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天士

清心寡欲、清靜無為
三花聚頂、修真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5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葉天士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葉天士
01葉天士.jpg
01葉天士.jpg (12.6 KiB) 已瀏覽 3704 次
葉天士(1667-1746),名桂,號香岩,別號南陽先生,江蘇吳縣人,清代傑出的醫學家,為溫病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葉天士生於醫學世家,祖父葉時、父葉朝采都是精通醫術,尤其以兒科聞名。葉桂12歲開始從父學醫,14歲時,他父親死了,於是抱著失去親人的痛苦,再他父親的門人朱某為老師,專學醫術。葉天士聰慧過人,悟超象外,一點即通;尤其虛心好學,凡聽到某位醫生有專長,就向他行弟子禮拜其為師,十年之內,換了十七個老師,並且他能融會貫通,因此醫術突飛猛進,名聲大震。尚書沈德潛曾為他立傳,說:"以是名著朝野,即下至販夫豎子,運至鄰省外服,無不知有葉天士先生,由其實至而名歸也。"(《沈歸愚文集•葉香岩傳》)葉氏不僅精通醫術,而且治學講求宏搜博覽,學究天人,精細嚴謹,使醫術與學術相得益彰,他認為"學問無窮,讀書不可輕量也。"故雖享有盛名,但卻手不釋卷,廣采眾長。嵇璜"序"曾說:"先生之名益高,從遊者益眾,先生固無日不讀書也。"其為人"內外修備、交朋忠信……以患難相告者,傾囊助之,無所顧藉"。他為醫卻不喜歡以醫自名,臨終前對他的兒了說:"醫可為而不可為,必天資敏悟,又讀萬卷書而後可借術濟世。不然,鮮有不殺人者,是以藥餌為刃也。吾死,子孫慎勿輕言醫。"

  葉氏一生忙於診事,在世沒有親筆著述。現傳有《臨證指南醫案》十卷,後附《幼科心法》及《溫熱論治》各一卷;《葉天士醫案存真》三卷。據載都是他的門人和後代整理記錄的。其中《溫熱論治》是葉氏口傳心授經驗心得,為臨床經驗的結晶,是溫病學說中一部非常重要珍貴的文獻。全篇主要論述溫病感受途徑、傳變規律、治療大法和衛氣營血辨證作為溫病診治綱領以及舌、齒、斑疹等的辨析方法及其診斷意義,並論婦人胎前產後、經水適來適斷之際所患溫病的證候和治療。據傳是他的門人顧景文隨葉氏舟游洞庭湖時,將其口授之說記錄而成。《臨證指南醫案》則是無錫華岫雲收集葉氏晚年醫案,加以分類編輯而成。分疾病八十九門,每門由其門人撰附論治一篇,門後附徐靈胎評議。卷一至卷八記載內科之雜證、時證案;卷九為婦科;卷十為兒科;書末附所用方劑索引。《幼科心法》相傳為葉桂手定後,章楠改題為《三時伏氣外感篇》,主要論述兒科諸病的辨證論治,尤其闡發了春時、夏令伏氣外感和秋燥之證治。《葉天士醫案存真》是葉氏曾孫葉萬青,取家藏方案編成,卷一以雜病為主;卷二以溫熱病案為多;卷三為運用仲景方驗案。另有門人周仲開抄錄而成的《未刻本葉氏醫案》等。另外,託名葉氏的醫案和著述頗多,可考的有《景嶽發揮》、《葉氏醫衡》、《醫效秘傳》、《本事方釋義》、《女科症治》等等。

  葉天士在中國醫學發展史上,是一位貢獻非常卓越的醫學家,他創立的溫病衛氣營血辨證論治綱領,為溫病學說理論體系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對雜病提出的許多新見和治法方藥,至今在臨床上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實用價值。

