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止觀初探0101-151講

福智廣論|宗大師:【今勤瑜伽多寡聞 廣聞不善於修要 觀視佛語多片眼 復乏理辯教義力】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般若般羅密
版面規則
此區專為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所設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51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116-四種作意(一)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116講 117講 118講 119講 120講
121講 122講 123講 124講 125講
126講 127講 128講 129講 130講

廣論止觀初探0116-四種作意(一)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論止觀初探0116-四種作意(一)


講次 | 0116 (2023-01-07 ~ 2023-01-13)
標題 | 四種作意(一)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 | P98-L2 ~ P99-L2第三、彼具四……運轉作意。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379-LL2 ~ P380-L5第三具四……運轉作意。


  大家好!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很開心吧!請大家翻開《廣論》379頁倒數第2行,《廣論》校訂本是98頁也是第2行。今天我們要學習四種作意,請大家跟我一起看原文。看原文:00:48
第三、彼具四作意之理:如《聲聞地》云:「即於如是九種心住,當知復有四種作意:一、力勵運轉;二、有間缺運轉;三、無間缺運轉;四、無功用運轉。於內住、等住中,有力勵運轉作意。於安住、近住、調順、寂靜、最極寂靜中,有有間缺運轉作意。於專注一趣中,有無間缺運轉作意。於等持中,有無功用運轉作意。」01:30
  其中四種作意的道理,《聲聞地》中說:「對此,應當了知在九種心當中,這裡邊是有四種作意的。」那四種作意分別是什麼?「力勵運轉、有間缺運轉、無間缺運轉和無功用運轉。」那它怎麼分配的?「在內住與等住當中的是有力勵運轉作意,也就是在前二住心中有力勵運轉作意。在安住、近住、調順、寂靜與最極寂靜當中就有有間缺運轉作意,也就是在第三到第七住心中有有間缺運轉作意。那麼,在第八住心,什麼?專注一趣當中有無間缺運轉作意。在第九住心的等持當中,有無功用運轉作意。」就是把它們分配一下。02:36

  不知道你們會不會覺得難記?其實用一個圖案式的畫圖──以前我學習的時候,如果覺得分類很多的時候,就用一個畫圖的方式,很容易一下就看明白了。愛寫筆記的同學,可以畫一畫,很容易的!接著,03:01
此說初二心時,須勤策勵,故立力勵運轉作意。次五心時,由沈沒、掉舉故,中有間缺不能經久座修,故立有間缺運轉作意。隨後第八心時,沈沒、掉舉不能為障,而能經久座修,故立無間缺運轉作意。隨後第九心時既無間缺,又復不須恆依功用,故立無功用運轉作意。03:43
  在提到前兩個心的時候,才把它安立為「力勵運轉作意」。在之後五個住心的階段中,會被沉掉所中斷,無法長久地在座中維繫,所以安立為什麼?「有間缺運轉作意」,它是有空間的。之後第八住心當中,由於沉掉無法中斷,能夠在長久的座中維繫,所以安立為「無間缺運轉作意」。那麼到了第九住心的時候,既不會中斷、也不需要持續依止勤奮,所以就安立為「無功用運轉作意」。04:24

  如同《聲聞地》中所說,九住心包含了幾種作意?四種作意。在第一與第二住心的時候,要不要花力氣?要花很大的力氣,才能讓我們躁動不安的這個心安住在所緣境上──稍稍安住一下,就是取得一點點小小的成績,但是要費很大的辛苦!因為當我們觀察的時候,哇!妄念遍天覆地都是,雜念特別多,就那個階段。所以一定要具有什麼?「力勵運轉作意」,要用功!05:04

  那麼從第三住心到第七住心之間,大家專注的時間有沒有變長呢?安住的時間有延長了!但是過程中會不會被沉掉干擾啊?會的。在過程中會不時地、不時地被沉掉干擾,沒辦法不間斷地修行三摩地,老是被打擾,所以它就具有「有間缺運轉作意」。這個名字比較貼切喔!那麼到了第八住心的時候,會不會沉掉干擾呢?不會再被沉掉干擾了,能夠長時間地修三摩地,所以它具有「無間缺運轉作意」。到最後第九住心的時候,它不僅三摩地不會間斷,而且不需要刻意防備,也不需要防備、也不需要對治沉掉,因為都不見了嘛!連細微的都不見了,都被對治乾淨了,所以這時候就要具有「無功用運轉作意」。有沒有清楚?06:13

  再說一遍,就是四種作意:第一、力勵運轉作意;第二、有間缺作意;第三、無間缺作意;第四、無功用運轉作意。在第一住心與第二住心的階段,要積極地、勤奮地、非常拼命用功地以正念和正知對治沉掉,對不對?所以叫做什麼?「力勵運轉作意」。因為那個時候還需要養成一個修定的習慣,這必須要用功的。但第三住心到第七住心的中間,因為前面積極地對治沉掉,所以沉掉的力量有沒有減弱?它有減弱了,所以正念力和正知力不用那麼強,可以稍微放緩一點了,不用那麼拼命,就不需要像第一住心、第二住心那麼強烈了。在這個時候沉掉消失了嗎?還沒有呢!這時候沉掉的障礙還在那兒呢!所以叫做「有間缺運轉作意」,對吧?那麼第八住心的時候,沉掉就不會再生起了,所以叫「無間缺運轉作意」。第九住心的時候,不僅無間缺,而且完全不需要任何對治,所以叫「無功用運轉作意」。07:24

  他用這四個作意,再把我們的這九住心標註一下它階段性的特色。有沒有發現?從六力,順、逆兩種九住心的這種描述,從各個方面幫我們再再地認識、反覆地學習九住心每一住、每一住它出現的狀況、對治法、會有什麼狀態……,是很清晰的。一遍一遍地學、一遍一遍地學,我們就不會覺得:修定對我來說此生很遙遠,還有的人可能認為很簡單,兩腿一盤就可以了,就是垂簾、舌抵上顎,甚至有的人都不需要善所緣。08:15

  所以學了這樣的教典之後,就把我們心中以往對於修定錯謬的看法──甚至沒有大乘發心,甚至不需要戒等等這些都對治掉,就是依照教典而修嘛!尤其是九住心這幾種作意的描述,更加清晰地讓我們看到了:啊!在不同階段的修定的心,它所呈現的狀況。那個作意和不作意更加凸顯了什麼叫「無功用運轉作意」,那時候就是不能再用,用就反而是過失了。所以這個是非常非常清晰和強烈地,從各個角度,對九住心像鏡頭一樣一個很細緻的描述。其實跟大家一起學到這一段,我是非常非常開心的,希望大家也能夠歡喜地受用!謝謝!09:04

116.jpg
116.jpg (64.63 KiB) 已瀏覽 1176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51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117-四種作意(二)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0117-四種作意(二)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論止觀初探0117-四種作意(二)


講次 | 0117 (2023-01-14 ~ 2023-01-20)
標題 | 四種作意(二)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 | P99-L2 ~ P100-L1若爾,初二……得勝勿捨。」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380-L6 ~ P380-LL3若爾初二……得勝勿捨。」


  大家好!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這一週你們過得還好嗎?有沒有努力聞思修,精進地斷惡修善啊?如果有的話,就隨喜大家!今天我們繼續學《廣論》380頁第6行,《廣論》的校訂本是99頁第2行。準備好了嗎?要一起看經典囉!00:46

  在這一段其實是有人提了一個問題,然後宗大師回答,我們看看這是什麼問題。說:01:00
若爾,初二心時,亦有有間缺運轉,中五心時,亦須力勵,云何初二不說有間缺運轉作意,於中五心不說力勵運轉作意?01:16
  這是對兩段提的問題,這個問題是什麼意思?是說:在前二心的階段中有「有間缺運轉作意」,而在中間五心的階段中也需要警策,那為什麼不說前二住心當中有「有間缺運轉作意」?還有,為什麼不說中間五心當中要「力勵運轉作意」呢?01:43

  我不知道問題有沒有聽清楚?可以再重複一遍問題。可能有人問了:相較於中間的五個住心,就是比中間的五個住心的話,前二住心更容易被沉掉影響而中斷──為什麼?因為一點經驗都沒有啊──那為什麼他就不說前二住心當中也有「有間缺運轉作意」呢?這是一個問題。接著,相同地,說:中間的五個住心要不要對治沉掉呢?也要設法對治沉掉,才能讓心安住在善所緣上,那為什麼不說中間五住心也有「力勵運轉作意」呢?這也要很用功的,為什麼不這樣說呢?接下來我們就看一看大師是怎麼回答的。02:45
答:初二心中,心成不成定,後者極長;中間五心住定極長,故於後者立三摩地間缺之名,前者不爾。故雖俱有力勵運轉,然間缺運轉有無不同,故於力勵運轉作意,未立五心。03:12
  大師回答了,說:前二住心當中,在內心成為等持與不成為等持二者之間,後者內心不成為等持的狀態是非常地漫長;而在中間的五個住心當中,可以非常長久地安住於等持,所以後者被命名為等持間缺,前者不能夠如此命名。也就是中間五個住心的階段是有間缺運轉,前二住心不會被稱為有間缺運轉。因此前二住心與中間的五個住心的這兩個階段,雖然同樣都具有力勵運轉,但是有、無間缺運轉是不同的。所以中間的五個住心就不安立為具有力勵運轉的作意。04:14

  大師的回答有沒有聽清楚?我要再說一遍嗎?再說一遍聽明白的同學會不會覺得煩呢?那我再說一遍吧!04:24

  大師的回答就是:注意喔!慢點。前二住心的這個階段,沉掉的力量猛不猛?是非常強猛的。那次數頻不頻繁?是非常頻繁的。所以前二住心的沉掉的力量又很強猛、次數又很頻繁,導致我們的內心多半都處在什麼狀態?根本無法專注的狀態。所以你不會說是沉掉造成三摩地中斷,對不對?你不能這麼說,所以就不能夠稱為「有間缺運轉作意」。那如果想專注於所緣境,就必須提起強大的心力,所以在這個階段主要強調什麼?「力勵運轉作意」,因為開始比較辛苦。05:16

  注意!到了中間了。那中間的五個住心的階段,雖然也要設法對治沉掉才能讓心安住,但不像前二住心那麼、那麼地費力氣了。因為前二住心完全沒有經驗啊!就好像調伏狂象與狂奔的馬一般,要調伏這個心!前二住心我們就要遇到這樣的問題。它不像前二住心那麼樣地費力,所以它就不說「力勵運轉作意」。在這個階段雖然安住在所緣境的時間較長,但是在修定的過程中,仍然時不時還是會被沉掉影響,導致等持中斷。所以要特別強調什麼?「有間缺運轉作意」。06:01

  好!我們接著再往下看,換到另一個問題囉!看文:06:09
如是謂住前說資糧,恆依精進修三摩地,乃能成辦正奢摩他,若略修習一次二次,還復棄捨所修加行,必不能成。如《攝波羅蜜多論》云:「由無間瑜伽,精勤修靜慮。如數數休息,鑽木不出火,瑜伽理亦然,未得勝勿捨。」06:42
  如此一來,就提到安住於前文所說的資糧,持續地依止修定的精進,這樣才能修成寂止;如果僅僅修持少數的一、兩次,然後就再度地放棄加行,這樣到底能不能修成寂止呢?大師說:「必不能成。」為什麼呢?因為《攝波羅蜜多論》中說:「應當透過持續不斷的瑜伽,精進地修持靜慮。如果反覆地休息,就像鑽木終究無法生火,」就是它老停,「就像鑽木究竟無法生火,瑜伽的道理也是一樣的,在還沒有獲得殊勝以前是不應該捨棄的。」這裡邊的「殊勝」,就是指靜慮或者奢摩他,修行者在還沒有獲得奢摩他以前,是不應該捨棄加行的。07:49

  這一段大師教誡我們說:想要修成奢摩他的話,一定要依次地修學九住心,即使獲得了第九住心,但是還沒有得到那個重要的標幟,是什麼?對!輕安嘛!對吧?在還沒有獲得輕安之前,還是要持續地精進修持,直到獲得殊勝的輕安,修成奢摩他為止。如果因為得到了第九住心就感到滿足了,然後就不用功,暫緩修學三摩地的話,會不會停在那樣的境界中呢?會停在那兒!得少為足,有的人還會倒退。所以那個狀況就像想要鑽木取火,鑽得很熱、很熱、很熱,欸!快要出現火苗了,他停下來了!停下來就不鑽了,休息!這樣能不能得到火呢?只是徒勞無功。那我們修定也是一樣的,一定要堅持到修成奢摩他為止!08:56

  在這一段,大師又語重心長地教誡我們,告訴我們說:這件事一定要持之以恆地堅持。一旦你確定之後,當我們要的那個目標──就是得定嘛,對吧!第九住心後面還有輕安,那個沒有出現之前是不能停的!是不能一會兒休息、兩會兒休息。或者這裡中間可能會產生憂悲苦惱、疲倦,或者覺得乏味,這前面都講過,你要設法讓自己的心從這種不樂修定的狀態,或者修得很殊勝的相應,然後開始非常滿足、飄飄地,就有點輕忽了,不去努力用功,這樣的話都是達不到奢摩他的那個標準。09:54

