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和丸(《丹溪心法》)
山楂90克、神曲30克、半夏45克、服苓45克、陳皮15克、連翹15克、萊菔子15克,為細末,炊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0~80丸,食遠白湯送下。
本方為消導劑之代表方。主治傷食積滯,胃脹胃痛,脘腹痞悶,噯腐吞酸,厭食嘔惡,腹痛泄瀉,以及停食寒熱如瘧,舌苔白膩或黃,脈滑有力等症。
清?吳儀洛說:「傷於飲食,脾主運化,滯於腸胃,故有泄痢、食瘧等證。傷而未甚,不欲攻以厲劑,惟以和平之品,消而化之,故曰保和。」可見本方純為消導而設。方中山楂酸溫,善消腥膻油膩肉積。神曲辛溫,善消酒食陳腐之積。萊菔子辛甘,消痰下氣,善消麵食痰濁之積。傷食脾不健運而中濕不化,故以茯苓化濕健脾。久鬱則生熱,故以連翹散結而清熱。半夏、陳皮和胃健脾,調中理氣,和茯苓為二陳湯之意。諸藥合用,能消食導滯,調胃和中。正如李東垣所說:「傷食者,有形之物也。輕則消化,或損其穀,重則方可吐下。」
此方妙在加入連翹一味。該藥微苦性涼,具有升浮宣散、清熱散結之力,在大隊消食導滯和中降氣之品中加入連翹,不但能清鬱熱、散滯結,而且用其升浮宣透之力,以防消降太過而使全方有升有降,有消有散,有溫有涼,有化有導,呈現出一派活潑生機。再者本品善理肝氣,既能舒散肝氣之鬱,又能苦平肝氣之盛。在脾胃積滯,中運不健之機,加入平肝舒鬱之品,更能防肝來乘。可見本藥在本方中實具有畫龍點睛之作用。使我們更能體會前賢對中藥深入領悟和善於妙用的精神。
本丸除藥店中有售成品外,臨床上也常把它改為湯劑使用。我常用的處方如下:焦山楂9~12克,炒神曲6~9克,制半夏10克,茯苓10克,陳皮5克,連翹6~9克,炒萊菔子5~9克。積滯重者,還可加枳實6~9克、炒麥芽9克、厚朴9克。腹脹者,可加廣木香6~9克、蘇梗9~12克。氣鬱者,加香附9克、青皮5克。脘痞者,可加枳實9克、莪朮6克。便秘者加生大黃3~6克、枳實6~9克、三稜6克。兼有胃脘痛者,可加元胡9克、金鈴子9克、炒五靈脂6~9克。
以本方隨證加減可用于治療西醫診斷的急性胃炎、慢性膽囊炎、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胃粘膜脫垂、潰瘍病、膽汁返流性胃炎等出現脾胃食滯,消化不良,食積不消,泄痢不爽諸證者。
本方為消食導滯的代表方劑,歷代醫家以此方為基礎又變化出許多具有不同消導作用的方劑。例如在本方中加白朮,名大安丸,主治食積兼有脾虛者,為消補兼施之方。在本方中加厚朴、枳實、炒麥芽、炒檳榔、香附,名加味保和丸,主治食積脘悶、胃脹遲消等症。加白朮、厚朴、香附、枳實、炒黃芩、薑黃連、炒麥芽,為細末,薑汁糊丸,梧桐子大,每服50~80丸,亦名保和丸(《古今醫鑒》),主治食積內停,脘腹脹滿,嘔逆上氣,舌苔黃,食欲不振等症,功能消食和胃,利氣消脹,兼能清熱。加香附、蒼朮、川芎、梔子、枳實、白朮、黃連、木香、當歸,名越鞠保和丸,功能解鬱扶脾,消食開胃,清熱化濕,主治氣鬱食積,脘腹脹滿,濕濁不化,嘔逆吞酸,口甜涎多,少食體倦,腹泄腹痛,舌苔黃膩等症。另有一方無枳實、白朮、黃連、木香、當歸,亦名越鞠保和丸,實為越鞠丸與保和丸合方,亦為開鬱化濕、消食導滯的常用方。主治氣郁、濕郁、火郁、血郁、痰郁、食郁(六鬱)兼有食滯不化、鬱久積結諸症。去半夏、神曲、茯苓,加麥芽、香附、厚朴、甘草,名保和湯,主治傷食積滯、心痛脘脹、食思不振、腹脹、腹痛等症。
本方與枳術丸(枳實30克,白朮60克)比較,本方重在消食導滯,通過消導食滯而兼起和胃健脾作用,無直接健脾之藥;枳術丸則實在健脾,補重於消,補而不滯,消不傷正。
本方與大山楂丸(山楂960克,麥芽144克,神曲144克,白糖624克,蜜丸)比較,本方消導之中兼能和中化濕(含二陳湯)。大山楂丸重用山楂,以消除一切積滯,兼有活血行瘀之作用如,既能消食積,又能防氣滯導致血瘀之患。功能消食化滯,調和脾胃。主治食積停滯而傷脾胃,傷於肉食積滯者,其效更顯著。
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蒼朮(米泔浸)2500克、厚朴(薑汁炒)1560克、陳皮(去白)1560克、炙甘草900克,共為細末,每服6克,水一盞,生薑2片,大棗2枚,同煎至七分,去薑、棗,帶熱服。
現代多把此方改為湯劑煎服。我常用的處方用量如下:蒼朮9~12克,薑厚朴6~9克,陳皮6~9克,炙甘草3~5克,生薑2片,大棗2枚。水煎服。有時去薑、棗。
本方主用於濕滯脾胃證。脾胃屬土,土不平,濕邪則可停滯,故用溫燥化濕之藥,平治中土之不平,故名平胃。
由於胃濕太過,肝木乘不勝而侮中土,致脾不能健運,胃失和降,濕濁痰食留滯中焦,故其症狀可見脘腹滿悶,宿食不消,不思飲食,口淡乏味,嘔逆噁心,大便溏泄,身體倦怠嗜臥。舌苔白厚而粘膩,脈多濡滑或緩。亦可用于初到氣候潮濕之域,感受山嵐瘴霧,水土不服,而出現上述症狀者。
本方為治療脾胃不和,中焦濕阻證的代表方劑。方中重用蒼朮辛烈溫燥,以燥濕強脾為主藥;厚朴苦溫辛燥,散滿消脹為輔藥,二藥相合既能強脾又兼舒肝,不但燥濕和胃,而且理氣消脹。由於中濕太過,可致胃氣阻滯,故又以陳皮行氣開胃而化濕痰,以助健脾而為佐藥;甘草既益中焦又和百藥,而為使藥;薑、棗亦有助和中之力以為引。從本方的藥味組成來看,從辛、從燥、從苦,能散、能消、能化,對中焦有濕而受阻滯者,確有良效。但要注意本方重點是適用於實證,乃祛邪(濕)之劑,不可作為健脾補虛之品常服,如欲常服必須隨證加減。
兼有食滯者加焦神曲、焦麥芽、焦山楂(我國北方醫藥家稱此三藥為焦三仙),或再加枳實。濕盛兼有肢體酸重浮腫者加五苓散、桑白皮。痰濁盛兼嘔惡者加半夏。胸脘痞悶者加枳殼、木香、砂殼。大便幹秘者加生大黃、元明粉。小便不利或赤澀者,加茯苓、澤瀉。脾虛中焦氣化不利,而肢體懶倦,飲食遲消,食納不香者,可加黨參、黃耆,緩服取效。
由於本方是治療中焦濕阻的代表方劑,所以歷代醫家又以本方為基礎,變比出不少臨床常用的有名方劑。例如:加藿香9克、半夏9克,名藿香平胃散,又名不換金正氣散或金不換正氣散,功能化濕解表,和中止嘔,主治脾虛胃寒,兼受外感,而且腹痛嘔吐、脘腹痞脹、寒熱腹泄、舌苔白膩等症。加槁本6克、桔梗6克(一方有枳殼9克)名和解散,功能散濕和中,主治外感寒濕之頭痛嘔泄、咳嗽胸悶、脘腹脹滿、舌苔白厚膩等症。加炒神曲、炒麥芽各9克,名加味平胃散,功能消食化滯,主治宿食不消,吞酸噯腐,食欲不振,脘痞苔膩。加川黃連5~9克、木香6克,名香連平胃散,功能燥濕清熱、主治中焦濕熱積滯之證。去厚朴,加枳實6克、木香5克、藿香6克、香附9克、砂仁5克,名香砂平胃散,功能燥濕和胃,行氣導滯,主治飲食傷胃,食滯濕阻之證。去蒼朮,加乾薑6克,名和胃飲,功能溫中化濕,主治中焦寒濕,脘脹嘔泄之證。用平胃散30克,加桑白皮30克,水煎去渣服,名對金飲子(《成方切用》),功能燥濕行水,主治脾胃受濕,腹脹身重,不思飲食,四肢酸重,皮膚腫脹等症。平胃散與五苓散和方,名胃苓湯,功能健脾利濕,主治停飲停食,脘脹吐泄,小便不利,身體浮腫等症,可用於急性胃腸炎出現水泄腹脹、小便短少者,或慢性腎炎出現脾虛濕盛之水腫尿少之證者,對西醫學中不明原因的下肢浮腫、小便不利、身體懶倦者,用此方隨證加減,也可取效。
我曾治一患者,江某某,男,68歲。腹部發脹,腹部發悶,飲食少進,日夜脹滿不消,非常難受,經幾家大醫院應用多種方法檢查,均示一切正常。投以腸胃排氣藥,服藥後放屁很多,但腹脹不解,仍很難受。也曾多次取中藥治療,未見效果。病已3個多月,特從外省趕來治療。我觀其舌苔厚膩而滑,口幹不欲飲水,肢體倦怠,記憶力差,頭蒙不清,小便少,六脈皆濡。診為中焦停濕所致之脹滿。用平胃散和五苓散合方隨證加減,處方如下:蒼朮10克,厚朴9克,陳皮9克,茯苓25克,豬苓20克,澤瀉25克,桂枝6克,藿香9克,蘇梗12克,炒檳榔9克,烏藥12克,檀香9克(後下),澤蘭15克,廣木香9克。水煎服。3付。
服第1次藥後,小便略增多,晚上服第二次藥,小便明顯增多,約1小時左右排尿1次,尿多而清,一夜尿多次,腹部之脹滿霍然消失。3劑藥服完後,腹脹全消,盛讚中藥效力之神速。二診時,舌苔化薄,濡脈已消失,而現細而略弦之脈。知有脾土不健,木來乘侮之勢,又在原方中加香附9克、白芍6克,以舒氣、柔肝、扶脾而收功。
從此例中,我們可以體會到,本方確能消導中濕而和胃健脾。正如清?汪昂所說:「消者,散其積也。」本例據其舌苔厚膩、飲食少進而用平胃散散其積、行其氣而導其滯,據其口幹、不欲多飲、小便不利,又用五苓散利其濕而取得除滿消脹之效。從方中所用之藥物來看,都是臨床常用之品,並無奇特藥,而療效確如此之神速。使我們更體會到「治病必求於本」的重要性和正確性。
痞氣丸(李東垣)
川黃連24克、厚朴15克、吳茱萸9克、土炒白朮6克、黃芩6克、茵陳(酒炒)4.5克、炮薑4.5克、砂仁4.5克、人參3克、茯苓3克、澤瀉3克、制川烏1.5克、川椒(炒)1.5克、肉桂1.2克、巴豆霜1.2克,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1.5克。每服l~2丸,一日l~2次,以大便溏軟為度。
《難經》五十六難中說:「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覆大如盤(大如覆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飲食不為肌膚。」本方乃李東垣先生為治脾之積「痞氣」所制的丸藥方,主治心下痞滿、堵悶,飲食遲消,食思缺少,上腹部有積塊,生在胃脘部者。如積塊不是生在上腹中部而在左右脅下者,不是本方所主治之證,此是必須注意分辨處。
本方以黃連瀉熱燥濕,專治心下痞(傷寒論各個瀉心湯都用黃連),為主藥。厚朴、砂仁舒肝行氣,調中除滿;人參、白朮補脾扶正以祛邪氣;川椒、吳茱萸溫脾祛寒;姜、桂、川烏補命門之火以生脾土,並為輔藥。茵陳、茯苓利水除濕以實脾;黃芩泄熱以存陰,共為佐藥。巴豆霜能消有形積滯,斬將奪關,其性下行,乃消積先驅,為使藥。
本方的特點是以血分藥治痞滿(黃連、黃芩、枳實、川烏、肉桂、川椒、吳茱萸、巴豆霜皆血分藥),並指出「若全用氣藥則痞益甚,而複下之,氣愈下降,必變為中滿鼓脹。」故而主張以黃連、黃芩、枳實之苦以泄之,厚朴、半夏、生薑之辛以散之,人參、白朮之甘苦溫以補之,茯苓、澤瀉之淡以滲之,上下分消而除痞滿。若認為脘間痞堵有塊而專用破氣攻下之品,只顧一時痛快,卻誤犯東垣先生治痞之戒。東垣曾說:「痞滿皆血證也,下多亡陰(指攻下過多可使脾胃水谷之陰亡失)。」認為心主血,心虛而邪陷於血分,致心下痞滿,故以血分藥理脾胃而消痞滿積滯。這也是李東垣先生診治脾之積所具有的獨到見解。
我曾用本方隨證加減,治癒肝硬化患者的肝大症,今介紹一典型病例如下:
史某某,男,30歲,工人。1958年曾患肝炎,1961年在北京某醫院發現肝大,經反復檢查,診斷為肝硬化,經中西藥治療無效,且症狀愈來愈加重。遂於1962年4月5日來我院就診。主要症狀為胃脘發脹,兩脅脹痛,左側較重,腹鳴大便溏,一日2次,兩眼眶疼痛,經常鼻衄,全身倦怠乏力,脊柱上半段疼痛,下午五心煩熱,夜難入睡且多夢,面色晦暗,舌質邊尖絳紅,苔白,右脈弦滑,左脈弦。尤為突出的是胃脘處有一大痞塊如覆盤(肝大),橫徑(左肋弓下緣和左胸骨旁線交點處與右肋弓下緣和右乳中線交點處)12.5釐米,直徑(劍突下正中線處)8釐米,質較硬,表面光滑,壓痛(土)。脾未觸及。腹水征陰性。化驗結果:血清總蛋白7.20,白蛋白3.85,球蛋白3.35,麝濁20單位,麝絮(四個加號),穀丙轉氨酶290單位。中醫辨證為脾之積——「痞氣」。當時認為積塊(肝大)為漸積而成,不能朝夕可去,須漸漸消磨,若攻之太急,反傷正氣,正傷則積愈痼。故先用調肝和中之法,佐以軟堅消積、疏達氣血之品。服用湯藥,同時配用「爛積丸」(其組成為黑醜、山楂、陳皮、枳實、青皮、大黃、莪朮、三稜、檳榔、紅麴,醋水泛制為小丸),每日2次,每次3克,隨湯藥服。治療一個半月,症狀有所減輕,但未全消,痞塊(肝大)略見縮小(橫11釐米,豎6釐米),肝功能也有好轉。根據前人治積經驗,認為湯劑能蕩邪,適用於快速解決問題的情況,對於消除積塊,則不甚相宜。丸藥徐徐而化,藥力緩緩而行,可使積塊日漸消除。考慮到本患者,自覺症狀已減,但肝仍很大,宜改用丸藥為主,以消除積塊。再者,從爛積丸的藥味來分析,藥力過於克消,不適於久服、單服。因而根據李東垣「痞氣丸」方隨證加減,配製丸劑常服。處方如下:黃連15克,吳茱萸4.5克,厚朴9克,枳實7.5克,砂仁3克,大腹皮6克,人參3克,白朮6克,茯苓4.5克,焦神曲9克,黃芩6克,茵陳9克,茜草根3克,炮薑4.5克,澤瀉3克,制川烏2.5克,川椒2.4克,巴豆霜1克(研入),三稜6克,莪朮6克,皂角3克,昆布6克,海藻6克,生牡蠣9克,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3克,每日2次,每次l一2丸,以大便通暢、溏軟為度。服用本丸後,諸症均減輕,肝大不但縮小,而且變軟。仍守本方稍事加減(例如:有時加桂枝、鱉甲、山楂核、香附、紅花,去大腹皮、昆布、海藻;有時加烏賊骨、炙山甲、木通等),並配製丸藥8次,服用15個月,自覺症狀全消,面色光澤紅潤,身體健壯,痞塊明顯縮小,橫徑7.2釐米,豎徑3.1釐米,肝功能檢查也逐步趨於正常,血清蛋白正常,麝濁5單位,麝絮(+),穀丙轉氨酶124單位。此時又根據《內經》「大積大聚,衰其大半乃止」以調理中焦、健運脾胃、病塊不攻自能逐步消除的訓囑,囑病人停服自製的丸藥,改服香砂養胃丸(中成藥:白朮、茯苓、香附、砂仁、蒼朮、厚朴、陳皮、甘草、木香、山楂、神曲、麥芽、藿香、萊菔子、枳殼、半夏、黨參,共為細末,水泛為小丸),每日2次,每次服5~6克,溫開水送服,以收功。
1968年秋隨訪,早已停藥,參加全日正常工作已數年,一般的體力勞動均能勝任。查體:肝僅能觸及,質地柔軟。身體很健壯。1971年10月再訪:數年來一直參加正常工作。查體:肝已不大,無所苦。1975年5月又訪,身體健壯,工作正常。
我用「痞氣丸」方隨證加減治療肝大(以左葉大明顯者)在心下中脘部者多例,均取得了理想的療效。對肝有良性腫物,出現「病氣」證者,隨證加減,也有良好效果。謹提出供大家參考試用。
大承氣湯(《傷寒論》)
大黃(酒洗)四兩、厚朴(炙去皮)半斤、枳實(炙)五枚、芒硝三合,上四味,以水一鬥,先煮二物(厚朴、枳實),取五升,去滓,納大黃,煮取二升,去滓,納芒硝,更上做火一二沸,分溫再服,得下,餘勿服。注意本方用量為漢制,今人用量,請看後文。
本方為峻攻瀉下的代表方劑,主治傷寒邪入陽明,從陽化熱,熱邪積滯,互結腸胃,出現發熱不退,潮熱譫語,循衣摸床,手足濈然汗出,矢氣頻轉,大便秘結不通,脘腹痞滿硬痛,拒按,舌苔焦黃起刺,或焦黑燥裂,脈沉滑或沉遲有力,即陽明腑實證痞、滿、燥、實、堅全見者。用此方急下瀉熱,以存津液,常取立竿見影般的良好效果,為臨床常用之方,療效可靠。
本方也可用於治療高熱譫語,口幹煩躁,甚至發狂,下利稀水,極臭難聞,臍腹疼痛,按之堅硬有塊,舌質紅,舌苔黃,中部厚而少津,或焦黑起刺,脈沉實有力。此為熱結旁流證,雖有大便,但僅拉些稀水,穢臭難聞。苔黃燥、脈沉實是辨證要點。
對於高熱神昏、手足揮動、煩躁飲冷、大便秘結不通、舌苔黃燥、脈沉伏有力者,中醫稱熱厥,亦可用此湯急下之。
還有痙病屬於剛痙證者,其證咬牙齘齒,手足痙攣,角弓反張,臥不著席,胸腹脹滿,大便秘結,熱而無汗,亦可用此湯急下之。
雜病中,出現熱結腸胃之陽明腑實證者,用此湯治療也可取得神速的療效,不必一定拘泥於傷寒病。臨床上見到陽明腑實證,具備前述證候特點者,即可用之,效果極佳,真有「用當通神」之妙。
臨床上除用於治療高熱疾患出現陽明腑實證者外,也常用於急性腸梗阻、急性闌尾炎、急性膽囊炎、急性胰腺炎出現陽明腑實證者,均有佳效。
本方所主治者,為熱邪內盛結于陽明之腑的裏實熱證。根據《內經》治則精神,熱淫於內,治以鹹寒,氣堅者以鹹軟之,熱盛者以寒消之,故方中以大黃之苦寒,瀉熱通腑,滌蕩腸胃積滯結熱為主藥;又用芒硝之鹹寒,潤燥軟堅為輔藥;更以厚朴行氣除滿,降濁運脾,枳實苦降破氣,消積除痞,共為佐使,協助硝、黃推蕩腸胃積滯,通下陽明腑氣。諸藥合和,使大便暢而腑氣通,瀉熱邪而保津液,使後天之本得以暢運,而水谷精華得以化生。所以後世醫家稱此方為「急下存陰」之特效方。
本方所記各藥的用量是漢制用量,因為現代的度量衡與古代不同,故此將我在臨床上使用本方時各藥的用量,介紹如下,以供參考。酒大黃9~12克,厚朴10克,枳實10克,芒硝10~18克(分兩次沖服)。煎服法與前記者相同。對老年人或體弱者,可將芒硝改為元明粉,用量也可稍減。
大黃有時也用生大黃。據近代研究,大黃經過酒洗或酒浸後,其有效成份容易被煎出,可增強瀉下作用。古人用酒洗大黃,是為了取酒能上行,使大黃能同時將上焦的熱邪一齊瀉出,不用酒制則恐怕上焦留邪,變生喉痹、耳鳴目赤、頸腫、膈上熱諸疾,酒洗後則無此弊。
我曾很多次使用本方治療急重病證,均能起到立竿見影般的效果。今介紹兩個驗案,供參考。
例1:張某某,男,38歲,1961年4月21日初診。
患者4月16日下午,吃過蒸野菜後,即感到上腹部有些不適,至夜12時,上腹部脹滿疼痛,並瀉稀便3次,均為消化不好的食物,無膿血及後墜感,噁心欲嘔,但吐不出,於次日晨5時,即到醫院急診,經驗血、查大便等檢查,診斷為急性腸炎而收住院治療。
入院後經用西藥及輸液等治療,腹痛腹瀉很快即止住。但自4月18日起,體溫由37.5℃、37.8℃很快即升到39.3℃,高熱不退。雖經過用抗菌素、酒精拭浴、冰袋、浣腸以及注射複方奎寧、內服撒烈痛、阿斯匹林等多種治療,高熱仍不退。且于20日夜間,病人神昏譫語、循衣摸床,不能安睡。
查白細胞9000/立方毫米,分類中性粒細胞85%,血沉26毫米/小時,肥達氏、外裴氏試驗均為(-)。診斷為:1.沙門氏菌屬感染;2.高熱待查。於21日下午請我會診。
現症:頭痛,頭脹,煩躁不安,高熱口渴,喜冷飲,胸脘痞滿,欲嘔不出,飲食不進,大便四日未行,小便黃赤,下午4時以後神志不清,夜間譫語,不認親疏,甚則循衣摸床,已兩夜未眠,氣粗聲高,口有熱臭味,面紅目赤,舌苔黃厚少津,中部褐黃略黑,頭部汗出。脘腹痞滿拒按,腹部發脹,脈象洪滑而數。
據此脈症,知為陽明實熱之證。但再進一步分析,患者目前尚有頭痛、頭脹、噁心欲嘔、胸悶、脈洪等象,知太陽經證尚未全罷,熱邪尚未完全結實于陽明之腑,目前尚屬於太陽、陽明合病,故先用銀花、連翹、桑葉、菊花、荊芥、薄荷、生石膏、知母、黃芩、焦四仙等水煎一劑,以辛涼清解太陽經及陽明經尚未全罷的餘邪,俟表熱、經熱全清,只剩陽明腑實之證,再投予大承氣湯急下存陰(因目前尚有頭痛、嘔惡、胸悶等忌下之症)。
二診:服辛涼清解之劑後,全身有汗,頭痛、胸悶、噁心之症均消除,體溫雖略有下降,但下午又上升,仍有腹部痞滿拒按、夜間譫等症,手足濈然汗出,大便五日未行,舌苔黃厚膩,脈滑數,重按有力。據此脈症,診為陽明腑實證,投大承氣湯急下之。處方如下:生大黃24克,川厚朴15克,枳實21克,芒硝21克(後下),焦三仙各12克,川連9克,檳榔12克,清半夏15克,陳皮12克。l劑。煎取藥汁400毫升,分為2次服。囑咐病家:眼第1次藥後,過4個小時以上,如瀉下稀大便,則停服第2次藥,如不見瀉下即趕緊繼服第2次藥。
服第1次藥後4小時排大便1次量不多。通過電話聯繫,又囑其服第2次藥量的1/2。
三診:藥後大便又瀉3次,體溫已降到正常,夜能安睡,神識清爽,能進飲食,口中漸和,舌苔漸化,脈已不數,右手脈略滑,左手脈近平。稍事調理中焦而痊癒。
例2楊某,男,38歲,1961年12月14日初診。主訴腹痛2天。前天晚上從外地回京,腹中饑餓,即急食米麵蒸糕約半小盆,食後即睡,未蓋被而受了涼。次晨即覺上腹部及臍左處疼痛,胃脘痞塞脹滿,不思飲食,小便短赤,大便3日未行,今日疼痛難忍,急來就診。觀其舌苔白,脈象弦滑有力。上腹及臍左處疼痛拒按。白細胞計數11700/立方毫米,分類:中性粒細胞86%。據此脈症診為食滯腹痛。治以消導攻下之法,以大承氣湯隨證加減,處方如下:酒軍12克,枳實12克,厚朴9克,芒硝6克(後下),焦檳榔9克,焦三仙各9克。水煎服l劑。立即針合谷、內關、商陽、天樞四穴,不留針,以迅速止痛。
藥後排出稀臭大便兩次,胃脘及臍部之疼痛完全消失,病即痊癒。以後追訪,腹痛未作,早已上班工作。
我用大承氣湯隨證加減治療陽明腑實證及胃腸邪實證數10例均取得了立竿見影之效。多數病人是一瀉即安,請讀者放心使用。但必須確認為陽明腑實證——痞、滿、燥、實、堅俱備,才可使用。要記住辨證準確才能速效。
小承氣湯(《傷寒論》)
大黃(酒洗)12克、厚朴6克、枳實3枚(約9克),以上3味,以水5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2次溫服。服第1次藥後,當瀉下大便。如服藥後,未見瀉下者,可將第2次藥服下。如得到瀉下者,則不可再服第2次藥。
本方也是常用的有瀉下作用之方劑,主治陽明腑實證,或雜病出現胸腹脹滿屬實證者。熱邪結滯于陽明之腑,出現陽明腑實證者,皆可用攻下法治療。但大熱結實而大滿、大實、痞硬、大便燥堅者,須用大承氣湯急下之。若熱邪微結陽明,尚未大實、大滿、大燥,而見大便難、潮熱、腹中痛、脈沉滑者,宜小承氣湯下而和之。或陽明病出現譫語、潮熱、大便六七日未行,而痞、滿、燥、實、堅證又未全備,可先與小承氣湯服1次,如轉矢氣(放很臭的屁)者,知腹中已有燥屎,可用大承氣湯攻之。如服小承氣場1次後,不轉矢氣,則不可用攻瀉之法,大、小承氣湯皆不可用。雜病中如出現胸滿脘脹,胃實而大便不暢,或胸悶而喘,舌苔厚,脈滑實有力者,可用本湯治之。
由於本方所主尚非大熱結實于陽明腸胃之腑,不須用大承氣湯急下存陰之法,故於大承氣湯中去芒硝,又因熱邪結滯尚不甚堅實,故減少厚朴、枳實的用量。以大黃為君而蕩除邪熱,以枳實為臣而消痞破結,以厚朴為佐使而調中氣除脹滿。一般說,邪在上焦則滿悶;邪在中焦則痞脹;胃中邪實則潮熱譫語。方中以厚朴、枳實去上焦、中焦滿悶、痞脹,以大黃蕩胃中之實熱。因尚無大便燥硬堅實之症,故去芒硝,乃免傷下焦之意也。故雜病中見上、中二焦不通而滿悶、痞脹或熱喘者,均可用之。
我曾治一患者,因兩天前吃煮糖蘿蔔過多,食後又受寒而致胃痛劇烈難忍,西醫診斷為急性胃炎。雖經取阿托品片和注射阿托品針2支,均未能止痛,上腹部痞滿悶脹,不思飲食,大便3日未行,舌苔白滿,中後部微黃,懷中抱著熱磚熨腹,脈象弦滑。診為寒實停滯所致的胃脘痛。治以溫中導滯法,以小承氣湯加味治之,處方如下:酒軍9克,枳實9克,高良薑9克,乾薑6克,吳茱萸9克,木香5克,焦檳榔12克,焦神曲12克,三稜9克,元胡12克。急煎1劑,分2次服。
藥後胃脘痛即止住,不再疼痛,但大便未行,故又于上方加當歸9克、桃仁泥9克、雞內金9克、附片6克。藥後大便通暢,陽明腑氣通暢,寒凝、食滯被推蕩瀉下,故病亦痊癒。
仲景先師在本方中加重厚朴的用量,名厚朴三物湯,用以治療支飲胸滿、腹脹等症。
後世醫家在本方中加羌活5~10克,名三化湯,主治中風病痰熱結滯,二便不通,腸胃內實之證。注意:中風虛證不可用之。
仲景在《傷寒論》中將此湯中大黃稍減量為6~9克,去枳、樸,再加炙甘草6克、芒硝3~6克,名調胃承氣湯。主用於傷寒汗、吐、下後,病不解,心中煩躁,不得安臥,不惡寒,反惡熱,口渴,便秘,腹滿脹痛拒按,甚或煩躁譫語等症。方中以甘草甘緩以緩大黃、芒硝之急下,緩留中焦以徹泄陽明胃熱,名「調胃」,井不是用甘草護胃,胃中結熱泄盡,陰氣也得上承,故也叫「承氣」。調胃承氣湯加桃仁、桂枝,名桃核承氣湯。主用於傷寒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瘀血蓄結于下焦之證,是祛瘀活血的代表方劑之一。近人也用此方治療婦女盆腔炎、附件類等屬於瘀血證者。
焦樹德方劑心得十講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22
- 文章: 3385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Re: 焦樹德方劑心得十講
增液承氣湯(《溫病條辨》)
玄參30克、麥冬(帶心)24克、細生地24克、大黃9克、芒硝4.5克,用水8杯,煮取3杯,先服1杯,不知,再服。
本方用增液湯(玄參、麥冬、生地)滋陰增液,壯水清熱,益肺潤腸,增水行舟,用滋陰清熱、壯水扶正之品,而達潤腸通便泄熱之功。因陽明溫病熱結傷陰,腸道乏津,猶如水乏舟停,而大便秘結不下,故又加硝、黃為臣使,推陳致新,瀉熱通便。硝、黃配增液,下之而不傷其陰;增液配硝、黃,潤之而無戀邪之弊。
本方所主治之證,為陽明溫病,熱結陰虧,燥屎結滯不行,下之不通,口渴,咽燥,舌質紅絳,苔黃少津,甚或糙幹裂紋,脈象細數者。近人也常用於高熱性疾病後期,津液耗傷而大便結滯不下者。也可用于其他疾病傷陰而便秘者,如陽虛體弱,陰津不足,產後便秘,大失血後便秘等證。
本方與大承氣湯皆能治便秘,但大承氣湯為「急下以存陰」之劑,增液承氣湯為「增水行舟」之劑。前者是陰尚未傷,下之而防傷陰,後者是陰津已傷,增液滋陰而下之。雖然都是下法,卻各有奧妙不同。
《溫病條辨》中對承氣湯有很大發展,除上述增液承氣湯外,尚有宣白承氣湯(生石膏15克(先煎)、生大黃9克,杏仁粉6克,瓜蔞皮5克,水5杯煮取2杯,先服1杯,不知再服),用於治療陽明溫病,下之不通,喘促不寧,痰涎壅滯,右寸實大,肺氣不降者:導赤承氣湯(赤芍9克,細生地15克,生大黃9克,黃連6克,黃柏6克,芒硝3克。煎服法同宣白承氣湯),用於治療陽明溫病,下之不通,左尺脈堅牢,小便赤痛,時煩渴甚者;護胃承氣湯(生大黃9克,玄參9克,細生地9克,丹皮6克,知母6克,麥冬9克。煎服法同上),用於治療陽明溫病,下後數日,熱不退,或退不盡,口燥咽幹,舌苔幹黑或金黃色,脈沉而有力者。
另外,還有陷胸承氣湯、紫草承氣湯、犀連承氣湯等等,均為後世醫家在仲景承氣湯精神指導下,據證加減變化而成,各有其主證,使承氣湯法的治療範圍更為廣泛。
三一承氣湯(劉河間)
大黃15克、芒硝15克、厚朴15克、枳實15克、甘草30克,研為粗末,用水一盞半,生薑3片煎至七分,分2次溫服。
本方的「名義」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認為本方把大、小、調胃3個承氣湯合成為一個方,故名「三一」;第二種說法,認為河間先生于大承氣湯中,加入了等於全湯1/3量的甘草,故名「三一」承氣湯。但據河間在《傷寒直格》中說:「然此一方,是三承氣等湯也」的說法,以第一說為是。
關於本方的主治,劉河間先生在《傷寒直格》中說:「通治大、小、調胃三承氣湯證。」又說:「可急下之者,宜大承氣湯也,……或可微下及微和胃氣者,小承氣湯、調胃承氣為後先之次。由是觀之,而緩下,急下,善開發而難鬱結,可通用者,大承氣湯最為妙也。故今加甘草名曰三一承氣湯,通治三承湯證於效甚速而無加害也,然以其甘草味能緩其急結,溫中潤燥而又善以和合諸藥而能成功,故《本草》雲國老子也。是以大承氣湯得其甘草則尤妙也。」
以上是河間先生對傷寒下法的論述,可以看出他對承氣湯的使用又提出了新的使用方法,這也是他對於法使用的補充與發展。劉河間先生不論對傷寒、雜病,用常運用此方,主治範圍很廣。今將劉河間《傷寒直格》三一承氣湯下的「主治」錄下,以供臨床參考:「無問傷寒、雜病、內外一切所傷,日數遠近,但以腹滿、咽幹、煩渴、譫妄、心下按之硬痛,或熱甚喘咳、悶亂、驚悸、癲狂、目疾、口瘡、舌腫、喉痹、癰腫、瘡瘍或傷寒、陽明胸熱、發斑、脈沉,須可下者;及小兒驚風、熱極潮搐、涎喘、昏塞,並斑疹、痘瘡、熱極黑陷、小便不通、腹滿喘急、將欲死者;或斑疹後熱毒不退,久不作痂者;或作斑癰、瘡癬,久不已者;或怫熱內成、痃癖堅積,腹滿而喘,黃瘦潮熱,驚風熱積,還大人小兒久新瘧疾,暴卒心痛,風痰酒膈,腸垢積滯,久壅風暴,傷酒食,煩心悶亂,脈數沉實,或腎水陰虛,陽熱暴甚,而僵僕卒中,或一切暴瘖不語,失喑,或蓄熱內甚,陽厥極深,脈反沉細而欲絕者;或表之沖和正氣與邪氣並之於裏,則裏熱亢甚,而陽極似陰,反為寒戰,脈微欲絕者;或風熱燥甚,客于下焦而大小便澀滯或不通者;或產婦胎死不下者;及兩感表裏熱甚,欲可下者。並宜三一承氣湯。」
從以上主治來看,河間先生把仲景先師承氣湯主治的20多症,發展到30多症,實為師古而不泥古的大好例子,雖然發展了其主治範圍,但又強調不可亂用,故明確指出「須可下者」方可應用,可見其立意之細緻。
本方在大承氣湯中重用甘草,便急劑緩投,變峻劑為平劑,擴大了使用範圍。
我在治療老年人以及病後體虛須用下法者,常用此方,確實平緩而效確。治小兒實熱病須用下法時,也常以此方加減投之,因為本方有甘草,味不甚苦,且用量不大而效宏,小兒容易服用。我在臨床上,一般方劑中,使用甘草較少,惟在使用三一承氣湯法時,特重用甘草,實受河間先生之益也。
第七講 湧吐、澀固、殺蟲的方劑
汗、吐、下,是古人常用的治病方法。邪在表者宜用汗法,邪在上焦者,宜用吐法,邪在中、下二焦者,宜用下法。但汗、下二法世人常用之,惟吐法,今人已很少使用。《素問?陰陽應像大論》中說:「其高者,因而越之。」並有「在上者湧之」的記載,金元時代張子和又有「以吐發汗」的方法。本章介紹兩張有湧吐作用的藥方,以存其法。
澀固之劑是用具有收斂、固澀作用的藥品,或合扶正藥以救脫泄的方法。北齊徐之才曰:「澀可固脫。」例如:久嗽氣泄於上者,宜固其肺,同時更宜固其腎,兼固其氣;汗泄不止者,宜固其皮毛。總之,脫泄在上、在表者,除用酸收固澀之品外,還宜固氣。脫泄在下、在裏者,除用酸澀、質重、收固、升提之品外,還宜固精。凡因寒而脫泄者,當兼用溫補之品,有火而滑利脫泄者,當佐以涼藥清火,要隨證而變通之。用固澀劑常在「急則治其標」時使用,並且要在無大實邪之後用之,故宜先治其本,方為萬全。
人腹內如有寄生蟲,則可為痛為嘔,為嗽為嗜,種種煩苦,須仗醫藥治療。但自古殺蟲之劑,常常藥性猛烈,每多險峻。為了能更好地達到殺蟲療疾之目的,須同時兼用養胃益血、理中健脾之藥,才較為妥善,不可過用攻伐,克傷氣血,反致蟲疾難愈。
瓜蒂散(《傷寒論》)
瓜蒂(炒黃)、赤小豆各等分,分別搗篩為散,以後合在一起混勻,每用一錢匕(約3克左右),以香豆豉0.1升,熱湯0.7升,煮成稀糜狀,取其汁,用此汁調瓜蒂散,溫頓服之。如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如服藥後吐不止者,用蔥白煎湯解之。如服散後,遲遲不吐者,令含砂糖1塊,即吐。
本方主治痰濁宿食,填塞胸脘,氣上沖逆,咽喉不利,呼吸不暢。舌苔厚膩,寸脈浮滑有力。或卒中痰迷,涎潮壅盛,人事昏沉,欲吐不出,手足厥冷,邪結胸中,心下滿而煩,饑而不能食者。
本方取瓜蒂之苦越、赤小豆之酸湧,吐出上焦停壅之實邪,則肝木之氣舒暢條達,如天地氣交,萬物化生。
凡失血而正氣虛弱者,或老人、產婦、體虛脈弱者,皆不可服此散催吐。如體尚壯,但胃氣弱者,又須用吐法,則可改用參蘆散(人參蘆為末,水服3~5克)。
張子和只用一味瓜蒂為細末,每服l~2錢,齏汁調服,名獨聖散,主治同瓜蒂散。
《溫病條辨》瓜蒂散則在仲景瓜蒂散中加了山梔子(量比瓜蒂、赤豆多1倍),用水2杯,煮取1杯,先服半杯,得吐則止後服;不吐再服。主治太陰溫病,痰涎壅盛,胸悶痞脹,心煩欲吐之證。
三聖散(《儒門事親》)
防風6克、瓜蒂6克、藜蘆3克,上藥各為粗末,每次約用15克,以齏汁3茶盞,先用2盞煎三五沸,取出齏汁,次入1盞煎三沸,再將第1次取出的2盞加入,合同一處熬二沸,去滓澄清,徐徐服之,以吐為度,不必盡劑。口不開者,亦可從鼻內灌之,吐出涎,口自開。
方中瓜蒂為有力的湧吐藥,其味苦性寒,能吐風熱痰涎和宿食、濕濁;防風辛溫,其性升散上行;藜蘆辛苦性寒,能吐風痰。三藥相合,具有很強的湧吐作用,故古人稱之為「三聖」。功能湧吐風痰涎食毒物,是吐法中的峻劑。主用於風痰壅盛的中風閉證、癲癇,誤食毒物時間不久,暴食宿食壅塞於胸脘間,痞脹不下,惡逆欲嘔,形體壯實,舌苔黃厚膩,脈滑有力者。注意身體虛弱之人及孕婦等不可用。
鹽湯探吐法(《千金要方》今有改進)
食鹽少許,放於熱鍋中炒令變色(紅色),乃加入清水,煮至將沸未沸之際,攪均勻。試嘗其滋味不太咸,候溫則可飲用,每次飲半碗,漸漸增量,飲二三次可自然發吐,以去病為度。如不吐,則用鵝翎(或公雞翎)深刺咽部,使之發吐(或用筷子卷些軟布,刺激咽部,使發吐)亦可。吐一次病未除可再吐,一般以吐3次乃停。
使用吐法,一般可先用鹽湯探吐法,如不能奏效,再選用吐劑。有時也可隨證處以湯藥方,煮湯稍多些,飲後,再用上述的刺激咽部法探吐。
隨著醫學的發展,目前吐法已較少用,例如誤服毒物或服毒自殺,發現毒物服下時間尚不久,神志仍正常者,常常去醫院採用洗胃法治療。
但吐法作為治病八法中之一法,仍有它一定意義,確能體現「因其高而越之」的精神,達到祛邪治病的目的。尤其對一些痼疾、怪病,中醫認為「怪病皆生於痰」,吐法多能湧吐痰涎,故往往取效。今仍有其法,全憑醫者靈活掌握。
赤石脂禹餘糧湯(《傷寒論》)
赤石脂30~60克、禹餘糧30~60克,上藥打碎,用水6杯,煮取2杯,去渣,分3次溫服。
本方皆為石類質重之品,重可以固下焦,又皆具有甘澀之性,澀可去脫,重可固下,是甘溫固澀下焦之劑,故有很好的澀腸止瀉作用。凡久利不止,腸道滑脫,下焦虛弱,服用溫中健脾藥瀉利仍不止者,可用本方澀固之。如服此湯後瀉利仍不止者,乃下焦清濁之氣不分,可適當選用利小便之藥以分其氣。
如病人滑脫瀉利已久,身弱氣虛者,可加黨參、白朮、炙黃耆之類以補氣;如手足厥冷者,也可追加制附子、乾薑、紫肉桂之類以回陽;瀉久而脫肛者,可加人參蘆(少許)、伏龍肝、防風之類以升提固脫。
本方去禹餘糧,加炮薑30克、胡椒15克,共為細末,酷糊為丸,名萬金丸(《雜病源流犀燭》),每次服五七丸,空腹服。能溫中澀腸,主治大腸滑泄不止,小便時並帶有些精狀物者。我曾用此方隨證加減,用於治療體弱危重病人便血不止者,其人因腹部大手術後,高熱不退,並且合併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而吐血、便血,大便紫黑頻頻不計其數,已近1周,其人瘦弱,說話無聲音,脈數,即用赤石脂15克、禹餘糧20克、訶子肉10克、芡實10克、藿香10克、土炒白朮10克、伏龍肝60克煎湯加入應證湯藥中(參蘇飲合麻杏石甘湯加減)。服1劑便血即停止,以後仍辨證論治整體治療而得治癒。
桃花湯(《傷寒論》)
赤石脂40~60克(一半入煎劑,一半為細末)、乾薑6克、粳米1小茶杯,用水7盞,煮米熟去渣,加入赤石脂末,分2、3次溫服。如服l次,泄利即止,可停後服。因本湯煮粳米加赤石脂呈紅色稀粥狀,故名桃花湯。
本方主用於傷寒少陰病,下利不止,大便帶膿血,小便不利者。對雜病下焦虛寒證,大便滑泄日久不止者,亦可用本方澀固止泄。
我在臨床上對腎虛久泄,以及脾腎兩虛,久泄難止,服用一般溫腎藥或溫中健脾藥不效者,常在四神丸合四君子湯加減方中加用赤石脂20~30克(先煎)、乾薑5~9克,取得良好效果。經驗方如下:補骨脂12克,吳茱萸6克,五味子6克,肉豆蔻12克,黨參9~12克,炒白朮6~9克,茯苓15~30克,車前子12~15克(布包),廣木香9克,川連6克,訶子9~12克,制附片6克,乾薑6~9克,赤石脂20~30克(先煎)。
我用這張處方隨證加減,治療西醫學中的慢性結腸炎、結核性結腸炎、慢性痢疾等病,久泄難愈,出現腎脾兩虛證者,常取得滿意效果。伴有腹痛者,可加桂枝9克、土炒白芍18克、元胡6~9克。腰痛腿軟、下肢乏力、尺脈弱、腎虛證明顯者,可加炒川斷12~15克、炒杜仲12克、淫羊藿10克。大便帶膿血者,可加槐花炭10克、棕炭20~30克,改乾薑為炮薑炭6克。裏急後重者,加焦檳榔10克、台烏藥9~12克。
對於婦女漏證(子宮慢性出血),赤白帶下,日久難愈者,我也常在辨證論治的湯藥中加用桃花湯,其效頗佳。
在《傷寒論》中,本湯和白頭翁湯均用於治療下利,大便帶膿血。但白頭翁湯用於陽明病協熱下利,大便帶膿血。桃花湯則用於少陰病下焦虛寒,腸滑不約,下利,大便帶膿血。白頭翁湯性寒,桃花湯性溫,主治證候不同,臨症必須分辨,不可只以「大便帶膿血」為用藥依據。
本方以赤石脂質重,直入下焦,性澀固脫為主藥;為防止太澀生滯,故稍佐乾薑之辛散;又使用大量粳米,取其和中養胃,並能混懸赤石脂末,便於服用,一舉兩得,可見用心之細。全方具有溫脾腎、固下焦、養胃澀腸之功效。
《備急千金要方》有大桃花湯,治療久痢不愈,脾腎又虛,氣血不足,腹中隱痛,喜暖喜按,大便帶膿血,其色黯而不澤,面色蒼白,舌質包淡,苔薄白或白,脈象沉細者,有良好效果。其方列後,以供臨床選用。赤石脂20~30克(打碎),乾薑6克,當歸9克,鍛龍骨15克,鍛牡蠣15克,制附子6克,白朮12克,甘草3克,白芍5克,黨參9克(或人參3~5克)。上10味藥先用水6杯,煮白朮取5杯,再入各藥,煎取2杯,分為3次服。便膿者加厚朴9克,嘔者加橘皮9克。(方中用量已斟酌改為目前用量。)
