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止觀初探1~100講

福智廣論|宗大師:【今勤瑜伽多寡聞 廣聞不善於修要 觀視佛語多片眼 復乏理辯教義力】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般若般羅密
版面規則
此區專為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所設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86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031-總攝止觀次第決定之理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32講 34講 35講 36講 37講 38講 39講 40講
41講 42講 43講 44講 45講


廣論止觀初探0031-總攝止觀次第決定之理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論止觀初探0031-總攝止觀次第決定之理

【廣論止觀初探第 31 講】摘要:
真實的止觀,是必須從生起輕安之後才能安立。透過止住修的力量引生殊勝輕安的時候,就是獲得了寂止;那麼更進一步,透過抉擇的力量引生殊勝輕安的時候,也就是獲得了勝觀。

第 31 講內容綱要:
● 開始 00:00
1. 引據《本地分》解釋《集論》的內涵 00:24
2. 真實止觀,須從生起輕安後才能安立 03:13
3. 複習「次第決定之理」 05:09
4. 結勸 08:44
講次: 0031
標題: 總攝止觀次第決定之理
《廣論》段落: P345-L12 ~ P346-L1 《本地分》云……乃可安立。
《本地分》云:「又已如實善知從苦至道,然未能得初靜慮等,彼便宴坐,無間住心,更不擇法,是依增上慧而修增上心。」又為便於立言說故,於九住心通說為止,思擇等四通說名觀。然真實止、觀如下所說,要生輕安乃可安立。

0’00”
  大家好!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這一週你們過得還好嗎?24”

引據《本地分》解釋《集論》的內涵
  今天我們要繼續學習「止觀次第決定之理」,請大家翻開《廣論》345頁倒數第2行。宗大師引用了《本地分》,我們可以看原文:41”
《本地分》云:「又已如實善知從苦至道,然未能得初靜慮等,彼便宴坐,無間住心,更不擇法,是依增上慧而修增上心。」1’11”
  在《四家合註》裡,巴梭尊者解釋這段《本地分》的文,說:是依靠第一靜慮近分定修成了如實地、完整地了知苦諦乃至道諦的勝觀,然而還沒有獲得第一靜慮的根本定所含攝的寂止。這樣的修行人,在向內收攝自心而安坐的當下,內心安住於所緣,而不以最極簡擇諸法的智慧觀擇。之後修成靜慮根本定所含攝的寂止時,這個修行人依靠先前修成的近分定所含攝的「增上慧」,也就是近分定所含攝的什麼呀?勝觀,然後修持根本定所含攝的「增上心」,我再說一遍,修持根本定所含攝的增上心,也就是根本定所含攝的寂止。2’30”

  因此,宗大師是依據著《本地分》來解釋《集論》的,不是說先獲得了勝觀再獲得寂止,這是不可能的,一定要先獲得寂止才獲得勝觀。但是《集論》裡說有人先獲得勝觀再獲得寂止,這裡邊是指先獲得了近分定所攝的勝觀,再獲得根本定所攝的寂止。有沒有聽清楚?它是有一個區分點。那麼我們再繼續看原文:3’13”

真實止觀,須從生起輕安後才能安立
又為便於立言說故,於九住心通說為止,思擇等四通說名觀。然真實止、觀如下所說,要生輕安乃可安立。3’37”
  一般而言,為了使敘述簡便,雖然會將「九住心」稱為寂止,再把「思擇等四」稱為勝觀。由於九住心能令心寂靜,或者令心專注,所以稱之為寂止;思擇等四,對於如所有性或者盡所有性作粗細的簡擇,所以稱之為勝觀。這麼描述的理由,是因為說明這些是修止及修觀的方法,這裡邊是取止觀的名稱,但不是真正的止觀。真實的止觀,就如同下文所說的,是必須從生起輕安之後才能安立。注意!真實的止觀,是必須從生起輕安之後才能安立。透過止住修的力量引生殊勝輕安的時候,就是獲得了寂止;那麼更進一步,透過抉擇的力量引生殊勝輕安的時候,也就是獲得了勝觀。5’09”

複習「次第決定之理」
  到現在為止,我們就學完了「次第決定」這個科判。止觀次第決定,是什麼樣的次第決定呢?我們可以稍微複習一下。我再問大家這個問題:「止觀次第決定」是什麼樣的次第決定?5’32”

  必須先獲得寂止,在寂止的基礎上才能進一步獲得勝觀。他宗認為,注意!他宗認為,還記不記得他宗認為什麼?他宗認為可以緣著空性,同時獲得止觀。然後宗大師說:寂止作為勝觀的前行的道理,不是指引生證得無我正見的理解需要以寂止力作為前行,因為即使沒有寂止,也能生起證得無我的正見。6’05”

  對於證得無我的正見──注意!到下一個層次──對於證得無我的正見生起轉變心意的覺受,需要寂止作前行嗎?也不需要寂止作前行。因為即使沒有寂止,透過分別觀察的智慧反覆去觀擇、去串習,這樣反覆地去觀察、去串習,能不能令我們的心意產生轉變呢?完全是可以的!所以正見也是可以的──我是說不先修寂止,透過反覆地串習這個見解,產生內心覺受上的改變或者昇華,也是不需要先修寂止的。7’00”

  因此,必須先獲得寂止,以止住的力量引生輕安;在這個基礎上,更進一步透過思擇的力量引生輕安,才能獲得勝觀,這就是必須先獲得寂止才能獲得勝觀的原因。注意!這裡邊出現了「輕安」,即使是緣著空性這個境,即使是緣著空性這個境,然而由於內心安住於一個所緣引生輕安,這樣仍然沒有超出修持寂止的方法,對不對?因為單憑如此,不能安立獲得毗缽舍那。在很多經論之中,都開示必須先獲得寂止,之後才能獲得勝觀。7’56”

  必須先獲得寂止,才能獲得勝觀,這樣的次第也就是在最初新生起的時候,才是如此的。但是在已經獲得了止觀之後,也可以先修毗缽舍那,然後再修奢摩他,所以獲得了止觀之後,次第是不決定的。但是最初新生起止觀,止觀的先後次第絕對是決定的。但是獲得止觀之後,止觀的先後次第不是決定的。大家有沒有聽清楚?8’44”

結勸
  以上我們就學完了「止觀次第決定之理」這個科判了,你們有沒有很開心啊?對於我們自己來說,能聽到這個這麼清淨修行止觀的傳承教授,開心吧?要生歡喜心啊!還有這麼多的同學一起聽聞,我們有一個止觀的大課堂,也要隨喜自他的善根。9’18”

  說暇滿人身難得、宗大師教法難遇,在《廣論・奢摩他》的這一章,我們就能夠學到如此精采的經論的教授,大家一定會覺得很欣喜吧?有一些傳承的教授也令人很驚奇呀!所以止觀的教授我們一起學習,是非常非常難得的殊勝的因緣。9’45”

  現在有一些法師,因為我們在學習奢摩他的緣故,他們把奢摩他開始背,有的已經背完了。所以真的要感恩佛菩薩、感恩善知識!我也非常非常地感恩如此認真學習的你們,你們給了我一個很大的力量和勇氣,我們可以一起來學習。在此,祈願正法久住,善士久住,所有同學道業增長,實證三主要道!10’20”

《菩提道次第廣論》原文改譯參考表
31.PNG
31.PNG (23.02 KiB) 已瀏覽 4271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86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032-安住於相順的環境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0032-安住於相順的環境



廣論止觀初探0032-安住於相順的環境

【廣論止觀初探第 32 講】開始進入「學奢摩他法」。摘要如下:
如果我們想要順利地、快速地修成寂止的話,就應該依止奢摩他的資糧。那止的資糧有幾個呢?答一下。對!有六個。第一個就是安住於相順的環境。那麼什麼是相順的環境呢?就是指具足五種功德的環境。

第 32 講講解範圍是《廣論》346 頁第 2 行~346 頁第 7 行:第六、各別學法,分三:一、學奢摩他法;二、學毘缽舍那法;三、彼二雙運之法。初又分三:一、修止資糧;二、依止資糧修奢摩他之理;三、修已成就奢摩他量。今初:諸瑜伽師當依速易成止之因──寂止資糧。其中有六:一、住隨順處,謂住具五德處:易於獲得,謂無大劬勞得衣食等;處所賢善,謂無猛獸等兇惡眾生,及無怨等之所居住;地土賢善,謂非引生疾病之地;伴友賢善,謂具良友戒見相同;具善妙相,謂日無多人,夜靜聲寂。(上述引用原文,已根據大慈恩官網第 32 講改譯參考表修訂)

第 32 講內容綱要:
● 開始 00:00
1. 順利而快速修成寂止的因──依止寂止的資糧 01:00
2. 易於獲得:不費力地獲得衣食等 06:12
3. 處所賢善:沒有猛獸等兇殘眾生及仇敵等 09:15
講次: 0032
標題: 安住於相順的環境
《廣論》段落: P346-L2 ~ P346-L7 第六、各別學法……夜靜聲寂。

第六、各別學法,分三:一、學奢摩他法;二、學毘缽舍那法;三、彼二雙運之法。初又分三:一、修止資糧;二、依止資糧修奢摩他之理;三、修已成就奢摩他量。今初:

0’00”
  大家好!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這一週大家過得還好吧?前一週學的有複習嗎?還記得前面我們學了什麼嗎?我們學完了六個科判中的前五個科判,今天我們要學第六個科判。請大家把《廣論》書打開346頁第2行,看科判。有找到吧?跟我一起看原文。1’00”

順利而快速修成寂止的因──依止寂止的資糧
第六、各別學法,分三:一、學奢摩他法;二、學毘缽舍那法;三、彼二雙運之法。初又分三:一、修止資糧;二、依止資糧修奢摩他之理;三、修已成就奢摩他量。今初:1’28”
  那我們解釋一下。分別學習的方法分為了三科:第一,學習奢摩他的方法;第二,學習毗缽舍那的方法;第三,止觀二者雙運的方法。第一科又分為三科:第一個是依寂止的資糧;第二是依寂止的資糧進而修持奢摩他的方法;第三個是透過修持而成就奢摩他的量。那麼現在我們來看第一個科判,第一個科判是什麼呀?「修止資糧」。2’16”

