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婦科學
版主: MissC
版面規則
有關婦女、嬰兒(小孩)的疾病,歡迎在此貼!中醫婦兒科
有關婦女、嬰兒(小孩)的疾病,歡迎在此貼!中醫婦兒科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3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Re: 中醫婦科學
《中醫婦科學》 > 第八章 月經病
第十一節 痛經
凡在經期或經行前後,出現週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劇痛暈厥者,稱為“痛經”,亦稱“經行腹痛”。
西醫學把痛經分為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前者又稱功能性痛經,係指生殖器官無明顯器質性病變者,後者多繼發於生殖器官某些器質性病變,如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腺肌病、慢性盆腔炎等。本節討論的痛經,包括西醫學的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功能性痛經容易痊癒,器質性病變導致的痛經病程較長,纏綿難愈。
[病因病機]
本病的發生與衝任、胞宮的周期性生理變化密切相關。主要病機在於邪氣內伏或精血素虧,更值經期前後衝任二脈氣血的生理變化急驟,導致胞宮的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或胞宮失於濡養,“不榮則痛”,故使痛經發作。常見的分型有腎氣虧損、氣血虛弱、氣滯血瘀、寒凝血瘀和濕熱蘊結。
一、腎氣虧損
先天腎氣不足,或房勞多產,或久病虛損,傷及腎氣,腎虛則精虧血少,衝任不足,經行血洩,胞脈愈虛,失於濡養,“不榮則痛”,故使痛經。
二、氣血虛弱
素體虛弱,氣血不足,或大病久病,耗傷氣血,或脾胃虛弱,化源不足,氣虛血少,經行血洩,衝任氣血更虛,胞脈失於濡養,“不榮則痛”,故使痛經。
三、氣滯血瘀
素性抑鬱,或忿怒傷肝,肝鬱氣滯,氣滯血瘀,或經期產後,餘血內留,蓄而成瘀,瘀滯衝任,血行不暢,經前經時氣血下注衝任,胞脈氣血更加壅滯,“不通則痛”,故使痛經。
四、寒凝血瘀
經期產後,感受寒邪,或過食寒涼生冷,寒客衝任,與血搏結,以致氣血凝滯不暢,經前經時氣血下注衝任,胞脈氣血更加壅滯, “不通則痛”,故使痛經。
五、濕熱蘊結
素有濕熱內蘊,或經期產後,感受濕熱之邪,與血搏結,稽留於衝任、胞宮,以致氣血凝滯不暢,經行之際,氣血下注衝任,胞脈氣血更加壅滯,“不通則痛”,故使痛經。
[辨證論治]
本病以伴隨月經來潮而周期性小腹疼痛作為辨證要點,根據其疼痛發生的時間、部位、性質、喜按或拒按等不同情況,明辨其虛實寒熱,在氣在血。一般痛在經前、經期,多屬實;痛在經後、經期,多屬虛。痛脹俱甚、拒按,多屬實;隱隱作痛、喜揉喜按,多屬虛。
得熱痛減多為寒,得熱痛甚多為熱。痛甚於脹多為血瘀,脹甚於痛多為氣滯。痛在兩側少腹病多在肝,痛連腰際病多在腎。其治療大法以通調氣血為主。
一、腎氣虧損型
主要證候:經期或經後小腹隱隱作痛,喜按,月經量少,色淡質稀,頭暈耳鳴,腰酸腿軟,小便清長,面色晦黯,舌淡,苔薄,脈沉細。
證候分析:腎氣本虛,精血不足,經期或經後,精血更虛,胞宮、胞脈失於濡養,故小便隱隱作痛,喜按;腎虛衝任不足,血梅滿溢不多,故月經量少,色淡質稀;腎精不足,不能上養清竅,故頭暈耳鳴;腎虧則腰腿失養,故腰酸腿軟;腎氣虛膀胱氣化失常,故小便清長。面色晦黯,舌淡苔薄,脈沉細,也為腎氣虧損之徵。
治療法則:補腎填精,養血止痛。
方藥舉例:調肝湯(《傅青主女科》)。
當歸、白芍、山茱萸、巴戟、甘草、山藥、阿膠
方中巴戟、山茱萸補腎氣,填腎精;當歸、白芍、阿膠養血緩急止痛;山藥、甘草補脾腎、生精血。全方共奏補腎填精養血,緩急止痛之功。
若經量少者,酌加鹿角膠、熟地、枸杞子;腰骶酸痛劇者,酌加桑寄生、杜仲、狗脊。
二、氣血虛弱型
主要證候:經期或經後小腹隱痛喜按,月經量少,色淡質稀,神疲乏力,頭暈心悸,失眠多夢,面色蒼白,舌淡,苔薄,脈細弱。
證候分析:氣血本虛,經血外洩,氣血更虛,胞宮、胞脈失於濡養,故經期或經後小腹隱痛喜按;氣血虛衝任不足,血海滿溢不多,故月經量少,色淡質稀;氣虛中陽不振,故神;疲乏力;血虛不養心神,故心悸,失眠多夢;氣血虛不榮頭面,故頭暈,面色蒼白。舌淡,苔薄,脈細弱,也為氣血虛弱之徵。
治療法則:補氣養血,和中止痛。
方藥舉例:黃芪建中湯(《金匱要略》)加當歸、黨參。
黃芪、白芍、桂枝、炙甘草、生薑、大棗、飴糖
方中黃芪、黨參、桂枝補氣溫中,通絡止痛:當歸、白芍、飴糖養血和中,緩急止痛;炙甘草、生薑、大棗健脾胃以生氣血,欲補氣血先建中州。本方共奏補氣養血,和中止痛之效。
三、氣滯血瘀型
主要證候:經前或經期小腹脹痛拒按,胸脅、乳房脹痛,經行不暢,經色紫黯有塊,塊下痛減,舌紫黯,或有瘀點,脈弦或弦澀有力。
證候分析:肝鬱氣滯,瘀滯衝任,氣血運行不暢,經前經時,氣血下注衝任,胞脈氣血更加壅滯,“不通則痛”,故經行小腹脹痛拒按;肝氣鬱滯,故胸脅、乳房脹痛;衝任氣滯血瘀,故經行不暢,經色紫黯有塊;血塊排出後,胞宮氣血運行稍暢,故腹痛減輕。舌紫黯或有瘀點,脈弦或弦澀有力,也為氣滯血瘀之徵。
治療法則:行氣活血,祛瘀止痛。
方藥舉例:膈下逐瘀湯。
若痛經劇烈伴有噁心嘔吐者,酌加吳茱萸、半夏、莪朮;若兼小腹脹墜或痛連肛門者,酌加薑黃、川楝子;兼寒者小腹冷痛,酌加艾葉、小茴香;挾熱者,口渴,舌紅,脈數,宜酌加梔子、連翹、黃柏。
四、寒凝血瘀型
主要證候: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熱則痛減,經血量少,色黯有塊,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黯,苔白,脈沉緊。
證候分析:寒客衝任,血為寒凝,瘀滯衝任,氣血運行不暢,經行之際,氣血下注衝任,胞脈氣血壅滯,“不通則痛”,故痛經發作;寒客衝任,血為寒凝,故經血量少,色黯有塊;得熱則寒凝暫通,故腹痛減輕;寒傷陽氣,陽氣不能敷布,故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黯,苔白,脈沉緊,為寒凝血瘀之徵。
治療法則:溫經散寒,祛瘀止痛。
方藥舉例:溫經湯。
若痛經發作者,酌加延胡、小茴香;小腹冷涼,四肢不溫者,酌加熟附子、巴戟天。
若經行期間,小腹綿綿而痛,喜暖喜按,月經量少,色淡質稀,畏寒肢冷,腰骶冷痛,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脈沉細而遲或細澀,為虛寒所致痛經。治宜溫經養血止痛,方用大營煎加小茴香、補骨脂。
五、濕熱蘊結型
主要證候:經前或經期小腹灼痛拒按,痛連腰骶,或平時小腹痛,至經前疼痛加劇,經量多或經期長,經色紫紅,質稠或有血塊,平素帶下量多,黃稠臭穢,或伴低熱,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或濡數。
證候分析:濕熱蘊結衝任,氣血運行不暢,經行之際氣血下注衝任,胞脈氣血壅滯,“不通則痛”,故痛經發作;濕熱瘀結胞脈,胞脈係於腎,故腰骶墜痛,或平時小腹痛,至經前疼痛加劇;濕熱傷於衝任,迫血妄行,故經量多,或經期長;血為熱灼,故經色紫紅,質稠或有血塊;濕熱下注,傷於帶脈,帶脈失約,故帶下量多,黃稠臭穢;濕熱熏蒸,故低熱,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或濡數,為濕熱蘊結之徵。
治療法則:清熱除濕,化瘀止痛。
方藥舉例:清熱調血湯(《古今醫鑑》)加紅藤、敗醬草、薏苡仁。
牡丹皮、黃連、生地、當歸、白芍、川芎、紅花、桃仁、莪朮、香附、延胡索
方中黃連、薏苡仁清熱除濕;紅藤、敗醬草清熱解毒;當歸、川芎、桃仁、紅花、牡丹皮活血祛瘀通經;莪朮、香附、延胡索行氣活血止痛;生地、白芍涼血清熱,緩急止痛。全方共奏清熱除濕,化瘀止痛之效。
若月經過多或經期延長者,酌加槐花、地榆、馬齒莧;帶下量多者,酌加黃柏、樗根白皮。
第十一節 痛經
凡在經期或經行前後,出現週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劇痛暈厥者,稱為“痛經”,亦稱“經行腹痛”。
西醫學把痛經分為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前者又稱功能性痛經,係指生殖器官無明顯器質性病變者,後者多繼發於生殖器官某些器質性病變,如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腺肌病、慢性盆腔炎等。本節討論的痛經,包括西醫學的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功能性痛經容易痊癒,器質性病變導致的痛經病程較長,纏綿難愈。
[病因病機]
本病的發生與衝任、胞宮的周期性生理變化密切相關。主要病機在於邪氣內伏或精血素虧,更值經期前後衝任二脈氣血的生理變化急驟,導致胞宮的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或胞宮失於濡養,“不榮則痛”,故使痛經發作。常見的分型有腎氣虧損、氣血虛弱、氣滯血瘀、寒凝血瘀和濕熱蘊結。
一、腎氣虧損
先天腎氣不足,或房勞多產,或久病虛損,傷及腎氣,腎虛則精虧血少,衝任不足,經行血洩,胞脈愈虛,失於濡養,“不榮則痛”,故使痛經。
二、氣血虛弱
素體虛弱,氣血不足,或大病久病,耗傷氣血,或脾胃虛弱,化源不足,氣虛血少,經行血洩,衝任氣血更虛,胞脈失於濡養,“不榮則痛”,故使痛經。
三、氣滯血瘀
素性抑鬱,或忿怒傷肝,肝鬱氣滯,氣滯血瘀,或經期產後,餘血內留,蓄而成瘀,瘀滯衝任,血行不暢,經前經時氣血下注衝任,胞脈氣血更加壅滯,“不通則痛”,故使痛經。
四、寒凝血瘀
經期產後,感受寒邪,或過食寒涼生冷,寒客衝任,與血搏結,以致氣血凝滯不暢,經前經時氣血下注衝任,胞脈氣血更加壅滯, “不通則痛”,故使痛經。
五、濕熱蘊結
素有濕熱內蘊,或經期產後,感受濕熱之邪,與血搏結,稽留於衝任、胞宮,以致氣血凝滯不暢,經行之際,氣血下注衝任,胞脈氣血更加壅滯,“不通則痛”,故使痛經。
[辨證論治]
本病以伴隨月經來潮而周期性小腹疼痛作為辨證要點,根據其疼痛發生的時間、部位、性質、喜按或拒按等不同情況,明辨其虛實寒熱,在氣在血。一般痛在經前、經期,多屬實;痛在經後、經期,多屬虛。痛脹俱甚、拒按,多屬實;隱隱作痛、喜揉喜按,多屬虛。
得熱痛減多為寒,得熱痛甚多為熱。痛甚於脹多為血瘀,脹甚於痛多為氣滯。痛在兩側少腹病多在肝,痛連腰際病多在腎。其治療大法以通調氣血為主。
一、腎氣虧損型
主要證候:經期或經後小腹隱隱作痛,喜按,月經量少,色淡質稀,頭暈耳鳴,腰酸腿軟,小便清長,面色晦黯,舌淡,苔薄,脈沉細。
證候分析:腎氣本虛,精血不足,經期或經後,精血更虛,胞宮、胞脈失於濡養,故小便隱隱作痛,喜按;腎虛衝任不足,血梅滿溢不多,故月經量少,色淡質稀;腎精不足,不能上養清竅,故頭暈耳鳴;腎虧則腰腿失養,故腰酸腿軟;腎氣虛膀胱氣化失常,故小便清長。面色晦黯,舌淡苔薄,脈沉細,也為腎氣虧損之徵。
治療法則:補腎填精,養血止痛。
方藥舉例:調肝湯(《傅青主女科》)。
當歸、白芍、山茱萸、巴戟、甘草、山藥、阿膠
方中巴戟、山茱萸補腎氣,填腎精;當歸、白芍、阿膠養血緩急止痛;山藥、甘草補脾腎、生精血。全方共奏補腎填精養血,緩急止痛之功。
若經量少者,酌加鹿角膠、熟地、枸杞子;腰骶酸痛劇者,酌加桑寄生、杜仲、狗脊。
二、氣血虛弱型
主要證候:經期或經後小腹隱痛喜按,月經量少,色淡質稀,神疲乏力,頭暈心悸,失眠多夢,面色蒼白,舌淡,苔薄,脈細弱。
證候分析:氣血本虛,經血外洩,氣血更虛,胞宮、胞脈失於濡養,故經期或經後小腹隱痛喜按;氣血虛衝任不足,血海滿溢不多,故月經量少,色淡質稀;氣虛中陽不振,故神;疲乏力;血虛不養心神,故心悸,失眠多夢;氣血虛不榮頭面,故頭暈,面色蒼白。舌淡,苔薄,脈細弱,也為氣血虛弱之徵。
治療法則:補氣養血,和中止痛。
方藥舉例:黃芪建中湯(《金匱要略》)加當歸、黨參。
黃芪、白芍、桂枝、炙甘草、生薑、大棗、飴糖
方中黃芪、黨參、桂枝補氣溫中,通絡止痛:當歸、白芍、飴糖養血和中,緩急止痛;炙甘草、生薑、大棗健脾胃以生氣血,欲補氣血先建中州。本方共奏補氣養血,和中止痛之效。
三、氣滯血瘀型
主要證候:經前或經期小腹脹痛拒按,胸脅、乳房脹痛,經行不暢,經色紫黯有塊,塊下痛減,舌紫黯,或有瘀點,脈弦或弦澀有力。
證候分析:肝鬱氣滯,瘀滯衝任,氣血運行不暢,經前經時,氣血下注衝任,胞脈氣血更加壅滯,“不通則痛”,故經行小腹脹痛拒按;肝氣鬱滯,故胸脅、乳房脹痛;衝任氣滯血瘀,故經行不暢,經色紫黯有塊;血塊排出後,胞宮氣血運行稍暢,故腹痛減輕。舌紫黯或有瘀點,脈弦或弦澀有力,也為氣滯血瘀之徵。
治療法則:行氣活血,祛瘀止痛。
方藥舉例:膈下逐瘀湯。
若痛經劇烈伴有噁心嘔吐者,酌加吳茱萸、半夏、莪朮;若兼小腹脹墜或痛連肛門者,酌加薑黃、川楝子;兼寒者小腹冷痛,酌加艾葉、小茴香;挾熱者,口渴,舌紅,脈數,宜酌加梔子、連翹、黃柏。
四、寒凝血瘀型
主要證候: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熱則痛減,經血量少,色黯有塊,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黯,苔白,脈沉緊。
證候分析:寒客衝任,血為寒凝,瘀滯衝任,氣血運行不暢,經行之際,氣血下注衝任,胞脈氣血壅滯,“不通則痛”,故痛經發作;寒客衝任,血為寒凝,故經血量少,色黯有塊;得熱則寒凝暫通,故腹痛減輕;寒傷陽氣,陽氣不能敷布,故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黯,苔白,脈沉緊,為寒凝血瘀之徵。
治療法則:溫經散寒,祛瘀止痛。
方藥舉例:溫經湯。
若痛經發作者,酌加延胡、小茴香;小腹冷涼,四肢不溫者,酌加熟附子、巴戟天。
若經行期間,小腹綿綿而痛,喜暖喜按,月經量少,色淡質稀,畏寒肢冷,腰骶冷痛,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脈沉細而遲或細澀,為虛寒所致痛經。治宜溫經養血止痛,方用大營煎加小茴香、補骨脂。
五、濕熱蘊結型
主要證候:經前或經期小腹灼痛拒按,痛連腰骶,或平時小腹痛,至經前疼痛加劇,經量多或經期長,經色紫紅,質稠或有血塊,平素帶下量多,黃稠臭穢,或伴低熱,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或濡數。
證候分析:濕熱蘊結衝任,氣血運行不暢,經行之際氣血下注衝任,胞脈氣血壅滯,“不通則痛”,故痛經發作;濕熱瘀結胞脈,胞脈係於腎,故腰骶墜痛,或平時小腹痛,至經前疼痛加劇;濕熱傷於衝任,迫血妄行,故經量多,或經期長;血為熱灼,故經色紫紅,質稠或有血塊;濕熱下注,傷於帶脈,帶脈失約,故帶下量多,黃稠臭穢;濕熱熏蒸,故低熱,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或濡數,為濕熱蘊結之徵。
治療法則:清熱除濕,化瘀止痛。
方藥舉例:清熱調血湯(《古今醫鑑》)加紅藤、敗醬草、薏苡仁。
牡丹皮、黃連、生地、當歸、白芍、川芎、紅花、桃仁、莪朮、香附、延胡索
方中黃連、薏苡仁清熱除濕;紅藤、敗醬草清熱解毒;當歸、川芎、桃仁、紅花、牡丹皮活血祛瘀通經;莪朮、香附、延胡索行氣活血止痛;生地、白芍涼血清熱,緩急止痛。全方共奏清熱除濕,化瘀止痛之效。
若月經過多或經期延長者,酌加槐花、地榆、馬齒莧;帶下量多者,酌加黃柏、樗根白皮。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3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Re: 中醫婦科學
《中醫婦科學》 > 第八章 月經病
第十二節 經行發熱
每值經期或經行前後出現以發熱為主的病症,稱“經行發熱”,又稱“經來發熱”。
本病與西醫學的慢性盆腔炎、生殖器結核、子宮內膜異位症及臨床症狀不明顯的感染有關。
[病因病機]
主要發病機理是氣血營衛失調,值月經的生理改變而發。其分型有陰虛、肝鬱和血瘀。
一、陰虛
素體陰虛,久病熱病,耗損陰血,或思慮過度,營陰暗損,經期過後,陰血益虛,陰不維陽,陽氣外越,營衛失調,因而發熱。
二、肝鬱
素性抑鬱,或情誌所傷,肝氣鬱結,經行之前,氣血下注衝任,血充氣盛,氣血更加鬱滯,鬱而化熱,營衛不和,因而發熱。
三、血瘀
宿有濕熱之邪內蘊,與血搏結成瘀,或經期產後,人流術後,瘀血內留,積瘀化熱,經行之際,氣血下注衝任,氣血更加壅阻,瘀熱內盛,營衛失調,因而發熱。
[辨證論治]
以伴隨月經來潮而周期性發熱為辨證要點,治療以調氣血、和營衛為原則。
一、陰虛型
主要證候:經期或經後午後發熱,五心煩熱,咽乾口燥,兩顴潮紅,經量少,色鮮紅,舌紅,苔少,脈細數。
