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一 [兒科]
版主: MissC
版面規則
有關婦女、嬰兒(小孩)的疾病,歡迎在此貼!中醫婦兒科
有關婦女、嬰兒(小孩)的疾病,歡迎在此貼!中醫婦兒科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59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四百二十九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四百二十九
小兒驚癎門
方
龍膽湯 【 《千金方》,下同】 治嬰兒出腹,血脈盛實,寒熱溫壯,四肢驚掣,發熱大吐哯者。若已能進哺,中食實不消,壯熱及變蒸不解,中客人鬼氣,并諸驚癎,方悉主之。十歲已下小兒皆服之。小兒龍膽湯第一,此是新出腹嬰兒方。若日月長大者,以次依此為例。若必知客忤及有鬾氣者,可加人參、當歸,各加龍膽多少也。一百日兒加三銖,二百日兒加六銖,一歲兒加半兩,餘藥皆準此耳。
龍膽 釣藤皮 柴胡 黃芩 桔梗 芍藥 茯苓一作茯神 甘草各六銖 蜣螂二枚 大黃一兩
右十味(口父)咀,以水一升,煮取五合為劑也。服之如後節度:兒生一日至七日,分一合為三服;兒生八日至十五日,分一合半為三服;兒生十六日至二十日,分二合為三服;兒生二十日至三十日,分三合為三服;兒生三十日至四十日,盡以五合為三服。皆得下即止,勿再服也。
大黃湯 治少小風癎,積聚腹痛,夭矯二十五癎。
大黃 人參 細辛 乾薑 當歸 甘皮各三銖
右六味(口父)咀,以水一升,煮取四合,服如棗許,日三。
白羊鮮湯 治小兒風癎,胷中有疾。
白羊鮮二銖 蚱蟬二枚 大黃四銖 甘草 釣藤皮 細辛各三銖 牛黃如大豆四枚 蛇蛻皮一寸
右八味(口父)咀,以水二升半,煮取一升二合,分五服,日三。若服已盡而癎不斷者,可更加大黃、釣藤各一銖,以水漬藥半月,然後煮之。
艾虎湯 治小兒驚,辟惡氣,以此湯浴之。
艾一斤 虎頭骨一枚
右,以水三斗,煮為湯浴,但須浴即煮用之。
茵芋圓 治少小有風癎,至長不除,或遇天陰節變便發動,食飲堅強亦發,百脈攣縮,行步不正,言語不便者,服之永不發。
茵芋葉 鈆丹熬 秦艽 釣藤皮炙 石膏 杜蘅 防葵各一兩 菖蒲 黃芩各一兩半 松蘿半兩 蜣螂十枚 甘草三兩
右十二味為末,蜜丸如小豆大,三歲已下服五丸,三歲已上服七丸,五歲已上服十丸,十歲已上可至十五丸。
鎮心圓 治小兒驚癎百病,鎮心氣。
銀屑十銖 水銀二十銖 真牛膽黃六銖 紫石英 珍珠 防葵 鐵精各四分 茯神 茯苓三分 遠志 防己 白斂 雄黃 人參 芍藥各二分 大黃六分
右十六味,先以水銀和銀屑如泥,別治諸藥和丸,二歲兒如麻子二丸,隨兒大小增之。一方無牛黃一味。
丹參摩膏 治小兒驚癎發熱。
丹參 雷丸各半兩 猪膏二兩
右同煎,七上七下,濾去津盛之,每以摩兒身上,日三次。
雙金散 【 《直指方》】 治小兒天弔驚風。日久不下,眼見白睛,及角弓反張,聲不出者。
大蜈蚣一條,去頭足,酥炙,用竹刀批開,記定左右 麝香一錢,亦分左右各記明
右研末包定,每用左邊者吹左鼻,右邊者吹右鼻,各少許,不可過多。若眼猶未下,再吹些,須眼下乃止。
神穴丹 【 《靈苑方》】 治急驚風癎疾,天弔疳熱等證。
紫色蛇黃四兩,煅過 豶猪屎一兩,小者泥固煆 鐵粉一兩 朱砂半兩 麝香一錢
右為末,糯米糊丸芡子大,漆盤晒乾,看之每丸有一小穴,故名神穴。每服一丸,薄荷酒化下,立甦。疳結,冷水化下。
奪命散 【 《湯氏嬰兒寶方》】 治小兒急慢驚風,痰涎壅塞咽喉,命在須臾,服此墜下風痰,乃治驚利痰之聖藥也。
真礞石一兩 焰硝半兩
右同煆過為末,每服半錢或一錢。急驚痰熱者,薄荷荊芥湯,入生蜜調下。慢驚脾虛者,木香湯入熟蜜調下。按礞石、焰硝利痰雖有奇功,若因脾胃虛弱而致者,非所宜也。 王肯堂曰:此藥大能控風涎。不問急慢驚風,痰潮壅盛,塞於咽喉,其響如潮,名曰潮涎,百藥不能過咽,命在須臾,但先用此藥入喉,痰即墜下,功有萬全,奪天地之造化也。又曰:急驚風痰壅上,身熱如火,用生薄荷自然汁入蜜調微溫服之,良久,其藥自裹痰墜下,從大便出如稠涕膠粘,乃藥之功也;次服過熱袪風截驚等藥。慢驚風亦以痰涎潮上,塞住咽喉,藥食俱不能入,醫者技窮勢迫,以待其盡,但用此藥,以青州白丸百研為末,煎如稀糊,熟蜜調下,其涎即墜入腹;次服花蛇、川烏、全蠍、蜈蚣等藥。
萬金散 【 《望惠方》,下同】 治小兒急驚。
蜈蚣一條,全者去足炙為末 丹砂 輕粉各等分
右研勻,陰陽乳汁和丸菉豆大,每歲一丸。
返魂丹 治小兒慢驚及天弔夜啼。
蝙蝠一枚,去腸翅,炙黃焦 人中白乾 全蠍焙 麝香各一分
右為末,煉蜜為丸菉豆大,每服乳汁下三丸。
不驚丸陳文中小兒方 治小兒驚風吐逆作搐,痰涎壅塞,手足掣瘲,眼睛邪視。
枳殼去穰麩炒 淡豆豉各等分
右為末,每服一錢,甚者二錢。急驚薄荷自然汁下。慢驚荊芥湯入酒三五點,日三服。
中分散 【 《普濟方》,下同】 治小兒驚風定搐。
螳螂一個 蜥蜴一條 赤足蜈蚣一條,各中分之,隨左右研末,記定,男用左,女用右
右每以一字吹鼻內搐之,吹左即左定,吹右即右定也。
醒脾散 治小兒慢脾驚風。
馬芹子 丁香 白殭蠶
右等分為末,每服一錢,炙橘皮煎湯下之。
活脾散 治小兒慢脾驚風。
羊屎二十一粒 炮丁香一百粒 胡椒五十粒 共為末,每服半錢,用六年東日照處壁土煎湯調下。
乳香丸 治小兒慢驚風,心神悶亂煩懊,筋脈拘急,胃虛蟲動,反折啼叫。
乳香半錢 胡粉二錢,研勻 白頸蚯蚓去土搗爛 共和為丸麻子大,每服七丸至十五丸,葱白煎湯下。
蘇合香丸 【 《惠民和劑局方》】 治小兒驚癎客忤。
白朮 香附子 青木香 白檀香 沉香 丁香 麝香 蓽撥 訶梨勒煨去核 朱砂 犀屑各二兩 龍腦 薰陸香 蘇合油各一兩 安息香末二兩,以無灰酒熬成膏,入蘇合油內 為末,以香膏加煉蜜和成劑,蠟紙包收。每服旋丸梧子大,早朝取井華水,溫冷任意化服,每服一丸。
抱龍丸 【 《全幼心鑑》,下同】 小兒風痰熱毒壅滯,涼心壓驚。
牛膽南星一兩 薄荷十片 丹砂錢半 龍腦 麝香各一字
右研末,煉蜜丸芡子大,每服一丸,竹葉湯化下。
肥兒丸 治嬰孩驚瘖風後,失瘖不能言。
蕪荑炒 神麯炒 麥芽炒 黃連炒,各一錢
右為末,猪膽汁打糊丸黍米大,每服十丸,木通湯下。黃連能去心竅惡血。
墜痰丸 【 《衛生寶鑑》】 治小兒風癎痰迷。
天南星九蒸九晒
右為末,薑汁麵糊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人參湯下,石菖蒲麥冬湯亦可。經驗方曰:小兒驚風用墜涎散。天南星一兩重一個,換酒浸七伏時取出,安新瓦上,週迴炭火炙裂,合濕地出火。每為末,入朱砂一分,每服半錢,荊芥湯調下,每日空心一服,午時一服。
瀉青丸 【 《小兒直訣》,下同】 治肝經實熱。急驚搐搦。
羌活按壬乙同歸一治也 大黃瀉諸實熱 川芎入手足厥陰,辛以緩肝 山梔仁瀉心火,實瀉其子 龍膽草炒,益肝膽氣止驚 當歸入足厥陰藏血 防風各等分
右為末,煉蜜丸芡實大,每服半丸,煎竹葉湯入砂糖化下。一方加甘草、芍藥。一方無當歸。薛己曰:前方足厥陰肝經,解散肌邪,疏通內臟之熱,苦寒藥也。若大便秘結,煩渴飲冷,飲食如常,屬形病俱實,宜用此瀉之。若大便調和,煩渴飲冷,目淡青色。屬病氣實而形氣虛,宜用抑青丸平之。若大便不實,作渴飲湯,飲食少思,肢體倦怠,屬形病俱虛,宜用地黃丸補之。若肝經血虛生風,先用四物湯加釣藤鉤以生肝血,繼用四君子湯以補脾土。若因肝經血燥生痰,用地黃丸生腎水,益肝血。若土不能培木,用四君子湯加當歸以補中,用地黃丸以滋腎。若因肺金剋肝木,用六君子湯加芍藥、木香,實脾土以平肺金。若因心虛奪母之氣,或腎水虛不能生肝木者,并用地黃丸主之。若屢服峻劑而脾胃虛寒者,必用六君子湯加丁香、木香,補脾胃以培陽氣。若因乳母恚怒,肝火妄動,致兒為患者,每服加味小柴胡湯。若因乳母肝脾血虛發熱,致兒為患者,母服加味逍遙散,子亦服數滴。《得效方》曰:一名涼肝丸。肝主風,宜先涼肝而風自退。
抑青丸
即前方去山梔、大黃。
抑肝散 治肝經虛熱發搐,或發熱咬牙,或驚悸寒熱,或木乘土而嘔吐痰涎,腹膨少食,睡臥不安。
軟柴胡五分。入少陽厥陰瀉肝火,須用黃連佐之 川芎八分 當歸 白朮炒 茯苓保心驚悸 釣藤鉤各一錢。主寒熱十二驚癎客忤胎風 甘草三分
右水煎,子母同服。
瀉心散 治心經實熱,瀉丁心。
黃連一兩,去鬚
右為末,每服五分,臨臥溫水化下。海藏曰:易老單方瀉心湯出於此,乃實邪也。實則瀉其子。薛己曰:按前證若叫哭發熱,作渴飲水,抽搐有力,仰面而睡者,屬心經實熱,宜用瀉心湯或導赤散。若發熱飲湯,抽搐乏力,驚竄咬牙,合面而睡者,屬心經虛熱,用補心散。若欬嗽面赤,壯熱飲水,肺乘心也,用瀉白散。若頭搖目劄,身熱抽搐,肝乘心也,用柴胡清肝散。若合目昏睡,泄瀉身熱,脾乘心也,用瀉黃散。若竄視驚悸,咬牙足熱,腎乘心也,用安神丸。若因乳母致證,亦用前藥以治其母。
導赤散 治小腸實熱,小便秘赤,瀉丙小腸。
生地心小腸藥 木通利小腸熱,故導赤也 甘草炙,各等分,生用瀉心火
右為末,每服一錢,入淡竹葉涼心經,水煎。一方加黃芩、赤芍藥、羌活、燈心煎。一方不用甘草用黃芩。薛己曰:按瀉心湯、導赤散,瀉心小腸實火之劑。蓋心為脾母,脾為心子。然心既病則脾土益虛矣,用者審之。味此說當保脾土。
生犀散 治心經虛熱。
地骨皮 赤芍 柴胡 乾葛各一兩 甘草五錢
右為末,每服一二錢,水煎。犀角二錢鎊,主風熱驚癎,鎮肝除心熱。丹溪曰:犀角痘後用以散餘毒。若無毒而血虛者,或已燥熱發散者而誤用之,禍立至。薛己曰:按前方云治心經虛熱,然其所用藥,多屬瀉心瀉肝之劑。蓋虛熱二字,恐傳寫之誤。假如心經自病而血虛熱者,用秘旨安神丸。脾虛奪心之氣而熱者,用秘旨補脾湯。肝木不能生心火而虛熱者,用地黃丸。
秘旨安神丸 治心血虛而睡中驚悸,或受驚嚇而作。
人參补五臟止驚悸 半夏湯泡,燥脾土健胃 酸棗仁炒,寧心志 茯神各一錢,開心益志 五味子五粒,杵 當歸酒洗 橘紅 赤芍藥炒,各七分 甘草炙,三分
右為末,薑汁糊丸芡實大,每服一丸,生薑湯下。
瀉黃散 治脾胃實熱。
藿香葉入手足太陰經,開胃止嘔 甘草各七錢半 石膏五錢,瀉胃火 山梔仁一兩 防風二兩
右用蜜酒微炒為末,每服一二錢,水煎。薛己曰:按前證若作渴飲冷,臥不露睛,手足甚熱,或遍身發黃,屬胃經實熱,宜用瀉黃散。若作渴飲湯,臥而露睛,手足并冷,屬胃經虛熱,宜用異功散。若面青搐搦,乳食少思,肝乘脾也,用秘旨補脾湯。若面赤驚悸,身熱昏睡,心乘脾也,用秘旨安神丸。若面白喘嗽,肢體倦怠,肺乘脾也,用補中益氣湯。若脣黑泄瀉,手足指冷,腎乘脾也,用益黃散。病後津液不足,口乾作渴,宜用七味白朮散。若乳母膏粱厚味,七情鬱火所致,當審其因而治其母。
瓜蔞湯 治慢驚。
瓜糞根二錢 白甘遂一錢
右,慢火炒黃為末,每二三分,煎薄荷麝香湯下。薛己曰:按徐用誠云:錢氏治慢驚用瓜蔞湯,恐傳寫誤耳。蓋驚主風木,甲木屬陽,病急易治;乙木屬陰,病緩難治。况小兒五臟之氣未實,神氣未完而自病之慢驚,非病後及吐瀉脾胃虛損而得者,慎勿用此峻厲之劑。王肯堂曰:右瓜蔞湯,錢氏治慢驚法,脈有力者宜用。蓋濕痰積於膈中,使風火不得開發而身冷,故用瓜蔞湯劫去濕痰,使風火得伸,而身溫搐止。若脈無力者,不宜用之,便當補脾,及溫白丸、羌活膏之類。
溫驚丸 治慢驚風證。一名粉紅丸。
南星為末,入臘月牛膽中,陰乾百日為末,四兩 朱砂一錢半 天竺黃一兩 坯子胭脂半錢 龍腦五分,另研
右用牛膽汁和丸如鷄頭大,每服一丸,小者半丸,砂糖水下。薛己曰:按慢驚屬脾胃無陽,肝木所勝之寒證,故用溫驚丸以溫之。但所用之藥,乃辛散陽氣,袪逐痰涎,治者審之。
人參理中丸 治中氣虛熱。
人參 白朮炒 甘草炙,各等分
右為末,薑汁糊丸菉豆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湯下。一方用乾薑等分,加棗二枚。
調中丸 治脾胃虛寒。
白朮 人參 甘草炒,各五錢 乾薑炮,四錢
右為末,用蜜丸菉豆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湯下。薛己曰:按前乙方本經自病之藥,即人參理中丸也。若腎水侮土而虛寒者,當加半夏、茯苓、陳皮;或嘔吐,更加藿香;泄瀉加木香。
張氏溫脾散 治脾胃虧損,腹脅虛脹,乳食不進,困倦無力。
訶子肉 人參各七錢 白朮 木香 桔梗 茯苓 藿香 陳皮 黃耆各五錢 炙草二錢半
右,每服二三錢,薑棗水煎。薛己曰:按前方治脾肺虛弱之證,若肺病已去,前證未已,但用六君子湯以調補脾胃。
清心丸 治驚熱煩躁。
人參 茯神 防風 朱砂 柴胡各二錢 金箔三十片
右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一二丸,竹瀝調下。此定驚安神,一切小驚要藥。
安神丸 治邪熱驚啼,心肝壯熱,面黃頰赤。
麥門冬 牙硝 白茯苓 山藥 寒水石 甘草各五錢 朱砂一兩 龍腦二分半
右為末,煉蜜丸芡實大,每服半丸,砂糖水化下。薛己曰:按前方降火化痰,辛散寒凉之劑,不宜過服,恐反傷脾胃。若睡中驚悸不安,宜用秘旨安神丸。若因乳母脾氣鬱熱,致兒為患者,宜用加味逍遙散。若因乳母怒氣肝經發熱,致兒為患者,宜用加味小柴胡湯。若個乳母飲酒,胃經發熱,致兒為患者,宜用葛花解酲湯。
朮附湯 治風濕相搏,身體煩疼,不能轉側,不嘔不渴,大便堅硬,小便自利,及風證頭目眩重等證。
白朮四兩 甘草炒,二兩 附子炮去皮臍,一兩半
右為末,入附子,每服三錢,薑五片,棗一枚,水煎服。薛己曰:愚按附子溫中回陽,為慢脾之聖藥也。如元氣未脫用之,無有不應。須用每只重一兩三四錢,端正不尖,底平,周圍如蓮花辮者佳,否則悞川烏也。製法:切去皮尖,以童便浸之,秋冬七日,春夏五日,每日一換,浸畢,切作四塊,以濕草紙包數層,微火煨半日,取出切幵,無白星為度。如急用,炮至裂紋,即投童便中良久,浸透切片,如色白,再微炙之。氣脫甚者,急生用亦效。
太乙保生丹 治慢驚尚有陽證者。
全蠍青者,十四個 白附子生用 直殭蠶 膽星 蟬殼 琥珀 防風 朱砂各一錢 麝香五分
右為末,米糊丸桐子大,金箔為衣,每服一二丸,薄荷湯化下。
聚寶丹 治慢驚。
人參 茯神 琥珀 天麻 直殭蠶 全蠍炙 防風 膽星 白附子生用 烏蛇肉酒焙,一錢 硃砂半錢 麝香少許
右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二丸,菖蒲湯下。
金箔鎮心丸 治風壅痰熱,心神不寧,驚悸煩渴,脣焦頰赤,夜臥不安,譫語狂妄。
朱砂一兩 白茯苓 人參 甘草各半兩 山藥一兩半 片腦 牙硝各一錢半 麝五分 金箔十二貼,為衣 紫河車二錢半,黑豆煎煮
右為末,煉蜜丸,每用五錢作五十丸,以金箔為衣,每服一丸,薄荷湯化下,含化亦得。
烏蠍四君子湯
即四君子加生川烏、全蠍各少許
右為末,每服半錢,薑棗水煎服。次服去川烏。
天南星散 治吐瀉慢驚,驅風豁痰,或誤服冷藥,脾虛生風痰。一名回生散。又名天王散。
南星重八九錢者一個,掘地坑深尺許,先炭五斤燒通紅,以好米醋一碗洒坑中,即投南星,以火炭密蓋。又用盆覆時許取出
右為末,入唬珀、全蠍各一錢,每服二字,煎生薑防風湯下。一方入天麻末一錢,麝香一字。
烏沉湯 治慢驚,驅風助胃。
天麻二錢 人參 真川烏生用 全蠍焙 南星焙 木香 沉香各一錢 甘草炒,半錢
右為末,每服三五分,薑水煎服。
沉香散 助胃氣,止吐瀉。
茯苓二錢 沉香 丁香 木香 藿香 厚朴 甘草炙,各一錢
右為末,每服一字,米飲湯調下。
蘇青丸
蘇合香丸一分 青州白丸子二分
右和勻,每服五分,薑湯調下。
銀白散 治胃虛吐瀉。
糯米炒,二兩半 扁豆蒸 丁香 藿香各二錢 白朮炒,一兩 甘草炙,三錢
右為末,紫蘇米飲調下。《直指方》加炮白附子、全蠍、木香、石蓮,薑水煎。一方加天麻、砂仁、白茯苓,快脾正色。又名雙白散。
黑附子湯 治慢脾風,四肢厥冷。
附子炒去皮,三錢 木香 人參各一錢五分 白附子一錢 甘草炙,五分
右為散,每服三錢,薑五片,水煎。若手足既溫,即止後服。
生附四君子湯 治吐瀉不思乳食。凡虛冷病,先與數服以正胃氣。
人參 白朮 附子 木香 茯苓 橘紅 甘草各等分
右為末,每服五七分,薑棗水煎服。一方無木香、橘紅。
辰砂膏 治慢脾,冷痰壅滯,手足冷而微搐者。
黑附子一枚,重一兩以上者,去皮臍,頂上挖一孔,入辰砂末一錢,仍用附子塞之,炭火燒熟存性 膽星半兩 白附子炮 五靈脂 蠍梢各二錢半
右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二三錢,生薑汁泡湯下。
利驚丸 治急驚痰盛,發熱潮搐。
青黛 天竺黃 輕粉各二錢 牽牛末半兩
右為末,麵糊丸豌豆大,每服十丸,薄荷湯下。
四物湯 治血虛發熱煩躁,或晡熱作渴,頭目不清。若因脾虛不能生血者,用四君子湯。
當歸 熟地黃各二錢 芍藥 川芎各一錢
右,水煎服。
黃連安神丸 治心經血虛頭暈,神魂驚悸。
黃連六錢,酒洗 炙甘草五分 生地 當歸各一錢半 朱砂飛過,五錢
右為末,飯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空心白滾湯下。如二三服不應,當服歸脾湯補之。
牛黃清心丸 治諸風瘈瘲,語言蹇濇,健忘恍惚,頭目眩運,胷中煩鬱,痰塞喘嗽,精神昏憒等證。或小兒風熱上壅,抽搐發熱;或急驚痰盛發搐,目反口噤;或大人傷寒汗下之後,煩躁發熱不解,并宜服之。
麝香 龍腦 羚羊角各一錢 當歸 防風 黃芩 白朮 麥門冬 白芍各一錢半 牛黃 柴胡 桔梗 白茯苓 杏仁去皮尖 芎藭 肉桂 大豆黃卷 阿膠各一錢二分半 蒲黃 人參 神麯各三錢半 雄黃八分 甘草五分 白斂七分 犀角二錢 山藥七錢 乾薑三錢 金箔一百二十片 大棗十個,蒸熟爛研
右為末,煉蜜丸,每兩作十丸,金箔為衣,每服一丸,溫水化下。
涼驚丸 治驚疳熱搐,心神驚悸,白睛赤色,牙關緊急,潮熱流涎,手足動搐。
黃連五錢 龍腦一錢研 龍膽草酒拌炒黑 防風 青黛三錢,研 釣藤鉤子二錢 牛黃 麝香各一字
右各另為末,麵糊丸粟米大,每服三五丸至一二十丸,煎金銀花湯下。薛己曰:按前方治心肝二經風熱,若心肝虛而見驚搐潮熱,用秘旨安神丸。肝木乘脾者,用異功散加柴胡、釣藤鉤。心脾虛弱而潮熱流涎者,用異功散;若虛寒更加木香;不應,更加炮薑。疳者,津液乾涸之證,前丸乃心肝二經,清熱袪風化痰之寒劑,不宜多服,恐傷胃氣,無以滋腎水也。
擦牙通關散 治風搐搦,關竅不通,痰塞中脘,留滯百節,牙關緊閉,藥不能下。
南星二錢 麝香一字 牙皂二錠,燒存性 赤腳蜈蚣一條 殭蠶一錢
右為末,薑汁蘸藥少許擦牙,或調服二三點,涎自出。
至聖保命丹 治胎驚內釣,肚腹緊硬,啼叫不安,及急慢驚風,眼目上視,手足抽掣,不省人事。
全蠍十四個,去毒 防風二錢 白附子 蟬殼 炮南星 殭蠶去絲嘴炒 天麻 朱砂各一錢 麝香五分 金箔四十張
右為末,米糊和,每兩作四十丸,每服一丸,白湯化下。有熱者,以膽星易炮星。一方有冰片、硼砂各少許。一方,有人參、白茯苓各二錢。
大黃丸 治風熱裏實,口中氣熱,二便秘赤,飲水不止。
黑牽牛半生半炒 川芎各半兩 甘草一錢 大黃一兩,酒洗飯上蒸
右為末,糊丸麻子大,每服數丸,溫蜜水乳後服,以溏利為度,大小量用。薛己曰:愚按前證既屬裏實二便秘,法當疏下。若初服雖未通利,而病勢已退,不可再服。如二便未利,病勢未退,當減數丸研化服之,恐過劑則元氣傷而變病也。
十味安神丸 治驚。
人參 茯神 麥冬 山藥各二錢 片腦二分 龍齒煅,一錢 朱砂 甘草 寒水石各五分 金箔二片
右為末,蜜丸鷄豆大,燈心湯調下。一方有馬牙硝。
浴體法
蠍尾去毒 朱砂各五分 烏蛇肉酒浸焙 白礬 青黛 天麻各二錢 麝香一字
右為末,每服三錢,水三碗,桃枝一握,煎至數沸溫浴之,勿浴背。
塗顖法 治發搐。
麝香一字 蠍尾去毒 薄荷葉三分 蜈蚣 牛黃 青黛末各一字
右同研,用熟棗肉劑為膏,新綿上塗勻貼顖上,四方可出一指許,火上炙手頻熨,百日裏外小兒可用此。
五色丸 治五癎。
朱砂 真珠各五錢 水銀 雄黃各一錢 黑鉛三兩,同水銀結成砂
右為末,煉蜜丸麻子大,每服三四丸,煎金銀薄荷湯下。一方無黑鉛。薛己曰:愚按前證,有因驚因風因食之不同,雖痰迷心竅,然當補脾氣為主。
斷癎丹 治病瘥後復作,證候多端,連綿不除者。
黃耆蜜炙 釣藤鉤 細辛 甘草炙,各五錢 蛇蛻三寸,酒炙 蟬蛻四個 牛黃一字,另研
右為末,煮棗肉為丸麻子大,每服五七丸,人參煎湯下。
宣風散 治驚風痰熱四證極效,能疏風導熱。
陳皮 甘草各五錢 牽牛四兩,半生半炒 檳榔二個
右為末,每服三五分,蜜湯調下。薛己曰:愚按肝氣為陽為火,肝血為陰為水。肝氣熱則生風,風熱搏則驚搐而肝血必損也。然有餘當認為不足。若屢服利驚宣風之劑,未免虧損脾胃,以成慢驚矣,慎之!
褊銀丸 治風涎膈熱,及乳食不消,腹脹喘促。
巴豆 水銀各五錢 京墨八錢,火燒醋淬研 黑鉛二錢半,水銀煎 麝香五分,另研
右為末,陳米粥丸菉豆大,每服二三丸,煎薄荷湯下。薛己曰:愚按前方治顛癎驚搐,消積下痰之藥也。其用牽牛、巴豆等,蓋以痰飲癖積,結聚堅固,非此不能除。故潔古張先生云為斬關奪旗之將,形病俱實者用之,誠有回生起死之功。必須詳審,不可輕率。
羌活膏 治脾虛肝熱,熱盛生風,或吐瀉,或悞藥為慢驚之證。亦治傷寒,無不效。
羌活 人參 川芎 白附炮 赤茯苓各五錢 明天麻一兩 白殭蠶酒炒 乾蠍炒去毒 白花蛇肉酒浸焙 雄黃 辰砂各另研,一分 附子炮 防風 麻黃 肉豆蔻 鷄舌香 藿香 沉香 木香各二錢 輕粉 真珠 牛黃各一錢半 龍腦二分 麝香一錢,各另研
右為末,煉蜜丸豆大,每服一二丸,薄荷湯下或麥冬湯下。按前方性溫,大熱實熱,急驚勿服。 薛己曰:按前方藥味雜亂,果脾氣虛而成慢驚者。當審用之。恐發散真氣,重損陰血故也。
抱龍丸 治傷風溫疫,身熱昏睡,風熱痰實壅嗽。又治驚風潮搐,及蠱毒中暑,沐浴後并可服。壯實小兒,宜時與服之。
雄黃二錢五分 辰砂五錢另研 天竺黃一兩 牛膽南星四兩 麝香五分,另研
右為末,甘草湯丸皂子大,每服一丸,白湯化下。丹溪曰:抱龍丸,心肺肝藥也。抱者,保也;龍者,肝也。肝為母,心為子,母安則子安。况心藏神,肝藏魂。神魂既定。驚從何生?薛己曰:按前丸化痰袪邪清熱之功居多,屬肝心實熱而致者,用之殊效。若脾肺虛弱而見昏睡痰嗽,當用寶鑑天麻散,以調補元氣。萬氏曰:壯實兒宜用之。然內有雄硃金石之藥,不可服。如麝香之耗真氣,能引風邪入裏,如油之入麵不得出也。故人皆禁之,不輕用也。王肯堂曰:前藥,百日小兒,每丸分作三四服;五歲兒一二丸;大人三五丸。亦治室女白帶,伏暑用鹽少許嚼一二丸,新汲水送下。臘月雪水煮,甘草和藥尤佳。一法用漿水或新水,浸南星三日候透,煮軟三五沸取出,乘軟切去皮,只取白軟者,薄切焙乾炒黃色,取末八兩,以甘草二兩半拍破,用水二碗,浸一宿,慢火煮至半碗,去滓,漸漸傾入南星末內慢研,令甘草水盡,方入餘藥。
天麻散 治急驚脾胃虛弱,或變慢驚者。
半夏七錢 天麻二錢五分 炙草 白茯苓 白朮各二錢
右入生薑三錢,磁器內水煮,候乾為末,每服一錢五分,薑棗湯調下。
釣藤鉤飲 治吐利脾胃虧損,虛風慢驚。
釣藤鉤三分 蟬殼 防風炒 人參 麻黃 殭蠶炒 天麻 蠍尾去毒炒,各五錢 炙草 川芎各二錢五分 麝香一錢,另研
右為末,每服一二錢,水煎。一方有蜣螂三個,去頭足炙黃。虛寒加附子一錢。薛己曰:按慢驚之證,屬脾胃虧損所致。前方乃辛溫散表之藥,而無調補之功,須審用之!
大青膏 治傷風吐瀉,痰熱發搐。
天麻 青黛各一錢 白附子 乾蠍去毒 烏梢蛇肉酒浸焙 朱砂五分 天竺黃二錢 麝香二分
右為末,生蜜和膏,每服一豆粒許,月中兒用半粒,薄荷湯化服。五歲以上,同甘露散服之。薛己曰:愚按大青膏,乃表散之劑也,必外邪蘊結於肺,而肺氣未損者,乃可施之。况前證屬脾肺氣虛,而邪之所湊,必以固脾胃為主,否則虛虛之禍,恐不能免矣。
溫白丸 治驅風豁痰定驚,泄瀉瘦弱,冷疳洞利,及久病而成慢驚。
天麻五錢 白殭蠶炮 白附子 乾蠍去毒 天南星湯炮,焙,各二錢五分
右為末,麵糊丸菉豆大,每服十丸,米飲下。一方有人參、防風。一方前藥仍用寒食日麵裹養,七日取出,用薑湯下。薛己曰:愚按前證屬脾氣虛寒無陽之證,無風可散,無痰可逐,當兼用六君子湯十二味異功散、木香散。
牛黃丸 治驚熱,消疳積。
雄黃研水飛 牽牛各一錢 天竺黃二錢
右為末,麵糊丸粟米大,每服五七丸,薄荷水下。
白餅子 治腹中有癖,傷食嘔吐,肚痛噯氣,先用此藥,一服推下食積;卻用惺惺散、加減參蘇飲,不可服冷藥。
滑石 輕粉 半夏湯浸焙 南星各一錢 巴豆二十四粒,去皮膜,水煮另研
右為末,糯米飯丸菉荳大,捻作餅,每服二三餅,煎葱白湯下,忌熱物。量兒加減。薛己曰;按前方乃斬關奪門起死回生之重劑也,必審形病俱實,方可施之。恐致失手,命在反掌。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乃實。實者,病氣實而形氣則虛也。東垣先生云:形病俱實者,皆瀉不當補;形病俱虛者,當補不當瀉。治者審之!
蛇黃丸 治驚癎。因震駭恐怖,叫號恍惚是也。
蛇黃真者三個,火煅醋淬 郁金七分,一處為末 麝香另入一匙
右為末,飯丸桐子大,每服一二丸,煎金銀磨刀水化下。
牛黃丸 治風癎,因汗出解脫,風邪乘虛,迷悶搐掣,涎潮屈指如計數是也。
牛膽南星 全蠍焙 蟬蛻各二錢半 防風 白附子生用 天麻 直殭蠶炒,各一錢半 麝香半字
右為末,棗肉和丸,水銀半錢,研細入藥,丸菉豆大,每服一二丸,荊芥生薑湯下。
妙聖丹 治食癎,因驚而停食吐乳,寒熱,大便酸臭是也。
赭石煅酢淬,二錢半 巴豆三個,去心油三錢 雄黃 蠍梢 朱砂各一錢 輕粉 麝各一匙 杏仁微炒,二錢
右為末,棗肉丸梧子大,每服一二丸,木賊草煎湯送下。
消風丸 治風癎先宜此藥。
牛膽南星二錢 羌活 獨活 防風 天麻 人參 荊芥 川芎 細辛各一錢
右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二丸,薄荷紫蘇湯調化下。
袪風保安丸 諸風久遠治之并驗。
川烏去皮尖,二錢半,生用 五靈脂半兩
右為末,猪心血丸桐子大,每服一二丸,薑湯化下。
比金丸 治驚癎先用此藥。
人參 琥珀 白茯苓 遠志薑製取肉炒 朱砂 天麻 石菖蒲細密者 川芎 南星 青黛各一錢 麝香一匙
右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一二丸,金銀薄荷湯下。一方有山藥、甘草,無琥珀、青黛。
虎睛丸 治驚癎邪氣入心。
虎睛細研 遠志薑汁浸,去心 犀角鎊屑 大黃濕紙包煨 石菖蒲 麥門冬各等分 蜣螂去足翅炒,三枚
右為末,米糊丸桐子大,每服一二丸,竹葉煎湯,或金銀薄荷煎湯下。
清神湯 治驚癎。
犀角鎊屑 遠志薑汁焙 白蘚皮 石菖蒲 人參 甘草炒,各一錢半
右為末,每服五七分,麥門冬煎湯調下。
蜜陀僧散 治心癎不語,及諸驚失音。
密陀僧
右為極細末,每服一匙,米酢湯調下,大人服一錢,熱酒下。
蠍虎散 治驚癎。
褐色生蠍虎一個,連血細研
右入朱砂、麝香末少許同研,用薄荷湯調作一服。數年者亦效。蓋癎疾皆心血虛滯,生蠍虎管守其血。繼服二陳湯。若無生蠍,以帶性雄猪心血代用。入代赭石散尤妙。
代赭石散 治陰陽癎。
代赭石煅醋淬研為末,水飛過晒乾
右為末,每服半錢,以金銀煎湯,和金箔銀箔調,連進二服。腳脛上有赤斑,乃邪氣發出,可治;無赤斑則難治。
化風丹 涼風化痰,退熱定搐。
牛膽南星二錢 羌活 獨活 防風 天麻 人參 川芎 荊芥 粉草各一錢 全蠍一個
右為末,煉蜜丸皂角子大,每服一錢,薄荷湯化下。一方無全蠍,有甘草、細辛。一方加辰砂、麝香。
茯神湯 治膽氣虛寒,頭痛目眩,心神恐惧,不能獨處,或是驚癎。
茯神 棗仁炒 黃耆炒 柏子仁炒 白芍炒 五味子炒,各一兩 桂心 熟地黃自製者 人參 甘草炒,五分
右每服二三錢,薑水煎。
酸棗仁丸 治膽氣實熱驚癎,或睡臥不安,驚悸怔忡。
茯神 酸棗仁炒 遠志 柏子仁炒 防風 枳殼麩炒 生地杵膏,各半兩 香竹茹二錢半
右各另為末,蜜丸粟米大,每服七八十丸,白滾湯送下。
定志丸 治心神虛怯,所患同前;或語言鬼神,喜笑驚悸。
人參 茯苓各一兩五錢 菖蒲 遠志各一兩
右各另為末,蜜丸如前服。
養心湯 治心血虛,袪驚癎。或驚悸怔忡,盜汗無寐,發熱煩躁。
黃耆 白茯苓 茯苓 半夏麯 當歸 川芎 辣桂 柏子仁 棗仁 五味子 人參各三錢 甘草炒,四錢
右每服一二錢,薑棗水煎。
妙香散 治心氣不足,驚癎,或精神恍惚,虛煩少寐,盜汗等證。
辰砂三錢 麝香一錢 木香煨,二錢五分 茯苓 山藥 茯神 遠志 黃耆炒,各一兩 桔梗 甘草炒 人參各五錢
右各另為末,每服一錢,溫酒或白湯調服。
大黑龍丸 【 《平治會萃》,下同】 治小兒急慢驚風神效。
牛膽南星 礞石各一兩,焰硝等分煅 天竺黃 青黛各半兩 蘆薈二兩五錢 朱砂三錢 殭蠶五分 蜈蚣二錢半,火燒存性
右為細末,煎甘草膏,丸如鷄豆大,每服一丸或二丸,急驚薄荷湯下,慢驚桔梗白朮湯下。
神聖牛黃奪命散
檳榔半兩 木香三錢 大黃二兩,麵裹煨為末 白黑牽牛各一兩,粗末,俱一半生用,一半炒用
右為一處研作細末,入輕粉少許,每服二錢,用蜜漿水調下,不拘時候,微利為度。
碧云散 【 《儒門事親》】 治小兒驚風有涎。
膽礬半兩 粉霜一錢 銅青 輕粉各一分
右研為細末,每服一字,薄荷湯調下用之。如中風,用漿水調服。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四百三十
小兒驚癎門
方
利痰丸 【 《幼科全書》,下同】
牛膽南星 枳殼去核 陳皮去白,各一錢 大黃五錢 牽牛頭末二錢 共為細末,皂角煮水,燈心煎湯吞。
安神丸
黃連去根鬚 石菖蒲 遠志去心 當歸身 麥門冬去心 山梔仁炒,各二錢 茯神八錢 共為末,粟米糊和,猪心血為丸,朱砂為衣,燈心湯下。
神鬼丹
雄黃 桑寄生 天竺黃 釣藤鉤各三錢 全蠍去足 牛膽 南星 梧桐淚 殭蠶炒 朱砂各二錢 珍珠 牛黃 琥珀各一錢 冰片少許
右為末,用粟米粉糊為餅,金箔為衣,薄荷燈心竹葉湯送下。
導赤散
牛黃 木通 甘草梢 麥門冬去心 山梔仁 竹葉七片
右,水煎服。瀉心火之藥也。發散加防風、薄荷。
五色丸
黃芩 黃連各二錢 大黃三錢 不用顏色是三黃丸,加顏色名五色丸。共為細末,分作五分,滴水為丸。一分青黛為衣,名青丸;一分朱砂為衣,名紅丸;一分雄黃為衣,名黃丸;一分皂角燒灰存性為衣,名黑丸。
定喘湯
陳皮 南星炮 梔仁 軟石膏 杏仁泥 薄荷葉 赤茯苓
右,水煎,入竹瀝。
青州白丸子 治小兒驚風。
半夏炮 川烏 白附子各五兩 南星三兩
右為細末,以生絹袋盛,用井水擺盡為度,放磁器內,日晒夜露,一日一換水,必攪數轉,候如玉片再研細。又用青蒙石一錢另研細,以焰硝五分,同石末入銅鍋內,火煅通紅,硝盡為度,放冷,入上藥和勻,以糯米為丸,以薄荷入蜜送下,其痰自墜。
調元湯《內經》云:熱淫於內,以甘瀉之,以酸收之。此之謂也。
黃耆一錢 人參 白芍各五分 炙草二分半
右,水煎服。
黃耆湯 【 《蘭室秘藏》,下同】 治慢驚,大便瀉青色。此肝木剋脾土,先實其土,後瀉其木,是為神治之法。
黃耆二錢 人參一錢 炙草五分
右(口父)咀,作一服,水一大盞,煎至半盞,去滓,食遠服。加白芍藥尤妙。此三味皆甘溫,能補元氣。甘能瀉火。內經云:熱淫於內,以甘瀉之,以酸收之。白芍藥酸寒,寒能瀉火,酸味能瀉肝而大補肺金,所補得金土之位大旺;火虛,風木何由而來剋土?然後瀉風之邪。夫益黃散、理中丸、養神丸之類,皆治脾胃寒濕大盛神品之藥也。若得脾胃中伏熱勞役不足之證,及服熱藥巴豆等之類,胃虛而成慢驚之證,用之必傷人命。夫慢驚風者,皆由久瀉脾胃虛而生也。錢氏以羌活膏療慢驚風悞矣。脾虛者,由火邪乘其土位,故曰從後來者為虛邪。火旺能實其木,木旺故來剋土,當於心經中以甘溫補土之源,更於脾土中瀉火以甘寒,於脾土中補金以酸涼,致脾土中金旺火衰,風木自虛矣。損食多進藥自愈,前藥是也。
益黃散 治胃中風熱。
黃耆二錢 陳皮 人參各一錢 芍藥七分 生甘草 熟甘草各五分 黃連少許
右共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五分,食前服。一方加白茯苓。
補陽湯 時初冬一小兒二歲大寒證,明堂青脈,額上青黑,腦後青絡高起,舌上白滑,喉鳴而喘,大便微青,耳尖冷,目中常常淚下,仍多胷中不利,臥而多驚,無搐則寒。
吳茱萸 生地黃 地龍各五分 黃蘗 橘皮 葛根 連翹 蠍梢 炙甘草各一分 升麻 黃耆 柴胡各二分 當歸身 麻黃各三分
右(口父)咀,都作一服,水一大盞半,煎至六分,去滓,乳食後熱服。服藥之后,添喜笑,精神出,氣和順,乳食旺。
琥珀抱龍丸 【 《育嬰家秘》,下同】 理小兒諸驚,四時感冒風寒,溫痰邪熱,致煩噪不寧,痰嗽氣急,及瘡疹欲出發搐,并宜服之。
真琥珀 天竺黃 檀香細剉 人參去蘆 白茯苓去皮,各一兩半 生粉草三兩,去節 枳殼麩炒 枳實俱水浸,去穰炒微黃,各一兩 山藥去黑皮,一斤,剉作小塊,慢火炒令熱透冷用 南星一兩,剉碎,用臘月雄黃牛膽釀經一夏 朱砂五兩,先以磁石引去鉄屑,次用水乳鉢內細杵,取浮者飛過,凈器內澄清,去上餘水,如此法一般精製,見朱砂凈盡,晒乾用 取見成藥末一兩,同金箔百片,在乳鉢內研極細,仍將前末共一處和均,取新汲井水為丸,如豌豆样大粒,陰乾,每服用薄荷湯化下。琥珀抱龍丸內,用補益之藥,人皆喜而用之。然有枳殼、枳實二味,能散滯氣。無滯氣者,能損胷中至高之氣。如慢驚及元氣弱者,減去此二味,可用當歸、川芎各二兩以代之。然琥珀、天竺黃二味,須擇真者。王肯堂曰:前十二味,除朱砂、金箔不入碾內,餘十味檀香不過火外,九味或晒或焙,同研為末,和勻,朱砂、金箔每一兩重。取新汲井水一兩,重入乳鉢內略杵勻,隨手丸如鷄頭子大,陰乾。晴霽略晒。日色燥甚則折裂。宜頓放當風處,取其自乾。治法并用葱湯,無時化服,或薄荷湯。痰壅嗽甚,淡薑湯下。痘瘡見形有驚,溫淨湯下。心悸不安,燈草湯下。暑天悶迷,麥門冬熟水下。百日內嬰兒,每丸作三次投。二歲已上者,止一丸或二丸。其品劑修合之時,但缺一味,不依製度,必無效矣。常用瓦瓶入麝香同收,毋使散泄氣味。入珍珠末一兩合和,名金珠散。珍珠能鎮心寧肝,墜痰尤效。治法湯使同前。又曰:抱龍之義,抱者保也,龍者肝也。肝應東方青龍木,木生火,所謂生我者父母也。肝為母,心為子,母安則子安。心藏神,肝藏魂,神魂既定,驚從何生?故曰:抱龍丸理小兒諸驚,四時感冒風寒,溫疫邪熱,致煩躁不寧,痰嗽氣急,及瘡疹欲出發搐,并宜可投。其藥性溫平,不憯不燥。常服袪風化痰,鎮心解熱,和脾胃,益精神。
抱龍丸 抱者養也。龍者純陽之物,蓋震為龍,東方乙木也,為少陽之氣。時至乎春,乃萬物發生之始氣也。乙者肝木也,肝為風木,初生小兒,純陽無陰,龍之象也。肝為有餘,少陽之氣壯也。肝主風,小兒病則有熱,熱則生風。上醫慮之,製此方以平肝木,防驚風,此抱龍之名義也。小兒必用此藥,所以養其陰而濟之,令不太過也。又青龍位肝木屬之,小兒肝常有餘,脾常不足,故以此藥抑肝扶脾,乃名抱龍。治形實壯熱,昏睡氣粗,或痰壅嗽驚風搐搦。
天竺黃 辰砂各一錢 牛黃二分 麝香半分 珍珠 琥珀 白檀香 枳殼 枳實各三分 牛膽星五錢,臘月取牛膽一個,將南星去皮臍研為末放於膽中,陰乾備用 共為末,山藥打糊為丸如黃豆大,金箔為衣。潮熱,燈心湯化下;驚風,薄荷湯下;欬嗽,滾白水下。
涼駕丸 【 《片玉心書》,下同】 退五臟熱,泄心肝火,治急驚,解胎毒。如小便黃,大便秘,丹毒斑疹,衄血口瘡,併皆治之。
黃連泄心火 黃芩泄肺火 山梔仁泄肝火 黃蘗各五錢,泄腎火 龍膽草三錢,泄膽火 大黃泄脾胃火 雄黃解毒 辰砂鎮心,各二錢
右為末,水糊丸如粟米大,竹葉燈心湯下。急驚,薄荷湯燈心湯下;胎熱,竹葉燈心湯下;衄血,茅根湯下;丹毒斑疹,升麻湯下;口瘡水,竹葉薄荷湯下。
至聖保命丹 治急驚風夜啼,常服清心安神。
全蠍十四個 麝香半分,另研 辰砂水飛 天麻 膽星 防風 殭蠶炒 白附炮,各一錢 蟬蛻去翅足 使君子肉煨 珍珠各五分 金箔四十張 共為末,粟米粉糊和勻,印成錠子,薄荷湯磨服。驚風,薄荷燈心湯下;夜啼,燈心燒灰,溫水化下。
神芎丸 治小兒上焦積熱,驚風壅滯,頭目赤腫,咽閉,大小便赤濇,及痰喘之證,併皆治之。
大黃酒蒸乾 黃芩各一錢 黑牽牛頭末 滑石各四錢 黃連 川芎 薄荷各五錢 共為末,滴水為丸如粟米大,竹葉湯下。
玉液丸 治風壅,化痰利膈,清頭目煩熱,除欬嗽。
寒水石煅水飛,二兩 半夏製,一兩 枯礬五錢 共為末,米糊丸如粟米大,薑湯下。感風寒欬嗽,桑白皮湯下;欬血,茅根湯下;常欬,茶湯下;欬而吐,煨薑湯下。
參苓白朮散 【 萬氏《幼科發揮》,下同】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山藥各一兩五錢 扁豆去殼,薑汁浸炒 甘草 桔梗 薏苡仁 蓮肉各一兩 為細末,棗湯送下。
辰砂膏 下小兒痰甚妙,治驚熱驚積。
辰砂研水飛,三錢 硼砂 馬牙硝各錢半 元明粉二錢 全蠍去毒 珍珠研,各一錢 麝香一字
右,另為末和勻,好油單紙包起,自然成膏,每用一粒許,月內調塗乳頭令吮。狂躁惡叫。生地黃自然汁調下;諸驚,薄荷湯調下;胎驚,猪乳汁和棗湯下;潮熱,生甘草湯下。
當歸茱萸湯 治內釣。
當歸 吳茱萸泡焙乾 小茴香炒 甘草 木香
右,水煎服。
五福丸 【 《本草綱目》】 治小兒急驚。
生蚯蚓一條,研爛,入五福化毒丹一丸,同研 以薄荷湯少許化下。《普濟方》云:梁國材言,洋州進士李彥直家專貨此藥,一服千金,以糊十口。梁傳其方,親試屢驗,不可不筆於冊以救嬰兒。
千金小驚丸 治小兒驚,大小便秘,釣氣。
金皂角水洗煮 黃連 牙硝 木香 膽草 藿香各五分 全蠍六個,去毒末之,麵糊丸,用雄黃、朱砂、麝香、金箔為衣。鎮驚,薄荷燈心湯下;大便秘,枳殼、大黃、(石卜)硝,煎湯化服;釣氣,釣藤湯下。量兒大小用。
千金保命丹 治小兒一切痰喘,急慢驚風,撮口臍風,但能開口灌下,無不活者。
牛黃 冰片 琥珀另研,各一錢 甘草二分 黃連薑汁炒 全蠍 薑蠶各三分 朱砂 明天麻麵裹煨 膽星各四分 共為細末,磁罐蠟封,勿令出氣,每五七釐,薄荷燈心金銀煎湯,不拘時溫服。
乳黃散 治小兒天釣,壯熱翻眼,手足搐掣,皆因痰滯經絡,頭目反仰,名曰天釣。由乳母過食熱物蘊毒,兼挾風邪所致。但解利風熱,則應手而愈。
滴乳一錢,另研 天竺黃一錢半 雌黃另研 臘茶 枯礬各一錢 炙甘草 荊芥穗炒 菉豆一百粒,半生半炒 赤腳蜈蚣一條,酒浸炙 細末之,每服半錢,煎人參薄荷湯調下。
小兒驚癎門
方
龍膽湯 【 《千金方》,下同】 治嬰兒出腹,血脈盛實,寒熱溫壯,四肢驚掣,發熱大吐哯者。若已能進哺,中食實不消,壯熱及變蒸不解,中客人鬼氣,并諸驚癎,方悉主之。十歲已下小兒皆服之。小兒龍膽湯第一,此是新出腹嬰兒方。若日月長大者,以次依此為例。若必知客忤及有鬾氣者,可加人參、當歸,各加龍膽多少也。一百日兒加三銖,二百日兒加六銖,一歲兒加半兩,餘藥皆準此耳。
龍膽 釣藤皮 柴胡 黃芩 桔梗 芍藥 茯苓一作茯神 甘草各六銖 蜣螂二枚 大黃一兩
右十味(口父)咀,以水一升,煮取五合為劑也。服之如後節度:兒生一日至七日,分一合為三服;兒生八日至十五日,分一合半為三服;兒生十六日至二十日,分二合為三服;兒生二十日至三十日,分三合為三服;兒生三十日至四十日,盡以五合為三服。皆得下即止,勿再服也。
大黃湯 治少小風癎,積聚腹痛,夭矯二十五癎。
大黃 人參 細辛 乾薑 當歸 甘皮各三銖
右六味(口父)咀,以水一升,煮取四合,服如棗許,日三。
白羊鮮湯 治小兒風癎,胷中有疾。
白羊鮮二銖 蚱蟬二枚 大黃四銖 甘草 釣藤皮 細辛各三銖 牛黃如大豆四枚 蛇蛻皮一寸
右八味(口父)咀,以水二升半,煮取一升二合,分五服,日三。若服已盡而癎不斷者,可更加大黃、釣藤各一銖,以水漬藥半月,然後煮之。
艾虎湯 治小兒驚,辟惡氣,以此湯浴之。
艾一斤 虎頭骨一枚
右,以水三斗,煮為湯浴,但須浴即煮用之。
茵芋圓 治少小有風癎,至長不除,或遇天陰節變便發動,食飲堅強亦發,百脈攣縮,行步不正,言語不便者,服之永不發。
茵芋葉 鈆丹熬 秦艽 釣藤皮炙 石膏 杜蘅 防葵各一兩 菖蒲 黃芩各一兩半 松蘿半兩 蜣螂十枚 甘草三兩
右十二味為末,蜜丸如小豆大,三歲已下服五丸,三歲已上服七丸,五歲已上服十丸,十歲已上可至十五丸。
鎮心圓 治小兒驚癎百病,鎮心氣。
銀屑十銖 水銀二十銖 真牛膽黃六銖 紫石英 珍珠 防葵 鐵精各四分 茯神 茯苓三分 遠志 防己 白斂 雄黃 人參 芍藥各二分 大黃六分
右十六味,先以水銀和銀屑如泥,別治諸藥和丸,二歲兒如麻子二丸,隨兒大小增之。一方無牛黃一味。
丹參摩膏 治小兒驚癎發熱。
丹參 雷丸各半兩 猪膏二兩
右同煎,七上七下,濾去津盛之,每以摩兒身上,日三次。
雙金散 【 《直指方》】 治小兒天弔驚風。日久不下,眼見白睛,及角弓反張,聲不出者。
大蜈蚣一條,去頭足,酥炙,用竹刀批開,記定左右 麝香一錢,亦分左右各記明
右研末包定,每用左邊者吹左鼻,右邊者吹右鼻,各少許,不可過多。若眼猶未下,再吹些,須眼下乃止。
神穴丹 【 《靈苑方》】 治急驚風癎疾,天弔疳熱等證。
紫色蛇黃四兩,煅過 豶猪屎一兩,小者泥固煆 鐵粉一兩 朱砂半兩 麝香一錢
右為末,糯米糊丸芡子大,漆盤晒乾,看之每丸有一小穴,故名神穴。每服一丸,薄荷酒化下,立甦。疳結,冷水化下。
奪命散 【 《湯氏嬰兒寶方》】 治小兒急慢驚風,痰涎壅塞咽喉,命在須臾,服此墜下風痰,乃治驚利痰之聖藥也。
真礞石一兩 焰硝半兩
右同煆過為末,每服半錢或一錢。急驚痰熱者,薄荷荊芥湯,入生蜜調下。慢驚脾虛者,木香湯入熟蜜調下。按礞石、焰硝利痰雖有奇功,若因脾胃虛弱而致者,非所宜也。 王肯堂曰:此藥大能控風涎。不問急慢驚風,痰潮壅盛,塞於咽喉,其響如潮,名曰潮涎,百藥不能過咽,命在須臾,但先用此藥入喉,痰即墜下,功有萬全,奪天地之造化也。又曰:急驚風痰壅上,身熱如火,用生薄荷自然汁入蜜調微溫服之,良久,其藥自裹痰墜下,從大便出如稠涕膠粘,乃藥之功也;次服過熱袪風截驚等藥。慢驚風亦以痰涎潮上,塞住咽喉,藥食俱不能入,醫者技窮勢迫,以待其盡,但用此藥,以青州白丸百研為末,煎如稀糊,熟蜜調下,其涎即墜入腹;次服花蛇、川烏、全蠍、蜈蚣等藥。
萬金散 【 《望惠方》,下同】 治小兒急驚。
蜈蚣一條,全者去足炙為末 丹砂 輕粉各等分
右研勻,陰陽乳汁和丸菉豆大,每歲一丸。
返魂丹 治小兒慢驚及天弔夜啼。
蝙蝠一枚,去腸翅,炙黃焦 人中白乾 全蠍焙 麝香各一分
右為末,煉蜜為丸菉豆大,每服乳汁下三丸。
不驚丸陳文中小兒方 治小兒驚風吐逆作搐,痰涎壅塞,手足掣瘲,眼睛邪視。
枳殼去穰麩炒 淡豆豉各等分
右為末,每服一錢,甚者二錢。急驚薄荷自然汁下。慢驚荊芥湯入酒三五點,日三服。
中分散 【 《普濟方》,下同】 治小兒驚風定搐。
螳螂一個 蜥蜴一條 赤足蜈蚣一條,各中分之,隨左右研末,記定,男用左,女用右
右每以一字吹鼻內搐之,吹左即左定,吹右即右定也。
醒脾散 治小兒慢脾驚風。
馬芹子 丁香 白殭蠶
右等分為末,每服一錢,炙橘皮煎湯下之。
活脾散 治小兒慢脾驚風。
羊屎二十一粒 炮丁香一百粒 胡椒五十粒 共為末,每服半錢,用六年東日照處壁土煎湯調下。
乳香丸 治小兒慢驚風,心神悶亂煩懊,筋脈拘急,胃虛蟲動,反折啼叫。
乳香半錢 胡粉二錢,研勻 白頸蚯蚓去土搗爛 共和為丸麻子大,每服七丸至十五丸,葱白煎湯下。
蘇合香丸 【 《惠民和劑局方》】 治小兒驚癎客忤。
白朮 香附子 青木香 白檀香 沉香 丁香 麝香 蓽撥 訶梨勒煨去核 朱砂 犀屑各二兩 龍腦 薰陸香 蘇合油各一兩 安息香末二兩,以無灰酒熬成膏,入蘇合油內 為末,以香膏加煉蜜和成劑,蠟紙包收。每服旋丸梧子大,早朝取井華水,溫冷任意化服,每服一丸。
抱龍丸 【 《全幼心鑑》,下同】 小兒風痰熱毒壅滯,涼心壓驚。
牛膽南星一兩 薄荷十片 丹砂錢半 龍腦 麝香各一字
右研末,煉蜜丸芡子大,每服一丸,竹葉湯化下。
肥兒丸 治嬰孩驚瘖風後,失瘖不能言。
蕪荑炒 神麯炒 麥芽炒 黃連炒,各一錢
右為末,猪膽汁打糊丸黍米大,每服十丸,木通湯下。黃連能去心竅惡血。
墜痰丸 【 《衛生寶鑑》】 治小兒風癎痰迷。
天南星九蒸九晒
右為末,薑汁麵糊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人參湯下,石菖蒲麥冬湯亦可。經驗方曰:小兒驚風用墜涎散。天南星一兩重一個,換酒浸七伏時取出,安新瓦上,週迴炭火炙裂,合濕地出火。每為末,入朱砂一分,每服半錢,荊芥湯調下,每日空心一服,午時一服。
瀉青丸 【 《小兒直訣》,下同】 治肝經實熱。急驚搐搦。
羌活按壬乙同歸一治也 大黃瀉諸實熱 川芎入手足厥陰,辛以緩肝 山梔仁瀉心火,實瀉其子 龍膽草炒,益肝膽氣止驚 當歸入足厥陰藏血 防風各等分
右為末,煉蜜丸芡實大,每服半丸,煎竹葉湯入砂糖化下。一方加甘草、芍藥。一方無當歸。薛己曰:前方足厥陰肝經,解散肌邪,疏通內臟之熱,苦寒藥也。若大便秘結,煩渴飲冷,飲食如常,屬形病俱實,宜用此瀉之。若大便調和,煩渴飲冷,目淡青色。屬病氣實而形氣虛,宜用抑青丸平之。若大便不實,作渴飲湯,飲食少思,肢體倦怠,屬形病俱虛,宜用地黃丸補之。若肝經血虛生風,先用四物湯加釣藤鉤以生肝血,繼用四君子湯以補脾土。若因肝經血燥生痰,用地黃丸生腎水,益肝血。若土不能培木,用四君子湯加當歸以補中,用地黃丸以滋腎。若因肺金剋肝木,用六君子湯加芍藥、木香,實脾土以平肺金。若因心虛奪母之氣,或腎水虛不能生肝木者,并用地黃丸主之。若屢服峻劑而脾胃虛寒者,必用六君子湯加丁香、木香,補脾胃以培陽氣。若因乳母恚怒,肝火妄動,致兒為患者,每服加味小柴胡湯。若因乳母肝脾血虛發熱,致兒為患者,母服加味逍遙散,子亦服數滴。《得效方》曰:一名涼肝丸。肝主風,宜先涼肝而風自退。
抑青丸
即前方去山梔、大黃。
抑肝散 治肝經虛熱發搐,或發熱咬牙,或驚悸寒熱,或木乘土而嘔吐痰涎,腹膨少食,睡臥不安。
軟柴胡五分。入少陽厥陰瀉肝火,須用黃連佐之 川芎八分 當歸 白朮炒 茯苓保心驚悸 釣藤鉤各一錢。主寒熱十二驚癎客忤胎風 甘草三分
右水煎,子母同服。
瀉心散 治心經實熱,瀉丁心。
黃連一兩,去鬚
右為末,每服五分,臨臥溫水化下。海藏曰:易老單方瀉心湯出於此,乃實邪也。實則瀉其子。薛己曰:按前證若叫哭發熱,作渴飲水,抽搐有力,仰面而睡者,屬心經實熱,宜用瀉心湯或導赤散。若發熱飲湯,抽搐乏力,驚竄咬牙,合面而睡者,屬心經虛熱,用補心散。若欬嗽面赤,壯熱飲水,肺乘心也,用瀉白散。若頭搖目劄,身熱抽搐,肝乘心也,用柴胡清肝散。若合目昏睡,泄瀉身熱,脾乘心也,用瀉黃散。若竄視驚悸,咬牙足熱,腎乘心也,用安神丸。若因乳母致證,亦用前藥以治其母。
導赤散 治小腸實熱,小便秘赤,瀉丙小腸。
生地心小腸藥 木通利小腸熱,故導赤也 甘草炙,各等分,生用瀉心火
右為末,每服一錢,入淡竹葉涼心經,水煎。一方加黃芩、赤芍藥、羌活、燈心煎。一方不用甘草用黃芩。薛己曰:按瀉心湯、導赤散,瀉心小腸實火之劑。蓋心為脾母,脾為心子。然心既病則脾土益虛矣,用者審之。味此說當保脾土。
生犀散 治心經虛熱。
地骨皮 赤芍 柴胡 乾葛各一兩 甘草五錢
右為末,每服一二錢,水煎。犀角二錢鎊,主風熱驚癎,鎮肝除心熱。丹溪曰:犀角痘後用以散餘毒。若無毒而血虛者,或已燥熱發散者而誤用之,禍立至。薛己曰:按前方云治心經虛熱,然其所用藥,多屬瀉心瀉肝之劑。蓋虛熱二字,恐傳寫之誤。假如心經自病而血虛熱者,用秘旨安神丸。脾虛奪心之氣而熱者,用秘旨補脾湯。肝木不能生心火而虛熱者,用地黃丸。
秘旨安神丸 治心血虛而睡中驚悸,或受驚嚇而作。
人參补五臟止驚悸 半夏湯泡,燥脾土健胃 酸棗仁炒,寧心志 茯神各一錢,開心益志 五味子五粒,杵 當歸酒洗 橘紅 赤芍藥炒,各七分 甘草炙,三分
右為末,薑汁糊丸芡實大,每服一丸,生薑湯下。
瀉黃散 治脾胃實熱。
藿香葉入手足太陰經,開胃止嘔 甘草各七錢半 石膏五錢,瀉胃火 山梔仁一兩 防風二兩
右用蜜酒微炒為末,每服一二錢,水煎。薛己曰:按前證若作渴飲冷,臥不露睛,手足甚熱,或遍身發黃,屬胃經實熱,宜用瀉黃散。若作渴飲湯,臥而露睛,手足并冷,屬胃經虛熱,宜用異功散。若面青搐搦,乳食少思,肝乘脾也,用秘旨補脾湯。若面赤驚悸,身熱昏睡,心乘脾也,用秘旨安神丸。若面白喘嗽,肢體倦怠,肺乘脾也,用補中益氣湯。若脣黑泄瀉,手足指冷,腎乘脾也,用益黃散。病後津液不足,口乾作渴,宜用七味白朮散。若乳母膏粱厚味,七情鬱火所致,當審其因而治其母。
瓜蔞湯 治慢驚。
瓜糞根二錢 白甘遂一錢
右,慢火炒黃為末,每二三分,煎薄荷麝香湯下。薛己曰:按徐用誠云:錢氏治慢驚用瓜蔞湯,恐傳寫誤耳。蓋驚主風木,甲木屬陽,病急易治;乙木屬陰,病緩難治。况小兒五臟之氣未實,神氣未完而自病之慢驚,非病後及吐瀉脾胃虛損而得者,慎勿用此峻厲之劑。王肯堂曰:右瓜蔞湯,錢氏治慢驚法,脈有力者宜用。蓋濕痰積於膈中,使風火不得開發而身冷,故用瓜蔞湯劫去濕痰,使風火得伸,而身溫搐止。若脈無力者,不宜用之,便當補脾,及溫白丸、羌活膏之類。
溫驚丸 治慢驚風證。一名粉紅丸。
南星為末,入臘月牛膽中,陰乾百日為末,四兩 朱砂一錢半 天竺黃一兩 坯子胭脂半錢 龍腦五分,另研
右用牛膽汁和丸如鷄頭大,每服一丸,小者半丸,砂糖水下。薛己曰:按慢驚屬脾胃無陽,肝木所勝之寒證,故用溫驚丸以溫之。但所用之藥,乃辛散陽氣,袪逐痰涎,治者審之。
人參理中丸 治中氣虛熱。
人參 白朮炒 甘草炙,各等分
右為末,薑汁糊丸菉豆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湯下。一方用乾薑等分,加棗二枚。
調中丸 治脾胃虛寒。
白朮 人參 甘草炒,各五錢 乾薑炮,四錢
右為末,用蜜丸菉豆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湯下。薛己曰:按前乙方本經自病之藥,即人參理中丸也。若腎水侮土而虛寒者,當加半夏、茯苓、陳皮;或嘔吐,更加藿香;泄瀉加木香。
張氏溫脾散 治脾胃虧損,腹脅虛脹,乳食不進,困倦無力。
訶子肉 人參各七錢 白朮 木香 桔梗 茯苓 藿香 陳皮 黃耆各五錢 炙草二錢半
右,每服二三錢,薑棗水煎。薛己曰:按前方治脾肺虛弱之證,若肺病已去,前證未已,但用六君子湯以調補脾胃。
清心丸 治驚熱煩躁。
人參 茯神 防風 朱砂 柴胡各二錢 金箔三十片
右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一二丸,竹瀝調下。此定驚安神,一切小驚要藥。
安神丸 治邪熱驚啼,心肝壯熱,面黃頰赤。
麥門冬 牙硝 白茯苓 山藥 寒水石 甘草各五錢 朱砂一兩 龍腦二分半
右為末,煉蜜丸芡實大,每服半丸,砂糖水化下。薛己曰:按前方降火化痰,辛散寒凉之劑,不宜過服,恐反傷脾胃。若睡中驚悸不安,宜用秘旨安神丸。若因乳母脾氣鬱熱,致兒為患者,宜用加味逍遙散。若因乳母怒氣肝經發熱,致兒為患者,宜用加味小柴胡湯。若個乳母飲酒,胃經發熱,致兒為患者,宜用葛花解酲湯。
朮附湯 治風濕相搏,身體煩疼,不能轉側,不嘔不渴,大便堅硬,小便自利,及風證頭目眩重等證。
白朮四兩 甘草炒,二兩 附子炮去皮臍,一兩半
右為末,入附子,每服三錢,薑五片,棗一枚,水煎服。薛己曰:愚按附子溫中回陽,為慢脾之聖藥也。如元氣未脫用之,無有不應。須用每只重一兩三四錢,端正不尖,底平,周圍如蓮花辮者佳,否則悞川烏也。製法:切去皮尖,以童便浸之,秋冬七日,春夏五日,每日一換,浸畢,切作四塊,以濕草紙包數層,微火煨半日,取出切幵,無白星為度。如急用,炮至裂紋,即投童便中良久,浸透切片,如色白,再微炙之。氣脫甚者,急生用亦效。
太乙保生丹 治慢驚尚有陽證者。
全蠍青者,十四個 白附子生用 直殭蠶 膽星 蟬殼 琥珀 防風 朱砂各一錢 麝香五分
右為末,米糊丸桐子大,金箔為衣,每服一二丸,薄荷湯化下。
聚寶丹 治慢驚。
人參 茯神 琥珀 天麻 直殭蠶 全蠍炙 防風 膽星 白附子生用 烏蛇肉酒焙,一錢 硃砂半錢 麝香少許
右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二丸,菖蒲湯下。
金箔鎮心丸 治風壅痰熱,心神不寧,驚悸煩渴,脣焦頰赤,夜臥不安,譫語狂妄。
朱砂一兩 白茯苓 人參 甘草各半兩 山藥一兩半 片腦 牙硝各一錢半 麝五分 金箔十二貼,為衣 紫河車二錢半,黑豆煎煮
右為末,煉蜜丸,每用五錢作五十丸,以金箔為衣,每服一丸,薄荷湯化下,含化亦得。
烏蠍四君子湯
即四君子加生川烏、全蠍各少許
右為末,每服半錢,薑棗水煎服。次服去川烏。
天南星散 治吐瀉慢驚,驅風豁痰,或誤服冷藥,脾虛生風痰。一名回生散。又名天王散。
南星重八九錢者一個,掘地坑深尺許,先炭五斤燒通紅,以好米醋一碗洒坑中,即投南星,以火炭密蓋。又用盆覆時許取出
右為末,入唬珀、全蠍各一錢,每服二字,煎生薑防風湯下。一方入天麻末一錢,麝香一字。
烏沉湯 治慢驚,驅風助胃。
天麻二錢 人參 真川烏生用 全蠍焙 南星焙 木香 沉香各一錢 甘草炒,半錢
右為末,每服三五分,薑水煎服。
沉香散 助胃氣,止吐瀉。
茯苓二錢 沉香 丁香 木香 藿香 厚朴 甘草炙,各一錢
右為末,每服一字,米飲湯調下。
蘇青丸
蘇合香丸一分 青州白丸子二分
右和勻,每服五分,薑湯調下。
銀白散 治胃虛吐瀉。
糯米炒,二兩半 扁豆蒸 丁香 藿香各二錢 白朮炒,一兩 甘草炙,三錢
右為末,紫蘇米飲調下。《直指方》加炮白附子、全蠍、木香、石蓮,薑水煎。一方加天麻、砂仁、白茯苓,快脾正色。又名雙白散。
黑附子湯 治慢脾風,四肢厥冷。
附子炒去皮,三錢 木香 人參各一錢五分 白附子一錢 甘草炙,五分
右為散,每服三錢,薑五片,水煎。若手足既溫,即止後服。
生附四君子湯 治吐瀉不思乳食。凡虛冷病,先與數服以正胃氣。
人參 白朮 附子 木香 茯苓 橘紅 甘草各等分
右為末,每服五七分,薑棗水煎服。一方無木香、橘紅。
辰砂膏 治慢脾,冷痰壅滯,手足冷而微搐者。
黑附子一枚,重一兩以上者,去皮臍,頂上挖一孔,入辰砂末一錢,仍用附子塞之,炭火燒熟存性 膽星半兩 白附子炮 五靈脂 蠍梢各二錢半
右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二三錢,生薑汁泡湯下。
利驚丸 治急驚痰盛,發熱潮搐。
青黛 天竺黃 輕粉各二錢 牽牛末半兩
右為末,麵糊丸豌豆大,每服十丸,薄荷湯下。
四物湯 治血虛發熱煩躁,或晡熱作渴,頭目不清。若因脾虛不能生血者,用四君子湯。
當歸 熟地黃各二錢 芍藥 川芎各一錢
右,水煎服。
黃連安神丸 治心經血虛頭暈,神魂驚悸。
黃連六錢,酒洗 炙甘草五分 生地 當歸各一錢半 朱砂飛過,五錢
右為末,飯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空心白滾湯下。如二三服不應,當服歸脾湯補之。
牛黃清心丸 治諸風瘈瘲,語言蹇濇,健忘恍惚,頭目眩運,胷中煩鬱,痰塞喘嗽,精神昏憒等證。或小兒風熱上壅,抽搐發熱;或急驚痰盛發搐,目反口噤;或大人傷寒汗下之後,煩躁發熱不解,并宜服之。
麝香 龍腦 羚羊角各一錢 當歸 防風 黃芩 白朮 麥門冬 白芍各一錢半 牛黃 柴胡 桔梗 白茯苓 杏仁去皮尖 芎藭 肉桂 大豆黃卷 阿膠各一錢二分半 蒲黃 人參 神麯各三錢半 雄黃八分 甘草五分 白斂七分 犀角二錢 山藥七錢 乾薑三錢 金箔一百二十片 大棗十個,蒸熟爛研
右為末,煉蜜丸,每兩作十丸,金箔為衣,每服一丸,溫水化下。
涼驚丸 治驚疳熱搐,心神驚悸,白睛赤色,牙關緊急,潮熱流涎,手足動搐。
黃連五錢 龍腦一錢研 龍膽草酒拌炒黑 防風 青黛三錢,研 釣藤鉤子二錢 牛黃 麝香各一字
右各另為末,麵糊丸粟米大,每服三五丸至一二十丸,煎金銀花湯下。薛己曰:按前方治心肝二經風熱,若心肝虛而見驚搐潮熱,用秘旨安神丸。肝木乘脾者,用異功散加柴胡、釣藤鉤。心脾虛弱而潮熱流涎者,用異功散;若虛寒更加木香;不應,更加炮薑。疳者,津液乾涸之證,前丸乃心肝二經,清熱袪風化痰之寒劑,不宜多服,恐傷胃氣,無以滋腎水也。
擦牙通關散 治風搐搦,關竅不通,痰塞中脘,留滯百節,牙關緊閉,藥不能下。
南星二錢 麝香一字 牙皂二錠,燒存性 赤腳蜈蚣一條 殭蠶一錢
右為末,薑汁蘸藥少許擦牙,或調服二三點,涎自出。
至聖保命丹 治胎驚內釣,肚腹緊硬,啼叫不安,及急慢驚風,眼目上視,手足抽掣,不省人事。
全蠍十四個,去毒 防風二錢 白附子 蟬殼 炮南星 殭蠶去絲嘴炒 天麻 朱砂各一錢 麝香五分 金箔四十張
右為末,米糊和,每兩作四十丸,每服一丸,白湯化下。有熱者,以膽星易炮星。一方有冰片、硼砂各少許。一方,有人參、白茯苓各二錢。
大黃丸 治風熱裏實,口中氣熱,二便秘赤,飲水不止。
黑牽牛半生半炒 川芎各半兩 甘草一錢 大黃一兩,酒洗飯上蒸
右為末,糊丸麻子大,每服數丸,溫蜜水乳後服,以溏利為度,大小量用。薛己曰:愚按前證既屬裏實二便秘,法當疏下。若初服雖未通利,而病勢已退,不可再服。如二便未利,病勢未退,當減數丸研化服之,恐過劑則元氣傷而變病也。
十味安神丸 治驚。
人參 茯神 麥冬 山藥各二錢 片腦二分 龍齒煅,一錢 朱砂 甘草 寒水石各五分 金箔二片
右為末,蜜丸鷄豆大,燈心湯調下。一方有馬牙硝。
浴體法
蠍尾去毒 朱砂各五分 烏蛇肉酒浸焙 白礬 青黛 天麻各二錢 麝香一字
右為末,每服三錢,水三碗,桃枝一握,煎至數沸溫浴之,勿浴背。
塗顖法 治發搐。
麝香一字 蠍尾去毒 薄荷葉三分 蜈蚣 牛黃 青黛末各一字
右同研,用熟棗肉劑為膏,新綿上塗勻貼顖上,四方可出一指許,火上炙手頻熨,百日裏外小兒可用此。
五色丸 治五癎。
朱砂 真珠各五錢 水銀 雄黃各一錢 黑鉛三兩,同水銀結成砂
右為末,煉蜜丸麻子大,每服三四丸,煎金銀薄荷湯下。一方無黑鉛。薛己曰:愚按前證,有因驚因風因食之不同,雖痰迷心竅,然當補脾氣為主。
斷癎丹 治病瘥後復作,證候多端,連綿不除者。
黃耆蜜炙 釣藤鉤 細辛 甘草炙,各五錢 蛇蛻三寸,酒炙 蟬蛻四個 牛黃一字,另研
右為末,煮棗肉為丸麻子大,每服五七丸,人參煎湯下。
宣風散 治驚風痰熱四證極效,能疏風導熱。
陳皮 甘草各五錢 牽牛四兩,半生半炒 檳榔二個
右為末,每服三五分,蜜湯調下。薛己曰:愚按肝氣為陽為火,肝血為陰為水。肝氣熱則生風,風熱搏則驚搐而肝血必損也。然有餘當認為不足。若屢服利驚宣風之劑,未免虧損脾胃,以成慢驚矣,慎之!
褊銀丸 治風涎膈熱,及乳食不消,腹脹喘促。
巴豆 水銀各五錢 京墨八錢,火燒醋淬研 黑鉛二錢半,水銀煎 麝香五分,另研
右為末,陳米粥丸菉豆大,每服二三丸,煎薄荷湯下。薛己曰:愚按前方治顛癎驚搐,消積下痰之藥也。其用牽牛、巴豆等,蓋以痰飲癖積,結聚堅固,非此不能除。故潔古張先生云為斬關奪旗之將,形病俱實者用之,誠有回生起死之功。必須詳審,不可輕率。
羌活膏 治脾虛肝熱,熱盛生風,或吐瀉,或悞藥為慢驚之證。亦治傷寒,無不效。
羌活 人參 川芎 白附炮 赤茯苓各五錢 明天麻一兩 白殭蠶酒炒 乾蠍炒去毒 白花蛇肉酒浸焙 雄黃 辰砂各另研,一分 附子炮 防風 麻黃 肉豆蔻 鷄舌香 藿香 沉香 木香各二錢 輕粉 真珠 牛黃各一錢半 龍腦二分 麝香一錢,各另研
右為末,煉蜜丸豆大,每服一二丸,薄荷湯下或麥冬湯下。按前方性溫,大熱實熱,急驚勿服。 薛己曰:按前方藥味雜亂,果脾氣虛而成慢驚者。當審用之。恐發散真氣,重損陰血故也。
抱龍丸 治傷風溫疫,身熱昏睡,風熱痰實壅嗽。又治驚風潮搐,及蠱毒中暑,沐浴後并可服。壯實小兒,宜時與服之。
雄黃二錢五分 辰砂五錢另研 天竺黃一兩 牛膽南星四兩 麝香五分,另研
右為末,甘草湯丸皂子大,每服一丸,白湯化下。丹溪曰:抱龍丸,心肺肝藥也。抱者,保也;龍者,肝也。肝為母,心為子,母安則子安。况心藏神,肝藏魂。神魂既定。驚從何生?薛己曰:按前丸化痰袪邪清熱之功居多,屬肝心實熱而致者,用之殊效。若脾肺虛弱而見昏睡痰嗽,當用寶鑑天麻散,以調補元氣。萬氏曰:壯實兒宜用之。然內有雄硃金石之藥,不可服。如麝香之耗真氣,能引風邪入裏,如油之入麵不得出也。故人皆禁之,不輕用也。王肯堂曰:前藥,百日小兒,每丸分作三四服;五歲兒一二丸;大人三五丸。亦治室女白帶,伏暑用鹽少許嚼一二丸,新汲水送下。臘月雪水煮,甘草和藥尤佳。一法用漿水或新水,浸南星三日候透,煮軟三五沸取出,乘軟切去皮,只取白軟者,薄切焙乾炒黃色,取末八兩,以甘草二兩半拍破,用水二碗,浸一宿,慢火煮至半碗,去滓,漸漸傾入南星末內慢研,令甘草水盡,方入餘藥。
天麻散 治急驚脾胃虛弱,或變慢驚者。
半夏七錢 天麻二錢五分 炙草 白茯苓 白朮各二錢
右入生薑三錢,磁器內水煮,候乾為末,每服一錢五分,薑棗湯調下。
釣藤鉤飲 治吐利脾胃虧損,虛風慢驚。
釣藤鉤三分 蟬殼 防風炒 人參 麻黃 殭蠶炒 天麻 蠍尾去毒炒,各五錢 炙草 川芎各二錢五分 麝香一錢,另研
右為末,每服一二錢,水煎。一方有蜣螂三個,去頭足炙黃。虛寒加附子一錢。薛己曰:按慢驚之證,屬脾胃虧損所致。前方乃辛溫散表之藥,而無調補之功,須審用之!
大青膏 治傷風吐瀉,痰熱發搐。
天麻 青黛各一錢 白附子 乾蠍去毒 烏梢蛇肉酒浸焙 朱砂五分 天竺黃二錢 麝香二分
右為末,生蜜和膏,每服一豆粒許,月中兒用半粒,薄荷湯化服。五歲以上,同甘露散服之。薛己曰:愚按大青膏,乃表散之劑也,必外邪蘊結於肺,而肺氣未損者,乃可施之。况前證屬脾肺氣虛,而邪之所湊,必以固脾胃為主,否則虛虛之禍,恐不能免矣。
溫白丸 治驅風豁痰定驚,泄瀉瘦弱,冷疳洞利,及久病而成慢驚。
天麻五錢 白殭蠶炮 白附子 乾蠍去毒 天南星湯炮,焙,各二錢五分
右為末,麵糊丸菉豆大,每服十丸,米飲下。一方有人參、防風。一方前藥仍用寒食日麵裹養,七日取出,用薑湯下。薛己曰:愚按前證屬脾氣虛寒無陽之證,無風可散,無痰可逐,當兼用六君子湯十二味異功散、木香散。
牛黃丸 治驚熱,消疳積。
雄黃研水飛 牽牛各一錢 天竺黃二錢
右為末,麵糊丸粟米大,每服五七丸,薄荷水下。
白餅子 治腹中有癖,傷食嘔吐,肚痛噯氣,先用此藥,一服推下食積;卻用惺惺散、加減參蘇飲,不可服冷藥。
滑石 輕粉 半夏湯浸焙 南星各一錢 巴豆二十四粒,去皮膜,水煮另研
右為末,糯米飯丸菉荳大,捻作餅,每服二三餅,煎葱白湯下,忌熱物。量兒加減。薛己曰;按前方乃斬關奪門起死回生之重劑也,必審形病俱實,方可施之。恐致失手,命在反掌。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乃實。實者,病氣實而形氣則虛也。東垣先生云:形病俱實者,皆瀉不當補;形病俱虛者,當補不當瀉。治者審之!
蛇黃丸 治驚癎。因震駭恐怖,叫號恍惚是也。
蛇黃真者三個,火煅醋淬 郁金七分,一處為末 麝香另入一匙
右為末,飯丸桐子大,每服一二丸,煎金銀磨刀水化下。
牛黃丸 治風癎,因汗出解脫,風邪乘虛,迷悶搐掣,涎潮屈指如計數是也。
牛膽南星 全蠍焙 蟬蛻各二錢半 防風 白附子生用 天麻 直殭蠶炒,各一錢半 麝香半字
右為末,棗肉和丸,水銀半錢,研細入藥,丸菉豆大,每服一二丸,荊芥生薑湯下。
妙聖丹 治食癎,因驚而停食吐乳,寒熱,大便酸臭是也。
赭石煅酢淬,二錢半 巴豆三個,去心油三錢 雄黃 蠍梢 朱砂各一錢 輕粉 麝各一匙 杏仁微炒,二錢
右為末,棗肉丸梧子大,每服一二丸,木賊草煎湯送下。
消風丸 治風癎先宜此藥。
牛膽南星二錢 羌活 獨活 防風 天麻 人參 荊芥 川芎 細辛各一錢
右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二丸,薄荷紫蘇湯調化下。
袪風保安丸 諸風久遠治之并驗。
川烏去皮尖,二錢半,生用 五靈脂半兩
右為末,猪心血丸桐子大,每服一二丸,薑湯化下。
比金丸 治驚癎先用此藥。
人參 琥珀 白茯苓 遠志薑製取肉炒 朱砂 天麻 石菖蒲細密者 川芎 南星 青黛各一錢 麝香一匙
右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一二丸,金銀薄荷湯下。一方有山藥、甘草,無琥珀、青黛。
虎睛丸 治驚癎邪氣入心。
虎睛細研 遠志薑汁浸,去心 犀角鎊屑 大黃濕紙包煨 石菖蒲 麥門冬各等分 蜣螂去足翅炒,三枚
右為末,米糊丸桐子大,每服一二丸,竹葉煎湯,或金銀薄荷煎湯下。
清神湯 治驚癎。
犀角鎊屑 遠志薑汁焙 白蘚皮 石菖蒲 人參 甘草炒,各一錢半
右為末,每服五七分,麥門冬煎湯調下。
蜜陀僧散 治心癎不語,及諸驚失音。
密陀僧
右為極細末,每服一匙,米酢湯調下,大人服一錢,熱酒下。
蠍虎散 治驚癎。
褐色生蠍虎一個,連血細研
右入朱砂、麝香末少許同研,用薄荷湯調作一服。數年者亦效。蓋癎疾皆心血虛滯,生蠍虎管守其血。繼服二陳湯。若無生蠍,以帶性雄猪心血代用。入代赭石散尤妙。
代赭石散 治陰陽癎。
代赭石煅醋淬研為末,水飛過晒乾
右為末,每服半錢,以金銀煎湯,和金箔銀箔調,連進二服。腳脛上有赤斑,乃邪氣發出,可治;無赤斑則難治。
化風丹 涼風化痰,退熱定搐。
牛膽南星二錢 羌活 獨活 防風 天麻 人參 川芎 荊芥 粉草各一錢 全蠍一個
右為末,煉蜜丸皂角子大,每服一錢,薄荷湯化下。一方無全蠍,有甘草、細辛。一方加辰砂、麝香。
茯神湯 治膽氣虛寒,頭痛目眩,心神恐惧,不能獨處,或是驚癎。
茯神 棗仁炒 黃耆炒 柏子仁炒 白芍炒 五味子炒,各一兩 桂心 熟地黃自製者 人參 甘草炒,五分
右每服二三錢,薑水煎。
酸棗仁丸 治膽氣實熱驚癎,或睡臥不安,驚悸怔忡。
茯神 酸棗仁炒 遠志 柏子仁炒 防風 枳殼麩炒 生地杵膏,各半兩 香竹茹二錢半
右各另為末,蜜丸粟米大,每服七八十丸,白滾湯送下。
定志丸 治心神虛怯,所患同前;或語言鬼神,喜笑驚悸。
人參 茯苓各一兩五錢 菖蒲 遠志各一兩
右各另為末,蜜丸如前服。
養心湯 治心血虛,袪驚癎。或驚悸怔忡,盜汗無寐,發熱煩躁。
黃耆 白茯苓 茯苓 半夏麯 當歸 川芎 辣桂 柏子仁 棗仁 五味子 人參各三錢 甘草炒,四錢
右每服一二錢,薑棗水煎。
妙香散 治心氣不足,驚癎,或精神恍惚,虛煩少寐,盜汗等證。
辰砂三錢 麝香一錢 木香煨,二錢五分 茯苓 山藥 茯神 遠志 黃耆炒,各一兩 桔梗 甘草炒 人參各五錢
右各另為末,每服一錢,溫酒或白湯調服。
大黑龍丸 【 《平治會萃》,下同】 治小兒急慢驚風神效。
牛膽南星 礞石各一兩,焰硝等分煅 天竺黃 青黛各半兩 蘆薈二兩五錢 朱砂三錢 殭蠶五分 蜈蚣二錢半,火燒存性
右為細末,煎甘草膏,丸如鷄豆大,每服一丸或二丸,急驚薄荷湯下,慢驚桔梗白朮湯下。
神聖牛黃奪命散
檳榔半兩 木香三錢 大黃二兩,麵裹煨為末 白黑牽牛各一兩,粗末,俱一半生用,一半炒用
右為一處研作細末,入輕粉少許,每服二錢,用蜜漿水調下,不拘時候,微利為度。
碧云散 【 《儒門事親》】 治小兒驚風有涎。
膽礬半兩 粉霜一錢 銅青 輕粉各一分
右研為細末,每服一字,薄荷湯調下用之。如中風,用漿水調服。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四百三十
小兒驚癎門
方
利痰丸 【 《幼科全書》,下同】
牛膽南星 枳殼去核 陳皮去白,各一錢 大黃五錢 牽牛頭末二錢 共為細末,皂角煮水,燈心煎湯吞。
安神丸
黃連去根鬚 石菖蒲 遠志去心 當歸身 麥門冬去心 山梔仁炒,各二錢 茯神八錢 共為末,粟米糊和,猪心血為丸,朱砂為衣,燈心湯下。
神鬼丹
雄黃 桑寄生 天竺黃 釣藤鉤各三錢 全蠍去足 牛膽 南星 梧桐淚 殭蠶炒 朱砂各二錢 珍珠 牛黃 琥珀各一錢 冰片少許
右為末,用粟米粉糊為餅,金箔為衣,薄荷燈心竹葉湯送下。
導赤散
牛黃 木通 甘草梢 麥門冬去心 山梔仁 竹葉七片
右,水煎服。瀉心火之藥也。發散加防風、薄荷。
五色丸
黃芩 黃連各二錢 大黃三錢 不用顏色是三黃丸,加顏色名五色丸。共為細末,分作五分,滴水為丸。一分青黛為衣,名青丸;一分朱砂為衣,名紅丸;一分雄黃為衣,名黃丸;一分皂角燒灰存性為衣,名黑丸。
定喘湯
陳皮 南星炮 梔仁 軟石膏 杏仁泥 薄荷葉 赤茯苓
右,水煎,入竹瀝。
青州白丸子 治小兒驚風。
半夏炮 川烏 白附子各五兩 南星三兩
右為細末,以生絹袋盛,用井水擺盡為度,放磁器內,日晒夜露,一日一換水,必攪數轉,候如玉片再研細。又用青蒙石一錢另研細,以焰硝五分,同石末入銅鍋內,火煅通紅,硝盡為度,放冷,入上藥和勻,以糯米為丸,以薄荷入蜜送下,其痰自墜。
調元湯《內經》云:熱淫於內,以甘瀉之,以酸收之。此之謂也。
黃耆一錢 人參 白芍各五分 炙草二分半
右,水煎服。
黃耆湯 【 《蘭室秘藏》,下同】 治慢驚,大便瀉青色。此肝木剋脾土,先實其土,後瀉其木,是為神治之法。
黃耆二錢 人參一錢 炙草五分
右(口父)咀,作一服,水一大盞,煎至半盞,去滓,食遠服。加白芍藥尤妙。此三味皆甘溫,能補元氣。甘能瀉火。內經云:熱淫於內,以甘瀉之,以酸收之。白芍藥酸寒,寒能瀉火,酸味能瀉肝而大補肺金,所補得金土之位大旺;火虛,風木何由而來剋土?然後瀉風之邪。夫益黃散、理中丸、養神丸之類,皆治脾胃寒濕大盛神品之藥也。若得脾胃中伏熱勞役不足之證,及服熱藥巴豆等之類,胃虛而成慢驚之證,用之必傷人命。夫慢驚風者,皆由久瀉脾胃虛而生也。錢氏以羌活膏療慢驚風悞矣。脾虛者,由火邪乘其土位,故曰從後來者為虛邪。火旺能實其木,木旺故來剋土,當於心經中以甘溫補土之源,更於脾土中瀉火以甘寒,於脾土中補金以酸涼,致脾土中金旺火衰,風木自虛矣。損食多進藥自愈,前藥是也。
益黃散 治胃中風熱。
黃耆二錢 陳皮 人參各一錢 芍藥七分 生甘草 熟甘草各五分 黃連少許
右共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五分,食前服。一方加白茯苓。
補陽湯 時初冬一小兒二歲大寒證,明堂青脈,額上青黑,腦後青絡高起,舌上白滑,喉鳴而喘,大便微青,耳尖冷,目中常常淚下,仍多胷中不利,臥而多驚,無搐則寒。
吳茱萸 生地黃 地龍各五分 黃蘗 橘皮 葛根 連翹 蠍梢 炙甘草各一分 升麻 黃耆 柴胡各二分 當歸身 麻黃各三分
右(口父)咀,都作一服,水一大盞半,煎至六分,去滓,乳食後熱服。服藥之后,添喜笑,精神出,氣和順,乳食旺。
琥珀抱龍丸 【 《育嬰家秘》,下同】 理小兒諸驚,四時感冒風寒,溫痰邪熱,致煩噪不寧,痰嗽氣急,及瘡疹欲出發搐,并宜服之。
真琥珀 天竺黃 檀香細剉 人參去蘆 白茯苓去皮,各一兩半 生粉草三兩,去節 枳殼麩炒 枳實俱水浸,去穰炒微黃,各一兩 山藥去黑皮,一斤,剉作小塊,慢火炒令熱透冷用 南星一兩,剉碎,用臘月雄黃牛膽釀經一夏 朱砂五兩,先以磁石引去鉄屑,次用水乳鉢內細杵,取浮者飛過,凈器內澄清,去上餘水,如此法一般精製,見朱砂凈盡,晒乾用 取見成藥末一兩,同金箔百片,在乳鉢內研極細,仍將前末共一處和均,取新汲井水為丸,如豌豆样大粒,陰乾,每服用薄荷湯化下。琥珀抱龍丸內,用補益之藥,人皆喜而用之。然有枳殼、枳實二味,能散滯氣。無滯氣者,能損胷中至高之氣。如慢驚及元氣弱者,減去此二味,可用當歸、川芎各二兩以代之。然琥珀、天竺黃二味,須擇真者。王肯堂曰:前十二味,除朱砂、金箔不入碾內,餘十味檀香不過火外,九味或晒或焙,同研為末,和勻,朱砂、金箔每一兩重。取新汲井水一兩,重入乳鉢內略杵勻,隨手丸如鷄頭子大,陰乾。晴霽略晒。日色燥甚則折裂。宜頓放當風處,取其自乾。治法并用葱湯,無時化服,或薄荷湯。痰壅嗽甚,淡薑湯下。痘瘡見形有驚,溫淨湯下。心悸不安,燈草湯下。暑天悶迷,麥門冬熟水下。百日內嬰兒,每丸作三次投。二歲已上者,止一丸或二丸。其品劑修合之時,但缺一味,不依製度,必無效矣。常用瓦瓶入麝香同收,毋使散泄氣味。入珍珠末一兩合和,名金珠散。珍珠能鎮心寧肝,墜痰尤效。治法湯使同前。又曰:抱龍之義,抱者保也,龍者肝也。肝應東方青龍木,木生火,所謂生我者父母也。肝為母,心為子,母安則子安。心藏神,肝藏魂,神魂既定,驚從何生?故曰:抱龍丸理小兒諸驚,四時感冒風寒,溫疫邪熱,致煩躁不寧,痰嗽氣急,及瘡疹欲出發搐,并宜可投。其藥性溫平,不憯不燥。常服袪風化痰,鎮心解熱,和脾胃,益精神。
抱龍丸 抱者養也。龍者純陽之物,蓋震為龍,東方乙木也,為少陽之氣。時至乎春,乃萬物發生之始氣也。乙者肝木也,肝為風木,初生小兒,純陽無陰,龍之象也。肝為有餘,少陽之氣壯也。肝主風,小兒病則有熱,熱則生風。上醫慮之,製此方以平肝木,防驚風,此抱龍之名義也。小兒必用此藥,所以養其陰而濟之,令不太過也。又青龍位肝木屬之,小兒肝常有餘,脾常不足,故以此藥抑肝扶脾,乃名抱龍。治形實壯熱,昏睡氣粗,或痰壅嗽驚風搐搦。
天竺黃 辰砂各一錢 牛黃二分 麝香半分 珍珠 琥珀 白檀香 枳殼 枳實各三分 牛膽星五錢,臘月取牛膽一個,將南星去皮臍研為末放於膽中,陰乾備用 共為末,山藥打糊為丸如黃豆大,金箔為衣。潮熱,燈心湯化下;驚風,薄荷湯下;欬嗽,滾白水下。
涼駕丸 【 《片玉心書》,下同】 退五臟熱,泄心肝火,治急驚,解胎毒。如小便黃,大便秘,丹毒斑疹,衄血口瘡,併皆治之。
黃連泄心火 黃芩泄肺火 山梔仁泄肝火 黃蘗各五錢,泄腎火 龍膽草三錢,泄膽火 大黃泄脾胃火 雄黃解毒 辰砂鎮心,各二錢
右為末,水糊丸如粟米大,竹葉燈心湯下。急驚,薄荷湯燈心湯下;胎熱,竹葉燈心湯下;衄血,茅根湯下;丹毒斑疹,升麻湯下;口瘡水,竹葉薄荷湯下。
至聖保命丹 治急驚風夜啼,常服清心安神。
全蠍十四個 麝香半分,另研 辰砂水飛 天麻 膽星 防風 殭蠶炒 白附炮,各一錢 蟬蛻去翅足 使君子肉煨 珍珠各五分 金箔四十張 共為末,粟米粉糊和勻,印成錠子,薄荷湯磨服。驚風,薄荷燈心湯下;夜啼,燈心燒灰,溫水化下。
神芎丸 治小兒上焦積熱,驚風壅滯,頭目赤腫,咽閉,大小便赤濇,及痰喘之證,併皆治之。
大黃酒蒸乾 黃芩各一錢 黑牽牛頭末 滑石各四錢 黃連 川芎 薄荷各五錢 共為末,滴水為丸如粟米大,竹葉湯下。
玉液丸 治風壅,化痰利膈,清頭目煩熱,除欬嗽。
寒水石煅水飛,二兩 半夏製,一兩 枯礬五錢 共為末,米糊丸如粟米大,薑湯下。感風寒欬嗽,桑白皮湯下;欬血,茅根湯下;常欬,茶湯下;欬而吐,煨薑湯下。
參苓白朮散 【 萬氏《幼科發揮》,下同】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山藥各一兩五錢 扁豆去殼,薑汁浸炒 甘草 桔梗 薏苡仁 蓮肉各一兩 為細末,棗湯送下。
辰砂膏 下小兒痰甚妙,治驚熱驚積。
辰砂研水飛,三錢 硼砂 馬牙硝各錢半 元明粉二錢 全蠍去毒 珍珠研,各一錢 麝香一字
右,另為末和勻,好油單紙包起,自然成膏,每用一粒許,月內調塗乳頭令吮。狂躁惡叫。生地黃自然汁調下;諸驚,薄荷湯調下;胎驚,猪乳汁和棗湯下;潮熱,生甘草湯下。
當歸茱萸湯 治內釣。
當歸 吳茱萸泡焙乾 小茴香炒 甘草 木香
右,水煎服。
五福丸 【 《本草綱目》】 治小兒急驚。
生蚯蚓一條,研爛,入五福化毒丹一丸,同研 以薄荷湯少許化下。《普濟方》云:梁國材言,洋州進士李彥直家專貨此藥,一服千金,以糊十口。梁傳其方,親試屢驗,不可不筆於冊以救嬰兒。
千金小驚丸 治小兒驚,大小便秘,釣氣。
金皂角水洗煮 黃連 牙硝 木香 膽草 藿香各五分 全蠍六個,去毒末之,麵糊丸,用雄黃、朱砂、麝香、金箔為衣。鎮驚,薄荷燈心湯下;大便秘,枳殼、大黃、(石卜)硝,煎湯化服;釣氣,釣藤湯下。量兒大小用。
千金保命丹 治小兒一切痰喘,急慢驚風,撮口臍風,但能開口灌下,無不活者。
牛黃 冰片 琥珀另研,各一錢 甘草二分 黃連薑汁炒 全蠍 薑蠶各三分 朱砂 明天麻麵裹煨 膽星各四分 共為細末,磁罐蠟封,勿令出氣,每五七釐,薄荷燈心金銀煎湯,不拘時溫服。
乳黃散 治小兒天釣,壯熱翻眼,手足搐掣,皆因痰滯經絡,頭目反仰,名曰天釣。由乳母過食熱物蘊毒,兼挾風邪所致。但解利風熱,則應手而愈。
滴乳一錢,另研 天竺黃一錢半 雌黃另研 臘茶 枯礬各一錢 炙甘草 荊芥穗炒 菉豆一百粒,半生半炒 赤腳蜈蚣一條,酒浸炙 細末之,每服半錢,煎人參薄荷湯調下。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59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Re: 古今圖書集成卷四百一 [兒科]
全蠍散 治小兒天釣潮熱。
釣藤 人參各半分 全蠍 天麻各一分 犀 甘草炙,各半分 末之,每服一錢半,水半鍾,煎五分,溫服。
久癎方 【 《醫貫》方】 治小兒積癎。
陳皮 黃連 白朮各五分 半夏 膽星 黃芩 棗仁 遠志去心,各六分 白茯苓 麥冬各八分 甘草 枳實 柴胡 薄荷 乾葛 元參各三分
右,水二鍾煎,加薑汁三匙,不拘時服。其南星製法:臘月八日取牛膽一個,將南星打碎,即以膽汁拌勻,復入膽內,扎口懸風處陰乾。用水二鍾煎,加薑汁三匙,不拘時服。
擬定治驚癎諸方 【 《明醫雜著》,下同】 治小兒肝經火旺,目睛頻動,痰氣上升,或壯熱驚搐,面色紅,脈有力,脾胃無傷,宜瀉肝火。
當歸 柴胡 橘紅 枳殼炒 天麻各六分 白茯苓 川芎 白芍藥炒,各八分 甘草 黃連酒炒,各四分 薄荷三分
右,每服二錢,薑水煎服。薛己曰:愚按前證,若肝經風熱而自病,宜用本方。若肝經血燥而自病,宜用六味丸。若肝木剋脾土,宜用四君子湯加升麻、柴胡。若肺金剋肝木,宜用瀉白散。若腎水不能生肝木,宜用六味丸。若愈後驚悸不寐,或寐中發搐咬牙,宜用歸脾湯加茯苓、五味。蓋有餘者,邪氣實也;不足者,真氣虛也。凡病有餘,當認為不足。經云:邪之所凑,其氣必虛。
又 治小兒脾經不足,土敗木侮,目睛微動,四肢微搐,或潮熱往來,脾胃有傷,飲食少進,或泄瀉嘔吐,面色黃脈無力,宜補脾胃。
白朮一錢三分 黃耆蜜炙 川芎 當歸酒洗 陳皮 人參 肉蔻煨 神麯 乾葛各五分 白芍一錢,酒炒 黃連 甘草炙,各四分 半夏 白茯苓各七分
右,薑水煎服。薛己曰:愚按前證若因脾胃虛弱,用五味異功散補之;虛寒者加木香,或再加炮薑溫之。若因脾氣下陷,用補中益氣湯舉之;作渴者,用七味白朮散主之。若因脾胃虛弱,寒水侮土,用六君子加木香、炮薑溫之。若因脾胃虛弱,肝木侮土,用補中益氣湯加苓、芍、半夏調之。若因肝木太過,脾土受制,用小柴胡湯加炒山梔平之。若因傷魚肉等物,用六君子湯,更加山楂、砂仁消之。若因傷生冷腹痛,或瀉利清白,宜六君子湯加砂仁、木香、炮薑溫之。若因傷辛熱,停滯嘔吐酸水,或大便清利不快,用六君子湯加黃連、吳茱萸、木香和之。若因積去而泄瀉不止,用四君子湯加肉荳蔻、補骨脂、木香、煨薑以補脾腎。若泄瀉止而飲食少思,宜用白朮散以補脾胃。
又 治小兒心血虛,睡中驚動不安,或受驚嚇而作,主清心安神降痰。
人參 半夏湯泡 酸棗仁炒 茯神各一錢 當歸酒洗 橘紅 赤芍各七分 五味五粒,杵 炙草三分
右,水煎,入薑汁竹瀝少許。入牛黃半分尤妙。若溫煖月,心經多熱,加生地黃、山梔仁各五分,麥門冬七分,淡竹葉。若方飲食因驚而停滯者,須先消飲食,然後冶驚,驚藥內仍加白朮、麥芽以理脾胃。蓋驚則氣散,宜收補其氣;驚則痰聚,宜消化其痰。薛己曰:愚按前證,若心血不足,而心神驚悸者,宜用本方。若木火太過而心神不寧者,宜用導赤散。若木火翕合,風熱相搏而病者,用柴胡梔子散。若肝心虛弱,木火未濟而病者,用六味丸。若因脾胃食鬱生痰,驚動不安者,宜用四君子湯以健脾,神麯、半夏、麥芽以化痰,山梔、芍藥以清熱。若因飲食停滯,肚腹膨脹,或嘔吐泄瀉,宜用六君子湯以健脾,用厚朴、神麯以消食。如有痰搐驚證,仍用本方調治。如見肝經之證,加釣藤鉤,方內赤芍藥易以白芍藥。
安神鎮驚丸 驚退後調理,安心神養血,和平預防之劑。
天竺黃另研 人參 茯神 南星薑製,各五錢 酸棗仁炒 麥門冬 當歸酒洗 生地黃酒洗 赤芍藥炒,各三錢 薄荷 木通 黃連薑汁炒 山梔炒 辰砂 牛黃俱另研 龍骨煅,各二錢 青黛一錢,另研
右為末,蜜丸菉荳大,淡薑湯送下,每服三五丸。薛己曰:愚按前方根本之治,防微杜漸之法也。但內多苦寒辛散分利之味,病後不宜輕用,恐復傷胃氣而變生他證也。若飲食停滯而見他證,當消導為主。若脾胃損傷而見他證,當健中氣。大凡病後元氣未復,或因剋伐之劑,元氣復傷而見前證,但用升補陽氣為主,諸證自愈,若專攻其病則誤矣。
地黃丸 【 《嬰童百問》,下同】 王肯堂曰:治小兒肝經虛熱血燥,或風客淫氣而患瘰癧結核,或四肢發搐,眼目抽動,痰涎上涌。又治腎疳腦熱肢體消瘦,手足如冰,寒熱往來,滑泄肚脹,口臭乾渴,齒齦潰爛,爪黑面黧,或遍身兩耳生瘡,或耳內出水,或發熱自汗盜汗便血諸血失音等證,其功不能盡述。
熟地黃 山茱萸 乾山藥各四錢 澤瀉 牡丹皮 白茯苓去皮各三錢
右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空心,溫水化下三十丸。王肯堂曰:八味地黃丸,即六味地黃丸加附子、肉桂各一兩。治稟賦命門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土虛寒,或飲食少思,或食而不化,臍腹疼痛,夜多漩溺等證。經云:益火之原以消陰翳,蓋謂此也。或乳母命門火衰,兒飲其乳致前證者,子母并服之。又曰:加減八味丸,即地黃丸加肉桂一兩、五味子四兩。治稟賦腎陰不足,或吐瀉久病,津液虧損,口乾作渴,或口舌生瘡,兩足發熱,或痰氣上涌,或手足厥冷等證。
嚏關散 治急驚慢驚,昏迷不省。
生半夏一錢 皂角半錢
右為末,用一豆許,用管子吹入鼻,立醒。
開關如聖散
赤蜈蚣一條,中分為兩片,各用葱汁浸一宿,焙乾 全蠍一個,亦中分為兩片,各記左右,分兩處 牡丹皮 白茯苓去皮,各三錢
右各為末,左眼翻、左手搐,以左藥末吹入左鼻孔,右眼翻、右手搐,以右藥末吹入右鼻孔,雙眼翻雙手搐,兼之。
省風湯 治驚風口噤,筋脈攣急,抽掣疼痛,風盛痰實,旋暈僵仆,頭目眩,胷膈煩滿,恍惚不定,神志昏憒。
天南星生用 防風去蘆,各四兩 生甘草 半夏半泔浸一宿 黃芩去粗皮,各一兩
右(口父)咀,每服二錢,生薑一片,煎去滓,不拘時服。
珍珠丸 治小兒急驚風,涎潮壯熱,痰氣上壅。
白附子 滑石 輕粉各一錢 全蠍半錢 巴豆十五粒,去油
右為末,糊丸如小豆大,三歲一丸、二丸,葱湯下。
七寶洗心散
白朮土炒,一錢半 甘草炙 當歸 荊芥穗 麻黃 芍藥 大黃麵裹煨,去麵切焙,各六錢 前胡 生地各四錢 薄荷少許
右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入生薑一片,煎服。
寬熱散
枳殼以水潤之,以巴豆四十九粒,同炒,去巴豆 大黃各一兩 (石卜)硝 生甘草各半兩
右為末,以瓶器收之,每服一字,薄荷湯調下。
天麻防風丸 治小兒驚風身熱,喘粗多睡,驚悸,手足搐搦,精神昏憒。
天麻 防風 人參 辰砂 雄黃 麝香 炙甘草各一分 全蠍炒 殭蠶各半兩,炒 牛黃一字
右為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丸,薄荷湯下。一方有膽星,無麝香。
龍齒散
龍齒 蟬蛻 釣藤 羌活 茯苓 人參各等分
右為末,每服半錢,薄荷湯下。
防風通聖散
白朮 荊芥穗 梔子各二錢半 川芎 當歸 薄荷 綿紋大黃 芍藥 麻黃 防風 連翹 芒硝各半兩 細紋石膏 黃芩 桔梗各一兩 滑石六兩 生甘草二兩
右剉,每服二錢,水一盞,薑二片,煎七分,去滓服。
大連翹湯 治瘡疹壯熱,小便不通,諸般瘡癤,丹毒臍風。
連翹 瞿麥 荊芥 木通 赤芍藥 當歸 防風 柴胡 滑石 蟬蛻 甘草炒,各一錢 山梔仁 黃芩各半錢
右剉,每服一錢,加紫草煎,溫服。熱甚加大黃。更詳證加減為佳。
琥珀散 治小兒急慢驚風,涎潮昏冒,目瞪搐搦,驚弔肚疼,及和順痘瘡小可,驚哭眠臥不安,入口立效。驚癎時攻發作,常服永除病根。
辰砂一錢半 琥珀 牛黃 天麻 殭蠶炒 全蠍去毒 白附子 乳香 蟬蛻各一錢 麝半錢 代赭石煅,酢淬七次,一錢 片腦一字 膽星一字 共為末,三歲一錢,薄荷湯下。慢驚加附子一分。
調氣散 小兒慢驚之後,以此調之。
木香 香附 人參 橘皮 藿香 炙草各一錢
右,薑棗煎服。
桂枝湯 治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
桂枝去皮 勺藥 生薑各一兩半 生甘草一兩
右剉,每服三錢,棗二個,水一盞,煎八分服。須臾,啜粥一盞,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通身熱微汗出為佳。桂枝,自西北二方居人,四時行之,無不應驗。江淮惟冬及春可行之。自春未及夏至已前桂枝證,可加知母、石膏各半兩,或加升麻一分。若病人素虛寒者,正用古方。
葛根湯 治太陽病項強几几,惡風無汗,不惡寒,剛痙。
葛根四兩 麻黃三錢 桂一兩 生甘草 芍藥各二兩
右剉,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棗二個,煎一盞服,取微汗。
蟬蠍散 治方傳慢驚。
全蠍七個,去尾 蟬脫念一個 炙草二錢半 南星一個,炮
右為末,每服半錢,煎服。一方入薑三片,棗二枚。
神寶既濟丹 分陰陽,平冷熱,定吐瀉,豁痰涎。
硫黃 焰硝俱熔汁再研 五靈脂 青皮 陳皮 半夏麯炒,各等分
右為末,粟米糊丸麻子大,每服三丸,米飲送下。
來復丹 此藥配類二氣,均調陰陽,奪天地沖和之氣,有水火既濟之功,補損扶虛,妙難盡述。
硝石同硫黃并為細末,微火略炒,用柳篦子,不住手攪,令陰惕氣相入,不可火太過 硫黃舶上透明 太陰元精石研飛,各一兩 五靈脂澄去砂石乾 青皮 陳皮各二兩
右用靈脂、二皮為細末,次入元精石末,及前二藥末拌勻,以好酢打和為丸如豌豆大,每服三十粒,空心粥飲下。甚者五十粒,小兒三粒,新產嬰兒一粒。小兒慢驚風,或吐痢不止,變成虛風搐搦者,非風也,胃氣欲絕故也,用五粒吃下。
王氏惺惺散 治小兒吐瀉脾弱,內虛生驚。
人參 茯苓 木香 天麻 白扁豆 陳皮炒 全蠍焙
右為末,每服半錢,薑棗略煎服。一方去陳皮,用陳米。
醒脾散 治吐瀉脾困不食,痰作驚風。
全蠍焙,半錢 白附子炮 天麻焙 甘草炙 人參 白茯苓 石菖蒲 木香 石蓮肉 白舟各一錢
右剉,每服三錢,薑二片,棗一個,水二小盞,煎服。有熱者,去木香加殭蠶,或加南星、半夏、陳皮、炒米。
大醒脾散 昏困者服之。
南星 白茯苓 橘紅各一錢 全蠍焙 人參 甘草炙 白附子炮 石蓮子 木香各半錢 陳倉米二百粒
右剉,每服三字,薑棗煎服。驅風醒脾兩方通用。方可釀乳。小兒胃虛不消乳食,尤須節約。
星香散 治慢驚風已傳,昏迷痰搐。
南星煨,二錢 木香 人參 橘紅各一錢 全蠍炙,三個 甘草炙,半兩
右剉,每服一錢,入紫蘇薑棗濃煎,旋以匙送下。有熱加防風。
定命飲
半夏 茯苓 木香 生薑各一錢 白朮 甘草炙 天麻各五分
右為末,每服半錢,薑棗煎湯調下。
四聖散 治慢驚,吹入鼻中。
全蠍七個 殭蠶十四個 天南星七錢半 川烏二錢
右將南星為末,水調作餅,裹蠶、蠍、川烏,外用濕紙重包,慢火中煨令赤色,頓地上一復時。每服一字,煎金銀湯,點好茶清少許調下。
天南星丸
天南星一斤,每一個重一兩上下者,用溫湯浸洗,刮去裏外浮皮,酒浸一宿,用桑柴蒸,不住添湯,令釜滿甑內氣溢,更不住洒酒,常令藥潤,七復時滿,取出用銅刀切開一個大者,嚼少許,不麻舌為熟,未即再炊,以熟為度,然後用銅刀切細焙乾 麝香研 丁香 辰砂另研水飛,各一兩 龍腦研,兩半
右為末,煉蜜并酒丸,朱砂為衣,薑湯下一豆許。
靈脂丸
五靈脂 白附子焙 木香 直殭蠶炒,各一分 全蠍焙去毒 大南星濕紙包火內煨,各半錢 朱砂一錢
右為末,米酢煮,生半夏糊丸麻子大,薑湯下三丸。
七珍丸 治頑痰壅盛。
細辛 川靈脂 直殭蠶一錢半 白附子一錢 朱砂半錢 全蠍四個,焙
右為末,大南星煮糊為丸麻子大,薑湯下,每五丸。
四君子湯 治榮衛氣虛,臟腑怯弱。
人參去蘆 茯苓去皮 生甘草 白朮各等分
川烏散 袪風回陽。
生川烏一錢 全蠍 木香各半分
右末,每服三字,薑三片,煎取其半,旋滴入口中。嘔吐加丁香。
金液丹 治吐利日久,脾胃虛損,手足厥逆,精神昏睡,寒多露睛,口鼻氣冷,欲成慢驚風者。
舶上硫黃十兩,先飛揀去砂石穪,研為細末,入罐內,再入赤石脂,封縫,鹽泥固濟,炭火煅三晝夜,取出候冷用
右以柳木槌研為細末,每服二錢,生薑湯下。
生附四君子湯 助胃回陽。
即前四君子湯,加附子末四分之一,厥冷者對加。每服半錢,水煎,以匙送下。
蠍附散 治慢脾風,回陽氣,豁風痰。
全蠍一個 附子炮,二錢 南星炮 白附子炮 木香各一錢
右為末,每服半錢,薑三片煎服。
白殭蠶丸 方傳慢脾,陽氣未甚脫者可用。亦能截風。
膽星二錢 直殭蠶炒 五靈脂 地龍乾 全蠍焙,各一錢
右為末,水煮生半夏糊丸麻子大,每五丸薑湯下。
七寶妙砂丹 治風痰奇效。慢驚慢脾,通以辰砂為主,木香佐之。
開元通寶錢皆背後上下有兩月片者,其色淡黑,頗小,諸錢以一個放鐵匙,於炭火內燒,少頃四圍上下各出黃白珠子,將出候冷,傾入盞中
右作一服,南木香湯送下,人參湯尤妙。
防風丹 治風熱痰壅,大便不通。
羌活 防風 枳實 川芎 大黃濕紙裹煨 甘草炒,各一錢半
右剉,每服三字,薑棗煎服。一方或加赤芍藥。
枳殼散 治小兒疳氣腹脹喘急。
枳殼一兩,麩炒 巴豆二十一粒,同上炒黃去之
右為末,三歲小兒半錢,砂糖湯調下。
蘆薈散 治驚風痰盛發搐。
全蠍五個,焙 巴霜一字 輕粉半錢 蘆薈 南星炮 朱砂各一錢 冰片 麝香各一字 郁金一分,皂角水煮焙
右為末,每服一字,煎金銀薄荷湯調下。
牛黃涼膈丸 治熱盛涎潮。
牙硝 寒水石煅 石膏 生甘草各半兩 膽星二錢半 紫石英一錢 牛黃 片腦 麝香各半分
右為末,甘草膏丸菉豆大,每服一丸,橘皮湯調下。
青金丹 疏風利痰。
蘆薈 牙硝 青黛各一錢 使君子 硼砂 輕粉各半錢 蠍梢十四個
右為末,香墨水丸麻子大,每服一丸,薄荷湯下。
王監京墨丸 治痰熱驚積。楚州王監賣此藥著名者。
青黛 使君子炒熟 蘆薈 膽星各二錢 川墨二錢 膩粉 麝香半錢 冰片一字
右為末,飛麵糊丸桐子大,每服一丸,薄荷湯調下。
揭風湯 治利下痰熱。
青黛 蘆薈 全蠍各一分 朱砂一錢半 南星半兩為末調作餅,包裹前三項,煨令赤色 牙硝 輕粉各三字
右為末,每服一字,煎金銀薄荷湯調下。
靈脂朱砂膏 治驚風痰盛。
朱砂 牙硝 靈脂 蘆薈各一錢 麝香 冰片各一字
右末,甘草膏丸菉豆大,金箔為衣,薄荷湯下一丸。
柴胡加大黃湯
柴胡一兩 黃芩炙 人參 半夏如法製 生薑各三錢半 甘草炒,一錢半 大黃少許
右剉散,每服一錢,入棗煎服。
生氣散 治諸風,疏利以此調氣。
丁香七分半 白朮 青皮 甘草炙 木香 人參各二錢
右為末,每服半錢,沸湯點服。
茯苓二陳湯 和胃氣,化痰涎。
半夏五錢 陳皮二錢五分 白茯苓四錢 生甘草一錢半
右剉,每服三錢,薑三片,煎服。
天麻蘇合香丸
天麻 防風 人參 辰砂 雄黃 麝杳 甘草炙,各一分 全蠍炒 殭蠶炒,各半兩 牛黃少許 南星一錢 蘇合油一盞
右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丸,薄荷湯下。
參苓白朮散
扁豆炒 人參 茯苓 白朮土炒 炙草 乾山藥各二錢 米仁 縮砂仁 白蓮肉 桔梗各一錢 天麻 藿香各五分
右為末,每二錢,棗湯下。
鎮心丸
朱砂 龍齒 牛黃各一錢 鐵粉 琥珀 人參 茯苓 防風各二錢 全蠍七個,焙
右為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丸,薄荷湯下。
星蘇散 治諸風口噤不語。
天南星略炮剉散,每服一錢
右薑四片,紫蘇五葉,煎取其半,卻入雄猪膽少許,溫和服。凡不語者,大小便須要疏導。治慢風不語,只用南星,以人參、石菖蒲為佐。
五癎丸 治食癎。
朱砂水飛,半兩 水銀二錢半 雄黃一兩 真珠一兩,細研
右為末,煉蜜為丸麻子大,每服二丸,金銀湯送下。
薄荷散
薄荷葉半兩 羌活 全蠍 生甘草 麻黃 殭蠶炒去絲嘴 天竺黃 白附子各一錢半
右為末,薄荷湯下。熱極生風,加竹瀝少許與服。一方有柴胡、台芎、桔梗、茯苓,無全蠍、殭蠶、天竺黃、白附子。
養生必用蛇黃丸
蛇黃一枚,煅酢淬 礞石 辰砂 雄黃各二錢 鐵鏵粉四錢,研極細
右為末,蜜為丸,用金銀煎湯,五歲已上吞下,幼小化下,如麻子大丸。
散風散 治風癎,先用此。
牛膽南星一錢 羌活 獨活 防風 天麻 人參 荊芥 川芎 細辛各一錢
右為末,煉蜜為丸桐子大,每服二丸,薄荷紫蘇湯調下。
日應丹 治顛癎連年不瘥。
黑錫 硫黃 水銀 鐵粉研,各半兩 金銀箔三十片
右水銀、鐵粉、金銀箔夾和一處,先將黑錫於銚內熔開,次入硫黃,不住手就銚內碎攪,候硫黃煙氣欲息,次入餘藥,就火上同攪,少頃時傾出地上一宿,出火毒,再研細,粳米飯丸麻子大,朱砂為衣,每服三丸,食後,人參湯下。
全蠍五癎丸 治小兒五癎。
赤蜈蚣一条,去頭足酒浸炙 南星炮,二錢半 麝香一字 全蠍 防風 朱砂 遠志薑製 白附 蘆薈 延胡索各一錢 金銀箔三十片
右為末,入麝,糕糊丸桐子大,每服一丸,菖蒲紫蘇湯調下。
星朱散 定癎利痰。
南星濕紙裹炮香熟,一兩 朱砂一錢
右為末,帶性猪心血為丸,桐子大,每服一丸,防風湯調下。
開牙散
細辛 天南星 (石卜)硝各一錢 麝香五分 蠍梢七個
右為末,以少許用烏梅肉揉和擦牙,兼用細辛、皂角、荊芥末,吹入鼻中,治諸風搐搦驚癎用此。
青龍丸 治驚積有熱。
青黛 茯苓 蘆薈 南星炮,各一錢 輕粉 麝香 巴霜各一字 全蠍焙,三錢
右先將巴豆研如泥,次入諸藥,研極細,丸如梧桐子大,朱砂為衣,每服一丸,薄荷湯下。
至寶丹 治諸癎急驚,心熱卒中客忤,不得眠睡,煩躁,風涎搐搦,及傷寒狂語,伏熱嘔吐,并宜治之。
安息香兩半末,以酒濾去沙,取一兩,慢火熬成膏 生犀角屑 生玳瑁屑 真琥珀研細水飛 雄黃研細水飛,各一兩 金箔五十片,半為衣 銀箔五十片 片腦研 麝香各一錢,研細 牛黃半兩,研
右,生犀、玳瑁屑搗羅為細末,研入諸藥令勻,將安息香膏以重湯煮化,和搗為劑,如乾即入少熟蜜,盛磁器內,旋丸如桐子大,二歲兒服二丸,人參湯化下,大小以意加減。又治大人卒中不語,中惡氣。中諸物毒,中熱暗風,產後血暈,死胎不下,并用童子小便一合,生薑自然汁三五滴,同溫過,化下五丸,立效。
神妙奪命丹
取七月青蒿節內蟲
右入朱砂、麝香為丸,加片腦。
防風導赤散 治小兒初驚。
生地黃 木通去節 防風 生甘草各等分
右剉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竹葉少許同煎。有熱加黃芩、赤芍藥、羌活。
蟬蛻釣藤飲 治肚疼驚啼。
釣藤 天麻 茯苓 川芎 白芍藥各二錢 生甘草 蟬蛻各一錢
右剉散,燈心煎。一方加木通、麥門冬、防風、羌活。
寬熱飲
石膏 黃芩 生甘草 赤芍 葛根各二錢半 麻黃 柴胡各半兩
右剉散,三歲兒每服二錢,水一小盞,生薑少許,葱白三寸,豉一撮。
七寶洗心散 治小兒煩熱生瘡,兼治驚風。
生地黃 荊芥穗 防風 生甘草 黃芩 羌活 赤芍藥各等分
右為末,入辰砂減半,加當歸尤妙。每服一錢,燈心薄荷湯下,空心食前服。
安神丸
人參 茯神 麥門冬 山藥各二錢 龍腦 龍齒各一錢 寒水石 生甘草 朱砂各五分 金箔二片
右為末,煉蜜為丸,如芡實大,每服一錢,燈心湯下。
釣藤膏 治小兒腹中極痛,乾啼后躽,名盤腸內釣。
乳香 沒藥 木香俱另研 薑黃各一錢 木鼈子去油,三個
右為末,蜜丸芡實大,釣藤湯磨半丸,入蜜服。先用此藥,定痛後服魏香散。
魏香散
蓬朮五錢 阿魏二錢
右先將溫酒化阿魏浸蓬朮一晝夜,焙乾為末,紫蘇米飲調下。
釣藤飲 治小兒夜啼,乃臟冷也。陰盛於夜則冷動,冷動則為陰極發躁,寒盛作疼,所以夜啼不歇也,釣藤飲主之。
釣藤鉤 茯神 茯苓 川芎 當歸 木香 生甘草 白芍藥各一錢
右為末,每服一錢,薑棗略煎服。其或心熱而煩啼,必有臉紅舌白小便赤濇之證。釣藤飲去木香加朱砂末一錢研和,每服一錢,木通湯調下,或剉散煎服亦可。治驚啼加蟬脫、防風、天麻。
保命丸 治小兒胎驚內釣,腹肚緊硬,眠睡不安,夜多啼哭,及治急驚慢風,眼目上視,手足抽掣,不省人事,悉皆主之。冷證用此。
全蠍十四個,去毒 防風 殭蠶炒去絲嘴 天麻各二錢 南星炮 白附子 麝香五分 金箔十片 蟬蛻 朱砂各一錢
右為末,粳米糊丸,每兩作四十丸,常服鎮心安神化痰。除一切驚風諸證,湯臨時換。一方加人參、白茯苓二錢。一方加琥珀二錢。有熱證,加牛黃、片腦、硼砂。
乳香丸 治驚風內釣腹疼驚啼。
乳香半錢 沒藥 沉香各一錢 蠍梢十四個 鷄心檳榔一錢半
右為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丸,菖蒲釣藤湯下。
木香丸
乳香 沒藥 全蠍各半錢 釣藤 舶上茴香 木香各一錢
右先將乳香、沒藥另研,次入諸藥末,和畢,取大蒜少許研細,和丸桐子大,每服二丸,釣藤湯下。
小續命湯 治中風不省人事,涎鳴反張,失音厥冷。
麻黃 人參 黃芩 川芎 白芍藥 杏仁 防己 肉桂 生甘草各半兩 防風七錢半 附子炮,二錢半
右除附子、杏仁在外,俱為粗末,入杏、附夾和,每服三錢,薑三片,棗一枚煎服。有熱去附子,官桂減半。經云:諸暴強直,皆屬於風。故收此方,非的風證勿用。
桂枝加葛根湯 治頭疼,項背強几几,汗出惡風者。
桂枝 芍藥 生甘草各六錢 葛根一兩三錢
右剉散,每服三錢,生薑棗子煎服。
人參敗毒散 治傷風瘟疫風濕,--目昏眩,四肢疼痛,增寒壯熱,項強目睛疼,尋常風眩拘倦,風痰及寒壅欬嗽,鼻塞聲重,并治之。
柴胡 前胡 川芎 枳殼炒 羌活 獨活 茯苓 桔梗 人參各一兩 甘草半兩
右為粗末,每服二錢,生薑薄荷煎。一方加地骨皮、天麻。或剉散,加蟬蛻、防風。治驚熱,可加芍藥、乾葛、黃芩。無汗加麻黃。
小柴胡湯 治伤寒溫熱病,身熱惡風,頸項強急,胷脅滿痛,嘔吐噦逆,煩渴,寒熱往來,身面皆黃,小便不利,大便秘濇,或過經不解,或潮熱不除,及瘥後勞复發熱,疼痛煩熱,經血適來適斷,寒熱如瘧。
人參 甘草炙 黃芩各三錢 柴胡八錢 半夏湯泡七次焙乾,二錢半
右剉散,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三片,棗一枚,煎去滓溫服,不拘時。王肯堂曰:小柴胡湯加山梔牡丹皮,名加味小柴胡,治肝膽經風熱瘰癧,寒熱往來,日晡發熱,潮熱身熱,不欲飲食,或怒火口苦,耳聾欬嗽,或脅痛胷滿,小便不利,或泄瀉吐酸苦水,或肢體搐動,脣目抽劄,并宜用之。
大承氣湯 治剛痓胷滿,內實,口噤咬牙,大熱發渴,大便秘。
大黃 芒硝各半兩 厚朴 枳實各一兩
右剉散,每服三錢,薑三片,水一盞,煎半盞,溫服。
大柴胡湯 治伤寒十餘日,邪氣結在裏,往來寒熱,大便閉濇,腹滿脹痛,譫語,心中痞硬,飲食不下;或不大便五六日,繞臍刺痛,時發煩躁;及汗後如瘧,日晚發熱,兼臟腑實脈有力者可服。
柴胡去蘆,八錢 黃芩炒 赤芍藥各三錢 半夏泡焙,一錢半 枳實去穰麩炒,半錢
右剉散,薑棗煎,加減服之。欲下,加川大黃三錢。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四百三十一
小兒驚癎門
方
參蘇飲 【 《證治準繩》,下同】 解驚風煩悶,痰熱作搐,欬嗽氣逆,脾胃不和。
人參去蘆 紫蘇和梗 前胡去蘆 乾葛 半夏 赤茯苓各七錢半 枳殼 陳皮 桔梗剉炒 甘草各五錢
右剉,每服二錢,水一鍾,薑二片,煎七分,無時溫服。《鈴方》去人參加川芎。
人參羌活散 治初作急驚,散風邪,除風熱。
羌活 獨活 柴胡 川芎 人參 甘草炙 白茯苓各一兩 前胡去蘆 桔梗 地骨皮 天麻酒浸焙,各半兩 枳殼一兩,麩炒
右(口父)咀,每服一錢,水半盞,薑一片,薄荷一叶、棗半個,煎服。疹痘未發亦可服。《直指方》每服三字末,紫蘇薄荷湯調。搐掣緊急者,去節麻黃煎湯調。或惺惺散加荊芥、防風亦可,免得遽施腦、麝。或中風體硬,加麻黃、乾葛、薏苡仁。加蟬蛻治驚熱。
惺惺散 除風熱及傷寒時氣,瘡疹發熱。
白茯苓 細辛 桔梗 花粉 人參 甘草炙 白朮 川芎各等分
右為末,每服一錢,水半盞,姜一片,薄荷三葉,同煎。湯氏細辛減半。
獨活湯 治胎驚,發散風邪。
羌活 獨活各一分 檳榔 天麻 麻黃去節 甘草炙,各半分
右剉散,每服半錢,水煎。於內加天南星末,蜜調,可貼顖門。
木通散 治小兒肝心有熱,驚悸,用此瀉肝風,降心火,利驚熱。
羌活 山梔各二錢 大黃煨 木通 赤茯苓 甘草各一錢
右剉碎,每服二錢,入紫蘇些少,用水一盞,煎至二分,不拘時服。
已風丹 袪風退驚。
天竺黃細研 防風 釣藤各一兩 白殭蠶 乾全蠍 白附子各半兩
右為細末,煉蜜和如芡實大,每服一粒至二粒,麝香荊芥湯化下。
加味導赤散
生地黃 木通俱上 防風 麥冬 甘草俱中 山梔子 薄荷葉俱下 入燈草竹葉水煎。
仁齋犀角湯 治心驚熱盛。
犀角 防風 木通 赤茯苓 桑白皮炒 炙甘草各等分
右剉細,每三字,水煎服。
茅先生奪命散 治天釣臍風,客忤卒死,撮口鵝口,木舌喉痹,痄顋風壅吐涎,後依證調理。
銅青 朱砂各二錢 膩粉半錢 麝香另研 蠍尾十四個,去針
右為末,每服半錢,薄荷臘茶清調下。
三因方 治陽癎驚風熱證,面赤身熱發搐,直視牙緊。
蘆薈 白附子 生甘草各二錢 胡黃連 朱砂各一錢 膩粉 麝香各半錢 蠍梢 殭蠶炒,各七個 金箔七片 赤腳蜈蚣一条,炙
右為末,二歲已上服半錢,金箔薄荷湯下。
睡紅散 治小兒急慢驚風,手足搐搦,目瞪神昏。
牛黃 硼砂 腦 真珠 水銀砂,各半錢 青黛 蠍尾炒 京墨燒南星 半夏薑製一宿 蛇含石淬,各一錢金銀箔各一[一原作「十」,據《全嬰方》改。]片 麝香一字 鳥蛇尾并項下七寸,酒浸一宿取出,去皮骨炙,一錢
右為末,三歲一字,薄荷湯下。按此治風熱痰藥,通關透肌骨之劑也,非風邪下陷者,不可輕用。
定搐散 治小兒急驚定搐。
赤腳蜈蚣大者一条,酒浸炙 白附子 羌活 麻黃 直殭蠶炒 代赭石醋煅淬七次 南星 蠍梢 川薑黃各二錢 朱砂一錢
右為末,每服一字,荊芥紫蘇煎湯調下。如搐不止,加烏蛇肉。
順搐散 解男右女左搐不順者。
枳殼 釣藤去鉤 荊芥 羌活 防風去蘆 甘草各半兩
右碎,每服二錢,水一盞,順切,薑二片,煎七分,無時溫服,或入薄荷同煎。
羅氏鎮肝丸,治小兒急驚風,目直上視。抽搐昏亂,不省人事,是肝經風熱也,此方瀉青之變。
天竺黃研 生地黃 當歸 竹葉 草龍膽 川芎 大黃煨 羌活 防風各二錢半
右為細末,煉蜜丸如鷄頭大,每服二丸,沙糖水化下。先服此,後服天麻散。
定命丹 治急驚天弔撮口,通利痰熱。
全蠍七個 天麻 南星炮 白附子各二錢半 朱砂 青黛各一錢半 輕粉 麝香各半錢 龍腦一字
右為細末,粟米糊丸菉豆大,每一丸,荊芥薄荷湯調下。先研半丸,吹入鼻中。
疏風散 治驚風痰熱四證俱盛。
檳榔 陳皮去白,各二錢 牽牛 大黃煨,各三錢
右為末,每服半錢,生蜜調下。演山加(石卜)硝一錢。《保嬰方》曰大黃、黑牽牛、白牽牛三味,各半生半熟,檳榔各半兩,細末蜜湯調。痰多加輕粉。
截風丹 演山治四證已作,八候未具。
全蠍去毒炒 殭蠶炒 白附子炮 南星炮 天麻各二錢半 朱砂一錢 麝香一字 赤足蜈蚣一條,酒炙
右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三丸,金銀薄荷湯化下。一方有防風。
定搐散 治急驚四證,八候併作。
天麻 白附炮,各半錢 乳香一錢 蠍梢炒 白花蛇頭酒炙,各二錢半 朱砂 雄黃各一錢 南星炮,五錢 代赭石一兩,米酢煅淬七次 赤腳蜈蚣一條,酒炙 龍腦 麝香各一字
右為細末,每服半錢,金銀薄荷湯下。煉蜜丸調亦佳。
牛黃清心丸 治四證八候,去風痰,散驚熱。
天南星 半夏 白附 川烏各一兩,并洗 川郁金半兩
右五味為粗末,用臘月黃牛膽兩三枚取汁,和藥入膽中,扎懸当風處一月,乾取出,入馬牙硝、朱砂、雄黃、硼砂各一錢。腦、麝少許。如膽藥一兩,硝砂四味各一錢。稀麵糊丸麻子大,金銀薄荷湯下,一歲十丸,二歲倍之。
鄭氏比金丸 治急驚壯熱,喘粗痰嗽,大小便不利。
輕粉 滑石各錢半 南星一錢 青黛半錢 為末,稀糊丸小豆大,一歲二丸,薄荷湯調下。急驚頭熱,足冷口噤,面青痰瘈,加一丸,桃皮湯下,名桃符丸,疏流蘊積涎熱,瘡痘餘毒宜服。去毒黛加蠍梢半錢,名小青丸,同治。
太白散 急驚搐搦涎盛。
粉霜二錢 輕粉 白牽牛炒,各一錢
右為末,每服一字,薄荷湯調,吐痰效。
防風丸 治驚風痰熱,神昏驚悸。
天麻 防風 人參 川芎各一兩 全蠍 甘草 殭蠶 朱砂 雄黃 牛膽 南星各二錢五分
右為末,蜜丸鷄頭大,每一丸薄荷湯下。一方無川芎、南星。
全蠍散 治急慢驚風發搐,服之神效。急慢二證加減方法在內,製法更佳。
全蠍二四個,新薄荷葉包,以竹托住,慢火炙乾 殭蠶半兩炒,去絲嘴,依前炙,或乾薄荷葉,酒潤用 南星末以薑片各一兩,新薄荷二兩,同搗作餅乾 白附子炮,三錢 防風去蘆 天麻 甘草炙 朱砂水飛 川芎各半兩
右為末,一歲兒服一字,二歲兒服半錢,薄荷湯調下,量大小歲數加減。身熱發搐前後,火府散調;慢驚吐瀉後發搐,生薑湯調;急驚搐,煎火府散加大黃湯調。如急驚不用南星,加大黃一兩煨。若慢驚不用大黃,加製南星。
火府散 面赤咬牙發熱,脣口乾燥,小便赤濇,一切虛實邪熱并治。
生地黃 木通各一兩 黃芩 甘草炙,各半兩
右(口父)咀,每服二錢,水煎溫服,無時。
湯氏金星丸 治急驚,壯熱痰壅,大便不通。
郁金末 雄黃各二錢五分 膩粉半錢 巴豆七個,取霜
右為末,酢糊丸黍米大,一歲二丸,薄荷湯下。
小黑龍丸 治小兒急驚輕者。
青礞石煅,一兩 青黛一錢 蘆薈一錢半 膽星一兩
右為極細末,甘草湯為丸,如鷄頭大,每一丸,薑蜜薄荷湯下。大小黑龍丸,俱以礞石、膽星治痰之劑為君,痰多者宜之。
謝氏奪命丹 治急驚不省人事,眼定不動,牙關不開,脣白并黑者。
南星 半夏各四錢,為末,并以薑汁和作餅,晒乾 真珠白者,二錢 巴豆去油淨,一錢 朱砂四錢 金箔 銀箔各十片 輕粉 麝香各半錢
右各為末和勻,飛羅麵打糊為丸如黍米大,每一歲兒一丸,燈心湯下。
比金丸 治小兒風熱丹毒,急慢啞驚。
前奪命丹中,減去金銀箔,加真郁金末三錢,丸如上法。
利驚丸
前比金丸中,去郁金,加腦子半錢,白頸蚯蚓一條,用刀截斷首尾兩頭齊,跳者用之,去土,秤二錢,丸服如上法。按此三方,導痰藥也。白餅子加減法。
演山青金丸 治驚風痰熱,四證壅盛。
巴霜半錢匕 青黛二錢半 南星半兩,炮 輕粉一錢 滑石 全蠍去毒炒,各二錢
右為末,稀糊丸如麻子大,一歲五丸,二歲七丸,大小加減,薄荷茶清下,以通為度。一方加白附子。一方無輕粉。
真珠天麻丸 治驚風痰熱壅盛,及弔腸鎮肚撮口,絕效。
南星炮 天麻 白附子炮,各一錢 膩粉半錢 巴霜一字 蕪荑炒 全蠍麵炒 滑石各一錢半
右為末,糊丸粟米大,一歲五七丸,二歲十丸,大小加減,薄荷湯點茶清送下。
鄭氏驅風膏 肝風筋脈拘急,面紅目青,眼上驚搐,及胎風。
辰砂 蠍尾 當歸 龍膽草 川芎 山梔仁 大黃 羌活 防風 甘草各一錢
右為末,入麝香一字,煉沙糖丸鷄頭大,三歲三丸,薄荷竹葉蜜湯化下。
安睡散 治急慢驚風潮搐,不得安睡。
辰砂研水飛 乳香 血竭各一錢,并細研 麝香半錢,研 人參 酸棗仁炒 南星炒 白附各半兩 蜈蚣一條,酥炙黃酒浸一宿 全蠍二十一枚
右為末,一歲一字,薄荷汁好酒煎沸調下,得睡效。
蛇頭丸 治急慢驚風涎,搐搦來去,不問陰陽二候。
蛇頭一個,炙 赤足蜈蚣三條 朱砂三錢 鉛白霜 輕粉各二錢 龍腦 麝香各一錢 鐵液粉 百草霜各半兩 蛇含石一兩,酢淬
右為末,米糊丸鷄頭大,三歲半丸,薄荷湯磨下。一方加全蠍一分。慢驚加附子半兩去皮尖,血竭一分。
直指天麻丸 利驚下痰,弔腸鎮肚撮口,可通用。
天南星炮,二錢 白附炮 馬牙硝 明天麻 川靈脂 全蠍焙,各一錢 輕粉半錢 巴霜一字
右為末,稀糊丸麻子大,每一丸,薄荷生薑泡湯送下。右重下之劑,惟上壅下閉,血氣充實,脈沉而有力者宜之。又閻氏所謂候搐勢定,下其痰熱之類,是已利驚後,調胃助氣,定志寧神,防作慢驚。
釣藤 人參各半分 全蠍 天麻各一分 犀 甘草炙,各半分 末之,每服一錢半,水半鍾,煎五分,溫服。
久癎方 【 《醫貫》方】 治小兒積癎。
陳皮 黃連 白朮各五分 半夏 膽星 黃芩 棗仁 遠志去心,各六分 白茯苓 麥冬各八分 甘草 枳實 柴胡 薄荷 乾葛 元參各三分
右,水二鍾煎,加薑汁三匙,不拘時服。其南星製法:臘月八日取牛膽一個,將南星打碎,即以膽汁拌勻,復入膽內,扎口懸風處陰乾。用水二鍾煎,加薑汁三匙,不拘時服。
擬定治驚癎諸方 【 《明醫雜著》,下同】 治小兒肝經火旺,目睛頻動,痰氣上升,或壯熱驚搐,面色紅,脈有力,脾胃無傷,宜瀉肝火。
當歸 柴胡 橘紅 枳殼炒 天麻各六分 白茯苓 川芎 白芍藥炒,各八分 甘草 黃連酒炒,各四分 薄荷三分
右,每服二錢,薑水煎服。薛己曰:愚按前證,若肝經風熱而自病,宜用本方。若肝經血燥而自病,宜用六味丸。若肝木剋脾土,宜用四君子湯加升麻、柴胡。若肺金剋肝木,宜用瀉白散。若腎水不能生肝木,宜用六味丸。若愈後驚悸不寐,或寐中發搐咬牙,宜用歸脾湯加茯苓、五味。蓋有餘者,邪氣實也;不足者,真氣虛也。凡病有餘,當認為不足。經云:邪之所凑,其氣必虛。
又 治小兒脾經不足,土敗木侮,目睛微動,四肢微搐,或潮熱往來,脾胃有傷,飲食少進,或泄瀉嘔吐,面色黃脈無力,宜補脾胃。
白朮一錢三分 黃耆蜜炙 川芎 當歸酒洗 陳皮 人參 肉蔻煨 神麯 乾葛各五分 白芍一錢,酒炒 黃連 甘草炙,各四分 半夏 白茯苓各七分
右,薑水煎服。薛己曰:愚按前證若因脾胃虛弱,用五味異功散補之;虛寒者加木香,或再加炮薑溫之。若因脾氣下陷,用補中益氣湯舉之;作渴者,用七味白朮散主之。若因脾胃虛弱,寒水侮土,用六君子加木香、炮薑溫之。若因脾胃虛弱,肝木侮土,用補中益氣湯加苓、芍、半夏調之。若因肝木太過,脾土受制,用小柴胡湯加炒山梔平之。若因傷魚肉等物,用六君子湯,更加山楂、砂仁消之。若因傷生冷腹痛,或瀉利清白,宜六君子湯加砂仁、木香、炮薑溫之。若因傷辛熱,停滯嘔吐酸水,或大便清利不快,用六君子湯加黃連、吳茱萸、木香和之。若因積去而泄瀉不止,用四君子湯加肉荳蔻、補骨脂、木香、煨薑以補脾腎。若泄瀉止而飲食少思,宜用白朮散以補脾胃。
又 治小兒心血虛,睡中驚動不安,或受驚嚇而作,主清心安神降痰。
人參 半夏湯泡 酸棗仁炒 茯神各一錢 當歸酒洗 橘紅 赤芍各七分 五味五粒,杵 炙草三分
右,水煎,入薑汁竹瀝少許。入牛黃半分尤妙。若溫煖月,心經多熱,加生地黃、山梔仁各五分,麥門冬七分,淡竹葉。若方飲食因驚而停滯者,須先消飲食,然後冶驚,驚藥內仍加白朮、麥芽以理脾胃。蓋驚則氣散,宜收補其氣;驚則痰聚,宜消化其痰。薛己曰:愚按前證,若心血不足,而心神驚悸者,宜用本方。若木火太過而心神不寧者,宜用導赤散。若木火翕合,風熱相搏而病者,用柴胡梔子散。若肝心虛弱,木火未濟而病者,用六味丸。若因脾胃食鬱生痰,驚動不安者,宜用四君子湯以健脾,神麯、半夏、麥芽以化痰,山梔、芍藥以清熱。若因飲食停滯,肚腹膨脹,或嘔吐泄瀉,宜用六君子湯以健脾,用厚朴、神麯以消食。如有痰搐驚證,仍用本方調治。如見肝經之證,加釣藤鉤,方內赤芍藥易以白芍藥。
安神鎮驚丸 驚退後調理,安心神養血,和平預防之劑。
天竺黃另研 人參 茯神 南星薑製,各五錢 酸棗仁炒 麥門冬 當歸酒洗 生地黃酒洗 赤芍藥炒,各三錢 薄荷 木通 黃連薑汁炒 山梔炒 辰砂 牛黃俱另研 龍骨煅,各二錢 青黛一錢,另研
右為末,蜜丸菉荳大,淡薑湯送下,每服三五丸。薛己曰:愚按前方根本之治,防微杜漸之法也。但內多苦寒辛散分利之味,病後不宜輕用,恐復傷胃氣而變生他證也。若飲食停滯而見他證,當消導為主。若脾胃損傷而見他證,當健中氣。大凡病後元氣未復,或因剋伐之劑,元氣復傷而見前證,但用升補陽氣為主,諸證自愈,若專攻其病則誤矣。
地黃丸 【 《嬰童百問》,下同】 王肯堂曰:治小兒肝經虛熱血燥,或風客淫氣而患瘰癧結核,或四肢發搐,眼目抽動,痰涎上涌。又治腎疳腦熱肢體消瘦,手足如冰,寒熱往來,滑泄肚脹,口臭乾渴,齒齦潰爛,爪黑面黧,或遍身兩耳生瘡,或耳內出水,或發熱自汗盜汗便血諸血失音等證,其功不能盡述。
熟地黃 山茱萸 乾山藥各四錢 澤瀉 牡丹皮 白茯苓去皮各三錢
右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空心,溫水化下三十丸。王肯堂曰:八味地黃丸,即六味地黃丸加附子、肉桂各一兩。治稟賦命門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土虛寒,或飲食少思,或食而不化,臍腹疼痛,夜多漩溺等證。經云:益火之原以消陰翳,蓋謂此也。或乳母命門火衰,兒飲其乳致前證者,子母并服之。又曰:加減八味丸,即地黃丸加肉桂一兩、五味子四兩。治稟賦腎陰不足,或吐瀉久病,津液虧損,口乾作渴,或口舌生瘡,兩足發熱,或痰氣上涌,或手足厥冷等證。
嚏關散 治急驚慢驚,昏迷不省。
生半夏一錢 皂角半錢
右為末,用一豆許,用管子吹入鼻,立醒。
開關如聖散
赤蜈蚣一條,中分為兩片,各用葱汁浸一宿,焙乾 全蠍一個,亦中分為兩片,各記左右,分兩處 牡丹皮 白茯苓去皮,各三錢
右各為末,左眼翻、左手搐,以左藥末吹入左鼻孔,右眼翻、右手搐,以右藥末吹入右鼻孔,雙眼翻雙手搐,兼之。
省風湯 治驚風口噤,筋脈攣急,抽掣疼痛,風盛痰實,旋暈僵仆,頭目眩,胷膈煩滿,恍惚不定,神志昏憒。
天南星生用 防風去蘆,各四兩 生甘草 半夏半泔浸一宿 黃芩去粗皮,各一兩
右(口父)咀,每服二錢,生薑一片,煎去滓,不拘時服。
珍珠丸 治小兒急驚風,涎潮壯熱,痰氣上壅。
白附子 滑石 輕粉各一錢 全蠍半錢 巴豆十五粒,去油
右為末,糊丸如小豆大,三歲一丸、二丸,葱湯下。
七寶洗心散
白朮土炒,一錢半 甘草炙 當歸 荊芥穗 麻黃 芍藥 大黃麵裹煨,去麵切焙,各六錢 前胡 生地各四錢 薄荷少許
右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入生薑一片,煎服。
寬熱散
枳殼以水潤之,以巴豆四十九粒,同炒,去巴豆 大黃各一兩 (石卜)硝 生甘草各半兩
右為末,以瓶器收之,每服一字,薄荷湯調下。
天麻防風丸 治小兒驚風身熱,喘粗多睡,驚悸,手足搐搦,精神昏憒。
天麻 防風 人參 辰砂 雄黃 麝香 炙甘草各一分 全蠍炒 殭蠶各半兩,炒 牛黃一字
右為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丸,薄荷湯下。一方有膽星,無麝香。
龍齒散
龍齒 蟬蛻 釣藤 羌活 茯苓 人參各等分
右為末,每服半錢,薄荷湯下。
防風通聖散
白朮 荊芥穗 梔子各二錢半 川芎 當歸 薄荷 綿紋大黃 芍藥 麻黃 防風 連翹 芒硝各半兩 細紋石膏 黃芩 桔梗各一兩 滑石六兩 生甘草二兩
右剉,每服二錢,水一盞,薑二片,煎七分,去滓服。
大連翹湯 治瘡疹壯熱,小便不通,諸般瘡癤,丹毒臍風。
連翹 瞿麥 荊芥 木通 赤芍藥 當歸 防風 柴胡 滑石 蟬蛻 甘草炒,各一錢 山梔仁 黃芩各半錢
右剉,每服一錢,加紫草煎,溫服。熱甚加大黃。更詳證加減為佳。
琥珀散 治小兒急慢驚風,涎潮昏冒,目瞪搐搦,驚弔肚疼,及和順痘瘡小可,驚哭眠臥不安,入口立效。驚癎時攻發作,常服永除病根。
辰砂一錢半 琥珀 牛黃 天麻 殭蠶炒 全蠍去毒 白附子 乳香 蟬蛻各一錢 麝半錢 代赭石煅,酢淬七次,一錢 片腦一字 膽星一字 共為末,三歲一錢,薄荷湯下。慢驚加附子一分。
調氣散 小兒慢驚之後,以此調之。
木香 香附 人參 橘皮 藿香 炙草各一錢
右,薑棗煎服。
桂枝湯 治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
桂枝去皮 勺藥 生薑各一兩半 生甘草一兩
右剉,每服三錢,棗二個,水一盞,煎八分服。須臾,啜粥一盞,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通身熱微汗出為佳。桂枝,自西北二方居人,四時行之,無不應驗。江淮惟冬及春可行之。自春未及夏至已前桂枝證,可加知母、石膏各半兩,或加升麻一分。若病人素虛寒者,正用古方。
葛根湯 治太陽病項強几几,惡風無汗,不惡寒,剛痙。
葛根四兩 麻黃三錢 桂一兩 生甘草 芍藥各二兩
右剉,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棗二個,煎一盞服,取微汗。
蟬蠍散 治方傳慢驚。
全蠍七個,去尾 蟬脫念一個 炙草二錢半 南星一個,炮
右為末,每服半錢,煎服。一方入薑三片,棗二枚。
神寶既濟丹 分陰陽,平冷熱,定吐瀉,豁痰涎。
硫黃 焰硝俱熔汁再研 五靈脂 青皮 陳皮 半夏麯炒,各等分
右為末,粟米糊丸麻子大,每服三丸,米飲送下。
來復丹 此藥配類二氣,均調陰陽,奪天地沖和之氣,有水火既濟之功,補損扶虛,妙難盡述。
硝石同硫黃并為細末,微火略炒,用柳篦子,不住手攪,令陰惕氣相入,不可火太過 硫黃舶上透明 太陰元精石研飛,各一兩 五靈脂澄去砂石乾 青皮 陳皮各二兩
右用靈脂、二皮為細末,次入元精石末,及前二藥末拌勻,以好酢打和為丸如豌豆大,每服三十粒,空心粥飲下。甚者五十粒,小兒三粒,新產嬰兒一粒。小兒慢驚風,或吐痢不止,變成虛風搐搦者,非風也,胃氣欲絕故也,用五粒吃下。
王氏惺惺散 治小兒吐瀉脾弱,內虛生驚。
人參 茯苓 木香 天麻 白扁豆 陳皮炒 全蠍焙
右為末,每服半錢,薑棗略煎服。一方去陳皮,用陳米。
醒脾散 治吐瀉脾困不食,痰作驚風。
全蠍焙,半錢 白附子炮 天麻焙 甘草炙 人參 白茯苓 石菖蒲 木香 石蓮肉 白舟各一錢
右剉,每服三錢,薑二片,棗一個,水二小盞,煎服。有熱者,去木香加殭蠶,或加南星、半夏、陳皮、炒米。
大醒脾散 昏困者服之。
南星 白茯苓 橘紅各一錢 全蠍焙 人參 甘草炙 白附子炮 石蓮子 木香各半錢 陳倉米二百粒
右剉,每服三字,薑棗煎服。驅風醒脾兩方通用。方可釀乳。小兒胃虛不消乳食,尤須節約。
星香散 治慢驚風已傳,昏迷痰搐。
南星煨,二錢 木香 人參 橘紅各一錢 全蠍炙,三個 甘草炙,半兩
右剉,每服一錢,入紫蘇薑棗濃煎,旋以匙送下。有熱加防風。
定命飲
半夏 茯苓 木香 生薑各一錢 白朮 甘草炙 天麻各五分
右為末,每服半錢,薑棗煎湯調下。
四聖散 治慢驚,吹入鼻中。
全蠍七個 殭蠶十四個 天南星七錢半 川烏二錢
右將南星為末,水調作餅,裹蠶、蠍、川烏,外用濕紙重包,慢火中煨令赤色,頓地上一復時。每服一字,煎金銀湯,點好茶清少許調下。
天南星丸
天南星一斤,每一個重一兩上下者,用溫湯浸洗,刮去裏外浮皮,酒浸一宿,用桑柴蒸,不住添湯,令釜滿甑內氣溢,更不住洒酒,常令藥潤,七復時滿,取出用銅刀切開一個大者,嚼少許,不麻舌為熟,未即再炊,以熟為度,然後用銅刀切細焙乾 麝香研 丁香 辰砂另研水飛,各一兩 龍腦研,兩半
右為末,煉蜜并酒丸,朱砂為衣,薑湯下一豆許。
靈脂丸
五靈脂 白附子焙 木香 直殭蠶炒,各一分 全蠍焙去毒 大南星濕紙包火內煨,各半錢 朱砂一錢
右為末,米酢煮,生半夏糊丸麻子大,薑湯下三丸。
七珍丸 治頑痰壅盛。
細辛 川靈脂 直殭蠶一錢半 白附子一錢 朱砂半錢 全蠍四個,焙
右為末,大南星煮糊為丸麻子大,薑湯下,每五丸。
四君子湯 治榮衛氣虛,臟腑怯弱。
人參去蘆 茯苓去皮 生甘草 白朮各等分
川烏散 袪風回陽。
生川烏一錢 全蠍 木香各半分
右末,每服三字,薑三片,煎取其半,旋滴入口中。嘔吐加丁香。
金液丹 治吐利日久,脾胃虛損,手足厥逆,精神昏睡,寒多露睛,口鼻氣冷,欲成慢驚風者。
舶上硫黃十兩,先飛揀去砂石穪,研為細末,入罐內,再入赤石脂,封縫,鹽泥固濟,炭火煅三晝夜,取出候冷用
右以柳木槌研為細末,每服二錢,生薑湯下。
生附四君子湯 助胃回陽。
即前四君子湯,加附子末四分之一,厥冷者對加。每服半錢,水煎,以匙送下。
蠍附散 治慢脾風,回陽氣,豁風痰。
全蠍一個 附子炮,二錢 南星炮 白附子炮 木香各一錢
右為末,每服半錢,薑三片煎服。
白殭蠶丸 方傳慢脾,陽氣未甚脫者可用。亦能截風。
膽星二錢 直殭蠶炒 五靈脂 地龍乾 全蠍焙,各一錢
右為末,水煮生半夏糊丸麻子大,每五丸薑湯下。
七寶妙砂丹 治風痰奇效。慢驚慢脾,通以辰砂為主,木香佐之。
開元通寶錢皆背後上下有兩月片者,其色淡黑,頗小,諸錢以一個放鐵匙,於炭火內燒,少頃四圍上下各出黃白珠子,將出候冷,傾入盞中
右作一服,南木香湯送下,人參湯尤妙。
防風丹 治風熱痰壅,大便不通。
羌活 防風 枳實 川芎 大黃濕紙裹煨 甘草炒,各一錢半
右剉,每服三字,薑棗煎服。一方或加赤芍藥。
枳殼散 治小兒疳氣腹脹喘急。
枳殼一兩,麩炒 巴豆二十一粒,同上炒黃去之
右為末,三歲小兒半錢,砂糖湯調下。
蘆薈散 治驚風痰盛發搐。
全蠍五個,焙 巴霜一字 輕粉半錢 蘆薈 南星炮 朱砂各一錢 冰片 麝香各一字 郁金一分,皂角水煮焙
右為末,每服一字,煎金銀薄荷湯調下。
牛黃涼膈丸 治熱盛涎潮。
牙硝 寒水石煅 石膏 生甘草各半兩 膽星二錢半 紫石英一錢 牛黃 片腦 麝香各半分
右為末,甘草膏丸菉豆大,每服一丸,橘皮湯調下。
青金丹 疏風利痰。
蘆薈 牙硝 青黛各一錢 使君子 硼砂 輕粉各半錢 蠍梢十四個
右為末,香墨水丸麻子大,每服一丸,薄荷湯下。
王監京墨丸 治痰熱驚積。楚州王監賣此藥著名者。
青黛 使君子炒熟 蘆薈 膽星各二錢 川墨二錢 膩粉 麝香半錢 冰片一字
右為末,飛麵糊丸桐子大,每服一丸,薄荷湯調下。
揭風湯 治利下痰熱。
青黛 蘆薈 全蠍各一分 朱砂一錢半 南星半兩為末調作餅,包裹前三項,煨令赤色 牙硝 輕粉各三字
右為末,每服一字,煎金銀薄荷湯調下。
靈脂朱砂膏 治驚風痰盛。
朱砂 牙硝 靈脂 蘆薈各一錢 麝香 冰片各一字
右末,甘草膏丸菉豆大,金箔為衣,薄荷湯下一丸。
柴胡加大黃湯
柴胡一兩 黃芩炙 人參 半夏如法製 生薑各三錢半 甘草炒,一錢半 大黃少許
右剉散,每服一錢,入棗煎服。
生氣散 治諸風,疏利以此調氣。
丁香七分半 白朮 青皮 甘草炙 木香 人參各二錢
右為末,每服半錢,沸湯點服。
茯苓二陳湯 和胃氣,化痰涎。
半夏五錢 陳皮二錢五分 白茯苓四錢 生甘草一錢半
右剉,每服三錢,薑三片,煎服。
天麻蘇合香丸
天麻 防風 人參 辰砂 雄黃 麝杳 甘草炙,各一分 全蠍炒 殭蠶炒,各半兩 牛黃少許 南星一錢 蘇合油一盞
右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丸,薄荷湯下。
參苓白朮散
扁豆炒 人參 茯苓 白朮土炒 炙草 乾山藥各二錢 米仁 縮砂仁 白蓮肉 桔梗各一錢 天麻 藿香各五分
右為末,每二錢,棗湯下。
鎮心丸
朱砂 龍齒 牛黃各一錢 鐵粉 琥珀 人參 茯苓 防風各二錢 全蠍七個,焙
右為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丸,薄荷湯下。
星蘇散 治諸風口噤不語。
天南星略炮剉散,每服一錢
右薑四片,紫蘇五葉,煎取其半,卻入雄猪膽少許,溫和服。凡不語者,大小便須要疏導。治慢風不語,只用南星,以人參、石菖蒲為佐。
五癎丸 治食癎。
朱砂水飛,半兩 水銀二錢半 雄黃一兩 真珠一兩,細研
右為末,煉蜜為丸麻子大,每服二丸,金銀湯送下。
薄荷散
薄荷葉半兩 羌活 全蠍 生甘草 麻黃 殭蠶炒去絲嘴 天竺黃 白附子各一錢半
右為末,薄荷湯下。熱極生風,加竹瀝少許與服。一方有柴胡、台芎、桔梗、茯苓,無全蠍、殭蠶、天竺黃、白附子。
養生必用蛇黃丸
蛇黃一枚,煅酢淬 礞石 辰砂 雄黃各二錢 鐵鏵粉四錢,研極細
右為末,蜜為丸,用金銀煎湯,五歲已上吞下,幼小化下,如麻子大丸。
散風散 治風癎,先用此。
牛膽南星一錢 羌活 獨活 防風 天麻 人參 荊芥 川芎 細辛各一錢
右為末,煉蜜為丸桐子大,每服二丸,薄荷紫蘇湯調下。
日應丹 治顛癎連年不瘥。
黑錫 硫黃 水銀 鐵粉研,各半兩 金銀箔三十片
右水銀、鐵粉、金銀箔夾和一處,先將黑錫於銚內熔開,次入硫黃,不住手就銚內碎攪,候硫黃煙氣欲息,次入餘藥,就火上同攪,少頃時傾出地上一宿,出火毒,再研細,粳米飯丸麻子大,朱砂為衣,每服三丸,食後,人參湯下。
全蠍五癎丸 治小兒五癎。
赤蜈蚣一条,去頭足酒浸炙 南星炮,二錢半 麝香一字 全蠍 防風 朱砂 遠志薑製 白附 蘆薈 延胡索各一錢 金銀箔三十片
右為末,入麝,糕糊丸桐子大,每服一丸,菖蒲紫蘇湯調下。
星朱散 定癎利痰。
南星濕紙裹炮香熟,一兩 朱砂一錢
右為末,帶性猪心血為丸,桐子大,每服一丸,防風湯調下。
開牙散
細辛 天南星 (石卜)硝各一錢 麝香五分 蠍梢七個
右為末,以少許用烏梅肉揉和擦牙,兼用細辛、皂角、荊芥末,吹入鼻中,治諸風搐搦驚癎用此。
青龍丸 治驚積有熱。
青黛 茯苓 蘆薈 南星炮,各一錢 輕粉 麝香 巴霜各一字 全蠍焙,三錢
右先將巴豆研如泥,次入諸藥,研極細,丸如梧桐子大,朱砂為衣,每服一丸,薄荷湯下。
至寶丹 治諸癎急驚,心熱卒中客忤,不得眠睡,煩躁,風涎搐搦,及傷寒狂語,伏熱嘔吐,并宜治之。
安息香兩半末,以酒濾去沙,取一兩,慢火熬成膏 生犀角屑 生玳瑁屑 真琥珀研細水飛 雄黃研細水飛,各一兩 金箔五十片,半為衣 銀箔五十片 片腦研 麝香各一錢,研細 牛黃半兩,研
右,生犀、玳瑁屑搗羅為細末,研入諸藥令勻,將安息香膏以重湯煮化,和搗為劑,如乾即入少熟蜜,盛磁器內,旋丸如桐子大,二歲兒服二丸,人參湯化下,大小以意加減。又治大人卒中不語,中惡氣。中諸物毒,中熱暗風,產後血暈,死胎不下,并用童子小便一合,生薑自然汁三五滴,同溫過,化下五丸,立效。
神妙奪命丹
取七月青蒿節內蟲
右入朱砂、麝香為丸,加片腦。
防風導赤散 治小兒初驚。
生地黃 木通去節 防風 生甘草各等分
右剉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竹葉少許同煎。有熱加黃芩、赤芍藥、羌活。
蟬蛻釣藤飲 治肚疼驚啼。
釣藤 天麻 茯苓 川芎 白芍藥各二錢 生甘草 蟬蛻各一錢
右剉散,燈心煎。一方加木通、麥門冬、防風、羌活。
寬熱飲
石膏 黃芩 生甘草 赤芍 葛根各二錢半 麻黃 柴胡各半兩
右剉散,三歲兒每服二錢,水一小盞,生薑少許,葱白三寸,豉一撮。
七寶洗心散 治小兒煩熱生瘡,兼治驚風。
生地黃 荊芥穗 防風 生甘草 黃芩 羌活 赤芍藥各等分
右為末,入辰砂減半,加當歸尤妙。每服一錢,燈心薄荷湯下,空心食前服。
安神丸
人參 茯神 麥門冬 山藥各二錢 龍腦 龍齒各一錢 寒水石 生甘草 朱砂各五分 金箔二片
右為末,煉蜜為丸,如芡實大,每服一錢,燈心湯下。
釣藤膏 治小兒腹中極痛,乾啼后躽,名盤腸內釣。
乳香 沒藥 木香俱另研 薑黃各一錢 木鼈子去油,三個
右為末,蜜丸芡實大,釣藤湯磨半丸,入蜜服。先用此藥,定痛後服魏香散。
魏香散
蓬朮五錢 阿魏二錢
右先將溫酒化阿魏浸蓬朮一晝夜,焙乾為末,紫蘇米飲調下。
釣藤飲 治小兒夜啼,乃臟冷也。陰盛於夜則冷動,冷動則為陰極發躁,寒盛作疼,所以夜啼不歇也,釣藤飲主之。
釣藤鉤 茯神 茯苓 川芎 當歸 木香 生甘草 白芍藥各一錢
右為末,每服一錢,薑棗略煎服。其或心熱而煩啼,必有臉紅舌白小便赤濇之證。釣藤飲去木香加朱砂末一錢研和,每服一錢,木通湯調下,或剉散煎服亦可。治驚啼加蟬脫、防風、天麻。
保命丸 治小兒胎驚內釣,腹肚緊硬,眠睡不安,夜多啼哭,及治急驚慢風,眼目上視,手足抽掣,不省人事,悉皆主之。冷證用此。
全蠍十四個,去毒 防風 殭蠶炒去絲嘴 天麻各二錢 南星炮 白附子 麝香五分 金箔十片 蟬蛻 朱砂各一錢
右為末,粳米糊丸,每兩作四十丸,常服鎮心安神化痰。除一切驚風諸證,湯臨時換。一方加人參、白茯苓二錢。一方加琥珀二錢。有熱證,加牛黃、片腦、硼砂。
乳香丸 治驚風內釣腹疼驚啼。
乳香半錢 沒藥 沉香各一錢 蠍梢十四個 鷄心檳榔一錢半
右為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丸,菖蒲釣藤湯下。
木香丸
乳香 沒藥 全蠍各半錢 釣藤 舶上茴香 木香各一錢
右先將乳香、沒藥另研,次入諸藥末,和畢,取大蒜少許研細,和丸桐子大,每服二丸,釣藤湯下。
小續命湯 治中風不省人事,涎鳴反張,失音厥冷。
麻黃 人參 黃芩 川芎 白芍藥 杏仁 防己 肉桂 生甘草各半兩 防風七錢半 附子炮,二錢半
右除附子、杏仁在外,俱為粗末,入杏、附夾和,每服三錢,薑三片,棗一枚煎服。有熱去附子,官桂減半。經云:諸暴強直,皆屬於風。故收此方,非的風證勿用。
桂枝加葛根湯 治頭疼,項背強几几,汗出惡風者。
桂枝 芍藥 生甘草各六錢 葛根一兩三錢
右剉散,每服三錢,生薑棗子煎服。
人參敗毒散 治傷風瘟疫風濕,--目昏眩,四肢疼痛,增寒壯熱,項強目睛疼,尋常風眩拘倦,風痰及寒壅欬嗽,鼻塞聲重,并治之。
柴胡 前胡 川芎 枳殼炒 羌活 獨活 茯苓 桔梗 人參各一兩 甘草半兩
右為粗末,每服二錢,生薑薄荷煎。一方加地骨皮、天麻。或剉散,加蟬蛻、防風。治驚熱,可加芍藥、乾葛、黃芩。無汗加麻黃。
小柴胡湯 治伤寒溫熱病,身熱惡風,頸項強急,胷脅滿痛,嘔吐噦逆,煩渴,寒熱往來,身面皆黃,小便不利,大便秘濇,或過經不解,或潮熱不除,及瘥後勞复發熱,疼痛煩熱,經血適來適斷,寒熱如瘧。
人參 甘草炙 黃芩各三錢 柴胡八錢 半夏湯泡七次焙乾,二錢半
右剉散,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三片,棗一枚,煎去滓溫服,不拘時。王肯堂曰:小柴胡湯加山梔牡丹皮,名加味小柴胡,治肝膽經風熱瘰癧,寒熱往來,日晡發熱,潮熱身熱,不欲飲食,或怒火口苦,耳聾欬嗽,或脅痛胷滿,小便不利,或泄瀉吐酸苦水,或肢體搐動,脣目抽劄,并宜用之。
大承氣湯 治剛痓胷滿,內實,口噤咬牙,大熱發渴,大便秘。
大黃 芒硝各半兩 厚朴 枳實各一兩
右剉散,每服三錢,薑三片,水一盞,煎半盞,溫服。
大柴胡湯 治伤寒十餘日,邪氣結在裏,往來寒熱,大便閉濇,腹滿脹痛,譫語,心中痞硬,飲食不下;或不大便五六日,繞臍刺痛,時發煩躁;及汗後如瘧,日晚發熱,兼臟腑實脈有力者可服。
柴胡去蘆,八錢 黃芩炒 赤芍藥各三錢 半夏泡焙,一錢半 枳實去穰麩炒,半錢
右剉散,薑棗煎,加減服之。欲下,加川大黃三錢。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四百三十一
小兒驚癎門
方
參蘇飲 【 《證治準繩》,下同】 解驚風煩悶,痰熱作搐,欬嗽氣逆,脾胃不和。
人參去蘆 紫蘇和梗 前胡去蘆 乾葛 半夏 赤茯苓各七錢半 枳殼 陳皮 桔梗剉炒 甘草各五錢
右剉,每服二錢,水一鍾,薑二片,煎七分,無時溫服。《鈴方》去人參加川芎。
人參羌活散 治初作急驚,散風邪,除風熱。
羌活 獨活 柴胡 川芎 人參 甘草炙 白茯苓各一兩 前胡去蘆 桔梗 地骨皮 天麻酒浸焙,各半兩 枳殼一兩,麩炒
右(口父)咀,每服一錢,水半盞,薑一片,薄荷一叶、棗半個,煎服。疹痘未發亦可服。《直指方》每服三字末,紫蘇薄荷湯調。搐掣緊急者,去節麻黃煎湯調。或惺惺散加荊芥、防風亦可,免得遽施腦、麝。或中風體硬,加麻黃、乾葛、薏苡仁。加蟬蛻治驚熱。
惺惺散 除風熱及傷寒時氣,瘡疹發熱。
白茯苓 細辛 桔梗 花粉 人參 甘草炙 白朮 川芎各等分
右為末,每服一錢,水半盞,姜一片,薄荷三葉,同煎。湯氏細辛減半。
獨活湯 治胎驚,發散風邪。
羌活 獨活各一分 檳榔 天麻 麻黃去節 甘草炙,各半分
右剉散,每服半錢,水煎。於內加天南星末,蜜調,可貼顖門。
木通散 治小兒肝心有熱,驚悸,用此瀉肝風,降心火,利驚熱。
羌活 山梔各二錢 大黃煨 木通 赤茯苓 甘草各一錢
右剉碎,每服二錢,入紫蘇些少,用水一盞,煎至二分,不拘時服。
已風丹 袪風退驚。
天竺黃細研 防風 釣藤各一兩 白殭蠶 乾全蠍 白附子各半兩
右為細末,煉蜜和如芡實大,每服一粒至二粒,麝香荊芥湯化下。
加味導赤散
生地黃 木通俱上 防風 麥冬 甘草俱中 山梔子 薄荷葉俱下 入燈草竹葉水煎。
仁齋犀角湯 治心驚熱盛。
犀角 防風 木通 赤茯苓 桑白皮炒 炙甘草各等分
右剉細,每三字,水煎服。
茅先生奪命散 治天釣臍風,客忤卒死,撮口鵝口,木舌喉痹,痄顋風壅吐涎,後依證調理。
銅青 朱砂各二錢 膩粉半錢 麝香另研 蠍尾十四個,去針
右為末,每服半錢,薄荷臘茶清調下。
三因方 治陽癎驚風熱證,面赤身熱發搐,直視牙緊。
蘆薈 白附子 生甘草各二錢 胡黃連 朱砂各一錢 膩粉 麝香各半錢 蠍梢 殭蠶炒,各七個 金箔七片 赤腳蜈蚣一条,炙
右為末,二歲已上服半錢,金箔薄荷湯下。
睡紅散 治小兒急慢驚風,手足搐搦,目瞪神昏。
牛黃 硼砂 腦 真珠 水銀砂,各半錢 青黛 蠍尾炒 京墨燒南星 半夏薑製一宿 蛇含石淬,各一錢金銀箔各一[一原作「十」,據《全嬰方》改。]片 麝香一字 鳥蛇尾并項下七寸,酒浸一宿取出,去皮骨炙,一錢
右為末,三歲一字,薄荷湯下。按此治風熱痰藥,通關透肌骨之劑也,非風邪下陷者,不可輕用。
定搐散 治小兒急驚定搐。
赤腳蜈蚣大者一条,酒浸炙 白附子 羌活 麻黃 直殭蠶炒 代赭石醋煅淬七次 南星 蠍梢 川薑黃各二錢 朱砂一錢
右為末,每服一字,荊芥紫蘇煎湯調下。如搐不止,加烏蛇肉。
順搐散 解男右女左搐不順者。
枳殼 釣藤去鉤 荊芥 羌活 防風去蘆 甘草各半兩
右碎,每服二錢,水一盞,順切,薑二片,煎七分,無時溫服,或入薄荷同煎。
羅氏鎮肝丸,治小兒急驚風,目直上視。抽搐昏亂,不省人事,是肝經風熱也,此方瀉青之變。
天竺黃研 生地黃 當歸 竹葉 草龍膽 川芎 大黃煨 羌活 防風各二錢半
右為細末,煉蜜丸如鷄頭大,每服二丸,沙糖水化下。先服此,後服天麻散。
定命丹 治急驚天弔撮口,通利痰熱。
全蠍七個 天麻 南星炮 白附子各二錢半 朱砂 青黛各一錢半 輕粉 麝香各半錢 龍腦一字
右為細末,粟米糊丸菉豆大,每一丸,荊芥薄荷湯調下。先研半丸,吹入鼻中。
疏風散 治驚風痰熱四證俱盛。
檳榔 陳皮去白,各二錢 牽牛 大黃煨,各三錢
右為末,每服半錢,生蜜調下。演山加(石卜)硝一錢。《保嬰方》曰大黃、黑牽牛、白牽牛三味,各半生半熟,檳榔各半兩,細末蜜湯調。痰多加輕粉。
截風丹 演山治四證已作,八候未具。
全蠍去毒炒 殭蠶炒 白附子炮 南星炮 天麻各二錢半 朱砂一錢 麝香一字 赤足蜈蚣一條,酒炙
右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三丸,金銀薄荷湯化下。一方有防風。
定搐散 治急驚四證,八候併作。
天麻 白附炮,各半錢 乳香一錢 蠍梢炒 白花蛇頭酒炙,各二錢半 朱砂 雄黃各一錢 南星炮,五錢 代赭石一兩,米酢煅淬七次 赤腳蜈蚣一條,酒炙 龍腦 麝香各一字
右為細末,每服半錢,金銀薄荷湯下。煉蜜丸調亦佳。
牛黃清心丸 治四證八候,去風痰,散驚熱。
天南星 半夏 白附 川烏各一兩,并洗 川郁金半兩
右五味為粗末,用臘月黃牛膽兩三枚取汁,和藥入膽中,扎懸当風處一月,乾取出,入馬牙硝、朱砂、雄黃、硼砂各一錢。腦、麝少許。如膽藥一兩,硝砂四味各一錢。稀麵糊丸麻子大,金銀薄荷湯下,一歲十丸,二歲倍之。
鄭氏比金丸 治急驚壯熱,喘粗痰嗽,大小便不利。
輕粉 滑石各錢半 南星一錢 青黛半錢 為末,稀糊丸小豆大,一歲二丸,薄荷湯調下。急驚頭熱,足冷口噤,面青痰瘈,加一丸,桃皮湯下,名桃符丸,疏流蘊積涎熱,瘡痘餘毒宜服。去毒黛加蠍梢半錢,名小青丸,同治。
太白散 急驚搐搦涎盛。
粉霜二錢 輕粉 白牽牛炒,各一錢
右為末,每服一字,薄荷湯調,吐痰效。
防風丸 治驚風痰熱,神昏驚悸。
天麻 防風 人參 川芎各一兩 全蠍 甘草 殭蠶 朱砂 雄黃 牛膽 南星各二錢五分
右為末,蜜丸鷄頭大,每一丸薄荷湯下。一方無川芎、南星。
全蠍散 治急慢驚風發搐,服之神效。急慢二證加減方法在內,製法更佳。
全蠍二四個,新薄荷葉包,以竹托住,慢火炙乾 殭蠶半兩炒,去絲嘴,依前炙,或乾薄荷葉,酒潤用 南星末以薑片各一兩,新薄荷二兩,同搗作餅乾 白附子炮,三錢 防風去蘆 天麻 甘草炙 朱砂水飛 川芎各半兩
右為末,一歲兒服一字,二歲兒服半錢,薄荷湯調下,量大小歲數加減。身熱發搐前後,火府散調;慢驚吐瀉後發搐,生薑湯調;急驚搐,煎火府散加大黃湯調。如急驚不用南星,加大黃一兩煨。若慢驚不用大黃,加製南星。
火府散 面赤咬牙發熱,脣口乾燥,小便赤濇,一切虛實邪熱并治。
生地黃 木通各一兩 黃芩 甘草炙,各半兩
右(口父)咀,每服二錢,水煎溫服,無時。
湯氏金星丸 治急驚,壯熱痰壅,大便不通。
郁金末 雄黃各二錢五分 膩粉半錢 巴豆七個,取霜
右為末,酢糊丸黍米大,一歲二丸,薄荷湯下。
小黑龍丸 治小兒急驚輕者。
青礞石煅,一兩 青黛一錢 蘆薈一錢半 膽星一兩
右為極細末,甘草湯為丸,如鷄頭大,每一丸,薑蜜薄荷湯下。大小黑龍丸,俱以礞石、膽星治痰之劑為君,痰多者宜之。
謝氏奪命丹 治急驚不省人事,眼定不動,牙關不開,脣白并黑者。
南星 半夏各四錢,為末,并以薑汁和作餅,晒乾 真珠白者,二錢 巴豆去油淨,一錢 朱砂四錢 金箔 銀箔各十片 輕粉 麝香各半錢
右各為末和勻,飛羅麵打糊為丸如黍米大,每一歲兒一丸,燈心湯下。
比金丸 治小兒風熱丹毒,急慢啞驚。
前奪命丹中,減去金銀箔,加真郁金末三錢,丸如上法。
利驚丸
前比金丸中,去郁金,加腦子半錢,白頸蚯蚓一條,用刀截斷首尾兩頭齊,跳者用之,去土,秤二錢,丸服如上法。按此三方,導痰藥也。白餅子加減法。
演山青金丸 治驚風痰熱,四證壅盛。
巴霜半錢匕 青黛二錢半 南星半兩,炮 輕粉一錢 滑石 全蠍去毒炒,各二錢
右為末,稀糊丸如麻子大,一歲五丸,二歲七丸,大小加減,薄荷茶清下,以通為度。一方加白附子。一方無輕粉。
真珠天麻丸 治驚風痰熱壅盛,及弔腸鎮肚撮口,絕效。
南星炮 天麻 白附子炮,各一錢 膩粉半錢 巴霜一字 蕪荑炒 全蠍麵炒 滑石各一錢半
右為末,糊丸粟米大,一歲五七丸,二歲十丸,大小加減,薄荷湯點茶清送下。
鄭氏驅風膏 肝風筋脈拘急,面紅目青,眼上驚搐,及胎風。
辰砂 蠍尾 當歸 龍膽草 川芎 山梔仁 大黃 羌活 防風 甘草各一錢
右為末,入麝香一字,煉沙糖丸鷄頭大,三歲三丸,薄荷竹葉蜜湯化下。
安睡散 治急慢驚風潮搐,不得安睡。
辰砂研水飛 乳香 血竭各一錢,并細研 麝香半錢,研 人參 酸棗仁炒 南星炒 白附各半兩 蜈蚣一條,酥炙黃酒浸一宿 全蠍二十一枚
右為末,一歲一字,薄荷汁好酒煎沸調下,得睡效。
蛇頭丸 治急慢驚風涎,搐搦來去,不問陰陽二候。
蛇頭一個,炙 赤足蜈蚣三條 朱砂三錢 鉛白霜 輕粉各二錢 龍腦 麝香各一錢 鐵液粉 百草霜各半兩 蛇含石一兩,酢淬
右為末,米糊丸鷄頭大,三歲半丸,薄荷湯磨下。一方加全蠍一分。慢驚加附子半兩去皮尖,血竭一分。
直指天麻丸 利驚下痰,弔腸鎮肚撮口,可通用。
天南星炮,二錢 白附炮 馬牙硝 明天麻 川靈脂 全蠍焙,各一錢 輕粉半錢 巴霜一字
右為末,稀糊丸麻子大,每一丸,薄荷生薑泡湯送下。右重下之劑,惟上壅下閉,血氣充實,脈沉而有力者宜之。又閻氏所謂候搐勢定,下其痰熱之類,是已利驚後,調胃助氣,定志寧神,防作慢驚。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59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Re: 古今圖書集成卷四百一 [兒科]
直指銀白散 助胃驅風,嘔吐作慢驚候者通用。
蓮肉 白扁豆炒 白茯苓各一分 人參 天麻 白附子炮 全蠍炒 木香 甘草炙 藿香各半分 陳米炒香,三錢
右為末,每一錢,薑一片,入冬瓜子仁七粒同煎,或陳米湯調下。一方加白朮一分。醒脾散、大醒脾散、王氏惺惺散,皆和胃助氣,可通用。
定志丸 治驚風已退,神志未定,以此調之。
琥珀 茯神 遠志肉薑製 人參 白附炮 天麻 天門冬去心 甘草炙 酸棗仁炒
右為末,煉蜜丸皂子大,朱砂為衣,每服一丸,燈心薄荷湯調下。御院有乳香。
加味地黃丸
地黃八兩 山藥 山茱萸各四兩 澤瀉 牡丹皮 茯苓各三兩 羌活 防風各二兩
右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量兒大小加減。
五福化毒丹 治驚熱,涼心膈。
生地黃 熟地黃焙,各五兩 天冬去心焙 麥門冬去心焙,各三兩 淨甜硝 乾黑參 甘草各二兩,炙 青黛一兩半
右上六味為細末後,研入硝黛,煉蜜丸如鷄豆大,每服半丸或一丸,食後熱水化下。海藏曰:五福丸治急驚風,生蚯蚓一條研爛,入五福化毒丹一丸,再研如泥,煎薄荷湯少許,調化旋灌,量小兒大小加減服之。右三方,乃甘寒瀉火之劑為君,小兒血氣虛而急驚者宜之。又潔古、閻氏所謂:候搐止勢減,宜安神鎮心之類是已。
五苓散 解傷寒溫濕暑毒霍亂,分陰陽,理煩渴飲水,小便不利。
澤瀉去粗皮,二兩半 白茯苓去皮 猪苓去皮 白朮各一兩半 肉桂去粗皮,七錢半,不过火
右碎,入桂同研為末,每服一錢,溫湯調下,不拘時。若作(口父)咀,用赤茯苓,分兩同前,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溫服。加辰砂一兩,治熱驚。
