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舊版}手抄稿(41A~80B)
版面規則
此區專為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所設
此區專為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所設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0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舊版}手抄稿(41A~80B)
56A 56B 57A 57B 58A 58B 59A 59B 60A 60B 61A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四十一卷 A面
日常法師
--------------------------------------------------------------------------------
那之前怎麼準備?你必定有了瞭解了才好準備。所以他進一步說,既然要這麼死,死了以後到哪裡去?
p. 85 (12)
【◎ 第二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樂者。】
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死了以後到哪裡去?去的地方是好?是壞?這個我們應該正確的認識。
【如是決定速死沒故,於現法中無暇久居,然死而後亦非斷無,仍須受生,】
現在既然決定要死,而且這麼快的死,不但這麼快的死,等到你死的時候,不管你眼前得到的所有的東西,到臨終的時候,像夢一樣,一點意思都沒有。我們不必說等到臨終,眼前現在想一想,回想幾十年的人生,以前的人生留下來什麼?一無所有!不管你年輕也好、年老也好,這千真萬確的事實。你了解了這一點,不要等到死,那死的時候就是這個情況,不是嗎?就這樣。所以說這樣了解了,你就不會忙這個現在啦!談以後,以後呢?對不起!以後並不是說死掉了,沒有了,還要繼續的向前,那個時候就要看看前面。
【此復唯除二趣之外無餘生處,謂生善趣或是惡趣。】
將來前面到哪裡去?兩條路,只有兩條路:一條善、一條惡。善的受樂、惡的受苦,就是如此。
p. 86
【於彼中生,非自自在,以是諸業他自在故,如黑白業牽引而生。】
將來到善趣、惡趣當中,你做得了主嗎?對不起!做不了主。這個我們很清楚、很明白。我們沒有一個人做得了主。實際上我們雖然信得過,但是呢我們好像無法體驗,說:「還沒到嘛!」這倒是一個事實。死的時候倒底怎麼死?到哪裡去?是還沒到。可是這個經驗,我們卻是眼前就可以體會得到的。你是怎麼個體會法?因為這個死亡在我們整個的人生之流當中,也就是一個剎那,也就是一個段落。而我們整個的人生,一直在這個相續之流當中,從無始以前流向無始以後,永遠不停的。所以說我們感受得到的每一個時候,就是現在當下的一段,這個是人人感受得到的。請問現在我們當下的一段,你能夠把握得住下面到哪裡去嗎?也許有人說:「我能夠」。「對不起!不能夠。我說你不能。」這個以前已經談過這個問題好幾次了;我說:「你不能」,你說:「你接受我不能」,當然是不能。然後呢?我說:「你不能」,你說:「我能」。請問:你說「我能」的時候,你是不是在回答我?你是被動的,你還是被動啊!我說:「你不能」。然後你怎麼說?「我能。」你說:「我能」,是什麼?你回答我說你,所以你是被動的。既然是被動的,請問你是主動還是被動?這個道理清楚不清楚?對不對?那就是說很理智的時候,尚且都是被動的,何況你糊塗的時候?這是理論上面。
現在我們看實際上面的情況來說,當你病得痛苦時,你能不能叫它不要痛?不行;當你餓的時候,你能不能叫它不要管?不行;眼前任何一樣東西擺在前面的時候,你看起來叫它不貪,行不行?不行;你叫它不瞋,行不行?不行;你在這兒打瞌睡的時候,叫它豎起頭來,就豎不起來,請問你哪一樣東西做得了主?不是很明白事情擺在這裡。儘管我們在那兒講話,你下面說那一句話,你也不知道,只是順著這一個形勢,這個業的流向前,對不對?所以實際上呢,真正的引發我們向前的,為什麼叫業?是不是叫引業?那這個就是業,就是你一點的主宰都沒有的,完全靠這個東西,這個就是業。所以我們真正要修的就是這個。所以,「以是諸業他自在故」,向前引發你的什麼?業。完全看這個東西,它在做主的。那麼業有兩種,一個黑業、一個白業,這個東西在牽引你向前走!所以從這地方我們要了解一個絕端重要的事實,一步一步都是緊跟著來的,這個彼此間都相關不能分開的:暇滿的人身很快的死亡,死亡了以後,下一生你做不了主,而做主者,引導你到下一生去的是你造的業,那麼這個業是善業、惡業。現在我們呢這個兩者當中,在這地方要觀察、思惟一下,要認識一下。
【如是我若生惡趣者,當為何等,】
既然只有兩條路,那麼先看看到惡趣怎麼辦?也許有人問:「為什麼不先想善趣啊?我們有可能到善趣。」這個話是有道理,但是我們要了解,任何一件事情說「凡事豫則立」,你事先預備了,總是沒有錯。我們真正預備的時候,總先把壞的預備好,好的本來是你祈求的,對不對?不必預備,你預備它幹什麼?我們真正預備的應該預備壞的東西,那個才是真正重要的,這個很清楚很明白。所以現在這裡同樣的,你先預備不要到壞的地方去,你如果這個預備好了,那麼將來只有到好的地方,到好的地方去,這個是你所期望的嘛!所以你不必事先擔憂,真正要擔憂的,避免到壞的地方去,所以這個地方先講壞的。
【故應思惟諸惡趣苦。】
先想想諸惡趣的狀態應該怎麼辦?想想它的苦,假定你了解這個苦以後,然後你想到,這麼的苦法誰都不願意去,又了解這一個苦,引導的原因還是你自己造的業。既然你自己造的業,那還是靠你自己,所以你生前趕快努力,避免造,將來你自然可以不受這個苦。這是它為什麼說明佛整個說法的時候,第一件說苦的原因就在這裡:先讓你了解了以後,你趕快努力,趁現在努力造好了善業,去的時候,好了!快樂了。所以這個事實我們大家都了解的。眼前不管是樂、不管是苦,到臨終的時候沒有什麼;但是如果說你現在造了很多惡業,眼前貪圖的快樂,這個快樂什麼都沒有,將來受苦,那痛苦啊!反過來,你眼前雖然努力苦一點,等到你臨終的時候苦的也沒什麼,但是後面那個快樂卻是好的,這不是很好的事情嗎?所以這一個地方,為什麼先要我們思惟這個惡趣的真正道理。所以說我們先看看這一生完了以後,下一生該去看苦的地方。
【如龍猛依怙云:「日日恆應念,極寒熱地獄,亦應念飢渴憔悴諸餓鬼,應觀念極多愚苦諸旁生。斷彼因行善,贍部洲人身,難得今得時,勵斷惡趣因。」】
我們真正應該做的事情,應該做些什麼呀?這個才是我們要做的。剛才說:我們也可能去好的地方。就像前面念死,說今天死、不死不一定。但是,為了我們的好處起見,絕對不能想不死,反過來要想著必定死。那同樣的,將來我們去苦跟樂兩個地方是不一定,但是我們一定要想苦的,為什麼?因為你想到今天必定死,是馬上修,然後你想到將來一定要去苦的地方,你更會努力拼命修,結果修了以後到快樂的地方。你想的越多,修得越好,是越快樂,這豈不是求之不得的事情嗎?這個才是我們得暇滿人身的人,真正異於畜牲、強於畜牲之處。這一點了解了以後,下面呢每一部份對我們就產生絕相應又很有用的功效,所以「日日恆應念」,這個日日,不但是每天,時時刻刻,那是我們一天到晚,真正腦筋裡面思惟觀察的就是這些。想什麼呀?寒熱地獄,不得了啊!這個是寒地獄、熱地獄是痛苦啊!下面會詳細告訴我們,那時真是一點都受不了。我們現在太多人,總覺得這個也不行,那個也不行;等一下說這個餓了嘛?餓了也不行;飽了嘛?飽了也不行;然後呢生一點小病也不行。實際上所有人世間這種東西,比之於地獄來的話,你世間再苦,那比之地獄是天堂啊!所以我們不了解之前,的的確確是很難提得起勁來修行,一旦你真的了解了以後,就算你現在痛得地上爬,你還是會拼命努力的修行,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這一點,我們務必要知道。
我看見太多這種古代的、近代的這種真正的修行人都是這個榜樣。你叫他不修,他就是辦不到,他在艱苦的狀態當中,他就會能策勵。那麼為什麼我們做不到?這個地方要提一下,原因是什麼?就是因為我們平常業障太重,我們所以常常說,我業障太重!這個話,如果你不懂得道理的,在一般人說起來,這是個最好的藉口,也是個事實。你真正懂了道理了以後,你就千萬不能這樣說了。你業障重的結果,是什麼?墮落!眼前叫你快快樂樂的,你都沒有辦法挺的起來而不能向上,你拿這個業障重,找這個藉口,將來一旦墮落了,什麼樣的樣子啊?我們人都是貪著一點小便宜,不要說再大的業障,你常常想著這件事情,現在忽然之間地震來了,叭!天翻地覆的話,你跑得第一個快!我想我們人人可以體會得到這件事情。這個真正的原因在什麼地方?就是我們沒有如實如理的體會到,所以不能如實如理,就是業障重。當你真正了解了以後,說業障不重的人都拼命修行,你業障重的人還不修行的話,那個痛苦就跟著來了。所以你了解了業障重,更應該拼命、更應該努力,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這個才是正確的認識。有了正確的認識以後,必然的結果。當你了解了這一點,你就更努力去想辦法找這個問題,然後策動自己修行。說來說去,整個的重要的觀念就在我們,知見不正,沒有得到正知見。這是修行第一重要的一個問題。所以,剛才說地獄,下面呢餓鬼,然後呢畜牲。這個是我們應該努力觀察的,看見了他們這個惡道當中的苦,現在應該怎麼辦?「斷彼因」,應該斷那個惡因,淨除罪障,然後呢努力的積聚資糧,行種種的善。要想淨除罪障,修行種種的善淨之業,必定要靠暇滿的人身。而今天,現在居然得到了,所以這個時候,趕快拼命努力!勵斷惡趣因。當你斷惡趣因的時候,就是善淨之業造起來的時候,這個是龍猛菩薩、龍樹菩薩告訴我們的。
【此中所修生死總苦,惡趣別苦,至極切要。】
關於這一點當中,所以修行的時候,必定要拿這個苦這個道理來策勵我們。關於苦的道理分兩部份:一個呢,整個生死輪迴之苦是一無是處,而特別什麼?惡趣之苦,這個是最重要,也是修學佛法的宗要。所以佛出世的時候,第一個說苦,然後呢講苦因。
【謂若自思墮苦海理,意生厭離,能息傲慢。】
第一個,假定你能夠如理的思惟將來要墮落,眼前已經在生死輪迴當中。這一個生死輪迴當中一無可取,而雖然得到人身了,尤其是將來墮落三惡道,真是恐怖萬端!一想到這裡,對所有的一切會產生大厭離,你一旦厭離了以後,眼前這種問題都解決了。我們眼前所以不能解決,都是個「我」。因為這個「我」,這問題都來了。傲慢,把我總是看得高高的,總是瞧不起別人的,總是生貪、總是生瞋、總是生癡,所有的這些通通拿掉了,所有的情面,什麼放不下的事情,通通去掉了,這第一個。
【由見苦是不善果故,於諸惡罪極生羞恥,不樂眾苦故,而樂安樂。由見安樂是善果故,於修善法深生歡喜。】
更進一步,說你看見那個苦海的苦,所以厭離。然後呢?想辦法找到它為什麼會這樣苦的,哦!原來是做種種的不善的因,結的這個不善的果。既然是造惡業感得這樣的苦果的話,所以你造惡業會羞恥,覺得我這個人真是啊!生了一個人,算起來還聰明的,結果愚癡的不得了,關於這個道理都不懂,還算人嗎?真是覺得慚愧!所以我們平常,處處地方談這個責備別人,這些事情都沒有了,弄了半天自己還不行,這個慚愧生起來了。同時呢,因為我們怕苦要求安樂,那麼安樂是怎麼來的?由於造了種種的善法,所以對修善法深生歡喜,我們眼前什麼?講修行,真提不起來,叫你去做,真提不起來。為什麼提不起來?貪一點快樂。這個貪快樂、要快樂,千真萬確人人都要,說實在的,就怕你不貪快樂;不貪快樂,拿你一點辦法都沒有,你要貪快樂了,那麼你進一步問這快樂哪來的?快樂是修行來的。既然修行來的,你就肯修行了。所以我們現在真正的不能修行,不是貪快樂而是不知道這個道理。所以我們真正要修行,一定要如法的去修行,真正的了解了,這個快樂是要修行得來的,痛苦要修行避免的。那個時候,的的確確你就會努力去修行了。這是對自己來說。
【由量自心而悲愍他,由厭生死希求解脫,由畏眾苦,發起猛利真歸依等,】
那麼更進一步!因為你自己感受到生死輪迴的痛苦,自己要求快樂,然後呢推己及人,由量自心推己及人,那個時候才生起悲愍,由於悲愍生起大菩提心,這是進一步,就能夠由厭離而策發大菩提心,這樣的層次一步一步上來。所以總結起來說,「由厭生死希求解脫,由畏眾苦發起猛利真歸依處」,然後呢正式修行的時候,為什麼要修行?因為你了解這個生死的痛苦,所以發起厭離,厭離這個生死,要求得到解脫。要求得到解脫,怎麼才能解脫的話呢?所以了解到找這個解脫的辦法,於是找到了三寶是我們歸依處,真正修行下手的地方又找到了。凡是這一種都是從哪裡開始?從苦開始。
【故是能攝眾多修要大嗢柁南。】
所以關於這一件事情--念苦這一件事情,它裡邊包含了各式各樣、很多修行的重要的關鍵。大嗢柁南就是綱要。嗢柁南是這樣,戒,它有不同的解釋,這個地方就是說,修行的大要,主要的都在這個吃苦、了解苦、念苦當中。下面就引這個論。
【如是亦如入行論云.「無苦無出離.故心汝堅忍。」】
要曉得沒有苦就沒出離,因為你有苦所以想跳出苦,那個時候你才會策發這個厭離心,所以你對這個苦應該堅忍。所以真正修行不是件快樂的事情,是件苦事情。真正的修行是為求快樂才去修行的,所以你貪快樂結果的話,得到的苦。所以真正重要的不離開苦、樂兩個字,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平常我們所以不能修行,也是為了苦、樂兩個字,修行也是為了苦、樂兩個字。關鍵不在說苦、樂;關鍵在懂不懂苦樂的真相,了解不了解得到快樂、去掉痛苦的原因,這個才是我們真正重要的。所以修學佛法一定要認真的學習,道理就在這裡。否則的話,儘管說你修行了,道理不懂;出了家了,然後呢,在那裡空過一生,最後受無邊大苦,這是最可惜的事情。
【又云:「復次苦功德,厭離除憍傲,悲愍生死者,羞惡樂善行。」】
平常我們說:苦有五德,這苦有特別重要的好處,有五樣功德:它第一個能夠策發厭離,這個是修行第一個重要;然後呢除憍慢,這修行的第一個大障礙就是慢--憍慢。雖然你要厭離,如果這個慢心在,所以「慢如高山,法水不入」,由於了解了苦,能夠除掉它,這個就自利方面。更進一步還有利他呢也從這個苦上面推己及人,所以「悲愍生死者」,悲愍同樣跟我一樣,淪流在生死當中的,第三個。於是由於這個認識,你正式的開始除惡行、淨除罪障,結善行、集聚資糧;所以羞惡樂行善。種種的這些好處,都從這個苦,所以佛出世的時候,說:此是苦啊!汝應知。這個苦你應該了解,你必定要從知苦上面下手。
【又云:「我由畏怖故,將自奉普賢。」】
是的,修行人就是這樣,還是因為怕,怕什麼?怕苦嘛!所以自己要求出苦。要求出苦,唯一的什麼?一定依靠這三寶,所以將自奉普賢!
【此諸苦德,入行論中雖依自身已有之苦增上而說,然其當受眾苦亦爾。以是因緣,思惡趣苦。】
上面所說的這些道理,這個入行論上面都是主要的,就我們現生這個苦的行相來說的。但是要曉得這個將來要受的苦也是這樣哦!而更重要的,我們前面曉得:眼前的苦樂很快就過去,而將來的前面才是重要的。所以我們真正更重要的,要思惟惡趣的苦,這個才是大苦。眼前一點小苦,這還是抵受得了的;將來的大苦,這是我們絕對要避免的,所以這一個地方,我們要思惟惡趣之苦。
【其中分三,① 思惟地獄所有眾苦,② 旁生所有眾苦,③ 餓鬼所有眾苦。】
那麼這個苦當中,惡趣苦分三部份;地獄、畜牲、餓鬼。那麼地獄裡邊,又分成四部份:
【① 大有情地獄,② 近邊地獄,③ 寒冰地獄,④ 獨一地獄。】
現在一個、一個來說下去。關於這個地獄的部份,我想我不在這裡詳細說了,這個大家自己好好的看一下。那麼正式修行的時候,這個很重要的。正式要開始修行的時候,你們不妨仔細的去看。第一次看,也許看的模模糊糊,那時你一定要弄懂它。弄懂了以後,然後你正式修行的時候,跟你什麼相應,你在這個事上面,思惟觀察那個苦。那時候你會身心上面,產生一種什麼?產生一種絕大的苦逼感,你覺得這個苦逼感逼得你受不了這種感覺。這個時候就一個絕大的力量,會推動你去修行。所以這個文字本身容易懂,所以我不在這兒解釋,你只要照著這個樣去苦。下面我這裡簡單的,有幾樣事情再說一下。那個地獄裡邊,分成功幾個,所謂大有情地獄,就是熱地獄;然後呢,這個熱地獄外面,還有近邊地獄,它每一個地獄像城一樣的,四四方方;然後每一個外面都有四個近邊地獄,所以每一個大地獄外面都有十六個地獄。這樣一層一層的,受不曉得多少無量無邊的苦!這個裡邊你們看的時候,注意一個事情哦!沒有一個人想要到地獄去的,他去的時候,並不是明明看見了,說這個是苦而去,他要去的都是找快樂。但是因為他的惡業蒙蔽了,所以他要找快樂,結果得到的是苦。這個概念我們現在先有個認識,有了認識以後,然後等到我們下面學到這個業這個道理的時候,你就很清楚了。眼前我們目前所忙的無非都是為了一樣事情,幹什麼?找快樂。如果說你現在沒有認識的清楚,你造錯了,造了地獄業,將來你到地獄去了,你還是覺得要去找快樂,可是向前一步就是地獄。而且到那時候,不容許你後退的,你只有向前,這個事情才是我們真正應該了解的。為什麼要這樣提呢?我們所以現在造種種惡業不能修行的原因,為什麼?找快樂嘛!對不起!你要找快樂,結果前面是地獄等在這裡。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四十一卷 A面
日常法師
--------------------------------------------------------------------------------
那之前怎麼準備?你必定有了瞭解了才好準備。所以他進一步說,既然要這麼死,死了以後到哪裡去?
p. 85 (12)
【◎ 第二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樂者。】
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死了以後到哪裡去?去的地方是好?是壞?這個我們應該正確的認識。
【如是決定速死沒故,於現法中無暇久居,然死而後亦非斷無,仍須受生,】
現在既然決定要死,而且這麼快的死,不但這麼快的死,等到你死的時候,不管你眼前得到的所有的東西,到臨終的時候,像夢一樣,一點意思都沒有。我們不必說等到臨終,眼前現在想一想,回想幾十年的人生,以前的人生留下來什麼?一無所有!不管你年輕也好、年老也好,這千真萬確的事實。你了解了這一點,不要等到死,那死的時候就是這個情況,不是嗎?就這樣。所以說這樣了解了,你就不會忙這個現在啦!談以後,以後呢?對不起!以後並不是說死掉了,沒有了,還要繼續的向前,那個時候就要看看前面。
【此復唯除二趣之外無餘生處,謂生善趣或是惡趣。】
將來前面到哪裡去?兩條路,只有兩條路:一條善、一條惡。善的受樂、惡的受苦,就是如此。
p. 86
【於彼中生,非自自在,以是諸業他自在故,如黑白業牽引而生。】
將來到善趣、惡趣當中,你做得了主嗎?對不起!做不了主。這個我們很清楚、很明白。我們沒有一個人做得了主。實際上我們雖然信得過,但是呢我們好像無法體驗,說:「還沒到嘛!」這倒是一個事實。死的時候倒底怎麼死?到哪裡去?是還沒到。可是這個經驗,我們卻是眼前就可以體會得到的。你是怎麼個體會法?因為這個死亡在我們整個的人生之流當中,也就是一個剎那,也就是一個段落。而我們整個的人生,一直在這個相續之流當中,從無始以前流向無始以後,永遠不停的。所以說我們感受得到的每一個時候,就是現在當下的一段,這個是人人感受得到的。請問現在我們當下的一段,你能夠把握得住下面到哪裡去嗎?也許有人說:「我能夠」。「對不起!不能夠。我說你不能。」這個以前已經談過這個問題好幾次了;我說:「你不能」,你說:「你接受我不能」,當然是不能。然後呢?我說:「你不能」,你說:「我能」。請問:你說「我能」的時候,你是不是在回答我?你是被動的,你還是被動啊!我說:「你不能」。然後你怎麼說?「我能。」你說:「我能」,是什麼?你回答我說你,所以你是被動的。既然是被動的,請問你是主動還是被動?這個道理清楚不清楚?對不對?那就是說很理智的時候,尚且都是被動的,何況你糊塗的時候?這是理論上面。
現在我們看實際上面的情況來說,當你病得痛苦時,你能不能叫它不要痛?不行;當你餓的時候,你能不能叫它不要管?不行;眼前任何一樣東西擺在前面的時候,你看起來叫它不貪,行不行?不行;你叫它不瞋,行不行?不行;你在這兒打瞌睡的時候,叫它豎起頭來,就豎不起來,請問你哪一樣東西做得了主?不是很明白事情擺在這裡。儘管我們在那兒講話,你下面說那一句話,你也不知道,只是順著這一個形勢,這個業的流向前,對不對?所以實際上呢,真正的引發我們向前的,為什麼叫業?是不是叫引業?那這個就是業,就是你一點的主宰都沒有的,完全靠這個東西,這個就是業。所以我們真正要修的就是這個。所以,「以是諸業他自在故」,向前引發你的什麼?業。完全看這個東西,它在做主的。那麼業有兩種,一個黑業、一個白業,這個東西在牽引你向前走!所以從這地方我們要了解一個絕端重要的事實,一步一步都是緊跟著來的,這個彼此間都相關不能分開的:暇滿的人身很快的死亡,死亡了以後,下一生你做不了主,而做主者,引導你到下一生去的是你造的業,那麼這個業是善業、惡業。現在我們呢這個兩者當中,在這地方要觀察、思惟一下,要認識一下。
【如是我若生惡趣者,當為何等,】
既然只有兩條路,那麼先看看到惡趣怎麼辦?也許有人問:「為什麼不先想善趣啊?我們有可能到善趣。」這個話是有道理,但是我們要了解,任何一件事情說「凡事豫則立」,你事先預備了,總是沒有錯。我們真正預備的時候,總先把壞的預備好,好的本來是你祈求的,對不對?不必預備,你預備它幹什麼?我們真正預備的應該預備壞的東西,那個才是真正重要的,這個很清楚很明白。所以現在這裡同樣的,你先預備不要到壞的地方去,你如果這個預備好了,那麼將來只有到好的地方,到好的地方去,這個是你所期望的嘛!所以你不必事先擔憂,真正要擔憂的,避免到壞的地方去,所以這個地方先講壞的。
【故應思惟諸惡趣苦。】
先想想諸惡趣的狀態應該怎麼辦?想想它的苦,假定你了解這個苦以後,然後你想到,這麼的苦法誰都不願意去,又了解這一個苦,引導的原因還是你自己造的業。既然你自己造的業,那還是靠你自己,所以你生前趕快努力,避免造,將來你自然可以不受這個苦。這是它為什麼說明佛整個說法的時候,第一件說苦的原因就在這裡:先讓你了解了以後,你趕快努力,趁現在努力造好了善業,去的時候,好了!快樂了。所以這個事實我們大家都了解的。眼前不管是樂、不管是苦,到臨終的時候沒有什麼;但是如果說你現在造了很多惡業,眼前貪圖的快樂,這個快樂什麼都沒有,將來受苦,那痛苦啊!反過來,你眼前雖然努力苦一點,等到你臨終的時候苦的也沒什麼,但是後面那個快樂卻是好的,這不是很好的事情嗎?所以這一個地方,為什麼先要我們思惟這個惡趣的真正道理。所以說我們先看看這一生完了以後,下一生該去看苦的地方。
【如龍猛依怙云:「日日恆應念,極寒熱地獄,亦應念飢渴憔悴諸餓鬼,應觀念極多愚苦諸旁生。斷彼因行善,贍部洲人身,難得今得時,勵斷惡趣因。」】
我們真正應該做的事情,應該做些什麼呀?這個才是我們要做的。剛才說:我們也可能去好的地方。就像前面念死,說今天死、不死不一定。但是,為了我們的好處起見,絕對不能想不死,反過來要想著必定死。那同樣的,將來我們去苦跟樂兩個地方是不一定,但是我們一定要想苦的,為什麼?因為你想到今天必定死,是馬上修,然後你想到將來一定要去苦的地方,你更會努力拼命修,結果修了以後到快樂的地方。你想的越多,修得越好,是越快樂,這豈不是求之不得的事情嗎?這個才是我們得暇滿人身的人,真正異於畜牲、強於畜牲之處。這一點了解了以後,下面呢每一部份對我們就產生絕相應又很有用的功效,所以「日日恆應念」,這個日日,不但是每天,時時刻刻,那是我們一天到晚,真正腦筋裡面思惟觀察的就是這些。想什麼呀?寒熱地獄,不得了啊!這個是寒地獄、熱地獄是痛苦啊!下面會詳細告訴我們,那時真是一點都受不了。我們現在太多人,總覺得這個也不行,那個也不行;等一下說這個餓了嘛?餓了也不行;飽了嘛?飽了也不行;然後呢生一點小病也不行。實際上所有人世間這種東西,比之於地獄來的話,你世間再苦,那比之地獄是天堂啊!所以我們不了解之前,的的確確是很難提得起勁來修行,一旦你真的了解了以後,就算你現在痛得地上爬,你還是會拼命努力的修行,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這一點,我們務必要知道。
我看見太多這種古代的、近代的這種真正的修行人都是這個榜樣。你叫他不修,他就是辦不到,他在艱苦的狀態當中,他就會能策勵。那麼為什麼我們做不到?這個地方要提一下,原因是什麼?就是因為我們平常業障太重,我們所以常常說,我業障太重!這個話,如果你不懂得道理的,在一般人說起來,這是個最好的藉口,也是個事實。你真正懂了道理了以後,你就千萬不能這樣說了。你業障重的結果,是什麼?墮落!眼前叫你快快樂樂的,你都沒有辦法挺的起來而不能向上,你拿這個業障重,找這個藉口,將來一旦墮落了,什麼樣的樣子啊?我們人都是貪著一點小便宜,不要說再大的業障,你常常想著這件事情,現在忽然之間地震來了,叭!天翻地覆的話,你跑得第一個快!我想我們人人可以體會得到這件事情。這個真正的原因在什麼地方?就是我們沒有如實如理的體會到,所以不能如實如理,就是業障重。當你真正了解了以後,說業障不重的人都拼命修行,你業障重的人還不修行的話,那個痛苦就跟著來了。所以你了解了業障重,更應該拼命、更應該努力,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這個才是正確的認識。有了正確的認識以後,必然的結果。當你了解了這一點,你就更努力去想辦法找這個問題,然後策動自己修行。說來說去,整個的重要的觀念就在我們,知見不正,沒有得到正知見。這是修行第一重要的一個問題。所以,剛才說地獄,下面呢餓鬼,然後呢畜牲。這個是我們應該努力觀察的,看見了他們這個惡道當中的苦,現在應該怎麼辦?「斷彼因」,應該斷那個惡因,淨除罪障,然後呢努力的積聚資糧,行種種的善。要想淨除罪障,修行種種的善淨之業,必定要靠暇滿的人身。而今天,現在居然得到了,所以這個時候,趕快拼命努力!勵斷惡趣因。當你斷惡趣因的時候,就是善淨之業造起來的時候,這個是龍猛菩薩、龍樹菩薩告訴我們的。
【此中所修生死總苦,惡趣別苦,至極切要。】
關於這一點當中,所以修行的時候,必定要拿這個苦這個道理來策勵我們。關於苦的道理分兩部份:一個呢,整個生死輪迴之苦是一無是處,而特別什麼?惡趣之苦,這個是最重要,也是修學佛法的宗要。所以佛出世的時候,第一個說苦,然後呢講苦因。
【謂若自思墮苦海理,意生厭離,能息傲慢。】
第一個,假定你能夠如理的思惟將來要墮落,眼前已經在生死輪迴當中。這一個生死輪迴當中一無可取,而雖然得到人身了,尤其是將來墮落三惡道,真是恐怖萬端!一想到這裡,對所有的一切會產生大厭離,你一旦厭離了以後,眼前這種問題都解決了。我們眼前所以不能解決,都是個「我」。因為這個「我」,這問題都來了。傲慢,把我總是看得高高的,總是瞧不起別人的,總是生貪、總是生瞋、總是生癡,所有的這些通通拿掉了,所有的情面,什麼放不下的事情,通通去掉了,這第一個。
【由見苦是不善果故,於諸惡罪極生羞恥,不樂眾苦故,而樂安樂。由見安樂是善果故,於修善法深生歡喜。】
更進一步,說你看見那個苦海的苦,所以厭離。然後呢?想辦法找到它為什麼會這樣苦的,哦!原來是做種種的不善的因,結的這個不善的果。既然是造惡業感得這樣的苦果的話,所以你造惡業會羞恥,覺得我這個人真是啊!生了一個人,算起來還聰明的,結果愚癡的不得了,關於這個道理都不懂,還算人嗎?真是覺得慚愧!所以我們平常,處處地方談這個責備別人,這些事情都沒有了,弄了半天自己還不行,這個慚愧生起來了。同時呢,因為我們怕苦要求安樂,那麼安樂是怎麼來的?由於造了種種的善法,所以對修善法深生歡喜,我們眼前什麼?講修行,真提不起來,叫你去做,真提不起來。為什麼提不起來?貪一點快樂。這個貪快樂、要快樂,千真萬確人人都要,說實在的,就怕你不貪快樂;不貪快樂,拿你一點辦法都沒有,你要貪快樂了,那麼你進一步問這快樂哪來的?快樂是修行來的。既然修行來的,你就肯修行了。所以我們現在真正的不能修行,不是貪快樂而是不知道這個道理。所以我們真正要修行,一定要如法的去修行,真正的了解了,這個快樂是要修行得來的,痛苦要修行避免的。那個時候,的的確確你就會努力去修行了。這是對自己來說。
【由量自心而悲愍他,由厭生死希求解脫,由畏眾苦,發起猛利真歸依等,】
那麼更進一步!因為你自己感受到生死輪迴的痛苦,自己要求快樂,然後呢推己及人,由量自心推己及人,那個時候才生起悲愍,由於悲愍生起大菩提心,這是進一步,就能夠由厭離而策發大菩提心,這樣的層次一步一步上來。所以總結起來說,「由厭生死希求解脫,由畏眾苦發起猛利真歸依處」,然後呢正式修行的時候,為什麼要修行?因為你了解這個生死的痛苦,所以發起厭離,厭離這個生死,要求得到解脫。要求得到解脫,怎麼才能解脫的話呢?所以了解到找這個解脫的辦法,於是找到了三寶是我們歸依處,真正修行下手的地方又找到了。凡是這一種都是從哪裡開始?從苦開始。
【故是能攝眾多修要大嗢柁南。】
所以關於這一件事情--念苦這一件事情,它裡邊包含了各式各樣、很多修行的重要的關鍵。大嗢柁南就是綱要。嗢柁南是這樣,戒,它有不同的解釋,這個地方就是說,修行的大要,主要的都在這個吃苦、了解苦、念苦當中。下面就引這個論。
【如是亦如入行論云.「無苦無出離.故心汝堅忍。」】
要曉得沒有苦就沒出離,因為你有苦所以想跳出苦,那個時候你才會策發這個厭離心,所以你對這個苦應該堅忍。所以真正修行不是件快樂的事情,是件苦事情。真正的修行是為求快樂才去修行的,所以你貪快樂結果的話,得到的苦。所以真正重要的不離開苦、樂兩個字,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平常我們所以不能修行,也是為了苦、樂兩個字,修行也是為了苦、樂兩個字。關鍵不在說苦、樂;關鍵在懂不懂苦樂的真相,了解不了解得到快樂、去掉痛苦的原因,這個才是我們真正重要的。所以修學佛法一定要認真的學習,道理就在這裡。否則的話,儘管說你修行了,道理不懂;出了家了,然後呢,在那裡空過一生,最後受無邊大苦,這是最可惜的事情。
【又云:「復次苦功德,厭離除憍傲,悲愍生死者,羞惡樂善行。」】
平常我們說:苦有五德,這苦有特別重要的好處,有五樣功德:它第一個能夠策發厭離,這個是修行第一個重要;然後呢除憍慢,這修行的第一個大障礙就是慢--憍慢。雖然你要厭離,如果這個慢心在,所以「慢如高山,法水不入」,由於了解了苦,能夠除掉它,這個就自利方面。更進一步還有利他呢也從這個苦上面推己及人,所以「悲愍生死者」,悲愍同樣跟我一樣,淪流在生死當中的,第三個。於是由於這個認識,你正式的開始除惡行、淨除罪障,結善行、集聚資糧;所以羞惡樂行善。種種的這些好處,都從這個苦,所以佛出世的時候,說:此是苦啊!汝應知。這個苦你應該了解,你必定要從知苦上面下手。
【又云:「我由畏怖故,將自奉普賢。」】
是的,修行人就是這樣,還是因為怕,怕什麼?怕苦嘛!所以自己要求出苦。要求出苦,唯一的什麼?一定依靠這三寶,所以將自奉普賢!
【此諸苦德,入行論中雖依自身已有之苦增上而說,然其當受眾苦亦爾。以是因緣,思惡趣苦。】
上面所說的這些道理,這個入行論上面都是主要的,就我們現生這個苦的行相來說的。但是要曉得這個將來要受的苦也是這樣哦!而更重要的,我們前面曉得:眼前的苦樂很快就過去,而將來的前面才是重要的。所以我們真正更重要的,要思惟惡趣的苦,這個才是大苦。眼前一點小苦,這還是抵受得了的;將來的大苦,這是我們絕對要避免的,所以這一個地方,我們要思惟惡趣之苦。
【其中分三,① 思惟地獄所有眾苦,② 旁生所有眾苦,③ 餓鬼所有眾苦。】
那麼這個苦當中,惡趣苦分三部份;地獄、畜牲、餓鬼。那麼地獄裡邊,又分成四部份:
【① 大有情地獄,② 近邊地獄,③ 寒冰地獄,④ 獨一地獄。】
現在一個、一個來說下去。關於這個地獄的部份,我想我不在這裡詳細說了,這個大家自己好好的看一下。那麼正式修行的時候,這個很重要的。正式要開始修行的時候,你們不妨仔細的去看。第一次看,也許看的模模糊糊,那時你一定要弄懂它。弄懂了以後,然後你正式修行的時候,跟你什麼相應,你在這個事上面,思惟觀察那個苦。那時候你會身心上面,產生一種什麼?產生一種絕大的苦逼感,你覺得這個苦逼感逼得你受不了這種感覺。這個時候就一個絕大的力量,會推動你去修行。所以這個文字本身容易懂,所以我不在這兒解釋,你只要照著這個樣去苦。下面我這裡簡單的,有幾樣事情再說一下。那個地獄裡邊,分成功幾個,所謂大有情地獄,就是熱地獄;然後呢,這個熱地獄外面,還有近邊地獄,它每一個地獄像城一樣的,四四方方;然後每一個外面都有四個近邊地獄,所以每一個大地獄外面都有十六個地獄。這樣一層一層的,受不曉得多少無量無邊的苦!這個裡邊你們看的時候,注意一個事情哦!沒有一個人想要到地獄去的,他去的時候,並不是明明看見了,說這個是苦而去,他要去的都是找快樂。但是因為他的惡業蒙蔽了,所以他要找快樂,結果得到的是苦。這個概念我們現在先有個認識,有了認識以後,然後等到我們下面學到這個業這個道理的時候,你就很清楚了。眼前我們目前所忙的無非都是為了一樣事情,幹什麼?找快樂。如果說你現在沒有認識的清楚,你造錯了,造了地獄業,將來你到地獄去了,你還是覺得要去找快樂,可是向前一步就是地獄。而且到那時候,不容許你後退的,你只有向前,這個事情才是我們真正應該了解的。為什麼要這樣提呢?我們所以現在造種種惡業不能修行的原因,為什麼?找快樂嘛!對不起!你要找快樂,結果前面是地獄等在這裡。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0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四十一卷 B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四十一卷 B面
日常法師
--------------------------------------------------------------------------------
p 88 (8)
所以你要找快樂,找到地獄的原因沒有別的,閻羅王、任何人乃至佛也莫奈何,絕不可能他把那個苦加在你身上,還是你自己造的業。那你為什麼要造那業呢?無明。要想真正的對治只有一個辦法,學習佛法,依靠善知識,得到正知見,然後就轉過來,這個概念很重要。所以他下面告訴我們,那些有情下去的時候,他說或者找住的地方,要找快樂的地方,結果跑下去,一跑進去,就完了!這是第一件事情在這地方一提。第二呢他們在那地方的壽命有多長呢?請你們翻到第88頁第二段,就是第8行。
【◎ 此諸大苦,要經幾時而領受者,】
說上面這樣大的苦,要經過多少時候呢?
【如親友書云:「如是諸苦極粗暴,雖受經百俱胝年,乃至不善未盡出,爾時與命終不離。」】
下面這個解釋看一下。
【謂其乃至能受業力未盡以來,爾時定須受彼諸苦。】
說這個地方的苦,不得了的苦,他的年代之長,不得了的長!長到什麼程度啊?你的業,不善的業沒有盡之前,對不起他一直在這個地方。所以說一直要到跟你的業相應的時間完了,你造多少業,就得照受多少苦。去,固然完全是看個人造的業;而停留在那邊的時間,也是看你的業。所以我們眼前為了貪一點點小苦,然後呢?受長劫的這個惡報,真划不來,人就是這麼愚痴!眼前貪一口之食,將來跑到地獄裡面,烊銅熱鐵灌口,受不曉得多長的時間。有的人這麼說,說這經上面這樣,是講的方便,策勵我們的;實際上這個話,毒藥!這個話最可怕!現在有好多人說這個話,乃至於很多善知識。涅槃經上面說的清清楚楚,不要以為佛所說這個話方便啊!佛告訴你,說出家人犯一突吉羅罪,要墮落要受這麼多苦,這個絕對不是方便,千真萬確的事實!你們好好的去翻,為什麼在涅槃上面說?就是說佛臨走的時候,這個像遺囑一樣的,特別叮嚀教誡這個最重要的!它為什麼叫扶律談常?原因就是這樣。你真正修行的話,這個是基本,開始是如此,他最後叮囑你的還是從這個地方而說起來,所以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那麼在地獄當中,最好的地獄,我曾經算了一個數字,這個大地獄一共有八個大地獄,最後那個地獄,是無間地獄,那個不談。然後呢?從無間地獄一個一個上來上來上來,上來第一個叫等活地獄。等活地獄這個壽命等於多少?我現在唸一下給你們聽,你們想一想。一六二仟陸佰貳拾億年,壹仟,不是哦,千、百萬、十億、不是!萬億、壹萬億陸仟貳佰這麼人間的壽命!那我現在算算看,千、百萬、億,然後呢千億萬,壹萬億陸仟貳佰億年!等活地獄,一旦進去了,這麼長!但是我們出了家以後,很多時候不知不覺就造了這個罪。請問:你眼前再大的快樂,值得嗎?我們為了求快樂,為了避免痛苦,所以我想想,真不值得呀!所以我在這地方真歡喜,大家不要看這個人偷懶了,你好像是吃了苦了,我一點都不這樣想。我看見那偷懶的人,我說這是個大善知識,告訴我:他這個愚痴結果,擺在這個地方,我可不要這樣子;他偷懶,正好這個功德讓我去,我好高興,我去做去了。反過來這地方,還是有勤儉的人,我看了真很感動。所以在這地方我常常非常讚歎通遊法師,你別看他這麼年紀大,他在這裡我們唯一的他有條件坐在那裡吃,什麼都不做的。而昨天我們大家完了以後休息的時候,他一個人在下面,看見了樹枝掉下來,他就掃,我在上面看見了,我真是感動的流眼淚了。善知識!我們現在年輕力壯的小伙子,弄完了以後,不在那兒說閒話、就是在那兒睡大覺,我看了真是心驚肉跳!所以這個時候,我們的的確確應該自己好好的多策勵自己、多看的。所以我這地方說一下,壽命這麼長,而他進去的時候都是什麼?要找快樂。是的!你要找快樂呢,這個就是你的快樂,你不得其法的快樂,一旦下去,這個人間我們不要說一億多少年呢?乃至一億年都不行。一百萬年,一千年,不要說一千年,叫你一天你受得了嗎?受不了啊!不要叫你一天,叫你委屈的時候,這個稍微苦幾分鐘你受不了,不要苦一個,今天吃飯叫你少吃一頓你就受不了。不要少吃一頓,稍微吃得不好,你都受不了。想想看,這種苦我們受得了嗎?所以我們人真愚痴啊!今天吃的不好,心裡面嘀咕個半天,這個人實在不曉得做些什麼,所以愚痴啊!太愚痴!那麼這個上面是特別說明了這件事情,這個是熱地獄。然後呢寒冰地獄,那麼我也不再說了。然後下面呢一部一部份,我想這個裡邊有幾樣東西,我要特別的說一下。請翻到92頁第七行,第七行親友書云,第七行的下半段。
p 92 (7)
【親友書云:「如於一切安樂中,永盡諸愛為樂主,】
說所有的快樂當中,什麼最快樂?「永盡諸愛」,這個是快樂當中,最最快樂的事。什麼是永盡諸愛?那就是我們如果能夠把我們的貪愛,能夠真正的貪愛去掉了,這個快樂才是最最快樂。所以我們常常說空空空,剛開始修學佛法的人,我不大歡喜講空的,我還是講苦樂。正因為你要苦樂,你要修行,最最大的快樂,就是把我們世間的貪著,三世間的快樂通通去掉了,淨除掉了,這個快樂才是--永盡諸愛,這個最最安樂的。靠什麼?修行啊!你眼前雖然苦一點,是的,將來得到的快樂可是不得了。修行這個事情,就是這樣子。眼前是你要花本錢的,你花個十萬八萬本錢,將來得到那個代價是無量無邊;不修行的,眼前得到的快樂,假定說可以衡量的話,得到參佰伍佰,付出來的代價,無量無邊!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那麼快樂是這樣,痛苦呢?
【如是一切眾苦中,無間獄苦極粗猛。】
無間地獄的苦最厲害。
【此間日以三百矛,極猛貫刺所生苦,此於地獄輕微苦,非喻非能及少分。」】
說每天有參佰個矛,最快的刀,在你身上猛刺,一直不停的刺,我們沒有一個人能夠受的了。不要說三百個矛,拿一把刀往我們身上刺,不要說猛刺,輕輕的刺一下;不要矛嘛,拿了一根針刺一下,這個受不了!打針的時候,皺了眉頭,對於我們自己有好處的喲。然後呢這麼厲害的!但這個痛苦,比起地獄裡最輕微的苦,「非喻非能及少分」!你沒辦法比,絕對沒辦法比地獄的苦百千萬分之一,這麼大的苦!這麼個厲害法。所以在這地方大家注意,這個地獄的苦非常嚴重。我常常說,假定出了家以後,自己沒辦法真正的深入,這個便宜,千萬不能貪。在家人,還不一定墮落。出家人,你如果不如法修行的話,那這個墮落,是容易極了,而且一定會墮落,這是第一個。然後呢這個無間罪,在家人還不一定容易造,雖然在家人大部份會造地獄;這個無間地獄的罪,我們出家人最容易造,最嚴重的是謗法。這個謗法我們還不知道。對不起!我們往往自己覺得懂的這個道理,然後呢大乘謗小乘,小乘又否定大乘,然後呢念佛的又毀謗學禪,學禪的又毀謗他。現在又更多了一個:南傳跟北傳大家混在一塊兒,大家又說他,他說他好。前天有一個人給我看一本南傳比丘寫的書,我看了心裡面真痛心。在我的感覺的話,我一心的願望:總希望把佛遺下來的教法,固然我們北傳的要統攝起來,南北傳乃至於藏傳,多多少少都統攝起來。然後呢把好的都能夠看別人,以想辦法改善自己這樣。然後自己壞的儘量的改善,千萬不要輕易的、隨便是非,這個輕輕的一是非的話,我們造下這個謗法罪不得了,這是隨便這個地方一提。尤其現在有很多人為了自己的利益,說的時候他會強調這個很重要,實際上他所以強調是為了什麼?為了他自己利益,這是更可怕!像這種事情大家只要一檢查、一注意,很容易。是為了得到一點利養,然後呢讚歎:「這個供養有很好、好處!」你真正讚歎供養,好當然好,但是呢他的目的要檢查得很清楚。你為什麼讚歎?然後呢他來供養你,這種讚歎,千萬不要讚歎!這個很清楚很明白。所以我說我們講法的人,開口的時候,自己先要檢查心裡面存著什麼心,這個概念很重要。我們繼續下去。
【能感如是眾苦之因,唯是自內三門惡行,】
上面講的種種的這種大苦,什麼原因啊?不是別的,還是我們自己的身口意種種惡業,這是我們自己的事情。
【如是知已應盡士夫力用策勵,輕微惡行,莫令染著。】
了解了這個,就把自己的最大的努力都用出來,策勵自己,再小的罪、千千萬萬不要去染著,這個說一下。那麼再下面呢?就是旁生苦。旁生苦這地方也不去說它。然後再下面是餓鬼苦,這個同樣的餓鬼苦,就翻到第四卷。請你們現在翻到95頁第6行。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三終
--------------------------------------------------------------------------------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四
p. 95 (6)
【弟子書亦云:「猛渴遙見無垢河,欲飲馳趣彼即變,雜髮青污及爛膿,臭泥血糞充滿水,】
他這個是講餓鬼,餓鬼的渴是長劫不聞江水之名,他渴的喉嚨裡一直火燒,然後呢老遠的看見那地方有一條河,然後跑的去。那一跑的去,變掉了,種種的髒東西。
【風揚浪灑山清涼,檀樹青蔭末拉耶,彼趣猛燄遍燒林,無量株杌亂雜倒。】
他這地方又渴又熱,種種的困擾。然後呢他看見那地方有河,跑的去;這地方這麼又臭又爛的東西不能喝;然後呢看見那地方很歡喜,風浪,這地方真是非常好的樹蔭,等到他跑的去的話,遍地燃燒枯木這個地方。繼續下去。
【若奔畏浪高翻滾,泡沬充溢大水藏,彼於此見熱沙霧,紅風猛亂大曠野。此住其中望雲雨,雲降鐵箭具炭烟,流飛熾炎金剛石,金色電閃降於身。熱逼雪紛亦炎熱,寒迫雖火亦令寒,猛業成熟所愚蒙,於此種種皆顛倒。】
四個四句話。先看一個實際的情況。他說在地獄裡邊有兩種,或者是我們不一定說地獄,反正這個一切都是業力所感的,他受種種的苦,有一種苦呢?熱的不得了。這個熱得不得了的時候,妙了!這個身上碰到雪,要我們的話,說熱得不得了的話,碰到雪的話覺得有冰涼之感;他怎樣啊?碰到雪,他也熱得受不了。反過來呢?寒冷的時候,我們寒冷的時候,弄點火烤烤就暖和了;他寒冷的時候火烤,烤到火,他也寒得受不了!為什麼這樣?猛業成熟。業力成熟的時候,對不起!什麼東西都顛倒,一點辦法都沒有。到這個地方,也許我們會想:會這樣嗎?會這樣。我們沒有這麼粗猛的業,但是我們可以用種種的跡象來體會。前天我曾經叫你們做一個試驗,說你們看了那個螞蟻的時候,他們咚咚咚在那兒爬,你不妨拿螞蟻歡喜吃的東西,在他的前面給他吃吃,試試看。你們有沒有人試過?有試過的人請舉手,有沒有?真遺憾!一個都沒有試!啊?有試。試了以後感覺怎麼樣?我告訴你們,所以我告訴你們的,絕對不是說空話,但願你們好好認真的去學。你們要好好的聽,不要當做耳邊風。你自己曉得的,這個螞蟻嘟嘟嘟在那兒跑的時候,他有幾種情況:有一種心安理得的跑,你在他的眼前放一下的話,他跑過去,那個時候他跑過去,一定吃那個東西,因為他正在找那個吃的東西。那個時候他的眼前現行的業--找吃的東西,看見了─吃。還有一種情況呢,你先逗他一下,他一逗,他就拿著那兩個角,就準備跟你鬥了,然後呢你再撥他一下,他就跑,拚命的跑!這個時候,他心裡面的現行是什麼?他要嘛準備逃;要嘛準備打架。所以你再好的東西,擺在那裡,前面一碰到,他就馬上轉身就走,然後你再到前面,一擋一碰見,馬上轉身就走。你們自己去做那個試驗。我告訴你們試驗都是有道理在的,要你們好好的學習。然後你看見了螞蟻,你不妨回過頭來看看你自己。平常你最歡喜吃的東西,就是你要吃的,如果說那個時候我罵了你一下:「這個傢伙,就像畜牲一樣,修行不行!貪吃懶做!」到那時候,剛開始的時候,你罵啊,罵罵算了;到後來,罵得你發了脾氣了,到那時候,交給你吃的話,你拿起來甩掉!你相信不相信?對不對?我想我們人人有這個,你再要吃的東西,你就是甩掉。尤其我給你的,你們絕對不吃!為什麼?就是這個業成熟的時候,千真萬確的事實擺在這裡。然後你今天脾氣非常盛的時候,再好的人跑到來勸你的話,你一個回答說:「去去去去!你在這兒囉嗦什麼東西!」對不對?為什麼?猛業成熟!這個業還不是地獄業!地獄的苦,比起我們現在不曉得大上百千萬倍,所以這個業力,不曉得厲害多少倍。我們現在這個業,這麼小,尚且是如此!現在信的過嗎?所以這個經上的話,絕對不會騙我們。我們現在愚痴,所以拿我們自己的想法,總覺得「這個經上講的話,怕嚇嚇你啊,那策勵你!沒有這樣的事情!」如果是嚇嚇你,策勵你的話,佛就不是如語者,不是實語者。佛太多的地方說得清清楚楚,這個是我們千真萬確要了解的。所以這種地方,是我們真正著眼的地方。那麼他的壽量呢?壽量,也不必說了,反正,一跑下去的話,是個天文數字。不管是跑到惡道當中那一道,一道一去。所以我們人道,是唯一能夠修行的地方,就偏偏只有幾十年,就是這樣。所以你想到這個地方,你了解的愈多,愈要認真去努力,這是我們在這地方應該了解的一件事情。現在請翻到96頁第2行,上面所說的說過了,第二行當中第二句,是
p 96 (2)
【若思如是惡趣眾苦,應作是念,現在探手煻煨之中住一晝夜,或於嚴冬極寒冰窟,裸而無衣,住爾許時,】
一個一個來,思惟上面的總苦第一個,然後呢?思了他這個苦以後,不妨現在這樣想:我把我的手塞在那個煻煨,不要說那個地獄那個煻煨;你把那油鍋,煎的咕嚕咕嚕滾了,然後你把手伸下去,放他一晝夜,試試看什麼味道?不要叫我們放一晝夜,我自己曉得,叫我,是絕沒有這個本事,絕不可能!叫我往那油鍋裡面放一下,馬上拿出來,我絕對不肯!你們有人願意嗎?我想:沒有一個人願意。所以現在不要看,沒有那麼事啊,提不起來,萬一你提不起來,最好的辦法:你就這樣去做一下,我保證你提得起來。所以我自己告訴你們一個故事。因為我自己是一個很愚痴、很差的人,所以當年聽見了這個道理,修行的的確確不是很簡單的事情,提不起來,那怎麼辦?就用這個辦法:冬天,那時在紐約,這紐約到了冬天氣溫很冷的,都是依華氏來說的話,大概是五六度;攝氏來說的話零下,大概零下十幾度。不要說零下十幾度,零度都受不了,冷的不得了;怎麼辦?洗冷水澡。把衣服脫掉以後,然後呢他房子裡都有這個暖氣的,下面那個暖氣還保留,上面這暖氣不放。上面已經很冷,跑到那地方臉已經發白,然後跑到洗手間裡邊,脫掉衣服,拿個水沖。然後跑出來一直抖啊!跳啊!不不不不要來了!不要來了!然後想想看:不行!不行!這個還不夠苦,再進去。那真是沖了兩下以後,那身上凍的;然後說修行,真是再坐下去的話,也不打瞌睡,也不打妄想了,你們不妨試試看,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不要說現在受了一點點小小的苦,就委屈啊!你們要從這地方,所以他現在叫我們也不必受那個苦,怎麼辦呢?你好好的思惟一下。然後呢另外一個方法:就是到寒冰裡邊去。現在不要說寒冰,我讓你們試一下:夏天,現在的時間過去了,買兩塊冰來,你拿著這塊冰,或者手上拿著、或者一個冰盆裡面,手伸在那個冰的盆裡面,你試他一個鐘頭,試試看你受得了嗎?你們不妨試試看,夏天吃冰是歡喜的事情喔!你這個受不了,真在地獄裡邊,那比天堂還舒服啊!我們也不必說那麼厲害了,
【或數日中不用飲食,】
讓你不吃一餐,而不要幾天喔!讓你少吃一點,你受的了嗎?
【或蚊虻等,哳咬其身,尚且難忍,何況寒熱諸那落迦,餓鬼旁生互相吞噉,是等眾苦,我何能忍。】
能忍耐嗎?的確不能忍耐,從這個地方,
【度現在心,乃至未能轉變心意,起大怖畏,應勤修習。】
他每個地方都這樣,他一定說出他的特質,然後呢要我們去修行。他最後那句話,指出來叫「量」,到什麼情況可以了?就是說:你心裡面要生起這樣的量來。這個地方告訴我們,你照著前面的去思惟觀察,如果說再不行,你不妨自己把那個手,塞在那個,也不要油鍋啦!就是燒開了開水,你試試看,你就那麼試一下,然後呢你拿那個寒冰試一下,然後你洗澡的時候,門窗都打開來讓蚊蟲咬一下,你這種方式,看看自己能不能忍受。用這個情況,策勵自己,修這個苦,然後呢使得自己心轉變過來,說這大痛苦受不了,你趕快要修行啊!要到什麼時候才可以?當你隨便一想,一提起來,然後呢這個就非常強有力的這個恐怖,推動你一心想修的這個心情生起來了,你可以進一步,繼續下面的了。否則的話,你就停下來,從這個地方好好努力的修行。他前面每一個地方,都是這樣告訴我們的,這個我們應該了解。曾經在破除邪執的時候,說過一個道理,說你不是要修定嗎?是的,定有什麼障礙呢?昏沉掉舉,就這樣。掉舉,就是胡思亂想,你就是擋不住。現在呢如果你想:想來想去忙了半天,到那時候,受什麼大的苦,你一想到的苦,你還願去想那個胡思亂想嗎?你所以胡思亂想,無非是想什麼東西啊?這個事情也放不下,那個事情也放不下,你發現放不下的結果,受這麼大的大苦,到那時候送給你都不要。
日常法師
--------------------------------------------------------------------------------
p 88 (8)
所以你要找快樂,找到地獄的原因沒有別的,閻羅王、任何人乃至佛也莫奈何,絕不可能他把那個苦加在你身上,還是你自己造的業。那你為什麼要造那業呢?無明。要想真正的對治只有一個辦法,學習佛法,依靠善知識,得到正知見,然後就轉過來,這個概念很重要。所以他下面告訴我們,那些有情下去的時候,他說或者找住的地方,要找快樂的地方,結果跑下去,一跑進去,就完了!這是第一件事情在這地方一提。第二呢他們在那地方的壽命有多長呢?請你們翻到第88頁第二段,就是第8行。
【◎ 此諸大苦,要經幾時而領受者,】
說上面這樣大的苦,要經過多少時候呢?
【如親友書云:「如是諸苦極粗暴,雖受經百俱胝年,乃至不善未盡出,爾時與命終不離。」】
下面這個解釋看一下。
【謂其乃至能受業力未盡以來,爾時定須受彼諸苦。】
說這個地方的苦,不得了的苦,他的年代之長,不得了的長!長到什麼程度啊?你的業,不善的業沒有盡之前,對不起他一直在這個地方。所以說一直要到跟你的業相應的時間完了,你造多少業,就得照受多少苦。去,固然完全是看個人造的業;而停留在那邊的時間,也是看你的業。所以我們眼前為了貪一點點小苦,然後呢?受長劫的這個惡報,真划不來,人就是這麼愚痴!眼前貪一口之食,將來跑到地獄裡面,烊銅熱鐵灌口,受不曉得多長的時間。有的人這麼說,說這經上面這樣,是講的方便,策勵我們的;實際上這個話,毒藥!這個話最可怕!現在有好多人說這個話,乃至於很多善知識。涅槃經上面說的清清楚楚,不要以為佛所說這個話方便啊!佛告訴你,說出家人犯一突吉羅罪,要墮落要受這麼多苦,這個絕對不是方便,千真萬確的事實!你們好好的去翻,為什麼在涅槃上面說?就是說佛臨走的時候,這個像遺囑一樣的,特別叮嚀教誡這個最重要的!它為什麼叫扶律談常?原因就是這樣。你真正修行的話,這個是基本,開始是如此,他最後叮囑你的還是從這個地方而說起來,所以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那麼在地獄當中,最好的地獄,我曾經算了一個數字,這個大地獄一共有八個大地獄,最後那個地獄,是無間地獄,那個不談。然後呢?從無間地獄一個一個上來上來上來,上來第一個叫等活地獄。等活地獄這個壽命等於多少?我現在唸一下給你們聽,你們想一想。一六二仟陸佰貳拾億年,壹仟,不是哦,千、百萬、十億、不是!萬億、壹萬億陸仟貳佰這麼人間的壽命!那我現在算算看,千、百萬、億,然後呢千億萬,壹萬億陸仟貳佰億年!等活地獄,一旦進去了,這麼長!但是我們出了家以後,很多時候不知不覺就造了這個罪。請問:你眼前再大的快樂,值得嗎?我們為了求快樂,為了避免痛苦,所以我想想,真不值得呀!所以我在這地方真歡喜,大家不要看這個人偷懶了,你好像是吃了苦了,我一點都不這樣想。我看見那偷懶的人,我說這是個大善知識,告訴我:他這個愚痴結果,擺在這個地方,我可不要這樣子;他偷懶,正好這個功德讓我去,我好高興,我去做去了。反過來這地方,還是有勤儉的人,我看了真很感動。所以在這地方我常常非常讚歎通遊法師,你別看他這麼年紀大,他在這裡我們唯一的他有條件坐在那裡吃,什麼都不做的。而昨天我們大家完了以後休息的時候,他一個人在下面,看見了樹枝掉下來,他就掃,我在上面看見了,我真是感動的流眼淚了。善知識!我們現在年輕力壯的小伙子,弄完了以後,不在那兒說閒話、就是在那兒睡大覺,我看了真是心驚肉跳!所以這個時候,我們的的確確應該自己好好的多策勵自己、多看的。所以我這地方說一下,壽命這麼長,而他進去的時候都是什麼?要找快樂。是的!你要找快樂呢,這個就是你的快樂,你不得其法的快樂,一旦下去,這個人間我們不要說一億多少年呢?乃至一億年都不行。一百萬年,一千年,不要說一千年,叫你一天你受得了嗎?受不了啊!不要叫你一天,叫你委屈的時候,這個稍微苦幾分鐘你受不了,不要苦一個,今天吃飯叫你少吃一頓你就受不了。不要少吃一頓,稍微吃得不好,你都受不了。想想看,這種苦我們受得了嗎?所以我們人真愚痴啊!今天吃的不好,心裡面嘀咕個半天,這個人實在不曉得做些什麼,所以愚痴啊!太愚痴!那麼這個上面是特別說明了這件事情,這個是熱地獄。然後呢寒冰地獄,那麼我也不再說了。然後下面呢一部一部份,我想這個裡邊有幾樣東西,我要特別的說一下。請翻到92頁第七行,第七行親友書云,第七行的下半段。
p 92 (7)
【親友書云:「如於一切安樂中,永盡諸愛為樂主,】
說所有的快樂當中,什麼最快樂?「永盡諸愛」,這個是快樂當中,最最快樂的事。什麼是永盡諸愛?那就是我們如果能夠把我們的貪愛,能夠真正的貪愛去掉了,這個快樂才是最最快樂。所以我們常常說空空空,剛開始修學佛法的人,我不大歡喜講空的,我還是講苦樂。正因為你要苦樂,你要修行,最最大的快樂,就是把我們世間的貪著,三世間的快樂通通去掉了,淨除掉了,這個快樂才是--永盡諸愛,這個最最安樂的。靠什麼?修行啊!你眼前雖然苦一點,是的,將來得到的快樂可是不得了。修行這個事情,就是這樣子。眼前是你要花本錢的,你花個十萬八萬本錢,將來得到那個代價是無量無邊;不修行的,眼前得到的快樂,假定說可以衡量的話,得到參佰伍佰,付出來的代價,無量無邊!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那麼快樂是這樣,痛苦呢?
【如是一切眾苦中,無間獄苦極粗猛。】
無間地獄的苦最厲害。
【此間日以三百矛,極猛貫刺所生苦,此於地獄輕微苦,非喻非能及少分。」】
說每天有參佰個矛,最快的刀,在你身上猛刺,一直不停的刺,我們沒有一個人能夠受的了。不要說三百個矛,拿一把刀往我們身上刺,不要說猛刺,輕輕的刺一下;不要矛嘛,拿了一根針刺一下,這個受不了!打針的時候,皺了眉頭,對於我們自己有好處的喲。然後呢這麼厲害的!但這個痛苦,比起地獄裡最輕微的苦,「非喻非能及少分」!你沒辦法比,絕對沒辦法比地獄的苦百千萬分之一,這麼大的苦!這麼個厲害法。所以在這地方大家注意,這個地獄的苦非常嚴重。我常常說,假定出了家以後,自己沒辦法真正的深入,這個便宜,千萬不能貪。在家人,還不一定墮落。出家人,你如果不如法修行的話,那這個墮落,是容易極了,而且一定會墮落,這是第一個。然後呢這個無間罪,在家人還不一定容易造,雖然在家人大部份會造地獄;這個無間地獄的罪,我們出家人最容易造,最嚴重的是謗法。這個謗法我們還不知道。對不起!我們往往自己覺得懂的這個道理,然後呢大乘謗小乘,小乘又否定大乘,然後呢念佛的又毀謗學禪,學禪的又毀謗他。現在又更多了一個:南傳跟北傳大家混在一塊兒,大家又說他,他說他好。前天有一個人給我看一本南傳比丘寫的書,我看了心裡面真痛心。在我的感覺的話,我一心的願望:總希望把佛遺下來的教法,固然我們北傳的要統攝起來,南北傳乃至於藏傳,多多少少都統攝起來。然後呢把好的都能夠看別人,以想辦法改善自己這樣。然後自己壞的儘量的改善,千萬不要輕易的、隨便是非,這個輕輕的一是非的話,我們造下這個謗法罪不得了,這是隨便這個地方一提。尤其現在有很多人為了自己的利益,說的時候他會強調這個很重要,實際上他所以強調是為了什麼?為了他自己利益,這是更可怕!像這種事情大家只要一檢查、一注意,很容易。是為了得到一點利養,然後呢讚歎:「這個供養有很好、好處!」你真正讚歎供養,好當然好,但是呢他的目的要檢查得很清楚。你為什麼讚歎?然後呢他來供養你,這種讚歎,千萬不要讚歎!這個很清楚很明白。所以我說我們講法的人,開口的時候,自己先要檢查心裡面存著什麼心,這個概念很重要。我們繼續下去。
【能感如是眾苦之因,唯是自內三門惡行,】
上面講的種種的這種大苦,什麼原因啊?不是別的,還是我們自己的身口意種種惡業,這是我們自己的事情。
【如是知已應盡士夫力用策勵,輕微惡行,莫令染著。】
了解了這個,就把自己的最大的努力都用出來,策勵自己,再小的罪、千千萬萬不要去染著,這個說一下。那麼再下面呢?就是旁生苦。旁生苦這地方也不去說它。然後再下面是餓鬼苦,這個同樣的餓鬼苦,就翻到第四卷。請你們現在翻到95頁第6行。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三終
--------------------------------------------------------------------------------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四
p. 95 (6)
【弟子書亦云:「猛渴遙見無垢河,欲飲馳趣彼即變,雜髮青污及爛膿,臭泥血糞充滿水,】
他這個是講餓鬼,餓鬼的渴是長劫不聞江水之名,他渴的喉嚨裡一直火燒,然後呢老遠的看見那地方有一條河,然後跑的去。那一跑的去,變掉了,種種的髒東西。
【風揚浪灑山清涼,檀樹青蔭末拉耶,彼趣猛燄遍燒林,無量株杌亂雜倒。】
他這地方又渴又熱,種種的困擾。然後呢他看見那地方有河,跑的去;這地方這麼又臭又爛的東西不能喝;然後呢看見那地方很歡喜,風浪,這地方真是非常好的樹蔭,等到他跑的去的話,遍地燃燒枯木這個地方。繼續下去。
【若奔畏浪高翻滾,泡沬充溢大水藏,彼於此見熱沙霧,紅風猛亂大曠野。此住其中望雲雨,雲降鐵箭具炭烟,流飛熾炎金剛石,金色電閃降於身。熱逼雪紛亦炎熱,寒迫雖火亦令寒,猛業成熟所愚蒙,於此種種皆顛倒。】
四個四句話。先看一個實際的情況。他說在地獄裡邊有兩種,或者是我們不一定說地獄,反正這個一切都是業力所感的,他受種種的苦,有一種苦呢?熱的不得了。這個熱得不得了的時候,妙了!這個身上碰到雪,要我們的話,說熱得不得了的話,碰到雪的話覺得有冰涼之感;他怎樣啊?碰到雪,他也熱得受不了。反過來呢?寒冷的時候,我們寒冷的時候,弄點火烤烤就暖和了;他寒冷的時候火烤,烤到火,他也寒得受不了!為什麼這樣?猛業成熟。業力成熟的時候,對不起!什麼東西都顛倒,一點辦法都沒有。到這個地方,也許我們會想:會這樣嗎?會這樣。我們沒有這麼粗猛的業,但是我們可以用種種的跡象來體會。前天我曾經叫你們做一個試驗,說你們看了那個螞蟻的時候,他們咚咚咚在那兒爬,你不妨拿螞蟻歡喜吃的東西,在他的前面給他吃吃,試試看。你們有沒有人試過?有試過的人請舉手,有沒有?真遺憾!一個都沒有試!啊?有試。試了以後感覺怎麼樣?我告訴你們,所以我告訴你們的,絕對不是說空話,但願你們好好認真的去學。你們要好好的聽,不要當做耳邊風。你自己曉得的,這個螞蟻嘟嘟嘟在那兒跑的時候,他有幾種情況:有一種心安理得的跑,你在他的眼前放一下的話,他跑過去,那個時候他跑過去,一定吃那個東西,因為他正在找那個吃的東西。那個時候他的眼前現行的業--找吃的東西,看見了─吃。還有一種情況呢,你先逗他一下,他一逗,他就拿著那兩個角,就準備跟你鬥了,然後呢你再撥他一下,他就跑,拚命的跑!這個時候,他心裡面的現行是什麼?他要嘛準備逃;要嘛準備打架。所以你再好的東西,擺在那裡,前面一碰到,他就馬上轉身就走,然後你再到前面,一擋一碰見,馬上轉身就走。你們自己去做那個試驗。我告訴你們試驗都是有道理在的,要你們好好的學習。然後你看見了螞蟻,你不妨回過頭來看看你自己。平常你最歡喜吃的東西,就是你要吃的,如果說那個時候我罵了你一下:「這個傢伙,就像畜牲一樣,修行不行!貪吃懶做!」到那時候,剛開始的時候,你罵啊,罵罵算了;到後來,罵得你發了脾氣了,到那時候,交給你吃的話,你拿起來甩掉!你相信不相信?對不對?我想我們人人有這個,你再要吃的東西,你就是甩掉。尤其我給你的,你們絕對不吃!為什麼?就是這個業成熟的時候,千真萬確的事實擺在這裡。然後你今天脾氣非常盛的時候,再好的人跑到來勸你的話,你一個回答說:「去去去去!你在這兒囉嗦什麼東西!」對不對?為什麼?猛業成熟!這個業還不是地獄業!地獄的苦,比起我們現在不曉得大上百千萬倍,所以這個業力,不曉得厲害多少倍。我們現在這個業,這麼小,尚且是如此!現在信的過嗎?所以這個經上的話,絕對不會騙我們。我們現在愚痴,所以拿我們自己的想法,總覺得「這個經上講的話,怕嚇嚇你啊,那策勵你!沒有這樣的事情!」如果是嚇嚇你,策勵你的話,佛就不是如語者,不是實語者。佛太多的地方說得清清楚楚,這個是我們千真萬確要了解的。所以這種地方,是我們真正著眼的地方。那麼他的壽量呢?壽量,也不必說了,反正,一跑下去的話,是個天文數字。不管是跑到惡道當中那一道,一道一去。所以我們人道,是唯一能夠修行的地方,就偏偏只有幾十年,就是這樣。所以你想到這個地方,你了解的愈多,愈要認真去努力,這是我們在這地方應該了解的一件事情。現在請翻到96頁第2行,上面所說的說過了,第二行當中第二句,是
p 96 (2)
【若思如是惡趣眾苦,應作是念,現在探手煻煨之中住一晝夜,或於嚴冬極寒冰窟,裸而無衣,住爾許時,】
一個一個來,思惟上面的總苦第一個,然後呢?思了他這個苦以後,不妨現在這樣想:我把我的手塞在那個煻煨,不要說那個地獄那個煻煨;你把那油鍋,煎的咕嚕咕嚕滾了,然後你把手伸下去,放他一晝夜,試試看什麼味道?不要叫我們放一晝夜,我自己曉得,叫我,是絕沒有這個本事,絕不可能!叫我往那油鍋裡面放一下,馬上拿出來,我絕對不肯!你們有人願意嗎?我想:沒有一個人願意。所以現在不要看,沒有那麼事啊,提不起來,萬一你提不起來,最好的辦法:你就這樣去做一下,我保證你提得起來。所以我自己告訴你們一個故事。因為我自己是一個很愚痴、很差的人,所以當年聽見了這個道理,修行的的確確不是很簡單的事情,提不起來,那怎麼辦?就用這個辦法:冬天,那時在紐約,這紐約到了冬天氣溫很冷的,都是依華氏來說的話,大概是五六度;攝氏來說的話零下,大概零下十幾度。不要說零下十幾度,零度都受不了,冷的不得了;怎麼辦?洗冷水澡。把衣服脫掉以後,然後呢他房子裡都有這個暖氣的,下面那個暖氣還保留,上面這暖氣不放。上面已經很冷,跑到那地方臉已經發白,然後跑到洗手間裡邊,脫掉衣服,拿個水沖。然後跑出來一直抖啊!跳啊!不不不不要來了!不要來了!然後想想看:不行!不行!這個還不夠苦,再進去。那真是沖了兩下以後,那身上凍的;然後說修行,真是再坐下去的話,也不打瞌睡,也不打妄想了,你們不妨試試看,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不要說現在受了一點點小小的苦,就委屈啊!你們要從這地方,所以他現在叫我們也不必受那個苦,怎麼辦呢?你好好的思惟一下。然後呢另外一個方法:就是到寒冰裡邊去。現在不要說寒冰,我讓你們試一下:夏天,現在的時間過去了,買兩塊冰來,你拿著這塊冰,或者手上拿著、或者一個冰盆裡面,手伸在那個冰的盆裡面,你試他一個鐘頭,試試看你受得了嗎?你們不妨試試看,夏天吃冰是歡喜的事情喔!你這個受不了,真在地獄裡邊,那比天堂還舒服啊!我們也不必說那麼厲害了,
【或數日中不用飲食,】
讓你不吃一餐,而不要幾天喔!讓你少吃一點,你受的了嗎?
