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植物中药资源调查

介紹單味藥物!
bluerat
加油會員
加油會員
主題中的帖子: 1
文章: 11
註冊時間: 2007-08-07 , 14:37

动植物中药资源调查

未閱讀文章 bluerat »

动植物中药资源调查



from: http://www.cintcm.com/lanmu/zhongyao/zh ... ydc_ff.htm


动、植物资源调查前言

  中药资源是指在一定地区或范围内分布的各种药用植物、动物和矿物及其蕴藏量的总和,广义的中药资源还包括人工栽培养殖的和利用生物技术繁殖的药用植物和动物及其产生的有效物质。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变、水源充沛,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着丰富的中药资源。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医药。保健、轻工、化工等各方面对中药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多。世界各地使用天然药物的发展趋势,也促进厂中国对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但是,有些地方对合理开发利用中药资源的认识不足,对药用植物、动物进行掠夺式的采集和猎捕,忽视了动物。植物的生长和增殖规律。也有很多地区盲目砍伐森林,不适当地开垦农田,破坏药用动物、植物的生存环境,使自然生态失去平衡。这些人为原因,导致了某些中药资源种类的枯竭,减弱了资源的再生能力。资源的再生量跟不上需要量的增长,供需矛盾就会日益突出。为了保护中药资源和保证药用需要,做到合理地开发利用,摸清全国的中药资源家底已迫在眉睫。为此,1982年 12月28日国务院第45次常务会议决定“对全国中药资源进行系统调查,制定发展规化”根据国务院的要求,从1983年开始全国进行了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中药资源普查。这次普查的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及内容之多是前所未有的,全国各地自上而下普遍成立了普查机构,并以药材部门为主,农业、林业,卫生。科研、测绘、大专院校等各有关机构通力合作,组成了既有技术力量,又有实践经验的普查队伍。普查工作历时5年,对全国80%以上的地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通过这次普查,各地基本摸清厂资源“家底”;掌握了中药资源的种类、分布;对362 种主要中药材品种的资源蕴藏量进行了调查。在普查中,发现了一批新品种、新资源;认识了中药资源与地貌、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和生产力、交通、科学技术等社会经济条件的关系。这次普查揭示了中药资源的自然分布规律和中药生产、资源开发的地域差异,正确地评价了中药资源优势,总结分析了开发利用中药资源的经验、技术,确定了今后的药材生产布局和发展的方向、途径及应采取的措施,为全国中药资源区域性开发和合理保护、利用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资源调查研究的意义

  中国开发利用中药资源历史悠久,渊源流长,千百年来,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兴旺发达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中药资源是中国人民防治疾病、康复保健,计划生育的物质基础,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丰富的科学内容,是祖国医药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既是社会主义的经济事业,也是人民卫生保健事业,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对于一个地区的调查,应该作全面性的综合考察,摸清该地区中草药的种类、分布及蕴藏概况。此外还根据不同目的和要求,进行单项深入的调查与研究。如为了提供医药原料进行的中草药采收期、采收方法及蕴藏量的调查,为了引种驯化、扩大药源进行的生物学、生态学、物候学及分布规律的调查,为寻找新品种、新资源进行的专业性调查等。





自然环境的调查与记载

  中药资源包括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和矿物资源。药用植物和药用动物为生物资源,属于再生性资源;药用矿物为非再生性资源,分析研究中药资源特点有助于了解中药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存在问题,便于提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的途径与措施,归纳起中药资源有以下凡个特点:

  (1)有限性和可解体性。中药资源的蕴藏量是有限的,由于客观因素的限制,人类利用资源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于人口少、生产力水平低,中药资源的有限性表现得还不明显,但随着人口的剧增,中药资源的消耗量增加,其有限性就日益明显地表现出来了。多年来,由于人们利用中药资源往往只顾短期效益,忽视了保护和管理,以致许多中药资源日趋衰退,有些种类甚至到了濒临绝灭的境地,优良种质正在逐步消失,按照遗传学观点,每种生物都有其本身的遗传特征,不同的遗传特征即为不同的种质。数以万什的物种经过漫长岁月的自然演化能生存下来,就是因为本身具备了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如有些种类具有抗病。抗虫及抗逆的能力。这些固有的种质特性对于培育优良品种是极为重要的。

  种质中蕴藏着巨大的生产潜力,运用优良种质资源就可以培育出高产,优质的品种。种质存在于每个生物种的种群中,由于人类干扰或自然灾害的影响,自然种群中的个体减少到一定数量时,某些药用种类的种质就有丧失的危险,从而导致某些再生性中药资源种类的解体,这就是中药资源的解体性。种类的解体即资源的解体,种类绝灭之后,资源就不可能再生。认识到中药资源的有限性和可解体性,就应当注意把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结合起来,即在加强保护管理的前提下 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对野生中药资源不能采挖或猎取过度,要加强保护和人工抚育,积极研究再生技术,使有限的资源为人类永续利用。此外,还应注意保护栽培或养殖中的优良种质,并加以推广和发展。

  (2)再生性,中药资源有自然更新和可人力扩大繁殖能力的特性,称为再生性。用植物和药用动物均具有这种再生性。但是,资源的再生、增殖不是无限制的,而是有一定的限度。利用中药资源就要合理掌握资源再生的特点,要保护资源不断更新的能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与资源的再生、增殖、换代、补偿的能力相适应。在利用量小于或等于再主量时,不致损害资源;在利用量超过再生量时,就会造成中药资源的减少或枯竭,以至某些种类的灭绝。此外,还要采用引种栽培、人上抚育和养殖等方法来扩大中药资源的数量。例如,变野生中药材力家种、家养。这方面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据统计,到1989年中国家种药材总面积已接近550万亩,突出的如天麻,已从无性繁殖达到成功地有性繁殖;野麝则经人工驯化后,已达到家养繁殖并活体取香的水平。中国已对200多种药用生物进行了家种、家养的技术研究,已形成生产能力的有100多种。