百解散 主和解百病,虛慢陰證不宜。
乾葛二兩半 升麻 赤芍各二兩 黃芩一兩 麻黃製,七錢半 薄桂肉二錢半 甘草一錢半
右碎,每服二錢,水一盞,薑二片,葱一根,煎七分,無時溫服。有風熱盛,加薄荷同煎。
木通散 主上膈熱,小腑閉,煩躁生嗔,及淋證,諸瘡丹毒。
木通去皮節 地扁蓄去老梗,各半兩 大黃 甘草 赤茯苓去皮,各三錢 瞿麥去乾根 滑石末 山梔仁 車前子 黃芩各二錢半
右件(口父)咀,每服二錢,水一盞,燈心三莖,煎七分,無時溫服。或入薄荷同煎。
三解散 主上焦蘊熱傷風。面紅目赤,狂躁氣急,渴水驚啼煩悶,丹毒口瘡,痰嗽搐掣。
赤芍藥 黃芩各五錢 全蠍十五尾,去尖毒 粉草六錢 茯神 枳殼去穰剉,麩炒黃,各二錢 防風 天麻 大黃 郁金 白附各二錢半 人參二錢五分 殭蠶五錢
右碎焙為末,每服半錢至一錢,用薄荷湯無時調下,或燈心湯。
牛蒡湯 主傷風發熱煩躁,鼻塞氣喘,痰嗽驚啼,及諸瘡赤紫,丹毒咽喉腫痛。
牛蒡子三兩,略煨研碎 大黃一兩半 防風 薄荷各一兩 荊芥四兩 甘草一兩一錢半
右件(口父)咀,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無時溫服。
防風湯 治急驚後,餘熱未退時復,手足搐掣,心悸不寧;及風邪中入肝經,兩目視人,開眨不常。
防風去蘆 川芎 大黃 香白芷 黃芩 甘草各半兩 細辛去葉,二錢 薄荷葉二錢半
右件剉焙為末,每服一錢,用溫湯,無時調服。
半夏丸 治痰證神效。若驚搐後風涎潮作,服之神效。
半夏生用,二兩 赤茯苓 枳殼制,各一兩 風化(石卜)硝二錢半
右前三味為末,入乳鉢同(石卜)硝杵勻,用生薑自然汁煮糯米粉為丸菉豆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仍以淡薑湯食後臨睡送下。兒小煮丸如粟穀大。
寬氣飲 主通利關節,除胷膈痞結,消痰逐水,進美飲食;及治蓄氣而成搐,傳變急慢驚風,氣逆不和,精神昏倦。
枳殼水浸去穰,麩炒微黃 枳實製同上,各一兩 人參 甘草炙,各半兩
右剉焙為末,每服半錢至一錢,淨湯無時調服。驚風發搐,薑汁葱頭湯同調。熱極者,入寬熱飲,薄荷蜜湯調下,或麥門冬湯。
五和湯 主宣利臟腑積熱,調和榮衛。
當歸酒洗 赤茯各半兩 甘草炙 大黃 枳殼水浸潤,去穰剉片,麩炒微黃,各七錢半
右件(口父)咀,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無時溫服。
茯神湯 治心氣不足,虛而驚悸,日常煩哭;及嬰孩生下,羸瘦多驚。宜子母同服,自然有效。
茯神一兩 人參 當歸去蘆尾酒洗,各半兩 甘草炙,二錢
右件(口父)咀,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無時溫服。有微熱煩躁,入麥門冬,去心同煎。
鎮驚丸 主急慢二驚,風痰上壅,手足抽掣,口眼喎斜,煩躁生嗔,精神昏悶。常服寧心鎮驚,疏風順氣。
人參三錢 粉草半生半炙 茯神 殭蠶去絲 枳殼同前製,各五錢 白附子 南星製 白茯苓 硼砂 牙硝 朱砂水飛,各二錢半 全蠍十尾,去尖毒 麝香一字
右除牙硝、硼砂、麝香、朱砂四味,用乳鉢細研,余九味焙為末,入乳鉢內和勻前四味,用糯米粉水煮清糊為丸梧桐子大,就帶潤以銀朱為衣,每服三丸至五丸或七丸。急驚用溫茶清磨化服;慢驚以生薑、熟附子煎湯,研化溫服,薄荷湯化下。或麥門冬湯。
截驚丸 治驚風搐掣,煩躁有熱,兩目上視,口禁牙關。
龍膽草 防風 青黛 釣藤和鉤 淨黃連 牛黃 甘草 朱砂各五錢 薄荷葉二錢半 麝香半錢
右除牛黃、麝香外,餘八味剉炒為末,仍同前二味,乳鉢內杵勻,煉蜜丸如芡實大,每用一丸至二丸,溫湯化服,或茶清。
朱砂膏 主五心煩熱,喉痰壅盛,驚風搐搦,渴飲無時,睡中不寧,見人煩躁,口瘡糜爛。
朱砂五錢 馬牙硝 硼砂 元明粉各二錢半 真麝香 金箔銀箔各十五片 白附子 枳殼麩炒微黃,各三錢 川芎 粉草各四錢 人參 黃芩 薄荷葉
右前七味,入乳鉢細研,後七味剉焙為末,仍入鉢中,同前藥和勻,煉蜜丸芡實大,每服一丸至二丸,用麥門冬熟水,無時化服。
不驚丹,治因驚氣而吐逆作搐,痰涎壅塞,手足掣縮,目睛斜視,常服疏風順氣,自不作驚,和脾胃,進飲食。
枳殼去穰麩炒黃,一兩 淡豆豉焙乾 南星 茯神去皮根木,各半兩 蠍梢五十尾,去尖毒 淨蕪荑二錢半,先入乳鉢內,研爛極細
右除蕪荑外,餘五味焙為末,再同蕪荑乳鉢內杵勻,酢煮糯米粉糊為丸,周歲內嬰孩粟穀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乳汁下;三歲以上者,麻仁大,每服五十丸及六十丸,溫米清湯下,候一時,得吃飲食。
參朮柴苓湯 治肝經風熱,脾土受剋,其證善怒,睡中抽搐,徧身作癢,飲食少思。
人參 白朮 茯苓 陳皮各一錢 柴胡 升麻各七分 山梔炒,八分 釣藤鉤一錢 甘草炒,五分 每服一二錢,薑棗水煎。
青州白丸子 治小兒驚風。
生半夏七兩 生南星三兩 生白附子二兩 生川烏半兩,去皮臍
右為末,以生絹袋盛,井花水擺出,如未出者,更以手揉出,如有滓更研,再入絹袋擺盡為度,於磁盆中,日晒夜露,至曉撇去舊水,別用井花水攪,又晒至來日早,再換新水攪。如此法春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去水晒乾後,如玉片研細,以糯米粉煎粥清,丸菉豆大,每服三五丸,薄荷湯下,無時。
海藏返魂丹 治小兒諸癲癎潮發瘈瘲,口眼相引,項背強直,牙關緊急,目直上視,及諸病久虛,變生虛風多睡者,因荏苒不解,速宜服之。
烏犀屑,二兩 水銀 天麻酒洗焙 檳榔 硫黃研末入水銀,置磁石器內慢火炒成沙 殭蠶去絲嘴微炒,各半兩 白附子炮 獨活 川烏 炒通赤留煙少許入碗內,以一盞子蓋上,新土圍之,待冷取出 乾蠍去毒炙 川萆薢炒 肉桂去粗皮 當歸酒浸焙乾炒 細辛根 防風 天南星薑汁煮軟,炒黃 阿膠杵碎炒 藿香去土 羌活 烏蛇酒浸一宿炙熟,去皮骨 沉香 槐膠 白花蛇酒浸一宿炙熟,去皮骨 麻黃去根節 半夏薑汁浸三宿炒 羚羊角鎊 陳皮去白炒,各一兩 天竺黃研 --木香 乾薑砲 茯苓去皮 晚蠶沙微炒 人參蔓 荊子去白皮 敗龜板醋酒炙黃 藁本去土 桑螵蛸炒 白芷 何首烏米泔浸一宿煮焙 虎骨酒醋塗炙黃 砂仁 白朮泔浸一宿切焙 枳殼炒去白 丁香 厚朴各三分 蟬殼炒 川芎 附子泡去皮尖 石斛去根 龍腦另研 肉豆蔻去殼炒 雄黃研飛 朱砂研飛,各一兩 膩粉 麝各另研,一錢 烏鷄一隻,去毛嘴翅足 狐肝三具,二味臘月入瓦器,固濟煅赤,候冷研用 金箔三十片為衣
右藥五十八味,炮製如法,煉蜜合和,搗三五千下,丸如桐子大,金箔為衣,每一歲兒,溫薄荷自然汁化下,無時。右閻氏宗錢氏治慢驚法,脈無力者宜之。其法以青州白丸子兼異功散、羌活膏、溫白丸、釣藤飲子之類服之,至有往往死中得生者。湯氏曰:凡吐瀉成虛風慢脾,先用奪命散、青州白丸子末,煎如稀糊,入蜜調,控下涎,後服袪風醒脾等藥。
八仙散 風盛者服之。
白天麻 白附子 花蛇肉 防風 南星 半夏 冬瓜子 全蠍各等分
右(口父)咀,每服一錢,水半盞,薑二片,棗半枚,煎二分熱服。加薄荷尤佳。一方加川烏。
釀乳方
人參 木香 藿香 沉香 橘皮 神麯 麥芽各等分 丁香減半
右(口父)咀,每服四錢,水一碗,薑十片,紫蘇十葉,棗三枚,煎至半碗,乳母食後,須去乳汁盡,方取服之,即仰臥霎時,令藥入乳之絡,次令兒吮數口,不可過飽,此良法也。如嘔定一日,急宜截風,服八仙散,兩日後宜醒脾散。如前件藥俱用不效,危困可憂,須診太衝脈未絕者,當灸百會一穴。前後髮際兩耳尖折中,乃是穴也。方--所載但云頂上旋毛中,殊不審有雙頂者,又有旋毛不正者,庸醫之輩,習循舊本,悞人多矣。灸後即當控涎,用青州白丸子末,再煎如稀糊,入煉蜜,調奪命散,良久涎下;細研靈砂,米飲調,旋抹口中,漸看退證。如風盛服八仙散,昏困服醒脾散。常令減乳,母服釀乳藥,如此調理,無不愈者。間有稟受不堅,五行數短者,雖神聖工巧,不能奪其造化矣。若涎已離膈,但在喉中如鋸,藥不能入,又不可控,當用別法撩之,兼搐鼻噴嚏得出,次服奪命散,庶免再作。
撩痰方
川烏尖 白附尖各七個,去皮生用 蠍梢七枚 石綠少許
右為末,一處和勻,用鷄翎蘸藥,入喉中,逐漸抽出,頻用帕子拭之。右湯氏治慢驚法,先用奪命散、白丸子控涎,候涎下一回,用八仙醒脾等一回,令乳母用釀乳法。如危極者,卻灸百會及撩痰法,但奪命用礞石,氣虛者難用,必與東垣益黃散相兼服之可也。陳氏曰:治慢驚風,先用芎蠍散,用手法斡出寒痰冷涎,自不痴呆;次服油珠膏;後服益真湯,溫壯元氣;時服前朴散,寬上實下。
芎蠍散 治小兒腦髓受風,顖顱開解,皮肉筋脈急脹,腦骨縫青筋起,面少血色,或腹中氣響,時便青白色沫,或嘔吐痰涎,欲成慢驚,搐足脛冷者。
川芎 蓽撥各一兩 半夏酒浸一宿湯洗焙 細辛各二錢 蠍梢去毒,一錢
右細末,一周兒抄一銅錢,用數沸湯調稍熱,或用薄荷湯,飢服。如痰滿胷喉中,眼珠斜視,速與服。若目上直視不轉睛者,難救。或痰氣壅塞,不能嚥藥,用一指於兒喉靨齶中探入,就斡去痰涎,氣稍得通;次用補脾益真湯,或以油珠膏選用。此方累世活人多矣。
油珠膏 治氣逆嘔吐,風痰作搐。
石亭脂硫黃中揀取如蠟者 滑石各半兩 黑附炮去皮臍 半夏酒浸一宿湯洗七次焙 南星酢浸一宿,湯洗七次焙,各一錢
右細末,每服一錢,用冷清虀汁半盞,滴麻油一點,如錢抄藥,在油珠上,須臾墜下,卻去虀汁,與兒服之,再用清虀汁三五口嚥下,肚飢服,服訖後一時,方與乳食。
補脾益真湯 治胎弱吐乳便清而成陰癎,氣逆涎潮,眼珠直視,四肢抽掣,或因變蒸客忤,及受驚誤服涼藥所作。
木香 當歸 人參 黃耆 丁香 陳皮 訶子 厚朴薑製 炙草 肉荳蔻 草果 白朮 桂枝 茯苓 半夏 附子炮,各半兩 全蠍炒,每服加一枚
右(口父)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半,薑一片,棗一枚,煎六分,稍熱飢服。服訖令揉心腹以助藥力。候一時方與乳食。渴者,加茯苓、人參、甘草、去附子、丁香、肉蔻。瀉者,加丁香、訶子肉。嘔吐,加丁香、半夏陳皮。腹痛者,加厚朴、良薑。欬嗽,加前胡、五味子,去附子、官桂、草果、肉蔻。足冷,加附子、丁香、厚朴。惡風自汗,加黃耆、官桂。痰喘,加前胡、枳實、赤茯,去附子、丁香、肉蔻、草果。氣逆不下,加前胡、枳殼、檳榔,去當歸、附子、肉蔻。腹脹,加厚朴、丁香、前胡、枳殼。
前朴散 治心腹結氣,或嘔噦吐瀉,肚腹脹痛,驚悸。
前胡 白朮 人參 陳皮 良薑 藿香 甘草 厚朴各等分
右剉,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稍熱,空心服。
沖和飲 治感冒風寒,--疼發熱,肩背拘急,惡心嘔吐,腹痛膨脹,兼寒濕相搏,四肢拘急,冷氣侵襲,腰足痛疼。
蒼朮米泔浸一宿,去粗皮剉,炒微黃,一兩二錢 人參 前胡 桔梗炒,各五錢 枳殼麩炒微黃 麻黃 白芷 半夏湯洗七次薑汁浸,晒乾 陳皮 川芎 甘草各七錢半 當歸酒洗 薄桂去粗皮 白芍 赤茯苓去皮,各一錢半 乾薑 厚朴去粗皮,薑汁浸一宿,慢火炒,各二錢
右剉,每服二錢,水一盞,薑二片,葱一根,煎七分,無時溫服。傷冷惡心嘔吐,煨薑同煎。開胃進食,加棗子煎,空心溫服。寒疝痛,入鹽炒茱萸、蘹香同煎。
七寶散 治時氣傷風傷寒,頭昏體熱欬嗽,及脾胃肺臟不和,口中腥氣異常,或牙縫微有鮮血,兼調理諸病後小證得中,以其品味不僭不燥為佳。
紫蘇去老梗 香附各三兩 甘草 陳皮 桔梗剉炒,各二兩半 川芎 白芷各一兩
右(口父)咀,每服二錢,水一盞,薑二片,煎七分,無時溫服。痰嗽,加製半夏;口腥氣,入鹽煎;調理諸疾,加棗子煎。
六柱散 治吐利泄瀉,胃虛脾慢,手足俱冷,六脈沉微。
人參去蘆 白茯苓去皮 熟附子 南木香 肉荳蔻 白朮六味各半兩
右碎,每服二錢,水一盞,薑二片,棗一枚,煎七分,不拘時溫服。
日生湯 治吐瀉痢後,將傳慢驚慢脾,神昏脈弱,飲食不進,睡露揚睛,晝輕夜重,急宜投服。
北南星一兩,瓦器盛東壁土,同醋煮,濾乾剉焙 人參 冬瓜仁打碎,各五錢
右件(口父)咀,每服二錢,水一盞半,薑三片,慢火煎七分,候溫無時少與,緩投服之,急必吐。
固真湯 主吐瀉痢後,胃虛脾慢,四肢口鼻氣冷,沉困不省人事。
人參 附子炮製 白茯苓 白朮各二錢半 山藥 黃耆蜜塗炙 肉桂 甘草炙,各二錢
右(口父)咀,每服二錢,水一盞,薑三片,棗一枚,煎七分,空心溫服無時。
醒脾散 主醒脾養胃,止吐利,進飲食,及調理病後神昏目慢,貪睡多困,脈弱,微有痰涎,并宜投服。
人參 白茯 藿香 白朮 甘草炙,各五錢 大南星八錢,剉作小塊,紙裹,水透濕炮過用 縮砂仁四十粒 丁香四十粒,不見火
右碎,每服二錢,水一大盞,薑三片,冬瓜子仁五十粒,搗碎,慢火煎七分,空心緩投服之,急必吐。
沉香散 治吐利後,神昏倦怠,飲食減少,脾胃氣虛,水殼不化,或隨時值五心煩熱,盜汗常出,或聞食惡心。
沉香 丁香 南木香 藿香葉各二錢半 陳皮 白朮 半夏湯洗七遍薑汁製 白茯苓 肉荳蔻各五錢 粉草炙,三錢
右除沉香、丁香、木香不過火,餘七味或晒或焙,仍同三味研為細末,每服半錢至一錢,用紫蘇木瓜湯,空心調服。棗湯亦好。
天麻飲 治諸般風搐,不省人事。
明天麻 川烏炮製去皮臍,各七錢
右剉,每服二錢,水一盞,薑三片,慢火煎若稀糊,無時,勤與溫服。
觀音全蠍散 治小兒外感風寒,內傷脾胃,致吐瀉不止,遂成慢驚等證。
全蠍二十一個 天麻炮 防風 羌活各錢半 白芷 炙草 扁豆薑製 黃耆蜜炙,各三錢 砂仁 赤茯苓各五錢
右為末,每服一錢,用冬瓜仁煎湯,不拘時調服。
吉州醒脾散 治小兒慢驚,神昏目慢,多困有痰。
人參 白朮 木香 白茯苓 白附子 天麻 全蠍炒 殭蠶炒去絲嘴,各等分
右剉碎,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三片,棗一枚,煎至五分,不拘時服。
本事醒脾丸 治小兒慢脾風,因吐利後虛困昏睡,欲生風癎。
厚朴 白朮 硫黃入豆腐中煮三五沸 天麻 全蠍 防風 官桂 人參各一錢
右為細末,酒浸蒸餅,和丸如鷄豆大,每一丸搥碎,溫米飲下。
蠍梢丸 治小兒胎虛氣弱,吐利生風,昏困嗜臥或潮搐。
全蠍微炒 白附子煨裂,各半兩 硫黃製 半夏薑汁製,焙乾,各一兩
右為末,薑汁糊丸如麻子大,每服三十丸,荊芥湯下,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天麻湯 治小兒慢驚風,身冷瘈瘲。
天麻 防風 川烏 全蠍去翅足,薄荷葉包煨 南星
右(口父)咀,等分煎服。
烏蠍湯 湯氏治慢驚方。
真川烏一枚,去皮生用 全蠍等分
右二件,(口父)咀,分二服,水二盞,薑一片,煎半盞,旋旋滴入口中。
陰癎散 陰癎即慢驚風,此能袪風豁痰,回陽正胃。
黑附子生用去皮臍 生南星 半夏各二錢 白附子一錢半
右研細,井水浸七日,每日換水,浸訖控乾,入朱砂二錢,麝香一錢研勻,每服一字,藩荷湯調下,量兒加減。一方用生黑附子,去皮臍為末,每服二錢,以水一盞半,生薑二片,煎至半盞,分二服,量兒加減。吐者入丁香五個同煎,空心服。或水浸炊餅為丸如粟米,每服二十丸,生薑湯下亦可。
夏朴散
厚朴 半夏湯洗七次,薑汁浸半日,晒乾,各一錢
右,米泔三升同浸一百刻,水盡為度。如百刻水未盡,少加火熬乾,去厚朴,只將半夏為末,每服五分或一字,薄荷湯調下,無時。
豆卷散 治小兒慢驚,多因藥性太溫及熱藥治之。有驚未退而別生熱證者,有因病愈而致熱證者,有反為急驚者甚多,當問病幾日,因何得之,曾以何藥療之。可用解毒藥,無不效,宜此方。
大豆黃卷水浸,黑豆生芽是也,晒乾 管仲 板藍根 甘草炙,各一兩
右為末,每服半錢,水煎服,甚者三錢。藥水內入油數点煎,又治吐蟲,服不拘時。右諸家雜治慢驚,後一方解藥太過之毒,尤見憂人之切也。
平肝湯 治驚而有熱。
人參 茯苓 白芍藥酒炒 白朮
右,入生薑煎服。暑月加黃連、生甘草,竹葉煎服。
朮苓湯 治小兒驚因脾虛肝乘之,手足搐動,四肢惡寒而食少。
白朮二錢 茯苓一錢
右煎湯,入竹瀝,熱下龍薈丸三十丸,保和丸二十丸。
生氣散
丁香三字 白朮 青皮各二錢 甘草炙 木香 人參各一錢
右為末,每服半錢,沸湯點服,或用《和劑》方調氣散亦可。
演山觀音全蠍散 因吐後傳慢驚候,清神固氣,補虛益脈,開胃止吐。
黃耆 人參各一分 木香 炙草 蓮肉炒 白扁荳炒 白茯苓 香白芷 全蠍 防風 羌活各一錢 天麻二錢 為末,每一錢,棗半個煎,無時服。慢脾尤宜服。
湯氏醒脾散 吐瀉不止,痰作驚風,脾困不食。
白朮 人參 甘草炙 淨陳皮 白茯苓 全蠍去毒,各半兩 半夏麯 木香各一分 白附四個,炮 南星一個,炮 陳倉米二百粒
右為末,每服一錢,水半盞,薑二片,棗半個煎,時時服。
大醒脾散 治慢脾風內虛,昏悶不省。
人參 茯苓 木香炮 全蠍焙 石蓮肉 白朮 陳皮 砂仁 甘草炙 丁香 包附子炮,各等分 陳米一撮,炒
右剉碎,每服二錢,用水一盞,生薑三片,棗一枚,煎至五分,不拘時服。量兒大小加減與服。
實脾散 治脾胃虛冷,吐瀉不止,乳食不進,慢脾等證。
人參 白茯苓 白朮 砂仁 麥芽 神麴 陳皮 石蓮肉 乾山藥 良薑炮 青皮 冬瓜仁各五錢 丁香 木香 薏苡仁炒 扁荳薑汁炒 香附炒 炙草 陳米炒,各二錢 肉荳蔻二枚,煨
右為細末,每服半錢或一錢,用米湯不拘時調服。右皆慢脾風之主藥也。
保命丹 治小兒急慢驚風,四肢逆冷,眼直口噤,涎不止。
虎睛一對,安新瓦上,覆以瓦蓋之,慢火逼乾 朱砂半兩 全蠍 麝各半錢 天麻一分 蜈蚣二條,去頭尾,赤腳者
右為細末,煉蜜丸如大豆大,瓦罐貯之,又入腦麝窨定。急驚薄荷蜜湯化下,慢驚薄荷湯化下,各三丸。
鎮驚丸
琥珀 辰砂 真珠母 青皮 甘草各二錢半 青黛 蘆薈 柴胡 青礞石硝煅,各半兩 天竺黃 膽星各二兩 天麻 乳香各一兩 雄黃一錢半
右為末,甘草膏丸如鷄豆大,慢驚參朮湯下,急驚薄荷薑蜜湯下。
辰砂丸 小兒急慢驚風。
全蠍四十九個,微炒黃 辰砂半兩,研極細和勻
右取蚯蚓十條洗淨,入小瓶內,以溫火煅蚯蚓化為水,和丸如胡椒大,每服三丸,用順流水化下。
又 小兒急慢驚風。
殭蠶炒,三條 辰砂豆大,一粒 全蠍炒,一個 真珠末,一撮
右末,敢蓬蒿中小蟲兒,每一個研作一丸如麻子大,每一粒用乳汁下。
琥珀抱龍丸 專治小兒急慢驚風,發熱欬嗽,作搐,痰喘驚悸,生薑薄荷湯下。
琥珀二錢半,包在精猪肉內煨过,取出研末,二錢 牛膽南星一兩六錢,臘月用牛膽製作成者妙 殭蠶二錢,炒 雄黃研 辰砂研飛 人參 白茯苓各三錢 天竺黃五錢 真牛黃五分 釣藤全用鉤子,一兩五錢 真麝香一錢
右各味不可短少分釐,碾為極細末,用粉甘草八兩剉碎,以水四大碗熬膏二盞,入藥末為丸,每一丸重五分,金箔為衣,外用黃蠟包之,一料作二百丸。時行痘疹,發熱嘔吐驚跳,白湯下;伤風發熱,欬嗽鼻塞,驚哭,葱湯下。因著驚發熱,睡臥不寧,燈心湯下;夏月發熱嘔吐,麥門冬湯下;因母發熱過乳,溫熱不寧,甘草湯下;脾胃不和,頭熱,黃瘦懶食,砂仁湯下。周歲小兒服一丸,未及者半丸。連进一二丸,無不效驗。忌食魚腥生冷。食乳者乳母同服。
又 治病法如前。
琥珀一兩半,研 牛黃一錢,研 人參 檀香 白茯苓各一兩半 朱砂研 珍珠各五錢,研 枳殼炒 枳實 牛膽南星 天竺黃各一兩 山藥十兩 甘草三兩。以上各為細末再用 金箔四百片 蜂蜜二斤 黃蠟二十五斤 此藥一料五百丸,每丸重五分。專治嬰孩小兒諸驚,四時感冒,瘟疫邪熱,煩噪不寧,痰嗽氣急,瘡疹欲出,發搐,并皆治之。其藥性溫平,不寒不躁,驅風化痰,鎮心解熱,安魂定驚,和脾健胃,添益精神。葱白煎湯,或薄荷湯下。痰壅欬甚,生薑湯下;痘疹見形有驚,白湯下;心悸不安、燈心湯下,并不拘時服。初生數月者,每丸作四次服,或三分之一,或半丸;數歲者每服一丸。更量兒大小加減酌用可也。
奪命散 治急慢驚風諸藥無效,此藥隨手奏功。
白附三錢 黑附炮去皮臍,半兩,急驚不用 南星炮,一兩 天麻三錢 辰砂另研,二錢半 防風 半夏各半兩 全蠍七枚 蜈蚣炙,一條 麝香半錢 殭蠶炒,慢驚不用
右為末,三歲兒半錢,薄荷生薑自然汁,加好酒沸湯,各少許調服。急驚加輕粉、腦子各少許。
保生丹 治慢驚甚驗。
赤腳蜈蚣酒炙,一全條 白直殭蠶炒,七個 辰砂另研,一字 全蠍用薄荷葉包炙,七枚 青州白丸子三十枚
右為末,入麝香少許,慢驚人參麥門冬湯調下;急驚加腦子、牛黃各少許,金銀薄荷湯下。
天麻散 治小兒急慢驚風。
半夏七錢 天麻二錢半 甘草炙 茯苓 白朮各三錢
右用水一盞,入磁罐內煮藥,令水乾,將老薑三錢同煮,候乾為細末,每服一錢五分,薑棗湯調下。
雄黃散 主暴中急慢驚風,齁(鼻合)痰涎滿口,及雨侵閉,汗不通,或涼或熱,坐臥生煩。
紅亮雄黃二錢半 白勺 川烏頭炮去皮臍 草烏頭炮去皮 明天麻 川芎各半兩
右除雄黃外,五味剉焙,同雄黃為末,驚風痰涌,每服半錢或一錢,用薑汁茶清調下。發汗,薑葱薄荷水煎。併投三服取效。
南星散 治驚風墜涎。
天南星一個,重一兩者,換酒浸七周時取出,新瓦上炭火炙乾烈,地上去火毒,搗細末,入朱砂二錢半
右研為細末,每服五分,荊芥湯,空心及午時各調下一服。
天麻防風丸 治小兒驚風身熱,喘粗多睡,驚悸搐掣神昏,痰涎不利等證。
天麻 防風 人參各一兩 蠍尾去毒,半兩 甘草 朱砂 雄黃 牛黃 麝香各一錢 殭蠶炒,半兩
右為末,煉蜜丸如櫻桃大,朱砂為衣,每服薄荷湯下一二丸。
七味羌活膏 治急慢驚風壯熱。
羌活 獨活 明天麻 全蠍去毒 人參 殭蠶炒,各半兩 烏蛇肉酒浸一宿焙乾,一兩
右為末,煉蜜和丸如皂子大,每兩作五十丸,每服一丸,荊芥湯下。
全蠍散 治小兒驚風。
全蠍二錢,不去頭尾,用薄河葉裹炙乾
右同研為末,作四服,白湯下。
褊銀丸 治小兒急慢驚風積痼。
青黛三錢 水銀一皂角子大,同無黑鉛炒砂子 寒食麵 黃明膠炒焦為末,各二錢 腦麝少許 輕粉炒,豆許 雄黃 粉霜 朱砂各一兩 巴豆二十一粒,去油
右研細,滴水為丸如麻子大,捏匾曝乾,磁盒盛之。一歲一丸,隨意加減,煎棗子湯送下,不得化破。
劫風膏 治急慢驚搐,臍風撮口,牙關緊閉,疼涎壅盛,咽喉腫痛。
葳靈仙去蘆,一兩半,細剉焙乾為末
右用皂莢三兩,去皮弦搥挪,溫水一碗,絹濾過,慢火熬若稀糊,入醇醋半兩,再熬三五沸,去火候冷,用前藥末停分乳鉢內杵勻,丸芡實大。先用鹽梅肉擦牙根;次以此膏一丸或二丸,溫白湯濃調,抹入左右牙關內即開;續進別藥。熬時得瓦器為上,銀器尤佳。如解風痰壅盛,淡薑湯調化,無時少與含嚥。咽喉腫痛,溫茶清調下或溥荷湯。以上諸方,通治急慢驚風。蓋謂虛實兩見,急慢互出,故有通治之法。合而言之,急慢雖異,皆本之於痰,故礞石、星、半之屬,通能治之者也。分而言之,礞石之屬瀉痰,青黛之屬瀉木,朱砂之屬瀉火,皆治氣實之劑;參、草之屬補土,天麻、全蠍之屬補木,烏、附之屬補火,又皆治氣虛之劑,故補瀉兼施,虛實通治之法也。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四百三十二
小兒驚癎門
方
霹靂散 【 《證治準繩》,下同】 解急慢驚風,不省人事。
猪牙皂角三錢 細辛 川芎 白芷各二錢 躑躅花一錢半
右剉晒為末,每以少許用大燈心三寸長,蘸點鼻內,得噴嚏為驗。前藥不可焙,焙則不應。
蟬蛻釣滕飲 治肚疼驚啼。
釣藤鉤 天麻 茯苓 川芎 白芍藥各三錢 甘草 蟬蛻各一兩
右入燈心,水煎服。
消暑清心飲 解伏熱中暑,煩躁作渴,神氣不清,及有驚搐,名暑風證,投之即效。
香薷 澤瀉各一兩 白扁豆炒熟去殼研 淨黃連 羌活 猪苓 厚朴薑汁浸透炒 白朮 乾葛 赤茯苓 升麻 川芎各半兩 甘草三錢
溫膽湯 治心膽虛怯,觸事易驚,或夢寐不祥,遂致心驚膽懾,氣鬱生涎,涎與氣搏,變生諸證,或短氣悸乏,或復自汗,膽虛不能制脾,則脾之水飲作矣。
半夏湯洗 竹茹 枳實麩炒 橘皮各二兩 甘草 白茯苓一兩半
右每服四錢,水一盞半,薑五片,棗一枚,煎七分,食前服。
寧志丸 治心虛多驚,若有痰宜吐之。
人參 白茯苓 茯神 柏子仁 琥珀 當歸 酸棗仁溫酒浸半日去殼 遠志炒,各半兩 乳香 朱砂 石菖蒲各三錢
右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後棗湯下。
茯神散 治五臟氣血虛弱,驚悸怔忡,宜用此安神定志。
茯神去木 人參 龍齒另研 遠志 桂心 防風 獨活 酸棗仁 細辛 白朮炒,各三錢 乾薑炮,三兩
右為末,每服四五錢,水煎服,蜜丸亦可。
治要茯苓補心湯 治心氣不足,喜悲愁怒,衄血面黃,五心煩熱,或咽喉間痛,舌本作強。
茯苓四錢 桂心 甘草炒,各三分 紫石英煅 人參 麥門冬去心,各一錢 大棗二枚
右,水煎服。
治要茯苓散 治心經實熱,口乾煩渴,眠臥不得,心神恍惚。
茯神去木 麥門冬去心,各一兩五錢 通草 升麻各一兩二錢半 紫苑 桂心各七錢五分 知母一兩 大棗一十二枚 淡竹茹五錢 赤石脂一兩七錢五分
右,每服一兩,水煎。
朱雀丸 治心病怔忡不止。
白茯苓二兩 沉香半兩
右為末,蜜丸小豆大,每服三十丸,人參煎湯下。
丹溪朱砂丸 治勞役心跳。
朱砂 當歸身 白芍藥 側柏葉各三錢 川芎 陳皮 甘草 黃連炒,各一錢半
右用猪心血為丸粟米大,每服百丸,龍眼湯下。
本事辰砂遠志丸 消風化痰,鎮心安神。
人參 石菖蒲去毛 遠志去心 茯神各一兩 川芎 山藥 白附子 麥門冬 細辛 鐵粉 辰砂各五錢
右為末,用生薑汁入水糊丸菉豆大,以朱砂為衣,每服一二十丸,臨睡生薑湯下。
加味歸脾湯 去丹皮、山梔,即歸脾湯。治脾虛弱損,健忘惊悸等證。
人參 黃耆 茯神去木 白朮炒 遠志去心 棗仁 龍眼肉 當歸 丹皮 山梔炒,各一錢 甘草 木香各五分
右,水煎服。王肯堂曰:愚按前方,若乳母憂思傷脾,血虛發熱,食少體倦;或肝虛不能統攝,以致陰血妄行;或健忘怔忡,驚悸少寐;或心脾作痛,自汗盜汗;或肢體腫痛,大便不調;或婦人經候不調,晡熱內熱;或璽脣流注等證,致兒為患者,令子母俱服之。
辰砂膽星膏 治小兒痰熱氣熱,氣急喘嗽,驚悸不安。
辰砂 膽星各一兩 琥珀 青礞石末各一錢 天竺黃二錢 甘草五分 麝香少許
右為細末,煉蜜丸如芡實大,每服半丸,不拘時,生薑湯化下。
木通散 治小兒肝心有熱,驚悸,用此藥瀉肝風,降心火。
羌活 山梔子各二錢 大黃煨 赤茯苓 木通 甘草各一錢
右剉,每服二錢,入紫蘇葉些少,水一盞,煎至五分,不拘時服。
九味養脾湯 治小兒大病後面黃肌瘦,目動咬牙,髮少未能強步,因悞服解表瀉利傷剋諸藥而至者,宜長緩調理,全復胃氣。
白朮一錢二分 白芍酒炒 白茯苓各八分 人參 陳皮 川芎各六分 甘草炙 半夏 麥冬各五分 黃耆蜜炙 當歸酒洗,各四分
右,用薑棗水煎服。
八物定志丸 補益心神,安定魂魄,治痰去胷中邪熱,理肺腎,治驚熱。
人參二兩 菖蒲 違志 茯神 茯苓各一兩 朱砂研水飛,二錢 白朮 麥門冬各五錢 牛黃二錢,另研
右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米飲湯下三十丸,無時。髓竭不足,加生地黃、當歸。肺氣不足,加天門冬、麥門冬、五味子。心氣不足,加上党參、茯神、菖蒲。脾氣不足,加白朮、白芍藥、益智仁。肺氣不足,加天麻、川芎。腎氣不足,加熟地黃、遠志、牡丹皮。膽氣不足,加細辛、酸棗仁、地榆。神昏不足,加朱砂、預知子、茯神。
紫河車丸 此補劑斷癎。
紫河車肥厚者一個,洗淨,重湯蒸爛研化入 人參 當歸各二兩,為末
右和勻為丸如芡實大,每服五七丸,乳汁化下。
獨活湯 治小兒風癎,解表通裏。
獨活 麻黃去節 川芎各一錢 熟大黃 甘草炒,各半錢
右剉碎,每服二錢,用水一鍾,生薑二片,煎至四分,不拘時溫服。
細辛大黃湯 治小兒風癎內熱。
明天麻 防風各半兩 北細辛 大黃焙 川芎各二錢半 炙甘草一錢半
右剉碎,每服二錢,入犀角少許,用水一鍾,煎至四分,不拘時服。
鎮驚丸 治小兒一切驚癎。
茯神 遠志薑製焙 紫石英燒酢淬研 人參 琥珀 滑百 蛇黃煅酢淬 南星炮,各二錢半 龍齒 熊膽 鐵粉各半分 輕粉三分
右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為衣,每服三五丸,煎金銀湯磨化,不拘時服。
七寶鎮心丸 治小兒驚癎心熱。
遠志薑製焙 雄黃 鐵粉 琥珀各二錢 朱砂一錢 金銀箔四片 麝香少許
右為細末,煮棗取肉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丸,煎麥門冬湯化下,不拘時服。
清神散 治小兒驚癎。
犀角 白蘚皮 石菖蒲 遠志去心薑製焙 半夏湯泡,各二錢五分 茯神半兩 大黃焙 人參 甘草炙,各一錢半
右為末,每服半錢,煎麥門冬湯調,不拘時服。
天麻丸 治小兒食癎有痰。
南星泡二錢 白附炮 天麻 牙硝 川靈脂 全蠍焙,各一錢 輕粉半錢 巴豆去油,二錢半
右為末,稀麵糊為丸如麻子大,每服十丸,用薄荷煎湯,或薑湯送下亦可,不拘時服。
清鎮蛇黃散 治小兒諸癎。
蛇黃一個,煅酢淬七次研 郁金 雄黃各二錢 青礞石 朱砂各一錢 鐵粉篩淨細研,三分
右為末,搗粳米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丸,人參煎湯磨化,不拘時服。
地龍散 治小兒諸癎,發歇無時。
乾地龍半兩焙 虎睛一對,炙 人參二錢半 金箔 銀箔各三十片 天竺黃 朱砂研 代赭石煅酢淬 鐵粉各二錢半 雄黃一錢半 輕粉半錢
右為末,每服半錢,紫蘇湯調,不拘時服。
龍腦安神丸
茯苓三兩 人參 地骨皮 甘草 麥門冬 桑皮各二兩 牙硝 朱砂研飛,各二錢 龍腦 麝香各三錢 真牛黃五錢 烏犀鎊,一兩 金箔三十五片
右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金箔為衣。如風癎,冬月溫水化下,夏月涼水化下,不以時。二三歲者,日進二服。小兒一丸分二服。虛勞發熱欬嗽,新汲水下。
奪魂散 定癎。
殭蠶去絲炒黃,半兩 蛇含石燒酢淬七八次碾 白附炮,各二分 生銀 生金 牛黃 白茯苓 烏梢蛇頭七八寸許,酒炙 明天麻各二錢 南星末一分,薑汁浸烙 半夏末二錢,薑汁浸焙 赤腳蜈蚣一條,酒浸炙焦 犀角鎊屑,二錢 腦子少許 麝香少許
右件為末,蒸棗肉為丸如麻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二十丸,煎金銀薄荷湯下,朱砂為衣。
古鏡方 主驚癎邪氣,小兒諸惡疾。
古鏡味辛無毒
右煮取汁,和諸藥煮服之,彌古者尤佳。
鎮癎雌黃丸 治小兒癲癎欲發,眼暗瘈瘲,聲惡嚼舌。
雌黃 黃丹各一兩 麝香研,一錢
右為末,拌令極勻,用牛乳汁半升熬成膏,入前藥末,杵三五百下,丸如菉豆大,每服三丸,溫熱水下,一日三服。此方得自名醫之家,極有神效。
拔萃妙香丸 安神通關,辟惡氣。
辰砂研九兩 龍腦 膩粉 麝香研,各七錢半 牛黃半兩 金箔十九片研
右合研勻,煉蜜去蠟,淨。入沙蜜白者七錢半,同煉勻為丸,每兩作三十丸,米飲化下。
鎮心丸
朱砂 龍腦 牛黃各一錢 鐵粉 琥珀 人參 茯神 防風 全蠍七個,炙
右為末,燈心湯調下,三歲一字。
神應丹
辰砂不拘多少研
右以猪心血和之得所:以蒸餅裹劑,蒸熟取出,就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丸,會後臨臥,煎人參湯下。
治癎方 治太陽陽明二經為患。
荊芥穗四兩 白礬為細末,二兩
右棗肉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荊芥湯下;次三十丸、四十丸,又次五十丸,俱食前。
礬丹
虢丹 晉礬各一兩
右,丹塼鑿一窠,可容二兩許,先安丹在下,次安礬在上,以炭五觔,煅令炭盡,取出細研,以不經水猪心血為丸如菉豆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橘皮湯下。
元戎二白丸
白礬一塊約一兩
右用生蒸餅劑裹,蒸熟去皮,可丸,入輕粉一宇或半錢,量虛實加減,丸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生薑湯下,小兒丸小。
朱砂滾涎丸 治小兒五癎。
朱砂 白礬生用 赤石脂 硝石各等分
右為細末,研蒜膏為丸如菉豆大,每服三十丸,食後荊芥湯下。
琥珀壽星丸
大南星一個,掘坑火煅,坑紅山炭淨。入好酒一升在穴內,再安南星蓋穴,勿令通氣,過一宿取出焙末 琥珀四兩 朱砂二兩半為衣
右以猪心血打乾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煎人參湯送下。
南星五生丸
南星 半夏 川烏 白附子 大豆去皮,各一兩
右為細末,滴水為丸,每服二丸至五丸,不過七丸,薑湯下。
斷癎丸 治小兒諸癎痰盛。
皂角盈尺以上者三挺,搥碎去皮淨,用水三升,浸七日,收汁濾過,須磁石器內,桑柴慢火熬成膏 白礬煅研細,一兩半 蠍梢另炒 直殭蠶炒 雄黃 朱砂俱水飛另研 白附子各半兩 麝香一錢,另研 烏蛇酒浸取肉焙乾,二錢半 南星濕紙裹炮,一兩 赤蜈蚣一條,酒炙去頭足
右為末,用水煮半夏糊,和前項皂角膏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丸,用生薑湯磨化,不拘時服。
定癎丸 治小兒五癎。
赤腳蜈蚣去頭足,一條,酒浸炙 蠍梢去毒 烏蛇肉如前酒炙 生白附子 大南星末 圓白半夏末用薑汁和一宿,各二錢半 熊膽 白礬新瓦上煅,各一錢二分半
右為末,稀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為衣,每服二三丸,用薄荷湯磨化,不拘時服。
又治小兒驚癎。
膽星二兩 全蠍去尖毒炒,半兩 白附子 殭蠶炒 川芎各一兩 薄荷半兩
右為末,粥丸青黛為衣,每服一二丸,薑湯下。
蓮肉 白扁豆炒 白茯苓各一分 人參 天麻 白附子炮 全蠍炒 木香 甘草炙 藿香各半分 陳米炒香,三錢
右為末,每一錢,薑一片,入冬瓜子仁七粒同煎,或陳米湯調下。一方加白朮一分。醒脾散、大醒脾散、王氏惺惺散,皆和胃助氣,可通用。
定志丸 治驚風已退,神志未定,以此調之。
琥珀 茯神 遠志肉薑製 人參 白附炮 天麻 天門冬去心 甘草炙 酸棗仁炒
右為末,煉蜜丸皂子大,朱砂為衣,每服一丸,燈心薄荷湯調下。御院有乳香。
加味地黃丸
地黃八兩 山藥 山茱萸各四兩 澤瀉 牡丹皮 茯苓各三兩 羌活 防風各二兩
右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量兒大小加減。
五福化毒丹 治驚熱,涼心膈。
生地黃 熟地黃焙,各五兩 天冬去心焙 麥門冬去心焙,各三兩 淨甜硝 乾黑參 甘草各二兩,炙 青黛一兩半
右上六味為細末後,研入硝黛,煉蜜丸如鷄豆大,每服半丸或一丸,食後熱水化下。海藏曰:五福丸治急驚風,生蚯蚓一條研爛,入五福化毒丹一丸,再研如泥,煎薄荷湯少許,調化旋灌,量小兒大小加減服之。右三方,乃甘寒瀉火之劑為君,小兒血氣虛而急驚者宜之。又潔古、閻氏所謂:候搐止勢減,宜安神鎮心之類是已。
五苓散 解傷寒溫濕暑毒霍亂,分陰陽,理煩渴飲水,小便不利。
澤瀉去粗皮,二兩半 白茯苓去皮 猪苓去皮 白朮各一兩半 肉桂去粗皮,七錢半,不过火
右碎,入桂同研為末,每服一錢,溫湯調下,不拘時。若作(口父)咀,用赤茯苓,分兩同前,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溫服。加辰砂一兩,治熱驚。
百解散 主和解百病,虛慢陰證不宜。
乾葛二兩半 升麻 赤芍各二兩 黃芩一兩 麻黃製,七錢半 薄桂肉二錢半 甘草一錢半
右碎,每服二錢,水一盞,薑二片,葱一根,煎七分,無時溫服。有風熱盛,加薄荷同煎。
木通散 主上膈熱,小腑閉,煩躁生嗔,及淋證,諸瘡丹毒。
木通去皮節 地扁蓄去老梗,各半兩 大黃 甘草 赤茯苓去皮,各三錢 瞿麥去乾根 滑石末 山梔仁 車前子 黃芩各二錢半
右件(口父)咀,每服二錢,水一盞,燈心三莖,煎七分,無時溫服。或入薄荷同煎。
三解散 主上焦蘊熱傷風。面紅目赤,狂躁氣急,渴水驚啼煩悶,丹毒口瘡,痰嗽搐掣。
赤芍藥 黃芩各五錢 全蠍十五尾,去尖毒 粉草六錢 茯神 枳殼去穰剉,麩炒黃,各二錢 防風 天麻 大黃 郁金 白附各二錢半 人參二錢五分 殭蠶五錢
右碎焙為末,每服半錢至一錢,用薄荷湯無時調下,或燈心湯。
牛蒡湯 主傷風發熱煩躁,鼻塞氣喘,痰嗽驚啼,及諸瘡赤紫,丹毒咽喉腫痛。
牛蒡子三兩,略煨研碎 大黃一兩半 防風 薄荷各一兩 荊芥四兩 甘草一兩一錢半
右件(口父)咀,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無時溫服。
防風湯 治急驚後,餘熱未退時復,手足搐掣,心悸不寧;及風邪中入肝經,兩目視人,開眨不常。
防風去蘆 川芎 大黃 香白芷 黃芩 甘草各半兩 細辛去葉,二錢 薄荷葉二錢半
右件剉焙為末,每服一錢,用溫湯,無時調服。
半夏丸 治痰證神效。若驚搐後風涎潮作,服之神效。
半夏生用,二兩 赤茯苓 枳殼制,各一兩 風化(石卜)硝二錢半
右前三味為末,入乳鉢同(石卜)硝杵勻,用生薑自然汁煮糯米粉為丸菉豆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仍以淡薑湯食後臨睡送下。兒小煮丸如粟穀大。
寬氣飲 主通利關節,除胷膈痞結,消痰逐水,進美飲食;及治蓄氣而成搐,傳變急慢驚風,氣逆不和,精神昏倦。
枳殼水浸去穰,麩炒微黃 枳實製同上,各一兩 人參 甘草炙,各半兩
右剉焙為末,每服半錢至一錢,淨湯無時調服。驚風發搐,薑汁葱頭湯同調。熱極者,入寬熱飲,薄荷蜜湯調下,或麥門冬湯。
五和湯 主宣利臟腑積熱,調和榮衛。
當歸酒洗 赤茯各半兩 甘草炙 大黃 枳殼水浸潤,去穰剉片,麩炒微黃,各七錢半
右件(口父)咀,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無時溫服。
茯神湯 治心氣不足,虛而驚悸,日常煩哭;及嬰孩生下,羸瘦多驚。宜子母同服,自然有效。
茯神一兩 人參 當歸去蘆尾酒洗,各半兩 甘草炙,二錢
右件(口父)咀,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無時溫服。有微熱煩躁,入麥門冬,去心同煎。
鎮驚丸 主急慢二驚,風痰上壅,手足抽掣,口眼喎斜,煩躁生嗔,精神昏悶。常服寧心鎮驚,疏風順氣。
人參三錢 粉草半生半炙 茯神 殭蠶去絲 枳殼同前製,各五錢 白附子 南星製 白茯苓 硼砂 牙硝 朱砂水飛,各二錢半 全蠍十尾,去尖毒 麝香一字
右除牙硝、硼砂、麝香、朱砂四味,用乳鉢細研,余九味焙為末,入乳鉢內和勻前四味,用糯米粉水煮清糊為丸梧桐子大,就帶潤以銀朱為衣,每服三丸至五丸或七丸。急驚用溫茶清磨化服;慢驚以生薑、熟附子煎湯,研化溫服,薄荷湯化下。或麥門冬湯。
截驚丸 治驚風搐掣,煩躁有熱,兩目上視,口禁牙關。
龍膽草 防風 青黛 釣藤和鉤 淨黃連 牛黃 甘草 朱砂各五錢 薄荷葉二錢半 麝香半錢
右除牛黃、麝香外,餘八味剉炒為末,仍同前二味,乳鉢內杵勻,煉蜜丸如芡實大,每用一丸至二丸,溫湯化服,或茶清。
朱砂膏 主五心煩熱,喉痰壅盛,驚風搐搦,渴飲無時,睡中不寧,見人煩躁,口瘡糜爛。
朱砂五錢 馬牙硝 硼砂 元明粉各二錢半 真麝香 金箔銀箔各十五片 白附子 枳殼麩炒微黃,各三錢 川芎 粉草各四錢 人參 黃芩 薄荷葉
右前七味,入乳鉢細研,後七味剉焙為末,仍入鉢中,同前藥和勻,煉蜜丸芡實大,每服一丸至二丸,用麥門冬熟水,無時化服。
不驚丹,治因驚氣而吐逆作搐,痰涎壅塞,手足掣縮,目睛斜視,常服疏風順氣,自不作驚,和脾胃,進飲食。
枳殼去穰麩炒黃,一兩 淡豆豉焙乾 南星 茯神去皮根木,各半兩 蠍梢五十尾,去尖毒 淨蕪荑二錢半,先入乳鉢內,研爛極細
右除蕪荑外,餘五味焙為末,再同蕪荑乳鉢內杵勻,酢煮糯米粉糊為丸,周歲內嬰孩粟穀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乳汁下;三歲以上者,麻仁大,每服五十丸及六十丸,溫米清湯下,候一時,得吃飲食。
參朮柴苓湯 治肝經風熱,脾土受剋,其證善怒,睡中抽搐,徧身作癢,飲食少思。
人參 白朮 茯苓 陳皮各一錢 柴胡 升麻各七分 山梔炒,八分 釣藤鉤一錢 甘草炒,五分 每服一二錢,薑棗水煎。
青州白丸子 治小兒驚風。
生半夏七兩 生南星三兩 生白附子二兩 生川烏半兩,去皮臍
右為末,以生絹袋盛,井花水擺出,如未出者,更以手揉出,如有滓更研,再入絹袋擺盡為度,於磁盆中,日晒夜露,至曉撇去舊水,別用井花水攪,又晒至來日早,再換新水攪。如此法春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去水晒乾後,如玉片研細,以糯米粉煎粥清,丸菉豆大,每服三五丸,薄荷湯下,無時。
海藏返魂丹 治小兒諸癲癎潮發瘈瘲,口眼相引,項背強直,牙關緊急,目直上視,及諸病久虛,變生虛風多睡者,因荏苒不解,速宜服之。
烏犀屑,二兩 水銀 天麻酒洗焙 檳榔 硫黃研末入水銀,置磁石器內慢火炒成沙 殭蠶去絲嘴微炒,各半兩 白附子炮 獨活 川烏 炒通赤留煙少許入碗內,以一盞子蓋上,新土圍之,待冷取出 乾蠍去毒炙 川萆薢炒 肉桂去粗皮 當歸酒浸焙乾炒 細辛根 防風 天南星薑汁煮軟,炒黃 阿膠杵碎炒 藿香去土 羌活 烏蛇酒浸一宿炙熟,去皮骨 沉香 槐膠 白花蛇酒浸一宿炙熟,去皮骨 麻黃去根節 半夏薑汁浸三宿炒 羚羊角鎊 陳皮去白炒,各一兩 天竺黃研 --木香 乾薑砲 茯苓去皮 晚蠶沙微炒 人參蔓 荊子去白皮 敗龜板醋酒炙黃 藁本去土 桑螵蛸炒 白芷 何首烏米泔浸一宿煮焙 虎骨酒醋塗炙黃 砂仁 白朮泔浸一宿切焙 枳殼炒去白 丁香 厚朴各三分 蟬殼炒 川芎 附子泡去皮尖 石斛去根 龍腦另研 肉豆蔻去殼炒 雄黃研飛 朱砂研飛,各一兩 膩粉 麝各另研,一錢 烏鷄一隻,去毛嘴翅足 狐肝三具,二味臘月入瓦器,固濟煅赤,候冷研用 金箔三十片為衣
右藥五十八味,炮製如法,煉蜜合和,搗三五千下,丸如桐子大,金箔為衣,每一歲兒,溫薄荷自然汁化下,無時。右閻氏宗錢氏治慢驚法,脈無力者宜之。其法以青州白丸子兼異功散、羌活膏、溫白丸、釣藤飲子之類服之,至有往往死中得生者。湯氏曰:凡吐瀉成虛風慢脾,先用奪命散、青州白丸子末,煎如稀糊,入蜜調,控下涎,後服袪風醒脾等藥。
八仙散 風盛者服之。
白天麻 白附子 花蛇肉 防風 南星 半夏 冬瓜子 全蠍各等分
右(口父)咀,每服一錢,水半盞,薑二片,棗半枚,煎二分熱服。加薄荷尤佳。一方加川烏。
釀乳方
人參 木香 藿香 沉香 橘皮 神麯 麥芽各等分 丁香減半
右(口父)咀,每服四錢,水一碗,薑十片,紫蘇十葉,棗三枚,煎至半碗,乳母食後,須去乳汁盡,方取服之,即仰臥霎時,令藥入乳之絡,次令兒吮數口,不可過飽,此良法也。如嘔定一日,急宜截風,服八仙散,兩日後宜醒脾散。如前件藥俱用不效,危困可憂,須診太衝脈未絕者,當灸百會一穴。前後髮際兩耳尖折中,乃是穴也。方--所載但云頂上旋毛中,殊不審有雙頂者,又有旋毛不正者,庸醫之輩,習循舊本,悞人多矣。灸後即當控涎,用青州白丸子末,再煎如稀糊,入煉蜜,調奪命散,良久涎下;細研靈砂,米飲調,旋抹口中,漸看退證。如風盛服八仙散,昏困服醒脾散。常令減乳,母服釀乳藥,如此調理,無不愈者。間有稟受不堅,五行數短者,雖神聖工巧,不能奪其造化矣。若涎已離膈,但在喉中如鋸,藥不能入,又不可控,當用別法撩之,兼搐鼻噴嚏得出,次服奪命散,庶免再作。
撩痰方
川烏尖 白附尖各七個,去皮生用 蠍梢七枚 石綠少許
右為末,一處和勻,用鷄翎蘸藥,入喉中,逐漸抽出,頻用帕子拭之。右湯氏治慢驚法,先用奪命散、白丸子控涎,候涎下一回,用八仙醒脾等一回,令乳母用釀乳法。如危極者,卻灸百會及撩痰法,但奪命用礞石,氣虛者難用,必與東垣益黃散相兼服之可也。陳氏曰:治慢驚風,先用芎蠍散,用手法斡出寒痰冷涎,自不痴呆;次服油珠膏;後服益真湯,溫壯元氣;時服前朴散,寬上實下。
芎蠍散 治小兒腦髓受風,顖顱開解,皮肉筋脈急脹,腦骨縫青筋起,面少血色,或腹中氣響,時便青白色沫,或嘔吐痰涎,欲成慢驚,搐足脛冷者。
川芎 蓽撥各一兩 半夏酒浸一宿湯洗焙 細辛各二錢 蠍梢去毒,一錢
右細末,一周兒抄一銅錢,用數沸湯調稍熱,或用薄荷湯,飢服。如痰滿胷喉中,眼珠斜視,速與服。若目上直視不轉睛者,難救。或痰氣壅塞,不能嚥藥,用一指於兒喉靨齶中探入,就斡去痰涎,氣稍得通;次用補脾益真湯,或以油珠膏選用。此方累世活人多矣。
油珠膏 治氣逆嘔吐,風痰作搐。
石亭脂硫黃中揀取如蠟者 滑石各半兩 黑附炮去皮臍 半夏酒浸一宿湯洗七次焙 南星酢浸一宿,湯洗七次焙,各一錢
右細末,每服一錢,用冷清虀汁半盞,滴麻油一點,如錢抄藥,在油珠上,須臾墜下,卻去虀汁,與兒服之,再用清虀汁三五口嚥下,肚飢服,服訖後一時,方與乳食。
補脾益真湯 治胎弱吐乳便清而成陰癎,氣逆涎潮,眼珠直視,四肢抽掣,或因變蒸客忤,及受驚誤服涼藥所作。
木香 當歸 人參 黃耆 丁香 陳皮 訶子 厚朴薑製 炙草 肉荳蔻 草果 白朮 桂枝 茯苓 半夏 附子炮,各半兩 全蠍炒,每服加一枚
右(口父)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半,薑一片,棗一枚,煎六分,稍熱飢服。服訖令揉心腹以助藥力。候一時方與乳食。渴者,加茯苓、人參、甘草、去附子、丁香、肉蔻。瀉者,加丁香、訶子肉。嘔吐,加丁香、半夏陳皮。腹痛者,加厚朴、良薑。欬嗽,加前胡、五味子,去附子、官桂、草果、肉蔻。足冷,加附子、丁香、厚朴。惡風自汗,加黃耆、官桂。痰喘,加前胡、枳實、赤茯,去附子、丁香、肉蔻、草果。氣逆不下,加前胡、枳殼、檳榔,去當歸、附子、肉蔻。腹脹,加厚朴、丁香、前胡、枳殼。
前朴散 治心腹結氣,或嘔噦吐瀉,肚腹脹痛,驚悸。
前胡 白朮 人參 陳皮 良薑 藿香 甘草 厚朴各等分
右剉,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稍熱,空心服。
沖和飲 治感冒風寒,--疼發熱,肩背拘急,惡心嘔吐,腹痛膨脹,兼寒濕相搏,四肢拘急,冷氣侵襲,腰足痛疼。
蒼朮米泔浸一宿,去粗皮剉,炒微黃,一兩二錢 人參 前胡 桔梗炒,各五錢 枳殼麩炒微黃 麻黃 白芷 半夏湯洗七次薑汁浸,晒乾 陳皮 川芎 甘草各七錢半 當歸酒洗 薄桂去粗皮 白芍 赤茯苓去皮,各一錢半 乾薑 厚朴去粗皮,薑汁浸一宿,慢火炒,各二錢
右剉,每服二錢,水一盞,薑二片,葱一根,煎七分,無時溫服。傷冷惡心嘔吐,煨薑同煎。開胃進食,加棗子煎,空心溫服。寒疝痛,入鹽炒茱萸、蘹香同煎。
七寶散 治時氣傷風傷寒,頭昏體熱欬嗽,及脾胃肺臟不和,口中腥氣異常,或牙縫微有鮮血,兼調理諸病後小證得中,以其品味不僭不燥為佳。
紫蘇去老梗 香附各三兩 甘草 陳皮 桔梗剉炒,各二兩半 川芎 白芷各一兩
右(口父)咀,每服二錢,水一盞,薑二片,煎七分,無時溫服。痰嗽,加製半夏;口腥氣,入鹽煎;調理諸疾,加棗子煎。
六柱散 治吐利泄瀉,胃虛脾慢,手足俱冷,六脈沉微。
人參去蘆 白茯苓去皮 熟附子 南木香 肉荳蔻 白朮六味各半兩
右碎,每服二錢,水一盞,薑二片,棗一枚,煎七分,不拘時溫服。
日生湯 治吐瀉痢後,將傳慢驚慢脾,神昏脈弱,飲食不進,睡露揚睛,晝輕夜重,急宜投服。
北南星一兩,瓦器盛東壁土,同醋煮,濾乾剉焙 人參 冬瓜仁打碎,各五錢
右件(口父)咀,每服二錢,水一盞半,薑三片,慢火煎七分,候溫無時少與,緩投服之,急必吐。
固真湯 主吐瀉痢後,胃虛脾慢,四肢口鼻氣冷,沉困不省人事。
人參 附子炮製 白茯苓 白朮各二錢半 山藥 黃耆蜜塗炙 肉桂 甘草炙,各二錢
右(口父)咀,每服二錢,水一盞,薑三片,棗一枚,煎七分,空心溫服無時。
醒脾散 主醒脾養胃,止吐利,進飲食,及調理病後神昏目慢,貪睡多困,脈弱,微有痰涎,并宜投服。
人參 白茯 藿香 白朮 甘草炙,各五錢 大南星八錢,剉作小塊,紙裹,水透濕炮過用 縮砂仁四十粒 丁香四十粒,不見火
右碎,每服二錢,水一大盞,薑三片,冬瓜子仁五十粒,搗碎,慢火煎七分,空心緩投服之,急必吐。
沉香散 治吐利後,神昏倦怠,飲食減少,脾胃氣虛,水殼不化,或隨時值五心煩熱,盜汗常出,或聞食惡心。
沉香 丁香 南木香 藿香葉各二錢半 陳皮 白朮 半夏湯洗七遍薑汁製 白茯苓 肉荳蔻各五錢 粉草炙,三錢
右除沉香、丁香、木香不過火,餘七味或晒或焙,仍同三味研為細末,每服半錢至一錢,用紫蘇木瓜湯,空心調服。棗湯亦好。
天麻飲 治諸般風搐,不省人事。
明天麻 川烏炮製去皮臍,各七錢
右剉,每服二錢,水一盞,薑三片,慢火煎若稀糊,無時,勤與溫服。
觀音全蠍散 治小兒外感風寒,內傷脾胃,致吐瀉不止,遂成慢驚等證。
全蠍二十一個 天麻炮 防風 羌活各錢半 白芷 炙草 扁豆薑製 黃耆蜜炙,各三錢 砂仁 赤茯苓各五錢
右為末,每服一錢,用冬瓜仁煎湯,不拘時調服。
吉州醒脾散 治小兒慢驚,神昏目慢,多困有痰。
人參 白朮 木香 白茯苓 白附子 天麻 全蠍炒 殭蠶炒去絲嘴,各等分
右剉碎,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三片,棗一枚,煎至五分,不拘時服。
本事醒脾丸 治小兒慢脾風,因吐利後虛困昏睡,欲生風癎。
厚朴 白朮 硫黃入豆腐中煮三五沸 天麻 全蠍 防風 官桂 人參各一錢
右為細末,酒浸蒸餅,和丸如鷄豆大,每一丸搥碎,溫米飲下。
蠍梢丸 治小兒胎虛氣弱,吐利生風,昏困嗜臥或潮搐。
全蠍微炒 白附子煨裂,各半兩 硫黃製 半夏薑汁製,焙乾,各一兩
右為末,薑汁糊丸如麻子大,每服三十丸,荊芥湯下,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天麻湯 治小兒慢驚風,身冷瘈瘲。
天麻 防風 川烏 全蠍去翅足,薄荷葉包煨 南星
右(口父)咀,等分煎服。
烏蠍湯 湯氏治慢驚方。
真川烏一枚,去皮生用 全蠍等分
右二件,(口父)咀,分二服,水二盞,薑一片,煎半盞,旋旋滴入口中。
陰癎散 陰癎即慢驚風,此能袪風豁痰,回陽正胃。
黑附子生用去皮臍 生南星 半夏各二錢 白附子一錢半
右研細,井水浸七日,每日換水,浸訖控乾,入朱砂二錢,麝香一錢研勻,每服一字,藩荷湯調下,量兒加減。一方用生黑附子,去皮臍為末,每服二錢,以水一盞半,生薑二片,煎至半盞,分二服,量兒加減。吐者入丁香五個同煎,空心服。或水浸炊餅為丸如粟米,每服二十丸,生薑湯下亦可。
夏朴散
厚朴 半夏湯洗七次,薑汁浸半日,晒乾,各一錢
右,米泔三升同浸一百刻,水盡為度。如百刻水未盡,少加火熬乾,去厚朴,只將半夏為末,每服五分或一字,薄荷湯調下,無時。
豆卷散 治小兒慢驚,多因藥性太溫及熱藥治之。有驚未退而別生熱證者,有因病愈而致熱證者,有反為急驚者甚多,當問病幾日,因何得之,曾以何藥療之。可用解毒藥,無不效,宜此方。
大豆黃卷水浸,黑豆生芽是也,晒乾 管仲 板藍根 甘草炙,各一兩
右為末,每服半錢,水煎服,甚者三錢。藥水內入油數点煎,又治吐蟲,服不拘時。右諸家雜治慢驚,後一方解藥太過之毒,尤見憂人之切也。
平肝湯 治驚而有熱。
人參 茯苓 白芍藥酒炒 白朮
右,入生薑煎服。暑月加黃連、生甘草,竹葉煎服。
朮苓湯 治小兒驚因脾虛肝乘之,手足搐動,四肢惡寒而食少。
白朮二錢 茯苓一錢
右煎湯,入竹瀝,熱下龍薈丸三十丸,保和丸二十丸。
生氣散
丁香三字 白朮 青皮各二錢 甘草炙 木香 人參各一錢
右為末,每服半錢,沸湯點服,或用《和劑》方調氣散亦可。
演山觀音全蠍散 因吐後傳慢驚候,清神固氣,補虛益脈,開胃止吐。
黃耆 人參各一分 木香 炙草 蓮肉炒 白扁荳炒 白茯苓 香白芷 全蠍 防風 羌活各一錢 天麻二錢 為末,每一錢,棗半個煎,無時服。慢脾尤宜服。
湯氏醒脾散 吐瀉不止,痰作驚風,脾困不食。
白朮 人參 甘草炙 淨陳皮 白茯苓 全蠍去毒,各半兩 半夏麯 木香各一分 白附四個,炮 南星一個,炮 陳倉米二百粒
右為末,每服一錢,水半盞,薑二片,棗半個煎,時時服。
大醒脾散 治慢脾風內虛,昏悶不省。
人參 茯苓 木香炮 全蠍焙 石蓮肉 白朮 陳皮 砂仁 甘草炙 丁香 包附子炮,各等分 陳米一撮,炒
右剉碎,每服二錢,用水一盞,生薑三片,棗一枚,煎至五分,不拘時服。量兒大小加減與服。
實脾散 治脾胃虛冷,吐瀉不止,乳食不進,慢脾等證。
人參 白茯苓 白朮 砂仁 麥芽 神麴 陳皮 石蓮肉 乾山藥 良薑炮 青皮 冬瓜仁各五錢 丁香 木香 薏苡仁炒 扁荳薑汁炒 香附炒 炙草 陳米炒,各二錢 肉荳蔻二枚,煨
右為細末,每服半錢或一錢,用米湯不拘時調服。右皆慢脾風之主藥也。
保命丹 治小兒急慢驚風,四肢逆冷,眼直口噤,涎不止。
虎睛一對,安新瓦上,覆以瓦蓋之,慢火逼乾 朱砂半兩 全蠍 麝各半錢 天麻一分 蜈蚣二條,去頭尾,赤腳者
右為細末,煉蜜丸如大豆大,瓦罐貯之,又入腦麝窨定。急驚薄荷蜜湯化下,慢驚薄荷湯化下,各三丸。
鎮驚丸
琥珀 辰砂 真珠母 青皮 甘草各二錢半 青黛 蘆薈 柴胡 青礞石硝煅,各半兩 天竺黃 膽星各二兩 天麻 乳香各一兩 雄黃一錢半
右為末,甘草膏丸如鷄豆大,慢驚參朮湯下,急驚薄荷薑蜜湯下。
辰砂丸 小兒急慢驚風。
全蠍四十九個,微炒黃 辰砂半兩,研極細和勻
右取蚯蚓十條洗淨,入小瓶內,以溫火煅蚯蚓化為水,和丸如胡椒大,每服三丸,用順流水化下。
又 小兒急慢驚風。
殭蠶炒,三條 辰砂豆大,一粒 全蠍炒,一個 真珠末,一撮
右末,敢蓬蒿中小蟲兒,每一個研作一丸如麻子大,每一粒用乳汁下。
琥珀抱龍丸 專治小兒急慢驚風,發熱欬嗽,作搐,痰喘驚悸,生薑薄荷湯下。
琥珀二錢半,包在精猪肉內煨过,取出研末,二錢 牛膽南星一兩六錢,臘月用牛膽製作成者妙 殭蠶二錢,炒 雄黃研 辰砂研飛 人參 白茯苓各三錢 天竺黃五錢 真牛黃五分 釣藤全用鉤子,一兩五錢 真麝香一錢
右各味不可短少分釐,碾為極細末,用粉甘草八兩剉碎,以水四大碗熬膏二盞,入藥末為丸,每一丸重五分,金箔為衣,外用黃蠟包之,一料作二百丸。時行痘疹,發熱嘔吐驚跳,白湯下;伤風發熱,欬嗽鼻塞,驚哭,葱湯下。因著驚發熱,睡臥不寧,燈心湯下;夏月發熱嘔吐,麥門冬湯下;因母發熱過乳,溫熱不寧,甘草湯下;脾胃不和,頭熱,黃瘦懶食,砂仁湯下。周歲小兒服一丸,未及者半丸。連进一二丸,無不效驗。忌食魚腥生冷。食乳者乳母同服。
又 治病法如前。
琥珀一兩半,研 牛黃一錢,研 人參 檀香 白茯苓各一兩半 朱砂研 珍珠各五錢,研 枳殼炒 枳實 牛膽南星 天竺黃各一兩 山藥十兩 甘草三兩。以上各為細末再用 金箔四百片 蜂蜜二斤 黃蠟二十五斤 此藥一料五百丸,每丸重五分。專治嬰孩小兒諸驚,四時感冒,瘟疫邪熱,煩噪不寧,痰嗽氣急,瘡疹欲出,發搐,并皆治之。其藥性溫平,不寒不躁,驅風化痰,鎮心解熱,安魂定驚,和脾健胃,添益精神。葱白煎湯,或薄荷湯下。痰壅欬甚,生薑湯下;痘疹見形有驚,白湯下;心悸不安、燈心湯下,并不拘時服。初生數月者,每丸作四次服,或三分之一,或半丸;數歲者每服一丸。更量兒大小加減酌用可也。
奪命散 治急慢驚風諸藥無效,此藥隨手奏功。
白附三錢 黑附炮去皮臍,半兩,急驚不用 南星炮,一兩 天麻三錢 辰砂另研,二錢半 防風 半夏各半兩 全蠍七枚 蜈蚣炙,一條 麝香半錢 殭蠶炒,慢驚不用
右為末,三歲兒半錢,薄荷生薑自然汁,加好酒沸湯,各少許調服。急驚加輕粉、腦子各少許。
保生丹 治慢驚甚驗。
赤腳蜈蚣酒炙,一全條 白直殭蠶炒,七個 辰砂另研,一字 全蠍用薄荷葉包炙,七枚 青州白丸子三十枚
右為末,入麝香少許,慢驚人參麥門冬湯調下;急驚加腦子、牛黃各少許,金銀薄荷湯下。
天麻散 治小兒急慢驚風。
半夏七錢 天麻二錢半 甘草炙 茯苓 白朮各三錢
右用水一盞,入磁罐內煮藥,令水乾,將老薑三錢同煮,候乾為細末,每服一錢五分,薑棗湯調下。
雄黃散 主暴中急慢驚風,齁(鼻合)痰涎滿口,及雨侵閉,汗不通,或涼或熱,坐臥生煩。
紅亮雄黃二錢半 白勺 川烏頭炮去皮臍 草烏頭炮去皮 明天麻 川芎各半兩
右除雄黃外,五味剉焙,同雄黃為末,驚風痰涌,每服半錢或一錢,用薑汁茶清調下。發汗,薑葱薄荷水煎。併投三服取效。
南星散 治驚風墜涎。
天南星一個,重一兩者,換酒浸七周時取出,新瓦上炭火炙乾烈,地上去火毒,搗細末,入朱砂二錢半
右研為細末,每服五分,荊芥湯,空心及午時各調下一服。
天麻防風丸 治小兒驚風身熱,喘粗多睡,驚悸搐掣神昏,痰涎不利等證。
天麻 防風 人參各一兩 蠍尾去毒,半兩 甘草 朱砂 雄黃 牛黃 麝香各一錢 殭蠶炒,半兩
右為末,煉蜜丸如櫻桃大,朱砂為衣,每服薄荷湯下一二丸。
七味羌活膏 治急慢驚風壯熱。
羌活 獨活 明天麻 全蠍去毒 人參 殭蠶炒,各半兩 烏蛇肉酒浸一宿焙乾,一兩
右為末,煉蜜和丸如皂子大,每兩作五十丸,每服一丸,荊芥湯下。
全蠍散 治小兒驚風。
全蠍二錢,不去頭尾,用薄河葉裹炙乾
右同研為末,作四服,白湯下。
褊銀丸 治小兒急慢驚風積痼。
青黛三錢 水銀一皂角子大,同無黑鉛炒砂子 寒食麵 黃明膠炒焦為末,各二錢 腦麝少許 輕粉炒,豆許 雄黃 粉霜 朱砂各一兩 巴豆二十一粒,去油
右研細,滴水為丸如麻子大,捏匾曝乾,磁盒盛之。一歲一丸,隨意加減,煎棗子湯送下,不得化破。
劫風膏 治急慢驚搐,臍風撮口,牙關緊閉,疼涎壅盛,咽喉腫痛。
葳靈仙去蘆,一兩半,細剉焙乾為末
右用皂莢三兩,去皮弦搥挪,溫水一碗,絹濾過,慢火熬若稀糊,入醇醋半兩,再熬三五沸,去火候冷,用前藥末停分乳鉢內杵勻,丸芡實大。先用鹽梅肉擦牙根;次以此膏一丸或二丸,溫白湯濃調,抹入左右牙關內即開;續進別藥。熬時得瓦器為上,銀器尤佳。如解風痰壅盛,淡薑湯調化,無時少與含嚥。咽喉腫痛,溫茶清調下或溥荷湯。以上諸方,通治急慢驚風。蓋謂虛實兩見,急慢互出,故有通治之法。合而言之,急慢雖異,皆本之於痰,故礞石、星、半之屬,通能治之者也。分而言之,礞石之屬瀉痰,青黛之屬瀉木,朱砂之屬瀉火,皆治氣實之劑;參、草之屬補土,天麻、全蠍之屬補木,烏、附之屬補火,又皆治氣虛之劑,故補瀉兼施,虛實通治之法也。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四百三十二
小兒驚癎門
方
霹靂散 【 《證治準繩》,下同】 解急慢驚風,不省人事。
猪牙皂角三錢 細辛 川芎 白芷各二錢 躑躅花一錢半
右剉晒為末,每以少許用大燈心三寸長,蘸點鼻內,得噴嚏為驗。前藥不可焙,焙則不應。
蟬蛻釣滕飲 治肚疼驚啼。
釣藤鉤 天麻 茯苓 川芎 白芍藥各三錢 甘草 蟬蛻各一兩
右入燈心,水煎服。
消暑清心飲 解伏熱中暑,煩躁作渴,神氣不清,及有驚搐,名暑風證,投之即效。
香薷 澤瀉各一兩 白扁豆炒熟去殼研 淨黃連 羌活 猪苓 厚朴薑汁浸透炒 白朮 乾葛 赤茯苓 升麻 川芎各半兩 甘草三錢
溫膽湯 治心膽虛怯,觸事易驚,或夢寐不祥,遂致心驚膽懾,氣鬱生涎,涎與氣搏,變生諸證,或短氣悸乏,或復自汗,膽虛不能制脾,則脾之水飲作矣。
半夏湯洗 竹茹 枳實麩炒 橘皮各二兩 甘草 白茯苓一兩半
右每服四錢,水一盞半,薑五片,棗一枚,煎七分,食前服。
寧志丸 治心虛多驚,若有痰宜吐之。
人參 白茯苓 茯神 柏子仁 琥珀 當歸 酸棗仁溫酒浸半日去殼 遠志炒,各半兩 乳香 朱砂 石菖蒲各三錢
右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後棗湯下。
茯神散 治五臟氣血虛弱,驚悸怔忡,宜用此安神定志。
茯神去木 人參 龍齒另研 遠志 桂心 防風 獨活 酸棗仁 細辛 白朮炒,各三錢 乾薑炮,三兩
右為末,每服四五錢,水煎服,蜜丸亦可。
治要茯苓補心湯 治心氣不足,喜悲愁怒,衄血面黃,五心煩熱,或咽喉間痛,舌本作強。
茯苓四錢 桂心 甘草炒,各三分 紫石英煅 人參 麥門冬去心,各一錢 大棗二枚
右,水煎服。
治要茯苓散 治心經實熱,口乾煩渴,眠臥不得,心神恍惚。
茯神去木 麥門冬去心,各一兩五錢 通草 升麻各一兩二錢半 紫苑 桂心各七錢五分 知母一兩 大棗一十二枚 淡竹茹五錢 赤石脂一兩七錢五分
右,每服一兩,水煎。
朱雀丸 治心病怔忡不止。
白茯苓二兩 沉香半兩
右為末,蜜丸小豆大,每服三十丸,人參煎湯下。
丹溪朱砂丸 治勞役心跳。
朱砂 當歸身 白芍藥 側柏葉各三錢 川芎 陳皮 甘草 黃連炒,各一錢半
右用猪心血為丸粟米大,每服百丸,龍眼湯下。
本事辰砂遠志丸 消風化痰,鎮心安神。
人參 石菖蒲去毛 遠志去心 茯神各一兩 川芎 山藥 白附子 麥門冬 細辛 鐵粉 辰砂各五錢
右為末,用生薑汁入水糊丸菉豆大,以朱砂為衣,每服一二十丸,臨睡生薑湯下。
加味歸脾湯 去丹皮、山梔,即歸脾湯。治脾虛弱損,健忘惊悸等證。
人參 黃耆 茯神去木 白朮炒 遠志去心 棗仁 龍眼肉 當歸 丹皮 山梔炒,各一錢 甘草 木香各五分
右,水煎服。王肯堂曰:愚按前方,若乳母憂思傷脾,血虛發熱,食少體倦;或肝虛不能統攝,以致陰血妄行;或健忘怔忡,驚悸少寐;或心脾作痛,自汗盜汗;或肢體腫痛,大便不調;或婦人經候不調,晡熱內熱;或璽脣流注等證,致兒為患者,令子母俱服之。
辰砂膽星膏 治小兒痰熱氣熱,氣急喘嗽,驚悸不安。
辰砂 膽星各一兩 琥珀 青礞石末各一錢 天竺黃二錢 甘草五分 麝香少許
右為細末,煉蜜丸如芡實大,每服半丸,不拘時,生薑湯化下。
木通散 治小兒肝心有熱,驚悸,用此藥瀉肝風,降心火。
羌活 山梔子各二錢 大黃煨 赤茯苓 木通 甘草各一錢
右剉,每服二錢,入紫蘇葉些少,水一盞,煎至五分,不拘時服。
九味養脾湯 治小兒大病後面黃肌瘦,目動咬牙,髮少未能強步,因悞服解表瀉利傷剋諸藥而至者,宜長緩調理,全復胃氣。
白朮一錢二分 白芍酒炒 白茯苓各八分 人參 陳皮 川芎各六分 甘草炙 半夏 麥冬各五分 黃耆蜜炙 當歸酒洗,各四分
右,用薑棗水煎服。
八物定志丸 補益心神,安定魂魄,治痰去胷中邪熱,理肺腎,治驚熱。
人參二兩 菖蒲 違志 茯神 茯苓各一兩 朱砂研水飛,二錢 白朮 麥門冬各五錢 牛黃二錢,另研
右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米飲湯下三十丸,無時。髓竭不足,加生地黃、當歸。肺氣不足,加天門冬、麥門冬、五味子。心氣不足,加上党參、茯神、菖蒲。脾氣不足,加白朮、白芍藥、益智仁。肺氣不足,加天麻、川芎。腎氣不足,加熟地黃、遠志、牡丹皮。膽氣不足,加細辛、酸棗仁、地榆。神昏不足,加朱砂、預知子、茯神。
紫河車丸 此補劑斷癎。
紫河車肥厚者一個,洗淨,重湯蒸爛研化入 人參 當歸各二兩,為末
右和勻為丸如芡實大,每服五七丸,乳汁化下。
獨活湯 治小兒風癎,解表通裏。
獨活 麻黃去節 川芎各一錢 熟大黃 甘草炒,各半錢
右剉碎,每服二錢,用水一鍾,生薑二片,煎至四分,不拘時溫服。
細辛大黃湯 治小兒風癎內熱。
明天麻 防風各半兩 北細辛 大黃焙 川芎各二錢半 炙甘草一錢半
右剉碎,每服二錢,入犀角少許,用水一鍾,煎至四分,不拘時服。
鎮驚丸 治小兒一切驚癎。
茯神 遠志薑製焙 紫石英燒酢淬研 人參 琥珀 滑百 蛇黃煅酢淬 南星炮,各二錢半 龍齒 熊膽 鐵粉各半分 輕粉三分
右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為衣,每服三五丸,煎金銀湯磨化,不拘時服。
七寶鎮心丸 治小兒驚癎心熱。
遠志薑製焙 雄黃 鐵粉 琥珀各二錢 朱砂一錢 金銀箔四片 麝香少許
右為細末,煮棗取肉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丸,煎麥門冬湯化下,不拘時服。
清神散 治小兒驚癎。
犀角 白蘚皮 石菖蒲 遠志去心薑製焙 半夏湯泡,各二錢五分 茯神半兩 大黃焙 人參 甘草炙,各一錢半
右為末,每服半錢,煎麥門冬湯調,不拘時服。
天麻丸 治小兒食癎有痰。
南星泡二錢 白附炮 天麻 牙硝 川靈脂 全蠍焙,各一錢 輕粉半錢 巴豆去油,二錢半
右為末,稀麵糊為丸如麻子大,每服十丸,用薄荷煎湯,或薑湯送下亦可,不拘時服。
清鎮蛇黃散 治小兒諸癎。
蛇黃一個,煅酢淬七次研 郁金 雄黃各二錢 青礞石 朱砂各一錢 鐵粉篩淨細研,三分
右為末,搗粳米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丸,人參煎湯磨化,不拘時服。
地龍散 治小兒諸癎,發歇無時。
乾地龍半兩焙 虎睛一對,炙 人參二錢半 金箔 銀箔各三十片 天竺黃 朱砂研 代赭石煅酢淬 鐵粉各二錢半 雄黃一錢半 輕粉半錢
右為末,每服半錢,紫蘇湯調,不拘時服。
龍腦安神丸
茯苓三兩 人參 地骨皮 甘草 麥門冬 桑皮各二兩 牙硝 朱砂研飛,各二錢 龍腦 麝香各三錢 真牛黃五錢 烏犀鎊,一兩 金箔三十五片
右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金箔為衣。如風癎,冬月溫水化下,夏月涼水化下,不以時。二三歲者,日進二服。小兒一丸分二服。虛勞發熱欬嗽,新汲水下。
奪魂散 定癎。
殭蠶去絲炒黃,半兩 蛇含石燒酢淬七八次碾 白附炮,各二分 生銀 生金 牛黃 白茯苓 烏梢蛇頭七八寸許,酒炙 明天麻各二錢 南星末一分,薑汁浸烙 半夏末二錢,薑汁浸焙 赤腳蜈蚣一條,酒浸炙焦 犀角鎊屑,二錢 腦子少許 麝香少許
右件為末,蒸棗肉為丸如麻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二十丸,煎金銀薄荷湯下,朱砂為衣。
古鏡方 主驚癎邪氣,小兒諸惡疾。
古鏡味辛無毒
右煮取汁,和諸藥煮服之,彌古者尤佳。
鎮癎雌黃丸 治小兒癲癎欲發,眼暗瘈瘲,聲惡嚼舌。
雌黃 黃丹各一兩 麝香研,一錢
右為末,拌令極勻,用牛乳汁半升熬成膏,入前藥末,杵三五百下,丸如菉豆大,每服三丸,溫熱水下,一日三服。此方得自名醫之家,極有神效。
拔萃妙香丸 安神通關,辟惡氣。
辰砂研九兩 龍腦 膩粉 麝香研,各七錢半 牛黃半兩 金箔十九片研
右合研勻,煉蜜去蠟,淨。入沙蜜白者七錢半,同煉勻為丸,每兩作三十丸,米飲化下。
鎮心丸
朱砂 龍腦 牛黃各一錢 鐵粉 琥珀 人參 茯神 防風 全蠍七個,炙
右為末,燈心湯調下,三歲一字。
神應丹
辰砂不拘多少研
右以猪心血和之得所:以蒸餅裹劑,蒸熟取出,就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丸,會後臨臥,煎人參湯下。
治癎方 治太陽陽明二經為患。
荊芥穗四兩 白礬為細末,二兩
右棗肉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荊芥湯下;次三十丸、四十丸,又次五十丸,俱食前。
礬丹
虢丹 晉礬各一兩
右,丹塼鑿一窠,可容二兩許,先安丹在下,次安礬在上,以炭五觔,煅令炭盡,取出細研,以不經水猪心血為丸如菉豆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橘皮湯下。
元戎二白丸
白礬一塊約一兩
右用生蒸餅劑裹,蒸熟去皮,可丸,入輕粉一宇或半錢,量虛實加減,丸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生薑湯下,小兒丸小。
朱砂滾涎丸 治小兒五癎。
朱砂 白礬生用 赤石脂 硝石各等分
右為細末,研蒜膏為丸如菉豆大,每服三十丸,食後荊芥湯下。
琥珀壽星丸
大南星一個,掘坑火煅,坑紅山炭淨。入好酒一升在穴內,再安南星蓋穴,勿令通氣,過一宿取出焙末 琥珀四兩 朱砂二兩半為衣
右以猪心血打乾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煎人參湯送下。
南星五生丸
南星 半夏 川烏 白附子 大豆去皮,各一兩
右為細末,滴水為丸,每服二丸至五丸,不過七丸,薑湯下。
斷癎丸 治小兒諸癎痰盛。
皂角盈尺以上者三挺,搥碎去皮淨,用水三升,浸七日,收汁濾過,須磁石器內,桑柴慢火熬成膏 白礬煅研細,一兩半 蠍梢另炒 直殭蠶炒 雄黃 朱砂俱水飛另研 白附子各半兩 麝香一錢,另研 烏蛇酒浸取肉焙乾,二錢半 南星濕紙裹炮,一兩 赤蜈蚣一條,酒炙去頭足
右為末,用水煮半夏糊,和前項皂角膏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丸,用生薑湯磨化,不拘時服。
定癎丸 治小兒五癎。
赤腳蜈蚣去頭足,一條,酒浸炙 蠍梢去毒 烏蛇肉如前酒炙 生白附子 大南星末 圓白半夏末用薑汁和一宿,各二錢半 熊膽 白礬新瓦上煅,各一錢二分半
右為末,稀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為衣,每服二三丸,用薄荷湯磨化,不拘時服。
又治小兒驚癎。
膽星二兩 全蠍去尖毒炒,半兩 白附子 殭蠶炒 川芎各一兩 薄荷半兩
右為末,粥丸青黛為衣,每服一二丸,薑湯下。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59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吐痰碧穹丹
石綠研九度水飛,十兩 附子尖 烏頭尖 蠍梢各五十個
右為末,入石綠令勻,麵糊丸如鷄頭,每服用薄荷汁半盞化下一丸,更以酒半合溫服之,須臾吐出痰涎,然後隨證治之。
下痰控涎丸
生川烏 半夏 殭蠶薑汁浸一宿,各半兩 全蠍去尖,七個 鐵粉三錢 甘遂二錢半
右為末,生薑自然汁或薄糊九如菉豆大,朱砂為衣,每服十五丸,薑湯下,忌甘草。
元戎小靈寶丹
附子炮,一兩 天麻 全蠍 白殭蠶 藿香葉 南星炮 白附子炮,各半兩
右為末,酒糊丸桐子大,溫酒下一十五丸。
當歸大黃湯 治小兒諸癎作熱,利下心中惡血。
大黃湯紙裹煨 炙草 當歸 赤芍藥各三錢 半夏製 川芎各二錢 為末,每服一錢或二錢。水八分鍾,煎四分,無時服。
沉香天麻湯 治小兒因驚成癎,發搐,痰涎壅塞,目多白睛,項背強急,喉中有聲,神思如痴,先灸兩蹻脈各二七壯。
沉香 益智 川烏炮去皮臍,各二錢 天麻 防風 半夏湯泡 附子炮去皮臍,各三錢 羌活五錢 甘草炙 當歸 薑屑各一錢半 獨活四錢
右(口父)咀,每服五錢,生薑三片,水煎溫服。舉痛論云:恐則氣下,精怯而上焦閉。又云:從下上者,引而去之。以羌活、獨活苦溫味之薄者,陰中之陽,引氣上行,又入太陽之經為引用,故以為君。天麻、防風辛溫以散之,當歸、甘草辛甘溫以補氣血之不足,又養胃氣,故以為臣。黑附子、川烏頭、益智仁大辛溫,行陽退陰,又治寒客傷胃為佐。腎主液入脾為涎,以生薑、半夏燥濕化痰。十劑云重可去怯,沉香辛溫,體重氣清,去怯安神,故以為使。氣味相合,升陽補胃,恐怯之氣,自得平矣。
牛黃丸 治因驚中風,五癎天釣,客忤潮涎灌壅。
白花蛇肉 白附 全蠍 生川烏半兩者,一枚 天麻 薄荷葉各半兩,已上六味,先為細末,次入雄黃五兩 辰砂 牛黃各三錢 腦子半兩 麝香一錢
右為一處和勻,麻黃去根二兩,酒一升,煎麻黃至一盞,去麻黃,用酒熬藥得所,勿至焦赤,眾手疾丸如芡實大,密器盛之。一丸作五服,煎金銀薄荷湯磨化,大能發散駕邪。
治五癎得效方
露蜂房焙 石綠各一兩 桂心 遠志去心 人參各半兩 朱砂一錢
右為末,粥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湯下。
生地黃連湯 治血脫,尋衣撮空,搖頭妄語。
川芎 生地 當歸各七錢 赤芍 梔子 黃芩 黃連各三錢 防風一錢五分
右,每服三錢,水煎服。
大青膏
天麻末,一方 生白附末,一錢半 青黛一錢,研 生蠍尾末 烏梢蛇肉酒浸焙乾末,各半錢 朱砂研
右同再研細,生蜜和成膏,每服半皂子大至一皂子大。月中兒粳米大,同牛黃膏溫薄荷水化一處服之。五歲已上,同甘露散服之。
鎮心丸 涼心經,治驚熱痰盛。
甜硝白者 人參去蘆取末,各一兩 甘草炙 寒水石燒,各一兩半 乾山藥 白茯苓各二兩 朱砂一兩 龍腦 麝香各一錢,三味俱另研
右為末,熟蜜丸如鷄豆大。如要紅,入坯子臙脂二錢。溫水化下半丸至一二丸,食後服。一方用金箔為衣。
大防風湯 治鶴膝風腫痛不消,或潰而不斂。
附子炮 牛膝酒炒各一錢 白朮 羌活 人參 防風各二錢 杜仲薑製 川芎 肉桂 黃耆炒 熟地黃自製 芍藥炒,各一錢五分 甘草一錢
右,每服三五錢,水煎,仍量兒大小用之。
獨活寄生湯
獨活 桑寄生 杜仲炒 細辛 牛膝酒炒 秦艽 茯苓 白芍藥炒 桂心 川芎 防風 甘草 人參 熟地黃 當歸各等分
右,每服二三錢,水煎,空心,乳母同服。
防己湯 治感冒風濕之氣,失於解表,流注兩足,疼痛至兩膝浮腫,不能屈伸,傳成癱瘓。
麻黃去節存根,功全表裏,剉碎湯泡,濾過焙乾用 防己去黑皮 薄桂去粗皮,各半兩 赤芍藥 蒼朮米泔水浸一宿,去粗皮濾剉片火,炒至微黃 赤茯苓各一兩 甘草炙,七錢半
右件(口父)咀,每服二錢,水一盞,薑二片,葱一根,煎七分,空心熱服,或入薤白同煎。
袪風散 治卒暴中風,不能言全,口眼喎斜,驚癱搐掣,痰實煩躁,神昏有熱,睡臥不穩。
防風 生南星 生甘草 半夏如前法製 黃芩各一兩
右碎,每服二錢,水一盞半,薑三片,慢火煎七分,不拘時溫服。
獨活湯 治驚癱鶴膝,及中風濕日久,致腰背手足疼痛,晝輕夜重,及四肢痿痹不仁。
川獨活黃色如鬼眼者,佳半兩 當歸酒洗 白朮 蜜黃耆 薄桂 川牛膝酒洗,各二錢半 甘草炙,三錢
右件(口父)咀,每服二錢,水一盞,薑二片,薤白一分,煎七分,空心熱服。或無時。
黑虎丹 治諸般風證。
草烏去黑皮,一兩,生用 川烏去黑皮生用 甘草各七錢半 麻黃 甘松 熟乾地黃 藿香葉 白芷 油煙墨燒存性 猪牙皂莢 川芎 當歸 何首烏 赤小豆 南星生用 殭蠶 羌活 白膠香 水鼈子去油,各半兩
右件剉碎,或焙或晒,研為細末,糯米粉煮糊,丸麻仁大,每服三十丸,或五十丸或七十丸,稍空心,用淡薑湯下。兒小者,丸作粟穀大,治法如前。
排風湯 治中風狂言,失音不語,精神昏困,驚癱鶴膝等證;及腫疾才愈後,偶感外風,滿面遍體虛浮,并宜可服。
白蘇皮 白朮炒 白芍藥 薄桂 防風 川芎 當歸酒洗 炙草 杏仁去皮尖,各半兩 川獨活 麻黃去根节 白茯苓各七錢半
右每服二錢,水一盞,薑二片,煎七分,無時溫服。
加味天麻散 【 《幼幼近編》,下同】 治小兒急驚初起,悸動有痰。
天麻 柴胡 殭蠶 半夏 膽星 白茯苓 白朮 黃連 釣藤 枳實 生甘草
加味溫膽湯
半夏 枳實 茯苓 陳皮 竹茹 酸棗仁 釣藤 生薑
人參羌活湯 治急驚,散風邪,除風熱。
羌活 獨活 柴胡 前胡 天麻 薄荷 殭蠶 茯苓 桔梗 半夏 人參 生甘草 枳殼 木通 川芎 地骨皮
千金散 治一切痰喘驚風,及急驚痰喘不乳,雖至死,但灌藥,下喉即活。
全蠍炙 白殭蠶 朱砂 黃連 明天麻 牛膽南星各四分 牛膽黃 冰片各一分 生甘草二分 每用一分,薄荷燈心金銀煎湯下。一方無牛黃、冰片、甘草,有天竺黃,用竹瀝薑汁丸服。
利驚丸 治急驚,併臍風撮口。
半夏 天南星各五錢,薑製 滑石 蛤粉煅 朱砂各三錢 雄黃五錢 巴荳一錢 麝香 輕粉各三分 飯為丸,如梧桐子大,薑湯下十丸。
加減利驚丸 治下痰甚捷。
牽牛末一兩 花青五錢 巴霜二錢半 麵糊為丸豆大,湯下二三丸。
抱龍丸 治驚風伤風,驚駭悸動,痰熱諸痰風痰驚痰等證。
膽星一兩 天竺黃七錢 辰砂 雄黃各五錢 直殭蠶 全蠍去鹽 釣藤 天麻各五錢半 牛黃 麝香各一錢 珍珠三錢 甘草膏丸芡實大,薄荷湯下一丸。一方有琥珀。
小牛黃丸 治急驚風痰盛。
膽星 朱砂各一兩 巴霜五錢 麵糊同牙皂膏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丸。
清心涼膈丸 治驚搐弄舌痰喘。
南星 半夏 白附各一兩 郁金 川烏各三錢 為末,黃牛膽汁拌勻,仍入膽內,紮口高懸,透風陰乾,陳久更妙。臨用,每兩入青黛、焰硝、硼砂、明礬、雄黃、辰砂,各一錢,片腦一分,麵糊為丸黍米大,薑湯送下。
鎮驚丸
真琥珀 辰砂飛 青皮 生甘草 珍珠 雄黃各二錢五分 青黛 青礞石 蘆薈 柴胡各五錢 天麻 乳香各一兩 膽星 天竺黃各二兩 甘草膏為丸。慢驚,參朮湯下;急驚,薄荷薑蜜湯下。
保生錠 治急驚諸伤食傷風驚駭等證。
蛇含石四兩,醋煅七次 南星一兩,湯泡薑汁炒 白附子一兩 珍珠 朱砂各五錢 麝香一錢
右,米糊為錠。
礞石丸 治驚風痰盛。
膽星 礞石各二兩 天竺黃 青黛各五錢 朱砂 蘆薈各三錢 蜈蚣燒存性 殭蠶各錢半 甘草膏丸芡實大。
通關散 治驚風已退,但聲啞無音。
南星泡 石菖蒲各等分 豶膽汁下,即能言語。
搐鼻散
半夏 細辛各一錢 荊芥七分 牙皂三錢 麝香二分半 為細末,紙條蘸藥取嚏。
袪痰鎮驚丸 治急驚風,鎮驚甯神,退熱化痰。幼科去痰食聖藥,妙不可言。
牛膽南星一兩 竺黃 殭蠶各五錢 珍珠 全蠍去毒,各一錢 琥珀二錢 朱砂三錢 麝香三分 真金三帖 入藥蜜丸芡實大,薄荷薑蜜湯下。一方有牛黃二錢。
金棗丹
巴豆四十九粒,每日換水,浸二十一日取起,入紅棗內,濕紙包煨熟打爛,拌前藥為丸,外用金衣,一歲一分,薄荷湯下。
天竺丸 治小兒癎證,或驚風不止。
天竺黃 明天麻 釣藤鉤各五錢 棗仁 麥冬各二兩 人參 遠志 白芍藥酒洗 天冬去心,各一兩 茯神一兩半 桔紅七錢 蜜丸如彈子大,水飛朱砂為衣,燈心湯下,每服一丸。
青黛丸
白附子五錢 南星 天麻 天竺黃各一兩半 巴霜一錢半 青黛二兩
右,蜜丸。
異功散 治吐瀉將成慢驚。
人參 白朮 茯苓 炙甘草 陳皮 木香 大棗 生薑
右,水煎。一方無木香。搐加全蠍、天麻、蟬蛻,吐加半夏、藿香,瀉加訶子、升麻、肉豆蔻,通身厥冷加附子,語言不出加菖蒲。
醒脾散 治吐瀉脾困,欲發驚搐,用此袪風醒脾。
人參 白朮 蓮肉 炙甘草 茯苓 全蠍 白附子 天麻 菖蒲 木香 陳米炒黃 入薑棗同煎。
加味朮附湯 治慢驚吐瀉身冷,或因臟寒洞泄。
人參 白朮炒 茯苓 甘草炙 肉果煨 附子炮 每三錢薑棗同煎。一方加木香。
加味回陽散 治慢驚面青,四肢逆冷,泄瀉不止。
人參 白朮 山藥 茯苓 甘草 附子 赤石脂煅 殭蠶 全蠍 薑湯下二錢。
星附散 治慢驚。
人參 防風 全蠍 殭蠶 蘄蛇 膽星 白附子 蟬蛻 白茯 琥珀 朱砂各一分 麝香 冰片各半厘 牛黃半分 蝦蟆膽汁調藥抹口中,用蚌汁灌之。
回生錠 治慢驚神效。
人參 白朮 山藥 茯苓各一兩 赤石脂煅 桔梗 牛膽南星各五錢 炙甘草 辰砂 礞石煅,各三錢 乳香二錢 牛黃 麝香各一錢 粽搗為錠,陰乾,薄荷湯下。
紫河車丸 治胎驚。
人參 天麻 炙草 犀角 遠志甘草汁浸 滑石 白芍炒,各一兩 茯神 棗仁各一兩半 天竺黃 朱砂研,各五錢 紫河車一具,烘研 臍帶新瓦上炙焦另研,三條 共研細末,用釣藤汁四兩,和煉蜜半觔,搗和為丸,重錢二分,飢時臨臥,以燈心薄荷湯化服。如治急驚,前方去紫河車、臍帶、人參,加白殭蠶蜜炙六錢,全蠍六錢,牛黃一錢二分,琥珀一錢,膽星八錢,麝香三分。
定魄丸 【 《東醫寶鑑》,下同】 治因驚發癎。
人參 琥珀 茯神 遠志 朱砂 天麻 石菖蒲 天門冬 酸棗仁 甘草各等分
右為末,蜜丸皂子大,朱砂為衣,每丸燈心、薄荷煎湯化下。
紫霜丸 治食癎及腹中有食積痰癖,吐哯乳。
代赭石煅酢淬七次 巴荳三十粒,去皮油 赤石脂各一兩 杏仁五十個,去皮尖
右先將杏仁泥、巴豆霜入二石末相和搗千杵,若硬入少蜜,貯密器中。月內兒服麻子大一粒,乳汁化下,百日內服小豆大。一方赭石二錢,巴豆二十一粒去皮油,杏仁二十一個,
右末,飯丸粟米大。食癎用此取積,并不虛人。凡兒有熱,不欲飲乳,眼睡不寧,常常驚悸,此皆發癎患之漸。即以此藥導之,減其盛勢,則無驚風釣癎之患矣。
五癎丹 治急驚為癎。
蜈蚣一條 牛膽南星二錢 全蠍 防風 白附 遠志 蘆薈 元胡索 辰砂各一錢 麝香一字 金銀箔各三片
右為末,糊丸梧子大,金銀箔為衣,每一丸,以薄菏湯化下。
太乙散 治胎驚。
天漿子 天南星 白附子 天麻 防風 白茯各二錢 全蠍 硃砂各一錢 麝一字
右為末,每取五分,乳汁化下。
保幼化風丹 治驚風四證八候,去風痰驚熱。
南星 半夏 川烏 白附各一兩 郁金五錢
右為末,裝入臘月黃牛膽內。陰乾,百日取出,研為末,每一兩入雄黃、朱砂、硼砂、焰硝各一錢,片腦、麝香各少許,共為末,蜜丸豌豆大,燈心薄荷湯,研化下一二丸。
靈神膏
赤茯神 朱砂水飛,各一兩 麥門冬五錢 麝香二錢半
右為末,蜜和作小餅子,每一餅,臨睡以薄荷湯化下,神效。一老醫乃三世小兒科家傳,只有四五藥,愈病無數。如小兒驚搐,多是熱證,不宜便用驚風藥,只以導赤散加防風、竹葉同煎,用二三貼導去心驚邪熱,其搐便止;次服靈神膏。
金箔鎮心丸 治驚風鎮安心神。
全蠍七個,以薄荷葉包裹,慢火炙乾 赤茯苓 天麻 防風 羌活 牛黃 犀角 朱砂 麝香 甘草各一錢
右為末,蜜丸皂子大,金箔為衣,每服一二丸,薄荷湯化下。
寧心膏 治小兒不定,恍惚不寧,恐畏多哭,睡中驚魘。
朱砂二錢 人參 白朮 白茯 茯神 山藥 羌活 甘草各一錢 龍腦 麝香各一字
右為末,蜜丸芡實大,薄荷湯化下。
防風溫膽湯 治驚風,消痰疏風順氣。
人參二分 半夏 枳殼 赤茯各五分 陳皮 防風各二分半 甘草一分半
右剉,作一貼,入生薑一片,紫蘇二叶,煎水調下大驚丸小驚丸服之。
大驚丸 治驚風,安神定驚,又治心熱夜啼。
酸棗仁去皮蚌粉炒 炙甘草各五錢 人參 赤茯苓 白朮 朱砂飛 麥門冬 木香 代赭石煆酢淬,各二錢五分 白直殭蠶炒 桔梗各一錢二分 全蠍三個 金銀箔各三片
右為末,蜜丸梧子大,金銀箔為衣,薄荷湯化下一二丸。一名大安神丸。
白朮散 治吐瀉日久不止,津液枯竭,煩渴引飲,欲成慢驚風。
葛根二錢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木香 藿香 甘草各一錢
右粗末,每二錢水煎,任意服。泄瀉加山藥、白扁豆、肉豆蔻。已成慢驚,加天麻、細辛、全蠍、白附子。驚風泄瀉煩渴,皆津液內耗也,不問陰陽,多煎滿意取足飲之,彌多彌好。一名清寧散。
烏蠍散 治慢驚純陰證,吐瀉不止。
四君子湯加 川烏 全蠍 南星各一錢
右剉,入薑三棗二,水煎服之。
神效散 治慢驚風。
一粒丁香一個蠍,一字辰砂一点血。
右三味,俱為末,男用男左手中指血,女用女右手中指血,蘸葯末擦兒脣上,即愈。
觀音散 治脾困多瀉,不思乳食,精神昏困,四肢冷,欲成慢驚。
人參一錢 蓮肉 神麯各二分 白朮 黃耆 木香 白扁豆 甘草各一分 白茯苓一分半
右剉,入薑二棗一,藿香三葉,同煎服。
全蠍觀音散 洽吐瀉後成慢驚風、亦治慢脾風。
即前方加羌活、防風、天麻、全蠍也。
三味天漿子散 治慢驚風。
天漿子 白殭蠶 全蠍各三枚
右為末,每一字薄荷湯調下。
補脾湯 治慢驚風。
白朮一錢三分 白芍藥酒炒一錢 白茯苓 半夏各七分 陳皮 黃耆蜜水炒 人參 當歸 川芎 肉蔻煨 乾葛 神麯炒,各五分 黃連炒 甘草炒三分
右剉,作一貼,水煎,稍稍服。
保生丹 治慢驚風。
朱砂 天麻 白附炮 殭蠶炮 全蠍各二錢 乾薑炮 牛黃 麝香各一錢
右為末,蜜丸麻子大,薄荷湯下三丸。
延生丹 治同上。
南星炮二錢半 朱砂 牛黃 羌活各一錢二分 麝香六分 蠍梢七枚 白殭蠶三枚
右為末,棗肉和丸菉豆大,薄荷湯化兩丸服之。
參朮半夏湯 治慢驚風,子母俱服。
人參 白朮各二錢 半夏 天麻各七分 白茯苓 陳皮各五分 北細辛 薄荷葉 甘草各二分 全蠍炒,一枚
右剉,作一貼,薑三片,水煎服。
南星飲 治慢驚脾因涎盛,不思乳食。
大南星一個,炒 冬瓜仁 白扁豆薑汁炒,各二錢
右為末,每二錢,以薑二片,防風少許,同煎服。
雙金丸 治吐瀉日久,脾胃虛損,手足厥冷,精神昏塞,多睡露睛,口鼻氣冷,欲成慢驚風。
金液丹 青州白丸子各等分 同研,生薑米飲調灌之,惟多服乃效。雖至危者,往往死中得生,十救八九。沈存中曰:金液丹治慢驚垂危,才服之得活,須多服方驗,真小兒吐瀉之妙劑也。
備急丸 治急慢驚風。
五月五日取白頸蚯蚓不拘多少,去泥焙乾為末
右加朱砂等分,糊九菉豆大,金箔為衣,每一丸白湯下。一法取蚯蚓以竹刀中斷之,看取急跳者治急驚,慢跳者治慢驚,各另研爛,和朱砂末作丸菉豆大,入二器貯之,記而用之,神妙。
星香散 治急慢驚風搐搦,竄視潮涎。
南星泡,二錢半 木香 橘紅各一錢 全蠍二個
右剉作一貼,薑四片,水煎頻灌,大便去涎,即愈。
朱粉散 治急慢驚風。
一粒朱砂一片雪輕粉也,七--殭蠶三個蠍,不問驚風與慢風,服時須用生人血乳汁也。
右先將蠶、蠍微炒燥,取出待冷,同砂粉研為細末,卻以母乳汁調抹於兒口內,立效。
探生散 治急慢驚風諸藥不效,用此吹鼻,定其死生。
雄黃 沒藥各一錢 乳香五分 麝香一字
右為末,吹少許入鼻,如眼淚鼻涕俱出者可治。
補脾益真湯 治慢脾風。
丁香 木香 訶子皮 陳皮 厚朴 草果 肉豆蔻 白葆 人參 白朮 桂枝 半夏 附子炮 甘草炙,各二分 全蠍炒,一枚
右剉,入薑二棗一,水煎灌服,服訖,令揉心下以助藥力。
九龍控涎散 治天釣。
蜈蚣一條,酒炙 臘茶 雄黃 甘草各二錢 乳香 天竺黃 枯白礬 荊芥穗各一錢 菉豆半生半炒,一百粒
右為末,每半錢,人參薄荷湯調下。
釣藤散 治同上。
人參 犀角各五分 全蠍 天麻各二分 甘草一分 釣藤六分
右剉,水煎服。
燒丹丸 治胎驚發癎。
太陰元精石 輕粉各一錢 粉霜 硼砂各五分 研細,入寒食麵一錢,水丸成餅,再用麵裹煨黃,取去麵,再研細,滴水和丸如米大,一歲兒五丸,二歲十丸,溫水送下,下惡物為度。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四百三十三
小兒驚癎門
單方
小兒慢驚虛風:用平正附子去皮臍,生研為末,以白頸蚯蚓於末內滾之,候定刮蚓上附末,丸黃米大,每服十九,米飲下。 【 《百一方》】
驚癎發熱:丹參、雷丸各半兩,猪膏二兩同煎,七上七下,濾去滓盛之,每以摩兒身上,日三次。 【 《千金方》,下同】
小兒暴驚,啼哭絕死:蜀椒、左顧牡蠣各六銖,以酢漿水一升,煮五合,每灌一合。
小兒驚熱:天竺黃二錢,雄黃、牽牛各一錢,研勻,麵糊丸粟米大,每服三五丸,薄荷湯下。 【 《小兒直訣》,下同】
小兒慢驚發搐,帶有陽證者:血甘遂末即蚤休末一錢,瓜蔞根末一錢,同於慢火上炒焦黃研勻,每服一字,煎麝香、薄荷調下。
小兒驚竄,兩眼看地不上者:皂角燒灰,以童尿浸刮,用火烘乾研末,貼其顖即甦。 【 《王氏小兒方》】
小兒癎疾:棘枝上雀甕研其間蟲出,取汁灌之。 【 《聖惠方》,下同】
小兒天弔,目睛上視:用壁魚兒乾者十個,濕者五個,用乳汁和研灌之。
小兒天弔,驚癎客忤:取家桑東行根,研汁服。
小兒驚風內釣:胡椒、木鼈子仁等分為末,醋調,黑豆且末和杵,丸菉豆大,每服三四十丸,荊芥湯下。
小兒天弔驚風,翻眼向上:用乾蠍全者一個,瓦炒好朱砂三菉豆大為末,飯丸菉豆大,外以朱砂少許,同酒化下一丸,頓愈。
小兒躽啼驚癎,腹滿,大便青白色:用柏子仁末,溫水調服一錢。
小兒慢脾風,因吐泄後而成:麻黃長五寸十個去節,白朮指面大二塊,全蠍二個,生薄荷葉包煨為末,二歲以下一字,三歲以上半錢,薄荷湯下。
驚癎發熱:乾藍、凝水石等分為末,水調敷頭上。
小兒急慢驚風,口眼喎斜,搐搦痰盛:用天漿子房去皮生用三枚,乾蠍生用七枚,朱砂一錢研勻,飯丸粟大,每服二丸,荊芥湯送下。
小兒風癎掣瘲戴眼,極者日數十發:莽草、雷丸各一鷄子黃大,化猪脂一斤,煎七沸,去滓,摩痛處,勿近目及陰,日凡三四次。 【 《外臺秘要》,下同】
小兒癎疾:白魚酒,用衣中白魚七枚,竹茹一握,酒一升,煎二合,溫服之。
小兒驚風癎疾,喉閉牙緊:鈆白霜一字,蟾酥少許為末,烏梅肉蘸藥,於齦上揩之,仍吹通關藥,良久便幵。 【 《普濟方》,下同】
小兒癎疾:鷄子黃和乳汁攪服,不過三兩枚,自定。
小兒急驚:遠年白田螺殼燒灰,入麝香少許,水調灌之。
小兒癎疾:羖羊角燒灰存性,酒服少許。
小兒慢脾驚風:馬芹子、丁香、白殭蠶等分為末,每服一錢,炙橘皮煎湯下。
小兒驚風:用大蒜七個,先燒紅地,以蒜逐個於地上磨成膏,卻以殭蠶一兩,去頭足安蒜上,碗覆一夜,勿令泄氣,只取蠶研末,每用(口畜)鼻,口內含水有效。
驚癎中風,壯熱掣瘲,吐舌出沫:用豚卵一雙切細,當歸二分,以醇酒三升,煮一升分服。
治小兒癎利痰:天南星煨香一兩,朱砂一錢為末,猪心血丸梧子大,每防風湯下一丸。
驚風煩熱:慎火草煎水浴之。
小兒啼:黃芩、人參等分為末,每服一字,水飲下。
小兒驚癎疳痢,或夜啼:青黛量大小水研服之。歌云:孩兒雜病變成疳,不問強羸女與男。煩熱毛焦鼻口燥,皮后枯槁四肢癱。腹中時時更下痢,青黃赤白總一般。眼濇面黃鼻孔黑,穀道開張不可看。此方便是青黛散,孩兒百病服之安。 【 《宮氣方》】
小兒驚熱,心肺積熱,夜臥多驚:鈆霜、牛黃各半分,鐵粉一分研勻,每服一字,竹瀝調下。 【 《聖濟錄》,下同】
小兒急驚搐搦:丹砂半兩,天南星一個一兩重者,炮製酒浸,大蠍三個為末,每服一字,薄荷湯下。
小兒驚癎:磁石鍊水飲之。
小兒癎疾:水銀能壓一切熱,用小豆許安盞中,沉湯內煮一食頃,與服,勿仰兒頭,恐入腦也。
小兒急驚墜涎:水銀半兩,生南星一兩,麝香半分為末,入石腦油同搗和,丸菉豆大,每一丸薄荷湯下。
小兒癎病瘥後,血氣上虛,熱在皮膚,身面俱腫:萎蕤、葵子、龍膽、茯苓、前胡等分為末,每服一錢,水煎服。
小鬼驚癎瘈瘲:用熊膽以竹瀝化兩豆許服之、去心中涎,甚良。 【 孟詵方】
小兒癎疾,用鼈甲炙研,乳服一錢,日二;亦可蜜丸服。 【 《子母秘錄》】
小兒天弔,頭目仰視,痰塞內熱:用金牛兒即蟬蛻,以漿水煮一日,晒乾為末,每用一字,冷水調下。 【 《衛生易簡方》】
小兒驚風:白殭蠶、蠍梢等分,天雄尖、附子尖各一錢,微炮為末,每服一字或半錢,以薑湯調灌之,甚效。 【 《寇氏衍叉》】
小兒風癎:取蠍五枚,以大石榴割頭剜空,納蠍於中,以頭蓋之,紙筋和黃泥封裹,微火炙乾,漸加火煆中赤,候冷去泥。取中焦黑者,細研,乳汁調半錢灌之便定。兒稍大,以防風湯調服。 【 《篋中方》】
小兒驚癎:用入蟄蝙蝠一個、成塊硃砂三錢,在腹內,以新瓦合煆存性,候冷為末,空心分四服。兒小分五服,白湯下。 【 《醫學集成》,下同】
小兒驚癎一百二十種,用荊芥穗二兩,白礬半生半枯一兩為末,糊丸黍米大,朱砂為衣,每薑湯下二十丸,日一服。
小兒發熱,眼目喎斜,手足搐掣,將成風痰:用天麻、殭蠶、防風、陳皮、半夏、石菖蒲、膽星各三分,荊芥、羌活、甘草各二分,薑三片同煎。 【 《窮鄉便方》】
小兒急慢驚風:震靈丹二十粒,來復丹十粒,白丸子十粒,三味研勺,糯米糊丸菉豆大,大者三丸,小者二丸,慢驚用北棗陳皮湯吞下,急驚用生薑自然汁百沸湯下。 【 《古今醫統》】
小兒內釣腹痛:木香、乳香、沒藥各五分,水煎服之。 【 《阮氏小兒方》】
小兒驚風卒死:用烏骨白鷄血少許抹脣上,即活。 【 《嫏嬛記》】
小兒慢脾驚風,利痰奇效:用開元通寶錢背後上下有兩月痕者,其色淡黑頗小,以一個放鐵匙上,炭火燒,四圍上下各出珠子,取出候冷,傾入盞中作一服,以南木香湯送下,或人參湯亦可。錢雖利痰,非胃家所好,須以木香佐之。
小兒驚忤不語,打撲驚忤,血入心竅,不能言語:朱砂為末,以雄猪心血和丸麻子大,每棗湯下七丸。 【 《直指方》,下同】
小兒驚後瞳斜不正者:人參、阿膠糯米炒成珠各一錢,水一盞,煎七分溫服,日再服乃止,效。
小兒諸癎:雄黃、朱砂等分為末,每服一錢,猪心血入虀水調下。
小兒急慢驚風,弔眼撮口,搐搦不定:代赭石火燒醋淬十次,細研水飛,日乾,每服一錢或半錢,煎真金湯調下,連進三服。兒腳脛上有赤斑,即是驚風已出,病當安也。無斑點者不可治。
小兒截驚:以芭蕉汁、薄荷汁煎勻,塗頭頂,留顖門,塗四肢,留手足,心勿塗,甚效。 【 《鄧筆峰雜興》】
小兒盤腸內釣,腹中急痛,乾啼:用乳香、沒藥、木香、薑黃各四錢半,另研,木別十二個去殼,研成膏,以木別膏和四味,入煉蜜少許,丸櫻桃大,煎釣藤湯化下;次服魏香散,用莪朮五錢,真阿魏一錢,先以溫湯化開阿魏,浸莪朮一日夜,焙乾末之,每服半錢,紫蘇米飲,空心服。 【 《身經通考方》】
小兒痰熱,咳嗽驚悸:半夏、南星等分為末,牛膽汁和入膽內,懸風處待乾,蒸餅丸菉豆大,每薑湯下三五丸。 【 《摘元方》】
小兒內釣多啼:銀殊半錢,乳香、煨蒜各一錢為末,研丸黍米大,半歲五丸,薄荷湯下。 【 《全幼心鑑》,下同】
小兒癎後瘖不能言:以天南星濕紙包煨為末,雄猪膽汁調服二字。
小兒慢脾驚風:白附子半兩,天南星半兩,黑附子一錢,并炮去皮為末,每服二錢,生薑五片,水煎服。 【 《楊氏家藏》】
小兒慢驚搐搦,涎壅厥逆:生川烏頭去皮臍一兩,全蠍十個去尾,分作三服,水一盞,薑七片,煎服。 【 《嬰孩寶鑑》】
小兒慢驚,昏沉或搐:烏藥磨水灌之。 【 《濟急方》】
小兒慢脾驚風,久病後或吐瀉後生驚,轉成慢脾:用蠍梢一兩為末,以石榴一枚剜空,用無灰酒調填入蓋定,坐文武火上,時時攪動熬膏,取出放冷,每服一字,金銀薄荷湯調下。 【 《本事方》,下同】
又治吐利後,昏睡生瘋癎慢脾證:全蠍、白朮、麻黃去節等分為末,二歲以下一字,三歲以上半錢,薄荷湯下。
小兒脾風多,用人參、冬瓜仁各半兩,南星一兩,漿水煮過為末,每用一錢溫服。
小兒驚癎不知人,嚼舌仰目者:用犀角濃磨水,服之立效;為末亦可。 【 《廣利方》,下同】
小兒驚癎嚼舌,迷悶仰目:牛黃一豆許研,和蜜水灌之。
小兒急驚:青礞石磨水服。 【 《衛生方》】
小兒風癎瘈瘲:用人參、蛤粉、辰砂等分為末,以猳猪心血和丸菉豆大,每服五十丸,金銀湯下,十日二服,大有神效。 【 《衛生寶鑑》】
小兒急慢驚風:乳香半兩,甘遂半兩,同研末,每服半錢,用乳香湯下,童便亦可。 【 《王氏博濟方》】
小兒驚邪:安息香一豆許燒之,自除。 【 《奇效良方》】
慢驚瘈瘲:用血竭半兩,乳香二錢半,同搗成劑,火炙熔,丸梧子大,每服一丸,薄荷煎湯化下,定魄安神益氣。夏月用人參湯。 【 《御藥院方》,下同】
小兒慢驚:曼陀羅花七朵,重一字,天麻二錢半,全蠍炒十枚,天南星炮、丹砂、乳香各二錢半,為末,每服半錢,薄荷湯調下。
小兒急驚,搐搦涎盛:粉霜二錢,白牽牛炒、輕粉各一錢為末,每服一字,薄荷湯下,吐涎為效。 【 《全嬰方》下同】
小兒急驚,昏迷不醒人事:石綠四兩,輕粉一錢為末,薄荷汁,入酒調一字,服取吐。
小兒驚風:用蠍一個頭尾全者,以薄荷四葉裹定,火炙焦同研為末,分四服,白湯下。 【 《經驗方》,下同】
小兒驚癎掣瘲:用虎睛細研水調灌之,良。
治小兒癎:用甘遂末一錢,猪心一個,取三管頭血三條,和甘遂末,將猪心批作兩片,入藥在內,以綿縛定,外濕紙包裹,入文武火煨熟,不可過度,取藥細研,入辰砂末一錢和勻,分作四丸,每服一丸,猪心湯化下。再服,另取猪心煎湯,神效。 【 《證治準繩》,下同】
小兒急慢驚風,牙關緊急不可開者:用皂角末水調塗牙齦上,入咽即活。
小兒驚風,發搐天弔:用天麻、荊芥、防風、薄荷、全蠍、殭蠶各八分,膽星、甘草各五分,薑汁糊丸彈子大,水磨下一丸。 【 《幼幼近編》下同】
小兒不時驚發,此肺虛不能平肝,宜溫肺為主:用人參、五味子、肉桂。若不用桂,用細辛一分亦可。
小兒失跌受驚,肝系受風,致瞳神不正,視東則見西,視西則見東,名曰通睛。用石楠一兩、瓜蒂五枚為末吹鼻,一日三次,內用牛黃平肝之藥。
慢脾風:用羊屎二十粒,丁香百粒,胡椒五十粒,每五分,陳壁土前湯下。
治急驚:白石膏十兩,辰砂一兩,共為末,量兒大小,蜜水調下。
小兒內釣多啼:銀朱半錢,乳香、煨蒜各一錢為末,研丸黍米大,半歲五丸,薄荷湯下。
小兒驚熱:牛黃一杏仁大,竹瀝、薑汁各一合,和勻與服。 【 《衛生總微》,下同】
小兒牛癎:白牛屎中豆,日日服之,良。
小兒驚風,不拘急慢:用蜣螂一枚杵爛,以水一小盞,於百沸湯中盪熱,去滓飲之。 【 《本草綱目》,下同】
小兒癎疾:青羊肝一具,薄切水洗,和五味醬食之。
小兒口噤牙關不開:天南星一枚,煨熟,紙裹斜包,剪一小孔,透氣於穴中,牙關自開也。一用生南星用薑汁擦之,自開。
小兒瀉後,眼上三日不乳,目黃如金,氣將絕,此慢驚肝風也,宜治肝。用水飛代赭石末,每服半錢,冬瓜仁煎湯調下,愈。
小兒天釣驚風,發歇不定:鸛屎炒研半錢,入牛黃、麝香各半錢,炒蠍五枚為末,每服五分,新汲水服。
小兒痓風,頭及四肢皆往後,以鴨涎滴之。
小兒驚風,吐逆作搐,痰涎壅塞,手足掣瘲,眼睛斜視:枳殼去穰麩炒、淡豆豉等分為末,每服一字,甚者半錢,急驚薄荷自然汁下,慢驚荊芥湯下,入酒三五点,日三服。
小兒驚熱,釣藤一兩,硝石半兩,甘草炙一分,為散,每服半錢,溫水服。
驚癎發熱:鐵粉水調少許服之。
急驚涎潮壯熱悶亂:鐵粉一錢,朱砂一錢為末,每服一字,薄荷湯調下。
嬰孩驚風後,瘖不能言,用蕪荑炒、神麯炒、麥芽炒、黃連炒各一錢為末,猪膽汁打糊,丸黍米大,每服十丸,木通湯下。黃連能去心竅惡血。
急慢驚風:用青蒿蠹蟲搗和,朱砂、汞粉各五分,丸粟粒大,一歲一丸,乳汁服。古方不見用者,《保嬰集》用治驚風,云十不失一。其詩云:一半朱砂一半雪,其功只在青蒿節。任教死去也还魂,服時須用生人血。
石綠研九度水飛,十兩 附子尖 烏頭尖 蠍梢各五十個
右為末,入石綠令勻,麵糊丸如鷄頭,每服用薄荷汁半盞化下一丸,更以酒半合溫服之,須臾吐出痰涎,然後隨證治之。
下痰控涎丸
生川烏 半夏 殭蠶薑汁浸一宿,各半兩 全蠍去尖,七個 鐵粉三錢 甘遂二錢半
右為末,生薑自然汁或薄糊九如菉豆大,朱砂為衣,每服十五丸,薑湯下,忌甘草。
元戎小靈寶丹
附子炮,一兩 天麻 全蠍 白殭蠶 藿香葉 南星炮 白附子炮,各半兩
右為末,酒糊丸桐子大,溫酒下一十五丸。
當歸大黃湯 治小兒諸癎作熱,利下心中惡血。
大黃湯紙裹煨 炙草 當歸 赤芍藥各三錢 半夏製 川芎各二錢 為末,每服一錢或二錢。水八分鍾,煎四分,無時服。
沉香天麻湯 治小兒因驚成癎,發搐,痰涎壅塞,目多白睛,項背強急,喉中有聲,神思如痴,先灸兩蹻脈各二七壯。
沉香 益智 川烏炮去皮臍,各二錢 天麻 防風 半夏湯泡 附子炮去皮臍,各三錢 羌活五錢 甘草炙 當歸 薑屑各一錢半 獨活四錢
右(口父)咀,每服五錢,生薑三片,水煎溫服。舉痛論云:恐則氣下,精怯而上焦閉。又云:從下上者,引而去之。以羌活、獨活苦溫味之薄者,陰中之陽,引氣上行,又入太陽之經為引用,故以為君。天麻、防風辛溫以散之,當歸、甘草辛甘溫以補氣血之不足,又養胃氣,故以為臣。黑附子、川烏頭、益智仁大辛溫,行陽退陰,又治寒客傷胃為佐。腎主液入脾為涎,以生薑、半夏燥濕化痰。十劑云重可去怯,沉香辛溫,體重氣清,去怯安神,故以為使。氣味相合,升陽補胃,恐怯之氣,自得平矣。
牛黃丸 治因驚中風,五癎天釣,客忤潮涎灌壅。
白花蛇肉 白附 全蠍 生川烏半兩者,一枚 天麻 薄荷葉各半兩,已上六味,先為細末,次入雄黃五兩 辰砂 牛黃各三錢 腦子半兩 麝香一錢
右為一處和勻,麻黃去根二兩,酒一升,煎麻黃至一盞,去麻黃,用酒熬藥得所,勿至焦赤,眾手疾丸如芡實大,密器盛之。一丸作五服,煎金銀薄荷湯磨化,大能發散駕邪。
治五癎得效方
露蜂房焙 石綠各一兩 桂心 遠志去心 人參各半兩 朱砂一錢
右為末,粥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湯下。
生地黃連湯 治血脫,尋衣撮空,搖頭妄語。
川芎 生地 當歸各七錢 赤芍 梔子 黃芩 黃連各三錢 防風一錢五分
右,每服三錢,水煎服。
大青膏
天麻末,一方 生白附末,一錢半 青黛一錢,研 生蠍尾末 烏梢蛇肉酒浸焙乾末,各半錢 朱砂研
右同再研細,生蜜和成膏,每服半皂子大至一皂子大。月中兒粳米大,同牛黃膏溫薄荷水化一處服之。五歲已上,同甘露散服之。
鎮心丸 涼心經,治驚熱痰盛。
甜硝白者 人參去蘆取末,各一兩 甘草炙 寒水石燒,各一兩半 乾山藥 白茯苓各二兩 朱砂一兩 龍腦 麝香各一錢,三味俱另研
右為末,熟蜜丸如鷄豆大。如要紅,入坯子臙脂二錢。溫水化下半丸至一二丸,食後服。一方用金箔為衣。
大防風湯 治鶴膝風腫痛不消,或潰而不斂。
附子炮 牛膝酒炒各一錢 白朮 羌活 人參 防風各二錢 杜仲薑製 川芎 肉桂 黃耆炒 熟地黃自製 芍藥炒,各一錢五分 甘草一錢
右,每服三五錢,水煎,仍量兒大小用之。
獨活寄生湯
獨活 桑寄生 杜仲炒 細辛 牛膝酒炒 秦艽 茯苓 白芍藥炒 桂心 川芎 防風 甘草 人參 熟地黃 當歸各等分
右,每服二三錢,水煎,空心,乳母同服。
防己湯 治感冒風濕之氣,失於解表,流注兩足,疼痛至兩膝浮腫,不能屈伸,傳成癱瘓。
麻黃去節存根,功全表裏,剉碎湯泡,濾過焙乾用 防己去黑皮 薄桂去粗皮,各半兩 赤芍藥 蒼朮米泔水浸一宿,去粗皮濾剉片火,炒至微黃 赤茯苓各一兩 甘草炙,七錢半
右件(口父)咀,每服二錢,水一盞,薑二片,葱一根,煎七分,空心熱服,或入薤白同煎。
袪風散 治卒暴中風,不能言全,口眼喎斜,驚癱搐掣,痰實煩躁,神昏有熱,睡臥不穩。
防風 生南星 生甘草 半夏如前法製 黃芩各一兩
右碎,每服二錢,水一盞半,薑三片,慢火煎七分,不拘時溫服。
獨活湯 治驚癱鶴膝,及中風濕日久,致腰背手足疼痛,晝輕夜重,及四肢痿痹不仁。
川獨活黃色如鬼眼者,佳半兩 當歸酒洗 白朮 蜜黃耆 薄桂 川牛膝酒洗,各二錢半 甘草炙,三錢
右件(口父)咀,每服二錢,水一盞,薑二片,薤白一分,煎七分,空心熱服。或無時。
黑虎丹 治諸般風證。
草烏去黑皮,一兩,生用 川烏去黑皮生用 甘草各七錢半 麻黃 甘松 熟乾地黃 藿香葉 白芷 油煙墨燒存性 猪牙皂莢 川芎 當歸 何首烏 赤小豆 南星生用 殭蠶 羌活 白膠香 水鼈子去油,各半兩
右件剉碎,或焙或晒,研為細末,糯米粉煮糊,丸麻仁大,每服三十丸,或五十丸或七十丸,稍空心,用淡薑湯下。兒小者,丸作粟穀大,治法如前。
排風湯 治中風狂言,失音不語,精神昏困,驚癱鶴膝等證;及腫疾才愈後,偶感外風,滿面遍體虛浮,并宜可服。
白蘇皮 白朮炒 白芍藥 薄桂 防風 川芎 當歸酒洗 炙草 杏仁去皮尖,各半兩 川獨活 麻黃去根节 白茯苓各七錢半
右每服二錢,水一盞,薑二片,煎七分,無時溫服。
加味天麻散 【 《幼幼近編》,下同】 治小兒急驚初起,悸動有痰。
天麻 柴胡 殭蠶 半夏 膽星 白茯苓 白朮 黃連 釣藤 枳實 生甘草
加味溫膽湯
半夏 枳實 茯苓 陳皮 竹茹 酸棗仁 釣藤 生薑
人參羌活湯 治急驚,散風邪,除風熱。
羌活 獨活 柴胡 前胡 天麻 薄荷 殭蠶 茯苓 桔梗 半夏 人參 生甘草 枳殼 木通 川芎 地骨皮
千金散 治一切痰喘驚風,及急驚痰喘不乳,雖至死,但灌藥,下喉即活。
全蠍炙 白殭蠶 朱砂 黃連 明天麻 牛膽南星各四分 牛膽黃 冰片各一分 生甘草二分 每用一分,薄荷燈心金銀煎湯下。一方無牛黃、冰片、甘草,有天竺黃,用竹瀝薑汁丸服。
利驚丸 治急驚,併臍風撮口。
半夏 天南星各五錢,薑製 滑石 蛤粉煅 朱砂各三錢 雄黃五錢 巴荳一錢 麝香 輕粉各三分 飯為丸,如梧桐子大,薑湯下十丸。
加減利驚丸 治下痰甚捷。
牽牛末一兩 花青五錢 巴霜二錢半 麵糊為丸豆大,湯下二三丸。
抱龍丸 治驚風伤風,驚駭悸動,痰熱諸痰風痰驚痰等證。
膽星一兩 天竺黃七錢 辰砂 雄黃各五錢 直殭蠶 全蠍去鹽 釣藤 天麻各五錢半 牛黃 麝香各一錢 珍珠三錢 甘草膏丸芡實大,薄荷湯下一丸。一方有琥珀。
小牛黃丸 治急驚風痰盛。
膽星 朱砂各一兩 巴霜五錢 麵糊同牙皂膏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丸。
清心涼膈丸 治驚搐弄舌痰喘。
南星 半夏 白附各一兩 郁金 川烏各三錢 為末,黃牛膽汁拌勻,仍入膽內,紮口高懸,透風陰乾,陳久更妙。臨用,每兩入青黛、焰硝、硼砂、明礬、雄黃、辰砂,各一錢,片腦一分,麵糊為丸黍米大,薑湯送下。
鎮驚丸
真琥珀 辰砂飛 青皮 生甘草 珍珠 雄黃各二錢五分 青黛 青礞石 蘆薈 柴胡各五錢 天麻 乳香各一兩 膽星 天竺黃各二兩 甘草膏為丸。慢驚,參朮湯下;急驚,薄荷薑蜜湯下。
保生錠 治急驚諸伤食傷風驚駭等證。
蛇含石四兩,醋煅七次 南星一兩,湯泡薑汁炒 白附子一兩 珍珠 朱砂各五錢 麝香一錢
右,米糊為錠。
礞石丸 治驚風痰盛。
膽星 礞石各二兩 天竺黃 青黛各五錢 朱砂 蘆薈各三錢 蜈蚣燒存性 殭蠶各錢半 甘草膏丸芡實大。
通關散 治驚風已退,但聲啞無音。
南星泡 石菖蒲各等分 豶膽汁下,即能言語。
搐鼻散
半夏 細辛各一錢 荊芥七分 牙皂三錢 麝香二分半 為細末,紙條蘸藥取嚏。
袪痰鎮驚丸 治急驚風,鎮驚甯神,退熱化痰。幼科去痰食聖藥,妙不可言。
牛膽南星一兩 竺黃 殭蠶各五錢 珍珠 全蠍去毒,各一錢 琥珀二錢 朱砂三錢 麝香三分 真金三帖 入藥蜜丸芡實大,薄荷薑蜜湯下。一方有牛黃二錢。
金棗丹
巴豆四十九粒,每日換水,浸二十一日取起,入紅棗內,濕紙包煨熟打爛,拌前藥為丸,外用金衣,一歲一分,薄荷湯下。
天竺丸 治小兒癎證,或驚風不止。
天竺黃 明天麻 釣藤鉤各五錢 棗仁 麥冬各二兩 人參 遠志 白芍藥酒洗 天冬去心,各一兩 茯神一兩半 桔紅七錢 蜜丸如彈子大,水飛朱砂為衣,燈心湯下,每服一丸。
青黛丸
白附子五錢 南星 天麻 天竺黃各一兩半 巴霜一錢半 青黛二兩
右,蜜丸。
異功散 治吐瀉將成慢驚。
人參 白朮 茯苓 炙甘草 陳皮 木香 大棗 生薑
右,水煎。一方無木香。搐加全蠍、天麻、蟬蛻,吐加半夏、藿香,瀉加訶子、升麻、肉豆蔻,通身厥冷加附子,語言不出加菖蒲。
醒脾散 治吐瀉脾困,欲發驚搐,用此袪風醒脾。
人參 白朮 蓮肉 炙甘草 茯苓 全蠍 白附子 天麻 菖蒲 木香 陳米炒黃 入薑棗同煎。
加味朮附湯 治慢驚吐瀉身冷,或因臟寒洞泄。
人參 白朮炒 茯苓 甘草炙 肉果煨 附子炮 每三錢薑棗同煎。一方加木香。
加味回陽散 治慢驚面青,四肢逆冷,泄瀉不止。
人參 白朮 山藥 茯苓 甘草 附子 赤石脂煅 殭蠶 全蠍 薑湯下二錢。
星附散 治慢驚。
人參 防風 全蠍 殭蠶 蘄蛇 膽星 白附子 蟬蛻 白茯 琥珀 朱砂各一分 麝香 冰片各半厘 牛黃半分 蝦蟆膽汁調藥抹口中,用蚌汁灌之。
回生錠 治慢驚神效。
人參 白朮 山藥 茯苓各一兩 赤石脂煅 桔梗 牛膽南星各五錢 炙甘草 辰砂 礞石煅,各三錢 乳香二錢 牛黃 麝香各一錢 粽搗為錠,陰乾,薄荷湯下。
紫河車丸 治胎驚。
人參 天麻 炙草 犀角 遠志甘草汁浸 滑石 白芍炒,各一兩 茯神 棗仁各一兩半 天竺黃 朱砂研,各五錢 紫河車一具,烘研 臍帶新瓦上炙焦另研,三條 共研細末,用釣藤汁四兩,和煉蜜半觔,搗和為丸,重錢二分,飢時臨臥,以燈心薄荷湯化服。如治急驚,前方去紫河車、臍帶、人參,加白殭蠶蜜炙六錢,全蠍六錢,牛黃一錢二分,琥珀一錢,膽星八錢,麝香三分。
定魄丸 【 《東醫寶鑑》,下同】 治因驚發癎。
人參 琥珀 茯神 遠志 朱砂 天麻 石菖蒲 天門冬 酸棗仁 甘草各等分
右為末,蜜丸皂子大,朱砂為衣,每丸燈心、薄荷煎湯化下。
紫霜丸 治食癎及腹中有食積痰癖,吐哯乳。
代赭石煅酢淬七次 巴荳三十粒,去皮油 赤石脂各一兩 杏仁五十個,去皮尖
右先將杏仁泥、巴豆霜入二石末相和搗千杵,若硬入少蜜,貯密器中。月內兒服麻子大一粒,乳汁化下,百日內服小豆大。一方赭石二錢,巴豆二十一粒去皮油,杏仁二十一個,
右末,飯丸粟米大。食癎用此取積,并不虛人。凡兒有熱,不欲飲乳,眼睡不寧,常常驚悸,此皆發癎患之漸。即以此藥導之,減其盛勢,則無驚風釣癎之患矣。
五癎丹 治急驚為癎。
蜈蚣一條 牛膽南星二錢 全蠍 防風 白附 遠志 蘆薈 元胡索 辰砂各一錢 麝香一字 金銀箔各三片
右為末,糊丸梧子大,金銀箔為衣,每一丸,以薄菏湯化下。
太乙散 治胎驚。
天漿子 天南星 白附子 天麻 防風 白茯各二錢 全蠍 硃砂各一錢 麝一字
右為末,每取五分,乳汁化下。
保幼化風丹 治驚風四證八候,去風痰驚熱。
南星 半夏 川烏 白附各一兩 郁金五錢
右為末,裝入臘月黃牛膽內。陰乾,百日取出,研為末,每一兩入雄黃、朱砂、硼砂、焰硝各一錢,片腦、麝香各少許,共為末,蜜丸豌豆大,燈心薄荷湯,研化下一二丸。
靈神膏
赤茯神 朱砂水飛,各一兩 麥門冬五錢 麝香二錢半
右為末,蜜和作小餅子,每一餅,臨睡以薄荷湯化下,神效。一老醫乃三世小兒科家傳,只有四五藥,愈病無數。如小兒驚搐,多是熱證,不宜便用驚風藥,只以導赤散加防風、竹葉同煎,用二三貼導去心驚邪熱,其搐便止;次服靈神膏。
金箔鎮心丸 治驚風鎮安心神。
全蠍七個,以薄荷葉包裹,慢火炙乾 赤茯苓 天麻 防風 羌活 牛黃 犀角 朱砂 麝香 甘草各一錢
右為末,蜜丸皂子大,金箔為衣,每服一二丸,薄荷湯化下。
寧心膏 治小兒不定,恍惚不寧,恐畏多哭,睡中驚魘。
朱砂二錢 人參 白朮 白茯 茯神 山藥 羌活 甘草各一錢 龍腦 麝香各一字
右為末,蜜丸芡實大,薄荷湯化下。
防風溫膽湯 治驚風,消痰疏風順氣。
人參二分 半夏 枳殼 赤茯各五分 陳皮 防風各二分半 甘草一分半
右剉,作一貼,入生薑一片,紫蘇二叶,煎水調下大驚丸小驚丸服之。
大驚丸 治驚風,安神定驚,又治心熱夜啼。
酸棗仁去皮蚌粉炒 炙甘草各五錢 人參 赤茯苓 白朮 朱砂飛 麥門冬 木香 代赭石煆酢淬,各二錢五分 白直殭蠶炒 桔梗各一錢二分 全蠍三個 金銀箔各三片
右為末,蜜丸梧子大,金銀箔為衣,薄荷湯化下一二丸。一名大安神丸。
白朮散 治吐瀉日久不止,津液枯竭,煩渴引飲,欲成慢驚風。
葛根二錢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木香 藿香 甘草各一錢
右粗末,每二錢水煎,任意服。泄瀉加山藥、白扁豆、肉豆蔻。已成慢驚,加天麻、細辛、全蠍、白附子。驚風泄瀉煩渴,皆津液內耗也,不問陰陽,多煎滿意取足飲之,彌多彌好。一名清寧散。
烏蠍散 治慢驚純陰證,吐瀉不止。
四君子湯加 川烏 全蠍 南星各一錢
右剉,入薑三棗二,水煎服之。
神效散 治慢驚風。
一粒丁香一個蠍,一字辰砂一点血。
右三味,俱為末,男用男左手中指血,女用女右手中指血,蘸葯末擦兒脣上,即愈。
觀音散 治脾困多瀉,不思乳食,精神昏困,四肢冷,欲成慢驚。
人參一錢 蓮肉 神麯各二分 白朮 黃耆 木香 白扁豆 甘草各一分 白茯苓一分半
右剉,入薑二棗一,藿香三葉,同煎服。
全蠍觀音散 洽吐瀉後成慢驚風、亦治慢脾風。
即前方加羌活、防風、天麻、全蠍也。
三味天漿子散 治慢驚風。
天漿子 白殭蠶 全蠍各三枚
右為末,每一字薄荷湯調下。
補脾湯 治慢驚風。
白朮一錢三分 白芍藥酒炒一錢 白茯苓 半夏各七分 陳皮 黃耆蜜水炒 人參 當歸 川芎 肉蔻煨 乾葛 神麯炒,各五分 黃連炒 甘草炒三分
右剉,作一貼,水煎,稍稍服。
保生丹 治慢驚風。
朱砂 天麻 白附炮 殭蠶炮 全蠍各二錢 乾薑炮 牛黃 麝香各一錢
右為末,蜜丸麻子大,薄荷湯下三丸。
延生丹 治同上。
南星炮二錢半 朱砂 牛黃 羌活各一錢二分 麝香六分 蠍梢七枚 白殭蠶三枚
右為末,棗肉和丸菉豆大,薄荷湯化兩丸服之。
參朮半夏湯 治慢驚風,子母俱服。
人參 白朮各二錢 半夏 天麻各七分 白茯苓 陳皮各五分 北細辛 薄荷葉 甘草各二分 全蠍炒,一枚
右剉,作一貼,薑三片,水煎服。
南星飲 治慢驚脾因涎盛,不思乳食。
大南星一個,炒 冬瓜仁 白扁豆薑汁炒,各二錢
右為末,每二錢,以薑二片,防風少許,同煎服。
雙金丸 治吐瀉日久,脾胃虛損,手足厥冷,精神昏塞,多睡露睛,口鼻氣冷,欲成慢驚風。
金液丹 青州白丸子各等分 同研,生薑米飲調灌之,惟多服乃效。雖至危者,往往死中得生,十救八九。沈存中曰:金液丹治慢驚垂危,才服之得活,須多服方驗,真小兒吐瀉之妙劑也。
備急丸 治急慢驚風。
五月五日取白頸蚯蚓不拘多少,去泥焙乾為末
右加朱砂等分,糊九菉豆大,金箔為衣,每一丸白湯下。一法取蚯蚓以竹刀中斷之,看取急跳者治急驚,慢跳者治慢驚,各另研爛,和朱砂末作丸菉豆大,入二器貯之,記而用之,神妙。
星香散 治急慢驚風搐搦,竄視潮涎。
南星泡,二錢半 木香 橘紅各一錢 全蠍二個
右剉作一貼,薑四片,水煎頻灌,大便去涎,即愈。
朱粉散 治急慢驚風。
一粒朱砂一片雪輕粉也,七--殭蠶三個蠍,不問驚風與慢風,服時須用生人血乳汁也。
右先將蠶、蠍微炒燥,取出待冷,同砂粉研為細末,卻以母乳汁調抹於兒口內,立效。
探生散 治急慢驚風諸藥不效,用此吹鼻,定其死生。
雄黃 沒藥各一錢 乳香五分 麝香一字
右為末,吹少許入鼻,如眼淚鼻涕俱出者可治。
補脾益真湯 治慢脾風。
丁香 木香 訶子皮 陳皮 厚朴 草果 肉豆蔻 白葆 人參 白朮 桂枝 半夏 附子炮 甘草炙,各二分 全蠍炒,一枚
右剉,入薑二棗一,水煎灌服,服訖,令揉心下以助藥力。
九龍控涎散 治天釣。
蜈蚣一條,酒炙 臘茶 雄黃 甘草各二錢 乳香 天竺黃 枯白礬 荊芥穗各一錢 菉豆半生半炒,一百粒
右為末,每半錢,人參薄荷湯調下。
釣藤散 治同上。
人參 犀角各五分 全蠍 天麻各二分 甘草一分 釣藤六分
右剉,水煎服。
燒丹丸 治胎驚發癎。
太陰元精石 輕粉各一錢 粉霜 硼砂各五分 研細,入寒食麵一錢,水丸成餅,再用麵裹煨黃,取去麵,再研細,滴水和丸如米大,一歲兒五丸,二歲十丸,溫水送下,下惡物為度。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四百三十三
小兒驚癎門
單方
小兒慢驚虛風:用平正附子去皮臍,生研為末,以白頸蚯蚓於末內滾之,候定刮蚓上附末,丸黃米大,每服十九,米飲下。 【 《百一方》】
驚癎發熱:丹參、雷丸各半兩,猪膏二兩同煎,七上七下,濾去滓盛之,每以摩兒身上,日三次。 【 《千金方》,下同】
小兒暴驚,啼哭絕死:蜀椒、左顧牡蠣各六銖,以酢漿水一升,煮五合,每灌一合。
小兒驚熱:天竺黃二錢,雄黃、牽牛各一錢,研勻,麵糊丸粟米大,每服三五丸,薄荷湯下。 【 《小兒直訣》,下同】
小兒慢驚發搐,帶有陽證者:血甘遂末即蚤休末一錢,瓜蔞根末一錢,同於慢火上炒焦黃研勻,每服一字,煎麝香、薄荷調下。
小兒驚竄,兩眼看地不上者:皂角燒灰,以童尿浸刮,用火烘乾研末,貼其顖即甦。 【 《王氏小兒方》】
小兒癎疾:棘枝上雀甕研其間蟲出,取汁灌之。 【 《聖惠方》,下同】
小兒天弔,目睛上視:用壁魚兒乾者十個,濕者五個,用乳汁和研灌之。
小兒天弔,驚癎客忤:取家桑東行根,研汁服。
小兒驚風內釣:胡椒、木鼈子仁等分為末,醋調,黑豆且末和杵,丸菉豆大,每服三四十丸,荊芥湯下。
小兒天弔驚風,翻眼向上:用乾蠍全者一個,瓦炒好朱砂三菉豆大為末,飯丸菉豆大,外以朱砂少許,同酒化下一丸,頓愈。
小兒躽啼驚癎,腹滿,大便青白色:用柏子仁末,溫水調服一錢。
小兒慢脾風,因吐泄後而成:麻黃長五寸十個去節,白朮指面大二塊,全蠍二個,生薄荷葉包煨為末,二歲以下一字,三歲以上半錢,薄荷湯下。
驚癎發熱:乾藍、凝水石等分為末,水調敷頭上。
小兒急慢驚風,口眼喎斜,搐搦痰盛:用天漿子房去皮生用三枚,乾蠍生用七枚,朱砂一錢研勻,飯丸粟大,每服二丸,荊芥湯送下。
小兒風癎掣瘲戴眼,極者日數十發:莽草、雷丸各一鷄子黃大,化猪脂一斤,煎七沸,去滓,摩痛處,勿近目及陰,日凡三四次。 【 《外臺秘要》,下同】
小兒癎疾:白魚酒,用衣中白魚七枚,竹茹一握,酒一升,煎二合,溫服之。
小兒驚風癎疾,喉閉牙緊:鈆白霜一字,蟾酥少許為末,烏梅肉蘸藥,於齦上揩之,仍吹通關藥,良久便幵。 【 《普濟方》,下同】
小兒癎疾:鷄子黃和乳汁攪服,不過三兩枚,自定。
小兒急驚:遠年白田螺殼燒灰,入麝香少許,水調灌之。
小兒癎疾:羖羊角燒灰存性,酒服少許。
小兒慢脾驚風:馬芹子、丁香、白殭蠶等分為末,每服一錢,炙橘皮煎湯下。
小兒驚風:用大蒜七個,先燒紅地,以蒜逐個於地上磨成膏,卻以殭蠶一兩,去頭足安蒜上,碗覆一夜,勿令泄氣,只取蠶研末,每用(口畜)鼻,口內含水有效。
驚癎中風,壯熱掣瘲,吐舌出沫:用豚卵一雙切細,當歸二分,以醇酒三升,煮一升分服。
治小兒癎利痰:天南星煨香一兩,朱砂一錢為末,猪心血丸梧子大,每防風湯下一丸。
驚風煩熱:慎火草煎水浴之。
小兒啼:黃芩、人參等分為末,每服一字,水飲下。
小兒驚癎疳痢,或夜啼:青黛量大小水研服之。歌云:孩兒雜病變成疳,不問強羸女與男。煩熱毛焦鼻口燥,皮后枯槁四肢癱。腹中時時更下痢,青黃赤白總一般。眼濇面黃鼻孔黑,穀道開張不可看。此方便是青黛散,孩兒百病服之安。 【 《宮氣方》】
小兒驚熱,心肺積熱,夜臥多驚:鈆霜、牛黃各半分,鐵粉一分研勻,每服一字,竹瀝調下。 【 《聖濟錄》,下同】
小兒急驚搐搦:丹砂半兩,天南星一個一兩重者,炮製酒浸,大蠍三個為末,每服一字,薄荷湯下。
小兒驚癎:磁石鍊水飲之。
小兒癎疾:水銀能壓一切熱,用小豆許安盞中,沉湯內煮一食頃,與服,勿仰兒頭,恐入腦也。
小兒急驚墜涎:水銀半兩,生南星一兩,麝香半分為末,入石腦油同搗和,丸菉豆大,每一丸薄荷湯下。
小兒癎病瘥後,血氣上虛,熱在皮膚,身面俱腫:萎蕤、葵子、龍膽、茯苓、前胡等分為末,每服一錢,水煎服。
小鬼驚癎瘈瘲:用熊膽以竹瀝化兩豆許服之、去心中涎,甚良。 【 孟詵方】
小兒癎疾,用鼈甲炙研,乳服一錢,日二;亦可蜜丸服。 【 《子母秘錄》】
小兒天弔,頭目仰視,痰塞內熱:用金牛兒即蟬蛻,以漿水煮一日,晒乾為末,每用一字,冷水調下。 【 《衛生易簡方》】
小兒驚風:白殭蠶、蠍梢等分,天雄尖、附子尖各一錢,微炮為末,每服一字或半錢,以薑湯調灌之,甚效。 【 《寇氏衍叉》】
小兒風癎:取蠍五枚,以大石榴割頭剜空,納蠍於中,以頭蓋之,紙筋和黃泥封裹,微火炙乾,漸加火煆中赤,候冷去泥。取中焦黑者,細研,乳汁調半錢灌之便定。兒稍大,以防風湯調服。 【 《篋中方》】
小兒驚癎:用入蟄蝙蝠一個、成塊硃砂三錢,在腹內,以新瓦合煆存性,候冷為末,空心分四服。兒小分五服,白湯下。 【 《醫學集成》,下同】
小兒驚癎一百二十種,用荊芥穗二兩,白礬半生半枯一兩為末,糊丸黍米大,朱砂為衣,每薑湯下二十丸,日一服。
小兒發熱,眼目喎斜,手足搐掣,將成風痰:用天麻、殭蠶、防風、陳皮、半夏、石菖蒲、膽星各三分,荊芥、羌活、甘草各二分,薑三片同煎。 【 《窮鄉便方》】
小兒急慢驚風:震靈丹二十粒,來復丹十粒,白丸子十粒,三味研勺,糯米糊丸菉豆大,大者三丸,小者二丸,慢驚用北棗陳皮湯吞下,急驚用生薑自然汁百沸湯下。 【 《古今醫統》】
小兒內釣腹痛:木香、乳香、沒藥各五分,水煎服之。 【 《阮氏小兒方》】
小兒驚風卒死:用烏骨白鷄血少許抹脣上,即活。 【 《嫏嬛記》】
小兒慢脾驚風,利痰奇效:用開元通寶錢背後上下有兩月痕者,其色淡黑頗小,以一個放鐵匙上,炭火燒,四圍上下各出珠子,取出候冷,傾入盞中作一服,以南木香湯送下,或人參湯亦可。錢雖利痰,非胃家所好,須以木香佐之。
小兒驚忤不語,打撲驚忤,血入心竅,不能言語:朱砂為末,以雄猪心血和丸麻子大,每棗湯下七丸。 【 《直指方》,下同】
小兒驚後瞳斜不正者:人參、阿膠糯米炒成珠各一錢,水一盞,煎七分溫服,日再服乃止,效。
小兒諸癎:雄黃、朱砂等分為末,每服一錢,猪心血入虀水調下。
小兒急慢驚風,弔眼撮口,搐搦不定:代赭石火燒醋淬十次,細研水飛,日乾,每服一錢或半錢,煎真金湯調下,連進三服。兒腳脛上有赤斑,即是驚風已出,病當安也。無斑點者不可治。
小兒截驚:以芭蕉汁、薄荷汁煎勻,塗頭頂,留顖門,塗四肢,留手足,心勿塗,甚效。 【 《鄧筆峰雜興》】
小兒盤腸內釣,腹中急痛,乾啼:用乳香、沒藥、木香、薑黃各四錢半,另研,木別十二個去殼,研成膏,以木別膏和四味,入煉蜜少許,丸櫻桃大,煎釣藤湯化下;次服魏香散,用莪朮五錢,真阿魏一錢,先以溫湯化開阿魏,浸莪朮一日夜,焙乾末之,每服半錢,紫蘇米飲,空心服。 【 《身經通考方》】
小兒痰熱,咳嗽驚悸:半夏、南星等分為末,牛膽汁和入膽內,懸風處待乾,蒸餅丸菉豆大,每薑湯下三五丸。 【 《摘元方》】
小兒內釣多啼:銀殊半錢,乳香、煨蒜各一錢為末,研丸黍米大,半歲五丸,薄荷湯下。 【 《全幼心鑑》,下同】
小兒癎後瘖不能言:以天南星濕紙包煨為末,雄猪膽汁調服二字。
小兒慢脾驚風:白附子半兩,天南星半兩,黑附子一錢,并炮去皮為末,每服二錢,生薑五片,水煎服。 【 《楊氏家藏》】
小兒慢驚搐搦,涎壅厥逆:生川烏頭去皮臍一兩,全蠍十個去尾,分作三服,水一盞,薑七片,煎服。 【 《嬰孩寶鑑》】
小兒慢驚,昏沉或搐:烏藥磨水灌之。 【 《濟急方》】
小兒慢脾驚風,久病後或吐瀉後生驚,轉成慢脾:用蠍梢一兩為末,以石榴一枚剜空,用無灰酒調填入蓋定,坐文武火上,時時攪動熬膏,取出放冷,每服一字,金銀薄荷湯調下。 【 《本事方》,下同】
又治吐利後,昏睡生瘋癎慢脾證:全蠍、白朮、麻黃去節等分為末,二歲以下一字,三歲以上半錢,薄荷湯下。
小兒脾風多,用人參、冬瓜仁各半兩,南星一兩,漿水煮過為末,每用一錢溫服。
小兒驚癎不知人,嚼舌仰目者:用犀角濃磨水,服之立效;為末亦可。 【 《廣利方》,下同】
小兒驚癎嚼舌,迷悶仰目:牛黃一豆許研,和蜜水灌之。
小兒急驚:青礞石磨水服。 【 《衛生方》】
小兒風癎瘈瘲:用人參、蛤粉、辰砂等分為末,以猳猪心血和丸菉豆大,每服五十丸,金銀湯下,十日二服,大有神效。 【 《衛生寶鑑》】
小兒急慢驚風:乳香半兩,甘遂半兩,同研末,每服半錢,用乳香湯下,童便亦可。 【 《王氏博濟方》】
小兒驚邪:安息香一豆許燒之,自除。 【 《奇效良方》】
慢驚瘈瘲:用血竭半兩,乳香二錢半,同搗成劑,火炙熔,丸梧子大,每服一丸,薄荷煎湯化下,定魄安神益氣。夏月用人參湯。 【 《御藥院方》,下同】
小兒慢驚:曼陀羅花七朵,重一字,天麻二錢半,全蠍炒十枚,天南星炮、丹砂、乳香各二錢半,為末,每服半錢,薄荷湯調下。
小兒急驚,搐搦涎盛:粉霜二錢,白牽牛炒、輕粉各一錢為末,每服一字,薄荷湯下,吐涎為效。 【 《全嬰方》下同】
小兒急驚,昏迷不醒人事:石綠四兩,輕粉一錢為末,薄荷汁,入酒調一字,服取吐。
小兒驚風:用蠍一個頭尾全者,以薄荷四葉裹定,火炙焦同研為末,分四服,白湯下。 【 《經驗方》,下同】
小兒驚癎掣瘲:用虎睛細研水調灌之,良。
治小兒癎:用甘遂末一錢,猪心一個,取三管頭血三條,和甘遂末,將猪心批作兩片,入藥在內,以綿縛定,外濕紙包裹,入文武火煨熟,不可過度,取藥細研,入辰砂末一錢和勻,分作四丸,每服一丸,猪心湯化下。再服,另取猪心煎湯,神效。 【 《證治準繩》,下同】
小兒急慢驚風,牙關緊急不可開者:用皂角末水調塗牙齦上,入咽即活。
小兒驚風,發搐天弔:用天麻、荊芥、防風、薄荷、全蠍、殭蠶各八分,膽星、甘草各五分,薑汁糊丸彈子大,水磨下一丸。 【 《幼幼近編》下同】
小兒不時驚發,此肺虛不能平肝,宜溫肺為主:用人參、五味子、肉桂。若不用桂,用細辛一分亦可。
小兒失跌受驚,肝系受風,致瞳神不正,視東則見西,視西則見東,名曰通睛。用石楠一兩、瓜蒂五枚為末吹鼻,一日三次,內用牛黃平肝之藥。
慢脾風:用羊屎二十粒,丁香百粒,胡椒五十粒,每五分,陳壁土前湯下。
治急驚:白石膏十兩,辰砂一兩,共為末,量兒大小,蜜水調下。
小兒內釣多啼:銀朱半錢,乳香、煨蒜各一錢為末,研丸黍米大,半歲五丸,薄荷湯下。
小兒驚熱:牛黃一杏仁大,竹瀝、薑汁各一合,和勻與服。 【 《衛生總微》,下同】
小兒牛癎:白牛屎中豆,日日服之,良。
小兒驚風,不拘急慢:用蜣螂一枚杵爛,以水一小盞,於百沸湯中盪熱,去滓飲之。 【 《本草綱目》,下同】
小兒癎疾:青羊肝一具,薄切水洗,和五味醬食之。
小兒口噤牙關不開:天南星一枚,煨熟,紙裹斜包,剪一小孔,透氣於穴中,牙關自開也。一用生南星用薑汁擦之,自開。
小兒瀉後,眼上三日不乳,目黃如金,氣將絕,此慢驚肝風也,宜治肝。用水飛代赭石末,每服半錢,冬瓜仁煎湯調下,愈。
小兒天釣驚風,發歇不定:鸛屎炒研半錢,入牛黃、麝香各半錢,炒蠍五枚為末,每服五分,新汲水服。
小兒痓風,頭及四肢皆往後,以鴨涎滴之。
小兒驚風,吐逆作搐,痰涎壅塞,手足掣瘲,眼睛斜視:枳殼去穰麩炒、淡豆豉等分為末,每服一字,甚者半錢,急驚薄荷自然汁下,慢驚荊芥湯下,入酒三五点,日三服。
小兒驚熱,釣藤一兩,硝石半兩,甘草炙一分,為散,每服半錢,溫水服。
驚癎發熱:鐵粉水調少許服之。
急驚涎潮壯熱悶亂:鐵粉一錢,朱砂一錢為末,每服一字,薄荷湯調下。
嬰孩驚風後,瘖不能言,用蕪荑炒、神麯炒、麥芽炒、黃連炒各一錢為末,猪膽汁打糊,丸黍米大,每服十丸,木通湯下。黃連能去心竅惡血。
急慢驚風:用青蒿蠹蟲搗和,朱砂、汞粉各五分,丸粟粒大,一歲一丸,乳汁服。古方不見用者,《保嬰集》用治驚風,云十不失一。其詩云:一半朱砂一半雪,其功只在青蒿節。任教死去也还魂,服時須用生人血。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59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針灸
晉--皇甫謐《甲乙經》曰:驚癎脈五,針手足太陰各五,刺足太陽者五,刺手足少陰經絡傍者一,足陽明一,上踝五寸刺三針。
小兒驚癎,本神及前頂、顖會、天柱主之。如反視,臨泣主之。
小兒驚癎,加瘈瘲脊急,強目轉上插,縮筋主之。
小兒驚癎,瘈瘲脊強,互相引,長強主之。
小兒癎發,目上插,攢竹主之。
小兒癎痓,嘔吐泄注,驚恐失精,瞻視不明,眵(目蔑),瘈脈及長強主之。
小兒驚癎不得息,顱顖主之。
小兒驚癎如有見者,列缺主之,并取陽明絡。
小兒癎瘈,手足擾,目昏口噤,溺黃,商丘主之。
小兒癎瘈,遺精溺,虛則病諸癎癲,實則閉癃,小腹中熱,善寐,大敦主之。
小兒馬癎,僕參及金門主之。
風從頭至足,癎瘈口閉不能開,每大便腹暴滿,按之不下,嚏悲喘,崑崙主之。
唐--孫思邈《千金方》論曰:小兒新生無疾,慎不可逆針灸之。如逆針灸則忍痛,動其五脈,因喜成癎。河洛關中土地多寒,兒喜病痙,其生兒三日,多逆灸以防之。又灸頰以防噤。有噤者,舌下脈急,牙車筋急。其土地寒,皆決舌下去血、灸頰以防噤也。吳蜀地溫,無此疾也。古方既傳之,今人不詳南北之殊,便按方而用之,是以多害於小兒也。所以田舍小兒任其自然,皆得無有夭橫也。小兒驚啼,眠中四肢掣動,變蒸未解,慎不可針灸爪之,動其百脈,仍因驚成癎也。惟陰癎噤痙,可針灸爪之。凡灸癎當先下兒使虛,乃乘虛灸之,未下有實而灸者,氣逼前後不通,殺人。癎發平旦者在足少陽,晨朝發者在足厥陰,日中發者在足太陽,黃昏發者在足太陰,人定發者在足陽明,夜半發者在足少陰。
右癎發時,視病所在,視其發早晚,灸其所也。
肝癎之為病,面青,目反視,手足搖,灸足少陽、厥陰各三壯。
心癎之為病,面赤,心下有熱,短氣,息微數,灸心下第二肋端宛宛中,此為巨闕也。又灸手心主及少陰各三壯。
脾癎之為病,面黃腹大,喜痢,灸胃管三壯,俠胃管傍灸二壯,足陽明、太陰各二壯。
肺癎之為病,面目白,口沫出,灸肺俞三壯,又灸手陽明、太陰各二壯。
腎癎之為病,面黑,正直視不搖,如尸狀,灸心下二寸二分三壯;又灸肘中動脈各二壯;又灸足少陽、少陰各三壯。
膈癎之為病,目反四肢不舉,灸風府;又灸頂上、鼻人中、下脣承漿,皆隨年壯。
腸癎之為病,不動搖,灸兩承山;又灸足心、兩手勞宮;又灸兩耳後完骨,各隨年壯;又灸臍中五十壯。
右五臟癎證候。
六畜之癎,或在四肢,或在腹內,當審其候,隨病所在灸之,雖少必瘥。若失其要,則為害也。
馬癎之為病,張口搖頭,馬鳴,欲反折,灸項風府、臍中三壯;病在腹中,燒馬蹄末服之,良。
牛癎之為病,目正直視,腹脹,灸鳩尾骨及大椎各三壯;燒牛蹄末服之,良。
羊癎之為病,喜揚目吐舌,灸大椎上三壯。
猪癎之為病,喜吐沫,灸完骨'完骨 原作「脊骨」,據《千金》卷五驚癎改。\兩傍各一寸七壯。
犬癎之為病,手屈拳攣,灸兩手心一壯,灸足太陽一壯,灸肋戶一壯。
鷄癎之為病,搖頭反折,喜驚自搖,灸足諸陽各三壯。
右六畜癎證候。
小兒暴癎灸兩乳頭,女兒灸乳下二分。
治小兒暴癎者,身躽正直如死人,及腹中雷鳴,灸太倉及臍中上下兩傍各一寸凡六處。又灸當腹度取,皆以繩繞頸下至臍中竭,便轉繩向背,順脊下行盡繩頭,灸兩傍各一寸五壯。
若面白啼聲,色不變,灸足陽明、太陰。
若目反上視,眸子動,當灸顖中。取之法,橫度口盡兩吻際,又橫度鼻下亦盡兩邊,折去鼻度半,都合口為度,從額上髮際上行度之,灸度頭一處,正在額上未合骨中隨手動者,是此最要處也。次灸當額上入髮二分許,直望鼻為正;次灸其兩邊,當目瞳子直上入髮際二分;次灸頂上迴手中,次灸客主人,穴在眉后際動脈是;次灸兩耳門,當耳開口則骨解開動張陷是也;次灸兩耳上,卷耳取之,當卷耳上頭是也,一法大人當耳上橫三指,小兒各自取其指也;次灸兩耳後完骨上青脈,方可以針刺令血出;次灸玉枕,項後高骨是也;次灸兩風池,在項後兩轅動筋外髮際陷中是也;次灸風府,當項中央髮際,方可與風池三處高下相等;次灸頭兩角,兩角當迴毛兩邊起骨是也。
右頭部凡十九處,兒生十日可灸三壯,三十日可灸五壯,五十日可灸七壯。病重者俱灸之,輕者惟灸顖中、風池、玉枕也。艾使熟,炷令平正著肉,火勢乃至病所也。艾若生,炷不平正,不著肉,徒灸多炷,故無益也。
若腹滿短氣轉鳴,灸肺募,在兩乳上第二肋間宛宛中,懸繩取之,當瞳子是;次灸膻中;次灸胷堂;次灸臍中;次灸薛息,薛息在兩乳下第一肋間宛宛中是也;次灸巨闕,大人去鳩尾下一寸,小兒去臍作六分分之,去鳩尾下一寸是也,并灸兩邊;次灸胃管;次灸金門,金門在穀道前,囊之後,當中央是也,從陰囊下度至大孔前,中分之。
右腹部十二處,胷堂、巨闕、胃管,十日兒可灸三壯,一月已上可五壯。陰下縫中可三牡,或云隨年壯。
若脊強反張,灸大椎并灸諸臟俞及督脊上當中。--大椎度至窮骨中屈,更從大椎度之,灸度下頭是督脊也。
右背部十二處,十日兒可灸三壯,一月已上可灸五壯。
若手足掣瘲驚者灸尺澤,次灸陽明,次灸少商,次灸勞官,次灸心主,次灸合谷,次灸三間三間 原作「三關」,按《千金》卷五驚癎改。,次灸少陽。
右手部十六處,其要者陽明、少商、心主、尺澤、合谷、少陽也,壯數如上。
又灸伏兔,次灸三里,次灸腓腸,次灸鹿溪,次灸陽明,次灸少陽,次灸然谷。
右足部十四處皆要,可灸,壯數如上。
手足陽明謂人四指,凡小兒驚癎皆灸之。若風病大動,手足掣瘲者,盡灸手足十指端,又灸本節後。
竇漢卿《瘡瘍全書》曰:慢驚灸法,以醬一匕,塗在百會穴,用艾叶如半粒黃豆大者,灸五壯為度。五壯之內,不拘次第。嬰兒哭聲如平時無異者生,其聲嘶不嚮亮者死,累試累效。百會穴在頭頂心旋毛中是穴。凡嬰兒月內雖無驚病,依法灸之,能免一世之驚恐。泄瀉灸之,亦妙。
《幼科全書》曰:凡急驚風發時,牙關緊閉不醒者,急用艾炷灸兩手中指,合而灸之即醒,而後施治法也。
先以兩手大指相合,於甲側縫處燒一二炷;又以兩手中指相合,於甲縫中心燒一二炷,即醒。若灸不知痛者,則不治。
《古今醫統》曰:小兒急驚,針小豁。驚癎啼叫灸百會,或針神門三分,灸三壯。
小兒慢驚,灸尺澤、印堂三壯:尺澤在肘中約紋上用肘橫紋筋骨罅陷中,手太陰肺脈所入為合水,肺實瀉之。
小兒瘈瘲,針陽谷二分,灸則三壯。陽谷在手外側腕中銳骨下陷中,手太陽大腸所行為經火。
小兒發癎瘈瘲,針崑崙三分,灸則三壯。崑崙在足外踝後跟骨上陷中,細脈動應手,足太陽膀胱脈所行為經火。或針瘈脈一分,灸三壯。瘈脈一名資脈,耳本後鷄足青絡脈。或針前頂一分,灸則三壯,前頂在顖會後一寸半骨間陷中。
小兒吐嘔,瀉痢無時,驚恐目濇,眵膏,針瘈脈一分,灸則三壯。瘈脈一名資脈,耳本後鷄足青絡脈,刺出血如豆汁,不宜多出。
小兒風癎,角弓反張,灸神闕三壯,禁針。神闕,一名氣舍,當臍中。
小兒嘔吐,瘈瘲發癎,身熱頭痛,不得臥,聤耳腫及膿汁,灸顱息七壯,禁針。顱息,耳後間青絡脈中。
小兒張口搖頭,身反,針金門一分,灸則三壯。金門一名梁關,在外踝下,申脈下一寸,足太陽郄,陽維別屬。
小兒瘈瘲,針長強三分,灸則五壯。長強一名氣之陰郄,一名撅骨,在脊骶骨端,計三分,伏地取之乃得,足少陰少陽結会督脈,別走任脈。
小兒睡中驚掣,灸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許,各一壯。
小兒身強角弓反張,灸鼻上入髮際三分三壯,次灸大椎下節間三壯。
小兒急驚風,灸前頂一穴三壯,取法在百會前一寸;若不愈,再灸兩眉心及鼻下人中一穴,炷如麥大。
小兒風癎治不瘥,灸耳上入髮際一寸五分,嚼而取之。
小兒睡中驚,目不合,灸屈肘橫紋中上三分各一壯。癎病者,小兒惡疾也,呼吸之間,不及求師,致困者不少。諺云:世無良醫,枉死者半。小兒諸癎病,如口穢吐清沫,灸巨闕穴三壯,在鳩尾下一寸陷中。
王肯堂《證治準繩》曰:小兒癲癎,驚風目眩,灸神庭一穴七壯,在鼻柱直上入髮際五分。
小兒鷄癎善驚,及掣目搖頭,灸少陰二壯,取法在掌後去腕半寸陷中。
小兒驚癎者,先驚叫乃發也,灸頂上旋毛中三壯,及耳後青絡脈,炷如小麥大。
小兒驚癎,灸鬼祿一穴三壯,取法在上脣內中央絃上是穴。
小兒食癎者,先寒熱洒淅乃發也,灸鳩尾穴上五分三壯。
小兒牛癎,目直視腹脹乃發也,灸鳩尾一穴三壯,取法胷蔽骨下五分陷中是穴。
小兒馬癎,張口搖頭,身折反馬鳴也,灸僕參穴各三壯,取法在足跟骨下白肉際陷中,拱足取之是穴。
小兒羊癎,目瞪吐舌羊鳴也,灸第九椎下節間三五壯。
按《靈樞經》云:暴攣,足不任身,取天柱。天柱穴,足太陽也。又云,癲癎瘈瘲,不知所苦,兩蹻之下,男陽女陰。潔古云:晝發灸陽蹻,夜發灸陰蹻,各二壯。陽蹻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衝脈照海穴也。
李梴《醫學入門》曰:小兒驚風,灸本神,臨泣外一寸半。小兒驚癎,於俠豁上一寸半陷中,針三分,灸三壯。
《身經通考》曰:小兒急驚,灸百會穴前一寸;若不瘥,灸兩肩頭及人中各三壯,艾小麥大。
《醫學綱目》曰;角弓反張,鼻上入髮際三分灸三壯,大椎下節間灸三壯。
《王日新小兒方》曰:小兒驚風,大叫一聲就死者,名老鴉驚,以散麻纏住脅下及手心足心,以燈火爆之;用老鴉蒜晒乾、車前子等分為末,水調,貼手心。仍以燈心焠手足心及肩膊、眉心、鼻心即醒也。
《小兒驚風秘訣》曰:凡小兒驚風昏迷,搐搦竄視諸病,又頭風脹痛,視頭額太陽絡脈盛處,以燈心蘸麻油點燈焠之。
仰向後者,燈火焠其顖門、兩眉際之上下。
眼翻不下者,焠其臍之上下。
不省人事者,焠其手足心心之上下。
手拳不開口往上者,焠其頂心、兩手心。
撮口出白沫者,焠其口上下、手足心。
凡小兒驚風通身都烏者,名烏紗驚,急推向下,將黃土一碗搗末,入久醋一鍾炒熱,包定熨之,下引至足,刺破為妙。
醫案
錢氏《小兒直訣》曰:廣親宅七太尉方七歲,潮熱數日欲愈,錢謂父二大王曰:七使潮熱將安,八使預防驚搐。王怒曰:但使七使愈,勿言八使病。錢曰:八使過來日午間即無苦也。次日,午前果作搐,急召錢治之,三日而愈。蓋預見其目直視而顋赤,必肝心俱熱。更坐石杌子乃欲就冷,此熱甚也。又肌膚素肥盛而本實,其脈急促,故發搐。剋言午時者,自寅至午,皆心肝用事之時,治之乃瀉心肝補腎,自安矣。
李司戶孫百日發搐,日三五次,或作胎驚治之,不應,即用大青膏豆許并塗顖、浴體二法,三日而愈。蓋嬰兒血氣未實,不能勝外邪而發搐,故用浴體法。凡搐頻者,風在表易治,宜發散;搐稀者,風在臟難治,宜補脾。
朱監簿子五歲,夜半發熱,曉則如故,用涼藥解之,反多涎喜睡,大便青白,作渴引飲。師曰:此當健脾胃,則諸證退。遂用白朮散一兩,水煎,恣飲二劑稍愈,三劑渴止涎消;又投阿膠散二服而安。
徐氏子三歲病潮熱,每日酉則發搐,身微熱而目微斜露睛,四肢冷而喘,大便微黃,請錢與李同治。錢問李曰:病何搐也?李曰:有風。何身熱微溫?曰:四肢所作。何目斜睛露?曰:搐則目斜。何肢冷?曰:冷厥心內熱。曰:何喘?曰:搐之甚也。曰:何以治之?曰:涼驚丸鼻中灌之,必搐止。錢又問曰:既謂風病,溫壯搐引,目斜露睛,內熱肢冷,及搐甚而喘,併以何藥治之?李曰:皆此藥也。錢曰:不然。搐者,心肝實也;身微熱者,日西肺用事之時也。肺主身溫,今且熱者,肺虛也。目微斜露睛者,肝肺相乘勝也。四肢冷者,脾虛也。肺若虛甚,則脾母亦弱。木氣乘脾,四肢即冷。治之當先補脾肺,用益黃散、阿膠散,得脾虛證退,然後治其心肝,瀉青丸、導赤散。涼驚丸治之。九日愈。
王駙馬子五歲,目直視而不欲食,或以為鬼祟,用符水噴之,反加發搐,此肝經實火之證也,用瀉青丸而愈。
王氏子患吐瀉,或用藥下之,睡而露睛,瘈瘲身冷,此慢驚也,即用瓜蔞湯治之而目開身溫。但二便不利,或用八正散;復冷不食,即用益黃散、使君子丸,溫補脾胃,諸證悉愈。後又有不語,用地黃丸以補腎,半月而愈。
李寺丞子三歲發搐,自卯至巳,目右視,大叫哭。錢見曰:此逆也。男為陽,本發左視無聲則順,右視有聲則逆。所以然者,左肝木也。右肺金也。逆則二臟相戰,金木相擊而有聲也。治宜瀉強補弱。假令女發搐,目左視,是肺來乘肝,肝不能任。故叫哭也。當瀉其肺,後治其心,續治其肝。若病在秋 【 日西時同,】 肺兼旺位,當大瀉其肺。若病在春 【 早晨時同,】 此肝旺之時,尚不能勝肺,是肺強而肝火弱也,當補其肝腎,大瀉其肺。若男發搐,目右視,是肝來勝肺而叫哭,當瀉其肝心。若病在春夏 【 早晨日中時同,】 肝心旺時,當大瀉其肝。若病在秋冬 【 日晡時同,】 此肺旺之時,尚不能勝肝,是肝強而肺極虛也,當補其肺,大瀉其肝。所以言目反視者,乃肝主目也。凡搐則是風熱相搏於內,風屬肝,故外見於目也。今此病先瀉其肺,以瀉肺湯主之,二日不悶亂,知病退也。後用地黃丸補腎,三服後用瀉青丸各二服以瀉心肝,五日而愈。然此證男反女,故男易治於女也。假令女發搐,目左視,肺之勝肝,又病在秋,即肺旺肝不能任,故哭叫,當大瀉其肺,然後治心續肝。所以言男目右視者,木反侮金,肝旺勝肺,當瀉其肝。若更病在春夏,金氣極衰,又當補其肺,慎勿瀉也。
竇漢卿《瘡瘍全書》曰:一小兒七歲,聞雷則昏倒不知人事以人參、歸身、麥冬,少入五味,盡一斤後,聞雷自若。
張從政《儒門事親》曰:李氏一小兒,病手足搐搦,以示戴人。戴人曰:心火勝也。勿持捉其手,當從搐搦。此由乳母保抱太極所致。乃令掃掙地以水洒之,乾令復洒之,令極濕,俛臥兒於地上,良久揮身轉側,泥涴皆滿,仍似水洗之,少頃而瘥矣。
李東垣曰:陳氏女八歲時得癎病,遇陰雨則作,遇驚亦作,口出涎沫,聲如羊鳴。余視之曰:此胎受驚也,其病深痼。調治半年,病亦可安,仍須淡味以佐藥力。與燒丹丸,繼以四物湯入黃連,隨時加減,半年而安。
丹溪心法曰:孫女因胎中受濕熱,日午發搐,脣黑面青,每日作一次,未半周,難與藥,且釀乳飲之,用白朮、陳皮、半夏、芍藥、青皮各五分,人參、川芎、木通各三錢,黃連二錢,炙草一錢,分八服,薑五片,與乳母煎服。
羅天益《衛生寶鑑》曰:魏敬甫之子四歲,一長老摩頂授記,眾僧念咒,因而大恐,遂驚搐,痰涎壅塞,目多白睛,項背強急,喉有痰聲,一時許方省。後每見衣皂之人輒發,多服朱砂、龍腦鎮墜之藥。四十餘日,前證仍在,又添行步動作神思如癡,命余治之。診其脈沉弦而急。《黃帝針經》云:心脈滿大,癎瘈筋攣;又肝脈小急,癎瘈筋攣。蓋小兒血氣未定,神氣尚弱,因而驚恐,神無所依,又動於肝,肝主筋,故癎瘈筋攣。病久氣弱,小兒易為虛實,多服鎮墜涼定之藥,復損其氣,故行步動作如癡。《內經》云:暴攣癎眩,足不任身,取天柱穴者是也,天柱穴乃足太陽之脈所發陽癎附而行也。又云:癲癎瘈瘲,不知所苦,兩蹻主之,男陽女陰。潔古老人云:晝發取陽蹻申脈,夜發取陰蹻照海,先各灸二七壯。陽蹻申脈穴在外踝下容爪甲白肉際陷中,陰蹻照海穴在足內踝下陷中是也。次與沉香天麻湯,服三劑而全愈。
萬氏《幼科發揮》曰:英山縣大尹吳清溪子病驚風,諸醫作風治之不效。急差人請余。余往見尹曰:非風也,乃因驚得之。風從肝治,驚從心治。不識病原,如何有效?乃取至聖保命丹治之,搐止矣。尹曰:名不虛傳,果良醫也。
一小兒驚後成癎,余製一方:天水散一料,碾為細末,分作三劑:二兩三錢,入真青黛五錢碾勻,名倩魂散,寅卯時煎竹葉湯調服一錢,以平肝火;一劑二兩三錢,入珠砂水飛五錢,名安神散,巳午時煎燈草湯調服,以鎮其神;一劑二兩三錢,入真輕粉二錢研勻,名定魂散,申酉時煎淡薑湯服,以去其痰,旬日而安。
一小兒十歲,久得癎疾,余視兩目渾白無睛光,語言蹇濇,舉動癡迷,乃語其父曰:不可治矣。後請醫治之,竟無成功。
本縣汪前川兒驚病,一月之間嘗發二三次。余曰:不治必成癎也。求治於余,乃立一方,用枳實、黃連、半夏、白茯苓、各等分折半,朱砂飛又折半,同前研末,神麯糊丸芡實大,朱砂為衣,每服一丸,用豶猪心一個批開,入藥在內,綫紮定,放瓦罐中,煮熟取出,猪心和藥食之,以湯送下,後竟不發,名斷癎丸。
舊縣張月山長子病急驚風,十七日不醒,待請余到,舌色黑矣。余嘗見父念《玉函經》:傷寒舌黑洗不紅,藥洗分明見吉兇。余問曰:用何藥洗之?父曰:薄荷湯。乃依法急取薄荷湯洗之,舌變紅色。余曰:可治也。用瀉青丸二錢煎湯服之,一飲而盡,口燥渴已止也。其夜搐止熱退而安。此子不遇余,幾死也。
汪元津幼子七月間因傷食病瘧,七日發搐。余見之,肝風雖甚,脾未至困,當瀉其肝,後補其脾可也。乃以瀉肝散三服而搐止。後用調元湯以補其脾,琥珀抱龍丸以平其肝。喜睡,二目不能開。余思喜睡者,非脾困也,乃神昏欠惺惺也。目屬肝,兩泡屬脾,合目不開者,非亡魂也,乃神倦也。今兒目欲開欲合可知也。只用前方,又二日,令其家中平日相與嬉戲者,取其小鼓小鈸之物,在房中牀前唱舞以譟之,未半日,目開而平復也。凡十日而安。
一女子五個月內發搐,余以瀉青丸投之,三四服搐不止,轉甚。余思痰壅氣鬱,乃發搐也。丸散頗粗,與痰粘滯於咽喉之間,致氣不通而搐愈甚也。用竹葉煎作湯,取綿紙濾去其渣滓,澄清服之,搐止而安。其父嘆曰:醫之貴於變通也,如是夫!