  在明清以前,論治外感熱病皆宗傷寒,自吳又可出始將傷寒與溫疫明確鑒別開,可惜他把溫疫與廣義的溫病等同認識,混為一談,因此他對溫病學理論體系的建立只起先導作用。葉氏則首次闡述了溫病發生發展規律。他明確提出"溫邪"是導致溫病的主因,突破了傳統的"伏寒化溫"的認識範圍,徹底擺脫了熱病皆傷寒的束縛,這就從根本上劃清了溫病與傷寒的界限。葉氏接受吳又可邪從口鼻而入的觀點,概括新感溫病的受邪途徑是"溫邪上受,首先犯肺",其傳變規律為邪如不外解,可由肺衛順傳陽明或逆傳心包,這與傷寒之邪按六經傳變不同。特別是"逆傳心包"理論,是對溫病傳變規律認識的一大創見,亦是對《傷寒論》六經傳變理論的一大突破,如葉氏認為神昏譫語不單單是按《傷寒論》所說由燥屎所致,更重要的是因"邪入心包",故立法以清營清宮為主,選"三寶"和犀角、金汁、竹葉之類。因此其意義不僅僅在於是理論上的重大突破,更重要是為溫病危重急症的治療獨闢蹊徑,拯救了眾多垂危病人的生命。葉氏在對溫病整體認識基礎上,創立了衛氣營血辨證論治理論體系,他指出溫病的病理變化主要是衛氣營血的病機變化。其各自證候表現為:邪在衛分則見發熱、微惡風寒、無汗或少汗、頭痛、咳嗽、口渴、脈浮數等肺衛證;邪在氣分則見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口渴欲飲、苔黃燥、脈滑數等裏熱證;邪入營分則見煩躁不安,夜甚不寐、斑疹隱現、舌質紅絳等熱損營陰和心神被擾證;邪在血分則見身熱、吐血、衄血、便血、斑疹透露、舌質深絳等熱盛動血證。提出"衛之後方言氣,營之後方言血"的傳變順序規律,並據此確立了"在衛汗之可也",治宜辛涼透解;"到氣才可清氣",治宜辛寒清氣;"入營猶可透熱轉氣",治宜清營泄熱,藥用"犀角、玄參、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治宜涼血活血、清熱解毒,藥用"生地、丹皮、阿膠、赤芍等物"的溫病治療大法。可見,葉氏的衛氣營血理論,與仲景以營衛解釋風寒表證病機,並作為調和營衛辛溫解表的立法依據,用氣血來解釋部分病證的病位元、病機的意義很不相同,與《內經》只提出衛氣營血的概念、功能,更是理論上質的飛躍。

  葉氏在創立衛氣營血辨證體系的同時,還豐富和完善了辨舌驗齒、辨斑疹白PEI的溫病診斷方法;補充了東垣脾胃論詳於脾而略於胃的不足;他對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護理等方面創見也頗多、貢獻很大;他還十分善於運用古方,如程門雪說"天士用方,遍采諸家之長,不偏不依,而于仲師聖法,用之尤熟。"他的許多治法藥劑,經吳鞠通整理成為廣傳後世的效驗名方。

  葉氏生平雖無親筆著述,但其臨證醫案,辭簡理明、"無一字虛偽,乃能徵信于後人。"在醫學教育方面,葉氏培育成不少能濟世活人的名醫,他的諸多反映其獨到經驗和深邃醫理的名言,對後學仍有很大的啟迪意義。葉氏以其"立德、立功、立言"的為醫最高境界,而深受廣大醫家景仰,他的學說,在二百多年的不斷發展中,形成一個重要而有特色的醫學流派--"葉派",在近代醫學史上閃爍著燦爛的光彩。百余年間,私淑葉氏者很多,最著名的有吳塘、章楠、王士雄等。葉天士的兒子葉奕章、葉龍章都善醫,但被父親的名聲所掩蓋;他的孫子葉堂、葉堅,曾孫葉萬青等3人則轉習儒業。葉氏的學術不能很好地傳給自己的子孫後代,但卻廣泛地流傳在人間。