  一般來說,無論修什麼法類都是需要資糧、順緣,就像學習前需要準備很多的順緣。無論修習什麼法類都需要排除障礙、成辦順緣,這樣我們所修的法類才容易修起來。在這之上,就如同文殊菩薩對宗大師所說的「三合引導」的這個教授──精勤淨罪集資,然後要勤奮地學習諸大教典,而且還要把上師與本尊視為無二無別而祈禱加持,這樣做就能夠生起什麼呀?生起那珍貴的覺受。3’09”

  修任何法都是這樣,如果想要修奢摩他的話也是這樣──集資淨障,去除一切障礙、成辦一切順緣,修行就容易生起覺受。舉個例子來說,比如說種田,想要有好的收成,之前就要好好地耕耘。比如說春天到了,就會發現農夫把那個田耕得特別地仔細,然後再播種,並且適時地還要施肥,這些順緣都得要具備。而且在過程中,還有比如說像颳大風啊、降冰雹啊,還有莫名其妙的那個霜凍,這些都要避免、都要防止。因為沒有這些災害的話,能夠豐收是自然的道理;如果有這些災害的話,就得想辦法在災害來的時候,再保護那些正在生長著的莊稼。4’21”

  所以我們的心續中是否能夠生起證悟,依止資糧是非常重要的!我再說一遍:我們的心續中能否生起證悟,依止資糧是非常重要的!能夠按照三合引導而修學,集資淨障、研讀諸大教典、視上師與本尊無二無別而殷重地祈禱、而殷重地祈求,證悟就非常容易生起來。所以大家這一點要努力呀!我們接著往下看。5’02”
諸瑜伽師當依速易成止之因──寂止資糧。5’12”
  說瑜伽師啊,最初應當依止寂止的資糧,這是「速易成止之因」,就是能夠順利而快速地修成寂止的原因。看到這一行的時候,大家的注意力放在哪兒呢?比如說,哇!能夠迅速而容易地修成止,那到底什麼是因呢?「速易成」,為什麼這麼說呢?就是表示資糧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們希望很快地生起高深大法的證悟,卻不去累積生起證悟的因,這樣是不會有什麼結果的,所以首先成辦「成止之因」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們再往下看原文。有找到行吧?6’12”

易於獲得:不費力地獲得衣食等
其中有六:一、住隨順處,謂住具五德處:易於獲得,謂無大劬勞得衣食等;處所賢善,謂無猛獸等兇惡眾生,及無怨等之所居住;地土賢善,謂非引生疾病之地;伴友賢善,謂具良友戒見相同;具善妙相,謂日無多人,夜靜聲寂。6’48”
  如果我們想要順利地、快速地修成寂止的話,就應該依止奢摩他的資糧。那止的資糧有幾個呢?答一下。對!有六個。第一個就是安住於相順的環境。那麼什麼是相順的環境呢?就是指具足五種功德的環境。那五種功德又是什麼呢?第一個功德是「易於獲得」。那我們就會思考:易於獲得什麼呢?是不費力地獲得衣食等,這個「易於獲得」。如果不容易獲得如法的生活資具,那就必須為了生活而前往城鎮求取這些資具。注意!這裡邊的「獲得」必須是如法地獲得,透過不善的貿易、不正當的行為所謀得的利潤及飲食等等,不是此處所說的「易於獲得」。如果特意尋找美味佳餚,到處去奔波,一定會成為修定的障礙,所以此處是指易於獲得能維持生命的這樣的飲食。8’19”

  那麼這一條到底是要說什麼呢?大家想一想。主要是說要少欲知足吧!在後面也會說到。因為如果不知足的話,就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求索更多的東西,所以最主要的他的心態還是要非常知足的。像密勒日巴尊者他在修行的時候,只吃少許營養的食物就能夠生起三摩地。其實吃到足夠就不用再多吃了,這是「易於獲得」主要要表達的意思。有沒有發現,它是在內心上這樣一個知足的感覺引生的「易於獲得」。9’16”

  如果吃、住都要追求最好的受用,那樣的人他的內心是不穩定的,他的欲望也不會得到滿足感。即使是住在很好的住所,他還是會追求比現在的住所更好的地方,如果還有其他更好、更好的,那他又會去求索。所以有知足就容易獲得,沒有知足就難於獲得。這樣理解,大家有沒有會意到呢?9’51”

處所賢善:沒有猛獸等兇殘眾生及仇敵等
  那麼我們再看第二個功德。第二個功德是「處所賢善」。處所賢善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沒有猛獸等兇殘的眾生。還有什麼呀?也沒有仇敵住在那裡,所以叫「處所賢善」,就是必須要沒有危及到生命的一些惡緣哪!所以如果安住在先輩大德加持過的地方,能得到那個地方的加持,那就是太美、太美了!所以修定的人是不應該住在毀壞誓言者居住的地方,還有僧團受到擾亂的地方,或者猛獸、盜賊居住的地方,住在這些地方都不利於修定,不應該在這裡修定。10’47”

  那麼此處的誓言,是指什麼誓言呢?就是指我們承許一定要守護的,例如:我們所受的戒律,還有我們與上師之間的誓言。如果有人破戒了、壞戒了,或者對上師退失信心,這就是毀壞誓言,我們不應該與他們共住。有聽清楚吧?11’22”

  今天就先上到這裡,希望大家回去好好地複習。謝謝大家!11’31”

《菩提道次第廣論》原文改譯參考表
32.PNG
32.PNG (79.79 KiB) 已瀏覽 4239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86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033- 少欲、知足、捨棄眾多事務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0033- 少欲、知足、捨棄眾多事務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論止觀初探0033- 少欲、知足、捨棄眾多事務


【廣論止觀初探第 33 講】摘要如下:
第一個是安住於相順的環境。第二個是不要過分地貪著上等或者眾多的法衣等等。第三個是「知足」,是指僅僅獲得粗劣的法衣等,就能夠常常地知足。第四個是完全捨棄眾多的事務,是指完全捨棄買賣、貿易等下劣的行為,以及與僧、俗太過親近,或者從事醫療與曆算這種算卦啊、看病啊等等,從事醫療,這些都是修定的人應當要捨棄的。

第 33 講講解範圍是《廣論》346 頁第 5 行~346 頁第 9 行:地土賢善,謂非引生疾病之地;伴友賢善,謂具良友戒見相同;具善妙相,謂日無多人,夜靜聲寂。如《莊嚴經論》亦云:「具慧修行處,善得賢善處,善地及善友,瑜伽安樂具。」二、少欲,無增上貪眾多上妙法衣等事。三、知足,但得微劣法衣等物,常能知足。四、斷諸雜務,皆當斷除行貿易等諸惡事業,或太親近在家、出家,或行醫藥、算星相等。(上述引用原文,已根據大慈恩官網第 33 講改譯參考表修訂)

第 33 講內容綱要:
● 開始 00:00
1. 地土賢善:不會發生疾病之地 01:05
2. 伴友賢善:具足戒律與知見相同的友伴 02:20
3. 具足善妙:白天沒有人群,夜晚寧靜無聲 04:39
4. 五種功德的出處 06:09
5. 修止資糧——少欲、知足、斷諸雜務 08:18
講次: 0033
標題: 少欲、知足、捨棄眾多事務
《廣論》段落: P346-L5 ~ P346-LL5地土賢善……算星相等。
地土賢善,謂非引生疾病之地;伴友賢善,謂具良友戒見相同;具善妙相,謂日無多人,夜靜聲寂。如《莊嚴經論》亦云:「具慧修行處,善得賢善處,善地及善友,瑜伽安樂具。」二、少欲,無增上貪眾多上妙法衣等事。三、知足,但得微劣法衣等物,常能知足。四、斷諸雜務,皆當斷除行貿易等諸惡事業,或太親近在家、出家,或行醫藥、算星相等。

0’00”
  大家好!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上一次我們學到了修止的資糧,止的資糧有幾個還記得吧?有六個。第一個是安住於相順的環境。相順的環境是具足幾個功德呀?五種。那麼上一次我們學完了前兩個功德,第一個功德是什麼?「易於獲得」,也就是不費力氣地就會獲得衣食等。然後第二個功德是什麼啊?「處所賢善」,也就是修止的地方沒有猛獸呀,還有兇殘的眾生,也沒有仇敵住在那裡。1’05”

地土賢善:不會發生疾病之地
  那麼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請大家翻開《廣論》346頁第5行。有找到行吧?我們現在開始一起看原文:1’22”
地土賢善,謂非引生疾病之地;伴友賢善,謂具良友戒見相同;具善妙相,謂日無多人,夜靜聲寂。1’43”
  第三個功德就是「地土賢善」。地土賢善是指什麼呢?就是不會引生疾病的地方,這就是地土賢善。比如說有的地方太潮溼了的話也不行,太過寒冷也不行,太過暴熱──這個可能就是如果不是那個地方的人,去了一個暴熱的地方可能就很容易生病。所以「地土賢善」是指不會引生疾病的地方。2’20”

伴友賢善:具足戒律與知見相同的友伴
  第四個功德是「伴友賢善」。看一看「伴友賢善」,肯定是講修定的伙伴了。大家會想:修定還有伙伴?不是一個人在山上嗎?是要有伙伴的。說具足戒律與知見相同這樣的友伴,所以稱為「伴友賢善」。看看他是戒律和知見都一樣!2’45”

  那麼具足戒律和見解的相同,這裡的見解有沒有想過是指什麼呢?是不是指空性見呢?此處主要的不是指空性見,此處主要是指世間的正見。什麼是世間的正見,還記得嗎?就是業果見。3’09”

