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81A~120B)
版面規則
此區專為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所設
此區專為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所設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79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103卷 B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103卷 B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為大乘特質是就我們自己內心的心跡來說,但是呢既然大乘是利益有情,而結果你使得人家因為你而更是糟糕,這一點我們都應該分辨得很仔細。第三,下面一個:
p. 240 (8)
【 ◎ 說正趣大乘諸有情之惡名等。】
第三點,對於這個正趣大乘的有情,說他的壞話。我們的寶積經上面講,求大乘者,訶罵、毀謗、誑欺、惡名、正趣大乘者,就是趣大乘的行者,你說他的壞話、毀謗他。那麼這個境,這個對象呢?
【 境者,有說已由儀軌正受發心而具足者,有說先曾發心現雖不具為境亦同,此與經違不應道理。】
這個對象是指大乘行者。那麼有的人說這個大乘行者已經受了儀軌,發了心的這個;有的人說先已經發了心,現在雖然不具,換句話說這個宿生是發了心的,這一生雖然沒有,這也算。但是第二點,本論上面說,不算。
【 其釋論中僅說菩薩餘未說明,然餘處多說具菩薩律學所學處者,謂正趣大乘似當具足發心。】
下面就解釋,為什麼第二種不算的道理。這個,所以因為在這個釋論當中雖然沒有明說,但是別的地方都說得很清楚。這個大乘行者一定是什麼,具足菩薩戒,正在學的。所以應該說是具足發心,像照前面這個儀軌,這樣才算是所對的對象,你毀謗的對象,要是這樣的人。
【 於此作何事者,謂說惡名等。】 .
那麼做了什麼事情呢?他說他壞話。
【 由瞋恚心發起而說,與釋論同。對於何境而宣說者,釋論說云:「如彼菩薩欲求法者,信解大乘或欲修學,為遮彼故對彼而說。」】
因為你心裡面討厭他,不歡喜他,瞋恨他。那麼說些什麼呢?這個菩薩為了求法,信解大乘,要想修學,但是你不歡喜他,然後呢你妨害他,這種情況之下,或者是毀謗,或者遮止,或者等等。
【 然了義者即可。】
他聽見了,那麼,就是。
【 其惡稱者如云本性暴惡,未明過類。】
那麼說他的是什麼壞話呢?他並沒有明說那一些。只是說譬如這個人哪!什麼不好啊!任何一個。
【 惡名者如云行非梵行,分別而說。】
這是解釋這個。
【 惡譽者如云以如是如是行相,行非梵行廣分別說。】
這是容易了解。
【 惡讚者通於前三之後,是釋論解。此於我等最易現行,過失深重前已略說。】
這個的的確確非常容易現行。我們動不動就批評別人,動不動就說別人的壞話,或者是於見解上的差別,或者由於情緒上頭的問題,動不動說別人,而這個犯是容易犯。這個過害是非常厲害!所以說菩薩戒上面就告訴我們,說四眾過,自讚毀他。這一點啊!真是。前面告訴我們說你毀什麼諸佛的塔廟等等這個罪,比起瞋毀菩薩那罪還要小。瞋毀菩薩的罪遠來的大!所以這一點是非常糟糕。
p. 241
【 又如菩薩起毀訾心,則此菩薩須經爾劫恆住地獄。】
我們對一個像上面所說,發了菩提心、修菩薩行的行者,你起一個瞋恨、毀謗的心,那個時候,這個則此菩薩,他自己也是個菩薩,而普通人更是不得了,你看!就要經爾劫恆住地獄,你這個心有多久,那麼就要經過多少長的劫數住在些地獄裡邊。自己已經是菩薩尚且如此,何況我們凡夫!所以這事情實在是千萬注意啊!
【 寂靜決定神變經說,唯除毀謗諸菩薩外,餘業不能令諸菩薩墮於惡趣。】
所以另外一個經上面就告訴我們這個修學菩薩行的人,其他的造的業他不會,也不容易墮落。但是有一個例外,如果說毀謗其他的菩薩的話,他就墮落。所以這個毀謗菩薩的這個罪過之大,同樣的道理,毀謗大乘經典也是這樣。以前我曾經告訴過你們這個典型的公案,那個事情的的確確。所以,以後當這個大乘跟小乘,大家彼此見面的時候,這一點要千萬注意。說到這裡,我最近遇見這麼一件事情,我聽見了非常讚嘆,這個泰國派來的,是一個非常精彩的,一共三個人。他對泰國的這個教法等等有很深切的了解,到台灣來。我最近沒碰見他,我有一個同修碰見他了,他說:他遇見一個泰國的出家人,一談之下,他對他非常佩服。三個人當中,有一個人中國話說得很通。他來了以後,他就穿我們中國的衣服,中國的僧服。他來的之前,他們上座就給他說,這個中國就是這樣,你到他那就是這樣,一點都沒差。它這個叫做什麼?隨方毘尼,他絕對不會說,那個泰國的戒來得高明!他跑到這個地方,他不,就這樣。然後他談起了教法的時候,他就這麼說,論這個,大家坐下來,心平氣和的談,論現在真正持戒的戒相的話,他覺得泰國是比較來得認真一點。這個話就這麼平直,但是內容確確實實,就算聽了以後,我們也不會覺得刺耳。然後他就說,論這個教理的完整的話,現在在西藏藏密。然後呢中國的特質是什麼?對於禪,真正見到空性的方便善巧的話,也是獨一善巧。我聽了真是讚嘆!你看!我們平常總覺得他好像條件很不夠,實際上我們從這個地方,我們處處地方真正要看看人家的樣!學啊!我們還沒有學通之前,隨便亂開口,隨便從行相上面去加以批評,那真是個絕大的錯誤。我們這地方隨便談一下。我為什麼這地方引證這一點呢?就是我們真正的內涵不大容易學到,但是那個外表的的確確一看,看見了以後,然後根據我們個人的喜好,再加上了我們的無明所使,就任意輕加是非,不知不覺當中給自己帶來無窮的禍害。下面我們繼續看經。
【 攝頌亦云:「若未得記諸菩薩,忿心諍毀得記者,盡其惡心剎那數,盡爾許劫更擐甲。」】
啊!好可怕。沒有得記,沒有得授記的菩薩,如果以瞋恚心毀謗得授記的,那麼他這種情況之下,他這個毀謗的惡心有多久,這個剎那的數目,不是時間喔!這個剎那非常短!一剎那就有這麼長的劫,多少剎那,就要多少劫,重新來過。他為什麼說得記則說未得記呢?因為真正得記的,他一定得到了淨信相應的,他就不會犯這個毛病。而實際上,下面就是我們現在要學的那些人。我們很容易犯這個毛病。
【 謂隨生如是忿心之數,即須經爾許劫。更修其道,則與菩提極為遙遠,故於一切種當滅忿心,設有現起,無間勵力悔除防護。】
所以你看看,在這起這麼一點,剎那一起,要經這麼長劫的重來。我們現在已經修學得不要說長劫,叫我們跑到這裡佛學院裡面念書,念它三年,覺得好辛苦!就這樣,那一生已經很辛苦了。叫你長劫的話,可是你這樣積累的努力,你只要起這樣的一個惡念的話,你就會有受這麼嚴重的果報!所以這們地方我們要特別注意!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這個心裡面,一定想辦法把它防制,如果起來的話,馬上努力的懺除掉。
【 即前經云:「應念此心非善妙,悔前防後莫愛樂,彼當學習諸佛法。」】
這個前面的經上面又緊跟著告訴我們,要曉得這種心裡邊不好啊!前面的懺悔,懺悔了呢防@後面,千萬不要再讓它生起。要努力的、真正如法的去修學。
【 若有瞋恚則其慈悲先有薄弱,若先無者雖久修習亦難新生,是斷菩提心之根本。】
如果你有瞋,那麼這個慈悲心,先如果有的話就薄弱,因為慈悲跟瞋恚兩樣東西,恰恰是兩個,一體相反的對治。既然真正的大菩提心,最重要的強盛有力的是慈悲,所以你生瞋心的時候,損害了那個慈悲。已經有的使它減弱,如果已經沒有的話,你長時修習也難生起,這個是斷菩提心的根本!
【 若能滅除違緣瞋恚,如前正修則漸漸增長以至無量。】
所以它告訴我們這個是相違背的,一體相違的,如果能夠滅除的話,那麼你能修的時候,就很容易的增長,乃至於增長到無量。
【 釋量論云:「若無違品害心成彼本性。」又云:「由前等流種,漸次增長故。此諸悲心等,若修何能住。」】
假定說沒有違害品,這個是違害的話,跟它相反的,沒有的話,這個心就自然而然了。沒有違害的話,它就增長了,就成功了。現在慈悲跟那個瞋恚卻卻是相反的,沒有這個瞋恚去違害的話,那個慈悲的心就成長了,就是這樣。就像我們房子裡邊,燈亮了,黑暗就沒有了,然後呢黑暗來了,燈一定沒有。就是這個又云:「由前等流種,漸次增長故。」假定說你任那個違害的這個心情,瞋恚心在這個地方的話,因為這個心念之流啊!在我們現在了解那個等流,眼前你雖然好像沒有強烈的現起,但是心念之流一直在這個狀態當中。前面我們已經學過這個業的增長、造作的增長。你讓它繼續的漸次這樣的話,那麼這個時候,如果沒有違害的話,那麼慈悲就長起來了。反過來,你如果在瞋心發了以後,完了以後這個瞋心的等流一直下去的話,那個悲心你就生不起來。所以他前面告訴我們,如果你有了瞋恚的話,就算你長久學習也難得生起。懂得了這個道理以後,所以現在我們正學的時候,在任何情況之下,那個瞋恚之心是萬萬不要發,不要說你有道理,你有道理已經是錯到不知道那裡去了。在這個地方特別說,尤其在見解特別強的人,不要動不動講道理。講了道理真正害的還是害你,還是害你自己。我們學很多見解,主要的目標就是要淨化自己的。不幸的是我們學錯了,結果學完了,都是在害自己,這一點我們要特別了解的。最後一個。
【 ◎ 於他人所現行諂誑,非增上心。】
寶積經上面講:以諂曲心,與人從事。這個文字雖然不同,內心卻一樣。什麼諂曲心呢?不正直,非增上心。增上心就是說你正直的,自己本心就是這個樣的。這個要解釋一下。
【 境者,謂他隨一有情。】
這個上面說的,或者菩薩,或者尊長。現在這個地方不是,任何一個對象,任何一個人,那麼對這個人做什麼事情呢?
【 謂行諂誑。】
行這個不正直的心裡面,他先把那個正直兩個字。
【 增上心者釋論說為自性意樂,】
就是說,你本來心裡面是這樣的。換句話說,你心裡想這樣想了,這樣想就這樣想了,比如說,我隨便舉一個例子。假定說我不歡喜這個東西,比如說廚房裡,我看見這個東西不歡喜,平常我不會說不歡喜,啊!這東西不好!沒有營養!你哪什麼說了半天,實際上呢它有沒有營養,不知道,只因為我不歡喜。就是這種心情。好多這種地方,跟你不相應了以後,他就轉彎抹角說了半天。說出你不歡喜的這個道理來,不好。然後讓人家聽信你,也跟著你走,這個就是這種心情。我們心裡面,一天到晚這麼彎彎曲曲的做這種事情。真正修學佛法的人,這種都是什麼?都是垃圾。而所以這樣就是保護東西,保護的東西不是見煩惱、就是思煩惱。無明塵沙更不談,所以塵沙無明都是這種事情,這個是隨境。那麼下面有解釋。
【 諂誑者謂於秤斗行矯詐等。又如勝智生,實欲遣人往惹瑪,而云遣往垛,後彼自願往惹瑪。】
就是這樣。你故意說帶你到這個地方去,這樣然後他自己願意了,那就去了。
【 集論中說,此二俱因貪著利養增上而起,貪癡一分,誑謂詐現不實功德,諂謂矯隱真實過惡,言矯隱者謂於自過矯設方便令不顯露。】
這種情形,就像我們剛才說的,你實際上心想的是這件事情,但是你嘴巴說的,故意兜一個圈子轉彎抹角,然後讓它最後在你的暗示當中,走上你所希望要說的這件事情上面,就是這種心理狀態。為什麼要這樣做呢?下面就告訴我們,貪著利養增上。一個是貪,一個是癡,兩樣東西都在這個裡頭。他又解釋一下,說誑,詐現不實功德。欺詐是不實在的,單單這個文字我們不一定很清楚,所以譬如我剛才說的,雖然你不歡喜這個東西,你不明說不歡喜。然後你說這個東西有什麼不好,什麼營養,或者什麼,其實到底營養不營養?不一定。就實說來,尤其是我們修學佛法的人,修學佛法的人什麼最營養?跟法相應,最簡單不過,你最好把那種東西放得乾乾淨淨。這個是最營養的東西。實際上你現在把世法上,就算真的世法上去營養都不對,何況世法上面不一定有真的營養,你還說那些東西,這是我們要真實了解的。那麼諂者謂矯詐,就是隱真實過惡。你把你真實的罪過掩蓋起來。就像剛才說,其實是你心裡面貪者這樣東西。然後呢你掩蓋起來,假說另外的一樣東西。然後讓他改變過來,就是這種心理,這個叫諂誑。那麼這個是四黑法。現在我們仔細看一下,這四個黑法的內容。我們重新再看一下。實際上呢尤其是這個裡面,我們把一點一點不妨來仔細的談一下它那個原則,不一定講文字。我們學菩提心,菩提心的直譯叫什麼?覺。而且這個覺是最圓滿、最大的覺。那說明了我們現在什麼?我們現在不覺,或者叫無明。所以在這種狀態當中,你必須依靠自己的尊長。這個尊長當中,或者是親教師,或者是阿闍黎,或者是其餘的尊長。你所以能夠得到的,能夠改善的一切一切,無非都是靠這個力量。在這種情況之下,唯一的辦法就是處處地方,要從這個地方學習了解自己的過錯,然後內心改過來。再反過來說,對換來說,所以作為我們的尊長,不管是親教、阿闍黎,乃至於其餘的尊長,他們對我們唯一的功效,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指出我們這個,結果在這種情況之下你隱瞞欺誑。請問這個什麼狀態?眼前騙過了容易,但是這個心裡邊,既然你在這樣的話,很明白的表示我們的心理的什麼狀態。這個心種留在這個地方的話,對不起,慢慢的發酵,像毒一樣。你別看那個毒蛇咬一口,讓它去的話,對不起,流到心臟你就完了。現在我們要靠著這樣的這種指導,慢慢慢慢的改善,必須要剷除罪障,集聚資糧。所以要剷除罪障,一定要懂得正知見,正知見從這地方來了,你把它一下齊腰斬斷,當然這個不行。然後呢集聚資糧。所以他除了這個以外,其它的尊重等等,都是這個樣。凡是福田,比如父母什麼等等,那個是增長你功德最好的,在這種情況之下,你一瞋起欺誑心的話,完了。你集聚功德,然後淨除罪障那個路,就被你一下完全去掉了。世間小小的都不可以,何況是這樣。所以這一點的的確確,這個妄語這個事情,實在是說它小嘛很小,說它嚴重是嚴重得不得了。因為它很容易犯,很容易犯,小小的地方。那麼第二個呢?這個我們不認真的去說它。第二個文上沒有講,可是平常我們有幾種可能性。有一種可能性,就是說也許我們自己不了解,這是他的作法跟我們不太一樣,所以申述我的意見。也許由於自己的特別的理由,然後使它追悔。總之像這種事情的話,我們現在修學佛法的人,只有一個目的,尤其是大乘佛法的人,無非是要利益別人,要幫助別人去增長善法,他現在明明在增長善法當中,你讓他疑悔,斷人向善,跟你的目標如何?當然完全違背。如果把這個心裡的行相以及這個業增長的話,自然你造的業慢慢的慢慢的越來越增長,這一世容或現在這個心相續蠻強烈的繼續下去,到了下一世,完了。所以第三個毀謗,那個東西是最可怕,前面後面在太多太多地方說這件事情。所以那個三藏大師的大唐西域記上面,有這麼一段公案。有一個叫無垢友,我想是不是叫無垢友?如果名字記錯的話,我下一堂要告訴你們的,上次曾經好像跟你們說過的。我們的奘大師到印度去,還親眼看見無垢友尊者下無鼻地獄的那個坑,現在還在那裡。無垢友是當年印度的一個小乘的大論師,非常了不起的,博通三藏,有的地方大、小乘互相融的,有的地方小乘跟大乘之間,彼此之間鬧得很厲害。那個時候,這個世親菩薩已經涅槃了。世親菩薩在世的時候,他早年本來學小乘的,後來改學大乘。改學大乘以後,曾經有人批評他,但是世親菩薩並沒有跟他兩個人談。當初那個世親菩薩的弟子就說,有人某人批評你,你假如說不跟他兩個人談的話,你顯出來好像我們不如他,世親菩薩怎麼說?這是非曲直昭然如日月!何必跟他辯,不要跟他辯,讓他去好了。弟子在心裡頭覺得他明明錯了,世親菩薩也不管他,所以他也沒有機會能夠跟世親菩薩辯,這個事情是一個很有名的公案。後來他們也都走了,走了以後,後來就是無垢友尊者,無垢友尊者他學小乘的,經過那個跟世親菩薩辯那個不曉得那個什麼,宗賢論師,還不曉得什麼,我名字也記不住了。他有一個塔在那裡,他看見了以後就對這個宗賢論師非常推崇,非常讚嘆!說你真是在我們這個教下是了不起的大德,當年你能夠宏揚我們本宗的宗旨,可惜的是你沒有機會跟那個某人,某人就是指世親菩薩!我現在雖然位忝末學,他很客氣,換句話說我是末學,總算能夠跟上你!今天也學了了解了這個,我一心一意的志願要把輕視那個世親菩薩大乘的,要滅其名,把他所有講的論說,要徹底的把他毀除。就這樣在那個塔前面讚嘆,然後呢說這樣的話。他話沒有說完,他那個舌頭就伸出來,一直伸出來就縮不進去。然後七孔流血,他那時候就感覺得恐怖了,因為凡是這種人,他未嘗沒有接觸過,只是他的偏見所在,所以他那個時候懊悔,自己覺得不對了。然後地就裂開,陷入地中,就這樣完了。後來有一個羅漢經過那地方,看見了洞,一看那個人,以他的神通看見進入阿鼻地獄,那個地方就立了一個這個塔,玄奘大師到印度去時這個塔還在。所以大唐的西域記上面,還記載這段公案。這一點是我們平常要注意的。不管是大乘的法也好,大乘的行者也好,在這地方我們正在學這個大乘的行者,這一點千萬注意。平常因為我們慢心驕心,看別人總是覺得不對,這也是事實,要找別人的缺點很容易的,就這樣我們不知不覺當中,就是犯了這個毛病。所以最好的話,你能夠隨時反省自己,當你自己看見自己缺點的話,你的眼睛一天到晚,眼睛生到這裡,誰都不敢看,那事情就好辦了。關於那個諂曲的事情,我們就不必細談。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為大乘特質是就我們自己內心的心跡來說,但是呢既然大乘是利益有情,而結果你使得人家因為你而更是糟糕,這一點我們都應該分辨得很仔細。第三,下面一個:
p. 240 (8)
【 ◎ 說正趣大乘諸有情之惡名等。】
第三點,對於這個正趣大乘的有情,說他的壞話。我們的寶積經上面講,求大乘者,訶罵、毀謗、誑欺、惡名、正趣大乘者,就是趣大乘的行者,你說他的壞話、毀謗他。那麼這個境,這個對象呢?
【 境者,有說已由儀軌正受發心而具足者,有說先曾發心現雖不具為境亦同,此與經違不應道理。】
這個對象是指大乘行者。那麼有的人說這個大乘行者已經受了儀軌,發了心的這個;有的人說先已經發了心,現在雖然不具,換句話說這個宿生是發了心的,這一生雖然沒有,這也算。但是第二點,本論上面說,不算。
【 其釋論中僅說菩薩餘未說明,然餘處多說具菩薩律學所學處者,謂正趣大乘似當具足發心。】
下面就解釋,為什麼第二種不算的道理。這個,所以因為在這個釋論當中雖然沒有明說,但是別的地方都說得很清楚。這個大乘行者一定是什麼,具足菩薩戒,正在學的。所以應該說是具足發心,像照前面這個儀軌,這樣才算是所對的對象,你毀謗的對象,要是這樣的人。
【 於此作何事者,謂說惡名等。】 .
那麼做了什麼事情呢?他說他壞話。
【 由瞋恚心發起而說,與釋論同。對於何境而宣說者,釋論說云:「如彼菩薩欲求法者,信解大乘或欲修學,為遮彼故對彼而說。」】
因為你心裡面討厭他,不歡喜他,瞋恨他。那麼說些什麼呢?這個菩薩為了求法,信解大乘,要想修學,但是你不歡喜他,然後呢你妨害他,這種情況之下,或者是毀謗,或者遮止,或者等等。
【 然了義者即可。】
他聽見了,那麼,就是。
【 其惡稱者如云本性暴惡,未明過類。】
那麼說他的是什麼壞話呢?他並沒有明說那一些。只是說譬如這個人哪!什麼不好啊!任何一個。
【 惡名者如云行非梵行,分別而說。】
這是解釋這個。
【 惡譽者如云以如是如是行相,行非梵行廣分別說。】
這是容易了解。
【 惡讚者通於前三之後,是釋論解。此於我等最易現行,過失深重前已略說。】
這個的的確確非常容易現行。我們動不動就批評別人,動不動就說別人的壞話,或者是於見解上的差別,或者由於情緒上頭的問題,動不動說別人,而這個犯是容易犯。這個過害是非常厲害!所以說菩薩戒上面就告訴我們,說四眾過,自讚毀他。這一點啊!真是。前面告訴我們說你毀什麼諸佛的塔廟等等這個罪,比起瞋毀菩薩那罪還要小。瞋毀菩薩的罪遠來的大!所以這一點是非常糟糕。
p. 241
【 又如菩薩起毀訾心,則此菩薩須經爾劫恆住地獄。】
我們對一個像上面所說,發了菩提心、修菩薩行的行者,你起一個瞋恨、毀謗的心,那個時候,這個則此菩薩,他自己也是個菩薩,而普通人更是不得了,你看!就要經爾劫恆住地獄,你這個心有多久,那麼就要經過多少長的劫數住在些地獄裡邊。自己已經是菩薩尚且如此,何況我們凡夫!所以這事情實在是千萬注意啊!
【 寂靜決定神變經說,唯除毀謗諸菩薩外,餘業不能令諸菩薩墮於惡趣。】
所以另外一個經上面就告訴我們這個修學菩薩行的人,其他的造的業他不會,也不容易墮落。但是有一個例外,如果說毀謗其他的菩薩的話,他就墮落。所以這個毀謗菩薩的這個罪過之大,同樣的道理,毀謗大乘經典也是這樣。以前我曾經告訴過你們這個典型的公案,那個事情的的確確。所以,以後當這個大乘跟小乘,大家彼此見面的時候,這一點要千萬注意。說到這裡,我最近遇見這麼一件事情,我聽見了非常讚嘆,這個泰國派來的,是一個非常精彩的,一共三個人。他對泰國的這個教法等等有很深切的了解,到台灣來。我最近沒碰見他,我有一個同修碰見他了,他說:他遇見一個泰國的出家人,一談之下,他對他非常佩服。三個人當中,有一個人中國話說得很通。他來了以後,他就穿我們中國的衣服,中國的僧服。他來的之前,他們上座就給他說,這個中國就是這樣,你到他那就是這樣,一點都沒差。它這個叫做什麼?隨方毘尼,他絕對不會說,那個泰國的戒來得高明!他跑到這個地方,他不,就這樣。然後他談起了教法的時候,他就這麼說,論這個,大家坐下來,心平氣和的談,論現在真正持戒的戒相的話,他覺得泰國是比較來得認真一點。這個話就這麼平直,但是內容確確實實,就算聽了以後,我們也不會覺得刺耳。然後他就說,論這個教理的完整的話,現在在西藏藏密。然後呢中國的特質是什麼?對於禪,真正見到空性的方便善巧的話,也是獨一善巧。我聽了真是讚嘆!你看!我們平常總覺得他好像條件很不夠,實際上我們從這個地方,我們處處地方真正要看看人家的樣!學啊!我們還沒有學通之前,隨便亂開口,隨便從行相上面去加以批評,那真是個絕大的錯誤。我們這地方隨便談一下。我為什麼這地方引證這一點呢?就是我們真正的內涵不大容易學到,但是那個外表的的確確一看,看見了以後,然後根據我們個人的喜好,再加上了我們的無明所使,就任意輕加是非,不知不覺當中給自己帶來無窮的禍害。下面我們繼續看經。
【 攝頌亦云:「若未得記諸菩薩,忿心諍毀得記者,盡其惡心剎那數,盡爾許劫更擐甲。」】
啊!好可怕。沒有得記,沒有得授記的菩薩,如果以瞋恚心毀謗得授記的,那麼他這種情況之下,他這個毀謗的惡心有多久,這個剎那的數目,不是時間喔!這個剎那非常短!一剎那就有這麼長的劫,多少剎那,就要多少劫,重新來過。他為什麼說得記則說未得記呢?因為真正得記的,他一定得到了淨信相應的,他就不會犯這個毛病。而實際上,下面就是我們現在要學的那些人。我們很容易犯這個毛病。
【 謂隨生如是忿心之數,即須經爾許劫。更修其道,則與菩提極為遙遠,故於一切種當滅忿心,設有現起,無間勵力悔除防護。】
所以你看看,在這起這麼一點,剎那一起,要經這麼長劫的重來。我們現在已經修學得不要說長劫,叫我們跑到這裡佛學院裡面念書,念它三年,覺得好辛苦!就這樣,那一生已經很辛苦了。叫你長劫的話,可是你這樣積累的努力,你只要起這樣的一個惡念的話,你就會有受這麼嚴重的果報!所以這們地方我們要特別注意!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這個心裡面,一定想辦法把它防制,如果起來的話,馬上努力的懺除掉。
【 即前經云:「應念此心非善妙,悔前防後莫愛樂,彼當學習諸佛法。」】
這個前面的經上面又緊跟著告訴我們,要曉得這種心裡邊不好啊!前面的懺悔,懺悔了呢防@後面,千萬不要再讓它生起。要努力的、真正如法的去修學。
【 若有瞋恚則其慈悲先有薄弱,若先無者雖久修習亦難新生,是斷菩提心之根本。】
如果你有瞋,那麼這個慈悲心,先如果有的話就薄弱,因為慈悲跟瞋恚兩樣東西,恰恰是兩個,一體相反的對治。既然真正的大菩提心,最重要的強盛有力的是慈悲,所以你生瞋心的時候,損害了那個慈悲。已經有的使它減弱,如果已經沒有的話,你長時修習也難生起,這個是斷菩提心的根本!
【 若能滅除違緣瞋恚,如前正修則漸漸增長以至無量。】
所以它告訴我們這個是相違背的,一體相違的,如果能夠滅除的話,那麼你能修的時候,就很容易的增長,乃至於增長到無量。
【 釋量論云:「若無違品害心成彼本性。」又云:「由前等流種,漸次增長故。此諸悲心等,若修何能住。」】
假定說沒有違害品,這個是違害的話,跟它相反的,沒有的話,這個心就自然而然了。沒有違害的話,它就增長了,就成功了。現在慈悲跟那個瞋恚卻卻是相反的,沒有這個瞋恚去違害的話,那個慈悲的心就成長了,就是這樣。就像我們房子裡邊,燈亮了,黑暗就沒有了,然後呢黑暗來了,燈一定沒有。就是這個又云:「由前等流種,漸次增長故。」假定說你任那個違害的這個心情,瞋恚心在這個地方的話,因為這個心念之流啊!在我們現在了解那個等流,眼前你雖然好像沒有強烈的現起,但是心念之流一直在這個狀態當中。前面我們已經學過這個業的增長、造作的增長。你讓它繼續的漸次這樣的話,那麼這個時候,如果沒有違害的話,那麼慈悲就長起來了。反過來,你如果在瞋心發了以後,完了以後這個瞋心的等流一直下去的話,那個悲心你就生不起來。所以他前面告訴我們,如果你有了瞋恚的話,就算你長久學習也難得生起。懂得了這個道理以後,所以現在我們正學的時候,在任何情況之下,那個瞋恚之心是萬萬不要發,不要說你有道理,你有道理已經是錯到不知道那裡去了。在這個地方特別說,尤其在見解特別強的人,不要動不動講道理。講了道理真正害的還是害你,還是害你自己。我們學很多見解,主要的目標就是要淨化自己的。不幸的是我們學錯了,結果學完了,都是在害自己,這一點我們要特別了解的。最後一個。
【 ◎ 於他人所現行諂誑,非增上心。】
寶積經上面講:以諂曲心,與人從事。這個文字雖然不同,內心卻一樣。什麼諂曲心呢?不正直,非增上心。增上心就是說你正直的,自己本心就是這個樣的。這個要解釋一下。
【 境者,謂他隨一有情。】
這個上面說的,或者菩薩,或者尊長。現在這個地方不是,任何一個對象,任何一個人,那麼對這個人做什麼事情呢?
【 謂行諂誑。】
行這個不正直的心裡面,他先把那個正直兩個字。
【 增上心者釋論說為自性意樂,】
就是說,你本來心裡面是這樣的。換句話說,你心裡想這樣想了,這樣想就這樣想了,比如說,我隨便舉一個例子。假定說我不歡喜這個東西,比如說廚房裡,我看見這個東西不歡喜,平常我不會說不歡喜,啊!這東西不好!沒有營養!你哪什麼說了半天,實際上呢它有沒有營養,不知道,只因為我不歡喜。就是這種心情。好多這種地方,跟你不相應了以後,他就轉彎抹角說了半天。說出你不歡喜的這個道理來,不好。然後讓人家聽信你,也跟著你走,這個就是這種心情。我們心裡面,一天到晚這麼彎彎曲曲的做這種事情。真正修學佛法的人,這種都是什麼?都是垃圾。而所以這樣就是保護東西,保護的東西不是見煩惱、就是思煩惱。無明塵沙更不談,所以塵沙無明都是這種事情,這個是隨境。那麼下面有解釋。
【 諂誑者謂於秤斗行矯詐等。又如勝智生,實欲遣人往惹瑪,而云遣往垛,後彼自願往惹瑪。】
就是這樣。你故意說帶你到這個地方去,這樣然後他自己願意了,那就去了。
【 集論中說,此二俱因貪著利養增上而起,貪癡一分,誑謂詐現不實功德,諂謂矯隱真實過惡,言矯隱者謂於自過矯設方便令不顯露。】
這種情形,就像我們剛才說的,你實際上心想的是這件事情,但是你嘴巴說的,故意兜一個圈子轉彎抹角,然後讓它最後在你的暗示當中,走上你所希望要說的這件事情上面,就是這種心理狀態。為什麼要這樣做呢?下面就告訴我們,貪著利養增上。一個是貪,一個是癡,兩樣東西都在這個裡頭。他又解釋一下,說誑,詐現不實功德。欺詐是不實在的,單單這個文字我們不一定很清楚,所以譬如我剛才說的,雖然你不歡喜這個東西,你不明說不歡喜。然後你說這個東西有什麼不好,什麼營養,或者什麼,其實到底營養不營養?不一定。就實說來,尤其是我們修學佛法的人,修學佛法的人什麼最營養?跟法相應,最簡單不過,你最好把那種東西放得乾乾淨淨。這個是最營養的東西。實際上你現在把世法上,就算真的世法上去營養都不對,何況世法上面不一定有真的營養,你還說那些東西,這是我們要真實了解的。那麼諂者謂矯詐,就是隱真實過惡。你把你真實的罪過掩蓋起來。就像剛才說,其實是你心裡面貪者這樣東西。然後呢你掩蓋起來,假說另外的一樣東西。然後讓他改變過來,就是這種心理,這個叫諂誑。那麼這個是四黑法。現在我們仔細看一下,這四個黑法的內容。我們重新再看一下。實際上呢尤其是這個裡面,我們把一點一點不妨來仔細的談一下它那個原則,不一定講文字。我們學菩提心,菩提心的直譯叫什麼?覺。而且這個覺是最圓滿、最大的覺。那說明了我們現在什麼?我們現在不覺,或者叫無明。所以在這種狀態當中,你必須依靠自己的尊長。這個尊長當中,或者是親教師,或者是阿闍黎,或者是其餘的尊長。你所以能夠得到的,能夠改善的一切一切,無非都是靠這個力量。在這種情況之下,唯一的辦法就是處處地方,要從這個地方學習了解自己的過錯,然後內心改過來。再反過來說,對換來說,所以作為我們的尊長,不管是親教、阿闍黎,乃至於其餘的尊長,他們對我們唯一的功效,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指出我們這個,結果在這種情況之下你隱瞞欺誑。請問這個什麼狀態?眼前騙過了容易,但是這個心裡邊,既然你在這樣的話,很明白的表示我們的心理的什麼狀態。這個心種留在這個地方的話,對不起,慢慢的發酵,像毒一樣。你別看那個毒蛇咬一口,讓它去的話,對不起,流到心臟你就完了。現在我們要靠著這樣的這種指導,慢慢慢慢的改善,必須要剷除罪障,集聚資糧。所以要剷除罪障,一定要懂得正知見,正知見從這地方來了,你把它一下齊腰斬斷,當然這個不行。然後呢集聚資糧。所以他除了這個以外,其它的尊重等等,都是這個樣。凡是福田,比如父母什麼等等,那個是增長你功德最好的,在這種情況之下,你一瞋起欺誑心的話,完了。你集聚功德,然後淨除罪障那個路,就被你一下完全去掉了。世間小小的都不可以,何況是這樣。所以這一點的的確確,這個妄語這個事情,實在是說它小嘛很小,說它嚴重是嚴重得不得了。因為它很容易犯,很容易犯,小小的地方。那麼第二個呢?這個我們不認真的去說它。第二個文上沒有講,可是平常我們有幾種可能性。有一種可能性,就是說也許我們自己不了解,這是他的作法跟我們不太一樣,所以申述我的意見。也許由於自己的特別的理由,然後使它追悔。總之像這種事情的話,我們現在修學佛法的人,只有一個目的,尤其是大乘佛法的人,無非是要利益別人,要幫助別人去增長善法,他現在明明在增長善法當中,你讓他疑悔,斷人向善,跟你的目標如何?當然完全違背。如果把這個心裡的行相以及這個業增長的話,自然你造的業慢慢的慢慢的越來越增長,這一世容或現在這個心相續蠻強烈的繼續下去,到了下一世,完了。所以第三個毀謗,那個東西是最可怕,前面後面在太多太多地方說這件事情。所以那個三藏大師的大唐西域記上面,有這麼一段公案。有一個叫無垢友,我想是不是叫無垢友?如果名字記錯的話,我下一堂要告訴你們的,上次曾經好像跟你們說過的。我們的奘大師到印度去,還親眼看見無垢友尊者下無鼻地獄的那個坑,現在還在那裡。無垢友是當年印度的一個小乘的大論師,非常了不起的,博通三藏,有的地方大、小乘互相融的,有的地方小乘跟大乘之間,彼此之間鬧得很厲害。那個時候,這個世親菩薩已經涅槃了。世親菩薩在世的時候,他早年本來學小乘的,後來改學大乘。改學大乘以後,曾經有人批評他,但是世親菩薩並沒有跟他兩個人談。當初那個世親菩薩的弟子就說,有人某人批評你,你假如說不跟他兩個人談的話,你顯出來好像我們不如他,世親菩薩怎麼說?這是非曲直昭然如日月!何必跟他辯,不要跟他辯,讓他去好了。弟子在心裡頭覺得他明明錯了,世親菩薩也不管他,所以他也沒有機會能夠跟世親菩薩辯,這個事情是一個很有名的公案。後來他們也都走了,走了以後,後來就是無垢友尊者,無垢友尊者他學小乘的,經過那個跟世親菩薩辯那個不曉得那個什麼,宗賢論師,還不曉得什麼,我名字也記不住了。他有一個塔在那裡,他看見了以後就對這個宗賢論師非常推崇,非常讚嘆!說你真是在我們這個教下是了不起的大德,當年你能夠宏揚我們本宗的宗旨,可惜的是你沒有機會跟那個某人,某人就是指世親菩薩!我現在雖然位忝末學,他很客氣,換句話說我是末學,總算能夠跟上你!今天也學了了解了這個,我一心一意的志願要把輕視那個世親菩薩大乘的,要滅其名,把他所有講的論說,要徹底的把他毀除。就這樣在那個塔前面讚嘆,然後呢說這樣的話。他話沒有說完,他那個舌頭就伸出來,一直伸出來就縮不進去。然後七孔流血,他那時候就感覺得恐怖了,因為凡是這種人,他未嘗沒有接觸過,只是他的偏見所在,所以他那個時候懊悔,自己覺得不對了。然後地就裂開,陷入地中,就這樣完了。後來有一個羅漢經過那地方,看見了洞,一看那個人,以他的神通看見進入阿鼻地獄,那個地方就立了一個這個塔,玄奘大師到印度去時這個塔還在。所以大唐的西域記上面,還記載這段公案。這一點是我們平常要注意的。不管是大乘的法也好,大乘的行者也好,在這地方我們正在學這個大乘的行者,這一點千萬注意。平常因為我們慢心驕心,看別人總是覺得不對,這也是事實,要找別人的缺點很容易的,就這樣我們不知不覺當中,就是犯了這個毛病。所以最好的話,你能夠隨時反省自己,當你自己看見自己缺點的話,你的眼睛一天到晚,眼睛生到這裡,誰都不敢看,那事情就好辦了。關於那個諂曲的事情,我們就不必細談。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79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104卷 A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104卷 A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個,四黑法已經說過,現在反過來,四個白法;反之,卻卻相反的,犯了四個黑法現生呢,就削弱這個菩提心,下一世會不現行。這個菩提心,他生生增上的,結果犯了以後現生削弱,將來沒有,所以這是他最大的一個障礙。 反過來,白法,他不但克服這個障礙,而且增長他。現在看:
p. 241 (13)
【◎ 四白法中初白法中,境者,謂凡諸有情。說對象是一切有情。事者,謂於彼所以命因緣下至戲笑,斷除故知而 說妄語。】
那麼,這些有情前面做什麼事情呢?就是在任何情況之下不說虛誑的語,乃至開玩笑,乃至開玩笑,也不要隨便說,我們往往覺得是開玩笑,無所謂的。要曉得,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起一個念頭,然後呢,一舉一動,識田當中就落下來一個影子,現在我們既然了解了要走無上圓滿這條路子,這條路非常遙遠,意義非常偉大,所以我們一切時處一定要防範,那麼尤其是現在呢!我們真正能夠防範的還非是從小地方做起不可,這個習慣啊,往往很難斷,所以啊,沒有的最好,如果有的話,那千萬這個要注意,千萬注意。
【若能如是,則於親教及軌範等殊勝境前,不以虛妄而行欺誑。】
說你普通一切有情之前都不欺誑的話,自然在尊長前面當然也不欺誑,尊長前面也絕不欺誑。
【第二白法,】
那麼第二境者是對象,
【謂一切有情。】
還是以前。
【事者,謂於彼所不行諂誑住增上心,謂心正直住。此能對治第四黑法。】
這個我們了解了,上面黑法當中第四個了解了,那麼反過來這地方就很清楚,就是一切有情在他跟前啊,你心裡面要正直住,直心。關於這個直心啊,並不是像我們想像當中的,大寶積經上面有詳細的說明,喔!那麼如果大寶積經不太清楚的話,這個了凡四訓上面另外有,平常我們就直心的話,實際上呢?這種人啊,有很多人剛愎自用自以為直心,啊,什麼事情衝口而出,也不是這個樣,也不是這樣,心裡面並沒有這種啊,彎彎曲曲的心裡邊,這是第一個根本。第二個呢?也不是逞強好勝,啊,你處處地方你能夠啊,護人家的意,然後呢?而對自己心裡面,是正直的,這種狀態才算,這個我們啊,簡單的說明他。
【第三白法,境者,謂一切菩薩,】
第三個白法,前面是說毀謗菩薩,現在呢?這地方呢,讚歎,稱揚,所以對象就是一切菩薩。那麼做什麼事情呢?謂起大師想,對這菩薩起覺得他就是佛,
【於四方所,宣揚菩薩真實功德。】
在任何情況之下,處處地方啊,要稱揚讚歎菩薩的真實功德。實際上,我們說,好像菩薩還沒到佛的地位,在經論上面處處告訴我們,這個,佛的因是什麼?菩薩!他先發因地心,然後呢,証果地覺,所以經上面有比喻,譬如說,種一個最寶貴的藥樹,最開始細心努力護持的,是那個幼苗,樹苗;佛菩薩尚且這樣,那我們凡夫要學佛菩薩,當然更應該這樣。所以對於一個初發菩提心的人,你能夠稱揚讚歎那個功德,絕對不亞於佛;反過來,如果是你啊,毀謗他的話,就很糟糕,這毀謗,有的時候我們是有意,有的時候是無意。有意的,不大容易犯;無意的,是習慣,而且往往由於自己的驕慢或者什麼等等啊,總之,不知不覺這樣呢?輕視別人,很容易看見別人的過失,看不見別人的長處,這本來自己已經是煩惱,本來已經是非常嚴重的過失,這種情況之下,如對象是菩薩,你再加上任意輕毀,我們永無翻身之地,這地方啊,千萬注意。下面告訴我們,
【我等雖作相似微善,然無增相,盡相極多,】
喔,我們啊!雖然平常也好像做一點好事,它那個好事啊,下面四個這四個仔細看,第一個,這個善叫微善,而且這個微善還相似,看起來好像是,看起來好像是,我們啊!的的確確,如果你仔細檢查的話,你會發現啊,簡直是一無是處,本來就已經非常少,而且這個又是相似的,相似的好像,本來就不真實的,這個是所以為什麼,我們雖然學佛,雖然學是要學大士,實際上我們卻是要從像俞淨意公,那種地方學起,這麼現實的例子擺在這地方,假定說我們連像俞先生那樣做不到,而我們說學大士的話,那不是完全顛倒,完全自欺欺人嗎?這個起心動念之間最重要,起心動念當中如果說這個慢心,驕心還是照樣的話,那一點用場都沒有,而這個慢心驕相,慢心驕心最糟糕的地方,你自己不感覺到,自己總覺得還樣樣對,看看別人是樣樣不對,在這情況之下,儘管你稍微做一點好事,這種好事都是相似的,所以說到這裡順便一提,一開頭我們學的時候為什麼他還沒有講,先告訴我們啊,要我們斷三過,然後呢?說我們具六想,第一個想就是呢,我們在病當中,喔!那麼,這個想呢經過前面共下共中已經告訴我們,我們確確實實在病,理論上了解了,可是現在怎麼要想辦法把這個理論啊,在實際上的心相上面要認得他,這是我們現在修行第一重要的事情,第一重要的事情。為什麼說這個,啊!就算是一點小善啊,無增相,連他這個小善啊,增加增長都很少,而反過來,盡相啊!處處損減啊倒是很多,為什麼呀?下面這個,
【謂由瞋恚毀訾破壞菩薩,伴友,而致窮盡。】
心裡面啊有一念瞋心,乃至於啊平常的說毀謗,啊破壞菩薩,以及同伴的同修同行者,這的的確確是,我們很容易犯,尤其現在這種情況,大家住在同樣一個環境當中,難免的,我們有無始以來的習氣啊,總覺得,唉呀,這個不大對,那個不大對,那麼這種情況之下各人有各人的意見,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就很容易啊,批評啊,輕輕的這樣的隨便說一點的話,這往往會產生很大的流弊,很大的流弊啊,這個,因為這樣的關係啊!就算結一點啊,自己啊,也造了這樣的惡業,破壞無餘。
【故能斷此及破壞菩薩者,則集學論說,依補特伽羅所生諸過悉不得生。】
假定這個毛病你能夠斷絕,啊!能夠斷絕,能夠不去破壞菩薩,那麼就像這論上面說,依普通人所生的過患啊,他都能夠消除掉,都能夠消除掉。下面緊跟著又說:
【然於何處有菩薩住,非所能知,】
但,究竟那一個菩薩?那我們不知道,我們不知道啊,他心裡怎麼想?他心裡發些什麼心?的的確確我們不知道。所以啊應該像迦葉問經,就是大寶積經上說的,
【於一切有情起大師想,修清淨相稱揚讚歎。】
這樣,所以應該學這大寶積經上面,迦葉尊者所說的,啊!從此以後啊,他對任何一個人啊,起佛想,啊,那麼儘量的修清淨相,就是啊,看見他們每一個人啊,都是值得稱揚讚歎清淨的,這樣,實際上呢,的的確確,就算他不是菩薩,你能夠修清淨相,稱揚讚歎,結果好處是你的不是他的,反過來,就算他不是菩薩,你呀批評他,對不起,對他沒有什麼用場,真正的過失還是你的,還是你的。這點啊,我們修學佛法的人要了解,平常我們講講道理,空口說說白話,那反正本來就是這樣無所謂,弄完了以後下地獄就下地獄,現在我們真正想認真學修行的話,這個地方很重要,很重要!所以不是一個道理,處處地方你要了解,怎麼樣把這個道理運用在身心上面,淨自己的過失,增自己 的功德,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所以我特別常常強調當你看見外面的境界不理想的時候,你會感覺的嗯這麼不好,那個時候啊千萬注意,立刻反省一下,立刻反省一下你自己的內心,那個時候你就發現,你看見外面在說他是非的時候,那時內心的煩惱相,這個我們第一應該了解的,不要說上士,連共中士剛開始第一步我們都不認識,啊,或者退一步說,就是要學共中士,你真正的目的幹什麼─淨除煩惱。現在煩惱相已經現起來了你都不認識他,你談什麼修行,這一點我們千萬要注意;但這地方並不是說喔他們都是對的,不是這個意思,不是這個意思;那麼詳細一點說,就是當外面的情況,一個境相現起的時候,你感覺他對或者不對,或者說現在我們特別說不對啦,因為這個時候會引起我們對他批評,然後不滿意,或者什麼,那個時候內心上面啊,的的確確我們要曉得這是煩惱相,所以我們真正修學的人,第一件事情啊,就把內心上面認得了怎麼把他,唉,拿掉他。持戒,持戒,戒指什麼,就這個,所以六祖大師有一句話─心平何勞持戒。哪,很簡單,你心裡面啊保持到這樣的平穩,當看見了那個境界,你心裡面已經是起伏不平了,你還談什麼,當然這是講的戒的特質,戒法戒體來說。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想辦法,唉對,用這個如理的教法來淨除調伏自己的內心相,調伏自己內心相,以前我們沒有聽說過教法不懂得,拿世間的標準去衡量,那覺得對,自己很對,他人錯,那都是啊,流轉生死的源源不絕的惑業當中,現在了解了,從這地方停止起,啊,停止了以後呢,你心裡面啊,能夠把穩了,如果說你只求自己解決的話,不管外面天塌下來,你只是一心一意的淨化你的內心,當然從這上面進一步說,我是要學大乘的,那個時候啊你才心平氣和的想,唉,他這是不對,你用什麼方式幫忙他解決,那個時候你的心裡住在什麼─住在憐憫善心相上頭,那時候就可以談的上幫人家解決這個問題,否則,千萬不要開口,單單這個意念本身已經錯了,一開口,那更是錯上加錯,這是我們必須要了解的,所以,不是叫你說什麼都不辨別的不管,你必定要了解你的目的何在?如果你是講世間的道理,對!如果你想真正淨化自已,那從根就錯!然後呢,要想自己淨化的有二條路子,求小乘的,你只管把他內心啊淨除乾淨了,好了,你就停在那裡,其他的什麼不管。如果你要進大乘的話,自己淨化了,你更進一步說,是的,我現在內心已經平伏了,然後呢,依你的憐憫心悲心利他心,這樣善淨之心啊進一步方便善巧的幫忙他,而不是拿一個標準說他不對,他要這樣,他要這樣。不!不是這樣的,啊,這一點我們啊,在這個地方特別說明一下。那麼下面有一個,
【謂有聽者時至,非說不往四方宣說便成過錯,此能對治第三黑法。】
這一條是告訴我們啊,稱揚讚歎菩薩的真實功德,這個稱揚讚歎是指什麼?所以有人來的時候,當我們啊,碰見大家聊,談話的時候,不是說你不到別的地方去到處,現在我們修行不必,我們就在這地方,可是外面有一種境界來的時候,那個時候啊,啊,把持前面這個原則,把持前面這個原則,這一點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第四白法,境者,謂自所成熟之有情。】
那麼最後一個,對象是什麼呢?就是啊自己已經成熟的有情,啊這個成熟就是善根成熟的。
【事者,】
那麼對他做什麼事情呢?
【謂不樂小乘令其受取正等菩提,此就自己須令所化受行大乘。】
啊,前面是說,他本來做的對的啊,然後呢,你呀讓他生憂悔,現在情況是說,不要讓他生起憂悔,這指什麼?他自己呀,不願意做這小乘,而正要趣向大乘的這種人,啊,那正是學菩薩,我們不是學了菩薩發了願心然後談這個嗎?正是我們自己要幫忙他,濟度他的這種人,這個,
【若彼所化不能發生大乘意樂,則無過錯非所能故,】
假定說對方是一個小乘根性的人,他不是一個大乘根性的人,勸他沒用,那麼這種情況,那,沒問題,沒問題,啊,換句話說,這個黑法跟白法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呢?他是一個大乘行者,他正是在這個上頭路上做,而你現在是一個學菩薩的行者,你正應該幫助人家.他現在自己學,學對了,你反而令他使他自己做對的事情生起啊,疑悔的心情,你不是害了他嗎?不可以,啊,所以這個白法的話呢,就是哪,現在你正要度化的有情,他在走在這條路上面去,你不要讓他生悔,然後你稱揚讚歎幫助他,稱揚讚歎幫助他。那麼,反過來說呢,他如果小乘的行者,那個雖然你要去幫助他;但是啊,他不行,不行,那沒辦法,因為他根性如此,啊!這一點我們要了解的。
【由此能斷第二黑法。】
這,前面的黑法跟這裡的白法相一對比就了解了。
【若由至心欲安立他於究竟樂,定不為令他憂惱故,而行令他憂惱加行。】
就是,就是,剛才已經解釋了。
【師子請問經云:「由何一切生,不失菩提心,夢中尚不捨,何況於醒時。」】
經上面告訴我們,總的告訴我們,現在我們啊,真幸運啊,得到了這個無上無比的大寶啊,那怎麼樣想辦法從生生死死,在任何生死當中啊,不再失去這個─菩提心大寶。這個,不要說醒著的時候,乃至於做夢的時候啊,尚且啊 ,也是這樣,啊這樣,那麼,
【答云:「於村或城市,或隨住境中,令正趣菩提,此心則不捨。」】
是說,不管在任何情況之下,熱鬧的地方也好,清淨冷僻的地方也好,隨便你在任何情況當中,使得這個心啊!內心啊,一直正現在前啊,欣欣趣向菩提,你能夠這樣,現在已經發了,繼續不斷的,當然在增長,既然增長那就不 會捨棄。
【又曼殊室利莊嚴國土經說,另外一個經上面:「若具四法不捨大願,】
你能夠具足了這四樣東西,那麼這個願就不會棄捨,那四樣?
【摧伏我慢,斷嫉,除慳,見他富樂心生歡喜。】
這個四點,你能夠做到的話,那就不會捨棄。前面我們已經了解了,尤其在自他換當中特別說明,現在我們了解啊,我們生死當中第一大冤家大仇人,什麼?就是我愛執,一有這個我愛執這個慢相就生起來了,自然而然我總歸是最重要,我總歸是最高,,不要你去想的,他任運的在一切時處自然而然這東西,現在你能夠把他摧伏,他不是斷除喔,把他降伏他,處處地方尊重別人,處處地方把那我拿掉,我們剛才說,所以動不動啊,看見人家不好或者什麼等等,主要還是這個,還是這個─我慢。我們譬如說,隨便說一件小事情吧!我們譬如談論眼前事情的時候,總是看見這個不理想,那個不理想,這個不理想啊,結果呢?我們不妨想一想看,以其我們現在的來說,譬如常常講的這個,啊,說我們現在啊,這個這個,很多地方啊,到處,不但是我們這裡啊啦!別的很多地方你看見,落伍的國家固然如此,前進的國家還是如此,說很多啊,這政治上的官吏等等啊!他都在這地方的所謂尋利,唉呀,都是啊,只要好像抱穩啦,不敢做事情,實際上呢?這個情況啊,為什麼?因為你要想努力去做事情啊,你辛苦了半天,真正現出來的好處啊,人家都覺得當然的,他不會來讚歎你,他不會感激你,但是呢?你要嘛不做,做了以後他一定有所啊改變,一定有他不方便人的地方,結果各人有各人的意見,大家只是看見這一點。大的是國家,小的我們眼前很多地方,啊,這個人辛辛苦苦在廚房裡忙了半天,你不看見他,倒是你只會看見他,唉這口味不配你味口,今天太鹹了,明天太淡了,就這樣,我想我們人人都有這個感覺,啊,所以啊,我們真正修學佛法的時候啊,必定要從那裡開始?要從這個地方自己注意,那我們任何情況之下一起念,只看見人家的不是,所以在這個地方啊,我們也可以說很值得我們學的,我們首先為什麼一再提,提醒自己說,我到這裡來幹什麼的?我到這裡來,不要說你來修學佛法,那至少你說,唉呀,這很痛苦要改善他,現在我們已經了解了這痛苦的根本是什麼?就是你的業,而業前面的上首引導他是惑無明,這種情況就是無明相,如果你把握住這一點的話,你一定了解的很清楚,不是忙別人,忙自己。他任何起心動念的時候啊,你覺得,唉,又不對了,要改善他。這種情況之下,就算你不懂得多少經論等等,你對了!反之,儘管啊,你三藏十二部樣樣都通,寫多少文章,講多少大法,對不起,你在門外,根本完全不相應,根本完全不相應,再聰明 ,再什麼,那是世智聰辯,一點用場都沒有,這個,我們要了解的,而根本在那裡呢?就是這個─我慢,我慢。前面已經說過了,將來後面呢,他還特別提這件事情。所以啊,我們現在啊,常常提醒自己,我們真正的生死當中第一大冤家,就是這個「我」字,這個我字,然後當你境界現起的時候你就隨時會感覺,唉,這個我在背後,有的時候很明顯的在前頭;有的時候啊在背後,你只看見這個人不對,那個人不對。誰在看見這個人不對啊?好,那個時候你才回過頭來一照,原來啊背後有個東西,那就是這個─我,這樣。人家對不對,無關緊要,就是你起了這個心的話,那是把你就困在生死當中已經。然後呢,嫉慳這個容易,人家好你嫉妒他,然後呢,你自己有的東西捨不得,看見他的富樂的話,那麼,這麼,喔,見他富樂心生歡喜,這應該是說斷除了這些東西啊,那麼看見別人好心裡面啊,這個,這一點啊,要是見他富樂,這個,羨慕他仰慕他這種心裡我們不要,再不然的話就是見他富樂嫉妒他不歡喜心,這個不要,這個,我們要了解的,前面這個文字,就是把那個東西,總是拿掉他。
【寶雲經說:「若於一切威儀路中修菩提心,隨作何善以菩提心而為前導,於餘生中亦不捨離如此寶心,如如若人 多觀察。」】
等明顯宣說。下面另外一個經,說,不但是我們啊,起心動念,除此以外啊,行住坐臥在任何情況之下都要修這個,啊,那麼這個是心裡面呢提示他,更進一步,做任何事情呢都以這個菩提心為前導。你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呢?目的是為了他。這樣。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就可以記得華嚴經上的一句話: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你發起了以後,一旦忘失的時候,你做的那個善法,對不起,魔業。為什麼是魔業啊?因為如果說你這個行為跟菩提心,或者跟覺心不相應的話,不管什麼都是集諦所攝,啊,所謂集諦所攝的就是設使你做了善法,升了天,完了以後啊,又啊,三世怨。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現法是如此,你能夠這樣努力的話,自然而然一直增長,增長的話,將後來啊,他當然也不會離開,像這樣啊,那我們是應該啊,多多觀察,啊,觀察內心使他步步增長。
p. 243
【◎ 第三犯已還出道理者。】
萬一犯了,怎麼辦呢?
【多作是說,犯四黑法及心捨有情之五,或加念云我不能成佛棄捨發心共為六種。】
先說那個犯相,什麼是犯了,是很多地方這麼說,說前面這四種黑法,犯了,加上呢,心裡面啊棄捨有情。菩提心的特質是幫助一切有情,現在你棄捨他了,啊,這個五樣。還有呢,就是修了菩提心以後,他一個特別的策勵他增長啊,是早,日三、夜三的話,繼續增長那個發心,如果說這個不做的話,那麼這第六個,這個算是啊,犯了。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個,四黑法已經說過,現在反過來,四個白法;反之,卻卻相反的,犯了四個黑法現生呢,就削弱這個菩提心,下一世會不現行。這個菩提心,他生生增上的,結果犯了以後現生削弱,將來沒有,所以這是他最大的一個障礙。 反過來,白法,他不但克服這個障礙,而且增長他。現在看:
p. 241 (13)
【◎ 四白法中初白法中,境者,謂凡諸有情。說對象是一切有情。事者,謂於彼所以命因緣下至戲笑,斷除故知而 說妄語。】
那麼,這些有情前面做什麼事情呢?就是在任何情況之下不說虛誑的語,乃至開玩笑,乃至開玩笑,也不要隨便說,我們往往覺得是開玩笑,無所謂的。要曉得,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起一個念頭,然後呢,一舉一動,識田當中就落下來一個影子,現在我們既然了解了要走無上圓滿這條路子,這條路非常遙遠,意義非常偉大,所以我們一切時處一定要防範,那麼尤其是現在呢!我們真正能夠防範的還非是從小地方做起不可,這個習慣啊,往往很難斷,所以啊,沒有的最好,如果有的話,那千萬這個要注意,千萬注意。
【若能如是,則於親教及軌範等殊勝境前,不以虛妄而行欺誑。】
說你普通一切有情之前都不欺誑的話,自然在尊長前面當然也不欺誑,尊長前面也絕不欺誑。
【第二白法,】
那麼第二境者是對象,
【謂一切有情。】
還是以前。
【事者,謂於彼所不行諂誑住增上心,謂心正直住。此能對治第四黑法。】
這個我們了解了,上面黑法當中第四個了解了,那麼反過來這地方就很清楚,就是一切有情在他跟前啊,你心裡面要正直住,直心。關於這個直心啊,並不是像我們想像當中的,大寶積經上面有詳細的說明,喔!那麼如果大寶積經不太清楚的話,這個了凡四訓上面另外有,平常我們就直心的話,實際上呢?這種人啊,有很多人剛愎自用自以為直心,啊,什麼事情衝口而出,也不是這個樣,也不是這樣,心裡面並沒有這種啊,彎彎曲曲的心裡邊,這是第一個根本。第二個呢?也不是逞強好勝,啊,你處處地方你能夠啊,護人家的意,然後呢?而對自己心裡面,是正直的,這種狀態才算,這個我們啊,簡單的說明他。
【第三白法,境者,謂一切菩薩,】
第三個白法,前面是說毀謗菩薩,現在呢?這地方呢,讚歎,稱揚,所以對象就是一切菩薩。那麼做什麼事情呢?謂起大師想,對這菩薩起覺得他就是佛,
【於四方所,宣揚菩薩真實功德。】
在任何情況之下,處處地方啊,要稱揚讚歎菩薩的真實功德。實際上,我們說,好像菩薩還沒到佛的地位,在經論上面處處告訴我們,這個,佛的因是什麼?菩薩!他先發因地心,然後呢,証果地覺,所以經上面有比喻,譬如說,種一個最寶貴的藥樹,最開始細心努力護持的,是那個幼苗,樹苗;佛菩薩尚且這樣,那我們凡夫要學佛菩薩,當然更應該這樣。所以對於一個初發菩提心的人,你能夠稱揚讚歎那個功德,絕對不亞於佛;反過來,如果是你啊,毀謗他的話,就很糟糕,這毀謗,有的時候我們是有意,有的時候是無意。有意的,不大容易犯;無意的,是習慣,而且往往由於自己的驕慢或者什麼等等啊,總之,不知不覺這樣呢?輕視別人,很容易看見別人的過失,看不見別人的長處,這本來自己已經是煩惱,本來已經是非常嚴重的過失,這種情況之下,如對象是菩薩,你再加上任意輕毀,我們永無翻身之地,這地方啊,千萬注意。下面告訴我們,
【我等雖作相似微善,然無增相,盡相極多,】
喔,我們啊!雖然平常也好像做一點好事,它那個好事啊,下面四個這四個仔細看,第一個,這個善叫微善,而且這個微善還相似,看起來好像是,看起來好像是,我們啊!的的確確,如果你仔細檢查的話,你會發現啊,簡直是一無是處,本來就已經非常少,而且這個又是相似的,相似的好像,本來就不真實的,這個是所以為什麼,我們雖然學佛,雖然學是要學大士,實際上我們卻是要從像俞淨意公,那種地方學起,這麼現實的例子擺在這地方,假定說我們連像俞先生那樣做不到,而我們說學大士的話,那不是完全顛倒,完全自欺欺人嗎?這個起心動念之間最重要,起心動念當中如果說這個慢心,驕心還是照樣的話,那一點用場都沒有,而這個慢心驕相,慢心驕心最糟糕的地方,你自己不感覺到,自己總覺得還樣樣對,看看別人是樣樣不對,在這情況之下,儘管你稍微做一點好事,這種好事都是相似的,所以說到這裡順便一提,一開頭我們學的時候為什麼他還沒有講,先告訴我們啊,要我們斷三過,然後呢?說我們具六想,第一個想就是呢,我們在病當中,喔!那麼,這個想呢經過前面共下共中已經告訴我們,我們確確實實在病,理論上了解了,可是現在怎麼要想辦法把這個理論啊,在實際上的心相上面要認得他,這是我們現在修行第一重要的事情,第一重要的事情。為什麼說這個,啊!就算是一點小善啊,無增相,連他這個小善啊,增加增長都很少,而反過來,盡相啊!處處損減啊倒是很多,為什麼呀?下面這個,
【謂由瞋恚毀訾破壞菩薩,伴友,而致窮盡。】
心裡面啊有一念瞋心,乃至於啊平常的說毀謗,啊破壞菩薩,以及同伴的同修同行者,這的的確確是,我們很容易犯,尤其現在這種情況,大家住在同樣一個環境當中,難免的,我們有無始以來的習氣啊,總覺得,唉呀,這個不大對,那個不大對,那麼這種情況之下各人有各人的意見,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就很容易啊,批評啊,輕輕的這樣的隨便說一點的話,這往往會產生很大的流弊,很大的流弊啊,這個,因為這樣的關係啊!就算結一點啊,自己啊,也造了這樣的惡業,破壞無餘。
【故能斷此及破壞菩薩者,則集學論說,依補特伽羅所生諸過悉不得生。】
假定這個毛病你能夠斷絕,啊!能夠斷絕,能夠不去破壞菩薩,那麼就像這論上面說,依普通人所生的過患啊,他都能夠消除掉,都能夠消除掉。下面緊跟著又說:
【然於何處有菩薩住,非所能知,】
但,究竟那一個菩薩?那我們不知道,我們不知道啊,他心裡怎麼想?他心裡發些什麼心?的的確確我們不知道。所以啊應該像迦葉問經,就是大寶積經上說的,
【於一切有情起大師想,修清淨相稱揚讚歎。】
這樣,所以應該學這大寶積經上面,迦葉尊者所說的,啊!從此以後啊,他對任何一個人啊,起佛想,啊,那麼儘量的修清淨相,就是啊,看見他們每一個人啊,都是值得稱揚讚歎清淨的,這樣,實際上呢,的的確確,就算他不是菩薩,你能夠修清淨相,稱揚讚歎,結果好處是你的不是他的,反過來,就算他不是菩薩,你呀批評他,對不起,對他沒有什麼用場,真正的過失還是你的,還是你的。這點啊,我們修學佛法的人要了解,平常我們講講道理,空口說說白話,那反正本來就是這樣無所謂,弄完了以後下地獄就下地獄,現在我們真正想認真學修行的話,這個地方很重要,很重要!所以不是一個道理,處處地方你要了解,怎麼樣把這個道理運用在身心上面,淨自己的過失,增自己 的功德,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所以我特別常常強調當你看見外面的境界不理想的時候,你會感覺的嗯這麼不好,那個時候啊千萬注意,立刻反省一下,立刻反省一下你自己的內心,那個時候你就發現,你看見外面在說他是非的時候,那時內心的煩惱相,這個我們第一應該了解的,不要說上士,連共中士剛開始第一步我們都不認識,啊,或者退一步說,就是要學共中士,你真正的目的幹什麼─淨除煩惱。現在煩惱相已經現起來了你都不認識他,你談什麼修行,這一點我們千萬要注意;但這地方並不是說喔他們都是對的,不是這個意思,不是這個意思;那麼詳細一點說,就是當外面的情況,一個境相現起的時候,你感覺他對或者不對,或者說現在我們特別說不對啦,因為這個時候會引起我們對他批評,然後不滿意,或者什麼,那個時候內心上面啊,的的確確我們要曉得這是煩惱相,所以我們真正修學的人,第一件事情啊,就把內心上面認得了怎麼把他,唉,拿掉他。持戒,持戒,戒指什麼,就這個,所以六祖大師有一句話─心平何勞持戒。哪,很簡單,你心裡面啊保持到這樣的平穩,當看見了那個境界,你心裡面已經是起伏不平了,你還談什麼,當然這是講的戒的特質,戒法戒體來說。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想辦法,唉對,用這個如理的教法來淨除調伏自己的內心相,調伏自己內心相,以前我們沒有聽說過教法不懂得,拿世間的標準去衡量,那覺得對,自己很對,他人錯,那都是啊,流轉生死的源源不絕的惑業當中,現在了解了,從這地方停止起,啊,停止了以後呢,你心裡面啊,能夠把穩了,如果說你只求自己解決的話,不管外面天塌下來,你只是一心一意的淨化你的內心,當然從這上面進一步說,我是要學大乘的,那個時候啊你才心平氣和的想,唉,他這是不對,你用什麼方式幫忙他解決,那個時候你的心裡住在什麼─住在憐憫善心相上頭,那時候就可以談的上幫人家解決這個問題,否則,千萬不要開口,單單這個意念本身已經錯了,一開口,那更是錯上加錯,這是我們必須要了解的,所以,不是叫你說什麼都不辨別的不管,你必定要了解你的目的何在?如果你是講世間的道理,對!如果你想真正淨化自已,那從根就錯!然後呢,要想自己淨化的有二條路子,求小乘的,你只管把他內心啊淨除乾淨了,好了,你就停在那裡,其他的什麼不管。如果你要進大乘的話,自己淨化了,你更進一步說,是的,我現在內心已經平伏了,然後呢,依你的憐憫心悲心利他心,這樣善淨之心啊進一步方便善巧的幫忙他,而不是拿一個標準說他不對,他要這樣,他要這樣。不!不是這樣的,啊,這一點我們啊,在這個地方特別說明一下。那麼下面有一個,
【謂有聽者時至,非說不往四方宣說便成過錯,此能對治第三黑法。】
這一條是告訴我們啊,稱揚讚歎菩薩的真實功德,這個稱揚讚歎是指什麼?所以有人來的時候,當我們啊,碰見大家聊,談話的時候,不是說你不到別的地方去到處,現在我們修行不必,我們就在這地方,可是外面有一種境界來的時候,那個時候啊,啊,把持前面這個原則,把持前面這個原則,這一點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第四白法,境者,謂自所成熟之有情。】
那麼最後一個,對象是什麼呢?就是啊自己已經成熟的有情,啊這個成熟就是善根成熟的。
【事者,】
那麼對他做什麼事情呢?
【謂不樂小乘令其受取正等菩提,此就自己須令所化受行大乘。】
啊,前面是說,他本來做的對的啊,然後呢,你呀讓他生憂悔,現在情況是說,不要讓他生起憂悔,這指什麼?他自己呀,不願意做這小乘,而正要趣向大乘的這種人,啊,那正是學菩薩,我們不是學了菩薩發了願心然後談這個嗎?正是我們自己要幫忙他,濟度他的這種人,這個,
【若彼所化不能發生大乘意樂,則無過錯非所能故,】
假定說對方是一個小乘根性的人,他不是一個大乘根性的人,勸他沒用,那麼這種情況,那,沒問題,沒問題,啊,換句話說,這個黑法跟白法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呢?他是一個大乘行者,他正是在這個上頭路上做,而你現在是一個學菩薩的行者,你正應該幫助人家.他現在自己學,學對了,你反而令他使他自己做對的事情生起啊,疑悔的心情,你不是害了他嗎?不可以,啊,所以這個白法的話呢,就是哪,現在你正要度化的有情,他在走在這條路上面去,你不要讓他生悔,然後你稱揚讚歎幫助他,稱揚讚歎幫助他。那麼,反過來說呢,他如果小乘的行者,那個雖然你要去幫助他;但是啊,他不行,不行,那沒辦法,因為他根性如此,啊!這一點我們要了解的。
【由此能斷第二黑法。】
這,前面的黑法跟這裡的白法相一對比就了解了。
【若由至心欲安立他於究竟樂,定不為令他憂惱故,而行令他憂惱加行。】
就是,就是,剛才已經解釋了。
【師子請問經云:「由何一切生,不失菩提心,夢中尚不捨,何況於醒時。」】
經上面告訴我們,總的告訴我們,現在我們啊,真幸運啊,得到了這個無上無比的大寶啊,那怎麼樣想辦法從生生死死,在任何生死當中啊,不再失去這個─菩提心大寶。這個,不要說醒著的時候,乃至於做夢的時候啊,尚且啊 ,也是這樣,啊這樣,那麼,
【答云:「於村或城市,或隨住境中,令正趣菩提,此心則不捨。」】
是說,不管在任何情況之下,熱鬧的地方也好,清淨冷僻的地方也好,隨便你在任何情況當中,使得這個心啊!內心啊,一直正現在前啊,欣欣趣向菩提,你能夠這樣,現在已經發了,繼續不斷的,當然在增長,既然增長那就不 會捨棄。
【又曼殊室利莊嚴國土經說,另外一個經上面:「若具四法不捨大願,】
你能夠具足了這四樣東西,那麼這個願就不會棄捨,那四樣?