  當然,葉氏同歷史上所有的偉大醫學家一樣,難免有其不足。如葉氏所題"踏雪齋"以與薛生白題"掃葉莊"的門匾相詆,則難避同行相嫉,門戶之爭之嫌;葉氏雖學驗巨豐,但受他"不欲以醫傳世"的思想影響,生平除部分醫案和簡短的口述溫病學說外,無親筆著作,致使其許多的學術思想精華和臨床經驗失傳,而有些傳世的學術論點又零散殘存在有限的醫案中,缺少完整性理論論述;另有些學術論點又存在前後矛盾之處等。但是小疵不掩其大醇,葉氏作為一位中國醫學發展史上的偉大溫病學家,作為精通內科、兒科及婦科、外科、五官科的醫學大師,以其卓越的醫學思想、高超的醫技和豐富的臨床經驗而流芳百世。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5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葉天士和薛生白的一段恩怨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葉天士和薛生白的一段恩怨


--------------------------------------------------------------------------------

在溫熱派醫家中,有兩位非常著名的人物,一個是葉天士,一個是薛生白。二人本來是很好的朋友,但因為一次診病而結怨。
  葉天士,名桂,號香巖先生,又號上津老人,是清初蘇州的名醫。葉天士首次創立了溫熱病衛氣營血的辨證綱領,強調重視養陰生津,並留下很多醫案,著名的有《臨證指南醫案》、《未刻本葉氏醫案》,對後世影響甚巨。

  薛生白,名雪,號一瓢,又號掃葉山人。與葉天士同郡且同時,學術風格也很相近。葉天士擅長治療風溫、濕溫,薛生白擅長治療濕熱病。葉天士在理論上貢獻很大,而薛生白醫術尤精,治療多奇跡,與葉天士齊名,後世多葉薛並提,視為吳門學派的中堅。薛生白的主要著作《濕熱病篇》也被後世推為習溫熱病的必讀之作。

  相傳有一個村民到薛雪處看病,薛雪察看了一番病情,告訴村民他的病很重,已經沒法治了。這個村民剛出大門往回走,就碰上葉天士。葉天士為他診脈後,給他下了方子,並告訴他說:「您的病吃幾服藥就會好的,不是很嚴重,不用害怕」 。這一切恰恰被在一旁的薛雪看到了,薛雪認為葉天士有意顯示自己的本事,故意讓他難堪,一氣之下,回家後就把自己的書房改名為「掃葉莊」。葉天士聽說後也針鋒相對地把自己的書房改為「踏雪齋」。

  無獨有偶,清末晉商在勾心鬥角中,也有過類似的故事。清末山西著名的票號日昇昌總經理雷履泰和副總經理毛鴻翽之間,由經營上的分歧發展到無聊的人身攻擊,雙方竟然都給自己的孫子起了一個和對方一樣的名字:雷履泰的孫子叫雷鴻翽,而毛鴻翽的孫子叫毛履泰。可見二人彼此嘲辱手段遠比葉薛庸俗多了。

  與雷毛二人不同的是,後來葉薛二人又言歸於好。據說葉天士的母親得了傷寒,葉天士仔細地為母親開了處方,可不見好轉。這事傳到薛雪那裡,薛雪私下裡說:「這種病要是放在別的病人身上,葉天士早就用白虎湯了,而在自己的母親身上,就不敢用了。她這病有裡熱,正是白虎湯症,藥性雖重,非用不可」 。這些話傳到葉天士耳朵裡以後,葉天士認為薛雪的話很有見解,就給母親用了白虎湯,果然病很快好了。此後,葉天士覺得名醫更應胸懷大度,互相尊重,互相學習,就主動地去薛雪家登門拜訪,兩人重歸於好。

  可見葉薛二人受中醫文化的熏陶,畢竟心胸坦蕩,不計前嫌,同商人的氣度還是有很大不同的。


文章來源:厚樸中醫藥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5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葉天士奇術治暴盲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葉天士奇術治暴盲