證候分析:素體陰虛,經期或經後經血外洩,陰血愈虛,陰虛不能斂陽,虛陽外越,營衛失調,故經行午後發熱,兩顴潮紅,五心煩熱;陰虛津虧,故咽乾口燥;陰虛內熱,血被熱灼,故經量少,色鮮紅。舌紅,苔少,脈細數,也為陰虛之徵。
治療法則:滋陰清熱,涼血調經。
方藥舉例:蒿芩地丹四物湯(經驗方)去川芎,加銀柴胡、白薇。
青蒿、黃芩、地骨皮、牡丹皮、生地、川芎、當歸、白芍
方中黃芩、青蒿、地骨皮、牡丹皮清熱養陰涼血;銀柴胡、白薇退虛熱;生地、白芍滋陰涼血;當歸養血調經。全方共奏滋陰清熱,涼血調經之效。
二、肝鬱型
主要證候:經前或經期發熱,頭暈目眩,口苦咽乾,煩躁易怒,乳房、胸脅、少腹脹痛,經量或多或少,經色深紅,舌紅,苔微膩,脈弦數。
證候分析:肝鬱氣滯,氣機不暢,經前氣血下注,衝任氣血更加鬱滯,鬱而化熱,營衛失調,故經行發熱;肝鬱化熱,隨衝氣上逆,擾動清竅,故頭暈目眩。口苦咽乾;肝經過乳,布脅肋及少腹,肝失條達,故經行乳房、胸脅、少腹脹痛;肝鬱不舒,故煩躁易怒;肝鬱疏泄失調,血海蓄溢失常,故經量或多或少,色深紅。舌紅,苔微膩,脈弦數,也為肝鬱發熱之徵。
治療法則:疏肝解鬱,清熱調經。
方藥舉例:丹梔逍遙散。
三、血瘀型
主要證候:經前或經期發熱,乍寒乍熱,小腹疼痛拒按,經色紫黯,夾有血塊,舌紫黯或舌邊有瘀點,脈沉弦或沉澀有力。
證候分析:瘀阻衝任,經行之際氣血下注,衝任氣血壅阻而化熱,營衛失凋,故經行發熱,乍寒乍熱;胞脈瘀滯,不通則痛,故小腹疼痛拒按;瘀阻衝任,血行不暢,則經色紫黯有塊。
治療法則:活血化瘀,清熱調經。
方藥舉例:血府逐瘀湯(《醫林改錯》)加梔子。
赤芍、桃仁、當歸、生地、川芎、甘草、紅花、枳殼、柴胡、桔梗、牛膝
方中桃仁、紅花、赤芍、當歸、川芎養血活血祛瘀;梔子、柴胡、生地清熱涼血,疏肝解鬱,去血中之鬱熱;桔梗、枳殼一升一降,疏理氣機;牛膝引血下行,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同用共收活血化瘀,清熱調經之效。
第十二節 經行發熱
每值經期或經行前後出現以發熱為主的病症,稱“經行發熱”,又稱“經來發熱”。
本病與西醫學的慢性盆腔炎、生殖器結核、子宮內膜異位症及臨床症狀不明顯的感染有關。
[病因病機]
主要發病機理是氣血營衛失調,值月經的生理改變而發。其分型有陰虛、肝鬱和血瘀。
一、陰虛
素體陰虛,久病熱病,耗損陰血,或思慮過度,營陰暗損,經期過後,陰血益虛,陰不維陽,陽氣外越,營衛失調,因而發熱。
二、肝鬱
素性抑鬱,或情誌所傷,肝氣鬱結,經行之前,氣血下注衝任,血充氣盛,氣血更加鬱滯,鬱而化熱,營衛不和,因而發熱。
三、血瘀
宿有濕熱之邪內蘊,與血搏結成瘀,或經期產後,人流術後,瘀血內留,積瘀化熱,經行之際,氣血下注衝任,氣血更加壅阻,瘀熱內盛,營衛失調,因而發熱。
[辨證論治]
以伴隨月經來潮而周期性發熱為辨證要點,治療以調氣血、和營衛為原則。
一、陰虛型
主要證候:經期或經後午後發熱,五心煩熱,咽乾口燥,兩顴潮紅,經量少,色鮮紅,舌紅,苔少,脈細數。
證候分析:素體陰虛,經期或經後經血外洩,陰血愈虛,陰虛不能斂陽,虛陽外越,營衛失調,故經行午後發熱,兩顴潮紅,五心煩熱;陰虛津虧,故咽乾口燥;陰虛內熱,血被熱灼,故經量少,色鮮紅。舌紅,苔少,脈細數,也為陰虛之徵。
治療法則:滋陰清熱,涼血調經。
方藥舉例:蒿芩地丹四物湯(經驗方)去川芎,加銀柴胡、白薇。
青蒿、黃芩、地骨皮、牡丹皮、生地、川芎、當歸、白芍
方中黃芩、青蒿、地骨皮、牡丹皮清熱養陰涼血;銀柴胡、白薇退虛熱;生地、白芍滋陰涼血;當歸養血調經。全方共奏滋陰清熱,涼血調經之效。
二、肝鬱型
主要證候:經前或經期發熱,頭暈目眩,口苦咽乾,煩躁易怒,乳房、胸脅、少腹脹痛,經量或多或少,經色深紅,舌紅,苔微膩,脈弦數。
證候分析:肝鬱氣滯,氣機不暢,經前氣血下注,衝任氣血更加鬱滯,鬱而化熱,營衛失調,故經行發熱;肝鬱化熱,隨衝氣上逆,擾動清竅,故頭暈目眩。口苦咽乾;肝經過乳,布脅肋及少腹,肝失條達,故經行乳房、胸脅、少腹脹痛;肝鬱不舒,故煩躁易怒;肝鬱疏泄失調,血海蓄溢失常,故經量或多或少,色深紅。舌紅,苔微膩,脈弦數,也為肝鬱發熱之徵。
治療法則:疏肝解鬱,清熱調經。
方藥舉例:丹梔逍遙散。
三、血瘀型
主要證候:經前或經期發熱,乍寒乍熱,小腹疼痛拒按,經色紫黯,夾有血塊,舌紫黯或舌邊有瘀點,脈沉弦或沉澀有力。
證候分析:瘀阻衝任,經行之際氣血下注,衝任氣血壅阻而化熱,營衛失凋,故經行發熱,乍寒乍熱;胞脈瘀滯,不通則痛,故小腹疼痛拒按;瘀阻衝任,血行不暢,則經色紫黯有塊。
治療法則:活血化瘀,清熱調經。
方藥舉例:血府逐瘀湯(《醫林改錯》)加梔子。
赤芍、桃仁、當歸、生地、川芎、甘草、紅花、枳殼、柴胡、桔梗、牛膝
方中桃仁、紅花、赤芍、當歸、川芎養血活血祛瘀;梔子、柴胡、生地清熱涼血,疏肝解鬱,去血中之鬱熱;桔梗、枳殼一升一降,疏理氣機;牛膝引血下行,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同用共收活血化瘀,清熱調經之效。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3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Re: 中醫婦科學
《中醫婦科學》 > 第八章 月經病
第十三節 經行頭痛
每值經期或經行前後,出現以頭痛為主的病症,稱為“經行頭痛”。
本病屬西醫學經前期緊張綜合徵的範疇。慢性盆腔炎患者發生經行頭痛,可按本病論治。
[病因病機]
主要發病機理是氣血、陰精不足,經行之後,氣血陰精更虧,清竅失養所致;或由痰、瘀之邪,值經期隨沖氣上逆,邪氣上擾清竅致痛。常見的分型有氣血虛弱、陰虛陽亢、瘀血阻滯和痰濕中阻。
一、氣血虛弱
素體虛弱,或大病久病,耗傷氣血,或勞倦傷脾,氣血化源不足,經行之際,氣血下注衝任,氣血更虛,不足以濡養清竅,以致頭痛。
二、陰虛陽亢
素體陰虛,或房勞多產,耗傷精血,經行則衝任陰血外洩,致腎陰更虛,而肝陽益亢,風陽上擾清竅,而致頭痛。
三、瘀血阻滯
情志不暢,氣滯而血瘀,或經期產後,感受寒熱之邪.餘血內留,經前沖氣偏盛,沖氣挾瘀血上逆,阻滯腦絡,“不通則痛”,故致頭痛。
四、痰濕中阻
肥胖之人,痰濕內盛,或飲食勞倦傷脾,痰濕內生,痰濕滯於衝任,經行之際,衝脈氣盛,沖氣挾痰濕上逆,阻滯腦絡, “不通則痛”,遂致頭痛。
[辨證論治]
以頭痛伴隨月經週期性發作為辨證要點,治療以調理氣血為大法,實證者行氣活血以止痛,虛證者補氣養血以止痛。
一、氣血虛弱型
主要證候:經期或經後頭痛,心悸氣短,神疲體倦,月經量少,色淡質稀,面色蒼白,舌淡,苔薄,脈細弱。
證候分析:氣血素虛,經期或經後氣血更虛,清竅失養,故令頭痛;氣血兩虛,故心悸氣短,神疲體倦;血虛衝任不足,則經量少;氣虛血失溫化,則色淡質稀。其面色蒼白,舌淡,苔薄,脈細弱,也為氣血虛弱之徵。
治療法則:益氣養血,活絡止痛。
方藥舉例:八珍湯(《正體類要》)加蔓荊子、雞血藤。
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熟地、白芍、當歸、川芎
二、陰虛陽亢型
主要證候:經期或經後頭痛,或巔頂痛,頭暈目眩,口苦咽乾,煩躁易怒,腰酸腿軟,手足心熱,經量少,色鮮紅,舌紅,苔少,脈細數。
證候分析:素體陰虛,精血耗傷,經行血洩,腎陰更虛,肝陽益亢,風陽上擾清竅,且肝脈過巔,故經期或經後頭痛,或巔頂痛,頭暈目眩;陽亢肝鬱,氣機不暢,故煩躁易怒;陰虛精損及腎,衝任不足,故腰酸腿軟,月經量少;陰虛內熱,故口苦咽乾,手足心熱,經色鮮紅。舌紅,苔少,脈弦細而數,也為陰虛陽亢之徵。
治療法則:滋陰潛陽,疏風止痛。
方藥舉例:杞菊地黃丸(《醫級》)加鉤藤、石決明。
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澤瀉、茯苓、丹皮、枸杞子、菊花
若兼腎虛腰痛者,酌加川續斷、桑寄生。
三、瘀血阻滯型
主要證候:經前或經期頭痛,小腹疼痛拒按,胸悶不舒,經色紫黯有塊,舌紫黯,邊尖有瘀點,脈沉弦或澀而有力。
證候分析:瘀血內停,經期沖氣挾瘀血上逆,阻滯腦絡,故使經前或經期頭痛;瘀血阻滯衝任,血行不暢,故使小腹疼痛拒按,經色紫黯有塊;血瘀而致氣滯,氣機不利,故胸悶不舒。舌紫黯,邊尖有瘀點,脈沉或澀而有力,為瘀血阻滯之徵。
治療法則:活血化瘀,通竅止痛。
方藥舉例:通竅活血湯(《醫林改錯》)。
赤芍、川芎、桃仁、紅花、老蔥、麝香、紅棗、黃酒
方中赤芍、桃仁、紅花活血化瘀;川芎、麝香、老蔥行氣活血,通竅止痛;紅棗調和營衛。全方活血祛瘀,通竅止痛,故能調經脈,止頭痛。
四、痰濕中阻型
主要證候:經前或經期頭痛,頭暈目眩,形體肥胖,胸悶泛惡,平日帶多稠粘,月經量少色淡,面色觥白,舌淡胖,苔白膩,脈滑。
證候分析:痰濕內停,滯於衝任,經行沖脈氣盛,沖氣挾痰濕上逆,阻滯腦絡,故經前或經期頭痛;痰濕中阻,清陽不升,故頭暈目眩,面色咣白;痰濕困脾,則胸悶泛惡,形體肥胖;痰濕滯於衝任,故經血量少色淡;痰濕下注,傷及帶脈,則帶下量多稠粘。舌淡胖,苔白膩,脈滑,也為痰濕之徵。
治療法則:燥濕化痰,.通絡止痛。
方藥舉例:半夏白朮天麻湯(《醫學心悟》)加葛根、丹參。
半夏、白朮、天麻、茯苓、橘紅、甘草、生薑、大棗、蔓荊子
第十三節 經行頭痛
每值經期或經行前後,出現以頭痛為主的病症,稱為“經行頭痛”。
本病屬西醫學經前期緊張綜合徵的範疇。慢性盆腔炎患者發生經行頭痛,可按本病論治。
[病因病機]
主要發病機理是氣血、陰精不足,經行之後,氣血陰精更虧,清竅失養所致;或由痰、瘀之邪,值經期隨沖氣上逆,邪氣上擾清竅致痛。常見的分型有氣血虛弱、陰虛陽亢、瘀血阻滯和痰濕中阻。
一、氣血虛弱
素體虛弱,或大病久病,耗傷氣血,或勞倦傷脾,氣血化源不足,經行之際,氣血下注衝任,氣血更虛,不足以濡養清竅,以致頭痛。
二、陰虛陽亢
素體陰虛,或房勞多產,耗傷精血,經行則衝任陰血外洩,致腎陰更虛,而肝陽益亢,風陽上擾清竅,而致頭痛。
三、瘀血阻滯
情志不暢,氣滯而血瘀,或經期產後,感受寒熱之邪.餘血內留,經前沖氣偏盛,沖氣挾瘀血上逆,阻滯腦絡,“不通則痛”,故致頭痛。
四、痰濕中阻
肥胖之人,痰濕內盛,或飲食勞倦傷脾,痰濕內生,痰濕滯於衝任,經行之際,衝脈氣盛,沖氣挾痰濕上逆,阻滯腦絡, “不通則痛”,遂致頭痛。
[辨證論治]
以頭痛伴隨月經週期性發作為辨證要點,治療以調理氣血為大法,實證者行氣活血以止痛,虛證者補氣養血以止痛。
一、氣血虛弱型
主要證候:經期或經後頭痛,心悸氣短,神疲體倦,月經量少,色淡質稀,面色蒼白,舌淡,苔薄,脈細弱。
證候分析:氣血素虛,經期或經後氣血更虛,清竅失養,故令頭痛;氣血兩虛,故心悸氣短,神疲體倦;血虛衝任不足,則經量少;氣虛血失溫化,則色淡質稀。其面色蒼白,舌淡,苔薄,脈細弱,也為氣血虛弱之徵。
治療法則:益氣養血,活絡止痛。
方藥舉例:八珍湯(《正體類要》)加蔓荊子、雞血藤。
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熟地、白芍、當歸、川芎
二、陰虛陽亢型
主要證候:經期或經後頭痛,或巔頂痛,頭暈目眩,口苦咽乾,煩躁易怒,腰酸腿軟,手足心熱,經量少,色鮮紅,舌紅,苔少,脈細數。
證候分析:素體陰虛,精血耗傷,經行血洩,腎陰更虛,肝陽益亢,風陽上擾清竅,且肝脈過巔,故經期或經後頭痛,或巔頂痛,頭暈目眩;陽亢肝鬱,氣機不暢,故煩躁易怒;陰虛精損及腎,衝任不足,故腰酸腿軟,月經量少;陰虛內熱,故口苦咽乾,手足心熱,經色鮮紅。舌紅,苔少,脈弦細而數,也為陰虛陽亢之徵。
治療法則:滋陰潛陽,疏風止痛。
方藥舉例:杞菊地黃丸(《醫級》)加鉤藤、石決明。
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澤瀉、茯苓、丹皮、枸杞子、菊花
若兼腎虛腰痛者,酌加川續斷、桑寄生。
三、瘀血阻滯型
主要證候:經前或經期頭痛,小腹疼痛拒按,胸悶不舒,經色紫黯有塊,舌紫黯,邊尖有瘀點,脈沉弦或澀而有力。
證候分析:瘀血內停,經期沖氣挾瘀血上逆,阻滯腦絡,故使經前或經期頭痛;瘀血阻滯衝任,血行不暢,故使小腹疼痛拒按,經色紫黯有塊;血瘀而致氣滯,氣機不利,故胸悶不舒。舌紫黯,邊尖有瘀點,脈沉或澀而有力,為瘀血阻滯之徵。
治療法則:活血化瘀,通竅止痛。
方藥舉例:通竅活血湯(《醫林改錯》)。
赤芍、川芎、桃仁、紅花、老蔥、麝香、紅棗、黃酒
方中赤芍、桃仁、紅花活血化瘀;川芎、麝香、老蔥行氣活血,通竅止痛;紅棗調和營衛。全方活血祛瘀,通竅止痛,故能調經脈,止頭痛。
四、痰濕中阻型
主要證候:經前或經期頭痛,頭暈目眩,形體肥胖,胸悶泛惡,平日帶多稠粘,月經量少色淡,面色觥白,舌淡胖,苔白膩,脈滑。
證候分析:痰濕內停,滯於衝任,經行沖脈氣盛,沖氣挾痰濕上逆,阻滯腦絡,故經前或經期頭痛;痰濕中阻,清陽不升,故頭暈目眩,面色咣白;痰濕困脾,則胸悶泛惡,形體肥胖;痰濕滯於衝任,故經血量少色淡;痰濕下注,傷及帶脈,則帶下量多稠粘。舌淡胖,苔白膩,脈滑,也為痰濕之徵。
治療法則:燥濕化痰,.通絡止痛。
方藥舉例:半夏白朮天麻湯(《醫學心悟》)加葛根、丹參。
半夏、白朮、天麻、茯苓、橘紅、甘草、生薑、大棗、蔓荊子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3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Re: 中醫婦科學
《中醫婦科學》 > 第八章 月經病
第十四節 經行吐衄
每值經前或經期出現有規律的吐血或衄血者,稱“經行吐衄”,又稱“倒經”、“逆經”。
本病相當於西醫學代償性月經。
[病因病機]
發病機理主要為火熱上炎,值月經期衝脈氣盛上逆,損傷陽絡而發生吐血、衄血。經血上行由口鼻而出,必致下注衝任者少,甚或全無,故經行吐衄時,月經量減少,甚或無月經。
一、陰虛肺燥
素體陰虛,或大病久病,耗損精血,陰虛內熱,或憂思不解,積念在心,心火偏亢,經期衝脈氣盛,氣火上逆,灼肺傷津,損傷肺絡,發為經行吐衄。
二、肝經鬱火
素性抑鬱,忿怒傷肝,肝鬱化火,經期衝脈氣盛,氣火上逆,肝脈人頏,氣火循經上犯,損傷陽絡,發為經行吐衄。
[辨證論治]
本病有虛證與實證之不同,治療以清降逆火、引血下行為大法,或滋陰降火,或清泄肝火。
一、陰虛肺燥型
主要證候:經前或經期吐血、衄血,量少,色鮮紅,頭暈耳鳴,手足心熱,潮熱乾咳,咽乾口渴,月經量少,或無月經,顴赤唇紅,舌紅或絳,苔花剝或無苔,脈細數。
證候分析:素體陰虛,憂思積念,心火偏亢,經期衝脈氣盛,沖氣挾心火上逆,灼肺傷津,損傷肺絡,以致經前期吐血、衄血,量少,色鮮紅;陰虛精血耗傷,髓海失養,故頭暈耳鳴;陰虛內熱,故手足心熱;虛熱上浮,故顴赤唇紅;虛熱灼肺傷津,肅降失職,故咽乾口渴,潮熱乾咳;陰虛精血虧少,衝任空虛,故月經量少或五月經。舌紅或絳,苔花剝或無苔,脈細數,也為陰虛肺燥之徵。
治療法則:滋陰潤肺,降火止血。
方藥舉例:順經湯(《傅青主女科》)加知母、麥冬、旱蓮草。
當歸、熟地、沙參、白芍、茯苓、黑芥穗、丹皮
方中沙參、麥冬養陰潤肺;熟地、白芍、當歸養血調經;知母、丹皮、旱蓮草、黑芥穗滋陰降火,涼血止血;茯苓健脾益肺。全方使陰液足而虛火清,肺燥除則吐衄自止。
二、肝經鬱火型
主要證候:經前或經期吐血、衄血,量較多,色深紅,頭暈目眩,煩躁易怒,兩脅脹痛,口苦咽乾,小便短赤,大便秘結,經量減少,甚或無月經,舌紅,苔黃,脈弦數。
證候分析:肝經鬱火,伏於衝任,經前或經期沖氣偏盛,沖氣挾肝火循經上逆,肝脈過頏,損傷陽絡,故經行吐血、衄血,色深紅,量較多;經不下行而由口鼻溢出,衝任氣血因而不足,血海滿溢不多甚或無血可下,故經量減少或無月經;肝氣鬱結,故煩躁易怒,兩脅脹痛;鬱火上擾清竅,故頭暈目眩;肝與膽相表裡,肝火盛則膽也熱盛,膽熱液洩,故口苦咽乾;火熱傷津,則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弦數,也為鬱火之徵。
治療法則:疏肝瀉火,降逆止血。
方藥舉例:丹梔逍遙散加牛膝、代赭石、黑芥穗。
第十四節 經行吐衄
每值經前或經期出現有規律的吐血或衄血者,稱“經行吐衄”,又稱“倒經”、“逆經”。
本病相當於西醫學代償性月經。
[病因病機]
發病機理主要為火熱上炎,值月經期衝脈氣盛上逆,損傷陽絡而發生吐血、衄血。經血上行由口鼻而出,必致下注衝任者少,甚或全無,故經行吐衄時,月經量減少,甚或無月經。
一、陰虛肺燥
素體陰虛,或大病久病,耗損精血,陰虛內熱,或憂思不解,積念在心,心火偏亢,經期衝脈氣盛,氣火上逆,灼肺傷津,損傷肺絡,發為經行吐衄。
二、肝經鬱火
素性抑鬱,忿怒傷肝,肝鬱化火,經期衝脈氣盛,氣火上逆,肝脈人頏,氣火循經上犯,損傷陽絡,發為經行吐衄。
[辨證論治]
本病有虛證與實證之不同,治療以清降逆火、引血下行為大法,或滋陰降火,或清泄肝火。
一、陰虛肺燥型
主要證候:經前或經期吐血、衄血,量少,色鮮紅,頭暈耳鳴,手足心熱,潮熱乾咳,咽乾口渴,月經量少,或無月經,顴赤唇紅,舌紅或絳,苔花剝或無苔,脈細數。
證候分析:素體陰虛,憂思積念,心火偏亢,經期衝脈氣盛,沖氣挾心火上逆,灼肺傷津,損傷肺絡,以致經前期吐血、衄血,量少,色鮮紅;陰虛精血耗傷,髓海失養,故頭暈耳鳴;陰虛內熱,故手足心熱;虛熱上浮,故顴赤唇紅;虛熱灼肺傷津,肅降失職,故咽乾口渴,潮熱乾咳;陰虛精血虧少,衝任空虛,故月經量少或五月經。舌紅或絳,苔花剝或無苔,脈細數,也為陰虛肺燥之徵。
治療法則:滋陰潤肺,降火止血。
方藥舉例:順經湯(《傅青主女科》)加知母、麥冬、旱蓮草。
