前,你先要想,這樣做有什麼好處,不這樣做有什麼壞處?所以不妨我隨時提醒自己說,我到這裡來幹什麼?這第一個,我學佛。那麼佛告訴我們怎麼做的,所以用種種的方法,原來這樣做有殊勝的好處,不那樣做有這麼特殊的害處;然後由這個推動的力量,一步一步照著深入去。
【三者謂應作是思,如我今日勤修悎寤,及諸善法,明日亦應如是勤修,由是,於善欲樂相續,雖忘念中亦能精勤修上上品。】
這樣的思惟,說我現在這個地方修,你看不要說白天,晚上睡覺都修這個善法;今天這樣,明天也這樣。因為你繼續不斷的這樣的思惟,所以你這個心意、意樂,這個善法欲的意樂,繼續的,相續。那個相續有個什麼好處?我們現在的內心當中,隨順無明的這個心裡的相續,拿掉了。在這種狀態當中,因為你的相續一直是善法,所以你就是忘念當中,你忘失了,還在用功。我們現在怎麼呢?這個要對比一下,那個才了解。因為我們現在沒有正式的修過這個內容,所以平常的時候,心裡面一直跟煩惱,隨著煩惱轉;就這麼,自己不曉得為什麼事情,煩煩惱惱的,就是這樣,就覺得坐立不安,那有的時候,稍微弄得好一點,那時候覺得好得很,實際上這個「好得很」,也就是說這個粗猛煩惱,不現行的時候。那麼這種情況之下,你只有正念提起來,還勉強可以,正念一掉掉的話,他一定是這個煩惱相都在那個轉。我們平常為什麼不相應呢?就是因為我們的相續在煩惱當中;既然在煩惱當中相續的話,當然啦,不管你提起來提不起來,都是隨順著煩惱走。現在你那個相續,就是你的身心已經有了善法欲,對這個善法的欲樂相續當中;所以你內心的這種心識等流,一直是跟著那個善法隨順的。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就算你沒有提起正念,睡眠的時候,它那個善法還在那裡向前走。平常我們說求戒,得戒體,那就是這個東西,說起來。將來正講這個東西的會告訴我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在忘念當中,他也精進,而且修上品的精進。請問,忘念的時候都修上品的精進,你正念的時候還有不修行的嗎?那問題解決了,所以
【此食睡行,若能無罪,具義而行,現見能遮眾多無義虛耗壽數故。】
假定說你吃飯睡眠都能夠沒有錯誤,而又正確的如法如理的,對你有意義的這樣去做的話,那太好了。我們眼前看的很清楚的,能夠遮止很多無義的事情,這個很清楚。我們平常的睡眠、吃飯,增長罪過,都是亳無意義的。我們一生的壽命,就這麼輕輕鬆鬆的浪費掉,能夠這樣的話,都派上用場,
【如聖者無著引經,如所抉擇,而為解說。】
所以現在照著無著菩薩引著經論,經過的抉擇。就是說,已經把它分析得很清楚明白,這地方跟大家說明。
【如是唯除正修時中所有不共修法之外,加行正行完結中間諸應行者,從此乃至毘缽舍那,所修一切所緣行相,皆如是行。】
好了,現在說除了正修,正修的時候,你所緣的這個行相不共的。什麼叫不共?就是你特別的,說我念阿彌陀佛,對!那麼我緣的那個就是阿彌陀佛。我念觀世音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或者然後呢我在這兒參一個「什麼是你本來面目?」,那是各人各的,不共同的。除此以外,那麼前面的加行、正行、完結、中間,就是說,除了正修以外,其他的中間,所有的一切,我們該做的事情,通通在這裡,都應該這樣去做。現在我們想想看,如果是你能這樣做的話,你還有惡業嗎?沒有了。如果你能這樣做,善業不夠嗎?當然,現在你一直在善業當中,好了;而且這個善業產生什麼?相續的現行,一直在現行當中。將來我們會曉得的,你真正生死的時候,引發你下一生的什麼?就是到臨終的時候那個最後一念的現行,那就是這個東西帶我們到下一生去。我們現在呢整個的這個現行,都在煩惱當中。所以為什麼,儘管你念佛,嘴巴在那念佛,心裡還在煩惱相應。精神這麼旺健,可以打起精神來都提不起。臨終的時候病苦,苦成這個樣子,你能提得起來了嗎?所以那個時候,就算你拿一個大喇叭擺在你耳朵裡面唸,唸佛,你也沒用。你會覺得我痛得要命,你們還吵我幹什麼啊?這千真萬確的。不要說臨終,就現在,比如說精神好端端的,跑的來叫你去做一件事情,做這個事情,這麼麻煩!我們心裡都這樣想,何況生病的時候?所以當你真正慢慢的去做的時候,到那時候就好了,那個靠什麼?就是靠我們現在還壯健的時候,真正重要的都在眼前,千萬不要現在壯健時候的那點小聰明,害了自己,保護無始以來的大冤家,保護這個我,你錯了,你保護它,結果修了半天,這個我是越來越增長,越來越大,我就是生死的根本,那麼他前面告訴我們,這個四種資糧,已經解釋清楚了。
【已釋中間所應行說。】
正修以後,中間應該怎麼辦?好了!正住雙修,他這裡告訴我們正住雙修,美不美啊?在我的感覺當中,實在好!這是原則,你用這個原則不管你做什麼事情,百分之百一點漏洞都沒有,就是一點漏洞都沒有,那是告訴我們約略的解釋一下,還是約略的,大略的告訴我們;細緻,倒是千真萬確的,所以後面告訴我們的就是關於這前面大綱的真實內容,所以如果說大家條件夠了,你聽了前面已經會,已經能做,萬一我們不能做,對不起,聽見了那個沒有真的懂,那麼好好的學下去,他每個地方會告訴我們清清楚楚,就這樣,你認識了以後,修行的確一定能夠成功。
【◎ 第二破除於此修軌邪執分別者。】
這個非常重要,這個非常重要。我們現在太多人沒有了解真實修行的內容,覺得修行了,不知不覺當中,在錯誤當中,這是最可惜,最大的損失,所以這個地方要把它破除拿掉它,我們剛才隨便說的一些事情乃至於譬如說:飲食。
日常法師
--------------------------------------------------------------------------------
下面是睡覺:
【◎ 精勤修習悎寤瑜伽,於眠息時如何行者。】
那麼,關於睡覺怎麼辦?
【親友書云:「種性之主於永晝,夜間亦過初後分,眠時亦莫空無果,具足正念於中眠。」】
這個是原則:說「種性之主」,就是我們真正修行的人,真正具足善根的。那麼,整個的白天,乃至於晚上,初夜跟後夜,也一樣的不要馬馬虎虎的過去。就算是中夜,睡眠的時候,同樣的有他正確的方法。所以他眠時,等到你中夜睡的時候,他也在修行,而不是讓它空空的浪費。怎麼樣才能夠使得睡眠的時間也不浪費呢?具足正念於中睡,睡的時候,在正念當中去睡。我們也把它唸一下。
p. 51
【此顯永日,及其夜間初後二分,若正修時,若其中間,如所應行。故行坐時,應從五蓋,淨修其心,令不唐捐,如前已說。】
那當然,白天,白天的前面早就說過了。
【此與護根正知三中,皆具修時修後二法,】
這個前面都說過了。
【此中所說,是修後者。眠睡現行是修後事,】
真正睡覺,一定是修以後的。
【故此莫令空無果。】
現在這地方所談的,就是告訴我們睡覺的時候該怎麼辦?
【如何眠者,謂於永日及夜三分,於初分中,修諸善行,過初分已至中分時,應當眠息,諸為睡眠所養大種,由須睡眠而增長故。】
為什麼呢?要曉得真正修行還要靠那個四大的身;那個四大的身,的的確確需要不同的種種的方法去保護、長養它。睡眠是保護長養的必須要的,所以要睡覺的。我們現在剛開始,學不倒單,這是一個錯誤。你修到了每一個程度的時候,自然不要倒,那個才可以。正規的說,到什麼時候才是不要的﹖得了定以後。因為定,那個是根本定了以後,身心都轉化了。你的四大轉化了以後,跟這個境界相應的時候,你不
【若能如是長養其身,於諸修善品修二精進,極有堪能,極為利益。】
這個道理告訴我們,因為經過睡眠長養的這個四大之身,保護得好好的。然後呢,精神很旺;那個時候你才提得起力量來去修。這個時候修的話,力量很大,所以極有堪能;因為有這個力量,所以有很大的利益。我就看見太多這種學不倒單的人,晚上不睡覺,白天打瞌睡,做什麼事情提不起來,就站在那裡痴痴呆呆還勉強可以;你叫他用一點勁,一聽經或者一試什麼,就打瞌睡了,那個不倒單跟它幹什麼﹖真是!所以很大的一個錯誤。這一點我們開始的時候,要了解的。是,他告訴我們精進,後面談到精進一度當中,他會有非常詳細的說明。問題是在什麼地方呢﹖就是你不要縱它,這第一個;第二個呢﹖睡眠的時候,還有正確的方法,所以絕不浪費。像前面那個不得善巧,那個學不倒單,不要說晚上浪費掉了,白天也完全浪費掉了!叫你該睡的時候麼你不睡,浪費掉了,你也沒有在正念當中;白天該做事情提不起來,你也不能做,這麼個錯法。所以不得善巧,你單單從行相上面去學,怎麼學,怎麼錯,就這個道理。現在告訴我們正式睡覺了。
【臨睡息時,應出房外,洗足入內,右脅而臥,重疊左足於右足上,猶如獅子而正睡眠,】
第一個,現在睡覺的時候,應洗個腳。我們現在這裡跟印度不一樣,印度是赤足的,所以他當然睡覺的時候要洗一下。我們這裡穿了鞋子的;當然,夏天要洗澡,冬天如果不那個,可以不必。那麼,然後呢去睡。睡的時候,要這樣睡,這我們大家曉得的,吉祥臥。為什麼要這樣呢﹖
【如獅子臥者,猶如一切旁生之中,獅力最大,心高而穩,摧伏於他。】
所以要這樣去做的話,獅子就這樣臥的;那個時候,那個心高。它這個心高,不是這個心的擺得高低,就那個時候的心裡面,它不像平常沉得很厲害;沉得厲害的時候,那時候用心用不起來,就是這樣。所以那個地方保持得這個能夠用心的程度,而且很穩。這有什麼好處呢?不被他所摧伏,能夠「摧伏於他」;我們現在被什麼?被煩惱摧伏。你能夠這樣去做的,就睡眠的時候你還能摧伏煩惱,這是它的特質。
【如是修習悎寤瑜伽,亦應由其大勢力等,伏他而住,故如獅臥。】
現在我們修學這個睡眠的方法,也要讓這個睡覺的時候還有這樣大的勢力,能夠摧伏,所以要學這個。
【餓鬼諸天,及受欲人,所有臥狀,則不能爾。】
除了這個獅子以外,其他都不那樣的。
【彼等一切悉具懈怠,精進微劣,少伏他故。】
因為其他的都是什麼?在懈怠當中,不過懈怠有一個好處:舒服,真是舒服啊!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跑到這地方來,不要為眼前的小舒服,付大代價。我們要求大舒服,無比的圓滿的舒服,那個時候就要付出一點點的本錢來,這個才是我們的究竟目的。所以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普通的世間人都貪小便宜,現在如果我們修學佛法,在這個概念上面不認識的話,那自己害自己,自己對自己最大的損害,莫過於此,別人也沒辦法救,佛沒有辦法救我們。我們只看見小的地方..並不是不講利害,這一點我們要了解的。所以不要貪小便宜墮落懈怠,要為了求大利益策發精進,眼前雖然苦將來畢竟好。
【又有異門,猶如獅子右脇臥者,法爾令身,能不緩散。雖睡沈已,亦不忘念,睡不濃厚,無諸惡夢。】
除了這個以外,這個獅子臥,還有它本身法爾,它就是這個,特性就是這樣,它令我們的身體不放鬆,一放鬆,懈怠等等跟著都來了。這樣那個時候它能夠保持,保持什麼﹖保持精進的餘勢,它有它的特質。所以的的確確談舒服是不舒服的,談修行的話卻是最好。任何一個地方都是這樣,我們飲食也是一樣,任舒服啊!最好向你的味口,你要吃什麼就吃什麼,就這樣。任何一件事情都是這個,然後呢睡的時候會睡得不深;然後呢妄念比較減少;然後呢睡不濃厚,沒有諸惡夢;這個都是平常做世間人不需要的。可是修行人都必須要的。
【若不如是而睡眠者,違前四種,一切過失,悉當生起。】
不照著這樣去做的話恰恰相反,所有的過失都從這地方生起來了。除了這個睡的方法以外,下面這個看著:
【◎ 以何意樂睡眠有四,】
那麼在這種狀態當中,我們因為身睡的方法保持著這樣,所以能夠還有大的力量,還能夠用心;那個時候心應該怎麼辦?四個:
【光明想者,】
第一個想光明;
【謂應善取光明之相,以其光心而睡眠之,由是睡時心無黑暗。】
這第一個,你心裡先想光明。平常我們睡覺的時候就想黑一點才好。黑一點就昏、沈、痴;現在想光明,你能夠真的想的話,這個妙不可言,將來你真正修行到每一個時候的話,你會發現妙極了,這心性本身的光明就這個樣。所以,上次我跟你們提過那虛雲老和尚那個公案,人家背後抱著他:「你幹什麼?」「看月亮。」就是這個意思。心性本身的光明。在我們因地當中就要這樣做上去,到那時有種種好處,這個不必去說它。現在,
【念者謂聞思修,諸善法義,所成正念,乃至未入熟睡之際,應令隨逐,由此能令已睡沈時等同未睡,】
心裡面這個怎麼辦呢?那個時候,前面是個光明想;第二個呢,你那個心念。平常我們睡下去,放掉了,什麼都不念;他現在不是,還要再繼續的聞思修,繼續的思惟,念我們白天所念的種種的善法,然後呢那個時候正念保持。你能夠這樣的話,它有一個狀態,如果說我們真的能夠這樣的話,平常我們來說的話,我們會睡不著的,你躺下來你還在那兒想的話,會睡不著,必然。但是它有一個好處,你不妨去試試看,你真的能夠這樣去想,想想想,到後來他還是睡著。睡著了以後,妙的境界,他那個正念還在,非常清楚,你們去試試看。不過,那個試,像現在我們這個環境這樣,試不大合適。最好的什麼時候呢?譬如說,我們或者是有假期,或者是什麼時候,你自己告一天假試試看。有的時候告一天假不夠的,這是我的經驗,我告訴你。我經常每年有一段時候,有一段時候我就試這個辦法,躺在床上,頭上兩天,左思右想,說睡不著,不管,我不要去想它。慢慢的心提起來了。不管怎樣樣,我要這麼想,然後躺下去想,想想想想胡思亂想不行,胡思亂想這個對你沒幫助的。因為胡思亂想這神識散亂,這個身體也弄不好。你正念凝集起來了以後,那個身心本身是很穩的狀態,就這樣,所以身心是種安穩狀態。然後呢,睡不著也不管,你心裡一點都不著急,結果睡著了。睡著了以後,這個心裡這種念頭還在,很有意思。如果說你念佛的話,那千真萬確,你在臨睡之前,先猛利的念一下,猛利的念完了以後,躺下去就放鬆。然後,你扶著那個念好;讓他去,掉掉了把它拿起來,掉掉了把它拿起來,輕輕鬆鬆的這樣,等一下你自己覺得睡著了。不是,睡著了你才感覺到睡著了,可是那個時候睡著,這個佛號一直在,就是那麼清楚明明白白的在,這樣的好法。等到你第二天起來,那個精神比整個的濃睡也還要好,這千真萬確的事實,我告訴你。所以這種地方,你單單看看那文字是沒有用,你要真正修行的話,就得這樣的下苦功,下了苦功這個好處都來了。到那時候你會發現,所以我常常感覺,再十倍的苦我也願意,這算什麼?那個時候真正的法樂,才真正,那算一點點,很少一點點,我告訴你。這個還有個好處,你付出代價體會到的,覺得受惠原來這麼好啊!你這個時候意志越來越強,同樣的你的力量越來越強。所以到那意志越強,力量越強,修更難的方法,你就不會難了。現在因為我們沒有做,一點點事情都做不到,一看這個學佛菩薩,「這麼難!那阿彌陀佛!」你怎麼能修?所以說,這個地方特別一提,雖然難,你們願意的去試,到個時候你所感覺到,好。正知者這下面,念,換句話說,正念。第一個光明想,第二個是要怎麼正念。下面
【正知者謂由如是依止念時,隨起煩惱即能了知,斷除不受。】
這個睡覺的時候,還有一個,要保持正知,這個東西,跟那個念有關係的,念有關,都是。你那個睡覺的時候,你心裡想說我要這個樣,我要這個樣,要這個樣。然後在這種情況之下,你睡覺的時候,它那個煩惱起來以後,要能夠斷除。這一點我們大家也許不一定了解。現在我也告訴你,平常譬如說,你睡覺的時候,到第二天早晨起來的時候,聽見了那個板響了的話,「這個板敲得這麼早幹什麼?再睡它幾分鐘。」你會這樣想的,或者「沒關係,還早,等到他敲了第三通再醒」。乃至於「敲了鼓我起來不晚。」我們常常有這個心情的。這個為什麼﹖就是前一念,前面你沒有正知,後面就跟著煩惱在轉;非常清楚。那怎麼辦呢﹖你睡覺的時候先這樣想:我要精進!我要精進!以前一直為這個煩惱轉的,單單這樣夠不夠﹖不夠;告訴我們的「數數思惟」;你不斷的想這個念頭。當你心裡面,睡下時,明天說,我決定要這樣去做,行相很清楚。想過了以後,你放下來睡覺。等到你第二天起來的時候,一聽見板聲你「咚」一下,能夠坐得起來。你們試試看,保證有效。乃至於你有了這樣的想法,你作夢,比如說,平常我們呢有的時候,夢當中也會有這種煩惱現起來的,然後你如果能夠保持正念的話,夢當中煩惱現起的話你照樣擋得住,夢裡面你都擋得住。所以他這個睡眠,的的確確有他正確的方法在。現在我們常常想,我現在希望怎麼樣,希望怎麼樣,達到它的目的正確方法因,這裡都告訴你,你只要照著去做,你真正的希望都得到。
p. 52
【起想有三,】
這個正知的、觀念的時候有三種法子。
【初者謂一切種,其心不應為睡所蔽,】
這個是第一點。
【應以精進所攝之心,驚懾而眠,猶如傷鹿,由此睡眠,不甚沈重,不越起時,而能醒覺。】
第一點,想的時候要有這個,不要為那個睡眠所遮蔽,要精進所攝的心,心要這樣,像這個傷的鹿,受傷的鹿,本來就是非常小心的;這個鹿,它經常跑到任何地方去,平常我們很多動物,看見那東西就吃;這個鹿不是,在森林當中,它跑到一個地方,一定停下來,四面看;然後你看那個鹿的耳朵,四面那麼咕嚕咕嚕轉,它一定要觀察一段時候,有沒有傷害它的東西,再吃。正常狀態,一旦受了傷,它更是警惕的不得了。我們的心要這個樣,你能這樣的話呢,這個睡眠不沈重,不超過。實際上這個話怎麼講?就是在你真正想的之前,平常我們睡下去的時候,你會想:睡了已經睡覺了,還想它幹什麼?那時候你就完了。所以說不為睡蔽的話,這個就是第一種情況。你不要讓他,我要精進、要努力;然策動你這個心去行,不要睡著懈怠煩惱而轉,隨著精進而轉。
【二者謂作是念,我今應修,佛所開許悎寤瑜伽,為修此故,應大勵力,引發欲樂。由是能依佛所開許獅子臥式眠無增減。】
第二個告訴自己,我現在跑得來幹什麼?我是修學佛法。那麼佛告訴我們怎麼做的,是這樣,所以我努力「應大勵力,引發欲樂。」這個是成敗的關鍵,他不是馬上叫你去做,在做的之前,你先要想,這樣做有什麼好處,不這樣做有什麼壞處?所以不妨我隨時提醒自己說,我到這裡來幹什麼?這第一個,我學佛。那麼佛告訴我們怎麼做的,所以用種種的方法,原來這樣做有殊勝的好處,不那樣做有這麼特殊的害處;然後由這個推動的力量,一步一步照著深入去。
【三者謂應作是思,如我今日勤修悎寤,及諸善法,明日亦應如是勤修,由是,於善欲樂相續,雖忘念中亦能精勤修上上品。】
這樣的思惟,說我現在這個地方修,你看不要說白天,晚上睡覺都修這個善法;今天這樣,明天也這樣。因為你繼續不斷的這樣的思惟,所以你這個心意、意樂,這個善法欲的意樂,繼續的,相續。那個相續有個什麼好處?我們現在的內心當中,隨順無明的這個心裡的相續,拿掉了。在這種狀態當中,因為你的相續一直是善法,所以你就是忘念當中,你忘失了,還在用功。我們現在怎麼呢?這個要對比一下,那個才了解。因為我們現在沒有正式的修過這個內容,所以平常的時候,心裡面一直跟煩惱,隨著煩惱轉;就這麼,自己不曉得為什麼事情,煩煩惱惱的,就是這樣,就覺得坐立不安,那有的時候,稍微弄得好一點,那時候覺得好得很,實際上這個「好得很」,也就是說這個粗猛煩惱,不現行的時候。那麼這種情況之下,你只有正念提起來,還勉強可以,正念一掉掉的話,他一定是這個煩惱相都在那個轉。我們平常為什麼不相應呢?就是因為我們的相續在煩惱當中;既然在煩惱當中相續的話,當然啦,不管你提起來提不起來,都是隨順著煩惱走。現在你那個相續,就是你的身心已經有了善法欲,對這個善法的欲樂相續當中;所以你內心的這種心識等流,一直是跟著那個善法隨順的。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就算你沒有提起正念,睡眠的時候,它那個善法還在那裡向前走。平常我們說求戒,得戒體,那就是這個東西,說起來。將來正講這個東西的會告訴我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在忘念當中,他也精進,而且修上品的精進。請問,忘念的時候都修上品的精進,你正念的時候還有不修行的嗎?那問題解決了,所以
【此食睡行,若能無罪,具義而行,現見能遮眾多無義虛耗壽數故。】
假定說你吃飯睡眠都能夠沒有錯誤,而又正確的如法如理的,對你有意義的這樣去做的話,那太好了。我們眼前看的很清楚的,能夠遮止很多無義的事情,這個很清楚。我們平常的睡眠、吃飯,增長罪過,都是亳無意義的。我們一生的壽命,就這麼輕輕鬆鬆的浪費掉,能夠這樣的話,都派上用場,
【如聖者無著引經,如所抉擇,而為解說。】
所以現在照著無著菩薩引著經論,經過的抉擇。就是說,已經把它分析得很清楚明白,這地方跟大家說明。
【如是唯除正修時中所有不共修法之外,加行正行完結中間諸應行者,從此乃至毘缽舍那,所修一切所緣行相,皆如是行。】
好了,現在說除了正修,正修的時候,你所緣的這個行相不共的。什麼叫不共?就是你特別的,說我念阿彌陀佛,對!那麼我緣的那個就是阿彌陀佛。我念觀世音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或者然後呢我在這兒參一個「什麼是你本來面目?」,那是各人各的,不共同的。除此以外,那麼前面的加行、正行、完結、中間,就是說,除了正修以外,其他的中間,所有的一切,我們該做的事情,通通在這裡,都應該這樣去做。現在我們想想看,如果是你能這樣做的話,你還有惡業嗎?沒有了。如果你能這樣做,善業不夠嗎?當然,現在你一直在善業當中,好了;而且這個善業產生什麼?相續的現行,一直在現行當中。將來我們會曉得的,你真正生死的時候,引發你下一生的什麼?就是到臨終的時候那個最後一念的現行,那就是這個東西帶我們到下一生去。我們現在呢整個的這個現行,都在煩惱當中。所以為什麼,儘管你念佛,嘴巴在那念佛,心裡還在煩惱相應。精神這麼旺健,可以打起精神來都提不起。臨終的時候病苦,苦成這個樣子,你能提得起來了嗎?所以那個時候,就算你拿一個大喇叭擺在你耳朵裡面唸,唸佛,你也沒用。你會覺得我痛得要命,你們還吵我幹什麼啊?這千真萬確的。不要說臨終,就現在,比如說精神好端端的,跑的來叫你去做一件事情,做這個事情,這麼麻煩!我們心裡都這樣想,何況生病的時候?所以當你真正慢慢的去做的時候,到那時候就好了,那個靠什麼?就是靠我們現在還壯健的時候,真正重要的都在眼前,千萬不要現在壯健時候的那點小聰明,害了自己,保護無始以來的大冤家,保護這個我,你錯了,你保護它,結果修了半天,這個我是越來越增長,越來越大,我就是生死的根本,那麼他前面告訴我們,這個四種資糧,已經解釋清楚了。
【已釋中間所應行說。】
正修以後,中間應該怎麼辦?好了!正住雙修,他這裡告訴我們正住雙修,美不美啊?在我的感覺當中,實在好!這是原則,你用這個原則不管你做什麼事情,百分之百一點漏洞都沒有,就是一點漏洞都沒有,那是告訴我們約略的解釋一下,還是約略的,大略的告訴我們;細緻,倒是千真萬確的,所以後面告訴我們的就是關於這前面大綱的真實內容,所以如果說大家條件夠了,你聽了前面已經會,已經能做,萬一我們不能做,對不起,聽見了那個沒有真的懂,那麼好好的學下去,他每個地方會告訴我們清清楚楚,就這樣,你認識了以後,修行的確一定能夠成功。
【◎ 第二破除於此修軌邪執分別者。】
這個非常重要,這個非常重要。我們現在太多人沒有了解真實修行的內容,覺得修行了,不知不覺當中,在錯誤當中,這是最可惜,最大的損失,所以這個地方要把它破除拿掉它,我們剛才隨便說的一些事情乃至於譬如說:飲食。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1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廿七卷 A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廿七卷 A面
日常法師
--------------------------------------------------------------------------------
剛才隨便說的一些事情,乃至於譬如說講飲食,剛才那個譬喻當中,我們可以輕輕鬆鬆的想一想,它問題不是說這件事情難改,而是自己的邪執分別去不掉,如果是這個概念你去不掉的話,你怎麼做總覺得還委曲了,那個時候什麼都沒有用。所以佛經上面處處地方告訴我們,你持戒持不好,破了這個戒還可以,還可以救。這兩樣東西,第一、第二,我這個國語講不清楚,第一是戒,就是我們持的戒,就是行相,萬一你做不好的話,還可以救。不要說菩薩能救,我們自己還可以能夠救。第二見解的見破了,換句話說,你沒有正知見,你執著你的邪知見的話,就算你行相做得很好,一定墮落,沒有用。主要的就是這個,所以這個地方的邪執分別,就是那個錯誤,整個的佛法,這個我們要認識的非常清楚的就是這一點。那麼這個裡邊有一種完全錯誤的,有一種錯誤一部分,偏執的,我們現在看看。
p. 52 (9)
【心未趣向聖言及釋諸大教典,現教授者,作如是言,】
說有一些人,那些人他並不能夠認識一個事實,什麼事實呀?說佛說的經,那就是聖言。還有呢?釋諸大教典,解釋這個經我們容或不懂,所以經過菩薩造的論,凡是這一種經也好,論也好,這個叫做教典;這個教典都是告訴我們修行內涵必要的訣竅的,這個叫做教授;換句話說我們真正的要修行的方法,都在這個經論當中。那麼有一類人他並不了解,心未趣向,他怎麼說?
【正修道時,不應於境數數觀察,唯應止修,】
他說正式修道的時候,你不要去觀察、不要去思惟,怎麼辦呢?止修;換句話說心不要去動,定在那地方,我們常常說你不要去分別,好像這樣。為什麼原因要這樣呢?他說:
【若以觀慧數觀擇者,是聞思時故。】
他怎麼講呀?他說你所以不要數數觀察,所以要叫你心不動的原因是什麼呢?說你觀察那是聞思的時候,你現在正修的時候不要去觀察的。這種人做這種見解,說這樣的說法,實際上這個人,他對於這個真正的教典的內容沒有正確的認識,這第一段話。
【又諸分別,是有相執,於正等覺,為障碍故。】
他進一步又說:「你現在只是觀察,只是分別,這個分別是一個執著,我現在修學佛法的,這個佛陀正等覺,正等覺是不分別的;現在你要修的話,你分別的話,不是一個障碍嗎?所以不要了。」說這樣的說法的這種人錯了,所以下面大師說:
【此乃未達修行扼要,極大亂說。】
上面這個說法他是沒有正確了解修行的綱要、宗要,是一個錯誤,而且是一個大錯誤,而且是一個極大的錯誤,是千真萬確。現在我們好好的看下去,關於這個邪執的部分,我會很仔細的解釋。第一個他指出他的錯誤,指出他的錯誤來了要成立他的對的,引那個經論,
【莊嚴經論云:「此依先聞,如理作意,起修正作意,真義境智生。」】
那麼下面解釋說這個經論上面這麼講呀?
【此說從其思所成慧,如理作意,所聞諸義,修所成慧,真義現觀,乃得起故。】
解釋前面那個文,說這個修行是修些什麼?他說從前面思所成慧,這個思什麼的內容呢?就是如理作意叫思。思些什麼呢?作意些什麼呢?如這個法相應正確的這個方法叫如理作意。那麼這個哪來的呢?所聞諸義,聽來的。平常我們自己所想出來的那些東西,都是不相應的,一定要善知識正確告訴你這個道理,你把那個道理正確的把握得住,認識了,然後呢起心動念去觀察。他說這個,這個樣,為什麼?譬喻說我們剛才講前面對治這個飲食,平常我們總覺得這個人嘛,為什麼呀?人生活在世間就是這麼一點事情,男女、飲食、享受,就這樣。現在佛告訴我們不是的,這是痛苦的根本,這樣呀!那我們了解了,那麼我們去思惟觀察,對呀!合理呀!那個時候你透過這樣的認真的思惟,種種的方法,這個叫做如理作意,作意所聽見的道理。那個時候思惟了以後,你心裡面產生決定了,一點都沒有錯,千真萬確!就像我剛才告訴你們那個事情,說你前面要放掉它真放不掉,然後你照這個辦法全面去做,然後呢,你居然把你一向難放的這張嘴巴放掉了,那時候你內心當中感覺高興、歡喜,你就會對於佛菩薩所告訴你道理內心當中確定不疑,那個時候,你這個心安住在這個上頭,可以進一步去做了。當然現在這個地方的修的慧不是這麼簡單的,這個東西都是世俗的前行,真正的這個地方修的什麼呢?譬喻說我們要特別重要的去觀那個空性。所以這個教下告訴我們觀這個空性怎麼觀呢?八不「諦聽,善思。」好好的聽,好好的想。如果做不到這一點,我們懂得了很多佛法,對自己也沒有幫助,對人家也沒有幫助,種了一點善根,而損害自他,損害佛法;懂得了這麼多的佛法,拿照妖鏡專門看別人不對,你很高的標準。所以記住,聽見了,儘量的要想辦法自己去體會。所以到目前為止,我要說明的,講到那個道前基礎時候前面第一段之前,我不會太大的要求大家,因為理論雖然簡單的了解,這個理論怎麼用在身心上面淨化,他一下還沒有清楚,等到開始學淨化了,那我們真正要修行,那個時候慢慢地大家自己也應該了解說正式開始修行了,那個時候要求也比較會認真一點。
現在請大家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五十二頁繼續說:莊嚴經論云:「此依先聞,如理作意,起修正作意,真義境智生。」那麼前面說明這個道理,下面就照這個經論來證明成立這個道理。是說真正的修行是怎麼修呢?他一定的次第,是數數的、不斷的思惟稱量觀察,這個正確的了解的那部分。那麼正確的了解,這個正知見從哪來呢?這就是「思所成慧」,對思所成慧經過你的思惟,正確了解了以後,「如理去作意」,照著它相應的去觀察這個東西,就這樣。那麼這個東西哪來的呢?這個東西是聽聞得來的,所以我們順著次序來就這樣說,先聽聞了解了事情的真相,說聽聞就是人家講的,你能夠了解人家講的內涵。那個時候,他兩個不同的吧?第一個是聞,第二個是聞慧,他要講的內涵你了解了,他用手指指給你看的月亮,你看見了月亮,不是把他的手指把住。這個裡面有絕大的差別,但是你雖然看見了,因為你自己一向還在無明現行當中,回過頭去,這個無明又來了,所以你又淹沒了,所以你要不斷的深入地思惟觀察。那個思惟觀察的話,你有的時候覺得好像是對的,有的時候又懷疑了,所以要不斷的思惟,思惟到最後你確定,確定不疑了,這個就是思所成慧,修的時候就是用這個。我可以作一個譬喻,我們在學校裡念書的時候,老師在黑板上面,講一個道理,算一個公式,剛開始的時候,你不曉得他說些什麼,聽了半天,懂了懂了,那就是他講的道理,你了解他所講的,這個叫聞他所應該指給你看的東西,佛法當中叫做慧。那麼你了解了以後,你回去做題目的時候,剛才怎麼上課的時候你懂得,怎麼叫你做題目的時候你又不懂了?這個就是問題來了,所以你思,不斷地思,繼續拿著,這個題目繼續去做、做、做;有的時候,好像做得做會,有的時候做不會,做的時候,有的時候解決這個問題,有的時候不解決,你不斷的弄,弄到後來,解決了,你曉得這個大概怎麼樣了,所以你應用這個公式,會用了,這個思所成慧。你會用了這個公式,這個公式你可以做事情去了,這樣這個叫修。這個次第是必然的,等到你這樣的去修這個東西,「真義現觀,乃得現起」,到那個時候你真實的義境,那個時候就現起來了。那麼談到這個地方,尤其是我們中國有一個概念,這個禪跟那個教好像是兩條路,它是說是「教外別傳」,尤其是學禪的人,往往覺得這個文字好像沒有用,乃至於說這個文字是知見稠林,你愈多是愈障礙你,所以你不要去知見的。他這個話有沒有道理?是有道理的,問題不是在文字的錯誤,而是你走聞思修走上去的時候,你沒有走對。所以我們前面一再提,本來它的文字的目的告訴你的內容是慧,慧去淨除你的煩惱,結果你聽懂了文字不但不解決煩惱,是增長煩惱,那不是,增長你的知見稠林嗎?眼前我們處處都是,小的那怕一個小規矩,大家吵的要命,你的不對,我的對,每一個人都拿自己我這個模式去強逼別人來接受它;聽見了不對了,他的法器敲的不對,要這樣敲的。它法器本來是規範我們,淨除我們煩惱的,在這個地方錯了。所以為什麼祖師悲心說你這樣錯了,聞思本來真正的意思很重要的,可是這個概念大家清楚了,非常重要。所以我在這裡一直強調,剛開始我不太要求你們,因為理路我沒有說清楚,而你們也應該認真聽這個。假如你聽到後來是越聽是自己越執著,對不起!那你完全走上錯路,你自己都不能淨化,還能幫助別人嗎?你要求別人的結果有什麼用呢?所以解深密經上就有這麼一段公案,他有幾個菩薩大家在那裡爭執,他說他的對,你說你的對,吵了個半天,錯了,都錯了。他現在討論這個理論,我們跟理論都談不到,這個要清楚。所以不是說這教理的錯,是我們學的人學錯了,我們學錯了,等到我們教別人當然也錯了,這是它的原因。實際上他的的確確那個次第很清楚,所以你了解了這個內涵來看的話,教下跟宗下完全一樣的,完全一樣的。所以這個概念,我們到本論學到後頭,我輕輕的一點,大家都會了解。因為在前面對這個基本的很多概念並不了解,所以我解釋的時候大家不一定能夠很快的接受。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了解,這個「修」,一定要經過這個聞,得到了這個正確的聞相應慧,然後呢拿這個去思。你能夠認識了這個,得到了這個所告訴我們的正確的東西,然後照這個正確的東西去思惟、稱量、觀察、修行,這個時候,真義,這個真義我們所說的根本智,無分別智,就是這樣的。那個時候有了這個,然後再去修的話就無分別智,後得智,這個必然次第。下面繼續。
p. 53
【◎ 故所應修者,須先從他聞,由他力故而發定解,】
這是第一個,所以真正要修,第一個一定要先從別人的地方去聽聞。那麼這個時候,完全是靠別人,他力發定解,就是他要說的內涵你確定地了解了。這個很重要,所以我在黑板上特別寫「諦聽善思」,你如果這一點做不到的話,他講了半天,你回過頭來交白卷;弄得不好的話,他指給你看的月亮,你只看見了那個手指,錯得不知到那裡去了。你把那個手指當做是月亮,這不是指背顛倒嗎?所以這一點注意,要由他力而發生那個定解。那麼其次,
【次乃自以聖教正理,如理思惟所聞諸義,由自力故而得決定。】
那麼根據他告訴我們的認識,然後對於這個內涵去思惟觀察,這個才是聖教的真正的正確的道理,就是這樣。或者你當下聽懂了就好了,或者你聽不懂,就是問旁邊人,乃至於請教善知識,廣閱各種經論。經過了這樣的反覆的溫習思惟以後,自己產生決定不疑的認識,呀!原來他講的這個道理,現在我才徹底了解,這個是以自力對於老師所講的東西產生確定不疑的見解。
【如是若由聞思決定,遠離疑惑,數數串習,是名為修。】
那個才是修,由於前面的聞跟思,然後呢,決定認識了他要說明的真相,你那個時候不斷的照著它去修。因為以前無始無明相應的我們的這種心識是染污心識的心識之流,一直這樣的相續,所以你現在雖然了解了,你還要不斷的努力去修習這個東西,這個時候叫做修。前面告訴我們什麼叫修?對於「善所緣數數去觀察,將護修習」同樣到了這裡我們也了解了,我們雖然懂得一個道理,卻做不到,為什麼?雖然懂得了,可是你眼前的心裡的心裡的行為,這個就是我們可以說眼前的心識,也可以說眼前我們心裡的行相,也可以說我們現在的行心所。這個行心所還是什麼?跟以前無始以來的煩惱相應的,起初來的知見是見惑,然後呢習性是思惑,那一點點浮向上的東西剛聽過了,早就不知道掉到那裡去了。所以一個境界現起的時候,都是跟我們習染相應的,那個時候才叫做修。所以不斷的擺在心裡面去想這個東西,然後你慢慢的慢慢的,就多一分認識,一分一分的加上去。所以我前天晚上,告訴大家的那個,那好像是晚上,告訴大家的經驗,還是白天我就忘記掉了,就是你懂得了這道理,你事先一定要先要思惟觀察,然後呢使得這個正確的道理在你的心裡當中現行著。譬如說我現在覺得,想這個飲食對我的有害,然後呢愈想愈覺得真是害了我這個樣,無始以來就受了它的害,你一路把這個概念拿到廚房裡,一看見廚房的東西,你就說:好傢伙,你這個生死大冤家,我今天總算認得你了,還在我腦筋裡記得你,那個時候你就擋得住了。這個叫什麼?那就是數數串習。這幾句話,實際上就是我們真正修行的精要之處。平常我們總是覺的一看,懂了、懂了,然後跑出去忙著教給別人聽,阿彌陀佛!就是現在我們這副樣子,所以它這裡特別重要的,這個叫做修。了解了這個,所以說
【故以數數觀察而修,及不觀察住止而修,二俱須要。】
所以真正修的時候,觀察以及不觀察,不觀察就是不要去講這種分別思惟等等,那二樣都要的,它後面有詳細說明。前面因為有一種錯誤的邪執分別,他修的時候你不要去思惟觀察的,這裡告訴我們不是,二個都要。我們繼續說下去,它告訴我們那一個時候用什麼,那一個時候用這個,換句話說,什麼時候該用思惟觀察,什麼時候該不要思惟觀察的止修,它每一個地方說得很清楚。繼續看文,
【以於聞思所決擇義,現見俱有不觀止住,及以觀慧思擇修故。】
因為我們修行次第是說,從聞、思,對經過聞思所決定這個正確的意義去修的時候,事實上需要兩種。有一種呢你不要多去觀察思惟,就安住在這個上頭的,這是止修;還有一種呢,關於那個內容你要思惟觀察,不斷的這樣去修的。
【是故若許一切修習皆止修者,如持一麥說一切穀,皆唯是此,等同無異。】
所以有人說修的時候,只要止修的你不要分別,那等於說拿了一個麥,說所有的五穀就是這個了,這個是一個錯誤的,拿了一個麥,說所有的五穀都是這個,請問稻是不是?高梁是不是?同樣的道理,所以為的使我們容易了解起見我不妨說:「我是有情」,當然我是有情,一點都沒有錯;「所以有情就是我」,下面這句話對不對?你不去想的,對呀!去想的話,有問題。我是有情沒有錯;然後呢反過來有情就是我,那麼你們呢?不是有情,所以你們都是木頭。這個話是有問題的,這一點我們要了解。我們這個修行的時候要了解,不要把這個廣義被這個狹義整個掩蓋掉了,這是一個絕大絕大的錯誤。修學佛法真正的內涵是要解決一切眾生的問題,眾生無量無邊,習氣無量無邊,所以要學的法無量無邊。就自己一個人來說,要學的法,還要很多,你現在拿了這一個,把所有其他的方法通通不要了,不可以。我們絕對不能說,我拿了一個感冒藥,反正這是萬靈藥;感冒藥,你那個感冒也是吃它,然後呢你肺病也是吃它,然後你愛滋病也吃它,那不是開玩笑嗎?現在我們的毛病就犯在這裡,這一點千萬注意。
【復如聞所成慧,以聞為先,思所成慧,以思為先,如是修所成慧,亦應以修為先,以其修慧從修成故。】
下面說聞慧先要聞,這個前面說過了。我們真正講起來這個次第很井然,簡單的說聞思修,實際上由聞而得聞慧,對不對?所以它說你的聞慧是什麼呀?要聞為先,你先要聽了以後才能得到聞慧;你現在不聽,請問你能得到嗎?這是第一個。然後呢思慧,以思為先,你先要去思惟觀察,思惟觀察了以後,然後你,懂了、懂了。像做題目一樣,你要去做,老師儘管講了,你懂了以後,你不做那個題目,對不起!你沒有用,這個是非常重要。同樣的修所成慧,修為先,修的時候,所以你要苦苦的修,這個次第就是這樣。
【若如是者,則修所成慧前行之修,即是修習思所成慧所決定義,故說修慧從思慧生。】
前面那個次第固然是先聞─聞慧,思─思慧,修─修慧,那麼現在我們講修所成慧前面是先要修,那麼修的前面是什麼?修就是修,前面思所成慧,是經過你思惟確定了解了,原來這個事情的真相是這樣的。但是你的習性卻不這樣的,這個習性不這樣,是什麼狀態呢?它現在告訴我們的明,說明的狀態,或者說智慧所見的真實的境界是這樣的。我們以前無明、愚痴,現在了解了,那個時候你就要修改,把你一向以來無明愚痴的習性,按照你現在思所決定的這個慧,作為標準來修習、改變。這個時候你一步一步的深入,等到修所成慧相應的時候,你就證得這個真正的境界。清楚不清楚現在?這概念非常清楚!現在我們都是這樣的,說修行,我去修行了,好了關起門來,然後在那個山裡兩腿一盤,結果這個腿嘛盤得酸得要死,樣子一點都沒有,就是這個道理。次第必須要如此,我們應該認識。說由於這樣的關係,
【以是若有幾許多聞,亦有爾多從此成慧,此慧幾多其思亦多,思惟多故從思成慧,亦當不尠。如思慧多,則多修行,修行多故,則有眾多滅除過失,引德道理。】
這個次第就很清楚了,因為這樣,所以你了解了必然的次第,那麼現在就講,原來要從聞開始的。因為聞開始,所以你有多少多聞,那麼你就根據你的多聞作為先決條件,你就能夠得到多少的聞所成慧,因為你聞慧多,所以你思惟的內涵也多,因為你思惟的內涵多的話,所以你思所成慧也多,你思所成的慧越多,你修行的時候也多,因為你修得多了,所以你修所成慧也多。那麼修所成慧的功效是什麼?就是淨除一切過失,增長一切功德,這樣來的。
日常法師
--------------------------------------------------------------------------------
剛才隨便說的一些事情,乃至於譬如說講飲食,剛才那個譬喻當中,我們可以輕輕鬆鬆的想一想,它問題不是說這件事情難改,而是自己的邪執分別去不掉,如果是這個概念你去不掉的話,你怎麼做總覺得還委曲了,那個時候什麼都沒有用。所以佛經上面處處地方告訴我們,你持戒持不好,破了這個戒還可以,還可以救。這兩樣東西,第一、第二,我這個國語講不清楚,第一是戒,就是我們持的戒,就是行相,萬一你做不好的話,還可以救。不要說菩薩能救,我們自己還可以能夠救。第二見解的見破了,換句話說,你沒有正知見,你執著你的邪知見的話,就算你行相做得很好,一定墮落,沒有用。主要的就是這個,所以這個地方的邪執分別,就是那個錯誤,整個的佛法,這個我們要認識的非常清楚的就是這一點。那麼這個裡邊有一種完全錯誤的,有一種錯誤一部分,偏執的,我們現在看看。
p. 52 (9)
【心未趣向聖言及釋諸大教典,現教授者,作如是言,】
說有一些人,那些人他並不能夠認識一個事實,什麼事實呀?說佛說的經,那就是聖言。還有呢?釋諸大教典,解釋這個經我們容或不懂,所以經過菩薩造的論,凡是這一種經也好,論也好,這個叫做教典;這個教典都是告訴我們修行內涵必要的訣竅的,這個叫做教授;換句話說我們真正的要修行的方法,都在這個經論當中。那麼有一類人他並不了解,心未趣向,他怎麼說?