牡蠣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鍛牡蠣30克、生黃耆30克、麻黃根30克,以上3藥共為粗末,每次用10克,用水一杯半,小麥百餘粒,同煎至八分杯,去渣,熱服。一日可服2次,不拘時候。
現在多改為湯劑煎服,其參考用量如下:生黃耆12克,鍛牡蠣15克,麻黃根12克,浮小麥30~40克,水煎服。
本方為固表止汗之劑,為臨床常用方。主治身體虛弱,衛外之氣不足,表虛不固,體常出汗。汗為心之液,心陽不足,不能斂陰,陰不內守,心液外泄,亦致汗出。故症見自汗,夜臥尤甚,久而不止,心悸驚惕,煩倦短氣,脈象虛或細弱。
方中以鍛牡蠣斂陰潛陽,固澀止汗,兼除虛煩而安神為主藥;以黃耆益衛氣而固表為輔藥;以麻黃根收汗澀固為佐,合黃耆共走肌表而固衛;小麥為心之穀,養心氣而斂心陰,故能止汗為使藥。諸藥相合,共奏斂陰潛陽,養心安神,斂澀止汗之功。
本方雖以治自汗(陽虛者居多)為主,但對盜汗(陰虛者居多)也有功效。因為小麥可益心陰,牡蠣可斂陰安心神而止盜汗。我在臨床上遇有盜汗者,常在此方中加生地15克、山芋肉9克、五味子6克、麥冬6克,可明顯提高其療效。由此可見,中藥方劑,絕大多數需要隨證加減,才能中的。只有極少數患者的證候與原方主治極為相合,才使用原方。
大家知道玉屏風散(黃耆、白朮、防風)也是治療自汗的常用方,但玉屏風散適用於氣虛自汗,本方則自汗、盜汗都能用,且具有斂澀收固作用,玉屏風散則無澀固作用。
我用本方治自汗時,也有時加用五味子6克、珍珠母30克(先煎)、生龍骨20克(先煎)、黨參10~12克,臨床療效可較前提高。
柏子仁丸(《成方切用》)
柏子仁90克、黨參(或人參)30克、白朮30克、半夏30克、五味子30克、鍛牡蠣30克、麻黃根30克、麥麩15克,上藥共為細末,棗肉為丸,梧桐子大。每服50丸,一日2~3次,米湯送下。
本方主治陰虛盜汗,症見陰虛煩躁、夜難入睡,睡時則盜汗出,舌質微紅,脈細而數。
汗為心之液,心血虛則睡中汗出,故用柏子仁甘辛而平,養心安神,為主藥;用牡蠣、麥麩之鹹涼,斂陰靜躁,收脫止汗,為輔藥;用五味子酸斂收澀,半夏和胃燥濕,為佐藥;以麻黃根專走肌表,可引參、術入表而固衛氣,為使藥。令人常作為湯劑使用。
我用此方治盜汗時,亦作為湯劑使用,處方如下:柏子仁10克,黨參6克,白朮6克,半夏6克,五味子6克,鍛牡蠣12克,麻黃根9克,浮小麥15~30克(代麥麩)水煎服。並且常隨證加入生地黃10~15克、川連3克、玄參9~12克。對下午有低熱者,還要再加秦艽9~15克、地骨皮9~12克。請作參考。
當歸六黃湯(當歸、生地黃、熟地黃、黃柏、黃芩、黃連各6克,黃耆12克)也是常用的治療陰虛盜汗的著名方劑。兩方比較:柏子仁丸方偏用於陰虛兼有氣虛之證;當歸六黃湯則偏用於陽虛火旺之證。柏子仁丸方妙在酸收斂汗,且有麻黃根引參、術入表補固衛氣之巧;當歸六黃湯則妙在苦寒勝熱,苦能堅之,且有在大苦大寒之中,倍用黃耆固表止汗,使諸藥相得益彰,而收滋陰清熱、固表止汗之功。二方各有妙處,醫者宜深思之。
張景岳在當歸六黃湯中,去熟地,減黃耆為同量,加麻黃根、浮小麥亦同量,名生地黃煎,主治陰虛火旺引起的盜汗,有滋陰清熱、固表止汗之功,也有巧思之處,請互作參考。
秘元煎(《景岳全書》)
金櫻子(去核)6克、五味子14粒、炒棗仁6克、芡實6克、炒山藥6克、遠志肉2.5克、炒白朮5克、茯苓5克、人參3~6克、炙甘草3克,水煎服。
本方能收澀固精,益腎健脾,交通心腎。主要用於治療無火滑精,或夢遺日久,下焦已無火邪而頻頻滑精,或思慮勞倦,心神不得下攝腎精而滑精、遺精,可兼見腰膝酸軟、心神不安、倦怠乏力、脈象沉細等症。如尚有火者,可加苦參3~6克;如見氣大虛者,可加黃耆6~9克。
張景後制訂此方是認為「精之所藏雖在腎,而精之主宰則在心」,故用五味子、酸棗仁、遠志肉收斂心神,交通心腎,並重用金櫻子補腎澀精以固滑泄;又用四君子湯健脾益氣;加山藥、芡實,不但健脾,兼能收澀下焦精氣。心、腎、脾三髒同治,故療效顯著。
本方與《醫學心悟》》秘精丸(白朮、山藥、茯苓、茯神、蓮肉各60克,芡實120克,蓮須、牡蠣各45克,黃柏15克,車前子90克,共為細末,以金櫻膏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0~80丸,溫開水送下)比較:本方主治心脾俱虛,心腎不交,氣不攝精而致的滑精,下焦尚有濕熱之邪者禁用;秘精丸則主治心失主宰,精關不固,下焦濕熱而遺精、白濁,或婦女濕熱帶下,方中養心澀固與清利濕熱同用,故滑精下焦有濕熱者,用之最宜,無下焦濕熱者不宜用。
我常用此方加生地15克、炒黃柏12克、生龍牡各20克(先煎)、鎖陽10克、蓮須3~5克、玄參12~15克,水煎服,用於夢遺泄精。兼有思想不遂,氣鬱憂思者,可加香附10克、柴胡10克、黃芩10克。適用於脾腎兩虛,心相二火妄動而遺精頻頻之證。
桑螵蛸散(《本草衍義》)
桑螵蛸(鹽水炒)、遠志、石菖蒲(鹽炒)、鍛龍骨、人參、茯苓、當歸、醋炙龜板各30克,共為細末,每次服6克,臨睡前,人參湯送下。
現在臨床上多改為湯劑煎服。我常用的用量如下,請作參考:桑螵蛸9~12克,遠志10克,石菖蒲10克,鍛龍骨15克,黨參10克(或白人參3~5克),茯苓10克,當歸6克,炙龜板12~20克(先煎),水煎服。
本方有補心、益腎、固精止遺的功能。主用於小便頻數而短,遺尿,滑精,健忘,精神不易集中之證。
中醫學認為心與小腸相表裏,膀胱與腎相表裏,小腸司泌別清濁,小腸虛則尿頻數,小腸熱則尿短。膀胱氣化失職則尿不能約束。故以桑螵蛸、龍骨固心腎之虛而補助小腸、膀胱氣化,並能補腎澀精,用為主藥。以人參補心氣,菖蒲開心竅,茯苓通心氣于腎,遠志交腎氣於心並能清心,共為輔藥;以當歸、龜板滋心腎以除熱為佐藥。心清通而不虛,則小腸泌別正常,腎氣得固膀胱氣充,小便自不頻數。
我常用此方隨證加減治療老年人腎虛脬氣不固而小便次數多,尿不能攝固,上廁慢則稍遺尿於褲中,夜尿頻多等症。我曾治一男性患者,年55歲,主訴20多天來小便失禁,尿頻數,色清白,無疼痛,時有尿床尿褲,兩腿發軟,口渴能飲,左側上下臼齒疼痛,其牙齦亦腫痛但不甚紅,牙有些動搖。舌苔薄白,右手脈象弦細數,左手虛數,兩尺脈無力。診為腎虛火浮,膀胱失約之證。治以補腎固攝,引火歸源法。我採用本方的主藥,減去菖蒲、遠志、龜板、當歸、茯苓、黨參,而與都氣丸合用,加覆盆子、金櫻子、益智仁等,加強補腎固澀、收攝膀胱,另加紫肉桂引火歸源,少佐知母、黃柏堅滋腎水,以防腎熱,收到了非常滿意的效果。處方如下:桑螵蛸9克,鍛龍骨12克(先煎),生、熟地各9克,山萸肉9克,益智仁9克,覆盆子9克,金櫻子6克,烏藥6克,五味子3克,澤瀉6克,鹽炒黃柏、知母各5克,紫肉桂3克,3劑,水煎服。服本方2劑即見特效,小便能自主控制,牙亦腫消痛止,並能吃硬物,牙亦不感動搖,腿的氣力亦增加,脈已不數。二診時又加巴戟天9克,又進5劑,諸症痊癒。囑再服3劑,以除病根。兩個半月以後及一年半時曾兩次追訪,一直正常工作,身體健康。
桑螵蛸散與縮泉丸(烏藥、益智仁、山藥)比較:前者主治心腎兩虛,小腸泌別和膀胱氣化均失職所致的遺尿,並能治遺精、滑精;縮泉丸主治脬氣虛寒,小便遺溺,以溫固脬氣為主,兼有收澀之力,無止遺精、滑精之力。
本方與秘元煎比較:本方治心腎不足而遺尿,秘元煎則主治心、腎、脾俱虛而遺精。前者重用金櫻子,後者重用桑螵蛸。
我也曾用本方主藥合縮泉丸、桂附地黃丸方隨證加減水煎服,治癒男性成人(22歲)20年的夜間尿床病。本例用的處方如下:熟地25克,桑螵蛸12克,鍛龍骨15克,制附片6克,紫肉桂5克,淫羊藿12克,益智仁9克,烏藥12克,覆盆子12克,川斷12克,鎖陽12克,桑寄生30克,雞內金12克。
治小兒(8~12歲)遺尿、夜間尿床的經驗方:桑螵蛸6~10克,益智仁6克,烏藥6~10克,覆盆子6~10克,炒雞內金6~12克,鍛龍骨10~15克(先煎),炒白芍6~9克,山萸肉3~5克,澤瀉6~9克,水煎服。以上驗方請試用之。
烏梅丸(張仲景)
烏梅300枚、細辛180克、乾薑300克、黃連480克、制附子180克、當歸120克、川椒(微炒)120克、桂枝180克、人參180克、黃柏180克,用醋浸烏梅一宿,去核,蒸熟,搗如泥,和藥,加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空腹服10~20丸,漸加至30~40丸左右(約9克),每日2~3次,溫開水送服。
此方古人主要用於治蛔厥、久痢,後人逐漸擴大其應用範圍,多用於治療因蛔蟲而引致的病證。前人認為蛔蟲得酸則伏,得苦則安,因寒而動。後人逐漸補充認為,蛔蟲見酸則軟(靜),見苦則下,見辛則伏,遇寒則動,得溫則安。兩種說法都有一定道理,以此理論所組之方劑,治蛔蟲確有良效,可作臨床組方時參考。
本方所用之藥,即酸苦辛溫熱並用,故療效顯著。方中用烏梅酸以勝蛔為主藥;以川椒、細辛之辛以伏蛔為輔藥;以乾薑、附子、桂枝之溫熱以勝寒,溫中而安蛔,以黃連、黃柏苦以下蛔,共為佐藥;以人參、當歸之甘,補虛緩中而為使藥。共奏安蛔複厥、補虛溫中之效。
本方在臨床上多用於治療:
①蛔厥:中焦虛寒,陰勝陽衰,手足厥冷、胃脘處或右上腹部疼痛,時有嘔逆心煩,或吐蛔蟲,舌淡苔白,脈弦或沉細。西醫診斷的膽道蛔蟲症見有上述證候者,也可應用。
②蟲病腹痛:臍周或腹部陣陣絞痛,或有包塊,或有寒熱,或有嘔吐,或吐蛔蟲,或便蛔蟲,或有蛔蟲病史,或腹脹且不能放屁。舌苔厚或白或黃,脈沉弦,或伏或細弦。西醫診斷的蛔蟲性腸梗阻,用本方加減,也常取良效。
③久痢:痢疾久久難愈,寒熱錯雜,時輕時重,下寒上熱,格拒不和,腹中隱痛,下利白膿粘液,食欲不振,四肢不溫,舌苔白,脈沉或兼沉緩。西醫診斷的慢性痢疾出現如上證候者,亦可用此方加減治之。
近人多把此方,參考其組織比例,改為湯劑水煎服。我在臨床上使用的組方用量如下,僅供參考:烏梅5~9克,細辛3~5克,桂枝9克,人參3~6克,制附片6~9克,黃柏9克,黃連9~12克,乾薑10克,川椒6克,當歸6克,醋10~20毫升(兌入)。
我常用此方加使君子10克、檳榔10~12克等殺蟲之品,用於治療蛔蟲病。對於小兒蟲積,則常加胡黃連、炒雞內金、焦四仙、使君肉、榧子肉、枳實、白朮等隨證應用,頗有功效。
我曾用此方隨證加減,治癒我院急診觀察室的一位膽道蛔蟲患者,介紹如下,以供參考。
患者劉某某,女,31歲,病歷號20469。上腹劇痛已經一天半,曾昏厥6次,住進我院急診觀察室。來院前曾經兩家醫院急診,均診斷為膽道蛔蟲症。雖多次注射度冷丁、654-2等止痛針,均未能止痛。來我院後,經B超等多種檢查確診為膽道蛔蟲,經用抗菌素和反復注射度冷丁、強痛定、阿托品、安定、非那根以及針灸治療,仍不能止痛。第3天邀餘會診。症狀同上述,因劇痛病人不能安臥、先令其飲米醋半茶杯,病人漸安,觀其舌苔白,診其脈象弦。四診合參辨證為肝經氣滯,肝氣犯胃,胃失和降,胃寒蟲動,隨胃氣上逆發為胃脘痛之證。治以調肝和胃,溫中安蛔,佐以驅蟲之法。處方:烏梅6克,川椒5克,細辛3克,川黃連9克,乾薑6克,高良薑10克,柴胡10克,香附10克,白芍18克,炒川楝子10克,生赭石30克(先煎),使君子12克,鶴虱10克,生大黃6克,焦檳榔10克,元明粉10克(分沖)。眼藥1劑即痛止,2劑後排出蛔蟲1條。經B超復查,膽總管蛔蟲已無,痊癒出院。
玄參30克、麥冬(帶心)24克、細生地24克、大黃9克、芒硝4.5克,用水8杯,煮取3杯,先服1杯,不知,再服。
本方用增液湯(玄參、麥冬、生地)滋陰增液,壯水清熱,益肺潤腸,增水行舟,用滋陰清熱、壯水扶正之品,而達潤腸通便泄熱之功。因陽明溫病熱結傷陰,腸道乏津,猶如水乏舟停,而大便秘結不下,故又加硝、黃為臣使,推陳致新,瀉熱通便。硝、黃配增液,下之而不傷其陰;增液配硝、黃,潤之而無戀邪之弊。
本方所主治之證,為陽明溫病,熱結陰虧,燥屎結滯不行,下之不通,口渴,咽燥,舌質紅絳,苔黃少津,甚或糙幹裂紋,脈象細數者。近人也常用於高熱性疾病後期,津液耗傷而大便結滯不下者。也可用于其他疾病傷陰而便秘者,如陽虛體弱,陰津不足,產後便秘,大失血後便秘等證。
本方與大承氣湯皆能治便秘,但大承氣湯為「急下以存陰」之劑,增液承氣湯為「增水行舟」之劑。前者是陰尚未傷,下之而防傷陰,後者是陰津已傷,增液滋陰而下之。雖然都是下法,卻各有奧妙不同。
《溫病條辨》中對承氣湯有很大發展,除上述增液承氣湯外,尚有宣白承氣湯(生石膏15克(先煎)、生大黃9克,杏仁粉6克,瓜蔞皮5克,水5杯煮取2杯,先服1杯,不知再服),用於治療陽明溫病,下之不通,喘促不寧,痰涎壅滯,右寸實大,肺氣不降者:導赤承氣湯(赤芍9克,細生地15克,生大黃9克,黃連6克,黃柏6克,芒硝3克。煎服法同宣白承氣湯),用於治療陽明溫病,下之不通,左尺脈堅牢,小便赤痛,時煩渴甚者;護胃承氣湯(生大黃9克,玄參9克,細生地9克,丹皮6克,知母6克,麥冬9克。煎服法同上),用於治療陽明溫病,下後數日,熱不退,或退不盡,口燥咽幹,舌苔幹黑或金黃色,脈沉而有力者。
另外,還有陷胸承氣湯、紫草承氣湯、犀連承氣湯等等,均為後世醫家在仲景承氣湯精神指導下,據證加減變化而成,各有其主證,使承氣湯法的治療範圍更為廣泛。
三一承氣湯(劉河間)
大黃15克、芒硝15克、厚朴15克、枳實15克、甘草30克,研為粗末,用水一盞半,生薑3片煎至七分,分2次溫服。
本方的「名義」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認為本方把大、小、調胃3個承氣湯合成為一個方,故名「三一」;第二種說法,認為河間先生于大承氣湯中,加入了等於全湯1/3量的甘草,故名「三一」承氣湯。但據河間在《傷寒直格》中說:「然此一方,是三承氣等湯也」的說法,以第一說為是。
關於本方的主治,劉河間先生在《傷寒直格》中說:「通治大、小、調胃三承氣湯證。」又說:「可急下之者,宜大承氣湯也,……或可微下及微和胃氣者,小承氣湯、調胃承氣為後先之次。由是觀之,而緩下,急下,善開發而難鬱結,可通用者,大承氣湯最為妙也。故今加甘草名曰三一承氣湯,通治三承湯證於效甚速而無加害也,然以其甘草味能緩其急結,溫中潤燥而又善以和合諸藥而能成功,故《本草》雲國老子也。是以大承氣湯得其甘草則尤妙也。」
以上是河間先生對傷寒下法的論述,可以看出他對承氣湯的使用又提出了新的使用方法,這也是他對於法使用的補充與發展。劉河間先生不論對傷寒、雜病,用常運用此方,主治範圍很廣。今將劉河間《傷寒直格》三一承氣湯下的「主治」錄下,以供臨床參考:「無問傷寒、雜病、內外一切所傷,日數遠近,但以腹滿、咽幹、煩渴、譫妄、心下按之硬痛,或熱甚喘咳、悶亂、驚悸、癲狂、目疾、口瘡、舌腫、喉痹、癰腫、瘡瘍或傷寒、陽明胸熱、發斑、脈沉,須可下者;及小兒驚風、熱極潮搐、涎喘、昏塞,並斑疹、痘瘡、熱極黑陷、小便不通、腹滿喘急、將欲死者;或斑疹後熱毒不退,久不作痂者;或作斑癰、瘡癬,久不已者;或怫熱內成、痃癖堅積,腹滿而喘,黃瘦潮熱,驚風熱積,還大人小兒久新瘧疾,暴卒心痛,風痰酒膈,腸垢積滯,久壅風暴,傷酒食,煩心悶亂,脈數沉實,或腎水陰虛,陽熱暴甚,而僵僕卒中,或一切暴瘖不語,失喑,或蓄熱內甚,陽厥極深,脈反沉細而欲絕者;或表之沖和正氣與邪氣並之於裏,則裏熱亢甚,而陽極似陰,反為寒戰,脈微欲絕者;或風熱燥甚,客于下焦而大小便澀滯或不通者;或產婦胎死不下者;及兩感表裏熱甚,欲可下者。並宜三一承氣湯。」
從以上主治來看,河間先生把仲景先師承氣湯主治的20多症,發展到30多症,實為師古而不泥古的大好例子,雖然發展了其主治範圍,但又強調不可亂用,故明確指出「須可下者」方可應用,可見其立意之細緻。
本方在大承氣湯中重用甘草,便急劑緩投,變峻劑為平劑,擴大了使用範圍。
我在治療老年人以及病後體虛須用下法者,常用此方,確實平緩而效確。治小兒實熱病須用下法時,也常以此方加減投之,因為本方有甘草,味不甚苦,且用量不大而效宏,小兒容易服用。我在臨床上,一般方劑中,使用甘草較少,惟在使用三一承氣湯法時,特重用甘草,實受河間先生之益也。
第七講 湧吐、澀固、殺蟲的方劑
汗、吐、下,是古人常用的治病方法。邪在表者宜用汗法,邪在上焦者,宜用吐法,邪在中、下二焦者,宜用下法。但汗、下二法世人常用之,惟吐法,今人已很少使用。《素問?陰陽應像大論》中說:「其高者,因而越之。」並有「在上者湧之」的記載,金元時代張子和又有「以吐發汗」的方法。本章介紹兩張有湧吐作用的藥方,以存其法。
澀固之劑是用具有收斂、固澀作用的藥品,或合扶正藥以救脫泄的方法。北齊徐之才曰:「澀可固脫。」例如:久嗽氣泄於上者,宜固其肺,同時更宜固其腎,兼固其氣;汗泄不止者,宜固其皮毛。總之,脫泄在上、在表者,除用酸收固澀之品外,還宜固氣。脫泄在下、在裏者,除用酸澀、質重、收固、升提之品外,還宜固精。凡因寒而脫泄者,當兼用溫補之品,有火而滑利脫泄者,當佐以涼藥清火,要隨證而變通之。用固澀劑常在「急則治其標」時使用,並且要在無大實邪之後用之,故宜先治其本,方為萬全。
人腹內如有寄生蟲,則可為痛為嘔,為嗽為嗜,種種煩苦,須仗醫藥治療。但自古殺蟲之劑,常常藥性猛烈,每多險峻。為了能更好地達到殺蟲療疾之目的,須同時兼用養胃益血、理中健脾之藥,才較為妥善,不可過用攻伐,克傷氣血,反致蟲疾難愈。
瓜蒂散(《傷寒論》)
瓜蒂(炒黃)、赤小豆各等分,分別搗篩為散,以後合在一起混勻,每用一錢匕(約3克左右),以香豆豉0.1升,熱湯0.7升,煮成稀糜狀,取其汁,用此汁調瓜蒂散,溫頓服之。如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如服藥後吐不止者,用蔥白煎湯解之。如服散後,遲遲不吐者,令含砂糖1塊,即吐。
本方主治痰濁宿食,填塞胸脘,氣上沖逆,咽喉不利,呼吸不暢。舌苔厚膩,寸脈浮滑有力。或卒中痰迷,涎潮壅盛,人事昏沉,欲吐不出,手足厥冷,邪結胸中,心下滿而煩,饑而不能食者。
本方取瓜蒂之苦越、赤小豆之酸湧,吐出上焦停壅之實邪,則肝木之氣舒暢條達,如天地氣交,萬物化生。
凡失血而正氣虛弱者,或老人、產婦、體虛脈弱者,皆不可服此散催吐。如體尚壯,但胃氣弱者,又須用吐法,則可改用參蘆散(人參蘆為末,水服3~5克)。
張子和只用一味瓜蒂為細末,每服l~2錢,齏汁調服,名獨聖散,主治同瓜蒂散。
《溫病條辨》瓜蒂散則在仲景瓜蒂散中加了山梔子(量比瓜蒂、赤豆多1倍),用水2杯,煮取1杯,先服半杯,得吐則止後服;不吐再服。主治太陰溫病,痰涎壅盛,胸悶痞脹,心煩欲吐之證。
三聖散(《儒門事親》)
防風6克、瓜蒂6克、藜蘆3克,上藥各為粗末,每次約用15克,以齏汁3茶盞,先用2盞煎三五沸,取出齏汁,次入1盞煎三沸,再將第1次取出的2盞加入,合同一處熬二沸,去滓澄清,徐徐服之,以吐為度,不必盡劑。口不開者,亦可從鼻內灌之,吐出涎,口自開。
方中瓜蒂為有力的湧吐藥,其味苦性寒,能吐風熱痰涎和宿食、濕濁;防風辛溫,其性升散上行;藜蘆辛苦性寒,能吐風痰。三藥相合,具有很強的湧吐作用,故古人稱之為「三聖」。功能湧吐風痰涎食毒物,是吐法中的峻劑。主用於風痰壅盛的中風閉證、癲癇,誤食毒物時間不久,暴食宿食壅塞於胸脘間,痞脹不下,惡逆欲嘔,形體壯實,舌苔黃厚膩,脈滑有力者。注意身體虛弱之人及孕婦等不可用。
鹽湯探吐法(《千金要方》今有改進)
食鹽少許,放於熱鍋中炒令變色(紅色),乃加入清水,煮至將沸未沸之際,攪均勻。試嘗其滋味不太咸,候溫則可飲用,每次飲半碗,漸漸增量,飲二三次可自然發吐,以去病為度。如不吐,則用鵝翎(或公雞翎)深刺咽部,使之發吐(或用筷子卷些軟布,刺激咽部,使發吐)亦可。吐一次病未除可再吐,一般以吐3次乃停。
使用吐法,一般可先用鹽湯探吐法,如不能奏效,再選用吐劑。有時也可隨證處以湯藥方,煮湯稍多些,飲後,再用上述的刺激咽部法探吐。
隨著醫學的發展,目前吐法已較少用,例如誤服毒物或服毒自殺,發現毒物服下時間尚不久,神志仍正常者,常常去醫院採用洗胃法治療。
但吐法作為治病八法中之一法,仍有它一定意義,確能體現「因其高而越之」的精神,達到祛邪治病的目的。尤其對一些痼疾、怪病,中醫認為「怪病皆生於痰」,吐法多能湧吐痰涎,故往往取效。今仍有其法,全憑醫者靈活掌握。
赤石脂禹餘糧湯(《傷寒論》)
赤石脂30~60克、禹餘糧30~60克,上藥打碎,用水6杯,煮取2杯,去渣,分3次溫服。
本方皆為石類質重之品,重可以固下焦,又皆具有甘澀之性,澀可去脫,重可固下,是甘溫固澀下焦之劑,故有很好的澀腸止瀉作用。凡久利不止,腸道滑脫,下焦虛弱,服用溫中健脾藥瀉利仍不止者,可用本方澀固之。如服此湯後瀉利仍不止者,乃下焦清濁之氣不分,可適當選用利小便之藥以分其氣。
如病人滑脫瀉利已久,身弱氣虛者,可加黨參、白朮、炙黃耆之類以補氣;如手足厥冷者,也可追加制附子、乾薑、紫肉桂之類以回陽;瀉久而脫肛者,可加人參蘆(少許)、伏龍肝、防風之類以升提固脫。
本方去禹餘糧,加炮薑30克、胡椒15克,共為細末,酷糊為丸,名萬金丸(《雜病源流犀燭》),每次服五七丸,空腹服。能溫中澀腸,主治大腸滑泄不止,小便時並帶有些精狀物者。我曾用此方隨證加減,用於治療體弱危重病人便血不止者,其人因腹部大手術後,高熱不退,並且合併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而吐血、便血,大便紫黑頻頻不計其數,已近1周,其人瘦弱,說話無聲音,脈數,即用赤石脂15克、禹餘糧20克、訶子肉10克、芡實10克、藿香10克、土炒白朮10克、伏龍肝60克煎湯加入應證湯藥中(參蘇飲合麻杏石甘湯加減)。服1劑便血即停止,以後仍辨證論治整體治療而得治癒。
桃花湯(《傷寒論》)
赤石脂40~60克(一半入煎劑,一半為細末)、乾薑6克、粳米1小茶杯,用水7盞,煮米熟去渣,加入赤石脂末,分2、3次溫服。如服l次,泄利即止,可停後服。因本湯煮粳米加赤石脂呈紅色稀粥狀,故名桃花湯。
本方主用於傷寒少陰病,下利不止,大便帶膿血,小便不利者。對雜病下焦虛寒證,大便滑泄日久不止者,亦可用本方澀固止泄。
我在臨床上對腎虛久泄,以及脾腎兩虛,久泄難止,服用一般溫腎藥或溫中健脾藥不效者,常在四神丸合四君子湯加減方中加用赤石脂20~30克(先煎)、乾薑5~9克,取得良好效果。經驗方如下:補骨脂12克,吳茱萸6克,五味子6克,肉豆蔻12克,黨參9~12克,炒白朮6~9克,茯苓15~30克,車前子12~15克(布包),廣木香9克,川連6克,訶子9~12克,制附片6克,乾薑6~9克,赤石脂20~30克(先煎)。
我用這張處方隨證加減,治療西醫學中的慢性結腸炎、結核性結腸炎、慢性痢疾等病,久泄難愈,出現腎脾兩虛證者,常取得滿意效果。伴有腹痛者,可加桂枝9克、土炒白芍18克、元胡6~9克。腰痛腿軟、下肢乏力、尺脈弱、腎虛證明顯者,可加炒川斷12~15克、炒杜仲12克、淫羊藿10克。大便帶膿血者,可加槐花炭10克、棕炭20~30克,改乾薑為炮薑炭6克。裏急後重者,加焦檳榔10克、台烏藥9~12克。
對於婦女漏證(子宮慢性出血),赤白帶下,日久難愈者,我也常在辨證論治的湯藥中加用桃花湯,其效頗佳。
在《傷寒論》中,本湯和白頭翁湯均用於治療下利,大便帶膿血。但白頭翁湯用於陽明病協熱下利,大便帶膿血。桃花湯則用於少陰病下焦虛寒,腸滑不約,下利,大便帶膿血。白頭翁湯性寒,桃花湯性溫,主治證候不同,臨症必須分辨,不可只以「大便帶膿血」為用藥依據。
本方以赤石脂質重,直入下焦,性澀固脫為主藥;為防止太澀生滯,故稍佐乾薑之辛散;又使用大量粳米,取其和中養胃,並能混懸赤石脂末,便於服用,一舉兩得,可見用心之細。全方具有溫脾腎、固下焦、養胃澀腸之功效。
《備急千金要方》有大桃花湯,治療久痢不愈,脾腎又虛,氣血不足,腹中隱痛,喜暖喜按,大便帶膿血,其色黯而不澤,面色蒼白,舌質包淡,苔薄白或白,脈象沉細者,有良好效果。其方列後,以供臨床選用。赤石脂20~30克(打碎),乾薑6克,當歸9克,鍛龍骨15克,鍛牡蠣15克,制附子6克,白朮12克,甘草3克,白芍5克,黨參9克(或人參3~5克)。上10味藥先用水6杯,煮白朮取5杯,再入各藥,煎取2杯,分為3次服。便膿者加厚朴9克,嘔者加橘皮9克。(方中用量已斟酌改為目前用量。)
牡蠣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鍛牡蠣30克、生黃耆30克、麻黃根30克,以上3藥共為粗末,每次用10克,用水一杯半,小麥百餘粒,同煎至八分杯,去渣,熱服。一日可服2次,不拘時候。
現在多改為湯劑煎服,其參考用量如下:生黃耆12克,鍛牡蠣15克,麻黃根12克,浮小麥30~40克,水煎服。
本方為固表止汗之劑,為臨床常用方。主治身體虛弱,衛外之氣不足,表虛不固,體常出汗。汗為心之液,心陽不足,不能斂陰,陰不內守,心液外泄,亦致汗出。故症見自汗,夜臥尤甚,久而不止,心悸驚惕,煩倦短氣,脈象虛或細弱。
方中以鍛牡蠣斂陰潛陽,固澀止汗,兼除虛煩而安神為主藥;以黃耆益衛氣而固表為輔藥;以麻黃根收汗澀固為佐,合黃耆共走肌表而固衛;小麥為心之穀,養心氣而斂心陰,故能止汗為使藥。諸藥相合,共奏斂陰潛陽,養心安神,斂澀止汗之功。
本方雖以治自汗(陽虛者居多)為主,但對盜汗(陰虛者居多)也有功效。因為小麥可益心陰,牡蠣可斂陰安心神而止盜汗。我在臨床上遇有盜汗者,常在此方中加生地15克、山芋肉9克、五味子6克、麥冬6克,可明顯提高其療效。由此可見,中藥方劑,絕大多數需要隨證加減,才能中的。只有極少數患者的證候與原方主治極為相合,才使用原方。
大家知道玉屏風散(黃耆、白朮、防風)也是治療自汗的常用方,但玉屏風散適用於氣虛自汗,本方則自汗、盜汗都能用,且具有斂澀收固作用,玉屏風散則無澀固作用。
我用本方治自汗時,也有時加用五味子6克、珍珠母30克(先煎)、生龍骨20克(先煎)、黨參10~12克,臨床療效可較前提高。
柏子仁丸(《成方切用》)
柏子仁90克、黨參(或人參)30克、白朮30克、半夏30克、五味子30克、鍛牡蠣30克、麻黃根30克、麥麩15克,上藥共為細末,棗肉為丸,梧桐子大。每服50丸,一日2~3次,米湯送下。
本方主治陰虛盜汗,症見陰虛煩躁、夜難入睡,睡時則盜汗出,舌質微紅,脈細而數。
汗為心之液,心血虛則睡中汗出,故用柏子仁甘辛而平,養心安神,為主藥;用牡蠣、麥麩之鹹涼,斂陰靜躁,收脫止汗,為輔藥;用五味子酸斂收澀,半夏和胃燥濕,為佐藥;以麻黃根專走肌表,可引參、術入表而固衛氣,為使藥。令人常作為湯劑使用。
我用此方治盜汗時,亦作為湯劑使用,處方如下:柏子仁10克,黨參6克,白朮6克,半夏6克,五味子6克,鍛牡蠣12克,麻黃根9克,浮小麥15~30克(代麥麩)水煎服。並且常隨證加入生地黃10~15克、川連3克、玄參9~12克。對下午有低熱者,還要再加秦艽9~15克、地骨皮9~12克。請作參考。
當歸六黃湯(當歸、生地黃、熟地黃、黃柏、黃芩、黃連各6克,黃耆12克)也是常用的治療陰虛盜汗的著名方劑。兩方比較:柏子仁丸方偏用於陰虛兼有氣虛之證;當歸六黃湯則偏用於陽虛火旺之證。柏子仁丸方妙在酸收斂汗,且有麻黃根引參、術入表補固衛氣之巧;當歸六黃湯則妙在苦寒勝熱,苦能堅之,且有在大苦大寒之中,倍用黃耆固表止汗,使諸藥相得益彰,而收滋陰清熱、固表止汗之功。二方各有妙處,醫者宜深思之。
張景岳在當歸六黃湯中,去熟地,減黃耆為同量,加麻黃根、浮小麥亦同量,名生地黃煎,主治陰虛火旺引起的盜汗,有滋陰清熱、固表止汗之功,也有巧思之處,請互作參考。
秘元煎(《景岳全書》)
金櫻子(去核)6克、五味子14粒、炒棗仁6克、芡實6克、炒山藥6克、遠志肉2.5克、炒白朮5克、茯苓5克、人參3~6克、炙甘草3克,水煎服。
本方能收澀固精,益腎健脾,交通心腎。主要用於治療無火滑精,或夢遺日久,下焦已無火邪而頻頻滑精,或思慮勞倦,心神不得下攝腎精而滑精、遺精,可兼見腰膝酸軟、心神不安、倦怠乏力、脈象沉細等症。如尚有火者,可加苦參3~6克;如見氣大虛者,可加黃耆6~9克。
張景後制訂此方是認為「精之所藏雖在腎,而精之主宰則在心」,故用五味子、酸棗仁、遠志肉收斂心神,交通心腎,並重用金櫻子補腎澀精以固滑泄;又用四君子湯健脾益氣;加山藥、芡實,不但健脾,兼能收澀下焦精氣。心、腎、脾三髒同治,故療效顯著。
本方與《醫學心悟》》秘精丸(白朮、山藥、茯苓、茯神、蓮肉各60克,芡實120克,蓮須、牡蠣各45克,黃柏15克,車前子90克,共為細末,以金櫻膏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0~80丸,溫開水送下)比較:本方主治心脾俱虛,心腎不交,氣不攝精而致的滑精,下焦尚有濕熱之邪者禁用;秘精丸則主治心失主宰,精關不固,下焦濕熱而遺精、白濁,或婦女濕熱帶下,方中養心澀固與清利濕熱同用,故滑精下焦有濕熱者,用之最宜,無下焦濕熱者不宜用。
我常用此方加生地15克、炒黃柏12克、生龍牡各20克(先煎)、鎖陽10克、蓮須3~5克、玄參12~15克,水煎服,用於夢遺泄精。兼有思想不遂,氣鬱憂思者,可加香附10克、柴胡10克、黃芩10克。適用於脾腎兩虛,心相二火妄動而遺精頻頻之證。
桑螵蛸散(《本草衍義》)
桑螵蛸(鹽水炒)、遠志、石菖蒲(鹽炒)、鍛龍骨、人參、茯苓、當歸、醋炙龜板各30克,共為細末,每次服6克,臨睡前,人參湯送下。
現在臨床上多改為湯劑煎服。我常用的用量如下,請作參考:桑螵蛸9~12克,遠志10克,石菖蒲10克,鍛龍骨15克,黨參10克(或白人參3~5克),茯苓10克,當歸6克,炙龜板12~20克(先煎),水煎服。
本方有補心、益腎、固精止遺的功能。主用於小便頻數而短,遺尿,滑精,健忘,精神不易集中之證。
中醫學認為心與小腸相表裏,膀胱與腎相表裏,小腸司泌別清濁,小腸虛則尿頻數,小腸熱則尿短。膀胱氣化失職則尿不能約束。故以桑螵蛸、龍骨固心腎之虛而補助小腸、膀胱氣化,並能補腎澀精,用為主藥。以人參補心氣,菖蒲開心竅,茯苓通心氣于腎,遠志交腎氣於心並能清心,共為輔藥;以當歸、龜板滋心腎以除熱為佐藥。心清通而不虛,則小腸泌別正常,腎氣得固膀胱氣充,小便自不頻數。
我常用此方隨證加減治療老年人腎虛脬氣不固而小便次數多,尿不能攝固,上廁慢則稍遺尿於褲中,夜尿頻多等症。我曾治一男性患者,年55歲,主訴20多天來小便失禁,尿頻數,色清白,無疼痛,時有尿床尿褲,兩腿發軟,口渴能飲,左側上下臼齒疼痛,其牙齦亦腫痛但不甚紅,牙有些動搖。舌苔薄白,右手脈象弦細數,左手虛數,兩尺脈無力。診為腎虛火浮,膀胱失約之證。治以補腎固攝,引火歸源法。我採用本方的主藥,減去菖蒲、遠志、龜板、當歸、茯苓、黨參,而與都氣丸合用,加覆盆子、金櫻子、益智仁等,加強補腎固澀、收攝膀胱,另加紫肉桂引火歸源,少佐知母、黃柏堅滋腎水,以防腎熱,收到了非常滿意的效果。處方如下:桑螵蛸9克,鍛龍骨12克(先煎),生、熟地各9克,山萸肉9克,益智仁9克,覆盆子9克,金櫻子6克,烏藥6克,五味子3克,澤瀉6克,鹽炒黃柏、知母各5克,紫肉桂3克,3劑,水煎服。服本方2劑即見特效,小便能自主控制,牙亦腫消痛止,並能吃硬物,牙亦不感動搖,腿的氣力亦增加,脈已不數。二診時又加巴戟天9克,又進5劑,諸症痊癒。囑再服3劑,以除病根。兩個半月以後及一年半時曾兩次追訪,一直正常工作,身體健康。
桑螵蛸散與縮泉丸(烏藥、益智仁、山藥)比較:前者主治心腎兩虛,小腸泌別和膀胱氣化均失職所致的遺尿,並能治遺精、滑精;縮泉丸主治脬氣虛寒,小便遺溺,以溫固脬氣為主,兼有收澀之力,無止遺精、滑精之力。
本方與秘元煎比較:本方治心腎不足而遺尿,秘元煎則主治心、腎、脾俱虛而遺精。前者重用金櫻子,後者重用桑螵蛸。
我也曾用本方主藥合縮泉丸、桂附地黃丸方隨證加減水煎服,治癒男性成人(22歲)20年的夜間尿床病。本例用的處方如下:熟地25克,桑螵蛸12克,鍛龍骨15克,制附片6克,紫肉桂5克,淫羊藿12克,益智仁9克,烏藥12克,覆盆子12克,川斷12克,鎖陽12克,桑寄生30克,雞內金12克。
治小兒(8~12歲)遺尿、夜間尿床的經驗方:桑螵蛸6~10克,益智仁6克,烏藥6~10克,覆盆子6~10克,炒雞內金6~12克,鍛龍骨10~15克(先煎),炒白芍6~9克,山萸肉3~5克,澤瀉6~9克,水煎服。以上驗方請試用之。
烏梅丸(張仲景)
烏梅300枚、細辛180克、乾薑300克、黃連480克、制附子180克、當歸120克、川椒(微炒)120克、桂枝180克、人參180克、黃柏180克,用醋浸烏梅一宿,去核,蒸熟,搗如泥,和藥,加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空腹服10~20丸,漸加至30~40丸左右(約9克),每日2~3次,溫開水送服。
此方古人主要用於治蛔厥、久痢,後人逐漸擴大其應用範圍,多用於治療因蛔蟲而引致的病證。前人認為蛔蟲得酸則伏,得苦則安,因寒而動。後人逐漸補充認為,蛔蟲見酸則軟(靜),見苦則下,見辛則伏,遇寒則動,得溫則安。兩種說法都有一定道理,以此理論所組之方劑,治蛔蟲確有良效,可作臨床組方時參考。
本方所用之藥,即酸苦辛溫熱並用,故療效顯著。方中用烏梅酸以勝蛔為主藥;以川椒、細辛之辛以伏蛔為輔藥;以乾薑、附子、桂枝之溫熱以勝寒,溫中而安蛔,以黃連、黃柏苦以下蛔,共為佐藥;以人參、當歸之甘,補虛緩中而為使藥。共奏安蛔複厥、補虛溫中之效。
本方在臨床上多用於治療:
①蛔厥:中焦虛寒,陰勝陽衰,手足厥冷、胃脘處或右上腹部疼痛,時有嘔逆心煩,或吐蛔蟲,舌淡苔白,脈弦或沉細。西醫診斷的膽道蛔蟲症見有上述證候者,也可應用。
②蟲病腹痛:臍周或腹部陣陣絞痛,或有包塊,或有寒熱,或有嘔吐,或吐蛔蟲,或便蛔蟲,或有蛔蟲病史,或腹脹且不能放屁。舌苔厚或白或黃,脈沉弦,或伏或細弦。西醫診斷的蛔蟲性腸梗阻,用本方加減,也常取良效。
③久痢:痢疾久久難愈,寒熱錯雜,時輕時重,下寒上熱,格拒不和,腹中隱痛,下利白膿粘液,食欲不振,四肢不溫,舌苔白,脈沉或兼沉緩。西醫診斷的慢性痢疾出現如上證候者,亦可用此方加減治之。
近人多把此方,參考其組織比例,改為湯劑水煎服。我在臨床上使用的組方用量如下,僅供參考:烏梅5~9克,細辛3~5克,桂枝9克,人參3~6克,制附片6~9克,黃柏9克,黃連9~12克,乾薑10克,川椒6克,當歸6克,醋10~20毫升(兌入)。
我常用此方加使君子10克、檳榔10~12克等殺蟲之品,用於治療蛔蟲病。對於小兒蟲積,則常加胡黃連、炒雞內金、焦四仙、使君肉、榧子肉、枳實、白朮等隨證應用,頗有功效。
我曾用此方隨證加減,治癒我院急診觀察室的一位膽道蛔蟲患者,介紹如下,以供參考。
患者劉某某,女,31歲,病歷號20469。上腹劇痛已經一天半,曾昏厥6次,住進我院急診觀察室。來院前曾經兩家醫院急診,均診斷為膽道蛔蟲症。雖多次注射度冷丁、654-2等止痛針,均未能止痛。來我院後,經B超等多種檢查確診為膽道蛔蟲,經用抗菌素和反復注射度冷丁、強痛定、阿托品、安定、非那根以及針灸治療,仍不能止痛。第3天邀餘會診。症狀同上述,因劇痛病人不能安臥、先令其飲米醋半茶杯,病人漸安,觀其舌苔白,診其脈象弦。四診合參辨證為肝經氣滯,肝氣犯胃,胃失和降,胃寒蟲動,隨胃氣上逆發為胃脘痛之證。治以調肝和胃,溫中安蛔,佐以驅蟲之法。處方:烏梅6克,川椒5克,細辛3克,川黃連9克,乾薑6克,高良薑10克,柴胡10克,香附10克,白芍18克,炒川楝子10克,生赭石30克(先煎),使君子12克,鶴虱10克,生大黃6克,焦檳榔10克,元明粉10克(分沖)。眼藥1劑即痛止,2劑後排出蛔蟲1條。經B超復查,膽總管蛔蟲已無,痊癒出院。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22
- 文章: 3385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Re: 焦樹德方劑心得十講
使君子丸(《成方切用》)
使君子肉60克、天南星(薑制)30克、檳榔30克,上藥與其所嗜食之物合炒(如:嗜食生米者,用麥芽500克合炒;嗜食茶葉,用茶葉250克同炒;嗜食泥土,用黃土500克同炒。)。炒後把藥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晨空腹用砂糖水送服30~50丸,小兒酌減。
本方主治因由積而腹脹腹痛,或腹大青筋,或能食而消瘦、發黃,面現白斑,大便有長蟲,或喜食茶、米、泥土等物。
本藥能殺蟲驅蛔,化痰消積。方中以使君子殺蛔蟲、消蟲積為主藥;檳榔殺絛蟲,南星化痰濕之積並止心腹痛,共為輔佐。
《症因脈治》中也有使君子丸,其方中無南星,另有蕪荑、鶴虱、百部、苦楝根皮。研末,水泛為小丸,每服3克。主治同上述。但這個方子主治範圍更廣,如對小兒蟲積、五疳(主要是蟲疳)等,均可應用本方,殺蟲之力也比前方為優。我常將此方改為湯劑煎服,隨證加減,用於治療兒童蛔蟲病。經驗方如下:使君子肉6克,檳榔9克,炒雞內金6克,焦三仙各6克,胡黃連5克,鶴虱5克,榧子(去殼)5克,烏梅3克,廣木香3克,生大黃1.5克。適用于6~10歲兒童,腹中有寄生蟲而消化不良,常常腹痛,面生白斑,偶有大便中帶蟲。成人可再稍加量,小兒可酌減。