  有沒有感受到大師的慈悲心?特別特別害怕我們在某一個環節又出了錯,又沒有達到修止的那個目標,所以在這裡邊反覆地叮嚀,連疑問都回答得非常地細緻。10:13

  有沒有發現你們自己越來越喜歡學習教典了?在學習教典中能夠感受到一種樂趣,就是不停地發現你的智慧越來越細緻,不停地發現問題,也發現內心的問題。有沒有發現在聽聞奢摩他的教授的時候,一些知見就轉了!如果知見轉了的話,你座上修的時候、你真正用功的時候,你得少費多少力氣呀!因為有的時候可能是一生、兩生、十生都在那種奇怪的見解裡邊修行,那是達不到目標的,因為方法是錯的!所以花這麼多的時間來聽聞,會不會覺得賺到了、賺大了?能遇到這麼完備的講說如何修奢摩他的教典,這是我們的福報,也是佛菩薩的恩德,尤其是師父的恩德!所以大家要好好地努力。謝謝!11:14
117.jpg
117.jpg (74.04 KiB) 已瀏覽 1170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51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118-總攝九住心(一)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0118-總攝九住心(一)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論止觀初探0118-總攝九住心(一)


講次 | 0118 (2023-02-11 ~ 2023-02-17)
標題 | 總攝九住心(一)

00:00

  大家好!很開心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請大家觀察一下自己的相續,調整一下自己聽法的動機,要以一個大乘的意樂──為了利益無窮無盡的如母有情,我們要趣向於遍智的果位,為了這樣的目標來學習止觀。00:44

  之前我們學到透過九住心、六種力、四種作意獲得奢摩他。過去有很多大德解釋了修定的這個必經過程,像在《掌中解脫》、《霞瑪道次第》,還有其他祖師都有提到,最初由於什麼力,還記得嗎?聽聞力,最初由於聽聞力。從哪裡聽聞啊?從上師處聽聞。聽聞什麼呢?從上師處聽聞所緣的教授──就是我們修定要緣什麼,這個緣得從上師那兒聽聞。那麼從上師處聽聞所緣的教授後開始修,此時只能稍微安住於所緣,多數是沒法安住或持續安住。由於我們觀察內心的力量就能夠明白,明白什麼?內心是隨著掉舉和流散這樣來回地轉動,雖然一開始座上修的時候,會感覺似乎比過去生起了更多的、更多的思慮,然而到底是不是思慮越來越多呢?不是!並非思慮增多,而是認識思慮。注意!看似思慮越修越多,實際上是認識越來越多的思慮。02:33

  霞瑪班智達還有善慧摩尼大師都曾經說過:「就好像在一條大馬路上,人潮川流不息,但如果你不去注意的話,你就不知道有多麼多。」以此來形容平常沒有感覺思慮這麼多。為什麼有沒有感覺?因為沒有注意啊!02:56

還有一個譬喻是說:第一住心的時候,哎呀!這個思慮就像懸崖上的瀑布。懸崖上的瀑布什麼樣啊?是不會間斷的。賽倉大師的筆記中也有說過:「不用說得到奢摩他,就單單得到第一住心,心識的能力就會比之前更加地強大。」格西拉解釋,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分辨、認識等等這樣的心的能力,都變得更加地精細和快速了。第一住心是由聽聞力所成辦的。03:46

  賽倉大師所記錄妙音笑大師傳授《妙音教授》的筆記中有說過:「第一住心的時候」,注意!第一住心的時候,「在如同白芥子大小般極細的所緣之上,心一剎那也安住不了,會跳動的。」這個跳動就是指好像念頭在跳來跳去,你控制不了的,它跑來跑去、一直跑掉。「必須經過長時間地練習、反覆地練習遮除沉掉,然後一時突然可以安住一剎那了。就像一直流動的水、沒有停過的水突然停下來,就是成辦第一住心。」04:43

  不知道你們有經歷過比如說走過一條河,那條河一直在流淌,發出很大的聲音;可是某一天,比如說某一天的清晨,在晨曦的時候你又走到這河邊,一切都靜靜地,你發現整條河一點聲音都沒有,所有的水都靜下來了。然後你連腳步都不敢大聲地走,就被那種靜謐、突然地停止震攝住!就像第一住心。05:22

  第二住心的時候,就是透過如此地修持,然後心就稍微能持續地安住於所緣,它安住於所緣的時間,就會有點像唸一串六字大明咒的時間長度,在這段時間心不散亂。這個階段內,有的時候思慮止息、有的時候思慮又生起來了,但是會有思慮休憩的這樣一個感覺。善慧摩尼大師也曾經譬喻說:「此時就像深谷中小瀑布,忽然有水、忽而又沒水了。」沒水就停了嘛!06:12

  那麼問大家:第二住心是由什麼力所成辦的,你們還記得嗎?由思惟力所成辦的。在第一住心與第二住心的階段,會不會生起許多沉掉呢?會的!會生起許多許多的沉掉。那安住少不少呢?很少安住。因此它屬於四種作意中的哪一種作意?屬於四種作意中的「力勵運轉作意」的階段,因為什麼?因為散亂的時間比安住的時間長呀!06:48

  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常常自己願意累積負面的作意的話,那到了修奢摩他的時候,如何面對這個散亂比安住時間長的這個座上修呢?因為你非常清楚都在散亂,如果個性又急,一段時間都卡在第一、二住心的階段,會不會否定自己呢?讓自己失去座上修的這個勇氣。因為天天算啊,說:唉呀!我今天就是越修好像煩惱越多,也沒有什麼成就感。然後每天就很沮喪,唉聲嘆氣的,過一段時間又不去思考修奢摩他的勝利,就會失去了歡喜心。07:43

  為什麼他會一直計算自己好像因為有太多的思慮,就進行否定自己呢?就是他忘了學教理,或者他沒有學過教理。所以了解了教理是有多麼重要!因為這個階段就是讓你知道自己思慮多,自己散亂的時間是這麼長、這麼長,相比之下,住心是那麼短、那麼短。所以這個階段對自己的評價,應該是更強大的認知力認知了散亂,知道自己大多數時間都在散亂、昏沉等,這是不是一種功夫呢?也是一種功夫。08:30

  所以一座下來,要依據教理去總結一下,不要憑感覺。因為如果只憑感覺的話,那麼一、二住心我們就修不下來,後面就更不要說有其他住心了。所以有經論依據的修習,一開始由聽聞力從善知識那兒聽聞了善所緣,知道第一住心、第二住心都會發生什麼?根據什麼來評價自己功夫有沒有進展?發現自己昏沉和散亂特別得多,這就是功夫在進展,這時候心已經很精細,認知力已經變得強大多了。你們有沒有發現?學了教典之後實際上修行會變快,所以我們一定要堅持把奢摩他和毗缽舍那好好地學一輪或多輪。09:25

  接著我們該到第三住心了。有沒有在聽?精力拉回來喔!第三住心的時候,就像在衣服上打補丁一樣,在相續安住的基礎上,當心散到所緣以外的其他地方的時候,注意!就立刻了知,再度地令心安住在所緣上。所以第三住心的時候,散亂的時間比前二住心的階段少不少?少的!它時間就是散亂變短。第三住心是為了生起有力的正念的階段。10:06

  第一住心的時候會生起認知思慮的感覺,記得吧!前面講過。那麼第二住心會出現思慮休憩的感覺。那第三住心的時候有什麼差別呢?第三住心會出現思慮中止的感覺。那麼第四住心的時候,會生起有力的正念之後安住在所緣上,此時不可能失去所緣,因此比前三住心更加地超勝。雖然不會失去所緣,但是在不失所緣的情況下,會生起強猛的沉掉,所以必須依止對治沉掉的教授。10:53

  那這個部分依靠教理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大家想想,如果自己判斷的話,到了這一住心就會發現:沒有失去善所緣啊!會特別特別地著重在自己有不忘所緣,就是一直有提著這個正念、提著這個功夫。因為有特別去計算:「哎!我都沒有失去所緣。」就沒有去看昏沉和散亂,但是昏沉和散亂有在並行喔!而且是很強猛。那麼教典上就告訴我們說這一住心要特別必須依止對治沉掉的修法,絕不能停在不忘所緣就行了,因為這才是第四住心。11:46

  問大家一個問題:如果我們沒有學過奢摩他的詳細教理的話,有人會不會覺得:這功夫就可以了,就了得了!因為什麼?因為你已經不會忘記所緣啦!不會忘記所緣就是你也不會失去所緣了。那麼如果停在此處,不去對治昏沉和散亂的話,注意!如果不對治的話,就會在這種不失去善所緣,但是昏沉和散亂都在裡邊攪擾這種所謂的修定的狀態下,不知道會停多久!有的時候可能一年,有的時候可能是多少年啊,都在這種狀態中,還覺得:我不會失去所緣。而且時間久了,因為沒有去對治沉掉,有可能連這住心也會向後退失了!12:44

  我們總攝一下:第三住心與第四住心是由哪一個力成辦的?是由憶念力成辦的。從這個階段開始,正念的力量就會像一個成年人了,就是成熟了,像一個成年人成熟了一樣,或者說這個正念力量已經變得有力而堅穩。但是別忘了還有要什麼?要對治強猛的昏沉與散亂。我們很辛苦地把正念從第一住心、第二住心、第三住心養到這個第四住心的時候,把它養得成熟了,這個穩健成熟的像成年人一樣,它要做什麼?不是坐在那兒享受第四住心不忘所緣的這個成就感,它應該起來戰鬥,對吧?應該起來與沉掉敏捷、英勇地戰鬥!那時候我們的正念已經很有力了,而且觀察力也非常強,就是能夠發現那個沉掉。這樣的話,我們就可以率領正念、正知的大軍,痛擊誰?痛擊沉沒和掉舉──只不過這個痛擊的力量是靜悄悄地,是清晰地發生在座上修的這個美妙的時光裡!14:24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51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119-總攝九住心(二)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0119-總攝九住心(二)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論止觀初探0119-總攝九住心(二)


講次 | 0119 (2023-02-18 ~ 2023-02-24)
標題 | 總攝九住心(二)

00:00

  大家好!現在又到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接著往下。第四住心因為心太向內攝,導致在第五住心的時候極有可能會產生細分的沉沒。然後這個時候要引生有力的正知,透過正知偵察,思惟等持的功德,令我們的心振奮。第三、四住心的階段,粗分的沉掉會生起,到了第五住心的時候,粗分的沉掉就不會生起了。01:00

  第五住心有可能會令心太過策舉,然後導致第六住心的時候極有可能生起細分掉舉。那麼生起了細分的掉舉的時候,必須發起明了細分掉舉的有力正知,視細分的掉舉為過失而進行遮止。因為你如果不把這個細分的掉舉看成是過失的話,就會懶懶散散地沉在裡邊,還覺得不錯,就沒辦法讓它停止了。比起第五住心,在第六住心的階段沒有生起細分沉沒的危險。第五住心與第六住心是由正知力所成辦的。從這個階段開始圓滿了正知的力量。01:53

  在第七住心的時候,由於正念正知的圓滿,所以沉掉是難以生起的,可是此後必須發起精進力,也要把細分的沉掉看成是過失──不是硬把它看成過失,它真的就是個過失──這個時候要盡力地遮止細分的沉掉。在第六、第五住心的階段,需要擔憂啊!就是我們迷失於細分的沉掉;到了第七住心的時候,就不需要擔憂自己的心好像迷失在細分的沉掉裡。前面已經講過了很多次,因為關於細分的沉掉,最重要的就是對它的認知,要認知什麼是細分沉掉乃至它的過患,所以要辨識它,然後開始對治。這樣的話,就不會迷失在細分沉掉的這個迷霧之中,為什麼?因為我們知道它是有毒的。03:09

  在第七住心的時候,雖然基本上已經沒有生起細分沉掉的危險了,但仍然必須勤修斷除沉掉的方便。回頭,那第五、第六住心的階段,有沒有被沉掉傷損的顧慮呢?有的!還有被沉掉傷損的顧慮。到了第七住心的階段,雖然會生起沉掉,但是就能以精進遮止了,因此沉掉基本上無法障礙禪定。從第三住心到第七住心之間,雖然多數為等持,然而還是會被沉掉等中斷,因此是什麼?是「有間缺運轉作意」的階段。04:01

  那麼到了第八住心的時候,最初略微地依止憶念執持對治的這個功用,就能達到在座上修的期間,連細分的這個沉掉也不會出現,而且能維繫一座。所以從第八住心開始,是不需要依止正知的這個功用。由於第八住心的階段,如果稍微一下依止功用,提一下,那麼在座上期間就不會被沉掉這些障礙,所以它是屬於「無間缺運轉作意」的階段。第七住心與第八住心都是精進力成辦的。04:52

  善慧摩尼大師曾這樣比喻第八住心,他說:「如同海邊有風微微起浪,但海底是絲毫也不動。」賽倉大師他的《廣論引導筆記》中也有說過:「在投注於所緣的時候,心會晃動,如風中燭。」就像風中的燭火一樣。「這種晃動,直到第八住心都還會出現,所以有海邊微波的這種譬喻。」05:34

