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法師
--------------------------------------------------------------------------------
所以這個,說多寶如來這個塔呀,大家請求希望要見一見。那麼我們釋迦世尊說:「這個要我在十方世界化度眾生的所有的化身,都一齊聚集同意了才可以。」那麼因為大眾的請求啊,所以我們釋迦世尊就把十方世界,在不同世界化度眾生,所有的化身佛一起請回來。哇!那個數量是不曉得無量無邊地多,一起來了,大家都同意了。每一個化身佛來了以後,都帶一個侍者,一方面嘛呢,向我們釋迦世尊請安,一方面嘛「與欲」,所謂與欲是同意。那麼那個時候我們釋迦世尊就上去開,開了以後,果然,哦!看見那個多寶如來,還在這裡一動都沒動,像禪定一樣。他就說:「哎呀,好極啦,好極啦!」說:「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佛,您能說《法華經》真好啊,我就是為了聽這個經而來呀!」啊!這樣。那一個時候在法華會上的很多大眾,啊!就看見了真是讚歎得不得了,這是從來沒有過的事情,居然這樣久遠的佛陀還跑得來聽。乃至於換句話說證成,千真萬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莫不皆然哪,來同樣地證成說這個說法的次第等等如此。
那麼證完了以後,這個跟那個多寶塔一起來的,有一個叫智積菩薩,然後就說來請求說:「好,現在啊您證明完了以後,世尊啊,我們就回去吧!」欸,妙咧!釋迦世尊怎麼說啊?我們釋迦世尊就給那個智積菩薩說:「善男子啊,你稍微等一下,說我們這裡有一位大菩薩叫文殊師利,不妨你等他來了以後,一起見見面啊,談談佛法,然後再回去。」那個時候說完了,文殊師利菩薩來囉!欸,妙囉!當這個時候文殊師利菩薩不在,實際上在不在?文殊師利菩薩跟佛一樣,當然沒有一個地方不在的。那麼不過這個因緣啊說,說完了以後文殊師利菩薩又來了,從哪裡來呀?從大海那裡來,坐了一個大寶蓮花,從下面出現。然後呢因為佛這麼一講,他來了以後,就在佛的前面就頭面頂禮,然後完了以後,問訊世尊以後,再到智積菩薩那裡,兩個人大家一起互相地請安,大家一起談。
這個智積菩薩就問文殊師利菩薩,說:「您尊駕,在龍宮當中所化度眾生啊,這個有多少呢?」文殊師利菩薩說:「喔,多極了!簡直沒有辦法以數目來稱量,乃至於我們沒有辦法用我們的心哪,所去思惟。你等一下,你看吧!自然讓你來親自來看見這件事情。」話還沒說完哪,就有無量無數的菩薩,都坐著那個七寶蓮花從大海當中出來,到世尊說法的靈鷲山,在虛空當中。而那些大菩薩們,也都是文殊師利菩薩所化度,如說修行,而證得了這個菩薩位的,這樣。哇!說文殊師利菩薩就說了:「哪!我在大海教化眾生的成績,就是這樣。」
那麼文殊師利菩薩又說:「我在大海當中啊,跟他們講的只有講什麼?《妙法蓮華經》。」這樣。「哦,這個經哪!」智積菩薩就說:「這個經是深極了,奧妙極了!是一切經當中最難能稀有的,世尊親口說這是經中之王。啊!你現在要教他們,那麼這些眾生是不是很努力認真地去修行,是不是很快地就成佛呀?」文殊師利菩薩說:「有,你看,那個地方啊,說有一個娑竭羅龍王的女兒,今年只有八歲。喔!她卻是一個根性很利,智慧具足的,她知道種種的這個眾生的行相、業行。然後呢教了她以後,她都能夠如實地了達,很快發菩提心,然後呢修菩薩行,很快而且證得佛果。」