化蟲丸(《醫方集解》)
鶴虱(去土)30克、胡粉(炒)30克、苦楝根皮(去浮皮泥土)30克、檳榔30克、蕪荑15克、使君子15克、枯礬7.5克,共為細末,水煮米糊為丸,量人大小服用,1歲兒可服1.5克。
本方能殺腸胃中諸蟲,主治各種常見寄生蟲病。中醫學認為腸胃為水穀之海,若誤食帶有寄生蟲卵之食物,或遇中氣虛衰或經中焦濕熱鬱蒸而生蟲病。發作時腹中疼痛,痛甚時可上逆嘔吐,或吐出蛔蟲,或大便帶蟲,肛門痛癢,消化不良,面黃肌瘦,面生白斑,或腸中蛔蟲成團而梗阻腸道等等。方中鶴虱能殺諸蟲,為驅蟲常用藥,苦楝根皮能殺蛔蟲、蟯蟲,檳榔能殺絛蟲、薑片蟲,枯礬、胡粉均具有殺蟲之力,且能燥濕,使君子功擅殺蛔蟲消積,蕪荑殺蟲消積。多種殺蟲藥集于一方使用,其殺蟲效果大有增強。故本方殺蟲之效比前幾方均優。可用於治蛔蟲、蟯蟲、絛蟲、薑片蟲等症。但其中胡粉有毒性,故不宜大量服用及久服。
我常用本丸治療兒童食積、蟲疳、消化不良,體熱面黃,肢瘦腹大,肚腹脹滿,發焦目暗,口臭齒枯等症。可用焦三仙,烏梅煎湯送丸藥。3歲可用5克,5歲可用8克,10歲可服9克,每日1次,晨起空腹服。
12~15歲者,可每次服6克,一日2次。成人均可每日服2次,每次服6克。因胡粉有毒性,故服用1~2周後,我常改投肥兒丸(神曲、黃連、肉蔻、使君子、麥芽、檳榔、木香組成),長服以收功,效果滿意。
北京市中成藥中也有化蟲丸,方用木香、檳榔、使君子肉、雷丸、枯礬、蕪荑、蘆薈、大黃、黑牽牛子(炒),水泛為小丸,每服6克,小兒酌減,主治飲食不潔,損傷脾胃而致面黃肌瘦,蟲積腹痛、胃脘疼痛、嘔吐嘈雜、不思飲食、精神倦怠、嗜食泥土生米等症,殺蟲消積的功效大於前幾方。由於丸中含有蘆薈、大黃、黑醜等藥,故可在殺蟲的同時,發揮瀉下作用,能很快把寄生蟲體排出。本方殺蟲、排蟲之力大,故對體弱者要小心使用。孕婦忌服。;
第八講 重鎮、解毒和具有抗癌作用的方劑
重鎮的方劑是用質重鎮潛之品,隨證組方,以治療心神不寧,驚恐不安,狂妄瘋癲、心悸怔忡以及氣逆上沖、風陽上擾、真陽浮越等證。這類方藥具有重鎮安神、鎮肝潛陽、鎮攝元陽等作用,即前人所稱「重可去怯」之義。
解毒之劑多用於瘡毒感染之焮熱腫痛及疔毒走黃等的治療,多用幹外科臨床,故本篇僅介紹幾張最常用的方劑,欲深研可參閱外科專書。
外科所用的一些具有解毒消瘡、清熱消腫的丸藥,據近人動物實驗和臨床應用,證明具有抗癌的作用,引起了臨床家的高度重視,故本篇在解毒方劑中,對具有抗癌作用的丸藥,也加以介紹,並根據臨床應用的經驗,談些個人體會,謹供大家參考。
生鐵落飲(《醫學心悟》)
生鐵落9克(煎湯代水)、天門冬9克、麥門冬9克、川貝母9克、膽南星3克、橘紅3克、遠志3克、石菖蒲3克、連翹3克、茯苓3克、茯神3克、玄參5克、鉤藤5克、丹參5克、朱砂1克,取生鐵落加水煎熬燒三柱線香時間,取此湯代水煎前藥內服。
因原方用量較輕,近人常把用量加重使用。例如1974年版中醫學院試用教材《方劑學》中的生鐵落飲:生鐵落60克(先煎),天冬15克,麥冬15克,貝母12克,膽星5克,橘紅6克,遠志6克,石菖蒲3克,連翹6克,茯苓6克,茯神6克,玄參6克,鉤藤12克,丹參9克,朱砂15克。
我用此方時,多根據所主治的證候,加大其用量,參考劑量如下:生鐵落60~90克(煎湯代水),天冬10克,麥冬10克,川貝母10克,膽南星6~10克,化橘紅9~12克,遠志9~12克,石菖蒲6~10克,連翹10克,茯苓6~12克,茯神9克,玄參6~12克,鉤藤10~20克,丹參9~15克。有時因生鐵落一時買不到,我也曾囑病家找新的生鐵小塊或生鐵屑代用,但不如生鐵落效佳。
本方是根據《素問》生鐵落飲加味而成,功能鎮心墜痰,清心安神,開竅定志,主治痰火上擾之狂躁不寧、喜怒無常、罵詈歌號、爬牆上屋、不識親疏、摔器毀物等多火狂證,可用于西醫學中精神分裂症的狂躁型。
方中以生鐵落鎮心平肝,定驚療狂為主藥。以朱砂瀉心經邪熱,鎮心定驚;遠志散心鬱,通腎氣上達於心;茯神開心益智,安魂養神;三藥加強安神定志之力,共為輔藥。以膽南星勝濕除痰;橘紅調中快膈,導滯消痰;貝母散鬱清心,潤心肺,化燥痰;茯苓益脾寧心,淡滲除濕;鉤藤除心熱,平肝風;連翹瀉心火,散血凝氣聚;玄參滋陰降火;丹參祛瘀生新,通利血脈;八藥合用,理氣化痰,清心除煩,共為佐藥。以二冬合用清瀉心肺之火為使藥。諸藥共奏心肝同治、痰火兼清、鎮心安神之效,故對痰火蒙心所致之狂證有佳效。
本方臨床常用,療效甚佳。我曾用本方加減,治癒精神分裂症狂躁型患者,女性27歲,l年多以來精神失常,經常打鬧、發脾氣,近1個多月來加重,笑駡無常,怒目對人,手持鐵掀,人不敢近,詢得大便幹結,夜睡很少,食納尚可。望其舌苔黃燥少津,診其脈弦滑略洪大。四診合參,診為氣鬱化熱、痰火蒙心之狂證。治以重鎮安神、清火化痰之法。方宗生鐵落飲加減:生鐵落80克(煎湯代水),生赭石30克(先煎),天竺黃10克,半夏10克,化橘紅12克,茯苓20克,遠志12克,石菖蒲10克,膽南星9克,鉤藤15克,玄參18克,丹參15克,白殭蠶10克,梔子6克,連翹15克,生石膏30克(先煎),生石決30克(先煎),黃芩12克,生大黃9克,全瓜蔞40克。水煎服,2劑。藥後大便通暢,精神安定。原方再進3劑,能夠安睡,據家人說,連睡約2天,即漸清醒,神志清楚。上方減生石膏、梔子、鉤藤,加香附10克、郁金10克、生明礬3克,又進3付,已幾近常人,即用第2次方生鐵落改為30克,加青礞石20克、生薑9克,共為細末,用煉蜜和竹瀝汁60毫升,調合為丸,每丸重9克,一日2次,每次1~2丸,而收功。3個月後追訪病癒,且每日下地勞動。
《證治準繩》中也有生鐵落飲:生鐵落120克(煎湯代水),生石膏90克,龍齒45克,茯苓45克,防風45克,玄參30克,秦艽30克,共為粗末。先將生鐵落用水三大碗,煎取一碗半,入後藥粗末,煎取八分碗,去渣,再入竹瀝60毫升,和勻,不拘時,一日間把藥汁分5次溫服。主治狂證。兩方均能重鎮安神,但前方能化痰開竅,平肝理氣,偏用於氣鬱化熱,痰火蒙心所致的狂證;後方清熱安神,偏用於治療火熱擾心,神明失守所致的狂證,即「重陽則狂」之證。
本方以生鐵落為方名、為主藥。生鐵有質重能鎮、味辛氣平、鎮心平肝、定驚療狂等特性。取生鐵一大塊,入火中燒赤紅欲沸,放砧上用錘重重敲鍛時,火花四濺,紛紛墜地者,是名鐵落,以此用水煎煮,鐵的功效則易出。鐵為五金之一,取金能克木,故有平肝之用。
磁朱丸(《千金要方》)
磁石60克、朱砂30克(水飛)、神曲120克,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飲服3丸,每日3服。現多改為神曲糊丸,每服3~6克,日2次。
主治腎虛不濟心火,火邪上浮而致兩目昏花,視物模糊,耳鳴耳聾,心悸失眠。也可用於治癲癇、白內障等。
本方取磁石質重色黑,補腎益精,除煩祛熱,能引氣歸腎而鎮攝腎氣為主藥;朱砂質重色赤,鎮心安神,清瀉心熱為輔藥,二藥相配一黑一赤,一補一瀉,鎮攝浮陽,清降心火,使心腎相交,精氣上輸,故能明目聰耳,寧心安神;又佐以大量之神曲,助石藥之吸收而妨礙胃,助中焦之運化而增強效力。《千金要方》中曾說本藥「常服益眼力」,故近代也用於治療視網膜、晶狀體、玻璃體以及房水等眼疾屬於腎虛心火上犯之證者。腎陰不足明顯者,也可配服杞菊地黃丸。前人記載此丸可治療白內障,經近人臨床觀察,它對早期白內障有提高視力的作用。我曾用此丸配合應證湯藥合服治療白內障,確有一定效果。例如治一老太太,年近七旬患白內障,西醫醫院約她半年後做手術,因懼怕手術而邀餘用中藥治療。
當時視物模糊,下午太陽偏西光線發暗或燈下則不能再給小孩子做針線活。視兩目瞳仁均是灰白色,診其脈兩尺均弱,心情煩躁。先服滋腎、清心、明目之湯藥10餘劑,並配合磁朱丸內服。以後我只囑其自配丸藥服用,處方如下:靈磁石60克,朱砂30克,神曲80克,炒內金30克,生、熟地各18克,山茱萸15克,山藥20克,茯苓18克,澤瀉20克,地骨皮20克,幹石斛30克,潼、白蒺藜各15克,夜明砂20克,穀精草15克,生石決明25克,草決明12克,黃芩15克,香附15克,白芍15克,當歸12克,遠志15克,川連12克,砂仁12克。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9克,每次1丸,一日2次,溫開水送服。連取此丸約半年後追訪,視力明顯增強,視物較前清楚,決意不再做手術治療,準備再配丸藥服用。2年後追訪,仍能給小孫子縫製衣服、做鞋。10年後追訪,視力漸增強,能在燈下給小孩針衲鞋底等。直到80歲去世,兩眼一直未失明。
本方與石斛夜光丸比較:前者主要是重鎮安神,補腎清心,交通心腎,鎮攝浮陽,偏於治心火偏亢、腎虛精虧而致的兩目昏花視物不清,白內障屬於腎虛心火旺證候者,兼能治癲癇;後方則主用於治肝腎兩虛,瞳神散大,視物不清、複視等,但不能治癲癇。前者屬於「重」劑;後者屬於「補」劑。
黑錫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黑錫60克、硫磺60克、陽起石30克、川附子30克、木香30克、胡蘆巴(酒炙)30克、小茴香(鹽水炙)30克、肉豆蔻(面煨)30克、桂心15克、沉香30克、川楝子30克、補骨脂(鹽水炙)30克,除黑錫、硫磺外,餘藥為細末待用。先將黑錫加熱熔化,徐徐加入硫磺,不斷攪拌,待煙冒盡結成砂粒狀時,取出放冷後,研為細末。再將前藥末與黑錫(加硫黃的)末,兌研均勻。用黃酒白麵制糊,和藥末攪拌均勻後,製成小丸,如梧桐子大,入布袋內,擦令光瑩。每次服30~40粒,晨起空心姜鹽湯送下,或溫開水送下。也可每次服15~20粒。一日2次。
本丸功能鎮納腎氣,溫暖下元,降氣平喘(腎虛而喘)。主治腎虛陽衰,腎不納氣,胸中痰壅,上氣喘促,以及奔豚氣上沖致胸腹兩脅疼痛,或脾寒心腹疼痛,或四肢厥逆,冷汗不止,脈沉微等病證。
本藥所主之證,為上實下虛。下虛指腎陽衰微,下元虛冷,此是病證之「本」。上實指痰濁上浮,胸悶短氣而喘促,此是病證之「標」。治此上實下虛之證,當從暖腎助陽,鎮納腎氣治本,降逆化痰治標,標本兼顧為法。方中以黑錫(即黑鉛)色黑屬腎,重納腎氣,鎮降浮陽,配以硫磺大熱純陽,補命門真火,能挽垂絕之真陽,為救危之妙藥,二藥熔合成丹作為主藥,並以丹命名;輔以附子、肉桂、陽起石、補骨脂、葫蘆巴等補腎壯陽、暖下元、逐寒濕之品;佐以木香,肉豆蔻溫中調氣,澀固下焦;更以川楝子苦寒入肝腎,利氣止痛,加入大隊溫熱藥中,作為反佐。以沉香降逆平沖,引氣歸腎為使藥。諸藥合用,能標本兼顧,溫而不燥,補而不滯。原書中贊此方能「生陽逐陰」,「使五臟安寧,六腑調暢」。喻嘉言先生對本藥有很高的評價,他在《醫門法律》中說:「凡遇真陽暴脫,氣喘痰鳴之急證,舍此藥更無他法可施。」並且他把此藥「每用小囊佩帶隨身,恐遇急證,不及取藥。」如遇真陽暴脫,病勢危急者,用人參湯送服,其效更好。
由於本藥能鎮攝腎陽,治真陽暴脫,故在臨床也可用于治療戴陽證(真陽欲脫而上浮,病人出現面紅如妝,足膝冰冷,煩躁不甯,上盛下虛,脈微欲絕)。此證在八綱辨證中,屬真寒假熱證。我曾治療一年老煤礦工人,多年來患有媒矽肺,咳喘氣短,呼氣易吸氣難,氣不能深納丹田。一日忽然出現面紅如妝,痰濁上壅,吸氣少呼氣多,氣短欲斷,足膝冰冷,頭汗如油,舌短苔白,脈沉微欲絕。我診為腎中真陽欲脫,虛陽上浮,發為戴陽之證,立即用人參15克急煎湯送服黑錫丹45丸,兩個多小時後,諸症漸好轉。又用人參9克、西洋參10克、生白朮10克煎湯送服黑錫丹20丸,每日2次。搶救2日,戴陽證除,轉入辨證論治,調理肺腎,降氣化痰,運脾化濕,溫腎回陽,漸漸痊癒出院。
我在治療哮喘時,遇有體虛或年老之人,出現氣短而喘,呼氣易,吸氣難,尤其是不能深吸氣納入丹田,腰膝酸軟無力,舌苔白,脈象沉,兩尺弱或右尺微而欲絕,證屬腎虛不能納氣而喘者,常在應證的湯藥中,加服黑錫丹15~20丸,一日2次,連服3日,症狀緩和後,則停黑錫丹而以湯藥辨證論治,常收滿意的效果。
因本品含有黑錫(黑鉛),久服可發生鉛中毒,故以用來救急除危為主,不可長久服用。因藥性重墜,孕婦不可服用。
另外,鎮肝熄風湯(見第4講)、礞石滾痰丸(見第6講)、牛黃鎮驚丸(見第9講),也都有重鎮作用,參見各門類,此不再重述。
金銀花酒(《醫方集解》)
鮮金銀花150克(幹者亦可,不及生者力速)、生甘草30克,用水2碗煎1碗,再入黃酒1碗,略煎,分3次服,一天一夜服盡。重者口服2劑,服至大小腸通利,則藥力到。外以生銀花搗爛,酒調敷腫毒四周。
本方治一切癰毒惡瘡,不問發在何處,或肺癰、腸癰,初起便服,可見奇效。
金銀花性味甘涼,涼能清熱解毒,甘能養血補虛,為治癰瘡聖藥,可治癰疽疥癬、楊梅惡瘡、無名腫毒、腸癖血痢,本方以之為主藥;配以甘草扶胃氣、解百毒,生肌止痛;又加黃酒宣行藥勢,故其效奇速。金銀花性極中和,故須用大量,才見奇效。
金銀花重用(90克),加玄參90克、當歸60克、甘草30克,水煎分2~3次服,連服10劑,不可減量,減則不效,名四妙勇安湯。專治火毒內蘊,血行不暢而發生的脫疽。患處皮色黯紅,微熱微腫,疼痛劇烈,煩熱口渴,或患處潰爛,膿血淋漓,多發于肢體遠程處,舌紅脈數。近代多用於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動脈栓塞性壞疽屬於火毒蘊結證候者。《中醫雜誌》1958年第11期有關於本方的報導,請參閱。
總之,金銀花是療效確切的解毒藥,性極平和,無甚禁忌,可大量使用。
真人活命飲(《成方切用》)
金銀花15克、陳皮(去白)、當歸(酒洗)各5克、防風3克、白芷3克、甘草節3克、貝母3克、天花粉3克、乳香3克(後下)、沒藥3克(後下)、皂刺1.5克、穿山甲(蛤粉炒)3片,用好酒(黃酒)一大碗煎服,善飲酒者,可多飲酒以助藥力。忌食酸物,因酸味收斂。現多改用水煎服或水酒各半煎服。
此方又名仙方活命飲。《婦人良方》和《證治準繩》均載此方,但用量與本方不同(銀花、陳皮各9克,餘藥皆為3克),且多赤芍3克。《醫方集解》也載有本方,無赤芍,但金銀花為9克,餘藥量同本方。
本方功能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活血止痛,主治一切瘡癰腫毒初起,局部紅腫熱痛,全身微惡寒而發熱,舌苔薄白或微黃,脈數有力。
癰瘡腫毒多為經絡不和,營衛失調,熱毒壅結,氣血瘀滯所致。治療須以清熱解毒、理氣活血、散瘀消腫、疏通經絡為法。故方中以金銀花清熱解毒、癰瘡聖藥為主藥,天花粉清熱降火,白芷排膿消腫,當歸活血行瘀,陳皮理氣化濕,防風宣肺疏肝,貝母消痰散結,甘草化毒和中,共為輔藥;乳香調氣,托毒外出,沒藥散瘀消腫而定痛,以為佐藥;穿山甲其性走竄,散癰消腫,皂刺辛散剽銳,潰壅破堅,二藥能貫穿經絡,引藥力直達病所,故以為使藥。加酒煎服是欲使其通行周身,增強散邪之力。
近人實驗研究證明,本方對乙型鏈球菌有高度抑制作用,對葡萄球菌也有很強的抑制作用,故現在臨床上常用它治療多種化膿性炎症,如蜂窩織炎、膿皰瘡、癤腫、化膿性扁桃體炎、乳腺炎、闌尾炎、深部膿腫等屬於熱毒壅結實證者。
本方適用於癰腫瘡毒初起尚未潰破之前。若已潰破出膿者忌服。陰證瘡疽不紅不痛者,忌用本方。
我在臨床上運用此方常收立竿見影之效。藥品用量常比原方稍增大,並且多是隨證加減施用。茲將個人運用此方的經驗體會介紹如下:
(1)治乳癰初起:全瓜蔞30~40克,白芷10克,金銀花15克,歸尾10克,連翹15克,天花粉12克,炙山甲6克,皂角刺5克,乳香3克,沒藥3克,浙貝5克,蒲公英30克,生草節3克,防風5克,水煎服。能消腫止痛,使癰結漸漸消散吸收。
(2)治乳蛾紅腫、寒熱疼痛(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金銀花15~20克,歸尾6克,浙貝母10克、天花粉15克、皂刺3克、炙山甲5克,乳香、沒藥各3克,玄參20克,射幹10克,錦燈籠9克,黃芩10克,牛蒡子10克,防風9克。有惡寒發熱者可加荊芥9克、薄荷5克(後下)。兒童用量酌減。
(3)治腸癰未潰期(急性化膿性闌尾炎未化膿時):金銀花15~20克,歸尾6克,赤芍10克,白芷5克,天花粉12克,連翹15克,防風6克,乳香、沒藥各5克,炙山甲5克,生大黃5~10克,牡丹皮10克,桃仁10克,冬瓜子12~15克,元明粉6~11克(分兩次沖服),水煎服。功能消腫散瘀,解毒除癰,通腑止痛,使腸癰消除。若已化膿,可加重冬瓜子用量,再加生薏米30克、敗醬草15~30克,去炙山甲。總之,在解毒化瘀的同時,必須使其大便通暢,瀉除毒熱,通則不痛,癰結消散。
(4)治無名腫毒初起,紅腫焮痛、憎寒發熱(包括西醫學的急性蜂窩織炎、癰、癤):金銀花12~15克,陳皮5克,歸尾6克,赤芍9克,防風6~9克,白芷6克,生甘草5克,天花粉9克,制乳沒各5克,皂刺5克,炙山甲5克,炒黃芩9克,連翹10克,白殭蠶6克,紫花地丁15~20克。水煎服。功能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真人(仙方)活命飲是臨床常用的處方,無論瘡毒大小,或癰或癤,甚或皮膚經常易起小癤瘡,時發時愈,常年不斷者,均可隨證加減常能取效。一般對熱盛者常減去當歸、陳皮、白芷等辛溫藥,而加入蒲公英、地丁、連翹、黃芩、黃連等,以加強清熱解毒作用。對舌苔厚膩,容易噁心,疼痛不甚劇者,可去乳香、沒藥。對瘡癰等已化膿破潰者,須去掉皂刺、炙山甲。對腫毒僵硬紅腫不易消散者,可加白殭蠶6~9克、地丁15克、莪朮3~5克。臨床上用本方時,常加連翹10~15克、紅花9克、赤芍9~12克、炒黃芩6~9克。
本方與五味消毒飲(銀花10克,野菊花5克,蒲公英5克,紫背天葵子5克,紫花地丁5克)比較,前者適用於瘍瘡癰毒初起兼見微惡寒而發熱,瘡癰之處紅腫熱痛,證屬熱邪壅遏不散而成瘡、癤、癰者;後者也為臨床治瘡癰常用之方,但主用於癰疔癤腫,紅腫熱痛,瘡形如粟,堅硬根深如鐵丁狀者。前者偏于宣散清熱,解毒化瘀,主治癰癤瘡毒;後者偏於解毒消疔,主治療毒癤瘡。我在臨床上用五味消毒飲時,常將用量加大,參考方如下:金銀花15~25克,野菊花10克,蒲公英15~25克,紫背天葵9克,紫花地丁15~25克,水煎服。
小金丹(《外科證治全生集》)
白膠香、草烏、五靈脂、地龍、木鱉子各45克、乳香、沒藥、當歸各22.5克、麝香9克、墨炭3.6克,共為細末,糊丸,每丸重0.6克。每日2次,每次2丸,病重者3丸,搗碎,用溫黃酒或溫開水送下。
功能消毒散結,活瘀解疑。主治氣血凝結,經絡不暢,而生瘰鬁、鼠瘡、乳癰、乳瘡、乳岩、痰核、流注、橫痃、貼骨疽、堅硬疼痛及一切陰疽初起等症。
臨床上常把本丸用於頸淋巴結核、甲狀腺瘤、乳腺增生、乳腺癌、鼠蹊淋巴結腫大,以及胸脅四肢發生硬結腫硬、脂肪瘤等,服用本丸可使腫物縮小或消失。近來也用治於乳腺癌、食道癌、胃癌等病放療、化療後,或手術切除癌腫後,堅持內服本丸一段時間,不少患者使病情減輕,生命延長。經近人實驗研究,本丸能抑制小鼠梭形肉瘤和肉瘤180的生長。即有一定的抗癌作用。
使君子肉60克、天南星(薑制)30克、檳榔30克,上藥與其所嗜食之物合炒(如:嗜食生米者,用麥芽500克合炒;嗜食茶葉,用茶葉250克同炒;嗜食泥土,用黃土500克同炒。)。炒後把藥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晨空腹用砂糖水送服30~50丸,小兒酌減。
本方主治因由積而腹脹腹痛,或腹大青筋,或能食而消瘦、發黃,面現白斑,大便有長蟲,或喜食茶、米、泥土等物。
本藥能殺蟲驅蛔,化痰消積。方中以使君子殺蛔蟲、消蟲積為主藥;檳榔殺絛蟲,南星化痰濕之積並止心腹痛,共為輔佐。
《症因脈治》中也有使君子丸,其方中無南星,另有蕪荑、鶴虱、百部、苦楝根皮。研末,水泛為小丸,每服3克。主治同上述。但這個方子主治範圍更廣,如對小兒蟲積、五疳(主要是蟲疳)等,均可應用本方,殺蟲之力也比前方為優。我常將此方改為湯劑煎服,隨證加減,用於治療兒童蛔蟲病。經驗方如下:使君子肉6克,檳榔9克,炒雞內金6克,焦三仙各6克,胡黃連5克,鶴虱5克,榧子(去殼)5克,烏梅3克,廣木香3克,生大黃1.5克。適用于6~10歲兒童,腹中有寄生蟲而消化不良,常常腹痛,面生白斑,偶有大便中帶蟲。成人可再稍加量,小兒可酌減。
化蟲丸(《醫方集解》)
鶴虱(去土)30克、胡粉(炒)30克、苦楝根皮(去浮皮泥土)30克、檳榔30克、蕪荑15克、使君子15克、枯礬7.5克,共為細末,水煮米糊為丸,量人大小服用,1歲兒可服1.5克。
本方能殺腸胃中諸蟲,主治各種常見寄生蟲病。中醫學認為腸胃為水穀之海,若誤食帶有寄生蟲卵之食物,或遇中氣虛衰或經中焦濕熱鬱蒸而生蟲病。發作時腹中疼痛,痛甚時可上逆嘔吐,或吐出蛔蟲,或大便帶蟲,肛門痛癢,消化不良,面黃肌瘦,面生白斑,或腸中蛔蟲成團而梗阻腸道等等。方中鶴虱能殺諸蟲,為驅蟲常用藥,苦楝根皮能殺蛔蟲、蟯蟲,檳榔能殺絛蟲、薑片蟲,枯礬、胡粉均具有殺蟲之力,且能燥濕,使君子功擅殺蛔蟲消積,蕪荑殺蟲消積。多種殺蟲藥集于一方使用,其殺蟲效果大有增強。故本方殺蟲之效比前幾方均優。可用於治蛔蟲、蟯蟲、絛蟲、薑片蟲等症。但其中胡粉有毒性,故不宜大量服用及久服。
我常用本丸治療兒童食積、蟲疳、消化不良,體熱面黃,肢瘦腹大,肚腹脹滿,發焦目暗,口臭齒枯等症。可用焦三仙,烏梅煎湯送丸藥。3歲可用5克,5歲可用8克,10歲可服9克,每日1次,晨起空腹服。
12~15歲者,可每次服6克,一日2次。成人均可每日服2次,每次服6克。因胡粉有毒性,故服用1~2周後,我常改投肥兒丸(神曲、黃連、肉蔻、使君子、麥芽、檳榔、木香組成),長服以收功,效果滿意。
北京市中成藥中也有化蟲丸,方用木香、檳榔、使君子肉、雷丸、枯礬、蕪荑、蘆薈、大黃、黑牽牛子(炒),水泛為小丸,每服6克,小兒酌減,主治飲食不潔,損傷脾胃而致面黃肌瘦,蟲積腹痛、胃脘疼痛、嘔吐嘈雜、不思飲食、精神倦怠、嗜食泥土生米等症,殺蟲消積的功效大於前幾方。由於丸中含有蘆薈、大黃、黑醜等藥,故可在殺蟲的同時,發揮瀉下作用,能很快把寄生蟲體排出。本方殺蟲、排蟲之力大,故對體弱者要小心使用。孕婦忌服。;
第八講 重鎮、解毒和具有抗癌作用的方劑
重鎮的方劑是用質重鎮潛之品,隨證組方,以治療心神不寧,驚恐不安,狂妄瘋癲、心悸怔忡以及氣逆上沖、風陽上擾、真陽浮越等證。這類方藥具有重鎮安神、鎮肝潛陽、鎮攝元陽等作用,即前人所稱「重可去怯」之義。
解毒之劑多用於瘡毒感染之焮熱腫痛及疔毒走黃等的治療,多用幹外科臨床,故本篇僅介紹幾張最常用的方劑,欲深研可參閱外科專書。
外科所用的一些具有解毒消瘡、清熱消腫的丸藥,據近人動物實驗和臨床應用,證明具有抗癌的作用,引起了臨床家的高度重視,故本篇在解毒方劑中,對具有抗癌作用的丸藥,也加以介紹,並根據臨床應用的經驗,談些個人體會,謹供大家參考。
生鐵落飲(《醫學心悟》)
生鐵落9克(煎湯代水)、天門冬9克、麥門冬9克、川貝母9克、膽南星3克、橘紅3克、遠志3克、石菖蒲3克、連翹3克、茯苓3克、茯神3克、玄參5克、鉤藤5克、丹參5克、朱砂1克,取生鐵落加水煎熬燒三柱線香時間,取此湯代水煎前藥內服。
因原方用量較輕,近人常把用量加重使用。例如1974年版中醫學院試用教材《方劑學》中的生鐵落飲:生鐵落60克(先煎),天冬15克,麥冬15克,貝母12克,膽星5克,橘紅6克,遠志6克,石菖蒲3克,連翹6克,茯苓6克,茯神6克,玄參6克,鉤藤12克,丹參9克,朱砂15克。
我用此方時,多根據所主治的證候,加大其用量,參考劑量如下:生鐵落60~90克(煎湯代水),天冬10克,麥冬10克,川貝母10克,膽南星6~10克,化橘紅9~12克,遠志9~12克,石菖蒲6~10克,連翹10克,茯苓6~12克,茯神9克,玄參6~12克,鉤藤10~20克,丹參9~15克。有時因生鐵落一時買不到,我也曾囑病家找新的生鐵小塊或生鐵屑代用,但不如生鐵落效佳。
本方是根據《素問》生鐵落飲加味而成,功能鎮心墜痰,清心安神,開竅定志,主治痰火上擾之狂躁不寧、喜怒無常、罵詈歌號、爬牆上屋、不識親疏、摔器毀物等多火狂證,可用于西醫學中精神分裂症的狂躁型。
方中以生鐵落鎮心平肝,定驚療狂為主藥。以朱砂瀉心經邪熱,鎮心定驚;遠志散心鬱,通腎氣上達於心;茯神開心益智,安魂養神;三藥加強安神定志之力,共為輔藥。以膽南星勝濕除痰;橘紅調中快膈,導滯消痰;貝母散鬱清心,潤心肺,化燥痰;茯苓益脾寧心,淡滲除濕;鉤藤除心熱,平肝風;連翹瀉心火,散血凝氣聚;玄參滋陰降火;丹參祛瘀生新,通利血脈;八藥合用,理氣化痰,清心除煩,共為佐藥。以二冬合用清瀉心肺之火為使藥。諸藥共奏心肝同治、痰火兼清、鎮心安神之效,故對痰火蒙心所致之狂證有佳效。
本方臨床常用,療效甚佳。我曾用本方加減,治癒精神分裂症狂躁型患者,女性27歲,l年多以來精神失常,經常打鬧、發脾氣,近1個多月來加重,笑駡無常,怒目對人,手持鐵掀,人不敢近,詢得大便幹結,夜睡很少,食納尚可。望其舌苔黃燥少津,診其脈弦滑略洪大。四診合參,診為氣鬱化熱、痰火蒙心之狂證。治以重鎮安神、清火化痰之法。方宗生鐵落飲加減:生鐵落80克(煎湯代水),生赭石30克(先煎),天竺黃10克,半夏10克,化橘紅12克,茯苓20克,遠志12克,石菖蒲10克,膽南星9克,鉤藤15克,玄參18克,丹參15克,白殭蠶10克,梔子6克,連翹15克,生石膏30克(先煎),生石決30克(先煎),黃芩12克,生大黃9克,全瓜蔞40克。水煎服,2劑。藥後大便通暢,精神安定。原方再進3劑,能夠安睡,據家人說,連睡約2天,即漸清醒,神志清楚。上方減生石膏、梔子、鉤藤,加香附10克、郁金10克、生明礬3克,又進3付,已幾近常人,即用第2次方生鐵落改為30克,加青礞石20克、生薑9克,共為細末,用煉蜜和竹瀝汁60毫升,調合為丸,每丸重9克,一日2次,每次1~2丸,而收功。3個月後追訪病癒,且每日下地勞動。
《證治準繩》中也有生鐵落飲:生鐵落120克(煎湯代水),生石膏90克,龍齒45克,茯苓45克,防風45克,玄參30克,秦艽30克,共為粗末。先將生鐵落用水三大碗,煎取一碗半,入後藥粗末,煎取八分碗,去渣,再入竹瀝60毫升,和勻,不拘時,一日間把藥汁分5次溫服。主治狂證。兩方均能重鎮安神,但前方能化痰開竅,平肝理氣,偏用於氣鬱化熱,痰火蒙心所致的狂證;後方清熱安神,偏用於治療火熱擾心,神明失守所致的狂證,即「重陽則狂」之證。
本方以生鐵落為方名、為主藥。生鐵有質重能鎮、味辛氣平、鎮心平肝、定驚療狂等特性。取生鐵一大塊,入火中燒赤紅欲沸,放砧上用錘重重敲鍛時,火花四濺,紛紛墜地者,是名鐵落,以此用水煎煮,鐵的功效則易出。鐵為五金之一,取金能克木,故有平肝之用。
磁朱丸(《千金要方》)
磁石60克、朱砂30克(水飛)、神曲120克,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飲服3丸,每日3服。現多改為神曲糊丸,每服3~6克,日2次。
主治腎虛不濟心火,火邪上浮而致兩目昏花,視物模糊,耳鳴耳聾,心悸失眠。也可用於治癲癇、白內障等。
本方取磁石質重色黑,補腎益精,除煩祛熱,能引氣歸腎而鎮攝腎氣為主藥;朱砂質重色赤,鎮心安神,清瀉心熱為輔藥,二藥相配一黑一赤,一補一瀉,鎮攝浮陽,清降心火,使心腎相交,精氣上輸,故能明目聰耳,寧心安神;又佐以大量之神曲,助石藥之吸收而妨礙胃,助中焦之運化而增強效力。《千金要方》中曾說本藥「常服益眼力」,故近代也用於治療視網膜、晶狀體、玻璃體以及房水等眼疾屬於腎虛心火上犯之證者。腎陰不足明顯者,也可配服杞菊地黃丸。前人記載此丸可治療白內障,經近人臨床觀察,它對早期白內障有提高視力的作用。我曾用此丸配合應證湯藥合服治療白內障,確有一定效果。例如治一老太太,年近七旬患白內障,西醫醫院約她半年後做手術,因懼怕手術而邀餘用中藥治療。
當時視物模糊,下午太陽偏西光線發暗或燈下則不能再給小孩子做針線活。視兩目瞳仁均是灰白色,診其脈兩尺均弱,心情煩躁。先服滋腎、清心、明目之湯藥10餘劑,並配合磁朱丸內服。以後我只囑其自配丸藥服用,處方如下:靈磁石60克,朱砂30克,神曲80克,炒內金30克,生、熟地各18克,山茱萸15克,山藥20克,茯苓18克,澤瀉20克,地骨皮20克,幹石斛30克,潼、白蒺藜各15克,夜明砂20克,穀精草15克,生石決明25克,草決明12克,黃芩15克,香附15克,白芍15克,當歸12克,遠志15克,川連12克,砂仁12克。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9克,每次1丸,一日2次,溫開水送服。連取此丸約半年後追訪,視力明顯增強,視物較前清楚,決意不再做手術治療,準備再配丸藥服用。2年後追訪,仍能給小孫子縫製衣服、做鞋。10年後追訪,視力漸增強,能在燈下給小孩針衲鞋底等。直到80歲去世,兩眼一直未失明。
本方與石斛夜光丸比較:前者主要是重鎮安神,補腎清心,交通心腎,鎮攝浮陽,偏於治心火偏亢、腎虛精虧而致的兩目昏花視物不清,白內障屬於腎虛心火旺證候者,兼能治癲癇;後方則主用於治肝腎兩虛,瞳神散大,視物不清、複視等,但不能治癲癇。前者屬於「重」劑;後者屬於「補」劑。
黑錫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黑錫60克、硫磺60克、陽起石30克、川附子30克、木香30克、胡蘆巴(酒炙)30克、小茴香(鹽水炙)30克、肉豆蔻(面煨)30克、桂心15克、沉香30克、川楝子30克、補骨脂(鹽水炙)30克,除黑錫、硫磺外,餘藥為細末待用。先將黑錫加熱熔化,徐徐加入硫磺,不斷攪拌,待煙冒盡結成砂粒狀時,取出放冷後,研為細末。再將前藥末與黑錫(加硫黃的)末,兌研均勻。用黃酒白麵制糊,和藥末攪拌均勻後,製成小丸,如梧桐子大,入布袋內,擦令光瑩。每次服30~40粒,晨起空心姜鹽湯送下,或溫開水送下。也可每次服15~20粒。一日2次。
本丸功能鎮納腎氣,溫暖下元,降氣平喘(腎虛而喘)。主治腎虛陽衰,腎不納氣,胸中痰壅,上氣喘促,以及奔豚氣上沖致胸腹兩脅疼痛,或脾寒心腹疼痛,或四肢厥逆,冷汗不止,脈沉微等病證。
本藥所主之證,為上實下虛。下虛指腎陽衰微,下元虛冷,此是病證之「本」。上實指痰濁上浮,胸悶短氣而喘促,此是病證之「標」。治此上實下虛之證,當從暖腎助陽,鎮納腎氣治本,降逆化痰治標,標本兼顧為法。方中以黑錫(即黑鉛)色黑屬腎,重納腎氣,鎮降浮陽,配以硫磺大熱純陽,補命門真火,能挽垂絕之真陽,為救危之妙藥,二藥熔合成丹作為主藥,並以丹命名;輔以附子、肉桂、陽起石、補骨脂、葫蘆巴等補腎壯陽、暖下元、逐寒濕之品;佐以木香,肉豆蔻溫中調氣,澀固下焦;更以川楝子苦寒入肝腎,利氣止痛,加入大隊溫熱藥中,作為反佐。以沉香降逆平沖,引氣歸腎為使藥。諸藥合用,能標本兼顧,溫而不燥,補而不滯。原書中贊此方能「生陽逐陰」,「使五臟安寧,六腑調暢」。喻嘉言先生對本藥有很高的評價,他在《醫門法律》中說:「凡遇真陽暴脫,氣喘痰鳴之急證,舍此藥更無他法可施。」並且他把此藥「每用小囊佩帶隨身,恐遇急證,不及取藥。」如遇真陽暴脫,病勢危急者,用人參湯送服,其效更好。
由於本藥能鎮攝腎陽,治真陽暴脫,故在臨床也可用于治療戴陽證(真陽欲脫而上浮,病人出現面紅如妝,足膝冰冷,煩躁不甯,上盛下虛,脈微欲絕)。此證在八綱辨證中,屬真寒假熱證。我曾治療一年老煤礦工人,多年來患有媒矽肺,咳喘氣短,呼氣易吸氣難,氣不能深納丹田。一日忽然出現面紅如妝,痰濁上壅,吸氣少呼氣多,氣短欲斷,足膝冰冷,頭汗如油,舌短苔白,脈沉微欲絕。我診為腎中真陽欲脫,虛陽上浮,發為戴陽之證,立即用人參15克急煎湯送服黑錫丹45丸,兩個多小時後,諸症漸好轉。又用人參9克、西洋參10克、生白朮10克煎湯送服黑錫丹20丸,每日2次。搶救2日,戴陽證除,轉入辨證論治,調理肺腎,降氣化痰,運脾化濕,溫腎回陽,漸漸痊癒出院。
我在治療哮喘時,遇有體虛或年老之人,出現氣短而喘,呼氣易,吸氣難,尤其是不能深吸氣納入丹田,腰膝酸軟無力,舌苔白,脈象沉,兩尺弱或右尺微而欲絕,證屬腎虛不能納氣而喘者,常在應證的湯藥中,加服黑錫丹15~20丸,一日2次,連服3日,症狀緩和後,則停黑錫丹而以湯藥辨證論治,常收滿意的效果。
因本品含有黑錫(黑鉛),久服可發生鉛中毒,故以用來救急除危為主,不可長久服用。因藥性重墜,孕婦不可服用。
另外,鎮肝熄風湯(見第4講)、礞石滾痰丸(見第6講)、牛黃鎮驚丸(見第9講),也都有重鎮作用,參見各門類,此不再重述。
金銀花酒(《醫方集解》)
鮮金銀花150克(幹者亦可,不及生者力速)、生甘草30克,用水2碗煎1碗,再入黃酒1碗,略煎,分3次服,一天一夜服盡。重者口服2劑,服至大小腸通利,則藥力到。外以生銀花搗爛,酒調敷腫毒四周。
本方治一切癰毒惡瘡,不問發在何處,或肺癰、腸癰,初起便服,可見奇效。
金銀花性味甘涼,涼能清熱解毒,甘能養血補虛,為治癰瘡聖藥,可治癰疽疥癬、楊梅惡瘡、無名腫毒、腸癖血痢,本方以之為主藥;配以甘草扶胃氣、解百毒,生肌止痛;又加黃酒宣行藥勢,故其效奇速。金銀花性極中和,故須用大量,才見奇效。
金銀花重用(90克),加玄參90克、當歸60克、甘草30克,水煎分2~3次服,連服10劑,不可減量,減則不效,名四妙勇安湯。專治火毒內蘊,血行不暢而發生的脫疽。患處皮色黯紅,微熱微腫,疼痛劇烈,煩熱口渴,或患處潰爛,膿血淋漓,多發于肢體遠程處,舌紅脈數。近代多用於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動脈栓塞性壞疽屬於火毒蘊結證候者。《中醫雜誌》1958年第11期有關於本方的報導,請參閱。
總之,金銀花是療效確切的解毒藥,性極平和,無甚禁忌,可大量使用。
真人活命飲(《成方切用》)
金銀花15克、陳皮(去白)、當歸(酒洗)各5克、防風3克、白芷3克、甘草節3克、貝母3克、天花粉3克、乳香3克(後下)、沒藥3克(後下)、皂刺1.5克、穿山甲(蛤粉炒)3片,用好酒(黃酒)一大碗煎服,善飲酒者,可多飲酒以助藥力。忌食酸物,因酸味收斂。現多改用水煎服或水酒各半煎服。
此方又名仙方活命飲。《婦人良方》和《證治準繩》均載此方,但用量與本方不同(銀花、陳皮各9克,餘藥皆為3克),且多赤芍3克。《醫方集解》也載有本方,無赤芍,但金銀花為9克,餘藥量同本方。
本方功能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活血止痛,主治一切瘡癰腫毒初起,局部紅腫熱痛,全身微惡寒而發熱,舌苔薄白或微黃,脈數有力。
癰瘡腫毒多為經絡不和,營衛失調,熱毒壅結,氣血瘀滯所致。治療須以清熱解毒、理氣活血、散瘀消腫、疏通經絡為法。故方中以金銀花清熱解毒、癰瘡聖藥為主藥,天花粉清熱降火,白芷排膿消腫,當歸活血行瘀,陳皮理氣化濕,防風宣肺疏肝,貝母消痰散結,甘草化毒和中,共為輔藥;乳香調氣,托毒外出,沒藥散瘀消腫而定痛,以為佐藥;穿山甲其性走竄,散癰消腫,皂刺辛散剽銳,潰壅破堅,二藥能貫穿經絡,引藥力直達病所,故以為使藥。加酒煎服是欲使其通行周身,增強散邪之力。
近人實驗研究證明,本方對乙型鏈球菌有高度抑制作用,對葡萄球菌也有很強的抑制作用,故現在臨床上常用它治療多種化膿性炎症,如蜂窩織炎、膿皰瘡、癤腫、化膿性扁桃體炎、乳腺炎、闌尾炎、深部膿腫等屬於熱毒壅結實證者。
本方適用於癰腫瘡毒初起尚未潰破之前。若已潰破出膿者忌服。陰證瘡疽不紅不痛者,忌用本方。
我在臨床上運用此方常收立竿見影之效。藥品用量常比原方稍增大,並且多是隨證加減施用。茲將個人運用此方的經驗體會介紹如下:
(1)治乳癰初起:全瓜蔞30~40克,白芷10克,金銀花15克,歸尾10克,連翹15克,天花粉12克,炙山甲6克,皂角刺5克,乳香3克,沒藥3克,浙貝5克,蒲公英30克,生草節3克,防風5克,水煎服。能消腫止痛,使癰結漸漸消散吸收。
(2)治乳蛾紅腫、寒熱疼痛(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金銀花15~20克,歸尾6克,浙貝母10克、天花粉15克、皂刺3克、炙山甲5克,乳香、沒藥各3克,玄參20克,射幹10克,錦燈籠9克,黃芩10克,牛蒡子10克,防風9克。有惡寒發熱者可加荊芥9克、薄荷5克(後下)。兒童用量酌減。
(3)治腸癰未潰期(急性化膿性闌尾炎未化膿時):金銀花15~20克,歸尾6克,赤芍10克,白芷5克,天花粉12克,連翹15克,防風6克,乳香、沒藥各5克,炙山甲5克,生大黃5~10克,牡丹皮10克,桃仁10克,冬瓜子12~15克,元明粉6~11克(分兩次沖服),水煎服。功能消腫散瘀,解毒除癰,通腑止痛,使腸癰消除。若已化膿,可加重冬瓜子用量,再加生薏米30克、敗醬草15~30克,去炙山甲。總之,在解毒化瘀的同時,必須使其大便通暢,瀉除毒熱,通則不痛,癰結消散。
