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3
- 文章: 3385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大腸癌
主 題:FW:大腸癌手術後多久開始化療比較合適?
發 表 人:懸壺子
公告日期:2002-05-23 16:13:19
大腸癌手術後多久開始化療比較合適?
王書緯醫師,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科
問:大腸癌手術後多久開始化療比較合適
?用藥方面如何選擇?要如何知道療效?
答:通常在手術完全切除腫瘤後的兩、三
週,如果病患復原的情況良好,就可以開始接
受輔助性化學治療。目前於第三期大腸癌病患
手術後的輔助性化學治療的標準方式,就是為
期半年至一年,每週一次的5-Fu加上leucovorin
(就是folinic acid)。5-Fu合併使用interferon
(干擾素)並未有文獻證實要比傳統的5-Fu加
上leucovorin來得好。
目前中央健保局所同意給付的CPT-11、
Oxaliplatin、以及Tomudex是新一代藥物,只
准用於轉移性(指遠端轉移)手術無法完全切
除者,並不給付用在第三期只有(淋巴結轉移
),且經手術完全切除後的輔助性化學治療。
此外,這些新一代的大腸癌用藥包括CPT-11
、Oxaliplatin等,其副作用要比傳統的
5-Fu/leucovorin 來得高,包括白血球、血小
板降低、神經麻等,而目前又沒有足夠的證據
顯示合併 CPT-11或Oxaliplatin與5-Fu用於第
三期大腸癌術後的輔助性化療要比傳統的
5-Fu/leucovorin來的好(目前仍在進行第三
相隨機分配臨床試驗中,報告尚未出爐)。
一般化療用藥是否有效之判定通常在治療
前,以及治療後每兩個月會做一次影像學檢查
(包括胸部X-光片、電腦斷層、超音波等)來
判定腫瘤是否有縮小或消失。惟令尊之腫瘤已
經完全切除,目前並沒有可以評估大小的病灶
來判定化療之療效,不過仍然必須定期接受追
蹤檢查來判定是否復發。
CEA腫瘤標記的正常範圍在 5ng/ml以下,
抽菸者肝硬化或有慢性肝病,懷孕的婦女會略
高一些。CEA的半衰期約兩天,於手術前CEA有
升高的病患於完全切除腫瘤後, CEA會降到正
常,以後可以定期抽血測CEA來追蹤。
發 表 人:懸壺子
公告日期:2002-05-23 16:13:19
大腸癌手術後多久開始化療比較合適?
王書緯醫師,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科
問:大腸癌手術後多久開始化療比較合適
?用藥方面如何選擇?要如何知道療效?
答:通常在手術完全切除腫瘤後的兩、三
週,如果病患復原的情況良好,就可以開始接
受輔助性化學治療。目前於第三期大腸癌病患
手術後的輔助性化學治療的標準方式,就是為
期半年至一年,每週一次的5-Fu加上leucovorin
(就是folinic acid)。5-Fu合併使用interferon
(干擾素)並未有文獻證實要比傳統的5-Fu加
上leucovorin來得好。
目前中央健保局所同意給付的CPT-11、
Oxaliplatin、以及Tomudex是新一代藥物,只
准用於轉移性(指遠端轉移)手術無法完全切
除者,並不給付用在第三期只有(淋巴結轉移
),且經手術完全切除後的輔助性化學治療。
此外,這些新一代的大腸癌用藥包括CPT-11
、Oxaliplatin等,其副作用要比傳統的
5-Fu/leucovorin 來得高,包括白血球、血小
板降低、神經麻等,而目前又沒有足夠的證據
顯示合併 CPT-11或Oxaliplatin與5-Fu用於第
三期大腸癌術後的輔助性化療要比傳統的
5-Fu/leucovorin來的好(目前仍在進行第三
相隨機分配臨床試驗中,報告尚未出爐)。
一般化療用藥是否有效之判定通常在治療
前,以及治療後每兩個月會做一次影像學檢查
(包括胸部X-光片、電腦斷層、超音波等)來
判定腫瘤是否有縮小或消失。惟令尊之腫瘤已
經完全切除,目前並沒有可以評估大小的病灶
來判定化療之療效,不過仍然必須定期接受追
蹤檢查來判定是否復發。
CEA腫瘤標記的正常範圍在 5ng/ml以下,
抽菸者肝硬化或有慢性肝病,懷孕的婦女會略
高一些。CEA的半衰期約兩天,於手術前CEA有
升高的病患於完全切除腫瘤後, CEA會降到正
常,以後可以定期抽血測CEA來追蹤。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3
- 文章: 3385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酗酒者會增加得大腸癌之機率
主 題:酗酒者會增加得大腸癌之機率
發 表 人:懸壺子
公告日期:2002-03-10 08:07:48
酗酒者會增加得大腸癌之機率
吸煙對身體百害而無一利,而少量喝酒對身體有益,但酗酒後則會引起很多
後遺症,其中之一是已往爭論但未定論的酗酒是否與大腸癌有關,最近在Gut
雜誌發表之論文給於相當肯定之答覆。
法國巴爾德博士的研究小組研究了661名至少有大腸直腸腺瘤之病患,分析
他們容易轉變成大腸癌之高危險群罹患腺瘤或大直腸癌之相關因素。
結果發現這661名病人中有401名是酗酒者、152名是大腸激燥症者,而108
名是有大腸癌或腺瘤之家族史的。結果大腸激燥症者之罹患率與正常人相當,而
有家族史者則有較高之罹患率;但酗酒者則發生1公分以上腺瘤之機率比大腸激
燥症者大1.8倍;而有高危險群腺瘤或大腸癌家族史者比大腸激燥症者高1.6倍,
總之酗酒者發生高度之發育不良腺瘤及大腸癌之危險率較高。
總而言之,酗酒與發生大腸癌或腺瘤有關,還是少貪杯為妙!
合作網站:台灣癌症臨床研究發展基金會提供
發 表 人:懸壺子
公告日期:2002-03-10 08:07:48
酗酒者會增加得大腸癌之機率
吸煙對身體百害而無一利,而少量喝酒對身體有益,但酗酒後則會引起很多
後遺症,其中之一是已往爭論但未定論的酗酒是否與大腸癌有關,最近在Gut
雜誌發表之論文給於相當肯定之答覆。
法國巴爾德博士的研究小組研究了661名至少有大腸直腸腺瘤之病患,分析
他們容易轉變成大腸癌之高危險群罹患腺瘤或大直腸癌之相關因素。
結果發現這661名病人中有401名是酗酒者、152名是大腸激燥症者,而108
名是有大腸癌或腺瘤之家族史的。結果大腸激燥症者之罹患率與正常人相當,而
有家族史者則有較高之罹患率;但酗酒者則發生1公分以上腺瘤之機率比大腸激
燥症者大1.8倍;而有高危險群腺瘤或大腸癌家族史者比大腸激燥症者高1.6倍,
總之酗酒者發生高度之發育不良腺瘤及大腸癌之危險率較高。
總而言之,酗酒與發生大腸癌或腺瘤有關,還是少貪杯為妙!
合作網站:台灣癌症臨床研究發展基金會提供
大腸直腸癌
什麼是大腸直腸癌