  在《掌中解脫》中有特別提到一點,就是在第八住心的階段,沉掉就像被擊敗的敵人一樣,一開始看起來還是狐假虎威滿有力氣的樣子,但是一下子後來就沒有力量了。就是說第八住心我們是穩勝。那麼銀水大師認為第八住心前半段可能會有沉掉,後半段沒有;但妙音笑大師認為第八住心仍然有可能還會有沉掉,這部分可以有待抉擇。06:12

  到了第九住心的時候,能遠離功用而轉。由於第八住心的時候數數、數數地串習,因此到了第九住心的階段,就能夠無功用地任運而轉。所以絲毫也不需要多努力,就像非常熟悉唸誦的人在課誦一樣,自然成為了奢摩他等持了。就比如說你唸《心經》唸得特別熟,就不用特別刻意地去想,「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唸這一句你不用刻意想第二句是什麼,就直接唸出來,非常非常自然。06:53

  善慧摩尼大師曾經形容:第九住心就像波瀾不興的大海。第九住心──聽起來非常非常地美,這是經過前面那麼辛苦才達到的高度──是欲界心一境性的隨順奢摩他。那第九住心是由於什麼力所成辦的呢?是串習力。07:24

  現在我們再總攝一下,看一看這些心和心第幾住、幾住的差別。第一住心與第二住心,有安住長短的這個差別;那第二住與第三住心,有散亂長短的這個差別;第三住心與第四住心,存在著是否有可能會失去所緣依處的這個差別;第四住心與第五住心,有粗分的沉沒是否生起的這個差別;第五住心與第六住心,有是否需要提防細分沉沒的這個差別,不僅如此,雖然第六住心的時候會生起細分的掉舉,但是比前面的少不少啊?少!第六住心與第七住心,有是否需要極為提防失於細分沉掉的這個差別;那在第七住心與第八住心,有有無沉掉的差別;第八住心與第九住心,它們的差別就是你是否有特別用功──觀待有沒有功用的這個差別。08:47

  我們從第九住心往回去,再從第一住心往第九住心走,然後來回地這樣地思考,不停地熟悉在教理上對於這九住心的解釋,這樣我們用功的時候可以少走一些彎路。九住心、六種力、四種作意結合在一起的這個總結,到現在為止就講完了。09:13

  大家如果覺得複雜的話,還願意多聽幾遍嗎?還是複雜就覺得煩了,然後快點跳過,聽一些沒有那麼複雜的?因為這個九住心到時候座上修是用得上的,如果發現比喻多,幾住心、幾住心連在一塊兒就不太清楚了,那你就可以稍稍深呼吸一下,然後繼續聽,可以反覆地多聽幾遍。09:40

  教理上的熟悉,是座上修在用功的時候一定要做的功課,而且這麼這麼細緻地去讓我們知道哪住心、哪住心會出什麼狀況。其實這幾住心都是我們在用功的時候自己會經歷的一些狀況,那提前上師、佛菩薩都給我們看了:你走到這個地方的時候會遇到什麼、走到這裡會遇到什麼、走在前面會遇到什麼……。還給你講說:哎!前面那個和這個有什麼差別,從不同的角度來詮釋九住心的種種風光、種種我們會遇到的狀況。所以這是佛菩薩對我們的恩德呀!也是師父把這本論帶給我們。所以讓我們:「禮敬文殊尊,恩生吾善心;亦禮善知識,恩長吾三學!」10:40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51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120-成就寂止的標準(一)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0120-成就寂止的標準(一)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論止觀初探0120-成就寂止的標準(一)


講次 | 0120 (2023-02-25 ~ 2023-03-03)
標題 | 成就寂止的標準(一)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 | P100-L2 ~ P101-LL2由修成辦……顯了說故。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380-LL2 ~ P381-LL4由修成辦……顯了說故。
(更新日期: 2023年2月24日)
00:00

  大家好!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我們一起祈求上師三寶的加持,用一個趣向於大乘「為利有情願成佛」的這樣一個作意,來開始聽今天的奢摩他。00:35

  我算了一下,我們大概還有18頁奢摩他就聽完第一輪了,聽完之後可能就要開始學習毗缽舍那,所以進度還是滿快的。00:53

  好!請大家翻開《廣論》380頁倒數第2行,《廣論》的校訂本在第100頁第2行。請大家跟我一起看原文:01:09
由修成辦奢摩他量,分三:一、顯示奢摩他成與未成之界限;二、總示依奢摩他趣道軌理;三、別顯往趣世間道軌。初又分二:一、顯示正義;二、有作意相及斷疑。今初:01:40
  說透過修持而修成的奢摩他的標準,分為三科:一、說明修成與未修成奢摩他的界限在哪裡;第二就是總體說明依靠奢摩他行進於道的這個道理;三是特別說明行進於世間道的這個道理。那麼第一科分幾科?就分兩科,一是說明本身的意涵,第二是具足作意的徵兆及釋疑,就是解釋疑問。那現在該到第一科了,我們就往下看原文。注意聽喔!注意聽!02:26
若善了知如前所說修定之軌而正修習,則九住心如次得生。此第九心能盡遠離微細沈掉,經久座修。此復若得任運而轉妙三摩地,不待策勵功用相續依止正念正知,是否已得奢摩他耶?02:57
  碰到後來說「」,這就是一個問題,那麼這是一個什麼問題呢?說,如果想善加了解如前所說的修定方法而修習的話,就能夠依照正確的次第生起九住心了。而第九住心遠離了微細的沉掉,能夠長久地維繫上座的時間,它有一個特色:它就獲得了一種任運趣入的等持。那麼這種等持的特色是什麼呢?就是它並不觀待於辛勤努力地、持續地依止正念與正知,所以它不是特別用功就能達到的這樣的等持。如果已經獲得了這樣的等持,請問:這時候是否已經獲得了奢摩他呢?03:52

  換句話說,如果如同之前所說的,依照次第修習九住心就能獲得第九住心,而且在遠離了細微沉掉的狀態下,長時間地安住在所緣境上;那當下也不需要依靠正念正知,就能獲得任運的三摩地,這個時候是不是就表示已經獲得了奢摩他?04:20

  大師會回答喔!我們再往下看,說「茲當解釋」,看原文:04:26
茲當解釋。得此定者,有得未得輕安二類,若未得輕安,是奢摩他隨順,非真奢摩他,名「奢摩他隨順作意」。04:38
  大師回答了,說:「需要說明。獲得了這樣的等持,其中有獲得輕安與還沒有獲得輕安兩種。如果還沒有獲得輕安是什麼呢?則是寂止的隨順,也就是奢摩他的隨順,不是真正的奢摩他,名為什麼?名為『奢摩他隨順作意』。」有沒有聽清?就是獲得了第九住心要分兩種人:一種人已經獲得了身心輕安,那他有沒有得到奢摩他?就得到了;還有另一種人,沒有獲得身心輕安,這時候的禪定與奢摩他是很相似的,但不是真正的奢摩他,稱為什麼?稱為「奢摩他隨順作意」。05:32

  那請問大家:得沒得到奢摩他的標準是什麼?兩個字,對吧?輕安!當然是身心的輕安。那麼獲得了第九住心之後,如果進一步得到了輕安,就是獲得了奢摩他;如果還沒有獲得輕安,只能稱為隨順的奢摩他──它的作用與奢摩他相似,但不是真正的奢摩他。05:58

  我們再往下看宗大師引用的經論依據。看原文,第一本是《解深密經》。06:09
《解深密經》明顯說云:「世尊,若諸菩薩緣心為境,內思惟心,乃至未得身心輕安,於此中間所有作意,當名何等?慈氏,非奢摩他,是名隨順奢摩他勝解相應作意。」06:30
  《解深密經》中明確地說:「彌勒菩薩請問佛陀說:『世尊啊!當菩薩以內心為所緣,心向內作意的時候,直到還沒獲得身輕安與心輕安之前,要如何稱呼這樣的作意呢?』然後佛陀回答說:『慈氏啊!這不是寂止,也就是這不是奢摩他,應當名為隨順奢摩他勝解相應作意。』」07:02

  除了《解深密經》,還有其他的經論嗎?再看看宗大師還引用了《莊嚴經論》。看原文:07:12
《莊嚴經論》亦云:「由習而無作,次於彼身心,獲得妙輕安,名為有作意。」此處作意,即奢摩他,如下所說《聲聞地》文。07:31
  《經莊嚴論》中也說:「透過串習而不作行,接著獲得了強大的身心輕安,便名為具有作意。」大師解釋說,這裡的「作意」就是指奢摩他,與下文所引的《聲聞地》中的說法是一樣的。07:53

  那麼我們再往下看,下面是哪一本論呢?《修次中篇》。08:00
《修次中篇》亦云:「如是修習奢摩他者,若時生起身心輕安,如其所欲心於所緣獲得自在,應知爾時生奢摩他。」此說須具二事,謂於所緣得自在住及發輕安。08:25
  《修次中篇》中也說了:「如此地串習奢摩他,當身心達到了輕安,對於所緣能夠隨心所欲地控制我們的內心的時候,應當了知就是修成了奢摩他了。」這裡提到需要「對於安住所緣獲得自主」與「輕安」這兩個條件。有注意吧?對。08:56

  好!我們再接著往下看。下面是哪一本?是《修次初篇》。09:05
故《修次初篇》說:「若時於所緣境不用加行,乃至如欲心得運轉,爾時應知是奢摩他圓滿。」意亦已得輕安,《修次中篇》顯了說故。09:27
  在《修次初篇》中也說了:「什麼時候對於所緣不再有作行,內心能趣入直到所想要的時間長度,想安住多久就能安住多久,應當了知這個時候就是奢摩他圓滿了。」大師說這段也是在意指具有輕安,因為在《修次中篇》中有明確地提及獲得輕安才能獲得奢摩他。09:54

  那麼我們總攝一下:宗大師引用了幾本論啊?先引用了什麼?《解深密經》,接著是《經莊嚴論》、《修次中篇》,然後《修次初篇》。這幾部經論作為依據,都在說明同一件事:還沒有獲得輕安之前的第九住心,是不是奢摩他?不是!只是隨順的奢摩他。真實的奢摩他,是必須在獲得了身心輕安之後才能夠成辦的。10:36

  有沒有聽清楚?好,今天就到這裡,謝謝大家!10:45
120.jpg
120.jpg (85.79 KiB) 已瀏覽 1114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51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121-成就寂止的標準(二)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0121-成就寂止的標準(二)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論止觀初探0121-成就寂止的標準(二)


講次 | 0121 (2023-03-04 ~ 2023-03-10)
標題 | 成就寂止的標準(二)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 | P101-LL2 ~ P102-LL2又《辨中邊論》……所引故。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381-LL4 ~ P382-L3又辨中邊論……所引故。

00:00

  大家好!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我每次都說很高興!你們有沒有發自內心地歡喜?如果沒有的話,要做一下聽聞的前行,像思惟聞法勝利、斷器三過、依六想,一定要有大乘的意樂,這些都是要熟練於內心的。00:35

  好!請大家翻開《廣論》381頁倒數第4行,《廣論》校訂本在101頁倒數第2行,請大家和我一起看原文:00:50
又《辨中邊論》說八斷行中之捨,與此第九心同一宗要,但此非足,彼論亦說須輕安故。01:05
  說:「另外,《辨中邊論》中也提到了八種斷行中的等捨,與此處的第九住心關鍵是相同的。」但是這樣夠不夠呢?大師說:「不可僅僅以此為足,其中也提到了輕安,所以獲得了輕安才能獲得奢摩他。」又說一遍。那麼我們再往下看。看原文:01:36
《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亦云:「如是菩薩獨處空閒,如所思義而起作意,捨離意言,於心所現多返作意,乃至未生身心輕安,是奢摩他隨順作意。若時生起,爾時即是正奢摩他。」此說極顯。此等一切皆是決擇《深密經》義。02:12
  《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中也極其明確地說道:「菩薩獨自處在僻靜處,作意他所思惟的這個內涵,捨棄了意言,對於內心如此的顯現多次地作意,在還沒有生起身心輕安以前,還是寂止隨順作意;何時生起了身心輕安,那個時候才叫奢摩他。」這一切都是在抉擇《解深密經》的內涵。02:45

  那麼語王尊者在《四家合註》裡邊也有解釋說:在這些段落中所提到的「作意」,都是指奢摩他;「意言」就是指內心反覆地思惟所緣;其他的心所法,是指心輕安是心所,並且不同於一切平凡有情所共有的心所,是透過修持的力量而新獲得的一種心所。03:17

  在後面宗大師也有引用了《慧度教授論》中說:「應當遠離緣慮種種心相意言,修奢摩他。」引完了之後,大師也解釋什麼是意言,意言就是分別「此是此」——就是「這個是這個」的意思。03:33

