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菀湯(補養之劑) 醫方集解 清朝 汪昂
總 結:肺勞氣極
編 號:036
組 成:紫菀﹑阿膠﹑知母﹑貝母﹑人參﹑茯苓﹑甘草﹑五味子、桔梗
主 治:1.治肺傷氣極、勞熱久嗽、吐痰吐血。
2.及肺痿變癰。
加 減:一方加蓮肉。
歸 經:手太陰藥。
方 義:(1)勞而久嗽,肺虛可知,即有熱證,皆虛火也。
(2)海藏以保肺為君,故用紫菀、阿膠。以清火為臣,故用知母、貝母。
以參、苓為佐者,扶土所以生金。以甘、桔為使者,載藥上行脾肺。
五味子滋腎家不足之水,收肺家耗散之金,久嗽者所必收也。
又附方:一方加蓮肉。
炮 製:阿膠用蛤粉炒成珠。
煎服法:食後服。
來 源:海藏
紫菀湯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3
- 文章: 3385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Re: 紫菀湯
《外台秘要》卷十引《廣濟方》:紫菀湯
【別名】鐘乳補肺湯(《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卷四)。
【處方】紫菀五味子 生薑 (合皮切)白石英(研,綿裹)款冬花桂心 人參 各60克鐘乳(研,綿裹)麥門冬(去心)桑根白皮各90克 大棗 20枚(擘)粳米27克
【制法】上十二味,切。
【功能主治】治肺氣不足,咳嗽土氣,咽喉閉塞,短氣喘乏,連唾不已,寒從背起,口中如含霜雪,語無音聲,劇者唾血腥臭,乾嘔心煩,耳聞風雨聲,皮毛悴,面色白者。
【用法用量】用水1.5升,先煮桑根白皮、粳米,取900毫升,去滓,納諸藥,煎取300毫升,去滓,分三次溫服。
【摘錄】 《 外台秘要 》卷十引《廣濟方》
《聖濟總錄》卷九十三:紫菀湯
【處方】紫菀(去苗、土)桑根白皮(炙,銼) 桔梗 (炒)續斷各45克赤小豆27克 甘草 (炙,銼)五味子備30克生乾 地黃 (酒洗,切,焙)75克
【制法】上八味,粗搗篩。
【功能主治】治虛勞骨燕咳嗽。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220毫升,入青 竹茹 6克,煎至150毫升,去滓,食後溫服,良久再服。
若熱甚,加麥門冬(去心)30克,石膏45克。
【摘錄】 《 聖濟總錄 》卷九十三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五:紫菀湯
【處方】紫菀茸 白芷 人參 甘草 (炙)黃耆地骨皮杏仁(去皮、尖)桑白皮(炙)各等分
【制法】上藥銼散。
【功能主治】治肺虛感熱,咳嗽喘滿,發熱自汗,口中生瘡。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 大棗 1枚, 生薑 3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時服。
【摘錄】 《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五
【別名】鐘乳補肺湯(《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卷四)。
【處方】紫菀五味子 生薑 (合皮切)白石英(研,綿裹)款冬花桂心 人參 各60克鐘乳(研,綿裹)麥門冬(去心)桑根白皮各90克 大棗 20枚(擘)粳米27克
【制法】上十二味,切。
【功能主治】治肺氣不足,咳嗽土氣,咽喉閉塞,短氣喘乏,連唾不已,寒從背起,口中如含霜雪,語無音聲,劇者唾血腥臭,乾嘔心煩,耳聞風雨聲,皮毛悴,面色白者。
【用法用量】用水1.5升,先煮桑根白皮、粳米,取900毫升,去滓,納諸藥,煎取300毫升,去滓,分三次溫服。
【摘錄】 《 外台秘要 》卷十引《廣濟方》
《聖濟總錄》卷九十三:紫菀湯
【處方】紫菀(去苗、土)桑根白皮(炙,銼) 桔梗 (炒)續斷各45克赤小豆27克 甘草 (炙,銼)五味子備30克生乾 地黃 (酒洗,切,焙)75克
【制法】上八味,粗搗篩。
【功能主治】治虛勞骨燕咳嗽。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220毫升,入青 竹茹 6克,煎至150毫升,去滓,食後溫服,良久再服。
若熱甚,加麥門冬(去心)30克,石膏45克。
【摘錄】 《 聖濟總錄 》卷九十三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五:紫菀湯
【處方】紫菀茸 白芷 人參 甘草 (炙)黃耆地骨皮杏仁(去皮、尖)桑白皮(炙)各等分
【制法】上藥銼散。
【功能主治】治肺虛感熱,咳嗽喘滿,發熱自汗,口中生瘡。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 大棗 1枚, 生薑 3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時服。
【摘錄】 《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