【正修道時,不應於境數數觀察,唯應止修,】
他說正式修道的時候,你不要去觀察、不要去思惟,怎麼辦呢?止修;換句話說心不要去動,定在那地方,我們常常說你不要去分別,好像這樣。為什麼原因要這樣呢?他說:
【若以觀慧數觀擇者,是聞思時故。】
他怎麼講呀?他說你所以不要數數觀察,所以要叫你心不動的原因是什麼呢?說你觀察那是聞思的時候,你現在正修的時候不要去觀察的。這種人做這種見解,說這樣的說法,實際上這個人,他對於這個真正的教典的內容沒有正確的認識,這第一段話。
【又諸分別,是有相執,於正等覺,為障碍故。】
他進一步又說:「你現在只是觀察,只是分別,這個分別是一個執著,我現在修學佛法的,這個佛陀正等覺,正等覺是不分別的;現在你要修的話,你分別的話,不是一個障碍嗎?所以不要了。」說這樣的說法的這種人錯了,所以下面大師說:
【此乃未達修行扼要,極大亂說。】
上面這個說法他是沒有正確了解修行的綱要、宗要,是一個錯誤,而且是一個大錯誤,而且是一個極大的錯誤,是千真萬確。現在我們好好的看下去,關於這個邪執的部分,我會很仔細的解釋。第一個他指出他的錯誤,指出他的錯誤來了要成立他的對的,引那個經論,
【莊嚴經論云:「此依先聞,如理作意,起修正作意,真義境智生。」】
那麼下面解釋說這個經論上面這麼講呀?
【此說從其思所成慧,如理作意,所聞諸義,修所成慧,真義現觀,乃得起故。】
解釋前面那個文,說這個修行是修些什麼?他說從前面思所成慧,這個思什麼的內容呢?就是如理作意叫思。思些什麼呢?作意些什麼呢?如這個法相應正確的這個方法叫如理作意。那麼這個哪來的呢?所聞諸義,聽來的。平常我們自己所想出來的那些東西,都是不相應的,一定要善知識正確告訴你這個道理,你把那個道理正確的把握得住,認識了,然後呢起心動念去觀察。他說這個,這個樣,為什麼?譬喻說我們剛才講前面對治這個飲食,平常我們總覺得這個人嘛,為什麼呀?人生活在世間就是這麼一點事情,男女、飲食、享受,就這樣。現在佛告訴我們不是的,這是痛苦的根本,這樣呀!那我們了解了,那麼我們去思惟觀察,對呀!合理呀!那個時候你透過這樣的認真的思惟,種種的方法,這個叫做如理作意,作意所聽見的道理。那個時候思惟了以後,你心裡面產生決定了,一點都沒有錯,千真萬確!就像我剛才告訴你們那個事情,說你前面要放掉它真放不掉,然後你照這個辦法全面去做,然後呢,你居然把你一向難放的這張嘴巴放掉了,那時候你內心當中感覺高興、歡喜,你就會對於佛菩薩所告訴你道理內心當中確定不疑,那個時候,你這個心安住在這個上頭,可以進一步去做了。當然現在這個地方的修的慧不是這麼簡單的,這個東西都是世俗的前行,真正的這個地方修的什麼呢?譬喻說我們要特別重要的去觀那個空性。所以這個教下告訴我們觀這個空性怎麼觀呢?八不「諦聽,善思。」好好的聽,好好的想。如果做不到這一點,我們懂得了很多佛法,對自己也沒有幫助,對人家也沒有幫助,種了一點善根,而損害自他,損害佛法;懂得了這麼多的佛法,拿照妖鏡專門看別人不對,你很高的標準。所以記住,聽見了,儘量的要想辦法自己去體會。所以到目前為止,我要說明的,講到那個道前基礎時候前面第一段之前,我不會太大的要求大家,因為理論雖然簡單的了解,這個理論怎麼用在身心上面淨化,他一下還沒有清楚,等到開始學淨化了,那我們真正要修行,那個時候慢慢地大家自己也應該了解說正式開始修行了,那個時候要求也比較會認真一點。
現在請大家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五十二頁繼續說:莊嚴經論云:「此依先聞,如理作意,起修正作意,真義境智生。」那麼前面說明這個道理,下面就照這個經論來證明成立這個道理。是說真正的修行是怎麼修呢?他一定的次第,是數數的、不斷的思惟稱量觀察,這個正確的了解的那部分。那麼正確的了解,這個正知見從哪來呢?這就是「思所成慧」,對思所成慧經過你的思惟,正確了解了以後,「如理去作意」,照著它相應的去觀察這個東西,就這樣。那麼這個東西哪來的呢?這個東西是聽聞得來的,所以我們順著次序來就這樣說,先聽聞了解了事情的真相,說聽聞就是人家講的,你能夠了解人家講的內涵。那個時候,他兩個不同的吧?第一個是聞,第二個是聞慧,他要講的內涵你了解了,他用手指指給你看的月亮,你看見了月亮,不是把他的手指把住。這個裡面有絕大的差別,但是你雖然看見了,因為你自己一向還在無明現行當中,回過頭去,這個無明又來了,所以你又淹沒了,所以你要不斷的深入地思惟觀察。那個思惟觀察的話,你有的時候覺得好像是對的,有的時候又懷疑了,所以要不斷的思惟,思惟到最後你確定,確定不疑了,這個就是思所成慧,修的時候就是用這個。我可以作一個譬喻,我們在學校裡念書的時候,老師在黑板上面,講一個道理,算一個公式,剛開始的時候,你不曉得他說些什麼,聽了半天,懂了懂了,那就是他講的道理,你了解他所講的,這個叫聞他所應該指給你看的東西,佛法當中叫做慧。那麼你了解了以後,你回去做題目的時候,剛才怎麼上課的時候你懂得,怎麼叫你做題目的時候你又不懂了?這個就是問題來了,所以你思,不斷地思,繼續拿著,這個題目繼續去做、做、做;有的時候,好像做得做會,有的時候做不會,做的時候,有的時候解決這個問題,有的時候不解決,你不斷的弄,弄到後來,解決了,你曉得這個大概怎麼樣了,所以你應用這個公式,會用了,這個思所成慧。你會用了這個公式,這個公式你可以做事情去了,這樣這個叫修。這個次第是必然的,等到你這樣的去修這個東西,「真義現觀,乃得現起」,到那個時候你真實的義境,那個時候就現起來了。那麼談到這個地方,尤其是我們中國有一個概念,這個禪跟那個教好像是兩條路,它是說是「教外別傳」,尤其是學禪的人,往往覺得這個文字好像沒有用,乃至於說這個文字是知見稠林,你愈多是愈障礙你,所以你不要去知見的。他這個話有沒有道理?是有道理的,問題不是在文字的錯誤,而是你走聞思修走上去的時候,你沒有走對。所以我們前面一再提,本來它的文字的目的告訴你的內容是慧,慧去淨除你的煩惱,結果你聽懂了文字不但不解決煩惱,是增長煩惱,那不是,增長你的知見稠林嗎?眼前我們處處都是,小的那怕一個小規矩,大家吵的要命,你的不對,我的對,每一個人都拿自己我這個模式去強逼別人來接受它;聽見了不對了,他的法器敲的不對,要這樣敲的。它法器本來是規範我們,淨除我們煩惱的,在這個地方錯了。所以為什麼祖師悲心說你這樣錯了,聞思本來真正的意思很重要的,可是這個概念大家清楚了,非常重要。所以我在這裡一直強調,剛開始我不太要求你們,因為理路我沒有說清楚,而你們也應該認真聽這個。假如你聽到後來是越聽是自己越執著,對不起!那你完全走上錯路,你自己都不能淨化,還能幫助別人嗎?你要求別人的結果有什麼用呢?所以解深密經上就有這麼一段公案,他有幾個菩薩大家在那裡爭執,他說他的對,你說你的對,吵了個半天,錯了,都錯了。他現在討論這個理論,我們跟理論都談不到,這個要清楚。所以不是說這教理的錯,是我們學的人學錯了,我們學錯了,等到我們教別人當然也錯了,這是它的原因。實際上他的的確確那個次第很清楚,所以你了解了這個內涵來看的話,教下跟宗下完全一樣的,完全一樣的。所以這個概念,我們到本論學到後頭,我輕輕的一點,大家都會了解。因為在前面對這個基本的很多概念並不了解,所以我解釋的時候大家不一定能夠很快的接受。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了解,這個「修」,一定要經過這個聞,得到了這個正確的聞相應慧,然後呢拿這個去思。你能夠認識了這個,得到了這個所告訴我們的正確的東西,然後照這個正確的東西去思惟、稱量、觀察、修行,這個時候,真義,這個真義我們所說的根本智,無分別智,就是這樣的。那個時候有了這個,然後再去修的話就無分別智,後得智,這個必然次第。下面繼續。
p. 53
【◎ 故所應修者,須先從他聞,由他力故而發定解,】
這是第一個,所以真正要修,第一個一定要先從別人的地方去聽聞。那麼這個時候,完全是靠別人,他力發定解,就是他要說的內涵你確定地了解了。這個很重要,所以我在黑板上特別寫「諦聽善思」,你如果這一點做不到的話,他講了半天,你回過頭來交白卷;弄得不好的話,他指給你看的月亮,你只看見了那個手指,錯得不知到那裡去了。你把那個手指當做是月亮,這不是指背顛倒嗎?所以這一點注意,要由他力而發生那個定解。那麼其次,
【次乃自以聖教正理,如理思惟所聞諸義,由自力故而得決定。】
那麼根據他告訴我們的認識,然後對於這個內涵去思惟觀察,這個才是聖教的真正的正確的道理,就是這樣。或者你當下聽懂了就好了,或者你聽不懂,就是問旁邊人,乃至於請教善知識,廣閱各種經論。經過了這樣的反覆的溫習思惟以後,自己產生決定不疑的認識,呀!原來他講的這個道理,現在我才徹底了解,這個是以自力對於老師所講的東西產生確定不疑的見解。
【如是若由聞思決定,遠離疑惑,數數串習,是名為修。】
那個才是修,由於前面的聞跟思,然後呢,決定認識了他要說明的真相,你那個時候不斷的照著它去修。因為以前無始無明相應的我們的這種心識是染污心識的心識之流,一直這樣的相續,所以你現在雖然了解了,你還要不斷的努力去修習這個東西,這個時候叫做修。前面告訴我們什麼叫修?對於「善所緣數數去觀察,將護修習」同樣到了這裡我們也了解了,我們雖然懂得一個道理,卻做不到,為什麼?雖然懂得了,可是你眼前的心裡的心裡的行為,這個就是我們可以說眼前的心識,也可以說眼前我們心裡的行相,也可以說我們現在的行心所。這個行心所還是什麼?跟以前無始以來的煩惱相應的,起初來的知見是見惑,然後呢習性是思惑,那一點點浮向上的東西剛聽過了,早就不知道掉到那裡去了。所以一個境界現起的時候,都是跟我們習染相應的,那個時候才叫做修。所以不斷的擺在心裡面去想這個東西,然後你慢慢的慢慢的,就多一分認識,一分一分的加上去。所以我前天晚上,告訴大家的那個,那好像是晚上,告訴大家的經驗,還是白天我就忘記掉了,就是你懂得了這道理,你事先一定要先要思惟觀察,然後呢使得這個正確的道理在你的心裡當中現行著。譬如說我現在覺得,想這個飲食對我的有害,然後呢愈想愈覺得真是害了我這個樣,無始以來就受了它的害,你一路把這個概念拿到廚房裡,一看見廚房的東西,你就說:好傢伙,你這個生死大冤家,我今天總算認得你了,還在我腦筋裡記得你,那個時候你就擋得住了。這個叫什麼?那就是數數串習。這幾句話,實際上就是我們真正修行的精要之處。平常我們總是覺的一看,懂了、懂了,然後跑出去忙著教給別人聽,阿彌陀佛!就是現在我們這副樣子,所以它這裡特別重要的,這個叫做修。了解了這個,所以說
【故以數數觀察而修,及不觀察住止而修,二俱須要。】
所以真正修的時候,觀察以及不觀察,不觀察就是不要去講這種分別思惟等等,那二樣都要的,它後面有詳細說明。前面因為有一種錯誤的邪執分別,他修的時候你不要去思惟觀察的,這裡告訴我們不是,二個都要。我們繼續說下去,它告訴我們那一個時候用什麼,那一個時候用這個,換句話說,什麼時候該用思惟觀察,什麼時候該不要思惟觀察的止修,它每一個地方說得很清楚。繼續看文,
【以於聞思所決擇義,現見俱有不觀止住,及以觀慧思擇修故。】
因為我們修行次第是說,從聞、思,對經過聞思所決定這個正確的意義去修的時候,事實上需要兩種。有一種呢你不要多去觀察思惟,就安住在這個上頭的,這是止修;還有一種呢,關於那個內容你要思惟觀察,不斷的這樣去修的。
【是故若許一切修習皆止修者,如持一麥說一切穀,皆唯是此,等同無異。】
所以有人說修的時候,只要止修的你不要分別,那等於說拿了一個麥,說所有的五穀就是這個了,這個是一個錯誤的,拿了一個麥,說所有的五穀都是這個,請問稻是不是?高梁是不是?同樣的道理,所以為的使我們容易了解起見我不妨說:「我是有情」,當然我是有情,一點都沒有錯;「所以有情就是我」,下面這句話對不對?你不去想的,對呀!去想的話,有問題。我是有情沒有錯;然後呢反過來有情就是我,那麼你們呢?不是有情,所以你們都是木頭。這個話是有問題的,這一點我們要了解。我們這個修行的時候要了解,不要把這個廣義被這個狹義整個掩蓋掉了,這是一個絕大絕大的錯誤。修學佛法真正的內涵是要解決一切眾生的問題,眾生無量無邊,習氣無量無邊,所以要學的法無量無邊。就自己一個人來說,要學的法,還要很多,你現在拿了這一個,把所有其他的方法通通不要了,不可以。我們絕對不能說,我拿了一個感冒藥,反正這是萬靈藥;感冒藥,你那個感冒也是吃它,然後呢你肺病也是吃它,然後你愛滋病也吃它,那不是開玩笑嗎?現在我們的毛病就犯在這裡,這一點千萬注意。
【復如聞所成慧,以聞為先,思所成慧,以思為先,如是修所成慧,亦應以修為先,以其修慧從修成故。】
下面說聞慧先要聞,這個前面說過了。我們真正講起來這個次第很井然,簡單的說聞思修,實際上由聞而得聞慧,對不對?所以它說你的聞慧是什麼呀?要聞為先,你先要聽了以後才能得到聞慧;你現在不聽,請問你能得到嗎?這是第一個。然後呢思慧,以思為先,你先要去思惟觀察,思惟觀察了以後,然後你,懂了、懂了。像做題目一樣,你要去做,老師儘管講了,你懂了以後,你不做那個題目,對不起!你沒有用,這個是非常重要。同樣的修所成慧,修為先,修的時候,所以你要苦苦的修,這個次第就是這樣。
【若如是者,則修所成慧前行之修,即是修習思所成慧所決定義,故說修慧從思慧生。】
前面那個次第固然是先聞─聞慧,思─思慧,修─修慧,那麼現在我們講修所成慧前面是先要修,那麼修的前面是什麼?修就是修,前面思所成慧,是經過你思惟確定了解了,原來這個事情的真相是這樣的。但是你的習性卻不這樣的,這個習性不這樣,是什麼狀態呢?它現在告訴我們的明,說明的狀態,或者說智慧所見的真實的境界是這樣的。我們以前無明、愚痴,現在了解了,那個時候你就要修改,把你一向以來無明愚痴的習性,按照你現在思所決定的這個慧,作為標準來修習、改變。這個時候你一步一步的深入,等到修所成慧相應的時候,你就證得這個真正的境界。清楚不清楚現在?這概念非常清楚!現在我們都是這樣的,說修行,我去修行了,好了關起門來,然後在那個山裡兩腿一盤,結果這個腿嘛盤得酸得要死,樣子一點都沒有,就是這個道理。次第必須要如此,我們應該認識。說由於這樣的關係,
【以是若有幾許多聞,亦有爾多從此成慧,此慧幾多其思亦多,思惟多故從思成慧,亦當不尠。如思慧多,則多修行,修行多故,則有眾多滅除過失,引德道理。】
這個次第就很清楚了,因為這樣,所以你了解了必然的次第,那麼現在就講,原來要從聞開始的。因為聞開始,所以你有多少多聞,那麼你就根據你的多聞作為先決條件,你就能夠得到多少的聞所成慧,因為你聞慧多,所以你思惟的內涵也多,因為你思惟的內涵多的話,所以你思所成慧也多,你思所成的慧越多,你修行的時候也多,因為你修得多了,所以你修所成慧也多。那麼修所成慧的功效是什麼?就是淨除一切過失,增長一切功德,這樣來的。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1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廿七卷 B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廿七卷 B面
日常法師
--------------------------------------------------------------------------------
淨除一切過失,增長一切功德,這樣來的。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了解,所以我們了解這個地方它沒有講親近善知識,聽聞還要親近善知識,所以善財童子他參了一個不夠,參了兩個,百城煙水,五十三員大善知識。為什麼他能一生取辦?次第井然,就是這麼簡單,清楚嗎?這個地方概念告訴我們了,所以以後我們真正溫習的時候,這種大經大論一定要拿來多看,那時候你才了解法華上面為什麼佛說,我多生多劫把最好的東西告訴你們,但是你們就是只拿你們自己歡喜的。對了!對了!就是那個。好了,然後儘管你有一點成就了,轉了一個大圈子。那時候你就很清楚很明白,這個大綱在這裡。反過來,你說不、不不,他一定要全部聽懂,不但是聽懂了,然後照著這樣去做,一步一步地照著去做,你不要把我這個概念叉在這裡,一叉你就完了,一叉在這裡善知識的話都不一定聽得見,他就是講這個。也許你會想這個人在那兒講我,是講你嘛!就要叫你改錯!所以世間的聖人尚且這麼說,「子路聞過則喜」,子路聽見人家告訴他有過失就高興,我可以改過;現在告訴你改過你還不願意,你能改得了嗎?所以弄了半天,這個我越弄越大,你怎麼修呢?這不是很明白嗎?。所以我現在常常自己說,現在真幸運,我也建議各位同學,有的時候比較用厲害一點的口氣,所以常常會說,你如果這地方改不掉的話,脫下衣服回家去,我倒不是要故意這麼說,就是說用這個比較重一點的刺激一下,大家希望了解這一點。每一個人都希望跑得來做最好的,當然這個是千真萬確,那麼怎麼才能做到最好的呢?這個基本概念就在這裡。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p. 53 (8)
【故諸經論,皆說於修聞思最要。】
所以所有的大經大論都是這麼說的,真正的修行,聞思是最重要,這個次第是一點都不能錯的。我說到這裡,我想起一個,怎麼講呢?也可以說很好玩,也可以說很痛心,遺教經,這是一個很基本、很重要,也可以說我們平常說起來很淺近的,有一個好心的善知識,把它翻成功英文。這個很有名的一個人,結果他最後的話,講到慧的時候,所以告訴我們當以聞思修慧而自正業。也許你們在座的後面有幾位剛剛開始不了解,你們可以翻,現在我們正在學嘛。應以聞思修慧而自,自就自己增長受益,結果他翻譯的時候,他聞思兩個字輕輕帶過,他不曉得這個聞思兩個字的意義,他就只講那個修行。實際上經論上面告訴我們,修行是聞思為要,你有了聞思,總歸會有修的,你沒有聞思,這個修是絕不可能的,所以現在我是想到這地方呢,順便一提。這是鼓勵我自己,提醒我自己,我常常這樣想,開口講法的時候這個次第至少要弄清楚,就算我沒有懂,如果說了解這個完整的傳承告訴別人,它也不會害人,也不會錯誤。否則的話我們輕輕鬆鬆隨便去看了以候,自己覺得懂了,隨自聰辯,不依師承,濫傳教法,叫人家真偽莫辨,對佛法的損害,最嚴重的事情。繼續。
【若謂聞思所決擇者,非為修故,唯是廣闢諸外知解,若正修時,另修一種無關餘事。】
有的人這麼說,前面他就這麼說,說你修的時候,你不要去思惟的。為什麼?因為思惟是聞思的時候的事情,修的時候不要它。為什麼呀?他說聞思都是開闢諸外知解,講講道理的,所以這個講講道理的,你現在修的時候不要,修另外一件事情。所以我們平常這種狀態是什麼呢?說我們也會有這樣說法,說我們要行解並重,所以大家坐在講堂裡面要大家講一講,講好了以後,好了修了,把剛才的丟掉、忘記掉了,現在我們去修去了,那就是這種事情。這個等於什麼?等於
【如示跑處另向餘跑,則前所說悉無係屬,】
就像說告訴你,騎了一個馬告訴你怎麼跑,拿我們現在來說開車子,給你一個地圖來看,你從那裡去,我從這裡到那裡要麼開,這個地圖看完了以候,正式開車的時候,反方向另外跑。請問這個地圖你看他幹什麼啊?然後我們說起來兩個都需要,那種事這是戲論,所以這個地方很重要,這很明白的事情。前面聞思就告訴你怎麼修,所以修的時候就把剛才講的道理趁機應用。所以應該說,現在我們講完了,你們懂了沒有,懂了;懂了以後,就跑得去照剛才那個東西,好好的認真去修了,這個才是呀。那裡說開闢一種見解,必不可少的,你有了認識,你才能夠正式的修,才能夠有成就。所以這個聞思之間是有必然的因果關係,這我們要了解,所以再提一下,所以我們產生現在時下的錯誤的話,它有它的種種原因。而將來很可能我們走得好,把佛法挽救過來,自己也得益;走得不好,我們自己也不得益,還害別人。人家看起來,你看教我的這個法師,他講了半天那個行持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情,原來這種講講是沒有用的,對不對?這是很明白的一個事實。所以這是我為什麼,我在這裡說我想像中的上座是什麼?就是他行持上面,做為後人表率的這個。我覺得我們共同應該以這個為策勵,至於人家怎麼樣,那不用去管他,那是菩薩示現,我們到了菩薩境界也不妨這樣去示現。我自己衡量、衡量,我自己覺得只是一個凡夫,那我還是照著我自己規規矩矩來。進一步來說,你修學佛法,你是修別人還是修自己?修自己;修自己你管人家幹什麼?這不是很明白嗎?所以佛法一再告訴我們內學、內學,你注意你自己,那個時候自然而然你忙著去管你自己。當你自己條件夠了,你有慈悲心,說我現在要幫忙他了,那時候你很清楚你是基於一種慈悲幫忙他,不是心裡面煩躁的討厭我受不了,錯了!這個概念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那麼下面
【亦是善破諸聖言中,諸總建立三慧次第生起之理,則其亂說趣無錯道,不須多聞亦成善說。】
除了像上面這種講法,講是講、修是修,兩件事情,毫不相關的話,這個根本莫名其妙以外,還有一個大毛病,這個是非常嚴重的,因為他這樣說,所以把佛法完整的次第,善巧的說法,說這個是什麼?一定是聞思修這個次第。現在他居然說聞思跟修不相關,那豈不是把那個完整的三個次第被他破壞了嗎?所以說善破諸聖言中建立這個三慧次第。總建立的那個總字有特別意義,整個的大綱,這個是最完整的,現在我們所以目前這種狀態,佛法支離破碎,就是那個東西破壞了。所以現在講修的人是不要聞思的,然後聞思的人也不要修的,都是這個。下面說生起次第,什麼叫生起?就是你正式的相應與否,一定要這樣來的,如果說你不照這個次第的話,那不可能。所以在這種狀態當中,上面這種亂說,莫名其妙的亂說,不須多聞亦成善說,這個就完全錯了。繼續。
【未達此等扼要之相,即是多習經典續部,與一從來未習教者,於正修時,二人所修,全無多寡。】
所以假定你對上面這個道理不了解,不能把握得住的話,那麼我們會產生一種現象,是什麼呀?說既然聞思跟修沒有關係,那麼有一個人聞思很多,有一個人一點聞思都沒有,但是他們兩個一樣的修,他只要修一樣,結果應該一樣,對不對?豈不是變成這樣了。所以必然產生一個什麼?必然產生一個:說一個人聽了很多,一個人一點都沒有聽,修的時候結果一樣,那你就不要聞思了。實際上錯的,不過這裡要解釋一下,有人問了,既然經典上這樣說的話,為什麼六祖大師一個大字都不認識,他行啊?你們會不會有這個疑問?難免會有人疑問。我告訴你這個道理很清楚。我們世間做事情看起來,只是從你一歲開始,到你兩腳一伸的時候,或者三十歲、五十歲、一百二十歲,這個一生圓滿了。實際上我們修學佛法是不是這樣?不是。通常以簡單的來說,我們常常說三大阿僧袛劫;我們不要說三大阿僧祇劫,拿我們現在世間的現象來看,小學、中學、大學,對不對?所以你現在那個時候你說,我在小學當中念他六年,小學畢業了,告一段落;然後進入中學,你又重新開始,中學畢業了,告一段落;大學又告一段落,一共三個大段落。同時你在小學裡面六年級,今年一年級,明年二年級,又是這樣告一個段落;今年在一年級的時候,這個是春季班,這個是秋季班,還要告一個段落;然後呢今天是今天,明天是明天,是不是天天不同啊?那麼我們從這個眼光去看,我們大家睡了一晚,第二天早上起來,那個大學生早上起來認得的東西,跟小學生早上起來認得的東西的內容一樣不一樣呀?不一樣的,對不對?不一樣的。我們或者進一步這樣說吧,我們大家去做生意,我嘛做一個小販,在這個馬路上面賣那個枝仔冰,背著一個桶這樣,你嘛是王永慶大老闆。結果我們大家睡在一個地方,大家譬如說今天大家睡在那裡,明天早上起來了,我起來的時候摸摸袋裡面大概有五十塊錢,王永慶一摸有五百億,對不對?這個清楚不清楚?我們大家早上起來,為什麼我只有五十塊,他有五百億呀?為什麼?很明白,他以前已經積了。所以六祖大師他以前已經積了很多生,他怎麼積起來的?對不起!還是這個次第一步一步上來的,清楚嗎?所以我們現在千萬不要說這六祖大師這個樣的,或者有的人,
你看尤其是現在那個念佛,為什麼那些老公公、老婆婆什麼字都不認識,
他念念佛就往生了?所以我什麼都不要,我要念念佛也就往生了。
可以的,如果說你年紀大了,你是一個在家人,這個最好的榜樣,你去做,
的的確確千真萬確。如果你今天年紀還輕,是個出家人,將來要想負這個弘法的責任的話,不要走這個路。
為什麼?將來你自己念,還要告訴別人,到時人家問你念佛怎麼念呀?佛法怎麼修呀?你會告訴他:『哎呀,我都不會,我只會念阿彌陀佛。』
那麼好了,念佛怎麼念呀?你也不會,那請問你這個弘法的責任到那裡去了?不是很明白嗎?
所以你必須要多了解,乃至於退一步就算對你來說,她這個老婆婆念了可以去,我們還不一定能去呢!你相信不相信?
你不相信,不妨關起來,關在那個試試,叫你關七天,你關得住關不住?
第一天還蠻好,關到第二天心裡煩得要命,第三天你就想到馬路上去晃一晃,待不住。
為什麼她行?為什麼我不行?
