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舊版}手抄稿(1A~40B)
版面規則
此區專為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所設
此區專為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所設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1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Re: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十五卷 B面
日常法師
--------------------------------------------------------------------------------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十五卷.B面
00'04"
如是修行解脫之尊重,乃是究竟欲樂之根本,
我們要曉得,我們真正要想修行,求解脫的人來說,這個老師,這個尊重就是自己的
師長,特別是我們依止的老師。現在我們平常不大重視,我要出家了,隨便找一個師父,
然後剃一個頭,就反正他剃完了頭以後嘛,我自己受了戒,弄個道場,然後呢我跑著去可
以啊,也可以闖一個天下。不是這樣,佛法不是。真正古代這個老師,他找老師很慎重,
然後呢找了以後一生跟著他,他就是能夠把你從凡夫轉成聖人,這個才是屬於尊重。或者
是你這個所謂親教師,或者是軌範師,或者是依止的阿闍黎,所以你的和尚,然後你的其
他的阿闍黎,阿闍黎有好幾種,這一種就是我們所謂的尊重。要曉得這個是什麼?「究竟
欲樂之根本」。平常我們世間求的快樂都是不究竟的,眼前得到一點小快樂,將來受大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34
苦。而這個究竟的欲樂,就是眼前是要付出一點代價的,你必定要精勤努力地去學習,將
來的話呢可以得到究竟解脫,這個完全靠那個善知識─自己的尊重。
01'45"
故諸欲求依尊重者,應當了知,彼諸德相,勵力尋求具其相者。
所以凡是要真正求解脫的人啊,那麼一定要去找所依的這個善知識,這個作為你的善
知識。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就應該了解啊,喏,所謂值得你依靠,能夠真正幫助你成就
的,他應該有一些什麼樣的德相,這個時候要努力去尋求,尋求具這樣的德相的人。這是
非常值得的,我們真正重要,真正要忙的事情,就是忙這個,就是忙這個。
02'30"
所以我跟你們說,《一夢漫言》等等,有我們中國祖師那個傳記,乃至於現在介紹給
你們,這幾本有印度的阿底峽尊者的傳記,以及西藏的傳記,好好看。這個真正的內容,
有很多我們還不懂的,有很多不懂。譬如《密勒日巴尊者傳》,看起來好動人,可是裡邊
實際上很多內容我們並不懂。我現在建議你們看的,就是頭上他們找師跟從師,找的老師
跟跟老師的這種情況,叫我們真是啊,從內心會對他產生那個絕深地讚歎恭仰,至少啟發
我們現在一個好樂之心。這個詳細的內容,以後慢慢地我們在研學過程當中,或者你自己
會了解,或者有機會我們再去深談這些問題。這個是求老師如此,另外一類呢,
235 舊版.第十五卷 B
03'39"
諸欲為作學人依者,亦應知此,勵力具足如是德相。
還有想作老師的人,想作老師的人,就是作為學的人依靠的,也應該知道,應該知
道你怎麼樣去攝受這個學生,攝受那個學生啊!這一點我們要注意,平常我們總是出了家
了,總覺得自己有一番事業很歡喜,帶幾個徒弟,然後呢這樣的話這個事業有人繼承。說
起來這是一件好事,但是要傳給下面的,以及繼承的是什麼事業?佛法事業、佛法事業。
所以為了這一點起見,先應該努力,使自己具足這個佛法的條件,那個時候對了,那個時
候就唯恐你不帶,而且唯恐你帶得少。如果這一點不具足的話,你事業是成功了,佛法損
壞了,那就害了。
04'51"
所以佛一再說:「獅子身中蟲,自食獅子肉。」佛在世的時候,波旬魔王處處地方
跟佛搗蛋,佛對他的態度,說一下。波旬魔王跟佛說:「佛陀啊!您老人家的確了不起,
我也實在佩服得你五體投地,你在世的時候我是拿你沒奈何,等到你走了,涅槃了以後,
那個時候我要來破壞你。」佛陀笑笑:「你破壞不了。」波旬說:「你曉得我怎麼破壞你
呀?」佛陀說:「你倒說說看。」「嘿!我到那時候入你的寺,穿你的衣,做你的子孫,
這樣做!」然後佛就流眼淚,哭了!哭了!這個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在這一點很值得我
們自己警惕啊!所以佛特別說,佛法外人沒有辦法破壞,誰破壞?就是獅子身中蟲!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36
06'19"
那麼破壞的時候有兩種方法,一個叫「行籌」,一個叫「說相似法」。什麼行籌?
籌,那個竹籌!這個籌,實際上就是我們半月布薩的時候,它平常大家有什麼問題的時
候,「同意、不同意?」用那個籌,用那個籌。我只有一次看見過這個籌,那一次是我在
印度結夏的時候,印度結夏的時候,我把它寫一下,下面一個壽字,下面一個壽字。那個
籌就是那個籌碼的籌,行就是行路的行。我現在跟你們說一下,我們不是結夏的時候,他
又要說,現在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受第一籌,你們結過夏的對不對?就這個第一籌。有
很多人,對了。也許在家人不曉得,真正結夏,不是說,哎呀,我現在結了夏了,然後受
人家供養了,哪有這樣的事情!真正結夏的時候,你全部精神在這裡用功,因為你用功有
了功德,所以那個在家人那個時候來供養你。所以我那次去看,看了好歡喜、好歡喜。我
們那個地方不大,然後那個廟堂裡面擠了四、五百個人,大家在那兒弄,弄了一身是汗。
一根籌,先上去,不曉得幾根,那我都忘記掉了,數的。釋迦世尊第一根,哪一個、哪一
個、哪一個,很多祖師等等,就這個籌。
08'03"
所以凡是僧團行事的時候,那一定有問題了,那麼今天有幾個人,「僧到否?和合
否?」然後我們說這些啊,就數數人數。那個數數人數,平常我們不是用點名什麼等等,
然後拿那個籌,一面是同意的,還有不同意的,它都有一定的方法。然後所以這個真正布
237 舊版.第十五卷 B
薩的時候,一定要布薩清淨,這兩者不容易,好不容易!你清淨了,可以;要不然的話,
現在我們這個時候情況也是一樣,在議會裡邊,如果說搗蛋分子多的話,那這個議會是破
壞整個制度的。所以別人沒辦法破壞,而是這種似是而非的這個人跑得去行籌的話,那就
完了,那就完了,那就完了!這第一個,行為上面的錯誤。
09'01"
另外「說相似法」,講道理的時候,他又講得似是而非,你說他不是嗎,他都是引用
的佛經典故,解釋的時候,他又是隨自聰辯不依師承,各說各的。本來嘛天下的事情就是
這樣啊,如果說你們或者已經有過經驗,可能有人沒有經驗,曉得世間那個辯論,辯論這
個東西完全是種技巧,不管任何東西,你總歸可以把它死的說成活的,活的說成死的,由
你說。佛法也是這個樣,如果你不照著師承,認真照著次第去說的話,你就可以,你愛怎
麼說,他就怎麼弄,那就亂了,這麼一來的話,佛就流眼淚了。所以這一點,我這個地方
特別給大家簡單地說明一下,這個概念一定要非常清楚。所以說「行籌」、「相似說」這
兩件事情非常害、非常害!假定說我們自己真正覺得,內心當中是為佛法,希望弘揚佛法
也好,希望修持的話,這地方重要啊!重要啊!那麼學─要找這樣的善知識,教─使
得自己要做到這樣的程度。那麼目前的情況是如何呢?說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38
10'34"
由時運故,具全德者實屬難得,
但是呢因為這個時代不同,法運關係,真正具足上面這樣的十全十美的這個條件的
人,很難、很難。
10'56"
若未獲得如是師時,將如何耶?
怎麼你得不到這樣的完整的老師,那你怎麼辦呢?下面我們看,說先引經上面。
11'09"
《妙臂請問經》云:「如其僅有一輪車,具馬於道亦不行,如是若無修行伴,有情
不能獲成就。
說假定你那個車子只有一個輪子─馬車一定要兩個輪子,或者四個輪子─那麼在
這種情況之下,就是有了馬路,又有了馬,對不起,你這個車子只有一個輪,沒有用;換
句話說,就是你自己。要怎麼辦呢?一定要有修行的助伴。這個助伴有兩種:上面的、同
行的,所以我們稱為善知識。有一種呢上面的善知識─依止的尊重善知識;還有一種同
行的,同行善知識;乃至於還有外護善知識。所以真正修行而沒有善知識的話,普通一般
人啊,不可能獲得成就,絕不可能,而且。
239 舊版.第十五卷 B
12'16"
若有具慧形貌正,潔淨姓尊趣注法,大辯勇悍根調伏,和言能施有悲愍,堪忍餓渴
及苦惱,不供婆羅門餘天,精悍工巧知報恩,敬信三寶是良伴。
這個裡邊說的我不一個、一個解釋,實際上這個裡邊的這個條件,你一一配的話就可
以曉得,上面這個十樣,上面這個十個條件。這個那些人就是真正修行佛法、敬信三寶,
那個是我們的最好的修行的善知識,或者是自己的尊長,或者是自己的同輩,自己的同
輩。
13'12"
諸能完具如是德,於諍世中極稀故,半德四分或八分,應依如是咒師伴。」
但是像上面這樣完全、完美德行的這種成就者,在末世的時候很少、很少。末世的現
象是什麼?末世的現象啊,大家不是忙著去解脫。正法的時候,聽懂了道理,馬上把那個
道理自己觀察、反省,如法修行求解脫,進一步求了解脫就去幫助別人。求解脫,單單求
解脫是小乘、二乘,然後呢進一步幫助別人的時候是大乘。所以那個時候一點諍論都沒有
的,各人的根性不一樣,用不同的根性去學、去行,人家差的人,等到你學好了就幫助別
人,所以上下和睦極了。到這末法的時候呢,懂得了一點道理了以後,不去修行,然後覺
得:欸,我的是這個樣,你怎麼那樣的話,大家互起諍論。然後他比我好的固然不服氣,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40
他比我壞的固然是覺得瞧不起,他比我好的也不服氣!所以這個是諍世。在這種情況之
下,這一種具足圓滿條件的善知識比較少了,不是沒有,很少,很少了!那麼那個時候怎
麼辦呢?半德,只要這個裡邊一半,乃至於四分之一,或者甚至於八分之一,應該依這一
種咒師伴。這個咒師就是學密教的,因為這一部經是密教的經典,密教的經典,實際上它
是印證─不管是修學三乘佛法當中哪一個都要,這樣。下面的解釋
15'21"
此中所說圓滿伴相,八分之一為下邊際。
上面這個引那個經上面告訴我們,這裡有幾個理由。第一個就是說明,用個比喻,
就是修行一定要有依止;第二部分說依止的條件是這樣;最後就說,萬一在末法的時候,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辦?說:至少要有八分之一。這個八分之一怎麼個算法?這個就很難算
了,一共十樣東西,你這個八分之一怎麼說呢?這個要了解,這個十樣東西當中有它必
然的次第在,必然的次第在。就像我們造房子,這個八層樓,就是說,你反正造好了,你
可以隨便挑一層,形相上面講的時候隨便挑一層,實際上不管挑哪一層,這個基礎一定在
裡頭的。你挑八層樓的,下面那幾層都有,這個很明白。你挑這個第八最高一層,雖然你
住是住在上頭,請問:那個第八層建立在什麼上頭?建立在第七、第六、第五、第四、第
241 舊版.第十五卷 B
三、第二、第一、基礎。所以你不能說我挑了個八層樓,下面不要的,有這樣的事情嗎?
絕對沒有!這個次第必定要懂得。
16'45"
那麼這個次第當中,哪一個是根本啊?戒、尸羅,所有的佛法都是這樣的,這個也為
什麼我們剛開始就說尸羅。正因為如此,所以我處處地方告訴大家,講到戒總是提一下,
因為很容易誤解,大家很容易誤解。說到那個戒總是:好,趕快剃一個頭,五戒;然後
十戒;我求個菩薩戒,把那個衣服穿起來,我是受了戒的人!這個是結個緣,它有殊勝好
處,我們讚歎不止。佛法真的美,千萬不要輕視它,不要因為我剛才說的這個話,大家就
輕視它,那完全錯了。我們絕對地尊重,但是了解它真實的內涵,才是我們要學的。這是
甘蔗皮,你沒有這個皮絕對沒有裡邊的,可是你千萬不要把皮吞下去了,甘蔗吐掉了,我
們就是這個毛病現在,這一點是特別注意!特別注意!後面講到戒的時候,詳細的內容再
來說它。
17'54"
那麼這個地方再簡單說一下,就是調伏,就是至少他能調伏自己。遇見事情的時候,
平常我們講道理可以,遇見事情的時候,大家就煩惱生起來了。請問:你現在修學佛法要
調伏煩惱,這個老師自己都煩惱,他怎麼告訴你?反過來說,你自己遇見一點點事情你
就煩惱得要命,你怎麼教別人?是,我可以現在這個地方弄了很多錢,弄了很高的地位,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42
你聽我招呼,我給你錢,不聽我招呼我不給你錢,他只好服服貼貼地聽你,這個是出家法
嗎?不是,這我們要了解,這要了解。所以你事業弄得很輝煌,喔,人家看見那個事業很
輝煌,這個在播種佛法的種子方面,我們是非常讚歎,但是對佛法的真正的深廣的內容來
說的話,我們要辨別得非常清楚。所以對別人我們絕不妄加是非,凡是他真正好的地方,
我們還是去讚歎;可是對自己的要求的話,必定要從這個基礎上面步步提升,不要自己騙
了自己,不要自己糟蹋自己。所以說這個「八分之一」。
19'11"
那麼他為什麼不說十分之一,而說一個八分之一呢?這又妙了,對不起單單一個戒
還不夠,換句話說你有了戒,還要這麼有一點點。實際上這個裡邊你們要了解,並不是
說,等到你戒十全十美做到了,加上其他的,還有這麼一點點喔。就是說,做任何一件事
情,一定是互為增上的,你有了戒,慢慢地有多少,可以說你這個戒啊,把握住根本,把
握住根本。譬如說我們說,要百分之百圓滿,那麼八分之一的下邊際,如果我們用算術來
算的話,就是百分之十二點五。那麼那個時候,你就有百分之四嘛是戒,然後百分之三是
多聞,百分之幾嘛是其他的,在這個上頭算起來,能夠達到這樣。不過這個算術還是死死
的,如果我們認真地學下去,到那時自然會了解。你真正只要跟他相應了,你就很清楚、
很明白,喔,他所說的八分之一是什麼。你真的能夠調伏自己煩惱的時候,那個時候你才
243 舊版.第十五卷 B
懂得,要調伏煩惱需要具足很多條件,你等到把這個條件自己體驗到了,那個時候你去幫
助別人,那可以了。所以這個時候的老師是這個。
20'34"
那麼目前呢,對我們修學佛法的人這倒是一個難、比較難的事情,也千真萬確的事
實。你自己沒有一點經驗,還不容易認得,還不容易認得,等到你自己有了經驗,你說你
又何必找老師?關於這些問題,我們下面會詳細說明,這地方我簡單地說一下。假定說我
們啊,純粹是從修持下手的話,剛才這個困擾是會,不大容易突破。假定說你多聞,能夠
從聞上面來輔助的話,那這個困難就沒有。為什麼?你聽聞了以後雖然你沒做到,假定你
聽聞得到訣竅,什麼叫聽聞得到訣竅?你聞而能得聞慧的話,行了,你聞而不得聞慧那個
沒有用,那個沒有用!所以他講的佛法的真實的內涵,說:是,佛法是這樣,它目的是破
……,戒、定、慧指出行相。當他講的時候,你心裡感覺:「哦、哦、哦、哦!我現在了
解了,原來這個貪的行相這樣,他用什麼方式去對治它。」你那個認得了,認得了多多少
少你有點很輕微的體驗,你有了這個體驗,然後去鑑別就可以看得出來。如果說你沒有這
個體驗的話,你沒辦法鑑別。
21'58"
我現在說一個世俗很簡單的,大家一下就了解了。譬如說我們寫字、寫字,就是一個
完全不懂得字的人,你看不出這個字的好壞。假定說一個人跑得來寫德文,寫俄文,你根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44
本不曉得俄文是什麼樣子,他寫得好壞你怎麼曉得他?你一點辦法都沒有。他寫中文,你
不認得字的人,他也不曉得這是什麼,畫的是什麼東西。如果是你學過,不要說你啊是個
書法大家,不要說你是個大學生,就是你是個小學生,你學過了,然後你跑得去看,你就
曉得他這個字美,他那個字比較不好。你自己寫不出來,對不對?因為你多多少少了解一
點,經驗一點,這樣。所以說假定你不從多聞入手的話,你對這個佛法完整的內容沒有概
念,只有你碰到的那一部分,你有一點籠統的概念,那個時候,你就沒辦法去判別。所以
走另外一條路,假定你能夠從聽聞下手的話,那個時候你多多少少有一點經驗的話,你就
能夠判別得出來,所以這個困難並不存在。問題是說你走的時候走對沒有,走錯了一定存
在。
23'23"
就像我們現在太多人,哎呀,大經大論聽了一大堆,乃至於自己去講,講是講,聽是
聽,等到自己修行的時候用不上。修行了怎麼辦啊?好了,好了,現在我們講完了,跑到
這個地方去拜佛了,現在我們好了、好了,跑到這地方去是念佛了,剛才這個沒有用了!
嗯,那剛才講那個東西幹什麼用的啊?關鍵就在這裡。然後大家說:「哎呀,這個高明、
高明啊!」的確高明!那麼你怎麼爬上去呢?假定說中間沒有一個方式的話,這個高明有什
麼用呢?這個是很多地方都是關鍵的問題喲!反過來,你說那個沒有用甩掉它可以嗎?又
245 舊版.第十五卷 B
不可以,一直這樣的,都是空言戲論!所以在這個地方順便說一下,必定要曉得,這個八
分之一的這個行相為何。這地方只是把那個原則提出來,然後呢,從我們這個地方開始向
下,處處地方就自然說出來了。說出來了以後你們務必要真正地注意、深入,那個時候了
解它的特質是什麼,差不多就有一點可能了。
24'41"
鐸巴所集《博朵瓦語錄》中,述大依怙說尊重相,亦復同此。
那個鐸巴所集的博朵瓦的語錄當中,他這個語錄當中啊,就是換句話說他老師講的。
這個老師講的,實際上都是老師的老師,說:阿底峽尊者傳給敦巴尊者,敦巴尊者傳給博
朵瓦,博朵瓦就集在那個語錄當中。這個語錄不是他自己寫的,他講的,他的學的,跟他
學的人鐸巴,所以他這個話都是引述他自己的尊長。「大依怙」就是阿底峽尊者,阿底峽
尊者也特別講那個善知識的行相,跟上面是一樣的。
25'36"
故於所說完具圓滿諸德相中,隨其所應配其難易,具八分者,為下邊際。
這個最後那句話,就是說明了,現在這個大師這個師承來源。不要小看這句話,你隨
便看無關緊要,真正修行那個師承來源非常重要!非常重要!所以這個敦巴三子傳下來的
那幾個人,最後如何一一傳到宗喀巴大師身上的,如果我們真正地要學這個傳承的話,老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46
師都會告訴你的,這樣。
26'26"
我們現在了解了,喔說教的人要這樣,那我們要去求他了,對不起,先不要去求,先
看看自己怎麼樣,學的人要什麼樣?而這個裡邊在沒有講之前,先要特別強調一點,先要
自己學的人啊,有了這個條件,那個時候才可以找,真正善知識才找得到,找到了才可以
依止。要不然的話,你根本找也找不到,就算你幸運地碰到的話,你不但啊沒有好處只有
害處,這個我們要了解的。
27'07"
就像啊玩一把寶刀一樣,拿到一個武藝高強的人手上的話,如虎添翼;如果不幸被
一個小孩子拿到的話,那就要命了!那要命了!他沒有人在他身邊,他只是傷了自己,誰
在他身邊誰就倒楣。這個所以我們真正學的時候,這個地方重要的是學者自己,學者自
己。我剛才這個話,倒不一定是好像說笑話,也可以說,很輕鬆的這種狀態當中,我們可
以體會得到。像我們啊到處地方都是這樣,常常說:「哎呀,這個很多人覺得,開始的時
候啊,對這個佛法無比地敬仰,等到你出了家以後跑得去啊,常常失望!」為什麼?就是
那把寶刀啊,在一個小孩子手上,誰碰到他誰就倒楣。我們到那個時候,懂得一點法,然
後說你這個不對,說他這個不對,說他那個不對,說他那個不對。平常你世俗的標準本來
很低,大家馬馬虎虎算了,現在你這麼高的標準跑得來要求別人的話,人人受不了,就這
247 舊版.第十五卷 B
樣,實際上真正傷害的還是自己。那麼現在我們看看,我們學的人應該怎麼辦呢?所以
28'30"
第二能依學者。
這個科,是說能依學者的相。換句話說,學的人要具足什麼樣的條件,那有一個論。
28'43"
《四百論》曰:「說正住具慧,希求為聞器。不變說者德,亦不轉聽者。」
這個下面會解釋的,下面會解釋的。實際上這個裡邊啊,說真正具足條件的修學的
人,應該具有三個條件,叫做「正住」、「具慧」、「希求」。他有了這個條件啊,才能
夠產生下面這樣的功德。
29'11"
《釋論》解云:
解釋那個《四百論》的,說:
29'16"
「說具三法堪為聞器。
具上面這個三樣條件的人哪,那個則「堪為聞器」。
2017/04/10 校正
日常法師
--------------------------------------------------------------------------------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十五卷.B面
00'04"
如是修行解脫之尊重,乃是究竟欲樂之根本,
我們要曉得,我們真正要想修行,求解脫的人來說,這個老師,這個尊重就是自己的
師長,特別是我們依止的老師。現在我們平常不大重視,我要出家了,隨便找一個師父,
然後剃一個頭,就反正他剃完了頭以後嘛,我自己受了戒,弄個道場,然後呢我跑著去可
以啊,也可以闖一個天下。不是這樣,佛法不是。真正古代這個老師,他找老師很慎重,
然後呢找了以後一生跟著他,他就是能夠把你從凡夫轉成聖人,這個才是屬於尊重。或者
是你這個所謂親教師,或者是軌範師,或者是依止的阿闍黎,所以你的和尚,然後你的其
他的阿闍黎,阿闍黎有好幾種,這一種就是我們所謂的尊重。要曉得這個是什麼?「究竟
欲樂之根本」。平常我們世間求的快樂都是不究竟的,眼前得到一點小快樂,將來受大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34
苦。而這個究竟的欲樂,就是眼前是要付出一點代價的,你必定要精勤努力地去學習,將
來的話呢可以得到究竟解脫,這個完全靠那個善知識─自己的尊重。
01'45"
故諸欲求依尊重者,應當了知,彼諸德相,勵力尋求具其相者。
所以凡是要真正求解脫的人啊,那麼一定要去找所依的這個善知識,這個作為你的善
知識。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就應該了解啊,喏,所謂值得你依靠,能夠真正幫助你成就
的,他應該有一些什麼樣的德相,這個時候要努力去尋求,尋求具這樣的德相的人。這是
非常值得的,我們真正重要,真正要忙的事情,就是忙這個,就是忙這個。
02'30"
所以我跟你們說,《一夢漫言》等等,有我們中國祖師那個傳記,乃至於現在介紹給
你們,這幾本有印度的阿底峽尊者的傳記,以及西藏的傳記,好好看。這個真正的內容,
有很多我們還不懂的,有很多不懂。譬如《密勒日巴尊者傳》,看起來好動人,可是裡邊
實際上很多內容我們並不懂。我現在建議你們看的,就是頭上他們找師跟從師,找的老師
跟跟老師的這種情況,叫我們真是啊,從內心會對他產生那個絕深地讚歎恭仰,至少啟發
我們現在一個好樂之心。這個詳細的內容,以後慢慢地我們在研學過程當中,或者你自己
會了解,或者有機會我們再去深談這些問題。這個是求老師如此,另外一類呢,
235 舊版.第十五卷 B
03'39"
諸欲為作學人依者,亦應知此,勵力具足如是德相。
還有想作老師的人,想作老師的人,就是作為學的人依靠的,也應該知道,應該知
道你怎麼樣去攝受這個學生,攝受那個學生啊!這一點我們要注意,平常我們總是出了家
了,總覺得自己有一番事業很歡喜,帶幾個徒弟,然後呢這樣的話這個事業有人繼承。說
起來這是一件好事,但是要傳給下面的,以及繼承的是什麼事業?佛法事業、佛法事業。
所以為了這一點起見,先應該努力,使自己具足這個佛法的條件,那個時候對了,那個時
候就唯恐你不帶,而且唯恐你帶得少。如果這一點不具足的話,你事業是成功了,佛法損
壞了,那就害了。
04'51"
所以佛一再說:「獅子身中蟲,自食獅子肉。」佛在世的時候,波旬魔王處處地方
跟佛搗蛋,佛對他的態度,說一下。波旬魔王跟佛說:「佛陀啊!您老人家的確了不起,
我也實在佩服得你五體投地,你在世的時候我是拿你沒奈何,等到你走了,涅槃了以後,
那個時候我要來破壞你。」佛陀笑笑:「你破壞不了。」波旬說:「你曉得我怎麼破壞你
呀?」佛陀說:「你倒說說看。」「嘿!我到那時候入你的寺,穿你的衣,做你的子孫,
這樣做!」然後佛就流眼淚,哭了!哭了!這個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在這一點很值得我
們自己警惕啊!所以佛特別說,佛法外人沒有辦法破壞,誰破壞?就是獅子身中蟲!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36
06'19"
那麼破壞的時候有兩種方法,一個叫「行籌」,一個叫「說相似法」。什麼行籌?
籌,那個竹籌!這個籌,實際上就是我們半月布薩的時候,它平常大家有什麼問題的時
候,「同意、不同意?」用那個籌,用那個籌。我只有一次看見過這個籌,那一次是我在
印度結夏的時候,印度結夏的時候,我把它寫一下,下面一個壽字,下面一個壽字。那個
籌就是那個籌碼的籌,行就是行路的行。我現在跟你們說一下,我們不是結夏的時候,他
又要說,現在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受第一籌,你們結過夏的對不對?就這個第一籌。有
很多人,對了。也許在家人不曉得,真正結夏,不是說,哎呀,我現在結了夏了,然後受
人家供養了,哪有這樣的事情!真正結夏的時候,你全部精神在這裡用功,因為你用功有
了功德,所以那個在家人那個時候來供養你。所以我那次去看,看了好歡喜、好歡喜。我
們那個地方不大,然後那個廟堂裡面擠了四、五百個人,大家在那兒弄,弄了一身是汗。
一根籌,先上去,不曉得幾根,那我都忘記掉了,數的。釋迦世尊第一根,哪一個、哪一
個、哪一個,很多祖師等等,就這個籌。
08'03"
所以凡是僧團行事的時候,那一定有問題了,那麼今天有幾個人,「僧到否?和合
否?」然後我們說這些啊,就數數人數。那個數數人數,平常我們不是用點名什麼等等,
然後拿那個籌,一面是同意的,還有不同意的,它都有一定的方法。然後所以這個真正布
237 舊版.第十五卷 B
薩的時候,一定要布薩清淨,這兩者不容易,好不容易!你清淨了,可以;要不然的話,
現在我們這個時候情況也是一樣,在議會裡邊,如果說搗蛋分子多的話,那這個議會是破
壞整個制度的。所以別人沒辦法破壞,而是這種似是而非的這個人跑得去行籌的話,那就
完了,那就完了,那就完了!這第一個,行為上面的錯誤。
09'01"
另外「說相似法」,講道理的時候,他又講得似是而非,你說他不是嗎,他都是引用
的佛經典故,解釋的時候,他又是隨自聰辯不依師承,各說各的。本來嘛天下的事情就是
這樣啊,如果說你們或者已經有過經驗,可能有人沒有經驗,曉得世間那個辯論,辯論這
個東西完全是種技巧,不管任何東西,你總歸可以把它死的說成活的,活的說成死的,由
你說。佛法也是這個樣,如果你不照著師承,認真照著次第去說的話,你就可以,你愛怎
麼說,他就怎麼弄,那就亂了,這麼一來的話,佛就流眼淚了。所以這一點,我這個地方
特別給大家簡單地說明一下,這個概念一定要非常清楚。所以說「行籌」、「相似說」這
兩件事情非常害、非常害!假定說我們自己真正覺得,內心當中是為佛法,希望弘揚佛法
也好,希望修持的話,這地方重要啊!重要啊!那麼學─要找這樣的善知識,教─使
得自己要做到這樣的程度。那麼目前的情況是如何呢?說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38
10'34"
由時運故,具全德者實屬難得,
但是呢因為這個時代不同,法運關係,真正具足上面這樣的十全十美的這個條件的
人,很難、很難。
10'56"
若未獲得如是師時,將如何耶?
怎麼你得不到這樣的完整的老師,那你怎麼辦呢?下面我們看,說先引經上面。
11'09"
《妙臂請問經》云:「如其僅有一輪車,具馬於道亦不行,如是若無修行伴,有情
不能獲成就。
說假定你那個車子只有一個輪子─馬車一定要兩個輪子,或者四個輪子─那麼在
這種情況之下,就是有了馬路,又有了馬,對不起,你這個車子只有一個輪,沒有用;換
句話說,就是你自己。要怎麼辦呢?一定要有修行的助伴。這個助伴有兩種:上面的、同
行的,所以我們稱為善知識。有一種呢上面的善知識─依止的尊重善知識;還有一種同
行的,同行善知識;乃至於還有外護善知識。所以真正修行而沒有善知識的話,普通一般
人啊,不可能獲得成就,絕不可能,而且。
239 舊版.第十五卷 B
12'16"
若有具慧形貌正,潔淨姓尊趣注法,大辯勇悍根調伏,和言能施有悲愍,堪忍餓渴
及苦惱,不供婆羅門餘天,精悍工巧知報恩,敬信三寶是良伴。
這個裡邊說的我不一個、一個解釋,實際上這個裡邊的這個條件,你一一配的話就可
以曉得,上面這個十樣,上面這個十個條件。這個那些人就是真正修行佛法、敬信三寶,
那個是我們的最好的修行的善知識,或者是自己的尊長,或者是自己的同輩,自己的同
輩。
13'12"
諸能完具如是德,於諍世中極稀故,半德四分或八分,應依如是咒師伴。」
但是像上面這樣完全、完美德行的這種成就者,在末世的時候很少、很少。末世的現
象是什麼?末世的現象啊,大家不是忙著去解脫。正法的時候,聽懂了道理,馬上把那個
道理自己觀察、反省,如法修行求解脫,進一步求了解脫就去幫助別人。求解脫,單單求
解脫是小乘、二乘,然後呢進一步幫助別人的時候是大乘。所以那個時候一點諍論都沒有
的,各人的根性不一樣,用不同的根性去學、去行,人家差的人,等到你學好了就幫助別
人,所以上下和睦極了。到這末法的時候呢,懂得了一點道理了以後,不去修行,然後覺
得:欸,我的是這個樣,你怎麼那樣的話,大家互起諍論。然後他比我好的固然不服氣,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40
他比我壞的固然是覺得瞧不起,他比我好的也不服氣!所以這個是諍世。在這種情況之
下,這一種具足圓滿條件的善知識比較少了,不是沒有,很少,很少了!那麼那個時候怎
麼辦呢?半德,只要這個裡邊一半,乃至於四分之一,或者甚至於八分之一,應該依這一
種咒師伴。這個咒師就是學密教的,因為這一部經是密教的經典,密教的經典,實際上它
是印證─不管是修學三乘佛法當中哪一個都要,這樣。下面的解釋
15'21"
此中所說圓滿伴相,八分之一為下邊際。
上面這個引那個經上面告訴我們,這裡有幾個理由。第一個就是說明,用個比喻,
就是修行一定要有依止;第二部分說依止的條件是這樣;最後就說,萬一在末法的時候,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辦?說:至少要有八分之一。這個八分之一怎麼個算法?這個就很難算
了,一共十樣東西,你這個八分之一怎麼說呢?這個要了解,這個十樣東西當中有它必
然的次第在,必然的次第在。就像我們造房子,這個八層樓,就是說,你反正造好了,你
可以隨便挑一層,形相上面講的時候隨便挑一層,實際上不管挑哪一層,這個基礎一定在
裡頭的。你挑八層樓的,下面那幾層都有,這個很明白。你挑這個第八最高一層,雖然你
住是住在上頭,請問:那個第八層建立在什麼上頭?建立在第七、第六、第五、第四、第
241 舊版.第十五卷 B
三、第二、第一、基礎。所以你不能說我挑了個八層樓,下面不要的,有這樣的事情嗎?
絕對沒有!這個次第必定要懂得。
16'45"
那麼這個次第當中,哪一個是根本啊?戒、尸羅,所有的佛法都是這樣的,這個也為
什麼我們剛開始就說尸羅。正因為如此,所以我處處地方告訴大家,講到戒總是提一下,
因為很容易誤解,大家很容易誤解。說到那個戒總是:好,趕快剃一個頭,五戒;然後
十戒;我求個菩薩戒,把那個衣服穿起來,我是受了戒的人!這個是結個緣,它有殊勝好
處,我們讚歎不止。佛法真的美,千萬不要輕視它,不要因為我剛才說的這個話,大家就
輕視它,那完全錯了。我們絕對地尊重,但是了解它真實的內涵,才是我們要學的。這是
甘蔗皮,你沒有這個皮絕對沒有裡邊的,可是你千萬不要把皮吞下去了,甘蔗吐掉了,我
們就是這個毛病現在,這一點是特別注意!特別注意!後面講到戒的時候,詳細的內容再
來說它。
17'54"
那麼這個地方再簡單說一下,就是調伏,就是至少他能調伏自己。遇見事情的時候,
平常我們講道理可以,遇見事情的時候,大家就煩惱生起來了。請問:你現在修學佛法要
調伏煩惱,這個老師自己都煩惱,他怎麼告訴你?反過來說,你自己遇見一點點事情你
就煩惱得要命,你怎麼教別人?是,我可以現在這個地方弄了很多錢,弄了很高的地位,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42
你聽我招呼,我給你錢,不聽我招呼我不給你錢,他只好服服貼貼地聽你,這個是出家法
嗎?不是,這我們要了解,這要了解。所以你事業弄得很輝煌,喔,人家看見那個事業很
輝煌,這個在播種佛法的種子方面,我們是非常讚歎,但是對佛法的真正的深廣的內容來
說的話,我們要辨別得非常清楚。所以對別人我們絕不妄加是非,凡是他真正好的地方,
我們還是去讚歎;可是對自己的要求的話,必定要從這個基礎上面步步提升,不要自己騙
了自己,不要自己糟蹋自己。所以說這個「八分之一」。
19'11"
那麼他為什麼不說十分之一,而說一個八分之一呢?這又妙了,對不起單單一個戒
還不夠,換句話說你有了戒,還要這麼有一點點。實際上這個裡邊你們要了解,並不是
說,等到你戒十全十美做到了,加上其他的,還有這麼一點點喔。就是說,做任何一件事
情,一定是互為增上的,你有了戒,慢慢地有多少,可以說你這個戒啊,把握住根本,把
握住根本。譬如說我們說,要百分之百圓滿,那麼八分之一的下邊際,如果我們用算術來
算的話,就是百分之十二點五。那麼那個時候,你就有百分之四嘛是戒,然後百分之三是
多聞,百分之幾嘛是其他的,在這個上頭算起來,能夠達到這樣。不過這個算術還是死死
的,如果我們認真地學下去,到那時自然會了解。你真正只要跟他相應了,你就很清楚、
很明白,喔,他所說的八分之一是什麼。你真的能夠調伏自己煩惱的時候,那個時候你才
243 舊版.第十五卷 B
懂得,要調伏煩惱需要具足很多條件,你等到把這個條件自己體驗到了,那個時候你去幫
助別人,那可以了。所以這個時候的老師是這個。
20'34"
那麼目前呢,對我們修學佛法的人這倒是一個難、比較難的事情,也千真萬確的事
實。你自己沒有一點經驗,還不容易認得,還不容易認得,等到你自己有了經驗,你說你
又何必找老師?關於這些問題,我們下面會詳細說明,這地方我簡單地說一下。假定說我
們啊,純粹是從修持下手的話,剛才這個困擾是會,不大容易突破。假定說你多聞,能夠
從聞上面來輔助的話,那這個困難就沒有。為什麼?你聽聞了以後雖然你沒做到,假定你
聽聞得到訣竅,什麼叫聽聞得到訣竅?你聞而能得聞慧的話,行了,你聞而不得聞慧那個
沒有用,那個沒有用!所以他講的佛法的真實的內涵,說:是,佛法是這樣,它目的是破
……,戒、定、慧指出行相。當他講的時候,你心裡感覺:「哦、哦、哦、哦!我現在了
解了,原來這個貪的行相這樣,他用什麼方式去對治它。」你那個認得了,認得了多多少
少你有點很輕微的體驗,你有了這個體驗,然後去鑑別就可以看得出來。如果說你沒有這
個體驗的話,你沒辦法鑑別。
21'58"
我現在說一個世俗很簡單的,大家一下就了解了。譬如說我們寫字、寫字,就是一個
完全不懂得字的人,你看不出這個字的好壞。假定說一個人跑得來寫德文,寫俄文,你根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44
本不曉得俄文是什麼樣子,他寫得好壞你怎麼曉得他?你一點辦法都沒有。他寫中文,你
不認得字的人,他也不曉得這是什麼,畫的是什麼東西。如果是你學過,不要說你啊是個
書法大家,不要說你是個大學生,就是你是個小學生,你學過了,然後你跑得去看,你就
曉得他這個字美,他那個字比較不好。你自己寫不出來,對不對?因為你多多少少了解一
點,經驗一點,這樣。所以說假定你不從多聞入手的話,你對這個佛法完整的內容沒有概
念,只有你碰到的那一部分,你有一點籠統的概念,那個時候,你就沒辦法去判別。所以
走另外一條路,假定你能夠從聽聞下手的話,那個時候你多多少少有一點經驗的話,你就
能夠判別得出來,所以這個困難並不存在。問題是說你走的時候走對沒有,走錯了一定存
在。
23'23"
就像我們現在太多人,哎呀,大經大論聽了一大堆,乃至於自己去講,講是講,聽是
聽,等到自己修行的時候用不上。修行了怎麼辦啊?好了,好了,現在我們講完了,跑到
這個地方去拜佛了,現在我們好了、好了,跑到這地方去是念佛了,剛才這個沒有用了!
嗯,那剛才講那個東西幹什麼用的啊?關鍵就在這裡。然後大家說:「哎呀,這個高明、
高明啊!」的確高明!那麼你怎麼爬上去呢?假定說中間沒有一個方式的話,這個高明有什
麼用呢?這個是很多地方都是關鍵的問題喲!反過來,你說那個沒有用甩掉它可以嗎?又
245 舊版.第十五卷 B
不可以,一直這樣的,都是空言戲論!所以在這個地方順便說一下,必定要曉得,這個八
分之一的這個行相為何。這地方只是把那個原則提出來,然後呢,從我們這個地方開始向
下,處處地方就自然說出來了。說出來了以後你們務必要真正地注意、深入,那個時候了
解它的特質是什麼,差不多就有一點可能了。
24'41"
鐸巴所集《博朵瓦語錄》中,述大依怙說尊重相,亦復同此。
那個鐸巴所集的博朵瓦的語錄當中,他這個語錄當中啊,就是換句話說他老師講的。
這個老師講的,實際上都是老師的老師,說:阿底峽尊者傳給敦巴尊者,敦巴尊者傳給博
朵瓦,博朵瓦就集在那個語錄當中。這個語錄不是他自己寫的,他講的,他的學的,跟他
學的人鐸巴,所以他這個話都是引述他自己的尊長。「大依怙」就是阿底峽尊者,阿底峽
尊者也特別講那個善知識的行相,跟上面是一樣的。
25'36"
故於所說完具圓滿諸德相中,隨其所應配其難易,具八分者,為下邊際。
這個最後那句話,就是說明了,現在這個大師這個師承來源。不要小看這句話,你隨
便看無關緊要,真正修行那個師承來源非常重要!非常重要!所以這個敦巴三子傳下來的
那幾個人,最後如何一一傳到宗喀巴大師身上的,如果我們真正地要學這個傳承的話,老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46
師都會告訴你的,這樣。
26'26"
我們現在了解了,喔說教的人要這樣,那我們要去求他了,對不起,先不要去求,先
看看自己怎麼樣,學的人要什麼樣?而這個裡邊在沒有講之前,先要特別強調一點,先要
自己學的人啊,有了這個條件,那個時候才可以找,真正善知識才找得到,找到了才可以
依止。要不然的話,你根本找也找不到,就算你幸運地碰到的話,你不但啊沒有好處只有
害處,這個我們要了解的。
27'07"
就像啊玩一把寶刀一樣,拿到一個武藝高強的人手上的話,如虎添翼;如果不幸被
一個小孩子拿到的話,那就要命了!那要命了!他沒有人在他身邊,他只是傷了自己,誰
在他身邊誰就倒楣。這個所以我們真正學的時候,這個地方重要的是學者自己,學者自
己。我剛才這個話,倒不一定是好像說笑話,也可以說,很輕鬆的這種狀態當中,我們可
以體會得到。像我們啊到處地方都是這樣,常常說:「哎呀,這個很多人覺得,開始的時
候啊,對這個佛法無比地敬仰,等到你出了家以後跑得去啊,常常失望!」為什麼?就是
那把寶刀啊,在一個小孩子手上,誰碰到他誰就倒楣。我們到那個時候,懂得一點法,然
後說你這個不對,說他這個不對,說他那個不對,說他那個不對。平常你世俗的標準本來
很低,大家馬馬虎虎算了,現在你這麼高的標準跑得來要求別人的話,人人受不了,就這
247 舊版.第十五卷 B
樣,實際上真正傷害的還是自己。那麼現在我們看看,我們學的人應該怎麼辦呢?所以
28'30"
第二能依學者。
這個科,是說能依學者的相。換句話說,學的人要具足什麼樣的條件,那有一個論。
28'43"
《四百論》曰:「說正住具慧,希求為聞器。不變說者德,亦不轉聽者。」
這個下面會解釋的,下面會解釋的。實際上這個裡邊啊,說真正具足條件的修學的
人,應該具有三個條件,叫做「正住」、「具慧」、「希求」。他有了這個條件啊,才能
夠產生下面這樣的功德。
29'11"
《釋論》解云:
解釋那個《四百論》的,說:
29'16"
「說具三法堪為聞器。
具上面這個三樣條件的人哪,那個則「堪為聞器」。
2017/04/10 校正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1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十六卷.A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十六卷 A面
日常法師
--------------------------------------------------------------------------------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十六卷.A面
堪為聞器。
這00'11"
個才是真正可以修學佛法,作為一個修學佛法的一個弟子。
p. 28 (3)
00'18"
若具其三,則於法師所有眾德,見為功德不見過失。猶非止此,即於聽眾所有功
德,亦即於彼補特伽羅,見為功德非見過失。
你有了這個三樣東西以後,那麼對這個法師所有的種種的功德,你看見它,對!它
是功德。下面這句話很有意思哦,「不見過失」,你不看見他的過失。反過來說,假定你
沒有具足這個條件的話,法師的功德你看不見,你看見他的卻是過失。我們或者會懷疑:
會嗎?嘿!就是這個樣,就是這個樣。也許我們現在已經看過《密勒日巴尊者傳》,也許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52
沒有看,至少上一次我們講過中國祖師的公案,中國祖師們的公案─三位同參跑得去參
一位善知識,不遠千里跑到那地方去,結果他一看,門一關!把他關在門外,晚上了。
到了第二天一盆冷水,一潑!那我們心裡想想:「什麼!這個大善知識,這樣殘酷的人
哪!」啊,那你呀,不跟他打架,至少你到處去宣揚說:「啊,原來這個善知識,就這副
德相!」處處地方去破壞他。嘿,不是,真善知識,真善知識!
01'45"
平常我們最好跑得來:「哎呀,某人哪,你辛苦啦,好啊!你難得出家!哎呀,現在
地方處處現成的讓你─嗨,我們這個地方,有種種條件,很優厚啊,你只要來,這個地
方鬆得很欸!你要出去嘛就出去,要玩嘛就玩,要來聽課就聽課,不願意嘛,你打打瞌睡
也沒有關係。」「好、好、好!這個地方好,真慈悲!」然後我跑到那地方,要求這麼嚴
格,動不動就呵斥你,這個不對、那個不對,「啊,這些人,怎麼一回事情啊!」我想我
們很容易體會得到這一點,對不對?不是說一定說,哦,這樣的處處地方縱容你一定壞,
而反過來說,呵斥你一定好,不是,這不是!我們一定要了解:他為什麼而縱容你?為什
麼呵斥你?如果你了解這個內容,你正確了解的話,縱容你也對、呵斥你也對;你不了解
的時候,縱容你也錯、呵斥你也錯,這個才是我們要了解的。那你憑什麼能夠了解他呢?
你至少要自己具足,辨別他所以縱容你為什麼,辨別所以呵斥你是為什麼。你能夠辨得清
253 舊版.第十六卷 A
楚了,對!所以他下面說,你一定要具足這個條件,那個時候,你能夠辨別得清楚是非,
太重要了!
03'08"
我們必須要了解,我們無始以來都是在情染當中,我們總算宿生有善根,願意放棄掉
世俗的享受,跑到佛門當中來,內心當中至少應該認識,我到這裡求的是什麼。想想看,
對不對?假定說拋棄了世俗的這種東西,居然跑到這個地方來,還要求得吃得好、穿得
暖,你來幹什麼啊?所以我一直感激我當年的老師,我老師平常不會這麼大聲地吼,有時
候也會呀!可是他經常提起的,會說一句話:「某人啊!你這樣來,對得起你自己嗎?你
來的目的,就是這樣嗎?」就這麼兩句話,常常跟我說,我到現在這兩句話,一直受用不
盡,所以我這個地方特別地說一下。真正善知識的功德、過失,看不見啊!看不見啊!反
過來,他今天這個地方需要你了,然後呢,用甜言蜜語說完了以後,然後你留在這裡─
哦,他倒不一定好欸!當然,他也有所謂「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的悲心,有的呀!
所以這個地方我特別說明一下,你一定要了解他的真正的動機、行相何處?
04'38"
那麼,在這一點上面,所以特別值得一看的─《密勒日巴尊者傳》。尤其是前面那
一段,唉,這個老師的作風啊,也可以說我們現在這個世間上面,你絕不可能找到這麼一
個殘忍的人,居然在佛門當中,實際上他是一個最了不起的大善知識。這裡呀,我們也不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54
必說羨慕他有這麼高的成就,他有這麼多的善知識,我們自己想想看,如果這件事情碰到
我身上受得了嗎?你去好好地看看這個故事,受得了嗎?這個是他的根本原因,所以啊,
這個地方特別說明要具足條件。如果不具足怎麼辦呢?
05'31"
若不完具如是器相,說法知識雖極徧淨,然由聞者過增上故,執為有過,於說者
過,反執為德。」
假定是你不具足這個條件的話─很重要呀!所以這裡特別強調,我們修學佛法的人
應該有的條件。下面究實說來,所以我們真正要學的,就是學看看我條件夠不夠,不夠,
趕快努力;夠了,可以去找了。假定你是不完具的話,說法的知識,雖然「極遍」的淨
─極是絕對地對,遍是普遍地圓滿─乃至於像佛一樣,這真正圓滿的,極遍地圓滿,
像佛一樣乃至於,結果「由聞者過增上故,執為有過」。因為聽聞的人,學的人自己本身
有過失,這個過失的力量強盛的關係,他老師的真正德行看不見,還覺得這個老師的錯
誤。請問你看見一個錯誤的老師,你願意依靠他嗎?第一個,不願意,就是你逼不得已而
靠在這地方,你看見他都是過失,你肯聽從他的話嗎?
06'52"
所以我以前常常聽見這種話,聽見怎麼講?「啊,這個師徒之間萬一有了問題或者
255 舊版.第十六卷 A
其他的,你就不理他,不理他,你看他怎麼樣?他就是莫奈何你呀!」就是這種味道。這
算是好的喲,還沒有翻臉,還就是這個樣。那你說請問你怎麼跟他學啊?他怎麼教你?不
吵還算是很好的啦!師徒之間這樣的話,不鬥爭怎麼辦?師徒之間尚且如此,你跑到這裡
去,能教別人嗎?所以古來的人說:「求忠臣於孝子之門」,有大道理,如果自己家裡面
都弄不好,居然說能夠治國、平天下,無有是處。他可以用「術」,但是術是一種手段,
真正要想把那個東西弄得真正好的,不靠這個。世間尚且如此,何況佛門。所以說他老師
的功德看不見,由於自己的過失,「執為有過」。
08'10"
反過來,妙啦,他這個老師明明有過,他就反執為德。嘿,有過的地方,他覺得這個
好啊!為什麼?欸,這個老師很寬啊,他愛怎麼辦就怎麼辦哪,就是這個道理,很清楚、
很明白。所以有很多地方,哦,這個人很慈悲,這是個慈悲王,反正你要錢,他就給你
錢,你要玩,他就讓你玩,然後你回去的時候,他總歸給你吃。啊!痛心,真是叫人痛心
啊!佛法裡面是這個樣,所以在這點我們特別地注意。
08'46"
是故縱得完具一切德相知識,然於其師亦難了知。若知彼已能親近者,必須自具是
諸德相。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56
所以曉得,縱然有很好的善知識─他圓滿具足所有善知識應具的條件的那個,但是
你不一定了解,「然於其師亦難了知」,為什麼?你不具足真正觀察的能力。「若知彼已
能親近者」,假定你要想了解他,必定要具足一些條件;了解了能親近的,更需要這個條
件,所以必定自己需要這個德相。那麼這個德相是什麼?下面休息幾分鐘,我們再來說。
09'46"
那麼上面呢說明了這個一個大綱、一個原則,所以在這個原則之下,說修學佛法的
人,真正能夠修學佛法的人,他必定具足這個條件才可以,才可以找到善知識,而善知識
尤其是修學佛法必不可少的。所以凡是這種都是關鍵問題所在,現在我們所以不得成就
的,就是這個地方,現在我們聽過這個裡邊的,實際上我相信極大部分的人,不要說不
懂,乃至於聽都從來沒聽說過,「啊!原來修學佛法,還要這樣的呀!」請問這個不懂你
怎麼修學佛法?這樣,就是這麼簡單法。就像我們世間很簡單的一樣東西,你說我要想去
學一個工程師,而工程師哪裡去學?學些什麼?一竅不通!雖然有這個心,不行。那麼佛
法也是如此,實際上要求的條件更深,原則是通的。哪三個條件呢?現在分別來說一下。
第一個正住,請看文。
11'06"
其中正住者,謂不墮黨類,
257 舊版.第十六卷 A
說「正住」是什麼?就是從反面來顯,「不墮」,墮就是陷在這個裡邊,自己執著在
這個裡邊。「黨」,就是自己的,有自己的執著,那麼這個執著不是一般的,就是宗派之
諍。宗派之諍,所謂黨同伐異,跟他相同的,大家好,不相同的,排斥。這個目前,我想
我們都可以感受得到,都可以感受得到的。大乘、小乘固然是諍,小乘當中一裂裂為十八
部,實際上加起根本的,二十部。大乘又是性相、顯密,又是什麼教下,然後宗下,又是
念佛的異方便。教下又開為三家,每一個地方都是,宗下又是五家、七宗。啊!那簡直是
支離破碎。但是,你真正把握住了解了以後,卻不是支離破碎,變成什麼?非常燦爛,非
常燦爛,就這樣,這個問題就在這裡上。
12'23"
就像那個樹一樣,假定你是長得非常好的根、枝,然後大的主枝、分枝,然後分到
細枝、葉、花、果,琳琅滿目,美不勝收。萬一你把握不住原則的話,一大堆堆在這個地
方的話,啊!你簡直不曉得怎麼辦是好。所以問題不怕你有這麼多的差別,而怕你不善運
用。那麼現在我們這個狀態不了解,所以執著自己的就對,排斥別人的。
13'04"
若墮黨執,由彼蔽覆不見功德,故不能得善說妙義。
假定說對於這個分宗分派當中,你「墮」,就是你在這個上面執著,對於這個上面你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58
執著的話,於是因為你執著的這個喜好,被這個東西遮蓋住了。譬如說,我們現在常見的
這種狀態,就是念佛,除了這一個佛號以外,其他什麼都不要了,不管你有多好的東西,
他就是不行!參禪的,他又說教外別傳,所有的經又不要,就是這個。這樣不管你什麼,
他不可能見到功德,他只覺得這個是一個錯誤。佛法裡邊變成這種狀態,你還談什麼弘佛
法呀!弘固然談不到,最開始的修也談不到。所以弄到後來,我是覺得最圓滿的方法,就
是念佛吧,是,萬修萬人去,可是不幸的是,你這種都不要,都不要了。真正說起來,乃
至於念佛的真正的訣竅他都沒學到,請問在這種狀態你怎麼念得好?就是這個。所以他真
正的這個功德見不到,由於這種執著,心裡面見不到,就不能得到真正的妙義。這個妙義
才是好的,是善的,因為你得不到這個妙義,你只看見他壞的那一面。
14'39"
不過這個地方,他說的黨類是指就是分宗分派的,現在目前我們很可能還有另外一
類,雖然不在佛法的宗派之中,可是卻確實有這種現象。譬如說,我們來念書,跑得去幹
什麼?啊,「混」它一張文憑,「混」幾年!我為什麼要提這個字,那是因為我的善知識
當年呵斥了我,我現在心裡印象很深。世間大家平常,常常說,只是說他倒不一定真的
混,客氣,「哎呀,我還不是在這裡混混啊!」就這樣。欸,人這個東西就很容易,好的
不容易學,壞的很容易學。儘管我那個時候很少出門,可是出門幾趟有的時候聽見了,
259 舊版.第十六卷 A
欸,覺得這個謙虛倒是不錯,那我也這麼說:「唉!我還不是混混。」仁法師就跟我說:
「欸,你怎麼可以講這個話!」我自己還覺得這個滿謙虛,絕不可以!後來我了解了,你
哪怕用一個字,那個字用在你的心裡當中,就是一個惡劣的種子。
15'45"
所以古人他非常莊重,不要說出家,乃至於在家,他們古來的人,說孔老夫子說:
「肉不正不食。」乃至於各式各樣的,吃的東西你把它切得這個歪歪的,他就不吃它。然
後古人寫字的時候,磨墨他一定磨得很正的,這樣。所以我們那時候小的時候不曉得,有
時候歪掉了以後,回去的時候,父親一定要呵斥;寫字的時候,拿得端端正正。今天早晨
有一個同修還來裡頭,我告訴他拿著書,我們剛開始翻書,第一件事情,那個書本翻開來
了以後,我們平常隨便把這個書本一翻,我現在做一個樣子給你們看看。假如這本書這樣
的話,你很可能翻開來,隨便這地方一翻,然後一摺,那裡也摺、那裡也摺。
16'35"
我父親那時候教我就不是,新書拿到了以後,他第一件事情,一定在那個書縫那個地
方,非常有規矩的。譬如這一本書,拿到一般人手上的話,他就會隨便在這個地方一來,
然後這個地方摺一條印子,你們看見那個書面上面,這一條印子就歪成這個樣子。不,小
的時候,我父親一定是這樣,在這個地方先輕輕地劃一條印子,或者拿一根尺按在這地
方,然後這地方疊一下,然後那地方疊一下。看一下對不對,疊對了,把那本書攤在那個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60
桌上面哪,認真地這麼來一下,前面做一下,後面再做一下。我一直到現在養成功這好習
慣,你不妨到我書架上面去看看,如果這本書是屬於我的話,我第一件事情打開來一定做
這個。
17'27"
後來才曉得,是,修學佛法以後往往大家說:「欸,修學佛法在你的心啊!」大家
不懂得佛法,佛法的「心」是什麼?難道是像我們世俗的肉團心嗎?難道是我們世俗的,
講那個哲學當中心物二元的心嗎?佛法它講心的話,沒有一個例外的,講到識,識怎麼起
來的?「三事和合觸」,跟那個境不能分開的,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所以我們不懂得佛
法,所以往往說這種很可笑的話。但他有他的道理喲,因為我們不了解,所以自己也就開
口開得太早,沒有聽清楚之前就什麼?也可以說亂,亂幹什麼?亂蓋,亂蓋一通,就這個
毛病。那麼所以在這種狀態當中,他自然而然每一個地方就會很重視、很規矩。
18'34"
現在我們這地方主要地說,慢慢、慢慢地連他這個黨執都把握不住了。於是在這個
地方就產生剛才這種現象,就是「混」,所以仁法師就告訴我這個話。結果呢你慢慢、慢
慢地,混的人固然在混,不混的人弄到後來也混了。這個千真萬確的!你要想向上面去
學,千辛萬苦,可是你要向下流的話,容易極了!我想大家都有這個經驗吧?你在這裡很
好地用功,然後呢有幾個人旁邊,在那裡,你開始的時候覺得他們這麼不用功,弄弄、弄
261 舊版.第十六卷 A
弄到後來的話,你也覺得:好了,算了!算了!跟他們一起。再加上別人說:「哎喲,某
人啊,這個人好了不起哦,他要考第一名呀!他要幹什麼呀!」他的心裡想:「唉,好
了,好了,好了!大家一起混混正好,來得舒服。」所以,這一點就是說他們古來的人雖
然盪,他盪來盪去,還盪在裡頭。我們現在盪來盪去盪到外頭來了,這個是好可怕、好可
怕!
19'47"
所以跑到這個裡邊去,既然你的目的,只是為混一張文憑的話,要苦苦地在那地方念
它幾年,又讓你這個不可以,那個不可以,又叫你做這件事情。想想:「哎呀,我在我那
個小廟上面真方便耶,有吃、有穿樣樣現成,跑到這地方來受盡了苦!」如果這張文憑的
價值比較高一點,還把它苦幾年,反正我摸摸魚,摸過去就算了。如果這一張文憑的價值
不高的話,那就完了!所以我特別說,這個雖然是個笑話,就是換句話說,說明你內心當
中應該有什麼─先擺平,說不要把我以前那種概念用到這裡來,把它放平,千萬不要受
這個概念的影響,你一受這個概念的影響,你就完了!
20'35"
如《中觀心論》云:「由墮黨惱心,終不證寂靜。」
因為你墮在這個裡邊,這個「黨」,是那種煩惱,就是執著嘛!黨就是個執著嘛!現
在執著法尚且不可以,你現在執著非法就可以了嗎?執著了法尚且不能證寂靜,請問你執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62
著非法,不墮落,哪裡去?說:
21'06"
墮黨類者,謂貪著自宗,瞋他法派。
這個是這個地方的正解、正解。就是說因為他墮黨類,所以他對自己的自宗,啊!覺
得好得不得了。現在我們都是這樣的,這個我想我們很明白,每一個宗派他都總覺得他的
好,對別人哪就排斥、排斥。那麼為了使我們內心當中更相應起見,我們要把這個原則,
運用在我們現在的身心上頭,這一點很重要,很重要!所以,的的確確把我們原來的不相
應的心理,要想辦法去淨化它。
21'46"
除了這個以外,乃至於譬如說我們現在說,各人由各人不同的地方來,說我這個地方
這個規矩是這樣的,他那個地方他那個,這樣的話,你覺得他的不對,我覺得那個不對,
這種心理都應該漸漸拿掉。所以儘管我來了以後,我也滿重視這個東西,可是本來這裡常
住的老規矩,原則上面,次要的,我都一律照著規矩來。說下面這個地方要供一杯水,
好,供一杯水;這個地方要這樣做,好,那樣這樣去做;要上供,好,上個供;那裡還要
上,好!那有什麼關係嘛!你把握住根本,自然而然慢慢慢慢地一樣地來。有的人唱唸的
時候要用這個調,好、可以,那個調,好、可以,你只要不流。我們先把握住根本,這種
263 舊版.第十六卷 A
主要的概念就從這個地方來的。注意著!所以下面說:
22'40"
應觀自心,捨如是執。
現在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進一步怎麼辦哪?欸,用它,馬上看看自己的心裡面─
一看,很清楚,然後呢那個地方把它捨掉它。捨掉了另外一面,那個法就種到你心上了,
那個時候我們就有希望了,那個才是對的。所以:
23'03"
《菩薩別解脫經》云:「應捨自欲,敬重安住,親教軌範,所有論宗。」
那麼現在這個正住,為什麼要正住啊?要去學。既然要去學的話,執著了你的,你
不行。普通一般的人執著,大家起爭論,現在你要跟著人去學,你跑到這個地方的話,一
定要照你的,那怎麼辦?那當然不行!所以,尤其是這個大乘戒,小乘還比較馬虎一點。
換句話說,進來第一步就告訴你:「捨自欲」,把你自己心裡想的這種想法,你希望的拿
掉、捨掉,要「敬」而「重」。「重」是恭敬,什麼啊?親教軌範,那個你所依止的親教
師─常常說「和尚」,所以親教師,他的軌則、他的方法,然後呢,安住在這個上頭,
這個才對,這個才對。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64
24'02"
所以我現在還記得,好有意思,那麼大概有二十多年以前,那時到一個地方去,我
自己覺得,唉呀,這個地方啊,好像這個,總是有意見,這個不對、那個不對,應該怎麼
辦,應該怎麼辦。那個時候,我就遇見一個善知識,跑得來問我,他就說:「某人啊,你
這個意見倒是很不錯欸,可是你的目的,你是來教他呀,還是跟他學呀?」我想了半天,
一點都沒錯,我是跟他學,我卻要求他這個樣,這不是很顛倒嗎!這不是很顛倒嗎!所以
我們這個地方,每一個地方都是非常值得我們仔細檢點,來仔細反省的地方。而這個裡邊
真正重要的,還是什麼呢?真正重要的還是概念問題,所以習慣改倒是容易,概念的認識
就比較難。我想這裡最近這裡剛開始,儘管是亂哄哄的現象,可是我看得見在座的大部分
同修,在這上面做得非常好。一旦有了這個概念認識了,很快容易轉得過來,這就是好現
象,我順便一提。好,有了夠不夠?看下面。
25'22"
若念唯此即完足耶?
說假定是這樣,欸,有了,夠嗎?不行!為什麼?繼續下去,看。
25'33"
雖能正住,若無簡擇善說正道,惡說似道,二事慧力,猶非其器。
假定你沒有力量,沒有力量簡擇,就是分別觀察,然後呢,來辨別他對、不對,這個
265 舊版.第十六卷 A
力量。對的叫「正道」,這個是善說。另外惡的,他不一定說開起口來跟你吵架罵你,不
是的,叫相似法,叫「似道」─欸,說得好像,但是壞了。譬如說我們這樣,平常現在
太多人歡喜講:「啊!這個《金剛經》是最上乘。」的的確確是最上乘,它告訴你破相,
不要執著。所以我們說:「唉,你不要執著嘛!你這麼執著幹什麼?」「對啊!不要執
著嘛,所以早晨你何必說一定要上早殿的時候,說那個分秒無差。反正我三點鐘睡不著,
三點鐘也可以,想睡的時候,八點鐘也不妨,你不要執著嘛!」你說這個話,有沒有道理
啊?欸,它聽起來很有道理呀!
26'52"
所以我曾經遇見過,幾年以前,他有一個同修,很想出家,後來還俗了。他因為想出
家,所以跑到一個出家人的團體當中,住了一些時候,哎呀!生了不曉得多多少少煩惱。
後來他臨走的時候,怎麼說啊?他說:「這個東西,它這個佛法真好,它完全講圓融自
在。所以我結果跑到這地方,既不圓融,又不自在,又要那樣,又要這樣,又要這樣的。
唉,實在是你們講的什麼佛法!」跑掉了。我實在是當時就有一點啼笑皆非之感,啼笑皆
非之感。佛法裡面教我們不要分別是什麼?很簡單,今天最嚴格的要求之下,你了不動
心,了不動心。所以真正這種真正大成就者的話,你給他讚歎,他也不動;你給他毀謗,
他也不動;你給他最好的供養,他也不會為你而動;你把他把所有的供養拿走了,乃至於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66
殺了他,把他身體炸掉了送到它阿鼻地獄當中,他還安住這地方,如如不動,這個叫不分
別呀!這個才對呀!現在我們這個地方隨順著習慣,最好的環境,你愛怎麼辦,就怎麼
辦,這個叫不分別的話,你說這個什麼?似說!「似道惡說」。
28'33"
所以為什麼他前面告訴我們,佛法的有沒有,要靠有沒有師承正解這個內容。我們現
在都隨智聰辯,翻了幾部經,覺得懂了沒有錯,正好這個配自己的胃口,完了!所以你一
定要辨別得清楚,一定要辨別得清楚!你沒有這個能力的話,不行、不行!所以真正修學
佛法,一定是什麼─戒,來制伏你的習氣,制伏你的煩惱。粗猛的制伏了以後,然後學
定。然後你深細地觀察世間一切的法相,找到最後,原來不見一切法的自性。平常你這個
執著都是錯誤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你能夠安住在這個本來空性上面,不動它。
2018/03/1 校正2
日常法師
--------------------------------------------------------------------------------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十六卷.A面
堪為聞器。
這00'11"
個才是真正可以修學佛法,作為一個修學佛法的一個弟子。
p. 28 (3)
00'18"
若具其三,則於法師所有眾德,見為功德不見過失。猶非止此,即於聽眾所有功
德,亦即於彼補特伽羅,見為功德非見過失。
你有了這個三樣東西以後,那麼對這個法師所有的種種的功德,你看見它,對!它
是功德。下面這句話很有意思哦,「不見過失」,你不看見他的過失。反過來說,假定你
沒有具足這個條件的話,法師的功德你看不見,你看見他的卻是過失。我們或者會懷疑:
會嗎?嘿!就是這個樣,就是這個樣。也許我們現在已經看過《密勒日巴尊者傳》,也許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52
沒有看,至少上一次我們講過中國祖師的公案,中國祖師們的公案─三位同參跑得去參
一位善知識,不遠千里跑到那地方去,結果他一看,門一關!把他關在門外,晚上了。
到了第二天一盆冷水,一潑!那我們心裡想想:「什麼!這個大善知識,這樣殘酷的人
哪!」啊,那你呀,不跟他打架,至少你到處去宣揚說:「啊,原來這個善知識,就這副
德相!」處處地方去破壞他。嘿,不是,真善知識,真善知識!
01'45"
平常我們最好跑得來:「哎呀,某人哪,你辛苦啦,好啊!你難得出家!哎呀,現在
地方處處現成的讓你─嗨,我們這個地方,有種種條件,很優厚啊,你只要來,這個地
方鬆得很欸!你要出去嘛就出去,要玩嘛就玩,要來聽課就聽課,不願意嘛,你打打瞌睡
也沒有關係。」「好、好、好!這個地方好,真慈悲!」然後我跑到那地方,要求這麼嚴
格,動不動就呵斥你,這個不對、那個不對,「啊,這些人,怎麼一回事情啊!」我想我
們很容易體會得到這一點,對不對?不是說一定說,哦,這樣的處處地方縱容你一定壞,
而反過來說,呵斥你一定好,不是,這不是!我們一定要了解:他為什麼而縱容你?為什
麼呵斥你?如果你了解這個內容,你正確了解的話,縱容你也對、呵斥你也對;你不了解
的時候,縱容你也錯、呵斥你也錯,這個才是我們要了解的。那你憑什麼能夠了解他呢?
你至少要自己具足,辨別他所以縱容你為什麼,辨別所以呵斥你是為什麼。你能夠辨得清
253 舊版.第十六卷 A
楚了,對!所以他下面說,你一定要具足這個條件,那個時候,你能夠辨別得清楚是非,
太重要了!
03'08"
我們必須要了解,我們無始以來都是在情染當中,我們總算宿生有善根,願意放棄掉
世俗的享受,跑到佛門當中來,內心當中至少應該認識,我到這裡求的是什麼。想想看,
對不對?假定說拋棄了世俗的這種東西,居然跑到這個地方來,還要求得吃得好、穿得
暖,你來幹什麼啊?所以我一直感激我當年的老師,我老師平常不會這麼大聲地吼,有時
候也會呀!可是他經常提起的,會說一句話:「某人啊!你這樣來,對得起你自己嗎?你
來的目的,就是這樣嗎?」就這麼兩句話,常常跟我說,我到現在這兩句話,一直受用不
盡,所以我這個地方特別地說一下。真正善知識的功德、過失,看不見啊!看不見啊!反
過來,他今天這個地方需要你了,然後呢,用甜言蜜語說完了以後,然後你留在這裡─
哦,他倒不一定好欸!當然,他也有所謂「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的悲心,有的呀!
所以這個地方我特別說明一下,你一定要了解他的真正的動機、行相何處?
04'38"
那麼,在這一點上面,所以特別值得一看的─《密勒日巴尊者傳》。尤其是前面那
一段,唉,這個老師的作風啊,也可以說我們現在這個世間上面,你絕不可能找到這麼一
個殘忍的人,居然在佛門當中,實際上他是一個最了不起的大善知識。這裡呀,我們也不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54
必說羨慕他有這麼高的成就,他有這麼多的善知識,我們自己想想看,如果這件事情碰到
我身上受得了嗎?你去好好地看看這個故事,受得了嗎?這個是他的根本原因,所以啊,
這個地方特別說明要具足條件。如果不具足怎麼辦呢?
05'31"
若不完具如是器相,說法知識雖極徧淨,然由聞者過增上故,執為有過,於說者
過,反執為德。」
假定是你不具足這個條件的話─很重要呀!所以這裡特別強調,我們修學佛法的人
應該有的條件。下面究實說來,所以我們真正要學的,就是學看看我條件夠不夠,不夠,
趕快努力;夠了,可以去找了。假定你是不完具的話,說法的知識,雖然「極遍」的淨
─極是絕對地對,遍是普遍地圓滿─乃至於像佛一樣,這真正圓滿的,極遍地圓滿,
像佛一樣乃至於,結果「由聞者過增上故,執為有過」。因為聽聞的人,學的人自己本身
有過失,這個過失的力量強盛的關係,他老師的真正德行看不見,還覺得這個老師的錯
誤。請問你看見一個錯誤的老師,你願意依靠他嗎?第一個,不願意,就是你逼不得已而
靠在這地方,你看見他都是過失,你肯聽從他的話嗎?
06'52"
所以我以前常常聽見這種話,聽見怎麼講?「啊,這個師徒之間萬一有了問題或者
255 舊版.第十六卷 A
其他的,你就不理他,不理他,你看他怎麼樣?他就是莫奈何你呀!」就是這種味道。這
算是好的喲,還沒有翻臉,還就是這個樣。那你說請問你怎麼跟他學啊?他怎麼教你?不
吵還算是很好的啦!師徒之間這樣的話,不鬥爭怎麼辦?師徒之間尚且如此,你跑到這裡
去,能教別人嗎?所以古來的人說:「求忠臣於孝子之門」,有大道理,如果自己家裡面
都弄不好,居然說能夠治國、平天下,無有是處。他可以用「術」,但是術是一種手段,
真正要想把那個東西弄得真正好的,不靠這個。世間尚且如此,何況佛門。所以說他老師
的功德看不見,由於自己的過失,「執為有過」。
08'10"
反過來,妙啦,他這個老師明明有過,他就反執為德。嘿,有過的地方,他覺得這個
好啊!為什麼?欸,這個老師很寬啊,他愛怎麼辦就怎麼辦哪,就是這個道理,很清楚、
很明白。所以有很多地方,哦,這個人很慈悲,這是個慈悲王,反正你要錢,他就給你
錢,你要玩,他就讓你玩,然後你回去的時候,他總歸給你吃。啊!痛心,真是叫人痛心
啊!佛法裡面是這個樣,所以在這點我們特別地注意。
08'46"
是故縱得完具一切德相知識,然於其師亦難了知。若知彼已能親近者,必須自具是
諸德相。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56
所以曉得,縱然有很好的善知識─他圓滿具足所有善知識應具的條件的那個,但是
你不一定了解,「然於其師亦難了知」,為什麼?你不具足真正觀察的能力。「若知彼已
能親近者」,假定你要想了解他,必定要具足一些條件;了解了能親近的,更需要這個條
件,所以必定自己需要這個德相。那麼這個德相是什麼?下面休息幾分鐘,我們再來說。
09'46"
那麼上面呢說明了這個一個大綱、一個原則,所以在這個原則之下,說修學佛法的
人,真正能夠修學佛法的人,他必定具足這個條件才可以,才可以找到善知識,而善知識
尤其是修學佛法必不可少的。所以凡是這種都是關鍵問題所在,現在我們所以不得成就
的,就是這個地方,現在我們聽過這個裡邊的,實際上我相信極大部分的人,不要說不
懂,乃至於聽都從來沒聽說過,「啊!原來修學佛法,還要這樣的呀!」請問這個不懂你
怎麼修學佛法?這樣,就是這麼簡單法。就像我們世間很簡單的一樣東西,你說我要想去
學一個工程師,而工程師哪裡去學?學些什麼?一竅不通!雖然有這個心,不行。那麼佛
法也是如此,實際上要求的條件更深,原則是通的。哪三個條件呢?現在分別來說一下。
第一個正住,請看文。
11'06"
其中正住者,謂不墮黨類,
257 舊版.第十六卷 A
說「正住」是什麼?就是從反面來顯,「不墮」,墮就是陷在這個裡邊,自己執著在
這個裡邊。「黨」,就是自己的,有自己的執著,那麼這個執著不是一般的,就是宗派之
諍。宗派之諍,所謂黨同伐異,跟他相同的,大家好,不相同的,排斥。這個目前,我想
我們都可以感受得到,都可以感受得到的。大乘、小乘固然是諍,小乘當中一裂裂為十八
部,實際上加起根本的,二十部。大乘又是性相、顯密,又是什麼教下,然後宗下,又是
念佛的異方便。教下又開為三家,每一個地方都是,宗下又是五家、七宗。啊!那簡直是
支離破碎。但是,你真正把握住了解了以後,卻不是支離破碎,變成什麼?非常燦爛,非
常燦爛,就這樣,這個問題就在這裡上。
12'23"
就像那個樹一樣,假定你是長得非常好的根、枝,然後大的主枝、分枝,然後分到
細枝、葉、花、果,琳琅滿目,美不勝收。萬一你把握不住原則的話,一大堆堆在這個地
方的話,啊!你簡直不曉得怎麼辦是好。所以問題不怕你有這麼多的差別,而怕你不善運
用。那麼現在我們這個狀態不了解,所以執著自己的就對,排斥別人的。
13'04"
若墮黨執,由彼蔽覆不見功德,故不能得善說妙義。
假定說對於這個分宗分派當中,你「墮」,就是你在這個上面執著,對於這個上面你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58
執著的話,於是因為你執著的這個喜好,被這個東西遮蓋住了。譬如說,我們現在常見的
這種狀態,就是念佛,除了這一個佛號以外,其他什麼都不要了,不管你有多好的東西,
他就是不行!參禪的,他又說教外別傳,所有的經又不要,就是這個。這樣不管你什麼,
他不可能見到功德,他只覺得這個是一個錯誤。佛法裡邊變成這種狀態,你還談什麼弘佛
法呀!弘固然談不到,最開始的修也談不到。所以弄到後來,我是覺得最圓滿的方法,就
是念佛吧,是,萬修萬人去,可是不幸的是,你這種都不要,都不要了。真正說起來,乃
至於念佛的真正的訣竅他都沒學到,請問在這種狀態你怎麼念得好?就是這個。所以他真
正的這個功德見不到,由於這種執著,心裡面見不到,就不能得到真正的妙義。這個妙義
才是好的,是善的,因為你得不到這個妙義,你只看見他壞的那一面。
14'39"
不過這個地方,他說的黨類是指就是分宗分派的,現在目前我們很可能還有另外一
類,雖然不在佛法的宗派之中,可是卻確實有這種現象。譬如說,我們來念書,跑得去幹
什麼?啊,「混」它一張文憑,「混」幾年!我為什麼要提這個字,那是因為我的善知識
當年呵斥了我,我現在心裡印象很深。世間大家平常,常常說,只是說他倒不一定真的
混,客氣,「哎呀,我還不是在這裡混混啊!」就這樣。欸,人這個東西就很容易,好的
不容易學,壞的很容易學。儘管我那個時候很少出門,可是出門幾趟有的時候聽見了,
259 舊版.第十六卷 A
欸,覺得這個謙虛倒是不錯,那我也這麼說:「唉!我還不是混混。」仁法師就跟我說:
「欸,你怎麼可以講這個話!」我自己還覺得這個滿謙虛,絕不可以!後來我了解了,你
哪怕用一個字,那個字用在你的心裡當中,就是一個惡劣的種子。
15'45"
所以古人他非常莊重,不要說出家,乃至於在家,他們古來的人,說孔老夫子說:
「肉不正不食。」乃至於各式各樣的,吃的東西你把它切得這個歪歪的,他就不吃它。然
後古人寫字的時候,磨墨他一定磨得很正的,這樣。所以我們那時候小的時候不曉得,有
時候歪掉了以後,回去的時候,父親一定要呵斥;寫字的時候,拿得端端正正。今天早晨
有一個同修還來裡頭,我告訴他拿著書,我們剛開始翻書,第一件事情,那個書本翻開來
了以後,我們平常隨便把這個書本一翻,我現在做一個樣子給你們看看。假如這本書這樣
的話,你很可能翻開來,隨便這地方一翻,然後一摺,那裡也摺、那裡也摺。
16'35"
我父親那時候教我就不是,新書拿到了以後,他第一件事情,一定在那個書縫那個地
方,非常有規矩的。譬如這一本書,拿到一般人手上的話,他就會隨便在這個地方一來,
然後這個地方摺一條印子,你們看見那個書面上面,這一條印子就歪成這個樣子。不,小
的時候,我父親一定是這樣,在這個地方先輕輕地劃一條印子,或者拿一根尺按在這地
方,然後這地方疊一下,然後那地方疊一下。看一下對不對,疊對了,把那本書攤在那個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60
桌上面哪,認真地這麼來一下,前面做一下,後面再做一下。我一直到現在養成功這好習
慣,你不妨到我書架上面去看看,如果這本書是屬於我的話,我第一件事情打開來一定做
這個。
17'27"
後來才曉得,是,修學佛法以後往往大家說:「欸,修學佛法在你的心啊!」大家
不懂得佛法,佛法的「心」是什麼?難道是像我們世俗的肉團心嗎?難道是我們世俗的,
講那個哲學當中心物二元的心嗎?佛法它講心的話,沒有一個例外的,講到識,識怎麼起
來的?「三事和合觸」,跟那個境不能分開的,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所以我們不懂得佛
法,所以往往說這種很可笑的話。但他有他的道理喲,因為我們不了解,所以自己也就開
口開得太早,沒有聽清楚之前就什麼?也可以說亂,亂幹什麼?亂蓋,亂蓋一通,就這個
毛病。那麼所以在這種狀態當中,他自然而然每一個地方就會很重視、很規矩。
18'34"
現在我們這地方主要地說,慢慢、慢慢地連他這個黨執都把握不住了。於是在這個
地方就產生剛才這種現象,就是「混」,所以仁法師就告訴我這個話。結果呢你慢慢、慢
慢地,混的人固然在混,不混的人弄到後來也混了。這個千真萬確的!你要想向上面去
學,千辛萬苦,可是你要向下流的話,容易極了!我想大家都有這個經驗吧?你在這裡很
好地用功,然後呢有幾個人旁邊,在那裡,你開始的時候覺得他們這麼不用功,弄弄、弄
261 舊版.第十六卷 A
弄到後來的話,你也覺得:好了,算了!算了!跟他們一起。再加上別人說:「哎喲,某
人啊,這個人好了不起哦,他要考第一名呀!他要幹什麼呀!」他的心裡想:「唉,好
了,好了,好了!大家一起混混正好,來得舒服。」所以,這一點就是說他們古來的人雖
然盪,他盪來盪去,還盪在裡頭。我們現在盪來盪去盪到外頭來了,這個是好可怕、好可
怕!