根據衛生署公佈之統計資料顯示,大腸直腸癌自83年以後,每年皆高居十大癌症死因的第三位,僅次於肝癌及肺癌;其發生率或是死亡率,都有逐年竄升的趨勢,那麼究竟什麼是大腸直腸癌呢?又有哪些危險因子可能誘發大腸直腸癌呢?
大腸直腸癌就是從大腸長出的癌症,就像身體的其他消化道器官,大腸直腸上的任何組織細胞T都有可能發生癌變,但主要還是來至於最內層的表皮細胞,其發生的腺癌佔大腸直腸癌症的95%以上。
大腸直腸癌包括直腸、乙狀結腸、升結腸、降結腸、橫腸、盲腸等人體消化系統末端的癌症,腸癌中,小腸長癌細胞的機會很少,以發生在大腸、直腸最多,其次則是乙狀結腸。
對於大腸直腸癌發生的原因,目前並不清楚,但大致上來自家族的遺傳因素、飲食習慣,如攝取高脂肪、高熱量、低纖維飲食,個人有潰瘍性腸炎病史,及其他不明因子所致。
而雖然大腸直腸癌好發於年紀較大者,但隨著飲食西化、飲食習慣的改變,年紀輕輕就罹患大腸直腸癌者也不在少數,因此可能的族群都應養成定期篩檢的習慣,以期及早發現、診斷、治療。

根據衛生署公佈之統計資料顯示,大腸直腸癌自83年以後,每年皆高居十大癌症死因的第三位,僅次於肝癌及肺癌;其發生率或是死亡率,都有逐年竄升的趨勢,那麼究竟什麼是大腸直腸癌呢?又有哪些危險因子可能誘發大腸直腸癌呢?
大腸直腸癌就是從大腸長出的癌症,就像身體的其他消化道器官,大腸直腸上的任何組織細胞T都有可能發生癌變,但主要還是來至於最內層的表皮細胞,其發生的腺癌佔大腸直腸癌症的95%以上。
大腸直腸癌包括直腸、乙狀結腸、升結腸、降結腸、橫腸、盲腸等人體消化系統末端的癌症,腸癌中,小腸長癌細胞的機會很少,以發生在大腸、直腸最多,其次則是乙狀結腸。
對於大腸直腸癌發生的原因,目前並不清楚,但大致上來自家族的遺傳因素、飲食習慣,如攝取高脂肪、高熱量、低纖維飲食,個人有潰瘍性腸炎病史,及其他不明因子所致。
而雖然大腸直腸癌好發於年紀較大者,但隨著飲食西化、飲食習慣的改變,年紀輕輕就罹患大腸直腸癌者也不在少數,因此可能的族群都應養成定期篩檢的習慣,以期及早發現、診斷、治療。
Re: 大腸直腸癌
危險因子

雖然目前仍不清楚大腸直腸癌發生的確切原因,但多數認為可能與生活型態改變,工作忙碌導致運動量減少;而飲食方面脂肪攝取增加,外食機會增多,多油炸、少纖維,或是遺傳等因素有關。
◇飲食習慣:
大腸直腸癌的形成,與肉食、高脂肪食物、低纖維食物的飲食習慣,有密切關係;研究顯示,攝取高蛋白、高脂肪及精緻食物較多的族群,發生大腸息肉、憩室、結腸炎及大腸癌的機率較高;而常吃榖類、高纖維,其發生率則相對較低。
◇家族遺傳:
遺傳性大腸直腸癌可分為:遺傳性大腸息肉症(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FAP)、及遺傳性非息肉症的大腸直腸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
家族成員中有人罹患大腸直腸癌,那麼罹患的機率將會提高,尤其若是自己罹患遺傳性非息肉大腸直腸癌症候群,則約有50%的機率可能會遺傳給子女,自己也會有80%的機率在年輕時就罹患大腸直腸癌。
◇大腸息肉:
息肉是一個生長在結腸和直腸管壁內的良性組織,較常發生在50歲以上的人,因大多數大腸直腸癌是由息肉發生,因此早期偵測並移除這些增生物是預防大腸直腸癌的方法。
◇結腸疾病史:
潰瘍性結腸炎是結腸內壁的發炎反應,若是有長期潰瘍性結腸炎病史,也較容易發生大腸直腸癌;此外,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患者,其形成大腸直腸癌的機會也較高。
◇其他:
若是本身或是親屬有腺癌病史者,如甲狀腺癌、乳癌、胃癌、卵巢癌等,其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機會也會增高;而膽囊切除後,膽汁在腸道內的,也可能增加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

雖然目前仍不清楚大腸直腸癌發生的確切原因,但多數認為可能與生活型態改變,工作忙碌導致運動量減少;而飲食方面脂肪攝取增加,外食機會增多,多油炸、少纖維,或是遺傳等因素有關。
◇飲食習慣:
大腸直腸癌的形成,與肉食、高脂肪食物、低纖維食物的飲食習慣,有密切關係;研究顯示,攝取高蛋白、高脂肪及精緻食物較多的族群,發生大腸息肉、憩室、結腸炎及大腸癌的機率較高;而常吃榖類、高纖維,其發生率則相對較低。
◇家族遺傳:
遺傳性大腸直腸癌可分為:遺傳性大腸息肉症(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FAP)、及遺傳性非息肉症的大腸直腸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
家族成員中有人罹患大腸直腸癌,那麼罹患的機率將會提高,尤其若是自己罹患遺傳性非息肉大腸直腸癌症候群,則約有50%的機率可能會遺傳給子女,自己也會有80%的機率在年輕時就罹患大腸直腸癌。
◇大腸息肉:
息肉是一個生長在結腸和直腸管壁內的良性組織,較常發生在50歲以上的人,因大多數大腸直腸癌是由息肉發生,因此早期偵測並移除這些增生物是預防大腸直腸癌的方法。
◇結腸疾病史:
潰瘍性結腸炎是結腸內壁的發炎反應,若是有長期潰瘍性結腸炎病史,也較容易發生大腸直腸癌;此外,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患者,其形成大腸直腸癌的機會也較高。
◇其他:
若是本身或是親屬有腺癌病史者,如甲狀腺癌、乳癌、胃癌、卵巢癌等,其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機會也會增高;而膽囊切除後,膽汁在腸道內的,也可能增加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
Re: 大腸直腸癌
腸癌不可怕 預防可遠離
飲食習慣