剛才說過了,就是各人宿生的背景條件不一樣,所以自己首先要認識自己內涵,那個時候就找到自己下腳的地方。這個前面說過,後面也在這個地方說,都是說這個。所以在我的感覺當中,假定說剛才這種例子可行的話,你去學這個老婆婆也太沒出息了,要我的話,六祖大師都不足學。為什麼?六祖大師還要跑得去聽人家聽那個金剛經,聽懂了然後呢要去找黃梅五祖,然後呢,弄了個半天。我要學,學佛!我要跑到印度尼連禪河旁邊,到了十二月初八,一看成佛了,這不是更好嗎?你們去學那個老婆婆真沒有出息透了,對不對?行嗎?所以這個我不是說笑話,很清楚、很明白。你一定要把那個法相、行相弄得非常清楚,那個時候,你才不會走錯路,否則我們太多人總覺得,他就是這個樣的,我最好省事。要曉得修學佛法最重要的兩樣東西,一個正見,一個是正精進,你這個概念是正見已失,就算你有正見的話;正精進,就是說不怕一切的要去做,現在你還沒有做,覺得這個麻煩呀!還沒有做,打了退堂鼓了,你能成嗎?佛法兩樣東西,正見、正精進,就是這個錯誤的概念攔腰斬斷,你還談佛法,還要說我要救一切眾生,那不是完全在那裡說大話嗎?說夢話嗎?這個是我們好好的深切的反省的一點。所以這個地方說,我們要了解這兩個的差別,有這樣的很不一樣的地方。到這裡,對這個概念容或還不清楚,你們好好的繼續下去,自然那個法相了解得越清楚,你會看得清清楚楚,理論也懂,然後呢在身心上面觀察的時候,你會證實這個事實,千真萬確。那時候你才會完全不動搖,在這種狀態你走上去是千穩百當,萬修萬去。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又彼行者,是執聞法及觀擇等以為過失,諸惡軌派令成堅固。】
就上面這種講上面這種話的那些人,害了個大毛病,他有種執著,執著什麼?執著以為聽聞跟思惟說這個是個過失,他現在不要講了,你只要念個阿彌陀佛就好了,這樣;然後呢你這個不要管了,參一個話頭就算了;乃至於教下,本來要講教的,跑到那一些人身上不要了,叫南無妙法蓮華經好了。現在我們都是這個毛病,學密的嘛只要一個咒字,所以不管是哪宗哪派,流到後來走上錯路,都犯同樣的毛病。這個是什麼呀?惡軌派,就是損害佛法的,而且令成堅固。這個真痛心呀!我以前也是這樣,這個善知識告訴我,告訴我的確是這個樣嘛,所以我也是到處勸人家,你不要忙這些啦,沒有意思,趕快修行,我這個書本恨不得把它燒掉。所以佛,在這裡真是痛哭啊!地藏十輪經你們好好的看看,大乘僧,不管是任何行者,小乘固然不能毀謗大乘,大乘同樣的絕不能毀謗小乘,它說得很清楚;我無量劫以來,捨頭目腦髓為求一偈一句,才能夠把這個正法之寶,在這個地方拿出來給你們,你們就輕輕鬆鬆說:這個用不著。所以佛說外道不能破,因為你本來是個外道,本來跟它反對的嘛,當然人家最多笑一笑;你今天穿了這件衣服是個佛陀的弟子,說這個沒有用,人家跟你學的人,聽見了這沒有用了,佛法不衰等待何時?請問,請問這個責任是誰的?所以我們現在一天到晚說,我們業障很重,嘴巴上面講,還偏偏的造那個最重的重業障,謗法的障是最重,對不對?想想看。所以前面綱要已經提出來了,這個地方又提,我們這一路向下去一路提。所以本論告訴我們,極大的罪行自行消滅,就是這個,我們了解了這個的話,對任何一個東西尊重得不得了。那我們怎麼辦呢?前面告訴我們,對我們現在能修的趕快很尊重的修,不能修的我們了解了,因為我業障未除、資糧未聚,所以拼命努力;業障除、資糧聚了,到什麼時候我就可以修了。所以現在因地當中你作這個,絕不說嫌棄它不要,而是說自己障礙太重,一心恭敬,因為你因地當中這樣,障礙除掉了,對他恭敬,到了時候你自然能學。現在你因地當中已經輕視丟掉它,將來你的果位上面,結的果是什麼啊?現起的時候當然你丟掉它,這個是必然的現象,清楚不清楚這個?總記得佛法是因果關係,因緣關係,就是這個。那麼繼續下去。
【是故串習聞思二慧所決定義,雖非修成,然許是修,有何相違。】
所以要曉得對於聞思兩件事的串習,所以聞思本身也是不斷的練習、練習、練習,所以廣義的來說就是修。所以它這個地方不用修而用串的話,其實是一樣的,就是廣義的來說,你這個聞跟思也不斷的去努力,對吧?所以它雖然不是狹義的聞思修的修成,但是也是許是修,實際上我們的的確確也是修行,這是廣義的。這個並不相違,不但不相違,而且是必須要的次第是這個樣呀。那麼這是第一個,正面的陳列。它下面是反面的說明,看
p. 54
【若相違者,則諸異生未得初禪未到地定時,應全無修。以欲地中,除說已得入大地時,由彼因緣,可生修所成慧之外,餘於欲地無修所成,對法論中數宣說故。】
最後那段話先講,就是對法論,就是經論,經論當中關於上面這個道理到處,很多地方都說,那麼上面什麼道理呢?這段要解釋一下,這個文字在座的大部分都不懂。前面告訴我們說,聞思的時候,它算它是修,不相違的,是正確的,我們不能說它違背的;假定說聞思叫做修,是違背的話,那就產生了一個大毛病。什麼大毛病呀?說平常我們這個修行,狹義的來說,說聞、思、修對吧?就是先是聽聞,懂了以後呢思惟,然後呢修習;修習得到的一個結果,就這樣。那麼平常我們不要說出世間的,就是世間的定來說,那個得到定,是什麼?修所成的小結果,一定告訴你,散亂當中是這個樣,那麼定這個樣,有什麼好處?散亂有什麼壞處?啟發你的追求的心理,然後告訴你怎麼修那個定,然後呢你把告訴的道理弄清楚,照著去修,最後證得那個定。所以它必然的。是所以在欲地當中,我們說欲地的話,就是三惡道,人以及欲界六天這個,那麼一直到上面最後叫未道地定,在這個當中都是欲界。沒有得根本定,所以既然沒有得定的話,就沒有修所成的這個內涵,對嗎?因為你至少得定的根本定要什麼?得根本定是經過修定才成的,你沒有修定之前,得不到根本定。但是有一個除外的,已入大地,就是已登地的菩薩他有,他所以有以前已修過了。就我們剛才說的這個故事一樣,儘管我們同樣的睡一晚,張開眼睛來,他的袋裡有個五百億,他以前早就積在那裡了,換句話說,對我們一般的正規向上的人來說,你在欲地當中不可能有修所成的這個內涵,不可能得到定,得到了定就是進入色界了。那麼請問,你在沒有得到這個之前,你用什麼方式才能夠得到它?或者說得到那個定,那個是我們要求的果,對吧?現在你用什麼因才能夠得到它?譬如說我要吃飯,那麼我要買米、,要洗、去燒、去弄這個因,這樣去做的話,那麼飯就燒出來了,它這個飯不會天上掉下來的。所以正規的來說,在沒有得定之前,前面要做的事情是什麼?聞、思,這個聞思就是它的因,然後你這個因一步一步上去,得到這個定,這個很清楚明白。所以反過來說,它假定是相違的話,假定像你這樣相違背,說聞思跟修沒有用的話,那請問這個結果怎麼出來?換句話說世間就不可能有定,定都不可能,還有慧嗎?所以現在很多人說,我要修定就不要了,那麼請問你沒有因,你那個果怎麼來呢?這裡說正面的陳列,反面的駁斥。說到這個地方順便講一下,為什麼當年印度的佛法這麼盛?它就是任何一個地方就這麼嚴密,擺在那裡使得你沒有一點小的漏洞可逃。也許我們現在,我所以說這個話,眼前我們在座的有些人,覺得好像這個東西很難學,或者心裡很煩。所以如果說你條件不夠,的的確確,那回家去,關在家裡念念佛也就夠了,這倒是事實,念佛是的確好。如果真的說年青力壯好好的學的話,這種地方都應該了解得非常透徹,那個時候你才會千穩百當。我現在舉一個比喻你們就曉得了,譬如說我們今天在座大家要解決一個問題,譬如說我們常住要解決問題,那麼有兩種不同的意見,說現在這個第一案是這樣的贊成的請舉手,有幾個人,三個、五個,那麼好,那麼第二案贊成的請舉手,三個五個,大家不管三個、五個說決定了,照著那一個辦法去做。那好像應該行得通了吧,結果做的時候不行。問說決定了為什麼不行啊?我可沒舉手!到時你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對不對?大家我說這個譬喻你了解不了解?很重要喔!譬如說今天我們在座的有三十個人,我們大家決定今天下午我們要去做,要這樣做,有的人說主張這樣做。那我就問大家了,要這樣做的請舉手,二個人;要這樣去做的舉手,五個人。那麼說好了,決定就去做啦!到了下午大家不動,說決定了你為什麼不動啊?我可沒舉手呀!你拿他沒有辦法,是不是這樣?這個事情就行不通,那個事情行不通,沒有關係,這個無關緊要的。請問你要不要修行?現在我問你,你要修行,然後你這個道理不清楚,到那個時候的話,左右皆不通。因為你所了解的就是這個嘛,這樣走不通,那樣走也不通。
日常法師
--------------------------------------------------------------------------------
淨除一切過失,增長一切功德,這樣來的。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了解,所以我們了解這個地方它沒有講親近善知識,聽聞還要親近善知識,所以善財童子他參了一個不夠,參了兩個,百城煙水,五十三員大善知識。為什麼他能一生取辦?次第井然,就是這麼簡單,清楚嗎?這個地方概念告訴我們了,所以以後我們真正溫習的時候,這種大經大論一定要拿來多看,那時候你才了解法華上面為什麼佛說,我多生多劫把最好的東西告訴你們,但是你們就是只拿你們自己歡喜的。對了!對了!就是那個。好了,然後儘管你有一點成就了,轉了一個大圈子。那時候你就很清楚很明白,這個大綱在這裡。反過來,你說不、不不,他一定要全部聽懂,不但是聽懂了,然後照著這樣去做,一步一步地照著去做,你不要把我這個概念叉在這裡,一叉你就完了,一叉在這裡善知識的話都不一定聽得見,他就是講這個。也許你會想這個人在那兒講我,是講你嘛!就要叫你改錯!所以世間的聖人尚且這麼說,「子路聞過則喜」,子路聽見人家告訴他有過失就高興,我可以改過;現在告訴你改過你還不願意,你能改得了嗎?所以弄了半天,這個我越弄越大,你怎麼修呢?這不是很明白嗎?。所以我現在常常自己說,現在真幸運,我也建議各位同學,有的時候比較用厲害一點的口氣,所以常常會說,你如果這地方改不掉的話,脫下衣服回家去,我倒不是要故意這麼說,就是說用這個比較重一點的刺激一下,大家希望了解這一點。每一個人都希望跑得來做最好的,當然這個是千真萬確,那麼怎麼才能做到最好的呢?這個基本概念就在這裡。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p. 53 (8)
【故諸經論,皆說於修聞思最要。】
所以所有的大經大論都是這麼說的,真正的修行,聞思是最重要,這個次第是一點都不能錯的。我說到這裡,我想起一個,怎麼講呢?也可以說很好玩,也可以說很痛心,遺教經,這是一個很基本、很重要,也可以說我們平常說起來很淺近的,有一個好心的善知識,把它翻成功英文。這個很有名的一個人,結果他最後的話,講到慧的時候,所以告訴我們當以聞思修慧而自正業。也許你們在座的後面有幾位剛剛開始不了解,你們可以翻,現在我們正在學嘛。應以聞思修慧而自,自就自己增長受益,結果他翻譯的時候,他聞思兩個字輕輕帶過,他不曉得這個聞思兩個字的意義,他就只講那個修行。實際上經論上面告訴我們,修行是聞思為要,你有了聞思,總歸會有修的,你沒有聞思,這個修是絕不可能的,所以現在我是想到這地方呢,順便一提。這是鼓勵我自己,提醒我自己,我常常這樣想,開口講法的時候這個次第至少要弄清楚,就算我沒有懂,如果說了解這個完整的傳承告訴別人,它也不會害人,也不會錯誤。否則的話我們輕輕鬆鬆隨便去看了以候,自己覺得懂了,隨自聰辯,不依師承,濫傳教法,叫人家真偽莫辨,對佛法的損害,最嚴重的事情。繼續。
【若謂聞思所決擇者,非為修故,唯是廣闢諸外知解,若正修時,另修一種無關餘事。】
有的人這麼說,前面他就這麼說,說你修的時候,你不要去思惟的。為什麼?因為思惟是聞思的時候的事情,修的時候不要它。為什麼呀?他說聞思都是開闢諸外知解,講講道理的,所以這個講講道理的,你現在修的時候不要,修另外一件事情。所以我們平常這種狀態是什麼呢?說我們也會有這樣說法,說我們要行解並重,所以大家坐在講堂裡面要大家講一講,講好了以後,好了修了,把剛才的丟掉、忘記掉了,現在我們去修去了,那就是這種事情。這個等於什麼?等於
【如示跑處另向餘跑,則前所說悉無係屬,】
就像說告訴你,騎了一個馬告訴你怎麼跑,拿我們現在來說開車子,給你一個地圖來看,你從那裡去,我從這裡到那裡要麼開,這個地圖看完了以候,正式開車的時候,反方向另外跑。請問這個地圖你看他幹什麼啊?然後我們說起來兩個都需要,那種事這是戲論,所以這個地方很重要,這很明白的事情。前面聞思就告訴你怎麼修,所以修的時候就把剛才講的道理趁機應用。所以應該說,現在我們講完了,你們懂了沒有,懂了;懂了以後,就跑得去照剛才那個東西,好好的認真去修了,這個才是呀。那裡說開闢一種見解,必不可少的,你有了認識,你才能夠正式的修,才能夠有成就。所以這個聞思之間是有必然的因果關係,這我們要了解,所以再提一下,所以我們產生現在時下的錯誤的話,它有它的種種原因。而將來很可能我們走得好,把佛法挽救過來,自己也得益;走得不好,我們自己也不得益,還害別人。人家看起來,你看教我的這個法師,他講了半天那個行持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情,原來這種講講是沒有用的,對不對?這是很明白的一個事實。所以這是我為什麼,我在這裡說我想像中的上座是什麼?就是他行持上面,做為後人表率的這個。我覺得我們共同應該以這個為策勵,至於人家怎麼樣,那不用去管他,那是菩薩示現,我們到了菩薩境界也不妨這樣去示現。我自己衡量、衡量,我自己覺得只是一個凡夫,那我還是照著我自己規規矩矩來。進一步來說,你修學佛法,你是修別人還是修自己?修自己;修自己你管人家幹什麼?這不是很明白嗎?所以佛法一再告訴我們內學、內學,你注意你自己,那個時候自然而然你忙著去管你自己。當你自己條件夠了,你有慈悲心,說我現在要幫忙他了,那時候你很清楚你是基於一種慈悲幫忙他,不是心裡面煩躁的討厭我受不了,錯了!這個概念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那麼下面
【亦是善破諸聖言中,諸總建立三慧次第生起之理,則其亂說趣無錯道,不須多聞亦成善說。】
除了像上面這種講法,講是講、修是修,兩件事情,毫不相關的話,這個根本莫名其妙以外,還有一個大毛病,這個是非常嚴重的,因為他這樣說,所以把佛法完整的次第,善巧的說法,說這個是什麼?一定是聞思修這個次第。現在他居然說聞思跟修不相關,那豈不是把那個完整的三個次第被他破壞了嗎?所以說善破諸聖言中建立這個三慧次第。總建立的那個總字有特別意義,整個的大綱,這個是最完整的,現在我們所以目前這種狀態,佛法支離破碎,就是那個東西破壞了。所以現在講修的人是不要聞思的,然後聞思的人也不要修的,都是這個。下面說生起次第,什麼叫生起?就是你正式的相應與否,一定要這樣來的,如果說你不照這個次第的話,那不可能。所以在這種狀態當中,上面這種亂說,莫名其妙的亂說,不須多聞亦成善說,這個就完全錯了。繼續。
【未達此等扼要之相,即是多習經典續部,與一從來未習教者,於正修時,二人所修,全無多寡。】
所以假定你對上面這個道理不了解,不能把握得住的話,那麼我們會產生一種現象,是什麼呀?說既然聞思跟修沒有關係,那麼有一個人聞思很多,有一個人一點聞思都沒有,但是他們兩個一樣的修,他只要修一樣,結果應該一樣,對不對?豈不是變成這樣了。所以必然產生一個什麼?必然產生一個:說一個人聽了很多,一個人一點都沒有聽,修的時候結果一樣,那你就不要聞思了。實際上錯的,不過這裡要解釋一下,有人問了,既然經典上這樣說的話,為什麼六祖大師一個大字都不認識,他行啊?你們會不會有這個疑問?難免會有人疑問。我告訴你這個道理很清楚。我們世間做事情看起來,只是從你一歲開始,到你兩腳一伸的時候,或者三十歲、五十歲、一百二十歲,這個一生圓滿了。實際上我們修學佛法是不是這樣?不是。通常以簡單的來說,我們常常說三大阿僧袛劫;我們不要說三大阿僧祇劫,拿我們現在世間的現象來看,小學、中學、大學,對不對?所以你現在那個時候你說,我在小學當中念他六年,小學畢業了,告一段落;然後進入中學,你又重新開始,中學畢業了,告一段落;大學又告一段落,一共三個大段落。同時你在小學裡面六年級,今年一年級,明年二年級,又是這樣告一個段落;今年在一年級的時候,這個是春季班,這個是秋季班,還要告一個段落;然後呢今天是今天,明天是明天,是不是天天不同啊?那麼我們從這個眼光去看,我們大家睡了一晚,第二天早上起來,那個大學生早上起來認得的東西,跟小學生早上起來認得的東西的內容一樣不一樣呀?不一樣的,對不對?不一樣的。我們或者進一步這樣說吧,我們大家去做生意,我嘛做一個小販,在這個馬路上面賣那個枝仔冰,背著一個桶這樣,你嘛是王永慶大老闆。結果我們大家睡在一個地方,大家譬如說今天大家睡在那裡,明天早上起來了,我起來的時候摸摸袋裡面大概有五十塊錢,王永慶一摸有五百億,對不對?這個清楚不清楚?我們大家早上起來,為什麼我只有五十塊,他有五百億呀?為什麼?很明白,他以前已經積了。所以六祖大師他以前已經積了很多生,他怎麼積起來的?對不起!還是這個次第一步一步上來的,清楚嗎?所以我們現在千萬不要說這六祖大師這個樣的,或者有的人,
你看尤其是現在那個念佛,為什麼那些老公公、老婆婆什麼字都不認識,
他念念佛就往生了?所以我什麼都不要,我要念念佛也就往生了。
可以的,如果說你年紀大了,你是一個在家人,這個最好的榜樣,你去做,
的的確確千真萬確。如果你今天年紀還輕,是個出家人,將來要想負這個弘法的責任的話,不要走這個路。
為什麼?將來你自己念,還要告訴別人,到時人家問你念佛怎麼念呀?佛法怎麼修呀?你會告訴他:『哎呀,我都不會,我只會念阿彌陀佛。』
那麼好了,念佛怎麼念呀?你也不會,那請問你這個弘法的責任到那裡去了?不是很明白嗎?
所以你必須要多了解,乃至於退一步就算對你來說,她這個老婆婆念了可以去,我們還不一定能去呢!你相信不相信?
你不相信,不妨關起來,關在那個試試,叫你關七天,你關得住關不住?
第一天還蠻好,關到第二天心裡煩得要命,第三天你就想到馬路上去晃一晃,待不住。
為什麼她行?為什麼我不行?
剛才說過了,就是各人宿生的背景條件不一樣,所以自己首先要認識自己內涵,那個時候就找到自己下腳的地方。這個前面說過,後面也在這個地方說,都是說這個。所以在我的感覺當中,假定說剛才這種例子可行的話,你去學這個老婆婆也太沒出息了,要我的話,六祖大師都不足學。為什麼?六祖大師還要跑得去聽人家聽那個金剛經,聽懂了然後呢要去找黃梅五祖,然後呢,弄了個半天。我要學,學佛!我要跑到印度尼連禪河旁邊,到了十二月初八,一看成佛了,這不是更好嗎?你們去學那個老婆婆真沒有出息透了,對不對?行嗎?所以這個我不是說笑話,很清楚、很明白。你一定要把那個法相、行相弄得非常清楚,那個時候,你才不會走錯路,否則我們太多人總覺得,他就是這個樣的,我最好省事。要曉得修學佛法最重要的兩樣東西,一個正見,一個是正精進,你這個概念是正見已失,就算你有正見的話;正精進,就是說不怕一切的要去做,現在你還沒有做,覺得這個麻煩呀!還沒有做,打了退堂鼓了,你能成嗎?佛法兩樣東西,正見、正精進,就是這個錯誤的概念攔腰斬斷,你還談佛法,還要說我要救一切眾生,那不是完全在那裡說大話嗎?說夢話嗎?這個是我們好好的深切的反省的一點。所以這個地方說,我們要了解這兩個的差別,有這樣的很不一樣的地方。到這裡,對這個概念容或還不清楚,你們好好的繼續下去,自然那個法相了解得越清楚,你會看得清清楚楚,理論也懂,然後呢在身心上面觀察的時候,你會證實這個事實,千真萬確。那時候你才會完全不動搖,在這種狀態你走上去是千穩百當,萬修萬去。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又彼行者,是執聞法及觀擇等以為過失,諸惡軌派令成堅固。】
就上面這種講上面這種話的那些人,害了個大毛病,他有種執著,執著什麼?執著以為聽聞跟思惟說這個是個過失,他現在不要講了,你只要念個阿彌陀佛就好了,這樣;然後呢你這個不要管了,參一個話頭就算了;乃至於教下,本來要講教的,跑到那一些人身上不要了,叫南無妙法蓮華經好了。現在我們都是這個毛病,學密的嘛只要一個咒字,所以不管是哪宗哪派,流到後來走上錯路,都犯同樣的毛病。這個是什麼呀?惡軌派,就是損害佛法的,而且令成堅固。這個真痛心呀!我以前也是這樣,這個善知識告訴我,告訴我的確是這個樣嘛,所以我也是到處勸人家,你不要忙這些啦,沒有意思,趕快修行,我這個書本恨不得把它燒掉。所以佛,在這裡真是痛哭啊!地藏十輪經你們好好的看看,大乘僧,不管是任何行者,小乘固然不能毀謗大乘,大乘同樣的絕不能毀謗小乘,它說得很清楚;我無量劫以來,捨頭目腦髓為求一偈一句,才能夠把這個正法之寶,在這個地方拿出來給你們,你們就輕輕鬆鬆說:這個用不著。所以佛說外道不能破,因為你本來是個外道,本來跟它反對的嘛,當然人家最多笑一笑;你今天穿了這件衣服是個佛陀的弟子,說這個沒有用,人家跟你學的人,聽見了這沒有用了,佛法不衰等待何時?請問,請問這個責任是誰的?所以我們現在一天到晚說,我們業障很重,嘴巴上面講,還偏偏的造那個最重的重業障,謗法的障是最重,對不對?想想看。所以前面綱要已經提出來了,這個地方又提,我們這一路向下去一路提。所以本論告訴我們,極大的罪行自行消滅,就是這個,我們了解了這個的話,對任何一個東西尊重得不得了。那我們怎麼辦呢?前面告訴我們,對我們現在能修的趕快很尊重的修,不能修的我們了解了,因為我業障未除、資糧未聚,所以拼命努力;業障除、資糧聚了,到什麼時候我就可以修了。所以現在因地當中你作這個,絕不說嫌棄它不要,而是說自己障礙太重,一心恭敬,因為你因地當中這樣,障礙除掉了,對他恭敬,到了時候你自然能學。現在你因地當中已經輕視丟掉它,將來你的果位上面,結的果是什麼啊?現起的時候當然你丟掉它,這個是必然的現象,清楚不清楚這個?總記得佛法是因果關係,因緣關係,就是這個。那麼繼續下去。
【是故串習聞思二慧所決定義,雖非修成,然許是修,有何相違。】
所以要曉得對於聞思兩件事的串習,所以聞思本身也是不斷的練習、練習、練習,所以廣義的來說就是修。所以它這個地方不用修而用串的話,其實是一樣的,就是廣義的來說,你這個聞跟思也不斷的去努力,對吧?所以它雖然不是狹義的聞思修的修成,但是也是許是修,實際上我們的的確確也是修行,這是廣義的。這個並不相違,不但不相違,而且是必須要的次第是這個樣呀。那麼這是第一個,正面的陳列。它下面是反面的說明,看
p. 54
【若相違者,則諸異生未得初禪未到地定時,應全無修。以欲地中,除說已得入大地時,由彼因緣,可生修所成慧之外,餘於欲地無修所成,對法論中數宣說故。】
最後那段話先講,就是對法論,就是經論,經論當中關於上面這個道理到處,很多地方都說,那麼上面什麼道理呢?這段要解釋一下,這個文字在座的大部分都不懂。前面告訴我們說,聞思的時候,它算它是修,不相違的,是正確的,我們不能說它違背的;假定說聞思叫做修,是違背的話,那就產生了一個大毛病。什麼大毛病呀?說平常我們這個修行,狹義的來說,說聞、思、修對吧?就是先是聽聞,懂了以後呢思惟,然後呢修習;修習得到的一個結果,就這樣。那麼平常我們不要說出世間的,就是世間的定來說,那個得到定,是什麼?修所成的小結果,一定告訴你,散亂當中是這個樣,那麼定這個樣,有什麼好處?散亂有什麼壞處?啟發你的追求的心理,然後告訴你怎麼修那個定,然後呢你把告訴的道理弄清楚,照著去修,最後證得那個定。所以它必然的。是所以在欲地當中,我們說欲地的話,就是三惡道,人以及欲界六天這個,那麼一直到上面最後叫未道地定,在這個當中都是欲界。沒有得根本定,所以既然沒有得定的話,就沒有修所成的這個內涵,對嗎?因為你至少得定的根本定要什麼?得根本定是經過修定才成的,你沒有修定之前,得不到根本定。但是有一個除外的,已入大地,就是已登地的菩薩他有,他所以有以前已修過了。就我們剛才說的這個故事一樣,儘管我們同樣的睡一晚,張開眼睛來,他的袋裡有個五百億,他以前早就積在那裡了,換句話說,對我們一般的正規向上的人來說,你在欲地當中不可能有修所成的這個內涵,不可能得到定,得到了定就是進入色界了。那麼請問,你在沒有得到這個之前,你用什麼方式才能夠得到它?或者說得到那個定,那個是我們要求的果,對吧?現在你用什麼因才能夠得到它?譬如說我要吃飯,那麼我要買米、,要洗、去燒、去弄這個因,這樣去做的話,那麼飯就燒出來了,它這個飯不會天上掉下來的。所以正規的來說,在沒有得定之前,前面要做的事情是什麼?聞、思,這個聞思就是它的因,然後你這個因一步一步上去,得到這個定,這個很清楚明白。所以反過來說,它假定是相違的話,假定像你這樣相違背,說聞思跟修沒有用的話,那請問這個結果怎麼出來?換句話說世間就不可能有定,定都不可能,還有慧嗎?所以現在很多人說,我要修定就不要了,那麼請問你沒有因,你那個果怎麼來呢?這裡說正面的陳列,反面的駁斥。說到這個地方順便講一下,為什麼當年印度的佛法這麼盛?它就是任何一個地方就這麼嚴密,擺在那裡使得你沒有一點小的漏洞可逃。也許我們現在,我所以說這個話,眼前我們在座的有些人,覺得好像這個東西很難學,或者心裡很煩。所以如果說你條件不夠,的的確確,那回家去,關在家裡念念佛也就夠了,這倒是事實,念佛是的確好。如果真的說年青力壯好好的學的話,這種地方都應該了解得非常透徹,那個時候你才會千穩百當。我現在舉一個比喻你們就曉得了,譬如說我們今天在座大家要解決一個問題,譬如說我們常住要解決問題,那麼有兩種不同的意見,說現在這個第一案是這樣的贊成的請舉手,有幾個人,三個、五個,那麼好,那麼第二案贊成的請舉手,三個五個,大家不管三個、五個說決定了,照著那一個辦法去做。那好像應該行得通了吧,結果做的時候不行。問說決定了為什麼不行啊?我可沒舉手!到時你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對不對?大家我說這個譬喻你了解不了解?很重要喔!譬如說今天我們在座的有三十個人,我們大家決定今天下午我們要去做,要這樣做,有的人說主張這樣做。那我就問大家了,要這樣做的請舉手,二個人;要這樣去做的舉手,五個人。那麼說好了,決定就去做啦!到了下午大家不動,說決定了你為什麼不動啊?我可沒舉手呀!你拿他沒有辦法,是不是這樣?這個事情就行不通,那個事情行不通,沒有關係,這個無關緊要的。請問你要不要修行?現在我問你,你要修行,然後你這個道理不清楚,到那個時候的話,左右皆不通。因為你所了解的就是這個嘛,這樣走不通,那樣走也不通。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1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廿八卷 A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廿八卷 A面
日常法師
--------------------------------------------------------------------------------
這樣走不通,那樣走也不通,所以忙了半天我說的這個原地踏步,想想看對不對?實際上呢理路是如此,在座的有過經驗的人想想看,有的出家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有一個發現,怎麼這個弄了個半天越弄越煩惱,經上現在有人說,那些初出家的人心還猛利,出家久了以後慢慢就塌掉了,為什麼?為什麼啊?毛病都在這裡,這不要看哪,本論真正嚴密的地方單單這文字上看不見的,所以我告訴你們,我特別說明的,這在印度當年他就是抉擇這麼嚴密,正面是這樣、反面是這樣,那麼譬如我剛才同樣的說這個,現在我們決定用這辦法行了,贊成的請舉手,有幾個人舉;反過來我不用這種方式,現在有這樣的一個決定,贊成的嘛舉手,反對的不舉手,問題解決了,到那時候,如果是你舉的手的,你是贊成的,不舉手的反對的,這很明白,在座的當中,有沒有一個人說我既沒有舉手又沒有不舉手,可能不可能?沒有了對不對?要嘛正面、要嘛反面、在座的不外乎這這正反兩取當中,現在這個地方為什麼這樣說,如果這樣行,如果那樣行這個兩者當中必取其一,把問題弄得清清楚楚、確定無疑,那個時候你去修的時候,這樣不行的話那樣一定行,反過來那樣不行的這樣一定行,這所以為什麼他這個因明真正嚴正的地方,把那個漏洞完全堵死了,這個你們要清楚,那麼我這地方順便一提,就是我想後面說明你們大概都懂了,至少現在這個情況之下,讓我們心裡種下一個印象,是我們將來真正要學的時候,這個是真正重要的。繼續下去,而這個道理上面已經說過了,對法論中數宣說故,菩薩的論裡面早就說得清清楚楚了。
p. 54 (2)
【故言修者,應當了知,如波羅密多釋論,明顯文句中云:「所言修者,謂令其意,成彼體分,或成彼事。」】
那麼所以所言修,我們應該了解修的內容是什麼,就像這個論當中,說得很清楚,就是使得我們的意,所言修者謂令其意,就是我們的意,這個意現在廣泛的就是整個的我們的心識成彼體分,或成彼事。就是成功你要修的這個,那麼這個我不妨把那個內涵說了一下,文字你們就懂了。先解釋
【譬如說云修信修悲,是須令意生為彼彼。】
譬如說你要修悲心、信心,現在你的悲不悲呀?不悲,看見一個人是這個傢伙活該,等到你修了悲這個東西,你看見他你就同情憐憫他,所以你要修。平常我們碰見這個人說的話,你覺得這個傢伙有沒有道理,你修了一下,你完全相信他。平常你聽見了他,這有什麼了不起,我也懂,那時候你不會一心一意的跟著他。就是把你的心,內心轉過來。真正我們修的時候要了解,他有各式各樣的內涵,大別分成四個大類,沒有修的之前什麼狀態,修的之後什麼狀態,換句話說,沒有修的時候這一方面,除了這個反方面,就是這兩種狀態;那麼沒有修的是什麼?就是我們現在的心裡狀態,起心動念、知見方面的見惑,大家吵架,然後呢情緒方面的思惑,大家想貪便宜,就這個樣,或者是你貪了便宜,損害別人,這個粗的。細的呢塵沙無明等等,分類的不一樣,修了以後改變了,改變不妨編成四個大類,剛才這種情況就是我們的心識狀態,這個我們心識狀態,平常都是貪著,然後呢平常都是排拒,修了以後有一種,把你的心識轉變成功所修的那樣東西,譬如平常一看見那樣東西貪著,現在呢?厭離,一看見就厭惡,這些東西以前我還把它看做好東西,原來生死冤家,你一看就厭惡,所以凡是修那個不淨觀的人,修成功了以後,以前對這種東西貪得不得了,他一看見那就厭惡得不得了,也許在我們想像當中這個事情好像很難,這是你沒有學,的確的。這個我前幾年,我忘記掉是那一年,大概可能十年以前在台北,那地方我都忘記掉了,有一次我跟他們隨便談了那件事情,在座的有一位信徒聽完了,眼淚直流痛哭,我曉得她總有什麼感受,我就問他,他自己就在家修那個不淨觀,真不幸修成功了,你說為什麼修成功了不幸啊?他是個在家人,而是個女的,又結了婚,所以一旦修成功了以後,他對這個慾,厭惡得不得了,那個時候就麻煩了,你不要別人要,他不曉得怎麼辦是好,所以一談到那個痛哭流涕無法忍受,這個的確不難,就是沒有如理的教授。我昨天也跟大家說過了,我對這個飲食那個對治,花了多少年這麼吃力,後來得到了善巧以後用,到那時候,真好,清涼啊!解脫啊!那時候就以前的感覺就被它綁住,你儘管說你不要去貪,不要去貪,對不起,那個地方辣椒醬擺在那地方,你口水直流、就被它綁住了,心裡面就熱惱了。現在這個情況之下你放下,清涼、解脫、調伏,一點都沒有錯。所以這個時候怎麼?你的心裡面從原來的染著,那個心本來的現象是染著心,變作厭離,同樣的呢,本來你什麼都了不相干,根本就不管它,我的才算,它不管它,那時候你不,我的不一定重要,慈悲、憐憫,一種。還有一種呢就是你要去觀察、思惟了以後對於所觀的境應該了解他的內容是什麼,譬如我們現在說把這個看成,我我我,一直看成我,等到你真正了解原來無我,你瞭解了,我一直是以為是有我,原來這個是無我,生死冤家,你就不會把他看得重要,平常我們把它常看做無常,這個就是你應該所了解的這個對境、對象,這是第二種。第三個呢就是你修習了以後,你的心所願的地方,譬如說我們現在說要求淨土,那就是你的願的地方對不對?剛開始的時候是,當然到後來的話,是唯心淨土、你的心就是淨土,可是我們現在修的是這樣,這個地方不是我要的,一心要求那個地方去,就是我所願之境。最後一個呢,就是你應該銘記的,記住這種事情。這個大別不出這幾類,那麼我們現在經過了修習以後,使得我們的內心的意,成彼體分,成功這樣的或者成彼事,就是上面講的這個。
【以是諸大譯師,有譯修道,有譯串習。】
所以那些大論師、大譯師,翻譯的時候,有的就翻譯成修,有的呢串習。習跟修是一個,但是修的時候要不斷不斷的去做,叫做串習。然後呢
【如現觀莊嚴論云。】
經論上面又這麼說,現觀莊嚴論,就是至尊慈氏,彌勒菩薩造的。
【「見習諸道中。」蓋修習二,同一義故。】
說見習諸道,這些都是同樣的修習是一個。
【◎ 又如至尊慈氏云:「決擇分見道,及於修道中,數思惟稱量,觀察修習道。」此說大乘聖者修道,尚有數數思惟,稱量觀察。】
這個上面的解釋,這至尊慈氏就是什麼?現觀莊嚴論,這是最完整的教授,從我們凡夫到成佛。當年印度所有的大乘,都主要的學這個,現在的西藏也是,紅教也好,黃教也好,這個是必學,因為修行的整個完整的次第,那個論就是慈氏,彌勒菩薩造的,說決擇分見道,以及修道中,換句話說,前面這是見道,就是登地,以及修道,這是前面的加行,都幹什麼啊?數思惟稱量,觀察修習道。數數,就是不斷,不斷的去思惟、去稱量觀察修習,這個同於現彼二量,就是說彼是什麼?你思惟,這個什麼道理,然後把握住了以後,然後呢認真的去觀察、現觀,然後呢觀了以後這真義現起,所以說大乘的聖者,尚且要不斷的思惟觀察,我們居然說不要了,那多可笑。
【思擇此語,則知若說,將護與修二事相違,是可笑處。】
想想上面這個話,那麼就曉得了,說我們居然說把這個聞思把它修,這樣的弄糊塗了,那真是可笑,所以上面有一句話,「極大亂說」雖然這個文字翻譯起來,很有意思,但實際上這兩個字給我們絕大的警惕,我們現在了解,現在我們動不動說,你不要分別嘛,阿彌陀佛,真是,這個事情,我們現在應該有一個正確的了解,是,無分別智,是的!那是什麼?果嘛!你怎樣得到它呢?就是你前面的如理的聽聞、如理的思惟,把錯誤的、邪的、執著、無明,經過了正確的認識把它淨除的最後的結果,它才是。現在我們是倒因為果,佛法是說的因果的必然性,現在修學佛法的人都倒因為果,還談什麼?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也感到高興,好呀!現在我們了解了。現在看下面一段,上面我們已經了解了,說這種錯誤的執著,說這個聞思跟修的這種不能配合,那是非常可笑的,實在非常可笑的,那麼下面就正式的告訴我們,哪些是怎麼修法的:
【◎ 如是如說修習淨信,修四無量心,修菩提心,修無常苦,皆是數數思擇將護,說名為修,極多無邊。】
就像上面告訴我們的,現在我們正式將來修的次第,就是下面真的修行的要幾樣,淨信,那就是對善知識所生起的清淨的信心,以及四無量心,然後呢修菩提心,修無常苦,那個主要的是策發厭離心跟精進心的。這些東西都要不斷的思惟觀察去修,這個叫修,太多,太多,不曉得多少,那麼到現在為止,我們並不曉得上面那個淨信、菩提心、無常苦,對我們有什麼好處,實際上這個好處大得不得了,詳細的內容在後面講,這裡我簡單的說一下。我們現在所以沒辦法修行的最大的原因,就是對這個無常苦沒有修過,不曉得世間是苦,所以放不下,你如果曉得苦的話,叫你不放絕不可能,眼前一杯毒藥砒霜,然後你雖然沒有吃你曉得吃下去是馬上七竅流血,痛得你要命,然後把世間的蜜放在這裡邊,不管是辣椒醬也好,然後呢是白塔油也好然後叫你吃,你願意不願意呀?送到你面前,你逃都來不及,為什麼?曉得這個是苦。然後呢還有一個無常,雖然修是要修的慢慢的來,假定你曉得我們生命無常的話,說明天就要死了,你今天什麼東西都不要了,說某人哪銀行裡還有二百萬家財沒解決,什麼二百萬、二億跟我有什麼屁事,我趕快拼命唸佛都要緊,為什麼?那時候你等到無常觀真正生起來,苦諦真正瞭解了以後,你絕對沒有問題,所以我們現在常常說要去忙大法要求這個、求這個,為什麼原因求不成哪?根底沒有建立,它這個地方,次第都告訴我們很清楚,所以這些東西非常多非常多,都要思惟觀察。
【入行論及集學論云:「為自意修我造此。」是二論中所說一切道之次第,皆說為修。】
這個入行論,是入菩提行論,集學論、集菩薩學論都是大乘行者必需要修學的,非常好的論,那麼這個裡邊說我為了自己,為了修習我自己所以要造這個論,告訴我們怎麼做,這兩個論當中說的各式各樣的修道的次第太多太多,都是要像我們前面所說的修。
【集學論云:】
它又印證。
【「以如是故,身受用福,如其所應,當恆修習,捨護淨長。」此說身及受用善根等三,於一一中,皆作捨護淨長四事,】
下面的解說,這是說,就像因為前面的緣故,為了你要離苦得樂,解決一切眾生等等這個原因,所以現在你要什麼啊?要對身體、受用、善根這些東西,這些東西,為什麼啊?都要修呀!如果你得不到人身,你能修嗎?當然不能修。如果說你得到了人身,你沒有受用的東西,窮得個要命,裡邊外面一樣東西都沒有,你能修嗎?不行,你跟人家做工人都來不及,討飯都來不及,這些,然後善根不夠都來不及,凡是這種東西都要去長時的修,而這些東西修到最後究竟的時候,就是佛的報身報土。那麼在這裡邊這三樣東西,一一中都要作捨護淨長四樣,這個真正修的時候,就是說不該要的,「捨」該捨的捨,該護的時候保護,要做的要做,然後呢?都要淨除、淨化來增長這些,啊所以這四個大綱,所有的大概都在這裡頭。
【說此一切皆名為修。故言修者,不應執其範圍太小。】
所以修很廣泛,絕對不能執很小的一個範圍,拿了一粒麥說,所有的五穀就是如此了,這樣,所以說我就是人,所有的人就是我了,你們都是妖魔鬼怪,等於這個話一樣,那是不通的。那麼隨便一句話,無關緊要,你修行的時候你執在這個上面,你怎麼成就呢?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
【◎ 又說一切分別是相執故,障碍成佛,棄捨一切觀察之修,此為最下邪妄分別,】
有一種人說這個分別都是執著、都是執相,成佛要去相,要無分別的,現在你執著的話,那個都是障礙,所以不要它,要去掉它,你不要分別,要無分別才對,要曉得這個是什麼?最下、最差的、邪妄的分別,這個最糟糕最糟糕的錯誤,這我們要了解的,一定要把前面的那個道理,正確的,所以我們一定要靠如理的分別,才能夠淨除這邪妄的分別,這個很清楚很清楚,所以你現在一開始的時候,莫名其妙的說不要分別,倒果為因,那請問你不分別的是非莫辨你怎麼做?我們總不能說反正不管了,你一股腦兒不去管他,那麼然後呢做什麼事情都做不成功,燒飯,米、菜、油、鹽,那個泥巴等等都擺在鍋子裡面燒,行嗎?當然不行,沒有一件事情例外的,何況是修學佛法。那麼這個見解,在西藏有一個時候很流行,它為什麼流行?這個原因,我這個公案先簡單的說一下。西藏的佛法,開始的松贊剛布,到後來持松得真,大宏,那麼松贊剛布他藏王是個雄才大略的君主,那時候他娶了兩個,一個是尼泊爾的公主,一個是中國的唐太宗的文成公主,那麼跟文成公主進去帶了很多經像,以及中國的醫學、天文、曆書等等。那麼這個佛教當中還有一個和尚出家人,那個出家人學禪,但是呢他對這個禪並沒有了解的透徹,所以他就說什麼都不要分別的,所以上次我跟大家說過那個田雞和尚諸如此類的這個公案,他沒有真的透,他自己說老僧兩腳一盤,什麼都空掉了。據說這個人是普陀山,他平常歡喜吃田雞,人家說那個出家人怎麼可以啊?他就說老僧兩腳一盤,什麼都空掉了,他不見道,這經上是說的,假定你真正的見了道或者什麼成就的話黃金萬兩也消得,何況這田雞值幾個錢啊?再說,我兩腳一盤什麼都空掉了,所以人家說,老和尚你什麼都空掉了,田雞空不掉,他現在什麼都空掉了,這沒有一個田雞空不掉,我們現在是沒有一樣空得掉,然後呢自己的自主見,然後呢自己的嘴巴,自己要貪圖的尤其特別厲害,在這個地方也照樣的說,你不要去管它了,不要去分別了,可想知多嚴重啊!。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說,他下面說:
【乃是支那和尚堪布之規。】
就這個,就是指這個人,支那,就是中國,自古以來他們這樣稱,那個和尚是一個非常好的人,堪布,這個西藏話的堪布,就是我們這裡說的一個主持,那個就是它的錯誤的境界,那麼關於這個境界,到後來在西藏被一個蓮花劫大論師破除了,這個蓮花劫大論師是印度人,後來因為他那個概念不正確,大家討論的結果沒辦法,最後就到印度去請個大論師來,結果那個中國和尚就敗掉了,敗掉了以後就跑掉了,但是他那個遺留下來這個錯誤,一直遺留到現在,所以任何一件事情一旦留在世間的話,你要消滅它真難,這個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在談那個正文之前,我不妨說一下,只要他那錯誤的見解還留在世間,還有人受害的話,那麼留下這個禍害的這個人在地獄裡面就沒得出來,注意喔,就算你出來了以後,將來還有種種的餘報,所以我們不要輕輕易易的隨便留下一句有毛病的話,很多東西留下來,你這個留下來的影響輾轉無窮,所以真的這個苦報是不得了的厲害,這個地方警惕我們,隨便我們的行持、說法等等實在要小心。
【破除此執,於止觀時,茲當廣說。】
那麼關於這個道理,到下面講到那個最後止觀的時候,他會詳細說明的,這是一點,那麼下面繼續。
【又此邪執障碍敬重諸大教典,】
像上面這種錯誤的執著,是產生一個大障礙,障礙什麼?障礙對這個經教的敬重,為什麼呀?本來這個修學佛法,你在因地當中,還沒有正確之前先要有個大恭敬、大仰望,由於這樣的話淨除罪障,你能漸漸深入,就這樣,假定你不恭敬它,這個法的沉沒,法必須要恭敬的,你不恭敬它,那就完了,為什麼現在不恭敬呢?說修的時候沒有用的,你不要去分別,經論上面都是分別,當然嘛!這些東西你弄了以後反而塞住悟門,現在那個很多人都這樣,你去看這些東西,塞住了你將來自悟的門,這個你不要的,既然不要的,當然不恭敬它,你修學佛法你都不恭敬,請問還要誰來恭敬它?這個是一個很嚴重的。
p. 55
【以彼諸教所有義理,現見多須以觀察慧而思擇故。】
因為實際上呢這個經典上面,告訴我們道理都要思惟觀察、現在你居然不要思惟觀察,你說思惟觀察執相障礙成佛,你不要它了,當然這個經論你就不要了,不要了就不恭敬,不恭敬的結果呢,佛法就消失掉了。
【諸思擇者,亦見修時無所須故。】
不要說那些邪見分別的人,乃至於有很多人,就是說,他也曉得要去講道理。換句話,這地方講,不要說是這個上面講那個學禪學錯的這個人,就是很多學教的人,也妙了,他到修的時候他也說修的是這個不要的,那怎麼辦?