(4)治無名腫毒初起,紅腫焮痛、憎寒發熱(包括西醫學的急性蜂窩織炎、癰、癤):金銀花12~15克,陳皮5克,歸尾6克,赤芍9克,防風6~9克,白芷6克,生甘草5克,天花粉9克,制乳沒各5克,皂刺5克,炙山甲5克,炒黃芩9克,連翹10克,白殭蠶6克,紫花地丁15~20克。水煎服。功能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真人(仙方)活命飲是臨床常用的處方,無論瘡毒大小,或癰或癤,甚或皮膚經常易起小癤瘡,時發時愈,常年不斷者,均可隨證加減常能取效。一般對熱盛者常減去當歸、陳皮、白芷等辛溫藥,而加入蒲公英、地丁、連翹、黃芩、黃連等,以加強清熱解毒作用。對舌苔厚膩,容易噁心,疼痛不甚劇者,可去乳香、沒藥。對瘡癰等已化膿破潰者,須去掉皂刺、炙山甲。對腫毒僵硬紅腫不易消散者,可加白殭蠶6~9克、地丁15克、莪朮3~5克。臨床上用本方時,常加連翹10~15克、紅花9克、赤芍9~12克、炒黃芩6~9克。
本方與五味消毒飲(銀花10克,野菊花5克,蒲公英5克,紫背天葵子5克,紫花地丁5克)比較,前者適用於瘍瘡癰毒初起兼見微惡寒而發熱,瘡癰之處紅腫熱痛,證屬熱邪壅遏不散而成瘡、癤、癰者;後者也為臨床治瘡癰常用之方,但主用於癰疔癤腫,紅腫熱痛,瘡形如粟,堅硬根深如鐵丁狀者。前者偏于宣散清熱,解毒化瘀,主治癰癤瘡毒;後者偏於解毒消疔,主治療毒癤瘡。我在臨床上用五味消毒飲時,常將用量加大,參考方如下:金銀花15~25克,野菊花10克,蒲公英15~25克,紫背天葵9克,紫花地丁15~25克,水煎服。
小金丹(《外科證治全生集》)
白膠香、草烏、五靈脂、地龍、木鱉子各45克、乳香、沒藥、當歸各22.5克、麝香9克、墨炭3.6克,共為細末,糊丸,每丸重0.6克。每日2次,每次2丸,病重者3丸,搗碎,用溫黃酒或溫開水送下。
功能消毒散結,活瘀解疑。主治氣血凝結,經絡不暢,而生瘰鬁、鼠瘡、乳癰、乳瘡、乳岩、痰核、流注、橫痃、貼骨疽、堅硬疼痛及一切陰疽初起等症。
臨床上常把本丸用於頸淋巴結核、甲狀腺瘤、乳腺增生、乳腺癌、鼠蹊淋巴結腫大,以及胸脅四肢發生硬結腫硬、脂肪瘤等,服用本丸可使腫物縮小或消失。近來也用治於乳腺癌、食道癌、胃癌等病放療、化療後,或手術切除癌腫後,堅持內服本丸一段時間,不少患者使病情減輕,生命延長。經近人實驗研究,本丸能抑制小鼠梭形肉瘤和肉瘤180的生長。即有一定的抗癌作用。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22
- 文章: 3385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Re: 焦樹德方劑心得十講
犀黃丸(《外科證治全生集》)
犀黃(即上好牛黃)1克、麝香4.5克、乳香(去油)30克、沒藥(去油)30克,上藥研細末用黃米飯30克與藥相合,反復搗爛為丸,晾乾(忌火烘)。用陳黃酒送服9克。病生於身體上部的,臨睡時服。病生於下部的,空心時服。
此方又名西黃丸。方中以牛黃清熱解毒化痰為主藥;麝香辛竄通絡,活血散結,並助牛黃化痰之力為輔藥,現已禁用本品;乳香、沒藥活血祛瘀,消腫止痛為佐藥;黃米飯養胃,陳酒活血行氣以助藥力,共為使藥。
本品功能解毒清熱,活瘀散結,主治乳岩、橫痃、瘰鬁、痰核、流注等症。近代多用於淋巴結炎、乳腺炎、乳腺囊性增生、乳腺癌、多發性膿腫、骨髓炎等,見有毒熱結滯證者。
腫瘍已破潰流膿者和體虛、陰虛火旺者,禁用本品。
近些年來經實驗研究,證明本丸能抑制小鼠梭形細胞肉瘤和肉瘤180的生長。故在臨床上常用於各種癌症,作為抗癌藥使用。
我治療食道癌、賁門癌等患者時,常用本丸與啟膈散、旋覆代赭石湯隨證加減同服,有較好的療效。
《外科證治全生集》中還有醒消丸(乳香、沒藥各30克,雄黃15克,麝香4.5克,糊丸,每服9克,服法同上丸),也用於治療痰濕阻滯,經絡不和而致生瘡腫痛、紅腫堅硬等外科病症。近代醫家也常用於各種癌症手術後或化療、放療後的治療。二藥主治雖然大致差不多,但醒消丸中雄黃含有硫化砒,砒為有毒物質,故不可服用太久,以防中毒。如有中毒情況,可用防已10克急煎服。另外醒消丸所含雄黃雖能解毒、治瘡,但其性熱,故火熱太重的瘡癰腫毒者不宜用,或玉樞丹。
太乙紫金丹(《外科正宗》)
山慈姑60克、五倍子30克、千金子霜30克、紅芽大戟45克,共為細粉,再兌研入朱砂粉9克、雄黃粉9克、麝香9克,用濃糯米湯調,製成錠或丸,每服3克,搗碎煎水服,或用粉劑1.5克,溫開水送服。功能開竅通閉,解毒辟穢。主治霍亂、痧脹、山嵐瘴氣、水土不服,或暑濕溫疫之邪,彌漫蒸熏,神明昏亂,以及喉風、蛇咬、癲狂等症。
本藥又名紫金錠,也稱玉樞丹,為居家旅行常備之藥。我常將它用於腎炎尿毒癥,出現嘔吐,惡逆不食等症時,常用玉樞丹0.3~0.6克隨應證湯藥服。
近些年來也有將本品用於抗癌的。常在食道癌、胃癌、肺癌等手術或化療、放療後用本品l~2克分2次隨湯藥送服。
我在治療食道癌、賁門癌、胃癌初起,病人吞咽有一定障礙,但尚能納食,西醫未能確診者,常用生赭石20~30克(先煎),旋覆花10克(布包),半夏10克(口渴者可不用),黨參10克,沙參10克,丹參15克,川貝母9克,香附10克,焦四仙各9克,生白朮6~9克,茯苓10克,莪朮3~6克,蘇子、梗各9克,水煎服,作為基礎方隨證加減。同時隨湯藥送服玉樞丹l~1.5克,一日2次,以加強解毒散結之力,有癌可治,無癌可防。對已經動過手術,或接受過化療、放療的患者,也常用上方加生白朮6~12克、當歸6克,舌紅口渴者可再加生地9~12克。一般多再加西洋參3~9克(另煎兌入),同時隨湯藥送服西黃丸3克或小金丹1.5克或玉樞丹1~1.5克,一日2次,常取得較好效果,請作參考。
對肺癌手術後或化療、放療後,則常用麻杏二三湯、百合固金湯等隨證加減,同時隨湯藥送服西黃丸3克,一日2次,或小金丹1.5克,一日2次。
飛龍奪命丹(《增補萬病回春》)
蟾酥6克、冰片1.5克、輕粉1.5克、麝香1.5克、血竭9克、寒水石(鍛)9克、銅綠9克、乳香9克、沒藥9克、膽礬9克、雄黃6克、朱砂9克、蝸牛21個、蜈蚣(酒浸炙黃)l條,上藥各研為極細粉末,將蝸牛研爛加蟾酥合研成粘稠狀,再加入輕粉等各藥粉,反復研磨到極均勻,做成綠豆大的藥丸。每次服20丸,用蔥白15釐米搗爛,包裹為丸藥,用無灰酒燒熱,候能飲送服,蓋被取汗。病在身體上部者飯後服,病在下部者飯前服。
本藥有拔毒消腫、祛腐止痛的功能。主治療毒惡瘡、腦疽發背、對口瘡瘍、乳癰、乳岩、附骨陰疽,及一切無名腫毒、潰爛疼痛、麻木昏憒等病症。
本品也可外用,或用醋研開,調塗患處;或用針刀把瘡刺破,把藥做成錠狀插入瘡口內(治療瘡常採用此法),同時再內服應證的湯藥。
《外科正宗》有蟾酥丸,方中無蜈蚣,餘藥同,用量稍不同。治證相同,可與本藥互為代用。
近代醫家常把古人治療惡瘡、疔毒、及惡疽的丸藥、錠藥、丹藥,用治於今人的惡性腫瘤,常常收到較好的效果。故本品也常被用於治癌、抗癌。並且近些年有不少學者對其中的有關藥物進行了實驗研究,經動物實驗說明本品有一定的抗腫瘤作用。尤其是其中的蟾酥,實驗證明不但有很好的抗炎作用,並且有抗放射、抗腫瘤作用。用金黃色葡萄球菌造成家兔的局部感染,然後注射蟾酥注射液,則可阻止病灶擴散,使周圍紅腫消退。也有的報導,蟾酥對小鼠肉瘤180有效,在試管中對白血病細胞有抑制作用,能延長患精原細胞瘤、腹水癌和肝癌小鼠的生存期,並增強網狀內皮細胞的功能等等。本藥不但含有蟾酥,並且還有多種解毒活瘀之品,故也有一定的抗癌作用。
我也曾讓患者服用應證湯藥的同時,加服飛龍奪命丹(北京的藥店曾將本藥改名為「癰疽消毒丸」),每次5粒(北京產),一日2次,蔥白煎湯送服,用於治療子宮頸癌、腸癌、肺癌等。
另外,《外科證治全生集》尚有梅花點舌丹(熊膽、梅花冰片、雄莆、硼砂、血竭、葶藶子、沉香、乳香、沒藥、珍珠、牛黃、麝香、蟾酥、朱砂、金箔。小丸,綠豆大,可內服,亦可外用),功能與飛龍奪命丹相近,功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主治療瘡、腦疽、發背、紅腫癰癤、一切無名熱毒初起。但梅花點舌丹其藥性偏涼,故還可用於實火牙痛、喉痛、喉蛾、喉風、口舌生瘡、小兒急驚風等。凡陰疽及陰虛內熱、小兒慢驚風等病者證,皆禁用。本品孕婦忌服。
前些年,在患者買不到西黃丸、小金丹、飛龍奪命丹時,也常用梅花點舌丹代替,用於各種癌症患者在服用辨證論治的湯藥時,加服l~3丸,一日2次。服用時先飲水一口,將藥丸放在舌上,感到口舌發麻時,再用溫黃酒或溫開水送下,故名「點舌」丹。
第九講 婦兒科常用的方劑
有些患有婦科病如痛經、月經不調、白帶、久不受孕、惡阻等等,以及產後遺留的一些雜病的病人,往往到內科診治。也有些小兒患咳嗽、哮喘、泄瀉、發熱、嘔吐、吐乳、驚風等病,家長也常常帶他們到內科求治。所以在臨床上產生了「內、婦、兒科不分」的說法。這說明一些常見的婦科、兒科疾病,作為內科醫師也應當熟悉,尤其在基層醫療單位,更應如此。當然婦、兒專科醫師對本科疾病的研究,更為深細,不是一般內科醫師所能代替的。因為我在臨床上也常遇到一般的婦兒科常見病患者來要求診治,經過辨證論治,也能收到良好療效。故本講介紹一些婦兒科常用方劑,以應患者的一般需要。
溫經湯(《金匱要略》)
吳茱萸三兩、當歸二兩、川芎二兩、白芍二兩、人參二兩、桂枝二兩、阿膠二兩、丹皮二兩、生薑二兩、甘草二兩、麥冬一升(去心)、半夏半升,上十二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以上的用量為漢劑。我在臨床上使用本方時,常將用量改為:吳茱萸9克,當歸6克,川芎6克,白芍9克,黨參6~9克,桂枝9克,阿膠6克(烊化),丹皮6~9克,生薑6克,甘草5克,麥冬6~9克,半夏6~9克。水煎服。
本方功能溫經散寒,養血暖宮。主治婦人子宮虛寒,久不受孕,以及月經不調,或趕前,或錯後,或經來過多,或逾期不潮。兼治漏血不止,下午低熱,手心煩熱,少腹裏急,唇口乾燥,以及年過50,月經仍來潮等症。凡血分虛寒而經血不調者,皆可用以治療。
方中以吳茱萸辛熱溫中,疏肝燥脾,暖沖脈,祛裏急,善治下腹疼痛為主藥。輔以歸、芍養血調血;川芎血中氣藥,升陽開鬱,行血活瘀;人參補脾肺之氣,以助生化氣血;桂枝溫經通脈,配白芍能調和營衛緩急定痛,配吳茱萸溫經散寒。又以丹皮瀉血中伏火,通脈祛瘀;麥冬清心除煩,潤肺化痰;阿膠養肝滋腎,止血祛瘀;半夏和胃健脾下逆氣,止嘔煩,甘草補脾胃,瀉心火,共為佐藥。以生薑辛溫行陽,宣行經絡為使藥。
我曾用本方去人參、半夏,加川斷炭15~30克、赤石脂12克(先煎)、艾炭30克,水煎服,治療婦女年已50多歲,月經仍來潮,且量多。經服上方3劑即減少,7劑即愈。為了鞏固療效,又將湯藥方3劑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9克,每服1丸,每日2~3次。追訪10餘年未犯崩漏症。
也曾用本方去人參、半夏、麥冬,加炮美5克、紫石英12克(先煎)、香附9克、紫肉桂5克,治療青中年婦女子宮寒冷、月經不調、久不受孕之症。
本方與《校注婦人良方》溫經湯(當歸、川芎、芍藥、桂心、莪朮(醋炒)、丹皮各1.5克,人參、牛膝、炙甘草各2克)比較;《金匱》溫經湯偏於暖肝養血而溫經散寒,調經、補血、止漏的效果比較好;《良方》溫經湯偏於暖腎、活血而溫經散寒,活血化瘀,除血室寒凝,效果較好,臨床使用時用量可適當加重些。
我曾用《良方》溫經湯去川芎、人參、牛膝,加桃仁9克、紅花6克、三稜5克、川斷炭15克、炒五靈脂10克、艾炭20~30克,用於治療子宮肌瘤,常收到良好效果,瘤體可縮小。無大量出血者,可去艾炭。反之如伴有子宮出血者,可再加棕炭20~30克、阿膠珠10克、赤石脂12~15克(先煎)。
芎歸膠艾湯(《金匱要略》)
川芎二兩、阿膠二兩、甘草二兩、艾葉三兩、當歸三兩、白芍四兩、乾地黃六兩(原方無量,據《千金方》補入),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渣,內膠令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作。
上記的藥物用量及煎服法均為原書所記者,今人多改為今制使用。參考用量如下:川芎6克,阿膠9克(烊化),甘草5克,艾葉9克,當歸9克,白芍12~15克,生地18~24克,水煎,分2次服。
本方又名「膠艾湯」,也有的稱「膠艾四物湯」。功能養血調經,止血安胎。主治婦女下元不足,沖任虛損,崩漏下血,淋漓不斷,或月經過多,或懷孕後下血,或妊娠腹中痛等症。方中以阿膠滋陰養血,固沖止血,艾葉暖宮安胎,止胎動下血,共為主藥,故名膠艾湯,《金匱》文中也有此名你。當歸、白芍、生地、川芎為後世的四物湯,功專養血調經,補沖任,安胎孕,且甘草配白芍更能緩急止痛,諸藥共為佐使。本方的特點是主用於沖任不足的下血崩漏,胎動不安等症。
我曾治一中年婦人,懷孕已4個多月,近半個多月來子宮不斷出血,腰腹略感發墜,到婦產科檢查,謂胎兒正常,經注射止血劑未效。
我診其脈沉細滑數,舌苔略白厚微黃,診為下元不足,陽精進入陰血(懷胎),陰受陽擾,胎前多熱,血熱妄行故發為胎漏,此屬血虛夾胎熱之證。治法滋養下元,固沖安胎,涼血止血,方用膠艾湯加減:
桑寄生30克,川斷炭30克,炒白朮6克,子黃芩12克,蘇梗12克,生地30克,當歸10克,白芍12克,艾葉6克,阿膠12克(烊化),黃柏炭12克,共進12劑而安。
張某某,女,28歲,素日健康,但近半年來月經趕前,每月提前約10天左右,經色鮮紅,略有口乾渴,腰腿酸困,餘無大苦。舌苔薄白,舌質微紅,脈細滑略數。診為血虛生內熱,熱擾血海,故月經提前來潮,其色鮮紅無血塊,而有口乾渴之證。治法調經固沖,涼血止血。方宗膠艾湯出入:土地20克,川斷18克,炒杜仲15克,當歸克,白芍12克,阿膠塊12克(烊化服),艾炭20克,黃芩炭12克,補骨脂9克,水煎服。另用三七粉2克,分兩次隨湯藥沖服。連進14付,月經按期來潮。囑下月來潮前10天即服上方10付,使月經應期而至。
照此服法,連用3個月,均在月經來前2周即服上方12劑,使月經每月按期來潮。自此治後,諸症痊癒,月經正常。
近代臨床上常將本方用於先兆流產及產後子宮恢復不全而出血、月經趕前、月經過多等病屬於血虛下元不足之證者。如用於安胎時,一般常加條黃芩9~12克、白朮6~9克、桑寄生20~30克、川斷12~18克。
當歸芍藥散(《金匱要略》)
當歸三兩、芍藥(白芍)一斤、茯苓四兩、白朮四兩、澤瀉半斤、川芎三兩,六味杵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為細末,每服3克溫酒送服,一日3次。)
近世多把此方作為湯劑應用,其用量如下:當歸6~9克,白芍30~45克,茯苓12克,白朮9~12克,澤瀉15~25克,川芎6~9克。水煎分2次服。
功能養血益脾。主治婦人懷孕腹中絞痛和婦人腹中諸痛。婦女懷孕後,胎須血養。如血氣不足,陰承于陽,腎反晦土,脾鬱不伸,中焦氣血不調,故產生急痛。方中以當歸養血;白芍益血緩急而止痛;茯苓、白朮健脾化濕,扶助中運,並固胎元;澤瀉瀉其脾鬱所滯之水濕;川芎辛竄舒達,以暢達欲伸之血氣,共達養血益脾、止痛安胎之效。
我常用本方治療婦女腹中絞痛、鈍痛、抽痛、刺痛等各種腹痛症。這些患者都是經過西醫檢查,未找到器質性改變,各種化驗指針均在正常範圍之內,不能確診的腹痛待查病人。用此方隨證加減,常常取得良好效果。今把經驗方介紹如下,謹供參考。
當歸10克,白芍30克,茯苓15克,澤瀉20克,川芎6克,元胡9克,炒五靈脂12克,烏藥12克,炒小茴香6克。
痛處固定不移,刺痛不已者,加丹參30克、蒲黃10克(布包)、砂仁6克。
鈍痛綿綿,疼痛範圍較大,不易指出疼痛點者,加白朮9克、乾薑6克。
抽痛喜暖,痛劇時自覺有氣向心口攻串者,加桂枝15克、紫肉桂6克、炒橘核10克、荔枝核10克、吳茱萸6克。
絞痛、急痛不休者,白芍加至35~45克,再加制附片6~10克、炮薑5克、白朮9克、廣木香9克,元胡改為12克。
有蛔蟲者,可加烏梅6克、川椒6克,使君子10克、川連6克、廣木香6~9克、細辛3克、乾薑6克。
月經來時疼痛加重者加桃仁10克、紅花10克、炮薑6克、紫肉桂3~5克、香附10克、莪朮6克。
月經來後疼痛明顯者,可加炒白朮10克、熟地15克、吳茱萸6克、陳皮10克、廣木香6克。
最有意思的是最近治療一男性壯年患者,半年多來大約每週發作腹痛1次,每次3~5天,痛處為右腰腹部偏上些有時波及到右脅下後部,二便飲食均正常,經幾家醫院做多種檢查均未發現異常。舌苔略白,脈象沉而略弦。四診合參認為此亦屬腹中絞痛,處方用當歸芍藥散加減:當歸10克,白芍35克,澤瀉20克,茯苓12克,柴胡10克,炒黃芩10克,炒川楝子12克,白蒺藜12克,皂刺6克,紅花10克,元胡10克,炒五靈脂12克,蒲黃10克(布包),桂枝12克,烏賊骨6克,焦檳榔12克。共進14劑而愈。
個人體會使用當歸芍藥散方時,一定要注意白芍的用量要大。《神農本草經》中說本品主「腹痛」,並說「止痛」,《本草綱目》說「白芍益脾,能於土中瀉木」。況且方中還配有白朮、茯苓,故本方治腹痛,並非單純地象近代所說的功在止痛,而是能夠強健中焦,使脾氣足而達到扶正祛邪目的。再者,方中還重用了澤瀉(用量僅次於白芍),以利水除濕,而助脾運化,扶助中焦。如《神農本草經》中說澤瀉能「養五臟、益氣力、肥健,久服耳目聰明。」澤瀉還能瀉肝腎水濕邪氣,白芍也能土中瀉木,說明本方不但能益中焦,而且能夠調和肝脾。又有當歸養肝血而調經,川芎行血鬱並主「寒痹筋攣」(《神農本草經》)而溫行全身血氣,故對婦女腹痛實為治本之劑,能達到治中為主而益全身的功效。由於我體會本方是益脾調肝之藥,故治上述男性腹痛患者時,考慮其疼痛部位雖雲在腹部(脾),但其具體部位接近於肝經(右腰腹稍上方,右脅後稍下部),且其發作有定時,是與少陽經有關,故選用了當歸芍藥散方,並配用柴胡、黃芩、川楝子、白蒺藜調肝膽之品,因其痛處比較固定,時已半年,故又加失笑散等活血祛瘀藥,肝脾同治而取效,進一步體會到了仲景先師組方之妙。
毓麟珠(張景岳)
人參60克、土炒白朮60克、茯苓60克、酒炒白芍60克、當歸120克、熟地120克、川芎30克、炙甘草30克、菟絲子120克、酒炒杜仲60克、鹿角霜60克、川椒60克,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9克,每空心服1~2丸,溫酒或溫開水送服。
本方又名毓麟丸、調經毓麟珠、助孕八珍丸。功能補益氣血,溫養肝腎,強固沖任,調經助孕。主治婦人氣血不足,肝腎兩虛,月經不調或後錯色淡,或量少腹痛,或淋漓不斷,腰膝酸軟,小腹冷痛,性欲減退,身體瘦弱,久不受孕等症。方中以參、術、苓甘健脾補氣;地、芎、歸、芍補血養肝,固沖任;菟絲子、杜仲、鹿角霜溫腎養肝,益精補沖;川椒補命門之火,溫煦胞宮,暖督助陽。諸藥相合而達溫養先天腎氣以生精,培補後天脾氣以化血,調攝沖任,暖宮助孕之效。
若月經後錯,行經腹痛者,可加補骨脂30克、紫肉桂30克,甚者再加吳茱萸15克,若兼白帶可再加龍骨30克。
若子宮寒甚,或泄或痛,可加制附片30克、炮薑30克。
若肝氣鬱滯,怒氣不順而氣滯腹脹者,可加香附60克,甚者可再加沉香15克。
若血熱多火,月經超前者,可加川斷60克、地骨皮60克。
若內熱甚者,可用湯劑先暫清其火,以後再服本丸,或用清熱藥煎湯為引送服。
男性氣血不足,肝腎兩虛,精液清冷而不育者,可加枸杞子60克、胡桃肉60克、鹿角膠60克、懷山藥60克、山萸肉60克、巴戟天60克。
我治療婦女婚後久不生育,經醫院檢查無生理障礙者,常先用此丸藥方隨證加減,改為湯藥,先服20~30劑,以調理月經,月經調順後,即以此方加減製成丸藥服用,絕大多數都能成功。在我記憶中已有七八十名婦女經如此治療後已生出了可愛的小寶寶。茲將我常用的調經湯方和助孕丸方簡介如下:
(1)調經湯方:熟地10~20克,當歸10克,白芍12克,川芎6克,白朮10克,茯苓15克,香附10克,生艾葉6~9克,川斷10~15克,炮薑3~6克,紅花5克,桃仁5克,水煎服。
月經趕前、量多者,去川芎、紅花,加炒黃芩10克、杜仲炭15克、黃柏炭10~12克。改熟地為生熟地各12克,炮薑改為3克,川斷改為川斷炭15~20克,或再加阿膠珠6~9克。
行經腹痛者加吳茱萸6克、炒五靈脂12克、元胡10克、烏藥12克。月經後錯,量少色淡者,加黨參10克、紫肉桂5克,改川芎為9克,改紅花、桃仁為各9克。
白帶多者,加半夏10克、蒼朮10克、白雞冠花15克、鍛龍骨15~20克,改茯苓約20~25克。
多次於懷孕二三個月即自然流產者,加桑寄生20~30克、杜仲15克、黨參10克、補骨脂10克、山茱萸10克、懷山藥12克。去炮姜、生艾葉。並囑再懷孕後即趕緊服中藥保胎藥,以防再流產。
經醫院檢查輸卵管不通者,除按上述隨證加減藥物外,可再加莪朮3~6克、三稜5克、制附子6克、炙山甲6克。
小腹經常發涼,子宮寒冷,久不受孕者,可加紫石英15~30克(先煎)、紫肉桂3~6克、川椒3~5克。
有不少婦女經服用本湯藥調理月經後,尚未配製丸藥,已經懷孕。
(2)助孕丸方:熟地90克,生地15克,當歸50克,白芍60克,川芎40克,黨參50克、白朮50克,茯苓80克,炙甘草30克,益母草60克,鹿角霜50克,杜仲60克,吳茱萸40克,川椒25克,川斷50克,補骨脂40克,山萸肉50克,生艾葉30克,香附50克,紫肉桂20克。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9克,一日3次,每次1丸,飯前服。
啟宮丸《醫方集解》)
川芎60克、白朮60克、半夏曲60克、香附60克、茯苓30克、神曲30克、橘紅12克、炙甘草12克,共為細末,水丸綠豆大,每服3克,一日2~3次。
本方功能化痰和血、燥濕除鬱。主治婦人身體肥盛,濕滯氣鬱,子宮脂滿,久不受孕。中醫學認為肥人多痰,故方中以半夏、白朮、橘紅燥濕化痰為主藥;輔以香附、神曲理氣消滯;佐以川芎散鬱和血;使以苓、草去濕和中,以助生氣。壅者通,塞者啟(中醫學認為,婦女過於肥盛者,因子宮脂滿壅塞故不受孕),故能受孕。
關於「婦人肥盛,子宮脂滿不孕」之說,為中醫學傳統的說法。近人尚未對此做科學的研究,但以上方隨證加減治療體肥不孕之症,確有一定效果,並且為臨床所常用,故仍存其說,俟近代科學研究後,再作出確切的解釋。
我在臨床上治療婦人體肥盛而不孕者,常先將此方隨證加減改為湯藥:半夏10克,橘紅10克,茯苓18克,蒼、白朮各6克,澤瀉15克,當歸9克,白芍10克,川芎6~9克,香附9克,神曲10克,澤蘭10克,水煎服,約服用20~30劑,再以啟宮丸常服。也有時一邊吃湯藥一邊服啟宮丸,常能收效。
保胎丸(《北京市中成藥規範》)
茯苓120克、黨參120克、白朮120克、當歸120克、桑寄生90克、川芎90克、川貝母60克、薑厚朴30克、熟地120克、生黃耆120克、白芍120克、艾炭120克、菟絲子120克、炒枳殼90克、生阿膠60克、荊芥穗30克、羌活15克、甘草15克,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6克,每服2丸,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本方又名嗣育保胎丸,根劇《胎產心法》中保產無憂方加味而成。功能補氣養血,保產安胎。主治孕婦氣血虛弱,腰酸腿軟,足膝浮腫,噁心嘔吐,胎動不安,屢經小產、流產、以及胎位不正、臨盆艱難等病症。
在臨床上也常將本丸藥方稍事精減,改為湯藥服用,也可稱保胎湯、保產湯、保產神效湯、保產無憂湯等,並且《濟生方》、《胎產心法》、《傅青主女科》等書中也均有類似方名、或散、或丸、或湯等等。我在臨床上遇到要求保胎、防止小產或要求保胎,使胎兒發育良好、聰慧、強壯,或要求吃保胎藥,以使臨盆時順利分娩等之婦人時,常在保胎丸方的基礎上隨證加減,使之服7~20劑湯藥(根據情況或一周3劑或一周2劑),然後令常服保胎丸。也有的每週2~3劑,服4周後,改為每10~15天服1劑,直到臨產時。今將我常用的保胎基礎方及加減法介紹如下:
炒芥穗3~5克,黃耆6克,菟絲子6克,當歸10克,白朮6克,桑寄生15克,川貝母6克,白芍12克,川斷12克,炒黃芩10克,茯苓9克,黨參6克,羌活3克,炙甘草2.5克。水煎服。
腰酸沉重,小腹發墜,有早產之勢者,改桑寄生為30克、川斷為15~20克、白朮為9~12克,加黃芩12克、杜仲15克、山萸肉10克、生地15~20克。
如懷孕四五個月,出現腰腹墜痛,兩腿無力,陰道時有少量血樣物流出者,可加生地炭30克、杜仲炭20克、川斷炭30克、棕炭30克、黃柏炭15克,去川斷、川貝,改桑寄生為30克、炒芥穗為12克、黃耆為12克、菟絲子為10克、白朮9~12克、黨參為9~12克。
如孕婦無自覺不適症狀,舌脈均無異常者,可進我的原方,不必每日1劑,用量也不宜加大,以調養氣血,安胎保產為主。
保胎丸方藥味雖然比較多,但其組方原則井井有序,非常精當。中醫學理論認為,胎元需血來榮養,血以和為補,當歸、白芍、川芎養血、和血,氣以通為補,黃耆、甘草、厚朴、枳殼理氣、益氣,熟地、菟絲子、桑寄生補腎固胎元,川貝母運胎順產,羌活、芥穗升舉胎元,艾炭、阿膠止血養血,防止胎動不安。諸藥共用,補而不滯,疏而無破,共奏安胎保產之效。但陰虛血熱者不可用。
近代除將本丸藥用於安胎之外,還常用治於習慣性流產、先兆流產等。治療先兆流產時,宜減去運胎順產之品,以免破氣,加補腎安胎之藥,以防流產。
犀黃(即上好牛黃)1克、麝香4.5克、乳香(去油)30克、沒藥(去油)30克,上藥研細末用黃米飯30克與藥相合,反復搗爛為丸,晾乾(忌火烘)。用陳黃酒送服9克。病生於身體上部的,臨睡時服。病生於下部的,空心時服。
此方又名西黃丸。方中以牛黃清熱解毒化痰為主藥;麝香辛竄通絡,活血散結,並助牛黃化痰之力為輔藥,現已禁用本品;乳香、沒藥活血祛瘀,消腫止痛為佐藥;黃米飯養胃,陳酒活血行氣以助藥力,共為使藥。
本品功能解毒清熱,活瘀散結,主治乳岩、橫痃、瘰鬁、痰核、流注等症。近代多用於淋巴結炎、乳腺炎、乳腺囊性增生、乳腺癌、多發性膿腫、骨髓炎等,見有毒熱結滯證者。
腫瘍已破潰流膿者和體虛、陰虛火旺者,禁用本品。
近些年來經實驗研究,證明本丸能抑制小鼠梭形細胞肉瘤和肉瘤180的生長。故在臨床上常用於各種癌症,作為抗癌藥使用。
我治療食道癌、賁門癌等患者時,常用本丸與啟膈散、旋覆代赭石湯隨證加減同服,有較好的療效。
《外科證治全生集》中還有醒消丸(乳香、沒藥各30克,雄黃15克,麝香4.5克,糊丸,每服9克,服法同上丸),也用於治療痰濕阻滯,經絡不和而致生瘡腫痛、紅腫堅硬等外科病症。近代醫家也常用於各種癌症手術後或化療、放療後的治療。二藥主治雖然大致差不多,但醒消丸中雄黃含有硫化砒,砒為有毒物質,故不可服用太久,以防中毒。如有中毒情況,可用防已10克急煎服。另外醒消丸所含雄黃雖能解毒、治瘡,但其性熱,故火熱太重的瘡癰腫毒者不宜用,或玉樞丹。
太乙紫金丹(《外科正宗》)
山慈姑60克、五倍子30克、千金子霜30克、紅芽大戟45克,共為細粉,再兌研入朱砂粉9克、雄黃粉9克、麝香9克,用濃糯米湯調,製成錠或丸,每服3克,搗碎煎水服,或用粉劑1.5克,溫開水送服。功能開竅通閉,解毒辟穢。主治霍亂、痧脹、山嵐瘴氣、水土不服,或暑濕溫疫之邪,彌漫蒸熏,神明昏亂,以及喉風、蛇咬、癲狂等症。
本藥又名紫金錠,也稱玉樞丹,為居家旅行常備之藥。我常將它用於腎炎尿毒癥,出現嘔吐,惡逆不食等症時,常用玉樞丹0.3~0.6克隨應證湯藥服。
近些年來也有將本品用於抗癌的。常在食道癌、胃癌、肺癌等手術或化療、放療後用本品l~2克分2次隨湯藥送服。
我在治療食道癌、賁門癌、胃癌初起,病人吞咽有一定障礙,但尚能納食,西醫未能確診者,常用生赭石20~30克(先煎),旋覆花10克(布包),半夏10克(口渴者可不用),黨參10克,沙參10克,丹參15克,川貝母9克,香附10克,焦四仙各9克,生白朮6~9克,茯苓10克,莪朮3~6克,蘇子、梗各9克,水煎服,作為基礎方隨證加減。同時隨湯藥送服玉樞丹l~1.5克,一日2次,以加強解毒散結之力,有癌可治,無癌可防。對已經動過手術,或接受過化療、放療的患者,也常用上方加生白朮6~12克、當歸6克,舌紅口渴者可再加生地9~12克。一般多再加西洋參3~9克(另煎兌入),同時隨湯藥送服西黃丸3克或小金丹1.5克或玉樞丹1~1.5克,一日2次,常取得較好效果,請作參考。
對肺癌手術後或化療、放療後,則常用麻杏二三湯、百合固金湯等隨證加減,同時隨湯藥送服西黃丸3克,一日2次,或小金丹1.5克,一日2次。
飛龍奪命丹(《增補萬病回春》)
蟾酥6克、冰片1.5克、輕粉1.5克、麝香1.5克、血竭9克、寒水石(鍛)9克、銅綠9克、乳香9克、沒藥9克、膽礬9克、雄黃6克、朱砂9克、蝸牛21個、蜈蚣(酒浸炙黃)l條,上藥各研為極細粉末,將蝸牛研爛加蟾酥合研成粘稠狀,再加入輕粉等各藥粉,反復研磨到極均勻,做成綠豆大的藥丸。每次服20丸,用蔥白15釐米搗爛,包裹為丸藥,用無灰酒燒熱,候能飲送服,蓋被取汗。病在身體上部者飯後服,病在下部者飯前服。
本藥有拔毒消腫、祛腐止痛的功能。主治療毒惡瘡、腦疽發背、對口瘡瘍、乳癰、乳岩、附骨陰疽,及一切無名腫毒、潰爛疼痛、麻木昏憒等病症。
本品也可外用,或用醋研開,調塗患處;或用針刀把瘡刺破,把藥做成錠狀插入瘡口內(治療瘡常採用此法),同時再內服應證的湯藥。
《外科正宗》有蟾酥丸,方中無蜈蚣,餘藥同,用量稍不同。治證相同,可與本藥互為代用。
近代醫家常把古人治療惡瘡、疔毒、及惡疽的丸藥、錠藥、丹藥,用治於今人的惡性腫瘤,常常收到較好的效果。故本品也常被用於治癌、抗癌。並且近些年有不少學者對其中的有關藥物進行了實驗研究,經動物實驗說明本品有一定的抗腫瘤作用。尤其是其中的蟾酥,實驗證明不但有很好的抗炎作用,並且有抗放射、抗腫瘤作用。用金黃色葡萄球菌造成家兔的局部感染,然後注射蟾酥注射液,則可阻止病灶擴散,使周圍紅腫消退。也有的報導,蟾酥對小鼠肉瘤180有效,在試管中對白血病細胞有抑制作用,能延長患精原細胞瘤、腹水癌和肝癌小鼠的生存期,並增強網狀內皮細胞的功能等等。本藥不但含有蟾酥,並且還有多種解毒活瘀之品,故也有一定的抗癌作用。
我也曾讓患者服用應證湯藥的同時,加服飛龍奪命丹(北京的藥店曾將本藥改名為「癰疽消毒丸」),每次5粒(北京產),一日2次,蔥白煎湯送服,用於治療子宮頸癌、腸癌、肺癌等。
另外,《外科證治全生集》尚有梅花點舌丹(熊膽、梅花冰片、雄莆、硼砂、血竭、葶藶子、沉香、乳香、沒藥、珍珠、牛黃、麝香、蟾酥、朱砂、金箔。小丸,綠豆大,可內服,亦可外用),功能與飛龍奪命丹相近,功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主治療瘡、腦疽、發背、紅腫癰癤、一切無名熱毒初起。但梅花點舌丹其藥性偏涼,故還可用於實火牙痛、喉痛、喉蛾、喉風、口舌生瘡、小兒急驚風等。凡陰疽及陰虛內熱、小兒慢驚風等病者證,皆禁用。本品孕婦忌服。
前些年,在患者買不到西黃丸、小金丹、飛龍奪命丹時,也常用梅花點舌丹代替,用於各種癌症患者在服用辨證論治的湯藥時,加服l~3丸,一日2次。服用時先飲水一口,將藥丸放在舌上,感到口舌發麻時,再用溫黃酒或溫開水送下,故名「點舌」丹。
第九講 婦兒科常用的方劑
有些患有婦科病如痛經、月經不調、白帶、久不受孕、惡阻等等,以及產後遺留的一些雜病的病人,往往到內科診治。也有些小兒患咳嗽、哮喘、泄瀉、發熱、嘔吐、吐乳、驚風等病,家長也常常帶他們到內科求治。所以在臨床上產生了「內、婦、兒科不分」的說法。這說明一些常見的婦科、兒科疾病,作為內科醫師也應當熟悉,尤其在基層醫療單位,更應如此。當然婦、兒專科醫師對本科疾病的研究,更為深細,不是一般內科醫師所能代替的。因為我在臨床上也常遇到一般的婦兒科常見病患者來要求診治,經過辨證論治,也能收到良好療效。故本講介紹一些婦兒科常用方劑,以應患者的一般需要。
溫經湯(《金匱要略》)
吳茱萸三兩、當歸二兩、川芎二兩、白芍二兩、人參二兩、桂枝二兩、阿膠二兩、丹皮二兩、生薑二兩、甘草二兩、麥冬一升(去心)、半夏半升,上十二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以上的用量為漢劑。我在臨床上使用本方時,常將用量改為:吳茱萸9克,當歸6克,川芎6克,白芍9克,黨參6~9克,桂枝9克,阿膠6克(烊化),丹皮6~9克,生薑6克,甘草5克,麥冬6~9克,半夏6~9克。水煎服。
本方功能溫經散寒,養血暖宮。主治婦人子宮虛寒,久不受孕,以及月經不調,或趕前,或錯後,或經來過多,或逾期不潮。兼治漏血不止,下午低熱,手心煩熱,少腹裏急,唇口乾燥,以及年過50,月經仍來潮等症。凡血分虛寒而經血不調者,皆可用以治療。
方中以吳茱萸辛熱溫中,疏肝燥脾,暖沖脈,祛裏急,善治下腹疼痛為主藥。輔以歸、芍養血調血;川芎血中氣藥,升陽開鬱,行血活瘀;人參補脾肺之氣,以助生化氣血;桂枝溫經通脈,配白芍能調和營衛緩急定痛,配吳茱萸溫經散寒。又以丹皮瀉血中伏火,通脈祛瘀;麥冬清心除煩,潤肺化痰;阿膠養肝滋腎,止血祛瘀;半夏和胃健脾下逆氣,止嘔煩,甘草補脾胃,瀉心火,共為佐藥。以生薑辛溫行陽,宣行經絡為使藥。
我曾用本方去人參、半夏,加川斷炭15~30克、赤石脂12克(先煎)、艾炭30克,水煎服,治療婦女年已50多歲,月經仍來潮,且量多。經服上方3劑即減少,7劑即愈。為了鞏固療效,又將湯藥方3劑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9克,每服1丸,每日2~3次。追訪10餘年未犯崩漏症。
也曾用本方去人參、半夏、麥冬,加炮美5克、紫石英12克(先煎)、香附9克、紫肉桂5克,治療青中年婦女子宮寒冷、月經不調、久不受孕之症。
本方與《校注婦人良方》溫經湯(當歸、川芎、芍藥、桂心、莪朮(醋炒)、丹皮各1.5克,人參、牛膝、炙甘草各2克)比較;《金匱》溫經湯偏於暖肝養血而溫經散寒,調經、補血、止漏的效果比較好;《良方》溫經湯偏於暖腎、活血而溫經散寒,活血化瘀,除血室寒凝,效果較好,臨床使用時用量可適當加重些。
我曾用《良方》溫經湯去川芎、人參、牛膝,加桃仁9克、紅花6克、三稜5克、川斷炭15克、炒五靈脂10克、艾炭20~30克,用於治療子宮肌瘤,常收到良好效果,瘤體可縮小。無大量出血者,可去艾炭。反之如伴有子宮出血者,可再加棕炭20~30克、阿膠珠10克、赤石脂12~15克(先煎)。
芎歸膠艾湯(《金匱要略》)
川芎二兩、阿膠二兩、甘草二兩、艾葉三兩、當歸三兩、白芍四兩、乾地黃六兩(原方無量,據《千金方》補入),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渣,內膠令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作。
上記的藥物用量及煎服法均為原書所記者,今人多改為今制使用。參考用量如下:川芎6克,阿膠9克(烊化),甘草5克,艾葉9克,當歸9克,白芍12~15克,生地18~24克,水煎,分2次服。
本方又名「膠艾湯」,也有的稱「膠艾四物湯」。功能養血調經,止血安胎。主治婦女下元不足,沖任虛損,崩漏下血,淋漓不斷,或月經過多,或懷孕後下血,或妊娠腹中痛等症。方中以阿膠滋陰養血,固沖止血,艾葉暖宮安胎,止胎動下血,共為主藥,故名膠艾湯,《金匱》文中也有此名你。當歸、白芍、生地、川芎為後世的四物湯,功專養血調經,補沖任,安胎孕,且甘草配白芍更能緩急止痛,諸藥共為佐使。本方的特點是主用於沖任不足的下血崩漏,胎動不安等症。
我曾治一中年婦人,懷孕已4個多月,近半個多月來子宮不斷出血,腰腹略感發墜,到婦產科檢查,謂胎兒正常,經注射止血劑未效。
我診其脈沉細滑數,舌苔略白厚微黃,診為下元不足,陽精進入陰血(懷胎),陰受陽擾,胎前多熱,血熱妄行故發為胎漏,此屬血虛夾胎熱之證。治法滋養下元,固沖安胎,涼血止血,方用膠艾湯加減:
桑寄生30克,川斷炭30克,炒白朮6克,子黃芩12克,蘇梗12克,生地30克,當歸10克,白芍12克,艾葉6克,阿膠12克(烊化),黃柏炭12克,共進12劑而安。
張某某,女,28歲,素日健康,但近半年來月經趕前,每月提前約10天左右,經色鮮紅,略有口乾渴,腰腿酸困,餘無大苦。舌苔薄白,舌質微紅,脈細滑略數。診為血虛生內熱,熱擾血海,故月經提前來潮,其色鮮紅無血塊,而有口乾渴之證。治法調經固沖,涼血止血。方宗膠艾湯出入:土地20克,川斷18克,炒杜仲15克,當歸克,白芍12克,阿膠塊12克(烊化服),艾炭20克,黃芩炭12克,補骨脂9克,水煎服。另用三七粉2克,分兩次隨湯藥沖服。連進14付,月經按期來潮。囑下月來潮前10天即服上方10付,使月經應期而至。
照此服法,連用3個月,均在月經來前2周即服上方12劑,使月經每月按期來潮。自此治後,諸症痊癒,月經正常。
近代臨床上常將本方用於先兆流產及產後子宮恢復不全而出血、月經趕前、月經過多等病屬於血虛下元不足之證者。如用於安胎時,一般常加條黃芩9~12克、白朮6~9克、桑寄生20~30克、川斷12~18克。
當歸芍藥散(《金匱要略》)