近幾年,大腸直腸癌已躍升為十大癌症死因的第三位,這與國人飲食習慣西化,飲食內容趨於高蛋白、高脂肪、低纖維有關;而大部分的人總是談癌色變,但是癌症中其實有六至七成是可預防的,只要平常在飲食控制方面多下點功夫,癌症就不容易找上你!
高脂肪食物的攝取,是罹患大腸直腸癌的危險因子,因此平時應減少動物性飽和脂肪的攝取,像是豬油、牛油等,而儘量選用植物油;而除了高油脂的食物應該減少攝取外,醃漬、煙勳、辛辣的食物也要少碰;當然,平時不飲酒過量、不抽菸,也是遠離腸癌的方法喔!
根據研究發現,新鮮蔬菜及水果中所含的phytic acid成份,具有誘導癌細胞分化,及抑制預防大腸直腸癌的作用,因此每天至少要攝取五種新鮮蔬菜水果,以增加纖維質食物的攝取量;此外,也需增加飲食中維生素D及鈣質的攝取。
那麼,在日常生活中,多吃哪些食物有助於降低大腸直腸癌的罹患機率呢?
<TABLE BORDER="7" WIDTH="450" HEGIHT="100"><TR><TD>β 胡蘿蔔素</TD><TD>胡蘿蔔、南瓜、紅心地瓜、木瓜、芒果等</TD></TR> <TR><TD>維生素E </TD><TD>穀類、植物油、堅果類、小麥胚芽、蛋黃等 </TD></TR> <TR><TD>維生素E </TD><TD>橘子、柳丁、奇異果、甜椒、檸檬、芭樂、草莓等</TD></TR> <TR><TD>硒 </TD><TD>肉類、魚類、海鮮類、牛乳、全麥製品、堅果類等食物 </TD></TR> <TR><TD>鈣質 </TD><TD>牛奶及奶製品、小魚干、蛋類、豆類及豆類製品等</TD></TR> <TR><TD>維生素D </TD><TD>蛋黃、肝臟、魚肝油等 </TD></TR>
</TABLE>
適度運動

現代人生活習慣改變,導致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逐年提升,目前已躍升為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的第三名,而除了飲食習慣西化影響,外食機會變多、油炸及高油脂的食物攝取過量、纖維攝取不足等因素外,工作忙碌致使運動量不足,也容易導致大腸直腸癌的發生。
規律的運動,維持理想的體重,是有益身心的,這是眾所皆知的道理,但是能付諸實行的卻是沒有知道的人多,現代人工作壓力大,每天有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工作上,運動量不足,容易導致便秘發生,糞便在腸道停留的時間變長了,就可能增加腸黏膜暴露在致癌物質的時間,而致使大腸直腸癌發生的可能。
因此,適度的運動將能夠改變身體的機能,促進腸胃蠕動,縮短糞便通過大腸的時間,從而降低大腸內膜接觸糞便內致癌物質的機會;建議可以每天行走萬步,或是爬爬山、多運動、多喝水,將有助於降低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機會。
飲食習慣

近幾年,大腸直腸癌已躍升為十大癌症死因的第三位,這與國人飲食習慣西化,飲食內容趨於高蛋白、高脂肪、低纖維有關;而大部分的人總是談癌色變,但是癌症中其實有六至七成是可預防的,只要平常在飲食控制方面多下點功夫,癌症就不容易找上你!
高脂肪食物的攝取,是罹患大腸直腸癌的危險因子,因此平時應減少動物性飽和脂肪的攝取,像是豬油、牛油等,而儘量選用植物油;而除了高油脂的食物應該減少攝取外,醃漬、煙勳、辛辣的食物也要少碰;當然,平時不飲酒過量、不抽菸,也是遠離腸癌的方法喔!
根據研究發現,新鮮蔬菜及水果中所含的phytic acid成份,具有誘導癌細胞分化,及抑制預防大腸直腸癌的作用,因此每天至少要攝取五種新鮮蔬菜水果,以增加纖維質食物的攝取量;此外,也需增加飲食中維生素D及鈣質的攝取。
那麼,在日常生活中,多吃哪些食物有助於降低大腸直腸癌的罹患機率呢?
<TABLE BORDER="7" WIDTH="450" HEGIHT="100"><TR><TD>β 胡蘿蔔素</TD><TD>胡蘿蔔、南瓜、紅心地瓜、木瓜、芒果等</TD></TR> <TR><TD>維生素E </TD><TD>穀類、植物油、堅果類、小麥胚芽、蛋黃等 </TD></TR> <TR><TD>維生素E </TD><TD>橘子、柳丁、奇異果、甜椒、檸檬、芭樂、草莓等</TD></TR> <TR><TD>硒 </TD><TD>肉類、魚類、海鮮類、牛乳、全麥製品、堅果類等食物 </TD></TR> <TR><TD>鈣質 </TD><TD>牛奶及奶製品、小魚干、蛋類、豆類及豆類製品等</TD></TR> <TR><TD>維生素D </TD><TD>蛋黃、肝臟、魚肝油等 </TD></TR>
</TABLE>
適度運動

現代人生活習慣改變,導致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逐年提升,目前已躍升為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的第三名,而除了飲食習慣西化影響,外食機會變多、油炸及高油脂的食物攝取過量、纖維攝取不足等因素外,工作忙碌致使運動量不足,也容易導致大腸直腸癌的發生。
規律的運動,維持理想的體重,是有益身心的,這是眾所皆知的道理,但是能付諸實行的卻是沒有知道的人多,現代人工作壓力大,每天有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工作上,運動量不足,容易導致便秘發生,糞便在腸道停留的時間變長了,就可能增加腸黏膜暴露在致癌物質的時間,而致使大腸直腸癌發生的可能。
因此,適度的運動將能夠改變身體的機能,促進腸胃蠕動,縮短糞便通過大腸的時間,從而降低大腸內膜接觸糞便內致癌物質的機會;建議可以每天行走萬步,或是爬爬山、多運動、多喝水,將有助於降低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機會。
Re: 大腸直腸癌
早期診斷

n
雖然自從民國83年以後,大腸直腸癌一直高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的第三位,但是若是能夠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五年的存活率是非常高的,因此及早進行診斷,也有助於預防大腸直腸癌的發生。
那麼哪些人需要進行篩檢呢?
一般民眾,年滿50歲以上,每年應做一次糞便潛血反應檢查。
一等親親屬曾罹患大腸直腸癌或是息肉者,40歲以後,應每年做一次糞便潛血反應檢查;
有家族性大腸息肉症者,青春期後,每1-2年應做大腸鏡檢查。
遺傳性非息肉性大腸直腸癌者,20歲以後,每1-2年做大腸鏡檢查。
有發炎性腸疾病史者,在大腸炎開始後8-15年,應每1-2年做大腸鏡檢查。
大腸直腸癌就像其他癌症一樣,若是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存活率就會大幅提升,因此如果是罹癌的高危險群,或是年滿50歲的民眾,一旦發現有異常的症狀,一定要立即進行相關的檢查,千萬不要諱疾就醫,而錯失治療的時機。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自去年推動50至59歲民眾糞便潛血篩檢,20萬人中發現240例大腸癌,比率為萬分之十二;但因糞便潛血檢查只能檢驗糞便有潛血反應者,部分大腸前期病變不見得會流血,因此從今年三月起,進一步對父母、兄弟姊妹、子女等一等親有大腸癌之50至69歲民眾,推出五年一次的免費大腸鏡篩檢。