  那麼總攝一下,宗大師引用了許多經論來成立什麼?奢摩他必須在獲得身心輕安之後才會獲得,這個標準非常地重要!好!我們再往下看。03:55

  說:「知道什麼是輕安了,就可以了吧?」有人又有問題了,你們有問題嗎?04:03
若爾,未生輕安以前,此三摩地何地攝耶?04:10
  有人提出一個問題說:「那麼輕安在還沒有生起以前的這個等持,那是由何地所攝的呢?」我們看宗大師是怎麼回答的。04:23
答:
  看原文!04:25
此三摩地欲界地攝;三界九地隨一所攝,而非第一靜慮近分以上定故;以得近分決定須得奢摩他故。於欲地中雖有如此勝三摩地,然仍說是「非等引地」,而不立為「等引地」,其因相者,以非無悔、最勝喜樂、輕安所引故。04:56
  那個問題是什麼還記得吧?就是:沒有生起輕安以前,那個三摩地是何地所攝呀?然後大師就回答說:「這個等持是由欲界地所攝的,因為是三界九地其中之一所攝,而不是第一靜慮近分定以上的緣故;而這個是因為如果獲得了近分定,就是必須需要獲得奢摩他的緣故。雖然在欲界地當中有這樣的等持,然而僅是什麼?是『非等引地』,而不安立為『等引地』的原因」,就是不安立為奢摩他的原因是什麼?「是因為並非以無悔,還有最殊勝的喜樂與輕安所修成的緣故。」05:48

  這裡邊講到了「三界九地」,我稍稍解釋一下,三界九地是三界的一種分類方式。「三界」是什麼?欲界、色界、無色界;「九地」分:欲地、第一靜慮地、第二靜慮地、第三靜慮地、第四靜慮地,還有什麼?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或者有頂地。那麼欲地就為欲界所攝;第一靜慮、第二靜慮、第三靜慮地、第四靜慮地就是為色界所攝了;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或者稱為有頂地是為無色界所攝。妙音笑大師的《廣論問答錄》中也有說:九地的「地」,就是指三界各自的階段。那麼三界所攝,就一定是九地其中的一地所攝,還沒有獲得輕安的等持,不是第一靜慮近分定以上,又是三界九地其中的一地所攝,所以只能是什麼?欲地所攝。06:56

  那麼這裡邊的「無悔」,注意!這裡邊的「無悔」,我在想我們修奢摩他的時候怎麼還會有出現無悔呢?那麼無悔是什麼?善慧摩尼大師就說:此處的無悔,就是指身不疲勞、心無疲厭。在第九住心的時候,還沒有獲得身心堪能的殊勝輕安,那個時候如果修定的時間太長的話,就會導致身體非常地疲勞、內心也很疲厭,這種狀態下能叫無悔嗎?所以它不是無悔。但是獲得了奢摩他,就能夠獲得無悔、最殊勝的喜樂與輕安。07:47

  那麼問大家:還沒有獲得身心輕安的第九住心,這種定是何地所攝?這種三摩地是被三界九地中最下層的欲界所攝的,只是欲界裡邊最細微的心。因為並沒有產生最殊勝的什麼?喜樂及輕安。到沒到達第一靜慮近分定呢?還沒有到達喔!第一靜慮近分定都還沒有到達,更何況是到達了第一靜慮根本定呢?是沒有到的!08:22

  那麼欲地所攝的心,會怎樣嗎?欲地所攝的心會比較粗暴,難以調伏,還有煩惱生起的時間比較長,煩惱的力量也比較強猛,就是比較容易攪煩惱,一攪而且還攪很長;那麼色界地與無色界地與此就相反了。所以雖然欲地中的第九住心,它已經到達了一心不亂,保持一心不亂了,但還是不能稱為「等引地」,也就是不能稱為奢摩他,對不對?因為什麼?因為它沒獲得喜樂、輕安,所以它就是沒有獲得奢摩他。09:11

  有沒有發現?這一講還是在辨析那個界限,就是得到奢摩他與沒得到奢摩他的界限是什麼;而且也定義一下,那已經都一心不亂了,但是還不叫奢摩他,那段叫什麼?它的一段一段法相的定義是非常清晰的。所以我們修行的時候,就對於自己已經走到什麼風光了、遇到什麼境界了,在教典上它的歸屬範圍界限在哪裡是非常清晰的。這樣的話,我們在修定的時候就不會被感覺所役使:啊!我們的感覺非常、非常好,已經一心不亂了,非常、非常專注,能專注這麼久……。但是只要還沒生起喜樂輕安,絕對就不能叫做真正的奢摩他!10:09

  好!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10:14
121.jpg
121.jpg (67.97 KiB) 已瀏覽 1105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51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122_成就寂止的標準(三)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0122-成就寂止的標準(三)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論止觀初探0122_成就寂止的標準(三)



講次 | 0122 (2023-03-11 ~ 2023-03-17)
標題 | 成就寂止的標準(三)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 | P102-LL2 ~ P103-L4如是亦如……真奢摩他。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382-L3 ~ P382-L7如本地分……真奢摩他。

00:00

  大家好!很開心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這一週有沒有對林林總總的境向內調伏呢?在聽法之前要大乘發心。00:34

  好!請大家翻開《廣論》382頁第3行,《廣論》的校訂本是102頁倒數第2行,請大家跟我一起看原文:00:50
如是亦如《本地分》云:「何故唯於此等名『等引地』,非於欲界心一境性?謂此等定,是由無悔、勝喜、輕安、妙樂所引。欲界不爾,非欲界中於法全無審正觀察。」01:15
  舉了哪本論?對!是《本地分》。這也是如同《本地分》中所說的:「為什麼唯獨將此命名為『等引地』,對於欲界的一心專注就不能如此命名為『等引地』呢?」回答了,回答說:「這種等持是由於無悔、最殊勝的歡喜、輕安與安樂所修成的,欲界卻不是這樣的。」那麼在欲界中有沒有思惟正法呢?「並非在欲界中沒有思惟正法。」是有思惟正法的。02:00

  在《本地分》中這一段文中說:「無悔、最殊勝的歡喜,還有輕安、安樂」這四個條件,在這四個條件中,注意!「無悔」是指不會感到身心疲憊──跟我們那個無悔是不一樣的──無悔是指不會感到身心疲憊;即使獲得了一心專注的第九住心,也因為還沒有獲得什麼?還沒有獲得身心輕安,所以一旦入定的時間很長,會不會感到累呢?還是會感覺到身心疲倦。02:45

  我們接著再看原文,有找到行吧?02:53
如是若未獲得輕安,雖三摩地不須相續依止正念,自然能成心無分別,復現似能合糅趨、行、坐、臥一切威儀,應知是名「欲界心一境性」,不可立為真奢摩他。03:15
  這段是在講什麼呢?是說既然如此,如果還沒有獲得輕安的話,即使不持續地依止正念,也會自然地趨入心無分別,而且彷彿還能夠融合於行走、漫步、安坐,還有眠臥等一切的行為當中,應當了知這樣的等持只能稱作──注意──「欲界一心專注」,不可以安立為真正的寂止。03:45

  這裡的「心無分別」是指什麼呢?格西拉解釋說,這裡是指「不散亂的心」,也就是專心致志的一種內心的狀態。03:59

  這裡的「趨、行、坐、臥」是什麼呢?其實就是四威儀。那麼四威儀它有不同的看法,漢、藏是不一樣的──漢傳佛法以「行、住、坐、臥」為四威儀;藏傳佛法是指「趨、行、坐、臥」。04:15

  那麼,其中的「趨」與「行」的差別是什麼呢?三世貢唐大師在《顯明義釋筆記》有解釋:「趨」是指遠行,「行」是指不去遠方,就是只在自己的住處附近來回步行、散步。04:39

  格西拉也解釋說,這個「趨」有點像有目的的行走,「行」是指有點沒什麼目的地、放鬆地這樣漫步。04:49

  好!大家有沒有發現,沒有得到輕安前的第九住心,即使不需要持續地依靠正念、正知,也能夠長時間地、任運地、無比自由地安住在所緣境上,而且還能怎麼樣?還能夠融入行、住、坐、臥等四威儀中,令我們的心時常保持在專注的狀態下。這是很了得的,要下一番苦功夫才能夠到達的。能夠長時間地保持專注的狀態,那學習一定是很快速的,在這個時代專注力很令人嚮往,但是我們可以透過九住心把它修出來,並且令專注力非常地超勝。05:53

  但這只是專注而已,後面還有更美的。後面更美的是什麼?就是輕安了,在還沒有得到輕安之前,只能稱為「欲界心一境性」,而不是真正的奢摩他。這個時候絕對不能停在欲界的心一境性就感到滿足了。如果心一境性就滿足了的話,就停在這兒了,那要怎麼辦呢?一定要為了徹底地證悟空性而修成奢摩他。06:23

  為什麼要證悟空性呢?如果只有奢摩他的話,大家想一想,連解脫的果位都是無法獲得的,更不用說是無上菩提了。所以我們為了最究竟地利益一切如母有情,一定要去希求一切遍智的果位,那麼修行奢摩他、證悟空性、發菩提心,都是為了無上菩提。記得吧?這就是師父希望我們建立的生命宗旨,也是我們學習佛法的初心。所以不忘初心!長養初心!07:05
122.jpg
122.jpg (80.91 KiB) 已瀏覽 1088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51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123-成就寂止的標準(四)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0123-成就寂止的標準(四)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論止觀初探0123-成就寂止的標準(四)


講次 | 0123 (2023-03-18 ~ 2023-03-24)
標題 | 成就寂止的標準(四)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 | P103-L5 ~ P104-L3若爾,云何……名心堪能。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382-LL6 ~ P382-LL1若爾云何……名心堪能。

00:00

  大家好!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請大家翻開《廣論》382頁第8行,《廣論》校訂本是103頁第5行。準備好了吧?發心準備好了吧?準備好了,和我一起看原文,看《廣論》:00:37
若爾,云何能得輕安之理?得輕安已,又云何為能成奢摩他理?00:49
  如果心想:那麼,獲得輕安的方法是什麼呢?獲得了輕安後,成為奢摩他的過程到底是怎樣的?這裡邊它有一個思考:既然成辦奢摩他的關鍵原來是在於獲得輕安,那要如何獲得輕安呢?這是一個好問題。還有:獲得輕安之後,又要如何才能成辦奢摩他呢?就是這樣一個問題。接著宗大師該回答了。01:20
答:應知輕安如《集論》云:「云何輕安?謂止息身心粗重續流故,身心堪能性,除遣一切障礙為業。」01:37
  宗大師回答說:應當了知所謂輕安,就如同《集論》中說的:「何謂輕安?是指截斷了身心粗重的續流,因此身心堪能,它具有消除一切障礙的作業。」01:57

  有沒有發現這裡邊出現了「身心粗重」,有注意到吧?身心粗重前面有一個什麼?「止息」,有看到吧?02:09

  那麼,什麼是「身心粗重」呢?02:14

  大師會給我們講,接著往下看《廣論》。不要走神!看書。02:22
身心粗重者,謂其身心於修善行,無有堪能隨欲遣使。能對治此身心輕安者,由離身心二種粗重,則遣身心令行善事極有堪能。02:40
這裡邊說:「身心粗重」,是指要修持善行的時候卻不行了,不能隨心所欲地駕馭自己的身心。那麼能對治它的就是「身心輕安」,由於遠離了身心兩種粗重,所以要駕馭身心趣向於善行就變得極其堪能。03:08

  好!我們再聚焦一下「身心粗重」,觀察一下,有沒有發現它的特色?居然是讓我們身體感到疲勞、內心感到倦怠,這直接的苦受會在身心上。注意哦!因為它這個是身心粗重!注意!最不悅意的是我們在行善法的時候,會身體感到疲勞、內心感到倦怠,導致行善難以持之以恆呀!更無法隨心所欲地去做自己想要做的那些善行。這種身心粗重會阻礙我們行善法,問題嚴不嚴重?很嚴重喔!那這麼嚴重的問題可以解決嗎?身心粗重可以被對治嗎?原文說什麼了?《廣論》上說:「能對治此身心輕安」,說輕安就是能對治粗重,一旦生起了輕安,就能在行善的時候感到身心非常地自由、非常地輕鬆、非常地自在。04:22

  看來我們應該好好地認識一下身心粗重的禍害,那麼大師又告訴我們什麼了呢?再繼續向下看:04:33
又能障礙樂斷煩惱,煩惱品攝內身粗重,若勤功用斷煩惱時,其身重等不堪能性得遣除已,身獲輕利,名身堪能。04:52
  其中會障礙樂於斷除煩惱,並且屬於染汙方面的身粗重,在勤奮地斷除煩惱的時候,就是你特別用功修行的時候,會感到這個身體非常地沉重等等。那麼遠離了這樣的身不堪能,就能夠使身體靈動和輕盈了,這就是「身堪能」。再看:05:23

如是為斷煩惱,所謂能障樂斷煩惱,煩惱品攝內心粗重,由是勤功用時,不堪愛樂運轉注善所緣得遣除已,心於所緣運轉無滯,名心堪能。05:48


  同樣地,會障礙樂於斷除煩惱,這屬於染汙方面的心粗重,為了斷除煩惱而勤奮用功的時候心不高興,它無法欣喜地趣入投注於善所緣這件事。但是遠離了這樣的不堪能,內心就能夠毫無滯礙地趣入於所緣,這個就是「心堪能」。06:24