  (3)地域性。中药资源的又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中国地域辽阔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为各种中药资源的生长繁衍提供了适宜的环境。中国从北到南横跨3个气候带。由于各气候带的水热条件和生长期不同,分布的药用植物和动物种类也有很大差异,反映了中药资源的纬向地带性分布规律,中国从东到西,由于距海远近而出现的干湿条件差异,可分为湿润、半湿润、干旱等不同地区,各地分市的中药资源种类又有明显不同,反映了经向地带性分布规律。不同海拔高度分布的中药资源种类也有不同,又反映了中药资源垂直分布的差异。

  中药资源的地理分布不是单一种群或优势种群的集中分布,而是分布在不同的植物。和动物群落中。从整体看,中药资源有较强的地域性;从局部看,则又有广泛的散生性;很少见有集中。成片的大面积分布,虽然有些药用生物具有集群性,但作为资源来分析,还是比较分散的,由于不同地域的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个平有较大的差别,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也存在着相应的地区差异。中药资源的不少种类,在生长过程,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逐渐形成了对当地气候和地理条件的特殊要求,由于环境的影响, 某些药用种类的内在质量发生了变化。

  所谓“地道药材”就是在一定地域内形成的质量好。疗效高的药用种类,如川黄连、秦归。云木香、广蕾香等都是显示出地域特点的地道药材。在药用动物资源中,任何动物种类都具有一定的地区适应性。中国蒙新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对动物种类分布的影响,分别表现出湿润、干旱和高寒三种不同气候条件的作用。中南海国地貌的三大阶梯面促使动物三大地理生态类群的形成,反映了不同动物种群对大区域自然条件的适应性和地理分布的区域性特点。因此,药用动物同样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矿物类中药资源虽然不是再生资源,但由于地壳演变,在特定地区和岩层内生成的矿石和化石,其分布也有一定的地域性。中药资源的地域性是进行种群繁殖。扩大分布区和提高品种质量的主要因素,也是做好中药区划的重要依据。只有根据中药资源的地域分布差异,才能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在不同地域内发展优势种类。

  (4)多用性。许多中药资源往往具有多种用途,既可直接入药,又能从中提取制药的原料,有的还有利于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有些中药资源除主要供药用外,还可用于食品、保健,日用化工、轻工、农林、园艺等方面。药用动物或植物的不同部位,又往往具有不同的成分和功效。对中药资源实施多方位、多目标的立体开发,进行综合利用研究,是当前开发利用的重要内容。

  (5)国际性。有些药用种类分布地区广泛,往往遍及同一气候带的不同国家;另一方面,各不同国家对相同或近似的药用种类各自进行着多方面的、不同深度的学术和技术探索。由此可见,中药资源的分布和研究均超出了国界而带有国际性。中国每年向国外出口大量药材,也进口一些国外药材,这些属于国际经济交流的范畴。当代对中药资源的研究已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重视,并逐步开展了国际技术合作和交流,因此,在研究中药资源时既要立足国内,也要面向国外,了解世界各国特别是邻近国家对中药资源研究的进展,对中药的需求现状和前景,以便制定合理的开发对策。

  总之,要充分认识和分析中药资源的各方面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进行有效地开发、利用和管理;还要归纳整理、研究分析中药资源与邻近学科如生物学、地学、经济学、中药学、化学的联系,借鉴和运用相关学科的有关理论充实和发展中药资源理论。



标本及样品的采集

  为了调查确定该地区药用植(动)物的种类和分布,除了就地进行初步鉴定和研究外,还必须采集足够数量的标本和样品,供今后进行深入的分类学、化学、药理学、中草药学研究的需要。

  1.植物的标本的采集应注意的问题

  (1)采集的标本应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最好带有繁殖器官(花、果或孢子囊、子实体等)。草本植物最好采全株,特别应该强调带有药用部分和地下部分,因为不少植物(如百合科、伞形科、毛莨科乌头属)的根和地下茎在分类上有重要意义。如地下部分过大,可分别压制,但必须与地上部分编同一采集号,做为“标准药材”以资核对,寄生植物应带寄主。

  (2)一些草本植物的基部叶与上部叶形状不同(如菊科、十字花科),叶上的附属物(毛茸、蜡被等)在新老叶上也有不同,应尽量采全。

  (3)一些丛生的草本植物,应保留其丛生的特征,不要把它们分得太散,失去原来的习性。

  (4)雌雄异株的植物(麻黄科、桑科、葫芦科等)应注意采集雌株和雄株。

  (5)对于含水分较多(如景天科、仙人掌科、马齿苋科等)或有根壮地下茎植物(如百合科),需切开干燥或用开水将其烫死后再压制,否则植物会在标本夹内延续生活,花、叶脱落或腐烂败坏。