有兒脾胃素弱,一日病瀉,以理中丸服之,瀉未止,口內生瘡。乃謂前藥性熱助火,復以冷藥投之,身微熱,睡則揚睛。余見之曰:此發慢驚風也。令郎脾胃本虛,瀉則益虛,口中生瘡者,脾虛熱也,誤服冷藥,則中氣益損,昏睡不乳,虛損之極也,當急作調元湯倍加人參服之,調理半月而愈。
胡鳳崖有子痘瘡後傷食疳,肌瘦髮穗,有醫童一冊見之曰:不是疳證,乃血虛也。其家惑之。始則生一病如癎非癎,晝則安靜,夜則夢寐,抱其乳母叫云:我怕我怕,如人捕之狀。詢其病原,此兒性不喫藥,一冊來餧藥,必將針火以恐吓之,而得斯疾也。蓋胃為戊土,腎為癸水,合而化為火。腎主恐,恐則傷腎。此因脾胃虛弱,不能生肺,腎無化原,亦從而虛也。腎藏志,背虛則神志不寧而生驚恐。寤則神棲於心,寐則神棲於腎,脾志往來出入之門戶也。必以補脾為主,安神次之。補脾。肥兒丸;安神,錢氏安神丸。調理半年而安。
一小兒七月,發搐無時,昏睡不醒,不哭不乳,招之灸之不痛,(口畜)之鼻不嚏,灌藥不入。余曰:此真搐也,不可治矣。本縣大尹吳子生四月,病驚風,搐過則昏睡不乳,發搐則醒,眼邪視,右手搐搦,請余。余曰:此真搐,不可治。辭而退。
一兒發搐痰壅,有醫用白餅子下之不退,凡三下,病益深,合目昏睡,不哭不乳,喉中氣鳴,上氣喘促,大便時下。余曰:五臟氣絕,病不可治,轉下之過也。彼醫曰:白餅子,錢氏下痰神方也。余曰:盡信書,不如無書。錢氏小兒皆出於門人附會之事也。蓋人之有痰,猶木之有津。時令大熱,草木流津,痰自熱生,此明驗也。痰猶水也,附氣自行,過顙在山,豈水之性哉?乃搏激使之也。今痰隨火上,不如降火而反下之,損其胃氣,胃氣既敗,五臟俱損。故目不開者肝絕也,昏睡不乳者脾絕也,啼聲不出者心絕也,喘促痰嚮者肺絕也,便溺遺失者腎絕也。果不可治而死。
邑中有儒醫,治病有奇方,惟性太執,不知變通。時有小兒發搐,余謂急驚之證,當用涼瀉,導赤散、瀉青丸是也。彼謂驚風者,肝火鬱遏而成也。火鬱則發之,小續命湯是也。人不能決,兩從之。余所治者,一日而安。彼治者死。悔不信吾言,無及矣。
一小兒發搐,先取善推法推之,止向後發,病益危甚。余曰:推法者,乃針灸按摩之遺意也。經曰:無刺大虛人。推掐之法,壯實者可用之。如怯弱者,其氣不行,推則有汗,反傷元氣也。其家不信余言。余曰:不死必成癎疾。半月後果死。
癸亥二月,英山縣大尹前縣吳某一子發搐,彼醫以二陳湯、薑汁、竹瀝治之,不退。吳初來任,過羅,與余有識,乃差人請余。比往,視其外候,三關青氣,兩頰赤色,目常直視,指如燃物。曰:此得之外感,未與發散,熱入於裏。錢氏曰:肝有熱則目直視,得心熱則發搐。又曰:兩頰赤而目直視,必作驚風。小兒肝常有余,又乘木旺之時,當與瀉肝,若二陳湯陳皮、半夏、生薑之辛,皆助肝之物。經曰:以辛補之。所以無效。乃用瀉青丸以瀉肝木之有餘,導赤散以瀉心之火,一服而搐即止。余見其胎稟素怯,脾胃且弱,恐後作搐,便成癎疾,又作琥珀丸與之,常服而安。
蘄水沙坂徐淑道一子患驚風,先取醫張姓者治之,數日不效。請余往,痰喘正急,驚搐頻發。余先治其痰,次治其搐,以次而定。惟身熱猶熾。張姓者欲用解毒湯、竹葉湯、小柴胡湯,余皆不可,謂之曰:小兒肝常有餘,脾常不足。病發於肝,風木本旺,脾土受傷,此乃虛熱,勿用寒涼,致損中氣也。乃用四君子湯加炙黃耆、炒黑乾薑,一服而安。
一小兒年五歲,夢中驚哭,抱其母叫怕,此因被驚嚇得之。余製一方,用人參、麥門冬、茯神、黃連、酸棗仁、柏子仁、炙甘草、朱砂各等分,一半水煎,一半入地黃加炙甘草為末,山藥粉糊丸黍米大,每服二十五丸,燈草煎湯下,未盡劑而安。
余初習醫,治一兒二歲發搐而死,但面色未脫,手足未冷,乃氣結痰壅而悶絕,非真死也。取艾作小炷,灸兩手中衝穴,火方及肉而醒,大哭,遂用家傳治驚方,以雄黃解毒丸十五丸利其痰,涼驚丸二十五丸去其熱,合之,煎薄荷湯送下。須臾利下黃涎,搐止矣。
一兒周歲發熱而搐,以瀉青丸投之不效,乃問其發搐之狀。其母曰:搐過後只好睡,醒時則戲作猫兒聲,見人則笑。余曰:醫要識證,藥要對證。以導赤散服之,一劑而安。其父問是何故?余曰:心臟屬火,其聲為笑。火生於寅屬虎,猫者虎之類也,猫聲而笑,知非肝病,乃火病也。故以導赤散瀉其心火而安。
一兒發搐,因有推法暫退,一月後,至期復發,又推之,或一月一發,或一月再發。余曰:病成癎矣。推法者,乃發表之意,痰聚在心不得出也。幸初成癎者尚可治,若久則為終身痼疾,不可治也。因立方用黃連五錢,朱砂二錢五分,飛白甘遂三分,膽星一錢為末,粟米糊丸,獖猪心血杵勻,丸芡實大,每服一丸,燈草煎湯化下,夜服三,日服一,遂安。
王綸《明醫雜著》曰:一小兒三歲,因驚抽搐,發熱痰盛,久用抱龍丸等藥,以清風痰,反致面色或赤或青。余謂始因肝有實邪,故宜用前藥。今面色青赤,乃肝經虛熱而傳心不足之象也。先用六味地黃丸以滋養肝腎,佐以六君子湯少加柴胡、升麻以調補脾胃,諸證頓退而痊。
奚氏女六歲,忽然發驚,目動咬牙,或睡中驚搐,痰涎壅盛,或用化痰袪風等藥益甚。余曰:面青而見前證,乃屬肝木剋製脾土,不能攝涎而上涌也。當滋腎水,生肝血,則風自息而痰自消矣。遂用六味丸而愈。
一小兒患前證,痰涎自流,用驚風之藥,其證益甚,脾胃益虛,視其面色萎黃,口吐痰涎,用六君子、補中益氣湯而愈。
一小兒兩目動劄,手足發搐,數服天麻防風丸之類,以袪風化痰,前證不愈,其痰益甚。得飲食,諸證稍愈。視其準頭及左頰色青黃。余曰:脾主涎,此肝木制脾土,不能統攝其涎,非痰盛也。遂用六君子湯加升麻、柴胡、釣藤二劑,飲食漸進,諸證漸愈。又用補中益氣而安。
舉人余時正子傷食發丹毒,服發表之劑,手足抽搐;服抱龍丸,目瞤,氣喘痰盛。余謂:此脾胃虧損而變慢驚也,無風可袪,無痰可逐,乃虛象也。遂用六君子加附子一劑而安,再劑而愈。
一小兒病后遇驚即痰盛,咬牙抽搐,搖頭作瀉,卻服腦、麝、朱砂等劑,以致慢驚而卒。
一小兒七歲患急驚,將愈而發熱驚悸,或用袪風化痰之劑,更加驚搐,吐痰喘嗽,腹脹少食,惡寒;又用抱龍等丸,更加大便似痢,寒熱往來,殊類風證。先君視之,以為脾氣虧損,諸經無所資養而然。用四君子湯,少用升麻、柴胡,以升補陽氣而愈。
大尹劉應昌子患瘰癧,恪用化痰之劑,虛證悉至,殊類驚風。又服袪風至寶丹,小便頻數,肢體抽搐,或兩目連剳,咬牙呵欠,或作嘔懶食,大便童墜或泄瀉,此土傷而木勝也,用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而痊。
冬官朱小溪子項間結核,面色萎黃,肌體消瘦,咬牙抽搐,頭搖目剳,此肝木剋脾土也,用六君子湯、九味蘆薈丸而愈。
憲幕顧斐齋元孫二周,項結核,兩臂反張,索敗毒之藥。余意其證屬風熱傷肝,血燥筋攣,未取付藥。翌早請治,果係前證,遂與六味丸一服,侵晨灌之,午後肢體如常。
儒者王文遠子患瘰癧,痰盛發搐,服金石香燥之劑,手足筋攣,此肝血復傷而致急驚風也,遂用加味小柴胡加釣藤、山梔、芎、歸一劑,又以六味丸料加五味,麥冬煎服而安。
《保嬰金鏡錄》曰:一小兒發熱拘急,或四肢瘈瘲,左顋色赤,此心肝二經風熱相搏,先用柴胡清肝散以清心肝之熱,次用六味地黃丸以生肝腎之血,頓安。
一小兒發搐啼叫,手足指冷,左顋青黑,此肝脾虛弱,腎水反侮脾土,用六君子湯加薑、桂一劑頓安,又以四君子加芎、歸及補肝散而愈。
一小兒潮熱發搐,痰涎上涌,手足指冷,左顋至申酉時,青中隱白,手足時搐,此肝經虛弱,肺金所勝而潮搐,脾土虛弱而手足冷也。用補中益氣瘍以調補脾肺,用六味地黃丸以滋補肝腎而愈。蓋病氣有餘,當認為元氣不足,若用瀉金伐肝清熱化痰則誤矣。
一小兒印堂青黑,至夜啼搐。余謂脾土虛寒,用釣藤飲而安。後因驚發搐夜啼,用釣藤飲,前證頓止。又用異功散而愈。
一小兒目內色青發搐,目直上視,叫哭不已,或用牛黃清心丸,不愈,反咬牙頓悶,小便自遺,此肝經血氣虛甚故耳。余用補中益氣湯及六味地黃丸而痊。
一小兒發搐目劄,屬肝膽經風熱,先用柴胡清肝散以清其肝,後用六味地黃丸以補其腎而痊。
一小兒發熱作渴,用瀉黃散、大便重墜,口角流涎,仍欲瀉火。余曰:鼻準青白多而黃色少,屬脾胃虛寒,肝木所侮。蓋口角流涎,胃氣不能統攝也。大便重墜,脾氣不能上升也。不信,另用涼劑,果眉脣微動,四肢微搐。余曰:此虛極而變慢脾風也。用六君子加當歸、木香、炮薑、釣藤鉤二劑益甚,意欲更劑,余曰:此藥力未及也。設前藥不對其證,禍在反掌矣。仍以前藥加炮附子一片,服之即安。乃去附子,又二劑調理而愈。
一小兒瘈瘲啼叫,額間青黑,此驚風肝木乘脾,腹中作痛也。先用六君子湯加木香、柴胡、釣藤鉤,啼叫漸緩,更加當歸。又二劑而安。
一小兒嘔吐不食,手足搐搦,痰涎上涌,手足指冷,額黑脣青,此腎水勝心火也。用五味異功散,加木香、炮薑頓安,乃去炮薑,再劑而愈。
一小兒煩躁驚悸,熱渴飲冷,額間色赤,此心經實熱所致,先用瀉心湯一服稍緩,又用柴胡梔子散而瘥。
一小兒睡臥驚悸,發熱痰盛,脈形如弓之向外,此因驚木旺,傷脾而食不消也。先以天麻防風丸祛風定驚,用五味異功散壯脾止搐而瘥。
一小兒沉默昏卷,肢冷驚悸,其絞如弓之向裏,此脾胃氣虛而外感寒邪也。先用惺惺散以解外邪,調胃氣,諸證頓愈。但手足逆冷,又用六君子湯調補元氣,數日而安。
《醫學綱目》曰:肝風搖頭,諸方不載。鄭都丞子患七年搖頭,三年下血,已服百餘方,前後所服治搖頭者無非風藥,止血者或作痢或作腸風,百藥無效。余既視其病,又知其詳,亦不明其標本。退而思,乃肝血液盛,外有風熱乘之。肝屬木,盛則脾土為木所剋。脾與肺是子母,俱為肝所勝,而血遂漬於大便,故便血不止。遂處一方,但損肝袪風而益脾,用犀角屑、甘草各一分,瓜蔞根半兩,炙赤蛇蛻皮一錢,防風五兩,釣藤一錢,去節麻黃一錢,黃耆蜜炙半兩,羌活五錢,白芍藥五錢,為末,棗肉丸,食後薄荷湯下,只二服作效。頭搖即止,便血隨愈。次間服胃風湯,數日頓除。沈舍人子服之,亦驗。
《保嬰撮要》曰:一小兒寅卯時發熱痰搐,服抱龍、瀉青二丸而愈。後復息,因自用前藥,更加欬嗽氣喘,不時發搐,面赤或青黃,或浮腫,或流涎。余謂欬嗽氣喘,乃脾肺氣虛;不時發搐,乃木乘土位;面青而黃赤,乃肝助心火;浮腫流挺,乃脾氣虛弱。用益智丸以養心神,補中益氣湯以養脾肺,頓愈。
少參王陽湖孫跌傷股骨,正體科已續,余視其面色青黃,口角微動,此肝木侮脾之證。且氣血筋骨,皆資脾土以生,但壯脾氣則所傷自愈。遂用六君、釣藤、當歸三十餘劑,諸證悉痊。
一小兒巳午時搐熱驚悸,發時形氣倦怠,面黃懶食,流涎飲湯。余謂此心火虛而不能生脾土也。不信,自服涼心之藥,更加吐瀉,睡而露睛,幾成慢脾風。用六君、薑、桂,佐以地黃丸而愈。
一小兒七歲驚搐,發熱不已,巳午未時益甚,形氣殊倦,熱定飲湯,此心脾氣虛,朝用補中益氣湯加益智仁,夕用六君、當歸、釣藤鉤,尋愈。後飲食過多,復作嘔瀉,或治以保和丸,反加寒熱發搐。此脾土復傷而肝木所侮也,用六君、柴胡,寒熱止而飲食進,但午未時仍泄,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釣藤鉤而愈。
一小兒百日內患搐,痰涎自流,用驚風藥益甚,視面色黃中隱白,乃脾虛不能攝涎也,用六君子、補中益氣二湯而愈。後復患,兼氣喘,當欲表散行痰,余謂此肺虛不能納氣歸源耳,用五味異功散加釣藤鉤、柴胡,調補脾肺,清理肝火而安。
一小兒患前證,面青黑或痿黃,審其母素有鬱怒,用加味逍遙散、加味歸脾湯治其母,而子亦愈矣。
一小兒月內發搐鼻塞,此乃風邪所傷,以六君子湯加桔梗、細辛,子母俱服;更以葱頭七莖,生薑一片,細擂攤紙上,合置掌中令熱,急貼子顖門,少頃,鼻利搐止。
一兒未滿兩月,發搐嘔乳,腹脹作瀉,此乳傷脾胃,用五味異功散加漏蘆,令母服之,子亦服匙許,遂愈。
一小兒驚悸痰盛,瀉乳不消,此感風邪夾驚,肝侮脾而氣虛,先以天麻防風丸袪風定驚,後用五味異功散壯脾止搐而愈。
一小兒發熱拘急,四肢瘈瘲,左腮赤,此心肝二經風熱,先用柴胡清肝散,次用六味地黃丸而愈。
一小兒發搐啼叫,手足指冷,左腮青黑,此脾土虛弱而腎水侮之也。用六君、薑、桂一劑頓安,又以四君、芎、歸及補肝散而愈。
一小兒目內青色發搐,目直上視,叫哭不已,或用牛黃清心丸,更加咬牙煩悶,小便自遺。余謂此肝脾虛甚,用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而愈。
一小兒發搐目劄,屬肝膽經風熱、先用柴胡清肝散以清肝,後用六味地黃丸以補腎而愈。
一小兒潮熱,自申酉時熱至子丑時方止,通身似疥,大便秘結,小便赤濇,熱渴飲冷,此脾胃實熱而傳肺大腸也。先用清涼飲四劑,給熱始退。又用四物加柴胡、黃連數劑,其瘡漸愈。彼欲速效,另用槐角之類,諸證益甚,遂請施院長治之,亦同余藥,惟加桃仁、赤芍二味,至百劑乃愈。
一小兒先停滯飲食,服剋伐之藥,致面色痿黃,體倦少食,申酉時潮熱,余欲用調補之藥,不信,更用清熱消導,益加泄瀉。余用六君子數劑,又用補中益氣湯而愈。
一小兒酉戌時熱,面赤、腹中作痛,按之益甚,服峻厲之劑,下五七次,發搐吐痰,作渴腹痛,按之卻不痛,此脾胃復傷而變證也,用七味白朮散、補中益氣湯頓安。
一小兒飲食停滯,服消導之藥,余曰:此因脾胃虛而食停滯也,當調補為善。已而申酉戌時潮熱,食少作渴,大便不實,用四君子湯而飲食進,又用補中益氣湯而諸證愈。
姚儀部子每停食則身發赤暈,此飲食內停不消,鬱熱發外,用清中解鬱湯而愈。後患搖頭咬牙,痰盛發搐,吐出酸味,伺其吐盡,翌日,少以七味白朮散調理脾胃,遂不復患。
一小兒停食,服通利之劑,作嘔腹脹,此脾胃復傷也,用補中益氣湯而愈。
一小兒兩目動劄,手足發搐,數服天麻防風丸之類,前證不愈,其痰益甚,得飲食稍愈。視其準頭及左頰色青黃,余曰:脾主涎,此肝木剋脾土,不能統攝其涎,非痰盛也。遂用六君、升麻、柴胡、釣藤二劑,飲食漸進,諸證漸愈;又用補中益氣湯而安。
治一小兒亥子丑時發熱泄瀉,用益黃散而愈;後復發,服前藥,嗜臥露睛,作渴少食,大便頻黃。余謂肝勝脾虛,元氣下陷,用補中益氣湯,佐以地黃丸而愈。
治一老生子周歲,秋初暴冷,忽發搐似癎,搐過則氣息奄奄,此元氣虛弱所致,用補中益氣湯而安。
一小兒十歲,一小兒七歲,各有癎證,歲發二次,後因出痘,及飲食停滯,舉發頻數,并用六君子、補中益氣二湯頓安。
一小兒六歲忽然發癎,目動咬牙,或睡中驚搐,口流痰沫,服化痰袪風之藥,益甚,而面色兼青,乃屬肝木剋制脾土而不能攝涎,故上涌也。當滋腎水,生肝血,則風自息,痰自消矣。用六味丸而愈。
一小兒患癎證,每發吐痰,困倦半嚮而甦,諸藥不應。年至十三而頻發,用紫河車生研爛,入人參、當歸末,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日進三五服,乳下,一月漸愈;又佐以八珍湯全愈。
一小兒七歲發驚癎,每作先君令其恣飲人乳,後發漸疏而輕,至十四歲復發,仍用人乳,不應,余令用肥厚紫河車研爛,人乳調如泥,日服二三次,至數具而愈。後常用加減八味丸而安。至二十三歲發,而手足厥冷,仍用前法,佐以八味丸、十全大補湯而愈。
一小兒十三歲,因患驚癎,服朱砂丸之類而愈。後每發,輒服前丸不應。或調風痰內積,服藥下之,發作日頻;更服鎮驚等劑,益甚。余以為心脾二經氣血虧損,而痰涎留滯,朝用補中益氣湯,夕用斷癎丹,漸愈。出痘瘡後,其癎復作,仍用補中益氣湯為主,佐以八珍湯,及蟬蛻釣藤飲而愈。
一小兒傷風,鼻塞流涕,服藥過重,發搐,呵欠煩悶,汗出氣喘,久不愈,其母因勞役發熱,余用補中益氣湯,時以五七滴與兒飲之,母子并愈。
一小兒傷風發搐,痰盛喘急,余謂此脾肺氣虛,腠理不密,而外邪所乘,用六君加柴胡、升麻、桑皮、杏仁一劑,痰喘悉退。又一劑,去桑、杏加釣藤鉤而安,乃用異功散,數劑後,不復發此證。若不補脾胃,實腠理,專治痰邪,鮮有不誤。
一小兒停食吐瀉,先用剋滯之劑,更加咬牙發搐,面色青白,鼻準青而黑,手足指冷,眉脣抽動。余以為脾胃虛弱,因藥復傷,肝木所乘,而成慢驚矣。遂用六君子加木香、柴胡、升麻二劑頓安。大凡傷食停滯,雖見發搐等證,且勿用藥,待宿食化盡,胃氣漸健而自愈。設若強與飲食,或誤用藥餌,不惟甚其所有,而且生其所無矣。
舉人杜克宏子發熱抽搐,口噤痰涌,此肝膽經實火之證,即急驚風也。先用瀉青丸一服,又用六味丸二服,諸證頓退;乃以小柴胡湯加芎、歸、山梔、釣藤鉤而安;卻用補中益氣湯而愈。
一小兒沉困發熱,驚搐不乳,視其脈紋,如亂魚骨,此風熱急驚之證也。先用抱龍丸少許袪風化痰,後用六君子湯加柴胡壯脾平肝而愈。
一小兒暑月吐瀉,目脣微動,面色青白,手足并冷,仍用玉露散。余謂已變慢脾風也,當溫補脾胃。不信,後果歿。
一小兒弄舌發搐,手指不冷,余謂肝脾虛熱,用異功散加升麻、柴胡而愈。後傷乳腹脹,服剋滯藥,作瀉弄舌,手指發搐,審乳母肝火,與小柴胡湯加升麻、白朮治之,母子并愈。
一小兒乳食過多,患吐瀉,用大劑異功散加柴胡、升麻,母子服之而愈。后因驚,服至寶丹之類,發搐弄舌,幾至慢驚,余用六君子湯加白附子服之而愈。
一小兒吐舌,發熱飲冷,額鼻黃赤,吐舌流涎。余謂心脾實熱,用導赤、瀉黃二散而愈。後復作,別服清熱等藥,更弄舌,余用異功散加釣藤鉤而安;又用六君子湯全愈。
一小兒夜睡,忽然驚動如搐,大便酸臭而色青,此飲食傷脾而肝旺也。先用異功散加柴胡、升麻、山梔,又用四味肥兒丸而愈。
一小兒不時睡中驚動發搐,作渴飲冷,左腮青,額間赤,先用柴胡清肝散加釣藤鉤四劑以治肝火,後用五味異功散以健脾,又用地黃丸補腎肝而安。
一小兒九歲,因驚發熱,抽搐頓悶,咬牙作渴飲冷,便秘,面色青赤,而印堂左腮赤甚,此心肝二經風熱相搏,乃形病俱實之證也。先用瀉青丸料、炒黃連一劑,大便隨利,熱搐頓減;繼用抑青丸一服,諸證悉退。但面色痿黃,肢體倦怠,飲食少思,此病氣去而脾氣未復也,用補中益氣湯及地黃丸而全安。
一小兒發熱抽搐,口噤痰涌,此膽經實火為驚風也。先用瀉青丸一服,六味丸二服,諸證即退;又用小柴胡湯加芎、歸、山梔、釣藤鉤,次以補中益氣湯而愈。
一小兒忽然發熱,目動咬牙,驚搐痰盛,或與袪風化痰藥,益甚。面色青黃,乃肝木剋脾。脾之液為涎,虛則涎不能攝,上涌而似痰也。法當生肝補脾,則風自息,痰自愈矣。遂用六味丸及六君子湯而愈。
一女子十二歲,善怒,睡中驚搐,遍身作癢,飲食少思,此肝火風熱,脾土受侮,用參朮柴苓湯以清肝火,涼肝血健脾胃而愈。
一小兒三歲患急驚,面赤發熱,作渴飲冷,先君已用瀉青丸一服,熱去大半;翌早,又自用前丸,一服即吐瀉發搐,面色青白,手足指冷。余以為熱去而妄用,致脾胃受傷,用六君子湯加薑、桂、升麻、柴胡,一劑頓安。前哲謂小兒易為虛實,攻伐之藥,中病即止,不可過劑,我先君蓋守此法。
一小兒潮熱發熱,左腮青赤,此心肝二經血虛之證也。用秘旨安神丸及四物湯加防風、酸棗仁治之而愈。
一小兒潮熱發搐,痰涎上涌,手足指冷,申酉時左腮青色隱白,用補中益氣湯調補脾肺,六味丸滋養肝腎而痊。
嘉興王舉人女七歲,因跌傷腿膝,兩臁腫潰,左腮色青,左關脈無,余意驚則氣散,而風熱鬱滯於肝,故其脈隱伏,先用四君子加升麻、柴胡、釣藤鉤一劑,其脈即至;更用四物加柴胡、防風、釣藤生血補肝而愈。
一小兒驚風後,痰嗽不止,睡臥不寧,諸藥無效,余用牛黃清心丸少許頓止;後復傷風邪,痰盛喘急,飲食不下,仍用牛黃丸少許而安;再用異功散加桔梗而愈。
一小兒抽搐,涎痰自流,或用驚風之藥,益甚。視其面色黃白,余用六君、補中益氣二湯補脾肺而愈。
一小兒傷風欬嗽痰涌,余謂脾虛肺弱,腠理不密。風邪所乘,用六君,桔梗、桑皮、杏仁治之而愈。後飲食停滯,作瀉腹脹,用六君加山楂、厚朴而安。又復停食作嘔,或用藥下之,更加欬嗽。余謂脾肺俱虛,宜用調補。彼以為緩,自服發表剋滯,前證益甚,頭項顫動。余用天南星散倍加釣藤鉤及異功散而愈。
一小兒口眼喎斜,面色或青或赤,此肝心風火乘脾也。朝用柴湖清肝散,夕用異功散加釣藤鉤而愈。其時有患前證,服袪風導痰之藥者,皆不能起。
一小兒痢後息前證發搐,面色萎黃,肢體倦怠,此元氣虛,剋伐多矣。余用補中益氣湯加釣藤鉤子,服而漸愈。後因乳母七情飲食失宜,或兒乳食過多,前證仍作,服補中益氣湯、五味異功散而愈。
一小兒因乳母受驚,發搐時,目赤壯熱腹痛,哭而曲腰,用四物加柴胡、防風,又用加味逍遙散加熟地黃以清肝熱。生肝血,再用地黃丸滋腎水以生肝木,母子俱安。
一小兒曲腰而啼,面青脣黑,此寒氣所乘,內釣腹痛也。用五味異功散加木香、乾薑一劑,與母服之頓愈。後因母感寒,腹痛而啼,用人參理中湯一劑,與母服之,其子亦安。
一小兒曲腰乾啼,手足并冷,用六君子加乾薑、木香服之未應,又加肉桂,母子俱服而安。
一小兒忽乾啼作瀉,睡中搐,手足冷,此脾土虛寒,肝木侮之而作發搐,乃內釣也,用益黃散一劑,次用四君子加升麻、柴胡,乳食漸進而安。
一小兒乾啼,面青或赤,手足并熱,或用清熱之劑,久不愈。診其乳母有肝火氣滯,用加味逍遙散及越鞠丸以治乳母,時灌子數滴,不旬日子母并愈。
一小兒患前證,服魏香散而愈。後復作服袪風鎮驚之藥,上氣喘粗,此元氣虛寒也。余先用烏蠍四君子湯稍愈;但倦怠殊甚,用補中益氣湯及五味異功散而痊。
一小兒因母每感寒腹痛飲燒酒,發熱痰盛面赤,手足并熱,屬胃經實熱之天釣也,用清胃散子母服之并愈。後因傷乳吐瀉,面色或青或白,手足并冷,屬脾氣虛寒,用六君子、木香、乾薑而愈。三歲後,傷食腹痛,脣黑作瀉,數去後而無糞,或糞少而青。此元氣虛寒下陷,用補中益氣湯漸愈。
一小兒啼哭,陰囊腫大,眼目上翻,赤脈流淚,此肝熱內釣,用柴胡清肝散加釣藤鉤治之,諸證漸愈;又用釣藤飲而痊。後復發,或用袪病根之藥,致乳食日少,肚中脹痛,手足浮腫,余先用六君子,升麻、柴胡數劑,諸證稍愈。又傷乳食吐瀉,用平胃散一服即愈。
一小兒因乳母懷抱鬱結,腹痛發搐,久而不愈,用加味歸脾湯加漏蘆,母子并服,漸愈。又母大怒發厥而甦,兒遂食乳,腹痛作瀉,面青作嘔,先用小柴胡湯二劑,母子并服,少愈。其母又嚥酸腹脹,用越鞠丸、加味歸脾湯,佐以加味逍遙散而愈。
一小兒感冒發熱,欬嗽咬牙,余以為脾肺氣虛,不信,乃用解散之藥,果項強口噤,汗出不止,手足并冷,遂用五味異功散加柴胡、木香治之慚愈。但日晡微熱,睡而露睛,用補中益氣湯而痊。
一小兒因驚發熱,誤行表散,出汗面白,日晡發痙,先兄謂脾肺氣虛而肝膽邪盛,以六君子加柴胡、升麻治之。乃發於寅卯時,此肝邪自旺也,用加味逍遙散一劑,其熱頓退;又用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而愈。
一小兒患瘰癧潰而發痙,煩悶咬牙寒熱,此屬肝脛風熱,先用柴胡梔子散一劑,寒熱頓止;次用四物、參、芪、白朮、柴胡,漸止;又用補中益氣湯加芍藥、茯苓而痊。
一小兒頭患瘡,潰而發痙,或寒熱作渴,或手足厥冷,其脈洪大浮緩,按之皆微細,此元氣虛而邪氣實也,用十全大補湯加柴胡、山梔數劑,諸證漸退而脈漸斂,又十餘劑而愈。
一小兒驚風,服抱龍丸、保生錠,吐涎甚多,又汗出發痙,仍欲袪痰。余曰:此肝脾血虛而內生風耳。吐痰不止,脾肺氣虛,不能攝涎也。汗出發痙,脾肺氣虛而亡陽也。用六君子湯加炮薑、木香頓愈,又用四君子加歸、芪而安。
一小兒傷風發熱,服解散之藥,汗出不止,痓證悉具,其脈洪大鼓指,按之微細,此汗多亡陽,脾肺氣虛之證也。用異功散加芎、歸、黃耆,其汗頓止,又用補中益氣湯而痊。
一小兒停食腹痛,發熱嘔吐,服峻厲之劑,更吐瀉汗多,手足并冷,發痙不止,其脈浮洪,按之如絲,用六君子湯加升麻、炮薑,痙證頓已。惟寒熱往來,又用四君子湯、升麻、柴胡而愈。
少參王陽湖孫女年八歲,發痙,服降火消導之劑,其脈浮洪,寒熱如瘧,余用四君子加升麻、柴胡、炮薑、鈞藤鉤,及補中益氣湯間服漸愈;但脅下作痛,去炮薑加木香、肉桂而痊。
小兒因乳母大怒,發熱脅痛,亦患前證,兼汗出作嘔,先用小柴胡湯一劑,子母俱服頓愈;但日晡潮熱,以異功散加升麻、柴胡治之并愈。
一小兒因乳母發熱吐瀉,一小兒因乳母食厥昏憒,同息前證,各治其母而子悉愈。
一小兒忽腰背反張,目上視,面青赤。面青屬肝主風,赤屬心主火,此風火相搏,用柴胡梔子散倍加釣藤鉤頓安;而痰如舊,又用抱龍丸而愈。
一小兒忽腰背反張,服治驚之藥,後不時舉發,面色黃白,肢體甚倦,余用五味異功散十餘劑而愈。後因驚兼飲食不節,不時舉發,隨用前藥即愈。遂日以參、朮末每服五七分,炮薑、大棗煎湯調下,服至二兩而不發。已上二證,元氣虛而病氣實也,若用攻邪之藥皆誤矣。
一小兒素患前證,痰盛,面色素白而兼青,余謂肺氣不能平肝,肝氣乘脾,脾氣虛而生痰耳。先用抱龍丸二服以平肝,隨用六君子湯以補脾肺,月余而痊。半載之後復發,謂非逐痰不能全愈,遂用下劑,痰涎甚多,而咽喉如鋸聲。余曰:乃脾不能攝涎也。咽間鳴,乃肺氣虛甚也。遂用人參五錢,炮薑三分,水煎服而醒。至第四劑後,加棗二枚,人參服數兩而愈。後每發,非獨參湯不應。若執常方,鮮不有誤者。
王肯堂《證治準繩》曰:東都王氏子吐瀉,諸醫用藥下之,至虛變慢驚,其候昏睡露睛,手足瘈瘲而身冷。錢曰:此慢驚也。與瓜蔞湯,其子胃氣實,即開目而身溫。王疑其子不大小便,令諸醫以藥利之,醫留八正散等數服,不利而身復冷。令錢氏利小便,錢曰:不當利。小便利之,必身冷。一二日,果身冷矣。因抱出,錢曰:不能食而胃中虛,若利大小便,則脾胃俱虛,當身冷而閉目即死。今幸胎氣實而難衰也。錢氏用益黃散、使君子丸四服,令微能飲食,至日午果能飲食。所以然者,謂利大小便,脾胃虛寒,當補脾不可別攻也。後又不語,諸醫作失音治之。錢曰:既失音,何開目而能飲食?又牙不緊而口不噤也?諸醫不能曉,以地黃補腎。錢曰:此因涼藥,利小便,致脾腎俱虛,今脾已實,腎尚虛,故補腎必安。治之半月而能言,一月而痊。
少時聞友人孫彭山云:嘗見姻家一小兒,患驚搐,延專科治之,諸證悉退,而搖頭不止。後一老醫至,於常服藥中,加入紫河車,即時愈。按紫河車,草名,《神農本經》名蚤休,唐本名金綫重樓,錢氏方名白甘遂,主治驚癎搖頭弄舌。乃本經正文,古人謂遵白字療病多效,不虛也。
晉--皇甫謐《甲乙經》曰:驚癎脈五,針手足太陰各五,刺足太陽者五,刺手足少陰經絡傍者一,足陽明一,上踝五寸刺三針。
小兒驚癎,本神及前頂、顖會、天柱主之。如反視,臨泣主之。
小兒驚癎,加瘈瘲脊急,強目轉上插,縮筋主之。
小兒驚癎,瘈瘲脊強,互相引,長強主之。
小兒癎發,目上插,攢竹主之。
小兒癎痓,嘔吐泄注,驚恐失精,瞻視不明,眵(目蔑),瘈脈及長強主之。
小兒驚癎不得息,顱顖主之。
小兒驚癎如有見者,列缺主之,并取陽明絡。
小兒癎瘈,手足擾,目昏口噤,溺黃,商丘主之。
小兒癎瘈,遺精溺,虛則病諸癎癲,實則閉癃,小腹中熱,善寐,大敦主之。
小兒馬癎,僕參及金門主之。
風從頭至足,癎瘈口閉不能開,每大便腹暴滿,按之不下,嚏悲喘,崑崙主之。
唐--孫思邈《千金方》論曰:小兒新生無疾,慎不可逆針灸之。如逆針灸則忍痛,動其五脈,因喜成癎。河洛關中土地多寒,兒喜病痙,其生兒三日,多逆灸以防之。又灸頰以防噤。有噤者,舌下脈急,牙車筋急。其土地寒,皆決舌下去血、灸頰以防噤也。吳蜀地溫,無此疾也。古方既傳之,今人不詳南北之殊,便按方而用之,是以多害於小兒也。所以田舍小兒任其自然,皆得無有夭橫也。小兒驚啼,眠中四肢掣動,變蒸未解,慎不可針灸爪之,動其百脈,仍因驚成癎也。惟陰癎噤痙,可針灸爪之。凡灸癎當先下兒使虛,乃乘虛灸之,未下有實而灸者,氣逼前後不通,殺人。癎發平旦者在足少陽,晨朝發者在足厥陰,日中發者在足太陽,黃昏發者在足太陰,人定發者在足陽明,夜半發者在足少陰。
右癎發時,視病所在,視其發早晚,灸其所也。
肝癎之為病,面青,目反視,手足搖,灸足少陽、厥陰各三壯。
心癎之為病,面赤,心下有熱,短氣,息微數,灸心下第二肋端宛宛中,此為巨闕也。又灸手心主及少陰各三壯。
脾癎之為病,面黃腹大,喜痢,灸胃管三壯,俠胃管傍灸二壯,足陽明、太陰各二壯。
肺癎之為病,面目白,口沫出,灸肺俞三壯,又灸手陽明、太陰各二壯。
腎癎之為病,面黑,正直視不搖,如尸狀,灸心下二寸二分三壯;又灸肘中動脈各二壯;又灸足少陽、少陰各三壯。
膈癎之為病,目反四肢不舉,灸風府;又灸頂上、鼻人中、下脣承漿,皆隨年壯。
腸癎之為病,不動搖,灸兩承山;又灸足心、兩手勞宮;又灸兩耳後完骨,各隨年壯;又灸臍中五十壯。
右五臟癎證候。
六畜之癎,或在四肢,或在腹內,當審其候,隨病所在灸之,雖少必瘥。若失其要,則為害也。
馬癎之為病,張口搖頭,馬鳴,欲反折,灸項風府、臍中三壯;病在腹中,燒馬蹄末服之,良。
牛癎之為病,目正直視,腹脹,灸鳩尾骨及大椎各三壯;燒牛蹄末服之,良。
羊癎之為病,喜揚目吐舌,灸大椎上三壯。
猪癎之為病,喜吐沫,灸完骨'完骨 原作「脊骨」,據《千金》卷五驚癎改。\兩傍各一寸七壯。
犬癎之為病,手屈拳攣,灸兩手心一壯,灸足太陽一壯,灸肋戶一壯。
鷄癎之為病,搖頭反折,喜驚自搖,灸足諸陽各三壯。
右六畜癎證候。
小兒暴癎灸兩乳頭,女兒灸乳下二分。
治小兒暴癎者,身躽正直如死人,及腹中雷鳴,灸太倉及臍中上下兩傍各一寸凡六處。又灸當腹度取,皆以繩繞頸下至臍中竭,便轉繩向背,順脊下行盡繩頭,灸兩傍各一寸五壯。
若面白啼聲,色不變,灸足陽明、太陰。
若目反上視,眸子動,當灸顖中。取之法,橫度口盡兩吻際,又橫度鼻下亦盡兩邊,折去鼻度半,都合口為度,從額上髮際上行度之,灸度頭一處,正在額上未合骨中隨手動者,是此最要處也。次灸當額上入髮二分許,直望鼻為正;次灸其兩邊,當目瞳子直上入髮際二分;次灸頂上迴手中,次灸客主人,穴在眉后際動脈是;次灸兩耳門,當耳開口則骨解開動張陷是也;次灸兩耳上,卷耳取之,當卷耳上頭是也,一法大人當耳上橫三指,小兒各自取其指也;次灸兩耳後完骨上青脈,方可以針刺令血出;次灸玉枕,項後高骨是也;次灸兩風池,在項後兩轅動筋外髮際陷中是也;次灸風府,當項中央髮際,方可與風池三處高下相等;次灸頭兩角,兩角當迴毛兩邊起骨是也。
右頭部凡十九處,兒生十日可灸三壯,三十日可灸五壯,五十日可灸七壯。病重者俱灸之,輕者惟灸顖中、風池、玉枕也。艾使熟,炷令平正著肉,火勢乃至病所也。艾若生,炷不平正,不著肉,徒灸多炷,故無益也。
若腹滿短氣轉鳴,灸肺募,在兩乳上第二肋間宛宛中,懸繩取之,當瞳子是;次灸膻中;次灸胷堂;次灸臍中;次灸薛息,薛息在兩乳下第一肋間宛宛中是也;次灸巨闕,大人去鳩尾下一寸,小兒去臍作六分分之,去鳩尾下一寸是也,并灸兩邊;次灸胃管;次灸金門,金門在穀道前,囊之後,當中央是也,從陰囊下度至大孔前,中分之。
右腹部十二處,胷堂、巨闕、胃管,十日兒可灸三壯,一月已上可五壯。陰下縫中可三牡,或云隨年壯。
若脊強反張,灸大椎并灸諸臟俞及督脊上當中。--大椎度至窮骨中屈,更從大椎度之,灸度下頭是督脊也。
右背部十二處,十日兒可灸三壯,一月已上可灸五壯。
若手足掣瘲驚者灸尺澤,次灸陽明,次灸少商,次灸勞官,次灸心主,次灸合谷,次灸三間三間 原作「三關」,按《千金》卷五驚癎改。,次灸少陽。
右手部十六處,其要者陽明、少商、心主、尺澤、合谷、少陽也,壯數如上。
又灸伏兔,次灸三里,次灸腓腸,次灸鹿溪,次灸陽明,次灸少陽,次灸然谷。
右足部十四處皆要,可灸,壯數如上。
手足陽明謂人四指,凡小兒驚癎皆灸之。若風病大動,手足掣瘲者,盡灸手足十指端,又灸本節後。
竇漢卿《瘡瘍全書》曰:慢驚灸法,以醬一匕,塗在百會穴,用艾叶如半粒黃豆大者,灸五壯為度。五壯之內,不拘次第。嬰兒哭聲如平時無異者生,其聲嘶不嚮亮者死,累試累效。百會穴在頭頂心旋毛中是穴。凡嬰兒月內雖無驚病,依法灸之,能免一世之驚恐。泄瀉灸之,亦妙。
《幼科全書》曰:凡急驚風發時,牙關緊閉不醒者,急用艾炷灸兩手中指,合而灸之即醒,而後施治法也。
先以兩手大指相合,於甲側縫處燒一二炷;又以兩手中指相合,於甲縫中心燒一二炷,即醒。若灸不知痛者,則不治。
《古今醫統》曰:小兒急驚,針小豁。驚癎啼叫灸百會,或針神門三分,灸三壯。
小兒慢驚,灸尺澤、印堂三壯:尺澤在肘中約紋上用肘橫紋筋骨罅陷中,手太陰肺脈所入為合水,肺實瀉之。
小兒瘈瘲,針陽谷二分,灸則三壯。陽谷在手外側腕中銳骨下陷中,手太陽大腸所行為經火。
小兒發癎瘈瘲,針崑崙三分,灸則三壯。崑崙在足外踝後跟骨上陷中,細脈動應手,足太陽膀胱脈所行為經火。或針瘈脈一分,灸三壯。瘈脈一名資脈,耳本後鷄足青絡脈。或針前頂一分,灸則三壯,前頂在顖會後一寸半骨間陷中。
小兒吐嘔,瀉痢無時,驚恐目濇,眵膏,針瘈脈一分,灸則三壯。瘈脈一名資脈,耳本後鷄足青絡脈,刺出血如豆汁,不宜多出。
小兒風癎,角弓反張,灸神闕三壯,禁針。神闕,一名氣舍,當臍中。
小兒嘔吐,瘈瘲發癎,身熱頭痛,不得臥,聤耳腫及膿汁,灸顱息七壯,禁針。顱息,耳後間青絡脈中。
小兒張口搖頭,身反,針金門一分,灸則三壯。金門一名梁關,在外踝下,申脈下一寸,足太陽郄,陽維別屬。
小兒瘈瘲,針長強三分,灸則五壯。長強一名氣之陰郄,一名撅骨,在脊骶骨端,計三分,伏地取之乃得,足少陰少陽結会督脈,別走任脈。
小兒睡中驚掣,灸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許,各一壯。
小兒身強角弓反張,灸鼻上入髮際三分三壯,次灸大椎下節間三壯。
小兒急驚風,灸前頂一穴三壯,取法在百會前一寸;若不愈,再灸兩眉心及鼻下人中一穴,炷如麥大。
小兒風癎治不瘥,灸耳上入髮際一寸五分,嚼而取之。
小兒睡中驚,目不合,灸屈肘橫紋中上三分各一壯。癎病者,小兒惡疾也,呼吸之間,不及求師,致困者不少。諺云:世無良醫,枉死者半。小兒諸癎病,如口穢吐清沫,灸巨闕穴三壯,在鳩尾下一寸陷中。
王肯堂《證治準繩》曰:小兒癲癎,驚風目眩,灸神庭一穴七壯,在鼻柱直上入髮際五分。
小兒鷄癎善驚,及掣目搖頭,灸少陰二壯,取法在掌後去腕半寸陷中。
小兒驚癎者,先驚叫乃發也,灸頂上旋毛中三壯,及耳後青絡脈,炷如小麥大。
小兒驚癎,灸鬼祿一穴三壯,取法在上脣內中央絃上是穴。
小兒食癎者,先寒熱洒淅乃發也,灸鳩尾穴上五分三壯。
小兒牛癎,目直視腹脹乃發也,灸鳩尾一穴三壯,取法胷蔽骨下五分陷中是穴。
小兒馬癎,張口搖頭,身折反馬鳴也,灸僕參穴各三壯,取法在足跟骨下白肉際陷中,拱足取之是穴。
小兒羊癎,目瞪吐舌羊鳴也,灸第九椎下節間三五壯。
按《靈樞經》云:暴攣,足不任身,取天柱。天柱穴,足太陽也。又云,癲癎瘈瘲,不知所苦,兩蹻之下,男陽女陰。潔古云:晝發灸陽蹻,夜發灸陰蹻,各二壯。陽蹻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衝脈照海穴也。
李梴《醫學入門》曰:小兒驚風,灸本神,臨泣外一寸半。小兒驚癎,於俠豁上一寸半陷中,針三分,灸三壯。
《身經通考》曰:小兒急驚,灸百會穴前一寸;若不瘥,灸兩肩頭及人中各三壯,艾小麥大。
《醫學綱目》曰;角弓反張,鼻上入髮際三分灸三壯,大椎下節間灸三壯。
《王日新小兒方》曰:小兒驚風,大叫一聲就死者,名老鴉驚,以散麻纏住脅下及手心足心,以燈火爆之;用老鴉蒜晒乾、車前子等分為末,水調,貼手心。仍以燈心焠手足心及肩膊、眉心、鼻心即醒也。
《小兒驚風秘訣》曰:凡小兒驚風昏迷,搐搦竄視諸病,又頭風脹痛,視頭額太陽絡脈盛處,以燈心蘸麻油點燈焠之。
仰向後者,燈火焠其顖門、兩眉際之上下。
眼翻不下者,焠其臍之上下。
不省人事者,焠其手足心心之上下。
手拳不開口往上者,焠其頂心、兩手心。
撮口出白沫者,焠其口上下、手足心。
凡小兒驚風通身都烏者,名烏紗驚,急推向下,將黃土一碗搗末,入久醋一鍾炒熱,包定熨之,下引至足,刺破為妙。
醫案
錢氏《小兒直訣》曰:廣親宅七太尉方七歲,潮熱數日欲愈,錢謂父二大王曰:七使潮熱將安,八使預防驚搐。王怒曰:但使七使愈,勿言八使病。錢曰:八使過來日午間即無苦也。次日,午前果作搐,急召錢治之,三日而愈。蓋預見其目直視而顋赤,必肝心俱熱。更坐石杌子乃欲就冷,此熱甚也。又肌膚素肥盛而本實,其脈急促,故發搐。剋言午時者,自寅至午,皆心肝用事之時,治之乃瀉心肝補腎,自安矣。
李司戶孫百日發搐,日三五次,或作胎驚治之,不應,即用大青膏豆許并塗顖、浴體二法,三日而愈。蓋嬰兒血氣未實,不能勝外邪而發搐,故用浴體法。凡搐頻者,風在表易治,宜發散;搐稀者,風在臟難治,宜補脾。
朱監簿子五歲,夜半發熱,曉則如故,用涼藥解之,反多涎喜睡,大便青白,作渴引飲。師曰:此當健脾胃,則諸證退。遂用白朮散一兩,水煎,恣飲二劑稍愈,三劑渴止涎消;又投阿膠散二服而安。
徐氏子三歲病潮熱,每日酉則發搐,身微熱而目微斜露睛,四肢冷而喘,大便微黃,請錢與李同治。錢問李曰:病何搐也?李曰:有風。何身熱微溫?曰:四肢所作。何目斜睛露?曰:搐則目斜。何肢冷?曰:冷厥心內熱。曰:何喘?曰:搐之甚也。曰:何以治之?曰:涼驚丸鼻中灌之,必搐止。錢又問曰:既謂風病,溫壯搐引,目斜露睛,內熱肢冷,及搐甚而喘,併以何藥治之?李曰:皆此藥也。錢曰:不然。搐者,心肝實也;身微熱者,日西肺用事之時也。肺主身溫,今且熱者,肺虛也。目微斜露睛者,肝肺相乘勝也。四肢冷者,脾虛也。肺若虛甚,則脾母亦弱。木氣乘脾,四肢即冷。治之當先補脾肺,用益黃散、阿膠散,得脾虛證退,然後治其心肝,瀉青丸、導赤散。涼驚丸治之。九日愈。
王駙馬子五歲,目直視而不欲食,或以為鬼祟,用符水噴之,反加發搐,此肝經實火之證也,用瀉青丸而愈。
王氏子患吐瀉,或用藥下之,睡而露睛,瘈瘲身冷,此慢驚也,即用瓜蔞湯治之而目開身溫。但二便不利,或用八正散;復冷不食,即用益黃散、使君子丸,溫補脾胃,諸證悉愈。後又有不語,用地黃丸以補腎,半月而愈。
李寺丞子三歲發搐,自卯至巳,目右視,大叫哭。錢見曰:此逆也。男為陽,本發左視無聲則順,右視有聲則逆。所以然者,左肝木也。右肺金也。逆則二臟相戰,金木相擊而有聲也。治宜瀉強補弱。假令女發搐,目左視,是肺來乘肝,肝不能任。故叫哭也。當瀉其肺,後治其心,續治其肝。若病在秋 【 日西時同,】 肺兼旺位,當大瀉其肺。若病在春 【 早晨時同,】 此肝旺之時,尚不能勝肺,是肺強而肝火弱也,當補其肝腎,大瀉其肺。若男發搐,目右視,是肝來勝肺而叫哭,當瀉其肝心。若病在春夏 【 早晨日中時同,】 肝心旺時,當大瀉其肝。若病在秋冬 【 日晡時同,】 此肺旺之時,尚不能勝肝,是肝強而肺極虛也,當補其肺,大瀉其肝。所以言目反視者,乃肝主目也。凡搐則是風熱相搏於內,風屬肝,故外見於目也。今此病先瀉其肺,以瀉肺湯主之,二日不悶亂,知病退也。後用地黃丸補腎,三服後用瀉青丸各二服以瀉心肝,五日而愈。然此證男反女,故男易治於女也。假令女發搐,目左視,肺之勝肝,又病在秋,即肺旺肝不能任,故哭叫,當大瀉其肺,然後治心續肝。所以言男目右視者,木反侮金,肝旺勝肺,當瀉其肝。若更病在春夏,金氣極衰,又當補其肺,慎勿瀉也。
竇漢卿《瘡瘍全書》曰:一小兒七歲,聞雷則昏倒不知人事以人參、歸身、麥冬,少入五味,盡一斤後,聞雷自若。
張從政《儒門事親》曰:李氏一小兒,病手足搐搦,以示戴人。戴人曰:心火勝也。勿持捉其手,當從搐搦。此由乳母保抱太極所致。乃令掃掙地以水洒之,乾令復洒之,令極濕,俛臥兒於地上,良久揮身轉側,泥涴皆滿,仍似水洗之,少頃而瘥矣。
李東垣曰:陳氏女八歲時得癎病,遇陰雨則作,遇驚亦作,口出涎沫,聲如羊鳴。余視之曰:此胎受驚也,其病深痼。調治半年,病亦可安,仍須淡味以佐藥力。與燒丹丸,繼以四物湯入黃連,隨時加減,半年而安。
丹溪心法曰:孫女因胎中受濕熱,日午發搐,脣黑面青,每日作一次,未半周,難與藥,且釀乳飲之,用白朮、陳皮、半夏、芍藥、青皮各五分,人參、川芎、木通各三錢,黃連二錢,炙草一錢,分八服,薑五片,與乳母煎服。
羅天益《衛生寶鑑》曰:魏敬甫之子四歲,一長老摩頂授記,眾僧念咒,因而大恐,遂驚搐,痰涎壅塞,目多白睛,項背強急,喉有痰聲,一時許方省。後每見衣皂之人輒發,多服朱砂、龍腦鎮墜之藥。四十餘日,前證仍在,又添行步動作神思如癡,命余治之。診其脈沉弦而急。《黃帝針經》云:心脈滿大,癎瘈筋攣;又肝脈小急,癎瘈筋攣。蓋小兒血氣未定,神氣尚弱,因而驚恐,神無所依,又動於肝,肝主筋,故癎瘈筋攣。病久氣弱,小兒易為虛實,多服鎮墜涼定之藥,復損其氣,故行步動作如癡。《內經》云:暴攣癎眩,足不任身,取天柱穴者是也,天柱穴乃足太陽之脈所發陽癎附而行也。又云:癲癎瘈瘲,不知所苦,兩蹻主之,男陽女陰。潔古老人云:晝發取陽蹻申脈,夜發取陰蹻照海,先各灸二七壯。陽蹻申脈穴在外踝下容爪甲白肉際陷中,陰蹻照海穴在足內踝下陷中是也。次與沉香天麻湯,服三劑而全愈。
萬氏《幼科發揮》曰:英山縣大尹吳清溪子病驚風,諸醫作風治之不效。急差人請余。余往見尹曰:非風也,乃因驚得之。風從肝治,驚從心治。不識病原,如何有效?乃取至聖保命丹治之,搐止矣。尹曰:名不虛傳,果良醫也。
一小兒驚後成癎,余製一方:天水散一料,碾為細末,分作三劑:二兩三錢,入真青黛五錢碾勻,名倩魂散,寅卯時煎竹葉湯調服一錢,以平肝火;一劑二兩三錢,入珠砂水飛五錢,名安神散,巳午時煎燈草湯調服,以鎮其神;一劑二兩三錢,入真輕粉二錢研勻,名定魂散,申酉時煎淡薑湯服,以去其痰,旬日而安。
一小兒十歲,久得癎疾,余視兩目渾白無睛光,語言蹇濇,舉動癡迷,乃語其父曰:不可治矣。後請醫治之,竟無成功。
本縣汪前川兒驚病,一月之間嘗發二三次。余曰:不治必成癎也。求治於余,乃立一方,用枳實、黃連、半夏、白茯苓、各等分折半,朱砂飛又折半,同前研末,神麯糊丸芡實大,朱砂為衣,每服一丸,用豶猪心一個批開,入藥在內,綫紮定,放瓦罐中,煮熟取出,猪心和藥食之,以湯送下,後竟不發,名斷癎丸。
舊縣張月山長子病急驚風,十七日不醒,待請余到,舌色黑矣。余嘗見父念《玉函經》:傷寒舌黑洗不紅,藥洗分明見吉兇。余問曰:用何藥洗之?父曰:薄荷湯。乃依法急取薄荷湯洗之,舌變紅色。余曰:可治也。用瀉青丸二錢煎湯服之,一飲而盡,口燥渴已止也。其夜搐止熱退而安。此子不遇余,幾死也。
汪元津幼子七月間因傷食病瘧,七日發搐。余見之,肝風雖甚,脾未至困,當瀉其肝,後補其脾可也。乃以瀉肝散三服而搐止。後用調元湯以補其脾,琥珀抱龍丸以平其肝。喜睡,二目不能開。余思喜睡者,非脾困也,乃神昏欠惺惺也。目屬肝,兩泡屬脾,合目不開者,非亡魂也,乃神倦也。今兒目欲開欲合可知也。只用前方,又二日,令其家中平日相與嬉戲者,取其小鼓小鈸之物,在房中牀前唱舞以譟之,未半日,目開而平復也。凡十日而安。
一女子五個月內發搐,余以瀉青丸投之,三四服搐不止,轉甚。余思痰壅氣鬱,乃發搐也。丸散頗粗,與痰粘滯於咽喉之間,致氣不通而搐愈甚也。用竹葉煎作湯,取綿紙濾去其渣滓,澄清服之,搐止而安。其父嘆曰:醫之貴於變通也,如是夫!
有兒脾胃素弱,一日病瀉,以理中丸服之,瀉未止,口內生瘡。乃謂前藥性熱助火,復以冷藥投之,身微熱,睡則揚睛。余見之曰:此發慢驚風也。令郎脾胃本虛,瀉則益虛,口中生瘡者,脾虛熱也,誤服冷藥,則中氣益損,昏睡不乳,虛損之極也,當急作調元湯倍加人參服之,調理半月而愈。
胡鳳崖有子痘瘡後傷食疳,肌瘦髮穗,有醫童一冊見之曰:不是疳證,乃血虛也。其家惑之。始則生一病如癎非癎,晝則安靜,夜則夢寐,抱其乳母叫云:我怕我怕,如人捕之狀。詢其病原,此兒性不喫藥,一冊來餧藥,必將針火以恐吓之,而得斯疾也。蓋胃為戊土,腎為癸水,合而化為火。腎主恐,恐則傷腎。此因脾胃虛弱,不能生肺,腎無化原,亦從而虛也。腎藏志,背虛則神志不寧而生驚恐。寤則神棲於心,寐則神棲於腎,脾志往來出入之門戶也。必以補脾為主,安神次之。補脾。肥兒丸;安神,錢氏安神丸。調理半年而安。
一小兒七月,發搐無時,昏睡不醒,不哭不乳,招之灸之不痛,(口畜)之鼻不嚏,灌藥不入。余曰:此真搐也,不可治矣。本縣大尹吳子生四月,病驚風,搐過則昏睡不乳,發搐則醒,眼邪視,右手搐搦,請余。余曰:此真搐,不可治。辭而退。
一兒發搐痰壅,有醫用白餅子下之不退,凡三下,病益深,合目昏睡,不哭不乳,喉中氣鳴,上氣喘促,大便時下。余曰:五臟氣絕,病不可治,轉下之過也。彼醫曰:白餅子,錢氏下痰神方也。余曰:盡信書,不如無書。錢氏小兒皆出於門人附會之事也。蓋人之有痰,猶木之有津。時令大熱,草木流津,痰自熱生,此明驗也。痰猶水也,附氣自行,過顙在山,豈水之性哉?乃搏激使之也。今痰隨火上,不如降火而反下之,損其胃氣,胃氣既敗,五臟俱損。故目不開者肝絕也,昏睡不乳者脾絕也,啼聲不出者心絕也,喘促痰嚮者肺絕也,便溺遺失者腎絕也。果不可治而死。
邑中有儒醫,治病有奇方,惟性太執,不知變通。時有小兒發搐,余謂急驚之證,當用涼瀉,導赤散、瀉青丸是也。彼謂驚風者,肝火鬱遏而成也。火鬱則發之,小續命湯是也。人不能決,兩從之。余所治者,一日而安。彼治者死。悔不信吾言,無及矣。
一小兒發搐,先取善推法推之,止向後發,病益危甚。余曰:推法者,乃針灸按摩之遺意也。經曰:無刺大虛人。推掐之法,壯實者可用之。如怯弱者,其氣不行,推則有汗,反傷元氣也。其家不信余言。余曰:不死必成癎疾。半月後果死。
癸亥二月,英山縣大尹前縣吳某一子發搐,彼醫以二陳湯、薑汁、竹瀝治之,不退。吳初來任,過羅,與余有識,乃差人請余。比往,視其外候,三關青氣,兩頰赤色,目常直視,指如燃物。曰:此得之外感,未與發散,熱入於裏。錢氏曰:肝有熱則目直視,得心熱則發搐。又曰:兩頰赤而目直視,必作驚風。小兒肝常有余,又乘木旺之時,當與瀉肝,若二陳湯陳皮、半夏、生薑之辛,皆助肝之物。經曰:以辛補之。所以無效。乃用瀉青丸以瀉肝木之有餘,導赤散以瀉心之火,一服而搐即止。余見其胎稟素怯,脾胃且弱,恐後作搐,便成癎疾,又作琥珀丸與之,常服而安。
蘄水沙坂徐淑道一子患驚風,先取醫張姓者治之,數日不效。請余往,痰喘正急,驚搐頻發。余先治其痰,次治其搐,以次而定。惟身熱猶熾。張姓者欲用解毒湯、竹葉湯、小柴胡湯,余皆不可,謂之曰:小兒肝常有餘,脾常不足。病發於肝,風木本旺,脾土受傷,此乃虛熱,勿用寒涼,致損中氣也。乃用四君子湯加炙黃耆、炒黑乾薑,一服而安。
一小兒年五歲,夢中驚哭,抱其母叫怕,此因被驚嚇得之。余製一方,用人參、麥門冬、茯神、黃連、酸棗仁、柏子仁、炙甘草、朱砂各等分,一半水煎,一半入地黃加炙甘草為末,山藥粉糊丸黍米大,每服二十五丸,燈草煎湯下,未盡劑而安。
余初習醫,治一兒二歲發搐而死,但面色未脫,手足未冷,乃氣結痰壅而悶絕,非真死也。取艾作小炷,灸兩手中衝穴,火方及肉而醒,大哭,遂用家傳治驚方,以雄黃解毒丸十五丸利其痰,涼驚丸二十五丸去其熱,合之,煎薄荷湯送下。須臾利下黃涎,搐止矣。
一兒周歲發熱而搐,以瀉青丸投之不效,乃問其發搐之狀。其母曰:搐過後只好睡,醒時則戲作猫兒聲,見人則笑。余曰:醫要識證,藥要對證。以導赤散服之,一劑而安。其父問是何故?余曰:心臟屬火,其聲為笑。火生於寅屬虎,猫者虎之類也,猫聲而笑,知非肝病,乃火病也。故以導赤散瀉其心火而安。
一兒發搐,因有推法暫退,一月後,至期復發,又推之,或一月一發,或一月再發。余曰:病成癎矣。推法者,乃發表之意,痰聚在心不得出也。幸初成癎者尚可治,若久則為終身痼疾,不可治也。因立方用黃連五錢,朱砂二錢五分,飛白甘遂三分,膽星一錢為末,粟米糊丸,獖猪心血杵勻,丸芡實大,每服一丸,燈草煎湯化下,夜服三,日服一,遂安。
王綸《明醫雜著》曰:一小兒三歲,因驚抽搐,發熱痰盛,久用抱龍丸等藥,以清風痰,反致面色或赤或青。余謂始因肝有實邪,故宜用前藥。今面色青赤,乃肝經虛熱而傳心不足之象也。先用六味地黃丸以滋養肝腎,佐以六君子湯少加柴胡、升麻以調補脾胃,諸證頓退而痊。
奚氏女六歲,忽然發驚,目動咬牙,或睡中驚搐,痰涎壅盛,或用化痰袪風等藥益甚。余曰:面青而見前證,乃屬肝木剋製脾土,不能攝涎而上涌也。當滋腎水,生肝血,則風自息而痰自消矣。遂用六味丸而愈。
一小兒患前證,痰涎自流,用驚風之藥,其證益甚,脾胃益虛,視其面色萎黃,口吐痰涎,用六君子、補中益氣湯而愈。
一小兒兩目動劄,手足發搐,數服天麻防風丸之類,以袪風化痰,前證不愈,其痰益甚。得飲食,諸證稍愈。視其準頭及左頰色青黃。余曰:脾主涎,此肝木制脾土,不能統攝其涎,非痰盛也。遂用六君子湯加升麻、柴胡、釣藤二劑,飲食漸進,諸證漸愈。又用補中益氣而安。
舉人余時正子傷食發丹毒,服發表之劑,手足抽搐;服抱龍丸,目瞤,氣喘痰盛。余謂:此脾胃虧損而變慢驚也,無風可袪,無痰可逐,乃虛象也。遂用六君子加附子一劑而安,再劑而愈。
一小兒病后遇驚即痰盛,咬牙抽搐,搖頭作瀉,卻服腦、麝、朱砂等劑,以致慢驚而卒。
一小兒七歲患急驚,將愈而發熱驚悸,或用袪風化痰之劑,更加驚搐,吐痰喘嗽,腹脹少食,惡寒;又用抱龍等丸,更加大便似痢,寒熱往來,殊類風證。先君視之,以為脾氣虧損,諸經無所資養而然。用四君子湯,少用升麻、柴胡,以升補陽氣而愈。
大尹劉應昌子患瘰癧,恪用化痰之劑,虛證悉至,殊類驚風。又服袪風至寶丹,小便頻數,肢體抽搐,或兩目連剳,咬牙呵欠,或作嘔懶食,大便童墜或泄瀉,此土傷而木勝也,用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而痊。
冬官朱小溪子項間結核,面色萎黃,肌體消瘦,咬牙抽搐,頭搖目剳,此肝木剋脾土也,用六君子湯、九味蘆薈丸而愈。
憲幕顧斐齋元孫二周,項結核,兩臂反張,索敗毒之藥。余意其證屬風熱傷肝,血燥筋攣,未取付藥。翌早請治,果係前證,遂與六味丸一服,侵晨灌之,午後肢體如常。
儒者王文遠子患瘰癧,痰盛發搐,服金石香燥之劑,手足筋攣,此肝血復傷而致急驚風也,遂用加味小柴胡加釣藤、山梔、芎、歸一劑,又以六味丸料加五味,麥冬煎服而安。
《保嬰金鏡錄》曰:一小兒發熱拘急,或四肢瘈瘲,左顋色赤,此心肝二經風熱相搏,先用柴胡清肝散以清心肝之熱,次用六味地黃丸以生肝腎之血,頓安。
一小兒發搐啼叫,手足指冷,左顋青黑,此肝脾虛弱,腎水反侮脾土,用六君子湯加薑、桂一劑頓安,又以四君子加芎、歸及補肝散而愈。
一小兒潮熱發搐,痰涎上涌,手足指冷,左顋至申酉時,青中隱白,手足時搐,此肝經虛弱,肺金所勝而潮搐,脾土虛弱而手足冷也。用補中益氣瘍以調補脾肺,用六味地黃丸以滋補肝腎而愈。蓋病氣有餘,當認為元氣不足,若用瀉金伐肝清熱化痰則誤矣。
一小兒印堂青黑,至夜啼搐。余謂脾土虛寒,用釣藤飲而安。後因驚發搐夜啼,用釣藤飲,前證頓止。又用異功散而愈。
一小兒目內色青發搐,目直上視,叫哭不已,或用牛黃清心丸,不愈,反咬牙頓悶,小便自遺,此肝經血氣虛甚故耳。余用補中益氣湯及六味地黃丸而痊。
一小兒發搐目劄,屬肝膽經風熱,先用柴胡清肝散以清其肝,後用六味地黃丸以補其腎而痊。
一小兒發熱作渴,用瀉黃散、大便重墜,口角流涎,仍欲瀉火。余曰:鼻準青白多而黃色少,屬脾胃虛寒,肝木所侮。蓋口角流涎,胃氣不能統攝也。大便重墜,脾氣不能上升也。不信,另用涼劑,果眉脣微動,四肢微搐。余曰:此虛極而變慢脾風也。用六君子加當歸、木香、炮薑、釣藤鉤二劑益甚,意欲更劑,余曰:此藥力未及也。設前藥不對其證,禍在反掌矣。仍以前藥加炮附子一片,服之即安。乃去附子,又二劑調理而愈。
一小兒瘈瘲啼叫,額間青黑,此驚風肝木乘脾,腹中作痛也。先用六君子湯加木香、柴胡、釣藤鉤,啼叫漸緩,更加當歸。又二劑而安。
一小兒嘔吐不食,手足搐搦,痰涎上涌,手足指冷,額黑脣青,此腎水勝心火也。用五味異功散,加木香、炮薑頓安,乃去炮薑,再劑而愈。
一小兒煩躁驚悸,熱渴飲冷,額間色赤,此心經實熱所致,先用瀉心湯一服稍緩,又用柴胡梔子散而瘥。
一小兒睡臥驚悸,發熱痰盛,脈形如弓之向外,此因驚木旺,傷脾而食不消也。先以天麻防風丸祛風定驚,用五味異功散壯脾止搐而瘥。
一小兒沉默昏卷,肢冷驚悸,其絞如弓之向裏,此脾胃氣虛而外感寒邪也。先用惺惺散以解外邪,調胃氣,諸證頓愈。但手足逆冷,又用六君子湯調補元氣,數日而安。
《醫學綱目》曰:肝風搖頭,諸方不載。鄭都丞子患七年搖頭,三年下血,已服百餘方,前後所服治搖頭者無非風藥,止血者或作痢或作腸風,百藥無效。余既視其病,又知其詳,亦不明其標本。退而思,乃肝血液盛,外有風熱乘之。肝屬木,盛則脾土為木所剋。脾與肺是子母,俱為肝所勝,而血遂漬於大便,故便血不止。遂處一方,但損肝袪風而益脾,用犀角屑、甘草各一分,瓜蔞根半兩,炙赤蛇蛻皮一錢,防風五兩,釣藤一錢,去節麻黃一錢,黃耆蜜炙半兩,羌活五錢,白芍藥五錢,為末,棗肉丸,食後薄荷湯下,只二服作效。頭搖即止,便血隨愈。次間服胃風湯,數日頓除。沈舍人子服之,亦驗。
《保嬰撮要》曰:一小兒寅卯時發熱痰搐,服抱龍、瀉青二丸而愈。後復息,因自用前藥,更加欬嗽氣喘,不時發搐,面赤或青黃,或浮腫,或流涎。余謂欬嗽氣喘,乃脾肺氣虛;不時發搐,乃木乘土位;面青而黃赤,乃肝助心火;浮腫流挺,乃脾氣虛弱。用益智丸以養心神,補中益氣湯以養脾肺,頓愈。
少參王陽湖孫跌傷股骨,正體科已續,余視其面色青黃,口角微動,此肝木侮脾之證。且氣血筋骨,皆資脾土以生,但壯脾氣則所傷自愈。遂用六君、釣藤、當歸三十餘劑,諸證悉痊。
一小兒巳午時搐熱驚悸,發時形氣倦怠,面黃懶食,流涎飲湯。余謂此心火虛而不能生脾土也。不信,自服涼心之藥,更加吐瀉,睡而露睛,幾成慢脾風。用六君、薑、桂,佐以地黃丸而愈。
一小兒七歲驚搐,發熱不已,巳午未時益甚,形氣殊倦,熱定飲湯,此心脾氣虛,朝用補中益氣湯加益智仁,夕用六君、當歸、釣藤鉤,尋愈。後飲食過多,復作嘔瀉,或治以保和丸,反加寒熱發搐。此脾土復傷而肝木所侮也,用六君、柴胡,寒熱止而飲食進,但午未時仍泄,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釣藤鉤而愈。
一小兒百日內患搐,痰涎自流,用驚風藥益甚,視面色黃中隱白,乃脾虛不能攝涎也,用六君子、補中益氣二湯而愈。後復患,兼氣喘,當欲表散行痰,余謂此肺虛不能納氣歸源耳,用五味異功散加釣藤鉤、柴胡,調補脾肺,清理肝火而安。
一小兒患前證,面青黑或痿黃,審其母素有鬱怒,用加味逍遙散、加味歸脾湯治其母,而子亦愈矣。
一小兒月內發搐鼻塞,此乃風邪所傷,以六君子湯加桔梗、細辛,子母俱服;更以葱頭七莖,生薑一片,細擂攤紙上,合置掌中令熱,急貼子顖門,少頃,鼻利搐止。
一兒未滿兩月,發搐嘔乳,腹脹作瀉,此乳傷脾胃,用五味異功散加漏蘆,令母服之,子亦服匙許,遂愈。
一小兒驚悸痰盛,瀉乳不消,此感風邪夾驚,肝侮脾而氣虛,先以天麻防風丸袪風定驚,後用五味異功散壯脾止搐而愈。
一小兒發熱拘急,四肢瘈瘲,左腮赤,此心肝二經風熱,先用柴胡清肝散,次用六味地黃丸而愈。
一小兒發搐啼叫,手足指冷,左腮青黑,此脾土虛弱而腎水侮之也。用六君、薑、桂一劑頓安,又以四君、芎、歸及補肝散而愈。
一小兒目內青色發搐,目直上視,叫哭不已,或用牛黃清心丸,更加咬牙煩悶,小便自遺。余謂此肝脾虛甚,用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而愈。
一小兒發搐目劄,屬肝膽經風熱、先用柴胡清肝散以清肝,後用六味地黃丸以補腎而愈。
一小兒潮熱,自申酉時熱至子丑時方止,通身似疥,大便秘結,小便赤濇,熱渴飲冷,此脾胃實熱而傳肺大腸也。先用清涼飲四劑,給熱始退。又用四物加柴胡、黃連數劑,其瘡漸愈。彼欲速效,另用槐角之類,諸證益甚,遂請施院長治之,亦同余藥,惟加桃仁、赤芍二味,至百劑乃愈。
一小兒先停滯飲食,服剋伐之藥,致面色痿黃,體倦少食,申酉時潮熱,余欲用調補之藥,不信,更用清熱消導,益加泄瀉。余用六君子數劑,又用補中益氣湯而愈。
一小兒酉戌時熱,面赤、腹中作痛,按之益甚,服峻厲之劑,下五七次,發搐吐痰,作渴腹痛,按之卻不痛,此脾胃復傷而變證也,用七味白朮散、補中益氣湯頓安。
一小兒飲食停滯,服消導之藥,余曰:此因脾胃虛而食停滯也,當調補為善。已而申酉戌時潮熱,食少作渴,大便不實,用四君子湯而飲食進,又用補中益氣湯而諸證愈。
姚儀部子每停食則身發赤暈,此飲食內停不消,鬱熱發外,用清中解鬱湯而愈。後患搖頭咬牙,痰盛發搐,吐出酸味,伺其吐盡,翌日,少以七味白朮散調理脾胃,遂不復患。
一小兒停食,服通利之劑,作嘔腹脹,此脾胃復傷也,用補中益氣湯而愈。
一小兒兩目動劄,手足發搐,數服天麻防風丸之類,前證不愈,其痰益甚,得飲食稍愈。視其準頭及左頰色青黃,余曰:脾主涎,此肝木剋脾土,不能統攝其涎,非痰盛也。遂用六君、升麻、柴胡、釣藤二劑,飲食漸進,諸證漸愈;又用補中益氣湯而安。
治一小兒亥子丑時發熱泄瀉,用益黃散而愈;後復發,服前藥,嗜臥露睛,作渴少食,大便頻黃。余謂肝勝脾虛,元氣下陷,用補中益氣湯,佐以地黃丸而愈。
治一老生子周歲,秋初暴冷,忽發搐似癎,搐過則氣息奄奄,此元氣虛弱所致,用補中益氣湯而安。
一小兒十歲,一小兒七歲,各有癎證,歲發二次,後因出痘,及飲食停滯,舉發頻數,并用六君子、補中益氣二湯頓安。
一小兒六歲忽然發癎,目動咬牙,或睡中驚搐,口流痰沫,服化痰袪風之藥,益甚,而面色兼青,乃屬肝木剋制脾土而不能攝涎,故上涌也。當滋腎水,生肝血,則風自息,痰自消矣。用六味丸而愈。
一小兒患癎證,每發吐痰,困倦半嚮而甦,諸藥不應。年至十三而頻發,用紫河車生研爛,入人參、當歸末,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日進三五服,乳下,一月漸愈;又佐以八珍湯全愈。
一小兒七歲發驚癎,每作先君令其恣飲人乳,後發漸疏而輕,至十四歲復發,仍用人乳,不應,余令用肥厚紫河車研爛,人乳調如泥,日服二三次,至數具而愈。後常用加減八味丸而安。至二十三歲發,而手足厥冷,仍用前法,佐以八味丸、十全大補湯而愈。
一小兒十三歲,因患驚癎,服朱砂丸之類而愈。後每發,輒服前丸不應。或調風痰內積,服藥下之,發作日頻;更服鎮驚等劑,益甚。余以為心脾二經氣血虧損,而痰涎留滯,朝用補中益氣湯,夕用斷癎丹,漸愈。出痘瘡後,其癎復作,仍用補中益氣湯為主,佐以八珍湯,及蟬蛻釣藤飲而愈。
一小兒傷風,鼻塞流涕,服藥過重,發搐,呵欠煩悶,汗出氣喘,久不愈,其母因勞役發熱,余用補中益氣湯,時以五七滴與兒飲之,母子并愈。
一小兒傷風發搐,痰盛喘急,余謂此脾肺氣虛,腠理不密,而外邪所乘,用六君加柴胡、升麻、桑皮、杏仁一劑,痰喘悉退。又一劑,去桑、杏加釣藤鉤而安,乃用異功散,數劑後,不復發此證。若不補脾胃,實腠理,專治痰邪,鮮有不誤。
一小兒停食吐瀉,先用剋滯之劑,更加咬牙發搐,面色青白,鼻準青而黑,手足指冷,眉脣抽動。余以為脾胃虛弱,因藥復傷,肝木所乘,而成慢驚矣。遂用六君子加木香、柴胡、升麻二劑頓安。大凡傷食停滯,雖見發搐等證,且勿用藥,待宿食化盡,胃氣漸健而自愈。設若強與飲食,或誤用藥餌,不惟甚其所有,而且生其所無矣。
舉人杜克宏子發熱抽搐,口噤痰涌,此肝膽經實火之證,即急驚風也。先用瀉青丸一服,又用六味丸二服,諸證頓退;乃以小柴胡湯加芎、歸、山梔、釣藤鉤而安;卻用補中益氣湯而愈。
一小兒沉困發熱,驚搐不乳,視其脈紋,如亂魚骨,此風熱急驚之證也。先用抱龍丸少許袪風化痰,後用六君子湯加柴胡壯脾平肝而愈。
一小兒暑月吐瀉,目脣微動,面色青白,手足并冷,仍用玉露散。余謂已變慢脾風也,當溫補脾胃。不信,後果歿。
一小兒弄舌發搐,手指不冷,余謂肝脾虛熱,用異功散加升麻、柴胡而愈。後傷乳腹脹,服剋滯藥,作瀉弄舌,手指發搐,審乳母肝火,與小柴胡湯加升麻、白朮治之,母子并愈。
一小兒乳食過多,患吐瀉,用大劑異功散加柴胡、升麻,母子服之而愈。后因驚,服至寶丹之類,發搐弄舌,幾至慢驚,余用六君子湯加白附子服之而愈。
一小兒吐舌,發熱飲冷,額鼻黃赤,吐舌流涎。余謂心脾實熱,用導赤、瀉黃二散而愈。後復作,別服清熱等藥,更弄舌,余用異功散加釣藤鉤而安;又用六君子湯全愈。
一小兒夜睡,忽然驚動如搐,大便酸臭而色青,此飲食傷脾而肝旺也。先用異功散加柴胡、升麻、山梔,又用四味肥兒丸而愈。
一小兒不時睡中驚動發搐,作渴飲冷,左腮青,額間赤,先用柴胡清肝散加釣藤鉤四劑以治肝火,後用五味異功散以健脾,又用地黃丸補腎肝而安。
一小兒九歲,因驚發熱,抽搐頓悶,咬牙作渴飲冷,便秘,面色青赤,而印堂左腮赤甚,此心肝二經風熱相搏,乃形病俱實之證也。先用瀉青丸料、炒黃連一劑,大便隨利,熱搐頓減;繼用抑青丸一服,諸證悉退。但面色痿黃,肢體倦怠,飲食少思,此病氣去而脾氣未復也,用補中益氣湯及地黃丸而全安。
一小兒發熱抽搐,口噤痰涌,此膽經實火為驚風也。先用瀉青丸一服,六味丸二服,諸證即退;又用小柴胡湯加芎、歸、山梔、釣藤鉤,次以補中益氣湯而愈。
一小兒忽然發熱,目動咬牙,驚搐痰盛,或與袪風化痰藥,益甚。面色青黃,乃肝木剋脾。脾之液為涎,虛則涎不能攝,上涌而似痰也。法當生肝補脾,則風自息,痰自愈矣。遂用六味丸及六君子湯而愈。
一女子十二歲,善怒,睡中驚搐,遍身作癢,飲食少思,此肝火風熱,脾土受侮,用參朮柴苓湯以清肝火,涼肝血健脾胃而愈。
一小兒三歲患急驚,面赤發熱,作渴飲冷,先君已用瀉青丸一服,熱去大半;翌早,又自用前丸,一服即吐瀉發搐,面色青白,手足指冷。余以為熱去而妄用,致脾胃受傷,用六君子湯加薑、桂、升麻、柴胡,一劑頓安。前哲謂小兒易為虛實,攻伐之藥,中病即止,不可過劑,我先君蓋守此法。
一小兒潮熱發熱,左腮青赤,此心肝二經血虛之證也。用秘旨安神丸及四物湯加防風、酸棗仁治之而愈。
一小兒潮熱發搐,痰涎上涌,手足指冷,申酉時左腮青色隱白,用補中益氣湯調補脾肺,六味丸滋養肝腎而痊。
嘉興王舉人女七歲,因跌傷腿膝,兩臁腫潰,左腮色青,左關脈無,余意驚則氣散,而風熱鬱滯於肝,故其脈隱伏,先用四君子加升麻、柴胡、釣藤鉤一劑,其脈即至;更用四物加柴胡、防風、釣藤生血補肝而愈。
一小兒驚風後,痰嗽不止,睡臥不寧,諸藥無效,余用牛黃清心丸少許頓止;後復傷風邪,痰盛喘急,飲食不下,仍用牛黃丸少許而安;再用異功散加桔梗而愈。
一小兒抽搐,涎痰自流,或用驚風之藥,益甚。視其面色黃白,余用六君、補中益氣二湯補脾肺而愈。
一小兒傷風欬嗽痰涌,余謂脾虛肺弱,腠理不密。風邪所乘,用六君,桔梗、桑皮、杏仁治之而愈。後飲食停滯,作瀉腹脹,用六君加山楂、厚朴而安。又復停食作嘔,或用藥下之,更加欬嗽。余謂脾肺俱虛,宜用調補。彼以為緩,自服發表剋滯,前證益甚,頭項顫動。余用天南星散倍加釣藤鉤及異功散而愈。
一小兒口眼喎斜,面色或青或赤,此肝心風火乘脾也。朝用柴湖清肝散,夕用異功散加釣藤鉤而愈。其時有患前證,服袪風導痰之藥者,皆不能起。
一小兒痢後息前證發搐,面色萎黃,肢體倦怠,此元氣虛,剋伐多矣。余用補中益氣湯加釣藤鉤子,服而漸愈。後因乳母七情飲食失宜,或兒乳食過多,前證仍作,服補中益氣湯、五味異功散而愈。
一小兒因乳母受驚,發搐時,目赤壯熱腹痛,哭而曲腰,用四物加柴胡、防風,又用加味逍遙散加熟地黃以清肝熱。生肝血,再用地黃丸滋腎水以生肝木,母子俱安。
一小兒曲腰而啼,面青脣黑,此寒氣所乘,內釣腹痛也。用五味異功散加木香、乾薑一劑,與母服之頓愈。後因母感寒,腹痛而啼,用人參理中湯一劑,與母服之,其子亦安。
一小兒曲腰乾啼,手足并冷,用六君子加乾薑、木香服之未應,又加肉桂,母子俱服而安。
一小兒忽乾啼作瀉,睡中搐,手足冷,此脾土虛寒,肝木侮之而作發搐,乃內釣也,用益黃散一劑,次用四君子加升麻、柴胡,乳食漸進而安。
一小兒乾啼,面青或赤,手足并熱,或用清熱之劑,久不愈。診其乳母有肝火氣滯,用加味逍遙散及越鞠丸以治乳母,時灌子數滴,不旬日子母并愈。
一小兒患前證,服魏香散而愈。後復作服袪風鎮驚之藥,上氣喘粗,此元氣虛寒也。余先用烏蠍四君子湯稍愈;但倦怠殊甚,用補中益氣湯及五味異功散而痊。
一小兒因母每感寒腹痛飲燒酒,發熱痰盛面赤,手足并熱,屬胃經實熱之天釣也,用清胃散子母服之并愈。後因傷乳吐瀉,面色或青或白,手足并冷,屬脾氣虛寒,用六君子、木香、乾薑而愈。三歲後,傷食腹痛,脣黑作瀉,數去後而無糞,或糞少而青。此元氣虛寒下陷,用補中益氣湯漸愈。
一小兒啼哭,陰囊腫大,眼目上翻,赤脈流淚,此肝熱內釣,用柴胡清肝散加釣藤鉤治之,諸證漸愈;又用釣藤飲而痊。後復發,或用袪病根之藥,致乳食日少,肚中脹痛,手足浮腫,余先用六君子,升麻、柴胡數劑,諸證稍愈。又傷乳食吐瀉,用平胃散一服即愈。
一小兒因乳母懷抱鬱結,腹痛發搐,久而不愈,用加味歸脾湯加漏蘆,母子并服,漸愈。又母大怒發厥而甦,兒遂食乳,腹痛作瀉,面青作嘔,先用小柴胡湯二劑,母子并服,少愈。其母又嚥酸腹脹,用越鞠丸、加味歸脾湯,佐以加味逍遙散而愈。
一小兒感冒發熱,欬嗽咬牙,余以為脾肺氣虛,不信,乃用解散之藥,果項強口噤,汗出不止,手足并冷,遂用五味異功散加柴胡、木香治之慚愈。但日晡微熱,睡而露睛,用補中益氣湯而痊。
一小兒因驚發熱,誤行表散,出汗面白,日晡發痙,先兄謂脾肺氣虛而肝膽邪盛,以六君子加柴胡、升麻治之。乃發於寅卯時,此肝邪自旺也,用加味逍遙散一劑,其熱頓退;又用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而愈。
一小兒患瘰癧潰而發痙,煩悶咬牙寒熱,此屬肝脛風熱,先用柴胡梔子散一劑,寒熱頓止;次用四物、參、芪、白朮、柴胡,漸止;又用補中益氣湯加芍藥、茯苓而痊。
一小兒頭患瘡,潰而發痙,或寒熱作渴,或手足厥冷,其脈洪大浮緩,按之皆微細,此元氣虛而邪氣實也,用十全大補湯加柴胡、山梔數劑,諸證漸退而脈漸斂,又十餘劑而愈。
一小兒驚風,服抱龍丸、保生錠,吐涎甚多,又汗出發痙,仍欲袪痰。余曰:此肝脾血虛而內生風耳。吐痰不止,脾肺氣虛,不能攝涎也。汗出發痙,脾肺氣虛而亡陽也。用六君子湯加炮薑、木香頓愈,又用四君子加歸、芪而安。
一小兒傷風發熱,服解散之藥,汗出不止,痓證悉具,其脈洪大鼓指,按之微細,此汗多亡陽,脾肺氣虛之證也。用異功散加芎、歸、黃耆,其汗頓止,又用補中益氣湯而痊。
一小兒停食腹痛,發熱嘔吐,服峻厲之劑,更吐瀉汗多,手足并冷,發痙不止,其脈浮洪,按之如絲,用六君子湯加升麻、炮薑,痙證頓已。惟寒熱往來,又用四君子湯、升麻、柴胡而愈。
少參王陽湖孫女年八歲,發痙,服降火消導之劑,其脈浮洪,寒熱如瘧,余用四君子加升麻、柴胡、炮薑、鈞藤鉤,及補中益氣湯間服漸愈;但脅下作痛,去炮薑加木香、肉桂而痊。
小兒因乳母大怒,發熱脅痛,亦患前證,兼汗出作嘔,先用小柴胡湯一劑,子母俱服頓愈;但日晡潮熱,以異功散加升麻、柴胡治之并愈。
一小兒因乳母發熱吐瀉,一小兒因乳母食厥昏憒,同息前證,各治其母而子悉愈。
一小兒忽腰背反張,目上視,面青赤。面青屬肝主風,赤屬心主火,此風火相搏,用柴胡梔子散倍加釣藤鉤頓安;而痰如舊,又用抱龍丸而愈。
一小兒忽腰背反張,服治驚之藥,後不時舉發,面色黃白,肢體甚倦,余用五味異功散十餘劑而愈。後因驚兼飲食不節,不時舉發,隨用前藥即愈。遂日以參、朮末每服五七分,炮薑、大棗煎湯調下,服至二兩而不發。已上二證,元氣虛而病氣實也,若用攻邪之藥皆誤矣。
一小兒素患前證,痰盛,面色素白而兼青,余謂肺氣不能平肝,肝氣乘脾,脾氣虛而生痰耳。先用抱龍丸二服以平肝,隨用六君子湯以補脾肺,月余而痊。半載之後復發,謂非逐痰不能全愈,遂用下劑,痰涎甚多,而咽喉如鋸聲。余曰:乃脾不能攝涎也。咽間鳴,乃肺氣虛甚也。遂用人參五錢,炮薑三分,水煎服而醒。至第四劑後,加棗二枚,人參服數兩而愈。後每發,非獨參湯不應。若執常方,鮮不有誤者。
王肯堂《證治準繩》曰:東都王氏子吐瀉,諸醫用藥下之,至虛變慢驚,其候昏睡露睛,手足瘈瘲而身冷。錢曰:此慢驚也。與瓜蔞湯,其子胃氣實,即開目而身溫。王疑其子不大小便,令諸醫以藥利之,醫留八正散等數服,不利而身復冷。令錢氏利小便,錢曰:不當利。小便利之,必身冷。一二日,果身冷矣。因抱出,錢曰:不能食而胃中虛,若利大小便,則脾胃俱虛,當身冷而閉目即死。今幸胎氣實而難衰也。錢氏用益黃散、使君子丸四服,令微能飲食,至日午果能飲食。所以然者,謂利大小便,脾胃虛寒,當補脾不可別攻也。後又不語,諸醫作失音治之。錢曰:既失音,何開目而能飲食?又牙不緊而口不噤也?諸醫不能曉,以地黃補腎。錢曰:此因涼藥,利小便,致脾腎俱虛,今脾已實,腎尚虛,故補腎必安。治之半月而能言,一月而痊。
少時聞友人孫彭山云:嘗見姻家一小兒,患驚搐,延專科治之,諸證悉退,而搖頭不止。後一老醫至,於常服藥中,加入紫河車,即時愈。按紫河車,草名,《神農本經》名蚤休,唐本名金綫重樓,錢氏方名白甘遂,主治驚癎搖頭弄舌。乃本經正文,古人謂遵白字療病多效,不虛也。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59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四百三十四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四百三十四
小兒吐瀉門
小兒直訣 【 宋--錢乙】
吐瀉兼變證治
五月二十五日以後,吐瀉壯熱,此臟腑中九分熱也。傷熱乳食,吐而不消,瀉色深黃,玉露散主之。
六月十五日以後,吐瀉身溫,臟腑六分冷也。嘔吐乳食不消,瀉色黃白,口乾作渴者,食前少服益黃散,食後多服玉露散。
七月七日以後,吐瀉身涼,三分熱七分冷也。不乳多睡,悶亂哽氣,出氣,睡臥露睛,脣白多噦,亦用益黃、玉露二散主之。
八月十五日以後,吐瀉身涼,不乳乾噦,瀉青褐水,無陽也,當用益黃散。吐瀉乳食不化,時時下痢,肌肉消瘦,此脾胃虛寒也,用木香丸。夏月不可服,如有冷證則少服之。其身溫壯熱,或瀉痢紅黃赤黑,此脾胃實熱也,用黃連丸。冬月不可服,如有熱證,則少服之。
【 註 按前法即《內經》用寒遠寒,用熱遠熱之本旨。又云:有假者反之,雖違其時以從其證。蓋胃傷則嘔吐,脾傷則泄瀉,脾胃俱傷則吐瀉并作。前證若傷辛熱,停滯嘔吐,或大便下痢者,用六君子加黃連、吳茱萸、木香。若停滯已去,泄瀉不已,用四君子加肉蔻、骨脂。若傷生冷腹痛,瀉痢青白,用六君子加砂仁、木香、炮薑。若傷魚肉等物,用六君子加山楂、砂仁。若瀉紅黃赤黑,諸臟皆熱也,先用香連丸,後用補中益氣湯送香連丸。若瀉痢青白、乳食不化者,用人參理中丸。若吐瀉昏睡而露睛者,用五味異功散。睡而不露睛者,用玉露散。若吐而手足俱熱,或喜冷飲食,或睡不露睛者,用瀉黃散。或手足冷,或惡冷飲食,或睡而露睛者,用六君子、木香。然木香、黃連二丸,雖能攻病剋邪,不無傷損脾胃,治者審之!】
若吐乳瀉黃,傷熱乳也;吐乳瀉青,傷冷乳也,皆當下之。吐瀉昏倦,睡不露晴者,胃實熱也。吐痰涎及綠水者,胃虛冷也。
【 註 按前證若兒自受驚,或乳母恚怒,致兒吐瀉青色者,宜用異功散加柴胡。若母食厚味而乳熱者,用東垣清胃散。母飲酒而乳熱者,用葛花解酲湯,子服一二匙。若飲燒酒而乳熱,或子母身赤,或昏憒,服冷米醋三五杯,多亦無妨;兒服一二匙。若母停滯生冷而乳冷者,母服養胃湯,子服調中丸。若母停滯而變熱乳者,母服大安丸,子服五味異功散。若母鬱怒傷肝脾而乳熱者,用歸脾湯、逍遙散。若母脾虛血弱而乳熱者,用六君子加芎、歸。若母氣血虛而乳熱者,子母俱服八珍散。若母勞役發熱而乳熱者,子母俱服補中益氣湯。若因母怒動肝火而乳熱者,用五味異功散加柴胡、山梔。其吐痰涎及白綠水者,肝木乘脾土之虛寒證也,用六君子加柴胡、木香。大凡吐乳瀉青色者屬驚,法當平肝補脾;吐瀉青白色者屬寒,法當溫補脾土。前諸證若手足指熱者屬實,手足指冷者屬虛,此亦驗法也。】
初生十日內,吐瀉壯熱,不乳或乳不消,或白色,先用白餅子下之,後用益黃散和之。
初生下吐,因穢惡下咽故也,用水瓜散主之。凡初生須急拭淨口中,否則啼聲一發,穢物嚥下,致生諸病。
【 註 按芽兒初生之患,多因乳母不慎七情,不節厚味,傳兒為病,當審其因以調治其母。前所用之藥,恐臟腑脆嫩,不能勝受,治者審之!】
河間六書 【 金--劉完素】
瀉痢
五臟皆言熱證,無寒冷證,亦有謂瀉痢小便青白不濇為寒。水穀不化而色不變,吐痢腥穢,澄澈清冷,青白不濇,身涼不渴,脈遲細而微者寒證也。
穀雖不化,而色變非白,煩渴,小便黃赤而濇者為熱證。世傳小兒吐痢霍亂,食乳未及消化而痢尚白,便論為寒證誤矣。仲景云:熱邪不化穀。豈為寒也!
儒門事親 【 元--張從政】
身熱吐瀉
凡小兒身熱吐瀉,腹滿不進飲食,可急與牛黃通膈丸,下過四五行則自愈矣。蓋乳食便屬水,甚則成濕,以治濕法治之,用燥熱之藥非也。
凡小兒水泄不止,可用五苓散與益元散各停,用新水調下三二錢,頻服,不拘時候。若暴速注下,甚者屬火,涼膈、通聖等散治之,用者勿輕。非深於造化者,未易語此。
水瀉
小兒暴注水瀉不止,《內經》曰:此名暴速注瀉,久而不愈者,為涌泄注下,此乃火運太過之病也。火性暴速故也。急宜用新汲水調下甘露飲子、五苓散、天水散,或用井花水煎此藥,放冷服之,病即瘥矣。不可用御米殼、乾薑、豆豉聖散子之類,縱然瀉止,腸胃氣滯不通,變為腹脹。此法宜分陰陽利水道,乃為治法之妙也。
久瀉不止
凡小兒久瀉不止,至八九月間,變為秋深冷痢,泄瀉青白,時時撮痛,乳瓣不化,可用養脾丸如黍米大,每服二三十丸,米飲送下,日進三服則愈。益黃散亦可用之。
凡治小兒之法,不可用極寒極熱之藥,及峻補峻瀉之劑,或誤用巴豆、杏仁、硫黃、膩粉之藥。若用此藥,反生他病。小兒易虛易實,腸胃嫩弱,不勝其毒,若治之,宜用分陰陽、利水道最為急,用桂苓甘露散之類。
幼科全書 【 元--朱震亨】
嘔吐
有物無聲曰吐,有聲無物曰嘔,有聲有物曰嘔吐。其證有三,有寒、有熱、有食積傷。
凡寒吐者,吐時少而出物多,此胃家受寒也。或用胃苓丸,煨薑湯吞,或以理中丸治之。寒吐食不化,不惡食。
凡熱吐者,吐時多而出物少,此胃家有熱也。以二陳湯加黃連、煨乾薑治之。熱吐食化,不惡食。
凡食積吐者,要分三焦明白,俱能食。如食時即吐者,此積在上焦胃口也,宜用淡鹽湯吞下,後用鵝翎毛掃口中,令其吐盡舊積,以二陳湯加煨乾薑、神麯、炒麥芽、炒杏仁治之。
如食下一二時而吐者,此積在中焦胃下口過小腸上口處也。先以丁香脾積丸通去舊積,後以二陳湯加消導藥治之。
如早食晚吐,晚食早吐者,此食在下焦,小腸口下過大腸口上處也。先以丁香脾積丸下之,後以二陳湯加消導藥治之。消草藥如神麯、麥芽、砂仁、香附之類。如嘔吐久而諸藥不納者,此胃口伏火關格之病,用理中湯加童便、猪膽汁同炒煎服即止,神效,妙不可言。
如嘔吐出蛔蟲者,以理中湯加烏梅一個,附子一小片,黃蘗、川椒一服即止。
如嘔吐後而瘦弱者,只以集聖丸調之。
如諸吐不納藥者,此陰盛拒陽也;必加童便、猪膽者,蓋童便味酸鹹性寒,膽汁味苦性寒,以和理中湯服,則陰體漸消,陽性乃發,此《內經》所云:伏其所主先其所因也,非吾子孫不示。
凡吐不止,目上視,頭後仰者不治。
袓傳治嘔吐,只用胃苓丸,煨薑湯送下,不問寒熱皆效。凡吐不止,服藥無效,更加煩悶,不治。
西江月
嘔吐飲食不納,任從湯藥難嘗。此為陰盛隔孤陽,到是時醫魔障。參朮煨薑熟附,烏梅童便尤良。猪膽同入慢精詳,此法應如影嚮。
一等蛔蟲吐出,此為蛔厥多陰。烏梅丸子效如神,一服蛔安吐定。又有欬而嘔者,化痰順氣須明。如常吐嘔只胃苓,湯用煨薑作引。
泄瀉
凡泄瀉皆屬濕,其證有五,治法以分利升提為主,不可一例混施。如泄瀉青白,或乳食不化,腸痛四肢冷,面晃白不作渴者,此寒濕也。其證多得於冬,以五苓散作引,吞化理中丸即止。如寒甚不止者,理中湯加附子一片即效。
如泄瀉黃稠,腹痛作熱,面紅口渴,此熱濕也,其證多得於夏,以五苓散加滑石、甘草、木通治之,甚者以玉露散、理中湯即效。
如泄瀉不住成黃水者,或渴或不渴,此風濕也,其證多得於夏,以五苓散加防風、蒼朮、羌活治之。
如久瀉腸滑不止者,此濕傷元氣下陷也,宜升提之藥,四君子湯加升麻、防風、烏梅治之,或用四君子湯吞下七味肉豆蔻丸亦效。
如泄瀉酸臭,腹痛,面黃帶熱,不喜飲食者,此食積也,先以丁香脾積丸推去其積,後以集聖丸調之。
如泄瀉久,作渴不止者,只以白朮散多煎服之。未有不效者。
如泄瀉久,目無神,口略張,四肢冷,好睡,以四君子湯調之,多服有效;甚者加熟附子一小片,煨乾薑服之。
如泄瀉久,身熱不退者,只以調元湯治之,此虛熱也,不可妄用寒涼之藥,甚者加煨乾薑即效。
凡泄瀉後,人事黃弱者,只用集聖散服之。
袓傳治泄瀉不問寒熱,只用胃苓丸兼一粒金丹,以車前子同炒米湯治之。
凡治久泄不止,精神美好,面赤脣紅者,不治;變成白痢者,不治;脈沉細,遍身皮冷,不乳食,作渴不止者,不治;又成驚搐者不治;大孔如竹筒不收閉者,不治;滑泄不止者,不治;大肉消瘦者,不治。
凡治泄瀉,不問輕重,只要乳食如常,不生他證者則易愈。
清江引
泄瀉五虛真莫測,六脈細欲絕,腸滑魄戶開,脾寒大皮折,禁口飲食不下咽 【 少氣也。】 醫得此疾真妙手,參芪朮羌附甘草,石菖蒲訶皮罌子粟。若還見效都無妨,蚵蚾補。假如服藥全無效,金液神丹妙。附子與硫黃,法製家傳奧。起死回生,減些兒堪救療。
西江月
夏月人多泄瀉,腹痛煩渴相攻。猪苓澤瀉茯苓同,甘草乾薑多用。白朮黃連滑石,人參砂藿溫中。升麻提氣妙無窮,更把烏梅煎送。
夏月雨多傷濕,宜利小便為先。猪苓澤瀉與黃連,梔子茵陳解散。羌活青皮枳實,茯苓赤者相參。木瓜蒼白朮同煎,黃蘗加些靈驗。
泄瀉秘傳治法,等閒不語時人。如今傳授與兒孫,勝似良田萬頃。初次且行淡滲,溫中以次施行。三升四塞救孩嬰,此法古今永定。
泄瀉緣何發作,只因水穀無分。所以淡滲法先行,小便長而泄定。滑石車前赤茯,人參白朮猪苓。甘草澤瀉與砂仁,薑棗煎時作引。
淡滲行而還泄,須防穀氣中虛。溫中丸散不須拘,但要一時泄住。白朮人參砂藿,炙薑炙草依書。烏梅熟附澤苓猪,引用棗薑作主。
溫中若猶不效,中氣下陷須提。人參白朮與黃耆,甘草乾薑炙取。澤瀉猪苓赤茯,升麻熟附烏梅。柴胡白芍與當歸,薑棗引兒休棄。
以次升提未止,此時腸滑難收。塞因通用更何憂,擊其惰歸可救。參朮炙薑炙草,烏梅粟殼相扶。升麻訶子芍歸求,薑棗同煎溫服。
法盡泄還仍舊,其間吉少凶多。假饒父母沒奈何,要爾醫人休錯。參朮茯陳薑草,砂仁豆蔻粟訶。乾蟾蘆薈木香和,赤石酢丸調可。
泄瀉時常作渴,白朮散子如仙。人參白朮木香兼,乾薑藿香葉片。甘草茯苓七味,烏梅加上同煎。臨時更帶伏龍肝,此法千金不換。
泄瀉如常法治,不須別用心機。只將丸藥胃苓醫,三服自然停息。如此不能取效,依前數法支持。吾將心法教人知,才顯明醫三世。
五六月間泄瀉,其間寒少熱多。理中丸子救沉疴,玉露散調服可。不效四苓作引,用吞理中調和。自然泄止不蹉跎,活得多人念我。
吐瀉
吐瀉之證有三,有寒有熱有積,治法略與泄門相似,觀者詳之。
凡吐瀉兩腮紅,足脛熱,好飲水,身上熱,此熱證也。治法以胃苓丸、一粒金丹,同車前草燈心湯送下。
凡吐瀉面晃白,足脛冷,不作渴,如有熱者,此寒證也。治法先以理中湯即止,不止便以益黃散治之,或胃苓丸、肉豆蔻丸治之。
凡吐瀉惡食或不乳,心腹痛,吐瀉所出之物皆酸臭,此食積也。先去食積,以感應丸推之,後以胃苓丸調之,或食脾積丸亦可。
凡吐瀉日久漸漸瘦弱,作渴作熱,久不治,必成壞證,用加減補中湯治之。
西江月
大凡男女吐瀉。陰陽順逆當明。男逢泄盛下無陰,女子吐多不應。出物多而數少,此為寒食相侵。如逢物少數頻頻,火盛細加體認。
吐瀉若然同見,此名霍亂陰陽,只消一貼理中湯,上吐下瀉了當。服藥若還不效,再加熟附煨薑。烏梅作引是良方,莫與俗人誇獎。
吐瀉時時作渴,諸般湯藥無靈。飲湯飲水腹腫膨,束手待觀死定。急飲茯苓飲子,時時與兒調停。須臾吐止火邪寧,才與理中對證。
嬰童百問 【 明--魯伯嗣】
嘔證吐乳證
仲陽云:初生下拭掠小兒口中穢惡不盡,嚥入喉中,故嘔吐及多生諸病。嘔者,有聲也;吐者,吐出乳也。凡小兒乳哺不宜過飽,若滿則溢,故令嘔吐。胃中納乳,如器之盛物,杯棬之小,不可容巨碗之物。雨驟則沼溢,酒暴則巵翻,理之必然。乳母無知,但欲速得乳兒長大,更無時度,或兒睡著而更口--銜乳,豈有厭足?受病之源,自此漸至日深。導其胃氣之虛,慢驚自此而得,可不慎乎?此候但令節乳為上,甚者宜令斷乳,先此乳母可服調氣之劑,兒服消食丸,化乳壯胃為上。議曰吐乳哯乳,此證有數般,有冷有熱,當自辨認。若吐自口角出,此是乳多,消化不及,滿而則溢,此非病也,常服消乳丸、異功散,當令乳母節乳為上。冷吐可服親音散、香朴散、快脾等藥,熱吐則頭額溫,有黃涎而渴,小便赤少,此是熱吐,多是傷暑熱者有此證,乳母同服香薷散、五苓散。又有風痰吐,乃是傷風不解,吐乳夾痰,若經久必然生風,仍宜下疏風化痰藥,竹茹湯去桂、五苓散、青州白丸子、溫膽湯。又當留心調治,紫霜丸亦可服。
熱吐
小兒秋夏伏暑,多有熱吐。何以別之?或有黃涎,頭額溫,五心熱,小便赤而少,或脣乾而煩渴,先令乳母服香薷散、五苓散,兒服竹茹湯、五苓散。熱甚者大柴胡湯去大黃服,或小柴胡湯亦可。熱極者,可服大承氣湯,其效如神;玉露散亦可服。
寒冷嘔吐噦逆
小兒感受風冷,或食生冷瓜果過多,胃口停寒,以致吐食吐乳,并用理中湯主之;或釀乳法、消乳丸、異功散、香朴散、茯苓半夏湯、二陳湯、人參散、麝沉散,俱可服。
霍亂吐瀉
小兒吐瀉,有身溫者,有身熱者,有身涼者,有吐瀉成驚風者,有夏月傷暑吐瀉者,有初生三日內吐瀉者。仲陽云:小兒初生三日內,吐瀉壯熱,不思乳食,大便青白,乳食不消,或白色,是傷寒,當下之;後和胃,仍用白餅子。和胃用益黃散主之。三日以後至十日,吐瀉身溫涼,不思乳食,大便青白色,乳食不消,此上實下虛也,用益黃散加減治之。又傷風吐瀉身溫,乍涼乍熱,多氣,兼大便黃白色,嘔吐乳食不消,時時欬嗽,更有五臟兼見證,當服入臟君臣藥,先大青膏後益黃散主之。又吐瀉身熱多睡,能食乳,飲水不止,吐痰,大便黃水,皆為胃虛熱渴吐瀉也,當生胃中津液以止其渴,止後用發散藥。止渴,多服白朮散;發散,大青膏、釣藤飲主之。又吐瀉身涼,吐沫,瀉青白色,悶亂不渴,哽氣長出氣,睡露睛,此傷風荏苒輕怯因成吐瀉,當補脾,後發散。補脾,益黃散;發散,大青膏、釣藤飲。夏至後,吐瀉身壯熱,熱證也,或因傷熱,乳食嘔吐不消,瀉深黃色,玉露散主之,五苓散亦佳,香薷散、車前子散可選而用之。若面色青黃,知風熱在脾,髮直怕人,眼不合,是心中有毒涎,更胃逆風搐,可服定命丹。
冷瀉
湯氏云:此乃脾虛受冷,致令水穀不化,泄瀉注下。仲陽云:小兒不能食乳,瀉褐水,身冷無陽也,當治脾,益黃散主之。古今不同,當依加減法用之,始為穩當。冷積瀉,沒石子丸極效,人參散、理中湯加減,服尤佳;更加肉豆蔻則止。來復丹、不換金正氣散皆可。觀音散、銀白散加減調治,乃平和之劑也。
熱瀉
湯氏曰:小兒熱瀉者,大便黃而赤,或有沫,乃臟中有積,或因乳母好飲酒,或嗜熱物,或坐下傷溫蘊熱,醫者不明,但用豆蔻、訶子等藥服之,如水澆石,既不識其證,故不辨其冷熱,用藥又不得其法,焉得取效?此證當以小便赤少,口乾煩躁為驗。治法當用錢氏白朮散去木香用之,五苓散去桂亦可服。其熱甚者,四逆散、大柴胡湯去大黃,服之殊驗也。更用黃連丸等劑亦佳。調中湯去大黃加黃連、枳殼。如夾熱而瀉,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嘔者加半夏也。又有挾熱瀉利而小便秘濇赤甚者,四順清涼飲主之。
傷食瀉
湯氏云:凡此瀉不宜便補,先用消食藥,或用紫霜丸,取其積盡,然後可補。經云:食瀉重當取,疳虛用補虛。治食瀉,與香橘餅子、加減觀音散、調中湯散,以意加減。凡傷食瀉不可即止,宜節飲食,當用進食丸取下食積令盡;次以錢氏加減益黃散,只一服可止,此乃切要治法。然後異功散、四君子湯調理,必取全安。有腹中雷鳴下利者,生薑瀉心湯主之。如冷積釀瀉,用香朴散止之。白朮散以和氣調胃,調中散、保安丸能止傷食瀉,感應丸、沉香煎、三稜煎皆可服。
驚瀉
仲陽云:慢驚病後,或吐瀉胃虛,或氣弱因驚,眼白如淡墨,下糞青黃,此瀉合溫補,至聖保命丹、釣藤飲主之。或乳隨糞下,消乳丸、進食丸主之。或微渴,心脾喘躁狂熱,此瀉尤難治,辰砂五苓散主之。冷者定命飲子主之,後與溫驚朱君散、睡驚太乙丹。
保嬰撮要 【 明--薛鎧】
霍亂吐瀉
錢仲陽云:吐瀉壯熱不食,或乳不消,是傷乳也,宜白餅子下之後,用益黃散和胃。若吐瀉身溫不乳,大便青白。此上實下虛也,用益黃散加減治之。大凡吐瀉身溫,乍涼乍熱,氣粗大便黃,自吐乳不消,此傷風熱也,先服大青膏發散,後服益黃散和胃。若吐瀉身熱,多睡能乳,吐痰,大便黃水,胃虛也,先用白朮散生津止渴,後用大青膏、釣藤飲發散風邪。若夏至後吐瀉身熱,或吐乳瀉黃,此傷熱乳也,用玉露散之類。凡瀉乳腹痛按之而哭者,食積痛也,用白餅子下之;按之不哭者,脾胃氣虛也,用五味異功散補之。手足指冷者,脾氣虛寒也,用異功散加木香。傷風吐瀉者,風木剋脾土也,亦用前藥。若飲熱乳而瀉黃者,濕熱壅滯也,用四苓散。如不愈或反甚者,元氣復傷也,用白朮散。瀉而腹中重墜者,脾氣下陷也,用補中益氣湯。若服剋滯之劑,而腹中窄狹者,脾氣虛痞也,用六君子湯。若面黃瀉青,脾虛而肝乘之也,用六君、柴胡、升麻、木香。若多噫瀉黃,心脾氣虛也,用六君、炮薑、升麻。生下半月旬日內吐者,止宜調治其母,恐嬰兒臟腑脆弱,不勝藥餌故也。
古今醫統 【 明--徐春甫】
嘔吐
嘔者,有聲也;吐者,吐出乳食也。凡小兒乳哺不宜過飽,若滿則溢,故令嘔吐。乳母無知,但欲速得兒長,更無時度,或兒睡著而強乳,自此受病之源,漸至日深,遂成嘔吐。甚者宜漸斷乳,先令乳母服調氣之劑,兒服消食丸,化乳壯胃為上。蓋吐乳嘔乳,證有數般,有冷吐,有熱吐,當審辨之。若吐自口角出。此是乳多不能消化,滿則溢,此非病也,當服消乳丸。熱吐則頭額溫,或有黃涎,五心熱,小便赤少,或脣乾而煩渴,多是暑月傷暑,或致此證,乳母服香薷散、五苓散,兒服香薷湯、五苓散。冷吐則清涎夾乳吐出,小便清而多,由乳母當風取涼解脫,致令風冷之氣入乳,令乳變敗,兒飲之則冷氣入胃,故嘔吐也。乳母宜捏去舊宿乳,服理中湯快氣助胃之劑,次用釀乳法,茯苓半夏湯、加減觀音散快胃之藥。又有風痰吐者,乃是傷風不解,吐乳夾痰,久必生風,宜服青州白丸子、半夏散疏風化痰之劑。
瀉泄
瀉泄乃脾胃專病,凡飲食寒熱三者不調,此為內因,必致瀉泄。又經所論春傷風,夏飧泄;夏傷暑,秋傷濕,皆為外因,亦致泄瀉。醫者當於各類求之,毋徒用一止瀉之方,而云概可施治,此則誤兒,豈淺云耳?若不治本,則瀉雖暫止而復瀉,耽誤既久,脾胃益虛,變生他證,良醫莫救。
霍亂吐瀉
脾為中州,胃為水穀之海,乳哺入胃,脾能剋化,然後水穀分其清濁,傳變得宜,則無吐瀉之患。凡小兒上吐不止,下瀉不住,皆因內外傷侵,兼以調擭失常,乳食不節,遂使脾胃虛弱,清濁相干,蘊作而成。有先瀉而後吐者,乃脾胃虛冷,其候先瀉白水,吐亦不多,口氣緩而神色慢,額前有汗,六脈沉濡,此為冷也。先吐而後瀉者,乃脾胃有熱,氣促脣紅,吐來面赤,脈洪而數,渴飲水漿,此為熱也。冷熱之分,須要詳審。
傷風吐瀉身溫,乍寒乍熱,氣多粗,大便黃白色,嘔吐乳食,完穀不消,時欬嗽,更五臟兼見證,宜先服釣籐散,後用益黃散、香朴散主之。及有吐瀉,身熱多睡,能食乳,飲水不止,吐痰,大便黃水,皆為胃虛熱渴瀉也,當生胃中津液以止其渴,後服發散止渴,多服白朮散、釣藤散。吐瀉身涼,吐沫青白色,悶亂不渴,氣腫露睛,當補脾,宜加減四君子湯、藿香散、銀白散主之。夏月傷暑吐瀉,手足厥冷者,理中湯、藿香正氣散、五順散、車前子散、不換金正氣散可選而用之。如吐瀉之證,有風搐欲成慢候,可看慢脾方論治之。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四百三十五
小兒吐瀉門
證治準繩 【 明--王肯堂】
吐瀉
小兒吐瀉併作,即名霍亂。有心痛而先吐者,有腹痛而先瀉者,莫不由中焦而作。上焦主納而不出;中焦主腐化水穀而生榮衛,灌溉百骸;下焦分別水穀,主出而不納。脾居中州,胃為水穀之海,乳哺入胃,脾能剋化,然後水穀分 【 臍上一寸有水分穴,】 傳變得宜,豈有吐瀉之患?凡小兒吐瀉,皆因六氣未完,六淫易侵,兼以調擭失宜,乳食不節,遂致脾胃虛弱,清濁相干,蘊作而然。有先瀉而後吐者,乃脾胃虛冷,其候先瀉白水,吐亦不多,口氣緩而神色慢,額前有汗,六脈沉濡,此為冷也。有先吐而後瀉者,乃脾胃有熱,氣促脣紅,吐來面赤,脈洪而數,渴飲水漿,此為熱也。冷熱之分,要須詳審。
吐瀉昏睡露睛者,胃虛熱,白朮散、和中散主之。
吐瀉昏睡不露晴者,胃實熱,錢氏玉露散、河間益元散主之。
夏秋治裏
小兒初生三日內,吐瀉壯熱,不思乳食,大便乳食不消,或白色,是傷寒,當下之,併和胃。下用白餅子,和胃用益黃散主之。
兒生三日已上至十日,吐瀉身溫涼,不思乳食,大便青白色,乳食不消,上實下虛也。更有五臟兼見證:肺,睡露睛喘氣;心,驚悸飲水;脾,困倦饒睡;肝,呵欠煩悶;腎,不語畏明。當先視兒兼臟證,先瀉其所實者而補其虛,如脾虛益黃散主之。此二證多病於秋夏也。
凡小兒盛暑吐瀉,邪熱在下焦則瀉,在上焦則吐,亡津必渴,用玉露散,雖吐,時時與啜之,過三日必愈。
如身熱脈大,小便黃,用五苓、益元各半,熱湯調,溫服之。如身涼脈細,小便青,早晨益黃散,午後玉露散。如過四五日困弱,宜異功散、和中散、開胃丸。如有風而瀉,用防風、羌活,謂吐瀉兼肝病風搐拘急也。
有熱而瀉,用黃連、黃芩、大黃,謂吐瀉兼心病身熱也。
有寒而瀉,用附子,謂吐瀉兼腎病身冷,或足脛寒而逆也。
有濕而瀉,用白朮、茯苓,謂吐瀉兼本臟脾病,多睡體重昏倦也。
有肺病而瀉,用芍藥、桂心,定喘,麥冬、人參,甚者多檳榔,大便不通加大黃。謂吐瀉兼肺病喘嗽也。
更詳看病新舊,新則止之,久則有腸風之患。宜推陳致新,法當宣風散導過,後用入臟君臣藥調之,宜益黃散。
有小兒盛夏初秋,遇夜乘風,渴而飲水,過餐生冷果物,攻激腸胃,遂乃暴吐暴瀉,傳作手足俱痹,筋攣而痛,痛則神志不寧,以驚證治之,誤矣。所謂筋遇寒則引縮;又以陽明養宗筋,屬胃與大腸,因內傷生冷飲食,外感風邪,吐瀉交作,胃氣因虛,不能養其宗筋,亦致攣急。此證口氣溫,面色慘,脈沉鍰,再以手按兩膝腕下,見筋縮而引於皮間,是其候也。治以理中湯加附子,半生半炮,水薑熟煎,空心溫服,更詳虛實冷熱為治可也。
有數歲小兒忽患吐瀉,始自夏秋晝近極熱之地,解衣乘涼,夜臥當風之所致。蓋先感熱,後感冷,陰陽相摶,氣射中焦,名為霍亂。《活人書》用香薷散調治,以其能分別水穀,升降陰陽。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寒多不飲水者,理中丸。詳此治法,得非欲平中焦乎?
凡暑令吐瀉,手足指熱,作渴飲冷者,屬陽證,宜清涼之劑。手足指冷,作渴飲熱者,屬陰證,宜溫補之劑。凡病屬陰證,誤用寒涼者死,則手足青黯,或遍身皆然。
冬春治表
傷寒吐瀉身溫,乍涼乍熱,睡多氣粗,大便黃白色,嘔吐,乳食不消,時欬嗽,更有五臟兼見證,當煎入臟君臣藥,先服大青膏,後服益黃散。如先曾下或無下證,慎不可下。此乃脾肺受寒,不能入脾也。
潔古云:身溫吐瀉欬嗽,是風木入於脾,母虛其子亦弱,法當煎檳榔豆蔻湯下大青膏,後服益黃散。
傷風吐瀉,身熱多睡,能食乳,飲水不止,吐痰,大便黃水,此為胃虛熱渴吐瀉也,當生胃中津液以止其渴;止後,用發散藥。止渴,多服白朮散;發散,大青膏主之。
潔古云:吐瀉身熱而渴,小便少者,五苓散主之。身熱而嘔者,當服白朮散,後煎檳榔木香湯下大青膏。
傷風吐瀉,身涼吐沫,瀉青白色,悶亂不渴,哽氣,長出氣,睡露睛,此傷風,荏苒輕怯,因成吐瀉,當補脾後發散,大青膏主之。此二證多病於春冬也。
潔古云:身涼吐瀉不渴者,則知為寒,煎附子桂枝湯下大青膏。
小兒傷於風冷,病吐瀉,醫謂脾虛以溫補之,不已,復以涼藥治之,又不能散。謂之本傷風,醫者亂攻之,因脾寒積虛,內不能散,外不能解,至十余日,其證多睡露睛,身溫,風在脾胃,故大便不聚而為瀉,當去脾間風,風退則痢止,宣風散主之。後用史君子丸補其胃。亦有諸吐瀉久不瘥者,則脾虛生風而成慢驚矣。
吐瀉過多,脾胃虛乏,欲生風候者,四君子加白附子減半,生薑煎服。
身熱瀉黃多渴為熱宜涼劑
曾氏云:先吐而後瀉者,乃脾胃有熱,氣促脣紅,吐來面赤,脈洪而數,渴飲水漿,此為熱也。錢氏以吐瀉身熱,瀉黃,多渴,作熱病治,在夏秋用玉露散、益黃散相間服,在春冬用白朮散、大青膏相間服。
肢冷瀉青不渴為寒宜溫藥
曾氏云:先瀉而後吐者,乃脾胃虛冷,其候先瀉白水或白凍,吐亦不多,口氣緩而神色慢,額前有汗,六脈沉濡,此為冷也。錢氏以吐瀉身涼,瀉青,不渴作寒病,在秋以益黃散主之,在冬春以益黃散、大青膏相間服。
吐利四肢脹逆,腦門低陷,四君子加藿香、丁香、芍藥等分煎服。
肢溫瀉黃白似渴為寒熱雜合病
錢氏治法,在夏秋用玉露散、益黃散相間服,在冬春用益黃散、大青膏相間服。
宿食
錢氏云:吐瀉乳不化,傷食也,宜下之。馮承務子五歲,吐瀉壯熱,不思食飲,錢氏見目中黑睛少而白睛多,面色晄白,曰:此子必多病。面色晄白者,神怯也。黑睛少者,腎虛也。黑睛屬水,本怯而虛,故多病也。縱長成必肌膚不壯,不耐寒暑,易虛易實。脾胃亦怯,更不可縱恣酒慾,若不保養,不過壯年也。面上常無精神光澤者,如婦人之失血也。今吐利不食壯熱者,傷食也。又虛怯不可下,下之虛,入肺則嗽,入心則驚,入脾則瀉,入腎則益虛,但宜以消積丸磨化之,為微有食也。如傷甚則可下,不下則成癖也。若實食在內,亦可下也。下畢補脾必愈。隨其虛實,無不效者。
錢氏曰:吐乳瀉黃是傷熱乳,吐乳瀉青是傷冷乳,皆當下之,此迎奪之法也。不若傷熱者用五苓散以導其逆,傷冷者用理中湯以溫其中,自然平復。
脾經積滯未除,再為飲食所傷,不吐則瀉,不瀉則吐,宜以三稜散化積,守胃散和中。
心腹痛
兒冷熱不調,乳哺不節,使陰陽清濁之氣,相干而變亂腸胃間,則成霍亂而心腹痛者,冷氣與真氣相擊,或上攻心,下攻腹,故痛。
禁忌
鄭氏云:小兒吐瀉,因外傷風冷,內傷乳食,或兒啼未定,氣息未調,以乳飼之,氣逆於上則停滯胷膈,致令嘔吐;氣逆於下則傷脾胃,致令泄瀉;上下氣逆,吐瀉俱作。凡小兒只吐不瀉者逆,其吐必有痰,發驚者十無一生。若只瀉不吐,或吐瀉俱發者,日久不退,亦變陰癎。治之乃暫斷其乳,輕者周時,重者三日,宜頻與稀粥,服藥速效,十全八九。或者不信是言,以小兒借乳為命,不肯暫斷,然乳固不可斷也,殊不知因乳所傷得之者,若再以傷乳乳之,如抱薪救火,藥何功之有?其間有不斷服藥得安者,蓋輕患也。亦有因輕致重,夭橫者多矣。
《活幼心書》云:小兒吐瀉不止,大要節乳,徐徐用藥調治必安。節者,撙節之義,一日但三次或五次,每以乳時不可過飽,其吐自減,及間以稀粥投之,亦能和胃。屢見不明此理,惟欲進藥以求速效,動輒斷乳三四日,致餒甚而胃虛,啼聲不已,反激他證。蓋人以食為命,孩非乳不活,豈容全斷其乳?然乳即血也,血屬陰,其性冷,吐多胃弱,故節之。醫者切須知此,乳母亦宜服和氣血調脾胃等藥。愚意不若兒大能食者全斷之,待其平復;兒小不能飲食者,但節之可也。
吐
吐沫及痰或白綠水,皆胃虛冷。吐稠涎及血,皆肺熱。吐水不止者,屬心痛胃冷。吐水心痛者,蟲痛。口中吐沫水者,後必蟲痛。
面晄白無精光,口中氣冷,不思食,吐水,當補脾,益黃散主之。
冬月吐蛔,多是胃虛寒而蟲作吐,用錢氏白朮散加丁香二粒,方可用理中湯去甘草加烏梅、肉川椒。
嘔吐皆主脾胃。古人謂脾虛則嘔,胃虛則吐是也。嘔者有乾無物,吐者有物無乾。若手足指熱,喜飲熱湯,或睡而露睛,皆胃氣虛弱也,用異功散。若手足指熱,飲冷,或睡不露睛,屬胃經實熱也,用瀉黃散。若作渴少食,或小便色赤,胃經虛熱也,用七味白朮散。大凡嬰兒在乳,母尤當節飲食,若乳母停食,亦能致兒吐瀉,故不可不慎也。
論吐之原,難以枚舉,有冷吐、熱吐、積吐、傷風嗽吐、傷乳吐,其吐則同,其證有異,各述於後:
冷吐:乳片不消,多吐而少出,脈息沉微,面白眼慢,氣緩神昏,額上汗出。此因風寒入胃,或食生冷,或傷宿乳,胃虛不納而出。宜溫胃去風,除宿冷,用當歸散,水、煨薑、陳皮煎服;或間投沖和散、理中湯,及薑橘湯、定吐飲。如諸藥不效,以參香飲治之。
熱吐:面赤脣紅,吐次少而出多,乳片消而色黃,遍體熱甚。或因暑氣在胃,或食熱物,精神不慢而多煩躁,此熱吐也。宜解熱毒,用大順飲;溫熟水空心調下;并五苓散、小柴胡湯,并加薑汁緩服,及香薷散主之。誤服熱藥,先投菉豆飲解之,次服止吐之劑。
積吐:眼泡浮,面微黃,足冷肚熱,晝輕夜重,兒大者脈沉緩。此宿冷滯脾,故吐黃酸水;或有清痰,脈實而滑,為食積所傷,吐酸餿氣;或宿食并出,兒小者,哯乳不化是也。先用五苓散,薑汁溫湯調下和解;次以烏犀丸主之;最小者投三稜散、化癖丸。
傷風嗽吐:有熱生風,有風生痰,痰結胷中,肺氣不順,連嗽不止,和痰吐出。此為嗽吐痰壅而作,乃為實證。宜去風化痰,先投清肺飲,次小柴胡湯為治。若嗽久而肺虛,土不生金,故面白脣燥,乾嗽乾嘔而無痰,可溫補為上,用茯苓厚朴湯、惺惺散、如意膏為治。
傷乳吐:才乳哺後即吐,或少停而吐。此因乳飲無度,脾氣弱不能運化,故有此證。譬如小器盛物,滿則溢。治法宜節乳,投三稜散。
此外又有風痰吐,乃是傷風不解,吐乳夾痰,若多必要生風,宜服青州白丸子、半夏散。疏風下痰之劑,皆可服之。
毒氣吐,詳見後。
夾驚吐,張渙三香丹之類。
疳積吐,出《本事方》。
凡霍亂吐不止者,伏龍肝細末二錢,以蘆稷米炒黃煎湯調下,立止。或用白扁豆炒過煎湯調下亦好。若白扁豆嫩苗更好。
寒吐
小兒寒吐者,由乳母當風取涼解脫,致令風冷入乳變敗,兒若飲之,故嘔吐也。乳母當食後捏去舊宿敗乳,急服理中湯,次用釀乳法。其候是寒清痰夾乳吐出是也。凡有此候,服藥不效,胃氣將絕,藥不能下,當服靈砂丸;如大便通,宜來復丹。二藥常用,驗。
寒吐之證,面目脹,額汗出,脈沉遲微,寒氣停於胃,故胃不納而吐出也。噦逆者,由胃氣虛甚,過服剋伐,使清氣不升,濁氣不降,以致氣不宣通而作也。風寒在胃者,用理中丸。胃氣虛者,六君子湯。風涼所致者,宜捏去敗乳,急服理中丸,次服釀乳法。若嘔吐清涎夾乳而吐,小便清利,用大安丸。若因乳母食厚味,用東垣清胃散。若乳母飲醇酒,用葛花解酲湯,飲燒酒服冷米酢三五杯。乳母食生冷而致者,用五味異功散。乳母停食者,母服大安丸,子服異功散。乳母勞役者,子母俱服補中益氣湯。乳母怒動肝火者,用加味逍遙散。乳母鬱怒傷脾者,用歸脾湯。乳母脾虛血弱者,用六君、芎、歸,其子亦服三五滴。氣血虛而乳熱者,子母俱服八珍散,仍參熱吐霍亂治之。
熱吐
小兒秋夏伏暑,多有熱吐,其吐黃涎,頭額溫,五心熱,小便或赤而少,乃熱吐也。或乾嘔無物,宜香薷飲。
小兒熱吐者,因多食甘甜炙煿之物,或乳母膏粱厚味,胃經積熱,或夏間暑氣,內伏於胃所致。若肌肉瞤動,煩熱作渴者,暑傷胃氣也,先用香薷散,次用竹茹湯。若吐乳色黃,不能受納者,胃經有熱也,先用瀉黃散,次用人參安胃散。若吐出酸穢者,乳食內停也,用保和丸。吐乳不消者,胃氣弱也,用異功散。吐而少食,腹痛欲按者,脾氣虛也,用六君子加木香。凡諸證當驗其手指,熱則胃熱,冷則胃寒。熱用瀉黃散,寒用理中湯;不熱不寒,異功散調之。
毒氣吐
巢氏云:春夏以湯與兒,腸胃脆弱,不勝藥勢,遂吐下不止,藥熏臟腑,煩惱頓乏,為中毒氣吐下。
傷乳吐
乳下嬰兒乳哺太過,或兒睡著而更口--銜乳,豈有厭足,以致脾不能運,胃不能受,滿而溢,故令嘔吐。長此不已,遂致慢驚,可不慎乎?此候但令節乳為上,甚者宜暫斷乳,先令乳母服調氣之劑,兒服消乳丸,化乳消食為上。若吐自口角出,即是乳多不能消化滿溢之證,非病也,不可妄投他洽吐藥。凡吐乳直出而不停留者,謂之哯乳,但以炒麥芽三錢,橘紅一錢,丁香三分,水煎服之,立止。
瀉
論瀉之源,有冷瀉、熱瀉、傷食瀉、水瀉、積瀉、驚瀉、風瀉、臟寒瀉、疳積釀瀉,種種不同,各分於後:
冷瀉:多是白水,瀉密而少,腹痛而鳴,眉皺目慢,面帶白色,額有汗,多用冲和飲,當歸散合和,水煨薑煎服,并守中湯、參苓白朮散、益中膏、沉香檳榔丸治之。
熱瀉:大便黃色,如筒弔水,瀉過即止,半日復然,心煩口渴,小便黃少,食乳必粗,先用五苓散或大順飲,次以錢氏白朮散主之;香薷散亦佳。
傷食瀉:乃脾胃素弱,復為生冷果食所傷,故大便不聚而瀉;或因乳母餐生冷肥膩之物,自乳而過,亦能作瀉。面脣俱白,瀉稀而少,或如壞鷄子,腥臭異常,身形黃瘦,宜先溫正胃氣,次理積而後固脾,沖和飲、當歸散合和,煨薑、棗子煎服。理積,兒大者烏犀丸,小者化癖丸、三稜散;固脾,和中散、醒脾散。
水瀉謂之洞泄,乃陰陽不順,水殼不分,瀉黃水而小便少,番次密而無度。是夏秋之際,晝則解衣取涼,夜則失蓋感冷,冷熱相激,清濁渾亂;或因母自熱中來,乳有熱氣,遽以哺之,令兒脾胃不和,水殼交雜而下,以(口父)咀五苓散加薏苡仁、車前子、半夏,水、薑煎服,分正陰陽;或先用大順飲、溫白湯、調下香薷散,調中止補。錢氏白朮散、六和湯亦好。
積瀉:脾氣虛弱,乳食入胃,不能運化,積滯日久,再為冷食所傷,傳之大腸,遂成泄瀉,留連不止,諸藥無效。蓋以積在脾胃,積既未除,何由得愈?宜先除積,後止瀉,瀉止實脾則病除矣。三稜散、烏犀丸,續用沉香檳榔丸、參苓白朮散、和中散、香橘餅調理。
驚瀉:糞青如苔,稠若膠粘,不可便止,但鎮心抑肝,和脾胃,消乳食,斯為治法。先投五苓散,次用三稜散,水薑、倉米煎服。或三解散,神麯生薑煎湯調服,及沉香檳榔丸、不驚丹調治。
風瀉:慢驚大病後有之,其糞稀黃褐色,或夾食不消,乳食同下,此因脾虛所致,或夾黑褐色者,屬腎,蓋脾虛為腎水所乘故也。若久不進飲食,再有驚搐,宜疏腎水、去脾風,次補脾則自愈,庶無復作之患。疏腎水,(口父)咀五苓散加黑牽牛半生半炒,并薏苡仁,水、薑煎服。去脾風,瀉黃散。調脾氣,參苓白朮散。
臟寒瀉:糞如青竹色,不稀不稠,或下青水,未瀉時腹痛而鳴,叫哭方瀉,多是生來三五月內有此,周歲則無。始因斷臍帶短,風冷自外逼內,而成此疾。先用沖和飲、水、葱白煎投,溫中解表;次以當歸散,水、煨薑煎服,及投勻氣散、理中湯。
疳積釀瀉:其候面色萎黃,腹脹腳弱,頭大項小,髮稀且豎,肌肉消瘦,不思飲食,晝涼夜熱,或腹內有癥癖氣塊,瀉則顏色不等,其臭異常,其瀉有時,或一月、半月、旬日一番,自瀉自止,名為疳積釀瀉。先以當歸散加三稜、陳皮,水、薑煎服;次投烏犀丸、沉香檳榔丸,及化癖丸、蘆薈丸、沒石子丸。兒最小者難下丸子,止投三稜散、快膈湯,目然痊癒。
若瀉或痢,青色甚而淡黃夾白,寒多熱少,此陰邪勝陽,宜用守中湯、胃苓湯與服,扶表救裏,方進當歸散加陳皮、紫蘇,水,薑、糯米煎服;亦宜和解,理中湯,清米飲空心調服,溫脾去濕,益氣清神。寒盛者,理中湯內加熟附子,水、薑、棗煎服;次投南星腹皮飲,水、薑煎服,和脾胃,去陰邪。
若瀉或泄色青淡而有沫黃稠,熱多寒少,亦致面黃肌瘦,煩躁不寧,宜以(口父)咀五苓散加薏苡仁、車前子,水、薑煎服;解散餘邪,仍用茵陳蒿、梔子仁煎湯,調細末五苓散溫服,退黃色,消陽毒;及當歸散,水、薑、棗煎投,或服萬安飲、四神丸。
冷瀉
湯氏云:冷瀉者,乃脾胃虛寒。水殼不化而泄。錢仲陽云:小兒不能食乳,瀉褐色,身冷,無陽也,當用益黃散加減治之。大便青白,口不煩渴,冷積瀉也,理中湯主之。若口鼻吸風寒之氣,脾胃受生冷之食而作者,先用理中湯,後用異功散。命門火衰,不能溫蒸中州之氣,故脾胃虛寒者用益黃散及八味丸,脾胃虛弱者五味異功散,脾氣下陷者補中益氣湯,脾氣虛寒者人參理中湯,寒水侮土者益黃散,肝木乘脾者四君柴胡散,手足并冷者加木香、乾薑,治者審之!
丹溪云:瀉青亦是寒,宜用蘇合香丸、平胃散各等分,蜜湯調服。
田氏云:便青者,因驚風內藏,脾氣不和,宜白朮湯。
熱瀉
薛氏云:右顋色赤,飲冷,胃經實熱也,用瀉黃散。惡冷喜熱,胃經虛熱也,用白朮散。右腮及額間俱赤,心脾熱也,用瀉黃散加炒黑黃連。若左頰左腮俱赤,肝火乘脾土也,用四君子湯加柴胡。若兒暴傷乳食,用保和丸;乳母尤當忌厚味,節飲食。若乳母停食所傷,致兒吐瀉等病,當治其母。大抵始病而熱者,邪氣勝則實也;終變為寒者,真氣奪則虛也。久病而熱者,內其寒而外假熱也。久瀉元氣虛寒,當參前證治之。
傷食瀉
東垣云:傷食則惡食。小兒食瀉者,因飲食傷脾,脾氣不能健運,故乳食不化而出。若噯臭吞酸,胷膈脹滿腹痛,按之益痛者,雖作瀉而所停滯之物尚未消也,用保和丸。腹痛按之不痛者,乳食已消也,用異功散。脾氣傷而未復,不思飲食者,用六君子湯。所傷生冷之物及喜熱者,并加木香、乾薑。乳食已消,腹痛已止,瀉尚未止者,脾失清升之氣也,用補中益氣湯。餘有別證,當參各門。
錢氏云:黃承務子二歲,病傷食而瀉,眾醫與止之,十餘日,便青白,乳食不消,身涼加哽氣昏睡,咸謂困篤,召錢。錢先與益黃散、補肺散各三服,三日身溫而不哽氣,後以白餅子微下之,又與益脾散三服利止。何以然?利本脾虛傷食,初不與下之,留連十日,上實下虛,脾氣弱則引肺亦虛,脾肺子母故也。今先補脾則肺病自退,即身溫不哽氣也。然後下其所傷。或曰:何不先下後補?曰:便青為下臟冷,若先下必大虛,今先實脾而後下則不虛矣。後更與補之,乃安。
驚瀉
仲陽云:慢驚病後,或吐瀉胃虛,或氣弱因驚。眼白如淡墨,下糞青黃,此瀉合溫補,至聖保命丹、釣藤飲主之。或乳隨糞下,消乳丸、進食丸主之。或微渴,心脾喘燥狂熱,此瀉尤難治,辰砂五苓散主之。冷者定命飲子治之。後與溫驚朱君散、睡驚太乙丹。
小兒驚瀉者,肝主驚,肝木也,盛則必傳剋於脾,脾土既衰,則乳食不化,水道不調,故泄瀉色青,或兼發搐者,蓋青乃肝之色,搐乃肝之證也。亦有因乳母脾虛受驚,及怒動肝火而致者。經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法當平肝補脾,慎勿用峻攻之藥。脾氣益虛,肝邪彌甚,甚則抽搐反張者,亦肝火熾盛,中州虧損之變證也。凡見驚證,只宜用四君、六君、異功散等方,加白附子定風,柴胡平肝,引經以杜漸,則必不致瀉搐而自安矣。今已見吐瀉驚搐,尚不知補脾平肝,以保命、抱龍、鎮驚等藥治之,其亦去生遠矣。
暴瀉
巢氏云:小兒卒利者,由腸胃虛,暴為冷熱之氣所傷而為卒利。熱則色黃赤,冷則色青白,若冷熱相交則變為赤白滯利也。
久瀉
大法補虛消積。
《鳳髓經》歌云:脾中有積熱遲留,致使終年瀉不休。項軟見人多哽氣,更兼清水鼻中流。少間有似黃金色,若有垂腸更不收。形證又看胷膈上,胷前深赤汗如油。脣赤生瘡眼脈赤,若不調脾命即休。
飧瀉
醫書謂之水穀瀉。食不消,脾胃冷,故不能消化,當補脾,益黃散主之。
乳食不消,初病忽然氣出冷,四肢亦冷。面白無光澤,精神不定,此乃胃氣不和,可以大溫藥治之,使君子丸、益黃散主之。
若病泄瀉,日久不瘥,乳食不化,是脾胃有風冷,先服益黃散二服,後用宣風散導之。胃宜再補,宜參大科飧泄門用之。
小兒吐瀉門
小兒直訣 【 宋--錢乙】
吐瀉兼變證治
五月二十五日以後,吐瀉壯熱,此臟腑中九分熱也。傷熱乳食,吐而不消,瀉色深黃,玉露散主之。
六月十五日以後,吐瀉身溫,臟腑六分冷也。嘔吐乳食不消,瀉色黃白,口乾作渴者,食前少服益黃散,食後多服玉露散。
七月七日以後,吐瀉身涼,三分熱七分冷也。不乳多睡,悶亂哽氣,出氣,睡臥露睛,脣白多噦,亦用益黃、玉露二散主之。
八月十五日以後,吐瀉身涼,不乳乾噦,瀉青褐水,無陽也,當用益黃散。吐瀉乳食不化,時時下痢,肌肉消瘦,此脾胃虛寒也,用木香丸。夏月不可服,如有冷證則少服之。其身溫壯熱,或瀉痢紅黃赤黑,此脾胃實熱也,用黃連丸。冬月不可服,如有熱證,則少服之。
【 註 按前法即《內經》用寒遠寒,用熱遠熱之本旨。又云:有假者反之,雖違其時以從其證。蓋胃傷則嘔吐,脾傷則泄瀉,脾胃俱傷則吐瀉并作。前證若傷辛熱,停滯嘔吐,或大便下痢者,用六君子加黃連、吳茱萸、木香。若停滯已去,泄瀉不已,用四君子加肉蔻、骨脂。若傷生冷腹痛,瀉痢青白,用六君子加砂仁、木香、炮薑。若傷魚肉等物,用六君子加山楂、砂仁。若瀉紅黃赤黑,諸臟皆熱也,先用香連丸,後用補中益氣湯送香連丸。若瀉痢青白、乳食不化者,用人參理中丸。若吐瀉昏睡而露睛者,用五味異功散。睡而不露睛者,用玉露散。若吐而手足俱熱,或喜冷飲食,或睡不露睛者,用瀉黃散。或手足冷,或惡冷飲食,或睡而露睛者,用六君子、木香。然木香、黃連二丸,雖能攻病剋邪,不無傷損脾胃,治者審之!】
若吐乳瀉黃,傷熱乳也;吐乳瀉青,傷冷乳也,皆當下之。吐瀉昏倦,睡不露晴者,胃實熱也。吐痰涎及綠水者,胃虛冷也。
【 註 按前證若兒自受驚,或乳母恚怒,致兒吐瀉青色者,宜用異功散加柴胡。若母食厚味而乳熱者,用東垣清胃散。母飲酒而乳熱者,用葛花解酲湯,子服一二匙。若飲燒酒而乳熱,或子母身赤,或昏憒,服冷米醋三五杯,多亦無妨;兒服一二匙。若母停滯生冷而乳冷者,母服養胃湯,子服調中丸。若母停滯而變熱乳者,母服大安丸,子服五味異功散。若母鬱怒傷肝脾而乳熱者,用歸脾湯、逍遙散。若母脾虛血弱而乳熱者,用六君子加芎、歸。若母氣血虛而乳熱者,子母俱服八珍散。若母勞役發熱而乳熱者,子母俱服補中益氣湯。若因母怒動肝火而乳熱者,用五味異功散加柴胡、山梔。其吐痰涎及白綠水者,肝木乘脾土之虛寒證也,用六君子加柴胡、木香。大凡吐乳瀉青色者屬驚,法當平肝補脾;吐瀉青白色者屬寒,法當溫補脾土。前諸證若手足指熱者屬實,手足指冷者屬虛,此亦驗法也。】
初生十日內,吐瀉壯熱,不乳或乳不消,或白色,先用白餅子下之,後用益黃散和之。
初生下吐,因穢惡下咽故也,用水瓜散主之。凡初生須急拭淨口中,否則啼聲一發,穢物嚥下,致生諸病。
【 註 按芽兒初生之患,多因乳母不慎七情,不節厚味,傳兒為病,當審其因以調治其母。前所用之藥,恐臟腑脆嫩,不能勝受,治者審之!】
河間六書 【 金--劉完素】
瀉痢
五臟皆言熱證,無寒冷證,亦有謂瀉痢小便青白不濇為寒。水穀不化而色不變,吐痢腥穢,澄澈清冷,青白不濇,身涼不渴,脈遲細而微者寒證也。
穀雖不化,而色變非白,煩渴,小便黃赤而濇者為熱證。世傳小兒吐痢霍亂,食乳未及消化而痢尚白,便論為寒證誤矣。仲景云:熱邪不化穀。豈為寒也!