  這裡沒有說要很多友伴,而是有的上師說要一、兩位具有賢善的戒律,在見解上也相同的友伴待在一起的話,就會有好的緣起,所以這就是「伴友賢善」。從這點也可以看到平常在寺院裡跟僧人共住是很重要的,因為他們都具足戒律、見解相同。3’39”

  那麼在《掌中解脫》中也有這樣說:初業行者離開友伴是很危險的。以前也聽說過,說出家人離開僧團是很危險的;上師也這樣說,說一定要居住在僧團裡邊。那麼初業行者離開友伴是危險的,法友──就要求要有法友,法友不能少於三位。所以如果見行一致的話,多行不行啊?當然也無妨。關鍵是不論多寡,法友,什麼叫法友?要能夠在我們可能出現一些不如法的或者失念的地方,至少法友應該要能夠給予警告的眼神,就是「哎!你這樣不太對囉!」我們的法友不是放蕩不羈之人!就是要選擇那種戒律賢善的這樣的友伴,見解相同。4’39”

具足善妙:白天沒有人群,夜晚寧靜無聲
那麼下一個是什麼?第五個功德了,對吧?第五個功德是什麼?看書,對!「具足善妙」。具足善妙是指什麼呢?它就涉及到時間了。比如說白天它沒有人群喧鬧的聲音,就是人不是特別多,像有的住處它靠近遊樂場啊,或者靠近一個什麼地方,喇叭、車的各種聲音那個是沒辦法的。所以白天沒有人群喧鬧的聲音,那夜晚也要寧靜無聲,還要沒有河流的聲音。還有風聲,吹動樹林的風聲就是很大吧!還有這裡邊有上師講到狗吠聲音也是,因為狗會突然叫可能會嚇到修定的人。5’30”

  所以我們修定的這個具足善妙,也是有這麼多的要求,因為住在這樣的地方才比較容易修定。夜晚沒有湍急的水聲、風聲等許多聲音的地方,為什麼呢?因為如果有許多聲音都發出來的話,大家知道在禪定來說聲音是「等持之刺」,在修奢摩他的時候如果周遭發出聲響,哇!會使修行人內心動搖、無法安住,是很大的障礙。6’09”

五種功德的出處
  這五個功德是出自哪裡呢?接著宗大師引了《經莊嚴論》。我們再往下看:6’20”
如《莊嚴經論》亦云:「具慧修行處,善得賢善處,善地及善友,瑜伽安樂具。」6’31”
  那麼這一段是在講什麼呢?《經莊嚴論》中也這樣說,說具足智慧者修行的環境,是:善於獲得、處所賢善、地域良好、友伴良好,而且具足瑜伽安樂的資具。6’50”

  在博朵瓦大師的弟子慧金剛他所寫的《喻法寶聚詳解》中也有說過,他說:「上師說」,注意喔!上師說──舉例子了!譬如到一個未曾去過的市集,比如說很多商鋪的地方、商人聚會的地方,或者大戲台,就算再怎麼認真也會被逛街這件事迷住,然後到了晚上發現丟了東西,有的人甚至丟了所有的東西。同樣地,我們初發業者住在眾人聚會或特別散亂的地方的話,就是以前稍微思惟的那些用功的地方也就會容易失去,也會失去喔!那個時候再怎麼認真,也將在散亂的路上空度了人生,因此樂於在人群中並且愛找事的人難有善行,其中更難有靜慮。8’02”

  有沒有發現在修定的時候上師的要求是這樣的,就是真的不能老特別去熱鬧的地方,特別地散亂,這樣的話就沒有時間修定了,也無法專注。8’18”

修止資糧——少欲、知足、斷諸雜務
  那麼接著我們再往下看,看原文:8’24”
二、少欲,無增上貪眾多上妙法衣等事。三、知足,但得微劣法衣等物,常能知足。四、斷諸雜務,皆當斷除行貿易等諸惡事業,或太親近在家、出家,或行醫藥、算星相等。8’50”
  解釋一下,第二個是什麼啊?是「少欲」,是指不要過分地貪著上等或者眾多的法衣等等。第三個是「知足」,是指僅僅獲得粗劣的法衣等,就能夠常常地知足。第四個是完全捨棄眾多的事務,是指完全捨棄什麼?買賣、貿易等下劣的行為,以及與僧、俗太過親近,或者從事醫療與曆算這種算卦啊、看病啊等等,從事醫療,這些都是修定的人應當要捨棄的。因為一旦做了這些事情,應該是沒法專注於所緣的,對不對?所緣太多了。9’50”

  「雜務」是什麼?比如說進行買東西、賣東西,還有一些不好的事業;還有交遊太廣泛,有太多的在家和出家的朋友跟自己相處,這樣的話,就會閒談啊、聚會啊,還免不了可能對誰品頭論足,有些人沉溺於算命、給人算卦呀,這些全部都是要斷除的──在修止的資糧上。10’23”

  對於我們修學奢摩他的人來說,必須要遠離世間的買賣這些行為。真的!跟居士或者出家人、出家法師都不能過度地親近,因為修止幾乎是一個隔絕的狀態,盡量地、盡可能地隔絕跟他人的往來。因為它是一個心於善所緣上要專注的一件事情,要是老是跟人打交道就沒法專注在內心的善所緣上。大家有沒有聽清楚?10’57”

  然後發現了:哇!這麼多要求,大家聽了之後是躍躍欲試呢?還是心又退怯了?不管怎樣,還是要對修止發起很強的希求心啊!因為雖然要求是滿多的,但是得到了止之後也實在是令人神往!因為得到了止之後我們就可以修觀,得到止觀雙運,就可以用那個很強的力量去切斷生死輪迴的根本、執持著那個空性見,對不對?這還是非常非常令人期待的!今天就講到這兒,謝謝大家!11’37”

《菩提道次第廣論》原文改譯參考表
33.PNG
33.PNG (68.19 KiB) 已瀏覽 4232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86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034-戒律清淨、捨棄欲求等分別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0034-戒律清淨、捨棄欲求等分別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論止觀初探0034-戒律清淨、捨棄欲求等分別

【廣論止觀初探第 34 講】摘要如下:
第五個是戒律清淨,是指對於別解脫律儀和菩薩律不違犯性罪與遮罪的學處,即使由於放逸而毀犯了學處,也要迅速地追悔而如法還淨。第六個是要完全捨棄貪欲等分別。這個是指對於貪欲修持殺戮、束縛等今生的過患,以及墮落惡趣就是它未來的過患。

第 34 講講解範圍是《廣論》346 頁第 9 行~346 頁第 13 行:五、清淨尸羅,於別解脫及菩薩律,皆不應犯性罪、遮罪,破壞學處;設放逸犯,速生追悔,如法還淨。六、斷除欲等諸惡尋思,謂於諸欲,當修殺、縛等現法過患,及墮惡趣等當來過患。又生死中愛、非愛事,皆是無常可破壞法,此定不久與我分離,何為於彼而起增上貪等?應如是修,斷除一切諸欲尋思。此如《修次中篇》之意而說,於《聲聞地》應當廣知。(上述引用原文,已根據大慈恩官網第 34 講改譯參考表修訂)

第 34 講內容綱要:
● 開始 00:00
1. 戒律清淨 00:36
2. 完全捨棄貪欲等分別 03:51
3. 引據《喻法》說明少欲知足的重要 08:13
講次: 0034
標題: 戒律清淨、捨棄欲求等分別
《廣論》段落: P346-LL5 ~ P346-LL1 五、清淨尸羅……應當廣知。

五、清淨尸羅,於別解脫及菩薩律,皆不應犯性罪、遮罪,破壞學處;設放逸犯,速生追悔,如法還淨。六、斷除欲等諸惡尋思,謂於諸欲,當修殺、縛等現法過患,及墮惡趣等當來過患。又生死中愛、非愛事,皆是無常可破壞法,此定不久與我分離,何為於彼而起增上貪等?應如是修,斷除一切諸欲尋思。此如《修次中篇》之意而說,於《聲聞地》應當廣知。


0’00”(更新日期: 2021年6月4日)
  大家好!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今天我們會繼續學習止的資糧,請大家翻開《廣論》346頁倒數第5行,請看原文。有找到行吧?36”

戒律清淨
五、清淨尸羅,於別解脫及菩薩律,皆不應犯性罪、遮罪,破壞學處;設放逸犯,速生追悔,如法還淨。57”
  第五個是戒律清淨,是指對於別解脫律儀和菩薩律不違犯性罪與遮罪的學處,即使由於放逸而毀犯了學處,也要迅速地,注意!迅速地追悔而如法還淨。1’16”

  這裡邊講到了「性罪」與「遮罪」,那麼什麼是「性罪」呢?性罪就是指佛陀雖然沒有制戒規定這件事不能做,由於這件事本性罪惡,做了就會造罪,這種罪就是性罪,就自害害人。無論佛陀制不制不殺生戒,殺生就會有罪,所以殺生是性罪。那麼什麼是「遮罪」呢?佛陀還沒有制戒規定這件事應不應該做之前,無論做與不做都不會造罪;但是佛陀制戒以後,受戒者違反這個戒條的話就會造罪。這件事做或者不做是否有罪,觀待於什麼呀?觀待於佛陀是否遮止,所以它稱為遮罪。譬如八關齋戒,像居士在受八關齋戒期間,如果坐臥高廣大床的話就會有罪;但如果居士他不是在受八關齋戒的時間,坐臥高廣大床是不會有罪的。還有具戒的比丘沒有病緣非時食,也是遮罪。2’37”

  要成辦清淨的三摩地,必須依靠增上戒學。我再說一遍:要成辦清淨的三摩地,必須依靠增上戒學。一般來說守護戒律要怎麼辦啊?要依止正念和正知,依止正念和正知是非常重要的。那麼在修習奢摩他前要做什麼啊?先守護戒律,能依止正念正知而護戒的話,這本身就是修定的前行。我再說一遍:能依止正知正念而護戒的話,這本身就是修定的前行,所以是極為極為重要的!要依靠戒而修定,再說一遍:要依靠戒而修定!3’43”