【又此即是聖教隱沒極大因緣,以見諸大經論,非是教授心不重故。】
今天末法末法,聖教的真正隱沒大因緣就在這裡,為什麼呀?你見到諸大經論不是教授心不重故,說這個大經大論不是真正的教授,你心裡不敬重,你不敬重怎麼辦?當然沒人敬重,然後你不敬重,現在的因,將來感得的果,你就沒辦法再接觸佛法,就這樣。所以為什麼這地方我們要起大恭敬的原因,所以說上面那個故事,以前說的那個故事,那小沙彌恭敬那個老和尚,那個老和尚說這是為你好,這個小和尚不管它了,這樣為我好,就這個道理,你真正恭敬的,真正得到好處是你的,這個我們要了解。
【◎ 如是修道有思擇修,及不思擇止修二種。】
所以正式修的時候有兩個,有一個要思惟觀察,有一個不用的,前面那個邪解說只要止,不要思,實際上呢真正講起來,兩個都要,所以在這裡他絕對是不偏的,而是把兩個需要的互相配合得天衣無縫,這樣才能夠圓滿的結果。
【然如何者思擇修耶,及如何者止住修耶,謹當解釋。】
那麼什麼是要思惟觀察,什麼是不需要思惟觀察,一心安住,那麼現在認真的下面說明一下。
【如於知識修習淨信,及修暇滿,義大難得,死沒無常,業果,生死過患,及菩提心,須思擇修。】
下面這些東西要思擇修,下面這個這裡不解釋,因為後面每一個項目都會很仔細的說明,等到你仔細的說明你就了解得非常清楚,這是我們修行過程當中必不可少的完整次第,既然後面有,所以這裡不講了,那麼這些東西有什麼功效呢?下面說。
【謂於此等,須能令心猛利,恆常改變其意。此若無者,則不能滅此之違品,不敬等故。】
下面就解釋,修習上面淨信暇滿等,說你經過了修行以後,它能夠使得我們的心裡面產生一個什麼效應啊?猛利恆常改變其意,在沒有改變之前,我們現在不妨想想看,現在的狀態是什麼?換句話說還沒有改變,現在的狀態就是不猛利的,就是悠悠泛泛、馬馬虎虎、輕輕鬆鬆這種狀態,做事情有氣無力,修行不是這樣,還有呢,改變了以後就不是,而且不是說一下改變,恆常的,我們有的時候還是很認真這樣去做一下,有的時候我們說,今天早晚課做得很好很高興,明天就沒勁,那不行;或者早晨起來滿有勁,過了一下不靈光,這不行,他是說經常能夠這樣,把我們現在這種不相應,跟正法不相應,跟無明相應的這種狀態改變了,改變而且恆常,把這個心識改變成正確的這種心裡狀態提得很猛利,這有什麼用呀?先不說,說假定沒有這種改變的狀態。
【此若無者,則不能滅此之違品,不敬等故。】
那改變了以後,他有一個效應的,那個改變的心能夠消除跟它相違的,相違的什麼?不恭敬,你對善知識有了淨信心你就起恭敬了,你修了暇滿人身,死沒無常,你拼命的要去修去了,不敢等了,你了解這個業果這個關係的話,你就不敢一點點投機取巧了,這你曉得投一點點機,討一點小便宜結果是你自己倒了霉,反過來說你自己努力一點的話你賺了大錢。
日常法師
--------------------------------------------------------------------------------
這樣走不通,那樣走也不通,所以忙了半天我說的這個原地踏步,想想看對不對?實際上呢理路是如此,在座的有過經驗的人想想看,有的出家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有一個發現,怎麼這個弄了個半天越弄越煩惱,經上現在有人說,那些初出家的人心還猛利,出家久了以後慢慢就塌掉了,為什麼?為什麼啊?毛病都在這裡,這不要看哪,本論真正嚴密的地方單單這文字上看不見的,所以我告訴你們,我特別說明的,這在印度當年他就是抉擇這麼嚴密,正面是這樣、反面是這樣,那麼譬如我剛才同樣的說這個,現在我們決定用這辦法行了,贊成的請舉手,有幾個人舉;反過來我不用這種方式,現在有這樣的一個決定,贊成的嘛舉手,反對的不舉手,問題解決了,到那時候,如果是你舉的手的,你是贊成的,不舉手的反對的,這很明白,在座的當中,有沒有一個人說我既沒有舉手又沒有不舉手,可能不可能?沒有了對不對?要嘛正面、要嘛反面、在座的不外乎這這正反兩取當中,現在這個地方為什麼這樣說,如果這樣行,如果那樣行這個兩者當中必取其一,把問題弄得清清楚楚、確定無疑,那個時候你去修的時候,這樣不行的話那樣一定行,反過來那樣不行的這樣一定行,這所以為什麼他這個因明真正嚴正的地方,把那個漏洞完全堵死了,這個你們要清楚,那麼我這地方順便一提,就是我想後面說明你們大概都懂了,至少現在這個情況之下,讓我們心裡種下一個印象,是我們將來真正要學的時候,這個是真正重要的。繼續下去,而這個道理上面已經說過了,對法論中數宣說故,菩薩的論裡面早就說得清清楚楚了。
p. 54 (2)
【故言修者,應當了知,如波羅密多釋論,明顯文句中云:「所言修者,謂令其意,成彼體分,或成彼事。」】
那麼所以所言修,我們應該了解修的內容是什麼,就像這個論當中,說得很清楚,就是使得我們的意,所言修者謂令其意,就是我們的意,這個意現在廣泛的就是整個的我們的心識成彼體分,或成彼事。就是成功你要修的這個,那麼這個我不妨把那個內涵說了一下,文字你們就懂了。先解釋
【譬如說云修信修悲,是須令意生為彼彼。】
譬如說你要修悲心、信心,現在你的悲不悲呀?不悲,看見一個人是這個傢伙活該,等到你修了悲這個東西,你看見他你就同情憐憫他,所以你要修。平常我們碰見這個人說的話,你覺得這個傢伙有沒有道理,你修了一下,你完全相信他。平常你聽見了他,這有什麼了不起,我也懂,那時候你不會一心一意的跟著他。就是把你的心,內心轉過來。真正我們修的時候要了解,他有各式各樣的內涵,大別分成四個大類,沒有修的之前什麼狀態,修的之後什麼狀態,換句話說,沒有修的時候這一方面,除了這個反方面,就是這兩種狀態;那麼沒有修的是什麼?就是我們現在的心裡狀態,起心動念、知見方面的見惑,大家吵架,然後呢情緒方面的思惑,大家想貪便宜,就這個樣,或者是你貪了便宜,損害別人,這個粗的。細的呢塵沙無明等等,分類的不一樣,修了以後改變了,改變不妨編成四個大類,剛才這種情況就是我們的心識狀態,這個我們心識狀態,平常都是貪著,然後呢平常都是排拒,修了以後有一種,把你的心識轉變成功所修的那樣東西,譬如平常一看見那樣東西貪著,現在呢?厭離,一看見就厭惡,這些東西以前我還把它看做好東西,原來生死冤家,你一看就厭惡,所以凡是修那個不淨觀的人,修成功了以後,以前對這種東西貪得不得了,他一看見那就厭惡得不得了,也許在我們想像當中這個事情好像很難,這是你沒有學,的確的。這個我前幾年,我忘記掉是那一年,大概可能十年以前在台北,那地方我都忘記掉了,有一次我跟他們隨便談了那件事情,在座的有一位信徒聽完了,眼淚直流痛哭,我曉得她總有什麼感受,我就問他,他自己就在家修那個不淨觀,真不幸修成功了,你說為什麼修成功了不幸啊?他是個在家人,而是個女的,又結了婚,所以一旦修成功了以後,他對這個慾,厭惡得不得了,那個時候就麻煩了,你不要別人要,他不曉得怎麼辦是好,所以一談到那個痛哭流涕無法忍受,這個的確不難,就是沒有如理的教授。我昨天也跟大家說過了,我對這個飲食那個對治,花了多少年這麼吃力,後來得到了善巧以後用,到那時候,真好,清涼啊!解脫啊!那時候就以前的感覺就被它綁住,你儘管說你不要去貪,不要去貪,對不起,那個地方辣椒醬擺在那地方,你口水直流、就被它綁住了,心裡面就熱惱了。現在這個情況之下你放下,清涼、解脫、調伏,一點都沒有錯。所以這個時候怎麼?你的心裡面從原來的染著,那個心本來的現象是染著心,變作厭離,同樣的呢,本來你什麼都了不相干,根本就不管它,我的才算,它不管它,那時候你不,我的不一定重要,慈悲、憐憫,一種。還有一種呢就是你要去觀察、思惟了以後對於所觀的境應該了解他的內容是什麼,譬如我們現在說把這個看成,我我我,一直看成我,等到你真正了解原來無我,你瞭解了,我一直是以為是有我,原來這個是無我,生死冤家,你就不會把他看得重要,平常我們把它常看做無常,這個就是你應該所了解的這個對境、對象,這是第二種。第三個呢就是你修習了以後,你的心所願的地方,譬如說我們現在說要求淨土,那就是你的願的地方對不對?剛開始的時候是,當然到後來的話,是唯心淨土、你的心就是淨土,可是我們現在修的是這樣,這個地方不是我要的,一心要求那個地方去,就是我所願之境。最後一個呢,就是你應該銘記的,記住這種事情。這個大別不出這幾類,那麼我們現在經過了修習以後,使得我們的內心的意,成彼體分,成功這樣的或者成彼事,就是上面講的這個。
【以是諸大譯師,有譯修道,有譯串習。】
所以那些大論師、大譯師,翻譯的時候,有的就翻譯成修,有的呢串習。習跟修是一個,但是修的時候要不斷不斷的去做,叫做串習。然後呢
【如現觀莊嚴論云。】
經論上面又這麼說,現觀莊嚴論,就是至尊慈氏,彌勒菩薩造的。
【「見習諸道中。」蓋修習二,同一義故。】
說見習諸道,這些都是同樣的修習是一個。
【◎ 又如至尊慈氏云:「決擇分見道,及於修道中,數思惟稱量,觀察修習道。」此說大乘聖者修道,尚有數數思惟,稱量觀察。】
這個上面的解釋,這至尊慈氏就是什麼?現觀莊嚴論,這是最完整的教授,從我們凡夫到成佛。當年印度所有的大乘,都主要的學這個,現在的西藏也是,紅教也好,黃教也好,這個是必學,因為修行的整個完整的次第,那個論就是慈氏,彌勒菩薩造的,說決擇分見道,以及修道中,換句話說,前面這是見道,就是登地,以及修道,這是前面的加行,都幹什麼啊?數思惟稱量,觀察修習道。數數,就是不斷,不斷的去思惟、去稱量觀察修習,這個同於現彼二量,就是說彼是什麼?你思惟,這個什麼道理,然後把握住了以後,然後呢認真的去觀察、現觀,然後呢觀了以後這真義現起,所以說大乘的聖者,尚且要不斷的思惟觀察,我們居然說不要了,那多可笑。
【思擇此語,則知若說,將護與修二事相違,是可笑處。】
想想上面這個話,那麼就曉得了,說我們居然說把這個聞思把它修,這樣的弄糊塗了,那真是可笑,所以上面有一句話,「極大亂說」雖然這個文字翻譯起來,很有意思,但實際上這兩個字給我們絕大的警惕,我們現在了解,現在我們動不動說,你不要分別嘛,阿彌陀佛,真是,這個事情,我們現在應該有一個正確的了解,是,無分別智,是的!那是什麼?果嘛!你怎樣得到它呢?就是你前面的如理的聽聞、如理的思惟,把錯誤的、邪的、執著、無明,經過了正確的認識把它淨除的最後的結果,它才是。現在我們是倒因為果,佛法是說的因果的必然性,現在修學佛法的人都倒因為果,還談什麼?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也感到高興,好呀!現在我們了解了。現在看下面一段,上面我們已經了解了,說這種錯誤的執著,說這個聞思跟修的這種不能配合,那是非常可笑的,實在非常可笑的,那麼下面就正式的告訴我們,哪些是怎麼修法的:
【◎ 如是如說修習淨信,修四無量心,修菩提心,修無常苦,皆是數數思擇將護,說名為修,極多無邊。】
就像上面告訴我們的,現在我們正式將來修的次第,就是下面真的修行的要幾樣,淨信,那就是對善知識所生起的清淨的信心,以及四無量心,然後呢修菩提心,修無常苦,那個主要的是策發厭離心跟精進心的。這些東西都要不斷的思惟觀察去修,這個叫修,太多,太多,不曉得多少,那麼到現在為止,我們並不曉得上面那個淨信、菩提心、無常苦,對我們有什麼好處,實際上這個好處大得不得了,詳細的內容在後面講,這裡我簡單的說一下。我們現在所以沒辦法修行的最大的原因,就是對這個無常苦沒有修過,不曉得世間是苦,所以放不下,你如果曉得苦的話,叫你不放絕不可能,眼前一杯毒藥砒霜,然後你雖然沒有吃你曉得吃下去是馬上七竅流血,痛得你要命,然後把世間的蜜放在這裡邊,不管是辣椒醬也好,然後呢是白塔油也好然後叫你吃,你願意不願意呀?送到你面前,你逃都來不及,為什麼?曉得這個是苦。然後呢還有一個無常,雖然修是要修的慢慢的來,假定你曉得我們生命無常的話,說明天就要死了,你今天什麼東西都不要了,說某人哪銀行裡還有二百萬家財沒解決,什麼二百萬、二億跟我有什麼屁事,我趕快拼命唸佛都要緊,為什麼?那時候你等到無常觀真正生起來,苦諦真正瞭解了以後,你絕對沒有問題,所以我們現在常常說要去忙大法要求這個、求這個,為什麼原因求不成哪?根底沒有建立,它這個地方,次第都告訴我們很清楚,所以這些東西非常多非常多,都要思惟觀察。
【入行論及集學論云:「為自意修我造此。」是二論中所說一切道之次第,皆說為修。】
這個入行論,是入菩提行論,集學論、集菩薩學論都是大乘行者必需要修學的,非常好的論,那麼這個裡邊說我為了自己,為了修習我自己所以要造這個論,告訴我們怎麼做,這兩個論當中說的各式各樣的修道的次第太多太多,都是要像我們前面所說的修。
【集學論云:】
它又印證。
【「以如是故,身受用福,如其所應,當恆修習,捨護淨長。」此說身及受用善根等三,於一一中,皆作捨護淨長四事,】
下面的解說,這是說,就像因為前面的緣故,為了你要離苦得樂,解決一切眾生等等這個原因,所以現在你要什麼啊?要對身體、受用、善根這些東西,這些東西,為什麼啊?都要修呀!如果你得不到人身,你能修嗎?當然不能修。如果說你得到了人身,你沒有受用的東西,窮得個要命,裡邊外面一樣東西都沒有,你能修嗎?不行,你跟人家做工人都來不及,討飯都來不及,這些,然後善根不夠都來不及,凡是這種東西都要去長時的修,而這些東西修到最後究竟的時候,就是佛的報身報土。那麼在這裡邊這三樣東西,一一中都要作捨護淨長四樣,這個真正修的時候,就是說不該要的,「捨」該捨的捨,該護的時候保護,要做的要做,然後呢?都要淨除、淨化來增長這些,啊所以這四個大綱,所有的大概都在這裡頭。
【說此一切皆名為修。故言修者,不應執其範圍太小。】
所以修很廣泛,絕對不能執很小的一個範圍,拿了一粒麥說,所有的五穀就是如此了,這樣,所以說我就是人,所有的人就是我了,你們都是妖魔鬼怪,等於這個話一樣,那是不通的。那麼隨便一句話,無關緊要,你修行的時候你執在這個上面,你怎麼成就呢?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
【◎ 又說一切分別是相執故,障碍成佛,棄捨一切觀察之修,此為最下邪妄分別,】
有一種人說這個分別都是執著、都是執相,成佛要去相,要無分別的,現在你執著的話,那個都是障礙,所以不要它,要去掉它,你不要分別,要無分別才對,要曉得這個是什麼?最下、最差的、邪妄的分別,這個最糟糕最糟糕的錯誤,這我們要了解的,一定要把前面的那個道理,正確的,所以我們一定要靠如理的分別,才能夠淨除這邪妄的分別,這個很清楚很清楚,所以你現在一開始的時候,莫名其妙的說不要分別,倒果為因,那請問你不分別的是非莫辨你怎麼做?我們總不能說反正不管了,你一股腦兒不去管他,那麼然後呢做什麼事情都做不成功,燒飯,米、菜、油、鹽,那個泥巴等等都擺在鍋子裡面燒,行嗎?當然不行,沒有一件事情例外的,何況是修學佛法。那麼這個見解,在西藏有一個時候很流行,它為什麼流行?這個原因,我這個公案先簡單的說一下。西藏的佛法,開始的松贊剛布,到後來持松得真,大宏,那麼松贊剛布他藏王是個雄才大略的君主,那時候他娶了兩個,一個是尼泊爾的公主,一個是中國的唐太宗的文成公主,那麼跟文成公主進去帶了很多經像,以及中國的醫學、天文、曆書等等。那麼這個佛教當中還有一個和尚出家人,那個出家人學禪,但是呢他對這個禪並沒有了解的透徹,所以他就說什麼都不要分別的,所以上次我跟大家說過那個田雞和尚諸如此類的這個公案,他沒有真的透,他自己說老僧兩腳一盤,什麼都空掉了。據說這個人是普陀山,他平常歡喜吃田雞,人家說那個出家人怎麼可以啊?他就說老僧兩腳一盤,什麼都空掉了,他不見道,這經上是說的,假定你真正的見了道或者什麼成就的話黃金萬兩也消得,何況這田雞值幾個錢啊?再說,我兩腳一盤什麼都空掉了,所以人家說,老和尚你什麼都空掉了,田雞空不掉,他現在什麼都空掉了,這沒有一個田雞空不掉,我們現在是沒有一樣空得掉,然後呢自己的自主見,然後呢自己的嘴巴,自己要貪圖的尤其特別厲害,在這個地方也照樣的說,你不要去管它了,不要去分別了,可想知多嚴重啊!。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說,他下面說:
【乃是支那和尚堪布之規。】
就這個,就是指這個人,支那,就是中國,自古以來他們這樣稱,那個和尚是一個非常好的人,堪布,這個西藏話的堪布,就是我們這裡說的一個主持,那個就是它的錯誤的境界,那麼關於這個境界,到後來在西藏被一個蓮花劫大論師破除了,這個蓮花劫大論師是印度人,後來因為他那個概念不正確,大家討論的結果沒辦法,最後就到印度去請個大論師來,結果那個中國和尚就敗掉了,敗掉了以後就跑掉了,但是他那個遺留下來這個錯誤,一直遺留到現在,所以任何一件事情一旦留在世間的話,你要消滅它真難,這個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在談那個正文之前,我不妨說一下,只要他那錯誤的見解還留在世間,還有人受害的話,那麼留下這個禍害的這個人在地獄裡面就沒得出來,注意喔,就算你出來了以後,將來還有種種的餘報,所以我們不要輕輕易易的隨便留下一句有毛病的話,很多東西留下來,你這個留下來的影響輾轉無窮,所以真的這個苦報是不得了的厲害,這個地方警惕我們,隨便我們的行持、說法等等實在要小心。
【破除此執,於止觀時,茲當廣說。】
那麼關於這個道理,到下面講到那個最後止觀的時候,他會詳細說明的,這是一點,那麼下面繼續。
【又此邪執障碍敬重諸大教典,】
像上面這種錯誤的執著,是產生一個大障礙,障礙什麼?障礙對這個經教的敬重,為什麼呀?本來這個修學佛法,你在因地當中,還沒有正確之前先要有個大恭敬、大仰望,由於這樣的話淨除罪障,你能漸漸深入,就這樣,假定你不恭敬它,這個法的沉沒,法必須要恭敬的,你不恭敬它,那就完了,為什麼現在不恭敬呢?說修的時候沒有用的,你不要去分別,經論上面都是分別,當然嘛!這些東西你弄了以後反而塞住悟門,現在那個很多人都這樣,你去看這些東西,塞住了你將來自悟的門,這個你不要的,既然不要的,當然不恭敬它,你修學佛法你都不恭敬,請問還要誰來恭敬它?這個是一個很嚴重的。
p. 55
【以彼諸教所有義理,現見多須以觀察慧而思擇故。】
因為實際上呢這個經典上面,告訴我們道理都要思惟觀察、現在你居然不要思惟觀察,你說思惟觀察執相障礙成佛,你不要它了,當然這個經論你就不要了,不要了就不恭敬,不恭敬的結果呢,佛法就消失掉了。
【諸思擇者,亦見修時無所須故。】
不要說那些邪見分別的人,乃至於有很多人,就是說,他也曉得要去講道理。換句話,這地方講,不要說是這個上面講那個學禪學錯的這個人,就是很多學教的人,也妙了,他到修的時候他也說修的是這個不要的,那怎麼辦?
【又此即是聖教隱沒極大因緣,以見諸大經論,非是教授心不重故。】
今天末法末法,聖教的真正隱沒大因緣就在這裡,為什麼呀?你見到諸大經論不是教授心不重故,說這個大經大論不是真正的教授,你心裡不敬重,你不敬重怎麼辦?當然沒人敬重,然後你不敬重,現在的因,將來感得的果,你就沒辦法再接觸佛法,就這樣。所以為什麼這地方我們要起大恭敬的原因,所以說上面那個故事,以前說的那個故事,那小沙彌恭敬那個老和尚,那個老和尚說這是為你好,這個小和尚不管它了,這樣為我好,就這個道理,你真正恭敬的,真正得到好處是你的,這個我們要了解。
【◎ 如是修道有思擇修,及不思擇止修二種。】
所以正式修的時候有兩個,有一個要思惟觀察,有一個不用的,前面那個邪解說只要止,不要思,實際上呢真正講起來,兩個都要,所以在這裡他絕對是不偏的,而是把兩個需要的互相配合得天衣無縫,這樣才能夠圓滿的結果。
【然如何者思擇修耶,及如何者止住修耶,謹當解釋。】
那麼什麼是要思惟觀察,什麼是不需要思惟觀察,一心安住,那麼現在認真的下面說明一下。
【如於知識修習淨信,及修暇滿,義大難得,死沒無常,業果,生死過患,及菩提心,須思擇修。】
下面這些東西要思擇修,下面這個這裡不解釋,因為後面每一個項目都會很仔細的說明,等到你仔細的說明你就了解得非常清楚,這是我們修行過程當中必不可少的完整次第,既然後面有,所以這裡不講了,那麼這些東西有什麼功效呢?下面說。
【謂於此等,須能令心猛利,恆常改變其意。此若無者,則不能滅此之違品,不敬等故。】
下面就解釋,修習上面淨信暇滿等,說你經過了修行以後,它能夠使得我們的心裡面產生一個什麼效應啊?猛利恆常改變其意,在沒有改變之前,我們現在不妨想想看,現在的狀態是什麼?換句話說還沒有改變,現在的狀態就是不猛利的,就是悠悠泛泛、馬馬虎虎、輕輕鬆鬆這種狀態,做事情有氣無力,修行不是這樣,還有呢,改變了以後就不是,而且不是說一下改變,恆常的,我們有的時候還是很認真這樣去做一下,有的時候我們說,今天早晚課做得很好很高興,明天就沒勁,那不行;或者早晨起來滿有勁,過了一下不靈光,這不行,他是說經常能夠這樣,把我們現在這種不相應,跟正法不相應,跟無明相應的這種狀態改變了,改變而且恆常,把這個心識改變成正確的這種心裡狀態提得很猛利,這有什麼用呀?先不說,說假定沒有這種改變的狀態。
【此若無者,則不能滅此之違品,不敬等故。】
那改變了以後,他有一個效應的,那個改變的心能夠消除跟它相違的,相違的什麼?不恭敬,你對善知識有了淨信心你就起恭敬了,你修了暇滿人身,死沒無常,你拼命的要去修去了,不敢等了,你了解這個業果這個關係的話,你就不敢一點點投機取巧了,這你曉得投一點點機,討一點小便宜結果是你自己倒了霉,反過來說你自己努力一點的話你賺了大錢。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1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廿八卷 B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廿八卷 B面
日常法師
--------------------------------------------------------------------------------
反過來說你自己努力一點的話你賺了大錢,這樣啊,這種情況那自然而然你會改變,而且呢要恆常的改變,要猛利的改變,當你恆常而猛利的改變以後的話,修行就很容易了,你會時時刻刻等在那,這個無常隨時要死,死了以後下了地獄要苦,你就等不及了,不要說好端端的時候你拼命用功,生病的時候你也會,乃至於生病的時候更拼命用功,為什麼?好端端的雖然想無常還蠻好,生病的時候病是死因,現在你己經病了,什麼時候死更快,你能等得及嗎?你更拼命,這不是很明白嗎?所以說他這些東西能夠猛利改變我們現在這個悠悠泛泛的東西,都要拿前面的那個思擇修,去修的。所以。
p. 55 (6)
【起如是心,唯須依賴數數觀察思擇修故。】
上面這種消滅違品的,就是淨除我們不能修的,去除那種障礙的這種心理,靠什麼啊?靠不斷不斷的思惟、觀察,這樣的。下面說:
【如於貪境,若多增益,可愛之相,則能生起猛利之貪,及於怨敵,若多思惟不悅意相,則能生起猛利瞋恚,】
他這個比喻很容易懂,我就說一個實際上的狀態,說明什麼?我們的心理有這個能力的,有什麼能力啊?能夠改變我們的心意,能夠對治這種障礙,現在呢我們把這種能力用在煩惱上面,不用在正法上頭。我們在哪裡用在煩惱上面?舉一個比喻:譬如有一樣東西,我們以前不曉得的,現在曉得了,譬如說我們說這個白搭,以前這是外國東西,的確我們不知道的,現在曉得了,這什麼?白搭,就是你曉得了也沒關係,然後吃一吃,這蠻好吃,今天也吃明天也吃,吃了幾天,到後天不吃,就不行了。那個時候你的心裡面會強烈的對這個東西有一種愛好,是不是?所以只要經過不斷的練習這個東西的話,你對這個心裡面就會產生這種強烈的攀緣心,對歡喜的東西是貪,對不歡喜的東西呢?排拒,瞋!比如說這個人平常蠻好,好端端的,後來有人告訴你,某人哪!你相信他,其實他是一個大騙子,大冤家呀!你所有的苦頭,都是他騙了你的,你心裡先懷疑,真的嗎?當然真的,你不妨試試看,然後你仔細的觀察,結果發現原來他專門在那裡跟你搗蛋,而他給你小小的甜頭,一點點,然後呢使你受到大苦,你等到經過了觀察,了解了這個事實,那個時候你是惡膽旁生,好傢伙,這個傢伙來的時候,我以前一直相信他,原來專門害我,你的瞋心就生起來了,這個我們大家都有這個經驗吧!說明了我們都有這個能力,那麼現在這個能力,如果你用在正法上面也是如此。以前你歡喜的不得了,覺得這個人專門幫忙你,就像說這個讓你營養,讓你長的白白胖胖,讓你吃得舒服,結果你現在曉得原來你所有的痛苦的根本都是他給你的,佛告訴我們,樂是苦因啊!你懷疑,會嗎?然後呢就告訴你這個道理,你也這樣去思惟觀察,到時候你確定曉得,真的是這樣!到那個時候你也一樣的一看見他,你就無法忍受,對不對?我們有沒有這個經驗?有嘛!所以說我們有這個能力的,問題在那裡呢?就要如理的聽聞,如理的思惟觀察,你能夠猛力轉變過來的話,修行是絕對可辦。
【是故修習此諸道者,境相明顯不明皆可,而然須心力猛利恆常,故應觀修。】
關於這些東西,他下面說什麼叫境相明顯不明顯,這句話先等一下說。真正的這種狀態的重要是什麼?就是這個心裡面非常強烈,譬如說你那個貪的心,這個貪的心不是說,你心裡面明明白白看見這種東西,不是的,就是不知不覺的有種強烈的心趨向他,那為什麼講境相明顯不明顯呢?譬如我們要觀佛,對不起那個觀佛的話,你要觀起來,就清清楚楚,明明朗朗,他不一定是非常強烈,心量很穩定的,有一種東西呢,你心裡面並沒有看見這個東西,卻是有強烈的,這個跟不同的情況,那麼這個靠什麼?就是靠思惟,他每一樣東西有他的特別的修學方法的,那時候你不一定要把這種東西觀起來,你就思惟這東西對你有多大的害處,然後你就討厭他,你思惟他對你有多大好處,然後你就喜好他了,這個就是須要思惟觀察的,凡是這一類東西,叫思擇修。那麼另外一種呢?