  (6)水生藻类植物采得标本,到驻地后要把重新放在水里,然用硬台纸将其托起,压成标本。

  (7)木本植物的树皮是鉴别上的特征,采集标本时应割取,井与标本同编一号,供研究参考。

  (8)每种植物至少采集3份以上标本,每张标本应有野外记录。对易改变的特征如花的颜色、气味、毛茸等应说明。每晚必须及时整理检查,补上漏记的项目。

  2.供中草药学、化学、药理学、临床医学研究用的样品

  必须按一定规格采取,否则就会影响实验研究结果,因为药材的品质是随着内在因子及外在因子的影响而改变的。发育阶段的改变,也影响着药材的品质。有些植物的有效成分在一昼夜间也常有变化,其他如生长地点、光照、土壤、加工干燥条件等,对药材质量均有一定影响。

  (1)全草类: 应规定采收时期,并注明带不带地下部分。干燥时应将茎叶分开,因为茎枝难干,而叶子易干碎。

  (2)叶类:应规定采嫩叶或老叶,采收的时间及层次,即生长在植株的不同位置,如上层、中层、下层。

  (3)花类:应严格规定采收时期及部分,如蕾期、花开前期或盛期;采收全花、花被、柱头或其他部分等。

  (4)果实类:同一植株上果实的品质随着成熟时间、植株上的位置、光照条件等而变化;因此,采集样品应规定成熟度。

  (5)皮类:分为干皮及根皮两类,干皮的采样最好不要毁坏植物)可用刀在树干一定位置上割取少量样品,如果从一棵树上取的样品太少,可在多棵树上取下,以后重复采样仍可在同一株的不同位置上进行。

  根皮的采样一般是要毁坏植物,但应尽量少毁。挖得样品应混合均匀再取样。





室内整理

  材料的整理包括:标本的整理与鉴定,野外调查数据的整理与统计等,这部分工作一般应该在驻地或就近居民点进行,因为在整理过程中如发现有资料、数据、标本遗漏,可以就近弥补。经过室内整理和再次补充,就为最后总结工作奠定了基础。

  1.中草药资源地图的绘制: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通过资料整理和数据核对,即可着手进行中草药资源地图的绘制。资源地图是将中草药资源的种类、分布或蕴藏量等科学地、形象地以地图形式反映出来,它为有关部门在统筹安排、计划生产、合理利用及开发更新等方面作参考。

  中草药资源地图有两种,一种是地区性的资源地图,另一种是单种的资源地图。

  地区性资源地图综合反应某地区中草药的资源情况,它对于了解当地中草药资源相对情况比较便利,同时也适于考查各种药用植(动)物混合分布与单独分布的规律。其绘制方法是在一定比例尺(一般是1:1000000或1:10000)的地图上把该地区所产的主要药用植(动)物用符号标志出来。

  单种中草药资源地图是在地图上用小点或符号表示出中草药的分布。小点的多少也可以表示蕴藏量。也可用特殊颜色或线条来标明分布地区的地形、气候或有无开采价值等。

  2.调查工作总结: 调查总结要提出书面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前言、调查的目的和任务,调查队的组成和成员,调查的范围和路线,调查的日期和方法。调查地区的自然情况,地理位置、幅员、地形、地貌、土壤、气候、植被等。中草药资源情况,种类、名称、分布、多度、药用部分、化学成分初检、用途、蕴藏量等。新发现或有重要价值的中草药情况。对本地区资源开发利用、发展更新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中药资源与自然环境


  药用生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一方面依靠自然环境提供生长发育、繁衍后代所需的物质与能量,即生物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另一方面,它们也不断地影响和改变环境。生物与环境问题的这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称为生态关系。药用植物和药用动物的生存和发展与温度、光照、水分关系密切,后二者是气候形成的主要因子,又受到地貌,土壤的制约,这三项因素影响着中药资源的形成和分布。

  (1)地貌因素,地形、地貌对中药资源虽不发生直接影响,但能制约光照、温度、水分等自然因素,所以对药用植物或药用动物的生存仍起着决定性作用。地形的变化可引起气候及其他因子的变化,从而影响中药资源的种类与分布。例如,不同海拔高度分布的中药资源种类不同,不同方向的山坡分布的中药资源种类也不相同;向南的阳坡生长着喜暖、喜光的种类,向北的阴坡生长着喜阴喜凉的植物;坡度过大,乔木类药用种类难于生长,只有矮小的灌木和草本药用种类才能适应和生存。

  (2)气候因素。包括水分、温度、光阻等因子。水分是药用植物和药用动物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它们的一切生理活动都离不开水分。以水为主导因子可将中药资源分为。水生资源,水生环境的特点是光照弱、含氧量少,水的密度比空气大,温度变化较平缓,生药用植物(如莲、芙、香蒲等)搬根系下发达,而通气组织发达;湿生资源,通常指生长于潮湿环境中的药用种类,如芦苇、惹政、泽泻等;中生资源,指生长于水分条件适中的陆地环境中的种类,它们分布广,数量多,常见的药用植物多属此类;旱生资源,指生长在水分少的干旱条件的种类,如麻黄、卷柏、仙入学、芦苔等,一般植株矮小,叶片不大,角质层厚或叶片变态成刺状。

  药用生物资源的生理活动和生化反应必须在一定的湿度和温度条件下才能进行,而空间和时间的变化又决定着温度和湿度的变化。空间变化指纬度不同,距海远近不同,海拔高度不同等,纬度低的地区,太阳辐射能量大,温度就高。纬度高的地区,太阳辐射能量小,温度就低,沿海地区固受海洋季风影响而气候湿润,中国东部地区属于此类;而离海洋较远的中国西北部内陆地区则形成大陆性干旱气候。