  那麼我們再往下看。有找到行嗎?「」,找到行吧?3’51”

完全捨棄貪欲等分別
六、斷除欲等諸惡尋思,謂於諸欲,當修殺、縛等現法過患,及墮惡趣等當來過患。又生死中愛、非愛事,皆是無常可破壞法,此定不久與我分離,何為於彼而起增上貪等?應如是修,斷除一切諸欲尋思。此如《修次中篇》之意而說,於《聲聞地》應當廣知。4’29”
  解釋一下這一段。是說第六個是要完全捨棄貪欲等分別。這個是指對於貪欲修持殺戮、束縛等今生的過患,以及墮落惡趣就是它未來的過患。由於貪欲有可能導致現世會遭到比如說被殺、被綁架,然後來世也有可能由於貪欲會墮落惡趣。或者心想:生死當中悅、不悅意的一切事物,注意!或者心想:生死當中悅、不悅意的一切事物,都是具有無常壞滅的特徵,這一切必定不久就和我分離,既然如此,我為什麼還要過分地貪著這些事物呢?應當如此地修持,捨棄一切貪欲的分別,就是要捨棄貪欲的那些念頭綁住心的那種狀況。5’46”

  如月格西解釋說這裡邊的「」,就包含了所有與道不相順的追求、貪求,例如五欲、這些名聲等等。前面的「少欲」是指不過度地貪求上好或者眾多的物品,這裡是指要思惟貪求及所有貪的這些物品的過患。那麼第六個跟前面第二個這個「少欲」,再去探討一下差別在哪裡呢?「少欲」是指破除對現世現有的五欲的貪著;而這裡要斷除的是指對現世的安樂、對後世的安樂,乃至對生死輪轉的安樂的貪著。6’38”

  第二世妙音笑大師看到僧眾──看看祖師的行誼喔!二世妙音笑大師看到僧眾個人如果有許多物品,他就會示現不太歡喜。他要求僧眾不要擁有太多的東西,也就是不能自己周圍蓄積太多的物品,因為如果個人物品過多的話,自己很容易受到干擾,心也容易散亂。自己待的地方如果東西少一些的話會比較好;如果東西多了,放在自己看得到的地方,心也就容易散亂到那些地方去,所以在自己周圍不要放許多東西的用意也在這裡邊。像師父也很強調出家人不要蓄積太多的東西,一定要少欲知足。這個在修止的時候我們就會知道,我們常常修習少欲知足的話,那時候會省很多力氣。7’43”

  第六點大致也含攝到第二點的少欲當中,但第六點特別的是指從自己的意樂上要斷除貪的這個欲念尋思,如果無法斷除這樣的尋思就很難少欲。所以第六點主要是從斷除尋思這個念想上而說的。8’13”

引據《喻法》說明少欲知足的重要
  在《喻法寶聚詳解》中也有說:我們修靜慮的人,對於外在的一切事物沒有少欲知足的話,即使居處在一個很僻靜的地方,那麼心也會被探索啊、議論這些想法帶走。心帶走了之後腳就留不住了,為了一點微小的欲求,就急急忙忙地跑到散亂的人群當中去了。假如覺得這樣做是不對的,強制身體坐下,身體雖然處於座位上,但是心也早都跑到集市上去了。因此我們以前都被現世的欲望散亂了內心,沒法讓我們的心去修習靜慮。就像說:「心意渙散者,危陷惑牙間。」這是《入行論》上的偈子。對這些欲望如果不想辦法減少的話,大家想一想:能夠得到增長靜慮的方便嗎?能夠專心修定嗎?是很難的,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如果欲望不想辦法減少的話,就得不到增長靜慮的方便。因此,一切的根本歸結於斷除欲望、斷除欲望!9’42”

  以上我們學完了六種奢摩他的資糧。宗大師講了六種奢摩他的資糧,是按照《修次中篇》中的意趣而說,詳細的內容應當從《聲聞地》中廣泛地了知。宗大師解釋的任何修定的資糧,都是依據著傳承的教典,從佛一直依據著傳承的教典而說的。所以對這樣的教言要生起淨信,好好地執持在心中依之而修!你們覺得呢?今天就講到這裡,下週再見!10’31”

《菩提道次第廣論》原文改譯參考表
34.PNG
34.PNG (79.98 KiB) 已瀏覽 4212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86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035-修止資糧極為重要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0035-修止資糧極為重要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論止觀初探0035-修止資糧極為重要


【廣論止觀初探第 35 講】摘要如下:
如果不具備止的資糧,即便我們非常費力地修定,修定上千年、好幾個千年,都沒辦法得定的。因此,發自內心真正想要修成止觀等持的人們呀!要努力地積集《聲聞地》所說的奢摩他十三種支分或者資糧,這是極其重要的呀!

第 35 講講解範圍是《廣論》347 頁第 1 行~347 頁第 6 行:
如是六法能攝妙定未生新生、生已不退安住、增長因緣宗要,尤以清淨尸羅、觀欲過患、住相順處為其主要。善知識敦巴云:「我等唯覺是教授過,專求教授。然定不生,是未安住資糧所致。」言資糧者,即前六等。
又前四度,即是第五靜慮資糧,《修次初篇》云:「若能不著利等諸欲,善住尸羅,性忍眾苦,勤發精進,速能引發正奢摩他。故《解深密經》等,亦說施等為後後因。」《道炬論》亦云:「失壞止支分,雖勵力修習,縱經多千年,不能成正定。」故真欲修止、觀定者,應勵力集《聲聞地》中正奢摩他十三支分或資糧等,極為主要。
(上述引用原文,已根據大慈恩官網第 35 講改譯參考表修訂)

第 35 講內容綱要:
● 開始 00:00
1. 六種資糧統攝了未生新生、生已安住、向上增長因緣的關鍵 00:38
2. 種敦巴尊者:定未生起,其實是錯在沒有安住資糧 04:12
3. 前四度是第五度靜慮度的資糧 05:31
4. 阿底峽尊者:若不具備止資糧,縱修千年也無法得定 06:54
講次: 0035
標題: 修止資糧極為重要

《廣論》段落:P347-L1 ~ P347-L6 如是六法……極為主要。
如是六法能攝妙定未生新生、生已不退安住、增長因緣宗要,尤以清淨尸羅、觀欲過患、住相順處為其主要。善知識敦巴云:「我等唯覺是教授過,專求教授。然定不生,是未安住資糧所致。」言資糧者,即前六等。

又前四度,即是第五靜慮資糧,《修次初篇》云:「若能不著利等諸欲,善住尸羅,性忍眾苦,勤發精進,速能引發正奢摩他。故《解深密經》等,亦說施等為後後因。」《道炬論》亦云:「失壞止支分,雖勵力修習,縱經多千年,不能成正定。」故真欲修止觀定者,應勵力集《聲聞地》中正奢摩他十三支分或資糧等,極為主要。

0’00”
  大家好!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止的資糧,請大家翻開《廣論》第347頁第1行。看原文:38”

六種資糧統攝了未生新生、生已安住、向上增長因緣的關鍵
如是六法能攝妙定未生新生、生已不退安住、增長因緣宗要,尤以清淨尸羅、觀欲過患、住相順處為其主要。58”
  那麼解釋一下。前邊這六種法、六種資糧,統攝了新生起賢善等持、生起後不退失而安住,以及向上增長的這個因緣的關鍵。尤其戒律清淨、視貪欲為過患,以及安住於相順的環境這三個,注意!這三個是最主要的。1’28”

  在《喻法寶聚詳解》中有說:譬喻──就是一個乾淨無垢的器皿內,如果倒進了潔淨的水的話,無分深淺都能夠澄澈明淨,其中就可以清晰地顯現月亮的倒影。同樣地,一位具足如乾淨的器皿一般的清淨戒律的人,就是他的心好像一個淨器一樣,他修習如潔淨水般的上師教授,首先就能夠生起一個澄淨的寂止三摩地,其中可以顯現如月亮倒影般的勝觀。譬如依靠增上戒,能夠生起增上三摩地,從它能生起什麼呀?增上慧。然後用它根除煩惱而得到遍智,所以最初需要安住增上戒學的律儀及誓言,並且要清淨。那時候心由於無悔使心能夠堪能,而且相續自然地就生起三摩地。注意喔!因此,大家想一想:靜慮的主因是什麼?靜慮的主因原來是戒律啊!3’00”

  在奢摩他的時候讚歎戒律的原因是:奢摩他主要是透過什麼?正念正知來成就的。戒律清淨也需要什麼?需要依靠憶念制限的這個正念,以及檢視──就是自己看自己──有沒有違背這個戒律、「制限」就是戒律的正知;限制──各種我們的規矩。然後依靠正念正知來做什麼?守護。有清淨的戒律的話,正念正知自然就能夠生起了。所以在修奢摩他的時候,注意!在修奢摩他的時候就不需要再重新修習正念正知了,因為你那正念正知已經很強,它是一個續流、是一個習慣,而且是一個不需要怎麼策勵,就像如影隨形跟著自己的一個影子一樣──正念正知,非常輕鬆了。這一段很發人深省啊!大家要好好地思考一下。4’12”

種敦巴尊者:定未生起,其實是錯在沒有安住資糧
  那麼我們再往下看。有找到行嗎?4’17”
善知識敦巴云:「我等唯覺是教授過,專求教授。然定不生,是未安住資糧所致。」言資糧者,即前六等。4’36”
  哪位大善知識說了?善知識種敦巴尊者曾經這樣說:「我們呀,總覺得完全歸咎於口訣教授,只是尋覓口訣教授,可是定卻無法生起來,其實是應該歸咎於什麼呀?沒有安住於資糧。」那麼種敦巴尊者所說的「資糧」指的是什麼?就是前面說的六種資糧。5’10”