n
雖然自從民國83年以後,大腸直腸癌一直高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的第三位,但是若是能夠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五年的存活率是非常高的,因此及早進行診斷,也有助於預防大腸直腸癌的發生。
那麼哪些人需要進行篩檢呢?
一般民眾,年滿50歲以上,每年應做一次糞便潛血反應檢查。
一等親親屬曾罹患大腸直腸癌或是息肉者,40歲以後,應每年做一次糞便潛血反應檢查;
有家族性大腸息肉症者,青春期後,每1-2年應做大腸鏡檢查。
遺傳性非息肉性大腸直腸癌者,20歲以後,每1-2年做大腸鏡檢查。
有發炎性腸疾病史者,在大腸炎開始後8-15年,應每1-2年做大腸鏡檢查。
大腸直腸癌就像其他癌症一樣,若是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存活率就會大幅提升,因此如果是罹癌的高危險群,或是年滿50歲的民眾,一旦發現有異常的症狀,一定要立即進行相關的檢查,千萬不要諱疾就醫,而錯失治療的時機。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自去年推動50至59歲民眾糞便潛血篩檢,20萬人中發現240例大腸癌,比率為萬分之十二;但因糞便潛血檢查只能檢驗糞便有潛血反應者,部分大腸前期病變不見得會流血,因此從今年三月起,進一步對父母、兄弟姊妹、子女等一等親有大腸癌之50至69歲民眾,推出五年一次的免費大腸鏡篩檢。
Re: 大腸直腸癌
化學預防
目前最新的癌症觀念已經從以前的殺死癌細胞轉移到預防癌細胞的產生。傳統使用毒殺癌細胞的藥物有許多令人無法忍受的副作用,包括抑制造血功能使病患容易受到感染、掉髮、嚴重的噁心嘔吐等。
如果我們能夠以其他較沒有毒性的藥物來預防癌症發生,將會比一昧地研發殺死癌細胞的藥物更有價值;畢竟,預防勝於治療,因此在90年代開始有科學家提倡以化學預防的方式來避免癌症的產生。
既然我們要預防癌細胞的生成,那我們就一定了解癌症形成的過程;到底癌細胞是怎麼來的眾說紛紜,是正常細胞突變而來的?或者是怎樣的情況下特別容易形成癌細胞呢?
以大腸直腸癌來說,要從正常的大腸上皮細胞一直到形成惡性腫瘤,之間經過了漫長的過程,牽涉到許多不同基因的突變,而了解是什麼原因影響這個漫長的過程,將有助於我們尋找化學預防藥物的可能性。
整個大腸直腸癌形成的過程中可能牽涉到的基因突變包括APC、COX-2、K-ras、p53等,這些基因大部分是是屬於「腫瘤抑制基因」,也就是我們身體內的守護者,這些基因在正常情況下可以抑制腫瘤的生成;但相反的,如果這些基因因為發生突變或是未知的原因而喪失功能,那很有可能就是使正常細胞惡化的原因之一。
目前有許多可有潛力的化學預防藥物,包括最廣為人知的百年老藥aspirin(阿斯匹靈),還有同樣是具有抗發炎藥物的sulindac,以及對COX-2這個酵素具有選擇性的celecoxib(商品名為cerebrex);除了藥物以外,還有許多食物素材也被認為具有這樣的潛力,包括葉酸、鈣、維他命與纖維素等。

有別於傳統化學治療帶來的痛楚,使用藥物進行化學預防提供了癌症患者另一項選擇,目前的科學進展仍無法完全控制癌細胞的生長、蔓延,但是許多的努力已經朝向這個目標邁進,配合對癌症發生的原因、基因的了解,未來要控制癌症將不會是遙不可及的夢想;除了藥物的預防或是治療外,定期的接受篩檢,才能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根本目標。
資料來源:
行政院衛生署 秀傳醫療體系 | 國際厚生健康園區 | 美國最大醫療入口網站WebMD
目前最新的癌症觀念已經從以前的殺死癌細胞轉移到預防癌細胞的產生。傳統使用毒殺癌細胞的藥物有許多令人無法忍受的副作用,包括抑制造血功能使病患容易受到感染、掉髮、嚴重的噁心嘔吐等。
如果我們能夠以其他較沒有毒性的藥物來預防癌症發生,將會比一昧地研發殺死癌細胞的藥物更有價值;畢竟,預防勝於治療,因此在90年代開始有科學家提倡以化學預防的方式來避免癌症的產生。
既然我們要預防癌細胞的生成,那我們就一定了解癌症形成的過程;到底癌細胞是怎麼來的眾說紛紜,是正常細胞突變而來的?或者是怎樣的情況下特別容易形成癌細胞呢?
以大腸直腸癌來說,要從正常的大腸上皮細胞一直到形成惡性腫瘤,之間經過了漫長的過程,牽涉到許多不同基因的突變,而了解是什麼原因影響這個漫長的過程,將有助於我們尋找化學預防藥物的可能性。
整個大腸直腸癌形成的過程中可能牽涉到的基因突變包括APC、COX-2、K-ras、p53等,這些基因大部分是是屬於「腫瘤抑制基因」,也就是我們身體內的守護者,這些基因在正常情況下可以抑制腫瘤的生成;但相反的,如果這些基因因為發生突變或是未知的原因而喪失功能,那很有可能就是使正常細胞惡化的原因之一。
目前有許多可有潛力的化學預防藥物,包括最廣為人知的百年老藥aspirin(阿斯匹靈),還有同樣是具有抗發炎藥物的sulindac,以及對COX-2這個酵素具有選擇性的celecoxib(商品名為cerebrex);除了藥物以外,還有許多食物素材也被認為具有這樣的潛力,包括葉酸、鈣、維他命與纖維素等。

有別於傳統化學治療帶來的痛楚,使用藥物進行化學預防提供了癌症患者另一項選擇,目前的科學進展仍無法完全控制癌細胞的生長、蔓延,但是許多的努力已經朝向這個目標邁進,配合對癌症發生的原因、基因的了解,未來要控制癌症將不會是遙不可及的夢想;除了藥物的預防或是治療外,定期的接受篩檢,才能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根本目標。
資料來源:
行政院衛生署 秀傳醫療體系 | 國際厚生健康園區 | 美國最大醫療入口網站WebMD
長期腹瀉...小心罹患大腸憩室炎 應找專業醫師檢查
長期腹瀉...小心罹患大腸憩室炎 應找專業醫師檢查
長期腹瀉,有可能是患上大腸憩室炎,年齡、腸蠕動異常、腸內壓力異常增加或食物中缺少纖維等都有可能造成,醫師呼籲民眾身體不適應找專科醫師治療,才不會延誤就診時機。
日前一位45歲的劉姓婦女因拉肚子,到附近診所就診;但拖了一個月病情卻未見改善,因而到醫院就診,經過內科醫師診治,認為需要做下腸胃道攝影,透過攝影才知道拉肚子的元兇是「大腸憩室炎」,黃健榮醫師表示,如果身體不適吃了藥還是未見改善,建議一定要到醫院做詳細檢查,了解真正的病因所在。
一般而言,大腸憩室炎好發在40歲以上,而造成大腸憩室炎的原因,可分為先天性及後天性,而以後天性較多,產生原因包括年齡、腸蠕動異常、腸內壓力異常增加或食物中缺少纖維等。
罹患大腸憩室炎的人平時並無症狀或僅僅是輕微症狀,但容易發生的症狀包括間歇性腹痛、腹脹、過度排氣,或者排便習慣不規則,另外一些較少發生症狀如噁心、食慾不振、顆粒大便或是腹瀉。由於某些症狀如排便習慣改變或大便粗細的改變,不容易與大腸癌或是大腸激躁症做鑑別診斷,因此對於大腸的檢查就相當重要。
而這位婦女所罹患的是大腸憩室炎,發生的原因可能是糞便卡在憩室內造成糞石,進而對憩室內的粘膜產生慢性發炎,久而久之會造成穿孔,而在周圍形成發炎。在臨床症狀方面,包括左側腹痛、發燒、白血球增多、噁心、嘔吐、便祕或是腹瀉、解尿困難及頻尿。併發症包括穿孔形成膿瘍、急性腹膜炎、便血、敗血症及休克,這些併發症都足以致命。
黃健榮醫師呼籲鄉親們如果有身體上的不適,一定要到醫院找專科醫師就診,找出真正病因,對症下藥,才不會延誤就醫時機。
(東森新聞報)