【◎ 若心不能住一所緣,於一所緣,為令如欲,堪能住故,修止等時,若數觀察,住心不生。故於爾時則須止修。於止觀時此當廣說。】
另外一個,假定說你希望你的心安住在一個上頭,不要動,比如說我要看那個佛像,很明顯的,瞪大了眼睛看見了,那個時候你不要東去想西去想,這個對我有多少害處,這個有多少好處,你愈想愈亂,那時怎樣辦呢?那個時候你所緣的是一個明顯的佛像,為了使得你心能夠像你所希望的,為令如欲,像你所希望的能夠安住在上面不動,這個是得止,那麼在這種狀態如果你心裡面東想西想的話,這個心裡面定心就定不住,這個時候就要止修,不要思惟,在這個裡面就很清楚明白告訴我們,那些是要思惟的,那些是不思惟要安住的,這個道理在最後止觀那部份會詳細的說明,所以現在這裡只略說:簡單的說明,正理說明了以後邪執破除,要不然那個邪執在這個地方的話,碰到那裡你還覺得自己很對,完了。
【◎ 又有未解此理者,說凡智者,唯應觀修。凡孤薩黎唯應止修。此說亦非,以此一一皆須二故。】
還有的人不了解上面這個道理,他就說:說很多有智的人,智慧,說智慧比較強的人,譬如我們現在說,有很多人要發心,有很多人信心人,有很多人偏重於智慧,有很多人偏重慈悲,諸如此類,說凡是他智慧偏重,以及修習智慧的時候,乃至於六度當中,現在修布施度,將來是修般若度,諸如此類,說凡是這一類人那麼要修習,這樣的修習、觀察的。另外一個孤薩黎的話,只要止修,什麼叫孤薩黎?孤薩黎就是這樣,那個人對於修行的法門己經得到了決定的勝解了,然後呢他一心一意去修行,而且採取苦行的態度,什麼東西都捨掉了,隨緣像頭陀一樣,通常禪門當中,破了本參,然後呢全部精神不計一切的,這個就有這種類似的,實際上是不是這樣?他這不對,這個也不是。「以此一一皆須二故。」這兩個東西,同樣的不管是那一個,該止的時候要止,該修的時候要修,該觀的時候要觀,該止的時候要止。
【雖諸智者,亦須修習奢摩他等。】
前者也要修止。
【諸孤薩黎,於善知識,亦須修習猛信等故。】
後者也還是要修猛力的信等等,就是那個時候要思惟觀察的。
【又此二種修行道理,於諸經藏及續藏中,俱說多種。】
這個兩種止也好觀也好,不管是顯教、密教的經典當中,同樣的很廣泛的都說這個道理。
【須由觀察而修習者,若無觀修或是微少,則不能生無垢淨慧,道勝命根。】
這句話注意一下。凡是必須要用觀察修的東西,你現在不用觀察,沒有觀察,或者雖然觀察而觀察的不多,一點點的話,那麼這個時候就有一個缺陷,什麼缺陷?叫無垢淨慧,這個東西沒有。什麼叫無垢淨慧呀?慧是什麼?破煩惱的。真正破除煩惱的,正對治的藥是智慧,這個智慧分聞、思、修,只要是對了,一定能夠破煩惱,如果不對的話,那當然沒有用,現在這裡講的是無垢淨慧,這個無垢的淨慧靠什麼?都是靠思惟觀察。所以如果你沒有的話,這個東西生不起來,這個東西生不起來,請問你怎麼修學佛法?佛法的真正的目的對治煩惱,煩惱斷除了,業就斷除了,沒有惑業,當然沒有這個流轉生死的,這個是勝道的命根,像命的根一樣,最重要的東西,修學佛法最重要的東西,居然你現在不要了,請問你佛法從何修起?所以這個情況是由來已久,因為由來已久,所以現在趨入末法,因為到了末法,所以我們現在沒有辦法,只好念一句阿彌陀佛,所以這句阿彌陀佛,到現在的的確確是對我們最好的,但是我們弄錯了,這個是留到了最後沒有辦法,我們所以落到今天的原因是以前造的惡因,我們現在了解了這一點,應該怎麼辦?就我所了解的,是!現在我們只有念佛,但是心裡面了解,以前我們造了惡因,所以現在得了惡果,現在我們只能念這個,趕快把以前的惡因轉過來,眼前我雖然不能修,但是將來一定要努力,所以這種情況之下,是的,我眼前還是念佛,但是感到無比的慚愧,說這個經論實在重要,我們絕對不會說這個不要,你還管他幹什麼,這兩種現象,產生的結果是什麼?很明白,因為你現在覺得很慚愧,然後你努力修,你恭敬他,這個慚愧、恭敬本身也是個功德,不但不影響你,還能夠幫助你現在那個住心往生,這第一個眼前的好處。然後你去了以後,到那時候你修的是因為你恭敬一心仰望,到時候有了因緣你馬上可以修,你再回來的時候,這個因一直在這地方,對不對?如果你不採取這個路,你現在說這個都不要,這本身是一個最大的謗法障礙,你辛辛苦苦念了一點佛把他抵消,往往還透支三分,弄了半天,了無影響,這是障礙。就算你能去了,到了那邊,因為你心裡面因種就是不要他的,所以到那時候你既然不要他,眼前碰到了你還是不相應,你說好像這個經裡面沒有這個根據嗎?怎麼會沒有呢?彌陀經,大本上面以及十六觀經,淨土的三經,其他的經論上面說的很清楚,很多人到了那邊,他聞說了然後就證了羅漢果了,為什麼證羅漢果?他不要那個大經大論,這是一個。然後呢華嚴上面說的很清楚,說很多這個大的弟子,聲聞弟子,坐在這個地方,他儘管佛在這兒說那個最大的大法,但是他不相應,為什麼?他因地當中本來就沒有種這個因,他不歡喜這個東西,聽也聽不進,這不是很簡單嗎?對不對,所以我們要好好的去學,你弄清楚了,那麼你那時知道,是啊!現在你不能修,絕不強迫,但是正因為你不能修,更要努力,說我慚愧,我好好的學將來一定要學到,概念清楚嗎?就在這地方,這個是他現在這裡的最大最大的差別,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了解。你如果現在能夠這樣作的話,即便當下不一定能夠直去,針對煩惱的慧,可是將來很容易上去,所以這個勝道的命根,我們要把持的住。進一步。
p. 56
【慧縱略生,亦不增長。】
就算你生有慧,也不能增長,你沒有增長的因嗎?你怎麼可能得到增長的果呢?
【故於修道全無進步,】
所以說是原地踏步,不退還是好好的。
【道所修證最究竟者,如敬母阿闍黎云:『慧中如遍智,』】
這個修道最究竟的是什麼呢﹖就是這個裡面,告訴我們的慧當中什麼呀?如智遍智,如遍智是兩樣東西噢,一個是如所有性,一個是盡所有性,這個兩個後面會解釋,拿我們現在來說,一個是見一切法的特質--見空;一個是見一切法的緣起--有。換句話說,一個是根本智,一個是根本後得智,無分別後得智,兩樣東西圓滿的是佛果。
【謂能無雜簡擇一切如所有性,盡所有性,即是慧故。】
你能夠正確無誤的抉擇一切的就是什麼?就是如智跟偏智,這個都是智慧,智慧這個東西就要你思惟觀察,所以要止修的,因為你那個思惟觀察能力不行,所以要用定心來去觀察,這樣的,現在你一開頭的時候,居然這個不要了,那豈不是一開頭你把那個命根都切斷掉了一樣嗎?這個概念我們現在要清楚。
【◎ 是故於道幾許修習,返有爾許重大忘念,念力鈍劣,簡擇取捨意漸遲鈍,當知即是走入錯道正因之相。】
這句話對我們是個大警惕,這句話對我們是一個大策勵,所以我們現在有很多人對道修,修了很多,反而什麼?反而產生了反效果,是妄念是重大,念力是遲鈍,然後呢抉擇,碰見這種事情,叫你也弄不清楚,叫你去弄,你又嫌它麻煩,就這種味道,這個是什麼啊?走上錯路了,就是因地當中你走錯了,所以這一點大家注意,有的人一聽,不聽的時候蠻好,一聽眼睛就瞪大了,那個就是他因地當中跟他相應的;有的人平常他蠻好,等到一聽經,就打瞌睡了,就是提不起來,為什麼?就是跟法是不相應,而那個時候他就是什麼?障礙現起的時候,這個的的確確很清楚很明白的,你對這樣東西有嗜好的話,那個現起的時候眼睛瞪了個大。反過來,你跟他不相應的時候,到那時候你會直打哈欠,對不對?我想我們每個人都有這個經驗,所以,譬如說我們現在當然出了家了,不會了,以前在家的時候,到了夏天,然後呢白天的事情忙完了,這個時候電視節目最好了,然後呢在這個地方冷氣又開,然後坐在這個地方,最好的,瞪大了眼睛大家去望,到那個時候洗澡了,等一下,沒關係,你先去,你先去,每一個人都會這樣,勁就會提得那麼足。反過來,這件事大家唸書了,到那個時候你這個也不行,牙齒又痛了,頭又痛了,背又昏了,到那個時候硬是跑到那裡去打瞌睡了,為什麼?就是這樣,我想我們都有這個經驗,我們不要問他為什麼,我們都有這個經驗。就是你這樣東西跟你的心裡相應的話,到那個時候的話,精神就提起來了,叫你該做的時候,那怕洗澡固然不願意,到該睡覺了,去睡啦,明天起不來,沒關係,等一下等一下,明天我起得來的,就是這個樣;乃至於你很累了,這個什麼節目來了,你也不覺得累了,不是很明白嗎?這是什麼?我們的習氣,對不對?習氣是什麼?現在的果,就是你因地當中有了這個,現在這個現象,所以如果說我們每一位同學碰見這個情況的話,立刻檢點一下是什麼狀態,最好的辦法,那時候趕快懺悔,還來得及,懺悔淨除了以後,他不會感果,要不然這個留下去的話,那對我們是非常恐怖的一個結果。
【◎ 又於三寶等功德差別,若能多知,依此之信,亦多增長。】
再說,假定說我們對於三寶的功德,這個差別有種種特殊的內涵、細緻的內涵,能夠了解的愈多,那麼信心也增長,平常我們說歸依,為什麼要歸依啊?說好的,那麼就好的,歸依了,現在大部份都是這樣,歸依了三寶,他就保佑你多子多孫、長壽、健康,那去去去,到底內容什麼,不一定知道,但是你如果你了解了更多,他愈來愈起勁,我們不要說佛法了,就是一貫道,我曉得的,一貫道他有一套內容的,他就告訴你這個道有多大的好處,現在是三期末劫了,如果是你不來這一套東西的話,到那時候末劫鋼鋒落地怎麼怎麼,恐怖的不得了,然後你跑得去,一受了這個東西有多少好處,你了解的愈多,你這個信心就愈強,都是靠這個東西。那麼我們對佛法呢﹖也是如此,所以我講一貫道的,為什麼要這樣講,就是說我們這種心相,換句話說我們每個人心裡狀態的的確確是如此的,你用在這個上面,就對這個信心增強,用在那個上面,就對那個東西信心增強,現在我們要增強對三寶的信心,怎麼辦?還是用這個辦法,告訴他,三寶的種種特別好處,那要靠什麼啊?聞思嘛!不是很明白嗎?所以說修行而居然不要聞思了,怎麼個修法?這是對啟發你好樂的信心,另外呢?
【若多了知生死過患,故生眾多厭患出離。】
反過來,你假定能夠多了解這個生死輪迴當中的種種大過失、大害處的話,你這個厭患心就生起來了,所以剛才那個比喻當中,有人告訴你,說你以為這是你的好朋友,這個是你的冤家,你了解的愈多,自然而然你對他厭離排斥了,不是嗎﹖也要靠我們多聽聞、多思惟、多觀察。所以我們現在的的確確不要覺得懂了,坐在那大家談佛法,在我現在了解的話,你們懂不懂我不知道,我自己曉得我實在是好可憐哪,好可憐懂得太少,所以我一再說,要我問我的心的話,我實在不想坐在這地方講,可是我的老師告訴我,某人哪,你去了以後你要講,我尊重我的老師,我莫奈何,祗好跟大家講,我不懂嘛!同樣的因為我拿自己來衡量,看見在座的大部份同學,跟我差不多,我想起代大家心裡著急,的的確確。
【若由多門,能見解脫所有勝利,故亦於此猛利希求。】
同樣的你見到解脫的殊勝的利益的話,你希求心就生起來了。現在我們修行的真正的大的障礙,第一個淨信心生不起來,好樂心生不起來,對平常的時候,做別的事情很起勁,上街跑一趟,你出去啊?你有車子?我跟你一起去,但是那個地方是聽經,又要上課了。為什麼啊?就是好樂心生不起來,第一個。然後呢過患心生不起來,有了這過患然後下面告訴我們這個見到解脫的殊勝的那一段,希求心就生起來了。我自己想想我自己也覺得好笑,剛才這個。
【若多了解大菩提心,及六度等希有諸行,則於此等諸不退信,欲樂精進,漸能增廣。如是一切皆依觀慧,觀察經義修習而起,】
這個上面告訴我們,凡是上面這種東西都是靠什麼?都是靠我們的思惟觀察,觀察什麼?「經」。為什麼要經啊?經是聖人所說,換句話說,他所說的道理正確無誤,天經地義,所以
【故諸智者應於此理,引起定解,他不能轉。】
請大家把這幾句話刻在心上面,我自己真正是一個聰明的人,自負是聰明的人的話,就應該這樣去做,對這個道理,第一個引起定解,要確定不動的見解,他不能轉,不管人家怎麼說,環境怎麼樣,絕不動搖,到了那個時候我們修行,行了!否則的話這裡聽了有道理,跑到那裡這個人講講的話,覺得是呀,還是我的對,你還是停在原來的地方。所以他告訴我們勝解、勝解,這個很重要的,要達到那個勝解,不是聽一下就算,聽過了還要自己的深刻的研習,還要討論,然後呢要思惟,還要觀察,我們要做的事情好多,而做這些事情對我們的利益好大,你如果把握不住這些,今天聽了蠻對,等你跑到那裡聽聽的話,覺得也不錯,好像是這個樣,你就轉掉了,結果跑到這裡聽了一點,白費。跑到那裡聽也白費,為什麼呀?你懷疑嘛,所以自然到那個時候,人家說:【駝子摔跤,兩頭不著實。】就是這個狀態,兩頭不著,就是這個狀態,是很重要很重要。我們現在太多這樣的,聽見他,好,跑到那聽他,這也好,不知如何取捨,好了,莫奈何,就這麼空過一生,這種道理,所以說引起定解他不能轉,絕對不要人家動搖。在這個地方,有個很方便的東西,我們不妨這麼想一想,常常有的人說勸你,某人啊,現在這個樣,戒上面,經上面怎麼講,那時候你自己問一下,這個人強得過佛嗎?這個人強得過菩薩嗎?你這麼一想,這問題自然就沒有了,然後呢當你想到我的時候,你也問問看,我強得過佛嗎?我強得過菩薩嗎?你能夠這麼一問的話,多多少少會減輕一點這種錯誤,然後呢會幫助我們扭過來,一直等到你對於正確的無垢的道理,產生定解,決定不移的時候,安全了。如果說你用這個法門用在淨土上面的話,那就是去的可能性是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除非你有大業障,否則一定去而且。去淨土的條件是什麼?簡單,信願具足,對不對?你能夠不被他轉的話,請問這個信願是不是具足?對嘛!千真萬確,所以大家不要這個時候忙著念佛,我覺得這些人真可憐,你不妨停下來忙這個,到那個時候的話,就這麼容易就去了,道理就在這裡。更進一層都做的到,何況是比較簡單的?上品上生都可以,何況是下品下生,乃至邊地。不但是淨土、禪、教、密哪一門都可以通,這個基本的完整的概念,你了解了這個廣義的,用在狹義,用到那裡,就那裡通,就是這樣。繼續:
【◎ 諸於修理見解極狹者,作如是言,若以觀慧,極多思擇而修習者,則能障碍,專注一緣勝三摩地,故不能成堅固等持。此當宣說,】
日常法師
--------------------------------------------------------------------------------
反過來說你自己努力一點的話你賺了大錢,這樣啊,這種情況那自然而然你會改變,而且呢要恆常的改變,要猛利的改變,當你恆常而猛利的改變以後的話,修行就很容易了,你會時時刻刻等在那,這個無常隨時要死,死了以後下了地獄要苦,你就等不及了,不要說好端端的時候你拼命用功,生病的時候你也會,乃至於生病的時候更拼命用功,為什麼?好端端的雖然想無常還蠻好,生病的時候病是死因,現在你己經病了,什麼時候死更快,你能等得及嗎?你更拼命,這不是很明白嗎?所以說他這些東西能夠猛利改變我們現在這個悠悠泛泛的東西,都要拿前面的那個思擇修,去修的。所以。
p. 55 (6)
【起如是心,唯須依賴數數觀察思擇修故。】
上面這種消滅違品的,就是淨除我們不能修的,去除那種障礙的這種心理,靠什麼啊?靠不斷不斷的思惟、觀察,這樣的。下面說:
【如於貪境,若多增益,可愛之相,則能生起猛利之貪,及於怨敵,若多思惟不悅意相,則能生起猛利瞋恚,】
他這個比喻很容易懂,我就說一個實際上的狀態,說明什麼?我們的心理有這個能力的,有什麼能力啊?能夠改變我們的心意,能夠對治這種障礙,現在呢我們把這種能力用在煩惱上面,不用在正法上頭。我們在哪裡用在煩惱上面?舉一個比喻:譬如有一樣東西,我們以前不曉得的,現在曉得了,譬如說我們說這個白搭,以前這是外國東西,的確我們不知道的,現在曉得了,這什麼?白搭,就是你曉得了也沒關係,然後吃一吃,這蠻好吃,今天也吃明天也吃,吃了幾天,到後天不吃,就不行了。那個時候你的心裡面會強烈的對這個東西有一種愛好,是不是?所以只要經過不斷的練習這個東西的話,你對這個心裡面就會產生這種強烈的攀緣心,對歡喜的東西是貪,對不歡喜的東西呢?排拒,瞋!比如說這個人平常蠻好,好端端的,後來有人告訴你,某人哪!你相信他,其實他是一個大騙子,大冤家呀!你所有的苦頭,都是他騙了你的,你心裡先懷疑,真的嗎?當然真的,你不妨試試看,然後你仔細的觀察,結果發現原來他專門在那裡跟你搗蛋,而他給你小小的甜頭,一點點,然後呢使你受到大苦,你等到經過了觀察,了解了這個事實,那個時候你是惡膽旁生,好傢伙,這個傢伙來的時候,我以前一直相信他,原來專門害我,你的瞋心就生起來了,這個我們大家都有這個經驗吧!說明了我們都有這個能力,那麼現在這個能力,如果你用在正法上面也是如此。以前你歡喜的不得了,覺得這個人專門幫忙你,就像說這個讓你營養,讓你長的白白胖胖,讓你吃得舒服,結果你現在曉得原來你所有的痛苦的根本都是他給你的,佛告訴我們,樂是苦因啊!你懷疑,會嗎?然後呢就告訴你這個道理,你也這樣去思惟觀察,到時候你確定曉得,真的是這樣!到那個時候你也一樣的一看見他,你就無法忍受,對不對?我們有沒有這個經驗?有嘛!所以說我們有這個能力的,問題在那裡呢?就要如理的聽聞,如理的思惟觀察,你能夠猛力轉變過來的話,修行是絕對可辦。
【是故修習此諸道者,境相明顯不明皆可,而然須心力猛利恆常,故應觀修。】
關於這些東西,他下面說什麼叫境相明顯不明顯,這句話先等一下說。真正的這種狀態的重要是什麼?就是這個心裡面非常強烈,譬如說你那個貪的心,這個貪的心不是說,你心裡面明明白白看見這種東西,不是的,就是不知不覺的有種強烈的心趨向他,那為什麼講境相明顯不明顯呢?譬如我們要觀佛,對不起那個觀佛的話,你要觀起來,就清清楚楚,明明朗朗,他不一定是非常強烈,心量很穩定的,有一種東西呢,你心裡面並沒有看見這個東西,卻是有強烈的,這個跟不同的情況,那麼這個靠什麼?就是靠思惟,他每一樣東西有他的特別的修學方法的,那時候你不一定要把這種東西觀起來,你就思惟這東西對你有多大的害處,然後你就討厭他,你思惟他對你有多大好處,然後你就喜好他了,這個就是須要思惟觀察的,凡是這一類東西,叫思擇修。那麼另外一種呢?
【◎ 若心不能住一所緣,於一所緣,為令如欲,堪能住故,修止等時,若數觀察,住心不生。故於爾時則須止修。於止觀時此當廣說。】
另外一個,假定說你希望你的心安住在一個上頭,不要動,比如說我要看那個佛像,很明顯的,瞪大了眼睛看見了,那個時候你不要東去想西去想,這個對我有多少害處,這個有多少好處,你愈想愈亂,那時怎樣辦呢?那個時候你所緣的是一個明顯的佛像,為了使得你心能夠像你所希望的,為令如欲,像你所希望的能夠安住在上面不動,這個是得止,那麼在這種狀態如果你心裡面東想西想的話,這個心裡面定心就定不住,這個時候就要止修,不要思惟,在這個裡面就很清楚明白告訴我們,那些是要思惟的,那些是不思惟要安住的,這個道理在最後止觀那部份會詳細的說明,所以現在這裡只略說:簡單的說明,正理說明了以後邪執破除,要不然那個邪執在這個地方的話,碰到那裡你還覺得自己很對,完了。
【◎ 又有未解此理者,說凡智者,唯應觀修。凡孤薩黎唯應止修。此說亦非,以此一一皆須二故。】
還有的人不了解上面這個道理,他就說:說很多有智的人,智慧,說智慧比較強的人,譬如我們現在說,有很多人要發心,有很多人信心人,有很多人偏重於智慧,有很多人偏重慈悲,諸如此類,說凡是他智慧偏重,以及修習智慧的時候,乃至於六度當中,現在修布施度,將來是修般若度,諸如此類,說凡是這一類人那麼要修習,這樣的修習、觀察的。另外一個孤薩黎的話,只要止修,什麼叫孤薩黎?孤薩黎就是這樣,那個人對於修行的法門己經得到了決定的勝解了,然後呢他一心一意去修行,而且採取苦行的態度,什麼東西都捨掉了,隨緣像頭陀一樣,通常禪門當中,破了本參,然後呢全部精神不計一切的,這個就有這種類似的,實際上是不是這樣?他這不對,這個也不是。「以此一一皆須二故。」這兩個東西,同樣的不管是那一個,該止的時候要止,該修的時候要修,該觀的時候要觀,該止的時候要止。
【雖諸智者,亦須修習奢摩他等。】
前者也要修止。
【諸孤薩黎,於善知識,亦須修習猛信等故。】
後者也還是要修猛力的信等等,就是那個時候要思惟觀察的。
【又此二種修行道理,於諸經藏及續藏中,俱說多種。】
這個兩種止也好觀也好,不管是顯教、密教的經典當中,同樣的很廣泛的都說這個道理。
【須由觀察而修習者,若無觀修或是微少,則不能生無垢淨慧,道勝命根。】
這句話注意一下。凡是必須要用觀察修的東西,你現在不用觀察,沒有觀察,或者雖然觀察而觀察的不多,一點點的話,那麼這個時候就有一個缺陷,什麼缺陷?叫無垢淨慧,這個東西沒有。什麼叫無垢淨慧呀?慧是什麼?破煩惱的。真正破除煩惱的,正對治的藥是智慧,這個智慧分聞、思、修,只要是對了,一定能夠破煩惱,如果不對的話,那當然沒有用,現在這裡講的是無垢淨慧,這個無垢的淨慧靠什麼?都是靠思惟觀察。所以如果你沒有的話,這個東西生不起來,這個東西生不起來,請問你怎麼修學佛法?佛法的真正的目的對治煩惱,煩惱斷除了,業就斷除了,沒有惑業,當然沒有這個流轉生死的,這個是勝道的命根,像命的根一樣,最重要的東西,修學佛法最重要的東西,居然你現在不要了,請問你佛法從何修起?所以這個情況是由來已久,因為由來已久,所以現在趨入末法,因為到了末法,所以我們現在沒有辦法,只好念一句阿彌陀佛,所以這句阿彌陀佛,到現在的的確確是對我們最好的,但是我們弄錯了,這個是留到了最後沒有辦法,我們所以落到今天的原因是以前造的惡因,我們現在了解了這一點,應該怎麼辦?就我所了解的,是!現在我們只有念佛,但是心裡面了解,以前我們造了惡因,所以現在得了惡果,現在我們只能念這個,趕快把以前的惡因轉過來,眼前我雖然不能修,但是將來一定要努力,所以這種情況之下,是的,我眼前還是念佛,但是感到無比的慚愧,說這個經論實在重要,我們絕對不會說這個不要,你還管他幹什麼,這兩種現象,產生的結果是什麼?很明白,因為你現在覺得很慚愧,然後你努力修,你恭敬他,這個慚愧、恭敬本身也是個功德,不但不影響你,還能夠幫助你現在那個住心往生,這第一個眼前的好處。然後你去了以後,到那時候你修的是因為你恭敬一心仰望,到時候有了因緣你馬上可以修,你再回來的時候,這個因一直在這地方,對不對?如果你不採取這個路,你現在說這個都不要,這本身是一個最大的謗法障礙,你辛辛苦苦念了一點佛把他抵消,往往還透支三分,弄了半天,了無影響,這是障礙。就算你能去了,到了那邊,因為你心裡面因種就是不要他的,所以到那時候你既然不要他,眼前碰到了你還是不相應,你說好像這個經裡面沒有這個根據嗎?怎麼會沒有呢?彌陀經,大本上面以及十六觀經,淨土的三經,其他的經論上面說的很清楚,很多人到了那邊,他聞說了然後就證了羅漢果了,為什麼證羅漢果?他不要那個大經大論,這是一個。然後呢華嚴上面說的很清楚,說很多這個大的弟子,聲聞弟子,坐在這個地方,他儘管佛在這兒說那個最大的大法,但是他不相應,為什麼?他因地當中本來就沒有種這個因,他不歡喜這個東西,聽也聽不進,這不是很簡單嗎?對不對,所以我們要好好的去學,你弄清楚了,那麼你那時知道,是啊!現在你不能修,絕不強迫,但是正因為你不能修,更要努力,說我慚愧,我好好的學將來一定要學到,概念清楚嗎?就在這地方,這個是他現在這裡的最大最大的差別,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了解。你如果現在能夠這樣作的話,即便當下不一定能夠直去,針對煩惱的慧,可是將來很容易上去,所以這個勝道的命根,我們要把持的住。進一步。
p. 56
【慧縱略生,亦不增長。】
就算你生有慧,也不能增長,你沒有增長的因嗎?你怎麼可能得到增長的果呢?
【故於修道全無進步,】
所以說是原地踏步,不退還是好好的。
【道所修證最究竟者,如敬母阿闍黎云:『慧中如遍智,』】
這個修道最究竟的是什麼呢﹖就是這個裡面,告訴我們的慧當中什麼呀?如智遍智,如遍智是兩樣東西噢,一個是如所有性,一個是盡所有性,這個兩個後面會解釋,拿我們現在來說,一個是見一切法的特質--見空;一個是見一切法的緣起--有。換句話說,一個是根本智,一個是根本後得智,無分別後得智,兩樣東西圓滿的是佛果。
【謂能無雜簡擇一切如所有性,盡所有性,即是慧故。】
你能夠正確無誤的抉擇一切的就是什麼?就是如智跟偏智,這個都是智慧,智慧這個東西就要你思惟觀察,所以要止修的,因為你那個思惟觀察能力不行,所以要用定心來去觀察,這樣的,現在你一開頭的時候,居然這個不要了,那豈不是一開頭你把那個命根都切斷掉了一樣嗎?這個概念我們現在要清楚。
【◎ 是故於道幾許修習,返有爾許重大忘念,念力鈍劣,簡擇取捨意漸遲鈍,當知即是走入錯道正因之相。】
這句話對我們是個大警惕,這句話對我們是一個大策勵,所以我們現在有很多人對道修,修了很多,反而什麼?反而產生了反效果,是妄念是重大,念力是遲鈍,然後呢抉擇,碰見這種事情,叫你也弄不清楚,叫你去弄,你又嫌它麻煩,就這種味道,這個是什麼啊?走上錯路了,就是因地當中你走錯了,所以這一點大家注意,有的人一聽,不聽的時候蠻好,一聽眼睛就瞪大了,那個就是他因地當中跟他相應的;有的人平常他蠻好,等到一聽經,就打瞌睡了,就是提不起來,為什麼?就是跟法是不相應,而那個時候他就是什麼?障礙現起的時候,這個的的確確很清楚很明白的,你對這樣東西有嗜好的話,那個現起的時候眼睛瞪了個大。反過來,你跟他不相應的時候,到那時候你會直打哈欠,對不對?我想我們每個人都有這個經驗,所以,譬如說我們現在當然出了家了,不會了,以前在家的時候,到了夏天,然後呢白天的事情忙完了,這個時候電視節目最好了,然後呢在這個地方冷氣又開,然後坐在這個地方,最好的,瞪大了眼睛大家去望,到那個時候洗澡了,等一下,沒關係,你先去,你先去,每一個人都會這樣,勁就會提得那麼足。反過來,這件事大家唸書了,到那個時候你這個也不行,牙齒又痛了,頭又痛了,背又昏了,到那個時候硬是跑到那裡去打瞌睡了,為什麼?就是這樣,我想我們都有這個經驗,我們不要問他為什麼,我們都有這個經驗。就是你這樣東西跟你的心裡相應的話,到那個時候的話,精神就提起來了,叫你該做的時候,那怕洗澡固然不願意,到該睡覺了,去睡啦,明天起不來,沒關係,等一下等一下,明天我起得來的,就是這個樣;乃至於你很累了,這個什麼節目來了,你也不覺得累了,不是很明白嗎?這是什麼?我們的習氣,對不對?習氣是什麼?現在的果,就是你因地當中有了這個,現在這個現象,所以如果說我們每一位同學碰見這個情況的話,立刻檢點一下是什麼狀態,最好的辦法,那時候趕快懺悔,還來得及,懺悔淨除了以後,他不會感果,要不然這個留下去的話,那對我們是非常恐怖的一個結果。
【◎ 又於三寶等功德差別,若能多知,依此之信,亦多增長。】
再說,假定說我們對於三寶的功德,這個差別有種種特殊的內涵、細緻的內涵,能夠了解的愈多,那麼信心也增長,平常我們說歸依,為什麼要歸依啊?說好的,那麼就好的,歸依了,現在大部份都是這樣,歸依了三寶,他就保佑你多子多孫、長壽、健康,那去去去,到底內容什麼,不一定知道,但是你如果你了解了更多,他愈來愈起勁,我們不要說佛法了,就是一貫道,我曉得的,一貫道他有一套內容的,他就告訴你這個道有多大的好處,現在是三期末劫了,如果是你不來這一套東西的話,到那時候末劫鋼鋒落地怎麼怎麼,恐怖的不得了,然後你跑得去,一受了這個東西有多少好處,你了解的愈多,你這個信心就愈強,都是靠這個東西。那麼我們對佛法呢﹖也是如此,所以我講一貫道的,為什麼要這樣講,就是說我們這種心相,換句話說我們每個人心裡狀態的的確確是如此的,你用在這個上面,就對這個信心增強,用在那個上面,就對那個東西信心增強,現在我們要增強對三寶的信心,怎麼辦?還是用這個辦法,告訴他,三寶的種種特別好處,那要靠什麼啊?聞思嘛!不是很明白嗎?所以說修行而居然不要聞思了,怎麼個修法?這是對啟發你好樂的信心,另外呢?
【若多了知生死過患,故生眾多厭患出離。】
反過來,你假定能夠多了解這個生死輪迴當中的種種大過失、大害處的話,你這個厭患心就生起來了,所以剛才那個比喻當中,有人告訴你,說你以為這是你的好朋友,這個是你的冤家,你了解的愈多,自然而然你對他厭離排斥了,不是嗎﹖也要靠我們多聽聞、多思惟、多觀察。所以我們現在的的確確不要覺得懂了,坐在那大家談佛法,在我現在了解的話,你們懂不懂我不知道,我自己曉得我實在是好可憐哪,好可憐懂得太少,所以我一再說,要我問我的心的話,我實在不想坐在這地方講,可是我的老師告訴我,某人哪,你去了以後你要講,我尊重我的老師,我莫奈何,祗好跟大家講,我不懂嘛!同樣的因為我拿自己來衡量,看見在座的大部份同學,跟我差不多,我想起代大家心裡著急,的的確確。
【若由多門,能見解脫所有勝利,故亦於此猛利希求。】
同樣的你見到解脫的殊勝的利益的話,你希求心就生起來了。現在我們修行的真正的大的障礙,第一個淨信心生不起來,好樂心生不起來,對平常的時候,做別的事情很起勁,上街跑一趟,你出去啊?你有車子?我跟你一起去,但是那個地方是聽經,又要上課了。為什麼啊?就是好樂心生不起來,第一個。然後呢過患心生不起來,有了這過患然後下面告訴我們這個見到解脫的殊勝的那一段,希求心就生起來了。我自己想想我自己也覺得好笑,剛才這個。
【若多了解大菩提心,及六度等希有諸行,則於此等諸不退信,欲樂精進,漸能增廣。如是一切皆依觀慧,觀察經義修習而起,】
這個上面告訴我們,凡是上面這種東西都是靠什麼?都是靠我們的思惟觀察,觀察什麼?「經」。為什麼要經啊?經是聖人所說,換句話說,他所說的道理正確無誤,天經地義,所以
【故諸智者應於此理,引起定解,他不能轉。】
請大家把這幾句話刻在心上面,我自己真正是一個聰明的人,自負是聰明的人的話,就應該這樣去做,對這個道理,第一個引起定解,要確定不動的見解,他不能轉,不管人家怎麼說,環境怎麼樣,絕不動搖,到了那個時候我們修行,行了!否則的話這裡聽了有道理,跑到那裡這個人講講的話,覺得是呀,還是我的對,你還是停在原來的地方。所以他告訴我們勝解、勝解,這個很重要的,要達到那個勝解,不是聽一下就算,聽過了還要自己的深刻的研習,還要討論,然後呢要思惟,還要觀察,我們要做的事情好多,而做這些事情對我們的利益好大,你如果把握不住這些,今天聽了蠻對,等你跑到那裡聽聽的話,覺得也不錯,好像是這個樣,你就轉掉了,結果跑到這裡聽了一點,白費。跑到那裡聽也白費,為什麼呀?你懷疑嘛,所以自然到那個時候,人家說:【駝子摔跤,兩頭不著實。】就是這個狀態,兩頭不著,就是這個狀態,是很重要很重要。我們現在太多這樣的,聽見他,好,跑到那聽他,這也好,不知如何取捨,好了,莫奈何,就這麼空過一生,這種道理,所以說引起定解他不能轉,絕對不要人家動搖。在這個地方,有個很方便的東西,我們不妨這麼想一想,常常有的人說勸你,某人啊,現在這個樣,戒上面,經上面怎麼講,那時候你自己問一下,這個人強得過佛嗎?這個人強得過菩薩嗎?你這麼一想,這問題自然就沒有了,然後呢當你想到我的時候,你也問問看,我強得過佛嗎?我強得過菩薩嗎?你能夠這麼一問的話,多多少少會減輕一點這種錯誤,然後呢會幫助我們扭過來,一直等到你對於正確的無垢的道理,產生定解,決定不移的時候,安全了。如果說你用這個法門用在淨土上面的話,那就是去的可能性是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除非你有大業障,否則一定去而且。去淨土的條件是什麼?簡單,信願具足,對不對?你能夠不被他轉的話,請問這個信願是不是具足?對嘛!千真萬確,所以大家不要這個時候忙著念佛,我覺得這些人真可憐,你不妨停下來忙這個,到那個時候的話,就這麼容易就去了,道理就在這裡。更進一層都做的到,何況是比較簡單的?上品上生都可以,何況是下品下生,乃至邊地。不但是淨土、禪、教、密哪一門都可以通,這個基本的完整的概念,你了解了這個廣義的,用在狹義,用到那裡,就那裡通,就是這樣。繼續:
【◎ 諸於修理見解極狹者,作如是言,若以觀慧,極多思擇而修習者,則能障碍,專注一緣勝三摩地,故不能成堅固等持。此當宣說,】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1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廿九卷 A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廿九卷 A面
日常法師
--------------------------------------------------------------------------------
p. 56 (10)
【故不能成堅固等持。此當宣說。】
上面這個是錯誤的見解,現在下面有一種呢?它錯倒不一定錯,但是見解太狹窄,那麼這種人怎麼說?他就說,你拿這個觀慧去不斷去思惟的話,這是障礙你學定,你要學定的話,專心一注貫注在這個上面,全部精神貫注在上面,它不一定定,那東想西想、胡思亂想生不起來,不能得到這個堅固的定,那麼他下面說,此當宣說,是的,這個要下面詳細,你要分別的清楚。
【若謂其心於一所緣,如其所欲,堪能安住,此三摩地,先未成辦現新修時,若數觀擇眾多所緣,定則不生,乃至其定未成以來,於引定修,唯應止修,亦是我許。】
是說,你現在希望安住在你所緣的,專一貫注在上頭,要想得到這樣的定,那麼要想得到的這樣根本三摩地,而這個你以前沒有學過,現在你正在修這個,既然你正在修這個,當然你心要安住在這個上面,在這個狀態當中,如果說你要思惟觀察的話,這個定的確是不生的,一直等到你得到定以後。所以為了你現在要學定,一心安住修,對的,所以「亦是我許」,我也是這樣說,沒錯,千真萬確,眼前狀態。下面這一段重要哦!下面這一段是極端重要,真的要學定。
【若謂引發如是定前,觀修眾多即許是此定障碍者,是全未解大車釋論宣說引發三摩地軌。】
剛才說你正修的時候,那麼正修的時候,還有前面的基礎什麼要的,「若謂引發如是定前」,你為了得到這樣的殊勝的三摩地--定,那麼這個前面的基礎,就是前面的加行,這個要什麼?觀修很多前面這個條件,假定說你把這個修定前面的基礎,認以為這是學定的障礙而不要的話,對不起!那麼你根本不了解這個大車,這個大車就是什麼?就是兩個大軌,不管是性宗龍樹菩薩那個,相宗無著菩薩那個,他們不管是哪宗哪派,真正完整傳承都告訴我們,你學定之前一定要很多基礎,這個基礎要經過思惟觀察,有了這個基礎,然後呢拿這個東西來安住在上面,這樣的所以假定像你這樣的說法的話,你根本不了解那些真正成就的人,告訴我們引發勝定的這個正確的道理,你不了解。下面這解釋看一看就明白了。
【謂如黠慧鍛師,將諸金銀數數火燒,數數水洗,淨除所有一切垢穢,成極柔輭堪能隨順,次作耳環等諸莊嚴具,如欲而轉堪能成辦。】
就像一個銀樓當中的技師一樣,他在正式做那個東西之前,先把那個粗胚,當然我們現在做那個金器已經完全成了金了,平常那個是指什麼?就是說他一個金沙或者礦沙,得到了這個以後,第一件事情要不斷的燒、不斷的洗,把這個裡面的雜質統統淨除,能夠純一達到了純金以後,然後把這個東西再來做你要的這個首飾,那這樣去做的話,你要怎麼就能夠完成什麼。現在同樣的,我們修學定的時候,應該怎麼辦呢?