  看看!大善知識關於修定的教授,也是再再地強調了資糧。很多人會認為:「他沒有得到上師的指導,可能是沒有口訣教授修不起來。」其實最重要的,你看!上面經典啊、善知識們都如是說:資糧!很重要的資糧!5’31”

前四度是第五度靜慮度的資糧
  接著我們再往下看,看原文:「又前四度」,有沒有找到行呀?5’42”
又前四度,即是第五靜慮資糧,《修次初篇》云:「若能不著利等諸欲,善住尸羅,性忍眾苦,勤發精進,速能引發正奢摩他。故《解深密經》等,亦說施等為後後因。」6’08”
  那麼這一段在講什麼呢?說:另外,前四度會成為第五度靜慮度的資糧。注意哦!這六度裡邊前四度。前四度是什麼呀?布施、持戒,什麼?忍辱、精進,對吧?它會成為第五度靜慮度的資糧。因為在《修次初篇》中說過:不顧財物等所欲求的這個事物,善安住於戒律,具有──注意──忍耐痛苦的本性,然後如果發起精進的話,就能夠迅速地修成奢摩他。因此《解深密經》等經典,也開示了布施等是後後的因啊!6’54”

阿底峽尊者:若不具備止資糧,縱修千年也無法得定
  我們再往下看,看原文。有找到吧?7’00”
《道炬論》亦云:「失壞止支分,雖勵力修習,縱經多千年,不能成正定。」故真欲修止觀定者,應勵力集《聲聞地》中正奢摩他十三支分或資糧等,極為主要。7’23”
  我們來解釋這一段,注意!《道炬論》中也這樣說:「失去了寂止的支分──這裡的支分就是資糧的意思──失去了寂止的資糧,即使極其勤奮地修持了好幾千年,也沒法修成等持的。」阿底峽尊者語重心長地告訴我們集聚資糧的重要性,如果不具備止的資糧,即便我們非常費力地修定,修定上千年、好幾個千年,都沒辦法得定的。因此,發自內心真正想要修成止觀等持的人們呀!要努力地積集《聲聞地》所說的奢摩他十三種支分或者資糧,這是極其重要的呀!8’24”

  前面舉了祖師的很多語錄,現在這裡邊又是阿底峽尊者再再地告誡我們資糧的重要性!所以有些人一說修定,急急忙忙都沒有聽教授就趕快想要知道,趕快打坐呀,然後就是一天坐多長時間,這個時間先規定好。可是如果對這個資糧的重要性,沒有透過清淨的傳承來聽聞的話,可能費了很大的力氣,這裡面說好幾個千年都修不出來,原來是資糧出了問題呀!所以得到清淨的教授是非常重要的!大家覺得呢?9’08”

  關於「十三種資糧」在《聲聞地》中有說,我們看一下。《聲聞地》說:「謂若自圓滿、若他圓滿、若善法欲、若戒律儀、若根律儀、若於食知量、若初夜後夜常勤修習覺寤瑜伽、若正知而住、若善友性、若聞正法、若思正法、若無障礙、若修惠捨、若沙門莊嚴。如是等法是名世間及出世間諸離欲道趣向資糧。」9’48”

  前面已經再再地講、反覆地講了什麼呀?要積集資糧,說要具足這個條件。這個「資糧」,我們知道說起來是挺容易,那為什麼要再再地強調這個問題呀?真的要修成圓滿的奢摩他,現在我們的所作所為的這些──就是我們現在沒有修奢摩他那些──實際上意義大不大呢?做的這些事到底能不能放下呢?對不對?放下自己掛心的那些事、那些人,然後專注於善所緣,到底能不能做到呀?10’37”

  過去有人請問阿底峽尊者說:「為什麼西藏修行人那麼多,成就的卻那麼少,幾乎沒有?」阿底峽尊者回答說:「你們創造的修法的條件不足,條件不充實,那大家怎麼會成就呢?你們怎麼會成就呢?」由此可見,修奢摩他之前,累積資糧是多麼地重要、多麼地重要!11’12”

  所以大家要再再地聽聞、再再地思考,一定要改變自己原來認為修定好像很容易的,兩腿一盤就可以了。可是前邊那些戒律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這些傳承善知識們的叮嚀,還有這些教授,我們能聽聞到這樣的教授依之而行,比如說重視到「累積資糧」,那麼沿著這樣清淨的教授去修習的話,為什麼修不成?11’41”

  所以,再說一遍:由此可見,修奢摩他之前,累積資糧實在是太重要!太重要了!今天就上到這兒,下週見。謝謝大家!12’01”

《菩提道次第廣論》原文改譯參考表
35.png
35.png (77.67 KiB) 已瀏覽 4191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86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036-修止的身威儀(一)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0036-修止的身威儀(一)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論止觀初探0036-修止的身威儀(一)


【廣論止觀初探第 36 講】摘要如下:
具體的打坐方式──威儀、身威儀。修定的人要坐在極為柔軟舒適的坐墊上。身體的姿勢要具足八法:足、眼、身、肩、頭、齒唇、舌、息。先把腿放好,再自己動一動,動到一個非常舒適的姿勢,沿著這樣的姿勢可以坐很久,能坐得住的這樣一個單盤或雙盤。眼睛不可以睜得太開、太大,也不可以太過緊閉,應該要垂注鼻尖。身體是不可以太過後仰,然後也不能前傾。

第 36 講講解範圍是《廣論》347 頁第 7 行~347 頁第 13 行:
第二、依止資糧修奢摩他之理,分二:一、加行;二、正行。今初:
修如前說加行六法,尤應久修大菩提心。又應淨修共中、下士所緣自體,為菩提心之支分。
第二、正行,分二:一、身何威儀而修;二、正釋修習之次第。今初:
如《修次中篇》、《下篇》所說,於極柔軟安樂坐墊具身威儀八法。其中足者,謂全跏趺,如毘盧遮那佛坐,或半跏趺,應如是行。眼者,謂不應太開,亦非太閉,垂注鼻端。身者,謂非過後仰,亦莫太前屈,內住正念端身而坐。肩者,謂平齊而住。
(上述引用原文,已根據大慈恩官網第 36 講改譯參考表修訂)

第 36 講內容綱要:
● 開始 00:00
1. 修奢摩他的加行 00:46
2. 修止的身威儀:足、眼、身、肩 03:54
【廣論止觀初探第 36 講】摘要如下:
講次: 0036
標題: 修止的身威儀(一)
《廣論》段落: P347-L7 ~ P347-L13 第二、依止資糧……謂平齊而住。
0’00”
  大家好!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前面的部分學完了止的資糧,那麼今天我們要接著往下學習。當我們具備了止的資糧之後,該如何學習修習奢摩他的方法呢?請大家翻開《廣論》347頁第7行,看科判。有找到行吧?46”

修奢摩他的加行
第二、依止資糧修奢摩他之理,分二:一、加行;二、正行。今初: 55”
  依靠著奢摩他的資糧而修習奢摩他的方法分為幾科?分為兩科:第一、加行;第二、正行。那麼我們來看第一科,也就是加行。1’14”
修如前說加行六法,尤應久修大菩提心。又應淨修共中、下士所緣自體,為菩提心之支分。1’29”
  應該修習「道前基礎」的時候講過的六種加行法,尤其要長久地修持、長久地修持菩提心。也要修習作為菩提心的支分──共中士、共下士的所緣體性。這就是加行的部分。也就是要前面道次第的基礎,尤其是要長久修習大菩提心,在菩提心的攝持下來修奢摩他。2’11”

  如果我們主修奢摩他的話,就是要把重心放在修定上,對不對?那麼初學者一定要記得,它有一個經驗就是次數要多,但每一次的時間不宜太長,就是短一點。因為如果一開始初學者上來修行,一下子一座規定的時間太長的話,可能我們就會產生各種障礙,久了之後就會對修禪定感到畏懼或者厭倦。像正開始修的時候,一天二十四小時除了休息、睡眠以外,還有飲食,那幾乎就都是在修習奢摩他。如果沒有菩提心的攝持的話,我們在修學禪定的時候,有的時候甚至有可能會變成無記的狀態,但是如果以菩提心的攝持來修禪定,那麼無論修定修多久,都是在修什麼呀?都是在修大乘法。3’26”

  如果我們覺得內心有一點穩定了,禪定的力量也增長的話,這個時候才啟白善知識,看看可不可以去專門地閉關,到一個非常幽靜的地方、深山或者一個阿蘭若處,然後去閉關成辦奢摩他。那我們再往下看:3’54”

修止的身威儀:足、眼、身、肩
第二、正行,分二:一、身何威儀而修;二、正釋修習之次第。今初:4’07”
  第二科正行,分為兩科:第一是以什麼樣的身威儀來修持;第二是正說修持的次第。我們看第一個科判,有找到書吧?4’23”
如《修次中篇》、《下篇》所說,於極柔軟安樂坐墊具身威儀八法。其中足者,謂全跏趺,如毘盧遮那佛坐,或半跏趺,應如是行。眼者,謂不應太開,亦非太閉,垂注鼻端。身者,謂非過後仰,亦莫太前屈,內住正念端身而坐。肩者,謂平齊而住。5’05”
  那麼這一段是在開始講具體的打坐方式──威儀、身威儀。如同《修次中篇》與《修次下篇》所說的,修定的人──首先要介紹這個坐墊,那麼要坐在什麼樣的坐墊上呢?他說坐在極為柔軟舒適的坐墊上。但是實際上如果坐墊太軟了的話,一坐人要是陷下去了是不太行的。所以它這個「極為柔軟」就是不能陷下去,它要以一個柔軟適度的狀態,能夠把自己撐起來的一個狀態──別忘了那兩個字,叫「舒適」的這個坐墊上。5’51”

  那麼身體、身體應該具足什麼樣的姿勢呢?比如說身體的姿勢要具足幾法啊?八法。那麼八法是哪八法呢?足、眼、身、肩、頭、齒唇、舌、息。其中的足部,應該就是按照毗盧遮那佛跏趺坐,全跏趺或者半跏趺坐都可以。打坐的時候,或者採用雙盤──或者有的人盤不了,有的人雙盤的時候就是像要快站起來一樣──或者用單盤的方式來打坐。6’41”