當歸三兩、芍藥(白芍)一斤、茯苓四兩、白朮四兩、澤瀉半斤、川芎三兩,六味杵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為細末,每服3克溫酒送服,一日3次。)
近世多把此方作為湯劑應用,其用量如下:當歸6~9克,白芍30~45克,茯苓12克,白朮9~12克,澤瀉15~25克,川芎6~9克。水煎分2次服。
功能養血益脾。主治婦人懷孕腹中絞痛和婦人腹中諸痛。婦女懷孕後,胎須血養。如血氣不足,陰承于陽,腎反晦土,脾鬱不伸,中焦氣血不調,故產生急痛。方中以當歸養血;白芍益血緩急而止痛;茯苓、白朮健脾化濕,扶助中運,並固胎元;澤瀉瀉其脾鬱所滯之水濕;川芎辛竄舒達,以暢達欲伸之血氣,共達養血益脾、止痛安胎之效。
我常用本方治療婦女腹中絞痛、鈍痛、抽痛、刺痛等各種腹痛症。這些患者都是經過西醫檢查,未找到器質性改變,各種化驗指針均在正常範圍之內,不能確診的腹痛待查病人。用此方隨證加減,常常取得良好效果。今把經驗方介紹如下,謹供參考。
當歸10克,白芍30克,茯苓15克,澤瀉20克,川芎6克,元胡9克,炒五靈脂12克,烏藥12克,炒小茴香6克。
痛處固定不移,刺痛不已者,加丹參30克、蒲黃10克(布包)、砂仁6克。
鈍痛綿綿,疼痛範圍較大,不易指出疼痛點者,加白朮9克、乾薑6克。
抽痛喜暖,痛劇時自覺有氣向心口攻串者,加桂枝15克、紫肉桂6克、炒橘核10克、荔枝核10克、吳茱萸6克。
絞痛、急痛不休者,白芍加至35~45克,再加制附片6~10克、炮薑5克、白朮9克、廣木香9克,元胡改為12克。
有蛔蟲者,可加烏梅6克、川椒6克,使君子10克、川連6克、廣木香6~9克、細辛3克、乾薑6克。
月經來時疼痛加重者加桃仁10克、紅花10克、炮薑6克、紫肉桂3~5克、香附10克、莪朮6克。
月經來後疼痛明顯者,可加炒白朮10克、熟地15克、吳茱萸6克、陳皮10克、廣木香6克。
最有意思的是最近治療一男性壯年患者,半年多來大約每週發作腹痛1次,每次3~5天,痛處為右腰腹部偏上些有時波及到右脅下後部,二便飲食均正常,經幾家醫院做多種檢查均未發現異常。舌苔略白,脈象沉而略弦。四診合參認為此亦屬腹中絞痛,處方用當歸芍藥散加減:當歸10克,白芍35克,澤瀉20克,茯苓12克,柴胡10克,炒黃芩10克,炒川楝子12克,白蒺藜12克,皂刺6克,紅花10克,元胡10克,炒五靈脂12克,蒲黃10克(布包),桂枝12克,烏賊骨6克,焦檳榔12克。共進14劑而愈。
個人體會使用當歸芍藥散方時,一定要注意白芍的用量要大。《神農本草經》中說本品主「腹痛」,並說「止痛」,《本草綱目》說「白芍益脾,能於土中瀉木」。況且方中還配有白朮、茯苓,故本方治腹痛,並非單純地象近代所說的功在止痛,而是能夠強健中焦,使脾氣足而達到扶正祛邪目的。再者,方中還重用了澤瀉(用量僅次於白芍),以利水除濕,而助脾運化,扶助中焦。如《神農本草經》中說澤瀉能「養五臟、益氣力、肥健,久服耳目聰明。」澤瀉還能瀉肝腎水濕邪氣,白芍也能土中瀉木,說明本方不但能益中焦,而且能夠調和肝脾。又有當歸養肝血而調經,川芎行血鬱並主「寒痹筋攣」(《神農本草經》)而溫行全身血氣,故對婦女腹痛實為治本之劑,能達到治中為主而益全身的功效。由於我體會本方是益脾調肝之藥,故治上述男性腹痛患者時,考慮其疼痛部位雖雲在腹部(脾),但其具體部位接近於肝經(右腰腹稍上方,右脅後稍下部),且其發作有定時,是與少陽經有關,故選用了當歸芍藥散方,並配用柴胡、黃芩、川楝子、白蒺藜調肝膽之品,因其痛處比較固定,時已半年,故又加失笑散等活血祛瘀藥,肝脾同治而取效,進一步體會到了仲景先師組方之妙。
毓麟珠(張景岳)
人參60克、土炒白朮60克、茯苓60克、酒炒白芍60克、當歸120克、熟地120克、川芎30克、炙甘草30克、菟絲子120克、酒炒杜仲60克、鹿角霜60克、川椒60克,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9克,每空心服1~2丸,溫酒或溫開水送服。
本方又名毓麟丸、調經毓麟珠、助孕八珍丸。功能補益氣血,溫養肝腎,強固沖任,調經助孕。主治婦人氣血不足,肝腎兩虛,月經不調或後錯色淡,或量少腹痛,或淋漓不斷,腰膝酸軟,小腹冷痛,性欲減退,身體瘦弱,久不受孕等症。方中以參、術、苓甘健脾補氣;地、芎、歸、芍補血養肝,固沖任;菟絲子、杜仲、鹿角霜溫腎養肝,益精補沖;川椒補命門之火,溫煦胞宮,暖督助陽。諸藥相合而達溫養先天腎氣以生精,培補後天脾氣以化血,調攝沖任,暖宮助孕之效。
若月經後錯,行經腹痛者,可加補骨脂30克、紫肉桂30克,甚者再加吳茱萸15克,若兼白帶可再加龍骨30克。
若子宮寒甚,或泄或痛,可加制附片30克、炮薑30克。
若肝氣鬱滯,怒氣不順而氣滯腹脹者,可加香附60克,甚者可再加沉香15克。
若血熱多火,月經超前者,可加川斷60克、地骨皮60克。
若內熱甚者,可用湯劑先暫清其火,以後再服本丸,或用清熱藥煎湯為引送服。
男性氣血不足,肝腎兩虛,精液清冷而不育者,可加枸杞子60克、胡桃肉60克、鹿角膠60克、懷山藥60克、山萸肉60克、巴戟天60克。
我治療婦女婚後久不生育,經醫院檢查無生理障礙者,常先用此丸藥方隨證加減,改為湯藥,先服20~30劑,以調理月經,月經調順後,即以此方加減製成丸藥服用,絕大多數都能成功。在我記憶中已有七八十名婦女經如此治療後已生出了可愛的小寶寶。茲將我常用的調經湯方和助孕丸方簡介如下:
(1)調經湯方:熟地10~20克,當歸10克,白芍12克,川芎6克,白朮10克,茯苓15克,香附10克,生艾葉6~9克,川斷10~15克,炮薑3~6克,紅花5克,桃仁5克,水煎服。
月經趕前、量多者,去川芎、紅花,加炒黃芩10克、杜仲炭15克、黃柏炭10~12克。改熟地為生熟地各12克,炮薑改為3克,川斷改為川斷炭15~20克,或再加阿膠珠6~9克。
行經腹痛者加吳茱萸6克、炒五靈脂12克、元胡10克、烏藥12克。月經後錯,量少色淡者,加黨參10克、紫肉桂5克,改川芎為9克,改紅花、桃仁為各9克。
白帶多者,加半夏10克、蒼朮10克、白雞冠花15克、鍛龍骨15~20克,改茯苓約20~25克。
多次於懷孕二三個月即自然流產者,加桑寄生20~30克、杜仲15克、黨參10克、補骨脂10克、山茱萸10克、懷山藥12克。去炮姜、生艾葉。並囑再懷孕後即趕緊服中藥保胎藥,以防再流產。
經醫院檢查輸卵管不通者,除按上述隨證加減藥物外,可再加莪朮3~6克、三稜5克、制附子6克、炙山甲6克。
小腹經常發涼,子宮寒冷,久不受孕者,可加紫石英15~30克(先煎)、紫肉桂3~6克、川椒3~5克。
有不少婦女經服用本湯藥調理月經後,尚未配製丸藥,已經懷孕。
(2)助孕丸方:熟地90克,生地15克,當歸50克,白芍60克,川芎40克,黨參50克、白朮50克,茯苓80克,炙甘草30克,益母草60克,鹿角霜50克,杜仲60克,吳茱萸40克,川椒25克,川斷50克,補骨脂40克,山萸肉50克,生艾葉30克,香附50克,紫肉桂20克。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9克,一日3次,每次1丸,飯前服。
啟宮丸《醫方集解》)
川芎60克、白朮60克、半夏曲60克、香附60克、茯苓30克、神曲30克、橘紅12克、炙甘草12克,共為細末,水丸綠豆大,每服3克,一日2~3次。
本方功能化痰和血、燥濕除鬱。主治婦人身體肥盛,濕滯氣鬱,子宮脂滿,久不受孕。中醫學認為肥人多痰,故方中以半夏、白朮、橘紅燥濕化痰為主藥;輔以香附、神曲理氣消滯;佐以川芎散鬱和血;使以苓、草去濕和中,以助生氣。壅者通,塞者啟(中醫學認為,婦女過於肥盛者,因子宮脂滿壅塞故不受孕),故能受孕。
關於「婦人肥盛,子宮脂滿不孕」之說,為中醫學傳統的說法。近人尚未對此做科學的研究,但以上方隨證加減治療體肥不孕之症,確有一定效果,並且為臨床所常用,故仍存其說,俟近代科學研究後,再作出確切的解釋。
我在臨床上治療婦人體肥盛而不孕者,常先將此方隨證加減改為湯藥:半夏10克,橘紅10克,茯苓18克,蒼、白朮各6克,澤瀉15克,當歸9克,白芍10克,川芎6~9克,香附9克,神曲10克,澤蘭10克,水煎服,約服用20~30劑,再以啟宮丸常服。也有時一邊吃湯藥一邊服啟宮丸,常能收效。
保胎丸(《北京市中成藥規範》)
茯苓120克、黨參120克、白朮120克、當歸120克、桑寄生90克、川芎90克、川貝母60克、薑厚朴30克、熟地120克、生黃耆120克、白芍120克、艾炭120克、菟絲子120克、炒枳殼90克、生阿膠60克、荊芥穗30克、羌活15克、甘草15克,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6克,每服2丸,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本方又名嗣育保胎丸,根劇《胎產心法》中保產無憂方加味而成。功能補氣養血,保產安胎。主治孕婦氣血虛弱,腰酸腿軟,足膝浮腫,噁心嘔吐,胎動不安,屢經小產、流產、以及胎位不正、臨盆艱難等病症。
在臨床上也常將本丸藥方稍事精減,改為湯藥服用,也可稱保胎湯、保產湯、保產神效湯、保產無憂湯等,並且《濟生方》、《胎產心法》、《傅青主女科》等書中也均有類似方名、或散、或丸、或湯等等。我在臨床上遇到要求保胎、防止小產或要求保胎,使胎兒發育良好、聰慧、強壯,或要求吃保胎藥,以使臨盆時順利分娩等之婦人時,常在保胎丸方的基礎上隨證加減,使之服7~20劑湯藥(根據情況或一周3劑或一周2劑),然後令常服保胎丸。也有的每週2~3劑,服4周後,改為每10~15天服1劑,直到臨產時。今將我常用的保胎基礎方及加減法介紹如下:
炒芥穗3~5克,黃耆6克,菟絲子6克,當歸10克,白朮6克,桑寄生15克,川貝母6克,白芍12克,川斷12克,炒黃芩10克,茯苓9克,黨參6克,羌活3克,炙甘草2.5克。水煎服。
腰酸沉重,小腹發墜,有早產之勢者,改桑寄生為30克、川斷為15~20克、白朮為9~12克,加黃芩12克、杜仲15克、山萸肉10克、生地15~20克。
如懷孕四五個月,出現腰腹墜痛,兩腿無力,陰道時有少量血樣物流出者,可加生地炭30克、杜仲炭20克、川斷炭30克、棕炭30克、黃柏炭15克,去川斷、川貝,改桑寄生為30克、炒芥穗為12克、黃耆為12克、菟絲子為10克、白朮9~12克、黨參為9~12克。
如孕婦無自覺不適症狀,舌脈均無異常者,可進我的原方,不必每日1劑,用量也不宜加大,以調養氣血,安胎保產為主。
保胎丸方藥味雖然比較多,但其組方原則井井有序,非常精當。中醫學理論認為,胎元需血來榮養,血以和為補,當歸、白芍、川芎養血、和血,氣以通為補,黃耆、甘草、厚朴、枳殼理氣、益氣,熟地、菟絲子、桑寄生補腎固胎元,川貝母運胎順產,羌活、芥穗升舉胎元,艾炭、阿膠止血養血,防止胎動不安。諸藥共用,補而不滯,疏而無破,共奏安胎保產之效。但陰虛血熱者不可用。
近代除將本丸藥用於安胎之外,還常用治於習慣性流產、先兆流產等。治療先兆流產時,宜減去運胎順產之品,以免破氣,加補腎安胎之藥,以防流產。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22
- 文章: 3385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Re: 焦樹德方劑心得十講
生化湯(傅青主)
當歸24克、川芎9克、桃仁14粒、炮黑薑15克、炙甘草15克,用黃酒、童便各半煎服。目前臨床常用水煎服,或酒水各半煎服,或以煎好後兌黃酒一盅服。
本方具有和血通滯、養榮消瘀的功用。主用於產後血塊腹痛及惡露不行等證。《產寶》曾說:「生化者,因藥性功能而立名也。產後宿血當消,新血當主,若專消則新血不生,專生則宿血反滯。考諸藥性,川芎、當歸、桃仁三品,善治宿血,專生新血,佐以黑薑、甘草引三品入於肝脾,生血理氣,莫善於此,所謂行中有補,化中有生,實產後聖藥也。」自傅氏制訂此方後,世人多遵用之,目前產後多種病症,常以此方隨證加減治之,成為治產後病常用的方劑。方中以當歸補血、活血、生新血為主藥;川芎行血中之氣鬱,兼防補血藥之滯,桃仁行血中之瘀,緩肝氣之急,共為輔藥;黑薑引血分藥入氣分而生血,並能溫腎暖下元,炙甘草和中緩急,調和百藥,童便鹹寒直入下焦,降熱活瘀,黃酒性熱,溫經散寒,共為佐使。本方誠為治療產後兒枕痛(產後下腹痛)、血塊、惡露不行等最合適。最常用的方劑。臨床應用很廣,目前常用本方隨證加減,治療產後子宮收縮痛、產後胎盤殘留、產後子宮復舊不良、慢性子宮內膜炎等病症。
加減法:如血塊痛甚者加肉桂2克。渴加麥冬5克、五味子10粒。汗多加麻黃根3克,如血塊不痛,加炙黃耆3克以止汗。傷飯食、麵食,加焦神曲3克,焦麥芽1.5克。傷肉食加山楂5個、砂仁1.5克。若血塊疼痛未止,不可加芪、術。若惡露已行,腹痛已止,去桃仁。此加減用量為原書用量,今人常稍加重用之。
我在治療與產後有一定關係的內科雜病時,也常在應證湯藥中,結合生化湯意加減用藥,常收佳效。
例如治療婦女腰痛已數年,久治未愈,細問診,才說自從產後即腰痛,當時未注意,但至今不愈。因而我不但給予益腎、祛風寒濕、活絡之品,同時結合生化湯加減則收效頗佳。舉例方如下:桑寄生20~30克,獨活10克,川斷15克,杜仲12克,補骨脂10克,紅花9克,細辛3克,威靈仙12~15克,當歸10克,川芎6克,桃仁6~9克,炮薑6克,桂枝6~12克,制附片10克。水煎服。
再如有些婦女全身關節疼痛若干年,各醫院按風濕性關節炎治療不效,來我處診治時,主訴自從產後二三天時即患全身關節痛至今不愈。我常用兩個方合起來為基礎,按辨證論治需要進行臨床加減而收效。
即趁痛散合生化湯隨證加減。基礎方如下:當歸9~12克,川芎6克,黃耆9克,白朮9克,獨活9克,桑寄生12~20克,紫肉桂6~9克、懷牛膝6~9克,薤白10克,川斷10~15克,片薑黃6~9克,炮黑薑5克,桃仁6克,炙甘草3克。水煎服。寒邪盛疼痛甚者,可加制附片6~12克。濕邪盛,筋攣肢重者,可加生薏米30克、伸筋草30克。月經趕前或月經量多者,去川芎、桃仁。疼痛喜捶拍者,可去芪、術,加香附10克、炙山甲6克。遊走竄疼,痛處不定者,可加防風10克、羌活10克。兼見熱證(口渴,便秘,舌苔黃,痛處有熱感,脈數等)者,可去肉桂、黃耆,加秦艽9~12克、防已10克、元參9~12克、絡石藤30克或忍冬藤30克,等等。
賽金化毒散(《北京市中成藥規範》)
炙乳香60克、炙沒藥60克、川貝母60克、黃連60克、赤芍120克、天花粉120克、大黃120克、甘草45克,共為細末,再研入:珍珠粉24克、牛黃12克、冰片15克、雄黃粉60克,共研極均勻。每管裝1.2克,每次服0.6克(半管),一日2次,溫開水送服,周歲以內小兒的減。外用時,水調敷患處。
本藥處方來源於明《幼科三種痘疹金鏡錄》.功能清熱化毒,活血消腫。主治小兒蘊積熱毒,而貝頭痛身燒、痄腮紅腫、煩躁口渴等症者。胎毒、痱毒、丹毒、疹後餘毒以及瘡癤潰爛等病者適用之。
方中以牛黃清心解熱,通竅辟邪,川貝甘寒而宣,瀉心火,散肺郁,川連苦寒瀉火,解毒燥濕,共為主藥;乳香、沒藥行氣散結,消瘀定痛,祛毒護心,赤芍、天花粉清熱涼血,活瘀解毒,大黃瀉毒火,除積滯,推陳致新,共為輔藥;雄黃解毒鎮驚,甘草解諸毒且和百藥,珍珠鹹寒制火,鎮心安魂,墜痰拔毒,共為佐藥;冰片芳香走竄,通竅散火,以之為使。諸藥共奏清熱化毒、活血消腫之效。
我治療小兒毒熱火盛之證,常用此散隨湯藥沖服,療效極佳。例如七八歲小兒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兩腮腫脹,口渴口臭,苔黃便秘,身熱煩躁,脈數,此為毒火內蘊,心胃熱盛之證。可用荊芥5克,防風6克,銀花12克,連翹9克,蒲公英15克,地丁15克,黃芩5克,黃柏5克,梔子3克,青蒿10克,生地12克,玄參10克,生大黃2~3克,水煎服。另用賽金化毒散1.2克,分兩次隨湯藥服。一般說,凡遇小兒因毒火而發熱之證均可應用。包括西醫學中的急性扁桃體炎、急性腮腺炎、急性咽喉炎、小兒肺炎、麻疹後肺炎、小兒丹毒等均可使用。
因內熱蘊鬱而生毒瘡、火癤、無名腫毒等,除內服藥外,也可用本散適量,冷開水調塗患處。
注意,瘡毒癰癤破潰後則禁服本散。
五粒回春丹(《北京市中成藥規範》)
橘紅105克、防風105克、膽南星105克、淡竹葉105克、茯苓60克、白殭蠶60克、甘草60克、金銀花105克、連翹105克、桑葉105克、麻黃75克、薄荷75克、蟬蛻75克、山川柳45克、赤芍75克、川貝母75克、苦杏仁45克、羌活105克、牛蒡子75克,共為細末,再研入:牛黃12克、冰片12克、麝香21.6克,研合極均勻,用糯米粉熬汁,泛制為綠豆大小丸,朱砂為衣。每服5粒,日服2次,鮮蘆根煎湯或溫開水送服。周歲以內小兒藥量酌減,10歲以上小兒藥量酌增。此方為《北京市中成藥規範》中「五粒回春丹(丸)」第二方,第一方還有犀角粉30克、羚羊角粉30克、琥珀粉12克。因犀牛角已禁止使用,故只介紹第二方。
本方由古人經驗方「小兒萬病回春丹」原方載《中國醫學大辭典》加減化裁而成。功能清熱解毒、透表化痰,清心開竅。主用於小兒瘟毒內熱所致的頭痛身熱,鼻流清涕,隱疹不出,咳嗽氣促,痰涎壅盛,目赤多淚,煩躁口渴,嘔乳吐食,二便不利,抽風瘛疭,天吊驚厥等病證。兼有抽搐者,可用鉤藤湯送下,麻疹難出者,用鮮蘆根湯送下。
我在時疫瘟毒流行時,診治小兒發燒,表症不解,身熱難退者,往往在服用應證湯藥(荊芥、薄荷、桑葉、銀花、連翹、大青葉、黃芩、菊花、杏仁、牛蒡子、生草)時,同時服用五粒回春丹,3~5粒,一日2次,隨湯藥服,可提高療效。甚至大人發燒因未及時解表,致使邪鬱化熱,再兼治不得法,致使身熱輾轉不退,邪漸深入,表裏俱病,口渴咽痛,煩躁;頭痛,身痛,時有汗出,不惡寒,甚或皮下隱疹瘙癢,苔黃脈數。此時我常用清氣涼營、由營透氣、引邪出表的湯藥(荊芥10克,銀花15克,連翹12克,玄參12~15克,蒲公英20~30克,生石膏30克(先煎),葛根12克,知母10克,生地15克,赤芍10克,白蘚皮12克,水煎服)同時加服五粒回春丹10~15粒,一日2次,隨湯藥服,或另服,往往取得很好的效果。
本藥丸主要有清熱解毒、透表散邪的作用,故在服藥期間禁受風寒,忌食油膩厚味。
小兒至寶錠(《北京市中成藥規範》)
陳皮150克、焦山楂150克、焦麥芽150克、全蠍150克、蟬蛻150克、白附子(礬制)150克、天麻150克、羌活150克、鉤藤150克、檳榔150克、白殭蠶150克、川貝母15克、紫蘇葉150克、滑石150克、炒白芥子120克、膽南星(酒炙)150克、茯苓600克、六神曲(麩炒)600克,共為細末,再研入:牛黃1.8克、麝香1.2克、冰片1.2克、朱砂36克、雄黃粉15克、琥珀粉9克研合極均勻,煉蜜為錠,每錠重l.5克。每服1錠,一日l~2次,溫開水送服。
本藥錠是據明《嬰童百問》琥珀散方改制而成,功能清熱導滯,化痰祛風。主治小兒內有積熱,外感風寒,停乳停食,嘔吐便瀉,煩躁口渴,咳嗽發燒,痰涎壅盛,睡臥不安等。
小兒的特點是愛吃零食,不知冷熱調節,故常常內有飲食停滯,又外受風寒侵襲而發燒不食,甚至嘔惡腹脹,或見泄瀉等症,治療此證與大人不同,不能單純解表散邪,還要注意導滯化食,幫助消化,兼之小兒為純陽之體,容易化熱,所以還須兼以清熱化痰。本方對這些治則兼而有之,故兒科常用,即使內科醫師遇到小兒此證,也常使用。如果4~5歲的小兒患此病證時,還可適當配合服湯藥,以提高療效。
我在臨床上治療此證,常用:荊芥3~5克,防風5克,蘇葉3克,薄荷2克,銀花6克,連翹5克,焦山楂3~5克,焦神曲3~5克,焦麥芽3~5克,炒內金3~5克,焦檳榔3~5克,炒黃芩3~5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同時服小兒至寶錠2粒,一日2次,隨湯藥服,或另服。
由於本方內有朱砂、全蠍、鉤藤、白殭蠶、牛黃、川貝等藥,故也有鎮驚、熄風、化痰、清心的作用,對小兒外感高熱而動風抽搐、痰聲漉漉者,可急化服此錠l~2錠。
牛黃鎮驚丸(《北京中成藥規範》)
天麻150克、防風150克、石菖蒲150克、川芎150克、茯苓300克、法半夏150克、蜈蚣25條、酸棗仁(炒)150克、甘草90克、全蠍150克、沉香90克、羌活150克、遠志肉150克、人參150克、荊芥穗150克、殭蠶(麩炒)150克、白附子(礬炙)150克、天竺黃450克、桔梗150克、烏梢蛇(酒炙)150克、白朮(麩炒)150克、川烏(甘草、銀花水炙)45克、細辛150克、膽南星(酒炙)150克。
上藥共為細末,再研入:牛黃25克、麝香23克、冰片25克、琥珀粉125克、雄黃粉20克、朱砂粉50克,研合極勻,煉蜜為丸,每丸重1.5克,每服1丸,每日l~3次,溫開水或薄荷湯送服。周歲以內小兒酌減。
本方以《六科證治準繩》「幼科」鎮驚丸方加減化裁而成。功能鎮驚安神,祛風化痰。為治小兒高熱驚風常用藥。治證以小兒心火熱盛,風寒閉竅而致急熱驚風,頭痛身熱,咳嗽聲啞,痰涎壅盛,氣促作喘,四肢抽搐,牙關緊閉,睡臥不寧為主。
我在臨床上遇有上述證候的患兒,常用清熱解表、祛風安神的湯藥(荊芥、薄荷、銀花、連翹、菊花、天竺黃、蠍尾、白殭蠶、茯苓、生赭石、生石決、防風、鉤藤、川連、遠志、水煎服),同時服用牛黃鎮驚丸1~2丸,一日2次,效果很好。
我有時也用此丸配合鎮肝熄風之湯藥,治療小兒各種風證。例如我曾治癒1例弄舌風證,即用了此藥,簡介如下:
張某,男,10歲,農村學生。1972年5月21日初診。
主訴:不停地吐舌擠眼,手足揮舞,坐立不安,已3個多月。半年前,曾因與同學生氣,次日發生手足不自主地揮舞運動,經西醫診斷為「小舞蹈病」,經注射硫酸鎂等而愈。今年春節因同學在背後燃放爆竹受驚而復發,又經醫院注射硫酸鎂,並服用多種藥物治療,均未見效。現除不停地吐舌擠眼、兩手不自主地揮舞外,頭也不停地擺動,兩腿也不自主地亂動。二便飲食尚正常。舌苔薄白,舌質略紅,切脈時,因手亂動而不能安靜診脈,只診到脈有弦象。診為肝經風動、心經熱盛而致的弄舌風。
治法:鎮肝潛陽,熄風清心。
處方:生代赭石21克(先煎),生牡蠣24克(先煎),天竺黃6克,白蒺藜9克,鉤藤15克,全蠍9克,防風9克,歸尾9克,白芍12克,桑枝30克。水煎服,6劑。
另:牛黃鎮驚丸12丸,每日2次,每次1丸,隨湯藥服。
服上方6劑和丸藥12丸,二診時已基本痊癒,能安靜診脈,手足均不亂動,擠眼弄舌已基本停止。又進6劑,服丸藥12丸,即痊癒。3個多星期後追訪,已下地幹活,諸症痊癒。
注:本患兒在我治療之前,跟我學習的醫師曾抄服一本《內科手冊》中治小兒舞蹈病的處方:艾葉3克,防已15克,桂枝3克,秦艽1.5克,防風3克,女貞子15克,菖蒲3克,花椒1.5克,蒙花3克,橘葉3克,乾薑0.9克,共服6劑,諸症同前,遂改請我治。附此以供參考,並且有力地證明中醫採用西醫病名、對號入座的方法,是取不到好療效的,必須運用辨證論治的方法,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從本例說明本丸藥確有清心熄風、鎮驚開竅的良好效果,但必須在辨證論治的指導下應用,才能應手取效。
牛黃抱龍丸(膽星、全蠍、殭蠶、茯苓、竺黃、牛黃、琥珀、雄黃、朱砂、麝香)也常用于治療小兒驚風、高熱神昏等症,與本丸比較,抱龍丸主要作用是熄風、清心、化痰,其散風疏解、清熱開竅、熄風定搐、鎮驚安神的作用則不如牛黃鎮驚丸。臨症時,請詳細斟酌選用。
第十講 焦樹德經驗方
我行醫50多年來,經過無數次的臨床醫療與反復地再學習、再實踐,並結合多年的教學與科研心得體會,總結出了一些經驗方。今把反復應用於臨床,傳授給學生、研究生、徒弟等,均證實確有良好效果者,加以整理,介紹如下,謹供同道們參考選用。每張處方中,均有「組方醫理」和「加減運用」兩項,這是我對該方經驗體會的重點部分,希望對這兩項要深玩。所附驗案,也均有實踐意義,都應注意推敲,領悟其精神,才能靈活運用,提高療效。由於時間的關係,僅整理出經驗方10餘首,今後再版時還會陸續介紹更多的經驗方,和大家共切磋。
挹神湯
生石決明20~45克(先煎)、生龍牡各15~30克(先煎)、生地12~18克、生白芍10~15克、炒黃芩10克、茯神(苓)15克、香附10克、遠志9~12克、炒棗仁12~20克、白蒺藜9~12克、合歡花6克、夜交藤15克,水煎服。
(附注:本方于1964年曾在《上海中醫藥雜誌》上談到過,今又進行了一些修改。)
功能:養陰柔肝,潛陽安神。
主治:肝腎陰虛,肝陽亢旺所致的頭痛,頭暈,急躁易怒,失眠健忘,心悸不寧,陣陣轟熱,心煩汗出,情緒不穩,精神不振,悒悒不樂,遺精滑精,腰酸腿軟,不耐作勞,舌苔薄白,脈象細弦等症。包括西醫學的神經衰弱、癔病、更年期綜合征、憂鬱症等出現上述證候者。
組方醫理:本方以生石決明、生牡蠣鹹涼清熱,益肝陰,潛肝陽,收浮越之正氣,為主藥;生地、白芍補益真陰,滋水涵木,涼血生血,柔肝安脾,為輔藥;首烏藤滋益肝腎,交合陰陽,合歡花解鬱安神,酸棗仁養肝助陰,寧心斂汗而安神,遠志肉交通心腎,白蒺藜散肝鬱,祛肝風,共為佐藥;香附為陰中快氣藥,引血藥至氣分,增強諸藥活力,兼能理氣解鬱,黃芩瀉肝膽火,益陰退陽,共為使藥。諸藥合和,共達養陰柔肝、潛陽安神、交通心腎之功。
加減運用:肝血虛者可加當歸6~9克、阿膠6~9克(烊化)。急躁易怒者可加生赭石20~30克(先煎)、靈磁石20~30克(先煎)、白蒺藜10克。頭暈明顯者可加澤瀉30克、鉤藤20~30克。悒悒不樂、精神不振者,可加厚朴花10克、玫瑰花5克、佛手片6克,加重合歡花之量。肝火旺,口苦口渴,舌紅,目赤,多怒,大便幹結者,可加龍膽草6克、蘆薈l~2克,青黛6克(布包),木通5克,並加重生地、黃芩的用量。肝腎陰虛,夢遺失精者,可加山萸肉6~9克、天門冬10克、玄參15克、澤瀉12克、金櫻子10克。
心火旺而失眠多夢者,可加川連6克、竹葉3克、蓮心3克、小草10克。心血不足而心悸不寧者,可加麥冬10克,丹參12~15克,柏子仁10克。心脾不足,消化不良,四肢倦怠,大便溏軟者,可加炒白朮10克,芡實米12克,龍眼肉10克,茯苓改為30克。大便溏泄者,去生地,加肉豆蔻10克、車前子12~15克(布包)。心腎不交者,可加靈磁石20~30克(先煎)、磁朱丸(布包煎)6克,交泰丸(川黃連、肉桂)6克同煎。心肝血虛,神魂不寧而失眠嚴重者,可加生赭石15~25克(先煎),改炒棗仁30克(先煎)、白芍為15克,加重生牡蠣量。等等。
我在1960~1962年用本方為主隨證加減治療了神經衰弱屬於陰虛陽旺證者48例,收到了顯著效果。並經過隨訪觀察,治癒者8例,基本痊癒5例,顯效16例,有效16例,無效3例。
我在臨床上治療婦女更年期綜合征具有肝腎陰虛、肝陽旺證者,常以此方隨證加減,靈活運用,每收到極其滿意的效果。
根據「異病同證同治」的原則,凡西醫診斷的神經衰弱、癔病、更年期綜合征、狂躁症、憂鬱症等,具有肝腎陰虛、肝陽亢旺證者,均可用本方加減治療,可收到滿意的效果。
驗案舉隅:吳某某,女,28歲,平素多思,精神易激動,近1年多來喜憂易怒,有時自己獨在室中哭笑,有時悲觀不樂,精神憂鬱,失眠健忘,性情似變孤僻,食納尚可,二便正常,月經略錯後,脈象沉弦細數。曾在西醫院診斷為嚴重的神經衰弱,也曾去精神病院就診一次,可疑為精神分裂證,建議連續治療,但因無效而求治于中醫。我據此脈症,診斷為肝陰虛肝陽旺之證。治以養陰柔肝,潛陽安神。用挹神湯隨證加減。
處方如下:生石決明30克(先煎),生龍牡各30克(先煎),靈磁石30克(先煎),生地15克,生白芍12克,制香附10克,合歡花6克,合歡皮10克,遠志12克,生赭石25克(先煎),炒棗仁30克(先煎),水煎服,另投礞石滾痰丸每次6克,一日2次,隨湯藥服。如大便溏稀時,可改為每日1次,臨臥前隨湯藥服。藥後諸症減輕,共進34劑而愈。
正顏湯
荊芥9克、防風9克、全蠍6~9克、白殭蠶10克、白附子6克、蜈蚣2~3條、白芷10克、鉤藤20~30克、葛根12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炙山甲6克。
功能:散風活絡,化痰解痙。
主治:中風病中絡證。風邪中於面部絡脈,顏面不正,皮肌麻痹,口眼歪斜,漱水外漏,唇不能撮,眼閉不合等。適用于西醫學的顏面神經麻痹病。在服藥的同時,還可將藥渣用毛巾包裹,熱敷患部。
組方醫理:本方以荊芥祛散皮裏膜外之風,且兼入血分,防風宣表祛風,兼散頭目滯氣,供為主藥。全蠍入肝祛風,善治口眼歪斜,白殭蠶祛風化痰,其氣輕浮,善治面齒咽喉等上部之風痰結滯,白附子祛風燥痰,引藥力上行,善治面部百病,合全蠍、殭蠶為治口眼歪斜名方牽正散,再配白芷芳香上達,入陽明經(其經絡走頭面部)散風除熱,鉤藤祛風舒筋,清心涼肝,蜈蚣祛風止痙(中醫認為健側痙急、患側緩軟,故口眼歪斜),以加強藥力共為輔藥。葛根輕揚升發,入陽明經,解肌開腠,以利風邪外達;紅花、桃仁活血散結,以奏「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效,共為佐藥。炙山甲通行經絡,引藥直達病所為使藥。諸藥相合,共成散風活絡,化痰解痙,善治顏面不正,口眼歪斜之有效方劑。
加減運用:兼偏頭痛者可加生石決明20~30克(先煎)、蔓荊子10克、川芎6~9克。舌苔黃,口鼻發幹,咽部微痛,口渴者,可加生地15克、玄參15克。急躁易怒,胸脅悶痛,脈象弦數者,可加炒黃芩10克、香附10克、生白芍12克。大便幹結,數日一行者,可加全瓜蔞30克、酒軍3~6克、枳實10克。
「此方主用於中風病中絡證,與西醫診斷的顏面神經麻痹相符合。如屬腦血管病造成的口眼歪斜、口角流涎之症,即中醫學所說的中風病之中經、中腑、中髒諸證中所出現的口眼歪斜,則非單用本方所能治療,鬚根據證候需要在辨證論治的方藥中適當結合本方一部分藥物進行全面治療,不能單用本方治療。
驗案舉隅:孫某某,女,50歲,1981年5月初診。主訴近來工作忙,家務又累,心中有急火,有時貪涼而受風,突於3天前早晨出現漱口時在口角漏水,經照鏡一看,發現右口角下垂,右眼不能完全閉合,口眼向左側歪斜,右側面部略感皮膚發厚(不仁),較前不靈敏,即速去某大醫院診治,診斷為顏面神經麻痹,囑做電療。次日又去針灸治療,已扎針2天,口眼歪斜不見好轉,特來診治。詢其大便較幹,二三日一行。小便尚調,口略渴,不引飲,月經已停。舌苔薄微黃,脈象弦細滑略數。四診合參知為操勞過度,性急而肝熱,貪涼爽而受風,致發中風病,幸風邪未深入,僅中於絡脈,發為中絡證。治擬散風活絡,清熱熄風。
處方:荊芥10克,防風10克,白殭蠶10克,白芷10克,白附子10克,全蠍9克,蜈蚣2條,紅花10克,炙山甲6克,鉤藤30克,炒黃芩10克,全瓜蔞30克,菊花10克,水煎服,7劑。另囑用濃茶水調白芥子粉為稀糊狀,攤紗布上(薄薄一層),貼敷患側(癱軟的一側),夜晚敷上,早晨去掉。隔一兩天用1次。二診時,面歪明顯好轉,大便通暢,上方改蜈蚣為3條,加皂刺6克,又進7劑,外用藥同前。三診時,面部已基本看不出歪斜,只在大笑時口略向左偏。舌苔已不黃,脈已不數,上方去菊花、瓜蔞,加丹參15克,又服12劑,完全治癒。
三化複遂湯
生大黃3~10克、枳實10克、厚朴10克、羌活10克、全瓜蔞30克、半夏10克、防風10克、桃仁泥10克、鉤藤20~30克、元明粉6~9克(分沖)。
功能:通腑化痰,活血通絡。
主治:中風病中經證。表現為神志清楚,半身不遂,病側肢體不能活動,肌力0度或1度。大便秘結,數日甚至十余日不能自行排大便。可兼見口中有熱腐氣味,舌苔厚膩而黃,脈象沉滑,重按有力等症。或漸漸出現神識恍惚,有欲向中腑證轉化趨勢。
組方醫理:仲聖有「邪在於經,即重不勝(指肢體沉重不能自由活動)」之說,後世醫家又有邪中於經,必歸於腑之論。證之臨床,中風病,邪中於經者,除半身肢體不遂,不能自己活動外,又多出現大便秘結,陽明經痰熱結滯,腑氣不通之證。常須同時通其陽明腑氣,使大便通暢。半身不遂之情也常隨大便的通利而隨之明顯好轉,活動度一日比一日增強,而漸恢復正常。如大便不通,腑氣閉阻,全身氣血運行也因之不暢,故半身不遂之症也多不見好轉,所以前人制訂了三化湯(大黃、枳實、厚朴、羌活)
以專主此證。然而本證不僅腑氣不通,而且還有痰濁瘀血阻滯,經絡血脈不通之證,故此我又在三化湯中加入化痰降濁,活瘀通絡之品,而成三化複遂湯。方中以大黃蕩滌腸胃,下燥結除瘀熱推陳致新,枳實行氣降痰,除痞消積,二藥一走血一走氣,共為主藥。以厚朴行氣除滿,消痰化食,半夏除濕化痰,下逆止嘔,羌活搜肝風,理遊風,共為輔藥。以全瓜蔞降氣化痰,潤肺滑腸,桃仁泥活血潤燥,通大腸血秘,防風搜肝散風行滯氣,鉤藤舒筋活絡,平肝熄風,共為佐藥。元明粉鹹能軟堅,通腑瀉熱,為使藥。
加減運用:上肢不遂者,可加桑枝30克、片薑黃10克、紅花10克。下肢不遂者,可加桑寄生30克、懷牛膝12~15克、川斷15克。大便通暢後,可減去元明粉;去元明粉後大便仍一日二三次者,可減少大黃用量,但不可去掉;去元明粉後,大便雖能一日1次,但感到排便不太通暢,腹部略感脹滿者,可另加焦檳榔10~12克消滯行痰,通降腑氣。時日稍久,病入血分,瘀血症明顯者,可加紅花10克、雞血藤15克、川芎6克。患肢感到有脹痛者,可加紅花10克、地龍9克、地鱉蟲6克、絡石藤20~30克、伸筋草20~30克。舌苔厚膩、食納不香者,可加蒼朮9克、藿香10克、佩蘭10克、陳皮3~6克、茯苓10克。兼有言語不利者,可加全蠍6~9克(或蠍尾10~20條)、菖蒲10克、遠志10克。有欲向中腑證轉化者(神識有些恍惚),可加菖蒲12克、遠志12克、天竺黃10克,或再加服牛黃清心丸。
驗案舉例:李某,男,65歲,農民,河北省遵化縣某某醫院住院病人。會診日期:1978年5月10日。
4天前感到右上下肢麻木,活動不利,但尚能活動,言語聲音有些改變,說話較笨。次日諸症越來越加重,即送來醫院,經檢查診斷為腦動脈血栓形成而收住院。經輸液等治療後,未見好轉,半身不遂日漸加重,即邀請中醫會診。
患者發育正常,營養中等,意識尚清,能回答問題,但朦朧嗜睡,言語謇澀,勉強能聽清楚,自訴頭暈。右上肢完全癱瘓,右下肢能勉強抬離床面,不能屈伸活動。右側面部下半部癱軟,口向左歪,右側口角下垂流涎。大便秘結,已數日不行。舌苔白厚略黃,脈象弦滑有力,腹部切診未見異常。四診合參診為中風病中經證(已向中腑證轉化)。治法:祛風化痰,通腑活絡。以三化複遂湯隨證加減。
處方:防風6克,膽南星9克,半夏9克,化橘紅12克,茯苓9克,炒枳實9克,生大黃3克,羌活6克,全瓜蔞30克,紅花9克,片薑黃9克,桑枝30克,2劑。
上藥進2劑後,大便已通暢,右上肢屈伸、抬起比上次又有明顯恢復,右下肢屈、伸、抬、蹬等各種活動已近于正常。但大便又幹結未行,頭暈已除。舌上有瘀斑,舌苔化為薄白。脈象右手弦滑,左手略弦,右手脈大於左手脈。上方去白殭蠶,加元明粉15克(分2次沖服,囑如服第一煎後大便通了,第二煎可不再沖服元明粉),大黃改為9克,1劑。服此藥後,大便通暢,諸症均有好轉,又去元明粉、桃仁,進5劑,患者口面歪斜已完全恢復,言語清楚,下地可以自由行走,右半身不遂已基本恢復正常。舌苔正常,脈象略弦,病已基本治癒,又投以收功方如下:膽南星9克,半夏9克,茯苓12克,生大黃6克,羌活6克,紅花9克,桃仁9克,赤芍12克,白蒺藜9克,桑枝30克,3劑。患者于5月24日,自己走著高興地出院,回家休養。
當歸24克、川芎9克、桃仁14粒、炮黑薑15克、炙甘草15克,用黃酒、童便各半煎服。目前臨床常用水煎服,或酒水各半煎服,或以煎好後兌黃酒一盅服。
本方具有和血通滯、養榮消瘀的功用。主用於產後血塊腹痛及惡露不行等證。《產寶》曾說:「生化者,因藥性功能而立名也。產後宿血當消,新血當主,若專消則新血不生,專生則宿血反滯。考諸藥性,川芎、當歸、桃仁三品,善治宿血,專生新血,佐以黑薑、甘草引三品入於肝脾,生血理氣,莫善於此,所謂行中有補,化中有生,實產後聖藥也。」自傅氏制訂此方後,世人多遵用之,目前產後多種病症,常以此方隨證加減治之,成為治產後病常用的方劑。方中以當歸補血、活血、生新血為主藥;川芎行血中之氣鬱,兼防補血藥之滯,桃仁行血中之瘀,緩肝氣之急,共為輔藥;黑薑引血分藥入氣分而生血,並能溫腎暖下元,炙甘草和中緩急,調和百藥,童便鹹寒直入下焦,降熱活瘀,黃酒性熱,溫經散寒,共為佐使。本方誠為治療產後兒枕痛(產後下腹痛)、血塊、惡露不行等最合適。最常用的方劑。臨床應用很廣,目前常用本方隨證加減,治療產後子宮收縮痛、產後胎盤殘留、產後子宮復舊不良、慢性子宮內膜炎等病症。
加減法:如血塊痛甚者加肉桂2克。渴加麥冬5克、五味子10粒。汗多加麻黃根3克,如血塊不痛,加炙黃耆3克以止汗。傷飯食、麵食,加焦神曲3克,焦麥芽1.5克。傷肉食加山楂5個、砂仁1.5克。若血塊疼痛未止,不可加芪、術。若惡露已行,腹痛已止,去桃仁。此加減用量為原書用量,今人常稍加重用之。
我在治療與產後有一定關係的內科雜病時,也常在應證湯藥中,結合生化湯意加減用藥,常收佳效。