19'47"
所以跑到這個裡邊去,既然你的目的,只是為混一張文憑的話,要苦苦地在那地方念
它幾年,又讓你這個不可以,那個不可以,又叫你做這件事情。想想:「哎呀,我在我那
個小廟上面真方便耶,有吃、有穿樣樣現成,跑到這地方來受盡了苦!」如果這張文憑的
價值比較高一點,還把它苦幾年,反正我摸摸魚,摸過去就算了。如果這一張文憑的價值
不高的話,那就完了!所以我特別說,這個雖然是個笑話,就是換句話說,說明你內心當
中應該有什麼─先擺平,說不要把我以前那種概念用到這裡來,把它放平,千萬不要受
這個概念的影響,你一受這個概念的影響,你就完了!
20'35"
如《中觀心論》云:「由墮黨惱心,終不證寂靜。」
因為你墮在這個裡邊,這個「黨」,是那種煩惱,就是執著嘛!黨就是個執著嘛!現
在執著法尚且不可以,你現在執著非法就可以了嗎?執著了法尚且不能證寂靜,請問你執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62
著非法,不墮落,哪裡去?說:
21'06"
墮黨類者,謂貪著自宗,瞋他法派。
這個是這個地方的正解、正解。就是說因為他墮黨類,所以他對自己的自宗,啊!覺
得好得不得了。現在我們都是這樣的,這個我想我們很明白,每一個宗派他都總覺得他的
好,對別人哪就排斥、排斥。那麼為了使我們內心當中更相應起見,我們要把這個原則,
運用在我們現在的身心上頭,這一點很重要,很重要!所以,的的確確把我們原來的不相
應的心理,要想辦法去淨化它。
21'46"
除了這個以外,乃至於譬如說我們現在說,各人由各人不同的地方來,說我這個地方
這個規矩是這樣的,他那個地方他那個,這樣的話,你覺得他的不對,我覺得那個不對,
這種心理都應該漸漸拿掉。所以儘管我來了以後,我也滿重視這個東西,可是本來這裡常
住的老規矩,原則上面,次要的,我都一律照著規矩來。說下面這個地方要供一杯水,
好,供一杯水;這個地方要這樣做,好,那樣這樣去做;要上供,好,上個供;那裡還要
上,好!那有什麼關係嘛!你把握住根本,自然而然慢慢慢慢地一樣地來。有的人唱唸的
時候要用這個調,好、可以,那個調,好、可以,你只要不流。我們先把握住根本,這種
263 舊版.第十六卷 A
主要的概念就從這個地方來的。注意著!所以下面說:
22'40"
應觀自心,捨如是執。
現在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進一步怎麼辦哪?欸,用它,馬上看看自己的心裡面─
一看,很清楚,然後呢那個地方把它捨掉它。捨掉了另外一面,那個法就種到你心上了,
那個時候我們就有希望了,那個才是對的。所以:
23'03"
《菩薩別解脫經》云:「應捨自欲,敬重安住,親教軌範,所有論宗。」
那麼現在這個正住,為什麼要正住啊?要去學。既然要去學的話,執著了你的,你
不行。普通一般的人執著,大家起爭論,現在你要跟著人去學,你跑到這個地方的話,一
定要照你的,那怎麼辦?那當然不行!所以,尤其是這個大乘戒,小乘還比較馬虎一點。
換句話說,進來第一步就告訴你:「捨自欲」,把你自己心裡想的這種想法,你希望的拿
掉、捨掉,要「敬」而「重」。「重」是恭敬,什麼啊?親教軌範,那個你所依止的親教
師─常常說「和尚」,所以親教師,他的軌則、他的方法,然後呢,安住在這個上頭,
這個才對,這個才對。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64
24'02"
所以我現在還記得,好有意思,那麼大概有二十多年以前,那時到一個地方去,我
自己覺得,唉呀,這個地方啊,好像這個,總是有意見,這個不對、那個不對,應該怎麼
辦,應該怎麼辦。那個時候,我就遇見一個善知識,跑得來問我,他就說:「某人啊,你
這個意見倒是很不錯欸,可是你的目的,你是來教他呀,還是跟他學呀?」我想了半天,
一點都沒錯,我是跟他學,我卻要求他這個樣,這不是很顛倒嗎!這不是很顛倒嗎!所以
我們這個地方,每一個地方都是非常值得我們仔細檢點,來仔細反省的地方。而這個裡邊
真正重要的,還是什麼呢?真正重要的還是概念問題,所以習慣改倒是容易,概念的認識
就比較難。我想這裡最近這裡剛開始,儘管是亂哄哄的現象,可是我看得見在座的大部分
同修,在這上面做得非常好。一旦有了這個概念認識了,很快容易轉得過來,這就是好現
象,我順便一提。好,有了夠不夠?看下面。
25'22"
若念唯此即完足耶?
說假定是這樣,欸,有了,夠嗎?不行!為什麼?繼續下去,看。
25'33"
雖能正住,若無簡擇善說正道,惡說似道,二事慧力,猶非其器。
假定你沒有力量,沒有力量簡擇,就是分別觀察,然後呢,來辨別他對、不對,這個
265 舊版.第十六卷 A
力量。對的叫「正道」,這個是善說。另外惡的,他不一定說開起口來跟你吵架罵你,不
是的,叫相似法,叫「似道」─欸,說得好像,但是壞了。譬如說我們這樣,平常現在
太多人歡喜講:「啊!這個《金剛經》是最上乘。」的的確確是最上乘,它告訴你破相,
不要執著。所以我們說:「唉,你不要執著嘛!你這麼執著幹什麼?」「對啊!不要執
著嘛,所以早晨你何必說一定要上早殿的時候,說那個分秒無差。反正我三點鐘睡不著,
三點鐘也可以,想睡的時候,八點鐘也不妨,你不要執著嘛!」你說這個話,有沒有道理
啊?欸,它聽起來很有道理呀!
26'52"
所以我曾經遇見過,幾年以前,他有一個同修,很想出家,後來還俗了。他因為想出
家,所以跑到一個出家人的團體當中,住了一些時候,哎呀!生了不曉得多多少少煩惱。
後來他臨走的時候,怎麼說啊?他說:「這個東西,它這個佛法真好,它完全講圓融自
在。所以我結果跑到這地方,既不圓融,又不自在,又要那樣,又要這樣,又要這樣的。
唉,實在是你們講的什麼佛法!」跑掉了。我實在是當時就有一點啼笑皆非之感,啼笑皆
非之感。佛法裡面教我們不要分別是什麼?很簡單,今天最嚴格的要求之下,你了不動
心,了不動心。所以真正這種真正大成就者的話,你給他讚歎,他也不動;你給他毀謗,
他也不動;你給他最好的供養,他也不會為你而動;你把他把所有的供養拿走了,乃至於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66
殺了他,把他身體炸掉了送到它阿鼻地獄當中,他還安住這地方,如如不動,這個叫不分
別呀!這個才對呀!現在我們這個地方隨順著習慣,最好的環境,你愛怎麼辦,就怎麼
辦,這個叫不分別的話,你說這個什麼?似說!「似道惡說」。
28'33"
所以為什麼他前面告訴我們,佛法的有沒有,要靠有沒有師承正解這個內容。我們現
在都隨智聰辯,翻了幾部經,覺得懂了沒有錯,正好這個配自己的胃口,完了!所以你一
定要辨別得清楚,一定要辨別得清楚!你沒有這個能力的話,不行、不行!所以真正修學
佛法,一定是什麼─戒,來制伏你的習氣,制伏你的煩惱。粗猛的制伏了以後,然後學
定。然後你深細地觀察世間一切的法相,找到最後,原來不見一切法的自性。平常你這個
執著都是錯誤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你能夠安住在這個本來空性上面,不動它。
2018/03/1 校正2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1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十六卷.B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十六卷 B面
日常法師
--------------------------------------------------------------------------------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十六卷.B面
00'05"
如果說你單單自己安住在上面,就是小乘,天下什麼東西動不了你。如果說你能夠更
進一步的話,你不動了以後,然後呢從這個裡邊起大用─說從根本智上起後得智,然後
你能轉悟,你愛怎麼辦就怎麼辦,這個是大乘。那個才是啊!哪裡說我們現在這個時候,
哎呀,反正你愛怎麼辦就怎麼辦,說這個叫解脫。如果我覺得這個解脫的話,啊,那個畜
生最解脫,吃飽了睡在那個地方,反正這樣。雖然這個話是說得有一點太過分了一點,
但是我為了使我們更深刻地認識這個,就這個樣。大家想想看,對不對?他一點規矩都沒
有,一點道理都沒有,不要來規範你,要你這個樣。這是我們應該清楚明白。
00'55"
所以有了正住進一步要有具慧,否則的話,你跟著他,你是心裡面不會執著你的,然
後呢,他聽你這樣你就跟著他走,這樣;他聽你那樣你就跟著他那樣,你就完了!正住已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68
經很難得了,結果你不具慧的話,尤其是現在這個時候,真正的善知識不是沒有,少,
而是一般的人多。你聽著他,跟著他去跑的話,那就害了─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
我們現在平常一般狀態都是什麼?叫「一犬吠影,百犬吠聲。」平常我們晚上聽見那個狗
叫,有一個狗看見一點影子,哎,嘎啦、嘎啦叫起來了,其他的狗跟著,大家叫,儼然有
很多事情。其實這個什麼影子?風吹草動!你不能說它沒有影響,但是了不相干。這個就
是這個地方說「似道」,我們一定要辨別得清楚,一定要辨別得清楚,這樣我們才有機會
不耽誤自己啊!
02'06"
故須具慧解彼二說,則能棄捨無堅實品取諸堅實。
那個時候你才能夠了解,他這個說法對、錯、善、惡,你該找哪裡去。那個時候,你
能夠棄捨無堅實品,虛假的東西你能夠放得掉;真正的,你才能夠提得起來。夠嗎?嘿,
還不夠!
02'40"
若念僅具二德足耶?縱有此二,若如畫中聽聞法者,全無發趣,仍非其器,
單單這兩個還不夠,要我們想起來說一個都難得很,兩個呢?真是,啊!但是還不
夠。這就像一個人,像畫中聽聞法者。為什麼叫畫中?如果圖畫上畫的這個人巧巧如生,
269 舊版.第十六卷 B
跟這個人一點用場都沒有的,對嗎!人這個東西的特質是什麼?他有自己的好樂心、取捨
心。沒有這個好樂心、取捨心,儘管你好的那個佛法,你對著這個牆壁上面畫貼一張圖,
你給他說得再好的,他聽完了以後,了不相干。所以我們古人常常有一句話,常常說「須
是皮下有血始得」,我當初聽了、看了老不懂,這個話怎麼講?這麼好無緣無故地說什麼
皮下有血?將我們人說那個皮下有血,這個意思什麼?你是一個活人才行,死的人你把他
刺破了以後,那皮下沒有血的,血不出來。為什麼?他心裡面,他不會動,像木頭一樣,
就這個意思。我們現在人是什麼?曉得了惡,馬上不要,曉得了好,馬上去,所以一定要
還有這種心力在這裡。第三個:
04'06"
故須具有廣大希求。
還要希求之心,這個希求之心,還要廣大。因為這個地方,說的是什麼?無上大法,
你有小的希求,就得到小的結果,有大的希求,你就得到大的結果。這個正住、具慧、希
求。
04'28"
釋中更加敬法法師,屬意二相,
那麼,這個《四百論》的解釋當中,除了講這個三樣東西以外,還說「敬法跟法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70
師」,還要「屬意」,屬意就是一心貫注。
04'44"
開說為五。
那為什麼這個前面他不講,只講三樣,而解釋當中又加上?我們要了解在古代那些
人,他那個根器非常利。這凡是根器利的人,他求的時候,那個很多這種情況,他都是自
然而然的先決條件,所以不必講,這是原因是這個。譬如像以前我們很多千里萬里去求
師,得到了一點,哪有他有不恭敬的!他不大會。得到了一點,哪有輕輕鬆鬆擺在那裡,
不會。啊!他全部精神貫注在那裡,什麼都不要,這樣。所以現在這個地方,有很多人希
望樣樣給人家便利,我也讚歎隨喜。但是我對這個便利,實在有很多地方,不大同意,不
大同意。
05'45"
我常常聽見古人這個求法的精神─《一夢漫言》,他找到最後找到了這個老和尚,
要求他剃度了。然後呢,旁邊的人非常讚歎:「啊!這個人真了不起。」說:「他如果剃
度的話,衣缽之資都我來出。」因為看他很發心嘛!以前古人的話,這衣缽……旁邊馬
上有人要發心說供養他。這個老和尚怎麼說?「不要,你讓他樣樣坐享其成,不行,讓他
自己去討飯。」要我們想想來,這是,你不成全他嗎?所以你們好好看看這古人的傳記,
271 舊版.第十六卷 B
都是這個樣的。我們現在樣樣現成送到你手上,就送到你手上,他根本不在乎。真正的法
器,你什麼都沒有,他自然會爬得上;反過來,你樣樣送了他,反而就害了他。這我深深
地感覺到,可是我不強調說,像我們養成功的習慣了話,你要過分地磨折,這是不要的。
但是處處給人家太多方便,方便出下流。
06'48"
這我自己的始終有一個印象,我到這個印度去求學,那是前年,自己已經快六十歲,
這樣。但是一旦聽到了這個法,我心裡實在不能自己啊!唉!去過了兩次。這個印度,你
們在座的說不定有人去過,如果是跟著團體去,還感覺不出來;如果自己一個人去的話,
印度這個地方,實在是遍地荊棘,印度人你是難弄得很欸!我自己跑得去,我記得最後一
次去的時候,還妙呢,我自己覺得我已經去了兩趟,那地方滿熟,我所以曉得他們怎麼騙
你的這種事情。他通常都是用種種的地方騙你─下了飛機以後,進去了。然後跑出去,
他那個車子,馬上攔上來,先要買票,都是公家的呀!平常你從這地方跑得去,只要很少
一點錢,他那個公家總歸要跟你加了很多,那你也沒有辦法啦,你只好讓他加。然後呢,
他就攔住你,「欸,你要住旅館嗎?」這樣。是,他平常一定把最貴的旅館,讓你去逼著
你去住,然後呢貴的錢,他可以分上一份!
08'02"
因為我已經去過了,曉得有那些人,所以我說:「這個我不用你找,我自己找。」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72
「你講嘛,你要哪一個?」他說這裡旅館要先訂,我當時不曉得,他就給我去打起電話
來。這個不通,那個不通,統統客滿,實際上根本不滿。我後來曉得,那一點辦法都沒有
了,然後找車子等等。你到了那個時候,人在屋簷下是不得不低頭。只有好了、好了,沒
有辦法啦!這樣。我曉得那家真正的旅館,很好的旅館,一天只要花八十個盧比。後來他
就給我找了一個非常,已經花了很大的氣力,最後找了一家四百五十個盧比,他說承他的
人情,那我就沒有辦法啦!好、好!去。然後呢,他弄了一個車子,唉,這個車子也是個
老爺車。
08'53"
哦!在沒有去的時候,聽見人家,印度還有一種人,它也是一個,就是說這個特別
的這種怪教。他們要殺人,他那殺人的方式,不是我們這樣,他是個宗教的一種概念。他
怎麼辦呢?反正你在這地方,他用種種的方式好待你,好待你了以後,然後你信賴他的人
了,然後他們就把你殺掉,你的錢嘛分掉,衣服嘛分掉,乃至於肉要吃掉,這麼個搞法!
就這樣。所以我事前先看了這個公案,想想。那一天晚上坐了一個車子上面,印度的飛機
都是半夜三更,他一直在荒郊裡老轉。我心裡忽然之間起了一個動念:哎喲!萬一碰見那
個教頭的話,這就完了!這下我這行李邊還帶了很多錢,是供養這個老師的,還要求這個
東西。就這樣跟他乒乒乓乓,弄了個一夜。唉!你不曉得這個是多少辛苦,跑到那個地方
273 舊版.第十六卷 B
去,然後處處地方反正你就沒辦法,只好騙他。
09'57"
最後第二天,自己到了火車站,我可以找到那個旅館去,但是我有行李,我就下來
叫一個計程車。叫了計程車他問到哪裡去?我說到那個地方去。「欸,不行。」「為什麼
不行啊?」他說戒嚴。你說有這種事情?當然他一看你就曉得外地的人,這印度正在亂,
實際上戒不戒,根本莫名其妙。後來我想,他們為什麼要老這樣找你麻煩呢?他就是這
樣的,他,你只要譬如說帶到那家去,然後呢這地方價錢特別貴,你帶去的時候,這個你
有你的一份。這樣弄啊!把你就弄得個暈頭腦脹。最後,然後跑到那裡去坐那個車子,他
那個車子,有火車、有汽車。真正坐那個汽車,算起來不多,只有五百多公里。五百多公
里,要我們這裡,譬如說五百多公里的話,相當於台北到高雄,大概五、六個鐘頭到了,
慢一點的話,七、八個鐘頭也到了。結果,五百多公里,開了十四個鐘頭,那個路上面就
像什麼?那個路壞嘛,又是灰塵,然後……這樣地受盡了這個苦難。
11'23"
比起古人來的話,啊!那真天堂一樣。我這個兩個小時,不是兩個小時,只有不到這
個幾個小時,香港一下把你送到印度。要我們以前的話,香港到印度的話,至少要跑上好
幾年!然後呢冰天雪地,像玄奘大師等等,乃至於像法顯大師,去的人多少人,凍死的一
大半。嗨!這飛機上面還樣樣東西,有毛巾,送給你吃的,還覺得自己苦不堪言,這樣。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74
但是正因為如此,跑到那個地方去的話,你心裡面就比較虔誠一點。
12'06"
然後到了那邊,我跟你們說了,外面颳大風,裡面颳小風;然後呢,外面下大雨,裡
面下小雨。但是自己我們不會說這個不對、那個不對,大家同學全部貫注在這裡,漏了、
漏了,馬上移開來了,這樣。要我們現在這個地方,噘起了個嘴巴,天熱了嘛,這個電
扇也不好,這樣;天冷的話,那個風也不好,這空氣也不好,腦筋裡一天到晚一直轉的,
不曉得轉些什麼。所以在這地方,我隨便一提。這我之所以不大贊成,原因就在這個地方
─你樣樣給他,樣樣飯送到嘴巴上面,他還嫌。唉!送到你嘴巴上面的還沒胃口,那最
好我歡喜吃辣椒,就辣椒,歡喜吃那個加點醬油,就是這種味道!
12'52"
我在這個地方,不是過分地說這種笑話,或者不是過分地刺激大家,我只是說,因為
這是我們平常習性所在,我確實加重這個語氣,希望大家在這個地方警惕一下。這是我很
不得已的一番用心,務請大家原諒。所以,我們這個地方應該有什麼?要有「大希求」。
希求什麼?希求法,你沒有這個大希求的話,你自然會這個放不下,那個放不下,會這
樣。我們把這一個「恭敬法」跟「屬意」加進去,那麼是五個,包括這個五個裡邊,也可
以含攝起來,只分四個項目來說。
275 舊版.第十六卷 B
13'41"
若如是者可攝為四:
哪四樣?
13'44"
謂於其法具大希求,
第一個。
13'47"
聽聞之時善住其意,
「善住」就是正住,正住其意。然後呢,
13'54"
於法法師起大敬重,
這是第三個,最後呢,
14'00"
棄捨惡說受取善說。
這個就是具慧,你有了具足了辨別善惡的智慧,那個時候,你才能夠把不對的「惡
說」不要,然後呢,去吸取正確的「善說」。這個裡邊,這個四個當中,
14'20"
此四順緣謂具慧解,棄捨違緣謂正直住。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76
這個裡邊又分成功一個是違緣,一個是順緣。平常我們修學佛法,障礙,以及障礙沒
有除,資糧沒有積。障礙就是前面的違緣,我們修學佛法所以摸不進來,就是自己的執著
太重,正直住……這個就是習性,可以說。然後呢,排除掉了這個以後,更進一步的話,
沒有能力去辨別是非。
14'56"
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二十九頁,二十九頁。這個上面,我們已經簡單地介紹了
幾樣東西,這是對於這個殊勝相應法,我們應該怎麼去聽,怎麼去講。那麼大家腦筋裡面
應該記住,在我們真正修行過程當中,這個是步步上升,由這個基礎上面積累。現在我們
說剛開始聽聞一個道理,那麼就應該努力地依法步步深入,步步深入。你能夠相應多少,
你就能夠受用多少,你就能夠得到多少好處。同時,對於我們一時還沒有真正能夠馬上深
入的人,心裡面一定要有這個正確的概念─前面這個東西,就是我們後面的基礎。換句
話說,當我們步步深入的時候,那一定站在前面那個基礎上頭。
16'36"
那麼這個跟我們平常世俗上面做學問有一點差別,世俗上面你聽過,聽過了就算了,
以後用得上的時候你再去翻它,這樣,做為一種參考的資料。現在我們修學佛法不是,我
們步步上升的時候,你一定哪,下面這個基礎,從這個基礎上面跨上去,你不會離開那
個基礎的,不會離開那基礎。所以說,譬如我們向樓上面爬,一層樓、二層樓,當我爬到
277 舊版.第十六卷 B
三層樓的時候,並不是說下面的一層不要了。下面一層不能不要的,你爬得越高,下面的
每一層都一定都在你腳底下,這樣你才能夠爬得上去。所以我們修學佛法,注意!當我們
這麼後面上去的時候,一定前面的那東西慢慢、慢慢地具足了,慢慢地具足了。那麼這個
時候,你的的確確在向上爬。換句話說,你真實地在進步當中,在佛法的受用當中,這一
點我們概念要很清楚。我們一下容或沒辦法把它完全做到,但是我們必須要開始就努力照
著它去做,照著它去做。那麼這樣的話呢,慢慢、慢慢地深入,對這個修學佛法才是有希
望,也才是正式地修學佛法應有的態度。
18'28"
現在我們繼續看下去,二十九頁。這個學者需要的條件,正住、希求、具慧,再加上
一個恭敬,他把這四個又分成功順緣跟逆緣。就是如果是個逆緣,換句話說,這是一種障
礙,如果這個障礙不除的話,你就沒辦法真正地進得去。像我們要想進那個門一樣,現在
這個門口擋住了,你絕不可能進去,所以這叫違緣,把它拿掉。然後呢,進去了以後,你
要如理地選擇,哪一個對,哪一個錯,這個叫順緣。如果順緣不具,雖然你進去了以後,
你不一定拿到的好東西,結果拿到了壞東西,結果白辛苦一趟,這個我們應該了解。那麼
有了這個認識以後,我們就應該來檢點自己現在是什麼個狀態。看下面的文。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78
19'56"
是諸堪為尊重引導所有之法,應當觀察為具不具。
上面所說的這些條件,具足了這個條件,那麼才值得,才能夠相應,跟什麼相應呢?
就是跟真正的善知識才能相應,才能夠接受善知識的引導,那個時候才可以。就像我們說
現在有一個很好的學校,看看你夠不夠資格去進這個學校,去念這個學校。現在同樣的情
況,我們常常會說沒有善知識,沒有道場。到了這裡,我們就應該有一個徹底的反省,以
及正確的認識─沒有善知識嗎?不是,有!是我們沒有能跟隨善知識,接受善知識的條
件。因為你沒有這個條件,所以善知識的好壞,你根本看不清楚,好的你把他看成壞的,
壞的看成好的,這樣的話,你永遠沒有希望,就這樣!那麼所以了解了這個,這個時候就
拿這個條件來衡準自己,看看自己具足不具足這個條件。
21'44"
若完具者應修歡慰,
欸!下面這個話有一個字注意─「修」,假定你了解了這個以後,然後去在身心上
面觀察,觀察時候覺得自己對了,具足上面所說的條件,具足上面所說的條件,那個時候
應該歡喜跟慶慰,上面還加個修字,上面還加個修字。這個修字,很重要哦!欸!為什
麼說應「修」歡慰?是!平常一般我們的心理狀態都是在普普通通,無始無明這種現行當
279 舊版.第十六卷 B
中,那麼這個時候它所產生的力量、行為等等,都是跟這個惑業相應的。所以無明的行,
你一直在這個地方轉,一直在這個地方轉。要怎麼樣才能夠把這個無明的染污之業轉變過
來呢?那個時候要修,我們說修行、修行,就是修這個。那麼如何修法呢?這個後面會詳
細講。
23'35"
那麼現在告訴我們,就是,這裡當你具足了以後,你應該自己感到歡喜,自己感到慶
幸,自己感到安慰。「哎呀,好啊!我自己居然具足了!」心裡面一直為了這件事情而歡
喜。這個為自己的這樣地歡喜,這個就是一個最好的修行。那麼現在我們想一想看,我們
說十大願王,十大願王當中,其中有一個隨喜功德,什麼叫隨喜?這個是功德,是好的事
情,好的事情。那麼你雖然不是在做,可是你因為這個是好的功德,所以,你跟隨著歡喜
慶幸。這個功德不只是指他,別人的你隨喜,自己的也隨喜。這樣你心裡面讚歎歡喜,為
這個而這樣地慶幸的時候,那就是我們在修行的時候,這是一種最好的增長功德的方法。
以前已經說過一些道理,以及一些過失。那麼當你這樣隨喜的時候,你現在的這個心就跟
這個法相應,這是一個。
25'08"
第二個,因為你在這樣地隨喜這個,所以它生起這個現行的時候,這個力量不但現
在生起,而且它繼續地增強。就像我們,譬如說在這個團體當中,大家要表決,那麼有一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80
部分人是贊成,有一部分人反對,如果你想通過的話,贊成的人是越多越好。那麼同樣的
道理,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目、心識當中,你不在這地方修這個的話,那個時候我們的心
識就是跟無明相應的,無明相應的。換句話說,你不在修隨喜的時候,那是投反對票的時
候,那個所謂反對票是什麼?反對你生天,反對你超出輪迴,反對你往生淨土。你在不知
不覺當中在向下流的時候,這麼個嚴重,而這麼個美妙法,所以這個「修」字的真正的意
思。
26'27"
那麼後面我不特別指出來什麼時候講,這個,否則的話,我會說後面、後面,你們會
說後面哪裡講啊?後面關於講到業的時候,它是最重要地說明這一點。以後,所以你們必
須經常自己去看,單單聽這個效果很少。你們必定要事先看,看完了以後呢然後聽,聽完
了繼續地不斷地去觀察思惟,那個時候你自然得到融會貫通,真正在佛法上面能夠深入領
會。這個我順便說一下,要不然的話呢,這個你們會產生脫節,連貫不起來。那麼這是具
足了,我們應該這樣做。不具足怎麼辦呢?
27'20"
若不具者須於將來能完因緣勵力修作。
現在我們不具足,那麼我們要這樣想、這樣修─說啊,我要修學佛法,這既然是必
281 舊版.第十六卷 B
須要的話,那我現在趕快努力,再不努力就沒希望了。所以你能夠這樣努力把這個因結下
去的話,到因、緣具足的時候將來就成就了。所以說現在努力,那麼將來就得到這個努
力圓滿的果,你這麼努力去做!所以這個地方很清楚,不具足應該這樣修,具足應該這樣
修。了解了這一點,是不管具足不具足,你都在依法一步一步地上升。我們修學佛法的
人,真正重要的在你是不是如法上進,這個是最重要的,我們必定要把握得住。
28'37"
故應了知能依諸法,若不了知如是德相,則不覺察,由此退失廣大義利。
所以我們這個地方,就必須應該了解的一個道理:依靠善知識需要什麼樣的條件。
如果我們不了解這一個道理的話,自己還並不曉得,還自己覺得我在這修行,怎麼修了個
半天,就是不相應呢?就是這樣。你修習什麼,怎麼修法,你都不知道,你怎麼修啊?我
們平常常常說盲修瞎鍊、盲修瞎鍊,偏偏我們自己一天到晚,在盲修瞎鍊當中,卻還不覺
醒。
2017/04/11 校正
日常法師
--------------------------------------------------------------------------------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十六卷.B面
00'05"
如果說你單單自己安住在上面,就是小乘,天下什麼東西動不了你。如果說你能夠更
進一步的話,你不動了以後,然後呢從這個裡邊起大用─說從根本智上起後得智,然後
你能轉悟,你愛怎麼辦就怎麼辦,這個是大乘。那個才是啊!哪裡說我們現在這個時候,
哎呀,反正你愛怎麼辦就怎麼辦,說這個叫解脫。如果我覺得這個解脫的話,啊,那個畜
生最解脫,吃飽了睡在那個地方,反正這樣。雖然這個話是說得有一點太過分了一點,
但是我為了使我們更深刻地認識這個,就這個樣。大家想想看,對不對?他一點規矩都沒
有,一點道理都沒有,不要來規範你,要你這個樣。這是我們應該清楚明白。
00'55"
所以有了正住進一步要有具慧,否則的話,你跟著他,你是心裡面不會執著你的,然
後呢,他聽你這樣你就跟著他走,這樣;他聽你那樣你就跟著他那樣,你就完了!正住已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68
經很難得了,結果你不具慧的話,尤其是現在這個時候,真正的善知識不是沒有,少,
而是一般的人多。你聽著他,跟著他去跑的話,那就害了─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
我們現在平常一般狀態都是什麼?叫「一犬吠影,百犬吠聲。」平常我們晚上聽見那個狗
叫,有一個狗看見一點影子,哎,嘎啦、嘎啦叫起來了,其他的狗跟著,大家叫,儼然有
很多事情。其實這個什麼影子?風吹草動!你不能說它沒有影響,但是了不相干。這個就
是這個地方說「似道」,我們一定要辨別得清楚,一定要辨別得清楚,這樣我們才有機會
不耽誤自己啊!
02'06"
故須具慧解彼二說,則能棄捨無堅實品取諸堅實。
那個時候你才能夠了解,他這個說法對、錯、善、惡,你該找哪裡去。那個時候,你
能夠棄捨無堅實品,虛假的東西你能夠放得掉;真正的,你才能夠提得起來。夠嗎?嘿,
還不夠!
02'40"
若念僅具二德足耶?縱有此二,若如畫中聽聞法者,全無發趣,仍非其器,
單單這兩個還不夠,要我們想起來說一個都難得很,兩個呢?真是,啊!但是還不
夠。這就像一個人,像畫中聽聞法者。為什麼叫畫中?如果圖畫上畫的這個人巧巧如生,
269 舊版.第十六卷 B
跟這個人一點用場都沒有的,對嗎!人這個東西的特質是什麼?他有自己的好樂心、取捨
心。沒有這個好樂心、取捨心,儘管你好的那個佛法,你對著這個牆壁上面畫貼一張圖,
你給他說得再好的,他聽完了以後,了不相干。所以我們古人常常有一句話,常常說「須
是皮下有血始得」,我當初聽了、看了老不懂,這個話怎麼講?這麼好無緣無故地說什麼
皮下有血?將我們人說那個皮下有血,這個意思什麼?你是一個活人才行,死的人你把他
刺破了以後,那皮下沒有血的,血不出來。為什麼?他心裡面,他不會動,像木頭一樣,
就這個意思。我們現在人是什麼?曉得了惡,馬上不要,曉得了好,馬上去,所以一定要
還有這種心力在這裡。第三個:
04'06"
故須具有廣大希求。
還要希求之心,這個希求之心,還要廣大。因為這個地方,說的是什麼?無上大法,
你有小的希求,就得到小的結果,有大的希求,你就得到大的結果。這個正住、具慧、希
求。
04'28"
釋中更加敬法法師,屬意二相,
那麼,這個《四百論》的解釋當中,除了講這個三樣東西以外,還說「敬法跟法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70
師」,還要「屬意」,屬意就是一心貫注。
04'44"
開說為五。
那為什麼這個前面他不講,只講三樣,而解釋當中又加上?我們要了解在古代那些
人,他那個根器非常利。這凡是根器利的人,他求的時候,那個很多這種情況,他都是自
然而然的先決條件,所以不必講,這是原因是這個。譬如像以前我們很多千里萬里去求
師,得到了一點,哪有他有不恭敬的!他不大會。得到了一點,哪有輕輕鬆鬆擺在那裡,
不會。啊!他全部精神貫注在那裡,什麼都不要,這樣。所以現在這個地方,有很多人希
望樣樣給人家便利,我也讚歎隨喜。但是我對這個便利,實在有很多地方,不大同意,不
大同意。
05'45"
我常常聽見古人這個求法的精神─《一夢漫言》,他找到最後找到了這個老和尚,
要求他剃度了。然後呢,旁邊的人非常讚歎:「啊!這個人真了不起。」說:「他如果剃
度的話,衣缽之資都我來出。」因為看他很發心嘛!以前古人的話,這衣缽……旁邊馬
上有人要發心說供養他。這個老和尚怎麼說?「不要,你讓他樣樣坐享其成,不行,讓他
自己去討飯。」要我們想想來,這是,你不成全他嗎?所以你們好好看看這古人的傳記,
271 舊版.第十六卷 B
都是這個樣的。我們現在樣樣現成送到你手上,就送到你手上,他根本不在乎。真正的法
器,你什麼都沒有,他自然會爬得上;反過來,你樣樣送了他,反而就害了他。這我深深
地感覺到,可是我不強調說,像我們養成功的習慣了話,你要過分地磨折,這是不要的。
但是處處給人家太多方便,方便出下流。
06'48"
這我自己的始終有一個印象,我到這個印度去求學,那是前年,自己已經快六十歲,
這樣。但是一旦聽到了這個法,我心裡實在不能自己啊!唉!去過了兩次。這個印度,你
們在座的說不定有人去過,如果是跟著團體去,還感覺不出來;如果自己一個人去的話,
印度這個地方,實在是遍地荊棘,印度人你是難弄得很欸!我自己跑得去,我記得最後一
次去的時候,還妙呢,我自己覺得我已經去了兩趟,那地方滿熟,我所以曉得他們怎麼騙
你的這種事情。他通常都是用種種的地方騙你─下了飛機以後,進去了。然後跑出去,
他那個車子,馬上攔上來,先要買票,都是公家的呀!平常你從這地方跑得去,只要很少
一點錢,他那個公家總歸要跟你加了很多,那你也沒有辦法啦,你只好讓他加。然後呢,
他就攔住你,「欸,你要住旅館嗎?」這樣。是,他平常一定把最貴的旅館,讓你去逼著
你去住,然後呢貴的錢,他可以分上一份!
08'02"
因為我已經去過了,曉得有那些人,所以我說:「這個我不用你找,我自己找。」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72
「你講嘛,你要哪一個?」他說這裡旅館要先訂,我當時不曉得,他就給我去打起電話
來。這個不通,那個不通,統統客滿,實際上根本不滿。我後來曉得,那一點辦法都沒有
了,然後找車子等等。你到了那個時候,人在屋簷下是不得不低頭。只有好了、好了,沒
有辦法啦!這樣。我曉得那家真正的旅館,很好的旅館,一天只要花八十個盧比。後來他
就給我找了一個非常,已經花了很大的氣力,最後找了一家四百五十個盧比,他說承他的
人情,那我就沒有辦法啦!好、好!去。然後呢,他弄了一個車子,唉,這個車子也是個
老爺車。
08'53"
哦!在沒有去的時候,聽見人家,印度還有一種人,它也是一個,就是說這個特別
的這種怪教。他們要殺人,他那殺人的方式,不是我們這樣,他是個宗教的一種概念。他
怎麼辦呢?反正你在這地方,他用種種的方式好待你,好待你了以後,然後你信賴他的人
了,然後他們就把你殺掉,你的錢嘛分掉,衣服嘛分掉,乃至於肉要吃掉,這麼個搞法!
就這樣。所以我事前先看了這個公案,想想。那一天晚上坐了一個車子上面,印度的飛機
都是半夜三更,他一直在荒郊裡老轉。我心裡忽然之間起了一個動念:哎喲!萬一碰見那
個教頭的話,這就完了!這下我這行李邊還帶了很多錢,是供養這個老師的,還要求這個
東西。就這樣跟他乒乒乓乓,弄了個一夜。唉!你不曉得這個是多少辛苦,跑到那個地方
273 舊版.第十六卷 B
去,然後處處地方反正你就沒辦法,只好騙他。
09'57"
最後第二天,自己到了火車站,我可以找到那個旅館去,但是我有行李,我就下來
叫一個計程車。叫了計程車他問到哪裡去?我說到那個地方去。「欸,不行。」「為什麼
不行啊?」他說戒嚴。你說有這種事情?當然他一看你就曉得外地的人,這印度正在亂,
實際上戒不戒,根本莫名其妙。後來我想,他們為什麼要老這樣找你麻煩呢?他就是這
樣的,他,你只要譬如說帶到那家去,然後呢這地方價錢特別貴,你帶去的時候,這個你
有你的一份。這樣弄啊!把你就弄得個暈頭腦脹。最後,然後跑到那裡去坐那個車子,他
那個車子,有火車、有汽車。真正坐那個汽車,算起來不多,只有五百多公里。五百多公
里,要我們這裡,譬如說五百多公里的話,相當於台北到高雄,大概五、六個鐘頭到了,
慢一點的話,七、八個鐘頭也到了。結果,五百多公里,開了十四個鐘頭,那個路上面就
像什麼?那個路壞嘛,又是灰塵,然後……這樣地受盡了這個苦難。
11'23"
比起古人來的話,啊!那真天堂一樣。我這個兩個小時,不是兩個小時,只有不到這
個幾個小時,香港一下把你送到印度。要我們以前的話,香港到印度的話,至少要跑上好
幾年!然後呢冰天雪地,像玄奘大師等等,乃至於像法顯大師,去的人多少人,凍死的一
大半。嗨!這飛機上面還樣樣東西,有毛巾,送給你吃的,還覺得自己苦不堪言,這樣。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74
但是正因為如此,跑到那個地方去的話,你心裡面就比較虔誠一點。
12'06"
然後到了那邊,我跟你們說了,外面颳大風,裡面颳小風;然後呢,外面下大雨,裡
面下小雨。但是自己我們不會說這個不對、那個不對,大家同學全部貫注在這裡,漏了、
漏了,馬上移開來了,這樣。要我們現在這個地方,噘起了個嘴巴,天熱了嘛,這個電
扇也不好,這樣;天冷的話,那個風也不好,這空氣也不好,腦筋裡一天到晚一直轉的,
不曉得轉些什麼。所以在這地方,我隨便一提。這我之所以不大贊成,原因就在這個地方
─你樣樣給他,樣樣飯送到嘴巴上面,他還嫌。唉!送到你嘴巴上面的還沒胃口,那最
好我歡喜吃辣椒,就辣椒,歡喜吃那個加點醬油,就是這種味道!
12'52"
我在這個地方,不是過分地說這種笑話,或者不是過分地刺激大家,我只是說,因為
這是我們平常習性所在,我確實加重這個語氣,希望大家在這個地方警惕一下。這是我很
不得已的一番用心,務請大家原諒。所以,我們這個地方應該有什麼?要有「大希求」。
希求什麼?希求法,你沒有這個大希求的話,你自然會這個放不下,那個放不下,會這
樣。我們把這一個「恭敬法」跟「屬意」加進去,那麼是五個,包括這個五個裡邊,也可
以含攝起來,只分四個項目來說。
275 舊版.第十六卷 B
13'41"
若如是者可攝為四:
哪四樣?
13'44"
謂於其法具大希求,
第一個。
13'47"
聽聞之時善住其意,
「善住」就是正住,正住其意。然後呢,
13'54"
於法法師起大敬重,
這是第三個,最後呢,
14'00"
棄捨惡說受取善說。
這個就是具慧,你有了具足了辨別善惡的智慧,那個時候,你才能夠把不對的「惡
說」不要,然後呢,去吸取正確的「善說」。這個裡邊,這個四個當中,
14'20"
此四順緣謂具慧解,棄捨違緣謂正直住。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76
這個裡邊又分成功一個是違緣,一個是順緣。平常我們修學佛法,障礙,以及障礙沒
有除,資糧沒有積。障礙就是前面的違緣,我們修學佛法所以摸不進來,就是自己的執著
太重,正直住……這個就是習性,可以說。然後呢,排除掉了這個以後,更進一步的話,
沒有能力去辨別是非。
14'56"
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二十九頁,二十九頁。這個上面,我們已經簡單地介紹了
幾樣東西,這是對於這個殊勝相應法,我們應該怎麼去聽,怎麼去講。那麼大家腦筋裡面
應該記住,在我們真正修行過程當中,這個是步步上升,由這個基礎上面積累。現在我們
說剛開始聽聞一個道理,那麼就應該努力地依法步步深入,步步深入。你能夠相應多少,
你就能夠受用多少,你就能夠得到多少好處。同時,對於我們一時還沒有真正能夠馬上深
入的人,心裡面一定要有這個正確的概念─前面這個東西,就是我們後面的基礎。換句
話說,當我們步步深入的時候,那一定站在前面那個基礎上頭。
16'36"
那麼這個跟我們平常世俗上面做學問有一點差別,世俗上面你聽過,聽過了就算了,
以後用得上的時候你再去翻它,這樣,做為一種參考的資料。現在我們修學佛法不是,我
們步步上升的時候,你一定哪,下面這個基礎,從這個基礎上面跨上去,你不會離開那
個基礎的,不會離開那基礎。所以說,譬如我們向樓上面爬,一層樓、二層樓,當我爬到
277 舊版.第十六卷 B
三層樓的時候,並不是說下面的一層不要了。下面一層不能不要的,你爬得越高,下面的
每一層都一定都在你腳底下,這樣你才能夠爬得上去。所以我們修學佛法,注意!當我們
這麼後面上去的時候,一定前面的那東西慢慢、慢慢地具足了,慢慢地具足了。那麼這個
時候,你的的確確在向上爬。換句話說,你真實地在進步當中,在佛法的受用當中,這一
點我們概念要很清楚。我們一下容或沒辦法把它完全做到,但是我們必須要開始就努力照
著它去做,照著它去做。那麼這樣的話呢,慢慢、慢慢地深入,對這個修學佛法才是有希
望,也才是正式地修學佛法應有的態度。
18'28"
現在我們繼續看下去,二十九頁。這個學者需要的條件,正住、希求、具慧,再加上
一個恭敬,他把這四個又分成功順緣跟逆緣。就是如果是個逆緣,換句話說,這是一種障
礙,如果這個障礙不除的話,你就沒辦法真正地進得去。像我們要想進那個門一樣,現在
這個門口擋住了,你絕不可能進去,所以這叫違緣,把它拿掉。然後呢,進去了以後,你
要如理地選擇,哪一個對,哪一個錯,這個叫順緣。如果順緣不具,雖然你進去了以後,
你不一定拿到的好東西,結果拿到了壞東西,結果白辛苦一趟,這個我們應該了解。那麼
有了這個認識以後,我們就應該來檢點自己現在是什麼個狀態。看下面的文。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78
19'56"
是諸堪為尊重引導所有之法,應當觀察為具不具。
上面所說的這些條件,具足了這個條件,那麼才值得,才能夠相應,跟什麼相應呢?
就是跟真正的善知識才能相應,才能夠接受善知識的引導,那個時候才可以。就像我們說
現在有一個很好的學校,看看你夠不夠資格去進這個學校,去念這個學校。現在同樣的情
況,我們常常會說沒有善知識,沒有道場。到了這裡,我們就應該有一個徹底的反省,以
及正確的認識─沒有善知識嗎?不是,有!是我們沒有能跟隨善知識,接受善知識的條
件。因為你沒有這個條件,所以善知識的好壞,你根本看不清楚,好的你把他看成壞的,
壞的看成好的,這樣的話,你永遠沒有希望,就這樣!那麼所以了解了這個,這個時候就
拿這個條件來衡準自己,看看自己具足不具足這個條件。
21'44"
若完具者應修歡慰,
欸!下面這個話有一個字注意─「修」,假定你了解了這個以後,然後去在身心上
面觀察,觀察時候覺得自己對了,具足上面所說的條件,具足上面所說的條件,那個時候
應該歡喜跟慶慰,上面還加個修字,上面還加個修字。這個修字,很重要哦!欸!為什
麼說應「修」歡慰?是!平常一般我們的心理狀態都是在普普通通,無始無明這種現行當
279 舊版.第十六卷 B
中,那麼這個時候它所產生的力量、行為等等,都是跟這個惑業相應的。所以無明的行,
你一直在這個地方轉,一直在這個地方轉。要怎麼樣才能夠把這個無明的染污之業轉變過
來呢?那個時候要修,我們說修行、修行,就是修這個。那麼如何修法呢?這個後面會詳
細講。
23'35"
那麼現在告訴我們,就是,這裡當你具足了以後,你應該自己感到歡喜,自己感到慶
幸,自己感到安慰。「哎呀,好啊!我自己居然具足了!」心裡面一直為了這件事情而歡
喜。這個為自己的這樣地歡喜,這個就是一個最好的修行。那麼現在我們想一想看,我們
說十大願王,十大願王當中,其中有一個隨喜功德,什麼叫隨喜?這個是功德,是好的事
情,好的事情。那麼你雖然不是在做,可是你因為這個是好的功德,所以,你跟隨著歡喜
慶幸。這個功德不只是指他,別人的你隨喜,自己的也隨喜。這樣你心裡面讚歎歡喜,為
這個而這樣地慶幸的時候,那就是我們在修行的時候,這是一種最好的增長功德的方法。
以前已經說過一些道理,以及一些過失。那麼當你這樣隨喜的時候,你現在的這個心就跟
這個法相應,這是一個。
25'08"
第二個,因為你在這樣地隨喜這個,所以它生起這個現行的時候,這個力量不但現
在生起,而且它繼續地增強。就像我們,譬如說在這個團體當中,大家要表決,那麼有一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80
部分人是贊成,有一部分人反對,如果你想通過的話,贊成的人是越多越好。那麼同樣的
道理,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目、心識當中,你不在這地方修這個的話,那個時候我們的心
識就是跟無明相應的,無明相應的。換句話說,你不在修隨喜的時候,那是投反對票的時
候,那個所謂反對票是什麼?反對你生天,反對你超出輪迴,反對你往生淨土。你在不知
不覺當中在向下流的時候,這麼個嚴重,而這麼個美妙法,所以這個「修」字的真正的意
思。
26'27"
那麼後面我不特別指出來什麼時候講,這個,否則的話,我會說後面、後面,你們會
說後面哪裡講啊?後面關於講到業的時候,它是最重要地說明這一點。以後,所以你們必
須經常自己去看,單單聽這個效果很少。你們必定要事先看,看完了以後呢然後聽,聽完
了繼續地不斷地去觀察思惟,那個時候你自然得到融會貫通,真正在佛法上面能夠深入領
會。這個我順便說一下,要不然的話呢,這個你們會產生脫節,連貫不起來。那麼這是具
足了,我們應該這樣做。不具足怎麼辦呢?
27'20"
若不具者須於將來能完因緣勵力修作。
現在我們不具足,那麼我們要這樣想、這樣修─說啊,我要修學佛法,這既然是必
281 舊版.第十六卷 B
須要的話,那我現在趕快努力,再不努力就沒希望了。所以你能夠這樣努力把這個因結下
去的話,到因、緣具足的時候將來就成就了。所以說現在努力,那麼將來就得到這個努
力圓滿的果,你這麼努力去做!所以這個地方很清楚,不具足應該這樣修,具足應該這樣
修。了解了這一點,是不管具足不具足,你都在依法一步一步地上升。我們修學佛法的
人,真正重要的在你是不是如法上進,這個是最重要的,我們必定要把握得住。
28'37"
故應了知能依諸法,若不了知如是德相,則不覺察,由此退失廣大義利。
所以我們這個地方,就必須應該了解的一個道理:依靠善知識需要什麼樣的條件。
如果我們不了解這一個道理的話,自己還並不曉得,還自己覺得我在這修行,怎麼修了個
半天,就是不相應呢?就是這樣。你修習什麼,怎麼修法,你都不知道,你怎麼修啊?我
們平常常常說盲修瞎鍊、盲修瞎鍊,偏偏我們自己一天到晚,在盲修瞎鍊當中,卻還不覺
醒。
2017/04/11 校正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1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十七卷.A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十七卷 A面
日常法師
--------------------------------------------------------------------------------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十七卷.A面
00'11"
乃至於了解了以後也不改過,請問:這樣的話談什麼修行?所以這一點我們要了解,
了解了以後,就有一個標準去衡準自己。這個地方注意,不是說你了解了,「啊,懂了,
懂了!」了解了,正趁這個機會努力修行,我們了解的目的就是要去改善它,你了解了不
修行更加可惜。
00'42"
所以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假定說我們沒有達到這樣的一個認識,或者雖然認識了而
不照著去做,仍舊隨順著自己的習性,而不察覺到應有的態度,是是、是非,是對的、是
不對的。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不知不覺當中損失了很大的大利益,沒有得到的得不
到,已經得到的還會退失,那個才是真正可惜的一件事情。那麼現在我們了解了,進一步
說前面老師是這個樣的條件,學生是這個樣的條件,那麼現在怎麼樣地運用這個條件,互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4
相教跟學,所以,
01'45"
第三彼應如何依師軌理者。
那麼,這個時候怎麼樣去依這個老師。下面:
01'58"
如是若自具足器相,應善觀察尊重具否如前說相。應於具相,受取法益。
下面就告訴我們的,第一步先自己來觀察一下:具足不具足?具足,修慶慰;不具
足,趕快努力。所以真正重要的第一件,是自己求自己,要成為一個修學佛法的具相弟
子。在這一點上面我一再提醒諸位,擺在心上面:現在我們不要一開口,哎呀!「現在
啊,跑遍天下,看見沒有一個人是像樣的!」這是完全錯誤,完全錯誤!完全錯誤,完全
錯誤!我們應該默默地反省自己是不是像一個修學佛法的人,這個必須要具足的。如果你
這一個條件不具足的話,即使你在佛國裡面,你一條路─只有下地獄,這個非常重要。
03'16"
有了這個,進一步,然後那個時候,就要善巧地、很認真地去觀察,你要依靠的善知
識是什麼樣的情形,具不具像前面所說的這個條件。這個次第很清楚、很明白,很清楚、
很明白。如果我們不了解這個,不照這個次第的話,那是一個絕大的大毛病,非常大的危
5 舊版.第十七卷 A
險。因為你自己沒有這個條件,然後就拿我們世俗的觀點去衡準那個對方,一定出毛病。
因為我們世俗上面要求的是什麼啊?世俗上面要求的就是貪、瞋、癡相應的,這個真正的
佛法的善知識幫忙你淨化貪、瞋、癡的,一定在這個上面,兩個彼此間兜不起來的,完全
兜不起來的。所以你拿這個貪、瞋、癡要想去求善知識的話,緣木求魚,越走越遠。這是
為什麼他這個次第擺成這個樣的,這一點要注意,這一點要注意。
04'26"
所以我們看那個大善知識那些傳記什麼等等,他都是這樣,跑上來都給你一捧冷水。
這為什麼原因?這個有很多特殊的道理在,這個事情在這個地方我們不能詳細地深談,總
希望大家善自努力。那麼然後自己有了這個條件,也找到了可以依止的善知識,那個時候
就跟著他受佛法,好好地修學,好好地修學。那麼這個時候,這個傳承當中又告訴我們有
兩種不同的辦法。
05'15"
是復有二傳記不同,謂善知識敦巴與桑樸瓦。
這是他們兩個人的作法不一樣,這兩個都是有不同的師承,有不同的內涵。這兩個當
中應該採取哪一個,我們看一下。
05'33"
桑樸瓦者,尊重繁多,凡有講說,即從聽聞。自康來時,途中有一隖波索迦說法而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6
住,亦從聽聞,徒眾白曰:「從彼聽聞,退自威儀。」答云:「汝莫作是言,我得
二益。」
那麼這兩個人當中,先說後者桑樸瓦,他的善知識,哇!很多、很繁,多的話─
數量,繁的話─內涵也很雜,各式各樣的善知識,乃至於凡是有講有說,他都要去親近
他,要去聽聞他。乃至舉一個例子,有一次他從康,就是西康,進入到西藏去的時候,半
路上面有一個在家人在那裡說法,他也跑到那兒去聽,所以他那個徒弟就說:「哎呀,師
父呀!這個在家人是普普通通的,你這樣子的一個了不起的大法師,你怎麼跟他聽呀!」
他怎麼說?「欸,你不要這樣說,我可得到兩個好處啊!」這樣的一位了不起的大善知
識,桑樸瓦那個人如果拿照我們中國現在的,我們不一定現在的,我們中國歷史上的那些
祖師,比擬一下的話,就相當於什麼?相當於什麼趙州、黃檗,那些大師。他是阿底峽尊
者下面的一位很了不起的大善知識,我們可以想像這個人的程度、成就。他在康地那個弟
子非常多,那個道場非常了不起,這麼一個人,結果一個普普通通的那個在家人在那裡講
經,他也恭恭敬敬跑得去聽。這一點是對我們是一個絕重要的、絕大的一個提示,絕大的
提示!那麼這是一類,另外
7 舊版.第十七卷 A
07'45"
善知識敦巴者,尊重尠少,數未過五。
他的尊重非常少,他的善知識不多,總共算起來還不到五個,不到五個。那麼,現在
這兩類當中哪一個好呢?下面告訴我們。
08'01"
博朵瓦與公巴仁勤喇嘛共相議論,彼二誰善。
說:那二者當中哪一個好啊?現在說。
08'10"
謂於未修心,易見師過,起不信時,善知識敦巴軌理善美,應如是行。現見此說,
極為諦實,應如是學。
他有一個條件的,什麼條件呢?先要經過一個時候的修習,怎麼修法?他是在下面
告訴我們,就是我們修習依止善知識的重要,種種方便善巧。你有了這個修習以後的話,
你就看人家,只看見他的好處,不看見他的缺點,不看見他的缺點。所以我們想一想那個
《法華》上面那個常不輕菩薩那個公案,他看見任何人,他說:「哎呀!你們都是成佛
呀,我不輕你們。」他看見任何人,他覺得他就是將來的佛,那是經過了修行以後的。在
我們沒有修,這個情況之下,我們動不動看見別人的過錯,那個時候,比較起來,學敦巴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8
尊者來得好,學後者,學後者。
09'23"
不過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一點,說反正這個裡邊有兩個傳承,我們學後者,學後者
啊稍微找到幾個善知識就可以了,其他的人你動不動就看他的過失。這個錯了,這個概念
我們一定要想辦法把它消除掉。想想看他真正的內涵是什麼?是說他已經認真地修習過
了,必然的結果。而我們現在呢?沒有修習。你想不想向上爬?當然我們想。如果想向上
爬的話,千萬不要自甘墮落。所以前面告訴我們,那些真正的大善知識,他都把這個眼睛
向上看,向上看。這個人哪,不怕自己差,就怕自己濫,一濫就沒有用,一濫就沒有用。
「反正我就這個樣了!」這就是混混,那誰也拿我們沒有辦法。所以碰見這種情況之下,
我們,是的,因為沒有修習過,所以應該採後者比較好。但是那個時候我們心裡應感到慚
愧,深深地慚愧呀!我們條件太差呀!正因為條件太差,只能用這個方法,然後要努力增
上,這才是我們應有的態度。
10'56"
如是應知,曾受法恩,特於圓滿教授,導心知識,如何依止。
好了,現在把這個真正的依師的這個道理,下面說明。說這個佛法的恩惠,啊!了不
起,了不起!這個恩之大啊,我們世出世間的一切的好東西,都是從佛法上面來的。這個
9 舊版.第十七卷 A
念恩兩件事情啊,我們要一而再、再而三,不停地擺在心裡面,去體驗、去認識它,去體
驗、去認識它。乃至於隨便一件小事情,現在的我們常常這樣說:「我欠他什麼?還不是
我出錢給他買的!」這個概念很不好,很不好!很不好,很不好!是的,拿世間的這個一
般的眼光去看,標準來說的話,你拿錢來去買,乃至於說:「我就是這個樣,他拿我怎麼
樣?他就是莫奈何我。」這個真正說起來,完全是自己害自己的概念。你能夠懂得了,怎
麼樣去感人家的恩,結果真正受用呀,嗨!妙哩!是你自己的,是你自己的。
12'17"
這一點,你們自己好好地去體會,你們能夠體會到多少,你們就得到多少受用。我
們深的先不談,就非常淺的,你現在說:「這還不是我錢來買的;我這樣做,他莫奈何
我。」這個心理什麼心理?這個心理本身就是煩惱心理。我們現在修學佛法要淨化煩惱,
卻一天到晚在煩惱上面轉,還找了種種的理由,覺得自己有理由。我們先不必談其他,那
個起心動念,已經錯到不曉得哪裡去了。那麼這種事情都要靠什麼?都要靠善知識來引導
淨化我們。所以詳細的內容,你們一步一步自己向下去的時候,好好地努力去體會、去觀
察。
13'08"
那麼在這個裡邊特別的是什麼?圓滿教授的導心知識。這個「圓滿教授」,不要輕
輕放過。「教授」的內容我們知道,就是真正的精要的關鍵,修行的主要的指授。而且這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0
個地方是圓滿的,引導我們修行的這樣的大善知識,太重要。真正的一個人修行的成就與
否,完全靠這個,完全靠這個。你有了,不要怕;沒有的話,就算你再大的學問,也會出
毛病。那麼怎麼依止法呢?分成功兩部分:意樂,觀念上、心理上的;加行,是根據這個
心理應該怎麼樣在行為上。所以:
14'07"
其理分二:一意樂親近軌理,二加行親近軌理。
分成功這兩部分。那麼這個裡邊
14'15"
初中分三:
那個關於那個概念方面我們分三部分。
14'21"
一總示親近意樂,二特申修信以為根本,三隨念深恩應起敬重。
分成三部分。意樂是先把那個親近善知識的那個主要的概念,我們應該把它了解一
下,整個的這個內涵應該了解。那麼第二個呢,特別地在這個地方,是對善知識第一件事
11 舊版.第十七卷 A
應該什麼?修信,這個是我們的根本。第三個呢,隨念深恩應起敬重,這個次第是這樣,
我們現在繼續下去,看。
15'03"
今初
第一個,說整個地說親近善知識的那個概念。
15'10"
《華嚴經》說,以九種心,親近承事諸善知識,能攝一切親近意樂所有扼要。
這上面引《華嚴經》,引《華嚴經》。我們也可以同時了解,的的確確,說我們要想
得到最圓滿的教授的話,那就是從這個地方。所以《華嚴經》也的確是佛出世的時候,說
的最圓滿的,包含了所有。而這個九種,已經把親近善知識、承事善知識的所有的綱要,
都統統包括在裡頭。
15'51"
即彼九心攝之為四。
那個九樣東西也可以分四個大項目,現在我們一個一個來看。第一個大項目:
16'03"
棄自自在,捨於尊重令自在者,如孝子心。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2
第一個是捨棄,捨棄自己的自在。什麼叫自在呢?就是我想怎麼樣,我要這個樣,這
個要拿掉。怎麼辦呢?一切要看你所依止的善知識,他要怎麼辦,你種種、處處地方,委
曲求全,跟著他去做。就像什麼?像孝子,像世間的孝子。當然不一定指孝子,就是說拿
我們能夠體會得到的,這一種心情去做。
16'45"
謂如孝子自於所作,不自在轉,觀父容顏,隨父自在,依教而行。
這個孝子平常怎麼?他不會說我要怎麼辦,我要怎麼辦。不是的,他一定先觀察、
了解他父親應希望怎麼辦,什麼是他父親喜好的,什麼是他父親不喜好的,他一心一意努
力地去滿他父親所希望的,然後跟隨著他父親的教導而去行。所以它主要的內涵,就是不
要聽從我們自己的自在,而要努力地跟所依靠的善知識,這世間比喻像孝子。那個世間比
喻,就是用這一個比喻,讓我們體會到我們應有的心情。
17'48"
如果我們現在這個時候,對於這個孝的概念不認識、不具足,你不妨換一個,就是總
歸你如果說跟哪一個人也好,或者什麼,你總是委曲求全,願意處處地方捨棄掉了你,要
跟他去做,就這種心情。以我們現在的情況,不妨說一個作生意的人,他絕對不會為了自
己,怎麼樣地要自由自在地快樂;他總覺得,怎麼樣去做嘛,才能夠討好那個顧客,他想
13 舊版.第十七卷 A
盡辦法去討好那個顧客。所以早晨他一大早起來,晚上很晚才睡覺,別人在休息的時候,
他不在休息,他要想辦法做生意呀!我們現在要以這種心情去做。那麼為什麼要這個樣?
為什麼要這個樣?這是個原因哪!在這裡這一點請大家仔細地思索一下。
18'55"
現在我們大家在家裡邊享受不要,放棄掉了這個享受,跑到這裡來,請問:幹什麼?
為什麼你來?這個始終你認得很清楚,你為什麼要到這裡來?這個不必人家來講,人家講
沒有用場,你自己問,你為什麼?說:我要修行。你為什麼要修行?修些什麼?這個才是
最重要的。哎呀!說世間的苦啊!啊!噫!實在不行啊!有的人說:我這個地方,真是感
覺得娑婆一無是處。如果我們套一句俗話的話,這個生死心切。為什麼有生死?煩惱、
惡業!什麼是煩惱?就是我們現在的知見,這個叫作無明,你一天到晚就在這個當中轉。
你現在既然要想透脫生死,跑到這個地方來,你仍舊跟著自己的煩惱,我要這樣、我要那
樣,請問這是修行嗎?請問這是修行嗎?
20'14"
你跑得來,你說:喔唷!我跑到這個地方來,頭也剃掉了,換了這件衣服,受了大
戒,一天念多少佛,拜多少佛,看多少經。這個我不能說你不是,但是也不能說你是,還
沒有到。他真正的修行,就是憑藉著這些這個必要的條件,步步深入,使得你認識煩惱,
淨化煩惱,淨化煩惱的現行,以及對治這個煩惱所種下去的這個潛在的惡業力量,這樣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4
呀!如果說你這樣的話,你能還隨順著你自己嗎?這個道理不明白得很嗎?所以一定要依
靠善知識,一定要棄自自在的根本理由在。
21'14"
我們現在修學佛法,這個第一個大錯誤,就在這裡。現在覺得修行要出家,然後跑得
去,師父剃了個頭,好了,今天剃完了頭,好的嘛,我還跟你嘛住它三天,住了一個月,
然後明天弄一個茅篷,那算是很好的人了。請問,這個時候你能修行嗎?假定你已經懂得
了,你何必要出家?何必要修行?假定你不懂得,關在茅篷裡,你能修嗎?這個地方,我
想我們大家都有個正確的認識。然後呢,說好好好,跟在那個師父身邊;跟在那個師父身
邊,又覺得這個不對、那個不對,要這樣才好、要那樣才好。這是第一個大錯誤,我們要
改過來。啊!要改過來,改過來是辛苦的喲!但是非常值得,非常值得!「如是」,我們
再看文。
22'12"
如是亦應觀善知識容顏而行。
上面說像孝子,那個是對父子之間,那麼我們現在怎麼辦呢?那就看善知識。為什麼
說觀善知識的容顏而行呢?要曉得這個善知識,他絕不可能說一天到晚耳提面命,跟著你
耳朵面前,盯著你這麼說,絕不可能的,絕不可能的。這個東西你真正要求善知識的話,
15 舊版.第十七卷 A
你要至心好樂地去求,這個道理這裡先不深一層地說。你一定要委曲婉轉地去看,怎麼樣
才能夠討他的歡喜。
22'58"
到這裡注意喔!我們說出了家了,你還要去討善知識的歡喜,這不是世間的作法嗎?
表面上去看,是;實際上面去看,完全不是,完全不是。為什麼呀?這個善知識有一個條
件,前面已經告訴我們了,所以我們不是隨便看的。這個善知識有這樣的條件,具足這個
條件的善知識,這種人他會不會以世間的眼光來跟你來往、周旋?不會,絕不會。如果說
是百分之百具足的這個條件是佛陀,佛陀唯一的希望,就是把最好的、最圓滿的東西給
你。不過,他這個給你的,因為是最圓滿的,所以絕不是世間的情染相應的這種東西;在
這個情況之下給你的東西,這是圓滿的佛法,而不是世間的情染,不是世間的情染。
24'09"
我們佛法裡面告訴我們四依,依法不依人,我們說這個依法不依人,你為什麼這個
地方要看他的面孔,然後這樣去做?嘿,這個正是依法不依人,這個正是依法不依人。依
人,那是人世間的作法;現在不是。人世間的作法,每一個人都是要我為主呀!現在你先
要觀察自己具不具這個條件,善知識具不具這個條件。這個善知識之所以成為善知識,正
是淨化的,而淨化必須的條件,真實的內容,都在這個地方。你認識了這一點,你去依靠
善知識,正是什麼啊?正淨化你煩惱,不是很明白嘛!平常的時候你覺得自己要這樣、那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6
樣,自己要那樣、這樣,這是在煩惱當中,你不依靠自己了,依靠他,本身就是個最好的
淨化煩惱,這個就是依法!
25'08"
所以這句話你不要弄錯喲!依法不依人的意義是指在這個上頭,這個人、法兩件事情
擺在這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擺在這裡哦!就是這個樣。所以你要看得清楚,在這個相
上面現出來的是什麼?法的那一面,這個是你要依靠的。如果離開了人談依法,沒有這件
事情;離開了法談人也沒有這件事情,這我們要清楚。所以這個上面說這樣,告訴我們這
個,現在下面引經來證明。
25'43"
《現在佛陀現證三摩地經》中亦云:「彼於一切應捨自意,隨善知識意樂而轉。」
不但《華嚴經》,這個經也告訴我們,捨一切自意,所有自己的統統捨掉,你能夠徹
底地捨掉了,你就能夠圓滿地成就,這麼簡單。在你還沒有證得之前你能夠捨掉了,這個
是信位菩薩的典型的例子。這個信叫淨心為信,淨什麼?淨煩惱。所以這個你才懂得法相
上頭的嚴峻,說淨心為信。心裡什麼是染污?煩惱。但是我們還沒有證得煩惱之前,你能
夠完全不隨著煩惱,一切拿掉了,跟著善知識,這個時候是。所以那個時候立它這個位次
叫信位菩薩,這是它的原意。
17 舊版.第十七卷 A
26'39"
如果你了解了這個根本意趣,然後你看那個經典上面,你就會了解了,哪、哪、哪!
為什麼信位菩薩能夠不使煩惱現行。明次位當中的一切,第一念起來,第二念就不會隨轉
的;第一念起來煩惱,他察覺到了,第二念就不跟著轉,這是明次位中的人,這樣。現在
我們不要說第二念、第三念,過了幾天還在那裡,人家點醒了還不服氣,那個就是完全
不相應的狀態。所以真正的重要的就是觀察這個東西。下面有一句附註,這個附註很重要
哦!
27'18"
此亦是說,於具德前乃可施行,任於誰前不能隨便授其鼻肉。
這個上面那個條件,說他一定要有這樣的德行,那你可以照這個辦法做哦!所以下
面告訴我們依法不依人,這個人有沒有這個法,他如果有這個法的話,對了!那麼在這種
情況之下你要去做。除了這個條件以外,其他的人,你不能這樣做。下面叫授其鼻肉,這
是什麼意思?牛跟馬這個鼻子,在人家手上的,實際上我們也是如此。我們要了解,牛馬
的特質是什麼啊?癡相、畜生相、無明。拿我們來說,我們現在是完全像畜生一樣,對於
這個是非、正法,沒辦法辨別,那個時候叫你跑的話,你一定不知東西,不曉得跑到哪裡
去了。你要真正上路的話,一定要有一個人引導你,然後那個時候,你把你引導的那個繩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8
子,交給他的手上,你能夠交給他的手上,決定沒有錯,這個就是所以我們前面要了解
的。
28'32"
所以他才告訴我們,於其法前,那麼你必須把你那個鼻子上面那根繩子,交給他手
上,他才能夠帶你出那個痛苦的深淵;除了這個以外,對不起,你千萬不可以,第一點。
這一點道理,我們現在懂了,然後好好地去深細地觀察。平常的時候,我們起心動念之
間,一切行為之間,你要去觀察。講那個去掉煩惱等等,不大容易,很不容易。不要說你
不認識,你認得了以後,都不容易做得到,第一點。第二點:
29'12"
誰亦不能離其親愛能堅固者,如金剛心。
你找到了這樣的一個大善知識,一心一意依靠他,絕對不讓自己的自我發作,一天到
晚跟著他,你能夠這樣去做的話,你就行。
2017/04/11 校正
日常法師
--------------------------------------------------------------------------------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十七卷.A面
00'11"
乃至於了解了以後也不改過,請問:這樣的話談什麼修行?所以這一點我們要了解,
了解了以後,就有一個標準去衡準自己。這個地方注意,不是說你了解了,「啊,懂了,
懂了!」了解了,正趁這個機會努力修行,我們了解的目的就是要去改善它,你了解了不
修行更加可惜。
00'42"
所以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假定說我們沒有達到這樣的一個認識,或者雖然認識了而
不照著去做,仍舊隨順著自己的習性,而不察覺到應有的態度,是是、是非,是對的、是
不對的。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不知不覺當中損失了很大的大利益,沒有得到的得不
到,已經得到的還會退失,那個才是真正可惜的一件事情。那麼現在我們了解了,進一步
說前面老師是這個樣的條件,學生是這個樣的條件,那麼現在怎麼樣地運用這個條件,互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4
相教跟學,所以,
01'45"
第三彼應如何依師軌理者。
那麼,這個時候怎麼樣去依這個老師。下面:
01'58"
如是若自具足器相,應善觀察尊重具否如前說相。應於具相,受取法益。
下面就告訴我們的,第一步先自己來觀察一下:具足不具足?具足,修慶慰;不具
足,趕快努力。所以真正重要的第一件,是自己求自己,要成為一個修學佛法的具相弟
子。在這一點上面我一再提醒諸位,擺在心上面:現在我們不要一開口,哎呀!「現在
啊,跑遍天下,看見沒有一個人是像樣的!」這是完全錯誤,完全錯誤!完全錯誤,完全
錯誤!我們應該默默地反省自己是不是像一個修學佛法的人,這個必須要具足的。如果你
這一個條件不具足的話,即使你在佛國裡面,你一條路─只有下地獄,這個非常重要。
03'16"
有了這個,進一步,然後那個時候,就要善巧地、很認真地去觀察,你要依靠的善知
識是什麼樣的情形,具不具像前面所說的這個條件。這個次第很清楚、很明白,很清楚、
很明白。如果我們不了解這個,不照這個次第的話,那是一個絕大的大毛病,非常大的危
5 舊版.第十七卷 A
險。因為你自己沒有這個條件,然後就拿我們世俗的觀點去衡準那個對方,一定出毛病。
因為我們世俗上面要求的是什麼啊?世俗上面要求的就是貪、瞋、癡相應的,這個真正的
佛法的善知識幫忙你淨化貪、瞋、癡的,一定在這個上面,兩個彼此間兜不起來的,完全
兜不起來的。所以你拿這個貪、瞋、癡要想去求善知識的話,緣木求魚,越走越遠。這是
為什麼他這個次第擺成這個樣的,這一點要注意,這一點要注意。
04'26"
所以我們看那個大善知識那些傳記什麼等等,他都是這樣,跑上來都給你一捧冷水。
這為什麼原因?這個有很多特殊的道理在,這個事情在這個地方我們不能詳細地深談,總
希望大家善自努力。那麼然後自己有了這個條件,也找到了可以依止的善知識,那個時候
就跟著他受佛法,好好地修學,好好地修學。那麼這個時候,這個傳承當中又告訴我們有
兩種不同的辦法。
05'15"
是復有二傳記不同,謂善知識敦巴與桑樸瓦。
這是他們兩個人的作法不一樣,這兩個都是有不同的師承,有不同的內涵。這兩個當
中應該採取哪一個,我們看一下。
05'33"
桑樸瓦者,尊重繁多,凡有講說,即從聽聞。自康來時,途中有一隖波索迦說法而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6
住,亦從聽聞,徒眾白曰:「從彼聽聞,退自威儀。」答云:「汝莫作是言,我得
二益。」
那麼這兩個人當中,先說後者桑樸瓦,他的善知識,哇!很多、很繁,多的話─
數量,繁的話─內涵也很雜,各式各樣的善知識,乃至於凡是有講有說,他都要去親近
他,要去聽聞他。乃至舉一個例子,有一次他從康,就是西康,進入到西藏去的時候,半
路上面有一個在家人在那裡說法,他也跑到那兒去聽,所以他那個徒弟就說:「哎呀,師
父呀!這個在家人是普普通通的,你這樣子的一個了不起的大法師,你怎麼跟他聽呀!」
他怎麼說?「欸,你不要這樣說,我可得到兩個好處啊!」這樣的一位了不起的大善知
識,桑樸瓦那個人如果拿照我們中國現在的,我們不一定現在的,我們中國歷史上的那些
祖師,比擬一下的話,就相當於什麼?相當於什麼趙州、黃檗,那些大師。他是阿底峽尊
者下面的一位很了不起的大善知識,我們可以想像這個人的程度、成就。他在康地那個弟
子非常多,那個道場非常了不起,這麼一個人,結果一個普普通通的那個在家人在那裡講
經,他也恭恭敬敬跑得去聽。這一點是對我們是一個絕重要的、絕大的一個提示,絕大的
提示!那麼這是一類,另外
7 舊版.第十七卷 A
07'45"
善知識敦巴者,尊重尠少,數未過五。
他的尊重非常少,他的善知識不多,總共算起來還不到五個,不到五個。那麼,現在
這兩類當中哪一個好呢?下面告訴我們。
08'01"
博朵瓦與公巴仁勤喇嘛共相議論,彼二誰善。
說:那二者當中哪一個好啊?現在說。
08'10"
謂於未修心,易見師過,起不信時,善知識敦巴軌理善美,應如是行。現見此說,
極為諦實,應如是學。
他有一個條件的,什麼條件呢?先要經過一個時候的修習,怎麼修法?他是在下面
告訴我們,就是我們修習依止善知識的重要,種種方便善巧。你有了這個修習以後的話,
你就看人家,只看見他的好處,不看見他的缺點,不看見他的缺點。所以我們想一想那個
《法華》上面那個常不輕菩薩那個公案,他看見任何人,他說:「哎呀!你們都是成佛
呀,我不輕你們。」他看見任何人,他覺得他就是將來的佛,那是經過了修行以後的。在
我們沒有修,這個情況之下,我們動不動看見別人的過錯,那個時候,比較起來,學敦巴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8
尊者來得好,學後者,學後者。
09'23"
不過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一點,說反正這個裡邊有兩個傳承,我們學後者,學後者
啊稍微找到幾個善知識就可以了,其他的人你動不動就看他的過失。這個錯了,這個概念
我們一定要想辦法把它消除掉。想想看他真正的內涵是什麼?是說他已經認真地修習過
了,必然的結果。而我們現在呢?沒有修習。你想不想向上爬?當然我們想。如果想向上
爬的話,千萬不要自甘墮落。所以前面告訴我們,那些真正的大善知識,他都把這個眼睛
向上看,向上看。這個人哪,不怕自己差,就怕自己濫,一濫就沒有用,一濫就沒有用。
「反正我就這個樣了!」這就是混混,那誰也拿我們沒有辦法。所以碰見這種情況之下,
我們,是的,因為沒有修習過,所以應該採後者比較好。但是那個時候我們心裡應感到慚
愧,深深地慚愧呀!我們條件太差呀!正因為條件太差,只能用這個方法,然後要努力增
上,這才是我們應有的態度。
10'56"
如是應知,曾受法恩,特於圓滿教授,導心知識,如何依止。
好了,現在把這個真正的依師的這個道理,下面說明。說這個佛法的恩惠,啊!了不
起,了不起!這個恩之大啊,我們世出世間的一切的好東西,都是從佛法上面來的。這個
9 舊版.第十七卷 A
念恩兩件事情啊,我們要一而再、再而三,不停地擺在心裡面,去體驗、去認識它,去體
驗、去認識它。乃至於隨便一件小事情,現在的我們常常這樣說:「我欠他什麼?還不是
我出錢給他買的!」這個概念很不好,很不好!很不好,很不好!是的,拿世間的這個一
般的眼光去看,標準來說的話,你拿錢來去買,乃至於說:「我就是這個樣,他拿我怎麼
樣?他就是莫奈何我。」這個真正說起來,完全是自己害自己的概念。你能夠懂得了,怎
麼樣去感人家的恩,結果真正受用呀,嗨!妙哩!是你自己的,是你自己的。
12'17"
這一點,你們自己好好地去體會,你們能夠體會到多少,你們就得到多少受用。我
們深的先不談,就非常淺的,你現在說:「這還不是我錢來買的;我這樣做,他莫奈何
我。」這個心理什麼心理?這個心理本身就是煩惱心理。我們現在修學佛法要淨化煩惱,
卻一天到晚在煩惱上面轉,還找了種種的理由,覺得自己有理由。我們先不必談其他,那
個起心動念,已經錯到不曉得哪裡去了。那麼這種事情都要靠什麼?都要靠善知識來引導
淨化我們。所以詳細的內容,你們一步一步自己向下去的時候,好好地努力去體會、去觀
察。
13'08"
那麼在這個裡邊特別的是什麼?圓滿教授的導心知識。這個「圓滿教授」,不要輕
輕放過。「教授」的內容我們知道,就是真正的精要的關鍵,修行的主要的指授。而且這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0
個地方是圓滿的,引導我們修行的這樣的大善知識,太重要。真正的一個人修行的成就與
否,完全靠這個,完全靠這個。你有了,不要怕;沒有的話,就算你再大的學問,也會出
毛病。那麼怎麼依止法呢?分成功兩部分:意樂,觀念上、心理上的;加行,是根據這個
心理應該怎麼樣在行為上。所以:
14'07"
其理分二:一意樂親近軌理,二加行親近軌理。
分成功這兩部分。那麼這個裡邊
14'15"
初中分三:
那個關於那個概念方面我們分三部分。
14'21"
一總示親近意樂,二特申修信以為根本,三隨念深恩應起敬重。
分成三部分。意樂是先把那個親近善知識的那個主要的概念,我們應該把它了解一
下,整個的這個內涵應該了解。那麼第二個呢,特別地在這個地方,是對善知識第一件事
11 舊版.第十七卷 A
應該什麼?修信,這個是我們的根本。第三個呢,隨念深恩應起敬重,這個次第是這樣,
我們現在繼續下去,看。
15'03"
今初
第一個,說整個地說親近善知識的那個概念。
15'10"
《華嚴經》說,以九種心,親近承事諸善知識,能攝一切親近意樂所有扼要。
這上面引《華嚴經》,引《華嚴經》。我們也可以同時了解,的的確確,說我們要想
得到最圓滿的教授的話,那就是從這個地方。所以《華嚴經》也的確是佛出世的時候,說
的最圓滿的,包含了所有。而這個九種,已經把親近善知識、承事善知識的所有的綱要,
都統統包括在裡頭。
15'51"
即彼九心攝之為四。
那個九樣東西也可以分四個大項目,現在我們一個一個來看。第一個大項目:
16'03"
棄自自在,捨於尊重令自在者,如孝子心。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2
第一個是捨棄,捨棄自己的自在。什麼叫自在呢?就是我想怎麼樣,我要這個樣,這
個要拿掉。怎麼辦呢?一切要看你所依止的善知識,他要怎麼辦,你種種、處處地方,委
曲求全,跟著他去做。就像什麼?像孝子,像世間的孝子。當然不一定指孝子,就是說拿
我們能夠體會得到的,這一種心情去做。
16'45"
謂如孝子自於所作,不自在轉,觀父容顏,隨父自在,依教而行。
這個孝子平常怎麼?他不會說我要怎麼辦,我要怎麼辦。不是的,他一定先觀察、
了解他父親應希望怎麼辦,什麼是他父親喜好的,什麼是他父親不喜好的,他一心一意努
力地去滿他父親所希望的,然後跟隨著他父親的教導而去行。所以它主要的內涵,就是不
要聽從我們自己的自在,而要努力地跟所依靠的善知識,這世間比喻像孝子。那個世間比
喻,就是用這一個比喻,讓我們體會到我們應有的心情。
17'48"
如果我們現在這個時候,對於這個孝的概念不認識、不具足,你不妨換一個,就是總
歸你如果說跟哪一個人也好,或者什麼,你總是委曲求全,願意處處地方捨棄掉了你,要
跟他去做,就這種心情。以我們現在的情況,不妨說一個作生意的人,他絕對不會為了自
己,怎麼樣地要自由自在地快樂;他總覺得,怎麼樣去做嘛,才能夠討好那個顧客,他想
13 舊版.第十七卷 A
盡辦法去討好那個顧客。所以早晨他一大早起來,晚上很晚才睡覺,別人在休息的時候,
他不在休息,他要想辦法做生意呀!我們現在要以這種心情去做。那麼為什麼要這個樣?