  再總結一下,身、心的這個粗重和什麼很像,大家聽起來?對!和煩惱很像,類似。都會對修行造成非常負面的影響,甚至它會中斷我們!當我們有心想要斷除煩惱、樂於斷除煩惱,而且想要精勤地用功斷除煩惱的時候,大家知道這是我們生命裡多麼珍貴的覺醒!可是也都體驗過,努力一段時間之後,身心就受不了,我們就給自己下了一堆定義,比如說:哎呀!自己沒有善根啊、懈怠呀,還有人說心不誠等等;還有人說:越修煩惱好像怎麼越多?今天看到此處,有沒有明白是什麼在作祟?身心粗重。身心粗重就會成為阻礙。07:29

  它怎麼樣成為阻礙呢?身心粗重的狀態,使得我們在斷煩惱的過程中,感到身體沉重、內心不喜,不喜什麼?不喜修善呀!這個禍害不除的話,能證菩提嗎?難證菩提呀!可是,誰出現了?輕安出現了,真是大好的消息啊!透過身心輕安,能讓身體在行善的時候保持輕盈喔!注意這個字!「輕盈」。可以想像自己身體輕盈的時候,行善比如說供佛、拜佛、背上書包來教室裡聽法等等,還有承事父母親啊,很多嘛!身體在行善的時候保持輕盈。心也能長時歡喜地安住於善所緣,心也是堪能的,這樣我們就可以自由自在地修善法。08:32

  有沒有覺得我們被身心粗重控制的心力一朝得到輕安,彷彿離開牢籠的鳥一樣,啊!一飛沖天,而感受到行善時候身心的輕盈和自在!會不會覺得只要想一想,我們就會有一種:有朝一日,我們定將打敗行善法的這個阻礙!痛不痛快?有朝一日得到輕安就打敗它,非常地痛快!因為那個時候我們就可以自由自在地什麼?痛擊煩惱、斷除煩惱!斷除煩惱,煩惱的因就不生煩惱的果,就沒有苦果了,所以這是「從樂趣勝樂」的旅程。謝謝!09:25
123.jpg
123.jpg (79.65 KiB) 已瀏覽 1087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51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124-成就寂止的標準(五)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0124-成就寂止的標準(五)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論止觀初探0124-成就寂止的標準(五)


講次 | 0124 (2023-03-25 ~ 2023-03-31)
標題 | 成就寂止的標準(五)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 | P104-L3 ~ P105-L4如是亦如……身心輕安。」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382-LL1 ~ P383-L7如安慧論師……身心輕安。」

00:00

  大家好!很高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還是要再提醒一下發心,記不記得在《廣論》的第20頁中有說過:「總之應作是念發心,謂我為利一切有情,願當成佛,為成佛故,現見應須修學其因。因須先知,知須聽法,是故應當聽聞正法,思念聞法勝利,發勇悍心,斷器過等而正聽聞。」這一段我們可以常常地放在心裡想一想,要以一個為利有情願成佛這樣的心來聽法。01:06

  在今天講的《廣論》中,有引到安慧論師所說的話,我們先介紹一下安慧論師。安慧論師是唯識宗的祖師,是誰的弟子?是世親菩薩的四大弟子之一,又名堅慧。有一個這樣的傳說:安慧論師他的上一生是一隻鴿子,當時世親菩薩在一間房子裡邊誦經,那隻鴿子非常有善根,經常飛過來聽經。由於那隻鴿子恭敬地聆聽世親菩薩背誦了許多許多的經典,牠死後就轉生了,投生為南方一位商主的兒子。最奇特的是,他在出生的當下就會說話了,他在出生當下就問:「世親菩薩在哪裡?」由於這個因緣,他七歲就到世親菩薩座前學習,很早就遇到善知識、親近善知識了。02:22

  安慧論師他通達五明,特別精通大小乘所有的對法,一切的行持都請示度母。這個有沒有想起阿底峽尊者?他也是一切的行持都請示度母。看看這些祖師的行為,他不自己拿主意,全部都請示度母。在世親菩薩入滅之後,安慧論師就透過多次的辯論戰勝外道,並且對很多很多的經論,特別是對世親菩薩的論典加以註解,成為世親菩薩的弟子中善巧阿毗達磨的論師。03:06

  好!那我們現在就開始今天的《廣論》382頁最後1行,校訂本是104頁第3行。03:18

  記不記得前面講到什麼?前面講到輕安能給予我們極大的自由,我們能像我們想像的那樣去行善,就是身心堪能。那麼什麼是「身心堪能」呢?我們接著學。請大家跟我一起看原文,看安慧論師是怎麼解釋身心堪能的。看書:03:41
如是亦如安慧論師云:「此中身堪能者,謂於身所作事輕利生起。心堪能者,謂令趣正作意之心,能得適悅、輕利之因餘心所法;以若具此,能於所緣無滯運轉,是故名為『心堪能性』。」04:08
  安慧論師說:「其中身堪能,就是指能夠產生身軀行動的靈活輕盈。」一種狀態呀!「心堪能,是使處於正確作意的內心能夠舒適而輕盈的因,另外的心所法。如果具足心堪能,就能夠毫無滯礙地趣入所緣,所以名為『心堪能』。」04:41

  你們有沒有發現,安慧論師他說身堪能其實就是身輕安啊!它就能使行者在修善的時候身體非常地輕盈,而且常保輕盈;而心堪能就是心輕安,它能使行者在心緣到善所緣的時候──像我們緣善所緣的時候,一會兒跑了、一會兒跑了,然後很緊,它不是這樣的──促使心緣善所緣的時候感到舒適、輕鬆,它的本質就是屬於心所。大家想一想,這種輕安是不是自己跑來的?不是的,它要經過長時間地學習、修學才能夠生起,所以相較於與一般的善心相應的輕安,它就更為殊勝了。如果能生起這樣的心的話,就能夠任運安住於善所緣,所以又稱為什麼?心堪能。05:42
總之雖欲功用斷除煩惱,然如拙於事者趣自事業畏怯難轉;若得輕安,如是身心不堪能性皆除遣已,遣使身心極具便利。05:57
  總而言之,雖然要勤奮地斷除煩惱,卻像一個能力不足的人,可是他卻要執行自己必須完成的一個任務一樣,由於害怕就不敢去了,難以趣入;可是如果獲得了輕安的話,這樣的身心不堪能就全都排除掉了,所以身心將非常容易,甚至是極端容易駕馭的。那麼,再接著看:06:27
如是身心圓滿堪能,是從初得三摩地時,便有微細少分現起,次漸增長,至於最後而成輕安、心一境性妙奢摩他。又初微故難可覺了,後乃易知。06:45
  這樣的身心圓滿堪能,從最初獲得三摩地的時候,就會生起微細的少部分,其後逐漸增強,直到最終轉為輕安與一心專注的奢摩他。而在最初,它由於什麼?由於微細,因此難以發覺,但是後來就會容易發覺,為什麼?因為它不再微細了。07:12

  好!我們再往下看。07:14
如《聲聞地》云:「唯於其初發起如是正加行時,起心輕安,若身輕安、身心堪能,微細難覺。」又云:「即前所有心一境性、身心輕安漸更增長,由此因果轉承道理,而能引發粗顯易了心一境性、身心輕安。」07:42
  這一段在說什麼呢?我們可以解釋一下。因為《聲聞地》中說:「唯有在最初發起正確加行的時候,所產生的心輕安或身輕安,以及身心堪能都很微細,難以察覺。」又說:「一心專注以及身心輕安更增強的時候,透過一個接一個因相繼承襲的方式,引發粗顯而易於察覺的一心專注、身心輕安。」08:22

  總之,如果獲得輕安的話,一旦想要斷除煩惱,就能夠除掉一種狀態,什麼狀態?就像自己在面對沒有足夠的能力去解決那個問題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會直接感覺到是那個問題很棘手,而不是我能力不行。這個時候就會不了解自己是身心對於難點感到畏怯的一種心理狀態,這是沒有得到輕安之前容易出現的問題或狀況。但是得到了輕安,除掉了這種狀態之後,我們就得以隨心所欲地掌控身心,不受任何阻礙。09:09

  假如我們要去行個善法的話,身體感到疲勞、心裡也感到累,但是反過來,有的時候行惡法的時候卻很容易,身心放逸也非常簡單,這是什麼毛病呢?就是身心粗重在作祟。但是有了身心輕安,遣除了身心粗重,因為具有身心的堪能性就很容易行善法,非常地有福報了。09:45

  這裡邊有沒有出現一個讓我們眼前一亮的事情──哇!這是什麼?原來修奢摩他也可以解決身體疲勞、內心疲憊呀!09:54

  那之前我們都用些什麼方法?一般都用休息、放鬆,還有旅遊,來解決身心疲憊,對吧?有人還用看電影的方式來舒壓或者放鬆自己。但有沒有發現,得到了輕安之後可以遣除身心的粗重,可以解決身體的疲勞還有內心的疲憊?在我們熟知並廣泛地應用了眾多的方式之後,修奢摩他是不是解決之道?也是解決之道。有沒有發現又多了一個辦法,而且這個辦法,它不會解決完身體疲勞和心理疲憊就算了,我們還可以用修奢摩他得來的這個狀態、用這個方法來了解空性,進而成辦一切善法。非常非常地划算!美不美妙啊?非常美妙!謝謝。11:06
124.jpg
124.jpg (97.71 KiB) 已瀏覽 1075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51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125-成就寂止的標準(六)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0125-成就寂止的標準(六)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論止觀初探0125-成就寂止的標準(六)


講次 | 0125 (2023-04-01 ~ 2023-04-07)
標題 | 成就寂止的標準(六)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 | P105-L5 ~ P106-L5將發如是……狀似滿溢。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383-L7 ~ P384-L1將發如是……狀似滿溢。


  大家好!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你們開心嗎?那我們繼續學。準備好自己的發心,記著在聽聞的時候要斷器三過、依六種想,不要走神。請大家翻開《廣論》383頁第7行,校訂本是第105頁第5行。我們來一起看《廣論》,有找到吧?00:50
將發如是眾相圓滿易了輕安所有前相,謂勤修定補特伽羅,於其頂上似有重物,然其重相非不安樂。此生無間,即能遠離障礙樂斷煩惱心粗重性,即先生起能對治彼心輕安性。01:17
  這一段在講什麼呢?說條件圓滿並且易於覺察的輕安將要生起的前兆,是勤於修定的補特伽羅,他頭頂上會產生一種沉重感,這種沉重感並非是不舒適的沉重。在沉重感生起的當下,就會遠離阻礙樂於斷煩惱的心粗重,而先生起了對治品的心輕安。01:56

  這裡邊「於其頂上似有重物」,善慧摩尼大師還有阿嘉雍增都解釋說:此處的「頂上似有重物」,那我們得什麼感覺呀?就有點像剛剃完頭,頭部覺得寒冷,然後就用溫暖的手掌放在頭頂上的安樂的感覺;那是在皮肉之間引生身粗重的風將依次收攝,而在頭頂消失的徵兆。02:30

  這個譬喻有些人能夠知道什麼、有些人不能夠知道什麼,但是在修定的時候你肯定就知道那是什麼,所以不用著急。像我怎麼體會到頭剃掉的感覺?有些同學也是吧!但是修定的時候你就會對這個譬喻有心領神會的感覺。02:53

  好!那這一段在講什麼?前兆。02:57

  什麼前兆?身心兩種輕安生起的前兆。03:03

  請問:什麼人會生起這樣的前兆?精勤修定的行者。03:10

  什麼類型輕安的前兆?眾相圓滿又易於覺察的輕安的前兆。03:25

  前兆長什麼樣?就是「頂上似有重物」,對吧!就那個譬喻:像剃光頭,將手掌放在頭頂上,有點重量卻又十分溫暖的感覺,它不會不舒服,很舒適的!03:39

  最後一個問題:輕安的作用是什麼?這種輕安產生之後,就能立刻遠離不想斷除煩惱的心粗重。03:54

  所以身、心兩種輕安當中,請問:最初哪個輕安會先生起來?你們答對了嗎?身、心兩種輕安當中,最初會先生起心輕安。04:14
如《聲聞地》云:「若於爾時,不久當起粗顯易了心一境性、身心輕安所有前相,於其頂上現似負重,又非損惱之相。此起無間,能障樂斷、諸煩惱品心粗重性皆得除滅,能對治彼心調柔性、心輕安性皆得生起。」04:45
  引用了什麼?《聲聞地》中說:「不久將要生起粗顯而且易於察覺的一心專注,以及身心輕安的前兆,那個是修行者的頭頂將會產生什麼?沉重感,而又不是損惱的相狀。這種狀態生起的當下,阻礙樂於斷除、屬於染汙方面的心粗重就會被斷除了,將會生起其對治品的心堪能與心輕安。」05:34
次依內心堪能輕安生起力故,有能引發身輕安因──風息流身,此風通遍身分之時,身粗重性皆得遠離;諸能對治身粗重性,身輕安性即能生起。此復舉身充實,而由堪能風力,狀似滿溢。06:07
  其後,依靠著心堪能的這個輕安生起的力量,屬於生起身輕安之因的這個風息就會在體內運行,就是風在體內運行。當這樣的風息貫通身體各處的時候,就會遠離什麼?身粗重。並且生起身粗重的這個對治品,就是身輕安。這會充實全身,而且還感到彷彿被堪能的這個風息的力量充盈,好像全身很有力量又很輕盈。06:50