這個智積菩薩就說了:「啊?這下就妙咧,我親自看見釋迦世尊在無量劫以來難行苦行,積種種的福德資糧,這個身命腦髓,身命頭目是不計一切地這個行菩薩道,這樣經過了這麼長的時候才成佛。以他行菩薩道的情況來說,就拿這個三千大千世界,他無時無地沒有捨過頭目腦髓的。你要想找到小得像芥子那麼一點的地方,說這個地方釋迦世尊沒有捨過頭目腦髓都找不到。經過了這樣的長的時候,修這樣的難能可貴的教法,行那個菩薩道成佛,現在這個龍女居然說這樣就成嗎?嗯!這個真叫人難以相信。」
那麼在這個時候啊,欸!正在說的時候,這個龍女就出現了,龍女就出現了。然後呢那個時候不但智積菩薩,舍利弗尊者也覺得奇怪啊,嗯?舍利弗尊者對龍女說:「欸!剛才我聽文殊師利菩薩說,你發心這樣修行很快就要證無上菩提,這個聽起來真是難以相信。再說呀,這個女身本身,佛說的是個五漏之身不是法器,這個佛道是何等地難能可貴呀,怎麼可能?平常佛一直說的,有這個五種殊勝的,女身不能作:第一個是梵王,第二個是帝釋,第三是魔王,第四轉輪聖王,還有佛身。(這個梵是梵天主,那個帝釋的我們通常說三十三天主,魔王就是欲界六欲天主,轉輪聖王就世間主,還有佛是大法王,這個女人有障礙不能成就的。)現在呢,妳能成佛,而且這麼快速,這個實在無法想像!」
嘿,結果那個龍女妙咧!把她身上的一個寶珠,最值錢的寶珠供養出來,供養給佛,佛嘛就納受下來了。龍女就說:「欸!你看我把那個寶珠供養佛快不快?」「當然很快囉!」「但是啊,我要成佛的話比這更快。」正說的時候,大家看見龍女一下就轉化成功男的,到南方無垢世界成佛,就像我們釋迦世尊,一一具足。這一下大家就親自看見了這個東西,就沒有話說啦!欸,所以《法華》上面,實際上也並不是單單說,說只有這些慢慢、慢慢地來。他同樣地說,這個真正說起來就是,如理如法教化的就有這麼地快成佛。所以問題不是在佛教我們說有所偏差,而是我們修學的人自己的條件上面,來判別它的快速、是非、高下,這個是兩個地方的一個特點。
不過這裡呢,有一點我們要了解的。《法華經》上面儘管這樣說,還有前前後後說了很多,這地方我也不一一、不舉證了。但是這個我們念過《法華經》的人,雖然說這個經是經中之王什麼等等,但是你怎麼樣下手?發菩提心,乃至於發菩提心之前,先必須要的,說發出離心,然後由出離心進入菩提心,然後進菩薩行,然後呢真正地能夠證實相慧。這個《法華經》上就沒講。《華嚴經》上面是很完整地說,可是啊又這麼多,以我們凡夫的這個心量,根本就還是找不到這一個內涵。欸,妙咧!《菩提道次第廣論》上面說每一個地方,他都把必要的次第步驟,一一點得清清楚楚,一一點得清清楚楚。我們前面一再講過了,所以這個《菩提道次第廣論》真正地美、真正地妙就在這個地方。它儘管簡單扼要,可是啊在我們應該走的,所有的重要的關鍵,從凡夫地,到最後成佛道的每一個地方,他重點指出來,關於重點的內涵的最主要的綱要也說明白。
所以只要你能夠在《廣論》上面有一個完整的認識以後,然後你回過頭去再看《法華》跟《華嚴》的話,這個裡邊的內涵意趣是一目瞭然。不會像《法華》,《法華》儘管有這麼好、這麼高明,是,大家也說:「我們現在這個《法華》最究竟啊,最圓滿哪!」所以很多人去誦《法華經》,乃至於《法華經》一字一拜;可是拜了半天,對不起,你善根是積了,卻沒有辦法像《法華》上面告訴我們這樣地如理地證入,行持、證得,這卻是個另外問題。你拜了半天還是慢慢地來,下一生再來、下一生再來,那個時候還要等到佛告訴我們這個道理,佛菩薩告訴我們道理以後,照著去行持。