【或蚊虻等,哳咬其身,尚且難忍,何況寒熱諸那落迦,餓鬼旁生互相吞噉,是等眾苦,我何能忍。】
能忍耐嗎?的確不能忍耐,從這個地方,
【度現在心,乃至未能轉變心意,起大怖畏,應勤修習。】
他每個地方都這樣,他一定說出他的特質,然後呢要我們去修行。他最後那句話,指出來叫「量」,到什麼情況可以了?就是說:你心裡面要生起這樣的量來。這個地方告訴我們,你照著前面的去思惟觀察,如果說再不行,你不妨自己把那個手,塞在那個,也不要油鍋啦!就是燒開了開水,你試試看,你就那麼試一下,然後呢你拿那個寒冰試一下,然後你洗澡的時候,門窗都打開來讓蚊蟲咬一下,你這種方式,看看自己能不能忍受。用這個情況,策勵自己,修這個苦,然後呢使得自己心轉變過來,說這大痛苦受不了,你趕快要修行啊!要到什麼時候才可以?當你隨便一想,一提起來,然後呢這個就非常強有力的這個恐怖,推動你一心想修的這個心情生起來了,你可以進一步,繼續下面的了。否則的話,你就停下來,從這個地方好好努力的修行。他前面每一個地方,都是這樣告訴我們的,這個我們應該了解。曾經在破除邪執的時候,說過一個道理,說你不是要修定嗎?是的,定有什麼障礙呢?昏沉掉舉,就這樣。掉舉,就是胡思亂想,你就是擋不住。現在呢如果你想:想來想去忙了半天,到那時候,受什麼大的苦,你一想到的苦,你還願去想那個胡思亂想嗎?你所以胡思亂想,無非是想什麼東西啊?這個事情也放不下,那個事情也放不下,你發現放不下的結果,受這麼大的大苦,到那時候送給你都不要。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0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四十二卷 A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四十二卷 A面
日常法師
--------------------------------------------------------------------------------
這個事情也放不下,那個事情也放不下,你發現放不下的結果受這麼大的大苦,到那時候送給你都不要,這個道理我們已經明白了。然後呢,這個地方告訴我們怎麼去修。修到什麼樣的程度呢?就是說在任何情況之下,你只要心裡面一提到這個事情、這個念頭,馬上心就相應了,這個時候就可以繼續下去了。因為你有了這個功夫,所以然後你去學定的時候,心就散亂胡思亂想了,你了解,胡思亂想這個放不下,那個放不下,你隨便把那個苦一提,因為前面你已經修過了,所以一提這個苦的念頭馬上起來了,那時候你還會想嗎?不會想,那就是這樣的情況。所以為什麼在這裡要一步一步順著次序來的這個道理,前面是告訴我們這個原則、這個總綱、總相,下面呢又告訴我們怎麼步步深入的細細的法則。所以現在這個地方把這一點忽略過去的原因,因為的的確確我們現在還沒有如理如法,照著這個次第一步一步上來修的時候,所以沒講。同時呢關於這個苦的內容,自己看起來也容易了解,如果不了解的話,我還是會認真的講。那麼現在我們繼續說下去。
p. 96 (5)
【若雖知解,或未修習,或少修習,悉皆無益。】
這幾句話擺在心裡面,這幾句話務必擺在心裡面。說現在我們懂了、了解了,你雖然了解了,但是沒有修習有沒用啊?沒有用。不要說了解了不修習沒有用,就是你修習了,稍微修習一下,不夠量還是沒有用,「悉皆無益」,這樣。目前我們真正的難關就在這裡,那很多人說未嘗不知道,知道了以後有沒有去做?沒有,那個沒有用,要去做;然後去做的時候,不是馬馬虎虎的做,要認真的做,認真的做裡面包含兩樣東西,這內容要正確,量要足夠,這件事情還是要把握住正確的方法;要把握住正確的方法,這善知識還是第一個。這二天有一位同修,他練一個法器,是,他很不錯,他就有發心肯打這個法器,然後呢肯練這個法器,可是練了以後覺得很難。在我看起來,是!他花了好大的勁,這一點我告訴你們,他問題真正重要的在什麼?有沒有得到訣竅,有沒有得到善知識的指導。
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我昨天晚上我還練了一下給他看看,我就告訴他,我打那個鈴鼓,我二十年,這千真萬確的事實,二十年沒碰過了,我自從離開了蘭若以後,就再也沒有打過,到二十年倒是不一定到啦,十七年了已經再沒打過。但是昨天晚上我隨便一打,我自己覺得還不錯!我想大家還有人聽見了,對不對?這個比起於一般來,不會太差吧!你們不相信,我馬上到那個大殿上打一下你們看看,以前我也沒學過,我並沒有真正的人家教著我學。所以真正重要的你們注意,只要你真正肯學,這個是第一個;還有呢?學得得法與否?是第二個。你自己在那學,照你自己辦法,你學會了,害了,為什麼?照你自己辦法學會了,你這惡習慣養成了,叫你改真難改。所以我們真正要學的這第一件事情的話,不但要學,還要得到善巧的方法,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你如果說這兩個把握住了。我當年怎麼學的?我就看哪一個人打的好,大家說,我自己也聽得出來嘛,這個人打的好,然後我在旁邊細心的揣摩,他怎麼打?聽那個音怎麼樣?然後跑著去看,他樣子怎麼作,然後呢?自己平常你試幾下,你走上去就不會差得太遠,稍微試一下,要不了半天的功夫,保證你們可以學得很好,這樣。反過來說,我為什麼要提這件事情呢?眼前看得明明白白擺在這地方的,這都弄不好,居然修學佛法的,自己就看了一點書,覺得我就能夠了,可能嗎?所以任何一個地方就告訴我們,修學佛法的很多重要的關鍵在什麼地方,你要把握得住,一定要修,一定要如法、如理、如量的修;要如法如理如量,一定要找到善知識,要找到善知識,還要什麼條件?這個記住哦!善知識不是沒有,是說自己有沒有跟善知識相應的量,這個是真正重要的,你把這個做到了,下面的問題都解決。前面說過多少次,你隨時看那個經論上面,我們也了解,所以現在我們真正修行的第一件還是淨化自己!這段話再唸一遍,「若雖知解,或未修習,或少修習,悉皆無益。」聽到這個道理已經不容易,沒有宿生的善根,沒有這樣的特別的善業,對不起!經教、佛法絕不可能聽到。今天聽到了還不好好認真去做,白白浪費好可惜!這是我們這個地方應該了解的。下面一個故事。
【如事阿笈摩說,慶喜妹家二甥出家,教其讀誦,彼讀數日,懈怠不讀,附與目犍連子,仍如前行。慶喜囑曰,應令此二意發厭離。目犍連子引至晝日所經處所,化為有情大那落迦,彼等聞其斫截等聲,遂往觀視,觀見斫截所有眾苦,又見彼處有二大鑊,涌沸騰然。問云此中全無入者耶,報云阿難陀有二甥,既出家已,懈怠廢時,死後當生此中,彼二慌恐,作如是念,設若知者,現或置入,次返目犍連子處,詳白所見。目犍連子告云,二求寂,若此過患,若餘過患,悉是由其懈怠所生,當發精進。彼二遂發精進,】
好,這個文字很容易懂,我把它唸一遍,我想大家都已經懂了。再說一遍,原因是用一個輕鬆一點的故事來策勵我們。這個經上面說阿難有兩個外甥出了家,叫他好好的讀誦、學習,懈怠不讀。這個念啊、學啊真辛苦,然後呢他沒辦法就叫目犍連尊者幫忙他,結果目犍連教了他,他還是老樣子。他沒辦法了,阿難就說:怎麼樣想一個辦法,讓他兩個策發厭離心。所以目犍連尊者怎麼辦?就引他到一個地方去,那個地方化成功大地獄。他跑過去一看,一聽見那個聲音幹什麼啊?一看!說這個地獄的眾苦,不得了的害怕,旁邊有兩個大油鍋,別的油鍋裡面都哇啦哇啦煎人,那個油鍋裡面沒人,他就說這地方怎麼沒有人?那個地獄的獄卒怎麼說?說阿難有兩個外甥出了家以後懈怠廢時,懈怠不用功,死了以後墮在這裡。這裡停一下,我們也出了家了對不對?我們精進了沒有?這個要想一想哦!請問我們現在一天,然後呢張開了嘴巴吃信士送給你的東西,用的、吃的、住的,請問哪一樣東西你自己賺來的?哪一樣東西你辛苦換來的?有嗎?沒有。然後你吃了這個東西,你做些什麼?精進了嗎?說我在這兒,我們在這兒有早晚課;你早晚課做些什麼?不是妄想就是昏沈,這就算用功了嗎?看看,他在佛世哦!我想這個佛世的遠比我們好吧!他這個佛世尚且要墮落,這是千真萬確的!這個實在值得我們想一想。現在那個故事裡邊怎麼說?說這二個獄者告訴他,說這兩個沙彌出了家以後不好好用功,沙彌哦!比丘是更利害,因為比丘要求的條件更高。所以他兩個就害怕起來了,不得了,如果現在要曉得了進去的話,不得了,趕快回去。目犍連問他,你看見什麼啊?看見這個,你要告訴他,目犍連尊者就告訴他,這個還算是小的,還有比這個更嚴重的。為什麼會這樣?懈怠,懈怠的意思是什麼?不精進就是懈怠。不是說你努力,你忙不相干的事情,都是。世間的人一天到晚忙,這不叫精進。精進是什麼?就是跟善法相應,策勵自己努力,這個才叫精進。這我們要千真萬確的,不是我們今天做了一點事情,心裡面如果說胡思亂想都不相應,何況我們現在兩樣東西,都不相應。所以這一點說「彼二遂發精進」,他們兩個發起精進來了。下面一段話很有意思。
【若未食前,憶念地獄,則不飲食,若於食後而憶念者,即便嘔吐。】
這是當時的情況。他假定說還沒吃飯的東西,想到他看見那個地獄的話,他就吃不進了,害怕的就不得了;同樣的他吃過了以後,一想的話,就害怕的吐出來,這是實際的狀態。這個告訴我們,我們只是沒看見,如果我們真的看見的話,不得了。所以佛經上面也告訴我們,所以假定說你們諸位也像我那樣,親眼看見造了惡業以後墮落惡道的恐怖的話,沒有一個人例外,都像蘆葦一樣站都站不住,人都癱掉了。這看看都這麼嚴重,受是絕對受不了。所以處處地方這些事情,無非是策發我們精進!精進!千萬不要貪眼前的一點小便宜,不要說現在這個事情提不起,那個事情提不起,現在是唯一能夠努力的時候。
【又引至餘晝經行處,於餘一處,化為諸天,彼由聞其琵琶等聲,遂往觀視,見有天宮,天女充滿而無天子,問其無有天子因緣,答云,阿難陀有二甥,既出家已,發勤精進,彼二死後,當生此中,彼二歡喜,還白目犍連子。】
p. 97
【教曰,二求寂,若此勝利,若餘勝利,悉從勤發精進而生,應發精進。】
那麼更進一步,就把他去看天上,看了天上以後有一個地方天女充滿,那個天堂非常美麗,就是沒有天子。那就問啦,這個地方為什麼沒有天子?別的地方為什麼有?說阿難尊者有兩個外甥,出了家以後精進努力,他努力了以後,死了以後到這裡來。他聽了以後好歡喜,告訴目犍連。目犍連尊者就告訴他,種種的好處精進修行來的。這個故事對我們最好的一個教誡,人間短短的幾十年很容易過,你如果說努力的話,就有這麼多的好處,如果懈怠的話有這麼大的壞處,好壞之間差別太大。
【次發精進受聖教時,見如前引,真實相應經中宣說,】
這個阿難他的兩個外甥,先,他雖然出了家不肯修行,然後呢看見了地獄苦,以後再看見天堂,他每經過一個地方,都有一個轉變,而不經過的時候,他不轉變。在這地方有一點事情,我們可以注意一下。他這個從他不肯學到肯學,這是一個絕大的轉變,像這種情況,在我們人人都很羡慕的,我們人人都希望要這樣去轉變,為什麼我們做不到?第一個大家可以想一想,第二個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他雖然有這麼絕大的轉變,可是對根本意趣來說,他的目的就是共同的,他原來懈怠不想努力,為什麼?想快樂,就是想快樂,這麼簡單。他後來轉變了,為什麼?還是想快樂,對不對?這個概念你們要注意,你們要認識!所以佛法雖然告訴我們,常樂我淨說四顛倒,這千真萬確的,說那個時候是快樂,那是顛倒的。可是他真正的告訴你快樂是顛倒的目的,為什麼?是告訴你這個快樂是虛假的、不究竟的、騙你的、害你的,不是真快樂,你看錯了,真正的目的還是要求真實的快樂,這個我們要把握得住。所以從眼前淺的地方去看,佛法跟世間講的好像完全是二碼子的事,完全相反;如果你更深一層追根究底去看的話,那佛法告訴我們的,才是我們世間真正要追求的。世間真正要追求的是什麼?快樂嘛!但是對不起,因為你不了解快樂的真相,你也不曉得什麼是追求快樂的方法,你找了半天,不但找不到快樂,受了大痛苦。所以這樣的原因,就是眼前小小的快樂,因你迷糊了,明明是一個騙你的東西,你把它當做快樂,結果受了它大苦,這個才是顛倒。所以顛倒本身不是快樂,顛倒本身是你的無明,因為你的無明看不見事實的真相,所以把苦的事情看成快樂的,這個是我們要真正重要的。所以這剛開始的時候,就世間真相指給你看,這個是顛倒,最後等到你徹底明白了以後,這涅槃上面談了什麼?常樂我淨也。妙了!這個道理這個地方隨便一談。不過我們不要以我們這種無明這種概念去找常樂我淨,你怎麼找怎麼錯。所以眼前我們真正認識的在這個地方,我之所以點出來就是,我們眼前所以不肯學是為了什麼?貪快樂,佛法真實告訴我們的,為了你真正得到你的好處起見,要這樣的,這個是我們應該著眼點,這樣。所以我們有的人志趣很好,那是非常好,有很多人懶懶癱癱的話,這個地方就應該好好的加深認識,你有了這個認識以後,真正的好處畢竟還是你的,到那個時候你就會把我們現在的毛病,不能修行的整個的能夠改的過來,能夠提昇自己。所以第二個阿難尊者的兩個外甥,說看見那個天堂上面是這麼好,這個結果是修行而來,他好高興的去修行了。那麼完了以後呢?他要我們再繼續看下去,97頁的第一行,說
【次發精進受聖教時,見如前引,真實相應經中宣說,從諸善趣而生惡趣。】
於是他們兩個人就精進了,以前懈怠馬馬虎虎,總要他去做,他不肯去做;現在肯去做,又肯讀誦,又肯唸經。然後就看經典的時候,那時候看到一個經叫真實相應經,怎麼講呀?到了這個善趣上了天以後,還要墮落的。這一下他心裡就要發毛了,因為他親眼看見這個墮落以後的痛苦,他覺得修行了上了天,上了天倒是蠻好的,結果發現上了天以後還要墮落,你只要一旦曉得這個痛苦的話,那誰都不願意。眼前雖然上了天,究竟還要去的話,這個地方絕對不能去。所以他就問了,
【問云聖者,我等若從人天之中死後復生三惡趣耶。】
他就問了,說我們生了人天以後,是不是還要墮落到三惡道當中啊?那個答案是肯定的。
【告云二賢首,乃至未能斷諸煩惱,爾時於其五趣生死,如轤轆理,應須輪轉。】
然後目犍連就告訴他了,說你們兩個人要了解,儘管你暫時生了善趣了,但是善趣當中還在生死輪迴。這個生死輪迴的因是什麼?業。業的主導是惑,就是煩惱,只要你的煩惱還在,沒斷除,對不起!那時候你永遠要在裡邊輪轉。輪轉的地方是五道,有的地方說六道,那是把這修羅併入天道當中,這我們知道的,所以三個善道,天、修羅、人道,把修羅併入天道的話,變成功天人二道,下面三惡道我們知道。在這個裡邊輪轉像什麼?轤轆,轤轆就是我們看見那井上面以前那個吊的,它沒頭沒尾的永遠在那裡咕嚕咕嚕轉,像我們這個鏈條,像我們這汽車上面那個皮帶一樣,沒頭沒尾的永遠在那轉。對不起!你只要煩惱未斷,永遠在這裡轉。他一想到說天再大的快樂,完了以後還要到那油鍋裡去煎的話,就無法忍受。
【彼二厭離,】
這樣的話那個天也不要去了,那也不要去了。這短短的一段話,我們想辦法,怎麼樣把這段話能夠移到我們自己身心上,那我們修行馬上成就。所以前面一再告訴我們,你儘管講很多引理的言詞,講完了以後如果跟你自己不相應的話,總是戲論;跟你相應了,那個就對了。現在我們自利是如此,利他亦復如此,你自己都不相應,都做不到也不會做,你告訴別人有用嗎?當然如果人家有善根,他聽見了話是派得上用場;反過來說沒有善根,種點善根是有用場的,可是對究竟真實結那個果來說,這個大成問題。所以這一點我們應該注意的,我們並不忽視從文字語言的認識開始,而且我們了解這是必須要的,但是同樣的應該認識,從文字語言認識了以後,下面進一步應該是些什麼,這個裡邊卻要一番努力,這個叫做修行。所以我們聽懂是容易,把聽懂的東西擺在身心上面,如何思惟觀察,如理如量生起相應的、對治的能力,對治這個煩惱,這卻是我們聽懂了以後應該做的事情;乃至於生起這個厭離心,沒有生起厭離心之前,一直應該在這地方努力。那麼他那兩位一聽見這個道理生起厭離,所以
【作是白云,今後不行諸煩惱行,惟願為說如是正法。】
他這樣一來再快樂的事情,還要墮落,千萬不可以再行煩惱。所以就請求那個老師告訴他們兩位什麼是正法。正法者是如理的能夠針對煩惱、對治煩惱、淨化煩惱的。
【目犍連子為說法已,證阿羅漢。】
好!問題就解決了。下面我們看。
【是故能滅懈怠,能發精進,勤修正道,策發其意,令希解脫,及證解脫。其根本因者,謂讚修苦。】
這個記著,所以說我們修行最大的障礙是什麼?是懈怠。能夠消除了懈怠,而且還要策發精進,策發了精進才能夠勤修正道,然後呢照著這去努力希求解脫能夠證得證果。整個的那個根本因,這個根本因,為什麼講根本因?因很多,前面譬如說暇滿人身,得到善知識,然後呢念死,這個都是策發我們的因。但是這個因當中最主要的根本的是什麼?苦!我們在這地方也回過頭來可以看一看我們念死、念暇滿,它是對我們有策勵修行的絕大的功效。可是它所以策勵的原因,為什麼?還是苦樂兩個字,想想看,對不對?從暇滿開始,就體會到一個事情,說一切人大家都啊要求快樂去掉痛苦,而去掉痛苦得到快樂,也只有修行,這樣。那麼修行必定要依靠這個暇滿的人身,所以這個暇滿的人身就顯得意義很重大。從這個裡邊你可以體會到,這個暇滿人身,所以能夠策勵我們修行的話,它根本在那裡?還是苦!然後呢我們又講念死,這個死是生前很快,忙了一輩子,不管你有什麼好的,最後像一個夢一樣,完了以後都死,所以沒有什麼價值。問題是死了以後還繼續下去,繼續下去到哪裡去啊?是由彼業所牽,而這個業所牽我們又考慮到,要墮落惡道去,所以想到這樣來的話,不行!不行!假定說了解了這個修行了,然後你經過了修行以後,你能夠超昇,乃至於了脫生死的,那個死你也不怕。所以念死本身,它主要的根本原因還是苦,很清楚、很明白。
日常法師
--------------------------------------------------------------------------------
這個事情也放不下,那個事情也放不下,你發現放不下的結果受這麼大的大苦,到那時候送給你都不要,這個道理我們已經明白了。然後呢,這個地方告訴我們怎麼去修。修到什麼樣的程度呢?就是說在任何情況之下,你只要心裡面一提到這個事情、這個念頭,馬上心就相應了,這個時候就可以繼續下去了。因為你有了這個功夫,所以然後你去學定的時候,心就散亂胡思亂想了,你了解,胡思亂想這個放不下,那個放不下,你隨便把那個苦一提,因為前面你已經修過了,所以一提這個苦的念頭馬上起來了,那時候你還會想嗎?不會想,那就是這樣的情況。所以為什麼在這裡要一步一步順著次序來的這個道理,前面是告訴我們這個原則、這個總綱、總相,下面呢又告訴我們怎麼步步深入的細細的法則。所以現在這個地方把這一點忽略過去的原因,因為的的確確我們現在還沒有如理如法,照著這個次第一步一步上來修的時候,所以沒講。同時呢關於這個苦的內容,自己看起來也容易了解,如果不了解的話,我還是會認真的講。那麼現在我們繼續說下去。
p. 96 (5)
【若雖知解,或未修習,或少修習,悉皆無益。】
這幾句話擺在心裡面,這幾句話務必擺在心裡面。說現在我們懂了、了解了,你雖然了解了,但是沒有修習有沒用啊?沒有用。不要說了解了不修習沒有用,就是你修習了,稍微修習一下,不夠量還是沒有用,「悉皆無益」,這樣。目前我們真正的難關就在這裡,那很多人說未嘗不知道,知道了以後有沒有去做?沒有,那個沒有用,要去做;然後去做的時候,不是馬馬虎虎的做,要認真的做,認真的做裡面包含兩樣東西,這內容要正確,量要足夠,這件事情還是要把握住正確的方法;要把握住正確的方法,這善知識還是第一個。這二天有一位同修,他練一個法器,是,他很不錯,他就有發心肯打這個法器,然後呢肯練這個法器,可是練了以後覺得很難。在我看起來,是!他花了好大的勁,這一點我告訴你們,他問題真正重要的在什麼?有沒有得到訣竅,有沒有得到善知識的指導。
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我昨天晚上我還練了一下給他看看,我就告訴他,我打那個鈴鼓,我二十年,這千真萬確的事實,二十年沒碰過了,我自從離開了蘭若以後,就再也沒有打過,到二十年倒是不一定到啦,十七年了已經再沒打過。但是昨天晚上我隨便一打,我自己覺得還不錯!我想大家還有人聽見了,對不對?這個比起於一般來,不會太差吧!你們不相信,我馬上到那個大殿上打一下你們看看,以前我也沒學過,我並沒有真正的人家教著我學。所以真正重要的你們注意,只要你真正肯學,這個是第一個;還有呢?學得得法與否?是第二個。你自己在那學,照你自己辦法,你學會了,害了,為什麼?照你自己辦法學會了,你這惡習慣養成了,叫你改真難改。所以我們真正要學的這第一件事情的話,不但要學,還要得到善巧的方法,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你如果說這兩個把握住了。我當年怎麼學的?我就看哪一個人打的好,大家說,我自己也聽得出來嘛,這個人打的好,然後我在旁邊細心的揣摩,他怎麼打?聽那個音怎麼樣?然後跑著去看,他樣子怎麼作,然後呢?自己平常你試幾下,你走上去就不會差得太遠,稍微試一下,要不了半天的功夫,保證你們可以學得很好,這樣。反過來說,我為什麼要提這件事情呢?眼前看得明明白白擺在這地方的,這都弄不好,居然修學佛法的,自己就看了一點書,覺得我就能夠了,可能嗎?所以任何一個地方就告訴我們,修學佛法的很多重要的關鍵在什麼地方,你要把握得住,一定要修,一定要如法、如理、如量的修;要如法如理如量,一定要找到善知識,要找到善知識,還要什麼條件?這個記住哦!善知識不是沒有,是說自己有沒有跟善知識相應的量,這個是真正重要的,你把這個做到了,下面的問題都解決。前面說過多少次,你隨時看那個經論上面,我們也了解,所以現在我們真正修行的第一件還是淨化自己!這段話再唸一遍,「若雖知解,或未修習,或少修習,悉皆無益。」聽到這個道理已經不容易,沒有宿生的善根,沒有這樣的特別的善業,對不起!經教、佛法絕不可能聽到。今天聽到了還不好好認真去做,白白浪費好可惜!這是我們這個地方應該了解的。下面一個故事。
【如事阿笈摩說,慶喜妹家二甥出家,教其讀誦,彼讀數日,懈怠不讀,附與目犍連子,仍如前行。慶喜囑曰,應令此二意發厭離。目犍連子引至晝日所經處所,化為有情大那落迦,彼等聞其斫截等聲,遂往觀視,觀見斫截所有眾苦,又見彼處有二大鑊,涌沸騰然。問云此中全無入者耶,報云阿難陀有二甥,既出家已,懈怠廢時,死後當生此中,彼二慌恐,作如是念,設若知者,現或置入,次返目犍連子處,詳白所見。目犍連子告云,二求寂,若此過患,若餘過患,悉是由其懈怠所生,當發精進。彼二遂發精進,】
好,這個文字很容易懂,我把它唸一遍,我想大家都已經懂了。再說一遍,原因是用一個輕鬆一點的故事來策勵我們。這個經上面說阿難有兩個外甥出了家,叫他好好的讀誦、學習,懈怠不讀。這個念啊、學啊真辛苦,然後呢他沒辦法就叫目犍連尊者幫忙他,結果目犍連教了他,他還是老樣子。他沒辦法了,阿難就說:怎麼樣想一個辦法,讓他兩個策發厭離心。所以目犍連尊者怎麼辦?就引他到一個地方去,那個地方化成功大地獄。他跑過去一看,一聽見那個聲音幹什麼啊?一看!說這個地獄的眾苦,不得了的害怕,旁邊有兩個大油鍋,別的油鍋裡面都哇啦哇啦煎人,那個油鍋裡面沒人,他就說這地方怎麼沒有人?那個地獄的獄卒怎麼說?說阿難有兩個外甥出了家以後懈怠廢時,懈怠不用功,死了以後墮在這裡。這裡停一下,我們也出了家了對不對?我們精進了沒有?這個要想一想哦!請問我們現在一天,然後呢張開了嘴巴吃信士送給你的東西,用的、吃的、住的,請問哪一樣東西你自己賺來的?哪一樣東西你辛苦換來的?有嗎?沒有。然後你吃了這個東西,你做些什麼?精進了嗎?說我在這兒,我們在這兒有早晚課;你早晚課做些什麼?不是妄想就是昏沈,這就算用功了嗎?看看,他在佛世哦!我想這個佛世的遠比我們好吧!他這個佛世尚且要墮落,這是千真萬確的!這個實在值得我們想一想。現在那個故事裡邊怎麼說?說這二個獄者告訴他,說這兩個沙彌出了家以後不好好用功,沙彌哦!比丘是更利害,因為比丘要求的條件更高。所以他兩個就害怕起來了,不得了,如果現在要曉得了進去的話,不得了,趕快回去。目犍連問他,你看見什麼啊?看見這個,你要告訴他,目犍連尊者就告訴他,這個還算是小的,還有比這個更嚴重的。為什麼會這樣?懈怠,懈怠的意思是什麼?不精進就是懈怠。不是說你努力,你忙不相干的事情,都是。世間的人一天到晚忙,這不叫精進。精進是什麼?就是跟善法相應,策勵自己努力,這個才叫精進。這我們要千真萬確的,不是我們今天做了一點事情,心裡面如果說胡思亂想都不相應,何況我們現在兩樣東西,都不相應。所以這一點說「彼二遂發精進」,他們兩個發起精進來了。下面一段話很有意思。
【若未食前,憶念地獄,則不飲食,若於食後而憶念者,即便嘔吐。】
這是當時的情況。他假定說還沒吃飯的東西,想到他看見那個地獄的話,他就吃不進了,害怕的就不得了;同樣的他吃過了以後,一想的話,就害怕的吐出來,這是實際的狀態。這個告訴我們,我們只是沒看見,如果我們真的看見的話,不得了。所以佛經上面也告訴我們,所以假定說你們諸位也像我那樣,親眼看見造了惡業以後墮落惡道的恐怖的話,沒有一個人例外,都像蘆葦一樣站都站不住,人都癱掉了。這看看都這麼嚴重,受是絕對受不了。所以處處地方這些事情,無非是策發我們精進!精進!千萬不要貪眼前的一點小便宜,不要說現在這個事情提不起,那個事情提不起,現在是唯一能夠努力的時候。
【又引至餘晝經行處,於餘一處,化為諸天,彼由聞其琵琶等聲,遂往觀視,見有天宮,天女充滿而無天子,問其無有天子因緣,答云,阿難陀有二甥,既出家已,發勤精進,彼二死後,當生此中,彼二歡喜,還白目犍連子。】
p. 97
【教曰,二求寂,若此勝利,若餘勝利,悉從勤發精進而生,應發精進。】
那麼更進一步,就把他去看天上,看了天上以後有一個地方天女充滿,那個天堂非常美麗,就是沒有天子。那就問啦,這個地方為什麼沒有天子?別的地方為什麼有?說阿難尊者有兩個外甥,出了家以後精進努力,他努力了以後,死了以後到這裡來。他聽了以後好歡喜,告訴目犍連。目犍連尊者就告訴他,種種的好處精進修行來的。這個故事對我們最好的一個教誡,人間短短的幾十年很容易過,你如果說努力的話,就有這麼多的好處,如果懈怠的話有這麼大的壞處,好壞之間差別太大。
【次發精進受聖教時,見如前引,真實相應經中宣說,】
這個阿難他的兩個外甥,先,他雖然出了家不肯修行,然後呢看見了地獄苦,以後再看見天堂,他每經過一個地方,都有一個轉變,而不經過的時候,他不轉變。在這地方有一點事情,我們可以注意一下。他這個從他不肯學到肯學,這是一個絕大的轉變,像這種情況,在我們人人都很羡慕的,我們人人都希望要這樣去轉變,為什麼我們做不到?第一個大家可以想一想,第二個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他雖然有這麼絕大的轉變,可是對根本意趣來說,他的目的就是共同的,他原來懈怠不想努力,為什麼?想快樂,就是想快樂,這麼簡單。他後來轉變了,為什麼?還是想快樂,對不對?這個概念你們要注意,你們要認識!所以佛法雖然告訴我們,常樂我淨說四顛倒,這千真萬確的,說那個時候是快樂,那是顛倒的。可是他真正的告訴你快樂是顛倒的目的,為什麼?是告訴你這個快樂是虛假的、不究竟的、騙你的、害你的,不是真快樂,你看錯了,真正的目的還是要求真實的快樂,這個我們要把握得住。所以從眼前淺的地方去看,佛法跟世間講的好像完全是二碼子的事,完全相反;如果你更深一層追根究底去看的話,那佛法告訴我們的,才是我們世間真正要追求的。世間真正要追求的是什麼?快樂嘛!但是對不起,因為你不了解快樂的真相,你也不曉得什麼是追求快樂的方法,你找了半天,不但找不到快樂,受了大痛苦。所以這樣的原因,就是眼前小小的快樂,因你迷糊了,明明是一個騙你的東西,你把它當做快樂,結果受了它大苦,這個才是顛倒。所以顛倒本身不是快樂,顛倒本身是你的無明,因為你的無明看不見事實的真相,所以把苦的事情看成快樂的,這個是我們要真正重要的。所以這剛開始的時候,就世間真相指給你看,這個是顛倒,最後等到你徹底明白了以後,這涅槃上面談了什麼?常樂我淨也。妙了!這個道理這個地方隨便一談。不過我們不要以我們這種無明這種概念去找常樂我淨,你怎麼找怎麼錯。所以眼前我們真正認識的在這個地方,我之所以點出來就是,我們眼前所以不肯學是為了什麼?貪快樂,佛法真實告訴我們的,為了你真正得到你的好處起見,要這樣的,這個是我們應該著眼點,這樣。所以我們有的人志趣很好,那是非常好,有很多人懶懶癱癱的話,這個地方就應該好好的加深認識,你有了這個認識以後,真正的好處畢竟還是你的,到那個時候你就會把我們現在的毛病,不能修行的整個的能夠改的過來,能夠提昇自己。所以第二個阿難尊者的兩個外甥,說看見那個天堂上面是這麼好,這個結果是修行而來,他好高興的去修行了。那麼完了以後呢?他要我們再繼續看下去,97頁的第一行,說
【次發精進受聖教時,見如前引,真實相應經中宣說,從諸善趣而生惡趣。】
於是他們兩個人就精進了,以前懈怠馬馬虎虎,總要他去做,他不肯去做;現在肯去做,又肯讀誦,又肯唸經。然後就看經典的時候,那時候看到一個經叫真實相應經,怎麼講呀?到了這個善趣上了天以後,還要墮落的。這一下他心裡就要發毛了,因為他親眼看見這個墮落以後的痛苦,他覺得修行了上了天,上了天倒是蠻好的,結果發現上了天以後還要墮落,你只要一旦曉得這個痛苦的話,那誰都不願意。眼前雖然上了天,究竟還要去的話,這個地方絕對不能去。所以他就問了,
【問云聖者,我等若從人天之中死後復生三惡趣耶。】
他就問了,說我們生了人天以後,是不是還要墮落到三惡道當中啊?那個答案是肯定的。
【告云二賢首,乃至未能斷諸煩惱,爾時於其五趣生死,如轤轆理,應須輪轉。】
然後目犍連就告訴他了,說你們兩個人要了解,儘管你暫時生了善趣了,但是善趣當中還在生死輪迴。這個生死輪迴的因是什麼?業。業的主導是惑,就是煩惱,只要你的煩惱還在,沒斷除,對不起!那時候你永遠要在裡邊輪轉。輪轉的地方是五道,有的地方說六道,那是把這修羅併入天道當中,這我們知道的,所以三個善道,天、修羅、人道,把修羅併入天道的話,變成功天人二道,下面三惡道我們知道。在這個裡邊輪轉像什麼?轤轆,轤轆就是我們看見那井上面以前那個吊的,它沒頭沒尾的永遠在那裡咕嚕咕嚕轉,像我們這個鏈條,像我們這汽車上面那個皮帶一樣,沒頭沒尾的永遠在那轉。對不起!你只要煩惱未斷,永遠在這裡轉。他一想到說天再大的快樂,完了以後還要到那油鍋裡去煎的話,就無法忍受。
【彼二厭離,】
這樣的話那個天也不要去了,那也不要去了。這短短的一段話,我們想辦法,怎麼樣把這段話能夠移到我們自己身心上,那我們修行馬上成就。所以前面一再告訴我們,你儘管講很多引理的言詞,講完了以後如果跟你自己不相應的話,總是戲論;跟你相應了,那個就對了。現在我們自利是如此,利他亦復如此,你自己都不相應,都做不到也不會做,你告訴別人有用嗎?當然如果人家有善根,他聽見了話是派得上用場;反過來說沒有善根,種點善根是有用場的,可是對究竟真實結那個果來說,這個大成問題。所以這一點我們應該注意的,我們並不忽視從文字語言的認識開始,而且我們了解這是必須要的,但是同樣的應該認識,從文字語言認識了以後,下面進一步應該是些什麼,這個裡邊卻要一番努力,這個叫做修行。所以我們聽懂是容易,把聽懂的東西擺在身心上面,如何思惟觀察,如理如量生起相應的、對治的能力,對治這個煩惱,這卻是我們聽懂了以後應該做的事情;乃至於生起這個厭離心,沒有生起厭離心之前,一直應該在這地方努力。那麼他那兩位一聽見這個道理生起厭離,所以
【作是白云,今後不行諸煩惱行,惟願為說如是正法。】
他這樣一來再快樂的事情,還要墮落,千萬不可以再行煩惱。所以就請求那個老師告訴他們兩位什麼是正法。正法者是如理的能夠針對煩惱、對治煩惱、淨化煩惱的。
【目犍連子為說法已,證阿羅漢。】
好!問題就解決了。下面我們看。
【是故能滅懈怠,能發精進,勤修正道,策發其意,令希解脫,及證解脫。其根本因者,謂讚修苦。】
這個記著,所以說我們修行最大的障礙是什麼?是懈怠。能夠消除了懈怠,而且還要策發精進,策發了精進才能夠勤修正道,然後呢照著這去努力希求解脫能夠證得證果。整個的那個根本因,這個根本因,為什麼講根本因?因很多,前面譬如說暇滿人身,得到善知識,然後呢念死,這個都是策發我們的因。但是這個因當中最主要的根本的是什麼?苦!我們在這地方也回過頭來可以看一看我們念死、念暇滿,它是對我們有策勵修行的絕大的功效。可是它所以策勵的原因,為什麼?還是苦樂兩個字,想想看,對不對?從暇滿開始,就體會到一個事情,說一切人大家都啊要求快樂去掉痛苦,而去掉痛苦得到快樂,也只有修行,這樣。那麼修行必定要依靠這個暇滿的人身,所以這個暇滿的人身就顯得意義很重大。從這個裡邊你可以體會到,這個暇滿人身,所以能夠策勵我們修行的話,它根本在那裡?還是苦!然後呢我們又講念死,這個死是生前很快,忙了一輩子,不管你有什麼好的,最後像一個夢一樣,完了以後都死,所以沒有什麼價值。問題是死了以後還繼續下去,繼續下去到哪裡去啊?是由彼業所牽,而這個業所牽我們又考慮到,要墮落惡道去,所以想到這樣來的話,不行!不行!假定說了解了這個修行了,然後你經過了修行以後,你能夠超昇,乃至於了脫生死的,那個死你也不怕。所以念死本身,它主要的根本原因還是苦,很清楚、很明白。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0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四十二卷 B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四十二卷 B面
日常法師
--------------------------------------------------------------------------------
這個地方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佛整個的說法為什麼次第包含了一切?原因在這裡,這個是我們應該把握得住的,所以這個概念,這個地方特別指出這一點來。所以我們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把握住根本何在,所以根本因,然後呢圓滿因,你這兩點把握得住的話,這因圓滿了,這果自然必定圓滿。所以這個道理他下面說:
p. 97 (6)
【縱有大師現住世間,於此教授,更無過上而可宣說,】
關於這個道理就算佛再來,佛再來能夠說的也是這個道理,更沒有超過他的,所以這個苦本身就是修學佛法最主要的主因,也是根本因,不同的就是把這個苦的質跟量從淺到深,這個不同而已,然後呢推己及人,這樣差別。
【即於此中,發生下中士夫意樂,次第極顯。】
同樣的,就在這個裡邊,從苦這個根本因上面看你自己的力量能夠觀察的深廣的程度,然後呢來說明下士、中士、上士,這個內涵是如此,修行的次第也是如此。只看見眼前的,那個是下士,你能夠更深一層去看的這是中士,然後呢最徹底圓滿的了解這個是上士。他為什麼這地方要這麼提一下呢?固然一方面說明不管是哪一部份,他的根本原因在這裡,同時這個地方也提醒我們既然這是這樣的話,那我們一開頭的時候就把握住根本重點,一腳下去走最直接也是最快速的路子,同時這條路是最省力最方便。所以現在我們太多人眼前總覺得我是不行、我是很差啊!這種概念,說實在的都是自己傷害自己,結果是,你眼前因為怕一點小苦爬不上去,結果卻是受了大苦,這個人的真正愚癡在這個地方,關於一點到後面精進一章裡面會特別告訴我們,我們眼前所以爬不上去的話,原因就是覺得自己力量不夠,這倒是個事實。另外一點呢?就是怕擋不住這個苦,覺得這麼大的苦,就好像受不了,結果呢因為你怕這麼一點點小苦,你吃了無窮無盡的大苦,這是我們最划不來、最划不來的事情。現在這個本論有個特別的好處,關於這個道理在你沒有真實修學之前,先完完整整的告訴你,這樣。你有了這個認識以後,你不要急著去修,然後呢照著它這個次第一步一步上去,增強你的能力,你可以慢一點來,但是你看得很清楚,最後你走的路子卻是最快速的、最直接的。這個是特別說明,修苦這個地方要告訴我們,它這個苦僅管這是下士,說避免我們死後墮落,實際上呢這個也一直通到中士、上士,整個佛法裡邊無不都是說這個。所以儘管以後講到中士以及上士的時候,這個目前所講的,也是它們的基礎,所以這個是共基;而這個共基,我們所以現在不講的原因,原因是因為我們現在不是照著去修的時候,而這是理解這個道理的時候,所以把這個道理我是詳細的說明。關於正式的內涵到正確修的時候,我們到那時候要回過頭來很認真的在這個上面去從新研閱,然後呢根據所了解的思惟觀察,策發這個苦的認識,然後呢那個時候你的心裡面,就會一想到苦,這跟苦相應的這個心念生起來了,那麼生起來了以後,說要到什麼程度才夠呢?單單生起來還不夠,單單生起來就是質對了,量還要夠。那麼量要達到什麼程度呢?好!它下面也說。
【淨修心量,亦是乃至未起如是意樂以來,應須恆常勵力修習,】
就是前面我們不了解世間的真相是什麼,所以對它貪著,貪著的結果呢?原來造種種的苦,而這種貪著的心相是染污的,現在了解了以後淨化它,那時候認識的真真實實,不被他騙,所以這個叫做淨修。那麼到什麼程度呢?說乃至於你沒有生起這樣的意樂,這樣的意樂就是遵照我們心意所好樂的,心意好樂的是什麼?對這個事情產生厭離,一看見不管它多好的事情,你一看見你就厭離。在還沒有生起這個大厭離之前,你一直拿這個東西來努力修學,所以應須,這一個字必須要,恆常─時間絕不間斷的,勵力─還要努力的去修習。它每一個字這個裡面是一種實際上的狀態,就是說你修的時候必須要什麼?很殷重的,要絕有力量的,所以叫勵力;那麼修的時間呢?要常常,常常到什麼程度?從不間斷的,所以叫恆常,而且這個事情是必須要,我們現在應該做的。前面不管是暇滿人身也好,說暇滿難得以及死沒無常的迅速也好,都是繞著苦這個中心在轉,這也是修學佛法的第一步,到什麼程度呢?策發大厭離。所以我們到這地方可以停一下,想一想,假定說我們懂得這個道理,那很方便;假定我們懂不得這個道理,可以隨便把以前運用過的這些例子來思惟一下,馬上就生起這個正確的認識。拿一個例子說平常在一個好朋友,那你二個人平常好的不得了,說如膠如漆、難捨難分的,忽然有一天有個人跑著來告訴你說,某人啊!你平常跟他一直好,其實這個是個大騙子,他專門在背後說你壞話,他背後專門傷害你,然後呢最後引你怎麼。假定這個事實,一旦你發現真的話,請問這個好朋友你還願意跟他來往嗎?我想沒有一個人例外的,一旦真正確定了解,這個好朋友原來是大騙子,專門傷害你的話,你就對他起一個絕大的厭惡之心,雖然你一時沒奈何,但是一看見他,心裡面就起絕大的厭惡,這個傢伙是這樣的!你會生起絕大的厭惡來,對不對?這說明什麼?說明我們的心裡,千真萬確的,就是對這件事情修學起來一點都不難,難在不認識這樣東西的真實狀態。所以我們現在真正難的是什麼?無明,並不能如實的看見眼前難捨難分,這種東西的真實相狀,如果你真實看見了這些東西是專門害我們的,那誰都不可能再去要它。所以現在常常人家看見你們修學佛法的人出了家,他說你們出家也吃素的,你們出家不可以有家的,他覺得這個事情好像是這樣,這種人我也沒辦法跟他說。假定我們真正了解,原來你現在吃了他一斤,不是還他八兩!還他八兩這倒還好,吃了半斤只要還他八兩,吃了他半斤還起來是不得了的還!就這個道理很簡單嘛!我們現在隨便的咬一點東西,好吃的吃了嘴巴裡,也不過如此,然後呢你身上給他八兩肉試試看,這個痛苦是不曉得要痛苦多久,這千真萬確。對不對?這不是很簡單一個事情嘛!所以曉得了這麼簡單那還不要你下地獄,萬一你要下地獄的話,你算算看,不是這麼簡單嘛!說這個才是我們真正可憐的地方。所以說假定這個地方大家真正了解了以後,那時候才發現這個厭離實在不難,處處地方你們要了解,真正難的
【內隖嗉巴亦云:「應觀能生彼中之因,】
說首先我們現在真正應該做的事情,這是我們應該做的。我們現在做的事情很有意思,我們只做我們想做的事情,而不做我們應該做的事情。這個我們想做的事情,跟我們應該做的事情,你們分得清楚嗎?我們應該做的事情,我們往往不想去做,還不願意去做,佛就告訴我們你應該這樣做的,我們還不一定行,只是自己想做的事情,自己想做的事情,都是隨順著無明的,都是把我們送下地獄去的。所以這地方凡是談到因的時候,你就提醒自己,「因」,因什麼?「因」把自己無明認識,應該聽從佛的正知見,這個才是我們學佛。你如果這一點把握不住的話,我們現在雖然出了家,在家也是一樣,雖然覺得學佛,你是學我,不是學佛。那麼我們現在學佛的人應該怎麼辦?腦筋裡不是看說,這個人不對,那一個人不對,應該看看我現在造的因,「能生彼中之因」,說生到這個裡邊,哪裡啊?三惡道,苦不堪言,他為什麼去的?因為造了這個業因。所以現在我看看,我們有沒有造到地獄去當中的這個因。
【先作未作,】
以前有沒有作?現在作了不作?還要看看我以後應該怎麼辦。
【若先已作,或現正作,或念後時,而當作者,則當生彼。】
假定你以前已經作了,或現在又正在作,或者以後還要作,那麼作了這個東西,就要到那個地方去,到哪裡?三惡道當中,那個三惡道就是這麼恐怖、這麼苦惱的地方。如果造了,那一定逃不走,那一定要去。
【若生彼中,爾時我當何所作耶!我能忍乎。】
一旦到那個地方我能做些什麼?我能忍受得了嗎?這個事情我們現在要好好的思惟,好好的觀察。
【作是念已,作意思惟,必須令其腦漿炎熱,起坐慞慌,無寧方便,隨力令發畏怖之心。此是切要,】
然後呢前面這個話,你有了這個認識以後,把這個認識不斷的在我們腦筋裡面去想念、思惟、觀察,要觀察到什麼程度?你觀察思惟到你一想到,這個腦漿炎熱就是使得你覺得怕得,這個身上面就像我們看見一個絕端恐怖的事情一樣,頭毛直豎,簡直是不曉得怎麼辦是好,坐立不安就是這個狀態。那個時候怎麼樣你產生絕大的恐怖,說原來到那地方去這麼個恐怖法,你要生起這個心。生起了這個心有什麼好處?生起了這個心,你就一心一意的厭離眼前放不下的事情,然後你拼命精勤修學佛法,懈怠兩個字輕輕易易就對治掉了。那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一個正確的辦法,這個就是祖師最佳叮嚀。然後
【現得善身,若如是思,能淨先作,未來減少。】
而所以我們能夠這樣的聽聞正法、如理思惟,都是靠得到暇滿的人身,而我們現在正是得到這樣的賢善的暇滿人身的時候,那麼你趁得到這個暇滿人身,能夠這樣如理思惟的話,那先以前作的你能夠把它淨除,未來的也從此減少,乃至於切斷,那麼你就不會再去了!
【先所作善,由猛欲樂,發願令轉增長繁多。諸當新作堪能趣入,則日日中能使暇身具足義利。】
壞事呢?或者淨除或者減少,好事呢?以前已經做的,由於現在的猛力的欲樂回向了增長,而現在當下以及將來,你更努力的增長去做,這樣一來我們每天每時都在利用這個難得暇滿的人身去修行,這個時候這個暇滿的人身就產生了絕大的功效。現在我們平常說起來真可憐,有一種人難得的聽聞了佛法,跑到這裡來還是煩煩惱惱的,坐立不安,又想東、又想西,沒來嘛想來,來了以後嘛又覺得不安,這真可惜。那更進一步,雖然沒有這個想法,也在那個地方坐在那裡,吃飽了飯總覺得快快樂樂,這個都在浪費暇滿人身。所以這個真正的暇滿人身要怎麼辦?就是了解這個道理以後,趕快把以前做的惡因淨除,以後不要再做,善的事情趕快增長,然後努力去將來再增加,這個就對了。
【若於現在不思彼等,墮惡趣時,雖求從彼畏怖之中,救護依處,然不能得。爾時於其應不應作,無慧力故,不能取捨。】
假定現在不好好的去思惟觀察這個道理,然後呢因為你不思惟,當然你不修習;不修習,造了眾多惡因,造了惡因,非去不可,這樣,所以你沒有辦法跳出這個地方。所以說如果說你不思惟這個道理,那麼雖然你想不要墮落,也不可能。而且一旦墮落了以後,你到了那時候是一點辦法都沒有,因為到了那個時候你根本沒有能力辨別,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畜牲有能力辨別嗎?惡鬼地獄有能力辨別嗎?就算你有能力,你痛苦的這個樣子,你能辨別嗎?這是我想我們人人可以體會到的,這個地方我們好好的策勵,思惟一下。繼續
【如入行論云:「若時能行善,然我未作善,惡趣苦蒙蔽,爾時我何為。」】
說現在我們能做修行的時候而不做,到那時候墮落惡趣在大苦當中,一天到晚受這個苦惱以及愚癡所蒙蔽,那時候你能做些什麼?當然絕不可能。所以千千萬萬趁現在得到這個難得的人身的時候,不要浪費!假定說我們為了就眼前這種小小的貪著,不要在這個時候,等到你墮落畜牲,去忙正好,這畜牲有這個本事,有這個能力,你何必現在浪費這個人身?這是我們務必要知道的,我們得到人身的時候真正重要的就是修行,沒有別的,再也沒有別的事情了。
p. 98
【又云:「誰從此大畏,能善救護我,睜其恐懼眼,四方覓歸依,見四方無依,次乃偏迷悶,彼處非有依,爾時我何為。】
說等到你一旦真的墮落了以後,到那時候當然你就找,那時候這樣的大恐怖大痛苦當中去找,什麼人能夠來救我?你到處去找,但是到處都找不到。所以那個時候沒有可以救護你、做為你依靠的,你能做些什麼呢?「爾時我何為」!到那時候來不及了!
【故自今歸依,諸佛眾生怙,勤救眾生事,大力除諸畏。」】
所以現在趁來得及的時候好好的努力,努力幹什麼?歸依諸佛,諸佛才是我們一切眾生所依靠的地方。自己是這樣,然後呢推己及人還要救一切眾生同樣脫離,然後呢這個時候才把我們一切一切眾生從這個無比的、痛苦的、大怖畏的苦海當中救出來。
【此僅粗分,廣如念住經說。定須觀閱,數數觀閱,於所觀閱,應當思惟。】
這個地方,這是簡單的,這是提個綱要,那麼詳細的內容呢?就像這個經─念住經。念住經就是四念住,四信業,平常我們稱為四念處,四念處是什麼?身、受、心、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實際上這個是佛法的根本的重要,最主要的根本。這四樣東西是依苦諦,苦、集、滅、道的苦諦,一諦當中而說的。為什麼?這個苦依什麼?依這個身而起的,然後呢在我們這個身上面,實際上有這樣的幾樣東西。這個身,本身就是個身,然後呢身心是不相離的,所以色法來講是身,心法來講呢受,這樣,心。然後呢除了這個以外,這個三樣東西不包括的,所有剩下來的東西,法;換句話說苦諦的真正的內涵就在這裡。我們應該詳細的從這個地方去好好的去研閱認識。所以說,「定須觀閱」,一定要仔細的去看。然後呢不但仔細的看,數數的去看,而且對於所看的所了解的,應當思惟,這個是我們應該做的。那麼像前面這麼一路上面過來了以後,那我們了解了,說得到這個暇滿的人身是真不容易,有這麼多的好處,所有的好處都是要靠得到暇滿人身開始。然後呢有了這個暇滿人身,修行才得到,但是呢他又這麼快,迅速的死亡,無常,死亡了以後到哪裡去?死亡了以後到哪裡去又不是我們自己做的了主的,完全看這個業,而我們看看我們的業的話,對不起造的都是惡業,造了惡業到三惡道去,又這麼苦不堪言,所以將來一旦到了那個地方,那是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現在趁還沒有去的時候,就趕快努力,怎麼樣的修行,使我們免除墮落的痛苦,而得到快樂!所以進一步叫我們看,那對啊!沒錯,忙後世的事情。那麼怎麼樣才能夠使我們後世得到快樂呢?這個次第那麼清楚那麼明白,所以在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現在呢你這樣做就可以使你將來得到快樂了,這第二。
【第二習近後世安樂方便分二,】
現在來告訴你,你有了這樣的次第過來,他有什麼好處?你全部精神一路上面就這來,你學到什麼?馬上跟你相應,馬上跟你相應修習了,這個好處就得到。這個完整的次第,有這麼個重要、這麼個好法。平常我們修了半天,總覺得聽得很來勁,蠻有道理,聽完了以後叫你去修行,你總覺得怎麼辦呢?這個修行好像滑不溜手,你說不好嗎?很好。好嗎?你怎麼去修?沒有辦法,現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每一個地方就這麼明確,這麼勾索連環,一步一步上來,次第無差,所以現在緊跟著告訴你對啦!那這個就是告訴你,真正要想得到你希望的好處,真正要想免除你的痛苦,方法在這裡。現在我們看看,這個方法怎麼樣的?
哪兩個?第一個
【① 趣入聖教最勝之門淨修歸依,】
第一個就是歸依,第二呢?
【② 一切善樂所有根本發深忍信。】
說既然你怕苦,然後呢要脫苦,到那個時候你要找一個人來幫你忙,對不對?現在告訴你這個人可以幫你忙的,所以你一心依靠他,就像我們生了病要找醫生,現在找到真正對治我們病的只有醫生,趕快去找醫生。那麼找了醫生該怎麼辦?他第二個告訴我們,找了醫生該吃什麼藥,換句話說,這個兩段就是這樣,以及如何吃法。
【初中分四,】
這個第一個就是趣入聖教最勝的門,最殊勝的這個道路,這個進入之門就是皈依,到現在為止我們才碰到皈依,為什麼要皈依?怎麼皈依法還沒有告訴我們。看看這個次第何等的嚴密。那麼這個皈依分四部分,第一
【① 由依何事為歸依因,】
說那麼你要皈依,你為什麼事情要皈依?換句話說皈依的原因是什麼?你好端端的,你為什麼要皈依?一定要找出個原因來,對啊!說你做任何事情,你為什麼要做這個事情?這第一個。那麼第二
【② 由依彼故所歸之境,】
日常法師
--------------------------------------------------------------------------------
這個地方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佛整個的說法為什麼次第包含了一切?原因在這裡,這個是我們應該把握得住的,所以這個概念,這個地方特別指出這一點來。所以我們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把握住根本何在,所以根本因,然後呢圓滿因,你這兩點把握得住的話,這因圓滿了,這果自然必定圓滿。所以這個道理他下面說:
p. 97 (6)
【縱有大師現住世間,於此教授,更無過上而可宣說,】
關於這個道理就算佛再來,佛再來能夠說的也是這個道理,更沒有超過他的,所以這個苦本身就是修學佛法最主要的主因,也是根本因,不同的就是把這個苦的質跟量從淺到深,這個不同而已,然後呢推己及人,這樣差別。
【即於此中,發生下中士夫意樂,次第極顯。】
同樣的,就在這個裡邊,從苦這個根本因上面看你自己的力量能夠觀察的深廣的程度,然後呢來說明下士、中士、上士,這個內涵是如此,修行的次第也是如此。只看見眼前的,那個是下士,你能夠更深一層去看的這是中士,然後呢最徹底圓滿的了解這個是上士。他為什麼這地方要這麼提一下呢?固然一方面說明不管是哪一部份,他的根本原因在這裡,同時這個地方也提醒我們既然這是這樣的話,那我們一開頭的時候就把握住根本重點,一腳下去走最直接也是最快速的路子,同時這條路是最省力最方便。所以現在我們太多人眼前總覺得我是不行、我是很差啊!這種概念,說實在的都是自己傷害自己,結果是,你眼前因為怕一點小苦爬不上去,結果卻是受了大苦,這個人的真正愚癡在這個地方,關於一點到後面精進一章裡面會特別告訴我們,我們眼前所以爬不上去的話,原因就是覺得自己力量不夠,這倒是個事實。另外一點呢?就是怕擋不住這個苦,覺得這麼大的苦,就好像受不了,結果呢因為你怕這麼一點點小苦,你吃了無窮無盡的大苦,這是我們最划不來、最划不來的事情。現在這個本論有個特別的好處,關於這個道理在你沒有真實修學之前,先完完整整的告訴你,這樣。你有了這個認識以後,你不要急著去修,然後呢照著它這個次第一步一步上去,增強你的能力,你可以慢一點來,但是你看得很清楚,最後你走的路子卻是最快速的、最直接的。這個是特別說明,修苦這個地方要告訴我們,它這個苦僅管這是下士,說避免我們死後墮落,實際上呢這個也一直通到中士、上士,整個佛法裡邊無不都是說這個。所以儘管以後講到中士以及上士的時候,這個目前所講的,也是它們的基礎,所以這個是共基;而這個共基,我們所以現在不講的原因,原因是因為我們現在不是照著去修的時候,而這是理解這個道理的時候,所以把這個道理我是詳細的說明。關於正式的內涵到正確修的時候,我們到那時候要回過頭來很認真的在這個上面去從新研閱,然後呢根據所了解的思惟觀察,策發這個苦的認識,然後呢那個時候你的心裡面,就會一想到苦,這跟苦相應的這個心念生起來了,那麼生起來了以後,說要到什麼程度才夠呢?單單生起來還不夠,單單生起來就是質對了,量還要夠。那麼量要達到什麼程度呢?好!它下面也說。
【淨修心量,亦是乃至未起如是意樂以來,應須恆常勵力修習,】
就是前面我們不了解世間的真相是什麼,所以對它貪著,貪著的結果呢?原來造種種的苦,而這種貪著的心相是染污的,現在了解了以後淨化它,那時候認識的真真實實,不被他騙,所以這個叫做淨修。那麼到什麼程度呢?說乃至於你沒有生起這樣的意樂,這樣的意樂就是遵照我們心意所好樂的,心意好樂的是什麼?對這個事情產生厭離,一看見不管它多好的事情,你一看見你就厭離。在還沒有生起這個大厭離之前,你一直拿這個東西來努力修學,所以應須,這一個字必須要,恆常─時間絕不間斷的,勵力─還要努力的去修習。它每一個字這個裡面是一種實際上的狀態,就是說你修的時候必須要什麼?很殷重的,要絕有力量的,所以叫勵力;那麼修的時間呢?要常常,常常到什麼程度?從不間斷的,所以叫恆常,而且這個事情是必須要,我們現在應該做的。前面不管是暇滿人身也好,說暇滿難得以及死沒無常的迅速也好,都是繞著苦這個中心在轉,這也是修學佛法的第一步,到什麼程度呢?策發大厭離。所以我們到這地方可以停一下,想一想,假定說我們懂得這個道理,那很方便;假定我們懂不得這個道理,可以隨便把以前運用過的這些例子來思惟一下,馬上就生起這個正確的認識。拿一個例子說平常在一個好朋友,那你二個人平常好的不得了,說如膠如漆、難捨難分的,忽然有一天有個人跑著來告訴你說,某人啊!你平常跟他一直好,其實這個是個大騙子,他專門在背後說你壞話,他背後專門傷害你,然後呢最後引你怎麼。假定這個事實,一旦你發現真的話,請問這個好朋友你還願意跟他來往嗎?我想沒有一個人例外的,一旦真正確定了解,這個好朋友原來是大騙子,專門傷害你的話,你就對他起一個絕大的厭惡之心,雖然你一時沒奈何,但是一看見他,心裡面就起絕大的厭惡,這個傢伙是這樣的!你會生起絕大的厭惡來,對不對?這說明什麼?說明我們的心裡,千真萬確的,就是對這件事情修學起來一點都不難,難在不認識這樣東西的真實狀態。所以我們現在真正難的是什麼?無明,並不能如實的看見眼前難捨難分,這種東西的真實相狀,如果你真實看見了這些東西是專門害我們的,那誰都不可能再去要它。所以現在常常人家看見你們修學佛法的人出了家,他說你們出家也吃素的,你們出家不可以有家的,他覺得這個事情好像是這樣,這種人我也沒辦法跟他說。假定我們真正了解,原來你現在吃了他一斤,不是還他八兩!還他八兩這倒還好,吃了半斤只要還他八兩,吃了他半斤還起來是不得了的還!就這個道理很簡單嘛!我們現在隨便的咬一點東西,好吃的吃了嘴巴裡,也不過如此,然後呢你身上給他八兩肉試試看,這個痛苦是不曉得要痛苦多久,這千真萬確。對不對?這不是很簡單一個事情嘛!所以曉得了這麼簡單那還不要你下地獄,萬一你要下地獄的話,你算算看,不是這麼簡單嘛!說這個才是我們真正可憐的地方。所以說假定這個地方大家真正了解了以後,那時候才發現這個厭離實在不難,處處地方你們要了解,真正難的
【內隖嗉巴亦云:「應觀能生彼中之因,】
說首先我們現在真正應該做的事情,這是我們應該做的。我們現在做的事情很有意思,我們只做我們想做的事情,而不做我們應該做的事情。這個我們想做的事情,跟我們應該做的事情,你們分得清楚嗎?我們應該做的事情,我們往往不想去做,還不願意去做,佛就告訴我們你應該這樣做的,我們還不一定行,只是自己想做的事情,自己想做的事情,都是隨順著無明的,都是把我們送下地獄去的。所以這地方凡是談到因的時候,你就提醒自己,「因」,因什麼?「因」把自己無明認識,應該聽從佛的正知見,這個才是我們學佛。你如果這一點把握不住的話,我們現在雖然出了家,在家也是一樣,雖然覺得學佛,你是學我,不是學佛。那麼我們現在學佛的人應該怎麼辦?腦筋裡不是看說,這個人不對,那一個人不對,應該看看我現在造的因,「能生彼中之因」,說生到這個裡邊,哪裡啊?三惡道,苦不堪言,他為什麼去的?因為造了這個業因。所以現在我看看,我們有沒有造到地獄去當中的這個因。
【先作未作,】
以前有沒有作?現在作了不作?還要看看我以後應該怎麼辦。
【若先已作,或現正作,或念後時,而當作者,則當生彼。】
假定你以前已經作了,或現在又正在作,或者以後還要作,那麼作了這個東西,就要到那個地方去,到哪裡?三惡道當中,那個三惡道就是這麼恐怖、這麼苦惱的地方。如果造了,那一定逃不走,那一定要去。
【若生彼中,爾時我當何所作耶!我能忍乎。】
一旦到那個地方我能做些什麼?我能忍受得了嗎?這個事情我們現在要好好的思惟,好好的觀察。
【作是念已,作意思惟,必須令其腦漿炎熱,起坐慞慌,無寧方便,隨力令發畏怖之心。此是切要,】
然後呢前面這個話,你有了這個認識以後,把這個認識不斷的在我們腦筋裡面去想念、思惟、觀察,要觀察到什麼程度?你觀察思惟到你一想到,這個腦漿炎熱就是使得你覺得怕得,這個身上面就像我們看見一個絕端恐怖的事情一樣,頭毛直豎,簡直是不曉得怎麼辦是好,坐立不安就是這個狀態。那個時候怎麼樣你產生絕大的恐怖,說原來到那地方去這麼個恐怖法,你要生起這個心。生起了這個心有什麼好處?生起了這個心,你就一心一意的厭離眼前放不下的事情,然後你拼命精勤修學佛法,懈怠兩個字輕輕易易就對治掉了。那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一個正確的辦法,這個就是祖師最佳叮嚀。然後
【現得善身,若如是思,能淨先作,未來減少。】
而所以我們能夠這樣的聽聞正法、如理思惟,都是靠得到暇滿的人身,而我們現在正是得到這樣的賢善的暇滿人身的時候,那麼你趁得到這個暇滿人身,能夠這樣如理思惟的話,那先以前作的你能夠把它淨除,未來的也從此減少,乃至於切斷,那麼你就不會再去了!
【先所作善,由猛欲樂,發願令轉增長繁多。諸當新作堪能趣入,則日日中能使暇身具足義利。】
壞事呢?或者淨除或者減少,好事呢?以前已經做的,由於現在的猛力的欲樂回向了增長,而現在當下以及將來,你更努力的增長去做,這樣一來我們每天每時都在利用這個難得暇滿的人身去修行,這個時候這個暇滿的人身就產生了絕大的功效。現在我們平常說起來真可憐,有一種人難得的聽聞了佛法,跑到這裡來還是煩煩惱惱的,坐立不安,又想東、又想西,沒來嘛想來,來了以後嘛又覺得不安,這真可惜。那更進一步,雖然沒有這個想法,也在那個地方坐在那裡,吃飽了飯總覺得快快樂樂,這個都在浪費暇滿人身。所以這個真正的暇滿人身要怎麼辦?就是了解這個道理以後,趕快把以前做的惡因淨除,以後不要再做,善的事情趕快增長,然後努力去將來再增加,這個就對了。
【若於現在不思彼等,墮惡趣時,雖求從彼畏怖之中,救護依處,然不能得。爾時於其應不應作,無慧力故,不能取捨。】
假定現在不好好的去思惟觀察這個道理,然後呢因為你不思惟,當然你不修習;不修習,造了眾多惡因,造了惡因,非去不可,這樣,所以你沒有辦法跳出這個地方。所以說如果說你不思惟這個道理,那麼雖然你想不要墮落,也不可能。而且一旦墮落了以後,你到了那時候是一點辦法都沒有,因為到了那個時候你根本沒有能力辨別,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畜牲有能力辨別嗎?惡鬼地獄有能力辨別嗎?就算你有能力,你痛苦的這個樣子,你能辨別嗎?這是我想我們人人可以體會到的,這個地方我們好好的策勵,思惟一下。繼續
【如入行論云:「若時能行善,然我未作善,惡趣苦蒙蔽,爾時我何為。」】
說現在我們能做修行的時候而不做,到那時候墮落惡趣在大苦當中,一天到晚受這個苦惱以及愚癡所蒙蔽,那時候你能做些什麼?當然絕不可能。所以千千萬萬趁現在得到這個難得的人身的時候,不要浪費!假定說我們為了就眼前這種小小的貪著,不要在這個時候,等到你墮落畜牲,去忙正好,這畜牲有這個本事,有這個能力,你何必現在浪費這個人身?這是我們務必要知道的,我們得到人身的時候真正重要的就是修行,沒有別的,再也沒有別的事情了。
p. 98
【又云:「誰從此大畏,能善救護我,睜其恐懼眼,四方覓歸依,見四方無依,次乃偏迷悶,彼處非有依,爾時我何為。】
說等到你一旦真的墮落了以後,到那時候當然你就找,那時候這樣的大恐怖大痛苦當中去找,什麼人能夠來救我?你到處去找,但是到處都找不到。所以那個時候沒有可以救護你、做為你依靠的,你能做些什麼呢?「爾時我何為」!到那時候來不及了!