當歸、熟地、沙參、白芍、茯苓、黑芥穗、丹皮
方中沙參、麥冬養陰潤肺;熟地、白芍、當歸養血調經;知母、丹皮、旱蓮草、黑芥穗滋陰降火,涼血止血;茯苓健脾益肺。全方使陰液足而虛火清,肺燥除則吐衄自止。
二、肝經鬱火型
主要證候:經前或經期吐血、衄血,量較多,色深紅,頭暈目眩,煩躁易怒,兩脅脹痛,口苦咽乾,小便短赤,大便秘結,經量減少,甚或無月經,舌紅,苔黃,脈弦數。
證候分析:肝經鬱火,伏於衝任,經前或經期沖氣偏盛,沖氣挾肝火循經上逆,肝脈過頏,損傷陽絡,故經行吐血、衄血,色深紅,量較多;經不下行而由口鼻溢出,衝任氣血因而不足,血海滿溢不多甚或無血可下,故經量減少或無月經;肝氣鬱結,故煩躁易怒,兩脅脹痛;鬱火上擾清竅,故頭暈目眩;肝與膽相表裡,肝火盛則膽也熱盛,膽熱液洩,故口苦咽乾;火熱傷津,則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弦數,也為鬱火之徵。
治療法則:疏肝瀉火,降逆止血。
方藥舉例:丹梔逍遙散加牛膝、代赭石、黑芥穗。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3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Re: 中醫婦科學
《中醫婦科學》 > 第八章 月經病
第十五節 經行泄瀉
每值經前或經期大便泄瀉,經淨自止者,稱為“經行泄瀉”,亦稱“經來泄瀉”。
本病屬西醫學經前期緊張綜合徵範疇。
[病因病機]
主要發病機理是脾腎陽氣不足,運化失司,值經期血氣下注衝任,脾腎愈虛而發生泄瀉。常見分型有脾氣虛和腎陽虛。
一、脾氣虛
素體脾虛,或憂思勞倦,飲食不節。脾氣受損,經行之際,氣血下注衝任,脾氣更虛,運化失司,故水濕內停,下走大腸,遂致泄瀉。
二、腎陌虛
素禀腎虛,或房勞多產,命門火衰,經行之際,氣血下注衝任,命火愈衰,不能上溫於脾,脾失健運,遂致泄瀉。
[辨證論治]
本病以每逢月經來潮即發生泄瀉為辨證要點。本病屬虛證者多,瀉而兼脘腹脹滿者屬脾虛,兼腰酸肢冷者屬腎虛,亦有肝強侮脾,出現虛實夾雜證候者。治療以溫腎健脾為大法。
一、脾氣虛型
主要證候:經前或經期大便泄瀉,脘腹脹滿,神疲肢倦,經行量多,色淡質稀,平時帶下量多,色白質粘,無臭氣,或面浮肢腫,舌淡胖,苔白膩,脈濡緩。
證候分析:脾氣本虛,經前或經期氣血注於衝任,脾氣更虛,運化失職,水濕下走大腸,故使泄瀉,脘腹脹滿;脾主四肢,脾氣虛弱,故神疲肢倦;水濕泛溢肌膚,故面浮肢腫;脾氣虛失於統攝,衝任不固.故經行量多,色淡質稀;脾虛生濕,濕注下焦,損傷帶脈,帶脈失約,故帶下量多,色白質粘。舌淡胖,苔白膩,脈濡緩,也為脾氣虛之徵。
治療法則:補脾益氣,除濕止瀉。
方藥舉例:參苓白朮散。
若肝旺乘脾者,症見經行之際腹痛即瀉,瀉後痛止,或胸脅脹痛,煩躁易怒,治宜柔肝扶脾,理氣止瀉,方用痛瀉要方( 《丹溪心法》)。
白朮、白芍、陳皮、防風
方中白朮健脾除濕,陳皮理氣和中,白芍柔肝緩急止痛,防風舒脾升清止瀉。全方共奏柔肝實脾止瀉之效。
二、腎陽虛型
主要證候:經前或經期大便泄瀉,晨起尤甚,腰酸腿軟,畏寒肢冷,頭暈耳鳴,月經量少,色淡,平時帶下量多,質稀,面色晦黯,舌淡,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證候分析:素體腎陽不足,經前、經時氣血下注,腎陽益虛,命火不溫脾土,運化失職,水濕並走大腸,故經行泄瀉;腎陽虛不能溫養外府,故腰膝酸軟;腎陽虛陽氣不布,故畏寒肢冷;髓海失養,故頭暈耳鳴;腎陽虛,濕濁下注衝任,故帶多質稀;腎虛衝任不足,血失溫化,故月經量少,色淡,面色晦黯,舌淡,苔白薄,脈沉遲無力,也為腎陽虛衰之徵。
治療法則:溫腎健脾,除濕止瀉。
方藥舉例:健固湯(《傅青主女科》)合四神丸(《校注婦人良方》)。
健固湯:人參、白朮、茯苓、薏苡仁、巴戟
四神丸:補骨脂、吳茱萸、肉荳蔻、五味子、生薑、大棗
方中巴戟、補骨脂溫腎助陽;吳茱萸溫中和胃;人參、白朮健脾益氣止瀉;茯苓、薏苡仁健脾滲濕;肉荳蔻、五味子固澀止瀉。全方使腎氣溫固,脾氣健運,濕濁乃化,泄瀉遂止。
第十五節 經行泄瀉
每值經前或經期大便泄瀉,經淨自止者,稱為“經行泄瀉”,亦稱“經來泄瀉”。
本病屬西醫學經前期緊張綜合徵範疇。
[病因病機]
主要發病機理是脾腎陽氣不足,運化失司,值經期血氣下注衝任,脾腎愈虛而發生泄瀉。常見分型有脾氣虛和腎陽虛。
一、脾氣虛
素體脾虛,或憂思勞倦,飲食不節。脾氣受損,經行之際,氣血下注衝任,脾氣更虛,運化失司,故水濕內停,下走大腸,遂致泄瀉。
二、腎陌虛
素禀腎虛,或房勞多產,命門火衰,經行之際,氣血下注衝任,命火愈衰,不能上溫於脾,脾失健運,遂致泄瀉。
[辨證論治]
本病以每逢月經來潮即發生泄瀉為辨證要點。本病屬虛證者多,瀉而兼脘腹脹滿者屬脾虛,兼腰酸肢冷者屬腎虛,亦有肝強侮脾,出現虛實夾雜證候者。治療以溫腎健脾為大法。
一、脾氣虛型
主要證候:經前或經期大便泄瀉,脘腹脹滿,神疲肢倦,經行量多,色淡質稀,平時帶下量多,色白質粘,無臭氣,或面浮肢腫,舌淡胖,苔白膩,脈濡緩。
證候分析:脾氣本虛,經前或經期氣血注於衝任,脾氣更虛,運化失職,水濕下走大腸,故使泄瀉,脘腹脹滿;脾主四肢,脾氣虛弱,故神疲肢倦;水濕泛溢肌膚,故面浮肢腫;脾氣虛失於統攝,衝任不固.故經行量多,色淡質稀;脾虛生濕,濕注下焦,損傷帶脈,帶脈失約,故帶下量多,色白質粘。舌淡胖,苔白膩,脈濡緩,也為脾氣虛之徵。
治療法則:補脾益氣,除濕止瀉。
方藥舉例:參苓白朮散。
若肝旺乘脾者,症見經行之際腹痛即瀉,瀉後痛止,或胸脅脹痛,煩躁易怒,治宜柔肝扶脾,理氣止瀉,方用痛瀉要方( 《丹溪心法》)。
白朮、白芍、陳皮、防風
方中白朮健脾除濕,陳皮理氣和中,白芍柔肝緩急止痛,防風舒脾升清止瀉。全方共奏柔肝實脾止瀉之效。
二、腎陽虛型
主要證候:經前或經期大便泄瀉,晨起尤甚,腰酸腿軟,畏寒肢冷,頭暈耳鳴,月經量少,色淡,平時帶下量多,質稀,面色晦黯,舌淡,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證候分析:素體腎陽不足,經前、經時氣血下注,腎陽益虛,命火不溫脾土,運化失職,水濕並走大腸,故經行泄瀉;腎陽虛不能溫養外府,故腰膝酸軟;腎陽虛陽氣不布,故畏寒肢冷;髓海失養,故頭暈耳鳴;腎陽虛,濕濁下注衝任,故帶多質稀;腎虛衝任不足,血失溫化,故月經量少,色淡,面色晦黯,舌淡,苔白薄,脈沉遲無力,也為腎陽虛衰之徵。
治療法則:溫腎健脾,除濕止瀉。
方藥舉例:健固湯(《傅青主女科》)合四神丸(《校注婦人良方》)。
健固湯:人參、白朮、茯苓、薏苡仁、巴戟
四神丸:補骨脂、吳茱萸、肉荳蔻、五味子、生薑、大棗
方中巴戟、補骨脂溫腎助陽;吳茱萸溫中和胃;人參、白朮健脾益氣止瀉;茯苓、薏苡仁健脾滲濕;肉荳蔻、五味子固澀止瀉。全方使腎氣溫固,脾氣健運,濕濁乃化,泄瀉遂止。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3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Re: 中醫婦科學
《中醫婦科學》 > 第八章 月經病
第十六節 經行乳房脹痛
每值經前或經期乳房作脹,甚至脹滿疼痛,或乳頭癢痛者,稱“經行乳房痛”。
本病屬西醫學經前期緊張綜合徵範疇,多見於青壯年婦女,是常見病。乳痛症(乳腺結構不良症中的常見輕型病變)也可按本病論治。
[病因病機]
乳房屬胃,乳頭屬肝,衝脈所司在肝而又隸於足陽明胃經,故衝脈與乳房、乳頭相關。
若肝氣鬱結或痰濕阻滯,遇經前、經期衝脈氣血充盛,鬱滯更甚,令乳絡不暢,可致本病發生。常見分型有肝鬱氣滯和胃虛痰滯。
一、肝鬱氣滯
素性抑鬱,或忿怒傷肝,疏泄失司,經前或經期衝脈氣血充盛,肝司衝脈,肝脈氣血鬱滿,肝脈挾乳,乳絡不暢,遂致乳房脹痛或乳頭癢痛。
二、胃虛痰滯
脾為生痰之源,胃為貯痰之器。飲食不節,勞倦思慮,損傷脾胃,或鬱怒傷肝,肝旺乘脾,脾虛運化失職,水濕聚而成痰,經前或經期沖氣偏盛,衝隸陽明,胃脈過乳,沖氣挾痰濕阻絡,乳絡不暢,遂致乳房脹痛或乳頭癢痛。
[辨證論治]
本病以乳房脹痛隨月經週期性發作為辨證要點,治療以行氣豁痰、疏通乳絡為大法。
一、肝鬱氣滯型
主要證候:經前乳房脹痛或乳頭癢痛,痛甚不可觸衣,疼痛拒按,經行小腹脹痛,胸脅脹滿,煩躁易怒,經行不暢,色黯紅,舌紅,苔薄,脈弦。
證候分析:肝氣鬱結,疏泄失司,氣血不暢,肝司衝脈,經前沖氣偏盛,沖氣循肝脈上逆,肝經氣血壅盛,乳絡不暢,“不通則痛”,故乳房脹痛或乳頭痛癢,疼痛拒按;肝氣不舒,氣機不暢,故煩躁易怒,胸脅脹滿,經行小腹脹痛;肝鬱氣滯,衝任阻滯,故經行不暢,色黯紅。舌紅,苔薄,脈弦,也為肝鬱氣滯之徵。
治療法則:疏肝理氣,通絡止痛。
方藥舉例:柴胡疏肝散(《景岳全書》)加王不留行、川棟子。
柴胡、枳殼、炙甘草、白芍、川芎、香附、陳皮
方中柴胡、川楝子疏肝解鬱調經;枳殼、香附、陳皮理氣行滯消脹;白芍、甘草緩急止痛;川芎行血中之氣,配以王不留行通絡行滯。諸藥合用,能疏肝之鬱,通乳之絡,故乳房脹痛可消。
若乳房有結塊痛甚者,酌加夏枯草、海藻以軟堅散結;腎虛腰痛者,酌加菟絲子、續斷、杜仲。
若肝鬱化熱挾瘀者,症見經前乳房脹痛,乳中結塊,疼痛拒按,月經先期,量多,色紅,質稠,有血塊,或經行發熱,治宜疏肝清熱,涼血祛瘀,調經止痛,方用血府逐瘀湯加金銀花、連翹,或用丹梔逍遙散加減。
二、胃虛痰滯型
主要證候:經前或經期乳房脹痛或乳頭癢痛,痛甚不可觸衣,胸悶痰多,食少納呆,平素帶下量多,色白稠粘,月經量少,色淡,舌淡胖,苔白膩,脈緩滑。
證候分析:胃虛痰盛,氣機不暢,經前或經期沖氣偏盛,挾痰上逆,壅阻乳絡,“不通則痛”,故經前、經期乳房脹滿而痛,或乳頭癢痛;痰濕壅滯中焦,中陽不振,運化失職,故胸悶痰多,食少納呆;痰濕下注,損傷帶脈,帶脈失約,故平時帶下量多,色白粘膩;痰濕阻於衝任,氣血運行不暢,故經行量少色淡。舌淡胖,苔白膩,脈緩滑,也為胃虛痰滯之徵。
治療法則:健胃祛痰,活血止痛。
方藥舉例:四物合二陳湯(《陳素庵婦科補解》)去甘草。
當歸、赤芍、川芎、生地、陳皮、半夏、茯苓、海藻、紅花、香附、丹皮、甘草
方中陳皮、半夏、茯苓健胃祛痰;當歸、赤芍、川芎、紅花活血祛瘀通絡;生地、丹皮涼血行滯;香附疏肝理氣;海藻軟堅散結。全方共奏健胃祛痰,理氣活血,通絡散結之效。
第十六節 經行乳房脹痛
每值經前或經期乳房作脹,甚至脹滿疼痛,或乳頭癢痛者,稱“經行乳房痛”。
本病屬西醫學經前期緊張綜合徵範疇,多見於青壯年婦女,是常見病。乳痛症(乳腺結構不良症中的常見輕型病變)也可按本病論治。
[病因病機]
乳房屬胃,乳頭屬肝,衝脈所司在肝而又隸於足陽明胃經,故衝脈與乳房、乳頭相關。
若肝氣鬱結或痰濕阻滯,遇經前、經期衝脈氣血充盛,鬱滯更甚,令乳絡不暢,可致本病發生。常見分型有肝鬱氣滯和胃虛痰滯。
一、肝鬱氣滯
素性抑鬱,或忿怒傷肝,疏泄失司,經前或經期衝脈氣血充盛,肝司衝脈,肝脈氣血鬱滿,肝脈挾乳,乳絡不暢,遂致乳房脹痛或乳頭癢痛。
二、胃虛痰滯
脾為生痰之源,胃為貯痰之器。飲食不節,勞倦思慮,損傷脾胃,或鬱怒傷肝,肝旺乘脾,脾虛運化失職,水濕聚而成痰,經前或經期沖氣偏盛,衝隸陽明,胃脈過乳,沖氣挾痰濕阻絡,乳絡不暢,遂致乳房脹痛或乳頭癢痛。
[辨證論治]
本病以乳房脹痛隨月經週期性發作為辨證要點,治療以行氣豁痰、疏通乳絡為大法。
一、肝鬱氣滯型
主要證候:經前乳房脹痛或乳頭癢痛,痛甚不可觸衣,疼痛拒按,經行小腹脹痛,胸脅脹滿,煩躁易怒,經行不暢,色黯紅,舌紅,苔薄,脈弦。
證候分析:肝氣鬱結,疏泄失司,氣血不暢,肝司衝脈,經前沖氣偏盛,沖氣循肝脈上逆,肝經氣血壅盛,乳絡不暢,“不通則痛”,故乳房脹痛或乳頭痛癢,疼痛拒按;肝氣不舒,氣機不暢,故煩躁易怒,胸脅脹滿,經行小腹脹痛;肝鬱氣滯,衝任阻滯,故經行不暢,色黯紅。舌紅,苔薄,脈弦,也為肝鬱氣滯之徵。
治療法則:疏肝理氣,通絡止痛。
方藥舉例:柴胡疏肝散(《景岳全書》)加王不留行、川棟子。
柴胡、枳殼、炙甘草、白芍、川芎、香附、陳皮
方中柴胡、川楝子疏肝解鬱調經;枳殼、香附、陳皮理氣行滯消脹;白芍、甘草緩急止痛;川芎行血中之氣,配以王不留行通絡行滯。諸藥合用,能疏肝之鬱,通乳之絡,故乳房脹痛可消。
若乳房有結塊痛甚者,酌加夏枯草、海藻以軟堅散結;腎虛腰痛者,酌加菟絲子、續斷、杜仲。
若肝鬱化熱挾瘀者,症見經前乳房脹痛,乳中結塊,疼痛拒按,月經先期,量多,色紅,質稠,有血塊,或經行發熱,治宜疏肝清熱,涼血祛瘀,調經止痛,方用血府逐瘀湯加金銀花、連翹,或用丹梔逍遙散加減。
二、胃虛痰滯型
主要證候:經前或經期乳房脹痛或乳頭癢痛,痛甚不可觸衣,胸悶痰多,食少納呆,平素帶下量多,色白稠粘,月經量少,色淡,舌淡胖,苔白膩,脈緩滑。
證候分析:胃虛痰盛,氣機不暢,經前或經期沖氣偏盛,挾痰上逆,壅阻乳絡,“不通則痛”,故經前、經期乳房脹滿而痛,或乳頭癢痛;痰濕壅滯中焦,中陽不振,運化失職,故胸悶痰多,食少納呆;痰濕下注,損傷帶脈,帶脈失約,故平時帶下量多,色白粘膩;痰濕阻於衝任,氣血運行不暢,故經行量少色淡。舌淡胖,苔白膩,脈緩滑,也為胃虛痰滯之徵。
治療法則:健胃祛痰,活血止痛。
方藥舉例:四物合二陳湯(《陳素庵婦科補解》)去甘草。
當歸、赤芍、川芎、生地、陳皮、半夏、茯苓、海藻、紅花、香附、丹皮、甘草
方中陳皮、半夏、茯苓健胃祛痰;當歸、赤芍、川芎、紅花活血祛瘀通絡;生地、丹皮涼血行滯;香附疏肝理氣;海藻軟堅散結。全方共奏健胃祛痰,理氣活血,通絡散結之效。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3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Re: 中醫婦科學
《中醫婦科學》 > 第八章 月經病
第十七節 經行情誌異常
每值經前或經期出現煩躁易怒,或情志抑鬱,悲傷欲哭,坐臥不寧,經後又復如常人者,稱為“經行情誌異常”。
本病屬西醫學經前期緊張綜合徵範疇。
[病因病機]
主要發病機理是痰火、鬱熱或心血素虛,值月經週期的生理改變時擾動心神或心神失養而致。常見的分型有心血不足、肝經鬱熱和痰火上擾。
一、心血不足
素性怯弱,思慮勞倦傷脾,脾虛化源不足,精血虛少,心失所養,經期氣血下注衝任,心血更感不足,心神失養,遂致情誌異常。
二、肝經鬱熱
素性抑鬱,或大怒傷肝,肝氣鬱結,鬱而化熱,經前沖氣偏盛,沖氣挾肝熱上逆,上擾心神,且肝鬱更甚,氣機不暢,遂致情誌異常。
三、痰火上擾
素體痰盛,五志化火,或情志內傷,肝木乘脾,脾虛生濕,濕聚成痰,痰積日久化熱,痰火內盛,經前沖氣偏盛,沖氣挾痰火上逆,上蒙心竅,擾動心神,遂致情誌異常。
[辨證論治]
以經前或經期有規律地出現情誌異常為辨證要點,治療以養心安神為大法,具體治療或養心血,或洩肝熱,或清痰火,隨證之虛實治之。
一、心血不足型
主要證候:經前或經期,精神恍惚,心神不寧,無故悲傷,心悸失眠,月經量少,色淡,舌薄白,脈細。
證候分析:心血本虛,經前、經期氣血下注衝任,心血更虛,心神失養,神不守舍,故精神恍惚,心神不定,無故悲傷,心悸失眠;血少,衝任不足,血海滿溢不多,故月經量少,色淡。舌淡,苔薄白,脈細,為血虛之徵。
治療法則:補血養心,安神定志。
方藥舉例:甘麥大棗湯(《金匱要略》)合養心湯(《證治準繩》),去川芎、半夏。
甘草大棗湯:甘草、小麥、大棗
養心湯:黃芪、茯苓、茯神、當歸、川芎、半夏、柏子仁、遠志、五味子、人參、酸棗仁、肉桂
方中黃芪、人參、茯苓、大棗、甘草補氣健脾以資生化之源;小麥、柏子仁、遠志、五味子、茯神、酸棗仁養心安神;當歸補血調經;肉桂溫養血脈,通心氣。全方共奏補血養心、安神定誌之效。
二、肝經鬱熱型
主要證候:經前或經期煩躁易怒,或抑鬱不樂,頭暈目眩,口苦咽乾,胸脅脹滿,不思飲食,月經量多,色深紅,舌紅,苔黃,脈弦數。
證候分析:肝氣失於疏泄,鬱而化熱,經前沖氣偏盛,沖氣挾肝熱上逆,上擾心神,且肝鬱更甚,氣機不暢,故煩躁易怒,抑鬱不樂;肝熱上騰,肝熱膽洩,故頭暈目眩,口苦咽乾;肝鬱氣滯,故胸脅脹滿:肝強克伐脾土,故不思飲食;鬱熱擾於衝任,迫血妄行,故月經量多;經血為熱灼,故色深紅。舌紅,苔黃,脈弦數,也為肝經鬱熱之徵。
治療法則:清肝泄熱,解鬱安神。
方藥舉例:丹梔逍遙散加川棟子、生龍齒、代赭石。
若兼血瘀者,症見小腹疼痛拒按,經血有塊,舌紫黯或有紫點,脈澀有力,治宜疏肝解鬱,化瘀安神,方用血府逐瘀湯加石決明、鉤藤。
三、痰火上擾型
主要證候:經前或經期精神狂躁,語無倫次,頭痛失眠,心胸煩悶,不思飲食,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有力。
證候分析:痰火內盛,經前、經期沖氣偏盛,沖氣挾痰火上逆,蒙閉清竅,故精神狂躁,語無倫次,頭痛失眠;痰火內擾心肝,故心胸煩悶;痰滯中焦,故不思飲食。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為痰火內盛之徵。
治療法則:豁痰開竅,清心安神。
方藥舉例:溫膽湯(《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加黃連、膽星、石菖蒲。
半夏、竹茹、枳實、陳皮、甘草、茯苓、生薑、大棗。
第十七節 經行情誌異常
每值經前或經期出現煩躁易怒,或情志抑鬱,悲傷欲哭,坐臥不寧,經後又復如常人者,稱為“經行情誌異常”。
本病屬西醫學經前期緊張綜合徵範疇。
[病因病機]