p. 57
【如是先於煩惱隨惑及諸惡行,如在修習諸黑業果,生死患等時中所說,應以觀慧數數修習彼等過患,令心熱惱,或起厭離,以是作意如火燒金,令意背棄諸黑惡品,淨此諸垢。】
那麼同樣的我們修行的時候先對我們的煩惱,這個煩惱是總的,或者是根本大煩惱,或者是隨或者是大隨、中隨、小煩惱種種的惡行,那麼這些東西就像什麼?就像下面說的修惡業的惡果、!生死的過患等等,凡是這種東西都應該以觀察慧不斷的去看,怎麼看呢?說這個東西有多大的過失,有多大的禍害,等到你經過了這樣的思惟觀察了以後,你那個時候心裏面懊惱起來,以前我不懂,上了他的當,一天到晚貪著難捨啊!那時候你就起大厭離心,你就不會被他綁住了。這個就像什麼?這個作意就像我們這個銀樓的技師,用火來燒那個金沙一樣,銀樓的技師用火來燒那個金沙,把金沙裏的雜質拿掉;我們現在修行的人經過這樣的思惟觀察的話,使得我們對以前難捨的這種事情就厭離,所以佛法第一件事情要厭離心,把這個貪著淨除,這是第一個。其次呢
【如在修習,知識功德暇滿義大三寶功德,白淨業果及菩提心諸勝利等,時中所說。以觀察慧數數修習此等功德,令心潤澤,或令淨信,以此作意,如水洗金,令意趣向諸白淨品,愛樂歡喜,以白善法澤潤其心。】
那麼前面是厭患,說它的過患;另外一方面呢?對於善知識的種種的好處,對於我們難得的人身的重要,然後呢三寶的給你的殊勝的價值,以及你修善業以後得到多少的好的果報,以及大菩提心的最不可思議了不起的大利益,那個是後頭講的,始終所說,那個後頭都會講,如果說你照著他那個能夠觀察,能夠不斷的修行的話,那時候你心裡就認知,歡喜呀!絕不會像我們現在那樣的話,聽到上課就不歡喜,那時候你一聽到上課耳朵就豎起來,眼睛瞪大了就睡不著,這是這個東西滋潤了我們的心裡,那個時候就產生了清淨信心,你一點都不懷疑,就像什麼?就像這個作意,這種的思惟作意,就像用水洗淨,就像前面那個銀樓的銀匠,用水來洗淨,那麼我們修行的時候呢就把這種好的種種白淨品,清洗我們的染汙。
【◎ 如是成已,】
前面的那個前行基礎有了,
【隨所欲修若止若觀,於彼屬意無大劬勞,即能成辦。】
把前面的這個基礎弄好了,那個時候隨你所希望的,你要修止,止就是得定;你要修觀,乃至於觀空,觀什麼,「無大劬勞」,不要大努力,即能成辦,成功了,現在我們看看對不對?我們平常所以修不起來的原因是什麼?我們如果肯仔細的檢查馬上就了解了,就是這個心裡面煩煩惱惱,為什麼煩惱?放不下呀!就是這樣,然後呢另外一點提不起,為什麼放不下?你沒有見到這東西的過患、禍害,你只見到他的以前無始以來的習氣,經過了修習了以後,你厭患,送給你都不要,你還有放不下的嗎?狀態起來了,還有呢現在你提不起來,現在你見到一個特別的好處的話,不叫你去還辦不到,就像我剛才說的,「現在該睡覺了。」「沒關係,我等一下。」你就放不下,你對這個東西嚐到他的味道了,這不是很清楚明白嗎?然後呢這個前面的障礙是一點都沒有,推動你的力量是這麼大,你去修,用正確的方法,會修不成嗎?當然成功了,所以現在我們常常說,我現在要修行,要住茅蓬喔!然後一住十年,最好的就在那裡睡了十年,可惜呀!道理就在這裡。不,原則已經說明了,細則那個內部我們還不知道,你真正的學下去,你會愈學愈有趣;不但有趣而且慢慢慢慢的自然每一部分的內容跟你相應,相應的結果是什麼啊?成就了,就是這樣,你要往生一定往生,成佛有餘,千真萬確的。所以為什麼你看阿底峽尊者傳上面,那個時代天天都有成就的人出現,到處都是!我們現在呢?這個講經說法的人如過江之鯽,多於牛毛,真正成就的人,鮮於麟角,問題得不到這個善巧,問題得不到這個善巧。所以我們現在了解了,原來真正修行不難,正知見最主要。
【如是觀修,即是成辦無分別定勝方便故。】
現在懂得了,原來前面教我們的思惟觀察,正是成就我們這個無分別勝定的最善巧的方便、最好的工具,你現在這個方法、工具都不要了,請問你怎麼行?眼前這麼簡單的燒飯,你說燒飯,鍋子不要了,你鍋子不要了,你怎麼燒?你火不要了,火不要了,你怎麼燒?你水不要了,你水不要了,怎麼燒?我們現在這樣,飯是要的,要燒的,鍋子不要,水不要,火也不要。這個地方現在我們都了解了,只要照著去做,一一都如我們所欲,一定成功。
【如是亦如聖無著云:「譬如黠慧鍛師或彼弟子,若時為欲,淨除金銀,一切垢穢,於時時中,火燒水洗,柔輭隨順,現前堪能,成辦彼彼,妙莊嚴具。黠慧鍛師若彼弟子,隨所了知,順彼工巧以諸工具,隨所欲樂妙莊嚴相,皆能成辦。】
就是解釋那個,就像銀樓的技巧,或者是他的徒弟一樣,為了要想做一樣手飾工具,他就用種種的方式水洗、火燒,把那個雜質弄乾淨了、然後照他所指導的要做的手飾都做起來了。
【如是諸瑜伽師,若時令心,由不趣向貪等垢穢,而生厭離,即能不趣染汙憂惱,】
現在我們真正修行的人,假定是你能夠照著前面這個辦法去修,那麼那個時候對於我們一向貪著的這種東西都排除掉了,生起了厭離心;生起了厭離心,這些染汙憂惱沾不上了。平常眼前我們現在生的煩惱,你仔細看起來都是什麼?都在這裡,都在這個地方,他多吃了,他佔了便宜了,我多做了,這個地方怎麼樣,然後呢他那個法器敲錯了;他那個東西幹什麼了,假定我們真正的對世間那些認得清楚,你的厭離心生起來了的話,我現在為了修學佛法,增長我的功德,這個東西不管它怎麼弄,你心裡面動都不動,自然不會為這個染汙憂惱沾起來了,沾不到你的心,你的煩惱沒有了。然後呢?
【若時令心,由於善品,愛樂趣向,即生歡喜。】
同時現在你了解了三寶的殊勝的功德,一心一意,你好歡喜,他前面的障礙又沒有,後面推動的力量又這麼強。
【次瑜伽師,】
下面一步我們修行的人,
【為令其心於奢摩他品,或毘缽舍那品,加行修習,】
那時候正式的用功用在或止或觀。
【即於彼彼極能隨順,極能安住,無動無轉,如為成辦所思義故,皆能成辦。」】
那個時候就對於那些「極能隨順」,那完全相應了,你要安住就安住,絕不動、絕不轉,要想做到的樣樣做到了,這個比喻清楚嗎?現在了解了,但是這裡還是一個原則,這地方原則先引發我們好樂歡喜,你有了這個好樂歡喜,然後對下面學那個次第,自然你會認真,那麼現在這個是產生一個好樂的歡喜,下面次第你認識清楚的話,一一如它所說的現象心裡現起來,慢慢就開始成就了。
請翻到五十七頁,關於修,簡單的說明修的道理,那麼這個分兩部份,第一個是先說明修是什麼一回事情,簡單的說明;其次呢,破除錯誤的一種執著,這個裡邊邊破除邪執特別重要,以我們現在時下的一般狀態來說,太多這種錯誤。經常有聽見這麼說,要修行啦,趕快學打坐、趕快學什麼,實際上呢現在我們學了上面這段,我們了解了為什麼坐了半天不相應的道理,大概有個概念。現在我們繼下去,最後一行:
【◎ 又能令心堅固安住,一所緣境勝三摩地,所有違緣要有二種,謂沈及掉。】
說,對於這個三摩地就是定,我們通常說得定、得定,或者等持、等至、三摩地等等,這個三摩地的行相是什麼呢?就是我們心安住在我們所一心緣的這個對象上面,在任何情況之下它都不動搖,不受影響,那麼這個就是得到堅固安住的殊勝三摩地,所以真正得了定了以後,你把他抬走了,放到別的地方去,他也不知道,再冷,他也不知道,再熱,他也不知道,再吵,他也不知道,他的心安住在他所緣的境界上面,怎麼動他,他都不知道,這樣啊!這種殊勝的狀態。那麼現在我們想學,這個東西它有兩種障礙、違緣,跟它違背的,主要的要有二種,最主要的,有哪兩種呢?沈跟掉,沈通常我們叫昏沈,掉叫掉舉,那麼昏沈是什麼呢?掉舉是什麼呢?昏沈就是他那個心裡邊這個力量慢慢慢慢的就差了,就是心不堪能性,平常譬如說你看一個什麼東西、聽什麼東西,你要想聽的話,精神貫注在那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到了一個時候這個心裡面不一定聽你招呼了,這個就是沈相。這個沈相不一定是說你坐在這裡,等到你打瞌睡就是沈相,當你看書的時候,剛開始的時候非常利,看到後來儘管你眼睛還在那兒、腦筋還在動,它那個書上說的什麼東西,你迷迷糊糊了,那時候已經沈了。我們要曉得這個沈,細微的沈相我們根本察覺不到,實際上就是學定的時候,到那個時候你心裡面還是覺得很好安住在這裡,實際上已經進入了沈相了,經常正式學打坐的眼睛不必閉,眼睛微微的張開,但是你會覺得這個眼睛好像要閉下來,覺得閉下來才舒服,實際上那個心已經開始沈相了,這個細微的沈相我們根本就察覺不到,等到你察覺到了已經來不及了。所以我們往往在那種昏沈當中,自己還覺得很好了,至於說等到要打瞌睡的話,那也不曉得跑到那裡去,所以這個沈相很難能夠鑑別得出來。另外一種呢?掉舉,掉舉就是一種散亂,不過它那個散亂是什麼呢?實際上就是它那個心裡面不能寂靜的一種心裡行相,有的說「貪分所攝的」,為什麼叫貪分所攝的呢?就是在心裡面,你因為以前想這個,想的以前這種對自己好樂歡喜的事情,那時候心裡面使得你不能夠寧靜下來,這一種狀態叫做掉舉,使得我們得不到寧靜的。總之一句話,換句話說心裡面向上揚的時候,叫掉,向下沈的時候,就是向下跌的時候─沈,所以沒辦法得到平等的這種所謂等持,這個是它最大的障礙。關於真實的詳細的內容在後面奢摩他那一章當中有非常詳細的說明,這地方就指出這個學定的大障礙,告訴我們如何去對治,我們有了這個概念,然後照著下面告訴我們的次第去學,我們就會非常歡喜的,為什麼?原來下面告訴我們每一部份正是幫助我們怎麼樣一步一步達到學定的必不可少的基礎,否則的話我們還急急忙忙學定,這個都不要,在這種狀態當中,你既然沒有學定的基礎,你忙了半天,白浪費!所以這個地方真正要解釋的重點,在這地方說明這個基礎的重要,那麼我們肯照基礎上面下手,然後照著次第一步一步上去,等基礎有了、認識了,最後講到學定的時候,只要把你沈掉的行相一指出來,你馬上就可以照著去做,很快的就得定。繼續下去。
p. 58
【是中若有猛利無間,見三寶等功德之心,則其沈沒極易斷除,以彼對治,即是由見功德門中策舉其心,定量諸師,多宣說故。】
那麼現在我們分開來談,怎麼樣對治這個沈跟掉兩個主要的毛病呢?說:假定是你有下面這個力量,什麼力量呀?見三寶的功德,見到這個三寶有殊勝的功德,那麼這個見到三寶的這種功德的心裡面還要什麼?猛利無間,猛利是心裡面力量很強;無間是中間沒有間斷。在這種狀態當中,這個沈沒就很容易把它淨除掉。我們眼前馬上用一樣東西來說明一下。譬如說我們有一樣東西是非常歡喜的,對我們一直很深的一個嗜好,在這種狀態當中,也許有的時候你做在那兒覺得沒精打彩,乃至於昏昏欲睡,忽然之間這個境界現起了,呀於是你心裡面很快的就會向上面揚起來,這個你們隨你們自己的嗜好,你們去思惟觀察一下,立刻可以體會得到。在世間上面有很多人有特別嗜好的人,他一談到他這個嗜好,他馬上精神百倍,乃至於一點點小小的病,牙痛、頭痛,那時候牙痛、頭痛都沒有了,所以我們常說一個笑話:那小孩子歡喜吃糖的,他那牙齒痛,看見糖了,牙齒不痛了;實際上這個心裡狀態是通於我們一切的,為什麼?就是看見他所喜好的這個東西的殊勝的好處,那麼這種好處心裡面還要強、要猛利;無間的話,就是當這個力量很強或者你經常薰習的話,別的力量就進不來了,就是這種力量。那麼現在我們要做的什麼呢?就是做這個,為什麼前面一步一步按著次第,我們雖然說歸依三寶,歸依三寶有什麼好處?說實在,絕大部份人並不一定能夠真實的體會到,這是千真萬確的,你真正的體會到了以後,那個心裡面會非常強有力的心情提起來的,那麼這個強有力的心一提起來的,本來你要昏昏欲睡的,自然而然就不會,去掉了。所以他下面告訴我們這個對治,沈的這個對治,正確的針對著治療這個沈相,是什麼呀?能夠心裡面見到了他的好處,一見到這個好處,他這種心裡正式的一種策勵,馬上把那個心就揚起來了、舉起來了,這個是說這個道理。下面這裡兩句話,「定量諸師」的話,就是所謂「定量」的話─作意確實無誤,那些大德們他們都這麼說,所以「定量諸師」這一種人指什麼呢?他不但理路清楚,而且根據這個理路修行如實驗證;換句話說,他們這個經驗報告是千真萬確,那些有修有證的人都這麼說的。理路是這樣,實際上呢證明確實無誤,這個是對治沈。下面對治掉。
【若有無間猛利能見無常苦等過患之心,則其掉舉極易斷除,以掉舉者,是貪分攝散亂之心,能對治彼,諸經論中,讚厭離故。】
同樣的,假定我們能夠有猛利而無間的,下面這個認識什麼?看見無常苦,這個人世間的種種的患害、過失,那個時候這個掉舉就很容易除掉,為什麼?掉舉之所以掉舉的話,你看見這個東西這個好,這個好,所以貪分所攝,你胡思亂想,現在見到這個東西,原來是一無是處,原來有這麼大的過患的話,叫你不除,你也去不掉,所以說這一個東西的正確的對治是什麼?厭離!而無常苦那的的確確就是修厭離的最好辦法。你所以不能厭離就是看見他的好處,現在看見他有這麼大缺點的,當然你會厭離。這個諸經論當中處處地方讚嘆說明,經論實際上就是佛菩薩的經驗報告,凡是有經驗的人,都共同有這個認識,那麼由此我們可以曉得,你只要把前面這兩個修好的話,那自然而然到時候,你修的時候,沈升起來了,一觀這個,馬上心就舉起來了;等到掉升起來了,換過來觀那個,馬上把那個心就壓下去、壓平掉了,這種情況自然很容易得定。
日常法師
--------------------------------------------------------------------------------
p. 56 (10)
【故不能成堅固等持。此當宣說。】
上面這個是錯誤的見解,現在下面有一種呢?它錯倒不一定錯,但是見解太狹窄,那麼這種人怎麼說?他就說,你拿這個觀慧去不斷去思惟的話,這是障礙你學定,你要學定的話,專心一注貫注在這個上面,全部精神貫注在上面,它不一定定,那東想西想、胡思亂想生不起來,不能得到這個堅固的定,那麼他下面說,此當宣說,是的,這個要下面詳細,你要分別的清楚。
【若謂其心於一所緣,如其所欲,堪能安住,此三摩地,先未成辦現新修時,若數觀擇眾多所緣,定則不生,乃至其定未成以來,於引定修,唯應止修,亦是我許。】
是說,你現在希望安住在你所緣的,專一貫注在上頭,要想得到這樣的定,那麼要想得到的這樣根本三摩地,而這個你以前沒有學過,現在你正在修這個,既然你正在修這個,當然你心要安住在這個上面,在這個狀態當中,如果說你要思惟觀察的話,這個定的確是不生的,一直等到你得到定以後。所以為了你現在要學定,一心安住修,對的,所以「亦是我許」,我也是這樣說,沒錯,千真萬確,眼前狀態。下面這一段重要哦!下面這一段是極端重要,真的要學定。
【若謂引發如是定前,觀修眾多即許是此定障碍者,是全未解大車釋論宣說引發三摩地軌。】
剛才說你正修的時候,那麼正修的時候,還有前面的基礎什麼要的,「若謂引發如是定前」,你為了得到這樣的殊勝的三摩地--定,那麼這個前面的基礎,就是前面的加行,這個要什麼?觀修很多前面這個條件,假定說你把這個修定前面的基礎,認以為這是學定的障礙而不要的話,對不起!那麼你根本不了解這個大車,這個大車就是什麼?就是兩個大軌,不管是性宗龍樹菩薩那個,相宗無著菩薩那個,他們不管是哪宗哪派,真正完整傳承都告訴我們,你學定之前一定要很多基礎,這個基礎要經過思惟觀察,有了這個基礎,然後呢拿這個東西來安住在上面,這樣的所以假定像你這樣的說法的話,你根本不了解那些真正成就的人,告訴我們引發勝定的這個正確的道理,你不了解。下面這解釋看一看就明白了。
【謂如黠慧鍛師,將諸金銀數數火燒,數數水洗,淨除所有一切垢穢,成極柔輭堪能隨順,次作耳環等諸莊嚴具,如欲而轉堪能成辦。】
就像一個銀樓當中的技師一樣,他在正式做那個東西之前,先把那個粗胚,當然我們現在做那個金器已經完全成了金了,平常那個是指什麼?就是說他一個金沙或者礦沙,得到了這個以後,第一件事情要不斷的燒、不斷的洗,把這個裡面的雜質統統淨除,能夠純一達到了純金以後,然後把這個東西再來做你要的這個首飾,那這樣去做的話,你要怎麼就能夠完成什麼。現在同樣的,我們修學定的時候,應該怎麼辦呢?
p. 57
【如是先於煩惱隨惑及諸惡行,如在修習諸黑業果,生死患等時中所說,應以觀慧數數修習彼等過患,令心熱惱,或起厭離,以是作意如火燒金,令意背棄諸黑惡品,淨此諸垢。】
那麼同樣的我們修行的時候先對我們的煩惱,這個煩惱是總的,或者是根本大煩惱,或者是隨或者是大隨、中隨、小煩惱種種的惡行,那麼這些東西就像什麼?就像下面說的修惡業的惡果、!生死的過患等等,凡是這種東西都應該以觀察慧不斷的去看,怎麼看呢?說這個東西有多大的過失,有多大的禍害,等到你經過了這樣的思惟觀察了以後,你那個時候心裏面懊惱起來,以前我不懂,上了他的當,一天到晚貪著難捨啊!那時候你就起大厭離心,你就不會被他綁住了。這個就像什麼?這個作意就像我們這個銀樓的技師,用火來燒那個金沙一樣,銀樓的技師用火來燒那個金沙,把金沙裏的雜質拿掉;我們現在修行的人經過這樣的思惟觀察的話,使得我們對以前難捨的這種事情就厭離,所以佛法第一件事情要厭離心,把這個貪著淨除,這是第一個。其次呢
【如在修習,知識功德暇滿義大三寶功德,白淨業果及菩提心諸勝利等,時中所說。以觀察慧數數修習此等功德,令心潤澤,或令淨信,以此作意,如水洗金,令意趣向諸白淨品,愛樂歡喜,以白善法澤潤其心。】
那麼前面是厭患,說它的過患;另外一方面呢?對於善知識的種種的好處,對於我們難得的人身的重要,然後呢三寶的給你的殊勝的價值,以及你修善業以後得到多少的好的果報,以及大菩提心的最不可思議了不起的大利益,那個是後頭講的,始終所說,那個後頭都會講,如果說你照著他那個能夠觀察,能夠不斷的修行的話,那時候你心裡就認知,歡喜呀!絕不會像我們現在那樣的話,聽到上課就不歡喜,那時候你一聽到上課耳朵就豎起來,眼睛瞪大了就睡不著,這是這個東西滋潤了我們的心裡,那個時候就產生了清淨信心,你一點都不懷疑,就像什麼?就像這個作意,這種的思惟作意,就像用水洗淨,就像前面那個銀樓的銀匠,用水來洗淨,那麼我們修行的時候呢就把這種好的種種白淨品,清洗我們的染汙。
【◎ 如是成已,】
前面的那個前行基礎有了,
【隨所欲修若止若觀,於彼屬意無大劬勞,即能成辦。】
把前面的這個基礎弄好了,那個時候隨你所希望的,你要修止,止就是得定;你要修觀,乃至於觀空,觀什麼,「無大劬勞」,不要大努力,即能成辦,成功了,現在我們看看對不對?我們平常所以修不起來的原因是什麼?我們如果肯仔細的檢查馬上就了解了,就是這個心裡面煩煩惱惱,為什麼煩惱?放不下呀!就是這樣,然後呢另外一點提不起,為什麼放不下?你沒有見到這東西的過患、禍害,你只見到他的以前無始以來的習氣,經過了修習了以後,你厭患,送給你都不要,你還有放不下的嗎?狀態起來了,還有呢現在你提不起來,現在你見到一個特別的好處的話,不叫你去還辦不到,就像我剛才說的,「現在該睡覺了。」「沒關係,我等一下。」你就放不下,你對這個東西嚐到他的味道了,這不是很清楚明白嗎?然後呢這個前面的障礙是一點都沒有,推動你的力量是這麼大,你去修,用正確的方法,會修不成嗎?當然成功了,所以現在我們常常說,我現在要修行,要住茅蓬喔!然後一住十年,最好的就在那裡睡了十年,可惜呀!道理就在這裡。不,原則已經說明了,細則那個內部我們還不知道,你真正的學下去,你會愈學愈有趣;不但有趣而且慢慢慢慢的自然每一部分的內容跟你相應,相應的結果是什麼啊?成就了,就是這樣,你要往生一定往生,成佛有餘,千真萬確的。所以為什麼你看阿底峽尊者傳上面,那個時代天天都有成就的人出現,到處都是!我們現在呢?這個講經說法的人如過江之鯽,多於牛毛,真正成就的人,鮮於麟角,問題得不到這個善巧,問題得不到這個善巧。所以我們現在了解了,原來真正修行不難,正知見最主要。
【如是觀修,即是成辦無分別定勝方便故。】
現在懂得了,原來前面教我們的思惟觀察,正是成就我們這個無分別勝定的最善巧的方便、最好的工具,你現在這個方法、工具都不要了,請問你怎麼行?眼前這麼簡單的燒飯,你說燒飯,鍋子不要了,你鍋子不要了,你怎麼燒?你火不要了,火不要了,你怎麼燒?你水不要了,你水不要了,怎麼燒?我們現在這樣,飯是要的,要燒的,鍋子不要,水不要,火也不要。這個地方現在我們都了解了,只要照著去做,一一都如我們所欲,一定成功。
【如是亦如聖無著云:「譬如黠慧鍛師或彼弟子,若時為欲,淨除金銀,一切垢穢,於時時中,火燒水洗,柔輭隨順,現前堪能,成辦彼彼,妙莊嚴具。黠慧鍛師若彼弟子,隨所了知,順彼工巧以諸工具,隨所欲樂妙莊嚴相,皆能成辦。】
就是解釋那個,就像銀樓的技巧,或者是他的徒弟一樣,為了要想做一樣手飾工具,他就用種種的方式水洗、火燒,把那個雜質弄乾淨了、然後照他所指導的要做的手飾都做起來了。
【如是諸瑜伽師,若時令心,由不趣向貪等垢穢,而生厭離,即能不趣染汙憂惱,】
現在我們真正修行的人,假定是你能夠照著前面這個辦法去修,那麼那個時候對於我們一向貪著的這種東西都排除掉了,生起了厭離心;生起了厭離心,這些染汙憂惱沾不上了。平常眼前我們現在生的煩惱,你仔細看起來都是什麼?都在這裡,都在這個地方,他多吃了,他佔了便宜了,我多做了,這個地方怎麼樣,然後呢他那個法器敲錯了;他那個東西幹什麼了,假定我們真正的對世間那些認得清楚,你的厭離心生起來了的話,我現在為了修學佛法,增長我的功德,這個東西不管它怎麼弄,你心裡面動都不動,自然不會為這個染汙憂惱沾起來了,沾不到你的心,你的煩惱沒有了。然後呢?
【若時令心,由於善品,愛樂趣向,即生歡喜。】
同時現在你了解了三寶的殊勝的功德,一心一意,你好歡喜,他前面的障礙又沒有,後面推動的力量又這麼強。
【次瑜伽師,】
下面一步我們修行的人,
【為令其心於奢摩他品,或毘缽舍那品,加行修習,】
那時候正式的用功用在或止或觀。
【即於彼彼極能隨順,極能安住,無動無轉,如為成辦所思義故,皆能成辦。」】
那個時候就對於那些「極能隨順」,那完全相應了,你要安住就安住,絕不動、絕不轉,要想做到的樣樣做到了,這個比喻清楚嗎?現在了解了,但是這裡還是一個原則,這地方原則先引發我們好樂歡喜,你有了這個好樂歡喜,然後對下面學那個次第,自然你會認真,那麼現在這個是產生一個好樂的歡喜,下面次第你認識清楚的話,一一如它所說的現象心裡現起來,慢慢就開始成就了。
請翻到五十七頁,關於修,簡單的說明修的道理,那麼這個分兩部份,第一個是先說明修是什麼一回事情,簡單的說明;其次呢,破除錯誤的一種執著,這個裡邊邊破除邪執特別重要,以我們現在時下的一般狀態來說,太多這種錯誤。經常有聽見這麼說,要修行啦,趕快學打坐、趕快學什麼,實際上呢現在我們學了上面這段,我們了解了為什麼坐了半天不相應的道理,大概有個概念。現在我們繼下去,最後一行:
【◎ 又能令心堅固安住,一所緣境勝三摩地,所有違緣要有二種,謂沈及掉。】
說,對於這個三摩地就是定,我們通常說得定、得定,或者等持、等至、三摩地等等,這個三摩地的行相是什麼呢?就是我們心安住在我們所一心緣的這個對象上面,在任何情況之下它都不動搖,不受影響,那麼這個就是得到堅固安住的殊勝三摩地,所以真正得了定了以後,你把他抬走了,放到別的地方去,他也不知道,再冷,他也不知道,再熱,他也不知道,再吵,他也不知道,他的心安住在他所緣的境界上面,怎麼動他,他都不知道,這樣啊!這種殊勝的狀態。那麼現在我們想學,這個東西它有兩種障礙、違緣,跟它違背的,主要的要有二種,最主要的,有哪兩種呢?沈跟掉,沈通常我們叫昏沈,掉叫掉舉,那麼昏沈是什麼呢?掉舉是什麼呢?昏沈就是他那個心裡邊這個力量慢慢慢慢的就差了,就是心不堪能性,平常譬如說你看一個什麼東西、聽什麼東西,你要想聽的話,精神貫注在那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到了一個時候這個心裡面不一定聽你招呼了,這個就是沈相。這個沈相不一定是說你坐在這裡,等到你打瞌睡就是沈相,當你看書的時候,剛開始的時候非常利,看到後來儘管你眼睛還在那兒、腦筋還在動,它那個書上說的什麼東西,你迷迷糊糊了,那時候已經沈了。我們要曉得這個沈,細微的沈相我們根本察覺不到,實際上就是學定的時候,到那個時候你心裡面還是覺得很好安住在這裡,實際上已經進入了沈相了,經常正式學打坐的眼睛不必閉,眼睛微微的張開,但是你會覺得這個眼睛好像要閉下來,覺得閉下來才舒服,實際上那個心已經開始沈相了,這個細微的沈相我們根本就察覺不到,等到你察覺到了已經來不及了。所以我們往往在那種昏沈當中,自己還覺得很好了,至於說等到要打瞌睡的話,那也不曉得跑到那裡去,所以這個沈相很難能夠鑑別得出來。另外一種呢?掉舉,掉舉就是一種散亂,不過它那個散亂是什麼呢?實際上就是它那個心裡面不能寂靜的一種心裡行相,有的說「貪分所攝的」,為什麼叫貪分所攝的呢?就是在心裡面,你因為以前想這個,想的以前這種對自己好樂歡喜的事情,那時候心裡面使得你不能夠寧靜下來,這一種狀態叫做掉舉,使得我們得不到寧靜的。總之一句話,換句話說心裡面向上揚的時候,叫掉,向下沈的時候,就是向下跌的時候─沈,所以沒辦法得到平等的這種所謂等持,這個是它最大的障礙。關於真實的詳細的內容在後面奢摩他那一章當中有非常詳細的說明,這地方就指出這個學定的大障礙,告訴我們如何去對治,我們有了這個概念,然後照著下面告訴我們的次第去學,我們就會非常歡喜的,為什麼?原來下面告訴我們每一部份正是幫助我們怎麼樣一步一步達到學定的必不可少的基礎,否則的話我們還急急忙忙學定,這個都不要,在這種狀態當中,你既然沒有學定的基礎,你忙了半天,白浪費!所以這個地方真正要解釋的重點,在這地方說明這個基礎的重要,那麼我們肯照基礎上面下手,然後照著次第一步一步上去,等基礎有了、認識了,最後講到學定的時候,只要把你沈掉的行相一指出來,你馬上就可以照著去做,很快的就得定。繼續下去。
p. 58
【是中若有猛利無間,見三寶等功德之心,則其沈沒極易斷除,以彼對治,即是由見功德門中策舉其心,定量諸師,多宣說故。】
那麼現在我們分開來談,怎麼樣對治這個沈跟掉兩個主要的毛病呢?說:假定是你有下面這個力量,什麼力量呀?見三寶的功德,見到這個三寶有殊勝的功德,那麼這個見到三寶的這種功德的心裡面還要什麼?猛利無間,猛利是心裡面力量很強;無間是中間沒有間斷。在這種狀態當中,這個沈沒就很容易把它淨除掉。我們眼前馬上用一樣東西來說明一下。譬如說我們有一樣東西是非常歡喜的,對我們一直很深的一個嗜好,在這種狀態當中,也許有的時候你做在那兒覺得沒精打彩,乃至於昏昏欲睡,忽然之間這個境界現起了,呀於是你心裡面很快的就會向上面揚起來,這個你們隨你們自己的嗜好,你們去思惟觀察一下,立刻可以體會得到。在世間上面有很多人有特別嗜好的人,他一談到他這個嗜好,他馬上精神百倍,乃至於一點點小小的病,牙痛、頭痛,那時候牙痛、頭痛都沒有了,所以我們常說一個笑話:那小孩子歡喜吃糖的,他那牙齒痛,看見糖了,牙齒不痛了;實際上這個心裡狀態是通於我們一切的,為什麼?就是看見他所喜好的這個東西的殊勝的好處,那麼這種好處心裡面還要強、要猛利;無間的話,就是當這個力量很強或者你經常薰習的話,別的力量就進不來了,就是這種力量。那麼現在我們要做的什麼呢?就是做這個,為什麼前面一步一步按著次第,我們雖然說歸依三寶,歸依三寶有什麼好處?說實在,絕大部份人並不一定能夠真實的體會到,這是千真萬確的,你真正的體會到了以後,那個心裡面會非常強有力的心情提起來的,那麼這個強有力的心一提起來的,本來你要昏昏欲睡的,自然而然就不會,去掉了。所以他下面告訴我們這個對治,沈的這個對治,正確的針對著治療這個沈相,是什麼呀?能夠心裡面見到了他的好處,一見到這個好處,他這種心裡正式的一種策勵,馬上把那個心就揚起來了、舉起來了,這個是說這個道理。下面這裡兩句話,「定量諸師」的話,就是所謂「定量」的話─作意確實無誤,那些大德們他們都這麼說,所以「定量諸師」這一種人指什麼呢?他不但理路清楚,而且根據這個理路修行如實驗證;換句話說,他們這個經驗報告是千真萬確,那些有修有證的人都這麼說的。理路是這樣,實際上呢證明確實無誤,這個是對治沈。下面對治掉。
【若有無間猛利能見無常苦等過患之心,則其掉舉極易斷除,以掉舉者,是貪分攝散亂之心,能對治彼,諸經論中,讚厭離故。】
同樣的,假定我們能夠有猛利而無間的,下面這個認識什麼?看見無常苦,這個人世間的種種的患害、過失,那個時候這個掉舉就很容易除掉,為什麼?掉舉之所以掉舉的話,你看見這個東西這個好,這個好,所以貪分所攝,你胡思亂想,現在見到這個東西,原來是一無是處,原來有這麼大的過患的話,叫你不除,你也去不掉,所以說這一個東西的正確的對治是什麼?厭離!而無常苦那的的確確就是修厭離的最好辦法。你所以不能厭離就是看見他的好處,現在看見他有這麼大缺點的,當然你會厭離。這個諸經論當中處處地方讚嘆說明,經論實際上就是佛菩薩的經驗報告,凡是有經驗的人,都共同有這個認識,那麼由此我們可以曉得,你只要把前面這兩個修好的話,那自然而然到時候,你修的時候,沈升起來了,一觀這個,馬上心就舉起來了;等到掉升起來了,換過來觀那個,馬上把那個心就壓下去、壓平掉了,這種情況自然很容易得定。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1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廿九卷 B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廿九卷 B面
日常法師
--------------------------------------------------------------------------------
自然很容易得定。
p. 58 (3)
【是故從於知識修信,乃至淨修行心以來,若有幾許眾多熏修,即有爾許速易成辦,智者所喜妙三摩地。】
所以從這地方我們了解,前面一步一步上來的次第,從親近善知識,對善知識的修習信心,乃至於針對這個次第下去,暇滿人身、然後思苦、然後皈依、業感一直到發菩提心,願心、行心……所有這個次第一步一步地修,你有多少的努力功夫放在這個上面的話,那麼將來你就有多少本錢,拿這個本錢就能夠很快的修成功你所要的,這個也是諸佛菩薩真正有智慧的人,所喜歡的殊勝的三摩地,這個非常清楚。
【又非但止修,即諸觀修,亦須遠離掉沈二過,將護修習。】
上面是說學定、三摩地。其實不但如此,就是你觀修,所謂真正修的止觀、止觀,這個觀修也同樣的要遠離沉掉才能夠修習,我們雖然還沒真正的深入止觀,我們眼前確有止觀的隨順。什麼叫止觀的隨順呢?這個心相也隨順向這個方向去的。平常我們自己在這兒用功的時候,一心看那個書本,觀察它的道理,那個時候假定我們的心裡邊胡思亂想的話,這個想到那個,這個蠻喜歡,這個也放不下,你看書就看不好。等到你胡思亂想過了以後,心裡面覺得,剛才明利這種狀態又過了,雖然眼睛瞪大在那兒看,腦筋裡面迷迷糊糊的,這個書又看不好,那麼這個兩種情況是什麼呢?前者屬於掉,後者屬於沉。所以你有掉沉的時候,一樣的,看書也看不好,就是觀的部分。從這個上面曉得,不管是若止若觀是一樣。所以實際上說起來,不是說等到你後面學止學觀的時候才用後得上,就是我們眼前在聞思階段上面,乃至於你做任何一件事情,你要想真的做得好的話,第一個你心要明利,那個心明利的話,的的確確包括了止觀兩樣東西;而所有障礙的最主要的就是沉掉,從這個地方我們曉得,下腳第一步就是這個。所以現在這個前面那個次第就是這樣,我們現在修行不按照次第,這個是一個很大的損失,大善知識真正為大善知識就在這裡,就在這個地方。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常常發現一個很有趣的事實:跑到這裡來,很多人來學,他目的是沒有錯來學,可是他用的方法往往是大錯特錯,怎麼樣?他跑得來急急忙忙的說,我要學這個,你要教我這個。實際上他這種狀態,如果用這種心裡的話,很明顯的犯了一個大錯誤,什麼大錯誤?大家想想看,我前面也說過了,這個地方我舉一個比喻來說,我們生了病,應該怎麼辦呢?去找一個好醫生,然後給他看,說醫生啊我什麼病?請你檢查我什麼病,然後你根据這個病開我的葯,我照著你給我開的葯方,努力去治我的病、吃我的葯,是不是應該這樣?大家有沒有不同意的?對,沒有錯,所以你跑得去正是讓他來診斷你犯了什麼毛病,然後根據你的病給你的葯。剛才這種狀態,我們是什麼?我們等於是跑到那地方去「醫生啊!我要什麼葯,你就給我這個葯」這個你說,你是去找醫生還是說什麼?大家想想看,對不對?很多人跑得來覺得我要學這個東西,你給我那樣的,所以不配我胃口,那不配我胃口的話,的的確確不必跑到這個地方來認真的學,這個概念大家要清楚。當然,譬如像一般的如果說這個老師的條件不夠,那個倒是可能的;實際上呢在這種地方我們也許說,「是嘛!因為現在老師不夠,所以我們會這樣做。」你從表面上去看沒有錯,你如果深一層去看的話,為什麼你不能感得圓滿的老師?為什麼你的業力感得這樣莫名其妙的環境?世間所有的一切事情有沒有天上掉下來?有沒有偶然來的?沒有。我們信佛的人了解沒有,一切都是如是因感如是果,因為我宿生的因地當中,沒有下那個正因,所以感不到今天的正果;如果在這種狀態當中,你還不努力的反省,淨化自己去尊師重道,還在那兒說:張開眼睛看看天下沒有一個像樣的人可以教你的話,那這個修學佛法是愈走愈遠。是,在我們剛才進去的時候受了很多錯誤的影響,的的確確會有這種概念的,但是我們正式進一步進入佛法薰習了以後,正式認識的就應該認識這個,然後呢自己淨化自己的錯誤,這個才是重要。否則你把持著這個,你不能改過這種自己錯誤的認識的話,沒有辦法,愈走愈遠。所以這個地方要這麼說一下,順便提到這裡提一下,讓我們心安理得,照著這個完整的次第一步一步上去。繼續下去。
【此教授中諸大善巧先覺尊長,隨授何等應時所緣,為令於其所緣法類,起定解故。由師教授,引諸經論,應時之義,更以先覺語錄,莊嚴環繞其心圓滿講說。】
好,說現在關於這個前面的基本的已經說清楚了,正確的方法應該如何?錯誤在什麼地方?正反兩方面都說得清楚的話,那一無遺漏。關於正反兩方面這個道理我上次已說過了,這個以後在我們正式修學佛法的過程當中,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平常我們太多的毛病就是這樣,正的既沒有學完全,反的根本也不知道,那麼這種狀態有什麼好處,有什麼缺點,我在這裡說一下。好處也可以說方便,告訴你配你的胃口好了,你就照著去修去了,這個倒是的確好處,不要你花太多時間去摸索、去探討,方便是方便極了,極大部分人就是走這個路,有沒有效?絕對有效!最後也絕對成佛!但這條遠路,這個路之遠的話,你無法想像的遠,不曉得到什麼時候。試想你念一聲南無佛,到最後都要成佛的,何況我們現在都不只這個一聲南無佛!但這條是絕對遠路,然後我們一步一步的觀察上去的話,我自覺得我自己以前一直走這個遠路;同時,我看見我們在座的每一位同學幾乎沒有例外,也都走這個遠路,對自己學的這個東西執著得很,這個就是它的可以說它的好處。缺點呢?就是說剛才這個遠路,那麼你該怎麼辦呢?眼前第一步先應該把它那個正面的全貌認識,夠不夠?不夠,還有它錯誤的反面也應該了解得圓滿透徹,然後在這個裡邊走你應該走的路,那個時候一定是不會配你胃口的,為什麼這樣說?因為我們人之所以為人、所以為凡夫的就是兩樣東西─見惑、思惑,這個根本就是塵沙無明。平常我們的見解顛倒的,平常我們的習性、喜好顛倒的,否則的話佛就用不著說法,佛就不成其為佛了,這個我們要了解,我們整個在大無明當中。所以絕對我們修學佛法的人要避開的時候,不要隨順自己的習氣,要首先了解我們修學的內容是什麼,然後,進一步了解那真正說起來就是指出我們習性的錯誤,那麼什麼是正確的你照著去做,這個才對。
我現在舉一個簡單的比喻:譬如說我們現在隨便講一個機器,那個機器你說可以了、好了,但是很多漏洞你沒有真正的把它都把握得住,在這種情況之下這個機器不動,你還很幸運,因為它不動,不動不出毛病,最多你白浪費一點;萬一這機器動了,而這個裡邊的毛病你又沒有摸到的話,到那時候動到半路上面,你一旦出起毛病來,你就拿它莫奈何,因為它非常糟糕。如果是汽車的話,開在馬路上面,最多耽擱一下,停下來或者什麼,假定說這個汽車爆炸一下,那麼要你命了;如果是船的話,那就很危險了;如果是飛機的話,非死不可,想想看,對不對?所以這個概念你們務必要擺在心裡面。譬如我們隨便說吧,剛才講那個,你說怎麼會?假定說它有漏洞的話怎麼可以發得動呢?應該發不動啊?對!是。大毛病是發不動,小毛病卻不一定,我現在隨便來舉一個,說現在那個汽車的引撉是用內燃機用汽缸,結果它那個汽缸要的材料麼該這樣的,你這個地方沒注意,你用的材料不夠標準,所以剛開始是蠻好,等到燒了一會兒慢慢熱了,熱了以後,那個汽缸變形了,受不了;實際上這個狀態已經動了,對不對?已經飛在半空當中,結果那個汽缸變了形了,那個時候請問發生什麼?這是很明白嘛!所以我們現在太多這種情況,這個道理一定要你們自己去思惟觀察,而眼前我看見這種情況的話,大抵如此,這也是我自己的痛苦的經驗,所以關於真正的指出這個行相來,我們留著溫習的時候,我一一指出來,但願我們大家心裡上認得它,那我們這一生是大幸。
所以它下面說以我現在這個圓滿的教授,它前面這個傳承當中諸大善巧,凡是對這個所謂大善巧的話,不但理路清楚而且如實驗證;不但如實驗證而且確定無誤。那些前輩的菩薩祖師們,他不管授是講什麼,跟我們相應的,對我們所要學的,要起定解故,要使得我們產生決定不移的正確的認識,而這個正確的認識絕對不會隨便動搖。那麼在這種狀態當中,它怎麼個講法?「由師教授,引諸經論」,第一個先說出主要的內涵,然後引種種大經大論,還有,進一步跟眼前相應的這些祖師們的語錄,祖師的語錄就是經驗,所以這個道理先說明,說明了以後,拿經論上面來證明這個道理,進一步拿這些祖師菩薩的行持來作為這個經論說明的一個實際的榜樣。然後拿這個東西幹什麼?來讓我們產生確定不移的認識,這才是我們真正的莊嚴,這才是我們內心上面真有的認識。那個時候才能夠把我們內心當中跟貪瞋痴三毒相應的這種垃圾把它淨化。現在我們心裡面莊嚴的東西是什麼?那些垃圾!把這個東西來圓滿的告訴我們,我們有了這個認識,然後照著去做的話,自然是步步上升是確定不移,說起來這個很容易,但是非常重要,絕端重要、絕端重要,你的成就與否,你的成就是走的直路還是走的歪路,每一個地方主要的關鍵就在這裡。所以這個地方千萬不要我們做這種事情,跑到店裡邊去,我去買東西,我要這個東西,乃至於像現在的普通一般的人,還跟店裡弄得不好還發脾氣。