儒門事親 【 元--張從政】
身熱吐瀉
凡小兒身熱吐瀉,腹滿不進飲食,可急與牛黃通膈丸,下過四五行則自愈矣。蓋乳食便屬水,甚則成濕,以治濕法治之,用燥熱之藥非也。
凡小兒水泄不止,可用五苓散與益元散各停,用新水調下三二錢,頻服,不拘時候。若暴速注下,甚者屬火,涼膈、通聖等散治之,用者勿輕。非深於造化者,未易語此。
水瀉
小兒暴注水瀉不止,《內經》曰:此名暴速注瀉,久而不愈者,為涌泄注下,此乃火運太過之病也。火性暴速故也。急宜用新汲水調下甘露飲子、五苓散、天水散,或用井花水煎此藥,放冷服之,病即瘥矣。不可用御米殼、乾薑、豆豉聖散子之類,縱然瀉止,腸胃氣滯不通,變為腹脹。此法宜分陰陽利水道,乃為治法之妙也。
久瀉不止
凡小兒久瀉不止,至八九月間,變為秋深冷痢,泄瀉青白,時時撮痛,乳瓣不化,可用養脾丸如黍米大,每服二三十丸,米飲送下,日進三服則愈。益黃散亦可用之。
凡治小兒之法,不可用極寒極熱之藥,及峻補峻瀉之劑,或誤用巴豆、杏仁、硫黃、膩粉之藥。若用此藥,反生他病。小兒易虛易實,腸胃嫩弱,不勝其毒,若治之,宜用分陰陽、利水道最為急,用桂苓甘露散之類。
幼科全書 【 元--朱震亨】
嘔吐
有物無聲曰吐,有聲無物曰嘔,有聲有物曰嘔吐。其證有三,有寒、有熱、有食積傷。
凡寒吐者,吐時少而出物多,此胃家受寒也。或用胃苓丸,煨薑湯吞,或以理中丸治之。寒吐食不化,不惡食。
凡熱吐者,吐時多而出物少,此胃家有熱也。以二陳湯加黃連、煨乾薑治之。熱吐食化,不惡食。
凡食積吐者,要分三焦明白,俱能食。如食時即吐者,此積在上焦胃口也,宜用淡鹽湯吞下,後用鵝翎毛掃口中,令其吐盡舊積,以二陳湯加煨乾薑、神麯、炒麥芽、炒杏仁治之。
如食下一二時而吐者,此積在中焦胃下口過小腸上口處也。先以丁香脾積丸通去舊積,後以二陳湯加消導藥治之。
如早食晚吐,晚食早吐者,此食在下焦,小腸口下過大腸口上處也。先以丁香脾積丸下之,後以二陳湯加消導藥治之。消草藥如神麯、麥芽、砂仁、香附之類。如嘔吐久而諸藥不納者,此胃口伏火關格之病,用理中湯加童便、猪膽汁同炒煎服即止,神效,妙不可言。
如嘔吐出蛔蟲者,以理中湯加烏梅一個,附子一小片,黃蘗、川椒一服即止。
如嘔吐後而瘦弱者,只以集聖丸調之。
如諸吐不納藥者,此陰盛拒陽也;必加童便、猪膽者,蓋童便味酸鹹性寒,膽汁味苦性寒,以和理中湯服,則陰體漸消,陽性乃發,此《內經》所云:伏其所主先其所因也,非吾子孫不示。
凡吐不止,目上視,頭後仰者不治。
袓傳治嘔吐,只用胃苓丸,煨薑湯送下,不問寒熱皆效。凡吐不止,服藥無效,更加煩悶,不治。
西江月
嘔吐飲食不納,任從湯藥難嘗。此為陰盛隔孤陽,到是時醫魔障。參朮煨薑熟附,烏梅童便尤良。猪膽同入慢精詳,此法應如影嚮。
一等蛔蟲吐出,此為蛔厥多陰。烏梅丸子效如神,一服蛔安吐定。又有欬而嘔者,化痰順氣須明。如常吐嘔只胃苓,湯用煨薑作引。
泄瀉
凡泄瀉皆屬濕,其證有五,治法以分利升提為主,不可一例混施。如泄瀉青白,或乳食不化,腸痛四肢冷,面晃白不作渴者,此寒濕也。其證多得於冬,以五苓散作引,吞化理中丸即止。如寒甚不止者,理中湯加附子一片即效。
如泄瀉黃稠,腹痛作熱,面紅口渴,此熱濕也,其證多得於夏,以五苓散加滑石、甘草、木通治之,甚者以玉露散、理中湯即效。
如泄瀉不住成黃水者,或渴或不渴,此風濕也,其證多得於夏,以五苓散加防風、蒼朮、羌活治之。
如久瀉腸滑不止者,此濕傷元氣下陷也,宜升提之藥,四君子湯加升麻、防風、烏梅治之,或用四君子湯吞下七味肉豆蔻丸亦效。
如泄瀉酸臭,腹痛,面黃帶熱,不喜飲食者,此食積也,先以丁香脾積丸推去其積,後以集聖丸調之。
如泄瀉久,作渴不止者,只以白朮散多煎服之。未有不效者。
如泄瀉久,目無神,口略張,四肢冷,好睡,以四君子湯調之,多服有效;甚者加熟附子一小片,煨乾薑服之。
如泄瀉久,身熱不退者,只以調元湯治之,此虛熱也,不可妄用寒涼之藥,甚者加煨乾薑即效。
凡泄瀉後,人事黃弱者,只用集聖散服之。
袓傳治泄瀉不問寒熱,只用胃苓丸兼一粒金丹,以車前子同炒米湯治之。
凡治久泄不止,精神美好,面赤脣紅者,不治;變成白痢者,不治;脈沉細,遍身皮冷,不乳食,作渴不止者,不治;又成驚搐者不治;大孔如竹筒不收閉者,不治;滑泄不止者,不治;大肉消瘦者,不治。
凡治泄瀉,不問輕重,只要乳食如常,不生他證者則易愈。
清江引
泄瀉五虛真莫測,六脈細欲絕,腸滑魄戶開,脾寒大皮折,禁口飲食不下咽 【 少氣也。】 醫得此疾真妙手,參芪朮羌附甘草,石菖蒲訶皮罌子粟。若還見效都無妨,蚵蚾補。假如服藥全無效,金液神丹妙。附子與硫黃,法製家傳奧。起死回生,減些兒堪救療。
西江月
夏月人多泄瀉,腹痛煩渴相攻。猪苓澤瀉茯苓同,甘草乾薑多用。白朮黃連滑石,人參砂藿溫中。升麻提氣妙無窮,更把烏梅煎送。
夏月雨多傷濕,宜利小便為先。猪苓澤瀉與黃連,梔子茵陳解散。羌活青皮枳實,茯苓赤者相參。木瓜蒼白朮同煎,黃蘗加些靈驗。
泄瀉秘傳治法,等閒不語時人。如今傳授與兒孫,勝似良田萬頃。初次且行淡滲,溫中以次施行。三升四塞救孩嬰,此法古今永定。
泄瀉緣何發作,只因水穀無分。所以淡滲法先行,小便長而泄定。滑石車前赤茯,人參白朮猪苓。甘草澤瀉與砂仁,薑棗煎時作引。
淡滲行而還泄,須防穀氣中虛。溫中丸散不須拘,但要一時泄住。白朮人參砂藿,炙薑炙草依書。烏梅熟附澤苓猪,引用棗薑作主。
溫中若猶不效,中氣下陷須提。人參白朮與黃耆,甘草乾薑炙取。澤瀉猪苓赤茯,升麻熟附烏梅。柴胡白芍與當歸,薑棗引兒休棄。
以次升提未止,此時腸滑難收。塞因通用更何憂,擊其惰歸可救。參朮炙薑炙草,烏梅粟殼相扶。升麻訶子芍歸求,薑棗同煎溫服。
法盡泄還仍舊,其間吉少凶多。假饒父母沒奈何,要爾醫人休錯。參朮茯陳薑草,砂仁豆蔻粟訶。乾蟾蘆薈木香和,赤石酢丸調可。
泄瀉時常作渴,白朮散子如仙。人參白朮木香兼,乾薑藿香葉片。甘草茯苓七味,烏梅加上同煎。臨時更帶伏龍肝,此法千金不換。
泄瀉如常法治,不須別用心機。只將丸藥胃苓醫,三服自然停息。如此不能取效,依前數法支持。吾將心法教人知,才顯明醫三世。
五六月間泄瀉,其間寒少熱多。理中丸子救沉疴,玉露散調服可。不效四苓作引,用吞理中調和。自然泄止不蹉跎,活得多人念我。
吐瀉
吐瀉之證有三,有寒有熱有積,治法略與泄門相似,觀者詳之。
凡吐瀉兩腮紅,足脛熱,好飲水,身上熱,此熱證也。治法以胃苓丸、一粒金丹,同車前草燈心湯送下。
凡吐瀉面晃白,足脛冷,不作渴,如有熱者,此寒證也。治法先以理中湯即止,不止便以益黃散治之,或胃苓丸、肉豆蔻丸治之。
凡吐瀉惡食或不乳,心腹痛,吐瀉所出之物皆酸臭,此食積也。先去食積,以感應丸推之,後以胃苓丸調之,或食脾積丸亦可。
凡吐瀉日久漸漸瘦弱,作渴作熱,久不治,必成壞證,用加減補中湯治之。
西江月
大凡男女吐瀉。陰陽順逆當明。男逢泄盛下無陰,女子吐多不應。出物多而數少,此為寒食相侵。如逢物少數頻頻,火盛細加體認。
吐瀉若然同見,此名霍亂陰陽,只消一貼理中湯,上吐下瀉了當。服藥若還不效,再加熟附煨薑。烏梅作引是良方,莫與俗人誇獎。
吐瀉時時作渴,諸般湯藥無靈。飲湯飲水腹腫膨,束手待觀死定。急飲茯苓飲子,時時與兒調停。須臾吐止火邪寧,才與理中對證。
嬰童百問 【 明--魯伯嗣】
嘔證吐乳證
仲陽云:初生下拭掠小兒口中穢惡不盡,嚥入喉中,故嘔吐及多生諸病。嘔者,有聲也;吐者,吐出乳也。凡小兒乳哺不宜過飽,若滿則溢,故令嘔吐。胃中納乳,如器之盛物,杯棬之小,不可容巨碗之物。雨驟則沼溢,酒暴則巵翻,理之必然。乳母無知,但欲速得乳兒長大,更無時度,或兒睡著而更口--銜乳,豈有厭足?受病之源,自此漸至日深。導其胃氣之虛,慢驚自此而得,可不慎乎?此候但令節乳為上,甚者宜令斷乳,先此乳母可服調氣之劑,兒服消食丸,化乳壯胃為上。議曰吐乳哯乳,此證有數般,有冷有熱,當自辨認。若吐自口角出,此是乳多,消化不及,滿而則溢,此非病也,常服消乳丸、異功散,當令乳母節乳為上。冷吐可服親音散、香朴散、快脾等藥,熱吐則頭額溫,有黃涎而渴,小便赤少,此是熱吐,多是傷暑熱者有此證,乳母同服香薷散、五苓散。又有風痰吐,乃是傷風不解,吐乳夾痰,若經久必然生風,仍宜下疏風化痰藥,竹茹湯去桂、五苓散、青州白丸子、溫膽湯。又當留心調治,紫霜丸亦可服。
熱吐
小兒秋夏伏暑,多有熱吐。何以別之?或有黃涎,頭額溫,五心熱,小便赤而少,或脣乾而煩渴,先令乳母服香薷散、五苓散,兒服竹茹湯、五苓散。熱甚者大柴胡湯去大黃服,或小柴胡湯亦可。熱極者,可服大承氣湯,其效如神;玉露散亦可服。
寒冷嘔吐噦逆
小兒感受風冷,或食生冷瓜果過多,胃口停寒,以致吐食吐乳,并用理中湯主之;或釀乳法、消乳丸、異功散、香朴散、茯苓半夏湯、二陳湯、人參散、麝沉散,俱可服。
霍亂吐瀉
小兒吐瀉,有身溫者,有身熱者,有身涼者,有吐瀉成驚風者,有夏月傷暑吐瀉者,有初生三日內吐瀉者。仲陽云:小兒初生三日內,吐瀉壯熱,不思乳食,大便青白,乳食不消,或白色,是傷寒,當下之;後和胃,仍用白餅子。和胃用益黃散主之。三日以後至十日,吐瀉身溫涼,不思乳食,大便青白色,乳食不消,此上實下虛也,用益黃散加減治之。又傷風吐瀉身溫,乍涼乍熱,多氣,兼大便黃白色,嘔吐乳食不消,時時欬嗽,更有五臟兼見證,當服入臟君臣藥,先大青膏後益黃散主之。又吐瀉身熱多睡,能食乳,飲水不止,吐痰,大便黃水,皆為胃虛熱渴吐瀉也,當生胃中津液以止其渴,止後用發散藥。止渴,多服白朮散;發散,大青膏、釣藤飲主之。又吐瀉身涼,吐沫,瀉青白色,悶亂不渴,哽氣長出氣,睡露睛,此傷風荏苒輕怯因成吐瀉,當補脾,後發散。補脾,益黃散;發散,大青膏、釣藤飲。夏至後,吐瀉身壯熱,熱證也,或因傷熱,乳食嘔吐不消,瀉深黃色,玉露散主之,五苓散亦佳,香薷散、車前子散可選而用之。若面色青黃,知風熱在脾,髮直怕人,眼不合,是心中有毒涎,更胃逆風搐,可服定命丹。
冷瀉
湯氏云:此乃脾虛受冷,致令水穀不化,泄瀉注下。仲陽云:小兒不能食乳,瀉褐水,身冷無陽也,當治脾,益黃散主之。古今不同,當依加減法用之,始為穩當。冷積瀉,沒石子丸極效,人參散、理中湯加減,服尤佳;更加肉豆蔻則止。來復丹、不換金正氣散皆可。觀音散、銀白散加減調治,乃平和之劑也。
熱瀉
湯氏曰:小兒熱瀉者,大便黃而赤,或有沫,乃臟中有積,或因乳母好飲酒,或嗜熱物,或坐下傷溫蘊熱,醫者不明,但用豆蔻、訶子等藥服之,如水澆石,既不識其證,故不辨其冷熱,用藥又不得其法,焉得取效?此證當以小便赤少,口乾煩躁為驗。治法當用錢氏白朮散去木香用之,五苓散去桂亦可服。其熱甚者,四逆散、大柴胡湯去大黃,服之殊驗也。更用黃連丸等劑亦佳。調中湯去大黃加黃連、枳殼。如夾熱而瀉,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嘔者加半夏也。又有挾熱瀉利而小便秘濇赤甚者,四順清涼飲主之。
傷食瀉
湯氏云:凡此瀉不宜便補,先用消食藥,或用紫霜丸,取其積盡,然後可補。經云:食瀉重當取,疳虛用補虛。治食瀉,與香橘餅子、加減觀音散、調中湯散,以意加減。凡傷食瀉不可即止,宜節飲食,當用進食丸取下食積令盡;次以錢氏加減益黃散,只一服可止,此乃切要治法。然後異功散、四君子湯調理,必取全安。有腹中雷鳴下利者,生薑瀉心湯主之。如冷積釀瀉,用香朴散止之。白朮散以和氣調胃,調中散、保安丸能止傷食瀉,感應丸、沉香煎、三稜煎皆可服。
驚瀉
仲陽云:慢驚病後,或吐瀉胃虛,或氣弱因驚,眼白如淡墨,下糞青黃,此瀉合溫補,至聖保命丹、釣藤飲主之。或乳隨糞下,消乳丸、進食丸主之。或微渴,心脾喘躁狂熱,此瀉尤難治,辰砂五苓散主之。冷者定命飲子主之,後與溫驚朱君散、睡驚太乙丹。
保嬰撮要 【 明--薛鎧】
霍亂吐瀉
錢仲陽云:吐瀉壯熱不食,或乳不消,是傷乳也,宜白餅子下之後,用益黃散和胃。若吐瀉身溫不乳,大便青白。此上實下虛也,用益黃散加減治之。大凡吐瀉身溫,乍涼乍熱,氣粗大便黃,自吐乳不消,此傷風熱也,先服大青膏發散,後服益黃散和胃。若吐瀉身熱,多睡能乳,吐痰,大便黃水,胃虛也,先用白朮散生津止渴,後用大青膏、釣藤飲發散風邪。若夏至後吐瀉身熱,或吐乳瀉黃,此傷熱乳也,用玉露散之類。凡瀉乳腹痛按之而哭者,食積痛也,用白餅子下之;按之不哭者,脾胃氣虛也,用五味異功散補之。手足指冷者,脾氣虛寒也,用異功散加木香。傷風吐瀉者,風木剋脾土也,亦用前藥。若飲熱乳而瀉黃者,濕熱壅滯也,用四苓散。如不愈或反甚者,元氣復傷也,用白朮散。瀉而腹中重墜者,脾氣下陷也,用補中益氣湯。若服剋滯之劑,而腹中窄狹者,脾氣虛痞也,用六君子湯。若面黃瀉青,脾虛而肝乘之也,用六君、柴胡、升麻、木香。若多噫瀉黃,心脾氣虛也,用六君、炮薑、升麻。生下半月旬日內吐者,止宜調治其母,恐嬰兒臟腑脆弱,不勝藥餌故也。
古今醫統 【 明--徐春甫】
嘔吐
嘔者,有聲也;吐者,吐出乳食也。凡小兒乳哺不宜過飽,若滿則溢,故令嘔吐。乳母無知,但欲速得兒長,更無時度,或兒睡著而強乳,自此受病之源,漸至日深,遂成嘔吐。甚者宜漸斷乳,先令乳母服調氣之劑,兒服消食丸,化乳壯胃為上。蓋吐乳嘔乳,證有數般,有冷吐,有熱吐,當審辨之。若吐自口角出。此是乳多不能消化,滿則溢,此非病也,當服消乳丸。熱吐則頭額溫,或有黃涎,五心熱,小便赤少,或脣乾而煩渴,多是暑月傷暑,或致此證,乳母服香薷散、五苓散,兒服香薷湯、五苓散。冷吐則清涎夾乳吐出,小便清而多,由乳母當風取涼解脫,致令風冷之氣入乳,令乳變敗,兒飲之則冷氣入胃,故嘔吐也。乳母宜捏去舊宿乳,服理中湯快氣助胃之劑,次用釀乳法,茯苓半夏湯、加減觀音散快胃之藥。又有風痰吐者,乃是傷風不解,吐乳夾痰,久必生風,宜服青州白丸子、半夏散疏風化痰之劑。
瀉泄
瀉泄乃脾胃專病,凡飲食寒熱三者不調,此為內因,必致瀉泄。又經所論春傷風,夏飧泄;夏傷暑,秋傷濕,皆為外因,亦致泄瀉。醫者當於各類求之,毋徒用一止瀉之方,而云概可施治,此則誤兒,豈淺云耳?若不治本,則瀉雖暫止而復瀉,耽誤既久,脾胃益虛,變生他證,良醫莫救。
霍亂吐瀉
脾為中州,胃為水穀之海,乳哺入胃,脾能剋化,然後水穀分其清濁,傳變得宜,則無吐瀉之患。凡小兒上吐不止,下瀉不住,皆因內外傷侵,兼以調擭失常,乳食不節,遂使脾胃虛弱,清濁相干,蘊作而成。有先瀉而後吐者,乃脾胃虛冷,其候先瀉白水,吐亦不多,口氣緩而神色慢,額前有汗,六脈沉濡,此為冷也。先吐而後瀉者,乃脾胃有熱,氣促脣紅,吐來面赤,脈洪而數,渴飲水漿,此為熱也。冷熱之分,須要詳審。
傷風吐瀉身溫,乍寒乍熱,氣多粗,大便黃白色,嘔吐乳食,完穀不消,時欬嗽,更五臟兼見證,宜先服釣籐散,後用益黃散、香朴散主之。及有吐瀉,身熱多睡,能食乳,飲水不止,吐痰,大便黃水,皆為胃虛熱渴瀉也,當生胃中津液以止其渴,後服發散止渴,多服白朮散、釣藤散。吐瀉身涼,吐沫青白色,悶亂不渴,氣腫露睛,當補脾,宜加減四君子湯、藿香散、銀白散主之。夏月傷暑吐瀉,手足厥冷者,理中湯、藿香正氣散、五順散、車前子散、不換金正氣散可選而用之。如吐瀉之證,有風搐欲成慢候,可看慢脾方論治之。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四百三十五
小兒吐瀉門
證治準繩 【 明--王肯堂】
吐瀉
小兒吐瀉併作,即名霍亂。有心痛而先吐者,有腹痛而先瀉者,莫不由中焦而作。上焦主納而不出;中焦主腐化水穀而生榮衛,灌溉百骸;下焦分別水穀,主出而不納。脾居中州,胃為水穀之海,乳哺入胃,脾能剋化,然後水穀分 【 臍上一寸有水分穴,】 傳變得宜,豈有吐瀉之患?凡小兒吐瀉,皆因六氣未完,六淫易侵,兼以調擭失宜,乳食不節,遂致脾胃虛弱,清濁相干,蘊作而然。有先瀉而後吐者,乃脾胃虛冷,其候先瀉白水,吐亦不多,口氣緩而神色慢,額前有汗,六脈沉濡,此為冷也。有先吐而後瀉者,乃脾胃有熱,氣促脣紅,吐來面赤,脈洪而數,渴飲水漿,此為熱也。冷熱之分,要須詳審。
吐瀉昏睡露睛者,胃虛熱,白朮散、和中散主之。
吐瀉昏睡不露晴者,胃實熱,錢氏玉露散、河間益元散主之。
夏秋治裏
小兒初生三日內,吐瀉壯熱,不思乳食,大便乳食不消,或白色,是傷寒,當下之,併和胃。下用白餅子,和胃用益黃散主之。
兒生三日已上至十日,吐瀉身溫涼,不思乳食,大便青白色,乳食不消,上實下虛也。更有五臟兼見證:肺,睡露睛喘氣;心,驚悸飲水;脾,困倦饒睡;肝,呵欠煩悶;腎,不語畏明。當先視兒兼臟證,先瀉其所實者而補其虛,如脾虛益黃散主之。此二證多病於秋夏也。
凡小兒盛暑吐瀉,邪熱在下焦則瀉,在上焦則吐,亡津必渴,用玉露散,雖吐,時時與啜之,過三日必愈。
如身熱脈大,小便黃,用五苓、益元各半,熱湯調,溫服之。如身涼脈細,小便青,早晨益黃散,午後玉露散。如過四五日困弱,宜異功散、和中散、開胃丸。如有風而瀉,用防風、羌活,謂吐瀉兼肝病風搐拘急也。
有熱而瀉,用黃連、黃芩、大黃,謂吐瀉兼心病身熱也。
有寒而瀉,用附子,謂吐瀉兼腎病身冷,或足脛寒而逆也。
有濕而瀉,用白朮、茯苓,謂吐瀉兼本臟脾病,多睡體重昏倦也。
有肺病而瀉,用芍藥、桂心,定喘,麥冬、人參,甚者多檳榔,大便不通加大黃。謂吐瀉兼肺病喘嗽也。
更詳看病新舊,新則止之,久則有腸風之患。宜推陳致新,法當宣風散導過,後用入臟君臣藥調之,宜益黃散。
有小兒盛夏初秋,遇夜乘風,渴而飲水,過餐生冷果物,攻激腸胃,遂乃暴吐暴瀉,傳作手足俱痹,筋攣而痛,痛則神志不寧,以驚證治之,誤矣。所謂筋遇寒則引縮;又以陽明養宗筋,屬胃與大腸,因內傷生冷飲食,外感風邪,吐瀉交作,胃氣因虛,不能養其宗筋,亦致攣急。此證口氣溫,面色慘,脈沉鍰,再以手按兩膝腕下,見筋縮而引於皮間,是其候也。治以理中湯加附子,半生半炮,水薑熟煎,空心溫服,更詳虛實冷熱為治可也。
有數歲小兒忽患吐瀉,始自夏秋晝近極熱之地,解衣乘涼,夜臥當風之所致。蓋先感熱,後感冷,陰陽相摶,氣射中焦,名為霍亂。《活人書》用香薷散調治,以其能分別水穀,升降陰陽。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寒多不飲水者,理中丸。詳此治法,得非欲平中焦乎?
凡暑令吐瀉,手足指熱,作渴飲冷者,屬陽證,宜清涼之劑。手足指冷,作渴飲熱者,屬陰證,宜溫補之劑。凡病屬陰證,誤用寒涼者死,則手足青黯,或遍身皆然。
冬春治表
傷寒吐瀉身溫,乍涼乍熱,睡多氣粗,大便黃白色,嘔吐,乳食不消,時欬嗽,更有五臟兼見證,當煎入臟君臣藥,先服大青膏,後服益黃散。如先曾下或無下證,慎不可下。此乃脾肺受寒,不能入脾也。
潔古云:身溫吐瀉欬嗽,是風木入於脾,母虛其子亦弱,法當煎檳榔豆蔻湯下大青膏,後服益黃散。
傷風吐瀉,身熱多睡,能食乳,飲水不止,吐痰,大便黃水,此為胃虛熱渴吐瀉也,當生胃中津液以止其渴;止後,用發散藥。止渴,多服白朮散;發散,大青膏主之。
潔古云:吐瀉身熱而渴,小便少者,五苓散主之。身熱而嘔者,當服白朮散,後煎檳榔木香湯下大青膏。
傷風吐瀉,身涼吐沫,瀉青白色,悶亂不渴,哽氣,長出氣,睡露睛,此傷風,荏苒輕怯,因成吐瀉,當補脾後發散,大青膏主之。此二證多病於春冬也。
潔古云:身涼吐瀉不渴者,則知為寒,煎附子桂枝湯下大青膏。
小兒傷於風冷,病吐瀉,醫謂脾虛以溫補之,不已,復以涼藥治之,又不能散。謂之本傷風,醫者亂攻之,因脾寒積虛,內不能散,外不能解,至十余日,其證多睡露睛,身溫,風在脾胃,故大便不聚而為瀉,當去脾間風,風退則痢止,宣風散主之。後用史君子丸補其胃。亦有諸吐瀉久不瘥者,則脾虛生風而成慢驚矣。
吐瀉過多,脾胃虛乏,欲生風候者,四君子加白附子減半,生薑煎服。
身熱瀉黃多渴為熱宜涼劑
曾氏云:先吐而後瀉者,乃脾胃有熱,氣促脣紅,吐來面赤,脈洪而數,渴飲水漿,此為熱也。錢氏以吐瀉身熱,瀉黃,多渴,作熱病治,在夏秋用玉露散、益黃散相間服,在春冬用白朮散、大青膏相間服。
肢冷瀉青不渴為寒宜溫藥
曾氏云:先瀉而後吐者,乃脾胃虛冷,其候先瀉白水或白凍,吐亦不多,口氣緩而神色慢,額前有汗,六脈沉濡,此為冷也。錢氏以吐瀉身涼,瀉青,不渴作寒病,在秋以益黃散主之,在冬春以益黃散、大青膏相間服。
吐利四肢脹逆,腦門低陷,四君子加藿香、丁香、芍藥等分煎服。
肢溫瀉黃白似渴為寒熱雜合病
錢氏治法,在夏秋用玉露散、益黃散相間服,在冬春用益黃散、大青膏相間服。
宿食
錢氏云:吐瀉乳不化,傷食也,宜下之。馮承務子五歲,吐瀉壯熱,不思食飲,錢氏見目中黑睛少而白睛多,面色晄白,曰:此子必多病。面色晄白者,神怯也。黑睛少者,腎虛也。黑睛屬水,本怯而虛,故多病也。縱長成必肌膚不壯,不耐寒暑,易虛易實。脾胃亦怯,更不可縱恣酒慾,若不保養,不過壯年也。面上常無精神光澤者,如婦人之失血也。今吐利不食壯熱者,傷食也。又虛怯不可下,下之虛,入肺則嗽,入心則驚,入脾則瀉,入腎則益虛,但宜以消積丸磨化之,為微有食也。如傷甚則可下,不下則成癖也。若實食在內,亦可下也。下畢補脾必愈。隨其虛實,無不效者。
錢氏曰:吐乳瀉黃是傷熱乳,吐乳瀉青是傷冷乳,皆當下之,此迎奪之法也。不若傷熱者用五苓散以導其逆,傷冷者用理中湯以溫其中,自然平復。
脾經積滯未除,再為飲食所傷,不吐則瀉,不瀉則吐,宜以三稜散化積,守胃散和中。
心腹痛
兒冷熱不調,乳哺不節,使陰陽清濁之氣,相干而變亂腸胃間,則成霍亂而心腹痛者,冷氣與真氣相擊,或上攻心,下攻腹,故痛。
禁忌
鄭氏云:小兒吐瀉,因外傷風冷,內傷乳食,或兒啼未定,氣息未調,以乳飼之,氣逆於上則停滯胷膈,致令嘔吐;氣逆於下則傷脾胃,致令泄瀉;上下氣逆,吐瀉俱作。凡小兒只吐不瀉者逆,其吐必有痰,發驚者十無一生。若只瀉不吐,或吐瀉俱發者,日久不退,亦變陰癎。治之乃暫斷其乳,輕者周時,重者三日,宜頻與稀粥,服藥速效,十全八九。或者不信是言,以小兒借乳為命,不肯暫斷,然乳固不可斷也,殊不知因乳所傷得之者,若再以傷乳乳之,如抱薪救火,藥何功之有?其間有不斷服藥得安者,蓋輕患也。亦有因輕致重,夭橫者多矣。
《活幼心書》云:小兒吐瀉不止,大要節乳,徐徐用藥調治必安。節者,撙節之義,一日但三次或五次,每以乳時不可過飽,其吐自減,及間以稀粥投之,亦能和胃。屢見不明此理,惟欲進藥以求速效,動輒斷乳三四日,致餒甚而胃虛,啼聲不已,反激他證。蓋人以食為命,孩非乳不活,豈容全斷其乳?然乳即血也,血屬陰,其性冷,吐多胃弱,故節之。醫者切須知此,乳母亦宜服和氣血調脾胃等藥。愚意不若兒大能食者全斷之,待其平復;兒小不能飲食者,但節之可也。
吐
吐沫及痰或白綠水,皆胃虛冷。吐稠涎及血,皆肺熱。吐水不止者,屬心痛胃冷。吐水心痛者,蟲痛。口中吐沫水者,後必蟲痛。
面晄白無精光,口中氣冷,不思食,吐水,當補脾,益黃散主之。
冬月吐蛔,多是胃虛寒而蟲作吐,用錢氏白朮散加丁香二粒,方可用理中湯去甘草加烏梅、肉川椒。
嘔吐皆主脾胃。古人謂脾虛則嘔,胃虛則吐是也。嘔者有乾無物,吐者有物無乾。若手足指熱,喜飲熱湯,或睡而露睛,皆胃氣虛弱也,用異功散。若手足指熱,飲冷,或睡不露睛,屬胃經實熱也,用瀉黃散。若作渴少食,或小便色赤,胃經虛熱也,用七味白朮散。大凡嬰兒在乳,母尤當節飲食,若乳母停食,亦能致兒吐瀉,故不可不慎也。
論吐之原,難以枚舉,有冷吐、熱吐、積吐、傷風嗽吐、傷乳吐,其吐則同,其證有異,各述於後:
冷吐:乳片不消,多吐而少出,脈息沉微,面白眼慢,氣緩神昏,額上汗出。此因風寒入胃,或食生冷,或傷宿乳,胃虛不納而出。宜溫胃去風,除宿冷,用當歸散,水、煨薑、陳皮煎服;或間投沖和散、理中湯,及薑橘湯、定吐飲。如諸藥不效,以參香飲治之。
熱吐:面赤脣紅,吐次少而出多,乳片消而色黃,遍體熱甚。或因暑氣在胃,或食熱物,精神不慢而多煩躁,此熱吐也。宜解熱毒,用大順飲;溫熟水空心調下;并五苓散、小柴胡湯,并加薑汁緩服,及香薷散主之。誤服熱藥,先投菉豆飲解之,次服止吐之劑。
積吐:眼泡浮,面微黃,足冷肚熱,晝輕夜重,兒大者脈沉緩。此宿冷滯脾,故吐黃酸水;或有清痰,脈實而滑,為食積所傷,吐酸餿氣;或宿食并出,兒小者,哯乳不化是也。先用五苓散,薑汁溫湯調下和解;次以烏犀丸主之;最小者投三稜散、化癖丸。
傷風嗽吐:有熱生風,有風生痰,痰結胷中,肺氣不順,連嗽不止,和痰吐出。此為嗽吐痰壅而作,乃為實證。宜去風化痰,先投清肺飲,次小柴胡湯為治。若嗽久而肺虛,土不生金,故面白脣燥,乾嗽乾嘔而無痰,可溫補為上,用茯苓厚朴湯、惺惺散、如意膏為治。
傷乳吐:才乳哺後即吐,或少停而吐。此因乳飲無度,脾氣弱不能運化,故有此證。譬如小器盛物,滿則溢。治法宜節乳,投三稜散。
此外又有風痰吐,乃是傷風不解,吐乳夾痰,若多必要生風,宜服青州白丸子、半夏散。疏風下痰之劑,皆可服之。
毒氣吐,詳見後。
夾驚吐,張渙三香丹之類。
疳積吐,出《本事方》。
凡霍亂吐不止者,伏龍肝細末二錢,以蘆稷米炒黃煎湯調下,立止。或用白扁豆炒過煎湯調下亦好。若白扁豆嫩苗更好。
寒吐
小兒寒吐者,由乳母當風取涼解脫,致令風冷入乳變敗,兒若飲之,故嘔吐也。乳母當食後捏去舊宿敗乳,急服理中湯,次用釀乳法。其候是寒清痰夾乳吐出是也。凡有此候,服藥不效,胃氣將絕,藥不能下,當服靈砂丸;如大便通,宜來復丹。二藥常用,驗。
寒吐之證,面目脹,額汗出,脈沉遲微,寒氣停於胃,故胃不納而吐出也。噦逆者,由胃氣虛甚,過服剋伐,使清氣不升,濁氣不降,以致氣不宣通而作也。風寒在胃者,用理中丸。胃氣虛者,六君子湯。風涼所致者,宜捏去敗乳,急服理中丸,次服釀乳法。若嘔吐清涎夾乳而吐,小便清利,用大安丸。若因乳母食厚味,用東垣清胃散。若乳母飲醇酒,用葛花解酲湯,飲燒酒服冷米酢三五杯。乳母食生冷而致者,用五味異功散。乳母停食者,母服大安丸,子服異功散。乳母勞役者,子母俱服補中益氣湯。乳母怒動肝火者,用加味逍遙散。乳母鬱怒傷脾者,用歸脾湯。乳母脾虛血弱者,用六君、芎、歸,其子亦服三五滴。氣血虛而乳熱者,子母俱服八珍散,仍參熱吐霍亂治之。
熱吐
小兒秋夏伏暑,多有熱吐,其吐黃涎,頭額溫,五心熱,小便或赤而少,乃熱吐也。或乾嘔無物,宜香薷飲。
小兒熱吐者,因多食甘甜炙煿之物,或乳母膏粱厚味,胃經積熱,或夏間暑氣,內伏於胃所致。若肌肉瞤動,煩熱作渴者,暑傷胃氣也,先用香薷散,次用竹茹湯。若吐乳色黃,不能受納者,胃經有熱也,先用瀉黃散,次用人參安胃散。若吐出酸穢者,乳食內停也,用保和丸。吐乳不消者,胃氣弱也,用異功散。吐而少食,腹痛欲按者,脾氣虛也,用六君子加木香。凡諸證當驗其手指,熱則胃熱,冷則胃寒。熱用瀉黃散,寒用理中湯;不熱不寒,異功散調之。
毒氣吐
巢氏云:春夏以湯與兒,腸胃脆弱,不勝藥勢,遂吐下不止,藥熏臟腑,煩惱頓乏,為中毒氣吐下。
傷乳吐
乳下嬰兒乳哺太過,或兒睡著而更口--銜乳,豈有厭足,以致脾不能運,胃不能受,滿而溢,故令嘔吐。長此不已,遂致慢驚,可不慎乎?此候但令節乳為上,甚者宜暫斷乳,先令乳母服調氣之劑,兒服消乳丸,化乳消食為上。若吐自口角出,即是乳多不能消化滿溢之證,非病也,不可妄投他洽吐藥。凡吐乳直出而不停留者,謂之哯乳,但以炒麥芽三錢,橘紅一錢,丁香三分,水煎服之,立止。
瀉
論瀉之源,有冷瀉、熱瀉、傷食瀉、水瀉、積瀉、驚瀉、風瀉、臟寒瀉、疳積釀瀉,種種不同,各分於後:
冷瀉:多是白水,瀉密而少,腹痛而鳴,眉皺目慢,面帶白色,額有汗,多用冲和飲,當歸散合和,水煨薑煎服,并守中湯、參苓白朮散、益中膏、沉香檳榔丸治之。
熱瀉:大便黃色,如筒弔水,瀉過即止,半日復然,心煩口渴,小便黃少,食乳必粗,先用五苓散或大順飲,次以錢氏白朮散主之;香薷散亦佳。
傷食瀉:乃脾胃素弱,復為生冷果食所傷,故大便不聚而瀉;或因乳母餐生冷肥膩之物,自乳而過,亦能作瀉。面脣俱白,瀉稀而少,或如壞鷄子,腥臭異常,身形黃瘦,宜先溫正胃氣,次理積而後固脾,沖和飲、當歸散合和,煨薑、棗子煎服。理積,兒大者烏犀丸,小者化癖丸、三稜散;固脾,和中散、醒脾散。
水瀉謂之洞泄,乃陰陽不順,水殼不分,瀉黃水而小便少,番次密而無度。是夏秋之際,晝則解衣取涼,夜則失蓋感冷,冷熱相激,清濁渾亂;或因母自熱中來,乳有熱氣,遽以哺之,令兒脾胃不和,水殼交雜而下,以(口父)咀五苓散加薏苡仁、車前子、半夏,水、薑煎服,分正陰陽;或先用大順飲、溫白湯、調下香薷散,調中止補。錢氏白朮散、六和湯亦好。
積瀉:脾氣虛弱,乳食入胃,不能運化,積滯日久,再為冷食所傷,傳之大腸,遂成泄瀉,留連不止,諸藥無效。蓋以積在脾胃,積既未除,何由得愈?宜先除積,後止瀉,瀉止實脾則病除矣。三稜散、烏犀丸,續用沉香檳榔丸、參苓白朮散、和中散、香橘餅調理。
驚瀉:糞青如苔,稠若膠粘,不可便止,但鎮心抑肝,和脾胃,消乳食,斯為治法。先投五苓散,次用三稜散,水薑、倉米煎服。或三解散,神麯生薑煎湯調服,及沉香檳榔丸、不驚丹調治。
風瀉:慢驚大病後有之,其糞稀黃褐色,或夾食不消,乳食同下,此因脾虛所致,或夾黑褐色者,屬腎,蓋脾虛為腎水所乘故也。若久不進飲食,再有驚搐,宜疏腎水、去脾風,次補脾則自愈,庶無復作之患。疏腎水,(口父)咀五苓散加黑牽牛半生半炒,并薏苡仁,水、薑煎服。去脾風,瀉黃散。調脾氣,參苓白朮散。
臟寒瀉:糞如青竹色,不稀不稠,或下青水,未瀉時腹痛而鳴,叫哭方瀉,多是生來三五月內有此,周歲則無。始因斷臍帶短,風冷自外逼內,而成此疾。先用沖和飲、水、葱白煎投,溫中解表;次以當歸散,水、煨薑煎服,及投勻氣散、理中湯。
疳積釀瀉:其候面色萎黃,腹脹腳弱,頭大項小,髮稀且豎,肌肉消瘦,不思飲食,晝涼夜熱,或腹內有癥癖氣塊,瀉則顏色不等,其臭異常,其瀉有時,或一月、半月、旬日一番,自瀉自止,名為疳積釀瀉。先以當歸散加三稜、陳皮,水、薑煎服;次投烏犀丸、沉香檳榔丸,及化癖丸、蘆薈丸、沒石子丸。兒最小者難下丸子,止投三稜散、快膈湯,目然痊癒。
若瀉或痢,青色甚而淡黃夾白,寒多熱少,此陰邪勝陽,宜用守中湯、胃苓湯與服,扶表救裏,方進當歸散加陳皮、紫蘇,水,薑、糯米煎服;亦宜和解,理中湯,清米飲空心調服,溫脾去濕,益氣清神。寒盛者,理中湯內加熟附子,水、薑、棗煎服;次投南星腹皮飲,水、薑煎服,和脾胃,去陰邪。
若瀉或泄色青淡而有沫黃稠,熱多寒少,亦致面黃肌瘦,煩躁不寧,宜以(口父)咀五苓散加薏苡仁、車前子,水、薑煎服;解散餘邪,仍用茵陳蒿、梔子仁煎湯,調細末五苓散溫服,退黃色,消陽毒;及當歸散,水、薑、棗煎投,或服萬安飲、四神丸。
冷瀉
湯氏云:冷瀉者,乃脾胃虛寒。水殼不化而泄。錢仲陽云:小兒不能食乳,瀉褐色,身冷,無陽也,當用益黃散加減治之。大便青白,口不煩渴,冷積瀉也,理中湯主之。若口鼻吸風寒之氣,脾胃受生冷之食而作者,先用理中湯,後用異功散。命門火衰,不能溫蒸中州之氣,故脾胃虛寒者用益黃散及八味丸,脾胃虛弱者五味異功散,脾氣下陷者補中益氣湯,脾氣虛寒者人參理中湯,寒水侮土者益黃散,肝木乘脾者四君柴胡散,手足并冷者加木香、乾薑,治者審之!
丹溪云:瀉青亦是寒,宜用蘇合香丸、平胃散各等分,蜜湯調服。
田氏云:便青者,因驚風內藏,脾氣不和,宜白朮湯。
熱瀉
薛氏云:右顋色赤,飲冷,胃經實熱也,用瀉黃散。惡冷喜熱,胃經虛熱也,用白朮散。右腮及額間俱赤,心脾熱也,用瀉黃散加炒黑黃連。若左頰左腮俱赤,肝火乘脾土也,用四君子湯加柴胡。若兒暴傷乳食,用保和丸;乳母尤當忌厚味,節飲食。若乳母停食所傷,致兒吐瀉等病,當治其母。大抵始病而熱者,邪氣勝則實也;終變為寒者,真氣奪則虛也。久病而熱者,內其寒而外假熱也。久瀉元氣虛寒,當參前證治之。
傷食瀉
東垣云:傷食則惡食。小兒食瀉者,因飲食傷脾,脾氣不能健運,故乳食不化而出。若噯臭吞酸,胷膈脹滿腹痛,按之益痛者,雖作瀉而所停滯之物尚未消也,用保和丸。腹痛按之不痛者,乳食已消也,用異功散。脾氣傷而未復,不思飲食者,用六君子湯。所傷生冷之物及喜熱者,并加木香、乾薑。乳食已消,腹痛已止,瀉尚未止者,脾失清升之氣也,用補中益氣湯。餘有別證,當參各門。
錢氏云:黃承務子二歲,病傷食而瀉,眾醫與止之,十餘日,便青白,乳食不消,身涼加哽氣昏睡,咸謂困篤,召錢。錢先與益黃散、補肺散各三服,三日身溫而不哽氣,後以白餅子微下之,又與益脾散三服利止。何以然?利本脾虛傷食,初不與下之,留連十日,上實下虛,脾氣弱則引肺亦虛,脾肺子母故也。今先補脾則肺病自退,即身溫不哽氣也。然後下其所傷。或曰:何不先下後補?曰:便青為下臟冷,若先下必大虛,今先實脾而後下則不虛矣。後更與補之,乃安。
驚瀉
仲陽云:慢驚病後,或吐瀉胃虛,或氣弱因驚。眼白如淡墨,下糞青黃,此瀉合溫補,至聖保命丹、釣藤飲主之。或乳隨糞下,消乳丸、進食丸主之。或微渴,心脾喘燥狂熱,此瀉尤難治,辰砂五苓散主之。冷者定命飲子治之。後與溫驚朱君散、睡驚太乙丹。
小兒驚瀉者,肝主驚,肝木也,盛則必傳剋於脾,脾土既衰,則乳食不化,水道不調,故泄瀉色青,或兼發搐者,蓋青乃肝之色,搐乃肝之證也。亦有因乳母脾虛受驚,及怒動肝火而致者。經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法當平肝補脾,慎勿用峻攻之藥。脾氣益虛,肝邪彌甚,甚則抽搐反張者,亦肝火熾盛,中州虧損之變證也。凡見驚證,只宜用四君、六君、異功散等方,加白附子定風,柴胡平肝,引經以杜漸,則必不致瀉搐而自安矣。今已見吐瀉驚搐,尚不知補脾平肝,以保命、抱龍、鎮驚等藥治之,其亦去生遠矣。
暴瀉
巢氏云:小兒卒利者,由腸胃虛,暴為冷熱之氣所傷而為卒利。熱則色黃赤,冷則色青白,若冷熱相交則變為赤白滯利也。
久瀉
大法補虛消積。
《鳳髓經》歌云:脾中有積熱遲留,致使終年瀉不休。項軟見人多哽氣,更兼清水鼻中流。少間有似黃金色,若有垂腸更不收。形證又看胷膈上,胷前深赤汗如油。脣赤生瘡眼脈赤,若不調脾命即休。
飧瀉
醫書謂之水穀瀉。食不消,脾胃冷,故不能消化,當補脾,益黃散主之。
乳食不消,初病忽然氣出冷,四肢亦冷。面白無光澤,精神不定,此乃胃氣不和,可以大溫藥治之,使君子丸、益黃散主之。
若病泄瀉,日久不瘥,乳食不化,是脾胃有風冷,先服益黃散二服,後用宣風散導之。胃宜再補,宜參大科飧泄門用之。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59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 宋--撰人未詳】
吐瀉
小兒吐瀉者,皆由脾胃虛弱,乳哺不調,風寒暑濕,邪干於正之所致也。其證不一,今條敘之:
吐啘哯
吐逆,自生下便吐者,此是兒初生之時,拭掠口中穢血不盡,因咽入喉故也。
吐逆,胷膈滿悶氣急者,此因兒啼哭未定,氣息未勻,乳母忽遽以乳飼之,兒氣尚逆,乳不得下,停滯於胷膈之間,因更飲乳,前後相沓,氣不宣通,故氣逆而乳隨出之為吐也。宜調其氣而止吐。古書亦曰:大哭之後,食乳者多成吐瀉也。
吐逆,腹脹喘息,乳不化,夾青水,面青脣白者,此周乳母胃寒取涼,食冷飲寒,致冷氣入乳,變壞其汁,而不捻去,仍以飼兒;或能食者,因以冷物飼之,其冷乳冷食入腹,與氣相搏,傷於脾胃,則氣逆而此也。其證若此,宜溫胃止吐調氣。若傷重有停滯者,以穩藥磨化,不可快下,恐脾胃愈虛而生風也。凡風冷變壞之乳,當捻去之,暫斷乳兒,令乳母服藥溫腹,然後飼兒。若不捻去,非只令兒吐逆,腸胃虛者,冷因得入,亦下利也。
吐逆,身熱,吐奶成片子者,胃有熱也。此因乳冒熱,或因飲酒,熱入其乳,變壞其汁,而不捻出,仍以飼兒;或兒乘熱哺啜,致熱氣入胃,與氣相搏,致氣逆而吐也。其證若此,如久有積熱者,必四肢生瘡,多渴而面黃,宜微下之。虛者,以穩藥磨化,後調其氣。
吐逆,身熱鼻青,呵欠煩悶,口中氣熱,夜間發躁者,此傷風吐也。因解脫失宜,風冷襲之,搏於血氣,故身熱呵欠,煩悶口中氣熱也。氣不得順,故逆而作吐也。宜調氣止吐,發散風冷。
吐逆,脣黑面黃,多啼有痰,吐氣臭者,此脾胃有傷也,宜先下之,後調其氣。
吐逆,早晚發熱,睡臥不安者,此驚吐也。心熱則生驚,故睡臥不安而神不寧也。心神不寧,則氣血逆亂而吐也。宜與鎮驚去熱止吐。
吐逆,面晄白無精光,口中氣冷,口頻撮,不思乳食,吐水者,胃氣不和也,宜補脾胃。
吐逆,痰涎色黃,稠粘上壅者,胃熱也。若吐痰涎白淥或吐沫者,胃虛冷也。熱者宜微利之,冷者宜溫補之。
吐逆痰涎及有血者,此肺熱也。久則肺虛成痿。昔錢乙治段齋郎子四歲,身熱吐痰,嗽數日而咯血,他醫以桔梗湯、防己圓治之不愈,涎上攻吐喘不止。遂請乙治。乙下褊銀圓一大服,復以補肺湯、補脾散為治。乙曰:此子咯血,肺虛也。肺雖咯血,有熱故也。久則虛痿。今涎上潮而吐,當下其涎。若不吐涎,則不甚便,蓋吐涎能虛又生驚也。痰實上攻,亦能發搐。依法只宜先下痰而後補脾肺,必涎上而吐愈為順治也,若先補肺為逆耳。乙所用藥方,本集載之,此所謂識病之輕重先後為治也。
啘哯者,比吐逆異也。吐者,乃邪搏胃氣,逆而上行,穀不能傳化,隨氣出也。啘者,但氣逆而欲吐,吐則穀無所出,故俗謂乾嘔也。哯者,乃兒因吮乳汁過多,胃滿而上溢出也,故俗呼謂之噫嬭,當便與空乳令吮即定。若頻久吮之,亦能為病。
瀉
瀉色白者,冷瀉也。此由小兒腸胃虛弱,因解脫,風冷干之;或因會寒飲冷,入於腸胃,冷氣相搏為利下也。其色白,面白或腹痛者,并宜調中。若又傷風冷,前後重沓,冷甚則瀉不止而為泄注也。
瀉色赤者,熱瀉也。此由小兒腸胃本挾虛熱,而風冷乘之,入於腸胃之間,熱氣相搏而為利下,故其色赤也。宜微下之以導其熱,後調其氣。
瀉色乍赤乍白,或水或穀者,此冷熱瀉也,由小兒腸胃,先因有冷而復傷熱,或先因有熱而復傷冷,腸胃宿虛,冷熱交攻而為利下,宜調其冷熱,和養其氣。
瀉色黃赤紅黑者,皆熱也。赤黑者有毒,并微下之,然後調氣。
瀉色青發熱,有時睡臥不安者,此驚瀉也。小兒糞黃,脾胃土之本色也。色青,肝木為風,肝木來刑脾土,宜早治之,不爾,則變脾風而發瘈瘲,則難治也。所謂糞青者,須才便下,便色青是也。若初下時黃,良久乃青者非也。小兒安者皆然,不可認為青糞也。若瀉色青白,穀不化者,此謂冷也。宜溫補脾胃,發散風冷。
瀉灙下色赤白,腹大上青筋見,髮稀饒啼,或吃泥土,時有蛔蟲,此疳瀉也,宜止瀉退疳。
瀉多日,脣口及糞色皆白,糞頗多者,久因成冷,脾胃衰困,恐變脾風發癎,宜防備,溫養補助脾胃。
瀉於暑熱時多患者,謂時熱及飲食皆冷故也。不傷於熱,必傷於冷。若傷熱伏暑而瀉者。則心臟煩熱,必小便不利,清濁不分。瀉色赤黃,宜利小便,解暑熱。若小便快而瀉者,冷瀉也,色必青白,穀不化,宜溫脾胃止瀉。
瀉者,不可急以熱藥止之,多變為痢而下膿血也。當審察冷熱證候,詳度緩急施治也。
吐瀉
吐瀉多病於春夏秋三時,惟冬時絕少者,蓋吐瀉皆因脾胃虛冷熱所致,以冬時陽氣在內,多食溫煖,少飲水漿故也。設有患者,必因傷於乳食也。若春時病吐瀉者多因於風,夏時病者多因於熱,秋時病者多因於冷。凡治吐瀉者,必當審其時候,觀其形證,察其溫涼寒熱,如此則無誤矣。
傷風吐瀉
傷風吐瀉、身溫,乍涼乍熱,呵欠煩悶,多睡,口中氣粗,如先已曾經下或無下證。慎不可下也。此由脾肺受寒,不能入脾也。更有五臟兼見之證。發散者,大青膏服之;補脾者,後服益黃散。此錢乙所用藥也。
傷風吐瀉,身熱多睡,能乳,呵欠煩悶,口中氣熱,飲水不止,吐痰,大便黃水,此為胃虛熱渴吐瀉也,當生胃中津液以止其渴。錢乙用白朮煎湯服之,然後發散風冷,亦用大青膏。又云:吐瀉昏睡露睛者,胃虛熱也。吐瀉昏睡不露睛者,胃實熱也。
傷風吐瀉,身涼吐沫,瀉青白色,呵欠悶亂不渴,哽氣,長出氣,睡露睛,此傷風荏苒輕怯,因成吐瀉,當先補脾。錢乙先用益黃散,後發散其風,用大青膏。此二病於春冬多也。
傷食吐乳
吐瀉乳食不化,其吐及糞皆有酸臭氣者,此傷食吐瀉也。凡吐乳瀉黃赤者,傷熱乳食也;若吐乳瀉青白者,傷冷乳食也。并宜微下之,後和胃。氣虛者,以緩化滯藥漸磨化之。
吐瀉在初生三日內,壯熱不乳,大便乳不消化或白色者,是傷乳,當微與下,後和胃。氣虛者,以緩化滯藥漸磨化之。
吐瀉在初生三日已上至十日,身溫涼,不思乳,大便青白,乳不消化,此上實下虛也,更有五臟兼見證,瀉其所實者而補其脾胃虛者也。
吐瀉有兼臟證者,兼肺則睡露睛喘氣,兼心則驚悸飲水,兼脾則困倦饒睡 【 吐瀉乃脾胃之本病,】 兼肝則呵欠煩悶,兼腎則不語畏明。
冷熱吐瀉
吐瀉在五月中已後身壯熱者,此熱也,小兒臟腑中十分中九分熱。此因傷熱乳,或胃熱入內,吐乳不消,瀉深赤色,宜與解熱,錢乙用玉露散。
吐瀉在六月中已後,身大溫而似熱,臟腑中六分熱四分冷也。嘔吐乳食不消,瀉色黃多白少似褐,或食乳或不食乳,宜少補脾而大解熱,錢乙少用益黃散,多用玉露散。更宜審察冷熱,如兒大熱瀉色赤黃者,此熱多,依五月中後治之。
吐瀉在七月中已後,身溫,臟腑中三分熱七分冷也。不能食乳,多似睡,悶亂,哽氣,長出氣,睡露睛,脣白,多啘而不渴,錢乙於食前令多服補脾益黃散,於食後少服解熱玉露散。更宜相度冷熱,若身大溫,瀉後黃者,依六月中已後為治也。
吐瀉在八月中已後,身冷無陽也。不能食乳,乾啘,瀉青褐水,錢乙只用益黃散補脾,不可下。
吐瀉所論冷熱時月,此以中原之地言,今較之江浙則氣候不伺。今江浙之地二三月尚寒,四五月溫暖,六月入伏之後才熱,七月熱盛,八月熱尚未退,雖冬月晴多便暖,雖夏月陰多便寒,不可概以中原冷熱時候便為定論。經所謂東西南北之異地,溫涼寒熱之異宜。况每歲寒熱,自隨時令早晚,難以拘定月日也。候之者,乘其至也,謂至其熱則從熱治,至其溫則從溫治,至其寒則從寒治。至其涼則從涼治,此乃隨四時之氣,各適其宜。
吐瀉於夏秋大熱之時,伏暑傷冷則心臟煩躁,小便不利,清濁不分,陰陽二氣相干,名曰氣亂。亂於腸胃之間,名曰霍亂。其證乘熱傷冷,氣逆而喘,腹脅脹滿,身熱脈亂,頭痛體疼,如傷寒之狀,上即大吐,下即大瀉;重者四肢厥冷,腳脛轉筋。法當調順其氣,分別清濁,升降陰陽。若只伏暑吐瀉者,則小便不利,其證雖與上證稍同而輕,非霍亂比,瀉色赤黃,此但只名伏暑吐瀉,不為霍亂也。
治霍亂吐瀉,若熱多而渴者五苓散;寒多不渴,而心腹身體疼痛,及煩躁渴不能飲者,可服理中湯;寒甚腹痛轉筋,四肢拘急者,理中湯加附子;汗出惡寒,手足厥冷,下利清穀,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并四逆湯。已上諸證病,可與香薷散服之,以他藥不能療此證也。治伏暑吐瀉,若小便不利,與五苓散利小便,及與香薷散解伏暑,坯蓮散、救生丹止吐。
吐瀉不拘何時,則令脾胃虛弱,多致生風而為脾風慢驚也。以脾土衰而肝木來刑故--。當補脾胃,不令困弱,則風不生而病易愈也。
吐瀉已定未定,煩渴者,皆津液內耗也,不問新久,宜煎錢乙白朮散,使滿意取足飲之,多即愈好,不爾即津液內耗而引飲不止,內生其熱,外邪相干,則證變百端以成他病,漸至危困也。
幼幼近編 【 明--陳治】
吐瀉
小兒吐瀉,有熱、有寒、有虛、有積、有驚,但因乳母所傷而致者為多。凡手指熱則胃熱,手指冷則胃寒;腹痛欲按者屬虛,不可按者屬實。寒者氣煖神清,面白肢冷,吐乳不消,糞色青白,宜理中湯或異功散加藿香、肉果、砂仁。熱者食乳即吐,四肢五心煩熱,脣紅作渴,糞沫焦黃,小便赤少,瀉黃散加木通、滑石。傷暑者,藿香飲或五苓散。傷乳食者,昏睡噯氣,不思乳食,肚熱腳冷,吐出酸穢,瀉如敗卵,腹不可按,宜保和丸或平胃散加麯芽、半夏、丁香。傷風者,身溫乍熱乍寒,欬嗽氣急,天麻散加防風。虛昔睡則露睛,吐乳不消,瀉糞不變,懶貪乳食,手指常冷,腹痛喜按,異功散、白朮散、助胃膏。驚者,面色青黃,乳食不化,泄瀉青色,宜六君子湯加柴胡、釣藤、木香。大抵先吐後瀉者,多屬於熱;先瀉後吐者,多屬於虛。有但吐不瀉,但瀉不吐者,宜於大方脈中參治,又當根其致病之由而藥之,不可拘於吐瀉上著力也。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四百三十六
小兒吐瀉門
方
白朮圓 【 《中藏經》】 治小兒白瀉。
白朮 當歸 芍藥 木香減半
右等分為末,煉蜜圓如菉豆大,每服十圓十五圓,不拘時候,米飲下。
藿香湯 【 《千金方》】 治毒氣吐下,腹脹逆,害乳哺。
藿香一兩 生薑二兩 青竹茹 甘草各半兩
右四味(口父)咀,以水二升,煮取八合,每服一合,日三。有熱加升麻半兩。
五味異功散 【 《小兒直訣》,下同】 治脾胃虛弱。
人參 茯苓 白朮 甘草炒 陳皮各等分
右為末,每服三錢,蓋棗水煎。一方加木香。薛己曰:按前方補脾胃之聖藥也。况人之一身,以脾胃為主,若小兒乳食失節,寒涼失宜,或乳母六淫七情失調,兒飲其乳,諸病頓起,當專以此藥治之,其應如嚮。王肯堂曰:愚按前方治脾胃虛弱,吐瀉不食,或驚搐痰盛,或睡而露睛,手足指冷,或脾胃虛弱,欬嗽吐痰,或虛熱上攻,口舌生瘡,弄舌流涎。若母有證,致兒患此者,母并服之。
益黃散 治脾土虛寒,嘔吐瀉泄。
青皮下食,入太陰倉 丁香各二錢,去脾胃中寒 訶子肉五錢,能開胃消食止痢 甘草炙,三錢 陳皮二錢半
右為末,每服一二錢,水煎。薛己曰:按前證若因脾土虛弱而吐瀉者,用五味異功散。若因肝木侮脾土而吐瀉者,用六君子加柴胡;如不應或手足指冷,屬脾胃虛寒也,更加木香、炮薑。若因乳母脾土虛而肝木侮,亦治以前藥。若乳母鬱怒,致兒患前證,母服加味歸脾湯。
人參安胃散 治因服峻劑,脾胃虧損,或成慢驚,泄瀉嘔吐,或腸胃有熱以致前證。
黃耆蜜炙,二錢 生甘草 炙甘草各五分 白芍七分 白茯四分 黃連二分 人參一錢
右為末,每服二三錢,水煎。
七味白朮散 治吐瀉或病後津液不足,口乾作渴。
乾葛二錢,能鼓胃氣上行,生津液,陽明經藥也 人參 白朮炒 木香 白茯苓 甘草炙 藿香葉各一錢
右為末,每服二三錢,水煎。《幼科全書》加烏梅,為治渴之聖藥。發熱渴者去木香。吐痛加芍藥。薛己曰:按胃傷則嘔,脾傷則瀉,故用前藥調補買氣以化生津液。如無他證,只因胃氣虛而津液不足者,用四君子湯尤效。
四君子湯 治脾氣虛弱,飲食不化,腸鳴泄瀉,或嘔噦吐逆。
人參 白茯苓 白朮 甘草炙,各五分
右,水煎服。
四物湯 治肝經血虛發熱,日晡益甚,或煩躁不寐。
當歸 熟地黃各二錢 白芍藥一錢 川芎五分
右作二劑,水煎服。
八珍湯 治氣血俱虛,或因失血過多,或因剋伐元氣,以致內熱發熱,肢體瘦瘁。
即四物、四君二湯合服。
十全大補湯 治氣血虛熱,或因病後惡寒發熱,或自汗盜汗,食少體倦,或發熱作渴,頭痛眩暈等證。即八珍湯加黃耆、肉桂。
六君子湯 治脾胃虛弱,體瘦面黃,或久患瘧痢,不思乳食,或嘔吐泄瀉,飲食不化,或時患飲食停滯,或母有前證,致兒為患。
人參 白朮 茯苓各二錢 陳皮 半夏 甘草炙,各一錢
右每服二三錢,薑棗水煎。
補中益氣湯 治中氣不足,困睡發熱,或元氣虛弱,感冒風寒,或乳母勞役發熱,致兒為患。
黃耆炙 人參 白朮炒 甘草炙 當歸 陳皮各五分 升麻 柴胡各二分
右,薑棗水煎。
香砂助胃膏 治胃寒吐瀉,乳食不化。
人參 白朮炒 白茯苓各五錢 甘草炙 丁香各一錢,去胃中寒 砂仁四十個,下氣消食 山藥一兩 白豆蔻十四個,寬胃煖脾進食 肉豆蔻四個,煨,溫中補脾下氣運化,非比香附、陳皮之快泄也
右為末,煉蜜丸芡實大,每服二三丸,米飲磨化。一方加木香三錢。
人參養胃湯 治外感風寒,內傷生冷,寒熱如瘧,或嘔逆惡心,平胃散中用厚朴,佐以蒼朮正為泄上焦之濕,平胃土,不使太過而致其和耳,非溫補脾胃也。
人參 厚朴薑製 蒼朮製,發汗 半夏湯泡 炙草二錢 草菓仁虛弱不能者宜此 藿香 茯苓各五錢,調胃氣 橘紅二錢五分
右每服二三錢,薑三片,烏梅一個,水煎。
四神丸 治脾腎稟虛,泄瀉不食,或不食去後不實,或乳母患此,致兒為患。
肉豆蔻 北五味子各二兩 補骨脂四兩 吳茱萸一兩
右為末,用水二碗,生薑八兩,紅棗一百枚,煮熟,取棗肉和末,丸麻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食前白湯下,子母并服。
五苓散 治藿亂吐瀉,躁渴飲水,小便不利。有辰砂名辰砂五苓散。
澤瀉五錢 猪苓 官桂 赤茯 白朮各三錢
右為末,每服一二錢,白湯調下。《幼科全書》曰:此乃分理陰陽之要藥。薛己曰:按前證若津液偏滲於大腸,大便瀉而小便少者,宜用此藥分利。若陰陽已分而小便短少者,此脾肺氣虛而不能生水也,宜用補中益氣湯加麥冬、五味。虛火上炎而小便赤少者,此肺氣受傷而不能生水也,用地黃丸加麥冬、五味。
玉露散 治傷熱吐瀉黃色。
石膏煅,《幼科全書》用滑石 寒水石各五錢 甘草二錢五分
右為末,每服五分,白湯調下。海藏曰:韭腎熱相火大盛者,不宜服此。薛己曰:按前證若飲食如常,作渴飲冷,屬胃經實熱,宜用此藥。若食少體倦,或善噫瀉黃,此脾虛色陷也,宜用六君子加柴胡、升麻。若瀉而變青,更兼腹脹或善怒,此脾虛肝所乘也,宜用前湯更加木香。
木瓜丸 治生下吐。
木瓜 麝香 膩粉 木香 檳榔各等分
右為末,麵糊丸黍米大,每服一二丸,甘草湯化下。薛己曰:按前證多因姙娠胃經有熱,或鬱痰所致,當審其母而兼治之。
梓朴散 小兒吐瀉胃虛及有痰驚。
半夏湯泡七次,用生薑汁浸半日晒乾,一錢 梓州厚朴一兩
右以米泔三升,同浸一百刻,水盡為度。如未盡,少加火熬乾,去厚朴,只研半夏,每服半錢或一字,薄荷湯調下。
二氣散 小兒吐瀉,不拘冷熱,驚吐反胃一切吐利諸治不效者。又鄭氏名陰陽丸。
硫黃半兩 水銀二錢半
右同研,不見星,每服一字至半錢,生薑水調下,其吐立止。或同炒結砂為丸。
二陳湯 【 《幼科全書》,下同】 治痰飲為患,或嘔吐惡心,或頭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發為寒熱,或因生冷傷脾。
陳皮 半夏湯泡七次 白茯 甘草 薑三片,煎服 如嘔吐加白朮、乾薑煨,此二味嘔吐必用之藥也。如夾熱而吐者,加乾薑煨、黃連炒同煎。凡傷食加神麯、麥芽炒、砂仁、香附子、山楂,此五味消導必用之藥也。一方加烏梅一個。
肉荳蔻丸
砂仁二錢 廣木香三錢 赤石脂七錢半 肉荳蔻麵包煨 枯礬 白龍骨 訶子肉各五錢 共為細末,水糊丸如粟米大,陳米湯下。此藥性溫而濇,所以止滑。
調元湯
黃耆 人參 甘草
右,水煎服,此治虛熱之聖藥也。如熱不退,加炒乾薑即效。如身熱手足冷,加熟附子一片,其效如神。
感應丸
巴豆七粒,去油皮 --木香二錢半 肉荳蔻一個 丁香 乾薑各一錢 杏仁七個,去皮尖研 百草霜二錢
右七味,先將杏仁,草霜另研為末,將銀器內酒煮黃酢一兩,放冷後用香油二錢煎油熟,同酢和藥作錠子,以薄荷麥芽湯下。
脾積丸
山楂青者多用 香附 烏藥 紫金皮 砂仁 甘草各等分
右為細末,楂子生用搗細晒乾,米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飲吞。
一粒丹
枯礬一兩 人參
右為末,水丸梧子大,車前草燈心湯下。
補真丸
當歸 人參 橘紅 白朮各五分 白茯苓 麥門冬各三錢 黃耆蜜炙,七錢 粉草二錢,炙 木香 柴胡各二分
右,薑、棗為引,煎服。
胃苓丸 【 《片玉心書》,下同】 分陰陽,退潮熱,止吐泄,消浮腫黃疸,調脾胃,止便濁,小兒常用之藥也。
蒼朮米泔水浸刮去黑皮焙乾 陳皮 厚朴炒 白朮各五錢 炙草 草果各二錢 猪苓 澤瀉 白茯各三錢 官桂一錢
共為末,水糊丸如粟米大,炒米湯下。《幼科全書》作散,無草果仁。嘔吐,煨薑湯下。調胃,炒米湯下。白濁,鹽湯下。瀉泄,炒米車前湯下。潮熱,水竹葉炒米湯下。浮腫,長流水煎燈心五加皮湯下。疝氣,茴香湯下。黃疸,加茵陳五錢,燈心湯下。
一粒丹 治小兒水泄。
寒水石二兩 枯礬一兩 共為末,水糊丸菉豆大,每服一丸,米湯下。
消乳丸 【 《嬰童百問》,下同】 治溫中快膈,止嘔吐,消乳食,脈沉者,乃傷食不化故也。
甘草炙 陳皮各半兩 縮砂仁 神麯炒 香附炒 麥芽炒,各一兩
右為末,泡雪糕丸如黍米大;七歲以上菉豆大三十丸,食後薑湯下。
又方 洽百晬內嘔吐乳汁,或大便青色。
小婦人乳汁一盞,入丁香十粒,去白陳皮一錢於器內,同煎三十沸
右去丁、陳,稍熱與兒服。
消食丸 治小兒飲食乳哺,取冷過度,冷氣積於脾胃,胃為水穀之海,脾氣磨而消之,胃氣調和則乳哺消化,脾傷於冷則宿食不消。此藥寬中快氣,消乳食,正顏色。
縮砂 陳皮 三稜煨 蓬朮煨 神麯炒 麥芽炒,各半兩 香附炒一兩
右為末,麵糊為丸菉豆大,食後,紫蘇湯下二十丸。
和劑觀音散 治小兒外感風冷,內傷脾胃,嘔逆吐瀉,不進乳食,久則漸至羸瘦。大抵脾虛則瀉,胃虛則吐,脾胃俱虛則吐瀉不已。此藥大能補養脾胃,進美飲食。
石蓮肉 人參 神麯炒,各三錢 茯苓二錢 甘草炙 木香 綿黃耆炙 白扁豆炒,去皮 白朮各一錢
右剉散,每服二錢,水一盞,棗一枚,藿香三叶,煎溫服。
香朴散 治嘔吐泄瀉。
藿香 陳皮 厚朴薑汁炒,各七錢 炙草二錢 半夏湯泡七次,一兩
右剉散,每服三錢,水一盞,薑五片,棗一枚煎服。如瀉甚,加木香、肉豆蔻。
竹茹湯 治胃受邪熱,心煩喜冷,嘔吐不止。
葛根七錢半 半夏半兩,泡 生甘草二錢
右(口父)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入竹茹棗少許,生薑五片,煎七分,去滓取清汁,微冷,細細服,不拘時。一方加茯苓三錢,尤妙。
蘇合香丸 治傳尸骨蒸,諸項勞瘵,順氣化痰,卒暴心痛,鬼魅瘧疾,霍亂吐瀉,赤白下痢,小兒驚搐。
丁香 青木香 白檀 沉香 蓽撥 香附米 訶子肉 烏犀鎊肩 朱砂研水飛,各一兩 薰陸香 片腦各五錢 麝香研,七錢五分 蘇合香油五錢,入安息香膏內 安息香另成末用 無灰酒半升,熬膏
右為末,用安息香膏入蜜和丸如芡實大,空心,用沸湯化下。小兒一丸,老人四丸,酒下亦可。用臘紙裹一丸彈子大,用緋絹袋盛常帶之,一切邪神不敢近。去腦名麝香蘇合香丸,治一切邪及胷膈噎塞,腸中虛鳴,宿食不消,餘證并同。
青州白丸子 治一切風痰小兒驚風。
生天南星 生白附各三兩 川烏頭去臍皮 生半夏七兩
右用井花水浸,次早另換新水,春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晒乾為細末,以糯米粉煎粥清為丸如菉豆大。小兒驚風,薄荷湯下。和蘇合香丸服,名香青丸。
溫膽湯 治小兒心經虛怯,夜臥不寧。
枳實 陳皮 茯苓 生甘草 半夏泡,各等分 竹茹少許
右剉散,白水煎,加薑二片,棗一枚,空心服。
紫霜丸 治食積。亦是傷寒之藥。治乳哺失節,宿滯不化,胃腹痞滿,嘔吐惡心,便利不調,乳食減少。又治傷寒溫壯挾熱實,大便酸氣,食不消化;或已得汗,身熱不除;或變蒸發熱,多日不解;或因食而發癎,先寒後熱,并宜服之。
代赭石煅,用酢淬七次 赤石脂煅,各一兩 杏仁去皮尖,五十枚 巴豆三十粒,去皮膜油炒研
右先將杏仁、巴豆入乳鉢內細研如膏,卻入代赭石脂研和勻,以湯浸蒸餅,丸如粟米大,一歲兒五丸,米飲下一二;百日兒三丸。亦要看肥瘦,微瀉為度。大凡變蒸與傷寒調理一同,此藥并治之。此藥乃是瀉食積之劑,要辨虛實用丸數。
香薷飲 治陰陽不順,清濁相干,氣射中焦,名為霍亂。皆由飽食豚膾,復啖乳酪,海陸百品,無所不食,多飲寒漿,眠臥冷席,風冷之氣,傷於脾胃,諸食結而不消,陰陽二氣壅滯不得流行,陽氣欲降,陰氣欲升,陰陽交錯,變成吐利不已,臟腑昏亂,榮衛俱虛,冷傳於筋令轉筋,宜服此劑,大有神效。
厚朴薑汁炒 香薷 白扁豆各一兩,炒黃
右(口父)咀,每服三錢,水一盞,酒半盞,同煎至七分,去滓,用新汲水頻頻浸換,令極冷頓服之,藥冷則速效也。煎時不得犯鐵器,慢火煎之。兼治非時吐利霍亂,腹中撮痛,大渴煩躁,四肢逆冷,汗出如雨,兩腳轉筋,疼痛不可忍者,須井中沉令極冷頓服之,乃有神效。治瀉痢,加黃連。治霍亂吐瀉,暑月感冒傷暑之證,加川芎、白芷。
理中丸 冶脾胃不和,中塞上冲胷膈,心腹逆滿(疒丂)痛,痰逆惡心嘔吐,心下虛煩,痞滿膈塞不通,飲食減少,短氣羸困,溫中逐水,止汗去濕,泄瀉注下,水穀不分,腹中雷鳴,傷寒時氣,裏寒外熱,霍亂吐利,手足厥冷,胷痹心痛,逆氣短氣,寒多不飲水而吐。
人參去蘆 白朮 乾薑炮,各三兩 甘草炒,減半
右(口父)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六分,去滓,帶熱服,空心食前,或研細末白湯調下。腹痛者加人參一兩半。寒多加乾薑一兩半。渴者加白朮一兩半。臍上筑者,腎氣動也,去白朮加桂四兩。吐多者,去朮加生薑三兩。下多者,還用朮。悸者,加茯苓二兩。或四肢拘急,腹滿下利轉筋者,去朮加附子一個生用末之,蜜丸如鷄子黃大,名理中丸,又名調中丸。治厥除臟寒,蛔上入膈,吐長蟲;或胃中虛冷,因發汗,故吐蟲,先服理中丸。或加枳實、茯苓,蜜丸,治傷寒結胷欲絕,心膈高起,實滿作痛,手不得近,并用熱湯化下。
釀乳法 治初生嬰兒,以表用藥。凡有胎熱證,當令乳母服藥,不可求效之速。治法當釀乳令兒吃,漸次解之,百無一失。若遽以冷藥攻之,必損脾胃;加以嘔吐,必成大患。
澤瀉二兩半 猪苓 赤茯 花粉各一兩半 生地黃二兩 茵陳 生甘草各一兩
右(口父)咀,每服五錢,水一盞,煎六分,食後捏去舊乳卻服。
消乳丸 治小兒乳哺飲食取冷過度,冷氣積於脾胃。胃為水穀之海,脾氣磨而消之,胃氣調和則乳哺消化,脾傷於冷則宿食不消,脈沉為食不化故。
砂仁炒 橘皮 三稜 莪朮 神麯炒,各半兩 麥芽炒 香附子炒,各一兩
右為末,緬糊丸麻子大,食後白湯加減下。
茯苓半夏湯 治諸嘔噦,心下堅痞,膈間有水痰眩悸。
茯苓二兩 半夏五錢,湯泡七次
右(口父)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三片,煎六分服。
人參散 治小兒臟腑冷,若才喫乳食,即又吐出,或因才喫乳,為驚觸犯,令小兒外證面脣青黑,手足心熱,口多清涎,吐逆不住,或作瀉候青黃紫白,或鼻涕如鷄子清者,并宜服之。
人參 白朮炒 白茯苓 沉香 烏藥 甘草炙,各半兩
右為細末,以瓶貯之。遇小兒有前項形證,半歲一字,二三歲半錢,大者一錢,煎棗子米飲調下,或陳紫蘇湯亦可。或吐瀉并作,煎丁香湯下;陳皮湯尤妙。
麝香散 又名沉香散。生胃氣,止吐瀉。
茯苓二錢 沉香 丁香 木香 藿香葉 厚朴製 甘草炙,各一錢 麝香一字
右為細末,每服一錢,米飲調下。
白餅子 治小兒夾食傷寒,其證發熱嘔吐,亦有肚痛者,噯氣,辨得分曉。先用此藥一服,推下食積,卻用平和藥發散調治,如惺惺散、加減參蘇飲,皆可服,卻不可服冷藥。
滑石 南星製 半夏製,各一錢 輕粉半錢 巴豆二十四個,去皮膜,用水一升煮乾研細
右三味,搗羅為末,入巴豆霜,次入輕粉,又研勻,卻入餘藥末令勻,糯米飲丸如菉豆大,量小兒壯瘦虛實用藥。三歲以下,每服三丸至五丸,紫蘇湯空心下。忌熱物。若三五歲兒壯實者,不以此拘,加至二十丸,以利為度。
大青膏 治傷風痰熱發搐,百日左右并二三歲,亦可服。
天麻 青黛各一錢 白附子 蠍尾各半錢 朱砂 天竺黃 麝各一字 烏蛇酒浸焙乾半錢
右為末,生蜜為丸如芡實大。月中兒粳米大,同牛黃膏、薄荷湯化下;五歲以上,同甘露散服之。
釣藤飲 治吐利脾胃氣虛,生風慢驚。
釣藤鉤三錢 蟬蛻 明天麻 防風 蠍尾 人參各半兩 殭蠶炒,二錢 麻黃 甘草炙 川芎各二錢半 麝香不拘多少
右剉,每服三錢,水一盞,食前服。寒多加附子半錢。
車前子散 治暑月伏熱,霍亂吐瀉,煩悶引飲。
白茯苓 猪苓 陳香薷 車前子各一兩 人參五錢
右末,燈心湯調下。肚痛加芍樂,瀉不止加石蓮。
定命飲子 治慢驚,吐瀉困重,欲傳慢脾風。
生半夏 茯苓 木香 生薑各一兩,切片晒燥
右為末,每服半錢,薑、棗煎湯調下。
不換金正氣散 治山嵐瘴氣,寒熱往來,五膈氣噎,霍亂吐瀉,臟腑虛寒。
厚朴去皮薑汁炒 藿香去土 陳皮 炙草 半夏皂莢、白礬、薑汁同煮 蒼朮米泔浸,各一兩
右(口父)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三片,大棗二枚,煎七分,絞去滓,食前帶熱服。
二順散 治伏熱中暑,霍亂吐偽,煩悶躁渴,小便赤色,便血肚疼。
猪苓 澤瀉 茯苓 白朮 甘草炙 肉桂 乾葛 杏仁去皮尖,各一兩
右為末,每服半錢,或一錢,新汲水調下。
釀乳法 治胃虛吐瀉,睡中吐舌搖頭,吐乳作腥氣,額上汗流,多驚啼哭面黃。凡有此疾,宜暫斷乳,令胃乾,飢甚用藥。令乳母釀乳。
人參 木香 藿香 沉香 陳皮 神麯 麥芽各一兩 丁香半兩
右(口父)咀,每服四錢,薑三片,紫蘇十葉,棗三個煎,乳母食後,捏去奶汁盡,方服半盞許,臥少時,卻與兒乳。
沒石子丸 治嬰孩先因冷瀉,或作赤白痢候,久而變作諸般異色,不止一端,外證而或青或白,脣舌乾焦,手微冷,渾身溫壯,肚內刺痛啼叫,睡臥不安。
沒石子五錢 木香 黃連 當歸各一兩 青皮一錢
右五件為末,阿魏一錢,酒一盞,浸化,入麵少許,須令勻,煮糊為丸如粟米大,一二歲兒服如椒目大者,四五六歲兒每服五十丸。赤痢,甘草湯下;白痢,乾薑湯下,或用五倍子湯下。一方用沒石子一個,白荳蔻五個,訶子肉二個,木香黃連各一錢為末,梗米糊丸麻子大,每服十五丸,米飲下。
來復丹 治小兒虛寒泄利。
硝石 硫黃 太陰元精石各一兩 陳皮 五靈脂 青皮各二兩
右方修製及服法俱詳前。
銀白散 治冷瀉糞青,壯胃氣。
糯米 扁豆炒,各二兩 藿香 白朮炒,各一兩 丁香二錢 甘草炙,三錢
右為末,紫蘇米飲調下。加天麻、砂仁、白茯苓,快脾正色。《直指方》加炮白附、全蠍、木香、石蓮肉,薑一片煎。
藿香散 治小兒臟腑不調,作瀉青黃黑白,乳食不消,糞中有凍如鷄子青,兼暴瀉如水,其證腹痛微熱,面脣黃白。若慢驚,或偏墜紅腫,內釣,紫蘇湯調下三五服。
陳皮 藿香 厚朴製 枳殼炒 炙草各半兩
右為末,紫蘇湯下三錢。糞中有黃白凍子,木瓜并白梅去鹽煎湯下。如痢止,用棗子煎湯下,大能和胃進乳食,此是小兒常服之藥。
大柴胡湯 治小兒挾熱瀉利。
柴胡八錢 黃芩 赤芍各三錢 半夏泡,錢半 枳實去穰麩炒,半錢
右剉散,薑、棗煎加減服之。欲下,加大黃。
黃連丸 治小兒挾熱瀉利。
黃連半兩淨洗,猪膽汁浸二夜晒乾 瓜蔞根 烏梅肉 杏仁泡去皮尖雙仁 石蓮肉各半兩
右為末,牛膽汁浸糕糊丸麻子大,每十五丸,煎烏梅、薑、蜜湯下。
四逆散 治少陰病,其人或欬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又治挾熱泄瀉尿赤。
炙草 枳實炒黃 柴胡 白芍炒,各一兩
右搗篩為細末,水飲調下二錢,日三服。下利悸者,加桂半兩。如欬者,加五味子、乾薑各半兩。小便不利者,加茯苓半兩。泄利下重,先濃煎薤白湯,內藥末三錢匕,再煮一二沸,溫服。
調中湯 治夏月秋初,忽有暴寒折於盛暑,熱結於四肢則壯熱頭疼,寒傷於胃則下痢赤白。
大黃七錢半 桔梗 藁本 茯苓 生甘草 葛根 黃芩 白芍藥炒 白朮各半兩
右(口父)咀,白水煎,量大小加減服之,得快氣利壯便歇。去大黃,加黃連、枳穀,止痢尤妙。或加地榆,或加當歸皆可。感風加荊芥。秋宜下,當用大黃疏利。
黃芩湯 治下利而頭痛胷滿,口苦咽乾,或往來寒熱而嘔,其脈浮大而弦,專治協熱而利者。
黃芩一兩半,炒 白芍藥炒 甘草炙,各一兩
右(口父)咀,每服三錢,棗子一個,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嘔者,加製半夏、生薑汁。
四順清涼飲 治小兒血脈壅實,臟腑生熱,頰赤多渴,五心煩躁,睡臥不安,四肢驚掣;及因乳哺不時,寒溫失度,令兒血氣不順,腸胃不調,小便少,大便濇;或溫壯連滯,欲成伏熱;或壯熱不歇,欲發驚癎;又治風熱結核,頭面瘡癤,目赤咽痛,瘡疹毒一切壅滯,并宜服之。
赤芍藥 當歸 生甘草 大黃各一兩
右剉散,三歲以上,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作兩服。治挾熱瀉不止,加木香煨、大黃。欲利小便,用赤芍藥。虛熱,加甘草。不利,減大黃。冒風邪,加去節麻黃。中風體強,眼睛上視,加獨活。量兒大小虛實加減,微溏利為度。可加荊芥。更有加味清涼飲子,可詳證通用。
香橘餅 治傷冷瀉利。
木香 青皮炒 陳皮各一錢 厚朴薑汁炒 神麯炒 麥芽炒,各半兩
右為末,蜜丸為餅,紫蘇米飲調下。一方加砂仁。
全蠍觀音散 止吐瀉,截虛風。
黃耆蜜炙 人參 木香 白茯苓 大粉草炙 石蓮肉 扁豆炒,各一兩 白芷 全蠍各七錢 羌活 防風 天麻各八錢
右剉散,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服加薑、棗煎。
調中湯 治傷食瀉。凡此瀉不宜便補,先用食藥或紫霜丸取其積盡,然後可補。經云:食瀉重當取,疳虛用補虛,良醫明妙理,何慮疾難除。
人參 白茯苓 白朮炒 木香 乾薑炮 藿香 香附子炒去毛 砂仁炒 甘草炙 丁香各一兩
右為末,每服一錢,薑棗湯下;肚痛,白湯。大小以意加減。
進食丸 治乳食不消,心腹脹滿,壯熱喘粗,嘔吐痰逆,腸鳴泄瀉,米穀不化,或下利赤白,腹痛後重,及食癥乳癖,痃氣痞結,并皆治之。小兒胷膈熱實,腹內有留飲,致令榮衛痞塞,臟腑之氣,不得宣通,其病腹內氣結脹滿,或壯熱是。凡有此疾,當疏利大便,被結散氣,常宜服之。
巴豆霜一錢 當歸泔浸一宿晒乾炒 朱砂 代赭石煅酢淬七次 枳殼炒 木香各五錢 麝香一分
右為末,麪糊為丸如麻子大,一歲兒一丸,溫水飲下,更量虛實加減,食後服。治食積發熱,羸瘦肚大,青筋疳積,肚疼哺露。
生薑瀉心湯 治傷寒汗出,解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
黃連 炙草 人參 乾薑炮 黃芩各一兩半 半夏一兩,湯泡洗
右剉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三片,棗一枚,煎七分,去滓溫服。
保安丸 治小兒積釀瀉,傷食瀉。
香附子 砂仁各一兩,炒 白薑炮 青皮去穰 陳皮 三稜炮 蓬朮炮 甘草炙,各半兩
右為末,麥芽麵糊為丸菉豆大,每三丸,白湯下。
沉香煎 治脾氣冷積。
乳香研 沉香 丁香 杏仁炒 百草霜 木香各一錢 肉蔻一個 巴豆十四粒,去油
右為末,酒煮蠟和丸菉豆大,每服三五丸,淡薑湯送下。凡患肚痛不止,服之效,以通為度。
三稜丸 治小兒停積,腹脅脹滿,乾噦惡心,全不入食。
三稜煨 木香 神麯炒 陳皮 半夏薑製,各一兩 丁香 肉桂各半兩
右為末,麵糊丸如黃米大,二十丸,乳食後,溫生薑湯下。
杏霜丸 治小兒食積作瀉并痢證。
杏仁三兩,去皮尖炒 巴豆一兩,去油炒焦 黃臘酒煮綿濾 百草霜研,用油六錢炒,各二兩
右將杏仁、巴豆研極細,卻入百草霜令勻,熔蠟和丸如菉豆大,赤痢,甘草湯,白痢,生薑湯,先進三四服,腹脹者十餘服,效驗如神。
至聖保命丹 治小兒胎驚內弔,腹肚緊硬,眠睡不安,夜多啼哭;及治急慢驚風,眼目上視,手足抽掣,不省人事,悉皆主之。冷證用此。
全蠍十四個,去毒 防風二錢 殭蠶炒去絲嘴 天麻 南星炮 蟬蛻 白附各二錢 麝五分 金箔十片 朱砂二錢
右為末,粳米糊丸,每兩作四十丸。常服鎮心安神化痰,除一切驚風諸證,湯臨時換。一方加人參、白茯苓各二錢。有熱證,加牛黃一分,冰片一分,硼砂一錢。
釣藤散 治小兒夜啼,乃臟冷也。陰盛於夜則冷動,冷動則為陰極發躁,寒盛作疼,所以夜啼不歇也,釣藤散主之。
釣藤鉤 茯神 川芎 當歸酒洗 茯苓 木香 甘草炙 白芍藥炒,各一錢
右為末,每服一錢。薑、棗略煎服。其或心熱而煩啼,必有臉紅舌白小便赤濇之候,釣藤飲去木香加朱砂末一錢研和,每服一錢,木通湯調下,或剉散煎服。治驚啼,加蟬蛻、防風、天麻。
定命飲子 治慢驚吐瀉困重,欲傳慢脾通用。
圓白生半夏 茯苓 木香 老生薑切片晒乾 白朮炒,各二錢 甘草炙,一錢 天麻二錢半
右剉散,每二錢,薑、棗泡湯調下。
朱君散 治吐瀉後有此證并糞青者,宜服之。
人參 白朮炒 白茯苓 甘草炙,各一兩 辰砂水飛 釣藤各半兩 燈心三錢 麝半錢
右為末,每服一錢,用白湯調下,不拘時服。
睡驚太乙丹 常服安神鎮驚,止夜啼糞青。
桔梗一兩炒 藿香 扁豆炒,各半兩 白芷 川芎各三錢
右為末,煉蜜丸如芡實大,辰砂、麝香為衣,每服半丸,薄荷湯磨下。正糞色,棗湯下。夜啼,燈心釣藤湯磨下。加白朮、白茯、白芍尤妙。
開胃丸 【 《證治準繩》,下同】 治小兒腑臟虛弱,內受風冷,腹脅脹滿,腸鳴泄痢,或青或白,乳食不化;又治臟冷夜啼,胎寒腹痛。
木香 莪朮 白朮 人參 當歸炒,各半兩 麝香細研 白芍藥各一分
右件搗羅為末,都研令勻,湯浸炊餅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五丸,溫米飲下。新生兒腹痛夜啼,可服五丸,并乳食前服。
厚朴散 治小兒脾胃不和,洞瀉下不止,羸瘦食少。
厚朴去外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人參 訶梨勒煨用皮 白朮 川黃連去鬚微炒 地榆微炙,各一分 炙草 乾薑炮,各半分 肉豆蔻一枚,去殼
右件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粥飲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張渙厚朴散 治洞瀉注下。
厚朴薑汁製 訶梨勒炮取皮 肉蔻各一兩 白朮 乾薑各半兩,炮
右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入生薑粟米各少許,煎五分,去滓溫服。
萬全龍骨丸 治小兒冷熱不調,時有洞泄,下利不止。
龍骨 黃連 白石脂 枯白矾 乾薑炮 木香各半兩
右件藥搗羅為末,酢煮麵糊,如麻子大,每服以粥飲下五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劉氏方 治小兒水泄注下。
黃連 石蓮各等分,炒黃色
右為末,每服半錢,新汲水調下;白瀉,粟米飲下。
香橘餅 治嬰孩過傷乳食,或吐或瀉;及病後虛中感積成痢,氣弱神昏,面黃目慢。
三稜炮,三錢 木香 陳皮 青皮各二錢半 厚朴薑汁製,七錢 砂仁 神麯濕紙裹煨 麥芽焙,各五錢
右,木香不過火,餘七味剉焙,仍同木香研為細末,煉蜜作餅子如芡實大,每服一餅,日三餅,用棗湯化開,空心溫投,米清湯亦可。
二神丸
補骨脂四兩 肉豆蔻二兩,生用
右為末,用紅棗四十枚,生薑四兩,水一鍾,煮乾,取棗肉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滾湯下。
沒石子丸 治疳積釀瀉,久患疳痢。
沒石子二枚 木香濕紙包煨 訶子四枚,炮 淨黃連剉薑汁炒,各二錢,生用 肉豆蔻二枚,炮
聖惠胡黃連散 治小兒冷熱氣不和,忽暴下利,腹內疼痛。
胡黃連 母丁香 桂心 木香 肉豆蔻去殼 當歸剉微炒 麝香細研,各一分 犀角屑半分
右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五分,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吐瀉
小兒吐瀉者,皆由脾胃虛弱,乳哺不調,風寒暑濕,邪干於正之所致也。其證不一,今條敘之:
吐啘哯
吐逆,自生下便吐者,此是兒初生之時,拭掠口中穢血不盡,因咽入喉故也。
吐逆,胷膈滿悶氣急者,此因兒啼哭未定,氣息未勻,乳母忽遽以乳飼之,兒氣尚逆,乳不得下,停滯於胷膈之間,因更飲乳,前後相沓,氣不宣通,故氣逆而乳隨出之為吐也。宜調其氣而止吐。古書亦曰:大哭之後,食乳者多成吐瀉也。
吐逆,腹脹喘息,乳不化,夾青水,面青脣白者,此周乳母胃寒取涼,食冷飲寒,致冷氣入乳,變壞其汁,而不捻去,仍以飼兒;或能食者,因以冷物飼之,其冷乳冷食入腹,與氣相搏,傷於脾胃,則氣逆而此也。其證若此,宜溫胃止吐調氣。若傷重有停滯者,以穩藥磨化,不可快下,恐脾胃愈虛而生風也。凡風冷變壞之乳,當捻去之,暫斷乳兒,令乳母服藥溫腹,然後飼兒。若不捻去,非只令兒吐逆,腸胃虛者,冷因得入,亦下利也。
吐逆,身熱,吐奶成片子者,胃有熱也。此因乳冒熱,或因飲酒,熱入其乳,變壞其汁,而不捻出,仍以飼兒;或兒乘熱哺啜,致熱氣入胃,與氣相搏,致氣逆而吐也。其證若此,如久有積熱者,必四肢生瘡,多渴而面黃,宜微下之。虛者,以穩藥磨化,後調其氣。
吐逆,身熱鼻青,呵欠煩悶,口中氣熱,夜間發躁者,此傷風吐也。因解脫失宜,風冷襲之,搏於血氣,故身熱呵欠,煩悶口中氣熱也。氣不得順,故逆而作吐也。宜調氣止吐,發散風冷。
吐逆,脣黑面黃,多啼有痰,吐氣臭者,此脾胃有傷也,宜先下之,後調其氣。
吐逆,早晚發熱,睡臥不安者,此驚吐也。心熱則生驚,故睡臥不安而神不寧也。心神不寧,則氣血逆亂而吐也。宜與鎮驚去熱止吐。
吐逆,面晄白無精光,口中氣冷,口頻撮,不思乳食,吐水者,胃氣不和也,宜補脾胃。
吐逆,痰涎色黃,稠粘上壅者,胃熱也。若吐痰涎白淥或吐沫者,胃虛冷也。熱者宜微利之,冷者宜溫補之。
吐逆痰涎及有血者,此肺熱也。久則肺虛成痿。昔錢乙治段齋郎子四歲,身熱吐痰,嗽數日而咯血,他醫以桔梗湯、防己圓治之不愈,涎上攻吐喘不止。遂請乙治。乙下褊銀圓一大服,復以補肺湯、補脾散為治。乙曰:此子咯血,肺虛也。肺雖咯血,有熱故也。久則虛痿。今涎上潮而吐,當下其涎。若不吐涎,則不甚便,蓋吐涎能虛又生驚也。痰實上攻,亦能發搐。依法只宜先下痰而後補脾肺,必涎上而吐愈為順治也,若先補肺為逆耳。乙所用藥方,本集載之,此所謂識病之輕重先後為治也。
啘哯者,比吐逆異也。吐者,乃邪搏胃氣,逆而上行,穀不能傳化,隨氣出也。啘者,但氣逆而欲吐,吐則穀無所出,故俗謂乾嘔也。哯者,乃兒因吮乳汁過多,胃滿而上溢出也,故俗呼謂之噫嬭,當便與空乳令吮即定。若頻久吮之,亦能為病。
瀉
瀉色白者,冷瀉也。此由小兒腸胃虛弱,因解脫,風冷干之;或因會寒飲冷,入於腸胃,冷氣相搏為利下也。其色白,面白或腹痛者,并宜調中。若又傷風冷,前後重沓,冷甚則瀉不止而為泄注也。
瀉色赤者,熱瀉也。此由小兒腸胃本挾虛熱,而風冷乘之,入於腸胃之間,熱氣相搏而為利下,故其色赤也。宜微下之以導其熱,後調其氣。
瀉色乍赤乍白,或水或穀者,此冷熱瀉也,由小兒腸胃,先因有冷而復傷熱,或先因有熱而復傷冷,腸胃宿虛,冷熱交攻而為利下,宜調其冷熱,和養其氣。
瀉色黃赤紅黑者,皆熱也。赤黑者有毒,并微下之,然後調氣。
瀉色青發熱,有時睡臥不安者,此驚瀉也。小兒糞黃,脾胃土之本色也。色青,肝木為風,肝木來刑脾土,宜早治之,不爾,則變脾風而發瘈瘲,則難治也。所謂糞青者,須才便下,便色青是也。若初下時黃,良久乃青者非也。小兒安者皆然,不可認為青糞也。若瀉色青白,穀不化者,此謂冷也。宜溫補脾胃,發散風冷。
瀉灙下色赤白,腹大上青筋見,髮稀饒啼,或吃泥土,時有蛔蟲,此疳瀉也,宜止瀉退疳。
瀉多日,脣口及糞色皆白,糞頗多者,久因成冷,脾胃衰困,恐變脾風發癎,宜防備,溫養補助脾胃。
瀉於暑熱時多患者,謂時熱及飲食皆冷故也。不傷於熱,必傷於冷。若傷熱伏暑而瀉者。則心臟煩熱,必小便不利,清濁不分。瀉色赤黃,宜利小便,解暑熱。若小便快而瀉者,冷瀉也,色必青白,穀不化,宜溫脾胃止瀉。
瀉者,不可急以熱藥止之,多變為痢而下膿血也。當審察冷熱證候,詳度緩急施治也。
吐瀉
吐瀉多病於春夏秋三時,惟冬時絕少者,蓋吐瀉皆因脾胃虛冷熱所致,以冬時陽氣在內,多食溫煖,少飲水漿故也。設有患者,必因傷於乳食也。若春時病吐瀉者多因於風,夏時病者多因於熱,秋時病者多因於冷。凡治吐瀉者,必當審其時候,觀其形證,察其溫涼寒熱,如此則無誤矣。
傷風吐瀉
傷風吐瀉、身溫,乍涼乍熱,呵欠煩悶,多睡,口中氣粗,如先已曾經下或無下證。慎不可下也。此由脾肺受寒,不能入脾也。更有五臟兼見之證。發散者,大青膏服之;補脾者,後服益黃散。此錢乙所用藥也。
傷風吐瀉,身熱多睡,能乳,呵欠煩悶,口中氣熱,飲水不止,吐痰,大便黃水,此為胃虛熱渴吐瀉也,當生胃中津液以止其渴。錢乙用白朮煎湯服之,然後發散風冷,亦用大青膏。又云:吐瀉昏睡露睛者,胃虛熱也。吐瀉昏睡不露睛者,胃實熱也。
傷風吐瀉,身涼吐沫,瀉青白色,呵欠悶亂不渴,哽氣,長出氣,睡露睛,此傷風荏苒輕怯,因成吐瀉,當先補脾。錢乙先用益黃散,後發散其風,用大青膏。此二病於春冬多也。
傷食吐乳
吐瀉乳食不化,其吐及糞皆有酸臭氣者,此傷食吐瀉也。凡吐乳瀉黃赤者,傷熱乳食也;若吐乳瀉青白者,傷冷乳食也。并宜微下之,後和胃。氣虛者,以緩化滯藥漸磨化之。
吐瀉在初生三日內,壯熱不乳,大便乳不消化或白色者,是傷乳,當微與下,後和胃。氣虛者,以緩化滯藥漸磨化之。
吐瀉在初生三日已上至十日,身溫涼,不思乳,大便青白,乳不消化,此上實下虛也,更有五臟兼見證,瀉其所實者而補其脾胃虛者也。
吐瀉有兼臟證者,兼肺則睡露睛喘氣,兼心則驚悸飲水,兼脾則困倦饒睡 【 吐瀉乃脾胃之本病,】 兼肝則呵欠煩悶,兼腎則不語畏明。
冷熱吐瀉
吐瀉在五月中已後身壯熱者,此熱也,小兒臟腑中十分中九分熱。此因傷熱乳,或胃熱入內,吐乳不消,瀉深赤色,宜與解熱,錢乙用玉露散。
吐瀉在六月中已後,身大溫而似熱,臟腑中六分熱四分冷也。嘔吐乳食不消,瀉色黃多白少似褐,或食乳或不食乳,宜少補脾而大解熱,錢乙少用益黃散,多用玉露散。更宜審察冷熱,如兒大熱瀉色赤黃者,此熱多,依五月中後治之。
吐瀉在七月中已後,身溫,臟腑中三分熱七分冷也。不能食乳,多似睡,悶亂,哽氣,長出氣,睡露睛,脣白,多啘而不渴,錢乙於食前令多服補脾益黃散,於食後少服解熱玉露散。更宜相度冷熱,若身大溫,瀉後黃者,依六月中已後為治也。
吐瀉在八月中已後,身冷無陽也。不能食乳,乾啘,瀉青褐水,錢乙只用益黃散補脾,不可下。
吐瀉所論冷熱時月,此以中原之地言,今較之江浙則氣候不伺。今江浙之地二三月尚寒,四五月溫暖,六月入伏之後才熱,七月熱盛,八月熱尚未退,雖冬月晴多便暖,雖夏月陰多便寒,不可概以中原冷熱時候便為定論。經所謂東西南北之異地,溫涼寒熱之異宜。况每歲寒熱,自隨時令早晚,難以拘定月日也。候之者,乘其至也,謂至其熱則從熱治,至其溫則從溫治,至其寒則從寒治。至其涼則從涼治,此乃隨四時之氣,各適其宜。
吐瀉於夏秋大熱之時,伏暑傷冷則心臟煩躁,小便不利,清濁不分,陰陽二氣相干,名曰氣亂。亂於腸胃之間,名曰霍亂。其證乘熱傷冷,氣逆而喘,腹脅脹滿,身熱脈亂,頭痛體疼,如傷寒之狀,上即大吐,下即大瀉;重者四肢厥冷,腳脛轉筋。法當調順其氣,分別清濁,升降陰陽。若只伏暑吐瀉者,則小便不利,其證雖與上證稍同而輕,非霍亂比,瀉色赤黃,此但只名伏暑吐瀉,不為霍亂也。
治霍亂吐瀉,若熱多而渴者五苓散;寒多不渴,而心腹身體疼痛,及煩躁渴不能飲者,可服理中湯;寒甚腹痛轉筋,四肢拘急者,理中湯加附子;汗出惡寒,手足厥冷,下利清穀,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并四逆湯。已上諸證病,可與香薷散服之,以他藥不能療此證也。治伏暑吐瀉,若小便不利,與五苓散利小便,及與香薷散解伏暑,坯蓮散、救生丹止吐。
吐瀉不拘何時,則令脾胃虛弱,多致生風而為脾風慢驚也。以脾土衰而肝木來刑故--。當補脾胃,不令困弱,則風不生而病易愈也。
吐瀉已定未定,煩渴者,皆津液內耗也,不問新久,宜煎錢乙白朮散,使滿意取足飲之,多即愈好,不爾即津液內耗而引飲不止,內生其熱,外邪相干,則證變百端以成他病,漸至危困也。
幼幼近編 【 明--陳治】
吐瀉
小兒吐瀉,有熱、有寒、有虛、有積、有驚,但因乳母所傷而致者為多。凡手指熱則胃熱,手指冷則胃寒;腹痛欲按者屬虛,不可按者屬實。寒者氣煖神清,面白肢冷,吐乳不消,糞色青白,宜理中湯或異功散加藿香、肉果、砂仁。熱者食乳即吐,四肢五心煩熱,脣紅作渴,糞沫焦黃,小便赤少,瀉黃散加木通、滑石。傷暑者,藿香飲或五苓散。傷乳食者,昏睡噯氣,不思乳食,肚熱腳冷,吐出酸穢,瀉如敗卵,腹不可按,宜保和丸或平胃散加麯芽、半夏、丁香。傷風者,身溫乍熱乍寒,欬嗽氣急,天麻散加防風。虛昔睡則露睛,吐乳不消,瀉糞不變,懶貪乳食,手指常冷,腹痛喜按,異功散、白朮散、助胃膏。驚者,面色青黃,乳食不化,泄瀉青色,宜六君子湯加柴胡、釣藤、木香。大抵先吐後瀉者,多屬於熱;先瀉後吐者,多屬於虛。有但吐不瀉,但瀉不吐者,宜於大方脈中參治,又當根其致病之由而藥之,不可拘於吐瀉上著力也。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四百三十六
小兒吐瀉門
方
白朮圓 【 《中藏經》】 治小兒白瀉。
白朮 當歸 芍藥 木香減半
右等分為末,煉蜜圓如菉豆大,每服十圓十五圓,不拘時候,米飲下。
藿香湯 【 《千金方》】 治毒氣吐下,腹脹逆,害乳哺。
藿香一兩 生薑二兩 青竹茹 甘草各半兩
右四味(口父)咀,以水二升,煮取八合,每服一合,日三。有熱加升麻半兩。
五味異功散 【 《小兒直訣》,下同】 治脾胃虛弱。
人參 茯苓 白朮 甘草炒 陳皮各等分
右為末,每服三錢,蓋棗水煎。一方加木香。薛己曰:按前方補脾胃之聖藥也。况人之一身,以脾胃為主,若小兒乳食失節,寒涼失宜,或乳母六淫七情失調,兒飲其乳,諸病頓起,當專以此藥治之,其應如嚮。王肯堂曰:愚按前方治脾胃虛弱,吐瀉不食,或驚搐痰盛,或睡而露睛,手足指冷,或脾胃虛弱,欬嗽吐痰,或虛熱上攻,口舌生瘡,弄舌流涎。若母有證,致兒患此者,母并服之。
益黃散 治脾土虛寒,嘔吐瀉泄。
青皮下食,入太陰倉 丁香各二錢,去脾胃中寒 訶子肉五錢,能開胃消食止痢 甘草炙,三錢 陳皮二錢半
右為末,每服一二錢,水煎。薛己曰:按前證若因脾土虛弱而吐瀉者,用五味異功散。若因肝木侮脾土而吐瀉者,用六君子加柴胡;如不應或手足指冷,屬脾胃虛寒也,更加木香、炮薑。若因乳母脾土虛而肝木侮,亦治以前藥。若乳母鬱怒,致兒患前證,母服加味歸脾湯。
人參安胃散 治因服峻劑,脾胃虧損,或成慢驚,泄瀉嘔吐,或腸胃有熱以致前證。
黃耆蜜炙,二錢 生甘草 炙甘草各五分 白芍七分 白茯四分 黃連二分 人參一錢
右為末,每服二三錢,水煎。
七味白朮散 治吐瀉或病後津液不足,口乾作渴。
乾葛二錢,能鼓胃氣上行,生津液,陽明經藥也 人參 白朮炒 木香 白茯苓 甘草炙 藿香葉各一錢
右為末,每服二三錢,水煎。《幼科全書》加烏梅,為治渴之聖藥。發熱渴者去木香。吐痛加芍藥。薛己曰:按胃傷則嘔,脾傷則瀉,故用前藥調補買氣以化生津液。如無他證,只因胃氣虛而津液不足者,用四君子湯尤效。
四君子湯 治脾氣虛弱,飲食不化,腸鳴泄瀉,或嘔噦吐逆。
人參 白茯苓 白朮 甘草炙,各五分
右,水煎服。
四物湯 治肝經血虛發熱,日晡益甚,或煩躁不寐。
當歸 熟地黃各二錢 白芍藥一錢 川芎五分
右作二劑,水煎服。
八珍湯 治氣血俱虛,或因失血過多,或因剋伐元氣,以致內熱發熱,肢體瘦瘁。
即四物、四君二湯合服。
十全大補湯 治氣血虛熱,或因病後惡寒發熱,或自汗盜汗,食少體倦,或發熱作渴,頭痛眩暈等證。即八珍湯加黃耆、肉桂。
六君子湯 治脾胃虛弱,體瘦面黃,或久患瘧痢,不思乳食,或嘔吐泄瀉,飲食不化,或時患飲食停滯,或母有前證,致兒為患。
人參 白朮 茯苓各二錢 陳皮 半夏 甘草炙,各一錢
右每服二三錢,薑棗水煎。
補中益氣湯 治中氣不足,困睡發熱,或元氣虛弱,感冒風寒,或乳母勞役發熱,致兒為患。
黃耆炙 人參 白朮炒 甘草炙 當歸 陳皮各五分 升麻 柴胡各二分
右,薑棗水煎。
香砂助胃膏 治胃寒吐瀉,乳食不化。
人參 白朮炒 白茯苓各五錢 甘草炙 丁香各一錢,去胃中寒 砂仁四十個,下氣消食 山藥一兩 白豆蔻十四個,寬胃煖脾進食 肉豆蔻四個,煨,溫中補脾下氣運化,非比香附、陳皮之快泄也
右為末,煉蜜丸芡實大,每服二三丸,米飲磨化。一方加木香三錢。
人參養胃湯 治外感風寒,內傷生冷,寒熱如瘧,或嘔逆惡心,平胃散中用厚朴,佐以蒼朮正為泄上焦之濕,平胃土,不使太過而致其和耳,非溫補脾胃也。
人參 厚朴薑製 蒼朮製,發汗 半夏湯泡 炙草二錢 草菓仁虛弱不能者宜此 藿香 茯苓各五錢,調胃氣 橘紅二錢五分
右每服二三錢,薑三片,烏梅一個,水煎。
四神丸 治脾腎稟虛,泄瀉不食,或不食去後不實,或乳母患此,致兒為患。
肉豆蔻 北五味子各二兩 補骨脂四兩 吳茱萸一兩
右為末,用水二碗,生薑八兩,紅棗一百枚,煮熟,取棗肉和末,丸麻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食前白湯下,子母并服。
五苓散 治藿亂吐瀉,躁渴飲水,小便不利。有辰砂名辰砂五苓散。
澤瀉五錢 猪苓 官桂 赤茯 白朮各三錢
右為末,每服一二錢,白湯調下。《幼科全書》曰:此乃分理陰陽之要藥。薛己曰:按前證若津液偏滲於大腸,大便瀉而小便少者,宜用此藥分利。若陰陽已分而小便短少者,此脾肺氣虛而不能生水也,宜用補中益氣湯加麥冬、五味。虛火上炎而小便赤少者,此肺氣受傷而不能生水也,用地黃丸加麥冬、五味。
玉露散 治傷熱吐瀉黃色。
石膏煅,《幼科全書》用滑石 寒水石各五錢 甘草二錢五分
右為末,每服五分,白湯調下。海藏曰:韭腎熱相火大盛者,不宜服此。薛己曰:按前證若飲食如常,作渴飲冷,屬胃經實熱,宜用此藥。若食少體倦,或善噫瀉黃,此脾虛色陷也,宜用六君子加柴胡、升麻。若瀉而變青,更兼腹脹或善怒,此脾虛肝所乘也,宜用前湯更加木香。
木瓜丸 治生下吐。
木瓜 麝香 膩粉 木香 檳榔各等分
右為末,麵糊丸黍米大,每服一二丸,甘草湯化下。薛己曰:按前證多因姙娠胃經有熱,或鬱痰所致,當審其母而兼治之。
梓朴散 小兒吐瀉胃虛及有痰驚。
半夏湯泡七次,用生薑汁浸半日晒乾,一錢 梓州厚朴一兩
右以米泔三升,同浸一百刻,水盡為度。如未盡,少加火熬乾,去厚朴,只研半夏,每服半錢或一字,薄荷湯調下。
二氣散 小兒吐瀉,不拘冷熱,驚吐反胃一切吐利諸治不效者。又鄭氏名陰陽丸。
硫黃半兩 水銀二錢半
右同研,不見星,每服一字至半錢,生薑水調下,其吐立止。或同炒結砂為丸。
二陳湯 【 《幼科全書》,下同】 治痰飲為患,或嘔吐惡心,或頭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發為寒熱,或因生冷傷脾。
陳皮 半夏湯泡七次 白茯 甘草 薑三片,煎服 如嘔吐加白朮、乾薑煨,此二味嘔吐必用之藥也。如夾熱而吐者,加乾薑煨、黃連炒同煎。凡傷食加神麯、麥芽炒、砂仁、香附子、山楂,此五味消導必用之藥也。一方加烏梅一個。
肉荳蔻丸
砂仁二錢 廣木香三錢 赤石脂七錢半 肉荳蔻麵包煨 枯礬 白龍骨 訶子肉各五錢 共為細末,水糊丸如粟米大,陳米湯下。此藥性溫而濇,所以止滑。
調元湯
黃耆 人參 甘草
右,水煎服,此治虛熱之聖藥也。如熱不退,加炒乾薑即效。如身熱手足冷,加熟附子一片,其效如神。
感應丸
巴豆七粒,去油皮 --木香二錢半 肉荳蔻一個 丁香 乾薑各一錢 杏仁七個,去皮尖研 百草霜二錢
右七味,先將杏仁,草霜另研為末,將銀器內酒煮黃酢一兩,放冷後用香油二錢煎油熟,同酢和藥作錠子,以薄荷麥芽湯下。
脾積丸
山楂青者多用 香附 烏藥 紫金皮 砂仁 甘草各等分
右為細末,楂子生用搗細晒乾,米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飲吞。
一粒丹
枯礬一兩 人參
右為末,水丸梧子大,車前草燈心湯下。
補真丸
當歸 人參 橘紅 白朮各五分 白茯苓 麥門冬各三錢 黃耆蜜炙,七錢 粉草二錢,炙 木香 柴胡各二分
右,薑、棗為引,煎服。
胃苓丸 【 《片玉心書》,下同】 分陰陽,退潮熱,止吐泄,消浮腫黃疸,調脾胃,止便濁,小兒常用之藥也。
蒼朮米泔水浸刮去黑皮焙乾 陳皮 厚朴炒 白朮各五錢 炙草 草果各二錢 猪苓 澤瀉 白茯各三錢 官桂一錢
共為末,水糊丸如粟米大,炒米湯下。《幼科全書》作散,無草果仁。嘔吐,煨薑湯下。調胃,炒米湯下。白濁,鹽湯下。瀉泄,炒米車前湯下。潮熱,水竹葉炒米湯下。浮腫,長流水煎燈心五加皮湯下。疝氣,茴香湯下。黃疸,加茵陳五錢,燈心湯下。
一粒丹 治小兒水泄。
寒水石二兩 枯礬一兩 共為末,水糊丸菉豆大,每服一丸,米湯下。
消乳丸 【 《嬰童百問》,下同】 治溫中快膈,止嘔吐,消乳食,脈沉者,乃傷食不化故也。
甘草炙 陳皮各半兩 縮砂仁 神麯炒 香附炒 麥芽炒,各一兩
右為末,泡雪糕丸如黍米大;七歲以上菉豆大三十丸,食後薑湯下。
又方 洽百晬內嘔吐乳汁,或大便青色。
小婦人乳汁一盞,入丁香十粒,去白陳皮一錢於器內,同煎三十沸
右去丁、陳,稍熱與兒服。
消食丸 治小兒飲食乳哺,取冷過度,冷氣積於脾胃,胃為水穀之海,脾氣磨而消之,胃氣調和則乳哺消化,脾傷於冷則宿食不消。此藥寬中快氣,消乳食,正顏色。
縮砂 陳皮 三稜煨 蓬朮煨 神麯炒 麥芽炒,各半兩 香附炒一兩
右為末,麵糊為丸菉豆大,食後,紫蘇湯下二十丸。
和劑觀音散 治小兒外感風冷,內傷脾胃,嘔逆吐瀉,不進乳食,久則漸至羸瘦。大抵脾虛則瀉,胃虛則吐,脾胃俱虛則吐瀉不已。此藥大能補養脾胃,進美飲食。
石蓮肉 人參 神麯炒,各三錢 茯苓二錢 甘草炙 木香 綿黃耆炙 白扁豆炒,去皮 白朮各一錢
右剉散,每服二錢,水一盞,棗一枚,藿香三叶,煎溫服。
香朴散 治嘔吐泄瀉。
藿香 陳皮 厚朴薑汁炒,各七錢 炙草二錢 半夏湯泡七次,一兩
右剉散,每服三錢,水一盞,薑五片,棗一枚煎服。如瀉甚,加木香、肉豆蔻。
竹茹湯 治胃受邪熱,心煩喜冷,嘔吐不止。
葛根七錢半 半夏半兩,泡 生甘草二錢
右(口父)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入竹茹棗少許,生薑五片,煎七分,去滓取清汁,微冷,細細服,不拘時。一方加茯苓三錢,尤妙。
蘇合香丸 治傳尸骨蒸,諸項勞瘵,順氣化痰,卒暴心痛,鬼魅瘧疾,霍亂吐瀉,赤白下痢,小兒驚搐。
丁香 青木香 白檀 沉香 蓽撥 香附米 訶子肉 烏犀鎊肩 朱砂研水飛,各一兩 薰陸香 片腦各五錢 麝香研,七錢五分 蘇合香油五錢,入安息香膏內 安息香另成末用 無灰酒半升,熬膏
右為末,用安息香膏入蜜和丸如芡實大,空心,用沸湯化下。小兒一丸,老人四丸,酒下亦可。用臘紙裹一丸彈子大,用緋絹袋盛常帶之,一切邪神不敢近。去腦名麝香蘇合香丸,治一切邪及胷膈噎塞,腸中虛鳴,宿食不消,餘證并同。
青州白丸子 治一切風痰小兒驚風。
生天南星 生白附各三兩 川烏頭去臍皮 生半夏七兩
右用井花水浸,次早另換新水,春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晒乾為細末,以糯米粉煎粥清為丸如菉豆大。小兒驚風,薄荷湯下。和蘇合香丸服,名香青丸。
溫膽湯 治小兒心經虛怯,夜臥不寧。
枳實 陳皮 茯苓 生甘草 半夏泡,各等分 竹茹少許
右剉散,白水煎,加薑二片,棗一枚,空心服。
紫霜丸 治食積。亦是傷寒之藥。治乳哺失節,宿滯不化,胃腹痞滿,嘔吐惡心,便利不調,乳食減少。又治傷寒溫壯挾熱實,大便酸氣,食不消化;或已得汗,身熱不除;或變蒸發熱,多日不解;或因食而發癎,先寒後熱,并宜服之。
代赭石煅,用酢淬七次 赤石脂煅,各一兩 杏仁去皮尖,五十枚 巴豆三十粒,去皮膜油炒研
右先將杏仁、巴豆入乳鉢內細研如膏,卻入代赭石脂研和勻,以湯浸蒸餅,丸如粟米大,一歲兒五丸,米飲下一二;百日兒三丸。亦要看肥瘦,微瀉為度。大凡變蒸與傷寒調理一同,此藥并治之。此藥乃是瀉食積之劑,要辨虛實用丸數。
香薷飲 治陰陽不順,清濁相干,氣射中焦,名為霍亂。皆由飽食豚膾,復啖乳酪,海陸百品,無所不食,多飲寒漿,眠臥冷席,風冷之氣,傷於脾胃,諸食結而不消,陰陽二氣壅滯不得流行,陽氣欲降,陰氣欲升,陰陽交錯,變成吐利不已,臟腑昏亂,榮衛俱虛,冷傳於筋令轉筋,宜服此劑,大有神效。
厚朴薑汁炒 香薷 白扁豆各一兩,炒黃
右(口父)咀,每服三錢,水一盞,酒半盞,同煎至七分,去滓,用新汲水頻頻浸換,令極冷頓服之,藥冷則速效也。煎時不得犯鐵器,慢火煎之。兼治非時吐利霍亂,腹中撮痛,大渴煩躁,四肢逆冷,汗出如雨,兩腳轉筋,疼痛不可忍者,須井中沉令極冷頓服之,乃有神效。治瀉痢,加黃連。治霍亂吐瀉,暑月感冒傷暑之證,加川芎、白芷。
理中丸 冶脾胃不和,中塞上冲胷膈,心腹逆滿(疒丂)痛,痰逆惡心嘔吐,心下虛煩,痞滿膈塞不通,飲食減少,短氣羸困,溫中逐水,止汗去濕,泄瀉注下,水穀不分,腹中雷鳴,傷寒時氣,裏寒外熱,霍亂吐利,手足厥冷,胷痹心痛,逆氣短氣,寒多不飲水而吐。
人參去蘆 白朮 乾薑炮,各三兩 甘草炒,減半
右(口父)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六分,去滓,帶熱服,空心食前,或研細末白湯調下。腹痛者加人參一兩半。寒多加乾薑一兩半。渴者加白朮一兩半。臍上筑者,腎氣動也,去白朮加桂四兩。吐多者,去朮加生薑三兩。下多者,還用朮。悸者,加茯苓二兩。或四肢拘急,腹滿下利轉筋者,去朮加附子一個生用末之,蜜丸如鷄子黃大,名理中丸,又名調中丸。治厥除臟寒,蛔上入膈,吐長蟲;或胃中虛冷,因發汗,故吐蟲,先服理中丸。或加枳實、茯苓,蜜丸,治傷寒結胷欲絕,心膈高起,實滿作痛,手不得近,并用熱湯化下。
釀乳法 治初生嬰兒,以表用藥。凡有胎熱證,當令乳母服藥,不可求效之速。治法當釀乳令兒吃,漸次解之,百無一失。若遽以冷藥攻之,必損脾胃;加以嘔吐,必成大患。
澤瀉二兩半 猪苓 赤茯 花粉各一兩半 生地黃二兩 茵陳 生甘草各一兩
右(口父)咀,每服五錢,水一盞,煎六分,食後捏去舊乳卻服。
消乳丸 治小兒乳哺飲食取冷過度,冷氣積於脾胃。胃為水穀之海,脾氣磨而消之,胃氣調和則乳哺消化,脾傷於冷則宿食不消,脈沉為食不化故。
砂仁炒 橘皮 三稜 莪朮 神麯炒,各半兩 麥芽炒 香附子炒,各一兩
右為末,緬糊丸麻子大,食後白湯加減下。
茯苓半夏湯 治諸嘔噦,心下堅痞,膈間有水痰眩悸。
茯苓二兩 半夏五錢,湯泡七次
右(口父)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三片,煎六分服。
人參散 治小兒臟腑冷,若才喫乳食,即又吐出,或因才喫乳,為驚觸犯,令小兒外證面脣青黑,手足心熱,口多清涎,吐逆不住,或作瀉候青黃紫白,或鼻涕如鷄子清者,并宜服之。
人參 白朮炒 白茯苓 沉香 烏藥 甘草炙,各半兩
右為細末,以瓶貯之。遇小兒有前項形證,半歲一字,二三歲半錢,大者一錢,煎棗子米飲調下,或陳紫蘇湯亦可。或吐瀉并作,煎丁香湯下;陳皮湯尤妙。
麝香散 又名沉香散。生胃氣,止吐瀉。
茯苓二錢 沉香 丁香 木香 藿香葉 厚朴製 甘草炙,各一錢 麝香一字
右為細末,每服一錢,米飲調下。
白餅子 治小兒夾食傷寒,其證發熱嘔吐,亦有肚痛者,噯氣,辨得分曉。先用此藥一服,推下食積,卻用平和藥發散調治,如惺惺散、加減參蘇飲,皆可服,卻不可服冷藥。
滑石 南星製 半夏製,各一錢 輕粉半錢 巴豆二十四個,去皮膜,用水一升煮乾研細
右三味,搗羅為末,入巴豆霜,次入輕粉,又研勻,卻入餘藥末令勻,糯米飲丸如菉豆大,量小兒壯瘦虛實用藥。三歲以下,每服三丸至五丸,紫蘇湯空心下。忌熱物。若三五歲兒壯實者,不以此拘,加至二十丸,以利為度。
大青膏 治傷風痰熱發搐,百日左右并二三歲,亦可服。
天麻 青黛各一錢 白附子 蠍尾各半錢 朱砂 天竺黃 麝各一字 烏蛇酒浸焙乾半錢
右為末,生蜜為丸如芡實大。月中兒粳米大,同牛黃膏、薄荷湯化下;五歲以上,同甘露散服之。
釣藤飲 治吐利脾胃氣虛,生風慢驚。
釣藤鉤三錢 蟬蛻 明天麻 防風 蠍尾 人參各半兩 殭蠶炒,二錢 麻黃 甘草炙 川芎各二錢半 麝香不拘多少
右剉,每服三錢,水一盞,食前服。寒多加附子半錢。
車前子散 治暑月伏熱,霍亂吐瀉,煩悶引飲。
白茯苓 猪苓 陳香薷 車前子各一兩 人參五錢
右末,燈心湯調下。肚痛加芍樂,瀉不止加石蓮。
定命飲子 治慢驚,吐瀉困重,欲傳慢脾風。
生半夏 茯苓 木香 生薑各一兩,切片晒燥
右為末,每服半錢,薑、棗煎湯調下。
不換金正氣散 治山嵐瘴氣,寒熱往來,五膈氣噎,霍亂吐瀉,臟腑虛寒。
厚朴去皮薑汁炒 藿香去土 陳皮 炙草 半夏皂莢、白礬、薑汁同煮 蒼朮米泔浸,各一兩
右(口父)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三片,大棗二枚,煎七分,絞去滓,食前帶熱服。
二順散 治伏熱中暑,霍亂吐偽,煩悶躁渴,小便赤色,便血肚疼。
猪苓 澤瀉 茯苓 白朮 甘草炙 肉桂 乾葛 杏仁去皮尖,各一兩
右為末,每服半錢,或一錢,新汲水調下。
釀乳法 治胃虛吐瀉,睡中吐舌搖頭,吐乳作腥氣,額上汗流,多驚啼哭面黃。凡有此疾,宜暫斷乳,令胃乾,飢甚用藥。令乳母釀乳。
人參 木香 藿香 沉香 陳皮 神麯 麥芽各一兩 丁香半兩
右(口父)咀,每服四錢,薑三片,紫蘇十葉,棗三個煎,乳母食後,捏去奶汁盡,方服半盞許,臥少時,卻與兒乳。
沒石子丸 治嬰孩先因冷瀉,或作赤白痢候,久而變作諸般異色,不止一端,外證而或青或白,脣舌乾焦,手微冷,渾身溫壯,肚內刺痛啼叫,睡臥不安。
沒石子五錢 木香 黃連 當歸各一兩 青皮一錢
右五件為末,阿魏一錢,酒一盞,浸化,入麵少許,須令勻,煮糊為丸如粟米大,一二歲兒服如椒目大者,四五六歲兒每服五十丸。赤痢,甘草湯下;白痢,乾薑湯下,或用五倍子湯下。一方用沒石子一個,白荳蔻五個,訶子肉二個,木香黃連各一錢為末,梗米糊丸麻子大,每服十五丸,米飲下。
來復丹 治小兒虛寒泄利。
硝石 硫黃 太陰元精石各一兩 陳皮 五靈脂 青皮各二兩
右方修製及服法俱詳前。
銀白散 治冷瀉糞青,壯胃氣。
糯米 扁豆炒,各二兩 藿香 白朮炒,各一兩 丁香二錢 甘草炙,三錢
右為末,紫蘇米飲調下。加天麻、砂仁、白茯苓,快脾正色。《直指方》加炮白附、全蠍、木香、石蓮肉,薑一片煎。
藿香散 治小兒臟腑不調,作瀉青黃黑白,乳食不消,糞中有凍如鷄子青,兼暴瀉如水,其證腹痛微熱,面脣黃白。若慢驚,或偏墜紅腫,內釣,紫蘇湯調下三五服。
陳皮 藿香 厚朴製 枳殼炒 炙草各半兩
右為末,紫蘇湯下三錢。糞中有黃白凍子,木瓜并白梅去鹽煎湯下。如痢止,用棗子煎湯下,大能和胃進乳食,此是小兒常服之藥。
大柴胡湯 治小兒挾熱瀉利。
柴胡八錢 黃芩 赤芍各三錢 半夏泡,錢半 枳實去穰麩炒,半錢
右剉散,薑、棗煎加減服之。欲下,加大黃。
黃連丸 治小兒挾熱瀉利。
黃連半兩淨洗,猪膽汁浸二夜晒乾 瓜蔞根 烏梅肉 杏仁泡去皮尖雙仁 石蓮肉各半兩
右為末,牛膽汁浸糕糊丸麻子大,每十五丸,煎烏梅、薑、蜜湯下。
四逆散 治少陰病,其人或欬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又治挾熱泄瀉尿赤。
炙草 枳實炒黃 柴胡 白芍炒,各一兩
右搗篩為細末,水飲調下二錢,日三服。下利悸者,加桂半兩。如欬者,加五味子、乾薑各半兩。小便不利者,加茯苓半兩。泄利下重,先濃煎薤白湯,內藥末三錢匕,再煮一二沸,溫服。
調中湯 治夏月秋初,忽有暴寒折於盛暑,熱結於四肢則壯熱頭疼,寒傷於胃則下痢赤白。
大黃七錢半 桔梗 藁本 茯苓 生甘草 葛根 黃芩 白芍藥炒 白朮各半兩
右(口父)咀,白水煎,量大小加減服之,得快氣利壯便歇。去大黃,加黃連、枳穀,止痢尤妙。或加地榆,或加當歸皆可。感風加荊芥。秋宜下,當用大黃疏利。
黃芩湯 治下利而頭痛胷滿,口苦咽乾,或往來寒熱而嘔,其脈浮大而弦,專治協熱而利者。
黃芩一兩半,炒 白芍藥炒 甘草炙,各一兩
右(口父)咀,每服三錢,棗子一個,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嘔者,加製半夏、生薑汁。
四順清涼飲 治小兒血脈壅實,臟腑生熱,頰赤多渴,五心煩躁,睡臥不安,四肢驚掣;及因乳哺不時,寒溫失度,令兒血氣不順,腸胃不調,小便少,大便濇;或溫壯連滯,欲成伏熱;或壯熱不歇,欲發驚癎;又治風熱結核,頭面瘡癤,目赤咽痛,瘡疹毒一切壅滯,并宜服之。
赤芍藥 當歸 生甘草 大黃各一兩
右剉散,三歲以上,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作兩服。治挾熱瀉不止,加木香煨、大黃。欲利小便,用赤芍藥。虛熱,加甘草。不利,減大黃。冒風邪,加去節麻黃。中風體強,眼睛上視,加獨活。量兒大小虛實加減,微溏利為度。可加荊芥。更有加味清涼飲子,可詳證通用。
香橘餅 治傷冷瀉利。
木香 青皮炒 陳皮各一錢 厚朴薑汁炒 神麯炒 麥芽炒,各半兩
右為末,蜜丸為餅,紫蘇米飲調下。一方加砂仁。
全蠍觀音散 止吐瀉,截虛風。
黃耆蜜炙 人參 木香 白茯苓 大粉草炙 石蓮肉 扁豆炒,各一兩 白芷 全蠍各七錢 羌活 防風 天麻各八錢
右剉散,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服加薑、棗煎。
調中湯 治傷食瀉。凡此瀉不宜便補,先用食藥或紫霜丸取其積盡,然後可補。經云:食瀉重當取,疳虛用補虛,良醫明妙理,何慮疾難除。
人參 白茯苓 白朮炒 木香 乾薑炮 藿香 香附子炒去毛 砂仁炒 甘草炙 丁香各一兩
右為末,每服一錢,薑棗湯下;肚痛,白湯。大小以意加減。
進食丸 治乳食不消,心腹脹滿,壯熱喘粗,嘔吐痰逆,腸鳴泄瀉,米穀不化,或下利赤白,腹痛後重,及食癥乳癖,痃氣痞結,并皆治之。小兒胷膈熱實,腹內有留飲,致令榮衛痞塞,臟腑之氣,不得宣通,其病腹內氣結脹滿,或壯熱是。凡有此疾,當疏利大便,被結散氣,常宜服之。
巴豆霜一錢 當歸泔浸一宿晒乾炒 朱砂 代赭石煅酢淬七次 枳殼炒 木香各五錢 麝香一分
右為末,麪糊為丸如麻子大,一歲兒一丸,溫水飲下,更量虛實加減,食後服。治食積發熱,羸瘦肚大,青筋疳積,肚疼哺露。
生薑瀉心湯 治傷寒汗出,解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
黃連 炙草 人參 乾薑炮 黃芩各一兩半 半夏一兩,湯泡洗
右剉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三片,棗一枚,煎七分,去滓溫服。
保安丸 治小兒積釀瀉,傷食瀉。
香附子 砂仁各一兩,炒 白薑炮 青皮去穰 陳皮 三稜炮 蓬朮炮 甘草炙,各半兩
右為末,麥芽麵糊為丸菉豆大,每三丸,白湯下。
沉香煎 治脾氣冷積。
乳香研 沉香 丁香 杏仁炒 百草霜 木香各一錢 肉蔻一個 巴豆十四粒,去油
右為末,酒煮蠟和丸菉豆大,每服三五丸,淡薑湯送下。凡患肚痛不止,服之效,以通為度。
三稜丸 治小兒停積,腹脅脹滿,乾噦惡心,全不入食。
三稜煨 木香 神麯炒 陳皮 半夏薑製,各一兩 丁香 肉桂各半兩
右為末,麵糊丸如黃米大,二十丸,乳食後,溫生薑湯下。
杏霜丸 治小兒食積作瀉并痢證。
杏仁三兩,去皮尖炒 巴豆一兩,去油炒焦 黃臘酒煮綿濾 百草霜研,用油六錢炒,各二兩
右將杏仁、巴豆研極細,卻入百草霜令勻,熔蠟和丸如菉豆大,赤痢,甘草湯,白痢,生薑湯,先進三四服,腹脹者十餘服,效驗如神。
至聖保命丹 治小兒胎驚內弔,腹肚緊硬,眠睡不安,夜多啼哭;及治急慢驚風,眼目上視,手足抽掣,不省人事,悉皆主之。冷證用此。
全蠍十四個,去毒 防風二錢 殭蠶炒去絲嘴 天麻 南星炮 蟬蛻 白附各二錢 麝五分 金箔十片 朱砂二錢
右為末,粳米糊丸,每兩作四十丸。常服鎮心安神化痰,除一切驚風諸證,湯臨時換。一方加人參、白茯苓各二錢。有熱證,加牛黃一分,冰片一分,硼砂一錢。
釣藤散 治小兒夜啼,乃臟冷也。陰盛於夜則冷動,冷動則為陰極發躁,寒盛作疼,所以夜啼不歇也,釣藤散主之。
釣藤鉤 茯神 川芎 當歸酒洗 茯苓 木香 甘草炙 白芍藥炒,各一錢
右為末,每服一錢。薑、棗略煎服。其或心熱而煩啼,必有臉紅舌白小便赤濇之候,釣藤飲去木香加朱砂末一錢研和,每服一錢,木通湯調下,或剉散煎服。治驚啼,加蟬蛻、防風、天麻。
定命飲子 治慢驚吐瀉困重,欲傳慢脾通用。
圓白生半夏 茯苓 木香 老生薑切片晒乾 白朮炒,各二錢 甘草炙,一錢 天麻二錢半
右剉散,每二錢,薑、棗泡湯調下。
朱君散 治吐瀉後有此證并糞青者,宜服之。
人參 白朮炒 白茯苓 甘草炙,各一兩 辰砂水飛 釣藤各半兩 燈心三錢 麝半錢
右為末,每服一錢,用白湯調下,不拘時服。
睡驚太乙丹 常服安神鎮驚,止夜啼糞青。
桔梗一兩炒 藿香 扁豆炒,各半兩 白芷 川芎各三錢
右為末,煉蜜丸如芡實大,辰砂、麝香為衣,每服半丸,薄荷湯磨下。正糞色,棗湯下。夜啼,燈心釣藤湯磨下。加白朮、白茯、白芍尤妙。
開胃丸 【 《證治準繩》,下同】 治小兒腑臟虛弱,內受風冷,腹脅脹滿,腸鳴泄痢,或青或白,乳食不化;又治臟冷夜啼,胎寒腹痛。
木香 莪朮 白朮 人參 當歸炒,各半兩 麝香細研 白芍藥各一分
右件搗羅為末,都研令勻,湯浸炊餅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五丸,溫米飲下。新生兒腹痛夜啼,可服五丸,并乳食前服。
厚朴散 治小兒脾胃不和,洞瀉下不止,羸瘦食少。
厚朴去外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人參 訶梨勒煨用皮 白朮 川黃連去鬚微炒 地榆微炙,各一分 炙草 乾薑炮,各半分 肉豆蔻一枚,去殼
右件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粥飲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張渙厚朴散 治洞瀉注下。
厚朴薑汁製 訶梨勒炮取皮 肉蔻各一兩 白朮 乾薑各半兩,炮
右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入生薑粟米各少許,煎五分,去滓溫服。
萬全龍骨丸 治小兒冷熱不調,時有洞泄,下利不止。
龍骨 黃連 白石脂 枯白矾 乾薑炮 木香各半兩
右件藥搗羅為末,酢煮麵糊,如麻子大,每服以粥飲下五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劉氏方 治小兒水泄注下。
黃連 石蓮各等分,炒黃色
右為末,每服半錢,新汲水調下;白瀉,粟米飲下。
香橘餅 治嬰孩過傷乳食,或吐或瀉;及病後虛中感積成痢,氣弱神昏,面黃目慢。
三稜炮,三錢 木香 陳皮 青皮各二錢半 厚朴薑汁製,七錢 砂仁 神麯濕紙裹煨 麥芽焙,各五錢
右,木香不過火,餘七味剉焙,仍同木香研為細末,煉蜜作餅子如芡實大,每服一餅,日三餅,用棗湯化開,空心溫投,米清湯亦可。
二神丸
補骨脂四兩 肉豆蔻二兩,生用
右為末,用紅棗四十枚,生薑四兩,水一鍾,煮乾,取棗肉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滾湯下。
沒石子丸 治疳積釀瀉,久患疳痢。
沒石子二枚 木香濕紙包煨 訶子四枚,炮 淨黃連剉薑汁炒,各二錢,生用 肉豆蔻二枚,炮
聖惠胡黃連散 治小兒冷熱氣不和,忽暴下利,腹內疼痛。
胡黃連 母丁香 桂心 木香 肉豆蔻去殼 當歸剉微炒 麝香細研,各一分 犀角屑半分
右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五分,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59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龍骨散 治小兒暴利。
龍骨 黃連去鬚微炒,各一兩 當歸剉微炒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各五錢
右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加減溫服。
張渙阿膠丹 治泄利身熱,及暴瀉注下。
真阿膠炙熟 乾薑各一兩 芍藥 當歸洗焙 川黃連 肉豆蔻各半兩
右件藥,搗羅為細末,煉蜜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粟米飲下,量兒大小加減。
神仙玉粉丹 補一切虛,不熱,小兒冷積暴瀉,見功尤速。
精明舶上硫黃一斤,去砂石盡打碎
右用豶猪肚七個,旋采桑根白皮三斤寸剉,將猪肚一--淨洗,以硫黃實之,以麻綫縫合,水二斗,先將桑根白皮一斤,同煮一復時,其余猪肚亦用慢火養之,不得令冷,侯煮滿一復時,別以猪肚換之,又用白皮內一斤同煮,再一復時,又換猪肚并桑白皮,過三復時,不換白皮只換猪肚,共煮七復時,水耗以熱湯添,不得用冷水,候滿七復時取出,用溫水淘淨,研至極細,候烈日中晒極乾,再研,煮糯米粉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米飲下十粒至十五粒。大率驅除宿冷,其功效無比。老人經久可服。
千全七味散 治利下久不瘥。
龍骨煅 赤石脂 厚朴 烏梅肉各二分 黃連八分 甘草炙,一分 阿膠炙,三分
右治下篩,漿水服二方寸匕,日二,小兒一錢匕。
神驗方 華佗治老小下利柴立,不能食,入口即出,命在旦夕;久利。
黃連末 亂髮灰 醇苦酒 蜜各半鷄子殼許 白蠟方寸匕 鷄子黃一枚
右六味,於銅器中炭火上,先內酒、蜜、蠟、鷄子黃攪勻,乃內黃連末、髮灰,又攪煎,視可,取出為丸,久困者,一日一夜盡之。
外臺方 療久利,無問冷熱疳痢悉主之。
棗一枚去核,勿令皮破,內胡粉令滿,於炭火中燒如炭,磁器中研之 米飲和服,一歲以下分服之,不過三服瘥。
丁香散 《聖惠》治久痢赤白,漸羸,胃虛不食。
丁香 厚朴去外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黃連去鬚剉炒 訶梨勒煨用皮 白朮剉炒 伏龍肝各半兩 木香一分 赤石脂一兩
右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
聖惠黃連丸 治小兒釀利,經久不斷,增減有時。
黃連微炒 人參 赤石脂 龍骨 炙草 黃芩 厚朴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白茯苓 枳殼麩炒微黃,各半兩 烏梅肉一分,微炒
右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粥飲下七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臨時加減。
譚氏斗門散 歌曰:小兒瀉痢甚青黃,久患時多轉滑腸。下部脫肛頻努嚥,朝朝焦瘦漸羸尩。
訶子 枳殼 地榆各等分
右為末,每服一錢,米飲調下;一歲以下半錢。
嬰孺龍骨湯 治小兒下利不住。
龍骨煅 甘草炙 川黃連各四分 當歸 乾薑各一分
右以水四升,煮一升二合,食前溫分三服。
又 治服藥後下不止。
龍骨五分 甘草炙 乾薑 當歸 黃連 附子炮製去皮臍 赤石脂 前胡各三分
右以水四升,煮一升二合,為五服,旦服至午令盡。
黃連煎 治冷熱利經久不止,體羸不堪,治瘥而又發。
好黃連二兩,水七升,蜜八合,煎一升三合
右絞去滓,百日兒半合,二百日、一歲服一合。
鷄骨丸 治下利經久不斷,羸瘦,脾胃冷弱,食不消化。
宿雌鷄胷前及肋骨全用一具 黃連六分 厚朴三分 神麯炒 甘草炙 白朮各四分 桔梗 麥芽炒 烏梅各二分 人參 赤石脂 黃芩 白龍骨各五分
右為末,蜜丸小豆大,白飲下二十五丸,日二服,量兒大小與之。
惺惺散 治久瀉脾困,不思乳食,恐作脾風。
天麻 全蠍炒,各半錢 木香炮 糯米 人參 白茯苓各炒微黃 白扁豆炒 乾山藥焙 甘草各一錢,炙
右為末,每服嬰孺一字,二三歲半錢,用水一藥注,或半銀盞,棗子半片,煎十數沸服。
香礬丹 張渙治瀉利久不瘥。
南木香 枯白礬各一兩 訶梨勒皮微炮 酸石榴皮炒黑,各半兩
右件搗羅為細末,煉蜜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粥飲下,量兒大小加減。
劉氏方 治小兒臟腑久瀉不止。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 陳皮 藿香 丁香 木香 肉豆蔻
右等分為末,每服二錢,以藿香合糯米煮粥飲調下,或薑水煎亦可。臟腑滑泄,四君子加訶子五分,米飲調下。
聖惠厚朴散 治小兒水穀利,羸瘦面黃,不欲飲食。
厚朴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龍骨 丁香 黃連去鬚微炒,各半兩 當歸剉微炒 木香 白朮 肉豆蔻各一分
右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粥飲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
地榆散 治水穀利,日夜不止。
地榆炙 厚朴去粗皮塗薑汁炙令香熱,各三分 黃連一兩,去鬚微炒 阿膠半兩搗碎炒令黃色
右件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半錢,量兒大小加減。
胃風湯 治風冷乘虛,入客腸胃,水穀不化,泄瀉注下,腹脅滿,腸鳴(疒丂)痛,及腸胃濕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日夜無度,并宜服之。
人參 白茯苓 芎藭 桂皮去粗皮 當歸 白芍藥 白朮各等分
右為粗散,每服二錢,以水一大盞,入粟米百粒,同煎七分,去滓稍熱服,空心食前服,小兒量減。
三神丸 養生治大小老虛之人,不拘冷熱泄瀉。
黃連 白芍藥并剉如豆 吳茱萸各十兩
右三味,釜內慢火炒赤色,放冷,杵羅為細末,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九分,去滓,空腹食前溫服,日三四服,小兒量與。或以水浸蒸餅,丸如桐子大,更丸一等如菉豆黃米大,小兒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溫米飲下。若作散,以沸湯或溫米飲調下,并可服。病泄痢之人,若不禁生冷魚肉肥膩,與不服藥同。一方有木香無芍藥,酢糊丸。
茅先生香連丸 治瀉痢。
黃連茱萸半兩,同於銚內炒令煙起,取出去茱萸 木香 肉蔻 訶子炮去核,各五錢 阿膠麪炒 朱砂各一錢
右為細末,軟飯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十四丸,用飯飲吞下,兒小碎之。
乳香散 治一切瀉痢。
乳香二錢,荷葉盛火炙令令熔,放地上碗蓋另研 肉豆蔻 白薑 甘草炙 草果各一兩
右細剉,用酢麪裹,於熱灰內,煨令赤色,取出去麪為末,入乳香拌勻,每服五分或一錢,陳米飲調下。
守中湯 春夏相交,陰濕氣重,中傷脾胃,致腹痛泄痢,經久不止,漸傳手足浮腫,飲食少思。
蒼朮泔水浸一宿,去粗皮濾乾,剉,炒微黃色 桔梗各二兩,炒 白薑四錢,炮 甘草六錢,炙
右件剉,焙為末,每服一錢,空心沸湯調服,(口父)咀水煎亦可,或用薑、棗。
張渙川椒丸 治小兒夏傷濕冷入腸胃,泄瀉不止。
川椒一兩,去閉目雙者并黑子,慢火炒香熟為度 肉豆蔻五錢
右件搗羅為細末,粳米飯和圓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量兒大小加減。
粟煎湯 治腸胃受風冷,泄注不止,身體壯熱。
白朮炮 當歸洗焙 川芎 人參 肉桂 芍藥各一兩
右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生薑三片,粟米一匙許,煎至五分,粟米熟去滓,放溫服。
溫中湯 治胃寒瀉白,腹痛腸鳴,孔氏治臟腑不調,大便青色。
白朮 人參 茯苓各一錢 甘草炙,半錢
右末一錢,水一小盞,煎七分,溫服。
黃芩湯 治下痢而頭痛胷滿,口苦咽乾,或往來寒熱而嘔、其脈浮大而弦者,或協熱而痢者。
黃芩一兩半 芍藥 甘草炙,各一兩
右剉散,每服三錢,棗子一個,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嘔者加半夏一兩二錢半,生薑煎。
張渙清胃散 治挾熱瀉利。
川楝子 黃蘗微炙 當歸洗焙 地榆炙 黃連去鬚炒,各半兩
右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煎至四分,去滓溫服,乳食前。
香連丸
黃連薑汁拌炒,二兩 木香煨,半兩
右為末,陳米飯丸菉豆大,米飲下一二十丸;亦可調六一散。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四百三十七
小兒吐瀉門
單方
治小兒霍亂吐利:用人參一兩,厚朴、甘草各半兩,白朮十八銖[白朮十八銖 原缺,據《千全》卷五癖結脹滿補。],四味(口父)咀,以水一升二合,煮取半升,六十日兒服一合,百日兒分三服,期歲分二服,中間隔乳服之。乳母忌生冷油膩等 。一加乾薑一分,或加生薑三分。
【 《千全方》,下同】
小兒霍亂:梳頭垢水服少許。
治孩子霍亂,已用立驗:用人參、蘆籜各半兩[各半兩 原缺,據《千金》卷五癖結脹滿補。],扁豆藤二兩,倉米一撮,四味(口父)咀,以水二升,煮取八合,分溫服。
又方用:人參一兩[一兩:原缺,據《千全》卷五癖結脹滿補。],木瓜一枚,倉米一撮,三味(口父)咀,以水煮分服,以意量之,立效。
治小兒霍亂:研尿滓,乳上服之。
又:以牛涎灌口中一合。
治少小吐利:用亂髮半兩燒灰,鹿角六銖,二味為末,米汁服一刀圭,日三服。
又方:熱牛屎含之。一作牛膝。
又方:燒牡猪屎,水浸取汁,少少服之。
治小兒噦:用生薑汁、牛乳各五合,煎取五合,分為二服。
又方:取牛乳一斤,煎取五合,分五服。
小兒脾泄不止:紅棗二十個去核,將官粉入內,以陰陽瓦焙乾,去棗研粉,每服三分,米湯下。
小兒飲乳後吐逆不入腹:取蘆蠹蟲二枚,煮汁飲之。嘔逆與哯乳不同,乳飽後哯出者,為哯乳也。 【 藏器方】
小兒吐瀉,脾胃虛寒:齊州半夏泡七次,陳粟米各一錢半,薑十片,水盞半,煎八分,溫服。 【 《直訣》】
治瀉不止:用筍籜、扁豆藤各半兩,人參一兩,共細剉,分六服,每水一小盞,煎五分,不時量分,稍熱服。 【 《聖惠方》,下同】
小兒吐乳:取地龍糞一兩研末,空心,米泔湯服效。
凡小兒霍亂吐瀉:用土蜂窠炙研,乳汁服一錢。
小兒百晬內吐乳,或糞青色:用年少婦人乳汁一盞,入丁香十枚,陳皮一錢,石器煎一二十沸,細細與服。 【 陳文仲小兒方】
小兒吐瀉,巴豆一個,針穿燈上燒過,黃蠟一豆大,燈上燒滴入水中,同杵丸黍米大,每用五七丸,蓮子燈心湯下。 【 危氏《得效方》】
寡婦藁薦草節,去小兒霍亂。 【 《酉陽雜俎》】
襁褓吐乳欬嗽久不愈:石燕子為末,以蜜調少許塗脣上,日三五次。 【 《衛生寶鑑》】
小兒吐瀉:芹菜切細,煮汁飲之,不拘多少。 【 《子母秘錄》】
小兒嘔吐不止:丁香、生半夏各一錢,薑汁浸一夜,晒乾為末,薑汁打麵糊丸黍米大,量大小用薑湯下。 【 《全幼心鑑》,下同】
小兒哯乳:用鹹豉七個去皮,膩粉一錢同研,丸黍大,每服三五丸,藿香湯下。
小兒泄瀉:肉豆蔻五錢,乳香二錢半,生薑五片同炒黑,去薑研為膏,收,旋丸菉豆大,每量大小,米飲下。
治小兒吐瀉,腹脹胷膈痞閉:用五靈脂、青皮、陳皮、硫黃、芒硝各等分,先將硝黃於銚子內,以文武火熔開,用匙刮聚,自然結成砂子,取出研碎,與前三藥同末,麵糊為丸如菉豆大,小兒取子黃米大,每服二十丸,量虛實加減,米飲送下無時。 【 《儒門事親》,下同】
又治泄瀉:用車前子不拘多少為細末,每服二錢,米飲湯調下服之,水穀分,吐瀉止。
小兒吐瀉,黃疸:用三稜、蓬朮、陳皮、青皮、神麯、麥芽、黃連、甘草、白朮、茯苓,共為細末,生薑燈心湯調服。傷乳食吐瀉加山楂,時氣吐瀉加滑石,發熱加薄荷。 【 丹溪方,下同】
治小兒周歲吐乳腹瀉:用白朮、滑石末各三錢,陳皮、炙草各五分,乾薑一錢,共為粗末,煎服。
治夏秋吐瀉:好黃連一兩,入虢丹一兩,炒丹焦為細末,麵和丸如芥子大,服二三十粒,壁土薑湯吞,更量數服不妨。 【 李剛中方】
療霍亂心腹刺痛吐利:用茯苓、桔梗、人參各六分,白朮五分,炙草、炙厚朴各四分,共切片,用水二升,煮六分,令溫服。 【 《外臺》方】
小兒吐逆不止,用黃丹研末,小棗肉和丸芡子大,每以一丸針簽於燈上燒過研細,乳汁調下。一加朱砂、枯礬等分。 【 謝氏小兒方】
小兒吐瀉:丁香、橘紅等分,煉蜜丸黃豆大,米湯化下。 【 劉氏小兒方】
胎寒腹痛,啼哭吐乳,大便瀉青,狀若驚搐,出冷汗:薑黃一錢,沒藥、乳香二錢為末,蜜丸芡子大,每服一丸,釣藤煎湯化下。 【 《利濟方》】
小兒吐逆頻併,不進乳食,手足心熱:用紅麯年久者三錢半,白朮麩炒一錢半,甘草炙一錢為末,每服五分,煎棗子米湯下。 【 《經濟方》】
小兒噦疾,用鹿角粉、大豆末等分,和乳調塗乳上飲之。 【 《古今醫驗》】
小兒嘔吐,壯熱食癎:葛粉二錢,水二合調勻,傾入錫鍋中,重湯盪熟,以糜飲和食。 【 昝殷《食醫心鏡》】
小兒霍亂卒起者:用白狗屎一丸,絞汁服之。 【 《本草綱目》,下同】
小兒熱噦:牛乳二合,薑汁一合,銀器文火煎五六沸,量兒服之。
小兒疳瀉:赤石脂末,米飲調服半錢,立瘥。加京芎等分更妙。
小兒霍亂:訶黎一枚為末,沸湯服一半,未止再服。
小兒吐逆不定,虛風喘急:白附、藿香等分為末,每米飲下半錢。 【 《保幼大全》】
小兒嘔吐不定:用五倍子二個,一生一熟,甘草一握,濕紙煨過,同研為末,每服半錢,米泔調下立瘥。 【 《經驗方》】
小兒熱瀉:黃蘗削皮焙為末,用米湯和丸,粟米大,每服一二十丸,米湯下。 【 《十全博濟方》】
小兒四季患泄瀉:用製白朮、陳皮、川厚朴薑汁炒各三分,甘草二分,有嘔吐加藿香葉四分,遍身熱腹痛者加薑水炒黃連三分。 【 《窮鄉便方》】
小兒泄瀉:用木別子一個,麵裹煨熟去殼,小丁香三粒共為末,唾丸入小兒臍,以舊膏藥封之。 【 《身經通考方》】
小兒久瀉,飲食少進,身體羸瘦:白朮土炒、白茯苓二味各等分,用老米一撮煮粥,止服米飲,其瀉自止。 【 《醫貫奇方》,下同】
又健脾止瀉:用陳米鍋巴四兩,蓮肉去心微炒四兩,享糖四兩,共研細末,食遠或空心調服數匙妙。
小兒吐乳:蘇葉、甘草、滑石各一錢,水煎服。 【 《幼幼近編》,下同】
小兒久瀉:用肉荳蔻平開,入麝香一分,再合麪包煨為末,米湯下。溏泄用柿餅燒熟吃立止。身熱作瀉,四君子湯加白芷、黃耆、松花、五味子。
小兒吐瀉:用乾薑、甘草各二錢,炙白朮一兩為末,溫湯服。吐瀉不止,或以白朮一錢,肉果、丁香各五分,薑湯調下,兼治大人吐瀉。或以白芷、乾薑為末,蜜丸置臍中,以絹縛定,用熱鞋底時時熨之。
治久瀉不止:白朮土炒、白茯苓各等分,陳米一撮煮粥,止服米飲。
治久吐不止:砂仁童便炒三四次一兩,丁香一錢,藿香三錢,每薑湯調服一匙。
治小兒吐瀉不止:五倍子二枚,半生半熟,炙草為末,米泔水下五分。
針灸
《古今醫統》曰:小兒嘔吐乳汁,灸中庭一穴一壯,在膻中穴下一寸陷中。
醫案
錢乙《小兒直訣》曰:廣親官五太尉病吐瀉不止,米穀不化,眾醫用溫藥一日而加喘吐不定。錢氏曰:當以涼藥治之。所以然者,謂傷熱在內也。用石膏湯三服并服之。眾醫皆言吐瀉多而米穀又不化,當補脾,何以用涼藥?王信眾醫,皆用補脾丁香散三服。錢醫後至曰:不可服此。三日後,必腹滿身熱,飲水吐逆。三日外果如所言。所以然者,謂六月熱甚,伏入腹中,而令引飲傷脾胃,即大吐瀉也。眾又行溫藥,使上焦亦熱,故喘而引飲,三日當甚。眾師不能治,復召錢至,見其熱證,以白虎湯三服,更以白餅子下之,一日減藥二分,二日三日又與白虎湯各二服,四日用石膏湯一服;及旋合門冬、黃苓、腦子、牛黃、天竺黃、茯苓,以朱砂為衣,服五丸,竹葉湯化下,熱退而安。
廣親宮七太尉七歲病吐瀉,是時七月,其證不食而昏睡,睡覺而悶亂,哽氣乾嘔,大便或有或無,不渴,眾醫作驚治之,疑睡故也。錢曰:先補脾,後退熱。與使君子丸補脾,石膏湯退熱;又以水銀、硫黃末研和,以薑水調下一字。錢曰:凡吐瀉五月內,九分下而一分補;八月內,九分補而十分下。此者是脾虛瀉,醫妄治之,至於虛損,下之即死,即當補脾,若以使君子丸恐緩,已又留溫胃益脾藥治之。醫者李生曰:何食而噦?錢曰:脾虛津少即嘔逆。曰:何瀉青褐水?曰:腸胃至虛,冷極故也。錢治而愈。
馮承務子五歲,吐瀉壯熱,不思飲貪,目睛多白,面色無神。師曰:此腎經虛弱,下之則愈虛。遂以消積丸磨之,漸愈。大凡傷食不下則成癖,下後即與補脾,無不效者。
《儒門事親》曰:河間劉光濟之子,才二歲病疱,後嘔吐發昏,用丁香、豆蔻之類不效,通麻先生寄其家,乃謂光濟曰:今有小方,無毒,人皆知之,公肯從乎?光濟曰:先生之言,必中於理,何敢不從!麻先生曰:劉河間常言涼膈散可治瘡疱,張戴人用之如神,況《內經》言少陽所至嘔涌,少陽者相火也,非寒也。光濟欣而從之。此日利二行,適王德秀自外入,聞其利之也,乃曰:瘡疱首尾不可下。麻自悔其多言也,業已然,姑待之。比至食時,下黃涎一合,日午問之,兒已索遊於街矣。
《保嬰金鏡錄》曰:一小兒五歲,食粽後咬牙欲吐,頃間腹脹昏憒,鼻青黃赤,此脾土傷而心肝所動,食積發厥也。先令鷄翎探吐出酸物,頓醒。節其飲食,勿藥而愈。
薛氏《保嬰撮要》曰:一小兒夏月吐乳,手指發熱,作渴飲冷,口吐涎水。余謂胃氣熱,廉泉開而涎出也,用瀉黃散而愈。後復嘔吐,另用剋滯之劑,口渴飲湯,流涎不已。余謂胃氣虛寒不能攝涎也,用理中丸而愈。
一小兒七歲,嘔吐不食,面白指冷,此胃氣虛寒也,用理中湯,嘔吐頓愈,又用六君子湯而痊。後傷食腹痛,發熱嘔吐流涎,先用保和丸一服而痛嘔愈,再用四君、山梔而涎止。
一小兒食涼粉而嘔吐酸物,頭痛發熱,此內傷兼外感也,用人參養胃湯末二錢,薑湯調服,諸證皆愈。惟吐酸涎,用大安丸一服而止。
一小兒傷食發熱,嘔吐酸物,手指常冷,此胃氣虛寒,陰盛隔陽於外,虛熱所致也。用保和丸末二錢,濃薑湯調服而吐止;再用六君子湯加山梔而安。
一小兒嘔吐作渴,暑月或用玉露飲子之類而愈。又傷食吐酸,余先用保和丸,一服吐止;次用五味異功散,飲食漸進;又用四君子湯而痊。
一小兒暑月患吐瀉,服香薷飲、五苓散之類而止,但手足并冷,睡而露睛,飲食不入,腸嗚作嘔,欲用清涼之劑,余曰:此始為熱,終為寒也,當舍時從證。用人參理中丸,以薑湯化二服,病勢始定;次用助胃膏漸安;又用六君子湯調理而愈。
一小兒食多即吐,余用五味異功散愈之。又腹痛嘔吐,先服大安丸,仍用異功散而愈。後證復作,另投袪逐之劑,吐瀉不食,腹中痛甚,以手按之則止,此脾氣復傷也,先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一劑,又用六君、升麻、柴胡二劑,飲食頓進。後食生冷,挾驚吐瀉,手足并冷,脣口搐動,用六君、釣藤鉤、柴胡而愈。
一小兒吐酸,作渴飲冷,腹痛發熱,用人參養胃湯加黃連一劑,吐熱稍定;又用保和丸一服,腹痛頓止。後傷食復吐,腹脹,大便不通,用紫霜丸下之,尋愈。又感冒欬嗽腹脹,另服下藥,發熱作吐,腹脹,手足并冷,睡而露睛發搐,用六君、釣藤鉤而安,又用四君加當歸、川芎而愈。後患吐瀉,手足并冷,用助胃膏頓痊。
一小兒嘔吐發熱,用瀉黃散而愈。後因乳母飲酒,腹脹吐瀉,用葛花解酲湯,子母服之漸愈。大便日去五七次,用五味異功散加升麻二劑;日去五次,乃用四君、肉豆蔻而痊。
一小兒吐酸發熱,用保和丸漸愈,又用四君、山楂、神麯而安。後因飲食過多,嘔吐復作,另用下積丸,更加作瀉腹脹,手足發搐,余以為肝木侮脾土,用五味異功散加柴胡、釣藤鉤而搐止;又用六君子湯,飲食漸進而痊。
一小兒夏間嘔吐腹痛,大便不通,服大黃而愈。又傷食患吐,發熱,服瀉黃散等藥,嘔吐腹痛,按之即止,面色青黃,手足并冷,此脾胃復傷而虛寒也,用異功散加木香愈之。後又傷食,腹脹作痛,或用消食丸,吐瀉并作,小腸重墜,午後益甚,余朝用補中益氣湯,夕用六君子加木香而愈。
一小兒嘔吐發熱,腹痛面赤,手熱,口乾飲湯,按其腹不痛,此脾胃氣虛也,用異功散加木香、乾薑一劑而愈。後傷食,吐而嚥酸,腹中作痛,按之益甚,此飲食內停也,用保和丸二服而痊。
一小兒因停食腹痛,服疏導之藥而愈。後復停食,又用前藥,寒熱不食,腹脹後重,大便頻而少,此脾氣復傷而下陷也,先用異功散加升麻數劑,後重漸愈,再加當歸數劑而全愈。後因乳母恚怒,致兒寒熱發搐作嘔,又用六君子、柴胡、山梔以治其母,兼灌其兒,并愈。
一小兒時吐乳食,診其母有鬱怒之證,用加味歸脾湯、加味逍遙散治之而愈。
一小兒因乳母感冒風寒發熱,兒患嘔吐,身發赤暈,用東垣人參安胃散而愈。又咬牙發搐,嘔吐酸腐,待其吐止自安。
一小兒七歲,身羸瘦,兼吐少食,發熱面黃,余謂此脾臟受傷,用六君加煨薑二劑而飲食進,去薑又數劑而愈。
一小兒吐乳不食,手足搐搦,痰涎上涌,手足指冷,額黑脣青,此腎水勝心火也,用五味異功散加木香、炮薑一服,去薑數服而愈。
一小兒不時乾嘔,不乳腹膨,此脾胃虛而將成疳也,用四味肥兒丸以治疳,四君子湯以健中而痊。後傷食,吐瀉完穀,形氣困憊,四肢微搐。余曰:且勿藥。次日吐止,但搐而瀉青黃,此脾土虛而肝木勝也,用六君、釣藤鉤而痊。
一小兒吐瀉乳食,色白不化,露睛氣喘,此脾肺不足,形病俱虛也。先用異功散加柴胡、桔梗頓愈,再用補中益氣湯而安。
一小兒吐瀉驚悸,困倦腹脹,此心火虛而脾土怯也,用六君、茯神、酸棗仁而愈,又用秘旨保脾湯乃瘥。
一小兒吐瀉,驚搐項強,乃脾傷而肝侮,形氣虛而病氣實也,用異功散加釣藤鉤,補脾平肝而愈。
一小兒吐瀉,呵欠,煩悶不語,畏明,屬脾肺不能生肝腎也。用異功散補脾肺,地黃丸補肝腎,遂痊。
一小兒吐瀉腹脹不乳,此脾胃傷也,先用香砂助胃膏而飲食進,後用六君子湯而脾胃健。
一小兒寒熱作嘔,飲食不入,按其腹則哭,此飲食停滯也,先用大安丸遂安。但脣目抽動,大便稀黃,此病邪去而脾氣虛弱也,用六君子湯以補脾土,釣藤鉤以平肝木,悉愈。
一小兒未周歲,氣短喘急,乳食少進,時或吐乳,乃脾傷而食積也,先用六君、山楂、枳實漸愈;後吐瀉作渴,用胃苓膏以治吐瀉,白朮散以生胃氣而安。
一小兒四歲,每飲食失節,或外驚所忤,即吐瀉發搐,服鎮驚化痰等藥,後患益甚,飲食不入,藥食到口即嘔,用白朮一味,和土炒黃,用米泔水濃煎,不時灌半匙,次日微嘔,又一日不嘔,漸加至半杯,月餘而愈。
一小兒停食吐瀉,身熱作渴,瀉下紅白,或青黃色,服香連丸而愈甚,兼手足指冷。余謂始為實,終為虛也,用補中益氣湯加木香、肉果而愈。
一小兒傷食吐瀉,大便溏泄,或青錄色,睡而露睛,手足指冷,額黑脣青,此中氣虛弱,寒水侮土也,用五味異功散加升麻、柴胡、木香、附子一劑而愈。後患吐瀉不已,先用胃苓散,後用異功散而安。
一小兒寒熱嘔吐,或瀉青色,余以謂脾虛肝木所乘也,用六君、柴胡、升麻治之而愈。後因驚寒熱,寅卯時益甚,小便頻數,久而不愈,此肝火血虛,先以小柴胡湯加白朮、茯苓、當歸二劑頓止,又用地黃丸而愈。
一小兒白睛多,脣色白,七月間停食吐瀉,困睡驚悸,久治不愈。余曰:驚悸為心血虛怯,困睡為氣虛弱,皆稟脾腎不足所致也。用補中益氣湯及六味丸加鹿茸而愈。
一小兒瀉利青白,手冷面青,或時吃逆,余用人參理中湯;更加腹痛,仍以前湯加木香、乾薑二劑,稍緩;又以五味異功散加木香漸愈;又用五味異功散加升麻調理而痊。
一小兒腹痛作瀉,飲食不化,小腹重墜,用補中益氣湯加乾薑為末,每服錢許,米飲調服,旬余漸愈;又以四君子湯而痊。
一小兒泄瀉腹痛,手足并冷,脣青額黑,余謂寒水侮土,用益黃散痛止;再用六君、乾薑、漏蘆,子母服之,頓止;又用人參理中湯而痊。
一小兒久瀉兼脫肛,小腹重墜,四肢浮腫,面色萎黃,時或兼青,諸藥到口即嘔吐,審乳母憂鬱傷脾,大便不實,先用補中益氣湯、五味異功散及四神丸調治其母,不兩月,子母并愈。
一小兒患瀉,乳食不化,手足指冷,服消乳丸,食乳即瀉。余用五味異功散加木香,子母服之而愈。後時發搐,脣口抽動,用異功散加木香、釣藤鉤補脾平肝而痊。
一小兒泄瀉,手足發搐,痰涎上涌,手足指冷,額黑脣青,用五味異功散加木香、炮薑以補心火救脾土而愈。
一小兒患泄瀉,小腹重墜,飲食甚少,先用六君子湯送四神丸數劑,瀉漸止,飲食稍進;又用補中益氣湯數劑,下墜漸愈。後因勞發熱,自臍而起,飢則熱甚,用六君、炮薑治之稍安;又用加味歸脾、補中益氣二湯而痊。
一小兒夏間食粽傷胃,吐而腹痛,余用保和丸,彼以為緩,另用重劑,吐瀉并作,腹痛益甚,按其腹,卻不痛。余曰:此食已消而脾胃虛也,當溫補之。仍行消導,昏憒發搐,余用異功散加木香治之漸愈。後復傷食,另用去積丸,吐瀉不食,手足并冷,睡而露睛,變為瘧疾,余用六君、木香、炮薑治之而愈。
一小兒瀉而大便熱赤,小便濇少,此熱蘊於內也,先用四苓散加炒黃連一劑,其熱頓退;又用白朮散去木香二劑,熱渴頓止;以四君、升麻調理而痊。
一小兒食炙煿甘甜之物,常作瀉,大便熱痛,小便赤濇,此膏粱積熱所致,用四苓散、清胃散各四服,諸證稍退;乃用四味肥兒丸而瘥。
一小兒九歲,食炙煿之物,作瀉飲冷,諸藥不應,肌體消瘦,飲食少思,余用黃連一兩,酒拌炒焦為末,入人參末四兩,粥丸小豆大,每服四五十丸,不拘時白湯下,服訖漸愈;又用五味異功散加升麻,服月餘而瘥。後不戒厚味,患疳積消瘦少食,發熱作渴,用九味蘆薈丸為主,以四味肥兒丸為佐,疳證漸退;卻以四味肥兒丸為主,以五味異功散為佐而痊。後又不禁厚味,作瀉飲冷,仍服肥兒丸、異功散而愈。
一小兒清晨泄瀉,服消疳清熱之劑不應,余謂脾腎虛,用二神丸治之,不信,仍服前藥,形體骨立,復求治。用四神、六味二丸治之,尋愈。停藥數日,飲食漸減,泄瀉仍作,至十七歲畢姻,瀉渴頓作,用前藥治之,無效,乃用補中益氣湯、八味丸而始愈。
一小兒因母怒氣停食,患泄瀉,服消導之劑,更加吐乳,先用養胃湯加炒黑黃連一錢、吳茱萸三分、木香四分治其母,子亦灌一二匙,悉愈。後母傷食,患血痢腹痛,其子亦然,治以四君加前三味,母子俱服。因惑於人言,但令母服,子另服治痢之藥,加作嘔不乳,手足并冷,余用五味異功散加木香、炮薑、漏蘆,母子并服而愈。
一小兒患瀉,身熱作渴,瀉下穢氣,此為內熱而瀉也,用香連丸一服而愈。後患瀉,服黃連香薷飲益甚,余用六君、木香、肉果而愈。
一小兒患瀉,作渴飲冷,手足并熱,睡而露睛,此為熱瀉,用黃芩湯一劑而愈,又用白朮散二服而安。
一小兒患瀉,面赤飲冷,小便赤色,先用四苓散、香連丸各一服,而便利勢減,又用異功散加木香、黃連各二分,吳茱萸一分,二服而愈。
一小兒瀉而腹痛,按之不痛,用異功散加升麻而愈。後復瀉,服消乳丸,益加腹痛,余謂脾氣傷也,復用異功散加木香而痊。
一小兒吐瀉腹痛,睡而露睛,小腹重墜,手足并冷,先用六君、升麻、乾薑四服而痛墜愈,又用異功散加升麻、木香而悉愈。後又傷食腹痛,別服袪逐劑,虛證悉具,余用理中丸、六君子湯而尋愈。但噫氣下氣,口角流涎,此脾胃虛寒也,復用理中、六君子二湯而愈。
一小兒泄瀉不食,噯腐酸氣,用平胃散一服而瀉止,又用五味異功散而飲食增。後復傷吐瀉喘嗽,手足指冷,面色黃白,余謂脾虛不能生肺也,用六君,升麻、桔梗而愈。
一小兒傷食作瀉發熱,服寒涼藥,熱甚作嘔,此胃經虛熱也,先用四君、升麻而嘔止,又用白朮散而安。
一小兒乳哺失節,泄瀉腹痛,自用藥下之,反加痰搐;又服化痰止搐之藥,而痰搐益甚,睡而露睛,手足微冷。余以脾胃已虛而重傷之也,用異功散加木香、釣藤鉤,母子并服,三日而痰搐止,五日而瀉痛除。
一小兒傷食,瀉青發搐,余謂肝木勝脾也,用六君、木香、釣藤鉤而愈。後傷食腹痛,別用消食丸,脣額頓黑,瀉益甚,此脾氣虧損,寒水反來侮土也,用六君、木香、乾薑而痊。
一小兒面色萎黃,傷食作瀉,面色頓白氣喘而痰涌,余謂脾肺氣虛下陷,法當升補。彼不信,別服清氣化痰之藥,虛證蜂起。余先用補中益氣湯一劑,諸證頓退,又用五味異功散而痊。
一小兒泄瀉,兩寸脈或短或伏,用補中益氣治之頓愈。余見患前證不服此藥而危者多矣,惜哉!