主要發病機理是痰火、鬱熱或心血素虛,值月經週期的生理改變時擾動心神或心神失養而致。常見的分型有心血不足、肝經鬱熱和痰火上擾。
一、心血不足
素性怯弱,思慮勞倦傷脾,脾虛化源不足,精血虛少,心失所養,經期氣血下注衝任,心血更感不足,心神失養,遂致情誌異常。
二、肝經鬱熱
素性抑鬱,或大怒傷肝,肝氣鬱結,鬱而化熱,經前沖氣偏盛,沖氣挾肝熱上逆,上擾心神,且肝鬱更甚,氣機不暢,遂致情誌異常。
三、痰火上擾
素體痰盛,五志化火,或情志內傷,肝木乘脾,脾虛生濕,濕聚成痰,痰積日久化熱,痰火內盛,經前沖氣偏盛,沖氣挾痰火上逆,上蒙心竅,擾動心神,遂致情誌異常。
[辨證論治]
以經前或經期有規律地出現情誌異常為辨證要點,治療以養心安神為大法,具體治療或養心血,或洩肝熱,或清痰火,隨證之虛實治之。
一、心血不足型
主要證候:經前或經期,精神恍惚,心神不寧,無故悲傷,心悸失眠,月經量少,色淡,舌薄白,脈細。
證候分析:心血本虛,經前、經期氣血下注衝任,心血更虛,心神失養,神不守舍,故精神恍惚,心神不定,無故悲傷,心悸失眠;血少,衝任不足,血海滿溢不多,故月經量少,色淡。舌淡,苔薄白,脈細,為血虛之徵。
治療法則:補血養心,安神定志。
方藥舉例:甘麥大棗湯(《金匱要略》)合養心湯(《證治準繩》),去川芎、半夏。
甘草大棗湯:甘草、小麥、大棗
養心湯:黃芪、茯苓、茯神、當歸、川芎、半夏、柏子仁、遠志、五味子、人參、酸棗仁、肉桂
方中黃芪、人參、茯苓、大棗、甘草補氣健脾以資生化之源;小麥、柏子仁、遠志、五味子、茯神、酸棗仁養心安神;當歸補血調經;肉桂溫養血脈,通心氣。全方共奏補血養心、安神定誌之效。
二、肝經鬱熱型
主要證候:經前或經期煩躁易怒,或抑鬱不樂,頭暈目眩,口苦咽乾,胸脅脹滿,不思飲食,月經量多,色深紅,舌紅,苔黃,脈弦數。
證候分析:肝氣失於疏泄,鬱而化熱,經前沖氣偏盛,沖氣挾肝熱上逆,上擾心神,且肝鬱更甚,氣機不暢,故煩躁易怒,抑鬱不樂;肝熱上騰,肝熱膽洩,故頭暈目眩,口苦咽乾;肝鬱氣滯,故胸脅脹滿:肝強克伐脾土,故不思飲食;鬱熱擾於衝任,迫血妄行,故月經量多;經血為熱灼,故色深紅。舌紅,苔黃,脈弦數,也為肝經鬱熱之徵。
治療法則:清肝泄熱,解鬱安神。
方藥舉例:丹梔逍遙散加川棟子、生龍齒、代赭石。
若兼血瘀者,症見小腹疼痛拒按,經血有塊,舌紫黯或有紫點,脈澀有力,治宜疏肝解鬱,化瘀安神,方用血府逐瘀湯加石決明、鉤藤。
三、痰火上擾型
主要證候:經前或經期精神狂躁,語無倫次,頭痛失眠,心胸煩悶,不思飲食,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有力。
證候分析:痰火內盛,經前、經期沖氣偏盛,沖氣挾痰火上逆,蒙閉清竅,故精神狂躁,語無倫次,頭痛失眠;痰火內擾心肝,故心胸煩悶;痰滯中焦,故不思飲食。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為痰火內盛之徵。
治療法則:豁痰開竅,清心安神。
方藥舉例:溫膽湯(《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加黃連、膽星、石菖蒲。
半夏、竹茹、枳實、陳皮、甘草、茯苓、生薑、大棗。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3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Re: 中醫婦科學
《中醫婦科學》 > 第八章 月經病
第十八節 經斷前後諸證
婦女在絕經前後出現烘熱面赤,進而汗出,精神倦怠,煩躁易怒,頭暈目眩,耳鳴心悸,失眠健忘,腰背酸痛,手足心熱,或伴有月經紊亂等與絕經有關的症狀,稱“經斷前後諸證”,又稱“經絕前後諸證”。這些證候常參差出現,發作次數和時間無規律性,病程長短不一,短者數月,長者可遷延數年以至十數年不等。
本病相當於西醫學更年期綜合徵,雙側卵巢切除或放射治療後雙側卵巢功能衰竭者,也可出現更年期綜合徵的表現。
[病因病機]
本病的發生與絕經前後的生理特點有密切關係。婦女49歲前後,腎氣由盛漸衰,天癸由少漸至衰竭,衝任二脈氣血也隨之而衰少,在此生理轉折時期,受內外環境的影響,如素體陰陽有所偏勝偏衰,素性抑鬱,宿有痼疾,或家庭、社會等環境改變,易導致腎陰陽失調而發病。 “腎為先天之本”,又“五臟相移,窮必及腎”,故腎陰陽失調,每易波及其他臟腑,而其他臟腑病變,久則必然累及於腎,故本病之本在腎,常累及心、肝、脾等多髒、多經,致使本病證候複雜。常見的分型有腎陰虛和腎陽虛。
一、腎陰虛
素體陰虛血少,經斷前後,天癸漸竭,精血衰少,復加憂思失眠,營陰暗損,或房事不節,精血耗傷,或失血大病,陰血耗傷,腎陰更虛,臟腑失養,遂致經斷前後諸證發生。
二、腎陽虛
素體虛弱,腎陽虛衰,經斷前後,腎氣更虛,復加大驚卒恐,或房事不節,損傷腎氣,命門火衰,臟腑失煦,遂致經斷前後諸證發生。
[辨證論治]
辨證以腎陰陽之虛為主,治療以調治腎陰陽為大法,若涉及他臟者,則兼而治之。
一、腎陰虛型
主要證候:經斷前後,頭暈耳鳴,腰酸腿軟,烘熱汗出,五心煩熱,失眠多夢,口燥咽乾,或皮膚瘙癢,月經週期紊亂,量少或多,經色鮮紅,舌紅苔少,脈細數。
證候分析:經斷前後,天癸漸竭,腎陰不足,精血衰少,髓海失養,故頭暈耳鳴;腰為腎府,腎主骨,腎之精虧血少,故腰酸腿軟;腎陰不足,陰不維陽,虛陽上越,故烘熱汗出;水虧不能上製心火,心神不寧,故失眠多夢;腎陰不足,陰虛內熱,津液不足,故五心煩熱,口燥咽乾;精虧血少,肌膚失養,血燥生風,故皮膚瘙癢:腎虛天癸漸竭,衝任失調,血海蓄溢失常,故月經週期紊亂,經量少或多,色鮮紅。舌紅,苔少,脈細數,也為腎陰虛之徵。
治療法則:滋腎益陰,育陰潛陽。
方藥舉例:六味地黃丸(《兒藥證直訣》)加生龜板、生牡蠣、石決明。
熟地、山藥、山茱萸、茯苓、丹皮、澤瀉
若腎水不足,不能上濟心火,以致心腎不交者,症見心煩失眠,心悸易驚,甚至情志失常,頭暈健忘,腰酸乏力,舌紅,苔少,脈細數。治宜滋陰補血,養心安神,方用天王補心丹(《攝生秘剖》)。
人參、玄參、當歸身、天冬、麥冬、丹參、茯苓、五味子、遠志、桔梗、酸棗仁、生地、硃砂、柏子仁
若腎陰虧,水不涵木致肝腎陰虛者,症見頭暈耳鳴,兩脅脹痛,口苦吞酸,外陰瘙癢,舌紅而乾,脈弦細。治宜滋腎養肝,方用一貫煎(《柳州醫話》)。
沙參、麥冬、當歸、生地、川楝子、枸杞子
若肝腎陰虛甚,以致肝陽上亢者,症見眩暈頭痛,耳鳴耳聾,急躁易怒,面色紅赤,舌紅,苔薄黃,脈弦有力。治宜育陰潛陽,鎮肝熄風,方用鎮肝熄風湯(《醫學衷中參西錄》)。
懷牛膝、生赭石、生龍骨、生牡蠣、生龜板、白芍、玄參、天冬、川棟子、生麥、芽茵、陳甘草
若情志不遂,以致肝鬱化熱者,症見頭暈目眩,口苦咽乾,心胸煩悶,口渴飲冷,便秘溲赤,舌紅,苔黃,脈弦數。治宜疏肝解鬱清熱,方用丹梔逍遙散。
二、腎陽虛型
主要證候:經斷前後,頭暈耳鳴,腰痛女哳,腹冷陰墜,形寒肢冷,小便頻數或失禁,帶下量多,月經不調,量多或少,色淡質稀,精神萎靡,面色晦黯,舌淡,苔白滑,脈沉細而遲。
證候分析:經斷前後,腎氣漸衰。腎主骨生髓,腰為腎府,腎虛則髓海、外府失養,故頭暈耳鳴,腰酸腿軟;腎陽虛下焦失於溫煦,故腹冷陰墜;膀胱氣化失常,關門不固,故使小便頻數或失禁;氣化失常,水濕內停,下注衝任,損傷帶脈,約固無力,故帶下量多;腎陽虛衝任失司,故月經不調,量多或少;血失陽氣溫化,故色淡質稀;腎陽虛命火衰,中陽不振,故形寒肢冷,精神萎靡;腎主黑,腎陽虛腎水上泛,故面色晦黯。舌淡,苔白滑,脈沉細而遲,也為腎陽虛衰之徵。
治療法則:溫腎壯陽,填精養血。
方藥舉例:右歸丸。
若腎陽虛不能溫運脾土,致脾腎陽虛者,症見腰膝酸痛,食少腹脹,四肢倦怠,或四肢浮腫,大便溏薄,舌淡胖,苔薄白,脈沉細緩。治宜溫腎健脾,方用健固湯加補骨脂、仙靈脾、山藥。
若腎陰陽俱虛者,症見時而畏寒惡風,時而潮熱汗出,腰酸乏力,頭暈耳鳴,五心煩熱,舌紅,苔薄,脈沉細。治宜補腎扶陽,滋腎養血,方用二仙湯(《中醫臨床方劑手冊》)加生龜板、女貞子。
仙茅、仙靈脾、當歸、巴戟、黃柏、知母
方中仙茅、仙靈脾、巴戟補腎扶陽;生龜板、女貞子、當歸滋腎養血;知母、黃柏滋腎陰而瀉相火。全方腎陰陽雙補,使腎陰腎陽恢復平衡,經斷前後諸證自能向愈。
第十八節 經斷前後諸證
婦女在絕經前後出現烘熱面赤,進而汗出,精神倦怠,煩躁易怒,頭暈目眩,耳鳴心悸,失眠健忘,腰背酸痛,手足心熱,或伴有月經紊亂等與絕經有關的症狀,稱“經斷前後諸證”,又稱“經絕前後諸證”。這些證候常參差出現,發作次數和時間無規律性,病程長短不一,短者數月,長者可遷延數年以至十數年不等。
本病相當於西醫學更年期綜合徵,雙側卵巢切除或放射治療後雙側卵巢功能衰竭者,也可出現更年期綜合徵的表現。
[病因病機]
本病的發生與絕經前後的生理特點有密切關係。婦女49歲前後,腎氣由盛漸衰,天癸由少漸至衰竭,衝任二脈氣血也隨之而衰少,在此生理轉折時期,受內外環境的影響,如素體陰陽有所偏勝偏衰,素性抑鬱,宿有痼疾,或家庭、社會等環境改變,易導致腎陰陽失調而發病。 “腎為先天之本”,又“五臟相移,窮必及腎”,故腎陰陽失調,每易波及其他臟腑,而其他臟腑病變,久則必然累及於腎,故本病之本在腎,常累及心、肝、脾等多髒、多經,致使本病證候複雜。常見的分型有腎陰虛和腎陽虛。
一、腎陰虛
素體陰虛血少,經斷前後,天癸漸竭,精血衰少,復加憂思失眠,營陰暗損,或房事不節,精血耗傷,或失血大病,陰血耗傷,腎陰更虛,臟腑失養,遂致經斷前後諸證發生。
二、腎陽虛
素體虛弱,腎陽虛衰,經斷前後,腎氣更虛,復加大驚卒恐,或房事不節,損傷腎氣,命門火衰,臟腑失煦,遂致經斷前後諸證發生。
[辨證論治]
辨證以腎陰陽之虛為主,治療以調治腎陰陽為大法,若涉及他臟者,則兼而治之。
一、腎陰虛型
主要證候:經斷前後,頭暈耳鳴,腰酸腿軟,烘熱汗出,五心煩熱,失眠多夢,口燥咽乾,或皮膚瘙癢,月經週期紊亂,量少或多,經色鮮紅,舌紅苔少,脈細數。
證候分析:經斷前後,天癸漸竭,腎陰不足,精血衰少,髓海失養,故頭暈耳鳴;腰為腎府,腎主骨,腎之精虧血少,故腰酸腿軟;腎陰不足,陰不維陽,虛陽上越,故烘熱汗出;水虧不能上製心火,心神不寧,故失眠多夢;腎陰不足,陰虛內熱,津液不足,故五心煩熱,口燥咽乾;精虧血少,肌膚失養,血燥生風,故皮膚瘙癢:腎虛天癸漸竭,衝任失調,血海蓄溢失常,故月經週期紊亂,經量少或多,色鮮紅。舌紅,苔少,脈細數,也為腎陰虛之徵。
治療法則:滋腎益陰,育陰潛陽。
方藥舉例:六味地黃丸(《兒藥證直訣》)加生龜板、生牡蠣、石決明。
熟地、山藥、山茱萸、茯苓、丹皮、澤瀉
若腎水不足,不能上濟心火,以致心腎不交者,症見心煩失眠,心悸易驚,甚至情志失常,頭暈健忘,腰酸乏力,舌紅,苔少,脈細數。治宜滋陰補血,養心安神,方用天王補心丹(《攝生秘剖》)。
人參、玄參、當歸身、天冬、麥冬、丹參、茯苓、五味子、遠志、桔梗、酸棗仁、生地、硃砂、柏子仁
若腎陰虧,水不涵木致肝腎陰虛者,症見頭暈耳鳴,兩脅脹痛,口苦吞酸,外陰瘙癢,舌紅而乾,脈弦細。治宜滋腎養肝,方用一貫煎(《柳州醫話》)。
沙參、麥冬、當歸、生地、川楝子、枸杞子
若肝腎陰虛甚,以致肝陽上亢者,症見眩暈頭痛,耳鳴耳聾,急躁易怒,面色紅赤,舌紅,苔薄黃,脈弦有力。治宜育陰潛陽,鎮肝熄風,方用鎮肝熄風湯(《醫學衷中參西錄》)。
懷牛膝、生赭石、生龍骨、生牡蠣、生龜板、白芍、玄參、天冬、川棟子、生麥、芽茵、陳甘草
若情志不遂,以致肝鬱化熱者,症見頭暈目眩,口苦咽乾,心胸煩悶,口渴飲冷,便秘溲赤,舌紅,苔黃,脈弦數。治宜疏肝解鬱清熱,方用丹梔逍遙散。
二、腎陽虛型
主要證候:經斷前後,頭暈耳鳴,腰痛女哳,腹冷陰墜,形寒肢冷,小便頻數或失禁,帶下量多,月經不調,量多或少,色淡質稀,精神萎靡,面色晦黯,舌淡,苔白滑,脈沉細而遲。
證候分析:經斷前後,腎氣漸衰。腎主骨生髓,腰為腎府,腎虛則髓海、外府失養,故頭暈耳鳴,腰酸腿軟;腎陽虛下焦失於溫煦,故腹冷陰墜;膀胱氣化失常,關門不固,故使小便頻數或失禁;氣化失常,水濕內停,下注衝任,損傷帶脈,約固無力,故帶下量多;腎陽虛衝任失司,故月經不調,量多或少;血失陽氣溫化,故色淡質稀;腎陽虛命火衰,中陽不振,故形寒肢冷,精神萎靡;腎主黑,腎陽虛腎水上泛,故面色晦黯。舌淡,苔白滑,脈沉細而遲,也為腎陽虛衰之徵。
治療法則:溫腎壯陽,填精養血。
方藥舉例:右歸丸。
若腎陽虛不能溫運脾土,致脾腎陽虛者,症見腰膝酸痛,食少腹脹,四肢倦怠,或四肢浮腫,大便溏薄,舌淡胖,苔薄白,脈沉細緩。治宜溫腎健脾,方用健固湯加補骨脂、仙靈脾、山藥。
若腎陰陽俱虛者,症見時而畏寒惡風,時而潮熱汗出,腰酸乏力,頭暈耳鳴,五心煩熱,舌紅,苔薄,脈沉細。治宜補腎扶陽,滋腎養血,方用二仙湯(《中醫臨床方劑手冊》)加生龜板、女貞子。
仙茅、仙靈脾、當歸、巴戟、黃柏、知母
方中仙茅、仙靈脾、巴戟補腎扶陽;生龜板、女貞子、當歸滋腎養血;知母、黃柏滋腎陰而瀉相火。全方腎陰陽雙補,使腎陰腎陽恢復平衡,經斷前後諸證自能向愈。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3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Re: 中醫婦科學
《中醫婦科學》 > 第八章 月經病
第十九節 經斷復來
婦女自然絕經2年以上,又見陰道流血者,稱“經斷復來”,又稱“老年經水復行”。
本病相當於西醫學的絕經後出血。若由生殖道惡性病變引起者,預後不良,故應給予足夠的重視。
[病因病機]
婦女49歲前後,腎氣虛,天癸竭,太衝詠衰少,地道不通,故經水斷絕。若素體氣陰兩虛,邪氣內伏,致衝任不固,則可發生本病。常見的分型有氣虛、陰虛、血熱和血瘀。
一、氣虛
素體中氣不足,復加勞力過度,損傷中氣,氣虛衝任不固,血失統攝,致經斷復來。
二、陰虛
早婚多產,陰血本虧,復加房事不節,更傷腎精,或老年憂思過度,耗損營陰,陰虛內熱,熱擾衝任,迫血妄行,致經斷復來。
三、血熱
素體陽盛,或過食溫燥之品,燥熱內蘊,或感受熱邪,或怒動肝火,火熱損傷衝任,迫血妄行,致經斷復來:
四.血瘀
老年體虛,氣血運行不暢,復加情志內傷,肝氣鬱結,氣滯血瘀,瘀留衝任,新血誤行,致經斷復來。
[辨證論治]
本病有虛證、有實證,也有虛實夾雜之候,當以出血的量、色、質、氣味及全身證候綜合分析,同肘參考各種檢查結果,辨明證屬良性或惡性。一般年齡愈大,出血時間愈長,反復發作,下腹部腫塊增大速度快,伴腹水、惡病質體質或紅細胞沉降率異常增快者,惡性病變的可能性愈大。治療首分良性惡性,良性者當以固攝衝任為大法,或補虛,或攻邪,或扶正祛邪;惡性病變者應採用多種方法(包括手術、放療、化療)綜合治療,以提高療效。
一、氣虛型
主要證候:自然絕經在2年以上,經水復來,血量較多,色淡質稀,小腹空墜,神疲乏力,氣短懶言,面色光白,舌淡紅,苔薄白,脈緩弱。
證候分析:氣虛中氣下陷,衝任不固,故經水復來,血量較多,小腹空墜;氣虛脾弱,生化之源不足,故流血色淡質稀;中氣不足,故神疲乏力,氣短懶言;中陽不振,則面色觥白。舌淡紅,苔薄白,脈緩弱,也為氣虛之徵。
治療法則:補氣養血,固衝止血。
方藥舉例:安老湯(《傅青主女科》)。
人參、黃芪、白朮、當歸、熟地、山茱萸、阿膠、黑芥穗、香附、木耳、炭甘草
方中人參、黃芪、白朮補中益氣,固攝止血;熟地、阿膠、當歸養血止血;山茱萸收澀止血;香附理氣,與補氣養血藥同用,使補而不滯;黑芥穗、木耳炭黑以製紅,加強止血之力。全方以補氣固衝攝血治本,養血止血治標,標本同治,故可收止血之功。
二、陰虛型
主要證候:自然絕經2年以上,經水復來,量不多,色鮮紅,五心煩熱,兩顴潮紅,夜睡不寧,咽乾口燥,陰中乾澀或灼熱疼痛,皮膚或外陰瘙癢,大便燥結,舌紅,苔少,脈細數。
證候分析:陰虛內熱,熱憂衝任,迫血妄行,故經水復來;陰虛血少,血為熱灼,故量不多而色鮮紅;陰虛於下,陽浮於上,故兩顴潮紅;陰虛內熱,虛火內擾心神,故五心煩熱,夜睡不寧;陰虛津虧,故咽乾口燥,大便燥結;肝經繞陰器,腎司二陰,肝腎陰虛,精血不足,外陰失養,故外陰瘙癢,陰中乾澀,灼熱疼痛;陰虛血燥,血虛生風,風動則癢,故皮膚瘙癢。舌紅,苔少,脈細數,也為陰虛之象。
治療法則:滋陰涼血,固衝止血。
方藥舉例:清血養陰湯。
若出血期間,酌加生龜板、生龍骨、阿膠;皮膚、外陰瘙癢甚者,酌加白蒺藜、荊芥、何首烏;大便燥結者,酌加胡麻仁、柏子仁。
三、血熱型
主要證候:自然絕經2年以上,經水復來,色深紅,質稠,帶下增多,色黃,有臭味,口苦口乾,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弦滑。
證候分析:熱傷衝任,迫血妄行,故經水復來;血被熱灼,故血色深紅,質稠;熱灼傷津,故口苦咽乾,小便短赤,大便秘結;熱毒灼傷胞脈,故帶下色黃,有臭味。舌紅,苔黃,脈弦滑,也為血熱之徵。
治療法則:清熱涼血,固衝止血。
方藥舉例:益陰煎(《醫宗金鑑》)加生牡蠣、茜根、地榆。
生地、知母、黃柏、生龜板、砂仁、炙甘草
方中生地、茜根、地榆清熱涼血止血;知母、黃柏滋陰清熱瀉火;生龜板、生牡蠣固衝止血;少佐砂仁養胃醒脾,行氣寬中。全方清熱涼血瀉火,血無熱迫,衝任自固,血無妄行之弊矣。
若帶下量多者,酌加車前子、土茯苓、薏苡仁;出血量多或反復發作,氣味腐臭者,酌加白花蛇舌草、七葉一枝花、半枝蓮。
四、血瘀型
主要證候:自然絕經2年以上,經水復來,血色紫黯有塊,量多少不一,小腹疼痛拒按,或胞中有症塊,舌紫黯,脈弦澀或澀而有力。
證候分析:瘀阻衝任,血不循經,故經水復來,血色紫黯有塊,量多少不一;瘀阻胞脈,氣血運行不暢,故小腹疼痛拒按;瘀血蓄於胞中,久則聚結成症,故胞中有塊。舌紫黯,脈弦澀,也為血瘀之徵。