長期腹瀉,有可能是患上大腸憩室炎,年齡、腸蠕動異常、腸內壓力異常增加或食物中缺少纖維等都有可能造成,醫師呼籲民眾身體不適應找專科醫師治療,才不會延誤就診時機。
日前一位45歲的劉姓婦女因拉肚子,到附近診所就診;但拖了一個月病情卻未見改善,因而到醫院就診,經過內科醫師診治,認為需要做下腸胃道攝影,透過攝影才知道拉肚子的元兇是「大腸憩室炎」,黃健榮醫師表示,如果身體不適吃了藥還是未見改善,建議一定要到醫院做詳細檢查,了解真正的病因所在。
一般而言,大腸憩室炎好發在40歲以上,而造成大腸憩室炎的原因,可分為先天性及後天性,而以後天性較多,產生原因包括年齡、腸蠕動異常、腸內壓力異常增加或食物中缺少纖維等。
罹患大腸憩室炎的人平時並無症狀或僅僅是輕微症狀,但容易發生的症狀包括間歇性腹痛、腹脹、過度排氣,或者排便習慣不規則,另外一些較少發生症狀如噁心、食慾不振、顆粒大便或是腹瀉。由於某些症狀如排便習慣改變或大便粗細的改變,不容易與大腸癌或是大腸激躁症做鑑別診斷,因此對於大腸的檢查就相當重要。
而這位婦女所罹患的是大腸憩室炎,發生的原因可能是糞便卡在憩室內造成糞石,進而對憩室內的粘膜產生慢性發炎,久而久之會造成穿孔,而在周圍形成發炎。在臨床症狀方面,包括左側腹痛、發燒、白血球增多、噁心、嘔吐、便祕或是腹瀉、解尿困難及頻尿。併發症包括穿孔形成膿瘍、急性腹膜炎、便血、敗血症及休克,這些併發症都足以致命。
黃健榮醫師呼籲鄉親們如果有身體上的不適,一定要到醫院找專科醫師就診,找出真正病因,對症下藥,才不會延誤就醫時機。
(東森新聞報)

大腸癌遺傳 50%子女罹病!
大腸癌遺傳 50%子女罹病!

【大腸癌】是國人【癌症死亡率】第三名,歌手楊烈就因為得過大腸癌,現在成了醫院的志工!帶您認識這個健康的殺手!醫師表示,大腸癌除了【後天飲食】造成,還有大半是來自先天性的遺傳,家族如果有兩人以上,得過【大腸癌】,子女就有50%的【罹癌機率】,建議大家,最好從青春期就開始檢查這首成名曲,歌手楊烈唱的中氣十足,看不出來他一年前才動過大腸癌的手術,恢復良好,更到成了醫院志工,坐在底下的都是大腸癌病友,像是這位劉媽媽,一家有五個人是大腸癌,就是因為遺傳,最讓他遺憾的是,自己的女兒30歲就因為大腸癌離開人世。劉媽媽和老公相依為命,只吃清淡食物,讓她和大腸癌和平共處20幾年,而恐怖的遺傳性大腸癌,家族如果有兩人曾經得過,子女也有一半的機率,這是基因遺傳大腸癌是國內癌症死亡率第三名,這位林媽媽30歲,年紀輕輕也得了大腸癌,因為愛吃油炸的食物,醫師也提醒民眾,大腸癌年齡層降低,如果經常拉肚子,或是血便,腹脹,一定要到醫院做徹底檢查.
華視


【大腸癌】是國人【癌症死亡率】第三名,歌手楊烈就因為得過大腸癌,現在成了醫院的志工!帶您認識這個健康的殺手!醫師表示,大腸癌除了【後天飲食】造成,還有大半是來自先天性的遺傳,家族如果有兩人以上,得過【大腸癌】,子女就有50%的【罹癌機率】,建議大家,最好從青春期就開始檢查這首成名曲,歌手楊烈唱的中氣十足,看不出來他一年前才動過大腸癌的手術,恢復良好,更到成了醫院志工,坐在底下的都是大腸癌病友,像是這位劉媽媽,一家有五個人是大腸癌,就是因為遺傳,最讓他遺憾的是,自己的女兒30歲就因為大腸癌離開人世。劉媽媽和老公相依為命,只吃清淡食物,讓她和大腸癌和平共處20幾年,而恐怖的遺傳性大腸癌,家族如果有兩人曾經得過,子女也有一半的機率,這是基因遺傳大腸癌是國內癌症死亡率第三名,這位林媽媽30歲,年紀輕輕也得了大腸癌,因為愛吃油炸的食物,醫師也提醒民眾,大腸癌年齡層降低,如果經常拉肚子,或是血便,腹脹,一定要到醫院做徹底檢查.
華視