一小兒飲食後即瀉,先用六君、升麻、神麯、山楂而止,又用五味異功散加升麻而痊。後傷食,吐瀉腹痛,用保和丸二服,又用異功散調補脾氣而安。
一小兒傷食,作瀉腹脹,四肢浮腫,小便不利,先用五苓散加木香,旬余諸證漸退;又用五味異功散為主,佐以加減腎氣丸,又旬日,二便調和,飲食漸進,浮腫旋消,乃以異功散調理而愈。
一小兒十三歲,傷食作瀉,服剋伐之劑,胷腹膨脹,手足并冷。余謂當調補中氣,不信。後見睡而露睛,脣口搐動,乃用六君、木香、釣藤鉤,至四劑搐動頓止;又二劑,飲食加進。以五味異功散加升麻、柴胡,膈寬瀉止而愈。
一小兒因驚久瀉,面色青黃,余謂肝木勝脾土也,朝用補中益氣湯,夕用五味異功散加木香,子母俱服而愈。
一小兒泄瀉驚搐,其母面青脈弦,先用小柴胡湯加木香、漏蘆一劑;次用四君、木香、釣藤鉤、山梔,母子同服而愈。
一小兒因其母被驚患瀉,服藥傷胃,反致吐乳,余用五味異功散、炒黑黃連、米香治其母,時灌子一二匙,俱愈。後母因鬱怒,停食下痢,嘔吐腹痛,其子昏憒不食,以六君子加車前、黃連、木香,母子俱服而安。
一小兒久瀉青色,腸鳴厥冷,余曰:此驚泄也。脾土既虧,則肝木來侮,須溫脾平肝,然後可愈。彼以為遇,自用治驚等藥,腹脹重墜,小便不利,四肢浮腫,始信前言,重復請治。余先用五味異功散加升麻、柴胡數劑,諸證稍可;又以補中益氣湯數劑,飲食少加。又因傷食夾驚,吐瀉發搐,復用異功散加柴胡、釣藤鉤四劑,諸證稍退。又傷風欬嗽,腹脹作瀉,或用發散解利之劑,手足逆冷,睡中發搐,余謂此脾土虛而肺金受病,重傷真氣故也,用異功散加紫蘇一劑以散表邪,次以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調補真氣而痊。
一小兒因驚,吐瀉腹脹,先用六君、木香、柴胡治之稍可,又以五味異功散而愈。後因驚搐痰甚,或用鎮驚化痰之藥,倦怠不食,而泄益甚,先用異功散加木香、釣藤鉤,四劑而愈。
一小兒七歲,食生冷之物,腹痛便秘,服峻利之劑,連瀉五次,噫氣腹痛。余謂心脾虛寒,用異功散加薑、桂、木香治之,不從,反治胃火,更加呃逆。余仍以前藥加附子一片,一服諸證頓退;仍去附子,又三劑而愈。其時同患是證,用清胃化痰者歿,手足俱黯。
一小兒傷食,嘔吐發熱面赤,服消導清熱之劑,飲食已消,熱赤未退,余以為胃經虛熱,用六君、升麻、柴胡四劑而痊。
一小兒傷食嘔吐,服剋伐之藥、嘔中見血,用清熱涼血,反大便下血,脣色白而或青,余謂脾土虧損,肝木所乘,令空心服補中益氣湯,食遠服異功散,使涎血各歸其源,果愈。
一小兒吐酸乳食,用四君、吳萸、黃連、木香,補脾平肝而愈。後口中有酸水,仍用前藥隨愈。後吐苦水而口亦苦,用龍膽湯以清肝火,四君子以補脾土而痊。
一小兒吐黃水,所食之物,悉皆甘味,用瀉黃散清其胃火而愈。後因停食,服剋伐之藥,口甘不食,形氣殊弱,用補中益氣湯,養其中氣而痊。
一小兒傷食噯腐,用平胃散一服,宿滯頓化。余云不必多藥,但節其飲食自愈。不信,別用剋滯之藥,更加吐瀉,以致不救。
一小兒傷食發熱,面赤抽搐,嘔吐,氣喘唾痰,此飲食傷脾,肺氣虛弱所致,用六君子湯、炒黑黃連、山梔各二分,一劑頓愈。
一沈氏子吐瀉腹痛,手足并冷,余謂此脾土虛弱,寒水所侮,先用益黃散一劑,諸證頓愈,手足梢冷,此寒水退而脾土虛弱也。用異功散少加木香一劑,卻去木香,再劑而痊。
一小兒傷食發熱,吐瀉腹痛,欲服益黃散。余曰:內有丁香、良薑,非其所宜。前證乃脾胃受傷,而無寒證。不信,仍服前藥,其痛益甚,二便不通,口舌糜爛而歿。
一小兒傷食,吐偽不已,後便泄青色,睡而露睛,手足指冷,額黑脣青。余謂:大便青色,木勝土也;或時溏泄,脾氣不足也;額黑脣青,寒水悔土也,悉屬中氣虛寒。用五味異功散加升麻、柴胡、木香、附子,二劑而愈。
一小兒盛暑嘔吐飧泄,服黃連香薷飲益甚,用白虎石膏湯而腹脹作痛,手足并冷。余謂:脾氣虛寒,且夏月伏陰在內也,用五味異功散加木香而愈。
一小兒亥子丑時,發熱泄瀉,用益黃散而愈。後復發,服前藥,嗜臥露睛,作渴少食,大便頻黃。余謂:肝勝脾虛,元氣下陷,用補中益氣湯佐以地黃丸而尋愈。
一小兒盛暑吐瀉,米穀不化,或用黃連香薷飲之類,腹脹作痛,手足并冷,此脾氣虛而伏陰在內也,用五味異功散加木香治之而愈。先君嘗云:凡暑令吐瀉,手足指熱,作渴飲冷者屬陽證,宜清涼之劑;若手足指冷,作渴飲湯者,屬陰證,宜溫補之劑。故大人屬陰者,誤用寒涼之藥,死後手足青黯,甚則遍身皆然,於此可驗。
一小兒傷食,吐瀉不已,瀉色青綠或溏白,睡而露睛,手足指冷,額黑脣青。余謂:瀉痢青綠,肝勝脾土也;或時溏白,脾土虛寒也;額黑脣青,寒水侮土也,悉屬中氣虛寒。用五味異功散加升麻、柴胡、木香、附子,一劑而愈。
一小兒傷食,嘔吐發熱面赤,服消導之劑,飲食已消,熱赤未退,余以為胃經虛熱,用六君子加升麻、柴胡各二分,四劑而愈。
一小兒目睛緩視,大便臭穢,乃飲交感時乳所致,用四君子加木香、藿香治之而安。
一小兒吐酸乳食,同四君、吳茱、黃連、木香,補脾平肝而愈。後口中有酸水,仍用前藥隨愈。後唾苦水,口中味苦,用龍膽湯清肝火,佐以四君補脾土,乃瘥。
一小兒唾黃水,或口甘,所食之物,悉皆甘味,用瀉黃散愈。後停乳食,服剋伐之藥,口甘不食,形氣殊弱,用補中益氣湯而愈。
《醫學入門》曰:黃承務子二歲病傷食而瀉,眾醫與止之,十餘日,便青白,乳食不消,身涼加哽氣昏睡,咸謂困篤,召錢,先與益黃散、補肺散各三服;三日,身溫而不哽氣,後以白餅子微下之,又益脾散三服利止。何以然?利本脾虛,傷食初不與下之,留連十日,上實下虛,脾氣弱則引肺亦虛,脾肺子母故也,今先補脾則肺病自退,即身溫不哽氣也,然後下其所傷。或曰:何不先下後補?曰:便青為下臟冷,若先下必大虛,今先實脾而後下則不虛矣。後更與補之乃安。
龍骨 黃連去鬚微炒,各一兩 當歸剉微炒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各五錢
右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加減溫服。
張渙阿膠丹 治泄利身熱,及暴瀉注下。
真阿膠炙熟 乾薑各一兩 芍藥 當歸洗焙 川黃連 肉豆蔻各半兩
右件藥,搗羅為細末,煉蜜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粟米飲下,量兒大小加減。
神仙玉粉丹 補一切虛,不熱,小兒冷積暴瀉,見功尤速。
精明舶上硫黃一斤,去砂石盡打碎
右用豶猪肚七個,旋采桑根白皮三斤寸剉,將猪肚一--淨洗,以硫黃實之,以麻綫縫合,水二斗,先將桑根白皮一斤,同煮一復時,其余猪肚亦用慢火養之,不得令冷,侯煮滿一復時,別以猪肚換之,又用白皮內一斤同煮,再一復時,又換猪肚并桑白皮,過三復時,不換白皮只換猪肚,共煮七復時,水耗以熱湯添,不得用冷水,候滿七復時取出,用溫水淘淨,研至極細,候烈日中晒極乾,再研,煮糯米粉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米飲下十粒至十五粒。大率驅除宿冷,其功效無比。老人經久可服。
千全七味散 治利下久不瘥。
龍骨煅 赤石脂 厚朴 烏梅肉各二分 黃連八分 甘草炙,一分 阿膠炙,三分
右治下篩,漿水服二方寸匕,日二,小兒一錢匕。
神驗方 華佗治老小下利柴立,不能食,入口即出,命在旦夕;久利。
黃連末 亂髮灰 醇苦酒 蜜各半鷄子殼許 白蠟方寸匕 鷄子黃一枚
右六味,於銅器中炭火上,先內酒、蜜、蠟、鷄子黃攪勻,乃內黃連末、髮灰,又攪煎,視可,取出為丸,久困者,一日一夜盡之。
外臺方 療久利,無問冷熱疳痢悉主之。
棗一枚去核,勿令皮破,內胡粉令滿,於炭火中燒如炭,磁器中研之 米飲和服,一歲以下分服之,不過三服瘥。
丁香散 《聖惠》治久痢赤白,漸羸,胃虛不食。
丁香 厚朴去外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黃連去鬚剉炒 訶梨勒煨用皮 白朮剉炒 伏龍肝各半兩 木香一分 赤石脂一兩
右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
聖惠黃連丸 治小兒釀利,經久不斷,增減有時。
黃連微炒 人參 赤石脂 龍骨 炙草 黃芩 厚朴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白茯苓 枳殼麩炒微黃,各半兩 烏梅肉一分,微炒
右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粥飲下七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臨時加減。
譚氏斗門散 歌曰:小兒瀉痢甚青黃,久患時多轉滑腸。下部脫肛頻努嚥,朝朝焦瘦漸羸尩。
訶子 枳殼 地榆各等分
右為末,每服一錢,米飲調下;一歲以下半錢。
嬰孺龍骨湯 治小兒下利不住。
龍骨煅 甘草炙 川黃連各四分 當歸 乾薑各一分
右以水四升,煮一升二合,食前溫分三服。
又 治服藥後下不止。
龍骨五分 甘草炙 乾薑 當歸 黃連 附子炮製去皮臍 赤石脂 前胡各三分
右以水四升,煮一升二合,為五服,旦服至午令盡。
黃連煎 治冷熱利經久不止,體羸不堪,治瘥而又發。
好黃連二兩,水七升,蜜八合,煎一升三合
右絞去滓,百日兒半合,二百日、一歲服一合。
鷄骨丸 治下利經久不斷,羸瘦,脾胃冷弱,食不消化。
宿雌鷄胷前及肋骨全用一具 黃連六分 厚朴三分 神麯炒 甘草炙 白朮各四分 桔梗 麥芽炒 烏梅各二分 人參 赤石脂 黃芩 白龍骨各五分
右為末,蜜丸小豆大,白飲下二十五丸,日二服,量兒大小與之。
惺惺散 治久瀉脾困,不思乳食,恐作脾風。
天麻 全蠍炒,各半錢 木香炮 糯米 人參 白茯苓各炒微黃 白扁豆炒 乾山藥焙 甘草各一錢,炙
右為末,每服嬰孺一字,二三歲半錢,用水一藥注,或半銀盞,棗子半片,煎十數沸服。
香礬丹 張渙治瀉利久不瘥。
南木香 枯白礬各一兩 訶梨勒皮微炮 酸石榴皮炒黑,各半兩
右件搗羅為細末,煉蜜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粥飲下,量兒大小加減。
劉氏方 治小兒臟腑久瀉不止。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 陳皮 藿香 丁香 木香 肉豆蔻
右等分為末,每服二錢,以藿香合糯米煮粥飲調下,或薑水煎亦可。臟腑滑泄,四君子加訶子五分,米飲調下。
聖惠厚朴散 治小兒水穀利,羸瘦面黃,不欲飲食。
厚朴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龍骨 丁香 黃連去鬚微炒,各半兩 當歸剉微炒 木香 白朮 肉豆蔻各一分
右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粥飲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
地榆散 治水穀利,日夜不止。
地榆炙 厚朴去粗皮塗薑汁炙令香熱,各三分 黃連一兩,去鬚微炒 阿膠半兩搗碎炒令黃色
右件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半錢,量兒大小加減。
胃風湯 治風冷乘虛,入客腸胃,水穀不化,泄瀉注下,腹脅滿,腸鳴(疒丂)痛,及腸胃濕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日夜無度,并宜服之。
人參 白茯苓 芎藭 桂皮去粗皮 當歸 白芍藥 白朮各等分
右為粗散,每服二錢,以水一大盞,入粟米百粒,同煎七分,去滓稍熱服,空心食前服,小兒量減。
三神丸 養生治大小老虛之人,不拘冷熱泄瀉。
黃連 白芍藥并剉如豆 吳茱萸各十兩
右三味,釜內慢火炒赤色,放冷,杵羅為細末,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九分,去滓,空腹食前溫服,日三四服,小兒量與。或以水浸蒸餅,丸如桐子大,更丸一等如菉豆黃米大,小兒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溫米飲下。若作散,以沸湯或溫米飲調下,并可服。病泄痢之人,若不禁生冷魚肉肥膩,與不服藥同。一方有木香無芍藥,酢糊丸。
茅先生香連丸 治瀉痢。
黃連茱萸半兩,同於銚內炒令煙起,取出去茱萸 木香 肉蔻 訶子炮去核,各五錢 阿膠麪炒 朱砂各一錢
右為細末,軟飯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十四丸,用飯飲吞下,兒小碎之。
乳香散 治一切瀉痢。
乳香二錢,荷葉盛火炙令令熔,放地上碗蓋另研 肉豆蔻 白薑 甘草炙 草果各一兩
右細剉,用酢麪裹,於熱灰內,煨令赤色,取出去麪為末,入乳香拌勻,每服五分或一錢,陳米飲調下。
守中湯 春夏相交,陰濕氣重,中傷脾胃,致腹痛泄痢,經久不止,漸傳手足浮腫,飲食少思。
蒼朮泔水浸一宿,去粗皮濾乾,剉,炒微黃色 桔梗各二兩,炒 白薑四錢,炮 甘草六錢,炙
右件剉,焙為末,每服一錢,空心沸湯調服,(口父)咀水煎亦可,或用薑、棗。
張渙川椒丸 治小兒夏傷濕冷入腸胃,泄瀉不止。
川椒一兩,去閉目雙者并黑子,慢火炒香熟為度 肉豆蔻五錢
右件搗羅為細末,粳米飯和圓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量兒大小加減。
粟煎湯 治腸胃受風冷,泄注不止,身體壯熱。
白朮炮 當歸洗焙 川芎 人參 肉桂 芍藥各一兩
右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生薑三片,粟米一匙許,煎至五分,粟米熟去滓,放溫服。
溫中湯 治胃寒瀉白,腹痛腸鳴,孔氏治臟腑不調,大便青色。
白朮 人參 茯苓各一錢 甘草炙,半錢
右末一錢,水一小盞,煎七分,溫服。
黃芩湯 治下痢而頭痛胷滿,口苦咽乾,或往來寒熱而嘔、其脈浮大而弦者,或協熱而痢者。
黃芩一兩半 芍藥 甘草炙,各一兩
右剉散,每服三錢,棗子一個,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嘔者加半夏一兩二錢半,生薑煎。
張渙清胃散 治挾熱瀉利。
川楝子 黃蘗微炙 當歸洗焙 地榆炙 黃連去鬚炒,各半兩
右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煎至四分,去滓溫服,乳食前。
香連丸
黃連薑汁拌炒,二兩 木香煨,半兩
右為末,陳米飯丸菉豆大,米飲下一二十丸;亦可調六一散。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四百三十七
小兒吐瀉門
單方
治小兒霍亂吐利:用人參一兩,厚朴、甘草各半兩,白朮十八銖[白朮十八銖 原缺,據《千全》卷五癖結脹滿補。],四味(口父)咀,以水一升二合,煮取半升,六十日兒服一合,百日兒分三服,期歲分二服,中間隔乳服之。乳母忌生冷油膩等 。一加乾薑一分,或加生薑三分。
【 《千全方》,下同】
小兒霍亂:梳頭垢水服少許。
治孩子霍亂,已用立驗:用人參、蘆籜各半兩[各半兩 原缺,據《千金》卷五癖結脹滿補。],扁豆藤二兩,倉米一撮,四味(口父)咀,以水二升,煮取八合,分溫服。
又方用:人參一兩[一兩:原缺,據《千全》卷五癖結脹滿補。],木瓜一枚,倉米一撮,三味(口父)咀,以水煮分服,以意量之,立效。
治小兒霍亂:研尿滓,乳上服之。
又:以牛涎灌口中一合。
治少小吐利:用亂髮半兩燒灰,鹿角六銖,二味為末,米汁服一刀圭,日三服。
又方:熱牛屎含之。一作牛膝。
又方:燒牡猪屎,水浸取汁,少少服之。
治小兒噦:用生薑汁、牛乳各五合,煎取五合,分為二服。
又方:取牛乳一斤,煎取五合,分五服。
小兒脾泄不止:紅棗二十個去核,將官粉入內,以陰陽瓦焙乾,去棗研粉,每服三分,米湯下。
小兒飲乳後吐逆不入腹:取蘆蠹蟲二枚,煮汁飲之。嘔逆與哯乳不同,乳飽後哯出者,為哯乳也。 【 藏器方】
小兒吐瀉,脾胃虛寒:齊州半夏泡七次,陳粟米各一錢半,薑十片,水盞半,煎八分,溫服。 【 《直訣》】
治瀉不止:用筍籜、扁豆藤各半兩,人參一兩,共細剉,分六服,每水一小盞,煎五分,不時量分,稍熱服。 【 《聖惠方》,下同】
小兒吐乳:取地龍糞一兩研末,空心,米泔湯服效。
凡小兒霍亂吐瀉:用土蜂窠炙研,乳汁服一錢。
小兒百晬內吐乳,或糞青色:用年少婦人乳汁一盞,入丁香十枚,陳皮一錢,石器煎一二十沸,細細與服。 【 陳文仲小兒方】
小兒吐瀉,巴豆一個,針穿燈上燒過,黃蠟一豆大,燈上燒滴入水中,同杵丸黍米大,每用五七丸,蓮子燈心湯下。 【 危氏《得效方》】
寡婦藁薦草節,去小兒霍亂。 【 《酉陽雜俎》】
襁褓吐乳欬嗽久不愈:石燕子為末,以蜜調少許塗脣上,日三五次。 【 《衛生寶鑑》】
小兒吐瀉:芹菜切細,煮汁飲之,不拘多少。 【 《子母秘錄》】
小兒嘔吐不止:丁香、生半夏各一錢,薑汁浸一夜,晒乾為末,薑汁打麵糊丸黍米大,量大小用薑湯下。 【 《全幼心鑑》,下同】
小兒哯乳:用鹹豉七個去皮,膩粉一錢同研,丸黍大,每服三五丸,藿香湯下。
小兒泄瀉:肉豆蔻五錢,乳香二錢半,生薑五片同炒黑,去薑研為膏,收,旋丸菉豆大,每量大小,米飲下。
治小兒吐瀉,腹脹胷膈痞閉:用五靈脂、青皮、陳皮、硫黃、芒硝各等分,先將硝黃於銚子內,以文武火熔開,用匙刮聚,自然結成砂子,取出研碎,與前三藥同末,麵糊為丸如菉豆大,小兒取子黃米大,每服二十丸,量虛實加減,米飲送下無時。 【 《儒門事親》,下同】
又治泄瀉:用車前子不拘多少為細末,每服二錢,米飲湯調下服之,水穀分,吐瀉止。
小兒吐瀉,黃疸:用三稜、蓬朮、陳皮、青皮、神麯、麥芽、黃連、甘草、白朮、茯苓,共為細末,生薑燈心湯調服。傷乳食吐瀉加山楂,時氣吐瀉加滑石,發熱加薄荷。 【 丹溪方,下同】
治小兒周歲吐乳腹瀉:用白朮、滑石末各三錢,陳皮、炙草各五分,乾薑一錢,共為粗末,煎服。
治夏秋吐瀉:好黃連一兩,入虢丹一兩,炒丹焦為細末,麵和丸如芥子大,服二三十粒,壁土薑湯吞,更量數服不妨。 【 李剛中方】
療霍亂心腹刺痛吐利:用茯苓、桔梗、人參各六分,白朮五分,炙草、炙厚朴各四分,共切片,用水二升,煮六分,令溫服。 【 《外臺》方】
小兒吐逆不止,用黃丹研末,小棗肉和丸芡子大,每以一丸針簽於燈上燒過研細,乳汁調下。一加朱砂、枯礬等分。 【 謝氏小兒方】
小兒吐瀉:丁香、橘紅等分,煉蜜丸黃豆大,米湯化下。 【 劉氏小兒方】
胎寒腹痛,啼哭吐乳,大便瀉青,狀若驚搐,出冷汗:薑黃一錢,沒藥、乳香二錢為末,蜜丸芡子大,每服一丸,釣藤煎湯化下。 【 《利濟方》】
小兒吐逆頻併,不進乳食,手足心熱:用紅麯年久者三錢半,白朮麩炒一錢半,甘草炙一錢為末,每服五分,煎棗子米湯下。 【 《經濟方》】
小兒噦疾,用鹿角粉、大豆末等分,和乳調塗乳上飲之。 【 《古今醫驗》】
小兒嘔吐,壯熱食癎:葛粉二錢,水二合調勻,傾入錫鍋中,重湯盪熟,以糜飲和食。 【 昝殷《食醫心鏡》】
小兒霍亂卒起者:用白狗屎一丸,絞汁服之。 【 《本草綱目》,下同】
小兒熱噦:牛乳二合,薑汁一合,銀器文火煎五六沸,量兒服之。
小兒疳瀉:赤石脂末,米飲調服半錢,立瘥。加京芎等分更妙。
小兒霍亂:訶黎一枚為末,沸湯服一半,未止再服。
小兒吐逆不定,虛風喘急:白附、藿香等分為末,每米飲下半錢。 【 《保幼大全》】
小兒嘔吐不定:用五倍子二個,一生一熟,甘草一握,濕紙煨過,同研為末,每服半錢,米泔調下立瘥。 【 《經驗方》】
小兒熱瀉:黃蘗削皮焙為末,用米湯和丸,粟米大,每服一二十丸,米湯下。 【 《十全博濟方》】
小兒四季患泄瀉:用製白朮、陳皮、川厚朴薑汁炒各三分,甘草二分,有嘔吐加藿香葉四分,遍身熱腹痛者加薑水炒黃連三分。 【 《窮鄉便方》】
小兒泄瀉:用木別子一個,麵裹煨熟去殼,小丁香三粒共為末,唾丸入小兒臍,以舊膏藥封之。 【 《身經通考方》】
小兒久瀉,飲食少進,身體羸瘦:白朮土炒、白茯苓二味各等分,用老米一撮煮粥,止服米飲,其瀉自止。 【 《醫貫奇方》,下同】
又健脾止瀉:用陳米鍋巴四兩,蓮肉去心微炒四兩,享糖四兩,共研細末,食遠或空心調服數匙妙。
小兒吐乳:蘇葉、甘草、滑石各一錢,水煎服。 【 《幼幼近編》,下同】
小兒久瀉:用肉荳蔻平開,入麝香一分,再合麪包煨為末,米湯下。溏泄用柿餅燒熟吃立止。身熱作瀉,四君子湯加白芷、黃耆、松花、五味子。
小兒吐瀉:用乾薑、甘草各二錢,炙白朮一兩為末,溫湯服。吐瀉不止,或以白朮一錢,肉果、丁香各五分,薑湯調下,兼治大人吐瀉。或以白芷、乾薑為末,蜜丸置臍中,以絹縛定,用熱鞋底時時熨之。
治久瀉不止:白朮土炒、白茯苓各等分,陳米一撮煮粥,止服米飲。
治久吐不止:砂仁童便炒三四次一兩,丁香一錢,藿香三錢,每薑湯調服一匙。
治小兒吐瀉不止:五倍子二枚,半生半熟,炙草為末,米泔水下五分。
針灸
《古今醫統》曰:小兒嘔吐乳汁,灸中庭一穴一壯,在膻中穴下一寸陷中。
醫案
錢乙《小兒直訣》曰:廣親官五太尉病吐瀉不止,米穀不化,眾醫用溫藥一日而加喘吐不定。錢氏曰:當以涼藥治之。所以然者,謂傷熱在內也。用石膏湯三服并服之。眾醫皆言吐瀉多而米穀又不化,當補脾,何以用涼藥?王信眾醫,皆用補脾丁香散三服。錢醫後至曰:不可服此。三日後,必腹滿身熱,飲水吐逆。三日外果如所言。所以然者,謂六月熱甚,伏入腹中,而令引飲傷脾胃,即大吐瀉也。眾又行溫藥,使上焦亦熱,故喘而引飲,三日當甚。眾師不能治,復召錢至,見其熱證,以白虎湯三服,更以白餅子下之,一日減藥二分,二日三日又與白虎湯各二服,四日用石膏湯一服;及旋合門冬、黃苓、腦子、牛黃、天竺黃、茯苓,以朱砂為衣,服五丸,竹葉湯化下,熱退而安。
廣親宮七太尉七歲病吐瀉,是時七月,其證不食而昏睡,睡覺而悶亂,哽氣乾嘔,大便或有或無,不渴,眾醫作驚治之,疑睡故也。錢曰:先補脾,後退熱。與使君子丸補脾,石膏湯退熱;又以水銀、硫黃末研和,以薑水調下一字。錢曰:凡吐瀉五月內,九分下而一分補;八月內,九分補而十分下。此者是脾虛瀉,醫妄治之,至於虛損,下之即死,即當補脾,若以使君子丸恐緩,已又留溫胃益脾藥治之。醫者李生曰:何食而噦?錢曰:脾虛津少即嘔逆。曰:何瀉青褐水?曰:腸胃至虛,冷極故也。錢治而愈。
馮承務子五歲,吐瀉壯熱,不思飲貪,目睛多白,面色無神。師曰:此腎經虛弱,下之則愈虛。遂以消積丸磨之,漸愈。大凡傷食不下則成癖,下後即與補脾,無不效者。
《儒門事親》曰:河間劉光濟之子,才二歲病疱,後嘔吐發昏,用丁香、豆蔻之類不效,通麻先生寄其家,乃謂光濟曰:今有小方,無毒,人皆知之,公肯從乎?光濟曰:先生之言,必中於理,何敢不從!麻先生曰:劉河間常言涼膈散可治瘡疱,張戴人用之如神,況《內經》言少陽所至嘔涌,少陽者相火也,非寒也。光濟欣而從之。此日利二行,適王德秀自外入,聞其利之也,乃曰:瘡疱首尾不可下。麻自悔其多言也,業已然,姑待之。比至食時,下黃涎一合,日午問之,兒已索遊於街矣。
《保嬰金鏡錄》曰:一小兒五歲,食粽後咬牙欲吐,頃間腹脹昏憒,鼻青黃赤,此脾土傷而心肝所動,食積發厥也。先令鷄翎探吐出酸物,頓醒。節其飲食,勿藥而愈。
薛氏《保嬰撮要》曰:一小兒夏月吐乳,手指發熱,作渴飲冷,口吐涎水。余謂胃氣熱,廉泉開而涎出也,用瀉黃散而愈。後復嘔吐,另用剋滯之劑,口渴飲湯,流涎不已。余謂胃氣虛寒不能攝涎也,用理中丸而愈。
一小兒七歲,嘔吐不食,面白指冷,此胃氣虛寒也,用理中湯,嘔吐頓愈,又用六君子湯而痊。後傷食腹痛,發熱嘔吐流涎,先用保和丸一服而痛嘔愈,再用四君、山梔而涎止。
一小兒食涼粉而嘔吐酸物,頭痛發熱,此內傷兼外感也,用人參養胃湯末二錢,薑湯調服,諸證皆愈。惟吐酸涎,用大安丸一服而止。
一小兒傷食發熱,嘔吐酸物,手指常冷,此胃氣虛寒,陰盛隔陽於外,虛熱所致也。用保和丸末二錢,濃薑湯調服而吐止;再用六君子湯加山梔而安。
一小兒嘔吐作渴,暑月或用玉露飲子之類而愈。又傷食吐酸,余先用保和丸,一服吐止;次用五味異功散,飲食漸進;又用四君子湯而痊。
一小兒暑月患吐瀉,服香薷飲、五苓散之類而止,但手足并冷,睡而露睛,飲食不入,腸嗚作嘔,欲用清涼之劑,余曰:此始為熱,終為寒也,當舍時從證。用人參理中丸,以薑湯化二服,病勢始定;次用助胃膏漸安;又用六君子湯調理而愈。
一小兒食多即吐,余用五味異功散愈之。又腹痛嘔吐,先服大安丸,仍用異功散而愈。後證復作,另投袪逐之劑,吐瀉不食,腹中痛甚,以手按之則止,此脾氣復傷也,先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一劑,又用六君、升麻、柴胡二劑,飲食頓進。後食生冷,挾驚吐瀉,手足并冷,脣口搐動,用六君、釣藤鉤、柴胡而愈。
一小兒吐酸,作渴飲冷,腹痛發熱,用人參養胃湯加黃連一劑,吐熱稍定;又用保和丸一服,腹痛頓止。後傷食復吐,腹脹,大便不通,用紫霜丸下之,尋愈。又感冒欬嗽腹脹,另服下藥,發熱作吐,腹脹,手足并冷,睡而露睛發搐,用六君、釣藤鉤而安,又用四君加當歸、川芎而愈。後患吐瀉,手足并冷,用助胃膏頓痊。
一小兒嘔吐發熱,用瀉黃散而愈。後因乳母飲酒,腹脹吐瀉,用葛花解酲湯,子母服之漸愈。大便日去五七次,用五味異功散加升麻二劑;日去五次,乃用四君、肉豆蔻而痊。
一小兒吐酸發熱,用保和丸漸愈,又用四君、山楂、神麯而安。後因飲食過多,嘔吐復作,另用下積丸,更加作瀉腹脹,手足發搐,余以為肝木侮脾土,用五味異功散加柴胡、釣藤鉤而搐止;又用六君子湯,飲食漸進而痊。
一小兒夏間嘔吐腹痛,大便不通,服大黃而愈。又傷食患吐,發熱,服瀉黃散等藥,嘔吐腹痛,按之即止,面色青黃,手足并冷,此脾胃復傷而虛寒也,用異功散加木香愈之。後又傷食,腹脹作痛,或用消食丸,吐瀉并作,小腸重墜,午後益甚,余朝用補中益氣湯,夕用六君子加木香而愈。
一小兒嘔吐發熱,腹痛面赤,手熱,口乾飲湯,按其腹不痛,此脾胃氣虛也,用異功散加木香、乾薑一劑而愈。後傷食,吐而嚥酸,腹中作痛,按之益甚,此飲食內停也,用保和丸二服而痊。
一小兒因停食腹痛,服疏導之藥而愈。後復停食,又用前藥,寒熱不食,腹脹後重,大便頻而少,此脾氣復傷而下陷也,先用異功散加升麻數劑,後重漸愈,再加當歸數劑而全愈。後因乳母恚怒,致兒寒熱發搐作嘔,又用六君子、柴胡、山梔以治其母,兼灌其兒,并愈。
一小兒時吐乳食,診其母有鬱怒之證,用加味歸脾湯、加味逍遙散治之而愈。
一小兒因乳母感冒風寒發熱,兒患嘔吐,身發赤暈,用東垣人參安胃散而愈。又咬牙發搐,嘔吐酸腐,待其吐止自安。
一小兒七歲,身羸瘦,兼吐少食,發熱面黃,余謂此脾臟受傷,用六君加煨薑二劑而飲食進,去薑又數劑而愈。
一小兒吐乳不食,手足搐搦,痰涎上涌,手足指冷,額黑脣青,此腎水勝心火也,用五味異功散加木香、炮薑一服,去薑數服而愈。
一小兒不時乾嘔,不乳腹膨,此脾胃虛而將成疳也,用四味肥兒丸以治疳,四君子湯以健中而痊。後傷食,吐瀉完穀,形氣困憊,四肢微搐。余曰:且勿藥。次日吐止,但搐而瀉青黃,此脾土虛而肝木勝也,用六君、釣藤鉤而痊。
一小兒吐瀉乳食,色白不化,露睛氣喘,此脾肺不足,形病俱虛也。先用異功散加柴胡、桔梗頓愈,再用補中益氣湯而安。
一小兒吐瀉驚悸,困倦腹脹,此心火虛而脾土怯也,用六君、茯神、酸棗仁而愈,又用秘旨保脾湯乃瘥。
一小兒吐瀉,驚搐項強,乃脾傷而肝侮,形氣虛而病氣實也,用異功散加釣藤鉤,補脾平肝而愈。
一小兒吐瀉,呵欠,煩悶不語,畏明,屬脾肺不能生肝腎也。用異功散補脾肺,地黃丸補肝腎,遂痊。
一小兒吐瀉腹脹不乳,此脾胃傷也,先用香砂助胃膏而飲食進,後用六君子湯而脾胃健。
一小兒寒熱作嘔,飲食不入,按其腹則哭,此飲食停滯也,先用大安丸遂安。但脣目抽動,大便稀黃,此病邪去而脾氣虛弱也,用六君子湯以補脾土,釣藤鉤以平肝木,悉愈。
一小兒未周歲,氣短喘急,乳食少進,時或吐乳,乃脾傷而食積也,先用六君、山楂、枳實漸愈;後吐瀉作渴,用胃苓膏以治吐瀉,白朮散以生胃氣而安。
一小兒四歲,每飲食失節,或外驚所忤,即吐瀉發搐,服鎮驚化痰等藥,後患益甚,飲食不入,藥食到口即嘔,用白朮一味,和土炒黃,用米泔水濃煎,不時灌半匙,次日微嘔,又一日不嘔,漸加至半杯,月餘而愈。
一小兒停食吐瀉,身熱作渴,瀉下紅白,或青黃色,服香連丸而愈甚,兼手足指冷。余謂始為實,終為虛也,用補中益氣湯加木香、肉果而愈。
一小兒傷食吐瀉,大便溏泄,或青錄色,睡而露睛,手足指冷,額黑脣青,此中氣虛弱,寒水侮土也,用五味異功散加升麻、柴胡、木香、附子一劑而愈。後患吐瀉不已,先用胃苓散,後用異功散而安。
一小兒寒熱嘔吐,或瀉青色,余以謂脾虛肝木所乘也,用六君、柴胡、升麻治之而愈。後因驚寒熱,寅卯時益甚,小便頻數,久而不愈,此肝火血虛,先以小柴胡湯加白朮、茯苓、當歸二劑頓止,又用地黃丸而愈。
一小兒白睛多,脣色白,七月間停食吐瀉,困睡驚悸,久治不愈。余曰:驚悸為心血虛怯,困睡為氣虛弱,皆稟脾腎不足所致也。用補中益氣湯及六味丸加鹿茸而愈。
一小兒瀉利青白,手冷面青,或時吃逆,余用人參理中湯;更加腹痛,仍以前湯加木香、乾薑二劑,稍緩;又以五味異功散加木香漸愈;又用五味異功散加升麻調理而痊。
一小兒腹痛作瀉,飲食不化,小腹重墜,用補中益氣湯加乾薑為末,每服錢許,米飲調服,旬余漸愈;又以四君子湯而痊。
一小兒泄瀉腹痛,手足并冷,脣青額黑,余謂寒水侮土,用益黃散痛止;再用六君、乾薑、漏蘆,子母服之,頓止;又用人參理中湯而痊。
一小兒久瀉兼脫肛,小腹重墜,四肢浮腫,面色萎黃,時或兼青,諸藥到口即嘔吐,審乳母憂鬱傷脾,大便不實,先用補中益氣湯、五味異功散及四神丸調治其母,不兩月,子母并愈。
一小兒患瀉,乳食不化,手足指冷,服消乳丸,食乳即瀉。余用五味異功散加木香,子母服之而愈。後時發搐,脣口抽動,用異功散加木香、釣藤鉤補脾平肝而痊。
一小兒泄瀉,手足發搐,痰涎上涌,手足指冷,額黑脣青,用五味異功散加木香、炮薑以補心火救脾土而愈。
一小兒患泄瀉,小腹重墜,飲食甚少,先用六君子湯送四神丸數劑,瀉漸止,飲食稍進;又用補中益氣湯數劑,下墜漸愈。後因勞發熱,自臍而起,飢則熱甚,用六君、炮薑治之稍安;又用加味歸脾、補中益氣二湯而痊。
一小兒夏間食粽傷胃,吐而腹痛,余用保和丸,彼以為緩,另用重劑,吐瀉并作,腹痛益甚,按其腹,卻不痛。余曰:此食已消而脾胃虛也,當溫補之。仍行消導,昏憒發搐,余用異功散加木香治之漸愈。後復傷食,另用去積丸,吐瀉不食,手足并冷,睡而露睛,變為瘧疾,余用六君、木香、炮薑治之而愈。
一小兒瀉而大便熱赤,小便濇少,此熱蘊於內也,先用四苓散加炒黃連一劑,其熱頓退;又用白朮散去木香二劑,熱渴頓止;以四君、升麻調理而痊。
一小兒食炙煿甘甜之物,常作瀉,大便熱痛,小便赤濇,此膏粱積熱所致,用四苓散、清胃散各四服,諸證稍退;乃用四味肥兒丸而瘥。
一小兒九歲,食炙煿之物,作瀉飲冷,諸藥不應,肌體消瘦,飲食少思,余用黃連一兩,酒拌炒焦為末,入人參末四兩,粥丸小豆大,每服四五十丸,不拘時白湯下,服訖漸愈;又用五味異功散加升麻,服月餘而瘥。後不戒厚味,患疳積消瘦少食,發熱作渴,用九味蘆薈丸為主,以四味肥兒丸為佐,疳證漸退;卻以四味肥兒丸為主,以五味異功散為佐而痊。後又不禁厚味,作瀉飲冷,仍服肥兒丸、異功散而愈。
一小兒清晨泄瀉,服消疳清熱之劑不應,余謂脾腎虛,用二神丸治之,不信,仍服前藥,形體骨立,復求治。用四神、六味二丸治之,尋愈。停藥數日,飲食漸減,泄瀉仍作,至十七歲畢姻,瀉渴頓作,用前藥治之,無效,乃用補中益氣湯、八味丸而始愈。
一小兒因母怒氣停食,患泄瀉,服消導之劑,更加吐乳,先用養胃湯加炒黑黃連一錢、吳茱萸三分、木香四分治其母,子亦灌一二匙,悉愈。後母傷食,患血痢腹痛,其子亦然,治以四君加前三味,母子俱服。因惑於人言,但令母服,子另服治痢之藥,加作嘔不乳,手足并冷,余用五味異功散加木香、炮薑、漏蘆,母子并服而愈。
一小兒患瀉,身熱作渴,瀉下穢氣,此為內熱而瀉也,用香連丸一服而愈。後患瀉,服黃連香薷飲益甚,余用六君、木香、肉果而愈。
一小兒患瀉,作渴飲冷,手足并熱,睡而露睛,此為熱瀉,用黃芩湯一劑而愈,又用白朮散二服而安。
一小兒患瀉,面赤飲冷,小便赤色,先用四苓散、香連丸各一服,而便利勢減,又用異功散加木香、黃連各二分,吳茱萸一分,二服而愈。
一小兒瀉而腹痛,按之不痛,用異功散加升麻而愈。後復瀉,服消乳丸,益加腹痛,余謂脾氣傷也,復用異功散加木香而痊。
一小兒吐瀉腹痛,睡而露睛,小腹重墜,手足并冷,先用六君、升麻、乾薑四服而痛墜愈,又用異功散加升麻、木香而悉愈。後又傷食腹痛,別服袪逐劑,虛證悉具,余用理中丸、六君子湯而尋愈。但噫氣下氣,口角流涎,此脾胃虛寒也,復用理中、六君子二湯而愈。
一小兒泄瀉不食,噯腐酸氣,用平胃散一服而瀉止,又用五味異功散而飲食增。後復傷吐瀉喘嗽,手足指冷,面色黃白,余謂脾虛不能生肺也,用六君,升麻、桔梗而愈。
一小兒傷食作瀉發熱,服寒涼藥,熱甚作嘔,此胃經虛熱也,先用四君、升麻而嘔止,又用白朮散而安。
一小兒乳哺失節,泄瀉腹痛,自用藥下之,反加痰搐;又服化痰止搐之藥,而痰搐益甚,睡而露睛,手足微冷。余以脾胃已虛而重傷之也,用異功散加木香、釣藤鉤,母子并服,三日而痰搐止,五日而瀉痛除。
一小兒傷食,瀉青發搐,余謂肝木勝脾也,用六君、木香、釣藤鉤而愈。後傷食腹痛,別用消食丸,脣額頓黑,瀉益甚,此脾氣虧損,寒水反來侮土也,用六君、木香、乾薑而痊。
一小兒面色萎黃,傷食作瀉,面色頓白氣喘而痰涌,余謂脾肺氣虛下陷,法當升補。彼不信,別服清氣化痰之藥,虛證蜂起。余先用補中益氣湯一劑,諸證頓退,又用五味異功散而痊。
一小兒泄瀉,兩寸脈或短或伏,用補中益氣治之頓愈。余見患前證不服此藥而危者多矣,惜哉!
一小兒飲食後即瀉,先用六君、升麻、神麯、山楂而止,又用五味異功散加升麻而痊。後傷食,吐瀉腹痛,用保和丸二服,又用異功散調補脾氣而安。
一小兒傷食,作瀉腹脹,四肢浮腫,小便不利,先用五苓散加木香,旬余諸證漸退;又用五味異功散為主,佐以加減腎氣丸,又旬日,二便調和,飲食漸進,浮腫旋消,乃以異功散調理而愈。
一小兒十三歲,傷食作瀉,服剋伐之劑,胷腹膨脹,手足并冷。余謂當調補中氣,不信。後見睡而露睛,脣口搐動,乃用六君、木香、釣藤鉤,至四劑搐動頓止;又二劑,飲食加進。以五味異功散加升麻、柴胡,膈寬瀉止而愈。
一小兒因驚久瀉,面色青黃,余謂肝木勝脾土也,朝用補中益氣湯,夕用五味異功散加木香,子母俱服而愈。
一小兒泄瀉驚搐,其母面青脈弦,先用小柴胡湯加木香、漏蘆一劑;次用四君、木香、釣藤鉤、山梔,母子同服而愈。
一小兒因其母被驚患瀉,服藥傷胃,反致吐乳,余用五味異功散、炒黑黃連、米香治其母,時灌子一二匙,俱愈。後母因鬱怒,停食下痢,嘔吐腹痛,其子昏憒不食,以六君子加車前、黃連、木香,母子俱服而安。
一小兒久瀉青色,腸鳴厥冷,余曰:此驚泄也。脾土既虧,則肝木來侮,須溫脾平肝,然後可愈。彼以為遇,自用治驚等藥,腹脹重墜,小便不利,四肢浮腫,始信前言,重復請治。余先用五味異功散加升麻、柴胡數劑,諸證稍可;又以補中益氣湯數劑,飲食少加。又因傷食夾驚,吐瀉發搐,復用異功散加柴胡、釣藤鉤四劑,諸證稍退。又傷風欬嗽,腹脹作瀉,或用發散解利之劑,手足逆冷,睡中發搐,余謂此脾土虛而肺金受病,重傷真氣故也,用異功散加紫蘇一劑以散表邪,次以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調補真氣而痊。
一小兒因驚,吐瀉腹脹,先用六君、木香、柴胡治之稍可,又以五味異功散而愈。後因驚搐痰甚,或用鎮驚化痰之藥,倦怠不食,而泄益甚,先用異功散加木香、釣藤鉤,四劑而愈。
一小兒七歲,食生冷之物,腹痛便秘,服峻利之劑,連瀉五次,噫氣腹痛。余謂心脾虛寒,用異功散加薑、桂、木香治之,不從,反治胃火,更加呃逆。余仍以前藥加附子一片,一服諸證頓退;仍去附子,又三劑而愈。其時同患是證,用清胃化痰者歿,手足俱黯。
一小兒傷食,嘔吐發熱面赤,服消導清熱之劑,飲食已消,熱赤未退,余以為胃經虛熱,用六君、升麻、柴胡四劑而痊。
一小兒傷食嘔吐,服剋伐之藥、嘔中見血,用清熱涼血,反大便下血,脣色白而或青,余謂脾土虧損,肝木所乘,令空心服補中益氣湯,食遠服異功散,使涎血各歸其源,果愈。
一小兒吐酸乳食,用四君、吳萸、黃連、木香,補脾平肝而愈。後口中有酸水,仍用前藥隨愈。後吐苦水而口亦苦,用龍膽湯以清肝火,四君子以補脾土而痊。
一小兒吐黃水,所食之物,悉皆甘味,用瀉黃散清其胃火而愈。後因停食,服剋伐之藥,口甘不食,形氣殊弱,用補中益氣湯,養其中氣而痊。
一小兒傷食噯腐,用平胃散一服,宿滯頓化。余云不必多藥,但節其飲食自愈。不信,別用剋滯之藥,更加吐瀉,以致不救。
一小兒傷食發熱,面赤抽搐,嘔吐,氣喘唾痰,此飲食傷脾,肺氣虛弱所致,用六君子湯、炒黑黃連、山梔各二分,一劑頓愈。
一沈氏子吐瀉腹痛,手足并冷,余謂此脾土虛弱,寒水所侮,先用益黃散一劑,諸證頓愈,手足梢冷,此寒水退而脾土虛弱也。用異功散少加木香一劑,卻去木香,再劑而痊。
一小兒傷食發熱,吐瀉腹痛,欲服益黃散。余曰:內有丁香、良薑,非其所宜。前證乃脾胃受傷,而無寒證。不信,仍服前藥,其痛益甚,二便不通,口舌糜爛而歿。
一小兒傷食,吐偽不已,後便泄青色,睡而露睛,手足指冷,額黑脣青。余謂:大便青色,木勝土也;或時溏泄,脾氣不足也;額黑脣青,寒水悔土也,悉屬中氣虛寒。用五味異功散加升麻、柴胡、木香、附子,二劑而愈。
一小兒盛暑嘔吐飧泄,服黃連香薷飲益甚,用白虎石膏湯而腹脹作痛,手足并冷。余謂:脾氣虛寒,且夏月伏陰在內也,用五味異功散加木香而愈。
一小兒亥子丑時,發熱泄瀉,用益黃散而愈。後復發,服前藥,嗜臥露睛,作渴少食,大便頻黃。余謂:肝勝脾虛,元氣下陷,用補中益氣湯佐以地黃丸而尋愈。
一小兒盛暑吐瀉,米穀不化,或用黃連香薷飲之類,腹脹作痛,手足并冷,此脾氣虛而伏陰在內也,用五味異功散加木香治之而愈。先君嘗云:凡暑令吐瀉,手足指熱,作渴飲冷者屬陽證,宜清涼之劑;若手足指冷,作渴飲湯者,屬陰證,宜溫補之劑。故大人屬陰者,誤用寒涼之藥,死後手足青黯,甚則遍身皆然,於此可驗。
一小兒傷食,吐瀉不已,瀉色青綠或溏白,睡而露睛,手足指冷,額黑脣青。余謂:瀉痢青綠,肝勝脾土也;或時溏白,脾土虛寒也;額黑脣青,寒水侮土也,悉屬中氣虛寒。用五味異功散加升麻、柴胡、木香、附子,一劑而愈。
一小兒傷食,嘔吐發熱面赤,服消導之劑,飲食已消,熱赤未退,余以為胃經虛熱,用六君子加升麻、柴胡各二分,四劑而愈。
一小兒目睛緩視,大便臭穢,乃飲交感時乳所致,用四君子加木香、藿香治之而安。
一小兒吐酸乳食,同四君、吳茱、黃連、木香,補脾平肝而愈。後口中有酸水,仍用前藥隨愈。後唾苦水,口中味苦,用龍膽湯清肝火,佐以四君補脾土,乃瘥。
一小兒唾黃水,或口甘,所食之物,悉皆甘味,用瀉黃散愈。後停乳食,服剋伐之藥,口甘不食,形氣殊弱,用補中益氣湯而愈。
《醫學入門》曰:黃承務子二歲病傷食而瀉,眾醫與止之,十餘日,便青白,乳食不消,身涼加哽氣昏睡,咸謂困篤,召錢,先與益黃散、補肺散各三服;三日,身溫而不哽氣,後以白餅子微下之,又益脾散三服利止。何以然?利本脾虛,傷食初不與下之,留連十日,上實下虛,脾氣弱則引肺亦虛,脾肺子母故也,今先補脾則肺病自退,即身溫不哽氣也,然後下其所傷。或曰:何不先下後補?曰:便青為下臟冷,若先下必大虛,今先實脾而後下則不虛矣。後更與補之乃安。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59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景岳全書》曰:余季子於丁巳正月生於燕邸,及白露時,甫及半周,余見新涼日至,虞裀褥之薄,恐為寒氣所侵,每切囑眷屬保獲之,而眷屬不以為意。及數日後,果至吐瀉大作,余即用溫胃和脾之藥,不效;隨用理中等劑,亦不效;三日後,加人參三錢,及薑、桂、吳茱、肉豆蔻之類,亦不效;至四五日,則隨乳隨吐,吐其半而瀉其半,腹中毫無所留矣。余不得已,乃用人參五六錢,製附子、薑、桂等各一二錢,下咽即吐,一滴不存,而所下之乳,則白潔無氣,仍猶乳也。斯時也,其形氣之危,已萬無生理矣。余靜坐書室,默測其故,且度其寒氣犯胃,而吐瀉不止,若舍參、薑、桂、附之屬,尚何朮焉?技已止此,窘莫甚矣。思之思之,忽於夜半而生意起,謂其胃虛已極,但藥之氣味略有不投則胃不能受,隨拒而出,矧附子味鹹,亦能致嘔,必其故也。因自度氣味,酌其所宜,似必得甘辣可口之藥,庶乎胃氣可安,尚有生意。乃用胡椒三錢搗碎,加煨薑一兩,用水二鍾,煎至八分,另盛聽用。又用人參二兩,亦用水二鍾,煎至一鍾,另盛聽用。用此二者,取其氣味之甘辛純正也。乃用茶匙挑合二者,以配其味,凡用參湯之十,加椒薑湯之一,其味微甘而辣,正得可口之宜,遂溫置熱湯中,徐徐挑而與之,陸續漸進。經一時許,皆嚥而不吐,竟得獲效。自後乳藥皆安,但瀉仍未止也。此自四鼓服起,至午未間已盡二兩之參矣。參盡後,忽爾躁擾呻吟煩劇之甚,家人皆怨,謂以嬰兒嬌嫩臟腑,何堪此等熱藥,是必燒斷肚腸也,相與抱泣。余雖疑之而不為亂,仍寧神熟思之,意此藥自四鼓至此,若果藥有難堪,何於午前相安,而此時遽變若此?其必數日不食,胃氣新復,而倉廩空虛,飢甚則然也。傍有預備之粥,取以示之,則張皇欲得,其狀甚急,乃與一小盞,輒鯨吞虎嗜,又望其餘;遂復與半碗,猶然不足;又與半碗,遂寂然安臥矣。至次日,復加製附,始得瀉止全愈。嗚呼!此兒之重生,固有天命,然原其所致之因,則人之臟氣,皆繫於背,褥薄夜寒,則寒從背俞而入內,干於臟中必深矣。原其所治之法,則用藥雖當,而氣味不投,無以相入,求效難矣。及其因飢發躁,使非神悟其機,倘妄用清涼一解,則全功盡棄,害可言哉!故余筆此,以見病原之輕重,氣味之相關,及診治之活變,有如此關係者。然此特以己之兒,故可信心救療如是。設以他人之子,有同是病者,於用參數錢之時,見其未效,不知藥未及病,必且煩言吠起,謗其誤治,改用苦寒,無不即死,而仍歸罪於用參者,此時黑白,將焉辨之?故再贅其詳,用以廣人之聞見云。
都閫錢旭陽長郎,年及兩周,季夏間以生果傷脾,因致先瀉後痢,旭陽善醫,知其不過傷於生冷,乃與參、朮、薑、桂溫脾等藥,瀉痢不愈,而漸至脣口生瘡,乃謀之余,曰:此兒明為生冷所傷,今不利溫藥,將奈之何?余曰:此因瀉傷陰,兼之辛辣遽入,而虛火上炎耳。非易以附子,不能使火歸原也。因用二劑而脣口瘡痛,咽腫倍甚,外見於頭面之間,而病更劇矣。又謀之余,曰:用藥不投如此,豈真因濕熱耶?余診之曰:上之脈息,下之所出,皆非真熱,本屬陽虛。今熱之不效,雖屬可疑,然究其所歸,寒之則死,必無疑也。意者,藥猶未及耳。旭陽曰:尚有一證,似屬真寒,今其所用湯飲,必欲極滾極熱者,余等不能入口,而彼則安然吞之,即其喉口腫痛如此,所不顧也,豈其證乎?余曰:是矣是矣!遂復增附子一錢五分,及薑、桂、肉果、人參、熟地之屬,其瀉漸止,瀉止而喉口等證,不一日而全收矣。疑似之間,難辨如此,使非有確持之見,萬無一生矣。余自經此以來,漸至不惑,後有數兒證治大同者,俱得保全。噫!此不惑之道,其要何居?在知本之所在耳。臨證者可無慎哉!
一小兒瀉,大便熱赤,小便濇少,此熱蘊於內也,先以四苓散加炒黃連一劑,其熱頓退;又用七味白朮散去木香二劑,熱渴頓止;後以四君、升麻調理而痊。
余初年在京,治一五歲鄰女,通經藥鋪,見有晒晾巴豆,其父誤以為松仁,以一粒與食之,嚼而味辣,即忙吐出,而已半粒下咽矣。少頃,大瀉十餘次,瀉後次日,即致肚腹通身悉皆腫脹,絕口不食,因求治於余。或謂宜黃連、菉豆以解毒,或謂宜四苓、五皮以利水。余曰:大攻之後,豈非大虛之證乎?能再堪苦寒以敗脾否?大瀉之後,又尚有何水之可利?遂單用獨參湯及溫胃飲以培脾氣,不數劑而復元如初。夫既已大瀉,而何以反脹若是?因此一證,乃知大虛大寒,而致成腫脹者,類多如此。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四百三十八
小兒二便門
儒門事親 【 元--張從政】
大小便不通
凡小兒大小便不通,《內經》謂三焦約。約者不行也,可用長流水煎八正散時時灌之,大小便利則止。若不因熱藥所攻而致此者,易治;或因多服熱藥而燥劇至此者,非惟難治,不幸夭耳。亦可用蜜水調益元散送通膈丸。
淋瀝
小兒病沙石淋及五種淋瀝閉癃,并臍腹痛,益元散主之,以長流水調下。八正散、石葦散,依方服用。此三藥皆可加減服之。
小兒病沙石淋及五種淋瀝癃閉,并臍腹痛,益元散主之,以長流水調下。蓋因熱在膀胱,燥其津液,故俗謂冷淋者,天下之通弊也。五淋散減桂加益元散,名曰淡滲散。
嬰童百問 【 明--魯伯嗣】
大小便不通
議曰:調理嬰孩傷寒,體熱頭目昏沉,不思飲食,夾駕夾食,寒熱,大小便閉濇不通,煩躁作渴,冷汗妄流,夾積傷滯,膈滿脹急,青黃體瘦,日夜大熱,及療傷風、傷暑、驚癎、客忤、腎臟疳氣等熱,并宜脫甲散主之。亦可服大連翹湯加大黃、神芎,治小兒驚風積熱,大小便濇滯,其效尤速。又掩臍法:用連根葱一根,不洗帶泥土,生薑一片,淡豆豉二十一粒,鹽二匙,同研爛,捏餅烘熱掩臍中,以綿扎定,良久氣透自通,不然另換一劑。小便不通亦可。
大便不通
議曰:小兒大便秘,乃是肺家有熱在裏,流入大腸,以致秘結不通乃實熱也,當以四順清涼飲加柴胡。熱甚者加山梔、黃芩流利之。其表裏俱熱者,面黃頰赤,脣燥口乾,小便赤濇,大便焦黃,無汗者,先解表以柴胡散汗之;解後大便秘或肚疼者,以清涼飲、大柴胡湯、承氣湯皆可下之。積熱者,神芎丸尤妙。
小便不通
湯氏云:凡小兒小便不通,皆因心經不順,或伏熱,或驚起,心火上攻,不能降濟,腎水不能上升,故使心經愈熱,而小腸與心合,所以小便不通,木通湯主之,甚者八正散。又小便不通,臍腹脹悶,心神煩熱,梔子仁散主之。積熱者,神芎丸效。
遺尿
巢氏云:遺尿者,此由膀胱有冷,不能約於水故也。腎主水,腎氣下通於陰。小便者,水之餘也。膀胱為津液之府,既冷氣衰弱,不能約水,故遺尿也。楊氏云:小兒尿牀,由膀胱冷,夜屬陰,小便不禁,睡裏自出,宜破故紙散治之。益智之劑,亦不可闕。
尿白濁
湯氏云:小兒尿白者,由乳哺不節,過傷於脾,故使清濁不分,而尿白如米泔也,久則成疳。亦心脾伏熱,兼而得之,宜疏脾土,消食化積,通利小腑也,茯苓散主之。三稜散、消食丸可選而用之。分清飲亦可服。
便血臟毒
議曰:兒生七日之內,大小便有血出者,此由胎氣熱盛之所致也。母食酒麵炙煿熱物,流入心肺,兒在胎內,受其熱毒,亦傳心肺。且女子熱入心,故小便有之;男子熱入肺,故大腸有之。血出淡淡,有似胚水,盛則其血加鮮。凡遇有此不可以他藥,只以生地黃根取自然汁,入蜜少許和勻,溫溫與服,移時自安,男子皆效,甘露飲宜兼與服。茅根、茅花煎濃湯服亦效。犀角地黃湯亦可服。臟毒聚金丸用之效。地黃丸亦可用。有瘀血者,桃仁承氣湯下之。
脫肛并痔證
湯氏方治脫肛,大腸自糞門出,宜用葱湯熏洗令軟,款款送上。此因瀉利得之者,方可服瀉利之藥,然後用槐花等藥。又有用一味五倍子煎湯,入(石卜)硝熏洗而縮者;又有用真蒲黃碾極細,以猪膽拌勻敷肛門上而入者。《全嬰方》用濇腸散。兼有痔證腫痛者,用黃丹、滑石等分,井水調塗即消;并用鉛白霜半錢,片腦半字,好酒調敷腫處甚佳。黃連解毒湯亦可服。用苦參湯洗亦效。亦有密陀僧、白礬、片腦末敷上,更用荊芥、防風等項洗之。用生瓜蔞根者效。
五淋
巢氏云:小兒諸淋者,腎與膀胱熱也。膀胱與腎為表裏,俱主水。水入小腸,下於胞,行於陰為小便也。膀胱熱則津液內涸,水道不通,停積於胞,腎氣熱則濇,故令水道不利,小便淋瀝,故謂之淋。其狀小便出少而數,其小腹急痛引臍是也。又有石淋、氣淋、熱淋、血淋、寒淋,五淋形證,各有說焉。
其石淋者,淋而出砂石也。腎與熱所乘則化為石,小便莖中痛,尿不能卒出,時自痛引,膀胱裏急,砂石從小便而出也。
其氣淋者,腎與膀胱受肺之熱氣則脹,氣為熱所乘,故流入膀胱,則氣壅不散,小腹氣滿,水不宣利,故小便濇而成淋也。
其熱淋者,三焦有熱氣,得於腎與膀胱,故熱氣流入於胞而成淋也。
其血淋者,是熱之盛,甚則尿血,謂之血淋。心主血,其熱甚者,血則散漫失其常經,滲溢入胞而成血淋矣。
若寒淋者,其病狀先寒戰,然後尿是也。小兒取冷過度,下焦受之,冷氣入於胞,正氣交爭,寒氣正氣相勝則戰,寒氣解,故得小便也。
治淋之法,金砂散立效。五苓散、木通散等劑,機變用藥,必可求痊。導赤散亦效。與大方脈相參用藥,不亦可乎?
明醫雜著 【 明--王綸】
大小便白
小兒大小便,時時審看小便如米泔,或澄停少頃,變作泔濁,此脾胃濕熱也。若大便油白色,或如魚凍,或帶紅,或色黃黑,此積滯濕熱也,宜理脾消滯,清中宮,去濕熱,節飲食。若忽然變青,此是變蒸也,不必用藥。若久不愈,用補脾制肝藥一二服,亦不宜多用。
【 註 按小便如泔,或大便泔白,宜用肥兒丸。若積滯黃黑,宜用四君子加黃連、木香。若色青日久不復,或兼泄瀉,或兼腹痛,當用六君子加木香、芍藥。若肌體色黃,小便不利,髮黃脫落,鼻下瘡痍,嗜土少食,大便青褐色者,須用梔子茯苓湯。】
古今醫統 【 明--徐春甫】
遺尿
小兒遺尿者,此由膀胱有冷,不能約於水,故遺尿也。又有尿來者,亦由膀胱冷,夜屬陰,小便不禁,胞裏自出,謂之尿來也。用破故紙散、益智仁散、鷄腸散服。
保嬰撮要 【 明--薛鎧】
遺尿
腎主水,與足太陽相為表裏。經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臥則陽氣內收,腎與膀胱之氣虛寒,不能約制,故睡中遺出,《內經》謂膀胱不約為遺溺是也。用破故紙散、益智散、鷄腸散之類主之。亦有熱客於腎,干於足厥陰之經,廷孔鬱結,而血氣不能宣通,則痿痺而無所用,故液滲入膀胱,而漩溺遺失者,用六味地黃丸。虛熱亦用前丸。脾肺氣虛者,用補中益氣湯加補骨脂、山茱萸。
證治準繩 【 明--王肯堂】
大小便不通
翰林待詔楊大鄴問:小兒大小便閉濇者為何?答曰:乳食失度,使之四大不調,滋味有貪,遂乃五臟受病,甘甜聚食,鹹酸滯涎,食滯留結於腸胃,風壅漬癖於心肺,氣脈不順,水穀不行,不壅逆於上焦。即秘結於下部,小兒不知疼痛,莫說因由,驚啼叫以頻頻,但怒脹而不乳,不知孩兒痛刺連臍,則面色青黃,但按脈息與治。若不見病源,只依外變用藥,安能克效?
大便不通
此因乳母或兒膏粱積熱,及六淫七情,鬱火傳兒為患者,用清邪解鬱之劑。稟賦怯弱,早近色慾,大便難而小便牽痛者,用滋補肺腎之劑。《褚氏遺書》云:男子精未滿而御女以通其精,則四體有不滿之處,異日有難狀之疾。老人陰已痿而思色,以降其精,則精不出而內敗,精已耗而復竭之,則大小便牽痛如淋。今童子即有此患,益見今人所稟,與古人大徑庭矣。人之氣血厚薄既殊,而醫之用藥療法,又豈可泥執古方而無加減之變乎?
小便不通
嬰兒小便不通者,有陰陽二證:陰閉者為冷濕乘虛入裏,因而不通,名曰陰閉,以白芍藥湯加南木香;及用炒鹽以絹帕兜,令帶熱熨臍四圍;併投五苓散入靈砂末,鹽湯空心調服,其效尤速。陽閉者,因暴熱所逼,濇而不通,名曰陽閉。又有癃閉與淋不同。《內經》宣明五氣篇曰:膀胱不利為癃。蓋癃者,乃內臟氣虛,受熱壅滯,宣化不行,非濇非痛,但閉不通,腹脹緊滿,但以(口父)咀五苓散加車前、燈心之類,及投木通散、玉露飲、益元散皆可用之;或貼薑豉餅於臍上取效,不拘陰陽二證,悉能療之,併與萬安飲尤妙。
東垣云:小便不利,有在氣在血之異。夫小便者,足太陽膀胱之所主,長生於申,申者金也,金能生水,肺中伏熱,水不能生,是絕小便之源也。治法用清燥金之正化氣薄之藥,茯苓、猪苓,澤瀉、琥珀、燈心、通草,車前、瞿麥、扁蓄之類,皆為淡滲,能泄肺中之熱,而滋水之化源也。若不渴,熱在下焦,是熱濇其流而溺不泄也,須用氣味俱厚陰中之陰藥治之。二者之病,一居上焦,在氣分而必渴;一居下焦,在血分而不渴。血中有濕,故不渴也。二者之殊,至易分別耳。竊謂前證,若津液偏滲於腸胃,大便瀉利而小便濇少者,宜分利。若熱蘊於下焦,津液燥而小便不行者,宜滲泄。若脾胃氣濇,不能通調水道者,宜順氣。若乳母肝心二經有熱者,用梔子清肝散;肝經怒火者,用柴胡梔子散。若因父母曾服燥劑而致者,用四物、麥門、甘草。數而黃者,用四物加山茱萸、黃蘗、知母、五味、麥冬。肺虛而短少者,用補中益氣加山藥、麥門。陰挺痿痺而頻數者,用地黃丸。熱結膀胱而不利者,用五淋散。脾肺燥不能化生者,用黃芩清肺飲。膀胱陰虛,陽無以生而淋瀝者,用滋腎丸。若膀胱陽虛,陰無以化而淋瀝者,用六味丸。若因乳母厚味酒麵積熱者,用清胃散、五淋散,仍參諸淋覽之。
遺尿
《原病式》云:遺尿不禁者為冷。《內經》云:不約為遺溺。仁齋曰:小便者,津液之餘也。腎主水,膀胱為津液之腑,腎與膀胱俱虛而冷氣乘之,故不能約制其水,出而不禁,謂之遺尿。睡裏自出者,謂之尿牀。此皆腎與膀胱俱虛而挾冷所致也,以鷄腸散主之。
曾氏云:心腎傳送失度,小腸膀胱之關鍵不能約束,有睡夢而遺者,皆是下元虛冷所致。亦因稟受陽氣不足,用《三因方》家韭子丸治之,及參苓白朮散、補腎地黃丸。然又當實土以存水,乃免滲泄之患。所謂補腎不如補脾是也。平胃散倍加益智仁剉碎,薑棗燒鹽煎,空心溫服。
尿白便濁
《全嬰方》云:小便初出微赤,良久白濁者,乃熱疳之邪也。初出黃白久白濁者,乃冷疳之候也。冷者,益黃散主之;熱者,牛黃丸主之;冷熱者,蘆薈丸主之;純下白濁者,厚朴丸主之;諸失津液欲成疳而小便白者,茯苓散主之。
小便如泔,或良久變白,亦有脾虛食積濕熱下注者,先用茯苓散五七服,次用四味肥兒丸。若乳食少思,或肚腹脹,大小便頻數,此脾虛元氣下陷也,朝用五味異功散,夕用四味肥兒丸。若體肥色黃,小便不調,髮黃脫落,鼻下瘡痍,嗜土少食,大便青褐者,用梔子茯苓湯,仍審其乳母飲食七情治之。
淋
諸淋皆腎虛所致,腎與膀胱為表裏,至水下入小腸,通於胞行於陰而為溲。腎氣通於陰,下流之道也。淋有五名:曰膏,曰冷,曰熱,曰血,曰石。各具於後。
膏淋,見小便有肥脂似育,而浮於小便之中,此腎虛不能制其肥液而下行也。
冷淋,先戰慄而後小便,此亦腎虛而下焦受冷,冷氣入胞,與正氣交爭,故小便濇而戰慄。
熱淋,下焦有熱,熱氣傳於腎,流入於胞,其溺黃多而濇,間有鮮血而同來者。
血淋,熱之極也。心者血之主,外行經絡,內行臟腑,熱盛則失其常道,心與小腸為表裏,故下流而入於胞,則為血淋。
石淋,腎主水,水結則化為石,腎為熱所乘,遇小便則莖中痛,不得流利,痛引小腹,則沙石從小便出,甚至塞痛,令人昏悶,遍身有汗而後醒,此痛之使然。蓋五淋者,雖曰腎虛所致,然小腸為受盛之府,氣通於膀胱,膀胱為津液之府,氣通於腎,餘化下流而不通,皆曰腎氣不足,熱入膀胱,水道濇而不利,出入起數,臍腹急痛,蘊作有時,或如豆汁膏血,并以局方五淋散下龍腦鷄蘇丸,自然平愈;及香芎丸、補腎地黃丸與之,疏導補益為上。
夫淋有五;石淋者,腎熱化石,內塞水道,痛引膀胱。氣淋者,肺氣壅熱,小腹脹滿,小便濇滯。熱淋者,三焦有熱,傳入腎膀胱,流入於胞,小便赤濇。血淋者,心熱血散,失其常經,溢滲入胞。寒淋者,膀胱氣冷,與正氣交爭,寒戰氣解是也。亦有因姙母肝熱,及乳母恚怒者,當分五臟蓄熱治之。若心臟有熱者,導赤散加黃連。肝臟有熱者,柴胡梔子散。大便不通,瀉青丸。脾臟有熱者,瀉黃散。脾氣不足者,異功散。脾氣下陷,補中益氣湯。肺臟有熱者,瀉白散。肺氣虛熱者,異功散加炒黑山梔。腎臟有熱者,地黃丸。或因乳母肝經熱者,用梔子清肝散。恚怒者,用柴胡清肝散。乳母厚味者,用加味清胃散。心小腸熱者,用清心蓮子飲。或兒早近色慾,小便濇滯或作痛,及更去後大小便牽痛者,皆屬肝腎不足也。用六味地黃丸、補印益氣湯加牛膝、車前、肉桂;未應,當參五臟所勝。不可輕用滲泄寒涼之藥,大損胃氣,仍參前大便不通證覽之。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 宋--撰人未詳】
大小便論
小便大便有秘濇者,有不通者,皆由臟腑有熱乘於腸胃,胃熱則津液少,少則糞燥結實而大便難下。則為秘濇,甚則不能便,乃為不通也。小便有滴瀝者,有不通者,由小腸與膀胱有熱,二經俱主水,水入小腸,傳於膀胱,循水道出而小便也。熱氣乘之,則水耗少而行濇,故滴瀝而下也。甚者,水道乾而不通也。若熱入小大腸,則壅滯不得宣利,故大小便俱不通也。
五淋論
淋病有五:一曰熱淋,即血淋;二曰寒淋,即膏淋;三曰氣淋;四曰勞淋;五曰有淋。五淋之中,小兒有所患者,惟寒熱氣之三證外,勞石二證極虛所致。小兒未親色慾,故無患者,恐兒本怯腎弱者有之,亦千中無一矣。今并具五淋之證於下。
熱淋者,因熱乘小腸膀胱,二經皆主水,水入小腸,傳於膀胱,行於水道,壯於陰中而為小便也。故陰為水液之路,膀胱為津液之府,熱則水道燥煿,水濇行濇,致水道不利,小便淋瀝,因名曰淋。其候出少而起數,小腹急痛,引臍連莖中痛也。熱甚者溺血,故亦曰血淋。血得熱則流散,滲入於胞,隨淋溺而下也。
寒淋者,因寒冷干於二經而作。其候先寒戰而後溺之,是邪氣與正氣交爭也。寒氣勝則發寒戰,正氣勝則寒戰解而得溺,溺則出少濇滯,小腹連莖中而痛。寒甚者,溺白如稀膏,故亦曰膏淋。亦如痢下,熱則便血,寒則便膿也。痢下者,寒熱搏於大腸也。今淋者,寒熱搏於小腸也。
氣淋者,小兒因怒而啼,氣入二經,留滯不散,邪正相搏,胞內氣脹,其候每溺則臍下憋膨,水道濇不能下,莖中相引而痛,常有餘瀝也。
勞淋者,因腎虛精竭,氣通於陰,水道乾濇之所為也。腎與膀胱為表裏,今腎虛精竭,則膀胱亦虛,不能約制其水,故水液頻數而下,水道乾燥,則不能通利,其候尿留莖內,數起不出,引小腸連莖而痛也。
勞淋者,因腎虛精竭,氣通於陰,水道乾濇之所為也。腎與膀胱為表裏,今腎虛精竭,則膀胱亦虛,不能約制其水,故水液頻數而下,水道乾燥,則不能通利,其候尿留莖內,數起不出,引小腸連莖而痛也。
石淋者,小者為沙,大者為石。皆云腎主水,水為熱結,化而為石,其言雖近而不知其本也。且腎有二臟,左者為腎,右為命門,主水而為壬。《聖濟經》云:壬者一水一石之謂歟。不知一水一石之道,未達生化之妙,本太一精真在上,兆於水,立於石,是腎中本有真之物也。患者,乃真精化而真物出焉。其候沙石從水道出,塞痛悶絕,故痊者鮮矣。
方
地膚子湯 【 《千金方》】 治小兒熱毒入膀胱中,忽患小便不通,欲小便則濇痛不出,出少如血,須臾復出。
地膚子 瞿麥 知母 黃芩 枳實 升麻 大黃十八銖 冬葵子 猪苓各六銖 通草 海藻 橘皮各三銖
右十二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一日至七日兒服一合為三服,八日至十五日兒一合半為三服,十六日至二十日兒二合為三服,四十日兒以此為準,五十日以上七歲以下以意加藥益水。
大黃丸 【 《小兒直訣》,下同】 治風熱便秘飲水。
大黃一兩,酒洗蒸晒 炙草二錢五分 川芎 黑牽牛各五錢,半生半炒
右為末,糊丸麻子大,每服數丸,溫蜜水下。薛己曰:按前方乃內疏之峻劑,審其因果屬臟內實熱,方可用。
脫甲散 【 《嬰童百問》,下同】 治大小便不通。
柴胡 當歸 膽草 白茯各二錢半 知母 炙草 川芎各三錢 人參二錢
右剉散,每服二錢,水一小盞,連鬚葱白帶土三寸,煎至半盞,溫服,不拘時。
大連翹湯 治二便閉結。
連翹 瞿麥 荊芥 木通 當歸 赤芍藥 防風 蟬蛻 柴胡 活石 甘草炒,各一錢 山梔子 黃芩各五分
右剉細,每服一錢,加紫草煎,溫服。熱甚加大黃。更詳證加減為佳。
神芎丸 治二陰并閉。
生大黃 黃芩 生牽牛末各二兩 滑石四兩 黃連 薄荷 川芎各半兩
右為細末,滴水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食後溫水下。一方加蒲黃,止血證用。
掩臍法 治大小便不通。
海螄四十九粒 葱根七個 黑豆七個 鹽少許
右同研爛,捏成一餅,烘熱放臍上,以帛扎定,久則自通。
四順清涼飲 通順大腸,令無壅閉。
赤芍藥 當歸 生甘草 大黃各等分
右(口父)咀,三歲以上,每服一錢,水一盞,煎七分,作兩服。欲利小便,用赤芍藥。虛熱加甘草。下利減大黃。冒風邪,加去節麻黃。中風體強,眼睛上視,加獨活。量兒大小虛實加減,微溏利為度。可加荊芥。
柴胡散 治大便不通。
石膏 黃芩 生甘草 赤芍藥 葛根各一分 麻黃去節 柴胡各半兩
右(口父)咀,三歲兒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生薑少許,葱白三寸,豉二十粒,煎五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出汗為效。治熱嗽,加杏仁、五味子各二錢。
大柴胡湯 治大便閉結,蓄熱於內。
柴胡去蘆,八錢 黃芩 赤芍藥各三錢半 半夏湯泡七次切焙,二錢五分 枳實麩炒,半錢
右(口父)咀,加薑棗煎服之。欲下加大黃半兩。
大承氣湯 治邪熱結於胃中,及停宿積不去。
大黃 芒硝各半兩 厚朴一兩 枳實二枚
右剉散,每服三字,薑三片,煎服。
輕號散 治小兒初生,大便不通。
輕粉一分 蜜少許
右以熱湯調開,蜜糊輕粉點兒口即通,與一二次,再不可與。
木通湯 治小便不通,小腹疼痛。
木通 滑石各一兩 黑牽牛半兩,炒
右(口父)咀,燈心葱白煎去滓,大小加減以意。
八正散 治小兒小便赤濇不通,熱淋血淋之證。
車前子 瞿麥 滑石末 大黃濕紙裹煨 山梔 扁蓄 木通 生甘草
右剉散,每二錢,水一盞,入燈心煎七分,去滓溫服,食後臨臥,小兒量力少少與服。
葱號散 治七日小便不通。
葱白三四寸 人乳
右件同搗如泥,付兒口內,即與乳下。
梔子仁散 治小兒小便不通,臍腹脹悶,心神煩熱。
梔子仁五枚 茅根 冬葵子各半兩 生甘草減半
右剉散,每服二錢,水一小盞,煎五分去滓,不拘時溫服。
茯苓散 治小兒尿白如米泔,因乳哺失節傷脾,致使不分清濁而色白也,久則成疳,亦心脾伏熱兼而得之。
三稜 蓬朮煨 砂仁 赤茯各半兩 青皮 陳皮 滑石 甘草微炒,各二錢半
右為末,每服一錢,麥門冬燈心煎湯調下。
三稜散 治小兒尿白者,由乳哺不節,過傷於脾,故使不分清濁而白也,久則成疳,宜疏土消食化積。
三稜 蓬朮煨,各一兩 益智仁研 生甘草 神麯炒 麥芽炒 橘皮各半兩
右為末,每服一錢,白湯調下。
分清飲 治通心氣,補漏精。治小便餘瀝,并赤白濁。
益智仁 川萆薢 菖蒲鹽炒 天台烏藥各等分
右為細末,入些子鹽,空心服,或燈心煎湯調下。可加茯苓、白芍藥。
金砂散 治小便淋瀝不通。
郁金 海金砂 滑石 生甘草各等分
右為末,三歲兒一錢,煎地膚子湯調下,燈心木通湯亦可。一方用冬瓜汁煎,最治小兒實熱,小便不通,淋瀝并渴。
立效散 治小兒諸淋不通,莖中疼痛。
木通 生甘草 白孩兒花名王不留行 胡荽 滑石 海金砂 山梔 檳榔各等分
右剉散,每服二錢,水半盞,煎三分,去滓服。
破故紙散 治小兒夜間尿牀,由膀胱冷,夜屬陰,小便不禁,睡裏自出。
破故紙
右一味炒為末,熱湯調下。一方用黃蘗湯調下。
益智散
生益智 白茯苓去皮 茯神去皮,等分
右為細末,空心清茶調下。亦治白濁。
又方
五倍子一半生,一半燒存性
右為末,雪糕為丸,每服三十粒,米飲下。
甘露飲 治小兒大便不調,小便黃濇,或時身熱,并皆治之。
熟地黃 麥門冬去心 枳殼去穰 炙草 茵陳 枇杷葉蜜炙 石斛 黃芩 乾地黃 天門冬去心焙,各等分
右剉散,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食後臨臥溫服。小兒一服,分作二服。仍量歲數加減服。
聚金丸 治大便下血。
黃連四兩,一兩水浸晒,一兩炒,一兩炮,一兩生用 黃芩 防風各一兩
右件為細末,煮麵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量意加減,以米泔浸枳殼水下,不拘時候。夏月入大黃一兩,三時不須用。或枳殼為末,入前藥為末亦效。小兒丸菉豆大。亦治血痢。
犀角地黃湯 治大便黑。
生犀角如無以升麻代之 丹皮去骨,各一兩 生地黃半斤 芍藥七錢半
右剉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煎服。
千金地黃丸 治心熱腸風,臟毒去血。
黃連四兩粗末 生地黃半兩,研取汁連滓
右二味拌勻,日中晒極乾為末,蜜煉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後麥門冬湯下,量大小加減。
桃仁承氣湯 治大便瘀積,下鮮血或黑。
大黃四兩 桂皮 生甘草 芒硝各二兩 桃仁五十枚,去皮尖雙仁,諸本皆同,惟外書用一百五十
右剉散,每三錢,水煎服,以快利為度,未利再投。
濇腸散 治小兒久痢,大腸脫出不收。
訶子炮 赤石脂 龍骨
右為末,臘茶少許和藥,摻腸頭上,絹帛揉入。又治痢,米湯調。又用五倍子焙為末,入茶,依前方用。
丹石散 治外痔如神。
黃丹 滑石各等分
右為細末,新汲水調塗,日三五上。
勝雪膏 治隨腸番花鼠嬭等痔,熱痛不可忍,或已成瘡者,并皆治之。
片腦 鉛白霜
右件各半字,用好酒少許,研成膏子塗之,隨手輒愈。
黃連解毒湯 治痔漏下血,大腸火證。
黃連三錢 黃蘗半兩 梔子四個,擘 黃芩一兩
右剉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煎六分,去滓服。
苦參湯 治脫肛并痔。
枳殼 黃連 大黃 生甘草 荊芥 苦參 赤芍藥 黃芩各等分
右剉散,每用五錢,以車前子、茅草同煎熏洗。
又方
生瓜蔞根
右研粉,猪油溫煖挼入;又用萆麻子貼頭頂上,腸即入,便去萆麻。
赤石脂散 【 《醫學綱目》】 治小兒因痢後努躽氣下,推出肛門不入。
真赤石脂 伏龍肝各等分
右為細末,每用五分,敷肛頭上,頻按入。一方加白礬。
錢氏郁李仁丸 【 《證治準繩》,下同】 治小兒大小便不通,并驚熱痰實欲得溏動者。
川大黃去粗皮,取實者剉,酒浸半日,控乾炒為末 郁李仁去皮,各一兩 滑石半兩,研細
右先將郁李仁研成膏,和大黃、滑石,丸如黍米大,量大小與之,以乳汁或薄荷湯下,食前。
犀角丸 治小兒風熱,痰實面赤,大小便秘濇,三焦邪熱,臟腑蘊毒,疏導極穩。
大黃二兩,酒浸切片,以巴豆去皮一百個,貼在大黃上,紙裹飲上蒸三次,炒令黃焦,去巴豆不用 生犀末一分 人參去鬚切 枳實去瓤炙 檳榔各半兩 黃連一兩
右為細末,煉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一二十丸,臨臥熟水下,未動加丸數。
芍藥散 洽大小便下藥不通者。
芍藥 大黃 甘草炙 當歸 (石卜)硝各三分
右為末,每服一大錢,水一盞,瓦器中煎至半盞,去滓服,即通。
吉氏治二便不通方
甘草節炮 槐花洗,各一兩
右件末,每服一錢,茶半錢,湯點下。
又方
滑石一大錢 燈心一握
右以水二碗,煎至一盞,溫服。《子母秘錄》用蜂房燒末,酒服一錢,日再。
握宣丸 治小兒便難燥結,或服濇藥,腹脹悶亂,命在須臾,可用此方,不移時大小便自利。
巴豆一錢半 硫黃 良薑 附子 檳榔 甘遂各等分
右為細末,粟米飯和丸如菉豆大,用椒湯洗,小兒男左女右手握之,用綿裹定,看行數多少,將藥洗去,不用即止。
聖惠芎黃散 治小兒大便不通,腹脅煩悶。
大黃剉微炒 郁李仁湯浸,去皮微炒,各三分 川芎藭半兩
右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溫水半盞調服,量大小以意分減,以利為度。兼治大小便不通。
鷄腸散
鷄腸一具,男用雌女用雄,燒存性 牡蠣 茯苓 桑螵蛸炒,各五錢 桂 龍骨各二錢半
右為極細末,仍以鷄(月坒)胵一具,鷄腸一具,燒存性,研極細末,每用前藥末一錢,用溫酒調化,食前服。
張氏鷄腸散 治因膀胱有熱,服冷藥過多,小便不能禁止,或遺尿病。
鷄腸草 龍骨 麥門冬去心焙 白茯苓 桑螵蛸各半兩 牡蠣粉七錢半
右件藥搗為粗散,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生薑少許,棗二枚,煎至六分,去滓溫服,量兒大小加減。按此與前方蓋一方而傳寫之訛,竊謂用鷄腸較是,而張氏、婁氏、薛氏皆主用草,今兩存之。
五淋散
赤茯苓去皮 赤芍藥炒 山梔子去殼 甘草 當歸 黃芩炒 車前子 淡竹叶 燈心 木通去皮節 滑石水飛 葵子 葶藶炒
右(口父)咀,用葱白一莖,水煎,入車前草杵搗取汁,用五苓散調化,食前服;或硝石末調化服。白淋,白茅根燈心煎湯服。有氣淋小腹脹滿,尿後有餘淋,木通煎湯服。熱淋小便赤而淋瀝,臍下痛,新水煎服,或黃芩煎湯服。石淋莖內痛,尿濇有砂石,令人悶絕,滑石隔紙炒焦為細末,葵子煎湯服。
五淋散 治膀胱有熱,水道不通,淋瀝不出,或尿如豆汁,或成砂石,或如膏,或熱怫便血。
赤茯苓六錢 當歸 甘草各五錢 赤芍藥 山梔子各二錢
右(口父)咀,每服三錢,水一小盞,入燈心煎服。
導赤散 治小兒血淋。
坐地黃 木通各二錢 黃芩 生甘草各一錢
右為末,每服一錢,井水入燈心煎服;仍以米飲調油髮灰,空心灌下。
葵子散
葵子 車前子 木通 桑白皮炒 瞿麥 赤茯苓 山梔子 炙甘草各等分
右,水一盞,煎服。
香芎散 治諸淋證,若患風閉尤效。
香附鹽水炒 川芎 赤茯苓去皮,各半兩 海金砂 滑石 枳殼泡去穰麩炒黃 澤瀉 石葦去老皮梗取葉 檳榔不過火,各二錢半
右剉晒為末,糯米粉煮為清,糊丸麻仁大,每服三十三丸至五十五丸,或七十七丸,并用麥門冬熟水空心送下。若小便濇痛,滴三五點者,取流水用火微溫,入鹽少許,調勻,空心嚥下。
清心蓮子飲 治小兒小便赤濇,或欲成淋,并宜服之。
黃芩 車前 炙草 麥冬 地骨皮各半兩 黃芩蜜炙 白茯苓 蓮肉去心 人參各七錢半
右剉碎,每服五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服。如發熱,加柴胡、薄荷。
血淋神效方
紫草 連翹 車前子各等分 水煎服。
又方
海螵蛸 生地黃 白茯苓
右等分為末,柏葉、車前草煎湯調下。
氣淋方
赤芍藥一兩 檳榔一枚,麵裹煨
右為末,燈心同棗子煎湯下。
石燕丹 治小便淋濇痛悶。
石燕燒赤醋淬細研 瞿麥 滑石各一兩 木通剉 海蛤細研,各半兩
右伴搗羅為細末,煉蜜和如黍米大,每服十粒,以葱白湯下,食前,量兒大小加減。
石葦散 治諸淋濇,水道中痛,臍下妨悶。
石葦去毛一兩 葵子 木通 赤茯各半兩 車前子 瞿麥 榆白皮 滑石 甘草各二錢半
右件藥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葱白五寸,煎至六分,去滓溫服;如人行十里再服。量兒大小加減。
葵子散 治腎熱水結,化為石淋,甚者水道中濇,痛不可忍。
冬葵子一兩 石楠 榆白皮剉 石葦去毛 木通剉,各半兩
右件藥搗羅為散,每服半錢,以葱白湯調下,日二服,量兒大小加減。
滑石散
滑石 瓜蔞根 石葦去毛,各等分
右件藥搗羅為散,每服半錢,煎大麥飲清下,日二服,量兒大小加減。
蒲黃散 治膀胱熱甚,血淋水道濇痛。
蒲黃 冬葵子 生地黃各半兩
右件藥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以水一大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量兒大小加減。
君朴丸 治小兒小便白濁,久則黃瘦,不長肌肉。
使君子煨去殼 厚朴製 黃連各一兩 木香三錢
右為末,蒸餅糊丸桐子大,每服一二十丸,米湯下。
香砂丸 治嬰孩小便白濁。
香附子炒,一兩 縮砂去殼,五錢 三稜煨 蓬莪朮煨 陳皮 麥芽炒 蘆薈各五錢
右為極細末,煮麵糊丸如黍米大,用米飲鹽湯,食前服。
捻頭散 治小便不通。
元胡索 川苦楝各等分
右同為細末,每服半錢或一錢,捻頭湯調下,量大小多少與之,食前服。捻頭湯即沸湯中滴油數點者是。
冬葵子散 治小兒腹急悶。
冬葵子一兩 木通半兩
右為末,每服一錢,水煎。
葵石散 治小便不通悶亂者。
葵根一握,剉 滑石 木通各一兩 牽牛炒,五錢
右件搗為粗末,每服一錢,以水一大盞,入燈心葱白各少許,煎六分,去滓放溫服,乳合煎。
車前散 治熱盛積於小腸,甚則尿血。
牡蠣燒為粉,半兩 車前子 甘草炙微黃剉 川(石卜)硝各一兩
右件藥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不拘時。量兒大小加減。
朱砂丹 治臟腑有熱,小便濇,兼大便不通。
朱砂細研水飛 續隨子各半兩 膩粉一錢
右件藥都研令勻,蜜和如黍米大,每服七粒,以溫水下,量兒大小加減,乳食後。
朱砂散 治心神煩躁,小便赤濇不通。
朱砂一兩,研細 滑石 犀角各半兩 黃芩 甘草炙微赤剉 車前子各七錢半
右件藥搗羅為散,入朱砂同拌勻,每服半錢,煎竹葉湯調下,食前。
清肺散 治渴而小便閉,或黃或濇。
即五苓散加入真琥珀半錢 燈心 通草 車前子炒,各二錢五分 瞿麥一錢 木通 扁蓄各一兩七錢半
右為粗末,每服三錢,水煎,食前服。
單方
治小兒淋:用車前子一升,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服。 【 《千金方》,下同】
又:煮冬葵子汁服之。
又:取蜂房、亂髮燒灰,以水服一錢匕,日再。
治小兒小便不通:用車前草切一升,小麥一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煮粥服,日三四。
又:以冬葵子一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服,入滑石末六銖。
治小兒尿血;燒鵲巢灰,井花水服之。亦治夜尿狀。
治小兒遺尿:用瞿麥、石韋、龍膽、皂萊、桂心各半兩,鷄腸草、人參各一兩,車前子一兩六銖,八味為末,蜜丸,每食後服如小豆大五丸,日三,加至六七丸。
又:用小豆葉搗汁服。
又:燒鷄腸為末,漿水服方寸匕,日三。一云面北斗服之。
都閫錢旭陽長郎,年及兩周,季夏間以生果傷脾,因致先瀉後痢,旭陽善醫,知其不過傷於生冷,乃與參、朮、薑、桂溫脾等藥,瀉痢不愈,而漸至脣口生瘡,乃謀之余,曰:此兒明為生冷所傷,今不利溫藥,將奈之何?余曰:此因瀉傷陰,兼之辛辣遽入,而虛火上炎耳。非易以附子,不能使火歸原也。因用二劑而脣口瘡痛,咽腫倍甚,外見於頭面之間,而病更劇矣。又謀之余,曰:用藥不投如此,豈真因濕熱耶?余診之曰:上之脈息,下之所出,皆非真熱,本屬陽虛。今熱之不效,雖屬可疑,然究其所歸,寒之則死,必無疑也。意者,藥猶未及耳。旭陽曰:尚有一證,似屬真寒,今其所用湯飲,必欲極滾極熱者,余等不能入口,而彼則安然吞之,即其喉口腫痛如此,所不顧也,豈其證乎?余曰:是矣是矣!遂復增附子一錢五分,及薑、桂、肉果、人參、熟地之屬,其瀉漸止,瀉止而喉口等證,不一日而全收矣。疑似之間,難辨如此,使非有確持之見,萬無一生矣。余自經此以來,漸至不惑,後有數兒證治大同者,俱得保全。噫!此不惑之道,其要何居?在知本之所在耳。臨證者可無慎哉!
一小兒瀉,大便熱赤,小便濇少,此熱蘊於內也,先以四苓散加炒黃連一劑,其熱頓退;又用七味白朮散去木香二劑,熱渴頓止;後以四君、升麻調理而痊。
余初年在京,治一五歲鄰女,通經藥鋪,見有晒晾巴豆,其父誤以為松仁,以一粒與食之,嚼而味辣,即忙吐出,而已半粒下咽矣。少頃,大瀉十餘次,瀉後次日,即致肚腹通身悉皆腫脹,絕口不食,因求治於余。或謂宜黃連、菉豆以解毒,或謂宜四苓、五皮以利水。余曰:大攻之後,豈非大虛之證乎?能再堪苦寒以敗脾否?大瀉之後,又尚有何水之可利?遂單用獨參湯及溫胃飲以培脾氣,不數劑而復元如初。夫既已大瀉,而何以反脹若是?因此一證,乃知大虛大寒,而致成腫脹者,類多如此。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四百三十八
小兒二便門
儒門事親 【 元--張從政】
大小便不通
凡小兒大小便不通,《內經》謂三焦約。約者不行也,可用長流水煎八正散時時灌之,大小便利則止。若不因熱藥所攻而致此者,易治;或因多服熱藥而燥劇至此者,非惟難治,不幸夭耳。亦可用蜜水調益元散送通膈丸。
淋瀝
小兒病沙石淋及五種淋瀝閉癃,并臍腹痛,益元散主之,以長流水調下。八正散、石葦散,依方服用。此三藥皆可加減服之。
小兒病沙石淋及五種淋瀝癃閉,并臍腹痛,益元散主之,以長流水調下。蓋因熱在膀胱,燥其津液,故俗謂冷淋者,天下之通弊也。五淋散減桂加益元散,名曰淡滲散。
嬰童百問 【 明--魯伯嗣】
大小便不通
議曰:調理嬰孩傷寒,體熱頭目昏沉,不思飲食,夾駕夾食,寒熱,大小便閉濇不通,煩躁作渴,冷汗妄流,夾積傷滯,膈滿脹急,青黃體瘦,日夜大熱,及療傷風、傷暑、驚癎、客忤、腎臟疳氣等熱,并宜脫甲散主之。亦可服大連翹湯加大黃、神芎,治小兒驚風積熱,大小便濇滯,其效尤速。又掩臍法:用連根葱一根,不洗帶泥土,生薑一片,淡豆豉二十一粒,鹽二匙,同研爛,捏餅烘熱掩臍中,以綿扎定,良久氣透自通,不然另換一劑。小便不通亦可。
大便不通
議曰:小兒大便秘,乃是肺家有熱在裏,流入大腸,以致秘結不通乃實熱也,當以四順清涼飲加柴胡。熱甚者加山梔、黃芩流利之。其表裏俱熱者,面黃頰赤,脣燥口乾,小便赤濇,大便焦黃,無汗者,先解表以柴胡散汗之;解後大便秘或肚疼者,以清涼飲、大柴胡湯、承氣湯皆可下之。積熱者,神芎丸尤妙。
小便不通
湯氏云:凡小兒小便不通,皆因心經不順,或伏熱,或驚起,心火上攻,不能降濟,腎水不能上升,故使心經愈熱,而小腸與心合,所以小便不通,木通湯主之,甚者八正散。又小便不通,臍腹脹悶,心神煩熱,梔子仁散主之。積熱者,神芎丸效。
遺尿
巢氏云:遺尿者,此由膀胱有冷,不能約於水故也。腎主水,腎氣下通於陰。小便者,水之餘也。膀胱為津液之府,既冷氣衰弱,不能約水,故遺尿也。楊氏云:小兒尿牀,由膀胱冷,夜屬陰,小便不禁,睡裏自出,宜破故紙散治之。益智之劑,亦不可闕。
尿白濁
湯氏云:小兒尿白者,由乳哺不節,過傷於脾,故使清濁不分,而尿白如米泔也,久則成疳。亦心脾伏熱,兼而得之,宜疏脾土,消食化積,通利小腑也,茯苓散主之。三稜散、消食丸可選而用之。分清飲亦可服。
便血臟毒
議曰:兒生七日之內,大小便有血出者,此由胎氣熱盛之所致也。母食酒麵炙煿熱物,流入心肺,兒在胎內,受其熱毒,亦傳心肺。且女子熱入心,故小便有之;男子熱入肺,故大腸有之。血出淡淡,有似胚水,盛則其血加鮮。凡遇有此不可以他藥,只以生地黃根取自然汁,入蜜少許和勻,溫溫與服,移時自安,男子皆效,甘露飲宜兼與服。茅根、茅花煎濃湯服亦效。犀角地黃湯亦可服。臟毒聚金丸用之效。地黃丸亦可用。有瘀血者,桃仁承氣湯下之。
脫肛并痔證
湯氏方治脫肛,大腸自糞門出,宜用葱湯熏洗令軟,款款送上。此因瀉利得之者,方可服瀉利之藥,然後用槐花等藥。又有用一味五倍子煎湯,入(石卜)硝熏洗而縮者;又有用真蒲黃碾極細,以猪膽拌勻敷肛門上而入者。《全嬰方》用濇腸散。兼有痔證腫痛者,用黃丹、滑石等分,井水調塗即消;并用鉛白霜半錢,片腦半字,好酒調敷腫處甚佳。黃連解毒湯亦可服。用苦參湯洗亦效。亦有密陀僧、白礬、片腦末敷上,更用荊芥、防風等項洗之。用生瓜蔞根者效。
五淋
巢氏云:小兒諸淋者,腎與膀胱熱也。膀胱與腎為表裏,俱主水。水入小腸,下於胞,行於陰為小便也。膀胱熱則津液內涸,水道不通,停積於胞,腎氣熱則濇,故令水道不利,小便淋瀝,故謂之淋。其狀小便出少而數,其小腹急痛引臍是也。又有石淋、氣淋、熱淋、血淋、寒淋,五淋形證,各有說焉。
其石淋者,淋而出砂石也。腎與熱所乘則化為石,小便莖中痛,尿不能卒出,時自痛引,膀胱裏急,砂石從小便而出也。
其氣淋者,腎與膀胱受肺之熱氣則脹,氣為熱所乘,故流入膀胱,則氣壅不散,小腹氣滿,水不宣利,故小便濇而成淋也。
其熱淋者,三焦有熱氣,得於腎與膀胱,故熱氣流入於胞而成淋也。
其血淋者,是熱之盛,甚則尿血,謂之血淋。心主血,其熱甚者,血則散漫失其常經,滲溢入胞而成血淋矣。
若寒淋者,其病狀先寒戰,然後尿是也。小兒取冷過度,下焦受之,冷氣入於胞,正氣交爭,寒氣正氣相勝則戰,寒氣解,故得小便也。
治淋之法,金砂散立效。五苓散、木通散等劑,機變用藥,必可求痊。導赤散亦效。與大方脈相參用藥,不亦可乎?
明醫雜著 【 明--王綸】
大小便白
小兒大小便,時時審看小便如米泔,或澄停少頃,變作泔濁,此脾胃濕熱也。若大便油白色,或如魚凍,或帶紅,或色黃黑,此積滯濕熱也,宜理脾消滯,清中宮,去濕熱,節飲食。若忽然變青,此是變蒸也,不必用藥。若久不愈,用補脾制肝藥一二服,亦不宜多用。
【 註 按小便如泔,或大便泔白,宜用肥兒丸。若積滯黃黑,宜用四君子加黃連、木香。若色青日久不復,或兼泄瀉,或兼腹痛,當用六君子加木香、芍藥。若肌體色黃,小便不利,髮黃脫落,鼻下瘡痍,嗜土少食,大便青褐色者,須用梔子茯苓湯。】
古今醫統 【 明--徐春甫】
遺尿
小兒遺尿者,此由膀胱有冷,不能約於水,故遺尿也。又有尿來者,亦由膀胱冷,夜屬陰,小便不禁,胞裏自出,謂之尿來也。用破故紙散、益智仁散、鷄腸散服。
保嬰撮要 【 明--薛鎧】
遺尿
腎主水,與足太陽相為表裏。經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臥則陽氣內收,腎與膀胱之氣虛寒,不能約制,故睡中遺出,《內經》謂膀胱不約為遺溺是也。用破故紙散、益智散、鷄腸散之類主之。亦有熱客於腎,干於足厥陰之經,廷孔鬱結,而血氣不能宣通,則痿痺而無所用,故液滲入膀胱,而漩溺遺失者,用六味地黃丸。虛熱亦用前丸。脾肺氣虛者,用補中益氣湯加補骨脂、山茱萸。
證治準繩 【 明--王肯堂】
大小便不通
翰林待詔楊大鄴問:小兒大小便閉濇者為何?答曰:乳食失度,使之四大不調,滋味有貪,遂乃五臟受病,甘甜聚食,鹹酸滯涎,食滯留結於腸胃,風壅漬癖於心肺,氣脈不順,水穀不行,不壅逆於上焦。即秘結於下部,小兒不知疼痛,莫說因由,驚啼叫以頻頻,但怒脹而不乳,不知孩兒痛刺連臍,則面色青黃,但按脈息與治。若不見病源,只依外變用藥,安能克效?
大便不通
此因乳母或兒膏粱積熱,及六淫七情,鬱火傳兒為患者,用清邪解鬱之劑。稟賦怯弱,早近色慾,大便難而小便牽痛者,用滋補肺腎之劑。《褚氏遺書》云:男子精未滿而御女以通其精,則四體有不滿之處,異日有難狀之疾。老人陰已痿而思色,以降其精,則精不出而內敗,精已耗而復竭之,則大小便牽痛如淋。今童子即有此患,益見今人所稟,與古人大徑庭矣。人之氣血厚薄既殊,而醫之用藥療法,又豈可泥執古方而無加減之變乎?
小便不通
嬰兒小便不通者,有陰陽二證:陰閉者為冷濕乘虛入裏,因而不通,名曰陰閉,以白芍藥湯加南木香;及用炒鹽以絹帕兜,令帶熱熨臍四圍;併投五苓散入靈砂末,鹽湯空心調服,其效尤速。陽閉者,因暴熱所逼,濇而不通,名曰陽閉。又有癃閉與淋不同。《內經》宣明五氣篇曰:膀胱不利為癃。蓋癃者,乃內臟氣虛,受熱壅滯,宣化不行,非濇非痛,但閉不通,腹脹緊滿,但以(口父)咀五苓散加車前、燈心之類,及投木通散、玉露飲、益元散皆可用之;或貼薑豉餅於臍上取效,不拘陰陽二證,悉能療之,併與萬安飲尤妙。
東垣云:小便不利,有在氣在血之異。夫小便者,足太陽膀胱之所主,長生於申,申者金也,金能生水,肺中伏熱,水不能生,是絕小便之源也。治法用清燥金之正化氣薄之藥,茯苓、猪苓,澤瀉、琥珀、燈心、通草,車前、瞿麥、扁蓄之類,皆為淡滲,能泄肺中之熱,而滋水之化源也。若不渴,熱在下焦,是熱濇其流而溺不泄也,須用氣味俱厚陰中之陰藥治之。二者之病,一居上焦,在氣分而必渴;一居下焦,在血分而不渴。血中有濕,故不渴也。二者之殊,至易分別耳。竊謂前證,若津液偏滲於腸胃,大便瀉利而小便濇少者,宜分利。若熱蘊於下焦,津液燥而小便不行者,宜滲泄。若脾胃氣濇,不能通調水道者,宜順氣。若乳母肝心二經有熱者,用梔子清肝散;肝經怒火者,用柴胡梔子散。若因父母曾服燥劑而致者,用四物、麥門、甘草。數而黃者,用四物加山茱萸、黃蘗、知母、五味、麥冬。肺虛而短少者,用補中益氣加山藥、麥門。陰挺痿痺而頻數者,用地黃丸。熱結膀胱而不利者,用五淋散。脾肺燥不能化生者,用黃芩清肺飲。膀胱陰虛,陽無以生而淋瀝者,用滋腎丸。若膀胱陽虛,陰無以化而淋瀝者,用六味丸。若因乳母厚味酒麵積熱者,用清胃散、五淋散,仍參諸淋覽之。
遺尿
《原病式》云:遺尿不禁者為冷。《內經》云:不約為遺溺。仁齋曰:小便者,津液之餘也。腎主水,膀胱為津液之腑,腎與膀胱俱虛而冷氣乘之,故不能約制其水,出而不禁,謂之遺尿。睡裏自出者,謂之尿牀。此皆腎與膀胱俱虛而挾冷所致也,以鷄腸散主之。
曾氏云:心腎傳送失度,小腸膀胱之關鍵不能約束,有睡夢而遺者,皆是下元虛冷所致。亦因稟受陽氣不足,用《三因方》家韭子丸治之,及參苓白朮散、補腎地黃丸。然又當實土以存水,乃免滲泄之患。所謂補腎不如補脾是也。平胃散倍加益智仁剉碎,薑棗燒鹽煎,空心溫服。
尿白便濁
《全嬰方》云:小便初出微赤,良久白濁者,乃熱疳之邪也。初出黃白久白濁者,乃冷疳之候也。冷者,益黃散主之;熱者,牛黃丸主之;冷熱者,蘆薈丸主之;純下白濁者,厚朴丸主之;諸失津液欲成疳而小便白者,茯苓散主之。
小便如泔,或良久變白,亦有脾虛食積濕熱下注者,先用茯苓散五七服,次用四味肥兒丸。若乳食少思,或肚腹脹,大小便頻數,此脾虛元氣下陷也,朝用五味異功散,夕用四味肥兒丸。若體肥色黃,小便不調,髮黃脫落,鼻下瘡痍,嗜土少食,大便青褐者,用梔子茯苓湯,仍審其乳母飲食七情治之。
淋
諸淋皆腎虛所致,腎與膀胱為表裏,至水下入小腸,通於胞行於陰而為溲。腎氣通於陰,下流之道也。淋有五名:曰膏,曰冷,曰熱,曰血,曰石。各具於後。
膏淋,見小便有肥脂似育,而浮於小便之中,此腎虛不能制其肥液而下行也。
冷淋,先戰慄而後小便,此亦腎虛而下焦受冷,冷氣入胞,與正氣交爭,故小便濇而戰慄。
熱淋,下焦有熱,熱氣傳於腎,流入於胞,其溺黃多而濇,間有鮮血而同來者。
血淋,熱之極也。心者血之主,外行經絡,內行臟腑,熱盛則失其常道,心與小腸為表裏,故下流而入於胞,則為血淋。
石淋,腎主水,水結則化為石,腎為熱所乘,遇小便則莖中痛,不得流利,痛引小腹,則沙石從小便出,甚至塞痛,令人昏悶,遍身有汗而後醒,此痛之使然。蓋五淋者,雖曰腎虛所致,然小腸為受盛之府,氣通於膀胱,膀胱為津液之府,氣通於腎,餘化下流而不通,皆曰腎氣不足,熱入膀胱,水道濇而不利,出入起數,臍腹急痛,蘊作有時,或如豆汁膏血,并以局方五淋散下龍腦鷄蘇丸,自然平愈;及香芎丸、補腎地黃丸與之,疏導補益為上。
夫淋有五;石淋者,腎熱化石,內塞水道,痛引膀胱。氣淋者,肺氣壅熱,小腹脹滿,小便濇滯。熱淋者,三焦有熱,傳入腎膀胱,流入於胞,小便赤濇。血淋者,心熱血散,失其常經,溢滲入胞。寒淋者,膀胱氣冷,與正氣交爭,寒戰氣解是也。亦有因姙母肝熱,及乳母恚怒者,當分五臟蓄熱治之。若心臟有熱者,導赤散加黃連。肝臟有熱者,柴胡梔子散。大便不通,瀉青丸。脾臟有熱者,瀉黃散。脾氣不足者,異功散。脾氣下陷,補中益氣湯。肺臟有熱者,瀉白散。肺氣虛熱者,異功散加炒黑山梔。腎臟有熱者,地黃丸。或因乳母肝經熱者,用梔子清肝散。恚怒者,用柴胡清肝散。乳母厚味者,用加味清胃散。心小腸熱者,用清心蓮子飲。或兒早近色慾,小便濇滯或作痛,及更去後大小便牽痛者,皆屬肝腎不足也。用六味地黃丸、補印益氣湯加牛膝、車前、肉桂;未應,當參五臟所勝。不可輕用滲泄寒涼之藥,大損胃氣,仍參前大便不通證覽之。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 宋--撰人未詳】
大小便論
小便大便有秘濇者,有不通者,皆由臟腑有熱乘於腸胃,胃熱則津液少,少則糞燥結實而大便難下。則為秘濇,甚則不能便,乃為不通也。小便有滴瀝者,有不通者,由小腸與膀胱有熱,二經俱主水,水入小腸,傳於膀胱,循水道出而小便也。熱氣乘之,則水耗少而行濇,故滴瀝而下也。甚者,水道乾而不通也。若熱入小大腸,則壅滯不得宣利,故大小便俱不通也。
五淋論
淋病有五:一曰熱淋,即血淋;二曰寒淋,即膏淋;三曰氣淋;四曰勞淋;五曰有淋。五淋之中,小兒有所患者,惟寒熱氣之三證外,勞石二證極虛所致。小兒未親色慾,故無患者,恐兒本怯腎弱者有之,亦千中無一矣。今并具五淋之證於下。
熱淋者,因熱乘小腸膀胱,二經皆主水,水入小腸,傳於膀胱,行於水道,壯於陰中而為小便也。故陰為水液之路,膀胱為津液之府,熱則水道燥煿,水濇行濇,致水道不利,小便淋瀝,因名曰淋。其候出少而起數,小腹急痛,引臍連莖中痛也。熱甚者溺血,故亦曰血淋。血得熱則流散,滲入於胞,隨淋溺而下也。
寒淋者,因寒冷干於二經而作。其候先寒戰而後溺之,是邪氣與正氣交爭也。寒氣勝則發寒戰,正氣勝則寒戰解而得溺,溺則出少濇滯,小腹連莖中而痛。寒甚者,溺白如稀膏,故亦曰膏淋。亦如痢下,熱則便血,寒則便膿也。痢下者,寒熱搏於大腸也。今淋者,寒熱搏於小腸也。
氣淋者,小兒因怒而啼,氣入二經,留滯不散,邪正相搏,胞內氣脹,其候每溺則臍下憋膨,水道濇不能下,莖中相引而痛,常有餘瀝也。
勞淋者,因腎虛精竭,氣通於陰,水道乾濇之所為也。腎與膀胱為表裏,今腎虛精竭,則膀胱亦虛,不能約制其水,故水液頻數而下,水道乾燥,則不能通利,其候尿留莖內,數起不出,引小腸連莖而痛也。
勞淋者,因腎虛精竭,氣通於陰,水道乾濇之所為也。腎與膀胱為表裏,今腎虛精竭,則膀胱亦虛,不能約制其水,故水液頻數而下,水道乾燥,則不能通利,其候尿留莖內,數起不出,引小腸連莖而痛也。
石淋者,小者為沙,大者為石。皆云腎主水,水為熱結,化而為石,其言雖近而不知其本也。且腎有二臟,左者為腎,右為命門,主水而為壬。《聖濟經》云:壬者一水一石之謂歟。不知一水一石之道,未達生化之妙,本太一精真在上,兆於水,立於石,是腎中本有真之物也。患者,乃真精化而真物出焉。其候沙石從水道出,塞痛悶絕,故痊者鮮矣。
方
地膚子湯 【 《千金方》】 治小兒熱毒入膀胱中,忽患小便不通,欲小便則濇痛不出,出少如血,須臾復出。
地膚子 瞿麥 知母 黃芩 枳實 升麻 大黃十八銖 冬葵子 猪苓各六銖 通草 海藻 橘皮各三銖
右十二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一日至七日兒服一合為三服,八日至十五日兒一合半為三服,十六日至二十日兒二合為三服,四十日兒以此為準,五十日以上七歲以下以意加藥益水。
大黃丸 【 《小兒直訣》,下同】 治風熱便秘飲水。
大黃一兩,酒洗蒸晒 炙草二錢五分 川芎 黑牽牛各五錢,半生半炒
右為末,糊丸麻子大,每服數丸,溫蜜水下。薛己曰:按前方乃內疏之峻劑,審其因果屬臟內實熱,方可用。
脫甲散 【 《嬰童百問》,下同】 治大小便不通。
柴胡 當歸 膽草 白茯各二錢半 知母 炙草 川芎各三錢 人參二錢
右剉散,每服二錢,水一小盞,連鬚葱白帶土三寸,煎至半盞,溫服,不拘時。
大連翹湯 治二便閉結。
連翹 瞿麥 荊芥 木通 當歸 赤芍藥 防風 蟬蛻 柴胡 活石 甘草炒,各一錢 山梔子 黃芩各五分
右剉細,每服一錢,加紫草煎,溫服。熱甚加大黃。更詳證加減為佳。
神芎丸 治二陰并閉。
生大黃 黃芩 生牽牛末各二兩 滑石四兩 黃連 薄荷 川芎各半兩
右為細末,滴水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食後溫水下。一方加蒲黃,止血證用。
掩臍法 治大小便不通。
海螄四十九粒 葱根七個 黑豆七個 鹽少許
右同研爛,捏成一餅,烘熱放臍上,以帛扎定,久則自通。
四順清涼飲 通順大腸,令無壅閉。
赤芍藥 當歸 生甘草 大黃各等分
右(口父)咀,三歲以上,每服一錢,水一盞,煎七分,作兩服。欲利小便,用赤芍藥。虛熱加甘草。下利減大黃。冒風邪,加去節麻黃。中風體強,眼睛上視,加獨活。量兒大小虛實加減,微溏利為度。可加荊芥。
柴胡散 治大便不通。
石膏 黃芩 生甘草 赤芍藥 葛根各一分 麻黃去節 柴胡各半兩
右(口父)咀,三歲兒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生薑少許,葱白三寸,豉二十粒,煎五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出汗為效。治熱嗽,加杏仁、五味子各二錢。
大柴胡湯 治大便閉結,蓄熱於內。
柴胡去蘆,八錢 黃芩 赤芍藥各三錢半 半夏湯泡七次切焙,二錢五分 枳實麩炒,半錢
右(口父)咀,加薑棗煎服之。欲下加大黃半兩。
大承氣湯 治邪熱結於胃中,及停宿積不去。
大黃 芒硝各半兩 厚朴一兩 枳實二枚
右剉散,每服三字,薑三片,煎服。
輕號散 治小兒初生,大便不通。
輕粉一分 蜜少許
右以熱湯調開,蜜糊輕粉點兒口即通,與一二次,再不可與。
木通湯 治小便不通,小腹疼痛。
木通 滑石各一兩 黑牽牛半兩,炒
右(口父)咀,燈心葱白煎去滓,大小加減以意。
八正散 治小兒小便赤濇不通,熱淋血淋之證。
車前子 瞿麥 滑石末 大黃濕紙裹煨 山梔 扁蓄 木通 生甘草
右剉散,每二錢,水一盞,入燈心煎七分,去滓溫服,食後臨臥,小兒量力少少與服。
葱號散 治七日小便不通。
葱白三四寸 人乳
右件同搗如泥,付兒口內,即與乳下。
梔子仁散 治小兒小便不通,臍腹脹悶,心神煩熱。
梔子仁五枚 茅根 冬葵子各半兩 生甘草減半
右剉散,每服二錢,水一小盞,煎五分去滓,不拘時溫服。
茯苓散 治小兒尿白如米泔,因乳哺失節傷脾,致使不分清濁而色白也,久則成疳,亦心脾伏熱兼而得之。
三稜 蓬朮煨 砂仁 赤茯各半兩 青皮 陳皮 滑石 甘草微炒,各二錢半
右為末,每服一錢,麥門冬燈心煎湯調下。
三稜散 治小兒尿白者,由乳哺不節,過傷於脾,故使不分清濁而白也,久則成疳,宜疏土消食化積。
三稜 蓬朮煨,各一兩 益智仁研 生甘草 神麯炒 麥芽炒 橘皮各半兩
右為末,每服一錢,白湯調下。
分清飲 治通心氣,補漏精。治小便餘瀝,并赤白濁。
益智仁 川萆薢 菖蒲鹽炒 天台烏藥各等分
右為細末,入些子鹽,空心服,或燈心煎湯調下。可加茯苓、白芍藥。
金砂散 治小便淋瀝不通。
郁金 海金砂 滑石 生甘草各等分
右為末,三歲兒一錢,煎地膚子湯調下,燈心木通湯亦可。一方用冬瓜汁煎,最治小兒實熱,小便不通,淋瀝并渴。
立效散 治小兒諸淋不通,莖中疼痛。
木通 生甘草 白孩兒花名王不留行 胡荽 滑石 海金砂 山梔 檳榔各等分
右剉散,每服二錢,水半盞,煎三分,去滓服。
破故紙散 治小兒夜間尿牀,由膀胱冷,夜屬陰,小便不禁,睡裏自出。
破故紙
右一味炒為末,熱湯調下。一方用黃蘗湯調下。
益智散
生益智 白茯苓去皮 茯神去皮,等分
右為細末,空心清茶調下。亦治白濁。
又方
五倍子一半生,一半燒存性
右為末,雪糕為丸,每服三十粒,米飲下。
甘露飲 治小兒大便不調,小便黃濇,或時身熱,并皆治之。
熟地黃 麥門冬去心 枳殼去穰 炙草 茵陳 枇杷葉蜜炙 石斛 黃芩 乾地黃 天門冬去心焙,各等分
右剉散,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食後臨臥溫服。小兒一服,分作二服。仍量歲數加減服。
聚金丸 治大便下血。
黃連四兩,一兩水浸晒,一兩炒,一兩炮,一兩生用 黃芩 防風各一兩
右件為細末,煮麵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量意加減,以米泔浸枳殼水下,不拘時候。夏月入大黃一兩,三時不須用。或枳殼為末,入前藥為末亦效。小兒丸菉豆大。亦治血痢。
犀角地黃湯 治大便黑。
生犀角如無以升麻代之 丹皮去骨,各一兩 生地黃半斤 芍藥七錢半
右剉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煎服。
千金地黃丸 治心熱腸風,臟毒去血。
黃連四兩粗末 生地黃半兩,研取汁連滓
右二味拌勻,日中晒極乾為末,蜜煉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後麥門冬湯下,量大小加減。
桃仁承氣湯 治大便瘀積,下鮮血或黑。
大黃四兩 桂皮 生甘草 芒硝各二兩 桃仁五十枚,去皮尖雙仁,諸本皆同,惟外書用一百五十
右剉散,每三錢,水煎服,以快利為度,未利再投。
濇腸散 治小兒久痢,大腸脫出不收。
訶子炮 赤石脂 龍骨
右為末,臘茶少許和藥,摻腸頭上,絹帛揉入。又治痢,米湯調。又用五倍子焙為末,入茶,依前方用。
丹石散 治外痔如神。
黃丹 滑石各等分
右為細末,新汲水調塗,日三五上。
勝雪膏 治隨腸番花鼠嬭等痔,熱痛不可忍,或已成瘡者,并皆治之。
片腦 鉛白霜
右件各半字,用好酒少許,研成膏子塗之,隨手輒愈。
黃連解毒湯 治痔漏下血,大腸火證。
黃連三錢 黃蘗半兩 梔子四個,擘 黃芩一兩
右剉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煎六分,去滓服。
苦參湯 治脫肛并痔。
枳殼 黃連 大黃 生甘草 荊芥 苦參 赤芍藥 黃芩各等分
右剉散,每用五錢,以車前子、茅草同煎熏洗。
又方
生瓜蔞根
右研粉,猪油溫煖挼入;又用萆麻子貼頭頂上,腸即入,便去萆麻。
赤石脂散 【 《醫學綱目》】 治小兒因痢後努躽氣下,推出肛門不入。
真赤石脂 伏龍肝各等分
右為細末,每用五分,敷肛頭上,頻按入。一方加白礬。
錢氏郁李仁丸 【 《證治準繩》,下同】 治小兒大小便不通,并驚熱痰實欲得溏動者。
川大黃去粗皮,取實者剉,酒浸半日,控乾炒為末 郁李仁去皮,各一兩 滑石半兩,研細
右先將郁李仁研成膏,和大黃、滑石,丸如黍米大,量大小與之,以乳汁或薄荷湯下,食前。
犀角丸 治小兒風熱,痰實面赤,大小便秘濇,三焦邪熱,臟腑蘊毒,疏導極穩。
大黃二兩,酒浸切片,以巴豆去皮一百個,貼在大黃上,紙裹飲上蒸三次,炒令黃焦,去巴豆不用 生犀末一分 人參去鬚切 枳實去瓤炙 檳榔各半兩 黃連一兩
右為細末,煉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一二十丸,臨臥熟水下,未動加丸數。
芍藥散 洽大小便下藥不通者。
芍藥 大黃 甘草炙 當歸 (石卜)硝各三分
右為末,每服一大錢,水一盞,瓦器中煎至半盞,去滓服,即通。
吉氏治二便不通方
甘草節炮 槐花洗,各一兩
右件末,每服一錢,茶半錢,湯點下。
又方
滑石一大錢 燈心一握
右以水二碗,煎至一盞,溫服。《子母秘錄》用蜂房燒末,酒服一錢,日再。
握宣丸 治小兒便難燥結,或服濇藥,腹脹悶亂,命在須臾,可用此方,不移時大小便自利。
巴豆一錢半 硫黃 良薑 附子 檳榔 甘遂各等分
右為細末,粟米飯和丸如菉豆大,用椒湯洗,小兒男左女右手握之,用綿裹定,看行數多少,將藥洗去,不用即止。
聖惠芎黃散 治小兒大便不通,腹脅煩悶。
大黃剉微炒 郁李仁湯浸,去皮微炒,各三分 川芎藭半兩
右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溫水半盞調服,量大小以意分減,以利為度。兼治大小便不通。
鷄腸散
鷄腸一具,男用雌女用雄,燒存性 牡蠣 茯苓 桑螵蛸炒,各五錢 桂 龍骨各二錢半
右為極細末,仍以鷄(月坒)胵一具,鷄腸一具,燒存性,研極細末,每用前藥末一錢,用溫酒調化,食前服。
張氏鷄腸散 治因膀胱有熱,服冷藥過多,小便不能禁止,或遺尿病。
鷄腸草 龍骨 麥門冬去心焙 白茯苓 桑螵蛸各半兩 牡蠣粉七錢半
右件藥搗為粗散,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生薑少許,棗二枚,煎至六分,去滓溫服,量兒大小加減。按此與前方蓋一方而傳寫之訛,竊謂用鷄腸較是,而張氏、婁氏、薛氏皆主用草,今兩存之。
五淋散
赤茯苓去皮 赤芍藥炒 山梔子去殼 甘草 當歸 黃芩炒 車前子 淡竹叶 燈心 木通去皮節 滑石水飛 葵子 葶藶炒
右(口父)咀,用葱白一莖,水煎,入車前草杵搗取汁,用五苓散調化,食前服;或硝石末調化服。白淋,白茅根燈心煎湯服。有氣淋小腹脹滿,尿後有餘淋,木通煎湯服。熱淋小便赤而淋瀝,臍下痛,新水煎服,或黃芩煎湯服。石淋莖內痛,尿濇有砂石,令人悶絕,滑石隔紙炒焦為細末,葵子煎湯服。
五淋散 治膀胱有熱,水道不通,淋瀝不出,或尿如豆汁,或成砂石,或如膏,或熱怫便血。
赤茯苓六錢 當歸 甘草各五錢 赤芍藥 山梔子各二錢
右(口父)咀,每服三錢,水一小盞,入燈心煎服。
導赤散 治小兒血淋。
坐地黃 木通各二錢 黃芩 生甘草各一錢
右為末,每服一錢,井水入燈心煎服;仍以米飲調油髮灰,空心灌下。
葵子散
葵子 車前子 木通 桑白皮炒 瞿麥 赤茯苓 山梔子 炙甘草各等分
右,水一盞,煎服。
香芎散 治諸淋證,若患風閉尤效。
香附鹽水炒 川芎 赤茯苓去皮,各半兩 海金砂 滑石 枳殼泡去穰麩炒黃 澤瀉 石葦去老皮梗取葉 檳榔不過火,各二錢半
右剉晒為末,糯米粉煮為清,糊丸麻仁大,每服三十三丸至五十五丸,或七十七丸,并用麥門冬熟水空心送下。若小便濇痛,滴三五點者,取流水用火微溫,入鹽少許,調勻,空心嚥下。
清心蓮子飲 治小兒小便赤濇,或欲成淋,并宜服之。
黃芩 車前 炙草 麥冬 地骨皮各半兩 黃芩蜜炙 白茯苓 蓮肉去心 人參各七錢半
右剉碎,每服五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服。如發熱,加柴胡、薄荷。
血淋神效方
紫草 連翹 車前子各等分 水煎服。
又方
海螵蛸 生地黃 白茯苓
右等分為末,柏葉、車前草煎湯調下。
氣淋方
赤芍藥一兩 檳榔一枚,麵裹煨
右為末,燈心同棗子煎湯下。
石燕丹 治小便淋濇痛悶。
石燕燒赤醋淬細研 瞿麥 滑石各一兩 木通剉 海蛤細研,各半兩
右伴搗羅為細末,煉蜜和如黍米大,每服十粒,以葱白湯下,食前,量兒大小加減。
石葦散 治諸淋濇,水道中痛,臍下妨悶。
石葦去毛一兩 葵子 木通 赤茯各半兩 車前子 瞿麥 榆白皮 滑石 甘草各二錢半
右件藥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葱白五寸,煎至六分,去滓溫服;如人行十里再服。量兒大小加減。
葵子散 治腎熱水結,化為石淋,甚者水道中濇,痛不可忍。
冬葵子一兩 石楠 榆白皮剉 石葦去毛 木通剉,各半兩
右件藥搗羅為散,每服半錢,以葱白湯調下,日二服,量兒大小加減。
滑石散
滑石 瓜蔞根 石葦去毛,各等分
右件藥搗羅為散,每服半錢,煎大麥飲清下,日二服,量兒大小加減。
蒲黃散 治膀胱熱甚,血淋水道濇痛。
蒲黃 冬葵子 生地黃各半兩
右件藥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以水一大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量兒大小加減。
君朴丸 治小兒小便白濁,久則黃瘦,不長肌肉。
使君子煨去殼 厚朴製 黃連各一兩 木香三錢
右為末,蒸餅糊丸桐子大,每服一二十丸,米湯下。
香砂丸 治嬰孩小便白濁。
香附子炒,一兩 縮砂去殼,五錢 三稜煨 蓬莪朮煨 陳皮 麥芽炒 蘆薈各五錢
右為極細末,煮麵糊丸如黍米大,用米飲鹽湯,食前服。
捻頭散 治小便不通。
元胡索 川苦楝各等分
右同為細末,每服半錢或一錢,捻頭湯調下,量大小多少與之,食前服。捻頭湯即沸湯中滴油數點者是。
冬葵子散 治小兒腹急悶。
冬葵子一兩 木通半兩
右為末,每服一錢,水煎。
葵石散 治小便不通悶亂者。
葵根一握,剉 滑石 木通各一兩 牽牛炒,五錢
右件搗為粗末,每服一錢,以水一大盞,入燈心葱白各少許,煎六分,去滓放溫服,乳合煎。
車前散 治熱盛積於小腸,甚則尿血。
牡蠣燒為粉,半兩 車前子 甘草炙微黃剉 川(石卜)硝各一兩
右件藥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不拘時。量兒大小加減。
朱砂丹 治臟腑有熱,小便濇,兼大便不通。
朱砂細研水飛 續隨子各半兩 膩粉一錢
右件藥都研令勻,蜜和如黍米大,每服七粒,以溫水下,量兒大小加減,乳食後。
朱砂散 治心神煩躁,小便赤濇不通。
朱砂一兩,研細 滑石 犀角各半兩 黃芩 甘草炙微赤剉 車前子各七錢半
右件藥搗羅為散,入朱砂同拌勻,每服半錢,煎竹葉湯調下,食前。
清肺散 治渴而小便閉,或黃或濇。
即五苓散加入真琥珀半錢 燈心 通草 車前子炒,各二錢五分 瞿麥一錢 木通 扁蓄各一兩七錢半
右為粗末,每服三錢,水煎,食前服。
單方
治小兒淋:用車前子一升,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服。 【 《千金方》,下同】
又:煮冬葵子汁服之。
又:取蜂房、亂髮燒灰,以水服一錢匕,日再。
治小兒小便不通:用車前草切一升,小麥一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煮粥服,日三四。
又:以冬葵子一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服,入滑石末六銖。
治小兒尿血;燒鵲巢灰,井花水服之。亦治夜尿狀。
治小兒遺尿:用瞿麥、石韋、龍膽、皂萊、桂心各半兩,鷄腸草、人參各一兩,車前子一兩六銖,八味為末,蜜丸,每食後服如小豆大五丸,日三,加至六七丸。
又:用小豆葉搗汁服。
又:燒鷄腸為末,漿水服方寸匕,日三。一云面北斗服之。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59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孩子淋疾:槲葉三片,煎湯服一鷄子殼,小便即時下也。
小兒石淋:特牛陰頭毛燒灰,漿水服一刀圭,日再。 【 張文仲方】
小兒小便不通,用延胡索、苦楝子等分為末,每服半錢或一錢,以饊子湯食前調下。如無饊子,滴油數點代之。 【 《錢氏直訣》】
尿牀:以羊肚盛水令滿,繫兩頭煮熟,開,取水頓服。 【 《瘍瘍全書》,下同】
小兒月內,糞門上忽有瘡孔,此乃秤勾瘡也,深難療者,急用白褐燒灰摻之。
小兒遺尿:用紅紙剪馬四匹,令小兒自安身下,每夜如之。
小兒尿不禁:用蜜一杯,車前草汁和熬,夜露,清晨服之。
小兒睡中遺尿不自覺:以桂末、雄鷄肝等分為末,日進三服。
不小便:鹽安臍中熨之。
小兒秘結:猪苓一兩,以水少許,煮鷄屎白一錢,調服立通。 【 《外臺秘要》,下同】
少小尿牀:薔薇根五錢,煎酒夜飲。
小兒下血:甑帶灰塗乳上飲之。
小兒尿血:甘草一兩二錢,水六合,煎二合,一歲兒一日服盡。 【 《姚和眾至寶方》,下同】
小兒尿血:蜀升麻五分,水五合,煎一合服之,一歲兒一日一服。
小兒大便秘塞:用枳殼煨去穰各一錢,以水煎服。 【 《全幼心鑑》,下同】
小兒虛閉:葱白三根煎湯,調生蜜、阿膠末服,仍以葱頭染蜜,插入肛門,少頃即通。
小兒不尿,乃胎熱也。用大葱白切四片,用乳汁半盞同煎片時,分作四服即通。不飲乳者,服之即飲乳。若臍四旁有青黑及口撮者,不可救也。
小兒沙淋:黑豆一百二十個,生甘草一寸,新水煮熟,入滑石末,乘熱飲之,良。
小兒尿閉,乃熱結也。用大地龍數條,去泥,入蜜少許,研敷莖卵,仍燒蠶蛻紙、朱砂、龍腦、麝香同研少許,以麥門冬燈心煎湯調服。
治小兒蟯蟲攻下部癢:取扁竹葉一握,以水一升,煎取五合,去滓空腹飲之,蟲即下。用其汁煮粥亦佳。
小兒下血,腸風臟毒:五倍子末,煉蜜丸小豆大,每米飲服二十丸。 【 鄭氏方】
小兒下血或血痢:黃蘗半兩,赤芍藥四錢為末,飯丸麻子大,每服一二十丸,食前米飲下。 【 《閻孝忠集效方》】
治小兒遺尿:薏苡仁一合,去心不去殼,敲碎,入鹽一小撮,同炒黃色,用水二鍾,煎至半鍾,空心服之,累效。 【 初虞世方】
小兒脫肛:魚腥草擂如泥,先以(石卜)硝水洗過,用芭蕉葉托之上,坐之自入也。 【 《永類方》】
小兒脫肛,脣白齒焦,久則兩頰光,眉去脣焦,啼哭:黃瓜蔞一個,入白礬五錢在內固濟,煅存性為末,糊丸梧子大,每米飲下二十丸。 【 《摘元方》】
小兒脫肛:荊芥、皂角等分煎湯洗之。亦治子宮脫出。 【 《經驗方》】
治小兒脫肛:用五倍子為末,量多少摻患虛,以物襯手揉入。切忌食發物毒物。 【 《醫學綱目》,下同】
又:用蒲黃一兩,猪脂二兩,煉猪脂、蒲黃成膏,塗腸頭上,即縮入。
治小兒脫肛不收:用浮萍草,不以多少,杵為細末,乾貼患處。
又:用東北方陳壁泥土湯泡,先洗下,後熏上。
小兒脫肛:螺螄二三升,鋪在桶內坐之,少頃即愈。 【 《簡便方》】
治小兒二便不通:用麻子以水研飲之。 【 張銳《鷄峯方》】
小兒脫肛:香附子、荊芥穗等分為末,每服一匙,水一大碗,煎十數沸,淋洗。 【 《三因方》】
男女遺尿:枯白礬、牡蠣粉等分為末,每服方寸匕,溫酒下,日三服。 【 《選奇方》】
小兒脫肛:每天冷及喫冷食,即暴痢不止,肛則下脫,久療不瘥者,春間收紫堇花二斤,曝乾為散,加磁毛末七兩相和,研細塗肛上納入,即使人噀冷水於面上,即吸入腸中,每日一塗藥,噀面。不過六七度即瘥矣。或以散如半杏子許,和酒空腹服之,日再服。忌生冷、陳倉米等。 【 《天寶單方》】
小兒遺尿:大甘草頭煎湯,夜夜服之。 【 《危氏得效方》】
小兒大便下血:用鐵鏵燒赤淬水服。 【 時珍方,下同】
小兒血淋:鷄屎尖白如粉者,炒研,糊丸菉豆大,每服三五丸,酒下,四五服效。
小兒脫肛:五倍子為末,先以艾絨卷倍子末成筒,放便桶內,以瓦盛之,令病者坐於桶上,以火點著,使藥煙熏入肛門,其肛自上。隨後將白礬為末,復搽肛門,其肛自緊,再不復脫。
小兒尿白:用大甘草頭煎湯服。 【 《證治準繩》】
小兒遺尿:用破故紙炒為末,每夜熱湯調服五分。 【 《幼幼近編》,下同】
大便下血:用荊芥、槐花各二兩,炒黑為末,每二錢清茶調下。
小兒眠中遺尿:燒燕窠中草研末,水服方寸匕。亦止噦啘。
小兒小便不通:用琉璃炒成珠子,煎湯服之,愈。
針灸
《千金方》曰:小兒大小便不通,灸兩口吻各一壯。
治小兒遺尿,灸臍下一寸半,隨年壯;又灸大敦三壯。亦治尿血。
小兒尿血,灸第七椎兩旁各五寸,隨年壯。
《藥性論》曰:小兒不尿,安鹽於臍上,以艾灸之。
《醫學綱目》曰:小兒脫肛瀉血,秋深不痊,灸龜尾一壯,炷如小麥大,脊端窮骨也。
小兒脫肛者,灸臍中三壯。
小兒脫肛久不瘥,及風癎中風,角弓反張,多哭,言語不擇,發無時節,甚即吐沫者,取百會一穴,灸七壯。在鼻直入髮際五寸,頭頂中央旋毛中,可容炷如小麥大。
《古今醫統》曰:小兒潰尿,針氣海八分,灸則七壯。氣海,一名脖胦,一名下肓,在臍下一寸半宛宛中,男子生氣之海。
小兒脫肛瀉血,每入廁,臟腑撮痛不可忍,灸百會一穴三壯,在顛中旋毛間。
小兒痢下赤白,秋末脫肛,灸十二椎下節間,名接脊穴,灸一壯。
黃帝療小兒疳痢脫肛,體瘦渴飲,形容憔悴,諸醫不效者,灸足 【 闕】 上三寸[足闕上三寸 《太平聖惠方》卷一百作「尾翠骨上三寸」。]陷中三壯。岐伯云:兼三伏時內,用桃柳水浴孩,子午丑時當日灸之,後用青帛拭,兼有似見疳蟲子隨汗出也。此法神效。
醫案
錢乙《小兒直訣》曰;小兒脫肛半載,恪服升補元氣之藥而愈。
《愛竹翁談藪》曰:小兒氣淋,宋寧宗為郡王時病淋,日夜凡三百起,國醫罔措,或舉孫琳治之。琳用大蒜、淡豆豉蒸餅,三物搗丸,令以溫水下三十丸。曰:今日進二服,病當減三之一,明日亦然,三日病除。已而果然,賜以千緡。或問其說,琳曰:小兒何緣有淋,只是水道不利,三物能通利故也。
《儒門事親》曰:酒監房善良之子,年十三,病沙石淋已九年矣。初因瘡疹餘毒不出,作便血,或告之令服太白散,稍止;後又因積熱未退,變成淋閉,每發則見鬼神,號則驚鄰。適戴人客鄧牆寺,以此病請。戴人曰:諸醫作腎與小腸病者,非也。《靈樞》言足厥陰肝之經,病潰溺閉癃,閉謂小溲不行,癃為淋瀝也。此乙木之病,非小腸與腎也。木為所抑,火來乘之,故熱在脬中,下焦為之約,結成沙石,如湯瓶煎煉日久,熬成湯鹼,今夫羊豕之脬,吹氣令滿,常不能透,豈真有沙石而能漏者邪?以此知前人所說,服五百丸散而致者,恐未盡然。《內經》曰:木鬱則達之。先以瓜蒂散越之,次以八五散加湯鹼等分頓啜之,其沙石自化而下。
又屈村張氏小兒年十四歲,病約一年半矣,得之麥秋,發則小腸大痛,至握其血(上皿下佳),跳躍旋轉,號呼不已,小溲數月不能下,下則成沙石,大便秘濇,肛門脫出一二寸,諸醫莫能治。聞戴人在朱葛寺避暑,乃負其子而哀請戴人。戴人曰:今日治,今日效,時月在辰巳間矣。以調胃承氣僅一兩,加牽牛頭末三錢,汲河水煎之,令作三五度嚥之;又服苦末丸如芥子許六十粒,日方晡,上涌下泄,一時齊出,有膿有血;涌瀉既覺定,令飲新汲水一大盞,小溲已利一二次矣。是夜凡飲新水二三十遍,病去九分,止哭一次。明日困臥如醉,自晨至暮,猛然起走,索食於母,歌笑自得,頓釋所苦。繼與太白散、八正散等調理一日,大瘥。恐暑天失所養,留五日而歸。戴人曰:此下焦約也。不吐不下則下焦何以開?不令飲水則小溲何以利?大抵源清則流清者是也。
又柏亭劉十三之子,年六歲,病沙石淋,戴人以苦劑三涌之,以益腎散三下之,立愈。
萬氏《幼科發揮》曰:本府三守一女溺出如青水,著肉處潰爛成瘡,其母憂之。守問全云:莫非女之臟腑壞也?答云:膀胱受五臟之液以藏之,是為溺也,各隨本臟之色,青者肝之色也;著處成瘡,肝火盛也,火之所灼則潰爛矣。全治之以前治小便赤方,更加黃蘗為丸,調理五日而安。
《醫學綱目》曰:湯氏云:肝風搖頭,諸方不載。鄭都丞子患七年搖頭,三年下血,已服百餘方,前後所服,治搖頭者無非風藥,止血者或作痢,或作腸風,百藥無效。予既視其病,又知其詳,亦不明其標本。退而思之,乃肝血液盛,外有風熱乘之。肝屬木,盛則脾土為木所剋,脾與肺是子母,俱為肝所勝,而血遂漬於大便,故便血不止。遂處一方,但損肝袪風而益脾,初亦一時之見,只數服而愈。十餘日後,血止而下白膿,遂得以安。
《保嬰金鏡錄》曰:一小兒小便不利,服五苓散之類,不應,頦間及左腮色赤,乃肝腎虛熱,用四物湯加山梔而愈。後因感冒,悞用發汗,小便仍前不利,余用補中益氣湯加麥門、五味調補脾肺而愈。
一小兒小便不利,及莖中濇痛,或尿血石,此稟賦腎熱為患,先用五淋散以疏導,又用滋腎丸、地黃丸補其肝腎,漸愈。出痘色紫,小便短赤,頦間右腮或赤或白,屬肺腎氣虛而熱也,用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而痊。
《保嬰撮要》曰:一小兒眼泡微腫,欬嗽惡心,小便泔白。余謂脾疳食積也,用五味異功散,佐以四味肥兒丸而愈。後不節飲食,視物不明。余曰:目為五臟之精,脾胃復傷,須補養為主。不信,乃服峻厲之劑,變慢脾風,竟為不起。
一小兒三歲,素遺尿,余視其兩頦微赤,此稟賦腎與膀胱二經陰虛也,與六味丸服之,赤色漸退,而遺尿亦愈。
一小兒四歲,飲食少思,便泄腹痛,素遺尿,額頦青黑,雖盛暑而惡風寒。余謂經云:熱之不熱,是無火也,用八味丸治之,諸證悉愈。
一女子小便或黃或白,復前陰作癢出水,此肝經濕熱,先用龍膽瀉肝湯一劑,又以加味逍遙散加龍膽草而愈。
一小兒兩耳後腦下各結一核,小便白濁,面色痿黃,體倦口乾,大便不調,用蘆薈丸而愈。後鼻外生瘡作癢,小便仍白,視物不明,用四味肥兒丸而愈。
一小兒小便不利,衄血,鼻色赤,屬脾肺有熱也,用濟生犀角地黃湯而愈。后頦間常赤,作渴有痰,此稟賦腎氣不足,用地黃丸而諸證瘥。
一小兒痢後脫肛,飲食少思,面色青黃。余謂:脾土虧損,肝木所勝也。不信,另服消導剋滯之劑,腹痛膨脹,倦怠作嘔。余曰:脾氣虛甚矣。又不信,恪服前藥,腹益脹,重墜,四肢浮腫,復請治之,仍欲剋滯。余曰:腹脹重墜,脾氣下陷也。先用五味異功散加木香四劑;更手足冷,又加乾薑四劑,而腹脹諸證漸愈。後因飲食過多,作瀉脫肛,用補中益氣湯加木香及五味異功散而愈。
一小兒脫肛半載,侵晨便泄,兩目白多,用升補脾氣之劑,不應。余曰:腎開竅於二陰,此屬腎虛也。用四神、地黃二丸及補中益氣湯,月餘而愈。
一小兒痢久脫肛,目睛多白,面色漸黃,余用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調補脾腎而痊。
一小兒小便先頻數濇滯,次下痢脫肛,久而不愈。余以為稟賦腎虛,用六味地黃丸,尋愈。後患泄瀉,欬嗽聲瘖,亦用前丸而瘥。
一小兒脫肛,用寒涼之藥,肢體倦怠,飲食少思,肛門重墜,此脾氣虛而中氣陷也,用補中益氣湯加酒炒芍藥、白朮、茯苓而瘥。
一小兒脫肛,腫痛出血水,年餘未愈。忽吐血便血,皆成紫塊,此腸胃積熱,用聖濟犀角地黃湯頓止;更用金銀花、甘草為末,白湯調服半載而痊。
一小兒脫肛,雜用除濕袪風收濇等藥,面黃體倦,少食便血,余欲升補脾氣以攝其血,反服四物槐花之類,而血益甚,更加作嘔。余先用四君、木香治之,形氣漸充,便血頓止;又用補中益氣湯,更以萆麻仁塗頂心而愈。
一小兒因欬嗽服化痰等藥,或作或輟,服滾痰丸,更吐瀉,手足指冷,目直發搐,肛門脫出而赤。余朝用補中益氣湯,夕用六君子湯治之,諸證漸愈。但脫肛未入,恪服補中益氣湯而愈。
一小兒患痢,脫肛色赤或痛,用補中益氣湯,送香連丸而愈。後傷食作瀉,肛復脫不入,仍用前湯,更以萆麻仁研塗頂門而愈。
一小兒七歲,食菱芡過多,腹脹發熱,大便不通,小便下血,先用消積丸,大便即通,小便血止;又用保和丸及異功散而愈。
一小兒因乳母飲酒,小便出血,用八正散去大黃,加乾葛、山梔、漏蘆,母子服之并愈。
一小兒小便見血,或欬血衄血,此脾肺虛熱,食後用聖濟犀角地黃湯,食前用六味地黃丸,頓愈。後因食厚味復作,用加味清胃散及六味丸而愈。
一小兒久患便血,屬脾胃虛熱也,諸藥不應,用人參二兩,炒黑黃連、吳茱萸各半兩為末,米糊作丸;佐以補中益氣湯頓痊。
一小兒便血,面黃腹脹,用四味肥兒丸,及補中益氣湯加吳茱萸製、黃連、木香、蕪荑三十餘劑而愈。至夏間患血痢,發熱晡熱,手足浮腫,仍用前藥而痊。
一小兒八歲,腹脹臍凸,大便下血如痢,小便色赤似血,面目皆黃,兩腮色赤,此食積所傷而肝侮之也。蓋脾病則肺虛不能生腎,故有是證。當先消導積滯,遂用越鞠丸加三稜、蓬朮,薑湯下四服,二便通利;又用大安丸二服,下血亦止。後復傷食發熱,腹脹,小便下血,服保和丸四服而愈。
一小兒稟賦氣不足,不時便血,用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而愈。後因母飲酒炙煿,復致前患,母服加味清胃散,子服地黃丸而愈。
一小兒便血,兩足發熱,齒齦潰臭,朝用六味地黃丸,夕用異功散如蕪荑,月餘漸愈。乃佐以補中益氣湯而愈。
一小兒稟父腎氣,便血作渴,足熱形瘦,用六味丸尋愈。後出痘第四日,兩足發熱,作渴飲冷,以前丸料煎與恣飲三劑,後足涼渴止,其痘安然而靨。
一小兒便血,面青脅痛,小便頻數,此肝木侮脾土而不能統攝也,用異功散加柴胡炒黑、龍膽草二劑,肝證頓退,仍用異功散而血止。
一小兒便血發熱,作渴飲冷,用黃連解毒湯一劑熱服,諸證頓愈。後因飲食過傷,下血甚多,發熱倦怠,飲食少思,先用補中益氣湯,元氣復而飲食增;又用四君加升麻而愈。
一小兒便血,作渴少食,先用七味白朮散,渴止食進;又用補中益氣湯而瘥。後食生冷,腹脹便秘,用保和丸,二便下血,或時發搐,此脾氣傷而肝火動也,用異功散加鉤藤、柴胡而搐止;又加升麻、木香而血止。
一小兒食生冷果品,腹脹作痛,發熱作渴,大便不利,小便尿血,用茯苓散加黃連二劑,大便通,尿血愈。
一小兒尿血,兩足發熱,用六味地黃丸而愈。後患痢久不愈,復尿血,作渴飲冷,以前丸料煎服,兼補中益氣湯而愈。
一小兒尿血,面青脅痛,小便頻數,用五味異功散,加柴胡炒黑、龍膽草,次用地黃丸而愈。
一小兒十一歲,因勞發熱,尿血,小便不利,先用清心蓮子飲二劑,後用補中益氣湯加山梔而痊。
一小兒便血,服寒藥過多,腹脹,小便不利,其血益甚,余朝用補中益氣湯,夕用金匱加減腎氣丸而痊。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四百三十九
小兒心腹痛門
小兒直訣 【 宋--錢乙】
腹痛
小兒腹痛體瘦,面色晄白,目無睛光,口中氣冷,不思飲食,或嘔利撮口,此脾土虛而寒水所侮也,用益黃散、調中丸主之。若口中氣溫,面色黃白,目無睛光,或多睡惡食,或大便酸臭,此積痛也,用消積丸。甚者白餅子下之,後以白朮散調補胃氣。
【 註 按腹痛不食,口中氣冷,下利撮口等證,屬形病虛寒也,用六君加炮薑溫服之。食積多睡,口中氣溫,惡食面黃白等證,屬病氣實而元氣虛也,用六君子加神麯、山楂消導之劑。】
蟲痛
若口吐痰沫,或吐清水,面晄白,心腹痛而有時者,蟲痛也,與癎相似,但目不斜手不搐也,用安蟲散主之。
【 註 按蟲乃濕熱所生,或木氣而化,有因臟腑虛弱,有因胃冷胃熱,為人身之固有者,其為患往來攻痛,或吐涎水,肌體消瘦,面無正色,但當調補脾胃為主。若蟲食上部則上脣有白點,蟲食下部則下脣有白點。腹中之蟲,朔日之後,其頭向上;望日之後,其頭向下。如或用藥,先以肉物近兒烹炙,使聞香味,蟲頭皆向上,則藥易於奏效。丹溪先生云:冬月吐蟲,多是胃氣虛寒,用錢氏白朮散加丁香二粒補之。可見小兒之蟲,皆飲食傷脾所致。患瘡疥內生蟲虱者,皆肝木所致也。】
幼科發揮 【 明--萬全】
腸痛
小兒腸痛腰屈,空啼無唳,此名盤腸痛,證似內釣,但不直視也,金錠子散主之。
嬰童百問 【 明--魯伯嗣】
腹痛
夫腹痛者,多因邪正交攻,與臟氣相擊而作也。挾熱而痛者,必面赤或壯熱,四肢煩,手足心熱見之。挾冷而痛者,必面色或白或青,手足冷者見之。冷甚而變證,則面黯脣口俱黑,爪甲皆青矣。熱證,四順清涼飲加青皮、枳殼;冷證,七氣湯加辣桂,調蘇合香丸。若邪正交攻,冷熱不調,桔梗枳殼湯加青皮、陳皮、木香、當歸為妙。若內釣等證則鉤藤散,其餘則芍藥甘草湯為要藥也。實痛有熱者,大柴胡湯主之。心腹痛甚有實熱者,大承氣湯下之。腹痛,桂枝加芍藥;痛甚,桂枝加大黃也。
盤腸氣痛
盤腸氣者,痛則曲腰乾啼,額上有汗,是小腸為冷氣所搏然耳,其口閉腳冷,上脣乾是也。此是生下洗遲,感受風冷,或青糞不實,卻有此證,當服釣藤膏、魏香散、蘇合香丸、當歸散,乳母服烏沉湯,或沉香降氣湯便定。
蛔蟲痛
巢氏云:蛔蟲者,九蟲之內一蟲也,長一尺,亦有長五六寸者。或因臟腑虛弱而動,或因食甘肥而動,其動則腹中痛發作,腫聚行往來上下,痛有休止,亦攻心痛,口喜吐涎及清水。貫傷心者則死。診其脈,腹中痛,其脈法當沉弱而弦,反脈大則是蛔蟲也。此痛因食物太早,愛甜怕苦,痛時便高聲啼叫,只看人中上、鼻頭、脣口數處黑色即是。此證當服使君子丸、檳榔散、化蟲丸藥,取下便無事。仲景云:蛔厥者,其人當吐蛔,今病煩,此為臟寒,烏梅丸主之。其蛔蟲穿心者,用薏苡根煎湯治之即安。
保嬰撮要 【 明--薛鎧】
盤腸氣痛
小兒盤腸氣者,痛則曲腰乾啼,額上有汗,皆由肝經風邪所搏也。肝腎居下,故痛則曲腰。乾啼者,風燥其液,故無淚也。額上有汗者,風木助心火也。口閉足冷者,脾氣不營也。下利青糞者,肝木乘脾也。皆由產下澡洗,受風冷所致,當服釣藤膏之類。若乳母及兒受寒邪者,用沉香湯之類。若兒額間有汗,口閉腳冷,乃虛寒也,用當歸散或沉香降氣湯之類。若面赤脣焦,小便不通,小腹脹痛者,乃小腸熱也,用人參湯送下三黃丸。若痛不止,煎葱湯淋揉其腹,就以熱葱熨臍腹間,良久尿出痛止。或以乳香、沒藥、木香少許,水煎灌匙許。若因乳母飲食停滯者,用保和丸。懷抱氣鬱者,加味歸脾湯。怒動肝火者,加味逍遙散。子母俱服,并佳。
證治準繩 【 明--王肯堂】
腹痛
小兒腹痛,口中氣冷,不思飲食,脾土虛寒也,用調中丸主之。口中氣溫,大便酸臭,積痛也,用下積丸治之。面赤壯熱,或手足并熱,實熱也,用瀉黃散瀉之。面黃微熱,或手足并溫,虛熱也,用異功散補之。若作渴飲湯,胃氣虛熱也,用白朮散。若痛連兩脅,肝木乘脾也,用四君子湯加柴胡、芍藥。若腹痛重墜,脾氣下陷也,用補中益氣湯加升麻。若手足指冷,或呃逆泄瀉,寒水侮土也,用六君、炮薑、肉桂;不效,急加附子。若服剋滯之藥,致腹作痛,按之不痛,脾氣復傷也,用五味異功散。中脘痛者屬脾,少腹痛者屬腎,按之痛者為積滯,不痛者為裏虛。積滯者消之,裏虛者補之。
婁氏分曲腰乾哭無淚者,為盤腸內釣痛;面晄白不思飲食,為胃冷痛;面赤脣焦便黃,為熱痛;面黃白大便酸臭,為積痛;口淡而沫自出,為蟲痛。
曾氏又有臟寒痛、鎖肚痛、癥瘕痛、痃痛、癖痛、弔腎痛、偏墜痛、寒疝痛,各有治法,臚列於後。
寒痛
茅先生歌云:面青面白猶自可,黑色如青爪一同。此是腹心生冷痛,須將溫藥裏頭攻。
胃虛冷,面晄白色,腹痛不思食,當補益脾土,益黃散主之。若不下利者,調中丸主之。益黃散,治下利而痛也;調中丸,治不利而痛也。
熱痛
熱痛亦啼叫不止,夜發,面赤脣焦,小便赤黃,與三黃丸,人參湯下。
積痛
積痛,腹中陰陰而痛,面黃不食,兒大者口吐酸餕氣。先治積滯,後調脾胃,其痛自止,仍辨虛實和解。治法見後癖積條中。
蟲痛
蟲痛,面晄白,心腹痛,口中沫及清水出,發痛有時。
田氏云:蟲痛啼哭,俛仰坐臥不安,自按心腹,時時大叫,面無正色,或青或黃,脣白,又目無精光,口吐涎沫,此謂蟲痛。
積痛、食痛、虛痛,大同小異。惟蟲痛者,當口淡而沫自出,治之隨其證用藥。蟲與癎相似,小兒本怯,故胃虛冷,則蟲動而心痛,安蟲散主之。
曾氏云:蛔蟲動痛,口吐清水涎沫,或吐出蟲,痛不堪忍,其疾因食甘肥葷腥太早而得,故胃寒蟲動作痛,其蟲吐來,或生或死。兒小者,此痛苦甚,亦致危難。先以理中湯加烏梅水煎服,使胃煖不逆;次蘆薈丸、使君子丸、化蟲飲主之。有兒大者,面晄白而間黃色,肉食倍進,肌體消瘦,腹中時復作痛,此有血鼈蛔蟲雜乎其間,以二聖丸下之。
又有胃受極寒極熱,亦令蟲動,或微痛,或不痛,遽然吐出,法當安蟲為上。若以治蟲,反傷胃氣,固不可也。因寒而動者,用理中湯加烏梅水煎服。因熱而動者,用(口父)咀五苓散,亦加烏梅水煎投。
鎖肚痛
一月後嬰孩,忽乳不下咽,肚硬如石,赤如朱,撮口而哭,面青脣黑,手足口氣俱冷。始因斷臍帶不緊,為風冷所乘,證亦危急,以白芍藥湯、烏梅散、一字金投之,日久則難愈。更參考臍風證內議論。
盤腸釣痛
小兒腹痛曲腰,乾哭無淚,面青白,脣黑,肢冷,為盤腸內釣。凡有此證,急煎葱湯淋洗其腹揉之,葱熨臍腹間,良久,尿自痛中出,其疼立止。續次用乳香、沒藥透明者各少許細研,又用木香一塊,於乳鉢內磨,水一分,滾數沸,調乳沒藥末,只一服效。
癥瘕痛
癥瘕痛,乃積久所致,由榮衛俱虛,外則感受風寒,內則過傷乳食,停滯既久,不能剋化,故邪併於陰為癥,陰則專靜,凝而不移;邪併於陽為瘕,假物象形,動而不息。若久而不治,亦成脾疳積;或兩脅間有塊如石,按之則痛,不按則輕;或面黃肌瘦,肚硬而脹,及有青筋晝涼夜熱,蒸潮無時,乳食減少,愛吃泥土;或大便釀瀉,痛則身冷如冰。法當調脾養胃,用醒脾散參苓白朮散;磨積理疳,用化癖丸、三稜散、木香莪朮丸;治釀瀉,沒石子丸、沉香檳榔丸。然此積滯之疾,非七劑可療,必須次第調理,則日久自然平復。
痃痛
始則腹內一小長塊,其硬如臂,--腰纏轉,或左或右,良久痛甚,則見於皮下,不妨乳食,其證先因有疾,表解未盡,遽爾下之太過,氣虛寒搏,鬱結而成。法宜益氣理虛,用參苓白朮散、沉香檳榔丸、木香莪朮丸為治。或間投白芍藥湯加人參、茯苓,水薑煎服。
按癥瘕痃癖四證,大同小異,治法亦無大分別,似不必瑣瑣作名亦可也。
心痛
小兒心痛,當於大人心痛門參用之。
心痛吐水者蟲痛。
心痛不吐水者冷心痛。
《聖惠》治小兒心痛,但覺兒將手數數摩心腹即啼,是心痛不可忍,宜服芍藥散方。
茅先生治小兒心痛,用金鈴散。
外治
莊氏家傳小兒未能語,啼哭不能辨者,當以手候其腹,如有實硬處,即是腹痛,治之方,研生薑取汁,煖令溫,調麵成糊,塗紙上,貼臍心立定。
古今醫統 【 明--徐春甫】
腹痛
小兒腹痛之病,誠為急切。凡初生二三--月及一周之內,多有腹痛之患。無故啼哭不已,或夜間啼哭之甚,多是腹痛之故。大都不外寒熱二因:夫因於寒者,面白脣青,或瀉痢青白,以熱綿裹腹而啼少止,即是寒也。因於熱者,面赤脣紅,得煖啼甚,即是熱也。一周之外,能飲食,則有傷熱腹痛,或瀉或不瀉,口渴而臭,面黃身熱,即是積痛,久而不愈,必致成疳。如此三因之外,則如《內經》舉痛篇云:五臟卒痛,寒邪客經,其機不可不察也。若《類萃》小兒等方,概言寒熱而不及熱與積,是則以管窺豹,未見其全斑也。
按腹痛乃邪正交攻,相擊而作也。挾熱痛者,以面赤或壯熱,四肢煩,手心熱見之;挾冷者,以面色青白見之。冷甚則變證,脣中黑爪甲青矣。熱證,黃芩芍藥湯、四順清涼飲;冷證,理中湯、指迷七氣湯加桂煎調蘇合丸。錢氏云:小兒積痛,面黃,目白無睛光,多睡畏食,大便酸臭者,當用消積丸,甚者白餅子下之,後和胃。凡蟲痛多在心腹,口吐清水,安蟲散主之。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 宋--撰人未詳】
心腹痛諭
小兒心腹痛者,由臟腑虛而寒冷之氣所干,邪氣與臟氣相搏,上下冲擊,上則為心痛,下則為腹痛,上下俱作,心腹皆痛。更有一證,發則腹中撮痛,乾啼無淚,腰曲背弓,上脣乾,額上有汗,此名盤腸內釣之痛,亦由冷氣入臟所為也。
方
塌氣丸 【 《錢氏直訣》,下同】 治肚腹虛脹。
胡椒一兩 蠍尾五錢,去毒
右為末,緬糊丸粟米大,每服一二十丸,陳米飲下。薛己曰:按前證屬脾肺虛,水氣泛而喘急浮腫,必兼溫補脾土以生肺金,而氣自運行矣。但前藥性屬辛熱,雖能袪散寒邪,而恐真氣反傷,不可過劑。
消積丸 治食積大便酸臭發熱。
丁香九個 縮砂十二個 巴豆二粒,去皮心膜 烏梅肉三個
右為末,麵糊丸黍米大,每服五七丸,溫水下。薛己曰:按前證若食積既去而熱不退,或作嘔少食,宜用五味異功散以補胃氣,或用四君子加藿香、半夏以安中氣。若兼泄瀉,用六君子湯;如不應,加升麻、柴胡以升補脾氣。若久瀉不已,宜用補中益氣湯,以升補陽氣。若虛寒,加炮薑、木香,如不應,兼以四神丸以補脾腎。若體瘦潮熱,口渴,大便不調,宜用肥兒丸以消疳積。
益黃散 治脾土虛寒,嘔吐泄瀉。
陳皮 青皮下食,各一兩 丁香二錢,去脾胃寒 訶肉各五錢,能開胃消食止痢 炙草三錢 薛己曰:按前證,若因脾土虛弱而吐瀉者,用五味異功散。若因肝木侮脾土而吐瀉者,用六君子加柴胡;如不應,或手足指冷,屬脾胃虛寒也,更加木香、炮薑。若因乳母脾土虛而肝木侮,亦治以前藥。若乳母鬱怒,致兒患前證,母服加味歸脾湯。
當歸散 治臟寒腹痛,面青手冷,夜啼不乳。
當歸 白芍藥 人參 甘草炙,各二分 桔梗 橘皮去白,各一錢
右為末,水煎半盞,時時少與服。
沉香降氣湯 治陰陽壅滯,氣不升降,胷膈痞塞,心腹脹滿,喘促短氣,乾噦煩滿,欬嗽痰涎,口中無味,嗜臥不食。此藥去邪惡氣,使無瘴疫。
香附二兩半 沉香 砂仁各一錢 甘草七錢半
右為末,每服一錢,入鹽少許,沸湯點,平旦空心服。薛己曰:按前方,若乳母中氣鬱滯,不能升降,患此證致兒作痛者,亦用之。
養脾丸 【 《片玉心書》】 治小兒脾胃虛弱,不思乳食,傷食癖積,面色黃,嘔吐泄瀉,腹痛膨脹,併皆治之。
蒼朮製 陳皮各五錢 縮砂仁 草果仁 益智仁 白茯苓各二錢 麥芽炒 厚朴 神麯炒,各二錢 共為末,酒糊丸如粟米大,米飲下。脾胃虛弱,米湯下;嘔吐,煨薑湯下;食積,山渣湯下;腹痛,茴香湯下;腫脹,蘿蔔湯下。寒泄,薑棗湯下。
四順清涼飲 【 《嬰童百問》,下同】 治小兒血脈壅實,臟腑生熱,頰赤多渴,五心煩躁,睡臥不安,四肢驚掣;及因乳哺不時,寒溫失度,令兒血氣不順,腸胃不調,小便少,大便濇,或溫壯連滯,欲成伏熱,或壯熱不歇,欲發驚癎。又治風熱結核,頭面瘡癤,目赤咽痛,瘡疹毒一切壅滯,并宜服之。治挾熱瀉不止,加木香、大黃。
赤芍藥 當歸 甘草 大黃各等分
右剉散,三歲以上,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作兩服。欲利小便,用赤芍藥。虛熱加甘草,下利減大黃,冒風邪加去節麻黃,中風體強眼睛上視加獨活。量兒大小虛實加減,微溏利為度。可加荊芥。
七氣湯 治七氣所傷,痰涎結積,心腹亦痛,不能飲食。
半夏製,五兩 人參 辣桂各二兩 甘草半兩
右剉,每服三錢,水一盞,薑五片,棗一枚,煎六分,食前服。
指迷七氣煎 治七情相干,陰陽不升降,氣道壅滯,攻衝作疼。
香附子一兩半 甘草 半夏製,各七錢半 青皮 陳皮 桔梗 蓬朮 辣桂 益智仁各一兩
右剉,每服三錢,水一盞,薑三片,棗一枚,煎七分,不拘時服。
異香散 治小兒諸般弔證,角弓反張,胷高臍凸。
透明沒藥右為末,薑湯調下一錢匕。
桔梗枳殼湯 治諸氣痞結滿悶,腹脅疼痛。
枳殼炒 桔梗各二兩 甘草半兩,炙
右剉散,每服四錢,水一盞,薑五片,煎至半盞服。
釣籐散 治小兒夜啼,乃臟冷也。陰盛於夜則冷動,冷動則為陰極發躁,寒盛作痛,所以夜啼不歇也,釣藤散主之。
釣藤鉤 茯神 茯苓 川芎 當歸 木香 甘草 白芍藥各一錢
右為末,每服一錢,薑棗略煎服。其或心熱而煩啼,必有臉紅舌白小便赤濇之證,釣藤飲去木香,加朱砂末一錢研和,每服一錢,木通湯調下,或剉散煎服亦可。如驚啼,加蟬蛻、防風、天麻。
保命丸 治小兒胎驚內弔,腹肚緊硬,眠睡不安,夜多啼哭;及治急慢驚風,眼目上視,手足抽掣,不省人事,悉皆主之。冷證用此。
全蠍十四個,去毒 防風二錢 殭蠶炒去絲嘴 天麻各二錢 南星炮 白附子 麝香五分 金箔十片 蟬蛻 朱砂各一錢
右為末,粳米糊丸,每兩作四十丸,常服鎮心安神化痰。除一切驚風諸證,湯臨時換。如有熱證,加牛黃、冰片、硼砂。一方加人參、白茯苓各二錢。
芍藥甘草湯 治出疹肚疼腹滿,小便不通。
芍藥一兩 甘草二錢半
右剉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不拘時服。
大柴胡湯 治傷寒十余日,邪氣結在裏,往來寒熱,大便秘濇,腹滿脹痛,譫語,心中痞硬,飲食不下,或不大便五六日,繞臍刺痛,時發煩躁,及汗後如瘧,日晚發熱,兼臟腑實,脈有力者可服。
柴胡去蘆,八錢 黃芩炒 赤芍藥各三錢 半夏湯泡七次切焙,一錢半 枳實麩炒,一錢
右剉散,盞三片,棗二枚,水一盞,煎七分,加減服之。欲下,加大黃半兩。
桂枝加芍藥湯 治太陽病,反下之,因腹痛,是有表復有裏,宜服。
桂枝一兩半 芍藥三兩半,利者先煎三四沸 生薑二兩 大棗六個 甘草炙,一兩
右(口父)咀,水煎加減服。痛甚者加大黃,大實者加一兩半,羸者減之。
大承氣湯 治剛痓,胷滿內實,口噤咬牙,大熱發渴,大便閉濇,腹中(疒丂)痛,結硬如石,轉矢氣者,用此湯下之。
大黃 芒硝各半兩 厚朴一兩 枳實二枚
右剉散,每服三錢,薑三片,水一大盞,煎至七分,不拘時,或空心服,以利為度,未利再投。
桂枝加大黃湯 治太陽病,反下之,因腹滿痛屬太陰,桂枝加芍藥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桂枝三錢,去皮 芍藥一兩半 甘草炙,半兩 大黃半兩,羸瘦者減半
右(口父)咀,薑三片,棗二枚,每服五錢,水一大盞,煎至七分溫服。
使君子丸 治小兒五疳,脾胃不和,心腹膨脹,時復痞痛,不進飲食,漸至羸瘦,并宜服之。
白勺 厚朴製 陳皮 川芎 甘草各二錢半 使君子肉湯浸去黑皮,一兩
右為末,煉蜜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陳米飲化下,大治小兒腹痛。
檳榔散 治腎疳宣露,候良方去蟲後服此。
木香 檳榔 人參 黃連 甘草炙,各等分
右為末,每服一錢,小者五分,熟水調服。
化蟲丸 治小兒蟲咬心痛,來去不定,不思乳食。
鶴虱炒 檳榔 胡粉 楝樹根皮各半兩 白礬三錢半,微火煅
右為末,麵糊丸菉豆大,三歲三十丸,溫漿水入油三五滴吞下,食前。有蟲皆化為水,大蟲自下,且初服甚妙。
烏梅丸 治蛔厥,其人當吐蛔,今病者靜而復煩,此為臟寒。蛔蟲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自出,其人當自吐蛔,又治久痢。
烏梅七十五個 乾薑二兩半 黃連四兩 蜀椒去目出汗 當歸各一兩 細辛 人參 附子炮去皮臍 桂枝去皮 黃蘗各一兩半
右為末,用酒浸烏梅肉一宿,去核蒸飯,杵成泥,和藥勻,丸麻子大,每服十丸,食後米飲下,日三服。忌生冷等物。
釣藤膏
釣藤鉤 茯神 茯苓 川芎 當歸 木香 生甘草 白芍藥各一錢
右為末,每服一錢,薑棗煎服。
蘇合香丸 治傳尸骨蒸,殗殜肺痿,疰忤鬼氣,卒小痛,霍亂,吐利,時氣瘴瘧,赤白暴利,瘀血月閉,痃癖,丁哺驚癎,鬼忤中人,小兒吐利。
蘇合油入安息膏內 薰陸香 龍腦各一兩 木香 白朮 白檀香 丁香 朱砂研水飛 沉香 香附子炒 烏犀屑 蓽撥 麝香 安息香為末,無灰酒煮膏 訶黎勒煨取皮,各二兩
右為細末,入研藥勻,用安息香膏,并煉白蜜和劑,每服旋丸如梧桐子大,早朝,井花水溫冷任意化服四丸,老人小兒服一丸,溫酒化下亦得,并空心服。用蠟紙裹一丸如彈子大,絹袋盛當心帶之,一切邪神不敢近。去龍腦,名麝香蘇合丸,治一切邪神,胷膈噎塞,腸中虛鳴,宿飲不消,餘證并同。
烏沉湯 治慢驚,袪風助胃。
天麻二錢 人參 生川烏 木香 全蠍焙 南星炮 沉香各一錢 甘草半錢
右剉散,每服二錢,薑三片,慢火煎,取其半用之。
調中丸 【 《證治準繩》,下同】
白朮 人參 甘草炒,各半兩 乾薑炮,四錢
右為細末,蜜丸如菉豆大,每服五七丸至十五丸,食前溫水下。海藏曰:仲景理中例也。
茯苓丸 治小兒腹痛夭糾,不能乳哺。
茯苓 黃連各一兩
右為末,用蜜為丸,如大豆大,飲下。
湯氏三稜散 治積氣肚痛。
砂仁 甘草 益智炒去殼 三稜 蓬朮 青皮炒,各等分
右為末,白湯點下。
小兒石淋:特牛陰頭毛燒灰,漿水服一刀圭,日再。 【 張文仲方】
小兒小便不通,用延胡索、苦楝子等分為末,每服半錢或一錢,以饊子湯食前調下。如無饊子,滴油數點代之。 【 《錢氏直訣》】
尿牀:以羊肚盛水令滿,繫兩頭煮熟,開,取水頓服。 【 《瘍瘍全書》,下同】
小兒月內,糞門上忽有瘡孔,此乃秤勾瘡也,深難療者,急用白褐燒灰摻之。
小兒遺尿:用紅紙剪馬四匹,令小兒自安身下,每夜如之。
小兒尿不禁:用蜜一杯,車前草汁和熬,夜露,清晨服之。
小兒睡中遺尿不自覺:以桂末、雄鷄肝等分為末,日進三服。
不小便:鹽安臍中熨之。
小兒秘結:猪苓一兩,以水少許,煮鷄屎白一錢,調服立通。 【 《外臺秘要》,下同】
少小尿牀:薔薇根五錢,煎酒夜飲。
小兒下血:甑帶灰塗乳上飲之。
小兒尿血:甘草一兩二錢,水六合,煎二合,一歲兒一日服盡。 【 《姚和眾至寶方》,下同】
小兒尿血:蜀升麻五分,水五合,煎一合服之,一歲兒一日一服。
小兒大便秘塞:用枳殼煨去穰各一錢,以水煎服。 【 《全幼心鑑》,下同】
小兒虛閉:葱白三根煎湯,調生蜜、阿膠末服,仍以葱頭染蜜,插入肛門,少頃即通。
小兒不尿,乃胎熱也。用大葱白切四片,用乳汁半盞同煎片時,分作四服即通。不飲乳者,服之即飲乳。若臍四旁有青黑及口撮者,不可救也。
小兒沙淋:黑豆一百二十個,生甘草一寸,新水煮熟,入滑石末,乘熱飲之,良。
小兒尿閉,乃熱結也。用大地龍數條,去泥,入蜜少許,研敷莖卵,仍燒蠶蛻紙、朱砂、龍腦、麝香同研少許,以麥門冬燈心煎湯調服。
治小兒蟯蟲攻下部癢:取扁竹葉一握,以水一升,煎取五合,去滓空腹飲之,蟲即下。用其汁煮粥亦佳。
小兒下血,腸風臟毒:五倍子末,煉蜜丸小豆大,每米飲服二十丸。 【 鄭氏方】
小兒下血或血痢:黃蘗半兩,赤芍藥四錢為末,飯丸麻子大,每服一二十丸,食前米飲下。 【 《閻孝忠集效方》】
治小兒遺尿:薏苡仁一合,去心不去殼,敲碎,入鹽一小撮,同炒黃色,用水二鍾,煎至半鍾,空心服之,累效。 【 初虞世方】
小兒脫肛:魚腥草擂如泥,先以(石卜)硝水洗過,用芭蕉葉托之上,坐之自入也。 【 《永類方》】
小兒脫肛,脣白齒焦,久則兩頰光,眉去脣焦,啼哭:黃瓜蔞一個,入白礬五錢在內固濟,煅存性為末,糊丸梧子大,每米飲下二十丸。 【 《摘元方》】
小兒脫肛:荊芥、皂角等分煎湯洗之。亦治子宮脫出。 【 《經驗方》】
治小兒脫肛:用五倍子為末,量多少摻患虛,以物襯手揉入。切忌食發物毒物。 【 《醫學綱目》,下同】
又:用蒲黃一兩,猪脂二兩,煉猪脂、蒲黃成膏,塗腸頭上,即縮入。
治小兒脫肛不收:用浮萍草,不以多少,杵為細末,乾貼患處。
又:用東北方陳壁泥土湯泡,先洗下,後熏上。
小兒脫肛:螺螄二三升,鋪在桶內坐之,少頃即愈。 【 《簡便方》】
治小兒二便不通:用麻子以水研飲之。 【 張銳《鷄峯方》】
小兒脫肛:香附子、荊芥穗等分為末,每服一匙,水一大碗,煎十數沸,淋洗。 【 《三因方》】
男女遺尿:枯白礬、牡蠣粉等分為末,每服方寸匕,溫酒下,日三服。 【 《選奇方》】
小兒脫肛:每天冷及喫冷食,即暴痢不止,肛則下脫,久療不瘥者,春間收紫堇花二斤,曝乾為散,加磁毛末七兩相和,研細塗肛上納入,即使人噀冷水於面上,即吸入腸中,每日一塗藥,噀面。不過六七度即瘥矣。或以散如半杏子許,和酒空腹服之,日再服。忌生冷、陳倉米等。 【 《天寶單方》】
小兒遺尿:大甘草頭煎湯,夜夜服之。 【 《危氏得效方》】
小兒大便下血:用鐵鏵燒赤淬水服。 【 時珍方,下同】
小兒血淋:鷄屎尖白如粉者,炒研,糊丸菉豆大,每服三五丸,酒下,四五服效。
小兒脫肛:五倍子為末,先以艾絨卷倍子末成筒,放便桶內,以瓦盛之,令病者坐於桶上,以火點著,使藥煙熏入肛門,其肛自上。隨後將白礬為末,復搽肛門,其肛自緊,再不復脫。
小兒尿白:用大甘草頭煎湯服。 【 《證治準繩》】
小兒遺尿:用破故紙炒為末,每夜熱湯調服五分。 【 《幼幼近編》,下同】
大便下血:用荊芥、槐花各二兩,炒黑為末,每二錢清茶調下。
小兒眠中遺尿:燒燕窠中草研末,水服方寸匕。亦止噦啘。
小兒小便不通:用琉璃炒成珠子,煎湯服之,愈。
針灸
《千金方》曰:小兒大小便不通,灸兩口吻各一壯。
治小兒遺尿,灸臍下一寸半,隨年壯;又灸大敦三壯。亦治尿血。
小兒尿血,灸第七椎兩旁各五寸,隨年壯。
《藥性論》曰:小兒不尿,安鹽於臍上,以艾灸之。
《醫學綱目》曰:小兒脫肛瀉血,秋深不痊,灸龜尾一壯,炷如小麥大,脊端窮骨也。
小兒脫肛者,灸臍中三壯。
小兒脫肛久不瘥,及風癎中風,角弓反張,多哭,言語不擇,發無時節,甚即吐沫者,取百會一穴,灸七壯。在鼻直入髮際五寸,頭頂中央旋毛中,可容炷如小麥大。
《古今醫統》曰:小兒潰尿,針氣海八分,灸則七壯。氣海,一名脖胦,一名下肓,在臍下一寸半宛宛中,男子生氣之海。
小兒脫肛瀉血,每入廁,臟腑撮痛不可忍,灸百會一穴三壯,在顛中旋毛間。
小兒痢下赤白,秋末脫肛,灸十二椎下節間,名接脊穴,灸一壯。
黃帝療小兒疳痢脫肛,體瘦渴飲,形容憔悴,諸醫不效者,灸足 【 闕】 上三寸[足闕上三寸 《太平聖惠方》卷一百作「尾翠骨上三寸」。]陷中三壯。岐伯云:兼三伏時內,用桃柳水浴孩,子午丑時當日灸之,後用青帛拭,兼有似見疳蟲子隨汗出也。此法神效。
醫案
錢乙《小兒直訣》曰;小兒脫肛半載,恪服升補元氣之藥而愈。
《愛竹翁談藪》曰:小兒氣淋,宋寧宗為郡王時病淋,日夜凡三百起,國醫罔措,或舉孫琳治之。琳用大蒜、淡豆豉蒸餅,三物搗丸,令以溫水下三十丸。曰:今日進二服,病當減三之一,明日亦然,三日病除。已而果然,賜以千緡。或問其說,琳曰:小兒何緣有淋,只是水道不利,三物能通利故也。
《儒門事親》曰:酒監房善良之子,年十三,病沙石淋已九年矣。初因瘡疹餘毒不出,作便血,或告之令服太白散,稍止;後又因積熱未退,變成淋閉,每發則見鬼神,號則驚鄰。適戴人客鄧牆寺,以此病請。戴人曰:諸醫作腎與小腸病者,非也。《靈樞》言足厥陰肝之經,病潰溺閉癃,閉謂小溲不行,癃為淋瀝也。此乙木之病,非小腸與腎也。木為所抑,火來乘之,故熱在脬中,下焦為之約,結成沙石,如湯瓶煎煉日久,熬成湯鹼,今夫羊豕之脬,吹氣令滿,常不能透,豈真有沙石而能漏者邪?以此知前人所說,服五百丸散而致者,恐未盡然。《內經》曰:木鬱則達之。先以瓜蒂散越之,次以八五散加湯鹼等分頓啜之,其沙石自化而下。
又屈村張氏小兒年十四歲,病約一年半矣,得之麥秋,發則小腸大痛,至握其血(上皿下佳),跳躍旋轉,號呼不已,小溲數月不能下,下則成沙石,大便秘濇,肛門脫出一二寸,諸醫莫能治。聞戴人在朱葛寺避暑,乃負其子而哀請戴人。戴人曰:今日治,今日效,時月在辰巳間矣。以調胃承氣僅一兩,加牽牛頭末三錢,汲河水煎之,令作三五度嚥之;又服苦末丸如芥子許六十粒,日方晡,上涌下泄,一時齊出,有膿有血;涌瀉既覺定,令飲新汲水一大盞,小溲已利一二次矣。是夜凡飲新水二三十遍,病去九分,止哭一次。明日困臥如醉,自晨至暮,猛然起走,索食於母,歌笑自得,頓釋所苦。繼與太白散、八正散等調理一日,大瘥。恐暑天失所養,留五日而歸。戴人曰:此下焦約也。不吐不下則下焦何以開?不令飲水則小溲何以利?大抵源清則流清者是也。
又柏亭劉十三之子,年六歲,病沙石淋,戴人以苦劑三涌之,以益腎散三下之,立愈。
萬氏《幼科發揮》曰:本府三守一女溺出如青水,著肉處潰爛成瘡,其母憂之。守問全云:莫非女之臟腑壞也?答云:膀胱受五臟之液以藏之,是為溺也,各隨本臟之色,青者肝之色也;著處成瘡,肝火盛也,火之所灼則潰爛矣。全治之以前治小便赤方,更加黃蘗為丸,調理五日而安。
《醫學綱目》曰:湯氏云:肝風搖頭,諸方不載。鄭都丞子患七年搖頭,三年下血,已服百餘方,前後所服,治搖頭者無非風藥,止血者或作痢,或作腸風,百藥無效。予既視其病,又知其詳,亦不明其標本。退而思之,乃肝血液盛,外有風熱乘之。肝屬木,盛則脾土為木所剋,脾與肺是子母,俱為肝所勝,而血遂漬於大便,故便血不止。遂處一方,但損肝袪風而益脾,初亦一時之見,只數服而愈。十餘日後,血止而下白膿,遂得以安。
《保嬰金鏡錄》曰:一小兒小便不利,服五苓散之類,不應,頦間及左腮色赤,乃肝腎虛熱,用四物湯加山梔而愈。後因感冒,悞用發汗,小便仍前不利,余用補中益氣湯加麥門、五味調補脾肺而愈。
一小兒小便不利,及莖中濇痛,或尿血石,此稟賦腎熱為患,先用五淋散以疏導,又用滋腎丸、地黃丸補其肝腎,漸愈。出痘色紫,小便短赤,頦間右腮或赤或白,屬肺腎氣虛而熱也,用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而痊。
《保嬰撮要》曰:一小兒眼泡微腫,欬嗽惡心,小便泔白。余謂脾疳食積也,用五味異功散,佐以四味肥兒丸而愈。後不節飲食,視物不明。余曰:目為五臟之精,脾胃復傷,須補養為主。不信,乃服峻厲之劑,變慢脾風,竟為不起。
一小兒三歲,素遺尿,余視其兩頦微赤,此稟賦腎與膀胱二經陰虛也,與六味丸服之,赤色漸退,而遺尿亦愈。
一小兒四歲,飲食少思,便泄腹痛,素遺尿,額頦青黑,雖盛暑而惡風寒。余謂經云:熱之不熱,是無火也,用八味丸治之,諸證悉愈。
一女子小便或黃或白,復前陰作癢出水,此肝經濕熱,先用龍膽瀉肝湯一劑,又以加味逍遙散加龍膽草而愈。
一小兒兩耳後腦下各結一核,小便白濁,面色痿黃,體倦口乾,大便不調,用蘆薈丸而愈。後鼻外生瘡作癢,小便仍白,視物不明,用四味肥兒丸而愈。
一小兒小便不利,衄血,鼻色赤,屬脾肺有熱也,用濟生犀角地黃湯而愈。后頦間常赤,作渴有痰,此稟賦腎氣不足,用地黃丸而諸證瘥。
一小兒痢後脫肛,飲食少思,面色青黃。余謂:脾土虧損,肝木所勝也。不信,另服消導剋滯之劑,腹痛膨脹,倦怠作嘔。余曰:脾氣虛甚矣。又不信,恪服前藥,腹益脹,重墜,四肢浮腫,復請治之,仍欲剋滯。余曰:腹脹重墜,脾氣下陷也。先用五味異功散加木香四劑;更手足冷,又加乾薑四劑,而腹脹諸證漸愈。後因飲食過多,作瀉脫肛,用補中益氣湯加木香及五味異功散而愈。
一小兒脫肛半載,侵晨便泄,兩目白多,用升補脾氣之劑,不應。余曰:腎開竅於二陰,此屬腎虛也。用四神、地黃二丸及補中益氣湯,月餘而愈。
一小兒痢久脫肛,目睛多白,面色漸黃,余用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調補脾腎而痊。
一小兒小便先頻數濇滯,次下痢脫肛,久而不愈。余以為稟賦腎虛,用六味地黃丸,尋愈。後患泄瀉,欬嗽聲瘖,亦用前丸而瘥。
一小兒脫肛,用寒涼之藥,肢體倦怠,飲食少思,肛門重墜,此脾氣虛而中氣陷也,用補中益氣湯加酒炒芍藥、白朮、茯苓而瘥。
一小兒脫肛,腫痛出血水,年餘未愈。忽吐血便血,皆成紫塊,此腸胃積熱,用聖濟犀角地黃湯頓止;更用金銀花、甘草為末,白湯調服半載而痊。
一小兒脫肛,雜用除濕袪風收濇等藥,面黃體倦,少食便血,余欲升補脾氣以攝其血,反服四物槐花之類,而血益甚,更加作嘔。余先用四君、木香治之,形氣漸充,便血頓止;又用補中益氣湯,更以萆麻仁塗頂心而愈。
一小兒因欬嗽服化痰等藥,或作或輟,服滾痰丸,更吐瀉,手足指冷,目直發搐,肛門脫出而赤。余朝用補中益氣湯,夕用六君子湯治之,諸證漸愈。但脫肛未入,恪服補中益氣湯而愈。
一小兒患痢,脫肛色赤或痛,用補中益氣湯,送香連丸而愈。後傷食作瀉,肛復脫不入,仍用前湯,更以萆麻仁研塗頂門而愈。
一小兒七歲,食菱芡過多,腹脹發熱,大便不通,小便下血,先用消積丸,大便即通,小便血止;又用保和丸及異功散而愈。
一小兒因乳母飲酒,小便出血,用八正散去大黃,加乾葛、山梔、漏蘆,母子服之并愈。
一小兒小便見血,或欬血衄血,此脾肺虛熱,食後用聖濟犀角地黃湯,食前用六味地黃丸,頓愈。後因食厚味復作,用加味清胃散及六味丸而愈。
一小兒久患便血,屬脾胃虛熱也,諸藥不應,用人參二兩,炒黑黃連、吳茱萸各半兩為末,米糊作丸;佐以補中益氣湯頓痊。
一小兒便血,面黃腹脹,用四味肥兒丸,及補中益氣湯加吳茱萸製、黃連、木香、蕪荑三十餘劑而愈。至夏間患血痢,發熱晡熱,手足浮腫,仍用前藥而痊。
一小兒八歲,腹脹臍凸,大便下血如痢,小便色赤似血,面目皆黃,兩腮色赤,此食積所傷而肝侮之也。蓋脾病則肺虛不能生腎,故有是證。當先消導積滯,遂用越鞠丸加三稜、蓬朮,薑湯下四服,二便通利;又用大安丸二服,下血亦止。後復傷食發熱,腹脹,小便下血,服保和丸四服而愈。
一小兒稟賦氣不足,不時便血,用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而愈。後因母飲酒炙煿,復致前患,母服加味清胃散,子服地黃丸而愈。
一小兒便血,兩足發熱,齒齦潰臭,朝用六味地黃丸,夕用異功散如蕪荑,月餘漸愈。乃佐以補中益氣湯而愈。
一小兒稟父腎氣,便血作渴,足熱形瘦,用六味丸尋愈。後出痘第四日,兩足發熱,作渴飲冷,以前丸料煎與恣飲三劑,後足涼渴止,其痘安然而靨。
一小兒便血,面青脅痛,小便頻數,此肝木侮脾土而不能統攝也,用異功散加柴胡炒黑、龍膽草二劑,肝證頓退,仍用異功散而血止。
一小兒便血發熱,作渴飲冷,用黃連解毒湯一劑熱服,諸證頓愈。後因飲食過傷,下血甚多,發熱倦怠,飲食少思,先用補中益氣湯,元氣復而飲食增;又用四君加升麻而愈。
一小兒便血,作渴少食,先用七味白朮散,渴止食進;又用補中益氣湯而瘥。後食生冷,腹脹便秘,用保和丸,二便下血,或時發搐,此脾氣傷而肝火動也,用異功散加鉤藤、柴胡而搐止;又加升麻、木香而血止。
一小兒食生冷果品,腹脹作痛,發熱作渴,大便不利,小便尿血,用茯苓散加黃連二劑,大便通,尿血愈。
一小兒尿血,兩足發熱,用六味地黃丸而愈。後患痢久不愈,復尿血,作渴飲冷,以前丸料煎服,兼補中益氣湯而愈。
一小兒尿血,面青脅痛,小便頻數,用五味異功散,加柴胡炒黑、龍膽草,次用地黃丸而愈。
一小兒十一歲,因勞發熱,尿血,小便不利,先用清心蓮子飲二劑,後用補中益氣湯加山梔而痊。
一小兒便血,服寒藥過多,腹脹,小便不利,其血益甚,余朝用補中益氣湯,夕用金匱加減腎氣丸而痊。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四百三十九
小兒心腹痛門
小兒直訣 【 宋--錢乙】
腹痛
小兒腹痛體瘦,面色晄白,目無睛光,口中氣冷,不思飲食,或嘔利撮口,此脾土虛而寒水所侮也,用益黃散、調中丸主之。若口中氣溫,面色黃白,目無睛光,或多睡惡食,或大便酸臭,此積痛也,用消積丸。甚者白餅子下之,後以白朮散調補胃氣。
【 註 按腹痛不食,口中氣冷,下利撮口等證,屬形病虛寒也,用六君加炮薑溫服之。食積多睡,口中氣溫,惡食面黃白等證,屬病氣實而元氣虛也,用六君子加神麯、山楂消導之劑。】
蟲痛
若口吐痰沫,或吐清水,面晄白,心腹痛而有時者,蟲痛也,與癎相似,但目不斜手不搐也,用安蟲散主之。
【 註 按蟲乃濕熱所生,或木氣而化,有因臟腑虛弱,有因胃冷胃熱,為人身之固有者,其為患往來攻痛,或吐涎水,肌體消瘦,面無正色,但當調補脾胃為主。若蟲食上部則上脣有白點,蟲食下部則下脣有白點。腹中之蟲,朔日之後,其頭向上;望日之後,其頭向下。如或用藥,先以肉物近兒烹炙,使聞香味,蟲頭皆向上,則藥易於奏效。丹溪先生云:冬月吐蟲,多是胃氣虛寒,用錢氏白朮散加丁香二粒補之。可見小兒之蟲,皆飲食傷脾所致。患瘡疥內生蟲虱者,皆肝木所致也。】
幼科發揮 【 明--萬全】
腸痛
小兒腸痛腰屈,空啼無唳,此名盤腸痛,證似內釣,但不直視也,金錠子散主之。
嬰童百問 【 明--魯伯嗣】
腹痛
夫腹痛者,多因邪正交攻,與臟氣相擊而作也。挾熱而痛者,必面赤或壯熱,四肢煩,手足心熱見之。挾冷而痛者,必面色或白或青,手足冷者見之。冷甚而變證,則面黯脣口俱黑,爪甲皆青矣。熱證,四順清涼飲加青皮、枳殼;冷證,七氣湯加辣桂,調蘇合香丸。若邪正交攻,冷熱不調,桔梗枳殼湯加青皮、陳皮、木香、當歸為妙。若內釣等證則鉤藤散,其餘則芍藥甘草湯為要藥也。實痛有熱者,大柴胡湯主之。心腹痛甚有實熱者,大承氣湯下之。腹痛,桂枝加芍藥;痛甚,桂枝加大黃也。
盤腸氣痛
盤腸氣者,痛則曲腰乾啼,額上有汗,是小腸為冷氣所搏然耳,其口閉腳冷,上脣乾是也。此是生下洗遲,感受風冷,或青糞不實,卻有此證,當服釣藤膏、魏香散、蘇合香丸、當歸散,乳母服烏沉湯,或沉香降氣湯便定。
蛔蟲痛
巢氏云:蛔蟲者,九蟲之內一蟲也,長一尺,亦有長五六寸者。或因臟腑虛弱而動,或因食甘肥而動,其動則腹中痛發作,腫聚行往來上下,痛有休止,亦攻心痛,口喜吐涎及清水。貫傷心者則死。診其脈,腹中痛,其脈法當沉弱而弦,反脈大則是蛔蟲也。此痛因食物太早,愛甜怕苦,痛時便高聲啼叫,只看人中上、鼻頭、脣口數處黑色即是。此證當服使君子丸、檳榔散、化蟲丸藥,取下便無事。仲景云:蛔厥者,其人當吐蛔,今病煩,此為臟寒,烏梅丸主之。其蛔蟲穿心者,用薏苡根煎湯治之即安。
保嬰撮要 【 明--薛鎧】
盤腸氣痛
小兒盤腸氣者,痛則曲腰乾啼,額上有汗,皆由肝經風邪所搏也。肝腎居下,故痛則曲腰。乾啼者,風燥其液,故無淚也。額上有汗者,風木助心火也。口閉足冷者,脾氣不營也。下利青糞者,肝木乘脾也。皆由產下澡洗,受風冷所致,當服釣藤膏之類。若乳母及兒受寒邪者,用沉香湯之類。若兒額間有汗,口閉腳冷,乃虛寒也,用當歸散或沉香降氣湯之類。若面赤脣焦,小便不通,小腹脹痛者,乃小腸熱也,用人參湯送下三黃丸。若痛不止,煎葱湯淋揉其腹,就以熱葱熨臍腹間,良久尿出痛止。或以乳香、沒藥、木香少許,水煎灌匙許。若因乳母飲食停滯者,用保和丸。懷抱氣鬱者,加味歸脾湯。怒動肝火者,加味逍遙散。子母俱服,并佳。
證治準繩 【 明--王肯堂】
腹痛
小兒腹痛,口中氣冷,不思飲食,脾土虛寒也,用調中丸主之。口中氣溫,大便酸臭,積痛也,用下積丸治之。面赤壯熱,或手足并熱,實熱也,用瀉黃散瀉之。面黃微熱,或手足并溫,虛熱也,用異功散補之。若作渴飲湯,胃氣虛熱也,用白朮散。若痛連兩脅,肝木乘脾也,用四君子湯加柴胡、芍藥。若腹痛重墜,脾氣下陷也,用補中益氣湯加升麻。若手足指冷,或呃逆泄瀉,寒水侮土也,用六君、炮薑、肉桂;不效,急加附子。若服剋滯之藥,致腹作痛,按之不痛,脾氣復傷也,用五味異功散。中脘痛者屬脾,少腹痛者屬腎,按之痛者為積滯,不痛者為裏虛。積滯者消之,裏虛者補之。
婁氏分曲腰乾哭無淚者,為盤腸內釣痛;面晄白不思飲食,為胃冷痛;面赤脣焦便黃,為熱痛;面黃白大便酸臭,為積痛;口淡而沫自出,為蟲痛。
曾氏又有臟寒痛、鎖肚痛、癥瘕痛、痃痛、癖痛、弔腎痛、偏墜痛、寒疝痛,各有治法,臚列於後。
寒痛
茅先生歌云:面青面白猶自可,黑色如青爪一同。此是腹心生冷痛,須將溫藥裏頭攻。
胃虛冷,面晄白色,腹痛不思食,當補益脾土,益黃散主之。若不下利者,調中丸主之。益黃散,治下利而痛也;調中丸,治不利而痛也。
熱痛
熱痛亦啼叫不止,夜發,面赤脣焦,小便赤黃,與三黃丸,人參湯下。
積痛
積痛,腹中陰陰而痛,面黃不食,兒大者口吐酸餕氣。先治積滯,後調脾胃,其痛自止,仍辨虛實和解。治法見後癖積條中。
蟲痛
蟲痛,面晄白,心腹痛,口中沫及清水出,發痛有時。
田氏云:蟲痛啼哭,俛仰坐臥不安,自按心腹,時時大叫,面無正色,或青或黃,脣白,又目無精光,口吐涎沫,此謂蟲痛。
積痛、食痛、虛痛,大同小異。惟蟲痛者,當口淡而沫自出,治之隨其證用藥。蟲與癎相似,小兒本怯,故胃虛冷,則蟲動而心痛,安蟲散主之。
曾氏云:蛔蟲動痛,口吐清水涎沫,或吐出蟲,痛不堪忍,其疾因食甘肥葷腥太早而得,故胃寒蟲動作痛,其蟲吐來,或生或死。兒小者,此痛苦甚,亦致危難。先以理中湯加烏梅水煎服,使胃煖不逆;次蘆薈丸、使君子丸、化蟲飲主之。有兒大者,面晄白而間黃色,肉食倍進,肌體消瘦,腹中時復作痛,此有血鼈蛔蟲雜乎其間,以二聖丸下之。
又有胃受極寒極熱,亦令蟲動,或微痛,或不痛,遽然吐出,法當安蟲為上。若以治蟲,反傷胃氣,固不可也。因寒而動者,用理中湯加烏梅水煎服。因熱而動者,用(口父)咀五苓散,亦加烏梅水煎投。
鎖肚痛
一月後嬰孩,忽乳不下咽,肚硬如石,赤如朱,撮口而哭,面青脣黑,手足口氣俱冷。始因斷臍帶不緊,為風冷所乘,證亦危急,以白芍藥湯、烏梅散、一字金投之,日久則難愈。更參考臍風證內議論。
盤腸釣痛
小兒腹痛曲腰,乾哭無淚,面青白,脣黑,肢冷,為盤腸內釣。凡有此證,急煎葱湯淋洗其腹揉之,葱熨臍腹間,良久,尿自痛中出,其疼立止。續次用乳香、沒藥透明者各少許細研,又用木香一塊,於乳鉢內磨,水一分,滾數沸,調乳沒藥末,只一服效。
癥瘕痛
癥瘕痛,乃積久所致,由榮衛俱虛,外則感受風寒,內則過傷乳食,停滯既久,不能剋化,故邪併於陰為癥,陰則專靜,凝而不移;邪併於陽為瘕,假物象形,動而不息。若久而不治,亦成脾疳積;或兩脅間有塊如石,按之則痛,不按則輕;或面黃肌瘦,肚硬而脹,及有青筋晝涼夜熱,蒸潮無時,乳食減少,愛吃泥土;或大便釀瀉,痛則身冷如冰。法當調脾養胃,用醒脾散參苓白朮散;磨積理疳,用化癖丸、三稜散、木香莪朮丸;治釀瀉,沒石子丸、沉香檳榔丸。然此積滯之疾,非七劑可療,必須次第調理,則日久自然平復。
痃痛
始則腹內一小長塊,其硬如臂,--腰纏轉,或左或右,良久痛甚,則見於皮下,不妨乳食,其證先因有疾,表解未盡,遽爾下之太過,氣虛寒搏,鬱結而成。法宜益氣理虛,用參苓白朮散、沉香檳榔丸、木香莪朮丸為治。或間投白芍藥湯加人參、茯苓,水薑煎服。
按癥瘕痃癖四證,大同小異,治法亦無大分別,似不必瑣瑣作名亦可也。
心痛
小兒心痛,當於大人心痛門參用之。
心痛吐水者蟲痛。
心痛不吐水者冷心痛。
《聖惠》治小兒心痛,但覺兒將手數數摩心腹即啼,是心痛不可忍,宜服芍藥散方。
茅先生治小兒心痛,用金鈴散。
外治
莊氏家傳小兒未能語,啼哭不能辨者,當以手候其腹,如有實硬處,即是腹痛,治之方,研生薑取汁,煖令溫,調麵成糊,塗紙上,貼臍心立定。
古今醫統 【 明--徐春甫】
腹痛
小兒腹痛之病,誠為急切。凡初生二三--月及一周之內,多有腹痛之患。無故啼哭不已,或夜間啼哭之甚,多是腹痛之故。大都不外寒熱二因:夫因於寒者,面白脣青,或瀉痢青白,以熱綿裹腹而啼少止,即是寒也。因於熱者,面赤脣紅,得煖啼甚,即是熱也。一周之外,能飲食,則有傷熱腹痛,或瀉或不瀉,口渴而臭,面黃身熱,即是積痛,久而不愈,必致成疳。如此三因之外,則如《內經》舉痛篇云:五臟卒痛,寒邪客經,其機不可不察也。若《類萃》小兒等方,概言寒熱而不及熱與積,是則以管窺豹,未見其全斑也。
按腹痛乃邪正交攻,相擊而作也。挾熱痛者,以面赤或壯熱,四肢煩,手心熱見之;挾冷者,以面色青白見之。冷甚則變證,脣中黑爪甲青矣。熱證,黃芩芍藥湯、四順清涼飲;冷證,理中湯、指迷七氣湯加桂煎調蘇合丸。錢氏云:小兒積痛,面黃,目白無睛光,多睡畏食,大便酸臭者,當用消積丸,甚者白餅子下之,後和胃。凡蟲痛多在心腹,口吐清水,安蟲散主之。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 宋--撰人未詳】
心腹痛諭
小兒心腹痛者,由臟腑虛而寒冷之氣所干,邪氣與臟氣相搏,上下冲擊,上則為心痛,下則為腹痛,上下俱作,心腹皆痛。更有一證,發則腹中撮痛,乾啼無淚,腰曲背弓,上脣乾,額上有汗,此名盤腸內釣之痛,亦由冷氣入臟所為也。
方
塌氣丸 【 《錢氏直訣》,下同】 治肚腹虛脹。
胡椒一兩 蠍尾五錢,去毒
右為末,緬糊丸粟米大,每服一二十丸,陳米飲下。薛己曰:按前證屬脾肺虛,水氣泛而喘急浮腫,必兼溫補脾土以生肺金,而氣自運行矣。但前藥性屬辛熱,雖能袪散寒邪,而恐真氣反傷,不可過劑。
消積丸 治食積大便酸臭發熱。
丁香九個 縮砂十二個 巴豆二粒,去皮心膜 烏梅肉三個
右為末,麵糊丸黍米大,每服五七丸,溫水下。薛己曰:按前證若食積既去而熱不退,或作嘔少食,宜用五味異功散以補胃氣,或用四君子加藿香、半夏以安中氣。若兼泄瀉,用六君子湯;如不應,加升麻、柴胡以升補脾氣。若久瀉不已,宜用補中益氣湯,以升補陽氣。若虛寒,加炮薑、木香,如不應,兼以四神丸以補脾腎。若體瘦潮熱,口渴,大便不調,宜用肥兒丸以消疳積。
益黃散 治脾土虛寒,嘔吐泄瀉。
陳皮 青皮下食,各一兩 丁香二錢,去脾胃寒 訶肉各五錢,能開胃消食止痢 炙草三錢 薛己曰:按前證,若因脾土虛弱而吐瀉者,用五味異功散。若因肝木侮脾土而吐瀉者,用六君子加柴胡;如不應,或手足指冷,屬脾胃虛寒也,更加木香、炮薑。若因乳母脾土虛而肝木侮,亦治以前藥。若乳母鬱怒,致兒患前證,母服加味歸脾湯。
當歸散 治臟寒腹痛,面青手冷,夜啼不乳。
當歸 白芍藥 人參 甘草炙,各二分 桔梗 橘皮去白,各一錢
右為末,水煎半盞,時時少與服。
沉香降氣湯 治陰陽壅滯,氣不升降,胷膈痞塞,心腹脹滿,喘促短氣,乾噦煩滿,欬嗽痰涎,口中無味,嗜臥不食。此藥去邪惡氣,使無瘴疫。
香附二兩半 沉香 砂仁各一錢 甘草七錢半
右為末,每服一錢,入鹽少許,沸湯點,平旦空心服。薛己曰:按前方,若乳母中氣鬱滯,不能升降,患此證致兒作痛者,亦用之。
養脾丸 【 《片玉心書》】 治小兒脾胃虛弱,不思乳食,傷食癖積,面色黃,嘔吐泄瀉,腹痛膨脹,併皆治之。
蒼朮製 陳皮各五錢 縮砂仁 草果仁 益智仁 白茯苓各二錢 麥芽炒 厚朴 神麯炒,各二錢 共為末,酒糊丸如粟米大,米飲下。脾胃虛弱,米湯下;嘔吐,煨薑湯下;食積,山渣湯下;腹痛,茴香湯下;腫脹,蘿蔔湯下。寒泄,薑棗湯下。
四順清涼飲 【 《嬰童百問》,下同】 治小兒血脈壅實,臟腑生熱,頰赤多渴,五心煩躁,睡臥不安,四肢驚掣;及因乳哺不時,寒溫失度,令兒血氣不順,腸胃不調,小便少,大便濇,或溫壯連滯,欲成伏熱,或壯熱不歇,欲發驚癎。又治風熱結核,頭面瘡癤,目赤咽痛,瘡疹毒一切壅滯,并宜服之。治挾熱瀉不止,加木香、大黃。
赤芍藥 當歸 甘草 大黃各等分
右剉散,三歲以上,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作兩服。欲利小便,用赤芍藥。虛熱加甘草,下利減大黃,冒風邪加去節麻黃,中風體強眼睛上視加獨活。量兒大小虛實加減,微溏利為度。可加荊芥。
七氣湯 治七氣所傷,痰涎結積,心腹亦痛,不能飲食。
半夏製,五兩 人參 辣桂各二兩 甘草半兩
右剉,每服三錢,水一盞,薑五片,棗一枚,煎六分,食前服。
指迷七氣煎 治七情相干,陰陽不升降,氣道壅滯,攻衝作疼。
香附子一兩半 甘草 半夏製,各七錢半 青皮 陳皮 桔梗 蓬朮 辣桂 益智仁各一兩
右剉,每服三錢,水一盞,薑三片,棗一枚,煎七分,不拘時服。
異香散 治小兒諸般弔證,角弓反張,胷高臍凸。
透明沒藥右為末,薑湯調下一錢匕。
桔梗枳殼湯 治諸氣痞結滿悶,腹脅疼痛。
枳殼炒 桔梗各二兩 甘草半兩,炙
右剉散,每服四錢,水一盞,薑五片,煎至半盞服。
釣籐散 治小兒夜啼,乃臟冷也。陰盛於夜則冷動,冷動則為陰極發躁,寒盛作痛,所以夜啼不歇也,釣藤散主之。
釣藤鉤 茯神 茯苓 川芎 當歸 木香 甘草 白芍藥各一錢
右為末,每服一錢,薑棗略煎服。其或心熱而煩啼,必有臉紅舌白小便赤濇之證,釣藤飲去木香,加朱砂末一錢研和,每服一錢,木通湯調下,或剉散煎服亦可。如驚啼,加蟬蛻、防風、天麻。
保命丸 治小兒胎驚內弔,腹肚緊硬,眠睡不安,夜多啼哭;及治急慢驚風,眼目上視,手足抽掣,不省人事,悉皆主之。冷證用此。
全蠍十四個,去毒 防風二錢 殭蠶炒去絲嘴 天麻各二錢 南星炮 白附子 麝香五分 金箔十片 蟬蛻 朱砂各一錢
右為末,粳米糊丸,每兩作四十丸,常服鎮心安神化痰。除一切驚風諸證,湯臨時換。如有熱證,加牛黃、冰片、硼砂。一方加人參、白茯苓各二錢。
芍藥甘草湯 治出疹肚疼腹滿,小便不通。
芍藥一兩 甘草二錢半
右剉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不拘時服。
大柴胡湯 治傷寒十余日,邪氣結在裏,往來寒熱,大便秘濇,腹滿脹痛,譫語,心中痞硬,飲食不下,或不大便五六日,繞臍刺痛,時發煩躁,及汗後如瘧,日晚發熱,兼臟腑實,脈有力者可服。
柴胡去蘆,八錢 黃芩炒 赤芍藥各三錢 半夏湯泡七次切焙,一錢半 枳實麩炒,一錢
右剉散,盞三片,棗二枚,水一盞,煎七分,加減服之。欲下,加大黃半兩。
桂枝加芍藥湯 治太陽病,反下之,因腹痛,是有表復有裏,宜服。
桂枝一兩半 芍藥三兩半,利者先煎三四沸 生薑二兩 大棗六個 甘草炙,一兩
右(口父)咀,水煎加減服。痛甚者加大黃,大實者加一兩半,羸者減之。
大承氣湯 治剛痓,胷滿內實,口噤咬牙,大熱發渴,大便閉濇,腹中(疒丂)痛,結硬如石,轉矢氣者,用此湯下之。
大黃 芒硝各半兩 厚朴一兩 枳實二枚
右剉散,每服三錢,薑三片,水一大盞,煎至七分,不拘時,或空心服,以利為度,未利再投。
桂枝加大黃湯 治太陽病,反下之,因腹滿痛屬太陰,桂枝加芍藥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桂枝三錢,去皮 芍藥一兩半 甘草炙,半兩 大黃半兩,羸瘦者減半
右(口父)咀,薑三片,棗二枚,每服五錢,水一大盞,煎至七分溫服。
使君子丸 治小兒五疳,脾胃不和,心腹膨脹,時復痞痛,不進飲食,漸至羸瘦,并宜服之。
白勺 厚朴製 陳皮 川芎 甘草各二錢半 使君子肉湯浸去黑皮,一兩
右為末,煉蜜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陳米飲化下,大治小兒腹痛。
檳榔散 治腎疳宣露,候良方去蟲後服此。
木香 檳榔 人參 黃連 甘草炙,各等分
右為末,每服一錢,小者五分,熟水調服。
化蟲丸 治小兒蟲咬心痛,來去不定,不思乳食。
鶴虱炒 檳榔 胡粉 楝樹根皮各半兩 白礬三錢半,微火煅
右為末,麵糊丸菉豆大,三歲三十丸,溫漿水入油三五滴吞下,食前。有蟲皆化為水,大蟲自下,且初服甚妙。
烏梅丸 治蛔厥,其人當吐蛔,今病者靜而復煩,此為臟寒。蛔蟲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自出,其人當自吐蛔,又治久痢。
烏梅七十五個 乾薑二兩半 黃連四兩 蜀椒去目出汗 當歸各一兩 細辛 人參 附子炮去皮臍 桂枝去皮 黃蘗各一兩半
右為末,用酒浸烏梅肉一宿,去核蒸飯,杵成泥,和藥勻,丸麻子大,每服十丸,食後米飲下,日三服。忌生冷等物。
釣藤膏
釣藤鉤 茯神 茯苓 川芎 當歸 木香 生甘草 白芍藥各一錢
右為末,每服一錢,薑棗煎服。
蘇合香丸 治傳尸骨蒸,殗殜肺痿,疰忤鬼氣,卒小痛,霍亂,吐利,時氣瘴瘧,赤白暴利,瘀血月閉,痃癖,丁哺驚癎,鬼忤中人,小兒吐利。
蘇合油入安息膏內 薰陸香 龍腦各一兩 木香 白朮 白檀香 丁香 朱砂研水飛 沉香 香附子炒 烏犀屑 蓽撥 麝香 安息香為末,無灰酒煮膏 訶黎勒煨取皮,各二兩
右為細末,入研藥勻,用安息香膏,并煉白蜜和劑,每服旋丸如梧桐子大,早朝,井花水溫冷任意化服四丸,老人小兒服一丸,溫酒化下亦得,并空心服。用蠟紙裹一丸如彈子大,絹袋盛當心帶之,一切邪神不敢近。去龍腦,名麝香蘇合丸,治一切邪神,胷膈噎塞,腸中虛鳴,宿飲不消,餘證并同。
烏沉湯 治慢驚,袪風助胃。
天麻二錢 人參 生川烏 木香 全蠍焙 南星炮 沉香各一錢 甘草半錢
右剉散,每服二錢,薑三片,慢火煎,取其半用之。
調中丸 【 《證治準繩》,下同】
白朮 人參 甘草炒,各半兩 乾薑炮,四錢
右為細末,蜜丸如菉豆大,每服五七丸至十五丸,食前溫水下。海藏曰:仲景理中例也。
茯苓丸 治小兒腹痛夭糾,不能乳哺。
茯苓 黃連各一兩
右為末,用蜜為丸,如大豆大,飲下。
湯氏三稜散 治積氣肚痛。
砂仁 甘草 益智炒去殼 三稜 蓬朮 青皮炒,各等分
右為末,白湯點下。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59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張渙寬中湯 治心腹疼痛不可忍者。
高良薑 木香各半兩 丁香 青橘皮炒黃 桔梗 甘草炙,各一分
右件搗羅為細末,每服半錢,溫酒調下。
蓬莪朮丹
蓬莪朮炮製乘熱剉碎 當歸酒洗焙乾,各一兩 木香 人參 桂心各半兩 黑牽牛炒黃,一分
右件搗羅為末,細白麵糊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煎生薑湯下,量兒大小加減。
溫胃丹 治腹痛啼哭不止。
人參 白朮炮,各一兩 五味子 當歸洗焙乾 高良薑各半兩 木香一兩
右件搗為細末,白麵糊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
橘香散
青橘皮炒 吳茱萸 木香 當歸洗焙,各一兩 乾薑炮 丁香各半兩
右搗羅為末,每服一錢,水八分一盞,入生薑二片,煎五分,去滓放溫,熱服,食前。
曾氏茴香湯 和脾胃,進飲食,理腹痛,散邪氣。
茴香炒 良薑剉碎用東壁土炒,各一兩五錢 蒼朮泔水浸一宿,去粗皮濾乾剉炒至微黃,二兩 炙甘草一兩
右剉焙為末,每服一錢,燒鹽湯,空心調下。
錢氏安蟲散 治小兒蟲痛。
胡粉炒黃 鶴虱炒黃 川楝子去皮核淨 白礬枯,二錢半
右為細末,每服一字,大者五分,米飲調下,痛時服。
又 治蟲痛極,不可忍。
乾漆半兩 檳榔一枚,生用 窰老一塊,再煅細研
右,窰老,恐窰中煅過泥物也。三件一處為末,空心熱酒調,良久取下蟲,立愈。
又
乾漆一兩,搗碎炒,令煙盡出
右用新汲水,入生麻油,空心調服。
又 治上中二焦虛,或胃寒蟲動及痛。
乾漆炒煙盡,二分 雄黃一分 巴豆霜一錢
右為細末,糊丸如黍米大,量兒大小服之。取東引石榴根煎湯下,或苦楝根,或無荑湯,下五七丸至二三十丸,發時服。
蕪荑散 主治同前。凡小兒痛時,便高聲啼叫,人中上、鼻頭、脣口一時黑色,脈法當沉弱而弦,今反脈大,是蟲證也,
白蕪荑 乾漆炒,各等分
右為細末,每服一字或五分,或一錢,米飲調下,發時服。
使君子丸 治腹內諸蟲作痛,口吐清水。
使君肉薄切焙 檳榔 石榴東向根皮剉焙 大黃半生半炮,各七錢半
右除檳榔剉晒不過火,餘三味再焙,同檳榔為末,沙糖水煮麵糊,丸麻仁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淡猪肉汁空心下。或鷄肉汁亦好。
化蟲飲 消化蟲毒在腹作痛。
檳榔 石榴根皮焙乾,各一兩 紅丹煅過 雷丸 貫眾鷄頭者佳 使君肉切焙,各二錢半 炙草 枳殼去瓤麩炒微黃 大黃各五錢
右為細末,用清油煎鷄子一枚,如春餅樣,候冷,抄藥末一錢於上,攤勻,空心卷而食之。兒小者,用糯米粉水煮糊,丸如粟穀,每服十五粒至三十丸,以淡猪肉汁空心下,鷄肉汁亦好。
二聖丸 治復內諸蟲,及消穀逐水,下氣去風。
檳榔一兩 巴豆十五粒,去殼膜心,大好者存油
右,檳榔剉晒為末,巴豆碎切在乳鉢內,極細杵,仍入檳榔末同再杵勻,麵糊丸菉豆大,每服七十七丸至九十九丸,用溫茶清,五更初空心,止一投藥,見蟲下盡,進以稀粥自安。
烏梅散 治腹疼及初生嬰孩,臍下冷痛疝氣等疾。
烏梅去核 元胡索 粉草半生半炙,各五錢 乳香 沒藥 鉤藤各二錢半
右件(口父)咀,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空心溫服。
釣藤膏 治小兒腹中極痛,乾啼後躽,名盤腸內釣。
乳香研 沒藥研 廣木香 薑黃各四錢 木鼈子仁二十一個
右先將後三味同為細末,次研入上二味,煉蜜和成劑收貯,一歲兒可服半皂子大,餘以意加減,煎釣藤湯化下,無時。次用魏香散。
魏香散
蓬朮半兩 阿魏一錢
右先用溫水化阿魏,浸蓬朮一晝夜,焙乾為細末,每服一字或半錢,煎紫蘇米飲,空心調下。
蒜乳丸 治冷證腹痛夜啼。
大蒜一顆,慢火煨,香熟研爛 乳香另研五分
右研為丸,如芥菜子大,每服七粒,乳汁送下。
聖惠人參散 治小兒卒吐下,腹痛不止。
人參 當歸剉微炒,各半兩 甘草炙微赤剉 乾薑炮裂剉 黃耆剉各一分 細辛一分
右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稍熱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頻服。
錢氏和中散 和胃氣,止吐瀉,定煩渴,治腹痛,思食。
人參 白茯苓 白朮 甘草剉炒 乾葛剉 黃耆 白扁豆炒 藿香葉各等分
右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乾棗二個,去核,薑五片,煎至八分,食前溫服。
錢氏靈礬散 治小兒蟲咬,心痛欲絕。
五靈脂二錢 白礬火飛,半錢
右同研,每服一二錢,水一鍾,煎至五分,溫服,無時,當吐出蟲。
芍藥散
赤芍藥 人參 白朮 黃芩 川大黃微炒剉 當歸各一分
右搗羅為粗散,每服一錢,以水一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加減,溫服。
金鈴散
金鈴子炮去皮核 蓬莪朮炮,各一兩 茴香 木香炮 荊三稜炮,各半兩
右為末,每服一錢或半錢,溫酒調下。
安息香丸 【 《全幼心鑑》】 治小兒肚痛,曲腳而啼。
安息香酒蒸成膏 沉香 丁香 藿香葉 茴香各三錢 香附 縮砂仁 炙草各五錢
右為末,以膏和煉蜜,丸芡實大,每服一丸,紫蘇湯化下。
黑龍丸 【 《幼幼近編》】 治小兒腹痛。
生甘草 乾薑各二錢 伏龍肝一兩 人參 茯苓 百草霜 白朮各五錢
右為末,粥丸梧子大,每服五丸,陳皮湯下。
平胃散 【 《局方》】 治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心腹脹痛,口苦短氣,惡心噯氣,吞酸,面黃體瘦,嗜臥體痛,霍亂吐瀉等證。
厚朴薑汁製,五兩 陳皮 甘草炙,各一兩 蒼朮米泔浸焙乾,八兩
右為末,每服二錢,薑棗水煎,沸湯點服亦得。常服調氣暖胃,化宿食,消痰飲,辟四時不正之氣。按前證若乳食停滯,噯腐吞酸,嘔噦惡心者,宜服是方。若飲食既消,脾胃虛弱,嘔吐惡心者,則宜四君子湯。
單方
小兒胎寒,腹痛汗出:用衣中白魚二七枚,絹包於兒腹上,回轉摩之,以愈為度。 【 《聖惠方》】
食積腹痛,必用紫蘇、萊菔子之類。 【 丹溪方】
治小兒好吃粽成肚腹痛:用黃連、白芍藥等分為丸服。 【 初虞世方。】
小兒心痛:白烏骨鷄屎五錢晒研,松脂五錢為末,葱頭汁和丸梧子大,黃丹為衣,每醋湯服五丸,忌生冷硬物,三四日立效。 【 《嬰童百問》】
小兒盤腸氣痛:延胡索、茴香等分炒研,空心米飲,量兒大小與服。 【 《衛生易簡方》】
小兒盤腸內釣腹痛:用葱湯洗兒腹,仍以炒葱搗貼臍上,良久尿出痛止。 【 湯氏《嬰孩寶鑑》】
小兒盤腸氣痛:沒藥,乳香等分為末,以木香磨水煎沸,調一錢服,立效。
小兒氣痛:蓬莪朮炮熟為末,熱酒服一大錢。 【 《十全博效方》】
小兒盤腸內釣,腹痛不止:用阿魏為末,大蒜半瓣,炮熟研爛,和丸麻子大,每艾湯服五丸。 【 《總微論方》,下同】
小兒盤腸內釣:以蓬莪朮半兩,用阿魏一錢化水,浸一日夜焙研,每服一字,紫蘇湯下。
絞腸沙痛:馬蘭根葉細嚼咽汁,立安。 【 《幼幼近編》】
小兒盤腸氣痛:用蘿蔔子炒黃研未,乳香湯服半錢。 【 《楊仁齋直指方》】
小兒蟲痛,胃寒,危惡證,與癎相似者:乾漆搗燒煙盡,白蕪荑等分為末,飲服一字至一錢。 【 杜仁方】
小兒蛔嘴心腹痛;鶴虱研末,以肥肉油汁下之,五歲一服二分,蟲出即止也。
醫案
錢乙《小兒直訣》曰:辛氏女子五歲病蟲痛,諸醫以巴豆、乾漆、硇砂之屬治之不效,至五日外,多哭而俛仰睡臥不安,自按心腹,時大叫,面無正色,或青或黃,或白或黑,目無光而慢,脣白吐沫,至六日胷高而臥轉不安,召錢至。錢詳視之,用蕪荑散三服,見目不除青色,大驚曰:此病大困,若更加瀉則為逆矣。至次日,辛見錢曰:夜來三更果瀉。錢於瀉盆中看如藥汁,以杖攪之,見有丸藥。錢曰:此子肌厚,當氣實,今證反虛,不可治也。辛曰:何以然?錢曰:脾虛胃冷則蟲動,而今反目青,此肝乘脾,又更加瀉,其氣極虛也。而丸藥隨糞下,即脾胃已脫,兼形病不相應,故知死病。后五日昏篤,七日而死。
一小兒傷食發熱,吐瀉腹痛,欲服益黃散。余曰:內有丁香、良薑,非其所宜,前證乃脾胃受傷而無寒證。不信,仍服前藥,其痛益甚,二便不通,口舌糜爛而歿。
羅謙甫曰:一小兒五月間,因食傷冷粉,腹中作痛,遂與市藥鋪中,買得神芎丸服之,臍腹漸加冷疼,時發時止,踰七八年不已。因思古人云:寒者熱之。治寒以熱,良醫不能廢其繩墨而更其道也。據所傷之物,寒也;所攻之藥,亦寒也。重寒傷胃,其為冷痛可知矣。凡人之脾胃喜溫而惡冷,况小兒血氣尚弱,不任其寒,故陽氣潛伏,寒毒留連,久而不除。治病必先其本,當用和中養氣之藥以救前失。服之月餘方愈。嗚呼!康子饋藥,孔子拜而受之,以未達不敢嘗,此保生之重者也。奈何常人拱默而令切脈,以為能知病否,且脈者人之血氣,附行經絡之間,熱勝則脈疾,寒勝則脈遲,實則有力,虛則無力,至於所傷何物,豈能別其形象乎?醫者不可不審其病源,而主家亦不可不說其病源。且此子之父,不以病源告醫,而求藥於市鋪中,發藥者亦不審病源,而以藥付之,以致七八年之病,皆昧此理也。孫真人云:未診先問,最為有准。東坡云:只圖愈疾,不欲困醫。二公之語,其有功於世大矣!