治療法則:活血化瘀,固衝止血。
方藥舉例:當歸丸(《聖濟總錄》)。
當歸、芍藥、吳茱萸、大黃、乾薑、附子、細辛、丹皮、川芎、虻蟲、水蛭、厚朴、桃仁、桂枝
方中芍藥宜用赤藥,桂當用桂枝。當歸、赤芍、川芎、桂枝活血祛瘀;虻蟲、水蛭祛瘀消積,大黃、丹皮、桃仁涼血祛瘀;吳茱萸、乾薑;附子、細辛溫經散瘀;厚朴行氣以助散結之力。全方活血祛瘀,消積化瘀,癥結散,衝任通,血循常道,不致妄行則血能自止。本方攻破力猛,體實而瘀血內結者方可用。
若瘀積化熱,症見手足心熱,或低熱不退,口乾渴飲,尿赤便結,舌黯,苔黃而乾,脈弦數者,去吳茱萸、乾薑、附子、細辛、川芎,加三七、地榆、貫眾;小腹疼痛劇者,加罌粟殼、延胡索;久病體虛,面色蒼白,形體羸瘦,氣短氣促,飲食減少者,去虻蟲、大黃,加黃芪、白朮、太子參。
第十九節 經斷復來
婦女自然絕經2年以上,又見陰道流血者,稱“經斷復來”,又稱“老年經水復行”。
本病相當於西醫學的絕經後出血。若由生殖道惡性病變引起者,預後不良,故應給予足夠的重視。
[病因病機]
婦女49歲前後,腎氣虛,天癸竭,太衝詠衰少,地道不通,故經水斷絕。若素體氣陰兩虛,邪氣內伏,致衝任不固,則可發生本病。常見的分型有氣虛、陰虛、血熱和血瘀。
一、氣虛
素體中氣不足,復加勞力過度,損傷中氣,氣虛衝任不固,血失統攝,致經斷復來。
二、陰虛
早婚多產,陰血本虧,復加房事不節,更傷腎精,或老年憂思過度,耗損營陰,陰虛內熱,熱擾衝任,迫血妄行,致經斷復來。
三、血熱
素體陽盛,或過食溫燥之品,燥熱內蘊,或感受熱邪,或怒動肝火,火熱損傷衝任,迫血妄行,致經斷復來:
四.血瘀
老年體虛,氣血運行不暢,復加情志內傷,肝氣鬱結,氣滯血瘀,瘀留衝任,新血誤行,致經斷復來。
[辨證論治]
本病有虛證、有實證,也有虛實夾雜之候,當以出血的量、色、質、氣味及全身證候綜合分析,同肘參考各種檢查結果,辨明證屬良性或惡性。一般年齡愈大,出血時間愈長,反復發作,下腹部腫塊增大速度快,伴腹水、惡病質體質或紅細胞沉降率異常增快者,惡性病變的可能性愈大。治療首分良性惡性,良性者當以固攝衝任為大法,或補虛,或攻邪,或扶正祛邪;惡性病變者應採用多種方法(包括手術、放療、化療)綜合治療,以提高療效。
一、氣虛型
主要證候:自然絕經在2年以上,經水復來,血量較多,色淡質稀,小腹空墜,神疲乏力,氣短懶言,面色光白,舌淡紅,苔薄白,脈緩弱。
證候分析:氣虛中氣下陷,衝任不固,故經水復來,血量較多,小腹空墜;氣虛脾弱,生化之源不足,故流血色淡質稀;中氣不足,故神疲乏力,氣短懶言;中陽不振,則面色觥白。舌淡紅,苔薄白,脈緩弱,也為氣虛之徵。
治療法則:補氣養血,固衝止血。
方藥舉例:安老湯(《傅青主女科》)。
人參、黃芪、白朮、當歸、熟地、山茱萸、阿膠、黑芥穗、香附、木耳、炭甘草
方中人參、黃芪、白朮補中益氣,固攝止血;熟地、阿膠、當歸養血止血;山茱萸收澀止血;香附理氣,與補氣養血藥同用,使補而不滯;黑芥穗、木耳炭黑以製紅,加強止血之力。全方以補氣固衝攝血治本,養血止血治標,標本同治,故可收止血之功。
二、陰虛型
主要證候:自然絕經2年以上,經水復來,量不多,色鮮紅,五心煩熱,兩顴潮紅,夜睡不寧,咽乾口燥,陰中乾澀或灼熱疼痛,皮膚或外陰瘙癢,大便燥結,舌紅,苔少,脈細數。
證候分析:陰虛內熱,熱憂衝任,迫血妄行,故經水復來;陰虛血少,血為熱灼,故量不多而色鮮紅;陰虛於下,陽浮於上,故兩顴潮紅;陰虛內熱,虛火內擾心神,故五心煩熱,夜睡不寧;陰虛津虧,故咽乾口燥,大便燥結;肝經繞陰器,腎司二陰,肝腎陰虛,精血不足,外陰失養,故外陰瘙癢,陰中乾澀,灼熱疼痛;陰虛血燥,血虛生風,風動則癢,故皮膚瘙癢。舌紅,苔少,脈細數,也為陰虛之象。
治療法則:滋陰涼血,固衝止血。
方藥舉例:清血養陰湯。
若出血期間,酌加生龜板、生龍骨、阿膠;皮膚、外陰瘙癢甚者,酌加白蒺藜、荊芥、何首烏;大便燥結者,酌加胡麻仁、柏子仁。
三、血熱型
主要證候:自然絕經2年以上,經水復來,色深紅,質稠,帶下增多,色黃,有臭味,口苦口乾,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弦滑。
證候分析:熱傷衝任,迫血妄行,故經水復來;血被熱灼,故血色深紅,質稠;熱灼傷津,故口苦咽乾,小便短赤,大便秘結;熱毒灼傷胞脈,故帶下色黃,有臭味。舌紅,苔黃,脈弦滑,也為血熱之徵。
治療法則:清熱涼血,固衝止血。
方藥舉例:益陰煎(《醫宗金鑑》)加生牡蠣、茜根、地榆。
生地、知母、黃柏、生龜板、砂仁、炙甘草
方中生地、茜根、地榆清熱涼血止血;知母、黃柏滋陰清熱瀉火;生龜板、生牡蠣固衝止血;少佐砂仁養胃醒脾,行氣寬中。全方清熱涼血瀉火,血無熱迫,衝任自固,血無妄行之弊矣。
若帶下量多者,酌加車前子、土茯苓、薏苡仁;出血量多或反復發作,氣味腐臭者,酌加白花蛇舌草、七葉一枝花、半枝蓮。
四、血瘀型
主要證候:自然絕經2年以上,經水復來,血色紫黯有塊,量多少不一,小腹疼痛拒按,或胞中有症塊,舌紫黯,脈弦澀或澀而有力。
證候分析:瘀阻衝任,血不循經,故經水復來,血色紫黯有塊,量多少不一;瘀阻胞脈,氣血運行不暢,故小腹疼痛拒按;瘀血蓄於胞中,久則聚結成症,故胞中有塊。舌紫黯,脈弦澀,也為血瘀之徵。
治療法則:活血化瘀,固衝止血。
方藥舉例:當歸丸(《聖濟總錄》)。
當歸、芍藥、吳茱萸、大黃、乾薑、附子、細辛、丹皮、川芎、虻蟲、水蛭、厚朴、桃仁、桂枝
方中芍藥宜用赤藥,桂當用桂枝。當歸、赤芍、川芎、桂枝活血祛瘀;虻蟲、水蛭祛瘀消積,大黃、丹皮、桃仁涼血祛瘀;吳茱萸、乾薑;附子、細辛溫經散瘀;厚朴行氣以助散結之力。全方活血祛瘀,消積化瘀,癥結散,衝任通,血循常道,不致妄行則血能自止。本方攻破力猛,體實而瘀血內結者方可用。
若瘀積化熱,症見手足心熱,或低熱不退,口乾渴飲,尿赤便結,舌黯,苔黃而乾,脈弦數者,去吳茱萸、乾薑、附子、細辛、川芎,加三七、地榆、貫眾;小腹疼痛劇者,加罌粟殼、延胡索;久病體虛,面色蒼白,形體羸瘦,氣短氣促,飲食減少者,去虻蟲、大黃,加黃芪、白朮、太子參。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3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Re: 中醫婦科學
《中醫婦科學》 > 第九章 帶下病
第九章 帶下病
帶下的量明顯增多,色、質、氣味發生異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狀者,稱為“帶下病”,又稱“下白物”、“流穢物”。相當於西醫學的陰道炎、子宮頸炎、盆腔炎、婦科腫瘤等疾病引起的帶下增多。
“帶下”之名,首見於《內經》,如《素問·骨空論》說:“任脈為病……女子帶下瘕聚。”帶下一詞,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帶下泛指婦產科疾病而言,由於這些疾病都發生在帶脈之下,故稱為“帶下”。如《金匱要略心典》說:“帶下者,帶脈之下,古人列經脈為病,凡三十六種,皆謂之帶下病,非今人所謂赤白帶下也。”又如《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扁鵲名聞天下,過邯鄲,聞(趙)貴婦人,即為帶下醫。”所謂帶下醫,即女科醫生。狹義帶下又有生理、病理之別。正常女子自青春期開始,腎氣充盛,脾氣健運,任脈通調,帶脈健固,陰道內即有少量白色或無色透明無臭的粘性液體,特別是在經期前後、月經中期及妊娠期量增多,以潤澤陰戶,防禦外邪,此為生理性帶下。如《沈氏女科輯要》引王孟英說:“帶下,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潤,本非病也。”若帶下量明顯增多,或色、質、氣味異常,即為帶下病。 《女科證治約旨》說:“若外感六淫,內傷七情,醞釀成病,致帶脈縱弛,不能約束諸脈經,於是陰中有物,淋漓下降,綿綿不斷,即所謂帶下也。”在《諸病源候論》中還有五色帶下的記載,有青、赤、黃、白、黑五色名候,指出五臟俱虛損者,為五色帶俱下。臨床上以白帶、黃帶、赤白帶為常見。但也有帶下過少者,帶下與月經都有周期性,帶下過少常與月經量少、閉經的某些病症相一致,故這裡不予贅述。
帶下病以帶下增多為主要症狀,臨床必須辨證與辨病相結合進行診治。西醫婦科疾病如陰道炎、宮頸炎、盆腔炎及腫瘤等均可見帶下量多,應明確診斷後按帶下病辨證施治,必要時應進行婦科檢查及排癌檢查,避免貽誤病情。
帶下病以濕邪為患,故其病纏綿,反復發作,不易速愈,而且常並發月經不調、閉經、不孕、癥瘕等疾病,是婦科領域中僅次於月經病的常見病,應予重視。
[病因病機]
主要病因是濕邪,如《傅青主女科》說:“夫帶下俱是濕症。”濕有內外之別。外濕指外感之濕邪,如經期涉水淋雨,感受寒濕,或產後胞脈空虛,攝生不潔,濕毒邪氣乘虛內侵胞宮,以致任脈損傷,帶脈失約,引起帶下病。內濕的產生與臟腑氣血功能失調有密切的關係:脾虛運化失職,水濕內停,下注任帶;腎陽不足,氣化失常,水濕內停,又關門不固,精液下滑:素體陰虛,感受濕熱之邪,傷及任帶。總之,帶下病系濕邪為患,而脾腎功能失常又是發病的內在條件;病位主要在前陰、胞宮;任脈損傷,帶脈失約是帶下病的核心機理。 《婦人大全良方》中指出:“人有帶脈,橫於腰間,如束帶之狀,病生於此,故名為帶。”臨床常見分型有脾陽虛、腎陽虛、陰虛挾濕、濕熱下注、濕毒蘊結五種。
一、脾陽虛
飲食不節,勞倦過度,或憂思氣結,損傷脾氣,運化失職,濕濁停聚,流注下焦,傷及任帶,任脈不固,帶脈失約,而致帶下病。
二、腎陽虛
素禀腎虛,或恣情縱慾,腎陽虛損,氣化失常,水濕內停,下注衝任,損及任帶,而致帶下病。若腎陽虛損,精關不固,精液滑脫,也致帶下病。
三、陰虛挾濕
素禀陰虛,相火偏旺,陰虛失守,下焦感受濕熱之邪,損及任帶,約固無力,而為帶下病。
四、濕熱下注
脾虛濕盛,鬱久化熱,或情志不暢,肝鬱化火,肝熱脾濕,濕熱互結,流注下焦,損及任帶,約固無力,而成帶下病。
五、濕毒蘊結
經期產後,胞脈空虛,忽視衛生,或房室不禁,或手術損傷,以致感染濕毒,損傷仔帶,約固無力,而成帶下病。
[辨證論治]
帶下病辨證主要根據帶下量、色、質、氣味,其次根據伴隨症狀及舌脈辨其寒熱虛實如帶下量多色白或淡黃,質清稀,多屬脾陽虛;色白質清稀如水,有冷感者屬腎陽虛;量不甚多,色黃或赤白相兼,質稠或有臭氣為陰虛挾濕;帶下量多色黃,質粘稠,有臭氣,或如泡沫狀,或色自如豆渣狀,為濕熱下注;帶下量多,色黃綠如膿,或渾濁如米泔,質稠,惡臭難聞,屬濕毒重證。臨證時尚需結合全身症狀及病史等綜合分析,方能作出正確的辨證。
帶下病的治療原則以健脾、昇陽、除濕為主,輔以舒肝固腎;但是濕濁可以從陽化熱而成濕熱,也可以從陰化寒而成寒濕,所以要佐以清熱除濕、清熱解毒、散寒除濕等法。
一、脾陽虛型
主要證候:帶下量多,色白或淡黃,質稀薄,無臭氣,綿綿不斷,神疲倦怠,四肢不溫,納少便溏,兩足跗腫,面色觥白,舌質淡,苔白膩,脈緩弱。
證候分析:脾陽虛弱,運化失職,水濕內停,濕濁下注,損傷任帶二脈,約固無力,故帶下量多,色白或淡黃,質稀薄,無臭氣,綿綿不斷;脾虛中陽不振,則神疲倦怠,四肢不溫;脾虛運化失職,則納少便溏;濕濁內盛,則兩足跗腫;脾虛清陽不升,則面色觥白。舌淡,苔白膩,脈緩弱,為脾陽不足之徵。
治療法則:健脾益氣,昇陽除濕。
方藥舉例:完帶湯(《傅青主女科》)。
白朮、山藥、人參、白芍、蒼朮、甘草、陳皮、黑芥穗、柴胡、車前子
方中人參、山藥、甘草健脾益氣;蒼朮、白朮健脾燥濕;柴胡、白芍、陳皮舒肝解鬱,理氣昇陽;車前子人腎洩降,利水除濕;黑芥穗入血分祛風勝濕。全方寓補於散之中,寄消於升之內,肝、脾、腎三經同治,具有健脾益氣,昇陽除濕之功。
若脾虛及腎,兼腰痛者,酌加續斷、杜仲、菟絲子溫補腎陽,固任止帶;若寒凝腹痛者,酌加香附、艾葉溫經理氣止痛;若帶下日久,滑脫不止者,酌加芡實、龍骨、牡蠣、烏賊骨、金櫻子等固澀止帶之品。
若脾虛濕鬱化熱,帶下色黃粘稠,有臭味者,宜健脾除濕,清熱止帶,方選易黃湯(《傅青主女科》)。
山藥、芡實、車前子、白果、黃柏
方中山藥、車前子健脾化濕;白果、芡實固澀止帶;黃柏清熱燥濕。諸藥合用,使熱去濕化,則帶自止。
二、腎陽虛型
主要證候:帶下量多,色白清冷,稀薄如水,淋漓不斷,頭暈耳鳴,腰痛如折,畏寒肢冷,小腹冷感,小便頻數,夜間尤甚,大便溏薄,面色晦黯,舌淡潤,苔薄白,脈沉細而遲。
證候分析:腎陽不足,命門火衰,氣化失常,寒濕內盛,致帶脈失約,任脈不固,故帶下量多,色白清冷,稀薄如水,淋漓不斷;腎陽虛胞絡失於溫煦,故小腹冷感;膀胱失於溫煦,氣化失常,故小便頻數,夜間尤甚;火不溫土,則大便溏薄;陽虛寒從內生,故畏寒肢冷;腎陽虛外府失榮,故腰痛如折;:腎虛髓海不足,故頭暈耳鳴,面色晦黯。舌淡潤,苔薄白,脈沉細而遲,為腎陽不足,虛寒內盛之徵。
治療法則:溫腎助陽,澀精止帶。
方藥舉例:內補丸(《女科切要》)。
鹿茸、菟絲子、潼蒺藜、黃芪、白蒺藜、紫菀茸、肉桂、桑螵蛸、肉蓯蓉、製附子
方中鹿茸、肉蓯蓉、菟絲子溫腎填精益髓;潼蒺藜、桑螵蛸補腎澀精止帶;附子、肉桂溫腎壯陽補火;黃芪益氣固攝;白蒺藜養肝腎而疏風;紫菀茸溫肺益腎。全方共奏溫腎助陽,澀精止帶之效。
若腹瀉便溏者,去肉蓯蓉,酌加補骨脂、肉荳蔻。
若精關不固,精液下滑,帶下如崩,謂之白崩。治宜補脾腎,固奇經,佐以澀精止帶之品,方選固精丸(《濟陰綱目》)。
牡蠣、桑螵蛸、龍骨、白石脂、白茯苓、五味子、菟絲子、韭子
三、陰虛挾濕型
主要證候:帶下量不甚多,色黃或赤白相兼,質稠或有臭氣,陰部乾澀不適,或有灼熱感,腰膝酸軟,頭暈耳鳴,顴赤唇紅,五心煩熱,失眠多夢,舌紅,苔少或黃膩,脈細數。
證候分析:腎陰不足,相火偏旺,損傷血絡,复感濕邪,傷及任帶二脈,故帶下量多,色黃或赤白相兼,質稠,有臭氣,陰部有灼熱感;陰精虧虛,陰部失榮,故乾澀不適;腎陰虧損,體海不足,則腰膝酸軟,頭暈耳鳴;陰虛內熱,熱擾心神,則五心煩熱,失眠多夢。舌紅,苔少或黃膩,脈細數,為陰虛挾濕之徵。
治療法則:滋陰益腎,清熱祛濕。
方藥舉例:知柏地黃丸加芡實、金櫻子。
四、濕熱下注型
主要證候:帶下量多,色黃,粘稠,有臭氣,或伴陰部瘙癢,胸悶心煩,口苦咽乾,納食較差,小腹或少腹作痛,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濡數。
證候分析:濕熱蘊積於下,損傷任帶二脈,故帶下量多,色黃,粘稠,臭穢;濕熱熏蒸,則胸悶心煩,口苦咽乾;濕熱內阻,則納食較差;濕熱蘊結,瘀阻胞脈,則小腹或少腹作痛;濕熱傷津,則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濡數,為濕熱之徵。
治療法則:清熱利濕止帶。
方藥舉例:止帶方(《世補齋不謝方》)。
豬苓、茯苓、車前子、澤瀉、茵陳、赤芍、丹皮、黃柏、梔子、牛膝
方中豬苓、茯苓、車前子、澤瀉利水除濕;茵陳、黃柏、梔子清熱瀉火解毒;赤芍、丹皮涼血化瘀,合牛膝活血,並能引藥下行,直達病所以除下焦濕熱。
若肝經濕熱下注者,症見帶下量多,色黃或黃綠如膿,質粘稠或呈泡沫狀,有臭氣,伴陰部癢痛,頭暈目眩,口苦咽乾,煩躁易怒,便結尿赤,舌紅,苔黃膩,脈弦滑而數。治宜瀉肝清熱除濕,方用龍膽瀉肝湯(《醫宗金鑑》)加苦參、黃連。
龍膽草、柴胡、梔子、黃芩、車前子、木通、澤瀉、生地、當歸、甘草
若濕濁偏甚者,症見帶下量多,色白,如豆渣狀或凝乳狀,陰部瘙癢,脘悶納差,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治宜清熱利濕,疏風化濁,方用萆蘚滲濕湯(《瘍科心得集》)加蒼朮、藿香。
革蘚、薏苡仁、黃柏、赤茯苓、丹皮、澤瀉、滑石、通草
方中萆蘚、薏苡仁、赤茯苓、澤瀉、滑石、通草清熱利濕以化濁;黃柏、丹皮清熱涼血;蒼朮、藿香疏風化濁以止癢。
五、濕毒蘊結型
主要證候:帶下量多,黃綠如膿,或赤白相兼,或五色雜下,狀如米泔,臭穢難聞,小腹疼痛,腰骶酸痛,口苦咽乾,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證候分析:濕毒內侵,損傷任帶二脈,穢濁下流,故帶下量多;熱毒蘊蒸,損傷脈絡,則色黃綠如膿,或赤白相兼,甚或五色雜下,狀如米泔,穢臭難聞;濕毒蘊結,瘀阻胞脈,故小腹疼痛,腰骶酸痛;濕濁毒熱上蒸,故口苦咽乾;濕熱傷津,則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為濕毒蘊結之徵。
治療法則:清熱解毒除濕。
方藥舉例:五味消毒飲(《醫宗金鑑》)加土茯苓、薏苡仁。
蒲公英、金銀花、野菊花、紫花地丁、天葵子
方中蒲公英、金銀花、野菊花、紫花地丁清熱解毒;天葵子、土茯苓、薏苡仁清熱解毒,利水除濕。全方共奏清熱解毒除濕之功。
若腰骶酸痛,帶下惡臭難聞者,酌加半枝蓮、穿心蓮、魚腥草、樗根皮清熱解毒除穢;若小便淋痛,兼有白濁者,酌加土牛膝、虎杖、甘草梢。
第九章 帶下病
帶下的量明顯增多,色、質、氣味發生異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狀者,稱為“帶下病”,又稱“下白物”、“流穢物”。相當於西醫學的陰道炎、子宮頸炎、盆腔炎、婦科腫瘤等疾病引起的帶下增多。