為什麼要這個樣?這是個原因哪!在這裡這一點請大家仔細地思索一下。
18'55"
現在我們大家在家裡邊享受不要,放棄掉了這個享受,跑到這裡來,請問:幹什麼?
為什麼你來?這個始終你認得很清楚,你為什麼要到這裡來?這個不必人家來講,人家講
沒有用場,你自己問,你為什麼?說:我要修行。你為什麼要修行?修些什麼?這個才是
最重要的。哎呀!說世間的苦啊!啊!噫!實在不行啊!有的人說:我這個地方,真是感
覺得娑婆一無是處。如果我們套一句俗話的話,這個生死心切。為什麼有生死?煩惱、
惡業!什麼是煩惱?就是我們現在的知見,這個叫作無明,你一天到晚就在這個當中轉。
你現在既然要想透脫生死,跑到這個地方來,你仍舊跟著自己的煩惱,我要這樣、我要那
樣,請問這是修行嗎?請問這是修行嗎?
20'14"
你跑得來,你說:喔唷!我跑到這個地方來,頭也剃掉了,換了這件衣服,受了大
戒,一天念多少佛,拜多少佛,看多少經。這個我不能說你不是,但是也不能說你是,還
沒有到。他真正的修行,就是憑藉著這些這個必要的條件,步步深入,使得你認識煩惱,
淨化煩惱,淨化煩惱的現行,以及對治這個煩惱所種下去的這個潛在的惡業力量,這樣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4
呀!如果說你這樣的話,你能還隨順著你自己嗎?這個道理不明白得很嗎?所以一定要依
靠善知識,一定要棄自自在的根本理由在。
21'14"
我們現在修學佛法,這個第一個大錯誤,就在這裡。現在覺得修行要出家,然後跑得
去,師父剃了個頭,好了,今天剃完了頭,好的嘛,我還跟你嘛住它三天,住了一個月,
然後明天弄一個茅篷,那算是很好的人了。請問,這個時候你能修行嗎?假定你已經懂得
了,你何必要出家?何必要修行?假定你不懂得,關在茅篷裡,你能修嗎?這個地方,我
想我們大家都有個正確的認識。然後呢,說好好好,跟在那個師父身邊;跟在那個師父身
邊,又覺得這個不對、那個不對,要這樣才好、要那樣才好。這是第一個大錯誤,我們要
改過來。啊!要改過來,改過來是辛苦的喲!但是非常值得,非常值得!「如是」,我們
再看文。
22'12"
如是亦應觀善知識容顏而行。
上面說像孝子,那個是對父子之間,那麼我們現在怎麼辦呢?那就看善知識。為什麼
說觀善知識的容顏而行呢?要曉得這個善知識,他絕不可能說一天到晚耳提面命,跟著你
耳朵面前,盯著你這麼說,絕不可能的,絕不可能的。這個東西你真正要求善知識的話,
15 舊版.第十七卷 A
你要至心好樂地去求,這個道理這裡先不深一層地說。你一定要委曲婉轉地去看,怎麼樣
才能夠討他的歡喜。
22'58"
到這裡注意喔!我們說出了家了,你還要去討善知識的歡喜,這不是世間的作法嗎?
表面上去看,是;實際上面去看,完全不是,完全不是。為什麼呀?這個善知識有一個條
件,前面已經告訴我們了,所以我們不是隨便看的。這個善知識有這樣的條件,具足這個
條件的善知識,這種人他會不會以世間的眼光來跟你來往、周旋?不會,絕不會。如果說
是百分之百具足的這個條件是佛陀,佛陀唯一的希望,就是把最好的、最圓滿的東西給
你。不過,他這個給你的,因為是最圓滿的,所以絕不是世間的情染相應的這種東西;在
這個情況之下給你的東西,這是圓滿的佛法,而不是世間的情染,不是世間的情染。
24'09"
我們佛法裡面告訴我們四依,依法不依人,我們說這個依法不依人,你為什麼這個
地方要看他的面孔,然後這樣去做?嘿,這個正是依法不依人,這個正是依法不依人。依
人,那是人世間的作法;現在不是。人世間的作法,每一個人都是要我為主呀!現在你先
要觀察自己具不具這個條件,善知識具不具這個條件。這個善知識之所以成為善知識,正
是淨化的,而淨化必須的條件,真實的內容,都在這個地方。你認識了這一點,你去依靠
善知識,正是什麼啊?正淨化你煩惱,不是很明白嘛!平常的時候你覺得自己要這樣、那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6
樣,自己要那樣、這樣,這是在煩惱當中,你不依靠自己了,依靠他,本身就是個最好的
淨化煩惱,這個就是依法!
25'08"
所以這句話你不要弄錯喲!依法不依人的意義是指在這個上頭,這個人、法兩件事情
擺在這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擺在這裡哦!就是這個樣。所以你要看得清楚,在這個相
上面現出來的是什麼?法的那一面,這個是你要依靠的。如果離開了人談依法,沒有這件
事情;離開了法談人也沒有這件事情,這我們要清楚。所以這個上面說這樣,告訴我們這
個,現在下面引經來證明。
25'43"
《現在佛陀現證三摩地經》中亦云:「彼於一切應捨自意,隨善知識意樂而轉。」
不但《華嚴經》,這個經也告訴我們,捨一切自意,所有自己的統統捨掉,你能夠徹
底地捨掉了,你就能夠圓滿地成就,這麼簡單。在你還沒有證得之前你能夠捨掉了,這個
是信位菩薩的典型的例子。這個信叫淨心為信,淨什麼?淨煩惱。所以這個你才懂得法相
上頭的嚴峻,說淨心為信。心裡什麼是染污?煩惱。但是我們還沒有證得煩惱之前,你能
夠完全不隨著煩惱,一切拿掉了,跟著善知識,這個時候是。所以那個時候立它這個位次
叫信位菩薩,這是它的原意。
17 舊版.第十七卷 A
26'39"
如果你了解了這個根本意趣,然後你看那個經典上面,你就會了解了,哪、哪、哪!
為什麼信位菩薩能夠不使煩惱現行。明次位當中的一切,第一念起來,第二念就不會隨轉
的;第一念起來煩惱,他察覺到了,第二念就不跟著轉,這是明次位中的人,這樣。現在
我們不要說第二念、第三念,過了幾天還在那裡,人家點醒了還不服氣,那個就是完全
不相應的狀態。所以真正的重要的就是觀察這個東西。下面有一句附註,這個附註很重要
哦!
27'18"
此亦是說,於具德前乃可施行,任於誰前不能隨便授其鼻肉。
這個上面那個條件,說他一定要有這樣的德行,那你可以照這個辦法做哦!所以下
面告訴我們依法不依人,這個人有沒有這個法,他如果有這個法的話,對了!那麼在這種
情況之下你要去做。除了這個條件以外,其他的人,你不能這樣做。下面叫授其鼻肉,這
是什麼意思?牛跟馬這個鼻子,在人家手上的,實際上我們也是如此。我們要了解,牛馬
的特質是什麼啊?癡相、畜生相、無明。拿我們來說,我們現在是完全像畜生一樣,對於
這個是非、正法,沒辦法辨別,那個時候叫你跑的話,你一定不知東西,不曉得跑到哪裡
去了。你要真正上路的話,一定要有一個人引導你,然後那個時候,你把你引導的那個繩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8
子,交給他的手上,你能夠交給他的手上,決定沒有錯,這個就是所以我們前面要了解
的。
28'32"
所以他才告訴我們,於其法前,那麼你必須把你那個鼻子上面那根繩子,交給他手
上,他才能夠帶你出那個痛苦的深淵;除了這個以外,對不起,你千萬不可以,第一點。
這一點道理,我們現在懂了,然後好好地去深細地觀察。平常的時候,我們起心動念之
間,一切行為之間,你要去觀察。講那個去掉煩惱等等,不大容易,很不容易。不要說你
不認識,你認得了以後,都不容易做得到,第一點。第二點:
29'12"
誰亦不能離其親愛能堅固者,如金剛心。
你找到了這樣的一個大善知識,一心一意依靠他,絕對不讓自己的自我發作,一天到
晚跟著他,你能夠這樣去做的話,你就行。
2017/04/11 校正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1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十七卷.B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十七卷 B面
日常法師
--------------------------------------------------------------------------------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十七卷.B面
00'14"
可是那個時候,就怕一些問題來障礙你,你一旦離開了他了,你這個「我」就又起來了,
「我」一起來了,又是生死染污之業。所以這個時候,第二步就怕不能依靠那個善知識。
所以一定要有非常堅固的,依靠這個善知識,絕不離開,非常堅強,像金剛心。金剛能破
一切,不被一切所破。所以真正一個人依止善知識的這個心,像金剛一樣,不管在任何情
況之下。
p. 30 (5)
00'55"
謂諸魔羅及惡友等,不能破離。
就是這個,不要為魔跟惡友來破。這個惡友啊,實際上對我們修學佛法當中,這個
最嚴重、惡劣的,就是這個。這個惡友不是今天跟你吵架、打架的這個人,欸,好朋友,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0
他跑得來跟你說:「唉呀,某人哪,你在這地方苦苦惱惱幹什麼啊!我們一起跑得去玩一
玩,喝喝酒,聊聊天。」你覺得真痛快,這個就是惡友。所以這個概念,我們要很清楚。
然後那個師長在那個地方呵斥你,他跑得來跟你說:「唉,我真同情你啊!像你某人,你
這樣了不起,你世間上面有這麼了不起的學問,捨離了,跑到這裡來啦。照理人家應該捧
你,他不但不捧你,還罵你。」欸,你還聽得很來勁咧。對不起!這個是惡友,真正可怕
的地方,就是這個。
01'50"
我們現在仔細看看佛經上面,佛經上面這個魔,絕對不是說,把他扮得三頭六臂要
殺你的樣子,一定告訴你:「哎呀,你這麼辛苦了,你這樣地苦苦地做這件事情,幹什麼
呀?去享福啊!」那就是這個。所以這種道理,除非是佛陀、大善知識來告訴我們,我
們還不知道咧。所以關於這一點的話,你就得什麼?就得「正住」,然後呢,就得「具
慧」,你不具足這個條件的話,他似說的惡法,跟正說的善法,你分別不清楚。說得似是
而非的,實際上害你的,以及他的的確確地幫你的,你分不清楚。那時候你一定會跑到那
個地方停住了,乃至於退掉了。
02'45"
即前經云:「應當遠離,親睦無常,情面無常。」
21 舊版.第十七卷 B
就是前面那個《三摩地王經》告訴我們,你親近這個善知識的時候,要恆常不變,
不要一下很好─親,哎呀,好好!一下,又不行了。然後你內心上面,這樣地發自內心
的,不是在表面上面的,不是在表面上面的。所以我們看這個真正的大善知識,那個太
多這種類型,他怎麼把他磨折,他絕不去。要我們現在稍微受了一點委屈,明天拎了個包
袱就跑掉了,那是一點用場都沒有,一點用場都沒有。就是留在這裡的話,心裡不曉得是
打算些什麼事情,那個東西是我們真正跟法不相應的地方。遇見這種情況,就得好好地懺
悔,懺悔的辦法,他下面還會詳細地告訴我們的。那麼要堅固。再下面,怎麼辦哪?
03'55"
荷負尊重一切事擔者,如大地心。
我們想像當中,然後跟了一個善知識,不離開了,他教你修學佛法。嘿,他不是教你
修學佛法,他叫你負擔這個善知識的那些事情。「負荷尊重」,尊重就是你所依止的善知
識的一切事業擔,他的事情你把它擔起來。要像什麼?「大地心」。唉!叫你隨便做一點
還可以,要大地心的話,大地是承擔所有的東西,任何東西來,它絕對不叫回頭。
04'33"
謂負一切擔,悉無懈怠。
所有的負起來,沒有一點的懈怠。懈怠呀,行為固然是要這樣,心裡的行,心理跟行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2
為,同樣地沒有一點點退卻,沒有一點點疲厭。
04'51"
如博朵瓦教示慬哦瓦諸徒眾云:「汝能值遇如此菩薩,我之知識,如教奉行,實屬
大福,今後莫覺如擔,當為莊嚴。」
那麼,這個詳細的道理,這裡不多講了,就告訴我們,一個祖師給他說,這個概念
我們現在先要建立起來。說你們今天有幸地遇見這樣的一個了不起的成就者,這就是我們
的真正依靠的大善知識,碰到這種情況要依教奉行,照著佛、菩薩以及這個善知識告訴我
們的去做,這是我們的大福報啊,這是我們的大福報啊!千萬不要覺得這是個負擔哪,這
個才是我們真正的莊嚴哪!這個話好容易說,好難做到!不要說做到,好難了解、好難了
解!
05'53"
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只是建議諸位,把這個概念先弄清楚:為什麼?第一個。第二
個呢,你了解了為什麼,看看我心裡上面是不是有這個量生起來了。平常我們自己的事
情,不厭其煩地去做,再煩一點不妨去做,再遠一點也要去做。遇見那個善知識的事情,
唉呀,只要做這一點點,你覺得這個也不行,那個也不行,推三阻四的,他現在不是。關
鍵在哪裡呢?先把我們心理建設起來,心理建設起來。建設什麼?說我們忙我們自己的這
23 舊版.第十七卷 B
個東西,說起來是我們的損失,是造了我們的染污之業;你只有照著善知識,代善知識那
個事情去做,去負擔的話,消除業障,然後增長功德,這個才是我們最好的莊嚴。眼前來
說,假定你是求生淨土的,是往生資糧;究竟來說,就是我們將來報土的,你成佛的時候
這個報土的種種莊嚴,就是從因地上面,從這個地方開始。
07'14"
如果你這個概念認識了以後,你做起來就會很歡喜了。你就會覺得像作生意人一樣,
你覺得辛苦,好啊!賺錢哪。作生意人就怕不辛苦,作生意人就怕不賺錢。我們現在修學
佛法的人也是一樣,我們真正擔心的,不是怕做,倒是怕不做,我們真正擔心的,賺不到
那個佛法相應的法財,這個概念是第一個要建立起來。
07'48"
我這兩天,出去了兩天,回來一看,哎呀!非常歡喜,非常讚歎,那個裡裡外外,整
理得這麼高興。現在我們不妨在這地方,心平氣和地想一想,以前我們沒有整理的時候,
以及整理了以後,做過了,你現在坐在這裡,什麼樣啊?還是一樣。前面那兩天,你辛苦
地忙,今天坐在那裡也是一樣。你前幾天在那裡睡覺,今天也是一樣。可是這個最後的效
果,就完全不一樣。你睡了幾天,今天是睡在那裡,是越睡越懶,越來越不想動,最多心
裡想,就是這樣。如果你做過了以後的話,現在你也不會覺得累!你會心裡覺得好歡喜,
你自己看看,也歡喜。我想這個我們大家感受得到的吧!你眼前只是這麼一點點,將來這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4
個因,將來你的能力是越來越增長,如果做過的話。另外一種呢,你越來越遲鈍。
08'53"
所以這個人間的很多人,為什麼比牛馬來得聰明,這個牛馬沒有什麼事情,牠就躺下
來坐在那裡,然後,妙咧!牠先吃的時候,吃了一大堆,吃在肚子裡,然後吐出來慢慢地
嚼,欣賞這個東西,這個就是牛馬。人不是,人不是,忙完了停下來,這個腦筋還在那裡
轉,還在那兒動,繼續地向上;菩薩更是!這就是它根本差別。所以將來你們真正了解著
我們的業相以後─我說真正了解的話,不是講的業的道理。佛法整個講業,如果說單單
文字上面,不一定認識,如果你了解這個業的行相,你的心裡一看,觀察就很清楚、很明
白了:了解了,了解了。
09'40"
所以同樣地,事情做過了沒有什麼,可是這個結果就完全不一樣。前者,你這麼努
力的話,就是說將來你的淨土資糧,將來你的究竟圓滿報身、報土的莊嚴。另外一種呢,
什麼?就是說墮牛墮馬,這個擺在這裡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這個後面那個果報啊,那差
太多、太多了。你做過了,眼前呢沒有什麼,做也是那樣,不做也是那樣。所以我們常常
說,這個不修行跟修行之間的差別,一個是白白浪費,一個呢是就是會,就是會善巧地利
用,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所以對……括弧裡告訴我們,真正的依教奉行啊,這個才是真
正的大福德、大智慧,這個才是我們最好的莊嚴,這是我們最好的收穫,這是我們最好的
25 舊版.第十七卷 B
得到的。第四個:
10'52"
荷負擔已應如何行,其中分六。
那麼說我們現在,第一個要捨自在,第二個絕對不能捨離,任何情況之下,這個心像
金剛一樣地不被破壞,只有破壞一切。你依靠了善知識,能夠破壞一切煩惱,絕不被任何
東西破壞。那時候進一步呢就負荷,等到你全部負荷起來,圓滿負荷成功的話,你就是佛
耶!所以在因地當中,我們怎麼辦呢?那麼負荷了以後,該怎麼做呢?現在我們就下面告
訴,那就分成六項。
11'31"
如輪圍山心者,
什麼叫輪圍呢,輪圍山?
11'36"
任起如何一切苦惱,悉不能動。
輪圍山就這個樣。
11'40"
慬哦住於汝巴時,公巴德熾因太寒故,身體衰退,向依怙童稱議其行住。如彼告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6
云:「臥具安樂,雖曾多次住尊勝宮,然能親近大乘知識,聽聞正法者,唯今始
獲,應堅穩住。」
第一個絕不動搖。那麼他舉一個典型的例子,那個慬哦瓦,就是博多瓦的師兄弟,
換句話說,就是敦巴尊者的那個弟子,最主要的弟子。住在那個地方的時候,有這麼一個
人,他的弟子當中有這麼一個人,那個地方冷得不得了,那個西藏的確冷啊,唉呀,實在
受不了!所以他就跟他的這個依靠的這個師長,就說:「唉!這個地方受不了,這個地方
我們怎麼辦哪?動動腦筋看,還是換一個地方怎麼樣?」嘿!他老師這麼告訴他,說:
「安樂臥具,我們要真的要談享受的話,已經不曉得多少次,住在這個尊勝宮,」尊勝宮
是最尊貴、最勝妙的這種地方,那不曉得多少次了。我們沒有一個人例外,我們都是。固
然我們多少次住過地獄,但是也多少次生過天堂,沒有一個人例外的。但是結果呢,我們
還在那輪迴,還在那輪迴,一點用場都沒有耶!而且要真正跳出來,要什麼?要修學佛
法,要修學佛法一定要依靠大善知識,這個大善知識呢,究竟圓滿的大乘的善知識。「現
在我們能親近這個大善知識,聽聞這個圓滿如理的正法,現在今天剛剛開始得到,所以你
應該堅住、穩住。心要堅固,然後要穩,絕對不要動搖啊,絕對不要動搖啊!」所以碰見
這種情況,我們不妨自己可以檢查一下,我們真的這麼難受嗎?我們現在這裡真是舒服
27 舊版.第十七卷 B
啊,樣樣現成,比起他們來,真是像天堂一樣。第一,這裡說輪圍山。第二呢,
14'04"
如世間僕使心者,謂雖受行一切穢業,意無慚疑,而正行辦。
就是說,不管他是做什麼事情,「穢業」,這個穢分兩方面,第一個是外面的,第
二個是裡邊的。現在目前這裡主要的是指外面的、外面的,就是說拿那個髒東西,叫你洗
廁所啊,叫你弄廚房啊,就是你怕的,就是你不願意的。這種不管是什麼,心裡面不悔不
疑,沒有一點點動搖。說:「我這地方跑到這裡修學佛法的人,叫我做這個東西!」這個
就疑了。再不然的話,我覺得我世間好像有頭有臉的人,怎麼跑得來弄這個廁所啊,唉
呀!覺得愧了。不!完全照著善知識告訴我們,要我們做,乃至於他沒有說,我曉得他需
要這樣做,就認真去辦。所以像世間的這個僕人一樣,僕人就是傭人,傭人就是這樣做。
15'17"
昔後藏中,
下面舉個例。
15'19"
一切譯師智者集會之處,有一泥灘,敦巴盡脫衣服掃除泥穢,不知從何取來乾潔白
土覆之,於依怙前作一供壇。依怙笑曰:「奇哉,印度亦有類似汝者。」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8
那個時候後藏,那就是阿底峽尊者在西藏的時候,西藏的時候,那個有一個很大集
會。「一切譯師智者集會之處」,就是一個道場,很重要的一個道場,正在大家集會。那
麼集會的時候,那個地下有一攤泥水,那個敦巴尊者,你看這個人多了不起啊,看見那個
泥,把衣服脫下來統統拿掉了。然後因為沒東西嘛,那個地方苦得不得了,沒有東西,就
拿這個衣服來盛那個土。然後不曉得從什麼地方,弄來乾淨的放在上面,弄好了以後,這
個地方就讓他的老師─阿底峽尊者坐在這裡,前面做個供壇。阿底峽尊者看見了很歡喜
說:「啊!了不起、了不起!居然你能做這樣,印度現在也有這樣類似的。」
16'35"
我們曾經看過佛陀的因地當中,有頭髮佈地的這種事情。現在不要說叫你把衣服脫下
來,拿那個掃帚送到你前面,叫你說:「某人,你去掃一掃吧!」喔!你心裡面委屈個半
天,這個我們自己想想看。然後他站在那裡,勉勉強強掃,他跑掉了,你也跑掉了。這個
情況,我們可以互相來對比一下。然後更重要的應該了解,他為什麼要這樣做?這個是重
要的。再下面這個第六種,第六。
17'15"
如除穢人心者,
除穢人,這個在印度當年,它這個大城市,熱鬧的這個大城市,它有專門的一種除
29 舊版.第十七卷 B
糞人、除糞人,所謂《法華》上面的除糞人。實際上這種除糞人,我小的時候,我們中國
大陸上也有,中國大陸上也有。鄉下,當然它不需要,那麼這個城裡的人,是專門有這種
人。那麼,在印度,它那個階級很分明,所以凡是這種除穢人,都是下賤的人、下賤的
人。那麼現在我們依靠著善知識,也要這樣的心情,這個是特別的。
18'09"
盡斷一切慢及過慢,較於尊重應自低劣。
這是這一點的特別重要的地方。你親近善知識,內心當中,一定要去掉這個東西,
斷除所有一切的慢及過慢,慢及過慢。這個慢,就是你比他高,乃至於輕慢心,這個萬萬
不可以、萬萬不可以、萬萬不可以。不管是你實質上如何,就算你比他強,你還是要低聲
下氣地去跟他學,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如果說,你沒有辦法
做到這一點的話,在這一種情況之下,有兩個辦法,一個是好好地懺悔,還有一個不如離
開,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否則的話,對自己是一種大損害。尤其是將來真正遇見了善知
識,你對善知識隨便起一念的輕慢心的話,產生的惡果,是不得了地嚴重,很多經論上面
特別告訴我們。反過來,你真正要想受學佛法的話,那個拿掉,你就有很大的好處。就算
他不是善知識,如果說你能夠拿掉了以後,你都有好處,何況是善知識。所以那一次我們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30
曾經講,說這個老比丘,受到了四個年輕人的開玩笑,拿這個皮球,在他頭上「蹬!」打
一下,他說:「你啊,給你初果。」他就真的證了初果,為什麼?最主要的原因,他前面
這個慢心一點都沒有,然後他自己與法相應,在這種狀態之下就行了。這個我們要了解。
下面引兩個祖師說的話:
20'08"
如善知識敦巴云:「我慢高坵,不出德水。」
這個我慢是山,所以叫我慢高山,那個山上面,水一點都蓄不住的,一點都蓄不
住,不要說它自己本來就是沒有水,下上去的水跑掉了。平常我們說:「喔唷,這個我都
懂!」聽起來「啊,我都懂啊!」你既然懂的話,你聽他幹什麼?心裡面就一點都留不
住,一點都留不住。所以前面像桑樸瓦,他很清楚,他這麼了不起的一個大善知識,他聽
見人家講法,欸!他並沒有說我都懂,他跑得去就認真地聽耶,聽完了以後,他還說,我
得到兩種好處。不但如此,佛親自都是這樣示現的,佛聽見人家講法,他就至心恭敬地歡
喜。為什麼?佛自己從哪兒來的?從聽法而來,法是佛母。所以他一聽見那個法,他就感
恩、歡喜、恭敬,這個心情都生起來。現在我們聽見了法以後,覺得:「欸!這個沒有什
麼。」你這個心裡面是完全不相應。所以固然說我們不懂的,固然是要這樣的,就是你懂
31 舊版.第十七卷 B
的,你要讚歎、隨喜。
21'27"
所以我看見以前的,我們這個民國初年有個了不起的,揚州高旻來果老和尚,他是禪
宗的了不起的大德,雖然不像虛雲老和尚,並列所謂民國以後的幾位了不起的大德,但是
在禪門當中,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的一個人喔!他自己學什麼?參那個「念佛是誰?」
他有一天跑到一個地方去,他也沒別的,看見牆上「念佛是誰?」他一看見,就歡喜得不
得了,好讚歎,為什麼?跟它相應,那這是一個狀態。所以如果我們現在碰見這種情況,
心裡不相應的話,現在眼前對我們最重要的就是,馬上應該認得,從這件事情上反應出
來,欸,我們心裡面跟法不相應,這是我們現在要真正認識的。
22'21"
平常我們總是看人家不對,要曉得,這個對跟不對,真正的重要的,不是外面境況的
對跟不對,就是你內心當中,跟這個境,引發的內心的這個種子,這是我們要了解的。如
果我們現在這個上頭,你不能認識的話,那都是空話。所以人家說不要分別,就是說我們
妄分別,才能夠產生這種現象。究實說來的話,我們要如理地善巧了解這個法相─為什
麼我看見的這個境界,心裡會生起這種狀態?好的該如何?壞的該如何?然後你能夠善巧
分別,好的,隨喜、讚歎、歡慰、增長;壞的嘛,努力去改善,這個才是我們真正要修學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32
佛法的,就這樣。下面:
23'12"
慬哦亦云:「應當觀視春初之時,為山峰頂諸高起處,青色徧生,抑於溝坑諸低下
處,而先發起。」
喏!你不妨看看,到了春天,真正先發芽長出來的是哪裡呀?是高山頂上?還是下
面?當然,高山頂上一片皚皚白雪,等到雪融掉的時候,光溜溜地,是一片沙漠;下面
就非常茂盛。為什麼?就是這個─慢,法水蓄不住,這是兩位善知識給我們的指示。下
面:
24'02"
如乘心者,謂於尊重事,雖諸重擔極難行者,亦勇受持。
像「乘」,乘就是轎子,現代的汽車,或者車子,載重的。不管什麼東西,再重的東
西,它一定能夠把你負擔下來,能夠把它載運到應該去的地方,應該去的地方。現在我們
也是這樣,應該把善知識要我們做的事情,全部負擔下來,載到我們應該去的地方。善知
識之所以為善知識,就把你從這個地獄門口,然後送到這個圓滿的報土這個地方去。所以
必定要有這樣的心裡的認識,然後照著去做。下面:
33 舊版.第十七卷 B
25'05"
如犬心者,謂尊重毀罵,於師無忿。
像狗一樣,像狗一樣。為什麼呀?不管他這個,這個狗對那個主人,不管他怎麼罵,
他罵,狗不會忿,不會發脾氣的。的的確確,你看家裡那個狗,就是你打了牠了,哇啦哇
啦叫,牠一面叫,一面還在那兒四周轉,牠不會說叫了一下跑掉了,就這樣。那麼前面我
們說,他世間僕使,受那個穢業是外面的行持上面的,如犬心的話,那就是心理上頭的。
不管那個善知識用什麼方式來罵你等等,你心裡面沒有一點點怨恨,沒有一點點怨恨。你
看那個密勒日巴尊者這個裡邊,就是他那個老師對他這個樣,他心裡面只有想:「我自己
總是業障吧!我總是業障吧!」要我們任何一個人,碰見這種情況的話,一定會覺得:
「哎呀!這個老師簡直是極殘忍,這麼不講理的人。」而他卻是一點都沒有,為什麼?我
們現在只有看見,我很羨慕我要做到它,這個心理是好的;但是他為什做到?你為什麼做
不到?這才是我們真正要重視的。而你了解了佛法以後,那個時候,你會才知道為什麼密
勒日巴尊者能做到,為什麼你做不到。
26'37"
同時,我前面說的信位菩薩的行相,什麼叫信位菩薩?淨心為信。什麼叫淨心為信?
這個境界現起的時候,他心裡面所生起的不是染污煩惱之業。我們任何一個境界現起的時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34
候,你想到的都是那種世間的事情,那很清楚、很明白的。就是我們哪都在門外,不管你
道理講多少,沒有用。他不管怎麼不合理的情況現起的時候,他不會覺得人家不合理,
他只是覺得:「唉呀,我裡邊業障還沒有淨除吧!我還有什麼嗎?」這個就是典型的淨心
相,典型的淨心相。是這個才是我們真正讀那個傳記要認識的,你單單看那個傳記看不出
來。了解了這一點,那個時候我們就努力去修持,努力才去修持,所以整個的現在下面告
訴我們的都是這個。
27'32"
現在我們千萬不要盲修啊!你如果說急急忙忙地去修的話,這是盲修瞎鍊哪!你不曉
得真正的行相,自己覺得磕幾個頭、念幾聲經,當然有功德,但是事倍功半,事倍功半。
你能真正地關起門來,捨掉一切,那真是了不起;你了解了這個,然後去修的話,哇,那
效果是完全相反,完全相反!平常我們的事半功倍的話,這是世間的,這個裡邊的差距是
十百千倍。所以真正有成就的人,他一定是起步的時候,一直依止著善知識,他成就越
高,這個做得越認真。如果說你能夠一直依止到等覺後心,那你這條路一定最直、最快、
最好,這個情況在《華嚴》、《法華》上面,說得很清楚。《法華》所以他就說:「啊,
我多少時,一直告訴你們哪,大家好好地去努力,要照著去做!你們就沒辦法聽得進。」
你說你不聽嘛,聽了的,然後聽見了一點點,就照著自己的意思,就覺得趕快去忙,就是
35 舊版.第十七卷 B
只選自己相應、愛好的那一部分而去做。有沒有成就?當然有,成就的是歪路。所以他為
什麼第一點告訴我們「捨自自在」,就是說你不要想著:「哎呀,我現在去修行了!」我
覺得要如何修行,這是自己的自在,完全拿掉,徹底拿掉。
2017/04/12 校正
日常法師
--------------------------------------------------------------------------------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十七卷.B面
00'14"
可是那個時候,就怕一些問題來障礙你,你一旦離開了他了,你這個「我」就又起來了,
「我」一起來了,又是生死染污之業。所以這個時候,第二步就怕不能依靠那個善知識。
所以一定要有非常堅固的,依靠這個善知識,絕不離開,非常堅強,像金剛心。金剛能破
一切,不被一切所破。所以真正一個人依止善知識的這個心,像金剛一樣,不管在任何情
況之下。
p. 30 (5)
00'55"
謂諸魔羅及惡友等,不能破離。
就是這個,不要為魔跟惡友來破。這個惡友啊,實際上對我們修學佛法當中,這個
最嚴重、惡劣的,就是這個。這個惡友不是今天跟你吵架、打架的這個人,欸,好朋友,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0
他跑得來跟你說:「唉呀,某人哪,你在這地方苦苦惱惱幹什麼啊!我們一起跑得去玩一
玩,喝喝酒,聊聊天。」你覺得真痛快,這個就是惡友。所以這個概念,我們要很清楚。
然後那個師長在那個地方呵斥你,他跑得來跟你說:「唉,我真同情你啊!像你某人,你
這樣了不起,你世間上面有這麼了不起的學問,捨離了,跑到這裡來啦。照理人家應該捧
你,他不但不捧你,還罵你。」欸,你還聽得很來勁咧。對不起!這個是惡友,真正可怕
的地方,就是這個。
01'50"
我們現在仔細看看佛經上面,佛經上面這個魔,絕對不是說,把他扮得三頭六臂要
殺你的樣子,一定告訴你:「哎呀,你這麼辛苦了,你這樣地苦苦地做這件事情,幹什麼
呀?去享福啊!」那就是這個。所以這種道理,除非是佛陀、大善知識來告訴我們,我
們還不知道咧。所以關於這一點的話,你就得什麼?就得「正住」,然後呢,就得「具
慧」,你不具足這個條件的話,他似說的惡法,跟正說的善法,你分別不清楚。說得似是
而非的,實際上害你的,以及他的的確確地幫你的,你分不清楚。那時候你一定會跑到那
個地方停住了,乃至於退掉了。
02'45"
即前經云:「應當遠離,親睦無常,情面無常。」
21 舊版.第十七卷 B
就是前面那個《三摩地王經》告訴我們,你親近這個善知識的時候,要恆常不變,
不要一下很好─親,哎呀,好好!一下,又不行了。然後你內心上面,這樣地發自內心
的,不是在表面上面的,不是在表面上面的。所以我們看這個真正的大善知識,那個太
多這種類型,他怎麼把他磨折,他絕不去。要我們現在稍微受了一點委屈,明天拎了個包
袱就跑掉了,那是一點用場都沒有,一點用場都沒有。就是留在這裡的話,心裡不曉得是
打算些什麼事情,那個東西是我們真正跟法不相應的地方。遇見這種情況,就得好好地懺
悔,懺悔的辦法,他下面還會詳細地告訴我們的。那麼要堅固。再下面,怎麼辦哪?
03'55"
荷負尊重一切事擔者,如大地心。
我們想像當中,然後跟了一個善知識,不離開了,他教你修學佛法。嘿,他不是教你
修學佛法,他叫你負擔這個善知識的那些事情。「負荷尊重」,尊重就是你所依止的善知
識的一切事業擔,他的事情你把它擔起來。要像什麼?「大地心」。唉!叫你隨便做一點
還可以,要大地心的話,大地是承擔所有的東西,任何東西來,它絕對不叫回頭。
04'33"
謂負一切擔,悉無懈怠。
所有的負起來,沒有一點的懈怠。懈怠呀,行為固然是要這樣,心裡的行,心理跟行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2
為,同樣地沒有一點點退卻,沒有一點點疲厭。
04'51"
如博朵瓦教示慬哦瓦諸徒眾云:「汝能值遇如此菩薩,我之知識,如教奉行,實屬
大福,今後莫覺如擔,當為莊嚴。」
那麼,這個詳細的道理,這裡不多講了,就告訴我們,一個祖師給他說,這個概念
我們現在先要建立起來。說你們今天有幸地遇見這樣的一個了不起的成就者,這就是我們
的真正依靠的大善知識,碰到這種情況要依教奉行,照著佛、菩薩以及這個善知識告訴我
們的去做,這是我們的大福報啊,這是我們的大福報啊!千萬不要覺得這是個負擔哪,這
個才是我們真正的莊嚴哪!這個話好容易說,好難做到!不要說做到,好難了解、好難了
解!
05'53"
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只是建議諸位,把這個概念先弄清楚:為什麼?第一個。第二
個呢,你了解了為什麼,看看我心裡上面是不是有這個量生起來了。平常我們自己的事
情,不厭其煩地去做,再煩一點不妨去做,再遠一點也要去做。遇見那個善知識的事情,
唉呀,只要做這一點點,你覺得這個也不行,那個也不行,推三阻四的,他現在不是。關
鍵在哪裡呢?先把我們心理建設起來,心理建設起來。建設什麼?說我們忙我們自己的這
23 舊版.第十七卷 B
個東西,說起來是我們的損失,是造了我們的染污之業;你只有照著善知識,代善知識那
個事情去做,去負擔的話,消除業障,然後增長功德,這個才是我們最好的莊嚴。眼前來
說,假定你是求生淨土的,是往生資糧;究竟來說,就是我們將來報土的,你成佛的時候
這個報土的種種莊嚴,就是從因地上面,從這個地方開始。
07'14"
如果你這個概念認識了以後,你做起來就會很歡喜了。你就會覺得像作生意人一樣,
你覺得辛苦,好啊!賺錢哪。作生意人就怕不辛苦,作生意人就怕不賺錢。我們現在修學
佛法的人也是一樣,我們真正擔心的,不是怕做,倒是怕不做,我們真正擔心的,賺不到
那個佛法相應的法財,這個概念是第一個要建立起來。
07'48"
我這兩天,出去了兩天,回來一看,哎呀!非常歡喜,非常讚歎,那個裡裡外外,整
理得這麼高興。現在我們不妨在這地方,心平氣和地想一想,以前我們沒有整理的時候,
以及整理了以後,做過了,你現在坐在這裡,什麼樣啊?還是一樣。前面那兩天,你辛苦
地忙,今天坐在那裡也是一樣。你前幾天在那裡睡覺,今天也是一樣。可是這個最後的效
果,就完全不一樣。你睡了幾天,今天是睡在那裡,是越睡越懶,越來越不想動,最多心
裡想,就是這樣。如果你做過了以後的話,現在你也不會覺得累!你會心裡覺得好歡喜,
你自己看看,也歡喜。我想這個我們大家感受得到的吧!你眼前只是這麼一點點,將來這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4
個因,將來你的能力是越來越增長,如果做過的話。另外一種呢,你越來越遲鈍。
08'53"
所以這個人間的很多人,為什麼比牛馬來得聰明,這個牛馬沒有什麼事情,牠就躺下
來坐在那裡,然後,妙咧!牠先吃的時候,吃了一大堆,吃在肚子裡,然後吐出來慢慢地
嚼,欣賞這個東西,這個就是牛馬。人不是,人不是,忙完了停下來,這個腦筋還在那裡
轉,還在那兒動,繼續地向上;菩薩更是!這就是它根本差別。所以將來你們真正了解著
我們的業相以後─我說真正了解的話,不是講的業的道理。佛法整個講業,如果說單單
文字上面,不一定認識,如果你了解這個業的行相,你的心裡一看,觀察就很清楚、很明
白了:了解了,了解了。
09'40"
所以同樣地,事情做過了沒有什麼,可是這個結果就完全不一樣。前者,你這麼努
力的話,就是說將來你的淨土資糧,將來你的究竟圓滿報身、報土的莊嚴。另外一種呢,
什麼?就是說墮牛墮馬,這個擺在這裡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這個後面那個果報啊,那差
太多、太多了。你做過了,眼前呢沒有什麼,做也是那樣,不做也是那樣。所以我們常常
說,這個不修行跟修行之間的差別,一個是白白浪費,一個呢是就是會,就是會善巧地利
用,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所以對……括弧裡告訴我們,真正的依教奉行啊,這個才是真
正的大福德、大智慧,這個才是我們最好的莊嚴,這是我們最好的收穫,這是我們最好的
25 舊版.第十七卷 B
得到的。第四個:
10'52"
荷負擔已應如何行,其中分六。
那麼說我們現在,第一個要捨自在,第二個絕對不能捨離,任何情況之下,這個心像
金剛一樣地不被破壞,只有破壞一切。你依靠了善知識,能夠破壞一切煩惱,絕不被任何
東西破壞。那時候進一步呢就負荷,等到你全部負荷起來,圓滿負荷成功的話,你就是佛
耶!所以在因地當中,我們怎麼辦呢?那麼負荷了以後,該怎麼做呢?現在我們就下面告
訴,那就分成六項。
11'31"
如輪圍山心者,
什麼叫輪圍呢,輪圍山?
11'36"
任起如何一切苦惱,悉不能動。
輪圍山就這個樣。
11'40"
慬哦住於汝巴時,公巴德熾因太寒故,身體衰退,向依怙童稱議其行住。如彼告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6
云:「臥具安樂,雖曾多次住尊勝宮,然能親近大乘知識,聽聞正法者,唯今始
獲,應堅穩住。」
第一個絕不動搖。那麼他舉一個典型的例子,那個慬哦瓦,就是博多瓦的師兄弟,
換句話說,就是敦巴尊者的那個弟子,最主要的弟子。住在那個地方的時候,有這麼一個
人,他的弟子當中有這麼一個人,那個地方冷得不得了,那個西藏的確冷啊,唉呀,實在
受不了!所以他就跟他的這個依靠的這個師長,就說:「唉!這個地方受不了,這個地方
我們怎麼辦哪?動動腦筋看,還是換一個地方怎麼樣?」嘿!他老師這麼告訴他,說:
「安樂臥具,我們要真的要談享受的話,已經不曉得多少次,住在這個尊勝宮,」尊勝宮
是最尊貴、最勝妙的這種地方,那不曉得多少次了。我們沒有一個人例外,我們都是。固
然我們多少次住過地獄,但是也多少次生過天堂,沒有一個人例外的。但是結果呢,我們
還在那輪迴,還在那輪迴,一點用場都沒有耶!而且要真正跳出來,要什麼?要修學佛
法,要修學佛法一定要依靠大善知識,這個大善知識呢,究竟圓滿的大乘的善知識。「現
在我們能親近這個大善知識,聽聞這個圓滿如理的正法,現在今天剛剛開始得到,所以你
應該堅住、穩住。心要堅固,然後要穩,絕對不要動搖啊,絕對不要動搖啊!」所以碰見
這種情況,我們不妨自己可以檢查一下,我們真的這麼難受嗎?我們現在這裡真是舒服
27 舊版.第十七卷 B
啊,樣樣現成,比起他們來,真是像天堂一樣。第一,這裡說輪圍山。第二呢,
14'04"
如世間僕使心者,謂雖受行一切穢業,意無慚疑,而正行辦。
就是說,不管他是做什麼事情,「穢業」,這個穢分兩方面,第一個是外面的,第
二個是裡邊的。現在目前這裡主要的是指外面的、外面的,就是說拿那個髒東西,叫你洗
廁所啊,叫你弄廚房啊,就是你怕的,就是你不願意的。這種不管是什麼,心裡面不悔不
疑,沒有一點點動搖。說:「我這地方跑到這裡修學佛法的人,叫我做這個東西!」這個
就疑了。再不然的話,我覺得我世間好像有頭有臉的人,怎麼跑得來弄這個廁所啊,唉
呀!覺得愧了。不!完全照著善知識告訴我們,要我們做,乃至於他沒有說,我曉得他需
要這樣做,就認真去辦。所以像世間的這個僕人一樣,僕人就是傭人,傭人就是這樣做。
15'17"
昔後藏中,
下面舉個例。
15'19"
一切譯師智者集會之處,有一泥灘,敦巴盡脫衣服掃除泥穢,不知從何取來乾潔白
土覆之,於依怙前作一供壇。依怙笑曰:「奇哉,印度亦有類似汝者。」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8
那個時候後藏,那就是阿底峽尊者在西藏的時候,西藏的時候,那個有一個很大集
會。「一切譯師智者集會之處」,就是一個道場,很重要的一個道場,正在大家集會。那
麼集會的時候,那個地下有一攤泥水,那個敦巴尊者,你看這個人多了不起啊,看見那個
泥,把衣服脫下來統統拿掉了。然後因為沒東西嘛,那個地方苦得不得了,沒有東西,就
拿這個衣服來盛那個土。然後不曉得從什麼地方,弄來乾淨的放在上面,弄好了以後,這
個地方就讓他的老師─阿底峽尊者坐在這裡,前面做個供壇。阿底峽尊者看見了很歡喜
說:「啊!了不起、了不起!居然你能做這樣,印度現在也有這樣類似的。」
16'35"
我們曾經看過佛陀的因地當中,有頭髮佈地的這種事情。現在不要說叫你把衣服脫下
來,拿那個掃帚送到你前面,叫你說:「某人,你去掃一掃吧!」喔!你心裡面委屈個半
天,這個我們自己想想看。然後他站在那裡,勉勉強強掃,他跑掉了,你也跑掉了。這個
情況,我們可以互相來對比一下。然後更重要的應該了解,他為什麼要這樣做?這個是重
要的。再下面這個第六種,第六。
17'15"
如除穢人心者,
除穢人,這個在印度當年,它這個大城市,熱鬧的這個大城市,它有專門的一種除
29 舊版.第十七卷 B
糞人、除糞人,所謂《法華》上面的除糞人。實際上這種除糞人,我小的時候,我們中國
大陸上也有,中國大陸上也有。鄉下,當然它不需要,那麼這個城裡的人,是專門有這種
人。那麼,在印度,它那個階級很分明,所以凡是這種除穢人,都是下賤的人、下賤的
人。那麼現在我們依靠著善知識,也要這樣的心情,這個是特別的。
18'09"
盡斷一切慢及過慢,較於尊重應自低劣。
這是這一點的特別重要的地方。你親近善知識,內心當中,一定要去掉這個東西,
斷除所有一切的慢及過慢,慢及過慢。這個慢,就是你比他高,乃至於輕慢心,這個萬萬
不可以、萬萬不可以、萬萬不可以。不管是你實質上如何,就算你比他強,你還是要低聲
下氣地去跟他學,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如果說,你沒有辦法
做到這一點的話,在這一種情況之下,有兩個辦法,一個是好好地懺悔,還有一個不如離
開,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否則的話,對自己是一種大損害。尤其是將來真正遇見了善知
識,你對善知識隨便起一念的輕慢心的話,產生的惡果,是不得了地嚴重,很多經論上面
特別告訴我們。反過來,你真正要想受學佛法的話,那個拿掉,你就有很大的好處。就算
他不是善知識,如果說你能夠拿掉了以後,你都有好處,何況是善知識。所以那一次我們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30
曾經講,說這個老比丘,受到了四個年輕人的開玩笑,拿這個皮球,在他頭上「蹬!」打
一下,他說:「你啊,給你初果。」他就真的證了初果,為什麼?最主要的原因,他前面
這個慢心一點都沒有,然後他自己與法相應,在這種狀態之下就行了。這個我們要了解。
下面引兩個祖師說的話:
20'08"
如善知識敦巴云:「我慢高坵,不出德水。」
這個我慢是山,所以叫我慢高山,那個山上面,水一點都蓄不住的,一點都蓄不
住,不要說它自己本來就是沒有水,下上去的水跑掉了。平常我們說:「喔唷,這個我都
懂!」聽起來「啊,我都懂啊!」你既然懂的話,你聽他幹什麼?心裡面就一點都留不
住,一點都留不住。所以前面像桑樸瓦,他很清楚,他這麼了不起的一個大善知識,他聽
見人家講法,欸!他並沒有說我都懂,他跑得去就認真地聽耶,聽完了以後,他還說,我
得到兩種好處。不但如此,佛親自都是這樣示現的,佛聽見人家講法,他就至心恭敬地歡
喜。為什麼?佛自己從哪兒來的?從聽法而來,法是佛母。所以他一聽見那個法,他就感
恩、歡喜、恭敬,這個心情都生起來。現在我們聽見了法以後,覺得:「欸!這個沒有什
麼。」你這個心裡面是完全不相應。所以固然說我們不懂的,固然是要這樣的,就是你懂
31 舊版.第十七卷 B
的,你要讚歎、隨喜。
21'27"
所以我看見以前的,我們這個民國初年有個了不起的,揚州高旻來果老和尚,他是禪
宗的了不起的大德,雖然不像虛雲老和尚,並列所謂民國以後的幾位了不起的大德,但是
在禪門當中,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的一個人喔!他自己學什麼?參那個「念佛是誰?」
他有一天跑到一個地方去,他也沒別的,看見牆上「念佛是誰?」他一看見,就歡喜得不
得了,好讚歎,為什麼?跟它相應,那這是一個狀態。所以如果我們現在碰見這種情況,
心裡不相應的話,現在眼前對我們最重要的就是,馬上應該認得,從這件事情上反應出
來,欸,我們心裡面跟法不相應,這是我們現在要真正認識的。
22'21"
平常我們總是看人家不對,要曉得,這個對跟不對,真正的重要的,不是外面境況的
對跟不對,就是你內心當中,跟這個境,引發的內心的這個種子,這是我們要了解的。如
果我們現在這個上頭,你不能認識的話,那都是空話。所以人家說不要分別,就是說我們
妄分別,才能夠產生這種現象。究實說來的話,我們要如理地善巧了解這個法相─為什
麼我看見的這個境界,心裡會生起這種狀態?好的該如何?壞的該如何?然後你能夠善巧
分別,好的,隨喜、讚歎、歡慰、增長;壞的嘛,努力去改善,這個才是我們真正要修學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32
佛法的,就這樣。下面:
23'12"
慬哦亦云:「應當觀視春初之時,為山峰頂諸高起處,青色徧生,抑於溝坑諸低下
處,而先發起。」
喏!你不妨看看,到了春天,真正先發芽長出來的是哪裡呀?是高山頂上?還是下
面?當然,高山頂上一片皚皚白雪,等到雪融掉的時候,光溜溜地,是一片沙漠;下面
就非常茂盛。為什麼?就是這個─慢,法水蓄不住,這是兩位善知識給我們的指示。下
面:
24'02"
如乘心者,謂於尊重事,雖諸重擔極難行者,亦勇受持。
像「乘」,乘就是轎子,現代的汽車,或者車子,載重的。不管什麼東西,再重的東
西,它一定能夠把你負擔下來,能夠把它載運到應該去的地方,應該去的地方。現在我們
也是這樣,應該把善知識要我們做的事情,全部負擔下來,載到我們應該去的地方。善知
識之所以為善知識,就把你從這個地獄門口,然後送到這個圓滿的報土這個地方去。所以
必定要有這樣的心裡的認識,然後照著去做。下面:
33 舊版.第十七卷 B
25'05"
如犬心者,謂尊重毀罵,於師無忿。
像狗一樣,像狗一樣。為什麼呀?不管他這個,這個狗對那個主人,不管他怎麼罵,
他罵,狗不會忿,不會發脾氣的。的的確確,你看家裡那個狗,就是你打了牠了,哇啦哇
啦叫,牠一面叫,一面還在那兒四周轉,牠不會說叫了一下跑掉了,就這樣。那麼前面我
們說,他世間僕使,受那個穢業是外面的行持上面的,如犬心的話,那就是心理上頭的。
不管那個善知識用什麼方式來罵你等等,你心裡面沒有一點點怨恨,沒有一點點怨恨。你
看那個密勒日巴尊者這個裡邊,就是他那個老師對他這個樣,他心裡面只有想:「我自己
總是業障吧!我總是業障吧!」要我們任何一個人,碰見這種情況的話,一定會覺得:
「哎呀!這個老師簡直是極殘忍,這麼不講理的人。」而他卻是一點都沒有,為什麼?我
們現在只有看見,我很羨慕我要做到它,這個心理是好的;但是他為什做到?你為什麼做
不到?這才是我們真正要重視的。而你了解了佛法以後,那個時候,你會才知道為什麼密
勒日巴尊者能做到,為什麼你做不到。
26'37"
同時,我前面說的信位菩薩的行相,什麼叫信位菩薩?淨心為信。什麼叫淨心為信?
這個境界現起的時候,他心裡面所生起的不是染污煩惱之業。我們任何一個境界現起的時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34
候,你想到的都是那種世間的事情,那很清楚、很明白的。就是我們哪都在門外,不管你
道理講多少,沒有用。他不管怎麼不合理的情況現起的時候,他不會覺得人家不合理,
他只是覺得:「唉呀,我裡邊業障還沒有淨除吧!我還有什麼嗎?」這個就是典型的淨心
相,典型的淨心相。是這個才是我們真正讀那個傳記要認識的,你單單看那個傳記看不出
來。了解了這一點,那個時候我們就努力去修持,努力才去修持,所以整個的現在下面告
訴我們的都是這個。
27'32"
現在我們千萬不要盲修啊!你如果說急急忙忙地去修的話,這是盲修瞎鍊哪!你不曉
得真正的行相,自己覺得磕幾個頭、念幾聲經,當然有功德,但是事倍功半,事倍功半。
你能真正地關起門來,捨掉一切,那真是了不起;你了解了這個,然後去修的話,哇,那
效果是完全相反,完全相反!平常我們的事半功倍的話,這是世間的,這個裡邊的差距是
十百千倍。所以真正有成就的人,他一定是起步的時候,一直依止著善知識,他成就越
高,這個做得越認真。如果說你能夠一直依止到等覺後心,那你這條路一定最直、最快、
最好,這個情況在《華嚴》、《法華》上面,說得很清楚。《法華》所以他就說:「啊,
我多少時,一直告訴你們哪,大家好好地去努力,要照著去做!你們就沒辦法聽得進。」
你說你不聽嘛,聽了的,然後聽見了一點點,就照著自己的意思,就覺得趕快去忙,就是
35 舊版.第十七卷 B
只選自己相應、愛好的那一部分而去做。有沒有成就?當然有,成就的是歪路。所以他為
什麼第一點告訴我們「捨自自在」,就是說你不要想著:「哎呀,我現在去修行了!」我
覺得要如何修行,這是自己的自在,完全拿掉,徹底拿掉。
2017/04/12 校正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1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十八卷.A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十八卷 A面
日常法師
--------------------------------------------------------------------------------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十八卷.A面
00'11"
善知識你最好委屈婉轉地了解,他說的什麼,他的內容是什麼。你了解得越深、越徹底、
越圓滿,跟著他去,對你是只有好處,只有好處。關於這個概念,一定要慢慢地、一步步
地、認真地學下去才能夠了解的,我這裡隨便地提一下。
00'32"
所以真正依靠善知識的時候,現在這個地方說,不管他怎麼毀罵,外面固然是一切不
怕,裡邊心理上也是如此。而且你反過來想,老師罵你正是淨除你的罪障,正是積聚你的
資糧。現在沒有懂得道理之前,你不妨這樣想,將來你學下去你自然懂得那個道理,百分
之一百地千真萬確。我在這裡保證你們,如果你們認真學─不認真學那就一點用場都沒
有─你學下去,我可以經上面、論上面翻給你看,喏,喏!沒有一個例外的,沒有一個
例外的而且。現在我們繼續看下面的祖師,馬上一個典型的例子: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40
p. 31(4)
01'22"
如【如朵瓏巴對於善知識畫師,每來謁見便降呵責,畫師弟子[口娘]摩瓦云:「此阿闍黎於
我師徒,特為瞋恚。」畫師告云:「汝尚聽為是呵責耶,我每受師如此賜教一次,
如得黑茹迦一次加持。」】
那個朵壠巴對他的一個弟子,善師,是他的弟子。他那個善師每次去見他老師朵壠巴
的時候,總歸把他罵一頓,罵一頓。那個時候那個弟子善師,他自己本身也是已經有成就
了,帶了一大堆人來。結果這個善師倒沒什麼,那個善師的弟子就受不了了,就跟他師父
說:「哎呀!那個師公是怎麼一回事情呀?對我們好像有成見。我們每次跑得來,他對我
們倆是特別地大發脾氣啊!」畫師怎麼告訴他?「汝尚聽為是呵責耶」,「哎呀!你還以
為他在罵你,你真不懂啊!我啊每次到這地方,聽見我的老師這麼罵我一趟,是受最好的
一次教訓,最好的一次教誡,最好的一次加持。」
02'49"
「黑茹迦」是什麼?黑茹迦就是本尊,那個本尊哪,現忿怒相的這個本尊。比如說我
們說文殊師利菩薩,文殊師利菩薩他現兩種身:一個就是文殊師利菩薩的,這個叫「寂靜
尊」;另外一個大威德金剛,就是他現的那個「忿怒身」,就是他現的忿怒相。所以這個
現忿怒相,這個一定是什麼?一定是報身,一定是報身。「你把他這個老師說的話把它聽
41 舊版.第十八卷 A
成罵,我聽的就是最好的一次加持啊!」看看喏,這個地方有大文章,這個地方有大文章
哦!
03'38"
現在我們不一定懂,我們不妨引一個中國人的典型的故事來看一下,來看一下。我
們中國的祖師們所以棒、喝、打,隨便哪一個,欸,碰見那個老師的時候,不是罵呀,就
是喝,就是打。乃至於像一指禪,把那個指頭就劈掉了,有這一件事情。像那個陳睦州,
然後呢,對他的這個弟子啊,這個是法眼,去參他的時候,「啪!」一下,把他的腳弄斷
了。欸,對不起,這是最大的大加持!何止於罵,何止於打,這樣欸!這個是我們真正應
該了解的。所以在這地方注意一下:如犬心,如犬心,在任何情況之下,你不要容許這個
煩惱生起來。
04'45"
《八千頌》云:「若說法師於求法者現似毀咨而不思念,然汝於師不應退捨,復應
增上希求正法,敬重不厭,隨逐師行。」
這個《八千頌》就是《般若》。《般若》有廣般若,有略般若,《八千頌》就是個
略般若。實際上這個地方指的《八千頌》就是第四會,第一會、第二會都是廣的。那麼,
這個裡邊告訴我們,假定說這個說法的這個師長對求法的人,現這個「毀咨」,就是瞋、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42
忿、責罵,那個時候你千萬不要從這個地方去思惟,去自己妄加分別,妄加分別。這非常
重要、非常重要!不但《般若》,《華嚴》上面也特別一再地交代,《華嚴》一再交代。
文殊師利菩薩告訴善財童子說:「你要成就真正的佛道,一定要依靠善知識。然後依靠善
知識要怎麼樣啊?要不怕疲厭,要用種種的方式。」最後告訴他:「如果這個善知識現那
個病容」,換句話說,不合理這種狀態做的時候,你怎麼辦呀?「你千千萬萬不要從壞的
那個方面去想」,告訴他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地方亦復如此,應該對於這個師長,
決不退、捨兩點。捨是捨棄,說:「啊好,不跟他學。」退是退心。不但不退捨,還要什
麼?「增上希求正法」。本來這個希求法的心哪,還不一定那麼強,反而因為這樣的毀咨
更增上,更增上!「敬重不厭」,恭敬尊重,絕不厭棄而跟著老師,而跟著老師。
07'01"
我們上次曾經提過的道宣律祖,他回去的時候他老師就不接受他,罵他、趕他,他有
沒有一點點瞋恚心呀?如果有一點瞋恚心的話,今天我們就不可能有這樣圓滿的佛法遺留
下來了,對不對?他不但是不這樣,而且是「增上希求」,他更是一心地懇求他的老師,
跟著他老師,所以最後終於成就。不管是印度也好,中國也好,乃至西藏也好,都是如
此。這是我們的典型的最好的榜樣。最末一個:
43 舊版.第十八卷 A
07'47"
如船心者,
像船。
07'50"
謂於尊重事任載幾許,若往若來,悉無厭患。
最後像船一樣,對尊重的事情不管多少,來來去去,沒有一點厭患,沒有一點點厭
患。那麼這個「船」跟「乘」兩個有什麼不一樣呢?這個船是「若來若往」,就是沒有一
個例外;乘的話通常從這裡到那個地方去。這兩個稍有差別,稍有差別。這裡我們不加細
辨了。這個是說原則上面我們親近一個善知識,應該把持的心裡的認識,我們要這樣去做
的,這樣去做的。那麼現在下面呢,在這個原則上面,我們在這個地方應該怎麼做?而這
個裡邊的根本何在?
08'53"
第二修信為根本者。
這個是我們修學佛法最重要的。修學佛法最重要的是親近善知識,而親近善知識第一
點對善知識要修信心,這是所有的根本。
09'10"
《寶炬陀羅尼》云:「信為前行如母生,守護增長一切德,除疑度脫諸暴流,信能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44
表喻妙樂城。信無濁穢令心淨,能令離慢是敬本,信是最勝財藏足,攝善之本猶如
手。」
這一段引那個經上面的說,說信哪,如前面的前行,就是前面的基礎,前面的基礎。
就像什麼?就像母親生出一切來,有了信什麼東西就來了;沒有信心,什麼東西都談不
上。這個也就是《華嚴》上面說的「信為道源功德母」,是道……源是根源,從這地方出
來的,一切功德,道源功德之母,功德從這地方長出來的。「長養一切諸善根」,就是這
個道理:它增長,然後守護,所有的功德都從這個地方來。我們現在修學不認識固然談不
到,認識了能夠一點點不懷疑,這個都要靠善知識。所以能夠淨除你一切的疑慮,能夠從
生死的瀑流當中,能夠跳過去、能夠渡過去,這個都要靠善知識。而這個善知識靠什麼?
就是你對他的信心。這個建立起來了沒問題。善知識所以成善知識的一個根本原因,他就
是要來救我們,所以我們沒法救的,就是你對他沒有信心。所以主要的說來說去就是這一
點,這是我們第一應該認識的。
11'14"
「信能表喻妙樂城」,它能夠像妙樂的城,這一切的妙樂都從這地方出來的。「信無
濁穢令心淨」,你信心一清淨的話,好了,「濁穢」就是我們的煩惱,就相當於世間的骯
45 舊版.第十八卷 A
髒。能夠離慢,恭敬的根本。你有了信心自然而然你不會慢,你曉得一切的好處,一切的
功德都靠著他,你怎麼可以在這地方慢?反過來所以我們有慢,就是我們的信心不夠,那
個時候就是我們努力去修習的時候。所以在這地方處處地方提醒,當你覺得,哎呀,看不
起人家的時候,那時不要說他不好,那時候你要反省,說:「欸!為什麼我心裡面在那慢
心生起來了?」那個時候才是我們真正要懂的地方啊,真正懂的地方啊!所以佛法不是講
道理,你一定要看得清清楚楚啊!你誰都瞧不起,那不是他不好,是我自己不好。如果他
好的,固然是你要增長他;他不好的,不好的你要去救度他,你要去救度他啊!你哪裡看
見人家是不如你的地方?
12'30"
就像我們看見那個自己的子女一樣,你絕對不會,一個做父母的人絕對不看見說,
喔唷,我是父母,那個子女處處都不理想,你瞧不起他。天下哪一個父母是瞧不起子女
的?不可能!天下的父母都把看見自己的子女,看成是最了不起的,不是嗎?現在你要修
學佛法,佛法大乘菩薩的心,遠比這個父母對子女的心要超勝哪!所以不管對方是真的比
你高,還是比你低,你怎麼可能有一點點的這種輕慢之心存在呢?這個道理很簡單,如果
你輕慢心的話,你早就已經不是佛法了,早就擺在三千里之外了。這個才是我們在這地方
啊,應該真正反省的。「信是最勝財藏足」,最勝財的庫藏,以及我們要取得這個真正的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46
財,跑得去的足,有了這個才可以。「攝善之本猶如手」,然後到了,你攝取這個,就像
手一樣。無非是引那個經。下面的我們把它念一遍就可以了。
13'46"
《十法》亦云:「由何出導師,信為最勝乘,是故具慧人,應隨依於信。
真正具有智慧的人,他一定會這樣去做的。所以我們現在這樣,正是我們愚癡啊,我
們愚癡!我們還自己以為懂得很多咧,實際上這個懂得很多就是世智聰辯。害我們的不是
別的,就是這個東西呀!
14'13"
諸不信心人,不生眾白法,如種為火焦,豈生青苗芽。」
如果我們心裡面沒有這個東西的話就像什麼?嘿,對不起!就像那個種子被火燒焦了
一樣,長不出來的,長不出來的!
14'29"
由進退門,而說信為一切德本。
有信就進;沒有信就退。所以他一切的功德從這個「信」字上面,所以說這是功德的
根本。
14'42"
敦巴請問大依怙云:「藏地多有修行者,然無獲得殊勝德者,何耶?」
47 舊版.第十八卷 A
喏!這句話呀,大有我們觀察警惕的地方。說我們這裡有很多修行的人,但是修行
了沒有得到殊勝的成就,為什麼呀?我們這裡也不妨反省一下:我們這裡這麼多修行,哎
呀,講佛法的這麼多,為什麼大家都沒成就呢?乃至於我自己,我每天拜多少佛,每天念
多少經,我已經剃了頭這麼多久了,為什麼到現在還是沒有成就呢?對不起!答案,下
頭:
15'24"
依怙答云:「大乘功德,生多生少,皆依尊重,乃能生起。
大乘功德的多少,都依靠善知識,都依靠善知識啊!
15'40"
汝藏地人,於尊重所,僅凡庸想,由何能生。」
現在你們那些人對善知識,你看起來把他看成平庸的凡夫,請問功德從哪裡生?請
問功德從哪裡生?不要說大乘,小乘也是一樣啊!所以我們常常都要看看那個經典,反省
反省那個經典。上一次已經說過這個老比丘,今天這個地方另外說一個公案:有一個女
人,一個女人,那個女人她非常虔誠地供養這個三寶。那麼佛世的時候,那個供養都是請
那個出家人到家裡邊應供。那麼她常常請一個老比丘,那個老比丘確實不懂得什麼,不懂
得什麼。吃的時候是滿好吃的,吃過了這個開示是講不出來的。但是呢,那個女人對他非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48
常恭敬,一再地請。要我們現在的話,你能夠開示都不一定能恭敬你,何況你根本呢啞羊
一個。要我們看見,「這個……」欸,她不!她非常恭敬。那麼在這裡請完了以後求他說
法,可是因為這個老比丘自己都不懂了,他總推三阻四,總推掉。她一面恭敬地請,一面
老推;他是越推呀,她是越恭敬。
17'12"
有一次以最好的這樣去恭敬請來,請來了以後,請完了以後又請他說法,他這一下,
唉,實在是難受得不得了,結果他想來想去想不出一句話,不曉得要叫他說什麼。就看見
那個女的,在那個地方下面跪在那兒聽。而那個女的呢,因為她心裡面沒有一點點慢,越
來越恭敬,總覺得:「我還有什麼地方沒有做到,還有什麼地方沒有做到。」她沒有一點
點用反方向去想。所以她跪在那裡,頭都不敢抬起來,心裡面一直至誠恭敬地,一方面想
自己哪有不對,一方面緣想佛法。結果那個老比丘看見那個人坐在那裡,那個優婆夷這麼
虔誠地跪在那裡,正好趁她看不見,偷偷地、輕輕巧巧座上下來嘛,就溜掉了!
18'08"
溜掉了以後啊,這個女居士還沒注意到吧,她還是至誠恭敬地,只是覺得:「他為
什麼還不講啊?總還有原因。」她就是自己想,一再地想想、想想,想得以前世間固然
苦,現在求取佛法還是這麼苦,還是毫無意義啊!她越想,是越想跟法深入,越想深入。
本來佛告訴我們什麼?苦諦。平常是浮淺的一面,因為她的信心慢慢地清淨了,所以跟煩
49 舊版.第十八卷 A
惱不相應,越來越自己淨化了內心。結果,開悟了!證了初果。哎呀,她歡喜得不得了!
再抬起頭來一看哪,欸,那個老比丘跑掉了!哎呀,她感激啊,然後她就跑到僧團裡面找
那個老比丘,她要感謝他。結果那個老比丘根本不曉得這件事情,他逃回來了以後也見不
得人,關起來就不願意出去。那個女人跑到去感謝他,他以為來……哎呀,大概吃過了以
後不告而別有什麼問題,她越找,他越害怕。結果這個女人卻是一定要找到他,結果後來
找到了,找到了以後就說那個公案。啊!那個老比丘聽了以後,無比地慚愧,發了個大慚
愧,結果那個老比丘也證了。《雜寶藏經》上面有這段公案,你們仔細看看。
19'29"
所以我們現在不要說大乘,小乘也是這樣的。這是我們第一應該好好警惕反省的地
方。不過現在呢說實在的,我們乃至於要想警惕反省,這個程度還做不到,為什麼?我們
心裡現在煩惱非常重、非常粗猛,有的時候,是,聽見了很好,有的時候話都聽不進欸,
那是為什麼?就是我們內心當中的粗猛的煩惱,這是我們真正應該認識的。關於怎麼樣淨
除這個,他後面都有告訴我們完整的方法,完整的方法。下面我們繼續看:
20'11"
有於依怙發大聲白:「阿底峽請教授。」如其答云:
有的人跑到阿底峽尊者前面去:「阿底峽尊者請教授!」大聲地吼。平常我們如果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50
真正地很恭敬的話,那跑到老遠,哎呀,一心恭敬,一心恭敬,非常輕巧,頭都不敢抬起
來。絕對不會說,大聲地隨隨便便跑得去毫不在乎,肆無忌憚那個樣子,絕對不可能。所
以這個裡邊就說明什麼?他心裡面一點恭敬都沒有,就是那種肆無忌憚那個樣子,所以阿
底峽尊者怎麼─
20'51"
「哈哈,我卻具有好好耳根,言教授者,謂是信心信信。」
他就大笑了,說:「哎呀!我耳朵好好的,你用不著那麼大聲地吼啊!」所以意思
就是這樣。實際上這個意義在什麼地方?不在這裡。實際上就是:你真正要學啊,你要好
好地了解真正的最重要的教授,你不是要請教授嗎?最重要的什麼呀?信心、信信兩個
字。第一個,信得過我們的心,要曉得我們現在的心是什麼?你的心「本自具足,本自圓
滿」,本空嘛!但現在什麼?為煩惱所染污。要想淨除這個煩惱染污靠什麼?靠善知識!
你要真正得到了善知識,淨除自然得到了。可是要想依靠善知識,不是沒有善知識,看你
有沒有建立起對善知識的信心來,就是這個道理。所以這個才是我們要了解。
22'00"
佛法裡平常我們分大乘三系,不管是哪一系你真正了解了那個特質以後的話,說來
說去就是這個。或者講空,它本來是清淨;或者就講有,所謂說真如緣起,它本來就是,說
51 舊版.第十八卷 A
來說去就是這個,你要信得過本來如此。可是眼前呢,染污了。要想淨化這東西一定要靠善
知識,所以靠善知識要有信心。這個算數是說:百分之一百自己的條件,加上百分之一百善
知識的指導,才能夠百分之一百圓滿你的佛果。這是這個兩個:信心跟信信。信是最重要,
22'45"
信為極要。其信總之亦有多種,
那麼現在這地方所信的,當然廣泛的所信很多。
22'52"
謂信三寶,業果,四諦。然此中者,謂信尊重。
這個我們都懂,或者後面詳細來講。而現在這裡講的是什麼呀?「信尊重」,信得過
你所依靠的善知識。
23'06"
此復弟子於尊重所,應如何觀。
那麼下面說信善知識沒有錯,那麼怎麼個信他呀?那不是說隨隨便便,隨隨便便這個
迷信,沒有用。我們聽見了說:「啊,那我信善知識!」你怎麼個信法?信些什麼?什麼
才是信?嘿,這個裡面都有道理的。這個都是要清楚明白,然後一一如何修習相應。否則
的話你說:「啊,只要修信信,那麼我就信他了!」對不起,這個是迷信,這個沒有用。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52
佛法絕不講迷信,這個它下面說的。那麼怎麼信法呢?這樣告訴我們的,應該這樣:
23'48"
如《金剛手灌頂續》云:
這是密教的經典,密教的經典叫「密續」,這個繼續的續。
23'57"
「秘密主,弟子於阿闍黎所應如何觀,如於佛薄伽梵即應如是。其心若如是,其善
常生長,彼當速成佛,利一切世間。」
這個秘密主,秘密主啊就是大勢至菩薩,大勢至菩薩,我們在密教裡稱為他金剛手,
他是密教的密部的主。那麼佛就告訴他,說:「喏!一個弟子依止這個善知識的時候,應
該怎麼辦?應該把這個善知識看成像佛。假定說你這個心能夠像這樣的話,你一切時,這
個功德都在增長當中,而且能夠很快成佛。對自己來說是成佛,對別人來說能利益一切世
間。」這個道理這裡先不詳細說,後面它繼續會告訴我們。但這個道理我們要信得過,這
個是密教的經典,顯教的經典已經引過太多了,引證過太多,也都是這樣說。所以不管顯
密都是告訴我們,你能夠把善知識看成佛,那麼你就得到最大的好處。所以剛才特別是引
那個小乘的公案,她就把他,對方那個人,看成功毫無瑕疵地圓滿的,結果,她得了好
處。
53 舊版.第十八卷 A
25'35"
諸大乘經亦說應起大師之想,
第一個是前面的密教裡面的經典,現在呢顯教裡面也是這樣。所以依靠善知識,應該
把那個善知識看成像佛,乃至於
25'50"
《毘奈耶》中亦有是說。
《毘奈耶》是戒經,實際上這個地方的《毘奈耶》不僅僅說戒經,換句話說,最基礎
的小乘根本也是這樣,所以不管是小、大、顯、密都是這樣。那麼為什麼要這樣呢?說
26'09"
此諸義者,謂若知是佛,則於佛不起尋求過心,起思德心。
假定你心裡面有了這個認識,那個時候你覺得:啊,原來你所依靠的是佛,你對佛絕
對不會去尋求他的過失,你只是思惟他的功德。這有什麼好處?請問:你去想對方過錯的
時候,就算他真的過錯,就算你想對了,對你有好處嗎?這是個真正問題哦!所以你始終
要記住:欸!我跑到這兒來幹什麼的?我是跑到這裡來,跟他像世間一樣的大家這個談是
非的,還是我跑到來學佛的?你這個概念要把握清楚。如果你把握清楚的話,不管對方有
多大的錯誤,你就不會想到他錯誤地方去了,這不是很明白嗎?他比你好,你跟他學;他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54
不如你,你把他救起來。這不是很簡單嗎?你怎麼會想到他的過錯呢?
27'12"
但是我們平常的時候,因為無始以來的習性太重,動不動就是這樣來了,動不動就
是這樣來了!別人還勉強可以,現在的一切指導你的人,這是個善知識,你對善知識起了
這個心念,你什麼都不談了!這個很清楚。所以你現在不成氣候的原因,就是因為你不懂
得道理,要不懂得道理,一定要依靠善知識,依靠善知識你一定要一心一意地聽他。如果
你跟善知識之間,起了這樣的一個念頭的話,不要說你學不成,下面的根本不談,乃至於
對佛法你都沒辦法接受。所以你第一步要想修行的話,必定要懂得修行的道理;要想懂得
修行的道理,一定要有善知識;要想依靠善知識,必定要把善知識跟你之間的這個障礙除
掉。所以那個時候,你不能一點點說看他的過失,他有過失你也不能看,這個是很重要
的!這個理路這麼清楚。所以我常常說,現在我們講了很多道理,喔唷,道理講得比誰都
懂,問題不是講道理,你能不能做啊?你不能做的話,這個道理都是害你呀!都是害你
呀!這個概念就在這裡。
28'30"
那麼反過來呢,你不求他的過失,求他的功德,你思他的功德那就好了。這個善知
識不管怎麼做,都在增長你的功德。他在罵你,你就說:「哎呀,他現在在成就我的忍辱
啊!」他在罵你,你就想:「啊,消除我的業障,我的重罪輕報啊!」那個經典上面告
55 舊版.第十八卷 A
訴我們太多這一類事情,而且有典型的例子:因為罵,善知識的這樣的罵,所以把你很多
惡劣的罪障就消除掉了。所以不管他怎麼,你覺得,哎呀,這無比地對你的加持,無比的
功德,你的信心就增長了。也可以說信心增長,也可以說你內心淨化,也可以說你的煩惱
障、所知障拿掉了,這不是最好的嗎?這個道理這麼簡單,這麼明白啊!但是我們不懂,
可惜!現在懂了,好高興,努力去做啊!
2017/04/13 校正
日常法師
--------------------------------------------------------------------------------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十八卷.A面
00'11"
善知識你最好委屈婉轉地了解,他說的什麼,他的內容是什麼。你了解得越深、越徹底、
越圓滿,跟著他去,對你是只有好處,只有好處。關於這個概念,一定要慢慢地、一步步
地、認真地學下去才能夠了解的,我這裡隨便地提一下。
00'32"
所以真正依靠善知識的時候,現在這個地方說,不管他怎麼毀罵,外面固然是一切不
怕,裡邊心理上也是如此。而且你反過來想,老師罵你正是淨除你的罪障,正是積聚你的
資糧。現在沒有懂得道理之前,你不妨這樣想,將來你學下去你自然懂得那個道理,百分
之一百地千真萬確。我在這裡保證你們,如果你們認真學─不認真學那就一點用場都沒
有─你學下去,我可以經上面、論上面翻給你看,喏,喏!沒有一個例外的,沒有一個
例外的而且。現在我們繼續看下面的祖師,馬上一個典型的例子: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40
p. 31(4)
01'22"
如【如朵瓏巴對於善知識畫師,每來謁見便降呵責,畫師弟子[口娘]摩瓦云:「此阿闍黎於
我師徒,特為瞋恚。」畫師告云:「汝尚聽為是呵責耶,我每受師如此賜教一次,
如得黑茹迦一次加持。」】
那個朵壠巴對他的一個弟子,善師,是他的弟子。他那個善師每次去見他老師朵壠巴
的時候,總歸把他罵一頓,罵一頓。那個時候那個弟子善師,他自己本身也是已經有成就
了,帶了一大堆人來。結果這個善師倒沒什麼,那個善師的弟子就受不了了,就跟他師父
說:「哎呀!那個師公是怎麼一回事情呀?對我們好像有成見。我們每次跑得來,他對我
們倆是特別地大發脾氣啊!」畫師怎麼告訴他?「汝尚聽為是呵責耶」,「哎呀!你還以
為他在罵你,你真不懂啊!我啊每次到這地方,聽見我的老師這麼罵我一趟,是受最好的
一次教訓,最好的一次教誡,最好的一次加持。」
02'49"
「黑茹迦」是什麼?黑茹迦就是本尊,那個本尊哪,現忿怒相的這個本尊。比如說我
們說文殊師利菩薩,文殊師利菩薩他現兩種身:一個就是文殊師利菩薩的,這個叫「寂靜
尊」;另外一個大威德金剛,就是他現的那個「忿怒身」,就是他現的忿怒相。所以這個
現忿怒相,這個一定是什麼?一定是報身,一定是報身。「你把他這個老師說的話把它聽
41 舊版.第十八卷 A
成罵,我聽的就是最好的一次加持啊!」看看喏,這個地方有大文章,這個地方有大文章
哦!
03'38"
現在我們不一定懂,我們不妨引一個中國人的典型的故事來看一下,來看一下。我
們中國的祖師們所以棒、喝、打,隨便哪一個,欸,碰見那個老師的時候,不是罵呀,就
是喝,就是打。乃至於像一指禪,把那個指頭就劈掉了,有這一件事情。像那個陳睦州,
然後呢,對他的這個弟子啊,這個是法眼,去參他的時候,「啪!」一下,把他的腳弄斷
了。欸,對不起,這是最大的大加持!何止於罵,何止於打,這樣欸!這個是我們真正應
該了解的。所以在這地方注意一下:如犬心,如犬心,在任何情況之下,你不要容許這個
煩惱生起來。
04'45"
《八千頌》云:「若說法師於求法者現似毀咨而不思念,然汝於師不應退捨,復應
增上希求正法,敬重不厭,隨逐師行。」
這個《八千頌》就是《般若》。《般若》有廣般若,有略般若,《八千頌》就是個
略般若。實際上這個地方指的《八千頌》就是第四會,第一會、第二會都是廣的。那麼,
這個裡邊告訴我們,假定說這個說法的這個師長對求法的人,現這個「毀咨」,就是瞋、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42
忿、責罵,那個時候你千萬不要從這個地方去思惟,去自己妄加分別,妄加分別。這非常
重要、非常重要!不但《般若》,《華嚴》上面也特別一再地交代,《華嚴》一再交代。
文殊師利菩薩告訴善財童子說:「你要成就真正的佛道,一定要依靠善知識。然後依靠善
知識要怎麼樣啊?要不怕疲厭,要用種種的方式。」最後告訴他:「如果這個善知識現那
個病容」,換句話說,不合理這種狀態做的時候,你怎麼辦呀?「你千千萬萬不要從壞的
那個方面去想」,告訴他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地方亦復如此,應該對於這個師長,
決不退、捨兩點。捨是捨棄,說:「啊好,不跟他學。」退是退心。不但不退捨,還要什
麼?「增上希求正法」。本來這個希求法的心哪,還不一定那麼強,反而因為這樣的毀咨
更增上,更增上!「敬重不厭」,恭敬尊重,絕不厭棄而跟著老師,而跟著老師。
07'01"
我們上次曾經提過的道宣律祖,他回去的時候他老師就不接受他,罵他、趕他,他有
沒有一點點瞋恚心呀?如果有一點瞋恚心的話,今天我們就不可能有這樣圓滿的佛法遺留
下來了,對不對?他不但是不這樣,而且是「增上希求」,他更是一心地懇求他的老師,
跟著他老師,所以最後終於成就。不管是印度也好,中國也好,乃至西藏也好,都是如
此。這是我們的典型的最好的榜樣。最末一個:
43 舊版.第十八卷 A
07'47"
如船心者,
像船。
07'50"
謂於尊重事任載幾許,若往若來,悉無厭患。
最後像船一樣,對尊重的事情不管多少,來來去去,沒有一點厭患,沒有一點點厭
患。那麼這個「船」跟「乘」兩個有什麼不一樣呢?這個船是「若來若往」,就是沒有一
個例外;乘的話通常從這裡到那個地方去。這兩個稍有差別,稍有差別。這裡我們不加細
辨了。這個是說原則上面我們親近一個善知識,應該把持的心裡的認識,我們要這樣去做
的,這樣去做的。那麼現在下面呢,在這個原則上面,我們在這個地方應該怎麼做?而這
個裡邊的根本何在?