--------------------------------------------------------------------------------

據史載,清代藩憲向為京官,而清代京官沒有多大實權,極想外任,所以藩憲聽說要到蘇州外任,暴喜而盲,急忙差人去請名醫葉天士療疾。葉瞭解他發病詳情之後便說:「我是一方名醫,怎能如此請我?必須備全副儀仗來,方可前往。」
差人回稟,藩大怒,眾人相勸,依允名醫要求,若治不好目疾,重罰不遲。於是,令儀仗相迎,但誰也未想到,葉並不去,又說,「去回稟大人,必須由藩夫人親自請!」藩聞後,怒不可遏,咆哮如雷。

在這之間,藩大人怒氣未消,而目卻忽明,眾人難解,葉天士已匆匆趕到藩府上請罪了,對藩說:「我並非無禮得罪大人,而是為了治好大人的病。」藩大人由怒轉喜,盡釋前疑,並重禮相酬。葉天士奇術奇在於不藥而愈,於是,葉天士以陽治陰,奇術療暴盲的佳話傳遍蘇州城內外。

  葉天士運用《內經》理論,心藏神,過度興奮和喜樂傷神,暴喜將心神蕩散,可致暴盲,怒為陽勝,喜為陰勝,陰勝制陽,陽勝制陰,故讓藩大人暴怒,以陽制陰,陰陽平衡,暴盲激怒消散。

  葉天士在治療疑難雜病方面,強調心理治療,名醫治奇病,奇術療頑疾,故事趣聞相傳至今,人們無不拍案稱奇。


文章來源:華夏中醫網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5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天醫裡」傳奇——清代醫家葉天士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天醫裡」傳奇——清代醫家葉天士

作者﹕金伽桐


--------------------------------------------------------------------------------

洞庭湖上著華章八百里洞庭湖,煙波浩淼,銀光點點,湖光山色,相互映襯,好一派江南水鄉的美麗景象。古往今來,無數文人騷客被這裡的美麗景色所傾倒,從而留下了許多千古吟誦的佳篇。
一天,湖上飄蕩著一隻小船,除搖漿的船夫外,坐著一老一小兩人。老者髯髮飄逸,精神矍鑠。小的斯斯文文,像個學生模樣,他手裡拿著筆和紙在聽老者說著什麼,不時點點頭,停下來在紙上寫點什麼。

這就是蘇州著名醫家葉天士和他的學生顧景文。

顧景文跟隨葉先生學醫已有一些年頭了。有名師指點,加上自己聰穎勤奮,學力日進,頗有心得,並能經常就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在葉天士眾多弟子中,他是先生最得意的一位。因此這次先生來洞庭湖旅遊時,特地帶上了這位學生。

葉先生此次來洞庭湖目的有二:一是多年來一直忙於診務,可以說是夜以繼日,有求必應,難得有空放鬆自己,所以時時感到身心疲憊,正好借這次機會,放鬆一下自己。二是通過多年的臨床實踐和自己細心觀察,對溫病(以發熱為主要臨床症狀的疾病,包括現在的感染性疾病及非感染性疾病)的發生發展及診治方法已形成自己的看法,此次趁著旅遊,讓顧景文將這些體會記錄下來,也算是一舉兩得吧。

在客棧住下後,師徒兩人白天泛舟湖上,陶醉於美麗的湖光山色之餘,老師口授,學生手記,將一些初步的想法記錄下來,晚上則秉燭修改潤色,20多天過去,一部享譽後世的重要著作——《溫熱論》的初稿就誕生了。

原來,蘇州地區地處太湖流域,地勢低下,素有「水鄉澤國」之稱,是溫熱病的多發地區.促使很多醫家在這方面進行研究,試圖找到治療該病的方法。其中葉天士的老鄉、明代著名醫家吳有性(公元1582~1652年)在這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吳有性在醫學上的主要成就是對溫病學說提出了較為系統的新見解。他在繼承歷代醫家學說的基礎上,突破傳統思想束縛,以創新精神,於明崇禎十五年(1462年)寫成了《溫疫論》一書,為防治傳染病作出了重要貢獻,也為溫病學說成為一門專門學科,創造了前提條件,起到了奠基作用。