例如治療婦女腰痛已數年,久治未愈,細問診,才說自從產後即腰痛,當時未注意,但至今不愈。因而我不但給予益腎、祛風寒濕、活絡之品,同時結合生化湯加減則收效頗佳。舉例方如下:桑寄生20~30克,獨活10克,川斷15克,杜仲12克,補骨脂10克,紅花9克,細辛3克,威靈仙12~15克,當歸10克,川芎6克,桃仁6~9克,炮薑6克,桂枝6~12克,制附片10克。水煎服。
再如有些婦女全身關節疼痛若干年,各醫院按風濕性關節炎治療不效,來我處診治時,主訴自從產後二三天時即患全身關節痛至今不愈。我常用兩個方合起來為基礎,按辨證論治需要進行臨床加減而收效。
即趁痛散合生化湯隨證加減。基礎方如下:當歸9~12克,川芎6克,黃耆9克,白朮9克,獨活9克,桑寄生12~20克,紫肉桂6~9克、懷牛膝6~9克,薤白10克,川斷10~15克,片薑黃6~9克,炮黑薑5克,桃仁6克,炙甘草3克。水煎服。寒邪盛疼痛甚者,可加制附片6~12克。濕邪盛,筋攣肢重者,可加生薏米30克、伸筋草30克。月經趕前或月經量多者,去川芎、桃仁。疼痛喜捶拍者,可去芪、術,加香附10克、炙山甲6克。遊走竄疼,痛處不定者,可加防風10克、羌活10克。兼見熱證(口渴,便秘,舌苔黃,痛處有熱感,脈數等)者,可去肉桂、黃耆,加秦艽9~12克、防已10克、元參9~12克、絡石藤30克或忍冬藤30克,等等。
賽金化毒散(《北京市中成藥規範》)
炙乳香60克、炙沒藥60克、川貝母60克、黃連60克、赤芍120克、天花粉120克、大黃120克、甘草45克,共為細末,再研入:珍珠粉24克、牛黃12克、冰片15克、雄黃粉60克,共研極均勻。每管裝1.2克,每次服0.6克(半管),一日2次,溫開水送服,周歲以內小兒的減。外用時,水調敷患處。
本藥處方來源於明《幼科三種痘疹金鏡錄》.功能清熱化毒,活血消腫。主治小兒蘊積熱毒,而貝頭痛身燒、痄腮紅腫、煩躁口渴等症者。胎毒、痱毒、丹毒、疹後餘毒以及瘡癤潰爛等病者適用之。
方中以牛黃清心解熱,通竅辟邪,川貝甘寒而宣,瀉心火,散肺郁,川連苦寒瀉火,解毒燥濕,共為主藥;乳香、沒藥行氣散結,消瘀定痛,祛毒護心,赤芍、天花粉清熱涼血,活瘀解毒,大黃瀉毒火,除積滯,推陳致新,共為輔藥;雄黃解毒鎮驚,甘草解諸毒且和百藥,珍珠鹹寒制火,鎮心安魂,墜痰拔毒,共為佐藥;冰片芳香走竄,通竅散火,以之為使。諸藥共奏清熱化毒、活血消腫之效。
我治療小兒毒熱火盛之證,常用此散隨湯藥沖服,療效極佳。例如七八歲小兒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兩腮腫脹,口渴口臭,苔黃便秘,身熱煩躁,脈數,此為毒火內蘊,心胃熱盛之證。可用荊芥5克,防風6克,銀花12克,連翹9克,蒲公英15克,地丁15克,黃芩5克,黃柏5克,梔子3克,青蒿10克,生地12克,玄參10克,生大黃2~3克,水煎服。另用賽金化毒散1.2克,分兩次隨湯藥服。一般說,凡遇小兒因毒火而發熱之證均可應用。包括西醫學中的急性扁桃體炎、急性腮腺炎、急性咽喉炎、小兒肺炎、麻疹後肺炎、小兒丹毒等均可使用。
因內熱蘊鬱而生毒瘡、火癤、無名腫毒等,除內服藥外,也可用本散適量,冷開水調塗患處。
注意,瘡毒癰癤破潰後則禁服本散。
五粒回春丹(《北京市中成藥規範》)
橘紅105克、防風105克、膽南星105克、淡竹葉105克、茯苓60克、白殭蠶60克、甘草60克、金銀花105克、連翹105克、桑葉105克、麻黃75克、薄荷75克、蟬蛻75克、山川柳45克、赤芍75克、川貝母75克、苦杏仁45克、羌活105克、牛蒡子75克,共為細末,再研入:牛黃12克、冰片12克、麝香21.6克,研合極均勻,用糯米粉熬汁,泛制為綠豆大小丸,朱砂為衣。每服5粒,日服2次,鮮蘆根煎湯或溫開水送服。周歲以內小兒藥量酌減,10歲以上小兒藥量酌增。此方為《北京市中成藥規範》中「五粒回春丹(丸)」第二方,第一方還有犀角粉30克、羚羊角粉30克、琥珀粉12克。因犀牛角已禁止使用,故只介紹第二方。
本方由古人經驗方「小兒萬病回春丹」原方載《中國醫學大辭典》加減化裁而成。功能清熱解毒、透表化痰,清心開竅。主用於小兒瘟毒內熱所致的頭痛身熱,鼻流清涕,隱疹不出,咳嗽氣促,痰涎壅盛,目赤多淚,煩躁口渴,嘔乳吐食,二便不利,抽風瘛疭,天吊驚厥等病證。兼有抽搐者,可用鉤藤湯送下,麻疹難出者,用鮮蘆根湯送下。
我在時疫瘟毒流行時,診治小兒發燒,表症不解,身熱難退者,往往在服用應證湯藥(荊芥、薄荷、桑葉、銀花、連翹、大青葉、黃芩、菊花、杏仁、牛蒡子、生草)時,同時服用五粒回春丹,3~5粒,一日2次,隨湯藥服,可提高療效。甚至大人發燒因未及時解表,致使邪鬱化熱,再兼治不得法,致使身熱輾轉不退,邪漸深入,表裏俱病,口渴咽痛,煩躁;頭痛,身痛,時有汗出,不惡寒,甚或皮下隱疹瘙癢,苔黃脈數。此時我常用清氣涼營、由營透氣、引邪出表的湯藥(荊芥10克,銀花15克,連翹12克,玄參12~15克,蒲公英20~30克,生石膏30克(先煎),葛根12克,知母10克,生地15克,赤芍10克,白蘚皮12克,水煎服)同時加服五粒回春丹10~15粒,一日2次,隨湯藥服,或另服,往往取得很好的效果。
本藥丸主要有清熱解毒、透表散邪的作用,故在服藥期間禁受風寒,忌食油膩厚味。
小兒至寶錠(《北京市中成藥規範》)
陳皮150克、焦山楂150克、焦麥芽150克、全蠍150克、蟬蛻150克、白附子(礬制)150克、天麻150克、羌活150克、鉤藤150克、檳榔150克、白殭蠶150克、川貝母15克、紫蘇葉150克、滑石150克、炒白芥子120克、膽南星(酒炙)150克、茯苓600克、六神曲(麩炒)600克,共為細末,再研入:牛黃1.8克、麝香1.2克、冰片1.2克、朱砂36克、雄黃粉15克、琥珀粉9克研合極均勻,煉蜜為錠,每錠重l.5克。每服1錠,一日l~2次,溫開水送服。
本藥錠是據明《嬰童百問》琥珀散方改制而成,功能清熱導滯,化痰祛風。主治小兒內有積熱,外感風寒,停乳停食,嘔吐便瀉,煩躁口渴,咳嗽發燒,痰涎壅盛,睡臥不安等。
小兒的特點是愛吃零食,不知冷熱調節,故常常內有飲食停滯,又外受風寒侵襲而發燒不食,甚至嘔惡腹脹,或見泄瀉等症,治療此證與大人不同,不能單純解表散邪,還要注意導滯化食,幫助消化,兼之小兒為純陽之體,容易化熱,所以還須兼以清熱化痰。本方對這些治則兼而有之,故兒科常用,即使內科醫師遇到小兒此證,也常使用。如果4~5歲的小兒患此病證時,還可適當配合服湯藥,以提高療效。
我在臨床上治療此證,常用:荊芥3~5克,防風5克,蘇葉3克,薄荷2克,銀花6克,連翹5克,焦山楂3~5克,焦神曲3~5克,焦麥芽3~5克,炒內金3~5克,焦檳榔3~5克,炒黃芩3~5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同時服小兒至寶錠2粒,一日2次,隨湯藥服,或另服。
由於本方內有朱砂、全蠍、鉤藤、白殭蠶、牛黃、川貝等藥,故也有鎮驚、熄風、化痰、清心的作用,對小兒外感高熱而動風抽搐、痰聲漉漉者,可急化服此錠l~2錠。
牛黃鎮驚丸(《北京中成藥規範》)
天麻150克、防風150克、石菖蒲150克、川芎150克、茯苓300克、法半夏150克、蜈蚣25條、酸棗仁(炒)150克、甘草90克、全蠍150克、沉香90克、羌活150克、遠志肉150克、人參150克、荊芥穗150克、殭蠶(麩炒)150克、白附子(礬炙)150克、天竺黃450克、桔梗150克、烏梢蛇(酒炙)150克、白朮(麩炒)150克、川烏(甘草、銀花水炙)45克、細辛150克、膽南星(酒炙)150克。
上藥共為細末,再研入:牛黃25克、麝香23克、冰片25克、琥珀粉125克、雄黃粉20克、朱砂粉50克,研合極勻,煉蜜為丸,每丸重1.5克,每服1丸,每日l~3次,溫開水或薄荷湯送服。周歲以內小兒酌減。
本方以《六科證治準繩》「幼科」鎮驚丸方加減化裁而成。功能鎮驚安神,祛風化痰。為治小兒高熱驚風常用藥。治證以小兒心火熱盛,風寒閉竅而致急熱驚風,頭痛身熱,咳嗽聲啞,痰涎壅盛,氣促作喘,四肢抽搐,牙關緊閉,睡臥不寧為主。
我在臨床上遇有上述證候的患兒,常用清熱解表、祛風安神的湯藥(荊芥、薄荷、銀花、連翹、菊花、天竺黃、蠍尾、白殭蠶、茯苓、生赭石、生石決、防風、鉤藤、川連、遠志、水煎服),同時服用牛黃鎮驚丸1~2丸,一日2次,效果很好。
我有時也用此丸配合鎮肝熄風之湯藥,治療小兒各種風證。例如我曾治癒1例弄舌風證,即用了此藥,簡介如下:
張某,男,10歲,農村學生。1972年5月21日初診。
主訴:不停地吐舌擠眼,手足揮舞,坐立不安,已3個多月。半年前,曾因與同學生氣,次日發生手足不自主地揮舞運動,經西醫診斷為「小舞蹈病」,經注射硫酸鎂等而愈。今年春節因同學在背後燃放爆竹受驚而復發,又經醫院注射硫酸鎂,並服用多種藥物治療,均未見效。現除不停地吐舌擠眼、兩手不自主地揮舞外,頭也不停地擺動,兩腿也不自主地亂動。二便飲食尚正常。舌苔薄白,舌質略紅,切脈時,因手亂動而不能安靜診脈,只診到脈有弦象。診為肝經風動、心經熱盛而致的弄舌風。
治法:鎮肝潛陽,熄風清心。
處方:生代赭石21克(先煎),生牡蠣24克(先煎),天竺黃6克,白蒺藜9克,鉤藤15克,全蠍9克,防風9克,歸尾9克,白芍12克,桑枝30克。水煎服,6劑。
另:牛黃鎮驚丸12丸,每日2次,每次1丸,隨湯藥服。
服上方6劑和丸藥12丸,二診時已基本痊癒,能安靜診脈,手足均不亂動,擠眼弄舌已基本停止。又進6劑,服丸藥12丸,即痊癒。3個多星期後追訪,已下地幹活,諸症痊癒。
注:本患兒在我治療之前,跟我學習的醫師曾抄服一本《內科手冊》中治小兒舞蹈病的處方:艾葉3克,防已15克,桂枝3克,秦艽1.5克,防風3克,女貞子15克,菖蒲3克,花椒1.5克,蒙花3克,橘葉3克,乾薑0.9克,共服6劑,諸症同前,遂改請我治。附此以供參考,並且有力地證明中醫採用西醫病名、對號入座的方法,是取不到好療效的,必須運用辨證論治的方法,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從本例說明本丸藥確有清心熄風、鎮驚開竅的良好效果,但必須在辨證論治的指導下應用,才能應手取效。
牛黃抱龍丸(膽星、全蠍、殭蠶、茯苓、竺黃、牛黃、琥珀、雄黃、朱砂、麝香)也常用于治療小兒驚風、高熱神昏等症,與本丸比較,抱龍丸主要作用是熄風、清心、化痰,其散風疏解、清熱開竅、熄風定搐、鎮驚安神的作用則不如牛黃鎮驚丸。臨症時,請詳細斟酌選用。
第十講 焦樹德經驗方
我行醫50多年來,經過無數次的臨床醫療與反復地再學習、再實踐,並結合多年的教學與科研心得體會,總結出了一些經驗方。今把反復應用於臨床,傳授給學生、研究生、徒弟等,均證實確有良好效果者,加以整理,介紹如下,謹供同道們參考選用。每張處方中,均有「組方醫理」和「加減運用」兩項,這是我對該方經驗體會的重點部分,希望對這兩項要深玩。所附驗案,也均有實踐意義,都應注意推敲,領悟其精神,才能靈活運用,提高療效。由於時間的關係,僅整理出經驗方10餘首,今後再版時還會陸續介紹更多的經驗方,和大家共切磋。
挹神湯
生石決明20~45克(先煎)、生龍牡各15~30克(先煎)、生地12~18克、生白芍10~15克、炒黃芩10克、茯神(苓)15克、香附10克、遠志9~12克、炒棗仁12~20克、白蒺藜9~12克、合歡花6克、夜交藤15克,水煎服。
(附注:本方于1964年曾在《上海中醫藥雜誌》上談到過,今又進行了一些修改。)
功能:養陰柔肝,潛陽安神。
主治:肝腎陰虛,肝陽亢旺所致的頭痛,頭暈,急躁易怒,失眠健忘,心悸不寧,陣陣轟熱,心煩汗出,情緒不穩,精神不振,悒悒不樂,遺精滑精,腰酸腿軟,不耐作勞,舌苔薄白,脈象細弦等症。包括西醫學的神經衰弱、癔病、更年期綜合征、憂鬱症等出現上述證候者。
組方醫理:本方以生石決明、生牡蠣鹹涼清熱,益肝陰,潛肝陽,收浮越之正氣,為主藥;生地、白芍補益真陰,滋水涵木,涼血生血,柔肝安脾,為輔藥;首烏藤滋益肝腎,交合陰陽,合歡花解鬱安神,酸棗仁養肝助陰,寧心斂汗而安神,遠志肉交通心腎,白蒺藜散肝鬱,祛肝風,共為佐藥;香附為陰中快氣藥,引血藥至氣分,增強諸藥活力,兼能理氣解鬱,黃芩瀉肝膽火,益陰退陽,共為使藥。諸藥合和,共達養陰柔肝、潛陽安神、交通心腎之功。
加減運用:肝血虛者可加當歸6~9克、阿膠6~9克(烊化)。急躁易怒者可加生赭石20~30克(先煎)、靈磁石20~30克(先煎)、白蒺藜10克。頭暈明顯者可加澤瀉30克、鉤藤20~30克。悒悒不樂、精神不振者,可加厚朴花10克、玫瑰花5克、佛手片6克,加重合歡花之量。肝火旺,口苦口渴,舌紅,目赤,多怒,大便幹結者,可加龍膽草6克、蘆薈l~2克,青黛6克(布包),木通5克,並加重生地、黃芩的用量。肝腎陰虛,夢遺失精者,可加山萸肉6~9克、天門冬10克、玄參15克、澤瀉12克、金櫻子10克。
心火旺而失眠多夢者,可加川連6克、竹葉3克、蓮心3克、小草10克。心血不足而心悸不寧者,可加麥冬10克,丹參12~15克,柏子仁10克。心脾不足,消化不良,四肢倦怠,大便溏軟者,可加炒白朮10克,芡實米12克,龍眼肉10克,茯苓改為30克。大便溏泄者,去生地,加肉豆蔻10克、車前子12~15克(布包)。心腎不交者,可加靈磁石20~30克(先煎)、磁朱丸(布包煎)6克,交泰丸(川黃連、肉桂)6克同煎。心肝血虛,神魂不寧而失眠嚴重者,可加生赭石15~25克(先煎),改炒棗仁30克(先煎)、白芍為15克,加重生牡蠣量。等等。
我在1960~1962年用本方為主隨證加減治療了神經衰弱屬於陰虛陽旺證者48例,收到了顯著效果。並經過隨訪觀察,治癒者8例,基本痊癒5例,顯效16例,有效16例,無效3例。
我在臨床上治療婦女更年期綜合征具有肝腎陰虛、肝陽旺證者,常以此方隨證加減,靈活運用,每收到極其滿意的效果。
根據「異病同證同治」的原則,凡西醫診斷的神經衰弱、癔病、更年期綜合征、狂躁症、憂鬱症等,具有肝腎陰虛、肝陽亢旺證者,均可用本方加減治療,可收到滿意的效果。
驗案舉隅:吳某某,女,28歲,平素多思,精神易激動,近1年多來喜憂易怒,有時自己獨在室中哭笑,有時悲觀不樂,精神憂鬱,失眠健忘,性情似變孤僻,食納尚可,二便正常,月經略錯後,脈象沉弦細數。曾在西醫院診斷為嚴重的神經衰弱,也曾去精神病院就診一次,可疑為精神分裂證,建議連續治療,但因無效而求治于中醫。我據此脈症,診斷為肝陰虛肝陽旺之證。治以養陰柔肝,潛陽安神。用挹神湯隨證加減。
處方如下:生石決明30克(先煎),生龍牡各30克(先煎),靈磁石30克(先煎),生地15克,生白芍12克,制香附10克,合歡花6克,合歡皮10克,遠志12克,生赭石25克(先煎),炒棗仁30克(先煎),水煎服,另投礞石滾痰丸每次6克,一日2次,隨湯藥服。如大便溏稀時,可改為每日1次,臨臥前隨湯藥服。藥後諸症減輕,共進34劑而愈。
正顏湯
荊芥9克、防風9克、全蠍6~9克、白殭蠶10克、白附子6克、蜈蚣2~3條、白芷10克、鉤藤20~30克、葛根12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炙山甲6克。
功能:散風活絡,化痰解痙。
主治:中風病中絡證。風邪中於面部絡脈,顏面不正,皮肌麻痹,口眼歪斜,漱水外漏,唇不能撮,眼閉不合等。適用于西醫學的顏面神經麻痹病。在服藥的同時,還可將藥渣用毛巾包裹,熱敷患部。
組方醫理:本方以荊芥祛散皮裏膜外之風,且兼入血分,防風宣表祛風,兼散頭目滯氣,供為主藥。全蠍入肝祛風,善治口眼歪斜,白殭蠶祛風化痰,其氣輕浮,善治面齒咽喉等上部之風痰結滯,白附子祛風燥痰,引藥力上行,善治面部百病,合全蠍、殭蠶為治口眼歪斜名方牽正散,再配白芷芳香上達,入陽明經(其經絡走頭面部)散風除熱,鉤藤祛風舒筋,清心涼肝,蜈蚣祛風止痙(中醫認為健側痙急、患側緩軟,故口眼歪斜),以加強藥力共為輔藥。葛根輕揚升發,入陽明經,解肌開腠,以利風邪外達;紅花、桃仁活血散結,以奏「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效,共為佐藥。炙山甲通行經絡,引藥直達病所為使藥。諸藥相合,共成散風活絡,化痰解痙,善治顏面不正,口眼歪斜之有效方劑。
加減運用:兼偏頭痛者可加生石決明20~30克(先煎)、蔓荊子10克、川芎6~9克。舌苔黃,口鼻發幹,咽部微痛,口渴者,可加生地15克、玄參15克。急躁易怒,胸脅悶痛,脈象弦數者,可加炒黃芩10克、香附10克、生白芍12克。大便幹結,數日一行者,可加全瓜蔞30克、酒軍3~6克、枳實10克。
「此方主用於中風病中絡證,與西醫診斷的顏面神經麻痹相符合。如屬腦血管病造成的口眼歪斜、口角流涎之症,即中醫學所說的中風病之中經、中腑、中髒諸證中所出現的口眼歪斜,則非單用本方所能治療,鬚根據證候需要在辨證論治的方藥中適當結合本方一部分藥物進行全面治療,不能單用本方治療。
驗案舉隅:孫某某,女,50歲,1981年5月初診。主訴近來工作忙,家務又累,心中有急火,有時貪涼而受風,突於3天前早晨出現漱口時在口角漏水,經照鏡一看,發現右口角下垂,右眼不能完全閉合,口眼向左側歪斜,右側面部略感皮膚發厚(不仁),較前不靈敏,即速去某大醫院診治,診斷為顏面神經麻痹,囑做電療。次日又去針灸治療,已扎針2天,口眼歪斜不見好轉,特來診治。詢其大便較幹,二三日一行。小便尚調,口略渴,不引飲,月經已停。舌苔薄微黃,脈象弦細滑略數。四診合參知為操勞過度,性急而肝熱,貪涼爽而受風,致發中風病,幸風邪未深入,僅中於絡脈,發為中絡證。治擬散風活絡,清熱熄風。
處方:荊芥10克,防風10克,白殭蠶10克,白芷10克,白附子10克,全蠍9克,蜈蚣2條,紅花10克,炙山甲6克,鉤藤30克,炒黃芩10克,全瓜蔞30克,菊花10克,水煎服,7劑。另囑用濃茶水調白芥子粉為稀糊狀,攤紗布上(薄薄一層),貼敷患側(癱軟的一側),夜晚敷上,早晨去掉。隔一兩天用1次。二診時,面歪明顯好轉,大便通暢,上方改蜈蚣為3條,加皂刺6克,又進7劑,外用藥同前。三診時,面部已基本看不出歪斜,只在大笑時口略向左偏。舌苔已不黃,脈已不數,上方去菊花、瓜蔞,加丹參15克,又服12劑,完全治癒。
三化複遂湯
生大黃3~10克、枳實10克、厚朴10克、羌活10克、全瓜蔞30克、半夏10克、防風10克、桃仁泥10克、鉤藤20~30克、元明粉6~9克(分沖)。
功能:通腑化痰,活血通絡。
主治:中風病中經證。表現為神志清楚,半身不遂,病側肢體不能活動,肌力0度或1度。大便秘結,數日甚至十余日不能自行排大便。可兼見口中有熱腐氣味,舌苔厚膩而黃,脈象沉滑,重按有力等症。或漸漸出現神識恍惚,有欲向中腑證轉化趨勢。
組方醫理:仲聖有「邪在於經,即重不勝(指肢體沉重不能自由活動)」之說,後世醫家又有邪中於經,必歸於腑之論。證之臨床,中風病,邪中於經者,除半身肢體不遂,不能自己活動外,又多出現大便秘結,陽明經痰熱結滯,腑氣不通之證。常須同時通其陽明腑氣,使大便通暢。半身不遂之情也常隨大便的通利而隨之明顯好轉,活動度一日比一日增強,而漸恢復正常。如大便不通,腑氣閉阻,全身氣血運行也因之不暢,故半身不遂之症也多不見好轉,所以前人制訂了三化湯(大黃、枳實、厚朴、羌活)
以專主此證。然而本證不僅腑氣不通,而且還有痰濁瘀血阻滯,經絡血脈不通之證,故此我又在三化湯中加入化痰降濁,活瘀通絡之品,而成三化複遂湯。方中以大黃蕩滌腸胃,下燥結除瘀熱推陳致新,枳實行氣降痰,除痞消積,二藥一走血一走氣,共為主藥。以厚朴行氣除滿,消痰化食,半夏除濕化痰,下逆止嘔,羌活搜肝風,理遊風,共為輔藥。以全瓜蔞降氣化痰,潤肺滑腸,桃仁泥活血潤燥,通大腸血秘,防風搜肝散風行滯氣,鉤藤舒筋活絡,平肝熄風,共為佐藥。元明粉鹹能軟堅,通腑瀉熱,為使藥。
加減運用:上肢不遂者,可加桑枝30克、片薑黃10克、紅花10克。下肢不遂者,可加桑寄生30克、懷牛膝12~15克、川斷15克。大便通暢後,可減去元明粉;去元明粉後大便仍一日二三次者,可減少大黃用量,但不可去掉;去元明粉後,大便雖能一日1次,但感到排便不太通暢,腹部略感脹滿者,可另加焦檳榔10~12克消滯行痰,通降腑氣。時日稍久,病入血分,瘀血症明顯者,可加紅花10克、雞血藤15克、川芎6克。患肢感到有脹痛者,可加紅花10克、地龍9克、地鱉蟲6克、絡石藤20~30克、伸筋草20~30克。舌苔厚膩、食納不香者,可加蒼朮9克、藿香10克、佩蘭10克、陳皮3~6克、茯苓10克。兼有言語不利者,可加全蠍6~9克(或蠍尾10~20條)、菖蒲10克、遠志10克。有欲向中腑證轉化者(神識有些恍惚),可加菖蒲12克、遠志12克、天竺黃10克,或再加服牛黃清心丸。
驗案舉例:李某,男,65歲,農民,河北省遵化縣某某醫院住院病人。會診日期:1978年5月10日。
4天前感到右上下肢麻木,活動不利,但尚能活動,言語聲音有些改變,說話較笨。次日諸症越來越加重,即送來醫院,經檢查診斷為腦動脈血栓形成而收住院。經輸液等治療後,未見好轉,半身不遂日漸加重,即邀請中醫會診。
患者發育正常,營養中等,意識尚清,能回答問題,但朦朧嗜睡,言語謇澀,勉強能聽清楚,自訴頭暈。右上肢完全癱瘓,右下肢能勉強抬離床面,不能屈伸活動。右側面部下半部癱軟,口向左歪,右側口角下垂流涎。大便秘結,已數日不行。舌苔白厚略黃,脈象弦滑有力,腹部切診未見異常。四診合參診為中風病中經證(已向中腑證轉化)。治法:祛風化痰,通腑活絡。以三化複遂湯隨證加減。
處方:防風6克,膽南星9克,半夏9克,化橘紅12克,茯苓9克,炒枳實9克,生大黃3克,羌活6克,全瓜蔞30克,紅花9克,片薑黃9克,桑枝30克,2劑。
上藥進2劑後,大便已通暢,右上肢屈伸、抬起比上次又有明顯恢復,右下肢屈、伸、抬、蹬等各種活動已近于正常。但大便又幹結未行,頭暈已除。舌上有瘀斑,舌苔化為薄白。脈象右手弦滑,左手略弦,右手脈大於左手脈。上方去白殭蠶,加元明粉15克(分2次沖服,囑如服第一煎後大便通了,第二煎可不再沖服元明粉),大黃改為9克,1劑。服此藥後,大便通暢,諸症均有好轉,又去元明粉、桃仁,進5劑,患者口面歪斜已完全恢復,言語清楚,下地可以自由行走,右半身不遂已基本恢復正常。舌苔正常,脈象略弦,病已基本治癒,又投以收功方如下:膽南星9克,半夏9克,茯苓12克,生大黃6克,羌活6克,紅花9克,桃仁9克,赤芍12克,白蒺藜9克,桑枝30克,3劑。患者于5月24日,自己走著高興地出院,回家休養。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22
- 文章: 3385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Re: 焦樹德方劑心得十講
鎮肝複遂湯
生石決明25~35克(先煎)、生牡蠣20~30克(先煎)、生代赭石20~30克(先煎)、膽南星10克、制半夏10克、化橘紅12克、茯苓15克、鉤藤30克(血壓高者後下)、全蠍6~9克、桑枝30克、紅花10克、桃仁10克、赤白芍各12克、菖蒲10克、郁金10克、炙山甲6~9克、竹瀝汁50~60毫升(臨服前滴入生薑汁二三滴),分2次隨湯藥同服。羚羊角粉l~1.5克(分沖)。
功能:鎮肝熄風,化痰活絡。
主治:卒然中風,神情煩躁,半身不遂,口面歪斜,言語不利,神志尚清楚,或兼患肢抽動拘攣,屬肝陽旺、肝風盛之證。適用于西醫學腦血栓形成剛發病後,或突患腦溢血輕症(出血量少,未出現神志昏迷者),可即服此方。
組方醫理:本方以安魂湯和導痰湯加減化裁而成。方中以生代赭石鎮肝降逆,生石決、生牡蠣養肝陰,潛肝陽,為主藥;以南星、半夏、鉤藤、全蠍、羚羊角化痰熄風,牛膝(配代赭石)引風陽下行,以交于陰中,共為輔藥;用白芍養血柔肝,郁金舒鬱化風,橘紅、茯苓,健脾化濕,菖蒲開竅滌痰,紅花、桃仁、赤芍活血行瘀,以應血行風自滅之理,桑枝祛風活絡,通達四肢,竹瀝善祛經絡之痰(滴入生薑汁既助辛通之力,又防寒滑傷胃),共為佐藥;以炙山甲通經活絡直達病所為使藥。
加減運用:半身不遂主要在上肢者,可減郁金、赤芍(以免藥味太多),加片薑黃9~12克、葛根10克、羌活6克。半身不遂主在下肢者,減藥同上,加桑寄生30克、懷牛膝15克、川斷15克、地龍9克。言語不利明顯者,可加羌活6克,改全蠍為9~12克。口眼歪斜較重者,減藥同上,加白殭蠶9~12克、白附子6克、白芷6克。大便不暢通者,加川軍3~6克、全瓜蔞30克,把桃仁改為桃仁泥。患肢有時出現拘攣者,可加伸筋草30克、生薏米30克、雞血藤15克。
驗案舉隅:馮某某,男,59歲,1986年4月24目初診。
患者前天下午突然發現面部向右歪斜,流涎,很快又感到左上下肢活動不靈活,隨即臥床休息。次晨左上下肢不會自己活動,口面仍歪斜,並且有時抽動,左下肢也有時抽動,並略有拘攣之象,面部略紅,神情煩躁,即送往附近醫院,經CT檢查,右側腦部有梗塞灶,臨床診斷為腦血栓形成。經輸液、降血壓等治療,兩天后病情未見好轉,經家屬堅決要求,同意請我會診。我觀其病人面部發紅,神志尚清楚,但夜間有時朦朧嗜睡。左下肢和面部有時感到有抽動。血壓170/100毫米汞柱,左側半身不遂,肌力0度,左面及口角下垂,舌苔白膩,脈象弦滑有力,左手脈象大於右手。四診合參,診為中風病中經證,並有向中腑證轉化之勢。須急治以鎮肝熄風,化痰活絡。以鎮肝複遂湯加減治之。處方:生石決30克(先煎),生赭石30克(先煎),膽南星10克,半夏10克,茯苓20克,化橘紅12克,鉤藤30克(後下),紅花10克,桃仁10克,全蠍9克,蜈蚣3條,郁金10克,炒白芥子6克,桑枝30克,桑寄生30克,懷牛膝15克,羚羊角粉2克(分2次沖服),3劑。藥後口面歪斜好轉,左下肢能抬離床面,用手屈腿後,能自己伸直,面紅已退,神志清爽,血壓150/95毫米汞柱,又投上方7劑。藥後口面已恢復正常,下肢已能自主屈伸,肌力Ⅳ度,上肢亦能活動,肌力Ⅲ~Ⅳ度間,手能握,但握不緊。大便3日未行,舌苔仍白厚,脈象弦滑,重按有力。上方去郁金、白芥子、羚羊角粉,加全瓜蔞30克、枳實12克、酒軍3克(各包,大便瀉下後可去掉或減半)。又投7劑,大便通暢後,肢體活動恢復加快。7劑服完後,左上下肢基本恢復正常,血壓148/88毫米汞柱,舌苔化薄,脈象沉滑。上方去酒軍,加地龍9克、炙山甲6克,又進5劑而痊癒出院。
活瘀複遂湯
桑枝30克、地鱉蟲6~9克、紅花10克、桃仁10克、皂刺6~9克、赤芍9~12克、蜈蚣2~3條、鉤藤30克、半夏10克、化橘紅12克、茯苓15克、地龍6~9克、川斷15~18克、懷牛膝15克、炙山甲6~9克。
功能:活血通絡,化痰熄風。
主治:中風病中經證的恢復期。證以半身不遂為主,其他症狀不明顯,中風後已數月(或更長時間),半身不遂之症遲遲不見恢復者。
組方醫理:本方以桑枝通利四肢關節,祛風活絡,地鱉蟲破血通瘀,搜剔血積,通經活絡,共為主藥。
紅花、桃仁破瘀通經,行血潤燥,皂刺搜風通絡,潰散壅結,赤芍散瘀,行血中之滯,蜈蚣入肝祛風,並善走散,鉤藤除風舒筋,共為輔藥。半夏、化橘紅、茯苓化痰祛濕,和胃健脾,地龍性寒,祛濕清熱,以防瘀血久鬱化熱,並善通下肢經絡,川斷補腎肝,壯筋骨,懷牛膝益肝腎,強筋骨,起足痿,共為佐藥。炙山甲活血通絡,引藥直達病所為使藥。中醫學有久病入血分之說,故本方組用多種破瘀、行血、活絡、祛風之品作為主要成分,又配以化痰祛濕、健脾胃、補肝腎之品,使之祛風不燥血,破瘀不傷正,標本同治,提高療效。
加減運用:大便經常乾燥者,加全瓜蔞30克、酒軍5克,或加當歸9克、生軍3~5克(體胖痰盛者,用前者,體瘦、血虛者,用後者)。上肢不遂明顯者,去地龍,加片薑黃9~12克、桂枝6~12克。首語不利者,去蜈蚣,加羌活6~9克、全蠍6~9克。兼有頭暈者,去地龍,加天麻9~12克、澤瀉25~30克。症情深痼者,可加水蛭3~5克。下肢不遂明顯者,可加重川斷、牛膝的用量,另加杜仲15克、補骨脂(或巴戟天)9~12克。足部浮腫者,加重地龍、茯苓的用量。患側的脈象明顯小於健側脈象者,可加黃耆15~30克、當歸9克。見人易哭者,去赤芍、地龍,加天竺黃9克、合歡花6克、節菖蒲9克、遠志9克。吞咽時容易發嗆咳者,可去赤芍、蜈蚣,加代赭石15一25克(先煎)、旋覆花10克(布包)、羌活9克、全蠍9克。健忘者,去地龍、赤芍、蜈蚣,加菖蒲9~12克、遠志肉9~12克、生龍骨15克(先煎)、炙鱉甲15克(先煎)、水蛭3克。肢體沉重,舌苔厚膩,痰濁壅盛者,可加竹瀝汁60毫升(兌入生薑汁二三滴)分沖。
驗案舉隅:曾某某,男,59歲,某醫院神經科會診病人。中風半身不遂已半年多。初發病時曾出現朦朧急躁,右手足不會活動,經醫院搶救治療後,症情已經穩定,西醫診斷腦血栓形成。目前患者神志清楚,右側半身不遂,不會翻身,不能坐起,不會說話,喝水急時或喝大口水時,則發嗆。食納一般,二便尚可、舌苔白厚,脈象滑略弦,右手脈大於左手脈。四診合參,診為中風病中經證恢復期。乃痰濁壅盛,痰阻舌本,氣血瘀結,阻滯經絡,血脈不通而致半身不遂之證。治宜活瘀通絡,化痰開竅。以活瘀複遂湯加減,
處方:桑枝30克,紅花10克,桃仁10克,地鱉蟲9克,皂刺6克,全蠍9克,羌活6克,鉤藤30克(後下),半夏1O克,化橘紅12克,茯苓15克,菖蒲12克,遠志12克,地龍9克,川斷18克,炙山甲9克,杯牛膝12克,竹瀝汁60毫升(兌入生薑汁二三滴)分沖,7劑。另用十香返生丹14丸,每日2次,每次1丸,溫開水送服。二診時,諸症減輕,已能在床上自已翻身。舌苔同前,再投上方加水蛭3克,7劑。三診時,家人說:現在有人稍加扶助,即可坐起,吃飯時(用左手)也可以坐在床上吃,病情大有好轉,喝水已不嗆。舌苔較前化薄,脈象沉滑有力。再投上方,桑枝改為40克,羌活改為9克,去皂刺,加片薑黃12克,另加七厘散1克,一日2次,溫開水送服,7劑,丸藥同前。四診時,患者已能由人扶到沙發上坐,精神較前活潑,並且能說「我」、「好」等單字,全家高興,管此床的西醫住院醫師也感到驚奇,向我詢問了中醫學關於此病的治療原理……,觀其舌苔已化為薄白,脈象沉滑,略見緩和之象,但右手脈仍大於左手脈。再投上方,去竹瀝汁,加天竺黃10克,川斷改為20克,七厘散同前,停丸藥,7劑。五診時,患者已能由人扶著在室內行走,並能說「你好」、「吃飯」等簡單語言。根據中醫「效不更方」的原則,再投上方7劑。六診時已能由人稍加扶助,送我到電梯口,說話也較前又有好轉,舌苔正常,脈象滑,兩手脈象大小差不多。上方去鉤藤,加雞血藤18克、伸筋草30克,7劑。七診時,患者每天到樓道行走鍛煉,說話也能說簡單的句子,並且能跟人學唱「東方紅」歌第一句。仍守上方7劑。八診時,已出院回家休息,並且能不用人扶自己拄手杖行走,又投上方14劑,停七厘散,改用血竭粉1克、三七粉2克,分2次隨湯藥沖服。此後停服湯藥,改服散風活絡丸,到療養院休息療養,不用家人陪住,生活能自理。
補腎祛寒治尪湯
「尪痹」這一新的病名,是我在1981年提出的,主指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具有關節變形、骨質受損的疾病(痹病)而言。以補充行痹、痛痹、著痹分類的不足。以下這3張處方都是我治療尪痹的經驗方。
補骨脂9~12克、熟地12~24克、川斷12~18克、淫羊藿9~12克、制附片6~12克(用15克時,需先煎10~20分鐘)、骨碎補10~20克、桂枝9~15克、赤白芍各9~12克、知母9~15克、羌獨活各10~12克、防風10克、麻黃3~6克、蒼朮6~10克、威靈仙12~15克、伸筋草30克、牛膝9~15克、松節15克、炙山甲6~9克、地鱉蟲6~10克、炙虎骨9~12克(另煎兌入)。因虎骨已經禁用,可加用透骨草20克、尋骨風15克、自然銅(醋淬,先煎)6~9克以代虎骨。
功能:補腎祛寒,化濕疏風,活瘀通絡,強筋壯骨。
主治:尪痹腎虛寒盛證。其中包括現代醫學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結核性關節炎、大骨節病等有肢體關節疼痛、變形、骨質損害的疾病。出現腎虛寒盛證者。
組方醫理:本方以《金匱要略》桂枝芍藥知母湯合《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虎骨散加減化裁而成。方中以川續斷、補骨脂補腎陽、壯筋骨,制附片壯腎陽、祛寒邪,熟地補腎填精、養肝益血,共為主藥。以骨碎補活瘀祛骨風,淫羊藿補腎陽、祛腎風,虎骨祛風壯骨,桂枝、羌獨活、威靈仙搜散少陰、太陽經及肢體風寒濕邪,白芍養血榮筋、緩急舒攣,共為輔藥。又以防風散風,麻黃散寒,配熟地可溫肌腠,蒼朮化濕,赤芍活瘀清熱,知母滋腎清熱,穿山甲通經散結,地鱉蟲活瘀壯筋骨、伸筋草舒筋活絡,松節通利關節共為佐藥。其中赤芍、知母、地鱉蟲兼具反佐之用,以防溫藥化熱。牛膝益腎並能引藥入腎為使藥。
加減運用:上肢病重者,加片薑黃10克。瘀血明顯者,加紅花10克,乳香、沒藥各6克,皂刺6克。腰腿痛明顯者,可去松節、蒼朮,加桑寄生30克、杜仲12克,並加重川斷、補骨脂用量,吃藥時再嚼服胡桃肉(炙)l~2個。肢體僵屈者,可去蒼朮、防風、松節,加生薏米3O~44克、木瓜9~12克、茯苓15克、白殭蠶9~12克。脊柱僵直、彎曲變形者,可去蒼朮、牛膝,加金狗脊40克、鹿角膠9克(鹿角片、鹿角霜亦可)、白殭蠶12克,羌活改為12克。關節疼痛重者,可加重附片的用量,並且再加草烏9克,七厘散(每次1克)隨湯藥沖服。舌苔白厚膩者,可去熟地,加砂仁5克、藿香10克。中運不健、脘脹納呆者,可加陳皮、焦麥芽、焦神曲各10克。
注意事項:
(1)本方以治本為主,往往需服4~6周才出現療效。
(2)達到顯效後,可將此方研細末,每次服3克,溫開水或溫黃酒送服,長期服用。
驗案舉隅:任某某,男,48歲,工人,1971年10月28日初診。
主訴:關節疼痛、腫大變形、僵化,肢體不能自己活動已1年有餘。
病史:1970年9月間,因挖地道在地下休息和交接班時,即睡覺,一日,突然高燒40℃以上,繼而出現左膝、左踝關節紅腫疼痛,行走不便。雖經治約半年,但病情日漸加重。兩手腕、食指關節亦相繼紅腫疼痛、變形、僵化,活動嚴重受限,晨起伸不開。兩膝關節腫大、變形,不能自由屈伸,左腿較重。兩踝關節腫大如脫。經某醫院檢查,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當時血沉55毫米/小時),即轉該院中醫科診治。眼中藥80劑,症狀未見改善,血沉增快(118毫米/小時),遂來我院就醫。
現症:除上述兩膝、兩踝及兩手腕、指關節腫大、變形、疼痛、不能自由活動外,兩髖關節亦強直僵化,固定成一種位置(大腿與軀幹呈120度,不能屈伸),兩肩肘關節亦僵化不能活動,故來診時需人背抬。有間斷發燒,身體畏冷,心中煩熱,食欲不振,時有噁心,大便一日l~2次,小便黃赤,舌苔白膩,脈象弦數,經我院放射科X線拍片,仍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
辨證:地下環境寒濕,久處其地而受風寒濕三邪侵襲致痹。寒濕最易傷腎,腎虛不能禦邪,寒濕乘虛深侵,腎主骨,寒邪入骨,久久留舍,骨失所養,則可致骨質變形,節攣筋縮,肢體不能屈伸,腳腫如脫,溫溫欲吐,而呈現尪羸之狀。脈證合參,診為尪痹。目前雖有標熱之象,但實質仍為寒。
治法:補腎祛寒,散風活絡。
處方:補腎祛寒治尪湯加減。制附片10克,骨碎補12克,桂枝10克,炙虎骨6.25克(另煎兌入),赤白芍各10克,麻黃6克,知母10克,防風12克,威靈仙12克,白朮10克,炙山甲10克,生薑10克,甘草6克。水煎服,6劑。 藥後諸症均減輕,仍守上方又加伸筋草30克,虎骨改為12克,囑可常服。至1972年3月10日來診時,已能自己行走,不用扶杖。兩手腕及指關節雖仍有變形,但可用力活動,手扶之亦無疼痛,膝關節尚有腫脹,予上方加黃耆30克。3月17日已能騎自行車上街,仍守上方。
1972年5月3日來診時,食欲很好,僅腕、背、踝部有時發脹,偶有輕度疼痛,腕、指、膝、踝關節雖外觀尚變形,但均不影響活動。先後共診22次,服藥110多劑,病情已穩定,改用粉劑常服,處方如下:制附片45克,骨碎補54克,川斷60克,桂枝36克,炙虎骨60克、赤白芍各60克,知母36克,防風45克,蒼白朮各30克,威靈仙120克,麻黃36克,細辛12克,松節45克,伸筋草120克,炙山甲36克,地龍45克,皂刺21克,澤瀉30克。共研細末,每服3克,每日2次,溫黃酒送服。
1973年1月27日來診,膝腫消退,關節明顯變小,仍守上方,加歸尾36克、焦神曲30克、片薑黃30克、紅花36克,改川斷為90克,為細末服。1973年5月29日四肢功能明顯好轉,可以自由蹲下、站起,站立1小時多也不覺疲累,能騎自行車上街跑十幾公里,脈亦較前和緩有力,舌苔正常,惟左腕及踝關節尚有輕痛。仍予原方以資鞏固。
1975年夏天追訪:已上全天班工作年餘,腕、指、左膝關節外形雖未恢復正常,但能活動,能工作,無痛苦。
1979年夏季又約他來復查血沉13毫米/小時,類風濕因數仍為陽性。但一直上全天班,並能勝任比較繁重的工作。
補腎清熱治尪湯
生地15~25克、桑寄生20~30克、桑枝30克、地骨皮10~15克、酒浸黃柏12克、知母12克、川斷15~18克、骨碎補15~18克、白芍15克、威靈仙12~15克、羌獨活各9克、忍冬藤30克、絡石藤20~30克、桂枝6~9克、紅花9克、制乳沒各6克、炙山甲9克、炙虎骨(或豹骨熊骨)12克(另煎兌入)。