【故自今歸依,諸佛眾生怙,勤救眾生事,大力除諸畏。」】
所以現在趁來得及的時候好好的努力,努力幹什麼?歸依諸佛,諸佛才是我們一切眾生所依靠的地方。自己是這樣,然後呢推己及人還要救一切眾生同樣脫離,然後呢這個時候才把我們一切一切眾生從這個無比的、痛苦的、大怖畏的苦海當中救出來。
【此僅粗分,廣如念住經說。定須觀閱,數數觀閱,於所觀閱,應當思惟。】
這個地方,這是簡單的,這是提個綱要,那麼詳細的內容呢?就像這個經─念住經。念住經就是四念住,四信業,平常我們稱為四念處,四念處是什麼?身、受、心、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實際上這個是佛法的根本的重要,最主要的根本。這四樣東西是依苦諦,苦、集、滅、道的苦諦,一諦當中而說的。為什麼?這個苦依什麼?依這個身而起的,然後呢在我們這個身上面,實際上有這樣的幾樣東西。這個身,本身就是個身,然後呢身心是不相離的,所以色法來講是身,心法來講呢受,這樣,心。然後呢除了這個以外,這個三樣東西不包括的,所有剩下來的東西,法;換句話說苦諦的真正的內涵就在這裡。我們應該詳細的從這個地方去好好的去研閱認識。所以說,「定須觀閱」,一定要仔細的去看。然後呢不但仔細的看,數數的去看,而且對於所看的所了解的,應當思惟,這個是我們應該做的。那麼像前面這麼一路上面過來了以後,那我們了解了,說得到這個暇滿的人身是真不容易,有這麼多的好處,所有的好處都是要靠得到暇滿人身開始。然後呢有了這個暇滿人身,修行才得到,但是呢他又這麼快,迅速的死亡,無常,死亡了以後到哪裡去?死亡了以後到哪裡去又不是我們自己做的了主的,完全看這個業,而我們看看我們的業的話,對不起造的都是惡業,造了惡業到三惡道去,又這麼苦不堪言,所以將來一旦到了那個地方,那是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現在趁還沒有去的時候,就趕快努力,怎麼樣的修行,使我們免除墮落的痛苦,而得到快樂!所以進一步叫我們看,那對啊!沒錯,忙後世的事情。那麼怎麼樣才能夠使我們後世得到快樂呢?這個次第那麼清楚那麼明白,所以在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現在呢你這樣做就可以使你將來得到快樂了,這第二。
【第二習近後世安樂方便分二,】
現在來告訴你,你有了這樣的次第過來,他有什麼好處?你全部精神一路上面就這來,你學到什麼?馬上跟你相應,馬上跟你相應修習了,這個好處就得到。這個完整的次第,有這麼個重要、這麼個好法。平常我們修了半天,總覺得聽得很來勁,蠻有道理,聽完了以後叫你去修行,你總覺得怎麼辦呢?這個修行好像滑不溜手,你說不好嗎?很好。好嗎?你怎麼去修?沒有辦法,現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每一個地方就這麼明確,這麼勾索連環,一步一步上來,次第無差,所以現在緊跟著告訴你對啦!那這個就是告訴你,真正要想得到你希望的好處,真正要想免除你的痛苦,方法在這裡。現在我們看看,這個方法怎麼樣的?
哪兩個?第一個
【① 趣入聖教最勝之門淨修歸依,】
第一個就是歸依,第二呢?
【② 一切善樂所有根本發深忍信。】
說既然你怕苦,然後呢要脫苦,到那個時候你要找一個人來幫你忙,對不對?現在告訴你這個人可以幫你忙的,所以你一心依靠他,就像我們生了病要找醫生,現在找到真正對治我們病的只有醫生,趕快去找醫生。那麼找了醫生該怎麼辦?他第二個告訴我們,找了醫生該吃什麼藥,換句話說,這個兩段就是這樣,以及如何吃法。
【初中分四,】
這個第一個就是趣入聖教最勝的門,最殊勝的這個道路,這個進入之門就是皈依,到現在為止我們才碰到皈依,為什麼要皈依?怎麼皈依法還沒有告訴我們。看看這個次第何等的嚴密。那麼這個皈依分四部分,第一
【① 由依何事為歸依因,】
說那麼你要皈依,你為什麼事情要皈依?換句話說皈依的原因是什麼?你好端端的,你為什麼要皈依?一定要找出個原因來,對啊!說你做任何事情,你為什麼要做這個事情?這第一個。那麼第二
【② 由依彼故所歸之境,】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0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四十三卷 A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四十三卷 A面
日常法師
--------------------------------------------------------------------------------
p. 98 (5)
【② 由依彼故所歸之境】
那麼在這種原因之下,你要求皈依,要皈依什麼樣的一個對象,這不是很清楚,每一個地方啊!他這麼清楚擺在這個地方。
【③ 由何道理而正歸依】
第三個,那麼然後皈依的時候怎麼歸依法,皈依的道理,皈依的方法,皈依的內容。
【④ 既歸依已所學次第】
歸依了以後那你應該做些什麼?現在我們看。
【◎ 因雖多種】
這就是第一個,以何事為歸依因,換句話說什麼原因,你要去皈依的,我們皈依的原因,雖然很多,但是現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這樣。
【然於此中是如前說,於現法中速死不住,死歿之後,於所生處亦無自在,是為諸業他自在轉。】
因為說我們人人要求快樂,那麼眼前呢,不要說不快樂,不談,就是快樂的話,對不起這個快樂,保持不住的,他無常這麼快的,就這麼一下消失掉了,然後呢,這個快樂等到你死的時候,剩下了像夢境一樣,連一點意思都沒有,完了以後,死了以後到那裡去啊,哎呀!到那去的地方,對不起,你也沒辦法自己做得了主,都是業力做主的。這個事情對我們實在,也可以說完全是操縱在別人手上,你自己像奴隸一樣一點把握都沒有,這個事情誰都不願意,唉啊!我們前途茫茫,大家在那裡不曉得忙些什麼?等一下回頭到那裡去被殺被宰,被人家烤,被人家打都不知道,大家都坐立不安,然後呢?想辦法去找一個安全之處,非常明確的因為這樣所以你要找一個安全之處,對不對?所以說假定前面這個概念你生不起來的話,你不會去找一個安全的歸投之處。所以要讓我們認識前面,這個時候你認識了前面的時候,這個原因,你才會說哎呀對呀;怎麼樣我們去啊!要找個皈依,就像我們現在說到了中午等一下肚子要餓了,那麼怎麼辦呢?你趕快想辦法賺一點錢啊!然後呢準備一點吃的東西,這是因為你曉得,將來要餓要苦所以你要去賺錢,同樣的道理說曉得現在清楚了,或者將來這個前途茫茫不曉得怎麼辦,那個時候就這個原因推動你啊!要去找皈依。那麼現在推動你的是什麼?業。
【其業】
這個業的行相又是什麼。
【亦如入行論云:「如黑暗依陰雲中,剎那閃電極明顯,如是佛力百道中,世間福慧略發起,由是其善唯羸劣,恆作重罪極強猛。」】
這個業呀,惡業是黑業,善業是白業,這個惡業,就像什麼陰雲中黑暗還在陰雲,哎呀我的天呀,黑暗本身啊!已經黑得一樣都看不見,黑暗再加上那個滿天烏雲,那就是我們的黑業是這麼個狀態,然後呢!這個白業是什麼,白業就在那個忽然間閃電一響很明白,這個就是白業。這個白業是什麼?佛力,在整個的百道,這個百道不是一百樣啊,就整個萬百樣當中啊只有佛指示我們的是白業,除此以外都是黑業。說明了這個白業,善業是少之又少,少得不能再少,但是光明非常強,不但少,時間非常的短。而惡業呢?不但多而且時間是非常的長,那個白業能夠生起福慧,這個在世間啊就像這個電光一樣,這個佛引導我們的就這麼一點點,不但一點點而且很羸劣很少。我們啊!經常做這個很重的惡業,這個惡業是又強又猛。
【諸白淨業勢力微劣,諸黑惡業至極強力,故墮惡趣。】
所以啊,要墮落惡趣。
【由思此理,起大畏怖,次令發生求依之心。】
想到這裡啊,那起大恐怖,因為生既然這麼快的消失,然後呢?消失了以後隨業而轉,而造的業又是惡業這麼強盛,這麼強盛的惡業一定引導我們墮惡道,那時候起大恐怖了,為了這個恐怖呀,所以那個時候你怎麼辦啊!就一心要求皈依。剛才我們說坐在這裡啊,究竟怎麼樣我們不知道,那惶恐,現在知道是知道的,知道什麼?知道了要受無邊的大苦,那個時候你簡直是拼命逃,一定要拼命逃,我想我們沒有一個人例外的啊!沒有一個人例外,說外面啊現在這些強盜跑得來,說吃人的這強盜要跑進來啊!抓到我們就拿起來殺了就吃,那我們拼命逃都來不及,沒有一個人例外,現在實際上的狀態就是如此,這個就是,我們真正要皈依的原因。
【猶如陳那菩薩云】
那個陳那菩薩就告訴我們。
【安住無邊底,生死大海中,貪等極暴惡,大鯨嚼其身,今當歸依誰。】
我們現在的狀態,就像什麼,在這個生死大海當中,這個生死大海當中啊,其廣是無邊,其深是無底,不得了的。這個生死大海的原因是什麼呢?就是三毒所造成的,由於這個三毒的惑造無邊的業,這個沒有一個人逃得了的。這個大鯨啊,鯨魚就是以前古代所謂魔羯陀魚,那個魚是一張嘴的話,那個海水啊,灞一直奔下去,什麼東西都擋不住,一定被他吞食不可。相傳這個魚眼睛一瞪,像兩個太陽一樣這麼厲害,那個嘴一張開的話,那個水,就像瀑布一樣一直衝下去。意思是說,當這個惡業成熟的時候,你墮落的形勢啊,沒有一個力量可以擋得住,趕快乘還沒有到這個時候啊!趕快早努力去皈依。這個菩薩也這麼說,這是我們要了解哪!這是我們皈依的原因,因為這樣,所以要受苦,所以趕快為去脫苦找皈依,那麼他把這個道理總結起來。
【總為二事。】
那兩件事情。一,
【由惡趣等自生怖畏。】
這是一個原因。對於這個惡趣等,這個惡趣包括多方面的,種種的身心痛苦、煩惱、不自在,這些啊,生起絕大的恐怖。既然生起了恐怖以後,然後你一心要跳出恐怖,這是第一個原因。然後呢!進一步你就要找,誰真能夠救護你,跳出這個恐怖。是世間的宗教都從這個上來的。那麼我們信佛的人呢,曉得說唯一能夠幫助我們、引導我們、解救我們,只有三寶。第二,
【深信三寶,有從彼中救護堪能。】
這個時候就對了,我們信得過,而且深深的了解,確信只有三寶能夠把我們從生死當中救護出來的,這個是真正皈依。現在我們皈依了,大家想一想看,我們了解不了解我們為什麼皈依的?說他完全不了解,不,說他完全了解,恐怕很少。大家都說,哎呀這皈依好。是的,的確是為了好處,反過來說就是要去掉痛苦。但是呢,到底痛苦的特質是什麼,我們不一定了解。好,到底好到什麼程度?好的內涵是什麼?我們不一定了解。現在這個地方,就分析的非常清楚,非常明白,而且這個界限,劃得這麼清楚,一點都不遺漏。如果說你找不到這一條路的話,唯一的苦,沒有第二條路好走。現在你唯一的一樣脫苦的辦法,就是這個,所以必然產生這樣的一個結果,這是我們要了解的。你能夠對這個認識了以後,然後去皈依,這個皈依有力了,否則的話你總是跑得去,歸依佛不墮地獄念他三遍,好了我算皈依了,這個,沒有真實用場,只是積一點善根種子。所以緊跟著看。
【故若此二,唯有虛言,則其歸依亦同於彼,若此二因,堅固猛利,則其歸依亦能變意,故應勵力勤修二因。】
所以假定上面這兩件事情,換句話說這兩件事情就是皈依的原因。假定這個兩件事情只是空話,換句話說這個原因都沒有的話,那你有這個果嗎?所以你這個皈依也只是空話而已。如果這兩件事情是真實的,這個因如果確實的話,那一定能夠感果。那麼因既然堅固,這個皈依也猛利,這個猛利的皈依有什麼啊!亦能變意,這變意兩個字是什麼意思,說一下。然後呢,自己衡量一下,前面告訴我們,因為我們感受到說這個三界之苦,所以體會到唯有三寶能救護,那個時候你心裡面啊!哎呀,你實在害怕這個世間,有這種害怕,第一個因為你害怕要找救你脫苦的這個地方,找皈依,所以假定這兩個因是確實的話,那個時候你的心裡面,產生什麼現象?產生一心歸投依靠三寶,那個時候叫變意。那麼這個變意,大概有一個認識,但是我們不太清楚。我們不必在這地方談清楚不清楚,我們馬上用另外一樣東西來介紹一下,我想很快就明白了。現在我們絕大部份人,都是在說修念佛法門,他念佛法門當中,主要的告訴我們什麼東西,信願行,這個叫三資糧。說往生與否,看你有無信願,信什麼?願什麼?信娑婆是苦,信極樂是樂。現在在這個地方想一想看,跟我們這裡說的,如果你一想的話發現,原來是一個,一點都沒有錯這個娑婆啊,三有當中充滿著苦啊,而且實在不曉得怎麼辦!所以你對他恐怖,對不對,信得過。第二個呢?然後呢唯有這個地方能夠解救你,所以極樂是樂,你信得過對不對?如果你這兩個信得過產生什麼現象啊,你對娑婆是無比的厭惡,對極樂是無比的欣樂,對不對?這個就是你所願處。然後你一心一意南無,南無是什麼?皈依嘛!那個時候你說南無阿彌陀佛一心要求皈依阿彌陀佛,你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以後,不管你嘴巴裡面唱不唱這個佛,你心裡面是,心心念念在皈依。這一句佛號是欣厭具足,對嗎?可是現在大家說念佛,這個道理都不懂你怎麼個念呀!假定是你把前面的道理如法的一步一步過來的話,叫你蒙上了嘴巴,沒有關係,你心裡面還在拼命的念佛。這個世間苦不堪言,然後你一心只有歸投依靠,這一句佛號能不往生嗎?這一句佛號能沒有欣厭嗎?所以一句佛號欣厭具足,到那時候念下去,你自己心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世間是一無可取,你唯一的辦法是歸投依靠阿彌陀佛。這個心裡面產生了什麼現象啊?以前你對這個貪著難捨,現在拒之為恐不暇。以前叫你提起來你提不起來,現在叫你不念也做不到,是不是變了你的意啦?你會不會說煩煩惱惱,這樣也不好,那樣也不好,這樣也坐立不安,那樣也坐立不安,會不會呀?你拼命念佛都來不及了。說嘛是說修行,結果呢,吃飽了,還在那個坐立不安,幹什麼啊!主要的原因就在這裡,原來這個道理告訴我們這麼清楚,所以你真正的把這兩樣事情了解了,這就是你的皈依的因,有了這個皈依的因,自然而然你去做的話,這個因地當中,心心念念產生這樣的結果的話,這個淨業集夠了能不去嗎?這個果會不出現嗎?
所以他最後兩句話,「故應勵力勤修二因」,所以我們現在說要修行,我們真正要修行的是要修這個啊,這個地方才是值得我們努力啊!了解嗎?信得過嗎?道理懂了,下面好好多思惟,如果不思惟的話,辛苦了半天又白懂了,等一下書本一閤又忘記掉了,然後又被那個閒閒煩惱又跟著他去了。等一下又張三長李四短,下來以後休息幾分鐘,啊!覺得好高興,你不必去想,但是呢你下來以後應該隨喜,哎呀這個真歡喜!你可以跑著你不要作什麼事情很輕鬆,但是呢你隨喜,那個時候你一直在增長功德。等到你腦筋裡清楚了以後,剛才聽完了以後又慢慢的放鬆了,再繼續的觀察,那個時候雖然你下來了,你沒有念但是功德在增長當中。這個有他的非常正確的教授內容,告訴我們修行方法在裡頭。到那時候去拜佛的話,你無比的親切,哎呀阿彌陀佛啊,釋迦世尊啊!你對我這麼好,告訴我這麼完整道理啊!你拜下去是無比的親切,不要你恭敬也作不到,然後你平常的時候你不讚嘆如來也做不到。然後呢?你自己對以前的錯誤,自然而然哎啊這是不相干,叫你不懺悔也作不到,然後呢?平常這種事情啊常住的事情,叫你不做,你曉得積累的功德,自然而然十大願王輕而易舉全部提起來了。對不對,這樣,所以這個地方的真正好的地方就這個。現在到這裡為止只是把那個頭點出來喔,到底由這個原因應該歸依的境,以及怎麼皈依法還沒有說喔,已經有這樣強烈的力量,想想看對不對?這個地方我們該讚嘆啊!這個圓滿的教法,然後呢應該感謝自己宿生造了多少的善業,今天感得這個善果,能夠聽到這個圓滿教法。所以下面讓我們自己每一個人隨喜他十分鐘,然後輕鬆一下,然後繼續下一堂再來打這個硬仗。
了解了說這個生死當中這麼個恐怖法,那個時候就要求皈依了。只有這個地方是能夠救護我們出來的,所以這兩件事情就是我們皈依的原因。然後呢,皈依卻有深淺不同,深淺不同還是看你這兩個原因。假如你這兩個原因,認識得不夠深,這個時候看見這個惡道的苦而皈依的話,那麼你只求升天。假定你更進一步看見升了天以後還要墮落,還是苦的話,那你看得更深的話,你要求解脫,這共中士了。你發現解脫了以後,這個眼前的這個煩惱的苦是解決了,還有沒有圓滿解決的苦,那個時候你要求更深入,或著由於你推己及人而能夠推廣你這個救苦脫苦的心。而不管是從前者智,從後者悲,而進入最圓滿的脫苦的道路這個上士。所以不管是下士、中士、上士,脫苦的方法都是皈依,看脫苦的因認識的深淺,因還是這個,這個我們要了解的。所以不管我們面前三皈依也好,得到那個真正的三皈依的受用的時候,乃至於受五戒,沙彌戒然後比丘戒,菩薩戒、密宗戒,他正得體的時候,都從這個皈依開始的,原因就在這個上頭。就是說皈依,因位如何皈依,果位如何皈依,這個深廣的道理,以後慢慢的講,整個講起來,可以這麼說整個的佛法講的無非是皈依。所以下面說由於了解了這兩件事情的原因,要求皈依,那麼這種狀態所皈依的對象是什麼呢?
p. 99
【第二由依彼故,所歸之境分二】
就是了解這兩個原因,那麼要去皈依,那麼所皈依的境,境就是對象,這個分兩部分。
【① 正明其境,② 應歸依此之因相。】
正式說明。這個皈依的對象,是誰?是什麼,那麼為什麼要皈依,現在說,先引那個百五十頌云:
【◎ 如百五十頌云:「若誰一切過,畢竟皆永無,若是一切種,一切德依處。設是有心者,即應歸依此,讚此恭敬此,應住其聖教。」】
下面的注解念完了一起解釋。
【謂若有一,能辨是依非依慧者,理應歸依,無欺歸處佛薄伽梵,由此亦表法及僧寶,如歸依七十頌云:「佛法及僧伽,是求脫者依。」】
我們先想,我們為什麼要皈依?說哎呀!這個苦啊,因為這個苦所以你要脫苦。既然要脫苦,要求救於人,所以救你這個人,他自己如果不能脫苦,請問他能做你皈依嗎?當然不能,這個很明白,他自己一定要能夠脫苦,這樣才行。所以我們真正有能力有智慧能辨別能不能皈依的這一種力量之下去皈依的,皈依的對象一定是他自己解決這個問題的,這個才對,對不對?這很清楚很明白,所以說這個時候假定那一個人一切的過失,決定完全解除掉了,因為過失解除掉了,所以痛苦是徹底免除,還有呢,一切種一切德依處,他要圓滿的所有的好處都已經圓滿了,這個啊!才是我們真正皈依的。所以說真正有智慧的人,能辨別是非的人,說是有心者,一定會皈依上面所說的對象,這個才是值得我們皈依、讚嘆、恭敬的。然後呢皈依了他,就依靠著他,安住在他告訴我們正確引導的方法當中,而這個才是絕對不會錯誤的,所以無欺誑的,這個一定是佛,薄伽梵。薄伽梵是印度話,翻成我們中文有好幾個特別的名字,平常我們都用其中的一個,尊貴就是世尊,就佛世尊。因為我們要一心皈依他,那麼跟他相應的法就是僧寶,也是我們皈依,所以由於這個原因,我們一心一意的歸依佛。所以下面有另外一個頌,另外一個論上面告訴我們哪!所以這個佛法及僧伽是真正求從痛苦當中解脫出來者所依靠的地方,這個是正確的來告訴我們。
【◎ 應歸之因相分四,】
為什麼要皈依他呢?這個裡面就分四個項目來說明。
【初者謂自即是,極調善性,已能證得無畏位故,若未得此則如倒者依於倒者,不能從其一切畏中救護他故。】
第一個這個所皈依的對象,他自己一定極調善性,他己經調伏了,所有的他的問題,然後安住在最圓滿的善法當中,他已經得到了,再沒有任何怖畏的,所以唯有佛,是十力四無所畏。他假定沒有能夠達到這樣的程度的話,他自己都倒在地上,弱不禁風爬都爬不起來,他能救你嗎?當然不可能,所以這是第一個,他一定自己把自己的問題徹底解決了。他雖然解決了,他自己解決了,但是假定他不善巧怎麼幫忙你的話,你去求他,他沒辦法,他會說我倒的確不生病但是我不懂怎麼醫你病,那個沒辦法啊,所以他,
【第二者謂於一切種,度所化機,善方便故,此若無者,縱往歸依,亦不能辦所求事故。】
在任何情況之下,他懂得怎麼救度所化。就是求他的這些人,不管任何人,所化的機他都能夠善巧方便曉得怎麼去救渡他們。假定沒有這個條件,你雖然去求他,他不知道怎麼救你,這個也辦不到呀!所以從這地方我們也不妨說一下,佛跟聲聞二乘的不同。聲聞是自己絕對解決的,所以我們絕對不要輕視他,我們沒有解決我們怎麼可以輕視聲聞。所以這個經上面處處地方告訴我們,我們能夠恭敬尊重聲聞緣覺,得到無量無邊的福報。但是呢,我們所以宗仰佛的緣故,因為他自己雖然解決了,他不一定能夠徹底圓滿的幫助一切人,那麼這一切人就包括我們,所以這是我們正歸依的時候,是皈依佛的原因。在這個上頭,這個要分別的很清楚,這個就是第二個,他在任何情況之下,任何人懂得如何去救他,你只要去找他,他一定救你,你不找他,那是他拿你一點辦法都沒有,這個我們要了解的。
【第三者謂具大悲故,此若無者,雖趣歸依,不救護故。】
第三個呢還要有個條件,他雖然懂得你去找他,對不起我懂是懂今天我不想幫你忙,我自己要玩一玩,那個不行,所以他還具有一個特質,具有大悲心。雖然他有這個譬如我們現在找醫生,明明這是個好本事好極了,好醫生,但是這個醫生忙不過來,他醫生哪!自己還有他的,哎對不起他不想看病,他要出去渡假,他要旅行,你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他還要有一個條件,大悲。大悲的行相是什麼,他平常所為所想只有一件事情,救渡一切眾生就像自己的愛子一樣,單單這個夠了嗎?還要一個條件。
【第四者謂以一切財而興供養,未將為喜,要以正行而修供養,乃生喜故,此若無者,則定顧視先有恩惠,不與一切作歸處故。】
看看還要第四個,他雖然大悲,但是呢,他心裡面還要產生絕對等捨這個心情。是,你們任何人來找我,如果他有差別,雖然我有大悲心,可是這個人對他好一點,我先救你,這個對他不好的話他慢一點,這個還不行,還不行。要具什麼條件呢?第四個他說不管你給他財物對他多好,他並不重視你,給他的這個,要什麼啊?正行,但是他還是重視一個,重視正行。那我們會說他不是還是要重視嘛,因為他之能不能救你,不在乎你送他不送他財,就是你能不能聽他,如法去行,你如果不聽他,不如法去行,雖然你抱著他的腳,他也沒有辦法救你啊!
日常法師
--------------------------------------------------------------------------------
p. 98 (5)
【② 由依彼故所歸之境】
那麼在這種原因之下,你要求皈依,要皈依什麼樣的一個對象,這不是很清楚,每一個地方啊!他這麼清楚擺在這個地方。
【③ 由何道理而正歸依】
第三個,那麼然後皈依的時候怎麼歸依法,皈依的道理,皈依的方法,皈依的內容。
【④ 既歸依已所學次第】
歸依了以後那你應該做些什麼?現在我們看。
【◎ 因雖多種】
這就是第一個,以何事為歸依因,換句話說什麼原因,你要去皈依的,我們皈依的原因,雖然很多,但是現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這樣。
【然於此中是如前說,於現法中速死不住,死歿之後,於所生處亦無自在,是為諸業他自在轉。】
因為說我們人人要求快樂,那麼眼前呢,不要說不快樂,不談,就是快樂的話,對不起這個快樂,保持不住的,他無常這麼快的,就這麼一下消失掉了,然後呢,這個快樂等到你死的時候,剩下了像夢境一樣,連一點意思都沒有,完了以後,死了以後到那裡去啊,哎呀!到那去的地方,對不起,你也沒辦法自己做得了主,都是業力做主的。這個事情對我們實在,也可以說完全是操縱在別人手上,你自己像奴隸一樣一點把握都沒有,這個事情誰都不願意,唉啊!我們前途茫茫,大家在那裡不曉得忙些什麼?等一下回頭到那裡去被殺被宰,被人家烤,被人家打都不知道,大家都坐立不安,然後呢?想辦法去找一個安全之處,非常明確的因為這樣所以你要找一個安全之處,對不對?所以說假定前面這個概念你生不起來的話,你不會去找一個安全的歸投之處。所以要讓我們認識前面,這個時候你認識了前面的時候,這個原因,你才會說哎呀對呀;怎麼樣我們去啊!要找個皈依,就像我們現在說到了中午等一下肚子要餓了,那麼怎麼辦呢?你趕快想辦法賺一點錢啊!然後呢準備一點吃的東西,這是因為你曉得,將來要餓要苦所以你要去賺錢,同樣的道理說曉得現在清楚了,或者將來這個前途茫茫不曉得怎麼辦,那個時候就這個原因推動你啊!要去找皈依。那麼現在推動你的是什麼?業。
【其業】
這個業的行相又是什麼。
【亦如入行論云:「如黑暗依陰雲中,剎那閃電極明顯,如是佛力百道中,世間福慧略發起,由是其善唯羸劣,恆作重罪極強猛。」】
這個業呀,惡業是黑業,善業是白業,這個惡業,就像什麼陰雲中黑暗還在陰雲,哎呀我的天呀,黑暗本身啊!已經黑得一樣都看不見,黑暗再加上那個滿天烏雲,那就是我們的黑業是這麼個狀態,然後呢!這個白業是什麼,白業就在那個忽然間閃電一響很明白,這個就是白業。這個白業是什麼?佛力,在整個的百道,這個百道不是一百樣啊,就整個萬百樣當中啊只有佛指示我們的是白業,除此以外都是黑業。說明了這個白業,善業是少之又少,少得不能再少,但是光明非常強,不但少,時間非常的短。而惡業呢?不但多而且時間是非常的長,那個白業能夠生起福慧,這個在世間啊就像這個電光一樣,這個佛引導我們的就這麼一點點,不但一點點而且很羸劣很少。我們啊!經常做這個很重的惡業,這個惡業是又強又猛。
【諸白淨業勢力微劣,諸黑惡業至極強力,故墮惡趣。】
所以啊,要墮落惡趣。
【由思此理,起大畏怖,次令發生求依之心。】
想到這裡啊,那起大恐怖,因為生既然這麼快的消失,然後呢?消失了以後隨業而轉,而造的業又是惡業這麼強盛,這麼強盛的惡業一定引導我們墮惡道,那時候起大恐怖了,為了這個恐怖呀,所以那個時候你怎麼辦啊!就一心要求皈依。剛才我們說坐在這裡啊,究竟怎麼樣我們不知道,那惶恐,現在知道是知道的,知道什麼?知道了要受無邊的大苦,那個時候你簡直是拼命逃,一定要拼命逃,我想我們沒有一個人例外的啊!沒有一個人例外,說外面啊現在這些強盜跑得來,說吃人的這強盜要跑進來啊!抓到我們就拿起來殺了就吃,那我們拼命逃都來不及,沒有一個人例外,現在實際上的狀態就是如此,這個就是,我們真正要皈依的原因。
【猶如陳那菩薩云】
那個陳那菩薩就告訴我們。
【安住無邊底,生死大海中,貪等極暴惡,大鯨嚼其身,今當歸依誰。】
我們現在的狀態,就像什麼,在這個生死大海當中,這個生死大海當中啊,其廣是無邊,其深是無底,不得了的。這個生死大海的原因是什麼呢?就是三毒所造成的,由於這個三毒的惑造無邊的業,這個沒有一個人逃得了的。這個大鯨啊,鯨魚就是以前古代所謂魔羯陀魚,那個魚是一張嘴的話,那個海水啊,灞一直奔下去,什麼東西都擋不住,一定被他吞食不可。相傳這個魚眼睛一瞪,像兩個太陽一樣這麼厲害,那個嘴一張開的話,那個水,就像瀑布一樣一直衝下去。意思是說,當這個惡業成熟的時候,你墮落的形勢啊,沒有一個力量可以擋得住,趕快乘還沒有到這個時候啊!趕快早努力去皈依。這個菩薩也這麼說,這是我們要了解哪!這是我們皈依的原因,因為這樣,所以要受苦,所以趕快為去脫苦找皈依,那麼他把這個道理總結起來。
【總為二事。】
那兩件事情。一,
【由惡趣等自生怖畏。】
這是一個原因。對於這個惡趣等,這個惡趣包括多方面的,種種的身心痛苦、煩惱、不自在,這些啊,生起絕大的恐怖。既然生起了恐怖以後,然後你一心要跳出恐怖,這是第一個原因。然後呢!進一步你就要找,誰真能夠救護你,跳出這個恐怖。是世間的宗教都從這個上來的。那麼我們信佛的人呢,曉得說唯一能夠幫助我們、引導我們、解救我們,只有三寶。第二,
【深信三寶,有從彼中救護堪能。】
這個時候就對了,我們信得過,而且深深的了解,確信只有三寶能夠把我們從生死當中救護出來的,這個是真正皈依。現在我們皈依了,大家想一想看,我們了解不了解我們為什麼皈依的?說他完全不了解,不,說他完全了解,恐怕很少。大家都說,哎呀這皈依好。是的,的確是為了好處,反過來說就是要去掉痛苦。但是呢,到底痛苦的特質是什麼,我們不一定了解。好,到底好到什麼程度?好的內涵是什麼?我們不一定了解。現在這個地方,就分析的非常清楚,非常明白,而且這個界限,劃得這麼清楚,一點都不遺漏。如果說你找不到這一條路的話,唯一的苦,沒有第二條路好走。現在你唯一的一樣脫苦的辦法,就是這個,所以必然產生這樣的一個結果,這是我們要了解的。你能夠對這個認識了以後,然後去皈依,這個皈依有力了,否則的話你總是跑得去,歸依佛不墮地獄念他三遍,好了我算皈依了,這個,沒有真實用場,只是積一點善根種子。所以緊跟著看。
【故若此二,唯有虛言,則其歸依亦同於彼,若此二因,堅固猛利,則其歸依亦能變意,故應勵力勤修二因。】
所以假定上面這兩件事情,換句話說這兩件事情就是皈依的原因。假定這個兩件事情只是空話,換句話說這個原因都沒有的話,那你有這個果嗎?所以你這個皈依也只是空話而已。如果這兩件事情是真實的,這個因如果確實的話,那一定能夠感果。那麼因既然堅固,這個皈依也猛利,這個猛利的皈依有什麼啊!亦能變意,這變意兩個字是什麼意思,說一下。然後呢,自己衡量一下,前面告訴我們,因為我們感受到說這個三界之苦,所以體會到唯有三寶能救護,那個時候你心裡面啊!哎呀,你實在害怕這個世間,有這種害怕,第一個因為你害怕要找救你脫苦的這個地方,找皈依,所以假定這兩個因是確實的話,那個時候你的心裡面,產生什麼現象?產生一心歸投依靠三寶,那個時候叫變意。那麼這個變意,大概有一個認識,但是我們不太清楚。我們不必在這地方談清楚不清楚,我們馬上用另外一樣東西來介紹一下,我想很快就明白了。現在我們絕大部份人,都是在說修念佛法門,他念佛法門當中,主要的告訴我們什麼東西,信願行,這個叫三資糧。說往生與否,看你有無信願,信什麼?願什麼?信娑婆是苦,信極樂是樂。現在在這個地方想一想看,跟我們這裡說的,如果你一想的話發現,原來是一個,一點都沒有錯這個娑婆啊,三有當中充滿著苦啊,而且實在不曉得怎麼辦!所以你對他恐怖,對不對,信得過。第二個呢?然後呢唯有這個地方能夠解救你,所以極樂是樂,你信得過對不對?如果你這兩個信得過產生什麼現象啊,你對娑婆是無比的厭惡,對極樂是無比的欣樂,對不對?這個就是你所願處。然後你一心一意南無,南無是什麼?皈依嘛!那個時候你說南無阿彌陀佛一心要求皈依阿彌陀佛,你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以後,不管你嘴巴裡面唱不唱這個佛,你心裡面是,心心念念在皈依。這一句佛號是欣厭具足,對嗎?可是現在大家說念佛,這個道理都不懂你怎麼個念呀!假定是你把前面的道理如法的一步一步過來的話,叫你蒙上了嘴巴,沒有關係,你心裡面還在拼命的念佛。這個世間苦不堪言,然後你一心只有歸投依靠,這一句佛號能不往生嗎?這一句佛號能沒有欣厭嗎?所以一句佛號欣厭具足,到那時候念下去,你自己心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世間是一無可取,你唯一的辦法是歸投依靠阿彌陀佛。這個心裡面產生了什麼現象啊?以前你對這個貪著難捨,現在拒之為恐不暇。以前叫你提起來你提不起來,現在叫你不念也做不到,是不是變了你的意啦?你會不會說煩煩惱惱,這樣也不好,那樣也不好,這樣也坐立不安,那樣也坐立不安,會不會呀?你拼命念佛都來不及了。說嘛是說修行,結果呢,吃飽了,還在那個坐立不安,幹什麼啊!主要的原因就在這裡,原來這個道理告訴我們這麼清楚,所以你真正的把這兩樣事情了解了,這就是你的皈依的因,有了這個皈依的因,自然而然你去做的話,這個因地當中,心心念念產生這樣的結果的話,這個淨業集夠了能不去嗎?這個果會不出現嗎?
所以他最後兩句話,「故應勵力勤修二因」,所以我們現在說要修行,我們真正要修行的是要修這個啊,這個地方才是值得我們努力啊!了解嗎?信得過嗎?道理懂了,下面好好多思惟,如果不思惟的話,辛苦了半天又白懂了,等一下書本一閤又忘記掉了,然後又被那個閒閒煩惱又跟著他去了。等一下又張三長李四短,下來以後休息幾分鐘,啊!覺得好高興,你不必去想,但是呢你下來以後應該隨喜,哎呀這個真歡喜!你可以跑著你不要作什麼事情很輕鬆,但是呢你隨喜,那個時候你一直在增長功德。等到你腦筋裡清楚了以後,剛才聽完了以後又慢慢的放鬆了,再繼續的觀察,那個時候雖然你下來了,你沒有念但是功德在增長當中。這個有他的非常正確的教授內容,告訴我們修行方法在裡頭。到那時候去拜佛的話,你無比的親切,哎呀阿彌陀佛啊,釋迦世尊啊!你對我這麼好,告訴我這麼完整道理啊!你拜下去是無比的親切,不要你恭敬也作不到,然後你平常的時候你不讚嘆如來也做不到。然後呢?你自己對以前的錯誤,自然而然哎啊這是不相干,叫你不懺悔也作不到,然後呢?平常這種事情啊常住的事情,叫你不做,你曉得積累的功德,自然而然十大願王輕而易舉全部提起來了。對不對,這樣,所以這個地方的真正好的地方就這個。現在到這裡為止只是把那個頭點出來喔,到底由這個原因應該歸依的境,以及怎麼皈依法還沒有說喔,已經有這樣強烈的力量,想想看對不對?這個地方我們該讚嘆啊!這個圓滿的教法,然後呢應該感謝自己宿生造了多少的善業,今天感得這個善果,能夠聽到這個圓滿教法。所以下面讓我們自己每一個人隨喜他十分鐘,然後輕鬆一下,然後繼續下一堂再來打這個硬仗。
了解了說這個生死當中這麼個恐怖法,那個時候就要求皈依了。只有這個地方是能夠救護我們出來的,所以這兩件事情就是我們皈依的原因。然後呢,皈依卻有深淺不同,深淺不同還是看你這兩個原因。假如你這兩個原因,認識得不夠深,這個時候看見這個惡道的苦而皈依的話,那麼你只求升天。假定你更進一步看見升了天以後還要墮落,還是苦的話,那你看得更深的話,你要求解脫,這共中士了。你發現解脫了以後,這個眼前的這個煩惱的苦是解決了,還有沒有圓滿解決的苦,那個時候你要求更深入,或著由於你推己及人而能夠推廣你這個救苦脫苦的心。而不管是從前者智,從後者悲,而進入最圓滿的脫苦的道路這個上士。所以不管是下士、中士、上士,脫苦的方法都是皈依,看脫苦的因認識的深淺,因還是這個,這個我們要了解的。所以不管我們面前三皈依也好,得到那個真正的三皈依的受用的時候,乃至於受五戒,沙彌戒然後比丘戒,菩薩戒、密宗戒,他正得體的時候,都從這個皈依開始的,原因就在這個上頭。就是說皈依,因位如何皈依,果位如何皈依,這個深廣的道理,以後慢慢的講,整個講起來,可以這麼說整個的佛法講的無非是皈依。所以下面說由於了解了這兩件事情的原因,要求皈依,那麼這種狀態所皈依的對象是什麼呢?
p. 99
【第二由依彼故,所歸之境分二】
就是了解這兩個原因,那麼要去皈依,那麼所皈依的境,境就是對象,這個分兩部分。
【① 正明其境,② 應歸依此之因相。】
正式說明。這個皈依的對象,是誰?是什麼,那麼為什麼要皈依,現在說,先引那個百五十頌云:
【◎ 如百五十頌云:「若誰一切過,畢竟皆永無,若是一切種,一切德依處。設是有心者,即應歸依此,讚此恭敬此,應住其聖教。」】
下面的注解念完了一起解釋。
【謂若有一,能辨是依非依慧者,理應歸依,無欺歸處佛薄伽梵,由此亦表法及僧寶,如歸依七十頌云:「佛法及僧伽,是求脫者依。」】
我們先想,我們為什麼要皈依?說哎呀!這個苦啊,因為這個苦所以你要脫苦。既然要脫苦,要求救於人,所以救你這個人,他自己如果不能脫苦,請問他能做你皈依嗎?當然不能,這個很明白,他自己一定要能夠脫苦,這樣才行。所以我們真正有能力有智慧能辨別能不能皈依的這一種力量之下去皈依的,皈依的對象一定是他自己解決這個問題的,這個才對,對不對?這很清楚很明白,所以說這個時候假定那一個人一切的過失,決定完全解除掉了,因為過失解除掉了,所以痛苦是徹底免除,還有呢,一切種一切德依處,他要圓滿的所有的好處都已經圓滿了,這個啊!才是我們真正皈依的。所以說真正有智慧的人,能辨別是非的人,說是有心者,一定會皈依上面所說的對象,這個才是值得我們皈依、讚嘆、恭敬的。然後呢皈依了他,就依靠著他,安住在他告訴我們正確引導的方法當中,而這個才是絕對不會錯誤的,所以無欺誑的,這個一定是佛,薄伽梵。薄伽梵是印度話,翻成我們中文有好幾個特別的名字,平常我們都用其中的一個,尊貴就是世尊,就佛世尊。因為我們要一心皈依他,那麼跟他相應的法就是僧寶,也是我們皈依,所以由於這個原因,我們一心一意的歸依佛。所以下面有另外一個頌,另外一個論上面告訴我們哪!所以這個佛法及僧伽是真正求從痛苦當中解脫出來者所依靠的地方,這個是正確的來告訴我們。
【◎ 應歸之因相分四,】
為什麼要皈依他呢?這個裡面就分四個項目來說明。
【初者謂自即是,極調善性,已能證得無畏位故,若未得此則如倒者依於倒者,不能從其一切畏中救護他故。】
第一個這個所皈依的對象,他自己一定極調善性,他己經調伏了,所有的他的問題,然後安住在最圓滿的善法當中,他已經得到了,再沒有任何怖畏的,所以唯有佛,是十力四無所畏。他假定沒有能夠達到這樣的程度的話,他自己都倒在地上,弱不禁風爬都爬不起來,他能救你嗎?當然不可能,所以這是第一個,他一定自己把自己的問題徹底解決了。他雖然解決了,他自己解決了,但是假定他不善巧怎麼幫忙你的話,你去求他,他沒辦法,他會說我倒的確不生病但是我不懂怎麼醫你病,那個沒辦法啊,所以他,
【第二者謂於一切種,度所化機,善方便故,此若無者,縱往歸依,亦不能辦所求事故。】
在任何情況之下,他懂得怎麼救度所化。就是求他的這些人,不管任何人,所化的機他都能夠善巧方便曉得怎麼去救渡他們。假定沒有這個條件,你雖然去求他,他不知道怎麼救你,這個也辦不到呀!所以從這地方我們也不妨說一下,佛跟聲聞二乘的不同。聲聞是自己絕對解決的,所以我們絕對不要輕視他,我們沒有解決我們怎麼可以輕視聲聞。所以這個經上面處處地方告訴我們,我們能夠恭敬尊重聲聞緣覺,得到無量無邊的福報。但是呢,我們所以宗仰佛的緣故,因為他自己雖然解決了,他不一定能夠徹底圓滿的幫助一切人,那麼這一切人就包括我們,所以這是我們正歸依的時候,是皈依佛的原因。在這個上頭,這個要分別的很清楚,這個就是第二個,他在任何情況之下,任何人懂得如何去救他,你只要去找他,他一定救你,你不找他,那是他拿你一點辦法都沒有,這個我們要了解的。
【第三者謂具大悲故,此若無者,雖趣歸依,不救護故。】
第三個呢還要有個條件,他雖然懂得你去找他,對不起我懂是懂今天我不想幫你忙,我自己要玩一玩,那個不行,所以他還具有一個特質,具有大悲心。雖然他有這個譬如我們現在找醫生,明明這是個好本事好極了,好醫生,但是這個醫生忙不過來,他醫生哪!自己還有他的,哎對不起他不想看病,他要出去渡假,他要旅行,你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他還要有一個條件,大悲。大悲的行相是什麼,他平常所為所想只有一件事情,救渡一切眾生就像自己的愛子一樣,單單這個夠了嗎?還要一個條件。
【第四者謂以一切財而興供養,未將為喜,要以正行而修供養,乃生喜故,此若無者,則定顧視先有恩惠,不與一切作歸處故。】
看看還要第四個,他雖然大悲,但是呢,他心裡面還要產生絕對等捨這個心情。是,你們任何人來找我,如果他有差別,雖然我有大悲心,可是這個人對他好一點,我先救你,這個對他不好的話他慢一點,這個還不行,還不行。要具什麼條件呢?第四個他說不管你給他財物對他多好,他並不重視你,給他的這個,要什麼啊?正行,但是他還是重視一個,重視正行。那我們會說他不是還是要重視嘛,因為他之能不能救你,不在乎你送他不送他財,就是你能不能聽他,如法去行,你如果不聽他,不如法去行,雖然你抱著他的腳,他也沒有辦法救你啊!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0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四十三卷 B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四十三卷 B面
日常法師
--------------------------------------------------------------------------------
你如果不聽他,不如法去行,雖然你抱著他的腳,他也沒有辦法救你啊!第四點,這是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告訴我們雖然佛具有這樣的特質,但是如果說你不如法如理去皈依沒有用的。如果說這一點不俱足,這個裡邊就有一個問題,說諸佛都有大慈大悲,他都要去救一切眾生,結果救了沒有啊!如果救了,請問我們為什麼還有苦,這不是矛盾來了嗎?說的很清楚,佛不是不救你,佛之所以不能救你,你自己的障礙啊!所以我平常一直告訴大家,你們現在一番好心來出家,你要學佛啊!不要學「我」,這個裡邊是大有文章!你不要小看這個字,你繼續不斷的把持這個字,一直有一天你真正的認得了,那個時候你就有希望了。現在我們大家都在這幹什麼?學「我」啊?哎呀我這出家了,我要趕快去修行,哎呀修行這樣的,告訴他好好的看看書,好好的聽聽,他也聽不進,他自己覺得要去拜佛,然後關起茅棚來,關在那個山裡面,是有人成功的,他己經有了本錢,他己經確定了解了修行的方法,然後去做,你現在了解了沒有?你連他煩惱的相,所以我現在放在那裡,煩惱的相都不知道,要修的內容是不知道,然後看見人家拜一下你也去拜一下,看見人家坐那個樣子,你也跟他做這個樣子的話,沒有用。所以這個第四點它有這樣的條件在裡頭。具足了這幾個條件夠不夠啊?對了!想想看對不對,第一個他自己已經解決了問題,第二個他懂得怎麼幫忙人家,第三個他有這個心要幫一切人,還要最後一點啊!告訴你他是要幫你的,但是真正的成就與否,看你是不是如法聽他,不是說,哎呀!你今天給他多少錢,如果是看這一點的話,那完全世間的做生意人,你錢多一點給他,他把那東西賣給你,那完全世間的交易啊。佛不是這個樣的,這個我們要了解,所以他一具足第四點這個大悲才是真正的大悲,這個我們要了解的,如果是你了解了這一點,那麼佛法的很多概念你就不會產生模糊了,以及佛跟現在世間很多這種說法,說這個佛是萬能的,這個話你就了解,佛不是萬能的,佛只是無所不知,而不是萬能,不是無所不能,這一點有它的一個差別在,總之把這個歸結起來。
p. 99 (9)
【總之自正解脫一切怖畏。】
這第一點,第二呢。
【善巧於畏度他方便」。】
對於這個真正的恐怖啊!他己經完全徹底認識,曉得怎麼去幫助別人。度他的方便。第三,
【普於一切無其親疏,大悲徧轉。】
這第三,這不管是親、疏,他都是以大悲心去救度別人。第四是
【普利一切有恩無恩。】
這樣的情況。
【是應歸處。】
現在曉得了,原來為什麼要歸依這樣的對象啊?原因在這裡,為什麼歸依,因為曉得世間苦,要求快樂。因為這樣的關係,要歸依的對象,歸依的對象他一定這樣。這個對象,具足這個條件,這才是我們要歸依的。所以他每一個地方分的這麼清清楚楚,你能夠把握住這一點去歸依的話,那有什麼好處啊!內道外道就分的清清楚楚。現在我們常常說:宗教嘛總歸好的,總歸勸人為善,這個裡邊是大有問題,大有問題。如果是你了解了這個情況,你就分的清楚。是的,拿世間的眼光來說宗教總歸勸人好的。但是佛法,佛教跟其它的宗教有絕對不同的地方的原因在那裡?就在這裡。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就絕對不會有這麼差別,到那時候啊!你就不會說土地菩薩,城隍菩薩,那一個都是菩薩,土地可能是菩薩,城隍可能是菩薩,但是菩薩的真正的內涵不是這樣。然後你跑到十八王公也拜他幾拜,無常也去拜一拜,媽祖也去拜一拜。世間的善神,值得我們恭敬,絕對不是說我們不恭敬他!但是你了解,歸依的對象內涵分的清清楚楚一點都不會含糊,一點都不會動搖,這是我們要了解的,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的。不要說一貫道盧勝彥絕對動不了你,原因在那裡?那就這個,很清楚很明白。現在我們繼續下去,在這種狀態啊!是什麼?
【此亦唯佛方有】
具足這個條件的只有佛!經論上面處處告訴我們,只有佛啊是唯一的歸依處!這個是指什麼而言,就指這一點,我們一定要辨別得清楚,你是以什麼原因而歸依的,在這種原因之下,你應該歸依的對象是什麼?你把握住這一個仔細的分析觀察的最後的結果,只有佛,其它的都不是你的歸依處。
【非自在天等。】
大自在天,就是印度所崇拜的。現在我們皈依各式各樣的這個東西啊!是等是包含了一切,所有的其它的世間,一切都是好的,這不是我們歸依處,分的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那個時候確定只有佛。
【故佛即是所歸依處。由如是故,佛所說法,佛弟子眾皆可歸依。】
因為這樣那麼佛所說的法,佛的弟子眾都是可以。到這個地方為止確定什麼?佛是唯一的皈依處。因為佛是唯一的皈依處,他一切都是圓滿的,所以他告訴我們的當然都是圓滿的。他告訴我們的就是法,跟著佛弟子那個僧,也是我們應該皈依的,就是僧。
【由是若於攝分所說此諸理上,能引定解,專心依仰,必無不救,故應至心發起定解。】
上面這個道理是攝分所說,攝決擇分上面告訴我們的。這個上面的道理你照著它去如理聽聞思惟,而引發我們確定不移的見解,你有了確定不移的見解,當然你一心皈依嘛,一定的。因為你了解世間就這麼苦,唯一的救護的地方只有,那有不專心皈依的。如果你真的能夠專心皈依,專心皈依有一個必然的現象,轉變其意。記得不記得?這樣那個時候你這個皈依一定是信願俱足。用功的時候,一定是信願俱足,這絕對會產生的。我們現在弄了個半天,好像總覺得聽聽道理是蠻懂,做起來就是摸不到。你真的懂得道理了?沒有!如果你真的懂得道理是必定產生這樣的效果!在這種情況之下必無不救。因為他必定救,所以是萬修萬去,這經論上面說得千真萬確啊!保證你百分之一百。故應至心發起定解,這個才是我們要努力的!這個地方為止,念佛法門到這裡。所以念佛法門的真正殊勝,不要說深的道理,只是講到皈依,你只要這一個道理把握得住,去唸一聲佛,就萬修萬去。現在我們弄了這麼半天,不要說萬修,百萬個人修,修了半天幾個人去啊?啊!真是阿彌陀佛,為什麼?那個道理不懂嘛,道理不懂你當然沒辦法做,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由能救自二種因中,外支或因,無所缺少,大師已成。】
在救護我們當中有兩個因,那兩個因?內、外。因緣嘛!裡邊是你要求歸依的心,外面是能救你的人。現在這兩種因當中,外面救你的因,外面那一支或者外面這個因,無所缺少,一點都不缺少。為什麼?佛已經成了佛,不單一個佛呀!十方有無量無邊佛!不單我們釋迦世尊啊!釋迦世尊拼命的推,阿彌陀佛拼命的拉,我們就是推不走,他拉呀就是拉不上,為什麼原因?
【然是內支,未能實心持為歸依,而苦惱故。】
看,這是我們的內支啊!我們沒有真實的心把這個內容做為我們歸依,結果在苦惱啊!所以每一個人苦苦惱惱,要修行,結果呢,好難得呀!所以我看見大家真讚歎都是宿生的善根,然後呢,在這樣的五濁惡世,這樣的錯誤的充滿邪見當中,居然能夠捨棄跑到這個地方來,還是苦苦惱惱,還要說修行,就最好的修行方法放在那裡不學,你怎麼修啊!所以這個地方告訴我們是內支,內支,所以我們再想一想看,佛你信得過嗎?信得過,信得過佛的特質是什麼?他自己解決一切問題,他還曉得怎麼幫助別人解決任何問題,他還有想幫助一切人的這個大慈悲心,我們信得過,既然信得過,難道就我例外嗎?他不來救我嗎?沒有這個大悲心嗎?我們信得過他沒有?更進一步問,難道他不懂得怎麼救我們嗎?我們信得過他沒有?那為什麼救不去啊?那裡!哪哪……就這個,內支啊,你在跟著煩惱轉!所以好好的看看啊!這兩句話,我們應該正確的認識它,因為這樣是苦惱故,唉!現在我們一天到晚苦苦惱惱,就是這樣,現在到了這裡要感到歡喜!我們應該悲欣交集,悲以往之不知,欣現在的了解、歡喜,好好的努力。
【是故應知,雖未請求,由大悲引,而作助伴。】
我們應該了解,雖然我們沒有請佛啊!但是他大悲心所引,他一直在這幫忙我們。佛一直瞪大著眼睛,到處在那裡,不但瞪大了眼睛在前面是拉我們,後面是推我們,下面是頂我們,這樣個弄啊!
【復無懈怠】
他絕不會懈怠的,佛有十八不共法,十八不共法當中有一個叫精進無懈,佛的精進是永遠無限,他那個向前的力量就無限的速度在精進當中。
p. 100
【無比勝妙真歸依處,現前安住為自作怙。】
這個是真正的勝妙,殊勝奧妙,這個真正歸依的地方。眼前十方一切佛都在這裡,所以毘盧遮那明一切處,……佛啊一切處,難道我這個地方不在嗎?當然在,結果我這個地方也不在,你那地方也不在,我們這些人都不在。為什麼?就是我們自己的內支啊!所以記住,我們現在不要說沒有善知識,是沒有學的弟子!那一個學的弟子就是我啊!你現在來一直來學我,請問你學到那一年啊?所以祖師說學到驢年去,什麼叫驢年啊?你看看那個十二生肖當中有沒有驢年啊!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就是沒個驢,所以轉來轉去,十二年當中,你學到驢年,學到那一年都學不成,因為你學的我麼,這是注意到內支啊!這裡處處告訴我們,前面已經點出那個行相來了,後面再告訴我們,我們好好努力努力,好好的努力啊!他,佛啊在這個地方。
【故應歸此。】
對的。
【讚應讚云:「自宣我是汝,無怙者助伴,由大悲抱持,一切諸眾生。】
佛自己說啊!我是你們無怙者的助伴,就是你們苦惱的沒有人救護,我是真正來救護你們的,為什麼?由大悲抱持,他的大悲心來攝持一切眾生。
【大師具大悲,有愍願哀愍,勤此無懈怠,有誰與尊等。】
這個大師就是我們的佛,真正稱大師佛,真正只有佛才能夠稱一大師之號。他具足大悲心,一切時候,只有悲愍憐愍我們,而且他不但單單悲愍喔,他有方法救我們,不但有方法,而且他那個方法,勤懇的從來沒有停止過。這一個是在三界之內,世出世間沒有一個人跟他相比的。菩薩雖然有,但是不圓滿,二乘自己雖然解決了,但是他只是隨分隨力的幫忙,他那個大悲,二乘的大悲心,沒有大悲,悲心有的哦,悲跟大悲我們要分的很清楚!將來後面這個會說得很詳細的。你們了解了這一點,對那個南傳的很多道理,你就不會起爭論了。這樣關於這一點,對於南傳,我們要非常尊重他,但是不必去辯,這個我事先說明一下。
【汝是諸有情,依怙總勝親,不求尊為依,故眾生沉溺。】
佛是一切有情依怙,這個才是殊勝該親近的,真正值得整個的人依靠歸投的。現在我們不求這樣圓滿的世尊做為歸依,所以沈淪在生死當中啊!
【若正受何法,下者亦獲利,能利他諸法,除尊非餘知。一切外支力,尊已正成辦,由內力未全,愚夫而受苦。」】
如果說我們真正的照著去做,你能夠如實的、正確的學,任何一個法,那怕再差,能夠照著去做,都得到好處。而現在佛,不但是起碼的沒有一樣事情不知道,所有利他的方法都徹底圓滿的解決。所以世間的告訴你作生意怎麼做,如果是很正確的這個資料,你學會了去做一定可以。汽車告訴你怎麼開,你學會了就可以開,都有這麼好處呀!而現在真正最圓滿的,佛樣樣圓滿。結果我們為什麼得不到啊?內力未全,所以得不到,為什麼我們得不到,內力為什麼不全呀?一個字「愚」,所以我們愚癡,愚癡就受苦,現在我們愚癡還不知道愚癡,還自己覺得對,那這個是愚中之愚啊!所以真正修道人,只有看見自己,我在愚癡當中,你能夠一直看見這個東西,一直淨化它我們就有希望了。你真正的這一點了解了,我們現在眼前這種爭論都沒有了。現在所以爭論啊,總看見人家不對,真正修道人的眼睛只看見自己都來不及,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好那麼現在更進一步了,說我們曉得了,歸依,歸依的對象應該是這樣的,千真萬確好高興喔!那麼怎麼歸依法呢?
【第三由何道理而歸依者。攝決擇中略說四事。】
這個有四方面,這個四方面是什麼?瑜伽師地論攝決擇分當中的,簡略的,但是這個也是綱要。主要的這樣分四方面。
【① 知功德,② 知差別,③ 自誓受,④ 不言有餘而正歸依。】
為什麼要歸依他,歸依怎麼樣,曉得那他歸依了以後有這麼多的好處。是的,你為什麼要歸依啊!就要求這個好處嘛!那現在曉得歸依了有這好處,「知差別」呢?還有歸依既然是有三寶,那麼各別不同的這個裡邊的細緻的內涵又是怎麼樣呢?然後呢歸依怎麼辦啊,自誓受,因為你了解了,當然我自己要願意嘛!不是人家說某人啊,哎呀歸依好啊,來跟著我一起去,來來來,去歸依,這個沒有用。你了解了以後,叫你不歸依都辦不到,所以這真正的歸依是一定這樣的。那現在我們修行,居然勸你哎呀某人你跑到這裡來來聽那個課好啊!心裡還想,又想聽又不想聽,那個就沒有用。你了解了以後曉得擋都擋不住,這樣,如果說這個地方坐不進來,沒關係我站在門外也得來聽,也得來這樣,要有這種心情,那你就到好處了。所以我們看看那個古代的祖師都是這樣。記得不記得以前講那個中國古代禪宗的公案?這個汾陽去參當年誰呀!參持明的時候,然後呢,行腳萬里跑了去,跑到了晚上,他個老師碰一看,門把它關上了,這個冤鬼,但是他不退心。第二天早晨打開窗來看見還坐在那裡,又碰把撥出去,他還是不退。為什麼?他了解這是他唯一的要去的地方,祖師是這樣。然後我們看看佛,佛也是這樣啊!他為求一句一偈,再怎麼苦惱,捨身命頭目腦髓,絕對做,現在我們稍為受一點委曲就不可以,還人家拉了半天拉不來,這個所以說內支問題啊!他這上面自誓,你了解了當然嘛!然後去歸依的時候不言有餘,就是這樣了,就是這樣了。不要說歸依了時候,等一下這個人說說這個好你就跟著他去,那個人說說這個好你就跟著他去,那就完了,辨別得非常清楚,歸依的內涵就這個樣,這個正歸依。現在我們下面再看。
【初知功德而歸依者,須能憶念歸處功德其中有三,① 佛功德,② 法功德,③ 僧功德。】
要歸依了那麼你要能夠憶念,你腦筋不斷的這樣想覺得這樣的好處啊!當然那個時候叫你不歸依也辦不到。分成三部份,佛、法、僧因為要歸依的三寶嘛!
【今初】
這個佛呀又分成四部份,那四部份?身語意,意當中又分成悲功德跟智功德,就這樣,所以身語跟悲智,下面我們把它唸一遍,這個比較容易懂。
【◎ 身功德者。謂正思念諸佛相好。】
讚佛偈當中就第一個,這個讚佛的相好,這就是!讓我們腦筋裡面,生起一個概念,我們現在這個身醜陋不堪,苦惱無比。因為苦惱無比所以要歸依,歸依的對象他解決了一切問題,所以圓滿,莊嚴無比。當你想到這一點,一想到他的圓滿的莊嚴,心不知不覺當中一心歸投,這是因位皈依。你能夠這樣因位歸依,然後如法去行持,最後你就是他,達到果位的相,就是這麼樣。所以,下面這個東西,比較容易,唸一遍就算了。
【此亦應如喻讚所說,而憶念之。】
我們腦筋一天到晚想這個東西。現在我們腦筋裡想什麼?我們想想啊!就想世間人的東西。那個東西什麼啊?因為你想那個,你腦筋一天到晚都跟著煩惱轉,或者想吃的,或者想玩的,或者想錢,或者想什麼,然後呢?腦筋就跟著轉。現在你想著這個佛,這樣的話,你跟著他轉。世間想的而轉生煩惱,流浪生死;想著佛的圓滿的功德的話,增長淨業,煩惱也沒有啊!眼前得到心安理得,然後因為你這樣想,積累的淨業,將來是必定超脫。這兩者的差別的的確確是天差地遠啊!
【如云:「相莊嚴尊身,殊妙眼甘露,如無雲秋空,以星聚莊嚴。能仁具金色,法衣端嚴覆,等同金山頂,為霞雲縛纏。尊怙無嚴飾,面輪極光滿,離雲滿月輪,亦莫能及此。尊口妙蓮花,與蓮日開放,蜂見疑蓮華,當如懸索轉。尊面具金色,潔白齒端嚴,如淨秋月光,照入金山隙。應供尊右手,為輪相殊飾,由以手安慰,生死所怖人。能仁遊行時,雙足如妙蓮,印畫此地上,蓮華何能嚴。」】
佛身莊嚴無比啊!從他的頭頂一直到腳下,這是簡單的、扼要的說幾個來。如果我們認真一點講,說三十二相,更仔細一點那八十隨形好,最仔細的是無量莊嚴說不能盡。我們現在是一塌糊塗,真是一塌糊塗!身上面雖然不殘缺不全,實在是一無可觀。為什麼我們感的這樣?就是我們貪著這些事情。我們現在腦筋還放不下,那!當然嘛,注定你就這個樣子,為什麼要我們想佛身就這個樣。所以因地當中,你千萬不要再想,這個菜有沒有營養,這個錢想辦法多弄幾個,這個人,什麼他瞄了我一眼!他有什麼原因啊!我想辦法去問問他,千萬不要想這些,毫無意思毫無意思。你一心想著佛身這種無比的功德,你想不起來,你念,非常簡單,就念四個字,那怕一個字,就有無比的功德。這個道理就是這樣。所以這個內涵,隨你們自己相宜你去唸,如果你能夠不斷的去唸,你跑過那個大殿啊!你就無比的歡喜!你別看哦,就這麼一個無比的歡喜的心,那一念就是個淨念,你保持多久,你就有多少淨念,你現在要求往生的話,保證你這個念頭就能夠送你往生的,就這樣的好!這修行這麼個容易啊!你們不妨試試,你了解了以後,對不起叫你不試也辦不到了,這都是千真萬確的。不,有的人說是啊!聽了這個道理很懂,但是下來了以後,等一下有的時候這個心裡面就是煩了個要命,這怎麼辦啊?前面已經告訴我們了,後面將來也會告訴我們,這就是我們的煩惱相,我們的業障相。我們不要說修行難,你做任何事情,真正爬上去它一定有障礙的。做任何事情,我們現在爬樓梯,掃地沒有一個事情,你看見了困難而停止,就停在那裡,然後呢!你能夠不怕一步一步向前,什麼困難都克服了。所以當我們心裡面這種行相現起來的話很明白,就是我們煩惱相應的。所以你必須要認識,認識了那個時候,你就不會。平常我們就是不認識,在那裡說,這個佛法要好要念佛,但是現在就是這個煩惱,怎麼提也提不起來,你不認識,等到你真的認識了,你很清楚的說沒錯,就是這個東西,就這個東西。那個時候第一個你認識了不隨它轉,夠不夠?不夠,它下面還要種種對治。現在真正要學就是學他,每一個地方都說得很清楚,不管那個煩惱的行相,告訴你的清清楚楚,你不會被它所騙,對治的方法告訴你清清楚楚,既然這兩樣都有了,你曉得病,你曉得藥,把藥吃進去嘛。
日常法師
--------------------------------------------------------------------------------
你如果不聽他,不如法去行,雖然你抱著他的腳,他也沒有辦法救你啊!第四點,這是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告訴我們雖然佛具有這樣的特質,但是如果說你不如法如理去皈依沒有用的。如果說這一點不俱足,這個裡邊就有一個問題,說諸佛都有大慈大悲,他都要去救一切眾生,結果救了沒有啊!如果救了,請問我們為什麼還有苦,這不是矛盾來了嗎?說的很清楚,佛不是不救你,佛之所以不能救你,你自己的障礙啊!所以我平常一直告訴大家,你們現在一番好心來出家,你要學佛啊!不要學「我」,這個裡邊是大有文章!你不要小看這個字,你繼續不斷的把持這個字,一直有一天你真正的認得了,那個時候你就有希望了。現在我們大家都在這幹什麼?學「我」啊?哎呀我這出家了,我要趕快去修行,哎呀修行這樣的,告訴他好好的看看書,好好的聽聽,他也聽不進,他自己覺得要去拜佛,然後關起茅棚來,關在那個山裡面,是有人成功的,他己經有了本錢,他己經確定了解了修行的方法,然後去做,你現在了解了沒有?你連他煩惱的相,所以我現在放在那裡,煩惱的相都不知道,要修的內容是不知道,然後看見人家拜一下你也去拜一下,看見人家坐那個樣子,你也跟他做這個樣子的話,沒有用。所以這個第四點它有這樣的條件在裡頭。具足了這幾個條件夠不夠啊?對了!想想看對不對,第一個他自己已經解決了問題,第二個他懂得怎麼幫忙人家,第三個他有這個心要幫一切人,還要最後一點啊!告訴你他是要幫你的,但是真正的成就與否,看你是不是如法聽他,不是說,哎呀!你今天給他多少錢,如果是看這一點的話,那完全世間的做生意人,你錢多一點給他,他把那東西賣給你,那完全世間的交易啊。佛不是這個樣的,這個我們要了解,所以他一具足第四點這個大悲才是真正的大悲,這個我們要了解的,如果是你了解了這一點,那麼佛法的很多概念你就不會產生模糊了,以及佛跟現在世間很多這種說法,說這個佛是萬能的,這個話你就了解,佛不是萬能的,佛只是無所不知,而不是萬能,不是無所不能,這一點有它的一個差別在,總之把這個歸結起來。
p. 99 (9)
【總之自正解脫一切怖畏。】
這第一點,第二呢。
【善巧於畏度他方便」。】
對於這個真正的恐怖啊!他己經完全徹底認識,曉得怎麼去幫助別人。度他的方便。第三,
【普於一切無其親疏,大悲徧轉。】
這第三,這不管是親、疏,他都是以大悲心去救度別人。第四是
【普利一切有恩無恩。】
這樣的情況。
【是應歸處。】
現在曉得了,原來為什麼要歸依這樣的對象啊?原因在這裡,為什麼歸依,因為曉得世間苦,要求快樂。因為這樣的關係,要歸依的對象,歸依的對象他一定這樣。這個對象,具足這個條件,這才是我們要歸依的。所以他每一個地方分的這麼清清楚楚,你能夠把握住這一點去歸依的話,那有什麼好處啊!內道外道就分的清清楚楚。現在我們常常說:宗教嘛總歸好的,總歸勸人為善,這個裡邊是大有問題,大有問題。如果是你了解了這個情況,你就分的清楚。是的,拿世間的眼光來說宗教總歸勸人好的。但是佛法,佛教跟其它的宗教有絕對不同的地方的原因在那裡?就在這裡。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就絕對不會有這麼差別,到那時候啊!你就不會說土地菩薩,城隍菩薩,那一個都是菩薩,土地可能是菩薩,城隍可能是菩薩,但是菩薩的真正的內涵不是這樣。然後你跑到十八王公也拜他幾拜,無常也去拜一拜,媽祖也去拜一拜。世間的善神,值得我們恭敬,絕對不是說我們不恭敬他!但是你了解,歸依的對象內涵分的清清楚楚一點都不會含糊,一點都不會動搖,這是我們要了解的,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的。不要說一貫道盧勝彥絕對動不了你,原因在那裡?那就這個,很清楚很明白。現在我們繼續下去,在這種狀態啊!是什麼?