08'53"
第二修信為根本者。
這個是我們修學佛法最重要的。修學佛法最重要的是親近善知識,而親近善知識第一
點對善知識要修信心,這是所有的根本。
09'10"
《寶炬陀羅尼》云:「信為前行如母生,守護增長一切德,除疑度脫諸暴流,信能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44
表喻妙樂城。信無濁穢令心淨,能令離慢是敬本,信是最勝財藏足,攝善之本猶如
手。」
這一段引那個經上面的說,說信哪,如前面的前行,就是前面的基礎,前面的基礎。
就像什麼?就像母親生出一切來,有了信什麼東西就來了;沒有信心,什麼東西都談不
上。這個也就是《華嚴》上面說的「信為道源功德母」,是道……源是根源,從這地方出
來的,一切功德,道源功德之母,功德從這地方長出來的。「長養一切諸善根」,就是這
個道理:它增長,然後守護,所有的功德都從這個地方來。我們現在修學不認識固然談不
到,認識了能夠一點點不懷疑,這個都要靠善知識。所以能夠淨除你一切的疑慮,能夠從
生死的瀑流當中,能夠跳過去、能夠渡過去,這個都要靠善知識。而這個善知識靠什麼?
就是你對他的信心。這個建立起來了沒問題。善知識所以成善知識的一個根本原因,他就
是要來救我們,所以我們沒法救的,就是你對他沒有信心。所以主要的說來說去就是這一
點,這是我們第一應該認識的。
11'14"
「信能表喻妙樂城」,它能夠像妙樂的城,這一切的妙樂都從這地方出來的。「信無
濁穢令心淨」,你信心一清淨的話,好了,「濁穢」就是我們的煩惱,就相當於世間的骯
45 舊版.第十八卷 A
髒。能夠離慢,恭敬的根本。你有了信心自然而然你不會慢,你曉得一切的好處,一切的
功德都靠著他,你怎麼可以在這地方慢?反過來所以我們有慢,就是我們的信心不夠,那
個時候就是我們努力去修習的時候。所以在這地方處處地方提醒,當你覺得,哎呀,看不
起人家的時候,那時不要說他不好,那時候你要反省,說:「欸!為什麼我心裡面在那慢
心生起來了?」那個時候才是我們真正要懂的地方啊,真正懂的地方啊!所以佛法不是講
道理,你一定要看得清清楚楚啊!你誰都瞧不起,那不是他不好,是我自己不好。如果他
好的,固然是你要增長他;他不好的,不好的你要去救度他,你要去救度他啊!你哪裡看
見人家是不如你的地方?
12'30"
就像我們看見那個自己的子女一樣,你絕對不會,一個做父母的人絕對不看見說,
喔唷,我是父母,那個子女處處都不理想,你瞧不起他。天下哪一個父母是瞧不起子女
的?不可能!天下的父母都把看見自己的子女,看成是最了不起的,不是嗎?現在你要修
學佛法,佛法大乘菩薩的心,遠比這個父母對子女的心要超勝哪!所以不管對方是真的比
你高,還是比你低,你怎麼可能有一點點的這種輕慢之心存在呢?這個道理很簡單,如果
你輕慢心的話,你早就已經不是佛法了,早就擺在三千里之外了。這個才是我們在這地方
啊,應該真正反省的。「信是最勝財藏足」,最勝財的庫藏,以及我們要取得這個真正的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46
財,跑得去的足,有了這個才可以。「攝善之本猶如手」,然後到了,你攝取這個,就像
手一樣。無非是引那個經。下面的我們把它念一遍就可以了。
13'46"
《十法》亦云:「由何出導師,信為最勝乘,是故具慧人,應隨依於信。
真正具有智慧的人,他一定會這樣去做的。所以我們現在這樣,正是我們愚癡啊,我
們愚癡!我們還自己以為懂得很多咧,實際上這個懂得很多就是世智聰辯。害我們的不是
別的,就是這個東西呀!
14'13"
諸不信心人,不生眾白法,如種為火焦,豈生青苗芽。」
如果我們心裡面沒有這個東西的話就像什麼?嘿,對不起!就像那個種子被火燒焦了
一樣,長不出來的,長不出來的!
14'29"
由進退門,而說信為一切德本。
有信就進;沒有信就退。所以他一切的功德從這個「信」字上面,所以說這是功德的
根本。
14'42"
敦巴請問大依怙云:「藏地多有修行者,然無獲得殊勝德者,何耶?」
47 舊版.第十八卷 A
喏!這句話呀,大有我們觀察警惕的地方。說我們這裡有很多修行的人,但是修行
了沒有得到殊勝的成就,為什麼呀?我們這裡也不妨反省一下:我們這裡這麼多修行,哎
呀,講佛法的這麼多,為什麼大家都沒成就呢?乃至於我自己,我每天拜多少佛,每天念
多少經,我已經剃了頭這麼多久了,為什麼到現在還是沒有成就呢?對不起!答案,下
頭:
15'24"
依怙答云:「大乘功德,生多生少,皆依尊重,乃能生起。
大乘功德的多少,都依靠善知識,都依靠善知識啊!
15'40"
汝藏地人,於尊重所,僅凡庸想,由何能生。」
現在你們那些人對善知識,你看起來把他看成平庸的凡夫,請問功德從哪裡生?請
問功德從哪裡生?不要說大乘,小乘也是一樣啊!所以我們常常都要看看那個經典,反省
反省那個經典。上一次已經說過這個老比丘,今天這個地方另外說一個公案:有一個女
人,一個女人,那個女人她非常虔誠地供養這個三寶。那麼佛世的時候,那個供養都是請
那個出家人到家裡邊應供。那麼她常常請一個老比丘,那個老比丘確實不懂得什麼,不懂
得什麼。吃的時候是滿好吃的,吃過了這個開示是講不出來的。但是呢,那個女人對他非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48
常恭敬,一再地請。要我們現在的話,你能夠開示都不一定能恭敬你,何況你根本呢啞羊
一個。要我們看見,「這個……」欸,她不!她非常恭敬。那麼在這裡請完了以後求他說
法,可是因為這個老比丘自己都不懂了,他總推三阻四,總推掉。她一面恭敬地請,一面
老推;他是越推呀,她是越恭敬。
17'12"
有一次以最好的這樣去恭敬請來,請來了以後,請完了以後又請他說法,他這一下,
唉,實在是難受得不得了,結果他想來想去想不出一句話,不曉得要叫他說什麼。就看見
那個女的,在那個地方下面跪在那兒聽。而那個女的呢,因為她心裡面沒有一點點慢,越
來越恭敬,總覺得:「我還有什麼地方沒有做到,還有什麼地方沒有做到。」她沒有一點
點用反方向去想。所以她跪在那裡,頭都不敢抬起來,心裡面一直至誠恭敬地,一方面想
自己哪有不對,一方面緣想佛法。結果那個老比丘看見那個人坐在那裡,那個優婆夷這麼
虔誠地跪在那裡,正好趁她看不見,偷偷地、輕輕巧巧座上下來嘛,就溜掉了!
18'08"
溜掉了以後啊,這個女居士還沒注意到吧,她還是至誠恭敬地,只是覺得:「他為
什麼還不講啊?總還有原因。」她就是自己想,一再地想想、想想,想得以前世間固然
苦,現在求取佛法還是這麼苦,還是毫無意義啊!她越想,是越想跟法深入,越想深入。
本來佛告訴我們什麼?苦諦。平常是浮淺的一面,因為她的信心慢慢地清淨了,所以跟煩
49 舊版.第十八卷 A
惱不相應,越來越自己淨化了內心。結果,開悟了!證了初果。哎呀,她歡喜得不得了!
再抬起頭來一看哪,欸,那個老比丘跑掉了!哎呀,她感激啊,然後她就跑到僧團裡面找
那個老比丘,她要感謝他。結果那個老比丘根本不曉得這件事情,他逃回來了以後也見不
得人,關起來就不願意出去。那個女人跑到去感謝他,他以為來……哎呀,大概吃過了以
後不告而別有什麼問題,她越找,他越害怕。結果這個女人卻是一定要找到他,結果後來
找到了,找到了以後就說那個公案。啊!那個老比丘聽了以後,無比地慚愧,發了個大慚
愧,結果那個老比丘也證了。《雜寶藏經》上面有這段公案,你們仔細看看。
19'29"
所以我們現在不要說大乘,小乘也是這樣的。這是我們第一應該好好警惕反省的地
方。不過現在呢說實在的,我們乃至於要想警惕反省,這個程度還做不到,為什麼?我們
心裡現在煩惱非常重、非常粗猛,有的時候,是,聽見了很好,有的時候話都聽不進欸,
那是為什麼?就是我們內心當中的粗猛的煩惱,這是我們真正應該認識的。關於怎麼樣淨
除這個,他後面都有告訴我們完整的方法,完整的方法。下面我們繼續看:
20'11"
有於依怙發大聲白:「阿底峽請教授。」如其答云:
有的人跑到阿底峽尊者前面去:「阿底峽尊者請教授!」大聲地吼。平常我們如果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50
真正地很恭敬的話,那跑到老遠,哎呀,一心恭敬,一心恭敬,非常輕巧,頭都不敢抬起
來。絕對不會說,大聲地隨隨便便跑得去毫不在乎,肆無忌憚那個樣子,絕對不可能。所
以這個裡邊就說明什麼?他心裡面一點恭敬都沒有,就是那種肆無忌憚那個樣子,所以阿
底峽尊者怎麼─
20'51"
「哈哈,我卻具有好好耳根,言教授者,謂是信心信信。」
他就大笑了,說:「哎呀!我耳朵好好的,你用不著那麼大聲地吼啊!」所以意思
就是這樣。實際上這個意義在什麼地方?不在這裡。實際上就是:你真正要學啊,你要好
好地了解真正的最重要的教授,你不是要請教授嗎?最重要的什麼呀?信心、信信兩個
字。第一個,信得過我們的心,要曉得我們現在的心是什麼?你的心「本自具足,本自圓
滿」,本空嘛!但現在什麼?為煩惱所染污。要想淨除這個煩惱染污靠什麼?靠善知識!
你要真正得到了善知識,淨除自然得到了。可是要想依靠善知識,不是沒有善知識,看你
有沒有建立起對善知識的信心來,就是這個道理。所以這個才是我們要了解。
22'00"
佛法裡平常我們分大乘三系,不管是哪一系你真正了解了那個特質以後的話,說來
說去就是這個。或者講空,它本來是清淨;或者就講有,所謂說真如緣起,它本來就是,說
51 舊版.第十八卷 A
來說去就是這個,你要信得過本來如此。可是眼前呢,染污了。要想淨化這東西一定要靠善
知識,所以靠善知識要有信心。這個算數是說:百分之一百自己的條件,加上百分之一百善
知識的指導,才能夠百分之一百圓滿你的佛果。這是這個兩個:信心跟信信。信是最重要,
22'45"
信為極要。其信總之亦有多種,
那麼現在這地方所信的,當然廣泛的所信很多。
22'52"
謂信三寶,業果,四諦。然此中者,謂信尊重。
這個我們都懂,或者後面詳細來講。而現在這裡講的是什麼呀?「信尊重」,信得過
你所依靠的善知識。
23'06"
此復弟子於尊重所,應如何觀。
那麼下面說信善知識沒有錯,那麼怎麼個信他呀?那不是說隨隨便便,隨隨便便這個
迷信,沒有用。我們聽見了說:「啊,那我信善知識!」你怎麼個信法?信些什麼?什麼
才是信?嘿,這個裡面都有道理的。這個都是要清楚明白,然後一一如何修習相應。否則
的話你說:「啊,只要修信信,那麼我就信他了!」對不起,這個是迷信,這個沒有用。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52
佛法絕不講迷信,這個它下面說的。那麼怎麼信法呢?這樣告訴我們的,應該這樣:
23'48"
如《金剛手灌頂續》云:
這是密教的經典,密教的經典叫「密續」,這個繼續的續。
23'57"
「秘密主,弟子於阿闍黎所應如何觀,如於佛薄伽梵即應如是。其心若如是,其善
常生長,彼當速成佛,利一切世間。」
這個秘密主,秘密主啊就是大勢至菩薩,大勢至菩薩,我們在密教裡稱為他金剛手,
他是密教的密部的主。那麼佛就告訴他,說:「喏!一個弟子依止這個善知識的時候,應
該怎麼辦?應該把這個善知識看成像佛。假定說你這個心能夠像這樣的話,你一切時,這
個功德都在增長當中,而且能夠很快成佛。對自己來說是成佛,對別人來說能利益一切世
間。」這個道理這裡先不詳細說,後面它繼續會告訴我們。但這個道理我們要信得過,這
個是密教的經典,顯教的經典已經引過太多了,引證過太多,也都是這樣說。所以不管顯
密都是告訴我們,你能夠把善知識看成佛,那麼你就得到最大的好處。所以剛才特別是引
那個小乘的公案,她就把他,對方那個人,看成功毫無瑕疵地圓滿的,結果,她得了好
處。
53 舊版.第十八卷 A
25'35"
諸大乘經亦說應起大師之想,
第一個是前面的密教裡面的經典,現在呢顯教裡面也是這樣。所以依靠善知識,應該
把那個善知識看成像佛,乃至於
25'50"
《毘奈耶》中亦有是說。
《毘奈耶》是戒經,實際上這個地方的《毘奈耶》不僅僅說戒經,換句話說,最基礎
的小乘根本也是這樣,所以不管是小、大、顯、密都是這樣。那麼為什麼要這樣呢?說
26'09"
此諸義者,謂若知是佛,則於佛不起尋求過心,起思德心。
假定你心裡面有了這個認識,那個時候你覺得:啊,原來你所依靠的是佛,你對佛絕
對不會去尋求他的過失,你只是思惟他的功德。這有什麼好處?請問:你去想對方過錯的
時候,就算他真的過錯,就算你想對了,對你有好處嗎?這是個真正問題哦!所以你始終
要記住:欸!我跑到這兒來幹什麼的?我是跑到這裡來,跟他像世間一樣的大家這個談是
非的,還是我跑到來學佛的?你這個概念要把握清楚。如果你把握清楚的話,不管對方有
多大的錯誤,你就不會想到他錯誤地方去了,這不是很明白嗎?他比你好,你跟他學;他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54
不如你,你把他救起來。這不是很簡單嗎?你怎麼會想到他的過錯呢?
27'12"
但是我們平常的時候,因為無始以來的習性太重,動不動就是這樣來了,動不動就
是這樣來了!別人還勉強可以,現在的一切指導你的人,這是個善知識,你對善知識起了
這個心念,你什麼都不談了!這個很清楚。所以你現在不成氣候的原因,就是因為你不懂
得道理,要不懂得道理,一定要依靠善知識,依靠善知識你一定要一心一意地聽他。如果
你跟善知識之間,起了這樣的一個念頭的話,不要說你學不成,下面的根本不談,乃至於
對佛法你都沒辦法接受。所以你第一步要想修行的話,必定要懂得修行的道理;要想懂得
修行的道理,一定要有善知識;要想依靠善知識,必定要把善知識跟你之間的這個障礙除
掉。所以那個時候,你不能一點點說看他的過失,他有過失你也不能看,這個是很重要
的!這個理路這麼清楚。所以我常常說,現在我們講了很多道理,喔唷,道理講得比誰都
懂,問題不是講道理,你能不能做啊?你不能做的話,這個道理都是害你呀!都是害你
呀!這個概念就在這裡。
28'30"
那麼反過來呢,你不求他的過失,求他的功德,你思他的功德那就好了。這個善知
識不管怎麼做,都在增長你的功德。他在罵你,你就說:「哎呀,他現在在成就我的忍辱
啊!」他在罵你,你就想:「啊,消除我的業障,我的重罪輕報啊!」那個經典上面告
55 舊版.第十八卷 A
訴我們太多這一類事情,而且有典型的例子:因為罵,善知識的這樣的罵,所以把你很多
惡劣的罪障就消除掉了。所以不管他怎麼,你覺得,哎呀,這無比地對你的加持,無比的
功德,你的信心就增長了。也可以說信心增長,也可以說你內心淨化,也可以說你的煩惱
障、所知障拿掉了,這不是最好的嗎?這個道理這麼簡單,這麼明白啊!但是我們不懂,
可惜!現在懂了,好高興,努力去做啊!
2017/04/13 校正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1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十八卷.B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十八卷 B面
日常法師
--------------------------------------------------------------------------------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十八卷.B面
p. 32 (6)
00'08"
於尊重所,特應棄捨一切尋察過心,修觀德心。
對於你的善知識,一定要棄捨一切看他過失的。「尋、察」是兩個。尋的話就是粗
的;察是細的,察就是伺察。當你看見他的這個過錯,這個是尋;然後呢完了以後心裡
面老還在那兒轉,越想越不對,這個就是伺。這個都是對我們自己最大的傷害,最大的
損害是莫過於此。你因地當中養成功了習慣的話,你固然這個異熟果是一定墮落,這個一
定異熟果是一定墮落。這個善知識你如果起了這個的話,一定墮落。然後呢等流果,最嚴
重的還是等流果。等到你地獄裡面出來了,畜生等等轉了不曉得多少圈出來了,你那個等
流心識還在那裡,一碰見的話你還是看他的過失,無始以來這個就是這樣。所以你眼前如
果不修改的話,絕對不可能改變過來,如果可能改變過來,我們早就成了佛了,佛哪有不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58
加持我們?所以這個地方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怎麼辦呢?修觀德心,告訴我們。它用個
「修」字,這不是講個道理,講了完道理以後要經過你自己的修、修改。就是我們以前一
直在錯誤,現在從善知識那裡聽懂了,但是啊要透過如理地修習以後,才能夠真正地把這
個惡習扭得過來。
01'48"
此復應如彼續所說,依之而行,
欸!懂得了個道理還要跟著它去做啊!他下面說:
01'57"
「應取軌範德,終不應執過,取德得成就,執眾過不成。」
你應該取這個你的軌範─軌範就是你的親近的師長─他的功德、他的德行,而
不要看他的過失。你看他的功德的話,成就是你的;你看他的過失的話,決定不成功,決
定不成功。所以這個〈常憶念頌〉那個頌子常常都記著:「己過如山積不見」,自己的過
失那比須彌山還要大,看不見;「師過秋毫亦明察」,師長的過錯一點點,像秋毫一點
點,你看得清清楚楚;「法不相應實由此」,常思己過,「勤加懺悔常憶念」。所以我們
跟佛法上面不相應,為什麼呀?就是這個。我們怎麼曉得法不相應呀?其實心裡現在亂糟
糟的那個樣子,就是這樣,亂糟糟的那個樣子,就是這樣,那麼清楚那麼明白。「勤加懺
59 舊版.第十八卷 B
悔」,好好懺悔呀!一直擺在心裡。
03'08"
謂其尊重雖德增上,若僅就其少有過處而觀察者,則必障礙自己成就。
就是說如果這個善知識,雖然他的功德比你要高很多,但是因為你看他的過失,對不
起!你呀沒有辦法跟他學,這個是自己障礙。最大的障礙就在這裡,你一看他的過失你就
完了!反過來,
03'38"
雖過增上若不觀過,由功德處而修信心,於自當為得成就因。
就算是他有很多的過錯,乃至於遠不如你,而過失又遠超過你,但是你不去觀察它的
話,你一天到晚在這個他功德那方面,修習你的信心的話,這是你自己成就的因。小乘大
乘沒有一個例外的,沒有一個例外的!我們所有佛經上的典故、公案再再都說的,我們剛
剛耳朵裡都聽見那個故事,不是嗎?
04'13"
是故凡是自之尊重,任其過失若大若小,應當思惟,尋求師過所有過患,多起斷心
而滅除之。
所以凡是自己的尊長、師長,自己的師長,這個包含很廣哦,不管他的過失大也好、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60
小也好,你應該那個時候,好好地思惟,說:「啊,過失是他的呀!但是你去尋求他的過
失的話,那個真正害處是我自己的。哎喲!不可以,不可以!」你要從這地方,這是我們
眼前第一步要修的,就是修這個。然後呢,「多起斷心」,想辦法切斷,「而除滅之」。
這個是我們真正眼前修習大乘佛法的第一要著,第一要著。
05'04"
設由放逸煩惱盛等之勢力故,發起尋覓過失之時,亦應勵力悔除防護。
不過儘管我們了解了要去做,但是啊,由於自己無始以來的煩惱很重,第一個;第
二呢,你要真正去對治的話,戰戰兢兢啊,一點都不放鬆。稍微放鬆一點哪,它等下又來
了,又來了,那麼那個就是放逸,這個力量很強。所以你不小心,你又會去找他的過失,
那時候應該怎麼辦呀?要努力,唯一的辦法要努力「悔除」,去防護。這是為什麼我平常
在這裡的話,用種種方式,或者是很心平氣和地、理智地告訴你們,不要說閒話多聊天,
或者用種種的方式制定的規矩,原因為什麼?那個時候啊,只有兩件事情,第一個增長煩
惱,說閒話是增長煩惱。不要說談是非等等,就是你不談是非,沒有是非牽涉在裡頭的
─綺語,沒有意義的事情。如果是有是非在裡頭,那更是不曉得造多少的壞事情。就是
沒有這個,放逸,無始以來的習氣都在這裡啊!這是為什麼真正修行的人的話,一定是全
61 舊版.第十八卷 B
部精神擺在這裡。
06'30"
也許大家說:「哎呀,我們是凡夫啊!」沒錯,在我現在的感覺:正因為你是凡夫,
更應努力啊!你今天已經是聖人了,這慢一點不怕呀!今天你是凡夫,這一口氣不來是不
曉得哪裡去呀!這眼看這後面那個火燒上來了,他已經逃出了外面,他在外面沒關係,坐
一下不怕。我現在沒有逃在外面,上面那個牆什麼時候壓下來,這火什麼時候燒到身上
來,隨時隨地燒上來的,你還拿這句話來寬縱自己,那自己害自己呀!所以那個時候要努
力。假定我們能夠這樣,
07'08"
若如是行,力漸微劣。
你能夠這樣去做的話,這個煩惱的力量,慢慢、慢慢地就減輕了,你修行就慢慢、慢
慢地爬得上了。所以凡是我們現有這種心情的話,注意!那個時候真正最好的辦法─真
正地精勤用功。如果你這樣,那個時候你用累了,跑到去坐一下。那個時候,好了,大家
談下來說:「哎呀,剛剛修得真好啊,但是我現在又來了。」互相能夠勸勉了,就不會以
前那樣,大家坐下來沒什麼事情,張三長、李四短,都是人家不好,就是我好。這個情況
就會除掉了,就會除掉了。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62
07'49"
復應於其具諸淨戒,或具多聞,或信等德,令心執取,思惟功德。
這個我們容易了解。至於說你思惟他的功德的時候,那沒關係,或者你看他,你總歸
這樣想,欸,說……。不妨這樣想,我告訴你一個辦法,我以前現在一直這樣。說他有很
多錯,是有的,看看我自己呢?哈,一點不少!那何必看人家。反過來,看他的功德,他
有的,我卻沒有,那時候你就對了!要這樣。所以你總是看這一方面去看,想辦法把那個
心,看他功德的那一面,向他學習。
08'29"
如是修習,設見若有少許過失,由心執取功德品故,亦不能為信心障難。
你能夠這樣修習的話,就算有一點過失,這個師長就算有一點過失,因為你只看見他
的好處,你就不會障礙,你就不會障礙。下面舉個例子:
08'52"
譬如自於所不樂品,雖見具有眾多功德,然由見過心勢猛故,而能映蔽見德之心。
又如於自雖見眾過,若見自身一種功德,心勢猛利,此亦能蔽見過之心。
譬如說,對於你自己不歡喜的事情,儘管它有太多的好處,但是因為你不歡喜的力
量很強,所以它那個好處擋住那裡,擋不住。我們譬如說舉個比喻,舉個比喻:小孩子吃
63 舊版.第十八卷 B
藥,小孩子吃藥,那個藥是絕對對他有好處的,但是他看見:哎呀,苦得要命!他就不歡
喜那個苦,不管藥多好,他就是不想吃下去,就是這樣。所以他不管對我們有多大幫助,
你只要把這種心理在,哪種心理?就是看見那個過失那個強盛的心理擋在那裡的話,你就
得不到這個好處。反過來呢,對於我們自己的話,就算有各式各樣的過失在,但是我只要
有一種功德─「我」,「我」這個東西最大的功德,什麼其他的壞事情你都看不見。不
要說我吧,就是對自己的子女,對自己的親人,那個小孩子都是一無所知的,可是你覺得
那是你的親人,那是你的子女,就是這個功德現在前面的話,什麼過失你也看不見了。這
個很明白的例子。
10'30"
所以他告訴我們:你要努力去修善知識對你的功德,當你見到那個對你的強大的好
處以後,他雖然有一點點小小的過錯,擋不住了。那時候我們就好了,那時候對我們好。
你愈向上這個力量是愈強,到最後哪怕他是個十惡不赦之徒,你也看不見他的過失,你只
看見他的功德。你說會嗎?怎麼不會?當然會!而且絕對會!而且所有的佛菩薩沒有一個
例外的,會!這個話怎麼講?所有的佛菩薩都要圓成六波羅蜜。所以我們佛陀就這樣的,
提婆達多生生世世害他,他哪一世曾經看過這個提婆達多害啊?他只看見他的功德。他要
來,他討頭目腦髓,「欸!成就我的布施啊!」他來毀謗他,「成就我的忍辱啊!成就我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64
的持戒啊!成就我的精進啊!」那不是嗎?所以剛開始,不要我們從那種惡劣的人上去
想,那這善知識對你有這麼大的好處的人哪,你慢慢地來,等到你力量增強了,你自然而
然,一定一步一步能夠得到這個。
11'40"
所以我們現在不要說:「哎喲!這個佛法呀,大乘我要學的,但是這麼難呀!」你得
到了這個次第一點都不難,就要先從善知識身上修。然後你力量加強,一步一步加強,加
到最後這個提婆達多,你也一樣地能夠擋得住,一樣地把他看成功你的善知識,那你就成
佛了嘛!這個次第這麼簡單哪!所以真正走起來,任何時候你只要跨這麼一步,但是任何
時候必須跨一步。我們眼前要跨的哪一步?眼前必須要走哪一步?就是善知識。等到你這
一步跨到了,最後啊,捨頭目腦髓的時候也只跨一步,還是一樣。這個道理懂不懂?就是
你的心力、認識,各方面增強了,到那時候做的也是這樣,只做一點點。
12'28"
我們現在因為沒有這個次第,沒有這個完整的認識,總覺得:「哎呀,這個佛法啊,
遠得不得了啊!」說起來總是:「哎呀,我是凡夫啊!」所以心理上面要想佛法,永遠坐
在那裡一動都不動。它現在的真正這一本論的真正的善巧,欸,是,不但是告訴你佛法要
學的,現在告訴你呀,最高的目標這個,眼前你下步所走的就是這一步。你能夠這樣走
65 舊版.第十八卷 B
的,將來一步一步走上去,他最後那時候還是走的一步,你就成功了嘛!所以最後一句
話:
13'02"
復次如大依怙持中觀見,金洲大師持唯識宗實相分見,由見門中雖有勝劣,然大乘
道總體次第及菩提心,是由依彼始得發起,故執金洲為諸尊重中無能匹者。
現在馬上舉個例子。這個阿底峽尊者的老師有很多,可是這個老師當中最殊勝的是誰
呀?金洲大師。嘿,妙咧!這個金洲大師真正論持的實相見哪,卻是弟子比老師強。所以
阿底峽尊者持的中觀見,這是究竟的,他老師金洲大師持的唯識見,不如這個學生。但是
這個學生,因為大乘道的總體跟次第及菩提心─這個是佛法的中心,最重要的,這個後
面才講,暫時不在這裡詳論,太重要、太重要了!這個概念從哪裡啊?從金洲大師那裡得
到,所以他把金洲大師看成功所有的老師當中最殊勝的。馬上這個地方舉出這個,說,大
師告訴我們,這個最圓滿的師承從這裡來的,這個師承當中這個典型的例子,那個老師不
如弟子,嘿!但是呀,這個弟子把他看成功尊重當中無比的。現在我們這種情況,假定說
我們在這個概念上面不認識,上不去的話,那個修學佛法就戲論,自己害了自己。所以這
一點聽完了,好好地自己多看、多聽、多思惟、修習。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66
14'55"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二
卷二。我們談到這個親近善知識,親近善知識。那麼這個應該以什麼樣的方式去親近
呢?那麼親近善知識意樂方面,換句話說,心理上的應該有一些什麼認識,怎麼樣的準備
以及行為上頭。那麼關於意樂方面分三部分,這個第一部分已經講了,第二部分開了一個
頭,現在繼續下去。看文:
15'53"
下至唯從聞一偈頌,雖犯戒等,亦應就其功德思惟,莫觀過失,悉無差別。
說,對於這個善知識,我們要修這個信心,這個信心就是信賴這個善知識,信賴這個
善知識。前面是把這個信善知識的基本的幾個道理說過了。首先說明真正修學佛法,最重
要的是信,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大乘佛法尤其是,這個成就與否,
完全看善知識。而現在這個地方是說,我們怎麼樣能夠修對大善知識的信心,大善知識的
信心。那麼不但前面詳細告訴我們,乃至於說,喏,就是這麼一點點的這個恩,法恩,我
們啊,尚且應該這樣慎重,何況我們所依止的師長呢?
17'39"
下至什麼樣?只聽一個偈子,一聽一個偈子。一個偈子所謂四句,這是很普通的一
件事情,這個是就他所得到的法恩來說。而這個講這個四句偈的這個人哪,就算他自己做
67 舊版.第十八卷 B
不到乃至於犯戒等等,這個是一個比,對比的比,不是比喻的比。對比什麼呢?就是說,
這個我們要親近的善知識,一切都靠善知識─修習的道理,行持的方法,以及你照著
行持、驗證的以後情況等等,都要依靠善知識。這個我們先不談。就算他只跟你講一個偈
子,這麼簡單,一個偈子就是四句。而他呢?乃至於自己本身並沒有行持,就在這種情
況,你都應該對他,思惟他的功德,不要看他的過失,就等於像佛一樣,策勵我們這樣去
做。在這一點上我們會想:「哎呀,這個好像很難,好像很難!」實際上我們心理上一定
會感覺得到:「這個,嗯……他自己也沒有行持,他隨便講講我也會啊!這有什麼稀奇
呢?」為什麼對這種狀態當中,我們要這樣恭敬他呢?這個裡面問題就在這地方。
19'25"
所以我們首先應該確立一個標準:我跑得來幹什麼?我來學佛。請問:你學佛,是
你把你自己弄好,還是你要把人家弄好?我要把我自己弄好,因為我自己能夠成了佛,所
以能夠幫助別人。這個概念清楚不清楚?任何人都是如此,想想看,很重要的一個概念。
你要想真正能夠幫助別人,必須要的條件:你要先幫助你自己。你自己都沒有力量能夠
淨除、淨治你的煩惱的話,你怎麼幫助別人?這個概念很清楚。而淨治煩惱的都是要靠佛
法,哪怕一個字,一四句偈,對於你有用的話,他幫助了你了,怎麼不感激、不恭敬他?
他犯戒等等,那是他的事情。我們現在不要說佛法,就拿世間來說,我們立刻可以得到一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68
個最正確的答案。請問:我們今天能夠生長得這麼大,如果沒有父母的無比的慈愛的撫
養,我們可能有今天嗎?沒有一個人例外,不可能,沒有一個人例外,不可能。乃至於高
等的畜生,牠小的時候,都要牠的父母把牠帶大的。只有下賤的畜生,那個不要父母的。
請問,那些父母都是聖人嗎?不是。我們大部分的父母都不是聖人,都是凡夫,乃至於很
多父母犯了很多錯誤,你會責備他的錯誤嗎?還是你感激他的恩呢?這個道理非常明白、
非常清楚。他為什麼墮落畜生呢?他就是不知道念恩,不知道感恩,從壞的地方去看。
21'30"
那麼你從壞的地方去看的話,你增長的完全是惡業。人家對你有這麼大的恩,你只
看見壞的那一面,好了,這個法,業感緣起,所以不是佛創造的,而是佛發現的,世間的
事情法爾如是。那這個因果本來就是如此:你能夠從好的一方面看好的,你就得到好的果
報;你看不見好的,看見壞的,自然而然你就自己受苦。所以現在這個父母把一生的心
血,全部的精神貫注在你,兒子身上面,你跑得去跟他:「你是個凡夫,你不是聖人。」
那這種人不是顛倒到下地獄!現在這個人增長你的法身慧命,他都把了解的佛法告訴你,
你要求法身慧命,正應該從這個時候努力淨化自己,你怎麼能不感激他?這個道理很簡
單。假定你責備他,你以佛法來責備他,你第一個自己就已經錯到,不曉得錯到哪裡去
了!你如果懂得一點佛法的話,你只有感激他,絕不可能責備他。如果說你不了解,那你
69 舊版.第十八卷 B
責備他,你根本談不到佛法,那是世間的人,你不必用佛法的眼光來責備他。這不道理很
簡單嗎?
22'58"
這是理論如此,然後我們看實際呢?對,我們學佛,佛怎麼樣?在因地當中,不但
是對他的善知識,用種種方法地承事恭敬,有好多次那個羅剎跑到去跟他講,只是講一四
句偈,可是那個羅剎的條件很苛刻:「欸!這個佛法這個東西很珍貴喲,你這麼馬馬虎虎
求不可以啊!」要怎麼辦呀?用種種苛刻的條件,其中有一個,說:「要你身上面哪,點
一千盞燈。」身上怎麼點呢?身上挖了一個洞,把那油啊,刺在那個肉裡邊,然後呢,拿
那個燈芯插在裡面點燈。要我們哪,點一個燃一根香,身上面,咬緊牙關痛得個要命,就
這樣。比較強一點的,點了三根,不痛已經算滿好了。實際上呢,這個點那個、燃那個香
啊,已經把那個香燒得燒熟了,對吧?那個生的香叫我們點的時候實在受不了。他現在挖
了一個洞,把那油灌注在裡面,要一千個。佛沒有說:「你這個羅剎,你自己是個大壞
蛋,你還來教我!」佛不但是沒有,而且無比地感激。佛之所以成佛在這裡,這樣他自己
徹底圓滿解決,他也幫忙我們徹底圓滿解決。
24'22"
現在我想自己,每一個人哪,不妨自己問一下:我幹什麼?學佛,喏,典型的例子。
前面理論這麼清楚,這個例子擺在這裡這麼明白,所以你是要學佛呀,還是走相反的路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70
子?這個概念清楚。所以我們目前始終抱持這個原則:正知見是第一。那麼下面引經上面
證明。
24'58"
《寶雲經》云:「若知由其依止尊重,諸善增長,不善損減,則親教師或聞廣博,
或復寡少,或有智解,或無智解,或具尸羅,或犯尸羅,皆應發起大師之想。如於
大師信敬愛樂,於親教師亦應信樂,於軌範師悉當發起恭敬承事。
先把這一段看一下。下面是經上面說,假定你正確地了解,如理地聽聞,了解了依止
善知識的真正的好處的話,情況就不一樣了。依止善知識有什麼好處呀?「不善損減」,
壞的事情慢慢、慢慢地減少。這個壞的事情是指我們無明、煩惱,或者是說「惑」,就是
說對事情的真相邪知邪見減少,以及我們的惡業、染業減少。所以在因地當中我們要曉
得,不是說親近了善知識,一下得到快樂的果報。佛法的因果跟世間的概念不一樣,佛法
的真正高明的地方,就指明這個因果緣起的法則:你要因地當中做對了,自然有好的果
報。所以親近善知識不是說有吃、有喝、有樂、有玩,不是的。親近善知識是得到正確的
認識,如理地行持,把我們的邪知邪見,自以為是的這種錯誤的概念淨除,而得到正知正
見。然後進一步我們的行持,跟那個正知見相應的淨業,善淨之業,有了這個,一定將來
71 舊版.第十八卷 B
得到圓滿的果報。所以整個來說,就這一點「不善損減」。
27'40"
你真正了解了這一點以後,不管那個親教師─親教師通常我們叫作和尚,和尚,這
個是真正地他能夠啟發我們法身慧命的,非常重要。平常我們說這個得戒和尚,得戒和
尚,一個廟裡的住持稱他為和尚,它有特殊理由的,這叫親教師。不管這個親教師是或者
多聞,他了解得非常廣博,或者了解得很少,或者智慧以及認識很深,或者是沒有乃至
於,或者是持戒,或者犯戒,不管怎麼樣,我們都應該把他看成大師。大師─佛,這地
方的大師是佛。就像我們對佛怎麼樣地,一心地信賴他,然後恭敬他,一心地好樂,一心
地,沒有任何一點點雜染地愛樂恭敬,那麼我們對我們的親教師也應該這樣,同時對軌範
師,也一樣地承事恭敬。軌範師就是我們阿闍黎,這個阿闍黎通常一般說起來有五種,比
如說我們出家的時候,出家的時候,一個是親教師,一個是阿闍黎。
2017/04/13 校正
日常法師
--------------------------------------------------------------------------------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十八卷.B面
p. 32 (6)
00'08"
於尊重所,特應棄捨一切尋察過心,修觀德心。
對於你的善知識,一定要棄捨一切看他過失的。「尋、察」是兩個。尋的話就是粗
的;察是細的,察就是伺察。當你看見他的這個過錯,這個是尋;然後呢完了以後心裡
面老還在那兒轉,越想越不對,這個就是伺。這個都是對我們自己最大的傷害,最大的
損害是莫過於此。你因地當中養成功了習慣的話,你固然這個異熟果是一定墮落,這個一
定異熟果是一定墮落。這個善知識你如果起了這個的話,一定墮落。然後呢等流果,最嚴
重的還是等流果。等到你地獄裡面出來了,畜生等等轉了不曉得多少圈出來了,你那個等
流心識還在那裡,一碰見的話你還是看他的過失,無始以來這個就是這樣。所以你眼前如
果不修改的話,絕對不可能改變過來,如果可能改變過來,我們早就成了佛了,佛哪有不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58
加持我們?所以這個地方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怎麼辦呢?修觀德心,告訴我們。它用個
「修」字,這不是講個道理,講了完道理以後要經過你自己的修、修改。就是我們以前一
直在錯誤,現在從善知識那裡聽懂了,但是啊要透過如理地修習以後,才能夠真正地把這
個惡習扭得過來。
01'48"
此復應如彼續所說,依之而行,
欸!懂得了個道理還要跟著它去做啊!他下面說:
01'57"
「應取軌範德,終不應執過,取德得成就,執眾過不成。」
你應該取這個你的軌範─軌範就是你的親近的師長─他的功德、他的德行,而
不要看他的過失。你看他的功德的話,成就是你的;你看他的過失的話,決定不成功,決
定不成功。所以這個〈常憶念頌〉那個頌子常常都記著:「己過如山積不見」,自己的過
失那比須彌山還要大,看不見;「師過秋毫亦明察」,師長的過錯一點點,像秋毫一點
點,你看得清清楚楚;「法不相應實由此」,常思己過,「勤加懺悔常憶念」。所以我們
跟佛法上面不相應,為什麼呀?就是這個。我們怎麼曉得法不相應呀?其實心裡現在亂糟
糟的那個樣子,就是這樣,亂糟糟的那個樣子,就是這樣,那麼清楚那麼明白。「勤加懺
59 舊版.第十八卷 B
悔」,好好懺悔呀!一直擺在心裡。
03'08"
謂其尊重雖德增上,若僅就其少有過處而觀察者,則必障礙自己成就。
就是說如果這個善知識,雖然他的功德比你要高很多,但是因為你看他的過失,對不
起!你呀沒有辦法跟他學,這個是自己障礙。最大的障礙就在這裡,你一看他的過失你就
完了!反過來,
03'38"
雖過增上若不觀過,由功德處而修信心,於自當為得成就因。
就算是他有很多的過錯,乃至於遠不如你,而過失又遠超過你,但是你不去觀察它的
話,你一天到晚在這個他功德那方面,修習你的信心的話,這是你自己成就的因。小乘大
乘沒有一個例外的,沒有一個例外的!我們所有佛經上的典故、公案再再都說的,我們剛
剛耳朵裡都聽見那個故事,不是嗎?
04'13"
是故凡是自之尊重,任其過失若大若小,應當思惟,尋求師過所有過患,多起斷心
而滅除之。
所以凡是自己的尊長、師長,自己的師長,這個包含很廣哦,不管他的過失大也好、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60
小也好,你應該那個時候,好好地思惟,說:「啊,過失是他的呀!但是你去尋求他的過
失的話,那個真正害處是我自己的。哎喲!不可以,不可以!」你要從這地方,這是我們
眼前第一步要修的,就是修這個。然後呢,「多起斷心」,想辦法切斷,「而除滅之」。
這個是我們真正眼前修習大乘佛法的第一要著,第一要著。
05'04"
設由放逸煩惱盛等之勢力故,發起尋覓過失之時,亦應勵力悔除防護。
不過儘管我們了解了要去做,但是啊,由於自己無始以來的煩惱很重,第一個;第
二呢,你要真正去對治的話,戰戰兢兢啊,一點都不放鬆。稍微放鬆一點哪,它等下又來
了,又來了,那麼那個就是放逸,這個力量很強。所以你不小心,你又會去找他的過失,
那時候應該怎麼辦呀?要努力,唯一的辦法要努力「悔除」,去防護。這是為什麼我平常
在這裡的話,用種種方式,或者是很心平氣和地、理智地告訴你們,不要說閒話多聊天,
或者用種種的方式制定的規矩,原因為什麼?那個時候啊,只有兩件事情,第一個增長煩
惱,說閒話是增長煩惱。不要說談是非等等,就是你不談是非,沒有是非牽涉在裡頭的
─綺語,沒有意義的事情。如果是有是非在裡頭,那更是不曉得造多少的壞事情。就是
沒有這個,放逸,無始以來的習氣都在這裡啊!這是為什麼真正修行的人的話,一定是全
61 舊版.第十八卷 B
部精神擺在這裡。
06'30"
也許大家說:「哎呀,我們是凡夫啊!」沒錯,在我現在的感覺:正因為你是凡夫,
更應努力啊!你今天已經是聖人了,這慢一點不怕呀!今天你是凡夫,這一口氣不來是不
曉得哪裡去呀!這眼看這後面那個火燒上來了,他已經逃出了外面,他在外面沒關係,坐
一下不怕。我現在沒有逃在外面,上面那個牆什麼時候壓下來,這火什麼時候燒到身上
來,隨時隨地燒上來的,你還拿這句話來寬縱自己,那自己害自己呀!所以那個時候要努
力。假定我們能夠這樣,
07'08"
若如是行,力漸微劣。
你能夠這樣去做的話,這個煩惱的力量,慢慢、慢慢地就減輕了,你修行就慢慢、慢
慢地爬得上了。所以凡是我們現有這種心情的話,注意!那個時候真正最好的辦法─真
正地精勤用功。如果你這樣,那個時候你用累了,跑到去坐一下。那個時候,好了,大家
談下來說:「哎呀,剛剛修得真好啊,但是我現在又來了。」互相能夠勸勉了,就不會以
前那樣,大家坐下來沒什麼事情,張三長、李四短,都是人家不好,就是我好。這個情況
就會除掉了,就會除掉了。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62
07'49"
復應於其具諸淨戒,或具多聞,或信等德,令心執取,思惟功德。
這個我們容易了解。至於說你思惟他的功德的時候,那沒關係,或者你看他,你總歸
這樣想,欸,說……。不妨這樣想,我告訴你一個辦法,我以前現在一直這樣。說他有很
多錯,是有的,看看我自己呢?哈,一點不少!那何必看人家。反過來,看他的功德,他
有的,我卻沒有,那時候你就對了!要這樣。所以你總是看這一方面去看,想辦法把那個
心,看他功德的那一面,向他學習。
08'29"
如是修習,設見若有少許過失,由心執取功德品故,亦不能為信心障難。
你能夠這樣修習的話,就算有一點過失,這個師長就算有一點過失,因為你只看見他
的好處,你就不會障礙,你就不會障礙。下面舉個例子:
08'52"
譬如自於所不樂品,雖見具有眾多功德,然由見過心勢猛故,而能映蔽見德之心。
又如於自雖見眾過,若見自身一種功德,心勢猛利,此亦能蔽見過之心。
譬如說,對於你自己不歡喜的事情,儘管它有太多的好處,但是因為你不歡喜的力
量很強,所以它那個好處擋住那裡,擋不住。我們譬如說舉個比喻,舉個比喻:小孩子吃
63 舊版.第十八卷 B
藥,小孩子吃藥,那個藥是絕對對他有好處的,但是他看見:哎呀,苦得要命!他就不歡
喜那個苦,不管藥多好,他就是不想吃下去,就是這樣。所以他不管對我們有多大幫助,
你只要把這種心理在,哪種心理?就是看見那個過失那個強盛的心理擋在那裡的話,你就
得不到這個好處。反過來呢,對於我們自己的話,就算有各式各樣的過失在,但是我只要
有一種功德─「我」,「我」這個東西最大的功德,什麼其他的壞事情你都看不見。不
要說我吧,就是對自己的子女,對自己的親人,那個小孩子都是一無所知的,可是你覺得
那是你的親人,那是你的子女,就是這個功德現在前面的話,什麼過失你也看不見了。這
個很明白的例子。
10'30"
所以他告訴我們:你要努力去修善知識對你的功德,當你見到那個對你的強大的好
處以後,他雖然有一點點小小的過錯,擋不住了。那時候我們就好了,那時候對我們好。
你愈向上這個力量是愈強,到最後哪怕他是個十惡不赦之徒,你也看不見他的過失,你只
看見他的功德。你說會嗎?怎麼不會?當然會!而且絕對會!而且所有的佛菩薩沒有一個
例外的,會!這個話怎麼講?所有的佛菩薩都要圓成六波羅蜜。所以我們佛陀就這樣的,
提婆達多生生世世害他,他哪一世曾經看過這個提婆達多害啊?他只看見他的功德。他要
來,他討頭目腦髓,「欸!成就我的布施啊!」他來毀謗他,「成就我的忍辱啊!成就我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64
的持戒啊!成就我的精進啊!」那不是嗎?所以剛開始,不要我們從那種惡劣的人上去
想,那這善知識對你有這麼大的好處的人哪,你慢慢地來,等到你力量增強了,你自然而
然,一定一步一步能夠得到這個。
11'40"
所以我們現在不要說:「哎喲!這個佛法呀,大乘我要學的,但是這麼難呀!」你得
到了這個次第一點都不難,就要先從善知識身上修。然後你力量加強,一步一步加強,加
到最後這個提婆達多,你也一樣地能夠擋得住,一樣地把他看成功你的善知識,那你就成
佛了嘛!這個次第這麼簡單哪!所以真正走起來,任何時候你只要跨這麼一步,但是任何
時候必須跨一步。我們眼前要跨的哪一步?眼前必須要走哪一步?就是善知識。等到你這
一步跨到了,最後啊,捨頭目腦髓的時候也只跨一步,還是一樣。這個道理懂不懂?就是
你的心力、認識,各方面增強了,到那時候做的也是這樣,只做一點點。
12'28"
我們現在因為沒有這個次第,沒有這個完整的認識,總覺得:「哎呀,這個佛法啊,
遠得不得了啊!」說起來總是:「哎呀,我是凡夫啊!」所以心理上面要想佛法,永遠坐
在那裡一動都不動。它現在的真正這一本論的真正的善巧,欸,是,不但是告訴你佛法要
學的,現在告訴你呀,最高的目標這個,眼前你下步所走的就是這一步。你能夠這樣走
65 舊版.第十八卷 B
的,將來一步一步走上去,他最後那時候還是走的一步,你就成功了嘛!所以最後一句
話:
13'02"
復次如大依怙持中觀見,金洲大師持唯識宗實相分見,由見門中雖有勝劣,然大乘
道總體次第及菩提心,是由依彼始得發起,故執金洲為諸尊重中無能匹者。
現在馬上舉個例子。這個阿底峽尊者的老師有很多,可是這個老師當中最殊勝的是誰
呀?金洲大師。嘿,妙咧!這個金洲大師真正論持的實相見哪,卻是弟子比老師強。所以
阿底峽尊者持的中觀見,這是究竟的,他老師金洲大師持的唯識見,不如這個學生。但是
這個學生,因為大乘道的總體跟次第及菩提心─這個是佛法的中心,最重要的,這個後
面才講,暫時不在這裡詳論,太重要、太重要了!這個概念從哪裡啊?從金洲大師那裡得
到,所以他把金洲大師看成功所有的老師當中最殊勝的。馬上這個地方舉出這個,說,大
師告訴我們,這個最圓滿的師承從這裡來的,這個師承當中這個典型的例子,那個老師不
如弟子,嘿!但是呀,這個弟子把他看成功尊重當中無比的。現在我們這種情況,假定說
我們在這個概念上面不認識,上不去的話,那個修學佛法就戲論,自己害了自己。所以這
一點聽完了,好好地自己多看、多聽、多思惟、修習。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66
14'55"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二
卷二。我們談到這個親近善知識,親近善知識。那麼這個應該以什麼樣的方式去親近
呢?那麼親近善知識意樂方面,換句話說,心理上的應該有一些什麼認識,怎麼樣的準備
以及行為上頭。那麼關於意樂方面分三部分,這個第一部分已經講了,第二部分開了一個
頭,現在繼續下去。看文:
15'53"
下至唯從聞一偈頌,雖犯戒等,亦應就其功德思惟,莫觀過失,悉無差別。
說,對於這個善知識,我們要修這個信心,這個信心就是信賴這個善知識,信賴這個
善知識。前面是把這個信善知識的基本的幾個道理說過了。首先說明真正修學佛法,最重
要的是信,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大乘佛法尤其是,這個成就與否,
完全看善知識。而現在這個地方是說,我們怎麼樣能夠修對大善知識的信心,大善知識的
信心。那麼不但前面詳細告訴我們,乃至於說,喏,就是這麼一點點的這個恩,法恩,我
們啊,尚且應該這樣慎重,何況我們所依止的師長呢?
17'39"
下至什麼樣?只聽一個偈子,一聽一個偈子。一個偈子所謂四句,這是很普通的一
件事情,這個是就他所得到的法恩來說。而這個講這個四句偈的這個人哪,就算他自己做
67 舊版.第十八卷 B
不到乃至於犯戒等等,這個是一個比,對比的比,不是比喻的比。對比什麼呢?就是說,
這個我們要親近的善知識,一切都靠善知識─修習的道理,行持的方法,以及你照著
行持、驗證的以後情況等等,都要依靠善知識。這個我們先不談。就算他只跟你講一個偈
子,這麼簡單,一個偈子就是四句。而他呢?乃至於自己本身並沒有行持,就在這種情
況,你都應該對他,思惟他的功德,不要看他的過失,就等於像佛一樣,策勵我們這樣去
做。在這一點上我們會想:「哎呀,這個好像很難,好像很難!」實際上我們心理上一定
會感覺得到:「這個,嗯……他自己也沒有行持,他隨便講講我也會啊!這有什麼稀奇
呢?」為什麼對這種狀態當中,我們要這樣恭敬他呢?這個裡面問題就在這地方。
19'25"
所以我們首先應該確立一個標準:我跑得來幹什麼?我來學佛。請問:你學佛,是
你把你自己弄好,還是你要把人家弄好?我要把我自己弄好,因為我自己能夠成了佛,所
以能夠幫助別人。這個概念清楚不清楚?任何人都是如此,想想看,很重要的一個概念。
你要想真正能夠幫助別人,必須要的條件:你要先幫助你自己。你自己都沒有力量能夠
淨除、淨治你的煩惱的話,你怎麼幫助別人?這個概念很清楚。而淨治煩惱的都是要靠佛
法,哪怕一個字,一四句偈,對於你有用的話,他幫助了你了,怎麼不感激、不恭敬他?
他犯戒等等,那是他的事情。我們現在不要說佛法,就拿世間來說,我們立刻可以得到一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68
個最正確的答案。請問:我們今天能夠生長得這麼大,如果沒有父母的無比的慈愛的撫
養,我們可能有今天嗎?沒有一個人例外,不可能,沒有一個人例外,不可能。乃至於高
等的畜生,牠小的時候,都要牠的父母把牠帶大的。只有下賤的畜生,那個不要父母的。
請問,那些父母都是聖人嗎?不是。我們大部分的父母都不是聖人,都是凡夫,乃至於很
多父母犯了很多錯誤,你會責備他的錯誤嗎?還是你感激他的恩呢?這個道理非常明白、
非常清楚。他為什麼墮落畜生呢?他就是不知道念恩,不知道感恩,從壞的地方去看。
21'30"
那麼你從壞的地方去看的話,你增長的完全是惡業。人家對你有這麼大的恩,你只
看見壞的那一面,好了,這個法,業感緣起,所以不是佛創造的,而是佛發現的,世間的
事情法爾如是。那這個因果本來就是如此:你能夠從好的一方面看好的,你就得到好的果
報;你看不見好的,看見壞的,自然而然你就自己受苦。所以現在這個父母把一生的心
血,全部的精神貫注在你,兒子身上面,你跑得去跟他:「你是個凡夫,你不是聖人。」
那這種人不是顛倒到下地獄!現在這個人增長你的法身慧命,他都把了解的佛法告訴你,
你要求法身慧命,正應該從這個時候努力淨化自己,你怎麼能不感激他?這個道理很簡
單。假定你責備他,你以佛法來責備他,你第一個自己就已經錯到,不曉得錯到哪裡去
了!你如果懂得一點佛法的話,你只有感激他,絕不可能責備他。如果說你不了解,那你
69 舊版.第十八卷 B
責備他,你根本談不到佛法,那是世間的人,你不必用佛法的眼光來責備他。這不道理很
簡單嗎?
22'58"
這是理論如此,然後我們看實際呢?對,我們學佛,佛怎麼樣?在因地當中,不但
是對他的善知識,用種種方法地承事恭敬,有好多次那個羅剎跑到去跟他講,只是講一四
句偈,可是那個羅剎的條件很苛刻:「欸!這個佛法這個東西很珍貴喲,你這麼馬馬虎虎
求不可以啊!」要怎麼辦呀?用種種苛刻的條件,其中有一個,說:「要你身上面哪,點
一千盞燈。」身上怎麼點呢?身上挖了一個洞,把那油啊,刺在那個肉裡邊,然後呢,拿
那個燈芯插在裡面點燈。要我們哪,點一個燃一根香,身上面,咬緊牙關痛得個要命,就
這樣。比較強一點的,點了三根,不痛已經算滿好了。實際上呢,這個點那個、燃那個香
啊,已經把那個香燒得燒熟了,對吧?那個生的香叫我們點的時候實在受不了。他現在挖
了一個洞,把那油灌注在裡面,要一千個。佛沒有說:「你這個羅剎,你自己是個大壞
蛋,你還來教我!」佛不但是沒有,而且無比地感激。佛之所以成佛在這裡,這樣他自己
徹底圓滿解決,他也幫忙我們徹底圓滿解決。
24'22"
現在我想自己,每一個人哪,不妨自己問一下:我幹什麼?學佛,喏,典型的例子。
前面理論這麼清楚,這個例子擺在這裡這麼明白,所以你是要學佛呀,還是走相反的路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70
子?這個概念清楚。所以我們目前始終抱持這個原則:正知見是第一。那麼下面引經上面
證明。
24'58"
《寶雲經》云:「若知由其依止尊重,諸善增長,不善損減,則親教師或聞廣博,
或復寡少,或有智解,或無智解,或具尸羅,或犯尸羅,皆應發起大師之想。如於
大師信敬愛樂,於親教師亦應信樂,於軌範師悉當發起恭敬承事。
先把這一段看一下。下面是經上面說,假定你正確地了解,如理地聽聞,了解了依止
善知識的真正的好處的話,情況就不一樣了。依止善知識有什麼好處呀?「不善損減」,
壞的事情慢慢、慢慢地減少。這個壞的事情是指我們無明、煩惱,或者是說「惑」,就是
說對事情的真相邪知邪見減少,以及我們的惡業、染業減少。所以在因地當中我們要曉
得,不是說親近了善知識,一下得到快樂的果報。佛法的因果跟世間的概念不一樣,佛法
的真正高明的地方,就指明這個因果緣起的法則:你要因地當中做對了,自然有好的果
報。所以親近善知識不是說有吃、有喝、有樂、有玩,不是的。親近善知識是得到正確的
認識,如理地行持,把我們的邪知邪見,自以為是的這種錯誤的概念淨除,而得到正知正
見。然後進一步我們的行持,跟那個正知見相應的淨業,善淨之業,有了這個,一定將來
71 舊版.第十八卷 B
得到圓滿的果報。所以整個來說,就這一點「不善損減」。
27'40"
你真正了解了這一點以後,不管那個親教師─親教師通常我們叫作和尚,和尚,這
個是真正地他能夠啟發我們法身慧命的,非常重要。平常我們說這個得戒和尚,得戒和
尚,一個廟裡的住持稱他為和尚,它有特殊理由的,這叫親教師。不管這個親教師是或者
多聞,他了解得非常廣博,或者了解得很少,或者智慧以及認識很深,或者是沒有乃至
於,或者是持戒,或者犯戒,不管怎麼樣,我們都應該把他看成大師。大師─佛,這地
方的大師是佛。就像我們對佛怎麼樣地,一心地信賴他,然後恭敬他,一心地好樂,一心
地,沒有任何一點點雜染地愛樂恭敬,那麼我們對我們的親教師也應該這樣,同時對軌範
師,也一樣地承事恭敬。軌範師就是我們阿闍黎,這個阿闍黎通常一般說起來有五種,比
如說我們出家的時候,出家的時候,一個是親教師,一個是阿闍黎。
2017/04/13 校正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1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十九卷.A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十九卷 A面
日常法師
--------------------------------------------------------------------------------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十九卷.A面
00'09"
沙彌剃度的時候要兩個,如法的是要兩個。然後呢受戒了,受戒的時候是羯磨、教
授,這樣,所以一個是授戒的,一個是教授;還有呢,授經的阿闍黎,所以古代他要傳經
很慎重;還有一個依止阿闍黎,一般說有五種。真正出家,在自己沒有正式認識通達之前
的話,一定不能離開,一定不能離開。在這種情況之下,所以說,喏!不管這個親教師也
好,阿闍黎也好,我們就把他當作佛一樣,這樣地來恭敬、承事他。你能夠對自己的親教
師,以及依止的阿闍黎這樣的話,那麼不管這個阿闍黎的情況如何,你卻是在增長法身慧
命,增長法身慧命。
01'20"
這個世間哪,我們中國人有一句話「百善孝為先」,它所有的好事當中,孝第一。然
後呢,平常我們流通得最廣的,像什麼《感應篇》,什麼《陰騭文》啦,這我們中國千百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76
年來很盛行的這種。找了很多這種印證典型的故事,說某某地方一個孝子,得到天的保佑
等等,實際上這是因果,凡是真正大孝的人,他得到世間最好的回報。現在我們要增長法
身慧命,法身慧命從哪來的?師長,所以這個師長是自己法身慧命的父母。你對世間的父
母,這養你這個生身,這是一世,你對他的傷害以及對他恭敬報恩,就產生這麼大的善、
惡的效果。現在這個法身慧命的父母,你可想而知,對他做任何一點善、惡,所產生的這
個善、惡之果報,不得了地嚴重,不得了地嚴重啊!
02'58"
所以我們真正了解了這一點以後,不管這個老師多差,我們就會當佛這麼看待。所以
我們不能做的,還是我們自己愚癡。現在有很多人常常說:「他有什麼了不起?我憑什麼
恭敬他?」他說起來好像自己很得意─那慢心很好,實際上這是最可憐、最愚癡的人!
他如果真的有智慧了解一點的話,是不管他怎麼了不起,乃至於起不了,一點都不行,我
還是對他無限地恭敬。你能夠這樣地恭敬的話,功德是你的,他分不去,他分不去!這個
道理前面一再說明。所以我們為什麼平常的時候要多思惟、觀察,就是這個道理。你不斷
地腦筋裡把這種正知正見擺在腦筋裡觀察,這個正知見正在現行,遇見事情的時候,自然
而然這個正知見相應的事情,這個業就派上用場了,換句話說,你就造了善淨之業。反過
來,你心裡面不在這樣想,你就想啊,在煩惱上面轉:「哼!這個人有什麼了不起,我還
77 舊版.第十九卷 A
不是比他強。」你真的這樣想的話,那一碰到那個事情,你一定隨順這個惡法而去,結果
我們披了這件衣服,而行持是這樣的話,只有一條路─墮落,只有一條路,墮落!
04'44"
所以我現在非常同情很多同修們以這種眼光看人,因為我以前一直犯了這個毛病,
啊!總覺得走遍天下,沒有一個人當得上我瞟一眼的,不要說正眼看他一眼。現在想想、
看看自己完全錯、完全錯,是不曉得錯到哪裡去,一直現在為了這個事情痛悔!這個習慣
好難改!所以我在這裡特別說明。我們能夠尊重別人,這個結果還是我自己好,因為你好
了,你回過頭來還要還人家,那個就是幫助別人的時候。你把這兩件事情徹底圓滿做成功
的時候,你就是佛。一般人尚且如此,何況受過法恩的人,乃至於一四句偈尚且如此,何
況是我們的師長。這個道理懂得了,下面又告訴我,還有這樣的好處喔!
05'48"
由此因緣菩提資糧,未圓滿者悉能圓滿,煩惱未斷悉能斷除。
我們現在修學佛法最大的困難是什麼?障礙未除,資糧未聚。所以煩惱未除要除掉
它,那麼除掉了以後,我們得到的叫斷德,斷德;資糧未聚我們要想集聚,那個就是,換
句話說智德跟恩德。現在呢,妙極了!你能夠承事恭敬你的師長的話,以這個因緣,這個
「菩提資糧」不圓滿的是「悉能圓滿」。這個本論的這個文字,它很多地方一點都不含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78
糊,所以「圓滿」的話,不是說你得到一點點,從這個上面,乃至於可以得到圓滿的資
糧。這個不是本論哦,是本論引那個經哦,換句話說,這個經上面說得清清楚楚的,在密
教裡邊這一點說得很清楚,在顯教裡邊大家不大強調這一點。實際上這一本經是我們顯教
的大乘經,是我們三藏─《寶雲經》,你們去看。
07'29"
那麼密教裡邊它說「即身成佛」,這個即身成佛,平常的時候跟我們的禪宗當中見
性成佛不一樣。「見性成佛」是見到佛性,那個是見道的情況,見道就是當你初地見道的
時候,那個佛性跟佛圓滿的時候,佛性徹底相同,無二無別,質完全一樣,是量是有差別
的。而密教裡所謂即身成佛的話,這個就高了,高很多、高很多,不一定就是我們釋迦世
尊那個圓滿佛,釋迦世尊那個圓滿佛─自、他都圓滿,實際上他密教裡所成的佛是自圓
滿。譬如說《法華》上面說:釋迦世尊無量劫不曉得多少以前,就已經成了佛了。那個
時候成的佛可能就是自圓滿,換句話他自己的二障已經斷盡掉了,可是度人很多功德,的
的確確那個時候不一定是為圓滿。從此以後他一直不斷地在生死當中,佛永不涅槃,永遠
度生死。當那些人的因緣具足的時候,他又示現一次又成佛,完了以後再來,又示現再成
佛,就是這樣。
08'52"
那麼這個密教裡邊,它為什麼這麼容易呢?就是從那個承事善知識上面,這個經上面
79 舊版.第十九卷 A
就很明白地給我們說明。所以《密勒日巴尊者傳》上面這一段公案,它就說明這個。這一
種情況在密教裡邊說得比較詳細,有這麼大的好處啊!這個好處之大是不得了,要我自己
去做的話,唉呀,不曉得多辛苦啊!要捨多少頭目腦髓等等。當然這個不是那麼簡單,不
要就是我們聽見三兩句話以為內涵就在這裡了。你真正把本論完全學完了,進一步,如果
自己覺得力量夠,那個時候再向上談到密,那個時候才真正圓滿了解這幾句話。不過眼前
我們先應該有正確的認識,依止這個善知識有這麼大的好處!除了這個《寶雲經》以外,
《華嚴經》是最典型的例子,很多大乘經典上面,都有這種類似的說明。可是因為平常我
們沒有深入經藏去研究,所以這裡特別說。然後煩惱沒有斷除的「悉能斷除」,能夠完完
全全地斷除。啊,這個好處之好是不得了地好啊!所以
10'28"
如是思已,便能獲得歡喜踴躍,於諸善法應隨順行,於不善法應不順行。」
上面這一個你能夠了解了以後,那好!哎呀,我們「歡喜」得不得了!當你心裡歡喜
得不得了,你情不自禁地「踴躍」─手舞足蹈,是這樣啊!情不自禁地無比地歡喜,真
實地歡喜。我們現在所以不得歡喜的話,就是內心當中都是煩惱,跟法不相應。因為跟煩
惱相應,所以一點的……本來是很好的好事情,你把它看成壞事,害了,所以我們都隨順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80
不善之法!他現在了解了這個以後,隨順這個善法,不善法是不隨順;現在因為我們不了
解,所以我們隨順不善法,我們都是隨順那個不善法。而這個不善法究實說來是什麼啊?
就是我們的知見,就是我們的無明,我們還覺得很對咧,「欸!這個傢伙莫名其妙,我憑
什麼要恭敬他?」唉,阿彌陀佛,我要學佛啊!不恭敬他恭敬誰啊?人人都要恭敬,這個
是我們應該了解的一點。
11'54"
說到這裡這個地方也順便提一下。說真正的善巧好的教授,它就有這樣的好處,它不
是說強迫你,讓你做一個很難做到的一個理論,哎呀,這個很艱深的一個事情要你去做,
不是的!把要你做的這個事情的道理,事先先告訴你說:「你這樣做你有什麼好處,你不
這樣做又有什麼壞處。」當你道理既了解了,又了解這樣做了以後的好處,不這樣做的壞
處以後,自然而然,教你做起來就輕鬆容易得多!然後你去做的時候呢,它層次又很分
明,不是一口氣教你做最難的,教你做容易的。等到你容易做了以後,你真的是體會到:
「啊,一點都沒有錯,原來千真萬確!我以前的了解是不正確的,現在得到了這個正知
見,原來有這樣的好處啊!」你是越做是越歡喜。
13'08"
那時候心裡產生一個什麼現象?喏,自然而然對你以前錯誤的這個見解,或者不認識
的這種狀態改善了。那個時候你就覺得:「哎呀,真顛倒啊!以前我一直以為這樣對、那
81 舊版.第十九卷 A
樣對,原來是我的見惑、思惑在無明當中啊!」第一個你對自己的信賴可以慢慢地淨除、
減少,而這個我是生死的根本哪!平常的時候無緣無故教它拿去,絕對拿不掉的,可是是
現在非常善巧。不懂道理的時候去拿時的話,逼著你是痛苦的,欸,你懂得了道理去拿的
話,你很辛苦當中,但是你覺得這個裡邊有甜頭,是越吃越甜哪!這樣。在這種狀態,障
礙漸漸減少,然後你的能力是漸漸增高,這樣的呀!所以一步一步上去,在不知不覺當
中,你跟佛法就相應了。
14'22"
所以如果得不到這個,什麼現象呢?平常我們總是說一個很高的理論,講起來大家
都知道的:「哎喲,佛!」什麼叫佛?「自利利他,然後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嘛!」嘿!
兩句話說完了。等到做的時候,總是:「哎呀,阿彌陀佛!我是凡夫,教我怎麼做得到
呀?」一點小事情都是好像太空火箭一樣,推得遠遠地。所以儘管你講得頭頭是道,始終
在原地踏步,一動不動。原地踏步還算是好的,他還是肯去踏喲!或者是去拜佛,或者是
念佛:「哎喲!我一天拜多少佛,我一天念多少佛,念多少經,我怎麼怎麼……打坐可以
打一個不倒單。」嗯!煩惱是一點都沒有動。
15'14"
現在這裡不是,現在這裡不是,還很清楚、很明白地告訴你這些道理、那些次第。也
許你並沒有不倒單,乃至於佛都沒有拜一拜,但是你心裡面清楚明白了,到那個時候你發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82
自至誠恭敬地,啊,對這個佛的無比地敬仰,無比地讚歎!如果你看見佛像,你跑得去啊
那個一拜,這個力量不得了地大,到那個時候你自己會曉得。不要等到你拜佛,你心裡就
歡喜呀!然後你住在這個僧團當中,你處處地方感覺得僧團之美,沒有一個地方例外的,
都在給你機會淨除你的煩惱,增長你的功德,從哪裡開始?就這個地方─正知見。所以
目前我們真正重要的,要摸到這個東西,下面繼續看,又引經:
16'22"
《猛利問經》亦云:「長者,若諸菩薩求受聖教,及求讀誦。若從誰所聽聞受持,
施戒忍進定慧相應,或是集積菩薩正道資糧相應,一四句偈,即應如法恭敬尊重此
阿闍黎。
又引一個經,說現在這個菩薩,修學菩薩的人要求「聖教」、要「求讀誦」─讀誦
就是先要懂得怎麼唸,然後就這個道理。如果在這種情況之下,從哪一個人那一方面聽到
的,不管他告訴你的是什麼內容,布施、持戒……六度等等,總括起來,這些無非都是積
聚菩薩的「正道資糧」。不管內容是什麼,只要跟這個法相應的,少到「一四句偈」─
通常所以說一四句偈,它有一個原因的,就是說一個偈子當中,它就能夠包含一個完整的
內容,他只要是聽到一個完整的內容的話,那就對了嘛!那就是讓你積聚菩提資糧。
83 舊版.第十九卷 A
18'02"
所以這一四句偈,也不一定是說一定要四句,一定要四句,也不一定是這個情形。譬
如說:我們中國祖師,隨便普通的話,三句也好、兩句也好,但是他的確有一個真實的內
涵,使你能夠開竅,把你引導上去,就是這個道理,這樣。有的時候乃至於話都不講,拿
起個棒大喝,把你大喝一聲,一棒打下來,欸,你開了個竅了,就對了嘛!最主要的是指
這個而言。那麼在這種情況,「即應如法恭敬尊重此阿闍黎」,要恭敬、尊重,要什麼?
如法,這是唯一的報答的方法,唯一的報答。你能夠如法地去恭敬尊重,妙了,卻是增長
你自己法身慧命,增長你自己法身慧命!
19'05"
所以現在處處地方我總是要特別提醒,我們一開始的時候,雖然目標曉得佛,佛要
徹底去掉這「我」,但是我們學佛的時候,不是說把文字上面的「無我」兩個字盤著個口
頭。把那個無我盤著口頭,你心裡害怕得要命,唉,這個我這麼大,叫你拿掉這個我,痛
苦不堪!不是的。剛開始的時候,是目標放正了,然後處處地方還是為你著想。嗨!你如
果得到了正知見的話,你會發現真正為你著想,這樣做最好,於是你越做越起勁。等到你
越做越起勁的話,那個我相對地漸漸在減輕當中,然後你跟法相應的能力漸漸增長當中,
到那個時候拿掉這個我,輕而易舉!所以說正確的教授,都有這個特質在裡頭。所以我們
平常的講、聽等等,如果說結結緣,哪一個都非常好、非常讚歎,如果從這個裡邊深入的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84
話,這個是抉擇的標準。那麼下面再看,說:
20'22"
隨以幾許名句文身開示其偈,假使即於爾所劫中,以無諂心,以一切種,利養恭敬
及諸供具,承事供養此阿闍黎。長者,於阿闍黎,作應敬重阿闍黎事,猶未圓滿,
況非以法而為敬事。」
說,看那個阿闍黎給你多少開示,假定說以那麼多開示,你就把……譬如說跟我們
講一段話,那麼你就要一劫,假定講兩段話或者這個時限來看,假定跟你講這麼一點東西
的話,你就要拿這麼長的劫數,幹什麼?去供養、承事他。而這供養承事要什麼?「無諂
心」、「一切種」。這個無諂心就是心裡面,的的確確不是委委屈屈的;而這個「諂」的
真正是,表面上面做得恭恭敬敬,心裡面不曉得打什麼鬼主意,這個就是諂。不!你就從
心底正直地覺得,一心一意要去恭敬供養,這是心理上面。行為上面呢,「一切種」,在
任何情況之下,各式各樣的事情去供養他。你這樣供養、恭敬還不圓滿,為什麼?跟這個
法還不相應,還不足以還報這個阿闍黎對你的真正的好處,何況你非法!現在我們不要說
非法的就恭敬哪,現在我們恭敬根本談不到,我們卻是如法地去毀謗,如法地去損害我們
的師長,是這樣啊!那個真是絕大的錯誤。所以現在我們常常自己覺得:「哎呀,不理想
85 舊版.第十九卷 A
啊!」沒有別的,就是我們自己的惡因,感得現在的惡果。
22'30"
可是我們很幸運哪!儘管哪,儘管比之正法的時候、像法的時候不如,可是我們在末
法當中還是第一流,最好的佼佼者,這是千真萬確,這是千真萬確的。所以這一點我們自
己還要自慶、自幸,努力啊!趁現在在末法,尤其是在末法的條件之下,不但出了家,而
且能夠聽到這麼圓滿的教授。我想我們在座的很多人,都有同樣的感覺:「有很多聽儘管
聽得高明,做也總歸覺得做不到呀!」現在這個地方,好在什麼地方呢?欸,這個道理聽
起來是頭頭是道,然後做起來的話呢,卻你可以一步一步地踏上去!然後呢,還有這麼多
事實的證明,經這麼說,祖師這麼講,祖師的行持擺在那裡,每一個地方給你一個千穩百
當的證據、理路以及走法。所以在這一點上面,我們要感到無比地慶幸,然後努力去走!
23'49"
那麼,這個是我們親近善知識,應該有什麼心理上的認識,心理上準備,以及修持
這個內心上頭的狀態─心相。怎麼樣把以前錯誤的改正過來,怎麼樣把錯誤的習氣消
除掉,怎麼樣把正確的認識增長它,使它從現行不斷地增長。第二段當中說修信,第三個
呢,「隨念恩」。
第三隨念恩者。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86
24'29"
他除了上面說對善知識要修那個信心以外,下面還告訴我們念他的恩。它一個特別
的好處,當你一想到念他的恩的話,你自然而然對他的感激、恭敬、信心都起來了。所以
世間事情為什麼講那個孝的時候,孝當然有種種的好處,他有兩種方式來策勵我們:一種
呢,就說父母對我們的恩有這麼多的好處,哎呀!你想到這麼多的好處啊,你不知不覺自
然而然會對他一心地無比地愛、戴、敬仰,這是一種。還一種呢,把世間因果告訴你,說
你如果能夠這樣做的話,啊,對你有這麼多的好處,總歸是這個!所以我們常常說「先以
欲鉤牽,後令入佛智」,這個才是真正的先以欲鉤牽!但是這個有次第的,第一步的欲鉤
牽是世俗上面的、看得見的,現在這個地方是精神上面的、心靈上面的欲鉤牽。佛法是從
這個地方來的,對不對?那現在我們坐在這裡聽,很清楚、很明白,啊,原來這樣對我們
有這麼大的好處啊!我們不要隨便看那欲鉤牽這個字,它還有這麼深的意思,所以念他的
恩,念他的恩。
26'07"
那麼下面他講的這個念他的恩,我們現在這個地方,下面的文不詳細講,總共的從
兩點上面來說。一點,我們眼前看得見、感受得到的,譬如像自己的父母。哎呀,我們
也不妨去看一看:現在要我們自己把一點好東西讓給別人,喔,心裡面不曉得是多少地
一百二十萬分地不願意!不要說自己東西讓給別人,看見旁人多拿一點,自己心裡還在嘀
87 舊版.第十九卷 A
咕。那個父母怎麼樣啊?嘿!他把所有的好東西,都省下來給子女吃。哪有一個沒有父母
的?你想到這裡,你能不感激自己的父母嗎?然後我們做一點小小的事情,哎呀!總覺得
我已經做得太多了─他在那裡玩;父母可不是,那子女讓他玩,什麼苦事情都是他做,
他做完了還專門賺了錢,哎呀!趕快買一個玩具來讓那個寶寶去玩一下。想想我們呢?這
是一種念恩的方法─從眼前的果地上面去看。
27'30"
另外一種從因地上面去看,我們看,當你能夠對自己的父母感恩、報恩的時候,你
種了這個因,將來得到那個果報,是不得了地大!現在我們人人不是要去賺錢嗎?要賺這
個地方賺的法財。所以你平常做一點事情,積累功德是千辛萬苦,但是如果說你能夠報父
母的恩,然後這樣去做的話,哇,那是不得了的果報呀!現在報法身父母的恩,那更是無
量無邊,這個法身父母誰啊?師長。所以經上面太多地方告訴我們,你供養師長的這個福
報,沒有一個人能比的,供佛的這個果報不如供師長,尤其大乘經典裡面。
28'31"
我們都想它不懂:「這個佛是個圓滿,那這個師長他是一個凡夫乃至於,怎麼會供養
那個師長功德比佛還要大呀?」比佛還要大!這個要說一下。假定你沒有正確的認識,你
拿凡夫的心情去供養的話,那個沒有用。那個當然還是有好處的啦,不會比佛來得大,如
果說你有了正確的認識,你把他看成佛,而這是個你的師長,你這樣去供的話,的的確確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88
這個功德比供佛還要大。而且這個話,不是普通的經典,是大乘圓滿了義經講的,後面會
引證它,後面會引證它。
2017/04/17 校正
日常法師
--------------------------------------------------------------------------------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十九卷.A面
00'09"
沙彌剃度的時候要兩個,如法的是要兩個。然後呢受戒了,受戒的時候是羯磨、教
授,這樣,所以一個是授戒的,一個是教授;還有呢,授經的阿闍黎,所以古代他要傳經
很慎重;還有一個依止阿闍黎,一般說有五種。真正出家,在自己沒有正式認識通達之前
的話,一定不能離開,一定不能離開。在這種情況之下,所以說,喏!不管這個親教師也
好,阿闍黎也好,我們就把他當作佛一樣,這樣地來恭敬、承事他。你能夠對自己的親教
師,以及依止的阿闍黎這樣的話,那麼不管這個阿闍黎的情況如何,你卻是在增長法身慧
命,增長法身慧命。
01'20"
這個世間哪,我們中國人有一句話「百善孝為先」,它所有的好事當中,孝第一。然
後呢,平常我們流通得最廣的,像什麼《感應篇》,什麼《陰騭文》啦,這我們中國千百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76
年來很盛行的這種。找了很多這種印證典型的故事,說某某地方一個孝子,得到天的保佑
等等,實際上這是因果,凡是真正大孝的人,他得到世間最好的回報。現在我們要增長法
身慧命,法身慧命從哪來的?師長,所以這個師長是自己法身慧命的父母。你對世間的父
母,這養你這個生身,這是一世,你對他的傷害以及對他恭敬報恩,就產生這麼大的善、
惡的效果。現在這個法身慧命的父母,你可想而知,對他做任何一點善、惡,所產生的這
個善、惡之果報,不得了地嚴重,不得了地嚴重啊!