  這是我們在探索。所以獲得身心輕安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呢?先從前兆談起,說將獲得身心輕安的這個前兆就是什麼?頭頂會有重量的感覺,這種重量的感覺並不會帶來身體的不舒適。這個生起當下,馬上就遠離一切心粗重性。什麼叫心粗重?就是不喜歡行善、喜歡行惡的這個心粗重性就會立即斷除了,由此就獲得什麼?心輕安。07:27

  那非常調柔的心輕安生起之後,接著會引發什麼?身輕安。為什麼呢?因為心一直往內收攝,然後就會引發,注意!引發體內非常調柔的這個氣流,或者叫體內的風。體內非常非常調柔的風,是引發身輕安的因啊!這個非常調柔的風遍滿全身,這個時候就遣除了身的粗重性,就是已經不見了!那麼使我們修行的人在行善法的時候,身體就具有什麼?堪能性。這就叫作什麼?身輕安。08:20

  今天我們消文的就是三大段,還可以吧!今天先上到這裡,謝謝大家!08:32
125.jpg
125.jpg (67.68 KiB) 已瀏覽 1059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51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126-成就寂止的標準(七)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0126-成就寂止的標準(七)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論止觀初探0126-成就寂止的標準(七)


講次 | 0126 (2023-04-08 ~ 2023-04-14)
標題 | 成就寂止的標準(七)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 | P106-L5 ~ P106-LL1如《聲聞地》……身輕安』故。」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384-L1 ~ P384-L4如聲聞地……身輕安故。」


  大家好!很開心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我每次都說很開心,這不是一個一定要重複的套話,而是說要真的生起很開心的心。因為現在是線上的課程,沒有比如說你從家裡或者從你的住處趕往說法的法堂這樣一個過程。如果從住處開始出發,然後一路上──像我在五台山開始聽法的時候,從住處開始有一個很長的下坡路,再走一段上坡路才能到寺院,到了寺院的山門,然後再到法堂還有一段長的路。這麼長的路,全部都可以思惟聞法勝利,做一個相當長時間的前行,等到你自己坐在法堂裡開始準備聽講的時候,其實心已經很專注、很靜了。01:18

  但是如果比如說電腦一打開,你可能沒有做前行、前行不夠,甚至發心都很敷衍的話,這個久了之後會養成一個不好的習慣。所以我還是期待大家,即使是非常方便地能夠聽到,但還是做一下聽聞的前行。我們聽聞的前行要隨著聞法慢慢地進步,甚至快快地進步,因為這樣你聽一座法,它能斷除的煩惱、產生的勝利就是空前的,就像〈聞法勝利〉所說的。01:56

  好!請大家翻開《廣論》,我們要開始囉!翻開《廣論》384頁第1行,校訂本是在106頁第5行,我們一起來看原文。哪本書?「如《聲聞地》云」,對!02:25
如《聲聞地》云:「由此生故,有能隨順起身輕安,諸風大種來入身中。由此大種於身轉時,能障樂斷、諸煩惱品身粗重性皆得遣除;能對治彼身輕安性,遍滿身中,狀如滿溢。」02:55
  因為《聲聞地》中說:「由於其生起,因此與生起身輕安相符順的大種風息就會在體內運行。」就是風在體內運行。當這種風息運行的時候產生一種狀況,就會遠離了一種東西,這種東西是什麼呢?就是阻礙樂於斷除、屬於染汙方面的身粗重。並且它的對治品身輕安,注意!它的身輕安會充實全身,感到彷彿充盈全身一般。03:33

  「由心輕安引發的身輕安」,生起心輕安後,心會怎麼樣啊?心會變得非常地柔和、易於掌控。易於掌控的意思,大家知道,比如說有的人不想生瞋恨他就控制不了,所以就不是易於掌握,是非常難以掌控的心。但是生起心輕安之後,心就變得非常地柔和、易於掌控,同時會帶動什麼?藉此能使身體中的氣也變得格外地柔順。聽到氣用柔順來形容嗎?像一個絲綢一般非常地柔順,而這個柔順的氣正是引發身輕安的主因。當這股氣遍布全身的時候──就是風息──便能夠排除身體原本不堪修善的這個粗重性,產生了身輕安。這個時候行者也能清楚感受到這股氣均勻地、流暢地流向身體的每個部位,頓時感到:哇!身體前所未有的輕盈和自在。04:58

  在經典中也時常提到「風心同轉」的概念,也就是心的運轉必須借助風──或者稱這個風叫氣也可以,借助這個風或氣的力量。如果舉個譬喻的話,就像一個騎士和他所騎乘的馬,這兩者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馬比喻什麼?就是比喻風息或者氣,那騎士就比喻心、比喻我們的心。05:36

  大家可以想像當心情平靜、波瀾不興的時候,氣會怎樣?就那句話:欸!變得非常柔順;相反地,心情暴躁的時候、脾氣暴躁的時候,這個氣或者風息也會變得異常地粗暴。其實大家可以自己觀察一下自己,瞋心生起的時候、正在發脾氣的時候,自己的呼吸狀態、自己的心跳,會發現呼吸急促、大力,心跳加快,而且那時候你認真地體會頭還有胸悶等等諸多的不舒服,這就是瞋心影響了氣或者風息。那反過來,當我們感到壓力、恐怖,覺得自己快生氣了,刻意去調息的時候,注意!刻意去調息的時候,首先是注意到自己的呼吸,然後再去一點點地調息的時候,隨著呼吸慢慢地變深,情緒會變得平穩,有體會過吧!情緒會變得平穩。所以騎士和馬的關係真的會很親密,而且相互影響。06:54

  我們也了解到一些科學工作者,他們透過實驗證明心念對身體會造成直接的影響,但是到底影響到什麼程度呢?精確地能夠分析出心與氣之間的關聯性還是很困難的。有些人甚至還不了解心情的起伏會影響身體氣的流動,氣又會導致身體的各種症狀──就生病。然後不了解的狀態下,就會把這個生病的根源完全歸咎於器官,或者神經系統、血管的組織上。我們去檢查的時候,透過儀器無法檢查出那個問題,然後可能就會說沒什麼問題,但是這個病人還是很不舒服。這個狀態就是體內的東西可能無法用儀器全部檢測出來,他還是有病因,這個病因當中,可能就包括情緒的不穩定性與這個氣流動的這個問題。08:19

  我們連續兩年,全球都在疫情的狀態下艱難地走過去,這個時候如果能懷著慈悲的心,或者一個勇於面對它的很積極的心態,大家想想,那這種心會不會影響我們體內的氣?然後影響我們體內的氣,我們就不會產生由於負面作意,帶動了很暴躁的氣所產生那種症狀。所以心還是那個騎士,它還是可以拉著它的那個坐騎。從這樣的一個角度觀察的話,有人說積極的心態就是一種免疫力,因為它可以讓我們的身體也出現積極發展的這樣一個狀態。09:13

  好!我們接著往下看,看原文:09:22
此身輕安,謂極悅意內身觸塵,非心所法。如安慧論師云:「歡喜攝持身內妙觸,應當了知是身輕安。契經中說:『意歡喜時身輕安』故。」09:47
  誰說了?安慧論師,是吧?說其中身輕安是身體內在的一種非常悅意的觸,而不是心所。為什麼?因為安慧論師也曾經說過:「應當了知如果是被歡喜攝持的殊妙身觸,就是身輕安。因為經典中提到:『如果內心歡喜,身體就會輕安。』」有沒有發現,內心的歡喜會帶動身體?所以要常常修歡喜心。歡喜心沒有怎麼辦?要把它修出來。怎麼修呢?想各種辦法。10:33

  「這個身輕安,就是極悅意的內身觸塵,非心所法」,這句話什麼意思?身輕安是身體的一種觸,它不是心法;心輕安才是心所法。10:51

  那我們要不要分析一下身、心輕安的法相?你們會不會想要學習了解一下呢?10:58

  好!我提問題:身、心兩種輕安的差別是什麼?11:07

  身、心兩種輕安的差別在於:「心輕安」是心法,而且是心法中的心所法;「身輕安」則是什麼?色法。是屬於色、聲、香、味、觸中的什麼?觸。所以兩者的本質是相違的,就是一個是心法,一個是什麼法?一個是色法。11:35

  那麼身輕安是色法中的內觸還是外觸呢?11:41

  是內觸喔!11:43

  內觸,並非平常我們用手所去觸及的這個對境,就是它不是外觸,而是身體的內觸。身輕安屬於什麼?悅意境,它不是心所。安慧論師也說:「透過心輕安所引發的體內悅意的觸是身輕安。」12:09

  所以經典上說什麼?「若意歡喜,身則輕安。」我再說一遍:「若意歡喜,身則輕安。」把這句話送給大家。謝謝!12:27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51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127-成就寂止的標準(八)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0127-成就寂止的標準(八)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論止觀初探0127-成就寂止的標準(八)


講次 | 0127 (2023-04-15 ~ 2023-04-21)
標題 | 成就寂止的標準(八)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 | P107-L1 ~ P107-L5如是此身……正奢摩他。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384-L4 ~ P384-L7此身輕安……正奢摩他。

  大家好!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這一段時間有沒有精進努力地修行?如果有的話,那就很歡喜啊!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止觀,請大家翻開《廣論》384頁第4行,有沒有看到?《廣論》的校訂本是107頁第1行,有看到嗎?請大家跟我一起看原文:00:52
如是此身輕安最初生時,由風力故,身中現起強烈樂受。由此因緣,心中喜樂覺受轉更勝妙。其後輕安初勢漸趣微細,然非輕安一切永盡,是初粗顯太動其心,彼漸退已,當有輕安輕薄如影,無諸散動與三摩地隨順而起。心踊躍性亦漸退已,心於所緣堅固而住,遠離大喜擾動不寂靜性,是即獲得正奢摩他。01:42
  說:最初如此生起身輕安的時候,它是透過風息的力量,在體內產生強大的樂受,藉此使內心生起極其超勝的喜樂感覺。之後輕安最初生起的力量就會逐漸、逐漸地減弱了,但這並不是輕安消耗殆盡,它不是完全都沒有了,而是這種粗顯的輕安會太過強烈,動搖了內心。因此在它漸漸、漸漸消退後,會生起一種輕安。什麼樣的輕安呢?「輕薄如影」。注意這四個字,「輕薄如影」,並且它能與三摩地相符順,它是不那麼動搖,甚至是不動搖的輕安。內心的雀躍歡喜慢慢消退之後,什麼增長了呢?內心的穩固增長,安住於所緣,而且它遠離了強大的歡喜所擾動的、帶來的不寂靜。這個時候怎麼了?就會「獲得正奢摩他」。03:15

  那麼我們看一下這裡邊的「心踊躍性」。注意!「心踊躍性」是指什麼呢?賽倉大師的《道次第引導筆記》中說就是心輕安的樂。這裡邊的「粗顯太動其心」,格西拉有解釋這個「粗顯」是指什麼?就是指首次得到身輕安的時候,注意!「首次」,會感覺到這個氣,也可以叫氣脈行走的時候太過強烈的這個狀態。由於初修業者過去從來沒有獲得過輕安,所以這種狀態會不會影響到修止?會的。雖然它不算是不順品,但是仍然是需要調整一下的。04:15

  當我們修行者生起了身輕安以後,身體會感覺到非常、非常地安樂。這種身安樂又會幫助生起什麼?心的安樂。這個時候心的安樂是什麼?就是高興啊!心意歡喜的程度,會比還沒獲得身輕安之前更加地超勝,就是更歡喜了。那麼這種強烈的歡喜感會不會一直都那麼強呢?不會,它就會漸漸、漸漸、漸漸減退了。但是會不會退到都沒有歡喜了?不會的。它的輕安也不會完全消失,而是沒有像剛開始剛獲得的時候那般地強烈。當這種強烈的歡喜在慢慢、慢慢減退的時候,同時內心的止住的力量便會增加。之後內心會有一種前所未曾有的安穩,止住的力量會非常地強大,這個時候就獲得了什麼?奢摩他!05:35

  在學到這一段的時候,有的時候想探索一下這個樂、這個歡喜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歡喜?或者說它屬於什麼?像經論中把「受」分成了幾個?樂受、苦受,還有什麼?捨受,三種。以更仔細的方式來分類的話,其中的「樂受」又可以再分為安樂及歡喜兩種。那麼這兩種有什麼差別呢?「安樂」是指與根識相應的樂,也就是身體上的一種快樂、生理上的一種快樂;而「歡喜」是指與意識相應的樂,也就是完全是心上的一種快樂。06:26

  其實平常我們也經常使用包含著「安」和「喜」這兩個字來描述身心的快樂,比如說:當我們遠行,跟家人報平安的時候就會說:「啊!我已經飛機平安到達了。」或者我跟上師說:「我已經到了,安全到了目的地。」這個時候是強調什麼?就是我們是很安全的。可是當我們內心感到非常非常高興的時候,就會用一種喜悅、歡喜這樣的形容詞來形容。07:00