  這個一開始的時候,有一些人可能會覺得很辛苦,訓練的時候因為一開始時間是短的,所以也不用太緊張。那麼先把這個腿放好,其實如果是不常雙盤或者單盤的人,一開始盤上,就是說把腿放了之後,你要再自己動一動,動到一個非常舒適的姿勢。或者你沿著這樣的姿勢可以坐很久,能坐得住的這樣一個單盤或雙盤。不要把腿一盤就不動了,你要活動一下,調整到一個很舒服的姿勢。所以,這是要經驗的。7’26”

  那麼腿盤完之後,接著就講了眼睛。眼睛是很重要的,有些人修定的時候,眼睛喜歡睜得很大,還有的人就閉起來了,這都是不可以的。眼睛不可以睜得太開、太大,也不可以太過緊閉,應該要垂注鼻尖,這樣。有人說:喔!眼睛要注視鼻尖。有的人就用力地看鼻尖,這樣子也會不太舒服,就會很累。所以這個垂注鼻尖也是一種鬆弛有度這樣一個狀態。8’08”

  宗大師特別強調修定的時候絕不可以閉著眼睛的。有的人會覺得閉著眼睛比較容易專注,好像不會眼睛亂看,但是這是不具備清淨傳承的修法。像我所有的善知識們都不讓閉眼睛的,修定是不可以閉眼睛。但是也記著!也是不能睜得太開、不能太閉、不能太開,而是要垂簾注視自己的鼻端。這是眼睛。8’52”

  那麼眼睛調整好了之後,接著就是身姿──這個身體。身體是不可以太過後仰,它的姿勢不太正確,因為這樣的姿勢堅持不了多久。然後也不能前傾,它要取一個非常端正的坐姿,比如你單盤或者雙盤,它是很端正的而且很挺直。挺直便於你的呼吸還有提正念都比較方便,正念內守而安坐。然後這裡邊還要強調一下我們的肩膀,肩膀要保持平齊,就是不能斜著,或者有點這樣的都不可以。9’40”

  還有的人打坐的時候這個手臂喜歡這樣,這樣是不行的,這個手臂不能非常緊地貼著身體,要手臂稍稍微開一下。有的善知識說,還要風能從那個通過會比較舒服。如果這個部分太緊貼著身體的話,其實可能是不太容易放鬆,它處在一種某個部位非常緊張的狀態,這樣的話也是不如法。10’15”

  那麼講了這樣的姿勢之後,你想訓練的時候就要照著經典上這樣去訓練自己。光是一個單盤或者雙盤,把身子坐正的這件事就要練習。因為有些人就是怎麼坐都坐不正,比如說頭就是放不正,眼睛也放不對,然後肩膀也放不對。所以要耐心一點兒,要一點點地練習。有沒有聽清楚啊?10’45”

  總結一下:就是這個身體要坐正,不能駝背。有一些人平常有駝背的習慣,所以練這個坐姿的時候就會非常地辛苦,因為稍稍一放鬆就開始駝背。一駝背這個是絕對不能過關!如果在禪堂裡的話,可能老師就用那個戒尺要敲一下!所以,雖然他要求你坐得非常地端正,端正不是特別用力、特別僵硬,一定要注意鬆弛有度,因為這樣才會有一種很愉悅的身姿擺好了之後,還能坐得久一點。所以在學習坐直的這一點,大家要注意鬆弛有度,然後不要太過僵硬,也不要太鬆,太鬆就洩掉了,因為也不太利於提正念。11’56”

  有沒有聽清楚?今天就先講到這裡,下次繼續講。12’05”

《菩提道次第廣論》原文改譯參考表
36.PNG
36.PNG (52.3 KiB) 已瀏覽 4172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86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037-修止的身威儀(二)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0037-修止的身威儀(二)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論止觀初探0037-修止的身威儀(二)

【廣論止觀初探第 37 講】摘要如下:
修止的身威儀:頭、齒與唇、舌、息。頭要放正,鼻子到肚臍是要保持筆直,唇齒要保持自然,舌頭抵上顎,呼吸氣息進出要避免有聲音、不可粗猛、浮躁,應盡可能感受不到氣息的出入,是完全不費力氣、緩緩呼吸的狀態。
為什麼修定一定要單盤或雙盤呢?在《聲聞地》裡提到,在佛陀開許的座位、小座,或者草墊子上,要雙盤結跏趺坐或者單盤修定的五個因相。
毗盧八法修定的威儀對迅速地生起奢摩他是非常重要的。而且這是佛菩薩,佛和他的聲聞弟子實踐過的坐姿,我們沿著這樣的要求也是可以修起定來的。希望大家對自己耐心一點,一招一式地把它練起來。

第 37 講講解範圍是《廣論》347 頁第 13 行~348 頁第 6 行:
頭者,莫揚莫低,莫歪一方,自鼻至臍正直而住。齒與唇者,隨自然住。舌者,令抵上齒。息者,內外出入莫令有聲、粗猛、急滑,必使出入無所知覺,全無功用徐徐而轉,應如是行。《聲聞地》說於佛所許或床、或座、或草敷上,結跏趺坐,有五因相:一、善斂其身速發輕安,由此威儀順生輕安故。二、由此宴坐能經久時,以此威儀不極令身疾疲倦故。三、由此威儀不共外道及異論故。四、由此威儀宴坐令他見已極信敬故。五、由此威儀,佛、佛弟子共所開許、共依止故。正觀如是五因相故,說應結跏趺坐。端正身者,是說為令不生昏沈、睡眠。如是先應令身具八威儀,尤於調息如說善修。
(上述引用原文,已根據大慈恩官網第 37 講改譯參考表修訂)

第 37 講內容綱要:
● 開始 00:00
1. 修止的身威儀:頭、齒與唇、舌、息 00:38
2. 《聲聞地》提到在佛陀開許的座位、小座,或在草墊上結跏趺而坐的原因 05:02
3. 依照傳承的坐姿來認真練習 11:18
講次: 0037
標題: 修止的身威儀(二)
《廣論》段落: P347-L13 ~ P348-L6 頭者……如說善修。
0’00”
  大家好!今天我們要繼續學習《廣論》止觀的部分。上一次我們學到了修定時候的威儀,今天我們繼續學,請大家翻開《廣論》347頁最後一行。看原文。38”

修止的身威儀:頭、齒與唇、舌、息
頭者,莫揚莫低,莫歪一方,自鼻至臍正直而住。齒與唇者,隨自然住。舌者,令抵上齒。息者,內外出入莫令有聲、粗猛、急滑,必使出入無所知覺,全無功用徐徐而轉,應如是行。1’13”
  現在就講到身威儀的頭部了!頭,說不應該抬高,也不應該太低垂,也不要向一側偏斜,就是這個頭要放正。我也看過很多練習修定的人,他們的頭放正很困難,總是歪向一邊,但是他自己沒有感覺。這個時候旁邊如果有人告訴自己一下這個頭放正,其實對有些人來說也不太容易。那麼頭放正了之後,接著就要看鼻子,鼻子到肚臍是要保持筆直的。牙齒還有唇部──嘴唇要保持自然,嘴不要太用力,然後舌頭抵上顎,就是抵上排牙齒。他前面說到眼睛要垂著,頭要放鬆,不能太低、太高,鼻子到肚臍是一條線,牙齒──就是舌頭要抵上顎,這都是面部的一個放鬆的、容易提正念的方法。2’38”

  那麼這個做好了之後,臉上的表情是一個很放鬆的狀態,是很自然的,不能太僵硬。嘴唇不能太用力,舌抵上顎一定是必須的,這個不能忘記。因為在沒有修定的時候,很多人可能不習慣舌抵上顎,但是常常修定的話,當我們放鬆的時候就會自然地舌抵上顎。3’06”

  接下來就到了呼吸了。呼吸,這裡邊有要求說呼吸的氣息進出要避免有聲音。就是吸氣──有的人吸氣很大聲──出氣都不可以有聲音,是靜靜地,也不可以粗猛、也不可以浮躁,應當做到盡可能地感受不到氣息的出入。就是你感受不到,它非常輕柔的,它是完全不費力氣地、緩緩地一個呼吸的狀態。3’51”

  沒有在修定的時候,如果不觀察自己的呼吸的話,很多人是也感受不到自己的呼吸。因為比如說我們生煩惱、我們生氣的時候,呼吸就是不太對的;有的是著急的時候,呼吸也是有點急躁。在修定的時候要盡可能地控制我們的呼吸,說控制也好,說調它也好,調到一個非常靜的、很自如的、流暢的狀態,不能過度地急促。有人說數息,然後用力吸,這樣數也是不可以的;也不可以一會兒快、一會兒慢。我們自己的呼吸輕柔到什麼程度呢?輕到自己都覺察不到了,那麼輕。這是呼吸的部分,會覺得難嗎?其實慢慢地練起來的時候,會慢慢地自然就到一個這樣的狀態,功夫是不負苦心人的喔!5’02”

《聲聞地》提到在佛陀開許的座位、小座,或在草墊上結跏趺而坐的原因
  那麼接下來我們再往下看。《聲聞地》,有找到行吧?5’13”
《聲聞地》說於佛所許或床、或座、或草敷上,結跏趺坐,有五因相:一、善斂其身速發輕安,由此威儀順生輕安故。二、由此宴坐能經久時,以此威儀不極令身疾疲倦故。三、由此威儀不共外道及異論故。四、由此威儀宴坐令他見已極信敬故。五、由此威儀,佛、佛弟子共所開許、共依止故。正觀如是五因相故,說應結跏趺坐。端正身者,是說為令不生昏沈、睡眠。如是先應令身具八威儀,尤於調息如說善修。6’23”
  這一段是在《聲聞地》裡提到,說在佛陀開許的座位、小座,或者草墊子上,就是柔軟舒適的那個座位,要雙盤結跏趺坐或者單盤。那麼就有一個問題說:為什麼一定要單盤或雙盤呢?沒有讓站著修或者躺著修,一定要坐著,而且這個腿要盤起來或單或雙,是為什麼?下面就介紹了一定要單盤或雙盤修定的原因。其中的第一個原因,就是如果善加收斂身體,由於這樣的威儀與生起輕安是相順的,所以能非常迅速地生起輕安。單盤或者雙盤,身體處在收斂的一個狀態,就是他的下盤是收斂的,這樣收斂非常容易生起輕安,它是相順的,容易到時很迅速地能夠生起輕安。就是說你這樣坐著修定會比較快,而且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這樣坐著其實比較舒服。7’38”