02'58"
所以我們真正了解了這一點以後,不管這個老師多差,我們就會當佛這麼看待。所以
我們不能做的,還是我們自己愚癡。現在有很多人常常說:「他有什麼了不起?我憑什麼
恭敬他?」他說起來好像自己很得意─那慢心很好,實際上這是最可憐、最愚癡的人!
他如果真的有智慧了解一點的話,是不管他怎麼了不起,乃至於起不了,一點都不行,我
還是對他無限地恭敬。你能夠這樣地恭敬的話,功德是你的,他分不去,他分不去!這個
道理前面一再說明。所以我們為什麼平常的時候要多思惟、觀察,就是這個道理。你不斷
地腦筋裡把這種正知正見擺在腦筋裡觀察,這個正知見正在現行,遇見事情的時候,自然
而然這個正知見相應的事情,這個業就派上用場了,換句話說,你就造了善淨之業。反過
來,你心裡面不在這樣想,你就想啊,在煩惱上面轉:「哼!這個人有什麼了不起,我還
77 舊版.第十九卷 A
不是比他強。」你真的這樣想的話,那一碰到那個事情,你一定隨順這個惡法而去,結果
我們披了這件衣服,而行持是這樣的話,只有一條路─墮落,只有一條路,墮落!
04'44"
所以我現在非常同情很多同修們以這種眼光看人,因為我以前一直犯了這個毛病,
啊!總覺得走遍天下,沒有一個人當得上我瞟一眼的,不要說正眼看他一眼。現在想想、
看看自己完全錯、完全錯,是不曉得錯到哪裡去,一直現在為了這個事情痛悔!這個習慣
好難改!所以我在這裡特別說明。我們能夠尊重別人,這個結果還是我自己好,因為你好
了,你回過頭來還要還人家,那個就是幫助別人的時候。你把這兩件事情徹底圓滿做成功
的時候,你就是佛。一般人尚且如此,何況受過法恩的人,乃至於一四句偈尚且如此,何
況是我們的師長。這個道理懂得了,下面又告訴我,還有這樣的好處喔!
05'48"
由此因緣菩提資糧,未圓滿者悉能圓滿,煩惱未斷悉能斷除。
我們現在修學佛法最大的困難是什麼?障礙未除,資糧未聚。所以煩惱未除要除掉
它,那麼除掉了以後,我們得到的叫斷德,斷德;資糧未聚我們要想集聚,那個就是,換
句話說智德跟恩德。現在呢,妙極了!你能夠承事恭敬你的師長的話,以這個因緣,這個
「菩提資糧」不圓滿的是「悉能圓滿」。這個本論的這個文字,它很多地方一點都不含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78
糊,所以「圓滿」的話,不是說你得到一點點,從這個上面,乃至於可以得到圓滿的資
糧。這個不是本論哦,是本論引那個經哦,換句話說,這個經上面說得清清楚楚的,在密
教裡邊這一點說得很清楚,在顯教裡邊大家不大強調這一點。實際上這一本經是我們顯教
的大乘經,是我們三藏─《寶雲經》,你們去看。
07'29"
那麼密教裡邊它說「即身成佛」,這個即身成佛,平常的時候跟我們的禪宗當中見
性成佛不一樣。「見性成佛」是見到佛性,那個是見道的情況,見道就是當你初地見道的
時候,那個佛性跟佛圓滿的時候,佛性徹底相同,無二無別,質完全一樣,是量是有差別
的。而密教裡所謂即身成佛的話,這個就高了,高很多、高很多,不一定就是我們釋迦世
尊那個圓滿佛,釋迦世尊那個圓滿佛─自、他都圓滿,實際上他密教裡所成的佛是自圓
滿。譬如說《法華》上面說:釋迦世尊無量劫不曉得多少以前,就已經成了佛了。那個
時候成的佛可能就是自圓滿,換句話他自己的二障已經斷盡掉了,可是度人很多功德,的
的確確那個時候不一定是為圓滿。從此以後他一直不斷地在生死當中,佛永不涅槃,永遠
度生死。當那些人的因緣具足的時候,他又示現一次又成佛,完了以後再來,又示現再成
佛,就是這樣。
08'52"
那麼這個密教裡邊,它為什麼這麼容易呢?就是從那個承事善知識上面,這個經上面
79 舊版.第十九卷 A
就很明白地給我們說明。所以《密勒日巴尊者傳》上面這一段公案,它就說明這個。這一
種情況在密教裡邊說得比較詳細,有這麼大的好處啊!這個好處之大是不得了,要我自己
去做的話,唉呀,不曉得多辛苦啊!要捨多少頭目腦髓等等。當然這個不是那麼簡單,不
要就是我們聽見三兩句話以為內涵就在這裡了。你真正把本論完全學完了,進一步,如果
自己覺得力量夠,那個時候再向上談到密,那個時候才真正圓滿了解這幾句話。不過眼前
我們先應該有正確的認識,依止這個善知識有這麼大的好處!除了這個《寶雲經》以外,
《華嚴經》是最典型的例子,很多大乘經典上面,都有這種類似的說明。可是因為平常我
們沒有深入經藏去研究,所以這裡特別說。然後煩惱沒有斷除的「悉能斷除」,能夠完完
全全地斷除。啊,這個好處之好是不得了地好啊!所以
10'28"
如是思已,便能獲得歡喜踴躍,於諸善法應隨順行,於不善法應不順行。」
上面這一個你能夠了解了以後,那好!哎呀,我們「歡喜」得不得了!當你心裡歡喜
得不得了,你情不自禁地「踴躍」─手舞足蹈,是這樣啊!情不自禁地無比地歡喜,真
實地歡喜。我們現在所以不得歡喜的話,就是內心當中都是煩惱,跟法不相應。因為跟煩
惱相應,所以一點的……本來是很好的好事情,你把它看成壞事,害了,所以我們都隨順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80
不善之法!他現在了解了這個以後,隨順這個善法,不善法是不隨順;現在因為我們不了
解,所以我們隨順不善法,我們都是隨順那個不善法。而這個不善法究實說來是什麼啊?
就是我們的知見,就是我們的無明,我們還覺得很對咧,「欸!這個傢伙莫名其妙,我憑
什麼要恭敬他?」唉,阿彌陀佛,我要學佛啊!不恭敬他恭敬誰啊?人人都要恭敬,這個
是我們應該了解的一點。
11'54"
說到這裡這個地方也順便提一下。說真正的善巧好的教授,它就有這樣的好處,它不
是說強迫你,讓你做一個很難做到的一個理論,哎呀,這個很艱深的一個事情要你去做,
不是的!把要你做的這個事情的道理,事先先告訴你說:「你這樣做你有什麼好處,你不
這樣做又有什麼壞處。」當你道理既了解了,又了解這樣做了以後的好處,不這樣做的壞
處以後,自然而然,教你做起來就輕鬆容易得多!然後你去做的時候呢,它層次又很分
明,不是一口氣教你做最難的,教你做容易的。等到你容易做了以後,你真的是體會到:
「啊,一點都沒有錯,原來千真萬確!我以前的了解是不正確的,現在得到了這個正知
見,原來有這樣的好處啊!」你是越做是越歡喜。
13'08"
那時候心裡產生一個什麼現象?喏,自然而然對你以前錯誤的這個見解,或者不認識
的這種狀態改善了。那個時候你就覺得:「哎呀,真顛倒啊!以前我一直以為這樣對、那
81 舊版.第十九卷 A
樣對,原來是我的見惑、思惑在無明當中啊!」第一個你對自己的信賴可以慢慢地淨除、
減少,而這個我是生死的根本哪!平常的時候無緣無故教它拿去,絕對拿不掉的,可是是
現在非常善巧。不懂道理的時候去拿時的話,逼著你是痛苦的,欸,你懂得了道理去拿的
話,你很辛苦當中,但是你覺得這個裡邊有甜頭,是越吃越甜哪!這樣。在這種狀態,障
礙漸漸減少,然後你的能力是漸漸增高,這樣的呀!所以一步一步上去,在不知不覺當
中,你跟佛法就相應了。
14'22"
所以如果得不到這個,什麼現象呢?平常我們總是說一個很高的理論,講起來大家
都知道的:「哎喲,佛!」什麼叫佛?「自利利他,然後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嘛!」嘿!
兩句話說完了。等到做的時候,總是:「哎呀,阿彌陀佛!我是凡夫,教我怎麼做得到
呀?」一點小事情都是好像太空火箭一樣,推得遠遠地。所以儘管你講得頭頭是道,始終
在原地踏步,一動不動。原地踏步還算是好的,他還是肯去踏喲!或者是去拜佛,或者是
念佛:「哎喲!我一天拜多少佛,我一天念多少佛,念多少經,我怎麼怎麼……打坐可以
打一個不倒單。」嗯!煩惱是一點都沒有動。
15'14"
現在這裡不是,現在這裡不是,還很清楚、很明白地告訴你這些道理、那些次第。也
許你並沒有不倒單,乃至於佛都沒有拜一拜,但是你心裡面清楚明白了,到那個時候你發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82
自至誠恭敬地,啊,對這個佛的無比地敬仰,無比地讚歎!如果你看見佛像,你跑得去啊
那個一拜,這個力量不得了地大,到那個時候你自己會曉得。不要等到你拜佛,你心裡就
歡喜呀!然後你住在這個僧團當中,你處處地方感覺得僧團之美,沒有一個地方例外的,
都在給你機會淨除你的煩惱,增長你的功德,從哪裡開始?就這個地方─正知見。所以
目前我們真正重要的,要摸到這個東西,下面繼續看,又引經:
16'22"
《猛利問經》亦云:「長者,若諸菩薩求受聖教,及求讀誦。若從誰所聽聞受持,
施戒忍進定慧相應,或是集積菩薩正道資糧相應,一四句偈,即應如法恭敬尊重此
阿闍黎。
又引一個經,說現在這個菩薩,修學菩薩的人要求「聖教」、要「求讀誦」─讀誦
就是先要懂得怎麼唸,然後就這個道理。如果在這種情況之下,從哪一個人那一方面聽到
的,不管他告訴你的是什麼內容,布施、持戒……六度等等,總括起來,這些無非都是積
聚菩薩的「正道資糧」。不管內容是什麼,只要跟這個法相應的,少到「一四句偈」─
通常所以說一四句偈,它有一個原因的,就是說一個偈子當中,它就能夠包含一個完整的
內容,他只要是聽到一個完整的內容的話,那就對了嘛!那就是讓你積聚菩提資糧。
83 舊版.第十九卷 A
18'02"
所以這一四句偈,也不一定是說一定要四句,一定要四句,也不一定是這個情形。譬
如說:我們中國祖師,隨便普通的話,三句也好、兩句也好,但是他的確有一個真實的內
涵,使你能夠開竅,把你引導上去,就是這個道理,這樣。有的時候乃至於話都不講,拿
起個棒大喝,把你大喝一聲,一棒打下來,欸,你開了個竅了,就對了嘛!最主要的是指
這個而言。那麼在這種情況,「即應如法恭敬尊重此阿闍黎」,要恭敬、尊重,要什麼?
如法,這是唯一的報答的方法,唯一的報答。你能夠如法地去恭敬尊重,妙了,卻是增長
你自己法身慧命,增長你自己法身慧命!
19'05"
所以現在處處地方我總是要特別提醒,我們一開始的時候,雖然目標曉得佛,佛要
徹底去掉這「我」,但是我們學佛的時候,不是說把文字上面的「無我」兩個字盤著個口
頭。把那個無我盤著口頭,你心裡害怕得要命,唉,這個我這麼大,叫你拿掉這個我,痛
苦不堪!不是的。剛開始的時候,是目標放正了,然後處處地方還是為你著想。嗨!你如
果得到了正知見的話,你會發現真正為你著想,這樣做最好,於是你越做越起勁。等到你
越做越起勁的話,那個我相對地漸漸在減輕當中,然後你跟法相應的能力漸漸增長當中,
到那個時候拿掉這個我,輕而易舉!所以說正確的教授,都有這個特質在裡頭。所以我們
平常的講、聽等等,如果說結結緣,哪一個都非常好、非常讚歎,如果從這個裡邊深入的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84
話,這個是抉擇的標準。那麼下面再看,說:
20'22"
隨以幾許名句文身開示其偈,假使即於爾所劫中,以無諂心,以一切種,利養恭敬
及諸供具,承事供養此阿闍黎。長者,於阿闍黎,作應敬重阿闍黎事,猶未圓滿,
況非以法而為敬事。」
說,看那個阿闍黎給你多少開示,假定說以那麼多開示,你就把……譬如說跟我們
講一段話,那麼你就要一劫,假定講兩段話或者這個時限來看,假定跟你講這麼一點東西
的話,你就要拿這麼長的劫數,幹什麼?去供養、承事他。而這供養承事要什麼?「無諂
心」、「一切種」。這個無諂心就是心裡面,的的確確不是委委屈屈的;而這個「諂」的
真正是,表面上面做得恭恭敬敬,心裡面不曉得打什麼鬼主意,這個就是諂。不!你就從
心底正直地覺得,一心一意要去恭敬供養,這是心理上面。行為上面呢,「一切種」,在
任何情況之下,各式各樣的事情去供養他。你這樣供養、恭敬還不圓滿,為什麼?跟這個
法還不相應,還不足以還報這個阿闍黎對你的真正的好處,何況你非法!現在我們不要說
非法的就恭敬哪,現在我們恭敬根本談不到,我們卻是如法地去毀謗,如法地去損害我們
的師長,是這樣啊!那個真是絕大的錯誤。所以現在我們常常自己覺得:「哎呀,不理想
85 舊版.第十九卷 A
啊!」沒有別的,就是我們自己的惡因,感得現在的惡果。
22'30"
可是我們很幸運哪!儘管哪,儘管比之正法的時候、像法的時候不如,可是我們在末
法當中還是第一流,最好的佼佼者,這是千真萬確,這是千真萬確的。所以這一點我們自
己還要自慶、自幸,努力啊!趁現在在末法,尤其是在末法的條件之下,不但出了家,而
且能夠聽到這麼圓滿的教授。我想我們在座的很多人,都有同樣的感覺:「有很多聽儘管
聽得高明,做也總歸覺得做不到呀!」現在這個地方,好在什麼地方呢?欸,這個道理聽
起來是頭頭是道,然後做起來的話呢,卻你可以一步一步地踏上去!然後呢,還有這麼多
事實的證明,經這麼說,祖師這麼講,祖師的行持擺在那裡,每一個地方給你一個千穩百
當的證據、理路以及走法。所以在這一點上面,我們要感到無比地慶幸,然後努力去走!
23'49"
那麼,這個是我們親近善知識,應該有什麼心理上的認識,心理上準備,以及修持
這個內心上頭的狀態─心相。怎麼樣把以前錯誤的改正過來,怎麼樣把錯誤的習氣消
除掉,怎麼樣把正確的認識增長它,使它從現行不斷地增長。第二段當中說修信,第三個
呢,「隨念恩」。
第三隨念恩者。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86
24'29"
他除了上面說對善知識要修那個信心以外,下面還告訴我們念他的恩。它一個特別
的好處,當你一想到念他的恩的話,你自然而然對他的感激、恭敬、信心都起來了。所以
世間事情為什麼講那個孝的時候,孝當然有種種的好處,他有兩種方式來策勵我們:一種
呢,就說父母對我們的恩有這麼多的好處,哎呀!你想到這麼多的好處啊,你不知不覺自
然而然會對他一心地無比地愛、戴、敬仰,這是一種。還一種呢,把世間因果告訴你,說
你如果能夠這樣做的話,啊,對你有這麼多的好處,總歸是這個!所以我們常常說「先以
欲鉤牽,後令入佛智」,這個才是真正的先以欲鉤牽!但是這個有次第的,第一步的欲鉤
牽是世俗上面的、看得見的,現在這個地方是精神上面的、心靈上面的欲鉤牽。佛法是從
這個地方來的,對不對?那現在我們坐在這裡聽,很清楚、很明白,啊,原來這樣對我們
有這麼大的好處啊!我們不要隨便看那欲鉤牽這個字,它還有這麼深的意思,所以念他的
恩,念他的恩。
26'07"
那麼下面他講的這個念他的恩,我們現在這個地方,下面的文不詳細講,總共的從
兩點上面來說。一點,我們眼前看得見、感受得到的,譬如像自己的父母。哎呀,我們
也不妨去看一看:現在要我們自己把一點好東西讓給別人,喔,心裡面不曉得是多少地
一百二十萬分地不願意!不要說自己東西讓給別人,看見旁人多拿一點,自己心裡還在嘀
87 舊版.第十九卷 A
咕。那個父母怎麼樣啊?嘿!他把所有的好東西,都省下來給子女吃。哪有一個沒有父母
的?你想到這裡,你能不感激自己的父母嗎?然後我們做一點小小的事情,哎呀!總覺得
我已經做得太多了─他在那裡玩;父母可不是,那子女讓他玩,什麼苦事情都是他做,
他做完了還專門賺了錢,哎呀!趕快買一個玩具來讓那個寶寶去玩一下。想想我們呢?這
是一種念恩的方法─從眼前的果地上面去看。
27'30"
另外一種從因地上面去看,我們看,當你能夠對自己的父母感恩、報恩的時候,你
種了這個因,將來得到那個果報,是不得了地大!現在我們人人不是要去賺錢嗎?要賺這
個地方賺的法財。所以你平常做一點事情,積累功德是千辛萬苦,但是如果說你能夠報父
母的恩,然後這樣去做的話,哇,那是不得了的果報呀!現在報法身父母的恩,那更是無
量無邊,這個法身父母誰啊?師長。所以經上面太多地方告訴我們,你供養師長的這個福
報,沒有一個人能比的,供佛的這個果報不如供師長,尤其大乘經典裡面。
28'31"
我們都想它不懂:「這個佛是個圓滿,那這個師長他是一個凡夫乃至於,怎麼會供養
那個師長功德比佛還要大呀?」比佛還要大!這個要說一下。假定你沒有正確的認識,你
拿凡夫的心情去供養的話,那個沒有用。那個當然還是有好處的啦,不會比佛來得大,如
果說你有了正確的認識,你把他看成佛,而這是個你的師長,你這樣去供的話,的的確確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88
這個功德比供佛還要大。而且這個話,不是普通的經典,是大乘圓滿了義經講的,後面會
引證它,後面會引證它。
2017/04/17 校正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1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十九卷.B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十九卷 B面
日常法師
--------------------------------------------------------------------------------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十九卷.B面
00'14"
所以我剛才拿世間的標準來說:你普通做一點好事,那個果報不大,可是如果你孝順
或者是損害父母的話,哇,那這個回報不得了地厲害!世間的父母如此,法身的父母亦復
如此。關於這個道理,講後面這個關於業報的時候會特別說,特別說。那麼所以現在我們
看,要幫忙我們,這是一個非常巧妙的方法─你念他的恩。現在我們把文字唸一遍。
p. 34(10)
00'47"
《十法經》云:「於長夜中,馳騁生死尋覓我者。
我們在無明長夜當中,一直在生死當中,誰來尋覓我們啊?善知識。
00'59"
於長夜中為愚癡覆而重睡眠,醒覺我者。
我們一直為這個無明長夜掩蓋著,善知識來覺醒我。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90
01'11"
沈溺有海,拔濟我者。
我們在三有苦海當中,頭出頭沒,救我們的。
01'19"
我入惡道示善道者。繫縛有獄解釋我者。我於長夜,病所逼惱為作醫王。我被貪等
猛火燒燃,為作雲雨而為息滅。應如是想。」
就是這樣想:啊!沒有一點例外,所有的好處,所有的好處,都是善知識。這個恩
是不得了,是無量無邊啊!善知識用什麼方式給你這個恩啊?就是如法地告訴你,因為這
樣,所以乃至一四句偈,你只要聽到了照著去做,你就有這樣的好處。所以他破不破戒,
他怎麼樣,又有什麼關係啊?這個道理就是這樣。也許我們現在說:「啊,現在聽了這個
教授很好!可是有很多人這個沒有完整的教授。」對不起,不是他沒有完整的教授,我們
沒有足夠的善根,我們沒有足夠的善根!所以如果你自己能夠如法地淨除煩惱,增長功
德,到了這種狀態,你隨便人家跑著去唸《華嚴經》也好,《金剛經》也好,一唸,你就
開悟了,對不對?那是一定應該這樣啊!
02'43"
所以你想到這地方要了解,這為什麼平常我們聽那個經不行啊?那還是我們自己的
障礙。所以你了解了這一點,是拼命淨除都來不及啊!你現在不去淨除,反而增加你的障
91 舊版.第十九卷 B
礙,不是顛倒嗎?所以不管……你真正了解了,如法了解了以後,不管哪一個層次,非常
清楚、非常明白。所以像前面那個桑樸瓦這樣,欸!他跑到任何地方去,一個在家人的講
經,哎呀,他也跑得去聽,為什麼?他就嘗到那個法味,就感念這個法的恩。現在我們聽
來聽去,覺得沒味道,不是他講得不好,佛的話哪有不好的,是我們的煩惱太重啊!這是
我們應該正確了解的。下面又說:
03'41"
《華嚴經》說:「善財童子,如是隨念痛哭流涕。
看!「隨念」痛哭流涕,他為什麼要痛哭流涕啊?他念了以後。隨什麼?隨善知識的
教誡,這個教誡是如理如法的;然後想到了,哎呀,以前沒有聽善知識的,錯誤啊!現在
聽見了善知識的,高興啊!所以叫「悲欣交集」,這必然的現象。下面就,
04'16"
諸善知識,是於一切惡趣之中,救護於我。令善通達法平等性。開示安穩不安穩
道。以普賢行而為教授。指示能往一切智城,所有之道。護送往赴一切智處。正令
趣入法界大海。開示三世所知法海。顯示聖眾妙曼陀羅。善知識者,長我一切白淨
善法。」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92
這個文在這裡不解釋。但是,當本論講完了以後,你們回過頭來再一看,清楚明白,
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這地方我只是這麼說,你只要照現在的次第,能夠認真地聽,聽
完了好好地思惟,思惟了照著去做,自然而然,我們每一個人,都會像善財童子一樣─
「隨念」善知識的教誡痛哭流涕,然後一步一步向上,啊,歡喜啊!會這樣。那麼,所以
他下面說:
05'34"
應如此文而正隨念。
應該像前面善財童子所說的,我們也如理如法地隨著這個法義,擺在心裡面,如法地
憶念。不同的呢?
05'52"
一切句首,悉加「諸善知識是我」之語。
哪一句當中都是這樣:啊!一切善知識是我的這個─我在生死當中,他來救我;我
在長夜的苦惱當中,他來救我;我為煩惱火的燒燃,他作雨雲來息滅;我要到一切智的佛
地去,他指示我,他護送我;能夠讓我進入法界大海;能夠讓我了解一切佛法;能夠讓我
到眾聖處所。噢,下面有一個地方大家不懂,「顯示聖眾妙曼陀羅」,這個曼陀羅,翻成
功我們中文叫壇城,「顯示」就是說這個佛菩薩所住的地方,佛菩薩所住的地方。換句話
93 舊版.第十九卷 B
說,哪!照著這個法,你能夠達到這個就是淨土。我們現在希望到淨土,哪!善知識就指
給我看了。至於:
06'58"
於前作意善知識相,口中讀誦此諸語句,意應專一念其義理。於前經中,亦可如
是,而加諸語。
這個三句話,就是他們真正修行。將來我們慢慢地、慢慢地,如果說能夠如理步上去
的話,我們每一位都可以修到這個程度。怎麼樣呢?就是你先觀想,說前面是善知識。通
常我們觀善知識的時候,這樣─比如說師長,我們的師長就是釋迦世尊;或者如果說你
專修觀音法門,說這個善知識就是觀世音菩薩,這是觀世音菩薩示現的這個師長的相。或
者你把師長的相看成你所想的─阿彌陀佛也好,釋迦世尊也好;或者你把阿彌陀佛想
成:啊!他現在示現這個相在前面。所以說在前作意善知識的相,然後呢嘴巴裡念,心裡
面專一地憶念你所念的這個。
08'07"
你能夠如理這樣去做的話很容易,不要太艱難的狀態,你能夠見到。要念觀世音菩
薩,觀世音菩薩見到,要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見到,只要大家認真地去做,絕對都有這
個機會。當代有這種人,你不要看這種人,喔唷,高不可攀的大成就者,不是!而卻是學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94
的人,學的人,年紀也說不定跟在座差不多,三十幾歲也有,四十幾歲也許,這都是我親
眼看見的,絕不騙你們。你們好自為之,好自為之,將來我們都有這一天。這個所以我常
常說:「往生淨土不難!」你想嘛,你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你眼前的話,這不是很容
易嗎?這樣啊!何至於說我們念了一輩子,到臨終的時候手忙腳亂,叫人家來給我助念,
還不曉得到底去不去,這個是我們不得已的辦法。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09'23"
又如《華嚴經》云:「我此知識說正法,普示一切法功德,徧示菩薩威儀道,專心
思惟而來此。此是能生如我母,與德乳故如乳母,周徧長養菩提分,此諸善識遮無
利。解脫老死如醫王,如天帝釋降甘雨,增廣白法如滿月,猶日光明示靜品。對於
怨親如山王,心無擾亂猶大海,等同船師徧救護,善財是思而來此。菩薩啟發我覺
慧,佛子能生大菩提,我諸知識佛所讚,由是善心而來此。救護世間如勇士,是大
商主及怙依,此給我樂如眼目,以此心事善知識。」應咏其頌而憶念之,易其善財
而誦自名。
仍舊引《華嚴經》上面這麼一段,我這地方也不一句一句來解釋,隨便地看一看。
說這個知識告訴我們如理的正法,這個「正法」兩個字,現在我們漸漸有個概念。不是說
95 舊版.第十九卷 B
我們翻開經典上面,把這個文字這麼唸一遍,乃至於把這個文字,像我們想像當中解釋一
下,不!的的確確要這樣如理如法地,乃至於如果說你心裡上面有了正確的驗證以後,那
個時候說出來的話,那就是慢慢地相應了,圓滿正確了。這一個道理─「普示一切法功
德」,所有在任何一件事情上面,任何一方面的功德,他在各方面告訴我們,告訴我們。
11'58"
我們現在修行,現在修行覺得難,假定說你得到了這個正確的認識以後啊,不難,而
且是最容易。因為我們任何一件事情上頭,你面對的不管是有形無形,張眼閉眼,睡著以
及起床,這個所對的事情叫作法,法沒有別的,就這些事情。而不了解之前,一直在無明
當中,增長染污;了解了以後,你如法去做的,增長功德,都是靠這個東西來的,都是靠
這個東西來的!因為你能這樣,所以你憶念:「哎呀,對啊!我這個善知識告訴我任何一
件事情……我們現在是在煩惱當中,只有靠著善知識,轉煩惱作為功德,轉過患為功德,
啊!美不可言,美不可言!」這樣。所以每一個地方,你這麼去念。為什麼經上面很多地
方,在我們看起來,好像重重疊疊?它這個有很多意思,它每一句話,一層一層地深,一
層一層地廣,這是一種。還有一種呢,對我們凡夫來說的話,欸,你這麼唸下去的時候,
說不定什麼地方,跟你相應的,你能夠處處體會。還有,得越長越多的話,不是能夠增長
你的功德智慧,越長越多不是越好嗎?所以啊,它每一個地方,都有它的特別的意義,都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96
有它這個特別的意義!
13'51"
現在我們就應該像那個善財童子那樣。那麼這些東西最主要的在什麼地方呢?都是
在後面那個〈入法界品〉,〈入法界品〉這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所以信解行證─前
面告訴我們的道理你「信」得過,你了「解」了,告訴你修「行」的方法,最後實際上驗
「證」了,就這個樣!這個最早的時候,在《華嚴》六十七卷上面,說福城東,這個文
殊師利菩薩來告訴善財童子,然後呢,一個一個善知識,不斷地上去。善知識怎麼教誡善
財童子,善財童子學了一些什麼,然後呢他怎麼樣地體驗,怎麼樣地感受。如果我們有機
會,可以好好地去看一下,否則的話呢,就是眼前你能夠把本論告訴我們的內容正確地了
解,能夠一步一步深入的話,已經足夠我們受用,而且受用不盡哪!
15'11"
以目前平常的時候,記住!把主要的時間應該擺在這個上頭,不要單單聽,聽完了
以後書本一闔,效果往往不大。如果你聽完了以後,事情再過了一下,不是說馬上就看,
過了十分鐘,等過了半個鐘頭,再看一次,印象就深。如果你事前能夠好好地念、看,
儘管不懂,可是一聽的話,那時候境界又很不一樣。聽過了再溫習一下,那個效果就非
常大、非常大!到了那個時候,你會有絕不一樣的這個進度。你同樣地去念佛,同樣地參
禪,同樣地學教,這個效果就完全不一樣,因為你的心智那時候就變得非常利了,變得非
97 舊版.第十九卷 B
常利了。
16'04"
譬如我們現在眼前也是這樣,你同樣地用汽油,你把那個汽油擺在普通的那個「碰碰
車」上面,這種開法;擺在你那個摩托車上面,也是一種;擺在那個汽車上面,因為引擎
的不同,所以效果不一樣。現在我們那個引擎是個老爺引擎,壞得不能再壞,所以第一
件事情─我們所謂的引擎就是我們的心智、我們的相續,你先把這東西淨化,淨化了以
後,然後把這個東西,法又加進去的話,哇,那效果就很大、很快!所以目前我們生活當
中,為什麼要儘量地簡化,而精力集中擺在這個上頭的原因在此。我們現在休息幾分鐘。
17'00"
上面是說,關於親近善知識,我們概念上頭、心理上頭應有的認識。照著這個認識,
如何去修習、改善。那麼,下面進一步呢,就是講行持,怎麼去行持。所以第二:
17'33"
第二加行親近軌理者。
親近這個善知識的道理,以及行持的方法是怎麼樣的。他下面引這個:
17'47"
如《尊重五十頌》云:
這個是印度馬鳴菩薩所造的,怎麼樣親近一個善知識,這個是大乘的,而密教當中特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98
別重視。應該這樣說,就是行持得越高,他這個規則是越嚴峻、越嚴峻。我們看:
18'15"
「此何須繁說,勵觀彼及彼,應作師所喜,不喜應盡遮。金剛持自說,成就隨軌
範,知已一切事,悉敬奉尊長。」
說,這個還用得多講嗎?他為什麼說這句話呢?說現在既然你們是大乘行者,乃至於
直到最高的地方去,這種道理的話,應該很清楚、很明白,不必多講。要做些什麼呢?就
是你努力地─這個「勵」不是馬馬虎虎,你全心全意地去「觀彼及彼」,這兩個彼,一
個就是善知識,一個就是善知識所重視的法,一個是善知識這個人。前面已經告訴我們,
我們親近善知識,捨自自在,一切都要承事、恭敬、供養這個善知識。那麼,外面的身體
上面的供養,這是一個;裡邊如法供養的,這是一個,我們真正修學佛法的人,應該觀這
個。觀了以後,這樣去做,應該去做師長所歡喜的,不歡喜的事情「應盡遮」,完全不要
做,完全不要做。
19'54"
那麼,這個從前面一路上面下來,我們了解了,必然是什麼啊?這個善知識有這樣
的條件,你才能跟他。而這種有條件的善知識,他圓滿的是佛。當然!佛的希望─希
望你成佛,所以你當然會從發自內心地願意跟他。其次,佛所了解的,也徹底地一點不錯
99 舊版.第十九卷 B
地告訴你怎麼成佛,所以在這種狀態之下,你只要肯跟他,一定行!尤其是我們現在起心
動念,都是凡夫,為了我結果是害了我,所以唯一的辦法,你只有聽從善知識的教誡。但
是如果是你馬馬虎虎,一個不小心,欸,這個「我」又冒出來了,所以如果說你不精進的
話,不行!這是為什麼要告訴我們應「勵」,換句話說,努力地。這個親近善知識不是含
含糊糊的,不是說我們現在,哎喲,我把時間省出來一部分,給善知識跑得去,侍候他一
點點哪!不僅僅是如此。剛開始是的,剛開始我們不是一口氣就可以達到最圓滿的,一步
登天不可能,那麼我們慢慢地學習。真正到深的時候,他會全部精神注意、了解善知識要
什麼,善知識希望的是什麼,就這樣。你能夠這樣去做的話,啊,那就對!
21'41"
為什麼要這樣去做呀?哦,下面告訴我們,「金剛持」自己親口說的,這個就是報身
佛,報身佛親口說的。化身佛說的,容或是不究竟的、不了義的、三乘與共的,報身佛說
的都是最徹底究竟的。說你的成就完全看你這個所跟的依止規範師,了解了這一點以後,
什麼事情「悉敬奉」─沒有一點剩餘,沒有一點例外,百分之百地至誠恭敬,供養這個
善知識。
22'29"
總之應勵力行,修師所喜,斷除不喜。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00
就是這個。要努力呀!這個師長所歡喜的,努力;不歡喜的,去斷除。什麼,「所
喜」的是什麼呢?
22'43"
作所喜者,謂有三門,供獻財物,身語承事,如教修行。
分三部分:第一個,「財物」統統供養善知識,這個是外面的;裡邊呢,「身語」
都侍候他;最後,如教奉行,這三個次第,這個三個次第。前面這個「供獻財物」,是對
自己集聚資糧;「身語承事」,然後是調伏粗猛煩惱;「如教修行」,是一路直超,這個
必然的次第。所以我們要了解的,你必定認得了這個以後,你了解得越深,你那時候去做
的時候才好。要不然我們無緣無故,我自己不享受,供養你為什麼啊?自然而然會有彆扭
的。所以你有正確的了解了以後,那個時候就會很高興地去做,也做得會很好。
23'43"
如是亦如《莊嚴經論》云:「由諸供事及承事,修行親近善知識。」
說這個經論上面怎麼告訴我們,怎麼親近這個善知識呀?是這樣的作法:「供事、承
事」。換句話說,就前面說的,外面以財物,什麼東西都供養,然後你乃至於自己親身,
最後如教奉行。
101 舊版.第十九卷 B
24'13"
又云:「堅固由依教奉行,能令其心正歡喜。」
這個你一切的成就都是什麼?「依教奉行」。這樣的話,欸,善知識就歡喜了。真
正的善知識歡喜的什麼?你成佛嘛!你能夠這樣去做,你能夠「堅固」,當然善知識會歡
喜。所以這個佛陀,你供養他什麼東西,他不一定歡喜,你依教奉行,他是最歡喜,這個
是佛陀真正偉大的地方!他現在為了救我們示現一個凡夫相,當然他的歡喜也是這個,這
個才是我們真正要修行的。
24'53"
其中初者,
初啊,就是財物貢獻。《五十頌》當中也說,
24'58"
如《五十頌》云:「恆以諸難施,妻子自命根,事自三昧師,況諸動資財。」
「恆」這個字,不管是身、心兩方面,一直不斷絕地一念都不忘失,時間上面一直
這樣。拿什麼呀?最難布施的東西─自己的外財,這個外財當中,最親近自己的妻兒子
女,都拿來供養;乃至於內財,就是自己的身命,都拿來供養自己的「三昧師」。三昧師
就是密教當中的老師,他為什麼這個地方要特別指密教的老師呢?因為真正密教的老師,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02
那是佛示現的凡夫相,這個所以當你真正遇見這種情況之下,就應該這樣。所以善財童子
五十三參,所參的那些就是,就是這一類善知識,他的的確確,有這樣的弟子,有這樣的
老師,就有這樣的成就。這個就是我們的榜樣,何況是「動資財」,何況其他的呢?
26'16"
又云:「此供施即成,恆供一切佛,此是福資糧,從糧得成就。」
這樣的供養布施,成功什麼?「供一切佛」。哪!現在供一個佛的功德已經不得了
了,你現在只要供養你的自己的老師的話,等於法界一切諸佛統統供養了!所以這個地方
的證明,就是因為你得了這個資糧,有那個資糧就得成就。現在我們要求佛,要福資糧圓
滿,要智資糧圓滿,你能夠供養這個你這樣的上師的話,福資糧就圓滿,真快!平常我
們,哎呀,那不曉得要多少時候,現在如果真正遇見老師,你就這樣,就得到這個好處。
27'04"
在這裡大家會問:哎呀,對呀,沒有錯啊……。現在暫時不了解的不談,了解了信
得過了,說一點都沒有錯,那我想,我趕快去找這麼一個老師!一想,說:「我自己剃頭
的這個老師可不是這樣的,那個不要去供養他。」這個概念表面上面看起來好像對,其實
完全錯、完全錯!任何一件事情,一定要有個層次,一定要有個層次。真正的佛菩薩在前
面,你也不認識,說實在的。實際上呢,你所以能感得佛菩薩,一定要有你的業。現在剃
103 舊版.第十九卷 B
度你的人,這個是引進門的第一個人,你對他這個恩你都不知道、不去感,你找到佛,你
能找得到嗎?
27'52"
所以剛才說的,我們世間真正最大的大恩人─父母。我還記得很有意思的一個公
案,那出在我的家鄉,事情離開現在七十年以前大概。喔唷!那個時候,剛在這個清末民
初的時候,很多人到國外去留學。那這個現在當然是,那普通的學說,普通人念大學都不
稀奇。那個時候,這個念小學都不容易呀,居然一個民間的一個人,栽培一個子女,去留
學。最好的中學,最好的大學─那是清華,我想大家還了解,到現在清華、北大的聲名
都始終非常高,然後最後留學。留學回來了以後,這個父母是非常歡喜,他一生的心血,
都擺在這個兒子身上。回去了以後,那個父母看見兒子回來了,好高興,招待親友給他吃
飯,他不願意。說嫌那個父母,這個也不對,那個也不對,知識也不好,什麼也不好!你
們想想看,要你們看見這種人怎麼說啊?
2017/04/19 校正
日常法師
--------------------------------------------------------------------------------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十九卷.B面
00'14"
所以我剛才拿世間的標準來說:你普通做一點好事,那個果報不大,可是如果你孝順
或者是損害父母的話,哇,那這個回報不得了地厲害!世間的父母如此,法身的父母亦復
如此。關於這個道理,講後面這個關於業報的時候會特別說,特別說。那麼所以現在我們
看,要幫忙我們,這是一個非常巧妙的方法─你念他的恩。現在我們把文字唸一遍。
p. 34(10)
00'47"
《十法經》云:「於長夜中,馳騁生死尋覓我者。
我們在無明長夜當中,一直在生死當中,誰來尋覓我們啊?善知識。
00'59"
於長夜中為愚癡覆而重睡眠,醒覺我者。
我們一直為這個無明長夜掩蓋著,善知識來覺醒我。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90
01'11"
沈溺有海,拔濟我者。
我們在三有苦海當中,頭出頭沒,救我們的。
01'19"
我入惡道示善道者。繫縛有獄解釋我者。我於長夜,病所逼惱為作醫王。我被貪等
猛火燒燃,為作雲雨而為息滅。應如是想。」
就是這樣想:啊!沒有一點例外,所有的好處,所有的好處,都是善知識。這個恩
是不得了,是無量無邊啊!善知識用什麼方式給你這個恩啊?就是如法地告訴你,因為這
樣,所以乃至一四句偈,你只要聽到了照著去做,你就有這樣的好處。所以他破不破戒,
他怎麼樣,又有什麼關係啊?這個道理就是這樣。也許我們現在說:「啊,現在聽了這個
教授很好!可是有很多人這個沒有完整的教授。」對不起,不是他沒有完整的教授,我們
沒有足夠的善根,我們沒有足夠的善根!所以如果你自己能夠如法地淨除煩惱,增長功
德,到了這種狀態,你隨便人家跑著去唸《華嚴經》也好,《金剛經》也好,一唸,你就
開悟了,對不對?那是一定應該這樣啊!
02'43"
所以你想到這地方要了解,這為什麼平常我們聽那個經不行啊?那還是我們自己的
障礙。所以你了解了這一點,是拼命淨除都來不及啊!你現在不去淨除,反而增加你的障
91 舊版.第十九卷 B
礙,不是顛倒嗎?所以不管……你真正了解了,如法了解了以後,不管哪一個層次,非常
清楚、非常明白。所以像前面那個桑樸瓦這樣,欸!他跑到任何地方去,一個在家人的講
經,哎呀,他也跑得去聽,為什麼?他就嘗到那個法味,就感念這個法的恩。現在我們聽
來聽去,覺得沒味道,不是他講得不好,佛的話哪有不好的,是我們的煩惱太重啊!這是
我們應該正確了解的。下面又說:
03'41"
《華嚴經》說:「善財童子,如是隨念痛哭流涕。
看!「隨念」痛哭流涕,他為什麼要痛哭流涕啊?他念了以後。隨什麼?隨善知識的
教誡,這個教誡是如理如法的;然後想到了,哎呀,以前沒有聽善知識的,錯誤啊!現在
聽見了善知識的,高興啊!所以叫「悲欣交集」,這必然的現象。下面就,
04'16"
諸善知識,是於一切惡趣之中,救護於我。令善通達法平等性。開示安穩不安穩
道。以普賢行而為教授。指示能往一切智城,所有之道。護送往赴一切智處。正令
趣入法界大海。開示三世所知法海。顯示聖眾妙曼陀羅。善知識者,長我一切白淨
善法。」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92
這個文在這裡不解釋。但是,當本論講完了以後,你們回過頭來再一看,清楚明白,
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這地方我只是這麼說,你只要照現在的次第,能夠認真地聽,聽
完了好好地思惟,思惟了照著去做,自然而然,我們每一個人,都會像善財童子一樣─
「隨念」善知識的教誡痛哭流涕,然後一步一步向上,啊,歡喜啊!會這樣。那麼,所以
他下面說:
05'34"
應如此文而正隨念。
應該像前面善財童子所說的,我們也如理如法地隨著這個法義,擺在心裡面,如法地
憶念。不同的呢?
05'52"
一切句首,悉加「諸善知識是我」之語。
哪一句當中都是這樣:啊!一切善知識是我的這個─我在生死當中,他來救我;我
在長夜的苦惱當中,他來救我;我為煩惱火的燒燃,他作雨雲來息滅;我要到一切智的佛
地去,他指示我,他護送我;能夠讓我進入法界大海;能夠讓我了解一切佛法;能夠讓我
到眾聖處所。噢,下面有一個地方大家不懂,「顯示聖眾妙曼陀羅」,這個曼陀羅,翻成
功我們中文叫壇城,「顯示」就是說這個佛菩薩所住的地方,佛菩薩所住的地方。換句話
93 舊版.第十九卷 B
說,哪!照著這個法,你能夠達到這個就是淨土。我們現在希望到淨土,哪!善知識就指
給我看了。至於:
06'58"
於前作意善知識相,口中讀誦此諸語句,意應專一念其義理。於前經中,亦可如
是,而加諸語。
這個三句話,就是他們真正修行。將來我們慢慢地、慢慢地,如果說能夠如理步上去
的話,我們每一位都可以修到這個程度。怎麼樣呢?就是你先觀想,說前面是善知識。通
常我們觀善知識的時候,這樣─比如說師長,我們的師長就是釋迦世尊;或者如果說你
專修觀音法門,說這個善知識就是觀世音菩薩,這是觀世音菩薩示現的這個師長的相。或
者你把師長的相看成你所想的─阿彌陀佛也好,釋迦世尊也好;或者你把阿彌陀佛想
成:啊!他現在示現這個相在前面。所以說在前作意善知識的相,然後呢嘴巴裡念,心裡
面專一地憶念你所念的這個。
08'07"
你能夠如理這樣去做的話很容易,不要太艱難的狀態,你能夠見到。要念觀世音菩
薩,觀世音菩薩見到,要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見到,只要大家認真地去做,絕對都有這
個機會。當代有這種人,你不要看這種人,喔唷,高不可攀的大成就者,不是!而卻是學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94
的人,學的人,年紀也說不定跟在座差不多,三十幾歲也有,四十幾歲也許,這都是我親
眼看見的,絕不騙你們。你們好自為之,好自為之,將來我們都有這一天。這個所以我常
常說:「往生淨土不難!」你想嘛,你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你眼前的話,這不是很容
易嗎?這樣啊!何至於說我們念了一輩子,到臨終的時候手忙腳亂,叫人家來給我助念,
還不曉得到底去不去,這個是我們不得已的辦法。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09'23"
又如《華嚴經》云:「我此知識說正法,普示一切法功德,徧示菩薩威儀道,專心
思惟而來此。此是能生如我母,與德乳故如乳母,周徧長養菩提分,此諸善識遮無
利。解脫老死如醫王,如天帝釋降甘雨,增廣白法如滿月,猶日光明示靜品。對於
怨親如山王,心無擾亂猶大海,等同船師徧救護,善財是思而來此。菩薩啟發我覺
慧,佛子能生大菩提,我諸知識佛所讚,由是善心而來此。救護世間如勇士,是大
商主及怙依,此給我樂如眼目,以此心事善知識。」應咏其頌而憶念之,易其善財
而誦自名。
仍舊引《華嚴經》上面這麼一段,我這地方也不一句一句來解釋,隨便地看一看。
說這個知識告訴我們如理的正法,這個「正法」兩個字,現在我們漸漸有個概念。不是說
95 舊版.第十九卷 B
我們翻開經典上面,把這個文字這麼唸一遍,乃至於把這個文字,像我們想像當中解釋一
下,不!的的確確要這樣如理如法地,乃至於如果說你心裡上面有了正確的驗證以後,那
個時候說出來的話,那就是慢慢地相應了,圓滿正確了。這一個道理─「普示一切法功
德」,所有在任何一件事情上面,任何一方面的功德,他在各方面告訴我們,告訴我們。
11'58"
我們現在修行,現在修行覺得難,假定說你得到了這個正確的認識以後啊,不難,而
且是最容易。因為我們任何一件事情上頭,你面對的不管是有形無形,張眼閉眼,睡著以
及起床,這個所對的事情叫作法,法沒有別的,就這些事情。而不了解之前,一直在無明
當中,增長染污;了解了以後,你如法去做的,增長功德,都是靠這個東西來的,都是靠
這個東西來的!因為你能這樣,所以你憶念:「哎呀,對啊!我這個善知識告訴我任何一
件事情……我們現在是在煩惱當中,只有靠著善知識,轉煩惱作為功德,轉過患為功德,
啊!美不可言,美不可言!」這樣。所以每一個地方,你這麼去念。為什麼經上面很多地
方,在我們看起來,好像重重疊疊?它這個有很多意思,它每一句話,一層一層地深,一
層一層地廣,這是一種。還有一種呢,對我們凡夫來說的話,欸,你這麼唸下去的時候,
說不定什麼地方,跟你相應的,你能夠處處體會。還有,得越長越多的話,不是能夠增長
你的功德智慧,越長越多不是越好嗎?所以啊,它每一個地方,都有它的特別的意義,都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96
有它這個特別的意義!
13'51"
現在我們就應該像那個善財童子那樣。那麼這些東西最主要的在什麼地方呢?都是
在後面那個〈入法界品〉,〈入法界品〉這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所以信解行證─前
面告訴我們的道理你「信」得過,你了「解」了,告訴你修「行」的方法,最後實際上驗
「證」了,就這個樣!這個最早的時候,在《華嚴》六十七卷上面,說福城東,這個文
殊師利菩薩來告訴善財童子,然後呢,一個一個善知識,不斷地上去。善知識怎麼教誡善
財童子,善財童子學了一些什麼,然後呢他怎麼樣地體驗,怎麼樣地感受。如果我們有機
會,可以好好地去看一下,否則的話呢,就是眼前你能夠把本論告訴我們的內容正確地了
解,能夠一步一步深入的話,已經足夠我們受用,而且受用不盡哪!
15'11"
以目前平常的時候,記住!把主要的時間應該擺在這個上頭,不要單單聽,聽完了
以後書本一闔,效果往往不大。如果你聽完了以後,事情再過了一下,不是說馬上就看,
過了十分鐘,等過了半個鐘頭,再看一次,印象就深。如果你事前能夠好好地念、看,
儘管不懂,可是一聽的話,那時候境界又很不一樣。聽過了再溫習一下,那個效果就非
常大、非常大!到了那個時候,你會有絕不一樣的這個進度。你同樣地去念佛,同樣地參
禪,同樣地學教,這個效果就完全不一樣,因為你的心智那時候就變得非常利了,變得非
97 舊版.第十九卷 B
常利了。
16'04"
譬如我們現在眼前也是這樣,你同樣地用汽油,你把那個汽油擺在普通的那個「碰碰
車」上面,這種開法;擺在你那個摩托車上面,也是一種;擺在那個汽車上面,因為引擎
的不同,所以效果不一樣。現在我們那個引擎是個老爺引擎,壞得不能再壞,所以第一
件事情─我們所謂的引擎就是我們的心智、我們的相續,你先把這東西淨化,淨化了以
後,然後把這個東西,法又加進去的話,哇,那效果就很大、很快!所以目前我們生活當
中,為什麼要儘量地簡化,而精力集中擺在這個上頭的原因在此。我們現在休息幾分鐘。
17'00"
上面是說,關於親近善知識,我們概念上頭、心理上頭應有的認識。照著這個認識,
如何去修習、改善。那麼,下面進一步呢,就是講行持,怎麼去行持。所以第二:
17'33"
第二加行親近軌理者。
親近這個善知識的道理,以及行持的方法是怎麼樣的。他下面引這個:
17'47"
如《尊重五十頌》云:
這個是印度馬鳴菩薩所造的,怎麼樣親近一個善知識,這個是大乘的,而密教當中特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98
別重視。應該這樣說,就是行持得越高,他這個規則是越嚴峻、越嚴峻。我們看:
18'15"
「此何須繁說,勵觀彼及彼,應作師所喜,不喜應盡遮。金剛持自說,成就隨軌
範,知已一切事,悉敬奉尊長。」
說,這個還用得多講嗎?他為什麼說這句話呢?說現在既然你們是大乘行者,乃至於
直到最高的地方去,這種道理的話,應該很清楚、很明白,不必多講。要做些什麼呢?就
是你努力地─這個「勵」不是馬馬虎虎,你全心全意地去「觀彼及彼」,這兩個彼,一
個就是善知識,一個就是善知識所重視的法,一個是善知識這個人。前面已經告訴我們,
我們親近善知識,捨自自在,一切都要承事、恭敬、供養這個善知識。那麼,外面的身體
上面的供養,這是一個;裡邊如法供養的,這是一個,我們真正修學佛法的人,應該觀這
個。觀了以後,這樣去做,應該去做師長所歡喜的,不歡喜的事情「應盡遮」,完全不要
做,完全不要做。
19'54"
那麼,這個從前面一路上面下來,我們了解了,必然是什麼啊?這個善知識有這樣
的條件,你才能跟他。而這種有條件的善知識,他圓滿的是佛。當然!佛的希望─希
望你成佛,所以你當然會從發自內心地願意跟他。其次,佛所了解的,也徹底地一點不錯
99 舊版.第十九卷 B
地告訴你怎麼成佛,所以在這種狀態之下,你只要肯跟他,一定行!尤其是我們現在起心
動念,都是凡夫,為了我結果是害了我,所以唯一的辦法,你只有聽從善知識的教誡。但
是如果是你馬馬虎虎,一個不小心,欸,這個「我」又冒出來了,所以如果說你不精進的
話,不行!這是為什麼要告訴我們應「勵」,換句話說,努力地。這個親近善知識不是含
含糊糊的,不是說我們現在,哎喲,我把時間省出來一部分,給善知識跑得去,侍候他一
點點哪!不僅僅是如此。剛開始是的,剛開始我們不是一口氣就可以達到最圓滿的,一步
登天不可能,那麼我們慢慢地學習。真正到深的時候,他會全部精神注意、了解善知識要
什麼,善知識希望的是什麼,就這樣。你能夠這樣去做的話,啊,那就對!
21'41"
為什麼要這樣去做呀?哦,下面告訴我們,「金剛持」自己親口說的,這個就是報身
佛,報身佛親口說的。化身佛說的,容或是不究竟的、不了義的、三乘與共的,報身佛說
的都是最徹底究竟的。說你的成就完全看你這個所跟的依止規範師,了解了這一點以後,
什麼事情「悉敬奉」─沒有一點剩餘,沒有一點例外,百分之百地至誠恭敬,供養這個
善知識。
22'29"
總之應勵力行,修師所喜,斷除不喜。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00
就是這個。要努力呀!這個師長所歡喜的,努力;不歡喜的,去斷除。什麼,「所
喜」的是什麼呢?
22'43"
作所喜者,謂有三門,供獻財物,身語承事,如教修行。
分三部分:第一個,「財物」統統供養善知識,這個是外面的;裡邊呢,「身語」
都侍候他;最後,如教奉行,這三個次第,這個三個次第。前面這個「供獻財物」,是對
自己集聚資糧;「身語承事」,然後是調伏粗猛煩惱;「如教修行」,是一路直超,這個
必然的次第。所以我們要了解的,你必定認得了這個以後,你了解得越深,你那時候去做
的時候才好。要不然我們無緣無故,我自己不享受,供養你為什麼啊?自然而然會有彆扭
的。所以你有正確的了解了以後,那個時候就會很高興地去做,也做得會很好。
23'43"
如是亦如《莊嚴經論》云:「由諸供事及承事,修行親近善知識。」
說這個經論上面怎麼告訴我們,怎麼親近這個善知識呀?是這樣的作法:「供事、承
事」。換句話說,就前面說的,外面以財物,什麼東西都供養,然後你乃至於自己親身,
最後如教奉行。
101 舊版.第十九卷 B
24'13"
又云:「堅固由依教奉行,能令其心正歡喜。」
這個你一切的成就都是什麼?「依教奉行」。這樣的話,欸,善知識就歡喜了。真
正的善知識歡喜的什麼?你成佛嘛!你能夠這樣去做,你能夠「堅固」,當然善知識會歡
喜。所以這個佛陀,你供養他什麼東西,他不一定歡喜,你依教奉行,他是最歡喜,這個
是佛陀真正偉大的地方!他現在為了救我們示現一個凡夫相,當然他的歡喜也是這個,這
個才是我們真正要修行的。
24'53"
其中初者,
初啊,就是財物貢獻。《五十頌》當中也說,
24'58"
如《五十頌》云:「恆以諸難施,妻子自命根,事自三昧師,況諸動資財。」
「恆」這個字,不管是身、心兩方面,一直不斷絕地一念都不忘失,時間上面一直
這樣。拿什麼呀?最難布施的東西─自己的外財,這個外財當中,最親近自己的妻兒子
女,都拿來供養;乃至於內財,就是自己的身命,都拿來供養自己的「三昧師」。三昧師
就是密教當中的老師,他為什麼這個地方要特別指密教的老師呢?因為真正密教的老師,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02
那是佛示現的凡夫相,這個所以當你真正遇見這種情況之下,就應該這樣。所以善財童子
五十三參,所參的那些就是,就是這一類善知識,他的的確確,有這樣的弟子,有這樣的
老師,就有這樣的成就。這個就是我們的榜樣,何況是「動資財」,何況其他的呢?
26'16"
又云:「此供施即成,恆供一切佛,此是福資糧,從糧得成就。」
這樣的供養布施,成功什麼?「供一切佛」。哪!現在供一個佛的功德已經不得了
了,你現在只要供養你的自己的老師的話,等於法界一切諸佛統統供養了!所以這個地方
的證明,就是因為你得了這個資糧,有那個資糧就得成就。現在我們要求佛,要福資糧圓
滿,要智資糧圓滿,你能夠供養這個你這樣的上師的話,福資糧就圓滿,真快!平常我
們,哎呀,那不曉得要多少時候,現在如果真正遇見老師,你就這樣,就得到這個好處。
27'04"
在這裡大家會問:哎呀,對呀,沒有錯啊……。現在暫時不了解的不談,了解了信
得過了,說一點都沒有錯,那我想,我趕快去找這麼一個老師!一想,說:「我自己剃頭
的這個老師可不是這樣的,那個不要去供養他。」這個概念表面上面看起來好像對,其實
完全錯、完全錯!任何一件事情,一定要有個層次,一定要有個層次。真正的佛菩薩在前
面,你也不認識,說實在的。實際上呢,你所以能感得佛菩薩,一定要有你的業。現在剃
103 舊版.第十九卷 B
度你的人,這個是引進門的第一個人,你對他這個恩你都不知道、不去感,你找到佛,你
能找得到嗎?
27'52"
所以剛才說的,我們世間真正最大的大恩人─父母。我還記得很有意思的一個公
案,那出在我的家鄉,事情離開現在七十年以前大概。喔唷!那個時候,剛在這個清末民
初的時候,很多人到國外去留學。那這個現在當然是,那普通的學說,普通人念大學都不
稀奇。那個時候,這個念小學都不容易呀,居然一個民間的一個人,栽培一個子女,去留
學。最好的中學,最好的大學─那是清華,我想大家還了解,到現在清華、北大的聲名
都始終非常高,然後最後留學。留學回來了以後,這個父母是非常歡喜,他一生的心血,
都擺在這個兒子身上。回去了以後,那個父母看見兒子回來了,好高興,招待親友給他吃
飯,他不願意。說嫌那個父母,這個也不對,那個也不對,知識也不好,什麼也不好!你
們想想看,要你們看見這種人怎麼說啊?
2017/04/19 校正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1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二十卷.A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二十卷 A面
日常法師
--------------------------------------------------------------------------------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二十卷.A面
00'13"
但是他看見的事實喔,他留學的,眼界高得不得了,那個父母是個土包子,什麼都不
認識,開起口來,這個土裡土氣的樣子,喏、喏、喏!就是這副德相。現在我們看看這個
人好像笑他,實際上我們回過頭看看我們自己,我們現在這裡學了一大堆的學問,看看這
個也是!對嗎?所以在這裡,我們真正要學的就是這個。
00'43"
第一件事情呢,如果我們想到的話,就感激自己的剃度恩師啊!然後你能夠這樣想的
話,妙了!慢慢、慢慢地什麼人都是你的恩人,乃至於這個人今天瞪你一眼,罵你一言,
你就覺得:「哎呀!阿彌陀佛!他成就我的忍辱,他使我成佛啊!」不是嗎?既然你要想
成佛而感激佛,現在這個人來成就你的布施,成就你的忍辱,成就你的精進,你怎麼不感
激他呢?同樣地成就你,使你成就佛呀!這個地方你了解了這一點,這些問題都解決了,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08
同時那個時候你就如法了。反過來,還妙了!那個時候你發現你的心裡的煩惱就沒有了。
喔唷,本來你這個慢心是不曉得多大,然後呢一天到晚跟人家講道理、鬧,心裡邊都是那
些煩惱;那個時候,你這個煩惱都沒有了,你只有一片感恩之心,一片如法相應之心。你
福報、智慧再再增長,你跑到那裡,人家也就會歡喜你。所以佛在任何情況之下,任何一
個人看見了,就這麼歡喜他,為什麼呀?就是他一步一步積累的功德。現在我們學了一點
點法,那個也看不起,那個也看不起,所以跑到哪裡人家就對你害怕。唉,是你越學呀,
人家是越害怕你,你怎麼能成佛呢?不道理很清楚嘛!
02'22"
所以我們在這地方說,啊,原來這樣呀!是固然他是善知識,我固然要恭敬他,從這
地方恭敬起;再說,現在我們的師長是一個凡夫,渾身毛病你能感激他的話,那個時候,
有一個善知識,毛病很小的話,你就不會發現他的毛病,對不對?清楚不清楚?要曉得,
佛菩薩之不來,他不是不慈悲,正因為他慈悲所以不能來。現在我們渾身都是毛病,看看
這個也不對,看看那個也不對,佛菩薩跑到你面前,你一看不對,你瞪他一眼,你就下地
獄,這麼長的時間,他怎麼忍心!他要來救你,結果跑得來,沒把你救起來,先把你送到
地獄裡去了,不可以!所以他只能不來。所以在這個時候,你如果是跟著一個凡夫,你能
夠這樣恭敬他,你心調柔了,欸,佛菩薩到你面前的話,你就不會犯那個過失,那個時候
109 舊版.第二十卷 A
他才能來呀!這不是很明白嗎?
03'21"
所以小孩子剛開始玩的時候,玩一個玩具汽車在地上滾滾,叫你真的在車子裡面,
不要說你不會開,跑進去跌一個跟斗的話,把你撞得要死。然後你慢慢地大了以後,哦,
跑得去看看,坐在這個車子裡,等到你有能力自己開車就行了。你現在沒有這個能力,一
碰到這個東西馬上出毛病。我們不要說車子,一把刀一樣,小孩子拿著木頭的刀劍,大家
來弄弄,不行!不行,那麼最多就是砍的那個地方痛一下。如果你真的一個刀槍放上去的
話,誰一砍到他,誰就受傷,誰就出毛病,這不是很清楚、很明白嗎?所以我們現在這種
概念都是很錯誤、很顛倒的。所以為什麼修學佛法不要說自己懂了、懂了,我們現在是一
竅不通啊,還自己覺得懂了,是大毛病就在這裡!
04'16"
我剛才說的,晚上自習就是這種地方,但願你們聽了覺得不懂,提出問題來,能夠
解決這個問題的話,我們就步步增上。現在繼續下去,由於你集了這個資糧,欸,那個資
糧有了,你就成就了,就是這樣。現在我們修習的確是沒有資糧,哎呀!碰到處處地方障
礙。你有了資糧,你要什麼東西樣樣都有,那個時候就行了。所以說為什麼先集福資糧,
這個也有道理,小乘可以不一定,大乘這個東西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那麼
我們現在暫時這個按下不談,繼續看下去: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10
04'58"
復如拉梭瓦云:
這個善知識就告訴我們:
05'02"
「如有上妙供下惡者,犯三昧耶。
這個密宗戒就這麼嚴重哦!你要供養上師,還要把最好的東西給他,如果自己有好的
藏起來,把壞的東西供養,不行,犯了!把最好的,他如果不要的話,或者他歡喜那個,
那不犯。
05'19"
若是尊長喜樂於彼,或是唯有下劣供物,則無違犯。」
而是這個尊長他歡喜要下劣的,那你隨他的意樂,或者你沒有好的,只有差的,那沒
有犯。
05'33"
此與《五十頌》所說符順,
說這個善知識講的跟《事師五十頌》,這個意思一樣的。
05'42"
如云:「欲求無盡性,如如少可意,即應以彼彼,勝妙供尊長。」
111 舊版.第二十卷 A
如果你要想求這個佛,「無盡性」就是佛,這個才是無盡的、圓滿的。那麼在這種情
況之下,「如如」,任何一件事情,他只要少少,欸!這個老師歡喜的話,你就應該拿這
個東西去供養,而且以最好的、最殊勝的方法。這個「如如」,這個地方主要的是外面的
外財;東西雖然是外面的外財,可是你心裡上面卻是你的內財哦!但是你一定要心裡上要
跟這個東西相順,那個供養的話,那就是最好的供養。
06'32"
此復若就學者方面,以是最勝集資糧故,實應如是。
他告訴我們:「這樣做啊,嘿,這是修學佛法的人最佳、最殊勝集聚資糧,所以應
該如此,所以應該如此啊!」所以剛才說那個小沙彌的故事,一個小沙彌跟著那個老師父
在那個廟裡面,那小沙彌盡心盡力地供養這個師父。那個師父有的時候跟他很輕鬆地說:
「這是為你好。」他總歸這樣,你怎麼供,總是覺得為你好。這小沙彌聽了:「師父、
我這麼盡心盡力供養師父,他總覺得為了我,那我不管他了!」結果他就馬馬虎虎不管
他了,他自己管他自己了,欸!那個老和尚:「這一下子為我好!」你們去參參看,為什
麼?下面:
07'25"
就師方面,則必須一,不顧利養。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12
這個是學者,反過來對老師呢?你儘管盡量地供養他,可是老師可不貪你這個,老師
完全「不顧利養」。下面,這個祖師告訴我們:
07'42"
霞惹瓦云:「愛樂修行,於財供養,全無顧著,說為尊重。與此相違,非是修行解
脫之師。」
他真正足以給我們作善知識的人,他重視的什麼啊?修行!他對於你供養他的財物,
身語這種承事,他「全無顧著」,根本一看都不看,這個才是真正的。他心理上是這個,
他之所以接受你是為什麼,為了成全你。所以你們好好地看《阿底峽尊者傳》,很清楚、
很明白,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那真正的大成就者都是這樣,那個弟子把什麼東西都供養
他了,欸,結果他那個老師無動於衷。有的時候,你不供養他還不行咧!《密勒日巴尊者
傳》裡面有這段公案,你們記得不記得?啊,那個密勒日巴尊者的老師馬爾巴尊者,有好
幾個大弟子,然後有一個上首的弟子去求法,把他家裡的所有的東西統統拿來去供養。
喔唷,那個不得了呀!都把這個值錢的東西換成功金子,然後呢,綢緞、布匹,反正可
以用、可以動的,最後那個西藏人是這個畜牧民族嘛!是馬、牛、羊統統去了。最後一個
老山羊,那個老山羊乖張得不得了,跑到那裡,這個羊群就會打架的,所以他想這個老山
113 舊版.第二十卷 A
羊,腳嘛又壞,然後脾氣又不好,這個也不要去供養。其他的統統拿去供養他老師,結果
老師就問他:「你這次拿來供養,還有沒有東西留在家裡?」說:「有,有一隻老山羊,
這樣的一隻老山羊。」「不行,不行!你還有一點不供養,這個法不能傳給你。」你要我
們看見了,這個,這個顛倒得怎麼這個樣子的?最後拿來供養了,供養給他老師了。「其
實,我這個要牠幹什麼?這是為了法的緣起呀!」「嗯!好好!」這樣。
09'37"
他那個徒弟還很有意思,要我們的話,心裡面嘀咕得不得了,這個老師怎麼這樣!他
那個徒弟就說:「那我馬上去拿,如果說我拿了,你傳不傳我?」「那個可以!」他什麼
都等不及,他馬上回去,西藏那個路很不好走,平常走的話要走幾個月,因為他自己有了
修行了,所以有了修行,他自己真是跑起來比車子還要快,幾個月走的路子,他半天就奔
回去─氣功,然後把那一隻羊自己馱在背上把牠馱得來,然後中午的時候供養老師。老
師說,這個弟子,真正密教的弟子就這樣。所以我們看他,說為什麼他即身成就,有他的
理由在。現在我們也不必強調這些,這個地方有特別說明,這個地方所謂集聚資糧,他們
的師弟之間,這個狀態這樣!
10'31"
然後他那個老師也是一樣,那個老師妙不可言,那馬爾巴尊者也是把他所有的東西
統統賣掉了,換成功金子去找他的老師。那個老師就是那洛巴尊者,那個那洛巴尊者,就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14
是阿底峽尊者同時代的人,也是阿底峽尊者的老師之一。那時那洛巴尊者已經圓寂了很多
年,但他不管,他要找他老師。啊!那這種人,這種精神可佩呀!他跑到什麼地方去就
問:「啊,你有沒有看見我老師呀?有沒有看見我老師呀?」就像瘋掉了一樣。他廢寢忘
食地這個樣,找了多少年─欸,找到了!其實真正成就的人不會死的,就是這個完成的
因緣呀!現在我們看很多佛菩薩都是這個樣,然後把最後那個大法傳給他。
11'21"
所以我們真正修學佛法,應該把這種傳記,記在腦筋裡面,作為我們的榜樣。那個
時候,你的眼睛要向上看,不妨放在這裡,這個才好。我總要看,學佛菩薩,要學佛菩薩
的樣子,那個好!那個好!所以說這個地方我們了解,師弟之間。那麼第二呢?第二是什
麼?就是身語的承事,怎麼去侍候他。
11'48"
第二者謂為洗浴按摩擦拭及侍病等,當如實讚師功德等。
前者是「身」,幫他做一切的事情,洗澡乃至於他的身不舒服,他樣樣去做。「語」
呢?「如實讚師功德」,這個讚也不是隨便地妄誇,喔唷,說:「我的老師就是佛」,這
個不必要;「啊!我老師的功德是不得了的」,這樣。但是你要讚老師,你要懂得,沒有
智慧的話老師的功德你看不見,老師的過錯你也看不見。這一點我們要了解的,所以首先
115 舊版.第二十卷 A
要使自己具修學佛法的弟子相。下面第三,
12'37"
第三者謂於教授遵行無違,此是主要。
那是真正主要,前面這個是集聚資糧,調伏我們身心,那個時候如法修行,然後證得
圓滿果位。
12'51"
《本生論》云:「報恩供養者,謂依教奉行。」
這也就是我們的最終的目的,真正報恩是這個樣的,就是「依教奉行」。
13'03"
設若須隨師教行者,若所依師引入非理及令作違三律儀事,如何行耶?
下面這句話對我們現在很重要!那麼不過這個它是特別在西藏,在我們這裡,我們有
一個認識,在正法的時候,那些善知識固然是佛,這個弟子也都是有大善根的人,所以這
種情況不大會發生。在末法的時候,弟子固然是差,老師十全十美的樣子,樣子也不大容
易找。我特別說「樣子」,為什麼?老師還是有佛菩薩來的,但是這個佛菩薩來的,佛菩
薩之所以來,一定跟緣起相順的。我們平常想像當中,啊!佛菩薩示現,好像他扮一個樣
子,錯了!佛菩薩示現,一定要順著緣起示現,這個我們要懂得的。是佛菩薩示現,但是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16
你是一個渾身凡夫相,那個佛菩薩示現那個相的話也就是渾身凡夫,比你好一點,這我們
要懂得。所以那個時候這佛菩薩開起口來也是會說錯的,做起事情來是做錯的。那是─
真正的原因啊,就是跟這個我們這個染污之業相應,我們要了解這一點,這個概念很重
要!
14'24"
那麼這種情況之下,欸!是,除了佛菩薩示現,還有呢?的的確確是比我們高明一點
師長,這種人也是有的。那這種人的話,的確他有很多錯誤的地方,那麼這個時候怎麼辦
呢?要我們的智慧去辨別,他下面就告訴我們這一點。說如果這個老師說一切要隨順他,
萬一他跟我們說不合理的,乃至於告訴我們的違背戒的,那你怎麼辦呀?因為在密教裡
邊,從印度到西藏,這個老師就是佛,他說什麼你總歸聽他;以前是的,以後不一定是。
15'09"
最近在《佛教寶藏》裡面,有一篇相當好的文章,說這個東西,如果萬一這點用得不
善巧的話,害了,害了!所以不但要「契理」還要「契機」。在這種狀態當中,契這樣的
根性的人用的法,換一個機的話,他不一定派得上用場。像密勒日巴尊者那個時代的那種
作風,用在現在不一定用得上。同樣地,在我們中國,我們看見那個盛唐的時候,了不起
的大祖師這種作風,用到我們現在這裡,我們也不一定用得上,我們也不一定用得上,這
個我們要了解。那麼現在這個時候,所以說碰見這種情況,下面告訴我們,說:
117 舊版.第二十卷 A
15'52"
《毘奈耶經》於此說云:「若說非法,應當遮止。」
如果這個老師告訴你的不合理的話,你不要去做。戒上面這樣說,經上面也這樣說,
所以
16'05"
《寶雲》亦云:
《寶雲經》上面也說:
16'08"
「於其善法隨順而行,於不善法應不順行。」故於所教,應不依行。
所以對於不如理的不要照著他去做,那個時候重要呀,你必定要辨別說如理非理。好
在這個地方次第很清楚,我們已經依照著次第來,曉得自己要「具相」,具相的話有「具
慧」,你能辨別得出來。否則的話,你糊里糊塗,反正老師教的,你都聽著他做,那害
了!那個佛世的時候,鴦掘摩羅就是這個公案。他跟著他老師,他老師告訴他怎麼做,他
聽著他,就殺了這麼多的人,好在他有大善根呀!所以這個情況我們了解,不僅僅是說後
來密教,佛世的時候小乘都是這個樣的,非常清楚、非常明白。
16'56"
不行非理者,《本生論》第十二品亦有明證。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18
說老師告訴我們不合理的不做的話,除了上面經上面,論上面也告訴我們,也明白告
訴我們,老師教不合理的不要去做。但是下面這個話很重要哦!
17'14"
然亦不應以此諸理,遂於師所,不敬輕訾而毀謗等。如《尊重五十頌》云:
但是絕不可以因為這樣的關係,說這個老師說的不合理,你就對著自己的老師不恭
敬!不恭敬都不可以,何況你毀謗他,何況你批評他,這個是萬萬不可以!你啊,前面說
過的,他乃至於跟你說一四句偈,你要這樣盡心盡力地,盡壽以這樣長的劫數去供養,你
都沒辦法報他的恩,現在你還要去毀謗他,怎麼得了!所以下面又引證這個《事師五十
頌》當中說:
17'57"
「若以理不能,啟白不能理。」
照著道理你不能做的話,你說:「不行。」
18'04"
應善辭謝而不隨轉。
要很善巧地、婉轉地說,很婉轉地說:「師父呀,我實在不行!我請你多多原諒,
我做不到呀!」他說不定會罵你,罵了就這樣讓他罵了。實際上,你罵了能夠歡歡喜喜忍
119 舊版.第二十卷 A
受,消你的業障,增長你的福德智慧,這個我們要了解的。那個時候你就很歡喜,所以像
前面那個畫師跟他的師父兩個人一樣,欸,跑得去他那個善知識把他痛罵一頓,然後他那
個弟子覺得,他那個師公怎麼老罵我。畫師說:「你還覺得他罵你呀!我是像得到那個本
尊親自的加持一樣。」欸,就這樣!
18'50"
如是親近時,亦如《莊嚴經論》云:「為受法分具功德,親近知識非為財。」
我為什麼要這樣去做呀?受法分─佛法,這個是增長我們功德,我們親近知識,不
是為了財,這個財就是指世間的,指世間的。
19'10"
是須受行正法之分。
我們所以跟他,為什麼?增長法身慧命,從這個地方開始。
19'19"
博朵瓦云:
下面這個祖師引一段公案,說:
「
19'25"
差阿難陀為大師侍者時,謂若不持大師不著之衣,不食大師之餘食,許一切時至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20
大師前,則當侍奉承事大師。
這個佛選那個侍者的時候,大家很多人都願意給佛陀作侍者,什麼乃至從阿若憍陳
如開始,一個一個都非常希望侍候佛,因為感那個恩嘛!佛就告訴他說:「不要呀!你
老了,你不行呀!」實際上他們都證得阿羅漢果了,他們的心目當中,都希望阿難來承
事。阿難只是一個初果的聖者,所以阿難始終不開口。後來大家說:「阿難哪!佛在屬意
你!」「我也是很想侍候,但是有條件的。」別人想:大家侍候這個佛陀求之求不得,他
居然還要有條件的,這個不是顛倒嗎?然後你看看他的條件,你曉得了他的條件,不由得
我們不恭敬得五體投地!是善知識之所以為善知識。他說:「我啊也想侍候佛,但是要侍
候佛的話,有幾個條件。」什麼條件呀?「大師不穿的衣服我不要,大師不吃的餘食我不
要,還要許一切時可以到大師前。」
20'45"
要我們去事這個善知識的話─大師不穿的衣服嘛當然侍者穿哪!大師不吃的當然我
吃啊!唉呀,我一天到晚享受啊!平常的時候要跟著大家就是苦苦惱惱的,人家供養佛最
好的我來。欸!阿難陀好的都不要,那麼這是我們的榜樣啊!想到這裡我們自己要深深慚
愧,對我是感覺實在慚愧,我實在做不到。不過不怕,我了解了,生了慚愧心,正是我們
121 舊版.第二十卷 A
努力的榜樣。那麼為什麼一切時到大師前?為了法!他之所以來,為了法。有疑問、有什
麼情況,要來!好的絕對不要,世俗的利養不要;佛法,要!佛說:「好、好、好!這就
對了!」所以,
21'33"
如此慎重,
看那個文:
21'35"
其意是在教誨未來補特伽羅。
為什麼這樣慎重呀?那就是教化我們,教化我們,我們要學就從這個地方。那麼我們
是個什麼樣的狀態呢?看下面:
21'47"
我等於法全不計較,雖少許茶,悉計高低,謂師心中愛不愛念,此是心內腐爛之
相。」
我們現在對佛法不計較,我們計較些什麼呀?我們計較些什麼呀?唉,真可憐!少到
一點點茶都要去計較,吃一口茶都要去計較。「他有我沒有!老師歡喜他,是虐待我;他
吃掉了,我沒有吃!」什麼?「內心腐爛之相」。不過現在這裡我們要了解,我們無始以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22
來就在這個無明當中。我們現在非常幸運,宿生的努力,了解了這個病根所在之處,正好
從現在開始努力上進。
22'50"
所以佛菩薩真了不起,他安慰我們,不是說你做不到叫破戒;你不肯去做、不了解、
懶惰、馬馬虎虎、不好好地做,這個叫破戒。《瑜伽師地論》上說得很清楚,我們一直在
犯戒,然後呢,犯戒懺悔,努力拼命求上進,你只要上進,慢慢地改善,這就對了!你不
要說我反正懺悔,懺悔完了以後,依舊如此這般,那就完全破了!這個概念本身就錯到
底,非下地獄不可!這個一點不能錯的,我們要弄得很清楚哦!不要說《瑜伽師地論》上
說這個破戒不算犯戒,那我們就破去了,只要我懺悔就好了,那註定你在地獄裡面,不
曉得什麼時候才能翻身。正見是什麼?就是正確見到我們的煩惱相,然後我們向上努力,
拼命努力!那個時候,當然你在努力向上嘛,對了!所以我們現在這個地方要真正我們學
習。那麼上面這告訴我們怎麼親近,下面的說:親近幾時,
幾時親近者,如博朵瓦云:
23'53"
親近的時間也有了,仍舊引博朵瓦的話,說:
23'57"
「有一來者,是加我擔,若去一二,是擔減少,然住餘處,亦不能成,是須於一遠
123 舊版.第二十卷 A
近適中經久修習。」
這個文字本身有一點不大清楚,我就簡單地說明。真正的老師跟教弟子之間,不是可
以說一大堆,像我們現在這樣一大堆的話,那是不大行。他真正師弟之間的話,的確是幾
個人,幾個人,然後全部精神一直跟著他,這樣!要自然而然這個老師真正主要心目當中
也沒別的,就在這個自己的弟子身上;那個弟子呢也沒別的,全部的精神在老師身上。時
間啊,要恆長,不是說臨時跟一跟,就這樣,不是的。不是我們現在跑得來就說,哎呀,
聽了幾堂課就算了,或者學了三年,這個不夠,不夠的。如果說目前這種,種一點善根,
夠了!