除了這一點以外,還有一點很有趣的一個事實。哪!看《法華》,《法華經》上面佛講的那個道理,儘管是最後說:欸,你們都成佛。至於成佛的內容,它就沒有講。前面說過了,真正沒講嗎?講的。要曉得《法華》之所以......說《法華》它不是說單單說一個《法華》呀!從我們佛陀出世到究竟圓滿的,所有的圓滿的教法都在這個裡頭,所以它整個的行持的內容在前面。這個以我們的凡夫的心量,我們實在沒有辦法,實在沒有辦法!那麼那個時候呢,宗喀巴大師就把這個整個的內涵凝聚起來、濃縮起來,把它的綱要一個一個列出來,而且按照著必要的次第步驟。
大家還記得吧?這個次第步驟不是宗喀巴大師的哦!而卻是阿底峽尊者傳來的。阿底峽尊者哪來的呀?卻是經過他幾個老師,這個老師都是有圓滿傳承,是源源本本、一點不少,究竟圓滿把佛陀所說的三藏十二部集的精要,小乘、大乘、性宗、相宗,各部分的所有的傳承,一一凝聚起來,才濃縮這個。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把這個《廣論》的大概內容了解了以後啊,再回過頭去看這個《法華經》,乃至於《華嚴經》,一目瞭然真正殊勝的地方,這第一點。
其次呢,你看在《法華經》當中,這個文殊菩薩,欸,去教這個龍女很快地成佛。而且妙咧!這個文殊菩薩說我在海裡邊,跟大眾講的什麼啊?講《法華經》。所以說明了這個《法華經》啊,不僅僅限於我們現在《法華經》的經文,這個是就它的內涵來說;它的真正究竟指向究竟圓滿一佛乘的究竟的教法,這個才真正的《法華經》的內涵。所以《華嚴》本身,也就是佛陀所指出來的究竟的這個內涵。而在《法華》上面的龍女,以及《華嚴》上面的善財,他真正的指導他的是誰呀?卻是文殊菩薩,這個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同時我們就從這兩本經典上面來看,不但是眼前能夠得到無上菩提快速的路線的,就是說我們本師釋迦世尊,在《法華》上面說得清清楚楚,他在因地當中怎麼的呀?欸,還是因為呀,以前這個日月燈明佛在的時候,那麼教的那些,教的那些人當中啊,欸,慢慢、慢慢地,慢慢、慢慢地,乃至於十六個王子也是他這個,這一個菩薩,也是他教化出來,佛遺教當中教化出來的。
所以究實說來,文殊師利菩薩,在不同的經論上面都說明,他是這十方諸佛之母,他總歸是把這個圓滿的教法是教導我們的。現在呢在末法當中,也可以說也只有像這文殊師利菩薩這樣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之母,才能夠把這個佛陀圓滿的教法濃縮精鍊,而濃縮成功這麼簡單扼要的這本《廣論》,而適應我們現在時代的眾生。能夠把我們現在的時代眾生,點醒我們,或者種下究竟圓滿一乘大法的種子。而條件如果夠的話,乃至於就從這個上面一步一步深入,還可以很快地成就。這一次因為受於這個時間,所以我沒辦法更深入、廣泛地來說明這個《法華》、《華嚴》跟這個《廣論》之間,彼此之間的很多特別的地方。但是就到這地方已經足夠讓我們了解,足夠讓我們了解。
所以根據了前面那個《法華》跟《華嚴》的說明以後,現在我們重新再回過頭來想一想,《廣論》當中它那個特點是什麼?《廣論》當中的特點的話,第一個前面就是告訴我們說,你要修學佛法之前,先應該怎麼辦?說善知識。欸,不!他先在說明這件事情,先特別說出來,說沒有告訴我們親近善知識這個原則之前,他先特別說明。第一點說本論的造者的殊勝,然後呢這一個概念我們前面已經說過了,以及本論的殊勝。有了這兩個殊勝了以後,他下面不馬上告訴我們這個文怎樣,而是說我們怎麼樣才能夠跟這個殊勝圓滿的教法相應,前面這個「說、聽」兩種法門很重要、很重要哦!