【摧伏我慢,斷嫉,除慳,見他富樂心生歡喜。】
這個四點,你能夠做到的話,那就不會捨棄。前面我們已經了解了,尤其在自他換當中特別說明,現在我們了解啊,我們生死當中第一大冤家大仇人,什麼?就是我愛執,一有這個我愛執這個慢相就生起來了,自然而然我總歸是最重要,我總歸是最高,,不要你去想的,他任運的在一切時處自然而然這東西,現在你能夠把他摧伏,他不是斷除喔,把他降伏他,處處地方尊重別人,處處地方把那我拿掉,我們剛才說,所以動不動啊,看見人家不好或者什麼等等,主要還是這個,還是這個─我慢。我們譬如說,隨便說一件小事情吧!我們譬如談論眼前事情的時候,總是看見這個不理想,那個不理想,這個不理想啊,結果呢?我們不妨想一想看,以其我們現在的來說,譬如常常講的這個,啊,說我們現在啊,這個這個,很多地方啊,到處,不但是我們這裡啊啦!別的很多地方你看見,落伍的國家固然如此,前進的國家還是如此,說很多啊,這政治上的官吏等等啊!他都在這地方的所謂尋利,唉呀,都是啊,只要好像抱穩啦,不敢做事情,實際上呢?這個情況啊,為什麼?因為你要想努力去做事情啊,你辛苦了半天,真正現出來的好處啊,人家都覺得當然的,他不會來讚歎你,他不會感激你,但是呢?你要嘛不做,做了以後他一定有所啊改變,一定有他不方便人的地方,結果各人有各人的意見,大家只是看見這一點。大的是國家,小的我們眼前很多地方,啊,這個人辛辛苦苦在廚房裡忙了半天,你不看見他,倒是你只會看見他,唉這口味不配你味口,今天太鹹了,明天太淡了,就這樣,我想我們人人都有這個感覺,啊,所以啊,我們真正修學佛法的時候啊,必定要從那裡開始?要從這個地方自己注意,那我們任何情況之下一起念,只看見人家的不是,所以在這個地方啊,我們也可以說很值得我們學的,我們首先為什麼一再提,提醒自己說,我到這裡來幹什麼的?我到這裡來,不要說你來修學佛法,那至少你說,唉呀,這很痛苦要改善他,現在我們已經了解了這痛苦的根本是什麼?就是你的業,而業前面的上首引導他是惑無明,這種情況就是無明相,如果你把握住這一點的話,你一定了解的很清楚,不是忙別人,忙自己。他任何起心動念的時候啊,你覺得,唉,又不對了,要改善他。這種情況之下,就算你不懂得多少經論等等,你對了!反之,儘管啊,你三藏十二部樣樣都通,寫多少文章,講多少大法,對不起,你在門外,根本完全不相應,根本完全不相應,再聰明 ,再什麼,那是世智聰辯,一點用場都沒有,這個,我們要了解的,而根本在那裡呢?就是這個─我慢,我慢。前面已經說過了,將來後面呢,他還特別提這件事情。所以啊,我們現在啊,常常提醒自己,我們真正的生死當中第一大冤家,就是這個「我」字,這個我字,然後當你境界現起的時候你就隨時會感覺,唉,這個我在背後,有的時候很明顯的在前頭;有的時候啊在背後,你只看見這個人不對,那個人不對。誰在看見這個人不對啊?好,那個時候你才回過頭來一照,原來啊背後有個東西,那就是這個─我,這樣。人家對不對,無關緊要,就是你起了這個心的話,那是把你就困在生死當中已經。然後呢,嫉慳這個容易,人家好你嫉妒他,然後呢,你自己有的東西捨不得,看見他的富樂的話,那麼,這麼,喔,見他富樂心生歡喜,這應該是說斷除了這些東西啊,那麼看見別人好心裡面啊,這個,這一點啊,要是見他富樂,這個,羨慕他仰慕他這種心裡我們不要,再不然的話就是見他富樂嫉妒他不歡喜心,這個不要,這個,我們要了解的,前面這個文字,就是把那個東西,總是拿掉他。
【寶雲經說:「若於一切威儀路中修菩提心,隨作何善以菩提心而為前導,於餘生中亦不捨離如此寶心,如如若人 多觀察。」】
等明顯宣說。下面另外一個經,說,不但是我們啊,起心動念,除此以外啊,行住坐臥在任何情況之下都要修這個,啊,那麼這個是心裡面呢提示他,更進一步,做任何事情呢都以這個菩提心為前導。你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呢?目的是為了他。這樣。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就可以記得華嚴經上的一句話: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你發起了以後,一旦忘失的時候,你做的那個善法,對不起,魔業。為什麼是魔業啊?因為如果說你這個行為跟菩提心,或者跟覺心不相應的話,不管什麼都是集諦所攝,啊,所謂集諦所攝的就是設使你做了善法,升了天,完了以後啊,又啊,三世怨。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現法是如此,你能夠這樣努力的話,自然而然一直增長,增長的話,將後來啊,他當然也不會離開,像這樣啊,那我們是應該啊,多多觀察,啊,觀察內心使他步步增長。
p. 243
【◎ 第三犯已還出道理者。】
萬一犯了,怎麼辦呢?
【多作是說,犯四黑法及心捨有情之五,或加念云我不能成佛棄捨發心共為六種。】
先說那個犯相,什麼是犯了,是很多地方這麼說,說前面這四種黑法,犯了,加上呢,心裡面啊棄捨有情。菩提心的特質是幫助一切有情,現在你棄捨他了,啊,這個五樣。還有呢,就是修了菩提心以後,他一個特別的策勵他增長啊,是早,日三、夜三的話,繼續增長那個發心,如果說這個不做的話,那麼這第六個,這個算是啊,犯了。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79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104卷 B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104卷 B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算是啊犯了,犯了之後這樣東西,
p. 243 (3)
【若越一時則捨願心,若一時內而起追悔,僅是失因。】
假定說你犯了這個毛病,而超過一時,這個一時啊,他沒明確的說明,啊那通常嘛我們就可以說,我們通常說一時就是四小時,晝三夜三,啊所以早晨是啊三小時、夜三個時,所以廿四個小時分成六等,那麼六等當中,所以這個地方的一時,相當於我們現在四小時,啊他們是一個可謂一時是這樣算的,如果你犯了這個超過了這個,就啊,啊,捨掉了!如果說這個時候之內,你又覺得,唉呀!怎麼我錯了,那麼算失去的因,並沒有正失去,他很多地方啊,這樣說的,
【若犯六次發心及學二資糧,亦唯退失之因。】
還有,說這個六次發心,是前面告訴我們,發了菩提心也好,我們晝三夜三哪要發,發的就是啊!諸佛正法眾中尊、直至菩提我歸依,這樣的,要六次,還有呢,同時要學兩種資糧,福智兩種資糧,如果說這兩個東西沒做的話,這是退失的原因,啊這是退失的原因,不是真退失,這個是有很多地方這麼說,這個究竟是與不是,他這個後面會詳細的辨明,特別是,這個大師造的菩薩戒論上面,這一個道理非常深細、非常深細,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只要了解一個大綱,了解一個大綱,啊將來等到我們學了這個戒的時候,然後呢深細的去學它,因為整個的來說,我們現在還談不到,真正的如法相應的跟它去做到,所以我們了解一個原則的大綱,那麼將來進一步細學的時候,我們自己曉得,噢前面所說的這個綱要,現在它的真實的內涵是些什麼,我們哪,就能夠非常具體完整的一步一步深入的學習,而做到它,嗯,
【若已失者應以儀軌重受願心,若唯退失因者則不須重受,悔除即可。】
假定說,你失壞了、退掉了,那麼要照著這個儀軌啊重受,假定是,沒有失掉,只是退失的一個原因,那麼你只要懺悔啊去淨除就可以了,不過下面就來說明的
【其中若念,我不能成佛,故捨發心,即彼無間棄捨,無待一時,故一切種畢竟非理。」】
面說的六樣當中啊,說捨有情,假定我們心裡這樣想,唉呀!這個成佛太難啦!這個不行啊!那個時你心裡面哪,就放棄掉了,這樣的放棄,當下本身哪,你就破壞掉了,因為你的願心,無非是要幫助別人,所以你一旦說放掉了那個,那個就不行了,不要等到說,噫,這麼長的時候,所以,這個一點啊,在任何情況之下,畢竟不合理的,畢竟不合理的。這個下面是畢竟啊,不是畢究,這個字錯,
【四黑法者,非是現法失發心因,是於他生令所發心不現起因,故於現法而正遮止。】
上面說:犯了四個黑法,實際上這個四個黑法,不是現在現生失掉,並不是現生退失的原因,是說你犯了這四樣東西啊,他生這個不會再現起了,因為避免他生失去不現起,我們正需要的是生生增上,現在你他生不現起來,當然啊我們不願意的,所以為了這個理由啊,現在就遮止它,避免它。
【道炬論云:「此為餘生憶念故,如說學處應盡護。」】
啊道炬論很明顯的告訴我們,這個是為了你以後生生哪,繼續記起來增長它,啊而不是就現生,所以啊,就像我們學菩薩的學處也一樣,雖然這個四點,沒有在這個菩薩學處、或者說,沒有在這個菩薩戒當中,但是我們哪應該完全保護,不要去犯。
【言如說者】
就是括弧裡面如說學處,
【謂如迦葉問品所說也,即此經意亦是如此。】
這個很明白,上面說的哪,就是指啊,如說是指什麼,像這經上面,經上面也明白的說明這一點,
【四白法時顯然說云:「迦葉,若諸菩薩成就四法,一切生中生已無間,菩提之心即能現起,乃至菩提中無忘失」】
下面就把經文引出來,啊那個經文上面怎麼說,說啊,迦葉呀,假定那些發了菩提心的菩薩們啊,成就了這個四法,那麼一切生當中啊,生已無間,這只要生起來了以後啊,他的菩提心自然就現起來,乃至於証得無上大菩提,他一直不會忘失,
【四黑法時,雖無現後明文,故亦當知是約後世,】
這一段話呀,在白法當中有,黑法當中,他倒並沒有說,然於現,所以你根據這個前後的經文的話,你就了解了,雖然是說黑法的時候,沒有講這個意思,但是一定也包含在裡頭,譬如我們隨便講一句話啦,啊這樣今天大家出去啦,啊說啊,某人啦,某人啦,某人啦,某人啦,今天要出去,前面不會說,某人要出去,某人要出去,某人要出去,某人要出去,不會這樣講的,總結起來說,然後最後那個加上去這個文字很明白,所以說他前面講四黑法,雖然並沒有說餘生當中,但是呢,講到最後說白法當中,講完了以後說,那個嘛,你犯了白法嘛,餘生當中,很快現起,反過來說,假定你犯了黑法的話,餘生當中就失去,所以這個經上面哪,這個意思很明白,說到了這個現起以及失去啊,我們眼前有很多例子,啊這種例子啊,我們不必看佛經,不必看佛經,因為菩薩行者的確不是像聲聞乘,聲聞乘行者一定是佛出世,教法住世的時候,現那個僧相,菩薩生生世世在三界之內,啊譬如說我們看看我們中國古代的那些聖賢,西方也是如此,就我們來說,當然我們看哪中國人,歷史上有好多這種了不起的人,他就從小或者是大孝啊友愛,我們無法想像的這種情形,你絕對無法想像,這種深深的說明了什麼,說明了這種很多人都是菩薩行者,耶他這一生哪,儘管沒有啊佛陀來教誡他,但是哪他自然而然哪他這個心裡面啊會現起,他繼續這一生的繼續下去,繼續下去,這個魏晉南北朝的時候,有非常有名的幾個世家,啊,王、謝、有一句話叫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不曉得你們唸過這個沒有,就是說,那個時候,這個門閥世家非常講究,平常啊,我們總講門當戶對,這個王家啊及謝家,那兩家,生生世世都是啊名這個啊有名的人物,這個他王家有兩個了不起的人物,王祥、王覽、那譬如說後面王導、王敦、啊一大堆,啊那都是那些人,那個王祥臥冰的故事,你們聽說過沒有,啊這個地方說一下,在廿四孝史當中,廿四孝當中,有這麼一段公案,實際上,不單是王祥,還有他弟弟王覽,這個王祥他母親死了,所以他父親哪,就又續娶,換句話說,她是後母,那麼這個後母啊,非常虐待他,虐待得非常厲害,但是啊,不管你怎麼虐待,他這個兒子的孝順是無比的孝順,要我們現在啊,不要說後母,這親生子啊,要談得到對父母好的,已經找不到了,嗯,到了冬天了啊,然後呢?要吃魚,當然到了冬天吃不到,那是北方哦!冰天雪地,他怎麼都沒辦法,啊看見那湖裡結了冰,結得很深哪,就把衣服脫掉了,睡在那個冰上面,把那個冰融掉了,然後去捉魚,你可以想像得到嗎?可以想像得到嗎?但是這個母親還是想盡辦法去虐待他,真正精彩的,所以這個啊真是聖賢人啊,就會生生世世繞在一起,他那個弟弟啊很小啊,一直就袒護那個哥哥,但是他不是違背他母親哦!他的這個弟弟叫王覽,照樣地非常孝順,一方面去孝順那母親哪,他並不覺得他母親虐待他弟弟,而跟他母親,他對待他母親絕對仍舊像母親一樣,但另外一方面啊,就處處地方保護那個哥哥,有的時候啊,他母親打他了,他就抱住他那個母親身上,嗯,她那邊打他,他那邊抱著,嗯,他母親疼愛自己的兒子,就不打了,就這樣,她使用種種方法,乃至於有的時候啊,看看,實在心裡面非常嫉妒,氣憤不過,拿這個毒藥給他吃,結果啊,那個王覽看見了啊,就那個母親啊用那個毒的東西給他,就搶過來吃,那母親馬上給他潑掉了,所以這個弟弟啊是寸步不離那個哥哥,那個母親看看是一點辦法都沒有,這樣啊,然後等到他娶了媳婦了,娶了媳婦以後,那長媳婦就是王祥的,她也是虐待她,耶,那個王覽處處地方,你要叫她事情,他自己就親自去做。弄得這個母親也沒辦法,最後終於感化了,所以這種廿四孝等等。你們有機會,平常我們與其看閒書,倒不如看這個,看這種書自有一股啊激勵你向上的心,不管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種事絕非常人,那麼為什麼這些人做得到呢?哪,就這裡,就這裡,他宿生已經發了這種了不起的大菩提心,然後他在世俗上面任何行為,在家裡面啊孝,所以啊我們中國有一句話,要想找忠臣啊,孝子之門,在家孝,那麼到外面的話一定盡忠,朋友之間一定有信,啊他那個德行一定是多方面的,所以反過來啊,你看如果在一個地方,他不對的話,其他地方大概不,當然我說那個不對啊,就是說?你可以從小地方啊,觀察一個人的各方面,那麼這個地方,我特別順便說一下,如果我們了解了這種道理了以後,觀察旁人是如此,了解了這個觀察的方式,然後呢用來回過頭來反照自己,做為我們借鏡,啊淨除罪障,生生增上啊所以這個是失去,不失去,
【四黑法時,雖無現後明文,故亦當知是約後世,然於現法若行黑法,則所發心勢力微弱。】
雖然它正防止是防止後世的,但是如果你做的話,現在這個發心的力量也慢慢的減弱,慢慢的減弱,因為這個心本身啊,發了以後,你要不斷的增長,現在你做的這一件事情恰恰是相反的,當然把原來這個力量在減退當中,所以說明這個。若非爾者,下面這個話就是變了喔,變了,因為前面哪有很多人說,犯了這四樣東西啊,說就算哪失去了,實際上呢,大師說不失去,這一生不失去,只是下一生不生起,下面就是辨明,假定說,不是這樣的話,不是什麼,不是指下一生,而指這一生就要失去的話,犯了這四種黑法,就要失去的話,那麼這個罪啊就變成什麼,犯了以後啊就把我們的菩薩戒就應該毀壞,啊應該這樣,可是菩薩戒當中並沒有把這幾條東西加進去,所以他根據這一點來証成,証明說,這一個,不像前面很多人說囉,犯了這個四黑法,就算破壞了,只是下一生不現起的,我先把那個道理說一下,那麼你們一看那個文哪,就很容易懂了,我們現在來看那個文,
【若非爾者,則具菩提心律儀者,為戲笑故,略說妄語,】
啊這是這個黑法當中第一個,
【於有情所略起諂誑】
這是四黑法當中第四個,
【瞋恚菩薩略說惡名】
這是四黑法當中第三個,
【於他善根略令生悔,自無追悔,】
這個是啊,四黑法中第二個,
【過一時竟,皆當棄捨菩薩律儀,】
他犯了這個,只要超過一個時,這一個時剛才說過了,哪就應該棄捨菩薩律儀了,因為前面說,犯了這個,要棄捨律儀啊,
【以由此等棄捨願心,若捨願心即捨律儀,菩薩地中及集學論俱宣說故。】
因為這個菩提心菩薩戒的根本哪,是菩提願,現在你犯了前面這個,那麼你的願心就捨棄,願心既捨棄的話,當然那個菩薩戒、律儀就是菩薩戒,菩薩戒也就捨棄了,這個道理在菩薩地集學論當中說得很明白,假定這樣的話,
【若許爾者,亦應立彼為根本罪,】
它一定這是根本罪,啊,就是我們在菩薩戒當中,那幾個根本罪,說這個什麼叫根本罪,你犯了它,菩薩戒就破壞掉了,這樣,所以假定像他前面所說的,犯了這個四個黑法,超過一時就捨願心的話,這個應該是根本罪,實際上呢?不是,說
【然任何中悉無立者,不應理故。】
所以,實際上呢,在這個菩薩戒的戒條當中沒有這一條,所以說,啊,犯了這個四個黑法,過一時就捨願心哪,不對,這個辨得很清楚,喔,關於這地方的這一種辨啊,大家再記一次,啊大家再記一次,就是我們將來正學的時候,本論的真正殊勝的地方,它乃至於很小的地方啊,它一定辨別得非常清楚,了無一點遺漏,了無一點錯誤,啊儘管我們現在啊說,還是瞎子摸象,但是它絕對不會說,一個毛固然是提都不提,啊絕對不是說,摸到一個鼻子,摸到一個肚皮,摸到一個什麼,一定把你那個象的全貌通通讓你摸到,嗯?就是這個樣,啊,在這種情況之下,到那個時候,你啊,自然而然哪走上去的話,你就不會有錯,這個就是啊,有別於我們現在平常修學佛法,我們才碰到一點邊,乃至於邊都沒碰到,碰到點影子啊,就自己就覺得對了,然後啊,執著這個東西啊,還不肯改,啊,那個是,實實在在我們修學佛法當中,一個最可惜也最可笑的事情。
【又算時者,當是依於鄔波離請問經,然彼全非經義,我於戒品釋中,已廣決擇故,】
他上面說那個是,說其一時,這個時啊,他那個根據,應該是根據這個鄔波離請問經,但是這個經不有問題的,這裡並沒有說,在這個菩提正道菩薩戒論當中啊,他有詳細的說明,啊這個地方不談,啊剛才說過了,正式我們啊要來研究這個戒的時候,到那個地方會詳細說明的,
p. 244
【心捨有情者,若緣總有情,謂我不能作此許有情之事,心棄捨者即捨願心,極為明顯。】
那麼心捨有情是怎麼樣呢,
【緣總有情,】
因為發心的時候啊,是緣一切有情的,所以說你說,啊不管哪一個有情,我總是啊,不再想去救他們了,那時很明白,跟你的願心完全相反,當然捨棄掉了,
【若緣別有情,】
那麼進一步說,你不是緣一切有情,緣一部份,那怎麼呢?
【謂我終不作此義利,若起是心,如壞一分即壞整聚,便壞為利一切有情所發之心。】
有的時候說,我並不是啊棄捨所有的人,只棄捨某一些人,別有情,個別的對這一些人啊,我不願意,要曉得這種情況怎麼辦呢?雖然你並不是啊整個棄捨掉了,就像你壞掉一分,對不起,你壞掉一分的話,要整個的壞掉了的一樣,就像一部汽車一樣,你不能說這部汽車沒有整個的爛掉,只是那個引擎壞掉了對不起,引擎壞掉了,這汽車不動等於全部壞掉一樣,啊就是這樣,啊這個道理是這樣的,
【若不爾者,反過來,若不爾者,若棄二三四等多有情已,為餘有情而發心者,亦當能發圓滿菩提之心。】
他反辨,說:是的,你,棄捨,棄捨少數的幾個人,啊假定少數棄捨有,棄捨了少數幾個人,仍舊算是圓滿菩提心的話,那仍舊沒有發菩提心的話,那就等於這個你啊這個只緣別的人,只緣別的人上面發那個菩提心的話,不圓滿的,菩提心的特質是什麼,緣一切有情,現在哪,那些要發,那些不發,這個怎麼可以算圓滿菩提心呢?啊這個道理就辨別在這裡,所以總之,捨棄有情,這個絕
【◎ 如是於此發心學處,道炬論釋別說,因陀羅補底,龍猛、無著、勇識、寂天、大德月、靜命等派各有差別。】
這個上面說的發心學處,啊是行心的學處是共同的,那就是我們瑜伽戒,我們這裡盛行的是梵網戒,啊不管那一 個,這個是行心的學處,那麼這個現在上面講的,是願心的學處,這個願心的學處啊,有各同各派不同的說明,下面 這幾個,就是不同的傳承,因陀羅補底、龍猛、無著、勇識、寂天、這些各派他有不同的,有不同的,有的嘛!
【許為盡初發心及行諸行所有學處,又有許為經說一切皆應守護,復有許為盡資糧道所有學處。餘者有謂不許如此 如此定相,有餘更許於其歸依學處之上,應護八法謂不忘心法及忘失心法,說此諸軌,皆是經說,應隨自師所傳受持 。】
下面這個地方就是大師告訴我們怎麼辦,這個各派啊,各派有各派的說法,有的說謂盡初發心及行諸行所有學處 ,說初發心的
【說云:「我師所說。」許彼一切皆是經義。】
啊,就是這樣,那個道炬論上面,就是阿底峽尊者說得很清楚,哪說那這個是我師長的傳承,換句話說,阿底峽 尊者承認,接受,這個都是啊經論上面的意義,這一段話,宗咯巴大師並沒有特別的明辨,換句話說,這兩位啊,所 以堪為後世定量的大菩薩大祖師都這麼說明,是的,我現在所了解的啊,我所接受的,凡是有完整傳承的,都這樣說 ,有的時候是,這個人那樣說,這個人這樣說,那麼你就這樣說,只要你這個圓滿師承正確地告訴你這樣,你就照著 去做,就對了,就對了,這最重要的,
【總此釋論從善知識敦巴所傳,諸大善知識皆不說是覺窩自造,拏錯所傳,則說是覺窩造是拏錯之秘法。】
那麼上面這個解釋是那來的呢?他又說那個傳承,這個是敦巴尊者所傳的,敦巴尊者是什麼呢?是阿底峽尊者, 但是啊,大家說這個不是阿底峽尊者自己造的,他們把那個傳承啊,說得清清楚楚,這個裡邊為什麼要這樣子呢?因 為啊,這一個概念哪,有兩個不同的說法,有一部分說這是善知識種敦巴尊者所傳下來的,當然他還是引那個阿底峽 尊者的說,另外那個拏錯、拏錯也是阿底峽尊者的一個弟子,就是迎請阿底峽尊者入藏的那個拏錯大譯師,他們都是 最主要的,阿底峽尊者的主要的弟子,他是說這個是阿底峽尊者造的,造了以後,只是秘傳給拏錯,
【然諸先覺傳說覺窩,於補讓時做一略釋,次在桑耶譯師請其更為增釋,覺窩教令增廣即可。是以覺窩所作略解, 更引眾談說之事而為增補,故亦略有數處錯謬,】
那麼關於拏錯大譯師說這個是覺窩造的,很多前輩們怎麼說呀,說是這樣地,在那個地方的時候啊,那個阿底峽 尊者,曾經做過一次綱要原則性的解釋,後來在桑耶,那是一個地方,那個地方的譯師請他更把這個前面這一次的綱 要解釋啊,再增廣詳細的說明,那麼那個時候,阿底峽尊者就說那就把這個道理啊,你們啊依著這個道理啊,把它增 廣就可以了,所以這個是啊,阿底峽尊者是大綱的解釋,那麼其他的人呢再來增加它,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這裡邊 是有一些小小的啊錯誤是有的,但是注意噢!
【然於正義亦多善說。】
它真正重要的地方,那是說的對的,說的對的,啊!我看到這地方啊,我真是覺得啊,他們前輩的這個學法,那 實在是一點地方都不遺漏,一點地方都不馬虎,像我們現在都是學的所謂差不多先生,差得十萬八千里,也是差不多 ,隨便聽見一點點,也就這麼就來了,碰見看見一點樣子,就拿著這樣就來了,這個是為什麼我們學不好的道理,那 這是我們從這個地方,切切要注意的一個地方,現在繼續下去,
【諸無謬者,我於餘處及道次第中亦多引述。】
哪,凡是前面沒有錯誤的,正確的,我在本論當中,幾個別的地方都應用它。
【此說學處多不可信,若以發心是為行心,其學處者則於歸依學處之上,僅加取捨白黑八法,定非完足故不應理。 】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算是啊犯了,犯了之後這樣東西,
p. 243 (3)
【若越一時則捨願心,若一時內而起追悔,僅是失因。】
假定說你犯了這個毛病,而超過一時,這個一時啊,他沒明確的說明,啊那通常嘛我們就可以說,我們通常說一時就是四小時,晝三夜三,啊所以早晨是啊三小時、夜三個時,所以廿四個小時分成六等,那麼六等當中,所以這個地方的一時,相當於我們現在四小時,啊他們是一個可謂一時是這樣算的,如果你犯了這個超過了這個,就啊,啊,捨掉了!如果說這個時候之內,你又覺得,唉呀!怎麼我錯了,那麼算失去的因,並沒有正失去,他很多地方啊,這樣說的,
【若犯六次發心及學二資糧,亦唯退失之因。】
還有,說這個六次發心,是前面告訴我們,發了菩提心也好,我們晝三夜三哪要發,發的就是啊!諸佛正法眾中尊、直至菩提我歸依,這樣的,要六次,還有呢,同時要學兩種資糧,福智兩種資糧,如果說這兩個東西沒做的話,這是退失的原因,啊這是退失的原因,不是真退失,這個是有很多地方這麼說,這個究竟是與不是,他這個後面會詳細的辨明,特別是,這個大師造的菩薩戒論上面,這一個道理非常深細、非常深細,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只要了解一個大綱,了解一個大綱,啊將來等到我們學了這個戒的時候,然後呢深細的去學它,因為整個的來說,我們現在還談不到,真正的如法相應的跟它去做到,所以我們了解一個原則的大綱,那麼將來進一步細學的時候,我們自己曉得,噢前面所說的這個綱要,現在它的真實的內涵是些什麼,我們哪,就能夠非常具體完整的一步一步深入的學習,而做到它,嗯,
【若已失者應以儀軌重受願心,若唯退失因者則不須重受,悔除即可。】
假定說,你失壞了、退掉了,那麼要照著這個儀軌啊重受,假定是,沒有失掉,只是退失的一個原因,那麼你只要懺悔啊去淨除就可以了,不過下面就來說明的
【其中若念,我不能成佛,故捨發心,即彼無間棄捨,無待一時,故一切種畢竟非理。」】
面說的六樣當中啊,說捨有情,假定我們心裡這樣想,唉呀!這個成佛太難啦!這個不行啊!那個時你心裡面哪,就放棄掉了,這樣的放棄,當下本身哪,你就破壞掉了,因為你的願心,無非是要幫助別人,所以你一旦說放掉了那個,那個就不行了,不要等到說,噫,這麼長的時候,所以,這個一點啊,在任何情況之下,畢竟不合理的,畢竟不合理的。這個下面是畢竟啊,不是畢究,這個字錯,
【四黑法者,非是現法失發心因,是於他生令所發心不現起因,故於現法而正遮止。】
上面說:犯了四個黑法,實際上這個四個黑法,不是現在現生失掉,並不是現生退失的原因,是說你犯了這四樣東西啊,他生這個不會再現起了,因為避免他生失去不現起,我們正需要的是生生增上,現在你他生不現起來,當然啊我們不願意的,所以為了這個理由啊,現在就遮止它,避免它。
【道炬論云:「此為餘生憶念故,如說學處應盡護。」】
啊道炬論很明顯的告訴我們,這個是為了你以後生生哪,繼續記起來增長它,啊而不是就現生,所以啊,就像我們學菩薩的學處也一樣,雖然這個四點,沒有在這個菩薩學處、或者說,沒有在這個菩薩戒當中,但是我們哪應該完全保護,不要去犯。
【言如說者】
就是括弧裡面如說學處,
【謂如迦葉問品所說也,即此經意亦是如此。】
這個很明白,上面說的哪,就是指啊,如說是指什麼,像這經上面,經上面也明白的說明這一點,
【四白法時顯然說云:「迦葉,若諸菩薩成就四法,一切生中生已無間,菩提之心即能現起,乃至菩提中無忘失」】
下面就把經文引出來,啊那個經文上面怎麼說,說啊,迦葉呀,假定那些發了菩提心的菩薩們啊,成就了這個四法,那麼一切生當中啊,生已無間,這只要生起來了以後啊,他的菩提心自然就現起來,乃至於証得無上大菩提,他一直不會忘失,
【四黑法時,雖無現後明文,故亦當知是約後世,】
這一段話呀,在白法當中有,黑法當中,他倒並沒有說,然於現,所以你根據這個前後的經文的話,你就了解了,雖然是說黑法的時候,沒有講這個意思,但是一定也包含在裡頭,譬如我們隨便講一句話啦,啊這樣今天大家出去啦,啊說啊,某人啦,某人啦,某人啦,某人啦,今天要出去,前面不會說,某人要出去,某人要出去,某人要出去,某人要出去,不會這樣講的,總結起來說,然後最後那個加上去這個文字很明白,所以說他前面講四黑法,雖然並沒有說餘生當中,但是呢,講到最後說白法當中,講完了以後說,那個嘛,你犯了白法嘛,餘生當中,很快現起,反過來說,假定你犯了黑法的話,餘生當中就失去,所以這個經上面哪,這個意思很明白,說到了這個現起以及失去啊,我們眼前有很多例子,啊這種例子啊,我們不必看佛經,不必看佛經,因為菩薩行者的確不是像聲聞乘,聲聞乘行者一定是佛出世,教法住世的時候,現那個僧相,菩薩生生世世在三界之內,啊譬如說我們看看我們中國古代的那些聖賢,西方也是如此,就我們來說,當然我們看哪中國人,歷史上有好多這種了不起的人,他就從小或者是大孝啊友愛,我們無法想像的這種情形,你絕對無法想像,這種深深的說明了什麼,說明了這種很多人都是菩薩行者,耶他這一生哪,儘管沒有啊佛陀來教誡他,但是哪他自然而然哪他這個心裡面啊會現起,他繼續這一生的繼續下去,繼續下去,這個魏晉南北朝的時候,有非常有名的幾個世家,啊,王、謝、有一句話叫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不曉得你們唸過這個沒有,就是說,那個時候,這個門閥世家非常講究,平常啊,我們總講門當戶對,這個王家啊及謝家,那兩家,生生世世都是啊名這個啊有名的人物,這個他王家有兩個了不起的人物,王祥、王覽、那譬如說後面王導、王敦、啊一大堆,啊那都是那些人,那個王祥臥冰的故事,你們聽說過沒有,啊這個地方說一下,在廿四孝史當中,廿四孝當中,有這麼一段公案,實際上,不單是王祥,還有他弟弟王覽,這個王祥他母親死了,所以他父親哪,就又續娶,換句話說,她是後母,那麼這個後母啊,非常虐待他,虐待得非常厲害,但是啊,不管你怎麼虐待,他這個兒子的孝順是無比的孝順,要我們現在啊,不要說後母,這親生子啊,要談得到對父母好的,已經找不到了,嗯,到了冬天了啊,然後呢?要吃魚,當然到了冬天吃不到,那是北方哦!冰天雪地,他怎麼都沒辦法,啊看見那湖裡結了冰,結得很深哪,就把衣服脫掉了,睡在那個冰上面,把那個冰融掉了,然後去捉魚,你可以想像得到嗎?可以想像得到嗎?但是這個母親還是想盡辦法去虐待他,真正精彩的,所以這個啊真是聖賢人啊,就會生生世世繞在一起,他那個弟弟啊很小啊,一直就袒護那個哥哥,但是他不是違背他母親哦!他的這個弟弟叫王覽,照樣地非常孝順,一方面去孝順那母親哪,他並不覺得他母親虐待他弟弟,而跟他母親,他對待他母親絕對仍舊像母親一樣,但另外一方面啊,就處處地方保護那個哥哥,有的時候啊,他母親打他了,他就抱住他那個母親身上,嗯,她那邊打他,他那邊抱著,嗯,他母親疼愛自己的兒子,就不打了,就這樣,她使用種種方法,乃至於有的時候啊,看看,實在心裡面非常嫉妒,氣憤不過,拿這個毒藥給他吃,結果啊,那個王覽看見了啊,就那個母親啊用那個毒的東西給他,就搶過來吃,那母親馬上給他潑掉了,所以這個弟弟啊是寸步不離那個哥哥,那個母親看看是一點辦法都沒有,這樣啊,然後等到他娶了媳婦了,娶了媳婦以後,那長媳婦就是王祥的,她也是虐待她,耶,那個王覽處處地方,你要叫她事情,他自己就親自去做。弄得這個母親也沒辦法,最後終於感化了,所以這種廿四孝等等。你們有機會,平常我們與其看閒書,倒不如看這個,看這種書自有一股啊激勵你向上的心,不管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種事絕非常人,那麼為什麼這些人做得到呢?哪,就這裡,就這裡,他宿生已經發了這種了不起的大菩提心,然後他在世俗上面任何行為,在家裡面啊孝,所以啊我們中國有一句話,要想找忠臣啊,孝子之門,在家孝,那麼到外面的話一定盡忠,朋友之間一定有信,啊他那個德行一定是多方面的,所以反過來啊,你看如果在一個地方,他不對的話,其他地方大概不,當然我說那個不對啊,就是說?你可以從小地方啊,觀察一個人的各方面,那麼這個地方,我特別順便說一下,如果我們了解了這種道理了以後,觀察旁人是如此,了解了這個觀察的方式,然後呢用來回過頭來反照自己,做為我們借鏡,啊淨除罪障,生生增上啊所以這個是失去,不失去,
【四黑法時,雖無現後明文,故亦當知是約後世,然於現法若行黑法,則所發心勢力微弱。】
雖然它正防止是防止後世的,但是如果你做的話,現在這個發心的力量也慢慢的減弱,慢慢的減弱,因為這個心本身啊,發了以後,你要不斷的增長,現在你做的這一件事情恰恰是相反的,當然把原來這個力量在減退當中,所以說明這個。若非爾者,下面這個話就是變了喔,變了,因為前面哪有很多人說,犯了這四樣東西啊,說就算哪失去了,實際上呢,大師說不失去,這一生不失去,只是下一生不生起,下面就是辨明,假定說,不是這樣的話,不是什麼,不是指下一生,而指這一生就要失去的話,犯了這四種黑法,就要失去的話,那麼這個罪啊就變成什麼,犯了以後啊就把我們的菩薩戒就應該毀壞,啊應該這樣,可是菩薩戒當中並沒有把這幾條東西加進去,所以他根據這一點來証成,証明說,這一個,不像前面很多人說囉,犯了這個四黑法,就算破壞了,只是下一生不現起的,我先把那個道理說一下,那麼你們一看那個文哪,就很容易懂了,我們現在來看那個文,
【若非爾者,則具菩提心律儀者,為戲笑故,略說妄語,】
啊這是這個黑法當中第一個,
【於有情所略起諂誑】
這是四黑法當中第四個,
【瞋恚菩薩略說惡名】
這是四黑法當中第三個,
【於他善根略令生悔,自無追悔,】
這個是啊,四黑法中第二個,
【過一時竟,皆當棄捨菩薩律儀,】
他犯了這個,只要超過一個時,這一個時剛才說過了,哪就應該棄捨菩薩律儀了,因為前面說,犯了這個,要棄捨律儀啊,
【以由此等棄捨願心,若捨願心即捨律儀,菩薩地中及集學論俱宣說故。】
因為這個菩提心菩薩戒的根本哪,是菩提願,現在你犯了前面這個,那麼你的願心就捨棄,願心既捨棄的話,當然那個菩薩戒、律儀就是菩薩戒,菩薩戒也就捨棄了,這個道理在菩薩地集學論當中說得很明白,假定這樣的話,
【若許爾者,亦應立彼為根本罪,】
它一定這是根本罪,啊,就是我們在菩薩戒當中,那幾個根本罪,說這個什麼叫根本罪,你犯了它,菩薩戒就破壞掉了,這樣,所以假定像他前面所說的,犯了這個四個黑法,超過一時就捨願心的話,這個應該是根本罪,實際上呢?不是,說
【然任何中悉無立者,不應理故。】
所以,實際上呢,在這個菩薩戒的戒條當中沒有這一條,所以說,啊,犯了這個四個黑法,過一時就捨願心哪,不對,這個辨得很清楚,喔,關於這地方的這一種辨啊,大家再記一次,啊大家再記一次,就是我們將來正學的時候,本論的真正殊勝的地方,它乃至於很小的地方啊,它一定辨別得非常清楚,了無一點遺漏,了無一點錯誤,啊儘管我們現在啊說,還是瞎子摸象,但是它絕對不會說,一個毛固然是提都不提,啊絕對不是說,摸到一個鼻子,摸到一個肚皮,摸到一個什麼,一定把你那個象的全貌通通讓你摸到,嗯?就是這個樣,啊,在這種情況之下,到那個時候,你啊,自然而然哪走上去的話,你就不會有錯,這個就是啊,有別於我們現在平常修學佛法,我們才碰到一點邊,乃至於邊都沒碰到,碰到點影子啊,就自己就覺得對了,然後啊,執著這個東西啊,還不肯改,啊,那個是,實實在在我們修學佛法當中,一個最可惜也最可笑的事情。
【又算時者,當是依於鄔波離請問經,然彼全非經義,我於戒品釋中,已廣決擇故,】
他上面說那個是,說其一時,這個時啊,他那個根據,應該是根據這個鄔波離請問經,但是這個經不有問題的,這裡並沒有說,在這個菩提正道菩薩戒論當中啊,他有詳細的說明,啊這個地方不談,啊剛才說過了,正式我們啊要來研究這個戒的時候,到那個地方會詳細說明的,
p. 244
【心捨有情者,若緣總有情,謂我不能作此許有情之事,心棄捨者即捨願心,極為明顯。】
那麼心捨有情是怎麼樣呢,
【緣總有情,】
因為發心的時候啊,是緣一切有情的,所以說你說,啊不管哪一個有情,我總是啊,不再想去救他們了,那時很明白,跟你的願心完全相反,當然捨棄掉了,
【若緣別有情,】
那麼進一步說,你不是緣一切有情,緣一部份,那怎麼呢?
【謂我終不作此義利,若起是心,如壞一分即壞整聚,便壞為利一切有情所發之心。】
有的時候說,我並不是啊棄捨所有的人,只棄捨某一些人,別有情,個別的對這一些人啊,我不願意,要曉得這種情況怎麼辦呢?雖然你並不是啊整個棄捨掉了,就像你壞掉一分,對不起,你壞掉一分的話,要整個的壞掉了的一樣,就像一部汽車一樣,你不能說這部汽車沒有整個的爛掉,只是那個引擎壞掉了對不起,引擎壞掉了,這汽車不動等於全部壞掉一樣,啊就是這樣,啊這個道理是這樣的,
【若不爾者,反過來,若不爾者,若棄二三四等多有情已,為餘有情而發心者,亦當能發圓滿菩提之心。】
他反辨,說:是的,你,棄捨,棄捨少數的幾個人,啊假定少數棄捨有,棄捨了少數幾個人,仍舊算是圓滿菩提心的話,那仍舊沒有發菩提心的話,那就等於這個你啊這個只緣別的人,只緣別的人上面發那個菩提心的話,不圓滿的,菩提心的特質是什麼,緣一切有情,現在哪,那些要發,那些不發,這個怎麼可以算圓滿菩提心呢?啊這個道理就辨別在這裡,所以總之,捨棄有情,這個絕
【◎ 如是於此發心學處,道炬論釋別說,因陀羅補底,龍猛、無著、勇識、寂天、大德月、靜命等派各有差別。】
這個上面說的發心學處,啊是行心的學處是共同的,那就是我們瑜伽戒,我們這裡盛行的是梵網戒,啊不管那一 個,這個是行心的學處,那麼這個現在上面講的,是願心的學處,這個願心的學處啊,有各同各派不同的說明,下面 這幾個,就是不同的傳承,因陀羅補底、龍猛、無著、勇識、寂天、這些各派他有不同的,有不同的,有的嘛!
【許為盡初發心及行諸行所有學處,又有許為經說一切皆應守護,復有許為盡資糧道所有學處。餘者有謂不許如此 如此定相,有餘更許於其歸依學處之上,應護八法謂不忘心法及忘失心法,說此諸軌,皆是經說,應隨自師所傳受持 。】
下面這個地方就是大師告訴我們怎麼辦,這個各派啊,各派有各派的說法,有的說謂盡初發心及行諸行所有學處 ,說初發心的
【說云:「我師所說。」許彼一切皆是經義。】
啊,就是這樣,那個道炬論上面,就是阿底峽尊者說得很清楚,哪說那這個是我師長的傳承,換句話說,阿底峽 尊者承認,接受,這個都是啊經論上面的意義,這一段話,宗咯巴大師並沒有特別的明辨,換句話說,這兩位啊,所 以堪為後世定量的大菩薩大祖師都這麼說明,是的,我現在所了解的啊,我所接受的,凡是有完整傳承的,都這樣說 ,有的時候是,這個人那樣說,這個人這樣說,那麼你就這樣說,只要你這個圓滿師承正確地告訴你這樣,你就照著 去做,就對了,就對了,這最重要的,
【總此釋論從善知識敦巴所傳,諸大善知識皆不說是覺窩自造,拏錯所傳,則說是覺窩造是拏錯之秘法。】
那麼上面這個解釋是那來的呢?他又說那個傳承,這個是敦巴尊者所傳的,敦巴尊者是什麼呢?是阿底峽尊者, 但是啊,大家說這個不是阿底峽尊者自己造的,他們把那個傳承啊,說得清清楚楚,這個裡邊為什麼要這樣子呢?因 為啊,這一個概念哪,有兩個不同的說法,有一部分說這是善知識種敦巴尊者所傳下來的,當然他還是引那個阿底峽 尊者的說,另外那個拏錯、拏錯也是阿底峽尊者的一個弟子,就是迎請阿底峽尊者入藏的那個拏錯大譯師,他們都是 最主要的,阿底峽尊者的主要的弟子,他是說這個是阿底峽尊者造的,造了以後,只是秘傳給拏錯,
【然諸先覺傳說覺窩,於補讓時做一略釋,次在桑耶譯師請其更為增釋,覺窩教令增廣即可。是以覺窩所作略解, 更引眾談說之事而為增補,故亦略有數處錯謬,】
那麼關於拏錯大譯師說這個是覺窩造的,很多前輩們怎麼說呀,說是這樣地,在那個地方的時候啊,那個阿底峽 尊者,曾經做過一次綱要原則性的解釋,後來在桑耶,那是一個地方,那個地方的譯師請他更把這個前面這一次的綱 要解釋啊,再增廣詳細的說明,那麼那個時候,阿底峽尊者就說那就把這個道理啊,你們啊依著這個道理啊,把它增 廣就可以了,所以這個是啊,阿底峽尊者是大綱的解釋,那麼其他的人呢再來增加它,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這裡邊 是有一些小小的啊錯誤是有的,但是注意噢!
【然於正義亦多善說。】
它真正重要的地方,那是說的對的,說的對的,啊!我看到這地方啊,我真是覺得啊,他們前輩的這個學法,那 實在是一點地方都不遺漏,一點地方都不馬虎,像我們現在都是學的所謂差不多先生,差得十萬八千里,也是差不多 ,隨便聽見一點點,也就這麼就來了,碰見看見一點樣子,就拿著這樣就來了,這個是為什麼我們學不好的道理,那 這是我們從這個地方,切切要注意的一個地方,現在繼續下去,
【諸無謬者,我於餘處及道次第中亦多引述。】
哪,凡是前面沒有錯誤的,正確的,我在本論當中,幾個別的地方都應用它。
【此說學處多不可信,若以發心是為行心,其學處者則於歸依學處之上,僅加取捨白黑八法,定非完足故不應理。 】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79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105卷 A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105卷 A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 245
【僅加取捨白黑八法,定非完足故不應理。】
嗯這個地方啊說的這個學處呀這個有很多有問題的呀!因為什麼呢?因為這個學處實際上呢?有兩種:一個是願 心的學處,一個是行心的學處,這樣所以我們往往把這二點混淆不清,所以就產生了這個問題,所以它並沒有辨明得 很清楚,從前面我們剛開始講願心的時候,他已說的很清楚呀,這個原因在此,那麼在學處上面呀啊,又說這個說將 我們發心的這個願心的學處上面,皈依學處僅加取捨這個黑白啊白法,定非完足故不應理,平常說,說的前面,說的 簡單的說這個學處呀,就是前面這幾樣,這顯然呀不合理的。
【故若單取願心者,則其學處不須俱學經說一切,及入行以後所有學處。】
所以現在它辨明啊,發心發的願心還是行心?假定是你指的這個發心是單單說願心的話,那個這個願嘛的的確確 不要經上面所說的一切學處,它前面這個不是說嗎?尤須尤於啊初發心啊就要所有行一切學處等等,那個不是學習, 不是願心而是行心應該的啊!所以這一點啊。
【若非爾者,則與律儀學處,無差別故。】
假定說這個願心就是行心的話,那對不起,這個兩樣東西沒差別囉!實際上願心是願心,行心是行心,兩者當中 是不一樣的,這個是我們要分得清楚。呀這一點呀大家回想一下,說你呀假定不能真正去行那個菩薩戒的這種行持的 話,你可以發願心,但是不能發行心,換句話說,我要發大菩提心,但是我不受戒,受了戒以後開始,你一定要照著 這個律儀去做,這個叫做行心,所以真正受了戒的話,一定要經上面一切都要學,你辨別了這個以後,然後呢上面那 個各派的傳承,你就可以呀曉得怎麼辦?當然你自己來說,如果你老師告訴你怎麼做,你聽他總沒有錯,但是你要辨 別彼此之間的這個是非曲直等等的話,那個是一個最好的標準。了解了上面所說的啊!我們必定要分辨得清楚,行心 是什麼?願心是什麼?這是第一個。第二個呢?這個行心裡邊啊!啊差別比較少,實際上呢?換句話說,就是行心它 還是,行心有很明確的根據的,譬如說瑜伽戒就是瑜伽戒本、梵網戒就是梵網戒本,啊這是各家註解的時候呀這個鬆 緊開合稍微有不同,這個願心呀就差得很多囉,那麼,在這個地方,大師呀加以辨別,除了辨別以外也特別說明一點 呀,這個你的師承那來的?你就根據那個師承去學,啊,這樣總是沒有錯,總是沒有錯,所以呀同樣的道理,現在我 們平常呀,根據我們師承,到那時候你只能說,我的老師所傳的是這樣,它這個,喔我不知道!我們注意呀!千萬不 要說它這個不對,千萬注意這一點事情,這一點要避免啊,這不但是大乘,小乘也是如此,這十八部當中啊,它明明 白白,佛親口交代,乃至於到後來像這種阿底峽尊者這種大善知識等等的話,他很明白的說明了示現了一個事實,他 廣通所有各部,假定說有一部不對的話,依他們這種人難道辨別不出來嗎?而且他這個不是根據學理呀,他親身驗證 ,不但親身驗證而且得到本尊許可;換句話說,親自見到佛菩薩,然後告訴他。不但是在當年印度,依我們中國南山 道宣律祖來說,他十世為高僧,最後那一世就是呀唐朝的道宣律祖,然後呢?他因為持戒精嚴感得那個天人下來,那 個天人都很長壽,親自看見佛在世的時候制戒的這種,他都了解,所以稍為一點錯誤,那天人就是告訴他這裡要怎麼 修改,那個地方對的那很明白,呀所以我們這一點呀注意呀,我們要一直常常提醒自己,這個常常不是說今天提一提 、明天提一點!要恆常。那一個東西來提醒呢?就是我們呢在長夜無明當中,所以你不作意對治的話,這毛病自然而 然就出來了,而且不知不覺就出來了,這一點我們哪要特別注意的,要特別注意的,現在我們繼續看這個文。
【除前所說二學處外諸餘學處,是如道炬論及發心儀軌所說。】
除了像前面這兩種學處就是願心學處、行心學處等等,還有的其餘的都是呀根據什麼啊?這個上面的分別等等, 那這是根據道炬論發心儀軌。
【須學七法經者。】
另外有一個地方呀這個上面怎麼說?這個上面另外告訴我們一種辦法,這個辦法是什麼?
【說是欲求速發通者所應修學,故非發心特別學處,此中不錄。】
這個特別的方法是你要學了以後,要很快的學,修神通那麼要照著這個,這個地方現在的不是綁著放在發神通上 面呀,所以呀不談這個。
【如是自宗除捨願心,心捨有情犯餘學處,乃至未具菩薩律儀,無依菩薩之罪犯。】
那麼呢?最後呢遂出自宗,哪!換句話說,宗喀巴大師所認定的最主要的什麼?「捨願心」,捨救濟盡法界、虛 空界一切有情這個心,這個是呀捨哦不下面是捨有情以及捨願心,願心是願成無上菩提,就是說這兩個心一捨,那犯 了呀,哦那犯了,所以其餘的學處,其餘的學處呀是什麼?就是菩薩律儀,像上面的說,經上面說的一切律儀呀什麼 等等!啊,那個是行心律儀,不是願心律儀,所以呀,並沒有呀於菩薩之罪犯,並沒有呀!這是說犯的因是有的,這 個不會失掉這個願心,這個我們要了解。
【僅違所受中類善性學處,故是惡行應以四力而悔除之。】
所以呀像這種情況之下,你並沒有呀失掉你的菩薩的願心,呀願心,而這是什麼?呀失掉了犯了這個呀惡法了, 這個非善法這個非善法,不是指強有力的,最強有力一定是律儀戒這個是最強的。現在呢?既然你沒有受那個律儀呀 ,所以呀只是中類的這一種,這個也是個惡行,那麼這個惡行啊就是照著四力懺悔就可以了。
【從得菩薩律儀之後,即犯違越律儀學處,如論所說還出罪法,依行即可,故即攝入行心學處,非為別有。】
呀那麼當你進一步有了願心以後再受行心那個時候開始呀,說得了菩薩戒了,律儀就是,那個時候如果你毀犯了 這個菩薩戒的話,那就要照著這個菩薩戒論上面告訴我們的還出的方便,這個時候呀不但是四力懺悔還要一定有儀軌 的,譬如我們現在僧團也是一樣,半月半月誦戒羯磨,那個時候呀還要如法懺悔,懺遮罪之罪,還要四力懺悔、懺、 懺那個性,所以說性罪遮罪要個別如法懺悔,你只要照著這個去做就可以了喔,所以關於這一部份呀是在行心學處當 中,行心學處就是菩薩戒,呀不是另外有別的,呀這個我們要分辨得清楚。
【然六次發心,是為願心不共學處。】
那麼最後總結起來的話呢,就是真正願心的不共的,他的特質是什麼?那就是六次發心,所以前面所說的捨願心 及捨有情呀,就是六次發心的恰恰相反,這個六次發心當中的為利有情願成佛。這一句話說的很明白啊!這個才是願 心的不共學處,現在下面,發了心了啊!照著這個次第一步一步來,上面是說上士道修心的次第當中,分成功什麼? 說先是如何發心這個道理,現在呢?已經發了以後,然後呢怎麼樣去修學?所以:
【第三既發心已於諸勝行修學道理分三。】
這個就是發了心以後正式修菩薩殊勝行這個道理。分三部分:
【① 發心已後須學學處之因相。】
發了心以後為什麼要學那個學處?換句話說,要受那個戒。
【② 顯示學習智慧方便一分不能成佛。】
那麼現在我們要學,第一個懂得了發了心以後還要學,還要行,單單發心不夠!那麼要學習什麼內容呢?有二個 :方便跟智慧,這兩者當中單單一部份呀是不能成佛,所以要圓滿兩樣東西,這個都辨清楚了、了解了。
【③ 正釋學習學處之次第。】
到那個時候才正式講,現在呢?好!我們在開始學了,那前面是辨別得清清楚楚,一點遺漏都沒有,一點錯誤都 沒有,既不多既不少,然後呢?這一個路弄清楚了你再去走的話,對!
【今初,如是發願心已,若不修學施等學處,雖如前引慈氏解脫經說有大勝利,然不修學菩薩學處定不成佛,故於 勝行應當修學。】
呀前面啊!發了心,是的,發心是有大的殊勝的利益,但是你如果說不進一步的去學應該學的這些,那麼,這個 真正的圓滿的偉大的殊勝的利益呀得不到,成佛不可能!經上面這麼告訴我們,所以呀,我們那個時候應該呀學菩薩 殊勝之行。
【伽耶經云:「菩提是以正行而為堅實,諸大菩薩之所能得,非以邪行而為堅實諸人所有。」】
這個菩提的果啊,那是要如理如法的這個如法行啊,來慢慢慢慢的堅固增長得到圓滿的如實之果。這個就是正式 的修行者大菩薩所得到的,不是依邪行,這個邪行啊就是錯誤的不正確的這種行為呀所能得到的,所以這個地方特別 告訴我們一點,從一開頭其實就說明了,不過剛開頭的時候呢講小的,呀所以講一部份,剛開頭怎麼講啊?就算啊你 懂得很多道理,講的時候講得頭頭是道,可是你行的時候不相應啊!沒得用!反過來,就算你懂得很少,如果你能夠 行持相應這就對,那指什麼呢?那個是就是說:你真正要想得到這樣的果報,那你要跟這個相應的行持相應,如是因 感如是的果,這一點來說,啊說明了這個,那麼現在這裡呢?就是說你現在要得到的圓滿的果報,所以呀要廣學一切 ,而且要如理如法的去廣行一切,這個我們要分辨得清楚,而不是說現在我們呀學菩薩行了,也呀什麼都不要去學它 ,只要做一個小小的事情做對了就可以,不是這樣,不是這樣,我們呀要廣學一切了解了,那廣學了一切了解了,你 真正行持的時候本身呀那倒是千真萬確的,不是叫你呀一步呀一跨,跨得成佛,不是;你走的時候還是走你眼前相應 的一步一步的走上去呀,所以真正修的時候說一門深入,不同的呢?平常曉得只深不廣,現在菩薩是漸深漸廣,而走 的次第始終還是在眼前該走的那一步,這我們要了解的,這種地方也應該分辨得清清楚楚。
【三摩地王經亦云:「故以正行而為堅實,何以故,童子若以正行而為堅實,無上正等菩提非難得故。」】
這個經上也同樣的說這一點呀,它很多地方講童子,童子,譬如說華嚴經叫善財童子,這個童子不是叫一個小孩 子,這個童子呀有一個特別特別的地方,他正增長第一個,第二個呢心純潔,第三個呢心裡面沒有呀這種呀各式各樣 歪歪曲曲的壞習氣,這個,然後呢勇猛堅強精進,這個都是呀他所以特質,所以平常我們說青年,青年,就是代表這 種心裡狀態,所以菩薩現的相呀,你看那一個菩薩現的相呀都是十六童子妙齡之相,就是盛壯之年,還有他最完整的 時候一直保持這個相一直到成佛呀,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指我們的心裡行相,實際上呢假定你心裡真的做到了,那個 行相就是這麼個行相,就是這麼個行相。
【言正行者謂成佛方便。】
那就是這個呀!
【即是學習菩薩學處故。】
那個內容呢就是菩薩該學的。
【修次初篇亦云:】
呀所以這個菩薩學處該學的我們也可以說是菩薩戒,所以這個地方,將來你們學的菩薩戒論,你看那個瑜伽戒, 他所以好的地方,就是我們曉得,菩薩常常說六度萬行、六度萬行,這個瑜伽戒本,那個戒制的次第,就是照著這個 次第來說的。呀它每個布施是那幾個項目?怎麼樣?一步一步分得清清楚楚,就涵攝了菩薩所應的全部的內容而且綱 要次第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那麼這個修次初篇說:
【如是發心菩薩,自未調伏不能伏他,如是知已自於施等極善修學,若無正行不得菩提。】
呀那麼這個上面就告訴我們,我們發了這個願心的菩薩,第一件事情要什麼呢?為什麼要舉這個六度?六度正說 來是自己調伏,然後呢?四攝是利他,你不是要利別人嗎?你自己都不能調伏,你怎麼能調伏別人呢?所以了解了這 個道理呀,對於這個布施等呀,要很努力的,呀所以前面我們一再說:當你看見客觀的環境對象不理想的時候,你千 萬不要說唉呀這個不對,你立刻看看你自己內心的行相,你現在是調伏相?由於調伏而推己及人的,憐憫大悲相?還 是你看見了這個對象不同,心裡面先煩惱了,這個不對,那個不對,那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所以說自未調伏而能 呀調人者,而能助人者,而能度人者呀,無有是處。這一句話這個原則呀,我們要牢牢把握在心裡,所以呀正規的去 行是這樣的,你能夠這樣去做就得到果,不這樣子做的話就得不到果。
p. 246
【釋量論云:「具悲為摧苦,當修諸方便,彼方便生因,不現彼難宣。」】
這個一個偈子呀,前面呀在阿底峽尊者傳當中呀,介紹那個作者殊勝當中已經說過了,現在說你學大乘的行者, 呀然後呢發了大菩提心,發大菩提心是為什麼?要救濟一切眾生脫離苦海,所以你具足這個大慈悲心,要摧毀盡世間 、盡法界一切有情的眾苦的話,你必須要自己調伏如理去行持呀,對於這個你能夠了解了,做到了,然後你能夠幫助 別人,所以這個方便就是剛才這個學處這個方法,呀這怎麼來的呢?那就是呀你自己如法的去做,然後呢一一了解乃 至現證,當然這一定是什麼,從聞、思、修,如果這個你呀不了解,不認識,不現起,這個現起也可分三個次第,第 一個是聞,第二個思,後來修,假定是說這個而沒有的話,請問你怎麼能告訴別人,怎麼能幫助別人能不能麼勸說別 人,平常我們講的總是講證,這個就禪宗來說的的確確是要證得才算,所以在前面不告訴你道理,可是教下的好處呢 就是一定有這個次第,當你聞的時候,相應的狀態是什麼?思的時候,相應的狀態是什麼?修的時候,相應的狀態是 什麼?這裡簡單的說一下,還是我們呀,剛才這個煩惱說一下,譬如說當你聽聞的時候,呀真正你那聽懂的時候,什 麼叫做聽懂,就是說平常呀你看見客觀的環境,一看見就覺得這個不理想那個不理想,現在你聽懂了,曉得了,喔! 原來真正不理想的地方不是外面的環境,而是看見這個環境以後,你內心當中呀是否真正調伏?這一個狀態,認識了 呀對呀,一點都沒錯,雖然聽懂了,但是呀,等到書本闔回後碰見這個境界的時候呀,對不起這你又看了這個不對, 那個不對噯喔這樣心裡面又煩,你又要想改它嘛又改不過來,跟它嘛又不願意跟,實際上自己心裡面嘛到處煩惱嘛也 不知道,本來教我們是降伏煩惱的要共同和合的,結果弄得大家呀,自己也煩煩惱惱,弄得大家也煩煩惱惱,而不能 和合,還講道理,這,不行,不懂道理根本就跟聞不相應,懂得了道理以後不一定做得到,那個時候是聞的階段,然 後呢你根據這道理呀去不斷思惟觀察,為什麼我做不到?要如何去做到它?做到有什麼殊勝的利益做不到有什麼大 的禍患?這種勝利跟禍患推動你的力量,然後呢策勵你告訴怎麼才能做到它?然後照著這個辦法不斷地思惟觀察,這 個包括在前面的呀懺悔集資呀,就是因為現在的現行呀以往的惡習使然,就這樣,那麼這裏面包括很多東西啦,親近 善知識啦,然後呢聽聞經論啦,然後不斷的思惟觀察啦,然後不斷的懺悔啦,種種的方法,到時候你心裡面呀,嘿碰 見事情呀,譬如說剛才聽懂了道理,聽雖然是聽懂了,想想道理是不錯,可是心裡面那個結,就是解不開,當你真正 的這樣子去做的時候呀,你一定會自己有很明白的感觸,哎呀,一下這個心裡面就打開了,啊原來這樣呀你那個時候 覺得跟法相應,這樣,這個剛剛開始跟思有相應了,然後呢你把這個道理呀,用不同的方式去堅固加強,如果是你真 正堅固加強的來,你隨便看見一個不管他理想不理想,再不理想的環境它不理想它的,你心裡面呀噯自然而然呀平穩 的,穩如泰山不為所動,乃至於你說那個時候呀正因為看見它不理想呀,所以呀你覺得啊那個就是你的菩提資糧啊, 你的成佛就靠那些不理想的環境,你救度他們啊,在積聚你的福德資糧啊,你假定說這些都成了佛的話還要你來忙嗎 ?你沒有的話你怎麼能成佛呢?所以那個時候對著這個煩惱境界,你不但不煩惱而且歡喜呀,這個就是跟思相應的喔 ,所以它每一個地方有它的自然的量,而這一種現起了,你心裡很清楚,然後呢根據這個東西呀,然後你呀因為心裡 面善調,然後你那個深入的定慧當中去觀察,證得勝義菩提之心,那個時候呀才是聞相應的,而每一個部份你必定要 自己的如實的認識,如量的現起,那個時候你才可以告訴別人,所以說自未調伏而能調伏者無有是處,如果這一點做 不到,你要開口勸人的話,要嘛不開口,開起口來都是是非,開起口來都是爭論,所以我們現在修學佛法第一點必定 要知道這個道理,不管是下士,是中士,是上士,了解了你儘管做不到,這個時候有好處來了喔,呀那什麼呀?就是 我們是個凡夫呀,所以了解了以後就靠著這個所了解的淨化自己呀,既然是凡夫當然有各式各樣的煩惱,可是現在好 的呢,正因為我是凡夫,所以要學,然後呢學到了正確的方法,在這個環境當中呀,越來越調柔,越來越乾淨,就像 洗衣服一樣呀,所以這正是我們現在的狀態,所以為什麼我們現在真正重要的,灌注在那裡,灌注在學這個,從文字 上面的認識到文字所指的,心裡跟境相應的是這個狀態,如何把這個道理呀,來自己呀調柔自己,進而幫助別人,繼 續:
【謂於他所,若有大悲須除他苦。又除彼苦但有善心,願其離苦猶非滿足,故應轉趣除苦方便。】
就是解釋這個,說你不是修大菩提心嗎?以大悲,大悲是什麼?要幫助別人,除掉他的苦惱呀,但是,你單單有 這個善心不行呀,所以你一定要有實際上的行持,進一步呀要去做這個除苦的方法,如果這個。
【又若自不先趣方便,不能度他,故欲利他當先自調。】
就是這個話。
【又於自調,經說「正行而為堅實。」其正行者,說「受律儀已,學其學處。」】
所以說正行是什麼呢?就是呀,受了這個律儀,受了戒以後努力去學,這個學不僅僅是坐在這個地方學書本上的 學,把這個道理,實際上呢這個學是這樣的,受了願心以後呀你就去努力的學,照著去該學的,乃至於是五戒也是這 樣,學了自己處處地方覺得嗯可以囉,然後呢自己就要勉強一點自己呀,大概已經可以做到七分,那時候你去受,就 是不必,絕不是等到,做到十分才去受,也絕對不是說一點樣子都沒就受,一點樣子都沒有受的話絕不可能,一定破 戒,呀等到你學圓滿了去受,也不可能,學圓滿了你還受它幹什麼?所以說這個我們要了解的,所以這個所以學的話 呀是從文字開始,而的的確確不單單停在文字上面,這個我們必須要知道的,所以這個所謂行的話,是指我們心裡的 行相,當然這個心裡的行相一定是呀,當你跟境相應的時候,它不離開境的,實際在事相上頭。那麼:
【故以正行為堅實者,於所行處無錯為要。】
所以你真正的成就要靠什麼,如理正確的行持,既然是這樣的話,你對所行的你先要,要認識的正確,錯了不行 ,錯了不行,好,下面是卷十。這內容是繼續的: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九終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 245
【僅加取捨白黑八法,定非完足故不應理。】
嗯這個地方啊說的這個學處呀這個有很多有問題的呀!因為什麼呢?因為這個學處實際上呢?有兩種:一個是願 心的學處,一個是行心的學處,這樣所以我們往往把這二點混淆不清,所以就產生了這個問題,所以它並沒有辨明得 很清楚,從前面我們剛開始講願心的時候,他已說的很清楚呀,這個原因在此,那麼在學處上面呀啊,又說這個說將 我們發心的這個願心的學處上面,皈依學處僅加取捨這個黑白啊白法,定非完足故不應理,平常說,說的前面,說的 簡單的說這個學處呀,就是前面這幾樣,這顯然呀不合理的。
【故若單取願心者,則其學處不須俱學經說一切,及入行以後所有學處。】
所以現在它辨明啊,發心發的願心還是行心?假定是你指的這個發心是單單說願心的話,那個這個願嘛的的確確 不要經上面所說的一切學處,它前面這個不是說嗎?尤須尤於啊初發心啊就要所有行一切學處等等,那個不是學習, 不是願心而是行心應該的啊!所以這一點啊。
【若非爾者,則與律儀學處,無差別故。】
假定說這個願心就是行心的話,那對不起,這個兩樣東西沒差別囉!實際上願心是願心,行心是行心,兩者當中 是不一樣的,這個是我們要分得清楚。呀這一點呀大家回想一下,說你呀假定不能真正去行那個菩薩戒的這種行持的 話,你可以發願心,但是不能發行心,換句話說,我要發大菩提心,但是我不受戒,受了戒以後開始,你一定要照著 這個律儀去做,這個叫做行心,所以真正受了戒的話,一定要經上面一切都要學,你辨別了這個以後,然後呢上面那 個各派的傳承,你就可以呀曉得怎麼辦?當然你自己來說,如果你老師告訴你怎麼做,你聽他總沒有錯,但是你要辨 別彼此之間的這個是非曲直等等的話,那個是一個最好的標準。了解了上面所說的啊!我們必定要分辨得清楚,行心 是什麼?願心是什麼?這是第一個。第二個呢?這個行心裡邊啊!啊差別比較少,實際上呢?換句話說,就是行心它 還是,行心有很明確的根據的,譬如說瑜伽戒就是瑜伽戒本、梵網戒就是梵網戒本,啊這是各家註解的時候呀這個鬆 緊開合稍微有不同,這個願心呀就差得很多囉,那麼,在這個地方,大師呀加以辨別,除了辨別以外也特別說明一點 呀,這個你的師承那來的?你就根據那個師承去學,啊,這樣總是沒有錯,總是沒有錯,所以呀同樣的道理,現在我 們平常呀,根據我們師承,到那時候你只能說,我的老師所傳的是這樣,它這個,喔我不知道!我們注意呀!千萬不 要說它這個不對,千萬注意這一點事情,這一點要避免啊,這不但是大乘,小乘也是如此,這十八部當中啊,它明明 白白,佛親口交代,乃至於到後來像這種阿底峽尊者這種大善知識等等的話,他很明白的說明了示現了一個事實,他 廣通所有各部,假定說有一部不對的話,依他們這種人難道辨別不出來嗎?而且他這個不是根據學理呀,他親身驗證 ,不但親身驗證而且得到本尊許可;換句話說,親自見到佛菩薩,然後告訴他。不但是在當年印度,依我們中國南山 道宣律祖來說,他十世為高僧,最後那一世就是呀唐朝的道宣律祖,然後呢?他因為持戒精嚴感得那個天人下來,那 個天人都很長壽,親自看見佛在世的時候制戒的這種,他都了解,所以稍為一點錯誤,那天人就是告訴他這裡要怎麼 修改,那個地方對的那很明白,呀所以我們這一點呀注意呀,我們要一直常常提醒自己,這個常常不是說今天提一提 、明天提一點!要恆常。那一個東西來提醒呢?就是我們呢在長夜無明當中,所以你不作意對治的話,這毛病自然而 然就出來了,而且不知不覺就出來了,這一點我們哪要特別注意的,要特別注意的,現在我們繼續看這個文。
【除前所說二學處外諸餘學處,是如道炬論及發心儀軌所說。】
除了像前面這兩種學處就是願心學處、行心學處等等,還有的其餘的都是呀根據什麼啊?這個上面的分別等等, 那這是根據道炬論發心儀軌。
【須學七法經者。】
另外有一個地方呀這個上面怎麼說?這個上面另外告訴我們一種辦法,這個辦法是什麼?
【說是欲求速發通者所應修學,故非發心特別學處,此中不錄。】
這個特別的方法是你要學了以後,要很快的學,修神通那麼要照著這個,這個地方現在的不是綁著放在發神通上 面呀,所以呀不談這個。
【如是自宗除捨願心,心捨有情犯餘學處,乃至未具菩薩律儀,無依菩薩之罪犯。】
那麼呢?最後呢遂出自宗,哪!換句話說,宗喀巴大師所認定的最主要的什麼?「捨願心」,捨救濟盡法界、虛 空界一切有情這個心,這個是呀捨哦不下面是捨有情以及捨願心,願心是願成無上菩提,就是說這兩個心一捨,那犯 了呀,哦那犯了,所以其餘的學處,其餘的學處呀是什麼?就是菩薩律儀,像上面的說,經上面說的一切律儀呀什麼 等等!啊,那個是行心律儀,不是願心律儀,所以呀,並沒有呀於菩薩之罪犯,並沒有呀!這是說犯的因是有的,這 個不會失掉這個願心,這個我們要了解。
【僅違所受中類善性學處,故是惡行應以四力而悔除之。】
所以呀像這種情況之下,你並沒有呀失掉你的菩薩的願心,呀願心,而這是什麼?呀失掉了犯了這個呀惡法了, 這個非善法這個非善法,不是指強有力的,最強有力一定是律儀戒這個是最強的。現在呢?既然你沒有受那個律儀呀 ,所以呀只是中類的這一種,這個也是個惡行,那麼這個惡行啊就是照著四力懺悔就可以了。
【從得菩薩律儀之後,即犯違越律儀學處,如論所說還出罪法,依行即可,故即攝入行心學處,非為別有。】
呀那麼當你進一步有了願心以後再受行心那個時候開始呀,說得了菩薩戒了,律儀就是,那個時候如果你毀犯了 這個菩薩戒的話,那就要照著這個菩薩戒論上面告訴我們的還出的方便,這個時候呀不但是四力懺悔還要一定有儀軌 的,譬如我們現在僧團也是一樣,半月半月誦戒羯磨,那個時候呀還要如法懺悔,懺遮罪之罪,還要四力懺悔、懺、 懺那個性,所以說性罪遮罪要個別如法懺悔,你只要照著這個去做就可以了喔,所以關於這一部份呀是在行心學處當 中,行心學處就是菩薩戒,呀不是另外有別的,呀這個我們要分辨得清楚。
【然六次發心,是為願心不共學處。】
那麼最後總結起來的話呢,就是真正願心的不共的,他的特質是什麼?那就是六次發心,所以前面所說的捨願心 及捨有情呀,就是六次發心的恰恰相反,這個六次發心當中的為利有情願成佛。這一句話說的很明白啊!這個才是願 心的不共學處,現在下面,發了心了啊!照著這個次第一步一步來,上面是說上士道修心的次第當中,分成功什麼? 說先是如何發心這個道理,現在呢?已經發了以後,然後呢怎麼樣去修學?所以:
【第三既發心已於諸勝行修學道理分三。】
這個就是發了心以後正式修菩薩殊勝行這個道理。分三部分:
【① 發心已後須學學處之因相。】
發了心以後為什麼要學那個學處?換句話說,要受那個戒。
【② 顯示學習智慧方便一分不能成佛。】
那麼現在我們要學,第一個懂得了發了心以後還要學,還要行,單單發心不夠!那麼要學習什麼內容呢?有二個 :方便跟智慧,這兩者當中單單一部份呀是不能成佛,所以要圓滿兩樣東西,這個都辨清楚了、了解了。
【③ 正釋學習學處之次第。】
到那個時候才正式講,現在呢?好!我們在開始學了,那前面是辨別得清清楚楚,一點遺漏都沒有,一點錯誤都 沒有,既不多既不少,然後呢?這一個路弄清楚了你再去走的話,對!