功能:補腎清熱,疏風化濕,活絡散瘀,強筋壯骨。
主治:尪痹腎虛標熱重證。尪痹病程較長,再兼體質、年齡、地域等不同,有的則可寒鬱化熱或從陽化熱而出現熱證。但這是其標,其本仍是腎虛受寒所致,故稱腎虛標熱證。熱家輕者為輕證,熱象重者為重證。
本湯所治證為:關節腫痛,不怕冷,夜間喜把患肢放到被外,但時間過長又會加重疼痛,或有五心煩熱、低熱、咽幹牙痛,大便幹秘,舌苔黃,舌質紅,脈細數尺脈小等。
組方醫理:本方取丹溪先生潛行散合自擬的清熱散痹湯加補腎強骨之品組合而成。方中以生地補腎壯水,黃柏堅腎清熱,川斷補腎壯筋骨,骨碎補補腎祛骨風,共為主藥。以桑寄生補腎強筋,除風通絡,地骨皮益腎除勞熱,威靈仙祛風濕、除痹痛,羌獨活搜腎、膀胱二經之風濕,虎骨祛風壯骨,以骨治骨,共為輔藥。以白芍養血以緩急,知母降火清熱、除蒸消煩,忍冬藤、絡石藤通經絡、祛風熱,紅花活血通經,乳、沒化瘀定痛,炙山甲通經活絡,有蟲蟻搜剔之能,桂枝溫陽宣痹,配羌獨活之辛溫,可以免除方中大隊涼藥抑陽澀滯之弊為佐藥。以桑枝通達四肢,祛風濕利關節,共為使藥。
加減運用:有低熱或下午體溫升高,五心煩熱者,加秦艽20~30克。關節、筋肉痛重者,加蠶砂10~15克、海桐皮15克。晨僵明顯或關節僵直、攣縮嚴重者,可加白殭蠶10~12克、木瓜10克、生薏米30克、地鱉蟲9克。上肢痛重者,加片薑黃9~12克。尚兼有受涼痛增症狀者,可加草烏3~6克、地鱉蟲6~9克。腫痛關節略現輕度發紅,用手捫之局部略熱者,可加皂刺6~9克、連翹10~15克、白芷6~9克。瘀血證明顯者,可減地骨皮、白芍,加赤芍15克、桃仁10克、活血止痛散1克,一日2次,裝膠囊,隨湯藥吞服。下肢病重者,加牛膝10~15克、澤蘭10~15克、大便幹結者,可加桃仁泥10克、酒大黃3~6克。口渴思冷飲者,可加生石膏30克。
注意事項:
(1)腎虛標熱重證因為是標熱,所以多數病人服補腎清熱治尪湯一段時間後,熱證消除而又出現腎虛寒盛證,這時仍需投以補腎祛寒治尪湯而漸收全功。此時仍須參考補腎祛寒治尪湯的注意事項。
(2)本方中的黃柏須用黃酒浸泡3小時以上,撈出入煎藥中同煎(此法是仿丹溪先生潛行散的精神)。
驗案舉隅:李某某,女,52歲,病案號為593365,病房會診病人,1993年9月7日。
患類風濕關節炎已七八年,手指變形,兩膝、踝關節腫痛,左肘關節腫痛,左臂不能伸直,類風濕因數陽性,血沉快(87毫米汞柱/小時),每天下午定時發熱,體溫37.8C,疼痛的關節夜間喜放在被窩外,但時間長時,則又因冷而疼痛加重,趕緊放回被內。手腕部腫痛發僵,不能自由轉動,用手捫之其腫痛處皮膚略發熱,皮膚不紅。舌苔薄白微黃,脈象沉滑略數,尺脈沉細。四診合參,診為尪痹腎虛標熱重證。治擬補腎清熱,疏風化濕,活瘀通絡,強壯筋骨。方取補腎清熱治尪湯加減。
處方:生地18克,骨碎補18克,川斷15克,桑枝30克,知母15克,秦艽15克,銀柴胡12克,柴胡10克,黃芩10克,赤白芍各12克,絡石藤30克,桂枝6克,威靈仙15克,酒浸黃柏12克,羌獨活各10克,紅花10克,炙山甲9克,伸筋草30克,片薑黃10克,7劑。二診時,體溫降到37.2℃,關節疼痛減輕,舌脈同前,上方減銀柴胡、威靈仙,加忍冬藤30克、白殭蠶12克,14劑。三診時,體溫正常,關節疼痛減輕,關節腫處已現皺紋,下地活動增多,夜間不再把患處放到被外,舌苔薄白,脈象沉滑略細。上方去柴胡、黃芩,改桂枝為9克、桑枝為40克、加川斷為18克、骨碎補為20克,加制乳沒各5克、生薏米30克,14劑。藥後諸症均減,可自由下地行走,手腕可以稍事活動,手指能自由屈伸,吃飯可用筷子(過去用匙),原方加地鱉蟲6克,又進14劑。藥後膝踝關節已不腫,疼痛基本消失,在肘關節亦不腫痛,左臂已可伸直。生活完全可以自理,血沉已恢復正常,關節略怕冷,食納,二便均正常。舌苔薄白,脈沉滑略細。病已近愈,投以善後方,帶走出院回家服用。處方:骨碎補20克、生熟地各15克,川斷18克,懷牛膝15克,桑枝25克,桂枝10克,赤白芍各12克,知母15克,炒黃柏10克,防風10克,羌獨活各10克,絡石藤30克,白殭蠶12克,炙山甲9克,制附片9克,秦艽10克,伸筋草30克,生薏米30克,地鱉蟲6克,15劑。患者于11月上旬高興地出院休養。
補腎強督治尪湯
熟地15~20克、淫羊藿9~12克、金狗脊30~45克、制附片9~12克、鹿角膠9克(烊化)、川斷12~20克、骨碎補15~20克、羌活12克、獨活10克、桂枝12~20克、赤白芍各12克、知母12~15克、地鱉蟲6~9克、防風12克、麻黃3~9克、乾薑6~9克、懷牛膝12~18克、炙山甲6~9克、草烏5~9克。水煎服。
功能:補腎祛寒,強督助陽,活瘀通絡,壯骨舒筋。
主治:尪痹腎督虛寒證(強直性脊柱炎)。症見腰背疼痛,遇寒加重,脊柱僵曲,彎腰、直腿受限,甚或兩髖關節疼痛,骶髖關節骨質受損,致兩腿活動受限而腰腿疼痛,全身倦怠,氣力不足,舌苔略白,脈象沉滑或沉弦,尺脈多見沉細或弱。
組方醫理:西醫學的強直性脊柱炎,也屬於中醫學尪痹之病,但其證候特點又與類風濕性關節炎有不同之處。強直性脊柱炎之病機也是腎虛寒濕之邪深侵而致,其特點是不僅腎虛,而且督脈也虛,腎與督脈均「貫脊」而相聯,督脈「督一身之陽」、「貫脊屬腎」,腎督陽虛,寒濕深侵腎督,督脈傷而氣血痹阻,筋骨失養,脊膂乏榮,故脊柱僵曲;督脈還「合少陰上股內後廉」,故病情重則可致骶髂關節受損而腰、骶、大腿皆痛,甚至僵化,使大腿不能自由活動。因而本方的組織除補腎祛寒外,還要突出強督助陽之特點,以治病之本。方中以熟地味甘性溫,質重而沉,能補腎肝二經,生血填精,長骨中、腦中之髓,金狗脊補腎健骨,堅脊利俯仰,益血滋督脈,強腳壯腰,淫羊藿補腎陽,堅筋骨,除風冷,益氣力,共為主藥。鹿角膠能通督脈,補腎生精血,強骨壯腰膝,骨碎補補腎行血,壯骨接骨,善祛腎風,附片大補腎命真火,祛在裏之寒濕,善醫「拘攣風痹,督脈為病,脊強而厥」,羌活辛溫散風,入太陽、督脈二經,主治脊強而厥,剛痙柔痙,脊項強痛,獨活善搜少陰腎經伏風而治脊痙濕痹,川續斷補肝腎,壯腰膝,強筋骨,共為輔藥。以桂枝溫太陽經而通血脈,赤芍行血散血滯,白芍養肝緩筋急,知母潤腎滋陰,能防辛燥之藥化熱,地鱉蟲搜剔血積,接骨療傷,防風祛風勝濕,善治背項強痛,麻黃散寒祛風,乾薑逐寒溫經,草烏逐寒搜風,善除腰腳冷痛,共為佐藥。懷牛膝引藥入腎,治腰膝骨痛,炙山甲散瘀通絡,引藥力直達病所,合為使藥。本方以仲師桂枝芍藥知母湯合補腎強督之品化載而成。
加減運用:腰痛重者,加桑寄生30克、杜仲12~15克、胡桃肉1~2牧嚼服,一日2次,加重川斷、狗脊的用量,去赤芍、白芍。項背僵痛者,制附片改為12克,草烏改為9克,必要時乾薑也改為9克。腿拘攣,脊柱僵直(或僵曲)者,加白殭蠶12克、生薏米30克、蒼耳子(或白芥子)6~9克,地鱉蟲改9克。腰部僵硬如石者,加急性子3~5克。髖關節僵化,兩腿開闔、屈伸不利者,加伸筋草30克、澤蘭15克、生薏米30克、皂刺6~9克、白殭蠶6~9克。舌苔厚膩,食欲不振者,去鹿角膠,加鹿角霜6~9克、砂仁3~5克、蒼朮6~9克。脾運不健,脘脹納呆者,去熟地、鹿角膠,加陳皮9~12克、焦麥芽10克、焦神曲10克、焦山楂10克、枳實10克。脊柱僵攣,髖關節僵化,脊以代頭,尻以代踵者,加自然銅9克(先煎)、尋骨風15~22克、透骨草15~20充、白殭蠶12克,地鱉蟲改為9克,另加七厘散1克,湯藥沖服,一日2次。
下午低熱,或藥後出現咽幹痛、口渴、大便秘者,去乾薑,減少桂枝、制附片、草烏的用量,加生地15~20克、秦艽12~18克、酒浸黃柏12克、地骨皮12~15克。痰濕偏重,纏綿難愈者,加白芥子6~9克、蒼耳子6~9克。
驗案舉隅:範某某,男,35歲。
20年來,開始時腰痛僵直感,彎腰受限,漸漸頸部疼痛而抬頭困難,現左髖關節疼痛,牽及左腿疼痛,外展受限,走路困難需人攙扶拄拐勉強能走200~300米。畏寒喜暖,經幾家醫院診治均診斷為「強直性脊柱炎」,常服「炎痛喜康」以止痛,於1986年5月20日來北京請餘診治。觀其身體尪羸,腰脊僵直,彎腰受限,兩手尖僅能與膝平,生活不能自理,舌苔白厚微黃,舌質略暗,脈象沉滑,尺沉略細。四診合參診為尪痹腎督虛寒證。
治法:補腎祛寒,強督助陽,散風除濕,活瘀通絡。
處方:補腎強督治尪湯加減。桑寄生30克,川斷15克,羌獨活各10克,補骨脂12克,制附片10克,骨碎補15克,淫羊藿10克,鹿角霜10克,金狗脊30克,牛膝12克,威靈仙15克,海桐皮15克,伸筋草30克,地龍10克、桂枝、赤白芍、知母各12克。水煎服。
回原籍服本方約150多劑,於1987年6月來復診,腰痛、腿痛均明顯減輕,左腿外展較前靈活,走路不需人扶,自己拄手杖可走1公里,不用手杖也能走200多米。彎腰時雙手尖可達三陰交穴處水準,抬頭、低頭均可。自服中藥後即完全停服「炎痛喜康」,現尚感脊背、腰、頸發僵,腰腿尚痛,舌苔白,脈象右手沉滑緩,左手沉滑略細,尺脈略小。
仍守上方改骨碎補為20克、淫羊藿12克、川斷18克、加片薑黃10克、葛根30克、白殭蠶10克。
又服上方50多劑,髖關節疼痛基本消失,腰腿痛和脊柱僵感均顯著減輕,可以自由抬頭、低頭、轉項,走路已扔掉手杖。並能手持一定重物行走幾公里,無明顯不適,已能下地幹農活兒,生活完全自理,彎腰時兩手可以觸地。於1992年6月特來感謝,進門來三次跪地致謝。吾見其病已基本近愈,又給予一處方,勸其再服,以冀痊癒。處方如下:骨碎補20克,補骨脂12克,淫羊藿12克,巴戟天12克,川斷20克,羌活12克,葛根30克,知母15克,鹿角膠10克(烊化),片薑黃12克,桂枝10克,赤白芍各12克,麻黃5克,獨活10克,澤蘭18克,制附片6克,防風10克,生地25克,地鱉蟲10克,伸筋草30克,牛膝18克,秦艽18克。
並囑服本方20劑左右,即可停湯藥,繼用本方3劑,共為細末,每服3克,一日2次,溫開水送服,以收全功。
生石決明25~35克(先煎)、生牡蠣20~30克(先煎)、生代赭石20~30克(先煎)、膽南星10克、制半夏10克、化橘紅12克、茯苓15克、鉤藤30克(血壓高者後下)、全蠍6~9克、桑枝30克、紅花10克、桃仁10克、赤白芍各12克、菖蒲10克、郁金10克、炙山甲6~9克、竹瀝汁50~60毫升(臨服前滴入生薑汁二三滴),分2次隨湯藥同服。羚羊角粉l~1.5克(分沖)。
功能:鎮肝熄風,化痰活絡。
主治:卒然中風,神情煩躁,半身不遂,口面歪斜,言語不利,神志尚清楚,或兼患肢抽動拘攣,屬肝陽旺、肝風盛之證。適用于西醫學腦血栓形成剛發病後,或突患腦溢血輕症(出血量少,未出現神志昏迷者),可即服此方。
組方醫理:本方以安魂湯和導痰湯加減化裁而成。方中以生代赭石鎮肝降逆,生石決、生牡蠣養肝陰,潛肝陽,為主藥;以南星、半夏、鉤藤、全蠍、羚羊角化痰熄風,牛膝(配代赭石)引風陽下行,以交于陰中,共為輔藥;用白芍養血柔肝,郁金舒鬱化風,橘紅、茯苓,健脾化濕,菖蒲開竅滌痰,紅花、桃仁、赤芍活血行瘀,以應血行風自滅之理,桑枝祛風活絡,通達四肢,竹瀝善祛經絡之痰(滴入生薑汁既助辛通之力,又防寒滑傷胃),共為佐藥;以炙山甲通經活絡直達病所為使藥。
加減運用:半身不遂主要在上肢者,可減郁金、赤芍(以免藥味太多),加片薑黃9~12克、葛根10克、羌活6克。半身不遂主在下肢者,減藥同上,加桑寄生30克、懷牛膝15克、川斷15克、地龍9克。言語不利明顯者,可加羌活6克,改全蠍為9~12克。口眼歪斜較重者,減藥同上,加白殭蠶9~12克、白附子6克、白芷6克。大便不暢通者,加川軍3~6克、全瓜蔞30克,把桃仁改為桃仁泥。患肢有時出現拘攣者,可加伸筋草30克、生薏米30克、雞血藤15克。
驗案舉隅:馮某某,男,59歲,1986年4月24目初診。
患者前天下午突然發現面部向右歪斜,流涎,很快又感到左上下肢活動不靈活,隨即臥床休息。次晨左上下肢不會自己活動,口面仍歪斜,並且有時抽動,左下肢也有時抽動,並略有拘攣之象,面部略紅,神情煩躁,即送往附近醫院,經CT檢查,右側腦部有梗塞灶,臨床診斷為腦血栓形成。經輸液、降血壓等治療,兩天后病情未見好轉,經家屬堅決要求,同意請我會診。我觀其病人面部發紅,神志尚清楚,但夜間有時朦朧嗜睡。左下肢和面部有時感到有抽動。血壓170/100毫米汞柱,左側半身不遂,肌力0度,左面及口角下垂,舌苔白膩,脈象弦滑有力,左手脈象大於右手。四診合參,診為中風病中經證,並有向中腑證轉化之勢。須急治以鎮肝熄風,化痰活絡。以鎮肝複遂湯加減治之。處方:生石決30克(先煎),生赭石30克(先煎),膽南星10克,半夏10克,茯苓20克,化橘紅12克,鉤藤30克(後下),紅花10克,桃仁10克,全蠍9克,蜈蚣3條,郁金10克,炒白芥子6克,桑枝30克,桑寄生30克,懷牛膝15克,羚羊角粉2克(分2次沖服),3劑。藥後口面歪斜好轉,左下肢能抬離床面,用手屈腿後,能自己伸直,面紅已退,神志清爽,血壓150/95毫米汞柱,又投上方7劑。藥後口面已恢復正常,下肢已能自主屈伸,肌力Ⅳ度,上肢亦能活動,肌力Ⅲ~Ⅳ度間,手能握,但握不緊。大便3日未行,舌苔仍白厚,脈象弦滑,重按有力。上方去郁金、白芥子、羚羊角粉,加全瓜蔞30克、枳實12克、酒軍3克(各包,大便瀉下後可去掉或減半)。又投7劑,大便通暢後,肢體活動恢復加快。7劑服完後,左上下肢基本恢復正常,血壓148/88毫米汞柱,舌苔化薄,脈象沉滑。上方去酒軍,加地龍9克、炙山甲6克,又進5劑而痊癒出院。
活瘀複遂湯
桑枝30克、地鱉蟲6~9克、紅花10克、桃仁10克、皂刺6~9克、赤芍9~12克、蜈蚣2~3條、鉤藤30克、半夏10克、化橘紅12克、茯苓15克、地龍6~9克、川斷15~18克、懷牛膝15克、炙山甲6~9克。
功能:活血通絡,化痰熄風。
主治:中風病中經證的恢復期。證以半身不遂為主,其他症狀不明顯,中風後已數月(或更長時間),半身不遂之症遲遲不見恢復者。
組方醫理:本方以桑枝通利四肢關節,祛風活絡,地鱉蟲破血通瘀,搜剔血積,通經活絡,共為主藥。
紅花、桃仁破瘀通經,行血潤燥,皂刺搜風通絡,潰散壅結,赤芍散瘀,行血中之滯,蜈蚣入肝祛風,並善走散,鉤藤除風舒筋,共為輔藥。半夏、化橘紅、茯苓化痰祛濕,和胃健脾,地龍性寒,祛濕清熱,以防瘀血久鬱化熱,並善通下肢經絡,川斷補腎肝,壯筋骨,懷牛膝益肝腎,強筋骨,起足痿,共為佐藥。炙山甲活血通絡,引藥直達病所為使藥。中醫學有久病入血分之說,故本方組用多種破瘀、行血、活絡、祛風之品作為主要成分,又配以化痰祛濕、健脾胃、補肝腎之品,使之祛風不燥血,破瘀不傷正,標本同治,提高療效。
加減運用:大便經常乾燥者,加全瓜蔞30克、酒軍5克,或加當歸9克、生軍3~5克(體胖痰盛者,用前者,體瘦、血虛者,用後者)。上肢不遂明顯者,去地龍,加片薑黃9~12克、桂枝6~12克。首語不利者,去蜈蚣,加羌活6~9克、全蠍6~9克。兼有頭暈者,去地龍,加天麻9~12克、澤瀉25~30克。症情深痼者,可加水蛭3~5克。下肢不遂明顯者,可加重川斷、牛膝的用量,另加杜仲15克、補骨脂(或巴戟天)9~12克。足部浮腫者,加重地龍、茯苓的用量。患側的脈象明顯小於健側脈象者,可加黃耆15~30克、當歸9克。見人易哭者,去赤芍、地龍,加天竺黃9克、合歡花6克、節菖蒲9克、遠志9克。吞咽時容易發嗆咳者,可去赤芍、蜈蚣,加代赭石15一25克(先煎)、旋覆花10克(布包)、羌活9克、全蠍9克。健忘者,去地龍、赤芍、蜈蚣,加菖蒲9~12克、遠志肉9~12克、生龍骨15克(先煎)、炙鱉甲15克(先煎)、水蛭3克。肢體沉重,舌苔厚膩,痰濁壅盛者,可加竹瀝汁60毫升(兌入生薑汁二三滴)分沖。
驗案舉隅:曾某某,男,59歲,某醫院神經科會診病人。中風半身不遂已半年多。初發病時曾出現朦朧急躁,右手足不會活動,經醫院搶救治療後,症情已經穩定,西醫診斷腦血栓形成。目前患者神志清楚,右側半身不遂,不會翻身,不能坐起,不會說話,喝水急時或喝大口水時,則發嗆。食納一般,二便尚可、舌苔白厚,脈象滑略弦,右手脈大於左手脈。四診合參,診為中風病中經證恢復期。乃痰濁壅盛,痰阻舌本,氣血瘀結,阻滯經絡,血脈不通而致半身不遂之證。治宜活瘀通絡,化痰開竅。以活瘀複遂湯加減,
處方:桑枝30克,紅花10克,桃仁10克,地鱉蟲9克,皂刺6克,全蠍9克,羌活6克,鉤藤30克(後下),半夏1O克,化橘紅12克,茯苓15克,菖蒲12克,遠志12克,地龍9克,川斷18克,炙山甲9克,杯牛膝12克,竹瀝汁60毫升(兌入生薑汁二三滴)分沖,7劑。另用十香返生丹14丸,每日2次,每次1丸,溫開水送服。二診時,諸症減輕,已能在床上自已翻身。舌苔同前,再投上方加水蛭3克,7劑。三診時,家人說:現在有人稍加扶助,即可坐起,吃飯時(用左手)也可以坐在床上吃,病情大有好轉,喝水已不嗆。舌苔較前化薄,脈象沉滑有力。再投上方,桑枝改為40克,羌活改為9克,去皂刺,加片薑黃12克,另加七厘散1克,一日2次,溫開水送服,7劑,丸藥同前。四診時,患者已能由人扶到沙發上坐,精神較前活潑,並且能說「我」、「好」等單字,全家高興,管此床的西醫住院醫師也感到驚奇,向我詢問了中醫學關於此病的治療原理……,觀其舌苔已化為薄白,脈象沉滑,略見緩和之象,但右手脈仍大於左手脈。再投上方,去竹瀝汁,加天竺黃10克,川斷改為20克,七厘散同前,停丸藥,7劑。五診時,患者已能由人扶著在室內行走,並能說「你好」、「吃飯」等簡單語言。根據中醫「效不更方」的原則,再投上方7劑。六診時已能由人稍加扶助,送我到電梯口,說話也較前又有好轉,舌苔正常,脈象滑,兩手脈象大小差不多。上方去鉤藤,加雞血藤18克、伸筋草30克,7劑。七診時,患者每天到樓道行走鍛煉,說話也能說簡單的句子,並且能跟人學唱「東方紅」歌第一句。仍守上方7劑。八診時,已出院回家休息,並且能不用人扶自己拄手杖行走,又投上方14劑,停七厘散,改用血竭粉1克、三七粉2克,分2次隨湯藥沖服。此後停服湯藥,改服散風活絡丸,到療養院休息療養,不用家人陪住,生活能自理。
補腎祛寒治尪湯
「尪痹」這一新的病名,是我在1981年提出的,主指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具有關節變形、骨質受損的疾病(痹病)而言。以補充行痹、痛痹、著痹分類的不足。以下這3張處方都是我治療尪痹的經驗方。
補骨脂9~12克、熟地12~24克、川斷12~18克、淫羊藿9~12克、制附片6~12克(用15克時,需先煎10~20分鐘)、骨碎補10~20克、桂枝9~15克、赤白芍各9~12克、知母9~15克、羌獨活各10~12克、防風10克、麻黃3~6克、蒼朮6~10克、威靈仙12~15克、伸筋草30克、牛膝9~15克、松節15克、炙山甲6~9克、地鱉蟲6~10克、炙虎骨9~12克(另煎兌入)。因虎骨已經禁用,可加用透骨草20克、尋骨風15克、自然銅(醋淬,先煎)6~9克以代虎骨。
功能:補腎祛寒,化濕疏風,活瘀通絡,強筋壯骨。
主治:尪痹腎虛寒盛證。其中包括現代醫學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結核性關節炎、大骨節病等有肢體關節疼痛、變形、骨質損害的疾病。出現腎虛寒盛證者。
組方醫理:本方以《金匱要略》桂枝芍藥知母湯合《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虎骨散加減化裁而成。方中以川續斷、補骨脂補腎陽、壯筋骨,制附片壯腎陽、祛寒邪,熟地補腎填精、養肝益血,共為主藥。以骨碎補活瘀祛骨風,淫羊藿補腎陽、祛腎風,虎骨祛風壯骨,桂枝、羌獨活、威靈仙搜散少陰、太陽經及肢體風寒濕邪,白芍養血榮筋、緩急舒攣,共為輔藥。又以防風散風,麻黃散寒,配熟地可溫肌腠,蒼朮化濕,赤芍活瘀清熱,知母滋腎清熱,穿山甲通經散結,地鱉蟲活瘀壯筋骨、伸筋草舒筋活絡,松節通利關節共為佐藥。其中赤芍、知母、地鱉蟲兼具反佐之用,以防溫藥化熱。牛膝益腎並能引藥入腎為使藥。
加減運用:上肢病重者,加片薑黃10克。瘀血明顯者,加紅花10克,乳香、沒藥各6克,皂刺6克。腰腿痛明顯者,可去松節、蒼朮,加桑寄生30克、杜仲12克,並加重川斷、補骨脂用量,吃藥時再嚼服胡桃肉(炙)l~2個。肢體僵屈者,可去蒼朮、防風、松節,加生薏米3O~44克、木瓜9~12克、茯苓15克、白殭蠶9~12克。脊柱僵直、彎曲變形者,可去蒼朮、牛膝,加金狗脊40克、鹿角膠9克(鹿角片、鹿角霜亦可)、白殭蠶12克,羌活改為12克。關節疼痛重者,可加重附片的用量,並且再加草烏9克,七厘散(每次1克)隨湯藥沖服。舌苔白厚膩者,可去熟地,加砂仁5克、藿香10克。中運不健、脘脹納呆者,可加陳皮、焦麥芽、焦神曲各10克。
注意事項:
(1)本方以治本為主,往往需服4~6周才出現療效。
(2)達到顯效後,可將此方研細末,每次服3克,溫開水或溫黃酒送服,長期服用。
驗案舉隅:任某某,男,48歲,工人,1971年10月28日初診。
主訴:關節疼痛、腫大變形、僵化,肢體不能自己活動已1年有餘。
病史:1970年9月間,因挖地道在地下休息和交接班時,即睡覺,一日,突然高燒40℃以上,繼而出現左膝、左踝關節紅腫疼痛,行走不便。雖經治約半年,但病情日漸加重。兩手腕、食指關節亦相繼紅腫疼痛、變形、僵化,活動嚴重受限,晨起伸不開。兩膝關節腫大、變形,不能自由屈伸,左腿較重。兩踝關節腫大如脫。經某醫院檢查,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當時血沉55毫米/小時),即轉該院中醫科診治。眼中藥80劑,症狀未見改善,血沉增快(118毫米/小時),遂來我院就醫。
現症:除上述兩膝、兩踝及兩手腕、指關節腫大、變形、疼痛、不能自由活動外,兩髖關節亦強直僵化,固定成一種位置(大腿與軀幹呈120度,不能屈伸),兩肩肘關節亦僵化不能活動,故來診時需人背抬。有間斷發燒,身體畏冷,心中煩熱,食欲不振,時有噁心,大便一日l~2次,小便黃赤,舌苔白膩,脈象弦數,經我院放射科X線拍片,仍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
辨證:地下環境寒濕,久處其地而受風寒濕三邪侵襲致痹。寒濕最易傷腎,腎虛不能禦邪,寒濕乘虛深侵,腎主骨,寒邪入骨,久久留舍,骨失所養,則可致骨質變形,節攣筋縮,肢體不能屈伸,腳腫如脫,溫溫欲吐,而呈現尪羸之狀。脈證合參,診為尪痹。目前雖有標熱之象,但實質仍為寒。
治法:補腎祛寒,散風活絡。
處方:補腎祛寒治尪湯加減。制附片10克,骨碎補12克,桂枝10克,炙虎骨6.25克(另煎兌入),赤白芍各10克,麻黃6克,知母10克,防風12克,威靈仙12克,白朮10克,炙山甲10克,生薑10克,甘草6克。水煎服,6劑。 藥後諸症均減輕,仍守上方又加伸筋草30克,虎骨改為12克,囑可常服。至1972年3月10日來診時,已能自己行走,不用扶杖。兩手腕及指關節雖仍有變形,但可用力活動,手扶之亦無疼痛,膝關節尚有腫脹,予上方加黃耆30克。3月17日已能騎自行車上街,仍守上方。
1972年5月3日來診時,食欲很好,僅腕、背、踝部有時發脹,偶有輕度疼痛,腕、指、膝、踝關節雖外觀尚變形,但均不影響活動。先後共診22次,服藥110多劑,病情已穩定,改用粉劑常服,處方如下:制附片45克,骨碎補54克,川斷60克,桂枝36克,炙虎骨60克、赤白芍各60克,知母36克,防風45克,蒼白朮各30克,威靈仙120克,麻黃36克,細辛12克,松節45克,伸筋草120克,炙山甲36克,地龍45克,皂刺21克,澤瀉30克。共研細末,每服3克,每日2次,溫黃酒送服。
1973年1月27日來診,膝腫消退,關節明顯變小,仍守上方,加歸尾36克、焦神曲30克、片薑黃30克、紅花36克,改川斷為90克,為細末服。1973年5月29日四肢功能明顯好轉,可以自由蹲下、站起,站立1小時多也不覺疲累,能騎自行車上街跑十幾公里,脈亦較前和緩有力,舌苔正常,惟左腕及踝關節尚有輕痛。仍予原方以資鞏固。
1975年夏天追訪:已上全天班工作年餘,腕、指、左膝關節外形雖未恢復正常,但能活動,能工作,無痛苦。
1979年夏季又約他來復查血沉13毫米/小時,類風濕因數仍為陽性。但一直上全天班,並能勝任比較繁重的工作。
補腎清熱治尪湯
生地15~25克、桑寄生20~30克、桑枝30克、地骨皮10~15克、酒浸黃柏12克、知母12克、川斷15~18克、骨碎補15~18克、白芍15克、威靈仙12~15克、羌獨活各9克、忍冬藤30克、絡石藤20~30克、桂枝6~9克、紅花9克、制乳沒各6克、炙山甲9克、炙虎骨(或豹骨熊骨)12克(另煎兌入)。
功能:補腎清熱,疏風化濕,活絡散瘀,強筋壯骨。
主治:尪痹腎虛標熱重證。尪痹病程較長,再兼體質、年齡、地域等不同,有的則可寒鬱化熱或從陽化熱而出現熱證。但這是其標,其本仍是腎虛受寒所致,故稱腎虛標熱證。熱家輕者為輕證,熱象重者為重證。
本湯所治證為:關節腫痛,不怕冷,夜間喜把患肢放到被外,但時間過長又會加重疼痛,或有五心煩熱、低熱、咽幹牙痛,大便幹秘,舌苔黃,舌質紅,脈細數尺脈小等。
組方醫理:本方取丹溪先生潛行散合自擬的清熱散痹湯加補腎強骨之品組合而成。方中以生地補腎壯水,黃柏堅腎清熱,川斷補腎壯筋骨,骨碎補補腎祛骨風,共為主藥。以桑寄生補腎強筋,除風通絡,地骨皮益腎除勞熱,威靈仙祛風濕、除痹痛,羌獨活搜腎、膀胱二經之風濕,虎骨祛風壯骨,以骨治骨,共為輔藥。以白芍養血以緩急,知母降火清熱、除蒸消煩,忍冬藤、絡石藤通經絡、祛風熱,紅花活血通經,乳、沒化瘀定痛,炙山甲通經活絡,有蟲蟻搜剔之能,桂枝溫陽宣痹,配羌獨活之辛溫,可以免除方中大隊涼藥抑陽澀滯之弊為佐藥。以桑枝通達四肢,祛風濕利關節,共為使藥。
加減運用:有低熱或下午體溫升高,五心煩熱者,加秦艽20~30克。關節、筋肉痛重者,加蠶砂10~15克、海桐皮15克。晨僵明顯或關節僵直、攣縮嚴重者,可加白殭蠶10~12克、木瓜10克、生薏米30克、地鱉蟲9克。上肢痛重者,加片薑黃9~12克。尚兼有受涼痛增症狀者,可加草烏3~6克、地鱉蟲6~9克。腫痛關節略現輕度發紅,用手捫之局部略熱者,可加皂刺6~9克、連翹10~15克、白芷6~9克。瘀血證明顯者,可減地骨皮、白芍,加赤芍15克、桃仁10克、活血止痛散1克,一日2次,裝膠囊,隨湯藥吞服。下肢病重者,加牛膝10~15克、澤蘭10~15克、大便幹結者,可加桃仁泥10克、酒大黃3~6克。口渴思冷飲者,可加生石膏30克。
注意事項:
(1)腎虛標熱重證因為是標熱,所以多數病人服補腎清熱治尪湯一段時間後,熱證消除而又出現腎虛寒盛證,這時仍需投以補腎祛寒治尪湯而漸收全功。此時仍須參考補腎祛寒治尪湯的注意事項。
(2)本方中的黃柏須用黃酒浸泡3小時以上,撈出入煎藥中同煎(此法是仿丹溪先生潛行散的精神)。
驗案舉隅:李某某,女,52歲,病案號為593365,病房會診病人,1993年9月7日。
患類風濕關節炎已七八年,手指變形,兩膝、踝關節腫痛,左肘關節腫痛,左臂不能伸直,類風濕因數陽性,血沉快(87毫米汞柱/小時),每天下午定時發熱,體溫37.8C,疼痛的關節夜間喜放在被窩外,但時間長時,則又因冷而疼痛加重,趕緊放回被內。手腕部腫痛發僵,不能自由轉動,用手捫之其腫痛處皮膚略發熱,皮膚不紅。舌苔薄白微黃,脈象沉滑略數,尺脈沉細。四診合參,診為尪痹腎虛標熱重證。治擬補腎清熱,疏風化濕,活瘀通絡,強壯筋骨。方取補腎清熱治尪湯加減。
處方:生地18克,骨碎補18克,川斷15克,桑枝30克,知母15克,秦艽15克,銀柴胡12克,柴胡10克,黃芩10克,赤白芍各12克,絡石藤30克,桂枝6克,威靈仙15克,酒浸黃柏12克,羌獨活各10克,紅花10克,炙山甲9克,伸筋草30克,片薑黃10克,7劑。二診時,體溫降到37.2℃,關節疼痛減輕,舌脈同前,上方減銀柴胡、威靈仙,加忍冬藤30克、白殭蠶12克,14劑。三診時,體溫正常,關節疼痛減輕,關節腫處已現皺紋,下地活動增多,夜間不再把患處放到被外,舌苔薄白,脈象沉滑略細。上方去柴胡、黃芩,改桂枝為9克、桑枝為40克、加川斷為18克、骨碎補為20克,加制乳沒各5克、生薏米30克,14劑。藥後諸症均減,可自由下地行走,手腕可以稍事活動,手指能自由屈伸,吃飯可用筷子(過去用匙),原方加地鱉蟲6克,又進14劑。藥後膝踝關節已不腫,疼痛基本消失,在肘關節亦不腫痛,左臂已可伸直。生活完全可以自理,血沉已恢復正常,關節略怕冷,食納,二便均正常。舌苔薄白,脈沉滑略細。病已近愈,投以善後方,帶走出院回家服用。處方:骨碎補20克、生熟地各15克,川斷18克,懷牛膝15克,桑枝25克,桂枝10克,赤白芍各12克,知母15克,炒黃柏10克,防風10克,羌獨活各10克,絡石藤30克,白殭蠶12克,炙山甲9克,制附片9克,秦艽10克,伸筋草30克,生薏米30克,地鱉蟲6克,15劑。患者于11月上旬高興地出院休養。
補腎強督治尪湯
熟地15~20克、淫羊藿9~12克、金狗脊30~45克、制附片9~12克、鹿角膠9克(烊化)、川斷12~20克、骨碎補15~20克、羌活12克、獨活10克、桂枝12~20克、赤白芍各12克、知母12~15克、地鱉蟲6~9克、防風12克、麻黃3~9克、乾薑6~9克、懷牛膝12~18克、炙山甲6~9克、草烏5~9克。水煎服。
功能:補腎祛寒,強督助陽,活瘀通絡,壯骨舒筋。
主治:尪痹腎督虛寒證(強直性脊柱炎)。症見腰背疼痛,遇寒加重,脊柱僵曲,彎腰、直腿受限,甚或兩髖關節疼痛,骶髖關節骨質受損,致兩腿活動受限而腰腿疼痛,全身倦怠,氣力不足,舌苔略白,脈象沉滑或沉弦,尺脈多見沉細或弱。
組方醫理:西醫學的強直性脊柱炎,也屬於中醫學尪痹之病,但其證候特點又與類風濕性關節炎有不同之處。強直性脊柱炎之病機也是腎虛寒濕之邪深侵而致,其特點是不僅腎虛,而且督脈也虛,腎與督脈均「貫脊」而相聯,督脈「督一身之陽」、「貫脊屬腎」,腎督陽虛,寒濕深侵腎督,督脈傷而氣血痹阻,筋骨失養,脊膂乏榮,故脊柱僵曲;督脈還「合少陰上股內後廉」,故病情重則可致骶髂關節受損而腰、骶、大腿皆痛,甚至僵化,使大腿不能自由活動。因而本方的組織除補腎祛寒外,還要突出強督助陽之特點,以治病之本。方中以熟地味甘性溫,質重而沉,能補腎肝二經,生血填精,長骨中、腦中之髓,金狗脊補腎健骨,堅脊利俯仰,益血滋督脈,強腳壯腰,淫羊藿補腎陽,堅筋骨,除風冷,益氣力,共為主藥。鹿角膠能通督脈,補腎生精血,強骨壯腰膝,骨碎補補腎行血,壯骨接骨,善祛腎風,附片大補腎命真火,祛在裏之寒濕,善醫「拘攣風痹,督脈為病,脊強而厥」,羌活辛溫散風,入太陽、督脈二經,主治脊強而厥,剛痙柔痙,脊項強痛,獨活善搜少陰腎經伏風而治脊痙濕痹,川續斷補肝腎,壯腰膝,強筋骨,共為輔藥。以桂枝溫太陽經而通血脈,赤芍行血散血滯,白芍養肝緩筋急,知母潤腎滋陰,能防辛燥之藥化熱,地鱉蟲搜剔血積,接骨療傷,防風祛風勝濕,善治背項強痛,麻黃散寒祛風,乾薑逐寒溫經,草烏逐寒搜風,善除腰腳冷痛,共為佐藥。懷牛膝引藥入腎,治腰膝骨痛,炙山甲散瘀通絡,引藥力直達病所,合為使藥。本方以仲師桂枝芍藥知母湯合補腎強督之品化載而成。
加減運用:腰痛重者,加桑寄生30克、杜仲12~15克、胡桃肉1~2牧嚼服,一日2次,加重川斷、狗脊的用量,去赤芍、白芍。項背僵痛者,制附片改為12克,草烏改為9克,必要時乾薑也改為9克。腿拘攣,脊柱僵直(或僵曲)者,加白殭蠶12克、生薏米30克、蒼耳子(或白芥子)6~9克,地鱉蟲改9克。腰部僵硬如石者,加急性子3~5克。髖關節僵化,兩腿開闔、屈伸不利者,加伸筋草30克、澤蘭15克、生薏米30克、皂刺6~9克、白殭蠶6~9克。舌苔厚膩,食欲不振者,去鹿角膠,加鹿角霜6~9克、砂仁3~5克、蒼朮6~9克。脾運不健,脘脹納呆者,去熟地、鹿角膠,加陳皮9~12克、焦麥芽10克、焦神曲10克、焦山楂10克、枳實10克。脊柱僵攣,髖關節僵化,脊以代頭,尻以代踵者,加自然銅9克(先煎)、尋骨風15~22克、透骨草15~20充、白殭蠶12克,地鱉蟲改為9克,另加七厘散1克,湯藥沖服,一日2次。
下午低熱,或藥後出現咽幹痛、口渴、大便秘者,去乾薑,減少桂枝、制附片、草烏的用量,加生地15~20克、秦艽12~18克、酒浸黃柏12克、地骨皮12~15克。痰濕偏重,纏綿難愈者,加白芥子6~9克、蒼耳子6~9克。
驗案舉隅:範某某,男,35歲。
20年來,開始時腰痛僵直感,彎腰受限,漸漸頸部疼痛而抬頭困難,現左髖關節疼痛,牽及左腿疼痛,外展受限,走路困難需人攙扶拄拐勉強能走200~300米。畏寒喜暖,經幾家醫院診治均診斷為「強直性脊柱炎」,常服「炎痛喜康」以止痛,於1986年5月20日來北京請餘診治。觀其身體尪羸,腰脊僵直,彎腰受限,兩手尖僅能與膝平,生活不能自理,舌苔白厚微黃,舌質略暗,脈象沉滑,尺沉略細。四診合參診為尪痹腎督虛寒證。
治法:補腎祛寒,強督助陽,散風除濕,活瘀通絡。
處方:補腎強督治尪湯加減。桑寄生30克,川斷15克,羌獨活各10克,補骨脂12克,制附片10克,骨碎補15克,淫羊藿10克,鹿角霜10克,金狗脊30克,牛膝12克,威靈仙15克,海桐皮15克,伸筋草30克,地龍10克、桂枝、赤白芍、知母各12克。水煎服。
回原籍服本方約150多劑,於1987年6月來復診,腰痛、腿痛均明顯減輕,左腿外展較前靈活,走路不需人扶,自己拄手杖可走1公里,不用手杖也能走200多米。彎腰時雙手尖可達三陰交穴處水準,抬頭、低頭均可。自服中藥後即完全停服「炎痛喜康」,現尚感脊背、腰、頸發僵,腰腿尚痛,舌苔白,脈象右手沉滑緩,左手沉滑略細,尺脈略小。
仍守上方改骨碎補為20克、淫羊藿12克、川斷18克、加片薑黃10克、葛根30克、白殭蠶10克。
又服上方50多劑,髖關節疼痛基本消失,腰腿痛和脊柱僵感均顯著減輕,可以自由抬頭、低頭、轉項,走路已扔掉手杖。並能手持一定重物行走幾公里,無明顯不適,已能下地幹農活兒,生活完全自理,彎腰時兩手可以觸地。於1992年6月特來感謝,進門來三次跪地致謝。吾見其病已基本近愈,又給予一處方,勸其再服,以冀痊癒。處方如下:骨碎補20克,補骨脂12克,淫羊藿12克,巴戟天12克,川斷20克,羌活12克,葛根30克,知母15克,鹿角膠10克(烊化),片薑黃12克,桂枝10克,赤白芍各12克,麻黃5克,獨活10克,澤蘭18克,制附片6克,防風10克,生地25克,地鱉蟲10克,伸筋草30克,牛膝18克,秦艽18克。
並囑服本方20劑左右,即可停湯藥,繼用本方3劑,共為細末,每服3克,一日2次,溫開水送服,以收全功。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22
- 文章: 3385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Re: 焦樹德方劑心得十講
燮樞湯
北柴胡9~15克、炒黃芩9~12克、炒川楝子9~12克、制半夏10~12克、草紅花9~10克、白蒺藜9~12克、皂角刺3~6克、片薑黃9克、劉寄奴9~10克(或茜草15~25克)、焦四仙各10克、炒萊菔子10克、澤瀉9~15克。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白天與睡前各1次)。
功能:調肝和中,燮理樞機,活瘀散結。
主治:凡較長期間具有右脅隱痛或兩脅均痛,脘悶遲消,腹部脹滿,食思缺乏,脅下痞塊(肝或脾大),倦怠乏力,小便發黃,大便欠爽或溏軟,舌質紅或有瘀斑,舌苔白或黃,脈象弦或弦滑或兼數等症狀的肝胃失和,肝鬱克脾,肝肺氣鬱,中焦濕阻,肝病累腎,肝熱擾心,久病氣血郁滯諸證者,均可使用。這些證候包括西醫診斷的遷延性肝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慢性膽囊炎、慢性膽道感染等疾病出現上述症狀和證候者。對臨床症狀不太明顯,肝或稍大或不大而肝功能化驗較長期不正常,或有時腹脹或消化稍慢,脈帶弦意(尤其是左手)或右脈滑中寓弦,舌質或正常或略紅,舌苔或薄白,或微黃者,亦可使用。具有前述症狀和證候,而西醫診斷不是肝膽病者,亦可使用。主要按中醫辨證論治加減變化。