薛氏《保嬰撮要》曰:一小兒手足常冷,腹中作痛,飲食難化。余謂胃氣虛寒也,先用益黃散二服痛止,次用六君子湯數劑即愈。
一小兒酉戌時熱面赤,腹中作痛,按之益甚,服峻厲之劑,下五七次,發搐吐痰,作渴腹痛,按之不痛,此脾胃復傷而變證也,用七味白朮散、補中益氣湯頓安。
一小兒每停食腹痛,面赤發暈,用清中解鬱湯而愈。後患搖頭咬牙,痰盛發搐,又吐酸腐,待其吐盡,翊日少以七味白朮散,次日又以參苓白朮散,調理脾胃,遂不復患。大抵吐後兒安,不必更服他藥,恐復傷元氣也。
一小兒五歲停食腹痛,發熱面赤,或用養胃湯、枳實、黃連,更加腹脹,午後熱甚,按其腹不痛,余以為脾虛而藥傷,用六君子湯數劑而痊。
一小兒素嗜肉食,腹中作痛,大便不調,半載之后,肚腹膨脹,右脅內結一塊,不時轉移;又三月,左脅內亦結一塊,胷腹亦脹,齦潰作渴,小便赤濇或澄白,大便色穢不一;又半載,頷下結核三五枚,服消塊行滯等藥,元氣益虛,其塊益甚。餘用四味肥兒丸、五味異功散之類,隨證進退治之,熱渴漸止。又月餘,腹脹漸消,更佐以九味蘆薈丸之類而痊。
一小兒飲食不節,或作瀉,或腹痛,或腹脹,腹中一塊,大便不調,作渴發熱,齦爛口臭,專服消道剋滯,前證益甚,形體益瘦。余曰:面色黃中隱青,脾土虧損而肝木所侮也。法當調補中氣,平肝木,則脾氣自旺,虛火自退,諸證自愈。遂用冲和湯、大蕪荑湯之類,果愈。
一小兒蟲動心腹痛,先服蕪荑散下之,更加作嘔食少,口渴飲湯,右顋鼻準白中兼黃,此脾肺氣虛也,余用異功散二服少愈,仍加炮薑一服而安。
一小兒曲腰啼叫,右顋青黑,此臍腹內痛,即盤腸內釣,因脾土虛寒,肝木乘之也。用六君子加木香、釣藤鉤即愈。
一小兒因乳母大怒,亦患前證,面赤而啼,小便不利,用加味逍遙散加木通、車前子,母子服之并愈。
一小兒啼叫面赤,手足不冷,用釣藤飲隨愈。後因其母飲酒厚味,仍作啼,手足發熱,又用前藥加生地黃而愈。後又面青手冷,啼叫吐瀉,其糞腥穢,用助胃膏一服而安。
一小兒患前證,曲腰而啼,額間出汗,足冷脣青糞青,先用釣藤膏治之愈。後復患,仍用釣藤鉤膏而痛減半,又煎葱湯熨洗其腹,腹痛遂安。
一小兒脣青足冷,啼聲不絕,用助胃膏一服稍安。又食生冷之物,前證仍作,更泄瀉不止,先用六君子加木香、乾薑一劑,乃去木香、乾薑又二劑,其瀉頓止。又用四君子少加升麻四劑,飲食加進。
一小兒十四歲腹痛吐瀉,手足常冷,肌體瘦弱,余謂稟命門火虛也,用六君子湯八味丸漸愈。畢姻後,因房勞勤讀,感冒發汗,綴以飲食勞倦,朝涼暮熱,飲食不思,用六君子、十全大補二湯尋愈。後不慎飲食起居,午前臍下熱起,則遍身如炙;午後自足寒至腰如冰。熱時脈洪大,按之如無、兩尺微甚;寒時則六脈微細如絕。湯粥稍離火食之,即腹中覺冷,此亦稟命門火衰之證也。用補中益氣湯、八味丸各百餘服漸愈。後大吐血,別悞服犀角地黃丸一劑,病益甚,飲食頓減,面色晄白,手足厥冷,或時發熱。寒時脈微細而短者,陽氣虛微也;熱時脈洪大而虛者,陰火虛旺也。余用十全大補及八珍湯、六君子之類,但能扶持而血不止。復因勞役吐血甚多,脈洪大鼓指,按之如無,而兩寸脈短,此陽氣大虛也。用人參一兩,附子一錢,佐以補中益氣湯,諸證漸退。乃減附子五分,又各數劑,脈證悉退。乃每服用人參五錢,炮薑五分,月餘始愈。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四百四十
小兒肛脹門
小兒直訣 【 宋--錢乙】
腹脹
腹脹而悶亂喘滿者,實也,用紫霜丸、白餅子。若不悶亂喘滿者,脾虛也,誤下之,以致目胞腮面四肢浮腫,肚腹愈脹,以塌氣丸主之。因下而喘,脾氣益虛也。脾虛不能勝腎水,隨肺氣行於四肢如水狀。若侵浮於肺,即大喘也。
【 註 按腹脹喘滿,脾肺虛而氣不歸源者,用補中益氣湯。若因下脾肺氣虛,而面目四肢浮腫等證者,用金匱加減腎氣丸。况此證有因乳母脾胃宿積,飲食傷脾所致,其白餅子、紫霜丸,必形病俱實,方可用。塌氣丸亦非調補之劑,宜審用之。】
若腎熱傳於膀胱,熱甚逆於脾肺,脾胃虛而不能制腎水,流走四肢,而身面皆腫;若上勝則形於肺,故令喘也。
【 註 按肺主氣,腎主水。前證因稟賦不足,或因大病後,或誤行汗下,致脾虛不能制水而溢皮膚,肺虛不能攝氣而氣上逆,宜用六味丸補中益氣湯治之。如小便不利,用金匱加減腎氣丸。腎經虛火上炎,肺熱作喘者,用六味地黃丸。心火熾盛,肺熱作喘者,用人參平肺散。凡此皆屬腎經陰虛熱證,用六味丸壯水為主,若用清熱分利之藥則誤矣。】
儒門事親 【 元--張從政】
小兒風水
郾之營兵秋家小兒病風水,諸醫用銀粉、粉霜之藥,小溲反濇,飲食不進,頭腫如腹,四肢皆滿,狀若水晶。家人乃為勉強求治於戴人。戴人曰:此證不與壯年同。壯年病水者,或因留飲及房室。此小兒才七歲,乃風水證也,宜出汗。乃置燠室,以屏帳遍遮之,不令見火。若內火見外火,必昏憒也。使大服胃風湯而浴之,浴訖,以布單重覆之,凡三五重,其汗如水,腫乃減五分。隔一二日,乃依前治之,汗出腫減七分,乃二汗而全減,尚未能食,以檳榔丸調之,兒已喜笑如常日矣。
通身浮腫
小兒通身浮腫,是水氣腫也。小便不利者,通小便則愈。《內經》曰:三焦閉塞,水道不行,水滿皮膚,身體否腫。是風乘濕之證也。可用長流水加燈心煎五苓散,時時灌之;更於不透風暖處頻浴,汗出則腫消,腫消則自愈。一汗減半,再汗減七八分,三汗消盡,內外兼治故也。
嬰童百問 【 明--魯伯嗣】
虛實腫脹
議曰:腫脹二證,此由虛中有積,久患失治,日漸傳變,證候多端。隨輕重,察盛衰,審表裏以主治,先固其本,後正其標,斯無恙矣。有濕腫、有毒氣腫、傷寒虛腫、瀉痢虛腫、氣血虛腫,有疳脹、氣脹、癥積脹、鎖肚脹、脘膈脹、食膨脹、蛔蚘脹、虛冷積脹,以上腫脹虛積并當下之,各有其法。其受濕於脾胃,久不剋化,氣浮四肢,頭面皆腫;由食毒氣傷於脾胃,冷積毒氣停留於脘膈,致虛入腹作腫;傷寒下之太早,乘虛入腹作腫;瀉利之人,脾氣亦虛,是以致腫。以上宜平調胃氣,補臟充實,方可去腫。其氣血虛腫,皆由榮衝不順,臟腑怯弱,壅滯三焦,流注百脈,表裏俱虛,邪正相亂,以致四肢浮腫,腹肚膨滿。以上先調榮衛之順,次服分氣以散之。其疳氣積脹,宜先與保童兼塌氣以去之,褐丸子亦可治。其痞癖氣脹癥脹,宜三稜以消痞;其鎖肚脹,宜與珍珠天麻丸以通之;其上膈中脘食傷膨脹,宜三稜塌氣大茱連丸以消磨之;其蛔蚘脹,宜下蟲丸以化之;其虛冷積脹,宜沉香煎以溫之。以上諸證,宜調和胃氣,消磨通利,腫脹必然平復矣。如有熱者,必以葶藶、牽牛等輩以治之,推氣丸劑亦可服。有實熱脹滿者,大承氣湯主之。一法用五苓散吞紫霜丸,量虛實用丸數亦妙。熱輕者,大柴胡湯治之。
王肯堂曰:按《百問》分證雖詳,而偏於攻下。若無錢張活法、薛氏補法以主之,鮮不殺人,慎之!
醫學綱目 【 明--樓英】
腫病
腫病腎熱傳於膀胱,熱盛逆於脾胃,脾虛而不能制,腎水反剋脾土,脾隨水行,脾主四肢,故流走而身面皆腫也。若加喘者重也。何以然?腎水勝而剋退脾土,反勝心火,心又勝肺,肺為心剋,故喘。或問曰:心刑肺,肺本見虛,今何喘實?曰:此有二:一者肺大喘,此五臟逆;二者腎水氣上行,傍侵肺,故令大喘。此皆難治。
古今醫統 【 明--徐春甫】
濕證候
巢氏曰:濕者,水氣也。《活人書》云:風雨襲虛,山澤蒸氣,豈止大人中濕,小兒亦有受濕者。緣小兒人夏以來,脾胃虛弱,腠理開疏,或因連日陰雨,或地蒸濕,小兒坐臥於上,便受熱氣,脈見沉緩,身體煩痛,發熱惡寒,或多汗惡風,精神昏悶,或小便不利,大便溏瀉;若久不愈,則手足垂嚲,入臟則瘖啞不言。治法大要,疏利小水其濕自除,不可發汗及峻攻之。
水腫不治證
凡水腫先起于四肢,而後歸於腹者,不治。大便滑泄,與夫脣黑、缺盆平、臍突、足平、背平,或肉硬,或手掌平,或男從腳下腫而上,女從身上腫而下,并皆不治。
證治準繩 【 明--王肯堂】
腹脹
腹脹,由脾胃虛而氣攻所作也。實者悶亂喘滿,可下之,用紫霜丸、白餅子。
【 此言未下而喘者為實,故可下。若誤下而喘者為虛氣附肺,不可下也。】
不喘者,虛也,不可下。若誤下之,則脾虛氣上,附肺而行,肺與脾子母皆虛,肺主目胞腮之類,脾主四肢,母氣虛甚,即目胞腮腫,四肢黃色。治之用塌氣丸漸消之,未愈漸加丸數。不可以丁香、木香、橘皮、豆蔻大溫散藥治之。何以然?脾虛氣未出,故雖腹脹而不喘,可以溫散藥治之,使上下分消其氣則愈矣。若虛而氣已出,附肺而行,即脾胃內弱,每生虛氣,入於四肢面目矣。小兒易為虛實,脾虛則不受寒溫,服寒則生冷,服溫則生熱,當識此,勿誤也。胃久虛熱,多生疸病,或引飲不止。脾虛不能勝腎,隨肺之氣,上行於四肢面目,腫若水狀。腎氣漫浮於肺,即大喘也。此當用塌氣丸,漸加丸數。病愈後面未紅者,虛衰未復故也。
【 此下後喘,故宜塌氣丸。若未下而喘,宜下之。】
治腹脹者,譬如行兵戰寇於林,蔻未出林,以兵攻之,必可獲寇。若出林,不可急攻,攻則必有失,當以意漸收之,即順也。
【 寇未出林,謂虛氣未山而不喘,不目胞腮腫,故可用丁香、木香大溫散藥,上下分消其氣而愈也。寇已出林,調虛氣已出,為喘為目腮腫,須用塌氣丸,漸漸消之。】
治小兒虛腹脹,先服塌氣丸;不愈,腹中有食積結糞,小便黃,時微喘,脈伏而實,時飲水能食者,可下之。蓋脾初虛而後有積,所治宜先補脾,然後下之,後又補脾即愈也。若不先補脾而便下之,則大虛矣。不可補肺,恐生虛喘。
潔古論腹脹虛實
凡久病吐瀉之後,虛則其脈微細。肺主目胞及腮,脾主四肢,若色淡黃,目腮虛腫,手足冷,先服塌氣丸,後服異功散、和中丸、四君子湯、益黃散之類,用諸溫藥養真氣。
實則脈洪實,不因吐瀉久病後,亦不因痢下腹脹而喘急悶亂,更有痰有熱,及有宿食不化而腹脹者,宜服白餅子、大黃丸、解毒丸下之,兼須詳認大小便。如都不通,先利小便,後利大便。
云岐云:小兒熱結於內,腹脹壯熱,大便赤黃,躁悶煩亂者,宜瀉青丸。
東垣云:寒脹多,熱脹少,皆主於脾胃,虛者宜用六君子湯。若喘而氣短者,脾肺氣虛也,用異功散補之。若服剋伐之類而喘脹益甚者,脾肺之氣復傷也,用前湯加半夏、升麻。若既下而不喘,則邪氣去而肺氣寧也,不必用藥。或病久小便不利,或四肢浮腫者,脾肺之氣虛,不能通調水道也,用金匱加減腎氣丸主之。或手足。逆冷,睡而露睛,脾胃虛寒也,用六君子加炮薑。手足不冷,睡而露睛,脾胃虛弱也,用六君子湯。若面色青,木剋土也,用六君、木香、柴胡。更當調治乳母,節其飲食,恐藥餌過劑,復傷胃氣故也。
水腫
演山云:腫脹二證,此由虛中有積,久患失治,日漸傳變,證候多端,隨輕重,察盛衰,審表裏以主治,先固其本,後正其標,斯無恙矣。
曾氏治法
原腫病之由,標本之疾,腎主元氣,天一之水生焉;肺主衝化,地四之金屬焉。腎為本而肺為標,皆至陰以積水。其為病也,腎者胃之關鍵,關鍵不利,樞機不轉,水乃不行,滲於脈絡皮膚而為浮腫,當推究內外所因而為施治。兒大者憑脈以明虛實。古方有十種論證,短氣不得臥為心水,兩脅緊痛為肝水,大便鴨溏為肺水,四肢苦重為脾水,腰痛足冷為腎水,口苦咽乾為膽水,乍虛乍實為大腸水,腹急肢瘦為膀胱水,小便閉濇為胃水,小腹急滿為小腸水。然脈浮為風為虛;沉伏為水病,沉則脈絡虛,伏則小便難,即為正水。脾脈虛大,多作脾腫,因循不治,乃成水腫。蓋脾屬土,喜燥而惡濕,常感濕氣,濕喜傷脾,血化為水,土敗不能制水,則停蓄不行,留滯皮膚,故作浮腫。初得病時,見眼泡早晨浮突,至午後稍消,以羌活散疏解,次醒脾湯主之,及間投南星腹皮散。其脾冷困,則燥以草果、縮砂之類。然此證夏與秋冬治之頗易,惟春不然,蓋四時之水,無如春水泛溢,兼肝木旺而脾土受剋,不能受水,所以難療。進退不常,須徐徐調理取效。若脾熱而困,又有熱藥燥之,雖火能生土,亦可勝水。奈何燥之太過,土不敵火,則熱愈甚而不食,發熱煩渴,醫者又進之以燥劑,由此而面目轉浮,致脾敗而手足背皆腫。蓋手足背與臍凸,即脾之外候,有未經發表,遽用下藥以瀉之,則一瀉而腫消,乃曰得瀉之力,殊不知脾愈瀉而愈虛,不逾旬月,其腫如初。此世人即知瀉腫為最,而不求其十補勿一瀉之論。法當隨四時用藥,解表通利小便,春以七寶散加麻黃、桂枝、赤茯苓、水薑葱煎服;夏以五苓散加麻黃、車前子、薏苡仁;秋以清肺飲加羌活、細辛、商陸;冬以衝和飲加白朮、生川烏、赤小豆,以上三藥,并用水薑葱煎。次投滋潤救脾導水湯劑滲泄之,乃為良法。更以商陸胃苓丸、赤蒼飲頓服,自然獲安。蓋《內經》云:開鬼門,潔淨府,平治權衡,以平為期,此之謂也。
有初中便覺痰嗽氣喘,小水不通,正屬肺腎所主,先服解表散,次以三白散為治。餘證輕者投商陸丸。故經曰:其高者因而越之,即涌吐之義也。下者引而竭之,即滲瀉之義也。凡得此病,非一朝一夕之故,不可以孟浪之藥,求其速效,以致虛脫。如愈後。再感外風,滿面虛浮,用排風湯和解,仍服前救脾湯劑,免致反復。飲食之忌,惟鹽醬虀酢濕麵,皆味鹹能溢水者,并其他生冷毒物,亦宜戒之,重則半載,輕則三月,須脾胃平復,腫消氣實,然後於飲食中旋以燒鹽少投,則其疾自不再作。故劉氏曰:治腫非易,補養尤難,所忌者切須詳審。有經久不消者,下濬川丸即效。
演山治法
受濕,腫腳手,面目虛浮。
食毒氣,腫腹肚腎囊脹急。
傷寒虛氣入腹腫。
瀉痢虛氣入腹腫。
此四種所患,病不相同,皆由虛而得之。受濕謂脾胃受濕冷,久不剋化,氣浮四肢,頭面皆腫。食毒氣,由脾胃傷之冷積,毒氣停留胃脘,致虛入腹作腫。傷寒由下之太早,乘虛入腹作腫。瀉痢之久,脾氣亦虛,是以致腫。以上宜平調胃氣,補臟充實,方可去腫。先服四味理中,乾薑減半,加白朮、桑白皮同煎。傷寒虛腫加枳實,作喘加淡豆豉,瀉痢虛腫服正氣調胃,胃氣既壯,以救生丹利之,其腫即退;再調補臟腑,用觀音散,即平復矣。
氣虛腫,亦名氣蠱。
血虛腫,亦名血蠱。
榮衛俱虛腫,亦名氣血蠱。
小兒所患腫脹一門,最為要急,前人少有究竟。然腫脹之作,皆由榮衛不順,臟腑怯弱,壅滯三焦,流注百脈,表裏俱虛,邪正相亂,所以致受。四大浮盛,腹肚膨滿,多由食毒得之、飲食得之、癥傷得之、饑飽得之,積久不化,故成斯病。病由虛得,或則妄為通下,因虛致虛,根不得去,疾加已甚,是為壞證危候。智者怯而為辭,庸者暴以攻擊,二醫不同,誠屬難治。智者商之,良者審之,疑者塌之 【 疑其病甚不可利,只與塌其氣,】 明者調之 【 正榮衛也。】 先調榮衛之順,次服分氣飲子以散其滯,斯病去矣。
薛氏治法
經曰:至陰者,腎水也。少陰者,冬脈也。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又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上下溢於皮膚,故胕腫腹大。上為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也。丹溪云:惟腎虛不能行水,脾虛不能制水,胃與脾合,又胃為水穀之海,因虛而不能傳化。腎水泛濫,反得以浸漬脾土,於是三焦停滯,經絡壅塞,水滲於皮膚,注於肌肉而發腫也。其狀目泡上下微起,肢體重著,喘嗽怔仲,股間清冷,小便濇黃,皮薄而光,手按成窟,舉手即滿是也。有受濕氣者,由脾胃之氣敦阜,四肢頭面皆腫也。食毒者,脾傷積毒停留於胃也。傷寒下早者,邪氣乘虛而入也。瀉利後者,脾氣虛也。皆宜先調胃氣,次可治腫。其患七脹,皆由血氣不足,臟腑怯弱,表裏俱虛,邪正相亂,以致四肢浮腫,腹肚膨滿,亦當先調榮衛,分別陰陽。治法宜補中行濕,利小便。凡有熱者,水氣在表也,可汗之;身無熱者,水氣在裏也,宜下之。腰已下腫,宜利小便;腰已上腫,宜發汗。此仲景之法也。若遍身腫,煩渴,小便赤濇,大便秘結,此屬陽水;遍身腫不渴,大便溏瀉,小便清利,此屬陰水。陽水兼陽證者,脈必浮數;陰水兼陰證者,脈必沉遲。氣若陷下,宜用二陳加升提之藥;如腹脹,少加木香調之。若朝寬暮急屬陰虛,朝用四物湯加參、朮,夕用加減腎氣丸;朝急暮寬屬陽虛,朝用六君子湯,夕用加減腎氣丸;朝暮皆急,陰陽俱虛也,用八珍湯主之。真陽虛者,朝用八味地黃丸,夕用補中益氣湯。若肚腹痞滿,肢體腫脹,手足并冷,飲食難化,或大便泄瀉,呼吸氣冷,此真陽衰敗,脾肺腎虛寒,不能司攝而水泛行也,急用加減腎氣丸,否則不治。惟調補脾土,多有生者。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 宋--撰人未詳】
腫病論
小兒腫病有二:一者氣腫,因脾胃虛而氣攻腹,腹脹誤行轉藥下之,致虛氣上附於肺,行入四肢面目而作腫也。疳氣亦然。二者水腫,因上焦煩渴,飲水無度,脾胃虛而不能約制其水,腎反乘脾,土隨水行,上附於肺,肺主皮膚,脾土四肢,故水流走於四肢皮膚而作腫也。甚則腎水浸浮於肺,則生大喘,為難治也。
水腫
水腫之證,脾土受虧,不能制水,腎水泛溢,浸漬脾土,水滲皮膚,肌肉發腫。面腫曰風,腳腫曰水,手按成窟,舉手即滿。脣黑傷肝,心平傷心,臍突傷脾,足平傷腎,背平傷肺。水氣身熱在表,可汗;水氣身凉在裏,可下。通利小便,順氣和脾。證雖可下,不可峻攻。肚上青筋,腹滿滑泄,名為蠱脹。腫先起腹,後散四肢,順候可下;先腫四肢,後歸肚腹,逆候難醫。男足腫上,女足腫下,肉硬掌平,即不可治。秋春頗易,冬夏難治。重者半載,輕者三月。治腫非易,補養尤難。腰以下腫,當利二便;腰以上腫,須當發汗。
幼幼近編 【 明--陳治】
腹脹
小兒腹脹,有虛有實。小便不利,悶亂喘急者,此邪氣之實也,宜分氣飲、塌氣丸。小便自利,不喘,面目四肢浮腫者,此正氣之虛也,或瘧痢經久,或飲食傷脾,虛氣妄行,并宜補脾飲,或理中湯加草果、砂仁、蔔子。
方
塌氣丸 【 錢乙《小兒直訣》】 治小兒虛脹。
胡椒一兩 蠍尾半兩
右為末,麵糊為丸粟米大,每服五七丸,陳米飲下。一加木香一錢,一加萊菔子半兩。薛己曰:二味惟錢氏、潔古用之,後有牽牛者須慎。
加減腎氣丸 【 《金匱》】 治脾腎虛,腰重腳腫,小便不利,或肚腹腫脹,四肢浮腫,或喘急痰盛已成蠱者。此證多因脾胃虛弱,治失其宜,元氣復傷而變者,非此藥不救。
白茯苓三兩 附子炮,五錢 川牛膝 肉桂 澤瀉 車前 山萸 山藥 丹皮各一兩 熟地黃四兩,掐碎酒拌杵膏
右為末,和地黃膏,加煉蜜杵,丸桐子大,每服一二十丸,空心米湯下。
升陽益血湯 【 《蘭室秘藏》,下同】 二月間,有一小兒未滿一百日,病腹脹,二日大便一度,瘦弱身黃色,宜升陽氣,滋血益血補血,利大便。
蠍梢二分 神麯末 升麻各三分 當歸 厚朴各一錢 桃仁十個
右,都作一服,水一大盞,煎至半盞,去滓,食遠熱服。
厚賜丸 治小兒失乳,以食飼之。未有食,腸不能剋化,或生腹脹,四肢瘦弱,或痢色無常。
厚朴 青皮各二分 橘紅 半夏 蒼朮 人參各三分 枳實 麥芽 神麯各五分
右為極細末,水煮麵糊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二十丸,溫水送下,食前。忌飽食。
褐丸子 【 《嬰童百問》,下同】 治小兒疳積腫脹。
蘿蔔子一兩,微炒研 陳皮 青皮 檳榔 五靈脂 蓬莪朮麵裹煨 赤茯苓各半兩 黑牽牛取淨末,半生半炒 木香各二錢半
右為末,麵糊丸如菉豆大,每服十五丸,蘇葉泡湯送下。
紫霜丸 治變蒸發熱不解,并傷寒溫壯,汗後不歇,胸中有痰癖,乳哺不進,乳則吐哯,先寒後熱者。又治食積乳哺失節,宿滯不化;或因食而發癎,大便酸臭,并宜服之。
代赭石煅醋淬七次 赤石脂同上製,各一錢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巴豆三十枚,去皮膜心油 先將杏仁、巴霜入乳鉢內細研如膏,卻入代赭石脂末研勻,以湯浸蒸餅為丸如粟米大,一歲服五丸,米飲吞下。一二百日內兒三丸。乳汁下更宜。量其虛實加減,微利為度。此藥兼治驚痰諸疾,雖下不致虛人。
白餅子 治小兒夾食傷寒,其證發熱嘔吐,亦有肚疼者,噯氣,辨得分曉,先用此藥一服,推下食積,卻用平和藥發散調治,如惺惺散、加減參蘇散皆可服,卻不可服冷藥。
滑石 天南星 半夏各一錢 輕粉五分 巴豆二十四個,去皮膜,用水一升,煮乾研細
右三味搗羅為末,入巴豆霜,次入輕粉,又研勻,卻入餘藥末令勻,糯米飲丸如菉豆大,量小兒壯瘦虛實用藥。三歲已下,每服三丸至五丸,紫蘇湯空心下。忌熱物。若三五歲兒壯實者,不以此拘,加至二十丸,以利為度。
塌氣丸 治小兒疳氣,腹脹喘急,并面目浮腫。
丁香 胡椒各一錢 蘿蔔子 生白牽牛各三錢
右為末,麵糊丸如小豆大,三歲三十丸,米湯下。
三稜煎--心丸 治嬰孩食傷生冷甜膩毒熱等物,脾胃積滯,久不剋化,令兒腹熱腳冷,痞癖寒熱;及療癥瘕,中脘不和膨脹,上隔氣壅,心腹不得宣通,所以作疾。此藥溫涼,但是諸積滯食不化,并宜與服
京三稜 蓬朮各半兩,煮 芫花二錢半,醋炒 川當歸 鼈甲醋炙,各半兩 巴豆二十一粒 淡豉二錢 杏仁去皮尖炒,三錢
右將三稜、蓬朮、芫花、鼈甲醋煮令乾,炒剉碎為細末,次入當歸末,又入杏仁、巴豆、淡豆豉和勻,水煮白麵為丸麻子大,每服二十丸,生薑湯下,大小加減服之。
大承氣湯 冶剛痓,胷滿內實,口噤咬牙,大熱發渴,大便濇。
大黃 芒硝各半兩 厚朴一兩 枳實二枚
右剉散,每服三錢,薑三片,水一盞,煎七分,溫服。
五苓散 治傷寒溫熱病,表裏未解,頭痛發熱,口燥咽乾,煩渴飲水,或水入即吐,或小便不利,及汗出表解,煩渴不止。又治霍亂吐利躁渴,飲水不徹。
澤瀉二兩半 猪苓 白朮 茯苓各一兩半 肉桂一兩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熱湯調下,不拘時。服訖,多飲熱湯,有汗出即愈。又治瘀熱在裏,身發黃痘,濃煎茵陳瘍下,食前服。疸病發汗發渴凡中暑引飲,方可用水調服。小兒加白朮末少許。如發虛,加綿黃耆、人參末少許。
大柴胡湯 治傷寒十余日,邪氣結在裏,往來寒熱,大便秘濇,腹滿脹痛,譫語心中痞硬,飲食不下,或不大便,五六日繞臍刺痛,時發煩躁,及汗後如瘧,日晚發熱,兼臟腑實脈有力者可服。
柴胡八錢 黃芩 赤芍三錢 枳實炒,各一錢 半夏湯泡七次切焙,一錢半
右剉散,薑棗煎,加減服之。欲下,加大黃半兩。
下積丸 治乳食傷積。心腹脹滿,氣粗壯熱,或瀉或嘔。
丁香 砂仁各二十粒 使君五個 烏梅三個 巴豆三粒,不去油
右為末,爛飯丸麻子大,每服三丸,陳皮湯下。
五珍丸 治酒食積通用。
青皮 乾薑燒存性 蓬朮 五靈脂各一兩 巴豆肉去半油,一錢
右為末,粳米飯丸麻子大,每服三五丸,米湯下。
分氣飲 治小兒腫脹喘急而氣短。
桔梗 赤茯苓 陳皮 桑白皮 大腹皮 枳殼炒 半夏麯 白蘇子微炒 紫蘇梗 炙草各二錢 草果仁一錢
右剉散,每服一錢半,薑棗煎服。
五疳保童丸 治五種疳疾。
生五倍 青黛 夜明砂布裹洗 苦楝根皮 蘆薈 熊膽研 黃連去毛 龍膽草生用 乾膽酥炙去骨皮 麝香另研 蕪荑取仁 蟬脫去土,各等分
右為末,粟米糊丸麻子大,一歲兒二十丸,飯飲下二三服。
楊氏塌氣散 治小兒腹脹氣喘,體腫面浮。
青皮去穰巴豆二十一粒,炒黃色,去巴豆用 炙甘草各半兩 黑牽牛二錢半,半生半炒 肉豆蔻二三個,煨香 陳皮一合,炒
右末半錢,米飲調下。加檳榔一個。
塌氣散 治小兒腹脹氣粗,并疳疾相攻,面目浮腫。
青皮五錢,巴豆三十粒同炒,豆黃色去巴豆用 木香一錢
右為末,三歲半錢,米湯下,食前連進即效。
三稜丸 治小兒停積,腹腸脹滿,乾噦惡心,全不入食。
三稜 木香 神麯 陳皮 半夏薑製,各一兩 丁香 肉桂各五錢
右為末,麯和丸如粟米大,每二十丸,乳食後,溫生薑湯下。
真珠天麻丸 治急驚風,請量用之,以通為度。此方仍治弔腸鎖肚撮口至妙。丸如麻子大,初生患者三日三丸,五日五丸,七日七丸。加青黛,名青黛丸。
南星炮 天麻 白附炮,各二錢半 膩粉半錢 巴霜一字 全蠍 蕪荑炒 滑石各二錢半
右為末,煮麵糊丸如麻子大,一歲每服五丸,二歲十丸,大小加減,薄荷湯點茶清送下。
大茱連丸 治小兒飲食過度,胷膈膨脹,上下氣不宣通,鬱滯迷悶,情思少樂,大則作喘,飲食不化,作渴煩躁,坐臥不任,肢體倦怠,腹脅疼痛。
莪朮 京三稜各二錢半,醋煮 乾薑炮 陳皮 木香 丁香各三錢 巴豆二十一粒,去膜心油 綠細小茱萸二錢
右為末,醋和為丸麻子大,每服七丸至十丸;大者加棗子,生薑湯下。一方有青皮。
下蟲丸 治疳蛔諸蟲。
苦楝根皮酒浸焙 綠色貫眾 木香 蕪荑焙 桃仁去皮焙 檳榔各二兩 鶴虱炒 輕粉各錢半 乾蝦(虫麻)炙,三錢 使君子五十個,煨取肉
右為末,飛麵糊丸麻子大,每服二十丸,天明,清肉汁下。內加當歸、川黃連各二錢半,治積疳兼疳勞之證。
沉香煎 治脾氣冷積。
乳香 沉香 丁香 百草霜 木香各一錢 肉豆蔻一個,煨 杏仁 巴豆各十四粒,出油如霜
右為末,酒煮蠟和丸菉豆大,每服三五丸,淡生薑湯送下。患肚痛不止者服之效。常服以通為度。
推氣丸 治三焦痞塞,氣不升降,大便秘濇。
大黃 陳皮 檳榔 枳實炒去穰 黃芩 黑牽牛各等分,生用
右為細末,煉蜜丸菉豆大,每服二三十丸,臨臥溫水下,量虛實加減。
遇仙丹 治諸蟲,取諸積。
牽牛三觔 大腹子二觔 大黃 雷丸各四兩 錫灰炙乾為未 青木香 鶴蝨 乾漆各二兩 皂角四條
右,後三味煎水,用粟米煮粥,初用牽牛末、次用大腹末、三用錫灰、四用大黃、五用雷丸、六用青木香和劑,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丸,用薑湯熟水送下。此藥專治男子婦人蟲積氣塊,五勞七傷,赤白痢疾,便血注下,皮黃水腫,十般氣,十一般惡蟲,又進飲食,除病,悅顏色,不與他藥相反,四季可服,細末三四錢,量大小加減。服時不吃晚飯,三更用清茶下,次早桶子內蟲積及米粒盡,方可洗面,溫粥補之。傷寒孕婦不可服。王肯堂曰:東垣治脹,不犯上下二焦,用《素問》中滿者瀉之於內之法,實者分氣消積,虛者升陽滋血。治者當師其意而活用之,勝前所用排擊諸方遠矣。
訶黎勒丸 【 《證治準繩》,下同】
訶黎勒煨用皮 厚朴去粗皮薑汁炙令黃熟 陳橘皮湯浸焙,各半兩 乾薑炮裂 炙草 木香 白朮 人參各一分
右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粥飲下五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張氏補脾散 治脾胃虧損,腹脅虛脹,乳食不進,困倦無力。
訶子肉 人參各七錢 白朮 木香 桔梗 白茯苓 霍香葉 陳皮 黃耆炒,各五錢 甘草炙,二錢五分
右每服二三錢,薑棗水煎。
本事調中丸 治小兒久傷脾胃,腹脹。
乾薑 橘紅 白朮 茯苓 木香 砂仁 官桂 良薑各等分
右細末,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食後熟水下。
三因肥兒丸 治小兒病,多因缺乳,吃食太早所致,或久患臟腑胃虛蟲動,日漸羸瘦,腹大不能行,髮豎發熱,無精神。
黃連 神麯各一兩 麥芽炒,半兩 木香二錢 檳榔三個 使君子 肉豆蔻麵裹煨,各半兩
右為末,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量兒加減,熟水吞下。
高良薑 木香各半兩 丁香 青橘皮炒黃 桔梗 甘草炙,各一分
右件搗羅為細末,每服半錢,溫酒調下。
蓬莪朮丹
蓬莪朮炮製乘熱剉碎 當歸酒洗焙乾,各一兩 木香 人參 桂心各半兩 黑牽牛炒黃,一分
右件搗羅為末,細白麵糊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煎生薑湯下,量兒大小加減。
溫胃丹 治腹痛啼哭不止。
人參 白朮炮,各一兩 五味子 當歸洗焙乾 高良薑各半兩 木香一兩
右件搗為細末,白麵糊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
橘香散
青橘皮炒 吳茱萸 木香 當歸洗焙,各一兩 乾薑炮 丁香各半兩
右搗羅為末,每服一錢,水八分一盞,入生薑二片,煎五分,去滓放溫,熱服,食前。
曾氏茴香湯 和脾胃,進飲食,理腹痛,散邪氣。
茴香炒 良薑剉碎用東壁土炒,各一兩五錢 蒼朮泔水浸一宿,去粗皮濾乾剉炒至微黃,二兩 炙甘草一兩
右剉焙為末,每服一錢,燒鹽湯,空心調下。
錢氏安蟲散 治小兒蟲痛。
胡粉炒黃 鶴虱炒黃 川楝子去皮核淨 白礬枯,二錢半
右為細末,每服一字,大者五分,米飲調下,痛時服。
又 治蟲痛極,不可忍。
乾漆半兩 檳榔一枚,生用 窰老一塊,再煅細研
右,窰老,恐窰中煅過泥物也。三件一處為末,空心熱酒調,良久取下蟲,立愈。
又
乾漆一兩,搗碎炒,令煙盡出
右用新汲水,入生麻油,空心調服。
又 治上中二焦虛,或胃寒蟲動及痛。
乾漆炒煙盡,二分 雄黃一分 巴豆霜一錢
右為細末,糊丸如黍米大,量兒大小服之。取東引石榴根煎湯下,或苦楝根,或無荑湯,下五七丸至二三十丸,發時服。
蕪荑散 主治同前。凡小兒痛時,便高聲啼叫,人中上、鼻頭、脣口一時黑色,脈法當沉弱而弦,今反脈大,是蟲證也,
白蕪荑 乾漆炒,各等分
右為細末,每服一字或五分,或一錢,米飲調下,發時服。
使君子丸 治腹內諸蟲作痛,口吐清水。
使君肉薄切焙 檳榔 石榴東向根皮剉焙 大黃半生半炮,各七錢半
右除檳榔剉晒不過火,餘三味再焙,同檳榔為末,沙糖水煮麵糊,丸麻仁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淡猪肉汁空心下。或鷄肉汁亦好。
化蟲飲 消化蟲毒在腹作痛。
檳榔 石榴根皮焙乾,各一兩 紅丹煅過 雷丸 貫眾鷄頭者佳 使君肉切焙,各二錢半 炙草 枳殼去瓤麩炒微黃 大黃各五錢
右為細末,用清油煎鷄子一枚,如春餅樣,候冷,抄藥末一錢於上,攤勻,空心卷而食之。兒小者,用糯米粉水煮糊,丸如粟穀,每服十五粒至三十丸,以淡猪肉汁空心下,鷄肉汁亦好。
二聖丸 治復內諸蟲,及消穀逐水,下氣去風。
檳榔一兩 巴豆十五粒,去殼膜心,大好者存油
右,檳榔剉晒為末,巴豆碎切在乳鉢內,極細杵,仍入檳榔末同再杵勻,麵糊丸菉豆大,每服七十七丸至九十九丸,用溫茶清,五更初空心,止一投藥,見蟲下盡,進以稀粥自安。
烏梅散 治腹疼及初生嬰孩,臍下冷痛疝氣等疾。
烏梅去核 元胡索 粉草半生半炙,各五錢 乳香 沒藥 鉤藤各二錢半
右件(口父)咀,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空心溫服。
釣藤膏 治小兒腹中極痛,乾啼後躽,名盤腸內釣。
乳香研 沒藥研 廣木香 薑黃各四錢 木鼈子仁二十一個
右先將後三味同為細末,次研入上二味,煉蜜和成劑收貯,一歲兒可服半皂子大,餘以意加減,煎釣藤湯化下,無時。次用魏香散。
魏香散
蓬朮半兩 阿魏一錢
右先用溫水化阿魏,浸蓬朮一晝夜,焙乾為細末,每服一字或半錢,煎紫蘇米飲,空心調下。
蒜乳丸 治冷證腹痛夜啼。
大蒜一顆,慢火煨,香熟研爛 乳香另研五分
右研為丸,如芥菜子大,每服七粒,乳汁送下。
聖惠人參散 治小兒卒吐下,腹痛不止。
人參 當歸剉微炒,各半兩 甘草炙微赤剉 乾薑炮裂剉 黃耆剉各一分 細辛一分
右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稍熱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頻服。
錢氏和中散 和胃氣,止吐瀉,定煩渴,治腹痛,思食。
人參 白茯苓 白朮 甘草剉炒 乾葛剉 黃耆 白扁豆炒 藿香葉各等分
右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乾棗二個,去核,薑五片,煎至八分,食前溫服。
錢氏靈礬散 治小兒蟲咬,心痛欲絕。
五靈脂二錢 白礬火飛,半錢
右同研,每服一二錢,水一鍾,煎至五分,溫服,無時,當吐出蟲。
芍藥散
赤芍藥 人參 白朮 黃芩 川大黃微炒剉 當歸各一分
右搗羅為粗散,每服一錢,以水一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加減,溫服。
金鈴散
金鈴子炮去皮核 蓬莪朮炮,各一兩 茴香 木香炮 荊三稜炮,各半兩
右為末,每服一錢或半錢,溫酒調下。
安息香丸 【 《全幼心鑑》】 治小兒肚痛,曲腳而啼。
安息香酒蒸成膏 沉香 丁香 藿香葉 茴香各三錢 香附 縮砂仁 炙草各五錢
右為末,以膏和煉蜜,丸芡實大,每服一丸,紫蘇湯化下。
黑龍丸 【 《幼幼近編》】 治小兒腹痛。
生甘草 乾薑各二錢 伏龍肝一兩 人參 茯苓 百草霜 白朮各五錢
右為末,粥丸梧子大,每服五丸,陳皮湯下。
平胃散 【 《局方》】 治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心腹脹痛,口苦短氣,惡心噯氣,吞酸,面黃體瘦,嗜臥體痛,霍亂吐瀉等證。
厚朴薑汁製,五兩 陳皮 甘草炙,各一兩 蒼朮米泔浸焙乾,八兩
右為末,每服二錢,薑棗水煎,沸湯點服亦得。常服調氣暖胃,化宿食,消痰飲,辟四時不正之氣。按前證若乳食停滯,噯腐吞酸,嘔噦惡心者,宜服是方。若飲食既消,脾胃虛弱,嘔吐惡心者,則宜四君子湯。
單方
小兒胎寒,腹痛汗出:用衣中白魚二七枚,絹包於兒腹上,回轉摩之,以愈為度。 【 《聖惠方》】
食積腹痛,必用紫蘇、萊菔子之類。 【 丹溪方】
治小兒好吃粽成肚腹痛:用黃連、白芍藥等分為丸服。 【 初虞世方。】
小兒心痛:白烏骨鷄屎五錢晒研,松脂五錢為末,葱頭汁和丸梧子大,黃丹為衣,每醋湯服五丸,忌生冷硬物,三四日立效。 【 《嬰童百問》】
小兒盤腸氣痛:延胡索、茴香等分炒研,空心米飲,量兒大小與服。 【 《衛生易簡方》】
小兒盤腸內釣腹痛:用葱湯洗兒腹,仍以炒葱搗貼臍上,良久尿出痛止。 【 湯氏《嬰孩寶鑑》】
小兒盤腸氣痛:沒藥,乳香等分為末,以木香磨水煎沸,調一錢服,立效。
小兒氣痛:蓬莪朮炮熟為末,熱酒服一大錢。 【 《十全博效方》】
小兒盤腸內釣,腹痛不止:用阿魏為末,大蒜半瓣,炮熟研爛,和丸麻子大,每艾湯服五丸。 【 《總微論方》,下同】
小兒盤腸內釣:以蓬莪朮半兩,用阿魏一錢化水,浸一日夜焙研,每服一字,紫蘇湯下。
絞腸沙痛:馬蘭根葉細嚼咽汁,立安。 【 《幼幼近編》】
小兒盤腸氣痛:用蘿蔔子炒黃研未,乳香湯服半錢。 【 《楊仁齋直指方》】
小兒蟲痛,胃寒,危惡證,與癎相似者:乾漆搗燒煙盡,白蕪荑等分為末,飲服一字至一錢。 【 杜仁方】
小兒蛔嘴心腹痛;鶴虱研末,以肥肉油汁下之,五歲一服二分,蟲出即止也。
醫案
錢乙《小兒直訣》曰:辛氏女子五歲病蟲痛,諸醫以巴豆、乾漆、硇砂之屬治之不效,至五日外,多哭而俛仰睡臥不安,自按心腹,時大叫,面無正色,或青或黃,或白或黑,目無光而慢,脣白吐沫,至六日胷高而臥轉不安,召錢至。錢詳視之,用蕪荑散三服,見目不除青色,大驚曰:此病大困,若更加瀉則為逆矣。至次日,辛見錢曰:夜來三更果瀉。錢於瀉盆中看如藥汁,以杖攪之,見有丸藥。錢曰:此子肌厚,當氣實,今證反虛,不可治也。辛曰:何以然?錢曰:脾虛胃冷則蟲動,而今反目青,此肝乘脾,又更加瀉,其氣極虛也。而丸藥隨糞下,即脾胃已脫,兼形病不相應,故知死病。后五日昏篤,七日而死。
一小兒傷食發熱,吐瀉腹痛,欲服益黃散。余曰:內有丁香、良薑,非其所宜,前證乃脾胃受傷而無寒證。不信,仍服前藥,其痛益甚,二便不通,口舌糜爛而歿。
羅謙甫曰:一小兒五月間,因食傷冷粉,腹中作痛,遂與市藥鋪中,買得神芎丸服之,臍腹漸加冷疼,時發時止,踰七八年不已。因思古人云:寒者熱之。治寒以熱,良醫不能廢其繩墨而更其道也。據所傷之物,寒也;所攻之藥,亦寒也。重寒傷胃,其為冷痛可知矣。凡人之脾胃喜溫而惡冷,况小兒血氣尚弱,不任其寒,故陽氣潛伏,寒毒留連,久而不除。治病必先其本,當用和中養氣之藥以救前失。服之月餘方愈。嗚呼!康子饋藥,孔子拜而受之,以未達不敢嘗,此保生之重者也。奈何常人拱默而令切脈,以為能知病否,且脈者人之血氣,附行經絡之間,熱勝則脈疾,寒勝則脈遲,實則有力,虛則無力,至於所傷何物,豈能別其形象乎?醫者不可不審其病源,而主家亦不可不說其病源。且此子之父,不以病源告醫,而求藥於市鋪中,發藥者亦不審病源,而以藥付之,以致七八年之病,皆昧此理也。孫真人云:未診先問,最為有准。東坡云:只圖愈疾,不欲困醫。二公之語,其有功於世大矣!
薛氏《保嬰撮要》曰:一小兒手足常冷,腹中作痛,飲食難化。余謂胃氣虛寒也,先用益黃散二服痛止,次用六君子湯數劑即愈。
一小兒酉戌時熱面赤,腹中作痛,按之益甚,服峻厲之劑,下五七次,發搐吐痰,作渴腹痛,按之不痛,此脾胃復傷而變證也,用七味白朮散、補中益氣湯頓安。
一小兒每停食腹痛,面赤發暈,用清中解鬱湯而愈。後患搖頭咬牙,痰盛發搐,又吐酸腐,待其吐盡,翊日少以七味白朮散,次日又以參苓白朮散,調理脾胃,遂不復患。大抵吐後兒安,不必更服他藥,恐復傷元氣也。
一小兒五歲停食腹痛,發熱面赤,或用養胃湯、枳實、黃連,更加腹脹,午後熱甚,按其腹不痛,余以為脾虛而藥傷,用六君子湯數劑而痊。
一小兒素嗜肉食,腹中作痛,大便不調,半載之后,肚腹膨脹,右脅內結一塊,不時轉移;又三月,左脅內亦結一塊,胷腹亦脹,齦潰作渴,小便赤濇或澄白,大便色穢不一;又半載,頷下結核三五枚,服消塊行滯等藥,元氣益虛,其塊益甚。餘用四味肥兒丸、五味異功散之類,隨證進退治之,熱渴漸止。又月餘,腹脹漸消,更佐以九味蘆薈丸之類而痊。
一小兒飲食不節,或作瀉,或腹痛,或腹脹,腹中一塊,大便不調,作渴發熱,齦爛口臭,專服消道剋滯,前證益甚,形體益瘦。余曰:面色黃中隱青,脾土虧損而肝木所侮也。法當調補中氣,平肝木,則脾氣自旺,虛火自退,諸證自愈。遂用冲和湯、大蕪荑湯之類,果愈。
一小兒蟲動心腹痛,先服蕪荑散下之,更加作嘔食少,口渴飲湯,右顋鼻準白中兼黃,此脾肺氣虛也,余用異功散二服少愈,仍加炮薑一服而安。
一小兒曲腰啼叫,右顋青黑,此臍腹內痛,即盤腸內釣,因脾土虛寒,肝木乘之也。用六君子加木香、釣藤鉤即愈。
一小兒因乳母大怒,亦患前證,面赤而啼,小便不利,用加味逍遙散加木通、車前子,母子服之并愈。
一小兒啼叫面赤,手足不冷,用釣藤飲隨愈。後因其母飲酒厚味,仍作啼,手足發熱,又用前藥加生地黃而愈。後又面青手冷,啼叫吐瀉,其糞腥穢,用助胃膏一服而安。
一小兒患前證,曲腰而啼,額間出汗,足冷脣青糞青,先用釣藤膏治之愈。後復患,仍用釣藤鉤膏而痛減半,又煎葱湯熨洗其腹,腹痛遂安。
一小兒脣青足冷,啼聲不絕,用助胃膏一服稍安。又食生冷之物,前證仍作,更泄瀉不止,先用六君子加木香、乾薑一劑,乃去木香、乾薑又二劑,其瀉頓止。又用四君子少加升麻四劑,飲食加進。
一小兒十四歲腹痛吐瀉,手足常冷,肌體瘦弱,余謂稟命門火虛也,用六君子湯八味丸漸愈。畢姻後,因房勞勤讀,感冒發汗,綴以飲食勞倦,朝涼暮熱,飲食不思,用六君子、十全大補二湯尋愈。後不慎飲食起居,午前臍下熱起,則遍身如炙;午後自足寒至腰如冰。熱時脈洪大,按之如無、兩尺微甚;寒時則六脈微細如絕。湯粥稍離火食之,即腹中覺冷,此亦稟命門火衰之證也。用補中益氣湯、八味丸各百餘服漸愈。後大吐血,別悞服犀角地黃丸一劑,病益甚,飲食頓減,面色晄白,手足厥冷,或時發熱。寒時脈微細而短者,陽氣虛微也;熱時脈洪大而虛者,陰火虛旺也。余用十全大補及八珍湯、六君子之類,但能扶持而血不止。復因勞役吐血甚多,脈洪大鼓指,按之如無,而兩寸脈短,此陽氣大虛也。用人參一兩,附子一錢,佐以補中益氣湯,諸證漸退。乃減附子五分,又各數劑,脈證悉退。乃每服用人參五錢,炮薑五分,月餘始愈。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四百四十
小兒肛脹門
小兒直訣 【 宋--錢乙】
腹脹
腹脹而悶亂喘滿者,實也,用紫霜丸、白餅子。若不悶亂喘滿者,脾虛也,誤下之,以致目胞腮面四肢浮腫,肚腹愈脹,以塌氣丸主之。因下而喘,脾氣益虛也。脾虛不能勝腎水,隨肺氣行於四肢如水狀。若侵浮於肺,即大喘也。
【 註 按腹脹喘滿,脾肺虛而氣不歸源者,用補中益氣湯。若因下脾肺氣虛,而面目四肢浮腫等證者,用金匱加減腎氣丸。况此證有因乳母脾胃宿積,飲食傷脾所致,其白餅子、紫霜丸,必形病俱實,方可用。塌氣丸亦非調補之劑,宜審用之。】
若腎熱傳於膀胱,熱甚逆於脾肺,脾胃虛而不能制腎水,流走四肢,而身面皆腫;若上勝則形於肺,故令喘也。
【 註 按肺主氣,腎主水。前證因稟賦不足,或因大病後,或誤行汗下,致脾虛不能制水而溢皮膚,肺虛不能攝氣而氣上逆,宜用六味丸補中益氣湯治之。如小便不利,用金匱加減腎氣丸。腎經虛火上炎,肺熱作喘者,用六味地黃丸。心火熾盛,肺熱作喘者,用人參平肺散。凡此皆屬腎經陰虛熱證,用六味丸壯水為主,若用清熱分利之藥則誤矣。】
儒門事親 【 元--張從政】
小兒風水
郾之營兵秋家小兒病風水,諸醫用銀粉、粉霜之藥,小溲反濇,飲食不進,頭腫如腹,四肢皆滿,狀若水晶。家人乃為勉強求治於戴人。戴人曰:此證不與壯年同。壯年病水者,或因留飲及房室。此小兒才七歲,乃風水證也,宜出汗。乃置燠室,以屏帳遍遮之,不令見火。若內火見外火,必昏憒也。使大服胃風湯而浴之,浴訖,以布單重覆之,凡三五重,其汗如水,腫乃減五分。隔一二日,乃依前治之,汗出腫減七分,乃二汗而全減,尚未能食,以檳榔丸調之,兒已喜笑如常日矣。
通身浮腫
小兒通身浮腫,是水氣腫也。小便不利者,通小便則愈。《內經》曰:三焦閉塞,水道不行,水滿皮膚,身體否腫。是風乘濕之證也。可用長流水加燈心煎五苓散,時時灌之;更於不透風暖處頻浴,汗出則腫消,腫消則自愈。一汗減半,再汗減七八分,三汗消盡,內外兼治故也。
嬰童百問 【 明--魯伯嗣】
虛實腫脹
議曰:腫脹二證,此由虛中有積,久患失治,日漸傳變,證候多端。隨輕重,察盛衰,審表裏以主治,先固其本,後正其標,斯無恙矣。有濕腫、有毒氣腫、傷寒虛腫、瀉痢虛腫、氣血虛腫,有疳脹、氣脹、癥積脹、鎖肚脹、脘膈脹、食膨脹、蛔蚘脹、虛冷積脹,以上腫脹虛積并當下之,各有其法。其受濕於脾胃,久不剋化,氣浮四肢,頭面皆腫;由食毒氣傷於脾胃,冷積毒氣停留於脘膈,致虛入腹作腫;傷寒下之太早,乘虛入腹作腫;瀉利之人,脾氣亦虛,是以致腫。以上宜平調胃氣,補臟充實,方可去腫。其氣血虛腫,皆由榮衝不順,臟腑怯弱,壅滯三焦,流注百脈,表裏俱虛,邪正相亂,以致四肢浮腫,腹肚膨滿。以上先調榮衛之順,次服分氣以散之。其疳氣積脹,宜先與保童兼塌氣以去之,褐丸子亦可治。其痞癖氣脹癥脹,宜三稜以消痞;其鎖肚脹,宜與珍珠天麻丸以通之;其上膈中脘食傷膨脹,宜三稜塌氣大茱連丸以消磨之;其蛔蚘脹,宜下蟲丸以化之;其虛冷積脹,宜沉香煎以溫之。以上諸證,宜調和胃氣,消磨通利,腫脹必然平復矣。如有熱者,必以葶藶、牽牛等輩以治之,推氣丸劑亦可服。有實熱脹滿者,大承氣湯主之。一法用五苓散吞紫霜丸,量虛實用丸數亦妙。熱輕者,大柴胡湯治之。
王肯堂曰:按《百問》分證雖詳,而偏於攻下。若無錢張活法、薛氏補法以主之,鮮不殺人,慎之!
醫學綱目 【 明--樓英】
腫病
腫病腎熱傳於膀胱,熱盛逆於脾胃,脾虛而不能制,腎水反剋脾土,脾隨水行,脾主四肢,故流走而身面皆腫也。若加喘者重也。何以然?腎水勝而剋退脾土,反勝心火,心又勝肺,肺為心剋,故喘。或問曰:心刑肺,肺本見虛,今何喘實?曰:此有二:一者肺大喘,此五臟逆;二者腎水氣上行,傍侵肺,故令大喘。此皆難治。
古今醫統 【 明--徐春甫】
濕證候
巢氏曰:濕者,水氣也。《活人書》云:風雨襲虛,山澤蒸氣,豈止大人中濕,小兒亦有受濕者。緣小兒人夏以來,脾胃虛弱,腠理開疏,或因連日陰雨,或地蒸濕,小兒坐臥於上,便受熱氣,脈見沉緩,身體煩痛,發熱惡寒,或多汗惡風,精神昏悶,或小便不利,大便溏瀉;若久不愈,則手足垂嚲,入臟則瘖啞不言。治法大要,疏利小水其濕自除,不可發汗及峻攻之。
水腫不治證
凡水腫先起于四肢,而後歸於腹者,不治。大便滑泄,與夫脣黑、缺盆平、臍突、足平、背平,或肉硬,或手掌平,或男從腳下腫而上,女從身上腫而下,并皆不治。
證治準繩 【 明--王肯堂】
腹脹
腹脹,由脾胃虛而氣攻所作也。實者悶亂喘滿,可下之,用紫霜丸、白餅子。
【 此言未下而喘者為實,故可下。若誤下而喘者為虛氣附肺,不可下也。】
不喘者,虛也,不可下。若誤下之,則脾虛氣上,附肺而行,肺與脾子母皆虛,肺主目胞腮之類,脾主四肢,母氣虛甚,即目胞腮腫,四肢黃色。治之用塌氣丸漸消之,未愈漸加丸數。不可以丁香、木香、橘皮、豆蔻大溫散藥治之。何以然?脾虛氣未出,故雖腹脹而不喘,可以溫散藥治之,使上下分消其氣則愈矣。若虛而氣已出,附肺而行,即脾胃內弱,每生虛氣,入於四肢面目矣。小兒易為虛實,脾虛則不受寒溫,服寒則生冷,服溫則生熱,當識此,勿誤也。胃久虛熱,多生疸病,或引飲不止。脾虛不能勝腎,隨肺之氣,上行於四肢面目,腫若水狀。腎氣漫浮於肺,即大喘也。此當用塌氣丸,漸加丸數。病愈後面未紅者,虛衰未復故也。
【 此下後喘,故宜塌氣丸。若未下而喘,宜下之。】
治腹脹者,譬如行兵戰寇於林,蔻未出林,以兵攻之,必可獲寇。若出林,不可急攻,攻則必有失,當以意漸收之,即順也。
【 寇未出林,謂虛氣未山而不喘,不目胞腮腫,故可用丁香、木香大溫散藥,上下分消其氣而愈也。寇已出林,調虛氣已出,為喘為目腮腫,須用塌氣丸,漸漸消之。】
治小兒虛腹脹,先服塌氣丸;不愈,腹中有食積結糞,小便黃,時微喘,脈伏而實,時飲水能食者,可下之。蓋脾初虛而後有積,所治宜先補脾,然後下之,後又補脾即愈也。若不先補脾而便下之,則大虛矣。不可補肺,恐生虛喘。
潔古論腹脹虛實
凡久病吐瀉之後,虛則其脈微細。肺主目胞及腮,脾主四肢,若色淡黃,目腮虛腫,手足冷,先服塌氣丸,後服異功散、和中丸、四君子湯、益黃散之類,用諸溫藥養真氣。
實則脈洪實,不因吐瀉久病後,亦不因痢下腹脹而喘急悶亂,更有痰有熱,及有宿食不化而腹脹者,宜服白餅子、大黃丸、解毒丸下之,兼須詳認大小便。如都不通,先利小便,後利大便。
云岐云:小兒熱結於內,腹脹壯熱,大便赤黃,躁悶煩亂者,宜瀉青丸。
東垣云:寒脹多,熱脹少,皆主於脾胃,虛者宜用六君子湯。若喘而氣短者,脾肺氣虛也,用異功散補之。若服剋伐之類而喘脹益甚者,脾肺之氣復傷也,用前湯加半夏、升麻。若既下而不喘,則邪氣去而肺氣寧也,不必用藥。或病久小便不利,或四肢浮腫者,脾肺之氣虛,不能通調水道也,用金匱加減腎氣丸主之。或手足。逆冷,睡而露睛,脾胃虛寒也,用六君子加炮薑。手足不冷,睡而露睛,脾胃虛弱也,用六君子湯。若面色青,木剋土也,用六君、木香、柴胡。更當調治乳母,節其飲食,恐藥餌過劑,復傷胃氣故也。
水腫
演山云:腫脹二證,此由虛中有積,久患失治,日漸傳變,證候多端,隨輕重,察盛衰,審表裏以主治,先固其本,後正其標,斯無恙矣。
曾氏治法
原腫病之由,標本之疾,腎主元氣,天一之水生焉;肺主衝化,地四之金屬焉。腎為本而肺為標,皆至陰以積水。其為病也,腎者胃之關鍵,關鍵不利,樞機不轉,水乃不行,滲於脈絡皮膚而為浮腫,當推究內外所因而為施治。兒大者憑脈以明虛實。古方有十種論證,短氣不得臥為心水,兩脅緊痛為肝水,大便鴨溏為肺水,四肢苦重為脾水,腰痛足冷為腎水,口苦咽乾為膽水,乍虛乍實為大腸水,腹急肢瘦為膀胱水,小便閉濇為胃水,小腹急滿為小腸水。然脈浮為風為虛;沉伏為水病,沉則脈絡虛,伏則小便難,即為正水。脾脈虛大,多作脾腫,因循不治,乃成水腫。蓋脾屬土,喜燥而惡濕,常感濕氣,濕喜傷脾,血化為水,土敗不能制水,則停蓄不行,留滯皮膚,故作浮腫。初得病時,見眼泡早晨浮突,至午後稍消,以羌活散疏解,次醒脾湯主之,及間投南星腹皮散。其脾冷困,則燥以草果、縮砂之類。然此證夏與秋冬治之頗易,惟春不然,蓋四時之水,無如春水泛溢,兼肝木旺而脾土受剋,不能受水,所以難療。進退不常,須徐徐調理取效。若脾熱而困,又有熱藥燥之,雖火能生土,亦可勝水。奈何燥之太過,土不敵火,則熱愈甚而不食,發熱煩渴,醫者又進之以燥劑,由此而面目轉浮,致脾敗而手足背皆腫。蓋手足背與臍凸,即脾之外候,有未經發表,遽用下藥以瀉之,則一瀉而腫消,乃曰得瀉之力,殊不知脾愈瀉而愈虛,不逾旬月,其腫如初。此世人即知瀉腫為最,而不求其十補勿一瀉之論。法當隨四時用藥,解表通利小便,春以七寶散加麻黃、桂枝、赤茯苓、水薑葱煎服;夏以五苓散加麻黃、車前子、薏苡仁;秋以清肺飲加羌活、細辛、商陸;冬以衝和飲加白朮、生川烏、赤小豆,以上三藥,并用水薑葱煎。次投滋潤救脾導水湯劑滲泄之,乃為良法。更以商陸胃苓丸、赤蒼飲頓服,自然獲安。蓋《內經》云:開鬼門,潔淨府,平治權衡,以平為期,此之謂也。
有初中便覺痰嗽氣喘,小水不通,正屬肺腎所主,先服解表散,次以三白散為治。餘證輕者投商陸丸。故經曰:其高者因而越之,即涌吐之義也。下者引而竭之,即滲瀉之義也。凡得此病,非一朝一夕之故,不可以孟浪之藥,求其速效,以致虛脫。如愈後。再感外風,滿面虛浮,用排風湯和解,仍服前救脾湯劑,免致反復。飲食之忌,惟鹽醬虀酢濕麵,皆味鹹能溢水者,并其他生冷毒物,亦宜戒之,重則半載,輕則三月,須脾胃平復,腫消氣實,然後於飲食中旋以燒鹽少投,則其疾自不再作。故劉氏曰:治腫非易,補養尤難,所忌者切須詳審。有經久不消者,下濬川丸即效。
演山治法
受濕,腫腳手,面目虛浮。
食毒氣,腫腹肚腎囊脹急。
傷寒虛氣入腹腫。
瀉痢虛氣入腹腫。
此四種所患,病不相同,皆由虛而得之。受濕謂脾胃受濕冷,久不剋化,氣浮四肢,頭面皆腫。食毒氣,由脾胃傷之冷積,毒氣停留胃脘,致虛入腹作腫。傷寒由下之太早,乘虛入腹作腫。瀉痢之久,脾氣亦虛,是以致腫。以上宜平調胃氣,補臟充實,方可去腫。先服四味理中,乾薑減半,加白朮、桑白皮同煎。傷寒虛腫加枳實,作喘加淡豆豉,瀉痢虛腫服正氣調胃,胃氣既壯,以救生丹利之,其腫即退;再調補臟腑,用觀音散,即平復矣。
氣虛腫,亦名氣蠱。
血虛腫,亦名血蠱。
榮衛俱虛腫,亦名氣血蠱。
小兒所患腫脹一門,最為要急,前人少有究竟。然腫脹之作,皆由榮衛不順,臟腑怯弱,壅滯三焦,流注百脈,表裏俱虛,邪正相亂,所以致受。四大浮盛,腹肚膨滿,多由食毒得之、飲食得之、癥傷得之、饑飽得之,積久不化,故成斯病。病由虛得,或則妄為通下,因虛致虛,根不得去,疾加已甚,是為壞證危候。智者怯而為辭,庸者暴以攻擊,二醫不同,誠屬難治。智者商之,良者審之,疑者塌之 【 疑其病甚不可利,只與塌其氣,】 明者調之 【 正榮衛也。】 先調榮衛之順,次服分氣飲子以散其滯,斯病去矣。
薛氏治法
經曰:至陰者,腎水也。少陰者,冬脈也。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又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上下溢於皮膚,故胕腫腹大。上為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也。丹溪云:惟腎虛不能行水,脾虛不能制水,胃與脾合,又胃為水穀之海,因虛而不能傳化。腎水泛濫,反得以浸漬脾土,於是三焦停滯,經絡壅塞,水滲於皮膚,注於肌肉而發腫也。其狀目泡上下微起,肢體重著,喘嗽怔仲,股間清冷,小便濇黃,皮薄而光,手按成窟,舉手即滿是也。有受濕氣者,由脾胃之氣敦阜,四肢頭面皆腫也。食毒者,脾傷積毒停留於胃也。傷寒下早者,邪氣乘虛而入也。瀉利後者,脾氣虛也。皆宜先調胃氣,次可治腫。其患七脹,皆由血氣不足,臟腑怯弱,表裏俱虛,邪正相亂,以致四肢浮腫,腹肚膨滿,亦當先調榮衛,分別陰陽。治法宜補中行濕,利小便。凡有熱者,水氣在表也,可汗之;身無熱者,水氣在裏也,宜下之。腰已下腫,宜利小便;腰已上腫,宜發汗。此仲景之法也。若遍身腫,煩渴,小便赤濇,大便秘結,此屬陽水;遍身腫不渴,大便溏瀉,小便清利,此屬陰水。陽水兼陽證者,脈必浮數;陰水兼陰證者,脈必沉遲。氣若陷下,宜用二陳加升提之藥;如腹脹,少加木香調之。若朝寬暮急屬陰虛,朝用四物湯加參、朮,夕用加減腎氣丸;朝急暮寬屬陽虛,朝用六君子湯,夕用加減腎氣丸;朝暮皆急,陰陽俱虛也,用八珍湯主之。真陽虛者,朝用八味地黃丸,夕用補中益氣湯。若肚腹痞滿,肢體腫脹,手足并冷,飲食難化,或大便泄瀉,呼吸氣冷,此真陽衰敗,脾肺腎虛寒,不能司攝而水泛行也,急用加減腎氣丸,否則不治。惟調補脾土,多有生者。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 宋--撰人未詳】
腫病論
小兒腫病有二:一者氣腫,因脾胃虛而氣攻腹,腹脹誤行轉藥下之,致虛氣上附於肺,行入四肢面目而作腫也。疳氣亦然。二者水腫,因上焦煩渴,飲水無度,脾胃虛而不能約制其水,腎反乘脾,土隨水行,上附於肺,肺主皮膚,脾土四肢,故水流走於四肢皮膚而作腫也。甚則腎水浸浮於肺,則生大喘,為難治也。
水腫
水腫之證,脾土受虧,不能制水,腎水泛溢,浸漬脾土,水滲皮膚,肌肉發腫。面腫曰風,腳腫曰水,手按成窟,舉手即滿。脣黑傷肝,心平傷心,臍突傷脾,足平傷腎,背平傷肺。水氣身熱在表,可汗;水氣身凉在裏,可下。通利小便,順氣和脾。證雖可下,不可峻攻。肚上青筋,腹滿滑泄,名為蠱脹。腫先起腹,後散四肢,順候可下;先腫四肢,後歸肚腹,逆候難醫。男足腫上,女足腫下,肉硬掌平,即不可治。秋春頗易,冬夏難治。重者半載,輕者三月。治腫非易,補養尤難。腰以下腫,當利二便;腰以上腫,須當發汗。
幼幼近編 【 明--陳治】
腹脹
小兒腹脹,有虛有實。小便不利,悶亂喘急者,此邪氣之實也,宜分氣飲、塌氣丸。小便自利,不喘,面目四肢浮腫者,此正氣之虛也,或瘧痢經久,或飲食傷脾,虛氣妄行,并宜補脾飲,或理中湯加草果、砂仁、蔔子。
方
塌氣丸 【 錢乙《小兒直訣》】 治小兒虛脹。
胡椒一兩 蠍尾半兩
右為末,麵糊為丸粟米大,每服五七丸,陳米飲下。一加木香一錢,一加萊菔子半兩。薛己曰:二味惟錢氏、潔古用之,後有牽牛者須慎。
加減腎氣丸 【 《金匱》】 治脾腎虛,腰重腳腫,小便不利,或肚腹腫脹,四肢浮腫,或喘急痰盛已成蠱者。此證多因脾胃虛弱,治失其宜,元氣復傷而變者,非此藥不救。
白茯苓三兩 附子炮,五錢 川牛膝 肉桂 澤瀉 車前 山萸 山藥 丹皮各一兩 熟地黃四兩,掐碎酒拌杵膏
右為末,和地黃膏,加煉蜜杵,丸桐子大,每服一二十丸,空心米湯下。
升陽益血湯 【 《蘭室秘藏》,下同】 二月間,有一小兒未滿一百日,病腹脹,二日大便一度,瘦弱身黃色,宜升陽氣,滋血益血補血,利大便。
蠍梢二分 神麯末 升麻各三分 當歸 厚朴各一錢 桃仁十個
右,都作一服,水一大盞,煎至半盞,去滓,食遠熱服。
厚賜丸 治小兒失乳,以食飼之。未有食,腸不能剋化,或生腹脹,四肢瘦弱,或痢色無常。
厚朴 青皮各二分 橘紅 半夏 蒼朮 人參各三分 枳實 麥芽 神麯各五分
右為極細末,水煮麵糊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二十丸,溫水送下,食前。忌飽食。
褐丸子 【 《嬰童百問》,下同】 治小兒疳積腫脹。
蘿蔔子一兩,微炒研 陳皮 青皮 檳榔 五靈脂 蓬莪朮麵裹煨 赤茯苓各半兩 黑牽牛取淨末,半生半炒 木香各二錢半
右為末,麵糊丸如菉豆大,每服十五丸,蘇葉泡湯送下。
紫霜丸 治變蒸發熱不解,并傷寒溫壯,汗後不歇,胸中有痰癖,乳哺不進,乳則吐哯,先寒後熱者。又治食積乳哺失節,宿滯不化;或因食而發癎,大便酸臭,并宜服之。
代赭石煅醋淬七次 赤石脂同上製,各一錢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巴豆三十枚,去皮膜心油 先將杏仁、巴霜入乳鉢內細研如膏,卻入代赭石脂末研勻,以湯浸蒸餅為丸如粟米大,一歲服五丸,米飲吞下。一二百日內兒三丸。乳汁下更宜。量其虛實加減,微利為度。此藥兼治驚痰諸疾,雖下不致虛人。
白餅子 治小兒夾食傷寒,其證發熱嘔吐,亦有肚疼者,噯氣,辨得分曉,先用此藥一服,推下食積,卻用平和藥發散調治,如惺惺散、加減參蘇散皆可服,卻不可服冷藥。
滑石 天南星 半夏各一錢 輕粉五分 巴豆二十四個,去皮膜,用水一升,煮乾研細
右三味搗羅為末,入巴豆霜,次入輕粉,又研勻,卻入餘藥末令勻,糯米飲丸如菉豆大,量小兒壯瘦虛實用藥。三歲已下,每服三丸至五丸,紫蘇湯空心下。忌熱物。若三五歲兒壯實者,不以此拘,加至二十丸,以利為度。
塌氣丸 治小兒疳氣,腹脹喘急,并面目浮腫。
丁香 胡椒各一錢 蘿蔔子 生白牽牛各三錢
右為末,麵糊丸如小豆大,三歲三十丸,米湯下。
三稜煎--心丸 治嬰孩食傷生冷甜膩毒熱等物,脾胃積滯,久不剋化,令兒腹熱腳冷,痞癖寒熱;及療癥瘕,中脘不和膨脹,上隔氣壅,心腹不得宣通,所以作疾。此藥溫涼,但是諸積滯食不化,并宜與服
京三稜 蓬朮各半兩,煮 芫花二錢半,醋炒 川當歸 鼈甲醋炙,各半兩 巴豆二十一粒 淡豉二錢 杏仁去皮尖炒,三錢
右將三稜、蓬朮、芫花、鼈甲醋煮令乾,炒剉碎為細末,次入當歸末,又入杏仁、巴豆、淡豆豉和勻,水煮白麵為丸麻子大,每服二十丸,生薑湯下,大小加減服之。
大承氣湯 冶剛痓,胷滿內實,口噤咬牙,大熱發渴,大便濇。
大黃 芒硝各半兩 厚朴一兩 枳實二枚
右剉散,每服三錢,薑三片,水一盞,煎七分,溫服。
五苓散 治傷寒溫熱病,表裏未解,頭痛發熱,口燥咽乾,煩渴飲水,或水入即吐,或小便不利,及汗出表解,煩渴不止。又治霍亂吐利躁渴,飲水不徹。
澤瀉二兩半 猪苓 白朮 茯苓各一兩半 肉桂一兩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熱湯調下,不拘時。服訖,多飲熱湯,有汗出即愈。又治瘀熱在裏,身發黃痘,濃煎茵陳瘍下,食前服。疸病發汗發渴凡中暑引飲,方可用水調服。小兒加白朮末少許。如發虛,加綿黃耆、人參末少許。
大柴胡湯 治傷寒十余日,邪氣結在裏,往來寒熱,大便秘濇,腹滿脹痛,譫語心中痞硬,飲食不下,或不大便,五六日繞臍刺痛,時發煩躁,及汗後如瘧,日晚發熱,兼臟腑實脈有力者可服。
柴胡八錢 黃芩 赤芍三錢 枳實炒,各一錢 半夏湯泡七次切焙,一錢半
右剉散,薑棗煎,加減服之。欲下,加大黃半兩。
下積丸 治乳食傷積。心腹脹滿,氣粗壯熱,或瀉或嘔。
丁香 砂仁各二十粒 使君五個 烏梅三個 巴豆三粒,不去油
右為末,爛飯丸麻子大,每服三丸,陳皮湯下。
五珍丸 治酒食積通用。
青皮 乾薑燒存性 蓬朮 五靈脂各一兩 巴豆肉去半油,一錢
右為末,粳米飯丸麻子大,每服三五丸,米湯下。
分氣飲 治小兒腫脹喘急而氣短。
桔梗 赤茯苓 陳皮 桑白皮 大腹皮 枳殼炒 半夏麯 白蘇子微炒 紫蘇梗 炙草各二錢 草果仁一錢
右剉散,每服一錢半,薑棗煎服。
五疳保童丸 治五種疳疾。
生五倍 青黛 夜明砂布裹洗 苦楝根皮 蘆薈 熊膽研 黃連去毛 龍膽草生用 乾膽酥炙去骨皮 麝香另研 蕪荑取仁 蟬脫去土,各等分
右為末,粟米糊丸麻子大,一歲兒二十丸,飯飲下二三服。
楊氏塌氣散 治小兒腹脹氣喘,體腫面浮。
青皮去穰巴豆二十一粒,炒黃色,去巴豆用 炙甘草各半兩 黑牽牛二錢半,半生半炒 肉豆蔻二三個,煨香 陳皮一合,炒
右末半錢,米飲調下。加檳榔一個。
塌氣散 治小兒腹脹氣粗,并疳疾相攻,面目浮腫。
青皮五錢,巴豆三十粒同炒,豆黃色去巴豆用 木香一錢
右為末,三歲半錢,米湯下,食前連進即效。
三稜丸 治小兒停積,腹腸脹滿,乾噦惡心,全不入食。
三稜 木香 神麯 陳皮 半夏薑製,各一兩 丁香 肉桂各五錢
右為末,麯和丸如粟米大,每二十丸,乳食後,溫生薑湯下。
真珠天麻丸 治急驚風,請量用之,以通為度。此方仍治弔腸鎖肚撮口至妙。丸如麻子大,初生患者三日三丸,五日五丸,七日七丸。加青黛,名青黛丸。
南星炮 天麻 白附炮,各二錢半 膩粉半錢 巴霜一字 全蠍 蕪荑炒 滑石各二錢半
右為末,煮麵糊丸如麻子大,一歲每服五丸,二歲十丸,大小加減,薄荷湯點茶清送下。
大茱連丸 治小兒飲食過度,胷膈膨脹,上下氣不宣通,鬱滯迷悶,情思少樂,大則作喘,飲食不化,作渴煩躁,坐臥不任,肢體倦怠,腹脅疼痛。
莪朮 京三稜各二錢半,醋煮 乾薑炮 陳皮 木香 丁香各三錢 巴豆二十一粒,去膜心油 綠細小茱萸二錢
右為末,醋和為丸麻子大,每服七丸至十丸;大者加棗子,生薑湯下。一方有青皮。
下蟲丸 治疳蛔諸蟲。
苦楝根皮酒浸焙 綠色貫眾 木香 蕪荑焙 桃仁去皮焙 檳榔各二兩 鶴虱炒 輕粉各錢半 乾蝦(虫麻)炙,三錢 使君子五十個,煨取肉
右為末,飛麵糊丸麻子大,每服二十丸,天明,清肉汁下。內加當歸、川黃連各二錢半,治積疳兼疳勞之證。
沉香煎 治脾氣冷積。
乳香 沉香 丁香 百草霜 木香各一錢 肉豆蔻一個,煨 杏仁 巴豆各十四粒,出油如霜
右為末,酒煮蠟和丸菉豆大,每服三五丸,淡生薑湯送下。患肚痛不止者服之效。常服以通為度。
推氣丸 治三焦痞塞,氣不升降,大便秘濇。
大黃 陳皮 檳榔 枳實炒去穰 黃芩 黑牽牛各等分,生用
右為細末,煉蜜丸菉豆大,每服二三十丸,臨臥溫水下,量虛實加減。
遇仙丹 治諸蟲,取諸積。
牽牛三觔 大腹子二觔 大黃 雷丸各四兩 錫灰炙乾為未 青木香 鶴蝨 乾漆各二兩 皂角四條
右,後三味煎水,用粟米煮粥,初用牽牛末、次用大腹末、三用錫灰、四用大黃、五用雷丸、六用青木香和劑,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丸,用薑湯熟水送下。此藥專治男子婦人蟲積氣塊,五勞七傷,赤白痢疾,便血注下,皮黃水腫,十般氣,十一般惡蟲,又進飲食,除病,悅顏色,不與他藥相反,四季可服,細末三四錢,量大小加減。服時不吃晚飯,三更用清茶下,次早桶子內蟲積及米粒盡,方可洗面,溫粥補之。傷寒孕婦不可服。王肯堂曰:東垣治脹,不犯上下二焦,用《素問》中滿者瀉之於內之法,實者分氣消積,虛者升陽滋血。治者當師其意而活用之,勝前所用排擊諸方遠矣。
訶黎勒丸 【 《證治準繩》,下同】
訶黎勒煨用皮 厚朴去粗皮薑汁炙令黃熟 陳橘皮湯浸焙,各半兩 乾薑炮裂 炙草 木香 白朮 人參各一分
右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粥飲下五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張氏補脾散 治脾胃虧損,腹脅虛脹,乳食不進,困倦無力。
訶子肉 人參各七錢 白朮 木香 桔梗 白茯苓 霍香葉 陳皮 黃耆炒,各五錢 甘草炙,二錢五分
右每服二三錢,薑棗水煎。
本事調中丸 治小兒久傷脾胃,腹脹。
乾薑 橘紅 白朮 茯苓 木香 砂仁 官桂 良薑各等分
右細末,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食後熟水下。
三因肥兒丸 治小兒病,多因缺乳,吃食太早所致,或久患臟腑胃虛蟲動,日漸羸瘦,腹大不能行,髮豎發熱,無精神。
黃連 神麯各一兩 麥芽炒,半兩 木香二錢 檳榔三個 使君子 肉豆蔻麵裹煨,各半兩
右為末,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量兒加減,熟水吞下。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59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六神丸 治如前證。
丁香 青木香 肉豆蔻用麵裹煨,各五錢 訶子煨去核,半兩 使君子 蘆薈研,各一兩
右為末,以棗肉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溫米飲,食前下。
胡黃連丸 治小兒疳病,或腹大。
真阿魏一兩五錢,去肉積 胡黃連去果積 神麯去食積 黃連各二錢,去熱積 麝四釐
右為末,每服十二粒,白朮湯下。
阿魏丸 治小兒食積,腹如蜘蛛狀,腹痛,小便白濁。
阿魏醋浸一宿,研如泥 黃連炒 連翹各半兩 鹼研粉,三錢 山楂 半夏皂角水浸,各一兩
右為末,炒神麯和丸如蔔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米飲下。吃果子多者,加胡黃連。米食多者,加神麯、山楂。肉食多者,加阿魏。
又
阿魏一兩 黃連酒煮,六兩
右為末,醋浸阿魏一宿,研如泥,湯浸蒸餅丸。如元氣不足加人參。
小阿魏丸
山楂肉三兩 鹼三錢 半夏一兩
右為末,阿魏半兩,酢浸和丸,白湯下。
中滿分消丸
黃連 枳實 厚朴各五錢 乾薑 薑黃 猪苓 砂仁 澤瀉 茯苓各三分 陳皮 白朮 甘草各一分 半夏四分 黃芩一兩二錢
右為細末,蒸餅和丸如黍米大,每服三十丸,溫酒送下。
消痞丸 快利之劑。
黃連半兩 枳實 黃芩 甘草 人參各三錢 厚朴七分 乾薑四分 橘皮一錢 薑黃五分
右為細末,蒸餅為丸如黍米大,每服三十丸,隨乳下。
麻黃升麻湯 治小兒面色萎黃,腹脹食不下,正月四月小兒服之,神效。
麻黃二分 桂皮 杏仁 吳茱萸 草豆蔻 厚朴 麯末 羌活 白茯苓 升麻根 蒼朮 澤瀉 猪苓 陳皮 黃蘗各一分 柴胡根 白朮 青皮 黃連各五分
右(口父)咀,作一服,水一大盞,煎七分,去滓,食前熱服。
南星腹皮散 主腫疾欲愈未愈之間,脾胃虛慢,氣促痰喘,腹脹胷滿,飲食減,精神困,小便不利,面色萎黃。
南星製,一兩 大腹皮洗焙 薑皮 陳皮 青皮 桑白皮剉炒 甘草 扁豆炒去殼,各半兩
右碎,每服二錢,水一盞,薑二片,煎七分,無時溫服。
香陸胃苓丸 治腫疾日久不愈,此藥大能實脾導水,多服取效。
丁香 商陸 赤小豆 陳皮 炙草各二兩 蒼朮米泔水浸一宿,去粗濾乾剉片炒微黃色 澤瀉各二兩半 赤茯 猪苓 白朮各一兩半 肉桂一兩 厚朴用生薑汁炙令香熟,二兩
右除丁香、肉桂不過火,餘藥剉焙,同二味為末,用麵微炒,水浸透煮,和丸菉豆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或七十七丸,空心溫湯下。兒小者,丸作粟殼大,吞服之,粒數引子,并如前法。
赤蒼飲 主脾胃因虛受濕,面貌浮黃,或遍身作腫,飲食減少,氣不升降,小便赤色,肚膨脹,欬嗽有痰及腫,常服神效。加草果仁炮過,水薑棗煎投。
赤茯苓 蒼朮泔浸一宿濾乾剉炒,各一兩半 枳殼製,一兩 藿香和根 半夏湯煮透剉焙乾 淨香附 紫蘇和梗 厚朴去粗皮薑汁炙香熟 陳皮去白,各七錢半 炙草一兩二錢
右剉,每服二錢,水一盞,薑二片,煎七分,無時溫服。
三白散 解初中腫疾,四肢膚囊浮脹,大小便不利,皆由膀胱蘊熱,風濕相乘。
白牽牛半生半炒杵碎 桑白皮剉炒 白朮 木通去皮節 陳皮 甘草各半兩
右碎,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無時服。
商陸丸 治水腫小便不通,勿拘遠近。
商陸一兩 淨黃連半兩
右焙為末,薑汁煮麵和丸菉豆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用溫紫蘇熟水空心下,或溫葱湯。
濬川丸 治水腫及單腹脹,氣促食減,通身面浮。
大戟 芫花醋炒 沉香 檀香 木香 檳榔 蓬莪朮 大腹皮洗焙乾 桑白皮剉炒,各半兩 黑白牽牛末一兩 巴豆去殼膜心存油,三十五粒
右除牽牛末巴豆外,前九味內有沉香、檀香、木香、檳榔不過火,餘五味焙乾,同沉香等為末,就如牽牛末和勺,巴豆碎切,在乳鉢內極細杵,入前藥末同再研勻,水煮麵和丸麻仁大,每服十七丸,濃煎葱湯候溫,五更初空心下。去水未盡,停一日減用十三丸,次減作九丸,再減至七丸,湯使下法如前。證退即止。仍投南星腹皮散。如單腹腫甚,能飲食氣壯者,加甘遂末同丸取效。仍忌有甘草,藥餌相反。
榮衛飲子 調補嬰孩氣血俱虛,榮衛不順。四肢頭面手足俱浮腫,以致喘急者,并宜服之。
川當歸 熟乾地黃淨洗 人參 白茯苓 川芎 白朮 炙草 白芍 枳殼炒別製 黃耆蜜炙 陳皮
右件等分(口父)咀,每服二錢匕,水一小盞,煎至半盞,去滓,通口不拘時候。議曰:榮者血溫流行於脈,衛者氣順調和於絡,是故榮行脈中,衛行脈外,陰陽相安,循環無止,自幼至長,不離呼吸,無少滯碍,其脈方調,其氣乃順。呼吸之間,脈不應息,氣有違滯,流注經絡,隱伏臟腑,百病皆由茲始。此方最良,雖兒幼小,并可與服,以壯其根,使血榮氣衛順且和矣,腑寒臟虛溫且壯矣,盈虧自然而平,怯弱自然而正,陰陽調勻,氣脈充實,何病之有?
分氣飲子 調理小兒腫脹作喘,氣短促急,坐臥不任,四體浮腫,飲食嘔逆,神困喜睡。
五味子 桔梗 白茯苓 甘草炙 陳橘皮 桑皮 草果肉 大腹皮 白朮 枳殼炒 川當歸 紫蘇 蘇子 半夏麯
右等分(口父)咀,每服二大錢匕,水一小盞,生薑二小片,棗子半個,煎至半盞,去滓,通口,不拘時候,兼八味理中丸煎服。議曰:清濁無混,邪正不干,上焦得之清涼,下部受之溫煖,氣滯則少升降,血虛則多流注,雖是乳子呼吸一息,其脈之至,徐徐應指,不違其數者,亦同大人流行,但隨小大受之短淺而已。若亦留滯,其脈遲數,即太過不及而病生焉。善療治者,鬱則分之,逆則順之,停則利之,滯則降之,調理之,法先宜順氣。大抵嬰孩氣順則易治,此方分氣與分水穀之分者不同,明者察之!
大效神功救生丹 治小兒氣虛喘急,四肢浮腫,肚腹脹急,衝滿脅肋,乍熱乍寒,或瀉或秘,皆因久停虛積,榮衛不順,宜用推去其惡毒之氣。
雄黃另研 朱砂各一分 巴豆二十一粒 乾薑二錢
右件用米醋一盞,以巴薑就煮令乾,去薑不用,將巴豆出油和雄朱研勻,雪糕丸如麻子大,每一歲三丸,并用酒浸赤芍藥,以少許送下。
退腫散氣方
赤小豆 陳皮 蘿蔔子 炙甘草各半兩 木香炮,七分
右為粗末,薑棗煎服,大小加減。
分氣飲 【 《幼幼近編》,下同】 治肚腹膨脹,喘急煩悶。
桔梗 茯苓 陳皮 桑皮 大腹皮 枳殼 草果 蘿蔔子 蘇子 蒼朮 厚朴 木通 半夏 木香 小便不利加澤瀉,傷食加神麯、麥芽、砂仁。
補脾飲 治脾虛肚腹膨脹,四肢面目浮腫。
人參 白朮 半夏麯 蘿蔔子 茯苓 砂仁 木香 陳皮 蒼朮 神麯 車前子 大腹皮
塌氣丸
蘿蔔子 木香 陳皮 莪朮 五靈脂 牽牛 神麯 打麵糊為丸,一歲十丸。
參苓散 【 《幼幼類集》,下同】 治小兒受溫,身痛面浮,發熱惡風,多汗作嘔,小便不利。
人參 白朮 猪苓 澤瀉 乾薑炮,各一錢 赤茯苓 木通各二錢
右咀,入燈心十莖,車前一撮,水煎,食前服。
除濕湯 治小兒寒溫所傷,手足軟弱,吐瀉不能擡舉,疼痛。
人參 白朮 蒼朮 茯苓 半夏 陳皮 厚朴薑炒 藿香 大腹皮洗 甘草炙,各等分
右咀,水煎,不拘時服。
單方
治小兒下痢,腹大且堅;以故衣帶垢者,切一升,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三服。 【 《千金方》,下同】
又方:腹上摩衣中白魚。亦治陰腫。
治少小腹脹滿:燒父母指甲灰,乳頭上飲之。
又方:車轂中脂和輪下土,如彈丸吞之,立愈。
小兒腹脹:用蘿蔔子、紫蘇梗、陳皮、乾薑各等分,甘草減半,食減者加白朮煎服。 【 《平治會萃》】
黃瘦腹脹:乾鷄糞一兩,丁香末一錢,蒸餅丸小豆大,每服二十丸,米湯下。 【 《儒門事親》】
小兒腹脹:半夏末少許,酒和丸粟米大,每服二丸,薑湯下,不瘥加之。或以火炮研末,薑汁調貼臍,亦佳。 【 《子母秘錄》,下同】
小兒煩滿欲死:鷄子殼燒灰,酒服方寸匕。
小兒腹脹:韭根搗汁,和猪脂煎服一合,間日一服,即愈。
小兒腹脹,或腹皮青色,不速治,須臾死。胡粉,鹽熬色變,以摩腹上。
小兒浮腫:天羅燈草、葱白等分,煎濃汁服,并洗之。 【 《普濟方》,下同】
用絲瓜燈草葱白等分,煎濃汁服,并洗之。
小兒腹脹,水氣流腫,膀胱實熱,小便赤濇:牽牛生研一錢,青皮湯空心下。一加木香減半丸服。 【 《鄭氏小兒方》】
小兒虛腫,頭面陰囊俱浮:用使君子一兩去殼,蜜五錢炙為末,每食後,米湯服一錢。 【 《簡便方》】
小兒腫病,大小便不利:黑白牽牛各二兩,炒取頭末,井華水和丸菉豆大,每服二十丸,蘿蔔子煎湯下。 【 《聖濟總錄》】
小兒疳利肚脹:用鷄子一個開孔,入巴豆一粒,輕粉一錢,用紙五十重裹,於飯上蒸三度,放冷去殼,研入麝香少許,糊丸米粒大,食後溫湯下二丸至三丸。 【 《經驗方》】
退腫散氣:用白朮炒、木香炮、甘草炙、茴香炮、青皮各半兩,巴豆三十粒去膜,同青皮炒,去巴豆不用,共為末,米飲調下。 【 《證治準繩》,下同】
又:用錢氏益黃散,加木香去丁香,加蘿蔔子去訶子為末,大小加減,米飲調下。
小兒傷乳腹脹,煩悶欲睡:大麥麵生用,水調一錢,服。白麵微炒亦可。 【 《衛生總微》,下同】
小兒傷乳腹脹,煩悶欲睡:燒鼠二枚為末,日服二錢,湯下。
針灸
《古今醫統》曰:小兒水腫腹大,灸臍上一寸,三壯,分水穴。
醫案
丹溪曰:白文舉兒五歲,身面皆腫,尿多,用炒山梔、炒桑皮各一錢,黃芩二錢半,白朮、蘇梗各一錢半,(口父)咀作三帖,水一盞半,煎至半盞,食前溫服。
《保嬰金鏡錄》曰:一小兒發熱吐瀉,腹脹不乳,其紋如流珠,此脾胃氣傷,先用香砂助胃膏,後用六君子湯全愈。
一小兒寒熱作嘔,飲食不入,按其腹乃哭,脈紋如長珠,此飲食停滯也,先用大安丸吐瀉宿滯遂安。但脣目抽動,大便稀黃,此病邪去而虛熱所迫也,用六君子湯加釣藤鉤而愈。
一小兒胷腹膨脹,發熱煩悶,脈紋如環珠,以手按腹即哭,此屬脾胃虛而飲食停滯也。先用保和丸一服,前證如失,更加煩渴,按其腹不哭矣,此宿食去而脾胃復傷也,用五味異功散加柴胡治之,頓瘳。
一小兒不時乾嘔,乳食不進,肚腹膨脹,其形如來蛇,此脾胃虛而成疳也,用四味肥兒丸治疳,佐以四君如蕪荑健中而痊。後傷食吐瀉完穀,形氣甚困,四肢微搐,視其紋如去蛇,余曰:且不用藥。次日吐止,但搐而瀉青黃,此脾土虛而肝木勝也,用六君子加釣藤鉤而瘥。
一小兒四肢消瘦,肚腹脹大,行步不能,狀如蜘蛛,頗能飲食,作渴發熱,去後臭穢,此脾臟傷也,以十全丹數服漸愈;又用異功散肥兒丸調理,肢體如常。
一小兒停食發熱,服芩、連、三稜、厚朴等劑,飲食日少,胷腹膨脹,其紋透至指甲,用補中益氣湯加木香、釣藤鉤,溫補脾氣,制肝木,數劑漸效;又用六君子湯加炮薑治之而安。其間泛用金石腦麝袪逐之劑,變驚而歿者,不能枚舉,惜哉!
一小兒八歲腹腫脹,臍凸出,大便下血,糞亦似痢,小水短少,面目皆黃,兩腮兼赤,此食積傷脾,又兼肝木所侮脾土。蓋脾病則肺氣虛而不能生腎水矣,故有是證。當先消導其積滯,遂用越鞠丸末加三稜、蓬朮三錢,以淡薑湯調和,入酒二匙服之,腹中鳴動,二便頓利;再服二錢,腹臍頓消;卻用大安丸末二錢,腹臍全消,便血亦止。自進薄粥杯許,腹中頓痞惡心吐痰不出,此脾虛不能腐化而成痰滯也,用六君子末二錢,以薑湯和服,調補買氣,飲食漸進。但日晡熱倦,腹中覺脹,此脾虛故陰分而作,用補中益氣湯而愈。後復傷食發熱,腹脹,小便下血,保和丸四服而愈。
一小兒傷食,腹脹嘔吐,發熱面赤,服消導清熱之劑,飲食已消,熱亦未退,用六君子加升麻、柴胡各二分,升補胃氣四劑而愈。
一小兒稟父腎熱,小便赤濇,服五苓散之類,後患停食,服剋伐之藥,四肢面目浮腫,小便不利,漸至氣喘,此誤行滲利,脾肺氣虛,不能攝水而患腫,脾腎虛寒,不能制水而氣喘,用六味丸加牛膝、車前及補中益氣湯而愈。
一小兒數歲,每停食,輒服峻厲之藥,後肚腹膨脹,嘔吐泄瀉,先用六君子湯,諸證漸愈;又用補中益氣湯而安。
一小兒肚腹脹,飲食即瀉,手足逆冷,此脾氣虛寒也,先用人參理中丸,後用六君子湯而愈。
一小兒傷食腹脹,胷滿有痰,用異功散而痊。後復傷食,腹脹兼痛,或用下劑,痛雖止而脹益甚,更加氣喘,此脾益傷而肺益虛也,用六君子湯加桔梗調補而愈。
一小兒腹脹惡食,發熱惡心,殊類外感。余曰:此飲食所傷,脾肺虛熱也,用保和丸一服,諸證頓退,但腹仍脹,用異功散而痊。
一小兒傷食腹脹,服剋伐之劑,小便濇滯;又服五苓散之類,飲食漸減,小便不通,四肢頓腫。余朝用金匱加減腎氣丸,夕用異功散而愈。
一小兒腹脹,面赤痰喘,大便秘,壯熱飲冷,此形病俱實,用紫霜丸一服,諸證益甚,面色頓白,飲湯不絕。余以為邪氣退而真氣復傷,故面白而喜湯,用白朮散大劑煎湯,令恣飲,良久而睡,翼日頓安。
一小兒腹脹,小便青白,腹左一塊,面色萎黃,齒齦赤爛,食少滯頤,余用異功散調補中氣為主,佐以九味蘆薈丸,外貼阿魏膏,兩日塊消,左脅微痛,用四君子湯、大蕪荑湯清疳治熱,月余,諸證稍愈,仍用異功散及蚵蟆丸而愈。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四百四十一
小兒食癖門
小兒直訣 【 宋--錢乙】
癖
若腹中有癖不食,但飲乳是也,當漸用白餅子下之。蓋小兒病此,良由乳食不消,伏於腹中,乍冷乍熱,飲水過多,即蕩滌腸胃,亡失津液,脾胃虛弱,不能傳化水穀,以致四肢羸瘦,肚腹漸大而成疳矣。
【 註 按前證或因小兒乳食過多,致傷脾胃,或乳食起居,七情六淫失宜所致,必先調補元氣為主,佐以消散之劑。若除之不以漸,則必有顛復之患。常治食積既去而熱不退,或作嘔吐少食,用五味異功散。脅脹少食,善怒瀉青,用六君子湯加升麻、柴胡。少食體倦瀉黃,用補中益氣湯;手足冷加炮薑、木香;如不應,佐用四神丸。體瘦潮熱口乾,大便不調,用肥兒丸。若兼頸項結核,口齒腐爛,當參前疳條主之。】
儒門事親 【 元--張從政】
小兒肌熱
小兒身瘦肌熱,面黃腹大,或吐瀉,腹有青筋,兩脅結硬如碗之狀,名乳癰癖,俗呼曰嬭癖是也。乳癰得之綿帛太厚,乳食傷多,太熱則病生于肌,太飽則必傷於腸胃。生於肌表者,赤眼丹瘤,疥癬癰癤,眉煉赤白,口瘡牙疳宣爛,及寒熱往來,此乳母抱不下懷,積熱熏蒸之故,兩手脈浮而數也。傷於腸胃者,吐瀉驚疳,哽氣腹脹,肌瘦面黃,肚大筋青,喜食泥土,揉鼻竅頭髮作穗,乳瓣不化,此皆太飽之致然也。久而不愈,則成乳癰,兩手脈沉而緊,此其辨也。已上諸證,皆乳母懷抱奉養過度之罪。癖之疾,可以丁香化癖散;取過數服,牛黃通膈丸、甘露散、益黃散等藥磨之。如不愈者,有揉癖一法。
呪曰:日精月華,助吾手法,勑斬減消,驅毒勑攝!
右用法之人,每念一遍,望日取氣一口,吹在手心自揉之。如小兒病在左脅上,用法之人亦左手揉之;在右脅上,以右手揉之。亦吹在乳癖上,令母揉之。男孩兒用單日,女孩兒用雙日。大忌風雨陰晦孝子見之。用法之時,宜於日中前,晴明好日色則可矣。
平治會萃 【 元--朱震亨】
食積
小兒食積痰熱傷乳為病,大概肝與脾病多,肝只是有餘,脾只是不足。
嬰童百問 【 明--魯伯嗣】
腹中有癖
癖者,血膜包水側僻於脅旁,時時作痛也。惟癖為能發潮,為能生寒熱,故瘧家多蓄黃水,日久而復結癖於中脘,寒熱不已,有是疾者以此。小兒臟腑和平,榮衛調暢,則津液自然流通,縱使多飲水漿,不能為病。惟乳哺失調,三焦關格,以致水飲停滯,腸胃不能宣通,如冷氣搏之,則結聚而成癖,輕者用積滯木香丸,重者用取癖丸。仲陽云:腹中有癖,不食但飲乳是也,當漸用白餅子下之。如不早治,則不能食,脾胃虛弱,四肢不舉,諸邪遂生,羸瘦而成疳矣。
痞結
痞者,塞也。結者,實也。熱氣蘊於胷膈之間,留飲聚於腹脅之內,於是榮衛不能流行,臟腑不能宣通,由脹滿而致痞結,勢使然耳,此實熱之證也。時或發為壯熱,聖惠甘遂散主之。此藥治小兒痞結,雖服湯藥時,暫得利而滯實不去,心下堅脹,按之即啼,內有伏熱諸候,併成此疾,宜疏利大便,破結散氣,後宜常服進食丸。
積痛
仲陽云:積痛口中氣溫,面色黃白,目無精光,或白睛多,及多睡畏食,或大便酸臭者,當磨積而痛自除,宜消積丸,甚者白餅子下之。後胃氣不和,用白朮散、小沉香丸、感應丸治之。又有食積肚痛有熱者,芍藥甘草湯加乾葛。吐者,加半夏、生薑,或加枳實亦效。
積滯
小兒有積滯,面目黃腫,肚熱脹痛復睡多困,酷啼不食,或大腸閉濇,小便如油,或便利無禁,糞白酸臭,此皆積滯也。然有乳積食積,須當明辨之。吐乳瀉乳,其氣酸臭,此由啼叫未已,便用乳兒,停滯不化而得之,是為乳積。肚硬帶熱,渴瀉或嘔,此由飲食無度,多餐過飽,飽後即睡得之,是為食積。腹痛啼叫,利如蟹渤,此由觸忤其氣,榮衛不和,淹延日久得之,是為氣積。合用木香丸主之,檳榔丸亦可用。大小便閉者神芎丸妙。甚是齋推氣亦佳。冷證下積,五珍丸亦可用。
食積冷熱
巢氏云:夫宿食不消者,脾胃冷故也。小兒乳哺飲食,取冷過度,冷氣積於脾胃,胃為水穀之海,脾氣磨而消之,胃氣調和則乳哺消化,脾傷於冷則宿食不消。脈沉者,傷食不化故也。亦有傷乳傷食而身熱者,惟肚腹之熱尤甚。人之傷積肚熱,糞極臭酸,而夜間有熱,傷積之明驗,人所未曉也。冷者消食丸、木香丸。夜間有熱,天明復涼,乃是傷寒夾食失解故也,當服白餅子,先與微利,次與參蘇飲;發熱,地骨皮飲、秦艽散退熱而安。有實熱者,大柴胡湯去大黃亦可服。《傷寒論》:人病有宿食,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濇,故知有宿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其喘而發熱者,紫霜丸主之。冷證用進食丸尤佳。亦治食厥,乃四肢逆冷面色青黑是也,或當吐而甦。有痰者溫膽湯加減服,痰定而嘔自痊。冷證丁香丸可服,白餅子下痰亦可。
胃氣不和虛冷
仲陽云:胃氣不和,面光白無精光,口中氣冷,不思食,吐水,肌瘦虛弱,腹痛,當補脾,益黃散主之。凡人以胃氣為本,惟治病亦然。胃氣有實有虛,實者則有痞滿內熱之證,虛則有嘔吐不食之證。虛者益之,實者損之,欲得其平則可矣。平胃散、觀音散、銀白散壯胃之劑,不可缺也。
傷寒六書 【 明--陶華】
傷食
海藏云:傷食宜以藥下之者,當詳其所傷何物,生硬寒熱不等,不可遽用巴豆之類大毒之藥下之。升麻葛根湯,太陽陽明也。惺惺散,風熱,咽不利,脾不和,少陽渴,小便不利也。小柴胡湯,往來寒熱,胷脅微痛,少陽也。然欲知其經,當以脈別之。
保嬰撮要 【 明--薛鎧】
不乳食
經曰:胃為水穀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人身氣血腑臟,俱由胃氣而生,故東垣之法,一以脾胃為主,所謂補腎不若補脾,正此意也。在小兒雖得乳食,水穀之氣未全,尤仗胃氣,胃氣一虛,則四臟俱失所養矣。故丹溪謂小兒多肝脾之疾也。若面色晃白,目無精光,口中氣冷,不食吐水,肌瘦腹疼,此胃氣虛寒之證,用五味異功散或六君子湯主之。若大便不實,兼脾虛也,加乾薑溫之。中滿不利,脾不運也,加木香開之。喜冷便秘,胃實熱也,用瀉黃散涼之。命門火衰,不能生土者,用八味丸補之。稟賦胃氣不足,亦用此丸。蓋下焦真陽充盛,則上生脾元,自能溫蒸水穀矣。
古今醫鑑 【 明--龔信】
癖疾論
天地氣運,固有南北之殊;小兒病患,亦有彼此之異。北方小兒患癖疾者,十恒八九;南方小兒患癖疾者,百無二三。是何謂而致之?蓋南方水土薄弱,飲食柔軟,易於剋化,厥疾少矣。北方水土厚實,麵食堅硬,難於運動,厥疾生焉,亦由脾胃之不和也。故東垣以脾胃為人之主,脾胃和一疾不生,虧則百病生焉。小兒脾胃本自柔脆,臟腑尚且嬌嫩,為之母者,多不知調護之法,惟務姑息之愛,不問鹹酸甘肥之味,瓜菓生冷之物,及糍粽濕麪油膩煎炙之類,諸般稠粘乾硬難化之物,順其所欲,食之過多,損傷脾胃,脾胃既傷,則不能消化水穀,水穀不化則停滯而發熱,發熱既久則耗傷元氣,元氣虛則不能運動其血,血遂不行而停滯不散,留於脅肋之間,遂成血塊,居於皮裏膜外,不能動移,始則有如錢大,發熱則日漸長,其形如龜、如蛇、如猪肝肺者,長短大小之不一也。內有血孔貫通,外有血筋盤固,其筋直通背脊之下,與臍相對之間,有動脈之外,乃癖疾之根。夫人身之血脈,則晝夜循環無端,一周流及,此其血則貫入筋內,由筋入孔,由孔入癖。蓋癖得血養而漸長,邪得血助而漸盛,於是正氣愈憊而血愈枯矣。發為潮熱,以致諸疾,或頭出虛汗,或胷前項下跳動,或肚大青筋,毛焦髮豎,或面黃肌瘦,四肢乾枯。淹延日久,則毒氣發出,變生諸證。有變為牙疳口臭,宣露出血者;有變為頭面腫大,口鼻潰爛者;有變為一切瘡毒流膿出血者,有變為肢體浮腫,腹脹氣喘者;有變為寒熱往來,似瘧非瘧者;有變為痰嗽喘熱,衄吐下血者,有變為嘔吐瀉痢,脫肛下墜者;有變為心腹疼痛,疝氣偏墜者,皆癖毒攻出之所致也。變證多端,難以悉舉,乃九死一生之病,非一方一法所能愈也。
治之先宜針灸之法以斷其根,使血不貫入筋內,則癖無血所養,癖即自敗矣。外以膏藥貼之,內以湯丸攻之。大抵宜補脾養氣以治其本,清熱消塊以治其標,標本兼濟。又當執其權衡,以量兒之壯弱,病之輕重。若壯而輕者,則治標之藥多於治本之劑;若弱而重者,則治本之劑多於治標之藥。大概肥兒丸、烏金丸、阿魏丸、千金保童丸之類,乃半攻半補平和之劑,宜對證選用,於針灸之後,可收十全之功也。醫斯疾者,宜詳究之!
古今醫統 【 明--徐春甫】
積滯
《活幼心書》云:小兒所患之證,皆因乳哺不節,過食生冷堅硬之物,脾胃不能剋化,停積中脘;外為風寒所傷,或因夜臥失蓋,致頭疼面黃,身熱,眼泡微腫,腹痛膨脹,足冷肚熱,喜睡神昏,不思飲食。或嘔噦噫氣,吞酸,大便腥臭,此為陳積所傷;但有時時泄下清水如生草汁,是受驚而後有積,煩悶啾唧,常似生嗔,名為驚積。小兒醫者,亦惟因其輕重虛實而治之可也。
證治準繩 【 明--王肯堂】
脾
脾主困,實則困睡身熱飲水,虛則吐瀉生風。
脾病,困睡泄瀉,不思飲食。
脾胃虛寒,則面晃白,目無精光,口鼻氣冷,肌體瘦弱,吐水腹痛,不思乳食,用益黃散,下利用調中丸。
傷風手足冷者,脾臟怯也,先用益黃散補脾,後用大青膏發散。
脾病見四季,皆倣餘四臟治之。順者易治,逆者難治。脾怯當面赤目黃。五臟相反,隨證治之。
脾主濕,自病則泄瀉多睡,體重昏倦。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
實則泄瀉赤黃,睡不露睛,瀉黃散主之。
虛則泄瀉色白,睡露睛,白朮散主之。
肝乘脾,賊邪,風瀉而嘔,茯苓半夏湯主之。
心乘脾,虛邪,壯熱體重而瀉,羌活黃芩蒼朮甘草湯主之。
肺乘脾,實邪,能食不大便而嘔吐嗽,煎檳榔大黃湯下葶藶丸。
腎乘脾,微邪,惡寒泄瀉,理中丸之類主之。
凡脾之得病,必先察肝心兩臟之虛實,根其源之所起,然後救療。蓋肝是脾之鬼,心是脾之母,肝氣盛則鬼氣勝,心氣虧則脾家生氣不足,當用平肝氣益心氣,盛者抑之則退,虧者益之不乏,所以有抑脾氣益心氣兩藥。診其脈,肝心兩臟俱和,則是脾自生之疾,察其虛實而治之。
前證實者,病氣實而形氣虛也。若面色晄白,吐瀉腹痛,口鼻氣冷,屬寒水侮土,宜用益黃散。若面青脣黯,吐瀉,手足并冷,此脾土虛寒,用乾薑理中湯。若面色萎黃,手足不冷,此脾土虛弱,用人參理中湯。若傷風手足并冷,吐痰欬嗽,吐瀉腹脹,此脾肺氣虛,用五味異功散實脾氣,加防風、升麻散外邪。若發於寅卯之時,用六君、柴胡、升麻補脾土平肝木。然面黃者,脾之本色也。面赤者,火生土為順;面青者,木剋土為逆。當平其所勝,以補元氣為善。
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白朮。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甘草。以甘補之,人參。以苦瀉之,黃連。
脾虛,以甘草、大棗之類補之;如無他證,以錢氏益黃散補之。虛則補其母,心乃脾之母,以炒鹽補心。
脾實,以枳實瀉之;如無他證,以錢氏瀉黃散瀉之。實則瀉其子,肺乃脾之子,以桑皮瀉肺。
脾弱多困
脾具坤靜之德,而有乾健之運。夫胃,陽也,主氣;脾,陰也,主血。胃司納受,脾司運化,一納一運,化生精氣,清氣上升,糟粕下降,納五穀,化津液,其清者為榮,濁者為衛,陰陽得此,謂之橐籥。故東垣以脾胃為五臟之根本也。脾氣既弱,則健運之令不行,化生之功失職,而嗜臥多困所由生焉。法當溫補其脾,脾氣既旺,則腑臟清陽之氣升舉,易於運行,又何困倦之有?海藏用四君子加木香、砂仁、半夏,白朮倍之,薑、棗煎服,誠良法也。若脾虛好睡多驚,則是心血虛而火動之,宜安神養血。若因心脾氣虛有痰者,宜用人參、五味子、茯苓以補心氣,當歸、芍藥、酸棗仁以養心血,橘紅、半夏以開痰。若因脾肺氣虛,胷膈有痰,用補中益氣湯以健脾胃,膽星天竺丸以化痰涎。若因飲食停滯而作,用四君子湯以益脾土,山楂、神麯以消飲食。若因脾虛而好睡,用五味異功散以補脾氣,當歸、芍藥以生脾血。芍藥須用酒拌炒黃,不則酸寒傷脾,此假熱以對假寒也。若乳母飲酒,致兒昏醉好睡者,以乾薑、陳皮煎湯解之;不應,用異功散加乾葛即愈矣。
脾胃不和,四君子加白朮一倍,薑、棗煎。
脾困,四君子加木香、砂仁、人參各半錢煎。
脾胃虛弱,生氣多困,四君子加炒半夏麯、沒石子等分為末,入冬瓜子少許同煎。
宿食
傷寒同一發熱,而傷食者惟肚腹之熱為甚,且糞極酸臭,夜間潮熱,尤傷積之明驗也。
小兒宿食不消者,胃納水穀而脾化之,兒幼不知撙節,胃之所納,脾氣不足以勝之,故不消也。神麯、麥芽之屬,皆腐化之物,昔賢已謂能傷胃中生發之氣矣,况進而三稜、莪朮乎?况又進而牽牛、大黃、巴豆乎?脾氣一受傷於食,再受傷於藥,至於下之而氣已脫矣,所存幾何?故夫剋食之藥,不可多用。下積之藥,尤不可不審其證之可下與不得不下而後用也。
錢氏論食不消,脾胃冷故不能消化,當補脾,益黃散主之。
食積寒熱
小兒食積者,因脾胃虛寒,乳食不化,久而成積。其證至夜發熱,天明復涼,腹痛膨脹。嘔吐吞酸,足冷肚熱,喜睡神昏,大便酸臭是也。有前證而兼寒熱者,名曰食積寒熱。若食在胃之上口者吐之,胃之下口者消之,腹痛痞脹按之益痛者下之。下後仍痛,按之則止者補之。夾食傷寒者先散之,用參蘇飲。熱甚便秘者先利之,用大柴胡湯。如無外感,但只傷食不至於甚,保和丸調之。蓋脾為至陰之臟也,故凡脾病者,至夜必熱,熱而兼寒,則又見所勝者侮所不勝矣。食未消者消之,則寒熱自止;食既消者補之,則寒熱自痊。若手足并冷。喜熱飲食,此中州處寒也,宜溫之。大便欲去不去,脾氣下陷也,宜升之。若夜間或侵晨泄瀉者,脾腎俱虛也,用四神丸。手足并熱,作渴飲水者,脾胃實熱也,用瀉黃散。大便秘結,用大柴胡湯。手足雖熱,口不作渴,大便不實者,用白朮散。仍參腹痛腹脹、積痛積滯治之。
食積痢
有食飽傷脾,脾氣稍虛,物難消化,留而成積,積敗為痢,腹肚微痛,先調胃氣,次理積,卻止痢,則病根自除。和中散理虛養胃,三稜散、烏犀丸助脾化積,沉香檳榔丸、守中湯進食止痢。仍忌生冷粘膩等物,不致復作。
積病可醫者九
面上虛腫是積。積者是脾之所係。脾主身之肌肉,故應面,故知是脾積。其脾係土,土無正形,故早晚浮腫不定,多則早浮,其睡則脾不磨,上面作腫。若病後此證,則是虛中積,宜用調脾消積行氣等藥。
面合地臥是積。何以合地?其受積在脾,是冷積。何以知之?其脾好土,故知在脾。其冷者屬陰,故知傷冷硬食得之,宜下熱積氣藥耳。
腹脹是積,其積在肺。何以知之?其肺主於氣,才當受積,其氣便冷,腹脹滿氣急,故知在肺。如腹脹先宜調氣後轉,轉後更宜調氣。
小便如油是積,其積在小腸。何以知之?其積受於脾,脾當傳心,心不受觸則入小腸,小腸是心之腑,故知在小腸,則節其水道,小便如米泔油相似也。
髮黃是積,是積氣傷心。心主血脈,蔭遍身毛髮,被積氣所干則髮黃,故知是積傷心。宜下空心散,及取積藥。此人必時復發熱也。
赤白痢是積,其積在肺,受傳大腸及有外傷冷而得。何以知之?肺主西方庚辛金,其先白後赤,則是外邪。故知肺傳大腸,則為赤白痢也,宜取後調氣。
兩眼黃赤睛青是積,其積在肝。何以知之?肝主東方甲乙木,色青,卻被積氣所干,即黃赤。睛青者,眼屬五臟,肝是其主,脾若受積,故令眼睛青,是肝受精。若傳膽,其人口苦不要吃物,宜涼藥退之。
遍身虛腫是積,其積不在臟,只在腑。何以知之?為其積曾取後,被藥發動,即不在臟,故出皮膚之間為腫也。只宜下取虛中積藥,然後補之。
多瀉白糞是積,是受冷積在脾。何以知之?脾主化,受冷積在脾,冷滑而瀉白糞,故知在脾,宜先轉,後熱藥補之。
不可醫者六
喘急是肺積。肺主氣,其喘急則肺絕。其人當面白全無血色,故不可醫也。
面黑是腎積。其人面黑者,是腎絕也。人當不辨好惡,眼直無光,只得一日而死也。
吐熱氣是榮積。其不醫者,是血絕不可治也。血主心,心不能營,故出熱氣不止耳。
手腳心生瘡是衛積。衛者氣也。胃氣不生,故手足生瘡。若衛絕則氣不回,只得半日也。
惡心吐乾嘔是胃積。何以不醫?胃主化食,其胃熱則惡吐,故不治。其人必食乳不化,不食亦乾吐嘔,面色青黃無血色也。
瀉久,住又瀉,是積咬脾爛。何以知其脾爛?其人當瀉白糞,為食不消,住了卻放糞赤黑而死,即知脾爛,不可治。
積聚
小兒五積,為臟氣不行,蓄積一處不動,故曰積。夫心為伏梁,在臍上,上攻其心,下攻胃口;脾為痞氣,在胃口上橫之;肝為肥氣,在臍之左邊;肺為息賁,在臍之右畔;腎為賁豚,在臍下。各有變動,非食之所成,乃氣積也。臟屬陰,故在一處而不動也。
聚謂六腑之氣留聚也。腑屬腸,陽氣運轉不停,故其聚不定一處,發而腹痛。積聚之候,皆面黃瘦劣,嗞啀,不生肌肉,髮立,或肌體浮腫,腹急多困,多為水氣。
虛中積候,凡驚中虛積者,謂因驚取復驚發動是也,所下糞青穢。凡虛中有積者,因傷食而瀉又吐,如此漸虛,其病未瘥,故曰虛積也。又虛中之積,有積而頻頻取轉,卻取轉不著,致其積尚伏,故亦曰虛中積。若驚積取下,則糞隨驚青。如是食積即糞成塊子。凡疳中虛積者,因疳病轉瀉虛而疳不退,故虛中爾,所取下糞裏白色也。
凡嬰孩所患積證,如覺一二日,先以百傷飲發表,次當歸散,水薑煎服,溫動積滯,方下烏犀丸、六聖丸重與寬利,後用勻氣散調補。
凡有積滯,須辨虛實。况孩兒虛瘦長短黑白,南北古今不同,不可一概論也。予今之法,實者可服進食丸,虛而微白及疳瘦者,宜服肥兒丸。
初患元氣未損之時,或腹脹作痛,大小便不利者,先用白餅子或木香檳榔丸下之,下後以白朮散或五味異功散和之。渴加乾葛,吐加半夏。下而熱不退,或作嘔作瀉,飲食不思,此脾胃俱傷也,用六君子湯。手足指冷,喜飲熱湯,此脾胃虛寒也,前方加炮薑、木香。面色黃白,目無精光,脾肺俱虛也,用四君子加柴胡、升麻。腹痛泄痢下重,或小便不利者,用四逆散。發熱晡熱,或瀉未已,脾氣下陷也;潮熬口渴,大便不調,欲變疳證也,并用補中益氣湯,佐以肥兒丸。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乃實。必以調脾為主,而以消導佐之。古人所謂養正積自除,正此意也。
乳積
其候但是吐下乳來有餿臭氣,因啼叫未已,遽與乳喫,停滯不化而得。茅先生先用丁香散調胃,後下牛黃丸取下嬭積,後下勻氣散,常服健脾散即愈。
乳癖之候,面色青黃,發渴壯熱,吐乳多睡,口內生瘡,漸漸黃瘦,腹內結塊不散。由乳母食飲無常,醉飽過度,便即乳兒;或乳母偏臥一向,乳兒不能迴轉,兒亦睡著,乳滯偏於脅下,因茲結聚成塊而痛者是也。
食積
肚硬而熱於他處,或瀉或嘔,因飲食過飽,飽後即睡而得。茅先生用牛黃丸取積,後用勻氣散調理,常服萬靈丸即愈。
氣積
其候面色黃白,不進食,腹痛,夭矯啼叫,痢如蟹渤,此因榮衛不和,二氣乖忤,日久得之。茅先生用萬靈丸、勻氣散、醒脾散、健脾散之類,相夾調理。
《秘錄》云:治小兒氣癖,取三稜散作羹粥,以米麪為之,與乳母食之。治小兒十歲以下,及新生百日,無問癎熱、無辜、痃癖等皆理之,妙不可言。
脾中積
面黃如土色,或面帶虛浮,臍上微痛,肚皮熱,飲食減少,才食便言臍上及腹中痛,所食不化,頭微熱。此因先食硬物或冷物,所傷在脾。治之先下青金丸取下脾中積,後用勻氣散、醒脾散調理,常服健脾散、萬靈丸即愈。
驚積
有時時瀉清水如生米汁,是受傷而復有積,煩悶啾唧,常以生嗔,名為驚積。先解驚,後理積。解驚五苓散或百解散,理積三稜散或烏犀丸及三解散,炒神麯生薑煎湯調服。醒脾散、沉香檳榔丸,寧驚化積,壯氣和胃。仍節冷乳,自然平治。
虛中積
其候渾身微熱,不思飲食,昏昧神緩,抱著一似睡未覺,肚熱足冷者,多因吐瀉大病及攻擊之後而得此候。茅先生先用青金丸取積,後用勻氣醒脾散調理,常服萬靈丸、保童丸即愈。
實積
其候大便不通,風毒瘡癤,喉閉痄腮,咽中涎响,茅先生先用奪命散吐下熱涎,後用勻氣散、醒脾散調理,常服牛黃膏、天竺黃散、鎮心丸即愈。
痃癖
茅先生論小兒生下五個月以上至七歲,有結癖在腹,成塊如梅核大來去,或如卵大,常叫疼痛者,亦分數類:在左脅下痛者名痃氣,左右脅下痛者名癖氣。下蓬莪朮散夾健脾飲與服即愈。如見面黑眼直視,瀉黑血,鼻口冷,手足冷,不進食者死。
錢氏論小兒病癖,由乳食不消,伏在腹中,乍涼乍熱,飲水或喘嗽,與潮熱相類,不早治必成疳。以其有癖,故令兒不食,致脾胃虛而熱發,故引飲過多,即蕩滌腸胃,亡失津液,胃不能傳化水穀,其脈沉細;益不食,脾胃虛衰,四肢不舉,諸邪遂生,鮮不瘦而成疳矣。
仁齋曰:癖者血膜包水,側僻於脅旁,時時作痛也。惟癖為能發潮,為能生寒熱,故瘧家中脘多蓄黃水,日久而復結癖,寒熱不已,有是疾者以此。小兒臟腑和平,榮衛調暢,則津液自然流通,縱使多飲水漿,不能為病。惟乳哺失調,三焦關隔,以致水飲停滯,腸胃不能宣通,如冷氣搏之,則結聚而成癖。輕者用導滯木香丸,重者用取癖丸。
曾氏曰:嬰兒始生,稟賦未完,失於襁褓之不謹,乳哺之不節,外為六淫侵襲,內因五臟氣虛,冷積久停於脾,不能剋化,結成癖塊,突於脅下或左或右,其疾皆因積滯蘊作,致有寒熱,或腹肚疼痛,或晝涼夜熱。治療之法:氣實者亦須溫正胃氣,後用烏犀丸或水晶丹下之。如過三三次,即以稀粥略止,候所作形證消盡,方投補益之劑。氣虛者先與調脾胃,固真元,神色稍正,飲食進多,如前法下之。若太虛甚,用三稜散、化癖丸漸消之,順適陰陽,以平為期。然先補後瀉,行迎奪之法。則取去陳寒冷積。若面黃脣白,髮竪肌瘦,乃為虛極,不可輕下,但徐徐用藥,消化調理為上。若兒小者,更令乳母常服藿香飲使藥從乳過,亦少助也。
痞結
此痞在腹內,與心下之痞不同,宜常服進食丸。按進食丸有巴豆,豈宜常服?甘遂有大毒,瀉水如決江河,非十分壯實、十分危急、十分水氣,三者俱備,未可輕用,今以為痞結主方謬矣。
痞癖既久,飲食減少,脾氣必虛,久而不愈,必先以固胃氣為主,使養正則積自除。若欲直攻其結,不惟不能善消,抑亦損其脾土,脾土既虧必變證百出矣。當參各類及隨見證而主治之。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 宋--撰人未詳】
食氣積癖論
小兒積聚癖癥者,其證不同。積聚乃氣之所致,不可輕治。脾胃既已虛冷,飲食先已不化,乳哺再稍失其宜,便乃成傷也。其候身體壯熱,口中氣溫,面黃腹脹,目無精光,或白睛多,喜睡,四肢垂嚲,畏食壯熱,大便酸臭,或為吐瀉,水穀不消,須宜穩藥剋化,不可便行快藥取轉。小兒氣實脾胃壯者,化之有漸。若氣怯脾胃弱者,但稍失調養,便成傷也。
方
紫雙丸 [紫雙丸 原作「雙紫圓」,據《千金》卷五改。 ]【 《千金方》,下同】 治小兒身熱頭痛,飲食不消,腹中脹滿,或小腹絞痛,大小便不利,或重下數起;小兒無異疾,惟飲食過度,不知自止,哺乳失節,或驚悸寒熱,惟此丸治之。不瘥,更可重服。小兒欲下,是其蒸候,哺食減少,氣息不快,夜啼不眠,是腹內不調,悉宜用此丸,不用他藥,數用神驗,千金不傳。臣億等詳[臣億等詳 原作「今詳」,據《千金》卷五改。]序例中凡云服紫丸者,即前變蒸篇中四味者是也。云服紫丸不下者,服赤丸,赤丸瘥快,病重者當用之。方中并無赤丸,而此用硃砂,又力緊於紫丸,疑此即是赤丸也。
丁香 青木香 肉豆蔻用麵裹煨,各五錢 訶子煨去核,半兩 使君子 蘆薈研,各一兩
右為末,以棗肉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溫米飲,食前下。
胡黃連丸 治小兒疳病,或腹大。
真阿魏一兩五錢,去肉積 胡黃連去果積 神麯去食積 黃連各二錢,去熱積 麝四釐
右為末,每服十二粒,白朮湯下。
阿魏丸 治小兒食積,腹如蜘蛛狀,腹痛,小便白濁。
阿魏醋浸一宿,研如泥 黃連炒 連翹各半兩 鹼研粉,三錢 山楂 半夏皂角水浸,各一兩
右為末,炒神麯和丸如蔔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米飲下。吃果子多者,加胡黃連。米食多者,加神麯、山楂。肉食多者,加阿魏。
又
阿魏一兩 黃連酒煮,六兩
右為末,醋浸阿魏一宿,研如泥,湯浸蒸餅丸。如元氣不足加人參。
小阿魏丸
山楂肉三兩 鹼三錢 半夏一兩
右為末,阿魏半兩,酢浸和丸,白湯下。
中滿分消丸
黃連 枳實 厚朴各五錢 乾薑 薑黃 猪苓 砂仁 澤瀉 茯苓各三分 陳皮 白朮 甘草各一分 半夏四分 黃芩一兩二錢
右為細末,蒸餅和丸如黍米大,每服三十丸,溫酒送下。
消痞丸 快利之劑。
黃連半兩 枳實 黃芩 甘草 人參各三錢 厚朴七分 乾薑四分 橘皮一錢 薑黃五分
右為細末,蒸餅為丸如黍米大,每服三十丸,隨乳下。
麻黃升麻湯 治小兒面色萎黃,腹脹食不下,正月四月小兒服之,神效。
麻黃二分 桂皮 杏仁 吳茱萸 草豆蔻 厚朴 麯末 羌活 白茯苓 升麻根 蒼朮 澤瀉 猪苓 陳皮 黃蘗各一分 柴胡根 白朮 青皮 黃連各五分
右(口父)咀,作一服,水一大盞,煎七分,去滓,食前熱服。
南星腹皮散 主腫疾欲愈未愈之間,脾胃虛慢,氣促痰喘,腹脹胷滿,飲食減,精神困,小便不利,面色萎黃。
南星製,一兩 大腹皮洗焙 薑皮 陳皮 青皮 桑白皮剉炒 甘草 扁豆炒去殼,各半兩
右碎,每服二錢,水一盞,薑二片,煎七分,無時溫服。
香陸胃苓丸 治腫疾日久不愈,此藥大能實脾導水,多服取效。
丁香 商陸 赤小豆 陳皮 炙草各二兩 蒼朮米泔水浸一宿,去粗濾乾剉片炒微黃色 澤瀉各二兩半 赤茯 猪苓 白朮各一兩半 肉桂一兩 厚朴用生薑汁炙令香熟,二兩
右除丁香、肉桂不過火,餘藥剉焙,同二味為末,用麵微炒,水浸透煮,和丸菉豆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或七十七丸,空心溫湯下。兒小者,丸作粟殼大,吞服之,粒數引子,并如前法。
赤蒼飲 主脾胃因虛受濕,面貌浮黃,或遍身作腫,飲食減少,氣不升降,小便赤色,肚膨脹,欬嗽有痰及腫,常服神效。加草果仁炮過,水薑棗煎投。
赤茯苓 蒼朮泔浸一宿濾乾剉炒,各一兩半 枳殼製,一兩 藿香和根 半夏湯煮透剉焙乾 淨香附 紫蘇和梗 厚朴去粗皮薑汁炙香熟 陳皮去白,各七錢半 炙草一兩二錢
右剉,每服二錢,水一盞,薑二片,煎七分,無時溫服。
三白散 解初中腫疾,四肢膚囊浮脹,大小便不利,皆由膀胱蘊熱,風濕相乘。
白牽牛半生半炒杵碎 桑白皮剉炒 白朮 木通去皮節 陳皮 甘草各半兩
右碎,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無時服。
商陸丸 治水腫小便不通,勿拘遠近。
商陸一兩 淨黃連半兩
右焙為末,薑汁煮麵和丸菉豆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用溫紫蘇熟水空心下,或溫葱湯。
濬川丸 治水腫及單腹脹,氣促食減,通身面浮。
大戟 芫花醋炒 沉香 檀香 木香 檳榔 蓬莪朮 大腹皮洗焙乾 桑白皮剉炒,各半兩 黑白牽牛末一兩 巴豆去殼膜心存油,三十五粒
右除牽牛末巴豆外,前九味內有沉香、檀香、木香、檳榔不過火,餘五味焙乾,同沉香等為末,就如牽牛末和勺,巴豆碎切,在乳鉢內極細杵,入前藥末同再研勻,水煮麵和丸麻仁大,每服十七丸,濃煎葱湯候溫,五更初空心下。去水未盡,停一日減用十三丸,次減作九丸,再減至七丸,湯使下法如前。證退即止。仍投南星腹皮散。如單腹腫甚,能飲食氣壯者,加甘遂末同丸取效。仍忌有甘草,藥餌相反。
榮衛飲子 調補嬰孩氣血俱虛,榮衛不順。四肢頭面手足俱浮腫,以致喘急者,并宜服之。
川當歸 熟乾地黃淨洗 人參 白茯苓 川芎 白朮 炙草 白芍 枳殼炒別製 黃耆蜜炙 陳皮
右件等分(口父)咀,每服二錢匕,水一小盞,煎至半盞,去滓,通口不拘時候。議曰:榮者血溫流行於脈,衛者氣順調和於絡,是故榮行脈中,衛行脈外,陰陽相安,循環無止,自幼至長,不離呼吸,無少滯碍,其脈方調,其氣乃順。呼吸之間,脈不應息,氣有違滯,流注經絡,隱伏臟腑,百病皆由茲始。此方最良,雖兒幼小,并可與服,以壯其根,使血榮氣衛順且和矣,腑寒臟虛溫且壯矣,盈虧自然而平,怯弱自然而正,陰陽調勻,氣脈充實,何病之有?