我記得我小的時候,我在那聽見過一個話,那種都是商場當中流行的,這個人就跑到店裡去買東西,這個挑剔了半天,最後還挑剔了不配胃口,他對店裡的老闆就說:你曉得不曉得,買主就是你的老子。這個我們的方言,這個「子」兩個是一樣的,就是說顧客就是買主,說買主跑到這地方來,成全你的生意是你的衣食父母,就是屬於你的老子,把他罵一頓,就這樣。現在我們很多來修學佛法的人也是害了這個毛病,這世間上就是這樣的,那個學生跑到那個學校裡邊,以前尊師重道,我們也不曉得為什麼尊師重道,現在的人都不講了,這個東西講自由、講開放,然後呢跑到這裡來這個學生都是這樣,我要什麼你乖乖的給我什麼,不聽我什麼,然後呢就把他罵一頓,我不來買你這個東西,你就沒得飯吃。大家以這個概念來的話,佛法還期望些什麼?假定你真正了解,你有了經驗,你何必跑到這個地方來學,假定你沒有經驗的話,用這種方式你能學習什麼?這個道理不是簡單極了嗎?大家想想看,對與不對?所以踫到這個地方不要大家說配我的胃口就好,那就完全錯了,我以及我的胃口,這個兩樣東西就是什麼?見、思二惑,所以有很多人跑得來說,我要這樣,希望要這樣修!當然眼前剛開始的是,我覺得我痛苦的經驗,以前我也是這樣的,所以我總是心平氣和的好好好,然後呢引用種種善巧隨順著你們,將來慢慢慢慢的會改變的,你們現在漸漸了解這個原因何在,這個道理就在這個地方,這說明一下。這個就是當講到破除邪執的時候,我們要認識我們現在心裡面的錯在那裡,這個時候我們學這個東西就學對了。
【又如說云:「若善說者為善聽者宣講演說,如法會中所變心力,暗中獨思難得生起。」】
這個就是他們那裡的祖師等等常常說的一個話,說真正的一個善巧的老師,這個叫善說者,以及善聽者,這是具相的弟子這兩個條件很重要,兩者當中不具足的話,事情就不圓滿;如果在這兩個都圓滿了,能夠認真的這樣的講的話,這個法會就很成功,然後這個法會一定產生很大的效果。我想我們大家有這經驗,今天在這個地方講,講固然是講得非常精彩,聽也聽得非常動聽,聽完了以後大家心裡面還是有餘音裊裊繞樑三日之感,就像聽音樂會,聽完了覺得這個美極了,整個的三天在你耳朵當中就會圍繞不去,有這樣殊勝的;那麼這種力量如果你一個人自己在那個地方要想弄的話,弄不出來。
【善哉,誠然。】
它下面說,對呀!一點都沒錯,這是千真萬確的。上面那個都是祖師菩薩,都是這樣經驗過來的,這個地方我們也可以了解那些祖師菩薩都是再來人,尚且這樣過來的,我們現在一個初機的人居然不走這個路,請問你到哪一年才走得成功?所以我們往往說:我是個凡夫,正因為你是凡夫,你更要努力,那些祖師菩薩再來人尚且這樣走的,你這個凡夫還不這樣的努力,你能學些什麼?這是我們應該真正警惕的地方。所以以後我在這個地方,也希望大家不妨學學我,這一點我以前也這樣說:法師呀!我還是個凡夫!現在我覺得這個概念改了,這句話本身沒錯,我是個凡夫啊!以前我說這個凡夫,我覺得凡夫,你不要要求我這麼嚴,讓我馬馬虎虎,這句話的後面是剩下的那兩句;現在呢,我改在什麼呢?說我是凡夫,他聖人尚且如此,我要策勵我自己趕快努力!所以法師但願你能幫忙我,萬一我懶惰你要策勵我。我這個凡夫這句話是一樣的,可是後面這個緊跟著來的不太一樣,所以這一點我願意提出來跟在座的每一位同學大家勉勵。繼續下去。
【故不應謂此是修時方略策勵,以此所說聞思之時,修行時者,即是計執說眾多法與正修持,二時相違,邪分別故。】
所以像前面所說的,不要等到說我們修的時候再去策勵一下,那應該怎麼辦呢?就是你前面那個基礎,要著實的努力把它做穩固;做穩固了然後你去修的話,一坐下來要不了多久的話就馬上成就,所以現在不要說我要修,法師請你告訴我,我怎麼念佛,念到一心不亂,請你告訴我,我怎麼修學定!不是,前面這個東西正是告訴你,怎麼樣幫忙你念佛得到一心不亂的必須要的基礎,這個就是告訴你怎麼樣得定的必須要的這個東西。不但我們現在要了解,了解了還要努力去做,不是說了解了以後,讓我們去作的時候稍微想一想,懂了,沒有用!譬如說我們現在顯教裡面固然不談,顯教裡面本來現在已經教法很衰退了,所以談到修行,好了好了,念念佛啦,一句阿隬陀佛,那反正其他的到了極樂世界再說;那麼像密教,密教照理說它談即身成就的,所以它傳的法都是很重要的即身成就,那個每一個法之前,它前面一定有一個基礎─前行,那它前行一定會每樣每樣來,完整的是從善知識開始,至少有幾樣東西厭離心、無常、菩提心一定有的。譬如我們現在呢?都是把那個念一遍,就這麼念一遍覺得這就好了,現在這上面說略策勵,多多少少已經你懂了這個內涵來策勵自己,已經懂得了內涵去策勵自己,現在我們居然修這最上的大法,內容也不知道,就如此這般給它唸一遍,就說我在這地方修無上大法,說起來真是可憐!所以現在有很多人聽見了那個法,有一個什麼大仁波切來了,我們趕快去灌一個大的頂,沒有用!我想到這個地方,至少基本的概念認識了;我說這個沒有用,不是說種善根沒有用,種善根有大用場,那個善根要種的,說你現在沒有用,指什麼呢?這個是即身成就的法,現在你這樣去弄一下的話,想即身成就的話絕無可能,指這一個地方,這個大家要辨別得清楚的。那麼現在我們了解了,所以前面那個錯誤的分別,說這是聞思的時候,修的時候不要,那這個東西都是什麼?都是絕大的錯誤。那麼現在我們已經把它基本的概念把它說清楚了。繼續下去。
【◎ 然能了解,一切講說皆為修持者,實屬少際,】
但是真正能夠了解所有的大經大論這樣的這些東西,都是為了修持這個道理的,的確是非常少非常少,這些人太少太少,這原因是什麼呢?這原因就是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性,我們這個習性的的確確的,你就是這麼個執著,就是這麼見上面的執著、情上面的執著,踫到什麼東西覺得就要這個,不修的固然這個毛病,還有呢進一步的修了,他修了一點更是執著得要命,所以我現在真正感覺到,真正可憐的地方就在這地方,所以真正的走法最好的還是在教下。那麼這樣說起來難道那個宗下不好嗎?不!我們要了解的這個次第,就是說就我們從下腳第一步到走圓滿的這個路看起來,剛開始走最好的是應該學教,然後呢你到了每一個程度,到那個時候的的確確教法圓滿了時候,你要專門去講修,所以在這種狀態當中,就我們一生來看那就不一定,因為在我們整個的修行過程當中,少說嘛是三大阿僧袛劫,那是個天文數字,不曉得多長,裡邊隨取一段,說不定那一段短短的一段當中一生就在學定,這樣。所以在這個狀態當中,我們要了解,說對整個的那條大路來說,一開始你有一個圓滿的認識,然後走進去,這個差別在那裡?這個地方我今天特別說一下,這個概念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假定說我們沒有這個正確的認識的話,那麼那個時候我們去修學了,沒有修學的時候這個執著,我們淺淺說我們總算不錯,不會執著在世間當中,能夠破除;然後呢我們進一步去修行了,修行的時候或者是你念佛或者你參禪,你嚐到一點甜頭,自己就覺得這個好得不得了,就是這樣了,你就不肯轉身。不要說你這樣的不能成就,就是你成就了,這一個法愛很難拿掉,就會使你從這個路一門深入一直到底,到了底了證了個果然後呢,佛陀告訴你:「你雖然證了羅漢果了,這個不究竟,你還得重來阿!」那時候他就重來了,所以大家法華經一定要念就是這個道理,那個都是我們的大善知識。你看這個大迦葉尊者很多人他在這個會上懊悔,說以前聽見佛陀跟諸大菩薩轉那個無上的法輪的時候,我們總歸覺得沒有我們份,心裡懊悔,說佛陀為什麼不跟我們講啊?現在才曉得不是佛陀的過錯,原來我們自己,我覺得大家有這個經驗、有這個了解吧?如果看過法華的很容易了解,沒有看過的好好的把法華經看一看,這個還小,這個事情還小,除了這個以外還有下面的。他雖然最後也成佛,可是他成佛要怎麼辦呢?然後呢你再去供養多少億,譬如舍利弗尊者來說吧,還要供養二百萬恆河沙諸佛,然後到那個時候成佛,證了果你還轉這麼個大圈子,為什麼?就一開頭它就在上面,所以我們把以前說過的重新回憶一下。還記得小提琴,學小提琴這個公案吧?有一個人沒有學過,老師就一下接受了,付學費五塊錢;另外一個人學過了,老師就不接受,最後付學費說一百零五塊,一百塊幹什麼?要把你那個習性拿掉!這個就是我們的根本問題,想想看,對不對?然後呢我曾經有一次跟大家另外說個比喻,說我們現在在一個大的事業王國進去做事情,覺得這是個大的事業王國,你想進去的時候,你就做一個哪個部份,一生做到老死,做得後來得心應手不想動了,這一條路是一條歪路,你要曉得,你真正的目的既然要做這個董事長的話,最好的方法你首先了解各部份的內容是什麼,就是你不了解,聽著這個上面那個董事長的指導總沒錯,你到那一部份去摸一點,認識了馬上換一個,認識了馬上換一個,認識了又換一個,那個時候你很容易的就快速的達到那個董事長的地位。那麼在這種情況只有兩條路,一條路是你事先完全確信這個佛,不要信自己,說我要這樣,這個概念拿掉,他要告訴你要怎麼做,你聽他招呼,他會帶你最快速的。
日常法師
--------------------------------------------------------------------------------
自然很容易得定。
p. 58 (3)
【是故從於知識修信,乃至淨修行心以來,若有幾許眾多熏修,即有爾許速易成辦,智者所喜妙三摩地。】
所以從這地方我們了解,前面一步一步上來的次第,從親近善知識,對善知識的修習信心,乃至於針對這個次第下去,暇滿人身、然後思苦、然後皈依、業感一直到發菩提心,願心、行心……所有這個次第一步一步地修,你有多少的努力功夫放在這個上面的話,那麼將來你就有多少本錢,拿這個本錢就能夠很快的修成功你所要的,這個也是諸佛菩薩真正有智慧的人,所喜歡的殊勝的三摩地,這個非常清楚。
【又非但止修,即諸觀修,亦須遠離掉沈二過,將護修習。】
上面是說學定、三摩地。其實不但如此,就是你觀修,所謂真正修的止觀、止觀,這個觀修也同樣的要遠離沉掉才能夠修習,我們雖然還沒真正的深入止觀,我們眼前確有止觀的隨順。什麼叫止觀的隨順呢?這個心相也隨順向這個方向去的。平常我們自己在這兒用功的時候,一心看那個書本,觀察它的道理,那個時候假定我們的心裡邊胡思亂想的話,這個想到那個,這個蠻喜歡,這個也放不下,你看書就看不好。等到你胡思亂想過了以後,心裡面覺得,剛才明利這種狀態又過了,雖然眼睛瞪大在那兒看,腦筋裡面迷迷糊糊的,這個書又看不好,那麼這個兩種情況是什麼呢?前者屬於掉,後者屬於沉。所以你有掉沉的時候,一樣的,看書也看不好,就是觀的部分。從這個上面曉得,不管是若止若觀是一樣。所以實際上說起來,不是說等到你後面學止學觀的時候才用後得上,就是我們眼前在聞思階段上面,乃至於你做任何一件事情,你要想真的做得好的話,第一個你心要明利,那個心明利的話,的的確確包括了止觀兩樣東西;而所有障礙的最主要的就是沉掉,從這個地方我們曉得,下腳第一步就是這個。所以現在這個前面那個次第就是這樣,我們現在修行不按照次第,這個是一個很大的損失,大善知識真正為大善知識就在這裡,就在這個地方。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常常發現一個很有趣的事實:跑到這裡來,很多人來學,他目的是沒有錯來學,可是他用的方法往往是大錯特錯,怎麼樣?他跑得來急急忙忙的說,我要學這個,你要教我這個。實際上他這種狀態,如果用這種心裡的話,很明顯的犯了一個大錯誤,什麼大錯誤?大家想想看,我前面也說過了,這個地方我舉一個比喻來說,我們生了病,應該怎麼辦呢?去找一個好醫生,然後給他看,說醫生啊我什麼病?請你檢查我什麼病,然後你根据這個病開我的葯,我照著你給我開的葯方,努力去治我的病、吃我的葯,是不是應該這樣?大家有沒有不同意的?對,沒有錯,所以你跑得去正是讓他來診斷你犯了什麼毛病,然後根據你的病給你的葯。剛才這種狀態,我們是什麼?我們等於是跑到那地方去「醫生啊!我要什麼葯,你就給我這個葯」這個你說,你是去找醫生還是說什麼?大家想想看,對不對?很多人跑得來覺得我要學這個東西,你給我那樣的,所以不配我胃口,那不配我胃口的話,的的確確不必跑到這個地方來認真的學,這個概念大家要清楚。當然,譬如像一般的如果說這個老師的條件不夠,那個倒是可能的;實際上呢在這種地方我們也許說,「是嘛!因為現在老師不夠,所以我們會這樣做。」你從表面上去看沒有錯,你如果深一層去看的話,為什麼你不能感得圓滿的老師?為什麼你的業力感得這樣莫名其妙的環境?世間所有的一切事情有沒有天上掉下來?有沒有偶然來的?沒有。我們信佛的人了解沒有,一切都是如是因感如是果,因為我宿生的因地當中,沒有下那個正因,所以感不到今天的正果;如果在這種狀態當中,你還不努力的反省,淨化自己去尊師重道,還在那兒說:張開眼睛看看天下沒有一個像樣的人可以教你的話,那這個修學佛法是愈走愈遠。是,在我們剛才進去的時候受了很多錯誤的影響,的的確確會有這種概念的,但是我們正式進一步進入佛法薰習了以後,正式認識的就應該認識這個,然後呢自己淨化自己的錯誤,這個才是重要。否則你把持著這個,你不能改過這種自己錯誤的認識的話,沒有辦法,愈走愈遠。所以這個地方要這麼說一下,順便提到這裡提一下,讓我們心安理得,照著這個完整的次第一步一步上去。繼續下去。
【此教授中諸大善巧先覺尊長,隨授何等應時所緣,為令於其所緣法類,起定解故。由師教授,引諸經論,應時之義,更以先覺語錄,莊嚴環繞其心圓滿講說。】
好,說現在關於這個前面的基本的已經說清楚了,正確的方法應該如何?錯誤在什麼地方?正反兩方面都說得清楚的話,那一無遺漏。關於正反兩方面這個道理我上次已說過了,這個以後在我們正式修學佛法的過程當中,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平常我們太多的毛病就是這樣,正的既沒有學完全,反的根本也不知道,那麼這種狀態有什麼好處,有什麼缺點,我在這裡說一下。好處也可以說方便,告訴你配你的胃口好了,你就照著去修去了,這個倒是的確好處,不要你花太多時間去摸索、去探討,方便是方便極了,極大部分人就是走這個路,有沒有效?絕對有效!最後也絕對成佛!但這條遠路,這個路之遠的話,你無法想像的遠,不曉得到什麼時候。試想你念一聲南無佛,到最後都要成佛的,何況我們現在都不只這個一聲南無佛!但這條是絕對遠路,然後我們一步一步的觀察上去的話,我自覺得我自己以前一直走這個遠路;同時,我看見我們在座的每一位同學幾乎沒有例外,也都走這個遠路,對自己學的這個東西執著得很,這個就是它的可以說它的好處。缺點呢?就是說剛才這個遠路,那麼你該怎麼辦呢?眼前第一步先應該把它那個正面的全貌認識,夠不夠?不夠,還有它錯誤的反面也應該了解得圓滿透徹,然後在這個裡邊走你應該走的路,那個時候一定是不會配你胃口的,為什麼這樣說?因為我們人之所以為人、所以為凡夫的就是兩樣東西─見惑、思惑,這個根本就是塵沙無明。平常我們的見解顛倒的,平常我們的習性、喜好顛倒的,否則的話佛就用不著說法,佛就不成其為佛了,這個我們要了解,我們整個在大無明當中。所以絕對我們修學佛法的人要避開的時候,不要隨順自己的習氣,要首先了解我們修學的內容是什麼,然後,進一步了解那真正說起來就是指出我們習性的錯誤,那麼什麼是正確的你照著去做,這個才對。
我現在舉一個簡單的比喻:譬如說我們現在隨便講一個機器,那個機器你說可以了、好了,但是很多漏洞你沒有真正的把它都把握得住,在這種情況之下這個機器不動,你還很幸運,因為它不動,不動不出毛病,最多你白浪費一點;萬一這機器動了,而這個裡邊的毛病你又沒有摸到的話,到那時候動到半路上面,你一旦出起毛病來,你就拿它莫奈何,因為它非常糟糕。如果是汽車的話,開在馬路上面,最多耽擱一下,停下來或者什麼,假定說這個汽車爆炸一下,那麼要你命了;如果是船的話,那就很危險了;如果是飛機的話,非死不可,想想看,對不對?所以這個概念你們務必要擺在心裡面。譬如我們隨便說吧,剛才講那個,你說怎麼會?假定說它有漏洞的話怎麼可以發得動呢?應該發不動啊?對!是。大毛病是發不動,小毛病卻不一定,我現在隨便來舉一個,說現在那個汽車的引撉是用內燃機用汽缸,結果它那個汽缸要的材料麼該這樣的,你這個地方沒注意,你用的材料不夠標準,所以剛開始是蠻好,等到燒了一會兒慢慢熱了,熱了以後,那個汽缸變形了,受不了;實際上這個狀態已經動了,對不對?已經飛在半空當中,結果那個汽缸變了形了,那個時候請問發生什麼?這是很明白嘛!所以我們現在太多這種情況,這個道理一定要你們自己去思惟觀察,而眼前我看見這種情況的話,大抵如此,這也是我自己的痛苦的經驗,所以關於真正的指出這個行相來,我們留著溫習的時候,我一一指出來,但願我們大家心裡上認得它,那我們這一生是大幸。
所以它下面說以我現在這個圓滿的教授,它前面這個傳承當中諸大善巧,凡是對這個所謂大善巧的話,不但理路清楚而且如實驗證;不但如實驗證而且確定無誤。那些前輩的菩薩祖師們,他不管授是講什麼,跟我們相應的,對我們所要學的,要起定解故,要使得我們產生決定不移的正確的認識,而這個正確的認識絕對不會隨便動搖。那麼在這種狀態當中,它怎麼個講法?「由師教授,引諸經論」,第一個先說出主要的內涵,然後引種種大經大論,還有,進一步跟眼前相應的這些祖師們的語錄,祖師的語錄就是經驗,所以這個道理先說明,說明了以後,拿經論上面來證明這個道理,進一步拿這些祖師菩薩的行持來作為這個經論說明的一個實際的榜樣。然後拿這個東西幹什麼?來讓我們產生確定不移的認識,這才是我們真正的莊嚴,這才是我們內心上面真有的認識。那個時候才能夠把我們內心當中跟貪瞋痴三毒相應的這種垃圾把它淨化。現在我們心裡面莊嚴的東西是什麼?那些垃圾!把這個東西來圓滿的告訴我們,我們有了這個認識,然後照著去做的話,自然是步步上升是確定不移,說起來這個很容易,但是非常重要,絕端重要、絕端重要,你的成就與否,你的成就是走的直路還是走的歪路,每一個地方主要的關鍵就在這裡。所以這個地方千萬不要我們做這種事情,跑到店裡邊去,我去買東西,我要這個東西,乃至於像現在的普通一般的人,還跟店裡弄得不好還發脾氣。
我記得我小的時候,我在那聽見過一個話,那種都是商場當中流行的,這個人就跑到店裡去買東西,這個挑剔了半天,最後還挑剔了不配胃口,他對店裡的老闆就說:你曉得不曉得,買主就是你的老子。這個我們的方言,這個「子」兩個是一樣的,就是說顧客就是買主,說買主跑到這地方來,成全你的生意是你的衣食父母,就是屬於你的老子,把他罵一頓,就這樣。現在我們很多來修學佛法的人也是害了這個毛病,這世間上就是這樣的,那個學生跑到那個學校裡邊,以前尊師重道,我們也不曉得為什麼尊師重道,現在的人都不講了,這個東西講自由、講開放,然後呢跑到這裡來這個學生都是這樣,我要什麼你乖乖的給我什麼,不聽我什麼,然後呢就把他罵一頓,我不來買你這個東西,你就沒得飯吃。大家以這個概念來的話,佛法還期望些什麼?假定你真正了解,你有了經驗,你何必跑到這個地方來學,假定你沒有經驗的話,用這種方式你能學習什麼?這個道理不是簡單極了嗎?大家想想看,對與不對?所以踫到這個地方不要大家說配我的胃口就好,那就完全錯了,我以及我的胃口,這個兩樣東西就是什麼?見、思二惑,所以有很多人跑得來說,我要這樣,希望要這樣修!當然眼前剛開始的是,我覺得我痛苦的經驗,以前我也是這樣的,所以我總是心平氣和的好好好,然後呢引用種種善巧隨順著你們,將來慢慢慢慢的會改變的,你們現在漸漸了解這個原因何在,這個道理就在這個地方,這說明一下。這個就是當講到破除邪執的時候,我們要認識我們現在心裡面的錯在那裡,這個時候我們學這個東西就學對了。
【又如說云:「若善說者為善聽者宣講演說,如法會中所變心力,暗中獨思難得生起。」】
這個就是他們那裡的祖師等等常常說的一個話,說真正的一個善巧的老師,這個叫善說者,以及善聽者,這是具相的弟子這兩個條件很重要,兩者當中不具足的話,事情就不圓滿;如果在這兩個都圓滿了,能夠認真的這樣的講的話,這個法會就很成功,然後這個法會一定產生很大的效果。我想我們大家有這經驗,今天在這個地方講,講固然是講得非常精彩,聽也聽得非常動聽,聽完了以後大家心裡面還是有餘音裊裊繞樑三日之感,就像聽音樂會,聽完了覺得這個美極了,整個的三天在你耳朵當中就會圍繞不去,有這樣殊勝的;那麼這種力量如果你一個人自己在那個地方要想弄的話,弄不出來。
【善哉,誠然。】
它下面說,對呀!一點都沒錯,這是千真萬確的。上面那個都是祖師菩薩,都是這樣經驗過來的,這個地方我們也可以了解那些祖師菩薩都是再來人,尚且這樣過來的,我們現在一個初機的人居然不走這個路,請問你到哪一年才走得成功?所以我們往往說:我是個凡夫,正因為你是凡夫,你更要努力,那些祖師菩薩再來人尚且這樣走的,你這個凡夫還不這樣的努力,你能學些什麼?這是我們應該真正警惕的地方。所以以後我在這個地方,也希望大家不妨學學我,這一點我以前也這樣說:法師呀!我還是個凡夫!現在我覺得這個概念改了,這句話本身沒錯,我是個凡夫啊!以前我說這個凡夫,我覺得凡夫,你不要要求我這麼嚴,讓我馬馬虎虎,這句話的後面是剩下的那兩句;現在呢,我改在什麼呢?說我是凡夫,他聖人尚且如此,我要策勵我自己趕快努力!所以法師但願你能幫忙我,萬一我懶惰你要策勵我。我這個凡夫這句話是一樣的,可是後面這個緊跟著來的不太一樣,所以這一點我願意提出來跟在座的每一位同學大家勉勵。繼續下去。
【故不應謂此是修時方略策勵,以此所說聞思之時,修行時者,即是計執說眾多法與正修持,二時相違,邪分別故。】
所以像前面所說的,不要等到說我們修的時候再去策勵一下,那應該怎麼辦呢?就是你前面那個基礎,要著實的努力把它做穩固;做穩固了然後你去修的話,一坐下來要不了多久的話就馬上成就,所以現在不要說我要修,法師請你告訴我,我怎麼念佛,念到一心不亂,請你告訴我,我怎麼修學定!不是,前面這個東西正是告訴你,怎麼樣幫忙你念佛得到一心不亂的必須要的基礎,這個就是告訴你怎麼樣得定的必須要的這個東西。不但我們現在要了解,了解了還要努力去做,不是說了解了以後,讓我們去作的時候稍微想一想,懂了,沒有用!譬如說我們現在顯教裡面固然不談,顯教裡面本來現在已經教法很衰退了,所以談到修行,好了好了,念念佛啦,一句阿隬陀佛,那反正其他的到了極樂世界再說;那麼像密教,密教照理說它談即身成就的,所以它傳的法都是很重要的即身成就,那個每一個法之前,它前面一定有一個基礎─前行,那它前行一定會每樣每樣來,完整的是從善知識開始,至少有幾樣東西厭離心、無常、菩提心一定有的。譬如我們現在呢?都是把那個念一遍,就這麼念一遍覺得這就好了,現在這上面說略策勵,多多少少已經你懂了這個內涵來策勵自己,已經懂得了內涵去策勵自己,現在我們居然修這最上的大法,內容也不知道,就如此這般給它唸一遍,就說我在這地方修無上大法,說起來真是可憐!所以現在有很多人聽見了那個法,有一個什麼大仁波切來了,我們趕快去灌一個大的頂,沒有用!我想到這個地方,至少基本的概念認識了;我說這個沒有用,不是說種善根沒有用,種善根有大用場,那個善根要種的,說你現在沒有用,指什麼呢?這個是即身成就的法,現在你這樣去弄一下的話,想即身成就的話絕無可能,指這一個地方,這個大家要辨別得清楚的。那麼現在我們了解了,所以前面那個錯誤的分別,說這是聞思的時候,修的時候不要,那這個東西都是什麼?都是絕大的錯誤。那麼現在我們已經把它基本的概念把它說清楚了。繼續下去。
【◎ 然能了解,一切講說皆為修持者,實屬少際,】
但是真正能夠了解所有的大經大論這樣的這些東西,都是為了修持這個道理的,的確是非常少非常少,這些人太少太少,這原因是什麼呢?這原因就是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性,我們這個習性的的確確的,你就是這麼個執著,就是這麼見上面的執著、情上面的執著,踫到什麼東西覺得就要這個,不修的固然這個毛病,還有呢進一步的修了,他修了一點更是執著得要命,所以我現在真正感覺到,真正可憐的地方就在這地方,所以真正的走法最好的還是在教下。那麼這樣說起來難道那個宗下不好嗎?不!我們要了解的這個次第,就是說就我們從下腳第一步到走圓滿的這個路看起來,剛開始走最好的是應該學教,然後呢你到了每一個程度,到那個時候的的確確教法圓滿了時候,你要專門去講修,所以在這種狀態當中,就我們一生來看那就不一定,因為在我們整個的修行過程當中,少說嘛是三大阿僧袛劫,那是個天文數字,不曉得多長,裡邊隨取一段,說不定那一段短短的一段當中一生就在學定,這樣。所以在這個狀態當中,我們要了解,說對整個的那條大路來說,一開始你有一個圓滿的認識,然後走進去,這個差別在那裡?這個地方我今天特別說一下,這個概念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假定說我們沒有這個正確的認識的話,那麼那個時候我們去修學了,沒有修學的時候這個執著,我們淺淺說我們總算不錯,不會執著在世間當中,能夠破除;然後呢我們進一步去修行了,修行的時候或者是你念佛或者你參禪,你嚐到一點甜頭,自己就覺得這個好得不得了,就是這樣了,你就不肯轉身。不要說你這樣的不能成就,就是你成就了,這一個法愛很難拿掉,就會使你從這個路一門深入一直到底,到了底了證了個果然後呢,佛陀告訴你:「你雖然證了羅漢果了,這個不究竟,你還得重來阿!」那時候他就重來了,所以大家法華經一定要念就是這個道理,那個都是我們的大善知識。你看這個大迦葉尊者很多人他在這個會上懊悔,說以前聽見佛陀跟諸大菩薩轉那個無上的法輪的時候,我們總歸覺得沒有我們份,心裡懊悔,說佛陀為什麼不跟我們講啊?現在才曉得不是佛陀的過錯,原來我們自己,我覺得大家有這個經驗、有這個了解吧?如果看過法華的很容易了解,沒有看過的好好的把法華經看一看,這個還小,這個事情還小,除了這個以外還有下面的。他雖然最後也成佛,可是他成佛要怎麼辦呢?然後呢你再去供養多少億,譬如舍利弗尊者來說吧,還要供養二百萬恆河沙諸佛,然後到那個時候成佛,證了果你還轉這麼個大圈子,為什麼?就一開頭它就在上面,所以我們把以前說過的重新回憶一下。還記得小提琴,學小提琴這個公案吧?有一個人沒有學過,老師就一下接受了,付學費五塊錢;另外一個人學過了,老師就不接受,最後付學費說一百零五塊,一百塊幹什麼?要把你那個習性拿掉!這個就是我們的根本問題,想想看,對不對?然後呢我曾經有一次跟大家另外說個比喻,說我們現在在一個大的事業王國進去做事情,覺得這是個大的事業王國,你想進去的時候,你就做一個哪個部份,一生做到老死,做得後來得心應手不想動了,這一條路是一條歪路,你要曉得,你真正的目的既然要做這個董事長的話,最好的方法你首先了解各部份的內容是什麼,就是你不了解,聽著這個上面那個董事長的指導總沒錯,你到那一部份去摸一點,認識了馬上換一個,認識了馬上換一個,認識了又換一個,那個時候你很容易的就快速的達到那個董事長的地位。那麼在這種情況只有兩條路,一條路是你事先完全確信這個佛,不要信自己,說我要這樣,這個概念拿掉,他要告訴你要怎麼做,你聽他招呼,他會帶你最快速的。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1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三十卷 A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三十卷 A面
日常法師
--------------------------------------------------------------------------------
確信這個佛,不要信自己,說我要這個樣,這個概念拿掉,他要告訴你怎麼做,你聽它招呼,它會帶你最快速的,這是一個。第二個呢?你自己了解了這個全盤的內容以外,然後你從這一部份摸熟了,馬上換,摸熟了馬上換,這兩條路是可行之路,清楚不清楚?所以我們現在才剛開始的時候,真正重要的大家了解了,你了解了這個以後,去做的時候,就不會把我們有一點小小的體驗,就死死的沈在這裡。這個沈在這裡的禍害很大、很大。習性,關於這個習性部份以後講到業那一部份的話,我會詳細的講。等到大家了解這個習性以後,回過頭來一觀察的話,自己就曉得了,原來在這種狀態當中。那時候我們就開始,開始可以多多少少有一點修行的樣子。現在大家自己的習性什麼都不知道,做起來還覺得自己很對,陷在那個習性當中,不行。那是簡單的說一下,的的確確,我們正式的了解的人太少太少,那麼應該怎麼辦呢?應該好好的認真的去學這個東西。關於要學這個東西的話,那要很詳細的說明了,所以他下面說:
p. 58 (10)
【故能略攝所應修事,亦可別書。】
所以儘管是講修行,簡單的說明這個修行的道理,也可以寫一本書,不是三兩句話就可說得清楚的。總之一句話你事情了解的越多、越清楚,將來做的時候,越佔便宜、越快速、越省事、越省力,最後的結果是越好。
【◎ 能不能現一切至言皆教授者,唯是於此修習道理,獲與未獲決定知解,隨逐而成。】
所以我們眼前能不能現下當時了解這個道理,了解什麼道理啊?說所有的大經大論,這是我們最好的引導。關於這個概念一定要對於我們上面所說的道理好好認真的學習,不但學習,而且獲得決定的認識。有了這個決定的認識,我們就會這樣去做。沒有這個決定認識啊,我們就不會。那麼會是什麼狀態呢?會的話我們就會樣樣如是了解了,然後照著次第去進去的,一步則成;不會的時候,我們碰到什麼,碰到什麼就站在這個上頭,然後自己覺得很得意、很歡喜。說到這裡請大家再回過頭來翻到第四十五頁,講那個正修的時候那一段話,除了前面告訴我們正式修習以外,它那一段當中第三行,它說「此復若隨,任遇所緣,即使修者,則於所欲,如是次第,修習爾許,善所緣境,定不隨轉。」那個已經講過了,大家又提一下,概念是不是很清楚?不但如此,「返於如欲善所緣境,堪任安住,成大障礙。」這第二點。假定說你沒有把完整的次第有正確認識,而這個正確的認識又沒有產生決定勝解,在這種情況之下,你不會照著你應該走的路子去走,那怎麼辦呢?你碰到一個,你馬上照著去修。這個時候它不一定能夠像你所想的生的起來、修的起來。就像我們現在的,我趕快唸的一心不亂,唸了個半天,這麼簡單的事情,心裏面偏偏散亂!至於說要想得定,那更是比登天還難,不但如此「返於如遇善所緣境,堪任安住,成大障礙。」結果反而還成大障礙,這個是一個好可惜的事情。而這個大障礙,下面又告訴我們:「若從最初令成惡習,則終生善行是悉成過失。」我們就這個惡習當中,一生在這惡習當中,自己還不曉得,自己還覺得很對:「我還很認真努力修行噢!我一天唸多少佛、拜多少佛,我啊!在這可不倒單,我在這兒一天只吃一餐,噢!這些東西,我這個是什麼,,,」自己還執著在這個相上面,一生善行終成過失!這個,我們要弄得很清楚。現在我們重新再翻回去,翻到五十八頁,繼續下去。
【況於法藏諸未學者,縱於經咒廣大教典,諸久習者,至修道時,現見多成,自所學習經論對方。】
那麼上面有一部份人,實際上是大部份人,對於整個的完整的教法、法藏,沒有學的人;那固然不談,現在我們太多人要修行,可是不要求好好的學的,這真可憐,總是有一些人認真去學過了,顯教也好,是密教也好,所以他縱於經咒廣大的教典,久修習者,他說廣大的教典,就是說,他自己去在經論當中摸索,得不到教授。教授跟教典這個概念大家要分得清楚。教典這個地方,「教典」這兩個字主要的就是你自己讀誦經、論、註、釋,這樣,這個叫做教典;教授的話,你也是在這個經、論註釋上面,經過善知識告訴你:「這個關鍵在那裡,這差得天差地遠!」你有這個教授,聽順這個教授,決定沒有錯,你只要肯做一定成功。單單摸索那個教典的話,往往是弄錯,而且弄錯的十之八九,這一個地方就是指這一個。他儘管對這個教典有長久的修習,可是等到修道的時候,怎麼樣?就說現在我們要修啦,剛才學的那一點放在那裡,另外跑著去修一套。這變成功什麼?所學的經論的對方,兩件事情拆開來了。那既然拆開來了,請問你前面學的要它幹什麼?就是這個。所以一再的比喻說,就像看了地圖指示你到哪裡去,看完了地圖指示你到哪裡去,等到你要到哪裡去,這張地圖不要,不但不要,而且走反方向,那幹什麼?所以有一種人他不要經論的,他本來說我沒有學,那還至少沒有學,現在你學了半天,你都不要了,請問你學它幹什麼?那真是個大浪費啊!而且這種人多半變成什麼?變成三世怨。現在世間很多世智聰辨的人,往往有一部份這樣來的,他因為辨別這個東西,結果腦筋是非常靈活,但是法義並沒有入心。因為法義沒有入心,下一次跟他就不相應了,但是辨別這個力量聰明才智在的,就變成功世智聰辨。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等到你們對業相認識的時候,你自己也會看得清清楚楚。繼續。
【此亦雖應廣為抉擇,然恐文繁故不多說,】
關於這一點,真正說起來應該很詳細的來說明,但是如果這樣說的話太多了,這裡也不說。那麼這個地方,不妨也講一個故事,大家重新回憶一下,這個故事前面已經說過了。阿底峽尊者三個學生,大家想一想看,兩個學生老是跟著老師,一個學生是專門自修。結果自修這個人不如另外兩個,他還沒走上錯路噢!為什麼?這個答案你們自己去找。最後兩句話
【破於修理諸邪分別,已廣釋訖。】
破於修理,現在破除這個修行錯誤的道理,都已經說明了。
p. 59
【◎ 今應顯示,如前所說,如理依止善知識之弟子,尊重應當如何引導之次第。】
好!有了前面這個基礎,我們就說了,那麼能夠如理依止善知識的這個修學的人,在這種狀態當中,那個善知識應該怎麼樣引導他?次第又是如何?在這裡我們不妨翻到前面的那個科判。那個科判分四大部份;前面那個一、二、三都已經說過了;到最後正學習的時候,告訴我們這個根本是親近善知識。那麼親近了善知識以後,應該怎麼辦?看那個科判第一表的反面。第一表的反面,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學徒之次第,這個分兩大部份.第一個道的根本親近知識,現在了解了;下面既親近已如何修心,這個次第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然後這個親近以後的修習的次第又分成兩部份:先於有暇身勸取心要;第二、如何攝取心要之理。關於將來這一個修行的綱要,你一定要記得很清楚,心裡面非常明白,然後你修的時候,等到做的時候,很多地方現出問題來了。這問題來的時候,那個時候因為你學過前面的次第,你只要稍微一想,曉得:「毛病在哪裡?」然後這個時候,你從有毛病的地方去把它補足,馬上整個的這個概念就現起,然後你的修行就可以步步上升。就像我們這個講一個機器一樣,機器萬一有了毛病了,通常你曉得這個次第怎麼樣探索,打開來一看,曉得在那裡,一摸就對,問題解決、機器就動;那麼,現在我們修行也是這樣。所以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第二依已如何修心之次第分二,】
己經依止了善知識,那麼怎麼樣修心呢?這個也分兩部份:第一個
【① 於有暇身勸取心要,② 如何攝取心要之理。】
什麼叫「有暇身」?什麼是「取心要」?心要這個就是中心、重要的,其它東西都是虛假的,你忙了一生,毫無意思!這個是中心、實在的、而正確的,這個是我們所需要的,怎麼啊?勸勉怎麼樣做這個事情,我們真正要修行,最重要的條件有三個:對自己來說,第一個要有修法的心,那麼要有修法的心,要想修法的話,要找到善知識,要找到善知識這是第一個;能夠跟這個善知識相應的,你必需要有修行的本錢,這個是叫做「暇身」;以及你要修行正確的方法,這三樣東西併起來,事情就成功。就像一個三角架一樣,這個三個必不可少的。任何少掉一個,不行!那麼既然如此說前面的善知識已經有了,現在呢我們要去修的要靠我們的這個身體。這個有暇的身,是非常的重要,千萬不要讓它輕輕放過,一直要把這個概念提起來,勸自己說:「不要浪費啊!這個人身何等難得,修行必定要靠這個!」那麼勸勉自己修行。對於自己修行來說,這一點太重要了!假定這一點大家真的認識,我的感覺,我們現在常住的所有的問題都解決掉了。我們現在常住的那個雞毛蒜皮這種問題,都在這一點上面沒認識,都是沒認識。我們現在不妨看下去,這第一個。等到自己有了這個認識,然後才談得上如何攝取心要,那時再進一步再談修。我們現在這個都沒有,馬上就修了,所以修不成功,不妨順著次第看看。
【初中分三,① 正明暇滿,② 思其義大,③ 思惟難得。】
第一個正釋什麼叫「暇滿」?換句話這個暇滿的人身是什麼?它有什麼殊勝的大的利益?而這個東西又是非常難得,分成三部份。假定我們了解了這個暇滿的人身的內涵,它有這麼大的意義,有這麼難得的話,我們很寶貝絕對不願意浪費。就像說我們現在生了一個必死之症,結果大幸而找到一個藥,然後如法的吃下去的,一定能夠把那個病弄好。那一種藥我們非常珍貴,絕對不可能隨便浪費掉,現在治這個必死病的這個藥,就是現在我們修行的這個暇滿的身,這個不得了的意義而非常難得。一步一步看下去。
【初中分二,① 閒暇,② 圓滿。 今初,】
什麼叫「暇」?什麼叫「滿」?