【今初,如是發願心已,若不修學施等學處,雖如前引慈氏解脫經說有大勝利,然不修學菩薩學處定不成佛,故於 勝行應當修學。】
呀前面啊!發了心,是的,發心是有大的殊勝的利益,但是你如果說不進一步的去學應該學的這些,那麼,這個 真正的圓滿的偉大的殊勝的利益呀得不到,成佛不可能!經上面這麼告訴我們,所以呀,我們那個時候應該呀學菩薩 殊勝之行。
【伽耶經云:「菩提是以正行而為堅實,諸大菩薩之所能得,非以邪行而為堅實諸人所有。」】
這個菩提的果啊,那是要如理如法的這個如法行啊,來慢慢慢慢的堅固增長得到圓滿的如實之果。這個就是正式 的修行者大菩薩所得到的,不是依邪行,這個邪行啊就是錯誤的不正確的這種行為呀所能得到的,所以這個地方特別 告訴我們一點,從一開頭其實就說明了,不過剛開頭的時候呢講小的,呀所以講一部份,剛開頭怎麼講啊?就算啊你 懂得很多道理,講的時候講得頭頭是道,可是你行的時候不相應啊!沒得用!反過來,就算你懂得很少,如果你能夠 行持相應這就對,那指什麼呢?那個是就是說:你真正要想得到這樣的果報,那你要跟這個相應的行持相應,如是因 感如是的果,這一點來說,啊說明了這個,那麼現在這裡呢?就是說你現在要得到的圓滿的果報,所以呀要廣學一切 ,而且要如理如法的去廣行一切,這個我們要分辨得清楚,而不是說現在我們呀學菩薩行了,也呀什麼都不要去學它 ,只要做一個小小的事情做對了就可以,不是這樣,不是這樣,我們呀要廣學一切了解了,那廣學了一切了解了,你 真正行持的時候本身呀那倒是千真萬確的,不是叫你呀一步呀一跨,跨得成佛,不是;你走的時候還是走你眼前相應 的一步一步的走上去呀,所以真正修的時候說一門深入,不同的呢?平常曉得只深不廣,現在菩薩是漸深漸廣,而走 的次第始終還是在眼前該走的那一步,這我們要了解的,這種地方也應該分辨得清清楚楚。
【三摩地王經亦云:「故以正行而為堅實,何以故,童子若以正行而為堅實,無上正等菩提非難得故。」】
這個經上也同樣的說這一點呀,它很多地方講童子,童子,譬如說華嚴經叫善財童子,這個童子不是叫一個小孩 子,這個童子呀有一個特別特別的地方,他正增長第一個,第二個呢心純潔,第三個呢心裡面沒有呀這種呀各式各樣 歪歪曲曲的壞習氣,這個,然後呢勇猛堅強精進,這個都是呀他所以特質,所以平常我們說青年,青年,就是代表這 種心裡狀態,所以菩薩現的相呀,你看那一個菩薩現的相呀都是十六童子妙齡之相,就是盛壯之年,還有他最完整的 時候一直保持這個相一直到成佛呀,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指我們的心裡行相,實際上呢假定你心裡真的做到了,那個 行相就是這麼個行相,就是這麼個行相。
【言正行者謂成佛方便。】
那就是這個呀!
【即是學習菩薩學處故。】
那個內容呢就是菩薩該學的。
【修次初篇亦云:】
呀所以這個菩薩學處該學的我們也可以說是菩薩戒,所以這個地方,將來你們學的菩薩戒論,你看那個瑜伽戒, 他所以好的地方,就是我們曉得,菩薩常常說六度萬行、六度萬行,這個瑜伽戒本,那個戒制的次第,就是照著這個 次第來說的。呀它每個布施是那幾個項目?怎麼樣?一步一步分得清清楚楚,就涵攝了菩薩所應的全部的內容而且綱 要次第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那麼這個修次初篇說:
【如是發心菩薩,自未調伏不能伏他,如是知已自於施等極善修學,若無正行不得菩提。】
呀那麼這個上面就告訴我們,我們發了這個願心的菩薩,第一件事情要什麼呢?為什麼要舉這個六度?六度正說 來是自己調伏,然後呢?四攝是利他,你不是要利別人嗎?你自己都不能調伏,你怎麼能調伏別人呢?所以了解了這 個道理呀,對於這個布施等呀,要很努力的,呀所以前面我們一再說:當你看見客觀的環境對象不理想的時候,你千 萬不要說唉呀這個不對,你立刻看看你自己內心的行相,你現在是調伏相?由於調伏而推己及人的,憐憫大悲相?還 是你看見了這個對象不同,心裡面先煩惱了,這個不對,那個不對,那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所以說自未調伏而能 呀調人者,而能助人者,而能度人者呀,無有是處。這一句話這個原則呀,我們要牢牢把握在心裡,所以呀正規的去 行是這樣的,你能夠這樣去做就得到果,不這樣子做的話就得不到果。
p. 246
【釋量論云:「具悲為摧苦,當修諸方便,彼方便生因,不現彼難宣。」】
這個一個偈子呀,前面呀在阿底峽尊者傳當中呀,介紹那個作者殊勝當中已經說過了,現在說你學大乘的行者, 呀然後呢發了大菩提心,發大菩提心是為什麼?要救濟一切眾生脫離苦海,所以你具足這個大慈悲心,要摧毀盡世間 、盡法界一切有情的眾苦的話,你必須要自己調伏如理去行持呀,對於這個你能夠了解了,做到了,然後你能夠幫助 別人,所以這個方便就是剛才這個學處這個方法,呀這怎麼來的呢?那就是呀你自己如法的去做,然後呢一一了解乃 至現證,當然這一定是什麼,從聞、思、修,如果這個你呀不了解,不認識,不現起,這個現起也可分三個次第,第 一個是聞,第二個思,後來修,假定是說這個而沒有的話,請問你怎麼能告訴別人,怎麼能幫助別人能不能麼勸說別 人,平常我們講的總是講證,這個就禪宗來說的的確確是要證得才算,所以在前面不告訴你道理,可是教下的好處呢 就是一定有這個次第,當你聞的時候,相應的狀態是什麼?思的時候,相應的狀態是什麼?修的時候,相應的狀態是 什麼?這裡簡單的說一下,還是我們呀,剛才這個煩惱說一下,譬如說當你聽聞的時候,呀真正你那聽懂的時候,什 麼叫做聽懂,就是說平常呀你看見客觀的環境,一看見就覺得這個不理想那個不理想,現在你聽懂了,曉得了,喔! 原來真正不理想的地方不是外面的環境,而是看見這個環境以後,你內心當中呀是否真正調伏?這一個狀態,認識了 呀對呀,一點都沒錯,雖然聽懂了,但是呀,等到書本闔回後碰見這個境界的時候呀,對不起這你又看了這個不對, 那個不對噯喔這樣心裡面又煩,你又要想改它嘛又改不過來,跟它嘛又不願意跟,實際上自己心裡面嘛到處煩惱嘛也 不知道,本來教我們是降伏煩惱的要共同和合的,結果弄得大家呀,自己也煩煩惱惱,弄得大家也煩煩惱惱,而不能 和合,還講道理,這,不行,不懂道理根本就跟聞不相應,懂得了道理以後不一定做得到,那個時候是聞的階段,然 後呢你根據這道理呀去不斷思惟觀察,為什麼我做不到?要如何去做到它?做到有什麼殊勝的利益做不到有什麼大 的禍患?這種勝利跟禍患推動你的力量,然後呢策勵你告訴怎麼才能做到它?然後照著這個辦法不斷地思惟觀察,這 個包括在前面的呀懺悔集資呀,就是因為現在的現行呀以往的惡習使然,就這樣,那麼這裏面包括很多東西啦,親近 善知識啦,然後呢聽聞經論啦,然後不斷的思惟觀察啦,然後不斷的懺悔啦,種種的方法,到時候你心裡面呀,嘿碰 見事情呀,譬如說剛才聽懂了道理,聽雖然是聽懂了,想想道理是不錯,可是心裡面那個結,就是解不開,當你真正 的這樣子去做的時候呀,你一定會自己有很明白的感觸,哎呀,一下這個心裡面就打開了,啊原來這樣呀你那個時候 覺得跟法相應,這樣,這個剛剛開始跟思有相應了,然後呢你把這個道理呀,用不同的方式去堅固加強,如果是你真 正堅固加強的來,你隨便看見一個不管他理想不理想,再不理想的環境它不理想它的,你心裡面呀噯自然而然呀平穩 的,穩如泰山不為所動,乃至於你說那個時候呀正因為看見它不理想呀,所以呀你覺得啊那個就是你的菩提資糧啊, 你的成佛就靠那些不理想的環境,你救度他們啊,在積聚你的福德資糧啊,你假定說這些都成了佛的話還要你來忙嗎 ?你沒有的話你怎麼能成佛呢?所以那個時候對著這個煩惱境界,你不但不煩惱而且歡喜呀,這個就是跟思相應的喔 ,所以它每一個地方有它的自然的量,而這一種現起了,你心裡很清楚,然後呢根據這個東西呀,然後你呀因為心裡 面善調,然後你那個深入的定慧當中去觀察,證得勝義菩提之心,那個時候呀才是聞相應的,而每一個部份你必定要 自己的如實的認識,如量的現起,那個時候你才可以告訴別人,所以說自未調伏而能調伏者無有是處,如果這一點做 不到,你要開口勸人的話,要嘛不開口,開起口來都是是非,開起口來都是爭論,所以我們現在修學佛法第一點必定 要知道這個道理,不管是下士,是中士,是上士,了解了你儘管做不到,這個時候有好處來了喔,呀那什麼呀?就是 我們是個凡夫呀,所以了解了以後就靠著這個所了解的淨化自己呀,既然是凡夫當然有各式各樣的煩惱,可是現在好 的呢,正因為我是凡夫,所以要學,然後呢學到了正確的方法,在這個環境當中呀,越來越調柔,越來越乾淨,就像 洗衣服一樣呀,所以這正是我們現在的狀態,所以為什麼我們現在真正重要的,灌注在那裡,灌注在學這個,從文字 上面的認識到文字所指的,心裡跟境相應的是這個狀態,如何把這個道理呀,來自己呀調柔自己,進而幫助別人,繼 續:
【謂於他所,若有大悲須除他苦。又除彼苦但有善心,願其離苦猶非滿足,故應轉趣除苦方便。】
就是解釋這個,說你不是修大菩提心嗎?以大悲,大悲是什麼?要幫助別人,除掉他的苦惱呀,但是,你單單有 這個善心不行呀,所以你一定要有實際上的行持,進一步呀要去做這個除苦的方法,如果這個。
【又若自不先趣方便,不能度他,故欲利他當先自調。】
就是這個話。
【又於自調,經說「正行而為堅實。」其正行者,說「受律儀已,學其學處。」】
所以說正行是什麼呢?就是呀,受了這個律儀,受了戒以後努力去學,這個學不僅僅是坐在這個地方學書本上的 學,把這個道理,實際上呢這個學是這樣的,受了願心以後呀你就去努力的學,照著去該學的,乃至於是五戒也是這 樣,學了自己處處地方覺得嗯可以囉,然後呢自己就要勉強一點自己呀,大概已經可以做到七分,那時候你去受,就 是不必,絕不是等到,做到十分才去受,也絕對不是說一點樣子都沒就受,一點樣子都沒有受的話絕不可能,一定破 戒,呀等到你學圓滿了去受,也不可能,學圓滿了你還受它幹什麼?所以說這個我們要了解的,所以這個所以學的話 呀是從文字開始,而的的確確不單單停在文字上面,這個我們必須要知道的,所以這個所謂行的話,是指我們心裡的 行相,當然這個心裡的行相一定是呀,當你跟境相應的時候,它不離開境的,實際在事相上頭。那麼:
【故以正行為堅實者,於所行處無錯為要。】
所以你真正的成就要靠什麼,如理正確的行持,既然是這樣的話,你對所行的你先要,要認識的正確,錯了不行 ,錯了不行,好,下面是卷十。這內容是繼續的: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九終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79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105卷 B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105卷 B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
p. 247
第二者,第二者,第二呀,就是告訴我們說學習智慧方便呀,單單學一樣東西不能成佛,前面是先告訴我們說發 了願心以後,一定要學那個學處換句話說學那個菩薩戒,那麼正式在菩薩的行當中又有兩樣東西,一個是智慧,一個 是福德,一個是明作,兩樣圓滿的時候呀那是佛呀所以說。
【◎ 第二者如是欲求成佛猶非滿足,應須進趣成佛方便。又此方便須無錯謬,於錯謬道,任何勵力終不生果,如欲搆 乳而扯牛角。】
嗯看看呀,是的呀,你要成佛的話呀,單單發個願心不行啊,那麼你要呀照著去作呀,要去作的時候,對於你做 的方法要不錯呀,如果你作錯了是不管你多努力啊!絕對不能呀得到結果呀,就像你要擠牛奶,擠牛奶你不在奶上面 去擠呀,拉這個牛角直轉呀是沒有用啊!現在呀我想呀我們這個地方呀,實實在在的太多人這樣,這一點呀說起來真 是容易呀,實際上呢也是我們呀人人都容易犯的毛病,人人都犯的毛病,這是必須要呀自己靜下心來,靜下心來,這 前面已經說得太多太多了,所以處處地方告訴我們,我們學到後面的,前面的那個基礎不要忘記,哦,實際上就在這 個前面的基礎上面慢慢的深廣,所以本論一開頭的時候呀就把很多地方,就辯得非常清楚,越到後來越深越廣的話, 越是重要,越是重要,呀這樣。
【若雖不錯然不圓滿,縱多勵力亦不生果。】
你看呀錯了固然不行,就算你不錯,不圓滿呀,還是不行啊!
【猶如種子及水土等,隨缺一緣亦不生芽。】
你說我這種子沒錯弄對了,對不起你那個種子擺在石頭上面曬,曬它一千年也沒得用,所以呀它還要其它的種種 的圓滿因,所以我們常常說第一個,要把握住根本因,然後呢在根本因上面哪再增長它,這個叫做圓滿因,這個圓滿 因,如果你弄錯了只忙這個圓滿因的話,那就像在牛角上面去採,採那個擠那個牛奶一樣,實際上呀你在牛角上面, 採呀多多少少碰上牛了,這樣,這是千真萬確的,我們現在牛是什麼根本不知道呀,到處去亂搞呀,自己呀還是覺得 弄牛奶,這麼個可笑法,這個是我們這個地方應該理解到的。
【故如修次中篇云:「若於錯因殷重修習,雖極長時終不能獲所欲得果,譬如從角而搆牛乳。若不修行一切因者, 亦不生果,如種子等隨缺一緣,亦不發生芽等果故。故欲得果,當依無錯一切因緣。」】
這個看看呀,當依無錯的一切因緣呀,在這個地方呀特別提醒大家,這個佛經上面告訴我們呀,說法華、華嚴兩 部經典的差別,在這個地方就分別得出來了,就分別的出來了。佛法常常說,像小金鋼吃了以後呀是絕定不消,它總 歸有一天發芽增長,所以我們呀常常拿這個做為藉口,然後呢就在這個外面的大口,轉圈子轉了一大堆,說經上這樣 子講的啊,就是犯這個大毛病,就是犯這個大毛病,現在我們了解了共中士道當中的十二緣起,這個它就很清楚,很 明白了,清楚什麼?快則兩生,慢則三生,對不對?第一個,三生是什麼,換句話說你這個成佛的正因啊,雖然你種 在那裡,它遲早會生芽,可是啊,耶!你如果不用相應的法,當然惡法是愛取,正法的話呢,是正知見相應的善法勤 精進去滋潤這個成佛的正因,你還是要拿它來,這個佛經裏面只是說,就怕你不種那個因,種了因,你遲早會結果的 ,我們呀往往拿了這個呀,好,弄錯了,然後呢弄了種了因呀,然後呢到處去亂轉,不曉得轉了一個十萬八千里,然 後轉回來,說經上是這樣說的,現在我們了解了,那這個理路要辨得很清楚,你要想結那個果,轉了半天,最後啊還 是把以前的東西放掉了,重新開頭,不但重新開頭,而且必須要把你以前轉錯的那個路呀,一一要淨除乾淨,不曉得 多辛苦啊,不曉得多辛苦啊,所以說一個簡單的比喻,像我們這裡到正覺寺,簡單你跑下去幾步路就這麼下去了,耶 它現在啊,從那邊走翻山越嶺,乃至於經過了歐洲,美洲轉了半天,然後它也轉到正覺寺,他說我也到了,是當然到 了,你願意走這個路嗎?啊所以這種事情啊,我們在這個地方啊的的確確要認識得很清楚,條件不具足不談呀,所以 關於這一點啊,我們不是勸一切人,如果它條件不具足,你只有告訴他,哎呀,你看見這個佛啊跑得去拜拜也好,乃 至於土地也是菩薩,城隍也是菩薩,不錯呀,他把這菩薩兩個字也認得了,這也好,這我們一定要分得清楚,他的條 件是什麼?現在我們具足了這個條件了以後,居然這個直路不走還要這麼轉大圈子呀,這一點啊是務必應該分別得清 清楚楚呀,所以我們學論以及本論的真正殊勝的地方就在這裡,否則你看那個經的話,你一定會說經上不是這樣說嗎 ,好了囉,反正你要種下個種子,然後隨便怎麼去搞都可以了,對不起,這就大錯特錯,而這錯的結果呢?一句話, 自己傷害了自己,當然我們不願意。
【若爾何為圓滿無錯因緣耶。】
哪,下面就問了,對了你講的道理是一點都沒有錯,那麼,什麼是不錯的根本因?而且呀把這根本因圓滿的圓滿 因緣呢?
【如毘盧遮那現證菩提經云:「秘密主,一切種智者,從大悲根本生,從菩提心因生,以諸方便而至究竟。」】
這三樣東西,這個佛的一切種智呀,是根本在大悲,由於這個大悲來促發了那個菩提心,這個就是他的種、因種 ,然後呢這個因種啊要用種種的方法,這個方法一定是正確的喔,啊一定是正確的喔,所以你時時記牢十二因緣當中 ,說慢則三世
【其中大悲如前已說,菩提心者謂世俗勝義二菩提心。】
啊那麼菩提心有兩個,世俗菩提心及勝義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就是前面已經說的發起這樣的心,勝義菩提心啊當 這個證得空性的時候,在後面會告訴我們。
【方便者謂施等圓滿,是蓮花戒大師所說。】
這方便呢就是六度萬行,這個是下面這句話,指出他的傳承,下面有一段辨,很有意思。
【◎ 支那堪布等,於如此道顛倒分別。】
本論一開頭的時候,曾經啊,說,分別這個錯誤,執著的時候呀提出來,這個支那堪布的事,現在這個地方詳細 說明一下,這個對我們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我們以前曾經說過,普陀山那個田雞和尚的故事啊就是這樣,啊老僧 兩腳一盤什麼都沒有了,啊所以他歡喜吃田雞,啊就有人說他什麼都沒有了什麼都空掉了,田雞不空,實際上豈但田 雞不空,他嘴巴也沒空,不但嘴巴沒空,他的貪心也沒有空,就是這樣,啊這個毛病就在這裡,所以我們現在要注意 ,他那個人怎麼說呀。
【有作是云:「凡是分別,況惡分別,即善分別亦能繫縛生死,其所得果不出生死。」】
他的這個錯誤的說法是什麼呀,他說你不要什麼都不要分別,因為凡是分別呀那個都是不對的,我們要得到的無 分別智,所以你現在分別的話,啊,不要說這惡分別不可以,就是善分別本身啊它也在分別當中,跟那個無分別不相 應的,你只要分別,它就是啊繫縛生死的煩惱,所以你啊,就算是善分別,你還在三界當中,不能跳出生死,那個上 面所說的錯誤的見解是這樣,他又舉個譬喻來說。
【金索繩索皆是繫縛,黑白二雲俱障虛空,黑白狗咬皆生痛苦。】
不管你用什麼綁,普通的繩子綁固然綁住了,金子的銀子的也是,雲呢不管是黑雲白雲一樣障住了虛空,狗咬不 管是黑狗、白狗都是,所以他怎麼說啊,他說。
【是故唯有無分別住是成佛道。】
你不要去分別,因為這樣的關係啊所以:
【其施戒等為未能修如是了義愚夫而說。】
所以他這麼說,啊你真正了解了以後,你只要無分別就行了,而不要布施持戒,啊那個是啊不能得到這個無分別 的那個愚夫呀才做這種事情的。
【若已獲得如是了義,更修彼行,如王為農得象求跡。】
所以假定你已經得到這個無分別智,無分別了以後,你居然還要修布施持戒呀,那你完全錯了,完全錯了,好像 你呀這個,這個像做皇帝,已經做了皇帝,你在居然還要去耕田去,這個做皇帝還要耕田嗎?換句說做了皇帝,還要 做下人的事情,還有呢如象得跡,你本來要去找象是從那個唉是找到一個象的足跡,然後呢你去找,找那個象,現在 你象已經找到了,你還找那個足跡,你不錯了嗎,這個就是前面這個人啊,顛倒錯誤的這種說明,他不但說明這個。
p. 248
【和尚於此引八十種讚歎無分別經根據成立。】
它還引經上面成立喔,喔,這個經上面怎麼說,這個經上面怎樣說,就這樣。
【此說一切方便之品,皆非真實成佛之道,毀謗世俗破佛教之心藏。】
那就是主要的一句話,上面這個人的錯誤的見解呀,他把一切的方便品,所謂方便品呀,我們前面所說的修佛要二樣東西,一個是福德圓滿,一個是智慧圓滿,要福德圓滿,一定要行那個種種方便,這所謂呀布施、持戒,六度萬行。他現在前面這個人錯誤的說法,他說你只要證得了空性,安住空性上面一切圓滿具足這些東西都不要的,這些東西不是真實成佛的,真實成佛的話,這個是你在分別當中,分別當中是不行,他前面的說法,實際上這是一個大錯謬。下面這段這個辯論呀對我們非常重要喔,對我們絕端重要,它並不是說不要,實際上呢在什麼情況之下,如何才是應理呀,它下面有非常完整的,所以我們呢耐著心一步一步學下去,同時如果下面這個地方有不懂的,你們就應該提出來,應該提出來,那麼在晚上溫習的時候呀,我還會特別釐清,不清楚的地方呀要把它一一的指明白。啊,因為他上面有了這種說法,說那些方便分,六度萬行啊都不是真實成佛的,啊所以這麼一來的話呢?如果你跟著他去做的話,就變成什麼呀,你什麼都不要做了,你只要坐在這地方的,安住在空性上面就行了,實際上呢,成佛啊它不但要智慧圓滿啊,還要福德圓滿,福德圓滿一定是從那個世俗的世俗諦上面去做的,現在根據他這個說法的,破壞了這個世俗諦的話,完了,你不能成佛,說,實際上呢,說我們中國的禪宗祖師好像特別強調這一點,是真的嗎?不是,如果我們不了解這個真實的內涵,往往會誤解,大家還記得百丈大師說過一句話,實際理諦是一塵不染或者一塵不受,佛寺門中是一法不遺,很清楚,你講智慧份的話,那的確是空到絕端,實際理諦裡一支聖義諦當中呀找不到一點點東西,所以說大地無寸土,整個的山河大地這麼多,連他的一點點的地方你都找不到空的麼!耶,但是呀他叫佛寺門中,佛在我們真正行持世俗諦當中是一法不遺,一樣東西都不遺漏,不能少掉一點點說得很清楚呀,一點點小事情都不能遺,何況是你要學的六度萬行呀,這樣,所以它上面說那支那堪布就是指中國和尚,實際上他並沒有真實了解,就像剛才那個普陀山的那個田雞和尚一樣,那這種事情太多了,所以要找啊善知識,他前面一開頭就告訴我們,真善知識,有很多人啊,它自己也懂得一點,得到一點呀一分相似決定,前面還記得吧,耶,他碰到一點點似是而非,你說他不懂嗎,他好像懂得一點,哦然後呢懂得一點自己還覺得喔;就是這個樣,這種人你跟著他呀,他自己固然啊是走錯了,你跟著他你註定也是走錯了,而這一點啊是太重要,太重要,實際上呢這一點呀我們不要責怪人家,一定要眼前反省自己,什麼?自己的業力所感,反過來我們要歡喜喔,啊我們雖然呀,在這上面的業力感得沒有完善的知識,卻種下了善根今天才遇見這麼圓滿的教法,總算把這個關鍵所在的是非呀,分別的清清楚楚,這樣,那個時候呀我們啊,不責怪人家,只從自己內心當中淨化自己開始,對了嘛,對了嘛,所以說,如果是這樣的前面所說的話,他不要一切的這種世俗方便分,一天到晚安住在這個無分別當中,那個是什麼呀。
【破觀察慧思擇無我真實義故。故亦遠離勝義道理。】
他前面啊講正修的時候剛開始道前基礎,講修的時候,他後面緊跟著破除此中邪執,所以講修行的時候有很多錯 誤的,還執著。把基本的已經指出來了,現在這個地方就進一步告訴我們,固然修方便集福德資糧,你一定要觀察思 惟,實際上就是你求智慧資糧,你還同樣的要用那個觀察慧去思惟抉擇空性的真義,結果你現在不要分別了,對不起 ,你不要分別的話,那個思惟觀察的心整個的一刀兩斷,這個是唯一的破除煩惱,積聚功德的唯一的一個工具寶貝, 你現在把它不要了,請問,你還能成什麼?所以不要說,這個方便福德分由此而整個的損掉,就是你要證空性的智慧 分也得不到,所以啊它同樣的遠離勝義道理。實際上我們仍舊不妨以禪宗來說,禪宗的祖師告訴我們很清楚的,啊有 的人啊得了個定安住在這上頭一動都不動,耶他說,錯啦,你這個是死水,如果說大家學過禪或者看過禪宗公案,很 清楚很明白,它絕對不是啊,死死的腦筋啊在那兒不動的,要幹什麼起疑情,疑是什麼?哎你想嗯?嗯?要找它啊, 這個時候找的這個心情是什麼?在觀察慧啊,你去觀察嗯嗯?念佛的是誰?哪一個人念佛?或者拖死屍的誰?這萬法 歸一,一歸何處?在找啊,找那是什麼?嗯思惟嘛,就是觀察嘛,這個才是智慧,這很清楚很明白,這一點啊我們務 必要清楚,以前的祖師的所有的大德說得清清楚楚,記得馬祖大師當年這段公案嗎?他在那兒著定,作的很好,他的 老師跑得來,說你在這兒幹什麼啊,我在這兒學佛。嗯?這樣。這個老師啊妙咧!啊讓他,他坐在那兒地方,他自己 拿了個磚頭跟啦跟啦的磨,然後呀馬祖奇怪這個人跑得來磨這個磚頭?哎問他磨磚頭幹什麼呀?我做鏡子。什麼?你 磨磚頭作鏡子,那有這樣的道理啊,你說要造那個鏡子,用磚頭來磨,磨得成功嗎?那當然磨不成功。這個人怎麼這 麼荒唐。馬祖就說,你要作鏡子怎麼磨磚頭啊?他老師怎麼講?嘿,是的啊,作鏡子是不可以磨磚頭的,成佛呀不是 坐在那裏不動的。大家還記得吧?耶然後呢給他開示,他就馬上就開悟,馬上就開悟,啊!然後呢我們看看六祖大師 也有這麼一段公案,當時有一個叫臥輪禪師,啊這個臥輪禪師啊,這個定功非常好,他自己覺得很得意,他說:臥輪 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哎唷這個定功很好喔,他沒有分別啊,啊他有伎倆。我有本事,什 麼本事啊?哈,叫對境心不起,能斷百思想,把腦筋裏的雜念啊通通把它斷掉,一點都沒有。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 起,任何境界來,心裡了不動心,然後呢菩提日日長,啊一天一天的增長,一天一天的增長,要我們看起來對啊,喔 ,結果六祖怎麼說啊?大師怎麼說啊?他說惠能沒伎倆,我啊,六祖大師自稱,惠能啊,我可一點本事都沒有啊,我可一點本事都沒有,他這個有本事的人啊,能斷百思想,他,大師怎麼說?不斷百思想。都不去斷它,什麼東西都不去斷它。對境心數起,啊對著境界啊,境界來了嗎?哎看見了嘛就看見了,聽見嘛就聽見啦,所以對境心數起,叫菩提作麼長。它這個菩提怎麼增長法呢?耶那就是六祖大師自己說他內證的經驗,很明白說在這個地方。耶禪宗可沒這樣說喔,所以我們哪的的確確不了解啊,禪不是容易好學的。記得黃蘗,那是好了不起的大師喔,那是盛唐禪最鼎盛的時候。他說過一句話,說大唐國裡不是無禪只是無師,所以說現在我們這地方啊,論禪啊有修有證的人哪,嘿,有多的很呢,但是啊夠得上做老師的人啊沒有,那個這樣耶,他是馬祖門下的主要的啊一個大,一員大善知識,他那個時代,說換句話說禪宗最鼎盛的時候,所以我們輕易開口真不簡單哪,耶那個地方啊我們要了解啊,我們現在影子都沒有啊,自己在我這個對,他這個錯,哎呀我以前一直犯這個毛病,所以現在一聽見哪,驚心肉跳之感!啊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啊那隨便一提,現在我們哪繼續下去。
【任何勝進終唯攝於奢摩他品。】
看見沒有?說他這個心裡面這樣的話,不管你怎麼不分別,安住在這裏,對不起,這是定。
【於此住心執為勝道,是倒見中最下品者。】
喔你把這個作為,居然作為殊勝的勝道,勝道是什麼?殊勝的,超勝的智慧,你把這個定執為慧的話,那是最大 的大錯誤,倒見當中最差的一種,倒見當中最差的一種。這個無問比丘證了四個四禪,以為得到四果,所以臨終的時 候啊,耶,謗佛,下阿鼻地獄這段公案,就在這地方,所以前面也說過了,耶,你定慧啊一定要分得清楚,就算自己 只解脫自己,現在啊的的確確啊,這我們啊這地方實在分不清楚,不要說一點功夫都沒有的喔,我上次跟你們說過, 我親自遇見的有幾個有功夫,然後呢得力坐了一點點哪,乃至於啊這個定啊,尤其是根本定都沒有得到,住心相,最 多是欲界定啊,然後呢或者更超越一點,那個時候內心當中啊,就自然而然那種情況啊,先是啊眼前的境界啊,如雲 如煙那樣慢慢的,慢慢慢慢的,乃至於身體也消失掉了,耶他自己覺得啊見到空性了,啊!那是根本定都沒得到,所 以這個沒有完整的教授啊,憑自己也看一點書摸索的話,實在危險哪!實在危險哪!現在我們啊繼續下去。
【蓮花戒大菩薩以淨教理已善破除,宏揚如來所愛善道。】
關於這件事情,在這個西藏的佛教整個過程當中是一件大事情,當年這個,這個支那和尚,就是漢地這個和尚啊 ,是跟文成公主一起去的,的的確確也帶了很多經典去,可是他那個觀念本身錯誤,很多人跟他學,於是啊大家都走 上這個錯路了,啊那時候好在這個蓮花戒這一位大菩薩,他就是靜命祖師的、靜命菩薩的一個弟子,是一個很了不起 的有成就者,耶結果兩個人辯論,結果啊把他,把他這個錯誤的見解哪破毀掉了,破毀掉了,後來那個漢地的和尚就 跑掉了,就跑掉了,儘管如此啊。
【然由聖教將近隱沒,能以了義無垢教理,判決正道圓滿扼要,諸善士夫亦盡滅亡。】
但是現在啊!由於那個啊正法啊慢慢慢慢的隱沒了啦,所以能夠呢完整教授不錯誤的道理,來說明正確圓滿綱要 的那些人哪,也漸漸漸漸都消失掉了,這個是指善知識。
【又諸有情多是薄福,雖於正法略有信仰,然其慧力最極贏劣,故現仍有輕毀行品持戒等事,於修道時棄捨此等, 宛如和尚所教而修。】
另外一方面善知識是慢慢的隱沒了,修學的人呢─福薄,福薄相,啊,雖然哪對正法還有點信仰,信仰是有的, 但是啊智慧呀畢竟呀太差,不能分別正確的如理了解正確的內容,所以很容易啊輕視,乃至於啊毀謗這些,當然毀謗 行品持戒固然不可以,反過來你毀謗智慧也不可以,不管是那一個,從這地方我們現在就曉得了到末法的時候啊,這 種情況是越來越嚴重,越來越嚴重,你一毀謗,修道的時候都不要啦,不要了嘛就像上面所說的那個和尚說的,所以 這種情況啊,現在啊我覺得發現最嚴重的是日本,啊這個事情真是啊,你不能想像啊,啊譬如說像講教的,本來天台 是弘教的,講得非常圓滿,它現在到了日本變成個什麼呀?喔,最究竟圓滿的是妙法蓮華經,所以啊他到那時候呀就 只要念幾個字─南無妙法蓮華經,好了,好了,你其他都不要了,講教的都是這樣的,那麼講淨土的呢?他也有啊, 叫淨土真宗。我們至少還要一個念佛呀,他說這個呀你只要一個信字就夠了,連它那個六個字啊,乃至於四個字都不 要了,啊,是是是是,實在是啊真是糟糕啊,這樣的弄法,啊結果呢慢慢的演變出來,講教的那些人,他也講,講了 半天哪,啊然後呢總歸啊說教本身啊要理性化,教當然要理性化,可是不幸的,它那個理性化,拿世俗的概念去看, 譬如說佛講很多神通,他處處地方說這個不合理性化這是迷信,那個時候的民風末開,所以哄哄他們,講這樣,耶 他始終拿什麼,拿現在的概念哪,覺得是理性化,所以這一點哪說起來真是可憐,前面已經舉了很多的例子。
這是迷信,那個時候的民風末開,所以哄哄他們,講這樣,耶他始終拿什麼,拿現在的概念哪,覺得是理性化,所以這一點哪說起來真是可憐,前面已經舉了很多的例子。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
p. 247
第二者,第二者,第二呀,就是告訴我們說學習智慧方便呀,單單學一樣東西不能成佛,前面是先告訴我們說發 了願心以後,一定要學那個學處換句話說學那個菩薩戒,那麼正式在菩薩的行當中又有兩樣東西,一個是智慧,一個 是福德,一個是明作,兩樣圓滿的時候呀那是佛呀所以說。
【◎ 第二者如是欲求成佛猶非滿足,應須進趣成佛方便。又此方便須無錯謬,於錯謬道,任何勵力終不生果,如欲搆 乳而扯牛角。】
嗯看看呀,是的呀,你要成佛的話呀,單單發個願心不行啊,那麼你要呀照著去作呀,要去作的時候,對於你做 的方法要不錯呀,如果你作錯了是不管你多努力啊!絕對不能呀得到結果呀,就像你要擠牛奶,擠牛奶你不在奶上面 去擠呀,拉這個牛角直轉呀是沒有用啊!現在呀我想呀我們這個地方呀,實實在在的太多人這樣,這一點呀說起來真 是容易呀,實際上呢也是我們呀人人都容易犯的毛病,人人都犯的毛病,這是必須要呀自己靜下心來,靜下心來,這 前面已經說得太多太多了,所以處處地方告訴我們,我們學到後面的,前面的那個基礎不要忘記,哦,實際上就在這 個前面的基礎上面慢慢的深廣,所以本論一開頭的時候呀就把很多地方,就辯得非常清楚,越到後來越深越廣的話, 越是重要,越是重要,呀這樣。
【若雖不錯然不圓滿,縱多勵力亦不生果。】
你看呀錯了固然不行,就算你不錯,不圓滿呀,還是不行啊!
【猶如種子及水土等,隨缺一緣亦不生芽。】
你說我這種子沒錯弄對了,對不起你那個種子擺在石頭上面曬,曬它一千年也沒得用,所以呀它還要其它的種種 的圓滿因,所以我們常常說第一個,要把握住根本因,然後呢在根本因上面哪再增長它,這個叫做圓滿因,這個圓滿 因,如果你弄錯了只忙這個圓滿因的話,那就像在牛角上面去採,採那個擠那個牛奶一樣,實際上呀你在牛角上面, 採呀多多少少碰上牛了,這樣,這是千真萬確的,我們現在牛是什麼根本不知道呀,到處去亂搞呀,自己呀還是覺得 弄牛奶,這麼個可笑法,這個是我們這個地方應該理解到的。
【故如修次中篇云:「若於錯因殷重修習,雖極長時終不能獲所欲得果,譬如從角而搆牛乳。若不修行一切因者, 亦不生果,如種子等隨缺一緣,亦不發生芽等果故。故欲得果,當依無錯一切因緣。」】
這個看看呀,當依無錯的一切因緣呀,在這個地方呀特別提醒大家,這個佛經上面告訴我們呀,說法華、華嚴兩 部經典的差別,在這個地方就分別得出來了,就分別的出來了。佛法常常說,像小金鋼吃了以後呀是絕定不消,它總 歸有一天發芽增長,所以我們呀常常拿這個做為藉口,然後呢就在這個外面的大口,轉圈子轉了一大堆,說經上這樣 子講的啊,就是犯這個大毛病,就是犯這個大毛病,現在我們了解了共中士道當中的十二緣起,這個它就很清楚,很 明白了,清楚什麼?快則兩生,慢則三生,對不對?第一個,三生是什麼,換句話說你這個成佛的正因啊,雖然你種 在那裡,它遲早會生芽,可是啊,耶!你如果不用相應的法,當然惡法是愛取,正法的話呢,是正知見相應的善法勤 精進去滋潤這個成佛的正因,你還是要拿它來,這個佛經裏面只是說,就怕你不種那個因,種了因,你遲早會結果的 ,我們呀往往拿了這個呀,好,弄錯了,然後呢弄了種了因呀,然後呢到處去亂轉,不曉得轉了一個十萬八千里,然 後轉回來,說經上是這樣說的,現在我們了解了,那這個理路要辨得很清楚,你要想結那個果,轉了半天,最後啊還 是把以前的東西放掉了,重新開頭,不但重新開頭,而且必須要把你以前轉錯的那個路呀,一一要淨除乾淨,不曉得 多辛苦啊,不曉得多辛苦啊,所以說一個簡單的比喻,像我們這裡到正覺寺,簡單你跑下去幾步路就這麼下去了,耶 它現在啊,從那邊走翻山越嶺,乃至於經過了歐洲,美洲轉了半天,然後它也轉到正覺寺,他說我也到了,是當然到 了,你願意走這個路嗎?啊所以這種事情啊,我們在這個地方啊的的確確要認識得很清楚,條件不具足不談呀,所以 關於這一點啊,我們不是勸一切人,如果它條件不具足,你只有告訴他,哎呀,你看見這個佛啊跑得去拜拜也好,乃 至於土地也是菩薩,城隍也是菩薩,不錯呀,他把這菩薩兩個字也認得了,這也好,這我們一定要分得清楚,他的條 件是什麼?現在我們具足了這個條件了以後,居然這個直路不走還要這麼轉大圈子呀,這一點啊是務必應該分別得清 清楚楚呀,所以我們學論以及本論的真正殊勝的地方就在這裡,否則你看那個經的話,你一定會說經上不是這樣說嗎 ,好了囉,反正你要種下個種子,然後隨便怎麼去搞都可以了,對不起,這就大錯特錯,而這錯的結果呢?一句話, 自己傷害了自己,當然我們不願意。
【若爾何為圓滿無錯因緣耶。】
哪,下面就問了,對了你講的道理是一點都沒有錯,那麼,什麼是不錯的根本因?而且呀把這根本因圓滿的圓滿 因緣呢?
【如毘盧遮那現證菩提經云:「秘密主,一切種智者,從大悲根本生,從菩提心因生,以諸方便而至究竟。」】
這三樣東西,這個佛的一切種智呀,是根本在大悲,由於這個大悲來促發了那個菩提心,這個就是他的種、因種 ,然後呢這個因種啊要用種種的方法,這個方法一定是正確的喔,啊一定是正確的喔,所以你時時記牢十二因緣當中 ,說慢則三世
【其中大悲如前已說,菩提心者謂世俗勝義二菩提心。】
啊那麼菩提心有兩個,世俗菩提心及勝義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就是前面已經說的發起這樣的心,勝義菩提心啊當 這個證得空性的時候,在後面會告訴我們。
【方便者謂施等圓滿,是蓮花戒大師所說。】
這方便呢就是六度萬行,這個是下面這句話,指出他的傳承,下面有一段辨,很有意思。
【◎ 支那堪布等,於如此道顛倒分別。】
本論一開頭的時候,曾經啊,說,分別這個錯誤,執著的時候呀提出來,這個支那堪布的事,現在這個地方詳細 說明一下,這個對我們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我們以前曾經說過,普陀山那個田雞和尚的故事啊就是這樣,啊老僧 兩腳一盤什麼都沒有了,啊所以他歡喜吃田雞,啊就有人說他什麼都沒有了什麼都空掉了,田雞不空,實際上豈但田 雞不空,他嘴巴也沒空,不但嘴巴沒空,他的貪心也沒有空,就是這樣,啊這個毛病就在這裡,所以我們現在要注意 ,他那個人怎麼說呀。
【有作是云:「凡是分別,況惡分別,即善分別亦能繫縛生死,其所得果不出生死。」】
他的這個錯誤的說法是什麼呀,他說你不要什麼都不要分別,因為凡是分別呀那個都是不對的,我們要得到的無 分別智,所以你現在分別的話,啊,不要說這惡分別不可以,就是善分別本身啊它也在分別當中,跟那個無分別不相 應的,你只要分別,它就是啊繫縛生死的煩惱,所以你啊,就算是善分別,你還在三界當中,不能跳出生死,那個上 面所說的錯誤的見解是這樣,他又舉個譬喻來說。
【金索繩索皆是繫縛,黑白二雲俱障虛空,黑白狗咬皆生痛苦。】
不管你用什麼綁,普通的繩子綁固然綁住了,金子的銀子的也是,雲呢不管是黑雲白雲一樣障住了虛空,狗咬不 管是黑狗、白狗都是,所以他怎麼說啊,他說。
【是故唯有無分別住是成佛道。】
你不要去分別,因為這樣的關係啊所以:
【其施戒等為未能修如是了義愚夫而說。】
所以他這麼說,啊你真正了解了以後,你只要無分別就行了,而不要布施持戒,啊那個是啊不能得到這個無分別 的那個愚夫呀才做這種事情的。
【若已獲得如是了義,更修彼行,如王為農得象求跡。】
所以假定你已經得到這個無分別智,無分別了以後,你居然還要修布施持戒呀,那你完全錯了,完全錯了,好像 你呀這個,這個像做皇帝,已經做了皇帝,你在居然還要去耕田去,這個做皇帝還要耕田嗎?換句說做了皇帝,還要 做下人的事情,還有呢如象得跡,你本來要去找象是從那個唉是找到一個象的足跡,然後呢你去找,找那個象,現在 你象已經找到了,你還找那個足跡,你不錯了嗎,這個就是前面這個人啊,顛倒錯誤的這種說明,他不但說明這個。
p. 248
【和尚於此引八十種讚歎無分別經根據成立。】
它還引經上面成立喔,喔,這個經上面怎麼說,這個經上面怎樣說,就這樣。
【此說一切方便之品,皆非真實成佛之道,毀謗世俗破佛教之心藏。】
那就是主要的一句話,上面這個人的錯誤的見解呀,他把一切的方便品,所謂方便品呀,我們前面所說的修佛要二樣東西,一個是福德圓滿,一個是智慧圓滿,要福德圓滿,一定要行那個種種方便,這所謂呀布施、持戒,六度萬行。他現在前面這個人錯誤的說法,他說你只要證得了空性,安住空性上面一切圓滿具足這些東西都不要的,這些東西不是真實成佛的,真實成佛的話,這個是你在分別當中,分別當中是不行,他前面的說法,實際上這是一個大錯謬。下面這段這個辯論呀對我們非常重要喔,對我們絕端重要,它並不是說不要,實際上呢在什麼情況之下,如何才是應理呀,它下面有非常完整的,所以我們呢耐著心一步一步學下去,同時如果下面這個地方有不懂的,你們就應該提出來,應該提出來,那麼在晚上溫習的時候呀,我還會特別釐清,不清楚的地方呀要把它一一的指明白。啊,因為他上面有了這種說法,說那些方便分,六度萬行啊都不是真實成佛的,啊所以這麼一來的話呢?如果你跟著他去做的話,就變成什麼呀,你什麼都不要做了,你只要坐在這地方的,安住在空性上面就行了,實際上呢,成佛啊它不但要智慧圓滿啊,還要福德圓滿,福德圓滿一定是從那個世俗的世俗諦上面去做的,現在根據他這個說法的,破壞了這個世俗諦的話,完了,你不能成佛,說,實際上呢,說我們中國的禪宗祖師好像特別強調這一點,是真的嗎?不是,如果我們不了解這個真實的內涵,往往會誤解,大家還記得百丈大師說過一句話,實際理諦是一塵不染或者一塵不受,佛寺門中是一法不遺,很清楚,你講智慧份的話,那的確是空到絕端,實際理諦裡一支聖義諦當中呀找不到一點點東西,所以說大地無寸土,整個的山河大地這麼多,連他的一點點的地方你都找不到空的麼!耶,但是呀他叫佛寺門中,佛在我們真正行持世俗諦當中是一法不遺,一樣東西都不遺漏,不能少掉一點點說得很清楚呀,一點點小事情都不能遺,何況是你要學的六度萬行呀,這樣,所以它上面說那支那堪布就是指中國和尚,實際上他並沒有真實了解,就像剛才那個普陀山的那個田雞和尚一樣,那這種事情太多了,所以要找啊善知識,他前面一開頭就告訴我們,真善知識,有很多人啊,它自己也懂得一點,得到一點呀一分相似決定,前面還記得吧,耶,他碰到一點點似是而非,你說他不懂嗎,他好像懂得一點,哦然後呢懂得一點自己還覺得喔;就是這個樣,這種人你跟著他呀,他自己固然啊是走錯了,你跟著他你註定也是走錯了,而這一點啊是太重要,太重要,實際上呢這一點呀我們不要責怪人家,一定要眼前反省自己,什麼?自己的業力所感,反過來我們要歡喜喔,啊我們雖然呀,在這上面的業力感得沒有完善的知識,卻種下了善根今天才遇見這麼圓滿的教法,總算把這個關鍵所在的是非呀,分別的清清楚楚,這樣,那個時候呀我們啊,不責怪人家,只從自己內心當中淨化自己開始,對了嘛,對了嘛,所以說,如果是這樣的前面所說的話,他不要一切的這種世俗方便分,一天到晚安住在這個無分別當中,那個是什麼呀。
【破觀察慧思擇無我真實義故。故亦遠離勝義道理。】
他前面啊講正修的時候剛開始道前基礎,講修的時候,他後面緊跟著破除此中邪執,所以講修行的時候有很多錯 誤的,還執著。把基本的已經指出來了,現在這個地方就進一步告訴我們,固然修方便集福德資糧,你一定要觀察思 惟,實際上就是你求智慧資糧,你還同樣的要用那個觀察慧去思惟抉擇空性的真義,結果你現在不要分別了,對不起 ,你不要分別的話,那個思惟觀察的心整個的一刀兩斷,這個是唯一的破除煩惱,積聚功德的唯一的一個工具寶貝, 你現在把它不要了,請問,你還能成什麼?所以不要說,這個方便福德分由此而整個的損掉,就是你要證空性的智慧 分也得不到,所以啊它同樣的遠離勝義道理。實際上我們仍舊不妨以禪宗來說,禪宗的祖師告訴我們很清楚的,啊有 的人啊得了個定安住在這上頭一動都不動,耶他說,錯啦,你這個是死水,如果說大家學過禪或者看過禪宗公案,很 清楚很明白,它絕對不是啊,死死的腦筋啊在那兒不動的,要幹什麼起疑情,疑是什麼?哎你想嗯?嗯?要找它啊, 這個時候找的這個心情是什麼?在觀察慧啊,你去觀察嗯嗯?念佛的是誰?哪一個人念佛?或者拖死屍的誰?這萬法 歸一,一歸何處?在找啊,找那是什麼?嗯思惟嘛,就是觀察嘛,這個才是智慧,這很清楚很明白,這一點啊我們務 必要清楚,以前的祖師的所有的大德說得清清楚楚,記得馬祖大師當年這段公案嗎?他在那兒著定,作的很好,他的 老師跑得來,說你在這兒幹什麼啊,我在這兒學佛。嗯?這樣。這個老師啊妙咧!啊讓他,他坐在那兒地方,他自己 拿了個磚頭跟啦跟啦的磨,然後呀馬祖奇怪這個人跑得來磨這個磚頭?哎問他磨磚頭幹什麼呀?我做鏡子。什麼?你 磨磚頭作鏡子,那有這樣的道理啊,你說要造那個鏡子,用磚頭來磨,磨得成功嗎?那當然磨不成功。這個人怎麼這 麼荒唐。馬祖就說,你要作鏡子怎麼磨磚頭啊?他老師怎麼講?嘿,是的啊,作鏡子是不可以磨磚頭的,成佛呀不是 坐在那裏不動的。大家還記得吧?耶然後呢給他開示,他就馬上就開悟,馬上就開悟,啊!然後呢我們看看六祖大師 也有這麼一段公案,當時有一個叫臥輪禪師,啊這個臥輪禪師啊,這個定功非常好,他自己覺得很得意,他說:臥輪 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哎唷這個定功很好喔,他沒有分別啊,啊他有伎倆。我有本事,什 麼本事啊?哈,叫對境心不起,能斷百思想,把腦筋裏的雜念啊通通把它斷掉,一點都沒有。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 起,任何境界來,心裡了不動心,然後呢菩提日日長,啊一天一天的增長,一天一天的增長,要我們看起來對啊,喔 ,結果六祖怎麼說啊?大師怎麼說啊?他說惠能沒伎倆,我啊,六祖大師自稱,惠能啊,我可一點本事都沒有啊,我可一點本事都沒有,他這個有本事的人啊,能斷百思想,他,大師怎麼說?不斷百思想。都不去斷它,什麼東西都不去斷它。對境心數起,啊對著境界啊,境界來了嗎?哎看見了嘛就看見了,聽見嘛就聽見啦,所以對境心數起,叫菩提作麼長。它這個菩提怎麼增長法呢?耶那就是六祖大師自己說他內證的經驗,很明白說在這個地方。耶禪宗可沒這樣說喔,所以我們哪的的確確不了解啊,禪不是容易好學的。記得黃蘗,那是好了不起的大師喔,那是盛唐禪最鼎盛的時候。他說過一句話,說大唐國裡不是無禪只是無師,所以說現在我們這地方啊,論禪啊有修有證的人哪,嘿,有多的很呢,但是啊夠得上做老師的人啊沒有,那個這樣耶,他是馬祖門下的主要的啊一個大,一員大善知識,他那個時代,說換句話說禪宗最鼎盛的時候,所以我們輕易開口真不簡單哪,耶那個地方啊我們要了解啊,我們現在影子都沒有啊,自己在我這個對,他這個錯,哎呀我以前一直犯這個毛病,所以現在一聽見哪,驚心肉跳之感!啊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啊那隨便一提,現在我們哪繼續下去。
【任何勝進終唯攝於奢摩他品。】
看見沒有?說他這個心裡面這樣的話,不管你怎麼不分別,安住在這裏,對不起,這是定。
【於此住心執為勝道,是倒見中最下品者。】
喔你把這個作為,居然作為殊勝的勝道,勝道是什麼?殊勝的,超勝的智慧,你把這個定執為慧的話,那是最大 的大錯誤,倒見當中最差的一種,倒見當中最差的一種。這個無問比丘證了四個四禪,以為得到四果,所以臨終的時 候啊,耶,謗佛,下阿鼻地獄這段公案,就在這地方,所以前面也說過了,耶,你定慧啊一定要分得清楚,就算自己 只解脫自己,現在啊的的確確啊,這我們啊這地方實在分不清楚,不要說一點功夫都沒有的喔,我上次跟你們說過, 我親自遇見的有幾個有功夫,然後呢得力坐了一點點哪,乃至於啊這個定啊,尤其是根本定都沒有得到,住心相,最 多是欲界定啊,然後呢或者更超越一點,那個時候內心當中啊,就自然而然那種情況啊,先是啊眼前的境界啊,如雲 如煙那樣慢慢的,慢慢慢慢的,乃至於身體也消失掉了,耶他自己覺得啊見到空性了,啊!那是根本定都沒得到,所 以這個沒有完整的教授啊,憑自己也看一點書摸索的話,實在危險哪!實在危險哪!現在我們啊繼續下去。
【蓮花戒大菩薩以淨教理已善破除,宏揚如來所愛善道。】
關於這件事情,在這個西藏的佛教整個過程當中是一件大事情,當年這個,這個支那和尚,就是漢地這個和尚啊 ,是跟文成公主一起去的,的的確確也帶了很多經典去,可是他那個觀念本身錯誤,很多人跟他學,於是啊大家都走 上這個錯路了,啊那時候好在這個蓮花戒這一位大菩薩,他就是靜命祖師的、靜命菩薩的一個弟子,是一個很了不起 的有成就者,耶結果兩個人辯論,結果啊把他,把他這個錯誤的見解哪破毀掉了,破毀掉了,後來那個漢地的和尚就 跑掉了,就跑掉了,儘管如此啊。
【然由聖教將近隱沒,能以了義無垢教理,判決正道圓滿扼要,諸善士夫亦盡滅亡。】
但是現在啊!由於那個啊正法啊慢慢慢慢的隱沒了啦,所以能夠呢完整教授不錯誤的道理,來說明正確圓滿綱要 的那些人哪,也漸漸漸漸都消失掉了,這個是指善知識。
【又諸有情多是薄福,雖於正法略有信仰,然其慧力最極贏劣,故現仍有輕毀行品持戒等事,於修道時棄捨此等, 宛如和尚所教而修。】
另外一方面善知識是慢慢的隱沒了,修學的人呢─福薄,福薄相,啊,雖然哪對正法還有點信仰,信仰是有的, 但是啊智慧呀畢竟呀太差,不能分別正確的如理了解正確的內容,所以很容易啊輕視,乃至於啊毀謗這些,當然毀謗 行品持戒固然不可以,反過來你毀謗智慧也不可以,不管是那一個,從這地方我們現在就曉得了到末法的時候啊,這 種情況是越來越嚴重,越來越嚴重,你一毀謗,修道的時候都不要啦,不要了嘛就像上面所說的那個和尚說的,所以 這種情況啊,現在啊我覺得發現最嚴重的是日本,啊這個事情真是啊,你不能想像啊,啊譬如說像講教的,本來天台 是弘教的,講得非常圓滿,它現在到了日本變成個什麼呀?喔,最究竟圓滿的是妙法蓮華經,所以啊他到那時候呀就 只要念幾個字─南無妙法蓮華經,好了,好了,你其他都不要了,講教的都是這樣的,那麼講淨土的呢?他也有啊, 叫淨土真宗。我們至少還要一個念佛呀,他說這個呀你只要一個信字就夠了,連它那個六個字啊,乃至於四個字都不 要了,啊,是是是是,實在是啊真是糟糕啊,這樣的弄法,啊結果呢慢慢的演變出來,講教的那些人,他也講,講了 半天哪,啊然後呢總歸啊說教本身啊要理性化,教當然要理性化,可是不幸的,它那個理性化,拿世俗的概念去看, 譬如說佛講很多神通,他處處地方說這個不合理性化這是迷信,那個時候的民風末開,所以哄哄他們,講這樣,耶 他始終拿什麼,拿現在的概念哪,覺得是理性化,所以這一點哪說起來真是可憐,前面已經舉了很多的例子。
這是迷信,那個時候的民風末開,所以哄哄他們,講這樣,耶他始終拿什麼,拿現在的概念哪,覺得是理性化,所以這一點哪說起來真是可憐,前面已經舉了很多的例子。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79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106卷 A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106卷 A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面已經舉了很多例子,像我們目前科學家,那時提那個口號一點都沒錯啊!要理性化,你要親自見到經過驗證 ,可是這個地方有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你要確定他的存在是要經過見到、驗證,但是沒有你親口驗證的事情,你不 能肯定它不存在,對不對,因為你沒驗證嘛,現在他們犯了什麼呢?犯了什麼毛病啊!沒有驗證的事情啊,明明是他 見不到,他卻是用他有限的理性啊一筆抹殺,一筆抹殺,就是這個毛病,所以說我是人,所以人是我,你們呢?妖魔 鬼怪,都變得這樣子,這句話,這個是真正糟糕,結果他的佛法啊,說它,這個文字上面,也對呀,沒錯啊,但是那 意義上面啊,完全錯到十萬八千里以外了,這是隨便一提呀!啊!做為我們自己的警策,啊!我們也不必去衡量人家 是非,啊這是這個警策了以後啊!我們自己努力,反過來剛才說過了,正因為如此啊!現在在末法的時候,我們能夠 如理去做的話,會產生無比的功德,也有靠著這麼一點力量啊!使得那個正法多多少少能夠啊再多延一些時候,多使 一切有情得到好處。哪換句話說,我們的福德智慧也從這個地方增長,我們都還要感謝他們哪,啊還要感謝他們,下 面繼續說。
p. 248 (7)
【又有一類除不毀謗方便而外見解道理,許和尚說而為善哉。】
另外一種比較好,啊!他毀謗倒不毀謗,但是呢他以為說,啊這個人講的對的。
【又有餘者棄捨觀慧,全不思惟,意許和尚修法為善。】
又有一個呢?他不要觀察慧,啊就是不思惟,但是心裡面,啊如如不動了說,就這樣,實際上呢?都在無明當中 ,真正的如如不動破了無明,它本身就沒有可動之處,絕對不是我們凡夫上面說你在大無明當中叫如如不動啊。
【此等之道,全未接近修空方所。】
啊這前面所說的啊!他根本不了解修學那個勝義應該怎麼辦?啊!不了解才是怎麼樣?
【縱許修空,然若說云已得無倒空性之義,無謬修習,有修證者唯當修空,不當更修世俗行品,或說行品不須執為 中心,多門修習,亦與一切聖教相違,唯是違越正理之道。】
啊再進一步,縱然許修空,有一個人說:修的。但是呢?說像這樣修了,就算已經得到了正確完整的,啊修法, 就只要修這個,不要再學其他的世俗的行品,換句話說,除了智慧以外,不要再想那個方便品啊,或者說:雖然要, 不要把它作為執為中心,因為實際上真正修學佛法的,佛法的上首是方便,前面說過了,佛法的上首是什麼啊?菩提 心。這個是重要的,然後呢,智慧啊!是是矛盾的助緣,這個地方我們要了解,他現在反過來了,反過來,乃至於完 全不要他了,所以這個啊,跟真正的完整的正教相違背的,錯了。請翻到二百四十八頁。那麼昨天談起啊,有的人不 善解空性啊,產生了誤會,這個下面一段呢,這一段呢?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啊!但我們現在目前啊!如果這個概念, 辨不清楚的話,啊辨不清楚的話,產生的流弊非常大,平常我們常常說的空空空,然後該空的不空,不該空的都空掉 了。就是啊!對這點的一個誤解,對這一點的誤解,那麼,不但是呀!說我們剛開始的初機對這個概念不了解,就是 很多所有修行的人啊,往往也在這個概念上面啊產生了一個誤解。啊,在我們國內有幾本經特別流行的,譬如,「金 剛經」,那是的確非常了不起的一本大乘經典,所以對這「金剛經」的經義啊,如果你沒有深刻正確的了解的話,往 往也就產生了這個流弊。啊流弊的利害一點的那根本啊不曉得跑到那裡去了,就是剛才說的,執空啊!然後呢?無藥 可救,這是一種。其次一類的話呢,因為空了不善巧,所以墮落小乘,墮落小乘,嗯,現在下面的那一段啊,就是正 確的辨別這一點,所以到那時候我們會引「金剛經」上說的,你了解了下面這一段,回過頭去再一看「金剛經」,那 麼「金剛經」上面的空理就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現在我們看,哦!
【◎ 以諸大乘人所應成辦,是為無住大般涅槃。】
那就是我們大乘人應該成就的,他這個涅槃叫無住的大般涅槃。小乘是證得二個,一個叫有餘依涅槃、無餘依涅 槃,是他證得了聖果以後啊!斷盡了這個見、思煩惱以後,三界以內的煩惱都斷掉了,但是呢?他那個身體啊!就以 前宿業所感的這個餘報這身體還在,那個時候叫有餘依。啊!雖然已經證得涅槃了。一直等到那個身體呀消失掉了。 換句話這個身體拿我們世間來是死掉了,那時候叫無餘依涅槃,那個時候就是安住在空性當中,他,我們平常的所以 叫沈空持寂,好了,不能動了,佛不是,涅槃了,但是呢並沒有沈住在這空當中,正因為他涅槃了,所以在無量無邊 世間、盡法界、虛空界的,廣行一切諸佛的大事,這個是兩個有絕大的差別,啊!那麼,下面就說明這個道理,第一 個呢,進入涅槃的人啊,他都能夠不在生死當中,所以說:
【其能不住生死者,是由覺悟真實義慧。】
所以能夠不在生死當中流轉,是為什麼?是對這個真實義,就是勝義諦能夠認識,啊這個怎麼能成就的呢?
【依勝義道次甚深之道,智慧資糧智慧支分之所成辦故。】
這個,就是佛的二足尊當中的慧足,那個是以勝義諦,這個次第啊!智慧資糧圓滿了,所以啊!在福智二支當中 是屬於智慧資糧,這個成就了,所以他能夠啊!不淪落在生死當中,那麼佛呢?不但不淪落在生死當中,而且也不沉 寂在涅槃當中,不像二乘果,他證了無餘,無餘依涅槃,沈空持寂,就沉在那個涅,涅槃的空寂當中,他不能動的, 佛不是,能動的,他不沉住在這個寂靜涅槃,這為什麼呢?下面說。
【不住寂靜般涅槃者,是由了悟盡所有慧,俗諦道次廣大之道,福德資糧方便支分之所成辦故。】
那由於了解了那個盡所有慧,那個平常那個盡所有慧啊,這是唯識法相的名詞,它有專門的解釋,啊我前面就說 過了,我不用法相名詞的解釋,因為大家並沒有啊!哦教,按照教理啊很深入的認識過,所以我們不妨用一般我們常 用的名詞,所以天台講的俗諦,或者說道種智,這個概念更容易清楚,更清楚啊。關於真實的這個說的如所有性,盡 所有性,智慧的特質等等,一直等到最後講到毘缽舍那那一部份,那個時候才會講智慧的特質,平常我們講智慧,是 有一個它特定的,不是像我們以前所講,以前那個都是方便的引發我們眼前了解的,乃至於說聞、思、修相應的,啊 這個都是方便的說法。它真正的這個智慧的特質,一直到最後那個毘缽舍那那個時候,那個啊,都是啊!按照著這個 法相的名詞才完完整整的解釋。這點我們要了解啊!那麼換句話說呢?這個是什麼啊?就是俗諦,啊天台說起來叫道 種智,那個道種智啊就是世間的萬事萬物,啊無所不通。這樣,不是像聲聞緣覺一樣證得了空性,那其他的就不管了 ,安住在這個裡頭。而這個是什麼呢?這個是啊廣大道,這個就是福德資糧,這個是兩個啊明行當中屬於行足,另外 一種名叫方便智,由這一支所成辦的,所以這兩個具足了,所以他能夠在生死當中而不受生死的支配,這樣,他雖然 跳出生死,卻在生死輪迴當中來濟度我們,這個是佛,這個才是大乘人所應該辦的,一開始那個定義我們應該了解, 那麼,下面就引經。
【如祕密不可思議經云:「智慧資糧者,謂能斷除一切煩惱,】
就是這個,因為煩惱就是淪落生死的根本,這個是啊用智慧資糧來斷除的,所以我們平常我們前面講慧,說聞、 思、修特別指出這個所謂聞慧、思慧、修慧的特質,針對煩惱而言,我們要了解這一點。可是,關於這個三方面的特 質呢,在什麼地方?後面再解釋。啊這樣,那麼下面。
p. 249
【福德資糧者,謂能長養一切有情。】
唷這樣,他福德資糧是什麼呢?他不但自己解決,而且能夠幫助一切有情,同樣的解決這個問題。
【世尊,以是因緣,菩薩摩訶薩當勤修習福智資糧。」】
所以啊!這個地方啊菩薩要修的努力精勤二樣東西,一個是福德資糧,一個是智慧資糧,所以平常我們說:悲智 雙運,成就的果,是明、行二足,所以叫二足尊,我們引很多下面的經,一一經,你看,換句話說,廣應諸經說明這 個道理。下面:
【聖虛空庫經云:「由慧智故而能偏捨一切煩惱,】
由於智慧,智慧甚深道次,所以一切的煩惱都徹底的解決。
【由方便智故而能不捨一切有情。」】
他另外就方便智啊,雖然煩惱捨掉了,但是跟有情濟度,有情而在三界當中啊!他卻是啊了無掛礙。嗯又下面:
【聖解深密經云:「我終不說一向棄背利益眾生事者,一向棄背發起諸行所作者,能得無上正等菩提。」】
啊他是反省,佛自己說:「我絕不會,我從來不會說,違背利益眾生,一直違背利益眾生。」換句話說:「不利 益眾生的那些人啊!他不可能成無上菩提。」他為了要利益一切眾生啊,所以要廣發種種方便大行,所以不利益眾生 ,不去利益法,又為了,為了利益眾生而發起廣大諸行,這種行者,背棄了這種行者,這種人啊是不能成功無上菩提 。佛,決不會說,所以,我終不說就是這個,啊!這是反省,換句話說,大乘行者啊!絕對是為了利益眾生要廣行諸 行。所以,菩薩剛開始正學的時候叫道種智,他不是先從空性上面下手的,而是從布施、持戒這麼一步一步深入的。
【無垢稱經云】
無垢稱經是維摩詰經,啊維摩詰經,我們玄奘大師,玄奘大師譯的時候啊就稱它為無垢稱經,同樣一個,經上說 。
【何為菩薩繫縛解脫。】
它那個上面說:什麼是菩薩做對了,那就叫解脫。什麼是 菩薩做錯了,繫縛。他雖然想行菩薩行,可是,有錯有 對,那麼下面。
【若無方便攝取三有是為菩薩繫縛。】
菩薩是正要在三有當中攝取一切有情,他現在沒有正確的方法,在三有當中攝取一切有情的話,那個菩薩做錯了 ,所以等於被綁住了一樣。
【若以方便趣向三有是為解脫。】
那就對了,有正確方法的,反過來,智慧呢。
【若無智慧攝取三有是為菩薩繫縛。】
那麼上面說,好了,你用方法去攝取三有,在三有當中啊就幫人家忙,結果啊他固然目的是好的,為了幫別人忙 ,結果啊,幫了半天是愈幫愈忙,自己不能解決啊!是別人啊同樣的啊互相沉淪在這個裡邊,這個不行,這個不行, 所以,在三有當中,還要有什麼呢?要有智慧,所以說:若無智慧去攝取這個三有的話,那菩薩是做錯了,他就被綁 住了。
【若以智慧趣向三有是為解脫。】
有智慧那就對了,那麼這二者當中怎麼辦呢?這麼的怎麼辦呢?你要去攝取三有啊!又難免啊纏在一塊兒沉淪, 是啊,你不要沉淪嘛,難免啊你又沉在這個空當中,又不能動,所以下面說。
【方便未攝慧為繫縛。】
耶這個智慧啊,要用方便來攝持的,所以啊!如果說這個智慧不用方便去攝持的話,那麼對不起,這一個慧是錯 的,被綁住了,換句話說被慧所綁住,那個結果什麼,就像二乘行者一樣,他證得了空性以後啊,但是啊!綁在那個 空裡邊,就沈空持寂,他沒有方法,不能從那個空當中跳出來廣行種種利生事業,就這樣,下面。
【方便所攝慧是解脫。】
方便所攝持的這個智慧,這個就對了,啊,那個是說智慧要怎麼運用,要用方便來攝持,不能缺少方便攝持,這 個不可以,反過來,智慧如何呢?
【慧所未攝方便為縛,慧攝方便是為解脫。】
喔,你行方便也是如此,這個方便一定要用智慧去攝持的,否則的話,雖然你行方便啊你沒有智慧自己啊也滾在 裡頭。平常,所以我們常常說,愛見大悲,愛見大悲的原因是什麼?雖然你覺得你有悲心,可是啊!你這個悲心跟無 明相應的,是
【如是廣說。】
這個地方這引,啊實際經上面啊非常詳細的說明這個道理。
【是故欲得佛果,於修道時須依方便智慧二分,離則不成。】
所以我們要得到圓滿的佛果的話,這二樣東西啊都要學,而且這二樣東西啊要互相配合,啊這樣才可以,所以前 面說,方便攝持的慧,慧攝持的方便,不是你是你,我是我,常常我們說鋼筋水泥,鋼筋擺在那裡,水泥擺在一邊, 沒有用,鋼筋需要跟那個水泥配合的恰到好處,啊樣樣東西都是如此,下面又說:
【伽耶經云:「諸菩薩道略有二種,何等為二,謂方便智慧。」】
啊也是這樣。
【祥勝初品云:「般若波羅蜜多者是母,善巧方便者是父。」】
這兩樣東西,一個是智慧是母,方便是父。父母具足啊,那麼自然而然啊就有啊生子、家庭,種種的這家庭的事 業,由此而來生那個父子,這就是佛法的事業,由此而來。
【迦葉請問經云:「迦葉,譬如大臣,所保國王則能成辦一切所作,如是菩薩所有智慧,若由方便之所攝持,能作 一切諸佛事業。」】
都是說這個道理。
【故當修習完具施等一切方便,具一切種最勝空性。】
所以我們真正修的時候應該怎麼辦呢?這一個是啊要具足所有方便的施等,這個等字就是含攝,換句話說,六度 萬行以它的綱領來說就是六度,以他的細目來說包括了一切,啊以這個的什麼,一切種的最勝空性,在這樣的去修。
【僅以單空,於大乘道全無進趣。】
單單學空啊!那個對不起,對大乘道是一點關係都沒有,啊小乘是的啊,小乘是的沒錯,這個概念我們一定要弄 的非常清楚,啊再下面詳細辨明這一點,詳細辨明這一點,諸位,如果說,啊尤其是初來的同學們,容或對這個概念 不清楚的,那麼,至少你今天記住,將來等到你條件夠了,這一個地方啊,這個地方啊一定要細細的辨明,然後到那 個時候,你才能夠深一步啊學空,這個時候才好,才好,否則的話,一定是啊!一番好心就走上錯路,走上岔路。
【寶頂經云:「應披慈甲住大悲處,引發具一切種最勝空性而修靜慮。何等名為具一切種最勝空性耶。】
那麼,上面說,要修的時候,啊修具一切種最殊勝的空性,這個才是,而不是偏空,這個偏空沒有具一切種的。 哪下面說:
【謂不離布施,不離持戒,不離忍辱,不離精進,不離靜慮,不離智慧,不離方便。」】
所以,必定要不離開所有的那些,這樣的修。
【如經廣說。】
經上說的很明白,寶頂經,啊實際上平常我們剛才說的,啊「金剛經」啊,這是戒最重要的,其實「金剛經」上 怎麼說啊!它說得很清楚啊,佛對須菩提說啊:「菩薩應無所住,行於布施。」它告訴我們應無所住而行布施哦!他 並沒有說:應無所住而停在那裡不動啊!然後呢!下面又詳細的說明,所謂不住色,不住生香味觸等行於布施,這個 說到下面的時候,我們再溫習一下就很清楚明白了,要不然,我們就會了解,曲解了「金剛經」的意義,結果最上乘 的一個法門,弄到我們手上扭曲了,完全弄錯,啊!既自己損害也損害了佛法。繼續下去。如經廣說。
【上續論中釋此義云:「此諸能畫者,謂施戒忍等,具一切種勝,空性為王像。」】
下面就解釋。
p. 250
【謂如有一善能畫首,不善畫餘,有知畫手不知餘等,集多畫師畫一王像,若缺一師亦不圓滿。國王像者譬如空性 ,諸畫師者譬如施等。施等方便若有缺少,則同缺頭殘手等像。】
這個解釋,就像一個,有一個人啊,畫那個頭啊,啊畫得微妙微俏,其他的不會。有的人畫手,也各有各的特長 ,那麼把那些人集在一塊的話,畫出來一個,啊莊嚴的國王像,如果缺掉一樣東西的話就不行,那國王像呢?就譬如 空性,那麼,畫師呢?就是畫圖畫的人譬如布施,這個意思就是說,你必定要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平常我們說六度,實際上呢?下面一個十度,還有方便、願、智、力啊圓滿這樣東西,它每一樣東西啊有它的真實 的內涵,特別重要的,你把這個所有的做圓滿了,那個時候啊,這個最勝空性,那個空性就是國王像,所以我們啊, 用那個圖畫那個譬喻啊倒非常好,譬如我們在黑板上面去畫,畫的時候啊,黑板上面本來沒有什麼,空空如也,然後 呢?你拿粉筆東勾一勾,畫一個輪廓出來,畫得的的確確並是不畫什麼,可是啊,那個時候寫一個什麼彎彎扭扭的像 一個扇子一樣啊這個叫耳朵,那地方畫一個東西叫鼻子,那個地方畫一個圓圈像雞蛋殼一樣叫臉,最後呢配起來,耶 !那個國王的那個面孔在這像起來了,是啊你說畫上去的粉筆,就的的確確不是那個像,然後呢,那個本來那個,原 來那個黑板空空地方,那個還是空空的地方,那個像就顯出來了,就是這樣。所以實際上呢,這個圓滿的這個佛法的 內涵,也必須要經過這些每一部份,說六度萬行。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面已經舉了很多例子,像我們目前科學家,那時提那個口號一點都沒錯啊!要理性化,你要親自見到經過驗證 ,可是這個地方有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你要確定他的存在是要經過見到、驗證,但是沒有你親口驗證的事情,你不 能肯定它不存在,對不對,因為你沒驗證嘛,現在他們犯了什麼呢?犯了什麼毛病啊!沒有驗證的事情啊,明明是他 見不到,他卻是用他有限的理性啊一筆抹殺,一筆抹殺,就是這個毛病,所以說我是人,所以人是我,你們呢?妖魔 鬼怪,都變得這樣子,這句話,這個是真正糟糕,結果他的佛法啊,說它,這個文字上面,也對呀,沒錯啊,但是那 意義上面啊,完全錯到十萬八千里以外了,這是隨便一提呀!啊!做為我們自己的警策,啊!我們也不必去衡量人家 是非,啊這是這個警策了以後啊!我們自己努力,反過來剛才說過了,正因為如此啊!現在在末法的時候,我們能夠 如理去做的話,會產生無比的功德,也有靠著這麼一點力量啊!使得那個正法多多少少能夠啊再多延一些時候,多使 一切有情得到好處。哪換句話說,我們的福德智慧也從這個地方增長,我們都還要感謝他們哪,啊還要感謝他們,下 面繼續說。
p. 248 (7)
【又有一類除不毀謗方便而外見解道理,許和尚說而為善哉。】
另外一種比較好,啊!他毀謗倒不毀謗,但是呢他以為說,啊這個人講的對的。
【又有餘者棄捨觀慧,全不思惟,意許和尚修法為善。】
又有一個呢?他不要觀察慧,啊就是不思惟,但是心裡面,啊如如不動了說,就這樣,實際上呢?都在無明當中 ,真正的如如不動破了無明,它本身就沒有可動之處,絕對不是我們凡夫上面說你在大無明當中叫如如不動啊。
【此等之道,全未接近修空方所。】
啊這前面所說的啊!他根本不了解修學那個勝義應該怎麼辦?啊!不了解才是怎麼樣?