  所以最初在獲得心輕安的喜樂的時候,內心會湧出一股強大的歡喜。這個強大的歡喜,大家也可以知道:看有的人遇到喜事的時候,會高興得跳起來,那身體會跳起來!我們打坐的時候是端坐著,但是由於修止的原因,內心湧現出強大的歡喜的時候,導致內心也開始產生什麼?開始動搖。接著,歡喜慢慢逐漸減弱,輕安有沒有消失?輕安沒有消失,而是歡喜感不像一開始那麼明顯、那麼強烈。當歡喜感慢慢漸弱的時候,內心又再度地恢復平靜,同時怎麼了?同時有沒有輕安?有輕安的。同時專注力會不會更強?是比以往更專注在所緣境上,遠離了之前由於強大的歡喜所造成的不寂靜相。這個時候是什麼狀態?就是獲得了正奢摩他!08:11

  身心輕安這種樂到底是什麼樂?身輕安的樂有沒有可能是根識相應的樂受?會不會是樂受的心所呢?08:26

  賽倉大師的《道次第引導筆記》中說:「身心那兩種樂,只能安立為兩種輕安增盛的特徵。」08:38

  在賽倉大師的《色無色辨析》中說,身輕安的樂是「樂」,但不是樂受,也不是心識,而是什麼呢?是色法。如果身輕安的樂是樂受的話,就是一種受心所;如果是樂受心所的話,要麼是根識的樂受,要麼是意識的樂受。那如果是根識的樂受的話,第一靜慮未至定──就是未到地定──這個身輕安的樂,就應當是第一靜慮未到地定中的樂受心所;但《廣論》中說,第一靜慮未到地定不會與樂受相應。09:24

  如果身輕安的樂是根識的樂受的話,就是身受,注意!就是身受!那麼在現證無我的無間道行者的心續中,既然有身輕安的樂,就應當有身受。但是在安住於現證無我的根本定的行者的心中,是不會有根識或身受現行的,只會有什麼?只會有現證空性的根本定現行,除此之外是不會有其他心識現行的。09:54

  要不要聽一下另一個角度?09:57

  另一個角度:從第一靜慮未到地定到有頂定之間的奢摩他,都被身心輕安的樂所攝持,但是第三靜慮以上就沒有該地所攝的樂受了,例如就沒有第三靜慮、第四靜慮所攝的這個樂受,更不會有無色界所攝的樂受。所以如果身心輕安的樂是一種樂受的話,就會變成第三靜慮以上的奢摩他都不會被身心輕安所攝持了。有沒有聽清?10:30

  所以以上這些角度,都是成立身心輕安的樂,不是一種樂受的心所。10:39

  我們前面學過,大師在《廣論》中引據了安慧論師的解釋,《廣論》中說:「此身輕安,謂極悅意內身觸塵,非心所法。如安慧論師云:『歡喜攝持身內妙觸,應當了知是身輕安。契經中說:『意歡喜時身輕安』故。」還記得吧?這裡邊說身輕安是一種觸,是一種色法,並不是心所法,它不是心識。11:14

  賈曹傑大師在《集論釋》中也說過:「令身心堪能的心所,稱為身心輕安,並非真實的身心。」從這段解釋,可以看出令身堪能的心所是身輕安,令心堪能的心所是心輕安。11:37

  從字面上來看,《廣論》與《集論釋》的說法是略有不同的,《廣論》說身輕安是觸,是色法;《集論釋》說身輕安是心所,是心識。所以你們要看的話,後代祖師就出現了不同的解釋。11:55

  這是在解釋什麼?那個「樂」是屬於什麼。但是現在學到此處,我們的注意力會放在:生起心輕安、身輕安,強烈的樂受慢慢地退去、慢慢地減弱之後,也不是完全消失,然後強大的止住力就生起了,這個時候就是獲得正奢摩他。這件事對我們比較重要,對不對?好!今天就講到這裡,別忘了迴向。12:31
127.jpg
127.jpg (61.97 KiB) 已瀏覽 1032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51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128-成就寂止的標準(九)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0128-成就寂止的標準(九)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論止觀初探0128_成就寂止的標準(九)


講次 | 0128 (2023-04-22 ~ 2023-04-28)
標題 | 成就寂止的標準(九)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 | P107-L5 ~ P108-L2《聲聞地》云……下作意故。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384-L7 ~ P384-LL3聲聞地云……下作意故。

  大家好!有沒有開心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打起精神喔!因為時間很快。請大家翻開《廣論》384頁第7行,校訂本是107頁第5行。注意喔!開始看書了,請大家跟我一起看原文:00:39
《聲聞地》云:「彼初起時,令心踊躍、令心悅豫、歡喜俱行;令心喜樂、所緣境界於心中現。從此已後,彼初所起輕安勢力漸漸舒緩,身具輕安猶如光影。心踊躍性亦當捨卻,由奢摩他令心堅固,以極靜相轉趣所緣。」01:17
  舉了哪部論?《聲聞地》中說,說什麼呢?「輕安最初生起的時候,內心具足歡喜」,這裡邊的歡喜前面有兩個字──「具足」歡喜。我們常常都覺得樂少苦多,但是「輕安最初生起的時候,內心就具足歡喜、內心具足極度舒適、內心具足最為歡喜,而且所緣與歡喜會一起顯現。」不是有所緣沒有歡喜、有歡喜沒有所緣,是所緣與歡喜也會一起顯現。「其後最初生起的輕安力量逐漸轉為極其微細,身體會具足如輕影般的輕安。然後內心的歡喜也將捨卻,會由於奢摩他而使內心極為堅固,並且以極為寂靜的行相趣入所緣。」02:28

  我們看一下這裡邊的:「彼初起時,令心踊躍、令心悅豫、歡喜俱行;令心喜樂、所緣境界於心中現。」格西拉解釋這段說:這句話可以解釋為「彼初起時,具踊躍心、具悅豫心、具歡喜心可得,亦見具足喜樂」,意思是說最初生起身輕安的時候,身輕安就會存在於具足歡喜的內心、具足極度舒適的內心、具足最為歡喜的內心當中,而且也會什麼?顯現歡喜。03:10

  那麼「身具輕安猶如光影」,這裡邊用影子來比喻什麼呢?比喻身體還是比喻什麼?比喻輕安。格西拉解釋說:此處的比喻並不是說得到了輕安之後,輕安便如影隨形一樣隨著我們,不是這樣的,而是如前文所說的輕安什麼?「輕安輕薄如影」。比喻什麼呢?就比喻獲得輕安之後,身心的一種極度輕鬆安適的狀態。說:那是什麼狀態呢?聽別人說是這樣的,聽經典說是這樣的,但是到底是什麼狀態呢?得到奢摩他的時候去體會一下,看是不是像經典講的這樣。04:00

  好!我們再往下看,請跟我一起看原文。注意啊!注意!04:08
如是生已,得奢摩他,或如論云:「名有作意」,始得墮在「有作意」數。以得第一靜慮近分所攝正奢摩他,乃得等引地最下作意故。04:26
  這段是在講什麼呢?是說出現如此的相狀之後,就獲得了奢摩他。或者如同提到:「名為具有作意」,已列入名為「獲得作意」的這個行列。因為獲得第一靜慮近分定所含攝的奢摩他,所以就獲得了最低的等引地作意。04:59

  很顯然這一部分的內容,宗大師是依據哪一部論?《聲聞地》所說。那麼《聲聞地》中提到:如果你生起了奢摩他的話,就是獲得了什麼?獲得了作意以及第一靜慮近分定所攝的奢摩他,就等同獲得了等引地的最下作意。05:22

  我們看看語王尊者在《四家合註》裡邊有解釋:獲得寂止的標準,總體而言,最初獲得等持也會生起些微的輕安,但是由於細微而難以發覺;最終大幅度地增強以至於相當顯著的時候,其實就修成了寂止了。05:50

  我們可以再看一看其他的善知識怎麼說的。像善慧摩尼大師就說:在第二住心的時候,其實就會獲得了細微的堪能住心,但是容不容易覺察呢?難以覺察。那麼容易察覺的粗分的輕安是在第幾住心出現的呢?容易察覺的粗分輕安是在第九住心那個時候才會出現。06:24

  所以首先是生起了心輕安,然後以此作為因緣而生起了身輕安。在身輕安生起的當下,我們的身體體內也會產生強大的安樂的感覺,這就是身輕安的安樂;然後藉此而在心中生起安樂的感覺,這就是心輕安的一種安樂。所以在這兩種輕安當中,首先先生起什麼?答一下?心輕安,對吧?那麼在這兩種安樂當中,先生起身輕安的安樂,如此生起身輕安的當下,這樣的喜樂會導致內心散動而產生強大的雀躍歡喜。請問這個時候這麼強大的歡喜的話,你有沒有獲得寂止啊?有答對嗎?對!沒有獲得寂止,這個時候還沒有獲得寂止。為什麼?太高興了,心會動搖。那之後呢?之後那種欣喜若狂的狀態稍微在減弱了,歡喜慢慢地減弱,但是不是輕安都消失沒有了?不是的,輕安沒有消盡。08:00

  這個輕安沒有消盡的一個狀態,如果我們去類比一下,就比如有人說:「啊!我背書背多少了。」當你把一部書徹底地背完之後,特別特別高興,然後你跟一個人說:「啊!我背完了。」那個同學聽了也會非常地為你高興。但是當背到下一部書的時候,這個高興的心情就會有點變弱了,因為注意力轉到下一部書了,對不對?下一部論。08:29

  還有我們聽到一個好消息的時候,剛聽到的時候很開心,然後過一會兒的時候,移動到下一件事,這個歡喜心就有點變弱,會不會這樣?當下的歡喜會讓內心散動。雖然我們這個事情都是很真實的,但是稍微過了一個片刻之後,這種內心的散動就會慢慢減弱──它那個搖動性會減弱。當我們獲得了「與內心舒適地安住所緣的等持相符順的這個不動搖的輕安」的時候,這個時候什麼?就修成了寂止了。有沒有發現,我們期待的那種極度歡喜的狀態不能得到寂止,得是這極度歡喜的狀態稍稍減弱,那種強烈的、穩固的內心出現的時候,才修成了寂止。09:31

  好!今天就上到這裡,謝謝大家!09:37
128.jpg
128.jpg (54.05 KiB) 已瀏覽 1022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51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129-成就寂止的標準(十)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0129-成就寂止的標準(十)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論止觀初探0129-成就寂止的標準(十)



講次 | 0129 (2023-04-29 ~ 2023-05-05)
標題 | 成就寂止的標準(十)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 | P108-L3 ~ P108-L6如是亦如……地之異名。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384-LL3 ~ P384-LL1如聲聞地……地之異名。


  大家好!很開心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你們會不會覺得我每次講:「我很開心到了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都是在重複?我是表達我內心真實的感受,很開心的!你們有沒有開心呢?如果聽法前的狀態沒有很開心或者很希求,大家知不知道怎麼調整?00:54

  我問大家一個問題:在聞法勝利裡邊有一個跟止觀樂相符順的想,叫什麼想?是叫「無罪想」嗎?說:「能得彼二之因,止觀樂故」,所以「作無罪想」。當我們有的時候過分地陷入平常生活的一些是是非非之中,對於聽法會現不起好樂心的時候,要拿出五分鐘或者三分鐘的時間,思惟一下聞法勝利。01:32

  你們還能想起來聞法勝利怎麼思惟嗎?以幾想?「以五想聽聞正法」,對吧?是在《廣論》的多少頁呢?你們能找到嗎?16頁。第幾行?第3行。那麼《廣論》原文怎麼說呢?還記得吧?說:「復次應如《菩薩地》說,須以五想聽聞正法:謂佛出世極罕難遇,其法亦然,由稀貴故」,作什麼想?「作珍寶想」。「時時增長俱生慧故」,作什麼想?「作眼目想」。「由其所授智慧眼目,能見如所有性及盡所有性」,作什麼想?「作光明想」。「於究竟時能與涅槃、菩提果故」,作什麼想?「作大勝利想」。「現在亦能得彼二之因──止觀樂故」,作什麼想?「作無罪想」。說:「作是思惟,即是思惟聽聞勝利。」注意!它是思惟。02:46

  解釋一下這一段。就是像《菩薩地》中所說的,要懷著五想來聽聞正法,大家可以觀察一下自己有沒有懷著五想呢?甚至一想都沒有,還是有幾想呢?第一個是,想要聽法的時候就想到佛恩還有佛出世,說極其稀有,那麼佛說的法也是極其稀有的;由於稀貴的緣故,生起了如珍寶想。這個珍寶大家可以想想,就是你自己有一個稀世的珍寶,你多麼珍惜這樣的一個機會。03:32

  第二想就是,它能夠時時增長俱生慧,就是已有的智慧由於聽法的緣故,它一直在增長、一直在增長;所生起的這個智慧如眼目一樣,像眼睛一樣能辨取捨。有了眼睛就知道避開危險處,走在安全喜樂的地方,所以這個慧力是告訴我們正確的取捨,而好好地持戒。04:02

  第三個,藉由所獲得的慧眼,能夠照見如所有性及盡所有性,所以生起如光明想。如所有性是什麼?是空性。盡所有性是什麼?就是除了空性之外的非空性的法。那麼我們能照見如所有性及盡所有性,就代表能獲得什麼樣的智慧?一切遍智,照見一切法。04:30