“帶下”之名,首見於《內經》,如《素問·骨空論》說:“任脈為病……女子帶下瘕聚。”帶下一詞,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帶下泛指婦產科疾病而言,由於這些疾病都發生在帶脈之下,故稱為“帶下”。如《金匱要略心典》說:“帶下者,帶脈之下,古人列經脈為病,凡三十六種,皆謂之帶下病,非今人所謂赤白帶下也。”又如《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扁鵲名聞天下,過邯鄲,聞(趙)貴婦人,即為帶下醫。”所謂帶下醫,即女科醫生。狹義帶下又有生理、病理之別。正常女子自青春期開始,腎氣充盛,脾氣健運,任脈通調,帶脈健固,陰道內即有少量白色或無色透明無臭的粘性液體,特別是在經期前後、月經中期及妊娠期量增多,以潤澤陰戶,防禦外邪,此為生理性帶下。如《沈氏女科輯要》引王孟英說:“帶下,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潤,本非病也。”若帶下量明顯增多,或色、質、氣味異常,即為帶下病。 《女科證治約旨》說:“若外感六淫,內傷七情,醞釀成病,致帶脈縱弛,不能約束諸脈經,於是陰中有物,淋漓下降,綿綿不斷,即所謂帶下也。”在《諸病源候論》中還有五色帶下的記載,有青、赤、黃、白、黑五色名候,指出五臟俱虛損者,為五色帶俱下。臨床上以白帶、黃帶、赤白帶為常見。但也有帶下過少者,帶下與月經都有周期性,帶下過少常與月經量少、閉經的某些病症相一致,故這裡不予贅述。
帶下病以帶下增多為主要症狀,臨床必須辨證與辨病相結合進行診治。西醫婦科疾病如陰道炎、宮頸炎、盆腔炎及腫瘤等均可見帶下量多,應明確診斷後按帶下病辨證施治,必要時應進行婦科檢查及排癌檢查,避免貽誤病情。
帶下病以濕邪為患,故其病纏綿,反復發作,不易速愈,而且常並發月經不調、閉經、不孕、癥瘕等疾病,是婦科領域中僅次於月經病的常見病,應予重視。
[病因病機]
主要病因是濕邪,如《傅青主女科》說:“夫帶下俱是濕症。”濕有內外之別。外濕指外感之濕邪,如經期涉水淋雨,感受寒濕,或產後胞脈空虛,攝生不潔,濕毒邪氣乘虛內侵胞宮,以致任脈損傷,帶脈失約,引起帶下病。內濕的產生與臟腑氣血功能失調有密切的關係:脾虛運化失職,水濕內停,下注任帶;腎陽不足,氣化失常,水濕內停,又關門不固,精液下滑:素體陰虛,感受濕熱之邪,傷及任帶。總之,帶下病系濕邪為患,而脾腎功能失常又是發病的內在條件;病位主要在前陰、胞宮;任脈損傷,帶脈失約是帶下病的核心機理。 《婦人大全良方》中指出:“人有帶脈,橫於腰間,如束帶之狀,病生於此,故名為帶。”臨床常見分型有脾陽虛、腎陽虛、陰虛挾濕、濕熱下注、濕毒蘊結五種。
一、脾陽虛
飲食不節,勞倦過度,或憂思氣結,損傷脾氣,運化失職,濕濁停聚,流注下焦,傷及任帶,任脈不固,帶脈失約,而致帶下病。
二、腎陽虛
素禀腎虛,或恣情縱慾,腎陽虛損,氣化失常,水濕內停,下注衝任,損及任帶,而致帶下病。若腎陽虛損,精關不固,精液滑脫,也致帶下病。
三、陰虛挾濕
素禀陰虛,相火偏旺,陰虛失守,下焦感受濕熱之邪,損及任帶,約固無力,而為帶下病。
四、濕熱下注
脾虛濕盛,鬱久化熱,或情志不暢,肝鬱化火,肝熱脾濕,濕熱互結,流注下焦,損及任帶,約固無力,而成帶下病。
五、濕毒蘊結
經期產後,胞脈空虛,忽視衛生,或房室不禁,或手術損傷,以致感染濕毒,損傷仔帶,約固無力,而成帶下病。
[辨證論治]
帶下病辨證主要根據帶下量、色、質、氣味,其次根據伴隨症狀及舌脈辨其寒熱虛實如帶下量多色白或淡黃,質清稀,多屬脾陽虛;色白質清稀如水,有冷感者屬腎陽虛;量不甚多,色黃或赤白相兼,質稠或有臭氣為陰虛挾濕;帶下量多色黃,質粘稠,有臭氣,或如泡沫狀,或色自如豆渣狀,為濕熱下注;帶下量多,色黃綠如膿,或渾濁如米泔,質稠,惡臭難聞,屬濕毒重證。臨證時尚需結合全身症狀及病史等綜合分析,方能作出正確的辨證。
帶下病的治療原則以健脾、昇陽、除濕為主,輔以舒肝固腎;但是濕濁可以從陽化熱而成濕熱,也可以從陰化寒而成寒濕,所以要佐以清熱除濕、清熱解毒、散寒除濕等法。
一、脾陽虛型
主要證候:帶下量多,色白或淡黃,質稀薄,無臭氣,綿綿不斷,神疲倦怠,四肢不溫,納少便溏,兩足跗腫,面色觥白,舌質淡,苔白膩,脈緩弱。
證候分析:脾陽虛弱,運化失職,水濕內停,濕濁下注,損傷任帶二脈,約固無力,故帶下量多,色白或淡黃,質稀薄,無臭氣,綿綿不斷;脾虛中陽不振,則神疲倦怠,四肢不溫;脾虛運化失職,則納少便溏;濕濁內盛,則兩足跗腫;脾虛清陽不升,則面色觥白。舌淡,苔白膩,脈緩弱,為脾陽不足之徵。
治療法則:健脾益氣,昇陽除濕。
方藥舉例:完帶湯(《傅青主女科》)。
白朮、山藥、人參、白芍、蒼朮、甘草、陳皮、黑芥穗、柴胡、車前子
方中人參、山藥、甘草健脾益氣;蒼朮、白朮健脾燥濕;柴胡、白芍、陳皮舒肝解鬱,理氣昇陽;車前子人腎洩降,利水除濕;黑芥穗入血分祛風勝濕。全方寓補於散之中,寄消於升之內,肝、脾、腎三經同治,具有健脾益氣,昇陽除濕之功。
若脾虛及腎,兼腰痛者,酌加續斷、杜仲、菟絲子溫補腎陽,固任止帶;若寒凝腹痛者,酌加香附、艾葉溫經理氣止痛;若帶下日久,滑脫不止者,酌加芡實、龍骨、牡蠣、烏賊骨、金櫻子等固澀止帶之品。
若脾虛濕鬱化熱,帶下色黃粘稠,有臭味者,宜健脾除濕,清熱止帶,方選易黃湯(《傅青主女科》)。
山藥、芡實、車前子、白果、黃柏
方中山藥、車前子健脾化濕;白果、芡實固澀止帶;黃柏清熱燥濕。諸藥合用,使熱去濕化,則帶自止。
二、腎陽虛型
主要證候:帶下量多,色白清冷,稀薄如水,淋漓不斷,頭暈耳鳴,腰痛如折,畏寒肢冷,小腹冷感,小便頻數,夜間尤甚,大便溏薄,面色晦黯,舌淡潤,苔薄白,脈沉細而遲。
證候分析:腎陽不足,命門火衰,氣化失常,寒濕內盛,致帶脈失約,任脈不固,故帶下量多,色白清冷,稀薄如水,淋漓不斷;腎陽虛胞絡失於溫煦,故小腹冷感;膀胱失於溫煦,氣化失常,故小便頻數,夜間尤甚;火不溫土,則大便溏薄;陽虛寒從內生,故畏寒肢冷;腎陽虛外府失榮,故腰痛如折;:腎虛髓海不足,故頭暈耳鳴,面色晦黯。舌淡潤,苔薄白,脈沉細而遲,為腎陽不足,虛寒內盛之徵。
治療法則:溫腎助陽,澀精止帶。
方藥舉例:內補丸(《女科切要》)。
鹿茸、菟絲子、潼蒺藜、黃芪、白蒺藜、紫菀茸、肉桂、桑螵蛸、肉蓯蓉、製附子
方中鹿茸、肉蓯蓉、菟絲子溫腎填精益髓;潼蒺藜、桑螵蛸補腎澀精止帶;附子、肉桂溫腎壯陽補火;黃芪益氣固攝;白蒺藜養肝腎而疏風;紫菀茸溫肺益腎。全方共奏溫腎助陽,澀精止帶之效。
若腹瀉便溏者,去肉蓯蓉,酌加補骨脂、肉荳蔻。
若精關不固,精液下滑,帶下如崩,謂之白崩。治宜補脾腎,固奇經,佐以澀精止帶之品,方選固精丸(《濟陰綱目》)。
牡蠣、桑螵蛸、龍骨、白石脂、白茯苓、五味子、菟絲子、韭子
三、陰虛挾濕型
主要證候:帶下量不甚多,色黃或赤白相兼,質稠或有臭氣,陰部乾澀不適,或有灼熱感,腰膝酸軟,頭暈耳鳴,顴赤唇紅,五心煩熱,失眠多夢,舌紅,苔少或黃膩,脈細數。
證候分析:腎陰不足,相火偏旺,損傷血絡,复感濕邪,傷及任帶二脈,故帶下量多,色黃或赤白相兼,質稠,有臭氣,陰部有灼熱感;陰精虧虛,陰部失榮,故乾澀不適;腎陰虧損,體海不足,則腰膝酸軟,頭暈耳鳴;陰虛內熱,熱擾心神,則五心煩熱,失眠多夢。舌紅,苔少或黃膩,脈細數,為陰虛挾濕之徵。
治療法則:滋陰益腎,清熱祛濕。
方藥舉例:知柏地黃丸加芡實、金櫻子。
四、濕熱下注型
主要證候:帶下量多,色黃,粘稠,有臭氣,或伴陰部瘙癢,胸悶心煩,口苦咽乾,納食較差,小腹或少腹作痛,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濡數。
證候分析:濕熱蘊積於下,損傷任帶二脈,故帶下量多,色黃,粘稠,臭穢;濕熱熏蒸,則胸悶心煩,口苦咽乾;濕熱內阻,則納食較差;濕熱蘊結,瘀阻胞脈,則小腹或少腹作痛;濕熱傷津,則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濡數,為濕熱之徵。
治療法則:清熱利濕止帶。
方藥舉例:止帶方(《世補齋不謝方》)。
豬苓、茯苓、車前子、澤瀉、茵陳、赤芍、丹皮、黃柏、梔子、牛膝
方中豬苓、茯苓、車前子、澤瀉利水除濕;茵陳、黃柏、梔子清熱瀉火解毒;赤芍、丹皮涼血化瘀,合牛膝活血,並能引藥下行,直達病所以除下焦濕熱。
若肝經濕熱下注者,症見帶下量多,色黃或黃綠如膿,質粘稠或呈泡沫狀,有臭氣,伴陰部癢痛,頭暈目眩,口苦咽乾,煩躁易怒,便結尿赤,舌紅,苔黃膩,脈弦滑而數。治宜瀉肝清熱除濕,方用龍膽瀉肝湯(《醫宗金鑑》)加苦參、黃連。
龍膽草、柴胡、梔子、黃芩、車前子、木通、澤瀉、生地、當歸、甘草
若濕濁偏甚者,症見帶下量多,色白,如豆渣狀或凝乳狀,陰部瘙癢,脘悶納差,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治宜清熱利濕,疏風化濁,方用萆蘚滲濕湯(《瘍科心得集》)加蒼朮、藿香。
革蘚、薏苡仁、黃柏、赤茯苓、丹皮、澤瀉、滑石、通草
方中萆蘚、薏苡仁、赤茯苓、澤瀉、滑石、通草清熱利濕以化濁;黃柏、丹皮清熱涼血;蒼朮、藿香疏風化濁以止癢。
五、濕毒蘊結型
主要證候:帶下量多,黃綠如膿,或赤白相兼,或五色雜下,狀如米泔,臭穢難聞,小腹疼痛,腰骶酸痛,口苦咽乾,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證候分析:濕毒內侵,損傷任帶二脈,穢濁下流,故帶下量多;熱毒蘊蒸,損傷脈絡,則色黃綠如膿,或赤白相兼,甚或五色雜下,狀如米泔,穢臭難聞;濕毒蘊結,瘀阻胞脈,故小腹疼痛,腰骶酸痛;濕濁毒熱上蒸,故口苦咽乾;濕熱傷津,則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為濕毒蘊結之徵。
治療法則:清熱解毒除濕。
方藥舉例:五味消毒飲(《醫宗金鑑》)加土茯苓、薏苡仁。
蒲公英、金銀花、野菊花、紫花地丁、天葵子
方中蒲公英、金銀花、野菊花、紫花地丁清熱解毒;天葵子、土茯苓、薏苡仁清熱解毒,利水除濕。全方共奏清熱解毒除濕之功。
若腰骶酸痛,帶下惡臭難聞者,酌加半枝蓮、穿心蓮、魚腥草、樗根皮清熱解毒除穢;若小便淋痛,兼有白濁者,酌加土牛膝、虎杖、甘草梢。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3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Re: 中醫婦科學
《中醫婦科學》 > 第十章 妊娠病
第一節 妊娠病小論
妊娠期間,發生與妊娠有關的疾病,稱妊娠病,亦稱胎前病。妊娠病不但影響孕婦的健康,還可妨礙胎兒的正常發育,甚至造成墮胎、小產,因此必須注意平時的預防和發病後的調治。
臨床常見的妊娠病有妊娠惡阻、妊娠腹痛、異位妊娠、胎漏、胎動不安、滑胎、胎死不下、胎萎不長、鬼胎、胎水腫滿、妊娠腫脹、妊娠心煩、妊娠眩暈、妊娠癇證、妊娠小便淋痛等。本事就這些疾病加以論述,妊娠病的發病原因,不外乎外感六淫、情志內傷以及勞逸過度、房事不節、跌僕閃挫等。其發病機理可概括為四個方面:其一,由於陰血下注衝任以養胎,出現陰血聚於下,陽氣浮於上,甚者氣機逆亂,陽氣偏亢的狀態,易致妊娠惡阻、妊娠心煩、妊娠眩暈、妊娠癇證等;其二,由於胎體漸長.致使氣帆升降失潤,又易形成氣滯濕鬱,痰濕內停,可致妊娠心煩、妊娠腫脹、胎水腫滿等;其三,胞脈係於腎,腎主藏精而關乎生殖,因此腎氣虧損,則胎元不固,易致胎動不安、滑胎等;其四,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而胎賴血養,若脾虛血少,胎失所養,可致胎漏、胎動不安、胎萎不長等。
妊娠病的治療原則是治病與安胎並舉。如因病而致胎不安者,當重在治病,病去則胎自安;若因胎不安而致病者,應重在安胎,胎安則病自愈。具體治療大法有三:補腎,目的在於固胎之本,用藥以補腎益陰為主;健脾,目的在於益血之源,用藥以健脾養血為主;疏肝,目的在於通調氣機,用藥以理氣清熱為主。若胎元異常,胎殞難留,或胎死不下者,則安之無益,宜從速下胎以益母。妊娠期間,凡峻下、滑利,祛瘀、破血、耗氣、散氣以及一切有毒藥品,都宜慎用或禁用。但在病情需要的情況下,如妊娠惡阻也可適當選用降氣藥物,所謂“有故無殞,亦無殞也”;惟須嚴格掌握劑量,並“衰其大半而止”,以免動胎、傷胎。
第一節 妊娠病小論
妊娠期間,發生與妊娠有關的疾病,稱妊娠病,亦稱胎前病。妊娠病不但影響孕婦的健康,還可妨礙胎兒的正常發育,甚至造成墮胎、小產,因此必須注意平時的預防和發病後的調治。
臨床常見的妊娠病有妊娠惡阻、妊娠腹痛、異位妊娠、胎漏、胎動不安、滑胎、胎死不下、胎萎不長、鬼胎、胎水腫滿、妊娠腫脹、妊娠心煩、妊娠眩暈、妊娠癇證、妊娠小便淋痛等。本事就這些疾病加以論述,妊娠病的發病原因,不外乎外感六淫、情志內傷以及勞逸過度、房事不節、跌僕閃挫等。其發病機理可概括為四個方面:其一,由於陰血下注衝任以養胎,出現陰血聚於下,陽氣浮於上,甚者氣機逆亂,陽氣偏亢的狀態,易致妊娠惡阻、妊娠心煩、妊娠眩暈、妊娠癇證等;其二,由於胎體漸長.致使氣帆升降失潤,又易形成氣滯濕鬱,痰濕內停,可致妊娠心煩、妊娠腫脹、胎水腫滿等;其三,胞脈係於腎,腎主藏精而關乎生殖,因此腎氣虧損,則胎元不固,易致胎動不安、滑胎等;其四,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而胎賴血養,若脾虛血少,胎失所養,可致胎漏、胎動不安、胎萎不長等。
妊娠病的治療原則是治病與安胎並舉。如因病而致胎不安者,當重在治病,病去則胎自安;若因胎不安而致病者,應重在安胎,胎安則病自愈。具體治療大法有三:補腎,目的在於固胎之本,用藥以補腎益陰為主;健脾,目的在於益血之源,用藥以健脾養血為主;疏肝,目的在於通調氣機,用藥以理氣清熱為主。若胎元異常,胎殞難留,或胎死不下者,則安之無益,宜從速下胎以益母。妊娠期間,凡峻下、滑利,祛瘀、破血、耗氣、散氣以及一切有毒藥品,都宜慎用或禁用。但在病情需要的情況下,如妊娠惡阻也可適當選用降氣藥物,所謂“有故無殞,亦無殞也”;惟須嚴格掌握劑量,並“衰其大半而止”,以免動胎、傷胎。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3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Re: 中醫婦科學
《中醫婦科學》 > 第十章 妊娠病
第二節 妊娠惡阻
妊娠早期,出現嚴重的噁心嘔吐,頭暈厭食,甚則食人即吐者,稱為“妊娠惡阻”,又稱“妊娠嘔吐”、“子病”、“病兒”、“阻病”等。
本病相當於西醫學的妊娠劇吐。惡阻是妊娠早期常見的病證之一,治療及時,護理得法,多數患者可迅速康復,預後大多良好。
[病因病機]
本病的主要機理是沖氣上逆,胃失和降。常見分型有胃虛、肝熱、痰滯等。
一、胃虛
孕後經血停閉,血聚衝任養胎,衝脈氣盛,衝脈隸於陽明,若胃氣素虛,胃失和降,沖氣挾胃氣上逆,而致噁心嘔吐。
二、肝熱
平素性躁多怒,肝鬱化熱,孕後血聚養胎,肝血更虛,肝火愈旺,且衝脈氣盛,衝脈附於肝,肝脈挾胃貫膈,沖氣挾肝火上逆犯胃,胃失和降,遂致噁心嘔吐。
三、痰滯
脾陽素虛,痰飲內停,孕後經血壅閉,衝脈氣盛,沖氣挾痰飲上逆,以致噁心嘔吐。
[辨證論治]
辨證著重了解嘔吐物的性狀(色、質、氣味),結合全身證候、舌脈進行綜合分析,以辨寒、熱、虛、實。治療大法以調氣和中、降逆止嘔為主,並應注意飲食和情志的調節,用藥宜忌升散之品。
一、胃虛型
主要證候:妊娠早期,噁心嘔吐,吐出食物,甚則食人即吐,脘腹脹悶,不思飲食,頭暈體倦,怠惰思睡,舌淡,苔白,脈緩滑無力。
證候分析:孕後血聚於下以養胎元,沖氣偏盛而上逆,胃氣虛弱,失於和降,沖氣挾胃氣上逆,所以嘔吐不食,或食入即吐;脾胃虛弱,運化失職,因而脘腹脹悶,不思飲食;中陽不振,清陽不升,則頭暈體倦,怠惰思睡。舌淡,苔白,脈緩滑無力,為脾胃虛弱之徵。
治療法則:健胃和中,降逆止嘔。
方藥舉例:香砂六君子湯(《名醫方論》)。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半夏、陳皮、木香、砂仁、生薑、大棗
方中參、術、苓、草、大棗健脾養胃,益氣和中;生薑、半夏降逆止嘔;砂仁、木香、陳皮理氣和中。全方補脾胃,降逆氣,使嘔吐得止。
若脾胃虛寒者,酌加丁香、白荳蔻以增強溫中降逆之力;若吐甚傷陰,症見口乾便秘者,宜去木香、砂仁、茯苓等溫燥或淡滲之晶,酌加玉竹、麥冬、石斛、胡麻仁等養陰和胃;若孕婦唾液分泌量異常增多,時時流涎者,古稱“脾冷流涎”,原方可加益智仁、白荳蔻溫脾化飲,攝涎止唾。
二、肝熱型
主要證候:妊娠早期,嘔吐酸水或苦水,胸脅滿悶,噯氣嘆息,頭暈目眩,口苦咽乾,渴喜冷飲,便秘溲赤,舌紅,苔黃燥,脈弦滑數。
證候分析:孕後沖氣挾肝火上逆犯胃,故嘔吐酸水或苦水;肝鬱氣滯,氣機不利,所以胸脅滿悶,噯氣嘆息;肝火上逆,因而頭暈目眩,口苦咽乾;熱盛傷津,故渴喜冷飲,便秘溲赤。舌紅,苔黃燥,脈弦滑數,為肝熱內盛之徵。
治療法則:清肝和胃,降逆止嘔。
方藥舉例:加味溫膽湯(《醫宗金鑑》)。
陳皮、制半夏、茯苓、甘草、枳實、竹茹、黃芩、黃連、麥冬、蘆根、生薑
方中黃芩、黃連、竹茹清肝熱,除煩止嘔;枳實、陳皮寬胸和胃,調氣降逆;半夏、茯苓、生薑除濕化痰,降逆止嘔;麥冬、蘆根養陰清熱,除煩止嘔;甘草調和諸藥。全方有清肝和胃,降逆止嘔之效。
若嘔甚傷津,五心煩熱,舌紅口乾者,酌加石斛、玉竹、麥門冬以養陰清熱;便秘者,酌加胡麻仁潤腸通便。
三、痰滯型
主要證候:妊娠早期,嘔吐痰涎,胸膈滿悶,不思飲食,口中淡膩,頭暈目眩,心悸氣短,舌淡胖,苔白膩,脈滑。