24'58"
其實不要說佛法,世間也是如此。我們世間要想念書,念一點隨便得一個博士,要念
多少年呀?算算看,幼稚園不算,小學六年,中學六年,然後大學四年,畢業了以後,然
後研究所至少兩年,多則四年,乃至六年,多少年呀?哈!二十多年。世間的一個學問要
二十多年,現在修學佛法居然跑得去聽了一堂經,啊!然後幾個錄音機,我聽懂了!然後
關起門來就修行了,那註定你修不成功。或者說:「哎喲,我在這個佛學院已經念了個三
年了!」那個時候是可能有一點樣子,如果想真正地這一生得到成就的話,那的的確確需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24
要好好地跟一段時候。所以,看!我們歷代祖師這種典型的公案,他都是前面還沒有這個
真實地開悟之前,跟著老師苦苦地被那個老師罵呀、挨呀、打呀!什麼東西呀!哎呀,一
天到晚給他忙這些事情,不忙別的,就是忙什麼?早晨起來的話,洗臉水開始,現在還比
較好,都是衛生設備,那個時候還要處理這個,處理什麼?大小便,你樣樣都要弄的,從
這個上面的嘴巴一直侍候到下面,一弄弄個幾年。心裡面就是只是一心一意地,死心塌地
地去侍候他。
26'25"
所以古人的真正成就,是這樣,然後呢?欸!跑到這地方老師看你機緣成熟了,一下
─過來了!過來了以後,他不是說,喔,這一下子我大徹大悟了。然後呢,隱姓埋名,
還在這個道場中好好地又弄它多少年,那時候才龍天推出一代大善知識,典型的例子,典
型的榜樣。所以這個樣樣都擺在這裡,可以夠每一位自己選擇自己的,但是我們這個地方
不一定說一定要這樣做哦!他不同的方式,有不同的功德。所以你們今天懂了,能夠跑著
去廣為宣揚這麼如理的正教,它也是件非常好的好事情,這是個人不同的根性。但是我們
的的確確要了解,這個真實的內容是些什麼,這個是第一件重要的事情。所以在這地方把
這個公案說一下。
27'24"
那麼,因為這個完整的教授是從阿底峽尊者傳過來的。《阿底峽尊者傳記》上面,有
125 舊版.第二十卷 A
這麼一段公案。親近阿底峽尊者的這個人非常多,從印度到西藏,印度尤其多,西藏後來
有主要的幾個。那個最主要的西藏有三個,一個敦巴尊者,一個叫大瑜伽師,一個叫阿蘭
若師。那麼,這個前兩個都是在家人,都是在家人,一生都在侍候他老師。阿蘭若師是個
修行人,他一心一開頭跑得去求那個老師,然後呢得到了法,一直在修行,所以叫阿蘭若
(阿蘭若就是寂靜處),一直在修行。到最後他老師走了以後,他自己很嘆息地說了一句
話:「唉!我們師兄弟幾個,他們兩個一天到晚跟在老師面前,從上面的嘴巴一直忙到那
個地方,忙到腳底。唉,好像一點修行的時間都沒有;我呢,這跑得來就聽老師講法,講
完了去修行。結果成就啊,我遠遠不如他們兩個!」
2017/05/08 校正
日常法師
--------------------------------------------------------------------------------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二十卷.A面
00'13"
但是他看見的事實喔,他留學的,眼界高得不得了,那個父母是個土包子,什麼都不
認識,開起口來,這個土裡土氣的樣子,喏、喏、喏!就是這副德相。現在我們看看這個
人好像笑他,實際上我們回過頭看看我們自己,我們現在這裡學了一大堆的學問,看看這
個也是!對嗎?所以在這裡,我們真正要學的就是這個。
00'43"
第一件事情呢,如果我們想到的話,就感激自己的剃度恩師啊!然後你能夠這樣想的
話,妙了!慢慢、慢慢地什麼人都是你的恩人,乃至於這個人今天瞪你一眼,罵你一言,
你就覺得:「哎呀!阿彌陀佛!他成就我的忍辱,他使我成佛啊!」不是嗎?既然你要想
成佛而感激佛,現在這個人來成就你的布施,成就你的忍辱,成就你的精進,你怎麼不感
激他呢?同樣地成就你,使你成就佛呀!這個地方你了解了這一點,這些問題都解決了,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08
同時那個時候你就如法了。反過來,還妙了!那個時候你發現你的心裡的煩惱就沒有了。
喔唷,本來你這個慢心是不曉得多大,然後呢一天到晚跟人家講道理、鬧,心裡邊都是那
些煩惱;那個時候,你這個煩惱都沒有了,你只有一片感恩之心,一片如法相應之心。你
福報、智慧再再增長,你跑到那裡,人家也就會歡喜你。所以佛在任何情況之下,任何一
個人看見了,就這麼歡喜他,為什麼呀?就是他一步一步積累的功德。現在我們學了一點
點法,那個也看不起,那個也看不起,所以跑到哪裡人家就對你害怕。唉,是你越學呀,
人家是越害怕你,你怎麼能成佛呢?不道理很清楚嘛!
02'22"
所以我們在這地方說,啊,原來這樣呀!是固然他是善知識,我固然要恭敬他,從這
地方恭敬起;再說,現在我們的師長是一個凡夫,渾身毛病你能感激他的話,那個時候,
有一個善知識,毛病很小的話,你就不會發現他的毛病,對不對?清楚不清楚?要曉得,
佛菩薩之不來,他不是不慈悲,正因為他慈悲所以不能來。現在我們渾身都是毛病,看看
這個也不對,看看那個也不對,佛菩薩跑到你面前,你一看不對,你瞪他一眼,你就下地
獄,這麼長的時間,他怎麼忍心!他要來救你,結果跑得來,沒把你救起來,先把你送到
地獄裡去了,不可以!所以他只能不來。所以在這個時候,你如果是跟著一個凡夫,你能
夠這樣恭敬他,你心調柔了,欸,佛菩薩到你面前的話,你就不會犯那個過失,那個時候
109 舊版.第二十卷 A
他才能來呀!這不是很明白嗎?
03'21"
所以小孩子剛開始玩的時候,玩一個玩具汽車在地上滾滾,叫你真的在車子裡面,
不要說你不會開,跑進去跌一個跟斗的話,把你撞得要死。然後你慢慢地大了以後,哦,
跑得去看看,坐在這個車子裡,等到你有能力自己開車就行了。你現在沒有這個能力,一
碰到這個東西馬上出毛病。我們不要說車子,一把刀一樣,小孩子拿著木頭的刀劍,大家
來弄弄,不行!不行,那麼最多就是砍的那個地方痛一下。如果你真的一個刀槍放上去的
話,誰一砍到他,誰就受傷,誰就出毛病,這不是很清楚、很明白嗎?所以我們現在這種
概念都是很錯誤、很顛倒的。所以為什麼修學佛法不要說自己懂了、懂了,我們現在是一
竅不通啊,還自己覺得懂了,是大毛病就在這裡!
04'16"
我剛才說的,晚上自習就是這種地方,但願你們聽了覺得不懂,提出問題來,能夠
解決這個問題的話,我們就步步增上。現在繼續下去,由於你集了這個資糧,欸,那個資
糧有了,你就成就了,就是這樣。現在我們修習的確是沒有資糧,哎呀!碰到處處地方障
礙。你有了資糧,你要什麼東西樣樣都有,那個時候就行了。所以說為什麼先集福資糧,
這個也有道理,小乘可以不一定,大乘這個東西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那麼
我們現在暫時這個按下不談,繼續看下去: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10
04'58"
復如拉梭瓦云:
這個善知識就告訴我們:
05'02"
「如有上妙供下惡者,犯三昧耶。
這個密宗戒就這麼嚴重哦!你要供養上師,還要把最好的東西給他,如果自己有好的
藏起來,把壞的東西供養,不行,犯了!把最好的,他如果不要的話,或者他歡喜那個,
那不犯。
05'19"
若是尊長喜樂於彼,或是唯有下劣供物,則無違犯。」
而是這個尊長他歡喜要下劣的,那你隨他的意樂,或者你沒有好的,只有差的,那沒
有犯。
05'33"
此與《五十頌》所說符順,
說這個善知識講的跟《事師五十頌》,這個意思一樣的。
05'42"
如云:「欲求無盡性,如如少可意,即應以彼彼,勝妙供尊長。」
111 舊版.第二十卷 A
如果你要想求這個佛,「無盡性」就是佛,這個才是無盡的、圓滿的。那麼在這種情
況之下,「如如」,任何一件事情,他只要少少,欸!這個老師歡喜的話,你就應該拿這
個東西去供養,而且以最好的、最殊勝的方法。這個「如如」,這個地方主要的是外面的
外財;東西雖然是外面的外財,可是你心裡上面卻是你的內財哦!但是你一定要心裡上要
跟這個東西相順,那個供養的話,那就是最好的供養。
06'32"
此復若就學者方面,以是最勝集資糧故,實應如是。
他告訴我們:「這樣做啊,嘿,這是修學佛法的人最佳、最殊勝集聚資糧,所以應
該如此,所以應該如此啊!」所以剛才說那個小沙彌的故事,一個小沙彌跟著那個老師父
在那個廟裡面,那小沙彌盡心盡力地供養這個師父。那個師父有的時候跟他很輕鬆地說:
「這是為你好。」他總歸這樣,你怎麼供,總是覺得為你好。這小沙彌聽了:「師父、
我這麼盡心盡力供養師父,他總覺得為了我,那我不管他了!」結果他就馬馬虎虎不管
他了,他自己管他自己了,欸!那個老和尚:「這一下子為我好!」你們去參參看,為什
麼?下面:
07'25"
就師方面,則必須一,不顧利養。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12
這個是學者,反過來對老師呢?你儘管盡量地供養他,可是老師可不貪你這個,老師
完全「不顧利養」。下面,這個祖師告訴我們:
07'42"
霞惹瓦云:「愛樂修行,於財供養,全無顧著,說為尊重。與此相違,非是修行解
脫之師。」
他真正足以給我們作善知識的人,他重視的什麼啊?修行!他對於你供養他的財物,
身語這種承事,他「全無顧著」,根本一看都不看,這個才是真正的。他心理上是這個,
他之所以接受你是為什麼,為了成全你。所以你們好好地看《阿底峽尊者傳》,很清楚、
很明白,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那真正的大成就者都是這樣,那個弟子把什麼東西都供養
他了,欸,結果他那個老師無動於衷。有的時候,你不供養他還不行咧!《密勒日巴尊者
傳》裡面有這段公案,你們記得不記得?啊,那個密勒日巴尊者的老師馬爾巴尊者,有好
幾個大弟子,然後有一個上首的弟子去求法,把他家裡的所有的東西統統拿來去供養。
喔唷,那個不得了呀!都把這個值錢的東西換成功金子,然後呢,綢緞、布匹,反正可
以用、可以動的,最後那個西藏人是這個畜牧民族嘛!是馬、牛、羊統統去了。最後一個
老山羊,那個老山羊乖張得不得了,跑到那裡,這個羊群就會打架的,所以他想這個老山
113 舊版.第二十卷 A
羊,腳嘛又壞,然後脾氣又不好,這個也不要去供養。其他的統統拿去供養他老師,結果
老師就問他:「你這次拿來供養,還有沒有東西留在家裡?」說:「有,有一隻老山羊,
這樣的一隻老山羊。」「不行,不行!你還有一點不供養,這個法不能傳給你。」你要我
們看見了,這個,這個顛倒得怎麼這個樣子的?最後拿來供養了,供養給他老師了。「其
實,我這個要牠幹什麼?這是為了法的緣起呀!」「嗯!好好!」這樣。
09'37"
他那個徒弟還很有意思,要我們的話,心裡面嘀咕得不得了,這個老師怎麼這樣!他
那個徒弟就說:「那我馬上去拿,如果說我拿了,你傳不傳我?」「那個可以!」他什麼
都等不及,他馬上回去,西藏那個路很不好走,平常走的話要走幾個月,因為他自己有了
修行了,所以有了修行,他自己真是跑起來比車子還要快,幾個月走的路子,他半天就奔
回去─氣功,然後把那一隻羊自己馱在背上把牠馱得來,然後中午的時候供養老師。老
師說,這個弟子,真正密教的弟子就這樣。所以我們看他,說為什麼他即身成就,有他的
理由在。現在我們也不必強調這些,這個地方有特別說明,這個地方所謂集聚資糧,他們
的師弟之間,這個狀態這樣!
10'31"
然後他那個老師也是一樣,那個老師妙不可言,那馬爾巴尊者也是把他所有的東西
統統賣掉了,換成功金子去找他的老師。那個老師就是那洛巴尊者,那個那洛巴尊者,就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14
是阿底峽尊者同時代的人,也是阿底峽尊者的老師之一。那時那洛巴尊者已經圓寂了很多
年,但他不管,他要找他老師。啊!那這種人,這種精神可佩呀!他跑到什麼地方去就
問:「啊,你有沒有看見我老師呀?有沒有看見我老師呀?」就像瘋掉了一樣。他廢寢忘
食地這個樣,找了多少年─欸,找到了!其實真正成就的人不會死的,就是這個完成的
因緣呀!現在我們看很多佛菩薩都是這個樣,然後把最後那個大法傳給他。
11'21"
所以我們真正修學佛法,應該把這種傳記,記在腦筋裡面,作為我們的榜樣。那個
時候,你的眼睛要向上看,不妨放在這裡,這個才好。我總要看,學佛菩薩,要學佛菩薩
的樣子,那個好!那個好!所以說這個地方我們了解,師弟之間。那麼第二呢?第二是什
麼?就是身語的承事,怎麼去侍候他。
11'48"
第二者謂為洗浴按摩擦拭及侍病等,當如實讚師功德等。
前者是「身」,幫他做一切的事情,洗澡乃至於他的身不舒服,他樣樣去做。「語」
呢?「如實讚師功德」,這個讚也不是隨便地妄誇,喔唷,說:「我的老師就是佛」,這
個不必要;「啊!我老師的功德是不得了的」,這樣。但是你要讚老師,你要懂得,沒有
智慧的話老師的功德你看不見,老師的過錯你也看不見。這一點我們要了解的,所以首先
115 舊版.第二十卷 A
要使自己具修學佛法的弟子相。下面第三,
12'37"
第三者謂於教授遵行無違,此是主要。
那是真正主要,前面這個是集聚資糧,調伏我們身心,那個時候如法修行,然後證得
圓滿果位。
12'51"
《本生論》云:「報恩供養者,謂依教奉行。」
這也就是我們的最終的目的,真正報恩是這個樣的,就是「依教奉行」。
13'03"
設若須隨師教行者,若所依師引入非理及令作違三律儀事,如何行耶?
下面這句話對我們現在很重要!那麼不過這個它是特別在西藏,在我們這裡,我們有
一個認識,在正法的時候,那些善知識固然是佛,這個弟子也都是有大善根的人,所以這
種情況不大會發生。在末法的時候,弟子固然是差,老師十全十美的樣子,樣子也不大容
易找。我特別說「樣子」,為什麼?老師還是有佛菩薩來的,但是這個佛菩薩來的,佛菩
薩之所以來,一定跟緣起相順的。我們平常想像當中,啊!佛菩薩示現,好像他扮一個樣
子,錯了!佛菩薩示現,一定要順著緣起示現,這個我們要懂得的。是佛菩薩示現,但是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16
你是一個渾身凡夫相,那個佛菩薩示現那個相的話也就是渾身凡夫,比你好一點,這我們
要懂得。所以那個時候這佛菩薩開起口來也是會說錯的,做起事情來是做錯的。那是─
真正的原因啊,就是跟這個我們這個染污之業相應,我們要了解這一點,這個概念很重
要!
14'24"
那麼這種情況之下,欸!是,除了佛菩薩示現,還有呢?的的確確是比我們高明一點
師長,這種人也是有的。那這種人的話,的確他有很多錯誤的地方,那麼這個時候怎麼辦
呢?要我們的智慧去辨別,他下面就告訴我們這一點。說如果這個老師說一切要隨順他,
萬一他跟我們說不合理的,乃至於告訴我們的違背戒的,那你怎麼辦呀?因為在密教裡
邊,從印度到西藏,這個老師就是佛,他說什麼你總歸聽他;以前是的,以後不一定是。
15'09"
最近在《佛教寶藏》裡面,有一篇相當好的文章,說這個東西,如果萬一這點用得不
善巧的話,害了,害了!所以不但要「契理」還要「契機」。在這種狀態當中,契這樣的
根性的人用的法,換一個機的話,他不一定派得上用場。像密勒日巴尊者那個時代的那種
作風,用在現在不一定用得上。同樣地,在我們中國,我們看見那個盛唐的時候,了不起
的大祖師這種作風,用到我們現在這裡,我們也不一定用得上,我們也不一定用得上,這
個我們要了解。那麼現在這個時候,所以說碰見這種情況,下面告訴我們,說:
117 舊版.第二十卷 A
15'52"
《毘奈耶經》於此說云:「若說非法,應當遮止。」
如果這個老師告訴你的不合理的話,你不要去做。戒上面這樣說,經上面也這樣說,
所以
16'05"
《寶雲》亦云:
《寶雲經》上面也說:
16'08"
「於其善法隨順而行,於不善法應不順行。」故於所教,應不依行。
所以對於不如理的不要照著他去做,那個時候重要呀,你必定要辨別說如理非理。好
在這個地方次第很清楚,我們已經依照著次第來,曉得自己要「具相」,具相的話有「具
慧」,你能辨別得出來。否則的話,你糊里糊塗,反正老師教的,你都聽著他做,那害
了!那個佛世的時候,鴦掘摩羅就是這個公案。他跟著他老師,他老師告訴他怎麼做,他
聽著他,就殺了這麼多的人,好在他有大善根呀!所以這個情況我們了解,不僅僅是說後
來密教,佛世的時候小乘都是這個樣的,非常清楚、非常明白。
16'56"
不行非理者,《本生論》第十二品亦有明證。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18
說老師告訴我們不合理的不做的話,除了上面經上面,論上面也告訴我們,也明白告
訴我們,老師教不合理的不要去做。但是下面這個話很重要哦!
17'14"
然亦不應以此諸理,遂於師所,不敬輕訾而毀謗等。如《尊重五十頌》云:
但是絕不可以因為這樣的關係,說這個老師說的不合理,你就對著自己的老師不恭
敬!不恭敬都不可以,何況你毀謗他,何況你批評他,這個是萬萬不可以!你啊,前面說
過的,他乃至於跟你說一四句偈,你要這樣盡心盡力地,盡壽以這樣長的劫數去供養,你
都沒辦法報他的恩,現在你還要去毀謗他,怎麼得了!所以下面又引證這個《事師五十
頌》當中說:
17'57"
「若以理不能,啟白不能理。」
照著道理你不能做的話,你說:「不行。」
18'04"
應善辭謝而不隨轉。
要很善巧地、婉轉地說,很婉轉地說:「師父呀,我實在不行!我請你多多原諒,
我做不到呀!」他說不定會罵你,罵了就這樣讓他罵了。實際上,你罵了能夠歡歡喜喜忍
119 舊版.第二十卷 A
受,消你的業障,增長你的福德智慧,這個我們要了解的。那個時候你就很歡喜,所以像
前面那個畫師跟他的師父兩個人一樣,欸,跑得去他那個善知識把他痛罵一頓,然後他那
個弟子覺得,他那個師公怎麼老罵我。畫師說:「你還覺得他罵你呀!我是像得到那個本
尊親自的加持一樣。」欸,就這樣!
18'50"
如是親近時,亦如《莊嚴經論》云:「為受法分具功德,親近知識非為財。」
我為什麼要這樣去做呀?受法分─佛法,這個是增長我們功德,我們親近知識,不
是為了財,這個財就是指世間的,指世間的。
19'10"
是須受行正法之分。
我們所以跟他,為什麼?增長法身慧命,從這個地方開始。
19'19"
博朵瓦云:
下面這個祖師引一段公案,說:
「
19'25"
差阿難陀為大師侍者時,謂若不持大師不著之衣,不食大師之餘食,許一切時至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20
大師前,則當侍奉承事大師。
這個佛選那個侍者的時候,大家很多人都願意給佛陀作侍者,什麼乃至從阿若憍陳
如開始,一個一個都非常希望侍候佛,因為感那個恩嘛!佛就告訴他說:「不要呀!你
老了,你不行呀!」實際上他們都證得阿羅漢果了,他們的心目當中,都希望阿難來承
事。阿難只是一個初果的聖者,所以阿難始終不開口。後來大家說:「阿難哪!佛在屬意
你!」「我也是很想侍候,但是有條件的。」別人想:大家侍候這個佛陀求之求不得,他
居然還要有條件的,這個不是顛倒嗎?然後你看看他的條件,你曉得了他的條件,不由得
我們不恭敬得五體投地!是善知識之所以為善知識。他說:「我啊也想侍候佛,但是要侍
候佛的話,有幾個條件。」什麼條件呀?「大師不穿的衣服我不要,大師不吃的餘食我不
要,還要許一切時可以到大師前。」
20'45"
要我們去事這個善知識的話─大師不穿的衣服嘛當然侍者穿哪!大師不吃的當然我
吃啊!唉呀,我一天到晚享受啊!平常的時候要跟著大家就是苦苦惱惱的,人家供養佛最
好的我來。欸!阿難陀好的都不要,那麼這是我們的榜樣啊!想到這裡我們自己要深深慚
愧,對我是感覺實在慚愧,我實在做不到。不過不怕,我了解了,生了慚愧心,正是我們
121 舊版.第二十卷 A
努力的榜樣。那麼為什麼一切時到大師前?為了法!他之所以來,為了法。有疑問、有什
麼情況,要來!好的絕對不要,世俗的利養不要;佛法,要!佛說:「好、好、好!這就
對了!」所以,
21'33"
如此慎重,
看那個文:
21'35"
其意是在教誨未來補特伽羅。
為什麼這樣慎重呀?那就是教化我們,教化我們,我們要學就從這個地方。那麼我們
是個什麼樣的狀態呢?看下面:
21'47"
我等於法全不計較,雖少許茶,悉計高低,謂師心中愛不愛念,此是心內腐爛之
相。」
我們現在對佛法不計較,我們計較些什麼呀?我們計較些什麼呀?唉,真可憐!少到
一點點茶都要去計較,吃一口茶都要去計較。「他有我沒有!老師歡喜他,是虐待我;他
吃掉了,我沒有吃!」什麼?「內心腐爛之相」。不過現在這裡我們要了解,我們無始以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22
來就在這個無明當中。我們現在非常幸運,宿生的努力,了解了這個病根所在之處,正好
從現在開始努力上進。
22'50"
所以佛菩薩真了不起,他安慰我們,不是說你做不到叫破戒;你不肯去做、不了解、
懶惰、馬馬虎虎、不好好地做,這個叫破戒。《瑜伽師地論》上說得很清楚,我們一直在
犯戒,然後呢,犯戒懺悔,努力拼命求上進,你只要上進,慢慢地改善,這就對了!你不
要說我反正懺悔,懺悔完了以後,依舊如此這般,那就完全破了!這個概念本身就錯到
底,非下地獄不可!這個一點不能錯的,我們要弄得很清楚哦!不要說《瑜伽師地論》上
說這個破戒不算犯戒,那我們就破去了,只要我懺悔就好了,那註定你在地獄裡面,不
曉得什麼時候才能翻身。正見是什麼?就是正確見到我們的煩惱相,然後我們向上努力,
拼命努力!那個時候,當然你在努力向上嘛,對了!所以我們現在這個地方要真正我們學
習。那麼上面這告訴我們怎麼親近,下面的說:親近幾時,
幾時親近者,如博朵瓦云:
23'53"
親近的時間也有了,仍舊引博朵瓦的話,說:
23'57"
「有一來者,是加我擔,若去一二,是擔減少,然住餘處,亦不能成,是須於一遠
123 舊版.第二十卷 A
近適中經久修習。」
這個文字本身有一點不大清楚,我就簡單地說明。真正的老師跟教弟子之間,不是可
以說一大堆,像我們現在這樣一大堆的話,那是不大行。他真正師弟之間的話,的確是幾
個人,幾個人,然後全部精神一直跟著他,這樣!要自然而然這個老師真正主要心目當中
也沒別的,就在這個自己的弟子身上;那個弟子呢也沒別的,全部的精神在老師身上。時
間啊,要恆長,不是說臨時跟一跟,就這樣,不是的。不是我們現在跑得來就說,哎呀,
聽了幾堂課就算了,或者學了三年,這個不夠,不夠的。如果說目前這種,種一點善根,
夠了!
24'58"
其實不要說佛法,世間也是如此。我們世間要想念書,念一點隨便得一個博士,要念
多少年呀?算算看,幼稚園不算,小學六年,中學六年,然後大學四年,畢業了以後,然
後研究所至少兩年,多則四年,乃至六年,多少年呀?哈!二十多年。世間的一個學問要
二十多年,現在修學佛法居然跑得去聽了一堂經,啊!然後幾個錄音機,我聽懂了!然後
關起門來就修行了,那註定你修不成功。或者說:「哎喲,我在這個佛學院已經念了個三
年了!」那個時候是可能有一點樣子,如果想真正地這一生得到成就的話,那的的確確需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24
要好好地跟一段時候。所以,看!我們歷代祖師這種典型的公案,他都是前面還沒有這個
真實地開悟之前,跟著老師苦苦地被那個老師罵呀、挨呀、打呀!什麼東西呀!哎呀,一
天到晚給他忙這些事情,不忙別的,就是忙什麼?早晨起來的話,洗臉水開始,現在還比
較好,都是衛生設備,那個時候還要處理這個,處理什麼?大小便,你樣樣都要弄的,從
這個上面的嘴巴一直侍候到下面,一弄弄個幾年。心裡面就是只是一心一意地,死心塌地
地去侍候他。
26'25"
所以古人的真正成就,是這樣,然後呢?欸!跑到這地方老師看你機緣成熟了,一下
─過來了!過來了以後,他不是說,喔,這一下子我大徹大悟了。然後呢,隱姓埋名,
還在這個道場中好好地又弄它多少年,那時候才龍天推出一代大善知識,典型的例子,典
型的榜樣。所以這個樣樣都擺在這裡,可以夠每一位自己選擇自己的,但是我們這個地方
不一定說一定要這樣做哦!他不同的方式,有不同的功德。所以你們今天懂了,能夠跑著
去廣為宣揚這麼如理的正教,它也是件非常好的好事情,這是個人不同的根性。但是我們
的的確確要了解,這個真實的內容是些什麼,這個是第一件重要的事情。所以在這地方把
這個公案說一下。
27'24"
那麼,因為這個完整的教授是從阿底峽尊者傳過來的。《阿底峽尊者傳記》上面,有
125 舊版.第二十卷 A
這麼一段公案。親近阿底峽尊者的這個人非常多,從印度到西藏,印度尤其多,西藏後來
有主要的幾個。那個最主要的西藏有三個,一個敦巴尊者,一個叫大瑜伽師,一個叫阿蘭
若師。那麼,這個前兩個都是在家人,都是在家人,一生都在侍候他老師。阿蘭若師是個
修行人,他一心一開頭跑得去求那個老師,然後呢得到了法,一直在修行,所以叫阿蘭若
(阿蘭若就是寂靜處),一直在修行。到最後他老師走了以後,他自己很嘆息地說了一句
話:「唉!我們師兄弟幾個,他們兩個一天到晚跟在老師面前,從上面的嘴巴一直忙到那
個地方,忙到腳底。唉,好像一點修行的時間都沒有;我呢,這跑得來就聽老師講法,講
完了去修行。結果成就啊,我遠遠不如他們兩個!」
2017/05/08 校正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1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二十卷.B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二十卷 B面
日常法師
--------------------------------------------------------------------------------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二十卷.B面
00'18"
這段公案,你們好好地去看哦!所以現在我們很多人覺得,哎呀!懂得了一點點,自
己關起門來去閉關、去自修。不要說你沒有聽懂,你聽懂了,這樣去修的話,都成就不一
定高。越要向上爬,越是這個樣!所以善財童子是個典型的例子,他不是說,啊!跑著去
聽見一個善知識,聽見了以後,然後他就繼續地就自己關起來,跑到那兒就去閉關去了。
不是的,他第一個善知識參完了,參第二個;第二個參完了,參第三個;最後啊,到最後
一個參了,然後參了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他還沒停欸!最好的例子啊!所以
這一點我們心理上應該有的認識,下面還有很多。他為什麼要這樣做?目前內容我們還不
知道,但是至少這個概念放著─他為什麼這樣?我應該怎麼樣?所以我們現在這個對佛
法本身的了解,是有一個很大的距離、很大的距離。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28
01'21"
我還記得自己一個經驗,離開現在二十多年了,離開現在二十多年了。那個時候我剛
出家,因為受這個時下的影響,總覺得現在這個環境不太好,真正想修行的人一剃頭馬上
閉關,住茅篷。我也這樣,一心一意呀,師父剃完了頭我就住茅篷。那個獅頭山,我在獅
頭山元光寺,家師是上本下明老和尚,他已經走了好幾年了。那個地方樣樣東西是坐享現
成,唉,我也可以說家師待我仁至義盡。那時候我完全不懂啊,我居然還要去住茅篷,鬧
著要去住茅篷。那時候他們是十二點鐘吃飯,我因為要持午,一定要十一點半,他專門下
面人十一點半把飯送上來,我居然那時候還,居然還良心發現,說:「啊!還讓他們送上
來不好,我自己去拿。」現在是越想越可笑,越想越顛倒,越想越懊悔!然後下面我一個
人先吃,他們還特別弄好的,就這樣,我心裡還不滿意,總覺得他們都不如法,他們都不
如理!就是這樣,所以我還要去住茅篷!
02'37"
結果我師父大概也忍無可忍,他老人家真好啊!他後來說:「那你要住茅篷,你就去
住嘛!」欸,那天我看到那口氣,他也不會像我這樣的糟糕,他還是很婉轉的,這意思就
是這樣。後來我想:「對呀!那我真的去茅篷,現在一切坐享其成。就是我下面去拿,他
樣樣都弄好了。我住這個茅篷,吃哪來啊?其他東西能不能來?」我想了半天,我不要住
了。我也沒講要離開,他看見我弄了幾天,他也沒講,笑了一下。旁邊有人告訴我:「某
129 舊版.第二十卷 B
人啊,你現在不去住茅篷啦!」我就想:「欸,不行、不行!」欸,那個時候就旁邊有人
要去住茅篷,我心裡又癢癢的,後來我就想:「讓他先去,去成了我也跟著去。」結果幸
好沒有去。整個過了一、二十年以後,往後我們當然中間也有機會見面,見了面以後,他
懊悔了:「唉呀!某人啊,結果我就這樣拖死在這裡,自己說當初跑得來好想用功,結
果用了半天呀!剛開始好像有一點樣子,到後來就這個樣,到後來就這個樣。」等到我跟
《菩提道次第廣論》,一講,啊!他本來對我來說是個上座吧,我剛開始的時候,他很多
地方提示,告訴我,我也一心一意地聽從他。他聽了以後覺得聞所未聞哪!跑得來天天恭
恭敬敬地聽,我還覺得心裡很過意不去。我說:「這個不是我的,這個是大師佛陀圓滿的
教法。」
04'15"
我就隨便自己想起這段公案,給你們提一下,但願在座的諸位,不要犯我這個錯誤。
至於說剛才弄了半天,大家還是這個樣,我想這一點在座的我們有幾位同修,說不定有這
個經驗,或者少─乃至一年、二年,多─三年、四年弄了半天,好像還是這個樣子。
但是你真正親近了善知識以後,會不一樣,你會日日夜夜感覺不一樣。我剛才曾經跟你們
說過,將來有機會我告訴你們這幾個例子,你們會看得見。所以這個有機會的話,要看你
們是否努力哦!不努力你們看不見,一點看不見,真的努力了,相應了,你會看得見。所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30
以我說一直到現在我看見的那些人就是這樣,他就是跟著那個老師身邊。哎喲,那個老師
怎麼罵也罵不走,打也打不走,就這樣。欸!結果他有成就了,那成就了也不出來。這種
人將來要嘛不出來,一出來的話,那這是佛門龍象,馬上對佛法上面有大貢獻。
05'22"
這個是對善知識的,有怎麼樣的心理上的認識,以及身口上怎麼樣的行持。再下面,
說道理了解了,進一步告訴我們說,親近善知識有什麼好處,以及不親近有什麼害處。
看:
05'44"
第四親近勝利者。
親近善知識的殊勝的好處。
05'49"
近諸佛位,諸佛歡喜,終不缺離大善知識,不墮惡趣,惡業煩惱悉不能勝,終不違
越菩薩所行,於菩薩行具正念故,功德資糧漸漸增長,悉能成辦現前究竟一切利
義。
第一個「近諸佛位」。我們到這裡來幹什麼?要學佛!我們現在雖然要學佛─是!
目的沒有錯,認識好像也對;是弄了半天哪,就是想是想的,真正做的時候總覺得:我是
131 舊版.第二十卷 B
凡夫嘛!一步都踏不出去。好一點的,在原地踏步,踏了半天,還在原地;否則就坐在地
上,乾脆就是這樣。他現在不!他步步上進,步步上進什麼?近諸佛位,這麼簡單,就這
樣!而且走的是直路。因為你如理地上去了,所以「諸佛歡喜」。啊,對呀,對呀!你這
就對了!
07'03"
還有呢?「終不缺離大善知識」,因為你結的緣就是這樣嘛!一直在善知識身邊,
這個業感緣起就是這樣,你不會離開他,不會離開他,不管是異熟,不管是等流。你能夠
接近善知識,當然你不會墮落惡趣啊!壞的、業障慢慢地消除,「惡業煩惱悉不能勝」,
煩惱也不會影響你,惡業當然也不會。現在我們一天到晚在惡業煩惱當中轉,你有了善知
識,這個就擋住了。你的行為呢?就不會違菩薩所應行的,在家菩薩─在家菩薩戒,出
家菩薩─出家菩薩戒,做得很正確。
07'51"
「於菩薩行具正念故,功德資糧漸漸增長」,因為你能夠親近善知識,得到善知識的
教導,所以你認識也好,起心動念都是跟應該有的這個行為相應的,這個是「正念」,這
點很重要;所以你由於這個正念的關係,所以你行持自然都在淨除煩惱,集聚資糧,所以
這個是「增長」。因為你淨除煩惱,集聚資糧,所以你的感的果─眼前的、究竟的,一
直在增長當中,樣樣都成就,「悉能成辦現前究竟一切利義」。這麼多的好處,這麼多的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32
好處!不是到究竟才行哦,眼前就好、眼前就好。
08'46"
承事師故,意樂加行悉獲善業,作自他利資糧圓滿。
啊!你這樣一來的話,心理上面以及行為上面都是好的,都是好的。於是在這種狀態
當中啊,你要求的自利利他,現在我們做的自利利他在資糧,資糧順了,將來果自然順,
都圓滿,這麼大的好處!關於這個好處,要自己細細地去想。你想得越多,你越歡喜啊,
欸!這個效果就越大。那個時候你親近起來的話,你不會覺得這是負擔,覺得這是莊嚴。
那時候你就越做越起勁,那時候你就覺得越做越起勁。那時候你才感覺得像,像我們常常
用的個比喻,做生意一樣,啊!你覺得在賺錢,雖然你忙了半天,財源是滾滾而來,是越
做越起勁!就這個。下面我們繼續說下去:
09'49"
如是亦如《華嚴經》云:「善男子,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正所攝受,不墮惡趣。若
諸菩薩,為善知識所思念者,則不違越菩薩學處。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守護者,
勝出世間。若諸菩薩,承事供養善知識者,於一切行不忘而行。若諸菩薩,為善知
識所攝持者,諸業煩惱難以取勝。」
133 舊版.第二十卷 B
這段話現在解釋一下。如果說,「諸菩薩」,就是修行菩薩的人,修行菩薩的人─
我們現在在座的都是因地當中準備走這條路的人,假定說你能夠得到善知識的攝受的話,
那絕不墮落惡趣、絕不墮落惡趣!不過這地方要曉得哦,不是靠善知識的功德,而是善知
識─你能夠如法受他攝持,如法受善知識攝持的條件,非常重要。善知識儘管可以攝持
你,告訴你:「某人啊,你應該這樣做啊,不要這樣做啊!」你眼睛一瞪,心裡面嘀咕半
天,那一點用場都沒有。他下一次他也不會跟你說了,你要去磕頭他也不會攝受你。不是
他不攝受你,你排拒了,沒有用,你排拒了,你沒有用,這我們要了解的。
11'08"
如果說,你能夠為善知識所攝受,還有為「善知識所思念者,則不違越菩薩學處」,
如果善知識思念你的話,你不會違背。的確的,說善知識思念,他覺得孺子可教,他會處
處地方注意你,很多事情他看見了,他會來告訴你。假定說,他告訴你的話,你心裡面跟
他一瞪,你還給他嘀咕,他還能告訴你嗎?所以我們處處地方要曉得,不是人家不攝受
啊!
11'39"
就像我們也有幾個經驗,人家常常說:「哎呀!我有錯誤希望你告訴我。」的確有太
多這種好心的人,我當年也是如此,我一直說,哎呀!老師或者某法師啊,請你告訴我,
可是人家始終不告訴我。到後來,偶然我了解了,不是不告訴我,有的時候他絕對不會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34
說:「欸,某人呀!你不是要我說你的錯誤,我告訴你,你坐下來我告訴你。」他不是這
樣的。等到你真有錯誤的話,他來告訴你,然後你就種種理由,「欸!我沒有錯呀!這個
我對呀!」唉!他一聽,好了,他看得清清楚楚,他真實告訴你的,都是你的理由,他下
次就沒有話好說了─你對!你對!所以上次告訴我們,我們中國歷史上「千金市骨」的
公案,為什麼?就算他說錯了,你也至誠恭敬地聽他,他覺得孺子可教,他就告訴你。有
很多事情,我們看不見的,很多看不見的,很多看不見的。尤其是修行這個事情,你不比
較的,絕對看不見,這是我的經驗。
12'40"
我剛才告訴你,我當初出家了,聽大家說:「哎呀!出了家馬上閉關。」就一心一
意想閉關。可是有經驗的曉得閉關不好,他告訴你:「不要閉關。」那時候我心裡想想:
「不要閉關,留在這裡侍候他!」就是這種想法欸!但是他真正的狀態我就是看不見。所
以我現在告訴你啊,的的確確,然後我還覺得滿好咧!還不是瞪大了眼睛把這個話直直地
說,還說不出口,我找了種種的理由啊!他看看:「是啊!你不是說,你有錯誤要跟你說
嗎?真正你有要跟你說的時候,你聽不進;然後稍微認真一點的話,你生煩惱,然後背後
嘀嘀咕咕。」他下次:「好、好、好!你好、你好!」那註定你就完了!這個地方我們要
從這個地方去認識,這一點都不是笑話。
135 舊版.第二十卷 B
13'27"
所以我現在自己看看自己的以前犯的錯誤,現在這兒大部分年輕都是犯這個錯誤,我
不曉得怎麼幫忙他們。不要說佛菩薩,佛菩薩要求的條件更高。不是要求高耶,他可以讓
你達到更高的標準耶!你這麼一點點都做不到,你就想到……跨一步都跨不開,你說我居
然一步能夠爬到天上去,那不是笑話嗎?所以說這個地方,不是善知識不思念我們,看看
我們自己,具不具跟善知識修學的條件呀!所以他前面不先說老師什麼相,先說弟子應該
具足什麼條件就在這裡呀!所以大家不要忙別的,就忙自己先成為一個弟子相。
14'19"
「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守護者,勝出世間。」欸!這個時候,世間沒有一個能比的。
你別看在善知識面前做他一個侍者,或早晨起來要給他清洗廁所等等,那個比做大總統還
要好,這千真萬確的,比做百萬富豪還要好!「若諸菩薩,承事供養知識者,於一切行不
忘而行。」又對了!這是應行的,絕對不怕!你錯了,他會時時點醒你,這個環境當中,
他會不允許你錯。「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攝持者,諸業煩惱難以取勝。」業、煩惱難以
取勝,你就成就了嘛!
14'59"
又云:「善男子,若諸菩薩,隨善知識所有教誡,諸佛世尊心正歡喜。
你只要能夠聽著善知識的告訴你的話,那個「諸佛世尊心歡喜」。佛世尊歡喜的什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36
麼?歡喜你早一點成佛嘛!你能夠聽著善知識的教誡,你真的做到,當然佛菩薩歡喜。所
以我們真正地供養不是說:今天你煮了好幾個好菜跑得去;哦,這個敲打唸唱很好的,讓
他吃一餐。我們世間的那些東西,不要說佛菩薩沒有這個胃口,到天上面他來聞的話,哎
呀,那個味道是沒辦法忍受啊!那個天上東西佛菩薩去聞起來,就像天上聞我們一樣。我
們真正的供養是什麼?如法照他的教誡,這樣。所以我們剛才說的,佛菩薩歡喜的,不是
歡喜我們炒幾個菜;而佛菩薩歡喜的,歡喜我們至誠恭敬地去供養他的「心」!這個你要
了解的。所以他還是歡喜我們這麼認真地去做,我們不要說:「啊!那既然這樣,我們
不供養了。」那你就錯了!這個概念錯一點點哪……。就是你今天有好的,最好的東西供
養;今天沒有的、最差的,你還是至誠恭敬地跑得去敲打唸唱,板眼一點都不錯。對,最
好!這個概念要分得很清楚。又下面繼續下去,下面繼續下去,
16'26"
若諸菩薩,於善知識所有言教,安住無違,近一切智。
喏!把善知識告訴你的話,你能夠不違背,「安住」,安住兩個字,不容易哦!先要
認識,認識了以後,內心上去操持,一心擺在心裡面,不跟它相違背。不違背啊,「近一
切智」。欸!你就靠近,你就差不多了。一切智─佛。「於善知識」……這地方的一切
137 舊版.第二十卷 B
智,我們要了解啊,因為這個順了文氣,這個一切智不是說三智當中的一切智;一切智智
的一切智─佛的智慧智。
17'05"
於善知識,言教無疑,則能近於諸善知識。
下面又說,對善知識的言教沒有一點懷疑則乃能親近,否則你會心裡又想:「欸!他
告訴我這個,他有什麼動機啊?」你心裡一個懷疑,完了!真正我們修的,修的心法。你
心裡一念的疑念的話,你就沒辦法靠近善知識,這麼個嚴重法。所以我們真正第一件事情
為什麼要修信啊?「信」這東西就淨化所有的一點點疑慮,這個東西跟煩惱相應的。不管
用什麼方式來對你,你對他的信心,絕不動搖!所以他前面告訴我們像九心─像金剛
心、像孝子心、像輪圍山心、像犬心、像乘心,為什麼原因啊?像除穢人心,不管再做,
再做骯髒的事情,你覺得:啊!還是謙恭卑下。像狗一樣,不管他怎麼罵你、踢你,心裡
面絕不動搖;不管遭遇到多少困難,你絕不退卻,乃至於心裡面沒有一念疑念!欸!對
了,這時候你才能親近善知識。還要什麼?
18'10"
作意不捨善知識者,一切利義,悉能成辦。」
不但是不能疑,還要起心動念,「作意」就是你起心動念的、主動的心。一直在想: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38
哎呀,你絕不可以離開善知識!絕不可以離開善知識!平常我們心裡面是什麼狀態呢?在
無記當中,那個是真正努力的時候!所以為什麼叫「思惟」,就是說心裡經常這樣想:
啊!我要親近善知識。假定你把那個善知識看成阿彌陀佛,那時候你就是「南無阿彌陀
佛」,所以這「南無」兩個字有特別意義哦!你如果說心裡面,的確我一心皈投依靠阿彌
陀佛─有了這個心意的話,那個「南無」兩個字可以不要;如果沒有的話,那個「南
無」兩個字加進去,那就是「作意不捨善知識」。
18'55"
如果說你能夠認真這樣去做的話,阿彌陀佛就在這個世間,用不著到極樂世界,要
到幾十年以後,眼前就有。為什麼?沒有一個佛例外的,佛佛道同。像我們釋迦世尊一
樣,「毗盧遮那佛遍一切處,其佛所住名常寂光」。說得很清楚嘛!哪裡不是!我們釋
迦世尊,現前;阿彌陀佛,現前。因為我們的心裡面疑念沒有淨除,所以遠離。碰見一點
小事情,我們就想:哎喲,這個營養不行哦!到那時候損失了自己哦!你那個時候不尊重
著戒,你起的這個念頭,這個疑嘛!他叫你戒當中,戒你什麼?戒你貪瞋癡,戒你的見煩
惱、思煩惱。可是你那時候在見煩惱當中,對不對?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念佛不難欸!
難是難的不懂得念佛的道理,你能夠真正地懂得的話,那的的確確修行是最容易、最快
樂,也最方便的事情。那麼今天就到這個地方。
139 舊版.第二十卷 B
20'04"
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三十八頁。那個修學佛法的根本,我們現在了解就是在善
知識。那麼關於這個親近善知識,我們前面已經大概的有一個基本的概念。這個,經常有
一些同修,後面慢慢地上來,那麼假定說,他是偶然來旁聽一堂、兩堂那沒關係。如果說
是後面來聽的同修,前面的還沒有聽過的,都要從頭開始補聽,這樣它才有價值,才能夠
得到完整的概念,這個非常重要啊!那麼在座的好像有三位、有三位。那個完了以後你們
要從頭開始,沒有聽到聽一下,今天我們繼續說下去,三十八頁第三行。
21'17"
《不可思議秘密經》中亦云:「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應極恭敬,依止親近承事尊
重。若如是者,聞善法故成善意樂,及由彼故成善加行。由是因緣,造作善業。轉
趣善行,
到這裡,另外引經上面的告訴我們一段話,說不管是善男子、善女人─這個地方
「善」字,我們現在有一個進一步的認識。以前我們平常經上面總是看,哦,善男子、善
女人!我們隨便開口就善男子、善女人,現在我們了解,這個「善」字的意義,有它程度
深淺的不同。普通我們說的「善男子、善女人」,這是一個口頭上面的習慣,也就是給大
家一個好的印象。現在我們這裡了解,這個「善」字─具有種性的修學佛法的補特伽羅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40
這個人,那麼具要什麼條件呢?一定是前面斷器三過、具六種想,乃至於要具弟子相,具
弟子的四個相,這個才成「善男子、善女人」。所以這個關鍵非常重要。平常我們總說修
學佛法了,為什麼得不到好處呢?就是那個「善」字的定義不知道。或者應該這樣說,就
是「善」,究竟我們內心上面到了什麼程度,那個時候你才能夠承受聽聞佛法?大家都沒
這個準備,就想去求佛法了,那所以得不到好處。所以說,沒有聽的同修一定要前面聽一
下,那個時候才曉得我自己的條件如何?假定你條件不具足的話,很明白、很清楚,那個
甘露下下來對我們一點用場都沒有。
23'42"
那麼現在這一種具足條件的善男子、善女人,真正修學佛法了,第一個就要親近善
知識。那麼親近善知識,他應該絕端地恭敬這個善知識,以這樣的心情去依止他、去承事
他。你只要能夠這樣做到的話,那下面好處就跟著來了,什麼呀?「聞善法故,成善意
樂」,善知識之所以成為善知識的原因,必定能夠如法地把這個三寶當中的正法,能夠傳
遞到我們身心上頭,這個是善法,這個是善法。因為你聽到了這個善法,於是你的概念就
跟他相應了,所以「成善意樂」,這是第一個重要的概念。
24'45"
那麼平常我們的內心狀態是什麼的意樂,我們立刻可以檢查一下,立刻可以檢查一
下。現在聽法的時候,比較好的,那是專心一致地在聽聞這個佛法,這個就是所謂善意樂
141 舊版.第二十卷 B
當中的一種。但是你不聽佛法的心裡是什麼狀態?我們自己糊里糊塗,那就是一種「癡」
相。這個還談不到深細的無明哦!只是無明的粗顯的行相,就癡癡呆呆那個樣,自己還覺
得滿好。憑這個你怎麼修行?然後當你不癡呆的時候,有外境引動的時候,不是貪、就是
瞋─看這個境界很歡喜,那貪相應的現象;如果看見這個情況是不歡喜,覺得討厭,那
就是瞋相應法。然後心昂的時候是貪瞋,心沈下,低的時候呢,昏沈、睡眠,這個都是在
三毒當中,這都是染污之相。
25'57"
乃至於我們平常都不知道,不要說這種狀態,你就是念佛,嘴巴裡面雖然在唸,心裡
面不外還是這種散亂昏沈相。「善」嗎?根本談不到,如果沒有善知識的引導,不知道!
而要得到善知識的引導,還非要自己具足弟子的條件,那個時候說了,你才能夠聽得進,
要不然人家說你的話,心裡還不服氣,這個狀態。所以他必須要的條件,這個次第是一點
都不能錯!那麼到了這個時候,你因為你有了事先的準備,一心恭敬,而這個善知識也的
的確確是具足條件的。不要說最完整的善知識一定是佛地,乃至於這種十地以上的權位菩
薩,就比較差一點的,一定都是大地菩薩,當然來告訴你的絕對沒問題的。所以你必然會
有正確的認識,把我們心裡面一向雜染的跟三毒相應的這個意樂,改過來了─善意樂。
而我們一切的行為,它真正的樞紐引導者是什麼?就是我們的心意呀!當你那個心意一改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42
變過來,你的行為也成「善加行」。所以由於這個意樂善了,加行當然善。
27'30"
那平常我們的意樂是什麼意樂?癡癡呆呆坐在這個地方,覺得沒什麼事情嘛想睡覺;
一個人跑過來嘛,大家好高興就聊天。有一樣東西引動你,哎呀!跑得去真高興,這樣;
否則你覺得不對勁的話,你心裡面就瞋心。就是因為我們的意樂都是在三毒當中,所以我
們自然而然那個行為都也是染污的惡加行,所以這個正反之間這麼差。由於這樣的加行,
那麼身口意三業造的是什麼啊?就善業!造的善業。關於業的詳細的內容,一直到後面講
到業的時候,那個法相、行相分得非常清楚。每一位同修……
2017/05/17 校正
日常法師
--------------------------------------------------------------------------------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二十卷.B面
00'18"
這段公案,你們好好地去看哦!所以現在我們很多人覺得,哎呀!懂得了一點點,自
己關起門來去閉關、去自修。不要說你沒有聽懂,你聽懂了,這樣去修的話,都成就不一
定高。越要向上爬,越是這個樣!所以善財童子是個典型的例子,他不是說,啊!跑著去
聽見一個善知識,聽見了以後,然後他就繼續地就自己關起來,跑到那兒就去閉關去了。
不是的,他第一個善知識參完了,參第二個;第二個參完了,參第三個;最後啊,到最後
一個參了,然後參了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他還沒停欸!最好的例子啊!所以
這一點我們心理上應該有的認識,下面還有很多。他為什麼要這樣做?目前內容我們還不
知道,但是至少這個概念放著─他為什麼這樣?我應該怎麼樣?所以我們現在這個對佛
法本身的了解,是有一個很大的距離、很大的距離。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28
01'21"
我還記得自己一個經驗,離開現在二十多年了,離開現在二十多年了。那個時候我剛
出家,因為受這個時下的影響,總覺得現在這個環境不太好,真正想修行的人一剃頭馬上
閉關,住茅篷。我也這樣,一心一意呀,師父剃完了頭我就住茅篷。那個獅頭山,我在獅
頭山元光寺,家師是上本下明老和尚,他已經走了好幾年了。那個地方樣樣東西是坐享現
成,唉,我也可以說家師待我仁至義盡。那時候我完全不懂啊,我居然還要去住茅篷,鬧
著要去住茅篷。那時候他們是十二點鐘吃飯,我因為要持午,一定要十一點半,他專門下
面人十一點半把飯送上來,我居然那時候還,居然還良心發現,說:「啊!還讓他們送上
來不好,我自己去拿。」現在是越想越可笑,越想越顛倒,越想越懊悔!然後下面我一個
人先吃,他們還特別弄好的,就這樣,我心裡還不滿意,總覺得他們都不如法,他們都不
如理!就是這樣,所以我還要去住茅篷!
02'37"
結果我師父大概也忍無可忍,他老人家真好啊!他後來說:「那你要住茅篷,你就去
住嘛!」欸,那天我看到那口氣,他也不會像我這樣的糟糕,他還是很婉轉的,這意思就
是這樣。後來我想:「對呀!那我真的去茅篷,現在一切坐享其成。就是我下面去拿,他
樣樣都弄好了。我住這個茅篷,吃哪來啊?其他東西能不能來?」我想了半天,我不要住
了。我也沒講要離開,他看見我弄了幾天,他也沒講,笑了一下。旁邊有人告訴我:「某
129 舊版.第二十卷 B
人啊,你現在不去住茅篷啦!」我就想:「欸,不行、不行!」欸,那個時候就旁邊有人
要去住茅篷,我心裡又癢癢的,後來我就想:「讓他先去,去成了我也跟著去。」結果幸
好沒有去。整個過了一、二十年以後,往後我們當然中間也有機會見面,見了面以後,他
懊悔了:「唉呀!某人啊,結果我就這樣拖死在這裡,自己說當初跑得來好想用功,結
果用了半天呀!剛開始好像有一點樣子,到後來就這個樣,到後來就這個樣。」等到我跟
《菩提道次第廣論》,一講,啊!他本來對我來說是個上座吧,我剛開始的時候,他很多
地方提示,告訴我,我也一心一意地聽從他。他聽了以後覺得聞所未聞哪!跑得來天天恭
恭敬敬地聽,我還覺得心裡很過意不去。我說:「這個不是我的,這個是大師佛陀圓滿的
教法。」
04'15"
我就隨便自己想起這段公案,給你們提一下,但願在座的諸位,不要犯我這個錯誤。
至於說剛才弄了半天,大家還是這個樣,我想這一點在座的我們有幾位同修,說不定有這
個經驗,或者少─乃至一年、二年,多─三年、四年弄了半天,好像還是這個樣子。
但是你真正親近了善知識以後,會不一樣,你會日日夜夜感覺不一樣。我剛才曾經跟你們
說過,將來有機會我告訴你們這幾個例子,你們會看得見。所以這個有機會的話,要看你
們是否努力哦!不努力你們看不見,一點看不見,真的努力了,相應了,你會看得見。所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30
以我說一直到現在我看見的那些人就是這樣,他就是跟著那個老師身邊。哎喲,那個老師
怎麼罵也罵不走,打也打不走,就這樣。欸!結果他有成就了,那成就了也不出來。這種
人將來要嘛不出來,一出來的話,那這是佛門龍象,馬上對佛法上面有大貢獻。
05'22"
這個是對善知識的,有怎麼樣的心理上的認識,以及身口上怎麼樣的行持。再下面,
說道理了解了,進一步告訴我們說,親近善知識有什麼好處,以及不親近有什麼害處。
看:
05'44"
第四親近勝利者。
親近善知識的殊勝的好處。
05'49"
近諸佛位,諸佛歡喜,終不缺離大善知識,不墮惡趣,惡業煩惱悉不能勝,終不違
越菩薩所行,於菩薩行具正念故,功德資糧漸漸增長,悉能成辦現前究竟一切利
義。
第一個「近諸佛位」。我們到這裡來幹什麼?要學佛!我們現在雖然要學佛─是!
目的沒有錯,認識好像也對;是弄了半天哪,就是想是想的,真正做的時候總覺得:我是
131 舊版.第二十卷 B
凡夫嘛!一步都踏不出去。好一點的,在原地踏步,踏了半天,還在原地;否則就坐在地
上,乾脆就是這樣。他現在不!他步步上進,步步上進什麼?近諸佛位,這麼簡單,就這
樣!而且走的是直路。因為你如理地上去了,所以「諸佛歡喜」。啊,對呀,對呀!你這
就對了!
07'03"
還有呢?「終不缺離大善知識」,因為你結的緣就是這樣嘛!一直在善知識身邊,
這個業感緣起就是這樣,你不會離開他,不會離開他,不管是異熟,不管是等流。你能夠
接近善知識,當然你不會墮落惡趣啊!壞的、業障慢慢地消除,「惡業煩惱悉不能勝」,
煩惱也不會影響你,惡業當然也不會。現在我們一天到晚在惡業煩惱當中轉,你有了善知
識,這個就擋住了。你的行為呢?就不會違菩薩所應行的,在家菩薩─在家菩薩戒,出
家菩薩─出家菩薩戒,做得很正確。
07'51"
「於菩薩行具正念故,功德資糧漸漸增長」,因為你能夠親近善知識,得到善知識的
教導,所以你認識也好,起心動念都是跟應該有的這個行為相應的,這個是「正念」,這
點很重要;所以你由於這個正念的關係,所以你行持自然都在淨除煩惱,集聚資糧,所以
這個是「增長」。因為你淨除煩惱,集聚資糧,所以你的感的果─眼前的、究竟的,一
直在增長當中,樣樣都成就,「悉能成辦現前究竟一切利義」。這麼多的好處,這麼多的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32
好處!不是到究竟才行哦,眼前就好、眼前就好。
08'46"
承事師故,意樂加行悉獲善業,作自他利資糧圓滿。
啊!你這樣一來的話,心理上面以及行為上面都是好的,都是好的。於是在這種狀態
當中啊,你要求的自利利他,現在我們做的自利利他在資糧,資糧順了,將來果自然順,
都圓滿,這麼大的好處!關於這個好處,要自己細細地去想。你想得越多,你越歡喜啊,
欸!這個效果就越大。那個時候你親近起來的話,你不會覺得這是負擔,覺得這是莊嚴。
那時候你就越做越起勁,那時候你就覺得越做越起勁。那時候你才感覺得像,像我們常常
用的個比喻,做生意一樣,啊!你覺得在賺錢,雖然你忙了半天,財源是滾滾而來,是越
做越起勁!就這個。下面我們繼續說下去:
09'49"
如是亦如《華嚴經》云:「善男子,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正所攝受,不墮惡趣。若
諸菩薩,為善知識所思念者,則不違越菩薩學處。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守護者,
勝出世間。若諸菩薩,承事供養善知識者,於一切行不忘而行。若諸菩薩,為善知
識所攝持者,諸業煩惱難以取勝。」
133 舊版.第二十卷 B
這段話現在解釋一下。如果說,「諸菩薩」,就是修行菩薩的人,修行菩薩的人─
我們現在在座的都是因地當中準備走這條路的人,假定說你能夠得到善知識的攝受的話,
那絕不墮落惡趣、絕不墮落惡趣!不過這地方要曉得哦,不是靠善知識的功德,而是善知
識─你能夠如法受他攝持,如法受善知識攝持的條件,非常重要。善知識儘管可以攝持
你,告訴你:「某人啊,你應該這樣做啊,不要這樣做啊!」你眼睛一瞪,心裡面嘀咕半
天,那一點用場都沒有。他下一次他也不會跟你說了,你要去磕頭他也不會攝受你。不是
他不攝受你,你排拒了,沒有用,你排拒了,你沒有用,這我們要了解的。
11'08"
如果說,你能夠為善知識所攝受,還有為「善知識所思念者,則不違越菩薩學處」,
如果善知識思念你的話,你不會違背。的確的,說善知識思念,他覺得孺子可教,他會處
處地方注意你,很多事情他看見了,他會來告訴你。假定說,他告訴你的話,你心裡面跟
他一瞪,你還給他嘀咕,他還能告訴你嗎?所以我們處處地方要曉得,不是人家不攝受
啊!
11'39"
就像我們也有幾個經驗,人家常常說:「哎呀!我有錯誤希望你告訴我。」的確有太
多這種好心的人,我當年也是如此,我一直說,哎呀!老師或者某法師啊,請你告訴我,
可是人家始終不告訴我。到後來,偶然我了解了,不是不告訴我,有的時候他絕對不會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34
說:「欸,某人呀!你不是要我說你的錯誤,我告訴你,你坐下來我告訴你。」他不是這
樣的。等到你真有錯誤的話,他來告訴你,然後你就種種理由,「欸!我沒有錯呀!這個
我對呀!」唉!他一聽,好了,他看得清清楚楚,他真實告訴你的,都是你的理由,他下
次就沒有話好說了─你對!你對!所以上次告訴我們,我們中國歷史上「千金市骨」的
公案,為什麼?就算他說錯了,你也至誠恭敬地聽他,他覺得孺子可教,他就告訴你。有
很多事情,我們看不見的,很多看不見的,很多看不見的。尤其是修行這個事情,你不比
較的,絕對看不見,這是我的經驗。
12'40"
我剛才告訴你,我當初出家了,聽大家說:「哎呀!出了家馬上閉關。」就一心一
意想閉關。可是有經驗的曉得閉關不好,他告訴你:「不要閉關。」那時候我心裡想想:
「不要閉關,留在這裡侍候他!」就是這種想法欸!但是他真正的狀態我就是看不見。所
以我現在告訴你啊,的的確確,然後我還覺得滿好咧!還不是瞪大了眼睛把這個話直直地
說,還說不出口,我找了種種的理由啊!他看看:「是啊!你不是說,你有錯誤要跟你說
嗎?真正你有要跟你說的時候,你聽不進;然後稍微認真一點的話,你生煩惱,然後背後
嘀嘀咕咕。」他下次:「好、好、好!你好、你好!」那註定你就完了!這個地方我們要
從這個地方去認識,這一點都不是笑話。
135 舊版.第二十卷 B
13'27"
所以我現在自己看看自己的以前犯的錯誤,現在這兒大部分年輕都是犯這個錯誤,我
不曉得怎麼幫忙他們。不要說佛菩薩,佛菩薩要求的條件更高。不是要求高耶,他可以讓
你達到更高的標準耶!你這麼一點點都做不到,你就想到……跨一步都跨不開,你說我居
然一步能夠爬到天上去,那不是笑話嗎?所以說這個地方,不是善知識不思念我們,看看
我們自己,具不具跟善知識修學的條件呀!所以他前面不先說老師什麼相,先說弟子應該
具足什麼條件就在這裡呀!所以大家不要忙別的,就忙自己先成為一個弟子相。
14'19"
「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守護者,勝出世間。」欸!這個時候,世間沒有一個能比的。
你別看在善知識面前做他一個侍者,或早晨起來要給他清洗廁所等等,那個比做大總統還
要好,這千真萬確的,比做百萬富豪還要好!「若諸菩薩,承事供養知識者,於一切行不
忘而行。」又對了!這是應行的,絕對不怕!你錯了,他會時時點醒你,這個環境當中,
他會不允許你錯。「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攝持者,諸業煩惱難以取勝。」業、煩惱難以
取勝,你就成就了嘛!
14'59"
又云:「善男子,若諸菩薩,隨善知識所有教誡,諸佛世尊心正歡喜。
你只要能夠聽著善知識的告訴你的話,那個「諸佛世尊心歡喜」。佛世尊歡喜的什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36
麼?歡喜你早一點成佛嘛!你能夠聽著善知識的教誡,你真的做到,當然佛菩薩歡喜。所
以我們真正地供養不是說:今天你煮了好幾個好菜跑得去;哦,這個敲打唸唱很好的,讓
他吃一餐。我們世間的那些東西,不要說佛菩薩沒有這個胃口,到天上面他來聞的話,哎
呀,那個味道是沒辦法忍受啊!那個天上東西佛菩薩去聞起來,就像天上聞我們一樣。我
們真正的供養是什麼?如法照他的教誡,這樣。所以我們剛才說的,佛菩薩歡喜的,不是
歡喜我們炒幾個菜;而佛菩薩歡喜的,歡喜我們至誠恭敬地去供養他的「心」!這個你要
了解的。所以他還是歡喜我們這麼認真地去做,我們不要說:「啊!那既然這樣,我們
不供養了。」那你就錯了!這個概念錯一點點哪……。就是你今天有好的,最好的東西供
養;今天沒有的、最差的,你還是至誠恭敬地跑得去敲打唸唱,板眼一點都不錯。對,最
好!這個概念要分得很清楚。又下面繼續下去,下面繼續下去,
16'26"
若諸菩薩,於善知識所有言教,安住無違,近一切智。
喏!把善知識告訴你的話,你能夠不違背,「安住」,安住兩個字,不容易哦!先要
認識,認識了以後,內心上去操持,一心擺在心裡面,不跟它相違背。不違背啊,「近一
切智」。欸!你就靠近,你就差不多了。一切智─佛。「於善知識」……這地方的一切
137 舊版.第二十卷 B
智,我們要了解啊,因為這個順了文氣,這個一切智不是說三智當中的一切智;一切智智
的一切智─佛的智慧智。
17'05"
於善知識,言教無疑,則能近於諸善知識。
下面又說,對善知識的言教沒有一點懷疑則乃能親近,否則你會心裡又想:「欸!他
告訴我這個,他有什麼動機啊?」你心裡一個懷疑,完了!真正我們修的,修的心法。你
心裡一念的疑念的話,你就沒辦法靠近善知識,這麼個嚴重法。所以我們真正第一件事情
為什麼要修信啊?「信」這東西就淨化所有的一點點疑慮,這個東西跟煩惱相應的。不管
用什麼方式來對你,你對他的信心,絕不動搖!所以他前面告訴我們像九心─像金剛
心、像孝子心、像輪圍山心、像犬心、像乘心,為什麼原因啊?像除穢人心,不管再做,
再做骯髒的事情,你覺得:啊!還是謙恭卑下。像狗一樣,不管他怎麼罵你、踢你,心裡
面絕不動搖;不管遭遇到多少困難,你絕不退卻,乃至於心裡面沒有一念疑念!欸!對
了,這時候你才能親近善知識。還要什麼?
18'10"
作意不捨善知識者,一切利義,悉能成辦。」
不但是不能疑,還要起心動念,「作意」就是你起心動念的、主動的心。一直在想: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38
哎呀,你絕不可以離開善知識!絕不可以離開善知識!平常我們心裡面是什麼狀態呢?在
無記當中,那個是真正努力的時候!所以為什麼叫「思惟」,就是說心裡經常這樣想:
啊!我要親近善知識。假定你把那個善知識看成阿彌陀佛,那時候你就是「南無阿彌陀
佛」,所以這「南無」兩個字有特別意義哦!你如果說心裡面,的確我一心皈投依靠阿彌
陀佛─有了這個心意的話,那個「南無」兩個字可以不要;如果沒有的話,那個「南
無」兩個字加進去,那就是「作意不捨善知識」。
18'55"
如果說你能夠認真這樣去做的話,阿彌陀佛就在這個世間,用不著到極樂世界,要
到幾十年以後,眼前就有。為什麼?沒有一個佛例外的,佛佛道同。像我們釋迦世尊一
樣,「毗盧遮那佛遍一切處,其佛所住名常寂光」。說得很清楚嘛!哪裡不是!我們釋
迦世尊,現前;阿彌陀佛,現前。因為我們的心裡面疑念沒有淨除,所以遠離。碰見一點
小事情,我們就想:哎喲,這個營養不行哦!到那時候損失了自己哦!你那個時候不尊重
著戒,你起的這個念頭,這個疑嘛!他叫你戒當中,戒你什麼?戒你貪瞋癡,戒你的見煩
惱、思煩惱。可是你那時候在見煩惱當中,對不對?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念佛不難欸!
難是難的不懂得念佛的道理,你能夠真正地懂得的話,那的的確確修行是最容易、最快
樂,也最方便的事情。那麼今天就到這個地方。
139 舊版.第二十卷 B
20'04"
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三十八頁。那個修學佛法的根本,我們現在了解就是在善
知識。那麼關於這個親近善知識,我們前面已經大概的有一個基本的概念。這個,經常有
一些同修,後面慢慢地上來,那麼假定說,他是偶然來旁聽一堂、兩堂那沒關係。如果說
是後面來聽的同修,前面的還沒有聽過的,都要從頭開始補聽,這樣它才有價值,才能夠
得到完整的概念,這個非常重要啊!那麼在座的好像有三位、有三位。那個完了以後你們
要從頭開始,沒有聽到聽一下,今天我們繼續說下去,三十八頁第三行。
21'17"
《不可思議秘密經》中亦云:「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應極恭敬,依止親近承事尊
重。若如是者,聞善法故成善意樂,及由彼故成善加行。由是因緣,造作善業。轉
趣善行,
到這裡,另外引經上面的告訴我們一段話,說不管是善男子、善女人─這個地方
「善」字,我們現在有一個進一步的認識。以前我們平常經上面總是看,哦,善男子、善
女人!我們隨便開口就善男子、善女人,現在我們了解,這個「善」字的意義,有它程度
深淺的不同。普通我們說的「善男子、善女人」,這是一個口頭上面的習慣,也就是給大
家一個好的印象。現在我們這裡了解,這個「善」字─具有種性的修學佛法的補特伽羅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40
這個人,那麼具要什麼條件呢?一定是前面斷器三過、具六種想,乃至於要具弟子相,具
弟子的四個相,這個才成「善男子、善女人」。所以這個關鍵非常重要。平常我們總說修
學佛法了,為什麼得不到好處呢?就是那個「善」字的定義不知道。或者應該這樣說,就
是「善」,究竟我們內心上面到了什麼程度,那個時候你才能夠承受聽聞佛法?大家都沒
這個準備,就想去求佛法了,那所以得不到好處。所以說,沒有聽的同修一定要前面聽一
下,那個時候才曉得我自己的條件如何?假定你條件不具足的話,很明白、很清楚,那個
甘露下下來對我們一點用場都沒有。
23'42"
那麼現在這一種具足條件的善男子、善女人,真正修學佛法了,第一個就要親近善
知識。那麼親近善知識,他應該絕端地恭敬這個善知識,以這樣的心情去依止他、去承事
他。你只要能夠這樣做到的話,那下面好處就跟著來了,什麼呀?「聞善法故,成善意
樂」,善知識之所以成為善知識的原因,必定能夠如法地把這個三寶當中的正法,能夠傳
遞到我們身心上頭,這個是善法,這個是善法。因為你聽到了這個善法,於是你的概念就
跟他相應了,所以「成善意樂」,這是第一個重要的概念。
24'45"
那麼平常我們的內心狀態是什麼的意樂,我們立刻可以檢查一下,立刻可以檢查一
下。現在聽法的時候,比較好的,那是專心一致地在聽聞這個佛法,這個就是所謂善意樂
141 舊版.第二十卷 B
當中的一種。但是你不聽佛法的心裡是什麼狀態?我們自己糊里糊塗,那就是一種「癡」
相。這個還談不到深細的無明哦!只是無明的粗顯的行相,就癡癡呆呆那個樣,自己還覺
得滿好。憑這個你怎麼修行?然後當你不癡呆的時候,有外境引動的時候,不是貪、就是
瞋─看這個境界很歡喜,那貪相應的現象;如果看見這個情況是不歡喜,覺得討厭,那
就是瞋相應法。然後心昂的時候是貪瞋,心沈下,低的時候呢,昏沈、睡眠,這個都是在
三毒當中,這都是染污之相。
25'57"
乃至於我們平常都不知道,不要說這種狀態,你就是念佛,嘴巴裡面雖然在唸,心裡
面不外還是這種散亂昏沈相。「善」嗎?根本談不到,如果沒有善知識的引導,不知道!
而要得到善知識的引導,還非要自己具足弟子的條件,那個時候說了,你才能夠聽得進,
要不然人家說你的話,心裡還不服氣,這個狀態。所以他必須要的條件,這個次第是一點
都不能錯!那麼到了這個時候,你因為你有了事先的準備,一心恭敬,而這個善知識也的
的確確是具足條件的。不要說最完整的善知識一定是佛地,乃至於這種十地以上的權位菩
薩,就比較差一點的,一定都是大地菩薩,當然來告訴你的絕對沒問題的。所以你必然會
有正確的認識,把我們心裡面一向雜染的跟三毒相應的這個意樂,改過來了─善意樂。
而我們一切的行為,它真正的樞紐引導者是什麼?就是我們的心意呀!當你那個心意一改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42
變過來,你的行為也成「善加行」。所以由於這個意樂善了,加行當然善。
27'30"
那平常我們的意樂是什麼意樂?癡癡呆呆坐在這個地方,覺得沒什麼事情嘛想睡覺;
一個人跑過來嘛,大家好高興就聊天。有一樣東西引動你,哎呀!跑得去真高興,這樣;
否則你覺得不對勁的話,你心裡面就瞋心。就是因為我們的意樂都是在三毒當中,所以我
們自然而然那個行為都也是染污的惡加行,所以這個正反之間這麼差。由於這樣的加行,
那麼身口意三業造的是什麼啊?就善業!造的善業。關於業的詳細的內容,一直到後面講
到業的時候,那個法相、行相分得非常清楚。每一位同修……
2017/05/17 校正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1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二十一卷.A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二十一卷 A面
日常法師
--------------------------------------------------------------------------------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二十一卷.A面
00'05"
你們會清楚明白地曉得我現在造的業,染、雜,還是清、淨,那麼清楚。因為你造的善
業,根據了上面這樣來,自然而然「轉趣善行」。一切慢慢、慢慢地向這一方面去,一切
因、果等等,這個次第這麼清楚。這是你自己的,純粹屬於你自己的。下面呢?
00'37"
能令善友,愛樂歡喜。由是不作惡業,作純善故,能令自他不起憂惱。由能隨順護
自他故,能滿無上菩提之道,故能利益趣向惡道諸有情類。是故菩薩應依尊重,圓
滿一切功德資糧。」
像這樣來的話,純粹都是善的,你自己是善的,還有呢?引發你行為的最重要的,
什麼?你的同伴。因為你自己善了,自然而然你跟那些善友相應。善友也歡喜,你也歡喜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46
他。反過來,對不起,我們歡喜的就是大家高興,啊!聊聊天、開開玩笑、說說人家閒話
─這惡友。所以真正的這個彼此之間,最重要的兩個關鍵就在這裡。因為你自己也好,
你周圍的這個同伴,上面的善知識,當然是善知識,然後你的同行的、周圍的同行善知識
也都是善的,那種情況之下,你不會作惡,都是純善的。
01'55"
我們平常常常說:到了極樂世界,就沒有你造惡的地方。哪!就是這個情況。假定你
能夠把握得住這一點的話,在這個娑婆世界,何嘗有你造惡的地方?在娑婆世界不但沒有
造惡,還有比極樂世界更超勝的地方。極樂世界,是的,它沒有地方讓你去造罪,但是你
要增長功德就很難了。我不是說極樂世界不增長,當然一直在增長功德,比之於如法修行
的娑婆世界的那種真正的修行人要難、要難。為什麼?沒有這個境界引發你,你本來在這
個地方,所以這個力量不強;而在娑婆世界,你如法地去這樣行持的話,壞的境界固然不
能引動你,不但不能引動你,而且壞的境界碰到你身上,都轉化成功好的境界,這個卻是
極樂世界絕對沒有的,這個才是我們這個地方的真正重要。
03'02"
好處都從哪裡來啊?嘿,依靠善知識!要依靠善知識,你必須要自己具足這個條件。
能夠這麼一來,「能令自他不起憂惱」,為什麼不起憂惱?跟法相應。法的特質是什麼?
它能夠淨化雜染、淨化煩惱。這個煩惱跟雜染就是憂惱的根本,沒有了,當然你自己也不
147 舊版.第二十一卷 A
會有,你也不會讓人家生起憂惱。那個時候真是「隨順護自他故」,那個才是真正地保護
自己、是保護別人。
03'49"
我們世間也有保護的,喔!我這個國家,你隨順我這個國家法令,這個國家的法令在
保護你。小的呢,這個團體,乃至於黑道的兄弟們,他也是這樣,你參加我這個團體,他
會來保護你的,但這個不究竟,這個不究竟。而且世間的所有這種保護,得到了一點小的
好處,付出無量的代價;佛法恰恰相反,剛開始做的時候滿辛苦的,但是得到真正圓滿的
保護、究竟的保護。而且得到的最後好的結果,比之付出的代價那個大得太多、太多,換
句話說,你雖然修行的時候一點辛苦,可是這個辛苦比之於你的收穫是微乎其微。現在我
們不懂這個道理,所以貪眼前的便宜,那是害了。真正修行的話,眼前是苦的,但是那個
收穫是非常地了不起,大而圓滿!你能夠這樣做的話,那是能夠圓滿無上菩提的道,這個
就是你真正的修道了,走上這條道路,步步上升。
05'01"
所以因為你能這樣的話,「故能利益趣向惡道諸有情類」,當然我們現在修行,當然
好!你能夠這樣的話,那些人你才能夠幫助他,這個才是真正的弘法利生啊!真正的弘法
利生是這樣來的,是自利而利他。你自己都做不到,談什麼利益啊?這不是很明白嗎?而
自己要做到呢,就是像上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48
05'29"
「是故菩薩應依尊重」,所以真正想修學圓滿佛道,要求自利、利他的那些人,這個
就是菩薩,決定應該依止這個大善知識。那麼這樣的話呢,能夠「圓滿一切功德資糧」,
這個就是修學佛法中的因地當中必需要的。這個經上面。前面這個理論,然後呢祖師告訴
我們的這種引經上面一一證成,這個次第這麼清楚。
06'06"
復次由其承事知識,應於惡趣所受諸業,於現法中身心之上,少起病惱,或於夢中
而領受者,亦能引彼令盡無餘。
上面這個是主要的說集聚資糧方面。我們曉得集聚資糧跟清除罪障,是可以說一而
二、二而一,好像我們去賺錢,你賺了錢,你這個債還沒有還清之前,這個叫作好像沒有
賺到,還了債,實際上你還是賺到了。等到你債還清楚了,那個時候純粹是集聚資糧,好
像在上面正的方向是增加了。當然這個裡邊有它不同的細的差別,但是有它共同的特點。
07'00"
那麼上面主要的是說正面,下面這地方是另外一面。你的很多罪障,也由於親近知
識、承事善知識,那麼在這種狀態當中,本來你應該到惡趣當中,受三惡道的種種這種惡
業。喔喲,這個是非常可怕!非常可怕!關於這一點,我們平常一定要好好地多修習,那
個才能夠體會得到三惡道的可怕。否則我們儘管嘴巴上面三惡道、三惡道,總覺得好像不
149 舊版.第二十一卷 A
關痛癢那樣,所以心裡面,它也不會有策勵、推動我們的力量,我們就不知不覺之下去造
罪去了。你如法地去修持,那個時候你才真正地感到三惡道的可怕,那個時候就認真修
行。因為你能認真修行,所以把那些墮三惡道的因去掉了─眼前的;以往的呢?你也能
夠懺悔乾淨了。這是對我們是最大的收穫,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修行佛法第一件重要的就
是這個。
08'12"
那麼說因為你現在能夠承事善知識,所以本來要墮落惡趣的這樣可怕的,欸,你現
在身心上面稍微起一點病、惱,病是身上的痛苦,心裡面跟著煩煩惱惱的,就是這樣。你
稍微起一點,乃至於夢當中受一點這種惡劣的情況,都能夠把這個在三惡道當中受的業清
淨。這個可便宜占大了!這便宜可占大了!我們在這個地方,如果你們曾經看過經論上面
說三惡道痛苦的話,這個地方可以思惟一下,否則等到後面了解了三惡道的情況,回過頭
來再看,那個時候才曉得。
09'03"
同時你們也不妨自己試一試看:當天氣熱得要命的時候,你不要去吹電扇,也不要
用冷氣。其實我們這個電扇跟冷氣現在才有耶!叫你曬個太陽你就受不了,天氣很冷的時
候,叫你穿一件單衣,你說不定就很難受。那種感受比起地獄裡來的話,啊!那像天堂一
樣,那是絕對像天堂一樣,我們都受不了,喔,一點點事情啊就受不了了,這樣。吃東西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50
少吃一點啊,就受不了了,那個餓鬼是長劫餓的,這樣啊!長劫這樣餓啊!現在你能夠承
事善知識,把那些絕大的痛苦在稍稍的情況之下,就消除掉了,換句話說,這件事情實在
是一本萬利!下面繼續,
10'05"
又能映蔽供事無量諸佛善根,有如是等最大勝利。
他下面總結。供養承事佛陀的這個善根啊,不得了!他現在不是供養一個喔,供養無
量諸佛的善根。「映蔽」是什麼?那就是遮蓋這個意思。平常我們常常說映蔽,比如說我們
日光燈,當太陽出來的時候,那個日光燈的光都被那個太陽映蔽掉了,遮住了,換句話說,
完全看不見了。現在呢?你供養無量諸佛的這個善根,你只要供養你所親近的這個善知識的
話,這個功德超過。哇!這一點哪,我們有的時候的確無法想像。不要說供養佛,我們看佛
經上面很多例子,很多人不是供養佛,供養一個羅漢,供養一個辟支佛,乃至供養一個如法
修行的人。啊!那個福報就大得不得了。我們上次曾經講的阿耨樓陀尊者,就是九十一劫以
前,供養一個辟支佛一缽的粺子飯。粺子喔,還不是米飯喔!然後呢九十一劫呀!一直天
上、人間,再沒有窮過。你看看那個辟支佛怎麼能跟佛比啊?然後呢要無量諸佛,這個福德
之大不得了,現在你供養善知識,超過!千真萬確,經上面處處地方這麼說。
151 舊版.第二十一卷 A
12'00"
《地藏經》云:
下面又引《地藏經》:
12'02"
「彼攝受者,應經無量俱胝劫中,流轉惡趣所有諸業,然於現法因疾疫等,或飢饉
等,損惱身心而能消除,下至呵責,或唯夢中亦能清淨。
假定說那個善知識攝受了你,那個是真正的善知識,你去依止一個善知識,善知識
說:「好、好,你可以了。」跟著他,那個他攝受。真正能夠攝受的話,那麼在這種情況
之下,先說反面消除你罪障,本來你這個罪障要經過什麼?「無量俱胝劫,流轉惡趣」的
這樣的惡業,這個是非常可怕、非常巨大的這個!就算我們這一生一直把你呀這個苦刑,
那也不過是最長一百年,然後真正惡道當中一動就是「劫」。無量俱胝這個數字,你無法
想像、無法想像!