大腸癌手術一定要開刀嗎?
大腸癌手術一定要開刀嗎?
uho優活健康網
記者:林曉玲/整理報導
根據衛生署所公布的資料,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的前三位分別為肺癌,肝癌及大腸癌。每年新增的大腸癌患者約有八千例,且有逐年增加的驅勢。除了少數的早期大腸外,大部份的大腸癌患者都必須接受手術治療,術後再加上其它的輔助性治療。
由於人的大腸是分佈在腹腔的四周,所以要將部份的大腸的切除時,常常需要處理一段由上到下或由左到右的腸道並取出體外,因此將腹部打開是不可避免的。再加上過去的外科醫師常認為一個大的傷口才能看得清楚腹腔內的情形(Big surgeon, Big wound),所以20公分長的傷口在大腸癌患者身上是司空見慣的情形。
自從有了腹腔鏡的技術之後,這個情形有了改變的機會。腹腔鏡的運用就好像以放大鏡在看束西一樣,所以腹腔內的構造都會因放大而看得更清楚。除此之外,透過腹腔鏡技術的幫助,醫師可以將分佈在腹腔四周的大腸移到腹腔中間,再經由一個4~5公分的傷口取出。如此一來,病患可以在安全(因為看得清楚)及較少的傷害下(因為傷口小)完成大腸癌的切除。
腹腔鏡在術後恢復上的優點早在膽囊切除手術上得到認同,但運用在癌症治療上是否對於癌症清除上也能和傳統的開腹手術一樣好呢?這是一個在國內外都受到大家關心的問題。這個問題在2004年底得到了初步的答案。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ecine)刊登一份經48個醫院合作的研究,其結果認為腹腔鏡大腸癌切除手術是一個安全的選擇並且在癌症的治療上可以和傳統手術一樣好,但手術後的恢復卻較傳統手術好。從此之後,有更多支持腹腔鏡的研究發表,甚至在少數的報告認為腹腔鏡的癌症治療結果優於傳統手術。
目前國內的醫師也漸漸接受腹腔鏡手術運用於大腸癌的治療,所以雖然仍然必須藉由開腹才能將癌組織取出體外,但是卻可以一個只要5公分的傷口來完成。醫學及科技都不斷的在進步,現代醫生的觀念也在改變。除了疾病的治療,舒適的醫療及以病人安全為中心的全人全時照頹也是現代醫學所追求的目標。經實證醫學研究,腹腔鏡的發展確實為需要手術的患者提供了安全且更好的服務。
如果很不幸的罹患了大腸癌,在接受手術前,可以和具有腹腔鏡醫學會認可的大腸外科醫師討論腹腔鏡手術的合適性再做出對自己最好的選擇。
資料來源: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 外科 魏柏立 醫師

uho優活健康網
記者:林曉玲/整理報導
根據衛生署所公布的資料,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的前三位分別為肺癌,肝癌及大腸癌。每年新增的大腸癌患者約有八千例,且有逐年增加的驅勢。除了少數的早期大腸外,大部份的大腸癌患者都必須接受手術治療,術後再加上其它的輔助性治療。
由於人的大腸是分佈在腹腔的四周,所以要將部份的大腸的切除時,常常需要處理一段由上到下或由左到右的腸道並取出體外,因此將腹部打開是不可避免的。再加上過去的外科醫師常認為一個大的傷口才能看得清楚腹腔內的情形(Big surgeon, Big wound),所以20公分長的傷口在大腸癌患者身上是司空見慣的情形。
自從有了腹腔鏡的技術之後,這個情形有了改變的機會。腹腔鏡的運用就好像以放大鏡在看束西一樣,所以腹腔內的構造都會因放大而看得更清楚。除此之外,透過腹腔鏡技術的幫助,醫師可以將分佈在腹腔四周的大腸移到腹腔中間,再經由一個4~5公分的傷口取出。如此一來,病患可以在安全(因為看得清楚)及較少的傷害下(因為傷口小)完成大腸癌的切除。
腹腔鏡在術後恢復上的優點早在膽囊切除手術上得到認同,但運用在癌症治療上是否對於癌症清除上也能和傳統的開腹手術一樣好呢?這是一個在國內外都受到大家關心的問題。這個問題在2004年底得到了初步的答案。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ecine)刊登一份經48個醫院合作的研究,其結果認為腹腔鏡大腸癌切除手術是一個安全的選擇並且在癌症的治療上可以和傳統手術一樣好,但手術後的恢復卻較傳統手術好。從此之後,有更多支持腹腔鏡的研究發表,甚至在少數的報告認為腹腔鏡的癌症治療結果優於傳統手術。
目前國內的醫師也漸漸接受腹腔鏡手術運用於大腸癌的治療,所以雖然仍然必須藉由開腹才能將癌組織取出體外,但是卻可以一個只要5公分的傷口來完成。醫學及科技都不斷的在進步,現代醫生的觀念也在改變。除了疾病的治療,舒適的醫療及以病人安全為中心的全人全時照頹也是現代醫學所追求的目標。經實證醫學研究,腹腔鏡的發展確實為需要手術的患者提供了安全且更好的服務。
如果很不幸的罹患了大腸癌,在接受手術前,可以和具有腹腔鏡醫學會認可的大腸外科醫師討論腹腔鏡手術的合適性再做出對自己最好的選擇。
資料來源: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 外科 魏柏立 醫師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3
- 文章: 3385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無肉不歡? 大腸癌患者年輕化
無肉不歡? 大腸癌患者年輕化
【聯合報╱記者魏忻忻/台北報導】 2007.06.08 03:34 am
圖/聯合報提供
醫師發現,大腸直腸癌患者有年輕化趨勢,臨床有廿八歲男性罹患大腸直腸癌第四期,找不出家族史,他無肉不歡,嗜吃燒烤,醫師懷疑罹癌與飲食習慣有關。
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王輝明指出,台中榮總過去大腸直腸癌患者多是六十歲以上,近年則愈來愈年輕,過去接受治療平均六十八歲,三年前已降低至六十二歲,男性是女性一點四倍。
王輝明認為,除了遺傳因素,大腸直腸癌患者年輕化應與飲食、環境改變有關。過去飲食纖維質攝取量也較多,現代人愛吃肉,又攝取過多油脂,很容易刺激腸道。王輝明建議,五十歲民眾一定要做一次大腸鏡,若有家族史,受檢年齡還要提前。
花蓮慈濟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糠榮誠收治過五十多歲,沒有家族史的第四期患者,他愛吃高檔牛肉,幾乎不吃蔬菜水果。
國泰新竹分院外科主任陳樞鴻解釋,大腸是食物在人體的最後一站,負責回收水分及電解質,並排掉吸收後的食物殘渣。建議民眾避免攝取過多動物性脂肪、少吃紅肉及刺激性食物,多吃蔬果。
【2007/06/08 聯合報】
【聯合報╱記者魏忻忻/台北報導】 2007.06.08 03:34 am
圖/聯合報提供
醫師發現,大腸直腸癌患者有年輕化趨勢,臨床有廿八歲男性罹患大腸直腸癌第四期,找不出家族史,他無肉不歡,嗜吃燒烤,醫師懷疑罹癌與飲食習慣有關。
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王輝明指出,台中榮總過去大腸直腸癌患者多是六十歲以上,近年則愈來愈年輕,過去接受治療平均六十八歲,三年前已降低至六十二歲,男性是女性一點四倍。
王輝明認為,除了遺傳因素,大腸直腸癌患者年輕化應與飲食、環境改變有關。過去飲食纖維質攝取量也較多,現代人愛吃肉,又攝取過多油脂,很容易刺激腸道。王輝明建議,五十歲民眾一定要做一次大腸鏡,若有家族史,受檢年齡還要提前。
花蓮慈濟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糠榮誠收治過五十多歲,沒有家族史的第四期患者,他愛吃高檔牛肉,幾乎不吃蔬菜水果。
國泰新竹分院外科主任陳樞鴻解釋,大腸是食物在人體的最後一站,負責回收水分及電解質,並排掉吸收後的食物殘渣。建議民眾避免攝取過多動物性脂肪、少吃紅肉及刺激性食物,多吃蔬果。
【2007/06/08 聯合報】
- 附加檔案
-
- 3879459-1631140.gif (20.48 KiB) 已瀏覽 127 次
遠離大腸癌 50歲起別忘大腸鏡檢查
2007.06.08 中國時報
遠離大腸癌 50歲起別忘大腸鏡檢查
黃庭郁/台北報導
台灣每年新增8千位大腸癌病患,其中半數發現時都已是三、四期。醫師指出,國人非常害怕侵襲性檢查,拖延了早期診斷與治療。提醒有40歲以上民眾應定期接受常規糞便檢查,50歲起至少要做一次全大腸鏡檢查,才能掌握自己的健康。
台中榮總大腸直腸癌外科主任王明輝說,大腸直腸癌病患在台灣近年來快速增加,臨床統計發現,約僅有6%是透過自主的健康檢查發現,多數病患都是等到有症狀了才就醫,一發現時都已經比較晚。
王輝明說,國人都怕癌症,但對於透過篩檢來防病卻是極度抗拒。台中榮總一項針對台中縣與南投縣共6千人的社區篩檢顯示,有13%的患者已經在糞便潛血檢查中呈現陽性,通知回到門診做全大腸鏡檢查的「回流率」卻不到四成。
事實上,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曾經以提供有大腸癌家族史的50歲以上民眾,每年一次免費的全大腸鏡檢查,但民眾反應冷淡受檢率非常低,免費篩檢措施也已經停辦。
王輝明也提醒,40歲以上的民眾應常規作糞便潛血檢查,50歲以上每年都要做一次全大腸鏡檢查,積極篩檢以利早期發現與治療。
醫師也說,大腸直腸癌的發生與高脂、油炸、燒烤類的飲食有高度相關,但治療後假使患者能改以清淡飲食並加上適度運動,預後會更好,復發的情況也也比繼續吃高脂飲食的病人要低。