【縱許修空,然若說云已得無倒空性之義,無謬修習,有修證者唯當修空,不當更修世俗行品,或說行品不須執為 中心,多門修習,亦與一切聖教相違,唯是違越正理之道。】
啊再進一步,縱然許修空,有一個人說:修的。但是呢?說像這樣修了,就算已經得到了正確完整的,啊修法, 就只要修這個,不要再學其他的世俗的行品,換句話說,除了智慧以外,不要再想那個方便品啊,或者說:雖然要, 不要把它作為執為中心,因為實際上真正修學佛法的,佛法的上首是方便,前面說過了,佛法的上首是什麼啊?菩提 心。這個是重要的,然後呢,智慧啊!是是矛盾的助緣,這個地方我們要了解,他現在反過來了,反過來,乃至於完 全不要他了,所以這個啊,跟真正的完整的正教相違背的,錯了。請翻到二百四十八頁。那麼昨天談起啊,有的人不 善解空性啊,產生了誤會,這個下面一段呢,這一段呢?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啊!但我們現在目前啊!如果這個概念, 辨不清楚的話,啊辨不清楚的話,產生的流弊非常大,平常我們常常說的空空空,然後該空的不空,不該空的都空掉 了。就是啊!對這點的一個誤解,對這一點的誤解,那麼,不但是呀!說我們剛開始的初機對這個概念不了解,就是 很多所有修行的人啊,往往也在這個概念上面啊產生了一個誤解。啊,在我們國內有幾本經特別流行的,譬如,「金 剛經」,那是的確非常了不起的一本大乘經典,所以對這「金剛經」的經義啊,如果你沒有深刻正確的了解的話,往 往也就產生了這個流弊。啊流弊的利害一點的那根本啊不曉得跑到那裡去了,就是剛才說的,執空啊!然後呢?無藥 可救,這是一種。其次一類的話呢,因為空了不善巧,所以墮落小乘,墮落小乘,嗯,現在下面的那一段啊,就是正 確的辨別這一點,所以到那時候我們會引「金剛經」上說的,你了解了下面這一段,回過頭去再一看「金剛經」,那 麼「金剛經」上面的空理就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現在我們看,哦!
【◎ 以諸大乘人所應成辦,是為無住大般涅槃。】
那就是我們大乘人應該成就的,他這個涅槃叫無住的大般涅槃。小乘是證得二個,一個叫有餘依涅槃、無餘依涅 槃,是他證得了聖果以後啊!斷盡了這個見、思煩惱以後,三界以內的煩惱都斷掉了,但是呢?他那個身體啊!就以 前宿業所感的這個餘報這身體還在,那個時候叫有餘依。啊!雖然已經證得涅槃了。一直等到那個身體呀消失掉了。 換句話這個身體拿我們世間來是死掉了,那時候叫無餘依涅槃,那個時候就是安住在空性當中,他,我們平常的所以 叫沈空持寂,好了,不能動了,佛不是,涅槃了,但是呢並沒有沈住在這空當中,正因為他涅槃了,所以在無量無邊 世間、盡法界、虛空界的,廣行一切諸佛的大事,這個是兩個有絕大的差別,啊!那麼,下面就說明這個道理,第一 個呢,進入涅槃的人啊,他都能夠不在生死當中,所以說:
【其能不住生死者,是由覺悟真實義慧。】
所以能夠不在生死當中流轉,是為什麼?是對這個真實義,就是勝義諦能夠認識,啊這個怎麼能成就的呢?
【依勝義道次甚深之道,智慧資糧智慧支分之所成辦故。】
這個,就是佛的二足尊當中的慧足,那個是以勝義諦,這個次第啊!智慧資糧圓滿了,所以啊!在福智二支當中 是屬於智慧資糧,這個成就了,所以他能夠啊!不淪落在生死當中,那麼佛呢?不但不淪落在生死當中,而且也不沉 寂在涅槃當中,不像二乘果,他證了無餘,無餘依涅槃,沈空持寂,就沉在那個涅,涅槃的空寂當中,他不能動的, 佛不是,能動的,他不沉住在這個寂靜涅槃,這為什麼呢?下面說。
【不住寂靜般涅槃者,是由了悟盡所有慧,俗諦道次廣大之道,福德資糧方便支分之所成辦故。】
那由於了解了那個盡所有慧,那個平常那個盡所有慧啊,這是唯識法相的名詞,它有專門的解釋,啊我前面就說 過了,我不用法相名詞的解釋,因為大家並沒有啊!哦教,按照教理啊很深入的認識過,所以我們不妨用一般我們常 用的名詞,所以天台講的俗諦,或者說道種智,這個概念更容易清楚,更清楚啊。關於真實的這個說的如所有性,盡 所有性,智慧的特質等等,一直等到最後講到毘缽舍那那一部份,那個時候才會講智慧的特質,平常我們講智慧,是 有一個它特定的,不是像我們以前所講,以前那個都是方便的引發我們眼前了解的,乃至於說聞、思、修相應的,啊 這個都是方便的說法。它真正的這個智慧的特質,一直到最後那個毘缽舍那那個時候,那個啊,都是啊!按照著這個 法相的名詞才完完整整的解釋。這點我們要了解啊!那麼換句話說呢?這個是什麼啊?就是俗諦,啊天台說起來叫道 種智,那個道種智啊就是世間的萬事萬物,啊無所不通。這樣,不是像聲聞緣覺一樣證得了空性,那其他的就不管了 ,安住在這個裡頭。而這個是什麼呢?這個是啊廣大道,這個就是福德資糧,這個是兩個啊明行當中屬於行足,另外 一種名叫方便智,由這一支所成辦的,所以這兩個具足了,所以他能夠在生死當中而不受生死的支配,這樣,他雖然 跳出生死,卻在生死輪迴當中來濟度我們,這個是佛,這個才是大乘人所應該辦的,一開始那個定義我們應該了解, 那麼,下面就引經。
【如祕密不可思議經云:「智慧資糧者,謂能斷除一切煩惱,】
就是這個,因為煩惱就是淪落生死的根本,這個是啊用智慧資糧來斷除的,所以我們平常我們前面講慧,說聞、 思、修特別指出這個所謂聞慧、思慧、修慧的特質,針對煩惱而言,我們要了解這一點。可是,關於這個三方面的特 質呢,在什麼地方?後面再解釋。啊這樣,那麼下面。
p. 249
【福德資糧者,謂能長養一切有情。】
唷這樣,他福德資糧是什麼呢?他不但自己解決,而且能夠幫助一切有情,同樣的解決這個問題。
【世尊,以是因緣,菩薩摩訶薩當勤修習福智資糧。」】
所以啊!這個地方啊菩薩要修的努力精勤二樣東西,一個是福德資糧,一個是智慧資糧,所以平常我們說:悲智 雙運,成就的果,是明、行二足,所以叫二足尊,我們引很多下面的經,一一經,你看,換句話說,廣應諸經說明這 個道理。下面:
【聖虛空庫經云:「由慧智故而能偏捨一切煩惱,】
由於智慧,智慧甚深道次,所以一切的煩惱都徹底的解決。
【由方便智故而能不捨一切有情。」】
他另外就方便智啊,雖然煩惱捨掉了,但是跟有情濟度,有情而在三界當中啊!他卻是啊了無掛礙。嗯又下面:
【聖解深密經云:「我終不說一向棄背利益眾生事者,一向棄背發起諸行所作者,能得無上正等菩提。」】
啊他是反省,佛自己說:「我絕不會,我從來不會說,違背利益眾生,一直違背利益眾生。」換句話說:「不利 益眾生的那些人啊!他不可能成無上菩提。」他為了要利益一切眾生啊,所以要廣發種種方便大行,所以不利益眾生 ,不去利益法,又為了,為了利益眾生而發起廣大諸行,這種行者,背棄了這種行者,這種人啊是不能成功無上菩提 。佛,決不會說,所以,我終不說就是這個,啊!這是反省,換句話說,大乘行者啊!絕對是為了利益眾生要廣行諸 行。所以,菩薩剛開始正學的時候叫道種智,他不是先從空性上面下手的,而是從布施、持戒這麼一步一步深入的。
【無垢稱經云】
無垢稱經是維摩詰經,啊維摩詰經,我們玄奘大師,玄奘大師譯的時候啊就稱它為無垢稱經,同樣一個,經上說 。
【何為菩薩繫縛解脫。】
它那個上面說:什麼是菩薩做對了,那就叫解脫。什麼是 菩薩做錯了,繫縛。他雖然想行菩薩行,可是,有錯有 對,那麼下面。
【若無方便攝取三有是為菩薩繫縛。】
菩薩是正要在三有當中攝取一切有情,他現在沒有正確的方法,在三有當中攝取一切有情的話,那個菩薩做錯了 ,所以等於被綁住了一樣。
【若以方便趣向三有是為解脫。】
那就對了,有正確方法的,反過來,智慧呢。
【若無智慧攝取三有是為菩薩繫縛。】
那麼上面說,好了,你用方法去攝取三有,在三有當中啊就幫人家忙,結果啊他固然目的是好的,為了幫別人忙 ,結果啊,幫了半天是愈幫愈忙,自己不能解決啊!是別人啊同樣的啊互相沉淪在這個裡邊,這個不行,這個不行, 所以,在三有當中,還要有什麼呢?要有智慧,所以說:若無智慧去攝取這個三有的話,那菩薩是做錯了,他就被綁 住了。
【若以智慧趣向三有是為解脫。】
有智慧那就對了,那麼這二者當中怎麼辦呢?這麼的怎麼辦呢?你要去攝取三有啊!又難免啊纏在一塊兒沉淪, 是啊,你不要沉淪嘛,難免啊你又沉在這個空當中,又不能動,所以下面說。
【方便未攝慧為繫縛。】
耶這個智慧啊,要用方便來攝持的,所以啊!如果說這個智慧不用方便去攝持的話,那麼對不起,這一個慧是錯 的,被綁住了,換句話說被慧所綁住,那個結果什麼,就像二乘行者一樣,他證得了空性以後啊,但是啊!綁在那個 空裡邊,就沈空持寂,他沒有方法,不能從那個空當中跳出來廣行種種利生事業,就這樣,下面。
【方便所攝慧是解脫。】
方便所攝持的這個智慧,這個就對了,啊,那個是說智慧要怎麼運用,要用方便來攝持,不能缺少方便攝持,這 個不可以,反過來,智慧如何呢?
【慧所未攝方便為縛,慧攝方便是為解脫。】
喔,你行方便也是如此,這個方便一定要用智慧去攝持的,否則的話,雖然你行方便啊你沒有智慧自己啊也滾在 裡頭。平常,所以我們常常說,愛見大悲,愛見大悲的原因是什麼?雖然你覺得你有悲心,可是啊!你這個悲心跟無 明相應的,是
【如是廣說。】
這個地方這引,啊實際經上面啊非常詳細的說明這個道理。
【是故欲得佛果,於修道時須依方便智慧二分,離則不成。】
所以我們要得到圓滿的佛果的話,這二樣東西啊都要學,而且這二樣東西啊要互相配合,啊這樣才可以,所以前 面說,方便攝持的慧,慧攝持的方便,不是你是你,我是我,常常我們說鋼筋水泥,鋼筋擺在那裡,水泥擺在一邊, 沒有用,鋼筋需要跟那個水泥配合的恰到好處,啊樣樣東西都是如此,下面又說:
【伽耶經云:「諸菩薩道略有二種,何等為二,謂方便智慧。」】
啊也是這樣。
【祥勝初品云:「般若波羅蜜多者是母,善巧方便者是父。」】
這兩樣東西,一個是智慧是母,方便是父。父母具足啊,那麼自然而然啊就有啊生子、家庭,種種的這家庭的事 業,由此而來生那個父子,這就是佛法的事業,由此而來。
【迦葉請問經云:「迦葉,譬如大臣,所保國王則能成辦一切所作,如是菩薩所有智慧,若由方便之所攝持,能作 一切諸佛事業。」】
都是說這個道理。
【故當修習完具施等一切方便,具一切種最勝空性。】
所以我們真正修的時候應該怎麼辦呢?這一個是啊要具足所有方便的施等,這個等字就是含攝,換句話說,六度 萬行以它的綱領來說就是六度,以他的細目來說包括了一切,啊以這個的什麼,一切種的最勝空性,在這樣的去修。
【僅以單空,於大乘道全無進趣。】
單單學空啊!那個對不起,對大乘道是一點關係都沒有,啊小乘是的啊,小乘是的沒錯,這個概念我們一定要弄 的非常清楚,啊再下面詳細辨明這一點,詳細辨明這一點,諸位,如果說,啊尤其是初來的同學們,容或對這個概念 不清楚的,那麼,至少你今天記住,將來等到你條件夠了,這一個地方啊,這個地方啊一定要細細的辨明,然後到那 個時候,你才能夠深一步啊學空,這個時候才好,才好,否則的話,一定是啊!一番好心就走上錯路,走上岔路。
【寶頂經云:「應披慈甲住大悲處,引發具一切種最勝空性而修靜慮。何等名為具一切種最勝空性耶。】
那麼,上面說,要修的時候,啊修具一切種最殊勝的空性,這個才是,而不是偏空,這個偏空沒有具一切種的。 哪下面說:
【謂不離布施,不離持戒,不離忍辱,不離精進,不離靜慮,不離智慧,不離方便。」】
所以,必定要不離開所有的那些,這樣的修。
【如經廣說。】
經上說的很明白,寶頂經,啊實際上平常我們剛才說的,啊「金剛經」啊,這是戒最重要的,其實「金剛經」上 怎麼說啊!它說得很清楚啊,佛對須菩提說啊:「菩薩應無所住,行於布施。」它告訴我們應無所住而行布施哦!他 並沒有說:應無所住而停在那裡不動啊!然後呢!下面又詳細的說明,所謂不住色,不住生香味觸等行於布施,這個 說到下面的時候,我們再溫習一下就很清楚明白了,要不然,我們就會了解,曲解了「金剛經」的意義,結果最上乘 的一個法門,弄到我們手上扭曲了,完全弄錯,啊!既自己損害也損害了佛法。繼續下去。如經廣說。
【上續論中釋此義云:「此諸能畫者,謂施戒忍等,具一切種勝,空性為王像。」】
下面就解釋。
p. 250
【謂如有一善能畫首,不善畫餘,有知畫手不知餘等,集多畫師畫一王像,若缺一師亦不圓滿。國王像者譬如空性 ,諸畫師者譬如施等。施等方便若有缺少,則同缺頭殘手等像。】
這個解釋,就像一個,有一個人啊,畫那個頭啊,啊畫得微妙微俏,其他的不會。有的人畫手,也各有各的特長 ,那麼把那些人集在一塊的話,畫出來一個,啊莊嚴的國王像,如果缺掉一樣東西的話就不行,那國王像呢?就譬如 空性,那麼,畫師呢?就是畫圖畫的人譬如布施,這個意思就是說,你必定要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平常我們說六度,實際上呢?下面一個十度,還有方便、願、智、力啊圓滿這樣東西,它每一樣東西啊有它的真實 的內涵,特別重要的,你把這個所有的做圓滿了,那個時候啊,這個最勝空性,那個空性就是國王像,所以我們啊, 用那個圖畫那個譬喻啊倒非常好,譬如我們在黑板上面去畫,畫的時候啊,黑板上面本來沒有什麼,空空如也,然後 呢?你拿粉筆東勾一勾,畫一個輪廓出來,畫得的的確確並是不畫什麼,可是啊,那個時候寫一個什麼彎彎扭扭的像 一個扇子一樣啊這個叫耳朵,那地方畫一個東西叫鼻子,那個地方畫一個圓圈像雞蛋殼一樣叫臉,最後呢配起來,耶 !那個國王的那個面孔在這像起來了,是啊你說畫上去的粉筆,就的的確確不是那個像,然後呢,那個本來那個,原 來那個黑板空空地方,那個還是空空的地方,那個像就顯出來了,就是這樣。所以實際上呢,這個圓滿的這個佛法的 內涵,也必須要經過這些每一部份,說六度萬行。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79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106卷 B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106卷 B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啊這個必不能少,那麼下面,上面的道理以及經證,以及經證,下面呢就是特別的來一個分辨跟斥破,有很多錯 誤的概念,因為一開頭的時候,已經啊有說明了,啊就是那個堪布,啊那個漢地那個堪布,在印度留下,啊在、在這 個西藏留下了這惡劣的影響,那麼,下面就是啊善巧的辨別它。
p. 250 (4)
【◎ 又若執謂,唯應修空餘不應修,世尊親為敵者而善破斥。】
有的人還執著說只要學空啊!其他都不要了,空當中具有一切,這個啊!不對。佛陀,他親自啊斥破這件事情。 所以佛陀所說的敵者的話就是啊錯誤的見解,那個見解跟世尊所說的相反的,是敵體相反的,那一種說法,不對的, 看,佛陀老人家,親自說明。
【謂若果爾,則菩薩時多劫行施,護尸羅等,悉成壞慧未解了義。】
假定像上面所說的,上面怎麼說啊,你安住在空當中就對啦,啊因為你所有的分別都是啊分別,啊那個分別啊都 是啊生死當中的事情。佛陀是以無分別智,你這樣去要忙這個,又要忙那個啊,這個錯啦!這個是錯誤的邪見邪執分 別。假定這種邪執分別是對的話,那麼,佛陀在菩薩因地當中,多生多劫行的布施等等,那豈不是錯了嗎?因為像你 這樣說,你安住在這個不要動腦筋的,世尊就偏偏要布施,要持戒,捨頭目腦髓,他這樣做,豈不是像你這樣的觀點 來說,他壞了智慧就錯掉了嗎?嗯,所以上面這個話這樣。不但如此,道理說明了,下面引那個經證。
【攝研經云:】
那個經上面啊世尊跟彌勒菩薩二個人說:
【彌勒,若諸菩薩為欲成辦正等菩提,修行六種波羅蜜多。】
哪!卻說得很清楚,說這個菩薩啊,不像聲聞,聲聞只管自利就算完了,菩薩啊要辦無上正等正覺,所以啊廣行 六度萬行。但是啊。
【然諸愚人作如是說,菩薩唯應修學般若波羅蜜多,何須諸餘波羅蜜多。】
那是愚人,錯誤的,啊菩薩只要學空就行啦,般若蜜多,說別的不要。
【此是思惟,破壞諸餘波羅蜜多。】
這種想法以及他這種觀念啊是破壞其他的六度,啊是錯的。
【無能勝】
無能勝就是彌勒菩薩的呀,啊 翻成我們中文的一個意義。
【此作何思。前為迦希王時,為救鴿故自肉施鷹,豈慧壞耶。】
啊這我們曉得,佛在因地當中啊,那麼為了布施救一隻鴿子啊,這個公案。哦,我以前啊,在因地當中我迦希王 的時候啊,為了救鴿子,把自己的身體布施啊!送給老鷹吃,這樣做,難道就壞了智慧了嗎?
【彌勒白言,不也世尊。】
彌勒菩薩說:「不啊!世尊啊!」
【世尊告曰,彌勒,我昔修行菩薩行時,修集六種波羅蜜多相應善根,是諸善根有損我耶。】
他們問答詳細的辨明,這個辨明怎麼說呢?世尊又說了:「彌勒啊!我在因地當中修菩薩行的時候啊,為了要修 集這個六波羅蜜,六度萬行相應的種種善根,做的這種事情,難道對我有損害嗎?」彌勒怎麼說?
【彌勒白言,不也世尊。】
啊!彌勒菩薩說:「不!」世尊啊!不,對的要這樣做的,啊換句話說,這個時候啊他們兩位對答,要彌勒菩薩 證成要廣行,反過來,世尊也說。
【世尊告曰,無能勝,汝亦曾於六十劫中正修布施波羅蜜多,六十劫中正修尸羅波羅蜜多,六十劫中正修忍辱波羅 蜜多,六十劫中正修精進波羅蜜多,六十劫中正修靜慮波羅蜜多,六十劫中正修般若波羅蜜多。】
哪!不但是我呀!你也是同樣的要花這麼多的時候,專門修這個六度。
【彼諸愚人作如是說,唯以一法而證菩提,謂以空法,此等未能清淨諸行。】
有很多愚癡的人啊這麼說啊,你只要修一法,修什麼?空。這個啊,根本不了解啊,他的行持也不對啊。所以我 們現在有很多人啊,只是講那空啊,唉呀,就空啊,布施也不要了,持戒也不要了,說起來空,所以大家要了解啊, 所以說,不該空的都空掉了,該空的啊都沒有空啊,毛病都在這個上頭啊,否則的話,變成功佛都錯了,啊這一點是 這樣。下面一層進一層的來說明,那麼關於上面這個佛陀,這個救鴿布施老鷹這個公案,容或有的人不了解,說一下 。佛陀在因地當中,修行的時候啊!那時候他,這個正在住在那個,正在修行,那麼,修行啊,就有一個天帝啊,啊 來試驗我們世尊,這樣,那麼化成功一個鴿子,一隻老鷹,實際上這個兩個都是啊,一個是梵王,一個帝釋,那麼, 來追,那隻老鷹追那個鴿子,那個鴿子啊,就跑的來啊,躲在那個世尊的那個懷抱裡邊。結果這樣,那麼這個老鷹就 追著來,追著來了以後啊,那個菩薩正在修行啊,一看,哎唷!一隻鴿子躲在那裡呀,一直發抖,再一看這老鷹追上 來了,那麼這個老鷹要追牠啊!他保護牠,這老鷹不能下來這樣,那麼因為世尊哪,誓願布施身體頭目腦髓解救一切 眾生,啊現在那隻,這隻鴿子這麼苦啊!他當然要救護牠了,那隻老鷹就說了,唉!你救鴿子沒有錯啊!但是你救了 鴿子呢,我餓了肚子我沒得吃啊!我不是受損了嗎?那麼,老鷹就,那個世尊就跟牠說:「是啊那你可以找別的東西 吃啊!」牠說:「不行,不行,我這個習性就是如此,一定要,非要這個啊新鮮的肉才可以,其它東西吃了不行,那 你救了牠不是害了我了嗎?」「那好,好,既然你要新鮮的肉的話,哦我發誓要救,我把我身上的肉割給你吃。」「 那可以,但是呢?割是可以的噢!要一定這個重量一定要一樣的重喔!呀你不能少我一點喔!」啊「好好好。」這樣 ,然後呢?他自己拿這個刀,我們無法想像的啊,唉拿這個身上的去割,割下來,那因為牠是梵王啊,是帝釋來試驗 的,所以牠有神通啊!結果啊拿那個磅稱去磅的話,那割下來的肉啊就是沒有那隻鴿子重,那個鴿子啊擺在那頭,然 後呢那個世尊的肉放在那頭,怎麼割啊,就,那個鴿子就是重,是身上的肉就是都割掉了。啊那個你想想看,不要說 我們身手割掉了,叫你隨便劃一刀,你也受不了了,而他自己動手啊,那個時候他人已經昏了,昏過去了。後來想唉 ,我啊多生多劫以來就為了這個事情而精進,今天有這個機會啊,圓滿我的布施,這怎麼可以啊,無論發大精進,啊 這樣,然後呢,他最後說好,我人通通爬上去,這樣了不起啊,他最後就用盡平生最大之力,就爬到那個上頭去。大 地六梵震動啊,這樣。那個時候世尊啊!因地當中生生世世這種公案太多太多了,所以這個地方特別說明,假定,像 前面,就是說那個支那堪布這麼說,啊你只要安住在無分別當中啊,什麼都不管啊,那就對啦,說啊你要想布施,要 持戒啊,那個是有相的分別啊!那個都是世間的事情啊,修學佛法不是那樣的。假定像他這樣說是對的話,那世尊親 自說,那麼這樣做的話,我因地當中做這個都做錯了,結果,世尊跟彌勒菩薩二個都親自說,這個沒有錯。世尊固然 沒有錯,彌勒菩薩也是這樣做,六十劫當中--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啊。所以,我們現在啊,剛剛 開始修道的時候啊,觀念啊,千萬不能錯啊,他已經到了這種程度啊,尚 且這麼重視,我們凡夫如果不從因地上面努 力,說這個也不要,那個也不要,請問你成什麼?你什麼都不成,地獄種子有份。為什麼說地獄種子有份呢?很簡單 嗎!佛是圓滿的經教告訴你這樣,經過你這麼歪曲解釋,那麼人家把佛經的正義把它曲解掉了。換句話說,我們的確 一番好心想去弘揚佛法,結果,卻把完整的教法特被我們這種誤解而損害掉了,效果是什麼?所以,佛一再說,你要 殺羅漢那就破壞所有的佛塔,乃至於啊,把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羅漢殺掉了,對不起,謗法之罪呀還要重。現在這個 大乘經典講的那個,這樣了不起的空法,我們誤解了以後,那豈不是產生最大的罪障嗎?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墮落 逃不了,還說能修行成功嗎?就這個地方啊我們特別應該認識,所以他下面緊跟著說。
【故若說云,有空解者不須勵力修方便分,是謗大師昔本生事,為是未解了義之時。】
所以有的人說啊,啊你真正啊有空解,換句話說,你啊證得了空性以後啊,其它的又不要的,其它的不要努力的 ,對不起,那個是啊,毀謗我們佛陀因地當中,這是第一個。還有呢?對這個真正的了義境的特質,他並沒有解了, 沒有解了,又謗人又謗法,不得了的嚴重啊!
【設作是念,由種種門修施等行,是未獲得堅固空解,若有空解即此便足,是大邪見。】
所以有人說啊,說你布施這東西啊都是什麼,你呀對這空性啊並沒有正確堅固了解,如果你真正的正確堅固了解 的話那就夠了,對不起,這種看法是大邪見,完全錯了。啊所以眼前我們禪宗最頂勝,大家總覺得禪宗講空的,實際 上的,對於這個啊,禪宗也根本不了解,前面曾經說過,今天再引一下,大家還記得,溈仰宗的師弟兩位是開山大祖 師啊,啊他的老師啊溈山啊祖師啊問他的徒弟啊,仰山,說這個「涅槃經」啊在你看起來有幾卷是對的啊,佛說的, 幾卷是錯的魔說的,他徒弟怎麼講啊,仰山怎麼說啊!師父啊,對不起,我看起來啊都是魔講的,耶涅槃經,大般涅 槃經,他徒弟居然說都是魔講的,這什麼話啊,結果啊他老師啊不但啊不說他不對呀,還讚歎他,說唉呀,向後啊佛 也奈何不了你,對了,你對那個正知見把握的很正確,你自己一但認得了以後啊,任何人都不能動搖你,換句話說, 那個時候講的什麼呢,他真正真見到空性的時候,至於他究竟證的位次是加行位上面的,見道位上面的,那我們不管 ,總是見到空性的時候,空當中實際理地啊,是一塵不受,是一塵不染,還有什麼好談的,因為我們從這個上面看起 來他好像講空吧!哪!喔!看下面這句話大有道理喔!所以,他自己的內證的經驗包括他老師,他老師非常讚許說對 了,對了,你完全對了。但是,他下面一句話說:「師父啊,我這個見地啊是有一點啊,但是呢我的行持呢,就是說 我的方便呢,我的修行呢,對不起這個是沒有。」所以他老師緊跟著說,這個地方啊,是呀這貴知見地啊,是先看看 你見地見到了沒有,不說知行律,暫時關於你行持的地方不講。我在若干年前有人曾經跟我說,不貴,只貴知見地, 不貴知行律,一字之差就不知道錯到那裡去了,他就是說,只貴你這見地,行律啊不管的。實際上呢!他們師弟兩個 說的是說:先,你要先見道,然後根據你的見道然後去修道,所以是現在啊!先看看你見了沒有,這個行的事情啊還 暫時不要說,而你見到了根據你正確的見解然後去做,所以我們常常說先得根本因,然後呢,再去圓滿它耶,記住喔 這一字之差啊,他大修行人尚且五百世墮野狐啊,我們現在這個凡夫啊!再一念之差的話那不曉得錯到那裡去了,這 個是,哪!就禪宗,實際上拿我們前面來說,前面這個經上面,「十輪經」上面也說的很清楚嘛!他六十劫當中修這 個,六十劫當中修這個,六十劫當中修這個,所以我們這些祖師啊,他在這個多生多劫當中,那段時候是專修般若波 羅蜜多,所以,他重視的是那個,那個時候他其他的不管,這樣啊。所以我們還記得吧,一開始的時候告訴我們很清 楚,我們必定下腳第一步,最圓滿的教法,怎麼走法,就是下腳第一步,把這個整個的輪廓認識了,然後呢找到自己 進去的這個方便,那時候你進去的時候一點都沒有錯,一門深入,可以不管餘其,等到你這個做到了,然後呢更進一 步,啊一樣一樣的加起來。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啊只能說,啊我現在條件不夠啊,只能在這個上頭啊!同樣的,正 因為我們現在如此啊,所以,現在啊這個時候啊我只能念佛啊,看見你參禪啊,唉唷我讚歎不已;看見你學教,我讚 歎不已;看見你持戒,我讚歎不已;看見你學密,我讚歎不已;然而我們互相讚歎,互相幫助的話,那麼靠著每一個 人盡一點力的話,這個佛法完整的,完整的內容還可以具體而為的存在世間,雖然我們各人做不到,確實是靠不同的 人,把那個圓滿的佛法還存起來,這是必然的結果。反正你得不到的話,大家偏在一方面,就覺得修行就要這個了, 別的也不要了,然後呢?啊我修淨 土嘛謗禪,學禪的人嘛謗淨土,你謗他,他謗你,不要等到外面人啊來損害你,我 們自己就裡邊啊弄得了支離破碎啊!這是千真萬確的,絕對重要的,但假定能夠這樣做的話,你會不會說四眾過啊! 會不會自讚毀他,都沒有了,都沒有了,所以你得到了正確的認識,跟不得到正確認識就差這麼個大法。啊!所以他 們告訴我們說大邪見,啊緊跟著,他一步一步的深入廣泛的來辨明這個事情。
p. 251
【此若是實,則已獲得無分別智,證勝義諦大地菩薩,及諸特於無分別智獲得自在八地菩薩不須修行,然此非理。 】
更進一步說,我們凡夫先不談啊!乃至於啊證得加行位或者見道的那些先不談,特別到了八地菩薩,說:假定像 你這樣說是對的話,你只要證得空性其它就不要
【十地經說:「於十地中雖各各地,於施等行別別增上,然於餘行非不修行。」】
他每一個互相攝的。
【故一一地中說皆修六度或修十度,此等經義,無能勝尊龍猛無著,皆如是釋,定不可作餘義解故。】
上面在任何一地當中,這個啊都要廣修六度或者十度,這是那一地啊這一部分的特勝,初地是布施特勝,二地是 持戒特勝,關於這個道理啊,哪!從世尊經上面下來以後,是無能勝是彌勒菩薩,不管是再傳下來的性宗、相宗,沒 有一個例外的,都是這樣解說,絕不可能啊,解錯,絕不為其它的意義。換句話說,凡是正確有傳承的菩薩、祖師都 是這樣解釋的,那個地方啊!反正,凡是像前面所說的那都錯了,緊跟著關於這一點有特別說明。
【◎ 特八地位】
就是八地菩薩。
【滅盡一切煩惱,安住寂滅一切戲論勝義之時。】
看哦,那個時候是。
【諸佛於彼作是勸云:】
佛出來勸他的,啊這八地菩薩啊證得了這個啊,覺得,唉呀,他已經徹底的解決了問題了啊!那就是涅槃了啊, 耶!那個時候啊!佛就會起來彈指啊!就警覺他。
【「唯此空解不能成佛,】
你單單到這個地方不能成佛啊!
【聲聞獨覺,亦皆得此無分別故。】
喏你別看是小乘喔!啊小乘聲聞緣覺也得到這個,不過量沒有八地菩薩那麼大,啊是就驗證的質來說是一個內容 ,關於這一點啊,性宗跟相宗所見有不同,這個我們這裡暫時不談它,總是,這是經上面佛陀親口講的,所以說,你 得到這個,嗯,不。
【當觀我身及智土等,此無量德,我之力等汝亦非有,故當精進。】
啊說你的目的不是要學成佛嗎?那麼你呀不要看他們要看我啊!我的這個智慧你有嗎?我的報土你有嗎?我的無 量的功德,我的十力,四無所畏你還沒有啊!所以你還要精進啊!就你自力來說,啊是這樣。進一步呢?
【又當思惟,未能靜寂諸有情類種種煩惱之所逼惱。】
你要為,不是要為利益有情嘛,一切有情的煩惱等等還在,利益人來說,你也沒有。
【亦復不應棄捨此忍。」】
再說,你也不必離開你現在證得的,是證在你證得的當中,廣行這些,自利利他,這佛親口說的,絕對不是說啊 只要空啊就可以了,所以剛開始初地菩薩,八地菩薩沒有一個例外的,現在我們單單居然說,修了空什麼都不要了, 那完全是個錯誤,所以說,這樣的八地菩薩到了這種地位啊!他:
【尚需修學菩薩諸行。】
啊他還要努力學這個啊我們現在。
【得少三眛便生喜足,棄捨餘德,誠為智者所輕笑處。】
喏,這地方最後一句話,我們現在稍微得到一點點相應的啊就已喜足了,然後呢其它的都棄捨掉了,真正有智慧 看的人啊真覺得啊可笑可憐啊!這一點啊大家千萬注意啊,千萬注意。我們現在真正的大毛病始終在什麼地方,就是 自己的障礙,啊總歸得到了一點點,唉呀,好了,好了我們就這個樣了,好了,好了我就這個樣了,所以真正要懺悔 的話,第一件事情一定要把這個拿掉,啊當然,畢竟自己不行,畢竟自己太差,那也不勉強,那只好只有走條遠路, 啊尤其是想學大乘佛法的人,這個概念不拿掉,是大乘根本談不到,大乘根本談不到,這樣。不過呢,我們也並不要 去否定別人,啊他雖然沒有這個力量,那怕那個大乘大乘念一念的話,遲早那個大乘總是引發,他還是會回來的,可 是那個注意喔!他要回來的時候還要走這個老路子,還要把那個以前啊這個障礙把它拿掉,所以我們今天如果懂得了 以後啊,真正更重要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眼前那個障礙就拿掉,你拿掉了很快就上去了,何必吃盡了千辛萬苦,然 後到那個時候啊,唉呀!再痛苦的再去同樣的要做這種事情,而且你愈到後來,你的積習是愈來愈重啊!積習愈來愈 重啊!然 後,你到時盡除那個障礙你是愈來愈辛苦,是愈來愈吃力啊,所以這個道理啊必定要事前的時候啊,先要深 思熟慮,你了解得愈透徹,那剛開始去做的話愈省力,現在做的時候是有障礙的,因為你以前嘛,但是現在畢竟那個 障礙比較輕喔!所以容易除喔!這一點啊我們應該認識,下面繼續的再引這個十地經。
【如十地經云:「佛子,若有菩薩安住菩薩此不動地,諸佛世尊於此安住法門之流,發宿願力,為令善修如來智慧 ,作是教言。】
看那,親自在,佛這麼說,這個經上面說的,說這個,這些佛子之大乘行者啊!一直到了不動地,啊那是高的不 得了,那個時候啊,諸佛世尊:十方一切諸佛在這個情況之下啊,就發宿願力,就告訴他啟發他,告訴他某人啊!你 的目的不要忘記掉了啊!你現在,就是前面說的那個,你現在這個啊,不對啊!
【善男子善哉善哉。】
說:好極了啊!你現在難得了到了這個地位啊,可是你要注意啊!有一個關鍵問題啊。
【當隨證悟一切佛法,此雖亦是勝義法忍。】
這個是無生法忍,真正殊勝的啊!
【然汝】
但是你啊。
【尚無我之十力及無畏等圓滿佛法。】
十力四無所畏圓滿佛法你都沒有啊。
【為偏求此圓滿佛法故,當發精進,亦不應捨此法忍門。】
那個時候你要正精進了,那也不必棄捨這個無生法忍之門,他那兩句話,實際上就是什麼呢,那個時候啊發的精 進,就是慧施的方便,然後呢?不捨此忍呀就是方便所攝的智慧,所以八地菩薩的修持的精進我們無法想像的,下面 他馬上又緊跟著來了。
【善男子汝雖得此靜寂解脫,當思此諸異生凡夫未能靜寂,起種種惑種種損惱。】
你雖然得到了這個解脫了,但是啊很多凡夫啊還沒有啊,因為你的原來的目的不是要利人嗎?你現在得到了,你 還沒利人啊!
【又善男子當念宿願,饒益有情,不可思議智慧之門。】
你要回想你自己的願力喔!你的願力是什麼啊,為利益有情願成佛,不管對你自利也好,不管是利益有情也好, 你一定要得到那個不可思議智慧之門喔,你現在還沒得到喔,而且下面又說:
【又善男子此乃諸法法性。】
這個八地菩薩所證得的一切法的法性,法爾如是。
【隨諸如來出不出世,然此法界恆常安住,謂一切法空性,一切法不可得性。】
就是這個,說啊一切法,法住法位,啊世間相常住,就是你現在就證得了這一點而已,這樣,一切法本來空的, 一切法本來不可得,這個特點,下面一句話很有意思。
p. 252
【非以此故差別如來。】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啊這個必不能少,那麼下面,上面的道理以及經證,以及經證,下面呢就是特別的來一個分辨跟斥破,有很多錯 誤的概念,因為一開頭的時候,已經啊有說明了,啊就是那個堪布,啊那個漢地那個堪布,在印度留下,啊在、在這 個西藏留下了這惡劣的影響,那麼,下面就是啊善巧的辨別它。
p. 250 (4)
【◎ 又若執謂,唯應修空餘不應修,世尊親為敵者而善破斥。】
有的人還執著說只要學空啊!其他都不要了,空當中具有一切,這個啊!不對。佛陀,他親自啊斥破這件事情。 所以佛陀所說的敵者的話就是啊錯誤的見解,那個見解跟世尊所說的相反的,是敵體相反的,那一種說法,不對的, 看,佛陀老人家,親自說明。
【謂若果爾,則菩薩時多劫行施,護尸羅等,悉成壞慧未解了義。】
假定像上面所說的,上面怎麼說啊,你安住在空當中就對啦,啊因為你所有的分別都是啊分別,啊那個分別啊都 是啊生死當中的事情。佛陀是以無分別智,你這樣去要忙這個,又要忙那個啊,這個錯啦!這個是錯誤的邪見邪執分 別。假定這種邪執分別是對的話,那麼,佛陀在菩薩因地當中,多生多劫行的布施等等,那豈不是錯了嗎?因為像你 這樣說,你安住在這個不要動腦筋的,世尊就偏偏要布施,要持戒,捨頭目腦髓,他這樣做,豈不是像你這樣的觀點 來說,他壞了智慧就錯掉了嗎?嗯,所以上面這個話這樣。不但如此,道理說明了,下面引那個經證。
【攝研經云:】
那個經上面啊世尊跟彌勒菩薩二個人說:
【彌勒,若諸菩薩為欲成辦正等菩提,修行六種波羅蜜多。】
哪!卻說得很清楚,說這個菩薩啊,不像聲聞,聲聞只管自利就算完了,菩薩啊要辦無上正等正覺,所以啊廣行 六度萬行。但是啊。
【然諸愚人作如是說,菩薩唯應修學般若波羅蜜多,何須諸餘波羅蜜多。】
那是愚人,錯誤的,啊菩薩只要學空就行啦,般若蜜多,說別的不要。
【此是思惟,破壞諸餘波羅蜜多。】
這種想法以及他這種觀念啊是破壞其他的六度,啊是錯的。
【無能勝】
無能勝就是彌勒菩薩的呀,啊 翻成我們中文的一個意義。
【此作何思。前為迦希王時,為救鴿故自肉施鷹,豈慧壞耶。】
啊這我們曉得,佛在因地當中啊,那麼為了布施救一隻鴿子啊,這個公案。哦,我以前啊,在因地當中我迦希王 的時候啊,為了救鴿子,把自己的身體布施啊!送給老鷹吃,這樣做,難道就壞了智慧了嗎?
【彌勒白言,不也世尊。】
彌勒菩薩說:「不啊!世尊啊!」
【世尊告曰,彌勒,我昔修行菩薩行時,修集六種波羅蜜多相應善根,是諸善根有損我耶。】
他們問答詳細的辨明,這個辨明怎麼說呢?世尊又說了:「彌勒啊!我在因地當中修菩薩行的時候啊,為了要修 集這個六波羅蜜,六度萬行相應的種種善根,做的這種事情,難道對我有損害嗎?」彌勒怎麼說?
【彌勒白言,不也世尊。】
啊!彌勒菩薩說:「不!」世尊啊!不,對的要這樣做的,啊換句話說,這個時候啊他們兩位對答,要彌勒菩薩 證成要廣行,反過來,世尊也說。
【世尊告曰,無能勝,汝亦曾於六十劫中正修布施波羅蜜多,六十劫中正修尸羅波羅蜜多,六十劫中正修忍辱波羅 蜜多,六十劫中正修精進波羅蜜多,六十劫中正修靜慮波羅蜜多,六十劫中正修般若波羅蜜多。】
哪!不但是我呀!你也是同樣的要花這麼多的時候,專門修這個六度。
【彼諸愚人作如是說,唯以一法而證菩提,謂以空法,此等未能清淨諸行。】
有很多愚癡的人啊這麼說啊,你只要修一法,修什麼?空。這個啊,根本不了解啊,他的行持也不對啊。所以我 們現在有很多人啊,只是講那空啊,唉呀,就空啊,布施也不要了,持戒也不要了,說起來空,所以大家要了解啊, 所以說,不該空的都空掉了,該空的啊都沒有空啊,毛病都在這個上頭啊,否則的話,變成功佛都錯了,啊這一點是 這樣。下面一層進一層的來說明,那麼關於上面這個佛陀,這個救鴿布施老鷹這個公案,容或有的人不了解,說一下 。佛陀在因地當中,修行的時候啊!那時候他,這個正在住在那個,正在修行,那麼,修行啊,就有一個天帝啊,啊 來試驗我們世尊,這樣,那麼化成功一個鴿子,一隻老鷹,實際上這個兩個都是啊,一個是梵王,一個帝釋,那麼, 來追,那隻老鷹追那個鴿子,那個鴿子啊,就跑的來啊,躲在那個世尊的那個懷抱裡邊。結果這樣,那麼這個老鷹就 追著來,追著來了以後啊,那個菩薩正在修行啊,一看,哎唷!一隻鴿子躲在那裡呀,一直發抖,再一看這老鷹追上 來了,那麼這個老鷹要追牠啊!他保護牠,這老鷹不能下來這樣,那麼因為世尊哪,誓願布施身體頭目腦髓解救一切 眾生,啊現在那隻,這隻鴿子這麼苦啊!他當然要救護牠了,那隻老鷹就說了,唉!你救鴿子沒有錯啊!但是你救了 鴿子呢,我餓了肚子我沒得吃啊!我不是受損了嗎?那麼,老鷹就,那個世尊就跟牠說:「是啊那你可以找別的東西 吃啊!」牠說:「不行,不行,我這個習性就是如此,一定要,非要這個啊新鮮的肉才可以,其它東西吃了不行,那 你救了牠不是害了我了嗎?」「那好,好,既然你要新鮮的肉的話,哦我發誓要救,我把我身上的肉割給你吃。」「 那可以,但是呢?割是可以的噢!要一定這個重量一定要一樣的重喔!呀你不能少我一點喔!」啊「好好好。」這樣 ,然後呢?他自己拿這個刀,我們無法想像的啊,唉拿這個身上的去割,割下來,那因為牠是梵王啊,是帝釋來試驗 的,所以牠有神通啊!結果啊拿那個磅稱去磅的話,那割下來的肉啊就是沒有那隻鴿子重,那個鴿子啊擺在那頭,然 後呢那個世尊的肉放在那頭,怎麼割啊,就,那個鴿子就是重,是身上的肉就是都割掉了。啊那個你想想看,不要說 我們身手割掉了,叫你隨便劃一刀,你也受不了了,而他自己動手啊,那個時候他人已經昏了,昏過去了。後來想唉 ,我啊多生多劫以來就為了這個事情而精進,今天有這個機會啊,圓滿我的布施,這怎麼可以啊,無論發大精進,啊 這樣,然後呢,他最後說好,我人通通爬上去,這樣了不起啊,他最後就用盡平生最大之力,就爬到那個上頭去。大 地六梵震動啊,這樣。那個時候世尊啊!因地當中生生世世這種公案太多太多了,所以這個地方特別說明,假定,像 前面,就是說那個支那堪布這麼說,啊你只要安住在無分別當中啊,什麼都不管啊,那就對啦,說啊你要想布施,要 持戒啊,那個是有相的分別啊!那個都是世間的事情啊,修學佛法不是那樣的。假定像他這樣說是對的話,那世尊親 自說,那麼這樣做的話,我因地當中做這個都做錯了,結果,世尊跟彌勒菩薩二個都親自說,這個沒有錯。世尊固然 沒有錯,彌勒菩薩也是這樣做,六十劫當中--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啊。所以,我們現在啊,剛剛 開始修道的時候啊,觀念啊,千萬不能錯啊,他已經到了這種程度啊,尚 且這麼重視,我們凡夫如果不從因地上面努 力,說這個也不要,那個也不要,請問你成什麼?你什麼都不成,地獄種子有份。為什麼說地獄種子有份呢?很簡單 嗎!佛是圓滿的經教告訴你這樣,經過你這麼歪曲解釋,那麼人家把佛經的正義把它曲解掉了。換句話說,我們的確 一番好心想去弘揚佛法,結果,卻把完整的教法特被我們這種誤解而損害掉了,效果是什麼?所以,佛一再說,你要 殺羅漢那就破壞所有的佛塔,乃至於啊,把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羅漢殺掉了,對不起,謗法之罪呀還要重。現在這個 大乘經典講的那個,這樣了不起的空法,我們誤解了以後,那豈不是產生最大的罪障嗎?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墮落 逃不了,還說能修行成功嗎?就這個地方啊我們特別應該認識,所以他下面緊跟著說。
【故若說云,有空解者不須勵力修方便分,是謗大師昔本生事,為是未解了義之時。】
所以有的人說啊,啊你真正啊有空解,換句話說,你啊證得了空性以後啊,其它的又不要的,其它的不要努力的 ,對不起,那個是啊,毀謗我們佛陀因地當中,這是第一個。還有呢?對這個真正的了義境的特質,他並沒有解了, 沒有解了,又謗人又謗法,不得了的嚴重啊!
【設作是念,由種種門修施等行,是未獲得堅固空解,若有空解即此便足,是大邪見。】
所以有人說啊,說你布施這東西啊都是什麼,你呀對這空性啊並沒有正確堅固了解,如果你真正的正確堅固了解 的話那就夠了,對不起,這種看法是大邪見,完全錯了。啊所以眼前我們禪宗最頂勝,大家總覺得禪宗講空的,實際 上的,對於這個啊,禪宗也根本不了解,前面曾經說過,今天再引一下,大家還記得,溈仰宗的師弟兩位是開山大祖 師啊,啊他的老師啊溈山啊祖師啊問他的徒弟啊,仰山,說這個「涅槃經」啊在你看起來有幾卷是對的啊,佛說的, 幾卷是錯的魔說的,他徒弟怎麼講啊,仰山怎麼說啊!師父啊,對不起,我看起來啊都是魔講的,耶涅槃經,大般涅 槃經,他徒弟居然說都是魔講的,這什麼話啊,結果啊他老師啊不但啊不說他不對呀,還讚歎他,說唉呀,向後啊佛 也奈何不了你,對了,你對那個正知見把握的很正確,你自己一但認得了以後啊,任何人都不能動搖你,換句話說, 那個時候講的什麼呢,他真正真見到空性的時候,至於他究竟證的位次是加行位上面的,見道位上面的,那我們不管 ,總是見到空性的時候,空當中實際理地啊,是一塵不受,是一塵不染,還有什麼好談的,因為我們從這個上面看起 來他好像講空吧!哪!喔!看下面這句話大有道理喔!所以,他自己的內證的經驗包括他老師,他老師非常讚許說對 了,對了,你完全對了。但是,他下面一句話說:「師父啊,我這個見地啊是有一點啊,但是呢我的行持呢,就是說 我的方便呢,我的修行呢,對不起這個是沒有。」所以他老師緊跟著說,這個地方啊,是呀這貴知見地啊,是先看看 你見地見到了沒有,不說知行律,暫時關於你行持的地方不講。我在若干年前有人曾經跟我說,不貴,只貴知見地, 不貴知行律,一字之差就不知道錯到那裡去了,他就是說,只貴你這見地,行律啊不管的。實際上呢!他們師弟兩個 說的是說:先,你要先見道,然後根據你的見道然後去修道,所以是現在啊!先看看你見了沒有,這個行的事情啊還 暫時不要說,而你見到了根據你正確的見解然後去做,所以我們常常說先得根本因,然後呢,再去圓滿它耶,記住喔 這一字之差啊,他大修行人尚且五百世墮野狐啊,我們現在這個凡夫啊!再一念之差的話那不曉得錯到那裡去了,這 個是,哪!就禪宗,實際上拿我們前面來說,前面這個經上面,「十輪經」上面也說的很清楚嘛!他六十劫當中修這 個,六十劫當中修這個,六十劫當中修這個,所以我們這些祖師啊,他在這個多生多劫當中,那段時候是專修般若波 羅蜜多,所以,他重視的是那個,那個時候他其他的不管,這樣啊。所以我們還記得吧,一開始的時候告訴我們很清 楚,我們必定下腳第一步,最圓滿的教法,怎麼走法,就是下腳第一步,把這個整個的輪廓認識了,然後呢找到自己 進去的這個方便,那時候你進去的時候一點都沒有錯,一門深入,可以不管餘其,等到你這個做到了,然後呢更進一 步,啊一樣一樣的加起來。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啊只能說,啊我現在條件不夠啊,只能在這個上頭啊!同樣的,正 因為我們現在如此啊,所以,現在啊這個時候啊我只能念佛啊,看見你參禪啊,唉唷我讚歎不已;看見你學教,我讚 歎不已;看見你持戒,我讚歎不已;看見你學密,我讚歎不已;然而我們互相讚歎,互相幫助的話,那麼靠著每一個 人盡一點力的話,這個佛法完整的,完整的內容還可以具體而為的存在世間,雖然我們各人做不到,確實是靠不同的 人,把那個圓滿的佛法還存起來,這是必然的結果。反正你得不到的話,大家偏在一方面,就覺得修行就要這個了, 別的也不要了,然後呢?啊我修淨 土嘛謗禪,學禪的人嘛謗淨土,你謗他,他謗你,不要等到外面人啊來損害你,我 們自己就裡邊啊弄得了支離破碎啊!這是千真萬確的,絕對重要的,但假定能夠這樣做的話,你會不會說四眾過啊! 會不會自讚毀他,都沒有了,都沒有了,所以你得到了正確的認識,跟不得到正確認識就差這麼個大法。啊!所以他 們告訴我們說大邪見,啊緊跟著,他一步一步的深入廣泛的來辨明這個事情。
p. 251
【此若是實,則已獲得無分別智,證勝義諦大地菩薩,及諸特於無分別智獲得自在八地菩薩不須修行,然此非理。 】
更進一步說,我們凡夫先不談啊!乃至於啊證得加行位或者見道的那些先不談,特別到了八地菩薩,說:假定像 你這樣說是對的話,你只要證得空性其它就不要
【十地經說:「於十地中雖各各地,於施等行別別增上,然於餘行非不修行。」】
他每一個互相攝的。
【故一一地中說皆修六度或修十度,此等經義,無能勝尊龍猛無著,皆如是釋,定不可作餘義解故。】
上面在任何一地當中,這個啊都要廣修六度或者十度,這是那一地啊這一部分的特勝,初地是布施特勝,二地是 持戒特勝,關於這個道理啊,哪!從世尊經上面下來以後,是無能勝是彌勒菩薩,不管是再傳下來的性宗、相宗,沒 有一個例外的,都是這樣解說,絕不可能啊,解錯,絕不為其它的意義。換句話說,凡是正確有傳承的菩薩、祖師都 是這樣解釋的,那個地方啊!反正,凡是像前面所說的那都錯了,緊跟著關於這一點有特別說明。
【◎ 特八地位】
就是八地菩薩。
【滅盡一切煩惱,安住寂滅一切戲論勝義之時。】
看哦,那個時候是。
【諸佛於彼作是勸云:】
佛出來勸他的,啊這八地菩薩啊證得了這個啊,覺得,唉呀,他已經徹底的解決了問題了啊!那就是涅槃了啊, 耶!那個時候啊!佛就會起來彈指啊!就警覺他。
【「唯此空解不能成佛,】
你單單到這個地方不能成佛啊!
【聲聞獨覺,亦皆得此無分別故。】
喏你別看是小乘喔!啊小乘聲聞緣覺也得到這個,不過量沒有八地菩薩那麼大,啊是就驗證的質來說是一個內容 ,關於這一點啊,性宗跟相宗所見有不同,這個我們這裡暫時不談它,總是,這是經上面佛陀親口講的,所以說,你 得到這個,嗯,不。
【當觀我身及智土等,此無量德,我之力等汝亦非有,故當精進。】
啊說你的目的不是要學成佛嗎?那麼你呀不要看他們要看我啊!我的這個智慧你有嗎?我的報土你有嗎?我的無 量的功德,我的十力,四無所畏你還沒有啊!所以你還要精進啊!就你自力來說,啊是這樣。進一步呢?
【又當思惟,未能靜寂諸有情類種種煩惱之所逼惱。】
你要為,不是要為利益有情嘛,一切有情的煩惱等等還在,利益人來說,你也沒有。
【亦復不應棄捨此忍。」】
再說,你也不必離開你現在證得的,是證在你證得的當中,廣行這些,自利利他,這佛親口說的,絕對不是說啊 只要空啊就可以了,所以剛開始初地菩薩,八地菩薩沒有一個例外的,現在我們單單居然說,修了空什麼都不要了, 那完全是個錯誤,所以說,這樣的八地菩薩到了這種地位啊!他:
【尚需修學菩薩諸行。】
啊他還要努力學這個啊我們現在。
【得少三眛便生喜足,棄捨餘德,誠為智者所輕笑處。】
喏,這地方最後一句話,我們現在稍微得到一點點相應的啊就已喜足了,然後呢其它的都棄捨掉了,真正有智慧 看的人啊真覺得啊可笑可憐啊!這一點啊大家千萬注意啊,千萬注意。我們現在真正的大毛病始終在什麼地方,就是 自己的障礙,啊總歸得到了一點點,唉呀,好了,好了我們就這個樣了,好了,好了我就這個樣了,所以真正要懺悔 的話,第一件事情一定要把這個拿掉,啊當然,畢竟自己不行,畢竟自己太差,那也不勉強,那只好只有走條遠路, 啊尤其是想學大乘佛法的人,這個概念不拿掉,是大乘根本談不到,大乘根本談不到,這樣。不過呢,我們也並不要 去否定別人,啊他雖然沒有這個力量,那怕那個大乘大乘念一念的話,遲早那個大乘總是引發,他還是會回來的,可 是那個注意喔!他要回來的時候還要走這個老路子,還要把那個以前啊這個障礙把它拿掉,所以我們今天如果懂得了 以後啊,真正更重要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眼前那個障礙就拿掉,你拿掉了很快就上去了,何必吃盡了千辛萬苦,然 後到那個時候啊,唉呀!再痛苦的再去同樣的要做這種事情,而且你愈到後來,你的積習是愈來愈重啊!積習愈來愈 重啊!然 後,你到時盡除那個障礙你是愈來愈辛苦,是愈來愈吃力啊,所以這個道理啊必定要事前的時候啊,先要深 思熟慮,你了解得愈透徹,那剛開始去做的話愈省力,現在做的時候是有障礙的,因為你以前嘛,但是現在畢竟那個 障礙比較輕喔!所以容易除喔!這一點啊我們應該認識,下面繼續的再引這個十地經。
【如十地經云:「佛子,若有菩薩安住菩薩此不動地,諸佛世尊於此安住法門之流,發宿願力,為令善修如來智慧 ,作是教言。】
看那,親自在,佛這麼說,這個經上面說的,說這個,這些佛子之大乘行者啊!一直到了不動地,啊那是高的不 得了,那個時候啊,諸佛世尊:十方一切諸佛在這個情況之下啊,就發宿願力,就告訴他啟發他,告訴他某人啊!你 的目的不要忘記掉了啊!你現在,就是前面說的那個,你現在這個啊,不對啊!
【善男子善哉善哉。】
說:好極了啊!你現在難得了到了這個地位啊,可是你要注意啊!有一個關鍵問題啊。
【當隨證悟一切佛法,此雖亦是勝義法忍。】
這個是無生法忍,真正殊勝的啊!
【然汝】
但是你啊。
【尚無我之十力及無畏等圓滿佛法。】
十力四無所畏圓滿佛法你都沒有啊。
【為偏求此圓滿佛法故,當發精進,亦不應捨此法忍門。】
那個時候你要正精進了,那也不必棄捨這個無生法忍之門,他那兩句話,實際上就是什麼呢,那個時候啊發的精 進,就是慧施的方便,然後呢?不捨此忍呀就是方便所攝的智慧,所以八地菩薩的修持的精進我們無法想像的,下面 他馬上又緊跟著來了。
【善男子汝雖得此靜寂解脫,當思此諸異生凡夫未能靜寂,起種種惑種種損惱。】
你雖然得到了這個解脫了,但是啊很多凡夫啊還沒有啊,因為你的原來的目的不是要利人嗎?你現在得到了,你 還沒利人啊!
【又善男子當念宿願,饒益有情,不可思議智慧之門。】
你要回想你自己的願力喔!你的願力是什麼啊,為利益有情願成佛,不管對你自利也好,不管是利益有情也好, 你一定要得到那個不可思議智慧之門喔,你現在還沒得到喔,而且下面又說:
【又善男子此乃諸法法性。】
這個八地菩薩所證得的一切法的法性,法爾如是。
【隨諸如來出不出世,然此法界恆常安住,謂一切法空性,一切法不可得性。】
就是這個,說啊一切法,法住法位,啊世間相常住,就是你現在就證得了這一點而已,這樣,一切法本來空的, 一切法本來不可得,這個特點,下面一句話很有意思。
p. 252
【非以此故差別如來。】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79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107卷 A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107卷 A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一句話很有意思。
p. 252
【非以此故差別如來。】
單單對這一點來說,不是說三乘的差別,金剛經上有這麼一句話:「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既然是無為法為什麼有差別呢?有的,同樣證得無為法,或者是聲聞,或者是緣覺,或者是佛菩薩,差別在哪裹?就在這裏。現在下面說。
【一切聲聞獨覺亦皆得此無分別法性。】
哪、經上說得明明白白啊,啊,所以我們千萬不要誤解金剛經哦!然後哪,只講空哦!這個錯了。
【又善男子當觀我身無有限量,無量智慧,無量佛土,無量成辦智,無量光明輪,無量清淨音聲,汝亦當如是修。」 】
我的一切,一切你要這樣修啊,前天我們還記得吧,佛的這個啊,功德是不得了,不得了啊,聲聞是絕對不可能 啊,完全不能比,完全不能比的啊!差別在那地方,就在這裏。
【十地經又說:】
差別就在這裏啊,廣行六度萬行,而這個要用慧來攝持的方便,下面又說,
【「譬如大船入大海已,順風所吹一日進程,未入海前勵力牽行,縱經百年亦不能進,如是已至八地不待策勵,須臾 進趣一切智道,若未得入此地之前,縱經億劫勵力修道,亦不能辦。」故若唱言有速疾道,不須修學菩薩行者,是自誑自。】
後面這個非常重要,就像大船一樣,在江裹邊啊、哎啊!這個要拖啊要拉啊!不行,啊,在,這是沒有進入大海,一進入大海啊,那個大海有海闊天空,風又大,吹一天所進程的話,唉!在沒有進入大海之前啊,你努力去拉啊!這一百年也達不到這個,所以啊,到了八地菩薩,所謂不動地,無任運無功用行了,它須任何一剎那,在一切智這一條道路上走的這個功德啊,在沒有進入這個之前啊,經過億劫努力修行也不能辦,所以經上告訴我們,進入八地菩薩,它隨便哪怕一點什麼東西─給狗吃,至於做一樣東西,一點點事情的功德把它所有以前的功德積累起來還要超過,就這樣,啊、所以這個觀念就在這裏,那麼為什麼八地菩薩能做,聲聞不能做呢?差別就在這裏,就是啊,它先以方便攝持的慧,而這個東西啊,一定是方便為上首的,現在這一地方,下面會廣辯此事;詳細的,所以我們啊、沒有證得方便之前啊─學空,那是一條啊、是一條歪路,是一條歪路,啊、我們繼續下去,關於這個地方啊,除了我特別說明以外,你們諸位在座的同修,要想走這一條直路,不走冤枉路的話,這個概念務必要弄得非常清楚。
【◎ 設謂非說不須施等。】
有的人說唉!說布施等不是不要,要的,那麼怎麼辦呢?
【然即於此無所思中完具施等,不著所施能施施物具無緣施,如是餘度亦悉具足。】
它怎麼說、說布施要的,只是呢!在無所施中,就是你在那個無分別當中啊,你就可以完,完備了,這樣去做的話,才能夠不著所、所施、能施、施物,我們通常所謂─三輪空,這樣才對呀!啊、不但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等等亦是如此,說啊、持戒而不著戒相等等,有的人啊,這麼說的,這個對不對?下面就告訴我們,這個啊也有問題,也有問題!下面這段文就是說明。
【經中亦說一一度中攝六六故。】
是的,經不但是這個人這麼想,經裹邊也說的,每一度譬如布施,布施含攝了後面的所有的諸度,持戒也是含攝 了其他,於是他就這樣想。
【若僅由此便為完足,則諸外道心一境性奢摩他中,亦當具足一切波羅蜜多,於住定時亦無如是執著故。】
說、下面就辯說這個錯了,不對,不對,假定說你住在這個定當中,不去分別就算圓滿一切的話,很多外道得到那個定的時候,在奢摩他,定當中,他心裏也沒有想啊,沒有想,不、不去分別,那豈不是也應該圓滿一切了嗎?因為他住在定當中,他心裏面沒有這種執著,沒有這種執著的話,像你這樣的三輪空啊,三輪空的話不就是具足了嗎?這個不是這樣嗎?實際上啊,不對的啊,實際上不對的。
【特如前說聲聞獨覺,於諸法性無分別時,應成大乘,具足一切菩薩行故。】
或者你會這樣說,哦!不,外道的是定啊─定,唉!要慧才行,那麼沒錯,好了你說慧吧!聲聞、獨覺,應該是慧吧!它那個慧啊,安住在法性當中,也沒有分別的、啊如果像你說這樣對的話,它也應該是大乘,也應該具足一切菩薩行啦!實際上是不是,當然不是!所以錯了,所以錯了,啊、那麼下面哪,下一堂課再說,這個概念很清楚,哦!很重要啊。現在我們繼續下去,啊!所以上面出二段話,啊!說你只要住在這個無分別當中啊,就可以了,前面第一種哪,它說你只要無分別啊,那就對了,所有那些分別啊,那都是妄想執著啊,說、惡分別固然是,善分別也是分別啊,那就記得那段話吧!就是黑狗,白狗咬人都傷人的啊!黑雲,白雲都在虛空的啊,所以啊、你不要分別啊,哪這是辯,實際上呢!在前最早、道前基礎已經辯,中間也辯,這裏也辯,因為這個概念啊,流露、流毒太大了,太嚴重了,啊、那麼現在這地方哪,真正重要說一開始進入大乘的時候,又特別說明,那麼進一步,它又說啊、那麼要的,要的,說那布施度是要的,因為經上面通通說要的,它當然不能說不要啦,但是我這個布施怎麼呢,哪!你就在這個無分別當中,就可以啊,行了,而且經上面也說,一一度當中啊、每一度當中啊,就含攝了其他六樣東西啦,啊、所以它這個地方說假定像你這樣說的話,那麼外道住在這個定當中,不也就得了嗎!也許你會說,這外道啊、這外道啊,這外道之定跟慧不相應,好了,如果跟慧相應的嗎!那麼聲聞、緣覺不是也是慧嗎?它豈不是聲聞、緣覺也就等於菩薩一樣了,當然不對啊!所以這個一層、一層的辯明。
【若因經說,一一度中攝六六度,便以為足,若爾供獻曼陀羅中「具牛糞水即是施」等文,亦說具六唯應修此。 】
所以啊、它下面說,假定你看見經上面講了,每一度當中啊,都有其他的六度,就這樣就算夠的話,那麼我們剛開始的時候啊,供那個曼陀羅的時候,它就這樣念,不管任何東西,哪怕是牛糞水啊,你啊、觀想也成施,那豈不是也樣樣都具足了嗎?啊、實際上呢!這個是、這個藏系的說法,我們哪!這個大乘止觀哪,就是智者大師的師父,啊、南獄慧思禪師,這何等了不起的,他那個大乘止觀當中,他也這麼說,如果你能夠觀想的話,再髒的東西,哪怕你上大號,你觀想也可以,唉!這是同樣的引這東西,於是我們往往、好了你只要觀想,觀想就行了,你不要實際上去布施,那是一個誤解,不是不要你觀想,不要你觀想,換句話說,你觀想的時候也可以行施,施的時候也可以觀想,所以一定是方便攝慧,慧攝方便,現在我們哪!只講其中的一個,另外一個就不要了,就像這樣人一樣,就是半個人,其它半個就不要了,這就是犯了這種毛病,所以它下面緊跟著說。
【故見攝行,方便攝慧者。】
啊、所以我們必定要了解,這二樣具足的,要用、用智慧來攝方便,此就是見攝行,然後哪!用方便來攝智慧,它下面這個比喻非常妙、非常妙,你懂得這個比喻,那個時候你就曉得,說大乘的所謂的三輪空,這個是怎麼個講法,乃至無緣的悲等等,怎麼個講法,看哪!