在現在經過了《法華》、《華嚴》這個兩部圓教、圓滿經典的證明以後,我們重新再回過頭來去觀察、思惟一下。這個地方有一個特別重要的一點,說前面一再說的「斷器三過、具六種想」,我們是不是這個點做到了?曾經前面說過,因為剛開始的由於我們條件不夠,一下就把這個很深刻的道理說出來的話,大家容或不一定能夠了解。現在經過了全部《廣論》的一個主要的說明,有了大概的概念以後,那地方呀我們重新再溫習一下。
這個斷三過、具六想,究實說來它有兩個差別:斷三過它還是共世間的,而具六想卻是不共世間的。那麼「斷三過」那一點,這個特別地就我們修學佛法的人來說,要我們第一個要心裡邊應該怎麼樣呢?就是不要被我們自己的憍慢什麼等等所遮障,一心一意把自己淨化了以後,仰承善知識的教誡。所以他那個比喻說,像個容器,或者我們說是個茶杯、碗也好,你不能蓋起來的,一定要向上,那麼那個時候這個甘露啊,才可以灌注得進來。那麼進一步呢?它雖然是能夠灌注,我們心裡面,一定要把我們心裡面的這一個想法呀,淨除得乾乾淨淨,所以這個叫等流心自己有過失,這個不可以。第三呢,你接受了這個教法以後的話,你要牢牢地記住,不要東耳朵進、西耳朵出,乃至於今天雖然聽完了,聽完了不擺在心上面,這個也不行。那麼這一個情況,是我們世間一般來說的大家都有,這個前面已經說過了,我在這裡也不特別說明。
至於說這個「具六想」當中啊,這個有它一個特點哦!我剛才特別地說這個是不共世間的。那麼這一點哪,特別地再說一下,什麼叫不共世間的?具六想當中第一個什麼想啊?我們病想。那麼《廣論》上面告訴我們,說我們被無始以來的三毒貪瞋等,整個來說叫無明大病。世間的人他發現如果有病了,他才會找醫生,如果沒有病的話,他會說:「好端端的,我找什麼醫生,我忙得很!」再不然他就說:「欸,你什麼啊?倒我、觸我霉頭啊,跟我過不去啊,怎麼說去找醫生去啊!」但是反過來,他一旦他真正發現有了病的話,喔,他就急急忙忙,拼命去找醫生。那麼世間的醫生呢只是治身病的,那麼我們現在佛法裡邊呢治心病,那個心病不是說我們神經病的那個心病,是說我們無明心病。而這個無明心病卻只有佛陀才能夠指出來,不是我們世間一般人所能夠了解的,所以說這個是不共世間的。
假定我們在這一點上面正確地有了認識了以後啊,這個情況就不一樣了,就不一樣了。我們前面曾經說過,平常我們憍慢哪,或者自以為是啊,種種執著,種種愛好等等,不管是你哪一種心情,哪一種狀態,總不外乎一個事實——無明。而這個無明現出來的行相,粗猛的說貪、瞋、癡。貪、瞋容易了解,癡就是事實的真相不了解,包含的範圍很廣。假定我們一開始學習的時候能夠了解了以後的話,你會一心一意地,啊!專門仰仗善知識來淨除。
實際上呢,當然我們一開頭的時候,不可能有正確的了解的。那麼現在經過這個《廣論》這樣地詳細地說明了以後,如果我們能夠真正地認真地去體會學習的話,那時候就認識了:啊!一點都沒錯,我們平常的的確確起心動念,無非在自己的這個無始以來的無明知見當中轉。即使我們修學佛法了,比如說我們這種愛好執着的話,仍舊在這個裡邊。現在我們唯一的辦法,一定要依靠真善知識。所謂真善知識,他必定是徹底淨化了這個。那個時候有一個什麼樣的一個必然的認識我們會產生哪?不管我們怎麼想、怎麼說、怎麼弄,都是錯的,而唯一可以依靠的什麼?只有佛世尊。