【此亦唯佛方有】
具足這個條件的只有佛!經論上面處處告訴我們,只有佛啊是唯一的歸依處!這個是指什麼而言,就指這一點,我們一定要辨別得清楚,你是以什麼原因而歸依的,在這種原因之下,你應該歸依的對象是什麼?你把握住這一個仔細的分析觀察的最後的結果,只有佛,其它的都不是你的歸依處。
【非自在天等。】
大自在天,就是印度所崇拜的。現在我們皈依各式各樣的這個東西啊!是等是包含了一切,所有的其它的世間,一切都是好的,這不是我們歸依處,分的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那個時候確定只有佛。
【故佛即是所歸依處。由如是故,佛所說法,佛弟子眾皆可歸依。】
因為這樣那麼佛所說的法,佛的弟子眾都是可以。到這個地方為止確定什麼?佛是唯一的皈依處。因為佛是唯一的皈依處,他一切都是圓滿的,所以他告訴我們的當然都是圓滿的。他告訴我們的就是法,跟著佛弟子那個僧,也是我們應該皈依的,就是僧。
【由是若於攝分所說此諸理上,能引定解,專心依仰,必無不救,故應至心發起定解。】
上面這個道理是攝分所說,攝決擇分上面告訴我們的。這個上面的道理你照著它去如理聽聞思惟,而引發我們確定不移的見解,你有了確定不移的見解,當然你一心皈依嘛,一定的。因為你了解世間就這麼苦,唯一的救護的地方只有,那有不專心皈依的。如果你真的能夠專心皈依,專心皈依有一個必然的現象,轉變其意。記得不記得?這樣那個時候你這個皈依一定是信願俱足。用功的時候,一定是信願俱足,這絕對會產生的。我們現在弄了個半天,好像總覺得聽聽道理是蠻懂,做起來就是摸不到。你真的懂得道理了?沒有!如果你真的懂得道理是必定產生這樣的效果!在這種情況之下必無不救。因為他必定救,所以是萬修萬去,這經論上面說得千真萬確啊!保證你百分之一百。故應至心發起定解,這個才是我們要努力的!這個地方為止,念佛法門到這裡。所以念佛法門的真正殊勝,不要說深的道理,只是講到皈依,你只要這一個道理把握得住,去唸一聲佛,就萬修萬去。現在我們弄了這麼半天,不要說萬修,百萬個人修,修了半天幾個人去啊?啊!真是阿彌陀佛,為什麼?那個道理不懂嘛,道理不懂你當然沒辦法做,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由能救自二種因中,外支或因,無所缺少,大師已成。】
在救護我們當中有兩個因,那兩個因?內、外。因緣嘛!裡邊是你要求歸依的心,外面是能救你的人。現在這兩種因當中,外面救你的因,外面那一支或者外面這個因,無所缺少,一點都不缺少。為什麼?佛已經成了佛,不單一個佛呀!十方有無量無邊佛!不單我們釋迦世尊啊!釋迦世尊拼命的推,阿彌陀佛拼命的拉,我們就是推不走,他拉呀就是拉不上,為什麼原因?
【然是內支,未能實心持為歸依,而苦惱故。】
看,這是我們的內支啊!我們沒有真實的心把這個內容做為我們歸依,結果在苦惱啊!所以每一個人苦苦惱惱,要修行,結果呢,好難得呀!所以我看見大家真讚歎都是宿生的善根,然後呢,在這樣的五濁惡世,這樣的錯誤的充滿邪見當中,居然能夠捨棄跑到這個地方來,還是苦苦惱惱,還要說修行,就最好的修行方法放在那裡不學,你怎麼修啊!所以這個地方告訴我們是內支,內支,所以我們再想一想看,佛你信得過嗎?信得過,信得過佛的特質是什麼?他自己解決一切問題,他還曉得怎麼幫助別人解決任何問題,他還有想幫助一切人的這個大慈悲心,我們信得過,既然信得過,難道就我例外嗎?他不來救我嗎?沒有這個大悲心嗎?我們信得過他沒有?更進一步問,難道他不懂得怎麼救我們嗎?我們信得過他沒有?那為什麼救不去啊?那裡!哪哪……就這個,內支啊,你在跟著煩惱轉!所以好好的看看啊!這兩句話,我們應該正確的認識它,因為這樣是苦惱故,唉!現在我們一天到晚苦苦惱惱,就是這樣,現在到了這裡要感到歡喜!我們應該悲欣交集,悲以往之不知,欣現在的了解、歡喜,好好的努力。
【是故應知,雖未請求,由大悲引,而作助伴。】
我們應該了解,雖然我們沒有請佛啊!但是他大悲心所引,他一直在這幫忙我們。佛一直瞪大著眼睛,到處在那裡,不但瞪大了眼睛在前面是拉我們,後面是推我們,下面是頂我們,這樣個弄啊!
【復無懈怠】
他絕不會懈怠的,佛有十八不共法,十八不共法當中有一個叫精進無懈,佛的精進是永遠無限,他那個向前的力量就無限的速度在精進當中。
p. 100
【無比勝妙真歸依處,現前安住為自作怙。】
這個是真正的勝妙,殊勝奧妙,這個真正歸依的地方。眼前十方一切佛都在這裡,所以毘盧遮那明一切處,……佛啊一切處,難道我這個地方不在嗎?當然在,結果我這個地方也不在,你那地方也不在,我們這些人都不在。為什麼?就是我們自己的內支啊!所以記住,我們現在不要說沒有善知識,是沒有學的弟子!那一個學的弟子就是我啊!你現在來一直來學我,請問你學到那一年啊?所以祖師說學到驢年去,什麼叫驢年啊?你看看那個十二生肖當中有沒有驢年啊!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就是沒個驢,所以轉來轉去,十二年當中,你學到驢年,學到那一年都學不成,因為你學的我麼,這是注意到內支啊!這裡處處告訴我們,前面已經點出那個行相來了,後面再告訴我們,我們好好努力努力,好好的努力啊!他,佛啊在這個地方。
【故應歸此。】
對的。
【讚應讚云:「自宣我是汝,無怙者助伴,由大悲抱持,一切諸眾生。】
佛自己說啊!我是你們無怙者的助伴,就是你們苦惱的沒有人救護,我是真正來救護你們的,為什麼?由大悲抱持,他的大悲心來攝持一切眾生。
【大師具大悲,有愍願哀愍,勤此無懈怠,有誰與尊等。】
這個大師就是我們的佛,真正稱大師佛,真正只有佛才能夠稱一大師之號。他具足大悲心,一切時候,只有悲愍憐愍我們,而且他不但單單悲愍喔,他有方法救我們,不但有方法,而且他那個方法,勤懇的從來沒有停止過。這一個是在三界之內,世出世間沒有一個人跟他相比的。菩薩雖然有,但是不圓滿,二乘自己雖然解決了,但是他只是隨分隨力的幫忙,他那個大悲,二乘的大悲心,沒有大悲,悲心有的哦,悲跟大悲我們要分的很清楚!將來後面這個會說得很詳細的。你們了解了這一點,對那個南傳的很多道理,你就不會起爭論了。這樣關於這一點,對於南傳,我們要非常尊重他,但是不必去辯,這個我事先說明一下。
【汝是諸有情,依怙總勝親,不求尊為依,故眾生沉溺。】
佛是一切有情依怙,這個才是殊勝該親近的,真正值得整個的人依靠歸投的。現在我們不求這樣圓滿的世尊做為歸依,所以沈淪在生死當中啊!
【若正受何法,下者亦獲利,能利他諸法,除尊非餘知。一切外支力,尊已正成辦,由內力未全,愚夫而受苦。」】
如果說我們真正的照著去做,你能夠如實的、正確的學,任何一個法,那怕再差,能夠照著去做,都得到好處。而現在佛,不但是起碼的沒有一樣事情不知道,所有利他的方法都徹底圓滿的解決。所以世間的告訴你作生意怎麼做,如果是很正確的這個資料,你學會了去做一定可以。汽車告訴你怎麼開,你學會了就可以開,都有這麼好處呀!而現在真正最圓滿的,佛樣樣圓滿。結果我們為什麼得不到啊?內力未全,所以得不到,為什麼我們得不到,內力為什麼不全呀?一個字「愚」,所以我們愚癡,愚癡就受苦,現在我們愚癡還不知道愚癡,還自己覺得對,那這個是愚中之愚啊!所以真正修道人,只有看見自己,我在愚癡當中,你能夠一直看見這個東西,一直淨化它我們就有希望了。你真正的這一點了解了,我們現在眼前這種爭論都沒有了。現在所以爭論啊,總看見人家不對,真正修道人的眼睛只看見自己都來不及,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好那麼現在更進一步了,說我們曉得了,歸依,歸依的對象應該是這樣的,千真萬確好高興喔!那麼怎麼歸依法呢?
【第三由何道理而歸依者。攝決擇中略說四事。】
這個有四方面,這個四方面是什麼?瑜伽師地論攝決擇分當中的,簡略的,但是這個也是綱要。主要的這樣分四方面。
【① 知功德,② 知差別,③ 自誓受,④ 不言有餘而正歸依。】
為什麼要歸依他,歸依怎麼樣,曉得那他歸依了以後有這麼多的好處。是的,你為什麼要歸依啊!就要求這個好處嘛!那現在曉得歸依了有這好處,「知差別」呢?還有歸依既然是有三寶,那麼各別不同的這個裡邊的細緻的內涵又是怎麼樣呢?然後呢歸依怎麼辦啊,自誓受,因為你了解了,當然我自己要願意嘛!不是人家說某人啊,哎呀歸依好啊,來跟著我一起去,來來來,去歸依,這個沒有用。你了解了以後,叫你不歸依都辦不到,所以這真正的歸依是一定這樣的。那現在我們修行,居然勸你哎呀某人你跑到這裡來來聽那個課好啊!心裡還想,又想聽又不想聽,那個就沒有用。你了解了以後曉得擋都擋不住,這樣,如果說這個地方坐不進來,沒關係我站在門外也得來聽,也得來這樣,要有這種心情,那你就到好處了。所以我們看看那個古代的祖師都是這樣。記得不記得以前講那個中國古代禪宗的公案?這個汾陽去參當年誰呀!參持明的時候,然後呢,行腳萬里跑了去,跑到了晚上,他個老師碰一看,門把它關上了,這個冤鬼,但是他不退心。第二天早晨打開窗來看見還坐在那裡,又碰把撥出去,他還是不退。為什麼?他了解這是他唯一的要去的地方,祖師是這樣。然後我們看看佛,佛也是這樣啊!他為求一句一偈,再怎麼苦惱,捨身命頭目腦髓,絕對做,現在我們稍為受一點委曲就不可以,還人家拉了半天拉不來,這個所以說內支問題啊!他這上面自誓,你了解了當然嘛!然後去歸依的時候不言有餘,就是這樣了,就是這樣了。不要說歸依了時候,等一下這個人說說這個好你就跟著他去,那個人說說這個好你就跟著他去,那就完了,辨別得非常清楚,歸依的內涵就這個樣,這個正歸依。現在我們下面再看。
【初知功德而歸依者,須能憶念歸處功德其中有三,① 佛功德,② 法功德,③ 僧功德。】
要歸依了那麼你要能夠憶念,你腦筋不斷的這樣想覺得這樣的好處啊!當然那個時候叫你不歸依也辦不到。分成三部份,佛、法、僧因為要歸依的三寶嘛!
【今初】
這個佛呀又分成四部份,那四部份?身語意,意當中又分成悲功德跟智功德,就這樣,所以身語跟悲智,下面我們把它唸一遍,這個比較容易懂。
【◎ 身功德者。謂正思念諸佛相好。】
讚佛偈當中就第一個,這個讚佛的相好,這就是!讓我們腦筋裡面,生起一個概念,我們現在這個身醜陋不堪,苦惱無比。因為苦惱無比所以要歸依,歸依的對象他解決了一切問題,所以圓滿,莊嚴無比。當你想到這一點,一想到他的圓滿的莊嚴,心不知不覺當中一心歸投,這是因位皈依。你能夠這樣因位歸依,然後如法去行持,最後你就是他,達到果位的相,就是這麼樣。所以,下面這個東西,比較容易,唸一遍就算了。
【此亦應如喻讚所說,而憶念之。】
我們腦筋一天到晚想這個東西。現在我們腦筋裡想什麼?我們想想啊!就想世間人的東西。那個東西什麼啊?因為你想那個,你腦筋一天到晚都跟著煩惱轉,或者想吃的,或者想玩的,或者想錢,或者想什麼,然後呢?腦筋就跟著轉。現在你想著這個佛,這樣的話,你跟著他轉。世間想的而轉生煩惱,流浪生死;想著佛的圓滿的功德的話,增長淨業,煩惱也沒有啊!眼前得到心安理得,然後因為你這樣想,積累的淨業,將來是必定超脫。這兩者的差別的的確確是天差地遠啊!
【如云:「相莊嚴尊身,殊妙眼甘露,如無雲秋空,以星聚莊嚴。能仁具金色,法衣端嚴覆,等同金山頂,為霞雲縛纏。尊怙無嚴飾,面輪極光滿,離雲滿月輪,亦莫能及此。尊口妙蓮花,與蓮日開放,蜂見疑蓮華,當如懸索轉。尊面具金色,潔白齒端嚴,如淨秋月光,照入金山隙。應供尊右手,為輪相殊飾,由以手安慰,生死所怖人。能仁遊行時,雙足如妙蓮,印畫此地上,蓮華何能嚴。」】
佛身莊嚴無比啊!從他的頭頂一直到腳下,這是簡單的、扼要的說幾個來。如果我們認真一點講,說三十二相,更仔細一點那八十隨形好,最仔細的是無量莊嚴說不能盡。我們現在是一塌糊塗,真是一塌糊塗!身上面雖然不殘缺不全,實在是一無可觀。為什麼我們感的這樣?就是我們貪著這些事情。我們現在腦筋還放不下,那!當然嘛,注定你就這個樣子,為什麼要我們想佛身就這個樣。所以因地當中,你千萬不要再想,這個菜有沒有營養,這個錢想辦法多弄幾個,這個人,什麼他瞄了我一眼!他有什麼原因啊!我想辦法去問問他,千萬不要想這些,毫無意思毫無意思。你一心想著佛身這種無比的功德,你想不起來,你念,非常簡單,就念四個字,那怕一個字,就有無比的功德。這個道理就是這樣。所以這個內涵,隨你們自己相宜你去唸,如果你能夠不斷的去唸,你跑過那個大殿啊!你就無比的歡喜!你別看哦,就這麼一個無比的歡喜的心,那一念就是個淨念,你保持多久,你就有多少淨念,你現在要求往生的話,保證你這個念頭就能夠送你往生的,就這樣的好!這修行這麼個容易啊!你們不妨試試,你了解了以後,對不起叫你不試也辦不到了,這都是千真萬確的。不,有的人說是啊!聽了這個道理很懂,但是下來了以後,等一下有的時候這個心裡面就是煩了個要命,這怎麼辦啊?前面已經告訴我們了,後面將來也會告訴我們,這就是我們的煩惱相,我們的業障相。我們不要說修行難,你做任何事情,真正爬上去它一定有障礙的。做任何事情,我們現在爬樓梯,掃地沒有一個事情,你看見了困難而停止,就停在那裡,然後呢!你能夠不怕一步一步向前,什麼困難都克服了。所以當我們心裡面這種行相現起來的話很明白,就是我們煩惱相應的。所以你必須要認識,認識了那個時候,你就不會。平常我們就是不認識,在那裡說,這個佛法要好要念佛,但是現在就是這個煩惱,怎麼提也提不起來,你不認識,等到你真的認識了,你很清楚的說沒錯,就是這個東西,就這個東西。那個時候第一個你認識了不隨它轉,夠不夠?不夠,它下面還要種種對治。現在真正要學就是學他,每一個地方都說得很清楚,不管那個煩惱的行相,告訴你的清清楚楚,你不會被它所騙,對治的方法告訴你清清楚楚,既然這兩樣都有了,你曉得病,你曉得藥,把藥吃進去嘛。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0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四十四卷 A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四十四卷 A面
日常法師
--------------------------------------------------------------------------------
這兩樣東西都有了,你曉得病、你曉得藥,把藥吃進去嘛,不這麼簡單嘛。何況現在有這麼多人幫忙你,對不對?周圍的人都是幫忙你,叫你不要出去,為什麼?怕你這個病治不好,感染得愈深,叫你在那聽課,叫你在那,無非都是,旁邊又有醫生,又有最好的藥,又有護士,又有各式各樣的,大家還不願意,這是我們的業障,這個很清楚,很明白。好,現在我們繼續下去,這個身的功德這樣。
【◎ 語功德者。謂隨世界,所有有情,同於一時,各各申一異類請問,能由剎那心相應慧,悉皆攝持以一言音,答一切問,彼等亦能各隨自音,而生悟解。應思惟此希有道理,】
不得了,說隨世界,世界上所有的有情,而這個有情是無量無邊,「同於一時」,就同一個時候,「各各申一異類」,各說各話,要我們實在不行,一個人說話,第二個人插進來就不靈光了,這樣,兩個人都不行。他現在有無量無邊的而且各式各樣的問題,他「剎那心相應慧」,他在任何一剎那當中,他能夠解決一切問題,「悉皆攝持」你們不管任何問題,他都了解得清清楚楚,而且懂得你的方法兒回答你,把你的問題都解決。這個佛真了不起,為什麼佛能這樣?很簡單,他平常開起口來都跟智慧相應的,我們現在開起口來真糟糕,沒有別的,就是這個,就算有的時候我們幫人家忙,說起來我可是為了你好,你真的為了人好嗎?我告訴你,你假定真的為人好,你心裡面很清楚明白的,第一個,你心裡面至少沒有一點的煩惱相,沒有一點點的煩惱相,我在這個地方順便提一個事情。譬如說我們現在這個地方,做早晚殿,這是最重要的事情,有的人敲得慢一點,有的人敲得快一點,各人各人不同的習性,就嫌他快了,嫌他慢了,嫌他什麼了,跑去告訴他錯了,你說他對不對?你不能說他錯,真正修學佛法的你衡量衡量自己,假定你的心裡面是心平氣和,不管他快、他慢,你一點都不動,你曉得他這樣快慢,如果不適中對大眾有影響,那個時候你進一步去幫忙他,那是對,你這句話,說對了。要不然,配你的味口,覺得他今天慢了,你叫他敲快一點,或者他快了,你想辦法叫他慢一點,你自己的煩惱在那兒動,儘管你嘴巴在那說:這個是為你好,對不起!這句話不相應,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所以我們只隨舉一例。
語功德為什麼這樣的成就的?它一直都是,跟智慧相應的,跟悲心相應的。智慧的特質是什麼?悲心的特質是什麼?這裡還沒有談到,我剛才在這裡隨便提一下。剛才提那個,因為眼前我們有很多不合理的事情,本來我想指出來,我想慢慢的,等到你們懂得了這個道理以後,再告訴的話,這個事情就很容易解決,因為我們今天早晨早殿,曾經有那麼一下的事情,所以我這裡順便先一提。佛這樣的告訴我們了,「而生悟解」,我們完全能夠了悟、能夠理解,「應思惟此希有道理」,希有啊!
p. 101
【如諦者品云:「若諸有情於一時,發多定語而請問,一剎那心遍證知,由一音酬各各問。由是應知勝導師,宣說梵音於世間,此能善轉正法輪,盡諸人天苦邊際。」】
這個話才是善巧的轉正法輪,他這句話說出來,你領悟了解了,能夠把我們從苦惱當中救出來,這才對。所以真正的我們弘揚正法,這樣的,我們不是圓滿的,我們是相對的,一步一步的來。最主要的就是我們開口時,先要衡量一下自己的心,安住在什麼上頭?這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所以第一件事還是要學,學了以後,了解了以後,那時候去行,總是好。
【又如百五十頌云:「觀尊面可愛,從彼聞此等,極和美言音,如月注甘露。尊語能靜息,貪塵如雨雲,拔除瞋毒蛇,等同妙翅鳥。】
那麼這個前面是,這個要隨便解釋一下,對我們有幫助的。面是這麼可愛,然後呢從這個佛,這個面,表示這個佛,這麼吸引你可愛的這個佛,他給我們的講話的時候,這個音調是美極了;然後講的內容又好極了,怎麼好法?能靜息我們種種的三毒。這個三毒,貪像灰塵一樣,為什麼貪像灰塵一樣?那個灰塵是看不見的,但是無處不在,你看是看不見的,等一下你看看的話,到處蒙了一層灰塵,我們這個貪相就是這樣,我們這個貪心就是這樣,有的粗的固然看不見,細的就是一點看不見,但是一直為他所轉。還有呢?「拔除瞋毒蛇」,瞋可是厲害了,像個毒蛇,瞋心一起的話,旁邊的人看得清清楚楚,誰都害怕,他不但能夠把這個貪塵像雨雲一樣,一層雨下來,所有那個灰塵通通消除掉。然後呢,對那個毒蛇,不管你再毒,那個金翅鳥一來,那就完了。這最毒的是毒龍,這個毒龍之毒是非常厲害,現在那個普通的毒蛇再毒的,他咬不到你,你沒辦法,那個毒龍,如果說他噴一口氣的話,我們這裡人通通死光,這麼個厲害法,然後那個毒氣擺在那個地方,那多少年後都消不掉。我們中國有個大祖師,真了不起--南山道宣律祖,他行那個般舟三昧,那麼感動了這個龍,好多龍來讚嘆、歡喜,來隨喜,來隨喜。那個時候,他化人間,龍子龍孫龍女各式各樣的,那個龍女長得非常美,後面那個小沙彌看見了以後,生了一個染污之心,那個龍他看得很清楚,所以那個龍就起了一念瞋心,這個龍的瞋心特別強,他但是馬上警覺到了,不行,所以他馬上就懺悔,跟那個道宣律祖說,趕快把那個井,他把那個毒氣吐在那個井裡面,然後封起來,這個井千萬碰不得,就封起來。以後你只要稍微有一點漏出來的,煙就冒出來,這個煙非常厲害,就像泡了石灰,翻騰一樣,你看看那個毒龍的這個力量,這麼個大的;但是你碰見那個金翅鳥是一點辦法都沒有,換句話說,佛這個說的正法,不管你貪再細微難尋,他也把你清除得乾乾淨淨,或者是你的瞋再猛利到什麼狀態,他一樣的把你消得心平氣和。
【摧壞極無知,翳障如日光,】
再有呢?三毒當中最後一個--痴,痴這個無知是黑得一塌糊塗,什麼都看不見,但像日光,日光之來,等到日光一照的話,你什麼都沒有了。現在我們這裡點了幾盞燈,因為這個光線照不進來,如果日光照進來的話,我們日光燈一定看不見,就是這個光明,這個佛法也是這樣。
【由摧我慢山,故亦等金剛。】
那個金剛樹的力量大得不得了。這個我慢高山,不管他多大,拿那個金剛樹一摧的話,百分都紛紛碎裂。
【見義故無欺,無過故隨順,善綴故易解,尊語具善說。】
這我不一一解釋了。
【且初聞尊語,能奪聞者意,次若正思惟,亦除諸貪癡。】
看!這個佛,你一聽他的話,任何人一聽他的話馬上奪你的意,這什麼叫奪你的意?平常我們普通人講話的話,不管你講怎麼講,人家根本不聽你,你專門講,他都不一定聽你,如果在平常的時候,人家根本連聽都不聽見。佛不一樣,只要一開口,所有的人的精神都全部貫注在那裡,他有這麼大的吸引的力量,我們為什麼沒有?這是我們要自己自問的原因,這裡道理不講,道理後面都在,說得清清楚楚。然後呢你不但被他吸引去,而且他那個道理能夠打動你的心,你能夠了解他所說的是什麼,能夠解決你心上的問題,雖然解決了,但是呢,如果你不遵著去思惟,這個效果還不大,「若正思惟,亦除諸貪瞋癡。」你如果能如理如量的思惟的話,你的三毒都解決了,三毒解決了,生死輪迴就超脫了,這麼個好法。
【慶慰諸匱乏,亦放逸者歸,】
現在我們生死輪迴當中樣樣都缺乏,只有佛的話,對我們是最好的安慰,「亦放逸者歸」,這是我們放逸的人的歸宿。
【令樂者厭離,尊語相稱轉。】
對我們好樂難捨,這個樂就是貪心難捨的人,能夠產生厭離心,這個佛的功德這麼好。
【能生智者喜,能增中者慧,能摧下者翳,此語利眾生。」】
對真正有智慧的一聽,無比的歡喜,歡喜得眼淚直流,毛孔直豎,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我們看經上面,一直到現在,還有人,他如果念到相應的地方,不知不覺當中眼淚直流。佛告訴我們的話,就這麼不可思議。中等的人,聽見了以後,增長智慧;下等人聽見了以後,我們的翳障、愚痴能夠去除掉,這是佛的語業。
【應如是念。】
念佛就這樣念,那麼這個一方面這樣去念的話,念了以後,我們心目當中有一個目標,這樣好啊,你有了這個目標,前面這些小的小利都引不動你了。我們碰見這種事情,坐在那裡一聽見那個耳朵就跟著他跑掉了,現在你一心一意,說這個地方有一樣好東西,瞪大了眼睛,這麼個好,不管他什麼,都引不動你了。就像小孩子,我想我們小的時候都有這個經驗,也許忘記了,不妨看見自己的小弟弟小妹妹們,小孩子歡喜吃那個巧克力糖,擺在那個地方,擺在那裡不好了,不讓他吃,他眼睛瞪大了,告訴他到那裡去,他不去,乃至於聽都沒聽見,為什麼?就是這個道理。我為什麼要說這個話?這是讓我們自己體會,我們只要善巧利用,必然產生這樣的情況,假定你的心裡面真的這樣的憶念佛,請問你會被外面其他的境所轉嗎?當然不會!在這種狀態之下,你會不到極樂世界去嗎?假定你用這種心情去念佛,當然不會!你的心一天到晚在這個上頭,何至於說心是想要去的,念嘛不曉得怎麼樣念,念不起來,道理就在這裡。所以告訴我們原來皈依的時候,這樣皈依法的。南無二個字,有這麼大的大學問,南無是什麼?皈依嘛!好,現在我們正式學佛就是這樣學的。這個還是身語兩個功德,意功德還要在下面,這是我們的榜樣,你照著去做,你最後成就也是這個。現在我們講一句話,人家就是不聽,你不要忙,你只要照著佛去學的話,保証你聽,你一開口他馬上被你吸引,你還沒開口,他也一天到晚跟著你,我們豈不是嗎?現在不要說佛來,現在如果一個大法師來,我們一天到晚跟著他,這個了不起的大法師,我們就跟著他轉了,就是這麼樣。繼續第三個
【◎ 意功德分二。】
這個身口意的意功德,智、悲兩方面。
【智功德者,謂於如所有性,盡所有性,一切所知,如觀掌中菴摩洛迦,智無礙轉,能仁智遍一切所知。】
他的智功德就是指什麼?如所有性、盡所有性,如所有性盡所有性的詳細的內容,以後來說。如所有性我們通常另外一個名字就是根本智;盡所有性就是後得智,這一切的總相恰如其分的就是這個,實際上如所有性所認識的特質是什麼?空性,盡所有性的話他的相,緣起的相。]
我們對這件事情都看不清楚,他說空,說了半天,你信得過他空,就是不空;他說這個東西一切都是因果緣起的法則,他因果緣起怎麼來的,我們也不知道,他現在佛看這個東西「如觀掌中菴摩洛果」就像那個果在你手上一樣,看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而且「智無礙轉」,沒有一點障礙,所以只有佛偏一切,沒有一樣不知道。
【除佛餘者,所知寬廣,智量狹小,悉不能遍。】
除了佛以外,這個所知道的,或者廣狹,都不可能遍,這也是為什麼前面說我們要找皈依的對象唯有佛。
【如讚應讚云:「唯尊智能遍,一切所知事,除尊餘一切,唯所知寬廣。」】
其他的雖然知道,不圓滿,或多或少;多一點的,那麼就說大地菩薩,然後呢分次而下,乃至於聲聞緣覺等等。
【又云:「世尊墮時法,一切種生本,如掌中酸果,是尊意行境。諸法動非動,若一若種種,如風行於空,尊意無所礙。」應如是念。】
這個世尊,對於世間所有的一切,看起來就像看手掌上面的所有的一切,不管他是動、不動,若一、若種種包涵了所有的,這個一切境界,世尊對他看的清清楚楚,就像風在空當中,一點都沒有障礙。所以我們現在看很多事情,這個也看不清楚,那個也看不清楚,佛不會。實際上說那個掌中菴摩洛果,還是比喻我們世人的,然後我們世人就是擺在手掌上面,你還是看不清楚,看了前面,後面看不見,佛不會的,佛在十方盡法界虛空界任何一樣東西,就像在手掌一樣,而且裡裡外外,所以說如所有性、盡所有性,沒有一點不徹知,現在我們世間隨便一樣東西,要找最初因,找不到,佛沒有這樣的事情,他沒有一樣事情不徹底,無不例外的,徹底了解、徹底解決,那麼這個是智功德。
【悲功德者,如諸有情為煩惱縛,無所自在,能仁亦為大悲繫縛無所自在,】
我們眾生所以為眾生,為什麼?為煩惱所綁住,所以我們不得自在,佛也有一樣東西不得自在的,什麼啊?大悲綁住了,所以佛,這個地方說明什麼?佛自己雖然解決了一切問題,但是他還忙,忙的什麼?他因為他大悲心,一天到晚幫我們,所以這個就是佛跟我們不同的地方。
【是故若見諸苦眾生,常起大悲。】
因為他受大悲心所轉,所以他看見,只要看見眾生有苦,他大悲一直轉,大悲的行相就是緣那個苦,救他們出苦,這個叫大悲。既然我們還有苦的眾生,而佛有大悲心,當然他一天到晚在救度我們,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想到了這一點,我們就立刻提醒自己,內支還缺,我們就好好認真學佛。
p. 102
【如百五十頌云:「此一切眾生,惑縛無差別,尊為解眾生,煩惱長悲縛。為應先禮尊,為先禮大悲,尊知生死過,令如此久住。」】
這個所有的眾生都為惑,惑就是煩惱所綁,所綁住了。那麼世尊,世尊為了解救眾生的煩惱,他有一樣東西綁住他,什麼?大悲,就像我們眾生被煩惱綁一樣,這個就是佛的特質,說明上面這一點,因為佛為這個大悲所縛,所以他一直在生死輪迴當中救度我們,所以佛叫無住涅槃。
【諦者品亦云:「若見癡黑暗,常覆眾生心,陷入生死獄,勝仙發悲心。」】
這個愚痴黑暗遮蓋了我們眾生,我們眾生在長夜無明當中,因為這樣的,所以一直陷在生死三界的牢獄當中,所以這個大悲世尊就發慈悲心來救我們。
【又云:「若見欲蔽意,大愛常耽境,墮愛貪大海,勝者發大悲。見煩惑眾生,多病憂逼惱,為除眾苦故,十力生大悲。能仁常起悲,終無不起時,住眾生意樂,故佛無過失。」應隨憶念。】
這裡面最後這個一偈,我把它解釋一下。那最後一偈「能仁常起悲」,能仁就是佛,他恆長,他那個悲心是永遠在轉,沒有一剎那停止的,所以「終無」,在任何情況之下,絕不可能沒有大悲,不但是我們世尊,十方一切諸佛都是。因為他大悲,所以他一直在救我們,大悲的行相就是緣苦惱的眾生,只要有苦惱的眾生在一天,佛永遠安住在這個世間救我們,所以叫住眾生意樂。所以他雖然跟我們眾生在這個世間當中,但是他沒有過失,他自己是徹底解決的,圓滿解決的,這是我們要了解。你了解了這一點以後,前面已經說過了,我們自然會反省,說原來是內支不具足,這是第一點。第二點你更進一步說你真正去求善知識時候,你不會責備善知識的過,善知識之所以現種種過錯,是為了救我們,我們現在所以找不到善知識,為什麼?就自己錯看不見,只看見別人的錯,這是真正的原因。所以現在有人說那這些人難道是善知識嗎?這些人是,容或是善知識,容或不是善知識,正因為現在有這些情況讓你好好的從這個上面努力,然後呢把看人家的過失,還過頭來看自己,你有了這個本事以後,然後佛在你眼前的話,你才有機會接近他。否則佛一來,你這個無始以來的習慣,專門看人家的過失,佛到了你面前,你一看他的過失,你造無邊的罪過,那個時候只有一條路好走--墮落,你想到這裡的話,那個對方眾生的這種錯誤,你感激的不得了,你怎麼還會去責備人家去?所以懂得了這個道理,我們去責備人家絕對不可能,反過來說你責備人家,你就根本沒有懂道理,所以我們現在總是覺得自己好像很有道理,說真的你錯了,到這個地方為止,了解得很清楚,當你說「你錯了!」以後,修學佛法的人,已經百分之一百二十的錯了。
一百零二頁,到現在為止,我們真正找到皈依,這個時候才了解到什麼叫皈依,你有了這個了解,然後你去皈依的話,這個功德就無量無邊。假定你根據這個了解,這樣皈依而把這個功德回向往生淨土的話,那是一定能夠往生,否則的話,儘管你想皈依有多少功德,這個功德得不到;儘管你在念阿彌陀佛,不能往生,那麼基本的原理呢簡單已經說了一下,下面就是說皈依的道理,這個分身語意三方面,身語意還有下面最後一點--業功德。現在我們看一百零二頁的第二段。
【◎ 業功德者。謂身語意業,由其任運無間二相,而正饒益一切有情。此復由於所化之別,堪引化者,能仁無不令其所化會遇圓滿,遠離衰損,定作一切所應作事。】
那麼佛做一些什麼事情呢?他所做的這個事情的功德這個地方說一下。這個佛,身口意三業在任何情況之下,時間是絕沒有間斷,而做的方式是任運自然。對我們來說,我們總要去努力才行,做任何一件事情,不可能自自然然的,而他這個自然在任何情況下,就是這樣,就好像說天生來的一樣;那麼這個時間又是從不間斷,所以以這兩種狀態,無非都在利益一切有情。是的,佛在任何情況之下,任何時候都在利益一切有情,而且佛,我們大家曉得,佛之所以成為佛,所謂「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他的悲心是遍緣一切,沒有一個遺漏,而且沒有一點點的好惡、差別;他智慧了解一切,能夠幫助我們;而且他利益的狀態是任運而且無間,那麼所以我們不能受化、所以我們不能解決問題在哪裡?還是在我們自己身上,所以「此復由於所化之別」,那個就是因為所化度的就是我們眾生,因為眾生的根性,個人的業障、個人的情境的不同,凡是能夠化度的,「能仁無不令其所化會遇圓滿,遠離衰損。」佛陀絕不會有一個遺漏的,都把這些能化的眾生化度,使他得到圓滿解決問題,圓滿遠離一切痛苦,這個佛決定是這樣做的。
日常法師
--------------------------------------------------------------------------------
這兩樣東西都有了,你曉得病、你曉得藥,把藥吃進去嘛,不這麼簡單嘛。何況現在有這麼多人幫忙你,對不對?周圍的人都是幫忙你,叫你不要出去,為什麼?怕你這個病治不好,感染得愈深,叫你在那聽課,叫你在那,無非都是,旁邊又有醫生,又有最好的藥,又有護士,又有各式各樣的,大家還不願意,這是我們的業障,這個很清楚,很明白。好,現在我們繼續下去,這個身的功德這樣。
【◎ 語功德者。謂隨世界,所有有情,同於一時,各各申一異類請問,能由剎那心相應慧,悉皆攝持以一言音,答一切問,彼等亦能各隨自音,而生悟解。應思惟此希有道理,】
不得了,說隨世界,世界上所有的有情,而這個有情是無量無邊,「同於一時」,就同一個時候,「各各申一異類」,各說各話,要我們實在不行,一個人說話,第二個人插進來就不靈光了,這樣,兩個人都不行。他現在有無量無邊的而且各式各樣的問題,他「剎那心相應慧」,他在任何一剎那當中,他能夠解決一切問題,「悉皆攝持」你們不管任何問題,他都了解得清清楚楚,而且懂得你的方法兒回答你,把你的問題都解決。這個佛真了不起,為什麼佛能這樣?很簡單,他平常開起口來都跟智慧相應的,我們現在開起口來真糟糕,沒有別的,就是這個,就算有的時候我們幫人家忙,說起來我可是為了你好,你真的為了人好嗎?我告訴你,你假定真的為人好,你心裡面很清楚明白的,第一個,你心裡面至少沒有一點的煩惱相,沒有一點點的煩惱相,我在這個地方順便提一個事情。譬如說我們現在這個地方,做早晚殿,這是最重要的事情,有的人敲得慢一點,有的人敲得快一點,各人各人不同的習性,就嫌他快了,嫌他慢了,嫌他什麼了,跑去告訴他錯了,你說他對不對?你不能說他錯,真正修學佛法的你衡量衡量自己,假定你的心裡面是心平氣和,不管他快、他慢,你一點都不動,你曉得他這樣快慢,如果不適中對大眾有影響,那個時候你進一步去幫忙他,那是對,你這句話,說對了。要不然,配你的味口,覺得他今天慢了,你叫他敲快一點,或者他快了,你想辦法叫他慢一點,你自己的煩惱在那兒動,儘管你嘴巴在那說:這個是為你好,對不起!這句話不相應,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所以我們只隨舉一例。
語功德為什麼這樣的成就的?它一直都是,跟智慧相應的,跟悲心相應的。智慧的特質是什麼?悲心的特質是什麼?這裡還沒有談到,我剛才在這裡隨便提一下。剛才提那個,因為眼前我們有很多不合理的事情,本來我想指出來,我想慢慢的,等到你們懂得了這個道理以後,再告訴的話,這個事情就很容易解決,因為我們今天早晨早殿,曾經有那麼一下的事情,所以我這裡順便先一提。佛這樣的告訴我們了,「而生悟解」,我們完全能夠了悟、能夠理解,「應思惟此希有道理」,希有啊!
p. 101
【如諦者品云:「若諸有情於一時,發多定語而請問,一剎那心遍證知,由一音酬各各問。由是應知勝導師,宣說梵音於世間,此能善轉正法輪,盡諸人天苦邊際。」】
這個話才是善巧的轉正法輪,他這句話說出來,你領悟了解了,能夠把我們從苦惱當中救出來,這才對。所以真正的我們弘揚正法,這樣的,我們不是圓滿的,我們是相對的,一步一步的來。最主要的就是我們開口時,先要衡量一下自己的心,安住在什麼上頭?這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所以第一件事還是要學,學了以後,了解了以後,那時候去行,總是好。
【又如百五十頌云:「觀尊面可愛,從彼聞此等,極和美言音,如月注甘露。尊語能靜息,貪塵如雨雲,拔除瞋毒蛇,等同妙翅鳥。】
那麼這個前面是,這個要隨便解釋一下,對我們有幫助的。面是這麼可愛,然後呢從這個佛,這個面,表示這個佛,這麼吸引你可愛的這個佛,他給我們的講話的時候,這個音調是美極了;然後講的內容又好極了,怎麼好法?能靜息我們種種的三毒。這個三毒,貪像灰塵一樣,為什麼貪像灰塵一樣?那個灰塵是看不見的,但是無處不在,你看是看不見的,等一下你看看的話,到處蒙了一層灰塵,我們這個貪相就是這樣,我們這個貪心就是這樣,有的粗的固然看不見,細的就是一點看不見,但是一直為他所轉。還有呢?「拔除瞋毒蛇」,瞋可是厲害了,像個毒蛇,瞋心一起的話,旁邊的人看得清清楚楚,誰都害怕,他不但能夠把這個貪塵像雨雲一樣,一層雨下來,所有那個灰塵通通消除掉。然後呢,對那個毒蛇,不管你再毒,那個金翅鳥一來,那就完了。這最毒的是毒龍,這個毒龍之毒是非常厲害,現在那個普通的毒蛇再毒的,他咬不到你,你沒辦法,那個毒龍,如果說他噴一口氣的話,我們這裡人通通死光,這麼個厲害法,然後那個毒氣擺在那個地方,那多少年後都消不掉。我們中國有個大祖師,真了不起--南山道宣律祖,他行那個般舟三昧,那麼感動了這個龍,好多龍來讚嘆、歡喜,來隨喜,來隨喜。那個時候,他化人間,龍子龍孫龍女各式各樣的,那個龍女長得非常美,後面那個小沙彌看見了以後,生了一個染污之心,那個龍他看得很清楚,所以那個龍就起了一念瞋心,這個龍的瞋心特別強,他但是馬上警覺到了,不行,所以他馬上就懺悔,跟那個道宣律祖說,趕快把那個井,他把那個毒氣吐在那個井裡面,然後封起來,這個井千萬碰不得,就封起來。以後你只要稍微有一點漏出來的,煙就冒出來,這個煙非常厲害,就像泡了石灰,翻騰一樣,你看看那個毒龍的這個力量,這麼個大的;但是你碰見那個金翅鳥是一點辦法都沒有,換句話說,佛這個說的正法,不管你貪再細微難尋,他也把你清除得乾乾淨淨,或者是你的瞋再猛利到什麼狀態,他一樣的把你消得心平氣和。
【摧壞極無知,翳障如日光,】
再有呢?三毒當中最後一個--痴,痴這個無知是黑得一塌糊塗,什麼都看不見,但像日光,日光之來,等到日光一照的話,你什麼都沒有了。現在我們這裡點了幾盞燈,因為這個光線照不進來,如果日光照進來的話,我們日光燈一定看不見,就是這個光明,這個佛法也是這樣。
【由摧我慢山,故亦等金剛。】
那個金剛樹的力量大得不得了。這個我慢高山,不管他多大,拿那個金剛樹一摧的話,百分都紛紛碎裂。
【見義故無欺,無過故隨順,善綴故易解,尊語具善說。】
這我不一一解釋了。
【且初聞尊語,能奪聞者意,次若正思惟,亦除諸貪癡。】
看!這個佛,你一聽他的話,任何人一聽他的話馬上奪你的意,這什麼叫奪你的意?平常我們普通人講話的話,不管你講怎麼講,人家根本不聽你,你專門講,他都不一定聽你,如果在平常的時候,人家根本連聽都不聽見。佛不一樣,只要一開口,所有的人的精神都全部貫注在那裡,他有這麼大的吸引的力量,我們為什麼沒有?這是我們要自己自問的原因,這裡道理不講,道理後面都在,說得清清楚楚。然後呢你不但被他吸引去,而且他那個道理能夠打動你的心,你能夠了解他所說的是什麼,能夠解決你心上的問題,雖然解決了,但是呢,如果你不遵著去思惟,這個效果還不大,「若正思惟,亦除諸貪瞋癡。」你如果能如理如量的思惟的話,你的三毒都解決了,三毒解決了,生死輪迴就超脫了,這麼個好法。
【慶慰諸匱乏,亦放逸者歸,】
現在我們生死輪迴當中樣樣都缺乏,只有佛的話,對我們是最好的安慰,「亦放逸者歸」,這是我們放逸的人的歸宿。
【令樂者厭離,尊語相稱轉。】
對我們好樂難捨,這個樂就是貪心難捨的人,能夠產生厭離心,這個佛的功德這麼好。
【能生智者喜,能增中者慧,能摧下者翳,此語利眾生。」】
對真正有智慧的一聽,無比的歡喜,歡喜得眼淚直流,毛孔直豎,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我們看經上面,一直到現在,還有人,他如果念到相應的地方,不知不覺當中眼淚直流。佛告訴我們的話,就這麼不可思議。中等的人,聽見了以後,增長智慧;下等人聽見了以後,我們的翳障、愚痴能夠去除掉,這是佛的語業。
【應如是念。】
念佛就這樣念,那麼這個一方面這樣去念的話,念了以後,我們心目當中有一個目標,這樣好啊,你有了這個目標,前面這些小的小利都引不動你了。我們碰見這種事情,坐在那裡一聽見那個耳朵就跟著他跑掉了,現在你一心一意,說這個地方有一樣好東西,瞪大了眼睛,這麼個好,不管他什麼,都引不動你了。就像小孩子,我想我們小的時候都有這個經驗,也許忘記了,不妨看見自己的小弟弟小妹妹們,小孩子歡喜吃那個巧克力糖,擺在那個地方,擺在那裡不好了,不讓他吃,他眼睛瞪大了,告訴他到那裡去,他不去,乃至於聽都沒聽見,為什麼?就是這個道理。我為什麼要說這個話?這是讓我們自己體會,我們只要善巧利用,必然產生這樣的情況,假定你的心裡面真的這樣的憶念佛,請問你會被外面其他的境所轉嗎?當然不會!在這種狀態之下,你會不到極樂世界去嗎?假定你用這種心情去念佛,當然不會!你的心一天到晚在這個上頭,何至於說心是想要去的,念嘛不曉得怎麼樣念,念不起來,道理就在這裡。所以告訴我們原來皈依的時候,這樣皈依法的。南無二個字,有這麼大的大學問,南無是什麼?皈依嘛!好,現在我們正式學佛就是這樣學的。這個還是身語兩個功德,意功德還要在下面,這是我們的榜樣,你照著去做,你最後成就也是這個。現在我們講一句話,人家就是不聽,你不要忙,你只要照著佛去學的話,保証你聽,你一開口他馬上被你吸引,你還沒開口,他也一天到晚跟著你,我們豈不是嗎?現在不要說佛來,現在如果一個大法師來,我們一天到晚跟著他,這個了不起的大法師,我們就跟著他轉了,就是這麼樣。繼續第三個
【◎ 意功德分二。】
這個身口意的意功德,智、悲兩方面。
【智功德者,謂於如所有性,盡所有性,一切所知,如觀掌中菴摩洛迦,智無礙轉,能仁智遍一切所知。】
他的智功德就是指什麼?如所有性、盡所有性,如所有性盡所有性的詳細的內容,以後來說。如所有性我們通常另外一個名字就是根本智;盡所有性就是後得智,這一切的總相恰如其分的就是這個,實際上如所有性所認識的特質是什麼?空性,盡所有性的話他的相,緣起的相。]
我們對這件事情都看不清楚,他說空,說了半天,你信得過他空,就是不空;他說這個東西一切都是因果緣起的法則,他因果緣起怎麼來的,我們也不知道,他現在佛看這個東西「如觀掌中菴摩洛果」就像那個果在你手上一樣,看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而且「智無礙轉」,沒有一點障礙,所以只有佛偏一切,沒有一樣不知道。
【除佛餘者,所知寬廣,智量狹小,悉不能遍。】
除了佛以外,這個所知道的,或者廣狹,都不可能遍,這也是為什麼前面說我們要找皈依的對象唯有佛。
【如讚應讚云:「唯尊智能遍,一切所知事,除尊餘一切,唯所知寬廣。」】
其他的雖然知道,不圓滿,或多或少;多一點的,那麼就說大地菩薩,然後呢分次而下,乃至於聲聞緣覺等等。
【又云:「世尊墮時法,一切種生本,如掌中酸果,是尊意行境。諸法動非動,若一若種種,如風行於空,尊意無所礙。」應如是念。】
這個世尊,對於世間所有的一切,看起來就像看手掌上面的所有的一切,不管他是動、不動,若一、若種種包涵了所有的,這個一切境界,世尊對他看的清清楚楚,就像風在空當中,一點都沒有障礙。所以我們現在看很多事情,這個也看不清楚,那個也看不清楚,佛不會。實際上說那個掌中菴摩洛果,還是比喻我們世人的,然後我們世人就是擺在手掌上面,你還是看不清楚,看了前面,後面看不見,佛不會的,佛在十方盡法界虛空界任何一樣東西,就像在手掌一樣,而且裡裡外外,所以說如所有性、盡所有性,沒有一點不徹知,現在我們世間隨便一樣東西,要找最初因,找不到,佛沒有這樣的事情,他沒有一樣事情不徹底,無不例外的,徹底了解、徹底解決,那麼這個是智功德。
【悲功德者,如諸有情為煩惱縛,無所自在,能仁亦為大悲繫縛無所自在,】
我們眾生所以為眾生,為什麼?為煩惱所綁住,所以我們不得自在,佛也有一樣東西不得自在的,什麼啊?大悲綁住了,所以佛,這個地方說明什麼?佛自己雖然解決了一切問題,但是他還忙,忙的什麼?他因為他大悲心,一天到晚幫我們,所以這個就是佛跟我們不同的地方。
【是故若見諸苦眾生,常起大悲。】
因為他受大悲心所轉,所以他看見,只要看見眾生有苦,他大悲一直轉,大悲的行相就是緣那個苦,救他們出苦,這個叫大悲。既然我們還有苦的眾生,而佛有大悲心,當然他一天到晚在救度我們,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想到了這一點,我們就立刻提醒自己,內支還缺,我們就好好認真學佛。
p. 102
【如百五十頌云:「此一切眾生,惑縛無差別,尊為解眾生,煩惱長悲縛。為應先禮尊,為先禮大悲,尊知生死過,令如此久住。」】
這個所有的眾生都為惑,惑就是煩惱所綁,所綁住了。那麼世尊,世尊為了解救眾生的煩惱,他有一樣東西綁住他,什麼?大悲,就像我們眾生被煩惱綁一樣,這個就是佛的特質,說明上面這一點,因為佛為這個大悲所縛,所以他一直在生死輪迴當中救度我們,所以佛叫無住涅槃。
【諦者品亦云:「若見癡黑暗,常覆眾生心,陷入生死獄,勝仙發悲心。」】
這個愚痴黑暗遮蓋了我們眾生,我們眾生在長夜無明當中,因為這樣的,所以一直陷在生死三界的牢獄當中,所以這個大悲世尊就發慈悲心來救我們。
【又云:「若見欲蔽意,大愛常耽境,墮愛貪大海,勝者發大悲。見煩惑眾生,多病憂逼惱,為除眾苦故,十力生大悲。能仁常起悲,終無不起時,住眾生意樂,故佛無過失。」應隨憶念。】
這裡面最後這個一偈,我把它解釋一下。那最後一偈「能仁常起悲」,能仁就是佛,他恆長,他那個悲心是永遠在轉,沒有一剎那停止的,所以「終無」,在任何情況之下,絕不可能沒有大悲,不但是我們世尊,十方一切諸佛都是。因為他大悲,所以他一直在救我們,大悲的行相就是緣苦惱的眾生,只要有苦惱的眾生在一天,佛永遠安住在這個世間救我們,所以叫住眾生意樂。所以他雖然跟我們眾生在這個世間當中,但是他沒有過失,他自己是徹底解決的,圓滿解決的,這是我們要了解。你了解了這一點以後,前面已經說過了,我們自然會反省,說原來是內支不具足,這是第一點。第二點你更進一步說你真正去求善知識時候,你不會責備善知識的過,善知識之所以現種種過錯,是為了救我們,我們現在所以找不到善知識,為什麼?就自己錯看不見,只看見別人的錯,這是真正的原因。所以現在有人說那這些人難道是善知識嗎?這些人是,容或是善知識,容或不是善知識,正因為現在有這些情況讓你好好的從這個上面努力,然後呢把看人家的過失,還過頭來看自己,你有了這個本事以後,然後佛在你眼前的話,你才有機會接近他。否則佛一來,你這個無始以來的習慣,專門看人家的過失,佛到了你面前,你一看他的過失,你造無邊的罪過,那個時候只有一條路好走--墮落,你想到這裡的話,那個對方眾生的這種錯誤,你感激的不得了,你怎麼還會去責備人家去?所以懂得了這個道理,我們去責備人家絕對不可能,反過來說你責備人家,你就根本沒有懂道理,所以我們現在總是覺得自己好像很有道理,說真的你錯了,到這個地方為止,了解得很清楚,當你說「你錯了!」以後,修學佛法的人,已經百分之一百二十的錯了。
一百零二頁,到現在為止,我們真正找到皈依,這個時候才了解到什麼叫皈依,你有了這個了解,然後你去皈依的話,這個功德就無量無邊。假定你根據這個了解,這樣皈依而把這個功德回向往生淨土的話,那是一定能夠往生,否則的話,儘管你想皈依有多少功德,這個功德得不到;儘管你在念阿彌陀佛,不能往生,那麼基本的原理呢簡單已經說了一下,下面就是說皈依的道理,這個分身語意三方面,身語意還有下面最後一點--業功德。現在我們看一百零二頁的第二段。
【◎ 業功德者。謂身語意業,由其任運無間二相,而正饒益一切有情。此復由於所化之別,堪引化者,能仁無不令其所化會遇圓滿,遠離衰損,定作一切所應作事。】
那麼佛做一些什麼事情呢?他所做的這個事情的功德這個地方說一下。這個佛,身口意三業在任何情況之下,時間是絕沒有間斷,而做的方式是任運自然。對我們來說,我們總要去努力才行,做任何一件事情,不可能自自然然的,而他這個自然在任何情況下,就是這樣,就好像說天生來的一樣;那麼這個時間又是從不間斷,所以以這兩種狀態,無非都在利益一切有情。是的,佛在任何情況之下,任何時候都在利益一切有情,而且佛,我們大家曉得,佛之所以成為佛,所謂「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他的悲心是遍緣一切,沒有一個遺漏,而且沒有一點點的好惡、差別;他智慧了解一切,能夠幫助我們;而且他利益的狀態是任運而且無間,那麼所以我們不能受化、所以我們不能解決問題在哪裡?還是在我們自己身上,所以「此復由於所化之別」,那個就是因為所化度的就是我們眾生,因為眾生的根性,個人的業障、個人的情境的不同,凡是能夠化度的,「能仁無不令其所化會遇圓滿,遠離衰損。」佛陀絕不會有一個遺漏的,都把這些能化的眾生化度,使他得到圓滿解決問題,圓滿遠離一切痛苦,這個佛決定是這樣做的。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0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四十四卷B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四十四卷B面
日常法師
--------------------------------------------------------------------------------
所以我們一想到佛的這樣的業功德,一方面我們是無比的感激、無比的景仰去歸依三寶,一方面呢,我們就應該努力的自己反省,為什麼到現在我們還淪落在生死當中?我們在什麼地方不能跟三寶相應?我們應該如何淨化自己?這個是真正修學佛法最最重要的。所以現在不學佛法的人我們先不談,修學佛法的人,儘管學了半天得不到好處,這個所有的問題都在我們自己身上,這一點我們一而再、再而三的努力,你什麼時候把自己的問題找到能夠改善了,馬上得到這個好處。得到了這個好處呢,所有的痛苦、困擾通通遠離,你要求的樣樣圓滿的遇見。
p. 102 (7)
【如百五十頌云:「尊說摧煩惱,顯示魔諂動,說生死苦性,亦示無畏所。】
世尊所說的一切的教法,它無非都是在摧毀煩惱,因為一切世間衰損、痛苦的根本因在這裡,這樣,你能夠了解了這個從根本上拔除的話,那問題都解決了。然後呢所有世間的一切東西,都是虛誑,都是魔,這個魔不一定指天魔,換句話說,擾亂我們使我們不能如法行持的,這一個虛假錯誤的,經過世尊說明讓我們了解。這些東西我們平常都不了解,現在了解了,原來啊在三有輪迴當中的一切無非是苦,無非在生死輪迴當中,這個地方千萬不要迷糊,要生起正確的認識,心生厭離,然後如法行持,這樣的跳出,所以這一條道路也只有佛告訴我們,所以他同時不但指示世間缺陷,也告訴我們怎麼跳出這個缺陷,到達無所怖畏的地方,這個是佛。
【思利大悲者,凡能利有情,此事尊未行,豈有此餘事。」】
這個世尊是由於大悲心的策勵,他是要利益我們一切有情,這個佛,任何十方一切諸佛都這樣的,他凡是能夠利益我們的,利益有情的事情,佛決定會去做,而佛做的除了利益十方一切有情以外,沒別的了,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繼續云:
【讚應讚云:「尊未度眾生,何有是衰損,未令世間會,豈有此盛事。」應憶念之。】
說佛沒有度眾生,這個怎麼可能?不可能,佛不會有這樣的事情的。假定說佛沒有告訴我們這些世間的一切真相的話,那麼世間所有的好事都不可能有的,不管世出世間從最上到下面,無非都是由於世尊開示,然後呢不同根性的眾生,跟他相應的量,行持的結果,而產生種種上中下好事,盛事就是好事,關於這一點我們修學佛法的人,應該思惟觀察擺在心裡面去憶念。關於整個的念佛有一本書叫隨念三寶經,這個非常好非常好,非常薄的一本,我們平常如果能夠常常照著這本書的道理,經常去憶念的話,這個不知不覺當中,就有無邊的功德生起來,那麼所以在這個地方,這是簡略的把這個綱要說明一下。下面
【◎ 此是略說念佛道理,若由種種門中憶念,亦由多門能發淨信,若能數數憶念思惟,則勢猛利常恆相續,】
上面這是概略的說一下念佛的這個道理,假定說我們有不同的方法,各方面去思惟觀察這一個道理的話,你觀察的越多越深入,那麼你的淨信心越增長越啟發,為什麼?因為平常我們不了解這個事實的真相,這個裡邊有兩點,這是第一個。第二呢,平常我們一直在隨順著我們的染污心識在轉,不知不覺當中,這個心裡邊一直在增長生死染污之結,根本不知道,就這麼癡癡呆呆的在貪瞋癡當中過去掉了,那麼現在你如果能夠憶念三寶的話,那個當下就把我們心裡面這個染污心識轉化成功為善淨之業。有這樣的一個了不起的功德,所以你只要去念三寶,當下就是產生的善淨之業,然後你所念的對象,說這個佛這樣;當然,我們首先這個次第非常清楚,我們為什麼會到這個地方來憶念三寶的,這個歸依之因是什麼?因為這個原因而歸依,所以歸依的對象是什麼?現在所歸依的對象,他有什麼樣的功德?在這種情況之下自然而然你會每一個部份,恰如其份的絲絲入扣,跟我們的理智也好,情緒也好完全相應。你想到我們在生死輪迴當中,無比的痛苦,然後呢佛陀這是無比的圓滿,就是值得我們景仰,然後呢值得做我們的榜樣,而且他又是一直在幫助我們,值得我們歸投依靠,這個真正歸投依靠的心,自然而然心不由己的你就會產生起來,然後想到他的種種的功德這個樣的話,那個歸投的心,越來越增長,是越來越清淨,越來越圓滿,那個時候你的淨信心就啟發了,就增長了。淨是把自己原有的染污淨化了,然後真正談才叫信心,平常我們說,我們的信心、信心,我們真談不到信心,那實在是談不到信心,這個要了解。你能夠這樣多方面的觀察思惟,淨信才生起來。現在真遺憾,現在我們居然學念佛的人,不要學這種道理,請問你怎麼念得好,怎麼念得好?所以我一再說有太多人說修行了,關到山裡去茅棚,結果你一關,你宿生有善根,這種我們始終說這是例外不談,否則的話,一關保証你出毛病,保証你白白浪費,原因就在這裡。所以他下面說,「若能數數憶念思惟,則勢猛利恆常相續」,你照著這樣的是,不斷,數數是不斷的、不斷的去憶念這個道理,去思惟這個道理,那麼這個淨信心的勢力又猛利又恆常繼續不斷的繼續下去。關於這個思惟三寶淨信這個勢力,這個地方叫勢力,實際上這個就是我們的善淨之業,如果你能夠把這個繼續恆常相續的繼續下去的話,念佛無有不成,學淨土求往生,無有不去,這個是單單對佛寶,其餘法僧也同樣這個道理。
【◎ 由如是修,若善了解,則諸經論多是開示三歸功德,此等皆能現為教授。】
我們像前面這樣,能夠這樣的善巧認識了照他的思惟修習的話,那麼各式各樣的經、論上面所說的無非都是告訴我們三歸,歸依佛、法、僧,的道理,你照著這樣去做,就得到這個三歸的功德。因為你看了、了解了、得到了,所以這些經論當下就是我們最好的教授。而眼前我們所以產生這個矛盾,說看了半天經、論總覺得好像修行不相應的道理,是為什麼?那就是不善巧了解這個道理,結果儘管這個經論是最好的開示,因為你不善巧,看不到他真正精要的開示,那個時候你就覺得這個經論沒有用,你另外去找。所以前面特別告訴我們,假定經論上面都說不對,請問還有誰能夠比經論說得更好的?經是佛講的,論是菩薩造的,佛跟菩薩講的東西你都覺得不能行,難道還有比佛菩薩更好的嗎?如果有更好的,你何必學佛,那不是一個最大的錯誤嗎?現在這個到這裡為止,這個原因統統指出來。我們也了解了,原來我們沒有得其善巧,乃至於次第未明,所以對它的本質沒有認識,認識了以後,然後沒有如量的做到,當然這個做到的話,還有一個必然的次第,因為這個方面弄錯了,所以都白白辛苦,忙了半天,真是吃了多少冤枉苦頭。想到這裡真歡喜,一方面我們是如法的進去,步步上升,一方面是感到真的法喜充滿。繼續下去,這個地方又特別提醒我們一件事情,什麼?下面,因為我們太多人講修行,說修行真正開始重要的,聞思是絕端重要,就是有太多人說這個不要的,結果呢因為把修行最善巧、最須要的工具拿掉了,結果修不成功,所
p. 103
【◎ 念觀察修,皆是分別,於修行時,而棄捨者,是遮此等集聚資糧,淨治罪障非一門徑,故於暇身,攝取無量堅實心藏,應當了知為大障礙。】
這個地方又提醒我們一下,就是前面的老話,在這重提。說有人覺得你這樣的思惟觀察,那些東西都是分別,那修行的時候是不要分別的。所以修行的時候,應該把它丟掉,不要去思惟;這一種想法,大錯誤!大錯誤啊!在我們正式修行之前,前面真正重要的基礎是什麼?要淨除罪障,要集聚資糧,而這兩樣事情都要經過如理的聽聞,然後聽聞了以後,然後呢如理去思惟,越是多方面的觀察思惟,那麼產生的功效越大;產生的功效越大嘛,淨除罪障是越多,集聚資糧是越廣越深。現在你不要了,結果呢害了,所以把這兩樣東西,淨除罪障跟集聚資糧的最佳的方便,一下都被你遮止,這個遮的話,就是擋住了,障礙住了、切斷掉了。所以在這一種狀態當中你得到了這個暇滿人身,要想修行,變成一個最大的大障礙,你還不知道,還以為覺得對啊,修行不要分別的,結果完了,就完了,你是己經得到暇滿的人身,你也知道要修行,去修行的時候,一下被邪知邪見擋住了,錯誤了,於是你白白浪費一生,那是最大可惜。前面已經詳細說過,這個地方又再認真說一下,讓我們重新把前面道理回憶一下,然後再提起正念來,好好的在這個地方深入,那麼所有的念佛的功德完全得到,自然而然我們廿四小時當中,無時無刻都在集資淨業資糧,不管你要增上生,決定勝都可以得到。
【此等若作常時修持,心隨修轉。】
上面這個繫念三寶的道理,換句話說是歸依,講到這裡為止,單單這個歸依哦,假定你能夠照著這個道理,如理如法的去做的話,心隨修轉,你修多少,然後呢你這個心就轉多少。你在沒有修的之前,心是什麼?染污相應,雜染相應,經過你修改修習以後,染污部份是漸漸淨除,然後善淨部份漸漸增長,當然轉過來了,罪障清除多少,功德就集聚多少,就這麼簡單,就這麼靈驗。所以說你一個念頭念對了,你馬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說對了,這個念佛就有這樣的功德,我想現在大家至少在理路上面很清楚很明白了吧!絕對不是說到臨終的時候看,這一生還不曉得去不去,然後叫人家來助你念,而是在當下念的時候,你就很清楚,這一念去得了的,那一念去不了的,任何一念是如此,任何一天是如此,然後年月日時這樣積累起來,清楚明白你曉得這一生你要到那裡去,那個時候就是的的確確是你自己自在,而不是他自在了。雖然這個自在有不一樣的,地上菩薩的自在,跟我們現在這裡不一樣,我們這裡的自在,就是說你能夠把握得住的這個正念,你曉得你決定能夠向上,這一點,這樣的情況。如果說求生淨土的人,換句話說他的的確確自己很清楚明白的,他會到極樂世界去。所以這個地方告訴我們,你照著這個辦法,常時的這樣去做的話,你心就這麼轉過來了,就這樣相應了。所以要曉得,
【故於初時修心稍難,後時於彼能任運轉。】
所以修的時候,開始比較難。為什麼?因為開始的時候,你認識也不夠,力量也沒有,起心動念無非都在染污當中,假定你覺得這個困難而停在那裡不動的話,你永遠沒有機會,這個是難點。所以我們首先始終要了解,不要覺得最好坐在那裡天上掉下來,絕對世間沒有這樣的事情,何況佛法?如果你等在那裡坐在那裡掉下來的話你完全錯了,完全錯了,所以的的確確我們要有了這個認識,努力去行持,這樣的話,對了。同時當你覺得難的時候,也正說明現在對了,為什麼呀?因為你原來是什麼?染污的;換句話說,世間話來說一種惰性,現在真正要修,就是修改,否則什麼叫修?所謂修是修改嘛,原來這個狀態不對的,你把它改變過來,試想看,世間哪一件事情不是如此?所以你了解了這個,你很清楚很明白。平常我們常常覺得,心平氣和覺得蠻好,到了那時候境界現前就不行了,那個是對真正的行相不認識,行相真的認識了以後,你會了解,真正最好的修行什麼?就是就你心裡煩煩燥燥,你認得了,然後你提起正念來,那最好的時候。所以到那個時候,你能夠克服它的話,你又衝破一個難關,這個才是真的。所以你們看那個木頭,這個木頭夏天長的很快,但是夏天長的那個木頭是很鬆的,那個冬天長得很慢,冬天這個木頭很紮實的,就是經過這個嚴格的考驗過來的,它才行。那我們修行現在修行也是如此,所以你們看那個豆芽擺在筒裡邊的,想盡辦法保護它長出來,對不起,這個豆芽也只能做豆芽用,沒有其他用場,你放在太陽裡面一曬、風一吹、雨一淋,好了,不是枯掉就是爛掉,它長不出什麼結果來的。我們現在真的要修學佛法的人,千萬不要學豆芽,這個要注意。或者我們應該這麼說,除了這個豆芽以外更進一步來說,我們的的確確真正重要的,一定要自己在境界上面去歷練,所謂這個境界不是外面的,就是當境界現起的時候,你內心當中注意到它是什麼狀態,那個時候有了正法的認識以後,你了解了,它又跟著外面走了,你把它拉回來,然後你覺得拉回來,拉不回來的時候,這個時候困難發生了,或者你要提的時候提不起,那時候難了,那真正的用功就在這個境界上面,就是這個時候。你能夠這樣的一段努力以後,到最後,「後時於彼能任運轉」,慢慢越到後來你越一提,就提起來了,到後來不提也起來了,等到你一提提起來的時候,那個時候你可以深入了。所以說,假定你把前面的這個對於知識的淨信,暇滿人身,念死無常,以及苦等等,都經過一番練習以後,然後你坐在這個地方,如果說坐了一下以後,你心裡面胡思亂想的話,你隨便把前面的那個概念,一提馬上提起來了;要昏沉的時候,你提起暇滿人生的難得,覺得自己沒錯,得到了慶幸趕快努力,這個昏沉就沒有了;如果說到那個時候你那個掉舉又來了,這個又放不下,那個又放不下,馬上你想到死、苦,這一想到要死苦,那個時候這個貪著一下子都去掉,到那時候昏沈也去掉了,妄念也去掉了,當然你要得定就很容易了,所以他前面的這個次第他有這樣的好處在!好,我們繼續下去。
【又若能念,願我當得,如所隨念,如是佛者,是發菩提心,】
妙了!我們現在說菩提心、菩提心、菩提心到底是什麼呀?儘管說了很多,真實的內涵還不一定真正了解,這樣。到這裡為止,如果我們真正的對歸依這個概念有了正確的認識,第一步下去那我們想沒錯,現在我們歸依佛,佛是這麼圓滿,這是我們的目標,這是我們的歸投,這是我們依靠,我也要學佛。你能夠照著這樣的念,說我也希望像我所念、所歸投依靠的佛那樣,也想得到這個,這個是什麼?這個就是發菩提心,所以菩提心什麼?為利益有情願成佛,我為了要解決一切眾生的痛苦,我也要成就佛,這個就是菩提心了。所以剛開始你就是在歸依這個時候就相應了。現在譬如說我們看,說念佛的人假定能夠發菩提心的話,那個力量大得不得了。那菩提心是什麼?好像講講可以,真正要相應很困難,現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初步已經可以相應了,就有這麼多好處,你能夠這樣的隨念,發這樣的心,那麼
【一切晝夜恆得見佛,於臨終時任生何苦,然隨念佛終不退失。】
因為你這樣的隨時在繫念三寶,那麼不管是白天、晚上,「恆得見佛」,念佛見佛嘛現前當來,那當然你必定能夠見佛,必定不會退失,大勢至菩薩的念佛圓通章,在這個地方和盤托出,告訴你。或者是剛開始的時候,當然層層深入這意義還有不同的深廣的意義在裡頭,因為你一切時候,一直在這個憶念,那麼到臨終的時候,不管生起什麼苦來,你念佛絕不退失,為什麼到臨終的時候,生苦能夠不退失呢?這是重要的概念。我們以前說平常高高興興、舒舒服服嘛念佛蠻好的,稍微有一點煩惱嘛不好,這佛法就丟掉,稍微一點痛苦,平常一點痛苦佛法都丟掉了,生了病更不談,臨終時,那更談不到。它現在卻是臨終時,你仍舊能夠念得很好,不退失,為什麼呀?為什麼呀?這也就是你只要回過頭去稍微一看,這個理路就非常清楚。現在這裡我們為什麼要念佛呀?說念佛是什麼?歸依了以後自然要去念,為什麼歸依啊?歸依只有兩個原因,因為你苦要脫離,要想脫離苦也可以依靠的就這個,說這個苦真正策勵你走到這條路上去的主要的原因,所以越是苦,這個歸依的心是越是切,對不對?到臨終的時候,真是苦的時候,當然你的歸依的心更切,所以你真的懂得了這個道理,開始第一聲念佛的時候就這樣,當苦越逼得利害的話,這個佛號是越相應了,所以小苦念小佛,大苦念大佛,臨終的時候正好去嘛,豈不是百分之百?