遠離大腸癌 50歲起別忘大腸鏡檢查
黃庭郁/台北報導
台灣每年新增8千位大腸癌病患,其中半數發現時都已是三、四期。醫師指出,國人非常害怕侵襲性檢查,拖延了早期診斷與治療。提醒有40歲以上民眾應定期接受常規糞便檢查,50歲起至少要做一次全大腸鏡檢查,才能掌握自己的健康。
台中榮總大腸直腸癌外科主任王明輝說,大腸直腸癌病患在台灣近年來快速增加,臨床統計發現,約僅有6%是透過自主的健康檢查發現,多數病患都是等到有症狀了才就醫,一發現時都已經比較晚。
王輝明說,國人都怕癌症,但對於透過篩檢來防病卻是極度抗拒。台中榮總一項針對台中縣與南投縣共6千人的社區篩檢顯示,有13%的患者已經在糞便潛血檢查中呈現陽性,通知回到門診做全大腸鏡檢查的「回流率」卻不到四成。
事實上,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曾經以提供有大腸癌家族史的50歲以上民眾,每年一次免費的全大腸鏡檢查,但民眾反應冷淡受檢率非常低,免費篩檢措施也已經停辦。
王輝明也提醒,40歲以上的民眾應常規作糞便潛血檢查,50歲以上每年都要做一次全大腸鏡檢查,積極篩檢以利早期發現與治療。
醫師也說,大腸直腸癌的發生與高脂、油炸、燒烤類的飲食有高度相關,但治療後假使患者能改以清淡飲食並加上適度運動,預後會更好,復發的情況也也比繼續吃高脂飲食的病人要低。

Re: 遠離大腸癌 50歲起別忘大腸鏡檢查
無肉不歡? 大腸癌患者年輕化
聯合新聞網
記者:魏忻忻/台北報導
醫師發現,大腸直腸癌患者有年輕化趨勢,臨床有廿八歲男性罹患大腸直腸癌第四期,找不出家族史,他無肉不歡,嗜吃燒烤,醫師懷疑罹癌與飲食習慣有關。
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王輝明指出,台中榮總過去大腸直腸癌患者多是六十歲以上,近年則愈來愈年輕,過去接受治療平均六十八歲,三年前已降低至六十二歲,男性是女性一點四倍。
王輝明認為,除了遺傳因素,大腸直腸癌患者年輕化應與飲食、環境改變有關。過去飲食纖維質攝取量也較多,現代人愛吃肉,又攝取過多油脂,很容易刺激腸道。王輝明建議,五十歲民眾一定要做一次大腸鏡,若有家族史,受檢年齡還要提前。
花蓮慈濟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糠榮誠收治過五十多歲,沒有家族史的第四期患者,他愛吃高檔牛肉,幾乎不吃蔬菜水果。
國泰新竹分院外科主任陳樞鴻解釋,大腸是食物在人體的最後一站,負責回收水分及電解質,並排掉吸收後的食物殘渣。建議民眾避免攝取過多動物性脂肪、少吃紅肉及刺激性食物,多吃蔬果。

聯合新聞網
記者:魏忻忻/台北報導
醫師發現,大腸直腸癌患者有年輕化趨勢,臨床有廿八歲男性罹患大腸直腸癌第四期,找不出家族史,他無肉不歡,嗜吃燒烤,醫師懷疑罹癌與飲食習慣有關。
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王輝明指出,台中榮總過去大腸直腸癌患者多是六十歲以上,近年則愈來愈年輕,過去接受治療平均六十八歲,三年前已降低至六十二歲,男性是女性一點四倍。
王輝明認為,除了遺傳因素,大腸直腸癌患者年輕化應與飲食、環境改變有關。過去飲食纖維質攝取量也較多,現代人愛吃肉,又攝取過多油脂,很容易刺激腸道。王輝明建議,五十歲民眾一定要做一次大腸鏡,若有家族史,受檢年齡還要提前。
花蓮慈濟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糠榮誠收治過五十多歲,沒有家族史的第四期患者,他愛吃高檔牛肉,幾乎不吃蔬菜水果。
國泰新竹分院外科主任陳樞鴻解釋,大腸是食物在人體的最後一站,負責回收水分及電解質,並排掉吸收後的食物殘渣。建議民眾避免攝取過多動物性脂肪、少吃紅肉及刺激性食物,多吃蔬果。