【譬如慈母喪失愛子,憂惱所逼,與諸餘人言說等時,任起何心,憂惱勢力雖未暫捨,然非一切心皆是憂心。】
譬如說一個慈母,啊、一個非常慈愛的母親,又是一個獨生子,這個兒子好得不得了,家財萬貫,那我們可以想像得到的,這個兒子啊,死掉了以後,這個心裡面的憂憂惱惱,不曉得怎麼辦?這個時候啊,在任何情況之下,跟人講話或者什麼等等啊,她心裡邊啊,這個憂心一直在,但是並不是說,任何時候都是憂心哦!她照樣吃飯,照樣做事情照樣什麼,照樣講話,事情照做,可是那憂愁的心還在,那麼現在這個比喻;比喻什麼呢?看下面啊,這一段話非常重要。
【如是解空性慧,若勢猛利。】
啊、同樣的,現在你假如解空性的智慧,非常猛利的話,那麼你對則。
【於布施禮拜旋繞念誦等時,緣此諸心雖非空解,然與空解勢力俱轉,實無相違。】
對的。現在你同樣的,菩薩不是喪失愛子的這個憂惱心,菩薩是見到了空性以後的這個空的這種力量,這個形式非常猛利,因為證得了空性,所以那時你照樣的布施、禮拜做什麼事情啊,唉!對不起,那一個解空性的心啊,一直跟著他,做你所做的事情,而跟著一起,於於所以說與空解啊、勢力俱轉,實無相違。一樣的嘛!凡夫尚且如此,何況證得菩薩呀!啊、所以他證得了空性以後,住一切時處啊,都是在這個空當中,但是呢?的的確確,所有的其它任何事情哪!不捨棄的。
p. 253
【如初修時若菩提心猛利為先,入空定時,其菩提心雖非現有,此力攝持亦無相違,故於如此名無緣施。】
反過來、反過來,前面剛才說的是解空慧,現在反過來呢!方便,就是說你剛開始修的時候啊,先修菩提心,那個修菩提心修到非常猛利的時候,那個時候啊,你證得空定的時候,唉!雖然空性現前了,但是那個菩提心的勢力非常強,非常強,所以啊,雖然哪、你證得了空性,因為一個菩提心的心力攝持啊,你不會墮在這個空當中,這一個就是整個大乘的關鍵所在,這點非常重要哦!否則一解這空,完了!既然是空的,你還在忙什麼?你發現前面說煩惱的中心是什麼?煩惱的中心識執!尤其識執當中有個我執,我固然是沒有,說我所執的法也沒有,找不到了,你找不到了,你還忙什麼?唉!但是因為這樣,你沒有證得空性之前,有很強烈的、非常猛利的菩提心,所以你證得了空性以後,那個菩提心還在推動你,所以他在空性當中能夠動,動、這個是個關鍵問題所在,所以為什麼它修學大乘佛法,一定先修菩提心,不能先修空的,一修空停在這裏,沒有力量了,這個我們要倒,這個我們要倒、懂得了。
【若全無捨心則不能施。】
假定沒有捨心的話,根本不能布施,換句話說你沒有布施心;不能布施,那布施心怎麼來的呢?為了要求大菩提心啊。
【如是於餘亦當了知,方便智慧不離之理,當知亦爾。】
其他的都是這樣,所以方便跟智慧不離,互相攝持的這個道理就在這裏、就在這裏,所以叫悲智雙運。金剛經上面,所以告訴我們,菩薩應無所住,這是什麼?安住在空性的時候,確是行於布施,現在了解了沒有,很清楚、很明白,所以金剛經一開頭的時候啊,他就這麼說,是他是講的空,可是一開頭他怎麼講呢?我把那經文啊、在這地方給大家唸一遍,說大乘正宗分,這個大乘的中心問題在那裏啊?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這、是的,菩薩摩訶薩真正學大乘行者,他怎麼修啊?怎麼調伏這心啊?說、唉!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所有一切眾生,沒有一點分黨,沒有一個例外,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這四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我要度、救他們滅度,這第一個這是方便,下面呢!又如是滅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唉!你把所有的眾生滅度了,救濟了以後啊,卻找不到一個可度的眾生,為什麼?就是慧所攝方便,哪、就在這裏,所以這一開頭的時候,一定有他的次第,所以本論的真正殊勝的方便,下面不是又告訴我們,說妙行無住分當中,有這幾句話;說菩薩呀!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菩薩要這樣布施的,布施而不住於相,現在我們了解,哦!原來這樣,他因為前面有方便攝持的慧,所以證得空性的時候啊,他雖然啦證得了空性了,但是啊、方便的力量很強,所以他那個空解啊,跟那個方便俱轉,他還可以照樣做,反過來呢!以這個方便的力量,這個方便就是發菩提心哦!這個發的菩提心哪!由於證得了空性的關係,證得了空性的關係,所以啊這個時候啊,他兩樣東西啊,互相俱轉,行方便的時候呢!不會著在愛見上面,不會有所執著,然後呢,安住空性的時候呢,他不會沈在這個裡面,而能夠有方便提持,這樣才能夠廣行一切萬行,才能夠證得佛地的種種功德,沒有這個條件的話,一證空性─好了。現在我們現在所以忙,譬如說我們現在忙,哦!忙了個半天,忙了個半天,人家發現這原來啊你忙了半天,都為別人的,誰願意忙啊!沒有一個人會願意忙的,對不對?這很清楚很明白,啊現在我們裝飾那個房間,你弄得很好,就是最後發現這,原來這個房子別人的,嗨喲!可是我們白辛苦一埸,好了!好了!算了!算了!啊、就算我倒霉,那就是有這個心理,這個很明白、很清楚嘛!啊、所以他菩薩、聲聞的差別就在這裏,聲聞雖然證得了,然後呢,在這個大乘會上,聽佛講那個大乘的功德,然後呢,他也啊跟著佛一起啊,講那些道理,但是他心裡面哪,就沒有一點點什麼,唉!因為愛已經斷盡了,空的嘛!這些東西都是空的嘛!你講還是照樣講,啊、那但是呢,他就是心裡面就動不起來,一點動不起來,註定他必定要走這個遠路的,原因就在這裏。所以法華上面,以大智舍利弗,以聲聞之首,對不起!說你最後還是要成佛的,可是你啊還要轉這麼多,哎呀!你們不妨翻翻那個法華經去看,現在我們哪!連他聲聞都不如,啊、只是現在還沒做啊!好了!好了!我只要這一點就好了!好了!那是註定你非走遠路不可,啊!這一點我們千萬要注意!千萬要注意的!所以常常記牢,你來幹什麼的?學佛,不要學佛的人,先說:「哎呀!我好了!好了!就是這樣。」那你不是學佛,這法華上面說得很清楚,佛出世啊!一直想把最圓滿的東西給你,可是偏偏啊就小根小草;小草小根,你那個草就是小,它的甘露是遍大地都是,你的根就這麼一點點,哎喲!我只要這一點點,其他的我就不要了,那佛也拿我們莫奈何我們!假定你真的這樣,安住在這裏,問題解決了,那好嘛!佛本來要救你,你既然要救出來了,佛也省一點氣力啊!偏偏這個問題不解決。唉!所以佛陀還要勞苦他,實際上呢?倒不是佛陀的事情哦!我們自己的事情啊,你好了、好了,到那時發現問題,還在一大堆,那你重來,所以我們常常說一個比喻啊,你譬如說造房子,唉!我們千萬不要,啊這麼一點點就夠了,然後呢!你把它弄;弄好了發現不對,那麼拆掉再重來;然後呢?釘一釘,又不對,又拆掉了重來;又不對,又拆掉了重來,唉!你不曉得弄到那年那月先不啊!現在我們一開頭做的時候,忙!然後呢?全部精神,雖然剛開始的時候,計劃的時候,好像慢一點,結果你最佔便宜最省事、最討巧,還是這個辦法,這個地方啊,大家一定要特別認識,啊、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又經宣說福資糧果,為生死中身及受用長壽等事,亦莫誤解。若離智慧善權方便雖則如是,若由此攝持,亦是解 脫一切智因。】
它所以下面告訴我們,那麼經上面啊、說、說空然後呢!說有的一方面也是這樣,說經上面說,福的資糧果啊,換句話、換句話說布施等等,這個是什麼?就是啊、生死當中的受用的身,以及長壽等事,同樣的不要誤解,對空固然不能誤解,對有也不能誤解,誤解了有啊,愛見大悲,根本就跳不出來,自己都跳不出來,還救人家嗎?現在有很多人說:「哎呀!現在我是大乘行者,像你這樣不行啊!啊、然、你不是看嘛!彌勒菩薩,他說啊、什麼不修禪定啊,不斷煩惱啊,啊我們也這個樣啊,啊、這要廣修方便。」那又錯了!錯了!兩者都不能誤解的,這是我們要了解的,說、所以啊、你離開了智慧啊,你那個方便也是這樣,所以你要行方便一定要有智慧去攝持,你說要布施,持戒要作種種功德這個事情要智慧攝持,前面啊、因為以前的流弊啊,都是講空,講智慧而不要方便攝持的,而現在慢慢的有流弊什麼講方便,也不要智慧攝持的,這反過來也是這個道理啊,這個概念我們必定要雙方面互相認識,這樣,所以在我們修持的時候,的的確確在每一個不同的階段,有他的重點,可是這個重點始終是整體當中的一部份,你絕對不能偏的,比如我講造房子,現在造基礎,那是造基礎,當然這是造基礎,但是並不是說造基礎,其他的不管,我們一定的哦!現在造基礎部份,其他的計劃照樣的源源而來,準備好的門窗在那裏做?磚、磚什麼?水泥在哪裹訂?然後呢?基礎造好了,這些東西又來了,造那些、造這個,然後哪!你慢慢、慢慢這個整個構架上去了,啊、我們現在犯這個毛病,不了解造基礎,外面東西不要了,造好了!你幹什麼?唉!停在那裏,這樣、啊所以這個毛病啊,我們一定要避免。若由此攝持,亦是解脫一切智因。─同樣的,這個方便啊、拿智慧來攝持,這個才是真正得到一切智、佛果的因,這兩者當中,一定要同樣配合圓滿,才是二足尊,才是真正的佛法,才是真正圓滿的佛果。所以
【如寶鬘論云:「大王總色身,從福資糧生。」】
總之;色身啊!換句話說,這個色身就是什麼?佛的圓滿的報身報土,這個是福資糧,但是這個福資糧,一定要智慧攝持哦!現在記得哦!這樣,所以佛的所謂最殊勝的法身是什麼?是有方便做攝持的,這樣兩樣你攝我、我攝你,構架起來成功了,教證無邊。所有的教上面,到處都是說明這個。
【又汝有時說一切惡行一切煩惱惡趣之因,皆能變成佛之因,有時又說施戒等善增上生因,是生死因非菩提因,應 當令心正住而說。】
就是駁斥前面那種錯誤論調,那個錯誤論調的人啊,他前面除了前面已經說的,他有的時候又這麼說了,啊、這個假定你得到了善巧方便的話,就是一切的壞事情,一切煩惱等等,本來是要墮惡趣的,你只要得到了正確的方法的話,都變成共成佛的因,實際上哪!這意思就是說,那菩薩不厭生死,在生死輪迴當中轉啊,卻是,唉!大乘的特質,這一點;因為你自己解決了,停在那裏不動,對不起!你不行啊,所以他一定是在煩惱當中,一直在煩惱當中,所以說是不斷煩惱嘛!就這樣,所以有的說叫留惑潤生,這一個不是你這麼說嗎?結果呢!留惑潤生的目的幹什麼?就是要行布施等啊,結果你偏偏又說啊,說施戒等善增上生因,是生死因非菩提心,唉!結果你又這麼說,啊!你到底在說些什麼呀!你先呀,要把你的令心正住而說,這句話很有意思,你先自己弄弄清楚啊,然後你開口不晚啊,啊、那個就是這
【◎ 又如經說:「著施等六,是為魔業。」】
唉!它更進一步啊!真了不起啊,是啊它反過來又有人反證哪,說唉!你現在強調那個布施等等,可是經上這麼說的喲!假定你布施而執著的話,這是魔業哦!它不但是然後呢!好幾個經。
【三蘊經說:「墮所緣故而行布施,由戒勝取守護戒等,如是一切皆悉懺悔。」】
說雖然你布施,但是你墮在所緣,然後你持戒,你執取這個戒取見,這樣的話這都錯的,你要懺悔的。另外一個
【梵問經云:「盡其所有一切觀擇,皆是分別.無分別者,即是菩提。」】
是經上面告訴我們,你這樣的觀察、思惟都是分別,無分別才、這個才是啊,正軌的覺道。經上
【於此等義亦莫誤解。】
是有這樣的說法的,但是你不要誤解哦!它下面就解釋了。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一句話很有意思。
p. 252
【非以此故差別如來。】
單單對這一點來說,不是說三乘的差別,金剛經上有這麼一句話:「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既然是無為法為什麼有差別呢?有的,同樣證得無為法,或者是聲聞,或者是緣覺,或者是佛菩薩,差別在哪裹?就在這裏。現在下面說。
【一切聲聞獨覺亦皆得此無分別法性。】
哪、經上說得明明白白啊,啊,所以我們千萬不要誤解金剛經哦!然後哪,只講空哦!這個錯了。
【又善男子當觀我身無有限量,無量智慧,無量佛土,無量成辦智,無量光明輪,無量清淨音聲,汝亦當如是修。」 】
我的一切,一切你要這樣修啊,前天我們還記得吧,佛的這個啊,功德是不得了,不得了啊,聲聞是絕對不可能 啊,完全不能比,完全不能比的啊!差別在那地方,就在這裏。
【十地經又說:】
差別就在這裏啊,廣行六度萬行,而這個要用慧來攝持的方便,下面又說,
【「譬如大船入大海已,順風所吹一日進程,未入海前勵力牽行,縱經百年亦不能進,如是已至八地不待策勵,須臾 進趣一切智道,若未得入此地之前,縱經億劫勵力修道,亦不能辦。」故若唱言有速疾道,不須修學菩薩行者,是自誑自。】
後面這個非常重要,就像大船一樣,在江裹邊啊、哎啊!這個要拖啊要拉啊!不行,啊,在,這是沒有進入大海,一進入大海啊,那個大海有海闊天空,風又大,吹一天所進程的話,唉!在沒有進入大海之前啊,你努力去拉啊!這一百年也達不到這個,所以啊,到了八地菩薩,所謂不動地,無任運無功用行了,它須任何一剎那,在一切智這一條道路上走的這個功德啊,在沒有進入這個之前啊,經過億劫努力修行也不能辦,所以經上告訴我們,進入八地菩薩,它隨便哪怕一點什麼東西─給狗吃,至於做一樣東西,一點點事情的功德把它所有以前的功德積累起來還要超過,就這樣,啊、所以這個觀念就在這裏,那麼為什麼八地菩薩能做,聲聞不能做呢?差別就在這裏,就是啊,它先以方便攝持的慧,而這個東西啊,一定是方便為上首的,現在這一地方,下面會廣辯此事;詳細的,所以我們啊、沒有證得方便之前啊─學空,那是一條啊、是一條歪路,是一條歪路,啊、我們繼續下去,關於這個地方啊,除了我特別說明以外,你們諸位在座的同修,要想走這一條直路,不走冤枉路的話,這個概念務必要弄得非常清楚。
【◎ 設謂非說不須施等。】
有的人說唉!說布施等不是不要,要的,那麼怎麼辦呢?
【然即於此無所思中完具施等,不著所施能施施物具無緣施,如是餘度亦悉具足。】
它怎麼說、說布施要的,只是呢!在無所施中,就是你在那個無分別當中啊,你就可以完,完備了,這樣去做的話,才能夠不著所、所施、能施、施物,我們通常所謂─三輪空,這樣才對呀!啊、不但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等等亦是如此,說啊、持戒而不著戒相等等,有的人啊,這麼說的,這個對不對?下面就告訴我們,這個啊也有問題,也有問題!下面這段文就是說明。
【經中亦說一一度中攝六六故。】
是的,經不但是這個人這麼想,經裹邊也說的,每一度譬如布施,布施含攝了後面的所有的諸度,持戒也是含攝 了其他,於是他就這樣想。
【若僅由此便為完足,則諸外道心一境性奢摩他中,亦當具足一切波羅蜜多,於住定時亦無如是執著故。】
說、下面就辯說這個錯了,不對,不對,假定說你住在這個定當中,不去分別就算圓滿一切的話,很多外道得到那個定的時候,在奢摩他,定當中,他心裏也沒有想啊,沒有想,不、不去分別,那豈不是也應該圓滿一切了嗎?因為他住在定當中,他心裏面沒有這種執著,沒有這種執著的話,像你這樣的三輪空啊,三輪空的話不就是具足了嗎?這個不是這樣嗎?實際上啊,不對的啊,實際上不對的。
【特如前說聲聞獨覺,於諸法性無分別時,應成大乘,具足一切菩薩行故。】
或者你會這樣說,哦!不,外道的是定啊─定,唉!要慧才行,那麼沒錯,好了你說慧吧!聲聞、獨覺,應該是慧吧!它那個慧啊,安住在法性當中,也沒有分別的、啊如果像你說這樣對的話,它也應該是大乘,也應該具足一切菩薩行啦!實際上是不是,當然不是!所以錯了,所以錯了,啊、那麼下面哪,下一堂課再說,這個概念很清楚,哦!很重要啊。現在我們繼續下去,啊!所以上面出二段話,啊!說你只要住在這個無分別當中啊,就可以了,前面第一種哪,它說你只要無分別啊,那就對了,所有那些分別啊,那都是妄想執著啊,說、惡分別固然是,善分別也是分別啊,那就記得那段話吧!就是黑狗,白狗咬人都傷人的啊!黑雲,白雲都在虛空的啊,所以啊、你不要分別啊,哪這是辯,實際上呢!在前最早、道前基礎已經辯,中間也辯,這裏也辯,因為這個概念啊,流露、流毒太大了,太嚴重了,啊、那麼現在這地方哪,真正重要說一開始進入大乘的時候,又特別說明,那麼進一步,它又說啊、那麼要的,要的,說那布施度是要的,因為經上面通通說要的,它當然不能說不要啦,但是我這個布施怎麼呢,哪!你就在這個無分別當中,就可以啊,行了,而且經上面也說,一一度當中啊、每一度當中啊,就含攝了其他六樣東西啦,啊、所以它這個地方說假定像你這樣說的話,那麼外道住在這個定當中,不也就得了嗎!也許你會說,這外道啊、這外道啊,這外道之定跟慧不相應,好了,如果跟慧相應的嗎!那麼聲聞、緣覺不是也是慧嗎?它豈不是聲聞、緣覺也就等於菩薩一樣了,當然不對啊!所以這個一層、一層的辯明。
【若因經說,一一度中攝六六度,便以為足,若爾供獻曼陀羅中「具牛糞水即是施」等文,亦說具六唯應修此。 】
所以啊、它下面說,假定你看見經上面講了,每一度當中啊,都有其他的六度,就這樣就算夠的話,那麼我們剛開始的時候啊,供那個曼陀羅的時候,它就這樣念,不管任何東西,哪怕是牛糞水啊,你啊、觀想也成施,那豈不是也樣樣都具足了嗎?啊、實際上呢!這個是、這個藏系的說法,我們哪!這個大乘止觀哪,就是智者大師的師父,啊、南獄慧思禪師,這何等了不起的,他那個大乘止觀當中,他也這麼說,如果你能夠觀想的話,再髒的東西,哪怕你上大號,你觀想也可以,唉!這是同樣的引這東西,於是我們往往、好了你只要觀想,觀想就行了,你不要實際上去布施,那是一個誤解,不是不要你觀想,不要你觀想,換句話說,你觀想的時候也可以行施,施的時候也可以觀想,所以一定是方便攝慧,慧攝方便,現在我們哪!只講其中的一個,另外一個就不要了,就像這樣人一樣,就是半個人,其它半個就不要了,這就是犯了這種毛病,所以它下面緊跟著說。
【故見攝行,方便攝慧者。】
啊、所以我們必定要了解,這二樣具足的,要用、用智慧來攝方便,此就是見攝行,然後哪!用方便來攝智慧,它下面這個比喻非常妙、非常妙,你懂得這個比喻,那個時候你就曉得,說大乘的所謂的三輪空,這個是怎麼個講法,乃至無緣的悲等等,怎麼個講法,看哪!
【譬如慈母喪失愛子,憂惱所逼,與諸餘人言說等時,任起何心,憂惱勢力雖未暫捨,然非一切心皆是憂心。】
譬如說一個慈母,啊、一個非常慈愛的母親,又是一個獨生子,這個兒子好得不得了,家財萬貫,那我們可以想像得到的,這個兒子啊,死掉了以後,這個心裡面的憂憂惱惱,不曉得怎麼辦?這個時候啊,在任何情況之下,跟人講話或者什麼等等啊,她心裡邊啊,這個憂心一直在,但是並不是說,任何時候都是憂心哦!她照樣吃飯,照樣做事情照樣什麼,照樣講話,事情照做,可是那憂愁的心還在,那麼現在這個比喻;比喻什麼呢?看下面啊,這一段話非常重要。
【如是解空性慧,若勢猛利。】
啊、同樣的,現在你假如解空性的智慧,非常猛利的話,那麼你對則。
【於布施禮拜旋繞念誦等時,緣此諸心雖非空解,然與空解勢力俱轉,實無相違。】
對的。現在你同樣的,菩薩不是喪失愛子的這個憂惱心,菩薩是見到了空性以後的這個空的這種力量,這個形式非常猛利,因為證得了空性,所以那時你照樣的布施、禮拜做什麼事情啊,唉!對不起,那一個解空性的心啊,一直跟著他,做你所做的事情,而跟著一起,於於所以說與空解啊、勢力俱轉,實無相違。一樣的嘛!凡夫尚且如此,何況證得菩薩呀!啊、所以他證得了空性以後,住一切時處啊,都是在這個空當中,但是呢?的的確確,所有的其它任何事情哪!不捨棄的。
p. 253
【如初修時若菩提心猛利為先,入空定時,其菩提心雖非現有,此力攝持亦無相違,故於如此名無緣施。】
反過來、反過來,前面剛才說的是解空慧,現在反過來呢!方便,就是說你剛開始修的時候啊,先修菩提心,那個修菩提心修到非常猛利的時候,那個時候啊,你證得空定的時候,唉!雖然空性現前了,但是那個菩提心的勢力非常強,非常強,所以啊,雖然哪、你證得了空性,因為一個菩提心的心力攝持啊,你不會墮在這個空當中,這一個就是整個大乘的關鍵所在,這點非常重要哦!否則一解這空,完了!既然是空的,你還在忙什麼?你發現前面說煩惱的中心是什麼?煩惱的中心識執!尤其識執當中有個我執,我固然是沒有,說我所執的法也沒有,找不到了,你找不到了,你還忙什麼?唉!但是因為這樣,你沒有證得空性之前,有很強烈的、非常猛利的菩提心,所以你證得了空性以後,那個菩提心還在推動你,所以他在空性當中能夠動,動、這個是個關鍵問題所在,所以為什麼它修學大乘佛法,一定先修菩提心,不能先修空的,一修空停在這裏,沒有力量了,這個我們要倒,這個我們要倒、懂得了。
【若全無捨心則不能施。】
假定沒有捨心的話,根本不能布施,換句話說你沒有布施心;不能布施,那布施心怎麼來的呢?為了要求大菩提心啊。
【如是於餘亦當了知,方便智慧不離之理,當知亦爾。】
其他的都是這樣,所以方便跟智慧不離,互相攝持的這個道理就在這裏、就在這裏,所以叫悲智雙運。金剛經上面,所以告訴我們,菩薩應無所住,這是什麼?安住在空性的時候,確是行於布施,現在了解了沒有,很清楚、很明白,所以金剛經一開頭的時候啊,他就這麼說,是他是講的空,可是一開頭他怎麼講呢?我把那經文啊、在這地方給大家唸一遍,說大乘正宗分,這個大乘的中心問題在那裏啊?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這、是的,菩薩摩訶薩真正學大乘行者,他怎麼修啊?怎麼調伏這心啊?說、唉!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所有一切眾生,沒有一點分黨,沒有一個例外,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這四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我要度、救他們滅度,這第一個這是方便,下面呢!又如是滅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唉!你把所有的眾生滅度了,救濟了以後啊,卻找不到一個可度的眾生,為什麼?就是慧所攝方便,哪、就在這裏,所以這一開頭的時候,一定有他的次第,所以本論的真正殊勝的方便,下面不是又告訴我們,說妙行無住分當中,有這幾句話;說菩薩呀!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菩薩要這樣布施的,布施而不住於相,現在我們了解,哦!原來這樣,他因為前面有方便攝持的慧,所以證得空性的時候啊,他雖然啦證得了空性了,但是啊、方便的力量很強,所以他那個空解啊,跟那個方便俱轉,他還可以照樣做,反過來呢!以這個方便的力量,這個方便就是發菩提心哦!這個發的菩提心哪!由於證得了空性的關係,證得了空性的關係,所以啊這個時候啊,他兩樣東西啊,互相俱轉,行方便的時候呢!不會著在愛見上面,不會有所執著,然後呢,安住空性的時候呢,他不會沈在這個裡面,而能夠有方便提持,這樣才能夠廣行一切萬行,才能夠證得佛地的種種功德,沒有這個條件的話,一證空性─好了。現在我們現在所以忙,譬如說我們現在忙,哦!忙了個半天,忙了個半天,人家發現這原來啊你忙了半天,都為別人的,誰願意忙啊!沒有一個人會願意忙的,對不對?這很清楚很明白,啊現在我們裝飾那個房間,你弄得很好,就是最後發現這,原來這個房子別人的,嗨喲!可是我們白辛苦一埸,好了!好了!算了!算了!啊、就算我倒霉,那就是有這個心理,這個很明白、很清楚嘛!啊、所以他菩薩、聲聞的差別就在這裏,聲聞雖然證得了,然後呢,在這個大乘會上,聽佛講那個大乘的功德,然後呢,他也啊跟著佛一起啊,講那些道理,但是他心裡面哪,就沒有一點點什麼,唉!因為愛已經斷盡了,空的嘛!這些東西都是空的嘛!你講還是照樣講,啊、那但是呢,他就是心裡面就動不起來,一點動不起來,註定他必定要走這個遠路的,原因就在這裏。所以法華上面,以大智舍利弗,以聲聞之首,對不起!說你最後還是要成佛的,可是你啊還要轉這麼多,哎呀!你們不妨翻翻那個法華經去看,現在我們哪!連他聲聞都不如,啊、只是現在還沒做啊!好了!好了!我只要這一點就好了!好了!那是註定你非走遠路不可,啊!這一點我們千萬要注意!千萬要注意的!所以常常記牢,你來幹什麼的?學佛,不要學佛的人,先說:「哎呀!我好了!好了!就是這樣。」那你不是學佛,這法華上面說得很清楚,佛出世啊!一直想把最圓滿的東西給你,可是偏偏啊就小根小草;小草小根,你那個草就是小,它的甘露是遍大地都是,你的根就這麼一點點,哎喲!我只要這一點點,其他的我就不要了,那佛也拿我們莫奈何我們!假定你真的這樣,安住在這裏,問題解決了,那好嘛!佛本來要救你,你既然要救出來了,佛也省一點氣力啊!偏偏這個問題不解決。唉!所以佛陀還要勞苦他,實際上呢?倒不是佛陀的事情哦!我們自己的事情啊,你好了、好了,到那時發現問題,還在一大堆,那你重來,所以我們常常說一個比喻啊,你譬如說造房子,唉!我們千萬不要,啊這麼一點點就夠了,然後呢!你把它弄;弄好了發現不對,那麼拆掉再重來;然後呢?釘一釘,又不對,又拆掉了重來;又不對,又拆掉了重來,唉!你不曉得弄到那年那月先不啊!現在我們一開頭做的時候,忙!然後呢?全部精神,雖然剛開始的時候,計劃的時候,好像慢一點,結果你最佔便宜最省事、最討巧,還是這個辦法,這個地方啊,大家一定要特別認識,啊、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又經宣說福資糧果,為生死中身及受用長壽等事,亦莫誤解。若離智慧善權方便雖則如是,若由此攝持,亦是解 脫一切智因。】
它所以下面告訴我們,那麼經上面啊、說、說空然後呢!說有的一方面也是這樣,說經上面說,福的資糧果啊,換句話、換句話說布施等等,這個是什麼?就是啊、生死當中的受用的身,以及長壽等事,同樣的不要誤解,對空固然不能誤解,對有也不能誤解,誤解了有啊,愛見大悲,根本就跳不出來,自己都跳不出來,還救人家嗎?現在有很多人說:「哎呀!現在我是大乘行者,像你這樣不行啊!啊、然、你不是看嘛!彌勒菩薩,他說啊、什麼不修禪定啊,不斷煩惱啊,啊我們也這個樣啊,啊、這要廣修方便。」那又錯了!錯了!兩者都不能誤解的,這是我們要了解的,說、所以啊、你離開了智慧啊,你那個方便也是這樣,所以你要行方便一定要有智慧去攝持,你說要布施,持戒要作種種功德這個事情要智慧攝持,前面啊、因為以前的流弊啊,都是講空,講智慧而不要方便攝持的,而現在慢慢的有流弊什麼講方便,也不要智慧攝持的,這反過來也是這個道理啊,這個概念我們必定要雙方面互相認識,這樣,所以在我們修持的時候,的的確確在每一個不同的階段,有他的重點,可是這個重點始終是整體當中的一部份,你絕對不能偏的,比如我講造房子,現在造基礎,那是造基礎,當然這是造基礎,但是並不是說造基礎,其他的不管,我們一定的哦!現在造基礎部份,其他的計劃照樣的源源而來,準備好的門窗在那裏做?磚、磚什麼?水泥在哪裹訂?然後呢?基礎造好了,這些東西又來了,造那些、造這個,然後哪!你慢慢、慢慢這個整個構架上去了,啊、我們現在犯這個毛病,不了解造基礎,外面東西不要了,造好了!你幹什麼?唉!停在那裏,這樣、啊所以這個毛病啊,我們一定要避免。若由此攝持,亦是解脫一切智因。─同樣的,這個方便啊、拿智慧來攝持,這個才是真正得到一切智、佛果的因,這兩者當中,一定要同樣配合圓滿,才是二足尊,才是真正的佛法,才是真正圓滿的佛果。所以
【如寶鬘論云:「大王總色身,從福資糧生。」】
總之;色身啊!換句話說,這個色身就是什麼?佛的圓滿的報身報土,這個是福資糧,但是這個福資糧,一定要智慧攝持哦!現在記得哦!這樣,所以佛的所謂最殊勝的法身是什麼?是有方便做攝持的,這樣兩樣你攝我、我攝你,構架起來成功了,教證無邊。所有的教上面,到處都是說明這個。
【又汝有時說一切惡行一切煩惱惡趣之因,皆能變成佛之因,有時又說施戒等善增上生因,是生死因非菩提因,應 當令心正住而說。】
就是駁斥前面那種錯誤論調,那個錯誤論調的人啊,他前面除了前面已經說的,他有的時候又這麼說了,啊、這個假定你得到了善巧方便的話,就是一切的壞事情,一切煩惱等等,本來是要墮惡趣的,你只要得到了正確的方法的話,都變成共成佛的因,實際上哪!這意思就是說,那菩薩不厭生死,在生死輪迴當中轉啊,卻是,唉!大乘的特質,這一點;因為你自己解決了,停在那裏不動,對不起!你不行啊,所以他一定是在煩惱當中,一直在煩惱當中,所以說是不斷煩惱嘛!就這樣,所以有的說叫留惑潤生,這一個不是你這麼說嗎?結果呢!留惑潤生的目的幹什麼?就是要行布施等啊,結果你偏偏又說啊,說施戒等善增上生因,是生死因非菩提心,唉!結果你又這麼說,啊!你到底在說些什麼呀!你先呀,要把你的令心正住而說,這句話很有意思,你先自己弄弄清楚啊,然後你開口不晚啊,啊、那個就是這
【◎ 又如經說:「著施等六,是為魔業。」】
唉!它更進一步啊!真了不起啊,是啊它反過來又有人反證哪,說唉!你現在強調那個布施等等,可是經上這麼說的喲!假定你布施而執著的話,這是魔業哦!它不但是然後呢!好幾個經。
【三蘊經說:「墮所緣故而行布施,由戒勝取守護戒等,如是一切皆悉懺悔。」】
說雖然你布施,但是你墮在所緣,然後你持戒,你執取這個戒取見,這樣的話這都錯的,你要懺悔的。另外一個
【梵問經云:「盡其所有一切觀擇,皆是分別.無分別者,即是菩提。」】
是經上面告訴我們,你這樣的觀察、思惟都是分別,無分別才、這個才是啊,正軌的覺道。經上
【於此等義亦莫誤解。】
是有這樣的說法的,但是你不要誤解哦!它下面就解釋了。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79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107卷 B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107卷 B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是啊你不要誤解喔!他下面就解釋了,下面就一步一步來解釋這種道理。
p. 253 (10)
【◎ 初經義者,謂於二我顛倒執著,所起施等未清淨故,說為魔業,】
非說施等皆是魔業。他說的很明白喔!說,你對這個我法兩樣東西顛倒執著,你沒有弄清楚,那個時候你去布施 ,這個不清淨啊!不是說布施這件事情是不清淨啊!就是說你雖然布施可是你布施說,哎呀!我送給他,就好像現在 說,我送一個人家一個禮、你為什麼送他禮啊!你想有求於他啊!啊!為了要求他,先送他禮,你的目的不在送他耶 !你的目的在求,為了你耶!所以你的中心是為了什麼?二我、二我顛倒而做啊,他要叫我們清淨的去掉這個顛倒啊 !不是叫我們不要施啊。
【若不爾者,六度俱說靜慮般若,亦當許為是諸魔業。】
啊、假定這樣的話,六度當中,也說靜慮般若,請問這樣的話,豈不是一一都是魔業了嗎?所以若施等、六、做 施等六是為魔業,那麼你做靜慮也是魔業,故般若也是魔業,那麼靜慮般若都是魔業啦,不是的啊!於是你的執著, 本來他的根本的重點破這個執著,不是叫你不做,那麼我們不信的時候呢?破掉執著啊,又執著在這個空上面了,所 以經上面告訴我們呢!你如果在萬一不得已啊!你不能完整了解的話,所以,寧執,寧執,有見如須彌山啊,不可執 空見如芥子取,當然希望你是弄對,萬一你弄不對的啊!這個執著總歸弄不對嘛,你執有沒關係,大的像須彌山,須 彌山世間最大的,你執著大的這樣不怕,這空、空是最小的芥子,那怕這一點點的就完了,說得清清楚楚啊!他這個 地方的,真正重要的啊,要破這個兩我顛倒,佛法整個沒有別的,就是這個兩樣東西,結果啊!你這個經義沒有弄清 楚,所以說該空的沒有空啊!不空的空掉了,嗯!
【◎ 第二個經義呢?亦於顛倒執著所起未清淨者。】
這同樣的對上面,這個兩種顛倒不清淨,啊!所以啊!就要告訴你呀!布施,不要執著布施,就前面說的,啊 ! 你!以菩提心為主,然後呢?見到空性的時候啊,嘿!他雖然在空性當中,這個菩提心還在,反過來,證到空性以後 ,菩提心還在,發菩提心的時候,空性還在,因為發菩提心,所以你布施,因為你證得空性,所以不執著,所以布施 是布施,持戒是持戒,卻不執著,這個才對,現在你去布施,然後呢?你去持戒,你去執著,這個是不對,啊!所以 前面已經辯得很清楚了,你了解了前面的,後面這個三個經上道理我們自然很清楚,否則,你如果不了解前者,弄到 後面這個概念,往往誤解,再加上別人哪!這麼一說啊!啊!這個說這個東西,完全是這所謂是人家說兩片嘴唇皮, 隨便你撥兩撥,撥起來很容易啊!你聽起來很動聽,我們也沒有正確的知見,跟著他跑,害了!害了!所以我們繼續 下去。
【作如是說,非說不應修習施等,若不爾者者,說墮所緣而行布施,則不須說墮所緣故。】
哪!他經上面說得很清楚喔!墮所緣而行布施,錯是錯在什麼上面啊?墮,就是執著執著,執著你所緣而去行布 施,他假定說這個是錯的話,應該說布施錯,不應該說墮所緣,這個布施是錯的。
【理應總云行施當悔,然未作如是說故。】
照理說布施,哦!不可以,持戒,不可以,他前面不是這樣講的,前面說墮所緣,就執著你布施,這不可以,執 著你持戒不可以,他真正的重點,叫你不要執著,所以說,應無所住,然後呢?行於布施啊!很清楚啊!不要執著, 然後呢?再去做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啊!金剛經不是你對不對,你懂得這個道理,回去看金剛經,一目瞭然,不懂這個 道理,我們現在往往學了金剛經說,哎呀!那個都是空的,這個叫做自在啊!你要持戒,又要這樣,又要那樣,又要 這樣,唉喲!修學佛法不能這樣的,真正證得空解當中,既然是空的話,持戒持得最嚴格,他也在空性攝持當中喔! 他就不會覺得是個障礙,現在完全是他的兩種執著,哎呀,自己又懶惰,這個又不想做,這個又不能做,然後呢?聽 到那個空,這個倒好啊!這個正好又空又可以懶惰,你愛睡麼就睡,反正空的嘛,愛吃嘛就吃,反正空的嘛,佛就是 講這個,那就好了,那我們現在大毛病都這個,然後講的人這樣啊!學的人也說,哎呀!這個自在啊!對啊,沒有錯 啊!然後自由自在,你看他學了佛法以後,要怎麼辦就怎麼辦啊!佛是這樣的嗎?假定佛這樣的話,佛無量阿僧劫修 那個,那不是完全修錯了嗎?啊!這個事情啊!在這地方!大家一再要擺在心裡面哪!
【修次下編如是回答,理最切要。】
唉!這個,這篇論上面告訴我們,這個是最正確了,最正確了。
p. 254
【若倒解此,則一切行品皆為補特伽羅,或法我相執,許為有相故。】
如果你的這個上面這個道理不了解的話,那你一切的行品,換句話說,方便分啊!那豈不都是人、我兩法執嗎? 這不是都是有相嗎?是啊!所以應無所住,就是無相布施,他並沒有叫你不布施耶!他呢?叫你不著相布施,叫你不 著相持戒,所以他持戒,持得非常嚴峻,嚴峻的不得了,而沒有相,既然沒有相的話,他自己持得很好,他也不會說 別人,那別人有沒有,那沒關係,他自己持得很嚴,因為一直到那個情況,現在我們不了解這個,那就完全錯了,完 全錯了,又錯了一類呢?自己持得很嚴,因為不懂得這個慧來攝持,所以自己覺得很嚴,我最好,那別人都不對,這 是一種錯誤,還有一種呢?他不執在行品,執那個空解上頭,總覺得,啊!只要只要解空就好了,根本就不要持戒, 然後呢?看見人家持戒覺得這個不對,嗯自己啊!這個空啊!這個自在啊!這兩種喔!都是,一個是空未攝的方便, 一個是方便未攝的空,都錯了,這是啊!繫縛!前面已經說過,那麼現在繼續下去。
【◎ 又若捨心念捨此物,及防護心防此惡行,如是等類諸善分別,一切皆是執著三輪法我執者。則諸已得法無我見, 於一切種理應斷除,如瞋慢等不應習近。】
他進一步來辯論這件事情,來辯論這件事情,說假定像你這麼說,啊,前面這個經上面啊!是說,墮所緣而行布 施,等等啊!這個不對的,他假定說弄錯了,說弄錯了以後不要布施的話,那麼現在看喔!說你以布施心去想布施, 以防護心想去持戒,持種種的非理行,啊!如果像這樣的念頭,你必定要有念捨心才去捨東西,必定有持戒的心才去 持戒,假定像你這樣說,這種都是妄分別不要的話,這種善分別,是如理分別,真正說來正是我們需要的,結果他不 了解的人以為這種分別,這個是叫做執著,有執著不是三輪空,所以說,假定這類像你說是執著,是三輪我執的話, 那麼已經得到法無我見的這一些菩薩們,應該啊在任何情況之下就再不要他,啊!再不要他,而一切菩薩得到三輪空 等等,對瞋慢等啊!絕不再去做,因為這個叫做斷除的,結果呢?實際上是不是如此,不是,得到這個無分別智的菩 薩,瞋等是絕對不行,但是布施等施,都在這兒行,前面後面啊!都說明,記得在供養當中吧!在剛皈依的時候供養 當中啊!有人說啊!唉喲!我們不要供養啊,修學佛法不再這個上頭,他就引一段經文,如大地菩薩乃至於等覺菩薩 ,我們看處處經文啊!那些大菩薩們啊!以無邊的供養,譬如普賢十大願王,哎呀!他是供養是不得了啊!盡法界虛 空及種種東西去供養,如果像你這樣說他們都錯了,當然他們不錯了,所以這是我們的誤解。
【又諸分別念此為此,一切皆是分別三輪法我執者,則思知識所有功德,及思暇滿,死沒無常,諸惡趣苦,淨修皈 依,從如此業起如是果,大慈大悲及菩提心,修學行心所有學處。一切皆思此者為此,此從此生,此中有此功德過患 而引定解。如於此等增長定解,當是漸增諸法我執,又法無我增長定解,此道定解漸趣微劣。行見二品違如寒熱,故 於二品全無發生猛利恆常定解之處。故如果位,安立法身為所應得,及立色身為所應得,二無相違。】
這一段話,要詳細的解釋一下,這個概念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啊!假定說像你這樣說啊!這個是分別啊!這 、念、又諸分別,所以念這個,分別怎麼分別呢?就是我們的思惟嘛?所以這個是這個,這個是這個,這些都是分別 ,都是執著三輪,我們現在要三輪空,不要去分別,那麼假定這個話對的話,一開頭對的話,我們現在常常說,如如 不動,你不要去思惟,不要去分別,如果思惟都是執著,那麼這樣一來,結果啊!我們修道的次第,這個修道的次第 ,從佛世傳的來,不管是龍樹菩薩,無著菩薩,性相二宗,經過阿底峽尊者,乃至於宗喀巴大師,沒有一個例外的, 凡是圓滿正確有修證的大菩薩祖師都是這樣的,他那個次第要怎麼辦呢?哪!第一個要思惟善知識的功德,是外在的 ,然後呢?自己修行的第一步是暇滿人身,暇滿的人身這麼難得,而這麼容易死沒無常,死了以後呢?墮惡趣,因為 墮惡趣啊!所以感到恐怖了,所以淨修皈依,等到你皈依了以後,發現哪!正式皈依的是法,然後呢?法的特質是什 麼啊?由這個上面一步一步推進啊!啊!了解這個業感緣起,說啊!從業感緣起,而修善法,發現啊!雖然生得人天 ,但是不能究竟解脫,所以你求解脫,因為求解脫,推己及人,那個時候進更一步啊!修慈悲菩提心,所以修菩提心 呢?先學願心,然後呢?再修學行心,所有這種學處啊!這個所有這些東西啊!都是要思惟的,一切皆思此者為此, 此從此生,啊!所有這些東西都要這樣去思惟,而且在剛開始的時候,正式思惟之前,一定先是,你這樣去做的話, 有多少殊勝的好處,不這樣做的有多麼嚴重的患害,你了解了這個推動你,有這個推動的力量,緊跟著去照去做的話 ,那個時候啊!你就才能夠慢慢的增上,才能夠一步一步得到,假定現在像你這麼說,說你這樣的思惟啊!都是什麼 增長分別啊!就是啊!增長那個啊虛妄的,說不是如如不動,這個分別都是法我執,結果這麼一來,就害了,當你這 個增長,勝定解就是勝解,這種跟善法相應的勝解,漸漸增長的時候,結果同時啊!你的法我執也增長了,這不是完 了嗎?所以,反過來呢?又法我執增長定解嘛?此道定解漸趣微劣。呵!這個兩樣東西,你有了這個,就沒有那一個 ,有了那個,就沒有這個,哦!所以當你要行的時候,說方便的時候,你必須照著這個次第,啊!思惟善知識啊!然 後呢?暇滿人生,這麼一步一步上來,這個是
【於如是道時二我相執所緣之事,雖微塵許戲論永離,引發定解,及於此從此生,此中有此功德過失,引發定解, 二須無違。】
所以你在果位上面,你要得到什麼?法身跟色身,這個色身通常我們說起來,叫報身、叫應身、叫化身,對不對 ?這個法報二身,必定要互相配合,不能相違背,你要在這個果位上面不違背的時候,修道的時候,如道未始,這個 兩樣東西啊!也絕對不能違背,雖微塵許戲論永離喔!絕對不能有一點點錯誤喔!如果說道未修到信當中,要這樣的 話呢?就是前面那個解,這個境啊!信解的認識,就要一點點不錯喔!你能夠這個兩樣東西不錯,然後呢?引發決定 的定解─勝解,這個兩樣東西,有了正確的認識,照著這樣去做,最後感得的這個果位才能圓滿喔!所以他說,哦! 這個在道未始,與如是道時,就是這個在道位,我們通常啊!華嚴上面說的時候啊!叫信解行證,這四個大家還清楚 吧!哦!這個宏燦法師,請你幫忙在這個上面寫一下,因為我一站起來了,這個就啊!信解行證四個位次,在西藏平 常一般在,在印度平常叫境行果,境行果,就是剛開始因道果,換句話說,你要得到那個果,一定要修那個道,要修 那個道呢?因地當中要有正確的認識,這個因地當中正確的認識,所觀的對象,或者叫,換一個名字不用因字,用境 ,那就是我們應該信,應該解的,根據所信所解,然後呢?去修,修的話另外一個名叫道,啊!然後呢?這個相應了 ,感得了那個 果,嘿!信解行證,另外一個名字叫因道果,所以說道位上頭,才那個修道的時候,這個兩樣東西啊! 絕對不能違背,那怕一點點的違背,這不可以,就像我們眼睛裹面,那怕一點點灰塵沾進去的話,對不起,這個眼睛 不行,現在修學佛法是這麼個圓滿的,難道可以插一點進去嗎?這我們要了解,所以啊!這個道理啊!也引發定解啊 ,要曉得這個功德是這樣生的,這功德是這麼來的,啊!這個兩樣東西啊!絕對不可以相違背喔!清楚不清楚這一段 ,這個概念很重要喲!如果你們不清楚,這兩天一定要弄清楚,明天正好禮拜天,好好的努力。
【此復依賴因位正見。】
那就說了,那道位當中的時候,你不錯,那麼道怎麼呢?先要因位嘛?這個因位啊!在我們華嚴上面啊!開為信 解,你開始信的時候,聽的時候,就聽這個,所以要想在這個了解的善知識第一重要,要不然你一開始弄錯的話,啊 !那就註定你是一盲引眾盲啊!好可憐啊!說。
【決擇二諦之理。】
所以在因位當中啊!這個正見哪!很明白的把這個真俗二諦啊!分辨得很清楚。
【故以教理決擇生死涅槃一切諸法,於自本性無少自性立勝義量,與因果法各各決定無少紊亂,安立因果名言之量 ,此二互相,況為能損所損,實互為伴。】
啊!這一段話,真是好極了,這個太重要了,我來解釋一下,那麼既然是說我們要果位上面感得這個佛,必定要 法報二身相應,啊!這樣,那麼道位上面呢?一定要對這兩樣東西一定不錯,所以這個靠什麼?因位當中的正知見啊 !弄!弄清楚,那麼正知見什麼呢?決擇二諦,真俗二諦,這個真正的智慧,這個地方才叫智慧,所以我們前面說, 聞相應慧,思相應慧,修相應慧,就是說來,在這個地方才是,我前面所說的,這個都方便所說,這個大家要了解的 ,但是呢?現在因為我們條件不夠,講那個東西啊!又不曉得講到那裹去了,這個給給給大家特別說明,第三學年, 最早第二學年下半期那時才講,也就是本論的最後的那個奢摩他那一部分,他這個裹邊決擇得非常仔細,非常仔細, 所謂智慧的特質是什麼?不是我們普通的聰明,啊!這是智慧的特質破煩惱,可是到現在為止我們煩惱什麼?我們不 知道,所以我祇能啊!就我們眼前的你所能了解的這個,拿我們眼前的煩惱,這都是方便說法,這個要了解的啊!所 以正今天正講到這裏,那麼我特別的提醒一下,特別提醒一下,講起那個提醒還有一個特別的好的同學當中,有一個 同學,真是,我非常讚歎,嗯!他就說,法師這地方好像有一點問題,是的,是有問題的,啊!所以我特別今天告訴 你們啊!就是前面這個,就是啊!跟我們現在相應的那一部分說些什麼,我們有了這個,把我們的粗猛的煩惱拿掉了 ,然後進入深細的地方,才能夠正確的了解,否則我們腦筋一天到晚啊!為那個事情苦苦惱惱,關於稍微深細一點的 理論,你就辨別,不可能辨別,不可能辨別,註定我們永遠在門外空轉,陷在這地方啊!下去,他這個真俗二諦,怎 麼個決擇,所謂真諦是什麼?就是勝義諦當中,這個是真實的,這個一點都不假的,在這個裹邊啊!不管是生死也好 ,涅槃也好,所以涅槃是最後的境界,生死是最低的境界,從最低到最高,你要去找真實的自性啊!對不起!一點都 找不到,微塵許也找不到,所以這個時候,立的叫勝義量,或者呢?叫真諦,但是雖然哪!一切法的自性不可得,正 因為自性不可得,一切法的因緣都現既然因緣現起的,有如此因,有感如此的果,所以啊!這個因果的法則,彼此間 啊!各各決定無少紊亂,從這個因,感這個果是一點都不錯,一點都不亂,是啊!所以從真諦當中講,好像一樣東西 都沒有,我們如果不了解的,一樣東西都沒有了,什麼都不要了,撥無因果,就這毛病就來了,乃至於啊!講空,空 嗎?好了,哎呀!這個自在呀持戒也不要,布施也不要,什麼都不要,要睡覺就睡覺,要什麼就什麼,毛病都來了, 不,正因為是空,所以他不是天生來,不是實執心,就是你什麼因,感什麼果,既然你要得到佛的果,那麼你因地當 中,一定要照如法行持,所以持戒也是非常謹慎,布施等等,每一樣東西,沒有一點點可以亂,沒有一點點可以欠, 所以在因果緣起這個過程當中啊,各各決定,如此因,決定如此的果,沒有一點點差別。而這個是安立什麼?安立叫 名言量,名言量就是俗諦,這樣一來真俗啊!這個互相啊!正好你也我,我也你,因為真諦空的,所以必定是緣起, 因為他,必定是緣起,他不是天生來的,所以必定是性空,恰恰這兩個東西啊!是分不開的啊!怎麼會兩樣東西啊! 互相啊!損害呢?我們現在講空,好了,講空什麼都沒有了,講有,好像又跟空不相應,這個是絕大的錯誤啊!所以 關於這一點啊!我們要正確的了解的,這地方,這是簡單的說一下,啊!到後面正式的進到奢摩他,毘缽舍那,那個 時候會正確,可是我們真正要了解這個毘缽舍 那的時候,單單我們嘴巴講講,還不行,嘴巴講講,這是初基本的概念 ,你沒有一點點真正的相應的,寧靜的,契機的心啊!不要說修慧,連它思慧都得不到,這個我們要了解到,所以我 們前面所說的聞思修等等的話,那是始終記住,這是方便所說,將來我會一一如理如量的介紹給大家。
【獲此定解,其後乃為證二諦義,始得墜入獲得諸佛密意數中。此理於毘缽舍那時,茲當廣說。】
說,對於上面這個東西啊!嘿,你有了確定認識的勝解了,那個時候,你然後進一步去證,修證這個,修證的結 果是得到圓滿的法報,圓滿的佛果,這樣做法,才是真正是諸佛的深密的正確的了解。啊!這個道理在最後毘缽舍那 的時候再說,眼前我舉一個簡單的比喻,譬如說這個地方,有一個茶杯擺在這裏啊,是的,你們大家看見這個桌上有 一個茶杯,或者是一個東西,又這地方,假定我們譬如說,隨便說空啊!空不空啊!有一個茶杯,那當然不空,現在 我把那個茶杯從這地方拿掉了,這地方還還有沒有茶杯?沒有了,這地方空不空啊?大家說空了,啊!然後呢?這大 家說空,我又把那個茶杯搬回來,請問這地方空不空啊?你們說說看,空不空啊?你們說說看,空不空啊?啊!不空 ,好像是不空,錯了,這個色法,你講的不空,沒錯色法,就是實際上呢,還是色法,假定他的真的空的話,你東西 擺進去,拿掉他,有沒有關係啊!請問啊!他是如果是空的話,你擺在那裏,他也是空,不擺在那兒也是空,並不影 響你擺不擺,對不對,這個了解不了解?哦!如果說這個拿掉了,這個是色,就是我們看得見的形式上面他是空掉了 ,可是他本身啊!不是,我們現在所講的是要空性,他空的特質是什麼?就是儘管你茶杯擺在那裏,他還是空的啊! 正因為是空的,所以你擺進去沒關係,你拿掉也沒關係嘛,他總歸總是空啊!這個道理,理念有沒有,大家想想看, 這是個非常淺近的比喻喔!所以我們現在都錯了,結果喔!這個叫空,然後呢?這個叫不空,這個色法顏色的色,這 是你看得見的,可以觸摸得到的,對不對?真正的空性,是不是我們的眼睛看得到,我們觸摸得到,假定我們的眼睛 看見到的,觸摸得到的話,那佛是一點用場都沒有,他還要忙著半天,我們曉得空,拿掉嘛,就空了嘛,還要你說個 半天啊!清楚不清楚?啊!所以這個概念啊!但是這個算不算啊?這是比喻喔,始終這個淺近的比喻,你們千不要把 那個淺近的比喻當做真的,一層一層的深入,啊!這個單單這個道理的話,不是語言能夠表達的啊!這個倒千真萬確 ,啊!我們一定要什麼,一定要持戒,把業障慢慢消除,然後呢,心要寧靜深細,那時候啊!你能夠由聞而思,把握 住真正。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是啊你不要誤解喔!他下面就解釋了,下面就一步一步來解釋這種道理。
p. 253 (10)
【◎ 初經義者,謂於二我顛倒執著,所起施等未清淨故,說為魔業,】
非說施等皆是魔業。他說的很明白喔!說,你對這個我法兩樣東西顛倒執著,你沒有弄清楚,那個時候你去布施 ,這個不清淨啊!不是說布施這件事情是不清淨啊!就是說你雖然布施可是你布施說,哎呀!我送給他,就好像現在 說,我送一個人家一個禮、你為什麼送他禮啊!你想有求於他啊!啊!為了要求他,先送他禮,你的目的不在送他耶 !你的目的在求,為了你耶!所以你的中心是為了什麼?二我、二我顛倒而做啊,他要叫我們清淨的去掉這個顛倒啊 !不是叫我們不要施啊。
【若不爾者,六度俱說靜慮般若,亦當許為是諸魔業。】
啊、假定這樣的話,六度當中,也說靜慮般若,請問這樣的話,豈不是一一都是魔業了嗎?所以若施等、六、做 施等六是為魔業,那麼你做靜慮也是魔業,故般若也是魔業,那麼靜慮般若都是魔業啦,不是的啊!於是你的執著, 本來他的根本的重點破這個執著,不是叫你不做,那麼我們不信的時候呢?破掉執著啊,又執著在這個空上面了,所 以經上面告訴我們呢!你如果在萬一不得已啊!你不能完整了解的話,所以,寧執,寧執,有見如須彌山啊,不可執 空見如芥子取,當然希望你是弄對,萬一你弄不對的啊!這個執著總歸弄不對嘛,你執有沒關係,大的像須彌山,須 彌山世間最大的,你執著大的這樣不怕,這空、空是最小的芥子,那怕這一點點的就完了,說得清清楚楚啊!他這個 地方的,真正重要的啊,要破這個兩我顛倒,佛法整個沒有別的,就是這個兩樣東西,結果啊!你這個經義沒有弄清 楚,所以說該空的沒有空啊!不空的空掉了,嗯!
【◎ 第二個經義呢?亦於顛倒執著所起未清淨者。】
這同樣的對上面,這個兩種顛倒不清淨,啊!所以啊!就要告訴你呀!布施,不要執著布施,就前面說的,啊 ! 你!以菩提心為主,然後呢?見到空性的時候啊,嘿!他雖然在空性當中,這個菩提心還在,反過來,證到空性以後 ,菩提心還在,發菩提心的時候,空性還在,因為發菩提心,所以你布施,因為你證得空性,所以不執著,所以布施 是布施,持戒是持戒,卻不執著,這個才對,現在你去布施,然後呢?你去持戒,你去執著,這個是不對,啊!所以 前面已經辯得很清楚了,你了解了前面的,後面這個三個經上道理我們自然很清楚,否則,你如果不了解前者,弄到 後面這個概念,往往誤解,再加上別人哪!這麼一說啊!啊!這個說這個東西,完全是這所謂是人家說兩片嘴唇皮, 隨便你撥兩撥,撥起來很容易啊!你聽起來很動聽,我們也沒有正確的知見,跟著他跑,害了!害了!所以我們繼續 下去。
【作如是說,非說不應修習施等,若不爾者者,說墮所緣而行布施,則不須說墮所緣故。】
哪!他經上面說得很清楚喔!墮所緣而行布施,錯是錯在什麼上面啊?墮,就是執著執著,執著你所緣而去行布 施,他假定說這個是錯的話,應該說布施錯,不應該說墮所緣,這個布施是錯的。
【理應總云行施當悔,然未作如是說故。】
照理說布施,哦!不可以,持戒,不可以,他前面不是這樣講的,前面說墮所緣,就執著你布施,這不可以,執 著你持戒不可以,他真正的重點,叫你不要執著,所以說,應無所住,然後呢?行於布施啊!很清楚啊!不要執著, 然後呢?再去做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啊!金剛經不是你對不對,你懂得這個道理,回去看金剛經,一目瞭然,不懂這個 道理,我們現在往往學了金剛經說,哎呀!那個都是空的,這個叫做自在啊!你要持戒,又要這樣,又要那樣,又要 這樣,唉喲!修學佛法不能這樣的,真正證得空解當中,既然是空的話,持戒持得最嚴格,他也在空性攝持當中喔! 他就不會覺得是個障礙,現在完全是他的兩種執著,哎呀,自己又懶惰,這個又不想做,這個又不能做,然後呢?聽 到那個空,這個倒好啊!這個正好又空又可以懶惰,你愛睡麼就睡,反正空的嘛,愛吃嘛就吃,反正空的嘛,佛就是 講這個,那就好了,那我們現在大毛病都這個,然後講的人這樣啊!學的人也說,哎呀!這個自在啊!對啊,沒有錯 啊!然後自由自在,你看他學了佛法以後,要怎麼辦就怎麼辦啊!佛是這樣的嗎?假定佛這樣的話,佛無量阿僧劫修 那個,那不是完全修錯了嗎?啊!這個事情啊!在這地方!大家一再要擺在心裡面哪!