明代以來,商業和交通日漸發達,傳染病頻繁流行,危害嚴重。據史書記載,僅公元 1408-1643這200多年裡,大疫流行就有39次之多。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前後,由於明政府的政治腐敗,加上清兵內侵,人民生活困難,疫病流行,遍及山東、浙江、河北等地。用吳有性的話是:「一巷百餘家,無一家僅免;一門十口,無一口僅存。」可見當時溫疫是多麼猖獗,老百姓的疾苦是何等嚴重。

在這種情況下,吳有性不怕辛苦,不怕傳染,深入病區,在給患者治療過程中,通過對傳染病的實際觀察和深入研究,終於寫出了《溫疫論》一書,對傳染病的病因、病源、傳染途徑和方式、流行特點及治療原則,提出了一整套有關傳染病新的思想和學說。

對於傳染病的病因病源,吳有性認為 「溫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異氣又稱為「戾氣」和「雜氣」,這種物質用我們的肉眼是看不見的。吳有性說:「此氣無象可見。況無聲且無臭,何能得睹得聞」,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吳有性對戾氣特性的論述和現代病源微生物的某些特性是十分相似的。如他認為戾氣是多種多樣的,而且具有特異性。在當時的條件下能有這種認識是難能可貴的。我們知道,1867年英國科學家李斯特才第一次認識到傷口化膿和內科傳染病同樣是由微生物所引起,這比吳有性的認識晚了200多年,而且那時已有了巴斯德關於微生物研究的成果。

吳有性的《溫疫論》對葉天士的影響很大.他汲取了該書的精華,加上自己的臨床實踐,寫成《溫熱論》一書,使溫病學說成為一門系統的科學。

在這部著作中,葉天士創立了診治溫病的方法,將溫熱病的傳變規律歸納為衛、氣、營、血四個時期。這就好比人穿的衣服,一層加上一層。疾病在衛最淺,在氣次之,到營加重,入血危重。

現在的《傳染病學》對傳染病大致分為潛伏期(自病原體侵入人體起,直到最初症狀出現以前)、前驅期(病原體生長繁殖後產生的毒性物質常可使患者出現頭痛、發熱、乏力等輕度全身反應)、症狀明顯期(逐漸表現出傳染病特有的症狀,如肝炎病人出現黃疸,麻疹病人出現疹子,白喉病人喉嚨中出現假膜等,此時病情最為危重)、恢復期(此時熱度已下降至正常,主要症狀亦已大部消失)。雖然葉天士的劃分方法與此所指未必完全相同,但卻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

衛、氣、營、血不僅起到了劃分疾病階段的意義,而且是治療溫熱病的準則。在衛階段,可以用發汗的方法;在氣階段,可以用清氣的方法;到營可以用透熱轉氣清營的方法;入血可以用涼血散血的方法。這些原則至今仍有效地指導著臨床實踐。

除此之外,葉天士還對溫病的診斷方法進行了補充,增加了察舌驗齒、辨斑疹白痦等方法。察舌驗齒就是通過觀察人舌頭的顏色、質地、潤澤,牙齒的榮枯老嫩、鬆緊、牙齦情況等,來判斷疾病的淺深階段,並指導治療。所謂斑疹,就是熱病過程中發於肌表的斑和疹兩種,其中點大成片,摸之不礙手的稱為斑,主病在血分;形如粟米,高出於皮膚之上,撫之礙手的稱為疹,主病在氣分。所謂白痞,指皮膚上發生的白色水疱,據此可以認為是濕熱之邪為患。這些都對臨床具有指導意義。

《溫熱論》問世後,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很多溫病學家在此基礎上加以補充修改,使得溫病學說成為專門的學科。







【中國食療網】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5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葉天士妙用萊菔子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葉天士妙用萊菔子