日常法師
--------------------------------------------------------------------------------
所以我們一想到佛的這樣的業功德,一方面我們是無比的感激、無比的景仰去歸依三寶,一方面呢,我們就應該努力的自己反省,為什麼到現在我們還淪落在生死當中?我們在什麼地方不能跟三寶相應?我們應該如何淨化自己?這個是真正修學佛法最最重要的。所以現在不學佛法的人我們先不談,修學佛法的人,儘管學了半天得不到好處,這個所有的問題都在我們自己身上,這一點我們一而再、再而三的努力,你什麼時候把自己的問題找到能夠改善了,馬上得到這個好處。得到了這個好處呢,所有的痛苦、困擾通通遠離,你要求的樣樣圓滿的遇見。
p. 102 (7)
【如百五十頌云:「尊說摧煩惱,顯示魔諂動,說生死苦性,亦示無畏所。】
世尊所說的一切的教法,它無非都是在摧毀煩惱,因為一切世間衰損、痛苦的根本因在這裡,這樣,你能夠了解了這個從根本上拔除的話,那問題都解決了。然後呢所有世間的一切東西,都是虛誑,都是魔,這個魔不一定指天魔,換句話說,擾亂我們使我們不能如法行持的,這一個虛假錯誤的,經過世尊說明讓我們了解。這些東西我們平常都不了解,現在了解了,原來啊在三有輪迴當中的一切無非是苦,無非在生死輪迴當中,這個地方千萬不要迷糊,要生起正確的認識,心生厭離,然後如法行持,這樣的跳出,所以這一條道路也只有佛告訴我們,所以他同時不但指示世間缺陷,也告訴我們怎麼跳出這個缺陷,到達無所怖畏的地方,這個是佛。
【思利大悲者,凡能利有情,此事尊未行,豈有此餘事。」】
這個世尊是由於大悲心的策勵,他是要利益我們一切有情,這個佛,任何十方一切諸佛都這樣的,他凡是能夠利益我們的,利益有情的事情,佛決定會去做,而佛做的除了利益十方一切有情以外,沒別的了,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繼續云:
【讚應讚云:「尊未度眾生,何有是衰損,未令世間會,豈有此盛事。」應憶念之。】
說佛沒有度眾生,這個怎麼可能?不可能,佛不會有這樣的事情的。假定說佛沒有告訴我們這些世間的一切真相的話,那麼世間所有的好事都不可能有的,不管世出世間從最上到下面,無非都是由於世尊開示,然後呢不同根性的眾生,跟他相應的量,行持的結果,而產生種種上中下好事,盛事就是好事,關於這一點我們修學佛法的人,應該思惟觀察擺在心裡面去憶念。關於整個的念佛有一本書叫隨念三寶經,這個非常好非常好,非常薄的一本,我們平常如果能夠常常照著這本書的道理,經常去憶念的話,這個不知不覺當中,就有無邊的功德生起來,那麼所以在這個地方,這是簡略的把這個綱要說明一下。下面
【◎ 此是略說念佛道理,若由種種門中憶念,亦由多門能發淨信,若能數數憶念思惟,則勢猛利常恆相續,】
上面這是概略的說一下念佛的這個道理,假定說我們有不同的方法,各方面去思惟觀察這一個道理的話,你觀察的越多越深入,那麼你的淨信心越增長越啟發,為什麼?因為平常我們不了解這個事實的真相,這個裡邊有兩點,這是第一個。第二呢,平常我們一直在隨順著我們的染污心識在轉,不知不覺當中,這個心裡邊一直在增長生死染污之結,根本不知道,就這麼癡癡呆呆的在貪瞋癡當中過去掉了,那麼現在你如果能夠憶念三寶的話,那個當下就把我們心裡面這個染污心識轉化成功為善淨之業。有這樣的一個了不起的功德,所以你只要去念三寶,當下就是產生的善淨之業,然後你所念的對象,說這個佛這樣;當然,我們首先這個次第非常清楚,我們為什麼會到這個地方來憶念三寶的,這個歸依之因是什麼?因為這個原因而歸依,所以歸依的對象是什麼?現在所歸依的對象,他有什麼樣的功德?在這種情況之下自然而然你會每一個部份,恰如其份的絲絲入扣,跟我們的理智也好,情緒也好完全相應。你想到我們在生死輪迴當中,無比的痛苦,然後呢佛陀這是無比的圓滿,就是值得我們景仰,然後呢值得做我們的榜樣,而且他又是一直在幫助我們,值得我們歸投依靠,這個真正歸投依靠的心,自然而然心不由己的你就會產生起來,然後想到他的種種的功德這個樣的話,那個歸投的心,越來越增長,是越來越清淨,越來越圓滿,那個時候你的淨信心就啟發了,就增長了。淨是把自己原有的染污淨化了,然後真正談才叫信心,平常我們說,我們的信心、信心,我們真談不到信心,那實在是談不到信心,這個要了解。你能夠這樣多方面的觀察思惟,淨信才生起來。現在真遺憾,現在我們居然學念佛的人,不要學這種道理,請問你怎麼念得好,怎麼念得好?所以我一再說有太多人說修行了,關到山裡去茅棚,結果你一關,你宿生有善根,這種我們始終說這是例外不談,否則的話,一關保証你出毛病,保証你白白浪費,原因就在這裡。所以他下面說,「若能數數憶念思惟,則勢猛利恆常相續」,你照著這樣的是,不斷,數數是不斷的、不斷的去憶念這個道理,去思惟這個道理,那麼這個淨信心的勢力又猛利又恆常繼續不斷的繼續下去。關於這個思惟三寶淨信這個勢力,這個地方叫勢力,實際上這個就是我們的善淨之業,如果你能夠把這個繼續恆常相續的繼續下去的話,念佛無有不成,學淨土求往生,無有不去,這個是單單對佛寶,其餘法僧也同樣這個道理。
【◎ 由如是修,若善了解,則諸經論多是開示三歸功德,此等皆能現為教授。】
我們像前面這樣,能夠這樣的善巧認識了照他的思惟修習的話,那麼各式各樣的經、論上面所說的無非都是告訴我們三歸,歸依佛、法、僧,的道理,你照著這樣去做,就得到這個三歸的功德。因為你看了、了解了、得到了,所以這些經論當下就是我們最好的教授。而眼前我們所以產生這個矛盾,說看了半天經、論總覺得好像修行不相應的道理,是為什麼?那就是不善巧了解這個道理,結果儘管這個經論是最好的開示,因為你不善巧,看不到他真正精要的開示,那個時候你就覺得這個經論沒有用,你另外去找。所以前面特別告訴我們,假定經論上面都說不對,請問還有誰能夠比經論說得更好的?經是佛講的,論是菩薩造的,佛跟菩薩講的東西你都覺得不能行,難道還有比佛菩薩更好的嗎?如果有更好的,你何必學佛,那不是一個最大的錯誤嗎?現在這個到這裡為止,這個原因統統指出來。我們也了解了,原來我們沒有得其善巧,乃至於次第未明,所以對它的本質沒有認識,認識了以後,然後沒有如量的做到,當然這個做到的話,還有一個必然的次第,因為這個方面弄錯了,所以都白白辛苦,忙了半天,真是吃了多少冤枉苦頭。想到這裡真歡喜,一方面我們是如法的進去,步步上升,一方面是感到真的法喜充滿。繼續下去,這個地方又特別提醒我們一件事情,什麼?下面,因為我們太多人講修行,說修行真正開始重要的,聞思是絕端重要,就是有太多人說這個不要的,結果呢因為把修行最善巧、最須要的工具拿掉了,結果修不成功,所
p. 103
【◎ 念觀察修,皆是分別,於修行時,而棄捨者,是遮此等集聚資糧,淨治罪障非一門徑,故於暇身,攝取無量堅實心藏,應當了知為大障礙。】
這個地方又提醒我們一下,就是前面的老話,在這重提。說有人覺得你這樣的思惟觀察,那些東西都是分別,那修行的時候是不要分別的。所以修行的時候,應該把它丟掉,不要去思惟;這一種想法,大錯誤!大錯誤啊!在我們正式修行之前,前面真正重要的基礎是什麼?要淨除罪障,要集聚資糧,而這兩樣事情都要經過如理的聽聞,然後聽聞了以後,然後呢如理去思惟,越是多方面的觀察思惟,那麼產生的功效越大;產生的功效越大嘛,淨除罪障是越多,集聚資糧是越廣越深。現在你不要了,結果呢害了,所以把這兩樣東西,淨除罪障跟集聚資糧的最佳的方便,一下都被你遮止,這個遮的話,就是擋住了,障礙住了、切斷掉了。所以在這一種狀態當中你得到了這個暇滿人身,要想修行,變成一個最大的大障礙,你還不知道,還以為覺得對啊,修行不要分別的,結果完了,就完了,你是己經得到暇滿的人身,你也知道要修行,去修行的時候,一下被邪知邪見擋住了,錯誤了,於是你白白浪費一生,那是最大可惜。前面已經詳細說過,這個地方又再認真說一下,讓我們重新把前面道理回憶一下,然後再提起正念來,好好的在這個地方深入,那麼所有的念佛的功德完全得到,自然而然我們廿四小時當中,無時無刻都在集資淨業資糧,不管你要增上生,決定勝都可以得到。
【此等若作常時修持,心隨修轉。】
上面這個繫念三寶的道理,換句話說是歸依,講到這裡為止,單單這個歸依哦,假定你能夠照著這個道理,如理如法的去做的話,心隨修轉,你修多少,然後呢你這個心就轉多少。你在沒有修的之前,心是什麼?染污相應,雜染相應,經過你修改修習以後,染污部份是漸漸淨除,然後善淨部份漸漸增長,當然轉過來了,罪障清除多少,功德就集聚多少,就這麼簡單,就這麼靈驗。所以說你一個念頭念對了,你馬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說對了,這個念佛就有這樣的功德,我想現在大家至少在理路上面很清楚很明白了吧!絕對不是說到臨終的時候看,這一生還不曉得去不去,然後叫人家來助你念,而是在當下念的時候,你就很清楚,這一念去得了的,那一念去不了的,任何一念是如此,任何一天是如此,然後年月日時這樣積累起來,清楚明白你曉得這一生你要到那裡去,那個時候就是的的確確是你自己自在,而不是他自在了。雖然這個自在有不一樣的,地上菩薩的自在,跟我們現在這裡不一樣,我們這裡的自在,就是說你能夠把握得住的這個正念,你曉得你決定能夠向上,這一點,這樣的情況。如果說求生淨土的人,換句話說他的的確確自己很清楚明白的,他會到極樂世界去。所以這個地方告訴我們,你照著這個辦法,常時的這樣去做的話,你心就這麼轉過來了,就這樣相應了。所以要曉得,
【故於初時修心稍難,後時於彼能任運轉。】
所以修的時候,開始比較難。為什麼?因為開始的時候,你認識也不夠,力量也沒有,起心動念無非都在染污當中,假定你覺得這個困難而停在那裡不動的話,你永遠沒有機會,這個是難點。所以我們首先始終要了解,不要覺得最好坐在那裡天上掉下來,絕對世間沒有這樣的事情,何況佛法?如果你等在那裡坐在那裡掉下來的話你完全錯了,完全錯了,所以的的確確我們要有了這個認識,努力去行持,這樣的話,對了。同時當你覺得難的時候,也正說明現在對了,為什麼呀?因為你原來是什麼?染污的;換句話說,世間話來說一種惰性,現在真正要修,就是修改,否則什麼叫修?所謂修是修改嘛,原來這個狀態不對的,你把它改變過來,試想看,世間哪一件事情不是如此?所以你了解了這個,你很清楚很明白。平常我們常常覺得,心平氣和覺得蠻好,到了那時候境界現前就不行了,那個是對真正的行相不認識,行相真的認識了以後,你會了解,真正最好的修行什麼?就是就你心裡煩煩燥燥,你認得了,然後你提起正念來,那最好的時候。所以到那個時候,你能夠克服它的話,你又衝破一個難關,這個才是真的。所以你們看那個木頭,這個木頭夏天長的很快,但是夏天長的那個木頭是很鬆的,那個冬天長得很慢,冬天這個木頭很紮實的,就是經過這個嚴格的考驗過來的,它才行。那我們修行現在修行也是如此,所以你們看那個豆芽擺在筒裡邊的,想盡辦法保護它長出來,對不起,這個豆芽也只能做豆芽用,沒有其他用場,你放在太陽裡面一曬、風一吹、雨一淋,好了,不是枯掉就是爛掉,它長不出什麼結果來的。我們現在真的要修學佛法的人,千萬不要學豆芽,這個要注意。或者我們應該這麼說,除了這個豆芽以外更進一步來說,我們的的確確真正重要的,一定要自己在境界上面去歷練,所謂這個境界不是外面的,就是當境界現起的時候,你內心當中注意到它是什麼狀態,那個時候有了正法的認識以後,你了解了,它又跟著外面走了,你把它拉回來,然後你覺得拉回來,拉不回來的時候,這個時候困難發生了,或者你要提的時候提不起,那時候難了,那真正的用功就在這個境界上面,就是這個時候。你能夠這樣的一段努力以後,到最後,「後時於彼能任運轉」,慢慢越到後來你越一提,就提起來了,到後來不提也起來了,等到你一提提起來的時候,那個時候你可以深入了。所以說,假定你把前面的這個對於知識的淨信,暇滿人身,念死無常,以及苦等等,都經過一番練習以後,然後你坐在這個地方,如果說坐了一下以後,你心裡面胡思亂想的話,你隨便把前面的那個概念,一提馬上提起來了;要昏沉的時候,你提起暇滿人生的難得,覺得自己沒錯,得到了慶幸趕快努力,這個昏沉就沒有了;如果說到那個時候你那個掉舉又來了,這個又放不下,那個又放不下,馬上你想到死、苦,這一想到要死苦,那個時候這個貪著一下子都去掉,到那時候昏沈也去掉了,妄念也去掉了,當然你要得定就很容易了,所以他前面的這個次第他有這樣的好處在!好,我們繼續下去。
【又若能念,願我當得,如所隨念,如是佛者,是發菩提心,】
妙了!我們現在說菩提心、菩提心、菩提心到底是什麼呀?儘管說了很多,真實的內涵還不一定真正了解,這樣。到這裡為止,如果我們真正的對歸依這個概念有了正確的認識,第一步下去那我們想沒錯,現在我們歸依佛,佛是這麼圓滿,這是我們的目標,這是我們的歸投,這是我們依靠,我也要學佛。你能夠照著這樣的念,說我也希望像我所念、所歸投依靠的佛那樣,也想得到這個,這個是什麼?這個就是發菩提心,所以菩提心什麼?為利益有情願成佛,我為了要解決一切眾生的痛苦,我也要成就佛,這個就是菩提心了。所以剛開始你就是在歸依這個時候就相應了。現在譬如說我們看,說念佛的人假定能夠發菩提心的話,那個力量大得不得了。那菩提心是什麼?好像講講可以,真正要相應很困難,現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初步已經可以相應了,就有這麼多好處,你能夠這樣的隨念,發這樣的心,那麼
【一切晝夜恆得見佛,於臨終時任生何苦,然隨念佛終不退失。】
因為你這樣的隨時在繫念三寶,那麼不管是白天、晚上,「恆得見佛」,念佛見佛嘛現前當來,那當然你必定能夠見佛,必定不會退失,大勢至菩薩的念佛圓通章,在這個地方和盤托出,告訴你。或者是剛開始的時候,當然層層深入這意義還有不同的深廣的意義在裡頭,因為你一切時候,一直在這個憶念,那麼到臨終的時候,不管生起什麼苦來,你念佛絕不退失,為什麼到臨終的時候,生苦能夠不退失呢?這是重要的概念。我們以前說平常高高興興、舒舒服服嘛念佛蠻好的,稍微有一點煩惱嘛不好,這佛法就丟掉,稍微一點痛苦,平常一點痛苦佛法都丟掉了,生了病更不談,臨終時,那更談不到。它現在卻是臨終時,你仍舊能夠念得很好,不退失,為什麼呀?為什麼呀?這也就是你只要回過頭去稍微一看,這個理路就非常清楚。現在這裡我們為什麼要念佛呀?說念佛是什麼?歸依了以後自然要去念,為什麼歸依啊?歸依只有兩個原因,因為你苦要脫離,要想脫離苦也可以依靠的就這個,說這個苦真正策勵你走到這條路上去的主要的原因,所以越是苦,這個歸依的心是越是切,對不對?到臨終的時候,真是苦的時候,當然你的歸依的心更切,所以你真的懂得了這個道理,開始第一聲念佛的時候就這樣,當苦越逼得利害的話,這個佛號是越相應了,所以小苦念小佛,大苦念大佛,臨終的時候正好去嘛,豈不是百分之百?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0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四十五卷 A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四十五卷 A面
日常法師
--------------------------------------------------------------------------------
正好去,豈不是百分之百?所以我們一開始的時候,必定要把這個理路摸得很清楚,然後呢這個行相認得清清楚楚,這個理路認得清楚,這是講那個的道理。這個道理所指的內涵,就是這個行相,行相你把握得住,照著去做的話,那你就相應了嘛!現在這個行相是什麼?就是我們身心相續的狀態,你懂得了道理,那個身心跟他相應了,怎麼會說唸了半天,唸不去呢?對不對?怎麼會唸的到苦的時候丟掉呢?不可能嘛,假定你苦的時候丟掉了,你根本不懂得什麼是歸依,如果你懂得了,苦的時候決定丟不掉,不但丟不掉,一定是會越苦,唸得越好,清楚不清楚?到這地方,大家有沒有問題?所以這個圓滿教法之美,說到這裡,由不得我們不從內心深處,對於這個佛、菩薩、祖師,感戴、感激,然後呢這個心情就是什麼?最好的唸佛,歡喜啊!繼續下去。
p. 103 (4)
【三摩地王經云:「教汝應悟解,如人多觀察,由住彼觀察,心能如是趣。】
那麼教你,這個道理告訴你,然後了解了,懂得了以後,像平常,照著這個東西你就觀察,因為你能夠這樣的觀察,如理相應了,自然而然你這個心就跟他相應了。
【如是念能仁,佛身無量智,常能修隨念,心趣注於此,】
就像這個道理,你唸佛的,這個佛,因為他種種唸他的身、口、意等等,無量的佛身,無量是包括了前面所有一切,你能夠經常的這樣的憶念,然後呢這個心也是跟著相應了。
【此行住坐時,欣樂善士智,欲我成無上,勝世願菩提。」】
那麼這樣的情況之下,不管你行住坐臥,說好啊,心裡面歡喜好樂,不但是你皈投依靠,也希望我將來能夠這樣,這個就是我們真正的超勝的,第一步達到的,這個發的世俗的菩提心。
【又云:「清淨身語意,常讚佛勝德,如是修心續,晝夜見世依。若時病不安,受其至死苦,不退失念佛,苦受莫能奪。」】
就是前面剛才說的,在那裡引那個經上面說,你能夠照前面的這樣去修習、思惟的話,你那個染污的心識漸漸淨化,那個時候你身、口、意三業,就漸漸的轉化成清淨,當然,然後呢這個的的確確一直是繫念、讚嘆、皈投依靠這個三寶殊勝的種種,這樣的憶念、思惟、觀察、皈投依靠,那就是修心續。心,這地方講心續,換句話說我們身心的相續,真正的修行,你能夠這樣的修行,「晝夜見世依」,這個是心眼來看。換句話說,平常我們的心眼都在染污當中,都是隨順著愚痴的,現在這個時候隨順著智慧,這個是晝夜都是跟世尊相應的。到那個時候,你找到病苦,或者不安,或者乃至於這個到最極端狀態當中,要臨終的時候不退失唸佛;苦受、再苦的,不會能夠,不可能改變你那個念佛的心志,這個道理上面講過了。所以我們不要忙著說我修行、我修行,你根本修行的訣竅、道理,一點都不懂,你修習什麼?所以你現在懂得這個道理,你只要照著這個道理,思惟觀察,這不是最好的修行嗎?你能夠照著這樣去做的話,任何困難,就不會打擊你,反過來任何困難,卻幫助你修行的推動的動力,因為是幫助你來修行推動的動力,你又得到了最佳善巧的修行的方法,把所有的困難一一克服,結果這個困難都變成了你的功德。以前這個困難始終擋在這個地方,不讓你爬上去,而讓你流轉在生死當中受苦;現在,正好這個擋在你的痛苦的力量推著你,變成功你進業的最好的助力,就在這個地方,這個才是我們真正要努力學的。關於這幾句話,值得我們一再思惟觀察,你能夠把這一點把握得住,沒問題,沒問題了。
【博朵瓦云:】
那麼下面祖師來告訴我們,引用那個祖師,那個祖師就是這麼修習的,他把他的經驗以及他的開示,跟我們說,
【「若數數思,漸能深信,漸淨相續,能得加持。】
照著前面這個如法如理的不斷地去思惟,那個時候你「漸能深信」,這個「漸」字,注意哦!修行沒有一個例外的,一定是這個樣的,我們說頓悟、頓悟,悟的是頓悟,修的可是漸漸的來的,天下沒有一個事情例外的。是,平常我們隨便做什麼東西,摸了個半天,忽然之間,我懂了,是的,你懂是一剎那,可是它決定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你前面就是摸了半天,然後呢?噢!開了竅了。眼前我們也是這樣,那個電燈,你這麼一撥,亮了,但是,你要從外面發電機,裡邊接那個東西,要花了好大的勁,你因為花好大的勁,而且做對了,到那時一撥,就亮了,這個我們要了解。所以你能夠這樣不斷的思惟的話,慢慢、慢慢的,這個罪障淨除、資糧積聚,所以信心是增長、加深,那個時候「能得加持」,佛加持來了;佛不是不加持,這我們了解,就是我們自己的障礙在那裡。
【由於此上獲得定解,故能由其誠心歸依,】
由於這個道理,你經過這樣的深入,那個時候才獲定解,現在我們還沒有定解,還是我們聽見這個道理,所以真正的定解的話,還必須要你自己思惟,這個思惟,要如理思惟,否則的話你打妄想,是妄想一萬年也沒有用。那個時候,你心理上面產生那個淨信心,確定不移,就是如此。那個時候你得到了定解以後,就確定不移的說,原來你要去掉痛苦得到快樂,都在這個上頭,你那個皈依,真正的對,誠心歸依;否則的話,都是空話。說歸依,好的好的,求個歸依,然後呢就算是歸依了,總是講的,跑得去歸依,讓我多發一點財,然後呢求這個,都是求這個世間的等於順世外道,都是完全外道的事情,都跟佛法不相應,都是求長壽、健康,保佑我闔家平安。但是對世間人來說,我們不要笑他,佛不會笑他,佛處處地方在依我們所歡喜的,從這個地方來引誘我們,所以剛才這個話,主要的是什麼?是策勵我們自己的。凡是這種地方,你處處要了解,凡是我這種話,就是每個地方來策勵我自己,觀察我自己的內心,我們千萬不要拿這個標準去衡準別人,這個要了解。那麼,所以他現在說,那個時候你至誠恭敬的真正歸依。
【若於所學,能正習學,則一切事悉成佛法。】
妙了!你如果說,對於我們所學的,學對了,「正習學」,能夠學對了,好好的這樣深入的話,任何事情都是佛法。這一個話大有道理,以前在黑板上面,我曾經特別寫出來,「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這引華嚴經上面,很多大乘經典上面也告訴我們這一點,你如果忘失了菩提心,不管你修什麼,對不起,這個不是佛法,這是魔業。現在這個地方呢,你只要能夠這樣去認真修習,做任何事情都是佛法,這麼個好法。如果說做任何事情都是佛法,吃飯、穿衣當然都是,在我們想像當中,這個祖師都是大徹大悟以後的事情,他就是穿衣、吃飯都是佛法,我們凡夫份上,好像沒有份;不然,就是我們凡夫份上的事情,只要你能夠得到如理正確的教授,聞、思相應,只要照著去做的話,一切事無非都是佛法。如果你要迴向往生,這個就是淨業,所以叫正住雙修,否則住,住些什麼?就是這個。這個你做對了,這個也是正思,也是住呀!
【吾等對於諸佛妙智,尚不計為準洽占卜。」】
這句話聽了,真是我們未免覺得痛心。實際上,現在我們這個地方,博朵瓦那時候說的,博朵瓦的時代離開我們現在,什麼時候呢?離開我們現在己經要,想想看,他是宋初的人,宋朝初年的人,快一千年,不到一千年,那個時候已經這樣了,現在我們是更糟糕,我們現在說,我們現在對於佛的妙智,佛是一切智人,看是在我們心目當中,看起來的佛,不如一個算命先生。這個話怎麼講?他下面有一個解釋的。
【此復說云:「譬如有一準利卜士說云,我知汝於今年無諸災患,則心安泰】
它下面,就是最後這個兩句話。譬如說有一個算命先生,這個算命先生平常算得很準,那麼你去給他算命,那個算命先生就給你算了命,說今年你很好,你沒有什麼災禍,一聽了,心裡蠻高興;假定不是這樣,
【彼若說云,今歲有災,應行此事,彼事莫為,則勵力為,若未能辦,心則不安,起是念云,彼作是說,我未能辦。】
假定這個算命先生說,不對哦,今年你流年不利,你應該怎麼樣去破除消災,這個事情是不要做,有忌的,我們好努力、好努力。假定說你沒有照著這個算命先生去辦的話,你心裡面想,不對呀!這個算命先生叫我這個事情不要做;要那個嘛,我沒做了心裡面好像不大對勁,算命先生。還有世間上太多的事情,或者醫生告訴你,某人哪這個東西不好,或者乃至於別人勸你要這樣做,我們都會相信、接受,聽他。但是下面一說,
【若佛制云,】
在佛的戒律上面,或者佛經上面告訴我們,
【此此應斷,此此應行,豈置心耶,】
假定佛告訴我們,說這些事情你不要做,不可以做,而這些事情應該做,我們擺在心上嗎?這話我在這裡,我每次看到這裡,我總會停上好幾分鐘,自己問一下,我也建議諸位同修,在這裡問一下,現在這個算命先生也好,醫生也好,人家告訴我們,很聽得進,現在佛告訴我們說這個不要做,這個要做,你有沒有注意?有沒有擺在心上?
【若未能辦豈憂慮耶,】
假定做不到,你心裡面有沒有憂慮?說佛告訴我們這樣的話,我怎麼做不到呀?我們不但沒有憂慮,
【反作是言,】
反過來還說,
【諸教法中,雖如彼說,然由現在,若時若處,不能實行。須如是行,輕棄佛語,唯住自知。」】
不但不聽,反而說這個經教上面,佛雖然告訴我們要這樣,但是現在時代不同,這個行不通,不要這樣做,「唯住自知」,就是說我們自己知道的。所以,注意啊!我們現在大家不是學佛,我們大家在學我,假定是真正你學佛的話,一定說佛告訴我們這樣不可以,對啊!我為什麼做不到?我要努力,現在我們大家不是這樣。我是想到這個地方,每次聽到那裡,看到那個地方,總是停下來,真正反省,所以大家現在,我覺得我們每一個人犯了太多的毛病,就我們眼前的,其他的人我也不知道,我也不敢說;至少,我自己首先看見了毛病,然後呢在座的幾位同修,我也發現大家同修的毛病,太嚴重。自己的毛病是一點看不見,佛告訴我們,你們不要應該這樣的,這關鍵自己努力,淨化自己煩惱,自己煩惱一點都看不見;別人的看的清清楚楚,稍微一點點,眼睛睜得大大,這個不對,那個不對,然後還要跑得去,比佛還要好,還要教訓人家,策勵人家,對嗎?不可以呀!所以這個地方是千真萬確,乃至於更進一步,我們這裡,常常說得很多地方規矩,講過了規矩,大家忘得乾乾淨淨。就是講這裡,最簡單的一件事情,我叫那小鬧鐘不要動,不要動,一直到現在,那個小鬧鐘照樣還在那動。今天早晨就有兩個,兩點多鐘就有人鬧了,三點多鐘又有一個人鬧了,我都聽見,所以我想,我自己的德行不夠,好了,那只有這樣。我們現在在那兒學佛,大家老師長、老師短,我講了多少遍,就是沒人聽,所以這個就是學佛,注意啊!我不是說你們不要鬧鐘,不!你如果真的用功,我非常讚嘆,你可以用一個辦法,總是想辦法你自己鬧醒,好;然後不要鬧著別人,因是公共的場合,我這隨便一提的小事。從這地方,我主要的就是要提醒我們,這祖師就告訴我們了,那我們為什麼學不成功?就是這樣。那個世間一點點,人家告訴你,你還很聽他,佛告訴我們,我們心裡面當這個耳邊風,那是我們不相應了。所以它前面一再給我們說,說大師外支已成,豈但是一個佛,十方無量無邊的佛,都在這個地方,為什麼我們救不起來呢?毛病就在這裡,想想看,對是不對?因為我深深犯了這個毛病,所以自己覺得痛苦不堪,我想我的這個痛苦的經驗,對你們有用,所以今天說給你們聽,也是在座的大家同修,我們難得的信得過我,所以我把我看見的,我也誠心誠意的告訴你們,這是我的的確確看見的,規勸諸位。假定說我們在這個地方能夠反省的夠,改過多少的話,我們就會解決多少問題,得到多少好處。這個道理懂了,下面有一句話,這個話重新再策勵一下。
【若不觀察,隨心愛樂,唯亂於言。】
上面這個道理,假定說你不觀察的話,那麼什麼?「隨心愛樂」,這四個字妙極了。你聽是聽懂了,覺得很歡喜,好啊!但是你不照著去如理思惟觀察,那個時候,你聽見了以後,是隨你的想法去做,這個狀態當中,那些都是空話。那麼這個實際上的現象是什麼呢?就是我們平常慣常的,聽見了佛法以後,然後呢照妖鏡,這個也不對,那個也不對,就是自己照不到,自己就照不到,心裡還很歡喜,就這個狀態。所以這個地方要好好努力。
【若非不爾者,】
所謂若不爾者,是什麼意思?就是說不是說不觀察,而是你認真觀察的話,那麼這個時候呢,
p. 104
【內返其意,詳細觀察,極為諦實。】
那個時候你就做對了,把這個法鏡,法鏡也可說是照妖鏡,回過頭來照自已,把自己的內當中,仔細的一觀察,發現問題對了,就在這裡。你能夠這樣的找到問題,自己淨化了,問題就解決了。
【故當數數思佛功德,勵力引發至心定解。】
對啊!現在我們不是皈依佛嗎?就要想到佛是為什麼成佛?佛為什麼有這功德?你能夠這樣想,把這個認識來策勵我們自己,反過來淨化我們自己的話,好了,這就好了。所以告訴我們,所以我們應該努力,在這個方面去思惟觀察,引發決定不移的定解。
【此若生者,則於佛所從生之法及修法眾,亦能發起如是定解,】
你對佛能夠生起來了,那法跟僧亦是如此。法就是佛所從生的,法是什麼?佛為什麼成佛?他就是修學了佛法才成的,當然你皈投、依靠、景仰這個佛的話,佛從那裡來?法來的,當然你一定皈依他。然後呢他既然是修行成功,現在修行的那個僧,當然你要皈依他,同樣的,這個對了。
【是則歸依至於扼要,】
這個時候談皈依,對了,就把握住這個重點了,要把握住這個重點,那就對了。現在我們說皈依,「南無」兩個字的意思,在這個地方清楚了。
【此若無者,即能轉變心意歸依,且無生處,況諸餘道。】
假定是這個沒有的話,那麼轉變心意的這個皈依還沒有。真正的皈依是什麼?就是你皈投、依靠,這是皈依兩個字,妙極了!皈依兩個字怎麼寫的?白字旁邊一個反字,為什麼要寫那個反字?有意思極了。以前我們這個心是染污的、黑的,現在了解這不對、不對,要把它轉過來、反過來,反過來什麼?白的嘛,這個就是皈,這個就是你所依靠的地方,這個就對了。以前我們依靠在什麼上面?長夜無明,所以說你了解了這個,那心意就轉變,心意轉變是正式的皈依,有了這個皈依,然後呢你一心向上,一切的功德,從這地方產生,一切的罪障從這裡淨除。所以假定這個沒有的話,那其他還談什麼?根本沒有嘛!這個是千真萬確的,學佛法,就從皈依開始,就這樣。現在我們應該感激高興,雖然我們現在做不到,不怕,真正重要的,到現在,這裡大家已經了解了,我們不是怕做不到,而是現在懂得了,怕不知道。佛菩薩沒有一個例外的,他都是從一個凡夫,在輪迴生死當中跳出來,我們現在也是輪迴生死的凡夫嘛!佛的榜樣擺在那裡,就告訴,你只要找對了路子、肯去走,一定成功,關鍵呢,就是路子有沒有找到。到這裡,現在高興,所以對我來說,一方面,剛才前面想想,覺得痛苦不堪,一方面歡喜無比。痛苦是痛苦什麼?痛苦以前錯了,為什麼痛苦以前錯了?你知道錯了嘛!為什麼知道錯?你有對的東西,所以那個時候就要歡喜,它有一個絕大的妙處。當你不知道的時候,它一定要靠這個力量讓你知道,知道的時候,你就痛苦了,那個時候,我們人一痛苦,心裡面覺得不靈光;但是呢你反過來,就了解、就歡喜,那個推動我們的心力又起來了。所以它處處地方,它有兩個方法來調冶,來調治我們,就像銀,它前面那個講的銀匠,銀匠─我們銀樓裡邊那個做首飾的,水、火兩個,叫水火既濟,現在我們也是如此,一方面策勵我們,那是會痛的;一方面引發我們會歡喜的。所以你真正的懂了這個道理以後,你自己會很善巧的,一方面了解了這個錯誤了─痛苦,一方面知道了這個正確的─歡喜,美啊!這樣的話,即步步上升。當你放逸的時候,刺它一下,然後呢痛苦心一生,那個放逸就不生了;然後你努力的時候,心裡慢慢的覺得縮起來的話,慶幸一下,心裡就揚起來了。所以平常的時候,的的確確,這個修行是有它種種善巧。那麼這個前面是佛功德,這個也只是簡單扼要的說一下。下面是法功德。
【◎ 法功德者。謂由敬佛而為因緣,應作是念,佛具無邊功德者,是由證修滅道二諦,除過引德,以為自性,教證二法,而得生起。】
因為我們由於前面知苦、求救,找到唯一可救的是佛,然後呢說佛有這麼大的功德,一心皈投、景仰,那麼我們就想,佛有無邊功德,他的功德怎麼來的?說由於修道證滅,這個兩樣事情;然後呢把所有的過失淨除,所有的功德都圓滿,經過教的認識,如理去證而獲得的,這樣的。就像下面印證經上面。
【如正攝法經云:「諸佛世尊,所有無邊無際功德,從法生起,受行法分,法所化現,法為其主,從法出生,正法行境,依於正法,法所成辦。」】
下面就是引那個經,簡單這個道理,就是上面所說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無量無邊的功德,怎麼來的?從法生起的,它接受佛法、照著佛法去修行,然後呢分分增長而成就的,說「法所化現」,這個是主要的是意味法,然後從法出生,這也是他修行證法、依於法,然後呢最後,由於這樣而成辦所有一切功德,那個時候才成佛。由於你敬佛、皈依佛,自然而然同樣的會皈依到法。那麼這個地方,休息一下,下面我們繼續。
日常法師
--------------------------------------------------------------------------------
正好去,豈不是百分之百?所以我們一開始的時候,必定要把這個理路摸得很清楚,然後呢這個行相認得清清楚楚,這個理路認得清楚,這是講那個的道理。這個道理所指的內涵,就是這個行相,行相你把握得住,照著去做的話,那你就相應了嘛!現在這個行相是什麼?就是我們身心相續的狀態,你懂得了道理,那個身心跟他相應了,怎麼會說唸了半天,唸不去呢?對不對?怎麼會唸的到苦的時候丟掉呢?不可能嘛,假定你苦的時候丟掉了,你根本不懂得什麼是歸依,如果你懂得了,苦的時候決定丟不掉,不但丟不掉,一定是會越苦,唸得越好,清楚不清楚?到這地方,大家有沒有問題?所以這個圓滿教法之美,說到這裡,由不得我們不從內心深處,對於這個佛、菩薩、祖師,感戴、感激,然後呢這個心情就是什麼?最好的唸佛,歡喜啊!繼續下去。
p. 103 (4)
【三摩地王經云:「教汝應悟解,如人多觀察,由住彼觀察,心能如是趣。】
那麼教你,這個道理告訴你,然後了解了,懂得了以後,像平常,照著這個東西你就觀察,因為你能夠這樣的觀察,如理相應了,自然而然你這個心就跟他相應了。
【如是念能仁,佛身無量智,常能修隨念,心趣注於此,】
就像這個道理,你唸佛的,這個佛,因為他種種唸他的身、口、意等等,無量的佛身,無量是包括了前面所有一切,你能夠經常的這樣的憶念,然後呢這個心也是跟著相應了。
【此行住坐時,欣樂善士智,欲我成無上,勝世願菩提。」】
那麼這樣的情況之下,不管你行住坐臥,說好啊,心裡面歡喜好樂,不但是你皈投依靠,也希望我將來能夠這樣,這個就是我們真正的超勝的,第一步達到的,這個發的世俗的菩提心。
【又云:「清淨身語意,常讚佛勝德,如是修心續,晝夜見世依。若時病不安,受其至死苦,不退失念佛,苦受莫能奪。」】
就是前面剛才說的,在那裡引那個經上面說,你能夠照前面的這樣去修習、思惟的話,你那個染污的心識漸漸淨化,那個時候你身、口、意三業,就漸漸的轉化成清淨,當然,然後呢這個的的確確一直是繫念、讚嘆、皈投依靠這個三寶殊勝的種種,這樣的憶念、思惟、觀察、皈投依靠,那就是修心續。心,這地方講心續,換句話說我們身心的相續,真正的修行,你能夠這樣的修行,「晝夜見世依」,這個是心眼來看。換句話說,平常我們的心眼都在染污當中,都是隨順著愚痴的,現在這個時候隨順著智慧,這個是晝夜都是跟世尊相應的。到那個時候,你找到病苦,或者不安,或者乃至於這個到最極端狀態當中,要臨終的時候不退失唸佛;苦受、再苦的,不會能夠,不可能改變你那個念佛的心志,這個道理上面講過了。所以我們不要忙著說我修行、我修行,你根本修行的訣竅、道理,一點都不懂,你修習什麼?所以你現在懂得這個道理,你只要照著這個道理,思惟觀察,這不是最好的修行嗎?你能夠照著這樣去做的話,任何困難,就不會打擊你,反過來任何困難,卻幫助你修行的推動的動力,因為是幫助你來修行推動的動力,你又得到了最佳善巧的修行的方法,把所有的困難一一克服,結果這個困難都變成了你的功德。以前這個困難始終擋在這個地方,不讓你爬上去,而讓你流轉在生死當中受苦;現在,正好這個擋在你的痛苦的力量推著你,變成功你進業的最好的助力,就在這個地方,這個才是我們真正要努力學的。關於這幾句話,值得我們一再思惟觀察,你能夠把這一點把握得住,沒問題,沒問題了。
【博朵瓦云:】
那麼下面祖師來告訴我們,引用那個祖師,那個祖師就是這麼修習的,他把他的經驗以及他的開示,跟我們說,
【「若數數思,漸能深信,漸淨相續,能得加持。】
照著前面這個如法如理的不斷地去思惟,那個時候你「漸能深信」,這個「漸」字,注意哦!修行沒有一個例外的,一定是這個樣的,我們說頓悟、頓悟,悟的是頓悟,修的可是漸漸的來的,天下沒有一個事情例外的。是,平常我們隨便做什麼東西,摸了個半天,忽然之間,我懂了,是的,你懂是一剎那,可是它決定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你前面就是摸了半天,然後呢?噢!開了竅了。眼前我們也是這樣,那個電燈,你這麼一撥,亮了,但是,你要從外面發電機,裡邊接那個東西,要花了好大的勁,你因為花好大的勁,而且做對了,到那時一撥,就亮了,這個我們要了解。所以你能夠這樣不斷的思惟的話,慢慢、慢慢的,這個罪障淨除、資糧積聚,所以信心是增長、加深,那個時候「能得加持」,佛加持來了;佛不是不加持,這我們了解,就是我們自己的障礙在那裡。
【由於此上獲得定解,故能由其誠心歸依,】
由於這個道理,你經過這樣的深入,那個時候才獲定解,現在我們還沒有定解,還是我們聽見這個道理,所以真正的定解的話,還必須要你自己思惟,這個思惟,要如理思惟,否則的話你打妄想,是妄想一萬年也沒有用。那個時候,你心理上面產生那個淨信心,確定不移,就是如此。那個時候你得到了定解以後,就確定不移的說,原來你要去掉痛苦得到快樂,都在這個上頭,你那個皈依,真正的對,誠心歸依;否則的話,都是空話。說歸依,好的好的,求個歸依,然後呢就算是歸依了,總是講的,跑得去歸依,讓我多發一點財,然後呢求這個,都是求這個世間的等於順世外道,都是完全外道的事情,都跟佛法不相應,都是求長壽、健康,保佑我闔家平安。但是對世間人來說,我們不要笑他,佛不會笑他,佛處處地方在依我們所歡喜的,從這個地方來引誘我們,所以剛才這個話,主要的是什麼?是策勵我們自己的。凡是這種地方,你處處要了解,凡是我這種話,就是每個地方來策勵我自己,觀察我自己的內心,我們千萬不要拿這個標準去衡準別人,這個要了解。那麼,所以他現在說,那個時候你至誠恭敬的真正歸依。
【若於所學,能正習學,則一切事悉成佛法。】
妙了!你如果說,對於我們所學的,學對了,「正習學」,能夠學對了,好好的這樣深入的話,任何事情都是佛法。這一個話大有道理,以前在黑板上面,我曾經特別寫出來,「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這引華嚴經上面,很多大乘經典上面也告訴我們這一點,你如果忘失了菩提心,不管你修什麼,對不起,這個不是佛法,這是魔業。現在這個地方呢,你只要能夠這樣去認真修習,做任何事情都是佛法,這麼個好法。如果說做任何事情都是佛法,吃飯、穿衣當然都是,在我們想像當中,這個祖師都是大徹大悟以後的事情,他就是穿衣、吃飯都是佛法,我們凡夫份上,好像沒有份;不然,就是我們凡夫份上的事情,只要你能夠得到如理正確的教授,聞、思相應,只要照著去做的話,一切事無非都是佛法。如果你要迴向往生,這個就是淨業,所以叫正住雙修,否則住,住些什麼?就是這個。這個你做對了,這個也是正思,也是住呀!
【吾等對於諸佛妙智,尚不計為準洽占卜。」】
這句話聽了,真是我們未免覺得痛心。實際上,現在我們這個地方,博朵瓦那時候說的,博朵瓦的時代離開我們現在,什麼時候呢?離開我們現在己經要,想想看,他是宋初的人,宋朝初年的人,快一千年,不到一千年,那個時候已經這樣了,現在我們是更糟糕,我們現在說,我們現在對於佛的妙智,佛是一切智人,看是在我們心目當中,看起來的佛,不如一個算命先生。這個話怎麼講?他下面有一個解釋的。
【此復說云:「譬如有一準利卜士說云,我知汝於今年無諸災患,則心安泰】
它下面,就是最後這個兩句話。譬如說有一個算命先生,這個算命先生平常算得很準,那麼你去給他算命,那個算命先生就給你算了命,說今年你很好,你沒有什麼災禍,一聽了,心裡蠻高興;假定不是這樣,
【彼若說云,今歲有災,應行此事,彼事莫為,則勵力為,若未能辦,心則不安,起是念云,彼作是說,我未能辦。】
假定這個算命先生說,不對哦,今年你流年不利,你應該怎麼樣去破除消災,這個事情是不要做,有忌的,我們好努力、好努力。假定說你沒有照著這個算命先生去辦的話,你心裡面想,不對呀!這個算命先生叫我這個事情不要做;要那個嘛,我沒做了心裡面好像不大對勁,算命先生。還有世間上太多的事情,或者醫生告訴你,某人哪這個東西不好,或者乃至於別人勸你要這樣做,我們都會相信、接受,聽他。但是下面一說,
【若佛制云,】
在佛的戒律上面,或者佛經上面告訴我們,
【此此應斷,此此應行,豈置心耶,】
假定佛告訴我們,說這些事情你不要做,不可以做,而這些事情應該做,我們擺在心上嗎?這話我在這裡,我每次看到這裡,我總會停上好幾分鐘,自己問一下,我也建議諸位同修,在這裡問一下,現在這個算命先生也好,醫生也好,人家告訴我們,很聽得進,現在佛告訴我們說這個不要做,這個要做,你有沒有注意?有沒有擺在心上?
【若未能辦豈憂慮耶,】
假定做不到,你心裡面有沒有憂慮?說佛告訴我們這樣的話,我怎麼做不到呀?我們不但沒有憂慮,
【反作是言,】
反過來還說,
【諸教法中,雖如彼說,然由現在,若時若處,不能實行。須如是行,輕棄佛語,唯住自知。」】
不但不聽,反而說這個經教上面,佛雖然告訴我們要這樣,但是現在時代不同,這個行不通,不要這樣做,「唯住自知」,就是說我們自己知道的。所以,注意啊!我們現在大家不是學佛,我們大家在學我,假定是真正你學佛的話,一定說佛告訴我們這樣不可以,對啊!我為什麼做不到?我要努力,現在我們大家不是這樣。我是想到這個地方,每次聽到那裡,看到那個地方,總是停下來,真正反省,所以大家現在,我覺得我們每一個人犯了太多的毛病,就我們眼前的,其他的人我也不知道,我也不敢說;至少,我自己首先看見了毛病,然後呢在座的幾位同修,我也發現大家同修的毛病,太嚴重。自己的毛病是一點看不見,佛告訴我們,你們不要應該這樣的,這關鍵自己努力,淨化自己煩惱,自己煩惱一點都看不見;別人的看的清清楚楚,稍微一點點,眼睛睜得大大,這個不對,那個不對,然後還要跑得去,比佛還要好,還要教訓人家,策勵人家,對嗎?不可以呀!所以這個地方是千真萬確,乃至於更進一步,我們這裡,常常說得很多地方規矩,講過了規矩,大家忘得乾乾淨淨。就是講這裡,最簡單的一件事情,我叫那小鬧鐘不要動,不要動,一直到現在,那個小鬧鐘照樣還在那動。今天早晨就有兩個,兩點多鐘就有人鬧了,三點多鐘又有一個人鬧了,我都聽見,所以我想,我自己的德行不夠,好了,那只有這樣。我們現在在那兒學佛,大家老師長、老師短,我講了多少遍,就是沒人聽,所以這個就是學佛,注意啊!我不是說你們不要鬧鐘,不!你如果真的用功,我非常讚嘆,你可以用一個辦法,總是想辦法你自己鬧醒,好;然後不要鬧著別人,因是公共的場合,我這隨便一提的小事。從這地方,我主要的就是要提醒我們,這祖師就告訴我們了,那我們為什麼學不成功?就是這樣。那個世間一點點,人家告訴你,你還很聽他,佛告訴我們,我們心裡面當這個耳邊風,那是我們不相應了。所以它前面一再給我們說,說大師外支已成,豈但是一個佛,十方無量無邊的佛,都在這個地方,為什麼我們救不起來呢?毛病就在這裡,想想看,對是不對?因為我深深犯了這個毛病,所以自己覺得痛苦不堪,我想我的這個痛苦的經驗,對你們有用,所以今天說給你們聽,也是在座的大家同修,我們難得的信得過我,所以我把我看見的,我也誠心誠意的告訴你們,這是我的的確確看見的,規勸諸位。假定說我們在這個地方能夠反省的夠,改過多少的話,我們就會解決多少問題,得到多少好處。這個道理懂了,下面有一句話,這個話重新再策勵一下。
【若不觀察,隨心愛樂,唯亂於言。】
上面這個道理,假定說你不觀察的話,那麼什麼?「隨心愛樂」,這四個字妙極了。你聽是聽懂了,覺得很歡喜,好啊!但是你不照著去如理思惟觀察,那個時候,你聽見了以後,是隨你的想法去做,這個狀態當中,那些都是空話。那麼這個實際上的現象是什麼呢?就是我們平常慣常的,聽見了佛法以後,然後呢照妖鏡,這個也不對,那個也不對,就是自己照不到,自己就照不到,心裡還很歡喜,就這個狀態。所以這個地方要好好努力。
【若非不爾者,】
所謂若不爾者,是什麼意思?就是說不是說不觀察,而是你認真觀察的話,那麼這個時候呢,
p. 104
【內返其意,詳細觀察,極為諦實。】
那個時候你就做對了,把這個法鏡,法鏡也可說是照妖鏡,回過頭來照自已,把自己的內當中,仔細的一觀察,發現問題對了,就在這裡。你能夠這樣的找到問題,自己淨化了,問題就解決了。
【故當數數思佛功德,勵力引發至心定解。】
對啊!現在我們不是皈依佛嗎?就要想到佛是為什麼成佛?佛為什麼有這功德?你能夠這樣想,把這個認識來策勵我們自己,反過來淨化我們自己的話,好了,這就好了。所以告訴我們,所以我們應該努力,在這個方面去思惟觀察,引發決定不移的定解。
【此若生者,則於佛所從生之法及修法眾,亦能發起如是定解,】
你對佛能夠生起來了,那法跟僧亦是如此。法就是佛所從生的,法是什麼?佛為什麼成佛?他就是修學了佛法才成的,當然你皈投、依靠、景仰這個佛的話,佛從那裡來?法來的,當然你一定皈依他。然後呢他既然是修行成功,現在修行的那個僧,當然你要皈依他,同樣的,這個對了。
【是則歸依至於扼要,】
這個時候談皈依,對了,就把握住這個重點了,要把握住這個重點,那就對了。現在我們說皈依,「南無」兩個字的意思,在這個地方清楚了。
【此若無者,即能轉變心意歸依,且無生處,況諸餘道。】
假定是這個沒有的話,那麼轉變心意的這個皈依還沒有。真正的皈依是什麼?就是你皈投、依靠,這是皈依兩個字,妙極了!皈依兩個字怎麼寫的?白字旁邊一個反字,為什麼要寫那個反字?有意思極了。以前我們這個心是染污的、黑的,現在了解這不對、不對,要把它轉過來、反過來,反過來什麼?白的嘛,這個就是皈,這個就是你所依靠的地方,這個就對了。以前我們依靠在什麼上面?長夜無明,所以說你了解了這個,那心意就轉變,心意轉變是正式的皈依,有了這個皈依,然後呢你一心向上,一切的功德,從這地方產生,一切的罪障從這裡淨除。所以假定這個沒有的話,那其他還談什麼?根本沒有嘛!這個是千真萬確的,學佛法,就從皈依開始,就這樣。現在我們應該感激高興,雖然我們現在做不到,不怕,真正重要的,到現在,這裡大家已經了解了,我們不是怕做不到,而是現在懂得了,怕不知道。佛菩薩沒有一個例外的,他都是從一個凡夫,在輪迴生死當中跳出來,我們現在也是輪迴生死的凡夫嘛!佛的榜樣擺在那裡,就告訴,你只要找對了路子、肯去走,一定成功,關鍵呢,就是路子有沒有找到。到這裡,現在高興,所以對我來說,一方面,剛才前面想想,覺得痛苦不堪,一方面歡喜無比。痛苦是痛苦什麼?痛苦以前錯了,為什麼痛苦以前錯了?你知道錯了嘛!為什麼知道錯?你有對的東西,所以那個時候就要歡喜,它有一個絕大的妙處。當你不知道的時候,它一定要靠這個力量讓你知道,知道的時候,你就痛苦了,那個時候,我們人一痛苦,心裡面覺得不靈光;但是呢你反過來,就了解、就歡喜,那個推動我們的心力又起來了。所以它處處地方,它有兩個方法來調冶,來調治我們,就像銀,它前面那個講的銀匠,銀匠─我們銀樓裡邊那個做首飾的,水、火兩個,叫水火既濟,現在我們也是如此,一方面策勵我們,那是會痛的;一方面引發我們會歡喜的。所以你真正的懂了這個道理以後,你自己會很善巧的,一方面了解了這個錯誤了─痛苦,一方面知道了這個正確的─歡喜,美啊!這樣的話,即步步上升。當你放逸的時候,刺它一下,然後呢痛苦心一生,那個放逸就不生了;然後你努力的時候,心裡慢慢的覺得縮起來的話,慶幸一下,心裡就揚起來了。所以平常的時候,的的確確,這個修行是有它種種善巧。那麼這個前面是佛功德,這個也只是簡單扼要的說一下。下面是法功德。
【◎ 法功德者。謂由敬佛而為因緣,應作是念,佛具無邊功德者,是由證修滅道二諦,除過引德,以為自性,教證二法,而得生起。】
因為我們由於前面知苦、求救,找到唯一可救的是佛,然後呢說佛有這麼大的功德,一心皈投、景仰,那麼我們就想,佛有無邊功德,他的功德怎麼來的?說由於修道證滅,這個兩樣事情;然後呢把所有的過失淨除,所有的功德都圓滿,經過教的認識,如理去證而獲得的,這樣的。就像下面印證經上面。
【如正攝法經云:「諸佛世尊,所有無邊無際功德,從法生起,受行法分,法所化現,法為其主,從法出生,正法行境,依於正法,法所成辦。」】
下面就是引那個經,簡單這個道理,就是上面所說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無量無邊的功德,怎麼來的?從法生起的,它接受佛法、照著佛法去修行,然後呢分分增長而成就的,說「法所化現」,這個是主要的是意味法,然後從法出生,這也是他修行證法、依於法,然後呢最後,由於這樣而成辦所有一切功德,那個時候才成佛。由於你敬佛、皈依佛,自然而然同樣的會皈依到法。那麼這個地方,休息一下,下面我們繼續。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0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四十五卷B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四十五卷B面
日常法師
--------------------------------------------------------------------------------
上面我們已經把它佛、法兩個說了一下。那麼現在呢再下面
p. 104 (7)
【◎ 僧功德中。】
這個僧的功德;所以僧,
【正謂諸聖補特伽羅,】
就是補特伽羅。這個地方關於僧,平常我們一般有四種僧;比如說智度論上面,然後呢地藏十輪經上面,瑜伽師地論上面,它都有不同的名字;名字雖然不同,大別都差不多。我在黑板上寫的兩類,前面那個所謂勝義僧、世俗僧,那個是出在智度大智度論上面的。下面這個地方,勝道沙門,這個是沙門兩個同下面說道沙門、活道沙門、壞道沙門是出在瑜伽師地論上面的。另外還有呢,地藏十輪經上面的;另外那個十誦律上面還有一個叫別種僧,所以列五種。不過現在一般來說起來,這個別種僧呢,那是佛世的時候,這個我想大概我們都了解,簡單的說一下。所以勝義僧,或者是勝道沙門,那就是有修有證的那些聖者;那麼世俗僧呢,就是雖然沒有證得,可是如理如法按照羯摩,然後這樣去做的清淨的凡夫;那麼這個說道沙門當中包含了第一、第二,有勝義也有世俗這樣。那麼啞羊跟無慚愧兩種呢,那就很糟糕。這個啞羊、無慚愧有兩個不同的經論說法,恰恰相反:一個是說他自己不知取捨,也不曉得說淨,也不曉得什麼,就是像啞羊一樣,一生叫糊裡糊塗的過去掉了,這一種叫啞羊;還有無慚愧呢,雖然他知道,但是不慚愧,這兩類。那麼總之,這個啞羊、無慚愧,那個都是墮落的,這個叫壞道沙門。活道沙門呢,就是如法去做,然後呢這樣認真的,還是蠻認真的去做;這個詳細的情況,在這個論上面。那麼這個地方正告訴我們的就是補特伽羅,也可以說下面的幾類就隨順。所以地藏十輪經上面特別告訴我們,真正的這個經是指示我們,說作為一個修行人、出家人應該怎麼樣做?對我們普通一般人來說,我們不是拿這個標準去衡量別人;所以地藏十輪經上面特別說,你別看他是一個污道沙門,哪怕他是十惡不赦、破了戒,穿了這件衣服,你一個在家人,你只要能夠至誠恭敬的供養他,你還有功德。他又舉了個比喻,說再破爛的這個金器,再破爛的,那怕那個金器裝了髒東西、臭東西,那個金器本身可是金器。這樣,這一點,那麼對他們在家人尚且如此,現在如果說我們出家修學的人,我們應該比他們高明一點,對不對?在家人尚且要求這麼高的條件,那我們如果自命為出家修行的人,我們更不要隨便的輕易的是非我們的同道,毀謗萬萬不可以。處處地方注意,你之所以高,高的那裡?因為你能夠如法行持嘛!他現在在家人要求這麼低的標準,你如法行持當然你的標準應該高一點。你了解了這一點,這一種爭論是非自然沒有了;有的是什麼?如果你跟他相應的,那是出自善心的去規勸,處處地方幫助人家,使他改惡向善。如果能夠這樣做到的話,那個僧團一定和睦,佛法一定興旺,這個很了解的;然後呢對我們做的人來說,當然積聚無邊功德,這是順便一提。現在我們看僧的特質。
【此亦由念正法功德,由其如理修行門中,而為憶念。】
那是為什麼來的呢?就因為他前面皈佛、敬佛,所以想到佛是由於如法修證而來;這個法有這麼好處,所以那我既然要學,我也要跟他一樣的如理修行。這樣的,所以這個僧是這樣的;那麼以這個方式我們去憶念。如果我們能這樣憶念的話,那就簡單了。是的,我們要皈敬佛;佛之所以成佛,是修行法;修行法的過程當中是僧。我們現在也要去努力;你能夠想到這一點的話,你自然會覺得如法努力,是不會拿了這法,去自己傷害自己。所謂拿了法自己傷害自己是怎麼講呢?就是不拿這個法自己反省、淨化,而拿這個法去要求別人,是要求別人就弄錯了。所以說修行是修你自己還是修別人?如果說你修別人,那不妨;像理髮師,跟人家理了髮,理完了以後呢,拿了一個鏡子讓他照照,讓他看,因為你代他理嘛,那沒有錯。現在你修理,修理你自己,當然拿這個鏡子自己看看對不對,這個很清楚很明白。所以這個才是什麼?而為憶念,我們真正要念是要這樣念的。如果我們是這樣念的話,那對了,那就對了。所以他後面會告訴我們,我們真正修行的人的話,只看見自己的錯誤,拼命自己的修習。如果你能這樣的,看見自己的錯誤修習,你就錯誤減少嘛;錯誤減少功德就增長嘛;然後呢痛苦就慢慢的遠離,快樂就慢慢的得到,這就是個自然的一個道理。下面引經,還是
【正攝法經云:「於諸僧伽,應如是念,】
這個僧伽,應該這樣念法:
【謂說正法,受行正法,思惟正法,是正法田,】
說這一個僧伽是什麼?那我們現在聽的那些佛法,都是他們那些出家人告訴我們;我們所以得到暇滿人身,必定四眾遊行,四眾遊行都是靠他們。他們來了,他們跑到來宏揚法,這樣;然後呢一方面說,一方面自己呢接受;然後呢如法行持;然後呢行持的時候思惟觀察。因為思惟觀察,一步一步深入;這個正法都從這個地方出生的,所以叫「是正法田」。受持正法,
【依止於法,】
然後呢我們
【供養於法,】
如法行持就是供養法。
【作法事業,法為行境,】
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跟法相應的,這個正法是我們所行的境界。
【法行圓滿,自性正直,自性清淨,法性哀愍,】
這個是法的特質,他是正直的、清淨的,這是哀愍的。說到這地方,我們又有一個最好的指標:這個法的特質,如果你相應的話,看見別人不對,你憐憫他,你看見憐憫他;然後呢你想辦法委屈婉轉的幫助他,而我們就不會指責他。然後呢,
【成就悲愍,常以遠離為所行境,恒趣向法,常白淨行。」】
這個修行的人什麼?「遠離為所行境」;我們現在是怎麼樣?染著貪惡難捨,一天到晚站在這個上面。真正說來不是站在外境;站在什麼?我們的染污心識,這個東西就不認識,這個東西不認識的話,你什麼都談不到,起心動念都是為它,這個真糟糕。所以他真正要厭離的,從外面的境相開始,一直厭離到自己的內心;自己的身心你能夠認識得厭離了,那時候厭離就差不多,是遠離為所行境。這個時候恒趣向法,那麼白而淨了。這個就是僧、僧的功德,我們要這樣憶念;我們這樣憶念,一方面是皈投景仰,一方面我們自己是如理行持,當下你這個憶念本身,確實就在行持當中。那麼前面就是把佛法僧三寶的功德說明一下,說我們是這樣的憶念,這樣的道理去皈依,這第一個。由知差別,進一步,
【◎ 由知差別而歸依者。】
那麼這個三寶當中,這真正的細細的說起來,彼此間有不同的特質,這個說一下。
【如攝分說,由知三寶內互差別而正歸依。】
正式平常說,歸依的佛法僧,他彼此間有什麼不同呢?他的別相、細緻的內涵,那麼按照著這個攝分說一下,分六部份。
【此中分六,相差別者,現正等菩提是佛寶相,即彼證果,是法寶相,由他教授,而正修行是僧寶相。】
這個三寶差別、不同的地方,這個。是說眼前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這一個人,就是佛;所證的果就是法;證了果以後,把這個法教人家,照著去做的那些人,是僧;這個是三寶相,佛寶、法寶、僧寶,那個是相的差別。
【業差別者,】
那麼他有什麼業用呢?做些什麼事情呢?
【如其次第,善轉教業,斷煩惱苦所緣為業,勇猛增長業。】
佛做些什麼事情?善巧的轉法輪、教化一切有情,這個是佛。那麼法呢?是說我們所緣,緣了這個法以後,能夠斷除煩惱跟苦;煩惱斷了嘛,然後呢惑就斷,這個業就斷,惑業斷了嘛,苦就斷,那這個是法的功效。僧呢?勇猛增長,如理去做,勇猛精進,增長白淨之業。
【信解差別者,】
第三個,那是在我們修學的時候,如何信、如何解?
p. 105
【如其次第,應樹親近承事信解,應樹希求證得信解,應樹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
對於佛,我們應該樹立這樣的親近承事;這個才是我們真正應該親近、應該真正承事的。這一點注意,我們現在親近的是誰、承事的是誰?現在我們平常親近的,在家嘛這個家庭、朋友啦,這樣;然後呢出家了,三寶,當然應該三寶。那麼這個地方仔細檢查一下,我們做到了沒有呢?所以平常的時候注意,我們常常告訴我們自己,我們要學佛,我們應該親近佛,應該承事佛。怎麼親近法?怎麼承事法?就是把你的心,一心想著他。現在我們想著誰呀?不問不檢查還迷迷糊糊不知道;仔細檢查一下就很難說。以我來說,我的經驗,我們平常親近的,親近「我」,一天到晚承事「我」:頭痛哦,趕快!找一點什麼藥吃一吃,什麼營養大概不好?昨天晚上睡覺都睡不好,一天到晚忙他這個東西,這樣。不是說不要;要的,我們要它幹什麼?用來修行,這一點要認識;因為要它修行,所以你對它起碼的給養是要的。所以這個佛一再告訴我們,這個車子要它用的;塗車的油要的,這是僅僅塗車的油;注意到,千萬不要被這部車子騙掉了。我們真正應該親近供事的─佛,所以承事什麼?佛。然後呢,普通我們身口承事,比如說我們把那個常住、殿堂處理得乾乾淨淨,弄得好;然後呢如法修行,身口意三業承事,這是我們應該做的。對法呢希求證得,這個才是我們希求的、希望的,要想如法去證得。那麼,對於僧呢?
【應樹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
如果你正式要修行的話,一定要有修行的同伴,這個修行的同伴就是僧團。別以為你一個人可以修得成功,不可能的,就你眼前極短的時候來說,是;將來真正修成當中也需要有一段時候;譬如說你專門學止的時候,奢摩他的時候,需要寂靜的地方,是你需要。在整個修行當中,你絕對不可能說一個人關起來修的,你自己沒有一個旁邊的人告訴你,你怎麼可能?然後呢我們生活當中,共同僧,有他種種的互相增上的很多好處在,這個以後慢慢的講;要想住在一塊兒,而又想那個的什麼?要和合同一法性;大家互相勸勉,然後呢互相策勵,互相看對方,而這樣的互相相輔相成,這點太重要太重要了,這個僧團之所有種種的規矩,目的無非都在這個地方,這個以後下面會詳細講。實際上對我們這個團體是特別重要;如果這一點把握不準的話,那其他的都錯了,說修行都恰恰相反,造了業。那麼,再下面:
【修行差別者,如其次第,應修供養承事正行,應修瑜伽方便正行,應修共受財法正行。】
前面是信解,了解了,然後呢下面是修行。修行的時候呢,對佛是供養承事,去供養佛、承事佛,這樣。然後法呢,瑜伽方便,了解了以後進一步怎麼跟他相應。這個瑜伽就是相應,照著這個方法,慢慢慢慢的行持,跟他相應。當跟正法相應的時候,那時候染污無明就漸漸的淨化而遠離。然後呢你要修行的時候,必定要什麼?有共同的助伴、討伴,這個就是僧;所以共受財、共受法。共受財是資養這個色身,共受法是資養慧命;而我們所以能夠修行增長慧命,要靠這個暇滿的人身,要這個暇滿的人身,還有財。這個財就是世間之財;那麼由於這個世間之財,修行而增長這個法,所以這兩樣東西都是共受,要和合,修行的時候應該這樣。
【隨念差別者,】
那麼平常的時候,經常憶念什麼?
【謂應別念三寶功德,如云:「謂是世尊等。」】
這個經常隨念,這個前面說過了。
【生福差別者,】
最後一點,你這樣去做,有什麼好處?生起了這個福有什麼不同?
【謂依補特伽羅及法增上,生最勝福,】
是,對這個佛跟僧,生的福是依補特伽羅而生的;法,是依法而生的這個功德。那麼,雖然佛跟僧都是依補特伽羅,都是依人;佛是一個人,說
【佛及僧二是依初義,】
就是依補特伽羅。
【此復依一補特伽羅,及依眾多補特伽羅,】
換句話說,佛只有一個;而眾多補特伽羅就是僧,僧必定是一個團,四人成眾;而增
【生長福德,以於僧伽定有四故。】
這個道理我們了解,那麼,這個是知差別。那麼第三個:
【◎ 由自誓受而歸依者。】
真正受歸依,自己誓願要受。
【謂由誓受依佛為師,依般涅槃為正修法,歸依僧伽為修助伴,由如是門而正歸依,如毘奈耶廣釋中說。】
我們正式歸依的時候,一定自誓而受;說自誓:從此以後盡形壽,歸依佛,大乘是盡未來際;不但是如此,自己盡未來際,要使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也帶著他們,使他們盡未來際說:歸依佛是我們的老師,不再歸依其他的。那麼法呢,就是依般涅槃法為正修的法。僧是修行的助伴。這個是平常我們,像平常我們歸依的毘奈耶,就是戒經上面,說的很詳細。最後第四個:
【◎ 由不言餘而歸依者。謂由了知內外大師及其教法,諸學法者,所有勝劣,唯於三寶執為歸處,不執與此相違師等,是所應歸。】
那麼,真正歸依,就是歸依這個了;不再言餘,歸依了佛以後,不再歸依其他的任何,乃至於大自在天等;歸依法以後,不歸依其他的世間的什麼等等這個,為什麼
【◎ 此二所有差別之中,】
說這兩個人跟法兩個有什麼不同呢?
【◎ 此二所有差別之中,】
這兩者有什麼不同呀?說這個老師,就人來說,佛是圓滿的,所有無量無邊的功德;所有其他的大師,是,還是稱他為大師,但是跟他相違,跟他不一樣。這個「相違」兩個字,這個很大的學問,相違是違背;換句話說,這兩個是敵體、完全相反的。假定說,我前面曾經說過,我們往往在很多情況之下,留一個漏洞,留在這裡;那麼結果留了一個漏洞,對不起,到那個時候,這個漏洞你就沒辦法補得滿它。他現在跟他相違,那換句話說,明、暗,這個裡邊,再沒有說半明半暗,什麼叫半明半暗?沒有這樣的事情;看得見就是明,看不見就是暗,就是這樣。所以所有的大師跟他相違的。
【殊勝讚云:「我捨諸餘師,我歸依世尊,此何故為尊,無過具功德。」】
棄了所餘其他的一切的大師,一切的,這所以世間尊仰的人,而歸依世尊,歸依佛。為什麼呀?只有佛是沒有一點過失的,只有佛是圓滿一切功德的,這個就是他的不同的地方。
【又云:「於餘外道教,如如善思惟,如是如是我,心信於依怙。如是非遍智,宗過壞其心,心壞者不見,無過大師尊。」】
除了佛以外,所餘的剩下來所有的一切的外道,以及他外教,你如果說真正的善巧的思惟的話,那個時候我就會找到一個結論:一定只有歸依,歸依什麼?這個該歸依、應歸依、可歸依之處─佛。其他的人所以不歸依,為什麼呀?「非偏智」,他不是徹底圓滿了解一切,解決一切的一切智者,那麼這種人,這種是外道。他外道這種宗旨,他那個宗旨就是教法它是有過失的;有了這個過失,然後不圓滿;由於這不圓滿,染污;因為染污了,害了!所以壞其心。他心一被染污的話,就見不到正確圓滿的這個佛;所以那些外道跟佛唱對臺戲;我了解了,我不皈依他,就是這樣。這個就是這個歸依的對象當中,人、佛跟外道的差別。下面呢,
【教差別者,】
他們所說的教法呢?