13'18"
所以我常常說,我們不妨自己試一試看,拿一把刀把那個手上面割一條縫,然後弄點
鹽巴放在那裡試試看,我們一分鐘都受不了,一分鐘都受不了!而這種感受比之這個三惡
道來,那不曉得舒服多少倍,你完全無法想像地舒服啊!它現在呢?要比這不曉得大上多
少倍的這種惡業,因為你承事、供養善知識,結果那些惡業,就在現法當中,就是我們現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52
生受一點小小的病苦,乃至於餓一點,換句話說,身心上面稍微一點的損惱─消除掉
了!
14'01"
所以前面一再告訴我們,我們親近善知識,要「視為莊嚴,莫覺如擔」哪!我們現在
千萬不要親近善知識,還自己覺得這個不行、這個不好,住又住得不舒服,吃又吃得不痛
快,等一下這個熱又不行、冷又不行。這個完全是內心腐爛之相,這個是對我們一種最大
損失啊!除了這個以外,下至呵斥,這個善知識對我們的呵斥,這樣。
14'36"
這個呵斥那段公案,我建議你們看的那些祖師的傳記,在在都說明。其實除了這個呵
斥以外,其他很多的苦惱,身心上的苦惱,對我們就是最大的收穫,最大的莊嚴。「或唯
夢中亦能清淨」,這是消除罪障的那一面。集聚資糧呢?下面:
15'02"
雖於俱胝佛所,種諸善根,謂行布施,或行供養,或受學處,所起眾善,然彼僅以
上半日善,即能映蔽。承事尊重,成就功德不可思議。」
關於集聚資糧方面,喏,經上面馬上證明。說你在「俱胝」─也是無量的佛那個
地方啊種種種的善根,包括什麼啊?布施、持戒、供養,這樣,這麼多,受學學處,所有
的眾善,各式各樣的善,這個是不得了的一件事情,不得了的事情!現在我們,你只要承
153 舊版.第二十一卷 A
事這個善知識,做半天,只要做半天,就得到的功德,能夠超過了供養俱胝佛所行的這麼
多、很多好處。這個功德是不可思議,你無法想像地多,無法想像地多!這個引《地藏
經》,又繼續又說:
16'13"
又云:「諸佛無量功德神變,應觀一切悉從此出,是故應如承事諸佛,依止親近供
事尊重。」
一切佛的所有的功德,所有的神變,換句話說所有的佛成就的一切,哪裡來的啊?
都從這個地方來的,這個我們應該了解,都從親近善知識來的。前面已經簡單地說過了,
這一點我們務必要知道。不過前面說的是一個大概的總綱,在我們沒有正確認識之前,對
這點只能說,由於前面的經論佛菩薩的開示,來增長、來啟發我們的信心。而我們繼續學
下去的話,我們會如實地了知,喔!為什麼這樣,到那時候,我們信心增強,功德增長,
到那時候你就會完全不動搖。現在容或還會懷疑,說:「會嗎?」但願你們有這個懷疑,
然後根據著這個懷疑努力去追尋,不要糊里糊塗:「啊,聽見了,我信得過。」這個沒有
用,這個沒有用!真正的信得過,你的的確確把這個道理如實地了解,然後清楚明白地感
受到,在任何情況之下絕不動搖,那個才是真的。不是說我嘴巴我信得過,說過了以後,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54
等一下碰見了小小的事情,哎呀,你又煩煩惱惱的這樣,不去毀謗那個善知識已經算很好
了。這個完全是一點點浮面上的浮想,只是如此而已。
18'15"
所以我們對於這一點,啊!有了正確的認識以後,你自然而然會照著去做。那麼在沒
有認識之前,我們產生了這個信心以後,也願意去做,所以說現在我們應該什麼?應該像
承事佛那樣地去親近、依止、供養這個善知識。上面是經,下面是論,換句話說:佛是怎
麼講的,菩薩是怎麼講的。他每一個地方層層給我們說明,來加強我們的認識、增長我們
的信心。
19'02"
《本生論》亦云:「悉不應遠諸善士,以調伏理修善行,由近彼故其德塵,雖不故
染自然薰。」
在任何情況之下,「悉」,換句話說,任何情況之下,絕不可以遠離諸善士。這個
「諸善士」包括你的尊重,以及你的同行善知識。換句話說,修行你絕不可以離開善知
識,你一離開善知識,修行絕不成就。除非你自己有了相當成就,到了地上的菩薩,那可
以遠離,並不是一切時遠離喔!不是一切時遠離。真正說起來,到了地上的菩薩,他一切
時都在親近善知識,不過以我們眼前的眼光來看,我們看這個標準來看,那個時候他地上
155 舊版.第二十一卷 A
的菩薩可以離開佛菩薩到眾生當中,實際上那個時候眾生對他來說也是善知識。
20'06"
這一點我想我們容或不太了解,為什麼這個眾生是他的善知識啊?地上菩薩行什麼?
廣行六度。你如果在佛國土當中,還要你這個菩薩來布施嗎?對呀!一定要在這個染污的
穢土當中,窮苦當中啊!所以他缺財嘛,你布施財;缺法嘛,你布施法;他有所畏懼嘛,
你布施無畏。你跑到淨土當中,佛─你去受他布施耶!因為你到這個地方,在染污世界
當中布施了,所以成就你的功德,所以那些人是你的善知識!但是在菩薩是這樣的,在我
們看起來,覺得他離開了佛了。所以我說到了那個時候,我們容或看見他離開善知識,實
際上他還是不離善知識,這個地方可以曉得。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絕不可以遠離「諸善
士」,不可以!
21'14"
那麼怎麼辦呢?在我們現在這個情況之下,以及一直上去,「以調伏理修善行」。什
麼叫調伏理啊?平常我們說─戒,戒。你可以說廣義地來說,所有的佛法;狹義的來說
是戒,而這個廣義的調伏是從戒開始的。我們為什麼要修行啊?因為是煩惱雜染之行,都
是惡的,隨順著我們自己,我想這個樣、我歡喜那樣、我要那樣,這樣才配我胃口。對不
起,這個都是雜染、染污之法。現在你有正確的了解了,起心動念覺得:哎呀,不對呀!
這個又隨順著我見,這個隨順著說我惑,或者思煩惱,或者見煩惱─見煩惱是我的見解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56
如此,思煩惱是貪瞋癡慢等等。正確地認識,然後呢把它去克服,這個叫調伏,這個就是
戒,這就是戒,戒的真正的行相是這個!那麼你怎麼知道呢?你怎麼知道這個?平常我們
說我們當然理所當然的,你怎麼知道那個我不對呢?這個沒有善知識的引導是絕無可能!
所以不離開善知識,他指導你、告訴你正確地認識了以後,如法地去調伏,以調伏的理,
如理地調伏自己的雜染煩惱之行。這個時候你的行為就改過來了,所以這個本身就是「修
善行」─靠善知識!
23'05"
所以說「由近彼故」啊!因為靠近了善知識,「德塵」,這個功德,他用個塵字,美
不可言!說平常我們做很多事情,慎重其事地這樣來,好像有個收穫。現在如果你親近善
知識的話,你處處、處處地方啊都是增長功德,就像我們處處地方碰見那個灰塵,他現在
處處地方碰上的都是功德,這麼好啊!所以千真萬確,你如果弄對了,由善知識能夠如理
如法地親近承事、供養,照著去做的話,廿四小時吃飯、睡覺無時不在增長功德。就像灰
塵一樣,你跑也跑不了,就碰到哪裡就沾到哪裡,這麼個好法!
24'02"
說「雖不故染自然薰」哪!嘿嘿!這麼好法。我們現在,你拼命地努力,弄來弄去
薰染了惡法,原因在哪裡?在這裡。這個上頭那個行相指得多清楚啊!行相指得多清楚!
不過這裡有一點要說一下,儘管行相清楚了,聽的時候,的確覺得好。但是我們不是說馬
157 舊版.第二十一卷 A
上做到喔!為什麼?無始以來的習氣。只要你們聽得歡喜了解了以後,那個時候你們馬上
有個感受,覺得:喔,原來這麼好。我想在座後面的幾位初修的人,你們也可以說幸運,
一開始就聽見這麼好的、圓滿的教法,還不一定了解這個真正的可貴。前面有幾位久修上
座,我想也許可能心情不太一樣。在以前的經驗比之於現在,一聽的話,哇!立刻曉得為
什麼以前雖然想修,爬不上去,原來這個道理是這麼清楚、這麼明白!就是這樣。
25'20"
所以很多以前想修的人,大家覺得很想修,弄了半天,就是好像沒有味道,摸也摸不
進去,捨嘛,又捨不得,爬嘛,又爬不上。現在這地方都告訴你道理在這裡,這麼清楚、
這麼明白。而這個道理不是講個空話,每一個地方就是把心理的行相指出來,清清楚楚。
你不認真去想,那也就罷了,也沒有用;如果你認真去想,你立刻就感受到,啊!在你身
心上面,就是這樣。而要認真去想的條件是什麼?前面告訴我們的,斷三過、具六想,還
要具足弟子的行相,就是這些。
26'12"
那麼上面是佛的經、菩薩的論,下面又有祖師親自的驗證,告訴我們這個話,一層一
層地,從深到淺,從淺到深。從深到淺、從淺到深是為什麼?說理呀!從說明這個道理,
然後引論跟經來證成;然後反過來也是,把這個經上面的道理說明了以後,再一步一步地
推下來,因為根器的不同,層次的不同,所以自然而然它這麼清楚明白。最上根的聽了個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58
經了解了;不行,菩薩的論,解釋知道了;再不行,那麼祖師們也跟我們最近,也可以說
跟我們最相應。這是為什麼他一而再、再而三,這個層次也有它的這樣的特別的意義在裡
頭。那麼祖師怎麼講呀?說:
27'23"
博朵瓦云:「我等多有破衣之過,如拖破衣,唯著草穢,不沾金沙。其善知識,所
有功德,不能薰染,略有少過,即便染著。故於一切略略親近,悉無所成。」
說我們就像破衣裳的那個過失,那個破衣裳怎麼樣?拖個破衣,破衣啊,平常我們穿
的衣服滿好,下面撕破了拖在地上。結果那個拖在這個地上面,拖到那裡,那個下面那個
地上那個雜亂一起都沾上了。我們現在比較好了,那下面還有磁磚哪,掃得乾乾淨淨。如
果我們到鄉下去的話,那個地上面灰塵、然後呢牛屎,一塌糊塗,你跑到哪裡這些東西就
沾到哪裡,好的東西一點都沾不上的,好的東西一點都沾不上。那麼我們現在也是一樣,
說善知識的功德你都沾不上,而一點的過失你就被染上了。
28'27"
他為什麼要說這個話?這是他自己的切身的體驗,以及他教誡弟子的所看到的,用
在我們眼前怎麼樣?就是前面所說的,我們不妨回憶一下。如果你自己不具足這個條件的
話,善知識的真正的功德在哪裡,你看不見,但是善知識稍稍有一點過錯你完全看見了,
159 舊版.第二十一卷 A
然後呢心裡還嘀咕,然後你要去誹謗他。啊!本來依靠的善知識,能夠清淨我們所有的罪
障,結果因為你自己條件不夠,他教你說這個不可以、那個不可以,這個要做、那個不可
以做。本來這些都是幫忙你修行,現在受不了,覺得:「哎喲,這樣,這個地方這個人慈
悲,這個善知識不慈悲……。」你心裡嘀咕什麼等等的話,不但沒有幫忙你淨除罪障、步
步上升,而且你造了無量無邊的罪過,由此墮落。所以他說像那個破衣服一樣,好的你就
是弄不上,壞的一點點你都碰上了。
2017/05/17
日常法師
--------------------------------------------------------------------------------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二十一卷.A面
00'05"
你們會清楚明白地曉得我現在造的業,染、雜,還是清、淨,那麼清楚。因為你造的善
業,根據了上面這樣來,自然而然「轉趣善行」。一切慢慢、慢慢地向這一方面去,一切
因、果等等,這個次第這麼清楚。這是你自己的,純粹屬於你自己的。下面呢?
00'37"
能令善友,愛樂歡喜。由是不作惡業,作純善故,能令自他不起憂惱。由能隨順護
自他故,能滿無上菩提之道,故能利益趣向惡道諸有情類。是故菩薩應依尊重,圓
滿一切功德資糧。」
像這樣來的話,純粹都是善的,你自己是善的,還有呢?引發你行為的最重要的,
什麼?你的同伴。因為你自己善了,自然而然你跟那些善友相應。善友也歡喜,你也歡喜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46
他。反過來,對不起,我們歡喜的就是大家高興,啊!聊聊天、開開玩笑、說說人家閒話
─這惡友。所以真正的這個彼此之間,最重要的兩個關鍵就在這裡。因為你自己也好,
你周圍的這個同伴,上面的善知識,當然是善知識,然後你的同行的、周圍的同行善知識
也都是善的,那種情況之下,你不會作惡,都是純善的。
01'55"
我們平常常常說:到了極樂世界,就沒有你造惡的地方。哪!就是這個情況。假定你
能夠把握得住這一點的話,在這個娑婆世界,何嘗有你造惡的地方?在娑婆世界不但沒有
造惡,還有比極樂世界更超勝的地方。極樂世界,是的,它沒有地方讓你去造罪,但是你
要增長功德就很難了。我不是說極樂世界不增長,當然一直在增長功德,比之於如法修行
的娑婆世界的那種真正的修行人要難、要難。為什麼?沒有這個境界引發你,你本來在這
個地方,所以這個力量不強;而在娑婆世界,你如法地去這樣行持的話,壞的境界固然不
能引動你,不但不能引動你,而且壞的境界碰到你身上,都轉化成功好的境界,這個卻是
極樂世界絕對沒有的,這個才是我們這個地方的真正重要。
03'02"
好處都從哪裡來啊?嘿,依靠善知識!要依靠善知識,你必須要自己具足這個條件。
能夠這麼一來,「能令自他不起憂惱」,為什麼不起憂惱?跟法相應。法的特質是什麼?
它能夠淨化雜染、淨化煩惱。這個煩惱跟雜染就是憂惱的根本,沒有了,當然你自己也不
147 舊版.第二十一卷 A
會有,你也不會讓人家生起憂惱。那個時候真是「隨順護自他故」,那個才是真正地保護
自己、是保護別人。
03'49"
我們世間也有保護的,喔!我這個國家,你隨順我這個國家法令,這個國家的法令在
保護你。小的呢,這個團體,乃至於黑道的兄弟們,他也是這樣,你參加我這個團體,他
會來保護你的,但這個不究竟,這個不究竟。而且世間的所有這種保護,得到了一點小的
好處,付出無量的代價;佛法恰恰相反,剛開始做的時候滿辛苦的,但是得到真正圓滿的
保護、究竟的保護。而且得到的最後好的結果,比之付出的代價那個大得太多、太多,換
句話說,你雖然修行的時候一點辛苦,可是這個辛苦比之於你的收穫是微乎其微。現在我
們不懂這個道理,所以貪眼前的便宜,那是害了。真正修行的話,眼前是苦的,但是那個
收穫是非常地了不起,大而圓滿!你能夠這樣做的話,那是能夠圓滿無上菩提的道,這個
就是你真正的修道了,走上這條道路,步步上升。
05'01"
所以因為你能這樣的話,「故能利益趣向惡道諸有情類」,當然我們現在修行,當然
好!你能夠這樣的話,那些人你才能夠幫助他,這個才是真正的弘法利生啊!真正的弘法
利生是這樣來的,是自利而利他。你自己都做不到,談什麼利益啊?這不是很明白嗎?而
自己要做到呢,就是像上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48
05'29"
「是故菩薩應依尊重」,所以真正想修學圓滿佛道,要求自利、利他的那些人,這個
就是菩薩,決定應該依止這個大善知識。那麼這樣的話呢,能夠「圓滿一切功德資糧」,
這個就是修學佛法中的因地當中必需要的。這個經上面。前面這個理論,然後呢祖師告訴
我們的這種引經上面一一證成,這個次第這麼清楚。
06'06"
復次由其承事知識,應於惡趣所受諸業,於現法中身心之上,少起病惱,或於夢中
而領受者,亦能引彼令盡無餘。
上面這個是主要的說集聚資糧方面。我們曉得集聚資糧跟清除罪障,是可以說一而
二、二而一,好像我們去賺錢,你賺了錢,你這個債還沒有還清之前,這個叫作好像沒有
賺到,還了債,實際上你還是賺到了。等到你債還清楚了,那個時候純粹是集聚資糧,好
像在上面正的方向是增加了。當然這個裡邊有它不同的細的差別,但是有它共同的特點。
07'00"
那麼上面主要的是說正面,下面這地方是另外一面。你的很多罪障,也由於親近知
識、承事善知識,那麼在這種狀態當中,本來你應該到惡趣當中,受三惡道的種種這種惡
業。喔喲,這個是非常可怕!非常可怕!關於這一點,我們平常一定要好好地多修習,那
個才能夠體會得到三惡道的可怕。否則我們儘管嘴巴上面三惡道、三惡道,總覺得好像不
149 舊版.第二十一卷 A
關痛癢那樣,所以心裡面,它也不會有策勵、推動我們的力量,我們就不知不覺之下去造
罪去了。你如法地去修持,那個時候你才真正地感到三惡道的可怕,那個時候就認真修
行。因為你能認真修行,所以把那些墮三惡道的因去掉了─眼前的;以往的呢?你也能
夠懺悔乾淨了。這是對我們是最大的收穫,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修行佛法第一件重要的就
是這個。
08'12"
那麼說因為你現在能夠承事善知識,所以本來要墮落惡趣的這樣可怕的,欸,你現
在身心上面稍微起一點病、惱,病是身上的痛苦,心裡面跟著煩煩惱惱的,就是這樣。你
稍微起一點,乃至於夢當中受一點這種惡劣的情況,都能夠把這個在三惡道當中受的業清
淨。這個可便宜占大了!這便宜可占大了!我們在這個地方,如果你們曾經看過經論上面
說三惡道痛苦的話,這個地方可以思惟一下,否則等到後面了解了三惡道的情況,回過頭
來再看,那個時候才曉得。
09'03"
同時你們也不妨自己試一試看:當天氣熱得要命的時候,你不要去吹電扇,也不要
用冷氣。其實我們這個電扇跟冷氣現在才有耶!叫你曬個太陽你就受不了,天氣很冷的時
候,叫你穿一件單衣,你說不定就很難受。那種感受比起地獄裡來的話,啊!那像天堂一
樣,那是絕對像天堂一樣,我們都受不了,喔,一點點事情啊就受不了了,這樣。吃東西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50
少吃一點啊,就受不了了,那個餓鬼是長劫餓的,這樣啊!長劫這樣餓啊!現在你能夠承
事善知識,把那些絕大的痛苦在稍稍的情況之下,就消除掉了,換句話說,這件事情實在
是一本萬利!下面繼續,
10'05"
又能映蔽供事無量諸佛善根,有如是等最大勝利。
他下面總結。供養承事佛陀的這個善根啊,不得了!他現在不是供養一個喔,供養無
量諸佛的善根。「映蔽」是什麼?那就是遮蓋這個意思。平常我們常常說映蔽,比如說我們
日光燈,當太陽出來的時候,那個日光燈的光都被那個太陽映蔽掉了,遮住了,換句話說,
完全看不見了。現在呢?你供養無量諸佛的這個善根,你只要供養你所親近的這個善知識的
話,這個功德超過。哇!這一點哪,我們有的時候的確無法想像。不要說供養佛,我們看佛
經上面很多例子,很多人不是供養佛,供養一個羅漢,供養一個辟支佛,乃至供養一個如法
修行的人。啊!那個福報就大得不得了。我們上次曾經講的阿耨樓陀尊者,就是九十一劫以
前,供養一個辟支佛一缽的粺子飯。粺子喔,還不是米飯喔!然後呢九十一劫呀!一直天
上、人間,再沒有窮過。你看看那個辟支佛怎麼能跟佛比啊?然後呢要無量諸佛,這個福德
之大不得了,現在你供養善知識,超過!千真萬確,經上面處處地方這麼說。
151 舊版.第二十一卷 A
12'00"
《地藏經》云:
下面又引《地藏經》:
12'02"
「彼攝受者,應經無量俱胝劫中,流轉惡趣所有諸業,然於現法因疾疫等,或飢饉
等,損惱身心而能消除,下至呵責,或唯夢中亦能清淨。
假定說那個善知識攝受了你,那個是真正的善知識,你去依止一個善知識,善知識
說:「好、好,你可以了。」跟著他,那個他攝受。真正能夠攝受的話,那麼在這種情況
之下,先說反面消除你罪障,本來你這個罪障要經過什麼?「無量俱胝劫,流轉惡趣」的
這樣的惡業,這個是非常可怕、非常巨大的這個!就算我們這一生一直把你呀這個苦刑,
那也不過是最長一百年,然後真正惡道當中一動就是「劫」。無量俱胝這個數字,你無法
想像、無法想像!
13'18"
所以我常常說,我們不妨自己試一試看,拿一把刀把那個手上面割一條縫,然後弄點
鹽巴放在那裡試試看,我們一分鐘都受不了,一分鐘都受不了!而這種感受比之這個三惡
道來,那不曉得舒服多少倍,你完全無法想像地舒服啊!它現在呢?要比這不曉得大上多
少倍的這種惡業,因為你承事、供養善知識,結果那些惡業,就在現法當中,就是我們現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52
生受一點小小的病苦,乃至於餓一點,換句話說,身心上面稍微一點的損惱─消除掉
了!
14'01"
所以前面一再告訴我們,我們親近善知識,要「視為莊嚴,莫覺如擔」哪!我們現在
千萬不要親近善知識,還自己覺得這個不行、這個不好,住又住得不舒服,吃又吃得不痛
快,等一下這個熱又不行、冷又不行。這個完全是內心腐爛之相,這個是對我們一種最大
損失啊!除了這個以外,下至呵斥,這個善知識對我們的呵斥,這樣。
14'36"
這個呵斥那段公案,我建議你們看的那些祖師的傳記,在在都說明。其實除了這個呵
斥以外,其他很多的苦惱,身心上的苦惱,對我們就是最大的收穫,最大的莊嚴。「或唯
夢中亦能清淨」,這是消除罪障的那一面。集聚資糧呢?下面:
15'02"
雖於俱胝佛所,種諸善根,謂行布施,或行供養,或受學處,所起眾善,然彼僅以
上半日善,即能映蔽。承事尊重,成就功德不可思議。」
關於集聚資糧方面,喏,經上面馬上證明。說你在「俱胝」─也是無量的佛那個
地方啊種種種的善根,包括什麼啊?布施、持戒、供養,這樣,這麼多,受學學處,所有
的眾善,各式各樣的善,這個是不得了的一件事情,不得了的事情!現在我們,你只要承
153 舊版.第二十一卷 A
事這個善知識,做半天,只要做半天,就得到的功德,能夠超過了供養俱胝佛所行的這麼
多、很多好處。這個功德是不可思議,你無法想像地多,無法想像地多!這個引《地藏
經》,又繼續又說:
16'13"
又云:「諸佛無量功德神變,應觀一切悉從此出,是故應如承事諸佛,依止親近供
事尊重。」
一切佛的所有的功德,所有的神變,換句話說所有的佛成就的一切,哪裡來的啊?
都從這個地方來的,這個我們應該了解,都從親近善知識來的。前面已經簡單地說過了,
這一點我們務必要知道。不過前面說的是一個大概的總綱,在我們沒有正確認識之前,對
這點只能說,由於前面的經論佛菩薩的開示,來增長、來啟發我們的信心。而我們繼續學
下去的話,我們會如實地了知,喔!為什麼這樣,到那時候,我們信心增強,功德增長,
到那時候你就會完全不動搖。現在容或還會懷疑,說:「會嗎?」但願你們有這個懷疑,
然後根據著這個懷疑努力去追尋,不要糊里糊塗:「啊,聽見了,我信得過。」這個沒有
用,這個沒有用!真正的信得過,你的的確確把這個道理如實地了解,然後清楚明白地感
受到,在任何情況之下絕不動搖,那個才是真的。不是說我嘴巴我信得過,說過了以後,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54
等一下碰見了小小的事情,哎呀,你又煩煩惱惱的這樣,不去毀謗那個善知識已經算很好
了。這個完全是一點點浮面上的浮想,只是如此而已。
18'15"
所以我們對於這一點,啊!有了正確的認識以後,你自然而然會照著去做。那麼在沒
有認識之前,我們產生了這個信心以後,也願意去做,所以說現在我們應該什麼?應該像
承事佛那樣地去親近、依止、供養這個善知識。上面是經,下面是論,換句話說:佛是怎
麼講的,菩薩是怎麼講的。他每一個地方層層給我們說明,來加強我們的認識、增長我們
的信心。
19'02"
《本生論》亦云:「悉不應遠諸善士,以調伏理修善行,由近彼故其德塵,雖不故
染自然薰。」
在任何情況之下,「悉」,換句話說,任何情況之下,絕不可以遠離諸善士。這個
「諸善士」包括你的尊重,以及你的同行善知識。換句話說,修行你絕不可以離開善知
識,你一離開善知識,修行絕不成就。除非你自己有了相當成就,到了地上的菩薩,那可
以遠離,並不是一切時遠離喔!不是一切時遠離。真正說起來,到了地上的菩薩,他一切
時都在親近善知識,不過以我們眼前的眼光來看,我們看這個標準來看,那個時候他地上
155 舊版.第二十一卷 A
的菩薩可以離開佛菩薩到眾生當中,實際上那個時候眾生對他來說也是善知識。
20'06"
這一點我想我們容或不太了解,為什麼這個眾生是他的善知識啊?地上菩薩行什麼?
廣行六度。你如果在佛國土當中,還要你這個菩薩來布施嗎?對呀!一定要在這個染污的
穢土當中,窮苦當中啊!所以他缺財嘛,你布施財;缺法嘛,你布施法;他有所畏懼嘛,
你布施無畏。你跑到淨土當中,佛─你去受他布施耶!因為你到這個地方,在染污世界
當中布施了,所以成就你的功德,所以那些人是你的善知識!但是在菩薩是這樣的,在我
們看起來,覺得他離開了佛了。所以我說到了那個時候,我們容或看見他離開善知識,實
際上他還是不離善知識,這個地方可以曉得。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絕不可以遠離「諸善
士」,不可以!
21'14"
那麼怎麼辦呢?在我們現在這個情況之下,以及一直上去,「以調伏理修善行」。什
麼叫調伏理啊?平常我們說─戒,戒。你可以說廣義地來說,所有的佛法;狹義的來說
是戒,而這個廣義的調伏是從戒開始的。我們為什麼要修行啊?因為是煩惱雜染之行,都
是惡的,隨順著我們自己,我想這個樣、我歡喜那樣、我要那樣,這樣才配我胃口。對不
起,這個都是雜染、染污之法。現在你有正確的了解了,起心動念覺得:哎呀,不對呀!
這個又隨順著我見,這個隨順著說我惑,或者思煩惱,或者見煩惱─見煩惱是我的見解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56
如此,思煩惱是貪瞋癡慢等等。正確地認識,然後呢把它去克服,這個叫調伏,這個就是
戒,這就是戒,戒的真正的行相是這個!那麼你怎麼知道呢?你怎麼知道這個?平常我們
說我們當然理所當然的,你怎麼知道那個我不對呢?這個沒有善知識的引導是絕無可能!
所以不離開善知識,他指導你、告訴你正確地認識了以後,如法地去調伏,以調伏的理,
如理地調伏自己的雜染煩惱之行。這個時候你的行為就改過來了,所以這個本身就是「修
善行」─靠善知識!
23'05"
所以說「由近彼故」啊!因為靠近了善知識,「德塵」,這個功德,他用個塵字,美
不可言!說平常我們做很多事情,慎重其事地這樣來,好像有個收穫。現在如果你親近善
知識的話,你處處、處處地方啊都是增長功德,就像我們處處地方碰見那個灰塵,他現在
處處地方碰上的都是功德,這麼好啊!所以千真萬確,你如果弄對了,由善知識能夠如理
如法地親近承事、供養,照著去做的話,廿四小時吃飯、睡覺無時不在增長功德。就像灰
塵一樣,你跑也跑不了,就碰到哪裡就沾到哪裡,這麼個好法!
24'02"
說「雖不故染自然薰」哪!嘿嘿!這麼好法。我們現在,你拼命地努力,弄來弄去
薰染了惡法,原因在哪裡?在這裡。這個上頭那個行相指得多清楚啊!行相指得多清楚!
不過這裡有一點要說一下,儘管行相清楚了,聽的時候,的確覺得好。但是我們不是說馬
157 舊版.第二十一卷 A
上做到喔!為什麼?無始以來的習氣。只要你們聽得歡喜了解了以後,那個時候你們馬上
有個感受,覺得:喔,原來這麼好。我想在座後面的幾位初修的人,你們也可以說幸運,
一開始就聽見這麼好的、圓滿的教法,還不一定了解這個真正的可貴。前面有幾位久修上
座,我想也許可能心情不太一樣。在以前的經驗比之於現在,一聽的話,哇!立刻曉得為
什麼以前雖然想修,爬不上去,原來這個道理是這麼清楚、這麼明白!就是這樣。
25'20"
所以很多以前想修的人,大家覺得很想修,弄了半天,就是好像沒有味道,摸也摸不
進去,捨嘛,又捨不得,爬嘛,又爬不上。現在這地方都告訴你道理在這裡,這麼清楚、
這麼明白。而這個道理不是講個空話,每一個地方就是把心理的行相指出來,清清楚楚。
你不認真去想,那也就罷了,也沒有用;如果你認真去想,你立刻就感受到,啊!在你身
心上面,就是這樣。而要認真去想的條件是什麼?前面告訴我們的,斷三過、具六想,還
要具足弟子的行相,就是這些。
26'12"
那麼上面是佛的經、菩薩的論,下面又有祖師親自的驗證,告訴我們這個話,一層一
層地,從深到淺,從淺到深。從深到淺、從淺到深是為什麼?說理呀!從說明這個道理,
然後引論跟經來證成;然後反過來也是,把這個經上面的道理說明了以後,再一步一步地
推下來,因為根器的不同,層次的不同,所以自然而然它這麼清楚明白。最上根的聽了個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58
經了解了;不行,菩薩的論,解釋知道了;再不行,那麼祖師們也跟我們最近,也可以說
跟我們最相應。這是為什麼他一而再、再而三,這個層次也有它的這樣的特別的意義在裡
頭。那麼祖師怎麼講呀?說:
27'23"
博朵瓦云:「我等多有破衣之過,如拖破衣,唯著草穢,不沾金沙。其善知識,所
有功德,不能薰染,略有少過,即便染著。故於一切略略親近,悉無所成。」
說我們就像破衣裳的那個過失,那個破衣裳怎麼樣?拖個破衣,破衣啊,平常我們穿
的衣服滿好,下面撕破了拖在地上。結果那個拖在這個地上面,拖到那裡,那個下面那個
地上那個雜亂一起都沾上了。我們現在比較好了,那下面還有磁磚哪,掃得乾乾淨淨。如
果我們到鄉下去的話,那個地上面灰塵、然後呢牛屎,一塌糊塗,你跑到哪裡這些東西就
沾到哪裡,好的東西一點都沾不上的,好的東西一點都沾不上。那麼我們現在也是一樣,
說善知識的功德你都沾不上,而一點的過失你就被染上了。
28'27"
他為什麼要說這個話?這是他自己的切身的體驗,以及他教誡弟子的所看到的,用
在我們眼前怎麼樣?就是前面所說的,我們不妨回憶一下。如果你自己不具足這個條件的
話,善知識的真正的功德在哪裡,你看不見,但是善知識稍稍有一點過錯你完全看見了,
159 舊版.第二十一卷 A
然後呢心裡還嘀咕,然後你要去誹謗他。啊!本來依靠的善知識,能夠清淨我們所有的罪
障,結果因為你自己條件不夠,他教你說這個不可以、那個不可以,這個要做、那個不可
以做。本來這些都是幫忙你修行,現在受不了,覺得:「哎喲,這樣,這個地方這個人慈
悲,這個善知識不慈悲……。」你心裡嘀咕什麼等等的話,不但沒有幫忙你淨除罪障、步
步上升,而且你造了無量無邊的罪過,由此墮落。所以他說像那個破衣服一樣,好的你就
是弄不上,壞的一點點你都碰上了。
2017/05/17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1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廿一卷 B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二十一卷.B面
00'03"
唉,這個好可怕!所以在這裡他告訴我們,說「略略親近,悉無所成」,前面講那個道
理,你略略地,啊,意思一下,沒有用、沒有用!他下面還有詳細的說明的,所以我們這
裡不深入地去講。這個是說依止善知識的殊勝的利益。那麼再下面呢?不依止善知識有什
麼大的害處?
00'28"
第五不依過患者。請為知識若不善依,於現世中,遭諸疾疫非人損惱,於未來世,
當墮惡趣,經無量時受無量苦。
先把那個主要的原則告訴我們,假定說你想去親近他,親自去懇求他,做為你的善知
識,而那個時候,你不能好好地如法地依止他,這種情況什麼樣呢?「於現世中,遭諸疾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62
疫非人損惱」,眼前馬上遭種種,這是花果喔!因為你造了絕大的惡業;那麼將來呢?未
來世,當墮惡趣。這個時間是無量無邊,受不曉得多少苦。下面解釋說明,先是用經上面
來說明,
01'33"
《金剛手灌頂續》云:
這個經典裡面說,密續裡邊說:
01'40"
「薄伽梵,若有毀謗阿闍黎者,彼等當感何等異熟。
那麼這個經裡邊是佛跟金剛手菩薩的對語,金剛手菩薩就是大勢至菩薩,他在密教
裡是密部的主。說:「佛陀呀!假定有人毀謗他的阿闍黎」,他這個阿闍黎我們要了解是
幾種,一般說五種:出家、羯摩、教授、授經、依止,都是。不過這個地方他上面告訴我
們,乃至於你聽一四句偈,實際上你真正了解了以後,所有的人都是我們的阿闍黎耶,他
成就你,使你成佛嘛!提婆達多就是世尊的一個最了不起的阿闍黎。我們總希望能夠從佛
開始、善知識開始,一步一步上去,到最後任何人都是我們的阿闍黎,那時候我們就成就
了。現在我們只看我們眼前看得見的,這就是我們的師長。說:「佛陀呀!假定有人毀謗
自己的師長的話,那麼他將感得什麼樣的異熟果報呢?」換句話說,這個惡因將來結什麼
163 舊版.第二十一卷 B
果報呢?
03'12"
世尊告曰:金剛手,莫作是語,天人世間悉皆恐怖。
啊!世尊聽了這話,心裡面馬上覺得,哎呀!說:「金剛手啊,你不要提這個事情
啊!你提起來那這是,真是恐怖極了啊!不管任何人,天人世間大家都怕得要命啊!但是
還是要多多少少告訴你一點哪!」說:
03'39"
秘密主,然當略說,勇士應諦聽。
勇敢的人才能聽啊,普通人聽見了這個嚇都嚇壞了。
03'46"
我說無間等諸極苦地獄,即是彼生處,住彼無邊劫,是故一切種,終不應毀師。」
說:我告訴你呀!這種人毀謗了自己的阿闍黎的話,他怎麼樣呀?墮落這個地方,
無間地獄就是他的去處。這個地方是這個,時間呢?是「無邊劫」,那你無法想像地痛
苦啊!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任何情況之下,絕不可以毀謗老師。所以佛也告訴我們,
假定說你們出家受不了,千萬不要說,哎喲,那地方不行啊!這樣說:「我現在自己條件
不夠,所以只好回去好好地努力,等到自己的條件夠了再來。」用到我們現在也是一樣,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64
如果這個地方待不下,最好的辦法自己懺悔,說:「唉呀!這個我現在條件不夠。」那離
開。這個是最好、最好的,真正說起來保護自己的最佳辦法還是啊!那麼上面是經,下面
《五十頌》,那就是菩薩集的,所謂《事師五十頌》,就是論,「亦云」:
05'07"
《五十頌》亦云:「毀謗阿闍黎,是大愚應遭,疾癘及諸病,魔疫諸毒死,王火及
毒蛇,水羅叉盜賊,非人碍神等,殺墮有情獄。
前面就是,如果你毀謗阿闍黎的話,那是最大的愚癡,最愚癡的事情就是這個。那麼
要遭到什麼啊?就是這些,眼前的是「疾癘、諸病」,反正世間所有的壞事情,統統可能
碰得到─或者是全部碰到,或者碰到一部分。然後死了以後,墮落有情大地獄,大有情
地獄。所以
05'59"
終不應惱亂,諸阿闍黎心,設由愚故為,地獄定燒煮。所說無間等,極可畏地獄,
諸謗師範者,佛說住其中。」
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絕不要惱亂阿闍黎的心。他這地方特別說,不要惱亂阿闍黎的
心。就換句話說,伺候阿闍黎,你要委曲求全,照著前面伺候阿闍黎的九心。說看這個師
165 舊版.第二十一卷 B
長歡喜什麼,你委曲求全地,要想去體會他,這樣才是我們正確的做法。假定說,你不了
解,由愚癡,這地方說的這點我們了解,實際上我們常常受不了、不能,那時候還是我們
愚癡,就是我們無明熾盛。如果說你愚癡而做了以後,對不起,那一定、一定墮落,一定
墮落。墮落到哪裡啊?無間地獄,所以我們應該注意。
07'08"
我說了這個地方也想起來了,這裡啊,所以我覺得我非常歡喜,在這裡跟各位同學
共同研討。有一天早晨,我在這裡,正在還沒有開始,這個時間還沒到,大家已經到了大
殿了,正在或者禮佛,或者站在這地方。那麼有一個同修在後面按了一下那個電扇,他也
怕熱,吹。那時候我也不曉得什麼?倒不一定是看見了,回過頭去這麼看了一下,他馬上
把那個電扇關掉了。那時候我心裡非常讚歎,為什麼?當天我沒有想這個事情,不過我前
後曾經想過,我每次看見,一看見廣老出來,我心裡面總覺得,心裡想這個他是我們的精
神的真正重要的背後的支持。依我現在的了解的話,一切在這個地方,只要他在這個場合
之下,我們總是以他為主。你看他這個病得這麼嚴重的人,跑到那個地方去,弱不禁風,
你能吹那個風嗎?前幾次都這樣,不過我覺得大家都非常好,還是儘量避開他,雖然避開
他,那個風吹過來還是滿大。我想講了幾次沒講,結果那天早晨,一看見,我心裡真感
動。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66
08'31"
所以平常的時候我們不大注意,而尤其是那個開關那個同修啊,我最近那段時候的的
確確在座有好幾位,就是說很明確地,聽見了以後,馬上真的就身體力行,我們現在真正
重要的,就是這種地方。所以呀,慢慢地我們只要去改善,自然這種情況都會產生很好的
效應,這就是我們共同研究了這個經論的真正好處。
09'04"
善巧成就寂靜論師,所造《札那釋難論》中,亦引經云:
下面還是這個次第,經、論、祖師講的,那個祖師講那個釋難,就是也是「亦引經
云」:
09'22"
「設唯聞一頌,若不執為尊,百世生犬中,後生賤族姓。」
不要說你一心至誠請為阿闍黎,就算你在那個地方跟他聽了一個頌子,前面的《寶雲
經》上面,好幾個地方引證了。所以很多地方引經上面來說明,乃至於你只聽一個偈子,
如果說你不尊重他,不把他看成佛這樣的話,你就要墮落,「百世生犬中」。哇!這個百
世生犬是很長的時候啊!以後出來的話呢,「賤族姓」,還下賤,還是下賤。這個法的珍
貴是無比的,我們現在所以不了解,是為什麼啊?我們煩惱太盛!這個非常嚴重的這種煩
惱熾盛當中,體會不到法的珍貴性,你只要真正肯如理去修的話,那時候你才會慢慢地、
167 舊版.第二十一卷 B
慢慢地感受得到。所以修行為什麼第一步一定要懺悔,一定要慢慢地淨除;愈淨除,你那
時候就感受都來了,那時候感受你就進步就快了。這是我順便一提,繼續下去:
10'41"
又諸功德,未生不生,已生退失,
不但是這樣,不但是前面所說的。你的功德沒有生起的,生不起來;已經生起來的,
就會退失掉,這樣。你不依止善知識,或者依止了而不如法,在這種兩種情況之下,你不
依止善知識,你要想生功德,無有是處;依止了不如法也更是如此,已經生起來是退失,
沒有生起來─生不起來。下面引那個經,
11'23"
如《現在諸佛現證三摩地經》云:
《三摩地經》,實際上這《三摩地王經》,有的地方有一個「王」,有的地方不加,
那沒關係。
11'34"
「若彼於師住嫌恨心,或堅惡心,或恚惱心,能得功德,無有是處。
經上面告訴我們,我們對這個師長「住嫌恨心」,嫌恨心─你討厭他,因為討厭就
瞋恨心,就這個。然後呢?「堅惡心」,這個惡心還老在那個地方,這個堅惡心。這個軟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68
的起一念都不可以,你還把那個心老在這個地方,啊!那是更可怕。前面告訴我們,你起
一念的承事,就有這樣的功德;你起一念的惡心,就這樣長的劫數,你就住在惡道當中。
所以說嫌恨心不可以,堅惡心更不可以,你只要一念「恚、惱」,就是這樣,恚是瞋,惱
是惱亂,而在這種情況之下,能得功德無有是處,經上說得明明白白。你說想得到功德,
絕無可能,絕沒有!應該怎麼辦呢?要「作大師想」、要作大師想。
12'46"
若不能作大師想者亦復如是。
前面說是你討厭、厭惡,現在你不討厭,不討厭還不一定夠,要至誠地恭敬,恭敬到
什麼程度啊?把他看成佛。如果說你不能作大師想,在這種情況之下,說功德未生不生,
已生也是退失,這樣喔!不但是自己的阿闍黎。下面看:
13'17"
若於三乘補特伽羅,說法苾芻,不起恭敬,及尊長想,或大師想者,此等能得未得
之法,或已得者,令不退失,無有是處。
就是三乘的,說大乘的固然,本論主要的引導我們走上大乘的;就說是小乘的,任何
一乘的說法的那些比丘們,你對他如果不恭敬,不把他看成像自己的師長、像佛陀一樣的
話,這個時候你要想得到功德,都得不到。前面第一個是告訴我們毀謗不可以,那個地方
169 舊版.第二十一卷 B
就是說,你就是不毀謗你還要恭敬,不恭敬都得不到。不要說你大乘的,就是三乘的、小
乘的,那說法比丘,你一定要把他看成像自己的尊長。
14'19"
現在我們這個了解,這個尊長我們會把他看成像所有的佛一樣。如果你做不到的話,
那麼這個時候你要想得到法不可能─諸能得未得之法,不可能!說「已得者不退失」,
不可能!我們會想:會嗎?好像我們平常的時候恭敬,當然有的人非常恭敬,可是有的人
的的確確不一定恭敬啊!乃至於有的人,說毀謗,隨便地這個討論啊,這我不是還是懂了
很多啊!那是我們對法完全沒有了解、完全沒有了解,誤解了。法的特質是什麼?法的特
質是什麼?這地方要,處處地方要肯定一下。
15'14"
法的特質寫在黑板上面,大家看一下─清淨、寂靜。如果我們籠統地說,清淨跟寂
靜可以互通,如果嚴格一點說,清淨是什麼?就是在我們聞思慧當中,我們如理地了解,
然後呢認真去做,那個時候還是我見還在,沒有斷,但是你隨順於法這樣去做的,那個是
清淨。寂靜呢?破掉了!那個時候寂靜,這法的特質是這個。
15'57"
說現在懂了,懂得什麼法?要懂這個,才是真的懂法。假定說,這個文字語言算一
部分也算懂了的話,那這個錄音帶,這個留聲機比我們懂得很多耶,書本比我們懂得更多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70
耶!這個我們要懂得。不是說我聽了一點、看了一點,能說能道,這個叫懂得法。不是
啊!這是懂得法必定需要的經過的幾個步驟,這是……它真正的重點,就是你聽懂了以
後,然後呢修學、淨化你的雜染,然後能夠靜息你的染污、熱惱,這個是法的特質。
16'48"
請問,現在我們平常的時候聽見那個善知識,嘀咕他,你心裡什麼相啊?這不是明明
熱惱相嗎?明明是雜染相嗎?居然說這個懂了法,你懂在什麼地方啊?顛倒啊!所以這個
顛倒是莫勝於此啊!當你真正地跟法一點相應的話,你絕對找不到一點點這種狀態。所以
我們要了解,這個文字不是說你看了一下,啊,懂了!懂了!哪有這麼容易的?如果真的
這麼容易懂的話,那這個佛法一點都不值錢,也不能稱為寶啊!
17'28"
這地方,所以我再特別強調一點,說平常的時候你覺得好像是很懂,那個都是我們
的煩惱相、慢心,都是傲心、都是熱惱心,高慢跟人家較量,都是墮落之因。持了戒覺
得我持戒,他不持戒─跟法差得十萬八千里;懂了一點講的,啊!我講的對,他講的不
對─跟法差十萬八千里!真正你跟法相應了以後,淨化這個,淨化你的雜染相,這個就
對了。你等到有了這個體驗以後,你自然曉得這地方的這句話的意思,你絕對不會對你的
師長起一念不恭敬。不要說師長,就是那個世間的那個十惡不赦的眾生,你也都不會起它
惡心,那個時候才是跟法相應的心。你看見他十惡不赦的,你憐憫他,唉呀!這個人真可
171 舊版.第二十一卷 B
憐,我怎麼樣方法救他?那時候跟法相應,那時候你真的懂了的時候。所以這個時候說,
未得之法能得者是無有是處,已得者不退失無有是處,為什麼啊?
18'44"
由不恭敬,沈沒法故。」
法這個東西,無比地珍貴,佛陀他老人家自己,一聽見人家講法,他馬上豎起耳朵
來了。《阿含》裡面就有這段公案,佛陀他不大舒服躺在那裡,那麼弟子們講法,阿難
他們就正要討論,談到精進,佛陀馬上就坐起來:「啊,阿難哪!你剛才談精進啊?」
「是啊!」啊,他無比地歡喜、無比地讚歎、無比地恭敬!為什麼?佛陀之所以成佛原因
就這樣。他生病了,他一聽見這個,馬上至誠恭敬的,躺在那裡馬上坐起來。他沒有一點
點說:「哎!這些小孩子還講那個東西,跑到我面前來班門弄斧。」對不起,如果這樣的
話,他完全不是佛了。
19'36"
所以這個地方,這是我們真正修學佛法的人必須應該了解的。你不是來學佛嗎?那
看看佛是什麼樣子的啊?你懂得了這點,你才會了解,為什麼桑樸瓦跑到任何地方,聽見
了兩個人講經,他跑得去聽,聽完了又說「我得二益」。佛陀不是很明白嗎?成了佛了,
阿難尊者,阿難尊者還是沒了問題的,還是個初果的羅漢,可是講到兩個字,啊!他好高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72
興,內心當中生起來了─恭敬法。所以我們現在反省一下,我們有沒有恭敬啊?當你有
了恭敬的話,你怎麼可能去毀謗?你怎麼可能去嫌恨?沒有啦!這裡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去
體驗,那就開始慢慢地懂了。
20'32"
設若親近不善知識及罪惡友,亦令諸德漸次損減,一切罪惡漸次增長,能生一切非
所愛樂,故一切種悉當遠離。
前面是不親近善知識的過患,這個裡邊就特別告訴我們,親近惡友、惡知識的可怕
的地方,這是一件事情的兩個面。在正式說這些道理之前,我們要了解一個事實─有情
哪,他就是有這樣特別的東西叫「情」,情這個東西不是你一個人單獨生起來的,情這
個東西就是人與人之間共同增長的,所以你絕不可能離開人家而獨居,不可能的。但是實
際上有沒有?六道當中有的!阿鼻地獄的眾生,他一個人,只有他一個人;還有呢?生到
天上的無色界當中眾生,他是一個人。所以這兩種人都是不能修行的人,他只是受那個果
報,只是受那個果報,這樣。除了這個以外的話,他一定在其他的有情共處當中。那個時
候如果你不親近善知識,你一定親近的就是惡知識,這個概念我們要清楚。所以我們在沒
有談這個惡知識對我們害處之前,我們要了解,沒有中立可能的,絕無中立可能!在這個
173 舊版.第二十一卷 B
地方如果要修學佛法的話,你要了解這點,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22'20"
關於惡知識特別的行相等一下再講,不過這個地方我們要了解,你不親近善知識,然
後親近的時候,惡知識跟惡友的話,那怎麼辦呢?把你的功德漸漸地損減,一切的罪惡漸
漸地增長,能夠生起所有一切不是你歡喜的,一切的壞處都從這個地方來的,所以在任何
情況之下,一定要遠離。那麼這個地方呢特別告訴我們,在任何情況之下,你一定要親近
善知識;而在任何情況之下,一定要遠離惡知識。為什麼呀?因為你親近善知識,一切的
功德增長,親近惡知識呢,一切的過、惡生長。現在休息。
23'13"
現在我們就看一看,這個惡知識,經上面先說明,這個道理前面已經告訴我了,親近
善知識跟惡知識之間,那麼這個地方我特別提醒大家,你不親近善知識,你必定親近惡知
識,這個裡邊並沒有中立可言,不進則退、不進則退。你拼命上進的都不一定進得上去,
這是我們必須了解的。所以這個地方沒有選擇的,不是我站在那裡,我說贊成不贊成啊?
也沒有人舉手,有人贊成的也不舉手,有人不贊成的也不舉手,這可以中立的;現在這裡
沒有中立,你只有親近一面。那麼這個道理,目前眼前也許不一定了解,你們好好地修學
下去,等到你對這個法的行相有正確的認識的時候,你這個概念會很清楚。我說這個法相
清楚的時候,不是說你文字上面能夠辨別得清楚,法相真的清楚,就是你內心的行相看得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74
很清楚,喔,起心動念就是這樣。然後那時候,你看別人大概也可以了解,那時候你就很
清楚、很明白的,這個中間絕無選擇的餘地。
24'52"
我告訴你們,我自己的一個痛苦的經驗,二十多年了,那時候我出家沒多久。我這個
胃一直不大好,那時候就比較弱,跑到那個地方去的時候,有一個法師他非常好,非常同
情我。看見了,說:哎呀,這個人啊……。因為他多多少少大概也聽說了我出家的一個因
緣背景,所以很承蒙他看得起。他就來跟我說,送點衣服給我,然後就說:「某人啊!你
身體不大好,要好好地多保重啊!小心啊!」那時候我覺得這個法師真好、真慈悲啊!然
後他就告訴你,你吃東西,這個小心、那個小心。那時候我真的很感謝他,但是我後來了
解:唉,惡知識!我真進一步了解的什麼啊?它這個惡的真正可怕的地方,平常我們在惡
當中不自己曉得在為惡。他倒是一番好心,他倒是一番好心。那時候我處處地方覺得:哎
喲,真是這樣啊!等到後來我慢慢地了解了,有很多人他往往一生在無病呻吟,還有呢自
己覺得病,就受了那個病的磨折。
26'30"
我自己總覺得自己好像是滿不錯的樣子,同樣地受了這個困擾一生。我不妨把這個公
案簡單地跟大家說一下,作為你們一個最好的參考,千萬你們不要跌這個觔斗。我從好的
方面去說,我剛開始的時候,住在福嚴精舍,那麼後來,福嚴精舍因為辦學,我就到同淨
175 舊版.第二十一卷 B
蘭若。那時候還承某法師親自送我去,那麼某法師就給仁法師講,說:「法師啊!這個人
很不錯的,不過他身體就比較差一點。」那麼承蒙仁法師也看得起,所以第一天晚上住在
那兒,第二天早晨吃早飯的時候,仁法師就說,說身體好像不大好,你自己小心啊!我就
跟仁法師說:「法師啊!你不要把我看成病人,我可不願意把自己看成病人!」仁法師很
聽得進這句話。我以後所以能跟他多少年,始終現在有這樣的一個,承蒙他攝受的,當時
有兩個大原因,一個原因我跟你們說過了,一個就是我這句話。我心裡的確是這樣,我一
直覺得不能把自己看成病人,從不把自己看成病人。儘管如此,所以有很多小小的事情,
向來是我也不喜歡吃藥─吃藥!吃它幹什麼?病倒再說,吃藥增加麻煩,這樣。打起精
神來做!
28'02"
但是後來因為我這個胃一直弱,後來到了美國了,那時候胃已經動過手術,動過手術
總覺得這個地方不大對。到現在我還記得,就是第一個前面這個所謂很慈悲的那個法師告
訴我的,他身體也不大好,很多人都有胃病,他就說這個胃病應該怎麼樣,怎麼現象啊!
我就受了這個影響,牢牢地覺得,他也看了很多醫學的書,現在我發現這個叫什麼啊?見
取。這眾生的這個見,見惑之難拔!
28'38"
到了那個時候又胃不大好,那麼就看醫生。那時看了幾次醫生,覺得沒問題,但是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76
我受了先天的影響,我曉得那個中醫治本的,西醫治標的,西醫往往等到你那個病發現的
時候已經來不及治了。我心裡總一直在想,他是現在檢查是檢查不出來,但是那個根不拔
掉總歸在,所以自己以為自以為是。他醫生說,你不必吃這個藥;既然我想不對,我又拖
了那麼久,我主動地自己去買那個藥來吃,前前後後吃了一年多。我現在這個胃不好,我
現在回想起來,受這個絕大的影響!往往心裡面自己覺得有病,就害害在這個上頭。所以
以後啊,當然這個世法上面,佛法上面亦復如是。往往我們自己覺得,他在安慰你、幫忙
你,然後呢,讓你向上這個精進的這個一股力量,拿掉了!
2018/02/01 校正二
舊版第二十一卷.B面
00'03"
唉,這個好可怕!所以在這裡他告訴我們,說「略略親近,悉無所成」,前面講那個道
理,你略略地,啊,意思一下,沒有用、沒有用!他下面還有詳細的說明的,所以我們這
裡不深入地去講。這個是說依止善知識的殊勝的利益。那麼再下面呢?不依止善知識有什
麼大的害處?
00'28"
第五不依過患者。請為知識若不善依,於現世中,遭諸疾疫非人損惱,於未來世,
當墮惡趣,經無量時受無量苦。
先把那個主要的原則告訴我們,假定說你想去親近他,親自去懇求他,做為你的善知
識,而那個時候,你不能好好地如法地依止他,這種情況什麼樣呢?「於現世中,遭諸疾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62
疫非人損惱」,眼前馬上遭種種,這是花果喔!因為你造了絕大的惡業;那麼將來呢?未
來世,當墮惡趣。這個時間是無量無邊,受不曉得多少苦。下面解釋說明,先是用經上面
來說明,
01'33"
《金剛手灌頂續》云:
這個經典裡面說,密續裡邊說:
01'40"
「薄伽梵,若有毀謗阿闍黎者,彼等當感何等異熟。
那麼這個經裡邊是佛跟金剛手菩薩的對語,金剛手菩薩就是大勢至菩薩,他在密教
裡是密部的主。說:「佛陀呀!假定有人毀謗他的阿闍黎」,他這個阿闍黎我們要了解是
幾種,一般說五種:出家、羯摩、教授、授經、依止,都是。不過這個地方他上面告訴我
們,乃至於你聽一四句偈,實際上你真正了解了以後,所有的人都是我們的阿闍黎耶,他
成就你,使你成佛嘛!提婆達多就是世尊的一個最了不起的阿闍黎。我們總希望能夠從佛
開始、善知識開始,一步一步上去,到最後任何人都是我們的阿闍黎,那時候我們就成就
了。現在我們只看我們眼前看得見的,這就是我們的師長。說:「佛陀呀!假定有人毀謗
自己的師長的話,那麼他將感得什麼樣的異熟果報呢?」換句話說,這個惡因將來結什麼
163 舊版.第二十一卷 B
果報呢?
03'12"
世尊告曰:金剛手,莫作是語,天人世間悉皆恐怖。
啊!世尊聽了這話,心裡面馬上覺得,哎呀!說:「金剛手啊,你不要提這個事情
啊!你提起來那這是,真是恐怖極了啊!不管任何人,天人世間大家都怕得要命啊!但是
還是要多多少少告訴你一點哪!」說:
03'39"
秘密主,然當略說,勇士應諦聽。
勇敢的人才能聽啊,普通人聽見了這個嚇都嚇壞了。
03'46"
我說無間等諸極苦地獄,即是彼生處,住彼無邊劫,是故一切種,終不應毀師。」
說:我告訴你呀!這種人毀謗了自己的阿闍黎的話,他怎麼樣呀?墮落這個地方,
無間地獄就是他的去處。這個地方是這個,時間呢?是「無邊劫」,那你無法想像地痛
苦啊!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任何情況之下,絕不可以毀謗老師。所以佛也告訴我們,
假定說你們出家受不了,千萬不要說,哎喲,那地方不行啊!這樣說:「我現在自己條件
不夠,所以只好回去好好地努力,等到自己的條件夠了再來。」用到我們現在也是一樣,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64
如果這個地方待不下,最好的辦法自己懺悔,說:「唉呀!這個我現在條件不夠。」那離
開。這個是最好、最好的,真正說起來保護自己的最佳辦法還是啊!那麼上面是經,下面
《五十頌》,那就是菩薩集的,所謂《事師五十頌》,就是論,「亦云」:
05'07"
《五十頌》亦云:「毀謗阿闍黎,是大愚應遭,疾癘及諸病,魔疫諸毒死,王火及
毒蛇,水羅叉盜賊,非人碍神等,殺墮有情獄。
前面就是,如果你毀謗阿闍黎的話,那是最大的愚癡,最愚癡的事情就是這個。那麼
要遭到什麼啊?就是這些,眼前的是「疾癘、諸病」,反正世間所有的壞事情,統統可能
碰得到─或者是全部碰到,或者碰到一部分。然後死了以後,墮落有情大地獄,大有情
地獄。所以
05'59"
終不應惱亂,諸阿闍黎心,設由愚故為,地獄定燒煮。所說無間等,極可畏地獄,
諸謗師範者,佛說住其中。」
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絕不要惱亂阿闍黎的心。他這地方特別說,不要惱亂阿闍黎的
心。就換句話說,伺候阿闍黎,你要委曲求全,照著前面伺候阿闍黎的九心。說看這個師
165 舊版.第二十一卷 B
長歡喜什麼,你委曲求全地,要想去體會他,這樣才是我們正確的做法。假定說,你不了
解,由愚癡,這地方說的這點我們了解,實際上我們常常受不了、不能,那時候還是我們
愚癡,就是我們無明熾盛。如果說你愚癡而做了以後,對不起,那一定、一定墮落,一定
墮落。墮落到哪裡啊?無間地獄,所以我們應該注意。
07'08"
我說了這個地方也想起來了,這裡啊,所以我覺得我非常歡喜,在這裡跟各位同學
共同研討。有一天早晨,我在這裡,正在還沒有開始,這個時間還沒到,大家已經到了大
殿了,正在或者禮佛,或者站在這地方。那麼有一個同修在後面按了一下那個電扇,他也
怕熱,吹。那時候我也不曉得什麼?倒不一定是看見了,回過頭去這麼看了一下,他馬上
把那個電扇關掉了。那時候我心裡非常讚歎,為什麼?當天我沒有想這個事情,不過我前
後曾經想過,我每次看見,一看見廣老出來,我心裡面總覺得,心裡想這個他是我們的精
神的真正重要的背後的支持。依我現在的了解的話,一切在這個地方,只要他在這個場合
之下,我們總是以他為主。你看他這個病得這麼嚴重的人,跑到那個地方去,弱不禁風,
你能吹那個風嗎?前幾次都這樣,不過我覺得大家都非常好,還是儘量避開他,雖然避開
他,那個風吹過來還是滿大。我想講了幾次沒講,結果那天早晨,一看見,我心裡真感
動。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66
08'31"
所以平常的時候我們不大注意,而尤其是那個開關那個同修啊,我最近那段時候的的
確確在座有好幾位,就是說很明確地,聽見了以後,馬上真的就身體力行,我們現在真正
重要的,就是這種地方。所以呀,慢慢地我們只要去改善,自然這種情況都會產生很好的
效應,這就是我們共同研究了這個經論的真正好處。
09'04"
善巧成就寂靜論師,所造《札那釋難論》中,亦引經云:
下面還是這個次第,經、論、祖師講的,那個祖師講那個釋難,就是也是「亦引經
云」:
09'22"
「設唯聞一頌,若不執為尊,百世生犬中,後生賤族姓。」
不要說你一心至誠請為阿闍黎,就算你在那個地方跟他聽了一個頌子,前面的《寶雲
經》上面,好幾個地方引證了。所以很多地方引經上面來說明,乃至於你只聽一個偈子,
如果說你不尊重他,不把他看成佛這樣的話,你就要墮落,「百世生犬中」。哇!這個百
世生犬是很長的時候啊!以後出來的話呢,「賤族姓」,還下賤,還是下賤。這個法的珍
貴是無比的,我們現在所以不了解,是為什麼啊?我們煩惱太盛!這個非常嚴重的這種煩
惱熾盛當中,體會不到法的珍貴性,你只要真正肯如理去修的話,那時候你才會慢慢地、
167 舊版.第二十一卷 B
慢慢地感受得到。所以修行為什麼第一步一定要懺悔,一定要慢慢地淨除;愈淨除,你那
時候就感受都來了,那時候感受你就進步就快了。這是我順便一提,繼續下去:
10'41"
又諸功德,未生不生,已生退失,
不但是這樣,不但是前面所說的。你的功德沒有生起的,生不起來;已經生起來的,
就會退失掉,這樣。你不依止善知識,或者依止了而不如法,在這種兩種情況之下,你不
依止善知識,你要想生功德,無有是處;依止了不如法也更是如此,已經生起來是退失,
沒有生起來─生不起來。下面引那個經,
11'23"
如《現在諸佛現證三摩地經》云:
《三摩地經》,實際上這《三摩地王經》,有的地方有一個「王」,有的地方不加,
那沒關係。
11'34"
「若彼於師住嫌恨心,或堅惡心,或恚惱心,能得功德,無有是處。
經上面告訴我們,我們對這個師長「住嫌恨心」,嫌恨心─你討厭他,因為討厭就
瞋恨心,就這個。然後呢?「堅惡心」,這個惡心還老在那個地方,這個堅惡心。這個軟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68
的起一念都不可以,你還把那個心老在這個地方,啊!那是更可怕。前面告訴我們,你起
一念的承事,就有這樣的功德;你起一念的惡心,就這樣長的劫數,你就住在惡道當中。
所以說嫌恨心不可以,堅惡心更不可以,你只要一念「恚、惱」,就是這樣,恚是瞋,惱
是惱亂,而在這種情況之下,能得功德無有是處,經上說得明明白白。你說想得到功德,
絕無可能,絕沒有!應該怎麼辦呢?要「作大師想」、要作大師想。
12'46"
若不能作大師想者亦復如是。
前面說是你討厭、厭惡,現在你不討厭,不討厭還不一定夠,要至誠地恭敬,恭敬到
什麼程度啊?把他看成佛。如果說你不能作大師想,在這種情況之下,說功德未生不生,
已生也是退失,這樣喔!不但是自己的阿闍黎。下面看:
13'17"
若於三乘補特伽羅,說法苾芻,不起恭敬,及尊長想,或大師想者,此等能得未得
之法,或已得者,令不退失,無有是處。
就是三乘的,說大乘的固然,本論主要的引導我們走上大乘的;就說是小乘的,任何
一乘的說法的那些比丘們,你對他如果不恭敬,不把他看成像自己的師長、像佛陀一樣的
話,這個時候你要想得到功德,都得不到。前面第一個是告訴我們毀謗不可以,那個地方
169 舊版.第二十一卷 B
就是說,你就是不毀謗你還要恭敬,不恭敬都得不到。不要說你大乘的,就是三乘的、小
乘的,那說法比丘,你一定要把他看成像自己的尊長。
14'19"
現在我們這個了解,這個尊長我們會把他看成像所有的佛一樣。如果你做不到的話,
那麼這個時候你要想得到法不可能─諸能得未得之法,不可能!說「已得者不退失」,
不可能!我們會想:會嗎?好像我們平常的時候恭敬,當然有的人非常恭敬,可是有的人
的的確確不一定恭敬啊!乃至於有的人,說毀謗,隨便地這個討論啊,這我不是還是懂了
很多啊!那是我們對法完全沒有了解、完全沒有了解,誤解了。法的特質是什麼?法的特
質是什麼?這地方要,處處地方要肯定一下。
15'14"
法的特質寫在黑板上面,大家看一下─清淨、寂靜。如果我們籠統地說,清淨跟寂
靜可以互通,如果嚴格一點說,清淨是什麼?就是在我們聞思慧當中,我們如理地了解,
然後呢認真去做,那個時候還是我見還在,沒有斷,但是你隨順於法這樣去做的,那個是
清淨。寂靜呢?破掉了!那個時候寂靜,這法的特質是這個。
15'57"
說現在懂了,懂得什麼法?要懂這個,才是真的懂法。假定說,這個文字語言算一
部分也算懂了的話,那這個錄音帶,這個留聲機比我們懂得很多耶,書本比我們懂得更多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70
耶!這個我們要懂得。不是說我聽了一點、看了一點,能說能道,這個叫懂得法。不是
啊!這是懂得法必定需要的經過的幾個步驟,這是……它真正的重點,就是你聽懂了以
後,然後呢修學、淨化你的雜染,然後能夠靜息你的染污、熱惱,這個是法的特質。
16'48"
請問,現在我們平常的時候聽見那個善知識,嘀咕他,你心裡什麼相啊?這不是明明
熱惱相嗎?明明是雜染相嗎?居然說這個懂了法,你懂在什麼地方啊?顛倒啊!所以這個
顛倒是莫勝於此啊!當你真正地跟法一點相應的話,你絕對找不到一點點這種狀態。所以
我們要了解,這個文字不是說你看了一下,啊,懂了!懂了!哪有這麼容易的?如果真的
這麼容易懂的話,那這個佛法一點都不值錢,也不能稱為寶啊!
17'28"
這地方,所以我再特別強調一點,說平常的時候你覺得好像是很懂,那個都是我們
的煩惱相、慢心,都是傲心、都是熱惱心,高慢跟人家較量,都是墮落之因。持了戒覺
得我持戒,他不持戒─跟法差得十萬八千里;懂了一點講的,啊!我講的對,他講的不
對─跟法差十萬八千里!真正你跟法相應了以後,淨化這個,淨化你的雜染相,這個就
對了。你等到有了這個體驗以後,你自然曉得這地方的這句話的意思,你絕對不會對你的
師長起一念不恭敬。不要說師長,就是那個世間的那個十惡不赦的眾生,你也都不會起它
惡心,那個時候才是跟法相應的心。你看見他十惡不赦的,你憐憫他,唉呀!這個人真可
171 舊版.第二十一卷 B
憐,我怎麼樣方法救他?那時候跟法相應,那時候你真的懂了的時候。所以這個時候說,
未得之法能得者是無有是處,已得者不退失無有是處,為什麼啊?
18'44"
由不恭敬,沈沒法故。」
法這個東西,無比地珍貴,佛陀他老人家自己,一聽見人家講法,他馬上豎起耳朵
來了。《阿含》裡面就有這段公案,佛陀他不大舒服躺在那裡,那麼弟子們講法,阿難
他們就正要討論,談到精進,佛陀馬上就坐起來:「啊,阿難哪!你剛才談精進啊?」
「是啊!」啊,他無比地歡喜、無比地讚歎、無比地恭敬!為什麼?佛陀之所以成佛原因
就這樣。他生病了,他一聽見這個,馬上至誠恭敬的,躺在那裡馬上坐起來。他沒有一點
點說:「哎!這些小孩子還講那個東西,跑到我面前來班門弄斧。」對不起,如果這樣的
話,他完全不是佛了。
19'36"
所以這個地方,這是我們真正修學佛法的人必須應該了解的。你不是來學佛嗎?那
看看佛是什麼樣子的啊?你懂得了這點,你才會了解,為什麼桑樸瓦跑到任何地方,聽見
了兩個人講經,他跑得去聽,聽完了又說「我得二益」。佛陀不是很明白嗎?成了佛了,
阿難尊者,阿難尊者還是沒了問題的,還是個初果的羅漢,可是講到兩個字,啊!他好高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72
興,內心當中生起來了─恭敬法。所以我們現在反省一下,我們有沒有恭敬啊?當你有
了恭敬的話,你怎麼可能去毀謗?你怎麼可能去嫌恨?沒有啦!這裡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去
體驗,那就開始慢慢地懂了。
20'32"
設若親近不善知識及罪惡友,亦令諸德漸次損減,一切罪惡漸次增長,能生一切非
所愛樂,故一切種悉當遠離。
前面是不親近善知識的過患,這個裡邊就特別告訴我們,親近惡友、惡知識的可怕
的地方,這是一件事情的兩個面。在正式說這些道理之前,我們要了解一個事實─有情
哪,他就是有這樣特別的東西叫「情」,情這個東西不是你一個人單獨生起來的,情這
個東西就是人與人之間共同增長的,所以你絕不可能離開人家而獨居,不可能的。但是實
際上有沒有?六道當中有的!阿鼻地獄的眾生,他一個人,只有他一個人;還有呢?生到
天上的無色界當中眾生,他是一個人。所以這兩種人都是不能修行的人,他只是受那個果
報,只是受那個果報,這樣。除了這個以外的話,他一定在其他的有情共處當中。那個時
候如果你不親近善知識,你一定親近的就是惡知識,這個概念我們要清楚。所以我們在沒
有談這個惡知識對我們害處之前,我們要了解,沒有中立可能的,絕無中立可能!在這個
173 舊版.第二十一卷 B
地方如果要修學佛法的話,你要了解這點,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22'20"
關於惡知識特別的行相等一下再講,不過這個地方我們要了解,你不親近善知識,然
後親近的時候,惡知識跟惡友的話,那怎麼辦呢?把你的功德漸漸地損減,一切的罪惡漸
漸地增長,能夠生起所有一切不是你歡喜的,一切的壞處都從這個地方來的,所以在任何
情況之下,一定要遠離。那麼這個地方呢特別告訴我們,在任何情況之下,你一定要親近
善知識;而在任何情況之下,一定要遠離惡知識。為什麼呀?因為你親近善知識,一切的
功德增長,親近惡知識呢,一切的過、惡生長。現在休息。
23'13"
現在我們就看一看,這個惡知識,經上面先說明,這個道理前面已經告訴我了,親近
善知識跟惡知識之間,那麼這個地方我特別提醒大家,你不親近善知識,你必定親近惡知
識,這個裡邊並沒有中立可言,不進則退、不進則退。你拼命上進的都不一定進得上去,
這是我們必須了解的。所以這個地方沒有選擇的,不是我站在那裡,我說贊成不贊成啊?
也沒有人舉手,有人贊成的也不舉手,有人不贊成的也不舉手,這可以中立的;現在這裡
沒有中立,你只有親近一面。那麼這個道理,目前眼前也許不一定了解,你們好好地修學
下去,等到你對這個法的行相有正確的認識的時候,你這個概念會很清楚。我說這個法相
清楚的時候,不是說你文字上面能夠辨別得清楚,法相真的清楚,就是你內心的行相看得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74
很清楚,喔,起心動念就是這樣。然後那時候,你看別人大概也可以了解,那時候你就很
清楚、很明白的,這個中間絕無選擇的餘地。
24'52"
我告訴你們,我自己的一個痛苦的經驗,二十多年了,那時候我出家沒多久。我這個
胃一直不大好,那時候就比較弱,跑到那個地方去的時候,有一個法師他非常好,非常同
情我。看見了,說:哎呀,這個人啊……。因為他多多少少大概也聽說了我出家的一個因
緣背景,所以很承蒙他看得起。他就來跟我說,送點衣服給我,然後就說:「某人啊!你
身體不大好,要好好地多保重啊!小心啊!」那時候我覺得這個法師真好、真慈悲啊!然
後他就告訴你,你吃東西,這個小心、那個小心。那時候我真的很感謝他,但是我後來了
解:唉,惡知識!我真進一步了解的什麼啊?它這個惡的真正可怕的地方,平常我們在惡
當中不自己曉得在為惡。他倒是一番好心,他倒是一番好心。那時候我處處地方覺得:哎
喲,真是這樣啊!等到後來我慢慢地了解了,有很多人他往往一生在無病呻吟,還有呢自
己覺得病,就受了那個病的磨折。
26'30"
我自己總覺得自己好像是滿不錯的樣子,同樣地受了這個困擾一生。我不妨把這個公
案簡單地跟大家說一下,作為你們一個最好的參考,千萬你們不要跌這個觔斗。我從好的
方面去說,我剛開始的時候,住在福嚴精舍,那麼後來,福嚴精舍因為辦學,我就到同淨
175 舊版.第二十一卷 B
蘭若。那時候還承某法師親自送我去,那麼某法師就給仁法師講,說:「法師啊!這個人
很不錯的,不過他身體就比較差一點。」那麼承蒙仁法師也看得起,所以第一天晚上住在
那兒,第二天早晨吃早飯的時候,仁法師就說,說身體好像不大好,你自己小心啊!我就
跟仁法師說:「法師啊!你不要把我看成病人,我可不願意把自己看成病人!」仁法師很
聽得進這句話。我以後所以能跟他多少年,始終現在有這樣的一個,承蒙他攝受的,當時
有兩個大原因,一個原因我跟你們說過了,一個就是我這句話。我心裡的確是這樣,我一
直覺得不能把自己看成病人,從不把自己看成病人。儘管如此,所以有很多小小的事情,
向來是我也不喜歡吃藥─吃藥!吃它幹什麼?病倒再說,吃藥增加麻煩,這樣。打起精
神來做!
28'02"
但是後來因為我這個胃一直弱,後來到了美國了,那時候胃已經動過手術,動過手術
總覺得這個地方不大對。到現在我還記得,就是第一個前面這個所謂很慈悲的那個法師告
訴我的,他身體也不大好,很多人都有胃病,他就說這個胃病應該怎麼樣,怎麼現象啊!
我就受了這個影響,牢牢地覺得,他也看了很多醫學的書,現在我發現這個叫什麼啊?見
取。這眾生的這個見,見惑之難拔!
28'38"
到了那個時候又胃不大好,那麼就看醫生。那時看了幾次醫生,覺得沒問題,但是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76
我受了先天的影響,我曉得那個中醫治本的,西醫治標的,西醫往往等到你那個病發現的
時候已經來不及治了。我心裡總一直在想,他是現在檢查是檢查不出來,但是那個根不拔
掉總歸在,所以自己以為自以為是。他醫生說,你不必吃這個藥;既然我想不對,我又拖
了那麼久,我主動地自己去買那個藥來吃,前前後後吃了一年多。我現在這個胃不好,我
現在回想起來,受這個絕大的影響!往往心裡面自己覺得有病,就害害在這個上頭。所以
以後啊,當然這個世法上面,佛法上面亦復如是。往往我們自己覺得,他在安慰你、幫忙
你,然後呢,讓你向上這個精進的這個一股力量,拿掉了!
2018/02/01 校正二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1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第二十二卷 A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二十二卷 A面
日常法師
--------------------------------------------------------------------------------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二十二卷.A面
00'12"
人家釜底抽薪,是把你壞的事情釜底抽薪,這種人就是把你好的事情釜底抽薪。你
聽了這個話覺得很來勁,本來你是準備打起精神來向上衝的,他告訴你:「某人,你身體
不好啊,好好地休息休息、營養營養。」你就:對啊!早晨起來多睡一會兒。然後呢這個
地方該要衝的地方,那個衝勁,他就不知不覺就把它拿掉了,真正可怕的還是這一些。這
個時候,你一定要有什麼?要有自己的具慧才能夠辨別得出來。所以他前面告訴我們具三
相,正住還不夠,還要具慧,那個時候,你才辨別得出來他是正說,還是似說─似是而
非的這種說法。看文:
01'05"
《念住經》云:「為貪瞋癡一切根本者,謂罪惡友,此如毒樹。」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80
一切的善法的根本是善知識,一切的惡法的根本就是惡知識,這惡知識就是你旁邊那
些人。他自己在無明當中,還是告訴你,就像毒樹一樣。毒樹是什麼樣的呢?就是根毒、
全部都毒,那個風吹過,吹過毒樹的風吹到你身上,你就中了毒了。你完全不覺得,欸,
吹的時候覺得滿涼快;然後太陽來的時候,你就坐在樹底下,覺得還很蔭,你中了毒了。
這個惡知識就這麼個可怕法!啊,這麼個可怕法!
01'52"
《涅槃經》云:
用不同的經典來告訴我們、教誡我們。
01'58"
「如諸菩薩怖畏惡友,非醉象等,此唯壞身,前者俱壞善及淨心。」
我們也對惡知識應該這樣,就像這個菩薩防備惡知識,怎麼個防備法?對這個惡知
識的怕,怕到極點。醉象,在印度是最可怕的是大象,那個象已經調伏了,牠平常不會亂
發脾氣的,一旦吃醉了,那就亂搞。這個野象,在還沒有調伏的那個野象在森林當中,只
要這個象群走過去,獅子、老虎都會讓開的,你可想而知,這個象多厲害。所以當那個醉
象來的時候,啊!那你一點辦法都沒有,這個可以說可怕極了。但是,嘿!菩薩對這個惡
友的恐怖,遠超過那個醉象。為什麼啊?那個醉象最多把你命送掉,惡知識不但把你的善
181 舊版.第二十二卷 A
根、命送掉,把你的「淨心」,換句話說,把你的善根是連根鏟除,這麼可怕!這醉象把
你這一生弄死,如此而已,惡知識一定把你送到地獄裡面去,這麼可怕!這一生弄死,最
多痛苦短短地沒有幾個小時,到地獄裡是無量無邊劫。所以
03'23"
又說彼二,一唯壞肉身,一兼壞法身。
這我們可以分別得清楚。
03'30"
一者不能擲諸惡趣,一定能擲。
醉象、任何一樣東西的傷害,它沒辦法把你送到惡趣;但是惡知識一定把你送到三惡
道當中。
03'44"
《諦者品》亦云:「若為惡友蛇執心,棄善知識療毒藥,此等雖聞正法寶,嗚呼放
逸墮險處。」
萬一一旦你親近了惡知識,這個惡知識像毒蛇一樣,而居然你執取不捨,你還以為
他,啊,依靠他,就相當於這惡知識把你的心抓住了一樣,那個時候,你一定遠離善知
識。這個善知識是什麼啊?治療我們無始三毒大病的對治之良藥,這個東西你不要了。在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82
這種情況之下,雖然你聽見了正法寶沒有用,沒有用!儘管你聽見了,不要說聽見了,乃
至於你講,能說能道,沒有用。下面最後一句「嗚呼放逸墮險處」,險處就是三惡道,放
逸的話,精進的相反,本來佛法是照著如理行持的,現在對你聽見了沒有幫助,你沒有照
著去做嘛!而且不聽,世間的惡人還不一定一定墮到無間地獄,也不一定墮落地獄裡面
去,這個修學佛法的而不能親近善知識,走錯的話,是一定墮落,而這個裡邊真正最可怕
的,就是那個引導你的人─惡知識,這點我們一定要了解。
05'16"
《親友集》云:「無信而慳悋,妄語及離間,智者不應親,勿共惡人住。
這個就是指出惡知識的行相,惡友的行相。第一句話已經包含了全部了,「無信」,
沒有信。那麼這個信,大家要注意,不是說我信佛,不是,不是「這一句話」,這一句話
不算。信的特別的行相是「淨心為性」,那我們怎麼判斷那個淨心為性呢?所以一定要具
慧。信的特質,說你能夠淨除煩惱的,淨除煩惱,如果你正確地了解了以後,這個人一開
口,你已經了解了。平常我們常常會談論是非,一開口,你曉得:欸,對不起,他既然在
這個是非當中,他這個心當中不乾淨,在煩惱染污當中,馬上遠離。所以真正修行人,他
必然是。
183 舊版.第二十二卷 A
06'19"
你說真正修行人是非都不談嗎?談!什麼情況下呢?要辨別清楚,怎麼樣去惡從善,
他辨別得很清楚。是!但是他絕對不是像世間上面的這種談論是非的方式,這個我們要差
別弄得很清楚。修行絕對不是大糊塗蛋,修行是決定大智慧,他對任何一個行相判別得非
常清楚─是啊、非啊!但是他的判別是什麼?曉得怎麼去去染轉淨。喔,這個壞的,你
怎麼樣去淨除它,怎麼樣防止自己不受染,淨化,然後怎麼樣去幫助別人。在這種情況之
下,他有這個毛病,你如何去幫助他,當然你還曉得他的病根何在,所以你一定對方也知
道他,可是這種知道的,跟平常我們在煩惱當中這個行相絕大地不同。你後者的知道,你
完全不動,所以你能夠他的是非看得很清楚;另外一種的話,你自己完全纏在裡面,你也
不曉得自己染污不染污,實際上呢,一團黑。所以前者是正分別,這我們必須要的,後者
是妄分別,這是我們要去掉的。而我們所以能夠去掉妄分別,就是靠你那個正分別。
07'41"
在前頭我們剛開始的正分別,是跟聞、思相應的,等到你證到無分別智的時候,那
個時候如如不動,那個是修相應的。但是修相應的這個如如不動,並不是什麼都不想喔,
這個又錯了。所以根本、後得等這種行相,慢慢地、慢慢地我們了解,我們千萬不要現在
說:「啊!你不要去妄分別。」實際上呢掉在大無明、大糊塗當中,什麼是非不辨,這
個叫作修行。假定這樣修行的話,那太容易了!你只要睡在那裡的話,這不是修行嗎?你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84
在這兒什麼都是不分別當中啊!所以佛經上面也說,那個像螺螄、蚌蛤那種人,他是無分
別,他豈不是也得了無分別智了嗎?他根本分別不清楚是非善惡來的,所以這個我們要弄
得很清楚,隨便一提。這裡你要分別得很清楚信的行相,把握住這點,好了!