證候分析:痰濕之體,或脾虛停飲,孕後血壅氣盛,沖氣上逆,挾痰飲上泛,故嘔吐痰涎;膈間有痰飲,中陽不運,故胸膈滿悶,不思飲食;痰飲中阻,清陽不升,故有頭暈目眩;飲邪上凌心肺,則心悸氣短。舌淡胖,苔白膩,脈滑,也為痰飲內停之徵。
治療法則:化痰除濕,降逆止嘔。
方藥舉例:青竹茹湯(《濟陰綱目》)。
鮮竹茹、橘皮、白茯苓、半夏、生薑
方中半夏、陳皮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竹茹除煩止嘔;茯苓、生薑健脾溫胃,滲濕止嘔;諸藥同用共收除濕化痰,降逆止嘔之效。
若脾胃虛弱,痰濕內盛者,酌加蒼朮、白朮健脾燥濕;兼寒者,症見嘔吐清水,形寒肢冷,面色蒼白,宜加丁香、白荳蔻以溫中化痰,降逆止嘔;若挾熱者,症見嘔吐黃水,頭暈心煩,喜食酸冷,酌加黃芩、知母、前胡,或用蘆根湯(蘆根、竹茹、橘皮、麥冬、前胡)以祛痰濁,清邪熱。
上述三型都可圖嘔吐不止,不能進食,而導致陰液虧損,精氣耗散,出現精神萎靡,形體消瘦,眼眶下陷,雙目無神,四肢無力,嚴重者,出現嘔吐帶血樣物,發熱口渴,尿少便秘,唇舌乾燥,舌紅,苔薄黃或光剝,脈細滑數無力等氣陰兩虧的嚴重證候(查尿酮體常呈強陽性反應)。治宜益氣養陰,和胃止嘔。方用生脈散合增液湯(《溫病條辨》方:玄參、麥冬、生地)加烏梅、竹茹,蘆根。嘔吐帶血樣物者,加藕節、烏賊骨、烏梅炭養陰清熱,涼血止血。
必要時,採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給以輸液、糾正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若經治療無好轉,或體溫增高達38度以上.心率超過120次/分,或出現黃疸時,應考慮終止妊娠。
第二節 妊娠惡阻
妊娠早期,出現嚴重的噁心嘔吐,頭暈厭食,甚則食人即吐者,稱為“妊娠惡阻”,又稱“妊娠嘔吐”、“子病”、“病兒”、“阻病”等。
本病相當於西醫學的妊娠劇吐。惡阻是妊娠早期常見的病證之一,治療及時,護理得法,多數患者可迅速康復,預後大多良好。
[病因病機]
本病的主要機理是沖氣上逆,胃失和降。常見分型有胃虛、肝熱、痰滯等。
一、胃虛
孕後經血停閉,血聚衝任養胎,衝脈氣盛,衝脈隸於陽明,若胃氣素虛,胃失和降,沖氣挾胃氣上逆,而致噁心嘔吐。
二、肝熱
平素性躁多怒,肝鬱化熱,孕後血聚養胎,肝血更虛,肝火愈旺,且衝脈氣盛,衝脈附於肝,肝脈挾胃貫膈,沖氣挾肝火上逆犯胃,胃失和降,遂致噁心嘔吐。
三、痰滯
脾陽素虛,痰飲內停,孕後經血壅閉,衝脈氣盛,沖氣挾痰飲上逆,以致噁心嘔吐。
[辨證論治]
辨證著重了解嘔吐物的性狀(色、質、氣味),結合全身證候、舌脈進行綜合分析,以辨寒、熱、虛、實。治療大法以調氣和中、降逆止嘔為主,並應注意飲食和情志的調節,用藥宜忌升散之品。
一、胃虛型
主要證候:妊娠早期,噁心嘔吐,吐出食物,甚則食人即吐,脘腹脹悶,不思飲食,頭暈體倦,怠惰思睡,舌淡,苔白,脈緩滑無力。
證候分析:孕後血聚於下以養胎元,沖氣偏盛而上逆,胃氣虛弱,失於和降,沖氣挾胃氣上逆,所以嘔吐不食,或食入即吐;脾胃虛弱,運化失職,因而脘腹脹悶,不思飲食;中陽不振,清陽不升,則頭暈體倦,怠惰思睡。舌淡,苔白,脈緩滑無力,為脾胃虛弱之徵。
治療法則:健胃和中,降逆止嘔。
方藥舉例:香砂六君子湯(《名醫方論》)。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半夏、陳皮、木香、砂仁、生薑、大棗
方中參、術、苓、草、大棗健脾養胃,益氣和中;生薑、半夏降逆止嘔;砂仁、木香、陳皮理氣和中。全方補脾胃,降逆氣,使嘔吐得止。
若脾胃虛寒者,酌加丁香、白荳蔻以增強溫中降逆之力;若吐甚傷陰,症見口乾便秘者,宜去木香、砂仁、茯苓等溫燥或淡滲之晶,酌加玉竹、麥冬、石斛、胡麻仁等養陰和胃;若孕婦唾液分泌量異常增多,時時流涎者,古稱“脾冷流涎”,原方可加益智仁、白荳蔻溫脾化飲,攝涎止唾。
二、肝熱型
主要證候:妊娠早期,嘔吐酸水或苦水,胸脅滿悶,噯氣嘆息,頭暈目眩,口苦咽乾,渴喜冷飲,便秘溲赤,舌紅,苔黃燥,脈弦滑數。
證候分析:孕後沖氣挾肝火上逆犯胃,故嘔吐酸水或苦水;肝鬱氣滯,氣機不利,所以胸脅滿悶,噯氣嘆息;肝火上逆,因而頭暈目眩,口苦咽乾;熱盛傷津,故渴喜冷飲,便秘溲赤。舌紅,苔黃燥,脈弦滑數,為肝熱內盛之徵。
治療法則:清肝和胃,降逆止嘔。
方藥舉例:加味溫膽湯(《醫宗金鑑》)。
陳皮、制半夏、茯苓、甘草、枳實、竹茹、黃芩、黃連、麥冬、蘆根、生薑
方中黃芩、黃連、竹茹清肝熱,除煩止嘔;枳實、陳皮寬胸和胃,調氣降逆;半夏、茯苓、生薑除濕化痰,降逆止嘔;麥冬、蘆根養陰清熱,除煩止嘔;甘草調和諸藥。全方有清肝和胃,降逆止嘔之效。
若嘔甚傷津,五心煩熱,舌紅口乾者,酌加石斛、玉竹、麥門冬以養陰清熱;便秘者,酌加胡麻仁潤腸通便。
三、痰滯型
主要證候:妊娠早期,嘔吐痰涎,胸膈滿悶,不思飲食,口中淡膩,頭暈目眩,心悸氣短,舌淡胖,苔白膩,脈滑。
證候分析:痰濕之體,或脾虛停飲,孕後血壅氣盛,沖氣上逆,挾痰飲上泛,故嘔吐痰涎;膈間有痰飲,中陽不運,故胸膈滿悶,不思飲食;痰飲中阻,清陽不升,故有頭暈目眩;飲邪上凌心肺,則心悸氣短。舌淡胖,苔白膩,脈滑,也為痰飲內停之徵。
治療法則:化痰除濕,降逆止嘔。
方藥舉例:青竹茹湯(《濟陰綱目》)。
鮮竹茹、橘皮、白茯苓、半夏、生薑
方中半夏、陳皮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竹茹除煩止嘔;茯苓、生薑健脾溫胃,滲濕止嘔;諸藥同用共收除濕化痰,降逆止嘔之效。
若脾胃虛弱,痰濕內盛者,酌加蒼朮、白朮健脾燥濕;兼寒者,症見嘔吐清水,形寒肢冷,面色蒼白,宜加丁香、白荳蔻以溫中化痰,降逆止嘔;若挾熱者,症見嘔吐黃水,頭暈心煩,喜食酸冷,酌加黃芩、知母、前胡,或用蘆根湯(蘆根、竹茹、橘皮、麥冬、前胡)以祛痰濁,清邪熱。
上述三型都可圖嘔吐不止,不能進食,而導致陰液虧損,精氣耗散,出現精神萎靡,形體消瘦,眼眶下陷,雙目無神,四肢無力,嚴重者,出現嘔吐帶血樣物,發熱口渴,尿少便秘,唇舌乾燥,舌紅,苔薄黃或光剝,脈細滑數無力等氣陰兩虧的嚴重證候(查尿酮體常呈強陽性反應)。治宜益氣養陰,和胃止嘔。方用生脈散合增液湯(《溫病條辨》方:玄參、麥冬、生地)加烏梅、竹茹,蘆根。嘔吐帶血樣物者,加藕節、烏賊骨、烏梅炭養陰清熱,涼血止血。
必要時,採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給以輸液、糾正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若經治療無好轉,或體溫增高達38度以上.心率超過120次/分,或出現黃疸時,應考慮終止妊娠。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3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Re: 中醫婦科學
《中醫婦科學》 > 第十章 妊娠病
第三節 妊娠腹痛
妊娠期間,出現以小腹疼痛為主的病症,稱為“妊娠腹痛”,亦稱“胞阻”。
妊娠腹痛是孕期常見病,若不伴有下血症狀,一般預後良好。若痛久不止,病勢日進,也可損傷胎元,甚則發展為墮胎、小產。
[病因病機]
發病機理主要是胞脈阻滯、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為實,不榮而痛為虛。常見分型有血虛、虛寒、氣鬱等。
一、血虛
孕婦素體血虛,或失血過多,或脾虛化源不足而血虛,血虛則胞脈失養,以致腹痛。
二、虛寒
孕婦素體陽虛,陰寒內生,不能生血行血,胞脈失於溫煦,更致氣血運行不暢,胞脈受阻,因而發生腹痛。
三、氣鬱
孕婦素性抑鬱,或為情志聽傷,氣鬱則血行不暢,胞脈阻滯,不通則痛,因而腹痛。
[辨證論治]
辨證主要根據腹痛的性質和程度,結合兼症及舌脈特點辨其虛實。本病治法以調理氣血為主,使胞脈氣血暢通,則其痛自止。
一、血虛型
主要證候:妊娠小腹綿綿作痛,頭暈心悸,失眠多夢,面色萎黃,舌淡,苔薄白,脈細滑。
證候分析:素體血虛,孕後血聚養胎而愈虛,血虛胞脈失養,故小腹綿綿作痛;血虛髓海失養,則頭暈;血不養心,則心悸;神不安舍,則少寐多夢;血虛不能上榮於面,故面色萎黃。舌淡,苔薄白,脈細滑,為血虛之徵。
治療法則:補血養血,止痛安胎。
方藥舉例:當歸芍藥散(《金匱要略》)去澤瀉,加黨參。
當歸、白芍、川芎、白朮、茯苓、澤瀉
方中當歸、川芎養血活血,行血中之滯;白芍養血緩急止痛;黨參、白朮、茯苓健脾益氣以資生化之源。全方使氣充而血沛,氣血運行調暢,以收胎安痛止之效。
若血虛甚者,酌加枸杞子、制首烏、菟絲子滋腎養血,濡養胞脈;心悸失眠者,酌加酸棗仁、龍眼肉、五味子養血寧心安神。
二、虛寒型
主要證候:妊娠小腹冷痛,喜溫喜按,形寒肢冷,倦怠無力,面色光白,舌淡,苔白,脈細滑。
證候分析:素體陽虛,孕後胞脈失於溫煦,故小腹冷痛,喜溫喜按;中陽不振,則倦怠無力;陽氣不能外達,故形寒肢冷:面色觥白。舌淡,苔白,脈細滑,為虛寒之徵。
治療法則:暖宮止痛,養血安胎。
方藥舉例:膠艾湯(《金匱要略》)。
阿膠、艾葉、當歸、川芎、白芍、乾地黃、甘草
方中艾葉暖宮止痛;當歸、川芎養血行滯;白芍、甘草緩急止痛;阿膠、乾地黃養血安胎。全方共奏暖宮止痛,養血安胎乏效。
若腎陽虛衰,兼腰痛者,酌加杜仲、巴戟天、補骨脂以溫腎助陽,使陰寒消散,氣血流暢,則腹痛可止。
三、氣鬱型
主要證候:妊娠小腹脹痛,情志抑鬱,或煩躁易怒,伴胸脅脹滿,舌紅,苔薄,脈弦滑。
證候分析:素性憂鬱,肝失條達,氣機不暢,孕後胞脈阻滯,故小腹脹痛;氣滯肝脈,故胸脅脹滿;氣鬱無以宣達,氣機木暢,故情志抑鬱,或煩躁易怒。舌紅,苔薄,脈弦滑,為肝鬱氣滯之徵。
治療法則:舒肝解鬱,止痛安臍。
方藥舉例:逍遙散加蘇梗、陳皮。
若鬱而化熱者,酌加梔子、黃芩清熱涼血,和營止痛。
第三節 妊娠腹痛
妊娠期間,出現以小腹疼痛為主的病症,稱為“妊娠腹痛”,亦稱“胞阻”。
妊娠腹痛是孕期常見病,若不伴有下血症狀,一般預後良好。若痛久不止,病勢日進,也可損傷胎元,甚則發展為墮胎、小產。
[病因病機]
發病機理主要是胞脈阻滯、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為實,不榮而痛為虛。常見分型有血虛、虛寒、氣鬱等。
一、血虛
孕婦素體血虛,或失血過多,或脾虛化源不足而血虛,血虛則胞脈失養,以致腹痛。
二、虛寒
孕婦素體陽虛,陰寒內生,不能生血行血,胞脈失於溫煦,更致氣血運行不暢,胞脈受阻,因而發生腹痛。
三、氣鬱
孕婦素性抑鬱,或為情志聽傷,氣鬱則血行不暢,胞脈阻滯,不通則痛,因而腹痛。
[辨證論治]
辨證主要根據腹痛的性質和程度,結合兼症及舌脈特點辨其虛實。本病治法以調理氣血為主,使胞脈氣血暢通,則其痛自止。
一、血虛型
主要證候:妊娠小腹綿綿作痛,頭暈心悸,失眠多夢,面色萎黃,舌淡,苔薄白,脈細滑。
證候分析:素體血虛,孕後血聚養胎而愈虛,血虛胞脈失養,故小腹綿綿作痛;血虛髓海失養,則頭暈;血不養心,則心悸;神不安舍,則少寐多夢;血虛不能上榮於面,故面色萎黃。舌淡,苔薄白,脈細滑,為血虛之徵。
治療法則:補血養血,止痛安胎。
方藥舉例:當歸芍藥散(《金匱要略》)去澤瀉,加黨參。
當歸、白芍、川芎、白朮、茯苓、澤瀉
方中當歸、川芎養血活血,行血中之滯;白芍養血緩急止痛;黨參、白朮、茯苓健脾益氣以資生化之源。全方使氣充而血沛,氣血運行調暢,以收胎安痛止之效。
若血虛甚者,酌加枸杞子、制首烏、菟絲子滋腎養血,濡養胞脈;心悸失眠者,酌加酸棗仁、龍眼肉、五味子養血寧心安神。
二、虛寒型
主要證候:妊娠小腹冷痛,喜溫喜按,形寒肢冷,倦怠無力,面色光白,舌淡,苔白,脈細滑。
證候分析:素體陽虛,孕後胞脈失於溫煦,故小腹冷痛,喜溫喜按;中陽不振,則倦怠無力;陽氣不能外達,故形寒肢冷:面色觥白。舌淡,苔白,脈細滑,為虛寒之徵。
治療法則:暖宮止痛,養血安胎。
方藥舉例:膠艾湯(《金匱要略》)。
阿膠、艾葉、當歸、川芎、白芍、乾地黃、甘草
方中艾葉暖宮止痛;當歸、川芎養血行滯;白芍、甘草緩急止痛;阿膠、乾地黃養血安胎。全方共奏暖宮止痛,養血安胎乏效。
若腎陽虛衰,兼腰痛者,酌加杜仲、巴戟天、補骨脂以溫腎助陽,使陰寒消散,氣血流暢,則腹痛可止。
三、氣鬱型
主要證候:妊娠小腹脹痛,情志抑鬱,或煩躁易怒,伴胸脅脹滿,舌紅,苔薄,脈弦滑。
證候分析:素性憂鬱,肝失條達,氣機不暢,孕後胞脈阻滯,故小腹脹痛;氣滯肝脈,故胸脅脹滿;氣鬱無以宣達,氣機木暢,故情志抑鬱,或煩躁易怒。舌紅,苔薄,脈弦滑,為肝鬱氣滯之徵。
治療法則:舒肝解鬱,止痛安臍。
方藥舉例:逍遙散加蘇梗、陳皮。
若鬱而化熱者,酌加梔子、黃芩清熱涼血,和營止痛。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3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Re: 中醫婦科學
《中醫婦科學》 > 第十章 妊娠病
第四節 異位妊娠
凡孕卵在子宮體腔以外著床發育,稱為。異位妊娠”,亦稱“宮外孕”。但兩者含義稍有不同,宮外孕指子宮以外的妊娠,如輸卵管妊娠、卵巢妊娠、腹腔妊娠、闊韌帶妊娠;異位妊娠指孕卵位於正常著。
床部位之外的妊娠,還可包括宮頸妊娠、間質部妊娠及子宮殘角妊娠。因此異位妊娠(圖10-1)的名稱含義更廣。
中醫學文獻中沒有“異位妊娠”和“宮外孕”的病名,但在“停經腹痛”、“少腹瘀血”、“經漏”、“經閉”及“癥瘕”等病證中有類似症狀的描述。
異位妊娠中以輸卵管妊娠為最常見,約佔90%-95%,故本節以其為例敘述。當輸卵管妊娠破裂後,可造成急性腹腔內出血,發病急,病情重,處理不當可危及生命,是婦產科常見急腹症之一。
1.輸卵管壺腹部妊娠
2.輸卵管峽部妊娠
3.輸卵管間質部妊娠
4.輸卵管傘部妊
5.卵巢妊娠
6.宮頸妊娠
7.腹腔
[病因病機]
發病機理與少腹宿有瘀滯,衝任不暢,或先天腎氣不足等有關。由於孕卵未能移行胞宮,在輸卵管內發育,以致脹破脈絡,陰血內溢於少腹,發生血瘀、血虛、厥脫等一系列證候。
一、氣虛血瘀
素禀腎氣不足,或早婚、房事不節,損傷腎氣,或素體虛弱,飲食勞倦傷脾,中氣不足,氣虛運血無力,血行瘀滯,以致孕卵不能及時運達胞宮,而成宮外孕。
二、氣滯血瘀
素性抑鬱,或忿怒過度,氣滯而致血瘀,或經期產後,餘血未盡,不禁房事,或感染邪毒,以致血瘀氣滯,氣滯血瘀,胞脈不暢,孕卵阻滯,不能運達胞宮,而成宮外孕。
西醫學認為,慢性輸卵管炎是輸卵管妊娠的主要原因。炎症可造成輸卵管粘連、管腔狹窄、管形扭曲及管壁肌肉蠕動減弱等,妨礙孕卵的通過和順利輸送。此外,輸卵管發育不良或畸形、輸卵管子宮內膜異位症、盆腔內腫瘤壓迫或牽引、孕卵外遊及輸卵管結紮後再通等,均可使孕卵的正常運行受阻或輸送延遲,不能按時到達宮腔,而在輸卵管內著床,形成輸卵管妊娠。
輸卵管妊娠時,由於管壁薄弱,管腔狹小,胚胎絨毛直接侵蝕輸卵管肌層,當孕卵生長發育到一定程度時,即可發生輸卵管妊娠破裂或流產。
輸卵管妊娠破裂多發生於輸卵管峽部妊娠,輸卵管妊娠流產多發生於壺腹部妊娠。無論輸卵管妊娠破裂或流產,由於血管開放,持續或反复的大量出血,可以形成輸卵管內、盆腔、腹腔血腫,嚴重時引起休克,危及生命。偶爾流產或破裂後的胚胎存活,繼續在腹腔內生長發育,成為繼發性腹腔妊娠。若輸卵管妊娠破損後,病程較長,胚胎死亡,血塊機化與周圍組織粘連,可形成陳舊性宮外孕。
當輸卵管妊娠時,子宮可增大變軟,內膜蛻膜樣變,當胚胎死亡時,蛻膜可整塊排出,稱為蛻膜管型。
[辨證論治]
宮外孕辨證主要是少腹血瘀之實證,治療始終以活血化瘀為主。
本病辨證治療的重點是隨著病情的發展,動態觀察治療,並在有輸血、輸液及手術準備的條件下進行服藥。
一、未破損期
指輸卵管妊娠尚未破損者。
主要證候:停經後可有早孕反應,或下腹一側有隱痛,雙合診可觸及一側附件有軟性包塊,有壓痛,尿妊娠試驗為陽性,脈弦滑。
證候分析:停經妊娠,故可有早孕反應;孕卵於輸卵管內種植髮育,氣機阻滯,故患側有包塊、壓痛,及下腹患側隱痛。脈弦滑為瘀阻之徵。
治療法則:活血化瘀,消症殺胚。
方藥舉例:宮外孕Ⅱ號方(山西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方)。
丹參15g 赤芍15g 桃仁9g 三棱3~6g 莪朮3~6g
方中丹參、赤芍、桃仁活血化瘀,三棱、莪朮消症散結。
殺胚問題:輸卵管妊娠尚未破損,胚胎存活,因此,確切地殺死胚胎是非手術治療成功的關鍵。有學者認為在中藥中加用蜈蚣、全蠍有殺胚作用,尚須進一步觀察證實。天花粉蛋白注射液殺胚,一般5-7天可收到效果,但必須嚴格使用程序,防止過敏反應。現在有人觀察用息隱(米非司酮)殺胚,也有用MTX、5-FU進行殺胚(要嚴格掌握劑量)。由於B超掃描、p。 HCG測定和腹腔鏡的應用,使宮外孕早期診斷、治療監測及非手術治療成功率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二、已破損期
指輸卵管妊娠流產或破裂者。臨床有休克型、不穩定型及包塊型。
(一)休克型
輸卵管妊娠破損後引起急性大量出血。臨床有休克徵象者。
主要證候:突發下腹劇痛,面色蒼白,四肢厥逆,或冷汗淋漓,噁心嘔吐,血壓下降或不穩定,有時煩躁不安,脈微欲絕或細數無力,並有腹部及婦科檢查的體徵(詳見診斷部分的有關內容);