分氣飲子 調理小兒腫脹作喘,氣短促急,坐臥不任,四體浮腫,飲食嘔逆,神困喜睡。
五味子 桔梗 白茯苓 甘草炙 陳橘皮 桑皮 草果肉 大腹皮 白朮 枳殼炒 川當歸 紫蘇 蘇子 半夏麯
右等分(口父)咀,每服二大錢匕,水一小盞,生薑二小片,棗子半個,煎至半盞,去滓,通口,不拘時候,兼八味理中丸煎服。議曰:清濁無混,邪正不干,上焦得之清涼,下部受之溫煖,氣滯則少升降,血虛則多流注,雖是乳子呼吸一息,其脈之至,徐徐應指,不違其數者,亦同大人流行,但隨小大受之短淺而已。若亦留滯,其脈遲數,即太過不及而病生焉。善療治者,鬱則分之,逆則順之,停則利之,滯則降之,調理之,法先宜順氣。大抵嬰孩氣順則易治,此方分氣與分水穀之分者不同,明者察之!
大效神功救生丹 治小兒氣虛喘急,四肢浮腫,肚腹脹急,衝滿脅肋,乍熱乍寒,或瀉或秘,皆因久停虛積,榮衛不順,宜用推去其惡毒之氣。
雄黃另研 朱砂各一分 巴豆二十一粒 乾薑二錢
右件用米醋一盞,以巴薑就煮令乾,去薑不用,將巴豆出油和雄朱研勻,雪糕丸如麻子大,每一歲三丸,并用酒浸赤芍藥,以少許送下。
退腫散氣方
赤小豆 陳皮 蘿蔔子 炙甘草各半兩 木香炮,七分
右為粗末,薑棗煎服,大小加減。
分氣飲 【 《幼幼近編》,下同】 治肚腹膨脹,喘急煩悶。
桔梗 茯苓 陳皮 桑皮 大腹皮 枳殼 草果 蘿蔔子 蘇子 蒼朮 厚朴 木通 半夏 木香 小便不利加澤瀉,傷食加神麯、麥芽、砂仁。
補脾飲 治脾虛肚腹膨脹,四肢面目浮腫。
人參 白朮 半夏麯 蘿蔔子 茯苓 砂仁 木香 陳皮 蒼朮 神麯 車前子 大腹皮
塌氣丸
蘿蔔子 木香 陳皮 莪朮 五靈脂 牽牛 神麯 打麵糊為丸,一歲十丸。
參苓散 【 《幼幼類集》,下同】 治小兒受溫,身痛面浮,發熱惡風,多汗作嘔,小便不利。
人參 白朮 猪苓 澤瀉 乾薑炮,各一錢 赤茯苓 木通各二錢
右咀,入燈心十莖,車前一撮,水煎,食前服。
除濕湯 治小兒寒溫所傷,手足軟弱,吐瀉不能擡舉,疼痛。
人參 白朮 蒼朮 茯苓 半夏 陳皮 厚朴薑炒 藿香 大腹皮洗 甘草炙,各等分
右咀,水煎,不拘時服。
單方
治小兒下痢,腹大且堅;以故衣帶垢者,切一升,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三服。 【 《千金方》,下同】
又方:腹上摩衣中白魚。亦治陰腫。
治少小腹脹滿:燒父母指甲灰,乳頭上飲之。
又方:車轂中脂和輪下土,如彈丸吞之,立愈。
小兒腹脹:用蘿蔔子、紫蘇梗、陳皮、乾薑各等分,甘草減半,食減者加白朮煎服。 【 《平治會萃》】
黃瘦腹脹:乾鷄糞一兩,丁香末一錢,蒸餅丸小豆大,每服二十丸,米湯下。 【 《儒門事親》】
小兒腹脹:半夏末少許,酒和丸粟米大,每服二丸,薑湯下,不瘥加之。或以火炮研末,薑汁調貼臍,亦佳。 【 《子母秘錄》,下同】
小兒煩滿欲死:鷄子殼燒灰,酒服方寸匕。
小兒腹脹:韭根搗汁,和猪脂煎服一合,間日一服,即愈。
小兒腹脹,或腹皮青色,不速治,須臾死。胡粉,鹽熬色變,以摩腹上。
小兒浮腫:天羅燈草、葱白等分,煎濃汁服,并洗之。 【 《普濟方》,下同】
用絲瓜燈草葱白等分,煎濃汁服,并洗之。
小兒腹脹,水氣流腫,膀胱實熱,小便赤濇:牽牛生研一錢,青皮湯空心下。一加木香減半丸服。 【 《鄭氏小兒方》】
小兒虛腫,頭面陰囊俱浮:用使君子一兩去殼,蜜五錢炙為末,每食後,米湯服一錢。 【 《簡便方》】
小兒腫病,大小便不利:黑白牽牛各二兩,炒取頭末,井華水和丸菉豆大,每服二十丸,蘿蔔子煎湯下。 【 《聖濟總錄》】
小兒疳利肚脹:用鷄子一個開孔,入巴豆一粒,輕粉一錢,用紙五十重裹,於飯上蒸三度,放冷去殼,研入麝香少許,糊丸米粒大,食後溫湯下二丸至三丸。 【 《經驗方》】
退腫散氣:用白朮炒、木香炮、甘草炙、茴香炮、青皮各半兩,巴豆三十粒去膜,同青皮炒,去巴豆不用,共為末,米飲調下。 【 《證治準繩》,下同】
又:用錢氏益黃散,加木香去丁香,加蘿蔔子去訶子為末,大小加減,米飲調下。
小兒傷乳腹脹,煩悶欲睡:大麥麵生用,水調一錢,服。白麵微炒亦可。 【 《衛生總微》,下同】
小兒傷乳腹脹,煩悶欲睡:燒鼠二枚為末,日服二錢,湯下。
針灸
《古今醫統》曰:小兒水腫腹大,灸臍上一寸,三壯,分水穴。
醫案
丹溪曰:白文舉兒五歲,身面皆腫,尿多,用炒山梔、炒桑皮各一錢,黃芩二錢半,白朮、蘇梗各一錢半,(口父)咀作三帖,水一盞半,煎至半盞,食前溫服。
《保嬰金鏡錄》曰:一小兒發熱吐瀉,腹脹不乳,其紋如流珠,此脾胃氣傷,先用香砂助胃膏,後用六君子湯全愈。
一小兒寒熱作嘔,飲食不入,按其腹乃哭,脈紋如長珠,此飲食停滯也,先用大安丸吐瀉宿滯遂安。但脣目抽動,大便稀黃,此病邪去而虛熱所迫也,用六君子湯加釣藤鉤而愈。
一小兒胷腹膨脹,發熱煩悶,脈紋如環珠,以手按腹即哭,此屬脾胃虛而飲食停滯也。先用保和丸一服,前證如失,更加煩渴,按其腹不哭矣,此宿食去而脾胃復傷也,用五味異功散加柴胡治之,頓瘳。
一小兒不時乾嘔,乳食不進,肚腹膨脹,其形如來蛇,此脾胃虛而成疳也,用四味肥兒丸治疳,佐以四君如蕪荑健中而痊。後傷食吐瀉完穀,形氣甚困,四肢微搐,視其紋如去蛇,余曰:且不用藥。次日吐止,但搐而瀉青黃,此脾土虛而肝木勝也,用六君子加釣藤鉤而瘥。
一小兒四肢消瘦,肚腹脹大,行步不能,狀如蜘蛛,頗能飲食,作渴發熱,去後臭穢,此脾臟傷也,以十全丹數服漸愈;又用異功散肥兒丸調理,肢體如常。
一小兒停食發熱,服芩、連、三稜、厚朴等劑,飲食日少,胷腹膨脹,其紋透至指甲,用補中益氣湯加木香、釣藤鉤,溫補脾氣,制肝木,數劑漸效;又用六君子湯加炮薑治之而安。其間泛用金石腦麝袪逐之劑,變驚而歿者,不能枚舉,惜哉!
一小兒八歲腹腫脹,臍凸出,大便下血,糞亦似痢,小水短少,面目皆黃,兩腮兼赤,此食積傷脾,又兼肝木所侮脾土。蓋脾病則肺氣虛而不能生腎水矣,故有是證。當先消導其積滯,遂用越鞠丸末加三稜、蓬朮三錢,以淡薑湯調和,入酒二匙服之,腹中鳴動,二便頓利;再服二錢,腹臍頓消;卻用大安丸末二錢,腹臍全消,便血亦止。自進薄粥杯許,腹中頓痞惡心吐痰不出,此脾虛不能腐化而成痰滯也,用六君子末二錢,以薑湯和服,調補買氣,飲食漸進。但日晡熱倦,腹中覺脹,此脾虛故陰分而作,用補中益氣湯而愈。後復傷食發熱,腹脹,小便下血,保和丸四服而愈。
一小兒傷食,腹脹嘔吐,發熱面赤,服消導清熱之劑,飲食已消,熱亦未退,用六君子加升麻、柴胡各二分,升補胃氣四劑而愈。
一小兒稟父腎熱,小便赤濇,服五苓散之類,後患停食,服剋伐之藥,四肢面目浮腫,小便不利,漸至氣喘,此誤行滲利,脾肺氣虛,不能攝水而患腫,脾腎虛寒,不能制水而氣喘,用六味丸加牛膝、車前及補中益氣湯而愈。
一小兒數歲,每停食,輒服峻厲之藥,後肚腹膨脹,嘔吐泄瀉,先用六君子湯,諸證漸愈;又用補中益氣湯而安。
一小兒肚腹脹,飲食即瀉,手足逆冷,此脾氣虛寒也,先用人參理中丸,後用六君子湯而愈。
一小兒傷食腹脹,胷滿有痰,用異功散而痊。後復傷食,腹脹兼痛,或用下劑,痛雖止而脹益甚,更加氣喘,此脾益傷而肺益虛也,用六君子湯加桔梗調補而愈。
一小兒腹脹惡食,發熱惡心,殊類外感。余曰:此飲食所傷,脾肺虛熱也,用保和丸一服,諸證頓退,但腹仍脹,用異功散而痊。
一小兒傷食腹脹,服剋伐之劑,小便濇滯;又服五苓散之類,飲食漸減,小便不通,四肢頓腫。余朝用金匱加減腎氣丸,夕用異功散而愈。
一小兒腹脹,面赤痰喘,大便秘,壯熱飲冷,此形病俱實,用紫霜丸一服,諸證益甚,面色頓白,飲湯不絕。余以為邪氣退而真氣復傷,故面白而喜湯,用白朮散大劑煎湯,令恣飲,良久而睡,翼日頓安。
一小兒腹脹,小便青白,腹左一塊,面色萎黃,齒齦赤爛,食少滯頤,余用異功散調補中氣為主,佐以九味蘆薈丸,外貼阿魏膏,兩日塊消,左脅微痛,用四君子湯、大蕪荑湯清疳治熱,月余,諸證稍愈,仍用異功散及蚵蟆丸而愈。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四百四十一
小兒食癖門
小兒直訣 【 宋--錢乙】
癖
若腹中有癖不食,但飲乳是也,當漸用白餅子下之。蓋小兒病此,良由乳食不消,伏於腹中,乍冷乍熱,飲水過多,即蕩滌腸胃,亡失津液,脾胃虛弱,不能傳化水穀,以致四肢羸瘦,肚腹漸大而成疳矣。
【 註 按前證或因小兒乳食過多,致傷脾胃,或乳食起居,七情六淫失宜所致,必先調補元氣為主,佐以消散之劑。若除之不以漸,則必有顛復之患。常治食積既去而熱不退,或作嘔吐少食,用五味異功散。脅脹少食,善怒瀉青,用六君子湯加升麻、柴胡。少食體倦瀉黃,用補中益氣湯;手足冷加炮薑、木香;如不應,佐用四神丸。體瘦潮熱口乾,大便不調,用肥兒丸。若兼頸項結核,口齒腐爛,當參前疳條主之。】
儒門事親 【 元--張從政】
小兒肌熱
小兒身瘦肌熱,面黃腹大,或吐瀉,腹有青筋,兩脅結硬如碗之狀,名乳癰癖,俗呼曰嬭癖是也。乳癰得之綿帛太厚,乳食傷多,太熱則病生于肌,太飽則必傷於腸胃。生於肌表者,赤眼丹瘤,疥癬癰癤,眉煉赤白,口瘡牙疳宣爛,及寒熱往來,此乳母抱不下懷,積熱熏蒸之故,兩手脈浮而數也。傷於腸胃者,吐瀉驚疳,哽氣腹脹,肌瘦面黃,肚大筋青,喜食泥土,揉鼻竅頭髮作穗,乳瓣不化,此皆太飽之致然也。久而不愈,則成乳癰,兩手脈沉而緊,此其辨也。已上諸證,皆乳母懷抱奉養過度之罪。癖之疾,可以丁香化癖散;取過數服,牛黃通膈丸、甘露散、益黃散等藥磨之。如不愈者,有揉癖一法。
呪曰:日精月華,助吾手法,勑斬減消,驅毒勑攝!
右用法之人,每念一遍,望日取氣一口,吹在手心自揉之。如小兒病在左脅上,用法之人亦左手揉之;在右脅上,以右手揉之。亦吹在乳癖上,令母揉之。男孩兒用單日,女孩兒用雙日。大忌風雨陰晦孝子見之。用法之時,宜於日中前,晴明好日色則可矣。
平治會萃 【 元--朱震亨】
食積
小兒食積痰熱傷乳為病,大概肝與脾病多,肝只是有餘,脾只是不足。
嬰童百問 【 明--魯伯嗣】
腹中有癖
癖者,血膜包水側僻於脅旁,時時作痛也。惟癖為能發潮,為能生寒熱,故瘧家多蓄黃水,日久而復結癖於中脘,寒熱不已,有是疾者以此。小兒臟腑和平,榮衛調暢,則津液自然流通,縱使多飲水漿,不能為病。惟乳哺失調,三焦關格,以致水飲停滯,腸胃不能宣通,如冷氣搏之,則結聚而成癖,輕者用積滯木香丸,重者用取癖丸。仲陽云:腹中有癖,不食但飲乳是也,當漸用白餅子下之。如不早治,則不能食,脾胃虛弱,四肢不舉,諸邪遂生,羸瘦而成疳矣。
痞結
痞者,塞也。結者,實也。熱氣蘊於胷膈之間,留飲聚於腹脅之內,於是榮衛不能流行,臟腑不能宣通,由脹滿而致痞結,勢使然耳,此實熱之證也。時或發為壯熱,聖惠甘遂散主之。此藥治小兒痞結,雖服湯藥時,暫得利而滯實不去,心下堅脹,按之即啼,內有伏熱諸候,併成此疾,宜疏利大便,破結散氣,後宜常服進食丸。
積痛
仲陽云:積痛口中氣溫,面色黃白,目無精光,或白睛多,及多睡畏食,或大便酸臭者,當磨積而痛自除,宜消積丸,甚者白餅子下之。後胃氣不和,用白朮散、小沉香丸、感應丸治之。又有食積肚痛有熱者,芍藥甘草湯加乾葛。吐者,加半夏、生薑,或加枳實亦效。
積滯
小兒有積滯,面目黃腫,肚熱脹痛復睡多困,酷啼不食,或大腸閉濇,小便如油,或便利無禁,糞白酸臭,此皆積滯也。然有乳積食積,須當明辨之。吐乳瀉乳,其氣酸臭,此由啼叫未已,便用乳兒,停滯不化而得之,是為乳積。肚硬帶熱,渴瀉或嘔,此由飲食無度,多餐過飽,飽後即睡得之,是為食積。腹痛啼叫,利如蟹渤,此由觸忤其氣,榮衛不和,淹延日久得之,是為氣積。合用木香丸主之,檳榔丸亦可用。大小便閉者神芎丸妙。甚是齋推氣亦佳。冷證下積,五珍丸亦可用。
食積冷熱
巢氏云:夫宿食不消者,脾胃冷故也。小兒乳哺飲食,取冷過度,冷氣積於脾胃,胃為水穀之海,脾氣磨而消之,胃氣調和則乳哺消化,脾傷於冷則宿食不消。脈沉者,傷食不化故也。亦有傷乳傷食而身熱者,惟肚腹之熱尤甚。人之傷積肚熱,糞極臭酸,而夜間有熱,傷積之明驗,人所未曉也。冷者消食丸、木香丸。夜間有熱,天明復涼,乃是傷寒夾食失解故也,當服白餅子,先與微利,次與參蘇飲;發熱,地骨皮飲、秦艽散退熱而安。有實熱者,大柴胡湯去大黃亦可服。《傷寒論》:人病有宿食,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濇,故知有宿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其喘而發熱者,紫霜丸主之。冷證用進食丸尤佳。亦治食厥,乃四肢逆冷面色青黑是也,或當吐而甦。有痰者溫膽湯加減服,痰定而嘔自痊。冷證丁香丸可服,白餅子下痰亦可。
胃氣不和虛冷
仲陽云:胃氣不和,面光白無精光,口中氣冷,不思食,吐水,肌瘦虛弱,腹痛,當補脾,益黃散主之。凡人以胃氣為本,惟治病亦然。胃氣有實有虛,實者則有痞滿內熱之證,虛則有嘔吐不食之證。虛者益之,實者損之,欲得其平則可矣。平胃散、觀音散、銀白散壯胃之劑,不可缺也。
傷寒六書 【 明--陶華】
傷食
海藏云:傷食宜以藥下之者,當詳其所傷何物,生硬寒熱不等,不可遽用巴豆之類大毒之藥下之。升麻葛根湯,太陽陽明也。惺惺散,風熱,咽不利,脾不和,少陽渴,小便不利也。小柴胡湯,往來寒熱,胷脅微痛,少陽也。然欲知其經,當以脈別之。
保嬰撮要 【 明--薛鎧】
不乳食
經曰:胃為水穀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人身氣血腑臟,俱由胃氣而生,故東垣之法,一以脾胃為主,所謂補腎不若補脾,正此意也。在小兒雖得乳食,水穀之氣未全,尤仗胃氣,胃氣一虛,則四臟俱失所養矣。故丹溪謂小兒多肝脾之疾也。若面色晃白,目無精光,口中氣冷,不食吐水,肌瘦腹疼,此胃氣虛寒之證,用五味異功散或六君子湯主之。若大便不實,兼脾虛也,加乾薑溫之。中滿不利,脾不運也,加木香開之。喜冷便秘,胃實熱也,用瀉黃散涼之。命門火衰,不能生土者,用八味丸補之。稟賦胃氣不足,亦用此丸。蓋下焦真陽充盛,則上生脾元,自能溫蒸水穀矣。
古今醫鑑 【 明--龔信】
癖疾論
天地氣運,固有南北之殊;小兒病患,亦有彼此之異。北方小兒患癖疾者,十恒八九;南方小兒患癖疾者,百無二三。是何謂而致之?蓋南方水土薄弱,飲食柔軟,易於剋化,厥疾少矣。北方水土厚實,麵食堅硬,難於運動,厥疾生焉,亦由脾胃之不和也。故東垣以脾胃為人之主,脾胃和一疾不生,虧則百病生焉。小兒脾胃本自柔脆,臟腑尚且嬌嫩,為之母者,多不知調護之法,惟務姑息之愛,不問鹹酸甘肥之味,瓜菓生冷之物,及糍粽濕麪油膩煎炙之類,諸般稠粘乾硬難化之物,順其所欲,食之過多,損傷脾胃,脾胃既傷,則不能消化水穀,水穀不化則停滯而發熱,發熱既久則耗傷元氣,元氣虛則不能運動其血,血遂不行而停滯不散,留於脅肋之間,遂成血塊,居於皮裏膜外,不能動移,始則有如錢大,發熱則日漸長,其形如龜、如蛇、如猪肝肺者,長短大小之不一也。內有血孔貫通,外有血筋盤固,其筋直通背脊之下,與臍相對之間,有動脈之外,乃癖疾之根。夫人身之血脈,則晝夜循環無端,一周流及,此其血則貫入筋內,由筋入孔,由孔入癖。蓋癖得血養而漸長,邪得血助而漸盛,於是正氣愈憊而血愈枯矣。發為潮熱,以致諸疾,或頭出虛汗,或胷前項下跳動,或肚大青筋,毛焦髮豎,或面黃肌瘦,四肢乾枯。淹延日久,則毒氣發出,變生諸證。有變為牙疳口臭,宣露出血者;有變為頭面腫大,口鼻潰爛者;有變為一切瘡毒流膿出血者,有變為肢體浮腫,腹脹氣喘者;有變為寒熱往來,似瘧非瘧者;有變為痰嗽喘熱,衄吐下血者,有變為嘔吐瀉痢,脫肛下墜者;有變為心腹疼痛,疝氣偏墜者,皆癖毒攻出之所致也。變證多端,難以悉舉,乃九死一生之病,非一方一法所能愈也。
治之先宜針灸之法以斷其根,使血不貫入筋內,則癖無血所養,癖即自敗矣。外以膏藥貼之,內以湯丸攻之。大抵宜補脾養氣以治其本,清熱消塊以治其標,標本兼濟。又當執其權衡,以量兒之壯弱,病之輕重。若壯而輕者,則治標之藥多於治本之劑;若弱而重者,則治本之劑多於治標之藥。大概肥兒丸、烏金丸、阿魏丸、千金保童丸之類,乃半攻半補平和之劑,宜對證選用,於針灸之後,可收十全之功也。醫斯疾者,宜詳究之!
古今醫統 【 明--徐春甫】
積滯
《活幼心書》云:小兒所患之證,皆因乳哺不節,過食生冷堅硬之物,脾胃不能剋化,停積中脘;外為風寒所傷,或因夜臥失蓋,致頭疼面黃,身熱,眼泡微腫,腹痛膨脹,足冷肚熱,喜睡神昏,不思飲食。或嘔噦噫氣,吞酸,大便腥臭,此為陳積所傷;但有時時泄下清水如生草汁,是受驚而後有積,煩悶啾唧,常似生嗔,名為驚積。小兒醫者,亦惟因其輕重虛實而治之可也。
證治準繩 【 明--王肯堂】
脾
脾主困,實則困睡身熱飲水,虛則吐瀉生風。
脾病,困睡泄瀉,不思飲食。
脾胃虛寒,則面晃白,目無精光,口鼻氣冷,肌體瘦弱,吐水腹痛,不思乳食,用益黃散,下利用調中丸。
傷風手足冷者,脾臟怯也,先用益黃散補脾,後用大青膏發散。
脾病見四季,皆倣餘四臟治之。順者易治,逆者難治。脾怯當面赤目黃。五臟相反,隨證治之。
脾主濕,自病則泄瀉多睡,體重昏倦。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
實則泄瀉赤黃,睡不露睛,瀉黃散主之。
虛則泄瀉色白,睡露睛,白朮散主之。
肝乘脾,賊邪,風瀉而嘔,茯苓半夏湯主之。
心乘脾,虛邪,壯熱體重而瀉,羌活黃芩蒼朮甘草湯主之。
肺乘脾,實邪,能食不大便而嘔吐嗽,煎檳榔大黃湯下葶藶丸。
腎乘脾,微邪,惡寒泄瀉,理中丸之類主之。
凡脾之得病,必先察肝心兩臟之虛實,根其源之所起,然後救療。蓋肝是脾之鬼,心是脾之母,肝氣盛則鬼氣勝,心氣虧則脾家生氣不足,當用平肝氣益心氣,盛者抑之則退,虧者益之不乏,所以有抑脾氣益心氣兩藥。診其脈,肝心兩臟俱和,則是脾自生之疾,察其虛實而治之。
前證實者,病氣實而形氣虛也。若面色晄白,吐瀉腹痛,口鼻氣冷,屬寒水侮土,宜用益黃散。若面青脣黯,吐瀉,手足并冷,此脾土虛寒,用乾薑理中湯。若面色萎黃,手足不冷,此脾土虛弱,用人參理中湯。若傷風手足并冷,吐痰欬嗽,吐瀉腹脹,此脾肺氣虛,用五味異功散實脾氣,加防風、升麻散外邪。若發於寅卯之時,用六君、柴胡、升麻補脾土平肝木。然面黃者,脾之本色也。面赤者,火生土為順;面青者,木剋土為逆。當平其所勝,以補元氣為善。
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白朮。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甘草。以甘補之,人參。以苦瀉之,黃連。
脾虛,以甘草、大棗之類補之;如無他證,以錢氏益黃散補之。虛則補其母,心乃脾之母,以炒鹽補心。
脾實,以枳實瀉之;如無他證,以錢氏瀉黃散瀉之。實則瀉其子,肺乃脾之子,以桑皮瀉肺。
脾弱多困
脾具坤靜之德,而有乾健之運。夫胃,陽也,主氣;脾,陰也,主血。胃司納受,脾司運化,一納一運,化生精氣,清氣上升,糟粕下降,納五穀,化津液,其清者為榮,濁者為衛,陰陽得此,謂之橐籥。故東垣以脾胃為五臟之根本也。脾氣既弱,則健運之令不行,化生之功失職,而嗜臥多困所由生焉。法當溫補其脾,脾氣既旺,則腑臟清陽之氣升舉,易於運行,又何困倦之有?海藏用四君子加木香、砂仁、半夏,白朮倍之,薑、棗煎服,誠良法也。若脾虛好睡多驚,則是心血虛而火動之,宜安神養血。若因心脾氣虛有痰者,宜用人參、五味子、茯苓以補心氣,當歸、芍藥、酸棗仁以養心血,橘紅、半夏以開痰。若因脾肺氣虛,胷膈有痰,用補中益氣湯以健脾胃,膽星天竺丸以化痰涎。若因飲食停滯而作,用四君子湯以益脾土,山楂、神麯以消飲食。若因脾虛而好睡,用五味異功散以補脾氣,當歸、芍藥以生脾血。芍藥須用酒拌炒黃,不則酸寒傷脾,此假熱以對假寒也。若乳母飲酒,致兒昏醉好睡者,以乾薑、陳皮煎湯解之;不應,用異功散加乾葛即愈矣。
脾胃不和,四君子加白朮一倍,薑、棗煎。
脾困,四君子加木香、砂仁、人參各半錢煎。
脾胃虛弱,生氣多困,四君子加炒半夏麯、沒石子等分為末,入冬瓜子少許同煎。
宿食
傷寒同一發熱,而傷食者惟肚腹之熱為甚,且糞極酸臭,夜間潮熱,尤傷積之明驗也。
小兒宿食不消者,胃納水穀而脾化之,兒幼不知撙節,胃之所納,脾氣不足以勝之,故不消也。神麯、麥芽之屬,皆腐化之物,昔賢已謂能傷胃中生發之氣矣,况進而三稜、莪朮乎?况又進而牽牛、大黃、巴豆乎?脾氣一受傷於食,再受傷於藥,至於下之而氣已脫矣,所存幾何?故夫剋食之藥,不可多用。下積之藥,尤不可不審其證之可下與不得不下而後用也。
錢氏論食不消,脾胃冷故不能消化,當補脾,益黃散主之。
食積寒熱
小兒食積者,因脾胃虛寒,乳食不化,久而成積。其證至夜發熱,天明復涼,腹痛膨脹。嘔吐吞酸,足冷肚熱,喜睡神昏,大便酸臭是也。有前證而兼寒熱者,名曰食積寒熱。若食在胃之上口者吐之,胃之下口者消之,腹痛痞脹按之益痛者下之。下後仍痛,按之則止者補之。夾食傷寒者先散之,用參蘇飲。熱甚便秘者先利之,用大柴胡湯。如無外感,但只傷食不至於甚,保和丸調之。蓋脾為至陰之臟也,故凡脾病者,至夜必熱,熱而兼寒,則又見所勝者侮所不勝矣。食未消者消之,則寒熱自止;食既消者補之,則寒熱自痊。若手足并冷。喜熱飲食,此中州處寒也,宜溫之。大便欲去不去,脾氣下陷也,宜升之。若夜間或侵晨泄瀉者,脾腎俱虛也,用四神丸。手足并熱,作渴飲水者,脾胃實熱也,用瀉黃散。大便秘結,用大柴胡湯。手足雖熱,口不作渴,大便不實者,用白朮散。仍參腹痛腹脹、積痛積滯治之。
食積痢
有食飽傷脾,脾氣稍虛,物難消化,留而成積,積敗為痢,腹肚微痛,先調胃氣,次理積,卻止痢,則病根自除。和中散理虛養胃,三稜散、烏犀丸助脾化積,沉香檳榔丸、守中湯進食止痢。仍忌生冷粘膩等物,不致復作。
積病可醫者九
面上虛腫是積。積者是脾之所係。脾主身之肌肉,故應面,故知是脾積。其脾係土,土無正形,故早晚浮腫不定,多則早浮,其睡則脾不磨,上面作腫。若病後此證,則是虛中積,宜用調脾消積行氣等藥。
面合地臥是積。何以合地?其受積在脾,是冷積。何以知之?其脾好土,故知在脾。其冷者屬陰,故知傷冷硬食得之,宜下熱積氣藥耳。
腹脹是積,其積在肺。何以知之?其肺主於氣,才當受積,其氣便冷,腹脹滿氣急,故知在肺。如腹脹先宜調氣後轉,轉後更宜調氣。
小便如油是積,其積在小腸。何以知之?其積受於脾,脾當傳心,心不受觸則入小腸,小腸是心之腑,故知在小腸,則節其水道,小便如米泔油相似也。
髮黃是積,是積氣傷心。心主血脈,蔭遍身毛髮,被積氣所干則髮黃,故知是積傷心。宜下空心散,及取積藥。此人必時復發熱也。
赤白痢是積,其積在肺,受傳大腸及有外傷冷而得。何以知之?肺主西方庚辛金,其先白後赤,則是外邪。故知肺傳大腸,則為赤白痢也,宜取後調氣。
兩眼黃赤睛青是積,其積在肝。何以知之?肝主東方甲乙木,色青,卻被積氣所干,即黃赤。睛青者,眼屬五臟,肝是其主,脾若受積,故令眼睛青,是肝受精。若傳膽,其人口苦不要吃物,宜涼藥退之。
遍身虛腫是積,其積不在臟,只在腑。何以知之?為其積曾取後,被藥發動,即不在臟,故出皮膚之間為腫也。只宜下取虛中積藥,然後補之。
多瀉白糞是積,是受冷積在脾。何以知之?脾主化,受冷積在脾,冷滑而瀉白糞,故知在脾,宜先轉,後熱藥補之。
不可醫者六
喘急是肺積。肺主氣,其喘急則肺絕。其人當面白全無血色,故不可醫也。
面黑是腎積。其人面黑者,是腎絕也。人當不辨好惡,眼直無光,只得一日而死也。
吐熱氣是榮積。其不醫者,是血絕不可治也。血主心,心不能營,故出熱氣不止耳。
手腳心生瘡是衛積。衛者氣也。胃氣不生,故手足生瘡。若衛絕則氣不回,只得半日也。
惡心吐乾嘔是胃積。何以不醫?胃主化食,其胃熱則惡吐,故不治。其人必食乳不化,不食亦乾吐嘔,面色青黃無血色也。
瀉久,住又瀉,是積咬脾爛。何以知其脾爛?其人當瀉白糞,為食不消,住了卻放糞赤黑而死,即知脾爛,不可治。
積聚
小兒五積,為臟氣不行,蓄積一處不動,故曰積。夫心為伏梁,在臍上,上攻其心,下攻胃口;脾為痞氣,在胃口上橫之;肝為肥氣,在臍之左邊;肺為息賁,在臍之右畔;腎為賁豚,在臍下。各有變動,非食之所成,乃氣積也。臟屬陰,故在一處而不動也。
聚謂六腑之氣留聚也。腑屬腸,陽氣運轉不停,故其聚不定一處,發而腹痛。積聚之候,皆面黃瘦劣,嗞啀,不生肌肉,髮立,或肌體浮腫,腹急多困,多為水氣。
虛中積候,凡驚中虛積者,謂因驚取復驚發動是也,所下糞青穢。凡虛中有積者,因傷食而瀉又吐,如此漸虛,其病未瘥,故曰虛積也。又虛中之積,有積而頻頻取轉,卻取轉不著,致其積尚伏,故亦曰虛中積。若驚積取下,則糞隨驚青。如是食積即糞成塊子。凡疳中虛積者,因疳病轉瀉虛而疳不退,故虛中爾,所取下糞裏白色也。
凡嬰孩所患積證,如覺一二日,先以百傷飲發表,次當歸散,水薑煎服,溫動積滯,方下烏犀丸、六聖丸重與寬利,後用勻氣散調補。
凡有積滯,須辨虛實。况孩兒虛瘦長短黑白,南北古今不同,不可一概論也。予今之法,實者可服進食丸,虛而微白及疳瘦者,宜服肥兒丸。
初患元氣未損之時,或腹脹作痛,大小便不利者,先用白餅子或木香檳榔丸下之,下後以白朮散或五味異功散和之。渴加乾葛,吐加半夏。下而熱不退,或作嘔作瀉,飲食不思,此脾胃俱傷也,用六君子湯。手足指冷,喜飲熱湯,此脾胃虛寒也,前方加炮薑、木香。面色黃白,目無精光,脾肺俱虛也,用四君子加柴胡、升麻。腹痛泄痢下重,或小便不利者,用四逆散。發熱晡熱,或瀉未已,脾氣下陷也;潮熬口渴,大便不調,欲變疳證也,并用補中益氣湯,佐以肥兒丸。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乃實。必以調脾為主,而以消導佐之。古人所謂養正積自除,正此意也。
乳積
其候但是吐下乳來有餿臭氣,因啼叫未已,遽與乳喫,停滯不化而得。茅先生先用丁香散調胃,後下牛黃丸取下嬭積,後下勻氣散,常服健脾散即愈。
乳癖之候,面色青黃,發渴壯熱,吐乳多睡,口內生瘡,漸漸黃瘦,腹內結塊不散。由乳母食飲無常,醉飽過度,便即乳兒;或乳母偏臥一向,乳兒不能迴轉,兒亦睡著,乳滯偏於脅下,因茲結聚成塊而痛者是也。
食積
肚硬而熱於他處,或瀉或嘔,因飲食過飽,飽後即睡而得。茅先生用牛黃丸取積,後用勻氣散調理,常服萬靈丸即愈。
氣積
其候面色黃白,不進食,腹痛,夭矯啼叫,痢如蟹渤,此因榮衛不和,二氣乖忤,日久得之。茅先生用萬靈丸、勻氣散、醒脾散、健脾散之類,相夾調理。
《秘錄》云:治小兒氣癖,取三稜散作羹粥,以米麪為之,與乳母食之。治小兒十歲以下,及新生百日,無問癎熱、無辜、痃癖等皆理之,妙不可言。
脾中積
面黃如土色,或面帶虛浮,臍上微痛,肚皮熱,飲食減少,才食便言臍上及腹中痛,所食不化,頭微熱。此因先食硬物或冷物,所傷在脾。治之先下青金丸取下脾中積,後用勻氣散、醒脾散調理,常服健脾散、萬靈丸即愈。
驚積
有時時瀉清水如生米汁,是受傷而復有積,煩悶啾唧,常以生嗔,名為驚積。先解驚,後理積。解驚五苓散或百解散,理積三稜散或烏犀丸及三解散,炒神麯生薑煎湯調服。醒脾散、沉香檳榔丸,寧驚化積,壯氣和胃。仍節冷乳,自然平治。
虛中積
其候渾身微熱,不思飲食,昏昧神緩,抱著一似睡未覺,肚熱足冷者,多因吐瀉大病及攻擊之後而得此候。茅先生先用青金丸取積,後用勻氣醒脾散調理,常服萬靈丸、保童丸即愈。
實積
其候大便不通,風毒瘡癤,喉閉痄腮,咽中涎响,茅先生先用奪命散吐下熱涎,後用勻氣散、醒脾散調理,常服牛黃膏、天竺黃散、鎮心丸即愈。
痃癖
茅先生論小兒生下五個月以上至七歲,有結癖在腹,成塊如梅核大來去,或如卵大,常叫疼痛者,亦分數類:在左脅下痛者名痃氣,左右脅下痛者名癖氣。下蓬莪朮散夾健脾飲與服即愈。如見面黑眼直視,瀉黑血,鼻口冷,手足冷,不進食者死。
錢氏論小兒病癖,由乳食不消,伏在腹中,乍涼乍熱,飲水或喘嗽,與潮熱相類,不早治必成疳。以其有癖,故令兒不食,致脾胃虛而熱發,故引飲過多,即蕩滌腸胃,亡失津液,胃不能傳化水穀,其脈沉細;益不食,脾胃虛衰,四肢不舉,諸邪遂生,鮮不瘦而成疳矣。
仁齋曰:癖者血膜包水,側僻於脅旁,時時作痛也。惟癖為能發潮,為能生寒熱,故瘧家中脘多蓄黃水,日久而復結癖,寒熱不已,有是疾者以此。小兒臟腑和平,榮衛調暢,則津液自然流通,縱使多飲水漿,不能為病。惟乳哺失調,三焦關隔,以致水飲停滯,腸胃不能宣通,如冷氣搏之,則結聚而成癖。輕者用導滯木香丸,重者用取癖丸。
曾氏曰:嬰兒始生,稟賦未完,失於襁褓之不謹,乳哺之不節,外為六淫侵襲,內因五臟氣虛,冷積久停於脾,不能剋化,結成癖塊,突於脅下或左或右,其疾皆因積滯蘊作,致有寒熱,或腹肚疼痛,或晝涼夜熱。治療之法:氣實者亦須溫正胃氣,後用烏犀丸或水晶丹下之。如過三三次,即以稀粥略止,候所作形證消盡,方投補益之劑。氣虛者先與調脾胃,固真元,神色稍正,飲食進多,如前法下之。若太虛甚,用三稜散、化癖丸漸消之,順適陰陽,以平為期。然先補後瀉,行迎奪之法。則取去陳寒冷積。若面黃脣白,髮竪肌瘦,乃為虛極,不可輕下,但徐徐用藥,消化調理為上。若兒小者,更令乳母常服藿香飲使藥從乳過,亦少助也。
痞結
此痞在腹內,與心下之痞不同,宜常服進食丸。按進食丸有巴豆,豈宜常服?甘遂有大毒,瀉水如決江河,非十分壯實、十分危急、十分水氣,三者俱備,未可輕用,今以為痞結主方謬矣。
痞癖既久,飲食減少,脾氣必虛,久而不愈,必先以固胃氣為主,使養正則積自除。若欲直攻其結,不惟不能善消,抑亦損其脾土,脾土既虧必變證百出矣。當參各類及隨見證而主治之。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 宋--撰人未詳】
食氣積癖論
小兒積聚癖癥者,其證不同。積聚乃氣之所致,不可輕治。脾胃既已虛冷,飲食先已不化,乳哺再稍失其宜,便乃成傷也。其候身體壯熱,口中氣溫,面黃腹脹,目無精光,或白睛多,喜睡,四肢垂嚲,畏食壯熱,大便酸臭,或為吐瀉,水穀不消,須宜穩藥剋化,不可便行快藥取轉。小兒氣實脾胃壯者,化之有漸。若氣怯脾胃弱者,但稍失調養,便成傷也。
方
紫雙丸 [紫雙丸 原作「雙紫圓」,據《千金》卷五改。 ]【 《千金方》,下同】 治小兒身熱頭痛,飲食不消,腹中脹滿,或小腹絞痛,大小便不利,或重下數起;小兒無異疾,惟飲食過度,不知自止,哺乳失節,或驚悸寒熱,惟此丸治之。不瘥,更可重服。小兒欲下,是其蒸候,哺食減少,氣息不快,夜啼不眠,是腹內不調,悉宜用此丸,不用他藥,數用神驗,千金不傳。臣億等詳[臣億等詳 原作「今詳」,據《千金》卷五改。]序例中凡云服紫丸者,即前變蒸篇中四味者是也。云服紫丸不下者,服赤丸,赤丸瘥快,病重者當用之。方中并無赤丸,而此用硃砂,又力緊於紫丸,疑此即是赤丸也。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59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Re: 古今圖書集成卷四百一 [兒科]
巴豆霜 蕤核仁各十八銖 麥門冬十銖 甘草五銖 甘遂 朱砂飛,各二銖 牡蠣 蠟各八銖
右八味,以熟湯洗巴豆研,新布絞去油,別搗甘草、甘遂、牡蠣、麥門冬下篩訖,研蕤核仁令極熟,乃內散更搗二千杵,藥燥不能相丸,更入少蜜足之。半歲兒服如荏子一雙,一歲二歲兒服如半麻子一雙,三四歲者服如麻子二丸,五六歲者服如大麻子二丸,七歲八歲服如小豆二丸,九歲十歲微大於小豆二丸。常以鷄鳴時服,至日出時不下者,熱粥飲數合即下,丸皆雙出也。下甚者,飲以冷粥即止。
充悅圓 治小兒胎中宿熱,母飲食粗惡辛苦,乳汁不起,兒乳哺不為肌膚,心腹痞滿,萎黃瘦瘠,四肢痿躄繚戾,服之可令充悅。
芍藥 柴胡各二兩 大黃 人參各一兩 乾薑如熱以枳實代 甘草各半兩 鼈甲 茯苓各一兩半
右八味為末,蜜丸如大豆,服一丸,一歲已上乳服三丸,七歲兒服十丸,日二。
牛黃圓 治小兒宿乳不消,腹痛驚啼。
真牛黃三銖 附子二枚 真珠 巴豆霜 杏仁各一兩
右五味,搗附子、真珠為末下篩,別搗巴豆、杏仁令如泥,內藥及牛黃搗一千二百杵,藥成若乾入少蜜足之。百日兒服如粟米一丸,二歲兒服如麻子一丸,五六歲兒服如胡豆一丸,日二。先乳哺了服之,膈上下悉當微轉,藥完出者病愈,散出者更服,以藥完出為度。
芒硝紫圓 治小兒宿食,癖氣痰飲,往來寒熱,不欲食,消瘦。
芒硝 大黃各四兩 半夏 甘遂各二兩 代赭一兩 巴豆二百枚 杏仁一百二十枚
右七味為末,別搗巴豆、杏仁,治如膏,旋內藥末搗三千杵,令相和合,強者內少蜜,百日兒服如胡豆一丸,過百日至一歲服二丸,隨兒大小以意節度,當候兒大便中藥出為愈。若不出,更服如初。
八歲湯 治八歲已上兒,熱結痰實,不能食,自下。
白芍藥 梔子仁 知母生大黃各二兩 柴胡二兩六銖 升麻 黃芩 黃連各二兩半 竹葉切,一升半 桔梗一兩半 細辛十五銖
右十一味(口父)咀,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去滓,分四服,十歲兒為三服。一方有枳實、杏仁各一兩半,無桔梗、黃連。
十五歲湯 治小兒十五已下,熱結多痰,飲食減。
大黃 柴胡 黃芩各三兩 枳實一兩十八銖 川升麻 赤芍藥 知母 梔子仁各二兩半 生薑十八銖 杏仁二兩 竹葉切,一升半
右十一味(口父)咀,以水六升半,煮取二升,十歲至十五者分三服。
牛黃雙圓 治小兒結實,乳食不消,心腹痛。
牛黃 太山甘遂各半兩 真珠六銖 杏仁 芍藥 黃芩各一兩 巴豆十八銖
右七味為末,蜜丸,一歲兒飲服如麻子二丸,但隨兒大小加減之。
牛黃鼈甲圓 治小兒癖實壯熱,食不消化,中惡忤氣。
牛黃 厚朴 桂心 芍藥 乾薑各半兩 茯苓 麥麯 柴胡 大黃 鼈甲 枳實 芎藭各一兩
右十二味末之,蜜丸如小豆,日三服,以意量之。
芫花圓 治小兒心下痞,痰癖結聚,腹大脹滿,身體壯熱,不欲哺乳。
芫花 黃芩各一兩 大黃 雄黃各二兩半
右四味為末,蜜和,更搗一千杵,三歲兒至一歲已下,服如粟米一丸。欲服丸內兒喉中,令母與乳。若長服消病者,當以意消息與服之,與乳哺相避。
真珠圓 治小兒痰實結聚,宿癖羸露,不能飲食。
真珠半兩 麥門冬一兩 蕤核仁二百枚 巴豆四十枚
右四味為末,蜜丸,期歲兒服二丸如小豆大;二百日兒服如麻子二丸。漸增,以知為度。當下赤黃白黑葵汁,勿絕藥,病盡下自止。久服,使小兒肥白,已試驗。
鼈甲圓 治少小腹中結堅,脅下有疹,手足煩熱。
鼈甲 芍藥 大黃各三十銖 茯苓 柴胡 乾薑各二十四銖 桂心六銖 (上庶下虫)蟲瓦炙 蠐螬各二十枚
右九味為末,蜜和服如梧子七丸,漸漸加之,以知為度。
鼈頭圓 治小兒痞氣,脅下腹中有積聚堅痛。
鼈頭炙,一枚 甘皮半兩 蝱蟲(上庶下虫)蟲俱炙 桃仁各十八銖
右五味為末,蜜丸,服如小豆大二丸,日三。大便不利,加大黃十八銖,以知為度。
甘草圓 治小兒羸瘦惙惙,宜常服,不妨乳。
甘草五兩
右為末,蜜丸,一歲兒服如小豆十丸,日三。服盡即更合。
桂心橘皮湯 治小兒五六日不食,氣逆。
桂心 人參各半兩 橘皮三兩 成擇薤五兩 黍米五合
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先煮藥,煎取二升,次下薤米,米熟藥成,稍稍服之。
地黃圓 治少小胃氣不調,不嗜食,生肌肉。
乾地黃 大黃各一兩六銖 茯苓十八銖 當歸 柴胡 杏仁各半兩
右六味為末,以蜜丸如麻子大,服五丸,日三。
半夏圓 治小兒暴腹滿欲死。
半夏隨多少,微火炮之 搗末,酒和服如粟米粒大五丸,日三,立愈。
馬通栗圓 治少小脅下有氣,內痛喘逆,氣息難,往來寒熱,羸瘦不食。
馬通中粟十八銖 杏仁 紫蘇 細辛各半兩 五味子 石膏 秦艽 半夏 茯苓各六銖
右九味為未,蜜丸,服如小豆十丸,日三,不知加至二十丸。
清中解鬱湯 【 《直訣》方】 治脾氣虛弱,飲食停滯,鬱熱生痰,或身發赤暈。
白朮炒 茯苓 陳皮 山梔仁炒 山渣 神麯炒 麥芽炒 川芎 桔梗 炙草各五分
右,每服二三錢,水煎。
丁香化癖散 【 《儒門事親》】 治小兒乳癖。
白丁香 密陀僧 舶上硫黃已上各二錢 硇砂半錢 輕粉少許
右研細末,每兒一歲服半錢,男病女乳調,女病男乳調,出下黑糞為度,後用通膈丸泄之。
塌氣退黃湯 【 《蘭室秘藏》,下同】 一名茯苓滲濕湯。治小兒面色萎黃,腹滿脹,食不能下。
白朮 柴胡各半分 川升麻一分 桂枝 麻黃炒 吳茱萸 厚朴 羌活 草豆蔻 神麯 蒼朮 澤瀉 白茯苓 猪苓 黃蘗 橘紅各二分 青皮 黃連各五分 杏仁二個
右,都作一服,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滓,食前溫服。
中滿分消丸
枳實 黃連 厚朴各五分 生薑 薑黃 猪苓各一錢 橘皮 甘草 白朮各一錢半 砂仁 澤瀉 茯苓各三錢 半夏麯四錢 黃芩一兩二錢
右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黍米大,每服三五十丸,溫水下。
消痞丸
黃連五錢 黃芩二錢 厚朴七分 薑黃五分 乾生薑 人參各四分 甘草三分 枳實二分 橘皮一分
右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黍米大,每服三十丸,隨乳下。
雄黃解毒丸 【 《片玉心書》,下同】 下痰去熱,追蟲打積。
雄黃一錢,另研 郁金一錢 巴豆霜二錢 共為末,米糊丸如粟米大,痰涎甚竹葉湯下;積痛茴香湯下;纏喉風,滾白水化開,吐痰;蟲痛,苦楝子根白皮湯下,先以鷄卵油煎,空心時令兒聞之,然後服藥,必要上半月,謂其蟲之頭向上故也。
養脾丸 治小兒脾胃虛弱,不思乳食,傷食癖積,面色黃,嘔吐瀉泄,腹痛膨脹,併皆治之。
蒼朮製 陳皮各五錢 縮砂仁 草果仁 益智仁各二錢 厚朴 神麯 麥芽炒,各三錢 共為末,酒糊丸如粟米大,米飲下。脾胃虛弱,米湯下;嘔吐,煨薑湯下;食積,山楂湯下:腹痛,茴香湯下;腫脹,蘿蔔湯下;寒泄,薑棗湯下。
肥兒丸 【 《育嬰家秘》】 小兒脾胃素弱,食少而瘦,或素強健,偶因傷食成積而瘦,或因火病之後而瘦者,宜服之。
人參 白朮各二錢 陳皮 茯苓各錢半 甘草炙 木香 縮砂仁 青皮 神麯炒 使君子肉各一錢 山藥 蓮肉去心,各二錢 桔梗一錢 共為細末,荷葉浸湯,煮粳米粉為丸,米飲下。此參苓白朮散加減,以治疳病將成之聖藥也。腹中有癖者,加三稜、莪朮各煨,九肋鼈甲醋炙各一錢半。有熱者,加北柴胡二錢,黃芩、黃連、蘆薈,乾燒存性,各一錢半。瘦太甚者,加當歸、川芎各二錢。泄瀉者,加肉豆蔻麪包煨、訶子肉各一錢。疳瘦食少者,去麥芽、神麯。
木香丸 【 《嬰童百問》,下同】 治吐乳瀉乳,其氣酸臭,由啼叫不已,以乳與兒,停滯不化,是為乳積。肚硬熱渴吐瀉,由飲食無度,過飽即睡,是為食積。腹痛啼叫,利如蟹渤,由觸忤其氣,榮衛不和,淹延日久,是為氣積。瘧後肚內結癖成塊。
木香 蓬朮 砂仁 青皮去穰 朱砂研細 代赭石 大丁香各一錢 巴豆去油二錢
右為細末和勻,飛白麵糊和丸麻子大,每服二三丸,乳傷乳汁下,食傷米飲下。
取癖丸 治小兒癖塊大痛,用之如應。
甘遂 芫花俱微炒 黑牽牛半炒半生取末 辣桂 蓬朮 青皮去穰 木香 桃仁炒 五靈脂各二錢 巴豆去油,一錢
右為末,研和十分細嫩,飛白麵糊丸麻子大,每服一二丸,薑蜜煎湯灌下,泄後冷粥補,仍和胃。
挨癖丸 治乳癖穀癥,腹中塊痛。
青皮 木香 代赭石火煅酢淬,研極細末 蓬朮 生地黃各三錢 巴豆壓去油,一錢
右為細末,酢麵糊丸麻子大,每服二丸,食後薑湯下。
檳榔丸 治小兒傷食得之,痛刺脅肋,心胷煩悶,飲食不下,吐逆惡心,久不醫治,漸成痞癖。
青皮五錢,去穰,巴豆三十粒去殼同炒,去巴豆 陳米半合,炒法亦用巴豆,同青皮 檳榔五錢 木香麵裹煨,三錢
右為細末,蒸餅丸如黍米大,用米飲,食前服。丸數多少,量兒大小虛實加減。
北柴胡散 治小兒因傷血得之,胷膈鬱悶,痛引小腹,時或攻築,上搶心胷,漸成瘕結之證。
人參 北柴胡 --木香 枳殼 京三稜 檳榔各三錢
右為細末,陳皮煎湯調,食遠服。
褐丸子 治小兒因傷氣得之,心腹膨脹,肚大脅痛,面黃肌瘦,倦怠無力,久而不治,漸成痞塊。
陳皮 青皮 三稜 蘿蔔子炒 莪朮各五錢 木香 胡椒各一錢 黑丑炒取頭末,三錢
右為細末,麵糊丸如黍米大,生薑三片,泡湯送下二三十丸。
七香丸 治小兒因傷積得之,其證如腸澼之疾,便利無度,滑不成糞,似痢非痢,結成癖塊。
丁香 木香 大茴炒,各一錢半 枳殼 三稜 青皮 莪朮同巴豆七粒炒赤色,去巴豆,各一錢
右為細末,煮糊丸如黍米大,每用三十丸,米飲空心服。
聖惠甘遂破結散 治小兒心胷痞結,蘊聚痰水,雖服湯藥,暫利而滯實不去,心下堅脹,按之輒啼,內有伏熱所結。
甘遂麵裹煨令黃色,二錢半 青皮 黃芩 川大黃煨,各半兩
右為粗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和服,量大小加減,得通利即止,後以冷粥補之。
進食丸 治乳食不消,心腹脹滿,壯熱喘粗,嘔吐痰逆,腹鳴泄瀉,米穀不化;或下痢赤白,腹痛後重;及食癥乳癖,痃氣痞結,并皆治之。小兒胷膈熱實,腹內有留飲,致令榮衛痞塞,臟腑之氣不得宣通,其病腹內氣結,脹滿或壯熱,凡有此疾,當疏利大便,破結散氣,宜常服之。
巴豆霜一錢 朱砂飛,五錢 枳殼炒,五錢 當歸泔浸炒 代赭石煅酢淬七次,各三錢 木香五錢 麝少許
右為末,麵糊為丸如麻子大,一歲兒一丸,米飲下,更量虛實加減,食後服。治食積發熱,羸瘦肚大,青筋疳積,肚疼哺露。
消積丸 治乳食傷積,心腹脹滿,氣粗壯熱,或瀉或嘔。
丁香二十粒 砂仁二十粒 使君子五個 烏梅三個
右為末,爛飯丸麻子大,加巴豆三粒,去盡油同丸,每服三丸,陳皮湯下。
白餅子 治小兒夾食傷寒,其證發熱嘔吐,亦有肚疼者,噯氣辨得分曉。先用此藥,一服推下食積,卻用平和藥發散調治,如惺惺散、加減參蘇飲,皆可服,卻不可服冷藥。
滑石 天南星 半夏各一錢 輕粉五分 巴豆二十四粒,去皮膜,用水一升,煮乾研細如泥
右三味,搗羅為末,入巴豆霜,次入輕粉,又研勻,卻入餘藥末,令勻,糯米飲丸如菉豆大,量小兒壯瘦虛實用藥。三歲已下每服三丸至五丸,紫蘇湯空心下。忌熱物。若三五歲兒壯實者,不以此拘,加至三十丸,以利為度。一方加白附子一錢。
白朮散 治瀉渴兼吐瀉。
人參二錢半 白茯苓 白朮 藿香葉各半兩 木香二錢 甘草一錢 乾葛半兩,渴者加一兩
右剉散,水煎。發熱甚渴者,去木香。肚痛,加白芍藥。
小沉香丸 和中順氣,嗜食消痰。
砂仁煨 蓬朮煨,各四錢 香附米炒,一兩 真沉香六錢 甘松三兩六錢 益智仁炒 炙草各一兩半 舶上丁香皮二兩四錢
右為細末,湯浸蒸餅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或四十丸,食後溫生薑湯下,或嚼破更妙。
芍藥甘草湯 治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煩數,微惡寒,腳攣急拘疼,及治肚腹胷脅大痛。
白芍藥炒,五兩 甘草一兩
右剉散,每服三錢,水二盞,煎至八分,不拘時服。
觀音散
石蓮肉 人參 神麯炒,各三錢 白茯苓二錢 甘草炙 木香 綿黃耆炙 白扁豆炒去皮 白朮各一錢
右剉散,每服二錢,水一盞,棗一枚,藿香三葉煎,空心溫服。
銀白散 止吐瀉,壯胃氣,治糞青。
糯米 扁豆各二兩 藿香 白朮土炒,各一兩 丁香二錢 甘草炙,三錢
右為末,紫蘇米飲調下。加天麻、砂仁、白茯苓。快脾正色,加炮白附、全蝎、木香、石蓮,薑煎服。
木香檳榔丸 疏導三焦,寬利胷膈,破痰逐飲,通潤大腸。
(木郁)李仁 皂角醋炙 半夏麯 枳殼麩炒 青皮 杏仁麵炒 木香不見火 檳榔各一錢
右為細末,別用皂角四兩,用漿一碗,搓揉熬膏,更入熟蜜少許,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小兒服可丸如菉豆大,食後生薑湯送下。
神芎丸 治風熱壅滯,頭目昏眩,口舌生瘡,牙齒疳蝕;或遍身瘡疥,咬牙,驚惕,怔忡,煩躁多渴;或大小便濇滯;或積熱腹滿,驚風潮搐,并皆治之。
生大黃 黃芩各二兩 生牽牛頭末三兩 滑石四兩 黃連 薄荷葉 川芎各半兩
右為細末,滴水丸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食後溫水下。一方加蒲黃,止血證亦用。
是齋推氣丸 治三焦痞塞,氣不升降,胷膈脹滿,大便閉濇,小便赤少。
大黃 陳皮 檳榔 枳實小者去穰 黃芩 黑牽牛各等分
右為細末,煉蜜丸如菉豆大,臨臥溫熟水下二三十丸,量虛實加減。
檳榔丸 治小兒疳氣腹脹,胷膈痞悶,喘急不安。
青皮去穰,同巴豆十粒炒,去巴豆 蘿蔔子 香附子炒 木香各一兩 黑牽牛半兩,微炒
右為末,生薑自然汁,煮麵糊丸黍米大,每服十丸,米飲下。
消食丸 常服寬中快氣,消乳食,正顏色。
縮砂 陳皮 三稜 蓬朮 神麯炒 麥芽炒 香附泔浸一宿炒 枳殼 檳榔 烏梅各五錢 丁香二錢五分
右為末,麵糊丸如菉豆大,食後紫蘇湯送下二三十丸。
快膈消食丸 治小兒宿食停滯,腹脹疼痛。
三稜煨 蓬莪朮煨 揀縮砂去殼 橘皮去白 神麯炒 麥芽炒,各五錢 香附子炒,一錢
右為細末,蒸餅丸如黍米大,生薑煎湯或白湯,或將餅子磨,食遠服。一方加製枳殼。
香稜丸 治小兒積氣發熱,肚腹膨脹,肢體瘦弱,飲食不滋肌膚。
木香 丁香 檳榔去臍 枳殼炒 甘松 使君子去殼 神麯炒 麥芽炒,各二錢半 三稜煨 莪朮 青皮 陳皮 香附炒,各五錢 胡黃連一錢
右為細末,蒸餅丸如黍米大,用米飲,食遠服。
五珍丸 治酒食積通用。
青皮 乾薑燒存性 蓬朮 五靈脂各一兩 巴豆去半油一錢
右為末,粳米飯丸麻子大,每服三五丸,米湯下。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四百四十二
小兒食癖門
方
理中清熱湯 【 《明醫雜著》】 治小兒食積鬱熱,發於肌表,潮熱往來。主理中,清陽明之熱。
白朮炒 山渣 白芍藥炒各一錢 黃連炒 枳實麩炒 川芎 香附米炒 升麻各七分 葛根一錢二分 甘草 炙草各三分
右用薑水煎服。若食積去後,潮熱未除,減山楂、枳實、香附、川芎,加人參、黃耆、陳皮各五分,再加白朮二三分。有痰加半夏六分。薛己曰:按前證若食積去而熱不退,用五味異功散以補胃氣。若作嘔少食,用四君子加藿香、半夏以安中氣。若泄瀉不食,宜用六君子湯加升麻、柴胡以升補脾氣。若久瀉不已,宜用補中益氣湯以升補陽氣。若虛寒加炮薑、木香;如不應,佐以四神丸以補脾腎。若體瘦潮熱,口渴,大便不調,宜用肥兒丸以消疳積。若不分脾氣虛實,有無食積,概用剋伐消導寒涼清熱之劑,復傷脾胃生氣,反為難治之證。
人參安胃散 【 《保嬰撮要》,下同】 治脾胃虛弱,傷熱乳食,嘔吐瀉痢。
人參一錢 黃耆二錢 生甘草 炙草各五分 白芍藥酒炒,七分 白茯苓四分 陳皮三分 黃連炒,二分
右為末,每服二錢,水煎。薛己曰:愚按東垣云:益黃散內有丁香、青皮之辛熱,蓋為寒水侮土而設也。若因熱藥巴豆之類,損其脾胃,或因暑熱傷乳食而成吐瀉,口鼻氣熱而致慢驚者,宜用前方。
益黃散 治脾虛吐瀉不食,米穀不化,困倦力少,滑腸夜起,併疳虛盜汗,涎流口角。
陳皮一兩 丁香二錢 訶子炮去皮 青皮 甘草炙,各半兩
右為末,每服一錢,水煎服。薛己曰:愚按前證,若脾土虛寒,或寒水侮土而嘔吐泄瀉,手足并冷,或痰涎上涌,睡而露睛,不思乳食,宜用此方。若因脾土虛弱吐瀉者,用六君子湯加柴胡;如不應,或手足俱冷,屬虛寒也,更加木香、炮薑。若因乳母脾虛肝侮,必治以前藥。若乳母鬱怒,致兒患前證,母服加味歸脾湯。王肯堂曰:東垣云:閻孝忠編集錢氏方,以益黃散補土。又言:風旺必克脾土,當先實其脾。昧者不審脾中寒熱,一例用補脾藥;又不審藥中有丁香、青皮辛熱,大瀉肺金,脾虛之證,豈可反瀉其子?為寒水反來侮土,中寒嘔吐,腹痛,瀉痢青白,口鼻中氣冷,益黃散神治之藥也。如因服熱藥巴豆之類過劑,損其脾胃,或因暑天傷熱積熱,損其脾胃,而成吐瀉,口鼻中氣熱而成慢驚者,不可服之,故立人參安胃散。
錢氏瀉黃散 一名瀉脾散。治脾熱吐舌。
藿香葉 甘草各七錢五分 山梔仁一兩 石膏五錢 防風二兩
右用蜜酒微炒為末,每服一二錢,水煎。薛己曰:愚按前證,若作渴飲冷,臥不露睛,手足熱甚,或遍身發黃,屬胃經實熱,宜用瀉黃散。若作渴飲湯,臥而露睛,手足并冷,屬胃經虛熱,宜用異功散。若面青搐搦,乳食少思,肝乘脾也,用秘旨補脾湯。若面赤驚悸,身熱昏睡,心乘脾也,用秘旨安神丸。若面白喘嗽,肢體倦怠,肺乘脾也,用補中益氣湯。若脣黑泄瀉,手足指冷,腎乘脾也,用益黃散。病後津液不足,口乾作渴,宜用七味白朮散。若乳母膏粱厚味,七情鬱火所致,當審其因而治其母。
平胃散 【 《證治準繩》,下同】 治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心腹脅肋脹滿刺痛,口苦無味,胷滿短氣,嘔噦惡心,噯氣吞酸,面黃肌瘦,嗜臥體痛,霍亂吐瀉等證。
厚朴薑汁製,五兩 陳皮 甘草炙,各一兩 蒼朮米泔浸焙,八兩
右為末,每服二錢,薑棗水煎,沸湯點服亦可。常服調氣煖胃,化宿食,消痰飲,辟四時不正之氣。愚按前證,若乳食停滯,噯腐吞酸,嘔吐惡心者,宜服是方。若飲食既消,脾胃虛弱,嘔吐惡心者,則宜四君子湯。
調中丸 治脾胃虛寒。
白朮 人參 甘草炒,各五分
右加八味地黃丸,即六味地黃丸加肉桂、附子各一兩,治稟賦命門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土虛寒,或飲食少思,及食而不化,腹臍疼痛,多旋溺等證。《內經》謂益火之源以消陰翳,正此藥也。
人參散 治脾風多困。
南星切片,用漿水薑汁煮存性,一兩 人參 冬瓜仁各半兩
右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半盞,煎二三分,溫服。
藿香散 理虛化痰,及治脾胃不和,飲食少進,正氣除邪。
人參 半夏湯煮透濾,剉片焙乾 赤茯苓 炙草各一兩 蒼朮米泔浸一宿,濾剉炒黃,二兩 陳皮 藿香各七錢五分 厚朴製,一兩半
右件(口父)咀,每服二錢,水一盞,薑二片,棗一枚,煎七分,空心溫服。或入燒鹽同煎。
四君子散 治小兒脾胃虛弱,飲食少進。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各等分
右為末,每服一錢,鹽湯點服。一方加陳皮、縮砂。
參苓白朮散 主脾胃虛弱,飲食不進,多困少氣,中滿痞結,噫嘔吐逆,此藥不寒不熱,性味和平,常服調脾悅色,順正去邪。
人參 白茯苓 粉草 白朮 白扁豆炒去殼 乾山藥 縮砂仁 薏苡仁 桔梗剉炒,各一兩 蓮子肉
右剉焙為末,每服半錢至一錢,用棗湯空心調服,或溫米湯亦可。
健脾飲 健脾養胃,理嘔吐,治瀉利,及諸病後氣色虛弱,有痰惡心,腹中微痛,飲食減,精神慢,宜服之。
厚朴剉,薑汁浸一宿,炒乾,入醇酢焠透仍炒之 人參各一兩 白茯 肉蔻 半夏湯煮透剉焙 益智 香附 良薑壁土炒 訶子肉各二錢 炙草五錢
右剉,每服二錢,水一盞,薑二片,棗一枚,煎七分,無時服。
茅先主勻氣散
桔梗五兩 炙草二兩 白薑一分 砂仁 陳橘皮 茴香洗,各一兩
右為末,半錢或一錢,霜木瓜煎湯調服,紫蘇鹽湯亦得。《寶童》多厚朴、蒼朮、良薑、肉桂、烏梅,名養脾湯。
醒脾湯 調理諸病。
木香 白朮并濕紙裹煨 人參 白茯苓 草蔻仁 炙草 陳橘皮 厚朴硇砂水煮 紫蘇子
右等分為末一錢,水六分,薑一片,棗半個,煎四分,通口服。
健脾散 治小兒胃氣。
白茯苓 人參各一兩 厚朴三兩,薑汁炙 蒼朮泔浸一宿,四兩 橘皮五兩 草果子 甘草各二兩
右件為末,每服一錢,薑棗同煎,隨大小分減服。
調中飲子 治小兒諸病。
肉豆蔻 自朮炮 人參 陳橘皮 茴香 訶子炮去核 炙草 砂仁各半兩 藿香 桂心 檳榔各三錢
右為末,每服半錢或一錢,用薑棗煎水,隨兒大小五分四分煎,通口服。
寶童散 壯脾去積進食。
京三稜 蓬莪朮酢紙裹煨 益智仁各四兩 甘草炙,四兩半 陳皮 青皮各二兩
右為末,湯點一錢,不時服。薑棗煎亦得。
神朮散 治患後脾胃虛弱,煩熱恍惚,睡中多驚,氣急煩亂。溫養脾胃,消奶進食,勻氣清神,調和臟腑。
白朮 人參 白茯苓 石蓮肉 罌粟米 白扁豆 藿香 甘草炙
右等分,細末小半盞,棗湯調,空心日午服。漢東觀音散,少白朮、粟米,多神麯、白芷、木香、黃耆。
聖惠前胡散 治脾胃不和,見食欲嘔,心胷壅悶。
前胡 蘆根各三分 桂心一分 人參 白朮 赤茯 枇杷葉去毛炙 炙草 厚朴各半兩 粗羅一錢,水一盞,薑少許,煎五分,不時量溫服。
張渙集香煎 治脾胃虛,不欲食,羸瘦。
藿香葉 厚朴薑製 丁香 沉香 木香各一兩 白茯苓 白豆蔻 白朮炮,各半兩
右為細末,入麝香一錢,水一升,蜜半斤,大棗三十枚,薑二十片,銀石器中慢火熬成膏,去薑、棗,通風處陰乾,每皂子大,乳前,米飲下。
調中散 治小兒冷熱不調,致脾胃不和。
木香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丁香 大腹皮 甘草 青橘皮湯浸去白焙乾,各一兩
右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生薑三片,煎五分,去滓溫服。
益胃丹 調冷熱,和脾胃。
當歸洗焙乾 木香 白朮 沉香各一兩 白芍藥 人參 蓬莪朮 縮砂仁各半兩
右件搗羅為細末,麵糊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至十五粒,點麝香湯下,量兒大小加減。
丁香黃耆散 治小兒脾胃虛弱,不能飲食,已漸傷損榮衛,致令肌體羸瘦,時時下痢,面色青白。
丁香 綿黃耆 人參 白朮 當歸洗焙乾 鼈甲酥炙黃去裙,各一兩 胡連 炙草各半兩
右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盞,入生薑二片,棗二枚,同煎至五分,去滓溫服,食前。
鼈甲湯 治三七歲兒不食或嘔,或頭熱,或下痢,或渴,或手腳熱,有時冷,每日一劑,便能食。
鼈甲一兩 當歸 炙草 升麻各二錢五分 椒五十粒,出汗
右切,水一升,煮八合,為三服,相去人行六七里再服,覺身上潤衣,蓋取汗,微汗勿深。
保和丸 治飲食停滯,胷膈痞滿,噯氣吞酸,或吐瀉腹痛。加白朮一兩,即大安丸。
神麯炒 山楂 半夏 茯苓各一兩 陳皮 連翹 蘿蔔子炒,各五錢
右為末,粥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湯送下。愚按前方行氣剋滯之劑,若元氣無虧,暴停乳食而致斯證者,宜用此消導之。若元氣虛弱,而乳食所傷者,必調補胃氣為主,而佐以消導。若乳食已消而作嘔者,乃胃氣被傷,當用異功散補之,不宜仍用前藥,重損胃氣,用者審之!
木香大安丸
木香二錢 黃連 陳皮 白朮各三錢 枳實 山楂肉 萊菔子炒 連翹 神麯炒 麥芽炒 砂仁各一錢半
右為末,神麯糊為丸,陳廩米湯下。
消食丸 又名消乳丸。治宿食不消。
砂仁 陳皮 三稜 神麯 麥芽各半兩 香附一兩
右末,麯糊丸如麻子大,食後白湯送下,量兒大小加減。
七聖丸
三稜 蓬朮 川楝 青皮 陳皮 芫花 杏仁
右件等分,先用酢浸芫花一宿,炒漸乾,次入蓬稜同炒赤色,又入陳楝等再同炒一處,令微焦取出為末,前藥如各半兩,杏仁亦用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不用,研細,入巴豆二十粒,去油和勻,酢糊丸如黍米大,一歲兒常服二丸,臨臥溫熱湯送下,使日間所餐之物,一夜而化,永無疳疾,能使黃瘦子頓作化生兒。今之小兒,可去巴豆,只入杏仁,名七聖丸是也。
三稜散 主諸般停滯,疳積發熱,瀉痢酸餒,水穀不化。常服和脾胃,進飲食,長肌肉,益神氣。
人參七錢半 三稜炮剉 淨香附各一兩半 青皮 益智仁 陳皮 穀芽 枳殼麩炒 神麯炒 半夏製 莪朮酢煮透濾乾剉焙 大黃半生半炮 紫蘇各半兩 甘草一兩二錢
右碎,每服二錢,水一盞,薑三片,倉米百粒,煎七分,無時溫服。氣虛者,加白茯苓一兩。
莪朮丸 和脾益胃,進飲消食,寬膈快氣,悅色清神。
莪朮 三稜 香附各四兩,酢浸七日煮焙 檳榔薄剉 生牽牛末各一兩,另研 清木香 穀芽洗淨焙乾 青皮各半兩 蓽澄茄 丁香 南木香各四錢
右除檳榔、丁香、木香不過火,及牽牛末,餘七味剉焙,仍同檳榔、丁香、木香為末,臨入牽牛末和勻,水煮麵糊丸菉豆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無時,用淡薑湯下,溫茶溫酒皆好。兒小者丸粟米大數粒,下法如前。
丁香脾積丸
三稜煨去皮毛 莪朮炒 神麯炒,各七錢 青皮 巴豆霜 小茴香炒 陳皮各五錢 丁香 木香各三錢
右為細末,酢調神麯糊為丸如菉豆大,每服五七丸,生薑湯下。
三黃枳朮丸 治傷肉濕麵辛辣味厚之物,致填塞悶亂不快。
枳實麩炒 黃芩各五錢 川黃連酒浸炒 大黃濕紙裹煨 白朮各一兩
右為末,湯浸蒸餅為丸如菉豆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臨時量所傷多少,加減服之。
聖惠訶梨勒散 治小兒宿食不化,少欲飲食,四肢消瘦,腹脅多脹。
訶梨勒皮三分 人參 白朮 麥芽炒令微黃 陳橘皮 檳榔各半錢 炙草一分
右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分減,溫服,日四五服。
朱氏木香丸 治小兒氣開胃進食。
三稜一兩炮 木香 人參 白茯苓 青皮 陳皮 肉豆蔻各一分
右為末,麵糊丸麻子大,每服十丸,薑湯下。
朱氏洗心散 治小兒乳食傷心,作壯熱,喘息不調,欬嗽多睡。
皂角半兩,入沙糖酥炙於盆下,蓋良久出火毒 生甘草一錢 麥門冬一分半
右爛杵不羅,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八分,作五服,時時吃。
養脾丸
人參 白朮 當歸 川芎各一錢 木香 青皮 黃連 陳皮各一錢 砂仁 山楂肉 神麯炒 麥芽炒,各五分
右為細末,水調神麯糊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陳倉米飲下。
理惠三稜散 治乳癖結實,或有滯惡停積不化,令兒日漸羸瘦,面色萎黃,春夏多發,不欲乳食。
三稜 大黃微炒 檳榔 鼈甲 赤伏各半兩 枳殼麩炒微黃,各二錢半
右搗羅為散,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分為二服,日三四服,逐下惡物為度。
張渙三稜散 治小兒乳癖結實不瘥。
三稜 赤茯 當歸 鼈甲酢炙黃去裙,各一兩 枳殼麩炒 木香 白朮各半兩
右搗羅細末,每服一錢,水一盞,入生薑七片,煎至五分,去滓放溫,時時與服。
聖惠化癖丸 治乳癖結塊,久不消化,諸藥無效。
巴豆霜半兩 膩粉 朱砂各一錢研 硇砂 雄雀薑各一字 黃鷹薑二錢半
右件都研如粉,用糯米飯和丸如黍米大,一歲兒每服空心煎皂莢仁湯下二丸,取下惡物為度。
茅先生千金丹 小兒諸積病悉主之。
滑石末 白丁香羅過 天南星 輕粉各二錢 水銀秤二錢,先以錫二錢於銅銚內熔化,更下水銀拌,和勻,傾在於地,冷用 青黛飛羅過,半錢 巴豆去皮心膜七十二個,無缺損者,井華水浸一宿,懸當風處,吹乾爛研
右前件藥同拌合,用軟飯為丸如小菉豆大,巴豆不出油,依形證用湯使下。傷寒後取積痰,煎葱湯吞下。取疳蟲,用牛肉炙汁下。驚風肚中緊硬,面青黑,金銀箔薄荷葱湯吞下。因傷,看肚中及腹皮上微熱,肚脹,夜間作熱,似疳又不是疳,面青黃色,眼微黃,此腹中有積,用皂角子二七粒,灰火煨過,用水一盞,煎至半盞下。有積作瀉,魚酢湯下。氣積,炒茴香湯下。凡下此藥周歲十四丸,三歲十八丸,七歲二十四丸,量兒大小加減下。須是四更初下,至天明通下。積來盡時依形證候下藥補之。臨吃此藥,恐先吐下些小涎來,亦不妨。
萬靈丸 治小兒諸積,依形證用之。
木香 川黃連 蓬莪朮各半分 陳橘皮 青橘皮各去瓤一分 檳榔一錢半重者,一枚
右為末,每匕藥一錢,巴豆一粒,去心膜,用酢煮巴豆一枚,煮藥,令巴豆紫色,同杏仁一枚,去皮尖,用燈火煅留性,二味都研,用酢麵糊為丸如小菉豆大,每服五丸七丸十丸,薄荷薑湯吞下。
紫霜丸 消積聚。
巴豆去油心膜 杏仁去皮尖,各二十一個 代赭石一錢,另研水飛
右為細末,飯丸如粟米大,每服三五丸至十丸,煎皂角仁湯下,無時。兒小者減之。
真珠丸 取小兒虛中一切積聚驚涎,宿食乳癖。治大小便濇滯;療腹脹,行滯氣。
木香 真白丁香 輕粉各半錢,留少許為衣 巴豆十四粒,水浸一宿,研極細 丁香末 滑石末二錢
右為末研勻,濕紙裹燒,粟米飯丸麻子大,一歲一丸,八九歲以上至十五歲服八丸,炮皂子煎湯放冷下。挾風熱難動者,先服涼藥一服。乳癖者,減丸數,隔日臨臥一服。
消堅丸 消乳癖及下交嬭,又治痰熱膈實取積。
硇砂 巴霜 輕粉各一錢 黃明膠五錢 細墨少許 水銀沙子兩皂子大
右同研細末,少入麵糊為丸如麻子大,倒流水下,一歲兒服一丸,食後。
張渙萬靈丹 治小兒脾胃久不和,挾積,服溫熱藥皆不效,此藥神妙。
肉桂 川黃連 莪朮各一兩 肉豆蔻仁 檳榔 陳橘皮去白焙乾 廣木香不宜見火 丁香各半兩,已上為細末,次用 巴豆去皮心膜 杏仁麩炒去皮尖二件,并燈上燒灰存性,各二七個
右件同再搗拌勻,滴水丸黍米大,每服未周晬者一粒,量兒大小加添粒數,用生薑湯放冷下,食後服。久積或乳癖,并當常服。
五色丸子 治小兒一切所傷,痰涎壅塞,胷膈不利,乳食不消,變生癖積,脅肋磈硬,按之疼痛;及治一
切急慢驚風,發搐痰涎壅塞。
青黛別研 南星薑汁製,各半兩 巴霜半錢 以上青丸子;
朱砂水飛 半夏薑製,各半兩 巴霜半錢 以上紅丸子;
煨大黃 川郁金各半兩 巴霜半錢 以上黃丸子;
生白附子 寒水石煅,各半兩 巴霜半錢 以上白丸子;
五靈脂炒 全蠍炒,各半兩 巴霜半錢 以上黑丸子
右前五色藥,各另研為細末,入巴霜半錢,研勻,麵糊丸粟米大,一歲服五丸,乳汁送下,量大小加減或薑湯下。急驚,金銀薄荷湯。慢驚,生薑全蠍湯。
六聖丸 【 曾氏方,下同】 治諸積和胃。大能主氣,厚腸消疳快膈。
莪朮炮 淨黃連 陳皮 白薑炮,各五錢 南木香二錢半
右除木香不見火,餘四味剉焙,同木香為末,每一錢,巴豆三粒,去殼膜心存油碎切,入乳鉢內細研,同前藥再研勻,酢煮麵糊丸麻仁大,每服十五粒至二十五粒,或三十五粒,五更空心淡薑湯下,利三五行,勻氣散止補。此藥常服肋脾化積,進食消疳,臨睡以淨湯或湯酒下三粒及五粒,每次止丸藥末三錢,淨巴豆九粒為則。不可多合,久則味散。
烏犀丸 主諸積滯夾驚夾風,溫胃調脾,消進飲食。吐逆酢餿氣,面黃肌瘦,不拘孩兒生後歲月遠近,并宜可投。
烏犀即皂角,剉三寸長煨灰火中見青煙起為度,取出地上瓦碗蓋定存性冷用,七錢 舶硫黃 白薑各三錢半 陳皮 川烏炮去皮臍,各五錢 巴豆去殼膜心存油,七十七粒
右先研硫黃細,除巴豆外,餘四味同焙為末,卻薄切巴豆細研,同前五味藥末搗勻,用粳米飯包作一大粽子,小瓦瓶盛水,熟煮候冷,取出沙鉢內爛杵,細布兜緊,絞出如稠糊,安在別器內,以藥末停分同杵細軟,丸粟米大,取諸積每服十五丸、或五丸、或二十一丸,至三十三丸,并用淡薑湯泡冷飯取汁小盞,五更初空心送下。通利三五行,以勻氣散止補。治積滯有酢餿氣,每服三丸至五丸,用淡薑湯入米酢少許,候溫空心下。
水晶丹 治驚積食積蟲積,腹脹煩啼,惡心,食減面黃,并宜通利。此藥有頑積驚重,風緊涎多,熱極,乃可服,非常用之劑。及急驚后,風痰未盡,免生癡疾,宜再投。
南星剉不塊湯煮片時 半夏湯泡去滑,各三錢 滑石四錢 輕粉五十貼 淨蕪荑二百片 巴豆五十粒,去殼湯泡七次,又去心膜作兩半,水煮少時,晒乾碎切
右前三味焙為末,拌和輕粉外,蕪荑、巴豆同碎切在乳鉢內,細杵入前藥末,再拌勻,如烏犀丸內製糊,丸麻仁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五丸,或三十五丸,糯米湯泡葱白,取汁小盞,五更初空心下,過三五行,進勻氣散調補。下風痰,淡薑湯空心服。
聚寶聖餅子 取一切積,及虛中積,下風涎藥,取病甚穩,全不搜攪。
輕粉 粉霜各四錢 石燕子大者二枚,為細末 延胡索大者二十八個,為末
右四味,同研勻,滴水和丸如大棋子大,仍放候陰乾,每服一餅,先用熟水浸軟,冷漿水調下,臨臥更深。服後急漱口。此藥只取積滯,并不損氣,更臨時加減。若下驚積,則每料更入朱砂、生龍腦各一錢,小兒一餅作四服,或便捏成小餅子。
吉氏追魂散 治菓子傷積。
白丁香 輕粉 官桂去粗皮,各三錢
右為末,冷水調下半錢,睡時服,來日取下所傷物,用異功散煎紫蘇木瓜湯調,三服和氣。
沉香檳榔丸 和脾助胃,進食清神,寬胷快膈,順氣調中,悅顏色,壯筋骨,理面帶萎黃,肌膚瘦弱,過食生果,停寒在裏,乳癖腹脹作疼,及吐利瘧腫,瘥後諸疳蟲積。
真沉香 檳榔 白檀香 南木香 丁皮 京三稜炮剉 神麯 莪朮炮 麥芽洗炒 厚朴刮去粗皮薑汁炙 蒼朮泔浸剉炒黃,使君肉剉瓦上焙乾 青皮 陳皮各去白 縮砂仁 益智仁 淨香附 枳殼麩炒燥 良薑製,各半兩 甘草炙,一兩半
右除前五味不見火,餘十五味剉焙,仍同沉香等為末,水煮麵糊丸麻仁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溫米湯無時送下。小兒不能吞嚥,煉蜜丸如芡實大,每以一丸至二丸溫湯化下。
集驗蓬朮丸 治乳食不化,心腹脹滿,一切所傷。
三稜 莪朮并煨 陳皮 香附 蘿蔔子各半兩 砂仁 青皮 枳殼 胡黃連 蘆薈各三錢 胡椒二錢半
右為細末,糊丸黃米大,每服三十丸加至五十丸,溫米飲下,日二三服。忌生冷硬物。
青礞石丸 治證同前。
硫黃三錢 礞石 五靈脂 鍋底墨各一錢半 白丁香一錢,去土 為末,米飯丸菉豆大,捻餅子,每服二十餅,溫水下。
玉訣銀白散 生胃氣,取下後,宜服此方。
人參 茯苓 甘草炙 白朮麥麪炒 藿香葉 白扁豆去皮
右各等分,末一錢,紫蘇湯調下。
張氏方 治小兒嬭癖。
芫花一兩,酢浸三日淨洗 大黃半兩
右為末,入蒜一斤,同藥末研爛勻,男左女右,用藥塗在乳母手心,熨擦癖上,如聞得患人口中出藥氣,即時取了,立效。
董氏方 治小兒嬭癖極效。
紫河車二兩 寒食麵三兩
右同為細末,每用一匙許,水調塗足心。病在左塗左,病在右塗右。塗於紅帛上縛之,良久,其病大便中下去,救人多矣。大便盡,洗去。
孔氏方 治小兒嬭癖。
密陀僧不拘多少,研極細
右以大蒜自然汁調,稀稠得所,塗於有嬭癖處,據其大小周遍,又不可塗之太過。須臾,候兒口中有蒜氣息,即是藥透。仔細以手揉之,覺嬭癖似消及五六分,即用溫漿水洗去。切須量度,不可令消盡,恐藥毒損氣也。如未消藥先乾,即以溫水潤之。
譚氏殊聖方 治月裏孩兒乳癖。
紫河車草 人參各等分
右為末,用好酢調;拍成餅子如大錢大,如左畔有癖者,藥貼左畔腳心,用緋帛紮,乾後見效。左右一般使藥。
莊氏紫金丸 治小兒因驚,積聚黏滑毒物在脾胃,纍曾用藥取不下,變成虛中積,體熱困重,目閉不開,用黃連甘草桃仁薄荷湯,化下膩粉一字許下。一歲上三歲下三丸,小兒只可一丸二丸。
蠍梢三七個 犀角末 銀末 朱砂各一錢
右研極細末,用水麵糊為丸菉豆大,依前湯使。
莊氏軟金丸 治驚疳,下積聚。
青黛飛 膩粉研 胡黃連 麝香各二錢半 寒食麵三錢 使君子三個 天漿子三七個
右七味研勻,滴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一丸,用金銀薄荷湯化下。
右八味,以熟湯洗巴豆研,新布絞去油,別搗甘草、甘遂、牡蠣、麥門冬下篩訖,研蕤核仁令極熟,乃內散更搗二千杵,藥燥不能相丸,更入少蜜足之。半歲兒服如荏子一雙,一歲二歲兒服如半麻子一雙,三四歲者服如麻子二丸,五六歲者服如大麻子二丸,七歲八歲服如小豆二丸,九歲十歲微大於小豆二丸。常以鷄鳴時服,至日出時不下者,熱粥飲數合即下,丸皆雙出也。下甚者,飲以冷粥即止。
充悅圓 治小兒胎中宿熱,母飲食粗惡辛苦,乳汁不起,兒乳哺不為肌膚,心腹痞滿,萎黃瘦瘠,四肢痿躄繚戾,服之可令充悅。
芍藥 柴胡各二兩 大黃 人參各一兩 乾薑如熱以枳實代 甘草各半兩 鼈甲 茯苓各一兩半
右八味為末,蜜丸如大豆,服一丸,一歲已上乳服三丸,七歲兒服十丸,日二。
牛黃圓 治小兒宿乳不消,腹痛驚啼。
真牛黃三銖 附子二枚 真珠 巴豆霜 杏仁各一兩
右五味,搗附子、真珠為末下篩,別搗巴豆、杏仁令如泥,內藥及牛黃搗一千二百杵,藥成若乾入少蜜足之。百日兒服如粟米一丸,二歲兒服如麻子一丸,五六歲兒服如胡豆一丸,日二。先乳哺了服之,膈上下悉當微轉,藥完出者病愈,散出者更服,以藥完出為度。
芒硝紫圓 治小兒宿食,癖氣痰飲,往來寒熱,不欲食,消瘦。
芒硝 大黃各四兩 半夏 甘遂各二兩 代赭一兩 巴豆二百枚 杏仁一百二十枚
右七味為末,別搗巴豆、杏仁,治如膏,旋內藥末搗三千杵,令相和合,強者內少蜜,百日兒服如胡豆一丸,過百日至一歲服二丸,隨兒大小以意節度,當候兒大便中藥出為愈。若不出,更服如初。
八歲湯 治八歲已上兒,熱結痰實,不能食,自下。
白芍藥 梔子仁 知母生大黃各二兩 柴胡二兩六銖 升麻 黃芩 黃連各二兩半 竹葉切,一升半 桔梗一兩半 細辛十五銖
右十一味(口父)咀,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去滓,分四服,十歲兒為三服。一方有枳實、杏仁各一兩半,無桔梗、黃連。
十五歲湯 治小兒十五已下,熱結多痰,飲食減。
大黃 柴胡 黃芩各三兩 枳實一兩十八銖 川升麻 赤芍藥 知母 梔子仁各二兩半 生薑十八銖 杏仁二兩 竹葉切,一升半
右十一味(口父)咀,以水六升半,煮取二升,十歲至十五者分三服。
牛黃雙圓 治小兒結實,乳食不消,心腹痛。
牛黃 太山甘遂各半兩 真珠六銖 杏仁 芍藥 黃芩各一兩 巴豆十八銖
右七味為末,蜜丸,一歲兒飲服如麻子二丸,但隨兒大小加減之。
牛黃鼈甲圓 治小兒癖實壯熱,食不消化,中惡忤氣。
牛黃 厚朴 桂心 芍藥 乾薑各半兩 茯苓 麥麯 柴胡 大黃 鼈甲 枳實 芎藭各一兩
右十二味末之,蜜丸如小豆,日三服,以意量之。
芫花圓 治小兒心下痞,痰癖結聚,腹大脹滿,身體壯熱,不欲哺乳。
芫花 黃芩各一兩 大黃 雄黃各二兩半
右四味為末,蜜和,更搗一千杵,三歲兒至一歲已下,服如粟米一丸。欲服丸內兒喉中,令母與乳。若長服消病者,當以意消息與服之,與乳哺相避。
真珠圓 治小兒痰實結聚,宿癖羸露,不能飲食。
真珠半兩 麥門冬一兩 蕤核仁二百枚 巴豆四十枚
右四味為末,蜜丸,期歲兒服二丸如小豆大;二百日兒服如麻子二丸。漸增,以知為度。當下赤黃白黑葵汁,勿絕藥,病盡下自止。久服,使小兒肥白,已試驗。
鼈甲圓 治少小腹中結堅,脅下有疹,手足煩熱。
鼈甲 芍藥 大黃各三十銖 茯苓 柴胡 乾薑各二十四銖 桂心六銖 (上庶下虫)蟲瓦炙 蠐螬各二十枚
右九味為末,蜜和服如梧子七丸,漸漸加之,以知為度。
鼈頭圓 治小兒痞氣,脅下腹中有積聚堅痛。
鼈頭炙,一枚 甘皮半兩 蝱蟲(上庶下虫)蟲俱炙 桃仁各十八銖
右五味為末,蜜丸,服如小豆大二丸,日三。大便不利,加大黃十八銖,以知為度。
甘草圓 治小兒羸瘦惙惙,宜常服,不妨乳。
甘草五兩
右為末,蜜丸,一歲兒服如小豆十丸,日三。服盡即更合。
桂心橘皮湯 治小兒五六日不食,氣逆。
桂心 人參各半兩 橘皮三兩 成擇薤五兩 黍米五合
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先煮藥,煎取二升,次下薤米,米熟藥成,稍稍服之。
地黃圓 治少小胃氣不調,不嗜食,生肌肉。
乾地黃 大黃各一兩六銖 茯苓十八銖 當歸 柴胡 杏仁各半兩
右六味為末,以蜜丸如麻子大,服五丸,日三。
半夏圓 治小兒暴腹滿欲死。
半夏隨多少,微火炮之 搗末,酒和服如粟米粒大五丸,日三,立愈。
馬通栗圓 治少小脅下有氣,內痛喘逆,氣息難,往來寒熱,羸瘦不食。
馬通中粟十八銖 杏仁 紫蘇 細辛各半兩 五味子 石膏 秦艽 半夏 茯苓各六銖
右九味為未,蜜丸,服如小豆十丸,日三,不知加至二十丸。
清中解鬱湯 【 《直訣》方】 治脾氣虛弱,飲食停滯,鬱熱生痰,或身發赤暈。
白朮炒 茯苓 陳皮 山梔仁炒 山渣 神麯炒 麥芽炒 川芎 桔梗 炙草各五分
右,每服二三錢,水煎。
丁香化癖散 【 《儒門事親》】 治小兒乳癖。
白丁香 密陀僧 舶上硫黃已上各二錢 硇砂半錢 輕粉少許
右研細末,每兒一歲服半錢,男病女乳調,女病男乳調,出下黑糞為度,後用通膈丸泄之。
塌氣退黃湯 【 《蘭室秘藏》,下同】 一名茯苓滲濕湯。治小兒面色萎黃,腹滿脹,食不能下。
白朮 柴胡各半分 川升麻一分 桂枝 麻黃炒 吳茱萸 厚朴 羌活 草豆蔻 神麯 蒼朮 澤瀉 白茯苓 猪苓 黃蘗 橘紅各二分 青皮 黃連各五分 杏仁二個
右,都作一服,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滓,食前溫服。
中滿分消丸
枳實 黃連 厚朴各五分 生薑 薑黃 猪苓各一錢 橘皮 甘草 白朮各一錢半 砂仁 澤瀉 茯苓各三錢 半夏麯四錢 黃芩一兩二錢
右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黍米大,每服三五十丸,溫水下。
消痞丸
黃連五錢 黃芩二錢 厚朴七分 薑黃五分 乾生薑 人參各四分 甘草三分 枳實二分 橘皮一分
右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黍米大,每服三十丸,隨乳下。
雄黃解毒丸 【 《片玉心書》,下同】 下痰去熱,追蟲打積。
雄黃一錢,另研 郁金一錢 巴豆霜二錢 共為末,米糊丸如粟米大,痰涎甚竹葉湯下;積痛茴香湯下;纏喉風,滾白水化開,吐痰;蟲痛,苦楝子根白皮湯下,先以鷄卵油煎,空心時令兒聞之,然後服藥,必要上半月,謂其蟲之頭向上故也。
養脾丸 治小兒脾胃虛弱,不思乳食,傷食癖積,面色黃,嘔吐瀉泄,腹痛膨脹,併皆治之。
蒼朮製 陳皮各五錢 縮砂仁 草果仁 益智仁各二錢 厚朴 神麯 麥芽炒,各三錢 共為末,酒糊丸如粟米大,米飲下。脾胃虛弱,米湯下;嘔吐,煨薑湯下;食積,山楂湯下:腹痛,茴香湯下;腫脹,蘿蔔湯下;寒泄,薑棗湯下。
肥兒丸 【 《育嬰家秘》】 小兒脾胃素弱,食少而瘦,或素強健,偶因傷食成積而瘦,或因火病之後而瘦者,宜服之。
人參 白朮各二錢 陳皮 茯苓各錢半 甘草炙 木香 縮砂仁 青皮 神麯炒 使君子肉各一錢 山藥 蓮肉去心,各二錢 桔梗一錢 共為細末,荷葉浸湯,煮粳米粉為丸,米飲下。此參苓白朮散加減,以治疳病將成之聖藥也。腹中有癖者,加三稜、莪朮各煨,九肋鼈甲醋炙各一錢半。有熱者,加北柴胡二錢,黃芩、黃連、蘆薈,乾燒存性,各一錢半。瘦太甚者,加當歸、川芎各二錢。泄瀉者,加肉豆蔻麪包煨、訶子肉各一錢。疳瘦食少者,去麥芽、神麯。
木香丸 【 《嬰童百問》,下同】 治吐乳瀉乳,其氣酸臭,由啼叫不已,以乳與兒,停滯不化,是為乳積。肚硬熱渴吐瀉,由飲食無度,過飽即睡,是為食積。腹痛啼叫,利如蟹渤,由觸忤其氣,榮衛不和,淹延日久,是為氣積。瘧後肚內結癖成塊。
木香 蓬朮 砂仁 青皮去穰 朱砂研細 代赭石 大丁香各一錢 巴豆去油二錢
右為細末和勻,飛白麵糊和丸麻子大,每服二三丸,乳傷乳汁下,食傷米飲下。
取癖丸 治小兒癖塊大痛,用之如應。
甘遂 芫花俱微炒 黑牽牛半炒半生取末 辣桂 蓬朮 青皮去穰 木香 桃仁炒 五靈脂各二錢 巴豆去油,一錢
右為末,研和十分細嫩,飛白麵糊丸麻子大,每服一二丸,薑蜜煎湯灌下,泄後冷粥補,仍和胃。
挨癖丸 治乳癖穀癥,腹中塊痛。
青皮 木香 代赭石火煅酢淬,研極細末 蓬朮 生地黃各三錢 巴豆壓去油,一錢
右為細末,酢麵糊丸麻子大,每服二丸,食後薑湯下。
檳榔丸 治小兒傷食得之,痛刺脅肋,心胷煩悶,飲食不下,吐逆惡心,久不醫治,漸成痞癖。
青皮五錢,去穰,巴豆三十粒去殼同炒,去巴豆 陳米半合,炒法亦用巴豆,同青皮 檳榔五錢 木香麵裹煨,三錢
右為細末,蒸餅丸如黍米大,用米飲,食前服。丸數多少,量兒大小虛實加減。
北柴胡散 治小兒因傷血得之,胷膈鬱悶,痛引小腹,時或攻築,上搶心胷,漸成瘕結之證。
人參 北柴胡 --木香 枳殼 京三稜 檳榔各三錢
右為細末,陳皮煎湯調,食遠服。
褐丸子 治小兒因傷氣得之,心腹膨脹,肚大脅痛,面黃肌瘦,倦怠無力,久而不治,漸成痞塊。
陳皮 青皮 三稜 蘿蔔子炒 莪朮各五錢 木香 胡椒各一錢 黑丑炒取頭末,三錢
右為細末,麵糊丸如黍米大,生薑三片,泡湯送下二三十丸。
七香丸 治小兒因傷積得之,其證如腸澼之疾,便利無度,滑不成糞,似痢非痢,結成癖塊。
丁香 木香 大茴炒,各一錢半 枳殼 三稜 青皮 莪朮同巴豆七粒炒赤色,去巴豆,各一錢
右為細末,煮糊丸如黍米大,每用三十丸,米飲空心服。
聖惠甘遂破結散 治小兒心胷痞結,蘊聚痰水,雖服湯藥,暫利而滯實不去,心下堅脹,按之輒啼,內有伏熱所結。
甘遂麵裹煨令黃色,二錢半 青皮 黃芩 川大黃煨,各半兩
右為粗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和服,量大小加減,得通利即止,後以冷粥補之。
進食丸 治乳食不消,心腹脹滿,壯熱喘粗,嘔吐痰逆,腹鳴泄瀉,米穀不化;或下痢赤白,腹痛後重;及食癥乳癖,痃氣痞結,并皆治之。小兒胷膈熱實,腹內有留飲,致令榮衛痞塞,臟腑之氣不得宣通,其病腹內氣結,脹滿或壯熱,凡有此疾,當疏利大便,破結散氣,宜常服之。
巴豆霜一錢 朱砂飛,五錢 枳殼炒,五錢 當歸泔浸炒 代赭石煅酢淬七次,各三錢 木香五錢 麝少許
右為末,麵糊為丸如麻子大,一歲兒一丸,米飲下,更量虛實加減,食後服。治食積發熱,羸瘦肚大,青筋疳積,肚疼哺露。
消積丸 治乳食傷積,心腹脹滿,氣粗壯熱,或瀉或嘔。
丁香二十粒 砂仁二十粒 使君子五個 烏梅三個
右為末,爛飯丸麻子大,加巴豆三粒,去盡油同丸,每服三丸,陳皮湯下。
白餅子 治小兒夾食傷寒,其證發熱嘔吐,亦有肚疼者,噯氣辨得分曉。先用此藥,一服推下食積,卻用平和藥發散調治,如惺惺散、加減參蘇飲,皆可服,卻不可服冷藥。
滑石 天南星 半夏各一錢 輕粉五分 巴豆二十四粒,去皮膜,用水一升,煮乾研細如泥
右三味,搗羅為末,入巴豆霜,次入輕粉,又研勻,卻入餘藥末,令勻,糯米飲丸如菉豆大,量小兒壯瘦虛實用藥。三歲已下每服三丸至五丸,紫蘇湯空心下。忌熱物。若三五歲兒壯實者,不以此拘,加至三十丸,以利為度。一方加白附子一錢。
白朮散 治瀉渴兼吐瀉。
人參二錢半 白茯苓 白朮 藿香葉各半兩 木香二錢 甘草一錢 乾葛半兩,渴者加一兩
右剉散,水煎。發熱甚渴者,去木香。肚痛,加白芍藥。
小沉香丸 和中順氣,嗜食消痰。
砂仁煨 蓬朮煨,各四錢 香附米炒,一兩 真沉香六錢 甘松三兩六錢 益智仁炒 炙草各一兩半 舶上丁香皮二兩四錢
右為細末,湯浸蒸餅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或四十丸,食後溫生薑湯下,或嚼破更妙。
芍藥甘草湯 治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煩數,微惡寒,腳攣急拘疼,及治肚腹胷脅大痛。
白芍藥炒,五兩 甘草一兩
右剉散,每服三錢,水二盞,煎至八分,不拘時服。
觀音散
石蓮肉 人參 神麯炒,各三錢 白茯苓二錢 甘草炙 木香 綿黃耆炙 白扁豆炒去皮 白朮各一錢
右剉散,每服二錢,水一盞,棗一枚,藿香三葉煎,空心溫服。
銀白散 止吐瀉,壯胃氣,治糞青。
糯米 扁豆各二兩 藿香 白朮土炒,各一兩 丁香二錢 甘草炙,三錢
右為末,紫蘇米飲調下。加天麻、砂仁、白茯苓。快脾正色,加炮白附、全蝎、木香、石蓮,薑煎服。
木香檳榔丸 疏導三焦,寬利胷膈,破痰逐飲,通潤大腸。
(木郁)李仁 皂角醋炙 半夏麯 枳殼麩炒 青皮 杏仁麵炒 木香不見火 檳榔各一錢
右為細末,別用皂角四兩,用漿一碗,搓揉熬膏,更入熟蜜少許,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小兒服可丸如菉豆大,食後生薑湯送下。
神芎丸 治風熱壅滯,頭目昏眩,口舌生瘡,牙齒疳蝕;或遍身瘡疥,咬牙,驚惕,怔忡,煩躁多渴;或大小便濇滯;或積熱腹滿,驚風潮搐,并皆治之。
生大黃 黃芩各二兩 生牽牛頭末三兩 滑石四兩 黃連 薄荷葉 川芎各半兩
右為細末,滴水丸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食後溫水下。一方加蒲黃,止血證亦用。
是齋推氣丸 治三焦痞塞,氣不升降,胷膈脹滿,大便閉濇,小便赤少。
大黃 陳皮 檳榔 枳實小者去穰 黃芩 黑牽牛各等分
右為細末,煉蜜丸如菉豆大,臨臥溫熟水下二三十丸,量虛實加減。
檳榔丸 治小兒疳氣腹脹,胷膈痞悶,喘急不安。
青皮去穰,同巴豆十粒炒,去巴豆 蘿蔔子 香附子炒 木香各一兩 黑牽牛半兩,微炒
右為末,生薑自然汁,煮麵糊丸黍米大,每服十丸,米飲下。
消食丸 常服寬中快氣,消乳食,正顏色。
縮砂 陳皮 三稜 蓬朮 神麯炒 麥芽炒 香附泔浸一宿炒 枳殼 檳榔 烏梅各五錢 丁香二錢五分
右為末,麵糊丸如菉豆大,食後紫蘇湯送下二三十丸。
快膈消食丸 治小兒宿食停滯,腹脹疼痛。
三稜煨 蓬莪朮煨 揀縮砂去殼 橘皮去白 神麯炒 麥芽炒,各五錢 香附子炒,一錢
右為細末,蒸餅丸如黍米大,生薑煎湯或白湯,或將餅子磨,食遠服。一方加製枳殼。
香稜丸 治小兒積氣發熱,肚腹膨脹,肢體瘦弱,飲食不滋肌膚。
木香 丁香 檳榔去臍 枳殼炒 甘松 使君子去殼 神麯炒 麥芽炒,各二錢半 三稜煨 莪朮 青皮 陳皮 香附炒,各五錢 胡黃連一錢
右為細末,蒸餅丸如黍米大,用米飲,食遠服。
五珍丸 治酒食積通用。
青皮 乾薑燒存性 蓬朮 五靈脂各一兩 巴豆去半油一錢
右為末,粳米飯丸麻子大,每服三五丸,米湯下。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四百四十二
小兒食癖門
方
理中清熱湯 【 《明醫雜著》】 治小兒食積鬱熱,發於肌表,潮熱往來。主理中,清陽明之熱。
白朮炒 山渣 白芍藥炒各一錢 黃連炒 枳實麩炒 川芎 香附米炒 升麻各七分 葛根一錢二分 甘草 炙草各三分
右用薑水煎服。若食積去後,潮熱未除,減山楂、枳實、香附、川芎,加人參、黃耆、陳皮各五分,再加白朮二三分。有痰加半夏六分。薛己曰:按前證若食積去而熱不退,用五味異功散以補胃氣。若作嘔少食,用四君子加藿香、半夏以安中氣。若泄瀉不食,宜用六君子湯加升麻、柴胡以升補脾氣。若久瀉不已,宜用補中益氣湯以升補陽氣。若虛寒加炮薑、木香;如不應,佐以四神丸以補脾腎。若體瘦潮熱,口渴,大便不調,宜用肥兒丸以消疳積。若不分脾氣虛實,有無食積,概用剋伐消導寒涼清熱之劑,復傷脾胃生氣,反為難治之證。
人參安胃散 【 《保嬰撮要》,下同】 治脾胃虛弱,傷熱乳食,嘔吐瀉痢。
人參一錢 黃耆二錢 生甘草 炙草各五分 白芍藥酒炒,七分 白茯苓四分 陳皮三分 黃連炒,二分
右為末,每服二錢,水煎。薛己曰:愚按東垣云:益黃散內有丁香、青皮之辛熱,蓋為寒水侮土而設也。若因熱藥巴豆之類,損其脾胃,或因暑熱傷乳食而成吐瀉,口鼻氣熱而致慢驚者,宜用前方。
益黃散 治脾虛吐瀉不食,米穀不化,困倦力少,滑腸夜起,併疳虛盜汗,涎流口角。
陳皮一兩 丁香二錢 訶子炮去皮 青皮 甘草炙,各半兩
右為末,每服一錢,水煎服。薛己曰:愚按前證,若脾土虛寒,或寒水侮土而嘔吐泄瀉,手足并冷,或痰涎上涌,睡而露睛,不思乳食,宜用此方。若因脾土虛弱吐瀉者,用六君子湯加柴胡;如不應,或手足俱冷,屬虛寒也,更加木香、炮薑。若因乳母脾虛肝侮,必治以前藥。若乳母鬱怒,致兒患前證,母服加味歸脾湯。王肯堂曰:東垣云:閻孝忠編集錢氏方,以益黃散補土。又言:風旺必克脾土,當先實其脾。昧者不審脾中寒熱,一例用補脾藥;又不審藥中有丁香、青皮辛熱,大瀉肺金,脾虛之證,豈可反瀉其子?為寒水反來侮土,中寒嘔吐,腹痛,瀉痢青白,口鼻中氣冷,益黃散神治之藥也。如因服熱藥巴豆之類過劑,損其脾胃,或因暑天傷熱積熱,損其脾胃,而成吐瀉,口鼻中氣熱而成慢驚者,不可服之,故立人參安胃散。
錢氏瀉黃散 一名瀉脾散。治脾熱吐舌。
藿香葉 甘草各七錢五分 山梔仁一兩 石膏五錢 防風二兩
右用蜜酒微炒為末,每服一二錢,水煎。薛己曰:愚按前證,若作渴飲冷,臥不露睛,手足熱甚,或遍身發黃,屬胃經實熱,宜用瀉黃散。若作渴飲湯,臥而露睛,手足并冷,屬胃經虛熱,宜用異功散。若面青搐搦,乳食少思,肝乘脾也,用秘旨補脾湯。若面赤驚悸,身熱昏睡,心乘脾也,用秘旨安神丸。若面白喘嗽,肢體倦怠,肺乘脾也,用補中益氣湯。若脣黑泄瀉,手足指冷,腎乘脾也,用益黃散。病後津液不足,口乾作渴,宜用七味白朮散。若乳母膏粱厚味,七情鬱火所致,當審其因而治其母。
平胃散 【 《證治準繩》,下同】 治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心腹脅肋脹滿刺痛,口苦無味,胷滿短氣,嘔噦惡心,噯氣吞酸,面黃肌瘦,嗜臥體痛,霍亂吐瀉等證。
厚朴薑汁製,五兩 陳皮 甘草炙,各一兩 蒼朮米泔浸焙,八兩
右為末,每服二錢,薑棗水煎,沸湯點服亦可。常服調氣煖胃,化宿食,消痰飲,辟四時不正之氣。愚按前證,若乳食停滯,噯腐吞酸,嘔吐惡心者,宜服是方。若飲食既消,脾胃虛弱,嘔吐惡心者,則宜四君子湯。
調中丸 治脾胃虛寒。
白朮 人參 甘草炒,各五分
右加八味地黃丸,即六味地黃丸加肉桂、附子各一兩,治稟賦命門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土虛寒,或飲食少思,及食而不化,腹臍疼痛,多旋溺等證。《內經》謂益火之源以消陰翳,正此藥也。
人參散 治脾風多困。
南星切片,用漿水薑汁煮存性,一兩 人參 冬瓜仁各半兩
右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半盞,煎二三分,溫服。
藿香散 理虛化痰,及治脾胃不和,飲食少進,正氣除邪。
人參 半夏湯煮透濾,剉片焙乾 赤茯苓 炙草各一兩 蒼朮米泔浸一宿,濾剉炒黃,二兩 陳皮 藿香各七錢五分 厚朴製,一兩半
右件(口父)咀,每服二錢,水一盞,薑二片,棗一枚,煎七分,空心溫服。或入燒鹽同煎。
四君子散 治小兒脾胃虛弱,飲食少進。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各等分
右為末,每服一錢,鹽湯點服。一方加陳皮、縮砂。
參苓白朮散 主脾胃虛弱,飲食不進,多困少氣,中滿痞結,噫嘔吐逆,此藥不寒不熱,性味和平,常服調脾悅色,順正去邪。
人參 白茯苓 粉草 白朮 白扁豆炒去殼 乾山藥 縮砂仁 薏苡仁 桔梗剉炒,各一兩 蓮子肉
右剉焙為末,每服半錢至一錢,用棗湯空心調服,或溫米湯亦可。
健脾飲 健脾養胃,理嘔吐,治瀉利,及諸病後氣色虛弱,有痰惡心,腹中微痛,飲食減,精神慢,宜服之。
厚朴剉,薑汁浸一宿,炒乾,入醇酢焠透仍炒之 人參各一兩 白茯 肉蔻 半夏湯煮透剉焙 益智 香附 良薑壁土炒 訶子肉各二錢 炙草五錢
右剉,每服二錢,水一盞,薑二片,棗一枚,煎七分,無時服。
茅先主勻氣散
桔梗五兩 炙草二兩 白薑一分 砂仁 陳橘皮 茴香洗,各一兩
右為末,半錢或一錢,霜木瓜煎湯調服,紫蘇鹽湯亦得。《寶童》多厚朴、蒼朮、良薑、肉桂、烏梅,名養脾湯。
醒脾湯 調理諸病。
木香 白朮并濕紙裹煨 人參 白茯苓 草蔻仁 炙草 陳橘皮 厚朴硇砂水煮 紫蘇子
右等分為末一錢,水六分,薑一片,棗半個,煎四分,通口服。
健脾散 治小兒胃氣。
白茯苓 人參各一兩 厚朴三兩,薑汁炙 蒼朮泔浸一宿,四兩 橘皮五兩 草果子 甘草各二兩
右件為末,每服一錢,薑棗同煎,隨大小分減服。
調中飲子 治小兒諸病。
肉豆蔻 自朮炮 人參 陳橘皮 茴香 訶子炮去核 炙草 砂仁各半兩 藿香 桂心 檳榔各三錢
右為末,每服半錢或一錢,用薑棗煎水,隨兒大小五分四分煎,通口服。
寶童散 壯脾去積進食。
京三稜 蓬莪朮酢紙裹煨 益智仁各四兩 甘草炙,四兩半 陳皮 青皮各二兩
右為末,湯點一錢,不時服。薑棗煎亦得。
神朮散 治患後脾胃虛弱,煩熱恍惚,睡中多驚,氣急煩亂。溫養脾胃,消奶進食,勻氣清神,調和臟腑。
白朮 人參 白茯苓 石蓮肉 罌粟米 白扁豆 藿香 甘草炙
右等分,細末小半盞,棗湯調,空心日午服。漢東觀音散,少白朮、粟米,多神麯、白芷、木香、黃耆。
聖惠前胡散 治脾胃不和,見食欲嘔,心胷壅悶。
前胡 蘆根各三分 桂心一分 人參 白朮 赤茯 枇杷葉去毛炙 炙草 厚朴各半兩 粗羅一錢,水一盞,薑少許,煎五分,不時量溫服。
張渙集香煎 治脾胃虛,不欲食,羸瘦。
藿香葉 厚朴薑製 丁香 沉香 木香各一兩 白茯苓 白豆蔻 白朮炮,各半兩
右為細末,入麝香一錢,水一升,蜜半斤,大棗三十枚,薑二十片,銀石器中慢火熬成膏,去薑、棗,通風處陰乾,每皂子大,乳前,米飲下。
調中散 治小兒冷熱不調,致脾胃不和。
木香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丁香 大腹皮 甘草 青橘皮湯浸去白焙乾,各一兩
右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生薑三片,煎五分,去滓溫服。
益胃丹 調冷熱,和脾胃。
當歸洗焙乾 木香 白朮 沉香各一兩 白芍藥 人參 蓬莪朮 縮砂仁各半兩
右件搗羅為細末,麵糊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至十五粒,點麝香湯下,量兒大小加減。
丁香黃耆散 治小兒脾胃虛弱,不能飲食,已漸傷損榮衛,致令肌體羸瘦,時時下痢,面色青白。
丁香 綿黃耆 人參 白朮 當歸洗焙乾 鼈甲酥炙黃去裙,各一兩 胡連 炙草各半兩
右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盞,入生薑二片,棗二枚,同煎至五分,去滓溫服,食前。
鼈甲湯 治三七歲兒不食或嘔,或頭熱,或下痢,或渴,或手腳熱,有時冷,每日一劑,便能食。
鼈甲一兩 當歸 炙草 升麻各二錢五分 椒五十粒,出汗
右切,水一升,煮八合,為三服,相去人行六七里再服,覺身上潤衣,蓋取汗,微汗勿深。
保和丸 治飲食停滯,胷膈痞滿,噯氣吞酸,或吐瀉腹痛。加白朮一兩,即大安丸。
神麯炒 山楂 半夏 茯苓各一兩 陳皮 連翹 蘿蔔子炒,各五錢
右為末,粥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湯送下。愚按前方行氣剋滯之劑,若元氣無虧,暴停乳食而致斯證者,宜用此消導之。若元氣虛弱,而乳食所傷者,必調補胃氣為主,而佐以消導。若乳食已消而作嘔者,乃胃氣被傷,當用異功散補之,不宜仍用前藥,重損胃氣,用者審之!
木香大安丸
木香二錢 黃連 陳皮 白朮各三錢 枳實 山楂肉 萊菔子炒 連翹 神麯炒 麥芽炒 砂仁各一錢半
右為末,神麯糊為丸,陳廩米湯下。
消食丸 又名消乳丸。治宿食不消。
砂仁 陳皮 三稜 神麯 麥芽各半兩 香附一兩
右末,麯糊丸如麻子大,食後白湯送下,量兒大小加減。
七聖丸
三稜 蓬朮 川楝 青皮 陳皮 芫花 杏仁
右件等分,先用酢浸芫花一宿,炒漸乾,次入蓬稜同炒赤色,又入陳楝等再同炒一處,令微焦取出為末,前藥如各半兩,杏仁亦用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不用,研細,入巴豆二十粒,去油和勻,酢糊丸如黍米大,一歲兒常服二丸,臨臥溫熱湯送下,使日間所餐之物,一夜而化,永無疳疾,能使黃瘦子頓作化生兒。今之小兒,可去巴豆,只入杏仁,名七聖丸是也。
三稜散 主諸般停滯,疳積發熱,瀉痢酸餒,水穀不化。常服和脾胃,進飲食,長肌肉,益神氣。
人參七錢半 三稜炮剉 淨香附各一兩半 青皮 益智仁 陳皮 穀芽 枳殼麩炒 神麯炒 半夏製 莪朮酢煮透濾乾剉焙 大黃半生半炮 紫蘇各半兩 甘草一兩二錢
右碎,每服二錢,水一盞,薑三片,倉米百粒,煎七分,無時溫服。氣虛者,加白茯苓一兩。
莪朮丸 和脾益胃,進飲消食,寬膈快氣,悅色清神。
莪朮 三稜 香附各四兩,酢浸七日煮焙 檳榔薄剉 生牽牛末各一兩,另研 清木香 穀芽洗淨焙乾 青皮各半兩 蓽澄茄 丁香 南木香各四錢
右除檳榔、丁香、木香不過火,及牽牛末,餘七味剉焙,仍同檳榔、丁香、木香為末,臨入牽牛末和勻,水煮麵糊丸菉豆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無時,用淡薑湯下,溫茶溫酒皆好。兒小者丸粟米大數粒,下法如前。
丁香脾積丸
三稜煨去皮毛 莪朮炒 神麯炒,各七錢 青皮 巴豆霜 小茴香炒 陳皮各五錢 丁香 木香各三錢
右為細末,酢調神麯糊為丸如菉豆大,每服五七丸,生薑湯下。
三黃枳朮丸 治傷肉濕麵辛辣味厚之物,致填塞悶亂不快。
枳實麩炒 黃芩各五錢 川黃連酒浸炒 大黃濕紙裹煨 白朮各一兩
右為末,湯浸蒸餅為丸如菉豆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臨時量所傷多少,加減服之。
聖惠訶梨勒散 治小兒宿食不化,少欲飲食,四肢消瘦,腹脅多脹。
訶梨勒皮三分 人參 白朮 麥芽炒令微黃 陳橘皮 檳榔各半錢 炙草一分
右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分減,溫服,日四五服。
朱氏木香丸 治小兒氣開胃進食。
三稜一兩炮 木香 人參 白茯苓 青皮 陳皮 肉豆蔻各一分
右為末,麵糊丸麻子大,每服十丸,薑湯下。
朱氏洗心散 治小兒乳食傷心,作壯熱,喘息不調,欬嗽多睡。
皂角半兩,入沙糖酥炙於盆下,蓋良久出火毒 生甘草一錢 麥門冬一分半
右爛杵不羅,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八分,作五服,時時吃。
養脾丸
人參 白朮 當歸 川芎各一錢 木香 青皮 黃連 陳皮各一錢 砂仁 山楂肉 神麯炒 麥芽炒,各五分
右為細末,水調神麯糊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陳倉米飲下。
理惠三稜散 治乳癖結實,或有滯惡停積不化,令兒日漸羸瘦,面色萎黃,春夏多發,不欲乳食。
三稜 大黃微炒 檳榔 鼈甲 赤伏各半兩 枳殼麩炒微黃,各二錢半
右搗羅為散,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分為二服,日三四服,逐下惡物為度。
張渙三稜散 治小兒乳癖結實不瘥。
三稜 赤茯 當歸 鼈甲酢炙黃去裙,各一兩 枳殼麩炒 木香 白朮各半兩
右搗羅細末,每服一錢,水一盞,入生薑七片,煎至五分,去滓放溫,時時與服。
聖惠化癖丸 治乳癖結塊,久不消化,諸藥無效。
巴豆霜半兩 膩粉 朱砂各一錢研 硇砂 雄雀薑各一字 黃鷹薑二錢半
右件都研如粉,用糯米飯和丸如黍米大,一歲兒每服空心煎皂莢仁湯下二丸,取下惡物為度。
茅先生千金丹 小兒諸積病悉主之。
滑石末 白丁香羅過 天南星 輕粉各二錢 水銀秤二錢,先以錫二錢於銅銚內熔化,更下水銀拌,和勻,傾在於地,冷用 青黛飛羅過,半錢 巴豆去皮心膜七十二個,無缺損者,井華水浸一宿,懸當風處,吹乾爛研
右前件藥同拌合,用軟飯為丸如小菉豆大,巴豆不出油,依形證用湯使下。傷寒後取積痰,煎葱湯吞下。取疳蟲,用牛肉炙汁下。驚風肚中緊硬,面青黑,金銀箔薄荷葱湯吞下。因傷,看肚中及腹皮上微熱,肚脹,夜間作熱,似疳又不是疳,面青黃色,眼微黃,此腹中有積,用皂角子二七粒,灰火煨過,用水一盞,煎至半盞下。有積作瀉,魚酢湯下。氣積,炒茴香湯下。凡下此藥周歲十四丸,三歲十八丸,七歲二十四丸,量兒大小加減下。須是四更初下,至天明通下。積來盡時依形證候下藥補之。臨吃此藥,恐先吐下些小涎來,亦不妨。
萬靈丸 治小兒諸積,依形證用之。
木香 川黃連 蓬莪朮各半分 陳橘皮 青橘皮各去瓤一分 檳榔一錢半重者,一枚
右為末,每匕藥一錢,巴豆一粒,去心膜,用酢煮巴豆一枚,煮藥,令巴豆紫色,同杏仁一枚,去皮尖,用燈火煅留性,二味都研,用酢麵糊為丸如小菉豆大,每服五丸七丸十丸,薄荷薑湯吞下。
紫霜丸 消積聚。
巴豆去油心膜 杏仁去皮尖,各二十一個 代赭石一錢,另研水飛
右為細末,飯丸如粟米大,每服三五丸至十丸,煎皂角仁湯下,無時。兒小者減之。
真珠丸 取小兒虛中一切積聚驚涎,宿食乳癖。治大小便濇滯;療腹脹,行滯氣。
木香 真白丁香 輕粉各半錢,留少許為衣 巴豆十四粒,水浸一宿,研極細 丁香末 滑石末二錢
右為末研勻,濕紙裹燒,粟米飯丸麻子大,一歲一丸,八九歲以上至十五歲服八丸,炮皂子煎湯放冷下。挾風熱難動者,先服涼藥一服。乳癖者,減丸數,隔日臨臥一服。
消堅丸 消乳癖及下交嬭,又治痰熱膈實取積。
硇砂 巴霜 輕粉各一錢 黃明膠五錢 細墨少許 水銀沙子兩皂子大
右同研細末,少入麵糊為丸如麻子大,倒流水下,一歲兒服一丸,食後。
張渙萬靈丹 治小兒脾胃久不和,挾積,服溫熱藥皆不效,此藥神妙。
肉桂 川黃連 莪朮各一兩 肉豆蔻仁 檳榔 陳橘皮去白焙乾 廣木香不宜見火 丁香各半兩,已上為細末,次用 巴豆去皮心膜 杏仁麩炒去皮尖二件,并燈上燒灰存性,各二七個
右件同再搗拌勻,滴水丸黍米大,每服未周晬者一粒,量兒大小加添粒數,用生薑湯放冷下,食後服。久積或乳癖,并當常服。
五色丸子 治小兒一切所傷,痰涎壅塞,胷膈不利,乳食不消,變生癖積,脅肋磈硬,按之疼痛;及治一
切急慢驚風,發搐痰涎壅塞。
青黛別研 南星薑汁製,各半兩 巴霜半錢 以上青丸子;
朱砂水飛 半夏薑製,各半兩 巴霜半錢 以上紅丸子;
煨大黃 川郁金各半兩 巴霜半錢 以上黃丸子;
生白附子 寒水石煅,各半兩 巴霜半錢 以上白丸子;
五靈脂炒 全蠍炒,各半兩 巴霜半錢 以上黑丸子
右前五色藥,各另研為細末,入巴霜半錢,研勻,麵糊丸粟米大,一歲服五丸,乳汁送下,量大小加減或薑湯下。急驚,金銀薄荷湯。慢驚,生薑全蠍湯。
六聖丸 【 曾氏方,下同】 治諸積和胃。大能主氣,厚腸消疳快膈。
莪朮炮 淨黃連 陳皮 白薑炮,各五錢 南木香二錢半
右除木香不見火,餘四味剉焙,同木香為末,每一錢,巴豆三粒,去殼膜心存油碎切,入乳鉢內細研,同前藥再研勻,酢煮麵糊丸麻仁大,每服十五粒至二十五粒,或三十五粒,五更空心淡薑湯下,利三五行,勻氣散止補。此藥常服肋脾化積,進食消疳,臨睡以淨湯或湯酒下三粒及五粒,每次止丸藥末三錢,淨巴豆九粒為則。不可多合,久則味散。
烏犀丸 主諸積滯夾驚夾風,溫胃調脾,消進飲食。吐逆酢餿氣,面黃肌瘦,不拘孩兒生後歲月遠近,并宜可投。
烏犀即皂角,剉三寸長煨灰火中見青煙起為度,取出地上瓦碗蓋定存性冷用,七錢 舶硫黃 白薑各三錢半 陳皮 川烏炮去皮臍,各五錢 巴豆去殼膜心存油,七十七粒
右先研硫黃細,除巴豆外,餘四味同焙為末,卻薄切巴豆細研,同前五味藥末搗勻,用粳米飯包作一大粽子,小瓦瓶盛水,熟煮候冷,取出沙鉢內爛杵,細布兜緊,絞出如稠糊,安在別器內,以藥末停分同杵細軟,丸粟米大,取諸積每服十五丸、或五丸、或二十一丸,至三十三丸,并用淡薑湯泡冷飯取汁小盞,五更初空心送下。通利三五行,以勻氣散止補。治積滯有酢餿氣,每服三丸至五丸,用淡薑湯入米酢少許,候溫空心下。
水晶丹 治驚積食積蟲積,腹脹煩啼,惡心,食減面黃,并宜通利。此藥有頑積驚重,風緊涎多,熱極,乃可服,非常用之劑。及急驚后,風痰未盡,免生癡疾,宜再投。
南星剉不塊湯煮片時 半夏湯泡去滑,各三錢 滑石四錢 輕粉五十貼 淨蕪荑二百片 巴豆五十粒,去殼湯泡七次,又去心膜作兩半,水煮少時,晒乾碎切
右前三味焙為末,拌和輕粉外,蕪荑、巴豆同碎切在乳鉢內,細杵入前藥末,再拌勻,如烏犀丸內製糊,丸麻仁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五丸,或三十五丸,糯米湯泡葱白,取汁小盞,五更初空心下,過三五行,進勻氣散調補。下風痰,淡薑湯空心服。
聚寶聖餅子 取一切積,及虛中積,下風涎藥,取病甚穩,全不搜攪。
輕粉 粉霜各四錢 石燕子大者二枚,為細末 延胡索大者二十八個,為末
右四味,同研勻,滴水和丸如大棋子大,仍放候陰乾,每服一餅,先用熟水浸軟,冷漿水調下,臨臥更深。服後急漱口。此藥只取積滯,并不損氣,更臨時加減。若下驚積,則每料更入朱砂、生龍腦各一錢,小兒一餅作四服,或便捏成小餅子。
吉氏追魂散 治菓子傷積。
白丁香 輕粉 官桂去粗皮,各三錢
右為末,冷水調下半錢,睡時服,來日取下所傷物,用異功散煎紫蘇木瓜湯調,三服和氣。
沉香檳榔丸 和脾助胃,進食清神,寬胷快膈,順氣調中,悅顏色,壯筋骨,理面帶萎黃,肌膚瘦弱,過食生果,停寒在裏,乳癖腹脹作疼,及吐利瘧腫,瘥後諸疳蟲積。
真沉香 檳榔 白檀香 南木香 丁皮 京三稜炮剉 神麯 莪朮炮 麥芽洗炒 厚朴刮去粗皮薑汁炙 蒼朮泔浸剉炒黃,使君肉剉瓦上焙乾 青皮 陳皮各去白 縮砂仁 益智仁 淨香附 枳殼麩炒燥 良薑製,各半兩 甘草炙,一兩半
右除前五味不見火,餘十五味剉焙,仍同沉香等為末,水煮麵糊丸麻仁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溫米湯無時送下。小兒不能吞嚥,煉蜜丸如芡實大,每以一丸至二丸溫湯化下。
集驗蓬朮丸 治乳食不化,心腹脹滿,一切所傷。
三稜 莪朮并煨 陳皮 香附 蘿蔔子各半兩 砂仁 青皮 枳殼 胡黃連 蘆薈各三錢 胡椒二錢半
右為細末,糊丸黃米大,每服三十丸加至五十丸,溫米飲下,日二三服。忌生冷硬物。
青礞石丸 治證同前。
硫黃三錢 礞石 五靈脂 鍋底墨各一錢半 白丁香一錢,去土 為末,米飯丸菉豆大,捻餅子,每服二十餅,溫水下。
玉訣銀白散 生胃氣,取下後,宜服此方。
人參 茯苓 甘草炙 白朮麥麪炒 藿香葉 白扁豆去皮
右各等分,末一錢,紫蘇湯調下。
張氏方 治小兒嬭癖。
芫花一兩,酢浸三日淨洗 大黃半兩
右為末,入蒜一斤,同藥末研爛勻,男左女右,用藥塗在乳母手心,熨擦癖上,如聞得患人口中出藥氣,即時取了,立效。
董氏方 治小兒嬭癖極效。
紫河車二兩 寒食麵三兩
右同為細末,每用一匙許,水調塗足心。病在左塗左,病在右塗右。塗於紅帛上縛之,良久,其病大便中下去,救人多矣。大便盡,洗去。
孔氏方 治小兒嬭癖。
密陀僧不拘多少,研極細
右以大蒜自然汁調,稀稠得所,塗於有嬭癖處,據其大小周遍,又不可塗之太過。須臾,候兒口中有蒜氣息,即是藥透。仔細以手揉之,覺嬭癖似消及五六分,即用溫漿水洗去。切須量度,不可令消盡,恐藥毒損氣也。如未消藥先乾,即以溫水潤之。
譚氏殊聖方 治月裏孩兒乳癖。
紫河車草 人參各等分
右為末,用好酢調;拍成餅子如大錢大,如左畔有癖者,藥貼左畔腳心,用緋帛紮,乾後見效。左右一般使藥。
莊氏紫金丸 治小兒因驚,積聚黏滑毒物在脾胃,纍曾用藥取不下,變成虛中積,體熱困重,目閉不開,用黃連甘草桃仁薄荷湯,化下膩粉一字許下。一歲上三歲下三丸,小兒只可一丸二丸。
蠍梢三七個 犀角末 銀末 朱砂各一錢
右研極細末,用水麵糊為丸菉豆大,依前湯使。
莊氏軟金丸 治驚疳,下積聚。
青黛飛 膩粉研 胡黃連 麝香各二錢半 寒食麵三錢 使君子三個 天漿子三七個
右七味研勻,滴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一丸,用金銀薄荷湯化下。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59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劉氏桃紅散 治小兒驚積疳積,常服進食,面如桃花。
馬牙硝 朱砂 茯苓 人參各等分
右末之,二歲服二字,一歲一字,三歲亦二字,四五歲三字,新汲水入少蜜調下,蜜水約盞內三分許。
王先生靈砂丹 下虛中積,臟腑虛滑泄瀉,久經取轉,裏急後重,久積惡痢暴瀉,久不止,神效。
通明硇砂一錢 辰砂通明有牆壁者,二錢半
右二味,袞研極細,用黃蠟半兩,先於盞內熔化,入去皮尖巴豆三七粒煎,候巴豆紫色為度,漉豆出細研,入前二味再研勻,於黃蠟內三分取一熔成汁,便藥入內,急攪令勻,刮入磁盒收之。每服,暴瀉惡痢旋(上絕下刀)三丸如菉豆大,濃煎艾湯,先呷三五口,然後吞下;水瀉,冷水吞下。如取積,每服三丸如梧桐子大,濃煎甘草湯,放冷吞下,臨臥服。其久積,藥隨積下,其小可,不動便安。按既是虛,即不宜用峻劑取積,仍須用四君子益黃散之類相兼服之。
良方妙香丸 治小兒虛中積,潮發寒熱,心腹脹滿疼痛。
辰砂一兩 牛黃 生龍腦 麝香各二錢半 金箔十四片 粉霜 膩粉各一錢 黃蠟二兩 巴豆肥者,一百二十粒
右丸如彈子大,量虛實加減,龍腦漿水下,夜半後服。臟虛即以龍腦米飲下,每服三丸,如小豆。欲藥勢緩,即按令扁。疾堅者,加至十丸。皆以針刺作數孔。以行藥力。小兒取積,丸如菉豆。治小兒吐逆尤效。此藥最下胷中煩及虛積。
少飲子 小兒自下後,得寒熱,血結成氣在左脅下,或寒飲,或冷食,積聚氣動,胷心留熱,不下食飲,闇瘦,宜先服少飲子,散氣下食,後服紫霜丸,去宿食,自充溢也。
柴胡 白茯苓 人參 鼈甲酢塗炙令香熟 白朮各半兩
右切如豆大,水二升,煮五合,空心分溫三四服,相去如人行一二里久再服,食粥將息。
茅先主蓬朮散 主小兒痃氣,一切氣疾。
蓬莪朮 青橘皮 益智各半兩 木香二錢半 糯米一兩
右為末,每服一大錢,用陳米飲調下,日進四服。
聖惠鼈甲散
鼈甲一枚,塗酢炙令黃去裙襴
右搗羅為末,每服一錢,以童子小便一小盞,煎至五分,量兒大小,分加減服之,日三服,神效。
曾氏化癖丸 主癖結氣塊在脅之間,日久不化,乍寒乍熱,腑臟不調,米穀不消,哽氣喘促,胷腹滿悶,及理丁奚哺露。
南木香 陳皮去白 莪朮炮剉 三稜炮剉 青皮用巴豆九粒去皮膜心微炒熟,去巴豆 枳殼去瓤麩炒 檳榔七味各半兩 白朮 丁香二味各二錢 細辛燒存性,四錢
右除木香、檳榔、丁香不過火,餘七味焙,同前三味為末,麯糊丸作麻仁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一丸,清水湯空心下。有寒熱往來,以柴胡飲間服。忌油膩生冷。
外臺必效方 療小兒癖。
車下李仁微湯退去皮及雙仁,與乾麵相半搗之
右為餅,如猶乾,和淡水,如常搜麵,大小一如病人手掌,為兩餅,微炙使黃,勿令至熟,空肚食一枚,當快利。如不利,更食一枚。或飲熱粥汁即利。以快利為度。至午後利不止,即以酢飯止之。利後當虛。病未盡者,量力一二日更盡一服,以病盡為限。小兒亦以意量之。不得食酪及牛馬肉,無不效。但病重者,李仁與麵相半,輕者以意減之,亦須量力。頻試無不瘥,神效。
聖惠前胡丸 治小兒癖氣腹痛。
前胡 桔梗各去蘆 赤芍 赤茯 枳殼 川大黃 當歸 郁李仁去皮微炒,各半兩 鼈甲一兩,炙令黃
右件搗羅為末,煉蜜為丸如菉豆大,三歲兒每服空心,以粥飲化破五丸服,量兒大小加減。一方無桔梗,亦作散服。
茯苓湯 治小兒閃癖,身體壯熱,頻服冷藥,冷氣漫心成癖,下焦又冷,腸結大便難。
茯苓 川芎 鼈甲炙 枳殼炙 芍藥各二分 柴胡四分
右剉,以水一大升三合,煎至三合,空心為二服,去如人行五六里再服。忌莧子。
朱氏知母丸 治小兒腹痛不調,兼癖氣。
知母六分 鱉甲炙,四分 牡蠣 枳殼各三分 大黃一錢二分,紙裹煨熟
右件為末,蜜丸如菉豆大,米飲下五丸,大小量兒分減服。
柴胡飲 治小兒七八歲多睡,或時壯熱,日加羸瘦,身雖不痛,有時痢膿,嘔逆不食,是癖氣之候,其疾似瘧疾,人多不識此患。
柴胡 黃芩各一分 枳殼炒,兩片 甘草 知母 芍藥各二分 大訶梨勒煨取皮,一個
右件為末,水一盞,煎服。
枳朮丸
白朮四兩 枳實二兩
右為末,荷葉包煨,爛飯為丸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空心白滾湯下。
枳實理中丸
枳實十六片,麩炒 白茯苓 人參 白朮 乾薑炮 甘草炙,各二兩
右末,煉蜜和丸,如龍眼大,每服一丸,熱湯化下,連進二三服,胷中豁然。渴者加瓜蔞根一兩,自汗者加牡蠣二兩煅過,下利亦加。
快膈湯 理胷膈不快,飲食少進;亦能順氣和中,消導宿滯。
人參 青皮 砂仁 烏藥 良薑製 香附 炙草各一兩
右細末,每一錢,溫鹽湯空心調服。
參朮陷胷湯
人參 白朮 茯苓 橘紅 半夏各一錢 瓜蔞全用細切帶濕,三錢 黃連 甘草各五分
右用水一鍾半,生薑三片,棗一個,煎七分,溫服。潔古云:飲食不進,四君子加薑、棗煎。
四季肥兒丸 【 《窮鄉便方》,下同】 治小兒脾弱,不拘四時服之,妙。
山藥 山楂 使君子 神麯 白茯各三錢 苡仁米四錢 白朮土炒,一錢 白蓮肉五錢 粉草二錢 訶皮末一兩
右為末,早糯米糊為丸,量兒大小加減,米湯吞下。
猪肚補脾丸
豶猪肚一個,洗淨去油膜,用蓮肉四兩去皮心入肚內縫之,用水煮令極熱 黃連四兩,薑汁炒為末
右前物,共搗爛為丸如蘿蔔子大,每服五分,米湯吞下。
七味保嬰湯 治小兒脾胃虛弱,此方妙甚,無忽。
老倉米主清胃 炒黃土養脾 苦竹葉去熱 蘿蔔子去食積 燈草去夜啼 麥芽和脾胃 薄荷葉去驚熱
右隨證所主者多用,餘次之,每服不過三錢,袋盛煮湯,任意渴飲,或加蜜少許。
八反膏 【 《身經通考方》】 治小兒積塊發熱。
硼砂五錢 山梔子 皮硝 胠油各二兩 鷄子一個 白蘿蔔皮一兩 葱白五枝,連鬚用 蜂蜜一酒鍾,紙攤貼布絹纏定。
單方
小兒乳癖,胷腹高,喘急吐乳:以不入倉黑豆七粒,去皮研極細,滴水七遍,和成作七丸,以青黛末滾之令遍,用白麵和作皮裹藥,慢火煨熟,去麵再研細,別入膩粉、生腦子、麝香各少許,再滴水丸作七丸。每服一丸,臨臥溫水送下。兒子小嚼破無妨,極效。 【 《中藏經》,下同】
小兒嬭癖:以白芥子不拘多少,研成膏,攤紙花子上,貼痛硬處坐中效。
小兒癥病:用麝肉二兩切焙,蜀椒三百枚炒,搗末,鷄子白和丸小豆大,每服二三丸,湯下,以知為度。 【 《范汪方》】
治小兒食不知飢飽:用鼠屎二七枚燒為末,服之。 【 《千金方》,下同】
治小兒食土:取肉一斤,繩繫曳地行數里,勿洗,火炙與食。
小兒閃癖:取苦瓠未破者,煮苓熟,解開熨之。 【 《陳藏器本草》】
又:以巴豆一粒,同枳殼一枚,切作二片,去穰內巴豆,以麻繫合,不拘多少,水煮,令枳殼軟爛,則去巴豆,焙乾枳殼為末,麵糊丸如桐子大,食後熟水下十五丸。老人小兒皆可服之。 【 《退齋雅聞錄》】
小兒吃土:用乾黃土一塊研末,濃煎黃連湯調下。 【 《救急方》】
小兒痞積:急性子、水紅花、大黃各一兩,俱生研末,每味取五錢,外用皮硝一兩拌勻;將白鵓鴿一個,或白鴨亦可,去毛屎,剖腹,勿犯水,以布拭淨,將末裝入內,用綿紮定,沙鍋內用水三碗,重重紙封,以小火煮乾,將鴿鴨翻調焙黃色,冷定,早晨食之,日四時,疾軟,三日大便下血,病去矣。忌冷物百日。 【 《孫天仁集效方》】
小兒痞塊腹大,肌瘦面黃,漸成疳疾:使君子仁三錢,木鼈子仁五錢為末,水丸龍眼大,每以一丸用鷄子一個,破頂入藥在內,飯上蒸熟,空心食之。 【 《楊氏簡便方》】
小兒脾癖疳積:錦紋大黃三兩為末,酢一盞,沙鍋內文武火熬成膏,傾瓦上,日晒夜露,三日再研,用舶上硫黃一兩,形如琥珀者,官粉一兩同研勻。十歲以下小兒半錢,米飲下。忌一切生冷魚肉,只食白粥。半月前一服不愈,半月之後再服。若不忌口,不如勿服。 【 《聖濟總錄》】
小兒癖疾:瘡朮四兩為末,羊肝一具,竹刀批開,撒朮末綫縛,入沙鍋內煮熟,搗作丸服。 【 《生生編》】
小兒諸果成積,傷脾作脹,氣急:用麝香一錢,生桂末一兩,飯和丸菉豆大,大人十五丸,小兒七丸,白湯下。蓋果得麝則落,木得桂則枯故也。 【 《濟生方》】
小兒癥瘕:用老鼠肉煮汁作粥食之。 【 《姚和眾方》】
小兒閃癖,頭髮稀黃,瘰(疒果)瘦弱者:乾林檎脯研末,和酢敷之。 【 《子母秘錄》,下同】
小兒氣癖:三稜煮汁作羹粥,與奶母食日亦以棗許與兒食。小兒新生百日及十歲以下,無問癎熱痃癖等皆理之,秘妙不可具言,大效。
治小兒吃泥土及(月襄)肚:用膩粉一分,沙糖和丸麻子大,空心米飲下一丸,瀉出土即瘥。 【 《綱目》方。】
小兒食土:取好土,濃煎黃連取清汁和,日乾,與服即止。 【 《回春》方】
治胃虛氣逆,吮乳不食:人參一錢,丁香、藿香葉各半錢,水半盞煎熟,入乳汁少許煎服。
治胃弱吐逆,手足心熱,不進乳食:陳紅麯三錢半,白朮一錢半麩炒,甘草炙一錢為末,每服半錢,薑棗米飲下。 【 《準繩》方,下同】
治脾胃不和,嘔逆惡心,乳食不進:厚朴薑製一錢,白朮半錢,乾薑炮、甘草炙各三分,水一盞,薑二片煎,空心熱服。
治宿食傷脾,消食快膈:縮砂仁、三稜、莪朮、神麯、麥芽各半兩,香附子一兩各炒為末,麵和丸如麻子大,食後白湯下,隨大小加減丸數。
小兒癖積:用糞中蛆洗淨晒乾為末,入甘草末少許,米糊丸梧子大,每服五七丸,米飲下甚妙。 【 《總微論》】
小兒疳積有痰:用南星一兩,半夏五錢,水泡七次,切片,用薑一兩搗汁浸,以不麻為度;甘草、白附子各五錢,水滴為丸,紫蘇湯下五分。 【 《幼幼近編》,下同】
一小兒吃粽成腹痛:用黃連、白酒藥為末服之愈。
針灸
]
晉皇甫謐《甲乙經》曰:小兒食晦頭痛,譩譆主之。
小兒口中腥臭,胸脅搘滿,勞宮主之。
小兒嗽而泄不欲食者,商丘主之。
小兒腹滿不能食飲,懸鐘主之。
《千金方》曰:治小兒癖,灸兩乳下一寸各三壯。
《古今醫統》曰:小兒癖氣,灸章門、脊中;積聚瀉泄痃癖,於十一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灸七壯。
王肯堂《證治準繩》曰:小兒癖氣久不瘥者,灸中脘一穴、章門二穴各七壯。章門在大橫外直臍,季脅肋端,側臥,曲上足伸下足,舉臂取之。中脘在上脘下一寸,臍上四寸,居心蔽骨與臍之中,從(暍去日改骨)骭下取病人四指定穴。併灸臍后脊骨中二七壯,無不驗。
《古今醫鑑》曰:灸癖法,穴在小兒背脊中,自尾骶骨將手揣摸脊骨,兩傍有血筋發動處兩穴,每一穴用銅錢三文,壓在穴上,用艾煙[艾煙 疑當作「艾炷」。]安錢孔中,各灸七壯。此是癖之根,貫血之所,灸之瘡即發,即可見效。灸不著血筋,則瘡不發而不效矣。
醫案
錢乙《小兒直訣》曰:曹宣德子三歲,面黃,時發寒熱,不欲食而飲水,及乳不止,眾醫以為潮熱,用牛黃丸、麝香丸不愈,及以止渴乾葛散服之反吐。錢曰:當下白餅子,後補脾。乃以消積丸磨之,此乃癖也。後果愈。何以故?不食但飲水者,食伏於管內不能消,致令發寒熱。服止渴藥吐者,以藥衝脾故也,下之即愈。
羅天益《衛生寶鑑》曰:真定總管董公長孫,年十一歲,病癖積,左脅下硬如覆手,肚大青筋,發熱肌熱,欬嗽自汗,日晡尤甚,牙疳臭惡,宣露出血,四肢困倦,飲食減少,病甚危篤,召太醫劉仲安先生治之,約百日可愈。先與沉香海金沙丸一服,下穢物兩三行;次日合塌氣丸服之;十日復以沉香海金沙丸導利之,又令服塌氣丸。如此互換,服至月餘,其癖減半,未及百日良愈。近年多有此疾,愈之者多,錄之以救將來之病者。
《湯氏小兒方》曰:戶部張侍郎小娘子,患此蘊積結聚,已經年矣。其候腹滿壯熱,大小便閉,不食。諸醫皆作虛熱潮熱。或作胃寒不食治。然既不食,大小便自然少。又欲作疳熱治,百藥俱試而無一中,勢已窘迫,招予視之。問曰:合服何藥?答曰:當服甘遂、大黃。漲驚駭曰:前諸醫者,皆用補劑。此女不進飲食久矣,不宜利動腸胃。予答曰:信我者生,逆我者死。張曰:更有無甘遂而次於此藥方者可否?予令即服大承氣湯。二服而愈。次日診之,尚有餘滯積實,其證必過數日而復閉,須服前藥,始可除根。數日后,果再閉,腹滿痞結,再投此藥,一服而痊。
《保嬰金鏡錄》曰:一小兒人中青黃,噯腐酸氣,用平胃散一服,宿滯頓化,余云不必多藥,但節其飲食自愈。不信,復傷食而噯腐,另用剋滯之藥,更加吐瀉以致不救。惜夫!
一小兒傷食嘔吐,服剋伐之藥,嘔中見血,用清熱涼血之藥,又大便下血,脣色白而或青,問其故於余。余曰:此脾土虧損,肝木所乘而然也。令空心服補中益氣湯。食遠用異功散,以調補中氣,使涎血各歸其源而愈。
《體仁彙編》曰:昔有一人從貴州來得瘴,夫婦相繼而死,存二子歸,皆病,腹中有塊如瓜,其苦欲死。用大黃酒洗、蓽撥微炙,等分為細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麝香水送下。方十服,氣塊皆消。此方小兒做小丸用,大人大丸。初服五十丸,以後只逐日二十丸或服三十丸,不可太多,病去八分止服,以俟自消盡也。
《薛氏醫案》曰:一小兒傷食,發熱脣動,或用養胃湯、枳實、黃連、山楂之類,更加腹脹,午後發熱,按其腹不痛。余以為服前藥,飲食雖化而脾胃復傷也,用六君子湯數劑而痊。
一小兒傷食,風熱嘔吐,脣口蠕動,服消導清熱之劑,飲食已消,熱猶如故。余曰:此胃經虛熱耳。用四君子、升麻、柴胡四劑而愈。
一小兒素面白,忽然目脣微動,時面色黃青,良久,其脣口手足亦微動,此脾虛而肝侮之也,用五味異功散加釣藤鉤、白附子一劑而面青少退,再二劑脣口動亦止,又用異功散加升麻柴胡四劑而痊。
治一小兒腹中痞塞,卻服二陳、枳實、黃連,其痞益甚。余謂:屬脾經血虛。用六君子加當歸,數劑胃氣漸復;乃朝用異功散加升麻,夕用異功散加當歸而愈。
一小兒未及周歲,氣短喘急,乳食少進,時或吐乳,視其形如去蛇,乃脾傷而食積,先用六君子加山楂、枳實,漸愈;後乳食復傷,吐瀉作渴,候二日不止,先與胃苓膏以治吐瀉,繼以七味白朮散生胃氣而愈。
一小兒患痞,服剋滯之藥。余謂:形氣有餘,病氣有餘者,當瀉不當補;形氣不足,病氣不足者,當補不當瀉。前證屬形病俱虛,非調補中氣不愈。不信,仍行剋伐,元氣虧損,虛火上炎,齒齦蝕爛,頷下結核,余用大蕪荑湯及異功散之類,尋愈。
一小兒停食發熱,服芩、連、三稜等劑,飲食日少,胷腹膨脹,肢體羸瘦。余謂脾虛飲食停滯,元氣復傷,先用補中益氣湯加木香、釣藤鉤數劑漸愈,又用六君、炮薑調理而安。
一小兒素嗜肉食,腹中作痛,大便不調,半載之後,肚腹膨脹,右脅內結一塊,不時轉移;又三月,左脅內亦結一塊,胷腹亦脹,齦潰作渴,小便赤濇或澄白,大便色穢不一;又半載,頷下結核三五枚。服消塊行滯等藥,元氣益虛,其塊益甚。余用四味肥兒丸、五味異功散之類,隨證進退治之,熱渴漸止;又月餘,腹脹漸消,更佐以九味蘆薈丸,齒齦漸愈;乃用四君子湯為主,佐以蕪荑丸之類而痊。
一小兒飲食不節,或作瀉,或腹痛,或腹脹,腹中一塊,大便不調,作渴發熱,齦爛口臭,專服消導剋滯,前證益甚,形體益瘦。余曰:面色黃中隱青,脾土虧損而肝木所侮也。法當調補中氣平肝木,則脾氣自旺,虛火自退,諸證自愈。遂月冲和湯、大蕪荑湯之類,果愈。
一小兒小腹脹墜,小便濇滯,午前為甚,以補中益氣湯加木香與朝服,以五味異功散加升麻、柴胡與夕服,兩月餘而愈。後飲食失節,腹脹嚥酸,用五味異功散、四味茱萸丸而痊。畢姻後,復患如前,更惡寒腹冷,小便清頻,大便不實,手足并冷,用補中益氣湯、八味地黃丸而尋愈。
一小兒傷食腹脹,胷滿有痰,余用異功散而痊。後復傷食,腹脹作痛,或用藥下之,痛雖止而脹益甚,更加喘粗,此脾氣傷而及於肺也,用六君、桔梗調補而愈。
一小兒腹脹,惡食,寒熱惡心,證類外感。余曰:氣口脈大於人迎,此飲食停滯也,用保和丸一服,諸證頓退,但腹脹未已,用異功散而痊。
一小兒傷風欬嗽痰涌,用六君、桔梗、桑皮、杏仁而愈。後飲食停滯,腹瀉脹痛,又用六君加山楂、厚朴而安。復停食作嘔,或用藥下之,更加欬嗽。余謂:此脾肺益虛,欲行調補。彼以為緩,乃服發表剋滯之藥,前證益甚,更加搖頭。余用天麻散倍加釣藤鉤及異功散而愈。
一小兒胷腹脹痛,寒熱煩悶,以手按腹即哭,此飲食停滯也,先用保和丸一服,前證即愈。更加煩渴,按其腹不哭,此宿食去而脾氣未復也,用五味異功散加柴胡治之而瘳。
一小兒飲食停滯,服消導之劑,飲食既消,熱尚未退,此胃經虛熱,用六君子加柴胡、升麻四劑而逾。
一小兒先因飲食停滯,服剋伐之劑,更加腹痛,按之即止,余用六君子湯而愈。後復傷食,用保和丸及三稜、檳榔之類,更加腹重善噫,此脾氣虛而下陷也,仍用前湯加升麻、柴胡、木香而愈。
一小兒面色青白,飲食難化,大便頻泄,或用消積化痰等藥,久不愈。余謂:脾胃虛弱也,用六君子湯漸愈。或以為食積,宜驅逐之,遂反作瀉痰喘發搐。余謂:脾氣復傷,不能生肺,肺虛不能平肝而作是證。先用六君子加釣藤鉤,飲食少進;又用五味異功散加升麻而愈。
一小兒患前證腹痛,服攻下之劑,發熱不已,大便不化,按其腹不痛,與冷水不飲,此食積去而脾氣虛也,用五味異功散加當歸、升麻而愈。
一小兒患痞癖,服檳榔、蓬朮、枳實、黃連之類,痞益甚。余曰:此脾經血虛痞也,不可剋伐。逐用六君子加當歸,數劑胃氣漸復,諸證漸愈。乃朝用異功散加升麻柴胡,夕用異功散加當歸、芍藥而愈。
一小兒患痞結,久而四肢消瘦,肚腹漸大,寒熱嗜臥,作渴引飲,用白朮散為主,佐以四味肥兒丸,月餘諸證漸愈。
一小兒患痞結,身熱如火,病狀多端,不可盡述,朝用五味異功散,夕用四味肥兒丸,月餘諸證稍愈;佐以地黃丸,自能行立;遂朝用地黃丸,夕用異功散及蝦(虫麻)丸,數服而愈。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四百四十三
小兒諸疳門
小兒直訣 【 宋--錢乙】
五臟內外疳證主治
凡小兒疳在內,目腫腹脹,瀉利青白,體漸瘦弱;疳在外,鼻下赤爛,頻揉鼻耳,或肢體生瘡。鼻瘡用蘭香散,諸瘡用白粉散。
肝疳一名筋疳,白膜遮睛,或瀉血而瘦,用地黃丸。
心疳,面黃頰赤,身體壯熱,用安神丸。
脾疳,一名肥疳,體黃瘦削,皮膚乾濇而有瘡疥,腹大嗜土,用益黃散。
腎疳,一名骨疳,肢體瘦削,遍身生瘡疥,喜臥濕地,用地黃丸。
肺疳,一名氣疳,喘嗽氣促,口鼻生瘡,用益黃散。
若患潮熱,當先補肝,後瀉心。若妄以硝黃諸藥利之;若患癖當消磨,若誤以巴豆、硼砂下之;又傷寒誤下,皆能成疳。其初病者為熱疳,用黃連丸;久病者為冷疳,用木香丸;冷熱相兼者,用如聖丸;津液短少者,用白朮散。凡此因大病脾胃虧損,內亡津液所致,當固脾胃為主,而早為施治,則不變敗證也。
【 註 按疳證,或哺食太早,或嗜食甘肥,或服峻厲之藥,重亡津液,虛火熾盛;或因稟賦,或乳母厚味七情致之,各當調治其內。】
若口舌蝕爛,身體壯熱,顋脣赤色,或作腫痛,腹膈煩悶,或掌熱咽乾,作渴飲水,便赤盜汗,嚙齒虛驚,此心經內外疳也,用安神丸之類主之。
若鼻外生瘡,眼目赤爛,肢體似癬,兩耳前後,項側缺盆,兩腋結核,或小腹內股,玉莖陰囊睪丸腫潰,小便不調,或出白津,或咬指甲,搖頭側目,白膜遮睛,羞明畏日,肚大青筋,口乾下血,此肝經內外疳也,用地黃、蘆薈二丸主之。
若頭不生髮,或生瘡痂,或髮成穗,或人中口吻赤爛,腹痛吐逆,乳食不化,口乾嗜土,瀉下酸臭,小便白濁,或合目昏睡,惡聞木音,此脾經內外疳也,用肥兒丸主之。
若鼻外生瘡,咽喉不利,頸腫齒痛,欬嗽寒熱,皮膚皺錯,欠伸少氣,鼻癢出涕,衄血目黃,小便頻數,此肺經內外疳也,用地黃清肺飲主之。
若腦熱吐痰,手足逆冷,寒熱往來,滑泄肚痛,口臭作渴,齒齦潰爛,爪黑面黧,身耳生瘡,或耳出水,或食自髮,此腎經內外疳也,用地黃丸主之。凡疳熱上攻,或痘毒上升,為患甚速,名為走馬疳,急敷雄黃散,服蟾蜍丸。輕則牙齦腐爛,脣吻腫痛,可治;重則牙齦蝕落,腮頰透爛,不治。
世傳方又云:有無辜等疳一十二證。
原機啟微 【 明--倪維德】
深疳為害之病
衛氣少而寒氣乘之也,元氣微而飲食傷之也,外乘內傷釀而成之也。父母以其純陽耶,故深冬不為裳;父母以其惡風耶,故盛夏不解衣。父母以其數飢耶,故飼後強食之;父母以其或渴耶,故乳後更飲之。有愚戇而為父母者,又不審其寒暑飲食也,故寒而不為煖,暑而不能涼,飲而不至渴,食而不及飢,而小兒幽元銜默,抱疾而不能自言,故外乘內傷,因循積漸,釀而成疳也。渴而易飢,能食而瘦,腹脹下利,作嘶嘶聲,日遠不治,遂生目病。其病生瞖睫閉不能開,眵淚如糊,久而膿流,竟枯爾目。何則?為陽氣下走也,為陰氣反上也。治法當如陰陽應象大論曰: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各還其原,不反其常,是其治也。當作升陽降陰之劑,茯苓瀉濕湯主之,升麻龍膽草飲子主之。此藥非專於目,并治已上數證。然勿後,後則危也,為父母者其審諸!