  第四個,當我們做什麼事情的時候都會考慮一下,做這件事情對我自己、家人、朋友,或者我所關心的一切眾生有什麼樣的一個目標,或者有什麼樣的一個福利。那麼聞法,第四點──最終能夠帶來涅槃的解脫境界,以及一切遍智的大菩提果位,因而生起大勝利想。注意哦!這個勝利前面有個「大」勝利想,這個勝利有多麼地大呢?痛苦畢竟地遠離、快樂畢竟地圓滿,那就是遍智的大菩提果位。由聽法將來會成那樣。05:17

  最終的目標是那樣,我的生命由於聞法的原因,會得到那樣的勝利、那麼大的勝利!那麼現在呢?就是第五個,從現在起也能夠獲得這兩者的因──止觀的妙樂。那止觀的妙樂,一開始學到聽聞軌理的時候,大家可能都想像不出來止觀的妙樂是什麼樣。我們這兩天都在想:得到奢摩他會有多快樂!所以現在起也能得到獲得這兩者的因,就是止觀的妙樂,因此生起什麼?無罪想。05:54

  注意!這樣去思惟的話,就是思惟聽聞的勝利。那麼思惟完聽聞勝利之後,內心會轉變嗎?要思惟到能轉變,轉變成非常地希求、非常地歡喜,很珍視這樣的機會。所以每次我說「很開心」這三個字,或者「很歡喜」,就是希望大家能夠思惟聞法勝利,真的把內心轉化為非常地歡喜渴求,甚至以大乘的這個意樂來攝持。06:32

  好!接下來我們就繼續學習奢摩他了。請大家翻開《廣論》384頁倒數第3行,《廣論》校訂本是108頁第3行。請大家跟我一起看原文:06:54
如是亦如《聲聞地》云:「從是已後,其初發業修瑜伽師名有作意,始得墮在『有作意』數。何以故?由此最初獲得色界等引地少作意故。由此因緣,名『有作意』。」言等引地者,是上二界地之異名。07:25
  這一段是在講什麼呢?就是像《聲聞地》中說的:「其後初業行者的瑜伽師便是具有作意,進入了名為『具有作意』的這個行列。為什麼是這樣呢?因為由此初步獲得了色界等引地下等作意,所以名為『具有作意』。」大師還特別解釋:所謂的「等引地」就是指上二界地的別名。「等引地」就是指三界當中的上二界,哪二界?色界與無色界。08:14

  語王大師在《四家合註》裡邊也引了上師的說法,說上師有開示:「所謂的『還沒有獲得輕安之前,不會生起寂止,從獲得輕安之後,才安立為獲得寂止。』」這是什麼?寂止的標準。「關於勝觀的標準,也是指『在寂止的狀態下,能夠引發以觀擇的力量所引發的輕安,是從這個界限而安立獲得勝觀』。所以這也意味著獲得輕安之後,就會遠離兩種粗重──身、心粗重。」對吧!身心粗重是什麼?就是「無法隨心所欲地駕馭的那個部分,而迎來了與先前安住所緣的方式徹底不同的住分,是由於這部分而安立的。比起透過等引的力量所引發的輕安更加超勝的身心的堪能,以及安住時內心對於所緣的住分,與放開時的心力,都是從獲得了以觀擇力量所引發的輕安所生起,就是由這一部分而安立的。」09:40

  那麼回過頭來再講一下。所獲得的這個妙三摩地叫做什麼?「第一靜慮近分定所攝的正奢摩他」。第一靜慮近分定含攝在色界與無色界的靜慮中,是什麼?是上二界的禪定中最基礎的,也就是最下的禪定。「定地」和「等引地」是同義的,也就是指色界與什麼?無色界。這時候雖然獲得了奢摩他,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什麼?安樂。就是沒有經歷過的──一個沒修定者沒有經歷過的;就是修定了,沒修到這兒也沒經歷過的。所以他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安樂之後,比欲界心超勝很多、很多!但是如果以三界九地的禪定來看,這有沒有達到色界四種靜慮的根本定呢?還沒有達到色界四種靜慮的根本定,以及無色界四種禪定的根本定。都沒有達到,只是被色界第一靜慮所攝的前行而已呀!再說一遍,只是被色界第一靜慮所攝的前行而已。11:07

  開始我們是很開心的,對不對?但是會不會有點小驕傲呢?那如果我們明白了這一點的話,就不會因為得到了正奢摩他,也就是獲得了第一靜慮未至定而生起驕慢心,因為後面還有好多、好多要修的。11:29

  但是能達到正奢摩他也是我們拚搏達到一個高度,希望我們要從現在開始發心,慢慢地去能夠修成這樣的寂止,然後用這樣的寂止去證空性、去成就無上菩提。謝謝大家!11:54
129.jpg
129.jpg (36.39 KiB) 已瀏覽 1005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51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130-獲得寂止的象徵(一)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0130-獲得寂止的象徵(一)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論止觀初探0130-獲得寂止的象徵(一)


講次 | 0130 (2023-05-06 ~ 2023-05-12)
標題 | 獲得寂止的象徵(一)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 | P108-LL4 ~ P109-L5第二中……諸蓋現行。」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385-L1 ~ P385-L7第二分二……諸蓋現行。」

  大家好!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今天我們會繼續學習《廣論》385頁第1行。有注意聽吧?校訂本是108頁倒數第4行。好!請大家跟我一起看原文:「第二中」,有看到吧?「第二中」。00:43
第二中,有作意相者:言「已得作意」所具自他所能明了相、狀者,謂由獲得如是作意,則得少分色地攝心、身心輕安、心一境性四者;有力能修粗靜相道或諦相道,淨治煩惱;內等引時,身心輕安疾疾生起;貪欲等五蓋多不現行;出等引時,亦有少分身心輕安。01:27
  我們解釋這一段:第二科當中,具有作意的象徵:提到「獲得作意」所具有的,令自他能了知的象徵和相狀是什麼呢?就是指透過獲得如此的作意,會獲得下品的色界地所含攝的心──注意!會獲得下品的色界地所含攝的心,以及身輕安,與心輕安,還有一心專注四者;將會具足以具有粗靜行相或具有諦實行相的道淨化煩惱的能力;向內等引時,會迅疾生起身心的輕安;貪欲等五種蓋障在大多數情況下不會再現行。善慧摩尼大師的著作中,在這裡邊有加一個說:「現起一切情器世間融入自身的體驗」,這種體驗看起來是很不可思議的;出等引的時候,仍然會具有少許的身心輕安。02:58

  接著我們就談到「貪欲等五蓋」,這裡邊有提到「貪欲五蓋」對吧?哪五蓋?貪欲蓋、瞋恚蓋、昏眠蓋、掉悔蓋、疑蓋──懷疑的疑。請問五蓋存在於三界裡的哪一個界?還是你們認為三界都有五蓋?五蓋只存在於欲界,不存在於色界或無色界。那麼蓋障是指什麼呢?就是指障蔽靜慮等至,這叫蓋障。03:38

  五蓋當中,貪欲蓋、瞋恚蓋都是單獨一種煩惱就稱為蓋了。但是昏沉與睡眠二者,它之所以合起來算為一種蓋,是因為這兩者的食物──就是它的來源,這兩者的食物、對治,還有作用,這三者是相同的。那分析一下,這兩者的食物是什麼呢?就是什麼行為會導致這兩個蓋呢?比如說心性不定,還有不樂──就是不歡喜,哈欠,飲食過量──吃得太多了,內心退弱──就是比較不積極,對吧?04:32

  「心性不定」,可能是情緒起伏太大,是不是?處在不穩定的狀態。格西拉解釋這個「心性不定」,就是內心平時處在不穩定的一個狀態,情緒很波動,是吧?「不樂」,就是不喜。像「飲食過量」這個問題,為什麼會過量呢?自己就考慮一下,因為它會導致兩種蓋。有的人不高興了就是喜歡用吃來讓自己的心情好一點,還有的人可能是受什麼打擊,或者怎麼樣了,也選擇吃,就會吃多。這個會導致一種結果:心性不定、不樂、哈欠、飲食過量、內心退弱這五個能滋養,注意!能夠滋養昏沉與睡眠,所以它就是昏沉和睡眠的什麼?食物。就是昏沉、睡眠的食物。05:39

  其中的「心性不定」,我剛才說了,就是內心平時處在不穩定的狀態。那我問大家,昏沉與睡眠二者的對治是什麼?能不能想出來?光明想。光明想是昏沉與睡眠二者的對治。令心退弱,是昏沉與睡眠二者的作用;就是長處在昏沉與睡眠的狀態心力就不猛,所以它就令心退弱。那麼由於昏沉與睡眠二者的這個食物,還有對治──光明,對吧?它的作用就是心性退弱。這個三者都是一樣的,所以就把昏沉和睡眠合在一塊成為一種蓋,它們都是一夥的。06:25

  掉舉、後悔二者之所以也合算為一種蓋,也是因為它們的食物、對治、作用三者是相同的。比如說「思慮親友」,就是想親人了;「思慮國土」,像很遠的時候就會想家鄉;「思慮不死」,就是不想接受死亡;還有「回憶過去的種種戲笑、歡娛還有承奉等等」這樣的事情,這四個能夠滋養掉舉與後悔,所以是掉舉、後悔二者的食物。那請問掉舉與後悔,兩者的對治是什麼?居然是奢摩他!奢摩他是掉舉與後悔二者的對治。那麼掉舉與後悔的這個作用是什麼呢?它就令心不寂靜。這要看看想那些事情:思慮親人、思慮國土、思慮過去種種高興的事情,就心裡不寂靜。由於掉舉與後悔的食物、對治、作用三者相同的,所以又把掉舉與後悔兩個合為一個蓋了。07:55

  「有作意之相」這到底在說什麼?就是指生起了奢摩他之後會呈現出來的相狀。呈現出來相狀能做什麼?就是透過這些相狀你就能明白了,明白什麼?明白自己或者別人到底有沒有獲得真實的奢摩他呀?就可以判斷了!就像看到比如說山腰上有煙,你就可以推測當地有火、那山腰上的人家他們在煮飯。所以這是一種能夠做出判斷的相狀。08:47

  《聲聞地》說:獲得了奢摩他,等同得到下品的色界地所含攝的什麼?心、身心輕安、一心專注四者──那個身、心輕安,一心專注,加起來四者。藉此能夠修學什麼?粗靜相道,暫時調伏現行煩惱。暫時調伏現行煩惱是什麼意思?煩惱不現行嘛!對不對?調伏了!或者修持四諦十六行相,連根斷除一切煩惱。如果將心向內收攝,就能迅速地生起身心輕安;貪欲明顯地減弱,睡眠時間少。然後如果出定會怎麼樣呢?身心依然能夠保持舒適的輕安狀態,比如很輕盈、很自在。那一定是我們很多人所嚮往的一個生命的狀態,沒想到透過修奢摩他就可以變成這樣了!是不是值得嚮往、值得期待、值得實踐?09:59

  好!我們再往下看。看書,「如是亦如《聲聞地》云」,有看到吧?10:09
如是亦如《聲聞地》云:「得此作意初修業者有是相狀,謂已得色界少分定心,已得少分身心輕安、心一境性,有力有能善修淨惑所緣加行,其心相續滋潤而轉,為奢摩他之所攝護。」10:36
  又是《聲聞地》,對吧?這也如《聲聞地》中所說的:「具有初修業作意的象徵如下,就列舉:由此獲得了下品的色界之心、獲得了下品的身輕安、心輕安,與一心專注;具有條件並且有能力修行什麼?淨惑所緣;內心相續轉為柔軟,被奢摩他所攝護。」就是被守護一樣。這裡邊的「滋潤」,是玄奘大師根據梵文譯的,藏文直譯就是「調柔」。11:25

  好!那接著,看書。11:31
又云:「於內正住而坐,投注心時,身心輕安疾疾生起,不極為諸身粗重性之所逼惱,不極數起諸蓋現行。」11:45
  這一段又是在講什麼呢?《聲聞地》又說了:「當向內正確地安住而端坐,內心投注的時候,將會迅速地形成身心輕安,不會被種種身粗重極度地損害,蓋障在大多數的情況下都不會現行。」12:15

  看一看得到奢摩他之後我們身心的狀況,應該有心的人都想要這樣生活吧?都想要這樣度諸晝夜吧?所以我們常常期待一種生命的理想,有的時候把這種理想的重擔都要求別人,比如說:你怎麼做我就會幸福、你怎麼做我就會身心安樂;實際上你有沒有看到,我們用自心的能力、用種種條件,聽法之後去修學奢摩他,生命就達到了這種高度?種種身粗重極度的損害都已經遠離了,種種蓋在大多數情況下都不會現行,甚至出定之後還有輕安相隨。幸福吧?很喜樂!是修奢摩他得到的,透過有力地訓練我們這顆心,可以達到的生命的高度。希望我們一起努力,謝謝大家!13:20

130.jpg
130.jpg (79.38 KiB) 已瀏覽 1002 次
圖檔
發表主題 回覆文章

回到「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