【修次下編如是回答,理最切要。】
唉!這個,這篇論上面告訴我們,這個是最正確了,最正確了。
p. 254
【若倒解此,則一切行品皆為補特伽羅,或法我相執,許為有相故。】
如果你的這個上面這個道理不了解的話,那你一切的行品,換句話說,方便分啊!那豈不都是人、我兩法執嗎? 這不是都是有相嗎?是啊!所以應無所住,就是無相布施,他並沒有叫你不布施耶!他呢?叫你不著相布施,叫你不 著相持戒,所以他持戒,持得非常嚴峻,嚴峻的不得了,而沒有相,既然沒有相的話,他自己持得很好,他也不會說 別人,那別人有沒有,那沒關係,他自己持得很嚴,因為一直到那個情況,現在我們不了解這個,那就完全錯了,完 全錯了,又錯了一類呢?自己持得很嚴,因為不懂得這個慧來攝持,所以自己覺得很嚴,我最好,那別人都不對,這 是一種錯誤,還有一種呢?他不執在行品,執那個空解上頭,總覺得,啊!只要只要解空就好了,根本就不要持戒, 然後呢?看見人家持戒覺得這個不對,嗯自己啊!這個空啊!這個自在啊!這兩種喔!都是,一個是空未攝的方便, 一個是方便未攝的空,都錯了,這是啊!繫縛!前面已經說過,那麼現在繼續下去。
【◎ 又若捨心念捨此物,及防護心防此惡行,如是等類諸善分別,一切皆是執著三輪法我執者。則諸已得法無我見, 於一切種理應斷除,如瞋慢等不應習近。】
他進一步來辯論這件事情,來辯論這件事情,說假定像你這麼說,啊,前面這個經上面啊!是說,墮所緣而行布 施,等等啊!這個不對的,他假定說弄錯了,說弄錯了以後不要布施的話,那麼現在看喔!說你以布施心去想布施, 以防護心想去持戒,持種種的非理行,啊!如果像這樣的念頭,你必定要有念捨心才去捨東西,必定有持戒的心才去 持戒,假定像你這樣說,這種都是妄分別不要的話,這種善分別,是如理分別,真正說來正是我們需要的,結果他不 了解的人以為這種分別,這個是叫做執著,有執著不是三輪空,所以說,假定這類像你說是執著,是三輪我執的話, 那麼已經得到法無我見的這一些菩薩們,應該啊在任何情況之下就再不要他,啊!再不要他,而一切菩薩得到三輪空 等等,對瞋慢等啊!絕不再去做,因為這個叫做斷除的,結果呢?實際上是不是如此,不是,得到這個無分別智的菩 薩,瞋等是絕對不行,但是布施等施,都在這兒行,前面後面啊!都說明,記得在供養當中吧!在剛皈依的時候供養 當中啊!有人說啊!唉喲!我們不要供養啊,修學佛法不再這個上頭,他就引一段經文,如大地菩薩乃至於等覺菩薩 ,我們看處處經文啊!那些大菩薩們啊!以無邊的供養,譬如普賢十大願王,哎呀!他是供養是不得了啊!盡法界虛 空及種種東西去供養,如果像你這樣說他們都錯了,當然他們不錯了,所以這是我們的誤解。
【又諸分別念此為此,一切皆是分別三輪法我執者,則思知識所有功德,及思暇滿,死沒無常,諸惡趣苦,淨修皈 依,從如此業起如是果,大慈大悲及菩提心,修學行心所有學處。一切皆思此者為此,此從此生,此中有此功德過患 而引定解。如於此等增長定解,當是漸增諸法我執,又法無我增長定解,此道定解漸趣微劣。行見二品違如寒熱,故 於二品全無發生猛利恆常定解之處。故如果位,安立法身為所應得,及立色身為所應得,二無相違。】
這一段話,要詳細的解釋一下,這個概念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啊!假定說像你這樣說啊!這個是分別啊!這 、念、又諸分別,所以念這個,分別怎麼分別呢?就是我們的思惟嘛?所以這個是這個,這個是這個,這些都是分別 ,都是執著三輪,我們現在要三輪空,不要去分別,那麼假定這個話對的話,一開頭對的話,我們現在常常說,如如 不動,你不要去思惟,不要去分別,如果思惟都是執著,那麼這樣一來,結果啊!我們修道的次第,這個修道的次第 ,從佛世傳的來,不管是龍樹菩薩,無著菩薩,性相二宗,經過阿底峽尊者,乃至於宗喀巴大師,沒有一個例外的, 凡是圓滿正確有修證的大菩薩祖師都是這樣的,他那個次第要怎麼辦呢?哪!第一個要思惟善知識的功德,是外在的 ,然後呢?自己修行的第一步是暇滿人身,暇滿的人身這麼難得,而這麼容易死沒無常,死了以後呢?墮惡趣,因為 墮惡趣啊!所以感到恐怖了,所以淨修皈依,等到你皈依了以後,發現哪!正式皈依的是法,然後呢?法的特質是什 麼啊?由這個上面一步一步推進啊!啊!了解這個業感緣起,說啊!從業感緣起,而修善法,發現啊!雖然生得人天 ,但是不能究竟解脫,所以你求解脫,因為求解脫,推己及人,那個時候進更一步啊!修慈悲菩提心,所以修菩提心 呢?先學願心,然後呢?再修學行心,所有這種學處啊!這個所有這些東西啊!都是要思惟的,一切皆思此者為此, 此從此生,啊!所有這些東西都要這樣去思惟,而且在剛開始的時候,正式思惟之前,一定先是,你這樣去做的話, 有多少殊勝的好處,不這樣做的有多麼嚴重的患害,你了解了這個推動你,有這個推動的力量,緊跟著去照去做的話 ,那個時候啊!你就才能夠慢慢的增上,才能夠一步一步得到,假定現在像你這麼說,說你這樣的思惟啊!都是什麼 增長分別啊!就是啊!增長那個啊虛妄的,說不是如如不動,這個分別都是法我執,結果這麼一來,就害了,當你這 個增長,勝定解就是勝解,這種跟善法相應的勝解,漸漸增長的時候,結果同時啊!你的法我執也增長了,這不是完 了嗎?所以,反過來呢?又法我執增長定解嘛?此道定解漸趣微劣。呵!這個兩樣東西,你有了這個,就沒有那一個 ,有了那個,就沒有這個,哦!所以當你要行的時候,說方便的時候,你必須照著這個次第,啊!思惟善知識啊!然 後呢?暇滿人生,這麼一步一步上來,這個是
【於如是道時二我相執所緣之事,雖微塵許戲論永離,引發定解,及於此從此生,此中有此功德過失,引發定解, 二須無違。】
所以你在果位上面,你要得到什麼?法身跟色身,這個色身通常我們說起來,叫報身、叫應身、叫化身,對不對 ?這個法報二身,必定要互相配合,不能相違背,你要在這個果位上面不違背的時候,修道的時候,如道未始,這個 兩樣東西啊!也絕對不能違背,雖微塵許戲論永離喔!絕對不能有一點點錯誤喔!如果說道未修到信當中,要這樣的 話呢?就是前面那個解,這個境啊!信解的認識,就要一點點不錯喔!你能夠這個兩樣東西不錯,然後呢?引發決定 的定解─勝解,這個兩樣東西,有了正確的認識,照著這樣去做,最後感得的這個果位才能圓滿喔!所以他說,哦! 這個在道未始,與如是道時,就是這個在道位,我們通常啊!華嚴上面說的時候啊!叫信解行證,這四個大家還清楚 吧!哦!這個宏燦法師,請你幫忙在這個上面寫一下,因為我一站起來了,這個就啊!信解行證四個位次,在西藏平 常一般在,在印度平常叫境行果,境行果,就是剛開始因道果,換句話說,你要得到那個果,一定要修那個道,要修 那個道呢?因地當中要有正確的認識,這個因地當中正確的認識,所觀的對象,或者叫,換一個名字不用因字,用境 ,那就是我們應該信,應該解的,根據所信所解,然後呢?去修,修的話另外一個名叫道,啊!然後呢?這個相應了 ,感得了那個 果,嘿!信解行證,另外一個名字叫因道果,所以說道位上頭,才那個修道的時候,這個兩樣東西啊! 絕對不能違背,那怕一點點的違背,這不可以,就像我們眼睛裹面,那怕一點點灰塵沾進去的話,對不起,這個眼睛 不行,現在修學佛法是這麼個圓滿的,難道可以插一點進去嗎?這我們要了解,所以啊!這個道理啊!也引發定解啊 ,要曉得這個功德是這樣生的,這功德是這麼來的,啊!這個兩樣東西啊!絕對不可以相違背喔!清楚不清楚這一段 ,這個概念很重要喲!如果你們不清楚,這兩天一定要弄清楚,明天正好禮拜天,好好的努力。
【此復依賴因位正見。】
那就說了,那道位當中的時候,你不錯,那麼道怎麼呢?先要因位嘛?這個因位啊!在我們華嚴上面啊!開為信 解,你開始信的時候,聽的時候,就聽這個,所以要想在這個了解的善知識第一重要,要不然你一開始弄錯的話,啊 !那就註定你是一盲引眾盲啊!好可憐啊!說。
【決擇二諦之理。】
所以在因位當中啊!這個正見哪!很明白的把這個真俗二諦啊!分辨得很清楚。
【故以教理決擇生死涅槃一切諸法,於自本性無少自性立勝義量,與因果法各各決定無少紊亂,安立因果名言之量 ,此二互相,況為能損所損,實互為伴。】
啊!這一段話,真是好極了,這個太重要了,我來解釋一下,那麼既然是說我們要果位上面感得這個佛,必定要 法報二身相應,啊!這樣,那麼道位上面呢?一定要對這兩樣東西一定不錯,所以這個靠什麼?因位當中的正知見啊 !弄!弄清楚,那麼正知見什麼呢?決擇二諦,真俗二諦,這個真正的智慧,這個地方才叫智慧,所以我們前面說, 聞相應慧,思相應慧,修相應慧,就是說來,在這個地方才是,我前面所說的,這個都方便所說,這個大家要了解的 ,但是呢?現在因為我們條件不夠,講那個東西啊!又不曉得講到那裹去了,這個給給給大家特別說明,第三學年, 最早第二學年下半期那時才講,也就是本論的最後的那個奢摩他那一部分,他這個裹邊決擇得非常仔細,非常仔細, 所謂智慧的特質是什麼?不是我們普通的聰明,啊!這是智慧的特質破煩惱,可是到現在為止我們煩惱什麼?我們不 知道,所以我祇能啊!就我們眼前的你所能了解的這個,拿我們眼前的煩惱,這都是方便說法,這個要了解的啊!所 以正今天正講到這裏,那麼我特別的提醒一下,特別提醒一下,講起那個提醒還有一個特別的好的同學當中,有一個 同學,真是,我非常讚歎,嗯!他就說,法師這地方好像有一點問題,是的,是有問題的,啊!所以我特別今天告訴 你們啊!就是前面這個,就是啊!跟我們現在相應的那一部分說些什麼,我們有了這個,把我們的粗猛的煩惱拿掉了 ,然後進入深細的地方,才能夠正確的了解,否則我們腦筋一天到晚啊!為那個事情苦苦惱惱,關於稍微深細一點的 理論,你就辨別,不可能辨別,不可能辨別,註定我們永遠在門外空轉,陷在這地方啊!下去,他這個真俗二諦,怎 麼個決擇,所謂真諦是什麼?就是勝義諦當中,這個是真實的,這個一點都不假的,在這個裹邊啊!不管是生死也好 ,涅槃也好,所以涅槃是最後的境界,生死是最低的境界,從最低到最高,你要去找真實的自性啊!對不起!一點都 找不到,微塵許也找不到,所以這個時候,立的叫勝義量,或者呢?叫真諦,但是雖然哪!一切法的自性不可得,正 因為自性不可得,一切法的因緣都現既然因緣現起的,有如此因,有感如此的果,所以啊!這個因果的法則,彼此間 啊!各各決定無少紊亂,從這個因,感這個果是一點都不錯,一點都不亂,是啊!所以從真諦當中講,好像一樣東西 都沒有,我們如果不了解的,一樣東西都沒有了,什麼都不要了,撥無因果,就這毛病就來了,乃至於啊!講空,空 嗎?好了,哎呀!這個自在呀持戒也不要,布施也不要,什麼都不要,要睡覺就睡覺,要什麼就什麼,毛病都來了, 不,正因為是空,所以他不是天生來,不是實執心,就是你什麼因,感什麼果,既然你要得到佛的果,那麼你因地當 中,一定要照如法行持,所以持戒也是非常謹慎,布施等等,每一樣東西,沒有一點點可以亂,沒有一點點可以欠, 所以在因果緣起這個過程當中啊,各各決定,如此因,決定如此的果,沒有一點點差別。而這個是安立什麼?安立叫 名言量,名言量就是俗諦,這樣一來真俗啊!這個互相啊!正好你也我,我也你,因為真諦空的,所以必定是緣起, 因為他,必定是緣起,他不是天生來的,所以必定是性空,恰恰這兩個東西啊!是分不開的啊!怎麼會兩樣東西啊! 互相啊!損害呢?我們現在講空,好了,講空什麼都沒有了,講有,好像又跟空不相應,這個是絕大的錯誤啊!所以 關於這一點啊!我們要正確的了解的,這地方,這是簡單的說一下,啊!到後面正式的進到奢摩他,毘缽舍那,那個 時候會正確,可是我們真正要了解這個毘缽舍 那的時候,單單我們嘴巴講講,還不行,嘴巴講講,這是初基本的概念 ,你沒有一點點真正的相應的,寧靜的,契機的心啊!不要說修慧,連它思慧都得不到,這個我們要了解到,所以我 們前面所說的聞思修等等的話,那是始終記住,這是方便所說,將來我會一一如理如量的介紹給大家。
【獲此定解,其後乃為證二諦義,始得墜入獲得諸佛密意數中。此理於毘缽舍那時,茲當廣說。】
說,對於上面這個東西啊!嘿,你有了確定認識的勝解了,那個時候,你然後進一步去證,修證這個,修證的結 果是得到圓滿的法報,圓滿的佛果,這樣做法,才是真正是諸佛的深密的正確的了解。啊!這個道理在最後毘缽舍那 的時候再說,眼前我舉一個簡單的比喻,譬如說這個地方,有一個茶杯擺在這裏啊,是的,你們大家看見這個桌上有 一個茶杯,或者是一個東西,又這地方,假定我們譬如說,隨便說空啊!空不空啊!有一個茶杯,那當然不空,現在 我把那個茶杯從這地方拿掉了,這地方還還有沒有茶杯?沒有了,這地方空不空啊?大家說空了,啊!然後呢?這大 家說空,我又把那個茶杯搬回來,請問這地方空不空啊?你們說說看,空不空啊?你們說說看,空不空啊?啊!不空 ,好像是不空,錯了,這個色法,你講的不空,沒錯色法,就是實際上呢,還是色法,假定他的真的空的話,你東西 擺進去,拿掉他,有沒有關係啊!請問啊!他是如果是空的話,你擺在那裏,他也是空,不擺在那兒也是空,並不影 響你擺不擺,對不對,這個了解不了解?哦!如果說這個拿掉了,這個是色,就是我們看得見的形式上面他是空掉了 ,可是他本身啊!不是,我們現在所講的是要空性,他空的特質是什麼?就是儘管你茶杯擺在那裏,他還是空的啊! 正因為是空的,所以你擺進去沒關係,你拿掉也沒關係嘛,他總歸總是空啊!這個道理,理念有沒有,大家想想看, 這是個非常淺近的比喻喔!所以我們現在都錯了,結果喔!這個叫空,然後呢?這個叫不空,這個色法顏色的色,這 是你看得見的,可以觸摸得到的,對不對?真正的空性,是不是我們的眼睛看得到,我們觸摸得到,假定我們的眼睛 看見到的,觸摸得到的話,那佛是一點用場都沒有,他還要忙著半天,我們曉得空,拿掉嘛,就空了嘛,還要你說個 半天啊!清楚不清楚?啊!所以這個概念啊!但是這個算不算啊?這是比喻喔,始終這個淺近的比喻,你們千不要把 那個淺近的比喻當做真的,一層一層的深入,啊!這個單單這個道理的話,不是語言能夠表達的啊!這個倒千真萬確 ,啊!我們一定要什麼,一定要持戒,把業障慢慢消除,然後呢,心要寧靜深細,那時候啊!你能夠由聞而思,把握 住真正。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79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108卷 A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108卷 A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即要寧靜深細,那時候你能夠由聞而思,把握住真正這個思相應慧,我們不妨拿現在我們平常說的,這個法相跟 那個相宗跟性宗是判位是有一點差別,但是大致的內容我們可以了解,我們天台智者大師說大開圓解,大開圓解實際 上這個境界才是真的思相應的慧哦,這真正很不簡單,很不簡單的哦,那麼這個思相應慧究竟是什麼呢,因為後面毘 缽舍那再講,現在講了也沒有用,因為剛才有一位同學曾經提起啊,剛才就來問,說他希望呀在這個地方了解一下, 我告訴你現在不可能的,所以你一定要如法的去好好的行持,前面那個根本沒有建立起來,後面絕無可能,前面那些 一步一步的次第,如果說自己反省一下,從親近善知識開始,在親近善知識之前,一定要懂得怎麼去聞,聽聞的道理 ,如果這個次第建立不起來的話,你根本爬不上去,隨便哪講一點道理,種一點種子是有的,真正要如法的爬上去, 這個絕無可能,這一點呢在這地方特別說明一下,清楚不清楚?現在到這裡為止,這個上面哪應了,應了這個三種經 ,那麼現在呢,第一,第二啊,它都已經說清楚了,現在我們再繼續說下去。
p. 255
【◎ 第三經義。】
第三經義就是前面說的,說其盡所有一切觀者,都是分別,無分別才是菩提,所以它現在解釋這個:
【其經文時正是觀擇生等之時,故說施等真實無生。】
哦這個文字,現在這裡大家不一定能夠清楚,那麼,但是我也要解釋一下,是的,沒有錯,這個經文裡邊告訴我 們啊,這個分別都不對,無分別才是,菩提是什麼?就是當你正觀的時候,觀生的時候,這個是怎麼個觀法呢,說觀 後面所說八不,八不,這個八不啊就是中論上面說的,不生、不滅、不一、不異、不斷、不常、不來、不去,等到你 去觀察的時候找到耶,原來這個裡面沒有你以前一想依謂的,有一個生有一個滅,有一個一有一個異,有一個常有一 個斷,有一個去有一個來,其實一樣東西,一樣東西現出來不同的面,現出來八個相,原來你找不到沒有這個東西, 所以你以前的這個呢它都是虛妄分別,你證實了,了解了真實的內涵,原來沒有這個東西,那個時候,才對了 ,才覺 ,這樣的,所以說見到了這個施等啊,不管你作任何東西,就真實的勝義諦來說,它找不到,真實的找不到,所以說 你只有在這個狀態當中,它是相應,說:
【言分別者,顯其唯是分別假立,非說施等不應習近而應棄捨。】
那麼分別是什麼呢?分別是什麼?是所謂它講的分別啊,就是分別假立,名言當中,名言當中,如是因感如是果 ,這是由於我們分別而產生的,這樣,在勝義諦中沒有這個東西,所以它並不是叫我們不修習要棄捨,這一點是我們 應該了解的,這應該了解的,這個道理呀,這個道理呀!現在我們暫時不一定能夠很清楚很明白,但是記住你只要照 著次第去學的話,後面會說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否則的話我們很容易產生一個很大的錯誤,很大的錯誤,本論的 真正最殊勝的地方,就是最後,所以再進一步說這個之前啊,大家再回想一下,宗喀巴大師,這個應化因緣集,大家 都有一本,你們不妨看一看他年輕的時候,這麼絕頂聰明,然後呢,還沒有這麼真正修學什麼,剛開始的時候啊,大 家在作早晚課的時候,他就能夠進入無分別定,在這個定當中,人家都動不了他,他跑到那裡他生了病叫醫生看,結 果醫生看了以後,一談了醫理,這個醫生發現啊,原來他對醫理最通達的還是那個病人,不是那個醫生,你看這樣的 絕頂聰明的一個人,一學學了幾十年,廣學當年所傳的所有的各宗各派,沒有一個不學,沒有一個不修,沒有一個不 證,你仔細的看,到了那個時候啊,他就才寫那個本論,菩提道次第論,先寫廣論,就是詳細抉擇所有的那些內涵, 結果寫了前面以後,他想唉呀!現在眾生啊,末法了都顛倒了,你真正每一樣東西仔細講,對他們也沒什麼好處啊, 他最後那個毘缽舍那,止觀部份有關部份,他想不寫了,那個時候的本尊,換句話說,譬如說我們念佛,他已經親見 了阿彌陀佛了,不管他念了什麼,那就親見告訴他,某人啊你現在啊寫這個論的時候,你如果寫到這裡為止的話,一 般人連它下等的利益都沒有,換句話說,種點善根那是可以的,絕對好,如果你要如法修持的話,這個修持的利益一 點都得不到,如果說你現在,反過來把那個毘缽舍那真正的抉擇勝義的這個道理寫出來的話,那有肯修的人如法去修 持,還可以得到中等利益,這段話你們好好的看一看,可是這地方呢,一定要注意哦,我們種種子跟證真實是二件事 情,在種種子來說不要說毘缽舍那,前面的那怕你跑到廟堂中,這個叫佛啊,這也種了一個種子了,這不是就這一點 來說,而是說我們如理如量的一步一步上去,親自證得,證得什麼,證得見道乃至於更上去,所以宗大師的很多弟子 當中啊,那個這個不要說加行位上的人很多,乃至見道的人很多,他不是有一個人曾經問他一個道理啊,問他一個道 理的時候宗喀巴大師說,這樣子他想不對啊,我以前所修的跟宗喀巴大師所修的不一樣,那麼他那時候已經見到本尊 ,換句話說拿我們來說念佛已經見到佛了,所以定中見了他的本尊,耶某人告訴我的法,跟我以前修的怎麼不一樣啊 ,說那個時候那個本尊就告訴他,你以前學的是前方便,現在告訴你才正確的,就這樣,然後呢,就改過來照著宗喀 巴大師告訴他,他沒多久,登地了,見了道了,這樣,以後宗喀巴大師去的時候不但他看見,他的弟子,他對他的弟 子說恭喜你師父啊,你看看,由此可以曉得這個他講的毘缽舍那的的確確是如理如量證得,當然對我們現在來說條件 不具足,可是記住哦,假定我們要想得到圓滿果位的時候,道位不能錯,道位不能錯,因位不能錯,所以我們現在目 前下腳第一步就是什麼,因位對不對,這個概念一定要辨別得很清楚,你能夠辨別得清楚,將來走上去這一條是直路 ,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二百五十五頁,那麼上面把我們容易誤解的,這個經文啊,來辨明,來辨明,經過前面這個說 明以後,那麼這個時候我們有正確的了解,正確的了解,前面一開頭的時候曾經提到,這個大乘的不共的種子是什麼 ,然後呢共因是什麼,種子就是因,這個理路以及這個概念,前面已經提出來,但是呢到現在這地方,才把它的內涵 呀慢慢的慢慢的來加進去,使我們認識,所以到現在我們了解大乘的不共的種子是大菩提心,而要把這個大菩提心真 正成熟,那個時候就要其他的共因,換句話說其他的因緣配合了,那麼那個時候啊就要真正的戒空慧,就是這樣,它 次第一定是先發世俗菩提心,發了這個心以後,隨學六度,然後呢集聚資糧,這個叫資糧位,更進一步有了資糧了, 然後呢正式修習的話,那時候叫加行位,那個時候呀才成能夠真正的見道,見道那時候,那個叫勝義菩提心,那麼見 道這個時候,發了勝義菩提心那個時候才算是修相應慧,對了,說到這裡,前面哪,好像是二百四十五到前面二百四 十六頁,我解釋的時候啊,曾經說過,什麼是聞思修,這個是修相應慧,結果啊這個我說過的時候,把那個最後那修 字說成聞字,那麼這個今天特別的說一下,我想順著這次第來聽的話, 大概不會誤解,就這樣,我也曉得年紀大了, 有的時候這個自己有一點錯誤,就像人家寫字的時候有點筆誤,年紀大了,有的時候我常常會有這種現象,那時候要 請大家注意,如果當你感覺了,隨時提醒我,現在我們說這樣的次第,這必須要認識,必須要了解,這個兩者當中的 關係,前後等等一點都不能錯,錯了以後就會走著迂曲的路,走著迂曲的路,會冤枉,浪費很多時間,結果是很不理 想,很不理想,那麼我們常常說的,事倍功半啊,那就是說很小的,實際這個地方是浪費的時間是不曉得多多少少, 吃的冤枉苦頭是不曉得多長,這個前後那段文,都在很明確的辨明這一點,這一點啊,諸位一定要在概念上面弄得很 清楚,那麼照著這個正確的概念去行持的話,才不會走冤枉路,要不然你匆匆忙忙的去走,這個習性養成功了,很難 改,很難改,很難改,這個前面一再說明,現在我們繼續說看第三經義,大家還記得第三經義是什麼,第三經義就是 二百五十三頁上面,說盡其所有一切觀擇,皆是分別,無分別者,即是菩提,這個意思從表面看,實際上意義也是如 此,說無分別才是菩提,才是覺,其他的都是在思惟分別當中,可是我們如果不了解這個真義的話,就把我們現在的 前面的必須要的,如理思惟,就把它一下就拿掉了,實際上前面這個如理思惟,是達到後面無分別智,必須要的方便 ,必須要的基礎,因為我們前面不了解,所以啊剛開頭的聽見了,說哎呀你不要分別,結果呢因為你的方法沒有,所 以怎麼弄啊,都在門外空轉,現在這解釋這個道理,請看文。
【第三經義,其經文時正是觀擇生等之時,故說施等真實無生。】
要曉得這段的經文裡邊所說的,說到什麼地方,就是說這個前後正在抉擇這個勝義諦,說勝義諦當中啊,關於詳 細的道理,在後面那個本論的最後那部份,毘缽舍那會講。上次我們曾經講到,說宗喀巴大師造論的時候,想不造這 部份,後來本尊就告訴他,你造了這麼長一段如果最後那部份不造的話,下等利益,正確的利益一點都沒有,所以這 個關於觀擇生等詳細的道理,後面在這裡後面會說,這裡呢就簡單的說一下,我們眼前一切的境界,我們看起來都是 啊,唉千真萬確的,然後呢,就在這個裡邊流轉,學了佛法以後正確的了解,原來這是生死的根本,所謂二我執,我 執,法執,就因為無明,不了解真實相起了執著,所以造業感果,流轉生死,那麼這些東西真實的內涵是什麼呢,找 到它的真實的內涵啊,原來空,它本性空,根本就沒有生起,這樣所以在這個情況之下,我們所說的這個這個,原來 都是虛妄分別,所以在這個時候說它,真實,換句話說,在它的究竟意義上面,就他的,找它的本性,根本自性,找 不到,所以我們叫性空,性空所以緣起,緣起的這個法則,緣起的前後的因果行相,這個俗諦,這個是有的,但是呢 ,找它的真實的特質內函,卻是沒有,那麼這種道理啊後面詳細講,眼前我們隨便舉一個比喻,眼前隨便舉一個比喻 ,比如說我們講我們這國家,我們說我們這個什麼一樣東西,你任何一樣東西,當我們講的時候,對呀,這是國家就 是國家,可是你仔細找找看,國家這樣東西,到底什麼是真實的國家啊,你發現這個這是說,啊有那個地方,然後有 那些人,然後那些人啊,共同互相配合成功這樣,就是這如此而已,照真實的實質上,實質上那個國家那個東西找不 到,大的是如此,小的呢,因為眼前我們正在看那本書,是的,你說這是一本書,這本書真實的是什麼呢,它不是天 生來有這麼一本書,這個我們很清楚,原來這是紙張,然後呢上面寫了字,然後呢把線釘起來,如果你把那個東西, 這個組成功這本書的,種種因緣,因緣就是它組成它的條件,拿掉的話,書這個東西並沒有天生來就是這個,實質上 沒有這個東西,所以我們找它天生來這個東西,找不到,但是找不到並不表示它沒有,就是找它的實在的、確實的、 真實的這個本體啊找不到,這是說因緣條件所現起來的這個現象而 Book,嘿那不影響啊,印度人怎麼樣我不知道,日本人怎麼樣我不知道,沒關係,它取的名字不一樣,它並不影響這 個東西,所以這個是啊原來是分別,就是說我們個人去辨別它,由於這種概念,因為它有這樣的形象,然後呢給我們 這樣的概念,我們就給它一個定義,所謂言詞,這樣的假安立的所謂,這樣的情況,所以說它,它在這種情況之下, 如果你不認得這個特質,而去執著的話,那就錯了,那就錯了,不是說施等不應習近而應棄捨,它並不是叫你不要修 ,這樣,叫你修而不要執著,在前面已經說過了,所以說應無所住,然後呢要行於布施,下面當然持戒,忍辱,精進 。不住色,不住聲香味觸法等等,以及一開頭就說度一切眾生,到最後叫實無一眾生實滅度者,是什麼,就是你啊, 這些事情要去作的,但是你不要去執著,這個才是它的真實的意義。
【是故乃至未成佛前,於此諸行無不學時,故須學習六度等行。】
所以啊一直等到你成佛,那個前面的所有的東西啊,無時無刻,都不能停止,都要去學,所以綱領來說六度,整 個的細緻的來說萬行包含了一切,這是不懂這個道理的時候,由於無明起執,然後就造生死輪迴雜染世界,現在你了 解了,如法如理的去這樣去作,那麼將來感得的就是報身報土之果,這個我們不能弄錯。
【此復現在當由至心勵力修行,諸能修者策勵而修,暫未能者當為願境,於能修習此等之因,集聚資糧淨治業障廣 發大願,是則不久當能修行。】
那麼前面這個道理,我們了解了,所以下者緊跟著告訴我們這種道理不是說說罷了,而是我們眼前當下馬上要努 力去修的,這個努力的程度,他就說至心勵力,這四個字,第一個,心裡邊哪不是說啊浮浮泛泛,你要認得了正正確 確,然後呢切切實實,這樣的一點沒有錯,一點不浮泛的全部精神貫注在這裡,學的時候呢用的力量同樣的就是要策 大精進力,所以我們一直要記得,凡是我們現在所了解的,這些道理,不至心勵力的話,沒有多大功效,原因是無始 以來的習氣,在這種習氣的現行當中,這個現行的力量非常強,如果你不作意對治的話,他一定沒有用,要想作意對 治的話,那個時候必須要至心勵力,必定要至心勵力,所以這一點我們應該注意到,那麼修的時候呢,就看我們個人 相應的那一部份,我們就努力去做,所以說諸能修者策勵而修,就各人有我們各人相應的部份,努力策勵我們去修, 關於這一點我們看別人比自己,不必把別人的東西,把作自己的,說人家不如我,自己覺得很驕傲,啊我高高在上, 然後呢自己就覺得很好啊,這個增長慢心,完全錯了,反過來啊唷人家很好,我不如,又羡慕他哎呀心裡面覺得這樣 一就,這個也不必,每個人有每個人他相應的地方,只要自己找到自己相應的地方努力去做,這就對,這個是最重要 的一點,所以佛法裡面特別告訴我們啊,你不是要得到圓滿的果嗎?對,那麼從那裡開始呢,哪!你只要時時刻刻, 心心念念,因地上面作對了,那自然而然那個果就在這裡,自然而然就會得到這個果,事先沒有作的時候,他先一定 讓我們對業感緣起的這個道理,產生一個決定的定解的原因,就在這裡。因為我們普通凡夫,的的確確都是忙著從果 上面,看見這個好的,哎呀羡慕大家要啊,這樣,現在呢,我們對業感緣起這個道理如實了解了以後,那個時候你一 看到那個果,立刻想到耶這個果是好的,那麼這個果那來的?必然有感得的因,所以說你當看見果的時候,你就立刻 想到因,同樣的當你在因地上面努力的話,你立刻覺得我得到果了,所以自然而然啊,你會勤勤懇懇在因地上面,要 不然我們說,只問耕耘,就是耕了半天,沒有收穫的話誰願意作,啊一點都沒錯,所以破除這個難關,就在這裡,所 以古人有一句話叫,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這樣,這是漢朝的大儒董仲舒傳上面的,而且很多人引這個,說你跑到 河邊看見那麼多魚或者人家在網魚,唉呀!這個好啊,耶你不必在那地方空,哎呀!他有魚我怎麼沒有啊,耶你趕快 回去結網,正好啊,你現在要想撈到這個佛果的大魚的話,那你就自己在因地上面下功夫,這樣,下面這一段暫未能 者當為願境啊,這個太重要了,前面說的有很多人自己覺得,比別人強他又傲慢了不可以,另外大部份人說碰到那時 候,覺得哎呀這個道理現在聽懂了覺得好難噢,道理是好啊,叫我怎麼辦啊,耶,現在就告訴我們這個正確的辦法, 前面一再說的,我們修學的第一步,絕對不是馬上叫你去作,這個概念一定要弄清楚,馬上叫我們去作是走遠路,我 們第一個概念一定是對整個的綱要有個認識,既然這樣的話自然而然對那個綱要的內容,我們只是認識而不是做到, 所以實際上呢,這段話確是對我們可以說最主要的教誡就在這裡,哪!我們對沒有作的,不能作的怎麼辦呢,那這個 就是我所希望的願境,願境,所以我們平常說,境行果,這個境就是我們所願的,對境界,我們了解世俗凡夫的,不 理想的地方我們了解怎麼樣改善理想的佛的果,這個樣是我們哪所願的這個境界,現在世間充滿著苦啊,我要去掉它 啊,耶這個就是我願望所在,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即要寧靜深細,那時候你能夠由聞而思,把握住真正這個思相應慧,我們不妨拿現在我們平常說的,這個法相跟 那個相宗跟性宗是判位是有一點差別,但是大致的內容我們可以了解,我們天台智者大師說大開圓解,大開圓解實際 上這個境界才是真的思相應的慧哦,這真正很不簡單,很不簡單的哦,那麼這個思相應慧究竟是什麼呢,因為後面毘 缽舍那再講,現在講了也沒有用,因為剛才有一位同學曾經提起啊,剛才就來問,說他希望呀在這個地方了解一下, 我告訴你現在不可能的,所以你一定要如法的去好好的行持,前面那個根本沒有建立起來,後面絕無可能,前面那些 一步一步的次第,如果說自己反省一下,從親近善知識開始,在親近善知識之前,一定要懂得怎麼去聞,聽聞的道理 ,如果這個次第建立不起來的話,你根本爬不上去,隨便哪講一點道理,種一點種子是有的,真正要如法的爬上去, 這個絕無可能,這一點呢在這地方特別說明一下,清楚不清楚?現在到這裡為止,這個上面哪應了,應了這個三種經 ,那麼現在呢,第一,第二啊,它都已經說清楚了,現在我們再繼續說下去。
p. 255
【◎ 第三經義。】
第三經義就是前面說的,說其盡所有一切觀者,都是分別,無分別才是菩提,所以它現在解釋這個:
【其經文時正是觀擇生等之時,故說施等真實無生。】
哦這個文字,現在這裡大家不一定能夠清楚,那麼,但是我也要解釋一下,是的,沒有錯,這個經文裡邊告訴我 們啊,這個分別都不對,無分別才是,菩提是什麼?就是當你正觀的時候,觀生的時候,這個是怎麼個觀法呢,說觀 後面所說八不,八不,這個八不啊就是中論上面說的,不生、不滅、不一、不異、不斷、不常、不來、不去,等到你 去觀察的時候找到耶,原來這個裡面沒有你以前一想依謂的,有一個生有一個滅,有一個一有一個異,有一個常有一 個斷,有一個去有一個來,其實一樣東西,一樣東西現出來不同的面,現出來八個相,原來你找不到沒有這個東西, 所以你以前的這個呢它都是虛妄分別,你證實了,了解了真實的內涵,原來沒有這個東西,那個時候,才對了 ,才覺 ,這樣的,所以說見到了這個施等啊,不管你作任何東西,就真實的勝義諦來說,它找不到,真實的找不到,所以說 你只有在這個狀態當中,它是相應,說:
【言分別者,顯其唯是分別假立,非說施等不應習近而應棄捨。】
那麼分別是什麼呢?分別是什麼?是所謂它講的分別啊,就是分別假立,名言當中,名言當中,如是因感如是果 ,這是由於我們分別而產生的,這樣,在勝義諦中沒有這個東西,所以它並不是叫我們不修習要棄捨,這一點是我們 應該了解的,這應該了解的,這個道理呀,這個道理呀!現在我們暫時不一定能夠很清楚很明白,但是記住你只要照 著次第去學的話,後面會說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否則的話我們很容易產生一個很大的錯誤,很大的錯誤,本論的 真正最殊勝的地方,就是最後,所以再進一步說這個之前啊,大家再回想一下,宗喀巴大師,這個應化因緣集,大家 都有一本,你們不妨看一看他年輕的時候,這麼絕頂聰明,然後呢,還沒有這麼真正修學什麼,剛開始的時候啊,大 家在作早晚課的時候,他就能夠進入無分別定,在這個定當中,人家都動不了他,他跑到那裡他生了病叫醫生看,結 果醫生看了以後,一談了醫理,這個醫生發現啊,原來他對醫理最通達的還是那個病人,不是那個醫生,你看這樣的 絕頂聰明的一個人,一學學了幾十年,廣學當年所傳的所有的各宗各派,沒有一個不學,沒有一個不修,沒有一個不 證,你仔細的看,到了那個時候啊,他就才寫那個本論,菩提道次第論,先寫廣論,就是詳細抉擇所有的那些內涵, 結果寫了前面以後,他想唉呀!現在眾生啊,末法了都顛倒了,你真正每一樣東西仔細講,對他們也沒什麼好處啊, 他最後那個毘缽舍那,止觀部份有關部份,他想不寫了,那個時候的本尊,換句話說,譬如說我們念佛,他已經親見 了阿彌陀佛了,不管他念了什麼,那就親見告訴他,某人啊你現在啊寫這個論的時候,你如果寫到這裡為止的話,一 般人連它下等的利益都沒有,換句話說,種點善根那是可以的,絕對好,如果你要如法修持的話,這個修持的利益一 點都得不到,如果說你現在,反過來把那個毘缽舍那真正的抉擇勝義的這個道理寫出來的話,那有肯修的人如法去修 持,還可以得到中等利益,這段話你們好好的看一看,可是這地方呢,一定要注意哦,我們種種子跟證真實是二件事 情,在種種子來說不要說毘缽舍那,前面的那怕你跑到廟堂中,這個叫佛啊,這也種了一個種子了,這不是就這一點 來說,而是說我們如理如量的一步一步上去,親自證得,證得什麼,證得見道乃至於更上去,所以宗大師的很多弟子 當中啊,那個這個不要說加行位上的人很多,乃至見道的人很多,他不是有一個人曾經問他一個道理啊,問他一個道 理的時候宗喀巴大師說,這樣子他想不對啊,我以前所修的跟宗喀巴大師所修的不一樣,那麼他那時候已經見到本尊 ,換句話說拿我們來說念佛已經見到佛了,所以定中見了他的本尊,耶某人告訴我的法,跟我以前修的怎麼不一樣啊 ,說那個時候那個本尊就告訴他,你以前學的是前方便,現在告訴你才正確的,就這樣,然後呢,就改過來照著宗喀 巴大師告訴他,他沒多久,登地了,見了道了,這樣,以後宗喀巴大師去的時候不但他看見,他的弟子,他對他的弟 子說恭喜你師父啊,你看看,由此可以曉得這個他講的毘缽舍那的的確確是如理如量證得,當然對我們現在來說條件 不具足,可是記住哦,假定我們要想得到圓滿果位的時候,道位不能錯,道位不能錯,因位不能錯,所以我們現在目 前下腳第一步就是什麼,因位對不對,這個概念一定要辨別得很清楚,你能夠辨別得清楚,將來走上去這一條是直路 ,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二百五十五頁,那麼上面把我們容易誤解的,這個經文啊,來辨明,來辨明,經過前面這個說 明以後,那麼這個時候我們有正確的了解,正確的了解,前面一開頭的時候曾經提到,這個大乘的不共的種子是什麼 ,然後呢共因是什麼,種子就是因,這個理路以及這個概念,前面已經提出來,但是呢到現在這地方,才把它的內涵 呀慢慢的慢慢的來加進去,使我們認識,所以到現在我們了解大乘的不共的種子是大菩提心,而要把這個大菩提心真 正成熟,那個時候就要其他的共因,換句話說其他的因緣配合了,那麼那個時候啊就要真正的戒空慧,就是這樣,它 次第一定是先發世俗菩提心,發了這個心以後,隨學六度,然後呢集聚資糧,這個叫資糧位,更進一步有了資糧了, 然後呢正式修習的話,那時候叫加行位,那個時候呀才成能夠真正的見道,見道那時候,那個叫勝義菩提心,那麼見 道這個時候,發了勝義菩提心那個時候才算是修相應慧,對了,說到這裡,前面哪,好像是二百四十五到前面二百四 十六頁,我解釋的時候啊,曾經說過,什麼是聞思修,這個是修相應慧,結果啊這個我說過的時候,把那個最後那修 字說成聞字,那麼這個今天特別的說一下,我想順著這次第來聽的話, 大概不會誤解,就這樣,我也曉得年紀大了, 有的時候這個自己有一點錯誤,就像人家寫字的時候有點筆誤,年紀大了,有的時候我常常會有這種現象,那時候要 請大家注意,如果當你感覺了,隨時提醒我,現在我們說這樣的次第,這必須要認識,必須要了解,這個兩者當中的 關係,前後等等一點都不能錯,錯了以後就會走著迂曲的路,走著迂曲的路,會冤枉,浪費很多時間,結果是很不理 想,很不理想,那麼我們常常說的,事倍功半啊,那就是說很小的,實際這個地方是浪費的時間是不曉得多多少少, 吃的冤枉苦頭是不曉得多長,這個前後那段文,都在很明確的辨明這一點,這一點啊,諸位一定要在概念上面弄得很 清楚,那麼照著這個正確的概念去行持的話,才不會走冤枉路,要不然你匆匆忙忙的去走,這個習性養成功了,很難 改,很難改,很難改,這個前面一再說明,現在我們繼續說看第三經義,大家還記得第三經義是什麼,第三經義就是 二百五十三頁上面,說盡其所有一切觀擇,皆是分別,無分別者,即是菩提,這個意思從表面看,實際上意義也是如 此,說無分別才是菩提,才是覺,其他的都是在思惟分別當中,可是我們如果不了解這個真義的話,就把我們現在的 前面的必須要的,如理思惟,就把它一下就拿掉了,實際上前面這個如理思惟,是達到後面無分別智,必須要的方便 ,必須要的基礎,因為我們前面不了解,所以啊剛開頭的聽見了,說哎呀你不要分別,結果呢因為你的方法沒有,所 以怎麼弄啊,都在門外空轉,現在這解釋這個道理,請看文。
【第三經義,其經文時正是觀擇生等之時,故說施等真實無生。】
要曉得這段的經文裡邊所說的,說到什麼地方,就是說這個前後正在抉擇這個勝義諦,說勝義諦當中啊,關於詳 細的道理,在後面那個本論的最後那部份,毘缽舍那會講。上次我們曾經講到,說宗喀巴大師造論的時候,想不造這 部份,後來本尊就告訴他,你造了這麼長一段如果最後那部份不造的話,下等利益,正確的利益一點都沒有,所以這 個關於觀擇生等詳細的道理,後面在這裡後面會說,這裡呢就簡單的說一下,我們眼前一切的境界,我們看起來都是 啊,唉千真萬確的,然後呢,就在這個裡邊流轉,學了佛法以後正確的了解,原來這是生死的根本,所謂二我執,我 執,法執,就因為無明,不了解真實相起了執著,所以造業感果,流轉生死,那麼這些東西真實的內涵是什麼呢,找 到它的真實的內涵啊,原來空,它本性空,根本就沒有生起,這樣所以在這個情況之下,我們所說的這個這個,原來 都是虛妄分別,所以在這個時候說它,真實,換句話說,在它的究竟意義上面,就他的,找它的本性,根本自性,找 不到,所以我們叫性空,性空所以緣起,緣起的這個法則,緣起的前後的因果行相,這個俗諦,這個是有的,但是呢 ,找它的真實的特質內函,卻是沒有,那麼這種道理啊後面詳細講,眼前我們隨便舉一個比喻,眼前隨便舉一個比喻 ,比如說我們講我們這國家,我們說我們這個什麼一樣東西,你任何一樣東西,當我們講的時候,對呀,這是國家就 是國家,可是你仔細找找看,國家這樣東西,到底什麼是真實的國家啊,你發現這個這是說,啊有那個地方,然後有 那些人,然後那些人啊,共同互相配合成功這樣,就是這如此而已,照真實的實質上,實質上那個國家那個東西找不 到,大的是如此,小的呢,因為眼前我們正在看那本書,是的,你說這是一本書,這本書真實的是什麼呢,它不是天 生來有這麼一本書,這個我們很清楚,原來這是紙張,然後呢上面寫了字,然後呢把線釘起來,如果你把那個東西, 這個組成功這本書的,種種因緣,因緣就是它組成它的條件,拿掉的話,書這個東西並沒有天生來就是這個,實質上 沒有這個東西,所以我們找它天生來這個東西,找不到,但是找不到並不表示它沒有,就是找它的實在的、確實的、 真實的這個本體啊找不到,這是說因緣條件所現起來的這個現象而 Book,嘿那不影響啊,印度人怎麼樣我不知道,日本人怎麼樣我不知道,沒關係,它取的名字不一樣,它並不影響這 個東西,所以這個是啊原來是分別,就是說我們個人去辨別它,由於這種概念,因為它有這樣的形象,然後呢給我們 這樣的概念,我們就給它一個定義,所謂言詞,這樣的假安立的所謂,這樣的情況,所以說它,它在這種情況之下, 如果你不認得這個特質,而去執著的話,那就錯了,那就錯了,不是說施等不應習近而應棄捨,它並不是叫你不要修 ,這樣,叫你修而不要執著,在前面已經說過了,所以說應無所住,然後呢要行於布施,下面當然持戒,忍辱,精進 。不住色,不住聲香味觸法等等,以及一開頭就說度一切眾生,到最後叫實無一眾生實滅度者,是什麼,就是你啊, 這些事情要去作的,但是你不要去執著,這個才是它的真實的意義。
【是故乃至未成佛前,於此諸行無不學時,故須學習六度等行。】
所以啊一直等到你成佛,那個前面的所有的東西啊,無時無刻,都不能停止,都要去學,所以綱領來說六度,整 個的細緻的來說萬行包含了一切,這是不懂這個道理的時候,由於無明起執,然後就造生死輪迴雜染世界,現在你了 解了,如法如理的去這樣去作,那麼將來感得的就是報身報土之果,這個我們不能弄錯。
【此復現在當由至心勵力修行,諸能修者策勵而修,暫未能者當為願境,於能修習此等之因,集聚資糧淨治業障廣 發大願,是則不久當能修行。】
那麼前面這個道理,我們了解了,所以下者緊跟著告訴我們這種道理不是說說罷了,而是我們眼前當下馬上要努 力去修的,這個努力的程度,他就說至心勵力,這四個字,第一個,心裡邊哪不是說啊浮浮泛泛,你要認得了正正確 確,然後呢切切實實,這樣的一點沒有錯,一點不浮泛的全部精神貫注在這裡,學的時候呢用的力量同樣的就是要策 大精進力,所以我們一直要記得,凡是我們現在所了解的,這些道理,不至心勵力的話,沒有多大功效,原因是無始 以來的習氣,在這種習氣的現行當中,這個現行的力量非常強,如果你不作意對治的話,他一定沒有用,要想作意對 治的話,那個時候必須要至心勵力,必定要至心勵力,所以這一點我們應該注意到,那麼修的時候呢,就看我們個人 相應的那一部份,我們就努力去做,所以說諸能修者策勵而修,就各人有我們各人相應的部份,努力策勵我們去修, 關於這一點我們看別人比自己,不必把別人的東西,把作自己的,說人家不如我,自己覺得很驕傲,啊我高高在上, 然後呢自己就覺得很好啊,這個增長慢心,完全錯了,反過來啊唷人家很好,我不如,又羡慕他哎呀心裡面覺得這樣 一就,這個也不必,每個人有每個人他相應的地方,只要自己找到自己相應的地方努力去做,這就對,這個是最重要 的一點,所以佛法裡面特別告訴我們啊,你不是要得到圓滿的果嗎?對,那麼從那裡開始呢,哪!你只要時時刻刻, 心心念念,因地上面作對了,那自然而然那個果就在這裡,自然而然就會得到這個果,事先沒有作的時候,他先一定 讓我們對業感緣起的這個道理,產生一個決定的定解的原因,就在這裡。因為我們普通凡夫,的的確確都是忙著從果 上面,看見這個好的,哎呀羡慕大家要啊,這樣,現在呢,我們對業感緣起這個道理如實了解了以後,那個時候你一 看到那個果,立刻想到耶這個果是好的,那麼這個果那來的?必然有感得的因,所以說你當看見果的時候,你就立刻 想到因,同樣的當你在因地上面努力的話,你立刻覺得我得到果了,所以自然而然啊,你會勤勤懇懇在因地上面,要 不然我們說,只問耕耘,就是耕了半天,沒有收穫的話誰願意作,啊一點都沒錯,所以破除這個難關,就在這裡,所 以古人有一句話叫,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這樣,這是漢朝的大儒董仲舒傳上面的,而且很多人引這個,說你跑到 河邊看見那麼多魚或者人家在網魚,唉呀!這個好啊,耶你不必在那地方空,哎呀!他有魚我怎麼沒有啊,耶你趕快 回去結網,正好啊,你現在要想撈到這個佛果的大魚的話,那你就自己在因地上面下功夫,這樣,下面這一段暫未能 者當為願境啊,這個太重要了,前面說的有很多人自己覺得,比別人強他又傲慢了不可以,另外大部份人說碰到那時 候,覺得哎呀這個道理現在聽懂了覺得好難噢,道理是好啊,叫我怎麼辦啊,耶,現在就告訴我們這個正確的辦法, 前面一再說的,我們修學的第一步,絕對不是馬上叫你去作,這個概念一定要弄清楚,馬上叫我們去作是走遠路,我 們第一個概念一定是對整個的綱要有個認識,既然這樣的話自然而然對那個綱要的內容,我們只是認識而不是做到, 所以實際上呢,這段話確是對我們可以說最主要的教誡就在這裡,哪!我們對沒有作的,不能作的怎麼辦呢,那這個 就是我所希望的願境,願境,所以我們平常說,境行果,這個境就是我們所願的,對境界,我們了解世俗凡夫的,不 理想的地方我們了解怎麼樣改善理想的佛的果,這個樣是我們哪所願的這個境界,現在世間充滿著苦啊,我要去掉它 啊,耶這個就是我願望所在,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79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108卷 B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108卷 B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麼不但自己去掉而且幫一切人解決啊,如何解決啊,這些道理,那個時候聽見了以後,就是前面所說的,那時 候我們千萬不要說,哎呀,這麼難啊,我不行啊,耶,它告訴我們非常巧妙的辦法,是的啊,這就是我盼望的,我要 的,既然你要這樣的結果的話,所以它下面說,嘿!你就努力啊,做下面這件事情,什麼啊,修習這個因,你只要這 個因一步一步作上去是自然而然得到,那麼因是什麼呢?集聚資糧、淨治罪障、廣發大願,這個前面是一再說過了, 你能夠這樣作的話,因為因你一步一步一點一點的積累,所以自然而然啊,慢慢慢慢的不久啊,都能夠作到,這是我 們最最重要的關鍵,一而再,再而三,這個地方的提,那麼,所以在這裡的話也停下來我們說一下,那 麼像我們現在 這個狀態該怎麼辦呢?就是這樣三件事情,簡單極了,淨治罪障、集聚資糧、廣發大願。懺悔就是這個,然後呢,忙 所有的這些現在我們出家以後為三寶的事情,無非都是在這地方,集聚資糧。可是我們要記得這個都是什麼,一切迴 向無上菩提,否則就成為三世怨。不管三者當中作那一個,它必須要有一樣東西,正知見,沒有正知見你作起來的話 總歸是呀吃力得很,效果不大,乃至於啊空轉,你能夠作到了,慢慢的自然相應,我想有很多同修,現在已經能夠感 覺到,你那怕一念相應,耶,那個時候,相應的時候,他就感得很清楚那一念相應了,所以前面說的這千真萬確的這 個事實,千真萬確的事實,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在這裡呀講了這個道理以後要把了凡四訓這一類書,拿出來溫習 的道理,僅管他求的目的,只是很淺的世間的,我們求的是最圓滿的,但是我們用的心都是一樣,他也用這個心,我 們也用這個心,這樣,這個用的心行相是一樣,可是所見的深遠不同,只是如此而已,所以這個配合,然後來演習照 著去作的話,的的確確無往不利,無往不利,那麼假定下面緊跟著說,我們不能這樣作。
p. 255 (4)
【若不如是行,執自不知及不能行,謂於此等不須學者,自害害他,亦是隱滅聖教因緣,故不應爾。】
如果我們現在不能行,作不到,或者呢自己不知道,上面一個執字這就麻煩了,自己不知道呀自己還很執著,自 己不能行啊,自己還很執著,你不知道,說哎呀努力要去求,你不能行,然後呢找到不能行的原因,慢慢的改善,這 個是我們現在應該的,萬一你弄得不對,怎麼辨呢,我們就不知道就說,哎呀,這個不要去學了,這是一種,還有因 為自己不能行啊,然後就不要去學這個是什麼,自害害他,最嚴重的是莫過於此,莫過於此,下面舉了一個特別的說 聖教隱沒的因緣,我們現在每每大家都是嘆啊!現在末法了,大家就感得了,為什麼末法?就是聖教隱沒,為什麼隱 沒?為什麼隱沒?請問,這是果啊,這是我們的共業啊,換句話說因地當中啊,就不重視那個,乃至於忽視這個,乃 至於反過來說哎呀這個不要啦!不要去執著自己的不知道,以及不能行就不要它,那麼既然我們都不要它的話,在因 地當中有這樣的因感得的果報。當然,說到這裡這地方要特別提醒,現在我們見到了這個圓滿的教法,有很多人說哎 呀看見了歡喜得不得了,這說明什麼,說明他的因地當中啊看見了這個教法以後啊,唉呀,好啊!要肯努力學,還有 一種呢,雖然見到了這教法是好,哎呀他就覺得難啊,那因地當中什麼?當初的時候就這是心理,乃至於就覺得不要 的,無非都是這種原因,我們已經清楚了,所以說眼前這個果,現起的時候你很容易檢查的出來,當時因地當中我們 是下的什麼因,由於這樣的異熟,所以感得現在的聖教慢慢的隱沒,由於當時的這個等流,所以感得現在對這個境界 的心裡的這個狀態,現在我們幸運而了解了,唯一,而且必須應該作的什麼?就是啊告訴自己要努力不知道的一定要 想辦法去知道,千萬不要說唉呀,這個好難呀!我現在不行呀,應該這麼說,唉呀這個的確難啊,是原來這個裡面還 有這麼多,但是它的好處有這麼大啊,我以前沒能好好作呀,所以啊,感得現在還在苦惱,現在曉得了,趕快努力還 來得及,雖然我宿生造了這個聖教隱沒的這個業,今天感得末法,但是總算還有一點點善根,在末法當中居然還能聽 見這樣的圓滿的教法,就憑這麼一點點最好的那個寶貝,如果這一生再不努力的話,如果自己還是唉呀我不行,一放 ,完了,下次就沒機會了,所以大家常常記著一個比喻,比如說現在我們這考學校,哎呀這個考學校真千難萬難啊, 要考一個好學校啊,考一個好學校,當然啦你有本事考上狀元,那固然了不起,可是我始終有一個感覺啊,這個第一 名跟最後一名當中,我覺得最後一名比第一名來得幸運,你們相信不相信這個話,第一名沒關係,得第二名,第三名 不管它那一名,總歸進去了,可是最末一名的話,那差一點就完了,對不對,想想看,現在我們什麼狀態,記住,就 是最末一名哦,所以前面沒有好好的努力啊,但是我們總算努力的趕到最後一名啊,你只要進到最好的地方去,你肯 努力的話,將來這個地方畢業的時候,你可以趕上第一名,這個很明白嘛!所以這幾個概念我前面一再跟大家說,跟 大家打氣的原因就在這裡,我所以跟大家打氣真正說起來,是給我自己打氣,因為我自己深深的感覺到了,我跟你們 打十分氣,我自己脹足一百分,耶就有這個力量,你們不妨自己試試看,這個道理就是這樣當你還沒有作,心裡想了 退縮那一面,你就完了,始終記住,事情還沒作,先打了退堂鼓,你只有一條路失敗,打仗絕對不能拿背跟人家打的 ,你再逃的快人家看得清清楚楚,瞄準了一槍打不到,還有第二槍,第二槍打不到,第三槍,一直把你打死為止,這 個不是很明白嗎,對不對?所以不要說自己能夠逃得了,這個動物當中,我常常有一句話,這個是我們 的方言,那個 ,我小的時候呀看見人家那個老法,捕捉那個雉,叫山雞,曉得吧,長得很漂亮那個,那個捕捉,他用特別的方法, 用什麼,用那個老鷹,那個老鷹他先要養的,養出來了以後那個眼睛非常尖,然後就放出去,牠在天上轉,耶一下看 見了就追下來,追下來那個山雞一看見上面老鷹追呀,牠就逃,當然這個凡是打獵的人不但有鷹還有狗,然後嘰呤誆 啷就追,然後這個山雞啊,能飛但是飛不快牠又飛又走,最後實在逃不走了,牠怎麼辦啊,看見前面一個草堆,就把 那個頭啊縮在草堆裡,頭縮在草堆裡,那個屁股就翹在外面,牠覺得很安全,牠覺得很安全,你們想想看了解不了解 這個道理,我們現在在這地方就是這樣,哎呀看見這麼難啊,沒辦法,怎麼辦呀,就把那個頭蒙起,不要看哦,這個 不行,這個不行,然後你自己覺得安全了,結果呢你看不見他,他看得清清楚楚啊,這個狗也來了,鷹也來了,註定 你被他抓到,所以這個畜生特質是什麼--愚痴相,所以現在在這個地方啊,大家記住,想想看,對不對,這個道理 不要說今天聽過了就完了,所以我們現在真正重要的就是經常思惟這種道理,你不斷的能夠心裡去思惟的話,這個力 量就強了,強了以後,你就自己策發自己,要曉得你一念這個策發,這個念頭是什麼,現在說修行、修行,沒別的就 是這個耶,這不是說你落下去的因嗎,對不對,那很清楚了,前面是無明然後行,行必定在識心當中熏習下一個識種 子,換句話說呢,現在呢你得到了正知見,正知見的行,行在那裡?就是那個起心動念嘛,前面跟無明相應的,因為 你不知道說,哎呀這個難啊,我不能作啊,然後熏習下去是什麼,註定你失敗的這個因,現在呢說,對呀,啊我無論 如何要去作,這個是跟正知見相應了,把成功的因就放下去了,那麼這個因怎麼能夠感果呢,現在我們懂得了,也了 解了,也懂得了,如果我們仍舊跟無明相應的時候,哎呀我不行呀,我不對呀,我什麼,我不知,不行,還執著它的 話,那就完了,現在,不,那有不行的,佛陀,每一個佛陀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沒有一個例外,都是這樣來的,我當 然也是這樣來的,當然也是來,一切法都是是什麼,說性空緣起,沒有天生來就是佛,沒有天生來固定就是眾生,你 什麼因緣感什麼果,現在你那個種子下下去第一個先呀,哎呀我不行啊,好,這個因就是個不行的因,然後呢完了既 然不行,哎這個不要作,那個不要作,這個要退,這個也退,那個緣這樣,好了,結果呢,你這個事情不作,那個事 情不作,你忙些什麼,嘿偏偏你啊,在世俗當中這些也逃不了,等一下張三跑著來要麻煩你,李四要跑得來麻煩你, 親戚要麻煩你,朋友要麻煩你,這個也麻煩你,哎呀你空忙一生,對不對?你說你現在不努力,忙些什麼,你就算不 作這些事情,你要不要吃飯,要不要睡覺,要不要那個,結果呢二者當中,你同樣的把一生辛辛苦苦過去了,二條路 是完全不一樣啊,是這個我們一開頭是務必要辨別得清楚啊,現在大家都是稍一點不行啦,所以你如果說前面這個道 理不清楚不明白,固然沒有用,聽清楚聽明白了,不深思熟慮的話,聽完了以後等一下還是老習氣在轉,這個還是沒 有用,所以記得啊,因下對了以後,怎麼樣把那個因繼續策發它滋長它,所以說到這地方,我前面那個共道的時候, 共中士,共下士,那時候都是,所以一一取來修習,在原則上面我們現在了解,啊原來這個十二因緣當中,這個一個 能引的因,怎麼樣經過這個後面這個生,一個是引支,一個生支,能生支來引發它,如果是不了解的,世間錯誤的概 念引發的什麼?生死輪迴,結果呢,這個最後的結果是什麼呀?一句話拿我們世俗常常講的叫「君子樂得為君子,小 人枉之為小人,。」這個小人不是說那些的小人,就是你修行啊,嘿!就什麼憑空得來的一樣,你不修行就真正冤枉 了,因為你不修行並不真正的省力耶,你還是這麼忙耶,這千真萬確的事實耶,那假定說啊你不修行,在那兒吃大飯 一天到晚快樂,快樂完了以後升天,到那時候佛天上掉下來了,那誰都不願去忙這些
【集經論云:「觀察無為厭有為善是為魔業,知菩提道而不尋求波羅蜜多道,是為魔業。」】
現在呢,進一步說,是的啊,我們現在要學跳出這個生死輪迴,所以啊懂得生死輪迴說些什麼,這個啊叫無為, 要學的這個東西這個!然後因為你觀察的這個東西,世間一切的有為啊,唉呀這個不要啊,去厭患的話,這個是魔業 ,錯了,真實的意思是前面了解了,到這裡不會誤解,前面說了些什麼,要方便所攝的慧,是觀察無為這是慧,這個 慧一定要拿什麼,一定要拿方便攝持,因為你方便攝持,所以你雖然在智慧行,但是呢他不會厭患這個有為,這是所 以菩薩在生死當中,在生死當中,雖然在生死當中,因為這個生死當中行的方便行,這是福德資糧,但是同樣的,他 這個方便有智慧攝持,所以他不會沉淪在這個有為當中。這一點我們要了解的,所以這一段的辨別,對我們修學 大乘 佛法的人來說太重要了,太重要了,而實際上呢,大乘佛法是我們最後必須走的,不管你眼前走的那一個,只是說這 一條路最省事,最直接,最方便的,你如果不了解這個的話,雖然你想討一點便宜,結果是走了很多冤枉路,只是如 此而已啊,所以認識了這個道理曉得啊,這是必然最好的就是這個,那麼下面是知菩提道而不尋求波羅密多道,是為 魔業,是的啊,你現在要求菩提道,既然要求菩提道的話,對不起,那從什麼地方作啊,那就是六度萬行當中啊,假 定你不從上面作的話,是為魔業,這個印證,同樣的印證經,所以假定前面說那個經上面對的話,像前面那種解釋, 前面的經是什麼,說這些都是分別,這無分別才是菩提,所以你這個也不要思惟,那個也不要思惟,這個也不要作, 假定這些對的話,那後面這不都錯了嘛,這不是都矛盾了嘛,實際上不矛盾,所以經過現在這樣一解釋,你就道理非 常清楚,所以我們真正的學一定要經論配合,必然的一個問題,佛說的大小性相顯密,決不會有衝突,這我們要了解 ,如果有衝突了,那一定是我們這個裡邊的知見有問題,而這個知見是修行的第一步,你一開頭的知見錯了以後,對 不起,那個總歸錯,所以我們現在在這個地方,再推回到說現在我們不急,正知見把握得住,把握住以後,但是這個 也不是說不要行哦,如果沒有行的話,正知見根本談不到哦,然後呢在我們能行的地方下手,高的地方作為我們的希 望,最高的願境正式一步一步上去,自然能夠越高、越高、越高,最後圓滿。
【又云:「若諸菩薩離善方便,不應勤修甚深法性。」】
那地方更直接來說了,真正要走這一條直路的大乘行者菩薩啊,如果說他沒有善巧方便的話,對不起,那個時候 啊不應該也不可以努力求這個甚深法性,這是什麼?空性,換句話說,所以在這地方了解了,這一點的話我們哪對眼 前,目前譬如有很多人要求大徹大悟,這個時候就要檢點一下了,我們是不是現在已經發了大菩提心,有了這個方便 作為它不共的種子,是不是有了這個集聚資糧,有了進一步的的確確,你非要修習這個甚深空性,否則的話你雖然有 這個大心呀,對不起,你自己是沉淪生死啊,何況救人?反之如果說你這個沒有的話,不共因沒有的話,那麼求這個 甚深空性,你就是大徹大悟等等啊,這個是什麼,這個是共因,這個是共因,這樣的話呢,你已經走上了叉路去了, 下面這個一段。
【不可思議秘密經云:】
引經上面證明哦,下面這個經,證明很重要的。
【「善男子,如火從因然無因則滅,如是從所緣境心乃熾然,若無所緣心當息滅。】
這個文字看看很容易懂,這裡的意義是非常重要,就像火啊!要燒那個火一定要有它原因的,憑空不會升起火來 ,比如說燒木材,木材的火,燒汽油,汽油的火,電燈,電爐一定是有它的因,才能夠燒起火來,沒有因的話這個火 不會,現在我們這個心裡邊啊,也要有一種猛利的行相去修學,這個心的猛利的行相怎麼起來的,從所緣的境,就是 說你心裡面的確緣一個對象,那麼有了這個所緣的對象,策發你內心的好樂心,那種好樂心,很強烈的叫作熾然,拿 我們世間的來說,唉呀你歡喜這個東西,這個貪心熾燃,如果說這個東西你可怕的瞋,瞋心熾燃,再不然的話呢癡心 也是熾燃,不過這個癡心的熾然我們感覺不到。若無所緣心當息滅,如果沒有所緣的對象的話,那個心生不起來的, 所以當我們一個境相,如果這個境況你一點興趣都沒有的話,唉呀坐在那兒打哈欠,那怕早晨剛起來,看見那個東西 啊,就這樣,你沒味道了,你看見,唉呀這個很有味道那怕你晚上要睡覺了,唉忙了一天了,到了那個時,這個電視 節目唉呀好的不得了,叫你是呀早一點休息,哎呀,沒關係,沒關係,沒關係,對不對,我們大家都有這個經驗,那 麼這個說什麼呀,重要了,重要了,所以前頭我曾經跟大家說過,為什麼聲聞、緣覺,他存在這個空性當中生不起來 的原因什麼,因為他第一個發心的目的是的確一定是先見到世俗的苦,了解世俗的形象,那個痛苦的不得了,那麼他 就找到那個苦的因,去解決他,為了息苦去找苦的因,找到了苦的因,然後呢啊去如理修持,把這個苦因消失掉了, 苦果就沒有了,結果發現那個苦的因在什麼,在煩惱最後,而煩惱的最終的這個生起的原因,原來在什麼?執--執 ,我執,這樣,所以到那個時候啊,修了結果發現我沒有了,所以那個心所緣的,它本來一直忙的說:這個放不下, 那個放不下,為什麼,為了我嘛,這個很明白,現在我既然沒有了,你還有什麼東西,心當然跟著也就沒有了,所以 這是為什麼前面說,沒有善方便不能修甚深空性,你一但證了空性,好了,你心所緣的對象,沒有了,那個心,息滅 了生不起來,就生不起來,沒有一點好樂心,這是二乘所以必然會沈空持寂的原因,所以我們現在儘管說說要修大乘 ,修大乘忙著把自己的問 題解決,這實在是一條很糟糕的路,那麼現在怎麼辨呢,那只有二個方法說你要究竟圓滿解 決問題,不是單單把這個問題找到可以,你要得到無上菩提,但是要得到無上菩提,你先尋求空性的話,到那個時候 ,耶,推動你的力量還是什麼,還是你的心形相,那個心形相推動你什麼--欲,不是,世間的欲,是三毒,然後呢 ?佛法的欲是善法欲,欲為勤依,你有了這個善法欲,才是精進而有了精進才能夠圓滿一切資糧,現在你善法欲沒有 了,換句話說再好的東西,人家說哎呀這個天上衛星多好,多好,天上衛星跟我有什麼關係啊,肚子餓得要命,吃飽 了哇!好舒服,躺在那裡睡覺要緊,管他天上衛不衛星,這不是很簡單一個道理嘛,就是這樣,所以他現在呢,在沒 有修得之前啊,要第一個要把大菩提心提起來,對不起,前面告訴我們,而這個發大菩提心的因雖然很多,就是這裡 面最殊勝的是什麼--大慈悲,那麼這又為什麼呢,就是在你還沒有證空性、證勝義菩提之前,為什麼一定要學先發 世俗菩提心?也在此,是那時候啊你自己的苦,推己及人啊,哎呀看見一切眾生都苦,你要解決一切眾生的忙,所以 等到發心發到這個時候,那個夠量的這個大慈悲心是什麼呢?,他全不看見自己,他說全無苦受啊,所有的苦受沒有 一點點的是他都棄捨,都要去接起來,為什麼,幫助別人,全無樂受世俗不捨,所有任何一點點的快樂都捨掉了,也 給別人去,所有的苦受他來受,所有的樂受給別人去,為什麼他能這樣作呢,那時候他已經心目當中,全部的自己心 裡所緣救一切人,那時候他就一直忙這個東西,忙這個事情然後去證得空性,他見到沒有我,也沒關係啊,我雖然沒 有,我要救的對象都在這個地方啊,對不對,那時候就好了,所以平常啊他要救人啊,因為這個有實執,所以痛苦不 堪,那個時候他現在要救人啊,發現那個痛苦本身是空的,救人的願力,就是實實足足的在這裡,對不對,所以我們 不能幫助人家,因為這個我沒空掉。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麼不但自己去掉而且幫一切人解決啊,如何解決啊,這些道理,那個時候聽見了以後,就是前面所說的,那時 候我們千萬不要說,哎呀,這麼難啊,我不行啊,耶,它告訴我們非常巧妙的辦法,是的啊,這就是我盼望的,我要 的,既然你要這樣的結果的話,所以它下面說,嘿!你就努力啊,做下面這件事情,什麼啊,修習這個因,你只要這 個因一步一步作上去是自然而然得到,那麼因是什麼呢?集聚資糧、淨治罪障、廣發大願,這個前面是一再說過了, 你能夠這樣作的話,因為因你一步一步一點一點的積累,所以自然而然啊,慢慢慢慢的不久啊,都能夠作到,這是我 們最最重要的關鍵,一而再,再而三,這個地方的提,那麼,所以在這裡的話也停下來我們說一下,那 麼像我們現在 這個狀態該怎麼辦呢?就是這樣三件事情,簡單極了,淨治罪障、集聚資糧、廣發大願。懺悔就是這個,然後呢,忙 所有的這些現在我們出家以後為三寶的事情,無非都是在這地方,集聚資糧。可是我們要記得這個都是什麼,一切迴 向無上菩提,否則就成為三世怨。不管三者當中作那一個,它必須要有一樣東西,正知見,沒有正知見你作起來的話 總歸是呀吃力得很,效果不大,乃至於啊空轉,你能夠作到了,慢慢的自然相應,我想有很多同修,現在已經能夠感 覺到,你那怕一念相應,耶,那個時候,相應的時候,他就感得很清楚那一念相應了,所以前面說的這千真萬確的這 個事實,千真萬確的事實,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在這裡呀講了這個道理以後要把了凡四訓這一類書,拿出來溫習 的道理,僅管他求的目的,只是很淺的世間的,我們求的是最圓滿的,但是我們用的心都是一樣,他也用這個心,我 們也用這個心,這樣,這個用的心行相是一樣,可是所見的深遠不同,只是如此而已,所以這個配合,然後來演習照 著去作的話,的的確確無往不利,無往不利,那麼假定下面緊跟著說,我們不能這樣作。
p. 255 (4)
【若不如是行,執自不知及不能行,謂於此等不須學者,自害害他,亦是隱滅聖教因緣,故不應爾。】
如果我們現在不能行,作不到,或者呢自己不知道,上面一個執字這就麻煩了,自己不知道呀自己還很執著,自 己不能行啊,自己還很執著,你不知道,說哎呀努力要去求,你不能行,然後呢找到不能行的原因,慢慢的改善,這 個是我們現在應該的,萬一你弄得不對,怎麼辨呢,我們就不知道就說,哎呀,這個不要去學了,這是一種,還有因 為自己不能行啊,然後就不要去學這個是什麼,自害害他,最嚴重的是莫過於此,莫過於此,下面舉了一個特別的說 聖教隱沒的因緣,我們現在每每大家都是嘆啊!現在末法了,大家就感得了,為什麼末法?就是聖教隱沒,為什麼隱 沒?為什麼隱沒?請問,這是果啊,這是我們的共業啊,換句話說因地當中啊,就不重視那個,乃至於忽視這個,乃 至於反過來說哎呀這個不要啦!不要去執著自己的不知道,以及不能行就不要它,那麼既然我們都不要它的話,在因 地當中有這樣的因感得的果報。當然,說到這裡這地方要特別提醒,現在我們見到了這個圓滿的教法,有很多人說哎 呀看見了歡喜得不得了,這說明什麼,說明他的因地當中啊看見了這個教法以後啊,唉呀,好啊!要肯努力學,還有 一種呢,雖然見到了這教法是好,哎呀他就覺得難啊,那因地當中什麼?當初的時候就這是心理,乃至於就覺得不要 的,無非都是這種原因,我們已經清楚了,所以說眼前這個果,現起的時候你很容易檢查的出來,當時因地當中我們 是下的什麼因,由於這樣的異熟,所以感得現在的聖教慢慢的隱沒,由於當時的這個等流,所以感得現在對這個境界 的心裡的這個狀態,現在我們幸運而了解了,唯一,而且必須應該作的什麼?就是啊告訴自己要努力不知道的一定要 想辦法去知道,千萬不要說唉呀,這個好難呀!我現在不行呀,應該這麼說,唉呀這個的確難啊,是原來這個裡面還 有這麼多,但是它的好處有這麼大啊,我以前沒能好好作呀,所以啊,感得現在還在苦惱,現在曉得了,趕快努力還 來得及,雖然我宿生造了這個聖教隱沒的這個業,今天感得末法,但是總算還有一點點善根,在末法當中居然還能聽 見這樣的圓滿的教法,就憑這麼一點點最好的那個寶貝,如果這一生再不努力的話,如果自己還是唉呀我不行,一放 ,完了,下次就沒機會了,所以大家常常記著一個比喻,比如說現在我們這考學校,哎呀這個考學校真千難萬難啊, 要考一個好學校啊,考一個好學校,當然啦你有本事考上狀元,那固然了不起,可是我始終有一個感覺啊,這個第一 名跟最後一名當中,我覺得最後一名比第一名來得幸運,你們相信不相信這個話,第一名沒關係,得第二名,第三名 不管它那一名,總歸進去了,可是最末一名的話,那差一點就完了,對不對,想想看,現在我們什麼狀態,記住,就 是最末一名哦,所以前面沒有好好的努力啊,但是我們總算努力的趕到最後一名啊,你只要進到最好的地方去,你肯 努力的話,將來這個地方畢業的時候,你可以趕上第一名,這個很明白嘛!所以這幾個概念我前面一再跟大家說,跟 大家打氣的原因就在這裡,我所以跟大家打氣真正說起來,是給我自己打氣,因為我自己深深的感覺到了,我跟你們 打十分氣,我自己脹足一百分,耶就有這個力量,你們不妨自己試試看,這個道理就是這樣當你還沒有作,心裡想了 退縮那一面,你就完了,始終記住,事情還沒作,先打了退堂鼓,你只有一條路失敗,打仗絕對不能拿背跟人家打的 ,你再逃的快人家看得清清楚楚,瞄準了一槍打不到,還有第二槍,第二槍打不到,第三槍,一直把你打死為止,這 個不是很明白嗎,對不對?所以不要說自己能夠逃得了,這個動物當中,我常常有一句話,這個是我們 的方言,那個 ,我小的時候呀看見人家那個老法,捕捉那個雉,叫山雞,曉得吧,長得很漂亮那個,那個捕捉,他用特別的方法, 用什麼,用那個老鷹,那個老鷹他先要養的,養出來了以後那個眼睛非常尖,然後就放出去,牠在天上轉,耶一下看 見了就追下來,追下來那個山雞一看見上面老鷹追呀,牠就逃,當然這個凡是打獵的人不但有鷹還有狗,然後嘰呤誆 啷就追,然後這個山雞啊,能飛但是飛不快牠又飛又走,最後實在逃不走了,牠怎麼辦啊,看見前面一個草堆,就把 那個頭啊縮在草堆裡,頭縮在草堆裡,那個屁股就翹在外面,牠覺得很安全,牠覺得很安全,你們想想看了解不了解 這個道理,我們現在在這地方就是這樣,哎呀看見這麼難啊,沒辦法,怎麼辦呀,就把那個頭蒙起,不要看哦,這個 不行,這個不行,然後你自己覺得安全了,結果呢你看不見他,他看得清清楚楚啊,這個狗也來了,鷹也來了,註定 你被他抓到,所以這個畜生特質是什麼--愚痴相,所以現在在這個地方啊,大家記住,想想看,對不對,這個道理 不要說今天聽過了就完了,所以我們現在真正重要的就是經常思惟這種道理,你不斷的能夠心裡去思惟的話,這個力 量就強了,強了以後,你就自己策發自己,要曉得你一念這個策發,這個念頭是什麼,現在說修行、修行,沒別的就 是這個耶,這不是說你落下去的因嗎,對不對,那很清楚了,前面是無明然後行,行必定在識心當中熏習下一個識種 子,換句話說呢,現在呢你得到了正知見,正知見的行,行在那裡?就是那個起心動念嘛,前面跟無明相應的,因為 你不知道說,哎呀這個難啊,我不能作啊,然後熏習下去是什麼,註定你失敗的這個因,現在呢說,對呀,啊我無論 如何要去作,這個是跟正知見相應了,把成功的因就放下去了,那麼這個因怎麼能夠感果呢,現在我們懂得了,也了 解了,也懂得了,如果我們仍舊跟無明相應的時候,哎呀我不行呀,我不對呀,我什麼,我不知,不行,還執著它的 話,那就完了,現在,不,那有不行的,佛陀,每一個佛陀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沒有一個例外,都是這樣來的,我當 然也是這樣來的,當然也是來,一切法都是是什麼,說性空緣起,沒有天生來就是佛,沒有天生來固定就是眾生,你 什麼因緣感什麼果,現在你那個種子下下去第一個先呀,哎呀我不行啊,好,這個因就是個不行的因,然後呢完了既 然不行,哎這個不要作,那個不要作,這個要退,這個也退,那個緣這樣,好了,結果呢,你這個事情不作,那個事 情不作,你忙些什麼,嘿偏偏你啊,在世俗當中這些也逃不了,等一下張三跑著來要麻煩你,李四要跑得來麻煩你, 親戚要麻煩你,朋友要麻煩你,這個也麻煩你,哎呀你空忙一生,對不對?你說你現在不努力,忙些什麼,你就算不 作這些事情,你要不要吃飯,要不要睡覺,要不要那個,結果呢二者當中,你同樣的把一生辛辛苦苦過去了,二條路 是完全不一樣啊,是這個我們一開頭是務必要辨別得清楚啊,現在大家都是稍一點不行啦,所以你如果說前面這個道 理不清楚不明白,固然沒有用,聽清楚聽明白了,不深思熟慮的話,聽完了以後等一下還是老習氣在轉,這個還是沒 有用,所以記得啊,因下對了以後,怎麼樣把那個因繼續策發它滋長它,所以說到這地方,我前面那個共道的時候, 共中士,共下士,那時候都是,所以一一取來修習,在原則上面我們現在了解,啊原來這個十二因緣當中,這個一個 能引的因,怎麼樣經過這個後面這個生,一個是引支,一個生支,能生支來引發它,如果是不了解的,世間錯誤的概 念引發的什麼?生死輪迴,結果呢,這個最後的結果是什麼呀?一句話拿我們世俗常常講的叫「君子樂得為君子,小 人枉之為小人,。」這個小人不是說那些的小人,就是你修行啊,嘿!就什麼憑空得來的一樣,你不修行就真正冤枉 了,因為你不修行並不真正的省力耶,你還是這麼忙耶,這千真萬確的事實耶,那假定說啊你不修行,在那兒吃大飯 一天到晚快樂,快樂完了以後升天,到那時候佛天上掉下來了,那誰都不願去忙這些
【集經論云:「觀察無為厭有為善是為魔業,知菩提道而不尋求波羅蜜多道,是為魔業。」】
現在呢,進一步說,是的啊,我們現在要學跳出這個生死輪迴,所以啊懂得生死輪迴說些什麼,這個啊叫無為, 要學的這個東西這個!然後因為你觀察的這個東西,世間一切的有為啊,唉呀這個不要啊,去厭患的話,這個是魔業 ,錯了,真實的意思是前面了解了,到這裡不會誤解,前面說了些什麼,要方便所攝的慧,是觀察無為這是慧,這個 慧一定要拿什麼,一定要拿方便攝持,因為你方便攝持,所以你雖然在智慧行,但是呢他不會厭患這個有為,這是所 以菩薩在生死當中,在生死當中,雖然在生死當中,因為這個生死當中行的方便行,這是福德資糧,但是同樣的,他 這個方便有智慧攝持,所以他不會沉淪在這個有為當中。這一點我們要了解的,所以這一段的辨別,對我們修學 大乘 佛法的人來說太重要了,太重要了,而實際上呢,大乘佛法是我們最後必須走的,不管你眼前走的那一個,只是說這 一條路最省事,最直接,最方便的,你如果不了解這個的話,雖然你想討一點便宜,結果是走了很多冤枉路,只是如 此而已啊,所以認識了這個道理曉得啊,這是必然最好的就是這個,那麼下面是知菩提道而不尋求波羅密多道,是為 魔業,是的啊,你現在要求菩提道,既然要求菩提道的話,對不起,那從什麼地方作啊,那就是六度萬行當中啊,假 定你不從上面作的話,是為魔業,這個印證,同樣的印證經,所以假定前面說那個經上面對的話,像前面那種解釋, 前面的經是什麼,說這些都是分別,這無分別才是菩提,所以你這個也不要思惟,那個也不要思惟,這個也不要作, 假定這些對的話,那後面這不都錯了嘛,這不是都矛盾了嘛,實際上不矛盾,所以經過現在這樣一解釋,你就道理非 常清楚,所以我們真正的學一定要經論配合,必然的一個問題,佛說的大小性相顯密,決不會有衝突,這我們要了解 ,如果有衝突了,那一定是我們這個裡邊的知見有問題,而這個知見是修行的第一步,你一開頭的知見錯了以後,對 不起,那個總歸錯,所以我們現在在這個地方,再推回到說現在我們不急,正知見把握得住,把握住以後,但是這個 也不是說不要行哦,如果沒有行的話,正知見根本談不到哦,然後呢在我們能行的地方下手,高的地方作為我們的希 望,最高的願境正式一步一步上去,自然能夠越高、越高、越高,最後圓滿。
【又云:「若諸菩薩離善方便,不應勤修甚深法性。」】
那地方更直接來說了,真正要走這一條直路的大乘行者菩薩啊,如果說他沒有善巧方便的話,對不起,那個時候 啊不應該也不可以努力求這個甚深法性,這是什麼?空性,換句話說,所以在這地方了解了,這一點的話我們哪對眼 前,目前譬如有很多人要求大徹大悟,這個時候就要檢點一下了,我們是不是現在已經發了大菩提心,有了這個方便 作為它不共的種子,是不是有了這個集聚資糧,有了進一步的的確確,你非要修習這個甚深空性,否則的話你雖然有 這個大心呀,對不起,你自己是沉淪生死啊,何況救人?反之如果說你這個沒有的話,不共因沒有的話,那麼求這個 甚深空性,你就是大徹大悟等等啊,這個是什麼,這個是共因,這個是共因,這樣的話呢,你已經走上了叉路去了, 下面這個一段。
【不可思議秘密經云:】
引經上面證明哦,下面這個經,證明很重要的。
【「善男子,如火從因然無因則滅,如是從所緣境心乃熾然,若無所緣心當息滅。】
這個文字看看很容易懂,這裡的意義是非常重要,就像火啊!要燒那個火一定要有它原因的,憑空不會升起火來 ,比如說燒木材,木材的火,燒汽油,汽油的火,電燈,電爐一定是有它的因,才能夠燒起火來,沒有因的話這個火 不會,現在我們這個心裡邊啊,也要有一種猛利的行相去修學,這個心的猛利的行相怎麼起來的,從所緣的境,就是 說你心裡面的確緣一個對象,那麼有了這個所緣的對象,策發你內心的好樂心,那種好樂心,很強烈的叫作熾然,拿 我們世間的來說,唉呀你歡喜這個東西,這個貪心熾燃,如果說這個東西你可怕的瞋,瞋心熾燃,再不然的話呢癡心 也是熾燃,不過這個癡心的熾然我們感覺不到。若無所緣心當息滅,如果沒有所緣的對象的話,那個心生不起來的, 所以當我們一個境相,如果這個境況你一點興趣都沒有的話,唉呀坐在那兒打哈欠,那怕早晨剛起來,看見那個東西 啊,就這樣,你沒味道了,你看見,唉呀這個很有味道那怕你晚上要睡覺了,唉忙了一天了,到了那個時,這個電視 節目唉呀好的不得了,叫你是呀早一點休息,哎呀,沒關係,沒關係,沒關係,對不對,我們大家都有這個經驗,那 麼這個說什麼呀,重要了,重要了,所以前頭我曾經跟大家說過,為什麼聲聞、緣覺,他存在這個空性當中生不起來 的原因什麼,因為他第一個發心的目的是的確一定是先見到世俗的苦,了解世俗的形象,那個痛苦的不得了,那麼他 就找到那個苦的因,去解決他,為了息苦去找苦的因,找到了苦的因,然後呢啊去如理修持,把這個苦因消失掉了, 苦果就沒有了,結果發現那個苦的因在什麼,在煩惱最後,而煩惱的最終的這個生起的原因,原來在什麼?執--執 ,我執,這樣,所以到那個時候啊,修了結果發現我沒有了,所以那個心所緣的,它本來一直忙的說:這個放不下, 那個放不下,為什麼,為了我嘛,這個很明白,現在我既然沒有了,你還有什麼東西,心當然跟著也就沒有了,所以 這是為什麼前面說,沒有善方便不能修甚深空性,你一但證了空性,好了,你心所緣的對象,沒有了,那個心,息滅 了生不起來,就生不起來,沒有一點好樂心,這是二乘所以必然會沈空持寂的原因,所以我們現在儘管說說要修大乘 ,修大乘忙著把自己的問 題解決,這實在是一條很糟糕的路,那麼現在怎麼辨呢,那只有二個方法說你要究竟圓滿解 決問題,不是單單把這個問題找到可以,你要得到無上菩提,但是要得到無上菩提,你先尋求空性的話,到那個時候 ,耶,推動你的力量還是什麼,還是你的心形相,那個心形相推動你什麼--欲,不是,世間的欲,是三毒,然後呢 ?佛法的欲是善法欲,欲為勤依,你有了這個善法欲,才是精進而有了精進才能夠圓滿一切資糧,現在你善法欲沒有 了,換句話說再好的東西,人家說哎呀這個天上衛星多好,多好,天上衛星跟我有什麼關係啊,肚子餓得要命,吃飽 了哇!好舒服,躺在那裡睡覺要緊,管他天上衛不衛星,這不是很簡單一個道理嘛,就是這樣,所以他現在呢,在沒 有修得之前啊,要第一個要把大菩提心提起來,對不起,前面告訴我們,而這個發大菩提心的因雖然很多,就是這裡 面最殊勝的是什麼--大慈悲,那麼這又為什麼呢,就是在你還沒有證空性、證勝義菩提之前,為什麼一定要學先發 世俗菩提心?也在此,是那時候啊你自己的苦,推己及人啊,哎呀看見一切眾生都苦,你要解決一切眾生的忙,所以 等到發心發到這個時候,那個夠量的這個大慈悲心是什麼呢?,他全不看見自己,他說全無苦受啊,所有的苦受沒有 一點點的是他都棄捨,都要去接起來,為什麼,幫助別人,全無樂受世俗不捨,所有任何一點點的快樂都捨掉了,也 給別人去,所有的苦受他來受,所有的樂受給別人去,為什麼他能這樣作呢,那時候他已經心目當中,全部的自己心 裡所緣救一切人,那時候他就一直忙這個東西,忙這個事情然後去證得空性,他見到沒有我,也沒關係啊,我雖然沒 有,我要救的對象都在這個地方啊,對不對,那時候就好了,所以平常啊他要救人啊,因為這個有實執,所以痛苦不 堪,那個時候他現在要救人啊,發現那個痛苦本身是空的,救人的願力,就是實實足足的在這裡,對不對,所以我們 不能幫助人家,因為這個我沒空掉。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79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109卷 A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109卷 A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我們不能幫助人家,因為這個我沒空掉,現在你啊,如果沒有修這個方便的話,我一空掉,推動我們的力量就沒有了,好了好了那就完了,現在你還沒有修的之前啊先要幫助別人,所以你心裡面所有的想法都在幫助別人,幫助別人然後進一步去修,結果到那個時候發現啊,前面你沒有修的之前幫助別人的時候,哎呀,我這個東西給了別人哪我就不得苦,啊我受了苦我就痛苦,到那時候發現原來空的,所以你自己身上的苦的感受空掉了,就是幫助別人那個心,因為這個別人還在生死輪迴當中啊,對不對,所以那個時候啊你越正深意是自然而然那個行持力量是越來越大,那個跟聲聞二乘恰恰相反的理由就在這裡,了解了沒有,那這是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你們必定要知道的,所以說發大菩提心的因是有多種,但是最最結實最最堅固的,就是這個大慈悲,所以初重要,中重要,記得嗎?初重要推動你,終重要呢?然後你救人去了,那到後來的時候啊,他等到你自己證得了空性以後,耶自己空掉了不怕苦,而要緣的眾生就在這裡,因為你以前修的心緣的對象,是這些苦眾生,所以心緣的對象,既然啊自然在苦海當中,那你這個大慈悲心,越來越自然越來越自然,前面的燒不旺是為什麼?因為你去救人的時候還有一個苦,現在那個苦拿掉了,換句話說那個燒,不能燒旺他那個障礙拿掉了,像那個燒柴火一樣,剛開始燒的時候那個柴火裡面都是水,現在那個燒燒水燒乾掉了哇那個火是越來越旺,嗯就這個道理。所以這幾句話的關鍵啊!非常重要啊,了解嗎?啊!所以現在我們不必啊說哎呀急著忙啊,就把我們已經知道的這些概念,能夠心裡面能夠經常思惟觀察的話,這個大乘的根性啊是無有不堅固,無有不生長。又生長又堅固的話,然後呢?你自然而然啊要照這條路去走,照這條路去走的話,你不要憂愁,啊!你不要求,祈佛,佛啊要來接引你,非接引你不可,為什麼?很簡單,佛的目的幹什麼?要接引你們嘛,可是你自己退縮啊,這你沒辨法,所以佛一再說啊,我無量劫以來,目的無非為這個啊,偏偏你們啊,自己啊心裡面就這麼縮了小,哎呀我不行,我不行,就這樣,哎啊!小根小草固然不可以、中根中草、大根大草都不行,大草大根都不行啊,要什麼?大樹,那我們現在就是個大樹,你是大樹的話佛高興的不得了,他的目的本來就是要助長你嘛?那有不救你的道理嘛,這個道理很清楚很明白啊!這樣所以前面這個告訴我們啊,說我們皈依的時候啊外支已成,缺乏了內支,現在我們了解了喔所說的內支原來在這裡啊,那前後是不是互相呼應的,你越學到後來前面的道理越懂,越懂啊然後你修的時候越起勁,然後呢?前面因為修了,有了認識了,障礙淨除了,自然而然力量是越來越增加,就是這樣啊,現在看,
p. 255 (8)
【此諸善巧方便菩薩般若波羅密多遍清淨故,亦能了知息滅所緣。】
嗯!對了!