  时间变化指药用植物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对温度的要求不同,如热带药用植物多为阔时常绿树种和巨大藤本,而寒温带药用植物则多为针叶林树种和生长期短的草本植物。光能是提供药用植物或药用动物生命活动的能源,提高光能利用率是提高药用植物产量的重要途径,光能对植物资源的生态习性有着重要影响,在不同光照强度下,植物分别形成了阳性、阴性和耐阴性三种类型。阳性植物指在强光照条件下生长发育健壮的植物,多分布于旷野、向阳坡地等,如山地分布的雪莲花、红景大、蒲公英,荒漠草原分布的麻黄、甘草、肉苁蓉。锁阳等;阴性植物是在微弱光照条件下生长发育健壮的种类,如分布于林下。阴坡的人参、三七、黄连。细辛、大南星等;耐阴性植物的习性介于阳性植物和阴性植物之间,既能在向阳山地生长,也可在较阴蔽的地方生长,如侧柏、桔梗。党参、沙参等。

  (3)土壤因素。土壤是药用植物固着的基本条件,又是供应水分和营养成分的源泉,与生长和发育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不同的土壤,分布着不同的药用植物。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的钙质土上生长的种类有甘草、拘妃、麻黄、银柴胡等;南方酸性土壤中生长的种类有桃金娘、桅子,铁芒箕、毛冬青,狗脊等;分布于石灰岩山地的种类有南天竹。青天葵、木蝴蝶、地枫皮等;分布于盐碱上上的种类有柽柳、地肤、罗布麻、白蒺藜、丝石竹等。此外,土壤性质对植物含有的化学成分也有一定影响,如含氮肥多的土壤能使前科药用植物的生物碱含量增加;总之,构成自然界的各种因素,如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物。动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它们形成了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药用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培育保护,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才能使中药资源永久地为人类服务。



中药资源种类的构成

  中药资源以自然资源为物质基础,来源极为广博。尽管物种间的形体构造、生理机能以及生态环境千差万别,但从自然属性来讲分属于植物、动物和矿物3个范畴。也就是说,中国中药资源基本上是由药用植物、药用动物和药用矿物三大类构成的。

  1985-1989年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统计,中国中药资源已达12772种。中药资源种类的统计采用物种的分类单位,因此,中国万余种中药资源实际包含了万余个物种。其中药用植物包括种以下单位,药用动物不含亚种,药用矿物以原矿物为单位。中药资源中药用植物种类最多,约占全部种数的87%;药用动物占12%;药用矿物则不足1%。

-药用植物种类

-藻类


-菌类


-地衣类


-苔藓类

-蕨类


-种子植物类


  药用植物种类:

  药用植物资源包括藻类、菌类、地衣类、苔藓类、蕨类及种子植物等植物类群。目前,中国药用植物资源有385 科、2312属、11118种(包括9905种、1208个种以下单元)。藻类、菌类、地衣类同属低等植物,药用资源共计92科、179属、463种;苔藓类、蕨类、种子植物为高等植物,药用资源计划性293科、2134属、10553种。也就是说,约95%的药用植物资源属于高等植物,其中种子植物占 90%以上,而藻类、菌类、地衣类、苔藓类、蕨类等孢子植物仅占8.6%。显然,种子植物是中国药用植物资源的主体。

  藻类:中国藻类植物估计有数千种其中药用藻类资源共计划处42 科、53属、114种。药用藻类中较重要的是红藻、绿藻和褐藻,占种数的88%。红藻门药用植物中种数较多的科有江篱科(1属8种)、石花菜科(2属7 种)、红毛菜科(2属7种)、松节藻科(3属4种)、红翎菜科(2属4种)、仙菜科(2属4种)等。绿藻门的主要科是石莼科(2属11种)和双星藻科(1 属5种)。褐藻门的半数以上的药用种集中在马尾藻科(1属12种),该科也是药用藻类中最大的科。

  就目前来讲,藻类植物中药用种数最多的是海洋藻类,据报道,中国药用海藻有120 种以上。海藻中已用作药材的主要有海带、昆布、马尾藻、羊栖菜、海蒿子等。药用海藻中石花菜、蜈蚣藻、海蕴,石莼、海萝。鹿角菜、裙带菜。鸡毛菜、皱紫菜。海黍子、宣藻。肠浒苔、美舌藻(鹤鸪莱)、海人草等为较常见的种类。中国70年代引入的巨藻亦可药用。淡水藻类药用的主要有脆轮藻、普通水绵和小球藻等,陆生藻主要是念珠藻(葛仙米)和发状念珠藻(发菜)等。

  菌类:

  中药资源所涉及的菌类只限于真菌。药用真菌有41科、110属、298种,是药用低等植物中种数最多的一类。药用真菌中比较重要的是子囊菌和担子菌两个纲。担子菌纲尤为突出,药用种数约占药用真菌的90%。

  担子菌中70%的药用种集中在6个较大的科,即多孔菌科(27属74种)、口蘑科(18属45种)、红菇科(2属33种)、牛肝菌科(5属16种)。马勃科(6属13种)和蘑菇科(2属12种)。主要药用属有多孔菌属、羊肚菌属、红菇属、侧耳属等。灵芝属的植物全世界有100余种,中国有73种,是世界上灵芝种数最多的国家,海南省是中国的“灵芝王国”,有50余种。本属可药用的有7种。担子菌中常用药材主要有茯苓、猪苓、灵芝、紫芝、雷丸、马勃、银耳等,其他还有猴头菌、云芝、竹黄、侧耳、木耳、苦白蹄、尖顶地星、鸡丛、香菇、竹荪树舌等。