【謂佛聖教,由安穩道得安樂果,息生死流,淨諸煩惱,終不欺罔,】
教法呢是佛告訴我們的圓滿的教法;他這個是正確的道路,安樂穩健;因為這個道是這樣的,所以得到那個果也是安樂之果。這個安樂之果有什麼?能夠息生死之流。
日常法師
--------------------------------------------------------------------------------
上面我們已經把它佛、法兩個說了一下。那麼現在呢再下面
p. 104 (7)
【◎ 僧功德中。】
這個僧的功德;所以僧,
【正謂諸聖補特伽羅,】
就是補特伽羅。這個地方關於僧,平常我們一般有四種僧;比如說智度論上面,然後呢地藏十輪經上面,瑜伽師地論上面,它都有不同的名字;名字雖然不同,大別都差不多。我在黑板上寫的兩類,前面那個所謂勝義僧、世俗僧,那個是出在智度大智度論上面的。下面這個地方,勝道沙門,這個是沙門兩個同下面說道沙門、活道沙門、壞道沙門是出在瑜伽師地論上面的。另外還有呢,地藏十輪經上面的;另外那個十誦律上面還有一個叫別種僧,所以列五種。不過現在一般來說起來,這個別種僧呢,那是佛世的時候,這個我想大概我們都了解,簡單的說一下。所以勝義僧,或者是勝道沙門,那就是有修有證的那些聖者;那麼世俗僧呢,就是雖然沒有證得,可是如理如法按照羯摩,然後這樣去做的清淨的凡夫;那麼這個說道沙門當中包含了第一、第二,有勝義也有世俗這樣。那麼啞羊跟無慚愧兩種呢,那就很糟糕。這個啞羊、無慚愧有兩個不同的經論說法,恰恰相反:一個是說他自己不知取捨,也不曉得說淨,也不曉得什麼,就是像啞羊一樣,一生叫糊裡糊塗的過去掉了,這一種叫啞羊;還有無慚愧呢,雖然他知道,但是不慚愧,這兩類。那麼總之,這個啞羊、無慚愧,那個都是墮落的,這個叫壞道沙門。活道沙門呢,就是如法去做,然後呢這樣認真的,還是蠻認真的去做;這個詳細的情況,在這個論上面。那麼這個地方正告訴我們的就是補特伽羅,也可以說下面的幾類就隨順。所以地藏十輪經上面特別告訴我們,真正的這個經是指示我們,說作為一個修行人、出家人應該怎麼樣做?對我們普通一般人來說,我們不是拿這個標準去衡量別人;所以地藏十輪經上面特別說,你別看他是一個污道沙門,哪怕他是十惡不赦、破了戒,穿了這件衣服,你一個在家人,你只要能夠至誠恭敬的供養他,你還有功德。他又舉了個比喻,說再破爛的這個金器,再破爛的,那怕那個金器裝了髒東西、臭東西,那個金器本身可是金器。這樣,這一點,那麼對他們在家人尚且如此,現在如果說我們出家修學的人,我們應該比他們高明一點,對不對?在家人尚且要求這麼高的條件,那我們如果自命為出家修行的人,我們更不要隨便的輕易的是非我們的同道,毀謗萬萬不可以。處處地方注意,你之所以高,高的那裡?因為你能夠如法行持嘛!他現在在家人要求這麼低的標準,你如法行持當然你的標準應該高一點。你了解了這一點,這一種爭論是非自然沒有了;有的是什麼?如果你跟他相應的,那是出自善心的去規勸,處處地方幫助人家,使他改惡向善。如果能夠這樣做到的話,那個僧團一定和睦,佛法一定興旺,這個很了解的;然後呢對我們做的人來說,當然積聚無邊功德,這是順便一提。現在我們看僧的特質。
【此亦由念正法功德,由其如理修行門中,而為憶念。】
那是為什麼來的呢?就因為他前面皈佛、敬佛,所以想到佛是由於如法修證而來;這個法有這麼好處,所以那我既然要學,我也要跟他一樣的如理修行。這樣的,所以這個僧是這樣的;那麼以這個方式我們去憶念。如果我們能這樣憶念的話,那就簡單了。是的,我們要皈敬佛;佛之所以成佛,是修行法;修行法的過程當中是僧。我們現在也要去努力;你能夠想到這一點的話,你自然會覺得如法努力,是不會拿了這法,去自己傷害自己。所謂拿了法自己傷害自己是怎麼講呢?就是不拿這個法自己反省、淨化,而拿這個法去要求別人,是要求別人就弄錯了。所以說修行是修你自己還是修別人?如果說你修別人,那不妨;像理髮師,跟人家理了髮,理完了以後呢,拿了一個鏡子讓他照照,讓他看,因為你代他理嘛,那沒有錯。現在你修理,修理你自己,當然拿這個鏡子自己看看對不對,這個很清楚很明白。所以這個才是什麼?而為憶念,我們真正要念是要這樣念的。如果我們是這樣念的話,那對了,那就對了。所以他後面會告訴我們,我們真正修行的人的話,只看見自己的錯誤,拼命自己的修習。如果你能這樣的,看見自己的錯誤修習,你就錯誤減少嘛;錯誤減少功德就增長嘛;然後呢痛苦就慢慢的遠離,快樂就慢慢的得到,這就是個自然的一個道理。下面引經,還是
【正攝法經云:「於諸僧伽,應如是念,】
這個僧伽,應該這樣念法:
【謂說正法,受行正法,思惟正法,是正法田,】
說這一個僧伽是什麼?那我們現在聽的那些佛法,都是他們那些出家人告訴我們;我們所以得到暇滿人身,必定四眾遊行,四眾遊行都是靠他們。他們來了,他們跑到來宏揚法,這樣;然後呢一方面說,一方面自己呢接受;然後呢如法行持;然後呢行持的時候思惟觀察。因為思惟觀察,一步一步深入;這個正法都從這個地方出生的,所以叫「是正法田」。受持正法,
【依止於法,】
然後呢我們
【供養於法,】
如法行持就是供養法。
【作法事業,法為行境,】
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跟法相應的,這個正法是我們所行的境界。
【法行圓滿,自性正直,自性清淨,法性哀愍,】
這個是法的特質,他是正直的、清淨的,這是哀愍的。說到這地方,我們又有一個最好的指標:這個法的特質,如果你相應的話,看見別人不對,你憐憫他,你看見憐憫他;然後呢你想辦法委屈婉轉的幫助他,而我們就不會指責他。然後呢,
【成就悲愍,常以遠離為所行境,恒趣向法,常白淨行。」】
這個修行的人什麼?「遠離為所行境」;我們現在是怎麼樣?染著貪惡難捨,一天到晚站在這個上面。真正說來不是站在外境;站在什麼?我們的染污心識,這個東西就不認識,這個東西不認識的話,你什麼都談不到,起心動念都是為它,這個真糟糕。所以他真正要厭離的,從外面的境相開始,一直厭離到自己的內心;自己的身心你能夠認識得厭離了,那時候厭離就差不多,是遠離為所行境。這個時候恒趣向法,那麼白而淨了。這個就是僧、僧的功德,我們要這樣憶念;我們這樣憶念,一方面是皈投景仰,一方面我們自己是如理行持,當下你這個憶念本身,確實就在行持當中。那麼前面就是把佛法僧三寶的功德說明一下,說我們是這樣的憶念,這樣的道理去皈依,這第一個。由知差別,進一步,
【◎ 由知差別而歸依者。】
那麼這個三寶當中,這真正的細細的說起來,彼此間有不同的特質,這個說一下。
【如攝分說,由知三寶內互差別而正歸依。】
正式平常說,歸依的佛法僧,他彼此間有什麼不同呢?他的別相、細緻的內涵,那麼按照著這個攝分說一下,分六部份。
【此中分六,相差別者,現正等菩提是佛寶相,即彼證果,是法寶相,由他教授,而正修行是僧寶相。】
這個三寶差別、不同的地方,這個。是說眼前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這一個人,就是佛;所證的果就是法;證了果以後,把這個法教人家,照著去做的那些人,是僧;這個是三寶相,佛寶、法寶、僧寶,那個是相的差別。
【業差別者,】
那麼他有什麼業用呢?做些什麼事情呢?
【如其次第,善轉教業,斷煩惱苦所緣為業,勇猛增長業。】
佛做些什麼事情?善巧的轉法輪、教化一切有情,這個是佛。那麼法呢?是說我們所緣,緣了這個法以後,能夠斷除煩惱跟苦;煩惱斷了嘛,然後呢惑就斷,這個業就斷,惑業斷了嘛,苦就斷,那這個是法的功效。僧呢?勇猛增長,如理去做,勇猛精進,增長白淨之業。
【信解差別者,】
第三個,那是在我們修學的時候,如何信、如何解?
p. 105
【如其次第,應樹親近承事信解,應樹希求證得信解,應樹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
對於佛,我們應該樹立這樣的親近承事;這個才是我們真正應該親近、應該真正承事的。這一點注意,我們現在親近的是誰、承事的是誰?現在我們平常親近的,在家嘛這個家庭、朋友啦,這樣;然後呢出家了,三寶,當然應該三寶。那麼這個地方仔細檢查一下,我們做到了沒有呢?所以平常的時候注意,我們常常告訴我們自己,我們要學佛,我們應該親近佛,應該承事佛。怎麼親近法?怎麼承事法?就是把你的心,一心想著他。現在我們想著誰呀?不問不檢查還迷迷糊糊不知道;仔細檢查一下就很難說。以我來說,我的經驗,我們平常親近的,親近「我」,一天到晚承事「我」:頭痛哦,趕快!找一點什麼藥吃一吃,什麼營養大概不好?昨天晚上睡覺都睡不好,一天到晚忙他這個東西,這樣。不是說不要;要的,我們要它幹什麼?用來修行,這一點要認識;因為要它修行,所以你對它起碼的給養是要的。所以這個佛一再告訴我們,這個車子要它用的;塗車的油要的,這是僅僅塗車的油;注意到,千萬不要被這部車子騙掉了。我們真正應該親近供事的─佛,所以承事什麼?佛。然後呢,普通我們身口承事,比如說我們把那個常住、殿堂處理得乾乾淨淨,弄得好;然後呢如法修行,身口意三業承事,這是我們應該做的。對法呢希求證得,這個才是我們希求的、希望的,要想如法去證得。那麼,對於僧呢?
【應樹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
如果你正式要修行的話,一定要有修行的同伴,這個修行的同伴就是僧團。別以為你一個人可以修得成功,不可能的,就你眼前極短的時候來說,是;將來真正修成當中也需要有一段時候;譬如說你專門學止的時候,奢摩他的時候,需要寂靜的地方,是你需要。在整個修行當中,你絕對不可能說一個人關起來修的,你自己沒有一個旁邊的人告訴你,你怎麼可能?然後呢我們生活當中,共同僧,有他種種的互相增上的很多好處在,這個以後慢慢的講;要想住在一塊兒,而又想那個的什麼?要和合同一法性;大家互相勸勉,然後呢互相策勵,互相看對方,而這樣的互相相輔相成,這點太重要太重要了,這個僧團之所有種種的規矩,目的無非都在這個地方,這個以後下面會詳細講。實際上對我們這個團體是特別重要;如果這一點把握不準的話,那其他的都錯了,說修行都恰恰相反,造了業。那麼,再下面:
【修行差別者,如其次第,應修供養承事正行,應修瑜伽方便正行,應修共受財法正行。】
前面是信解,了解了,然後呢下面是修行。修行的時候呢,對佛是供養承事,去供養佛、承事佛,這樣。然後法呢,瑜伽方便,了解了以後進一步怎麼跟他相應。這個瑜伽就是相應,照著這個方法,慢慢慢慢的行持,跟他相應。當跟正法相應的時候,那時候染污無明就漸漸的淨化而遠離。然後呢你要修行的時候,必定要什麼?有共同的助伴、討伴,這個就是僧;所以共受財、共受法。共受財是資養這個色身,共受法是資養慧命;而我們所以能夠修行增長慧命,要靠這個暇滿的人身,要這個暇滿的人身,還有財。這個財就是世間之財;那麼由於這個世間之財,修行而增長這個法,所以這兩樣東西都是共受,要和合,修行的時候應該這樣。
【隨念差別者,】
那麼平常的時候,經常憶念什麼?
【謂應別念三寶功德,如云:「謂是世尊等。」】
這個經常隨念,這個前面說過了。
【生福差別者,】
最後一點,你這樣去做,有什麼好處?生起了這個福有什麼不同?
【謂依補特伽羅及法增上,生最勝福,】
是,對這個佛跟僧,生的福是依補特伽羅而生的;法,是依法而生的這個功德。那麼,雖然佛跟僧都是依補特伽羅,都是依人;佛是一個人,說
【佛及僧二是依初義,】
就是依補特伽羅。
【此復依一補特伽羅,及依眾多補特伽羅,】
換句話說,佛只有一個;而眾多補特伽羅就是僧,僧必定是一個團,四人成眾;而增
【生長福德,以於僧伽定有四故。】
這個道理我們了解,那麼,這個是知差別。那麼第三個:
【◎ 由自誓受而歸依者。】
真正受歸依,自己誓願要受。
【謂由誓受依佛為師,依般涅槃為正修法,歸依僧伽為修助伴,由如是門而正歸依,如毘奈耶廣釋中說。】
我們正式歸依的時候,一定自誓而受;說自誓:從此以後盡形壽,歸依佛,大乘是盡未來際;不但是如此,自己盡未來際,要使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也帶著他們,使他們盡未來際說:歸依佛是我們的老師,不再歸依其他的。那麼法呢,就是依般涅槃法為正修的法。僧是修行的助伴。這個是平常我們,像平常我們歸依的毘奈耶,就是戒經上面,說的很詳細。最後第四個:
【◎ 由不言餘而歸依者。謂由了知內外大師及其教法,諸學法者,所有勝劣,唯於三寶執為歸處,不執與此相違師等,是所應歸。】
那麼,真正歸依,就是歸依這個了;不再言餘,歸依了佛以後,不再歸依其他的任何,乃至於大自在天等;歸依法以後,不歸依其他的世間的什麼等等這個,為什麼
【◎ 此二所有差別之中,】
說這兩個人跟法兩個有什麼不同呢?
【◎ 此二所有差別之中,】
這兩者有什麼不同呀?說這個老師,就人來說,佛是圓滿的,所有無量無邊的功德;所有其他的大師,是,還是稱他為大師,但是跟他相違,跟他不一樣。這個「相違」兩個字,這個很大的學問,相違是違背;換句話說,這兩個是敵體、完全相反的。假定說,我前面曾經說過,我們往往在很多情況之下,留一個漏洞,留在這裡;那麼結果留了一個漏洞,對不起,到那個時候,這個漏洞你就沒辦法補得滿它。他現在跟他相違,那換句話說,明、暗,這個裡邊,再沒有說半明半暗,什麼叫半明半暗?沒有這樣的事情;看得見就是明,看不見就是暗,就是這樣。所以所有的大師跟他相違的。
【殊勝讚云:「我捨諸餘師,我歸依世尊,此何故為尊,無過具功德。」】
棄了所餘其他的一切的大師,一切的,這所以世間尊仰的人,而歸依世尊,歸依佛。為什麼呀?只有佛是沒有一點過失的,只有佛是圓滿一切功德的,這個就是他的不同的地方。
【又云:「於餘外道教,如如善思惟,如是如是我,心信於依怙。如是非遍智,宗過壞其心,心壞者不見,無過大師尊。」】
除了佛以外,所餘的剩下來所有的一切的外道,以及他外教,你如果說真正的善巧的思惟的話,那個時候我就會找到一個結論:一定只有歸依,歸依什麼?這個該歸依、應歸依、可歸依之處─佛。其他的人所以不歸依,為什麼呀?「非偏智」,他不是徹底圓滿了解一切,解決一切的一切智者,那麼這種人,這種是外道。他外道這種宗旨,他那個宗旨就是教法它是有過失的;有了這個過失,然後不圓滿;由於這不圓滿,染污;因為染污了,害了!所以壞其心。他心一被染污的話,就見不到正確圓滿的這個佛;所以那些外道跟佛唱對臺戲;我了解了,我不皈依他,就是這樣。這個就是這個歸依的對象當中,人、佛跟外道的差別。下面呢,
【教差別者,】
他們所說的教法呢?
【謂佛聖教,由安穩道得安樂果,息生死流,淨諸煩惱,終不欺罔,】
教法呢是佛告訴我們的圓滿的教法;他這個是正確的道路,安樂穩健;因為這個道是這樣的,所以得到那個果也是安樂之果。這個安樂之果有什麼?能夠息生死之流。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0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四十六卷A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四十六卷A面
日常法師
--------------------------------------------------------------------------------
能夠息生死之流,這個生死有深有淺,淺的就是二乘的,深的就是大乘的。那麼把一切煩惱澈底的淨化,絕對沒有一點點錯誤。所以,
【樂解脫者,唯一善妙,清淨罪惡,外道教法與此相違。】
真正好樂解脫的,唯一的善巧微妙,這個法能夠清淨一切罪惡。外道所講的教法不一樣,跟它相違背,辦不到這一點,這個是兩者的差別。然後呢引證,
【如殊勝讚云:「何故由尊教,安樂得安樂,故於說法獅,尊教此眾生。」】
為什麼要找這個?為什麼要皈依世尊的教法,因為他有前面說的,由安樂道得安樂故。所以對說法獅所講的這個教法─皈依,那麼照著這個能夠幫助一切眾生解決問題。
p. 106
【讚應讚亦云:「謂應趣應遮,清淨及雜染,此是雄尊語,與餘言差別。】
那麼下面又說這個,佛所講的清淨的應趣,雜染的應遮,趣就是我們應該照著去做的,雜染應該遮止不做的,那個如理相應的這一種,「應趣應遮」,正是我們世尊所說的,其他的世間的所餘大師跟他相違,這個是兩者的差別。
【此純顯真如,彼唯欺罔法,尊語與餘言,除此須何殊。】
那麼這一個,就是世尊所說的教法,純顯真如,完完全全一點都不錯的,顯出真如,真如就是實相,正確無誤的。「彼」,彼就是外道,他們這個錯誤的,欺誑法。這個就是世尊跟其他外道教法的差別,除了這個以外,沒有什麼其他的,真正的差別就這裡。
【此專一妙善,彼唯障礙法,尊語與餘言,除此有何別。由彼染極染,由此能清淨,此即依怙語,與餘言差別。」】
這個很容易懂。所以佛法完全是妙善的,其他的因為染污,所以是障礙的,那麼兩者的差別就在這裡。他們那些東西因為染污的;染污的輾轉的增上,這個佛呢是清淨的,是輾轉的超勝,兩者的差別就是這麼一點。
【僧伽差別由此能知。】
那麼同樣的,當然佛、法如此,僧就是依法而行的,就對了。下面
【第四既歸依已,所學次第分二,】
前面是告訴我們歸依,那麼現在歸依了以後,現在我們既然歸依了,歸依了應該做些什麼呀?最後說歸依已,所學,「學」有次第的,那個次第,分兩部分,
【① 攝分中出,② 教授中出。 今初,】
攝分就是相宗所傳,無著、世親兩位大師,兩位菩薩教授。攝分就是相宗,那麼教授就是性宗,龍樹,勝天兩位所傳下來。
【◎ 初中有二四聚。初四聚中,親近善士者,】
第一個四聚就是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隨法行。現在我們一個一個看下去。
【親近善士者,謂如前說,善知識者,乃是一切功德依處,觀見是已而正親近,】
那麼我們歸依了以後,正式開始學的時候,有這樣的幾個次第。正式修學佛法,第一個是親近善知識。由於前面這樣的一步一步上來,那麼那時候我們了解,說這個善知識一切功德依處,一切功德都從這個上面來的。因為我們了解了這一點,那麼當然要去親近。我們一開頭的時候也說親近善知識,到這個地方又說親近善知識,兩個有什麼不同?這個就可以比較一下。一開始的時候就提一個綱領,現在順著這個綱領,一步一步的次第下來。那個內涵卻有很大的不同。不同在那裡呢?我們已經了解,說這個世間所有的一切都是要修行,要修行一定要現在,而且馬上要修,因為得到這個暇滿的人身是非常難得。然後呢正式開始修的時候又告訴我們這個無常的道理,然後呢由於無常死了以後,說兩道當中到哪裡去。由於這些原因,所以你就找到皈依處。找到皈依處那個時候就皈依了。皈依他真正的原因,就是說你要跳出來;要跳出來嘛,要照著去做;要照著去做,要跟著他去學。既然要照著去學的話,當然你所學的這個清淨依止的這個誰啊?這個就是善知識。真的這個次序來的時候,那個時候你對那個善知識,就會產生不同的內心上頭的認識。所以這個道理,這個地方說一下,就是我們正修的時候就要了解。照著這個次第你一步一步的深入的話,那麼那個時候,你會產生不同的內心上的相應的一種狀態。前面一開頭就告訴我們,說修行第一步要親近善知識,親近善知識有什麼好處,不親近有什麼過患。然後應該如何親近,善知識應該什麼行相,弟子什麼行相,乃至於最後沒有說清楚的,又總括起來說一下。現在了解了道理,你重新把那個道理再運用到這個裡邊去的話,馬上對於前面所說,親近善知識這一個修行的方法,有了一個具體內涵,有了一個可以行持的次第,有了一個下腳之處,這個道理就能夠一一的如法行持。你能如法行持,這個好處,馬上就得到。繼續,
【由歸依佛即是歸依示道大師,隨順此之正行,即是親近示道師故。】
說,你為什麼要歸依佛?因為這佛是指示你這一條道路的這個大師,所謂大師的話,那是圓滿無誤的,那麼你跟著這一個去做,隨順此之正行,佛不一定眼前我們找得到,那麼找跟佛相應的,那就是什麼?指示我們這一個圓滿道路的老師,這個就是善知識。善知識為什麼要親近他,就是要懂得這個道理,然後如法行持。所以說,
【聽聞正法,及如理作意者,隨其所應,謂當聽聞若佛所說,若佛弟子所說,法教諸契經等,】
這個是聽聞,那麼跟了善知識以後,然後呢隨其所應,就是換句語說跟我們相應的這個層次,如理如量,如其次第的來聽聞修學,佛說的、佛弟子所說的若經若論等等,以及種種祖師的語錄,跟這個正法相應的種種聽完了以後,
【及若作意何種所緣,能息煩惱,即應作意。由歸依法,於教證法應當現證,此即是彼隨順行故,】
那麼怎麼是如理作意呢?那你懂得了這個道理以後,然後呢你照著這個道理這樣去作意。作意就是提起我們的腦筋來,在這上面去思惟觀察。你能夠這樣去的話,那麼照著這樣的話,能淨我們煩惱,這個是法的特質。前面已經說過了,法的特質是什麼?清淨染污相的,染污是煩惱,現在呢這個正對治是能淨息煩惱,這個才是真正的法,這個才是我們真正應該修學的。現在我們有幸親近善知識,能夠聽到正確無誤的,就應該照著他去做。你照著他去做的話,那個時候你能夠淨息你的煩惱,那個時候你才去做,這個時候淨息多少你就淨除多少雜染,清除多少罪障,增長多少功德,得到多少法財,得到多少法喜,這個才是修行。這個我們要了解的,現在前面所有這些東西都是前方便,做的基礎。基礎,這個都須要的。可是假定你認不清楚的話,你把那個前方便以為就是的話,那個就害了,這個我們千真萬確要了解。所以常常說,小學那是一個前方便;如果說更進一步,小學之前還有一個前方便的幼稚園。所以先進幼稚園,他只是吸引你,讓你生一點歡喜,覺得離開了爸爸媽媽,歡喜到學校裡,然後到小學裡,然後到中學。你千萬不要說我要學的東西,幼稚園就是對了,那你就完了。你就總不能到那個時候學了小貓跳小狗叫,來來來去去去,跑得去到社會上去賺錢吧!你這個東西怎麼能賺錢?那是開玩笑,所以說我們修學佛法也是如此,千萬注意。所以現在剛剛跑到廟宇裡邊來,學到一點規矩,會念一點經咒,那個是前方便,千萬不要拿這個東西就以為對了,去衡量別人等等。學到了正法都不能衡量別人,何況這個東西?這是我們應該了解。但是反過來說,你千萬說,這個不是、不對,那又錯了。因為你必定要從這個上面一步一步上來,所以這個概念也應清楚,前面已經說過,這裡順便一提。特別是說,如理思惟的是思惟些什麼?說法,法的特質是什麼?能淨息煩惱,能淨息煩惱的法,那個時候才是我們真正應該擺在腦筋裡想了。我之所以提剛才這個話,為什麼要提?因為平常你把握不住。腦筋裡面一天到晚轉這種事情的話,腦筋裡既然為這些事情不相應的擺在腦筋裡,你能思惟法嗎?趕快把那個以前那個垃圾把它撤出去,能夠垃圾撤出去呢,那個乾淨東西才能裝得進來,這才是我們真正須要的。說「由歸依法」,因為你這樣的做的話,這個是真正歸依。於是呢「於教證法應當現證」,由教而證,教是告訴你怎麼做,懂得了怎麼做,然後照著去做的話呢,能夠證,現在這個就是「隨順行故」,如理的思惟,就隨順著這樣去做的,你能夠這樣的做的話,弄熟了你就可以去真正修行,所以最後的,真正修行了,叫
【法隨法行者,】
對了,這個法,唉,你能夠跟他相應。
【謂應隨順般涅槃法,而修正行。】
經過了前面親近善如識,他正確完整的知道,你從這地方聽聞,如理思惟,然後呢修行,對了。
【由歸依僧,於趣涅槃補特伽羅應執為伴,其隨順行,謂應與諸趣解脫者,共同學故。】
那麼這個是最後歸依僧,歸依僧的話呢,說這個我們要修行,我們有一個共同的伴,那麼共同的伴這個隨順行,就是我們眼前的那些人。眼前那些人,你幫我忙,我幫你忙,共同扶持,我有錯,靠你來規勸,靠你看見了告訴我。這樣,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了解,昨天已經說過了,是的你看見了別人的不對的時候,那個時候我們要規勸。可是心裡狀態完全不一樣,這個只要自己內心檢查一下就很清楚,如果說那個時候心裡面就忍不住人家的那一些做法,他覺得不對,那個時候自己已經錯了,那第一件事情淨化自己。你做對了發現人家不對,那個時候委曲婉轉說,某人啊,你錯了,然後呢輕輕巧巧的告訴別人,這個才對,這是眼前一例。當然真正的僧,不僅僅是如此,這個我們要了解的,真正的僧的特質,在另外講到的時候,會詳細的說。眼前這個狀態,只是就我們目前生活當中所發現的,應該了解怎麼去運用這個法,來產生共同和合與法相應的增上的功德,這個是我們大家要學的,這是第一個。
【◎ 第二四聚中,】
也分四部分,第一個是
【諸根不掉者,」
掉是什麼?就是散亂,這個特別是跟貪相應的散亂。平常我們散亂,有一種散亂就是昏沈糊裡糊塗的,有一種東想西想,這個放不下那個放不下,想這個想這個,那就是特別的掉相。平常我們說有攀緣心,這個攀緣心就是特別的掉相。往往這個東西非常厲害,我們自己絕大部份人根本就感覺不到,這是非常嚴重的一件事情。所以正式修行,實實在在的前面要經過很長一段時候的努力聽聞思惟,那時才懂得那個掉相。否則你這掉相都不懂的話,自以為修行的話,那真是開玩笑。現在我們下面看,
【謂根於境放散之後,意亦隨逐,於境掉動,深見過患,令意厭捨。】
這個掉的特質是什麼呢?就是我們這個六根對這個六境放散,然後呢這個心意就跟著去了。所以這個於境掉動,這個叫做掉。對於這一個狀態,對於自己的內心隨時跟著境界轉的這個狀態,有了認識了,而且認識深深的見到,這個東西有大禍害。你必定要了解這個有禍害,那個時候你才生得起厭離心來。所以這是第一個我們應該學的。說起來很簡單,大家不要說做、做不到,認得它都不容易。為了使大家正確的認識我再說一遍,當那個境界現起的時候,你這個心跟著他跑掉了。想一想看對不對?不管在任何情況之下,不要說好吃的東西,跟它跑掉了。然後呢他來罵你,你發脾氣了,那平常的時候我們所以常常情況,我們上早晚殿,這個人法器敲得快一點,這個人法器敲得慢一點,或者這個人弄錯了,你心裡面怎麼想?所以很早以前我曾經說過,有個同學跑得去,嘰哩呱啦亂敲了,我真感謝。我心裡面覺得他敲錯了,然後呢我第二念就感覺,好差啊!我心裡面自己穩不住,就被他跟著他跑掉了,大家懂得這個意思嗎?那我已經錯的,你們請問有這個心嗎?你看見了這傢伙怎麼這麼搞的,然後你愈來愈忍不住、愈來愈忍不住,恨不得爬上去幫他,乃至於有人就,居然中問跑進去、插進去叭叭叭叭幫他做了,這個還覺得自己對,請問對嗎?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應該感覺到高興,好歡喜好高興,我一點都沒責備你們,我要告訴你們,我真正在這個地方的,因為我自己有這個錯誤,我今天發現了錯誤,而看見大家同學的善根,這麼好的能夠肯學,所以我從心裡面告訴,我在這個地方把我自己痛苦的經驗規勸你們。真正想學佛,就從這個地方學起。第一個,自己覺得不對,我心裡面又掉動了,然後呢穩住。真實修行的人,所以的的確確的,天塌下來他就是不動,然後進一步去幫助別人,那個時候委曲婉轉的,這個才是,我這是隨便一提。要想穩住還要很多條件,「深見過患」,兩句話說起來是很容易,我這地方指出那個行相來。現在目前對於真正的過患還沒指出來,所以我並不要求大家馬上去改,我只是說指出來,碰見這情況以後,儘量的不要跟他轉。你能不跟他轉,已經很好了,不要說不跟他轉,照這個情況,這種心理上行相生起來的時候,你能認得他的話,現在你就對了,哦,這個是我們所學,的的確確有他的很多的層次在這裡頭。目前起來了,你就認得他。不對不對,不是他不對,是我自己出了毛病。他是不對,但是我現在修學佛法,請問修誰?修我還是修他?修我嘛!你要幫他,要幫他是你自己做對了你才能幫他。所以真正第一件事情還是我,他錯結果責任還在我,必然到這個結果的,對不對?所以眼前我們修學第一件事情就要認得這個。我們能做到這一點,好了,及格了已經,已經及格了。後面他會告訴我們,他過患在什麼地方,然後呢還要告訴我們如何去對治,每一個地方有他完整的教授在,你了解了這個,厭離心生起來了。所以既然在下面,我們先不談,這個地方只是告訴我們,修學的次第,第一個。第二呢?
【受學學處者,】
而後呢,認得他的錯,然後呢我們正規的要怎麼改,要有改的方法。所以我們真實歸依了以後,應該做些什麼?應該學習什麼?這個才是我們要學的。
【謂隨力受學佛制學處。】
這個學處,狹義的來說,指戒,廣義的來說,指三藏十二部無不是這個。是,從他的行持來說是戒,但是你要了解這個戒,為什麼要這樣做?都在經論上面,所以經律論三者,是一體的三個面,是正式的歸依了。進一步就要學,有了這一個正確的了解了你才能夠照著去學、改過,這個是對自己來說。進一步要
【悲愍有情者,】
要利他。但這個裡邊還有個特點,為什麼要悲愍有情?
【謂佛聖教,由悲差別,故歸依此。於諸有情,亦應悲愍,斷除損害,】
那麼這個是悲愍。佛法的真正的,佛的聖教的真正的差別,在有沒有這個。佛說的聖教,或者說五乘共法,或者是三乘共法,而佛真正說的聖教,他主要的不講世間,世俗的這個染污的,要跳出這個。要跳出這個來說的話,只有三乘:聲聞,緣覺以及大乘;或者更分得簡明一點,自利的小乘,要利他的大乘,差別在那裡?就在悲,而本論真正引導我們的確是大乘,實際上整個佛說的也就是這個,因為唯在這個才徹底圓滿,所以在法華上面,最後開權顯實,說得清楚。佛出世只有一個目的,雖然只有一個目的,卻偏偏有不同的,那麼差別在那裡呢?就在這個上面,所以既然是你了解了這一點,開始走的第一步,就應該從這上面認識起,所以我們正式學了以後,進一步要悲愍有情,所以「於諸有情,亦應悲愍,斷除損害。」在這個地方我們還談不到把他們救出來,但是至少應該同情憐愍,不要損惱他們,這是我們現在做得到的。我們現在不要動不動拿法來衡量別人,這個是傷害別人。所以有人說,這個時候好像現在這個地方做人情。是!人情不是佛法,但是佛法卻不離開人情,這點我們要了解;人情不是佛法,這是沒錯,但是佛法不離開人情,所以大家在這個地方,我們重新去想一想。前次說過的這個公案,有人偷了人家的羊,然後呢做兒子的人跑得去證,說我父親偷了羊了。這個世間的人來看,這個對,聖人看起來不對。聖人怎麼說?孔老夫子怎麼說?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真正的直道是這樣的,世間的聖人尚且如此,何況是佛?所以佛引導我們,也是用種種的委曲婉轉的方便法門,這個我們應該了解。不過對這一點,損害兩個字我們不必講很深的道理,我們回過頭來,人家拿這個道理來指責你的時候,你是不是覺得心服情願的接受?對不起,我想我們很少人做得到。既然我們做不到的話,我們也不要拿這個大道理去卡人家,這是談到這裡,我們順便一提。總是第一件事情,我們先想辦法同情別人,他之所以這樣做為什麼?他愚痴,好可憐。你想到他的愚痴而這樣做的話,你這個可憐的心就升起來了。說實在的話,我們現在看見很多這種動物,總覺得這好可憐,然後呢你看見他得到了個人身,還這麼愚痴,說起來比那個動物更可憐。你一旦那個憐愍心生起來的話,剛才這種情況就容易解決了。一方面眼前的問題是解決了,一方面你的同情的憐愍心生起來了,你跟法就相應了。這有這麼多的好處,你自利有了,然後呢團體也和睦了,然後你要幫助別人,那時候人家就容易接受了,這是第三點。最後,
【應時時間,於三寶所勤修供養者,謂應日日供養三寶。】
然後呢,最後時時,這個時時,一切時對三寶勤修供養。那麼下面這個很容易懂,眼前我們能做得到的供養,就是把我們眼前所了解的能夠做多少算多少。從我們醒過來開始,一直到晚上睡覺為止,處理常住的一切事情,以及修行等等,盡我們的力量便罷,第一個要檢查,說我這個觀念正確與否?是我、還是跟法相應的?這個重要。你能夠一檢查,然後把我拿掉,跟法相應,這一天哪,大概就錯不到那理去了,然後呢這個念頭時時提起來,這一天就沒白過。關於這個前面所說的,就是說歸依了以後,我們應該這樣學的。
說到這裡,現在我們再回過頭去,再看一下,回過頭去,翻到98頁,98頁這個科判。這個科判,「第二習近後世安樂方便分二」,就是由前面這一步一步過來了以後,我們了解了,說這一生很快的要死,死了以後不曉得要到那裡去。這樣,然後我們想到那裡去自己做不了主,由業作主,業作主是墮落,墮落又是這樣可怕,所以趁現在我們可以修的時候,找到正確的方法。這個方法,使得我們得到安樂的,那麼這個才是我們應該努力修習的。
日常法師
--------------------------------------------------------------------------------
能夠息生死之流,這個生死有深有淺,淺的就是二乘的,深的就是大乘的。那麼把一切煩惱澈底的淨化,絕對沒有一點點錯誤。所以,
【樂解脫者,唯一善妙,清淨罪惡,外道教法與此相違。】
真正好樂解脫的,唯一的善巧微妙,這個法能夠清淨一切罪惡。外道所講的教法不一樣,跟它相違背,辦不到這一點,這個是兩者的差別。然後呢引證,
【如殊勝讚云:「何故由尊教,安樂得安樂,故於說法獅,尊教此眾生。」】
為什麼要找這個?為什麼要皈依世尊的教法,因為他有前面說的,由安樂道得安樂故。所以對說法獅所講的這個教法─皈依,那麼照著這個能夠幫助一切眾生解決問題。
p. 106
【讚應讚亦云:「謂應趣應遮,清淨及雜染,此是雄尊語,與餘言差別。】
那麼下面又說這個,佛所講的清淨的應趣,雜染的應遮,趣就是我們應該照著去做的,雜染應該遮止不做的,那個如理相應的這一種,「應趣應遮」,正是我們世尊所說的,其他的世間的所餘大師跟他相違,這個是兩者的差別。
【此純顯真如,彼唯欺罔法,尊語與餘言,除此須何殊。】
那麼這一個,就是世尊所說的教法,純顯真如,完完全全一點都不錯的,顯出真如,真如就是實相,正確無誤的。「彼」,彼就是外道,他們這個錯誤的,欺誑法。這個就是世尊跟其他外道教法的差別,除了這個以外,沒有什麼其他的,真正的差別就這裡。
【此專一妙善,彼唯障礙法,尊語與餘言,除此有何別。由彼染極染,由此能清淨,此即依怙語,與餘言差別。」】
這個很容易懂。所以佛法完全是妙善的,其他的因為染污,所以是障礙的,那麼兩者的差別就在這裡。他們那些東西因為染污的;染污的輾轉的增上,這個佛呢是清淨的,是輾轉的超勝,兩者的差別就是這麼一點。
【僧伽差別由此能知。】
那麼同樣的,當然佛、法如此,僧就是依法而行的,就對了。下面
【第四既歸依已,所學次第分二,】
前面是告訴我們歸依,那麼現在歸依了以後,現在我們既然歸依了,歸依了應該做些什麼呀?最後說歸依已,所學,「學」有次第的,那個次第,分兩部分,
【① 攝分中出,② 教授中出。 今初,】
攝分就是相宗所傳,無著、世親兩位大師,兩位菩薩教授。攝分就是相宗,那麼教授就是性宗,龍樹,勝天兩位所傳下來。
【◎ 初中有二四聚。初四聚中,親近善士者,】
第一個四聚就是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隨法行。現在我們一個一個看下去。
【親近善士者,謂如前說,善知識者,乃是一切功德依處,觀見是已而正親近,】
那麼我們歸依了以後,正式開始學的時候,有這樣的幾個次第。正式修學佛法,第一個是親近善知識。由於前面這樣的一步一步上來,那麼那時候我們了解,說這個善知識一切功德依處,一切功德都從這個上面來的。因為我們了解了這一點,那麼當然要去親近。我們一開頭的時候也說親近善知識,到這個地方又說親近善知識,兩個有什麼不同?這個就可以比較一下。一開始的時候就提一個綱領,現在順著這個綱領,一步一步的次第下來。那個內涵卻有很大的不同。不同在那裡呢?我們已經了解,說這個世間所有的一切都是要修行,要修行一定要現在,而且馬上要修,因為得到這個暇滿的人身是非常難得。然後呢正式開始修的時候又告訴我們這個無常的道理,然後呢由於無常死了以後,說兩道當中到哪裡去。由於這些原因,所以你就找到皈依處。找到皈依處那個時候就皈依了。皈依他真正的原因,就是說你要跳出來;要跳出來嘛,要照著去做;要照著去做,要跟著他去學。既然要照著去學的話,當然你所學的這個清淨依止的這個誰啊?這個就是善知識。真的這個次序來的時候,那個時候你對那個善知識,就會產生不同的內心上頭的認識。所以這個道理,這個地方說一下,就是我們正修的時候就要了解。照著這個次第你一步一步的深入的話,那麼那個時候,你會產生不同的內心上的相應的一種狀態。前面一開頭就告訴我們,說修行第一步要親近善知識,親近善知識有什麼好處,不親近有什麼過患。然後應該如何親近,善知識應該什麼行相,弟子什麼行相,乃至於最後沒有說清楚的,又總括起來說一下。現在了解了道理,你重新把那個道理再運用到這個裡邊去的話,馬上對於前面所說,親近善知識這一個修行的方法,有了一個具體內涵,有了一個可以行持的次第,有了一個下腳之處,這個道理就能夠一一的如法行持。你能如法行持,這個好處,馬上就得到。繼續,
【由歸依佛即是歸依示道大師,隨順此之正行,即是親近示道師故。】
說,你為什麼要歸依佛?因為這佛是指示你這一條道路的這個大師,所謂大師的話,那是圓滿無誤的,那麼你跟著這一個去做,隨順此之正行,佛不一定眼前我們找得到,那麼找跟佛相應的,那就是什麼?指示我們這一個圓滿道路的老師,這個就是善知識。善知識為什麼要親近他,就是要懂得這個道理,然後如法行持。所以說,
【聽聞正法,及如理作意者,隨其所應,謂當聽聞若佛所說,若佛弟子所說,法教諸契經等,】
這個是聽聞,那麼跟了善知識以後,然後呢隨其所應,就是換句語說跟我們相應的這個層次,如理如量,如其次第的來聽聞修學,佛說的、佛弟子所說的若經若論等等,以及種種祖師的語錄,跟這個正法相應的種種聽完了以後,
【及若作意何種所緣,能息煩惱,即應作意。由歸依法,於教證法應當現證,此即是彼隨順行故,】
那麼怎麼是如理作意呢?那你懂得了這個道理以後,然後呢你照著這個道理這樣去作意。作意就是提起我們的腦筋來,在這上面去思惟觀察。你能夠這樣去的話,那麼照著這樣的話,能淨我們煩惱,這個是法的特質。前面已經說過了,法的特質是什麼?清淨染污相的,染污是煩惱,現在呢這個正對治是能淨息煩惱,這個才是真正的法,這個才是我們真正應該修學的。現在我們有幸親近善知識,能夠聽到正確無誤的,就應該照著他去做。你照著他去做的話,那個時候你能夠淨息你的煩惱,那個時候你才去做,這個時候淨息多少你就淨除多少雜染,清除多少罪障,增長多少功德,得到多少法財,得到多少法喜,這個才是修行。這個我們要了解的,現在前面所有這些東西都是前方便,做的基礎。基礎,這個都須要的。可是假定你認不清楚的話,你把那個前方便以為就是的話,那個就害了,這個我們千真萬確要了解。所以常常說,小學那是一個前方便;如果說更進一步,小學之前還有一個前方便的幼稚園。所以先進幼稚園,他只是吸引你,讓你生一點歡喜,覺得離開了爸爸媽媽,歡喜到學校裡,然後到小學裡,然後到中學。你千萬不要說我要學的東西,幼稚園就是對了,那你就完了。你就總不能到那個時候學了小貓跳小狗叫,來來來去去去,跑得去到社會上去賺錢吧!你這個東西怎麼能賺錢?那是開玩笑,所以說我們修學佛法也是如此,千萬注意。所以現在剛剛跑到廟宇裡邊來,學到一點規矩,會念一點經咒,那個是前方便,千萬不要拿這個東西就以為對了,去衡量別人等等。學到了正法都不能衡量別人,何況這個東西?這是我們應該了解。但是反過來說,你千萬說,這個不是、不對,那又錯了。因為你必定要從這個上面一步一步上來,所以這個概念也應清楚,前面已經說過,這裡順便一提。特別是說,如理思惟的是思惟些什麼?說法,法的特質是什麼?能淨息煩惱,能淨息煩惱的法,那個時候才是我們真正應該擺在腦筋裡想了。我之所以提剛才這個話,為什麼要提?因為平常你把握不住。腦筋裡面一天到晚轉這種事情的話,腦筋裡既然為這些事情不相應的擺在腦筋裡,你能思惟法嗎?趕快把那個以前那個垃圾把它撤出去,能夠垃圾撤出去呢,那個乾淨東西才能裝得進來,這才是我們真正須要的。說「由歸依法」,因為你這樣的做的話,這個是真正歸依。於是呢「於教證法應當現證」,由教而證,教是告訴你怎麼做,懂得了怎麼做,然後照著去做的話呢,能夠證,現在這個就是「隨順行故」,如理的思惟,就隨順著這樣去做的,你能夠這樣的做的話,弄熟了你就可以去真正修行,所以最後的,真正修行了,叫
【法隨法行者,】
對了,這個法,唉,你能夠跟他相應。
【謂應隨順般涅槃法,而修正行。】
經過了前面親近善如識,他正確完整的知道,你從這地方聽聞,如理思惟,然後呢修行,對了。
【由歸依僧,於趣涅槃補特伽羅應執為伴,其隨順行,謂應與諸趣解脫者,共同學故。】
那麼這個是最後歸依僧,歸依僧的話呢,說這個我們要修行,我們有一個共同的伴,那麼共同的伴這個隨順行,就是我們眼前的那些人。眼前那些人,你幫我忙,我幫你忙,共同扶持,我有錯,靠你來規勸,靠你看見了告訴我。這樣,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了解,昨天已經說過了,是的你看見了別人的不對的時候,那個時候我們要規勸。可是心裡狀態完全不一樣,這個只要自己內心檢查一下就很清楚,如果說那個時候心裡面就忍不住人家的那一些做法,他覺得不對,那個時候自己已經錯了,那第一件事情淨化自己。你做對了發現人家不對,那個時候委曲婉轉說,某人啊,你錯了,然後呢輕輕巧巧的告訴別人,這個才對,這是眼前一例。當然真正的僧,不僅僅是如此,這個我們要了解的,真正的僧的特質,在另外講到的時候,會詳細的說。眼前這個狀態,只是就我們目前生活當中所發現的,應該了解怎麼去運用這個法,來產生共同和合與法相應的增上的功德,這個是我們大家要學的,這是第一個。
【◎ 第二四聚中,】
也分四部分,第一個是
【諸根不掉者,」
掉是什麼?就是散亂,這個特別是跟貪相應的散亂。平常我們散亂,有一種散亂就是昏沈糊裡糊塗的,有一種東想西想,這個放不下那個放不下,想這個想這個,那就是特別的掉相。平常我們說有攀緣心,這個攀緣心就是特別的掉相。往往這個東西非常厲害,我們自己絕大部份人根本就感覺不到,這是非常嚴重的一件事情。所以正式修行,實實在在的前面要經過很長一段時候的努力聽聞思惟,那時才懂得那個掉相。否則你這掉相都不懂的話,自以為修行的話,那真是開玩笑。現在我們下面看,
【謂根於境放散之後,意亦隨逐,於境掉動,深見過患,令意厭捨。】
這個掉的特質是什麼呢?就是我們這個六根對這個六境放散,然後呢這個心意就跟著去了。所以這個於境掉動,這個叫做掉。對於這一個狀態,對於自己的內心隨時跟著境界轉的這個狀態,有了認識了,而且認識深深的見到,這個東西有大禍害。你必定要了解這個有禍害,那個時候你才生得起厭離心來。所以這是第一個我們應該學的。說起來很簡單,大家不要說做、做不到,認得它都不容易。為了使大家正確的認識我再說一遍,當那個境界現起的時候,你這個心跟著他跑掉了。想一想看對不對?不管在任何情況之下,不要說好吃的東西,跟它跑掉了。然後呢他來罵你,你發脾氣了,那平常的時候我們所以常常情況,我們上早晚殿,這個人法器敲得快一點,這個人法器敲得慢一點,或者這個人弄錯了,你心裡面怎麼想?所以很早以前我曾經說過,有個同學跑得去,嘰哩呱啦亂敲了,我真感謝。我心裡面覺得他敲錯了,然後呢我第二念就感覺,好差啊!我心裡面自己穩不住,就被他跟著他跑掉了,大家懂得這個意思嗎?那我已經錯的,你們請問有這個心嗎?你看見了這傢伙怎麼這麼搞的,然後你愈來愈忍不住、愈來愈忍不住,恨不得爬上去幫他,乃至於有人就,居然中問跑進去、插進去叭叭叭叭幫他做了,這個還覺得自己對,請問對嗎?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應該感覺到高興,好歡喜好高興,我一點都沒責備你們,我要告訴你們,我真正在這個地方的,因為我自己有這個錯誤,我今天發現了錯誤,而看見大家同學的善根,這麼好的能夠肯學,所以我從心裡面告訴,我在這個地方把我自己痛苦的經驗規勸你們。真正想學佛,就從這個地方學起。第一個,自己覺得不對,我心裡面又掉動了,然後呢穩住。真實修行的人,所以的的確確的,天塌下來他就是不動,然後進一步去幫助別人,那個時候委曲婉轉的,這個才是,我這是隨便一提。要想穩住還要很多條件,「深見過患」,兩句話說起來是很容易,我這地方指出那個行相來。現在目前對於真正的過患還沒指出來,所以我並不要求大家馬上去改,我只是說指出來,碰見這情況以後,儘量的不要跟他轉。你能不跟他轉,已經很好了,不要說不跟他轉,照這個情況,這種心理上行相生起來的時候,你能認得他的話,現在你就對了,哦,這個是我們所學,的的確確有他的很多的層次在這裡頭。目前起來了,你就認得他。不對不對,不是他不對,是我自己出了毛病。他是不對,但是我現在修學佛法,請問修誰?修我還是修他?修我嘛!你要幫他,要幫他是你自己做對了你才能幫他。所以真正第一件事情還是我,他錯結果責任還在我,必然到這個結果的,對不對?所以眼前我們修學第一件事情就要認得這個。我們能做到這一點,好了,及格了已經,已經及格了。後面他會告訴我們,他過患在什麼地方,然後呢還要告訴我們如何去對治,每一個地方有他完整的教授在,你了解了這個,厭離心生起來了。所以既然在下面,我們先不談,這個地方只是告訴我們,修學的次第,第一個。第二呢?
【受學學處者,】
而後呢,認得他的錯,然後呢我們正規的要怎麼改,要有改的方法。所以我們真實歸依了以後,應該做些什麼?應該學習什麼?這個才是我們要學的。
【謂隨力受學佛制學處。】
這個學處,狹義的來說,指戒,廣義的來說,指三藏十二部無不是這個。是,從他的行持來說是戒,但是你要了解這個戒,為什麼要這樣做?都在經論上面,所以經律論三者,是一體的三個面,是正式的歸依了。進一步就要學,有了這一個正確的了解了你才能夠照著去學、改過,這個是對自己來說。進一步要
【悲愍有情者,】
要利他。但這個裡邊還有個特點,為什麼要悲愍有情?
【謂佛聖教,由悲差別,故歸依此。於諸有情,亦應悲愍,斷除損害,】
那麼這個是悲愍。佛法的真正的,佛的聖教的真正的差別,在有沒有這個。佛說的聖教,或者說五乘共法,或者是三乘共法,而佛真正說的聖教,他主要的不講世間,世俗的這個染污的,要跳出這個。要跳出這個來說的話,只有三乘:聲聞,緣覺以及大乘;或者更分得簡明一點,自利的小乘,要利他的大乘,差別在那裡?就在悲,而本論真正引導我們的確是大乘,實際上整個佛說的也就是這個,因為唯在這個才徹底圓滿,所以在法華上面,最後開權顯實,說得清楚。佛出世只有一個目的,雖然只有一個目的,卻偏偏有不同的,那麼差別在那裡呢?就在這個上面,所以既然是你了解了這一點,開始走的第一步,就應該從這上面認識起,所以我們正式學了以後,進一步要悲愍有情,所以「於諸有情,亦應悲愍,斷除損害。」在這個地方我們還談不到把他們救出來,但是至少應該同情憐愍,不要損惱他們,這是我們現在做得到的。我們現在不要動不動拿法來衡量別人,這個是傷害別人。所以有人說,這個時候好像現在這個地方做人情。是!人情不是佛法,但是佛法卻不離開人情,這點我們要了解;人情不是佛法,這是沒錯,但是佛法不離開人情,所以大家在這個地方,我們重新去想一想。前次說過的這個公案,有人偷了人家的羊,然後呢做兒子的人跑得去證,說我父親偷了羊了。這個世間的人來看,這個對,聖人看起來不對。聖人怎麼說?孔老夫子怎麼說?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真正的直道是這樣的,世間的聖人尚且如此,何況是佛?所以佛引導我們,也是用種種的委曲婉轉的方便法門,這個我們應該了解。不過對這一點,損害兩個字我們不必講很深的道理,我們回過頭來,人家拿這個道理來指責你的時候,你是不是覺得心服情願的接受?對不起,我想我們很少人做得到。既然我們做不到的話,我們也不要拿這個大道理去卡人家,這是談到這裡,我們順便一提。總是第一件事情,我們先想辦法同情別人,他之所以這樣做為什麼?他愚痴,好可憐。你想到他的愚痴而這樣做的話,你這個可憐的心就升起來了。說實在的話,我們現在看見很多這種動物,總覺得這好可憐,然後呢你看見他得到了個人身,還這麼愚痴,說起來比那個動物更可憐。你一旦那個憐愍心生起來的話,剛才這種情況就容易解決了。一方面眼前的問題是解決了,一方面你的同情的憐愍心生起來了,你跟法就相應了。這有這麼多的好處,你自利有了,然後呢團體也和睦了,然後你要幫助別人,那時候人家就容易接受了,這是第三點。最後,
【應時時間,於三寶所勤修供養者,謂應日日供養三寶。】
然後呢,最後時時,這個時時,一切時對三寶勤修供養。那麼下面這個很容易懂,眼前我們能做得到的供養,就是把我們眼前所了解的能夠做多少算多少。從我們醒過來開始,一直到晚上睡覺為止,處理常住的一切事情,以及修行等等,盡我們的力量便罷,第一個要檢查,說我這個觀念正確與否?是我、還是跟法相應的?這個重要。你能夠一檢查,然後把我拿掉,跟法相應,這一天哪,大概就錯不到那理去了,然後呢這個念頭時時提起來,這一天就沒白過。關於這個前面所說的,就是說歸依了以後,我們應該這樣學的。
說到這裡,現在我們再回過頭去,再看一下,回過頭去,翻到98頁,98頁這個科判。這個科判,「第二習近後世安樂方便分二」,就是由前面這一步一步過來了以後,我們了解了,說這一生很快的要死,死了以後不曉得要到那裡去。這樣,然後我們想到那裡去自己做不了主,由業作主,業作主是墮落,墮落又是這樣可怕,所以趁現在我們可以修的時候,找到正確的方法。這個方法,使得我們得到安樂的,那麼這個才是我們應該努力修習的。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0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四十六卷B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四十六卷B面
日常法師
--------------------------------------------------------------------------------
那麼這個才是我們應該努力修習的。這個裡面分兩部份,第一個歸依,第二個歸依以後怎麼辦?然後呢第一個歸依當中分四部份,我們重新來溫習一下。「由依何事為歸依因」,大家記得嗎?為什麼原因你要歸依的,兩個原因。那麼由於這樣的怕苦,第一個原因。由於怕苦而要求出苦,找歸投之處,那個時候要想歸依,這個歸依的對象必然要有什麼條件,所以說,第二「由於彼故所歸之境」,自然必然的找到這樣的一個對象。是的,那麼你怎麼個歸依法,這個裡邊又告訴我們這個,下面一個個。然後歸依以後,他為什麼能夠做你的歸依?你為什麼要歸依他?他為什麼得道?原來是他是經過的如法行持,他也告訴你,你呀既然歸依我,應該怎麼做法。所以說,「既歸依已所學」,學的內容,現在我們剛才已經說了,「既歸依已所學」分成兩部份,現在我們再回過頭來看到壹佰零陸頁,這個地方上面所講的這是攝分中出,第一部份。第二呢?「教授中出」現在我們講這個教授當中。換句話說,我們正式歸依了以後,真正應該做的事情是這個。所以說歸依不是說,念了一下就算。歸依當下本身,有歸依相應的心量,歸依完了以後,我們就應該學做這些事情。所以當你心裡面一心歸投依靠的,如果我們用這個方法用在淨土法門,這個叫正行,完了以後剩下來其它要學的就是助行。我剛才說的,所謂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等等,那就是下面整個的本論告訴我們的,都在下頭,那時還有一大堆,這個地方只是提個大綱。同樣的第二個所謂諸根不掉,然後呢受學學處、悲愍有情、於三寶恆修供養,這個大綱仔細的內容都在下頭。現在我們聽了這個大綱,已經覺得這麼歡喜、這麼好,認得以前的錯誤,曉得以後該怎麼辦,真是歡喜!然後呢我們認真的學下去,自然而然你學多少就能夠認識多少;認識多少照著去做就能夠改善多少;能改善多少的話,罪障就淨除多少,資糧就集聚多少。你能夠因地上面這樣努力的話,自然將來美滿的果等著你。所以真正修學佛法的人從這地方下去。我們要羨慕別人,要從這個地方羨慕起,你這樣的羨慕就對了,必然得到結果;否則的話,緣木求魚,南轅北轍。我們這個地方,把第二教授這個題目看一看,今天就看一下題目。
p. 107
【第二教授中出分二、① 別學,② 共學。】
一個是別學,一個是共學,我們看下面別學學些什麼,共學學些什麼。
【初中分二,① 遮止應學,② 修行應學。 今初】
別學是個別的有一些地方應該遮止的,有一些地方應該去行持的。那麼這個應該遮止的是些什麼,我在這個地方簡單的說一下。就是說歸依了三寶以後,只有歸依佛不再歸依其它的;歸依法以後只有歸依正法相應的;歸依僧以後只有這個其它的不歸依,換句話說其它的不歸依,這是應遮止的部份。這個應遮止的部份對我們很重要、很重要。在沒有講正文之前,我這個地方隨便提一下,為什麼要遮止,這個原因說一說,讓大家了解一下。我們目前凡夫之所以為凡夫的原因是為什麼?因裡這個心識的本相就是雜染,它就是像猴子一樣,跑到那裡,就呯!抓到那裡,跑到那裡就抓到那裡。你碰見什麼環境,看到什麼東西,心就跟他相應,這樣。而且這個不是由於你能夠做得了主的,這個概念我們要清楚。我隨便舉個例子,比如說廣告,這個做廣告的時候中間,廣告商一定買一個節目,這個節目的內容很美,然後呢中間插一個廣告進來,等到插到這個廣告你心裡就討厭它,所以在你理智上面你排斥它,妙了!正因為你有一個排斥的概念,那個廣告的概念就落在你腦筋裡。那一天你想到那件事情,你就想到有這麼一件事情,對不對?所以你不要以為你有力量去排斥,不管什麼你只要一看它落在你影子,將來就會發生功效,你將來就會被它牽著走,這非常重要。所以修學的環境對剛開始的人,是絕端重要。所以為什麼我們講善知識,善知識不單單只是上面帶我們的,共同相處的,這個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了解這個道理以後,才可以談得到為什麼要遮。歸依以後,那麼,然後呢,這個已經講了「攝分中出」,今天講教授中出。教授中出,現在我們看,說分成別學、共學。那麼這個別學裡邊分成功兩部分,一個是應該遮止的,那些不應該做的;第二應該做的,應該修行的。什麼是不應該做的我們看文。
【◎ 如涅槃經云:「若歸依三寶,是謂正近事,終不應歸依,諸餘天神等。歸依正法者,應離殺害心。歸依於僧伽,不共外道住。」】
這個就是引經上面的,說歸依了三寶以後這個叫正近事,親近承事三寶,漸漸的漸漸的近了。這平常我們就說優婆塞、優婆夷,通常我們說居士,居家學佛之士。這個分別從什麼地方開始?說歸依三寶那個時候,如果是歸依了三寶以後終不應歸依諸餘天神,這個你歸依了三寶,皈依了佛寶,就再不可以歸依其它的任何乃至於天神。前面說的大自在天,大自在天就是這個色界第六天,摩醯首羅天,這個摩醯首羅天有兩個:一個是外道天,一個是內道天,這個指是外道天。換句話說三界之內,無色界沒有色的看不見,是最高的那個神,尚且都不歸依何況其它的?這個是歸依了佛寶以後,歸依法以後呢?要離殺害心,前面已經說過其它的我們不要歸依,還有尤其是傷害別人,損害別人不要。歸依僧,不要再共其他的外道,一起共住。下面解釋。
【此說有三,謂不歸餘天,於諸有情捨離損害,與諸外道不應共住。】
不再跟那外道共住,共住是大家在一起生活,這個時候會互相有影響的。昨天我已經簡單的說過,你在一塊的話,自然而然不知不覺當中就沾染上了,不管你歡喜他也好、不歡喜他也好,乃至於像廣告,那廣告來的時候,你就是討厭它,這個影響落在你的識田當中,它有一天會產生功效的。我們很多人的習慣,可以說極大部分人的習慣,都是從小的時候就跟著父母,這個家庭不知不覺之中就養成了,沾染上了,以後一輩子就是這個,這是為什麼我們接近的環境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尤其是我們凡夫,所以我們必定要懂得這個道理。現在很多修行人他要修行,要去關起門來自己去修的,真是!他如果說已經達到相當成就的條件,一心學定,是的應該。但是達到這個,何等的不容易,普普通通的人,混身心都是無知,都是雜染,你在這地方一關的話,註定你,你就一點辦法都沒有。一定要在這個好的環境當中,去慢慢的薰陶,改善自己,這是很重要的一點。我們現在繼續下去。
【其中初者謂於世間,若大自在遍入天等,尚不執為畢竟歸處,況諸鬼趣山神龍等。】
歸依了佛以後這個佛是唯一的大師,在這種情況之下,所餘的一切都不再是我們應該歸依的。不要說世間的龍鬼山神等等,就是大自在遍入天,那就是色界頂尚且不是。現在我們世間的那個鬼都是統攝於閻羅王,然後呢統攝於玉皇大帝,那個都是欲界第二天,比起色界的這個頂摩醯首羅那差得不曉得多少。色界的那個頂的那個天王,尚且我們都不歸依,何況是歸依這些,這是我們要了解的。不過呢,下面有一個說明。
【此是不可不信三寶,歸心彼等。若於彼等,請其助伴,現前如法,所作事業,則無不可,如求施主為活命伴,依諸醫師為治病伴。】
這個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我們的內心當中所憑藉的所依賴的是三寶,而不再歸投憑藉那些,這個是指這一點而言。假定說在這個條件之下,我們生活在世間,彼此之間還要互相依賴,平常我們生活當中,你要吃的、穿的、用的,大家互相這樣的,那這個沒關係,乃至於生病要看醫生等等那個沒關係。不過假定世間的那些概念跟佛法告訴我們的,彼此有不同、有衝突的時候,那個時候取捨的標準一定根據三寶,這個才是重要的。那麼第一個歸依佛寶以後。
【第二謂於人及畜等,若打若縛若禁穿鼻,實不能負強令負等,意樂加行,損害有情,悉應遠離。】
第二個呢,要遠離殺害損惱心,不管他是人、畜牲。或者你打他或者傷害他種種的,乃至於單單令它幫助你負重,它實在載不動,你勉強這個都不可以。這個意樂就是你的心裡的加行,就是你的行為都不要再去傷害。
【第三謂與不信三寶,為可歸宿,而毀謗者,不應共住。】
所以僧就是我們共住的人,他凡是不信三寶然後他要毀謗三寶的凡是這些,我們都不要再他共住。昨天我曾經提出一個問題說:我們常常說我們這個佛法那都是很公平的,然後呢很理智的。結果說外道的話呢?他有種種的什麼不如法的地方,這樣,結果在歸依的時候,卻我們跟外道一樣,我們也是只歸依我們的大師,歸依我們的教法,然後呢歸依這個修行的僧寶,不可以再歸依別人;外道也是這個樣,那麼他們就說,那你比他強些什麼?大家想過沒有。昨天有一個同修跑得來提這一個問題,然後他因為如法的思惟,結果我相信他晚上得到了很大的歡喜,你只要能夠肯這樣的如法的認真思惟觀察的話,他立刻有它相應的很多好處在,不曉得其他的同修有沒有認真的想過。那麼今天我在這地方告訴你們。是,在行表上面看起來,是的,外道也是講你歸依了我不要再歸依別的了,我是唯一的真神,唯一的主宰,其他的都不可以。那麼我們佛法也是這個樣,從表面上面去看是一樣的,但是這個從實質上面如果你去深一層的觀察的話,那就有很不一樣的結果。世間一般的人通常我們大別為兩類,有一類人說這一種人理性比較強,理智一點;有一種人就是感情比較重。那感情重的人,他這種情的跟你好,就好的卿卿我我,他也根本辨別不出是好是壞,反正跟你好嘛,總歸跟著你來,就這樣。這兩類人,有一個絕大的不一樣。所謂理智一型的人,他做一件事情,做一個決定的時候,都經過的理智的抉擇,看清楚了事情的真相,然後這樣去做。那麼所謂感情型的人就不是,今天歡喜了就跟你,等一下不歡喜明天就跟你翻臉,就這樣。所以他一天到晚在反反覆覆這種狀態當中,自己也不曉得到底做些什麼,我想我們世間都可以體會得到的,當這個感情很好的時候,你跟他兩個人,他覺得就是他所需要的一切,通常我們常見那個青年的男女當中,就有這種狀態,海誓山盟,好像什麼都拆不開的樣子;明天不高興的時候,大家打得個天翻地覆,這種狀態,所以這種都是不合道理的。可是如果經過理智抉擇了以後,嚴正的抉擇採取這件事情的話,那這個是確定是如此。所以就世間來說他也可以分兩類,你同樣的說就是這樣,但是結果就完全不一樣。差別在什麼地方?一個是透過理智抉擇的,這的的確確如理如法正確的。所以正規的來說世間任何一件事情做起來,你只要找對了正確的,當然這個是正確的,唯有這一條路正確的,最後一定找正確的路上去走。那麼現在我們在這個三界之內,要想找一個正確的路子,也必然是如此。所以前面同樣的理由,你為了見到世間的苦,要想從這個苦、痛苦當中逃脫出來,所以你要找真實的歸投之處。所以在這種狀態當中,你可能有兩種作法。一種呢就是感情的,碰到什麼,就碰到什麼了就沾上去,那個時候不一定保險。儘管說的時候好的很,但是不一定保險,另外一個呢?不是。經過你理智的抉擇,的的確確如理如法的說這條路是能夠幫你解決,而唯有這條路,請問你還能變嗎?如果你一變,你就整個的你的目標就失去。這兩個當中是不是有絕大的差別?而且這兩個的量質,不是拿宗教的標準去衡量,拿世間的理智來衡量的,大家了解不了解這一點?為什麼要說這個話?假定你是用宗教的概念去衡量,那說起來,對不起,那以佛法來說,我可不信你這一套,你說自己的好,平常我們賣瓜的都說瓜好,人人都是如此,你信你的教,我可不信你,那沒有用。現在我不是用宗教,就世間共同的量質,你承認不承認這個道理?承認,承認的話那我現在跟你比比看,我這個抉擇是這樣的,你呢?他兩個一比,對不起,兩個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了解不了解?這是我們修學佛法的人必然應該分得出來的。所以我們在佛教當中,你真正進入去以後,下面的做法就不一樣了。別的宗教進去的時候也是一樣的,信是能入之門,這個信是能入之門是共同的,信了以後,然後你進去的時候你一定要理智的抉擇。所以說聽聞正法如理思惟,而且在這個過程當中,到後來,尤其是禪宗,他說了一個真精彩的話,說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前面告訴你要信,後面要叫你疑,這個好像矛盾,實際上說起來不矛盾,因為前面你對這個事情的真相還沒有認識之前,他要說明白,那個時候把這個道理說清楚了,啟發你的信心。等到你真正有了信心,然後你要真實的一步一步深入,要把那個根底徹底的認識驗証的時候,那個時候就要克服重重難關。在每個過程當中,你必定要切身深入去體驗。有很多不是說人家講,人云亦云,那個沒有用的。所以跑到這個地方的時候,是,你應該每個地方啊如理如量的去深入。那個時候就透過你理智的觀察,當然那個時候,你應該有很多問題,有關鍵的問題。然後透過你自己這樣的深入的鑽研,抉擇的最後的結果。不但是禪宗,普遍的佛法裡面的說這樣,佛說不因為我講的你就信得過,要你自己驗証了才算。這個從小乘一直到大乘都是這樣。外道就不是了,你信,你信我就是這樣,你這不可以不信,如果說你要問什麼問題的話,他會說:啊!對不起,你這個著了魔了,魔來了,就這樣。反正他不跟你講道理,到後面這裡邊這個情況就完全不一樣,這是我們要正確認識的。詳細的那麼在這地方不深談,所以說到這個地方,我們應該對這個概念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這個是應遮止的。
【三種修行應學者,】
那麼應該主動的我們做些什麼?