Re: 遠離大腸癌 50歲起別忘大腸鏡檢查
醫界預測十年後大腸癌最常發生 病人年輕化
中央社
記者陳清芳台北電
一位二十八歲的年輕人,沒有遺傳病史,卻發現第四期大腸癌,推測與高脂肉食有關,他在無法先開刀的情況下,以化療與標靶藥物控制病情。這類年輕病人日益增多,醫界推測,未來十年,大腸癌將超越肝癌,成為國人發生率最高的癌症。
台中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王輝明今天指出,最新的2003年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顯示,大腸癌是男性僅次於肝癌與肺癌、女性僅次於乳癌的好發癌症,一年新增病人超過八千人。
王輝明指出,乳癌篩檢、肝炎疫苗注射、戒菸,對降低乳癌與肝癌發生率有正面效益,但隨著飲食西化日甚,高油脂、硝酸鹽類的食物與戴奧辛等環境中的毒素暴露,十年內,大腸癌可能成為發生率最高的癌症。
他說,國人發現大腸癌的平均年齡從六十五歲降到六十二歲,中國上海等大城市更只有四十二歲,病人年輕化是全球趨勢。他奉勸「年輕、有體力的肝轉移大腸癌病人,拿出新台幣療六十萬元,接受化療及自費的標靶藥物,忍受副作用,換得腫瘤變少變小,大幅提高後續開刀及治癒的機會,絕對值得」。
他的依據是美國臨床腫瘤學會日前披露的研究,肝轉移的大腸癌病人,開刀前先接受喜樹鹼化療藥「抗癌妥」與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的標靶藥物「爾必得舒」治療,能使癌細胞增生及擴散的風險下降一成五,更重要的是,肝臟癌細胞完全切乾淨的機率從百分之四點五提高到百分之九點八。
王輝明的病人有二十位接受這種藥物組合,十八位有效,最年輕的是二十八歲病患,肝臟出現十多顆轉移的惡性腫瘤,治療後病情獲得控制;一位五十歲的男子則完全緩解,暫不必開刀。他說,現在從肝轉移的大腸癌患者有五分之一存活達兩年,這是以前難以想像的事。

中央社
記者陳清芳台北電
一位二十八歲的年輕人,沒有遺傳病史,卻發現第四期大腸癌,推測與高脂肉食有關,他在無法先開刀的情況下,以化療與標靶藥物控制病情。這類年輕病人日益增多,醫界推測,未來十年,大腸癌將超越肝癌,成為國人發生率最高的癌症。
台中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王輝明今天指出,最新的2003年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顯示,大腸癌是男性僅次於肝癌與肺癌、女性僅次於乳癌的好發癌症,一年新增病人超過八千人。
王輝明指出,乳癌篩檢、肝炎疫苗注射、戒菸,對降低乳癌與肝癌發生率有正面效益,但隨著飲食西化日甚,高油脂、硝酸鹽類的食物與戴奧辛等環境中的毒素暴露,十年內,大腸癌可能成為發生率最高的癌症。
他說,國人發現大腸癌的平均年齡從六十五歲降到六十二歲,中國上海等大城市更只有四十二歲,病人年輕化是全球趨勢。他奉勸「年輕、有體力的肝轉移大腸癌病人,拿出新台幣療六十萬元,接受化療及自費的標靶藥物,忍受副作用,換得腫瘤變少變小,大幅提高後續開刀及治癒的機會,絕對值得」。
他的依據是美國臨床腫瘤學會日前披露的研究,肝轉移的大腸癌病人,開刀前先接受喜樹鹼化療藥「抗癌妥」與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的標靶藥物「爾必得舒」治療,能使癌細胞增生及擴散的風險下降一成五,更重要的是,肝臟癌細胞完全切乾淨的機率從百分之四點五提高到百分之九點八。
王輝明的病人有二十位接受這種藥物組合,十八位有效,最年輕的是二十八歲病患,肝臟出現十多顆轉移的惡性腫瘤,治療後病情獲得控制;一位五十歲的男子則完全緩解,暫不必開刀。他說,現在從肝轉移的大腸癌患者有五分之一存活達兩年,這是以前難以想像的事。

Re: 遠離大腸癌 50歲起別忘大腸鏡檢查
大腸直腸癌標靶藥物爾必得舒 用於第一線提升治癒率
東森新聞報
記者:蔣文宜/台北報導
國內大腸直腸病患每年新增約8000名,約1/4在發現時已是發生轉移的晚期大腸直腸癌,每年死亡人數約4000名。健保局核准治療大腸直腸癌的標靶藥物「爾必得舒Erbitux」,僅限於第3線使用,但國內已有研究若於第一線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治療,可望減緩病情惡化、縮小腫瘤進行手術,尤其以年輕力壯患者、純粹肝轉移及皮膚紅疹反應明顯患者,可望提升腫瘤切除的治癒機率。
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王輝明指出,目前國內台中榮總治療過49位病患,使用標靶藥物「爾必得舒」合併化療藥物「抗癌妥」,其中以第一線使用的20位病患中,1位病情已得到完全紓緩,其餘14位部份緩解、3位病情穩定,2位無效。
王輝明特別提到一名50多歲的大腸直腸癌患者,於第一線爾必得舒3個月後,發現腫瘤縮小,進行切除後再持續用藥半年,腫瘤已幾乎看不到,狀況良好,目前仍持續追蹤中。依照國內統計顯示,爾必得舒在第一線使用治療反應率為75%,疾病控制率達9成,但須1個月自費約20萬元,至少得持續治療3個月左右。
王輝明表示,大腸直腸癌患者以5、60歲年齡為主,40歲以前的發生率約不到5%,罹患率男性為女性的1.4倍,推究原因與菸酒及應酬多大有關係。
大腸直腸癌初期不易發現,王輝明建議一般人50歲時應做一次全大腸鏡檢查,之後每5年做一次複檢。但若有大腸癌或大腸瘜肉家族史者則必須提前檢查,若父母其中一方有病史,40歲就應作全大腸鏡檢查;若父母雙方皆有病史,必需視其中最先得病年紀再減去10歲,就必須做檢查,往後每年再定期檢查。

東森新聞報
記者:蔣文宜/台北報導
國內大腸直腸病患每年新增約8000名,約1/4在發現時已是發生轉移的晚期大腸直腸癌,每年死亡人數約4000名。健保局核准治療大腸直腸癌的標靶藥物「爾必得舒Erbitux」,僅限於第3線使用,但國內已有研究若於第一線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治療,可望減緩病情惡化、縮小腫瘤進行手術,尤其以年輕力壯患者、純粹肝轉移及皮膚紅疹反應明顯患者,可望提升腫瘤切除的治癒機率。
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王輝明指出,目前國內台中榮總治療過49位病患,使用標靶藥物「爾必得舒」合併化療藥物「抗癌妥」,其中以第一線使用的20位病患中,1位病情已得到完全紓緩,其餘14位部份緩解、3位病情穩定,2位無效。
王輝明特別提到一名50多歲的大腸直腸癌患者,於第一線爾必得舒3個月後,發現腫瘤縮小,進行切除後再持續用藥半年,腫瘤已幾乎看不到,狀況良好,目前仍持續追蹤中。依照國內統計顯示,爾必得舒在第一線使用治療反應率為75%,疾病控制率達9成,但須1個月自費約20萬元,至少得持續治療3個月左右。
王輝明表示,大腸直腸癌患者以5、60歲年齡為主,40歲以前的發生率約不到5%,罹患率男性為女性的1.4倍,推究原因與菸酒及應酬多大有關係。
大腸直腸癌初期不易發現,王輝明建議一般人50歲時應做一次全大腸鏡檢查,之後每5年做一次複檢。但若有大腸癌或大腸瘜肉家族史者則必須提前檢查,若父母其中一方有病史,40歲就應作全大腸鏡檢查;若父母雙方皆有病史,必需視其中最先得病年紀再減去10歲,就必須做檢查,往後每年再定期檢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