【於諸善根不滅所緣,於諸煩惱不生所緣,安立波羅密多所緣,亦善觀察空性所緣,於一切有情以大悲心亦觀所緣 。」】
現在分得很清楚了,所以關於上面這一些殊勝的巧妙的善的方法,那個修菩薩,善巧了解的那些人,對於這個道理啊遍清淨故,有了智慧有了正確的認識,普遍的清淨故,那個時候啊,他了能夠了解什麼?息滅所緣,那一些東西他應該息滅的,清淨為什麼清淨啊?息滅了煩惱,跟他不相應的他息滅了,但是呢於諸善根也是不滅所緣喔,那策發他善根那個他就不滅喔,所以啊,因為他息滅煩惱所緣,所以在生死當中啊不為生死所纏,因為他對那善根不滅所緣,所以他儘管息滅了煩惱絕不會乘空持見,因為他由於善根所緣的對象,救一切眾生,這個願力非常熾燃,就這個道理嘛,是啊!所以他下面說於諸煩惱不生所緣啊,他曉得這個不對的把他息掉,安立波羅密多所緣,對於這個我們要修的這些東西啊,他就能夠善巧的安立,也能夠善巧的觀察空性,還有呢?對一切有情大悲啊,也善巧的觀緣,所以那個時候他心裡面啊!始終所觀所緣的善法,結果呢?對善法是越來越熾燃,越來越猛,所以菩薩的智慧火啊能燒一切,的的確確的,就靠什麼?就靠這個啊,就靠這個,所以以我們現在來說,我們雖然沒有很深入的了解許多啊空性等等,也談不到,但是拿我們現在的同樣的,你以正知見不是叫你閉上眼睛不看呀,那是什麼?諾你善巧的了解了以後看你該看的一面,喔!平常這個境界啊,引發你貪的啊,啊你曉得哎呀這個是原來是大冤家,引發你瞋的啊,啊你了解啊,是大冤家,但是這個冤家,不在外面這個,而在你裡面的瞋心,嗯!原來這個才是啊,所以啊他外面來,來引發我的瞋心是成就我的忍辱,我要真正息滅的是內心這個境相,同樣的引,去掉貪的是不是外面那個狀態,而是內心的這個境相,這個我們分的非常清楚,所以下面說,
【此中別說無緣有緣,當善分別,】
前面說的很清楚,那一個是不要去緣他的,那一個是應該緣的,那兩個分別的很清楚,我們應該善巧分別,
【如是煩惱及執相縛當須緩放,學處之索則當緊束,當壞二罪,不當滅壞諸善所作。】
所以這個煩惱跟執著這一種縛著,這一種東西的話我們啊要慢慢的放掉他,放掉他,他這個不是一口氣耶,不是的,你了解這個道理,就在事相上面慢慢的練習,否則你懂得了道理沒有用,所以真正的懂得了道理以後啊,這個境界啊,同樣的不但對你不損害,反而有幫助你,反過來你如果沒有這個境界來幫助你,懂得了道理也是空話,如果說睡覺.睡在那裡就能解決煩惱的話,哇那天下的人都是佛了,啊而修行不應該是輪到我們,就是那種啊豬啊,吃飽了睡在那裡,一天到晚睡,啊他那個煩惱一點都沒有啊,那,那有這樣事情,當然沒有啊,所以只要你懂得了道理,境相現起的時候,耶,好好好,以前啊碰見這個情況啊你就瞋心現起來了,現在應啊,他引發我,不是他啊,而是我內心當中不如理的這種分別啊,現在呢?這個時候啊你只要把他拿掉,前面關於這個,前面都講過了,啊所以啊,你在這地方認得了以後,那麼你要想淨化這個靠什麼啊,靠正確的認識,所以呢學處之索則當束緊啊!反過來你該學的要努力,因為你要滅煩惱,唯有的什麼?靠你學嘛!現在我們啊覺得很難啊,覺得啊該放的不放,不該放的放掉了,覺得難啊,唉啊!那不要去學了,這個恰恰相反,學處之索啊放掉了,放掉了結果呢?為什麼,為煩惱所縛,他為什麼不能學,就是在煩惱當中嘛,前面一再講這個道理這是我們要了解,你能夠這樣如理去做的話,當壞二罪,這是你應該,應該對治的,你也能夠破壞那一個呢?這有兩種,說性罪啊!遮罪啊!通常我們說,啊學了這個戒以後,戒告訴我們不要做的這個叫做遮罪,本性是罪的這一種,不當壞滅諸善所作啊,應該好的事情,千萬不可以啊,所以前面是告訴我們,好了不要分別,只要安住在這裡什麼都不要作了,他不是的,他這地方分得很清楚,啊絕對要這樣作,廣學六度當中,
【學處繫縛與執相縛二事非一,護律緩放與我執縛緩放,二亦不同,】
這個地方辨別的清楚吧,我們啊,學處跟這個執相,換句話說執著跟這個,這個兩樣東西的綁不一樣的喔,不一樣喔,啊這個兩件事情不是一樣喔,現在我們啊像在海當中啊,把我們人家拉起來一樣,人家拉著救命圈,套著我們身上要牢牢的綁在身上,然後呢靠這個救命圈爬上來,是拉著你也許很緊,很痛,你這個東西千萬不要放掉他,這個是最重要的,所以這個學處啊要綁的越緊越好,啊然後呢,煩惱的話漸漸的要把他拿掉他,這兩件事情喔,要分的很清楚,在我們心裡上面的眼前不了解的心裡形相,一樣的說哎呀忙不過來透不過氣來,可是你要知道,你透不過氣來,忙不過來是忙什麼?忙修學佛法,咬緊牙關不 要放,忙世俗煩惱的事情啊,再好的事情趕快丟,這兩個東西所以說力反過來呢,要把這個放掉的東西啊也是一樣啊,護律我們要認真保護律,這個不要緩,啊對我執,我的這個東西煩惱執著要慢慢的放,剛才我們說到,持戒或著護律緩放,就是說對這個持律的放鬆,以及我執的放鬆啊,這兩個不同的就要辨別的清楚啊,我們不要混為一談,啊這兩者當中一定要辨別的清楚,不要該放的沒有放,不該放的放,所以這兩者當中的話差別要弄清楚,現在緊跟著告訴我們,
【一切種智由多因成,僅一一因非為完足。】
啊真正要成無上佛道,一切種智啊要有很多原因,啊這個單單一部份,不具足的異因絕對不夠的,
【獲妙暇身,本當從其種種門中而取堅實。】
現在我們得到了這個美妙的暇滿的人生啊,我們真正重要的,主要在那裡啊,從各方面去啊去堅實啊,這是一開頭我們要知道的,現在我們啊很難得的得到了這個暇滿的人生,忙這個不相干的事情太可惜啊,太可惜啊,所以剛才我一開始的時候,特別說明啊,大家常常說哎呀現在末法了,不行啦,記住喔,末法了我們居然還能夠得到暇滿的人生啊!反過來說得到了暇滿的人生,末法當中這個暇滿的人生,比啊什麼時候都可貴啊!就像你考學校考了最末一名一樣啊!居然最後被你考上了,那時候你又一件事情要做啊,別的事情是千萬不可以再忙,如果說你得到了暇滿的人生,尤其是出了家了,還忙不相應的事情的話,那太對不起自己啊,然後要是去救人的話,不從這個地方救起的話,那都是開玩笑,你唯一的得到可以救人的工具然後還去忙世俗的事情的話,那叫救人嗎?這一點我們務必要知道啊!不管是自利,利他啊,這地方要了解,得到了這個什麼是堅,什麼是實的,這分的很清楚,分的很清楚,分的很清楚,所以古德們固然是如此,現在的人,我們看看現在的人虛雲老和尚,啊第一個例子,印光大師第一也是一個例子,不管是那一個,虛雲老和尚,他自己父親是做官吧,然後呢兩房啊,就只有這麼一個寶貝的兒子,耶,他就不管了跑出去,實際上,真的是這個自利利他啊,印光大師雖然沒有他這樣,他有一個哥哥,對不起他抓回來,他又把他逃走掉了,對不對,弘一大師中年出家,這樣的才華,然後家裡人不管怎麼去找他,對不起,他一出了家,家裡人啊你在任何情況下就是不理,第一個跳了出去,你當他死掉了,就是這樣,我們就要下這個決心,要下這個決心啊,不是什麼亂來啊,你先要了解,什麼樣才是真正的對你自己有利,怎麼樣才是真正的幫人家忙,啊這個佛經裡面告訴我們啊,我們應該看得遠大,所以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你看遠大地方看了以後啊,眼前的小事情擋不住你,要不然的話我們總歸為眼前的那個啊,小小的利益只看見眼前的,大的害處就不看見了,所以世間東西都是什麼?糖衣毒藥,吃進去是甜的,但是呢?把你毒死了,啊這個事情我們一定要知道啊,得到了暇滿人生應該忙些什麼?那麼現在當然從下士中士告訴我們,我們真正的目標是忙什麼,一切智智圓滿佛因,所以要學種種方便善巧,而不是啊隨便學一樣東西可以的,啊不是說叫我們樣樣作,我們只有兩個手,只有兩個眼睛,作是確是眼前該作的,是了解應該了解,這個始終分別也分別的很清楚喔,
【若說一石驚飛百鳥,修道一分不修餘者,當知是遮二資糧門不善惡友。】
啊有的人就說啊,你做了一樣,樣樣有了,就等於說一個石頭一丟啊一百隻鳥統統驚飛掉了,現在你同樣的修這個道啊,啊這個修了一分其他的不要修了,這也是個大錯誤,這兩個譬喻不相應的啊,如果說你這種概念去看的話,那個是一個什麼,是不善惡友,我們現在真正要修的是福智兩種資糧,這個要廣學多聞,啊居然說你只要這個是什麼都不要的話,那個是惡友.所以惡友善友啊前面已經再一再的說明了,一再說明了,真的對我們最大的影響就是這個,啊說到這裡一個證明,證明完了以後啊,我們不妨現在引佛經上面的一些公案,佛經上面譬如說,捨身啊餵鴿前面捨身啊餵虎,大家都曉得這個公案了,啊所以佛出世了以後在金光明上面有這麼一段公案,有一天啊佛帶了一些人啊到一個地方去,然後呢停下來,然後呢叫這個舍利弗尊者啊大家安住,然後呢他指那個地,那個地就裂開放光,然後加持這個地就裂開湧出一個寶塔,湧出那個寶塔佛就繞著這個寶塔,對他禮敬,在當年這個圍,圍繞,繞塔是最恭敬的禮,佛成了佛了,居然對那個塔這麼恭敬的圍繞,大家非常驚訝,說佛陀啊,你老人家怎麼禮這個,啊他說這個裡面有大因緣,最後叫舍利弗尊者說你把那個塔開開來看,裡面有舍利,一看所謂舍利就是遺骨啦,遺下來的骨頭,那個地方雪白的骨頭,那麼這個舍利弗就說,這個應有什麼大因緣,一點都沒有錯,那就是這個菩薩當年啊精勤修學,然後呢?他現在證了果,證了果嘛就是我,啊 當年修學的因緣就是,捨身餵虎那段因緣,假定說佛陀說他不要修波羅密多,只要在定當中這樣想想的話,他那個在因地當中,應該做錯了,就算做錯了在結了種了證了果以後,他一定指出給人家說耶諾我因地當中做錯了,你們不要做這種傻事啊,他不會這樣說,一再的讚嘆!我之所以能夠成就為什麼?就是這樣,當年啊所以有那些人一同發心的,可是我因為這樣的精進勇猛廣行六度,所以我超越那些人多少劫,早證果,說得很清楚啊!他那個超越多少劫早證果,不是坐在那裡不動啊!而是說廣行六度,這麼捨身,難行能行啊,所以我們的的確確要多看經教,那個時候才能夠真正的慧通,要不然很容易誤解的,啊那個分別都沒有用啊,你只要那個到那時候大徹大悟了然後在空當中啊,那就好了就完了,錯了,啊在那一個階段非修這個不可,那是千真萬確,沒有這個是不成就,但是單單靠這個也不成功,啊所以大智度論上面,引那個經上面有這麼一段,那個賢愚因緣經上面也有啊,啊那就是說一個大愚人,那部賢愚因緣經,雜譬喻經,我記憶不清楚了,反正經論上面都引這段公案,說有一個鄉下的人啊,跑到城裡面有一次啊,去吃哎呀這個味道非常好吃,耶奇怪,同樣東西為什麼他這麼好吃,我這麼不好吃,城裡人這麼告訴他,我這裡面沒有什麼特別,鹽,喔原來這個鹽這麼好吃啊,什麼是鹽啊,啊那個城裡人的啊,就拿給他鹽看一看,他想哎呀這個鹽這麼好吃啊,啊別的不要了,抓了一把鹽就吃,一吃啊,啊又苦又鹹,現在我們就這個樣的,你把那個鹽加在那個菜裡的話,哇那好的很,這說明什麼了,就是智慧所攝的方便,妙極了,但是你現在說,啊那個方便那個菜就不要了,單吃鹽那就完了,啊所以,前面啊,為什麼我這麼詳細的跟大家說,這兩者當中的關係啊,一定要弄清楚,繼續下去現在,
p. 256 (2)
【◎ 又大小乘,亦是修時學不學習無邊資糧,曰少分乘及曰小乘,二是異名。】
大乘小乘的差別,發心固然是,發了心以後修的時候也是一樣,大乘是集無邊資糧,小乘不是,所以叫少分學, 一點點,這個兩個名字是不同,內涵是一個,
【少分義者是一分故,現在劣果飲食等事,尚須眾多因緣成辦,而於士夫第一勝利,欲修成佛,反計一分而為完足 ,極不應理,果隨因行,是諸緣起法性爾故。】
說你眼前啊一點小小的事情,還要很多因緣才能夠成功,啊大家都曉得燒飯,那簡單極了好像是,還要忙這麼多,啊作任何事情,造房子,我們衣食諸因沒有一個例外的,現在居然啊,成就最無上的這個大果啊,反而以為是一點就夠了,那是絕不合理的啊!要曉得這個果一定跟因相應的,這個是緣起法性如此啊,啊所以現在千萬注意啊,說哎喔,現在就這個算了,就這個滿足了,絕對不可以,注意一再的辨別,修行的時候你一定要一門深入把握住了,現在從這個地方步步上進,這每一個時候一定是跨一步,絕對不是說我一跨,跨個一百步,又要做那個,又要做這個,這個絕對不可以,但是呢你的心裡面啊,千萬注意我的目標又一定要是究竟的,啊這兩點同樣的,前面說這個那兩者要辨別的清楚,現在我們同樣的這兩者也要辨別的清楚喔,啊你辨別的不清楚,一下含糊的話,那自己就完全走錯了,
【悲華經於此密意說云:「少分成少分,一切成一切。」如來出現經云:「若諸如來出現於世,非一因緣,不是一個簡單的,何以故,最勝子,諸如來者要以十億無量正因,乃能成辦】
佛要這樣多十億無量的唯正因喔,這個因還不能錯喔,
【何等為十,那個十億啊謂無量福智資糧圓滿正因。」】
無量無邊的福德資糧,智慧資糧,這兩樣東西啊要正確,還要圓滿,
【乃至廣說。】
那經上面說得非常詳細。
【無垢稱經亦云:「諸友伴,如來身者從百福生,從一切善法生,從無量善道生。」】
所有的經都說,啊說諸位友伴啊,諸位各位啊菩薩,各位朋友啊,要曉得這個如來的身啊,報身啊是百福,這個百福啊不是一百樣喔,啊凡指一切,所有的福沒有一樣不圓滿的,所以說一切善法從無量善道,要想得到那個善果一定要修無量的善道,
【如是廣說。】
經下面是菩薩。
【龍猛菩薩亦云:「若佛色身因,如世間無量,爾時法身因,如何而可量。」】
佛的色身是有量的無量,尚且要無量無邊的世間法,法身是無量的無量,怎麼可以拿我們眼前的一點點來衡量,那是無量無邊的,所以果既然是這樣,因怎麼可以少。
【如是方便智慧,以六波羅密多總攝修學者,如前所說是諸密咒與波羅密多二所共同。】
現在我們了解了啊,修學佛法這樣的無量無邊,一一收縮起來最後歸納成二樣東西,一個是方 便一個是智慧,那麼這個方便智慧呢?來大綱提起來就是所謂六波羅密,所以叫六度萬行,這個內容就把我們所要學的,統統包含在裡頭了,啊這是什麼,這個是不管顯教密教兩者啊都要共同學的,這個概念很清楚,很重要,
【諸大咒典釋諸宮殿及中諸尊,盡其所有,一切皆是內心德時,數數說為六波羅密多,三十七菩提分,十六空等圓滿波羅密多道故。】
那麼顯教當然沒沒話說絕對是這樣,密教當中啊這個大咒典,就是密教的經典當中啊,他密教的修法有什麼呢?修曼陀羅曼達拉,這個地方就是宮殿,換句話說這個佛的淨土,那個裡面有如何的美法,中諸尊以及裡邊的種種的本尊,然後呢眷屬說眷屬等等,佛菩薩護法等等,啊那些東西都是什麼,啊內心德時,就是你啊!所以佛法叫作內明嘛,就是的的確確你如理的生起來,所以這個內心德時,就是我們剛才說,外面的境界啊,你沒有辦法轉變過來的,啊就是說當著外面的境界的時候,你內心如何第一步不要被他所動,進一步才能夠是去轉化他,所以實際上那些東西啊,也可以說,都是心唯心所現,所以華嚴經上面說嘛,啊這個所有的三世一切,我們每天晚上放焰口的時候,第一個這個句子就是這樣,啊第一個句子就是這樣,都是啊,無不是我們啊,那個心如工畫師啊,也都是這樣,無不是我們從內心上面,啊修學而安立的,那麼修學是什麼呢?就是這個波羅密多,啊然後呢下面又廣分作三十七菩提分啦,十六空啦,那把這些圓滿啊那個大乘道,那個大乘道,那個波羅密多就是渡彼岸,啊從生死的苦海渡到這個,那邊去了,這是原則,下面還有
【故除少數補特伽羅差別,以諸欲塵為正道等與波羅密多所說,略有取捨,當知諸餘唯是共學。】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我們不能幫助人家,因為這個我沒空掉,現在你啊,如果沒有修這個方便的話,我一空掉,推動我們的力量就沒有了,好了好了那就完了,現在你還沒有修的之前啊先要幫助別人,所以你心裡面所有的想法都在幫助別人,幫助別人然後進一步去修,結果到那個時候發現啊,前面你沒有修的之前幫助別人的時候,哎呀,我這個東西給了別人哪我就不得苦,啊我受了苦我就痛苦,到那時候發現原來空的,所以你自己身上的苦的感受空掉了,就是幫助別人那個心,因為這個別人還在生死輪迴當中啊,對不對,所以那個時候啊你越正深意是自然而然那個行持力量是越來越大,那個跟聲聞二乘恰恰相反的理由就在這裡,了解了沒有,那這是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你們必定要知道的,所以說發大菩提心的因是有多種,但是最最結實最最堅固的,就是這個大慈悲,所以初重要,中重要,記得嗎?初重要推動你,終重要呢?然後你救人去了,那到後來的時候啊,他等到你自己證得了空性以後,耶自己空掉了不怕苦,而要緣的眾生就在這裡,因為你以前修的心緣的對象,是這些苦眾生,所以心緣的對象,既然啊自然在苦海當中,那你這個大慈悲心,越來越自然越來越自然,前面的燒不旺是為什麼?因為你去救人的時候還有一個苦,現在那個苦拿掉了,換句話說那個燒,不能燒旺他那個障礙拿掉了,像那個燒柴火一樣,剛開始燒的時候那個柴火裡面都是水,現在那個燒燒水燒乾掉了哇那個火是越來越旺,嗯就這個道理。所以這幾句話的關鍵啊!非常重要啊,了解嗎?啊!所以現在我們不必啊說哎呀急著忙啊,就把我們已經知道的這些概念,能夠心裡面能夠經常思惟觀察的話,這個大乘的根性啊是無有不堅固,無有不生長。又生長又堅固的話,然後呢?你自然而然啊要照這條路去走,照這條路去走的話,你不要憂愁,啊!你不要求,祈佛,佛啊要來接引你,非接引你不可,為什麼?很簡單,佛的目的幹什麼?要接引你們嘛,可是你自己退縮啊,這你沒辨法,所以佛一再說啊,我無量劫以來,目的無非為這個啊,偏偏你們啊,自己啊心裡面就這麼縮了小,哎呀我不行,我不行,就這樣,哎啊!小根小草固然不可以、中根中草、大根大草都不行,大草大根都不行啊,要什麼?大樹,那我們現在就是個大樹,你是大樹的話佛高興的不得了,他的目的本來就是要助長你嘛?那有不救你的道理嘛,這個道理很清楚很明白啊!這樣所以前面這個告訴我們啊,說我們皈依的時候啊外支已成,缺乏了內支,現在我們了解了喔所說的內支原來在這裡啊,那前後是不是互相呼應的,你越學到後來前面的道理越懂,越懂啊然後你修的時候越起勁,然後呢?前面因為修了,有了認識了,障礙淨除了,自然而然力量是越來越增加,就是這樣啊,現在看,
p. 255 (8)
【此諸善巧方便菩薩般若波羅密多遍清淨故,亦能了知息滅所緣。】
嗯!對了!
【於諸善根不滅所緣,於諸煩惱不生所緣,安立波羅密多所緣,亦善觀察空性所緣,於一切有情以大悲心亦觀所緣 。」】
現在分得很清楚了,所以關於上面這一些殊勝的巧妙的善的方法,那個修菩薩,善巧了解的那些人,對於這個道理啊遍清淨故,有了智慧有了正確的認識,普遍的清淨故,那個時候啊,他了能夠了解什麼?息滅所緣,那一些東西他應該息滅的,清淨為什麼清淨啊?息滅了煩惱,跟他不相應的他息滅了,但是呢於諸善根也是不滅所緣喔,那策發他善根那個他就不滅喔,所以啊,因為他息滅煩惱所緣,所以在生死當中啊不為生死所纏,因為他對那善根不滅所緣,所以他儘管息滅了煩惱絕不會乘空持見,因為他由於善根所緣的對象,救一切眾生,這個願力非常熾燃,就這個道理嘛,是啊!所以他下面說於諸煩惱不生所緣啊,他曉得這個不對的把他息掉,安立波羅密多所緣,對於這個我們要修的這些東西啊,他就能夠善巧的安立,也能夠善巧的觀察空性,還有呢?對一切有情大悲啊,也善巧的觀緣,所以那個時候他心裡面啊!始終所觀所緣的善法,結果呢?對善法是越來越熾燃,越來越猛,所以菩薩的智慧火啊能燒一切,的的確確的,就靠什麼?就靠這個啊,就靠這個,所以以我們現在來說,我們雖然沒有很深入的了解許多啊空性等等,也談不到,但是拿我們現在的同樣的,你以正知見不是叫你閉上眼睛不看呀,那是什麼?諾你善巧的了解了以後看你該看的一面,喔!平常這個境界啊,引發你貪的啊,啊你曉得哎呀這個是原來是大冤家,引發你瞋的啊,啊你了解啊,是大冤家,但是這個冤家,不在外面這個,而在你裡面的瞋心,嗯!原來這個才是啊,所以啊他外面來,來引發我的瞋心是成就我的忍辱,我要真正息滅的是內心這個境相,同樣的引,去掉貪的是不是外面那個狀態,而是內心的這個境相,這個我們分的非常清楚,所以下面說,
【此中別說無緣有緣,當善分別,】
前面說的很清楚,那一個是不要去緣他的,那一個是應該緣的,那兩個分別的很清楚,我們應該善巧分別,
【如是煩惱及執相縛當須緩放,學處之索則當緊束,當壞二罪,不當滅壞諸善所作。】
所以這個煩惱跟執著這一種縛著,這一種東西的話我們啊要慢慢的放掉他,放掉他,他這個不是一口氣耶,不是的,你了解這個道理,就在事相上面慢慢的練習,否則你懂得了道理沒有用,所以真正的懂得了道理以後啊,這個境界啊,同樣的不但對你不損害,反而有幫助你,反過來你如果沒有這個境界來幫助你,懂得了道理也是空話,如果說睡覺.睡在那裡就能解決煩惱的話,哇那天下的人都是佛了,啊而修行不應該是輪到我們,就是那種啊豬啊,吃飽了睡在那裡,一天到晚睡,啊他那個煩惱一點都沒有啊,那,那有這樣事情,當然沒有啊,所以只要你懂得了道理,境相現起的時候,耶,好好好,以前啊碰見這個情況啊你就瞋心現起來了,現在應啊,他引發我,不是他啊,而是我內心當中不如理的這種分別啊,現在呢?這個時候啊你只要把他拿掉,前面關於這個,前面都講過了,啊所以啊,你在這地方認得了以後,那麼你要想淨化這個靠什麼啊,靠正確的認識,所以呢學處之索則當束緊啊!反過來你該學的要努力,因為你要滅煩惱,唯有的什麼?靠你學嘛!現在我們啊覺得很難啊,覺得啊該放的不放,不該放的放掉了,覺得難啊,唉啊!那不要去學了,這個恰恰相反,學處之索啊放掉了,放掉了結果呢?為什麼,為煩惱所縛,他為什麼不能學,就是在煩惱當中嘛,前面一再講這個道理這是我們要了解,你能夠這樣如理去做的話,當壞二罪,這是你應該,應該對治的,你也能夠破壞那一個呢?這有兩種,說性罪啊!遮罪啊!通常我們說,啊學了這個戒以後,戒告訴我們不要做的這個叫做遮罪,本性是罪的這一種,不當壞滅諸善所作啊,應該好的事情,千萬不可以啊,所以前面是告訴我們,好了不要分別,只要安住在這裡什麼都不要作了,他不是的,他這地方分得很清楚,啊絕對要這樣作,廣學六度當中,
【學處繫縛與執相縛二事非一,護律緩放與我執縛緩放,二亦不同,】
這個地方辨別的清楚吧,我們啊,學處跟這個執相,換句話說執著跟這個,這個兩樣東西的綁不一樣的喔,不一樣喔,啊這個兩件事情不是一樣喔,現在我們啊像在海當中啊,把我們人家拉起來一樣,人家拉著救命圈,套著我們身上要牢牢的綁在身上,然後呢靠這個救命圈爬上來,是拉著你也許很緊,很痛,你這個東西千萬不要放掉他,這個是最重要的,所以這個學處啊要綁的越緊越好,啊然後呢,煩惱的話漸漸的要把他拿掉他,這兩件事情喔,要分的很清楚,在我們心裡上面的眼前不了解的心裡形相,一樣的說哎呀忙不過來透不過氣來,可是你要知道,你透不過氣來,忙不過來是忙什麼?忙修學佛法,咬緊牙關不 要放,忙世俗煩惱的事情啊,再好的事情趕快丟,這兩個東西所以說力反過來呢,要把這個放掉的東西啊也是一樣啊,護律我們要認真保護律,這個不要緩,啊對我執,我的這個東西煩惱執著要慢慢的放,剛才我們說到,持戒或著護律緩放,就是說對這個持律的放鬆,以及我執的放鬆啊,這兩個不同的就要辨別的清楚啊,我們不要混為一談,啊這兩者當中一定要辨別的清楚,不要該放的沒有放,不該放的放,所以這兩者當中的話差別要弄清楚,現在緊跟著告訴我們,
【一切種智由多因成,僅一一因非為完足。】
啊真正要成無上佛道,一切種智啊要有很多原因,啊這個單單一部份,不具足的異因絕對不夠的,
【獲妙暇身,本當從其種種門中而取堅實。】
現在我們得到了這個美妙的暇滿的人生啊,我們真正重要的,主要在那裡啊,從各方面去啊去堅實啊,這是一開頭我們要知道的,現在我們啊很難得的得到了這個暇滿的人生,忙這個不相干的事情太可惜啊,太可惜啊,所以剛才我一開始的時候,特別說明啊,大家常常說哎呀現在末法了,不行啦,記住喔,末法了我們居然還能夠得到暇滿的人生啊!反過來說得到了暇滿的人生,末法當中這個暇滿的人生,比啊什麼時候都可貴啊!就像你考學校考了最末一名一樣啊!居然最後被你考上了,那時候你又一件事情要做啊,別的事情是千萬不可以再忙,如果說你得到了暇滿的人生,尤其是出了家了,還忙不相應的事情的話,那太對不起自己啊,然後要是去救人的話,不從這個地方救起的話,那都是開玩笑,你唯一的得到可以救人的工具然後還去忙世俗的事情的話,那叫救人嗎?這一點我們務必要知道啊!不管是自利,利他啊,這地方要了解,得到了這個什麼是堅,什麼是實的,這分的很清楚,分的很清楚,分的很清楚,所以古德們固然是如此,現在的人,我們看看現在的人虛雲老和尚,啊第一個例子,印光大師第一也是一個例子,不管是那一個,虛雲老和尚,他自己父親是做官吧,然後呢兩房啊,就只有這麼一個寶貝的兒子,耶,他就不管了跑出去,實際上,真的是這個自利利他啊,印光大師雖然沒有他這樣,他有一個哥哥,對不起他抓回來,他又把他逃走掉了,對不對,弘一大師中年出家,這樣的才華,然後家裡人不管怎麼去找他,對不起,他一出了家,家裡人啊你在任何情況下就是不理,第一個跳了出去,你當他死掉了,就是這樣,我們就要下這個決心,要下這個決心啊,不是什麼亂來啊,你先要了解,什麼樣才是真正的對你自己有利,怎麼樣才是真正的幫人家忙,啊這個佛經裡面告訴我們啊,我們應該看得遠大,所以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你看遠大地方看了以後啊,眼前的小事情擋不住你,要不然的話我們總歸為眼前的那個啊,小小的利益只看見眼前的,大的害處就不看見了,所以世間東西都是什麼?糖衣毒藥,吃進去是甜的,但是呢?把你毒死了,啊這個事情我們一定要知道啊,得到了暇滿人生應該忙些什麼?那麼現在當然從下士中士告訴我們,我們真正的目標是忙什麼,一切智智圓滿佛因,所以要學種種方便善巧,而不是啊隨便學一樣東西可以的,啊不是說叫我們樣樣作,我們只有兩個手,只有兩個眼睛,作是確是眼前該作的,是了解應該了解,這個始終分別也分別的很清楚喔,
【若說一石驚飛百鳥,修道一分不修餘者,當知是遮二資糧門不善惡友。】
啊有的人就說啊,你做了一樣,樣樣有了,就等於說一個石頭一丟啊一百隻鳥統統驚飛掉了,現在你同樣的修這個道啊,啊這個修了一分其他的不要修了,這也是個大錯誤,這兩個譬喻不相應的啊,如果說你這種概念去看的話,那個是一個什麼,是不善惡友,我們現在真正要修的是福智兩種資糧,這個要廣學多聞,啊居然說你只要這個是什麼都不要的話,那個是惡友.所以惡友善友啊前面已經再一再的說明了,一再說明了,真的對我們最大的影響就是這個,啊說到這裡一個證明,證明完了以後啊,我們不妨現在引佛經上面的一些公案,佛經上面譬如說,捨身啊餵鴿前面捨身啊餵虎,大家都曉得這個公案了,啊所以佛出世了以後在金光明上面有這麼一段公案,有一天啊佛帶了一些人啊到一個地方去,然後呢停下來,然後呢叫這個舍利弗尊者啊大家安住,然後呢他指那個地,那個地就裂開放光,然後加持這個地就裂開湧出一個寶塔,湧出那個寶塔佛就繞著這個寶塔,對他禮敬,在當年這個圍,圍繞,繞塔是最恭敬的禮,佛成了佛了,居然對那個塔這麼恭敬的圍繞,大家非常驚訝,說佛陀啊,你老人家怎麼禮這個,啊他說這個裡面有大因緣,最後叫舍利弗尊者說你把那個塔開開來看,裡面有舍利,一看所謂舍利就是遺骨啦,遺下來的骨頭,那個地方雪白的骨頭,那麼這個舍利弗就說,這個應有什麼大因緣,一點都沒有錯,那就是這個菩薩當年啊精勤修學,然後呢?他現在證了果,證了果嘛就是我,啊 當年修學的因緣就是,捨身餵虎那段因緣,假定說佛陀說他不要修波羅密多,只要在定當中這樣想想的話,他那個在因地當中,應該做錯了,就算做錯了在結了種了證了果以後,他一定指出給人家說耶諾我因地當中做錯了,你們不要做這種傻事啊,他不會這樣說,一再的讚嘆!我之所以能夠成就為什麼?就是這樣,當年啊所以有那些人一同發心的,可是我因為這樣的精進勇猛廣行六度,所以我超越那些人多少劫,早證果,說得很清楚啊!他那個超越多少劫早證果,不是坐在那裡不動啊!而是說廣行六度,這麼捨身,難行能行啊,所以我們的的確確要多看經教,那個時候才能夠真正的慧通,要不然很容易誤解的,啊那個分別都沒有用啊,你只要那個到那時候大徹大悟了然後在空當中啊,那就好了就完了,錯了,啊在那一個階段非修這個不可,那是千真萬確,沒有這個是不成就,但是單單靠這個也不成功,啊所以大智度論上面,引那個經上面有這麼一段,那個賢愚因緣經上面也有啊,啊那就是說一個大愚人,那部賢愚因緣經,雜譬喻經,我記憶不清楚了,反正經論上面都引這段公案,說有一個鄉下的人啊,跑到城裡面有一次啊,去吃哎呀這個味道非常好吃,耶奇怪,同樣東西為什麼他這麼好吃,我這麼不好吃,城裡人這麼告訴他,我這裡面沒有什麼特別,鹽,喔原來這個鹽這麼好吃啊,什麼是鹽啊,啊那個城裡人的啊,就拿給他鹽看一看,他想哎呀這個鹽這麼好吃啊,啊別的不要了,抓了一把鹽就吃,一吃啊,啊又苦又鹹,現在我們就這個樣的,你把那個鹽加在那個菜裡的話,哇那好的很,這說明什麼了,就是智慧所攝的方便,妙極了,但是你現在說,啊那個方便那個菜就不要了,單吃鹽那就完了,啊所以,前面啊,為什麼我這麼詳細的跟大家說,這兩者當中的關係啊,一定要弄清楚,繼續下去現在,
p. 256 (2)
【◎ 又大小乘,亦是修時學不學習無邊資糧,曰少分乘及曰小乘,二是異名。】
大乘小乘的差別,發心固然是,發了心以後修的時候也是一樣,大乘是集無邊資糧,小乘不是,所以叫少分學, 一點點,這個兩個名字是不同,內涵是一個,
【少分義者是一分故,現在劣果飲食等事,尚須眾多因緣成辦,而於士夫第一勝利,欲修成佛,反計一分而為完足 ,極不應理,果隨因行,是諸緣起法性爾故。】
說你眼前啊一點小小的事情,還要很多因緣才能夠成功,啊大家都曉得燒飯,那簡單極了好像是,還要忙這麼多,啊作任何事情,造房子,我們衣食諸因沒有一個例外的,現在居然啊,成就最無上的這個大果啊,反而以為是一點就夠了,那是絕不合理的啊!要曉得這個果一定跟因相應的,這個是緣起法性如此啊,啊所以現在千萬注意啊,說哎喔,現在就這個算了,就這個滿足了,絕對不可以,注意一再的辨別,修行的時候你一定要一門深入把握住了,現在從這個地方步步上進,這每一個時候一定是跨一步,絕對不是說我一跨,跨個一百步,又要做那個,又要做這個,這個絕對不可以,但是呢你的心裡面啊,千萬注意我的目標又一定要是究竟的,啊這兩點同樣的,前面說這個那兩者要辨別的清楚,現在我們同樣的這兩者也要辨別的清楚喔,啊你辨別的不清楚,一下含糊的話,那自己就完全走錯了,
【悲華經於此密意說云:「少分成少分,一切成一切。」如來出現經云:「若諸如來出現於世,非一因緣,不是一個簡單的,何以故,最勝子,諸如來者要以十億無量正因,乃能成辦】
佛要這樣多十億無量的唯正因喔,這個因還不能錯喔,
【何等為十,那個十億啊謂無量福智資糧圓滿正因。」】
無量無邊的福德資糧,智慧資糧,這兩樣東西啊要正確,還要圓滿,
【乃至廣說。】
那經上面說得非常詳細。
【無垢稱經亦云:「諸友伴,如來身者從百福生,從一切善法生,從無量善道生。」】
所有的經都說,啊說諸位友伴啊,諸位各位啊菩薩,各位朋友啊,要曉得這個如來的身啊,報身啊是百福,這個百福啊不是一百樣喔,啊凡指一切,所有的福沒有一樣不圓滿的,所以說一切善法從無量善道,要想得到那個善果一定要修無量的善道,
【如是廣說。】
經下面是菩薩。
【龍猛菩薩亦云:「若佛色身因,如世間無量,爾時法身因,如何而可量。」】
佛的色身是有量的無量,尚且要無量無邊的世間法,法身是無量的無量,怎麼可以拿我們眼前的一點點來衡量,那是無量無邊的,所以果既然是這樣,因怎麼可以少。
【如是方便智慧,以六波羅密多總攝修學者,如前所說是諸密咒與波羅密多二所共同。】
現在我們了解了啊,修學佛法這樣的無量無邊,一一收縮起來最後歸納成二樣東西,一個是方 便一個是智慧,那麼這個方便智慧呢?來大綱提起來就是所謂六波羅密,所以叫六度萬行,這個內容就把我們所要學的,統統包含在裡頭了,啊這是什麼,這個是不管顯教密教兩者啊都要共同學的,這個概念很清楚,很重要,
【諸大咒典釋諸宮殿及中諸尊,盡其所有,一切皆是內心德時,數數說為六波羅密多,三十七菩提分,十六空等圓滿波羅密多道故。】
那麼顯教當然沒沒話說絕對是這樣,密教當中啊這個大咒典,就是密教的經典當中啊,他密教的修法有什麼呢?修曼陀羅曼達拉,這個地方就是宮殿,換句話說這個佛的淨土,那個裡面有如何的美法,中諸尊以及裡邊的種種的本尊,然後呢眷屬說眷屬等等,佛菩薩護法等等,啊那些東西都是什麼,啊內心德時,就是你啊!所以佛法叫作內明嘛,就是的的確確你如理的生起來,所以這個內心德時,就是我們剛才說,外面的境界啊,你沒有辦法轉變過來的,啊就是說當著外面的境界的時候,你內心如何第一步不要被他所動,進一步才能夠是去轉化他,所以實際上那些東西啊,也可以說,都是心唯心所現,所以華嚴經上面說嘛,啊這個所有的三世一切,我們每天晚上放焰口的時候,第一個這個句子就是這樣,啊第一個句子就是這樣,都是啊,無不是我們啊,那個心如工畫師啊,也都是這樣,無不是我們從內心上面,啊修學而安立的,那麼修學是什麼呢?就是這個波羅密多,啊然後呢下面又廣分作三十七菩提分啦,十六空啦,那把這些圓滿啊那個大乘道,那個大乘道,那個波羅密多就是渡彼岸,啊從生死的苦海渡到這個,那邊去了,這是原則,下面還有
【故除少數補特伽羅差別,以諸欲塵為正道等與波羅密多所說,略有取捨,當知諸餘唯是共學。】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79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Re: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81A~120B)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109卷 B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 256 (12)
【當知諸餘唯是共學。】
這裡邊有一個,密乘裡邊,密法裡邊啊有一些特別善巧的殊勝的法門,啊它那個殊勝的法門啊,是以煩惱為道的 ,比如說現個貪相,現了瞋相,現了癡相,都有它的特別的道理,特別的道理,這一個,在這裡狀態當中啊,跟我們 顯教的如理這樣走上去稍為有一點不一樣,這個其它的都是共同要學的,其它都是要共同要學的,而尤其是這個基礎 ,所以大菩提心的那個基礎,是絕對共同的,絕對不能少的。
【若以上說而為種子,善思惟已非一分道,於全分道未獲定解,則不能知大乘總道。】
像上面所說的這個因啊,這個不共的因種啊,啊那麼你能夠認識善巧思惟,這個善思惟那這裡修行的特別重要了 ,不但認識,而且你要善巧思惟,要得到決定勝解,否則的話,聽的時候有的,書本一合也就沒有了,啊這個東西啊 始終啊把我們啊走到遠路上去,吃冤枉苦頭,那麼這個時候了解了所以說,啊是的,絕對不是啊一分道,啊絕對不是 一分道.假定對這個整個的圓滿的道體,沒有獲得定解的話,那麼的的確確對這個大乘佛法的真正的原則綱要不懂得 ,不懂得,既然不懂你怎麼修呢?啊現在我們啊始終記了這一句話,哎呀在末法了啊,既然我們有幸運得到啊,最近 啊有兩位同學來跟我說啊,哎呀他覺得啊,覺得啊上去很艱苦,哎但是他心裡一轉過來啊,就自己策勵自己,不管他 再怎麼艱苦,我一定要克服它,結果啊,剛開始的是一點辛苦,到後來啊發現啊,克服了這個困難心裡非常快樂,實 際上一點都沒錯呀,不是別的,就是自己的心裡面煩惱障礙的自己呀,喲就是還沒有作啊,心裡已經是委委縮縮,你 一但說我什麼都不怕,真的心裡面這個心提起來的話,的的確確沒什麼好怕的,就像我們小孩子怕鬼一樣,哎呀到了 晚上哎呀鬼來了就害怕的要命,其實外面真的有沒有鬼呀?沒有鬼呀,不一定有鬼呀,其實有鬼也不用不要怕呀,鬼 有什麼好怕呢?啊就像我們現在看見人一樣,他也是六道眾生之一呀,一看見了有什麼好怕呀,就是世間啊,不但是 鬼啊,我們平常這樣的,我自己影響很深,小的時候啊,看見那個什麼啊,很多狗啊羊啊,哎看見就害怕,就這樣, 現在想起來真好有意思,哪它也怕你喲,你心裡面不怕的話,你站起來瞪它向前走,它就逃了,你看那個狗就這個樣 ,啊它站的遠遠的在那兒嚘啦的叫,你不敢走過去,它就逼上來了,你向前走,它就逃,夾了尾巴逃走掉了,我們呢 ?就這個樣,這個我們要了解的,啊所以前面說啊世間的敵人啊!你把他打退了,他還會來,這煩惱這個敵人你如理 的一旦降伏了它絕對不會來的,現在我們自己就太差,就自己太差,而好在我們現在幸運的懂得了,一定要想辦法去 克服,所以說:
【故具慧者,當於此發堅固定解,由多門中漸增大乘種性堪能。】
所以我們在這個地方啊,要發堅固的定解,啊第一個要正確的認識,然後呢?這個不斷的思惟,要確定不移,確 定不移了然後堅固,這幾個次第喔,啊沒有生起的要生起,生起了要堅固 ,啊那麼要想這樣的話,應該怎麼多門中各 方面啊漸漸的增長種性,使得這個力量啊堪能,現在我們啊很明白說,我們不堪能,乃至於不認識,這幾句話就說明 了,是的我們凡夫的的確確這是個事實,正因為我們凡夫沒有這個力量,所以要來學,
p. 257
【第三解釋學習學處次第分二,】
喔然後呢?要學該學的,分成兩部份,
【① 於總大乘道學習道理,② 特於金剛乘學習道理。】
那麼現在這個大乘一共分成共二個,一個是普通的顯教,一個是密教,那麼現在呢?先講這個大乘道,啊所以就 實說來本論啊,那金剛乘根本沒談到,厚厚的好幾百頁,後面啊真正講金剛乘的幾句話,就是說啊你那個基礎啊,有 了,如果你願意啊學什麼的話,那是決定要走這個特別的路子,這個才是真正牽涉到,現在前面告訴我們完完全全都 是大乘的根本,而這個大乘從什麼,我們下腳第一步,下士開始,這是眼前增上生,所以不管你求世間的好處也好, 求往生也好,求自己解脫也好,禪淨律密沒有一個例外,他這個主要的根本觀念,基礎都在這裡,那麼現在這地方大 乘這地方,分三部份:
【初中分三,① 淨修欲學菩薩學處,② 修已受取佛子律儀,】
然後呢?
【③ 受已如何學習道理。今初】
第一個發了這個心以後啊不是馬上啊要去廣行六度,要怎麼樣啊在學菩薩應該學的,啊學處,等到對這個,這個 菩薩學處就是戒啊,發了心以後那時候去學那個菩薩戒,了解了菩薩戒以後然後呢,受這個菩薩戒,受了菩薩戒以後 ,然後呢學廣行六度,分三部份:
【◎ 律咒二中,若先未受各各律儀,不可聽聞所有學處。】
說基本的律,律就是啊別解脫比丘戒啊,咒就是密乘,密乘這個兩個它都有戒,這個兩部的戒你沒有受的話,比 如不受比丘戒,對不起比丘戒不能聽不能學,然後呢沒有受密宗的灌頂,是密宗的戒不能聽,啊現在這裡的菩薩戒不 同。
【此不同彼,此諸學處先當善知淨修相續,】
所以菩薩戒跟前面不一樣,在你沒有受戒之前先應該啊好好的了解,了解了以後呢認真去修習,拿這個了解道理 啊去淨化修習你的身心相續,等到你有了把握,或
【次樂受者,】
其次你生起了好樂心,覺得哎呀現在我也可以了,我也要學,
【乃可授與諸律儀故。】
那個時候才給我們菩薩戒,於正規的受菩薩戒啊,不是說啊大家出了家了,好像一起受一下,真正的這個地方規 矩不是那樣的,啊他一定要有了正確的認識,所以以前啊,比如出了家沙彌先要學然後呢學了解了,然後呢再去受比 丘戒,比丘戒然後呢有了根本再菩薩戒,這麼一層一層來的。
【如菩薩地云:『欲受菩薩淨戒律儀,先應為說菩薩法藏摩怛履迦。】
那個菩薩地上面告訴我們,要想受菩薩戒的人啊,先應該啊好好的開導給他說,什麼啊?說菩薩法藏摩怛履迦論 藏,就是詳細的說明啊,這個啊菩薩應該學習什麼?如何學法?
【其中所說菩薩學處及犯相處,若慧觀察自思擇已至心愛樂,非為他勸非為勝他,當知是名堅固菩薩,堪受菩薩淨 戒律儀,如受戒法,彼亦應受,亦應授彼。』】
那麼這個菩薩法藏裡邊啊說的菩薩學處,什麼是該學,什麼是不該,不該的就是犯了,那麼自己學了,以智慧去 觀察,觀察了思惟決擇,然後到至心愛樂,覺得啊好啊我一定要去學啊,那一個心情,不是別人說,現在有人說哎呀 這個菩薩戒很有功德啊,啊這樣勸勸嗎,大家就說啊沒關係啦,這個無所謂啦,就受了,你也就去受去了,啊太多這 種狀態,再不然呢,還有啊就是說非為勝他,乃至於現在還有人這麼說了,哎呀說啊那個白衣啊你要出去啊,作一件 什麼佛法的事情,不受菩薩戒不可以啊,說為了這個而去受菩薩戒,啊當然你要學菩薩非要學菩薩戒,那是對的,如 果的其它的理由啊而去作的話,那個有問題,這是我們要了解的,啊但是呢,對種種子結緣來說都好,所以我們總是 讚歎,但是你如果自己如法的去作的話,這樣的自己正確的認識,至心好樂這樣的叫做堅固菩薩,對的,這樣才不失 壞,啊那麼這一種人啊真正啊可以受菩薩的淨戒律儀,啊如法去受戒,啊那麼然後呢?老師啊也應該啊去這樣的如法 的告訴他,這樣的人嗎,也應該學。
【故先了知諸所學處,為作意境。】
啊所以啊,我們在受戒之前先應該把我們該學的內容啊了解,了解了以後怎麼辦啊?作意境,哪如理作意觀察思 惟,啊所以我們平常現在真正要修的什麼啊?就這個,經常把我們該
【若於學處至心愛樂,修欲學已,次受律儀則極堅固,是善方便。】
哪,你 先學好了,了解了,非常好樂,要一心一意想去受,那個時候去受這個戒,這個戒就非常堅固,這個才是 什麼?正確的善巧的方法,對的,啊,
【此及下文二處宣說,文恐太繁,當於後釋。】
啊後面還要講,所以啊這裡不講了,那麼啊這是說淨修菩薩學處。
【◎ 第二者初當如何正受道理,受已無間於根本罪及惡作罪防護道理,設有毀犯還出道理,戒品釋中已廣決擇。未受 律儀定須先閱,如彼當知。】
第二個受戒的那個儀軌,啊那個怎麼受,受了以後怎麼防護,啊萬一犯了怎麼辦?這個在前面也講過,到後面啊 在這個講那個戒品的時候啊,還會詳細講,啊這樣,那麼關於我們正式學的人啊在沒有受戒之前啊,一定要先把這個 道理啊弄清楚,啊了解它,現在受了戒了,下面呢正式的去學,那個時候才是啊廣學六度的時候,廣學六度的時候。
【第三分三,① 何所學處,② 其中能攝諸學道理,③ 於此如何學習次第。今初】
他還是這樣的次第,那麼這一個六度是學習什麼內容呢?這一個東西呀,第二個能把我們應該學須要學的所有的 內涵啊,都包含在這個六度當中,它也詳細的辨明,一點都沒有遺漏,遺漏了以後不圓滿,也不多餘,多餘是浪費, 多餘是浪費,有的時候只是浪費,有的是多餘了還不成事,所以這第二個辨別,我們了解了這些,那麼正確圓滿了, 下面才開始怎麼樣去學,現在第一個。
【◎ 若廣差別雖無邊際,隨類略攝,於六度中盡攝菩薩諸應學處,故六度者攝菩薩道一切扼要大嗢柁南。】
如果你詳細的來說是啊,要學的內容是無量無邊,啊然但是假定說你分類歸納起來,分成共這個六個項目的話, 這可以把菩薩應該學的一切原則綱要統統包含在裡頭,乃至於說我們通常說六度四攝,四攝也包含在裡頭,四攝的布 施愛語利行同事所以先簡單的說一下。
【攝施易知,】
因為六度第一個也是布施,然後呢四攝第一個也是布施,啊至於說這個裡邊有一點不一樣,那是後面說,但是呢 布施的行相確是一個,
【愛語者是依六度教誡所化,】
你這是愛語啊,
【利行者是安立他於所教義,同事者是自亦同所化行故。】
所以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就是這一個四攝也包含在六度當中。
p. 258
【又二資糧及三學等,亦攝菩薩一切正道。】
兩種資糧就是福智兩種資糧,三學是戒定慧,也統統在這個菩薩戒,啊就是六度當中,
【然如六度所引解了,諸餘能攝則不能爾,】
啊這個六度能夠含攝其它的,其它東西能不能把六度的內容統統包含呢?不行,不行,所以呀因為這樣的原因呀 ,
【故以六度為能攝事最為第一。】
真正的能夠把所有的內涵包攬無餘,而且不多不少的,最圓滿的就是六度啊最好,那麼這個是啊要學的內容是學 些什麼?換句話說,不管二種資糧啊然後呢四攝啊,然後呢?三學啊,總之是什麼?就是六樣東西,第二呢說第二是 什麼?就是能攝諸學,它怎麼個攝法呢?攝包括:
【第二分二,① 正義數量決定、② 兼說次第決定。 今初】
說這個內容當中啊數量,其次再說次第,啊數量是說哪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六樣東西,第二 呢為什麼按照著這樣的次第上去,一點都不能欠缺,也不能混亂。
【◎ 佛薄伽梵略說六度總嗢柁南,最勝紹尊如佛密意而為開解,解釋如是重要因相,令發定智,即此數量決定 道理。若於此理獲勝定解,則執六度修持為勝教授,故當得定解。其中分六,】
佛陀啊,啊把這一個我們修行啊,啊說成功共這六個大綱,包含了所有的內容,那麼現在呢?最勝紹尊,就是紹 即如來這個教法最殊勝的,那就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所以啊把佛的真正的生命的意趣來解釋啊,解釋,解釋清楚 ,為什麼是這樣的,實際上呢,就是佛說的什麼?大般若,大般若就是凡夫到成佛的圓滿的內容,那麼這個啊我們彌 勒菩薩比如說造的現觀莊嚴論,一詞四字那些大論就是把這個內容啊詳細的說明,引發定智讓我們啊確定正確無誤的 了解啊,即此數量決定道理,哪就是說啊要了解佛要修持佛法,整個的內容就是這個,對這個啊決定無疑,那麼假定 若於此理獲勝定解,則執六度為勝教授,故當得定解,就是說你對這個道理啊,獲得了殊勝的勝解的話,那你一定曉 得,啊我們真正現在修行的就這個,就這個,這個是唯一的,也只有這個最殊勝的,啊我們一定啊學這個,既然
【◎ 觀待增上生數決定者。】
我們看看這什麼意思,啊第一個呢根據增上生來說,啊這個數量是一定確定的。
【謂 圓滿菩提廣大行者,必須轉經無量生世,此復進道若無圓滿德相之身,如現在身略有少相,縱勤修行實難增進 ,故須身德一切圓滿。】
是的呀,我們要想修行圓滿無上菩提,這個要行廣大行,這不是短短的時候可以成功的,要經過啊無量世無量生 ,不但如此,而且這個無量生無量世你在地獄裡邊,你在惡道當中,乃至於在天道當中,我們無始以來一直在這地方 轉,沒有用啊,還要人道當中,人道當中還不行呀,還要修學佛法的是進道,要圓滿的德相之身喔,現在的身啊,哎 有了,但是啊還不圓滿啊,說縱勤修行啊實難增進啊,這兩句話是絕大絕重要的啊,千萬記住喔,你如果說不圓滿的 ,縱然努力呀,進步很少,其實眼前到處都是一樣啊,啊不要說什麼難的事情啊,我們每天早晨要燒飯吧?拿一把刀 ,那把菜刀鈍的要命,啊你切就切不動,啊然後呢我們早晨起來啊,比如說要刮鬍子,我今天就是那把鬍子刀沒注意 ,刮了個半天,怎麼摸摸這個地方還有,就是沒用啊,它就要這個圓滿的德相,其實作任何事情都是一樣啊,沒有一 個例外的,現在簡單的事情尚且如此,何況是修道啊,所以啊要身德一切圓滿,什麼是圓滿的身德,大家還記得嗎? 大家還記得嗎?大家再重溫習一下,單單得到人身啊還不算,暇滿人生,暇滿人生當中啊,乃至於受八關齋戒、沙彌 戒不行,還要比丘身,大家記得不記得,所以呀,他前面的特別說明同樣發了大菩提心的兩個人,心是一樣的,一個 在家人啊,他把三千大千世界這麼多的燈作什麼等等供養,一個出家人呀,點一個小小的燈燭啊,這個功德是超過了 這一位在家菩薩以這麼多,他發的心是一樣的,但是供的內容是差這麼多,結果多的啊得到的功德反而少,為什麼? 因為他修行的這個工俱圓滿的德相,這個就是絕大的差別,這一點啊我們務必要知道,不過注意喔,這個不是說,哎 呀我剃了個頭了喔,啊然後呢跑到戒壇上面啊,頭上面燒了幾個疤了就算了,不行啊,這是呢內心當中如理如量的相 應的,硬是要把十方一切諸佛的清淨幢相撐起來,因為你是代表的清淨幢相,所以才會有這樣的圓滿的功德了,這個 清淨的幢相啊主要的在那裡,就是你起心動念之間,業,現在我們了解了,這個業是什麼?一定是啊,是思,思已業 也,這樣啊,所以啊這一個道理啊,將來啊在在這個啊菩薩戒,在這個菩薩戒之前啊,說在家備覽當中啊會特別說明 這個道理,我們務必要辨的清楚,啊不但如此。
【又須具足所受用財,能受用身,受用同伴,凡所作業悉能成辦,四種圓滿。】
不但是這個,身相圓滿,還要呢,能受用的財,所受用的身,啊還有呢受用的同伴,那麼要辦的事情啊統統成就 ,這個要圓滿,這個要圓滿。
【又此盛事亦多變為煩惱之緣,故須不隨煩惱力轉,】
所以前面這個圓滿,比如說啊你擁有各色各樣的受用,這個身體麼又好又強壯,長的又好,然後呢又有錢,你周 圍的人嗎又這樣,要辦的事情成功,但是不幸的話,喲!耶這個樣子,其實很多好事情啊,通常一般人呀,是增長煩 惱,作壞事去了,講享受,哎呀爭名奪利,所以你有了這個東西呀,還要不被煩惱轉,
【此猶非足尚須對於諸取捨處,能善分辨無倒進止。】
這個還不夠,喔!對於啊諸取捨,什麼是我們該作什麼是不該作的,要善分辨,分別的清清楚楚,然後呢怎麼該 作的,進,怎麼不該作的,止,啊要一點不錯,一點不錯,然後呢你有了最好的暇滿的人生,有了最正確的認識,照 著去作,不隨煩惱轉,而轉煩惱為功德,轉過犯為功德,那就行。
【若不爾者,猶如竹蕉結子便枯,騾孕自死,即彼盛事而為害故。】
假如你不了解這個的話,那害了,不結果啊還可以,得不到這樣的東西還可以,得到了以後啊反而自己害,就像 竹頭啊然後呢芭蕉香蕉都是這樣的,竹子一開花一結子這個竹子就完了,香蕉樹也是一樣,啊芭蕉也是一樣,母騾子 啊懷孕就死,你得到了這個好東西以後的話,你反而自己害了自己,糟了。
【若有智慧,知是往昔妙業之果,更勤修因令漸增長,若無智慧,受盡先果而不增新,後苦起首。】
這個道理,你有了智慧了以後啊,耶那就不會了,為什麼呀?因為你曉得,你所以現在感得這樣的圓滿的時候, 往昔的妙業,啊既然是你覺得這個很好,而這個也必定要是啊,因地當中宿生這個妙業感得的果,所以呀現在啊更努 力在因地當中去修啊。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 256 (12)
【當知諸餘唯是共學。】
這裡邊有一個,密乘裡邊,密法裡邊啊有一些特別善巧的殊勝的法門,啊它那個殊勝的法門啊,是以煩惱為道的 ,比如說現個貪相,現了瞋相,現了癡相,都有它的特別的道理,特別的道理,這一個,在這裡狀態當中啊,跟我們 顯教的如理這樣走上去稍為有一點不一樣,這個其它的都是共同要學的,其它都是要共同要學的,而尤其是這個基礎 ,所以大菩提心的那個基礎,是絕對共同的,絕對不能少的。
【若以上說而為種子,善思惟已非一分道,於全分道未獲定解,則不能知大乘總道。】
像上面所說的這個因啊,這個不共的因種啊,啊那麼你能夠認識善巧思惟,這個善思惟那這裡修行的特別重要了 ,不但認識,而且你要善巧思惟,要得到決定勝解,否則的話,聽的時候有的,書本一合也就沒有了,啊這個東西啊 始終啊把我們啊走到遠路上去,吃冤枉苦頭,那麼這個時候了解了所以說,啊是的,絕對不是啊一分道,啊絕對不是 一分道.假定對這個整個的圓滿的道體,沒有獲得定解的話,那麼的的確確對這個大乘佛法的真正的原則綱要不懂得 ,不懂得,既然不懂你怎麼修呢?啊現在我們啊始終記了這一句話,哎呀在末法了啊,既然我們有幸運得到啊,最近 啊有兩位同學來跟我說啊,哎呀他覺得啊,覺得啊上去很艱苦,哎但是他心裡一轉過來啊,就自己策勵自己,不管他 再怎麼艱苦,我一定要克服它,結果啊,剛開始的是一點辛苦,到後來啊發現啊,克服了這個困難心裡非常快樂,實 際上一點都沒錯呀,不是別的,就是自己的心裡面煩惱障礙的自己呀,喲就是還沒有作啊,心裡已經是委委縮縮,你 一但說我什麼都不怕,真的心裡面這個心提起來的話,的的確確沒什麼好怕的,就像我們小孩子怕鬼一樣,哎呀到了 晚上哎呀鬼來了就害怕的要命,其實外面真的有沒有鬼呀?沒有鬼呀,不一定有鬼呀,其實有鬼也不用不要怕呀,鬼 有什麼好怕呢?啊就像我們現在看見人一樣,他也是六道眾生之一呀,一看見了有什麼好怕呀,就是世間啊,不但是 鬼啊,我們平常這樣的,我自己影響很深,小的時候啊,看見那個什麼啊,很多狗啊羊啊,哎看見就害怕,就這樣, 現在想起來真好有意思,哪它也怕你喲,你心裡面不怕的話,你站起來瞪它向前走,它就逃了,你看那個狗就這個樣 ,啊它站的遠遠的在那兒嚘啦的叫,你不敢走過去,它就逼上來了,你向前走,它就逃,夾了尾巴逃走掉了,我們呢 ?就這個樣,這個我們要了解的,啊所以前面說啊世間的敵人啊!你把他打退了,他還會來,這煩惱這個敵人你如理 的一旦降伏了它絕對不會來的,現在我們自己就太差,就自己太差,而好在我們現在幸運的懂得了,一定要想辦法去 克服,所以說:
【故具慧者,當於此發堅固定解,由多門中漸增大乘種性堪能。】
所以我們在這個地方啊,要發堅固的定解,啊第一個要正確的認識,然後呢?這個不斷的思惟,要確定不移,確 定不移了然後堅固,這幾個次第喔,啊沒有生起的要生起,生起了要堅固 ,啊那麼要想這樣的話,應該怎麼多門中各 方面啊漸漸的增長種性,使得這個力量啊堪能,現在我們啊很明白說,我們不堪能,乃至於不認識,這幾句話就說明 了,是的我們凡夫的的確確這是個事實,正因為我們凡夫沒有這個力量,所以要來學,
p. 257
【第三解釋學習學處次第分二,】
喔然後呢?要學該學的,分成兩部份,
【① 於總大乘道學習道理,② 特於金剛乘學習道理。】
那麼現在這個大乘一共分成共二個,一個是普通的顯教,一個是密教,那麼現在呢?先講這個大乘道,啊所以就 實說來本論啊,那金剛乘根本沒談到,厚厚的好幾百頁,後面啊真正講金剛乘的幾句話,就是說啊你那個基礎啊,有 了,如果你願意啊學什麼的話,那是決定要走這個特別的路子,這個才是真正牽涉到,現在前面告訴我們完完全全都 是大乘的根本,而這個大乘從什麼,我們下腳第一步,下士開始,這是眼前增上生,所以不管你求世間的好處也好, 求往生也好,求自己解脫也好,禪淨律密沒有一個例外,他這個主要的根本觀念,基礎都在這裡,那麼現在這地方大 乘這地方,分三部份:
【初中分三,① 淨修欲學菩薩學處,② 修已受取佛子律儀,】
然後呢?
【③ 受已如何學習道理。今初】
第一個發了這個心以後啊不是馬上啊要去廣行六度,要怎麼樣啊在學菩薩應該學的,啊學處,等到對這個,這個 菩薩學處就是戒啊,發了心以後那時候去學那個菩薩戒,了解了菩薩戒以後然後呢,受這個菩薩戒,受了菩薩戒以後 ,然後呢學廣行六度,分三部份:
【◎ 律咒二中,若先未受各各律儀,不可聽聞所有學處。】
說基本的律,律就是啊別解脫比丘戒啊,咒就是密乘,密乘這個兩個它都有戒,這個兩部的戒你沒有受的話,比 如不受比丘戒,對不起比丘戒不能聽不能學,然後呢沒有受密宗的灌頂,是密宗的戒不能聽,啊現在這裡的菩薩戒不 同。
【此不同彼,此諸學處先當善知淨修相續,】
所以菩薩戒跟前面不一樣,在你沒有受戒之前先應該啊好好的了解,了解了以後呢認真去修習,拿這個了解道理 啊去淨化修習你的身心相續,等到你有了把握,或
【次樂受者,】
其次你生起了好樂心,覺得哎呀現在我也可以了,我也要學,
【乃可授與諸律儀故。】
那個時候才給我們菩薩戒,於正規的受菩薩戒啊,不是說啊大家出了家了,好像一起受一下,真正的這個地方規 矩不是那樣的,啊他一定要有了正確的認識,所以以前啊,比如出了家沙彌先要學然後呢學了解了,然後呢再去受比 丘戒,比丘戒然後呢有了根本再菩薩戒,這麼一層一層來的。
【如菩薩地云:『欲受菩薩淨戒律儀,先應為說菩薩法藏摩怛履迦。】
那個菩薩地上面告訴我們,要想受菩薩戒的人啊,先應該啊好好的開導給他說,什麼啊?說菩薩法藏摩怛履迦論 藏,就是詳細的說明啊,這個啊菩薩應該學習什麼?如何學法?