證候分析:孕卵停滯於胞宮之外,脹破脈絡,故突發下腹劇痛;絡傷內崩,陰血暴亡,氣隨血脫,則面色蒼白,四肢厥逆,冷汗淋漓;亡血心神失養,故煩躁不安:脈微欲絕或細數無力,為陰血暴亡,陽氣暴脫之徵。
治療法則:益氣固脫,活血祛瘀。
方藥舉例:生脈散(《內外傷辨惑論》)合宮外孕I號方(山西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方)。
生脈散:人參(重用人參)麥冬五味子
宮外孕I號:丹參赤芍桃仁
方中人參大補元氣以固脫;麥冬、五味子養陰斂汗而生津;丹參、赤芍、桃仁活血化瘀以消積血。
對於休克型患者,應立即吸氧、輸液,必要時輸血,配合中藥生脈散積極搶救,補足血容量,糾正休克後即加服宮外孕I號方活血化瘀,並及早防治兼證。若四肢厥逆者,酌加附子回陽救逆;大汗淋漓不止者,酌加山茱萸斂汗澀精氣;內出血未止者,酌加三七化瘀止血。
(二)不穩定型
輸卵管妊娠破損後時間不長,病情不夠穩定,有再次發生內出血可能者。
主要證候:腹痛拒按,腹部有壓痛及反跳痛,但逐漸減輕,可觸及界線不清的包塊.兼有少量陰道流血,血壓平穩,脈細緩。
證候分析:脈絡破損,傷絡而血溢,血不循經成瘀,瘀血阻滯不通,則腹痛拒按;瘀血內阻,新血不得歸經,故有陰道流血;氣血驟虛,脈道不充,故脈細緩。
治療法則:活血祛瘀為主。
方藥舉例:宮外孕I號方(見休克型)。
一般不必加減。若兼氣血兩虛,心悸氣短者,酌加黨參、黃芪、當歸以益氣養血,則氣旺而血易行,以助消瘀之功。後期有血塊形成者,可加三棱、莪朮消瘕瘕積聚,但用量由少到多,逐漸增加。此期仍應嚴密觀察病情變化,注意再次內出血的可能,做好搶救休克的準備。
(三)包塊型
指輸卵管妊娠破損時間較長,腹腔內血液已形成血腫包塊者。
主要證候:腹腔血腫包塊形成,腹痛逐漸減輕,可有下腹墜脹或便意感,陰道出血逐漸停止,脈細澀。
證候分析:絡傷血溢於少腹成瘀,瘀積成症,故腹腔血腫包塊形成;瘕塊阻礙氣機,則下腹脹痛或墜脹。脈細澀為瘀血內阻之徵。
治療法則:破瘀消瘕。
方藥舉例:宮外孕Ⅱ號方(見未破損期)。
為加快包塊吸收,可輔以消瘕散(經驗方)。
千年健60g川斷120g追地風花椒各60g五加皮白芷桑寄生各120g艾葉500g透骨草250g羌活獨活各60g赤芍歸尾各120g血竭乳香沒藥各60g
上藥共為末,每250g為一份,紗布包,蒸15分鐘,趁熱外敷,每日1-2次,10天為一療程。
兼證的處理:最多見及最重要的兼證是腑實證,表現為腹脹便秘,胃脘不適,腹痛拒按,腸鳴音減弱或消失。
①屬熱實者,於主方中加大黃、芒硝清熱瀉下。
②屬寒實者,用九種心痛丸(《金匱要略》)。
附子9g、人參、乾薑、吳茱萸、狼牙、巴豆霜,各3g
上藥共為末,煉蜜丸如豌豆大,每次3-10粒。
③寒熱夾雜者,可用大黃、芒硝,佐以適量肉桂。
④在疏通胃腸的同時加枳實、厚朴各3-9g,以治療或預防胃脘部脹痛。
手術治療:輸卵管妊娠確診後,可以考慮手術治療,手術治療止血迅速。如有下列情況,可立即進行手術。
①停經時間較長,疑為輸卵管間質部或殘角子宮妊娠。
②內出血多而休克嚴重,雖經搶救而不易控制者。
③妊娠試驗持續陽性,包塊繼續長大,而殺胚藥無效者。
④願意同時施行絕育者。
第四節 異位妊娠
凡孕卵在子宮體腔以外著床發育,稱為。異位妊娠”,亦稱“宮外孕”。但兩者含義稍有不同,宮外孕指子宮以外的妊娠,如輸卵管妊娠、卵巢妊娠、腹腔妊娠、闊韌帶妊娠;異位妊娠指孕卵位於正常著。
床部位之外的妊娠,還可包括宮頸妊娠、間質部妊娠及子宮殘角妊娠。因此異位妊娠(圖10-1)的名稱含義更廣。
中醫學文獻中沒有“異位妊娠”和“宮外孕”的病名,但在“停經腹痛”、“少腹瘀血”、“經漏”、“經閉”及“癥瘕”等病證中有類似症狀的描述。
異位妊娠中以輸卵管妊娠為最常見,約佔90%-95%,故本節以其為例敘述。當輸卵管妊娠破裂後,可造成急性腹腔內出血,發病急,病情重,處理不當可危及生命,是婦產科常見急腹症之一。
1.輸卵管壺腹部妊娠
2.輸卵管峽部妊娠
3.輸卵管間質部妊娠
4.輸卵管傘部妊
5.卵巢妊娠
6.宮頸妊娠
7.腹腔
[病因病機]
發病機理與少腹宿有瘀滯,衝任不暢,或先天腎氣不足等有關。由於孕卵未能移行胞宮,在輸卵管內發育,以致脹破脈絡,陰血內溢於少腹,發生血瘀、血虛、厥脫等一系列證候。
一、氣虛血瘀
素禀腎氣不足,或早婚、房事不節,損傷腎氣,或素體虛弱,飲食勞倦傷脾,中氣不足,氣虛運血無力,血行瘀滯,以致孕卵不能及時運達胞宮,而成宮外孕。
二、氣滯血瘀
素性抑鬱,或忿怒過度,氣滯而致血瘀,或經期產後,餘血未盡,不禁房事,或感染邪毒,以致血瘀氣滯,氣滯血瘀,胞脈不暢,孕卵阻滯,不能運達胞宮,而成宮外孕。
西醫學認為,慢性輸卵管炎是輸卵管妊娠的主要原因。炎症可造成輸卵管粘連、管腔狹窄、管形扭曲及管壁肌肉蠕動減弱等,妨礙孕卵的通過和順利輸送。此外,輸卵管發育不良或畸形、輸卵管子宮內膜異位症、盆腔內腫瘤壓迫或牽引、孕卵外遊及輸卵管結紮後再通等,均可使孕卵的正常運行受阻或輸送延遲,不能按時到達宮腔,而在輸卵管內著床,形成輸卵管妊娠。
輸卵管妊娠時,由於管壁薄弱,管腔狹小,胚胎絨毛直接侵蝕輸卵管肌層,當孕卵生長發育到一定程度時,即可發生輸卵管妊娠破裂或流產。
輸卵管妊娠破裂多發生於輸卵管峽部妊娠,輸卵管妊娠流產多發生於壺腹部妊娠。無論輸卵管妊娠破裂或流產,由於血管開放,持續或反复的大量出血,可以形成輸卵管內、盆腔、腹腔血腫,嚴重時引起休克,危及生命。偶爾流產或破裂後的胚胎存活,繼續在腹腔內生長發育,成為繼發性腹腔妊娠。若輸卵管妊娠破損後,病程較長,胚胎死亡,血塊機化與周圍組織粘連,可形成陳舊性宮外孕。
當輸卵管妊娠時,子宮可增大變軟,內膜蛻膜樣變,當胚胎死亡時,蛻膜可整塊排出,稱為蛻膜管型。
[辨證論治]
宮外孕辨證主要是少腹血瘀之實證,治療始終以活血化瘀為主。
本病辨證治療的重點是隨著病情的發展,動態觀察治療,並在有輸血、輸液及手術準備的條件下進行服藥。
一、未破損期
指輸卵管妊娠尚未破損者。
主要證候:停經後可有早孕反應,或下腹一側有隱痛,雙合診可觸及一側附件有軟性包塊,有壓痛,尿妊娠試驗為陽性,脈弦滑。
證候分析:停經妊娠,故可有早孕反應;孕卵於輸卵管內種植髮育,氣機阻滯,故患側有包塊、壓痛,及下腹患側隱痛。脈弦滑為瘀阻之徵。
治療法則:活血化瘀,消症殺胚。
方藥舉例:宮外孕Ⅱ號方(山西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方)。
丹參15g 赤芍15g 桃仁9g 三棱3~6g 莪朮3~6g
方中丹參、赤芍、桃仁活血化瘀,三棱、莪朮消症散結。
殺胚問題:輸卵管妊娠尚未破損,胚胎存活,因此,確切地殺死胚胎是非手術治療成功的關鍵。有學者認為在中藥中加用蜈蚣、全蠍有殺胚作用,尚須進一步觀察證實。天花粉蛋白注射液殺胚,一般5-7天可收到效果,但必須嚴格使用程序,防止過敏反應。現在有人觀察用息隱(米非司酮)殺胚,也有用MTX、5-FU進行殺胚(要嚴格掌握劑量)。由於B超掃描、p。 HCG測定和腹腔鏡的應用,使宮外孕早期診斷、治療監測及非手術治療成功率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二、已破損期
指輸卵管妊娠流產或破裂者。臨床有休克型、不穩定型及包塊型。
(一)休克型
輸卵管妊娠破損後引起急性大量出血。臨床有休克徵象者。
主要證候:突發下腹劇痛,面色蒼白,四肢厥逆,或冷汗淋漓,噁心嘔吐,血壓下降或不穩定,有時煩躁不安,脈微欲絕或細數無力,並有腹部及婦科檢查的體徵(詳見診斷部分的有關內容);
證候分析:孕卵停滯於胞宮之外,脹破脈絡,故突發下腹劇痛;絡傷內崩,陰血暴亡,氣隨血脫,則面色蒼白,四肢厥逆,冷汗淋漓;亡血心神失養,故煩躁不安:脈微欲絕或細數無力,為陰血暴亡,陽氣暴脫之徵。
治療法則:益氣固脫,活血祛瘀。
方藥舉例:生脈散(《內外傷辨惑論》)合宮外孕I號方(山西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方)。
生脈散:人參(重用人參)麥冬五味子
宮外孕I號:丹參赤芍桃仁
方中人參大補元氣以固脫;麥冬、五味子養陰斂汗而生津;丹參、赤芍、桃仁活血化瘀以消積血。
對於休克型患者,應立即吸氧、輸液,必要時輸血,配合中藥生脈散積極搶救,補足血容量,糾正休克後即加服宮外孕I號方活血化瘀,並及早防治兼證。若四肢厥逆者,酌加附子回陽救逆;大汗淋漓不止者,酌加山茱萸斂汗澀精氣;內出血未止者,酌加三七化瘀止血。
(二)不穩定型
輸卵管妊娠破損後時間不長,病情不夠穩定,有再次發生內出血可能者。
主要證候:腹痛拒按,腹部有壓痛及反跳痛,但逐漸減輕,可觸及界線不清的包塊.兼有少量陰道流血,血壓平穩,脈細緩。
證候分析:脈絡破損,傷絡而血溢,血不循經成瘀,瘀血阻滯不通,則腹痛拒按;瘀血內阻,新血不得歸經,故有陰道流血;氣血驟虛,脈道不充,故脈細緩。
治療法則:活血祛瘀為主。
方藥舉例:宮外孕I號方(見休克型)。
一般不必加減。若兼氣血兩虛,心悸氣短者,酌加黨參、黃芪、當歸以益氣養血,則氣旺而血易行,以助消瘀之功。後期有血塊形成者,可加三棱、莪朮消瘕瘕積聚,但用量由少到多,逐漸增加。此期仍應嚴密觀察病情變化,注意再次內出血的可能,做好搶救休克的準備。
(三)包塊型
指輸卵管妊娠破損時間較長,腹腔內血液已形成血腫包塊者。
主要證候:腹腔血腫包塊形成,腹痛逐漸減輕,可有下腹墜脹或便意感,陰道出血逐漸停止,脈細澀。
證候分析:絡傷血溢於少腹成瘀,瘀積成症,故腹腔血腫包塊形成;瘕塊阻礙氣機,則下腹脹痛或墜脹。脈細澀為瘀血內阻之徵。
治療法則:破瘀消瘕。
方藥舉例:宮外孕Ⅱ號方(見未破損期)。
為加快包塊吸收,可輔以消瘕散(經驗方)。
千年健60g川斷120g追地風花椒各60g五加皮白芷桑寄生各120g艾葉500g透骨草250g羌活獨活各60g赤芍歸尾各120g血竭乳香沒藥各60g
上藥共為末,每250g為一份,紗布包,蒸15分鐘,趁熱外敷,每日1-2次,10天為一療程。
兼證的處理:最多見及最重要的兼證是腑實證,表現為腹脹便秘,胃脘不適,腹痛拒按,腸鳴音減弱或消失。
①屬熱實者,於主方中加大黃、芒硝清熱瀉下。
②屬寒實者,用九種心痛丸(《金匱要略》)。
附子9g、人參、乾薑、吳茱萸、狼牙、巴豆霜,各3g
上藥共為末,煉蜜丸如豌豆大,每次3-10粒。
③寒熱夾雜者,可用大黃、芒硝,佐以適量肉桂。
④在疏通胃腸的同時加枳實、厚朴各3-9g,以治療或預防胃脘部脹痛。
手術治療:輸卵管妊娠確診後,可以考慮手術治療,手術治療止血迅速。如有下列情況,可立即進行手術。
①停經時間較長,疑為輸卵管間質部或殘角子宮妊娠。
②內出血多而休克嚴重,雖經搶救而不易控制者。
③妊娠試驗持續陽性,包塊繼續長大,而殺胚藥無效者。
④願意同時施行絕育者。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3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Re: 中醫婦科學
《中醫婦科學》 > 第十章 妊娠病
第五節 胎漏
妊娠期陰道少量出血,時下時止,或淋漓不斷,而無腰酸腹痛者,稱為“胎漏”,亦稱“胞漏”或“漏胎”等。
本病發生在妊娠早期,類似於西醫學的先兆流產。經過治療出血迅速停止,兼症消失,多能繼續妊娠。反之,若陰道流血逐漸增多,兼症加重,結合有關檢查,確屬胎墮難留者,切不可再行安胎,宜以去胎益母為要。本病若發生在妊娠中、晚期,則類似於西醫學的前置胎盤,診療中應予以高度重視。
[病因病機]
主要機理是衝任不固,不能攝血養胎。常見分型有腎虛、氣虛、血熱等。
一、腎虛
孕婦先天腎氣不足,或房事不節,損傷腎氣,腎虛則衝任不固,不能製約經血,以致胎漏下血。
二、氣虛
孕婦素體虛弱,或飲食勞倦傷脾,或久病傷氣,氣虛則衝任不固,血失統攝,致胎漏下血。
三、血熱
孕婦素體陽盛,或七情鬱結化熱,或外感邪熱,或陰虛生內熱,熱擾衝任,迫血妄行,遂為胎漏。
[辨證論治]
辨證時要根據陰道流血的量、色、質及其兼症、舌脈等綜合分析始能確診。治療大法以止血安胎為主,並根據不同的證型分別採用補腎、益氣、清熱等法。遣方用藥時不宜過用滋膩、溫燥、苦寒之品,以免影響氣血的生化與運行,有礙胎兒發育。
一、腎虛型
主要證候:妊娠期陰道少量下血,色淡質稀,頭暈耳鳴,腰膝酸軟,小便頻數,舌淡,苔白,脈沉滑無力。
證候分析:腎氣虛衝任不固,血海不藏,故孕後陰道少量下血,色淡質稀;腎虛髓海不足,則頭暈耳鳴,腰膝酸軟;腎虛氣化失常,膀胱失約,故小便頻數。舌淡,苔白,脈沉滑無力,為腎虛之徵。
治療法則:補腎固衝,止血安胎。
方藥舉例:壽胎丸(《醫學衷中參西錄》)加艾葉炭。
菟絲子、桑寄生、續斷、阿膠
方中菟絲子補腎益精安胎;桑寄生、續斷固腎壯腰以系胎;阿膠、艾葉炭養血止血安胎。全方重在補益腎氣,固攝衝任,腎氣足則衝任固而胎漏自止。
兼氣虛下墜甚者,酌加黨參、黃芪益氣安胎。
二、氣虛型
主要證候:妊娠期陰道少量下血,色淡紅,質稀薄,神疲肢倦,氣短懶言,面色胱白,舌淡,苔薄白,脈滑無力。
證候分析:氣虛衝任不固,攝血無力,因而陰道不時少量下血;氣虛火衰不能化血為赤,故血色淡紅而質稀薄;氣虛中陽不振,故神疲肢倦,氣短懶言;氣虛陽氣不布,故面色觥白。舌淡,苔薄白,脈滑無力,為氣虛之徵。
治療法則:益氣養血,固衝止血。
方藥舉例:固下益氣湯(《臨證指南醫案》)。
人參、白朮、熟地、阿膠、白芍、炙甘草、砂仁、艾葉炭
方中人參、白朮、炙甘草補中益氣,固攝衝任;熟地、白芍補血以濡養胎元;阿膠、艾葉炭養血止血安胎;砂仁理氣安胎,且使補而不滯。全方有益氣養血,固衝止血之效。
三、血熱型
主要證候:妊娠期,陰道下血,色深紅或鮮紅,質稠,心煩少寐,口渴飲冷,溲黃便結,面紅唇赤,舌紅,苔黃,脈滑數。
證候分析:邪熱內盛,熱擾衝任,迫血妄行,故陰道下血而色深紅或鮮紅,質稠;熱擾心神,故心煩少寐;熱傷津液,故口渴飲冷,溲黃便結;熱邪上擾,故面紅唇赤。舌紅,苔黃,脈滑數,也為邪熱內盛之徵。
治療法則:清熱涼血,固衝止血。
方藥舉例:加味阿膠湯(《醫宗金鑑》)去當歸。
阿膠、艾葉、生地、白芍、當歸、杜仲、白朮、黑梔子、側柏葉、黃芩
方中黑梔子、側柏葉、黃芩清熱止血安胎;生地、白芍養血涼血安胎;杜仲、白朮補腎健脾以固胎;阿膠、艾葉養血止血安胎。全方有清熱涼血,止血安胎之效。
第五節 胎漏
妊娠期陰道少量出血,時下時止,或淋漓不斷,而無腰酸腹痛者,稱為“胎漏”,亦稱“胞漏”或“漏胎”等。
本病發生在妊娠早期,類似於西醫學的先兆流產。經過治療出血迅速停止,兼症消失,多能繼續妊娠。反之,若陰道流血逐漸增多,兼症加重,結合有關檢查,確屬胎墮難留者,切不可再行安胎,宜以去胎益母為要。本病若發生在妊娠中、晚期,則類似於西醫學的前置胎盤,診療中應予以高度重視。
[病因病機]
主要機理是衝任不固,不能攝血養胎。常見分型有腎虛、氣虛、血熱等。
一、腎虛
孕婦先天腎氣不足,或房事不節,損傷腎氣,腎虛則衝任不固,不能製約經血,以致胎漏下血。
二、氣虛
孕婦素體虛弱,或飲食勞倦傷脾,或久病傷氣,氣虛則衝任不固,血失統攝,致胎漏下血。
三、血熱
孕婦素體陽盛,或七情鬱結化熱,或外感邪熱,或陰虛生內熱,熱擾衝任,迫血妄行,遂為胎漏。
[辨證論治]
辨證時要根據陰道流血的量、色、質及其兼症、舌脈等綜合分析始能確診。治療大法以止血安胎為主,並根據不同的證型分別採用補腎、益氣、清熱等法。遣方用藥時不宜過用滋膩、溫燥、苦寒之品,以免影響氣血的生化與運行,有礙胎兒發育。
一、腎虛型
主要證候:妊娠期陰道少量下血,色淡質稀,頭暈耳鳴,腰膝酸軟,小便頻數,舌淡,苔白,脈沉滑無力。
證候分析:腎氣虛衝任不固,血海不藏,故孕後陰道少量下血,色淡質稀;腎虛髓海不足,則頭暈耳鳴,腰膝酸軟;腎虛氣化失常,膀胱失約,故小便頻數。舌淡,苔白,脈沉滑無力,為腎虛之徵。
治療法則:補腎固衝,止血安胎。
方藥舉例:壽胎丸(《醫學衷中參西錄》)加艾葉炭。
菟絲子、桑寄生、續斷、阿膠
方中菟絲子補腎益精安胎;桑寄生、續斷固腎壯腰以系胎;阿膠、艾葉炭養血止血安胎。全方重在補益腎氣,固攝衝任,腎氣足則衝任固而胎漏自止。
兼氣虛下墜甚者,酌加黨參、黃芪益氣安胎。
二、氣虛型
主要證候:妊娠期陰道少量下血,色淡紅,質稀薄,神疲肢倦,氣短懶言,面色胱白,舌淡,苔薄白,脈滑無力。
證候分析:氣虛衝任不固,攝血無力,因而陰道不時少量下血;氣虛火衰不能化血為赤,故血色淡紅而質稀薄;氣虛中陽不振,故神疲肢倦,氣短懶言;氣虛陽氣不布,故面色觥白。舌淡,苔薄白,脈滑無力,為氣虛之徵。
治療法則:益氣養血,固衝止血。
方藥舉例:固下益氣湯(《臨證指南醫案》)。
人參、白朮、熟地、阿膠、白芍、炙甘草、砂仁、艾葉炭
方中人參、白朮、炙甘草補中益氣,固攝衝任;熟地、白芍補血以濡養胎元;阿膠、艾葉炭養血止血安胎;砂仁理氣安胎,且使補而不滯。全方有益氣養血,固衝止血之效。
三、血熱型
主要證候:妊娠期,陰道下血,色深紅或鮮紅,質稠,心煩少寐,口渴飲冷,溲黃便結,面紅唇赤,舌紅,苔黃,脈滑數。
證候分析:邪熱內盛,熱擾衝任,迫血妄行,故陰道下血而色深紅或鮮紅,質稠;熱擾心神,故心煩少寐;熱傷津液,故口渴飲冷,溲黃便結;熱邪上擾,故面紅唇赤。舌紅,苔黃,脈滑數,也為邪熱內盛之徵。
治療法則:清熱涼血,固衝止血。
方藥舉例:加味阿膠湯(《醫宗金鑑》)去當歸。
阿膠、艾葉、生地、白芍、當歸、杜仲、白朮、黑梔子、側柏葉、黃芩
方中黑梔子、側柏葉、黃芩清熱止血安胎;生地、白芍養血涼血安胎;杜仲、白朮補腎健脾以固胎;阿膠、艾葉養血止血安胎。全方有清熱涼血,止血安胎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