08'39"
然後呢下面慳貪、妄語、離間等等,那是更糟糕的,更粗猛的,我們容易了解。妄
語、離間,凡是這種人,「智者」,真正有智慧的人,千萬不可以親近,不要跟那些人,
這是惡人。所以這個惡人絕對不是今天跟你吵架,跟你罵、跟你吵,不是。佛法上面這個
我們要了解。
09'04"
若自不作惡,近諸作惡者,亦疑為作惡,惡名亦增長。
如果說,你自己雖然不做,你一旦親近了那些人,對不起,唉!人家總覺得你……
實際上你自己也一定沾上。人就是這樣,人就是這樣!譬如現在人家,隨便來說,以我來
說,我跑到很多地方,當然現在年紀比較大了,認識的人比較多了,以前我跑到什麼地
方,人家常常問:「某人啊,你哪裡來啊?」我就告訴他,我在哪裡,依止某法師。哦!
他一聽:「好、好、好,歡迎、歡迎!」為什麼啊?我現在就沾了光了,不是我自己好,
那就是我親近的善知識。反過來,你今天什麼地方,他一聽的話,喔唷,他雖然說好、
185 舊版.第二十二卷 A
好、好,心裡面在這裡好,心裡面就想辦法怎麼擋住你。我想我們都有這個經驗吧!就這
樣。實際上呢?從外面也說明裡邊,那惡名也增長。
10'03"
人近非應親,由彼過成過,如毒箭置囊,亦染無毒者。」
實際上呢,你一旦親近他了以後,不但名譽壞─實際上狀態呢?就這個!你一親近
他,對不起,他的過錯你都沾上了。就像那個毒箭放在你的袋裡一樣,那個毒箭沾了那
個,碰到什麼,什麼地方就中毒!碰到什麼,什麼地方中毒!雖然你自己不毒,可是你靠
在那個地方,一靠近,你也完了!所以,
10'33"
惡知識者,謂若近誰能令性罪遮罪惡行,諸先有者不能損減,諸先非有令新增長。
這個就是惡知識的特徵。一靠近他,那個罪過,性罪、遮罪種種惡因,以前有的你
不能減。我們修行佛法,以前有的,要減掉它,現在你靠到了,不能減;不但不能減,你
原來沒有的,他也會讓你增長。我們修行應該去掉它,跟他相反吧!所以它修行要靠善知
識,要遠離惡知識。
11'13"
善知識敦巴云:「下者雖與上伴共住,僅成中等。上者若與下者共住,不待劬勞,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86
而成下趣。」
所以這個善知識告訴我們,下等的人啊,雖然跟那個上等人住在一塊的話,勉勉強
強跟成個中等,所以向上爬不容易啊!但是上等人如果說跟一個下等人,「不待劬勞」,
你不要花氣力的─跟他一樣,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修學佛法如逆水行舟,拼命努
力都來不及啊!所以為什麼佛在世的時候,處處地方重視啊!現在我們這個地方注意:修
學佛法為什麼常常說千萬不要遷就情面,情面這個東西,就是本身最大的染污。在佛門當
中,真正的大壞蛋倒是沒有的,就是自己不曉得自己在無明當中,往往受這個害,然後呢
我們的情面所累,就跟著下去了,這是最可惜的一件事情。
12'16"
我們今天雖然末法,在這種環境之下,居然還能夠出家,那好不簡單、好不簡單啊!
在座的諸位都是這樣,大有前途,各種條件這麼好,今天能夠出了家了,要想把宿生的善
根繼續,記住!第一個重要的─要靠善知識,這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否則把宿生的
難得、難得積下來的這個善根,不知不覺當中害了,把自己送下地獄,那就太划不來,太
划不來!
12'54"
那麼前面重要的已經都一一指出來,每一個行相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告訴我們,所以
187 舊版.第二十二卷 A
我們為了加深這個概念起見,請大家看一下這個科判。
13'14"
這個科判在最前面,最前面第一張的反面,「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正式
修學佛法。就是我們前面的基本的幾個條件都具足了,然後正式修學佛法這時候啊,這裡
面分成功兩部分,「道的根本親近善知識」,親近善知識,那麼親近善知識又分成功六個
項目,第一個說明所依善知識的相,第二個說明能依學者之相。善知識應該有什麼條件?
那麼自己去依靠他的,應該具足什麼樣的狀態?每一個項目當中啊,要仔細地自己檢點。
然後呢有了這個條件,怎麼樣地依止?怎麼樣去依止他。後面又特別說明依止的殊勝利
益,以及不依止的大的禍害。你每一個次第都認識、都了解、都做到了,那修學佛法真正
說起來已經過半!「行百里者,所以九十里」,過半,你已經跑了九十里了,這千真萬確
的。
14'44"
將來你們自己好好地努力走上去看,如果說你一旦真正地依止到這個善知識的話,修
行這事情不難。這一句話我先說在這個地方,現在大家不妨慢慢地努力下去,如果說你們
這一生體會到這一點,做到這一點的話,我想大家那個時候,大家值得談恭喜、恭喜!最
後,攝彼等義第六,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88
15'17"
第六攝彼等義者。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那個文,這個「攝彼等義」是什麼意思呀?就是說,前面呢主要
的項目都已經說了,還有一點的結論,以及有所遺漏的,沒有交代清楚的,這個地方說一
下。因為這個修學佛法,這一點太重要、太重要了!所以,把重要的幾個大綱在一開始的
時候,都交代得清清楚楚。現在我們看:
15'50"
世徧讚說尊長瑜伽教授者,應知即是如前所說。
為什麼一般普遍地、共同地,沒有例外地,特別強調讚歎,來稱揚、來重視這個親
近善知識的這個道理呢?「尊長瑜伽教授」,教授,換句話說,我們修學佛法的重要的綱
要、重點。這個重點說明什麼?尊長瑜伽。說依止這個善知識,怎麼樣才能夠依止善知識
相應?「瑜伽」兩個字是「做對」,不是說我懂得一個道理,道理懂了以後,你做了沒
有?做了以後,是對不對?對了以後,是不是跟他所說的相應?這個是我們修學佛法第一
個重要,你做對了,下面的問題都解決了,可以這麼說。就像前面所說的,已經告訴我們
清清楚楚了,然後呢下面要叮囑幾件事情,你道理雖然懂了,你雖然去做了,要殷重地去
修,不是馬馬虎虎。所以說:
189 舊版.第二十二卷 A
17'08"
若一二次,修所緣境,全無所至。
假定你雖然修了,修了一趟、兩趟,沒有用!「所緣境」就是我們所修的對象,我們
心裡面一定有一個所緣的對象,你念阿彌陀佛,就念阿彌陀佛,現在我們所緣的什麼啊?
貪、瞋、癡相,這是我們所緣的,不知不覺當中,所以叫無明嘛!所以叫大無明,所以
叫癡相,就是這個。你真正去做的時候,你清楚很明白,當眼前好吃東西擺在那裡,眼睛
瞪得大大的,心眼啊比這個眼睛瞪得更大,那就是我們心緣這個東西的時候。反過來,有
一個冤家對頭在眼前的時候,儘管你的面孔上還帶著三分的笑,你這個眼睛也瞪得這麼地
大,那時候你心裡就緣著這個東西。
18'02"
現在我們緣什麼?緣這個「法」─怎麼依靠善知識,所以,這個時候就是我們修的
時候,次第就是照著前面告訴我們,他不是說一趟兩趟。一趟兩趟都不夠,何況是我們:
「啊,懂了、懂了,聽懂了!」書本一合,這個不夠的。不過目前,既然我們的重點先要
了解、認識,重點是擺在這個上頭的。是!有能力馬上就修,沒有能力,先把本論的整個
的次第、綱要了解了,然後一步一步地慢慢地深入,這樣的做法,應該這樣地認識。那麼
下面就是策勵我們: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90
18'45"
若是至心欲行法者,須恆親近,無錯引導,最勝知識。
現在我們自己問一下看,我是不是?是什麼呢?「至心欲行法者」。你是不是真正要
想修行要走的路?現在有很多人說,我真是一心想修行,一心想念佛,不管你是哪一個,
這看看是不是真正的心裡面至心要想做這個。要想做這個,那麼「須恆」,恆字恆常不
斷,「親近」,親近什麼啊?最殊勝的善知識。這個最殊勝的善知識一定能夠引導你,沒
有一點錯誤的,這是必須要的,這是必須要的。
19'38"
爾時亦如伽喀巴云:「依尊重時,恐有所失。」
怎麼依靠呢?這個祖師告訴我們清清楚楚,你依靠他的時候,那是戰兢惕厲,就怕
有一點點做得不對,這個是需要。說到這裡,我也覺得我們在座的同學當中,在座同學處
處,可以作為我的老師,剛才說的固然是,其他的處處也是。有一天我在房間裡面,聽見
那個電話響了,我就拿起電話來,一看那個電話不是我,找別人的,馬上有一位同學:
「啊,找哪一個?」他本來在那兒自己用功,聽見了以後……。啊!我覺得真是我的善知
識。儘管我,實在是談不到什麼,可是在那個地方,也只是像那個什麼錄音帶一樣,把那
個我老師告訴我的,告訴你們一遍,但是他心目當中就很認真地這樣。啊,我覺得這是我
191 舊版.第二十二卷 A
的善知識!是說明什麼?說明真正的依善知識的相,就是他處處地方一心一意地。我看見
古來很多那種大德們,他的的確確,就像是所謂的孝子心一樣,他一天到晚想,這個善知
識怎麼樣,他怎麼樣去承事他,就怕一點點的、小小的錯誤的地方失着,錯誤地方失着。
20'59"
說到這裡,譬如我們現在這裡,有一個人離開這裡,那個離開這裡的我沒留他。他
一來的時候,我對他印象很好,覺得這樣……總是不管任何人,現在只要他肯跑到佛門當
中,我總是無比地讚歎。他來了第二天早晨,正好有居士們來給我什麼開心果,好像,然
後呢我放在我房裡,第二天早晨我就拿出去,我就跟他說:「某人啊,你去供供佛,就這
樣,等一下拿到齋堂。」他拿了這個東西,放在那裡一放,也就不管它了,那我也沒有說
他,又過了個半天,這樣。後來總算看見供在那裡,我就跟他說:「那麼供好了,你收上
去。」他說下午供的,要擺到明天。結果交到他手上開始,到等到齋堂上面,三天以後。
我一看啊非常可惜,非常可惜!我在那個時候心裡想:唉,我不曉得用什麼方式能夠幫他
忙,但是我一定要努力去幫他忙。
22'13"
我所以說的這兩個公案,同樣的這兩個人,我心裡面,拿世間一般來說,說不定你
們會歡喜那個人,但是我自己那時候開始,處處地方告訴我,喏、喏,這兩個都是我善知
識,我可不要學這個,應該學那個,這裡隨便一提。所以他們真正地依止善知識,的的確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92
確有他的成就的條件在,這是我們應該學的地方。下面告訴我們,
22'49"
謂若不知依止軌理而依止者,不生利益反致虧損。
這是假定我們不曉得依止的道理去依止的話,不但得不到利益,反而受害。這個是我
們要在這個地方要特別警惕的喔!要非常警惕的一件事情。所以,現在很多人跑得來說:
「啊呀!這個地方佛學院我去念書。」你要想去念一張文憑,不要來。上次說的混混,
那更不可以!一定要在這個概念上面,一開始弄得很清楚。所以對這地方的來說,在座的
同修來的,極大部分我跟你們說,來了試!試一個月到三個月,覺得不對,慢慢地回去,
正好。這是為什麼原因就在這裡,你弄得不對的話,不但得不到好處,反而損害,這又何
必!
23'45"
故此依止知識法類,較餘一切極為重要。
比下面的都重要,這是基礎嘛!你有了基礎的話,上面慢慢地沒關係;反過來,你沒
有基礎,急急忙忙造到三樓,垮下來了,有什麼用?所以他這個地方,大師特別告訴我們
說,
193 舊版.第二十二卷 A
24'12"
見是究竟欲樂根本,故特引諸無垢經論,并以易解,能動心意,符合經義,諸善士
語,而為莊嚴,將粗次第,略為建設,廣如餘處,應當了知。
所以現在大師說,他看見了這個是我們究竟欲樂的根本,我們現在要得到的真正的好
處,應該是究竟的,這個就是成佛!成佛!這個要想得到成佛,這根本在哪裡?就在這個
地方,依止善知識。所以他特別引經、論、祖師的語錄,而這個經論是什麼?「無垢」,
這個無垢,實際上這個裡面有兩個條件,第一個,這個經論本身是跟我們現在所說的這個
法完全相應的,這個話怎麼講?譬如說像大乘法,那麼就跟大乘相應的;如果說是學性
宗,那麼性宗相應的。所以它經論本身固然是沒有錯,還有呢「機」本身也是完全相應。
這個機就不大容易,佛說的這個道理是絕對正確的,但是應機本身又有相當的條件。現在
大師離開我們又幾百年了,所以我們要檢點檢點自己,使得我們也能夠應他,那就對了!
25'56"
引了這個經論以後還什麼啊?「并以易解,能動心意」,這兩句話。他雖然現在在
這個地方,講了經論,可是如果說,不說清楚我們還是不了解。我跟大家研究,我也本著
這個原則,所以有很多好像很通俗,原因為什麼?因為通俗,所以我們容易了解;因為通
俗,所以我們立刻感受到,這樣才對。感受到了什麼?「能動心意」,能動心意的,喔!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94
那轉過來。否則的話,我們無始的無明像生牛皮一樣,一動不動,那講了半天有什麼用?
聽了半天有什麼用?所以這個時候原因是為什麼?大師一番的苦心,我們現在也很認真地
在這個地方學,而這樣的解釋卻是「符合經義」的。能動心意不一定符合經義,講得天花
亂墜,講錯掉了,這個又害了!他還要經義完全符合,而把深奧的經義,經過這樣地說
明,我們如實地了解。
27'09"
那麼這個大師也說「諸善士語」,那就是祖師的語錄,祖師的語錄,來這個地方真正
莊嚴,這個才是我們的莊嚴哪!而這個地方所說的還是什麼啊?「粗次第」,這是大綱,
「略為建設」。所以在這個地方原則都有了,這個重要的,一點都不欠。那麼現在呢剩下
來就是我們怎麼去修行。如果要想了解得更多,「廣如餘處」,這我們自己去找。下面又
來一段叮囑,這個叮囑實際上跟我們實際的狀態完全相應的。
27'57"
我等煩惱,極其粗重。多不了知依師道理。知亦不行,諸聞法者,反起無量依師之
罪,即於此罪亦難發生悔防等心,
這是實際上的狀態,說我們現在怎麼辦啊?唉!糟糕,煩惱非常地粗、非常地重!
「粗」是指這個行相,「重」是指這個量;質、量又粗是又重,這樣。那個時候完全要靠
195 舊版.第二十二卷 A
善知識來淨化它,卻偏偏又不了解,不了解依師的道理,這第一個難關。了解了以後呢,
「知亦不行」,唉!知道了不照著去做。在這種狀態下,「諸聞法者,反起無量依師之
罪」,本來依止了善知識的話,是淨除罪障、積聚資糧,因為我們沒有能夠正確地如法行
持,所以反而增長了很多罪過。那有了罪過怎麼辦呢?馬上懺悔啊!結果呢?「即於此罪
亦難發生悔防等心」,要去懺悔,已經造的要去懺悔,沒有造的要防護。這個真正懺悔的
時候,一定要這樣的!
107/02/22校正二
日常法師
--------------------------------------------------------------------------------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二十二卷.A面
00'12"
人家釜底抽薪,是把你壞的事情釜底抽薪,這種人就是把你好的事情釜底抽薪。你
聽了這個話覺得很來勁,本來你是準備打起精神來向上衝的,他告訴你:「某人,你身體
不好啊,好好地休息休息、營養營養。」你就:對啊!早晨起來多睡一會兒。然後呢這個
地方該要衝的地方,那個衝勁,他就不知不覺就把它拿掉了,真正可怕的還是這一些。這
個時候,你一定要有什麼?要有自己的具慧才能夠辨別得出來。所以他前面告訴我們具三
相,正住還不夠,還要具慧,那個時候,你才辨別得出來他是正說,還是似說─似是而
非的這種說法。看文:
01'05"
《念住經》云:「為貪瞋癡一切根本者,謂罪惡友,此如毒樹。」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80
一切的善法的根本是善知識,一切的惡法的根本就是惡知識,這惡知識就是你旁邊那
些人。他自己在無明當中,還是告訴你,就像毒樹一樣。毒樹是什麼樣的呢?就是根毒、
全部都毒,那個風吹過,吹過毒樹的風吹到你身上,你就中了毒了。你完全不覺得,欸,
吹的時候覺得滿涼快;然後太陽來的時候,你就坐在樹底下,覺得還很蔭,你中了毒了。
這個惡知識就這麼個可怕法!啊,這麼個可怕法!
01'52"
《涅槃經》云:
用不同的經典來告訴我們、教誡我們。
01'58"
「如諸菩薩怖畏惡友,非醉象等,此唯壞身,前者俱壞善及淨心。」
我們也對惡知識應該這樣,就像這個菩薩防備惡知識,怎麼個防備法?對這個惡知
識的怕,怕到極點。醉象,在印度是最可怕的是大象,那個象已經調伏了,牠平常不會亂
發脾氣的,一旦吃醉了,那就亂搞。這個野象,在還沒有調伏的那個野象在森林當中,只
要這個象群走過去,獅子、老虎都會讓開的,你可想而知,這個象多厲害。所以當那個醉
象來的時候,啊!那你一點辦法都沒有,這個可以說可怕極了。但是,嘿!菩薩對這個惡
友的恐怖,遠超過那個醉象。為什麼啊?那個醉象最多把你命送掉,惡知識不但把你的善
181 舊版.第二十二卷 A
根、命送掉,把你的「淨心」,換句話說,把你的善根是連根鏟除,這麼可怕!這醉象把
你這一生弄死,如此而已,惡知識一定把你送到地獄裡面去,這麼可怕!這一生弄死,最
多痛苦短短地沒有幾個小時,到地獄裡是無量無邊劫。所以
03'23"
又說彼二,一唯壞肉身,一兼壞法身。
這我們可以分別得清楚。
03'30"
一者不能擲諸惡趣,一定能擲。
醉象、任何一樣東西的傷害,它沒辦法把你送到惡趣;但是惡知識一定把你送到三惡
道當中。
03'44"
《諦者品》亦云:「若為惡友蛇執心,棄善知識療毒藥,此等雖聞正法寶,嗚呼放
逸墮險處。」
萬一一旦你親近了惡知識,這個惡知識像毒蛇一樣,而居然你執取不捨,你還以為
他,啊,依靠他,就相當於這惡知識把你的心抓住了一樣,那個時候,你一定遠離善知
識。這個善知識是什麼啊?治療我們無始三毒大病的對治之良藥,這個東西你不要了。在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82
這種情況之下,雖然你聽見了正法寶沒有用,沒有用!儘管你聽見了,不要說聽見了,乃
至於你講,能說能道,沒有用。下面最後一句「嗚呼放逸墮險處」,險處就是三惡道,放
逸的話,精進的相反,本來佛法是照著如理行持的,現在對你聽見了沒有幫助,你沒有照
著去做嘛!而且不聽,世間的惡人還不一定一定墮到無間地獄,也不一定墮落地獄裡面
去,這個修學佛法的而不能親近善知識,走錯的話,是一定墮落,而這個裡邊真正最可怕
的,就是那個引導你的人─惡知識,這點我們一定要了解。
05'16"
《親友集》云:「無信而慳悋,妄語及離間,智者不應親,勿共惡人住。
這個就是指出惡知識的行相,惡友的行相。第一句話已經包含了全部了,「無信」,
沒有信。那麼這個信,大家要注意,不是說我信佛,不是,不是「這一句話」,這一句話
不算。信的特別的行相是「淨心為性」,那我們怎麼判斷那個淨心為性呢?所以一定要具
慧。信的特質,說你能夠淨除煩惱的,淨除煩惱,如果你正確地了解了以後,這個人一開
口,你已經了解了。平常我們常常會談論是非,一開口,你曉得:欸,對不起,他既然在
這個是非當中,他這個心當中不乾淨,在煩惱染污當中,馬上遠離。所以真正修行人,他
必然是。
183 舊版.第二十二卷 A
06'19"
你說真正修行人是非都不談嗎?談!什麼情況下呢?要辨別清楚,怎麼樣去惡從善,
他辨別得很清楚。是!但是他絕對不是像世間上面的這種談論是非的方式,這個我們要差
別弄得很清楚。修行絕對不是大糊塗蛋,修行是決定大智慧,他對任何一個行相判別得非
常清楚─是啊、非啊!但是他的判別是什麼?曉得怎麼去去染轉淨。喔,這個壞的,你
怎麼樣去淨除它,怎麼樣防止自己不受染,淨化,然後怎麼樣去幫助別人。在這種情況之
下,他有這個毛病,你如何去幫助他,當然你還曉得他的病根何在,所以你一定對方也知
道他,可是這種知道的,跟平常我們在煩惱當中這個行相絕大地不同。你後者的知道,你
完全不動,所以你能夠他的是非看得很清楚;另外一種的話,你自己完全纏在裡面,你也
不曉得自己染污不染污,實際上呢,一團黑。所以前者是正分別,這我們必須要的,後者
是妄分別,這是我們要去掉的。而我們所以能夠去掉妄分別,就是靠你那個正分別。
07'41"
在前頭我們剛開始的正分別,是跟聞、思相應的,等到你證到無分別智的時候,那
個時候如如不動,那個是修相應的。但是修相應的這個如如不動,並不是什麼都不想喔,
這個又錯了。所以根本、後得等這種行相,慢慢地、慢慢地我們了解,我們千萬不要現在
說:「啊!你不要去妄分別。」實際上呢掉在大無明、大糊塗當中,什麼是非不辨,這
個叫作修行。假定這樣修行的話,那太容易了!你只要睡在那裡的話,這不是修行嗎?你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84
在這兒什麼都是不分別當中啊!所以佛經上面也說,那個像螺螄、蚌蛤那種人,他是無分
別,他豈不是也得了無分別智了嗎?他根本分別不清楚是非善惡來的,所以這個我們要弄
得很清楚,隨便一提。這裡你要分別得很清楚信的行相,把握住這點,好了!
08'39"
然後呢下面慳貪、妄語、離間等等,那是更糟糕的,更粗猛的,我們容易了解。妄
語、離間,凡是這種人,「智者」,真正有智慧的人,千萬不可以親近,不要跟那些人,
這是惡人。所以這個惡人絕對不是今天跟你吵架,跟你罵、跟你吵,不是。佛法上面這個
我們要了解。
09'04"
若自不作惡,近諸作惡者,亦疑為作惡,惡名亦增長。
如果說,你自己雖然不做,你一旦親近了那些人,對不起,唉!人家總覺得你……
實際上你自己也一定沾上。人就是這樣,人就是這樣!譬如現在人家,隨便來說,以我來
說,我跑到很多地方,當然現在年紀比較大了,認識的人比較多了,以前我跑到什麼地
方,人家常常問:「某人啊,你哪裡來啊?」我就告訴他,我在哪裡,依止某法師。哦!
他一聽:「好、好、好,歡迎、歡迎!」為什麼啊?我現在就沾了光了,不是我自己好,
那就是我親近的善知識。反過來,你今天什麼地方,他一聽的話,喔唷,他雖然說好、
185 舊版.第二十二卷 A
好、好,心裡面在這裡好,心裡面就想辦法怎麼擋住你。我想我們都有這個經驗吧!就這
樣。實際上呢?從外面也說明裡邊,那惡名也增長。
10'03"
人近非應親,由彼過成過,如毒箭置囊,亦染無毒者。」
實際上呢,你一旦親近他了以後,不但名譽壞─實際上狀態呢?就這個!你一親近
他,對不起,他的過錯你都沾上了。就像那個毒箭放在你的袋裡一樣,那個毒箭沾了那
個,碰到什麼,什麼地方就中毒!碰到什麼,什麼地方中毒!雖然你自己不毒,可是你靠
在那個地方,一靠近,你也完了!所以,
10'33"
惡知識者,謂若近誰能令性罪遮罪惡行,諸先有者不能損減,諸先非有令新增長。
這個就是惡知識的特徵。一靠近他,那個罪過,性罪、遮罪種種惡因,以前有的你
不能減。我們修行佛法,以前有的,要減掉它,現在你靠到了,不能減;不但不能減,你
原來沒有的,他也會讓你增長。我們修行應該去掉它,跟他相反吧!所以它修行要靠善知
識,要遠離惡知識。
11'13"
善知識敦巴云:「下者雖與上伴共住,僅成中等。上者若與下者共住,不待劬勞,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86
而成下趣。」
所以這個善知識告訴我們,下等的人啊,雖然跟那個上等人住在一塊的話,勉勉強
強跟成個中等,所以向上爬不容易啊!但是上等人如果說跟一個下等人,「不待劬勞」,
你不要花氣力的─跟他一樣,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修學佛法如逆水行舟,拼命努
力都來不及啊!所以為什麼佛在世的時候,處處地方重視啊!現在我們這個地方注意:修
學佛法為什麼常常說千萬不要遷就情面,情面這個東西,就是本身最大的染污。在佛門當
中,真正的大壞蛋倒是沒有的,就是自己不曉得自己在無明當中,往往受這個害,然後呢
我們的情面所累,就跟著下去了,這是最可惜的一件事情。
12'16"
我們今天雖然末法,在這種環境之下,居然還能夠出家,那好不簡單、好不簡單啊!
在座的諸位都是這樣,大有前途,各種條件這麼好,今天能夠出了家了,要想把宿生的善
根繼續,記住!第一個重要的─要靠善知識,這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否則把宿生的
難得、難得積下來的這個善根,不知不覺當中害了,把自己送下地獄,那就太划不來,太
划不來!
12'54"
那麼前面重要的已經都一一指出來,每一個行相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告訴我們,所以
187 舊版.第二十二卷 A
我們為了加深這個概念起見,請大家看一下這個科判。
13'14"
這個科判在最前面,最前面第一張的反面,「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正式
修學佛法。就是我們前面的基本的幾個條件都具足了,然後正式修學佛法這時候啊,這裡
面分成功兩部分,「道的根本親近善知識」,親近善知識,那麼親近善知識又分成功六個
項目,第一個說明所依善知識的相,第二個說明能依學者之相。善知識應該有什麼條件?
那麼自己去依靠他的,應該具足什麼樣的狀態?每一個項目當中啊,要仔細地自己檢點。
然後呢有了這個條件,怎麼樣地依止?怎麼樣去依止他。後面又特別說明依止的殊勝利
益,以及不依止的大的禍害。你每一個次第都認識、都了解、都做到了,那修學佛法真正
說起來已經過半!「行百里者,所以九十里」,過半,你已經跑了九十里了,這千真萬確
的。
14'44"
將來你們自己好好地努力走上去看,如果說你一旦真正地依止到這個善知識的話,修
行這事情不難。這一句話我先說在這個地方,現在大家不妨慢慢地努力下去,如果說你們
這一生體會到這一點,做到這一點的話,我想大家那個時候,大家值得談恭喜、恭喜!最
後,攝彼等義第六,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88
15'17"
第六攝彼等義者。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那個文,這個「攝彼等義」是什麼意思呀?就是說,前面呢主要
的項目都已經說了,還有一點的結論,以及有所遺漏的,沒有交代清楚的,這個地方說一
下。因為這個修學佛法,這一點太重要、太重要了!所以,把重要的幾個大綱在一開始的
時候,都交代得清清楚楚。現在我們看:
15'50"
世徧讚說尊長瑜伽教授者,應知即是如前所說。
為什麼一般普遍地、共同地,沒有例外地,特別強調讚歎,來稱揚、來重視這個親
近善知識的這個道理呢?「尊長瑜伽教授」,教授,換句話說,我們修學佛法的重要的綱
要、重點。這個重點說明什麼?尊長瑜伽。說依止這個善知識,怎麼樣才能夠依止善知識
相應?「瑜伽」兩個字是「做對」,不是說我懂得一個道理,道理懂了以後,你做了沒
有?做了以後,是對不對?對了以後,是不是跟他所說的相應?這個是我們修學佛法第一
個重要,你做對了,下面的問題都解決了,可以這麼說。就像前面所說的,已經告訴我們
清清楚楚了,然後呢下面要叮囑幾件事情,你道理雖然懂了,你雖然去做了,要殷重地去
修,不是馬馬虎虎。所以說:
189 舊版.第二十二卷 A
17'08"
若一二次,修所緣境,全無所至。
假定你雖然修了,修了一趟、兩趟,沒有用!「所緣境」就是我們所修的對象,我們
心裡面一定有一個所緣的對象,你念阿彌陀佛,就念阿彌陀佛,現在我們所緣的什麼啊?
貪、瞋、癡相,這是我們所緣的,不知不覺當中,所以叫無明嘛!所以叫大無明,所以
叫癡相,就是這個。你真正去做的時候,你清楚很明白,當眼前好吃東西擺在那裡,眼睛
瞪得大大的,心眼啊比這個眼睛瞪得更大,那就是我們心緣這個東西的時候。反過來,有
一個冤家對頭在眼前的時候,儘管你的面孔上還帶著三分的笑,你這個眼睛也瞪得這麼地
大,那時候你心裡就緣著這個東西。
18'02"
現在我們緣什麼?緣這個「法」─怎麼依靠善知識,所以,這個時候就是我們修的
時候,次第就是照著前面告訴我們,他不是說一趟兩趟。一趟兩趟都不夠,何況是我們:
「啊,懂了、懂了,聽懂了!」書本一合,這個不夠的。不過目前,既然我們的重點先要
了解、認識,重點是擺在這個上頭的。是!有能力馬上就修,沒有能力,先把本論的整個
的次第、綱要了解了,然後一步一步地慢慢地深入,這樣的做法,應該這樣地認識。那麼
下面就是策勵我們: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90
18'45"
若是至心欲行法者,須恆親近,無錯引導,最勝知識。
現在我們自己問一下看,我是不是?是什麼呢?「至心欲行法者」。你是不是真正要
想修行要走的路?現在有很多人說,我真是一心想修行,一心想念佛,不管你是哪一個,
這看看是不是真正的心裡面至心要想做這個。要想做這個,那麼「須恆」,恆字恆常不
斷,「親近」,親近什麼啊?最殊勝的善知識。這個最殊勝的善知識一定能夠引導你,沒
有一點錯誤的,這是必須要的,這是必須要的。
19'38"
爾時亦如伽喀巴云:「依尊重時,恐有所失。」
怎麼依靠呢?這個祖師告訴我們清清楚楚,你依靠他的時候,那是戰兢惕厲,就怕
有一點點做得不對,這個是需要。說到這裡,我也覺得我們在座的同學當中,在座同學處
處,可以作為我的老師,剛才說的固然是,其他的處處也是。有一天我在房間裡面,聽見
那個電話響了,我就拿起電話來,一看那個電話不是我,找別人的,馬上有一位同學:
「啊,找哪一個?」他本來在那兒自己用功,聽見了以後……。啊!我覺得真是我的善知
識。儘管我,實在是談不到什麼,可是在那個地方,也只是像那個什麼錄音帶一樣,把那
個我老師告訴我的,告訴你們一遍,但是他心目當中就很認真地這樣。啊,我覺得這是我
191 舊版.第二十二卷 A
的善知識!是說明什麼?說明真正的依善知識的相,就是他處處地方一心一意地。我看見
古來很多那種大德們,他的的確確,就像是所謂的孝子心一樣,他一天到晚想,這個善知
識怎麼樣,他怎麼樣去承事他,就怕一點點的、小小的錯誤的地方失着,錯誤地方失着。
20'59"
說到這裡,譬如我們現在這裡,有一個人離開這裡,那個離開這裡的我沒留他。他
一來的時候,我對他印象很好,覺得這樣……總是不管任何人,現在只要他肯跑到佛門當
中,我總是無比地讚歎。他來了第二天早晨,正好有居士們來給我什麼開心果,好像,然
後呢我放在我房裡,第二天早晨我就拿出去,我就跟他說:「某人啊,你去供供佛,就這
樣,等一下拿到齋堂。」他拿了這個東西,放在那裡一放,也就不管它了,那我也沒有說
他,又過了個半天,這樣。後來總算看見供在那裡,我就跟他說:「那麼供好了,你收上
去。」他說下午供的,要擺到明天。結果交到他手上開始,到等到齋堂上面,三天以後。
我一看啊非常可惜,非常可惜!我在那個時候心裡想:唉,我不曉得用什麼方式能夠幫他
忙,但是我一定要努力去幫他忙。
22'13"
我所以說的這兩個公案,同樣的這兩個人,我心裡面,拿世間一般來說,說不定你
們會歡喜那個人,但是我自己那時候開始,處處地方告訴我,喏、喏,這兩個都是我善知
識,我可不要學這個,應該學那個,這裡隨便一提。所以他們真正地依止善知識,的的確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92
確有他的成就的條件在,這是我們應該學的地方。下面告訴我們,
22'49"
謂若不知依止軌理而依止者,不生利益反致虧損。
這是假定我們不曉得依止的道理去依止的話,不但得不到利益,反而受害。這個是我
們要在這個地方要特別警惕的喔!要非常警惕的一件事情。所以,現在很多人跑得來說:
「啊呀!這個地方佛學院我去念書。」你要想去念一張文憑,不要來。上次說的混混,
那更不可以!一定要在這個概念上面,一開始弄得很清楚。所以對這地方的來說,在座的
同修來的,極大部分我跟你們說,來了試!試一個月到三個月,覺得不對,慢慢地回去,
正好。這是為什麼原因就在這裡,你弄得不對的話,不但得不到好處,反而損害,這又何
必!
23'45"
故此依止知識法類,較餘一切極為重要。
比下面的都重要,這是基礎嘛!你有了基礎的話,上面慢慢地沒關係;反過來,你沒
有基礎,急急忙忙造到三樓,垮下來了,有什麼用?所以他這個地方,大師特別告訴我們
說,
193 舊版.第二十二卷 A
24'12"
見是究竟欲樂根本,故特引諸無垢經論,并以易解,能動心意,符合經義,諸善士
語,而為莊嚴,將粗次第,略為建設,廣如餘處,應當了知。
所以現在大師說,他看見了這個是我們究竟欲樂的根本,我們現在要得到的真正的好
處,應該是究竟的,這個就是成佛!成佛!這個要想得到成佛,這根本在哪裡?就在這個
地方,依止善知識。所以他特別引經、論、祖師的語錄,而這個經論是什麼?「無垢」,
這個無垢,實際上這個裡面有兩個條件,第一個,這個經論本身是跟我們現在所說的這個
法完全相應的,這個話怎麼講?譬如說像大乘法,那麼就跟大乘相應的;如果說是學性
宗,那麼性宗相應的。所以它經論本身固然是沒有錯,還有呢「機」本身也是完全相應。
這個機就不大容易,佛說的這個道理是絕對正確的,但是應機本身又有相當的條件。現在
大師離開我們又幾百年了,所以我們要檢點檢點自己,使得我們也能夠應他,那就對了!
25'56"
引了這個經論以後還什麼啊?「并以易解,能動心意」,這兩句話。他雖然現在在
這個地方,講了經論,可是如果說,不說清楚我們還是不了解。我跟大家研究,我也本著
這個原則,所以有很多好像很通俗,原因為什麼?因為通俗,所以我們容易了解;因為通
俗,所以我們立刻感受到,這樣才對。感受到了什麼?「能動心意」,能動心意的,喔!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94
那轉過來。否則的話,我們無始的無明像生牛皮一樣,一動不動,那講了半天有什麼用?
聽了半天有什麼用?所以這個時候原因是為什麼?大師一番的苦心,我們現在也很認真地
在這個地方學,而這樣的解釋卻是「符合經義」的。能動心意不一定符合經義,講得天花
亂墜,講錯掉了,這個又害了!他還要經義完全符合,而把深奧的經義,經過這樣地說
明,我們如實地了解。
27'09"
那麼這個大師也說「諸善士語」,那就是祖師的語錄,祖師的語錄,來這個地方真正
莊嚴,這個才是我們的莊嚴哪!而這個地方所說的還是什麼啊?「粗次第」,這是大綱,
「略為建設」。所以在這個地方原則都有了,這個重要的,一點都不欠。那麼現在呢剩下
來就是我們怎麼去修行。如果要想了解得更多,「廣如餘處」,這我們自己去找。下面又
來一段叮囑,這個叮囑實際上跟我們實際的狀態完全相應的。
27'57"
我等煩惱,極其粗重。多不了知依師道理。知亦不行,諸聞法者,反起無量依師之
罪,即於此罪亦難發生悔防等心,
這是實際上的狀態,說我們現在怎麼辦啊?唉!糟糕,煩惱非常地粗、非常地重!
「粗」是指這個行相,「重」是指這個量;質、量又粗是又重,這樣。那個時候完全要靠
195 舊版.第二十二卷 A
善知識來淨化它,卻偏偏又不了解,不了解依師的道理,這第一個難關。了解了以後呢,
「知亦不行」,唉!知道了不照著去做。在這種狀態下,「諸聞法者,反起無量依師之
罪」,本來依止了善知識的話,是淨除罪障、積聚資糧,因為我們沒有能夠正確地如法行
持,所以反而增長了很多罪過。那有了罪過怎麼辦呢?馬上懺悔啊!結果呢?「即於此罪
亦難發生悔防等心」,要去懺悔,已經造的要去懺悔,沒有造的要防護。這個真正懺悔的
時候,一定要這樣的!
107/02/22校正二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1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廿二卷 B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廿二卷 B面
日常法師
--------------------------------------------------------------------------------
大師特別這個地方,真是老婆心切。我經常犯的,這個地方經常犯的就是這個,仔細翻翻、仔細的翻翻看。所以
【故應了知如前所說,勝利過患,數數思惟,】
所以我們應該了解前面告訴我們的道理,不要看那個道理,這個道理就實說來就是對我們最切身相關的。他照著去做,對你有這樣殊勝的大利益;不照著去做,對你有這樣的嚴重的害處。那麼為什麼我們了解了以後做不到呢?因為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這個業力很重。所以他下面告訴我們,我們真正重要的應該什麼?數數思惟。這個「數」就是我們的業流,因為我們無始以來的業流非常強,所以聽的時候儘管很好,聽完了,這個業流又來了。那麼你唯一的辦法怎麼辦呢?就是聽完了以後,馬上去思惟、觀察、深入,那個才是真正產生功效的。所以以前最早的時候我曾經說過,我們現在往往有這個感受,說這個佛法上的道理是明明知道了,但是呢就偏偏做不到。為什麼?跟大家提過這個事情,我想在座的一定有同修有這個感受,原因在那裏啊?就是這個,對治它的方法呢?數數思惟。第一個不懂,固然一點辦法都沒有,懂了以後做不到的原因,就是你沒有如法的修持。所以這個地方,現在的修持是思惟、多去思惟,思惟說你做的有什麼殊勝的好處?不做有怎麼嚴重的害處?有了這個,你會心裡想努力去做了。那麼進一步,你就覺得如何做法?然後你這樣去做,那就知道了、你也做得到。所以我們前面說得明明知道了偏偏做不到,實際上沒有正確的如法的知道。
【於昔多生,未能如法依止諸罪,應由至心而悔,多發防護之心,自應勵備法器諸法,數思圓滿德相知識,積集資糧,廣發大願,為如是師,乃至未證菩提以來攝受之因。】
說我們以前無始以來沒有如法依止,那些罪過現在了解了,第一件事就把它懺悔,以往的懺悔。以後千萬不能再做,所以防護以後。罪障消除了以後,自己努力去修習,使自己成一個法器,成了法器才能夠接受佛法,能夠接受佛法如理修學,才能夠成就,那個完全靠善知識。所以我們現在真正修行的是怎麼?是這一件事情,然後數數思惟說圓滿善知識德相,這樣。現在我們偏偏沒有,為什麼?很簡單--業感緣起、障礙重重。所以因為這樣了解了,只要你肯努力,於是罪障除掉了,資糧積聚了,你只要下這個因,將來一定感這個果。那你現在懺除罪障、積聚資糧,為什麼?說目的是為求這個,所以他說積集資糧、廣發大願,說我要成無上菩提,要想成無上菩提必定要走這個路,這就是我們現在發的願。你能這樣做的話,那麼種了這個正確的因,因為得到了這個正確的因,所以你將來得到這個果。所以在你還沒有證得無上大菩提因之前,你一直這樣子努力,這樣努力有這個因,將來自然感這個果。所以我們現在真正要忙的就是忙這個,你有了這個因種下去了以後,自然而然將來文殊師利菩薩,也會跑到佛城的東邊跑得來說,某人啊現在你要求了,你要怎麼做啊,五十三員大善知識都等在那個地方,他已經等了無量無邊劫了,我們就是不成氣候。這個話我想我們大家了解,沒有一個佛菩薩例外的,他要救我們,無量無邊劫都等著我們,就是我們沒有這個條件,沒有成就這個法器。一生取辦不難,關鍵在那裡?就在這裡。
【若如是者,不久,當如志力希有常啼佛子,及求知識不知厭足善財童子。】
我們能夠這樣去做的話,不要多久,為什麼?罪障清除掉了,資糧集聚嘛!你有這個因,當然馬上就感得這個果,這不簡單嘛!所以我們想,成佛遙遠得不得了,不遙遠!善財童子一生取辦,你只要因地做對了,就是啊!那麼這兩位是,一個是大般若經當中的常啼菩薩,一個是華嚴經當中的善財童子,這個公案在這裡不詳細說了。常啼佛子就是大般若經當中的,為什麼叫常啼?他為了求善知識痛哭流涕,乃至於他自己把那心都挖出來給人家,求善知識這樣艱難法。善財童子,那我們比較更熟悉一點,你能夠這樣做,不要多久就可以、就得到,那麼這個是善知識那方面。我們現在曉得了,原來修學佛法從這裡上去,我們要感到慶幸,真正難的你找不到這條路,現在找到了,走起來是容易的,將來你如果正確的了解的話,我現在的認識,不走是一件很艱苦的事情,走是一件很省力的事情。我們大家會想,那個修起來這麼個難,你怎麼說這個不走是難,是走反而是容易。這個道理說起來真簡單,我們人人都可以體會得到,就這樣。平常我們修行,因為我們無始以來的業障在這裡,所以這修行的真正很多狀態、障礙沒除,重重障礙你當然沒辦法,資糧沒積聚、路途不曉得,所以難。等到你真正了解了以後,為什麼容易?清除掉了,當然容易。譬如我們現在來說,世間的很多好的事情,哪有一個人不想的?人人想,叫你不去做,誰都不願意。有一個好東西擺在那裡,叫你說坐在那裡你慢慢的去吃,你受不了。為什麼好東西在那裡的話,叫你不去吃,我們的的確確,就一個勁兒叫你坐在那裡,坐不住,站起來去走是遠比坐在那裡來的容易,那我想我們大家體會得到的,對不對?為什麼?那就是你內心當中,如實的了解這個對你有好處,然後昇起來推動你的力量,那個時候做起來就很容易了。佛法也是如此,現在我們腦筋裡都有的染污,等到你真正認識了我們真正要求的一切好處,都是靠什麼?這個法財,佛法之財,那時叫你不做是難的,叫你做是容易的,我想這個大家可以體會得到。最後說一個最切實的一個例子,那現在我們大家住在這個地方,忽然之間大地震了,人人奪門而出,叫你坐在這裡真難,要有一點本事,你要念佛念到一心不亂,你還坐得住,否則的話一定逃出去,是不是逃出去比坐在這裡遠來的容易啊!所以我們不能做的原因,就是你沒有如實的了解了事情的真相,所以真正難的話,還是在正知見,你正確的了解了以後,人人都是這樣的。所以說修行真容易,現在的難關就在這裡,他一關一關給我們的突破,每一個地方指出世間的真相來。好,我們繼續下去,說現在曉得了這個親近善知識,那麼善知識就要修,所以前面、後面都要修。所以這個修的時候,把那個修的道理,這裡簡單說明一下。現在我們很多人動不動講修行修行,說起來怎麼修行都不知道,我們把下面這個簡單的這個道理一看,我們那時候才曉得修行原來要這樣的,那個時候再談修行不晚!下面看
【略說修習軌理,】
這是把他修行的綱要這裡簡單說明一下。方式是怎麼樣的?道理是什麼?說修行的道理是這樣的,應該如何的方式去做。現在我們看,
【① 正明修法,② 破除此中邪妄分別。】
第一個呢先正明修的方法,第二個有很多錯誤的,這個錯誤的一定要拿掉,這個非常重要,那個錯誤的不拿掉,你弄不上去的。譬如我們現在燒飯也是一樣,燒菜也是一樣,你泥巴、毒藥你不拿掉去燒的話,對不起!這個吃下去把你吃死的。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修行我們現在也是一樣,太多的這種錯誤的概念梗在那個地方,弄了個半天,不得進步。真的說起來不得進步是大幸,實際上你進步了─墮落,因為那錯的嘛!就像剛才說的那個比喻當中,你那個菜,農藥沒拿掉,泥巴沒拿掉,不燒擺在那裡還好,燒好了吃下去的話,不死也得大病一場。所以他下面這個破除邪執非常重要的,那我們一條條看下去。那個正明修法分成功兩樣,
【① 正修時應如何,】
正確修的時候怎麼辦?
【② 未修中間應如何。】
在沒有修的時候如何。平常我們這樣修,譬如說我們講早晚殿、禮佛、念佛、打坐,那麼早晚殿下來以後怎麼辦?打坐完了又怎麼辦?他這個地方每一個地方都告訴我們。你真正了解了,那個時候才知道原來一點都沒有錯,二十四小時,所有的時間都可以利用,時間是這樣,做事情呢,不管你做什麼事情都在修行,這麼好法。打坐的時候固然是,下來還是;吃飯的時候固然是,睡覺也是!現在我們真可憐,不要說吃飯的時候、睡覺的時候不行,就是打坐的時候也不行,打坐打妄想,然後上早晚殿也不行,真是可憐!現在看看他怎麼告訴我們的。好,我們現在繼續下去,說這個正修行是先講分成三部分,
【① 加行、② 正行、③ 完結。】
說做的時候前面要有什麼準備,有了這個準備正式做的時候如何做法,做完了以後應該怎麼樣來迴向,他每一個地方非常清楚!其實我們中國的袓師沒有一個例外的,不要說很深的大經大論,天台的小止觀,這個我想最簡單吧,他也說的很清楚,你還沒打坐的時候前面應該怎麼辦,做完了,坐的時候應該怎麼辦,坐完了以後說入、住、出,三個很清楚嘛!入是前面的加行,住是正行,出,出的時候就是這個地方結行。所以凡是正確圓滿的教授、無垢的教授,一定這個次第完整的,絕對不是我們現在修行,你不要分別,如如不動就好了,那有這麼簡單的事情!佛陀已經是十地菩薩了,最後生菩薩,不是十地菩薩,等覺上面他還要修了很長一段時候,要這麼苦行!那我們就是一句話,居然就把事情弄了結了,那不是一個大誤解嗎?很清楚。我們現在看下去,說這個地方,現在正修的加行是怎麼樣的,
【◎ 初加行法有六,乃是金洲大師傳記,】
這個有六個。下面這句話記住,凡是這個地方表示我們現在這個地方的教授有圓滿傳承,絕對不是現在我們亂來的,同時我們聽見了這個以後,要曉得說有的人告訴你這樣,有的人告訴你那樣,你看看他告訴你的傳承如何。所以我當年去學的時候,剛開始的講一般道理,他沒有;正規講的時候,這個老師一定說的我這個師承那裡來的,說的很清楚,說我的老師誰,老師的老師誰,然後追逐上去的時候,阿底峽尊者什麼。上面大家曉得就不談了,這個地方你別小看他一句話,所以以後我們真正學的時候,你了解一點普通知識沒關係,反正隨便談談,你要真正的摸進去的時候,這個是非常重要的。現在看下面的這些條件,
【謂善灑掃所住處所,莊嚴安布身語意像。】
那個就是淨地跟奉聖,我們把佛的擅場弄弄乾淨,弄得非常乾淨,然後把佛像安布起來,這是第一個。「身語意像」身像就是現在我們的,或者是彫塑的,或者是畫的;語就是經典;那麼意是什麼呢?意就是我們自己了。真正說起來,這個身語意像,意就是教授的,這個善知識的教授,供在這個地方,所以這個意也可以說就是親近的善知識,才能夠把真正的重要,能夠傳遞到你心上去,第一個。第二呢,
【由無諂誑求諸供具,端正陳設。】
供養,第二個。所以種種的莊嚴,這是為什麼?譬如說像小乘當中,這個破壞鬼神村(指草木等)不可以。乃至於唱念,不可以。但是在大乘當中,現在這裡我們這個地方要供養佛,這些都可以了,這是莊嚴供養,第二。第三呢,
【次如聲聞地中所說:「從昏睡蓋,淨治心時,須為經行。除此從餘,貪欲等蓋,淨治心時,應於床座,或小座等,結跏趺坐。」故於安樂臥具,端正其身,結跏趺坐,或半跏趺,隨宜威儀。】
那麼第三個呢,就是正式開始修的時候,一定有姿勢的。那麼姿勢怎麼辦呢?他就告訴我們了,假定說你昏沈重,那麼經行。平常的時候呢,主要的是打坐,除貪欲等等蓋的話,那麼應該打坐。這個打坐的時候,怎麼辦呢?他不要求我們苦行的,「安樂臥具」,坐的越舒服越好,不過不要貪舒服哦!他所以舒服就是不要你心裡面,真正做的時他有一個原則,就是你全部的精神對住在你這個心念上頭,現在很多人家,剛剛修行的時候,他先不講心裡怎麼用這個功,他先講怎麼打坐,然後學那個不倒單,弄的個苦不堪言,就是這樣,那真自己跟自己做冤家,這個是很大的損失。所以當年我的老師剛開始的時候,不要管那雙跏不雙跏,你能坐固然好,不能坐,兩腳伸開。當時我聽了,別人告訴我這麼認真坐,他怎麼告訴我這樣的?後來真正的好處就是這樣。所以有一段時候專門跟他去坐的時候,他乃至於說:好,你睡下來。妙啊!你照著他辦法去做,怎麼做就怎麼得到好處。但是正規的來修的話,最好是打坐,那是千真萬確的。其他的就是這種情況下怎麼調治你的,在這裡現在我們暫時不談。這是告訴我們的這個理路,就隨自己的相應的為宜,所以說你拜也可以,是行也可以,乃至於睡也可以,後面就告訴我們睡覺的時候該怎麼用功,吃飯的時候該怎麼用功。當然這個這是修禮儀,正修的時候主要的是打坐。那麼再下面這個,第四個
【既安住已,歸依發心,】
下面是歸依了、發心了,歸依跟發心是兩件事情。
【決定令與相續和合。】
這個歸依也好,這個發心也好,要怎麼辦啊?這句話注意,要跟相續和合,而且決定要做到。什麼是相續?身心,就是我們的身心。為什麼叫和合?或者說什麼是和合?我們現在說皈依佛不墮地獄,然後皈依法不墮餓鬼,皈依僧不墮畜生,念過了。請問這樣的皈依和合與否?跟身心和合否?不和合,跟嘴巴和合的,耳朵和合的,所以袓師告訴我們,這個叫若耳出口子學。他下面說得很有意思,口耳之間短短數寸,何以美語堂堂七尺之軀?我們這個身體堂堂七尺,你耳朵聽見了,嘴巴裡念出來這麼一點點,這個一點點東西,沒辦法對你的真正的身心有好處;實際上呢裡邊意思就說,你真正要皈依的話,身心要和合,那個時候你會感覺到,一心一意皈投、依靠,你沒別的了。現在我們皈投的依靠的什麼?無明相應的東西,平常的時候癡癡呆呆睡覺,這是我們要皈投依靠的,吃飯這是我們要皈投依靠的,聊天是我們要皈投依靠的,我們都在這個裡邊。碰見一點小小的不如意,大家起爭論就是這個,當你真正皈投依靠的話,那些人都不要了,一心一意抱著這個三寶。如果說你現在念佛旳話,你的確會這樣的,那有一點閒功夫,這個是真正跟身心和合的時候。所以這個皈依也好,發心也好,絕定要做到這一點,這個是原則。那麼他現在的皈依怎麼辦呢?現在說
【於前虛空明現觀想,廣大行派,及深見派,傳承諸師。】
就是說教我們觀想,說前面的上虛空當中--觀想,要觀想到什麼?顯現,而且很清楚的顯現。顯現些誰啊?這個傳承。這個傳承分成功兩部份,一個是「廣大行派」一個是「深見派」,一個是代表方便慈悲,一個是代表智慧;一個就是彌勒菩薩所傳的無著菩薩這樣下來的,一個就是文殊菩薩、龍樹菩薩傳下來的。從佛開始傳到這兩個菩薩,然後每一個傳承,代代不斷的一直傳到你的老師這樣,老師傳到你的身心上面。還有呢除了這個
p. 42
【復有無量諸佛菩薩,聲聞獨覺,及護法眾為資糧田。】
就是這個。這個傳承,從佛菩薩開始一直傳下來,傳下來,周圍上虛空當中無量無邊的佛菩薩,還有聲聞、緣覺及護法,這個就是你要歸依的對象。正式我們修行從那裡?從皈依開始,發心等等。皈依,皈依誰?皈依這個。所以平常我們真正真的念佛、念佛,什麼叫南無?南無就是皈依嘛!就是這一個,真正要念就是這個。這個是完整的教授,在這個完整的教授當中,我們修的就我們相應的各別的法門,那你說一心南無阿彌陀佛!你就懂得怎麼去念這個,懂得了這個總則以後,然後用那個總則當中修你的特別法門,就非常容易。關於皈依的道理後面也有詳細說明,假定你真實懂了,照著去做就對了。萬一不行怎麼辦呢?他下面告訴我們了,實際上我們大部分人都還不夠,所以
【又自相續中,若無能生道之順緣,積集資糧,及除逆緣淨治業障二助緣者,唯勵力修所緣行相之正因,亦難生起。】
假定我們自己的身心上頭,這樣子我們沒有這個善根,這個善根需要什麼?要罪障淨除、資糧集聚。這個資糧是順道的那個順緣,所以能生起的這個順緣是什麼--積聚資糧。還有呢?障礙要除掉,所以逆緣就是障礙,如果說障礙沒有淨除,資糧沒有積聚,這個兩個不具足,這兩個什麼?修道的助緣,如果是沒有這個,你拼命的雖然去,跑到那裡要想觀想什麼,沒有用!所以如果說你沒有兩個助緣努力去修這個行相的正因;所謂正因,就是現在你因地當中努力--觀,觀了半天嘛接得過,就觀起來了;如果沒有這兩個助緣,你怎麼弄也弄不起來。那麼這個時候應該怎麼辦呢?
【是故次應修習七支以治身心,攝盡集淨諸扼要處。】
那個時候,我們就要學下面這個七樣東西,來調治自己的身心。這個怎麼調治呢?就是淨除罪障、集聚資糧,這個七樣東西,包含了所有的淨除罪障跟集聚資糧的重要,實際上這個七樣東西就是我們的十大願王。所以我們現在看這個十大願王,好像是善財童子到最後導歸極樂,現在我了解,是的,最後是拿這個導歸極樂,千真萬確。請問現在你下腳第一步,我們絕對不是憑空,你下腳第一步因地當中走對了,始終走這個走上去,假定你因地當中把這個拿下去,現在做對了,你就走這條直路,最後你拿這個功德圓滿的時候--成佛。為什麼?成佛沒有別的,把那個障礙徹底淨除,把那個功德圓滿的集聚。現在這兩樣東西,這個七樣東西也好,這個十樣東西,包含了所有的淨除罪障、積聚資糧。當然嘛!所以你因地當中第一步是這個,到最後一步還是這個,圓成佛道。這樣的好法,這麼的簡單!現在我們妄說,這個十大願王好像善財童子,到了那個時候才修的。不是的,現在下腳第一步修,你能下腳第一步修,你是走的個直路,如果說我們懂得這個道理,要求往生的話,那上品。關於這一個十個內容啊,這裡不細細的講,我這是比較簡單一點的說明。他為什麼說成七支呢?說成七支不是十支呢?這個地方有幾個開合不同,我們現在這個屬於禮敬,是禮敬一支,然後稱讚是一支;他那個禮敬併在一塊的,所以摒掉一支。還有呢?他後面那個迴向,我們這個迴向,從常隨佛學、恆順眾生,以及普皆迴向,三支,分三支。他現在這個裡面三支併成一支,又少掉兩支,所以這個前面少掉一支,後面少掉兩支,最後合成七支。而這個七支的內容,跟我們的十大願王,完全一模一樣,你們不妨把那個先看一看。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十二頁,關於這一部份,現在就講關於正規的修習,現在我們講修行、修行,他有他的原理,有他的方法,那麼平常的時候廣泛的來說,那麼二十四小時時間,任何事情沒有一個不在修,乃至於吃飯、睡覺。如果你不了解這個原則,把握不住這個原則去修的話,那儘管形式在這個地方,實際上內涵不是。所以我在這個黑板寫這句話,「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這也就是為什麼現在我們太多的人,不管是打坐、參禪、拜佛、念佛,為什麼修了半天效果不太明顯,或者不大。效果是畢竟有的,這一點我們是肯定的,所以不大的意思怎麼說?你學禪希望開悟,弄了半天沒有消息;學淨,希望往生,弄了半天沒有消息;學教亦復如是。所以這個道理我們應該了解,了解了這個道理照著去做的時候,那麼你行、住、坐、臥隨宜威儀都是。當然最主要的是在做的時候,乃至於做了以後怎麼辦,他都有完整的理論,以及正確的方法,我昨天已經簡單的說了,一共有六個步驟,實際上前天、昨天已經說了五個。那個地方到這裡為止,只是講皈依,實際上我們修學佛法,整個的就是皈依開始,這個是一個關鍵所在。談到皈依,我們想像當中,好像很簡單嘛!跑到廟裡邊跟一個師父,然後呢受個三皈依,磕幾個頭,然後呢有的時候送一點供養,一個紅包,好了,就算了。
日常法師
--------------------------------------------------------------------------------
大師特別這個地方,真是老婆心切。我經常犯的,這個地方經常犯的就是這個,仔細翻翻、仔細的翻翻看。所以
【故應了知如前所說,勝利過患,數數思惟,】
所以我們應該了解前面告訴我們的道理,不要看那個道理,這個道理就實說來就是對我們最切身相關的。他照著去做,對你有這樣殊勝的大利益;不照著去做,對你有這樣的嚴重的害處。那麼為什麼我們了解了以後做不到呢?因為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這個業力很重。所以他下面告訴我們,我們真正重要的應該什麼?數數思惟。這個「數」就是我們的業流,因為我們無始以來的業流非常強,所以聽的時候儘管很好,聽完了,這個業流又來了。那麼你唯一的辦法怎麼辦呢?就是聽完了以後,馬上去思惟、觀察、深入,那個才是真正產生功效的。所以以前最早的時候我曾經說過,我們現在往往有這個感受,說這個佛法上的道理是明明知道了,但是呢就偏偏做不到。為什麼?跟大家提過這個事情,我想在座的一定有同修有這個感受,原因在那裏啊?就是這個,對治它的方法呢?數數思惟。第一個不懂,固然一點辦法都沒有,懂了以後做不到的原因,就是你沒有如法的修持。所以這個地方,現在的修持是思惟、多去思惟,思惟說你做的有什麼殊勝的好處?不做有怎麼嚴重的害處?有了這個,你會心裡想努力去做了。那麼進一步,你就覺得如何做法?然後你這樣去做,那就知道了、你也做得到。所以我們前面說得明明知道了偏偏做不到,實際上沒有正確的如法的知道。
【於昔多生,未能如法依止諸罪,應由至心而悔,多發防護之心,自應勵備法器諸法,數思圓滿德相知識,積集資糧,廣發大願,為如是師,乃至未證菩提以來攝受之因。】
說我們以前無始以來沒有如法依止,那些罪過現在了解了,第一件事就把它懺悔,以往的懺悔。以後千萬不能再做,所以防護以後。罪障消除了以後,自己努力去修習,使自己成一個法器,成了法器才能夠接受佛法,能夠接受佛法如理修學,才能夠成就,那個完全靠善知識。所以我們現在真正修行的是怎麼?是這一件事情,然後數數思惟說圓滿善知識德相,這樣。現在我們偏偏沒有,為什麼?很簡單--業感緣起、障礙重重。所以因為這樣了解了,只要你肯努力,於是罪障除掉了,資糧積聚了,你只要下這個因,將來一定感這個果。那你現在懺除罪障、積聚資糧,為什麼?說目的是為求這個,所以他說積集資糧、廣發大願,說我要成無上菩提,要想成無上菩提必定要走這個路,這就是我們現在發的願。你能這樣做的話,那麼種了這個正確的因,因為得到了這個正確的因,所以你將來得到這個果。所以在你還沒有證得無上大菩提因之前,你一直這樣子努力,這樣努力有這個因,將來自然感這個果。所以我們現在真正要忙的就是忙這個,你有了這個因種下去了以後,自然而然將來文殊師利菩薩,也會跑到佛城的東邊跑得來說,某人啊現在你要求了,你要怎麼做啊,五十三員大善知識都等在那個地方,他已經等了無量無邊劫了,我們就是不成氣候。這個話我想我們大家了解,沒有一個佛菩薩例外的,他要救我們,無量無邊劫都等著我們,就是我們沒有這個條件,沒有成就這個法器。一生取辦不難,關鍵在那裡?就在這裡。
【若如是者,不久,當如志力希有常啼佛子,及求知識不知厭足善財童子。】
我們能夠這樣去做的話,不要多久,為什麼?罪障清除掉了,資糧集聚嘛!你有這個因,當然馬上就感得這個果,這不簡單嘛!所以我們想,成佛遙遠得不得了,不遙遠!善財童子一生取辦,你只要因地做對了,就是啊!那麼這兩位是,一個是大般若經當中的常啼菩薩,一個是華嚴經當中的善財童子,這個公案在這裡不詳細說了。常啼佛子就是大般若經當中的,為什麼叫常啼?他為了求善知識痛哭流涕,乃至於他自己把那心都挖出來給人家,求善知識這樣艱難法。善財童子,那我們比較更熟悉一點,你能夠這樣做,不要多久就可以、就得到,那麼這個是善知識那方面。我們現在曉得了,原來修學佛法從這裡上去,我們要感到慶幸,真正難的你找不到這條路,現在找到了,走起來是容易的,將來你如果正確的了解的話,我現在的認識,不走是一件很艱苦的事情,走是一件很省力的事情。我們大家會想,那個修起來這麼個難,你怎麼說這個不走是難,是走反而是容易。這個道理說起來真簡單,我們人人都可以體會得到,就這樣。平常我們修行,因為我們無始以來的業障在這裡,所以這修行的真正很多狀態、障礙沒除,重重障礙你當然沒辦法,資糧沒積聚、路途不曉得,所以難。等到你真正了解了以後,為什麼容易?清除掉了,當然容易。譬如我們現在來說,世間的很多好的事情,哪有一個人不想的?人人想,叫你不去做,誰都不願意。有一個好東西擺在那裡,叫你說坐在那裡你慢慢的去吃,你受不了。為什麼好東西在那裡的話,叫你不去吃,我們的的確確,就一個勁兒叫你坐在那裡,坐不住,站起來去走是遠比坐在那裡來的容易,那我想我們大家體會得到的,對不對?為什麼?那就是你內心當中,如實的了解這個對你有好處,然後昇起來推動你的力量,那個時候做起來就很容易了。佛法也是如此,現在我們腦筋裡都有的染污,等到你真正認識了我們真正要求的一切好處,都是靠什麼?這個法財,佛法之財,那時叫你不做是難的,叫你做是容易的,我想這個大家可以體會得到。最後說一個最切實的一個例子,那現在我們大家住在這個地方,忽然之間大地震了,人人奪門而出,叫你坐在這裡真難,要有一點本事,你要念佛念到一心不亂,你還坐得住,否則的話一定逃出去,是不是逃出去比坐在這裡遠來的容易啊!所以我們不能做的原因,就是你沒有如實的了解了事情的真相,所以真正難的話,還是在正知見,你正確的了解了以後,人人都是這樣的。所以說修行真容易,現在的難關就在這裡,他一關一關給我們的突破,每一個地方指出世間的真相來。好,我們繼續下去,說現在曉得了這個親近善知識,那麼善知識就要修,所以前面、後面都要修。所以這個修的時候,把那個修的道理,這裡簡單說明一下。現在我們很多人動不動講修行修行,說起來怎麼修行都不知道,我們把下面這個簡單的這個道理一看,我們那時候才曉得修行原來要這樣的,那個時候再談修行不晚!下面看
【略說修習軌理,】
這是把他修行的綱要這裡簡單說明一下。方式是怎麼樣的?道理是什麼?說修行的道理是這樣的,應該如何的方式去做。現在我們看,
【① 正明修法,② 破除此中邪妄分別。】
第一個呢先正明修的方法,第二個有很多錯誤的,這個錯誤的一定要拿掉,這個非常重要,那個錯誤的不拿掉,你弄不上去的。譬如我們現在燒飯也是一樣,燒菜也是一樣,你泥巴、毒藥你不拿掉去燒的話,對不起!這個吃下去把你吃死的。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修行我們現在也是一樣,太多的這種錯誤的概念梗在那個地方,弄了個半天,不得進步。真的說起來不得進步是大幸,實際上你進步了─墮落,因為那錯的嘛!就像剛才說的那個比喻當中,你那個菜,農藥沒拿掉,泥巴沒拿掉,不燒擺在那裡還好,燒好了吃下去的話,不死也得大病一場。所以他下面這個破除邪執非常重要的,那我們一條條看下去。那個正明修法分成功兩樣,
【① 正修時應如何,】
正確修的時候怎麼辦?
【② 未修中間應如何。】
在沒有修的時候如何。平常我們這樣修,譬如說我們講早晚殿、禮佛、念佛、打坐,那麼早晚殿下來以後怎麼辦?打坐完了又怎麼辦?他這個地方每一個地方都告訴我們。你真正了解了,那個時候才知道原來一點都沒有錯,二十四小時,所有的時間都可以利用,時間是這樣,做事情呢,不管你做什麼事情都在修行,這麼好法。打坐的時候固然是,下來還是;吃飯的時候固然是,睡覺也是!現在我們真可憐,不要說吃飯的時候、睡覺的時候不行,就是打坐的時候也不行,打坐打妄想,然後上早晚殿也不行,真是可憐!現在看看他怎麼告訴我們的。好,我們現在繼續下去,說這個正修行是先講分成三部分,
【① 加行、② 正行、③ 完結。】
說做的時候前面要有什麼準備,有了這個準備正式做的時候如何做法,做完了以後應該怎麼樣來迴向,他每一個地方非常清楚!其實我們中國的袓師沒有一個例外的,不要說很深的大經大論,天台的小止觀,這個我想最簡單吧,他也說的很清楚,你還沒打坐的時候前面應該怎麼辦,做完了,坐的時候應該怎麼辦,坐完了以後說入、住、出,三個很清楚嘛!入是前面的加行,住是正行,出,出的時候就是這個地方結行。所以凡是正確圓滿的教授、無垢的教授,一定這個次第完整的,絕對不是我們現在修行,你不要分別,如如不動就好了,那有這麼簡單的事情!佛陀已經是十地菩薩了,最後生菩薩,不是十地菩薩,等覺上面他還要修了很長一段時候,要這麼苦行!那我們就是一句話,居然就把事情弄了結了,那不是一個大誤解嗎?很清楚。我們現在看下去,說這個地方,現在正修的加行是怎麼樣的,
【◎ 初加行法有六,乃是金洲大師傳記,】
這個有六個。下面這句話記住,凡是這個地方表示我們現在這個地方的教授有圓滿傳承,絕對不是現在我們亂來的,同時我們聽見了這個以後,要曉得說有的人告訴你這樣,有的人告訴你那樣,你看看他告訴你的傳承如何。所以我當年去學的時候,剛開始的講一般道理,他沒有;正規講的時候,這個老師一定說的我這個師承那裡來的,說的很清楚,說我的老師誰,老師的老師誰,然後追逐上去的時候,阿底峽尊者什麼。上面大家曉得就不談了,這個地方你別小看他一句話,所以以後我們真正學的時候,你了解一點普通知識沒關係,反正隨便談談,你要真正的摸進去的時候,這個是非常重要的。現在看下面的這些條件,
【謂善灑掃所住處所,莊嚴安布身語意像。】
那個就是淨地跟奉聖,我們把佛的擅場弄弄乾淨,弄得非常乾淨,然後把佛像安布起來,這是第一個。「身語意像」身像就是現在我們的,或者是彫塑的,或者是畫的;語就是經典;那麼意是什麼呢?意就是我們自己了。真正說起來,這個身語意像,意就是教授的,這個善知識的教授,供在這個地方,所以這個意也可以說就是親近的善知識,才能夠把真正的重要,能夠傳遞到你心上去,第一個。第二呢,
【由無諂誑求諸供具,端正陳設。】
供養,第二個。所以種種的莊嚴,這是為什麼?譬如說像小乘當中,這個破壞鬼神村(指草木等)不可以。乃至於唱念,不可以。但是在大乘當中,現在這裡我們這個地方要供養佛,這些都可以了,這是莊嚴供養,第二。第三呢,
【次如聲聞地中所說:「從昏睡蓋,淨治心時,須為經行。除此從餘,貪欲等蓋,淨治心時,應於床座,或小座等,結跏趺坐。」故於安樂臥具,端正其身,結跏趺坐,或半跏趺,隨宜威儀。】
那麼第三個呢,就是正式開始修的時候,一定有姿勢的。那麼姿勢怎麼辦呢?他就告訴我們了,假定說你昏沈重,那麼經行。平常的時候呢,主要的是打坐,除貪欲等等蓋的話,那麼應該打坐。這個打坐的時候,怎麼辦呢?他不要求我們苦行的,「安樂臥具」,坐的越舒服越好,不過不要貪舒服哦!他所以舒服就是不要你心裡面,真正做的時他有一個原則,就是你全部的精神對住在你這個心念上頭,現在很多人家,剛剛修行的時候,他先不講心裡怎麼用這個功,他先講怎麼打坐,然後學那個不倒單,弄的個苦不堪言,就是這樣,那真自己跟自己做冤家,這個是很大的損失。所以當年我的老師剛開始的時候,不要管那雙跏不雙跏,你能坐固然好,不能坐,兩腳伸開。當時我聽了,別人告訴我這麼認真坐,他怎麼告訴我這樣的?後來真正的好處就是這樣。所以有一段時候專門跟他去坐的時候,他乃至於說:好,你睡下來。妙啊!你照著他辦法去做,怎麼做就怎麼得到好處。但是正規的來修的話,最好是打坐,那是千真萬確的。其他的就是這種情況下怎麼調治你的,在這裡現在我們暫時不談。這是告訴我們的這個理路,就隨自己的相應的為宜,所以說你拜也可以,是行也可以,乃至於睡也可以,後面就告訴我們睡覺的時候該怎麼用功,吃飯的時候該怎麼用功。當然這個這是修禮儀,正修的時候主要的是打坐。那麼再下面這個,第四個
【既安住已,歸依發心,】
下面是歸依了、發心了,歸依跟發心是兩件事情。
【決定令與相續和合。】
這個歸依也好,這個發心也好,要怎麼辦啊?這句話注意,要跟相續和合,而且決定要做到。什麼是相續?身心,就是我們的身心。為什麼叫和合?或者說什麼是和合?我們現在說皈依佛不墮地獄,然後皈依法不墮餓鬼,皈依僧不墮畜生,念過了。請問這樣的皈依和合與否?跟身心和合否?不和合,跟嘴巴和合的,耳朵和合的,所以袓師告訴我們,這個叫若耳出口子學。他下面說得很有意思,口耳之間短短數寸,何以美語堂堂七尺之軀?我們這個身體堂堂七尺,你耳朵聽見了,嘴巴裡念出來這麼一點點,這個一點點東西,沒辦法對你的真正的身心有好處;實際上呢裡邊意思就說,你真正要皈依的話,身心要和合,那個時候你會感覺到,一心一意皈投、依靠,你沒別的了。現在我們皈投的依靠的什麼?無明相應的東西,平常的時候癡癡呆呆睡覺,這是我們要皈投依靠的,吃飯這是我們要皈投依靠的,聊天是我們要皈投依靠的,我們都在這個裡邊。碰見一點小小的不如意,大家起爭論就是這個,當你真正皈投依靠的話,那些人都不要了,一心一意抱著這個三寶。如果說你現在念佛旳話,你的確會這樣的,那有一點閒功夫,這個是真正跟身心和合的時候。所以這個皈依也好,發心也好,絕定要做到這一點,這個是原則。那麼他現在的皈依怎麼辦呢?現在說
【於前虛空明現觀想,廣大行派,及深見派,傳承諸師。】
就是說教我們觀想,說前面的上虛空當中--觀想,要觀想到什麼?顯現,而且很清楚的顯現。顯現些誰啊?這個傳承。這個傳承分成功兩部份,一個是「廣大行派」一個是「深見派」,一個是代表方便慈悲,一個是代表智慧;一個就是彌勒菩薩所傳的無著菩薩這樣下來的,一個就是文殊菩薩、龍樹菩薩傳下來的。從佛開始傳到這兩個菩薩,然後每一個傳承,代代不斷的一直傳到你的老師這樣,老師傳到你的身心上面。還有呢除了這個
p. 42
【復有無量諸佛菩薩,聲聞獨覺,及護法眾為資糧田。】
就是這個。這個傳承,從佛菩薩開始一直傳下來,傳下來,周圍上虛空當中無量無邊的佛菩薩,還有聲聞、緣覺及護法,這個就是你要歸依的對象。正式我們修行從那裡?從皈依開始,發心等等。皈依,皈依誰?皈依這個。所以平常我們真正真的念佛、念佛,什麼叫南無?南無就是皈依嘛!就是這一個,真正要念就是這個。這個是完整的教授,在這個完整的教授當中,我們修的就我們相應的各別的法門,那你說一心南無阿彌陀佛!你就懂得怎麼去念這個,懂得了這個總則以後,然後用那個總則當中修你的特別法門,就非常容易。關於皈依的道理後面也有詳細說明,假定你真實懂了,照著去做就對了。萬一不行怎麼辦呢?他下面告訴我們了,實際上我們大部分人都還不夠,所以
【又自相續中,若無能生道之順緣,積集資糧,及除逆緣淨治業障二助緣者,唯勵力修所緣行相之正因,亦難生起。】
假定我們自己的身心上頭,這樣子我們沒有這個善根,這個善根需要什麼?要罪障淨除、資糧集聚。這個資糧是順道的那個順緣,所以能生起的這個順緣是什麼--積聚資糧。還有呢?障礙要除掉,所以逆緣就是障礙,如果說障礙沒有淨除,資糧沒有積聚,這個兩個不具足,這兩個什麼?修道的助緣,如果是沒有這個,你拼命的雖然去,跑到那裡要想觀想什麼,沒有用!所以如果說你沒有兩個助緣努力去修這個行相的正因;所謂正因,就是現在你因地當中努力--觀,觀了半天嘛接得過,就觀起來了;如果沒有這兩個助緣,你怎麼弄也弄不起來。那麼這個時候應該怎麼辦呢?
【是故次應修習七支以治身心,攝盡集淨諸扼要處。】
那個時候,我們就要學下面這個七樣東西,來調治自己的身心。這個怎麼調治呢?就是淨除罪障、集聚資糧,這個七樣東西,包含了所有的淨除罪障跟集聚資糧的重要,實際上這個七樣東西就是我們的十大願王。所以我們現在看這個十大願王,好像是善財童子到最後導歸極樂,現在我了解,是的,最後是拿這個導歸極樂,千真萬確。請問現在你下腳第一步,我們絕對不是憑空,你下腳第一步因地當中走對了,始終走這個走上去,假定你因地當中把這個拿下去,現在做對了,你就走這條直路,最後你拿這個功德圓滿的時候--成佛。為什麼?成佛沒有別的,把那個障礙徹底淨除,把那個功德圓滿的集聚。現在這兩樣東西,這個七樣東西也好,這個十樣東西,包含了所有的淨除罪障、積聚資糧。當然嘛!所以你因地當中第一步是這個,到最後一步還是這個,圓成佛道。這樣的好法,這麼的簡單!現在我們妄說,這個十大願王好像善財童子,到了那個時候才修的。不是的,現在下腳第一步修,你能下腳第一步修,你是走的個直路,如果說我們懂得這個道理,要求往生的話,那上品。關於這一個十個內容啊,這裡不細細的講,我這是比較簡單一點的說明。他為什麼說成七支呢?說成七支不是十支呢?這個地方有幾個開合不同,我們現在這個屬於禮敬,是禮敬一支,然後稱讚是一支;他那個禮敬併在一塊的,所以摒掉一支。還有呢?他後面那個迴向,我們這個迴向,從常隨佛學、恆順眾生,以及普皆迴向,三支,分三支。他現在這個裡面三支併成一支,又少掉兩支,所以這個前面少掉一支,後面少掉兩支,最後合成七支。而這個七支的內容,跟我們的十大願王,完全一模一樣,你們不妨把那個先看一看。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十二頁,關於這一部份,現在就講關於正規的修習,現在我們講修行、修行,他有他的原理,有他的方法,那麼平常的時候廣泛的來說,那麼二十四小時時間,任何事情沒有一個不在修,乃至於吃飯、睡覺。如果你不了解這個原則,把握不住這個原則去修的話,那儘管形式在這個地方,實際上內涵不是。所以我在這個黑板寫這句話,「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這也就是為什麼現在我們太多的人,不管是打坐、參禪、拜佛、念佛,為什麼修了半天效果不太明顯,或者不大。效果是畢竟有的,這一點我們是肯定的,所以不大的意思怎麼說?你學禪希望開悟,弄了半天沒有消息;學淨,希望往生,弄了半天沒有消息;學教亦復如是。所以這個道理我們應該了解,了解了這個道理照著去做的時候,那麼你行、住、坐、臥隨宜威儀都是。當然最主要的是在做的時候,乃至於做了以後怎麼辦,他都有完整的理論,以及正確的方法,我昨天已經簡單的說了,一共有六個步驟,實際上前天、昨天已經說了五個。那個地方到這裡為止,只是講皈依,實際上我們修學佛法,整個的就是皈依開始,這個是一個關鍵所在。談到皈依,我們想像當中,好像很簡單嘛!跑到廟裡邊跟一個師父,然後呢受個三皈依,磕幾個頭,然後呢有的時候送一點供養,一個紅包,好了,就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