【其中所說菩薩學處及犯相處,若慧觀察自思擇已至心愛樂,非為他勸非為勝他,當知是名堅固菩薩,堪受菩薩淨 戒律儀,如受戒法,彼亦應受,亦應授彼。』】
那麼這個菩薩法藏裡邊啊說的菩薩學處,什麼是該學,什麼是不該,不該的就是犯了,那麼自己學了,以智慧去 觀察,觀察了思惟決擇,然後到至心愛樂,覺得啊好啊我一定要去學啊,那一個心情,不是別人說,現在有人說哎呀 這個菩薩戒很有功德啊,啊這樣勸勸嗎,大家就說啊沒關係啦,這個無所謂啦,就受了,你也就去受去了,啊太多這 種狀態,再不然呢,還有啊就是說非為勝他,乃至於現在還有人這麼說了,哎呀說啊那個白衣啊你要出去啊,作一件 什麼佛法的事情,不受菩薩戒不可以啊,說為了這個而去受菩薩戒,啊當然你要學菩薩非要學菩薩戒,那是對的,如 果的其它的理由啊而去作的話,那個有問題,這是我們要了解的,啊但是呢,對種種子結緣來說都好,所以我們總是 讚歎,但是你如果自己如法的去作的話,這樣的自己正確的認識,至心好樂這樣的叫做堅固菩薩,對的,這樣才不失 壞,啊那麼這一種人啊真正啊可以受菩薩的淨戒律儀,啊如法去受戒,啊那麼然後呢?老師啊也應該啊去這樣的如法 的告訴他,這樣的人嗎,也應該學。
【故先了知諸所學處,為作意境。】
啊所以啊,我們在受戒之前先應該把我們該學的內容啊了解,了解了以後怎麼辦啊?作意境,哪如理作意觀察思 惟,啊所以我們平常現在真正要修的什麼啊?就這個,經常把我們該
【若於學處至心愛樂,修欲學已,次受律儀則極堅固,是善方便。】
哪,你 先學好了,了解了,非常好樂,要一心一意想去受,那個時候去受這個戒,這個戒就非常堅固,這個才是 什麼?正確的善巧的方法,對的,啊,
【此及下文二處宣說,文恐太繁,當於後釋。】
啊後面還要講,所以啊這裡不講了,那麼啊這是說淨修菩薩學處。
【◎ 第二者初當如何正受道理,受已無間於根本罪及惡作罪防護道理,設有毀犯還出道理,戒品釋中已廣決擇。未受 律儀定須先閱,如彼當知。】
第二個受戒的那個儀軌,啊那個怎麼受,受了以後怎麼防護,啊萬一犯了怎麼辦?這個在前面也講過,到後面啊 在這個講那個戒品的時候啊,還會詳細講,啊這樣,那麼關於我們正式學的人啊在沒有受戒之前啊,一定要先把這個 道理啊弄清楚,啊了解它,現在受了戒了,下面呢正式的去學,那個時候才是啊廣學六度的時候,廣學六度的時候。
【第三分三,① 何所學處,② 其中能攝諸學道理,③ 於此如何學習次第。今初】
他還是這樣的次第,那麼這一個六度是學習什麼內容呢?這一個東西呀,第二個能把我們應該學須要學的所有的 內涵啊,都包含在這個六度當中,它也詳細的辨明,一點都沒有遺漏,遺漏了以後不圓滿,也不多餘,多餘是浪費, 多餘是浪費,有的時候只是浪費,有的是多餘了還不成事,所以這第二個辨別,我們了解了這些,那麼正確圓滿了, 下面才開始怎麼樣去學,現在第一個。
【◎ 若廣差別雖無邊際,隨類略攝,於六度中盡攝菩薩諸應學處,故六度者攝菩薩道一切扼要大嗢柁南。】
如果你詳細的來說是啊,要學的內容是無量無邊,啊然但是假定說你分類歸納起來,分成共這個六個項目的話, 這可以把菩薩應該學的一切原則綱要統統包含在裡頭,乃至於說我們通常說六度四攝,四攝也包含在裡頭,四攝的布 施愛語利行同事所以先簡單的說一下。
【攝施易知,】
因為六度第一個也是布施,然後呢四攝第一個也是布施,啊至於說這個裡邊有一點不一樣,那是後面說,但是呢 布施的行相確是一個,
【愛語者是依六度教誡所化,】
你這是愛語啊,
【利行者是安立他於所教義,同事者是自亦同所化行故。】
所以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就是這一個四攝也包含在六度當中。
p. 258
【又二資糧及三學等,亦攝菩薩一切正道。】
兩種資糧就是福智兩種資糧,三學是戒定慧,也統統在這個菩薩戒,啊就是六度當中,
【然如六度所引解了,諸餘能攝則不能爾,】
啊這個六度能夠含攝其它的,其它東西能不能把六度的內容統統包含呢?不行,不行,所以呀因為這樣的原因呀 ,
【故以六度為能攝事最為第一。】
真正的能夠把所有的內涵包攬無餘,而且不多不少的,最圓滿的就是六度啊最好,那麼這個是啊要學的內容是學 些什麼?換句話說,不管二種資糧啊然後呢四攝啊,然後呢?三學啊,總之是什麼?就是六樣東西,第二呢說第二是 什麼?就是能攝諸學,它怎麼個攝法呢?攝包括:
【第二分二,① 正義數量決定、② 兼說次第決定。 今初】
說這個內容當中啊數量,其次再說次第,啊數量是說哪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六樣東西,第二 呢為什麼按照著這樣的次第上去,一點都不能欠缺,也不能混亂。
【◎ 佛薄伽梵略說六度總嗢柁南,最勝紹尊如佛密意而為開解,解釋如是重要因相,令發定智,即此數量決定 道理。若於此理獲勝定解,則執六度修持為勝教授,故當得定解。其中分六,】
佛陀啊,啊把這一個我們修行啊,啊說成功共這六個大綱,包含了所有的內容,那麼現在呢?最勝紹尊,就是紹 即如來這個教法最殊勝的,那就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所以啊把佛的真正的生命的意趣來解釋啊,解釋,解釋清楚 ,為什麼是這樣的,實際上呢,就是佛說的什麼?大般若,大般若就是凡夫到成佛的圓滿的內容,那麼這個啊我們彌 勒菩薩比如說造的現觀莊嚴論,一詞四字那些大論就是把這個內容啊詳細的說明,引發定智讓我們啊確定正確無誤的 了解啊,即此數量決定道理,哪就是說啊要了解佛要修持佛法,整個的內容就是這個,對這個啊決定無疑,那麼假定 若於此理獲勝定解,則執六度為勝教授,故當得定解,就是說你對這個道理啊,獲得了殊勝的勝解的話,那你一定曉 得,啊我們真正現在修行的就這個,就這個,這個是唯一的,也只有這個最殊勝的,啊我們一定啊學這個,既然
【◎ 觀待增上生數決定者。】
我們看看這什麼意思,啊第一個呢根據增上生來說,啊這個數量是一定確定的。
【謂 圓滿菩提廣大行者,必須轉經無量生世,此復進道若無圓滿德相之身,如現在身略有少相,縱勤修行實難增進 ,故須身德一切圓滿。】
是的呀,我們要想修行圓滿無上菩提,這個要行廣大行,這不是短短的時候可以成功的,要經過啊無量世無量生 ,不但如此,而且這個無量生無量世你在地獄裡邊,你在惡道當中,乃至於在天道當中,我們無始以來一直在這地方 轉,沒有用啊,還要人道當中,人道當中還不行呀,還要修學佛法的是進道,要圓滿的德相之身喔,現在的身啊,哎 有了,但是啊還不圓滿啊,說縱勤修行啊實難增進啊,這兩句話是絕大絕重要的啊,千萬記住喔,你如果說不圓滿的 ,縱然努力呀,進步很少,其實眼前到處都是一樣啊,啊不要說什麼難的事情啊,我們每天早晨要燒飯吧?拿一把刀 ,那把菜刀鈍的要命,啊你切就切不動,啊然後呢我們早晨起來啊,比如說要刮鬍子,我今天就是那把鬍子刀沒注意 ,刮了個半天,怎麼摸摸這個地方還有,就是沒用啊,它就要這個圓滿的德相,其實作任何事情都是一樣啊,沒有一 個例外的,現在簡單的事情尚且如此,何況是修道啊,所以啊要身德一切圓滿,什麼是圓滿的身德,大家還記得嗎? 大家還記得嗎?大家再重溫習一下,單單得到人身啊還不算,暇滿人生,暇滿人生當中啊,乃至於受八關齋戒、沙彌 戒不行,還要比丘身,大家記得不記得,所以呀,他前面的特別說明同樣發了大菩提心的兩個人,心是一樣的,一個 在家人啊,他把三千大千世界這麼多的燈作什麼等等供養,一個出家人呀,點一個小小的燈燭啊,這個功德是超過了 這一位在家菩薩以這麼多,他發的心是一樣的,但是供的內容是差這麼多,結果多的啊得到的功德反而少,為什麼? 因為他修行的這個工俱圓滿的德相,這個就是絕大的差別,這一點啊我們務必要知道,不過注意喔,這個不是說,哎 呀我剃了個頭了喔,啊然後呢跑到戒壇上面啊,頭上面燒了幾個疤了就算了,不行啊,這是呢內心當中如理如量的相 應的,硬是要把十方一切諸佛的清淨幢相撐起來,因為你是代表的清淨幢相,所以才會有這樣的圓滿的功德了,這個 清淨的幢相啊主要的在那裡,就是你起心動念之間,業,現在我們了解了,這個業是什麼?一定是啊,是思,思已業 也,這樣啊,所以啊這一個道理啊,將來啊在在這個啊菩薩戒,在這個菩薩戒之前啊,說在家備覽當中啊會特別說明 這個道理,我們務必要辨的清楚,啊不但如此。
【又須具足所受用財,能受用身,受用同伴,凡所作業悉能成辦,四種圓滿。】
不但是這個,身相圓滿,還要呢,能受用的財,所受用的身,啊還有呢受用的同伴,那麼要辦的事情啊統統成就 ,這個要圓滿,這個要圓滿。
【又此盛事亦多變為煩惱之緣,故須不隨煩惱力轉,】
所以前面這個圓滿,比如說啊你擁有各色各樣的受用,這個身體麼又好又強壯,長的又好,然後呢又有錢,你周 圍的人嗎又這樣,要辦的事情成功,但是不幸的話,喲!耶這個樣子,其實很多好事情啊,通常一般人呀,是增長煩 惱,作壞事去了,講享受,哎呀爭名奪利,所以你有了這個東西呀,還要不被煩惱轉,
【此猶非足尚須對於諸取捨處,能善分辨無倒進止。】
這個還不夠,喔!對於啊諸取捨,什麼是我們該作什麼是不該作的,要善分辨,分別的清清楚楚,然後呢怎麼該 作的,進,怎麼不該作的,止,啊要一點不錯,一點不錯,然後呢你有了最好的暇滿的人生,有了最正確的認識,照 著去作,不隨煩惱轉,而轉煩惱為功德,轉過犯為功德,那就行。
【若不爾者,猶如竹蕉結子便枯,騾孕自死,即彼盛事而為害故。】
假如你不了解這個的話,那害了,不結果啊還可以,得不到這樣的東西還可以,得到了以後啊反而自己害,就像 竹頭啊然後呢芭蕉香蕉都是這樣的,竹子一開花一結子這個竹子就完了,香蕉樹也是一樣,啊芭蕉也是一樣,母騾子 啊懷孕就死,你得到了這個好東西以後的話,你反而自己害了自己,糟了。
【若有智慧,知是往昔妙業之果,更勤修因令漸增長,若無智慧,受盡先果而不增新,後苦起首。】
這個道理,你有了智慧了以後啊,耶那就不會了,為什麼呀?因為你曉得,你所以現在感得這樣的圓滿的時候, 往昔的妙業,啊既然是你覺得這個很好,而這個也必定要是啊,因地當中宿生這個妙業感得的果,所以呀現在啊更努 力在因地當中去修啊。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79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110卷 A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110卷 A面
日常法師
--------------------------------------------------------------------------------
啊!現在啊!更努力在因地當中去修啊!讓它增長啊!如果沒有智慧的話,那自己覺得唉啊!現在很好啊!等到 這樣的作法的話,既然沒有下因,就把以前這個果啊,浪費乾淨了,浪費乾淨了,下面什麼呢?苦嘛,苦嘛,啊!所 以碰到這個地方啊!自然而然哪,我們了解了正確.譬如說現在啊!冬天,哎呀!躺在這個棉 被裡面真舒服啊!你感 覺了舒服吧?趕快起來,為什麼會舒服啊!就因為你往業啊!所以這個因對了,這因是要勤修學啊!如果你覺得,哎 唷!現在很舒服貪著的話,你就錯了,所以得到有了智慧以後,自己處處地方啊!就不會為眼前的染著,喔!好東西 擺起來,噫!你要貪,對啊!為什麼有好東西啊?你因啊!那,那個時候啊!你覺得我趕快努力,處處地方,他不一 定啊用反面的抑制你,就正面的引導你啊!你有了智慧啊!也很容易啊!
p. 258 (12)
【故於餘生感六盛事,非為無因,不平等因,其隨順因定為六度。】
所以啊!那麼,我們這一生的是靠以前的往業,這一生的善果是以前的善因,那末將來的餘生的盛事啊!也同樣 的不是無因?不平等因,而是跟它隨順因,這個隨順因一定是六度,一定是六度。既然我們現在修行的時候要這個, 經過很多生,一生一生這樣的話,那麼怎麼辦呢?因地當中要努力嘛,
【故於現法,當修當習當多修習六到彼岸,以殊勝因能感如是殊勝果故。】
所以啊!努力!努力啊!努力啊!要多努力啊!這個殊勝的因就是這個。
p. 259
【此是現前增上生果,身圓滿等究竟增上生者,唯佛地有。】
噢......噢看了,現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這個六度這樣做啊!是增上生因,感得增上生的果,生生增上,等到 你這個圓滿到最究竟的時候啊!就這個增上生就
【莊嚴經論云:「受用身眷作,圓滿增上生,恒不隨惑轉,諸事無顛倒。」】
就是這個,我們的身,受用身,自己受用的身,自己受用的眷屬,以及所作的事業,就是什麼這個是都增上生, 這最究竟,最圓滿,你要想它真正增上的話,要以智慧引導,智慧不引導的話,馬上三世怨完了,你一切時處,恒常 無間,一直增上到最後圓滿就是佛,這樣去做的話,一切正確,不錯。啊這個是前面對增上生來說這個只有六樣東西 。
【◎ 以如是身學菩薩行,菩薩唯有二所作事,謂正引發自利利他。】
現在我們拿這個暇滿的人身啊來修學的是菩薩行,菩薩要做的兩件事情,一個是自利,一個是利他,
【是故觀待引發二利數決定者。】
那麼以這個自利利他,就是這兩樣東西,現在看
【其修利他,先須以財而作饒益。此若損惱有情而施亦無所濟,善遮損他及所依事,利他極大,故須尸羅。】
第一個是布施持戒,說你是要利他嗎?要想利他的話,一定要先哪,所謂財施,先結個善緣啊!那麼,所以啊! 你一定要布施,其次呢?如果,你損惱他的話,嗯,布施,譬如說我們送給別人家,「哪,拿去!」就這樣,那人家 不一定高興,你布施了以後還要傷害他,他往往反而啊不聽你的,啊還要善巧的遮止損他及所依事,那末這個利他對 了,所以這個尸羅,戒的特質有一點哪,叫善護他義,你心裡面處處地方要怎麼樣護,善護別人,所以現在我們啊, 自己持戒了,總覺得我這個是戒,你這個不對,他那個不對.那不要說戒取見,拫本大乘的戒根本不相應噢,這樣, 所以真正持戒的人,他的的確確的是在我們僧團當中是互相規勸,而規勸的時候,一定是什麼?善心,無記心。啊! 說,你好好地這樣做,要規勸他,到了在另外一種狀態之下,絕不拿自己覺得持戒,看人家不對,這個不是,而是說 他處處地方反而乃至於總以委曲婉轉的要護持人家,說,啊,怎麼樣啊!不要傷害別人,這個是大乘戒的特質,其實 小乘戒的真正內容也是這個樣,詳細說起來,自然你會了解,
【若不能忍他作怨害,報一報二,戒難清淨,故戒究竟須耐怨害忍。】
那麼,你雖然想持戒啊,噯!但是你不能忍害忍受的話,這個不行,因為世間都是報惡的,尤其是呢,你行大乘 ,這個人做了,你又覺得不對啊,那個人做了不對啊,你要去報復他啊!那完了,那戒一定持不清淨,所以那個時候 啊你要想究竟持戒清淨的話,需要能夠忍辱。
【由不報復,能免眾多他所造罪,他若信樂堪令行善,故是最大的利益他。】
你如果能夠不報復,能夠忍的話,那麼可以避免人家造很多罪,然後呢,他就信賴你,也安樂快樂,那個時候你 可進一步教他行善,所以最大的利他就是這個,所以我們平常的時候,譬如說彼此之間有了意見,有了意見了,我們 往往跟人家吵,跟人家談,其實假定我們這個忍耐一下的話,過一下,他自己往往我們會這樣,自己還想「對啊!我 錯了,唉!對不起」,心裡面終歸會這樣的,反之呢,我們兩人吵了半天,他本來自己做錯了已經有點懊悔了,結果 你與他一吵的話,他心裡面引發的都是瞋心種子,啊!自然而然哪,他那個就跟你兩個人就完全排斥掉了,這是很明 白的道理,所以不要說你不對,就是你對了,人家錯了,忍耐一下,也有也是這個世 間很淺近的,很淺近的一個道理 ,關於這些道理,後面會詳細說,真正利他,這個也非此不可,
【自利者,謂以慧力得解脫樂,若心散亂不能得此,故須靜慮令心住定,堪能如欲安住所緣。】
那麼,二利當中一個自利,自利是什麼?要智慧得到解脫,要想得到解脫一定要智慧,要想得到智慧啊一定要靜 慮,心散亂不可以,所以啊,他需要靜慮,這個靜慮就是定,你要它定它就能夠像你所想像的安住,而
【有懈怠者不能生此,故須晝夜發勤精進無有勞倦。】
要想得這個的話,一定要精進,這個精進要晝夜精勤,那才行。
【此即彼等一切根本,故修二利,六度決定,】
那,這個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那麼,這個裡邊啊!,從這個上面你要利他來說,不管是自利,這個利他,兩 樣東西圓滿的話,那就對了,所以就這一點來說,這個六樣東西夠了,布施持戒忍辱,然後呢,精進禪定智慧,
【如云:「勤行利有情,修捨不害忍,住脫及根本,一切自利行。」】
為了利益有情呢,修捨是布施,不害是持戒,忍是忍辱,止,住是止,就是定,脫是觀,及根本就是精進,啊! 所以是這個六度之圓滿沒有精進的話,不行,啊!沒有精進不行,所以啊,這個六樣東西,包含了一切,包含了一切 ,此中利他非一切種,
【此中利他非一切種,言住脫者心住所緣,是靜慮行跡,解脫生死是慧行跡,若辨此二則於寂止,不致誤為毗缽舍 那。如是自許甚深持心,亦僅是此靜慮一分,故於六度圓滿之體,當求定解。】
上面所說的,那個括弧裡面引的那個東西啊!這是就利他方面來說的,呃,就自利方面來說,啊,就自利方面來 說,那麼,所以我們分開來說的話,六度是自利,四攝是利他,可是前面已經說過了,那你能夠自己調了才能夠調他 ,這是第一步,同樣的你就把自己調的經驗啊告訴別人就是利他,所以這地方雖然沒有說利他,實際上利他也必定包 含在這裡頭,那麼下面,上面當中住脫及根本,就是住脫是什麼呢?安住在一處,然後呢?有了這個,才能夠解脫生 死,所以這個住脫,應該說住及脫,所以心住所緣是靜慮,換句話說,那就是啊!定,啊定,啊!然後呢,脫什麼? 解脫生死是慧,是觀,這兩樣東西,若辨此二,對這兩樣東西你能夠辨別得很清楚的話,那麼你就不會把這個止當作 觀,這個前面已經說過了,後面還要詳細說,這個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我們現在現在很多人啊,總是一開始修行 啊,就忙著,哎呀,我要修學定,這個實在是一個很大很大的大錯誤,很大很大的大錯誤,你必定要先得到正知見, 然後呢,依次進入去學,定不是不要,必須要的,我們要弄清楚,這個是共因,不是不共因,那麼,尤其是啊,如果 說你辨別不清楚,得了定以後,對不起,共外道的以為世間,這個是很糟糕,很糟糕的事情,如是自許甚深持心,亦 僅是此靜慮一分,所以不要說你不得定,就是你得到了定以後啊!你能夠得到很深的深定,對不起,這個僅是什麼│ 止,六度當中的靜慮,襌波羅密,還不是慧,真正解脫,自利都談不到,何況其他的,所以我們必定要對於這個六度 圓滿的這個特質應該決定認識,確定不疑,那這樣才可以。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259頁,關於這個數量的決 定,已經說了前面兩樣,啊!前面兩樣,第一個是增上生,呃,這樣就是這是所依的,我們要修學所依的這個的身, 暇滿圓滿的德相所依的,有了這個身,那麼要做些什麼呢?要利益啊苦海的眾生,所以自他二利,前面第二個說應自 他利,然後呢,下面今天講第三個。第三,
【◎ 觀待引發圓滿一切利他數決定者。】
而菩薩正所應作的,就是在圓滿利他,而這圓滿利他正所以自利,他那個利他啊,一切要圓滿的利他,關於前面 的那一條,他並沒有強調這個圓滿的利他,所以現在這地方就把利他的圓滿的所有道理,啊!在這個地方我們來辨明 一下,說這個六度也完全包含了,現在看文,
【先以財捨除其匱乏,次於有情不為損惱,且忍怨害,於助他事發起精進而無厭離,依於靜慮以神通等引攝其意, 若成法器次依智慧善說斷疑,令解脫故六度決定。】
那麼我們要幫
p. 260
【如云:「不貪及不害,耐怨事無厭,引攝善說故,利他即自利。」】
那就是前面不貪呢,就是施,不害就是戒,耐怨事那麼就是忍,無厭就是精進,啊!然後呢?引說善說故,那這個就是啊,定慧,這樣地圓滿利他,這樣地圓滿利他,也就是圓滿地自利。
【此二頌說修自他利,不可不依六度,】
那是第二第三,兩個就說的很清楚,不管你自他二利也好,純粹利他也好,都必須要六度,而且只要有這六樣東 西,那就圓滿,可以達成這兩個目標,
【若於引發自他利理,獲得定解,則能殷重修習六度。】
現在你的目的不是要達到究竟圓滿的自他兩樣的究竟利益圓滿嗎?究竟圓滿的利益嗎?那麼,那你要想獲得這個 圓滿的利益,就是這樣東西,就是這六樣東西,所以你對這個概念認識了很清楚,確定不疑了以後,那時候你就曉得 ,既然如此,那你全部精神自然就很認真得去修,這個廣行六度,啊!前面一定要把這個該學的內容,有一個正確認 識,且確定不疑的勝解,那麼,再下面,
【◎ 觀待能攝一切大乘數決定者。】
是啊,現在我們整個修學佛法說是自他利,那麼,這個是不是還有遺漏呢?整個的佛法的內涵,大乘是圓滿的包 涵,所以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說即於大乘來說,換句話說,整個圓滿的佛法的內涵來說,它也能夠通通包涵, 一無遺漏,
【謂已得財位無所貪著,及於未得不希求故,於諸財位能不顧戀,有此則能守護學處,受戒敬戒,依情非情所生眾 苦,能堪忍故不起厭患,修善所作勇悍無厭,修奢摩他無分別瑜伽,及毗缽舍那無分別瑜伽,以此六事攝盡一切能趣 大乘,此由六度次第引發無須更多。】
那麼現在我們大乘要做些什麼事情呢?對於
【如云:「不樂著受用,極敬,二無厭,無分別瑜珈,諸大乘唯此。」】
不樂著受用就是啊,不貪,布施,極敬就是戒,二無厭的話就是忍辱跟精進,能夠忍辱跟精進啊,才能夠在生死 苦海當中,長夜修習這個圓滿的大乘佛法,不會厭患,不會退心,那麼最後下面兩樣東西無分別瑜珈,這個大乘的內 容也就這樣囉,
【由是因緣,欲入大乘捨棄六度,實為相違。】
所以我們曉得的,真正進入大乘的話,也只有這個,除了這個,那就不對,這是相違背的,既然相違背,就不能 得成就。第五,
【◎ 依一切種道或方便數決定者。】
進一步說,我們大乘人要學的方法啊!所以這個就是叫一切種道,菩薩正所學的,廣學一切,然後呢,這一點來 論,用這一個觀點去看,
【謂於已得境界受用,無貪欲道或方便者,謂行惠施,由修能捨離彼貪故。】
是的,那我們要修學大乘的話,增上生一直在增上,然後呢!這樣才能修,假定說你這一個捨心沒有修的話,到 那時候得到了境界受用啊,就不行了,你執著在上面,所以你就為它所綁,所以這一個就無貪欲道,啊,在這一個一 切境界上面,你能夠善巧地利用它,然後成就生生增上,達到究竟圓滿,就是布施,啊!你能夠修捨的話,捨就是貪 的正對治,啊!這個就是第一個布施波羅密。
日常法師
--------------------------------------------------------------------------------
啊!現在啊!更努力在因地當中去修啊!讓它增長啊!如果沒有智慧的話,那自己覺得唉啊!現在很好啊!等到 這樣的作法的話,既然沒有下因,就把以前這個果啊,浪費乾淨了,浪費乾淨了,下面什麼呢?苦嘛,苦嘛,啊!所 以碰到這個地方啊!自然而然哪,我們了解了正確.譬如說現在啊!冬天,哎呀!躺在這個棉 被裡面真舒服啊!你感 覺了舒服吧?趕快起來,為什麼會舒服啊!就因為你往業啊!所以這個因對了,這因是要勤修學啊!如果你覺得,哎 唷!現在很舒服貪著的話,你就錯了,所以得到有了智慧以後,自己處處地方啊!就不會為眼前的染著,喔!好東西 擺起來,噫!你要貪,對啊!為什麼有好東西啊?你因啊!那,那個時候啊!你覺得我趕快努力,處處地方,他不一 定啊用反面的抑制你,就正面的引導你啊!你有了智慧啊!也很容易啊!
p. 258 (12)
【故於餘生感六盛事,非為無因,不平等因,其隨順因定為六度。】
所以啊!那麼,我們這一生的是靠以前的往業,這一生的善果是以前的善因,那末將來的餘生的盛事啊!也同樣 的不是無因?不平等因,而是跟它隨順因,這個隨順因一定是六度,一定是六度。既然我們現在修行的時候要這個, 經過很多生,一生一生這樣的話,那麼怎麼辦呢?因地當中要努力嘛,
【故於現法,當修當習當多修習六到彼岸,以殊勝因能感如是殊勝果故。】
所以啊!努力!努力啊!努力啊!要多努力啊!這個殊勝的因就是這個。
p. 259
【此是現前增上生果,身圓滿等究竟增上生者,唯佛地有。】
噢......噢看了,現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這個六度這樣做啊!是增上生因,感得增上生的果,生生增上,等到 你這個圓滿到最究竟的時候啊!就這個增上生就
【莊嚴經論云:「受用身眷作,圓滿增上生,恒不隨惑轉,諸事無顛倒。」】
就是這個,我們的身,受用身,自己受用的身,自己受用的眷屬,以及所作的事業,就是什麼這個是都增上生, 這最究竟,最圓滿,你要想它真正增上的話,要以智慧引導,智慧不引導的話,馬上三世怨完了,你一切時處,恒常 無間,一直增上到最後圓滿就是佛,這樣去做的話,一切正確,不錯。啊這個是前面對增上生來說這個只有六樣東西 。
【◎ 以如是身學菩薩行,菩薩唯有二所作事,謂正引發自利利他。】
現在我們拿這個暇滿的人身啊來修學的是菩薩行,菩薩要做的兩件事情,一個是自利,一個是利他,
【是故觀待引發二利數決定者。】
那麼以這個自利利他,就是這兩樣東西,現在看
【其修利他,先須以財而作饒益。此若損惱有情而施亦無所濟,善遮損他及所依事,利他極大,故須尸羅。】
第一個是布施持戒,說你是要利他嗎?要想利他的話,一定要先哪,所謂財施,先結個善緣啊!那麼,所以啊! 你一定要布施,其次呢?如果,你損惱他的話,嗯,布施,譬如說我們送給別人家,「哪,拿去!」就這樣,那人家 不一定高興,你布施了以後還要傷害他,他往往反而啊不聽你的,啊還要善巧的遮止損他及所依事,那末這個利他對 了,所以這個尸羅,戒的特質有一點哪,叫善護他義,你心裡面處處地方要怎麼樣護,善護別人,所以現在我們啊, 自己持戒了,總覺得我這個是戒,你這個不對,他那個不對.那不要說戒取見,拫本大乘的戒根本不相應噢,這樣, 所以真正持戒的人,他的的確確的是在我們僧團當中是互相規勸,而規勸的時候,一定是什麼?善心,無記心。啊! 說,你好好地這樣做,要規勸他,到了在另外一種狀態之下,絕不拿自己覺得持戒,看人家不對,這個不是,而是說 他處處地方反而乃至於總以委曲婉轉的要護持人家,說,啊,怎麼樣啊!不要傷害別人,這個是大乘戒的特質,其實 小乘戒的真正內容也是這個樣,詳細說起來,自然你會了解,
【若不能忍他作怨害,報一報二,戒難清淨,故戒究竟須耐怨害忍。】
那麼,你雖然想持戒啊,噯!但是你不能忍害忍受的話,這個不行,因為世間都是報惡的,尤其是呢,你行大乘 ,這個人做了,你又覺得不對啊,那個人做了不對啊,你要去報復他啊!那完了,那戒一定持不清淨,所以那個時候 啊你要想究竟持戒清淨的話,需要能夠忍辱。
【由不報復,能免眾多他所造罪,他若信樂堪令行善,故是最大的利益他。】
你如果能夠不報復,能夠忍的話,那麼可以避免人家造很多罪,然後呢,他就信賴你,也安樂快樂,那個時候你 可進一步教他行善,所以最大的利他就是這個,所以我們平常的時候,譬如說彼此之間有了意見,有了意見了,我們 往往跟人家吵,跟人家談,其實假定我們這個忍耐一下的話,過一下,他自己往往我們會這樣,自己還想「對啊!我 錯了,唉!對不起」,心裡面終歸會這樣的,反之呢,我們兩人吵了半天,他本來自己做錯了已經有點懊悔了,結果 你與他一吵的話,他心裡面引發的都是瞋心種子,啊!自然而然哪,他那個就跟你兩個人就完全排斥掉了,這是很明 白的道理,所以不要說你不對,就是你對了,人家錯了,忍耐一下,也有也是這個世 間很淺近的,很淺近的一個道理 ,關於這些道理,後面會詳細說,真正利他,這個也非此不可,
【自利者,謂以慧力得解脫樂,若心散亂不能得此,故須靜慮令心住定,堪能如欲安住所緣。】
那麼,二利當中一個自利,自利是什麼?要智慧得到解脫,要想得到解脫一定要智慧,要想得到智慧啊一定要靜 慮,心散亂不可以,所以啊,他需要靜慮,這個靜慮就是定,你要它定它就能夠像你所想像的安住,而
【有懈怠者不能生此,故須晝夜發勤精進無有勞倦。】
要想得這個的話,一定要精進,這個精進要晝夜精勤,那才行。
【此即彼等一切根本,故修二利,六度決定,】
那,這個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那麼,這個裡邊啊!,從這個上面你要利他來說,不管是自利,這個利他,兩 樣東西圓滿的話,那就對了,所以就這一點來說,這個六樣東西夠了,布施持戒忍辱,然後呢,精進禪定智慧,
【如云:「勤行利有情,修捨不害忍,住脫及根本,一切自利行。」】
為了利益有情呢,修捨是布施,不害是持戒,忍是忍辱,止,住是止,就是定,脫是觀,及根本就是精進,啊! 所以是這個六度之圓滿沒有精進的話,不行,啊!沒有精進不行,所以啊,這個六樣東西,包含了一切,包含了一切 ,此中利他非一切種,
【此中利他非一切種,言住脫者心住所緣,是靜慮行跡,解脫生死是慧行跡,若辨此二則於寂止,不致誤為毗缽舍 那。如是自許甚深持心,亦僅是此靜慮一分,故於六度圓滿之體,當求定解。】
上面所說的,那個括弧裡面引的那個東西啊!這是就利他方面來說的,呃,就自利方面來說,啊,就自利方面來 說,那麼,所以我們分開來說的話,六度是自利,四攝是利他,可是前面已經說過了,那你能夠自己調了才能夠調他 ,這是第一步,同樣的你就把自己調的經驗啊告訴別人就是利他,所以這地方雖然沒有說利他,實際上利他也必定包 含在這裡頭,那麼下面,上面當中住脫及根本,就是住脫是什麼呢?安住在一處,然後呢?有了這個,才能夠解脫生 死,所以這個住脫,應該說住及脫,所以心住所緣是靜慮,換句話說,那就是啊!定,啊定,啊!然後呢,脫什麼? 解脫生死是慧,是觀,這兩樣東西,若辨此二,對這兩樣東西你能夠辨別得很清楚的話,那麼你就不會把這個止當作 觀,這個前面已經說過了,後面還要詳細說,這個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我們現在現在很多人啊,總是一開始修行 啊,就忙著,哎呀,我要修學定,這個實在是一個很大很大的大錯誤,很大很大的大錯誤,你必定要先得到正知見, 然後呢,依次進入去學,定不是不要,必須要的,我們要弄清楚,這個是共因,不是不共因,那麼,尤其是啊,如果 說你辨別不清楚,得了定以後,對不起,共外道的以為世間,這個是很糟糕,很糟糕的事情,如是自許甚深持心,亦 僅是此靜慮一分,所以不要說你不得定,就是你得到了定以後啊!你能夠得到很深的深定,對不起,這個僅是什麼│ 止,六度當中的靜慮,襌波羅密,還不是慧,真正解脫,自利都談不到,何況其他的,所以我們必定要對於這個六度 圓滿的這個特質應該決定認識,確定不疑,那這樣才可以。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259頁,關於這個數量的決 定,已經說了前面兩樣,啊!前面兩樣,第一個是增上生,呃,這樣就是這是所依的,我們要修學所依的這個的身, 暇滿圓滿的德相所依的,有了這個身,那麼要做些什麼呢?要利益啊苦海的眾生,所以自他二利,前面第二個說應自 他利,然後呢,下面今天講第三個。第三,
【◎ 觀待引發圓滿一切利他數決定者。】
而菩薩正所應作的,就是在圓滿利他,而這圓滿利他正所以自利,他那個利他啊,一切要圓滿的利他,關於前面 的那一條,他並沒有強調這個圓滿的利他,所以現在這地方就把利他的圓滿的所有道理,啊!在這個地方我們來辨明 一下,說這個六度也完全包含了,現在看文,
【先以財捨除其匱乏,次於有情不為損惱,且忍怨害,於助他事發起精進而無厭離,依於靜慮以神通等引攝其意, 若成法器次依智慧善說斷疑,令解脫故六度決定。】
那麼我們要幫
p. 260
【如云:「不貪及不害,耐怨事無厭,引攝善說故,利他即自利。」】
那就是前面不貪呢,就是施,不害就是戒,耐怨事那麼就是忍,無厭就是精進,啊!然後呢?引說善說故,那這個就是啊,定慧,這樣地圓滿利他,這樣地圓滿利他,也就是圓滿地自利。
【此二頌說修自他利,不可不依六度,】
那是第二第三,兩個就說的很清楚,不管你自他二利也好,純粹利他也好,都必須要六度,而且只要有這六樣東 西,那就圓滿,可以達成這兩個目標,
【若於引發自他利理,獲得定解,則能殷重修習六度。】
現在你的目的不是要達到究竟圓滿的自他兩樣的究竟利益圓滿嗎?究竟圓滿的利益嗎?那麼,那你要想獲得這個 圓滿的利益,就是這樣東西,就是這六樣東西,所以你對這個概念認識了很清楚,確定不疑了以後,那時候你就曉得 ,既然如此,那你全部精神自然就很認真得去修,這個廣行六度,啊!前面一定要把這個該學的內容,有一個正確認 識,且確定不疑的勝解,那麼,再下面,
【◎ 觀待能攝一切大乘數決定者。】
是啊,現在我們整個修學佛法說是自他利,那麼,這個是不是還有遺漏呢?整個的佛法的內涵,大乘是圓滿的包 涵,所以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說即於大乘來說,換句話說,整個圓滿的佛法的內涵來說,它也能夠通通包涵, 一無遺漏,
【謂已得財位無所貪著,及於未得不希求故,於諸財位能不顧戀,有此則能守護學處,受戒敬戒,依情非情所生眾 苦,能堪忍故不起厭患,修善所作勇悍無厭,修奢摩他無分別瑜伽,及毗缽舍那無分別瑜伽,以此六事攝盡一切能趣 大乘,此由六度次第引發無須更多。】
那麼現在我們大乘要做些什麼事情呢?對於
【如云:「不樂著受用,極敬,二無厭,無分別瑜珈,諸大乘唯此。」】
不樂著受用就是啊,不貪,布施,極敬就是戒,二無厭的話就是忍辱跟精進,能夠忍辱跟精進啊,才能夠在生死 苦海當中,長夜修習這個圓滿的大乘佛法,不會厭患,不會退心,那麼最後下面兩樣東西無分別瑜珈,這個大乘的內 容也就這樣囉,
【由是因緣,欲入大乘捨棄六度,實為相違。】
所以我們曉得的,真正進入大乘的話,也只有這個,除了這個,那就不對,這是相違背的,既然相違背,就不能 得成就。第五,
【◎ 依一切種道或方便數決定者。】
進一步說,我們大乘人要學的方法啊!所以這個就是叫一切種道,菩薩正所學的,廣學一切,然後呢,這一點來 論,用這一個觀點去看,
【謂於已得境界受用,無貪欲道或方便者,謂行惠施,由修能捨離彼貪故。】
是的,那我們要修學大乘的話,增上生一直在增上,然後呢!這樣才能修,假定說你這一個捨心沒有修的話,到 那時候得到了境界受用啊,就不行了,你執著在上面,所以你就為它所綁,所以這一個就無貪欲道,啊,在這一個一 切境界上面,你能夠善巧地利用它,然後成就生生增上,達到究竟圓滿,就是布施,啊!你能夠修捨的話,捨就是貪 的正對治,啊!這個就是第一個布施波羅密。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79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110卷 B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110卷 B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啊!這個就是第一個布施波羅密。
p. 260 (9)
【諸未得境為得彼故功用散亂,防護方便謂持淨戒,由能安住苾芻律儀,一切事業邊際散亂悉不生故。】
那麼進一步呢?你要想啊!慢慢的自己增上,對於你沒有得到的你要想進一步去努力的話,這個散亂當中不可以 ,那麼要防止散亂呢?是什麼?持戒,持戒,於平常我們啊!總是講唉呀,我心很散啊!我學定啊!那根本錯了,要 曉得現在是,定,是的的確確降伏你的散亂的一個最好的一個辦法,但是如果前面沒有戒的話,你絕不可能學定,因 為這個粗猛的現行當中,僅管你身體盤在那裡,坐在那裡,心裡面東想西想,忙這個忙這個,平常的時候啊!在別的 地方忙啊!是的,你手腳忙的不得了,還無所謂,等到你坐下來的時候,手腳不忙啊!正好,那時空下來,讓你更加 胡思亂想得厲害,胡思亂想想完了,待在那裡呼呼大睡,打起瞌睡來,這是這個不行,真正的那個時候怎麼辦呢?持 戒,所以它戒的特別什麼?就是破這個煩惱的現行。喔!你曉得這個這些東西啊!東攀緣啊!西胡思亂想啊!這個都 不行,所以啊!靠這個戒,所以說持戒不在行相上,而在主要的正知見上,你有了正知見,認識了,你這個行相自然 跟它相應哪,所以就依體起行啦!有行了就有儀相,這樣來的,這個相等到你內心相應了有這個行相,自然而然會達 到這種狀態,當然我們要了解,剛開始的時候,外面的環境會幫助我們,所以眼不見為淨,這個是事實,所以它開始 的時候啊!一直到後來,內外一定是同樣的並重,同時我們也曉得我們的心,怎麼起來的?對境而起,啊!沒有境沒 有心,反過來,沒有心也沒有境,所以它兩樣東西並不忽視,但是它的重點是在內心,認識什麼是如理?什麼是非理 ?然後呢?在心裡上面防犯,在境界上面防犯,這個主要的什麼?是淨戒,那麼那個時候他能安住在這根本的戒律上 面,能夠安住在這樣的話,所有的亂,散亂,做任何事情的散亂,都停止,止息了,所以我們這裡可以想一想,四種 資糧,密護根門,正知而行,這不是最好的持戒嗎?實際上,你能夠這樣做的話 ,當然這個散亂都拿掉了,那這個東 西,真正說起來啊!都是什麼?都是屬於戒學範圍之內,你能夠這樣的很慎重,努力地防護自己心裡的散亂,那個時 候你才可以談得到學定,這個我們要了解,那麼進一步呢?現在我們這裡的目的,不是說持了戒,得了定要去解脫, 要利益一切眾生,要利益一切眾生要跟人來往的話,那個時候非要下面的忍辱,精進不可,這
【不捨有情方便謂能堪忍,不厭怨害一切苦故。】
因為你要跟人來往的話,那一定哪要受種種的煩,世間所有的這種的麻煩,如果你沒有忍辱的力量,忍波羅密的 力量的話啊!你受不了,所以那個時候啊!要來忍波羅密才能夠不捨有情,不棄捨他喔!啊但是從這個上面,你還要 更進一層地精進行善的話,這個力量還不夠,所以啊!
【增善方便謂發精進,由發精進善增長故。】
這個更從這個基礎上不退這個基礎,還要向前猛衝,才能夠圓滿一切菩薩所應做事,啊所以一切種智這個必定要 這些條件│精進,那麼最後呢?
【淨障方便謂後二度】
淨除一切障,煩惱所知種種障,根本這個就靠止觀兩樣東西,止是伏,然後呢?慧是斷,所以啊!
【靜慮伏惑,般若能淨所知障故,故六度決定。】
這也有這六樣東西就可以圓滿包括,不能少也不需多。
【如云:「不貪諸境道,餘防為得散,不捨有情增,餘二能淨障。」】
第一個是貪,啊!這個第二個呢?防,餘防為得散,這是戒;不捨有情這是忍,增就是增善方便精進的。下面餘 二就是止跟觀。
【又不隨已生欲塵散亂自在轉者,謂無貪施。若先未生預遮滅者,則須尸羅,防護無義非義散亂。惡行有情數多易遇,】
p. 261
【由此因緣退捨利他,能對治者,謂當修習有力堪忍。淨善眾多長時修作,令增長者,要由思惟此勝利等,發起恒 常猛利勇進。暫伏煩惱,須修靜慮。滅煩惱種及所知障,謂須般若。此於六度,能與最大決定知解。】
下面又把這個再進一層的來說明一下,我們修學大乘佛法,要長時期的在生死輪迴當中,而且生生增上,得到一 生比一生好的圓滿,種種的財位等等,而得到了這個能夠不被這個塵欲所轉的話,靠什麼?就是施,無貪,你雖然有 種種的東西,你啊!自己一點都沒貪著,所以自己不亂,然後呢?因為你不貪,能捨,所以能夠利益別人,這個祇有 布施,啊!所以叫布施波羅密。那麼進一步呢?在這個上面你要想真正的進一步增上的話,那個時候,單單這個布施 不夠啦!所以啊要能夠斷破現行,而進一步深入定慧,這個時候啊!所以要尸羅,說先未生預遮滅者,尸羅,那你心心念念曉得你該做些什麼?然後呢?你又曉得你現在怎麼樣去做你該做的事情,這個一定有一個標準,這個標準就是 佛告訴我們的。這個叫做戒,要這樣做對的,你該去做,這樣做不對的,你不可以這樣做,做該做的,對的,那調伏 你的內心,使得你的熱惱,慢慢地調伏變成清涼,使得你的縛著,變成解脫,這樣,這樣把世間動亂,毫無意義的煩 惱啊!能夠一一降伏,都是啊!這個戒的功效,啊那麼平常如果我們只學自律的話,有了戒,馬上學定慧,定慧,現 在不,我要廣利一切有情,那個時候廣利一切有情啊!單單這個你自己啊!雖然定了,可是跟人家來往過程當中,你 如果不能忍受種種情,非情的苦的話,你沒辦法向上,你會退失,所以啊!所以能夠對治這個惡有情而不退失的,自 己要有忍力,就是這個忍辱波羅密多,單單在這個基礎上面,這個基礎是防止你不退的,不是主要的力量在退那方面 ,真正向前,還要另外一個向上面,這個吧增上勇悍的力量,這個是精進,那麼所以啊!對這個精進啊!要有什麼呢 ?思惟此之勝利,說這樣的做有無比的大利益,等到你了解了這點以後,所以雖然啊!做這件事情辛苦萬分,但是你 想到這個辛苦的代價啊!雖然大,可是得到的果報啊那更是不得了的果報,那個殊勝的意義啊!才能夠策發你的善法 欲,才能夠策發你的勤精進,你的任何艱難都不怕,這是精進。那麼最後到了這個程度,那個時候,最後的要把煩惱 徹底地淨除,那個時候,要靠兩樣東西,定是伏,慧是滅,慧是滅,在這個情況之下我們曉得了啊!原來這也是要靠 這樣,所以關於所以要學六度,必須要學六度,同時也只要學這個六度,這個的內容啊,我們在這個地方啊也說明, 而且決定有這樣的認識,前面雖然是這麼隨隨便便的,好像講,實際上這個內涵我們在正式修學過程當中啊!必定要 有相當正確的認識,而且這個認識要發生堅固決定的信解,然後呢?一步一步照它去做,啊!絕不動搖,這樣才能夠 啊,得圓滿的果,得圓滿的果,最後,
【◎ 觀待三學數決定者】
真正說起來,我們整個真的要學的內容,也就這三樣東西,戒、定、慧,啊!現在我們看,這個 啊六度的內容跟 三學的關係。說
【戒學自性即是戒度】
當然戒波羅密本身就是戒,而
【此要有施不顧資財,乃能正受,是戒資糧。】
在六度當中啊!在這個波羅戒波羅密的之前有一個布施波羅密,這是為什麼啊!說你啊對一切的資財啊,要沒有 一點點貪著顧戀,這樣你才能夠啊圓滿的受這個戒。所以前面這個布施,正是為了你圓滿持戒的時候的基礎│資糧, 可以說。
【既正受已,由他罵不報罵等忍耐守護,忍是眷屬。靜慮學,般若慧學,精進遍通三學所攝,故六度決定」 】
受了以後,平常妳如果修小乘,全部精神根本不管,修大乘偏要在這生死苦海當中長時輪轉,那個時候你要遇到 種種不如理的,如果你不能忍耐的話,你這個戒啊就破了,所以啊!要由這個忍耐,忍波羅密來守護,這樣,這個戒 才能夠圓滿,所以這個忍啊,是戒的眷屬,有了這個戒啊!然後呢?進一步啊!學定,定就是心學,靜慮是心學,般 若是慧學,啊!就是心暫伏一切煩惱,般若是連根盡除,這個五樣東西,最後呢?精進是遍通三學所攝,要想把這個 戒定慧能夠徹底究竟圓滿的做到,一定要精進,一定要精進,所以這個精進啊!遍通戒定慧三樣,故六度決定,所以 也有這個六樣東西呀,能夠確定的含攝,像前面一樣,
【如云:「依三學增上,佛正說六度,初學攝前三,後二攝後二,一通三分攝。」】
下面這個道理是說:從三學,戒定慧三學來看,這個三學是簡略的,然後呢?廣義的,我們把它深廣的來說,那 麼這個可以開支為六,開支為六,所以前面那個布施、持戒、忍辱啊!就是包含在戒裡邊,然後呢?後面那個靜慮、 般若是包含在後面,其中有一個第四精進波羅密啊,是通攝在這個整個的幾樣東西當中,所以戒定慧無不需要精進, 好,那麼這個是第三,啊!第六,以三學來看,經過了前面這個六種方法的分析以後,現在我們進一步看,為什麼他 要以這樣的六個層次來說明這個六度的數量決定呢?因為我們整個修學佛法過程當中,需要這樣的幾個條件,這樣的 幾個層次,看看那些層次?每一個層次須要什麼條件,內容如何?
【如是當以何等勝身,圓滿何等自他二利,安住何乘,由具幾種方便之相,修行何學,能滿能攝如是身利大乘方便 ,及諸學者。當知即是六波羅密】
現在呢?我們哪!整個的修學大乘過程當中,他說你要修學大乘,需要依靠什麼?依靠身,單單普通的身行不行?不行,所以啊!要最圓滿殊勝的身,所以這第一個以何等勝身,是殊勝的,不是普普通通的,那個要什麼?要增上生。就是六度當中第一個決定,那麼你有了這個身要作些什麼事情呢?說啊!圓滿自他二利,圓滿自他二利,那麼這個圓滿自他二利,你修的這個在佛法裡邊屬於什麼呢?是安住大乘。那麼這個裡邊用什麼方法呢?就是修學的所謂一切種道這個方便,學的內容就是三學,所以這兩個主要就是說,依這個身啊增上生,辦這個圓滿自他二利,啊這是屬於大乘,然後修一切種的方便,修學這個,這個什麼,就是這個六樣東西,所以這個六樣東西啊!
【總攝菩薩一切修要大嗢柁南,乃至未得廣大定解應當思惟。】
關於這個道理,我們沒有認識固然不行,有了認識以後啊!還要啊產生決定不疑的勝解,這個內容非常的深遠, 所以這個定解,不是浮浮泛泛的,要廣大定解,得到這個的方法是思惟,啊!那麼前面呢大概已有說明,後面再補充 的,
【又初不令超出生死,其因有二,謂貪資財及著家室,能治此者謂施及戒。】
平常我們所以不能超脫生死的原因有兩樣東西:一個呢?貪資財,二著家室,實際上這是什麼呢?就是我們不能 超脫生死,一個生死的根本│家室,就是淫欲,然後呢?這個是以淫欲而增生命,得到了這個生命以後呢?繼續保持 滋長這個生命是什麼?貪著資財,真正在生死當中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所以欲是生死的根本,飲食是生死的第一增 上緣,就是這個,就是不能超出生死的原因,那麼現在對於這個,能對治這個的話,是施及戒,真正對上面這個問題 的正對治,對症下藥的什麼呢?一個是布施,捨掉它。還有一個戒,啊曉得你那一個該做,不該做,
【設暫出離,不能究竟而復退墮,其因有二,謂由有情邪行眾苦長修善品而生厭離。】
那麼進一步說,現在你不貪著了,你能夠跳出來,跳出來了以後,要長時這樣的不使得自己退心啊!這個啊!有 兩個原因,反過來說,有兩種原因哪,使得你啊!要退心,那兩種啊!說儘管你想在生死當中啊!長時去濟一切眾生 ,圓滿無邊的福智資糧,但是你所要救濟那個眾生啊!無量無邊的多,而他那個惡行啊!又是不但是多,而且非常的 暴惡,這是第一個,你啊!忍不住,進一步呢? 還要不但忍還要修種種的善品,這兩樣東西,這是你退墮的因,
【能治此者謂忍及進。】
對於這兩樣東西能夠正對治的藥是什麼呢?忍辱跟精進。
【以耐眾苦及他怨害,經無量時猶如一日】
這個就是忍,就是忍,儘管非常長的時間,但是啊,因為你忍啊!輕輕也就過去了,輕輕也就過去了,所以雖然 很長時候,你安忍在這個地方,所以很快就過去了,這個靠什麼?忍辱的力量,下面精進呢?
【善知修習勇悍之法。若多修練發起忍進,則能對治退墮之因極為扼要。】
那這個就是我們在大乘道當中,所以不能上進的最大原因,就是缺乏這個,所以啊!對於要學大乘而不退墮.這 一點是最重要的關鍵。
【非但修此菩薩諸行,即現在時修諸善行,於少艱辛忍力薄弱,於所修道無大勇悍,以是因緣初入雖多,然於中間能不退者,實不多見,皆由未修忍辱精進教授所致。】
好,我們不要看,說啊修這麼樣的無邊難行的菩薩廣大之心,啊不要說這個,就是眼前的那些啊!一般的修行的 好事,並不太辛苦的事情,並不太辛苦的事情,如果說自己的忍辱力量不夠的話,對不起,啊!這個啊動不動啊!一 點點就耐不住了,唉啊!就不行,動不動,一點點就不行,所以啊!這個時候根本就談不到,進一步就算你能夠耐得 住了以後,但是啊!你沒有精進的力量啊!要向上去能夠深入的這種力量又不夠,就這樣,所以防止你退是忍,要向 前衝要進,兩樣東西,因為策發這樣,所以眼前做一點小小的事情啊!都做不到,何況是要修菩薩的大行啊!因為這 樣,所以啊!雖然很多人發心來,但是啊!來了以後,慢慢慢慢的,愈來愈不行.愈來愈不行,中間退掉了,所以能 夠不退的人啊!實在啊!少之又少,原因在那裡呢?就是對於這個忍辱、精進這兩樣東西啊!沒有認識,沒有認真的 修習,沒有認真的修習,所以我們現在這一點哪要有正確的認識,那麼更進一步,好了,第一個呢?前面這兩個東西 ,前面這兩個布施、持戒啊!是說能夠啊,不超出生死當中,能夠超出來,然後呢?能夠在生死當中不被他染污,靠 第一個第二個,而長時候在這個地方修習靠第三第四,經過了忍辱、精進這個力量的策勵的話,你能夠不退,但是呢 ?說
p. 262
【又於中間雖未退轉,然有二種失壞之因,】
這是根本問題,如果沒有解決的話,它還要壞,那兩樣呢?
【謂心散亂不住善緣,及壞惡慧。】
如果你心散亂的話,這個不行,你心如果散亂,一方面不能專注做你的事情,還有一方面呢,你根本不能善巧分 別世間真正的法相,所以你 的見解總歸錯誤的,所以呢?更進一步還要了解這個智慧,這個智慧是破壞一切惡根本的 ,那麼對這兩點能夠正對治的是什麼呢?
【對治此者,謂靜慮般若,佛說散心修念誦等無大義故。若於內明法藏之義無簡擇慧,雖於粗顯取捨之處,亦起錯 誤顛倒行故。】
所以你要想真正的產生大的功效,啊!那麼散心是不夠的,所以佛就告訴我們啊!說散心啊!不用說慧得不到, 就普通的一般念誦等等啊!這個意義也不大,啊那麼更進一步對於真實的內涵啊!你要有能夠抉擇,了解如理非理, 然後呢?如理的是取,非理的捨,這個東西一定要智慧來辨別,你如果沒有智慧的話,不要說深細的,連他普通的你 都沒有能力去辨別,這個眼前我們就是這樣,我們因為缺少正知見,所以啊!正、誤之間哪實在呀不容易分辨得清楚 啊!這個完全要靠智慧,下面說,
【此依斷除所對治品能治增上數量決定。】
上面這個解譯,是說我們整個修學佛法,它的障礙,問題在那裏,啊那麼要想斷除這些問題,斷除這些障礙,諾 !就像前面所講的六樣東西也就夠了,也就夠了。
【依能成辨一切佛法根本扼要數決定者。】
最後說現在我們要修學一切佛法,圓滿修學一切佛法,它的根本,主要的根本,那麼在下面,在下面,這個我們 也來看一看,
【謂初四度是定資糧,以此四種能成不散靜慮故,依此因緣若修妙觀則能通達真實義故。】
我們真的要學的一切,前面已經說過了,一切都是止觀之果,啊世、出世間乃至於,當然,現在佛法包含了所有 ,所以前面那個布施、持戒、忍辱是定資糧,由於這個四樣東西,能夠成功達到最究竟圓滿的靜慮,那麼由這個靜慮 ,然後呢?才能夠修妙觀,那個由於這個妙觀智慧的觀察,才能夠通達真實義,才能夠把煩惱,所知二障作徹底解決 。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啊!這個就是第一個布施波羅密。
p. 260 (9)
【諸未得境為得彼故功用散亂,防護方便謂持淨戒,由能安住苾芻律儀,一切事業邊際散亂悉不生故。】
那麼進一步呢?你要想啊!慢慢的自己增上,對於你沒有得到的你要想進一步去努力的話,這個散亂當中不可以 ,那麼要防止散亂呢?是什麼?持戒,持戒,於平常我們啊!總是講唉呀,我心很散啊!我學定啊!那根本錯了,要 曉得現在是,定,是的的確確降伏你的散亂的一個最好的一個辦法,但是如果前面沒有戒的話,你絕不可能學定,因 為這個粗猛的現行當中,僅管你身體盤在那裡,坐在那裡,心裡面東想西想,忙這個忙這個,平常的時候啊!在別的 地方忙啊!是的,你手腳忙的不得了,還無所謂,等到你坐下來的時候,手腳不忙啊!正好,那時空下來,讓你更加 胡思亂想得厲害,胡思亂想想完了,待在那裡呼呼大睡,打起瞌睡來,這是這個不行,真正的那個時候怎麼辦呢?持 戒,所以它戒的特別什麼?就是破這個煩惱的現行。喔!你曉得這個這些東西啊!東攀緣啊!西胡思亂想啊!這個都 不行,所以啊!靠這個戒,所以說持戒不在行相上,而在主要的正知見上,你有了正知見,認識了,你這個行相自然 跟它相應哪,所以就依體起行啦!有行了就有儀相,這樣來的,這個相等到你內心相應了有這個行相,自然而然會達 到這種狀態,當然我們要了解,剛開始的時候,外面的環境會幫助我們,所以眼不見為淨,這個是事實,所以它開始 的時候啊!一直到後來,內外一定是同樣的並重,同時我們也曉得我們的心,怎麼起來的?對境而起,啊!沒有境沒 有心,反過來,沒有心也沒有境,所以它兩樣東西並不忽視,但是它的重點是在內心,認識什麼是如理?什麼是非理 ?然後呢?在心裡上面防犯,在境界上面防犯,這個主要的什麼?是淨戒,那麼那個時候他能安住在這根本的戒律上 面,能夠安住在這樣的話,所有的亂,散亂,做任何事情的散亂,都停止,止息了,所以我們這裡可以想一想,四種 資糧,密護根門,正知而行,這不是最好的持戒嗎?實際上,你能夠這樣做的話 ,當然這個散亂都拿掉了,那這個東 西,真正說起來啊!都是什麼?都是屬於戒學範圍之內,你能夠這樣的很慎重,努力地防護自己心裡的散亂,那個時 候你才可以談得到學定,這個我們要了解,那麼進一步呢?現在我們這裡的目的,不是說持了戒,得了定要去解脫, 要利益一切眾生,要利益一切眾生要跟人來往的話,那個時候非要下面的忍辱,精進不可,這
【不捨有情方便謂能堪忍,不厭怨害一切苦故。】
因為你要跟人來往的話,那一定哪要受種種的煩,世間所有的這種的麻煩,如果你沒有忍辱的力量,忍波羅密的 力量的話啊!你受不了,所以那個時候啊!要來忍波羅密才能夠不捨有情,不棄捨他喔!啊但是從這個上面,你還要 更進一層地精進行善的話,這個力量還不夠,所以啊!
【增善方便謂發精進,由發精進善增長故。】
這個更從這個基礎上不退這個基礎,還要向前猛衝,才能夠圓滿一切菩薩所應做事,啊所以一切種智這個必定要 這些條件│精進,那麼最後呢?
【淨障方便謂後二度】
淨除一切障,煩惱所知種種障,根本這個就靠止觀兩樣東西,止是伏,然後呢?慧是斷,所以啊!
【靜慮伏惑,般若能淨所知障故,故六度決定。】
這也有這六樣東西就可以圓滿包括,不能少也不需多。
【如云:「不貪諸境道,餘防為得散,不捨有情增,餘二能淨障。」】
第一個是貪,啊!這個第二個呢?防,餘防為得散,這是戒;不捨有情這是忍,增就是增善方便精進的。下面餘 二就是止跟觀。
【又不隨已生欲塵散亂自在轉者,謂無貪施。若先未生預遮滅者,則須尸羅,防護無義非義散亂。惡行有情數多易遇,】
p. 261
【由此因緣退捨利他,能對治者,謂當修習有力堪忍。淨善眾多長時修作,令增長者,要由思惟此勝利等,發起恒 常猛利勇進。暫伏煩惱,須修靜慮。滅煩惱種及所知障,謂須般若。此於六度,能與最大決定知解。】
下面又把這個再進一層的來說明一下,我們修學大乘佛法,要長時期的在生死輪迴當中,而且生生增上,得到一 生比一生好的圓滿,種種的財位等等,而得到了這個能夠不被這個塵欲所轉的話,靠什麼?就是施,無貪,你雖然有 種種的東西,你啊!自己一點都沒貪著,所以自己不亂,然後呢?因為你不貪,能捨,所以能夠利益別人,這個祇有 布施,啊!所以叫布施波羅密。那麼進一步呢?在這個上面你要想真正的進一步增上的話,那個時候,單單這個布施 不夠啦!所以啊要能夠斷破現行,而進一步深入定慧,這個時候啊!所以要尸羅,說先未生預遮滅者,尸羅,那你心心念念曉得你該做些什麼?然後呢?你又曉得你現在怎麼樣去做你該做的事情,這個一定有一個標準,這個標準就是 佛告訴我們的。這個叫做戒,要這樣做對的,你該去做,這樣做不對的,你不可以這樣做,做該做的,對的,那調伏 你的內心,使得你的熱惱,慢慢地調伏變成清涼,使得你的縛著,變成解脫,這樣,這樣把世間動亂,毫無意義的煩 惱啊!能夠一一降伏,都是啊!這個戒的功效,啊那麼平常如果我們只學自律的話,有了戒,馬上學定慧,定慧,現 在不,我要廣利一切有情,那個時候廣利一切有情啊!單單這個你自己啊!雖然定了,可是跟人家來往過程當中,你 如果不能忍受種種情,非情的苦的話,你沒辦法向上,你會退失,所以啊!所以能夠對治這個惡有情而不退失的,自 己要有忍力,就是這個忍辱波羅密多,單單在這個基礎上面,這個基礎是防止你不退的,不是主要的力量在退那方面 ,真正向前,還要另外一個向上面,這個吧增上勇悍的力量,這個是精進,那麼所以啊!對這個精進啊!要有什麼呢 ?思惟此之勝利,說這樣的做有無比的大利益,等到你了解了這點以後,所以雖然啊!做這件事情辛苦萬分,但是你 想到這個辛苦的代價啊!雖然大,可是得到的果報啊那更是不得了的果報,那個殊勝的意義啊!才能夠策發你的善法 欲,才能夠策發你的勤精進,你的任何艱難都不怕,這是精進。那麼最後到了這個程度,那個時候,最後的要把煩惱 徹底地淨除,那個時候,要靠兩樣東西,定是伏,慧是滅,慧是滅,在這個情況之下我們曉得了啊!原來這也是要靠 這樣,所以關於所以要學六度,必須要學六度,同時也只要學這個六度,這個的內容啊,我們在這個地方啊也說明, 而且決定有這樣的認識,前面雖然是這麼隨隨便便的,好像講,實際上這個內涵我們在正式修學過程當中啊!必定要 有相當正確的認識,而且這個認識要發生堅固決定的信解,然後呢?一步一步照它去做,啊!絕不動搖,這樣才能夠 啊,得圓滿的果,得圓滿的果,最後,
【◎ 觀待三學數決定者】
真正說起來,我們整個真的要學的內容,也就這三樣東西,戒、定、慧,啊!現在我們看,這個 啊六度的內容跟 三學的關係。說
【戒學自性即是戒度】
當然戒波羅密本身就是戒,而
【此要有施不顧資財,乃能正受,是戒資糧。】
在六度當中啊!在這個波羅戒波羅密的之前有一個布施波羅密,這是為什麼啊!說你啊對一切的資財啊,要沒有 一點點貪著顧戀,這樣你才能夠啊圓滿的受這個戒。所以前面這個布施,正是為了你圓滿持戒的時候的基礎│資糧, 可以說。
【既正受已,由他罵不報罵等忍耐守護,忍是眷屬。靜慮學,般若慧學,精進遍通三學所攝,故六度決定」 】
受了以後,平常妳如果修小乘,全部精神根本不管,修大乘偏要在這生死苦海當中長時輪轉,那個時候你要遇到 種種不如理的,如果你不能忍耐的話,你這個戒啊就破了,所以啊!要由這個忍耐,忍波羅密來守護,這樣,這個戒 才能夠圓滿,所以這個忍啊,是戒的眷屬,有了這個戒啊!然後呢?進一步啊!學定,定就是心學,靜慮是心學,般 若是慧學,啊!就是心暫伏一切煩惱,般若是連根盡除,這個五樣東西,最後呢?精進是遍通三學所攝,要想把這個 戒定慧能夠徹底究竟圓滿的做到,一定要精進,一定要精進,所以這個精進啊!遍通戒定慧三樣,故六度決定,所以 也有這個六樣東西呀,能夠確定的含攝,像前面一樣,
【如云:「依三學增上,佛正說六度,初學攝前三,後二攝後二,一通三分攝。」】
下面這個道理是說:從三學,戒定慧三學來看,這個三學是簡略的,然後呢?廣義的,我們把它深廣的來說,那 麼這個可以開支為六,開支為六,所以前面那個布施、持戒、忍辱啊!就是包含在戒裡邊,然後呢?後面那個靜慮、 般若是包含在後面,其中有一個第四精進波羅密啊,是通攝在這個整個的幾樣東西當中,所以戒定慧無不需要精進, 好,那麼這個是第三,啊!第六,以三學來看,經過了前面這個六種方法的分析以後,現在我們進一步看,為什麼他 要以這樣的六個層次來說明這個六度的數量決定呢?因為我們整個修學佛法過程當中,需要這樣的幾個條件,這樣的 幾個層次,看看那些層次?每一個層次須要什麼條件,內容如何?
【如是當以何等勝身,圓滿何等自他二利,安住何乘,由具幾種方便之相,修行何學,能滿能攝如是身利大乘方便 ,及諸學者。當知即是六波羅密】
現在呢?我們哪!整個的修學大乘過程當中,他說你要修學大乘,需要依靠什麼?依靠身,單單普通的身行不行?不行,所以啊!要最圓滿殊勝的身,所以這第一個以何等勝身,是殊勝的,不是普普通通的,那個要什麼?要增上生。就是六度當中第一個決定,那麼你有了這個身要作些什麼事情呢?說啊!圓滿自他二利,圓滿自他二利,那麼這個圓滿自他二利,你修的這個在佛法裡邊屬於什麼呢?是安住大乘。那麼這個裡邊用什麼方法呢?就是修學的所謂一切種道這個方便,學的內容就是三學,所以這兩個主要就是說,依這個身啊增上生,辦這個圓滿自他二利,啊這是屬於大乘,然後修一切種的方便,修學這個,這個什麼,就是這個六樣東西,所以這個六樣東西啊!
【總攝菩薩一切修要大嗢柁南,乃至未得廣大定解應當思惟。】
關於這個道理,我們沒有認識固然不行,有了認識以後啊!還要啊產生決定不疑的勝解,這個內容非常的深遠, 所以這個定解,不是浮浮泛泛的,要廣大定解,得到這個的方法是思惟,啊!那麼前面呢大概已有說明,後面再補充 的,
【又初不令超出生死,其因有二,謂貪資財及著家室,能治此者謂施及戒。】
平常我們所以不能超脫生死的原因有兩樣東西:一個呢?貪資財,二著家室,實際上這是什麼呢?就是我們不能 超脫生死,一個生死的根本│家室,就是淫欲,然後呢?這個是以淫欲而增生命,得到了這個生命以後呢?繼續保持 滋長這個生命是什麼?貪著資財,真正在生死當中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所以欲是生死的根本,飲食是生死的第一增 上緣,就是這個,就是不能超出生死的原因,那麼現在對於這個,能對治這個的話,是施及戒,真正對上面這個問題 的正對治,對症下藥的什麼呢?一個是布施,捨掉它。還有一個戒,啊曉得你那一個該做,不該做,
【設暫出離,不能究竟而復退墮,其因有二,謂由有情邪行眾苦長修善品而生厭離。】
那麼進一步說,現在你不貪著了,你能夠跳出來,跳出來了以後,要長時這樣的不使得自己退心啊!這個啊!有 兩個原因,反過來說,有兩種原因哪,使得你啊!要退心,那兩種啊!說儘管你想在生死當中啊!長時去濟一切眾生 ,圓滿無邊的福智資糧,但是你所要救濟那個眾生啊!無量無邊的多,而他那個惡行啊!又是不但是多,而且非常的 暴惡,這是第一個,你啊!忍不住,進一步呢? 還要不但忍還要修種種的善品,這兩樣東西,這是你退墮的因,
【能治此者謂忍及進。】
對於這兩樣東西能夠正對治的藥是什麼呢?忍辱跟精進。
【以耐眾苦及他怨害,經無量時猶如一日】
這個就是忍,就是忍,儘管非常長的時間,但是啊,因為你忍啊!輕輕也就過去了,輕輕也就過去了,所以雖然 很長時候,你安忍在這個地方,所以很快就過去了,這個靠什麼?忍辱的力量,下面精進呢?
【善知修習勇悍之法。若多修練發起忍進,則能對治退墮之因極為扼要。】
那這個就是我們在大乘道當中,所以不能上進的最大原因,就是缺乏這個,所以啊!對於要學大乘而不退墮.這 一點是最重要的關鍵。
【非但修此菩薩諸行,即現在時修諸善行,於少艱辛忍力薄弱,於所修道無大勇悍,以是因緣初入雖多,然於中間能不退者,實不多見,皆由未修忍辱精進教授所致。】
好,我們不要看,說啊修這麼樣的無邊難行的菩薩廣大之心,啊不要說這個,就是眼前的那些啊!一般的修行的 好事,並不太辛苦的事情,並不太辛苦的事情,如果說自己的忍辱力量不夠的話,對不起,啊!這個啊動不動啊!一 點點就耐不住了,唉啊!就不行,動不動,一點點就不行,所以啊!這個時候根本就談不到,進一步就算你能夠耐得 住了以後,但是啊!你沒有精進的力量啊!要向上去能夠深入的這種力量又不夠,就這樣,所以防止你退是忍,要向 前衝要進,兩樣東西,因為策發這樣,所以眼前做一點小小的事情啊!都做不到,何況是要修菩薩的大行啊!因為這 樣,所以啊!雖然很多人發心來,但是啊!來了以後,慢慢慢慢的,愈來愈不行.愈來愈不行,中間退掉了,所以能 夠不退的人啊!實在啊!少之又少,原因在那裡呢?就是對於這個忍辱、精進這兩樣東西啊!沒有認識,沒有認真的 修習,沒有認真的修習,所以我們現在這一點哪要有正確的認識,那麼更進一步,好了,第一個呢?前面這兩個東西 ,前面這兩個布施、持戒啊!是說能夠啊,不超出生死當中,能夠超出來,然後呢?能夠在生死當中不被他染污,靠 第一個第二個,而長時候在這個地方修習靠第三第四,經過了忍辱、精進這個力量的策勵的話,你能夠不退,但是呢 ?說
p. 262
【又於中間雖未退轉,然有二種失壞之因,】
這是根本問題,如果沒有解決的話,它還要壞,那兩樣呢?
【謂心散亂不住善緣,及壞惡慧。】
如果你心散亂的話,這個不行,你心如果散亂,一方面不能專注做你的事情,還有一方面呢,你根本不能善巧分 別世間真正的法相,所以你 的見解總歸錯誤的,所以呢?更進一步還要了解這個智慧,這個智慧是破壞一切惡根本的 ,那麼對這兩點能夠正對治的是什麼呢?
【對治此者,謂靜慮般若,佛說散心修念誦等無大義故。若於內明法藏之義無簡擇慧,雖於粗顯取捨之處,亦起錯 誤顛倒行故。】
所以你要想真正的產生大的功效,啊!那麼散心是不夠的,所以佛就告訴我們啊!說散心啊!不用說慧得不到, 就普通的一般念誦等等啊!這個意義也不大,啊那麼更進一步對於真實的內涵啊!你要有能夠抉擇,了解如理非理, 然後呢?如理的是取,非理的捨,這個東西一定要智慧來辨別,你如果沒有智慧的話,不要說深細的,連他普通的你 都沒有能力去辨別,這個眼前我們就是這樣,我們因為缺少正知見,所以啊!正、誤之間哪實在呀不容易分辨得清楚 啊!這個完全要靠智慧,下面說,
【此依斷除所對治品能治增上數量決定。】
上面這個解譯,是說我們整個修學佛法,它的障礙,問題在那裏,啊那麼要想斷除這些問題,斷除這些障礙,諾 !就像前面所講的六樣東西也就夠了,也就夠了。
【依能成辨一切佛法根本扼要數決定者。】
最後說現在我們要修學一切佛法,圓滿修學一切佛法,它的根本,主要的根本,那麼在下面,在下面,這個我們 也來看一看,
【謂初四度是定資糧,以此四種能成不散靜慮故,依此因緣若修妙觀則能通達真實義故。】
我們真的要學的一切,前面已經說過了,一切都是止觀之果,啊世、出世間乃至於,當然,現在佛法包含了所有 ,所以前面那個布施、持戒、忍辱是定資糧,由於這個四樣東西,能夠成功達到最究竟圓滿的靜慮,那麼由這個靜慮 ,然後呢?才能夠修妙觀,那個由於這個妙觀智慧的觀察,才能夠通達真實義,才能夠把煩惱,所知二障作徹底解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