  子囊菌中的药用种主要集中在麦角菌科(5属10种)、肉座菌科(4属4种)、黑粉 菌科(2属4种)。虫草属是较重要的属,中国共有该属植物58种。据报道,本属有药用价值并已利用或研究开发的有20种(包括无性型),主要有冬虫夏草、蛹虫草(北冬虫夏草)。蝉花、大蝉草等。中国台湾(22种)、广东(17种)。云南(13种)等地虫草种类较多,资源较丰富。冬虫夏草主产中国西南高海拔地区。过去完全靠采挖野生资源提供药用,货源紧张。经多年研究试验,人工培育冬虫夏草已获成功,并投入生产。属于子囊菌纲的主要药用种还有玉米黑粉菌、小麦散黑粉菌(麦奴)、谷子黑粉菌(粟奴)、麦角菌、稻曲菌、高粱黑粉菌等。药用真菌中的藻状菌纲和半知菌纲的种数很少,主要有粟白发(糠谷老)。白僵菌等。真菌植物的药用历史较久,古代本草多有收载,但种类不多,目前,药用真菌已引起广泛注意,有些种类如蜜环菌、亮菌等是近年才发掘利用。

  地衣类:

  中国地衣植物有200属、2000种。《中国药用地衣》收载药用地衣植物9科、17属、71种。本次普查记录了9科、15属、55种,包括不完全地衣:1科、1属、2种。

  药用地衣种数较多的有梅衣科(4属17种)、松萝科(3属13种)和石蕊科(1属12 种),约占药用地衣种数的77%。牛皮叶科的种数(1属4种)稍多,其余几个科只含一二种。主要属有石蕊属、梅衣属、树花属(松萝属及树发属。药用地衣类的常用种有破茎松萝、长松萝、石蕊、亚洲树发等,还有细石蕊(大白鹿角)、雀石蕊(太白花)、石茸、皱梅衣(地花)、肺衣、指状珊枝(石寄生)、岩石赤量衣(石花)等。不完全地衣类中的两个药用种为地茶科的雪地茶和地茶。

  苔藓类:

  中国有苔藓植物108科、494属、2181种。药用资源有21科、33属、43种(包括2个变种)。其中,苔类4科、5属、6种;藓类17科、 28属、37种,苔藓类药用种数比较多的有泥炭藓科(l属6种)和金发藓科(3属5种),此外真藓科、曲毛藓科及柳叶藓科各有3种,其他科均含一二种。

  苔藓类是各类药用植物资源中唯一缺乏商品药材的一类。古代本草记载的药用苔藓植物仅有:种,即宋代《嘉佑补注本草》所载的“土马踪”,其基原为大金发藓。现在药用主要种类有地钱、石地钱、蛇苔(蛇地钱)、细叶泥炭藓(满天星)、葫芦藓、银叶真藓、尖叶提灯藓和暖地大叶藓(回心草)等。提灯藓属的一些种,除可直接供药用外,也是中药五倍子蚜虫的越冬宿主。

  蕨类:

  中国有蕨类植物52 科、204属、2600种。药用蕨类资源有49科、117属、455种,包括12个变种、5个变型。蕨类药用资源居孢子植物之首,在药用植物中占有重要地位药用蕨类中较重要的是真蕨亚门和石松亚门,占药用种数的98%,真蕨是现代最繁盛的蕨类植物,药用种类数占87%,其中水龙骨科(17属86种)和鳞毛蕨科(5属60种)药用植物富集,别的主要科还有铁角蕨科(4属25种)、凤尾蕨科(=属21种)、金星蕨科(9属19种)、蹄盖蕨科(7属18种)。中国蕨科(6属16种)、铁线蕨科(1属14种)和观音座莲蕨科(2属14种)。上述9个科的种数就占了药用真蕨的69%。主要药用属有凤尾蕨属、铁线蕨属、蹄盖蕨属、铁角蕨属、鳞毛蕨属、耳蕨属、瓦韦属及石韦属等。蕨类中的商品药材大多属于大型真蕨,主要有紫萁、粗茎鳞毛蕨(贯众)、单芽狗脊、乌毛蕨、金毛狗脊、懈蕨(骨碎补)、庐山石韦和海金沙等。较常见的药用真蕨还有蕨、蜈蚣草、银粉背蕨(铜丝草)、过山蕨、瓶尔小草、英果蕨、掌叶铁线族、网眼瓦韦和北京铁角蕨,以及水生真菌类的苹、槐叶苹、满江红等,蕨类中少有的木本植物桫楞(龙骨风)亦可药用。

  石松亚门均为小型叶蕨,所属3个科均含药用资源。其中卷柏科(1属25种)种数较多,常用的有卷柏、江南卷柏(地柏枝)、翠云草和垫状卷柏(九死还魂草)。石杉科2属16种)和石松科(4属9种)的主要药用种为马尾杉、石杉、蛇足石杉、石松(伸筋草)和玉柏等。

  楔叶蕨亚门仅木贼科:1科,在中国有2属、11种,其中药用2属、8种。这个亚门的主要药用种有间荆、节节草和木贼等。松叶蕨亚门中只有松叶蕨1种可供药用。

  种子植物类

  中国有种子植物237科、2988属、25734种。其中药用种类有223科、1984属、10153种(含种以下等级1103个)。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两个亚门,其中被子植物亚门的药用种数十分庞大,约占药用总种数的99%。

  1.裸子植物:

  中国有裸子植物11科、42属、243种,其中药用种类有10科、27属、126种:包括13个变种、4个变型。目前,只有引进的南洋杉科中尚未见药用记载,其余各科均含药用植物。

  裸子植物药用资源近80%的种属于针叶树种,其中最重要的是松科。中国有松科植物10属、113种、29变种,药用种数占40%。松属是个较大的属,含 20种药用植物,主要有油松、马尾松、红松、白皮松和云南松等。本科其他属的主要药用种有冷杉、臭冷杉、油杉、落叶松、白扦、铁杉,以及中国特有的金钱松(土荆皮)和水松等。

  柏科中中国有8属、29种、7变种,其中药用资源以圆柏属居多,共有10种,1变种,主要有圆柏、叉子圆柏和兴安圆柏,以及柏木、朝鲜崖柏、刺柏等。柏科的常用药材为侧柏和松花粉等。

  三尖杉科中许多种都含抗癌活性物质,近年来颇受关注。中国有三尖杉科植物:属10种,均可药用,主要有三尖杉、中国粗榧、海南粗榧和台湾粗榧等。

  红豆杉科中常用药材种为榧(榧子),其他可供药用的有东北红豆杉。南方红豆杉(血榧)、云南红豆杉和穗花杉等。杉科和罗汉松科中的药用种较少,主要有罗汉松、百日青、杉木、柳杉及中国珍贵的子遗植物水杉等。

  裸子植物的4个非针叶类型的科中,麻黄科的药用种最多,共有11种、3变种、1变型。其中,草麻黄、中麻黄和木贼麻黄为药典收载种,属于地方习用品的有丽江麻黄、山岭麻、单子麻黄、双穗麻黄和藏麻黄等。苏铁科药用资源主要有苏铁、华南苏铁等。买麻藤科主要是买麻藤和垂子买麻藤。银杏科仅银杏1种,目前野生种只残存于浙江天目山和云南东北部等局部地段,其他地区均为栽培。

  2.被子植物

  中国现存被子植物共226科、2946属、约25500种,其中药用种类有213科、1957属、10027种(含1063个种以下等级)。其中双子叶植物179科、1606属、8598种;单子叶植物34科、351属、1429种。根据恩格勒系统,分科统计列出各科中我国现有的属、种数及药用属、种数。被子植物各科的药用种数相差很大,最多达778种,最少仅含1种。其中,含100种以上的有33科,50一99种的19科,10一49种的72科, 10种以下的88科。在33个药用大科中,双子叶植物有27个科,即菊科、豆科、唇形科、毛茛科、蔷薇科、伞形科、玄参科、茜草科、大戟科、虎耳草科、罂粟科、杜鹃花科、蓼科、报春花科、小檗科、荨麻科、苦苣苔科、樟科、五加科、萝摩科、桔梗科、龙胆科、葡萄科、忍冬科、马鞭草科和芸香科。单子叶植物有6 个科,即百合科、兰科、禾本科、莎草科、天南星科和姜科。上述33科约占药用被子植物科数的16%,但所含药用种数却占了65%。

  药用植物种数接近100种的科有卫矛科(99),夹竹桃科(95)和葫芦科(92)。种数较多的科还有茄科(84)、木犀科(81)、鼠李科(77)、十字花科(77)、爵床科(71)、紫金牛科(72)、景天科(68)、茶科(66)、防己科(64)、马兜铃科(62)和紫草科(62)、堇菜科62)等。

  药用大科所集中的种数主要体现在一些较大的属。被子植物中含50种以上药用资源的属有乌头属(103)、紫堇属(86)、铁线莲属(85)蓼属(81)、蒿属(72)、小檗属(70)、马先蒿属(67)、杜鹃花属(65)、悬钩子属(62)、凤毛菊属(58)、卫矛属(57)、珍珠菜属(56)、鼠尾草属(53)、龙胆属(52)和贝母属(50)。这15个属隶属于12个科,仅占各科药用总属数的3%,而所含药用种数却达30%。

  药用种数接近50种的属有大戟属(49)、报春花属(48)和紫金牛属(46)。含30一49种的属有蔷薇属(44)、唐松草属(44)、忍冬属(44)、翠雀属(43)、黄芩属(43)、荚蒾属(42)、天南星属(42)、猕猴桃属(41)、柴胡属(41),委陵菜属(40)、橐吾属(37)、石斛属(36)、苔草属(35)、马兜铃属(35)、百合属(34)、沙参属(36)、党参属(34)、紫菀属(34)、香茶菜属(33)。山姜属(32)、紫珠属(31)、鸢尾属(31)、香薷属(31)、冷水花属(31)、鹅绒藤属(30)、银莲花属(30)和花椒属(30)。

  药用种数在20-29种以上的有71个属,较重要的有细辛属、木兰属、五加属、紫云英属、远志属、砂仁属、当归属、蝇子草属、葱属、重楼属、栝楼属、酋草属和千金藤属等。

  中国种子植物不仅种类丰富,而且有许多特有种属。据统计,中国种子植物有196个特有属,其中,被子植物有190个(裸子植物仅6个),含药用资源的有 60余属,如明党参属。羌活属。川木香属。知母属、地构叶属、通脱木属、杜仲属、枳属、喜树属、珙桐属、香果树属、独叶草属和太行花属等。