儒門事親 【 元--張從政】
疳眼
凡小兒疳濇眼,數日不開,皆風熱所致。可服涼膈散,瀉肝經風熱鬱甚,鬱結散而自開也。
牙疳
凡小兒牙疳齒齲者,是齒齦腐爛也。下牙屬手陽明大腸之經,燥金為主,上牙屬足陽明胃經濕土,上下是腸胃二經也。或積熱於內,或因服銀粉、巴豆大毒之藥,入於腸胃,乳食不能勝其毒,毒氣循經而至於齒齦牙縫嫩薄之分,反為害也。可以麝香玉綫子治之。乳母臨臥,當服黃連解毒湯一服,牙病自愈。
奇效良方 【 明--方賢】
蟲
兒童疳(上匿下虫),昏睡煩躁,鼻爛汁臭,齒斷生瘡,下利黑血,蟲食下部為狐,下脣有瘡;蟲食其臟為惑,上脣有瘡。三蟲者,謂長蟲、赤蟲、蟯蟲也,乃有九種,而蟯蟲及寸白人多病之。寸白從食牛肉飲白酒所成,相連一尺則殺人,服藥下之,須結裹潰然出盡乃佳。若斷者相生未已,更宜速除之。蟯蟲多是小兒患之,大人亦有。其病令人心痛,清朝口吐汁煩躁則是也。其餘各種種不利,人人胃無不有者,宜服九蟲丸以除之。
嬰童百問 【 明--魯伯嗣】
疳證
諸疳皆脾胃之病,內亡津液之所作也。因大病或吐瀉後,以藥吐下,致脾胃虛弱,內亡津液。且小兒病疳,皆庸醫所壞。病如潮熱,是脾臟虛一臟實而內發虛熱也,法當補母而瀉本臟則愈。假令日中發潮熱,是心虛熱也,肝為心母則宜先補肝,肝實而後瀉心,心得母氣則內平而潮熱愈也。醫見潮熱,妄謂其實,乃以大黃、牙硝輩諸冷藥利之,既利多矣,不能禁約而津液內亡,即成疳也。又有病癖,其疾發作,寒熱飲水,脅下有形硬痛。治癖之法,當漸消磨,醫反以巴豆、硇砂輩下之,小兒易虛易實,下之既過,胃中津液耗損,漸以疳瘦。
小兒臟腑嬌嫩,飽則易傷。乳哺飲食,一或失常,不為疳者鮮矣,則疳以傷得。恣食甘肥粘膩,生冷鹹酸,以滯中脘,則疳因積成。或乳母寒暄失理,飲食乖常,喜怒房勞,即與兒乳,則疳因母患傳氣而入,此非病家不能調適之過乎?疳之為候,頭皮光急,毛髮焦稀,腮縮鼻乾,口饞脣白,兩眼昏爛,揉鼻撏眉,脊聳體黃,鬬牙咬甲,焦渴自汗,尿白瀉酸,肚脹腸鳴,癖結潮熱,酷嗜瓜菓、鹹酸、炭、米、泥土而欲水飲者,皆其候也。
夫疳曰五,疳病關乎五臟以別之。
心疳即驚疳。外證身體壯熱,臉赤脣紅,口舌生瘡,胷膈煩悶,小便赤濇,五心煩熱,盜汗發渴,咬牙虛驚是也。
肝疳即風疳。外證搖頭揉目,白膜遮睛,眼青多淚,頭焦髮立,筋青腦熱,躁渴汗多,下利瘡癬是也。
腎疳即急疳。外證腦熱肌削,手足如冰,寒熱時來,滑泄肚痛,口鼻乾渴,齒齦生瘡,爪黑面黧,身多瘡疥是也。
肺疳即氣疳,亦名疳(上匿下虫)。外證欬嗽喘逆,壯熱惡寒,皮膚粟生,鼻癢流涕,咽喉不利,頤爛唾紅,氣脹毛焦,泄利頻併是也。
脾疳即食疳,亦名嬭疳。外證身面俱黃,肚大腳細,吐逆中滿,水穀不化,泄下酸臭,合面困睡,減食吃泥是也。
諸疳宜大蘆薈丸、肥兒丸、胡黃連丸、地黃丸、生熟地黃湯,皆要藥也。集聖丸、嚏疳散、脂連丸、五疳良方至聖丸、通神丸、天麻丸、地黃清肺飲、化(上匿下虫)丸、靈脂丸、下蟲丸、龍膽丸、黃連丸、香蔻丸、木香丸、褐丸子、黃耆湯鼈血煎、蚵蚾丸、厚朴丸等劑,對證詳明施治。
疳傷
五疳出蟲,五臟疳也。其餘曰蛔疳、曰脊疳、曰腦疳、曰乾疳、曰疳渴、曰疳瀉、曰疳痢、曰疳腫脹、曰疳勞、曰無辜疳、曰丁奚、曰哺露,其狀非一,不可不撮其要而條析之。
五疳出蟲者,疳傷之源,雖起於乳哺不調,然臟腑停積已久,莫不化而為蟲。其蟲或如絲髮,或如馬尾,多出於頭項腹背之間,黃白或赤者可治,青黑者難療也。
蛔疳者,失乳飯早,食肉太早,或傷胃停蓄甜膩,化為蛔蟲,皺眉多啼,嘔吐青沫,腹中作痛,肚脹青筋,脣口紫黑,頭搖齒癢是也。從口鼻出者難治。
脊疳者,蟲食脊膂,身熱羸黃,積中生熱,煩渴下利,拍背如鼓鳴,脊骨如鋸齒,或十指皆瘡,頻嚙爪甲是也。
腦疳者,胎中素挾風熱,生下乳哺越常,頭皮光急,滿頭餅瘡,腦熱如火,髮結如穗,通身多汗,顋腫顖高是也。
乾疳者,瘦悴少血,舌乾,其病在心;目不轉睛,乾啼少淚,其病在肝;身熱尿乾,手足清冷,其病在腎;身焦皮燥,大便乾結,其病在肺;搭口癡眠,胷脘乾渴,其病在脾,總為五疳也。
疳渴者,臟中風有疳氣,加之乳母恣食五辛酒麵炙煿,使兒心肺壅熱,日則煩渴飲水,乳食不進,夜則渴止是也。
疳瀉者,毛焦脣白,額上青紋,肚脹腸鳴,泄下糟粕是也,勿用熱藥止之。
疳痢者,挾受風寒暑濕,或冷熱不調,或停積宿滯,水穀不聚,頻下惡物是也。
疳腫脹者,虛中有積,其毒氣交併,故令肚腹腫脹,由是脾復受濕,故令頭面腳手虛浮是也,法當磨積調氣。
疳勞者,潮熱往來,五心煩熱,手足心及胷前熱而發瘡,盜汗骨蒸,嗽喘枯悴是也。或渴而復瀉,飲水惡食,肚硬如石,面色如銀,斷不可治。
無辜疳者,腦後項邊有核如彈丸,按之轉動,軟而不疼,其間有蟲如米粉,不速破之,則蟲隨熱氣流散,淫食臟腑,以致肢體癰瘡,便利膿血,壯熱羸瘦,頭露骨高是也。針刺破,用膏藥貼。或濣濯兒衣,露於簷下為鴆鳥落羽所污,兒著此衣,蟲入皮毛,亦致無辜之疾。兒衣已曬,須微火烘之。其若手足極細,項小骨高,尻削體痿,腹大臍突,號哭胷陷,或生穀癥,是為丁奚;虛熱往來,頭骨分開,翻食吐蟲,煩渴嘔噦,是為哺露。皆因脾胃久虛,不能消化水穀,以致精神減損,無以榮其血氣,故肌肉銷爍,腎氣不足,復為風冷所傷,使形骨枯露;亦有胎中受毒,臟腑血少致之。此皆無辜疳傷種類之疾,病而至此,不幾殆哉!宜肥兒丸、大蘆薈丸、五疳丸、胡黃連丸、至聖丸、茯苓丸、天麻丸、地黃丸、十全丹、香蔻丸、褐丸子、消食丸、鼈甲丸、下蟲丸、集聖丸、黃鷄煎丸等藥,及早治之,方為全美。
又有疳傷久利,腸胃受濕得之,狀如狐惑傷寒齒蝕之證,或以走馬命名。蓋齒屬腎,腎虛才受熱邪,疳氣直奔上焦,故以走馬為喻。初作口氣,名曰臭息;次第齒黑,盛則齦爛,熱血迸出,曰宣露;甚者齒皆脫落。治之之法,用銅綠、生蜘蛛細研,入麝少許,合和擦齒。如無蜘蛛,用其殼亦可。
虛羸
仲陽云:虛羸者,脾胃不和,不能乳食,致使肌膚瘦弱;亦因大病或吐瀉後,脾胃尚弱,不能傳化穀氣也。有冷者時時下利,脣口青白;有熱者身熱溫壯,肌肉微黃,此冷熱虛羸也。冷者木香丸主之,夏月不可服,如有此證則少服之。熱者胡黃連主之,冬月不可服,如有此證則少服之。傷寒後虛羸者,竹葉湯主之。常服四君子湯、異功散、參苓白朮散之劑,皆可服也。橘連丸久服充肥。兼服肥兒丸。
醫學正傳 【 明--虞摶】
諸疳證
《內經》曰:數食肥,令人內熱;數食甘,令人中滿。蓋其病因肥甘所致,故命名曰疳。若夫襁褓中之乳子,與四五歲之孩提,乳哺未息,寡氣未全,而穀氣尚未充也。父母不能調助,惟務姑息舐犢之愛,遂令恣食肥甘,與夫瓜果生冷,及一切烹飪調和之味,朝餐暮食,漸成積滯膠固,以致身熱體瘦,面色萎黃,或肚大青筋,蟲痛瀉利,而諸疳之證作矣。錢仲陽曰:小兒病疳,多因大病後或吐瀉後,以藥下之,致脾胃虛損,亡津液而成。蓋此證實由愚醫之所害耳。斯言也,特一端耳,未可悉以為然。其所謂大病吐瀉,豈非飲食之所致與?夫仲陽為兒醫之袓,豈有誤耶?其所論諸疳形證治法,班班可考,學者不可不審。如疳在肝,則膜遮睛,法當補肝,地黃丸主之;疳在心,則面頰赤,身體壯熱,法當補心,安神丸主之;疳在脾,則體黃腹大,好食泥土,法當補脾,益黃散主之;疳在肺,則氣喘,口鼻生瘡,亦當補脾,益黃散主之,此虛者補其母也;疳在腎則極瘦而身生瘡疥,法當補腎,地黃丸主之。骨疳喜臥冷地,當服補腎地黃丸。內疳則目腫腹脹,利色無常,或沫青白,漸而瘦弱,此冷證也,宜服木香丸。外疳鼻下赤爛,自揉,鼻頭有瘡,不結痂,繞目而生,當用治瘡爛蘭香散、白粉散等藥。法曰:諸疳皆因本臟,而補其母,則子自安。假令日中潮熱,是心經虛熱也,肝為心之母,宜先補肝,肝實而後瀉心,心得母氣,則內平而潮熱愈矣。餘皆倣此。大抵疳病,當辨冷熱肥瘦而治:其初病者為肥熱疳,久病者為瘦冷疳。冷則用木香丸,熱則當用胡黃連丸,冷熱疳并,宜用至聖丸之類。惟小兒之臟腑柔弱,不可痛擊,大下必亡津液而成疳證,為兒醫者當以幼幼之心為心而善調之,毋縱巨膽,妄為施治,以絕人之嗣續,幸甚!
醫學準繩六要 【 明--張三錫】
疳眼
小兒肥甘恣意,寒暑不適,生冷油膩傷脾,糖麵熱物助火,因循積漸,釀成疳疾。渴而易飢,善食而瘦,髮豎下泄,腹脹鼻乾,作嘶嘶聲。久久不治,脾弱肝強,肝火自燎其竅,遂成目眚,多生瞖膜,睫閉不能開,眵淚如糊,久而膿流,乃中州弱而清陽不升,肝火盛而濁陰不降所致。當升清降濁,以白朮、人參先補脾胃為君,柴胡、枳殼輔上藥理脾為臣,蒼朮、茯苓、澤瀉滲濕降濁為佐,羌活、蔓荊、升麻、川芎、薄荷諸風藥勝濕為使,乃正治妙法。
小兒過用甜物,口臭牙痛眼腫,氣口脈洪數,屬胃火,瀉黃散妙。
小兒肝經濕熱內甚,上攻於目,眼眵腹脹,九味蘆薈丸妙。兼脾虛萎黃瘦弱不食者,間服肥兒丸。稟來陰弱有相火證者,心虛,少與六味地黃丸。
古今醫鑑 【 明--龔信】
諸疳
夫諸疳者,謂肥甘飲食之所致也。治宜理脾胃,消積化蟲,清熱止瀉住痢,以肥兒丸、疳積餅為主。此二方不問諸疳冷熱,服之最效。大抵疳之為病,皆因過餐飲食,於脾家一臟有積不治,傳之餘臟而成五疳之疾。何謂五疳?心肝脾肺腎也。如疳在心,則面赤口乾,咬牙舒舌,口舌生瘡,身熱體瘦,以安神丸主之;疳在肝,則面青瞖膜遮睛,搖頭揉目多淚,頭焦髮豎,筋青腦熱瘦弱,以補肝湯主之;疳在脾,則面黃身熱,腹脹肚大,好食泥土,水穀不消,泄下酸臭,困睡減食肌瘦,以益黃散主之;疳在肺,則面白欬嗽喘逆,口鼻生瘡,咽喉不利,肚熱惡寒,鼻流清涕,以清肺湯主之;疳在腎,則面黑肌肉瘦而體生瘡,身熱尿濇,手足冰冷,口鼻乾渴,以地黃丸主之。
保嬰撮要 【 明--薛鎧】
疳
小兒諸疳,皆因病後脾胃虧損。或用藥過傷,不能傳化乳食,內亡津液,虛火妄動;或乳母六淫七情,飲食起居失宜,致兒為患。五臟之疳不同,當各分辨。其證雖多,要不出於五臟治法。肝疳,用地黃丸以生腎。心疳,用安神丸以治心,異功散以補脾。脾疳,用四味肥兒丸以治疳,五味異功散以生土。肺疳,用清肺飲以治肺,益氣湯以生金。腦疳亦用地黃丸。無辜疳用大蕪荑湯、蟾蜍丸。丁奚、哺露用服兒丸,大蘆薈丸。走馬疳敷雄黃散,服蟾蜍丸。若作渴瀉痢腫脹勞瘵等類,當詳參方論而治之。蓋疳者乾也,因脾胃津液乾涸而患。在小兒為五疳,在大人為五勞,總以調補胃氣為主。
疳傷
大抵多因乳哺失節,脾氣有傷,元氣下陷,或乳母飲食七情所致。小便如泔,或大便泔白者,用四味肥兒丸;積滯黃黑者,用四君子湯加黃連、木香;色青日久不復,或兼泄瀉,或腹痛者,用六君子湯加木香、芍藥;若小便不利,大便褐色,髮黃脫落,鼻下瘡痍,用梔子茯苓湯;乳食少思,胷腹膨脹,大便頻數,用四味肥兒丸。仍審乳母飲食七情主之。
蟲
蛔蟲者,九蟲之一也,長只許,或五六寸者。因臟腑虛弱,及食甘肥而動,其動則腹中攻痛,或作或輟,口吐涎水,貫心則死,用使君子丸之類下之。錢仲陽云:吐水不心痛者胃冷也,吐沫心痛者蟲痛也,與癎相似,但目不斜,手不搐耳,安蟲散主之。田氏云:蟲痛者,啼哭俛仰,坐臥不安,自按心腹,時時大叫,面色青黃,脣色兼白,目無精光,口吐涎沫也。若因胃冷即吐,用理中湯加炒川椒五粒,檳榔五分,煎下烏梅丸。古云:蟲蝕上部則上脣有白點,蟲蝕下部則下脣有白點。腹中諸蟲,望前其頭向上,望後其頭向下。如飲用藥,先以猪肝,油炙香,令兒聞其香味,使蟲頭向上,則藥易入。若中氣虛而蟲不安者,但調補脾胃自安。丹溪先生云:冬月吐蟲,多是胃氣虛寒,用錢氏白朮散加丁香二粒主之。
證治準繩 【 明--王肯堂】
疳
疳有病傷寒五六日,間有下證,以冷藥下之太過,致脾胃虛而津液少,即便引飲不止而生熱也。熱氣內耗,肌肉外消,他邪相干,證變諸端,亦成疳病。又有吐瀉久病,或醫妄下之,其虛益甚,津液煩躁,亦能成疳也。
小兒病癖,由乳食不消,伏在腹中,乍涼乍熱,飲水不止,或喘而嗽,與潮熱相類,若不早治,必成勞疳。以其有癖癥,則令兒不食,致脾胃虛而發熱,故引飲也。飲多即蕩滌脾胃,亡失津液,不能傳化水穀,其脈沉細,蓋不能飲食,致脾胃虛衰,四肢不舉,諸邪遂生,羸瘦而成疳矣。
兒童二十歲以下,其病為疳;二十歲以上,其病為癆。疳與癆,皆氣血虛憊,腸胃受傷致之,同出而異名也。何者?小兒臟腑嬌嫩,飽則易傷,乳哺飲食,一或失常,不為疳者鮮矣。疳皆乳食不調。甘肥無節而作也。或嬰幼闕乳,粥飯太早,耗傷形氣,則疳之根生;或三兩晬後,乳食稍多,過飽無度,則疳以傷得;或恣食甘肥粘膩,生冷鹹酢,以滯中脘,則疳因積成;或乳母寒暄失理,飲食乖常,喜怒房勞,即與兒乳,則疳因母患傳氣而入。此非病家不能調適之過乎?疳皆脾胃受病,內無津液而作也。有因吐瀉之後,妄施吐下,津液虛竭得之者;有因潮熱大下,利無禁約,胃中焦燥得之者;有因傷寒裏證,冷快太過,渴引水漿,變而生熱,熱氣未散,復於他邪得之者;又有病癖寒熱,脅下痛硬,或者不能漸與消磨,遽以硇巴峻決,津液暴傷得之者。此非醫家輕藥壞病之過乎?
肝疳亦名風肝,亦名筋疳。其證白膜遮睛,筋疳瀉血而瘦,眼白青,眼睛濇癢,搖頭揉目,流汗遍身,合面而臥,面色青黃,髮疏頭焦,筋青腦熱,渾身瘡癬,腹中積聚,下痢頻多;久而不痊,轉甚羸瘦,目生眵糞,髮際左臉多青,或白睛微黃,瀉利夾水,或如苔色。
心疳亦名驚疳。面黃頰赤,身壯熱,口內生瘡,揮身壯熱,吐利無常,頰赤面黃,胷膈煩滿,鼻乾心躁,口舌生瘡,痢久不痊,多下膿血,有時盜汗,或乃虛驚,小便赤濇,五心皆熱,咬牙舒舌,愛飲冷水,喜伏眠於地。
脾疳亦名食疳。其證脾疳食不消,胃疳多吐,腹多筋脈,喘促氣粗,乳食不多,心腹脹滿,多啼欬逆,面色痿黃,骨立毛焦,形枯力劣,胷膈壅悶,水穀不消,口鼻常乾,情意不悅,愛暗憎明,腸胃不和,利多酸臭,愛食冷物,引飲無度,身面俱黃,髮稀作穗,頭大項小,腹脹腳弱,間或釀瀉,肌瘦目慢,晝涼夜熱,不思乳食。錢氏云:肥疳,即脾疳也,身瘦虛黃,乾而有瘡,其候不一,種種異端,今略舉之:目濇或生白膜,脣亦身乾,黃或黑,喜臥冷地,或食泥土,身有瘡疥,瀉青白黃沫水,痢色變易,腹滿,身耳鼻皆有瘡,髮鬢作穗,頭大項細,極瘦飲水,皆其證也。
此言脾疳證候,多與餘疳相濫,蓋疳為脾經本病,固應兼之。
肺疳亦名氣疳,其證氣喘,口鼻生瘡,欬嗽氣逆,皮毛乾焦,饒涕多啼,咽喉不利,揉鼻咬甲,壯熱憎寒,脣邊赤癢,腹內氣脹,乳食漸稀,大腸不調,頻頻泄痢,糞中米出,皮上粟生,鼻下赤爛,手足枯細,口有腥氣,右腮晃白。
腎疳亦名急疳,又名骨疳。其證腎疳極瘦,身有瘡疥,骨疳喜臥冷地,齒爪黑,肌骨消瘦,齒齦生瘡,寒熱作時,口鼻乾燥,腦熱如火,腳冷如冰,吐逆既增,乳食減少,瀉利頻併,下部開張,肛門不收,疳瘡癢痛,兩耳內外生瘡,腳如鶴膝,頭縫不合,或未能行,牙齒生遲,其縫臭爛,傳作走馬疳之類。又有小兒久患腎疳,內虛不食,甚者天柱骨倒。治法當用錢氏地黃丸加驅疳等劑,仍與貼項強筋。若不識證,謂之五軟,非也。天柱骨倒,凡有三種:有吐瀉日久羸弱成者;有肝膽伏熱面赤脣紅忽變此者;有傷寒不及發表成者,是皆風邪入肝,以致筋絡舒弛。吐瀉者,當調胃氣。肝熱者隨輕重以涼肝,并與強筋貼項。惟傷寒天柱骨倒者,難療。
莊氏二十四候
第一候,瀉膿血,日漸瘦,是冷熱疳。
第二候,腳細肚高,胷前骨生,愛吃泥土酸鹹,日久通身黃,時時吐逆下痢,腹內疼痛,是脾疳。
第三候,鼻下赤爛,愛揉眼,兼血痢,是肺疳。乃因吃著熱物,或病嬭所損心肺,加之欬嗽,更以服涼冷藥過多,便上熱下冷,漸漸昏沉,日夜煩哭。
第四候,皮虛皺,面無顏色,身上燥癢,心煩。
第五候,毛髮稀疏,鼻生瘡,是肺疳。
第六候,頭生瘡,毛髮稀焦,是肝疳。
第七候,牙變黃赤不定,是腎疳。
第八候,頭髮焦乾,鼻下瘡生,是肺疳。
第九候,咬指甲,毛髮作穗,四肢沉重,是心疳。
第十候,肚上筋生,齒蟲蝕,是骨槽疳。
第十一候,齒齗臭爛,面無顏色,心不思食,是脾疳,又名口疳。
第十二候,吐逆腹脹,是胃疳,又名嬭疳。
第十三候,愛合面臥,多睡如醉,腹脹氣急,蓋是因曾吃生肉如此,腹內有蟲,是心脾疳。
第十四候,鼻內乾痛,口申臭氣,齒根有鮮血,是肝肺疳。
第十五候,腳細肚高,併肚上有青脈,是脾疳。
第十六候,非時生瘡,愛吃冷水,是熱疳。
第十七候,皮膚上生粟子,糞中米出,是脾冷疳。
第十八候,氣滿腹脹,及口乾,是心胃疳。
第十九候,愛餐生米麵炭甎瓦,是脾胃疳。
第二十候,揉鼻揩眼,及咬指甲,愛飲水,是肝渴疳。
第二十一候,多寒熱,愛臥不起,是骨熱疳。
第二十二候,愛飲水,眼目不開,是肝疳。
第二十三候,肌體或熱或涼,發渴無時,是急疳。
第二十四候,齒齗黑,脣懶開,開則赤,是心疳積熱。
凡小兒疳在內,眼濇腹脹,痢色無常,或如泔淀,日漸羸瘦,此候可療。若鼻下赤爛自揉,鼻頭上有瘡,生痂痛癢,漸漸流引繞於兩耳,時時目赤,頭髮稀疏,腦皮光緊,頭大項細,肌體羸瘦,亦可治也。若脣口被蝕,齒齗作五色,或盡峭黑,舌下有白瘡,上齶有竅子,口中時有臭氣,齒齗漸染欲爛,亦可治也。若下部開張,有時赤爛,癢不可忍,下痢無常,亦可治也。若疳蝕脊膂,十指皆癢,自咬指甲,頭髮作穗,脊骨如鋸,有時腹脹,有時下痢,若急治之,無不瘥也。
凡小兒肝臟疳,若目睛帶青脈,左脅下硬,多吐涎沫,眼角左右有黑氣所衝,不可治也。心臟疳,若每驚啼,常好飲水,便食辛味,耳邊有脈,舌上有黑靨者,不可治也。脾臟疳,若肚大,脣無血色,人中平滿,下痢無度,水穀不消,好喫泥土,皮枯骨露,不可治也。肺臟疳,若欬逆氣促,多瀉白沫,身上有斑生如粟米大,色若黑者,不可治也。腎臟疳,若愛食酸鹹,飲水無度,小便如乳,牙齒青黑,耳腦乾燥,肩竦骨枯,不可治也。又五疳有五絕候:一襯著腳中指底,不覺痛;二抱著手足,垂軃無力;三病未退,遍身不煖;四臟腑瀉青涎及沫不止;五項筋舒展無力。如此之候,皆不可治也。凡醫用藥,切在審詳也。
疳者小兒病癖,或久吐瀉,醫者妄投轉過之藥,小兒易為虛實,致令胃虛而亡津液,內發虛熱,外消肌肉,一臟虛則諸臟皆弱,其病目胞腫,腹脹,痢色無常,漸加瘦削,久不痊可,是腸胃有風積,法當宣風散導之,後各依本臟補其母。
馬牙硝 朱砂 茯苓 人參各等分
右末之,二歲服二字,一歲一字,三歲亦二字,四五歲三字,新汲水入少蜜調下,蜜水約盞內三分許。
王先生靈砂丹 下虛中積,臟腑虛滑泄瀉,久經取轉,裏急後重,久積惡痢暴瀉,久不止,神效。
通明硇砂一錢 辰砂通明有牆壁者,二錢半
右二味,袞研極細,用黃蠟半兩,先於盞內熔化,入去皮尖巴豆三七粒煎,候巴豆紫色為度,漉豆出細研,入前二味再研勻,於黃蠟內三分取一熔成汁,便藥入內,急攪令勻,刮入磁盒收之。每服,暴瀉惡痢旋(上絕下刀)三丸如菉豆大,濃煎艾湯,先呷三五口,然後吞下;水瀉,冷水吞下。如取積,每服三丸如梧桐子大,濃煎甘草湯,放冷吞下,臨臥服。其久積,藥隨積下,其小可,不動便安。按既是虛,即不宜用峻劑取積,仍須用四君子益黃散之類相兼服之。
良方妙香丸 治小兒虛中積,潮發寒熱,心腹脹滿疼痛。
辰砂一兩 牛黃 生龍腦 麝香各二錢半 金箔十四片 粉霜 膩粉各一錢 黃蠟二兩 巴豆肥者,一百二十粒
右丸如彈子大,量虛實加減,龍腦漿水下,夜半後服。臟虛即以龍腦米飲下,每服三丸,如小豆。欲藥勢緩,即按令扁。疾堅者,加至十丸。皆以針刺作數孔。以行藥力。小兒取積,丸如菉豆。治小兒吐逆尤效。此藥最下胷中煩及虛積。
少飲子 小兒自下後,得寒熱,血結成氣在左脅下,或寒飲,或冷食,積聚氣動,胷心留熱,不下食飲,闇瘦,宜先服少飲子,散氣下食,後服紫霜丸,去宿食,自充溢也。
柴胡 白茯苓 人參 鼈甲酢塗炙令香熟 白朮各半兩
右切如豆大,水二升,煮五合,空心分溫三四服,相去如人行一二里久再服,食粥將息。
茅先主蓬朮散 主小兒痃氣,一切氣疾。
蓬莪朮 青橘皮 益智各半兩 木香二錢半 糯米一兩
右為末,每服一大錢,用陳米飲調下,日進四服。
聖惠鼈甲散
鼈甲一枚,塗酢炙令黃去裙襴
右搗羅為末,每服一錢,以童子小便一小盞,煎至五分,量兒大小,分加減服之,日三服,神效。
曾氏化癖丸 主癖結氣塊在脅之間,日久不化,乍寒乍熱,腑臟不調,米穀不消,哽氣喘促,胷腹滿悶,及理丁奚哺露。
南木香 陳皮去白 莪朮炮剉 三稜炮剉 青皮用巴豆九粒去皮膜心微炒熟,去巴豆 枳殼去瓤麩炒 檳榔七味各半兩 白朮 丁香二味各二錢 細辛燒存性,四錢
右除木香、檳榔、丁香不過火,餘七味焙,同前三味為末,麯糊丸作麻仁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一丸,清水湯空心下。有寒熱往來,以柴胡飲間服。忌油膩生冷。
外臺必效方 療小兒癖。
車下李仁微湯退去皮及雙仁,與乾麵相半搗之
右為餅,如猶乾,和淡水,如常搜麵,大小一如病人手掌,為兩餅,微炙使黃,勿令至熟,空肚食一枚,當快利。如不利,更食一枚。或飲熱粥汁即利。以快利為度。至午後利不止,即以酢飯止之。利後當虛。病未盡者,量力一二日更盡一服,以病盡為限。小兒亦以意量之。不得食酪及牛馬肉,無不效。但病重者,李仁與麵相半,輕者以意減之,亦須量力。頻試無不瘥,神效。
聖惠前胡丸 治小兒癖氣腹痛。
前胡 桔梗各去蘆 赤芍 赤茯 枳殼 川大黃 當歸 郁李仁去皮微炒,各半兩 鼈甲一兩,炙令黃
右件搗羅為末,煉蜜為丸如菉豆大,三歲兒每服空心,以粥飲化破五丸服,量兒大小加減。一方無桔梗,亦作散服。
茯苓湯 治小兒閃癖,身體壯熱,頻服冷藥,冷氣漫心成癖,下焦又冷,腸結大便難。
茯苓 川芎 鼈甲炙 枳殼炙 芍藥各二分 柴胡四分
右剉,以水一大升三合,煎至三合,空心為二服,去如人行五六里再服。忌莧子。
朱氏知母丸 治小兒腹痛不調,兼癖氣。
知母六分 鱉甲炙,四分 牡蠣 枳殼各三分 大黃一錢二分,紙裹煨熟
右件為末,蜜丸如菉豆大,米飲下五丸,大小量兒分減服。
柴胡飲 治小兒七八歲多睡,或時壯熱,日加羸瘦,身雖不痛,有時痢膿,嘔逆不食,是癖氣之候,其疾似瘧疾,人多不識此患。
柴胡 黃芩各一分 枳殼炒,兩片 甘草 知母 芍藥各二分 大訶梨勒煨取皮,一個
右件為末,水一盞,煎服。
枳朮丸
白朮四兩 枳實二兩
右為末,荷葉包煨,爛飯為丸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空心白滾湯下。
枳實理中丸
枳實十六片,麩炒 白茯苓 人參 白朮 乾薑炮 甘草炙,各二兩
右末,煉蜜和丸,如龍眼大,每服一丸,熱湯化下,連進二三服,胷中豁然。渴者加瓜蔞根一兩,自汗者加牡蠣二兩煅過,下利亦加。
快膈湯 理胷膈不快,飲食少進;亦能順氣和中,消導宿滯。
人參 青皮 砂仁 烏藥 良薑製 香附 炙草各一兩
右細末,每一錢,溫鹽湯空心調服。
參朮陷胷湯
人參 白朮 茯苓 橘紅 半夏各一錢 瓜蔞全用細切帶濕,三錢 黃連 甘草各五分
右用水一鍾半,生薑三片,棗一個,煎七分,溫服。潔古云:飲食不進,四君子加薑、棗煎。
四季肥兒丸 【 《窮鄉便方》,下同】 治小兒脾弱,不拘四時服之,妙。
山藥 山楂 使君子 神麯 白茯各三錢 苡仁米四錢 白朮土炒,一錢 白蓮肉五錢 粉草二錢 訶皮末一兩
右為末,早糯米糊為丸,量兒大小加減,米湯吞下。
猪肚補脾丸
豶猪肚一個,洗淨去油膜,用蓮肉四兩去皮心入肚內縫之,用水煮令極熱 黃連四兩,薑汁炒為末
右前物,共搗爛為丸如蘿蔔子大,每服五分,米湯吞下。
七味保嬰湯 治小兒脾胃虛弱,此方妙甚,無忽。
老倉米主清胃 炒黃土養脾 苦竹葉去熱 蘿蔔子去食積 燈草去夜啼 麥芽和脾胃 薄荷葉去驚熱
右隨證所主者多用,餘次之,每服不過三錢,袋盛煮湯,任意渴飲,或加蜜少許。
八反膏 【 《身經通考方》】 治小兒積塊發熱。
硼砂五錢 山梔子 皮硝 胠油各二兩 鷄子一個 白蘿蔔皮一兩 葱白五枝,連鬚用 蜂蜜一酒鍾,紙攤貼布絹纏定。
單方
小兒乳癖,胷腹高,喘急吐乳:以不入倉黑豆七粒,去皮研極細,滴水七遍,和成作七丸,以青黛末滾之令遍,用白麵和作皮裹藥,慢火煨熟,去麵再研細,別入膩粉、生腦子、麝香各少許,再滴水丸作七丸。每服一丸,臨臥溫水送下。兒子小嚼破無妨,極效。 【 《中藏經》,下同】
小兒嬭癖:以白芥子不拘多少,研成膏,攤紙花子上,貼痛硬處坐中效。
小兒癥病:用麝肉二兩切焙,蜀椒三百枚炒,搗末,鷄子白和丸小豆大,每服二三丸,湯下,以知為度。 【 《范汪方》】
治小兒食不知飢飽:用鼠屎二七枚燒為末,服之。 【 《千金方》,下同】
治小兒食土:取肉一斤,繩繫曳地行數里,勿洗,火炙與食。
小兒閃癖:取苦瓠未破者,煮苓熟,解開熨之。 【 《陳藏器本草》】
又:以巴豆一粒,同枳殼一枚,切作二片,去穰內巴豆,以麻繫合,不拘多少,水煮,令枳殼軟爛,則去巴豆,焙乾枳殼為末,麵糊丸如桐子大,食後熟水下十五丸。老人小兒皆可服之。 【 《退齋雅聞錄》】
小兒吃土:用乾黃土一塊研末,濃煎黃連湯調下。 【 《救急方》】
小兒痞積:急性子、水紅花、大黃各一兩,俱生研末,每味取五錢,外用皮硝一兩拌勻;將白鵓鴿一個,或白鴨亦可,去毛屎,剖腹,勿犯水,以布拭淨,將末裝入內,用綿紮定,沙鍋內用水三碗,重重紙封,以小火煮乾,將鴿鴨翻調焙黃色,冷定,早晨食之,日四時,疾軟,三日大便下血,病去矣。忌冷物百日。 【 《孫天仁集效方》】
小兒痞塊腹大,肌瘦面黃,漸成疳疾:使君子仁三錢,木鼈子仁五錢為末,水丸龍眼大,每以一丸用鷄子一個,破頂入藥在內,飯上蒸熟,空心食之。 【 《楊氏簡便方》】
小兒脾癖疳積:錦紋大黃三兩為末,酢一盞,沙鍋內文武火熬成膏,傾瓦上,日晒夜露,三日再研,用舶上硫黃一兩,形如琥珀者,官粉一兩同研勻。十歲以下小兒半錢,米飲下。忌一切生冷魚肉,只食白粥。半月前一服不愈,半月之後再服。若不忌口,不如勿服。 【 《聖濟總錄》】
小兒癖疾:瘡朮四兩為末,羊肝一具,竹刀批開,撒朮末綫縛,入沙鍋內煮熟,搗作丸服。 【 《生生編》】
小兒諸果成積,傷脾作脹,氣急:用麝香一錢,生桂末一兩,飯和丸菉豆大,大人十五丸,小兒七丸,白湯下。蓋果得麝則落,木得桂則枯故也。 【 《濟生方》】
小兒癥瘕:用老鼠肉煮汁作粥食之。 【 《姚和眾方》】
小兒閃癖,頭髮稀黃,瘰(疒果)瘦弱者:乾林檎脯研末,和酢敷之。 【 《子母秘錄》,下同】
小兒氣癖:三稜煮汁作羹粥,與奶母食日亦以棗許與兒食。小兒新生百日及十歲以下,無問癎熱痃癖等皆理之,秘妙不可具言,大效。
治小兒吃泥土及(月襄)肚:用膩粉一分,沙糖和丸麻子大,空心米飲下一丸,瀉出土即瘥。 【 《綱目》方。】
小兒食土:取好土,濃煎黃連取清汁和,日乾,與服即止。 【 《回春》方】
治胃虛氣逆,吮乳不食:人參一錢,丁香、藿香葉各半錢,水半盞煎熟,入乳汁少許煎服。
治胃弱吐逆,手足心熱,不進乳食:陳紅麯三錢半,白朮一錢半麩炒,甘草炙一錢為末,每服半錢,薑棗米飲下。 【 《準繩》方,下同】
治脾胃不和,嘔逆惡心,乳食不進:厚朴薑製一錢,白朮半錢,乾薑炮、甘草炙各三分,水一盞,薑二片煎,空心熱服。
治宿食傷脾,消食快膈:縮砂仁、三稜、莪朮、神麯、麥芽各半兩,香附子一兩各炒為末,麵和丸如麻子大,食後白湯下,隨大小加減丸數。
小兒癖積:用糞中蛆洗淨晒乾為末,入甘草末少許,米糊丸梧子大,每服五七丸,米飲下甚妙。 【 《總微論》】
小兒疳積有痰:用南星一兩,半夏五錢,水泡七次,切片,用薑一兩搗汁浸,以不麻為度;甘草、白附子各五錢,水滴為丸,紫蘇湯下五分。 【 《幼幼近編》,下同】
一小兒吃粽成腹痛:用黃連、白酒藥為末服之愈。
針灸
]
晉皇甫謐《甲乙經》曰:小兒食晦頭痛,譩譆主之。
小兒口中腥臭,胸脅搘滿,勞宮主之。
小兒嗽而泄不欲食者,商丘主之。
小兒腹滿不能食飲,懸鐘主之。
《千金方》曰:治小兒癖,灸兩乳下一寸各三壯。
《古今醫統》曰:小兒癖氣,灸章門、脊中;積聚瀉泄痃癖,於十一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灸七壯。
王肯堂《證治準繩》曰:小兒癖氣久不瘥者,灸中脘一穴、章門二穴各七壯。章門在大橫外直臍,季脅肋端,側臥,曲上足伸下足,舉臂取之。中脘在上脘下一寸,臍上四寸,居心蔽骨與臍之中,從(暍去日改骨)骭下取病人四指定穴。併灸臍后脊骨中二七壯,無不驗。
《古今醫鑑》曰:灸癖法,穴在小兒背脊中,自尾骶骨將手揣摸脊骨,兩傍有血筋發動處兩穴,每一穴用銅錢三文,壓在穴上,用艾煙[艾煙 疑當作「艾炷」。]安錢孔中,各灸七壯。此是癖之根,貫血之所,灸之瘡即發,即可見效。灸不著血筋,則瘡不發而不效矣。
醫案
錢乙《小兒直訣》曰:曹宣德子三歲,面黃,時發寒熱,不欲食而飲水,及乳不止,眾醫以為潮熱,用牛黃丸、麝香丸不愈,及以止渴乾葛散服之反吐。錢曰:當下白餅子,後補脾。乃以消積丸磨之,此乃癖也。後果愈。何以故?不食但飲水者,食伏於管內不能消,致令發寒熱。服止渴藥吐者,以藥衝脾故也,下之即愈。
羅天益《衛生寶鑑》曰:真定總管董公長孫,年十一歲,病癖積,左脅下硬如覆手,肚大青筋,發熱肌熱,欬嗽自汗,日晡尤甚,牙疳臭惡,宣露出血,四肢困倦,飲食減少,病甚危篤,召太醫劉仲安先生治之,約百日可愈。先與沉香海金沙丸一服,下穢物兩三行;次日合塌氣丸服之;十日復以沉香海金沙丸導利之,又令服塌氣丸。如此互換,服至月餘,其癖減半,未及百日良愈。近年多有此疾,愈之者多,錄之以救將來之病者。
《湯氏小兒方》曰:戶部張侍郎小娘子,患此蘊積結聚,已經年矣。其候腹滿壯熱,大小便閉,不食。諸醫皆作虛熱潮熱。或作胃寒不食治。然既不食,大小便自然少。又欲作疳熱治,百藥俱試而無一中,勢已窘迫,招予視之。問曰:合服何藥?答曰:當服甘遂、大黃。漲驚駭曰:前諸醫者,皆用補劑。此女不進飲食久矣,不宜利動腸胃。予答曰:信我者生,逆我者死。張曰:更有無甘遂而次於此藥方者可否?予令即服大承氣湯。二服而愈。次日診之,尚有餘滯積實,其證必過數日而復閉,須服前藥,始可除根。數日后,果再閉,腹滿痞結,再投此藥,一服而痊。
《保嬰金鏡錄》曰:一小兒人中青黃,噯腐酸氣,用平胃散一服,宿滯頓化,余云不必多藥,但節其飲食自愈。不信,復傷食而噯腐,另用剋滯之藥,更加吐瀉以致不救。惜夫!
一小兒傷食嘔吐,服剋伐之藥,嘔中見血,用清熱涼血之藥,又大便下血,脣色白而或青,問其故於余。余曰:此脾土虧損,肝木所乘而然也。令空心服補中益氣湯。食遠用異功散,以調補中氣,使涎血各歸其源而愈。
《體仁彙編》曰:昔有一人從貴州來得瘴,夫婦相繼而死,存二子歸,皆病,腹中有塊如瓜,其苦欲死。用大黃酒洗、蓽撥微炙,等分為細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麝香水送下。方十服,氣塊皆消。此方小兒做小丸用,大人大丸。初服五十丸,以後只逐日二十丸或服三十丸,不可太多,病去八分止服,以俟自消盡也。
《薛氏醫案》曰:一小兒傷食,發熱脣動,或用養胃湯、枳實、黃連、山楂之類,更加腹脹,午後發熱,按其腹不痛。余以為服前藥,飲食雖化而脾胃復傷也,用六君子湯數劑而痊。
一小兒傷食,風熱嘔吐,脣口蠕動,服消導清熱之劑,飲食已消,熱猶如故。余曰:此胃經虛熱耳。用四君子、升麻、柴胡四劑而愈。
一小兒素面白,忽然目脣微動,時面色黃青,良久,其脣口手足亦微動,此脾虛而肝侮之也,用五味異功散加釣藤鉤、白附子一劑而面青少退,再二劑脣口動亦止,又用異功散加升麻柴胡四劑而痊。
治一小兒腹中痞塞,卻服二陳、枳實、黃連,其痞益甚。余謂:屬脾經血虛。用六君子加當歸,數劑胃氣漸復;乃朝用異功散加升麻,夕用異功散加當歸而愈。
一小兒未及周歲,氣短喘急,乳食少進,時或吐乳,視其形如去蛇,乃脾傷而食積,先用六君子加山楂、枳實,漸愈;後乳食復傷,吐瀉作渴,候二日不止,先與胃苓膏以治吐瀉,繼以七味白朮散生胃氣而愈。
一小兒患痞,服剋滯之藥。余謂:形氣有餘,病氣有餘者,當瀉不當補;形氣不足,病氣不足者,當補不當瀉。前證屬形病俱虛,非調補中氣不愈。不信,仍行剋伐,元氣虧損,虛火上炎,齒齦蝕爛,頷下結核,余用大蕪荑湯及異功散之類,尋愈。
一小兒停食發熱,服芩、連、三稜等劑,飲食日少,胷腹膨脹,肢體羸瘦。余謂脾虛飲食停滯,元氣復傷,先用補中益氣湯加木香、釣藤鉤數劑漸愈,又用六君、炮薑調理而安。
一小兒素嗜肉食,腹中作痛,大便不調,半載之後,肚腹膨脹,右脅內結一塊,不時轉移;又三月,左脅內亦結一塊,胷腹亦脹,齦潰作渴,小便赤濇或澄白,大便色穢不一;又半載,頷下結核三五枚。服消塊行滯等藥,元氣益虛,其塊益甚。余用四味肥兒丸、五味異功散之類,隨證進退治之,熱渴漸止;又月餘,腹脹漸消,更佐以九味蘆薈丸,齒齦漸愈;乃用四君子湯為主,佐以蕪荑丸之類而痊。
一小兒飲食不節,或作瀉,或腹痛,或腹脹,腹中一塊,大便不調,作渴發熱,齦爛口臭,專服消導剋滯,前證益甚,形體益瘦。余曰:面色黃中隱青,脾土虧損而肝木所侮也。法當調補中氣平肝木,則脾氣自旺,虛火自退,諸證自愈。遂月冲和湯、大蕪荑湯之類,果愈。
一小兒小腹脹墜,小便濇滯,午前為甚,以補中益氣湯加木香與朝服,以五味異功散加升麻、柴胡與夕服,兩月餘而愈。後飲食失節,腹脹嚥酸,用五味異功散、四味茱萸丸而痊。畢姻後,復患如前,更惡寒腹冷,小便清頻,大便不實,手足并冷,用補中益氣湯、八味地黃丸而尋愈。
一小兒傷食腹脹,胷滿有痰,余用異功散而痊。後復傷食,腹脹作痛,或用藥下之,痛雖止而脹益甚,更加喘粗,此脾氣傷而及於肺也,用六君、桔梗調補而愈。
一小兒腹脹,惡食,寒熱惡心,證類外感。余曰:氣口脈大於人迎,此飲食停滯也,用保和丸一服,諸證頓退,但腹脹未已,用異功散而痊。
一小兒傷風欬嗽痰涌,用六君、桔梗、桑皮、杏仁而愈。後飲食停滯,腹瀉脹痛,又用六君加山楂、厚朴而安。復停食作嘔,或用藥下之,更加欬嗽。余謂:此脾肺益虛,欲行調補。彼以為緩,乃服發表剋滯之藥,前證益甚,更加搖頭。余用天麻散倍加釣藤鉤及異功散而愈。
一小兒胷腹脹痛,寒熱煩悶,以手按腹即哭,此飲食停滯也,先用保和丸一服,前證即愈。更加煩渴,按其腹不哭,此宿食去而脾氣未復也,用五味異功散加柴胡治之而瘳。
一小兒飲食停滯,服消導之劑,飲食既消,熱尚未退,此胃經虛熱,用六君子加柴胡、升麻四劑而逾。
一小兒先因飲食停滯,服剋伐之劑,更加腹痛,按之即止,余用六君子湯而愈。後復傷食,用保和丸及三稜、檳榔之類,更加腹重善噫,此脾氣虛而下陷也,仍用前湯加升麻、柴胡、木香而愈。
一小兒面色青白,飲食難化,大便頻泄,或用消積化痰等藥,久不愈。余謂:脾胃虛弱也,用六君子湯漸愈。或以為食積,宜驅逐之,遂反作瀉痰喘發搐。余謂:脾氣復傷,不能生肺,肺虛不能平肝而作是證。先用六君子加釣藤鉤,飲食少進;又用五味異功散加升麻而愈。
一小兒患前證腹痛,服攻下之劑,發熱不已,大便不化,按其腹不痛,與冷水不飲,此食積去而脾氣虛也,用五味異功散加當歸、升麻而愈。
一小兒患痞癖,服檳榔、蓬朮、枳實、黃連之類,痞益甚。余曰:此脾經血虛痞也,不可剋伐。逐用六君子加當歸,數劑胃氣漸復,諸證漸愈。乃朝用異功散加升麻柴胡,夕用異功散加當歸、芍藥而愈。
一小兒患痞結,久而四肢消瘦,肚腹漸大,寒熱嗜臥,作渴引飲,用白朮散為主,佐以四味肥兒丸,月餘諸證漸愈。
一小兒患痞結,身熱如火,病狀多端,不可盡述,朝用五味異功散,夕用四味肥兒丸,月餘諸證稍愈;佐以地黃丸,自能行立;遂朝用地黃丸,夕用異功散及蝦(虫麻)丸,數服而愈。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四百四十三
小兒諸疳門
小兒直訣 【 宋--錢乙】
五臟內外疳證主治
凡小兒疳在內,目腫腹脹,瀉利青白,體漸瘦弱;疳在外,鼻下赤爛,頻揉鼻耳,或肢體生瘡。鼻瘡用蘭香散,諸瘡用白粉散。
肝疳一名筋疳,白膜遮睛,或瀉血而瘦,用地黃丸。
心疳,面黃頰赤,身體壯熱,用安神丸。
脾疳,一名肥疳,體黃瘦削,皮膚乾濇而有瘡疥,腹大嗜土,用益黃散。
腎疳,一名骨疳,肢體瘦削,遍身生瘡疥,喜臥濕地,用地黃丸。
肺疳,一名氣疳,喘嗽氣促,口鼻生瘡,用益黃散。
若患潮熱,當先補肝,後瀉心。若妄以硝黃諸藥利之;若患癖當消磨,若誤以巴豆、硼砂下之;又傷寒誤下,皆能成疳。其初病者為熱疳,用黃連丸;久病者為冷疳,用木香丸;冷熱相兼者,用如聖丸;津液短少者,用白朮散。凡此因大病脾胃虧損,內亡津液所致,當固脾胃為主,而早為施治,則不變敗證也。
【 註 按疳證,或哺食太早,或嗜食甘肥,或服峻厲之藥,重亡津液,虛火熾盛;或因稟賦,或乳母厚味七情致之,各當調治其內。】
若口舌蝕爛,身體壯熱,顋脣赤色,或作腫痛,腹膈煩悶,或掌熱咽乾,作渴飲水,便赤盜汗,嚙齒虛驚,此心經內外疳也,用安神丸之類主之。
若鼻外生瘡,眼目赤爛,肢體似癬,兩耳前後,項側缺盆,兩腋結核,或小腹內股,玉莖陰囊睪丸腫潰,小便不調,或出白津,或咬指甲,搖頭側目,白膜遮睛,羞明畏日,肚大青筋,口乾下血,此肝經內外疳也,用地黃、蘆薈二丸主之。
若頭不生髮,或生瘡痂,或髮成穗,或人中口吻赤爛,腹痛吐逆,乳食不化,口乾嗜土,瀉下酸臭,小便白濁,或合目昏睡,惡聞木音,此脾經內外疳也,用肥兒丸主之。
若鼻外生瘡,咽喉不利,頸腫齒痛,欬嗽寒熱,皮膚皺錯,欠伸少氣,鼻癢出涕,衄血目黃,小便頻數,此肺經內外疳也,用地黃清肺飲主之。
若腦熱吐痰,手足逆冷,寒熱往來,滑泄肚痛,口臭作渴,齒齦潰爛,爪黑面黧,身耳生瘡,或耳出水,或食自髮,此腎經內外疳也,用地黃丸主之。凡疳熱上攻,或痘毒上升,為患甚速,名為走馬疳,急敷雄黃散,服蟾蜍丸。輕則牙齦腐爛,脣吻腫痛,可治;重則牙齦蝕落,腮頰透爛,不治。
世傳方又云:有無辜等疳一十二證。
原機啟微 【 明--倪維德】
深疳為害之病
衛氣少而寒氣乘之也,元氣微而飲食傷之也,外乘內傷釀而成之也。父母以其純陽耶,故深冬不為裳;父母以其惡風耶,故盛夏不解衣。父母以其數飢耶,故飼後強食之;父母以其或渴耶,故乳後更飲之。有愚戇而為父母者,又不審其寒暑飲食也,故寒而不為煖,暑而不能涼,飲而不至渴,食而不及飢,而小兒幽元銜默,抱疾而不能自言,故外乘內傷,因循積漸,釀而成疳也。渴而易飢,能食而瘦,腹脹下利,作嘶嘶聲,日遠不治,遂生目病。其病生瞖睫閉不能開,眵淚如糊,久而膿流,竟枯爾目。何則?為陽氣下走也,為陰氣反上也。治法當如陰陽應象大論曰: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各還其原,不反其常,是其治也。當作升陽降陰之劑,茯苓瀉濕湯主之,升麻龍膽草飲子主之。此藥非專於目,并治已上數證。然勿後,後則危也,為父母者其審諸!
儒門事親 【 元--張從政】
疳眼
凡小兒疳濇眼,數日不開,皆風熱所致。可服涼膈散,瀉肝經風熱鬱甚,鬱結散而自開也。
牙疳
凡小兒牙疳齒齲者,是齒齦腐爛也。下牙屬手陽明大腸之經,燥金為主,上牙屬足陽明胃經濕土,上下是腸胃二經也。或積熱於內,或因服銀粉、巴豆大毒之藥,入於腸胃,乳食不能勝其毒,毒氣循經而至於齒齦牙縫嫩薄之分,反為害也。可以麝香玉綫子治之。乳母臨臥,當服黃連解毒湯一服,牙病自愈。
奇效良方 【 明--方賢】
蟲
兒童疳(上匿下虫),昏睡煩躁,鼻爛汁臭,齒斷生瘡,下利黑血,蟲食下部為狐,下脣有瘡;蟲食其臟為惑,上脣有瘡。三蟲者,謂長蟲、赤蟲、蟯蟲也,乃有九種,而蟯蟲及寸白人多病之。寸白從食牛肉飲白酒所成,相連一尺則殺人,服藥下之,須結裹潰然出盡乃佳。若斷者相生未已,更宜速除之。蟯蟲多是小兒患之,大人亦有。其病令人心痛,清朝口吐汁煩躁則是也。其餘各種種不利,人人胃無不有者,宜服九蟲丸以除之。
嬰童百問 【 明--魯伯嗣】
疳證
諸疳皆脾胃之病,內亡津液之所作也。因大病或吐瀉後,以藥吐下,致脾胃虛弱,內亡津液。且小兒病疳,皆庸醫所壞。病如潮熱,是脾臟虛一臟實而內發虛熱也,法當補母而瀉本臟則愈。假令日中發潮熱,是心虛熱也,肝為心母則宜先補肝,肝實而後瀉心,心得母氣則內平而潮熱愈也。醫見潮熱,妄謂其實,乃以大黃、牙硝輩諸冷藥利之,既利多矣,不能禁約而津液內亡,即成疳也。又有病癖,其疾發作,寒熱飲水,脅下有形硬痛。治癖之法,當漸消磨,醫反以巴豆、硇砂輩下之,小兒易虛易實,下之既過,胃中津液耗損,漸以疳瘦。
小兒臟腑嬌嫩,飽則易傷。乳哺飲食,一或失常,不為疳者鮮矣,則疳以傷得。恣食甘肥粘膩,生冷鹹酸,以滯中脘,則疳因積成。或乳母寒暄失理,飲食乖常,喜怒房勞,即與兒乳,則疳因母患傳氣而入,此非病家不能調適之過乎?疳之為候,頭皮光急,毛髮焦稀,腮縮鼻乾,口饞脣白,兩眼昏爛,揉鼻撏眉,脊聳體黃,鬬牙咬甲,焦渴自汗,尿白瀉酸,肚脹腸鳴,癖結潮熱,酷嗜瓜菓、鹹酸、炭、米、泥土而欲水飲者,皆其候也。
夫疳曰五,疳病關乎五臟以別之。
心疳即驚疳。外證身體壯熱,臉赤脣紅,口舌生瘡,胷膈煩悶,小便赤濇,五心煩熱,盜汗發渴,咬牙虛驚是也。
肝疳即風疳。外證搖頭揉目,白膜遮睛,眼青多淚,頭焦髮立,筋青腦熱,躁渴汗多,下利瘡癬是也。
腎疳即急疳。外證腦熱肌削,手足如冰,寒熱時來,滑泄肚痛,口鼻乾渴,齒齦生瘡,爪黑面黧,身多瘡疥是也。
肺疳即氣疳,亦名疳(上匿下虫)。外證欬嗽喘逆,壯熱惡寒,皮膚粟生,鼻癢流涕,咽喉不利,頤爛唾紅,氣脹毛焦,泄利頻併是也。
脾疳即食疳,亦名嬭疳。外證身面俱黃,肚大腳細,吐逆中滿,水穀不化,泄下酸臭,合面困睡,減食吃泥是也。
諸疳宜大蘆薈丸、肥兒丸、胡黃連丸、地黃丸、生熟地黃湯,皆要藥也。集聖丸、嚏疳散、脂連丸、五疳良方至聖丸、通神丸、天麻丸、地黃清肺飲、化(上匿下虫)丸、靈脂丸、下蟲丸、龍膽丸、黃連丸、香蔻丸、木香丸、褐丸子、黃耆湯鼈血煎、蚵蚾丸、厚朴丸等劑,對證詳明施治。
疳傷
五疳出蟲,五臟疳也。其餘曰蛔疳、曰脊疳、曰腦疳、曰乾疳、曰疳渴、曰疳瀉、曰疳痢、曰疳腫脹、曰疳勞、曰無辜疳、曰丁奚、曰哺露,其狀非一,不可不撮其要而條析之。
五疳出蟲者,疳傷之源,雖起於乳哺不調,然臟腑停積已久,莫不化而為蟲。其蟲或如絲髮,或如馬尾,多出於頭項腹背之間,黃白或赤者可治,青黑者難療也。
蛔疳者,失乳飯早,食肉太早,或傷胃停蓄甜膩,化為蛔蟲,皺眉多啼,嘔吐青沫,腹中作痛,肚脹青筋,脣口紫黑,頭搖齒癢是也。從口鼻出者難治。
脊疳者,蟲食脊膂,身熱羸黃,積中生熱,煩渴下利,拍背如鼓鳴,脊骨如鋸齒,或十指皆瘡,頻嚙爪甲是也。
腦疳者,胎中素挾風熱,生下乳哺越常,頭皮光急,滿頭餅瘡,腦熱如火,髮結如穗,通身多汗,顋腫顖高是也。
乾疳者,瘦悴少血,舌乾,其病在心;目不轉睛,乾啼少淚,其病在肝;身熱尿乾,手足清冷,其病在腎;身焦皮燥,大便乾結,其病在肺;搭口癡眠,胷脘乾渴,其病在脾,總為五疳也。
疳渴者,臟中風有疳氣,加之乳母恣食五辛酒麵炙煿,使兒心肺壅熱,日則煩渴飲水,乳食不進,夜則渴止是也。
疳瀉者,毛焦脣白,額上青紋,肚脹腸鳴,泄下糟粕是也,勿用熱藥止之。
疳痢者,挾受風寒暑濕,或冷熱不調,或停積宿滯,水穀不聚,頻下惡物是也。
疳腫脹者,虛中有積,其毒氣交併,故令肚腹腫脹,由是脾復受濕,故令頭面腳手虛浮是也,法當磨積調氣。
疳勞者,潮熱往來,五心煩熱,手足心及胷前熱而發瘡,盜汗骨蒸,嗽喘枯悴是也。或渴而復瀉,飲水惡食,肚硬如石,面色如銀,斷不可治。
無辜疳者,腦後項邊有核如彈丸,按之轉動,軟而不疼,其間有蟲如米粉,不速破之,則蟲隨熱氣流散,淫食臟腑,以致肢體癰瘡,便利膿血,壯熱羸瘦,頭露骨高是也。針刺破,用膏藥貼。或濣濯兒衣,露於簷下為鴆鳥落羽所污,兒著此衣,蟲入皮毛,亦致無辜之疾。兒衣已曬,須微火烘之。其若手足極細,項小骨高,尻削體痿,腹大臍突,號哭胷陷,或生穀癥,是為丁奚;虛熱往來,頭骨分開,翻食吐蟲,煩渴嘔噦,是為哺露。皆因脾胃久虛,不能消化水穀,以致精神減損,無以榮其血氣,故肌肉銷爍,腎氣不足,復為風冷所傷,使形骨枯露;亦有胎中受毒,臟腑血少致之。此皆無辜疳傷種類之疾,病而至此,不幾殆哉!宜肥兒丸、大蘆薈丸、五疳丸、胡黃連丸、至聖丸、茯苓丸、天麻丸、地黃丸、十全丹、香蔻丸、褐丸子、消食丸、鼈甲丸、下蟲丸、集聖丸、黃鷄煎丸等藥,及早治之,方為全美。
又有疳傷久利,腸胃受濕得之,狀如狐惑傷寒齒蝕之證,或以走馬命名。蓋齒屬腎,腎虛才受熱邪,疳氣直奔上焦,故以走馬為喻。初作口氣,名曰臭息;次第齒黑,盛則齦爛,熱血迸出,曰宣露;甚者齒皆脫落。治之之法,用銅綠、生蜘蛛細研,入麝少許,合和擦齒。如無蜘蛛,用其殼亦可。
虛羸
仲陽云:虛羸者,脾胃不和,不能乳食,致使肌膚瘦弱;亦因大病或吐瀉後,脾胃尚弱,不能傳化穀氣也。有冷者時時下利,脣口青白;有熱者身熱溫壯,肌肉微黃,此冷熱虛羸也。冷者木香丸主之,夏月不可服,如有此證則少服之。熱者胡黃連主之,冬月不可服,如有此證則少服之。傷寒後虛羸者,竹葉湯主之。常服四君子湯、異功散、參苓白朮散之劑,皆可服也。橘連丸久服充肥。兼服肥兒丸。
醫學正傳 【 明--虞摶】
諸疳證
《內經》曰:數食肥,令人內熱;數食甘,令人中滿。蓋其病因肥甘所致,故命名曰疳。若夫襁褓中之乳子,與四五歲之孩提,乳哺未息,寡氣未全,而穀氣尚未充也。父母不能調助,惟務姑息舐犢之愛,遂令恣食肥甘,與夫瓜果生冷,及一切烹飪調和之味,朝餐暮食,漸成積滯膠固,以致身熱體瘦,面色萎黃,或肚大青筋,蟲痛瀉利,而諸疳之證作矣。錢仲陽曰:小兒病疳,多因大病後或吐瀉後,以藥下之,致脾胃虛損,亡津液而成。蓋此證實由愚醫之所害耳。斯言也,特一端耳,未可悉以為然。其所謂大病吐瀉,豈非飲食之所致與?夫仲陽為兒醫之袓,豈有誤耶?其所論諸疳形證治法,班班可考,學者不可不審。如疳在肝,則膜遮睛,法當補肝,地黃丸主之;疳在心,則面頰赤,身體壯熱,法當補心,安神丸主之;疳在脾,則體黃腹大,好食泥土,法當補脾,益黃散主之;疳在肺,則氣喘,口鼻生瘡,亦當補脾,益黃散主之,此虛者補其母也;疳在腎則極瘦而身生瘡疥,法當補腎,地黃丸主之。骨疳喜臥冷地,當服補腎地黃丸。內疳則目腫腹脹,利色無常,或沫青白,漸而瘦弱,此冷證也,宜服木香丸。外疳鼻下赤爛,自揉,鼻頭有瘡,不結痂,繞目而生,當用治瘡爛蘭香散、白粉散等藥。法曰:諸疳皆因本臟,而補其母,則子自安。假令日中潮熱,是心經虛熱也,肝為心之母,宜先補肝,肝實而後瀉心,心得母氣,則內平而潮熱愈矣。餘皆倣此。大抵疳病,當辨冷熱肥瘦而治:其初病者為肥熱疳,久病者為瘦冷疳。冷則用木香丸,熱則當用胡黃連丸,冷熱疳并,宜用至聖丸之類。惟小兒之臟腑柔弱,不可痛擊,大下必亡津液而成疳證,為兒醫者當以幼幼之心為心而善調之,毋縱巨膽,妄為施治,以絕人之嗣續,幸甚!
醫學準繩六要 【 明--張三錫】
疳眼
小兒肥甘恣意,寒暑不適,生冷油膩傷脾,糖麵熱物助火,因循積漸,釀成疳疾。渴而易飢,善食而瘦,髮豎下泄,腹脹鼻乾,作嘶嘶聲。久久不治,脾弱肝強,肝火自燎其竅,遂成目眚,多生瞖膜,睫閉不能開,眵淚如糊,久而膿流,乃中州弱而清陽不升,肝火盛而濁陰不降所致。當升清降濁,以白朮、人參先補脾胃為君,柴胡、枳殼輔上藥理脾為臣,蒼朮、茯苓、澤瀉滲濕降濁為佐,羌活、蔓荊、升麻、川芎、薄荷諸風藥勝濕為使,乃正治妙法。
小兒過用甜物,口臭牙痛眼腫,氣口脈洪數,屬胃火,瀉黃散妙。
小兒肝經濕熱內甚,上攻於目,眼眵腹脹,九味蘆薈丸妙。兼脾虛萎黃瘦弱不食者,間服肥兒丸。稟來陰弱有相火證者,心虛,少與六味地黃丸。
古今醫鑑 【 明--龔信】
諸疳
夫諸疳者,謂肥甘飲食之所致也。治宜理脾胃,消積化蟲,清熱止瀉住痢,以肥兒丸、疳積餅為主。此二方不問諸疳冷熱,服之最效。大抵疳之為病,皆因過餐飲食,於脾家一臟有積不治,傳之餘臟而成五疳之疾。何謂五疳?心肝脾肺腎也。如疳在心,則面赤口乾,咬牙舒舌,口舌生瘡,身熱體瘦,以安神丸主之;疳在肝,則面青瞖膜遮睛,搖頭揉目多淚,頭焦髮豎,筋青腦熱瘦弱,以補肝湯主之;疳在脾,則面黃身熱,腹脹肚大,好食泥土,水穀不消,泄下酸臭,困睡減食肌瘦,以益黃散主之;疳在肺,則面白欬嗽喘逆,口鼻生瘡,咽喉不利,肚熱惡寒,鼻流清涕,以清肺湯主之;疳在腎,則面黑肌肉瘦而體生瘡,身熱尿濇,手足冰冷,口鼻乾渴,以地黃丸主之。
保嬰撮要 【 明--薛鎧】
疳
小兒諸疳,皆因病後脾胃虧損。或用藥過傷,不能傳化乳食,內亡津液,虛火妄動;或乳母六淫七情,飲食起居失宜,致兒為患。五臟之疳不同,當各分辨。其證雖多,要不出於五臟治法。肝疳,用地黃丸以生腎。心疳,用安神丸以治心,異功散以補脾。脾疳,用四味肥兒丸以治疳,五味異功散以生土。肺疳,用清肺飲以治肺,益氣湯以生金。腦疳亦用地黃丸。無辜疳用大蕪荑湯、蟾蜍丸。丁奚、哺露用服兒丸,大蘆薈丸。走馬疳敷雄黃散,服蟾蜍丸。若作渴瀉痢腫脹勞瘵等類,當詳參方論而治之。蓋疳者乾也,因脾胃津液乾涸而患。在小兒為五疳,在大人為五勞,總以調補胃氣為主。
疳傷
大抵多因乳哺失節,脾氣有傷,元氣下陷,或乳母飲食七情所致。小便如泔,或大便泔白者,用四味肥兒丸;積滯黃黑者,用四君子湯加黃連、木香;色青日久不復,或兼泄瀉,或腹痛者,用六君子湯加木香、芍藥;若小便不利,大便褐色,髮黃脫落,鼻下瘡痍,用梔子茯苓湯;乳食少思,胷腹膨脹,大便頻數,用四味肥兒丸。仍審乳母飲食七情主之。
蟲
蛔蟲者,九蟲之一也,長只許,或五六寸者。因臟腑虛弱,及食甘肥而動,其動則腹中攻痛,或作或輟,口吐涎水,貫心則死,用使君子丸之類下之。錢仲陽云:吐水不心痛者胃冷也,吐沫心痛者蟲痛也,與癎相似,但目不斜,手不搐耳,安蟲散主之。田氏云:蟲痛者,啼哭俛仰,坐臥不安,自按心腹,時時大叫,面色青黃,脣色兼白,目無精光,口吐涎沫也。若因胃冷即吐,用理中湯加炒川椒五粒,檳榔五分,煎下烏梅丸。古云:蟲蝕上部則上脣有白點,蟲蝕下部則下脣有白點。腹中諸蟲,望前其頭向上,望後其頭向下。如飲用藥,先以猪肝,油炙香,令兒聞其香味,使蟲頭向上,則藥易入。若中氣虛而蟲不安者,但調補脾胃自安。丹溪先生云:冬月吐蟲,多是胃氣虛寒,用錢氏白朮散加丁香二粒主之。
證治準繩 【 明--王肯堂】
疳
疳有病傷寒五六日,間有下證,以冷藥下之太過,致脾胃虛而津液少,即便引飲不止而生熱也。熱氣內耗,肌肉外消,他邪相干,證變諸端,亦成疳病。又有吐瀉久病,或醫妄下之,其虛益甚,津液煩躁,亦能成疳也。
小兒病癖,由乳食不消,伏在腹中,乍涼乍熱,飲水不止,或喘而嗽,與潮熱相類,若不早治,必成勞疳。以其有癖癥,則令兒不食,致脾胃虛而發熱,故引飲也。飲多即蕩滌脾胃,亡失津液,不能傳化水穀,其脈沉細,蓋不能飲食,致脾胃虛衰,四肢不舉,諸邪遂生,羸瘦而成疳矣。
兒童二十歲以下,其病為疳;二十歲以上,其病為癆。疳與癆,皆氣血虛憊,腸胃受傷致之,同出而異名也。何者?小兒臟腑嬌嫩,飽則易傷,乳哺飲食,一或失常,不為疳者鮮矣。疳皆乳食不調。甘肥無節而作也。或嬰幼闕乳,粥飯太早,耗傷形氣,則疳之根生;或三兩晬後,乳食稍多,過飽無度,則疳以傷得;或恣食甘肥粘膩,生冷鹹酢,以滯中脘,則疳因積成;或乳母寒暄失理,飲食乖常,喜怒房勞,即與兒乳,則疳因母患傳氣而入。此非病家不能調適之過乎?疳皆脾胃受病,內無津液而作也。有因吐瀉之後,妄施吐下,津液虛竭得之者;有因潮熱大下,利無禁約,胃中焦燥得之者;有因傷寒裏證,冷快太過,渴引水漿,變而生熱,熱氣未散,復於他邪得之者;又有病癖寒熱,脅下痛硬,或者不能漸與消磨,遽以硇巴峻決,津液暴傷得之者。此非醫家輕藥壞病之過乎?
肝疳亦名風肝,亦名筋疳。其證白膜遮睛,筋疳瀉血而瘦,眼白青,眼睛濇癢,搖頭揉目,流汗遍身,合面而臥,面色青黃,髮疏頭焦,筋青腦熱,渾身瘡癬,腹中積聚,下痢頻多;久而不痊,轉甚羸瘦,目生眵糞,髮際左臉多青,或白睛微黃,瀉利夾水,或如苔色。
心疳亦名驚疳。面黃頰赤,身壯熱,口內生瘡,揮身壯熱,吐利無常,頰赤面黃,胷膈煩滿,鼻乾心躁,口舌生瘡,痢久不痊,多下膿血,有時盜汗,或乃虛驚,小便赤濇,五心皆熱,咬牙舒舌,愛飲冷水,喜伏眠於地。
脾疳亦名食疳。其證脾疳食不消,胃疳多吐,腹多筋脈,喘促氣粗,乳食不多,心腹脹滿,多啼欬逆,面色痿黃,骨立毛焦,形枯力劣,胷膈壅悶,水穀不消,口鼻常乾,情意不悅,愛暗憎明,腸胃不和,利多酸臭,愛食冷物,引飲無度,身面俱黃,髮稀作穗,頭大項小,腹脹腳弱,間或釀瀉,肌瘦目慢,晝涼夜熱,不思乳食。錢氏云:肥疳,即脾疳也,身瘦虛黃,乾而有瘡,其候不一,種種異端,今略舉之:目濇或生白膜,脣亦身乾,黃或黑,喜臥冷地,或食泥土,身有瘡疥,瀉青白黃沫水,痢色變易,腹滿,身耳鼻皆有瘡,髮鬢作穗,頭大項細,極瘦飲水,皆其證也。
此言脾疳證候,多與餘疳相濫,蓋疳為脾經本病,固應兼之。
肺疳亦名氣疳,其證氣喘,口鼻生瘡,欬嗽氣逆,皮毛乾焦,饒涕多啼,咽喉不利,揉鼻咬甲,壯熱憎寒,脣邊赤癢,腹內氣脹,乳食漸稀,大腸不調,頻頻泄痢,糞中米出,皮上粟生,鼻下赤爛,手足枯細,口有腥氣,右腮晃白。
腎疳亦名急疳,又名骨疳。其證腎疳極瘦,身有瘡疥,骨疳喜臥冷地,齒爪黑,肌骨消瘦,齒齦生瘡,寒熱作時,口鼻乾燥,腦熱如火,腳冷如冰,吐逆既增,乳食減少,瀉利頻併,下部開張,肛門不收,疳瘡癢痛,兩耳內外生瘡,腳如鶴膝,頭縫不合,或未能行,牙齒生遲,其縫臭爛,傳作走馬疳之類。又有小兒久患腎疳,內虛不食,甚者天柱骨倒。治法當用錢氏地黃丸加驅疳等劑,仍與貼項強筋。若不識證,謂之五軟,非也。天柱骨倒,凡有三種:有吐瀉日久羸弱成者;有肝膽伏熱面赤脣紅忽變此者;有傷寒不及發表成者,是皆風邪入肝,以致筋絡舒弛。吐瀉者,當調胃氣。肝熱者隨輕重以涼肝,并與強筋貼項。惟傷寒天柱骨倒者,難療。
莊氏二十四候
第一候,瀉膿血,日漸瘦,是冷熱疳。
第二候,腳細肚高,胷前骨生,愛吃泥土酸鹹,日久通身黃,時時吐逆下痢,腹內疼痛,是脾疳。
第三候,鼻下赤爛,愛揉眼,兼血痢,是肺疳。乃因吃著熱物,或病嬭所損心肺,加之欬嗽,更以服涼冷藥過多,便上熱下冷,漸漸昏沉,日夜煩哭。
第四候,皮虛皺,面無顏色,身上燥癢,心煩。
第五候,毛髮稀疏,鼻生瘡,是肺疳。
第六候,頭生瘡,毛髮稀焦,是肝疳。
第七候,牙變黃赤不定,是腎疳。
第八候,頭髮焦乾,鼻下瘡生,是肺疳。
第九候,咬指甲,毛髮作穗,四肢沉重,是心疳。
第十候,肚上筋生,齒蟲蝕,是骨槽疳。
第十一候,齒齗臭爛,面無顏色,心不思食,是脾疳,又名口疳。
第十二候,吐逆腹脹,是胃疳,又名嬭疳。
第十三候,愛合面臥,多睡如醉,腹脹氣急,蓋是因曾吃生肉如此,腹內有蟲,是心脾疳。
第十四候,鼻內乾痛,口申臭氣,齒根有鮮血,是肝肺疳。
第十五候,腳細肚高,併肚上有青脈,是脾疳。
第十六候,非時生瘡,愛吃冷水,是熱疳。
第十七候,皮膚上生粟子,糞中米出,是脾冷疳。
第十八候,氣滿腹脹,及口乾,是心胃疳。
第十九候,愛餐生米麵炭甎瓦,是脾胃疳。
第二十候,揉鼻揩眼,及咬指甲,愛飲水,是肝渴疳。
第二十一候,多寒熱,愛臥不起,是骨熱疳。
第二十二候,愛飲水,眼目不開,是肝疳。
第二十三候,肌體或熱或涼,發渴無時,是急疳。
第二十四候,齒齗黑,脣懶開,開則赤,是心疳積熱。
凡小兒疳在內,眼濇腹脹,痢色無常,或如泔淀,日漸羸瘦,此候可療。若鼻下赤爛自揉,鼻頭上有瘡,生痂痛癢,漸漸流引繞於兩耳,時時目赤,頭髮稀疏,腦皮光緊,頭大項細,肌體羸瘦,亦可治也。若脣口被蝕,齒齗作五色,或盡峭黑,舌下有白瘡,上齶有竅子,口中時有臭氣,齒齗漸染欲爛,亦可治也。若下部開張,有時赤爛,癢不可忍,下痢無常,亦可治也。若疳蝕脊膂,十指皆癢,自咬指甲,頭髮作穗,脊骨如鋸,有時腹脹,有時下痢,若急治之,無不瘥也。
凡小兒肝臟疳,若目睛帶青脈,左脅下硬,多吐涎沫,眼角左右有黑氣所衝,不可治也。心臟疳,若每驚啼,常好飲水,便食辛味,耳邊有脈,舌上有黑靨者,不可治也。脾臟疳,若肚大,脣無血色,人中平滿,下痢無度,水穀不消,好喫泥土,皮枯骨露,不可治也。肺臟疳,若欬逆氣促,多瀉白沫,身上有斑生如粟米大,色若黑者,不可治也。腎臟疳,若愛食酸鹹,飲水無度,小便如乳,牙齒青黑,耳腦乾燥,肩竦骨枯,不可治也。又五疳有五絕候:一襯著腳中指底,不覺痛;二抱著手足,垂軃無力;三病未退,遍身不煖;四臟腑瀉青涎及沫不止;五項筋舒展無力。如此之候,皆不可治也。凡醫用藥,切在審詳也。
疳者小兒病癖,或久吐瀉,醫者妄投轉過之藥,小兒易為虛實,致令胃虛而亡津液,內發虛熱,外消肌肉,一臟虛則諸臟皆弱,其病目胞腫,腹脹,痢色無常,漸加瘦削,久不痊可,是腸胃有風積,法當宣風散導之,後各依本臟補其母。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59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諸雜證
熱者涼之,冷者溫之,冷熱者溫涼之,此其要也。熱疳病多在外,鼻下赤爛,頭瘡濕癢,五心煩熱,掀衣氣粗,渴飲冷水,煩躁臥地,肚熱腳冷,潮熱往來,皆熱疳也。冷疳病多在內,利色無常,其沫青白,肢體軟弱,目腫面黧。又有燥渴臥地,似有熱狀,惟飲食不進,滑泄無已,亦冷疳也。其有瀉多膿血,日加瘦弱,此則謂之冷熱疳。大抵疳之受病,皆虛使然。熱者虛中之熱,冷者虛中之冷。治熱不可妄表過涼,治冷不可峻溫驟補。故錢氏又曰:小兒易為虛實。脾虛不受寒溫,服寒則生冷,服溫則生熱,當識此而勿誤。是豈非幼幼之綱領乎?上醫處此,消積和胃,滋血調氣,隨順藥餌以扶之,淡薄飲食以養之,榮衛調和,臟腑自然充實。一或過焉,君子未保其往也。取積之法,又當權衡。積者疳之母,由積而虛極謂之疳。諸有積者無不肚熱腳冷,須酌量虛實而取之。若積而虛甚,則先與扶胃,使胃氣內充,然後為之微利;若積勝乎虛,則先與利導,才得一泄,急以和胃之劑為之扶虛。然取積雖當疏利,如白豆蔻、蘿蔔子、縮砂、蓬朮消積等輩,亦不可無。脅間癖痛,亦虛中之積也,先寒後熱,飲水不食,或因飲水以致喘嗽,錢氏有癖為潮熱之說,治法解散寒熱,即與下癖。合是而觀,發作不同,療治不一,又可無權度於此哉!
大抵疳之為病,皆因過餐飲食,於脾家一臟,有積不治,傳之餘臟而成五疳之疾。若脾家病去,則餘臟皆安,苟失其治,日久必有傳變。然脾家病宜蘆薈丸、沉香檳榔丸,或水晶丹、烏犀丸,更察虛實療之。有蟲者投使君子丸、化蟲飲。如心腹痛,吐清水,蟲自下,多投二聖丸。諸疳證皆宜用局方五疳保童丸成萬應丸常服,化積治疳。仍各投本臟調理之劑,寧心用茯神湯,調肝用芪歸湯,調脾用參苓白朮散,補肺用補肺散,補腎用調元散。庶各得其宜,則前證不致再作。
積是疳之母,所以有積不治,乃成疳候。又有治積不下,其積存而臟虛,成疳尤重。大抵小兒所患疳證,泄瀉無時,不作風候者何?惟疳瀉名熱瀉,其臟腑轉動有限,所以不成風候。雖瀉不風,亦轉他證。作渴虛熱,煩躁下痢,腫滿喘急,皆疳候虛證。古云:疳虛用補虛,是知疳之為疾,不可更利動臟腑。發作之初,名曰疳氣。腹大脹急,名曰疳虛。瀉痢頻併,名曰疳積。五心虛煩,名曰疳熱。毛焦髮穗,肚大青筋,好吃異物,名曰疳極 【 受病傳臟已極。】 熱發往來,形體枯槁,面無神采血色,名曰疳勞。手足細小,項長露骨,尻臀無肉,肚脹臍突,名曰丁奚。食加嘔噦,頭骨分開,作渴引飲,蟲從口出,名曰哺露。此皆疳候。又因多食生冷甘粘肥膩,積滯中脘不化,久亦成疳。治疳之法,量候輕重,理其臟腑,和其中脘,順其三焦,使胃氣溫而納食,益脾壯元以消化,則臟腑自然調貼,令血脈與氣脈相參,筋力與骨力俱健,神清氣爽,疳消蟲化,漸次安愈。若以藥攻之五臟,疏卻腸胃,下去積毒,取出蟲子,雖曰醫療,即非治法。蓋小兒臟腑虛則生蟲,虛則積滯,虛則疳羸,虛則脹滿,何更利下?若更轉動,腸胃致虛,由虛成疳,疳虛證候乃作,無辜之孩難救矣。
若證候龐雜,不能名為何等疳者,即於通治諸疳方內檢之。若證候的與五疳等條下證候對者,即檢本疳方分寒熱虛實擇而用之,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肝疳
肝疳者,由乳食不調,肝臟受熱所致也。若乳母寒溫不調,滋味不節,或外感風寒,內傷喜怒,邪氣未散,遽以乳兒,多成風疳。肝者眼之候,上膈伏熱,痰涎壅滯,以致肝風入眼,赤腫瞖生,眵淚爛眶,痛癢揉擦,昏暗雀盲,甚至經月合眼,亦名疳眼。外證搖頭揉目,白膜遮睛,眼青淚多,頭焦髮豎,筋青腦熱,甲癢筋攣,燥渴汗多,下痢瘡癬是也。錢氏以地黃丸主之,楊氏以天麻丸、生熟地黃湯主之,曾氏調肝用芪歸湯。
心疳
由乳食不調,心臟受熱所致也。蓋其血氣未定,乳哺有傷,易生壅滯,內有滯熱,未得疏通,故心神驚鬱而作驚疳之候。外證身體壯熱,臉赤脣紅,口舌生瘡,胷膈煩悶,小便赤濇,五心皆熱,盜汗發渴,齧齒虛驚是也,錢氏安神丸主之。薛氏用安神丸以治心,異功散以補脾;楊氏以茯苓丸、錢氏安神丸主之;曾氏寧心用茯神湯。
脾疳
由乳食不節,脾胃受傷所致也。或乳母恣食生冷肥膩,或乳兒過傷,或飯後與乳致吐,或乳多眠久則變為乳癖,腹脅結塊,亦為嬭疳。外證面黃身熱,肚大腳弱,吐逆中滿,乏力叫啼,水穀不消,泄下酸臭,合面困睡,減食吃泥是也,錢氏益黃散主之。楊氏以靈脂丸同益黃散主之;薛氏用四味肥兒丸以治疳,五味異功散以生土;曾氏調脾用參苓白朮散。
肺疳
由乳食不調,壅熱傷肺所致。肺主乎氣,鼻乃肺所通,其氣不和,則風濕乘虛客於皮毛,入於血脈,故鼻下兩傍,赤癢瘡濕,名為鼻疳。其瘡不痛,汁所流處,隨即生瘡,亦名疳(上匿下虫)。外證欬嗽喘逆,壯熱惡寒,皮膚粟生,鼻瘡流涕,咽喉不利,頤爛吐紅,氣脹毛焦,瀉痢頻併是也。錢氏主補脾生肺,以益黃散主之;楊氏以清肺飲化(上匿下虫)丸,錢氏阿膠散主之;薛氏用清肺飲以治肺,益氣湯以生金;曾氏用補肺散。
腎疳
由乳食不調,臟腑伏熱所致也。凡甘味入於脾而動蟲,蟲動則侵蝕臟腑,遂使孩提心下擾悶。若上食齒齗,則口瘡出血,齒色紫黑;下蝕腸腎,則下痢肛爛,濕癢生瘡。療治不早,精髓消耗,難以有瘳。蟲者(上匿下虫)也,目為濕(上匿下虫),多因疳傷久痢,腸胃受濕得之,狀如狐惑傷寒齒蝕之證,或以走馬命名。蓋齒屬腎,腎主虛,才受熱邪,疳氣直奔上焦,故以走馬為喻。初作口氣,名曰臭息;次第齒黑,名曰崩砂;盛則齗爛,名曰潰槽;熱血迸出,名曰宣露;甚者齒皆脫落,名曰腐根。其根既腐,縱得全活,齒不復生。外證腦熱肌削,手足如冰,寒熱時來,滑泄肚痛,口臭乾渴,齒齗生瘡,爪黑面黧,身多瘡疥是也,錢氏地黃丸主之;仍當於生脈散中多加黃耆以補肺。曾氏用調元散。
冷熱疳
疳之新者為熱疳,面黃臉赤,骨熱盜汗,鼻乾口臭,脣焦煩渴,心躁驚悸,情意不樂。若疳之久者為冷疳,目腫腹脹,便痢不定,瀉糞肥膩,或似油珠,煩渴黃瘦。熱疳病多在外,冷疳病多在內。又有冷熱二證交互,非新非久,不內不外者。
無辜疳
兒面黃髮直,時壯熱,飲食不生肌膚,積經日月,遂致死者,謂之無辜。言天上有鳥名無辜,晝伏夜遊,洗濯小兒衣席,露之經宿,此鳥即飛從上過,而取此衣與小兒著,并席與小兒臥,便令兒生此病。
小兒無辜,腦後有核如彈丸,捏之反下轉是也。凡小兒有此物,如禽獸舌下有禁蟲,若不速去,常殞其命。此核初生,軟而不痛,中有蟲如米粉,得熱氣漸長大,大則筋結定,定則蟲隨血氣流散,所有停留,子母相生,侵蝕臟腑,肌肉作瘡,或大便泄膿血。致使小兒漸漸黃瘦,頭大髮立,手足細弱,從茲夭折也。
夫小兒無辜疳痢者,大腹泄痢膿血,毛髮皮膚枯槁,肌體日漸羸瘦,腸胃既虛,痢無時節,故名無辜疳痢也。
漢東王先生云:小兒無辜疾者,古云天上有一鳥名無辜,因晒小兒衣物,失取過夜,遇此鳥過尿之,令兒啼叫,諸病雜生,日漸黃瘦者非也,此蓋是八邪所傷得之。其八邪者,飢、飽、勞、役、風、驚、暑、積,謂之八邪。久則令人日漸黃瘦,吃食不長肌肉,夜則啼哭,身上或發微微壯熱,多渴,吃食不知飢飽,或生瘡癬是也。
朱氏八片錦歌:孩子無辜氣,多因母作為。若人能慎護,安得見尩羸?驚薄成風疾,暄寒作氣痿。須交除病乳,莫更著重衣。吃食無令早,能言不怕遲。論中八不許,胷起力頻微。頭皮光哲哲,毛髮薄離離。肝壅侵雙眼,脾黃入四肢。渾身生癮疹,遍體是瘡痍。瀉痢無休歇,增寒少定時。繡毬全不顧,竹馬豈能騎?白晝眸中現,清涎口畔垂。鬬牙須咬甲,舉手要撏眉。夜夜餐瓜果,朝朝食土泥。胃傷腸肚脹,肺盛喘何疑?飲食無休歇,眈眠似醉迷。
蟲
五疳久而不瘥,則腹內有蟲,肌體黃瘦,下痢不止,宜服藥出之,則疳氣漸退也。
蛔疳
玉訣歌:惡哭痰青蛔齩心,涎生積冷痛難任,每餐甜物并時果,致得蟲生病轉深。先用使君子散、蘆薈丸取蛔,後溫脾胃。
乾疳
身體壯熱,或時憎寒,舌濇口乾,睡多盜汗,皮膚枯燥,髮立毛焦,乳食雖多,肌肉消瘦,四肢無力,好睡昏昏,日往月來,轉加尩瘁,是其候也。
內疳
小兒乳食不消,心腹虛脹,眼目濇癢,體熱皮枯,腸胃不調,痢下五色,漸漸羸瘦,蟲蝕肛腸,日月彌深,痢轉不止,故號內疳。此冷證也,宜使君子丸。
外疳
疳在外,則鼻下赤爛自揉,鼻頭上有瘡,不著痂,漸繞耳生瘡,今分走馬疳、口齒疳、鼻疳、眼疳等,臚列如下。
走馬疳,疳蝕之極也,乃五臟蒸熱上攻,甚即遍沿作崩砂候,牙邊肉腫爛,口內氣臭,身微有潮熱,吃食不得,齒縫出鮮血,常動搖似欲脫,肉爛自落。治之先以淡淡鹽湯洗口內,即下紫金散摻之,一日三次,揩殺牙邊肉內蟲;如大段甚,即下秋霜散摻之,然後將朱砂膏、牛黃膏夾天竺黃散調理,此茅先生法。或以天竺黃散夾地黃膏亦好,此惠眼法。如此調理即安。如調理不退,先落齒一兩三個,即死不治。相次面光發顋漏,見骨而殂。
形證論先與退脾肺風熱,宜吃檳榔散五七服,後用此藥貼齗上,以大棗一個,砒少許,去棗核,入砒在內燒灰存性,臨臥時貼齗上數次,效。
凡得此候,多因氣虛受寒,及有宿滯,留而不去,積溫成熱,虛熱之氣上蒸,或食甘酸鹹膩之物,而脾雖喜甘,積滯日久,蘊熱上熏於口,致齒焦黑爛,間出清血,血聚成膿,膿臭成蟲,侵蝕口齒,甚至顋頰穿破,乳食不便,面色光浮,氣喘熱作,名走馬疳。治之之法,先去積熱,用當歸散合三稜散,水、薑、棗煎服;次投蘆薈丸、玉露飲,及以溫鹽水灌漱。或軟鷄翎蘸鹽水拂洗,略拭乾,仍以燒鹽散、內金散、密陀僧散敷之。若經久不愈者,敷於脣之上下,及成崩砂證,或穴發漏腮,齒落骨露,飲食減少,氣促痰鳴,必致危矣。
口齒疳,其候脣口癢痛,牙齒峭黑,舌上生瘡,腦中乾熱,齗肉赤爛,頰腫齒疼,熱毒熏蒸,口多臭氣。
此乃走馬疳之輕而慢者。《聖惠》形容似太過。治法宜清胃散、甘露飲內服,外用炒黑五倍子、綠礬燒紅、人中白等分,入冰片少許揩牙,或加檳榔末殺蟲亦得。
鼻疳之候,小兒乳食不調,上焦壅滯,令疳蟲上蝕於鼻也。其候鼻中赤癢,壯熱多啼,皮毛乾焦,肌膚消瘦,欬嗽上氣,下利無常,鼻下連脣,生瘡赤爛,故曰鼻疳也。
疳濕之病,多因久利,脾胃虛弱,腸胃之間蟲動,侵蝕五臟,使人心煩懊悶。其上蝕者則口鼻齒齗生瘡,其下蝕者則肛門傷爛,皆難治。或因久痢,或因臟熱嗜眠,或好食甘美之食,并令蟲動,致生此病也。
小兒嗜食甘味,多動腸胃間諸蟲,致今侵蝕臟腑,此猶是(上匿下虫)也。凡食五味之物,皆入於胃,其氣隨其臟腑之味而歸之。脾與胃為表裏,俱象土,其昧甘,而甘味柔潤於脾胃,脾胃潤則蟲動,蟲動則侵蝕成疳也,但蟲因甘而動,故名之為疳也。若蟲蝕下部,則肛門生瘡爛開,急者數日便死,宜速療之。
凡小兒乳食不節,冷熱相乖,傷於臟腑,致疳氣也。若脾胃虛弱,則哺乳不消,大腸虛寒,遂變泄痢。因其久痢不止,腸胃俱虛,為水濕所乘,腹內蟲動,侵蝕下部,故名疳痢濕(上匿下虫)也。
夫小兒疳瘡生於面鼻上,不癢不痛,常有汁出,汁所流處,隨即成瘡;亦生身上,小兒多患之,亦是風濕搏於血氣,所以不癢不痛,故名疳瘡也。
五疳
銅壁山人曰:凡治疳不必細分五疳,但虛則補之,熱則清之,冷則溫之;吐則治吐,利則治利,積則治積,蟲則治蟲。不出集聖丸一方加減用之,屢試屢驗。
疳熱
漢東王先生論小兒發熱形瘦,多渴吃食,不長肌肉者,謂之疳熱。凡疳熱當服進食丸磨積,仍間服化蟲丸;後服鼈甲散退熱,次服肥兒丸。
疳勞
即疳熱而骨蒸,兼諸欬嗽盜汗等證是也。湯氏鼈甲散、猪肚丸皆對證之藥。
疳積
其候面帶青黃色,身瘦肚膨脹,髮豎身熱,肚中微痛。此因疳盛而傳為此候。治之,先用勻氣散、醒脾散調理二日。後下青金丹取下疳積,再下勻氣醒脾散補之,常服保童丸即愈。
《玉訣》云:疳氣腹脹潮熱,先與調胃氣,後與取虛積藥,次服疳藥。
疳瀉
先用青金丹取下疳積,後用勻氣散、香連散、乳香散調理;瀉止,常服保童丸。
《石壁經》云:疳瀉因不慎飲食,或食交乳致然。腹中有片子或如鷄子,又加三二指大,所以作瀉糞如糟,毛髮硬,面無光,或青黃色,目多仄視。當分水穀,仍須溫和藥,和氣即癒。若藥熱,則作腫而死。
瀉而多食為蟲疳,宜殺蟲藥;瀉而少食為冷疳,宜溫藥。
虛羸
母氣不足,則羸瘦肉極。
小兒羸瘦,不生肌膚,皆為脾胃不和,不能飲食,故血氣衰弱,不能榮於肌膚也。挾熱者,即溫壯身熱,肌肉微黃,其挾冷者,即時時下痢,脣口青白。
小兒經諸大病,或驚癎,或傷寒,或溫壯,而服藥或吐利發汗,病瘥之後,氣血尚虛,脾胃猶弱,不能傳化穀氣,以榮身體,故虛羸也。
更當審其形色,察其見證。如面赤多啼,心之虛羸也;面青目劄,肝之虛羸也;耳前後或耳下結核,肝經虛火也;頸間肉裹結核,食積虛熱也;面黃痞滿,脾之虛羸也;面白氣喘,肺之虛羸也;目睛多白,腎之虛羸也。仍審相勝而藥之。又寒熱二證,不可不辨。若腹痛,瀉利清白,不渴喜熱,此屬寒證,雖在夏月,宜木香丸。身熱煩躁,瀉利焦黃,作渴喜冷,此屬熱證,雖在冬月,宜胡黃連丸。皆舍時從證之治法也。
丁奚
小兒丁葵病者,由哺食過度而脾胃尚弱,不能磨消故也。哺食不消,則水穀之精減損,無以榮其氣血,致肌肉消瘠。其病腹大,頸小,黃瘦是也。若久不瘥,則變成穀癥傷飽、哺露病,一名丁奚,三種大體相似,輕重立名也。
凡小兒或因吐而瀉久不瘥,或病退不能行,膝大脛小,號曰丁奚。七成以下號鼓槌風,十五以下名鶴膝風。蓋此并是風冷傷於腎所致,腎主骨故也。
疳脹、丁奚,辨證云:小兒腹大,如有青筋見,即曰疳脹。如無青筋,乃名丁奚,是因過飽傷食而得之。
丁奚者,亦久積成疳之證,皆因飲食過傷於脾胃,脾胃虛,不能磨化飲食,飲食漸減,無以生其氣血。面白色慘,潮熱往來,腹大而多青筋,手足如筒,顱顖開解,頸項小而身黃瘦。先投萬應丸;次參苓白朮散,早晨一服,與養胃氣;及醍醐散進食,食後下烏犀丸三粒,至五粒,助脾化食。此即用迎奪之法。間投醒脾散、沉香檳榔丸、木香莪朮丸,次第調理。有渴瀉腹痛,千金膏亦好。若脾氣稍和,飲食漸進,再以化癖丸、快活丸常服;或用烏犀丸略下二三行,勻氣散止補。有寒熱往來,柴胡飲主之。腹脹投南星腹皮散。有餘熱,麥芽、柳枝煎湯,調三解散。有蟲,下使君子丸。斯疾得之非一朝一夕,然施治之法,亦須漸漸令其平復;欲求速效則難矣。凡鷄、酒、羊、麵、魚、酢、甘甜、生冷、毒物,宜忌之。
哺露
哺露者,因乳哺不消,脾胃衰弱,漸不能食,血氣減損,肌肉不榮,柴骨羸露,吸吸苦熱,謂之哺露也,宜麝香進食丸。
哺露者,亦由乳哺不節,損於脾胃,脾胃損而飲食減,形容羸瘦,則臟腑之氣不能宣通,時間有熱,謂之哺露。此候與丁奚相去不遠,但食多吐逆,臟氣虛冷,而泄瀉無度,糞中有蟲。治法同前丁奚證藥,惟加養臟湯服之。
醫學綱目 【 明--樓英】
十二無辜疾證
天弔 鵝口 木舌 懸癰 重齶 胡孫噤 臍風 撮口 重舌 乳淵 龜胷 著噤
五疳
心疳者,苦要驚啼,常只吃水,少食辛味,耳邊有青脈,舌上有焦點者,不治。
肝疳者,目帶青,左脅下硬,多吐沫,眼頭黑者,不治。
脾疳者,肚大青筋,脣口無血色,人中平,下痢不止者,不治。
肺疳者,欬逆氣急,瀉白水,身上黑斑者,不治。
腎疳者,要吃鹹酸,吃水不住,小便如粉汁,齒黑有瘡骨出,耳乾腦焦,不治。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 宋--撰人未詳】
五疳
小兒疳病,諸論叢雜,唯五疳之說為當。其證候外則傳變不同,內則悉屬五臟。一曰肝疳,其候搖頭揉目,白膜遮睛,遍身多汗,喜覆面而臥,眼中濇癢,色澤青黃,髮豎頭焦,筋青腦熱,腹中積聚,下痢頻多,日漸羸瘦。二曰心疳,其候渾身壯熱,頰赤面黃,心胷膈脘煩躁滿悶,口舌生瘡,盜汗多驚,下痢膿血,神彩衰耗。三曰脾疳,其候腹大如鼓,上多筋脈,喘促氣粗,心腹壅脹,多啼欬逆,水穀不消,脣口乾燥,好食泥土,情意不樂,憎明好暗,痢多酸臭,肌肉內消,形枯力劣,甚則大肉陷下。四曰肺疳,其候欬嗽氣逆,皮毛焦落,咽喉不利,揉鼻咬甲,口鼻生瘡,腹內氣脹,乳食不進,大腸不調,泄痢不常,憎寒體慄,糞中米出,洞下白泔。五曰腎疳,其候上熱下冷,寒熱時作,齒齗生瘡,耳焦腦熱,手足逆冷,吐逆滑泄,下部生(上匿下虫),脫肛不收,夜啼饒哭,漸成困重,甚則高骨乃敗。小兒疳疾,乃與大人勞瘵相似,故亦名疳勞。大人勞者,因腎臟虛損,精髓衰枯;小兒疳者,因脾臟虛損,津液消亡。病久相傳,至五臟皆損也。大人勞疾,骨削而氣耗;小兒疳疾,腹鼓而神羸。以其病之始也,其臟之傳受不同故也。至於傳久,五臟皆損則一也。故五損者,經言一損於皮毛,皮聚毛落,肺也;二損於血脈,血脈虛少不能榮於臟腑,心也;三損於肌肉,肌肉消瘦,飲食不為肌肉,脾也;四損於筋,筋緩不能自收持,肝也;五損於骨,骨痿不能起於牀,腎也。病極則大肉陷下,高骨敗壞,以至死矣。凡小兒有疾,多是上下所壞。小兒臟腑嫩軟,易虛易實,於一切諸病悞行轉下,致脾胃虛弱,津液內耗,皆能成疳。且如潮熱日中時發者,是脾臟虛心臟實 【 日中乃心用事之時,】 而內發其熱,法當先補其肝母 【 肝乃心之母也,】 肝實而後瀉心,心得母氣則平而潮熱乃愈。醫見潮熱,妄謂其實,便以大黃、牙硝等冷藥利之,利既多而不能禁,則津液內亡,漸成疳也。又如癖病發作,寒熱飲水,脅下有形而硬痛,法當用藥漸消磨之。醫見有癖,便以巴豆、硇砂輩快藥下之,下既多而津液耗,則漸成疳也。又如傷寒五六日之後,有下證,因以冷藥下之太過,致脾胃虛而津液耗,即便引飲不止而熱生,如此則熱氣內耗於津液,肌肉外消而羸瘦,他邪相干,證變百端,亦因成疳也。又如吐瀉病久,津液耗亡,亦能成疳。又如小兒食肥甘物多,因傷為積,則蘊痢發熱,津液內耗,亦能作甘,故甘即疳也。《聖濟經》云:肥甘之過,積為疳黃,乃謂是矣,故諸病皆能成疳也。凡疳之候,眼濇多困,或生白膜,脣口淡白,身色黃黑,食泥土生米,喜臥冷地,疥癬頭瘡,洞泄青白黃沫,下痢膿血,腹滿喘欬,耳鼻生瘡,髮稀作穗,頭大項細,肚大青筋,腳手垂嚲,瘦瘠飲水,筋痿骨重,形劣尩羸,皆其證也。本因脾虛津耗,久則傳變而成,傳緩者則為慢疳,傳緊者則為急疳。又當辨認冷熱肥瘦:其肥熱疳者,乃因食肥甘,積聚生熱而作,故多病於初也,治用黃連丸。其瘦冷疳者,乃因轉下瀉痢生冷而作,故多病於久也,用木香丸。通治冷熱疳者,用如聖丸。凡治小兒之病,必量虛實冷熱,不可妄行轉下,恐變生疳也。若病初之脾虛津少,發渴欲飲者,當生胃中津液,煎錢氏白朮散與服。
諸蟲
經言人臟腑中有九蟲,內三蟲偏能發動為病,人臟腑實強,則不能為害,若臟腑虛弱,則隨蟲所動而生焉。故經亦別立三蟲之名:一曰蛔蟲,又曰長蟲,居胃脘之間,動則令兒吐青白沫,或吐清水,心腹刺痛,若蟲貫心者即死。二曰蟯蟲,居洞腸之間,多則發動,為痔瘻(上匿下虫)蝕瘡疥痂癩。三曰寸白蟲,居腸胃之間,動則損人精氣,令腰腳痛弱。更有一蟲形若細絲,或如馬尾,故俗呼馬尾蟲。此蟲不在九蟲之數,或云飲食中誤嚥油髮所變,亦居胃中,動則令兒腹中攪刺發痛,不可忍受。小兒蟲動者,多病於諸病之後,蓋因臟腑虛弱故也。患疳勞吐瀉者,尤甚。治法用藥,惟每於月初四五日間,在五更時服之,至日午前,蟲即盡下矣。後以平調藥一兩服和之,不可多也。
虛羸
小兒虛羸者,由諸病之後,或誤行轉藥,或吐而利,致脾胃虛弱,不能傳化穀氣,飲食不入,肌膚消瘦,乃成虛羸也。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四百四十四
小兒諸疳門
方
木香圓 【 《中藏經》,下同】 治小兒吃食太早,遂成疳疾,腹脹疳瀉,及釀肚等病。
木香 沉香 青皮去白,各一錢 牽二錢,炒 肉豆蔻一個麵裹煨
右為細末,酢麵糊圓如麻子大,二三歲兒服三粒,五六歲服五七粒,濃煎蘿蔔湯下。
玉柱杖散 治小兒疳瘦。
黃耆 人參 白茯苓
右等分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呷之,不拘時。《證治準繩》加白朮。
肥兒丸 【 《錢氏直訣》,下同】 治食積五疳,頸項結核,髮稀成穗,發熱作渴,無辜等證。
川黃連炒 神麯炒 廣木香各一兩五錢 檳榔二十個 肉豆蔻二兩,泡 使君子酒浸 麥芽各四兩
右為末,麵糊丸麻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米飲下;良久,用五味異功散一服,以助胃氣。
九味蘆薈丸 治小兒肝脾疳積,體瘦熱渴,大便不調,或瘰癧結核,耳內生瘡等證。
蘆薈 胡黃連 黃連 木香 蕪荑炒 青皮 白雷丸 鶴虱草各一兩 麝香三錢
右為末,蒸餅糊丸麻子大,每服一二錢,空心白湯下。王肯堂曰:愚按前方,肝脾疳積,食積發熱,目生云瞖,或疳熱頸項結核,或耳內生瘡,肌體消瘦,發熱作渴,飲食少思,肚腹膨脹,或牙齦蝕落,頰顋腐爛,或陰囊玉莖生瘡,或胷脅小腹作痛,并效。內青皮以龍膽草代之,麝香不用,尤效。
黃連丸 治疳勞、疳渴、乾疳。
川黃連五錢,膽汁浸曬 瓜蔞根 烏梅肉 杏仁浸去皮,焙 石蓮各二錢
右為末,牛膽汁浸糊丸麻子大,每服一二十丸,煎烏梅薑蜜湯下。
木香丸 治冷疳。
木香 青黛 檳榔 肉豆蔻 麝香各一錢半 續隨子一兩,去油 蝦蟆三個,燒存性
右為末,蜜丸菉豆大,每服三五丸,薄荷湯下。湯氏曰:小兒冷疳多渴,喜臥冷地,煩躁啼叫,飲食不進,漸成羸瘦,其候難治,有若熱證,但大便滑泄,百藥不效是也。因一女子百藥俱試而無偶中者,竟與錢氏木香丸,不數服而愈。自後凡有此證,無不獲驗。薛己曰:前方消疳清熱,逐水破氣之劑。然云冷疳者,乃陽氣虛而脾胃冷也。其檳榔、續隨子,恐導損真陰,剋伐陽氣,治當審之!
胡黃連丸 治熱疳。
胡黃連 黃連各五錢 朱砂二錢,另研
右為末,填入猪膽內,以綫扎定,再用杖懸掛銚中,淡漿水煮數沸,取出研爛,入蘆薈、麝香各二錢,飯糊丸麻子大,每服一二十丸,米飲下。一方,加蝦蟆半兩,不燒。薛己曰:愚按前證當以本方為主,佐以四君子加蕪荑。脾胃虛甚者,以四君子加蕪荑為主,以前丸為佐。
如聖丸 治冷熱疳瀉。
胡黃連 川黃連 白蕪荑炒,各二兩五錢 真麝香五分,另研 乾蝦蟆五個,酒煮杵膏 使君子肉一兩
右為末,以蝦蟆膏杵丸麻子大。每服一二十丸,煎人參湯下。薛己曰:愚按疳之為患,乃肝脾虛熱,津液乾涸之證,前方乃專於治疳清熱之劑,若脾胃虛弱者,當佐以六君子湯調補脾胃,使邪氣退,庶可收全功也。
蘭香散 治鼻疳赤爛。
蘭香葉二錢,燒灰 銅青 輕粉各五分
右為末,乾貼。
白粉散 治諸疳瘡。
海螵蛸三分 白芨二分 輕粉一分
右為末,先用漿水洗,拭乾貼。薛己曰:按前二方,治表之藥。如未愈,用四味肥兒丸以治其內。
四味肥兒丸 治嘔吐不食,腹脹成疳,或作瀉不止,食積脾疳,目生雲瞖,口舌生瘡,牙根腐爛,發熱瘦怯,通身生瘡,小便澄白,腹大青筋,一切疳證。
黃連炒 蕪荑炒 神麯 麥芽炒,各等分
右為末,水糊丸桐子大,每服一二十丸,空心白滾湯下。
蟾蜍丸 治無辜疳證,一服虛熱退,二服煩渴止,三服瀉痢愈。
蟾蜍一枚,夏月溝渠中取腹大不跳不鳴身多(疒畾)者
右,取糞蛆一杓,置桶中,以尿浸之,卻將瞻蛛跌死,投與蛆食,一晝夜,用布袋盛蛆,置急流中一宿,取出瓦上,焙乾為末,入麝香一字,粳米飯丸麻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米飲下,其效如神。
蕪荑散 治蟲動口內流涎。
白蕪荑 乾漆炒,各等分
右為末,每服五六分,米飲下。
安蟲散 治蟲動心痛。
胡粉炒黃 檳榔 川楝子 鶴虱各三錢 枯白礬二錢五分
右為末,每服五六分,痛時米飲調下。薛己曰:按蟲動之因,多屬胃氣虛弱,或聞飲食氣味而動。前二方乃化蟲之劑,若因脾胃虛弱者,須當調補中氣。
大蕪荑湯 治小兒脾疳少食,發熱作渴,大便不調,髮黃脫落,面黑便青,鼻下生瘡,能乳嗜土等證。
蕪荑 山梔各五分 黃蘗 甘草 黃連 防風各二分 麻黃 羌活 柴胡各三分 白朮 茯苓 當歸各四分
右作二劑,水煎。王肯堂曰:前方治黃疸土色,為熱為濕,當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知黃色為躁,胃經中大熱,髮黃脫落,知膀胱腎俱受土邪,乃濕熱之證。鼻下作瘡者,土逆行,營氣伏火也;能乳者,胃中有熱故也;喜食土者,胃氣不足也;面色黑者,為寒為痹。大便青屬寒,褐色血黑色熱蓄血中間,黃色腸胃有熱。治法當滋營潤燥,內除寒熱,外致津液。
秘旨補脾湯 治久病面黃肌瘦,咬牙目剳,頭髮稀少,誤藥所致。
人參 白朮各一錢 白芍酒炒 白茯各八分 陳皮 川芎各六分 炙甘草 黃耆蜜炙 當歸各四分,酒洗
右,每服二三錢,薑水煎。
大黃煎 崔知悌方 治小兒無辜,閃癖瘰癧,或煩乾黃聳,或乍痢乍瘥,諸狀多者。
大黃九兩,錦紋新實者,若微朽即不中用,削去皮搗篩為散,以好米酢三升和置瓦碗中,於大鐺內浮湯上炭火慢煮,侯至成膏,可丸,乃貯器中
右三歲兒一服七丸,梧子大,日再服,以下出青赤膿為度。若不下,或下少,稍稍加丸。若下多,又須減之。病重者七八劑,方盡根。此藥惟下宿膿,不令兒利也。須禁食毒物,乳母亦禁之。一加木香一兩半。
猪肚黃連丸 【 《直指方》】 小兒疳熱流注,遍身瘡蝕,或潮熱肚脹作渴。
猪肚一個,洗淨,宣黃連五兩切碎,水和納入肚中縫定,放在五升粳米上蒸爛
右石臼搗千杵,或入少飯同杵,丸菉豆大,每服二十丸,米飲下。仍服調血清心之藥佐之。蓋小兒之病,不出於疳,則出於熱,常須識此。
天麻丸 【 《原機啟微》,下同】 治小兒肝疳、風疳、疳眼。
青黛 黃連 天麻 五靈脂去石 夜明砂炒 川芎藭 蘆薈各一錢 龍膽草酒拌炒焦 防風 蟬蛻各一錢半 全蠍三個 麝香少許 乾蟾頭二錢,炙焦 為末,猪膽汁浸糕,丸如麻子大,每服十丸,薄荷湯下。
二草散 治小兒疳眼睛疼,并赤眼腫痛。
甘草 龍膽草酒炒 當歸 細辛各一錢 為末,三歲兒一錢,水半盞,砂糖少許,煎三分,食後服。
生熟地黃散 治小兒疳蝕眼患,閉合不開,羞明畏日,或生內障。
生地黃一兩 熟地黃一兩 麥門冬去心,半兩 當歸 枳殼米泔洗炒 防風 杏仁 甘草 赤芍藥各二錢半 為末,每服三二錢,黑豆七粒,煎豆熟,去滓服之。
茯苓燥濕湯 治小兒易飢而渴,瘦瘠腹脹不利,作斯--言斯--言聲,目病生瞖,睫閉不開,眵淚如糊,久而膿流,俗謂之疳毒眼。
人參一分 柴胡四分 白朮 茯苓 薄荷 炙草 蔓荊子 枳殼各二分 澤瀉分半 前胡 蒼朮 獨活 川芎三分 羌活三分半 作一服,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稍熱服。
右方為小兒寒暑不調而釀成此證。夫寒暑飲食不節,皆能傷動脾胃。脾胃,陰陽之會元也。故清陽下而不升,滯陰上而不降。今以白朮、人參先補脾胃為君,柴胡、甘草、枳殼輔上藥補脾胃為臣,蒼朮燥濕,茯苓、澤瀉導濁陰下降為佐,然後以羌活、獨活、防風、蔓荊子、前胡、川芎、薄荷諸主風藥以勝濕,引清陽上升為使,此正治神效之方也。
升麻龍膽草飲子 治小兒疳眼,流膿生瞖,濕熱為病。
升麻二錢 麻黃一錢半 炙草 穀精草 蛇蛻 郁金各半錢 黃芩 羌活 龍膽草 青蛤粉各三錢 為細末,每服二錢,熱茶清濃調服。
右方君以升麻,足陽明胃足太陰脾也;臣以羌活、麻黃,風能勝濕也;佐以甘草承和上下,穀精草明目退瞖,蛇蛻主小兒驚疳等疾;使以青蛤粉治疳止利,川郁金補血,龍膽草療眼中諸疾,黃芩除上熱目內赤腫,火炒者妙。龍膽草性已苦寒,恐重之則又過於寒也。
胡黃連丸 【 《平治會萃》】 治疳病。
胡黃連半錢,去果積 阿魏一錢半,酢煮,去肉積 神麯炒,去食積 黃連各二錢半,炒,去熱積 麝香四釐
右為末,猪膽汁丸如黍米大,每服二十丸,白朮湯下。
大肥兒丸 【 《癘瘍機要》】 治脾疳飲食少思,肌肉消瘦,肚大頸細,髮稀成穗,項間結核,發熱作渴,精神倦怠,便去酸臭,愛食泥土,或口鼻頭瘡,或肚見青筋,嚙齒下痢,便白五疳。即四味肥兒丸,加乾蟾一兩,蕪荑五錢。
雄黃解毒丸 【 《片玉心書》】 下痰去熱,追蟲打積。
雄黃一錢,另研 郁金三錢 巴豆霜二錢 共為末,米糊丸如粟大。痰涎壅甚,竹葉湯下。積痛,茴香湯下。纏喉風,白水化開吐痰。蟲痛,苦楝子根白皮湯下。
蠍虎丹 【 《奇效良方》】 治一切疳瘦下痢,證候全備,及無辜疳毒如邪病者。
乾雄蠍虎一個,微炒 蝸牛殼 蘭香根 靛花 雄黃 麝香各一分 龍腦半分
右各為末,米醋煮糊丸黍米大,每用脂麻湯下十丸,日三服,取效。
肥兒丸 【 《嬰童百問》,下同】 治疳多因缺乳,食肉太早,或患臟腑胃虛。療諸般疳化蟲,治黃瘦肚急,消疳。可常服之,退疳熱。
黃連 【 《局方》加肉豆蔻】 陳皮去白,《局方》用木香 神麯 【 《局方》有使君子】 麥牙各一兩,《局方》加稜朮 白蕪荑半兩,《局方》用檳榔 川楝子一兩,去核炒
右為末,神麯糊丸麻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飲吞下。
又
三稜 蓬朮 川楝子 龍膽 黃連各四錢 柴胡 地骨皮各半兩 枳殼麩炒 麥芽 當歸各三錢 白蕪荑二錢 蘆薈 木香各一錢
右為末,神麯糊丸麻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
胡黃連丸 治嬰兒一切疳疾,及一切虛痢,他藥無功,此藥極效。
胡黃連 川黃連 蘆薈 肉豆蔻煨 桂心 人參 朱砂 麝香 使君子 木香 鉤藤 龍齒 白茯苓各等分
右為末,取豶猪膽兩枚,裂汁和末,令勻,卻入袋內盛之,以繩扎定,湯煮半日,取出切破袋子,更入茛菪子二錢微炒,黃丹一錢,二味別研如粉,入前藥和勻,搗五百杵,為丸如菉豆大。但是疳與痢,用粥飲下五七丸,幼者三丸。不吃粥飲,乳頭令吻。能治一十二種疳痢,及無辜疳之證,功效非常。
吳希亮疳方 治一切疳。
三稜煨 蓬朮煨 神麯炒 麥芽炒,各半兩 青皮 陳皮 烏梅肉 蕪荑仁 胡黃連 百草霜 雷丸各三錢 元胡索 甘草各二錢 巴豆五十粒
右為末,合了,先用一兩,入巴豆五十粒,丸麻子大,每服五七丸,米湯下,大小以意增減。加川楝子、使君子亦可。
地黃丸 治腎疳。
熟地黃八錢 赤茯苓 山茱萸肉 當歸 川楝肉 丹皮 山藥 澤瀉 使君子各三錢
右為末,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丸,溫水化下。
生熟地黃湯 治疳眼閉合不開,內有濛霧。
生地黃 熟地黃各半兩 川芎 赤茯苓 枳殼炒 杏仁水浸去皮 川黃連 半夏麯 天麻 地骨皮 甘草炙 當歸各二錢半
右剉碎,每服二錢,薑三片,黑豆十五粒,水一盞,煎至六分,空心溫服。
脾積丸 治疳極妙。
山楂子青者多用 香附子 烏藥 紫金皮 砂仁 生甘草各等分
右為末,山楂子生用搗碎成末,米糊丸桐子大,米飲下三五十丸。大人小兒皆可服。
嚏疳散 治疳。
蘆薈 川黃連各一錢 瓜蒂 猪牙皂角 蝦(虫麻)灰各半兩 麝香少許
右末,吹入鼻內,嚏出可療。
脂連丸 治五疳潮熱,肚脹髮焦。
胡黃連 五靈脂
右為末,獖猪膽汁丸麻子大,每服十五丸,米飲下。五疳潮熱,慎勿用大黃、黃芩。
五疳良方
川黃連 蕪荑仁 神麯炒 麥芽炒 陳皮 木香 蝦(虫麻)灰各一兩 使君子三十個,煨去殼 生肉豆蔻二個 鷄心檳榔二個 麝香一字
右為細末,雄猪膽二個取汁,入好酒,打清麵糊丸芥子大,每服十五丸,米飲下。
茯苓丸 治心疳與驚疳。
茯苓 蘆薈 琥珀研 黃連淨 赤茯苓 鉤藤皮 遠志肉姜製焙乾 蝦(虫麻)灰各二錢 石菖蒲一錢 麝香少許
右為末,粟米丸麻子大,每服十丸,薄荷湯下。
神效換肌丸 治小兒脾疳肌瘦,潮熱盜汗,欲食易傷,臟腑不調,泄瀉糟粕不化,頭大腹急。
川黃連炒 鼈甲酒炙 肉豆蔻煨 使君子 神麯炒 麥芽炒,各半兩 真麝香另研,半錢 訶子肉一錢半
右為末,麵糊丸如芥子大,米湯下,量大小加減。
地黃清肺湯 治肺熱疳(上匿下虫),欬嗽氣逆,多啼,壯熱惡寒。
桑白皮炒,半兩 紫蘇 前胡 防風 赤茯苓 黃芩 天門冬去心 當歸 連翹 桔梗 生地黃 炙甘草各二錢五分
右剉,每服二錢,水煎,食後服。
靈脂丸 治脾疳食疳。
白豆蔻 麥芽炒 五靈脂 縮砂仁 蓬朮煨 青皮 使君子 橘紅 蝦(虫麻)炙焦,各二錢
右為末,米糊丸麻子大,每服十丸,米湯下。
下蟲丸 治疳蛔諸蟲。
苦楝根皮酒浸焙 綠色貫眾 木香 蕪荑焙 桃仁 檳榔各二錢 鶴虱炒 輕粉各半錢 乾蝦(虫麻)炙焦,三錢 使君子五十個,煨取肉
右為末,飛麵糊丸麻子大,每服二十丸,天明清肉汁下。治脊疳兼疳勞,加當歸、川黃連,各二錢半。
龍膽丸 治腦疳腦熱餅瘡。
龍膽草 川升麻 苦楝根皮 赤茯苓 蘆薈 防風 油髮灰各二錢 青黛 黃連淨,各三錢
右為末,猪膽汁浸糕丸麻子大,每服二十丸,薄荷湯下,食後仍以蘆薈末入鼻。
香蔻丸 治疳瀉。
黃連三錢,炒 生肉豆蔻 木香 訶子煨 砂仁 茯苓各二錢
右為末,揉飯丸麻子大,每十五丸,食前米飲下。
木香丸 治疳痢冷熱不調,五色雜下,裏急後重。
黃連淨,三錢 木香 紫厚朴薑汁炒 砂仁 夜明砂隔紙炒,各二錢 訶子肉一錢半
右為末,粳米飯丸麻子大,每服十五丸,乾艾葉、生薑煎湯,食前溫服。
褐丸子 治疳腫脹。
萊菔子炒,一兩 陳皮 青皮去白 檳榔 黑牽牛取淨半生半炒 五靈脂 赤茯苓 蓬朮煨,各半兩 木香二錢半
右為末,麵糊丸如菉豆大,每服十五丸,紫蘇葉白湯送下。
黃耆湯 治疳勞欬嗽不定,虛汗骨蒸,渴而復瀉,乳食遲進而不剋化。
黃耆蜜炙 當歸 川芎 白芍藥 生地黃 蝦(虫麻)去足炙焦 鼈甲酢炙焦,各三錢 人參 白茯苓 陳皮 半夏麯 柴胡 使君子 甘草炙,各一錢
右剉散,每服二錢,薑、棗煎,食前服。
鼈血煎 治疳勞。
白蕪荑 柴胡 川芎各一兩 人參半兩 使君子二十一個 胡黃連 川黃連各一兩
右用鼈血一盞,吳茱萸一兩,拌和二黃連,淹一宿,次早炒乾,揀出茱萸并血,只用二連同餘藥末,粟米飯糊丸麻子大,每二十丸,食前服。
蚵蚾丸 治無辜諸疳,一服虛熱退,二服煩渴止,三服瀉痢住。
蟾蜍一枚,夏月溝渠中取腹大不跳不鳴,其身上多癩磊者 胡黃連三錢
右取糞蟲一杓置桶中,以尿浸之,桶上要乾,不與蟲走,卻將蟾蜍打死,頓在蟲中,任與蟲食一日一夜。次以新布袋包繫定,置之急流水中浸一宿,取出,瓦上焙乾,共為末,入麝一字,研勻,揉飯糊丸,麻子大,每二三十丸,米飲下。一本無胡黃連。一名蚵蚾丸,一名蟾蜍丸。
君朴丸 治小兒諸疳,小便白濁,久則黃瘦,不長肌肉。
使君子煨 厚朴製 黃連各一兩 木香三錢
右為末,糊丸如小豆大,三歲三十丸,米湯下三五服效。
紫霜丸 治小兒因母復胎,致有寒熱羸瘦,曰繼病。
代赭石煅酢淬七次 赤石脂研末,各一兩 杏仁去皮尖 巴霜去油,各五十枚
右先將杏仁、巴霜入乳鉢內,細研如膏,卻入代赭石脂末研勻,以湯浸蒸餅為丸如粟米大,一歲服五丸,米飲吞下;一二百日內兒三丸,乳汁下。更宜量其虛實加減,微利為度。此藥兼治驚痰諸疾,雖下,不致虛人。
益黃散 治小兒吐瀉脾虛不食,米穀不化,困倦力少,滑腸夜起,并疳虛盜汗,并治涎唾流出。
陳皮一兩 丁香二錢,一用木香 訶子炮去核 青皮去穰 甘草炙,各半兩
右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三分,食前服。
消乳丸
砂仁 橘皮 三稜炒 蓬朮炒 神麯炒 麥芽炒,各半兩 香附子炒,一兩
右為末,麵糊丸麻子大,食後白湯送下。
龍膽湯 治小兒因乳母復受胎孕,令兒漸漸消瘦,骨立毛竪,竟成瘵疾,名曰鬾病,此方大效。
龍膽草 鉤藤鉤 柴胡 黃芩 白芍藥 茯苓 生甘草各半兩 蜣蜋二枚,去翅足炙 大黃煨,二錢半
右剉散,每服二錢,水一盞,煎半盞服之,以漸加服,得利即止。《直指方》加防風、麥門冬以導心熱,黃芩減半,北棗煎服。去蜣蜋蟲亦可。
十全丹 治丁奚哺露。
青皮 陳皮 川芎 五靈脂 蓬朮 白豆蔻 檳榔 蘆薈各半兩 使君子焙 蝦(虫麻)灰 木香各三錢
右為末,猪膽汁浸糕糊丸麻子大,每二十丸,米飲下;有熱,薄荷湯下。
又 治丁奚哺露。
檳榔 枳殼麩炒 青皮 陳皮 三稜煨 蓬朮煨 砂仁炒,各半兩 丁香二錢五分 木香二錢 香附一兩,炒
右為末,神麯糊丸黍米大,空心食前下一百丸。
消食丸 治小兒乳哺飲食,取冷過度,冷氣積於脾胃,胃為水穀之海,脾氣磨而消之,胃氣調和,則乳哺消化,脾傷於冷,則宿食不消。此藥寬中快氣,消乳食,正顏容。
縮砂仁 橘皮 三稜煨 蓬朮煨 神麯炒 麥芽炒,各五錢 香附炒,一兩
右為末,麪糊丸菉豆大,食後紫蘇湯下二十丸。
鼈甲丸 治小兒無辜疳,腹中毒氣,四肢瘦弱。
鼈甲酢塗炙令黃去裙襴 黃連 枳殼麩炒 夜明砂微炒,各一兩 訶藜勒二枚一生一熟 麝香一字 蠍虎一枚,微炙
右為末,煉蜜丸如菉豆大,每以粥飲下五丸,日三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蒸鷄丸 治小兒疳勞,骨蒸潮熱,盜汗瘦弱,腹急面黃,食不生肌肉,日夜啼,多渴少食。
黃連二兩 鶴虱 蕪荑各半兩 柴胡 秦艽 知母 丹參 使君子去殼,一兩
右為末,黃雄鷄一只,約斤餘,籠之,專以火麻子飼之,至五日後,去毛令淨,於背上開孔,去腸肚淨,拭乾,令前藥入鷄腹內,以綫縫之。小甑先以黑豆鋪甑底,厚三寸,安鷄在甑中,四旁將黑豆圍裹,上以黑豆蓋之,自日出蒸至晚,候溫冷,取鷄淨肉,研和得所,如硬入酒麵糊同藥末為丸,如小豆大,二歲二十丸,以意加減,米湯下無時。如十五歲,以溫酒送下。忌食猪肉雌鷄肉。
黃鷄煎丸
柴胡 知母 秦艽 川楝肉炒 宣連各一兩 胡連 蘆薈 鶴虱 蕪荑 檳榔 丹參 川芎 神麯 麥芽炒 青皮 五靈脂各半兩 使君子肉一兩半 水銀粉一錢 麻子五兩 黑豆五升
右藥依前方修合。
梅肉丸 治小兒諸疳煩渴,飲水不止。
龍膽草 定粉 烏梅肉炒 黃連蒸,各等分
右為末,煉蜜丸黍米大,每服二十丸,溫水送下。
熱者涼之,冷者溫之,冷熱者溫涼之,此其要也。熱疳病多在外,鼻下赤爛,頭瘡濕癢,五心煩熱,掀衣氣粗,渴飲冷水,煩躁臥地,肚熱腳冷,潮熱往來,皆熱疳也。冷疳病多在內,利色無常,其沫青白,肢體軟弱,目腫面黧。又有燥渴臥地,似有熱狀,惟飲食不進,滑泄無已,亦冷疳也。其有瀉多膿血,日加瘦弱,此則謂之冷熱疳。大抵疳之受病,皆虛使然。熱者虛中之熱,冷者虛中之冷。治熱不可妄表過涼,治冷不可峻溫驟補。故錢氏又曰:小兒易為虛實。脾虛不受寒溫,服寒則生冷,服溫則生熱,當識此而勿誤。是豈非幼幼之綱領乎?上醫處此,消積和胃,滋血調氣,隨順藥餌以扶之,淡薄飲食以養之,榮衛調和,臟腑自然充實。一或過焉,君子未保其往也。取積之法,又當權衡。積者疳之母,由積而虛極謂之疳。諸有積者無不肚熱腳冷,須酌量虛實而取之。若積而虛甚,則先與扶胃,使胃氣內充,然後為之微利;若積勝乎虛,則先與利導,才得一泄,急以和胃之劑為之扶虛。然取積雖當疏利,如白豆蔻、蘿蔔子、縮砂、蓬朮消積等輩,亦不可無。脅間癖痛,亦虛中之積也,先寒後熱,飲水不食,或因飲水以致喘嗽,錢氏有癖為潮熱之說,治法解散寒熱,即與下癖。合是而觀,發作不同,療治不一,又可無權度於此哉!
大抵疳之為病,皆因過餐飲食,於脾家一臟,有積不治,傳之餘臟而成五疳之疾。若脾家病去,則餘臟皆安,苟失其治,日久必有傳變。然脾家病宜蘆薈丸、沉香檳榔丸,或水晶丹、烏犀丸,更察虛實療之。有蟲者投使君子丸、化蟲飲。如心腹痛,吐清水,蟲自下,多投二聖丸。諸疳證皆宜用局方五疳保童丸成萬應丸常服,化積治疳。仍各投本臟調理之劑,寧心用茯神湯,調肝用芪歸湯,調脾用參苓白朮散,補肺用補肺散,補腎用調元散。庶各得其宜,則前證不致再作。
積是疳之母,所以有積不治,乃成疳候。又有治積不下,其積存而臟虛,成疳尤重。大抵小兒所患疳證,泄瀉無時,不作風候者何?惟疳瀉名熱瀉,其臟腑轉動有限,所以不成風候。雖瀉不風,亦轉他證。作渴虛熱,煩躁下痢,腫滿喘急,皆疳候虛證。古云:疳虛用補虛,是知疳之為疾,不可更利動臟腑。發作之初,名曰疳氣。腹大脹急,名曰疳虛。瀉痢頻併,名曰疳積。五心虛煩,名曰疳熱。毛焦髮穗,肚大青筋,好吃異物,名曰疳極 【 受病傳臟已極。】 熱發往來,形體枯槁,面無神采血色,名曰疳勞。手足細小,項長露骨,尻臀無肉,肚脹臍突,名曰丁奚。食加嘔噦,頭骨分開,作渴引飲,蟲從口出,名曰哺露。此皆疳候。又因多食生冷甘粘肥膩,積滯中脘不化,久亦成疳。治疳之法,量候輕重,理其臟腑,和其中脘,順其三焦,使胃氣溫而納食,益脾壯元以消化,則臟腑自然調貼,令血脈與氣脈相參,筋力與骨力俱健,神清氣爽,疳消蟲化,漸次安愈。若以藥攻之五臟,疏卻腸胃,下去積毒,取出蟲子,雖曰醫療,即非治法。蓋小兒臟腑虛則生蟲,虛則積滯,虛則疳羸,虛則脹滿,何更利下?若更轉動,腸胃致虛,由虛成疳,疳虛證候乃作,無辜之孩難救矣。
若證候龐雜,不能名為何等疳者,即於通治諸疳方內檢之。若證候的與五疳等條下證候對者,即檢本疳方分寒熱虛實擇而用之,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肝疳
肝疳者,由乳食不調,肝臟受熱所致也。若乳母寒溫不調,滋味不節,或外感風寒,內傷喜怒,邪氣未散,遽以乳兒,多成風疳。肝者眼之候,上膈伏熱,痰涎壅滯,以致肝風入眼,赤腫瞖生,眵淚爛眶,痛癢揉擦,昏暗雀盲,甚至經月合眼,亦名疳眼。外證搖頭揉目,白膜遮睛,眼青淚多,頭焦髮豎,筋青腦熱,甲癢筋攣,燥渴汗多,下痢瘡癬是也。錢氏以地黃丸主之,楊氏以天麻丸、生熟地黃湯主之,曾氏調肝用芪歸湯。
心疳
由乳食不調,心臟受熱所致也。蓋其血氣未定,乳哺有傷,易生壅滯,內有滯熱,未得疏通,故心神驚鬱而作驚疳之候。外證身體壯熱,臉赤脣紅,口舌生瘡,胷膈煩悶,小便赤濇,五心皆熱,盜汗發渴,齧齒虛驚是也,錢氏安神丸主之。薛氏用安神丸以治心,異功散以補脾;楊氏以茯苓丸、錢氏安神丸主之;曾氏寧心用茯神湯。
脾疳
由乳食不節,脾胃受傷所致也。或乳母恣食生冷肥膩,或乳兒過傷,或飯後與乳致吐,或乳多眠久則變為乳癖,腹脅結塊,亦為嬭疳。外證面黃身熱,肚大腳弱,吐逆中滿,乏力叫啼,水穀不消,泄下酸臭,合面困睡,減食吃泥是也,錢氏益黃散主之。楊氏以靈脂丸同益黃散主之;薛氏用四味肥兒丸以治疳,五味異功散以生土;曾氏調脾用參苓白朮散。
肺疳
由乳食不調,壅熱傷肺所致。肺主乎氣,鼻乃肺所通,其氣不和,則風濕乘虛客於皮毛,入於血脈,故鼻下兩傍,赤癢瘡濕,名為鼻疳。其瘡不痛,汁所流處,隨即生瘡,亦名疳(上匿下虫)。外證欬嗽喘逆,壯熱惡寒,皮膚粟生,鼻瘡流涕,咽喉不利,頤爛吐紅,氣脹毛焦,瀉痢頻併是也。錢氏主補脾生肺,以益黃散主之;楊氏以清肺飲化(上匿下虫)丸,錢氏阿膠散主之;薛氏用清肺飲以治肺,益氣湯以生金;曾氏用補肺散。
腎疳
由乳食不調,臟腑伏熱所致也。凡甘味入於脾而動蟲,蟲動則侵蝕臟腑,遂使孩提心下擾悶。若上食齒齗,則口瘡出血,齒色紫黑;下蝕腸腎,則下痢肛爛,濕癢生瘡。療治不早,精髓消耗,難以有瘳。蟲者(上匿下虫)也,目為濕(上匿下虫),多因疳傷久痢,腸胃受濕得之,狀如狐惑傷寒齒蝕之證,或以走馬命名。蓋齒屬腎,腎主虛,才受熱邪,疳氣直奔上焦,故以走馬為喻。初作口氣,名曰臭息;次第齒黑,名曰崩砂;盛則齗爛,名曰潰槽;熱血迸出,名曰宣露;甚者齒皆脫落,名曰腐根。其根既腐,縱得全活,齒不復生。外證腦熱肌削,手足如冰,寒熱時來,滑泄肚痛,口臭乾渴,齒齗生瘡,爪黑面黧,身多瘡疥是也,錢氏地黃丸主之;仍當於生脈散中多加黃耆以補肺。曾氏用調元散。
冷熱疳
疳之新者為熱疳,面黃臉赤,骨熱盜汗,鼻乾口臭,脣焦煩渴,心躁驚悸,情意不樂。若疳之久者為冷疳,目腫腹脹,便痢不定,瀉糞肥膩,或似油珠,煩渴黃瘦。熱疳病多在外,冷疳病多在內。又有冷熱二證交互,非新非久,不內不外者。
無辜疳
兒面黃髮直,時壯熱,飲食不生肌膚,積經日月,遂致死者,謂之無辜。言天上有鳥名無辜,晝伏夜遊,洗濯小兒衣席,露之經宿,此鳥即飛從上過,而取此衣與小兒著,并席與小兒臥,便令兒生此病。
小兒無辜,腦後有核如彈丸,捏之反下轉是也。凡小兒有此物,如禽獸舌下有禁蟲,若不速去,常殞其命。此核初生,軟而不痛,中有蟲如米粉,得熱氣漸長大,大則筋結定,定則蟲隨血氣流散,所有停留,子母相生,侵蝕臟腑,肌肉作瘡,或大便泄膿血。致使小兒漸漸黃瘦,頭大髮立,手足細弱,從茲夭折也。
夫小兒無辜疳痢者,大腹泄痢膿血,毛髮皮膚枯槁,肌體日漸羸瘦,腸胃既虛,痢無時節,故名無辜疳痢也。
漢東王先生云:小兒無辜疾者,古云天上有一鳥名無辜,因晒小兒衣物,失取過夜,遇此鳥過尿之,令兒啼叫,諸病雜生,日漸黃瘦者非也,此蓋是八邪所傷得之。其八邪者,飢、飽、勞、役、風、驚、暑、積,謂之八邪。久則令人日漸黃瘦,吃食不長肌肉,夜則啼哭,身上或發微微壯熱,多渴,吃食不知飢飽,或生瘡癬是也。
朱氏八片錦歌:孩子無辜氣,多因母作為。若人能慎護,安得見尩羸?驚薄成風疾,暄寒作氣痿。須交除病乳,莫更著重衣。吃食無令早,能言不怕遲。論中八不許,胷起力頻微。頭皮光哲哲,毛髮薄離離。肝壅侵雙眼,脾黃入四肢。渾身生癮疹,遍體是瘡痍。瀉痢無休歇,增寒少定時。繡毬全不顧,竹馬豈能騎?白晝眸中現,清涎口畔垂。鬬牙須咬甲,舉手要撏眉。夜夜餐瓜果,朝朝食土泥。胃傷腸肚脹,肺盛喘何疑?飲食無休歇,眈眠似醉迷。
蟲
五疳久而不瘥,則腹內有蟲,肌體黃瘦,下痢不止,宜服藥出之,則疳氣漸退也。
蛔疳
玉訣歌:惡哭痰青蛔齩心,涎生積冷痛難任,每餐甜物并時果,致得蟲生病轉深。先用使君子散、蘆薈丸取蛔,後溫脾胃。
乾疳
身體壯熱,或時憎寒,舌濇口乾,睡多盜汗,皮膚枯燥,髮立毛焦,乳食雖多,肌肉消瘦,四肢無力,好睡昏昏,日往月來,轉加尩瘁,是其候也。
內疳
小兒乳食不消,心腹虛脹,眼目濇癢,體熱皮枯,腸胃不調,痢下五色,漸漸羸瘦,蟲蝕肛腸,日月彌深,痢轉不止,故號內疳。此冷證也,宜使君子丸。
外疳
疳在外,則鼻下赤爛自揉,鼻頭上有瘡,不著痂,漸繞耳生瘡,今分走馬疳、口齒疳、鼻疳、眼疳等,臚列如下。
走馬疳,疳蝕之極也,乃五臟蒸熱上攻,甚即遍沿作崩砂候,牙邊肉腫爛,口內氣臭,身微有潮熱,吃食不得,齒縫出鮮血,常動搖似欲脫,肉爛自落。治之先以淡淡鹽湯洗口內,即下紫金散摻之,一日三次,揩殺牙邊肉內蟲;如大段甚,即下秋霜散摻之,然後將朱砂膏、牛黃膏夾天竺黃散調理,此茅先生法。或以天竺黃散夾地黃膏亦好,此惠眼法。如此調理即安。如調理不退,先落齒一兩三個,即死不治。相次面光發顋漏,見骨而殂。
形證論先與退脾肺風熱,宜吃檳榔散五七服,後用此藥貼齗上,以大棗一個,砒少許,去棗核,入砒在內燒灰存性,臨臥時貼齗上數次,效。
凡得此候,多因氣虛受寒,及有宿滯,留而不去,積溫成熱,虛熱之氣上蒸,或食甘酸鹹膩之物,而脾雖喜甘,積滯日久,蘊熱上熏於口,致齒焦黑爛,間出清血,血聚成膿,膿臭成蟲,侵蝕口齒,甚至顋頰穿破,乳食不便,面色光浮,氣喘熱作,名走馬疳。治之之法,先去積熱,用當歸散合三稜散,水、薑、棗煎服;次投蘆薈丸、玉露飲,及以溫鹽水灌漱。或軟鷄翎蘸鹽水拂洗,略拭乾,仍以燒鹽散、內金散、密陀僧散敷之。若經久不愈者,敷於脣之上下,及成崩砂證,或穴發漏腮,齒落骨露,飲食減少,氣促痰鳴,必致危矣。
口齒疳,其候脣口癢痛,牙齒峭黑,舌上生瘡,腦中乾熱,齗肉赤爛,頰腫齒疼,熱毒熏蒸,口多臭氣。
此乃走馬疳之輕而慢者。《聖惠》形容似太過。治法宜清胃散、甘露飲內服,外用炒黑五倍子、綠礬燒紅、人中白等分,入冰片少許揩牙,或加檳榔末殺蟲亦得。
鼻疳之候,小兒乳食不調,上焦壅滯,令疳蟲上蝕於鼻也。其候鼻中赤癢,壯熱多啼,皮毛乾焦,肌膚消瘦,欬嗽上氣,下利無常,鼻下連脣,生瘡赤爛,故曰鼻疳也。
疳濕之病,多因久利,脾胃虛弱,腸胃之間蟲動,侵蝕五臟,使人心煩懊悶。其上蝕者則口鼻齒齗生瘡,其下蝕者則肛門傷爛,皆難治。或因久痢,或因臟熱嗜眠,或好食甘美之食,并令蟲動,致生此病也。
小兒嗜食甘味,多動腸胃間諸蟲,致今侵蝕臟腑,此猶是(上匿下虫)也。凡食五味之物,皆入於胃,其氣隨其臟腑之味而歸之。脾與胃為表裏,俱象土,其昧甘,而甘味柔潤於脾胃,脾胃潤則蟲動,蟲動則侵蝕成疳也,但蟲因甘而動,故名之為疳也。若蟲蝕下部,則肛門生瘡爛開,急者數日便死,宜速療之。
凡小兒乳食不節,冷熱相乖,傷於臟腑,致疳氣也。若脾胃虛弱,則哺乳不消,大腸虛寒,遂變泄痢。因其久痢不止,腸胃俱虛,為水濕所乘,腹內蟲動,侵蝕下部,故名疳痢濕(上匿下虫)也。
夫小兒疳瘡生於面鼻上,不癢不痛,常有汁出,汁所流處,隨即成瘡;亦生身上,小兒多患之,亦是風濕搏於血氣,所以不癢不痛,故名疳瘡也。
五疳
銅壁山人曰:凡治疳不必細分五疳,但虛則補之,熱則清之,冷則溫之;吐則治吐,利則治利,積則治積,蟲則治蟲。不出集聖丸一方加減用之,屢試屢驗。
疳熱
漢東王先生論小兒發熱形瘦,多渴吃食,不長肌肉者,謂之疳熱。凡疳熱當服進食丸磨積,仍間服化蟲丸;後服鼈甲散退熱,次服肥兒丸。
疳勞
即疳熱而骨蒸,兼諸欬嗽盜汗等證是也。湯氏鼈甲散、猪肚丸皆對證之藥。
疳積
其候面帶青黃色,身瘦肚膨脹,髮豎身熱,肚中微痛。此因疳盛而傳為此候。治之,先用勻氣散、醒脾散調理二日。後下青金丹取下疳積,再下勻氣醒脾散補之,常服保童丸即愈。
《玉訣》云:疳氣腹脹潮熱,先與調胃氣,後與取虛積藥,次服疳藥。
疳瀉
先用青金丹取下疳積,後用勻氣散、香連散、乳香散調理;瀉止,常服保童丸。
《石壁經》云:疳瀉因不慎飲食,或食交乳致然。腹中有片子或如鷄子,又加三二指大,所以作瀉糞如糟,毛髮硬,面無光,或青黃色,目多仄視。當分水穀,仍須溫和藥,和氣即癒。若藥熱,則作腫而死。
瀉而多食為蟲疳,宜殺蟲藥;瀉而少食為冷疳,宜溫藥。
虛羸
母氣不足,則羸瘦肉極。
小兒羸瘦,不生肌膚,皆為脾胃不和,不能飲食,故血氣衰弱,不能榮於肌膚也。挾熱者,即溫壯身熱,肌肉微黃,其挾冷者,即時時下痢,脣口青白。
小兒經諸大病,或驚癎,或傷寒,或溫壯,而服藥或吐利發汗,病瘥之後,氣血尚虛,脾胃猶弱,不能傳化穀氣,以榮身體,故虛羸也。
更當審其形色,察其見證。如面赤多啼,心之虛羸也;面青目劄,肝之虛羸也;耳前後或耳下結核,肝經虛火也;頸間肉裹結核,食積虛熱也;面黃痞滿,脾之虛羸也;面白氣喘,肺之虛羸也;目睛多白,腎之虛羸也。仍審相勝而藥之。又寒熱二證,不可不辨。若腹痛,瀉利清白,不渴喜熱,此屬寒證,雖在夏月,宜木香丸。身熱煩躁,瀉利焦黃,作渴喜冷,此屬熱證,雖在冬月,宜胡黃連丸。皆舍時從證之治法也。
丁奚
小兒丁葵病者,由哺食過度而脾胃尚弱,不能磨消故也。哺食不消,則水穀之精減損,無以榮其氣血,致肌肉消瘠。其病腹大,頸小,黃瘦是也。若久不瘥,則變成穀癥傷飽、哺露病,一名丁奚,三種大體相似,輕重立名也。
凡小兒或因吐而瀉久不瘥,或病退不能行,膝大脛小,號曰丁奚。七成以下號鼓槌風,十五以下名鶴膝風。蓋此并是風冷傷於腎所致,腎主骨故也。
疳脹、丁奚,辨證云:小兒腹大,如有青筋見,即曰疳脹。如無青筋,乃名丁奚,是因過飽傷食而得之。
丁奚者,亦久積成疳之證,皆因飲食過傷於脾胃,脾胃虛,不能磨化飲食,飲食漸減,無以生其氣血。面白色慘,潮熱往來,腹大而多青筋,手足如筒,顱顖開解,頸項小而身黃瘦。先投萬應丸;次參苓白朮散,早晨一服,與養胃氣;及醍醐散進食,食後下烏犀丸三粒,至五粒,助脾化食。此即用迎奪之法。間投醒脾散、沉香檳榔丸、木香莪朮丸,次第調理。有渴瀉腹痛,千金膏亦好。若脾氣稍和,飲食漸進,再以化癖丸、快活丸常服;或用烏犀丸略下二三行,勻氣散止補。有寒熱往來,柴胡飲主之。腹脹投南星腹皮散。有餘熱,麥芽、柳枝煎湯,調三解散。有蟲,下使君子丸。斯疾得之非一朝一夕,然施治之法,亦須漸漸令其平復;欲求速效則難矣。凡鷄、酒、羊、麵、魚、酢、甘甜、生冷、毒物,宜忌之。
哺露
哺露者,因乳哺不消,脾胃衰弱,漸不能食,血氣減損,肌肉不榮,柴骨羸露,吸吸苦熱,謂之哺露也,宜麝香進食丸。
哺露者,亦由乳哺不節,損於脾胃,脾胃損而飲食減,形容羸瘦,則臟腑之氣不能宣通,時間有熱,謂之哺露。此候與丁奚相去不遠,但食多吐逆,臟氣虛冷,而泄瀉無度,糞中有蟲。治法同前丁奚證藥,惟加養臟湯服之。
醫學綱目 【 明--樓英】
十二無辜疾證
天弔 鵝口 木舌 懸癰 重齶 胡孫噤 臍風 撮口 重舌 乳淵 龜胷 著噤
五疳
心疳者,苦要驚啼,常只吃水,少食辛味,耳邊有青脈,舌上有焦點者,不治。
肝疳者,目帶青,左脅下硬,多吐沫,眼頭黑者,不治。
脾疳者,肚大青筋,脣口無血色,人中平,下痢不止者,不治。
肺疳者,欬逆氣急,瀉白水,身上黑斑者,不治。
腎疳者,要吃鹹酸,吃水不住,小便如粉汁,齒黑有瘡骨出,耳乾腦焦,不治。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 宋--撰人未詳】
五疳
小兒疳病,諸論叢雜,唯五疳之說為當。其證候外則傳變不同,內則悉屬五臟。一曰肝疳,其候搖頭揉目,白膜遮睛,遍身多汗,喜覆面而臥,眼中濇癢,色澤青黃,髮豎頭焦,筋青腦熱,腹中積聚,下痢頻多,日漸羸瘦。二曰心疳,其候渾身壯熱,頰赤面黃,心胷膈脘煩躁滿悶,口舌生瘡,盜汗多驚,下痢膿血,神彩衰耗。三曰脾疳,其候腹大如鼓,上多筋脈,喘促氣粗,心腹壅脹,多啼欬逆,水穀不消,脣口乾燥,好食泥土,情意不樂,憎明好暗,痢多酸臭,肌肉內消,形枯力劣,甚則大肉陷下。四曰肺疳,其候欬嗽氣逆,皮毛焦落,咽喉不利,揉鼻咬甲,口鼻生瘡,腹內氣脹,乳食不進,大腸不調,泄痢不常,憎寒體慄,糞中米出,洞下白泔。五曰腎疳,其候上熱下冷,寒熱時作,齒齗生瘡,耳焦腦熱,手足逆冷,吐逆滑泄,下部生(上匿下虫),脫肛不收,夜啼饒哭,漸成困重,甚則高骨乃敗。小兒疳疾,乃與大人勞瘵相似,故亦名疳勞。大人勞者,因腎臟虛損,精髓衰枯;小兒疳者,因脾臟虛損,津液消亡。病久相傳,至五臟皆損也。大人勞疾,骨削而氣耗;小兒疳疾,腹鼓而神羸。以其病之始也,其臟之傳受不同故也。至於傳久,五臟皆損則一也。故五損者,經言一損於皮毛,皮聚毛落,肺也;二損於血脈,血脈虛少不能榮於臟腑,心也;三損於肌肉,肌肉消瘦,飲食不為肌肉,脾也;四損於筋,筋緩不能自收持,肝也;五損於骨,骨痿不能起於牀,腎也。病極則大肉陷下,高骨敗壞,以至死矣。凡小兒有疾,多是上下所壞。小兒臟腑嫩軟,易虛易實,於一切諸病悞行轉下,致脾胃虛弱,津液內耗,皆能成疳。且如潮熱日中時發者,是脾臟虛心臟實 【 日中乃心用事之時,】 而內發其熱,法當先補其肝母 【 肝乃心之母也,】 肝實而後瀉心,心得母氣則平而潮熱乃愈。醫見潮熱,妄謂其實,便以大黃、牙硝等冷藥利之,利既多而不能禁,則津液內亡,漸成疳也。又如癖病發作,寒熱飲水,脅下有形而硬痛,法當用藥漸消磨之。醫見有癖,便以巴豆、硇砂輩快藥下之,下既多而津液耗,則漸成疳也。又如傷寒五六日之後,有下證,因以冷藥下之太過,致脾胃虛而津液耗,即便引飲不止而熱生,如此則熱氣內耗於津液,肌肉外消而羸瘦,他邪相干,證變百端,亦因成疳也。又如吐瀉病久,津液耗亡,亦能成疳。又如小兒食肥甘物多,因傷為積,則蘊痢發熱,津液內耗,亦能作甘,故甘即疳也。《聖濟經》云:肥甘之過,積為疳黃,乃謂是矣,故諸病皆能成疳也。凡疳之候,眼濇多困,或生白膜,脣口淡白,身色黃黑,食泥土生米,喜臥冷地,疥癬頭瘡,洞泄青白黃沫,下痢膿血,腹滿喘欬,耳鼻生瘡,髮稀作穗,頭大項細,肚大青筋,腳手垂嚲,瘦瘠飲水,筋痿骨重,形劣尩羸,皆其證也。本因脾虛津耗,久則傳變而成,傳緩者則為慢疳,傳緊者則為急疳。又當辨認冷熱肥瘦:其肥熱疳者,乃因食肥甘,積聚生熱而作,故多病於初也,治用黃連丸。其瘦冷疳者,乃因轉下瀉痢生冷而作,故多病於久也,用木香丸。通治冷熱疳者,用如聖丸。凡治小兒之病,必量虛實冷熱,不可妄行轉下,恐變生疳也。若病初之脾虛津少,發渴欲飲者,當生胃中津液,煎錢氏白朮散與服。
諸蟲
經言人臟腑中有九蟲,內三蟲偏能發動為病,人臟腑實強,則不能為害,若臟腑虛弱,則隨蟲所動而生焉。故經亦別立三蟲之名:一曰蛔蟲,又曰長蟲,居胃脘之間,動則令兒吐青白沫,或吐清水,心腹刺痛,若蟲貫心者即死。二曰蟯蟲,居洞腸之間,多則發動,為痔瘻(上匿下虫)蝕瘡疥痂癩。三曰寸白蟲,居腸胃之間,動則損人精氣,令腰腳痛弱。更有一蟲形若細絲,或如馬尾,故俗呼馬尾蟲。此蟲不在九蟲之數,或云飲食中誤嚥油髮所變,亦居胃中,動則令兒腹中攪刺發痛,不可忍受。小兒蟲動者,多病於諸病之後,蓋因臟腑虛弱故也。患疳勞吐瀉者,尤甚。治法用藥,惟每於月初四五日間,在五更時服之,至日午前,蟲即盡下矣。後以平調藥一兩服和之,不可多也。
虛羸
小兒虛羸者,由諸病之後,或誤行轉藥,或吐而利,致脾胃虛弱,不能傳化穀氣,飲食不入,肌膚消瘦,乃成虛羸也。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四百四十四
小兒諸疳門
方
木香圓 【 《中藏經》,下同】 治小兒吃食太早,遂成疳疾,腹脹疳瀉,及釀肚等病。
木香 沉香 青皮去白,各一錢 牽二錢,炒 肉豆蔻一個麵裹煨
右為細末,酢麵糊圓如麻子大,二三歲兒服三粒,五六歲服五七粒,濃煎蘿蔔湯下。
玉柱杖散 治小兒疳瘦。
黃耆 人參 白茯苓
右等分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呷之,不拘時。《證治準繩》加白朮。
肥兒丸 【 《錢氏直訣》,下同】 治食積五疳,頸項結核,髮稀成穗,發熱作渴,無辜等證。
川黃連炒 神麯炒 廣木香各一兩五錢 檳榔二十個 肉豆蔻二兩,泡 使君子酒浸 麥芽各四兩
右為末,麵糊丸麻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米飲下;良久,用五味異功散一服,以助胃氣。
九味蘆薈丸 治小兒肝脾疳積,體瘦熱渴,大便不調,或瘰癧結核,耳內生瘡等證。
蘆薈 胡黃連 黃連 木香 蕪荑炒 青皮 白雷丸 鶴虱草各一兩 麝香三錢
右為末,蒸餅糊丸麻子大,每服一二錢,空心白湯下。王肯堂曰:愚按前方,肝脾疳積,食積發熱,目生云瞖,或疳熱頸項結核,或耳內生瘡,肌體消瘦,發熱作渴,飲食少思,肚腹膨脹,或牙齦蝕落,頰顋腐爛,或陰囊玉莖生瘡,或胷脅小腹作痛,并效。內青皮以龍膽草代之,麝香不用,尤效。
黃連丸 治疳勞、疳渴、乾疳。
川黃連五錢,膽汁浸曬 瓜蔞根 烏梅肉 杏仁浸去皮,焙 石蓮各二錢
右為末,牛膽汁浸糊丸麻子大,每服一二十丸,煎烏梅薑蜜湯下。
木香丸 治冷疳。
木香 青黛 檳榔 肉豆蔻 麝香各一錢半 續隨子一兩,去油 蝦蟆三個,燒存性
右為末,蜜丸菉豆大,每服三五丸,薄荷湯下。湯氏曰:小兒冷疳多渴,喜臥冷地,煩躁啼叫,飲食不進,漸成羸瘦,其候難治,有若熱證,但大便滑泄,百藥不效是也。因一女子百藥俱試而無偶中者,竟與錢氏木香丸,不數服而愈。自後凡有此證,無不獲驗。薛己曰:前方消疳清熱,逐水破氣之劑。然云冷疳者,乃陽氣虛而脾胃冷也。其檳榔、續隨子,恐導損真陰,剋伐陽氣,治當審之!
胡黃連丸 治熱疳。
胡黃連 黃連各五錢 朱砂二錢,另研
右為末,填入猪膽內,以綫扎定,再用杖懸掛銚中,淡漿水煮數沸,取出研爛,入蘆薈、麝香各二錢,飯糊丸麻子大,每服一二十丸,米飲下。一方,加蝦蟆半兩,不燒。薛己曰:愚按前證當以本方為主,佐以四君子加蕪荑。脾胃虛甚者,以四君子加蕪荑為主,以前丸為佐。
如聖丸 治冷熱疳瀉。
胡黃連 川黃連 白蕪荑炒,各二兩五錢 真麝香五分,另研 乾蝦蟆五個,酒煮杵膏 使君子肉一兩
右為末,以蝦蟆膏杵丸麻子大。每服一二十丸,煎人參湯下。薛己曰:愚按疳之為患,乃肝脾虛熱,津液乾涸之證,前方乃專於治疳清熱之劑,若脾胃虛弱者,當佐以六君子湯調補脾胃,使邪氣退,庶可收全功也。
蘭香散 治鼻疳赤爛。
蘭香葉二錢,燒灰 銅青 輕粉各五分
右為末,乾貼。
白粉散 治諸疳瘡。
海螵蛸三分 白芨二分 輕粉一分
右為末,先用漿水洗,拭乾貼。薛己曰:按前二方,治表之藥。如未愈,用四味肥兒丸以治其內。
四味肥兒丸 治嘔吐不食,腹脹成疳,或作瀉不止,食積脾疳,目生雲瞖,口舌生瘡,牙根腐爛,發熱瘦怯,通身生瘡,小便澄白,腹大青筋,一切疳證。
黃連炒 蕪荑炒 神麯 麥芽炒,各等分
右為末,水糊丸桐子大,每服一二十丸,空心白滾湯下。
蟾蜍丸 治無辜疳證,一服虛熱退,二服煩渴止,三服瀉痢愈。
蟾蜍一枚,夏月溝渠中取腹大不跳不鳴身多(疒畾)者
右,取糞蛆一杓,置桶中,以尿浸之,卻將瞻蛛跌死,投與蛆食,一晝夜,用布袋盛蛆,置急流中一宿,取出瓦上,焙乾為末,入麝香一字,粳米飯丸麻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米飲下,其效如神。
蕪荑散 治蟲動口內流涎。
白蕪荑 乾漆炒,各等分
右為末,每服五六分,米飲下。
安蟲散 治蟲動心痛。
胡粉炒黃 檳榔 川楝子 鶴虱各三錢 枯白礬二錢五分
右為末,每服五六分,痛時米飲調下。薛己曰:按蟲動之因,多屬胃氣虛弱,或聞飲食氣味而動。前二方乃化蟲之劑,若因脾胃虛弱者,須當調補中氣。
大蕪荑湯 治小兒脾疳少食,發熱作渴,大便不調,髮黃脫落,面黑便青,鼻下生瘡,能乳嗜土等證。
蕪荑 山梔各五分 黃蘗 甘草 黃連 防風各二分 麻黃 羌活 柴胡各三分 白朮 茯苓 當歸各四分
右作二劑,水煎。王肯堂曰:前方治黃疸土色,為熱為濕,當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知黃色為躁,胃經中大熱,髮黃脫落,知膀胱腎俱受土邪,乃濕熱之證。鼻下作瘡者,土逆行,營氣伏火也;能乳者,胃中有熱故也;喜食土者,胃氣不足也;面色黑者,為寒為痹。大便青屬寒,褐色血黑色熱蓄血中間,黃色腸胃有熱。治法當滋營潤燥,內除寒熱,外致津液。
秘旨補脾湯 治久病面黃肌瘦,咬牙目剳,頭髮稀少,誤藥所致。
人參 白朮各一錢 白芍酒炒 白茯各八分 陳皮 川芎各六分 炙甘草 黃耆蜜炙 當歸各四分,酒洗
右,每服二三錢,薑水煎。
大黃煎 崔知悌方 治小兒無辜,閃癖瘰癧,或煩乾黃聳,或乍痢乍瘥,諸狀多者。
大黃九兩,錦紋新實者,若微朽即不中用,削去皮搗篩為散,以好米酢三升和置瓦碗中,於大鐺內浮湯上炭火慢煮,侯至成膏,可丸,乃貯器中
右三歲兒一服七丸,梧子大,日再服,以下出青赤膿為度。若不下,或下少,稍稍加丸。若下多,又須減之。病重者七八劑,方盡根。此藥惟下宿膿,不令兒利也。須禁食毒物,乳母亦禁之。一加木香一兩半。
猪肚黃連丸 【 《直指方》】 小兒疳熱流注,遍身瘡蝕,或潮熱肚脹作渴。
猪肚一個,洗淨,宣黃連五兩切碎,水和納入肚中縫定,放在五升粳米上蒸爛
右石臼搗千杵,或入少飯同杵,丸菉豆大,每服二十丸,米飲下。仍服調血清心之藥佐之。蓋小兒之病,不出於疳,則出於熱,常須識此。
天麻丸 【 《原機啟微》,下同】 治小兒肝疳、風疳、疳眼。
青黛 黃連 天麻 五靈脂去石 夜明砂炒 川芎藭 蘆薈各一錢 龍膽草酒拌炒焦 防風 蟬蛻各一錢半 全蠍三個 麝香少許 乾蟾頭二錢,炙焦 為末,猪膽汁浸糕,丸如麻子大,每服十丸,薄荷湯下。
二草散 治小兒疳眼睛疼,并赤眼腫痛。
甘草 龍膽草酒炒 當歸 細辛各一錢 為末,三歲兒一錢,水半盞,砂糖少許,煎三分,食後服。
生熟地黃散 治小兒疳蝕眼患,閉合不開,羞明畏日,或生內障。
生地黃一兩 熟地黃一兩 麥門冬去心,半兩 當歸 枳殼米泔洗炒 防風 杏仁 甘草 赤芍藥各二錢半 為末,每服三二錢,黑豆七粒,煎豆熟,去滓服之。
茯苓燥濕湯 治小兒易飢而渴,瘦瘠腹脹不利,作斯--言斯--言聲,目病生瞖,睫閉不開,眵淚如糊,久而膿流,俗謂之疳毒眼。
人參一分 柴胡四分 白朮 茯苓 薄荷 炙草 蔓荊子 枳殼各二分 澤瀉分半 前胡 蒼朮 獨活 川芎三分 羌活三分半 作一服,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稍熱服。
右方為小兒寒暑不調而釀成此證。夫寒暑飲食不節,皆能傷動脾胃。脾胃,陰陽之會元也。故清陽下而不升,滯陰上而不降。今以白朮、人參先補脾胃為君,柴胡、甘草、枳殼輔上藥補脾胃為臣,蒼朮燥濕,茯苓、澤瀉導濁陰下降為佐,然後以羌活、獨活、防風、蔓荊子、前胡、川芎、薄荷諸主風藥以勝濕,引清陽上升為使,此正治神效之方也。
升麻龍膽草飲子 治小兒疳眼,流膿生瞖,濕熱為病。
升麻二錢 麻黃一錢半 炙草 穀精草 蛇蛻 郁金各半錢 黃芩 羌活 龍膽草 青蛤粉各三錢 為細末,每服二錢,熱茶清濃調服。
右方君以升麻,足陽明胃足太陰脾也;臣以羌活、麻黃,風能勝濕也;佐以甘草承和上下,穀精草明目退瞖,蛇蛻主小兒驚疳等疾;使以青蛤粉治疳止利,川郁金補血,龍膽草療眼中諸疾,黃芩除上熱目內赤腫,火炒者妙。龍膽草性已苦寒,恐重之則又過於寒也。
胡黃連丸 【 《平治會萃》】 治疳病。
胡黃連半錢,去果積 阿魏一錢半,酢煮,去肉積 神麯炒,去食積 黃連各二錢半,炒,去熱積 麝香四釐
右為末,猪膽汁丸如黍米大,每服二十丸,白朮湯下。
大肥兒丸 【 《癘瘍機要》】 治脾疳飲食少思,肌肉消瘦,肚大頸細,髮稀成穗,項間結核,發熱作渴,精神倦怠,便去酸臭,愛食泥土,或口鼻頭瘡,或肚見青筋,嚙齒下痢,便白五疳。即四味肥兒丸,加乾蟾一兩,蕪荑五錢。
雄黃解毒丸 【 《片玉心書》】 下痰去熱,追蟲打積。
雄黃一錢,另研 郁金三錢 巴豆霜二錢 共為末,米糊丸如粟大。痰涎壅甚,竹葉湯下。積痛,茴香湯下。纏喉風,白水化開吐痰。蟲痛,苦楝子根白皮湯下。
蠍虎丹 【 《奇效良方》】 治一切疳瘦下痢,證候全備,及無辜疳毒如邪病者。
乾雄蠍虎一個,微炒 蝸牛殼 蘭香根 靛花 雄黃 麝香各一分 龍腦半分
右各為末,米醋煮糊丸黍米大,每用脂麻湯下十丸,日三服,取效。
肥兒丸 【 《嬰童百問》,下同】 治疳多因缺乳,食肉太早,或患臟腑胃虛。療諸般疳化蟲,治黃瘦肚急,消疳。可常服之,退疳熱。
黃連 【 《局方》加肉豆蔻】 陳皮去白,《局方》用木香 神麯 【 《局方》有使君子】 麥牙各一兩,《局方》加稜朮 白蕪荑半兩,《局方》用檳榔 川楝子一兩,去核炒
右為末,神麯糊丸麻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飲吞下。
又
三稜 蓬朮 川楝子 龍膽 黃連各四錢 柴胡 地骨皮各半兩 枳殼麩炒 麥芽 當歸各三錢 白蕪荑二錢 蘆薈 木香各一錢
右為末,神麯糊丸麻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
胡黃連丸 治嬰兒一切疳疾,及一切虛痢,他藥無功,此藥極效。
胡黃連 川黃連 蘆薈 肉豆蔻煨 桂心 人參 朱砂 麝香 使君子 木香 鉤藤 龍齒 白茯苓各等分
右為末,取豶猪膽兩枚,裂汁和末,令勻,卻入袋內盛之,以繩扎定,湯煮半日,取出切破袋子,更入茛菪子二錢微炒,黃丹一錢,二味別研如粉,入前藥和勻,搗五百杵,為丸如菉豆大。但是疳與痢,用粥飲下五七丸,幼者三丸。不吃粥飲,乳頭令吻。能治一十二種疳痢,及無辜疳之證,功效非常。
吳希亮疳方 治一切疳。
三稜煨 蓬朮煨 神麯炒 麥芽炒,各半兩 青皮 陳皮 烏梅肉 蕪荑仁 胡黃連 百草霜 雷丸各三錢 元胡索 甘草各二錢 巴豆五十粒
右為末,合了,先用一兩,入巴豆五十粒,丸麻子大,每服五七丸,米湯下,大小以意增減。加川楝子、使君子亦可。
地黃丸 治腎疳。
熟地黃八錢 赤茯苓 山茱萸肉 當歸 川楝肉 丹皮 山藥 澤瀉 使君子各三錢
右為末,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丸,溫水化下。
生熟地黃湯 治疳眼閉合不開,內有濛霧。
生地黃 熟地黃各半兩 川芎 赤茯苓 枳殼炒 杏仁水浸去皮 川黃連 半夏麯 天麻 地骨皮 甘草炙 當歸各二錢半
右剉碎,每服二錢,薑三片,黑豆十五粒,水一盞,煎至六分,空心溫服。
脾積丸 治疳極妙。
山楂子青者多用 香附子 烏藥 紫金皮 砂仁 生甘草各等分
右為末,山楂子生用搗碎成末,米糊丸桐子大,米飲下三五十丸。大人小兒皆可服。
嚏疳散 治疳。
蘆薈 川黃連各一錢 瓜蒂 猪牙皂角 蝦(虫麻)灰各半兩 麝香少許
右末,吹入鼻內,嚏出可療。
脂連丸 治五疳潮熱,肚脹髮焦。
胡黃連 五靈脂
右為末,獖猪膽汁丸麻子大,每服十五丸,米飲下。五疳潮熱,慎勿用大黃、黃芩。
五疳良方
川黃連 蕪荑仁 神麯炒 麥芽炒 陳皮 木香 蝦(虫麻)灰各一兩 使君子三十個,煨去殼 生肉豆蔻二個 鷄心檳榔二個 麝香一字
右為細末,雄猪膽二個取汁,入好酒,打清麵糊丸芥子大,每服十五丸,米飲下。
茯苓丸 治心疳與驚疳。
茯苓 蘆薈 琥珀研 黃連淨 赤茯苓 鉤藤皮 遠志肉姜製焙乾 蝦(虫麻)灰各二錢 石菖蒲一錢 麝香少許
右為末,粟米丸麻子大,每服十丸,薄荷湯下。
神效換肌丸 治小兒脾疳肌瘦,潮熱盜汗,欲食易傷,臟腑不調,泄瀉糟粕不化,頭大腹急。
川黃連炒 鼈甲酒炙 肉豆蔻煨 使君子 神麯炒 麥芽炒,各半兩 真麝香另研,半錢 訶子肉一錢半
右為末,麵糊丸如芥子大,米湯下,量大小加減。
地黃清肺湯 治肺熱疳(上匿下虫),欬嗽氣逆,多啼,壯熱惡寒。
桑白皮炒,半兩 紫蘇 前胡 防風 赤茯苓 黃芩 天門冬去心 當歸 連翹 桔梗 生地黃 炙甘草各二錢五分
右剉,每服二錢,水煎,食後服。
靈脂丸 治脾疳食疳。
白豆蔻 麥芽炒 五靈脂 縮砂仁 蓬朮煨 青皮 使君子 橘紅 蝦(虫麻)炙焦,各二錢
右為末,米糊丸麻子大,每服十丸,米湯下。
下蟲丸 治疳蛔諸蟲。
苦楝根皮酒浸焙 綠色貫眾 木香 蕪荑焙 桃仁 檳榔各二錢 鶴虱炒 輕粉各半錢 乾蝦(虫麻)炙焦,三錢 使君子五十個,煨取肉
右為末,飛麵糊丸麻子大,每服二十丸,天明清肉汁下。治脊疳兼疳勞,加當歸、川黃連,各二錢半。
龍膽丸 治腦疳腦熱餅瘡。
龍膽草 川升麻 苦楝根皮 赤茯苓 蘆薈 防風 油髮灰各二錢 青黛 黃連淨,各三錢
右為末,猪膽汁浸糕丸麻子大,每服二十丸,薄荷湯下,食後仍以蘆薈末入鼻。
香蔻丸 治疳瀉。
黃連三錢,炒 生肉豆蔻 木香 訶子煨 砂仁 茯苓各二錢
右為末,揉飯丸麻子大,每十五丸,食前米飲下。
木香丸 治疳痢冷熱不調,五色雜下,裏急後重。
黃連淨,三錢 木香 紫厚朴薑汁炒 砂仁 夜明砂隔紙炒,各二錢 訶子肉一錢半
右為末,粳米飯丸麻子大,每服十五丸,乾艾葉、生薑煎湯,食前溫服。
褐丸子 治疳腫脹。
萊菔子炒,一兩 陳皮 青皮去白 檳榔 黑牽牛取淨半生半炒 五靈脂 赤茯苓 蓬朮煨,各半兩 木香二錢半
右為末,麵糊丸如菉豆大,每服十五丸,紫蘇葉白湯送下。
黃耆湯 治疳勞欬嗽不定,虛汗骨蒸,渴而復瀉,乳食遲進而不剋化。
黃耆蜜炙 當歸 川芎 白芍藥 生地黃 蝦(虫麻)去足炙焦 鼈甲酢炙焦,各三錢 人參 白茯苓 陳皮 半夏麯 柴胡 使君子 甘草炙,各一錢
右剉散,每服二錢,薑、棗煎,食前服。
鼈血煎 治疳勞。
白蕪荑 柴胡 川芎各一兩 人參半兩 使君子二十一個 胡黃連 川黃連各一兩
右用鼈血一盞,吳茱萸一兩,拌和二黃連,淹一宿,次早炒乾,揀出茱萸并血,只用二連同餘藥末,粟米飯糊丸麻子大,每二十丸,食前服。
蚵蚾丸 治無辜諸疳,一服虛熱退,二服煩渴止,三服瀉痢住。
蟾蜍一枚,夏月溝渠中取腹大不跳不鳴,其身上多癩磊者 胡黃連三錢
右取糞蟲一杓置桶中,以尿浸之,桶上要乾,不與蟲走,卻將蟾蜍打死,頓在蟲中,任與蟲食一日一夜。次以新布袋包繫定,置之急流水中浸一宿,取出,瓦上焙乾,共為末,入麝一字,研勻,揉飯糊丸,麻子大,每二三十丸,米飲下。一本無胡黃連。一名蚵蚾丸,一名蟾蜍丸。
君朴丸 治小兒諸疳,小便白濁,久則黃瘦,不長肌肉。
使君子煨 厚朴製 黃連各一兩 木香三錢
右為末,糊丸如小豆大,三歲三十丸,米湯下三五服效。
紫霜丸 治小兒因母復胎,致有寒熱羸瘦,曰繼病。
代赭石煅酢淬七次 赤石脂研末,各一兩 杏仁去皮尖 巴霜去油,各五十枚
右先將杏仁、巴霜入乳鉢內,細研如膏,卻入代赭石脂末研勻,以湯浸蒸餅為丸如粟米大,一歲服五丸,米飲吞下;一二百日內兒三丸,乳汁下。更宜量其虛實加減,微利為度。此藥兼治驚痰諸疾,雖下,不致虛人。
益黃散 治小兒吐瀉脾虛不食,米穀不化,困倦力少,滑腸夜起,并疳虛盜汗,并治涎唾流出。
陳皮一兩 丁香二錢,一用木香 訶子炮去核 青皮去穰 甘草炙,各半兩
右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三分,食前服。
消乳丸
砂仁 橘皮 三稜炒 蓬朮炒 神麯炒 麥芽炒,各半兩 香附子炒,一兩
右為末,麵糊丸麻子大,食後白湯送下。
龍膽湯 治小兒因乳母復受胎孕,令兒漸漸消瘦,骨立毛竪,竟成瘵疾,名曰鬾病,此方大效。
龍膽草 鉤藤鉤 柴胡 黃芩 白芍藥 茯苓 生甘草各半兩 蜣蜋二枚,去翅足炙 大黃煨,二錢半
右剉散,每服二錢,水一盞,煎半盞服之,以漸加服,得利即止。《直指方》加防風、麥門冬以導心熱,黃芩減半,北棗煎服。去蜣蜋蟲亦可。
十全丹 治丁奚哺露。
青皮 陳皮 川芎 五靈脂 蓬朮 白豆蔻 檳榔 蘆薈各半兩 使君子焙 蝦(虫麻)灰 木香各三錢
右為末,猪膽汁浸糕糊丸麻子大,每二十丸,米飲下;有熱,薄荷湯下。
又 治丁奚哺露。
檳榔 枳殼麩炒 青皮 陳皮 三稜煨 蓬朮煨 砂仁炒,各半兩 丁香二錢五分 木香二錢 香附一兩,炒
右為末,神麯糊丸黍米大,空心食前下一百丸。
消食丸 治小兒乳哺飲食,取冷過度,冷氣積於脾胃,胃為水穀之海,脾氣磨而消之,胃氣調和,則乳哺消化,脾傷於冷,則宿食不消。此藥寬中快氣,消乳食,正顏容。
縮砂仁 橘皮 三稜煨 蓬朮煨 神麯炒 麥芽炒,各五錢 香附炒,一兩
右為末,麪糊丸菉豆大,食後紫蘇湯下二十丸。
鼈甲丸 治小兒無辜疳,腹中毒氣,四肢瘦弱。
鼈甲酢塗炙令黃去裙襴 黃連 枳殼麩炒 夜明砂微炒,各一兩 訶藜勒二枚一生一熟 麝香一字 蠍虎一枚,微炙
右為末,煉蜜丸如菉豆大,每以粥飲下五丸,日三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蒸鷄丸 治小兒疳勞,骨蒸潮熱,盜汗瘦弱,腹急面黃,食不生肌肉,日夜啼,多渴少食。
黃連二兩 鶴虱 蕪荑各半兩 柴胡 秦艽 知母 丹參 使君子去殼,一兩
右為末,黃雄鷄一只,約斤餘,籠之,專以火麻子飼之,至五日後,去毛令淨,於背上開孔,去腸肚淨,拭乾,令前藥入鷄腹內,以綫縫之。小甑先以黑豆鋪甑底,厚三寸,安鷄在甑中,四旁將黑豆圍裹,上以黑豆蓋之,自日出蒸至晚,候溫冷,取鷄淨肉,研和得所,如硬入酒麵糊同藥末為丸,如小豆大,二歲二十丸,以意加減,米湯下無時。如十五歲,以溫酒送下。忌食猪肉雌鷄肉。
黃鷄煎丸
柴胡 知母 秦艽 川楝肉炒 宣連各一兩 胡連 蘆薈 鶴虱 蕪荑 檳榔 丹參 川芎 神麯 麥芽炒 青皮 五靈脂各半兩 使君子肉一兩半 水銀粉一錢 麻子五兩 黑豆五升
右藥依前方修合。
梅肉丸 治小兒諸疳煩渴,飲水不止。
龍膽草 定粉 烏梅肉炒 黃連蒸,各等分
右為末,煉蜜丸黍米大,每服二十丸,溫水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