  第二個原因,就是他能夠維持長時間地端坐,而且這樣的威儀不會讓身體極度疲累。確實是這樣的。如果就像一個穩固的架子一樣把身體穩定在這個地方,然後你的腰、你的腿、肩膀、頭、鼻子、眼睛、嘴巴,身體都放好了之後,它就是一個非常穩定的坐姿。穩定之後,呼吸還放得那麼地輕柔,幾乎都快感覺不到了。這個時候其實你可以非常長時間地端坐,它不太容易累到不行,因為這是一個讓我們的身體很放鬆的、很有支撐的坐姿,它可以長久地端坐,所以是非常好的坐姿。8’31”

  那麼第三個原因,就是這種姿勢不共於外道還有諍論的敵方,就是它是很不共的,佛弟子很不共的。8’46”

  還有一個,第四個原因是他人見到這種威儀端坐,就會生起至極的淨信。大家都看過打坐的人吧?看那個坐的佛像。我以前去朝舍利塔的時候,常常在塔旁邊會看到端坐的比丘,也有居士,只是把這個威儀放正,然後收斂、垂簾這樣坐的時候,其實真的是非常非常地莊嚴,看到之後真的很容易生起淨信。我看有的人、有的比丘靜坐,有的人過去就會在遠方悄悄地頂禮他,所以這是容易讓看到的人生起至極的淨信的一種威儀。9’47”

  那麼第五個原因,就是佛陀與佛陀的聲聞弟子都開許,並依止、實踐這種威儀。這種威儀我們去尋一下的話,那是哪裡來的?是佛陀,還有佛陀的很多聲聞,就是說他們都已經真實地依止、實踐這種威儀,還有菩薩也是一樣。所以這裡的「佛弟子」藏文直譯過來就是「佛聲聞」,就是佛陀的聲聞弟子;古代的譯師有時候會把「佛弟子」與「佛聲聞」通用。10’25”

  所以,見到這五種原因,就應該練習結跏趺坐。說到身體端正挺直是為了不產生昏沉與睡眠,所以最初應當按照前面所說的修持八種身體的威儀或姿勢。尤其是氣息──氣息要平緩,還記得吧?就是要輕到自己都好像發現不了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體會過那麼輕、那麼柔的呼吸呢?在那種呼吸的狀態下,我們的身體應該是非常非常舒適的。11’18”

依照傳承的坐姿來認真練習
  那麼學了這個方法之後,大家不要著急,就像一招一式都要認真地練。比如說只是練這個垂簾,有的人就不習慣,一直要睜大眼睛或者閉眼睛,有的人就不停地閉眼睛,因為以前養成習慣了一上座就開始閉眼睛。所以你要習慣不要閉緊眼睛,要垂簾,就是要把這個不正確的方式調整過來。然後還有我前面說的太緊或太鬆,這都是不可以的,前面講過這些問題。11’59”

  然後一定不要忘了舌抵上顎,它是抵上去的;這邊是一條線;頭要擺正、雙肩要擺正,然後單跏趺──單盤或雙盤;坐墊也要注意一下,它要很舒服。像以前在學習靜坐的時候,善知識還會講說事先要把房間通風一下,因為如果不通風的話你在那兒坐著會很不舒服,先通風一下。但是如果你在室內靜坐的話可能吹空調是不行的,很熱然後你就吹空調,或者風扇用力地吹,這都不可以的,因為可能坐完了之後會得各種毛病。12’43”

  在冷的地方,像有的老師說一定要注意把腿包起來,然後把腰也用一個不能太熱也不能太涼的圍巾或什麼把它圍起來。因為你弄得太熱,圍一會兒之後就非常地熱,然後你就要因為這件事分心再調整一下!13’03”

  所以在打坐的時候它的準備要求還是滿多的,這點就不能急躁,要一項一項的。現在不是流行那個寫清單嗎?你就是一個單子、一個單子寫,照本操練。因為如果你不照著這樣的一個姿勢來練的話,其實對修定會產生很多障礙。如果已經養成了一個跟這上面講的不一樣的修定的習慣,我建議還是要勇敢地改過來,要依照傳承來修定,這樣會比較不容易出問題!13’38”

  切記修定的時候不要後背靠著椅子,背靠著一個後背是絕對不可以的,後背一定要是虛著的,不能靠東西。還有不能吃得太飽,吃飽了就去坐著,那就只能睡覺、只能昏沉了。所以這都是很重要的條件!14’02”

  學了上面的毗盧八法修定的威儀,這樣對我們能夠迅速地生起奢摩他來是非常重要的。而且這是佛菩薩,佛和他的聲聞弟子實踐過的坐姿,我們沿著這樣的要求也是可以修起定來的。希望大家對自己耐心一點,一招一式地把它練起來。謝謝!14’32”

《菩提道次第廣論》原文改譯參考表
37.PNG
37.PNG (94.83 KiB) 已瀏覽 4143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86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038-諸大教典中的修定方法(一)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0038-諸大教典中的修定方法(一)

前行緣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論止觀初探0038-諸大教典中的修定方法(一)

【廣論止觀初探第 38 講】摘要如下:
在眾多的經典,像《經莊嚴論》、《辨中邊論》,還有聖無著論師的《瑜伽師地論》、蓮花戒論師的《中觀修次》三篇等等。這一切開示靜慮方法的教典當中,也同樣都開示了四種作意、九住心、八種斷行是一切等持的方法。
如果最初透過安住於等持的資糧,然後來用這些方法勤修的話,一定能夠獲得三摩地!這裡邊再次強調了資糧的重要性。
宗大師再次幫我們抉擇出什麼樣是修定的資糧,沿著什麼樣的方法修定?而一些沒有傳承的修定方式,不管是說得多麼地神奇,如果沒有經典的依據是不足為憑的。

第 38 講開始講解「從定量教典總說修定方法的概要」,範圍是《廣論》348 頁第 7 行~第 13 行:
第二、正釋修習之次第者:
諸《道次第》多依《辨中邊論》所說,由八斷行斷五過失,修奢摩他。善知識拉梭瓦所傳之教授,謂於彼上須加《聲聞地》所說六力、四種作意及九住心而修。德稱大師於自《道次第》云:「四作意中攝九種住心方便,及六過失、八對治行,是為一切正定方便,眾多契經及《莊嚴經論》、《辨中邊論》、無著菩薩《瑜伽師地論》、《中觀修次》三篇等,開示修靜慮之方便中一切皆同。若能先住正定資糧,以此方便勵力修習,決定能得妙三摩地。近世傳說修靜慮之甚深教授中,全不見此方便之名。若不具足正定資糧及無此方便,雖長時修,不說能成等持。」現見此語是於諸大教典修定方法,得清淨解。
(上述引用原文,已根據大慈恩官網第 38 講改譯參考表修訂)

第 38 講內容綱要:
● 開始 00:00
1. 《辨中邊論》及善知識拉梭瓦所說的修定方法 00:40
2. 霞惹瓦大師所說的修定方法 06:57
講次 | 0038 (2021-07-03 ~ 2021-07-09)
標題 | 諸大教典中的修定方法(一)
《廣論》段落 | P348-L7 ~ P348-L13 第二、正釋修習……得清淨解。
00:00

  大家好!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這一週你們過得還好吧?上一次我們學完了「身何威儀而修」,主要是學習毗盧八法,那麼今天我們會接著向下學。請大家翻開《廣論》348頁第7行,請看原文:00:40

《辨中邊論》及善知識拉梭瓦所說的修定方法
第二、正釋修習之次第者:諸《道次第》多依《辨中邊論》所說,由八斷行斷五過失,修奢摩他。善知識拉梭瓦所傳之教授,謂於彼上須加《聲聞地》所說六力、四種作意及九住心而修。01:09
  正說修持的次第,大多數的《道次第》都是宣說從《辨中邊論》所說斷除五種過失的八種斷行,從這樣的一個角度來修持奢摩他。《辨中邊論》是至尊彌勒為無著菩薩宣說的慈氏五論中其中的一部論。那《辨中邊論》提到的八斷行,到底什麼是八斷行呢?其實就是指八個對治品。那麼這八個對治品到底是做什麼的呢?就是斷除修定過程中所出現的五種過失。五種過失是什麼呀?懈怠、忘失教授、沉掉、不作行,還有作行。為了斷除這五種過失,就要修持八斷行。八斷行就是:信心、欲求、精勤、輕安、正念、正知、作行的思、正住的捨。02:35

  在八斷行中第一個過失是什麼呀?懈怠,由信心、欲求、精勤、輕安來對治,所以是前四個斷行對治第一個過失。有沒有發現是四個打一個,應該是穩勝!那麼第二個過失就是忘失教授,忘了!由什麼來對治呀?由正念對治。03:08

  第三個過失就是沉掉,就是昏沉、掉舉,然後由什麼來對治呢?由正知對治。那麼昏沉和掉舉為什麼由正知對治呢?因為有的人昏沉了自己不知道,心從善所緣上跑掉了也不知道,所以修定的時候一定要訓練我們的正知。要知道自己的心什麼時候跑掉了,還要知道自己的心什麼時候對所緣的抓取力不夠,開始變得有點鬆,甚至所緣還在的時候就力道不強了,這就開始要出問題了。所以這個沉掉由正知對治是非常必要的!因為有沉、有掉就沒法修起來定。03:59