  由于被子植物药用种类繁多,不能一一赘述,这里仅选取常用药材比较集中的10个科为代表作一简述。

  菊科是中国被子植物第一大科,含药用植物778种(包括724种,7亚种、44变种、3变型),药用的属数和种数分别占我国菊科植物的68%和33%。主要药用属除蒿属、凤毛菊属、紫菀属和橐吾属外,还有蒲公英属(26)、火绒草属(19)、兔儿风属(18),香青属(18)。千里光属(17)、艾纳香属(16)、斑鸠菊属(16)、蟹甲草属(16)、旋覆花属(15)、蓟属(15)和苦荬菜属(15)等。

  菊科中商品药材较多,其中术类有白术和苍术;木香类有云木香和川木香;蒿类又可分为艾类和茵陈类,艾类中如艾、野艾蒿、蒙古蒿、阴地蒿、南艾蒿、五月艾等,茵陈类中除主要药用茵陈蒿外,同属的还有莳萝蒿、碱蒿、冷蒿、矮蒿、白莲蒿和青蒿等;蓟类的刺儿菜和刻叶刺儿菜均作小蓟用,作大蓟用的主要有蓟、野蓟。两面蓟和烟管蓟等。菊科中常用药材还有菊花、红花、旋覆花、款冬花、紫菀、漏芦、天名精、佩兰、牛蒡子,苍耳子。蒲公英和鳢肠(墨旱莲)等。此外,石胡荽。除虫菊、雪莲花、豨莶草。千里光、水飞蓟、丝毛飞簾、甜叶菊、火绒草和鬼针草等亦可供药用。

  豆科是中国四个含干种以上的植物大科之一,供药用的有490种(含461种、1亚种、23变种、5变型),仅次于菊科,居第二位。豆科较大的药用属除紫云英属外,还有槐蓝属(24)、锦鸡儿属(29)、崖豆藤属(16)、棘豆属(16)、山蚂蝗属(16)、岩黄芪属(15)、胡枝子属(14)和决明属(13)等。

  本科重要的药用资源有甘草,胀果甘草、光果甘草、膜荚黄芪和蒙古黄芪等;常用的有扁茎黄芪(沙苑子)、苦参、槐、补骨脂、葛、儿茶、密花豆(鸡血藤)、合欢、小决明、广金钱草、白扁豆、多序岩黄芪(红芪)和皂荚等。此外,紫荆、小花米口袋、截叶胡枝子(夜关门)。百脉根、轮叶棘豆(莪大夏)、黄花木、山野豌豆(透骨草),紫首蓿、云实、红车轴草等也是较常见的药用植物。

  毛茛科的药用植物有420种(含329种、1亚种、85变种、5变型),药用种数占全科种数的58%,其中乌头属、铁线莲属、翠雀属、唐松草属、银莲花属包含了本科72%的药用种类,此外,较重要的属还有毛茛属(19)、耧斗菜属(12)和金莲花属(12)。中国有乌头属植物165种,其中药用103 种,是被子植物中最大的一个药用属。该属的常用药材主要有乌头(川乌)、北乌头(草乌)、黄花乌头(关白附)、短柄乌头(雪上一枝蒿)和甘青乌头。地方和民间习用的药用种主要有铁棒锤、伏毛铁棒锤、黄草乌、瓜叶乌头和聚叶花葶乌头(活血莲)等。铁线莲属常用药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威灵仙,主要来源种有棉团铁线莲、辣蓼铁线莲和威灵仙等;另一类是川木通,主要来源种有小木通,绣球藤和钝齿铁线莲等。本属地方习用种有柱果铁线莲、圆锥铁线莲(铜灵仙)、须蕊铁线莲和黄花铁线莲(铁线透骨草)等。黄连属的种数虽不多,但药用价值较高;本属6个种均可药用,常用的有黄连、三角叶黄连和云连,都是重要的商品药材。

  毛茛科其他属的主要药用种有白头翁、升麻、阿尔泰银莲花(九节菖蒲)、侧金盏花(福寿草)、耧斗菜、翠雀、类叶升麻(绿豆升麻)、铁筷子、展枝唐松草、毛茛和金莲花等。

  唇形科有436种药用植物(含355种、72变种、9变型),占本科植物种数的55%,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鼠尾草属、黄芩属、香茶菜属、香薷属、青兰属、筋骨草属等,常用药材主要有丹参、黄芩、藿香、广藿香、紫苏、益母草、薄荷、毛叶地笋(泽兰)、香藿、荆芥和夏枯草等。其他常见种类有金疮小草、筋骨草、风轮菜、活血丹、夏至草、罗勒、糙苏、毛水苏、海州香薷、百里香和牛至等。中国引进的唇形科植物薰衣草和留兰香均作药用。

  蔷薇科有360种药用植物(包括301种、1亚种、53变种、5变型),约占本科植物种数的43%。蔷薇屑、悬钩子属、委陵菜属及绣线菊属包括了本科 47%的药用种。药用种数较多的属还有栒子属(17)、梨属(15)、山楂属(15)、樱桃属(13)和苹果属(13)等。

  本科的常用药用种多为木本植物,主要有乌梅、杏、桃、郁李、皱皮木瓜、枇杷、金樱子、玫瑰及山楂等。本科草本植物中常用的有掌叶悬钩子、地榆和龙牙草等。其他属主要药用种有委陵菜、石楠、扁核木(蕤仁)、假升麻、柔毛水杨梅、火棘、李、绣球绣线菊、鸡麻和灰栒子等。

  伞形科的药用植物有234种(包括197种、25变种、9变型及3个栽培种),约占本科植物种数的44%。主要药用属除柴胡属(41)和当归属(22)外,还有独活属和藁本属(13)。上述4个属的药用种数占本科药用种数的38%。