【謂於佛像,若塑若畫,隨好隨醜,不應譏毀,置塵險處,及押當等,不敬輕毀,皆當斷除,應當執為是可敬田,猶如大師。】
同樣的三樣東西修,應該主要做的對分佛法僧,現在佛己經涅槃了,目前唯一留在世間的就是佛像。這個佛像不管是雕塑的或者畫的,不管是好、不管是壞,畫的容或有好壞,那個是做的那個技術人員的差別,佛像本身絕對是好的,我們應該要這樣的認識。所以不管他是雕塑的、是畫的,畫的好是不好,我們絕對不要隨便的譏毀,乃至於把這佛像隨便放在不恭敬的地方,或者押當等等,這個絕對不是個財產。這個,凡是對它不恭敬,輕、「輕」是對什麼?就是你心裡面沒有對它恭敬的時候,那個時候就輕!不是說你根本瞧不起它,不是這個意思;你不看重它,這個都應該斷除。應該怎麼辨呢?應該任何情況之下,這個是敬田,這是我們最恭敬的,就像大師,就像佛一樣。這個話好像大家都會說,但是大家都做不到。現在這個地方我特別要提醒一下,不是我們馬上要做到,至少有一點我們要認識。認識什麼?認識連他這個概念我們都沒有。大家想想看,說我們真的能夠把佛像等等看成像佛那樣嗎?你們有沒有人說我做得到,我有;假如有的,我請他舉手,有沒有?反過來說你們的的確確說我的確沒有,沒有的請舉手。不錯,還有很多同修,這個倒是的確的,實際上平常我們的的確確,這個心理上面,這個認識還沒有,這一點很重要。
我現在隨便舉個例子,我倒不是說要怎樣,我就處處地方點醒我們大家,當你認識了這個情況,我們就有機會改善了。我們每天都要至少上兩堂功課,早晚課。我們跑到大殿佛堂的時候,什麼心情馬上就感覺得出來,那個地方是佛。假定說這一點我們有了這個認識的話,你那時候就會說一進去,馬上感覺到,到了佛跟前了。不要小看這個,在我們本論一開頭的時候,就告訴我們幾件事情,說我們修學佛法的時候,「斷三過,具六想」,具六想當中第一個是什麼想?!我們自己在病當中,什麼病?無明大病,粗的地方,就是貪瞋癡。由於這個而造業,然後輪轉生死之苦,現在救我們的佛。佛是無所不在,那麼我們為什麼見不到?就是我們的業障礙,那麼怎樣才能夠淨除它,就是要自己至誠恭敬去懺悔;要想懺悔等等,還必需要先認得自己的錯,所以說我在三毒當中。假定說我們平常有了這個認識,心裡上再這個念頭的話,你提起來,一跑到那個佛堂當中,馬上現起來,是,我現在看見的是,不是佛,是佛像。為什麼看見的佛像?就是我業力所感的,就是我的惑業、現在所集的果。看到那個時候,內心上面就升起無比的慚愧,那個慚愧的另外一方面,那恭敬心就起來了。所以我們現在常常說要恭敬就恭敬不起來,原因是什麼?因為根本對這個概念沒有。或者是雖然有了以後,你沒有如理的去思惟。假定你這個概念,能夠真正認識了就如理的思惟,你常常這樣的話,你跑到什麼地方,也許在平常的時候,儘管說「毘盧遮那遍一切處」,也許我生不起來,因為這個的確凡夫這煩惱很重,可是跑到佛堂裡面去的時候,那時莊嚴的氣氛,應該能夠提醒你,那個感受得上。所以有了這個標準,你衡量一下我們就曉得,現在自己的心境狀態。目前對我們最重要的,我們要認識我們錯在那裡,你認得他錯在那裡以後,然後呢我們就有改善的機會了。這一點,現在是最重要的一點,所以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去認識我們自己的心相,然後這樣的向上。假定說關於這一點,你真正的提起來了以後,那個好處是無窮無盡。你們自己去想,我簡單的告訴你們一下,當你這個心情生起來以後,你禮敬三寶是不是就起來了。
日常法師
--------------------------------------------------------------------------------
那麼這個才是我們應該努力修習的。這個裡面分兩部份,第一個歸依,第二個歸依以後怎麼辦?然後呢第一個歸依當中分四部份,我們重新來溫習一下。「由依何事為歸依因」,大家記得嗎?為什麼原因你要歸依的,兩個原因。那麼由於這樣的怕苦,第一個原因。由於怕苦而要求出苦,找歸投之處,那個時候要想歸依,這個歸依的對象必然要有什麼條件,所以說,第二「由於彼故所歸之境」,自然必然的找到這樣的一個對象。是的,那麼你怎麼個歸依法,這個裡邊又告訴我們這個,下面一個個。然後歸依以後,他為什麼能夠做你的歸依?你為什麼要歸依他?他為什麼得道?原來是他是經過的如法行持,他也告訴你,你呀既然歸依我,應該怎麼做法。所以說,「既歸依已所學」,學的內容,現在我們剛才已經說了,「既歸依已所學」分成兩部份,現在我們再回過頭來看到壹佰零陸頁,這個地方上面所講的這是攝分中出,第一部份。第二呢?「教授中出」現在我們講這個教授當中。換句話說,我們正式歸依了以後,真正應該做的事情是這個。所以說歸依不是說,念了一下就算。歸依當下本身,有歸依相應的心量,歸依完了以後,我們就應該學做這些事情。所以當你心裡面一心歸投依靠的,如果我們用這個方法用在淨土法門,這個叫正行,完了以後剩下來其它要學的就是助行。我剛才說的,所謂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等等,那就是下面整個的本論告訴我們的,都在下頭,那時還有一大堆,這個地方只是提個大綱。同樣的第二個所謂諸根不掉,然後呢受學學處、悲愍有情、於三寶恆修供養,這個大綱仔細的內容都在下頭。現在我們聽了這個大綱,已經覺得這麼歡喜、這麼好,認得以前的錯誤,曉得以後該怎麼辦,真是歡喜!然後呢我們認真的學下去,自然而然你學多少就能夠認識多少;認識多少照著去做就能夠改善多少;能改善多少的話,罪障就淨除多少,資糧就集聚多少。你能夠因地上面這樣努力的話,自然將來美滿的果等著你。所以真正修學佛法的人從這地方下去。我們要羨慕別人,要從這個地方羨慕起,你這樣的羨慕就對了,必然得到結果;否則的話,緣木求魚,南轅北轍。我們這個地方,把第二教授這個題目看一看,今天就看一下題目。
p. 107
【第二教授中出分二、① 別學,② 共學。】
一個是別學,一個是共學,我們看下面別學學些什麼,共學學些什麼。
【初中分二,① 遮止應學,② 修行應學。 今初】
別學是個別的有一些地方應該遮止的,有一些地方應該去行持的。那麼這個應該遮止的是些什麼,我在這個地方簡單的說一下。就是說歸依了三寶以後,只有歸依佛不再歸依其它的;歸依法以後只有歸依正法相應的;歸依僧以後只有這個其它的不歸依,換句話說其它的不歸依,這是應遮止的部份。這個應遮止的部份對我們很重要、很重要。在沒有講正文之前,我這個地方隨便提一下,為什麼要遮止,這個原因說一說,讓大家了解一下。我們目前凡夫之所以為凡夫的原因是為什麼?因裡這個心識的本相就是雜染,它就是像猴子一樣,跑到那裡,就呯!抓到那裡,跑到那裡就抓到那裡。你碰見什麼環境,看到什麼東西,心就跟他相應,這樣。而且這個不是由於你能夠做得了主的,這個概念我們要清楚。我隨便舉個例子,比如說廣告,這個做廣告的時候中間,廣告商一定買一個節目,這個節目的內容很美,然後呢中間插一個廣告進來,等到插到這個廣告你心裡就討厭它,所以在你理智上面你排斥它,妙了!正因為你有一個排斥的概念,那個廣告的概念就落在你腦筋裡。那一天你想到那件事情,你就想到有這麼一件事情,對不對?所以你不要以為你有力量去排斥,不管什麼你只要一看它落在你影子,將來就會發生功效,你將來就會被它牽著走,這非常重要。所以修學的環境對剛開始的人,是絕端重要。所以為什麼我們講善知識,善知識不單單只是上面帶我們的,共同相處的,這個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了解這個道理以後,才可以談得到為什麼要遮。歸依以後,那麼,然後呢,這個已經講了「攝分中出」,今天講教授中出。教授中出,現在我們看,說分成別學、共學。那麼這個別學裡邊分成功兩部分,一個是應該遮止的,那些不應該做的;第二應該做的,應該修行的。什麼是不應該做的我們看文。
【◎ 如涅槃經云:「若歸依三寶,是謂正近事,終不應歸依,諸餘天神等。歸依正法者,應離殺害心。歸依於僧伽,不共外道住。」】
這個就是引經上面的,說歸依了三寶以後這個叫正近事,親近承事三寶,漸漸的漸漸的近了。這平常我們就說優婆塞、優婆夷,通常我們說居士,居家學佛之士。這個分別從什麼地方開始?說歸依三寶那個時候,如果是歸依了三寶以後終不應歸依諸餘天神,這個你歸依了三寶,皈依了佛寶,就再不可以歸依其它的任何乃至於天神。前面說的大自在天,大自在天就是這個色界第六天,摩醯首羅天,這個摩醯首羅天有兩個:一個是外道天,一個是內道天,這個指是外道天。換句話說三界之內,無色界沒有色的看不見,是最高的那個神,尚且都不歸依何況其它的?這個是歸依了佛寶以後,歸依法以後呢?要離殺害心,前面已經說過其它的我們不要歸依,還有尤其是傷害別人,損害別人不要。歸依僧,不要再共其他的外道,一起共住。下面解釋。
【此說有三,謂不歸餘天,於諸有情捨離損害,與諸外道不應共住。】
不再跟那外道共住,共住是大家在一起生活,這個時候會互相有影響的。昨天我已經簡單的說過,你在一塊的話,自然而然不知不覺當中就沾染上了,不管你歡喜他也好、不歡喜他也好,乃至於像廣告,那廣告來的時候,你就是討厭它,這個影響落在你的識田當中,它有一天會產生功效的。我們很多人的習慣,可以說極大部分人的習慣,都是從小的時候就跟著父母,這個家庭不知不覺之中就養成了,沾染上了,以後一輩子就是這個,這是為什麼我們接近的環境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尤其是我們凡夫,所以我們必定要懂得這個道理。現在很多修行人他要修行,要去關起門來自己去修的,真是!他如果說已經達到相當成就的條件,一心學定,是的應該。但是達到這個,何等的不容易,普普通通的人,混身心都是無知,都是雜染,你在這地方一關的話,註定你,你就一點辦法都沒有。一定要在這個好的環境當中,去慢慢的薰陶,改善自己,這是很重要的一點。我們現在繼續下去。
【其中初者謂於世間,若大自在遍入天等,尚不執為畢竟歸處,況諸鬼趣山神龍等。】
歸依了佛以後這個佛是唯一的大師,在這種情況之下,所餘的一切都不再是我們應該歸依的。不要說世間的龍鬼山神等等,就是大自在遍入天,那就是色界頂尚且不是。現在我們世間的那個鬼都是統攝於閻羅王,然後呢統攝於玉皇大帝,那個都是欲界第二天,比起色界的這個頂摩醯首羅那差得不曉得多少。色界的那個頂的那個天王,尚且我們都不歸依,何況是歸依這些,這是我們要了解的。不過呢,下面有一個說明。
【此是不可不信三寶,歸心彼等。若於彼等,請其助伴,現前如法,所作事業,則無不可,如求施主為活命伴,依諸醫師為治病伴。】
這個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我們的內心當中所憑藉的所依賴的是三寶,而不再歸投憑藉那些,這個是指這一點而言。假定說在這個條件之下,我們生活在世間,彼此之間還要互相依賴,平常我們生活當中,你要吃的、穿的、用的,大家互相這樣的,那這個沒關係,乃至於生病要看醫生等等那個沒關係。不過假定世間的那些概念跟佛法告訴我們的,彼此有不同、有衝突的時候,那個時候取捨的標準一定根據三寶,這個才是重要的。那麼第一個歸依佛寶以後。
【第二謂於人及畜等,若打若縛若禁穿鼻,實不能負強令負等,意樂加行,損害有情,悉應遠離。】
第二個呢,要遠離殺害損惱心,不管他是人、畜牲。或者你打他或者傷害他種種的,乃至於單單令它幫助你負重,它實在載不動,你勉強這個都不可以。這個意樂就是你的心裡的加行,就是你的行為都不要再去傷害。
【第三謂與不信三寶,為可歸宿,而毀謗者,不應共住。】
所以僧就是我們共住的人,他凡是不信三寶然後他要毀謗三寶的凡是這些,我們都不要再他共住。昨天我曾經提出一個問題說:我們常常說我們這個佛法那都是很公平的,然後呢很理智的。結果說外道的話呢?他有種種的什麼不如法的地方,這樣,結果在歸依的時候,卻我們跟外道一樣,我們也是只歸依我們的大師,歸依我們的教法,然後呢歸依這個修行的僧寶,不可以再歸依別人;外道也是這個樣,那麼他們就說,那你比他強些什麼?大家想過沒有。昨天有一個同修跑得來提這一個問題,然後他因為如法的思惟,結果我相信他晚上得到了很大的歡喜,你只要能夠肯這樣的如法的認真思惟觀察的話,他立刻有它相應的很多好處在,不曉得其他的同修有沒有認真的想過。那麼今天我在這地方告訴你們。是,在行表上面看起來,是的,外道也是講你歸依了我不要再歸依別的了,我是唯一的真神,唯一的主宰,其他的都不可以。那麼我們佛法也是這個樣,從表面上面去看是一樣的,但是這個從實質上面如果你去深一層的觀察的話,那就有很不一樣的結果。世間一般的人通常我們大別為兩類,有一類人說這一種人理性比較強,理智一點;有一種人就是感情比較重。那感情重的人,他這種情的跟你好,就好的卿卿我我,他也根本辨別不出是好是壞,反正跟你好嘛,總歸跟著你來,就這樣。這兩類人,有一個絕大的不一樣。所謂理智一型的人,他做一件事情,做一個決定的時候,都經過的理智的抉擇,看清楚了事情的真相,然後這樣去做。那麼所謂感情型的人就不是,今天歡喜了就跟你,等一下不歡喜明天就跟你翻臉,就這樣。所以他一天到晚在反反覆覆這種狀態當中,自己也不曉得到底做些什麼,我想我們世間都可以體會得到的,當這個感情很好的時候,你跟他兩個人,他覺得就是他所需要的一切,通常我們常見那個青年的男女當中,就有這種狀態,海誓山盟,好像什麼都拆不開的樣子;明天不高興的時候,大家打得個天翻地覆,這種狀態,所以這種都是不合道理的。可是如果經過理智抉擇了以後,嚴正的抉擇採取這件事情的話,那這個是確定是如此。所以就世間來說他也可以分兩類,你同樣的說就是這樣,但是結果就完全不一樣。差別在什麼地方?一個是透過理智抉擇的,這的的確確如理如法正確的。所以正規的來說世間任何一件事情做起來,你只要找對了正確的,當然這個是正確的,唯有這一條路正確的,最後一定找正確的路上去走。那麼現在我們在這個三界之內,要想找一個正確的路子,也必然是如此。所以前面同樣的理由,你為了見到世間的苦,要想從這個苦、痛苦當中逃脫出來,所以你要找真實的歸投之處。所以在這種狀態當中,你可能有兩種作法。一種呢就是感情的,碰到什麼,就碰到什麼了就沾上去,那個時候不一定保險。儘管說的時候好的很,但是不一定保險,另外一個呢?不是。經過你理智的抉擇,的的確確如理如法的說這條路是能夠幫你解決,而唯有這條路,請問你還能變嗎?如果你一變,你就整個的你的目標就失去。這兩個當中是不是有絕大的差別?而且這兩個的量質,不是拿宗教的標準去衡量,拿世間的理智來衡量的,大家了解不了解這一點?為什麼要說這個話?假定你是用宗教的概念去衡量,那說起來,對不起,那以佛法來說,我可不信你這一套,你說自己的好,平常我們賣瓜的都說瓜好,人人都是如此,你信你的教,我可不信你,那沒有用。現在我不是用宗教,就世間共同的量質,你承認不承認這個道理?承認,承認的話那我現在跟你比比看,我這個抉擇是這樣的,你呢?他兩個一比,對不起,兩個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了解不了解?這是我們修學佛法的人必然應該分得出來的。所以我們在佛教當中,你真正進入去以後,下面的做法就不一樣了。別的宗教進去的時候也是一樣的,信是能入之門,這個信是能入之門是共同的,信了以後,然後你進去的時候你一定要理智的抉擇。所以說聽聞正法如理思惟,而且在這個過程當中,到後來,尤其是禪宗,他說了一個真精彩的話,說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前面告訴你要信,後面要叫你疑,這個好像矛盾,實際上說起來不矛盾,因為前面你對這個事情的真相還沒有認識之前,他要說明白,那個時候把這個道理說清楚了,啟發你的信心。等到你真正有了信心,然後你要真實的一步一步深入,要把那個根底徹底的認識驗証的時候,那個時候就要克服重重難關。在每個過程當中,你必定要切身深入去體驗。有很多不是說人家講,人云亦云,那個沒有用的。所以跑到這個地方的時候,是,你應該每個地方啊如理如量的去深入。那個時候就透過你理智的觀察,當然那個時候,你應該有很多問題,有關鍵的問題。然後透過你自己這樣的深入的鑽研,抉擇的最後的結果。不但是禪宗,普遍的佛法裡面的說這樣,佛說不因為我講的你就信得過,要你自己驗証了才算。這個從小乘一直到大乘都是這樣。外道就不是了,你信,你信我就是這樣,你這不可以不信,如果說你要問什麼問題的話,他會說:啊!對不起,你這個著了魔了,魔來了,就這樣。反正他不跟你講道理,到後面這裡邊這個情況就完全不一樣,這是我們要正確認識的。詳細的那麼在這地方不深談,所以說到這個地方,我們應該對這個概念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這個是應遮止的。
【三種修行應學者,】
那麼應該主動的我們做些什麼?
【謂於佛像,若塑若畫,隨好隨醜,不應譏毀,置塵險處,及押當等,不敬輕毀,皆當斷除,應當執為是可敬田,猶如大師。】
同樣的三樣東西修,應該主要做的對分佛法僧,現在佛己經涅槃了,目前唯一留在世間的就是佛像。這個佛像不管是雕塑的或者畫的,不管是好、不管是壞,畫的容或有好壞,那個是做的那個技術人員的差別,佛像本身絕對是好的,我們應該要這樣的認識。所以不管他是雕塑的、是畫的,畫的好是不好,我們絕對不要隨便的譏毀,乃至於把這佛像隨便放在不恭敬的地方,或者押當等等,這個絕對不是個財產。這個,凡是對它不恭敬,輕、「輕」是對什麼?就是你心裡面沒有對它恭敬的時候,那個時候就輕!不是說你根本瞧不起它,不是這個意思;你不看重它,這個都應該斷除。應該怎麼辨呢?應該任何情況之下,這個是敬田,這是我們最恭敬的,就像大師,就像佛一樣。這個話好像大家都會說,但是大家都做不到。現在這個地方我特別要提醒一下,不是我們馬上要做到,至少有一點我們要認識。認識什麼?認識連他這個概念我們都沒有。大家想想看,說我們真的能夠把佛像等等看成像佛那樣嗎?你們有沒有人說我做得到,我有;假如有的,我請他舉手,有沒有?反過來說你們的的確確說我的確沒有,沒有的請舉手。不錯,還有很多同修,這個倒是的確的,實際上平常我們的的確確,這個心理上面,這個認識還沒有,這一點很重要。
我現在隨便舉個例子,我倒不是說要怎樣,我就處處地方點醒我們大家,當你認識了這個情況,我們就有機會改善了。我們每天都要至少上兩堂功課,早晚課。我們跑到大殿佛堂的時候,什麼心情馬上就感覺得出來,那個地方是佛。假定說這一點我們有了這個認識的話,你那時候就會說一進去,馬上感覺到,到了佛跟前了。不要小看這個,在我們本論一開頭的時候,就告訴我們幾件事情,說我們修學佛法的時候,「斷三過,具六想」,具六想當中第一個是什麼想?!我們自己在病當中,什麼病?無明大病,粗的地方,就是貪瞋癡。由於這個而造業,然後輪轉生死之苦,現在救我們的佛。佛是無所不在,那麼我們為什麼見不到?就是我們的業障礙,那麼怎樣才能夠淨除它,就是要自己至誠恭敬去懺悔;要想懺悔等等,還必需要先認得自己的錯,所以說我在三毒當中。假定說我們平常有了這個認識,心裡上再這個念頭的話,你提起來,一跑到那個佛堂當中,馬上現起來,是,我現在看見的是,不是佛,是佛像。為什麼看見的佛像?就是我業力所感的,就是我的惑業、現在所集的果。看到那個時候,內心上面就升起無比的慚愧,那個慚愧的另外一方面,那恭敬心就起來了。所以我們現在常常說要恭敬就恭敬不起來,原因是什麼?因為根本對這個概念沒有。或者是雖然有了以後,你沒有如理的去思惟。假定你這個概念,能夠真正認識了就如理的思惟,你常常這樣的話,你跑到什麼地方,也許在平常的時候,儘管說「毘盧遮那遍一切處」,也許我生不起來,因為這個的確凡夫這煩惱很重,可是跑到佛堂裡面去的時候,那時莊嚴的氣氛,應該能夠提醒你,那個感受得上。所以有了這個標準,你衡量一下我們就曉得,現在自己的心境狀態。目前對我們最重要的,我們要認識我們錯在那裡,你認得他錯在那裡以後,然後呢我們就有改善的機會了。這一點,現在是最重要的一點,所以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去認識我們自己的心相,然後這樣的向上。假定說關於這一點,你真正的提起來了以後,那個好處是無窮無盡。你們自己去想,我簡單的告訴你們一下,當你這個心情生起來以後,你禮敬三寶是不是就起來了。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0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四十七卷 A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四十七卷 A面
日常法師
--------------------------------------------------------------------------------
p. 107 (9)
我簡單的告訴你們一下,當你這個心情生起來了以後,你禮敬三寶是不是就起來
【親友書云:「隨工巧拙木造等,智者應供善逝像。」】
不管那個造佛像的這個技巧好也好、壞也好,巧是善巧,拙是差勁,至於說做的是木造的、泥塑的、金銀的、乃至畫的不管,真正有智慧修學的人都應該好好的供養這個佛像。
【分辨阿笈摩說,劫毘羅,摩納婆,由於學無學僧眾,說十八種,異類惡語。謂云:「汝等象頭,豈能了知是法非法」等,感有十八異類頭形摩羯陀魚,自迦葉大師時,乃至釋迦法王住旁生中。】
下面是兩個故事,我念一遍,然後講一講。
【雜事中說,拘留孫大師般涅槃後,端妙大王,令建大塔,有一工人,曾經二次,作是譏云,今令樹其如是大塔,不知何日乃得完竣,後善成已,深生憂悔,將其工價,造一金鈴,】
p. 108
【掛於塔上,其後感生容顏醜惡,身形倭小,聲音和美,名曰善和。】
這是兩個故事,那麼這兩個故事,這個在佛經上面出的,這兩個故事我以前聽說過,但是我自己沒有看到。另外同樣的這是我看見的,我把它說一下。這個都出在賢愚因緣經上面。賢愚因緣經上面有一趟,那個波斯匿王有一點事情,然後帶了個大軍,從佛的祗桓精舍走過,那個時候祗桓精舍裡邊有一個比丘在那讀誦,然後聲音的美妙,不得了的美妙。凡是走過去的人聽見了以後,都被那聲音吸引了,乃至於那個馬、象,那個軍隊用的乘載的工具,馬、象,聽見了以後也被這個美妙的聲音陶醉了,停在那邊都不動了。那個波斯匿王在後邊,說那些人怎麼走走不動了,問說「幹什麼?」,說不知道。然後跑上去問,一聽那聲音也不動了,就這樣。這一聽原來聽見那個聲音,還是奇怪,是什麼一回事情?哦!那是祗桓精舍裡邊,有這麼一個出家的比丘,這聲音美妙,他也聽了美妙的不得了。每一個人都被他吸引住了,大家都忘記了他們去幹什麼去。他們這次去的是幹什麼呢?去捉鴦鳩摩羅,鴦鳩摩羅就是指鬘殺人,那個公案這裡不談,那就彎到佛的精舍。說佛陀啊,既然有這麼美妙的聲音,從來聞所未聞,希望能見一見這個人,願意供養十萬塊錢。世尊就說:「供養十萬塊錢,你如果想見的話,最好你那個錢先供養了以後再看,等到你看完了以後,你就不再想供養了。」波斯匿王說:「不會的,不會的。」這樣。大家都說這個人的聲音這麼個美妙。後來就把那個人請出來了,結果一請出來,這個人長得醜陋,大家每一個人看見了心裡直發嘔,叫他拿一個錢都不願意,固然大家心裏頭懊悔的不得了,那又問了:「說佛陀,怎麼可能這聲音之美美成這個樣,那個長相之醜,那實在是叫人人看見了飯都吐出來。」那麼佛陀就告訴他說:「以前九十一劫以前,迦葉佛時候,那時候一個人,迦葉佛、迦葉世尊涅槃了,迦葉世尊就是以賢劫第三佛,我們釋迦世尊是賢劫第四尊佛,那是人壽二萬歲的時候,那麼這個國王為迦葉世尊造塔。他準備造一個大塔,很大、很大的一個大塔,但是那個很大的大塔不知怎麼辦是好?後來感動了這個龍王,那麼這個龍王就來幫忙他。那個龍王幫忙他、告訴他,那個周圍那個城,東門裡邊那個水,你只要拿出來就變成琉璃,南面那個城的水拿出來變成黃金,西門的變成功白銀,北門的拿出來變成白玉,所以那是七寶塔莊嚴的不得了,所以大家很認真的去做。這個當中每一面派一個大臣去監督這個事情。有一個大臣監工,他馬馬虎虎沒有弄好,然後呢這個國王看了沒弄好,就把他呵斥;呵斥了以後,他就埋怨,「造這麼個大的塔」,這樣埋怨了幾下,然後呢埋怨了幾下,這個他心裡面就這麼覺得很不高興的這樣子,這麼個大塔造的這麼困難,這種味道。就好像平常叫我們做麻煩的事情,他心裡面厭惡,嫌他這個味道,國王走了。國王走了以後,他還是認真的做,造好了。造好了以後,他看見這個塔這麼好,他就自己造了一個小金鈴,掛在塔上面,就這麼一個因緣,從此以後九十一劫以來,他生生世世就長了那個醜八怪,醜的不堪,他因為厭惡,厭惡這個東西,因為你一厭惡心裡面就這樣,心貌就現出來,然後他造了一個金鈴掛在那個塔上,那個塔聲音美妙的不得了,他就是這個因緣,一直到這一世,遇見釋迦世尊。所以對這佛像一點點的輕微的就會產生這樣的異熟的果報,你心裡面起一念的這個不對的,你就得到這個,然後他還是懺悔,那完了以後,他還是掛一個金鈴。如果不懺悔的話,那一定要墮落的,這是一個。
另外的呢?還是同樣的一個因緣,有一天我們釋迦世尊帶了個弟子出去,經過那個城外,跑過去的時候,那個外面有一群人在打魚,那個打魚那個網有大小的,最大的大網大得很,要五百個人來拖那個大網,結果那一天網到一個大魚,那個大魚大的不得了,那個五百個人拖都拖不動,大家喊呀,叫人家幫忙。正好旁邊有耕田的人,就一個來兩個來,就找了五百條牛然後來荷,五百個人、五百條牛,把那條大魚就把它拖上來。拖上來以後,發現那條大魚生各式各樣的頭、怪頭,大家覺得奇?怪,是從來沒有過的,那麼那些人大家在那兒嗡嗡,那麼上千個人在那個地方大家就看,佛正好帶著那個弟子從那邊走過,大家覺得好玩也去看去了。那麼佛當然曉得這件事情,就叫阿難說,阿難你去看看,那些人幹什麼跑到那裡?都跑到那邊河邊去了,結果一看,原來看見那河裡邊捉出來這麼一條大魚,那嘰嘰喳喳那個魚還會叫,那麼跑的來告訴那個世尊。世尊看見了以後,他自己也就笑了一笑。然後阿難就問他,這是怎麼一回事情?從來沒有看見過這一種怪魚吧!世尊就跑過去,說好好好,我帶你過去,然後就跑到那個河邊,跑到那個河邊以後,他就對著這個魚就喊,你是迦毗黎嗎?很慎重的問了它,你是迦毗黎嗎?那個魚說:「是」。你是迦毗黎嗎?那說:「是」。很慎重的問了它三遍。然後呢第三遍。說以前叫你罵出家人的那些人現在在那裡?在阿鼻地獄。那個魚就是在流眼淚,大家覺得很奇怪,這是怎麼一回事情?原來在以前那個迦葉佛的時候,那個時候有一個外道,有一個婆羅門,那個婆羅門有一個兒子,長得非常聰明、非常清秀。在婆羅門當中,是絕頂聰明的一個人。他雖然是婆羅門當中、絕頂聰明,可是他父親就給他說:「我們是婆羅門種姓很了不起,但是那些沙門婆羅門,那個沙門就是跟迦葉世尊那些出家人,你千千萬萬對他們敬而遠之,這些人你碰不得,就這樣,你要恭敬他。」那麼他因為他父親的遺命,所以他始終對他很恭敬。後來他父親死了,他父親死了以後,那麼這個母親,印度人的習慣也是以男性為主的。他母親就問,說兒子啊!你是這地方最聰明的人,當然父母都以子女為榮耀,他說是的。但是我對那些和尚弄他不過。為什麼啊?他說:「我講的他們都懂,他們講的有很多我都不懂。」那麼這樣的話,你為什麼不跟他學呢?跟他學要做和尚才行!我是個婆羅門怎麼可以?這樣你假裝個和尚跟他學會了不就行了嗎?那好,那他心裡不大願意,但他母親的命令,他們都是有他們的各個宗教不同的習慣,你別看婆羅門,婆羅門還是有他婆羅門的很好的規矩的,也是非常講孝順。那麼他母親一再要他這樣去做,那也沒辦法。他就假裝的要去出家,跑到那個出家人當中。結果因為他很聰明,學了沒多久樣樣都學會了,他想現在都學會了,他母親要叫他學了就回去了。回去了母親很高興,兒子現在這一下你可行了吧!他說還是不行。她說,為什麼你去學了還是不行呢?他說這個不是講一個道理,這個道理我是會了,這個修證可不行。只講道理,我是講的過,講修証的事情的話,對不起,那我也是一樣。想了半天,修証可不行,那怎麼辦呢?要去修証的話,那豈不是你要完完全全的改變那個婆羅門,要跟那和尚。他母親跟他怎麼說?這樣,你如果下次碰見那種情況弄不過,你根本不要跟他談,你罵他,你是個畜生,你是個象,你是個狗,你是個牛,你懂得什麼?因為那個沙門絕對不會跟你爭,不,那個沙門就是出家人,佛弟子絕對不會跟你爭的。那麼他實在不願意,他母親逼著他這樣去做,他也沒辦法。然後呢以後碰見這種情況,看見那個出家人,他就嘰哩呱啦這樣罵。從此以後,九十一劫一直墮這個大魚,然後呢身上就是他罵過的那個頭,一個個都在這個上面,痛苦不堪。然後他的母親呢?叫他的,一直在阿鼻地獄。所以當時大家聽了以後,就感覺到心裡面很難過,就問世尊他什麼時候可以透脫出來?世尊說:「賢劫千佛一一出世,我見不到她有機會能夠透脫出來。」對他這麼輕毀就會產生這麼嚴重的果報。這兩個公案。那麼上面這兩個那個是大同小異的,當然有各式各樣類似的人,這一點我們從這一個地方要千萬注意。凡是碰見這個真正可尊敬,尤其是我們皈依了以後;剛才說那個公案當中婆羅門,他還沒有皈依哦!外道;不管他是外道、內道,他本身就是一個大福田、大功德田。這個大福田當中,你造一點少少的損益的業,損就是傷害,益就是供養,就會感得無量無邊的後面的異熟果報。
【故於佛像不應說言,此如此類,】
所以對於佛像,絕對不可說這個這個,絕不可以批評。
【於他所造諸佛像等,若因善妙,若量廣大,不應譏毀及遮止等。】
那麼同樣的對於佛像,在任何情況之下不要批評,還有別人如果造的話,我們一樣的,反正不管任何理由,現在我們常常有一種情況,固然我們壞的不可以,好的,往往我們是壞的嘛固然要批評。好的還要批評。為什麼?他不是批評這個佛像,人與人之間的嫉妒。人家造了一個好的佛像,這有什麼了不起?你嫉妒是嫉妒這個人,結果呢對不起,你傷害了,傷害了自己,像這種地方,要特別注意。下面有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祖師行持的榜樣。告訴我們該怎麼辦?
【大瑜伽師,奉曼殊像,於覺口窩前,請觀視云,此善醜何似,若善妙者,可將絨巴迦格瓦所供之四錢金授與購取。】
阿底峽尊者的這個侍者,就是大瑜伽師;人家有拿來一個文殊師利菩薩的聖像。那麼他就問他的老師,說這個像,你看好不好?假定好的話,正好有一個人供了四錢的金子,拿來買它。尊者怎麼說?
【覺口窩答云:「至尊妙音之身,無所不善,師工是中等,】
看見沒有?這個文殊師利菩薩至尊,文殊師利菩薩雖然示現菩薩身,他早就成了佛了,他這個身體哪有不善的?絕對是無上的世尊!但是做這個工像的技術那是中等。說完了以後,
【說已置頂,】
擺在頭頂上面,這是對我們最恭敬的方式,這樣。所以這個印度人當初的習慣,拿到了恭敬的三寶東西,他一定拿在頂上放一放。我現在也是,看見隨便一個什麼三寶的任何一樣東西,佛像固然是放在頂上,拿到了一個經本子放在頂上,所以我現在捧經的時候,捧著高高的,不是隨便是拿了書擰著這麼甩啊甩啊,這個不可以,你拿得高高的,這樣。然後那個經本子,絕對不是說睡覺了躺在那裡,丟在床上這絕不可以,放的地方,每一個地方都這樣。這是我們應該注意的,所以
【於一切像,悉如是行。】
這個對於佛寶,法寶同樣的。下面
【雖於正法四句以上應離不敬,又應斷除一切不敬,謂抵押經卷,貿為貨物,置禿土地灰塵險處,鞋襪并持及跨越等,應起恭敬,等如法寶。】
那麼關於法寶也是這樣,那怕只有四句。他說的四句,實際上哪怕一個佛字,哪怕一個法字,哪怕一個僧字,任何情況之下,不要不恭敬。然後呢平常的時候,我們隨便處理任何事情,等如法寶,這個經卷等等。這個地方只指有形的,實際上呢我們對於無形的也應該如此。所以我跟大家說對於這個平常的時候,這個講經說法千萬不要輕視。這個千萬注意,心裡面總懷著一個很恭敬,你可以自己說,我現在正在忙我自己的,我也是跟法相應的,所以我可以不去。但是不要輕視,這個自己要分的很清楚。
【傳說慬哦瓦善知識,凡見有持經典來者,合掌起立,後不能起,殷勤合掌。】
在傳說當中,慬哦瓦,慬哦瓦就是敦巴尊者的三個新子之一。凡是看見任何人拿了經典走過來,他一看見馬上站起來,合個掌,這麼個恭敬法。以後老了,站不動了,但是還是一看見就馬上恭敬合掌。
【又說口窩至哦日時,有一咒師不從聞法,大依怙尊,見一記錄,以齒汙穢,沾其經書,深生不忍,說云可愍,不可不可,咒師生信,遂從聞法。】
那個都是大善知識的行持。那個阿底峽尊者剛剛從印度進入西藏,那個西藏最西北邊陲,那叫哦日。剛去的時候,那時候有一個學密法的一個法師,自己覺得蠻了不起,也沒有去,這樣去聽從他聞法。那麼有一天,他看見阿底峽尊者的時候,那阿底峽尊者正在翻一個傳記之類的。翻那個傳記的時候,看見傳記上面有一點那個齒痕,總是那個口水或是什麼的沾在上面,他一看見了以後,心裡面覺得這不可以、不可以啊!平常我們翻書,常常舐一點口水來翻翻書,這個不要。這個習慣一養成,我們翻書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惡習慣。有很多人舐舐口水,那個口水是非常髒的,萬萬不可以。有很多人翻書,那個指甲嘎的一來。這樣有很多人,隨便一來。翻開了書,隨便一折,這都不可以。凡是你碰見這個都是法寶,以最恭敬的方式。那麼阿底峽尊者就看見了這個,一看見就曉得這個人一點沒恭敬心,心裡想這個不可以,這個不可以啊!他深生憐愍以及起了恭敬。這個地方說明什麼一件事情?說明他阿底峽尊者僅管以這樣的大尊者,可是平常心裡面敬法的情況。所以這個真正修行的祖師,他畢竟是個修行人,他一看曉得,,他是很了不起的人,於是就聽從他聞法。所以平常我們在這地方講經說法也好,自己心裡面跟法了不相應,那個的的確確這是差的遠,差的很遠。以前在這個地方,我們只聽人家的故事。
我剛開始的時候,曾經說過,我們自己也可以衡量一下,我們心裡恭敬不恭敬,如果你真的衡量的時候,經過這樣衡量,那個時候,你才認得我們自己心裡的心相。那麼在這種狀態之下,你去聽經論上面告訴我們的話,也就容易相應了。否則的話,我們聽他那個,聽的時候蠻好,聽過了以後,你心裡面就覺得風馬牛不相干,這樣。如果說你們能夠進一層仔細去觀察一下,那個心情就會不一樣的。所以平常的時候,處處地方注意,以前容或不知道,以後曉得了,總要養成習慣。不是說等到你進佛堂,進佛堂來不及了,進佛堂因為你的心裡面是什麼?是染污,很強烈的染污心在這地方,跑進去還是這個樣,這個習性很厲害。必定是你聽完了以後,馬上心裡就提起來,把剛才這個道理,提起來觀察一下,說我心裡面是怎麼個狀態呢?然後呢你經常觀察思惟;因為你經常觀察思惟,所以你跑到相應的地方,或者進佛堂,或者翻開經本,那時候你會認得你自己的心相。認得了自己的心相。一對比之下,然後你再一看那個公案,那個時候你就可以衡量的出來,修行人他在任何情況之下,他就有很不一樣的自然的修行相應的這種行為。所以舉手投足之間,自然不一樣,這個差別就在這裡。否則的話,始終我們只是嘴巴上講講是有的,實際上的內容是戲論。
其實這個事情,不僅僅是佛法耶,世間也是如此。所以人家說行家有沒有,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沒有,這是一句俗話。你真的識貨的人,一動,隨便一來,他曉得是真是假。我們現在修學佛法也是一樣。你只要了解了,照著去做,那個時候,你很容易能夠辦別的出來。你有了這個情況,然後你在現在這個情況之下,你才有機會找到,這個師父是善知識,要不然我們始終在外面空轉。現在不是沒有善知識,你怎麼認得他?問題在這裡。下面看。
【霞惹縛亦云,我等於法任何玩耍,無所不作,然不敬法及法師者,是壞慧因,】
這個話,這個祖師告訴我們說,先說下面的,要了解我們真正修學佛法的人,真正重要的,一切都從懺悔業障,集聚資糧來。我們所以差的話,就是資糧一點都沒有,業障很重。那麼要想做這個,怎麼做法呢?懺悔就是以前錯了,集聚一定要從恭敬對方開始,這個是最重要,最重要的。現在假定你說你不能恭敬的話,這個是什麼?不但是不是集聚,而且是破壞。修學佛學最主要的慧,所以你對法跟法師不恭敬,是壞慧的因。你種了這個因,將來一定感的愚痴的果報,所以現在我們痴痴呆呆,就是已經感了這個果,你還不努力,還有什麼希望?而實際上我們努力嗎?不努力。什麼狀態呢?「於法任何玩耍,無所不作」。就把它隨隨便便有課可聽,就聽一聽。那個課還逼著才來聽,如果不逼的話,最好在那睡大覺,你怎麼可能修佛法?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他下面又說。
【現在愚蒙,如此已足,】
像我們這樣的愚痴已經太多啦,假定我們再不努力的話,你還能做什麼?只有一條路。我們所以現在爬不上去,就是這個惡業太重,所以真正重要的,實在要好好的努力,這一點是的的確確。就眼前最近我在這地方,一方面看見有幾位同學,還是大家懶懶散散,很可惜、很遺憾。但是大部分非常努力,我看了非常讚歎,非常歡喜。
【莫更作集愚癡之因,】
這是教斥我們千萬不要再造、再集這愚痴的因!這愚痴的因就是什麼?輕視、不恭敬。
【若愚過此,更有何能。】
如果我們再愚笨、再差一點,我們還能做什麼呀?現在我們已經感覺的辛苦萬分了對不對?已經感覺得爬不上去了,明明佛在這個地方,坐在這個佛堂裡邊,我們看見就是木頭,我們看見就是張紙,那就是我們的愚痴。明明這是最恭敬的大敬田,最大的大功德田,我們有了這個田,就沒有辦法在這個田裡面增長一點東西。可是至少我們現在還覺得看得見,而且我們還有機會去承事,所以一定趁這個機會好好努力、好好努力!所以這句話,若更愚痴的話,那時候你就一點辦法都沒有了。
日常法師
--------------------------------------------------------------------------------
p. 107 (9)
我簡單的告訴你們一下,當你這個心情生起來了以後,你禮敬三寶是不是就起來
【親友書云:「隨工巧拙木造等,智者應供善逝像。」】
不管那個造佛像的這個技巧好也好、壞也好,巧是善巧,拙是差勁,至於說做的是木造的、泥塑的、金銀的、乃至畫的不管,真正有智慧修學的人都應該好好的供養這個佛像。
【分辨阿笈摩說,劫毘羅,摩納婆,由於學無學僧眾,說十八種,異類惡語。謂云:「汝等象頭,豈能了知是法非法」等,感有十八異類頭形摩羯陀魚,自迦葉大師時,乃至釋迦法王住旁生中。】
下面是兩個故事,我念一遍,然後講一講。
【雜事中說,拘留孫大師般涅槃後,端妙大王,令建大塔,有一工人,曾經二次,作是譏云,今令樹其如是大塔,不知何日乃得完竣,後善成已,深生憂悔,將其工價,造一金鈴,】
p. 108
【掛於塔上,其後感生容顏醜惡,身形倭小,聲音和美,名曰善和。】
這是兩個故事,那麼這兩個故事,這個在佛經上面出的,這兩個故事我以前聽說過,但是我自己沒有看到。另外同樣的這是我看見的,我把它說一下。這個都出在賢愚因緣經上面。賢愚因緣經上面有一趟,那個波斯匿王有一點事情,然後帶了個大軍,從佛的祗桓精舍走過,那個時候祗桓精舍裡邊有一個比丘在那讀誦,然後聲音的美妙,不得了的美妙。凡是走過去的人聽見了以後,都被那聲音吸引了,乃至於那個馬、象,那個軍隊用的乘載的工具,馬、象,聽見了以後也被這個美妙的聲音陶醉了,停在那邊都不動了。那個波斯匿王在後邊,說那些人怎麼走走不動了,問說「幹什麼?」,說不知道。然後跑上去問,一聽那聲音也不動了,就這樣。這一聽原來聽見那個聲音,還是奇怪,是什麼一回事情?哦!那是祗桓精舍裡邊,有這麼一個出家的比丘,這聲音美妙,他也聽了美妙的不得了。每一個人都被他吸引住了,大家都忘記了他們去幹什麼去。他們這次去的是幹什麼呢?去捉鴦鳩摩羅,鴦鳩摩羅就是指鬘殺人,那個公案這裡不談,那就彎到佛的精舍。說佛陀啊,既然有這麼美妙的聲音,從來聞所未聞,希望能見一見這個人,願意供養十萬塊錢。世尊就說:「供養十萬塊錢,你如果想見的話,最好你那個錢先供養了以後再看,等到你看完了以後,你就不再想供養了。」波斯匿王說:「不會的,不會的。」這樣。大家都說這個人的聲音這麼個美妙。後來就把那個人請出來了,結果一請出來,這個人長得醜陋,大家每一個人看見了心裡直發嘔,叫他拿一個錢都不願意,固然大家心裏頭懊悔的不得了,那又問了:「說佛陀,怎麼可能這聲音之美美成這個樣,那個長相之醜,那實在是叫人人看見了飯都吐出來。」那麼佛陀就告訴他說:「以前九十一劫以前,迦葉佛時候,那時候一個人,迦葉佛、迦葉世尊涅槃了,迦葉世尊就是以賢劫第三佛,我們釋迦世尊是賢劫第四尊佛,那是人壽二萬歲的時候,那麼這個國王為迦葉世尊造塔。他準備造一個大塔,很大、很大的一個大塔,但是那個很大的大塔不知怎麼辦是好?後來感動了這個龍王,那麼這個龍王就來幫忙他。那個龍王幫忙他、告訴他,那個周圍那個城,東門裡邊那個水,你只要拿出來就變成琉璃,南面那個城的水拿出來變成黃金,西門的變成功白銀,北門的拿出來變成白玉,所以那是七寶塔莊嚴的不得了,所以大家很認真的去做。這個當中每一面派一個大臣去監督這個事情。有一個大臣監工,他馬馬虎虎沒有弄好,然後呢這個國王看了沒弄好,就把他呵斥;呵斥了以後,他就埋怨,「造這麼個大的塔」,這樣埋怨了幾下,然後呢埋怨了幾下,這個他心裡面就這麼覺得很不高興的這樣子,這麼個大塔造的這麼困難,這種味道。就好像平常叫我們做麻煩的事情,他心裡面厭惡,嫌他這個味道,國王走了。國王走了以後,他還是認真的做,造好了。造好了以後,他看見這個塔這麼好,他就自己造了一個小金鈴,掛在塔上面,就這麼一個因緣,從此以後九十一劫以來,他生生世世就長了那個醜八怪,醜的不堪,他因為厭惡,厭惡這個東西,因為你一厭惡心裡面就這樣,心貌就現出來,然後他造了一個金鈴掛在那個塔上,那個塔聲音美妙的不得了,他就是這個因緣,一直到這一世,遇見釋迦世尊。所以對這佛像一點點的輕微的就會產生這樣的異熟的果報,你心裡面起一念的這個不對的,你就得到這個,然後他還是懺悔,那完了以後,他還是掛一個金鈴。如果不懺悔的話,那一定要墮落的,這是一個。
另外的呢?還是同樣的一個因緣,有一天我們釋迦世尊帶了個弟子出去,經過那個城外,跑過去的時候,那個外面有一群人在打魚,那個打魚那個網有大小的,最大的大網大得很,要五百個人來拖那個大網,結果那一天網到一個大魚,那個大魚大的不得了,那個五百個人拖都拖不動,大家喊呀,叫人家幫忙。正好旁邊有耕田的人,就一個來兩個來,就找了五百條牛然後來荷,五百個人、五百條牛,把那條大魚就把它拖上來。拖上來以後,發現那條大魚生各式各樣的頭、怪頭,大家覺得奇?怪,是從來沒有過的,那麼那些人大家在那兒嗡嗡,那麼上千個人在那個地方大家就看,佛正好帶著那個弟子從那邊走過,大家覺得好玩也去看去了。那麼佛當然曉得這件事情,就叫阿難說,阿難你去看看,那些人幹什麼跑到那裡?都跑到那邊河邊去了,結果一看,原來看見那河裡邊捉出來這麼一條大魚,那嘰嘰喳喳那個魚還會叫,那麼跑的來告訴那個世尊。世尊看見了以後,他自己也就笑了一笑。然後阿難就問他,這是怎麼一回事情?從來沒有看見過這一種怪魚吧!世尊就跑過去,說好好好,我帶你過去,然後就跑到那個河邊,跑到那個河邊以後,他就對著這個魚就喊,你是迦毗黎嗎?很慎重的問了它,你是迦毗黎嗎?那個魚說:「是」。你是迦毗黎嗎?那說:「是」。很慎重的問了它三遍。然後呢第三遍。說以前叫你罵出家人的那些人現在在那裡?在阿鼻地獄。那個魚就是在流眼淚,大家覺得很奇怪,這是怎麼一回事情?原來在以前那個迦葉佛的時候,那個時候有一個外道,有一個婆羅門,那個婆羅門有一個兒子,長得非常聰明、非常清秀。在婆羅門當中,是絕頂聰明的一個人。他雖然是婆羅門當中、絕頂聰明,可是他父親就給他說:「我們是婆羅門種姓很了不起,但是那些沙門婆羅門,那個沙門就是跟迦葉世尊那些出家人,你千千萬萬對他們敬而遠之,這些人你碰不得,就這樣,你要恭敬他。」那麼他因為他父親的遺命,所以他始終對他很恭敬。後來他父親死了,他父親死了以後,那麼這個母親,印度人的習慣也是以男性為主的。他母親就問,說兒子啊!你是這地方最聰明的人,當然父母都以子女為榮耀,他說是的。但是我對那些和尚弄他不過。為什麼啊?他說:「我講的他們都懂,他們講的有很多我都不懂。」那麼這樣的話,你為什麼不跟他學呢?跟他學要做和尚才行!我是個婆羅門怎麼可以?這樣你假裝個和尚跟他學會了不就行了嗎?那好,那他心裡不大願意,但他母親的命令,他們都是有他們的各個宗教不同的習慣,你別看婆羅門,婆羅門還是有他婆羅門的很好的規矩的,也是非常講孝順。那麼他母親一再要他這樣去做,那也沒辦法。他就假裝的要去出家,跑到那個出家人當中。結果因為他很聰明,學了沒多久樣樣都學會了,他想現在都學會了,他母親要叫他學了就回去了。回去了母親很高興,兒子現在這一下你可行了吧!他說還是不行。她說,為什麼你去學了還是不行呢?他說這個不是講一個道理,這個道理我是會了,這個修證可不行。只講道理,我是講的過,講修証的事情的話,對不起,那我也是一樣。想了半天,修証可不行,那怎麼辦呢?要去修証的話,那豈不是你要完完全全的改變那個婆羅門,要跟那和尚。他母親跟他怎麼說?這樣,你如果下次碰見那種情況弄不過,你根本不要跟他談,你罵他,你是個畜生,你是個象,你是個狗,你是個牛,你懂得什麼?因為那個沙門絕對不會跟你爭,不,那個沙門就是出家人,佛弟子絕對不會跟你爭的。那麼他實在不願意,他母親逼著他這樣去做,他也沒辦法。然後呢以後碰見這種情況,看見那個出家人,他就嘰哩呱啦這樣罵。從此以後,九十一劫一直墮這個大魚,然後呢身上就是他罵過的那個頭,一個個都在這個上面,痛苦不堪。然後他的母親呢?叫他的,一直在阿鼻地獄。所以當時大家聽了以後,就感覺到心裡面很難過,就問世尊他什麼時候可以透脫出來?世尊說:「賢劫千佛一一出世,我見不到她有機會能夠透脫出來。」對他這麼輕毀就會產生這麼嚴重的果報。這兩個公案。那麼上面這兩個那個是大同小異的,當然有各式各樣類似的人,這一點我們從這一個地方要千萬注意。凡是碰見這個真正可尊敬,尤其是我們皈依了以後;剛才說那個公案當中婆羅門,他還沒有皈依哦!外道;不管他是外道、內道,他本身就是一個大福田、大功德田。這個大福田當中,你造一點少少的損益的業,損就是傷害,益就是供養,就會感得無量無邊的後面的異熟果報。
【故於佛像不應說言,此如此類,】
所以對於佛像,絕對不可說這個這個,絕不可以批評。
【於他所造諸佛像等,若因善妙,若量廣大,不應譏毀及遮止等。】
那麼同樣的對於佛像,在任何情況之下不要批評,還有別人如果造的話,我們一樣的,反正不管任何理由,現在我們常常有一種情況,固然我們壞的不可以,好的,往往我們是壞的嘛固然要批評。好的還要批評。為什麼?他不是批評這個佛像,人與人之間的嫉妒。人家造了一個好的佛像,這有什麼了不起?你嫉妒是嫉妒這個人,結果呢對不起,你傷害了,傷害了自己,像這種地方,要特別注意。下面有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祖師行持的榜樣。告訴我們該怎麼辦?
【大瑜伽師,奉曼殊像,於覺口窩前,請觀視云,此善醜何似,若善妙者,可將絨巴迦格瓦所供之四錢金授與購取。】
阿底峽尊者的這個侍者,就是大瑜伽師;人家有拿來一個文殊師利菩薩的聖像。那麼他就問他的老師,說這個像,你看好不好?假定好的話,正好有一個人供了四錢的金子,拿來買它。尊者怎麼說?