--------------------------------------------------------------------------------


葉天士,名桂,號香巖,江蘇吳縣人,清代傑出的醫學家,生於醫學世家,祖父葉時、父葉朝采都精通醫術,尤其以兒科聞名。葉桂12歲開始從父學醫,14歲時他父親死了,於是抱著失去親人的痛苦,拜父親的門人朱某為師。葉天士聰慧過人,悟超象外,一點即通;尤其虛心好學,凡聽到某位醫生有專長,就向他行弟子禮拜其為師,十年之內,換了十七個老師,並且他能融會貫通,因此醫術突飛猛進,名聲大震。尚書沈德潛曾為他立傳,說:“以是名著朝野,即下至販夫豎子,遠至鄰省外服,無不知有葉天士先生,由其實至而名歸也。”(《沈歸愚文集•葉香巖傳》)葉氏不僅精通醫術,而且治學講求弘搜博覽,學究天人,精細嚴謹,使醫術與學術相得益彰,他認為“學問無窮,讀書不可輕量也。”故雖享有盛名,但卻手不釋卷,廣采眾長。他為醫卻不喜歡以醫自名,臨終前對他的兒子說:“醫可為而不可為,必天資敏悟,又讀萬卷書而後可借術濟世。不然,鮮有不殺人者,是以藥餌為刃也。吾死,子孫慎勿輕言醫。”
傳說清朝乾隆年間,蘇州府有一富家公子,年已三十還沉溺於酒色。有一天,此公子為酒色竊用家裏的一千多兩銀子,被其父發覺挨了一頓責駡。他本就虛弱的身體再加受了刺激竟病倒了。開始像傷寒,後來漸漸地神志昏迷,臥床不起。

其父請來一位郎中,診視之後,認為是純氣虛之證,每日用獨參湯治療。誰知愈補痰火愈結,最後竟身強如屍,皮下還生了不少痰核。家人都以為他快不行了,已準備後事。此時,有位好心人對其父說:“葉天士是當今名醫,住處離這兒不遠,何不去請他診治?”其父一聽,立即派人去請。

葉天士來後,經細心診視,忍不住放聲大笑起來。在場的親屬都吃了一驚,頓時止住哭聲,疑惑地望他。葉天士說道:“你們哭哭啼啼地為他準備後事,認為他無救了是不是?我看,若現在重打他四十大板也死不了。”

其父一聽葉天士出言不遜,大不以為然,當即對他說:“我兒自得病後,光吃人參就花了一千多兩銀子。你要是能治好他的病,我願拿出一千兩銀子作為謝酬。”葉天士搖頭說道:“銀子能讓別人動心,對我卻不然。再說,我自從行醫以來,還沒有收受過這麼豐厚的診金,我還是先治病人要緊。”說罷,便開了一張清火安神之類的普通藥方,然後,又留下自帶的藥末,叫病人一起服用。

病人服藥之後,三天能講話,五天能坐起,一個月便如常人。此時,正值富家公子花園裏的牡丹花盛開,全家會同親友飲酒賞花,以慶賀公子病體的康復。葉天士剛好出診路過此處,順便來看看公子病體恢復得如何,大家便邀其入席,少不了一番感謝之辭。

葉天士數杯酒下肚之後,對其父說:“令郎服了一千多兩銀子的人參差點兒送了命,吃了我的藥末便轉危為安,少說也得把藥的本錢給我吧!”其父連忙點頭說:“那天一時疏忽,未能付給藥金,這當然是少不了的,還請先生說個數目。”“增病人參,價值千兩,去病藥末,自當倍之,二千兩銀子吧!”

葉天士答道。其父一聽,頓時面露難色。在座的其他人也都面面相覷,一言不發。

葉天士突然大笑起來,說道:“不要害怕,不要害怕!我那藥末是花八文錢買來的蘿蔔籽(中藥名萊菔子)研成的。”大家方知葉先生是故意在開玩笑,便也一齊大笑起來。葉天士又說:“公子周身的痰核,皆因由補住痰邪所凝而成的,半載後方消。”後果其言。

治病貴能對證用藥,非以貴重取奇,更非濫補取功。此案以極平淡之清火安神劑佐以萊菔子為末治癒,能不令人嘆服!萊菔子,治咳嗽痰喘,食積氣滯,胸悶腹脹,下痢後重。有消食除脹、下氣化痰的功效。

來源 : 中國中醫藥報
圖檔
發表主題 回覆文章

回到「道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