  本科常用药材主要有当归、白芷、重齿毛当归(独活)、紫花前胡、辽藁本、川芎、羌活、珊瑚菜(北沙参)、明党参、新疆阿魏、白花前胡、蛇床子和茴香等。柴胡是常用大宗药材,中国共有柴胡属植物36种、17变种,其中可供药用的41种(含变种),较普遍应用的是北柴胡和狭叶柴胡。此外,地方药用的主要有银州柴胡、锥叶柴胡(陕西)、密花柴胡(新疆)、金黄柴胡(甘肃、新疆)、汶川柴胡、马尔康柴胡(四川)、膜缘柴胡(四川、西藏)、长白柴胡(东北)及云南柴胡(云南)等。我国西北地区柴胡资源较为集中,共有42种(含变种),据报道,其中可供药用的有21种。

  本科主要药用植物还有芜荽、窃衣、棱子芹、峨参,野胡萝卜(南鹤虱)、羊红膻、天胡荽、鸭儿芹,毒芹、积雪草和葛缕子(藏茴香)等。

  蓼科药用植物共123种(包括104种、18变种。1变型),约占本科植物种数的53%。本科约92%的药用种类都包含在下面3个属中。

  蓼属(广义属),中国有120种,其中药用81种,常用药材有何首乌、拳参、红蓼(水红花子)、蓝蓼(蓼大青)、萹蓄和虎杖等。民间习用的有赤胫散、火炭母、杠板归、分叉蓼、支柱蓼和水蓼等。

  大黄属,中国约有40种,据报道,药用的有18种、2变种。《中国中药资源志要》收载了14种(含1变种)。目前本属比较重要的是掌叶组大黄,主要有掌叶大黄、药用大黄及唐古特大黄。同属其他药用种都作为土大黄或山大黄入药,主要有华北大黄、河套大黄和波叶大黄等。大黄是一味世界性药物,现已被近20个国家的药典收载。中国大黄的产量和质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应特别提及的是,藏药擅长用大黄,不仅种数多,而且颇为讲究。

  酸模属供药用的有16种,多为民间习用药,常见的有酸模。皱叶酸模。巴天酸模(牛西西)和尼泊尔酸模(羊蹄)等。

  本科其他属主要药用种有荞麦、短毛金线草、肾叶山蓼。沙拐枣及栽培品种竹节蓼等。

  五加科中药用植物有112种(包括88种。23变种、1变型),约占本科植物种数的65%,主要药用属有五加属、楤木属(20)、鹅掌柴属(17)及人参属(10)等。特别是五加属和人参属中,有许多种重要的商品药材。五加属主要药用种有五加、无梗五加、刺五加、三叶五加(白簕)和红毛五加等。人参属植物基本上都可药用,最重要的是人参和三七,同属中主要药用植物还有竹节参、珠子参和参三七等。西洋参原产北美,中国现已引种成功,并形成一定的商品生产能力。

  本科其他主要药用种有楤木、辽东楤木、食用土当归、柔毛九眼独活、通脱木(通草)、鹅掌柴、刺楸、东北刺参、掌叶梁王茶、常春藤、树参、罗伞、短梗大参和刺通草等。

  百合科是单子叶植物药用种类最多的科,有358种(包括301种。37变种、20个栽培种)。本科46个药用属中贝母属、百合属和黄精属包括了1/3的药用种。此外,含10种以上药用属还有葱属(28)、重楼属、菝葜属(21)、天冬属(18)、沿阶草属(16)、蜘蛛抱蛋属(13)、藜芦属(12)、萱草属(10)和鹿药属(10)等。

  本科常用药材有浙贝母、川贝母、暗紫贝母、平贝母、伊贝母及百合、山丹、黄精、玉竹、天冬、知母、华重楼、麦冬、土菝葜(土茯苓)、藜芦、萱草、小根蒜(薤白)和老鸦瓣(光慈菇)等。其他属主要药用种类有铃兰,绵枣儿、鹿药、吉祥草、岩菖蒲,粉条儿菜(小肺筋草)、玉簪、万年青、蜘蛛抱蛋、油点草及栽培种芦荟和石刁柏等。

  兰科虽是中国被子植物第二大科,但药用种数并不甚多,仅约占本科植物种数的28%。主要药用属有石斛属、虾脊兰属(19)、羊耳蒜属(14)、玉风花属(15)、杓兰属(13)和石豆兰属(11)等。

  石斛是兰科中的主要药材,常用的种类有金钗石斛(石斛)、铁皮石斛(黑节草)、黄草石斛(束花石斛)及环草石斛(美花石斛)等。此外,常用的药材还有天麻和白及等。

  本科其他药用种,如手掌参、羊耳蒜、绶草、广布红门兰、虾脊兰,杜鹃兰(山慈菇)、伏生石豆兰。角盘兰、石仙桃、大花杓兰、小斑叶兰、贝母兰和长距玉凤花等,多为民间习惯用药。

  被子植物中,药用种数不足10种的有88科,其中有27科仅各含1种药用种。这些科有的是单种科,有的是寡种科。主要药用植物有杜仲、马尾树、连香树、伯乐树、猪笼草、红木、番木瓜、珙桐、锁阳、田葱、大血藤、旱金莲、苦槛蓝、透骨草等。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
文章: 33486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动植物中药资源调查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這貼真的是值得參考帖 em55:
圖檔
發表主題 回覆文章

回到「中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