那麼這個佛世尊哪,還要經過的如理的抉擇,因為佛說法的時候,他還是說有了義、有不了義。所以平常我們說,要依靠善知識啊,還要分所謂人四依、法四依等等。所謂這個人四依,那不是說普通的人,一定要具足什麼條件,法四依也不是普通的。這個地方我們隨便說一個,比如說「法四依」吧!通常那個法四依指什麼呢?說我們現在修學佛法,說根據什麼呢?根據經論哪!沒錯,經論是沒錯,可是因為我們自己的程度不夠,難免依文解義,我自以為懂了,不一定了解文字所指的內涵,所以第一個說「依義不依語」。同樣地這一本經擺在這地方,你一定要了解這一個經裡邊文字所指的內涵,真實意義是什麼,而不是單單從這個文字表面,你自以為懂,萬一所懂的,不是它經裡面所要說明的這一個道理的話,那錯了!所以平常反過來,我們又說「依文解義,三世佛冤」。
那你要不依文解義怎麼辦呢?還一定要有真正有圓滿傳承的老師的指導,經過這樣指導了以後,你才能夠正確認識這一本經裡邊的實在的內涵。那麼了解了內涵以後呢,對不起,佛說的法,由於不同的根性的眾生,不一定說得究竟圓滿。剛才我們已經學過《法華》跟《華嚴》,曉得前面都是方便說,換句話說不了義的。所以這個四依的標準當中,第二個就告訴我們哪,「依了義不要依不了義」。這個還不可以,你還要分別得出來,哪個是了義經,哪個是不了義經。哦,這樣呀!那麼所以進一步又說這個。那麼還有呢?就是說你依靠這個人,要來跟你解釋的善知識的時候,那怎麼辦呢?欸,你不要從他的人性的那一面去看,所謂「依法不依人」。
最後你一步一步上去的時候,最後還有一個叫「依智不依識」,這個就比較高明了,不是說你現在認識的,還要依智慧。那麼這一點哪,我們就頗難囉!說:「哎呀,這個智慧,真的得到智慧要無分別智,這個登地菩薩我們怎麼辦呢?」欸!不怕。要曉得登地菩薩,就佛果來說,還是在所謂修道當中;就我們來說,只是我們希望達到的這個過程當中,比如說我們有一個步驟啊!這樣。所以如果說我們現在下腳的因對了以後,那麼將來自然可以得到了這樣的一個果。
所以說到這個正確的,怎麼樣達到這個佛菩薩的這一個智慧的話,它一定也有它的原則。那麼這個原則什麼呢?我們通常說聞、思、修慧,這個都叫慧,這個都叫慧。不過呢佛菩薩的這個智是修相應慧,要想達到這個修相應慧,前面一定要的條件,換句話說這個因。得到修相應慧的因是什麼呢?就聞、思相應之慧。而這個聞、思相應之慧,跟修相應慧有什麼不同呢?修相應慧是現證的真現量,聞、思相應之慧的話是正確無誤的比量,這個叫作比量智。所以我們在因地當中,你只要照著前面所說的:圓滿的師承,真善知識的指授,然後呢經過了前面必然的次第步驟,得到的聞相應慧、思相應慧作為因,那麼你就能夠得到這個果。所以對我們來說,所謂「依智不依識」指這一點。
反過來說,你如果說一開頭的時候以為:哎呀,這個菩薩的境界很高啊,我們沒有份哪!對不起,你就斷掉了這個真正感得這個果的因。這個雖然積下一點點將來的善因,對不起,你現在走的一直都是忙別的事情,忙別的事情。這個就是我們在十二因緣當中曾經說過的,你這個真實的種子感果與否的話,欸,就是就要看你下面的行持。如果你下面行持相應,它那個就很快地感果;否則不相應,是別的因在那個地方先啟發了以後啊,它的因擺在那裡,經過無量無邊劫以後再感果,所以我們為什麼不容易很快地成就。
當這裡我們也隨便說一下,任何一個心種感果的時候,說快則二生,慢則三生。這個話怎麼講呢?要嘛你現在就策發它,下面一世就成就。再不然的話,什麼現象呢?就是說雖然你種了個因種,但是由於其他的這些外緣來感發其他的因種,所以這個因擺在這裡沒動,因此始終不會感果。還要經過很久以後,它什麼時候由外緣能夠啟發它,真正這個成熟的時候,它才會感得這一個果報。這裡就是說明了什麼?說明了:喏!如果說你現在不努力策發的話,對不起,它這件事情一樣地不成就,一樣地不成就。
2018/02/16 已校正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