【覺口窩答云:「至尊妙音之身,無所不善,師工是中等,】
看見沒有?這個文殊師利菩薩至尊,文殊師利菩薩雖然示現菩薩身,他早就成了佛了,他這個身體哪有不善的?絕對是無上的世尊!但是做這個工像的技術那是中等。說完了以後,
【說已置頂,】
擺在頭頂上面,這是對我們最恭敬的方式,這樣。所以這個印度人當初的習慣,拿到了恭敬的三寶東西,他一定拿在頂上放一放。我現在也是,看見隨便一個什麼三寶的任何一樣東西,佛像固然是放在頂上,拿到了一個經本子放在頂上,所以我現在捧經的時候,捧著高高的,不是隨便是拿了書擰著這麼甩啊甩啊,這個不可以,你拿得高高的,這樣。然後那個經本子,絕對不是說睡覺了躺在那裡,丟在床上這絕不可以,放的地方,每一個地方都這樣。這是我們應該注意的,所以
【於一切像,悉如是行。】
這個對於佛寶,法寶同樣的。下面
【雖於正法四句以上應離不敬,又應斷除一切不敬,謂抵押經卷,貿為貨物,置禿土地灰塵險處,鞋襪并持及跨越等,應起恭敬,等如法寶。】
那麼關於法寶也是這樣,那怕只有四句。他說的四句,實際上哪怕一個佛字,哪怕一個法字,哪怕一個僧字,任何情況之下,不要不恭敬。然後呢平常的時候,我們隨便處理任何事情,等如法寶,這個經卷等等。這個地方只指有形的,實際上呢我們對於無形的也應該如此。所以我跟大家說對於這個平常的時候,這個講經說法千萬不要輕視。這個千萬注意,心裡面總懷著一個很恭敬,你可以自己說,我現在正在忙我自己的,我也是跟法相應的,所以我可以不去。但是不要輕視,這個自己要分的很清楚。
【傳說慬哦瓦善知識,凡見有持經典來者,合掌起立,後不能起,殷勤合掌。】
在傳說當中,慬哦瓦,慬哦瓦就是敦巴尊者的三個新子之一。凡是看見任何人拿了經典走過來,他一看見馬上站起來,合個掌,這麼個恭敬法。以後老了,站不動了,但是還是一看見就馬上恭敬合掌。
【又說口窩至哦日時,有一咒師不從聞法,大依怙尊,見一記錄,以齒汙穢,沾其經書,深生不忍,說云可愍,不可不可,咒師生信,遂從聞法。】
那個都是大善知識的行持。那個阿底峽尊者剛剛從印度進入西藏,那個西藏最西北邊陲,那叫哦日。剛去的時候,那時候有一個學密法的一個法師,自己覺得蠻了不起,也沒有去,這樣去聽從他聞法。那麼有一天,他看見阿底峽尊者的時候,那阿底峽尊者正在翻一個傳記之類的。翻那個傳記的時候,看見傳記上面有一點那個齒痕,總是那個口水或是什麼的沾在上面,他一看見了以後,心裡面覺得這不可以、不可以啊!平常我們翻書,常常舐一點口水來翻翻書,這個不要。這個習慣一養成,我們翻書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惡習慣。有很多人舐舐口水,那個口水是非常髒的,萬萬不可以。有很多人翻書,那個指甲嘎的一來。這樣有很多人,隨便一來。翻開了書,隨便一折,這都不可以。凡是你碰見這個都是法寶,以最恭敬的方式。那麼阿底峽尊者就看見了這個,一看見就曉得這個人一點沒恭敬心,心裡想這個不可以,這個不可以啊!他深生憐愍以及起了恭敬。這個地方說明什麼一件事情?說明他阿底峽尊者僅管以這樣的大尊者,可是平常心裡面敬法的情況。所以這個真正修行的祖師,他畢竟是個修行人,他一看曉得,,他是很了不起的人,於是就聽從他聞法。所以平常我們在這地方講經說法也好,自己心裡面跟法了不相應,那個的的確確這是差的遠,差的很遠。以前在這個地方,我們只聽人家的故事。
我剛開始的時候,曾經說過,我們自己也可以衡量一下,我們心裡恭敬不恭敬,如果你真的衡量的時候,經過這樣衡量,那個時候,你才認得我們自己心裡的心相。那麼在這種狀態之下,你去聽經論上面告訴我們的話,也就容易相應了。否則的話,我們聽他那個,聽的時候蠻好,聽過了以後,你心裡面就覺得風馬牛不相干,這樣。如果說你們能夠進一層仔細去觀察一下,那個心情就會不一樣的。所以平常的時候,處處地方注意,以前容或不知道,以後曉得了,總要養成習慣。不是說等到你進佛堂,進佛堂來不及了,進佛堂因為你的心裡面是什麼?是染污,很強烈的染污心在這地方,跑進去還是這個樣,這個習性很厲害。必定是你聽完了以後,馬上心裡就提起來,把剛才這個道理,提起來觀察一下,說我心裡面是怎麼個狀態呢?然後呢你經常觀察思惟;因為你經常觀察思惟,所以你跑到相應的地方,或者進佛堂,或者翻開經本,那時候你會認得你自己的心相。認得了自己的心相。一對比之下,然後你再一看那個公案,那個時候你就可以衡量的出來,修行人他在任何情況之下,他就有很不一樣的自然的修行相應的這種行為。所以舉手投足之間,自然不一樣,這個差別就在這裡。否則的話,始終我們只是嘴巴上講講是有的,實際上的內容是戲論。
其實這個事情,不僅僅是佛法耶,世間也是如此。所以人家說行家有沒有,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沒有,這是一句俗話。你真的識貨的人,一動,隨便一來,他曉得是真是假。我們現在修學佛法也是一樣。你只要了解了,照著去做,那個時候,你很容易能夠辦別的出來。你有了這個情況,然後你在現在這個情況之下,你才有機會找到,這個師父是善知識,要不然我們始終在外面空轉。現在不是沒有善知識,你怎麼認得他?問題在這裡。下面看。
【霞惹縛亦云,我等於法任何玩耍,無所不作,然不敬法及法師者,是壞慧因,】
這個話,這個祖師告訴我們說,先說下面的,要了解我們真正修學佛法的人,真正重要的,一切都從懺悔業障,集聚資糧來。我們所以差的話,就是資糧一點都沒有,業障很重。那麼要想做這個,怎麼做法呢?懺悔就是以前錯了,集聚一定要從恭敬對方開始,這個是最重要,最重要的。現在假定你說你不能恭敬的話,這個是什麼?不但是不是集聚,而且是破壞。修學佛學最主要的慧,所以你對法跟法師不恭敬,是壞慧的因。你種了這個因,將來一定感的愚痴的果報,所以現在我們痴痴呆呆,就是已經感了這個果,你還不努力,還有什麼希望?而實際上我們努力嗎?不努力。什麼狀態呢?「於法任何玩耍,無所不作」。就把它隨隨便便有課可聽,就聽一聽。那個課還逼著才來聽,如果不逼的話,最好在那睡大覺,你怎麼可能修佛法?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他下面又說。
【現在愚蒙,如此已足,】
像我們這樣的愚痴已經太多啦,假定我們再不努力的話,你還能做什麼?只有一條路。我們所以現在爬不上去,就是這個惡業太重,所以真正重要的,實在要好好的努力,這一點是的的確確。就眼前最近我在這地方,一方面看見有幾位同學,還是大家懶懶散散,很可惜、很遺憾。但是大部分非常努力,我看了非常讚歎,非常歡喜。
【莫更作集愚癡之因,】
這是教斥我們千萬不要再造、再集這愚痴的因!這愚痴的因就是什麼?輕視、不恭敬。
【若愚過此,更有何能。】
如果我們再愚笨、再差一點,我們還能做什麼呀?現在我們已經感覺的辛苦萬分了對不對?已經感覺得爬不上去了,明明佛在這個地方,坐在這個佛堂裡邊,我們看見就是木頭,我們看見就是張紙,那就是我們的愚痴。明明這是最恭敬的大敬田,最大的大功德田,我們有了這個田,就沒有辦法在這個田裡面增長一點東西。可是至少我們現在還覺得看得見,而且我們還有機會去承事,所以一定趁這個機會好好努力、好好努力!所以這句話,若更愚痴的話,那時候你就一點辦法都沒有了。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0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四十七卷 B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四十七卷 B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更愚痴的話,那時候你就一點辦法都沒有了。一旦墮落的話,那一下去是不曉得什麼時候再出來,這個是對於法寶。第三:
p. 108 (11)
【◎ 若於僧伽,或出家眾,持沙門相及於其相不罵不毀,】
看看哦!對僧伽出家眾,昨天我們說了,僧有四種。真實僧或者是勝道沙門,這個是證果的,下面這幾個呢?好像不是,乃至於這最後的啞佯、無慚愧僧等等。但他這個地方說了什麼?跟上面的不一樣,我們念那個功德的時候,念那個真實僧、勝義僧、現在這地方就告訴我們持沙門相及於其相不罵不毀,就是說:只要他今天那個形相是個沙門,對於這個形相你不可以罵、不可以毀,這點注意哦!所以地藏十輪經上面;一再告訴我們,儘管他是污道沙門,儘管他是啞佯僧,儘管他是無慚愧僧,對不起,比至於人世間的轉輪聖王,乃至於天地超勝不曉得多少倍,這個比喻就像那個金子做的一個缽盂,儘管那個缽盂今天髒,吐棄了髒東西,但是金子本身是金子,那個土器你做得再美,那個土就是土,這兩個不一樣。所以這個沙門相是很珍貴,我們千千萬萬不要毀罵。
【又一切種不應分黨,視如怨敵,】
我們要恭敬。
【云汝等我等,應當敬重,猶如僧寶。】
同樣的道理,前面對於佛寶我們說了二個公案,實際上對於法寶、僧寶是一樣的。剛才說感得這個十八異類大魚,感得百頭那個迦毗黎公案,他實際上不是罵的這個佛,他是罵的那些出家人。所以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我們要恭敬,我們要絕對要恭敬。
【勸發增上意樂會云:「希樂功德住林藪,不應觀察他過失,不應起心作是念,我是超勝我第一。此憍是諸放逸本,永不應輕劣苾芻,一劫不能得解脫,此是此教正次第。」】
說我們現在希求好樂功德,所以離家出家,林藪那就是寂靜之處,這個就是草木叢生的地方,通常我們袓師說水邊林下,不是在鬧市區當中,這修行人到的地方。換句話說:因為我們要求寂靜之樂,所以,出了家離開這個熱鬧憒鬧的地方,那個時候你應該怎麼辦呢?一心自己如法修行,淨除自己罪障都來不及,你看人家幹什麼?看人家完全錯了,所以絕不應該看別人的過失,不應起心作是念,我是超勝我第一。一方面不看別人的過失,一方面不要自己貢高我慢,我行、我強,這個不可以,你一生這個憍慢心,那什麼毛病都來了。此憍是諸放逸本,這個憍慢之心、自私之心是放逸的根本,煩惱都跟著這上面來的。實際上呢煩惱的根本就是個我,我的行相就是憍慢,就這樣。這個憍慢就是把他看低,把自己看高,一來不行,所以永不應輕劣苾芻,再差、再差的苾芻你不要去輕視他!你如果說不能做到這點,輕視的話一劫不能得解脫,此是此教正次第。如果你對他一個輕視的心的話,對不起,一劫你都不能,這個罪障有這麼大、有這麼嚴重的罪障。我們現在,出是出了家了,或者是沒有出家,修學佛法了,這個也膲不起,那個也膲不起,那我們到那一年啊!所以從現在開始了解了以後,趕快好好的懺悔,第一件事情,這樣的我們有機會。看下面祖師的行持的準則。
p. 109
【敦巴仁波卿,與大瑜伽師見碎黃布,在行路中,皆不輕越,抖置淨處,如是行持,應隨修學。】
那個敦巴尊者以及大瑜伽師,就是阿底峽尊者的兩個最親近的大弟子,他們在馬路上只看見黃布,黃布是什麼意思?就是那袈裟的顏色,他因為這個是清淨幢相,清淨幢相的顏色就是這樣的,所以一看到那個,乃至於黃顏色,他就想到這個僧寶的清淨幢相,馬上拿出來,然後呢弄弄乾淨放在乾淨的地方,他這樣的恭敬法。那塊黃布現在做了袈裟,披在身上是人我們還去輕視他,所以我們不成功。這是我們應該了解應該照著這樣去隨分隨力的學習的。
【自能如何恭敬三寶,則諸眾生亦能如是恭敬自故,如三摩地王經云:「作集如何業,當得如是果。」】
你自己能夠這樣恭敬,那麼人家也這麼恭敬你,經上面這麼告訴我們。當你能夠圓滿的達到了,你就是佛;反過來說,那個一切的痛苦就解除,所以我們正規修行應該從這個地方去觀察,然後呢如理如量的隨分隨力的行持。這個是別學,三樣東西應該遮止,三樣東西應該努力的學習。別小看這個三樣東西,如果我們現在能夠真正如理如量去做的話,有不得了的好處。這個道理說起來是簡單極了,然後你真正去行持的話,這個裡邊學問大得不得了。所以古人都是什麼?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去做了以後,那個時候你才會體會到,這個東西完全要做的。現在我們平常說來說去毛病在這個上頭,就是這個業障非常的重。這個業障分兩方面,一個呢就是自己的見解,總覺自己的見解礙在這個地方,一個呢自己的情緒、自己的習慣。所以這兩樣東西很厲害的障在那個地方。目前我們最重要的,就要首先要認得這個東西,然後呢怎麼樣去對治他。而要想把他淨治也好,要想他增長功德也好,最重要的就是從這個恭敬三寶開始,一切世間,出世間的功德都從這個地方增長。所以像我們眼前,我們看得見的很多同修,都是各人有各人自己善根。但是呢往往就沒有顧全到那個前題,或者偏在某一方面,就是這樣。譬如說我隨便舉一個例子,我們每一個人來了以後,一定房間馬上佈置一個好好的地方,供一個佛像,然後呢要找這個什麼上香、上水弄半天。房間裡要弄的,但是跑到大殿就不管,這個很有意思。你到底是供佛還是供你自己?很清楚很明白的,你看得出來。然後呢自己修行很重視,常住的事情不管;你一個人很照顧,僧伽團體不管。佛告訴我們的什麼?「僧伽」要你歸依的三寶,三寶當中僧伽很明白,「眾」如法和合之眾,這個才是我們真正應該尊敬歸依之處!但是他為什麼自己房間裡?那就是他自己是有一點善根,可是他那個善根因地當中就弄錯了、做錯了,這是我們應該注意的。所以我們早晨一開始敲鼓的時候,剛開始以前我還不懂,現在愈想愈有道理。敲那個鼓,公事辦、公事辦,公事辦了辦私事,當時我想這個東西好像世間的事情嘛,現在瞭解了,這個法則是通於共世、出世的,世間的事情辦完了,都是世間共同好,佛法裡面辦了以後那個時候真正大家好。所以在這個地方我提到這一點,從這個簡單的量質衡量衡量自己,你如果能夠把這個三寶的地方,能夠如理如量恭敬做到的話,眼前本身就淨除了很多障礙,集聚了很多功德,將來你就能夠感得你在一個正法的團體當中進去的,修學佛法你不要愁沒有善知識,這是我們眼前最起碼的地方,應該注意到的。上面是講這個別學,這個別學的話就是分開來各別各別的,分佛寶應該怎麼樣,法寶應該怎樣,僧寶應該怎麼樣,分開來講。那麼共學呢?那個就是不分佛法僧,不分佛法僧那共同的,這個是我們應該瞭解的。所以共不共,這個地方指的共不共。所以
【◎ 共學分六,初者隨念三寶功德差別,數數歸依者。】
這個共學分成上面,隨念三寶的功德,那三寶整個的,那麼然後呢因為你念的這個的功德的話,心裡面自然而然的數數歸依。
【謂數思惟如前所說,內外差別,及三寶中,互相差別,並其功德。】
第一個。
【◎ 第二隨念大恩恆勤供養,】
經常思念三寶對我們的無比的恩德,為什麼對我們有種種恩呢?因為他有功德,我們供養他結果好處是我們的,你跟他學結果好處是我們的,實際上,衪I三寶一直在教化我們,所有的世出世間一切好處,都從這個地方來的。你只要念到他的恩,自然而然你的恭敬心就生起來了,很多地方都好。然後你不去念的時候心裡念些什麼?可憐!「煩惱」,因為你沒有如理如法的念,然後你就隨著煩惱,然後呢你在那裡輾轉輪迴;更糟糕的我們自己還覺得很有道理,總覺得自己有道理,那是錯上加錯,所以這個是我們應該去怎麼照著他告訴我們去念,念三寶的恩,這個裡邊說
【嚼噉之先亦當供養者。】
乃至於你任何情況之下,喝一口水、吃一口飯,吃隨便什麼東西,拿起來了,吃的先供養,供養三寶的。處處地方想到我們為什麼能夠得到,尤其是我們現為佛弟子,深深了解世出世間,一切的好處總由三寶來。既然從三寶得來的話,所以拿到這東西,我們第一想他的來源,所以飲水思源,古人尚且如此說,這個一絲一縷當思來處不易,現在我們修學佛法的人,當然更應該超過世間。世間的人只曉得來處不易,不曉得來的源處那裡,我們現在不但了解到來處不易,而且了解這個根本因從三寶來的,所以我們說既然來的,我們要感謝供養。
【如三摩地王經云:『由佛福德獲飲食,愚夫不知報佛恩。】
經上面老是告訴我們,
【此是以獲飲食為喻,隨自所有一切樂善,悉應了知是三寶恩。】
這個我們應該了解的,這是隨便舉一個飲食,所以其他的一切好處,也曉得這個都是三寶的恩。
【由報恩德意樂供養,】
這個分兩部份,一個供養的事就是我們的行為,還有第二個供養的意樂,我們供養的時候應該以用什麼樣的心情去供養。
【初中有十,】
供養的方式一共有十點,這個容易懂,我們把他念一遍就可以。第一個
【供養身者,謂親供養真佛色身。供養塔者,謂供為佛所建塔等。】
現在我們的寺廟什麼等等。真正的塔就是我們的寺廟,我們現在的塔是藏的骨灰,那個不對。因為這個是什麼呢?就是佛涅槃了以後,火燒剩下來的骨,或者是他的像,他的這些都是叫塔,這個才是真正的塔。那我們現在只看他的一點,說燒了骨灰,骨灰還不是佛的,當然同樣的你只是講塔,不過佛經裡邊的,以及我們現在腦筋當中,三寶當中的佛塔那就是這個塔寺。
【現前供養者,謂前二事,現自根前而設供養。】
就是前面東西,或者佛的色身,或者在塔廟當中。
【不現前供養者,謂佛佛塔非現在前,普為一切佛佛塔故而設供養。】
這是不現前供養。
【又若於佛般涅槃後為供佛故,造像及塔,若一數等,亦非現供,】
佛涅槃以後我們造了佛像,然後呢寺院,這個都不是前供養。
【若供此二隨一之時,作如是念而供養者,謂此一法性,即是一切法性,是故眼前供養此二,亦即供養其餘三世一切諸佛,及供十方無邊佛塔。】
那麼不管是眼前供養不眼前供養,供養的時候我們這樣的意念觀想而去供養,說這個法性,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眼前供養這個佛跟塔就等於供養十方三世一切的無邊。
【此是俱供現不現前。】
等於現不現,乃至於十方三世都供了,這樣的供養方法功德最大,所以引論上面:
【論說初者,獲廣大福,第二較前獲大大福,等三較前獲最大福,】
這一點看一看!我們總覺得最好遇見佛,這最好,這是眼前供養;結果他告訴我們,「初者」是的!眼前供養是得到絕大的福報,但是第二還要大,非眼前還要大,然後呢第三是更大!所以我們不要說現在佛不眼前了;不是,現在不是佛不眼前,佛不管他眼前不眼前,你去供的話,眼前一種福,不眼前是更大,第三種更大。那麼為什麼我們得不到?就是我們能供者的心是不是真的相應。我們跑到那個廟堂裡面去,今天輪到我香燈,叫我燒一根香,委委曲曲的在那個地方做,你怎麼能得到功德呢?你那個不獲罪已經是逃不了,你那心裡面完全是個輕慢心所以也有很多人做早晚課,真是苦惱的不得了,如果今天那個大和尚不在那裡,最好跑的去跑掉了才好,這種心情。所以這個我們要了解,這個每一個地方自己要觀察自己的心,所以前面一再說,你觀察自己的心裡很清楚、很明白,不要說我現在愚痴,你現在這麼愚痴你還不恭敬,你等到那一年去?正因為你現在很差,所以趕快這個地方努力,慢慢地就轉變過來了。他下面道理也是,然後呢祖師的榜樣,都在這個地方,祖師榜樣都在這裡。
【故於一佛,或佛像等,修供養時,應憶法性無所差別,先當遣意供養一切,極為切要。】
所以哪怕供一個佛,或者佛像,在這種情況之下,你先憶念那個法性,然後呢說法性是偏一切處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下面說:極為切要,這個很重要,那麼說到這裡停一下。說來說去總之這個道理你一定要把所指的道理認識,這個道理所指的內涵是什麼,換句話說:指的就是我們的心裡的行相,看看我們的心裡行相,是不是的的確確很恭敬。儘管我們眼前做不到,說觀想的像普賢菩薩,乃至於眼前觀想都觀想不出來,沒關係,可是你那個心裡面的確想,我在至誠恭敬的,我雖然看不見,佛就是看得見的。所以這個止觀上面告訴我們很清楚,那個大乘止觀上面也說,佛經上面也這麼說,就像瞎子一樣,在明眼人前面這個瞎子雖然看不見明眼人,但是那個明眼人可以看得見;我們是看不見佛,佛看得見我們,你心念一動就看見了,鬼神都看得見。這一點我們了解以後,你自然而然去做的時候心裡至誠恭敬,你能夠這樣去做,慢慢慢慢的,因為不斷不斷的練習,經過練習你就能力增長了。現在我們毛病就是現在不行,不行停在那裡,永遠停在那裡。結果呢?停在那裡,你單單停在那裡不退還好,那世間的染污卻是滾滾而來,這個是他要認識的地方。下面。
p. 110
【自作供養者,謂非由於懈怠懶惰放逸增上,而令他作,唯自手作。】
什麼是自作供養呢?就是不要說,現在我們啦自己作了,不是的,不是這個,不單單是你的身口在那兒做,還要你的心,自己不自懈怠,懈怠要注意哦!懈怠就是你心裡邊沒有精進相應,沒有如理如法的推著自己去做,這個叫懈怠。別人逼著你去做,你的心裡面委委曲曲的做,這個是懈怠。雖然你自己做了,功德是有的,好可惜!我們都是這樣,時間也是白白浪費了,精力也是白白浪費了,然後得到的功德卻是很少,乃至於往往還得到很多的罪過,這最可惜的一件事情。你只要能夠轉變,有了這個正知見,同樣的你還是做那麼多事情,就會有絕不一樣的果報。很多這種情況,眼前就會得到,所以空下來,尤其你們聊天,不如說找那些真正用功的,你問問他看。在座的好幾位同學談論了以後,他親自體驗到,是歡喜快樂,不是一定在那地方打了一個佛七,然後呢怎麼樣,就是我們聽了法,如理思惟觀察,照著去做的,跑到廚房也好,打掃廁所也好,自然而然心裡面跟著法相應的那個法喜生起來了,然後呢這個是眼前的,而這個真正的將來的異熟果報,那是不得了的,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我在這個地方鼓勵大家,好好的在這個地方努力學,你了解了去做得來,那這的確是輕而易舉的事情。所以前面一再告訴我們,「聽聞隨轉修心要,少力即脫生死城」,你好好的聽聞,然後懂得了,照著去做,不要花太大的努力,生死輪迴就跳出來了。何至於像現在我們弄了個半天,就是你沒跟他相應,然後呢苦苦惱惱坐在這個地方,你勉勉強強的白天還是去做那個事情,像機器一樣,像畜生一樣被鞭著,這個不算。所以這裡告訴我們,不是由於懈怠、懶惰、放逸,這種力量,乃至於也不叫,自己去做,這個情況。所以這個地方從文字上面看就說單單自己不要叫別人,實際上呢就是自己去做,你這個心情也應該注意到。再下面。
【教他供養者,謂念自己略有少物,然諸有情貧苦薄福,無力供養,若教此供,當獲安樂,】
這是教他供,這個教他供注意哦!他自己有,他也曉得供養的功德,但是他看見人家更差,他願意把功德讓給別人,不是自己小氣不願意;自己捨不得教別人供,這個不算,這個我們要了解的,他每一個地方的關鍵。
【由悲愍心,唯教他供。】
所以教他供的,因為悲愍別人,明明看見這個好機會讓給別人,就像一筆好生意,明明曉得,看見他太窮了,好了讓給你做,這樣的心情。
【又亦勸他共供養者,謂自他俱共同供養,此三福果,大小如前。】
同樣的,第一個自己供養最小,你以悲愍心讓給別人,結果還比他更大,這個了解,這是以悲愍心明曉得這樣去做,第三呢自他一起做是更大。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看見,說你供養佛,親自佛眼前供養,功德還不如我們現在事後供養,經論上面說得清清楚楚。我們現在往往說我們不在佛世,可惜啊!不在佛世,你如法做的話,得到的福德不亞於佛世,還超過佛世,這樣好!同樣供養,同樣的道理,也許我們覺得我自己沒錢,你能夠真正的如理的教別人供養的這功德,還比你自己還要好。那千真萬確的這種道理都在這上頭,如果說你能夠鼓勵自他共同供養的話是更好。
【財敬供養者,謂供種種衣服飲食臥具坐具病緣醫藥,供身什物,薰香末香塗香華鬘伎樂及諸燈燭,敬問禮拜,奉迎合掌,唱種種讚,五支遍禮,右旋圍繞,又供田等無盡奉施,又供摩尼耳環臂釧,諸莊嚴具,下至供養諸小鳴鈴,散諸珍奇,纏寶縷線,供養諸佛,或佛塔廟。】
這個就是財敬供養。這兩個字注意哦!財而恭敬,這個就是外財,供的時候是恭敬,恭恭敬敬的,你這個不管是什麼各式各樣的,以恭敬心去供養。
【廣大供養者,謂以如是利養恭敬常時供養,】
什麼是廣大呢?像上面說的恆長恭敬心去供養。
【此復有七,】
分七方面,謂所供的財物,供的東西多而好,眼前供養非眼前恭養,自作以及教他,至心歡喜,心裡面供的時候是非常歡善,還有「猛利勝解而為供養」,這個猛利通於至心歡喜,勝解三樣,就是說:你供的時候要有勝解心,這個勝解心是什麼?就是你確定瞭解你為什麼要供,以及恭敬的時候你那個心情感恩恭敬,確定曉得這是無上的福田,無上的功德田,無上的恩德田,你至誠恭敬的去供養他,以這一種至誠的歡喜的這樣。眼前我們無處不是,如果你瞭解了這個地方就是塔廟,供這個功德超過供佛。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你哪怕是上一香一華,哪怕掃一個地,哪怕處理一點事情,你看見地上髒了,你能夠把它掃一下,你看到那個東西了把它拿掉,這樣,都產生無邊廣大的果報。這是我們真不了解,真可惜啊!除了這個以外,
【復將此善迴向無上正等菩提。】
一定得到絕大的果報,還要把它迴向,那個是廣大供養。
【非染汙供養者,謂不由輕蔑放逸懈怠而教他供,自手供養,殷重供養,不散漫心而設供養,不以貪等雜染供養,不於信佛國王等所為得利敬而為供養,以隨順物而設供養。】
什麼是非染汙?這個雖然你供養了,如果你心裡邊輕蔑,如果放逸,如果懈怠,這種情況去教別人,你雖然有錢,拿去供供佛啦,這個不行。當然這個是教別人,實際上呢?就是你輕蔑心,這個本身就是最主要的重點在這個地方的也就是,心裡面沒有恭敬心,馬馬虎虎、含含糊糊,就是這種狀態。所以要自己親手去供養,要殷重殷切的供養,不散漫心,然後供的時候不以貪等雜染,這是什麼意思?我們現在就是這個狀態,跑去供一個佛,菩薩啊!我供你三斤香蕉,然後我這個香蕉等下年豐收,這樣。這個要注意,我們處處地方幹什麼?要迴向無上菩提。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更愚痴的話,那時候你就一點辦法都沒有了。一旦墮落的話,那一下去是不曉得什麼時候再出來,這個是對於法寶。第三:
p. 108 (11)
【◎ 若於僧伽,或出家眾,持沙門相及於其相不罵不毀,】
看看哦!對僧伽出家眾,昨天我們說了,僧有四種。真實僧或者是勝道沙門,這個是證果的,下面這幾個呢?好像不是,乃至於這最後的啞佯、無慚愧僧等等。但他這個地方說了什麼?跟上面的不一樣,我們念那個功德的時候,念那個真實僧、勝義僧、現在這地方就告訴我們持沙門相及於其相不罵不毀,就是說:只要他今天那個形相是個沙門,對於這個形相你不可以罵、不可以毀,這點注意哦!所以地藏十輪經上面;一再告訴我們,儘管他是污道沙門,儘管他是啞佯僧,儘管他是無慚愧僧,對不起,比至於人世間的轉輪聖王,乃至於天地超勝不曉得多少倍,這個比喻就像那個金子做的一個缽盂,儘管那個缽盂今天髒,吐棄了髒東西,但是金子本身是金子,那個土器你做得再美,那個土就是土,這兩個不一樣。所以這個沙門相是很珍貴,我們千千萬萬不要毀罵。
【又一切種不應分黨,視如怨敵,】
我們要恭敬。
【云汝等我等,應當敬重,猶如僧寶。】
同樣的道理,前面對於佛寶我們說了二個公案,實際上對於法寶、僧寶是一樣的。剛才說感得這個十八異類大魚,感得百頭那個迦毗黎公案,他實際上不是罵的這個佛,他是罵的那些出家人。所以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我們要恭敬,我們要絕對要恭敬。
【勸發增上意樂會云:「希樂功德住林藪,不應觀察他過失,不應起心作是念,我是超勝我第一。此憍是諸放逸本,永不應輕劣苾芻,一劫不能得解脫,此是此教正次第。」】
說我們現在希求好樂功德,所以離家出家,林藪那就是寂靜之處,這個就是草木叢生的地方,通常我們袓師說水邊林下,不是在鬧市區當中,這修行人到的地方。換句話說:因為我們要求寂靜之樂,所以,出了家離開這個熱鬧憒鬧的地方,那個時候你應該怎麼辦呢?一心自己如法修行,淨除自己罪障都來不及,你看人家幹什麼?看人家完全錯了,所以絕不應該看別人的過失,不應起心作是念,我是超勝我第一。一方面不看別人的過失,一方面不要自己貢高我慢,我行、我強,這個不可以,你一生這個憍慢心,那什麼毛病都來了。此憍是諸放逸本,這個憍慢之心、自私之心是放逸的根本,煩惱都跟著這上面來的。實際上呢煩惱的根本就是個我,我的行相就是憍慢,就這樣。這個憍慢就是把他看低,把自己看高,一來不行,所以永不應輕劣苾芻,再差、再差的苾芻你不要去輕視他!你如果說不能做到這點,輕視的話一劫不能得解脫,此是此教正次第。如果你對他一個輕視的心的話,對不起,一劫你都不能,這個罪障有這麼大、有這麼嚴重的罪障。我們現在,出是出了家了,或者是沒有出家,修學佛法了,這個也膲不起,那個也膲不起,那我們到那一年啊!所以從現在開始了解了以後,趕快好好的懺悔,第一件事情,這樣的我們有機會。看下面祖師的行持的準則。
p. 109
【敦巴仁波卿,與大瑜伽師見碎黃布,在行路中,皆不輕越,抖置淨處,如是行持,應隨修學。】
那個敦巴尊者以及大瑜伽師,就是阿底峽尊者的兩個最親近的大弟子,他們在馬路上只看見黃布,黃布是什麼意思?就是那袈裟的顏色,他因為這個是清淨幢相,清淨幢相的顏色就是這樣的,所以一看到那個,乃至於黃顏色,他就想到這個僧寶的清淨幢相,馬上拿出來,然後呢弄弄乾淨放在乾淨的地方,他這樣的恭敬法。那塊黃布現在做了袈裟,披在身上是人我們還去輕視他,所以我們不成功。這是我們應該了解應該照著這樣去隨分隨力的學習的。
【自能如何恭敬三寶,則諸眾生亦能如是恭敬自故,如三摩地王經云:「作集如何業,當得如是果。」】
你自己能夠這樣恭敬,那麼人家也這麼恭敬你,經上面這麼告訴我們。當你能夠圓滿的達到了,你就是佛;反過來說,那個一切的痛苦就解除,所以我們正規修行應該從這個地方去觀察,然後呢如理如量的隨分隨力的行持。這個是別學,三樣東西應該遮止,三樣東西應該努力的學習。別小看這個三樣東西,如果我們現在能夠真正如理如量去做的話,有不得了的好處。這個道理說起來是簡單極了,然後你真正去行持的話,這個裡邊學問大得不得了。所以古人都是什麼?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去做了以後,那個時候你才會體會到,這個東西完全要做的。現在我們平常說來說去毛病在這個上頭,就是這個業障非常的重。這個業障分兩方面,一個呢就是自己的見解,總覺自己的見解礙在這個地方,一個呢自己的情緒、自己的習慣。所以這兩樣東西很厲害的障在那個地方。目前我們最重要的,就要首先要認得這個東西,然後呢怎麼樣去對治他。而要想把他淨治也好,要想他增長功德也好,最重要的就是從這個恭敬三寶開始,一切世間,出世間的功德都從這個地方增長。所以像我們眼前,我們看得見的很多同修,都是各人有各人自己善根。但是呢往往就沒有顧全到那個前題,或者偏在某一方面,就是這樣。譬如說我隨便舉一個例子,我們每一個人來了以後,一定房間馬上佈置一個好好的地方,供一個佛像,然後呢要找這個什麼上香、上水弄半天。房間裡要弄的,但是跑到大殿就不管,這個很有意思。你到底是供佛還是供你自己?很清楚很明白的,你看得出來。然後呢自己修行很重視,常住的事情不管;你一個人很照顧,僧伽團體不管。佛告訴我們的什麼?「僧伽」要你歸依的三寶,三寶當中僧伽很明白,「眾」如法和合之眾,這個才是我們真正應該尊敬歸依之處!但是他為什麼自己房間裡?那就是他自己是有一點善根,可是他那個善根因地當中就弄錯了、做錯了,這是我們應該注意的。所以我們早晨一開始敲鼓的時候,剛開始以前我還不懂,現在愈想愈有道理。敲那個鼓,公事辦、公事辦,公事辦了辦私事,當時我想這個東西好像世間的事情嘛,現在瞭解了,這個法則是通於共世、出世的,世間的事情辦完了,都是世間共同好,佛法裡面辦了以後那個時候真正大家好。所以在這個地方我提到這一點,從這個簡單的量質衡量衡量自己,你如果能夠把這個三寶的地方,能夠如理如量恭敬做到的話,眼前本身就淨除了很多障礙,集聚了很多功德,將來你就能夠感得你在一個正法的團體當中進去的,修學佛法你不要愁沒有善知識,這是我們眼前最起碼的地方,應該注意到的。上面是講這個別學,這個別學的話就是分開來各別各別的,分佛寶應該怎麼樣,法寶應該怎樣,僧寶應該怎麼樣,分開來講。那麼共學呢?那個就是不分佛法僧,不分佛法僧那共同的,這個是我們應該瞭解的。所以共不共,這個地方指的共不共。所以
【◎ 共學分六,初者隨念三寶功德差別,數數歸依者。】
這個共學分成上面,隨念三寶的功德,那三寶整個的,那麼然後呢因為你念的這個的功德的話,心裡面自然而然的數數歸依。
【謂數思惟如前所說,內外差別,及三寶中,互相差別,並其功德。】
第一個。
【◎ 第二隨念大恩恆勤供養,】
經常思念三寶對我們的無比的恩德,為什麼對我們有種種恩呢?因為他有功德,我們供養他結果好處是我們的,你跟他學結果好處是我們的,實際上,衪I三寶一直在教化我們,所有的世出世間一切好處,都從這個地方來的。你只要念到他的恩,自然而然你的恭敬心就生起來了,很多地方都好。然後你不去念的時候心裡念些什麼?可憐!「煩惱」,因為你沒有如理如法的念,然後你就隨著煩惱,然後呢你在那裡輾轉輪迴;更糟糕的我們自己還覺得很有道理,總覺得自己有道理,那是錯上加錯,所以這個是我們應該去怎麼照著他告訴我們去念,念三寶的恩,這個裡邊說
【嚼噉之先亦當供養者。】
乃至於你任何情況之下,喝一口水、吃一口飯,吃隨便什麼東西,拿起來了,吃的先供養,供養三寶的。處處地方想到我們為什麼能夠得到,尤其是我們現為佛弟子,深深了解世出世間,一切的好處總由三寶來。既然從三寶得來的話,所以拿到這東西,我們第一想他的來源,所以飲水思源,古人尚且如此說,這個一絲一縷當思來處不易,現在我們修學佛法的人,當然更應該超過世間。世間的人只曉得來處不易,不曉得來的源處那裡,我們現在不但了解到來處不易,而且了解這個根本因從三寶來的,所以我們說既然來的,我們要感謝供養。
【如三摩地王經云:『由佛福德獲飲食,愚夫不知報佛恩。】
經上面老是告訴我們,
【此是以獲飲食為喻,隨自所有一切樂善,悉應了知是三寶恩。】
這個我們應該了解的,這是隨便舉一個飲食,所以其他的一切好處,也曉得這個都是三寶的恩。
【由報恩德意樂供養,】
這個分兩部份,一個供養的事就是我們的行為,還有第二個供養的意樂,我們供養的時候應該以用什麼樣的心情去供養。
【初中有十,】
供養的方式一共有十點,這個容易懂,我們把他念一遍就可以。第一個
【供養身者,謂親供養真佛色身。供養塔者,謂供為佛所建塔等。】
現在我們的寺廟什麼等等。真正的塔就是我們的寺廟,我們現在的塔是藏的骨灰,那個不對。因為這個是什麼呢?就是佛涅槃了以後,火燒剩下來的骨,或者是他的像,他的這些都是叫塔,這個才是真正的塔。那我們現在只看他的一點,說燒了骨灰,骨灰還不是佛的,當然同樣的你只是講塔,不過佛經裡邊的,以及我們現在腦筋當中,三寶當中的佛塔那就是這個塔寺。
【現前供養者,謂前二事,現自根前而設供養。】
就是前面東西,或者佛的色身,或者在塔廟當中。
【不現前供養者,謂佛佛塔非現在前,普為一切佛佛塔故而設供養。】
這是不現前供養。
【又若於佛般涅槃後為供佛故,造像及塔,若一數等,亦非現供,】
佛涅槃以後我們造了佛像,然後呢寺院,這個都不是前供養。
【若供此二隨一之時,作如是念而供養者,謂此一法性,即是一切法性,是故眼前供養此二,亦即供養其餘三世一切諸佛,及供十方無邊佛塔。】
那麼不管是眼前供養不眼前供養,供養的時候我們這樣的意念觀想而去供養,說這個法性,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眼前供養這個佛跟塔就等於供養十方三世一切的無邊。
【此是俱供現不現前。】
等於現不現,乃至於十方三世都供了,這樣的供養方法功德最大,所以引論上面:
【論說初者,獲廣大福,第二較前獲大大福,等三較前獲最大福,】
這一點看一看!我們總覺得最好遇見佛,這最好,這是眼前供養;結果他告訴我們,「初者」是的!眼前供養是得到絕大的福報,但是第二還要大,非眼前還要大,然後呢第三是更大!所以我們不要說現在佛不眼前了;不是,現在不是佛不眼前,佛不管他眼前不眼前,你去供的話,眼前一種福,不眼前是更大,第三種更大。那麼為什麼我們得不到?就是我們能供者的心是不是真的相應。我們跑到那個廟堂裡面去,今天輪到我香燈,叫我燒一根香,委委曲曲的在那個地方做,你怎麼能得到功德呢?你那個不獲罪已經是逃不了,你那心裡面完全是個輕慢心所以也有很多人做早晚課,真是苦惱的不得了,如果今天那個大和尚不在那裡,最好跑的去跑掉了才好,這種心情。所以這個我們要了解,這個每一個地方自己要觀察自己的心,所以前面一再說,你觀察自己的心裡很清楚、很明白,不要說我現在愚痴,你現在這麼愚痴你還不恭敬,你等到那一年去?正因為你現在很差,所以趕快這個地方努力,慢慢地就轉變過來了。他下面道理也是,然後呢祖師的榜樣,都在這個地方,祖師榜樣都在這裡。
【故於一佛,或佛像等,修供養時,應憶法性無所差別,先當遣意供養一切,極為切要。】
所以哪怕供一個佛,或者佛像,在這種情況之下,你先憶念那個法性,然後呢說法性是偏一切處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下面說:極為切要,這個很重要,那麼說到這裡停一下。說來說去總之這個道理你一定要把所指的道理認識,這個道理所指的內涵是什麼,換句話說:指的就是我們的心裡的行相,看看我們的心裡行相,是不是的的確確很恭敬。儘管我們眼前做不到,說觀想的像普賢菩薩,乃至於眼前觀想都觀想不出來,沒關係,可是你那個心裡面的確想,我在至誠恭敬的,我雖然看不見,佛就是看得見的。所以這個止觀上面告訴我們很清楚,那個大乘止觀上面也說,佛經上面也這麼說,就像瞎子一樣,在明眼人前面這個瞎子雖然看不見明眼人,但是那個明眼人可以看得見;我們是看不見佛,佛看得見我們,你心念一動就看見了,鬼神都看得見。這一點我們了解以後,你自然而然去做的時候心裡至誠恭敬,你能夠這樣去做,慢慢慢慢的,因為不斷不斷的練習,經過練習你就能力增長了。現在我們毛病就是現在不行,不行停在那裡,永遠停在那裡。結果呢?停在那裡,你單單停在那裡不退還好,那世間的染污卻是滾滾而來,這個是他要認識的地方。下面。
p. 110
【自作供養者,謂非由於懈怠懶惰放逸增上,而令他作,唯自手作。】
什麼是自作供養呢?就是不要說,現在我們啦自己作了,不是的,不是這個,不單單是你的身口在那兒做,還要你的心,自己不自懈怠,懈怠要注意哦!懈怠就是你心裡邊沒有精進相應,沒有如理如法的推著自己去做,這個叫懈怠。別人逼著你去做,你的心裡面委委曲曲的做,這個是懈怠。雖然你自己做了,功德是有的,好可惜!我們都是這樣,時間也是白白浪費了,精力也是白白浪費了,然後得到的功德卻是很少,乃至於往往還得到很多的罪過,這最可惜的一件事情。你只要能夠轉變,有了這個正知見,同樣的你還是做那麼多事情,就會有絕不一樣的果報。很多這種情況,眼前就會得到,所以空下來,尤其你們聊天,不如說找那些真正用功的,你問問他看。在座的好幾位同學談論了以後,他親自體驗到,是歡喜快樂,不是一定在那地方打了一個佛七,然後呢怎麼樣,就是我們聽了法,如理思惟觀察,照著去做的,跑到廚房也好,打掃廁所也好,自然而然心裡面跟著法相應的那個法喜生起來了,然後呢這個是眼前的,而這個真正的將來的異熟果報,那是不得了的,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我在這個地方鼓勵大家,好好的在這個地方努力學,你了解了去做得來,那這的確是輕而易舉的事情。所以前面一再告訴我們,「聽聞隨轉修心要,少力即脫生死城」,你好好的聽聞,然後懂得了,照著去做,不要花太大的努力,生死輪迴就跳出來了。何至於像現在我們弄了個半天,就是你沒跟他相應,然後呢苦苦惱惱坐在這個地方,你勉勉強強的白天還是去做那個事情,像機器一樣,像畜生一樣被鞭著,這個不算。所以這裡告訴我們,不是由於懈怠、懶惰、放逸,這種力量,乃至於也不叫,自己去做,這個情況。所以這個地方從文字上面看就說單單自己不要叫別人,實際上呢就是自己去做,你這個心情也應該注意到。再下面。
【教他供養者,謂念自己略有少物,然諸有情貧苦薄福,無力供養,若教此供,當獲安樂,】
這是教他供,這個教他供注意哦!他自己有,他也曉得供養的功德,但是他看見人家更差,他願意把功德讓給別人,不是自己小氣不願意;自己捨不得教別人供,這個不算,這個我們要了解的,他每一個地方的關鍵。
【由悲愍心,唯教他供。】
所以教他供的,因為悲愍別人,明明看見這個好機會讓給別人,就像一筆好生意,明明曉得,看見他太窮了,好了讓給你做,這樣的心情。
【又亦勸他共供養者,謂自他俱共同供養,此三福果,大小如前。】
同樣的,第一個自己供養最小,你以悲愍心讓給別人,結果還比他更大,這個了解,這是以悲愍心明曉得這樣去做,第三呢自他一起做是更大。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看見,說你供養佛,親自佛眼前供養,功德還不如我們現在事後供養,經論上面說得清清楚楚。我們現在往往說我們不在佛世,可惜啊!不在佛世,你如法做的話,得到的福德不亞於佛世,還超過佛世,這樣好!同樣供養,同樣的道理,也許我們覺得我自己沒錢,你能夠真正的如理的教別人供養的這功德,還比你自己還要好。那千真萬確的這種道理都在這上頭,如果說你能夠鼓勵自他共同供養的話是更好。
【財敬供養者,謂供種種衣服飲食臥具坐具病緣醫藥,供身什物,薰香末香塗香華鬘伎樂及諸燈燭,敬問禮拜,奉迎合掌,唱種種讚,五支遍禮,右旋圍繞,又供田等無盡奉施,又供摩尼耳環臂釧,諸莊嚴具,下至供養諸小鳴鈴,散諸珍奇,纏寶縷線,供養諸佛,或佛塔廟。】
這個就是財敬供養。這兩個字注意哦!財而恭敬,這個就是外財,供的時候是恭敬,恭恭敬敬的,你這個不管是什麼各式各樣的,以恭敬心去供養。
【廣大供養者,謂以如是利養恭敬常時供養,】
什麼是廣大呢?像上面說的恆長恭敬心去供養。
【此復有七,】
分七方面,謂所供的財物,供的東西多而好,眼前供養非眼前恭養,自作以及教他,至心歡喜,心裡面供的時候是非常歡善,還有「猛利勝解而為供養」,這個猛利通於至心歡喜,勝解三樣,就是說:你供的時候要有勝解心,這個勝解心是什麼?就是你確定瞭解你為什麼要供,以及恭敬的時候你那個心情感恩恭敬,確定曉得這是無上的福田,無上的功德田,無上的恩德田,你至誠恭敬的去供養他,以這一種至誠的歡喜的這樣。眼前我們無處不是,如果你瞭解了這個地方就是塔廟,供這個功德超過供佛。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你哪怕是上一香一華,哪怕掃一個地,哪怕處理一點事情,你看見地上髒了,你能夠把它掃一下,你看到那個東西了把它拿掉,這樣,都產生無邊廣大的果報。這是我們真不了解,真可惜啊!除了這個以外,
【復將此善迴向無上正等菩提。】
一定得到絕大的果報,還要把它迴向,那個是廣大供養。
【非染汙供養者,謂不由輕蔑放逸懈怠而教他供,自手供養,殷重供養,不散漫心而設供養,不以貪等雜染供養,不於信佛國王等所為得利敬而為供養,以隨順物而設供養。】
什麼是非染汙?這個雖然你供養了,如果你心裡邊輕蔑,如果放逸,如果懈怠,這種情況去教別人,你雖然有錢,拿去供供佛啦,這個不行。當然這個是教別人,實際上呢?就是你輕蔑心,這個本身就是最主要的重點在這個地方的也就是,心裡面沒有恭敬心,馬馬虎虎、含含糊糊,就是這種狀態。所以要自己親手去供養,要殷重殷切的供養,不散漫心,然後供的時候不以貪等雜染,這是什麼意思?我們現在就是這個狀態,跑去供一個佛,菩薩啊!我供你三斤香蕉,然後我這個香蕉等下年豐收,這樣。這個要注意,我們處處地方幹什麼?要迴向無上菩提。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0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四十八卷A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四十八卷A面
日常法師
______
要迴向無上菩提,我們還是要求的,要求這個,這個才對。所以這個是「不於信佛國王等所為得利養」,不是人家,從他們信,然後從這地方得到了,以隨順物,跟你相應的。譬如這個,平常來說,尤其是我們出家人,不要在信徒面前讚嘆那個,然後他覺得對,就給你很多錢供養。這是染污相應,你拿了去隨順去相應的,如乞化,討到什麼就算什麼,你討到的,至誠恭敬的供養,那個對。
p. 110 (10)
【隨順物者,謂諸淨物,】
說得很清楚,這個才是清淨的,你心裡面沒有染污心相應的,隨分隨力得到。你不要花了很大的勁,用種種的方式,想了心思得到了,這個不淨物,這個不淨物沒有用,這個都是三世怨。
【遠離不淨,】
除了這個心裡面不淨以外,外面有很多東西也不是。
【雌黃所塗,酥所灌洗,】
然後呢
【局啒羅薰,】
這個啒羅薰我也不曉得是什麼。
【遏迦花等】
反正這個東西不好的,
【及諸所餘非清淨物。】
據我所了解,有刺的花,通常我們不供,有毒的花不供,還有很多花,看起來很好,可是聞起來就有等等,反正這種東西我們就不拿來供養。
【◎ 又若如是財物供養自無所集,無從他求,應於一切世界之中,所有如來諸供養具,以歡喜俱及於廣大勝解俱心,周遍思惟,一切隨喜少用功力,而修無量廣大供養,】
妙極了。上面所說的財物的供養,假定說我們沒有,也無從求起,這一點尤其是我們出家,出家不必忙著說我要求多少,你能夠這一點做到,功德就不得了。總之出家人要供的要清淨為主。不要說我求多少來,這個不相應。求多少來,你就是求到了,都是只有罪過。這個地方應該怎麼辦呢?你雖然自己沒有,也求不到,那麼你就觀想,一切世界當中,實際上十方無量無邊不曉得多少,不得了啊!所有諸如來的供養具,以歡喜俱心及於廣大勝解俱心,佛!十方一切如來法會當中有無量無邊的天人、聖眾,去供養諸佛菩薩,那個時候你以歡喜俱勝解心,周遍思惟。換句話說,普緣一切隨喜,很簡單你只要隨喜,不要你自己供;好啊!看見他們供養諸佛,你讚嘆歡喜,就這個心情,這就能夠攝集很多廣大資糧,不得了啊!你就這樣的一個隨喜的心,就積集了廣大資糧,我們現在說,集聚資糧好像難,不要你花一分錢,你只要能夠這樣去做,
p. 111
【攝集菩提廣大資糧,恆常於此以真善心,起歡喜心,當勤修學。】
它有這麼大的好處,又這麼省事。所以這才是我們真正平常要真善歡喜,這樣的心情努力去做。我們起步,從現在開始一定做得到的,這一生就可以做得到了。很快就可以做得到。
【又如寶雲經及建立三三昧耶經所說,無主攝持諸華,果樹及珍寶等,亦當供養。】
這經上面還告訴我們,無主攝持的,比如野花、花果、珍寶等等,無主的也可以供養。有主的不可以。
【正行供養者,】
那是財物供養。正行供養呢?是修行。十大願王中,第三個廣修供養,就是這樣,以外面的財境,裡邊這個身口的承事,其中最好的是正法如實修行供養,就是正行供養。就是下面的。
【謂於下至搆牛乳頃,】
正行供養,哪怕很短的一個時候,擠牛乳那是很短的時候,牛乳是每天要去擠的,很短一個時候,修什麼?
【精勤修習】
努力去修,修
【四無量心,四種法集,隨念三寶,波羅蜜多,及能勝解甚深空性,無分別住,】
了解了空性,安住在這個上頭。
【於淨尸羅,起防護心,於菩提分,六度四攝,精勤修學。】
這些,關於這個內容,後面將來一一講的,就是講那些。
【若能由此十種供養供養三寶,應知是名圓滿供養。】
不得了啊!這個是供養圓滿。
【由如是等,興供養時,有六意樂,】
上面是說加行,我們供養的方式、行為。下面是意樂,我們應該以哪一種心理,又分六種。
【能於三寶隨一之所,少分思惟,而生無量廣大果利,】
不管是佛、法、僧。隨業,何況是全部。你能夠恆常,不得了,這個地方少分,少分的思惟,就能夠生出廣大的果利,就得到無量無邊的大利益。結這樣的好的果報。所以我們做任何一個供養的時候要了解,
【一者無上大功德田,】
這個一切的功德從這地方來的,不管是佛、法、僧,你能夠恭敬供養,就有這麼大的好處。
【二者無上有大恩德,】
為什麼?一切世出世間的種種好處,都從這地方來的。
【三者一切有情中尊,】
因為這個才是真正的,唯一的可珍可貴之處。
【四者猶如鄔曇妙華極難值遇,】
這個優曇花,相傳千年一出,這個這麼大的功德、這麼大的恩德、這麼珍貴,確實難能可貴。
【五者三千大千世界獨一出現,】
整個的三界之內,只有出現,只有它,沒有旁的了,佛法僧這三寶,有了佛寶才有法寶,然後僧寶。這個僧也不是一個人,當然是指整個的這個團。
【六者一切世出世間圓滿根本,】
世間所有的圓滿,根本都從這地方來的。
【作是思惟而設供養,】
這個是供養的意樂。
【此等是如菩薩地說而正摘錄。】
就把菩薩地當中摘出來的。
【恆常時中,於如是等隨應而行,若遇佳節及大時會,當隨力能修妙供養。】
平常我們隨分隨力,如果遇見特別的事情的時候,更應該好好的廣修上妙的供養。上面說過了,下面這一點就是我們平常說上面這個道理是懂,但是做起來好像,或者要去觀想或者什麼等等有不大方便。下面有一點確是我們隨時隨地日常生活當中,處處可行的,如果你把這個道理能夠認識做到了以後,那就可以得到廣大的資糧。下面說的什麼?
【◎ 復次恆須受飲食故,】
因為我們經常要飲食、喝水、喝茶、喝一切飲料,乃至於吃飯等等。
【爾時若能首先供養無間缺者,少用功力,而能圓滿眾多資糧,】
你能夠以這個飲食之前先去供養,然後無間缺,一直能夠這樣認真去做,不要花大的努力,你就能廣集圓滿資糧。所以說
【故隨受用淨水以上,應以先首至心供養。】
這是我們開始學的時應該做的。不管你受用什麼,淨水,換句話說,哪怕是水,可是這個要清淨喔!哪怕喝一點水,只要這個是清淨的。這個清淨分兩方面的,一個這個東西本身清淨、髒的不行。第二個來處是清淨的,這一點很重要。所以我們以染污心求得的東西,這個不對。不要說你到處去攀緣,然後弄了很多東西,不相應。這個所以淨的意思,你能夠這樣去供養就對。我現在才看見、真正才看見那個大德,他平常任何東西,乃至於我們在美國的時候,有幾個大法師來,跑得去供養他一杯水,他拿起來捧在手裡捧了半天,先頭我不知道,我想幹什麼?到後來,久了以後,大家了解了,所以他拿起來規規矩矩在那兒,捧在那裡念了半天,舉了一下,然後喝。以後我知道了。千真萬確,現在所以不是沒有這種真正的行持的大善知識,凡是這種人,你如果真正了解,你去觀察,處處地方會見得到。凡是這種人還有一個的特別的妙處,我現在慢慢的了解了他們這種,不管是教理,不管是行持,的確有他絕頂超人的地方。你別看說那些真的有行持,好像隨隨便便馬馬虎虎、馬馬虎虎的人,對不起,很難說。但是呢馬馬虎虎的也有很精采的,看他怎麼行。譬如金山活佛,什麼等等,他是應瘋沾行,但是儘管他馬馬虎虎,他馬虎當中有他不馬虎的地方,我們要有這個認識。我隨便說個笑話,金山活佛是近代的大德,我們大家了解他。他有各式各樣的怪招,人家給他送鈔票,送鈔票,他就把它吃進去,大家不懂他為什麼,他有他的大道理,他真正受的是受的什麼?那吃飽肚子。所以你給他一塊錢他也吃進去,一百塊錢他也吃進去,一萬塊錢他也吃進去,這樣子,就是這個道理。給他吃的東西,不管它不生,乃至於到南傳去,有很多髒東西放進去,你送給我,我就把它吃進去,真的,心裡面無分別住著,就是這樣。好東西,他會送給別人去。有的時候,請尊者去拍照,他不歡喜拍照,你要叫他拍照,他就脫下褲子來,屁股給你。那我們想起來,是好可笑的一件事情!這可笑裡面有他的大學問。我們拍照,要什麼?要面子,面子是什麼?你了解了這個道理,就懂得他那個行為是為什麼。所以真正的有修行的人,他任何很多的小動作裡都有他的大文章在裡頭。當然,像金山活佛這高不可攀的人,他這個意義一定是有很深遠,我只是了解這麼一點點,你們不妨從這個地方去想,你就了解了。所以這個地方該學的,就是現在這個本論告訴我們,我們剛開始下腳第一步,你能夠這樣去做,少用功力,而能圓滿眾多資糧,現在我們總覺得太差太差。給你這麼多的機會,你不努力,然後坐在那裡喊差,我程度太差;你程度太差,還不努力,機會擺在這個地方,這地方很清楚,很明白。你只要去努力,不要怕。真正怕的,就怕不認識,以及怕什麼?怕因地上面不認真去努力。你認得了,只要因地當中去做,自然而然一定有好的結果。那麼下面供的時候,
【◎ 此復非以糕之瘀處,菜葉黃處,是須擇其妙者而供。】
供的時候不要說把壞的先供養,要供好的。現在我們常常這個不好的,不好的拿去供養別人去,供養三寶去,供養什麼去,所以說到這裡,有一件事情我隨便一提。那時候常常我們看見在人家今天有一個什麼好的宴慶,慶祝完了以後,剩下來的東西,送到廟裡去。這個是對在家人說的,我們出家人大家不太會做那件事情,當然人家送的來,我還是照吃,送給我們還是高高興興的。金山活沸,人家送給他什麼東西都吃了。我們能比得上金山活佛嗎?但是對在家人來說,這是非常糟糕的一件事情,那個等於什麼?這個出家人在這個行為當中,不知不覺的行為當中,等於是傭人,這一點大家注意,有機會的時候,不妨告訴真正信佛的信眾,千萬不要做這種事情。他家有了宴慶,剩下來的就供到廟裡面去。平常我們也是嘛!好東西吃完了,剩下來的拿去你們分分。不是這個味道嗎?所以真正要供養的時候,這是很多小地方,我們同樣的也是把最好的去供養。還有我們現在廟裏面常常看見很有趣的習慣。今天碰見一個法會,油炸的炸完了以後,跑的去供。供完了以後拿回來燒燒好了然後自己來吃,你自己吃要把它燒燒好,那炸完了,為什麼?炸完了擺在那裡不壞。原來你這樣的去供,了解不了解這個概念。所以以後凡是你自己不相應的東西,不能吃的東西,千萬不要說這樣去供養,我們拿來以後真正的供養,水果拿來了,先擺在三寶那兒供養完了以後,不要打開,吃的時候,自己再打開,那都是錯的。拿來的先把它打開,最好的方式,就像我們自己吃,吃不完,吃不完送給別人去,送給鳥獸去,這個可以。人家本來就是供養三寶嘛,供養佛,如果說他本來是供養你的,那時候,你說我用什麼方式,可以。如果說廣義的供養,你一定以最恭敬的方式,不要說先擺在人家供一下、意思一下;然後回來去慢慢的享受,打開了,等一下要壞掉了,不可以。這地方我們要了解。他告訴我們這個真實的意義。
【又供茶時,現一切人,如洒揚塵,唯彈少許,不成供養,】
上面說任何情況之下,我們要先供養,所以有人就拿出來供養的時候,拿這個茶水象徵性的灑一下,拿這個彈指彈一下,這個不成。就是一定要最恭敬的方式、最好的方式,去供養。
【是霞惹瓦語錄中出。】
他下面告訴我們。
【譬如有一極肥沃田,至下種時而不下種,任其荒蕪,如是廢止,實生不忍,】
就像有一個最好的一塊大肥沃的田,到該下種的時候,你不去種,讓它荒蕪。這個我們實在不忍心。我們看民間老百姓,哪怕一塊小小的地方,他努力去開墾。現在我們很多地方,小小的一點點的利益,我們瞪大了眼睛,忙著去爭,現在供養三寶有這樣的大的功德擺在那裡,我們就不管,我們這個真是愚痴啊!前面告訴我們清清楚楚,怎麼告訴清清楚楚的?不眼前供養的功德,比眼前供養還得大,對不對?眼前,現在就是不眼前供養,這不是個塔廟嗎?所以你跑得去做,隨便給他侍候、親近承事,不是我們信解、修行,就是親近承事供養嗎?現在我們不是最好的親近承事嗎?在這個寺院當中,你只要努力的把這個寺院弄得好好的、莊嚴,這個不是最好嗎?最好自己的培植自己的福德嗎?說起來,自己我沒有什麼、沒有什麼,那這個大的功德田擺在那裡,你不下種,天上怎麼會掉下來呢?這個是我們應該認識的。
【如是能生若現若後一切善樂,最勝福田。於其四季一切時中,常恆無間,堪種一切善樂種子,】
上面所說的這個,這些最勝的福田,你如果照著去努力去勤勤懇懇的培植,能夠生現在的、生以後的一切的好處。這個田任何情況之下,你都可以耕作,現在我們得到了最肥沃的田,對不起,耕作還有時間的,不是時間還不行的,而現在那個功德田、恩德田,一年四季,每季沒有一個時候例外的,任何情況之下,我們卻不去供養,是可惜啊!所以這任何情況之下,它都能夠種善樂的種子,那麼耕的時候去種的時候,應該怎麼辦啊?
p. 112
【復應於此如經說云。「當以信犁,耕耘福田。」】
要有淨信之心,去。這個才是。我們福田。我們從這地方去努力。
【若未能作,至極堪惜,】
假定是我們不能不能做的話,太可惜。所以我們現在常常自己覺得這個不行、那個不行,然後埋怨這個、理怨這個,真正要埋怨,埋怨自己。眼前那個遍地黃金,俯拾即是,大家還不去忙,然後還去埋怨。所以這是最好的機會放棄了,還自己造罪惡。以前的人有一句話,叫「公門中好修行」,但是反過來說,真正世間很多好人不要到公門當中,為什麼?會造罪。佛門當中,也是一樣。你弄得好的話,好修行;弄得不好的話,墮落,都在這個上面。所以三藏當中,有一部叫「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另外一部經,叫「曼華經」、「佛說曼華經」、這個經內容,我說一個大綱。說有的人侍候了三寶,得到功德;有的人侍候了三寶,不但得不到功德,墮落了。為什麼?佛就告訴他,簡單,你以淨信心恭敬去侍候,就得到無量無邊的功德,你沒有這個東西,對不起你害了。所以現在這裡我們不要埋怨,就看看自己有沒有淨信心。馬上就回憶一下,歸依的前面己經告訴我們了,前面說得很清楚。這個歸依當中,內外兩支,外支是大師已成,最主要的就是我們內支不作,所以我們在這裡努力修學。如果說做不到的話,那個時候才應該可惜啊!這我為什麼不努力?好好的努力啊!如果說我們現在覺得自己愚痴、覺得自己身體不好,都是因為宿生沒有努力的結果,如果你現在趕快努力的話,來得及。所以梵網經上面告訴我們,如果說你生病,若遭到種種困難。若黑風所吹船帆等,平常如果我們碰見病、碰見這個,趕快求這個、求那個,經上告訴我們,你趕快來念這個。當初我不懂,忙著碰見這種事情,你為什麼要念它?道理很簡單,你之所以現在遇見這種不吉祥、不順利的事情,為什麼?以前你因地當中造了不順的因,所以現在感到不順的果嘛!既然你感覺不順的果,覺得難受的話,你要求那個順利的果,那趕快來嘛!從這個地方去找嘛!所以從讀誦聽聞思惟下手,這不是很清楚,很明白嗎?你如果這樣去做,馬上就得到了。
【故如讚應讚云:「如尊之福田,三世間非有,施處尊第一,是淨令座淨。猶如虛空界,橫豎無邊際,於尊為利害,異熟無盡際。」】
像這個世尊這樣的,實際上呢三寶都是這樣,這個福田三世間絕對找不到的。所以真正我們要想培植自己的福德,只有這個地方,這個像什麼樣呢?舉個比例,像虛空,不管它的橫豎都是無邊無際的,然後你在這個三寶這個福德田當中,種一點點的好的種子,或者是反過來,一點的輕毀等等,你所感得的異熟果報,就這樣的無量無邊。這個是我們真正修學佛法的人應該了解的;不幸的,如果你不了解這個狀態,什麼樣呢?下面這個就是不了解的這種狀態。
【於最勝田,尚不見如庸俗之田,此是我等無賢善相,】
明明這個最殊勝的田擺在這裡,結果呢我們就看不見。我們看起來還不如一個庸俗之田,外面一點點小小的好處我們就想辦法,大家就擠在那地方,大家欲分一杯羹,而這個這麼殊勝的田,你稍微供養他一點,得到這麼大的好處,我們卻不管,這就是什麼?我們差啊!無賢善相。這一點是我們應該認識的。我們應該認得我們自己真是在病當中,如果有人來供養你一點錢,你覺得這個人幫你忙,就很要跟他好好的聯絡了,想辦法多得到一點。現在這個地方,你稍稍的供養,得到它這麼大的你卻不理它。這是我們沒有賢善相,我們不認得。
【故一切時,當勤精進供養三寶。】
了解了之後在任何情況下,精勤供養三寶。你能夠這樣,好處呢?
【若如是行,由於勝田種善根力,於諸道次,慧力增長。】
你能夠這樣,因為你對這個最殊勝的福田、功德田、恩田等等種了善根了,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你善根增長了,於是善根增長,對於修道的那個次第你的慧力也增長。慧力增長有什麼好處?看
【故於聽聞不能持文,思惟不能解義,修習相續不生,慧力至極微劣之時,依福田力,是要教授。】
這段話,記在心裡。我們現在因為太差,所以聽的時候聽不懂;或者聽見了,記不住;記住了以後不能如法去思惟;思惟的時候,你不了解怎麼個思惟法,得不到它的意義;然後呢得到了去修習的話,修也修不出來;學定,也定得不到;念佛,一心不亂也得不到,深的更談不到。這種都是什麼?慧力,這個智慧太差。如果從這種情況之下,怎麼辦?依福田力,你只要能夠依這個福田如此努力供養的話,樣樣都生起來了,「是要教授」,最最重要的教授,沒有別的。教授!注意喔!佛菩薩住世的最精要的重點就在這個地方告訴你。現在我們常常覺得,要修行、修行,最好的修行的訣竅擺在這裡。現在我們這個不行,說我們學習念佛,為什麼得不到一心不亂;打坐為什麼要昏沈瞌睡;要去看書又看不懂,看完了以後又記不住,聽的時候,又不行,毛病都在這裡。怎麼辦?就是這個。所以大家說我在這兒要想跑到那兒好好的學,還要常住忙這個忙那個,不行啊!是,如果你能夠學的能夠行,你就一快馬加鞭,深入;如果你不行了,趕快忙這個常住的事情。不同的是什麼呢?就是這個心情要整個扭過來。你同樣的去做,你心情一扭過來,產生的效果完全不一樣。以前總覺得委委曲曲不願意去做,被別人逼迫,現在是高高興興,曉得這個真是我下腳第一步,最好的機會在這地方,最肥沃的田,這個別人找都找都不到的。趕快努力這樣子去做。你能夠這樣子去做的話,不久樣樣都得到了。下面告訴我們這個祖師的語錄、論以及祖師自己的行持都在下頭。
【如是亦如吉祥敬母云:「作詩大善根,我慧依尊故,如夏季江河,雖小極增長。」】
這個祖師實際上,譬如說我們現在說馬鳴菩薩這個大祖師,他們印度他們都是什麼?大班智達,他們對世出世間的學問,都是最了不起的,他都要有什麼?他為什麼成功,為什麼我們這麼愚痴?就是他有善根,他有了世間的這個根本,然後你修學,才能夠真正的深入。
日常法師
______
要迴向無上菩提,我們還是要求的,要求這個,這個才對。所以這個是「不於信佛國王等所為得利養」,不是人家,從他們信,然後從這地方得到了,以隨順物,跟你相應的。譬如這個,平常來說,尤其是我們出家人,不要在信徒面前讚嘆那個,然後他覺得對,就給你很多錢供養。這是染污相應,你拿了去隨順去相應的,如乞化,討到什麼就算什麼,你討到的,至誠恭敬的供養,那個對。
p. 110 (10)
【隨順物者,謂諸淨物,】
說得很清楚,這個才是清淨的,你心裡面沒有染污心相應的,隨分隨力得到。你不要花了很大的勁,用種種的方式,想了心思得到了,這個不淨物,這個不淨物沒有用,這個都是三世怨。
【遠離不淨,】
除了這個心裡面不淨以外,外面有很多東西也不是。
【雌黃所塗,酥所灌洗,】
然後呢
【局啒羅薰,】
這個啒羅薰我也不曉得是什麼。
【遏迦花等】
反正這個東西不好的,
【及諸所餘非清淨物。】
據我所了解,有刺的花,通常我們不供,有毒的花不供,還有很多花,看起來很好,可是聞起來就有等等,反正這種東西我們就不拿來供養。
【◎ 又若如是財物供養自無所集,無從他求,應於一切世界之中,所有如來諸供養具,以歡喜俱及於廣大勝解俱心,周遍思惟,一切隨喜少用功力,而修無量廣大供養,】
妙極了。上面所說的財物的供養,假定說我們沒有,也無從求起,這一點尤其是我們出家,出家不必忙著說我要求多少,你能夠這一點做到,功德就不得了。總之出家人要供的要清淨為主。不要說我求多少來,這個不相應。求多少來,你就是求到了,都是只有罪過。這個地方應該怎麼辦呢?你雖然自己沒有,也求不到,那麼你就觀想,一切世界當中,實際上十方無量無邊不曉得多少,不得了啊!所有諸如來的供養具,以歡喜俱心及於廣大勝解俱心,佛!十方一切如來法會當中有無量無邊的天人、聖眾,去供養諸佛菩薩,那個時候你以歡喜俱勝解心,周遍思惟。換句話說,普緣一切隨喜,很簡單你只要隨喜,不要你自己供;好啊!看見他們供養諸佛,你讚嘆歡喜,就這個心情,這就能夠攝集很多廣大資糧,不得了啊!你就這樣的一個隨喜的心,就積集了廣大資糧,我們現在說,集聚資糧好像難,不要你花一分錢,你只要能夠這樣去做,
p. 111
【攝集菩提廣大資糧,恆常於此以真善心,起歡喜心,當勤修學。】
它有這麼大的好處,又這麼省事。所以這才是我們真正平常要真善歡喜,這樣的心情努力去做。我們起步,從現在開始一定做得到的,這一生就可以做得到了。很快就可以做得到。
【又如寶雲經及建立三三昧耶經所說,無主攝持諸華,果樹及珍寶等,亦當供養。】
這經上面還告訴我們,無主攝持的,比如野花、花果、珍寶等等,無主的也可以供養。有主的不可以。
【正行供養者,】
那是財物供養。正行供養呢?是修行。十大願王中,第三個廣修供養,就是這樣,以外面的財境,裡邊這個身口的承事,其中最好的是正法如實修行供養,就是正行供養。就是下面的。
【謂於下至搆牛乳頃,】
正行供養,哪怕很短的一個時候,擠牛乳那是很短的時候,牛乳是每天要去擠的,很短一個時候,修什麼?
【精勤修習】
努力去修,修
【四無量心,四種法集,隨念三寶,波羅蜜多,及能勝解甚深空性,無分別住,】
了解了空性,安住在這個上頭。
【於淨尸羅,起防護心,於菩提分,六度四攝,精勤修學。】
這些,關於這個內容,後面將來一一講的,就是講那些。
【若能由此十種供養供養三寶,應知是名圓滿供養。】
不得了啊!這個是供養圓滿。
【由如是等,興供養時,有六意樂,】
上面是說加行,我們供養的方式、行為。下面是意樂,我們應該以哪一種心理,又分六種。
【能於三寶隨一之所,少分思惟,而生無量廣大果利,】
不管是佛、法、僧。隨業,何況是全部。你能夠恆常,不得了,這個地方少分,少分的思惟,就能夠生出廣大的果利,就得到無量無邊的大利益。結這樣的好的果報。所以我們做任何一個供養的時候要了解,
【一者無上大功德田,】
這個一切的功德從這地方來的,不管是佛、法、僧,你能夠恭敬供養,就有這麼大的好處。
【二者無上有大恩德,】
為什麼?一切世出世間的種種好處,都從這地方來的。
【三者一切有情中尊,】
因為這個才是真正的,唯一的可珍可貴之處。
【四者猶如鄔曇妙華極難值遇,】
這個優曇花,相傳千年一出,這個這麼大的功德、這麼大的恩德、這麼珍貴,確實難能可貴。
【五者三千大千世界獨一出現,】
整個的三界之內,只有出現,只有它,沒有旁的了,佛法僧這三寶,有了佛寶才有法寶,然後僧寶。這個僧也不是一個人,當然是指整個的這個團。
【六者一切世出世間圓滿根本,】
世間所有的圓滿,根本都從這地方來的。
【作是思惟而設供養,】
這個是供養的意樂。
【此等是如菩薩地說而正摘錄。】
就把菩薩地當中摘出來的。
【恆常時中,於如是等隨應而行,若遇佳節及大時會,當隨力能修妙供養。】
平常我們隨分隨力,如果遇見特別的事情的時候,更應該好好的廣修上妙的供養。上面說過了,下面這一點就是我們平常說上面這個道理是懂,但是做起來好像,或者要去觀想或者什麼等等有不大方便。下面有一點確是我們隨時隨地日常生活當中,處處可行的,如果你把這個道理能夠認識做到了以後,那就可以得到廣大的資糧。下面說的什麼?
【◎ 復次恆須受飲食故,】
因為我們經常要飲食、喝水、喝茶、喝一切飲料,乃至於吃飯等等。
【爾時若能首先供養無間缺者,少用功力,而能圓滿眾多資糧,】
你能夠以這個飲食之前先去供養,然後無間缺,一直能夠這樣認真去做,不要花大的努力,你就能廣集圓滿資糧。所以說
【故隨受用淨水以上,應以先首至心供養。】
這是我們開始學的時應該做的。不管你受用什麼,淨水,換句話說,哪怕是水,可是這個要清淨喔!哪怕喝一點水,只要這個是清淨的。這個清淨分兩方面的,一個這個東西本身清淨、髒的不行。第二個來處是清淨的,這一點很重要。所以我們以染污心求得的東西,這個不對。不要說你到處去攀緣,然後弄了很多東西,不相應。這個所以淨的意思,你能夠這樣去供養就對。我現在才看見、真正才看見那個大德,他平常任何東西,乃至於我們在美國的時候,有幾個大法師來,跑得去供養他一杯水,他拿起來捧在手裡捧了半天,先頭我不知道,我想幹什麼?到後來,久了以後,大家了解了,所以他拿起來規規矩矩在那兒,捧在那裡念了半天,舉了一下,然後喝。以後我知道了。千真萬確,現在所以不是沒有這種真正的行持的大善知識,凡是這種人,你如果真正了解,你去觀察,處處地方會見得到。凡是這種人還有一個的特別的妙處,我現在慢慢的了解了他們這種,不管是教理,不管是行持,的確有他絕頂超人的地方。你別看說那些真的有行持,好像隨隨便便馬馬虎虎、馬馬虎虎的人,對不起,很難說。但是呢馬馬虎虎的也有很精采的,看他怎麼行。譬如金山活佛,什麼等等,他是應瘋沾行,但是儘管他馬馬虎虎,他馬虎當中有他不馬虎的地方,我們要有這個認識。我隨便說個笑話,金山活佛是近代的大德,我們大家了解他。他有各式各樣的怪招,人家給他送鈔票,送鈔票,他就把它吃進去,大家不懂他為什麼,他有他的大道理,他真正受的是受的什麼?那吃飽肚子。所以你給他一塊錢他也吃進去,一百塊錢他也吃進去,一萬塊錢他也吃進去,這樣子,就是這個道理。給他吃的東西,不管它不生,乃至於到南傳去,有很多髒東西放進去,你送給我,我就把它吃進去,真的,心裡面無分別住著,就是這樣。好東西,他會送給別人去。有的時候,請尊者去拍照,他不歡喜拍照,你要叫他拍照,他就脫下褲子來,屁股給你。那我們想起來,是好可笑的一件事情!這可笑裡面有他的大學問。我們拍照,要什麼?要面子,面子是什麼?你了解了這個道理,就懂得他那個行為是為什麼。所以真正的有修行的人,他任何很多的小動作裡都有他的大文章在裡頭。當然,像金山活佛這高不可攀的人,他這個意義一定是有很深遠,我只是了解這麼一點點,你們不妨從這個地方去想,你就了解了。所以這個地方該學的,就是現在這個本論告訴我們,我們剛開始下腳第一步,你能夠這樣去做,少用功力,而能圓滿眾多資糧,現在我們總覺得太差太差。給你這麼多的機會,你不努力,然後坐在那裡喊差,我程度太差;你程度太差,還不努力,機會擺在這個地方,這地方很清楚,很明白。你只要去努力,不要怕。真正怕的,就怕不認識,以及怕什麼?怕因地上面不認真去努力。你認得了,只要因地當中去做,自然而然一定有好的結果。那麼下面供的時候,
【◎ 此復非以糕之瘀處,菜葉黃處,是須擇其妙者而供。】
供的時候不要說把壞的先供養,要供好的。現在我們常常這個不好的,不好的拿去供養別人去,供養三寶去,供養什麼去,所以說到這裡,有一件事情我隨便一提。那時候常常我們看見在人家今天有一個什麼好的宴慶,慶祝完了以後,剩下來的東西,送到廟裡去。這個是對在家人說的,我們出家人大家不太會做那件事情,當然人家送的來,我還是照吃,送給我們還是高高興興的。金山活沸,人家送給他什麼東西都吃了。我們能比得上金山活佛嗎?但是對在家人來說,這是非常糟糕的一件事情,那個等於什麼?這個出家人在這個行為當中,不知不覺的行為當中,等於是傭人,這一點大家注意,有機會的時候,不妨告訴真正信佛的信眾,千萬不要做這種事情。他家有了宴慶,剩下來的就供到廟裡面去。平常我們也是嘛!好東西吃完了,剩下來的拿去你們分分。不是這個味道嗎?所以真正要供養的時候,這是很多小地方,我們同樣的也是把最好的去供養。還有我們現在廟裏面常常看見很有趣的習慣。今天碰見一個法會,油炸的炸完了以後,跑的去供。供完了以後拿回來燒燒好了然後自己來吃,你自己吃要把它燒燒好,那炸完了,為什麼?炸完了擺在那裡不壞。原來你這樣的去供,了解不了解這個概念。所以以後凡是你自己不相應的東西,不能吃的東西,千萬不要說這樣去供養,我們拿來以後真正的供養,水果拿來了,先擺在三寶那兒供養完了以後,不要打開,吃的時候,自己再打開,那都是錯的。拿來的先把它打開,最好的方式,就像我們自己吃,吃不完,吃不完送給別人去,送給鳥獸去,這個可以。人家本來就是供養三寶嘛,供養佛,如果說他本來是供養你的,那時候,你說我用什麼方式,可以。如果說廣義的供養,你一定以最恭敬的方式,不要說先擺在人家供一下、意思一下;然後回來去慢慢的享受,打開了,等一下要壞掉了,不可以。這地方我們要了解。他告訴我們這個真實的意義。
【又供茶時,現一切人,如洒揚塵,唯彈少許,不成供養,】
上面說任何情況之下,我們要先供養,所以有人就拿出來供養的時候,拿這個茶水象徵性的灑一下,拿這個彈指彈一下,這個不成。就是一定要最恭敬的方式、最好的方式,去供養。
【是霞惹瓦語錄中出。】
他下面告訴我們。
【譬如有一極肥沃田,至下種時而不下種,任其荒蕪,如是廢止,實生不忍,】
就像有一個最好的一塊大肥沃的田,到該下種的時候,你不去種,讓它荒蕪。這個我們實在不忍心。我們看民間老百姓,哪怕一塊小小的地方,他努力去開墾。現在我們很多地方,小小的一點點的利益,我們瞪大了眼睛,忙著去爭,現在供養三寶有這樣的大的功德擺在那裡,我們就不管,我們這個真是愚痴啊!前面告訴我們清清楚楚,怎麼告訴清清楚楚的?不眼前供養的功德,比眼前供養還得大,對不對?眼前,現在就是不眼前供養,這不是個塔廟嗎?所以你跑得去做,隨便給他侍候、親近承事,不是我們信解、修行,就是親近承事供養嗎?現在我們不是最好的親近承事嗎?在這個寺院當中,你只要努力的把這個寺院弄得好好的、莊嚴,這個不是最好嗎?最好自己的培植自己的福德嗎?說起來,自己我沒有什麼、沒有什麼,那這個大的功德田擺在那裡,你不下種,天上怎麼會掉下來呢?這個是我們應該認識的。
【如是能生若現若後一切善樂,最勝福田。於其四季一切時中,常恆無間,堪種一切善樂種子,】
上面所說的這個,這些最勝的福田,你如果照著去努力去勤勤懇懇的培植,能夠生現在的、生以後的一切的好處。這個田任何情況之下,你都可以耕作,現在我們得到了最肥沃的田,對不起,耕作還有時間的,不是時間還不行的,而現在那個功德田、恩德田,一年四季,每季沒有一個時候例外的,任何情況之下,我們卻不去供養,是可惜啊!所以這任何情況之下,它都能夠種善樂的種子,那麼耕的時候去種的時候,應該怎麼辦啊?
p. 112
【復應於此如經說云。「當以信犁,耕耘福田。」】
要有淨信之心,去。這個才是。我們福田。我們從這地方去努力。
【若未能作,至極堪惜,】
假定是我們不能不能做的話,太可惜。所以我們現在常常自己覺得這個不行、那個不行,然後埋怨這個、理怨這個,真正要埋怨,埋怨自己。眼前那個遍地黃金,俯拾即是,大家還不去忙,然後還去埋怨。所以這是最好的機會放棄了,還自己造罪惡。以前的人有一句話,叫「公門中好修行」,但是反過來說,真正世間很多好人不要到公門當中,為什麼?會造罪。佛門當中,也是一樣。你弄得好的話,好修行;弄得不好的話,墮落,都在這個上面。所以三藏當中,有一部叫「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另外一部經,叫「曼華經」、「佛說曼華經」、這個經內容,我說一個大綱。說有的人侍候了三寶,得到功德;有的人侍候了三寶,不但得不到功德,墮落了。為什麼?佛就告訴他,簡單,你以淨信心恭敬去侍候,就得到無量無邊的功德,你沒有這個東西,對不起你害了。所以現在這裡我們不要埋怨,就看看自己有沒有淨信心。馬上就回憶一下,歸依的前面己經告訴我們了,前面說得很清楚。這個歸依當中,內外兩支,外支是大師已成,最主要的就是我們內支不作,所以我們在這裡努力修學。如果說做不到的話,那個時候才應該可惜啊!這我為什麼不努力?好好的努力啊!如果說我們現在覺得自己愚痴、覺得自己身體不好,都是因為宿生沒有努力的結果,如果你現在趕快努力的話,來得及。所以梵網經上面告訴我們,如果說你生病,若遭到種種困難。若黑風所吹船帆等,平常如果我們碰見病、碰見這個,趕快求這個、求那個,經上告訴我們,你趕快來念這個。當初我不懂,忙著碰見這種事情,你為什麼要念它?道理很簡單,你之所以現在遇見這種不吉祥、不順利的事情,為什麼?以前你因地當中造了不順的因,所以現在感到不順的果嘛!既然你感覺不順的果,覺得難受的話,你要求那個順利的果,那趕快來嘛!從這個地方去找嘛!所以從讀誦聽聞思惟下手,這不是很清楚,很明白嗎?你如果這樣去做,馬上就得到了。
【故如讚應讚云:「如尊之福田,三世間非有,施處尊第一,是淨令座淨。猶如虛空界,橫豎無邊際,於尊為利害,異熟無盡際。」】
像這個世尊這樣的,實際上呢三寶都是這樣,這個福田三世間絕對找不到的。所以真正我們要想培植自己的福德,只有這個地方,這個像什麼樣呢?舉個比例,像虛空,不管它的橫豎都是無邊無際的,然後你在這個三寶這個福德田當中,種一點點的好的種子,或者是反過來,一點的輕毀等等,你所感得的異熟果報,就這樣的無量無邊。這個是我們真正修學佛法的人應該了解的;不幸的,如果你不了解這個狀態,什麼樣呢?下面這個就是不了解的這種狀態。
【於最勝田,尚不見如庸俗之田,此是我等無賢善相,】
明明這個最殊勝的田擺在這裡,結果呢我們就看不見。我們看起來還不如一個庸俗之田,外面一點點小小的好處我們就想辦法,大家就擠在那地方,大家欲分一杯羹,而這個這麼殊勝的田,你稍微供養他一點,得到這麼大的好處,我們卻不管,這就是什麼?我們差啊!無賢善相。這一點是我們應該認識的。我們應該認得我們自己真是在病當中,如果有人來供養你一點錢,你覺得這個人幫你忙,就很要跟他好好的聯絡了,想辦法多得到一點。現在這個地方,你稍稍的供養,得到它這麼大的你卻不理它。這是我們沒有賢善相,我們不認得。
【故一切時,當勤精進供養三寶。】
了解了之後在任何情況下,精勤供養三寶。你能夠這樣,好處呢?
【若如是行,由於勝田種善根力,於諸道次,慧力增長。】
你能夠這樣,因為你對這個最殊勝的福田、功德田、恩田等等種了善根了,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你善根增長了,於是善根增長,對於修道的那個次第你的慧力也增長。慧力增長有什麼好處?看
【故於聽聞不能持文,思惟不能解義,修習相續不生,慧力至極微劣之時,依福田力,是要教授。】
這段話,記在心裡。我們現在因為太差,所以聽的時候聽不懂;或者聽見了,記不住;記住了以後不能如法去思惟;思惟的時候,你不了解怎麼個思惟法,得不到它的意義;然後呢得到了去修習的話,修也修不出來;學定,也定得不到;念佛,一心不亂也得不到,深的更談不到。這種都是什麼?慧力,這個智慧太差。如果從這種情況之下,怎麼辦?依福田力,你只要能夠依這個福田如此努力供養的話,樣樣都生起來了,「是要教授」,最最重要的教授,沒有別的。教授!注意喔!佛菩薩住世的最精要的重點就在這個地方告訴你。現在我們常常覺得,要修行、修行,最好的修行的訣竅擺在這裡。現在我們這個不行,說我們學習念佛,為什麼得不到一心不亂;打坐為什麼要昏沈瞌睡;要去看書又看不懂,看完了以後又記不住,聽的時候,又不行,毛病都在這裡。怎麼辦?就是這個。所以大家說我在這兒要想跑到那兒好好的學,還要常住忙這個忙那個,不行啊!是,如果你能夠學的能夠行,你就一快馬加鞭,深入;如果你不行了,趕快忙這個常住的事情。不同的是什麼呢?就是這個心情要整個扭過來。你同樣的去做,你心情一扭過來,產生的效果完全不一樣。以前總覺得委委曲曲不願意去做,被別人逼迫,現在是高高興興,曉得這個真是我下腳第一步,最好的機會在這地方,最肥沃的田,這個別人找都找都不到的。趕快努力這樣子去做。你能夠這樣子去做的話,不久樣樣都得到了。下面告訴我們這個祖師的語錄、論以及祖師自己的行持都在下頭。
【如是亦如吉祥敬母云:「作詩大善根,我慧依尊故,如夏季江河,雖小極增長。」】
這個祖師實際上,譬如說我們現在說馬鳴菩薩這個大祖師,他們印度他們都是什麼?大班智達,他們對世出世間的學問,都是最了不起的,他都要有什麼?他為什麼成功,為什麼我們這麼愚痴?就是他有善根,他有了世間的這個根本,然後你修學,才能夠真正的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