組方醫理:肝藏血,主謀慮,膽主決斷,二者相表裏,一身上下,其氣無所不乘。清?沈金鼇說:「肝和則生氣發育萬物,為諸髒之生化,若衰與亢則能為諸髒之殘賊。」其性條過而不可鬱,其氣偏于急而易怒,其病多為氣都而逆,氣逆則三焦受病,又必侵乎及脾,然雖鬱但不可用攻伐,應遵《內經》以辛散之、以辛補之之旨。肝經鬱熱之實,又常因肝血之虛,亦須遵《內經》酸收、甘緩之旨。綜起來看,前人治療肝膽病,常以條達疏解、散清養潛為其主要治則。本方結合前人經驗,參以已見,以柴胡苦平入肝膽、條調疏發,暢郁陽而化滯陰,解心腹腸胃間結氣,推陳致新;黃芩苦寒入肝膽,降泄清熱,治自裏達外之熱,尤其是協柴胡更可以清氣分鬱結之熱,二藥相配,柴胡升清陽,黃芩降濁陰,能調轉、燮理、陰陽升降之樞機,而用為主藥。以半夏辛溫散降中焦逆氣而和胃健脾,白蒺藜苦辛而溫,宣肺之滯,疏肝之鬱,下氣行血,二藥辛溫入肝,又寓有《內經》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之意;川楝子苦寒入肝,炒則寒性減,能清肝熱行肝氣而治脅痛、脘痛、腹痛;紅花辛溫,活血通經,並能和血調血,主氣血不和,四藥合而為輔藥。以片薑黃辛苦性溫,行血中氣滯,治心腹結積、痞滿脹痛;皂刺辛溫,開結行滯,化痰消瘀,破堅除積;劉寄奴苦溫兼辛,破瘀消積,行血散腫,治心腹痛,消散肥氣、息賁、痞塊;炒萊菔子辛甘性平,理氣消脹,配焦四仙(焦神曲、焦麥芽、焦山楂、焦檳榔),共助消化而除脹滿遲消,運中焦而健脾胃,共為佐藥。以澤瀉入肝腎,能行在下之水使之隨澤氣而上升,複使在上之水隨氣通調而下瀉,能降泄肝腎二經水濕火熱之邪而助陰陽升降之機,用為使藥。本方中又涵有幾個藥組,一是柴、芩合用,有調肝轉樞之效;一是白蒺藜、紅花、皂刺三藥相配,則有宣暢肺氣、疏達肝氣、通行胸脅胠肋之間行瘀散結之能,尤其是對久病者,三藥合用能深達病所,斡旋樞機;一是川楝子、片薑黃、劉寄奴(或茜草)三藥同用,既苦泄肝氣之鬱,又理血中氣滯,而治心腹脅痛,結合皂刺、紅花、白蒺藜三藥,又對消散痞塊有説明。一是半夏、焦四仙(或三仙)合用,和中運脾以健中焦,寓有「見肝之病,當先實脾」之意。方中入血分的藥物比重較大,是針對「病久入血』而設,以求推陳致新,新血生則氣化旺,氣化旺盛則康復之力增強。多年來,我在治療西醫診斷的慢性肝膽病的過程中,逐漸體會到中醫治療肝膽病,不是專從肝膽治,而是從整體觀出發,根據五臟六腑相關等理論去進行辨證論治。總之,此方既著重於調轉樞機,升降化育,又照顧到肝主藏血和病久入血等特點,故命名為「燮樞湯」。
加減運用:中濕不化,脘悶少食,舌苔白厚(或膩)者,加蒼朮6~9克、草豆蔻6~10克。氣血阻滯,脅痛明顯者,加元胡9克、枳殼10克、制乳沒各5克等。如果血瘀明顯,脅痛處固定,或兼月經量少有塊者,可改加茜草12~20克、烏賊骨6~9克、桂枝6~10克。胃納不佳,食欲不振,飲食少進者,加生穀芽10~12克、陳皮10~12克。肝熱擾心,心悸、失眠、多夢、健忘者,加珍珠母30克(先煎),遠志、天竺黃各9~10克、梔子仁3克(熱象輕者可改夜交藤15~20克)。血絡瘀鬱,面或胸頸等處有血絲縷(蜘蛛痣)者,加茜草10~15克、烏賊骨6~9克、絲瓜絡10克。下午低熱者,加生白芍12克、銀柴胡10克、青蒿15克。肝膽熱盛,口苦、尿黃、目紅者,加梔子6~10克、膽草3克。脅下痞塊,肝脾腫大明顯者,加炙鱉甲15~30克(先煎),生牡蠣20~30克(先煎),射幹10克,莪朮、三稜各3~6克,玄參12~20克等。肝病累腎,脾濕不化而腹部墜脹,小便短少,有輕度腹水者,加大腹皮12~15克,茯苓、冬瓜皮各30~40克,水紅花子10~12克(豬苓20克、澤蘭15克可代用),車前子12~20克(布包),澤瀉可改為30克。每遇情志不遂即各症加重者,加香附10克、合歡花6克。肝膽鬱滯,疏泄不佳,胃失和降而嘔逆便秘,上腹及脅部疼痛,舌苔不化者,加生赭石30克(先煎)、旋覆花10克(布包)、生大黃3~5克、生甘草3克、炒五靈脂9克。兼有膽結石者,加金錢草30克,郁金、炒雞內金各10克。肝功能化驗較長時間不正常(尤其是穀丙轉氨酶高者),可同時加服五蘆散(五味子95克、蘆薈1.5~2.5克,共為細末,每服3克,一日2次,溫開水送下,或隨湯藥服)。大便經常乾燥,肝病久久不愈,或目赤澀,或月經閉止者,可酌加蘆薈末0.3克左右,裝膠囊,隨湯藥服,此藥可引藥力入肝。腰部喜暖,見涼隱痛者,減黃芩為6克,去川楝子。飲食正常者,可去萊菔子、焦四仙,只用焦神曲。口渴明顯者去半夏。女子月經不潮或經水量少者,可去劉寄奴,改加茜草15~30克。藥後脅痛反而加重者,可去皂刺,減少片薑黃用量,以後再漸漸加入。
驗案舉隅:黃某某,男,41歲,幹部,1972年7月14日初診。
病史及現症:1962年患無黃疸型急性傳染性肝炎,經北京某醫院中西醫治療2年多,肝功能正常而上班。
1969年突發上消化道出血,經輸血等治癒。1970年又出現肝炎症狀,經北京某醫院化驗肝功能不正常,診斷為遷延性肝炎,經用中西藥治療1年多,症狀不減,肝功能化驗越來越不好,面部及手背出現蜘蛛痣,肝臟未觸及,診斷為早期肝硬化,經治無效而轉來我院診治。現症右脅疼痛,不思飲食,倦怠乏力,形體瘦弱,面色晦暗,面部鼻頭有血絲縷(蜘蛛痣),手掌發紅,嚴重失眠,腹脹遲消,大便溏軟,肝功能化驗:麝絮(4),麝濁>20單位,轉氨酶600單位。澳抗弱陽性。舌質略紅,舌苔厚實微黃,中有剝脫,脈象滑數,左手略有弦象。
辨證:肝鬱犯胃,中濕不化,心神不寧。
治法:調肝和胃,佐以安神。
處方:用燮樞湯加減。柴胡12克,黃芩12克,炒川楝子9克,皂刺6克,白蒺藜12克,茜草12克,草決明9克,焦四仙各9克,香穀芽9克,青陳皮各9克,草豆蔻9克,珍珠母30克(先煎)。6劑。
二診,三診時,諸症略有減輕,均以上方加減。
8月11日四診:右胸脅痛已有間斷,食納漸增,大便仍軟,有頭重腿沉之感。舌苔已化薄尚略黃,剝脫處已見新生之薄苔,脈同前。再守上方出入:柴胡12克,黃芩9克,白蒺藜12克,紅花9克,劉寄奴9克,桃仁9克,當歸6克,赤白芍各15克,川斷15克,茜草9克,梔子6克,焦神曲12克,草豆蔻9克,蘆薈末0.3克(裝膠囊)分2次隨湯藥服,6劑。
此後均以此方隨證加減。1973年還加服「五蘆散」2料(每料服約半月)。口腔有潰瘍時,曾加生石膏、連翹、玄參等。腰腿痛時,曾加獨活、威靈仙、附片等。以燮樞湯加減,服至1973年5月下旬,不但諸症消退,人亦漸壯實,肝功能化驗亦完全恢復正常。1974年1月試作半日工作。以後到幾個醫院多次檢查肝功能均正常,於12月上班正常工作。
1975年秋、1976年夏兩次追訪,身體很好,正常工作,與病時判若兩人。 1981年6月造訪:七八年來,一直上正常班,並且常到基層指導工作,均能勝任。自從服藥以後,多年的關節炎也未發作,面色紅潤,身體健壯。
1983年3月造訪:一直正常工作,未發作過肝膽病。
1988年2月追訪:身體健壯,全日正常工作,已提升為司長,能以身作則,領導大家工作。
三合湯
高良薑6~10克、制香附6~10克、百合30克、烏藥9~12克、丹參30克、檀香6~9克(後下)、砂仁3~5克。
功能:溫中和胃,散鬱化滯,調氣養血。
主治:長期難愈的胃脘痛,或曾服用其他治胃痛藥無效者。舌苔白或薄白,脈象弦或沉細弦,或細滑略弦,胃脘喜暖,痛處喜按,但又不能重按,大便或幹或溏,虛實寒熱症狀夾雜並見者。可包括西醫學各種慢性胃炎(淺表性、萎縮性、肥厚性),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胃粘膜脫垂、胃神經官能症以及胃癌等所致的胃痛。
組方醫理:本方是以良附丸、百合湯、丹參飲三個藥方組合而成,故名「三合湯」。其中良附丸由高良薑、香附組成,主治肝鬱氣滯、胃部寒凝所致的胃脘疼痛。良姜辛熱,溫胃散寒,《本草求真》說:「同香附則除寒祛鬱」;香附味辛微苦甘,性平,理氣行滯,利三焦,解六郁,李杲曾說它「治一切氣」,「消食下氣」。二藥合用,善治寒凝氣滯胃痛。寒凝重者,重用高良薑,因氣滯而痛者,重用制香附。
百合湯由百合、烏藥組成,主治諸氣膹鬱所致的胃脘痛。百合性味甘平,主入肺胃,降泄肺胃鬱氣,肺氣降,胃氣和,則諸氣俱調;配以烏藥快氣宣通,疏散滯氣,溫順胃經逆氣。二藥合用,既能清泄肺胃鬱氣,又能防止百合平涼之性有礙中運,再參《本草經》說:百合能「補中益氣」,王好古說烏藥能「理元氣」,故本方更適用於日久不愈,正氣漸衰之證。
丹參飲為丹參、檀香、砂仁三藥組成,是治療心胸、胃脘疼痛的有效良方。其中丹參味苦性微涼,活血祛瘀,通經止痛。《吳普本草》說它「治心腹痛」;檀香辛溫理氣,利胸膈,調脾胃。《日華子本草》說它「治心痛」;砂仁辛溫,行氣調中,和胃醒脾。三藥相合,以丹參入血分,又配以檀香、砂仁,既能活瘀滯,又能理胃氣,再兼丹參功同四物,砂仁兼益腎「理元氣」、「引諸藥歸宿丹田」,故對久久難愈、氣滯血瘀、正氣漸虛的胃脘痛,不但能夠活瘀定痛,並能養血、益腎、醒脾、調胃。以上這3個藥方相合,組成三合湯,則既主氣又主血,既主寒又主滯,治療心腹諸痛,既能治病,又能益人,功效全面。
加減運用:胃脘痛以寒凝為主,遇寒痛重,得暖則舒,苔白,脈緩或沉弦,證屬胃寒盛者,可減丹參為20克,加砂仁為6克,高良薑用10克,再加吳茱萸5克、乾薑3克。兼有胸脘發悶,泛惡吐水,喜幹食,不欲飲水,舌苔白膩,便湯脈濡,證屬中濕不化者,可加陳皮10克、半夏9~12克、茯苓10~15克、木香6~9克、鍛瓦楞10克。兼有右脅或兩脅脹痛或隱痛,情緒不佳則胃痛加重,喜長籲、噯氣、大便時幹時軟,脈象沉弦或弦細,證屬肝鬱犯胃者,可輕用高良薑,重用香附,再加柴胡9克、厚朴10克、炒川楝子10克、綠萼梅5克、白芍10克,把檀香改為9克。兼有口苦、舌苔微黃,雖思冷飲食,但食冷物痛又加重,胃中似有灼熱感,脈略有數象,證屬標熱本寒者,減高良薑為5克,加炒川連6克,炒黃芩9克,千年健12克,去砂仁。兼舌紅無苔,口幹不欲飲水,飯後遲消,大便少而澀或乾燥,證屬中焦氣化不利,津不上輸者,可加知母9克、焦三仙各9克、香稻芽10克、葛根9克。大便色黑,潛血陽性者,加白芨9克,生藕節15~30克、茜草炭12克,減良薑為5克。舌紅無苔,口幹,喜稀飲食,夜間口渴,胃中有灼熱感,食欲不振,大便乾澀不爽,脈象沉細數或弦細略數,證屬胃陰不足者,可減高良薑為3克,去砂仁,加沙參9克、麥冬6克、知母9克、白梅花3克。
驗案舉隅:趙某某,女,55歲,家庭婦女。
初診。胃脘痛已經15年,時常隱痛,曾在幾家醫院診治,去年經X線鋇餐透視及胃鏡檢查診斷為:(1)胃潰瘍病;(2)慢性輕度萎縮性胃炎。經服中西藥治療均只能取效于一時,並且停藥即胃痛隱隱,常年不斷,時輕時重。近半個多月來胃痛又加劇,喜暖怕涼,喜熱飲食,不吐酸,偶有噯氣,胃部喜按,喜熱熨,痛重時波及兩脅下痛,食納不甘,大便略幹,小便正常,睡眠欠佳。舌苔白,脈象右手弦略滑,左手沉滑略細。綜觀脈症,知為久病不愈,氣血乖亂,中焦虛寒,右脈見弦,痛及兩脅,又知肝來乘之。四診合參診為久治難愈的胃脘痛,中焦虛寒證。治宜溫中和胃,化滯散鬱,抑木扶土,調氣養血,以三合湯加味治之。
處方:高良薑10克,吳茱萸5克,乾薑6克,制香附10克,百合30克,烏藥12克,丹參30克,檀香9克(後下),砂仁6克,桂枝9克,白芍15克,白蒺藜10克,炒川楝子10克,焦三仙(山楂、神曲、麥芽)各9克,7劑。藥後,胃痛已止,食納漸增,舌苔化薄,惟睡眠尚不好,一夜睡不到4小時,右手弦象略緩。上方去乾薑、白蒺藜、川楝子,加半夏10克、北秫米12克、茯苓18克、遠志12克,7劑。三診時,胃痛完全消除,食納佳,精神好轉,睡眠已正常,胃部已不怕涼,舌苔薄白,兩手脈沉略滑。上方去焦三仙、吳茱萸,加厚朴10克、焦白朮6克、廣木香5克,14劑。藥後胃痛一直未再發作,面色光潤,精神煥發,食睡正常,感到氣力亦有增加,舌脈均正常。處方:百合30克,烏藥12克,良薑9克,香附10克,丹參30克,檀香6克(後下),砂仁5克,炒雞內金9克,炒枳實9克,焦白朮6克,10劑。5個月後追訪,胃病未作,鋇餐透視胃潰瘍癒合,萎縮性胃炎減輕。
四合湯
高良薑6~10克、制香附6~10克、百合30克、烏藥9~12克、丹參30克、檀香6~9克(後下)、砂仁3~5克、五靈脂9~12克、蒲黃6~10克(布包)。
功能:溫中和胃,活瘀散滯,理氣養血。
主治:同三合湯證,但又兼有胃脘刺痛,痛處固定,唇舌色暗或有瘀斑,或夜間痛重,脈象沉而帶弦,證屬中焦寒凝氣滯兼有瘀血者。
組方醫理:本方是在三合湯的基礎上加失笑散。其中蒲黃活血散瘀,《本草綱目》中說:蒲黃「涼血、活血、止心腹諸痛」,加五靈脂行血止痛,《本草綱目》中說它「治男女一切心腹、脅肋、少腹諸痛,疝痛,血痢,腸風腹痛」,二藥合用,再配合丹參,活瘀止痛的功效增強,對中焦有瘀血阻絡而發生的心腹疼痛有良好療效。三合湯加失笑散4方合用,既有氣藥,又有血藥,既能祛邪,又兼益人,所以對久治不愈的胃脘痛能發揮特有的效果。
加減運用:兼有嘔血、便血者,須改用蒲黃炭、五靈脂炭,再加白芨10克、生藕節20克,或藕節炭30克、三七粉2克(分沖)、伏龍肝60~100克(煎湯代水),香附也要炒黑,可去砂仁,如無嘔血、便血,但大便黑色,潛血陽性者,也可用蒲黃炭,靈脂炭,或再加白芨、烏賊骨等。其餘加減同三合湯。
驗案舉隅:張某某,女,49歲,歌舞團演員。1985年10月18日初診。
胃痛已五六年,近半年來病情加重,漸漸消瘦,麵包萎暗,舌苔根部較白,胃部疼痛喜按,得熱減輕,脘部發堵,腹部發脹,精神不振,全身乏力,食欲不振,二便尚調。右手脈象細弦,左手脈沉細。於10月4日在某某醫院做胃鏡檢查,診斷為多發性潰瘍,欲收住院治療,但因目前無空床,在等空床的時間內,來找我診治。根據其疼痛已久,久病入血,並見痛處固定,腹脹脘堵,右脈細弦,診為氣滯血瘀所致的胃脘痛。再據其喜按喜暖,知兼有虛寒。治法採用溫胃調肝,行氣活瘀之法,以四合湯加味,處方如下:高良薑10克,香附10克,百合30克,烏藥10克,丹參30克,檀香6克(後下),砂仁5克,吳萸6克,生蒲黃9克,五靈脂9克,茯苓15克,木香6克,水煎服,7~14劑。
二診(11月5日):進上藥後,胃已不痛,精神好轉,右手之脈已不細,弦意亦退。仍感胃部發堵,但已不發脹,再守上方,稍事變動。上方烏藥改為12克,檀香改為8克,砂仁改為6克,五靈脂改為10克,加桂枝9克、蘇梗10克,7~14劑,效可繼服。
三診(11月20日):近日因生氣,又有胃痛,但教以前輕。改檀香為9克、桂枝為6克,加白芍12克,7劑。
11月28日住入某醫院,自覺症狀已消失,停中藥,等待胃鏡復查。
12月5日,胃鏡檢查報告10月4日所見之潰瘍已經癒合,不必再治療。於12月7日出院。
按:良附丸、百合湯、丹參飲、失笑散,均為治療胃脘痛的古方,但每方又各有特長,把這3個或4個藥方合為一方,共治其所長為一爐,並互糾其短,發揮它們治療胃脘痛的共濟作用,故在臨床上常常出現令人難以想像的奇效。今把近採用三合湯及四合湯治療的胃脘痛病例有復診結果的15例,進行初步小結:其中肝鬱乘胃證10例,氣滯血瘀證3例,胃虛肝乘證1例,中焦虛寒證1例。15例中包括潰瘍病5例,慢性萎縮性胃炎4例,慢性淺表性胃炎5例,急性胃炎l例。病程最短的4天,最長的50年,以1年以上至15年者最多,共占11例。經用三合湯(l2例)和四合湯(3例)治療,其治療結果是:顯效(2~4診疼痛消失者)7例;有效(2~3診後疼痛減輕,5診時,疼痛尚未完全消失者)8例,沒有1例無效。由此臨床療效小計中,也可以看出三合湯、四合湯,確是治療胃脘痛非常有效的經驗方,我應用幾十年,愈人無算,謹供同道們參考選用。
足胻消腫湯
「胻」字讀「衡」音,「足胻」指小腿及足踝部位。
焦檳榔12~18克、茯苓20~30克、木瓜10克、蒼朮6克、紫蘇硬、葉各9克、生薏米30克、防已10克、桔梗4.5克、吳茱萸6克、黃柏10克、牛膝12~15克。
功能:降氣行水,祛濕消腫,散寒溫經,舒筋活絡。
主治:風寒濕邪流注於小腿、足踝而致兩足及胻踝浮腫脹痛、沉重、麻木,筋脈攣急,行走障礙等。包括西醫診斷的下肢淋巴或靜脈回流障礙等引起的足、踝、小腿下部(胻)腫脹疼痛。
組方醫理:本方據《證治準繩》雞鳴散加減而成。方中以檳榔辛溫降氣,質事達下,破滯行水為主藥;輔以茯苓、紫蘇散寒行氣,辟穢祛濕;佐以生薏米、木瓜理脾行濕,舒筋活絡,蒼朮、黃柏、防已益腎祛水,吳茱萸溫肝腎,燥濕濁,桔梗宣肺氣而利水;牛膝引藥下行直達病所為使藥。全方共奏降氣行水、祛濕消腫、舒筋活絡,散寒溫經之功效。
加減運用:
(1)濕鬱化熱,症見足胻腫脹灼熱,口幹口渴,舌質紅,苔黃,脈滑數者,可去吳茱萸、蒼朮,加重黃柏為12克,另加木通、澤瀉、連翹、滑石等。
(2)兼有腎虛而腰酸腿軟,足跟疼痛,尺脈弱者,可去桔梗、黃柏,加桑寄生、川斷、杜仲等,或兼服濟生腎氣丸。
(3)若足胻浮腫,並見青筋怒張或皮下青色脈絡縷縷,舌質暗或有瘀斑者,可加紅花、赤芍、澤蘭、瞿麥、白茅根等。
驗案舉隅:黨某某,男,55歲,工人,1980年5月23日初診。
病史及現症:1966年始,左下肢浮腫10餘年,以後漸至雙足及下肢均浮腫脹痛,麻木筋攣,步履艱難,雙足浮腫而至夏天不能穿單鞋而穿棉鞋。近4年來加重,每到夏季即復發,逢雨天更加重。西醫診斷為「下肢靜脈回流受阻」。曾服多種中西藥物均不效,西醫建議手術治療。今又發作如上述,且有頭暈。觀其舌苔薄白,切其六脈皆弦。約其每年夏季來治,連治3年。
辨證:濕邪下注,絡脈鬱阻,氣機不暢而致足胻腫痛。屬中醫腳氣病範疇。
治法:降濁利濕行氣,佐以益腎。
方藥:焦檳榔12克,木瓜10克,茯苓20克,生薏米30克,防己10克,吳茱萸6克,蒼朮6克,炒黃柏10克,桑寄生20克。
1980年6月3日二診:足胻浮腫沉重感均減輕,舌苔薄白,脈沉細弦。上方茯苓改為30克,蒼朮改為9克,繼服6付。
1980年6月17日三診:頭暈及下肢浮腫均明顯減輕,足胻仍感發脹。上方改焦檳榔15克,加紅花6克,服12付。
1980年夏共服上述中藥68劑,症狀消失,1981年、1982年夏天均服上述中藥預防。追訪3年,未見復發。
1984年5月8日,患者來信說:「我因每年夏天左腳浮腫,達10多年(後來右腳也腫),後經五六家醫院一直沒有治好。1980~1982年這3年連續經您治療,一年比一年好。1983年夏天我試者停服藥,也沒有腫。自1966年以來,苦惱17年的病根,在您的診治下,終於解除。
全文完
北柴胡9~15克、炒黃芩9~12克、炒川楝子9~12克、制半夏10~12克、草紅花9~10克、白蒺藜9~12克、皂角刺3~6克、片薑黃9克、劉寄奴9~10克(或茜草15~25克)、焦四仙各10克、炒萊菔子10克、澤瀉9~15克。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白天與睡前各1次)。
功能:調肝和中,燮理樞機,活瘀散結。
主治:凡較長期間具有右脅隱痛或兩脅均痛,脘悶遲消,腹部脹滿,食思缺乏,脅下痞塊(肝或脾大),倦怠乏力,小便發黃,大便欠爽或溏軟,舌質紅或有瘀斑,舌苔白或黃,脈象弦或弦滑或兼數等症狀的肝胃失和,肝鬱克脾,肝肺氣鬱,中焦濕阻,肝病累腎,肝熱擾心,久病氣血郁滯諸證者,均可使用。這些證候包括西醫診斷的遷延性肝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慢性膽囊炎、慢性膽道感染等疾病出現上述症狀和證候者。對臨床症狀不太明顯,肝或稍大或不大而肝功能化驗較長期不正常,或有時腹脹或消化稍慢,脈帶弦意(尤其是左手)或右脈滑中寓弦,舌質或正常或略紅,舌苔或薄白,或微黃者,亦可使用。具有前述症狀和證候,而西醫診斷不是肝膽病者,亦可使用。主要按中醫辨證論治加減變化。
組方醫理:肝藏血,主謀慮,膽主決斷,二者相表裏,一身上下,其氣無所不乘。清?沈金鼇說:「肝和則生氣發育萬物,為諸髒之生化,若衰與亢則能為諸髒之殘賊。」其性條過而不可鬱,其氣偏于急而易怒,其病多為氣都而逆,氣逆則三焦受病,又必侵乎及脾,然雖鬱但不可用攻伐,應遵《內經》以辛散之、以辛補之之旨。肝經鬱熱之實,又常因肝血之虛,亦須遵《內經》酸收、甘緩之旨。綜起來看,前人治療肝膽病,常以條達疏解、散清養潛為其主要治則。本方結合前人經驗,參以已見,以柴胡苦平入肝膽、條調疏發,暢郁陽而化滯陰,解心腹腸胃間結氣,推陳致新;黃芩苦寒入肝膽,降泄清熱,治自裏達外之熱,尤其是協柴胡更可以清氣分鬱結之熱,二藥相配,柴胡升清陽,黃芩降濁陰,能調轉、燮理、陰陽升降之樞機,而用為主藥。以半夏辛溫散降中焦逆氣而和胃健脾,白蒺藜苦辛而溫,宣肺之滯,疏肝之鬱,下氣行血,二藥辛溫入肝,又寓有《內經》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之意;川楝子苦寒入肝,炒則寒性減,能清肝熱行肝氣而治脅痛、脘痛、腹痛;紅花辛溫,活血通經,並能和血調血,主氣血不和,四藥合而為輔藥。以片薑黃辛苦性溫,行血中氣滯,治心腹結積、痞滿脹痛;皂刺辛溫,開結行滯,化痰消瘀,破堅除積;劉寄奴苦溫兼辛,破瘀消積,行血散腫,治心腹痛,消散肥氣、息賁、痞塊;炒萊菔子辛甘性平,理氣消脹,配焦四仙(焦神曲、焦麥芽、焦山楂、焦檳榔),共助消化而除脹滿遲消,運中焦而健脾胃,共為佐藥。以澤瀉入肝腎,能行在下之水使之隨澤氣而上升,複使在上之水隨氣通調而下瀉,能降泄肝腎二經水濕火熱之邪而助陰陽升降之機,用為使藥。本方中又涵有幾個藥組,一是柴、芩合用,有調肝轉樞之效;一是白蒺藜、紅花、皂刺三藥相配,則有宣暢肺氣、疏達肝氣、通行胸脅胠肋之間行瘀散結之能,尤其是對久病者,三藥合用能深達病所,斡旋樞機;一是川楝子、片薑黃、劉寄奴(或茜草)三藥同用,既苦泄肝氣之鬱,又理血中氣滯,而治心腹脅痛,結合皂刺、紅花、白蒺藜三藥,又對消散痞塊有説明。一是半夏、焦四仙(或三仙)合用,和中運脾以健中焦,寓有「見肝之病,當先實脾」之意。方中入血分的藥物比重較大,是針對「病久入血』而設,以求推陳致新,新血生則氣化旺,氣化旺盛則康復之力增強。多年來,我在治療西醫診斷的慢性肝膽病的過程中,逐漸體會到中醫治療肝膽病,不是專從肝膽治,而是從整體觀出發,根據五臟六腑相關等理論去進行辨證論治。總之,此方既著重於調轉樞機,升降化育,又照顧到肝主藏血和病久入血等特點,故命名為「燮樞湯」。
加減運用:中濕不化,脘悶少食,舌苔白厚(或膩)者,加蒼朮6~9克、草豆蔻6~10克。氣血阻滯,脅痛明顯者,加元胡9克、枳殼10克、制乳沒各5克等。如果血瘀明顯,脅痛處固定,或兼月經量少有塊者,可改加茜草12~20克、烏賊骨6~9克、桂枝6~10克。胃納不佳,食欲不振,飲食少進者,加生穀芽10~12克、陳皮10~12克。肝熱擾心,心悸、失眠、多夢、健忘者,加珍珠母30克(先煎),遠志、天竺黃各9~10克、梔子仁3克(熱象輕者可改夜交藤15~20克)。血絡瘀鬱,面或胸頸等處有血絲縷(蜘蛛痣)者,加茜草10~15克、烏賊骨6~9克、絲瓜絡10克。下午低熱者,加生白芍12克、銀柴胡10克、青蒿15克。肝膽熱盛,口苦、尿黃、目紅者,加梔子6~10克、膽草3克。脅下痞塊,肝脾腫大明顯者,加炙鱉甲15~30克(先煎),生牡蠣20~30克(先煎),射幹10克,莪朮、三稜各3~6克,玄參12~20克等。肝病累腎,脾濕不化而腹部墜脹,小便短少,有輕度腹水者,加大腹皮12~15克,茯苓、冬瓜皮各30~40克,水紅花子10~12克(豬苓20克、澤蘭15克可代用),車前子12~20克(布包),澤瀉可改為30克。每遇情志不遂即各症加重者,加香附10克、合歡花6克。肝膽鬱滯,疏泄不佳,胃失和降而嘔逆便秘,上腹及脅部疼痛,舌苔不化者,加生赭石30克(先煎)、旋覆花10克(布包)、生大黃3~5克、生甘草3克、炒五靈脂9克。兼有膽結石者,加金錢草30克,郁金、炒雞內金各10克。肝功能化驗較長時間不正常(尤其是穀丙轉氨酶高者),可同時加服五蘆散(五味子95克、蘆薈1.5~2.5克,共為細末,每服3克,一日2次,溫開水送下,或隨湯藥服)。大便經常乾燥,肝病久久不愈,或目赤澀,或月經閉止者,可酌加蘆薈末0.3克左右,裝膠囊,隨湯藥服,此藥可引藥力入肝。腰部喜暖,見涼隱痛者,減黃芩為6克,去川楝子。飲食正常者,可去萊菔子、焦四仙,只用焦神曲。口渴明顯者去半夏。女子月經不潮或經水量少者,可去劉寄奴,改加茜草15~30克。藥後脅痛反而加重者,可去皂刺,減少片薑黃用量,以後再漸漸加入。
驗案舉隅:黃某某,男,41歲,幹部,1972年7月14日初診。
病史及現症:1962年患無黃疸型急性傳染性肝炎,經北京某醫院中西醫治療2年多,肝功能正常而上班。
1969年突發上消化道出血,經輸血等治癒。1970年又出現肝炎症狀,經北京某醫院化驗肝功能不正常,診斷為遷延性肝炎,經用中西藥治療1年多,症狀不減,肝功能化驗越來越不好,面部及手背出現蜘蛛痣,肝臟未觸及,診斷為早期肝硬化,經治無效而轉來我院診治。現症右脅疼痛,不思飲食,倦怠乏力,形體瘦弱,面色晦暗,面部鼻頭有血絲縷(蜘蛛痣),手掌發紅,嚴重失眠,腹脹遲消,大便溏軟,肝功能化驗:麝絮(4),麝濁>20單位,轉氨酶600單位。澳抗弱陽性。舌質略紅,舌苔厚實微黃,中有剝脫,脈象滑數,左手略有弦象。
辨證:肝鬱犯胃,中濕不化,心神不寧。
治法:調肝和胃,佐以安神。
處方:用燮樞湯加減。柴胡12克,黃芩12克,炒川楝子9克,皂刺6克,白蒺藜12克,茜草12克,草決明9克,焦四仙各9克,香穀芽9克,青陳皮各9克,草豆蔻9克,珍珠母30克(先煎)。6劑。
二診,三診時,諸症略有減輕,均以上方加減。
8月11日四診:右胸脅痛已有間斷,食納漸增,大便仍軟,有頭重腿沉之感。舌苔已化薄尚略黃,剝脫處已見新生之薄苔,脈同前。再守上方出入:柴胡12克,黃芩9克,白蒺藜12克,紅花9克,劉寄奴9克,桃仁9克,當歸6克,赤白芍各15克,川斷15克,茜草9克,梔子6克,焦神曲12克,草豆蔻9克,蘆薈末0.3克(裝膠囊)分2次隨湯藥服,6劑。
此後均以此方隨證加減。1973年還加服「五蘆散」2料(每料服約半月)。口腔有潰瘍時,曾加生石膏、連翹、玄參等。腰腿痛時,曾加獨活、威靈仙、附片等。以燮樞湯加減,服至1973年5月下旬,不但諸症消退,人亦漸壯實,肝功能化驗亦完全恢復正常。1974年1月試作半日工作。以後到幾個醫院多次檢查肝功能均正常,於12月上班正常工作。
1975年秋、1976年夏兩次追訪,身體很好,正常工作,與病時判若兩人。 1981年6月造訪:七八年來,一直上正常班,並且常到基層指導工作,均能勝任。自從服藥以後,多年的關節炎也未發作,面色紅潤,身體健壯。
1983年3月造訪:一直正常工作,未發作過肝膽病。
1988年2月追訪:身體健壯,全日正常工作,已提升為司長,能以身作則,領導大家工作。
三合湯
高良薑6~10克、制香附6~10克、百合30克、烏藥9~12克、丹參30克、檀香6~9克(後下)、砂仁3~5克。
功能:溫中和胃,散鬱化滯,調氣養血。
主治:長期難愈的胃脘痛,或曾服用其他治胃痛藥無效者。舌苔白或薄白,脈象弦或沉細弦,或細滑略弦,胃脘喜暖,痛處喜按,但又不能重按,大便或幹或溏,虛實寒熱症狀夾雜並見者。可包括西醫學各種慢性胃炎(淺表性、萎縮性、肥厚性),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胃粘膜脫垂、胃神經官能症以及胃癌等所致的胃痛。
組方醫理:本方是以良附丸、百合湯、丹參飲三個藥方組合而成,故名「三合湯」。其中良附丸由高良薑、香附組成,主治肝鬱氣滯、胃部寒凝所致的胃脘疼痛。良姜辛熱,溫胃散寒,《本草求真》說:「同香附則除寒祛鬱」;香附味辛微苦甘,性平,理氣行滯,利三焦,解六郁,李杲曾說它「治一切氣」,「消食下氣」。二藥合用,善治寒凝氣滯胃痛。寒凝重者,重用高良薑,因氣滯而痛者,重用制香附。
百合湯由百合、烏藥組成,主治諸氣膹鬱所致的胃脘痛。百合性味甘平,主入肺胃,降泄肺胃鬱氣,肺氣降,胃氣和,則諸氣俱調;配以烏藥快氣宣通,疏散滯氣,溫順胃經逆氣。二藥合用,既能清泄肺胃鬱氣,又能防止百合平涼之性有礙中運,再參《本草經》說:百合能「補中益氣」,王好古說烏藥能「理元氣」,故本方更適用於日久不愈,正氣漸衰之證。
丹參飲為丹參、檀香、砂仁三藥組成,是治療心胸、胃脘疼痛的有效良方。其中丹參味苦性微涼,活血祛瘀,通經止痛。《吳普本草》說它「治心腹痛」;檀香辛溫理氣,利胸膈,調脾胃。《日華子本草》說它「治心痛」;砂仁辛溫,行氣調中,和胃醒脾。三藥相合,以丹參入血分,又配以檀香、砂仁,既能活瘀滯,又能理胃氣,再兼丹參功同四物,砂仁兼益腎「理元氣」、「引諸藥歸宿丹田」,故對久久難愈、氣滯血瘀、正氣漸虛的胃脘痛,不但能夠活瘀定痛,並能養血、益腎、醒脾、調胃。以上這3個藥方相合,組成三合湯,則既主氣又主血,既主寒又主滯,治療心腹諸痛,既能治病,又能益人,功效全面。
加減運用:胃脘痛以寒凝為主,遇寒痛重,得暖則舒,苔白,脈緩或沉弦,證屬胃寒盛者,可減丹參為20克,加砂仁為6克,高良薑用10克,再加吳茱萸5克、乾薑3克。兼有胸脘發悶,泛惡吐水,喜幹食,不欲飲水,舌苔白膩,便湯脈濡,證屬中濕不化者,可加陳皮10克、半夏9~12克、茯苓10~15克、木香6~9克、鍛瓦楞10克。兼有右脅或兩脅脹痛或隱痛,情緒不佳則胃痛加重,喜長籲、噯氣、大便時幹時軟,脈象沉弦或弦細,證屬肝鬱犯胃者,可輕用高良薑,重用香附,再加柴胡9克、厚朴10克、炒川楝子10克、綠萼梅5克、白芍10克,把檀香改為9克。兼有口苦、舌苔微黃,雖思冷飲食,但食冷物痛又加重,胃中似有灼熱感,脈略有數象,證屬標熱本寒者,減高良薑為5克,加炒川連6克,炒黃芩9克,千年健12克,去砂仁。兼舌紅無苔,口幹不欲飲水,飯後遲消,大便少而澀或乾燥,證屬中焦氣化不利,津不上輸者,可加知母9克、焦三仙各9克、香稻芽10克、葛根9克。大便色黑,潛血陽性者,加白芨9克,生藕節15~30克、茜草炭12克,減良薑為5克。舌紅無苔,口幹,喜稀飲食,夜間口渴,胃中有灼熱感,食欲不振,大便乾澀不爽,脈象沉細數或弦細略數,證屬胃陰不足者,可減高良薑為3克,去砂仁,加沙參9克、麥冬6克、知母9克、白梅花3克。
驗案舉隅:趙某某,女,55歲,家庭婦女。
初診。胃脘痛已經15年,時常隱痛,曾在幾家醫院診治,去年經X線鋇餐透視及胃鏡檢查診斷為:(1)胃潰瘍病;(2)慢性輕度萎縮性胃炎。經服中西藥治療均只能取效于一時,並且停藥即胃痛隱隱,常年不斷,時輕時重。近半個多月來胃痛又加劇,喜暖怕涼,喜熱飲食,不吐酸,偶有噯氣,胃部喜按,喜熱熨,痛重時波及兩脅下痛,食納不甘,大便略幹,小便正常,睡眠欠佳。舌苔白,脈象右手弦略滑,左手沉滑略細。綜觀脈症,知為久病不愈,氣血乖亂,中焦虛寒,右脈見弦,痛及兩脅,又知肝來乘之。四診合參診為久治難愈的胃脘痛,中焦虛寒證。治宜溫中和胃,化滯散鬱,抑木扶土,調氣養血,以三合湯加味治之。
處方:高良薑10克,吳茱萸5克,乾薑6克,制香附10克,百合30克,烏藥12克,丹參30克,檀香9克(後下),砂仁6克,桂枝9克,白芍15克,白蒺藜10克,炒川楝子10克,焦三仙(山楂、神曲、麥芽)各9克,7劑。藥後,胃痛已止,食納漸增,舌苔化薄,惟睡眠尚不好,一夜睡不到4小時,右手弦象略緩。上方去乾薑、白蒺藜、川楝子,加半夏10克、北秫米12克、茯苓18克、遠志12克,7劑。三診時,胃痛完全消除,食納佳,精神好轉,睡眠已正常,胃部已不怕涼,舌苔薄白,兩手脈沉略滑。上方去焦三仙、吳茱萸,加厚朴10克、焦白朮6克、廣木香5克,14劑。藥後胃痛一直未再發作,面色光潤,精神煥發,食睡正常,感到氣力亦有增加,舌脈均正常。處方:百合30克,烏藥12克,良薑9克,香附10克,丹參30克,檀香6克(後下),砂仁5克,炒雞內金9克,炒枳實9克,焦白朮6克,10劑。5個月後追訪,胃病未作,鋇餐透視胃潰瘍癒合,萎縮性胃炎減輕。
四合湯
高良薑6~10克、制香附6~10克、百合30克、烏藥9~12克、丹參30克、檀香6~9克(後下)、砂仁3~5克、五靈脂9~12克、蒲黃6~10克(布包)。
功能:溫中和胃,活瘀散滯,理氣養血。
主治:同三合湯證,但又兼有胃脘刺痛,痛處固定,唇舌色暗或有瘀斑,或夜間痛重,脈象沉而帶弦,證屬中焦寒凝氣滯兼有瘀血者。
組方醫理:本方是在三合湯的基礎上加失笑散。其中蒲黃活血散瘀,《本草綱目》中說:蒲黃「涼血、活血、止心腹諸痛」,加五靈脂行血止痛,《本草綱目》中說它「治男女一切心腹、脅肋、少腹諸痛,疝痛,血痢,腸風腹痛」,二藥合用,再配合丹參,活瘀止痛的功效增強,對中焦有瘀血阻絡而發生的心腹疼痛有良好療效。三合湯加失笑散4方合用,既有氣藥,又有血藥,既能祛邪,又兼益人,所以對久治不愈的胃脘痛能發揮特有的效果。
加減運用:兼有嘔血、便血者,須改用蒲黃炭、五靈脂炭,再加白芨10克、生藕節20克,或藕節炭30克、三七粉2克(分沖)、伏龍肝60~100克(煎湯代水),香附也要炒黑,可去砂仁,如無嘔血、便血,但大便黑色,潛血陽性者,也可用蒲黃炭,靈脂炭,或再加白芨、烏賊骨等。其餘加減同三合湯。
驗案舉隅:張某某,女,49歲,歌舞團演員。1985年10月18日初診。
胃痛已五六年,近半年來病情加重,漸漸消瘦,麵包萎暗,舌苔根部較白,胃部疼痛喜按,得熱減輕,脘部發堵,腹部發脹,精神不振,全身乏力,食欲不振,二便尚調。右手脈象細弦,左手脈沉細。於10月4日在某某醫院做胃鏡檢查,診斷為多發性潰瘍,欲收住院治療,但因目前無空床,在等空床的時間內,來找我診治。根據其疼痛已久,久病入血,並見痛處固定,腹脹脘堵,右脈細弦,診為氣滯血瘀所致的胃脘痛。再據其喜按喜暖,知兼有虛寒。治法採用溫胃調肝,行氣活瘀之法,以四合湯加味,處方如下:高良薑10克,香附10克,百合30克,烏藥10克,丹參30克,檀香6克(後下),砂仁5克,吳萸6克,生蒲黃9克,五靈脂9克,茯苓15克,木香6克,水煎服,7~14劑。
二診(11月5日):進上藥後,胃已不痛,精神好轉,右手之脈已不細,弦意亦退。仍感胃部發堵,但已不發脹,再守上方,稍事變動。上方烏藥改為12克,檀香改為8克,砂仁改為6克,五靈脂改為10克,加桂枝9克、蘇梗10克,7~14劑,效可繼服。
三診(11月20日):近日因生氣,又有胃痛,但教以前輕。改檀香為9克、桂枝為6克,加白芍12克,7劑。
11月28日住入某醫院,自覺症狀已消失,停中藥,等待胃鏡復查。
12月5日,胃鏡檢查報告10月4日所見之潰瘍已經癒合,不必再治療。於12月7日出院。
按:良附丸、百合湯、丹參飲、失笑散,均為治療胃脘痛的古方,但每方又各有特長,把這3個或4個藥方合為一方,共治其所長為一爐,並互糾其短,發揮它們治療胃脘痛的共濟作用,故在臨床上常常出現令人難以想像的奇效。今把近採用三合湯及四合湯治療的胃脘痛病例有復診結果的15例,進行初步小結:其中肝鬱乘胃證10例,氣滯血瘀證3例,胃虛肝乘證1例,中焦虛寒證1例。15例中包括潰瘍病5例,慢性萎縮性胃炎4例,慢性淺表性胃炎5例,急性胃炎l例。病程最短的4天,最長的50年,以1年以上至15年者最多,共占11例。經用三合湯(l2例)和四合湯(3例)治療,其治療結果是:顯效(2~4診疼痛消失者)7例;有效(2~3診後疼痛減輕,5診時,疼痛尚未完全消失者)8例,沒有1例無效。由此臨床療效小計中,也可以看出三合湯、四合湯,確是治療胃脘痛非常有效的經驗方,我應用幾十年,愈人無算,謹供同道們參考選用。
足胻消腫湯
「胻」字讀「衡」音,「足胻」指小腿及足踝部位。
焦檳榔12~18克、茯苓20~30克、木瓜10克、蒼朮6克、紫蘇硬、葉各9克、生薏米30克、防已10克、桔梗4.5克、吳茱萸6克、黃柏10克、牛膝12~15克。
功能:降氣行水,祛濕消腫,散寒溫經,舒筋活絡。
主治:風寒濕邪流注於小腿、足踝而致兩足及胻踝浮腫脹痛、沉重、麻木,筋脈攣急,行走障礙等。包括西醫診斷的下肢淋巴或靜脈回流障礙等引起的足、踝、小腿下部(胻)腫脹疼痛。
組方醫理:本方據《證治準繩》雞鳴散加減而成。方中以檳榔辛溫降氣,質事達下,破滯行水為主藥;輔以茯苓、紫蘇散寒行氣,辟穢祛濕;佐以生薏米、木瓜理脾行濕,舒筋活絡,蒼朮、黃柏、防已益腎祛水,吳茱萸溫肝腎,燥濕濁,桔梗宣肺氣而利水;牛膝引藥下行直達病所為使藥。全方共奏降氣行水、祛濕消腫、舒筋活絡,散寒溫經之功效。
加減運用:
(1)濕鬱化熱,症見足胻腫脹灼熱,口幹口渴,舌質紅,苔黃,脈滑數者,可去吳茱萸、蒼朮,加重黃柏為12克,另加木通、澤瀉、連翹、滑石等。
(2)兼有腎虛而腰酸腿軟,足跟疼痛,尺脈弱者,可去桔梗、黃柏,加桑寄生、川斷、杜仲等,或兼服濟生腎氣丸。
(3)若足胻浮腫,並見青筋怒張或皮下青色脈絡縷縷,舌質暗或有瘀斑者,可加紅花、赤芍、澤蘭、瞿麥、白茅根等。
驗案舉隅:黨某某,男,55歲,工人,1980年5月23日初診。
病史及現症:1966年始,左下肢浮腫10餘年,以後漸至雙足及下肢均浮腫脹痛,麻木筋攣,步履艱難,雙足浮腫而至夏天不能穿單鞋而穿棉鞋。近4年來加重,每到夏季即復發,逢雨天更加重。西醫診斷為「下肢靜脈回流受阻」。曾服多種中西藥物均不效,西醫建議手術治療。今又發作如上述,且有頭暈。觀其舌苔薄白,切其六脈皆弦。約其每年夏季來治,連治3年。
辨證:濕邪下注,絡脈鬱阻,氣機不暢而致足胻腫痛。屬中醫腳氣病範疇。
治法:降濁利濕行氣,佐以益腎。
方藥:焦檳榔12克,木瓜10克,茯苓20克,生薏米30克,防己10克,吳茱萸6克,蒼朮6克,炒黃柏10克,桑寄生20克。
1980年6月3日二診:足胻浮腫沉重感均減輕,舌苔薄白,脈沉細弦。上方茯苓改為30克,蒼朮改為9克,繼服6付。
1980年6月17日三診:頭暈及下肢浮腫均明顯減輕,足胻仍感發脹。上方改焦檳榔15克,加紅花6克,服12付。
1980年夏共服上述中藥68劑,症狀消失,1981年、1982年夏天均服上述中藥預防。追訪3年,未見復發。
1984年5月8日,患者來信說:「我因每年夏天左腳浮腫,達10多年(後來右腳也腫),後經五六家醫院一直沒有治好。1980~1982年這3年連續經您治療,一年比一年好。1983年夏天我試者停服藥,也沒有腫。自1966年以來,苦惱17年的病根,在您的診治下,終於解除。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