【如攝功德寶云:「由戒斷諸畜趣體,及八無暇常得暇。」】
這個上面說,由於戒與持戒,宿生持戒的功德,才能夠斷除這個畜趣體,這個就是墮落畜生以及八無暇。為什麼叫「無暇」?無暇就是沒有空閒。你要做一件事情沒空閒是不行的,那麼現在我們修學佛法呢?也是這樣。你沒有這個條件是不行,不能修學的,就是這個修學佛法的條件,叫做「暇滿」。下面解釋
【謂離八無暇即是其暇,】
只要把這個八樣東西拿掉了,就是。所以平常我們說的八難,你離掉這個八難的話,就可以修行了。
【八無暇者如親友書云:「執邪倒見,】
這第一個。
【生傍生,】
這第二個。
【餓鬼,】
第三。
【地獄,】
是第四。
【無佛教,】
是第五。
【及生邊地,】
是第六。
【懱戾車,心智為騃啞,】
是第七。
【長壽天。】
是第八。這就是八難。
【於隨一中受生已,名為八無暇過患,】
隨便這個八樣當中,你一旦墮落在這個上面,你就沒辦法修行。
【離此諸過得閒暇,故當策勵斷生死。」】
你只要離開這個八個難處,才能夠有機會修行,所以當你得到的時候,要策勵、努力!這個時候要斷生死啊!下面是解釋。
【此復若無四眾遊行,是謂邊地。】
通常我們說人,就這樣,好像簡單講到人身,人身;實際上這個暇滿的人身,不那麼簡單,佛法裡邊講的人身難得,是指離開八難這個人身,所以你雖然得到人身了,假定這一個地方沒有四眾遊行的話,才叫邊地,還是八難當中。什麼是四眾啊?就是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這一個不是這個樣子,而是這個裡邊的真正的正法。所以在很多經典上面,特別說明沙門有四種:所謂勝義沙門、勝道沙門,然後呢似道沙門、命道沙門、污道沙門。什麼叫「勝道沙門」?現證的、親證這個法相的,那個都是聖者;什麼叫做「似道沙門」?他們能夠如法法相一點沒有錯的,告訴我們這個正確道理的,這叫似道沙門;什麼叫「命道沙門」?他自己努力如法修持,然後在這個道上面,以法來養活他的慧命,以色來養活他的這個生命,這個叫命道沙門;「污道沙門」是什麼?剃了這個頭,穿了這個衣服不能如法去行的,這個叫污道沙門。我們自己想一想看,我們是什麼沙門?這個也不去管它,這一個地方說四種,就是前面那個三種,不是這個污道沙門。污道沙門不行,不過就是污道沙門,這個地藏十輪經上說的非常清楚:在末法的時候,你真正要找的還只有污道沙門,那麼那個時候這個污道沙門,他有一個標準的,就是得正見的,這個還是可以,你隨順的、隨順那個正見,因為所使的道就在這個裡邊嘛!如果說這個正見沒有的話,那他不管做的好,沒有用。總之,這個道就是如法的這個。換句話說,這個地方如果說沒有這個正法的話,那麼這個叫邊地。為什麼叫邊地?所以說沒有中道之處;中道說離斷、常二邊。這個文字大家都認識,容或有人不認識,你暫時記一下,說到後面那個毘缽舍那會說得很清楚,不僅僅是個理路,而且我們馬上會感受到:邊是什麼?斷、常為什麼指它二邊?中是什麼?中道是什麼?那個時時你就認得「道」,第一個。
【愚啞缺耳,斷支節等名根不具。】
就算你生到人身,就算有佛法,可是呢,對不起!你愚癡、啞吧、耳朵缺、斷支節,這個根不具。根不具,你沒辦法修行。儘管有人跟你講,你聽不懂,沒有用;那麼還有其它的這個根不具、沒辦法修行的,這個不算。第一個說明。第二個呢,就是諸根不具,我們眼前有看見很多人,好像諸根不具,好像沒有關係
【三惡趣者,極難發生修法之心,設少生起,亦因苦逼不能修行。】
除了這四樣當中,地獄、餓鬼、畜牲,那個東西不可能修行佛法。就算偶然生起一點量,苦逼!沒辦法修行。我們不要說到三惡趣,在人道當中最苦、最苦的,比起三惡趣是不曉得要好多少,就算我們在人道當中,我們能修嗎?今天牙齒痛了,今天頭痛了,今天稍微一點不舒服,不要說有痛,今天吃過早飯了昏沈;肚子餓了是個虛弱。想想看,對不對?這個不行!所以說三惡道一旦墮落是絕無可能。還有呢
【長壽天者,親友書釋中說是無想及無色天,】
這個叫做長壽天。無想天就是第四天,色界第四天的無想天,壽非常長,那個無色界天是更上去。
【八無暇論中,亦說常為欲事散亂諸欲界天。】
這個親友書當中說這個長壽天這是指無想天跟無色天,另外一個論當中說欲界天也是;那麼下面說一下,為什麼無想天不能修法呢?這個說在這個天,這就是色界第四禪當中的廣果天,它想心所滅掉的,初生的時候它有想心所,一旦進入那個天當中,想心所滅掉了,既然想心所滅掉,它定在那裡像木頭一樣,很長!到那時再出定;到臨時離開要歿的時候,它動了一下,沒有想心所,不能修行,所以它說像聚落外的阿蘭若處,聚落是大家熱鬧的,有行為在這個裡邊發生的;外面寂靜的,是一點名堂都沒有的,就是這個。所以這個現行的心識通通沒有,我們要修行、修心,要把那個行心所現起,然後修改它。你現在那個行心所沒有的話,你怎麼修改呢?所以這沒有用。無色聖人,那麼無色界也是,但是在無色界的聖人不是,他因為證了聖果了!那個是在無色界當中一生就是凡夫,為什麼呀?因為這個地方,他沒有善根修解脫道,所以叫無暇。那麼欲界當中呢很散亂,又這地方太舒服,所以也沒辦法。這我們大家要了解的。
【如親友書釋云:「此八處中,以無閒暇,修作善品,故名無暇。」】
這個八個地方根本不可能修行,所以叫做無暇。這個了解了,這暇滿的特質,那麼真實的內涵,留到晚上自習,所以希望各位在自習之前好好的體認一下。到那時候我一指出來的話,真正想修行的同修,馬上就可以上路。這個很重要,這個概念很重要,否則你了解一點的文字的話,往往是自害,如果說你拿了這個文字還去衡量別人的話,那根本不曉得錯到那裡去了!
p. 60
【◎ 第二圓滿。分二。五自圓滿者,】
這個圓滿有十個,兩兩分開;前面五個叫自圓滿,後面五個叫他圓滿。
【如云:「人,生中,根具,業未倒,信處。」】
這五樣東西。
【言生中者,謂能生於四眾弟子所遊之地。】
這個叫生中,這個叫中國,就是中道所在的這個國土,這個叫做中國。那麼這個一定是什麼?四眾遊行的地方;四眾,佛陀也包含在裡頭。佛陀就是比丘,大比丘相,是現的大比丘相,所以我在僧數,佛自己在說我在僧數。當然他是佛寶,但是呢他自己是算在這個僧當中,所以四眾當中包括佛、僧;他遊行的地方,就是法也帶了去了。
【諸根具者,謂非騃啞,支節眼耳皆悉圓具。】
這個容易懂。
【業未倒者,】
什麼叫業未倒?就是沒有自作、叫教他五無間罪,我們常常說這個業障、業障,真正能夠障礙我們修行的就是五無間罪,造了五無間罪,不管你怎麼修行,不可能得果,你只要不造五無間罪的話,我們修行就是淨除這個東西,所以我們平常常說,我是凡夫啊!我業障很重啊!那是自暴自棄,正因為你是凡夫、你業障,所以你要努力修行。大乘佛法當中,造的五無間罪都可以懺悔的,這個概念第一個要很清楚。
【信依處者,謂信毘奈耶,是世出世一切白法所生之處,毘奈耶者此通三藏。】
真正我們心依處什麼?就是我們該信什麼?信這個。這個毘奈耶不是單單指戒,是一切世間的、出世間的好事情都從這地方來。看哦!不但出世間,世間的所有的好事情,都從這個地方出來了。所以嚴格的說起來,你了解這一點,你不管你要求什麼,就是世間的也從這地方來,這個就是通三藏。講那個信依處真難,我們大家說信佛,我們何止信,乃至於出了家沒有絕對的信心,不可能出家。是,所以剛才說種善根是足足有餘,還透了三分,單單要想講真正修持上去的話,還欠一大截,我們的信心的的確確還欠一大截。
【此五屬於自身所攝,是修法緣,故名自滿。】
這個五樣東西屬於我們自己的,這個是修法必要的條件,所以叫做自滿,自己具足了,還要外面同樣的,要有相應的條件。
【五他圓滿者,如云:「佛降,說正法,教住,隨教轉,有他具悲愍。」】
日常法師
--------------------------------------------------------------------------------
確信這個佛,不要信自己,說我要這個樣,這個概念拿掉,他要告訴你怎麼做,你聽它招呼,它會帶你最快速的,這是一個。第二個呢?你自己了解了這個全盤的內容以外,然後你從這一部份摸熟了,馬上換,摸熟了馬上換,這兩條路是可行之路,清楚不清楚?所以我們現在才剛開始的時候,真正重要的大家了解了,你了解了這個以後,去做的時候,就不會把我們有一點小小的體驗,就死死的沈在這裡。這個沈在這裡的禍害很大、很大。習性,關於這個習性部份以後講到業那一部份的話,我會詳細的講。等到大家了解這個習性以後,回過頭來一觀察的話,自己就曉得了,原來在這種狀態當中。那時候我們就開始,開始可以多多少少有一點修行的樣子。現在大家自己的習性什麼都不知道,做起來還覺得自己很對,陷在那個習性當中,不行。那是簡單的說一下,的的確確,我們正式的了解的人太少太少,那麼應該怎麼辦呢?應該好好的認真的去學這個東西。關於要學這個東西的話,那要很詳細的說明了,所以他下面說:
p. 58 (10)
【故能略攝所應修事,亦可別書。】
所以儘管是講修行,簡單的說明這個修行的道理,也可以寫一本書,不是三兩句話就可說得清楚的。總之一句話你事情了解的越多、越清楚,將來做的時候,越佔便宜、越快速、越省事、越省力,最後的結果是越好。
【◎ 能不能現一切至言皆教授者,唯是於此修習道理,獲與未獲決定知解,隨逐而成。】
所以我們眼前能不能現下當時了解這個道理,了解什麼道理啊?說所有的大經大論,這是我們最好的引導。關於這個概念一定要對於我們上面所說的道理好好認真的學習,不但學習,而且獲得決定的認識。有了這個決定的認識,我們就會這樣去做。沒有這個決定認識啊,我們就不會。那麼會是什麼狀態呢?會的話我們就會樣樣如是了解了,然後照著次第去進去的,一步則成;不會的時候,我們碰到什麼,碰到什麼就站在這個上頭,然後自己覺得很得意、很歡喜。說到這裡請大家再回過頭來翻到第四十五頁,講那個正修的時候那一段話,除了前面告訴我們正式修習以外,它那一段當中第三行,它說「此復若隨,任遇所緣,即使修者,則於所欲,如是次第,修習爾許,善所緣境,定不隨轉。」那個已經講過了,大家又提一下,概念是不是很清楚?不但如此,「返於如欲善所緣境,堪任安住,成大障礙。」這第二點。假定說你沒有把完整的次第有正確認識,而這個正確的認識又沒有產生決定勝解,在這種情況之下,你不會照著你應該走的路子去走,那怎麼辦呢?你碰到一個,你馬上照著去修。這個時候它不一定能夠像你所想的生的起來、修的起來。就像我們現在的,我趕快唸的一心不亂,唸了個半天,這麼簡單的事情,心裏面偏偏散亂!至於說要想得定,那更是比登天還難,不但如此「返於如遇善所緣境,堪任安住,成大障礙。」結果反而還成大障礙,這個是一個好可惜的事情。而這個大障礙,下面又告訴我們:「若從最初令成惡習,則終生善行是悉成過失。」我們就這個惡習當中,一生在這惡習當中,自己還不曉得,自己還覺得很對:「我還很認真努力修行噢!我一天唸多少佛、拜多少佛,我啊!在這可不倒單,我在這兒一天只吃一餐,噢!這些東西,我這個是什麼,,,」自己還執著在這個相上面,一生善行終成過失!這個,我們要弄得很清楚。現在我們重新再翻回去,翻到五十八頁,繼續下去。
【況於法藏諸未學者,縱於經咒廣大教典,諸久習者,至修道時,現見多成,自所學習經論對方。】
那麼上面有一部份人,實際上是大部份人,對於整個的完整的教法、法藏,沒有學的人;那固然不談,現在我們太多人要修行,可是不要求好好的學的,這真可憐,總是有一些人認真去學過了,顯教也好,是密教也好,所以他縱於經咒廣大的教典,久修習者,他說廣大的教典,就是說,他自己去在經論當中摸索,得不到教授。教授跟教典這個概念大家要分得清楚。教典這個地方,「教典」這兩個字主要的就是你自己讀誦經、論、註、釋,這樣,這個叫做教典;教授的話,你也是在這個經、論註釋上面,經過善知識告訴你:「這個關鍵在那裡,這差得天差地遠!」你有這個教授,聽順這個教授,決定沒有錯,你只要肯做一定成功。單單摸索那個教典的話,往往是弄錯,而且弄錯的十之八九,這一個地方就是指這一個。他儘管對這個教典有長久的修習,可是等到修道的時候,怎麼樣?就說現在我們要修啦,剛才學的那一點放在那裡,另外跑著去修一套。這變成功什麼?所學的經論的對方,兩件事情拆開來了。那既然拆開來了,請問你前面學的要它幹什麼?就是這個。所以一再的比喻說,就像看了地圖指示你到哪裡去,看完了地圖指示你到哪裡去,等到你要到哪裡去,這張地圖不要,不但不要,而且走反方向,那幹什麼?所以有一種人他不要經論的,他本來說我沒有學,那還至少沒有學,現在你學了半天,你都不要了,請問你學它幹什麼?那真是個大浪費啊!而且這種人多半變成什麼?變成三世怨。現在世間很多世智聰辨的人,往往有一部份這樣來的,他因為辨別這個東西,結果腦筋是非常靈活,但是法義並沒有入心。因為法義沒有入心,下一次跟他就不相應了,但是辨別這個力量聰明才智在的,就變成功世智聰辨。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等到你們對業相認識的時候,你自己也會看得清清楚楚。繼續。
【此亦雖應廣為抉擇,然恐文繁故不多說,】
關於這一點,真正說起來應該很詳細的來說明,但是如果這樣說的話太多了,這裡也不說。那麼這個地方,不妨也講一個故事,大家重新回憶一下,這個故事前面已經說過了。阿底峽尊者三個學生,大家想一想看,兩個學生老是跟著老師,一個學生是專門自修。結果自修這個人不如另外兩個,他還沒走上錯路噢!為什麼?這個答案你們自己去找。最後兩句話
【破於修理諸邪分別,已廣釋訖。】
破於修理,現在破除這個修行錯誤的道理,都已經說明了。
p. 59
【◎ 今應顯示,如前所說,如理依止善知識之弟子,尊重應當如何引導之次第。】
好!有了前面這個基礎,我們就說了,那麼能夠如理依止善知識的這個修學的人,在這種狀態當中,那個善知識應該怎麼樣引導他?次第又是如何?在這裡我們不妨翻到前面的那個科判。那個科判分四大部份;前面那個一、二、三都已經說過了;到最後正學習的時候,告訴我們這個根本是親近善知識。那麼親近了善知識以後,應該怎麼辦?看那個科判第一表的反面。第一表的反面,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學徒之次第,這個分兩大部份.第一個道的根本親近知識,現在了解了;下面既親近已如何修心,這個次第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然後這個親近以後的修習的次第又分成兩部份:先於有暇身勸取心要;第二、如何攝取心要之理。關於將來這一個修行的綱要,你一定要記得很清楚,心裡面非常明白,然後你修的時候,等到做的時候,很多地方現出問題來了。這問題來的時候,那個時候因為你學過前面的次第,你只要稍微一想,曉得:「毛病在哪裡?」然後這個時候,你從有毛病的地方去把它補足,馬上整個的這個概念就現起,然後你的修行就可以步步上升。就像我們這個講一個機器一樣,機器萬一有了毛病了,通常你曉得這個次第怎麼樣探索,打開來一看,曉得在那裡,一摸就對,問題解決、機器就動;那麼,現在我們修行也是這樣。所以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第二依已如何修心之次第分二,】
己經依止了善知識,那麼怎麼樣修心呢?這個也分兩部份:第一個
【① 於有暇身勸取心要,② 如何攝取心要之理。】
什麼叫「有暇身」?什麼是「取心要」?心要這個就是中心、重要的,其它東西都是虛假的,你忙了一生,毫無意思!這個是中心、實在的、而正確的,這個是我們所需要的,怎麼啊?勸勉怎麼樣做這個事情,我們真正要修行,最重要的條件有三個:對自己來說,第一個要有修法的心,那麼要有修法的心,要想修法的話,要找到善知識,要找到善知識這是第一個;能夠跟這個善知識相應的,你必需要有修行的本錢,這個是叫做「暇身」;以及你要修行正確的方法,這三樣東西併起來,事情就成功。就像一個三角架一樣,這個三個必不可少的。任何少掉一個,不行!那麼既然如此說前面的善知識已經有了,現在呢我們要去修的要靠我們的這個身體。這個有暇的身,是非常的重要,千萬不要讓它輕輕放過,一直要把這個概念提起來,勸自己說:「不要浪費啊!這個人身何等難得,修行必定要靠這個!」那麼勸勉自己修行。對於自己修行來說,這一點太重要了!假定這一點大家真的認識,我的感覺,我們現在常住的所有的問題都解決掉了。我們現在常住的那個雞毛蒜皮這種問題,都在這一點上面沒認識,都是沒認識。我們現在不妨看下去,這第一個。等到自己有了這個認識,然後才談得上如何攝取心要,那時再進一步再談修。我們現在這個都沒有,馬上就修了,所以修不成功,不妨順著次第看看。
【初中分三,① 正明暇滿,② 思其義大,③ 思惟難得。】
第一個正釋什麼叫「暇滿」?換句話這個暇滿的人身是什麼?它有什麼殊勝的大的利益?而這個東西又是非常難得,分成三部份。假定我們了解了這個暇滿的人身的內涵,它有這麼大的意義,有這麼難得的話,我們很寶貝絕對不願意浪費。就像說我們現在生了一個必死之症,結果大幸而找到一個藥,然後如法的吃下去的,一定能夠把那個病弄好。那一種藥我們非常珍貴,絕對不可能隨便浪費掉,現在治這個必死病的這個藥,就是現在我們修行的這個暇滿的身,這個不得了的意義而非常難得。一步一步看下去。
【初中分二,① 閒暇,② 圓滿。 今初,】
什麼叫「暇」?什麼叫「滿」?
【如攝功德寶云:「由戒斷諸畜趣體,及八無暇常得暇。」】
這個上面說,由於戒與持戒,宿生持戒的功德,才能夠斷除這個畜趣體,這個就是墮落畜生以及八無暇。為什麼叫「無暇」?無暇就是沒有空閒。你要做一件事情沒空閒是不行的,那麼現在我們修學佛法呢?也是這樣。你沒有這個條件是不行,不能修學的,就是這個修學佛法的條件,叫做「暇滿」。下面解釋
【謂離八無暇即是其暇,】
只要把這個八樣東西拿掉了,就是。所以平常我們說的八難,你離掉這個八難的話,就可以修行了。
【八無暇者如親友書云:「執邪倒見,】
這第一個。
【生傍生,】
這第二個。
【餓鬼,】
第三。
【地獄,】
是第四。
【無佛教,】
是第五。
【及生邊地,】
是第六。
【懱戾車,心智為騃啞,】
是第七。
【長壽天。】
是第八。這就是八難。
【於隨一中受生已,名為八無暇過患,】
隨便這個八樣當中,你一旦墮落在這個上面,你就沒辦法修行。
【離此諸過得閒暇,故當策勵斷生死。」】
你只要離開這個八個難處,才能夠有機會修行,所以當你得到的時候,要策勵、努力!這個時候要斷生死啊!下面是解釋。
【此復若無四眾遊行,是謂邊地。】
通常我們說人,就這樣,好像簡單講到人身,人身;實際上這個暇滿的人身,不那麼簡單,佛法裡邊講的人身難得,是指離開八難這個人身,所以你雖然得到人身了,假定這一個地方沒有四眾遊行的話,才叫邊地,還是八難當中。什麼是四眾啊?就是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這一個不是這個樣子,而是這個裡邊的真正的正法。所以在很多經典上面,特別說明沙門有四種:所謂勝義沙門、勝道沙門,然後呢似道沙門、命道沙門、污道沙門。什麼叫「勝道沙門」?現證的、親證這個法相的,那個都是聖者;什麼叫做「似道沙門」?他們能夠如法法相一點沒有錯的,告訴我們這個正確道理的,這叫似道沙門;什麼叫「命道沙門」?他自己努力如法修持,然後在這個道上面,以法來養活他的慧命,以色來養活他的這個生命,這個叫命道沙門;「污道沙門」是什麼?剃了這個頭,穿了這個衣服不能如法去行的,這個叫污道沙門。我們自己想一想看,我們是什麼沙門?這個也不去管它,這一個地方說四種,就是前面那個三種,不是這個污道沙門。污道沙門不行,不過就是污道沙門,這個地藏十輪經上說的非常清楚:在末法的時候,你真正要找的還只有污道沙門,那麼那個時候這個污道沙門,他有一個標準的,就是得正見的,這個還是可以,你隨順的、隨順那個正見,因為所使的道就在這個裡邊嘛!如果說這個正見沒有的話,那他不管做的好,沒有用。總之,這個道就是如法的這個。換句話說,這個地方如果說沒有這個正法的話,那麼這個叫邊地。為什麼叫邊地?所以說沒有中道之處;中道說離斷、常二邊。這個文字大家都認識,容或有人不認識,你暫時記一下,說到後面那個毘缽舍那會說得很清楚,不僅僅是個理路,而且我們馬上會感受到:邊是什麼?斷、常為什麼指它二邊?中是什麼?中道是什麼?那個時時你就認得「道」,第一個。
【愚啞缺耳,斷支節等名根不具。】
就算你生到人身,就算有佛法,可是呢,對不起!你愚癡、啞吧、耳朵缺、斷支節,這個根不具。根不具,你沒辦法修行。儘管有人跟你講,你聽不懂,沒有用;那麼還有其它的這個根不具、沒辦法修行的,這個不算。第一個說明。第二個呢,就是諸根不具,我們眼前有看見很多人,好像諸根不具,好像沒有關係
【三惡趣者,極難發生修法之心,設少生起,亦因苦逼不能修行。】
除了這四樣當中,地獄、餓鬼、畜牲,那個東西不可能修行佛法。就算偶然生起一點量,苦逼!沒辦法修行。我們不要說到三惡趣,在人道當中最苦、最苦的,比起三惡趣是不曉得要好多少,就算我們在人道當中,我們能修嗎?今天牙齒痛了,今天頭痛了,今天稍微一點不舒服,不要說有痛,今天吃過早飯了昏沈;肚子餓了是個虛弱。想想看,對不對?這個不行!所以說三惡道一旦墮落是絕無可能。還有呢
【長壽天者,親友書釋中說是無想及無色天,】
這個叫做長壽天。無想天就是第四天,色界第四天的無想天,壽非常長,那個無色界天是更上去。
【八無暇論中,亦說常為欲事散亂諸欲界天。】
這個親友書當中說這個長壽天這是指無想天跟無色天,另外一個論當中說欲界天也是;那麼下面說一下,為什麼無想天不能修法呢?這個說在這個天,這就是色界第四禪當中的廣果天,它想心所滅掉的,初生的時候它有想心所,一旦進入那個天當中,想心所滅掉了,既然想心所滅掉,它定在那裡像木頭一樣,很長!到那時再出定;到臨時離開要歿的時候,它動了一下,沒有想心所,不能修行,所以它說像聚落外的阿蘭若處,聚落是大家熱鬧的,有行為在這個裡邊發生的;外面寂靜的,是一點名堂都沒有的,就是這個。所以這個現行的心識通通沒有,我們要修行、修心,要把那個行心所現起,然後修改它。你現在那個行心所沒有的話,你怎麼修改呢?所以這沒有用。無色聖人,那麼無色界也是,但是在無色界的聖人不是,他因為證了聖果了!那個是在無色界當中一生就是凡夫,為什麼呀?因為這個地方,他沒有善根修解脫道,所以叫無暇。那麼欲界當中呢很散亂,又這地方太舒服,所以也沒辦法。這我們大家要了解的。
【如親友書釋云:「此八處中,以無閒暇,修作善品,故名無暇。」】
這個八個地方根本不可能修行,所以叫做無暇。這個了解了,這暇滿的特質,那麼真實的內涵,留到晚上自習,所以希望各位在自習之前好好的體認一下。到那時候我一指出來的話,真正想修行的同修,馬上就可以上路。這個很重要,這個概念很重要,否則你了解一點的文字的話,往往是自害,如果說你拿了這個文字還去衡量別人的話,那根本不曉得錯到那裡去了!
p. 60
【◎ 第二圓滿。分二。五自圓滿者,】
這個圓滿有十個,兩兩分開;前面五個叫自圓滿,後面五個叫他圓滿。
【如云:「人,生中,根具,業未倒,信處。」】
這五樣東西。
【言生中者,謂能生於四眾弟子所遊之地。】
這個叫生中,這個叫中國,就是中道所在的這個國土,這個叫做中國。那麼這個一定是什麼?四眾遊行的地方;四眾,佛陀也包含在裡頭。佛陀就是比丘,大比丘相,是現的大比丘相,所以我在僧數,佛自己在說我在僧數。當然他是佛寶,但是呢他自己是算在這個僧當中,所以四眾當中包括佛、僧;他遊行的地方,就是法也帶了去了。
【諸根具者,謂非騃啞,支節眼耳皆悉圓具。】
這個容易懂。
【業未倒者,】
什麼叫業未倒?就是沒有自作、叫教他五無間罪,我們常常說這個業障、業障,真正能夠障礙我們修行的就是五無間罪,造了五無間罪,不管你怎麼修行,不可能得果,你只要不造五無間罪的話,我們修行就是淨除這個東西,所以我們平常常說,我是凡夫啊!我業障很重啊!那是自暴自棄,正因為你是凡夫、你業障,所以你要努力修行。大乘佛法當中,造的五無間罪都可以懺悔的,這個概念第一個要很清楚。
【信依處者,謂信毘奈耶,是世出世一切白法所生之處,毘奈耶者此通三藏。】
真正我們心依處什麼?就是我們該信什麼?信這個。這個毘奈耶不是單單指戒,是一切世間的、出世間的好事情都從這地方來。看哦!不但出世間,世間的所有的好事情,都從這個地方出來了。所以嚴格的說起來,你了解這一點,你不管你要求什麼,就是世間的也從這地方來,這個就是通三藏。講那個信依處真難,我們大家說信佛,我們何止信,乃至於出了家沒有絕對的信心,不可能出家。是,所以剛才說種善根是足足有餘,還透了三分,單單要想講真正修持上去的話,還欠一大截,我們的信心的的確確還欠一大截。
【此五屬於自身所攝,是修法緣,故名自滿。】
這個五樣東西屬於我們自己的,這個是修法必要的條件,所以叫做自滿,自己具足了,還要外面同樣的,要有相應的條件。
【五他圓滿者,如云:「佛降,說正法,教住,隨教轉,有他具悲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