  第四個過失就是不作行,它是由作行的思來對治。第五個過失就是作行,由正住的捨來對治。關於其中詳細的內容,後面我們會詳細解釋,這裡邊只是做一個簡單的介紹。04:20

  在善知識拉梭瓦所傳的眾多的教授中,在這個基礎之上,提到必須透過《聲聞地》所說的六種力,還有四種作意、九住心而修持。關於拉梭瓦這位善知識,是那措譯師的主要的弟子之一。那措譯師就是《八十讚》的作者,長期擔任阿底峽尊者的翻譯。拉梭瓦這位祖師他通達五明,跟隨許多噶當派的師長學法,為了求得阿底峽尊者傳承的教授,他前往去依止那措譯師。那措譯師也為拉梭瓦傳授了許多的顯密教法,並且為他宣說了阿底峽尊者一生的行誼,之後就由拉梭瓦的弟子記錄成書。05:16

  在善知識拉梭瓦所傳的教授中,提到必須透過六種力、四種作意與九住心而修持。那麼這又分別是什麼?先看六種力。六種力你們猜第一個力是什麼?第一個力居然是「聽聞力」。對!就是聽聞正法的聽聞,聽聞力。那麼第二個力會是什麼呢?聽完了之後,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猜對?「思惟力」。也聽了、也思了,接著會是什麼力呢?往後想一想,喔!「憶念力」。接著是「正知力、精進力、串習力」。我再說一遍:聽聞力、思惟力、憶念力、正知力、精進力、串習力,六個。這是什麼呀?六種力。06:12

  接著是四種作意。「力勵運轉作意、有間缺運轉作意、無間缺運轉作意」,還有「無功用運轉作意」,這是四種作意。那麼該到什麼了?九住心。九住心是什麼呢?「內住、續住、安住、近住、調順、寂靜、最極寂靜、專注一趣、平等住」。關於六種力、四種作意還有九住心,我們學到後面都會逐一詳細地解釋。我們再往下看。06:57

霞惹瓦大師所說的修定方法
德稱大師於自《道次第》云:「四作意中攝九種住心方便,及六過失、八對治行,是為一切正定方便,眾多契經及《莊嚴經論》、《辨中邊論》、無著菩薩《瑜伽師地論》、《中觀修次》三篇等,開示修靜慮之方便中一切皆同。若能先住正定資糧,以此方便勵力修習,決定能得妙三摩地。近世傳說修靜慮之甚深教授中,全不見此方便之名。若不具足正定資糧及無此方便,雖長時修,不說能成等持。」07:53
  德稱大師是我們都熟悉的一位祖師──霞惹瓦大師,在德稱大師自己的《道次第》當中提到:四種作意當中含攝了九住心的方便,以及六種過失,還有六種過失的對治品八種斷行。在眾多的經典,像《經莊嚴論》、《辨中邊論》,還有聖無著論師的《瑜伽師地論》、蓮花戒論師的《中觀修次》三篇等等。這一切開示靜慮方法的教典當中,也同樣都開示了四種作意、九住心、八種斷行是一切等持的方法。這裡邊提到「六種過失」,六種過失還記得是什麼吧?懈怠、忘失所緣、沉沒、掉舉、不作行、作行。如果將沉沒、掉舉合併為一種,就是前面《辨中邊論》所說的五種過失。五種過失、六種過失只是開合的不一樣,內涵是完全一致的、相同的。09:08

  如果最初透過安住於等持的資糧,而用這些方法勤修,注意!一定能獲得三摩地。我再講一遍:如果最初透過安住於等持的資糧,然後來用這些方法勤修的話,一定能夠獲得三摩地!這裡邊再次強調了資糧的重要性。接下來說,近代眾多號稱是甚深靜慮的這種口訣當中,甚至連這些方法的名稱都沒有提到。如果不具備等持的資糧的話,又沒有這些方法,那麼即使長久地努力修定、修行,也不能說會修成等持啊!10:08

  宗大師引完德稱大師的《道次第》之後,接著說:10:14
現見此語是於諸大教典修定方法,得清淨解。10:20
  說霞惹瓦大師的這段話,就是對於諸大教典中的修定方法獲得了清淨定解的這個話語,所以是清淨的,是我們可以依著來修定的。10:40

  有沒有看到宗大師再次幫我們抉擇出什麼樣是修定的資糧,沿著什麼樣的方法修定?而一些沒有傳承的修定方式,不管是說得多麼地神奇,如果沒有經典的依據是不足為憑的。所以如果能夠得到修定的諸大教典的這個清淨的見地,具足了修習止的資糧,沿著這個方法來修的話,一定會得妙三摩地!那現在我們就聽著這樣的一個清淨的傳承,所以要發願修成妙三摩地。謝謝大家!11:32

《菩提道次第廣論》原文改譯參考表
38.png
38.png (259.18 KiB) 已瀏覽 4118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86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039-諸大教典中的修定方法(二)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0039-諸大教典中的修定方法(二)

前行緣念:


廣論止觀初探0039-諸大教典中的修定方法(二)

【廣論止觀初探第 39 講】摘要如下:
前面那些諸大教典中的說法與密乘中所說的都是極為相順的。尤其是關於修定的過程中會出現的五種過失,以及如何去除這些過失的方法,在顯教當中都有極為詳盡的宣說。

然而見到懂得依照諸大論典而修行的人,宗大師說:「幾同晝星」,已經寥若晨星,就像白天的星星一樣,是非常非常少的。學習了諸大教典中所說的修定的次第,但是在實修的時候,卻連「諸大教典中所說的修定次第到底是如何修的」這樣的疑問、疑惑都沒有生起來,更不要說會依著教典所說的修定次第去修行了。

宗大師教誡我們一定要緊緊地依循著諸大教典教導我們修定的方式去修行,而不要自己認為該怎麼修就怎麼修,一定要依著具有清淨傳承的修行教授來修。

第 39 講的範圍是《廣論》348 頁第 13 行~349 頁第 6 行:
又總三乘修道次第引導之理,無著菩薩於《瑜伽師地》中極廣決擇,故彼為最廣開示修行之論。又於一論廣說之事,餘則從略。止觀二法,《攝決擇》說於《聲聞地》應當了知,故《聲聞地》最為廣者。慈尊亦於《莊嚴經論》、《辨中邊論》說九種住心方便及八斷行,獅子賢論師、嘎瑪拉希拉論師、寂靜論師等印度智者隨前諸論,亦多著有修定次第。又除緣本尊身、空點、咒字等所緣不同外,其定大體,前諸大論與咒所說極相隨順,現見尤於定五過失及除過方便等,經反極詳。然見能知依彼大論修者,幾同晝星。將自心垢責為論過,謂彼唯能開闢外解,妄執別有開示心要義理教授,現見於彼所說修定次第,正修定時竟為何似,全無疑惑。
(上述引用原文,已根據大慈恩官網第 39 講改譯參考表修訂)

第 39 講內容綱要:
● 開始 00:00
1. 諸大教典對修定次第都有極其詳盡的解說 00:45
2. 懂得依照諸大論典而修行的人,已經寥若晨星 04:12
講次 | 0039 (2021-07-10 ~ 2021-07-16)
標題 | 諸大教典中的修定方法(二)
《廣論》段落 | P348-LL1 ~ P349-L6 又總三乘……全無疑惑。

00:00

  大家好!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這一週大家有沒有重覆地聽前一講呀?那麼今天我們要繼續學習「正釋修習之次第」,請大家翻開《廣論》348頁最後1行,看原文。有沒有找到行呀?00:45

諸大教典對修定次第都有極其詳盡的解說
又總三乘修道次第引導之理,無著菩薩於《瑜伽師地》中極廣決擇,故彼為最廣開示修行之論。又於一論廣說之事,餘則從略。止觀二法,《攝決擇》說於《聲聞地》應當了知,故《聲聞地》最為廣者。01:19
  總體而言,在無著菩薩的《瑜伽師地論》當中,詳細地抉擇三乘道次第的引導方法,所以《瑜伽師地論》是一部極為詳細地開示修持的教典。而在其中一部詳盡地解說的內容,在其他部當中就不會廣說了。關於止觀二法,《攝決擇分》說必須從《聲聞地》當中了知,所以《聲聞地》是極其詳盡開示止觀的論典──要記得,《聲聞地》。那麼我們再接著往下看,看原文:02:07
慈尊亦於《莊嚴經論》、《辨中邊論》說九種住心方便及八斷行,獅子賢論師、嘎瑪拉希拉論師、寂靜論師等印度智者隨前諸論,亦多著有修定次第。02:25
  至尊慈氏也在《經莊嚴論》與《辨中邊論》當中,宣說了九住心的方便及八種斷行。還有獅子賢論師、嘎瑪拉希拉論師──記得嘎瑪拉希拉論師是誰吧?就是蓮花戒論師,嘎瑪拉希拉是梵文的音譯,義譯就是蓮花戒。師子賢論師、蓮花戒論師、寂靜論師等印度的智者,也依據著《經莊嚴論》與《辨中邊論》等教典,而撰寫了許多修定的次第。我們再往下看,看原文:03:10
又除緣本尊身、空點、咒字等所緣不同外,其定大體,前諸大論與咒所說極相隨順,現見尤於定五過失及除過方便等,經反極詳。03:32
  說除了緣著本尊的身相、明點與種子字等這個所緣不同之外,定的一個總體的、大概的樣貌,前面那些諸大教典中的說法與密乘中所說的都是極為相順的。尤其是關於修定的過程中會出現的五種過失,以及如何去除這些過失的方法,在顯教當中都有極為詳盡的宣說。我們再往下看,看原文:04:12

懂得依照諸大論典而修行的人,已經寥若晨星
然見能知依彼大論修者,幾同晝星。將自心垢責為論過,謂彼唯能開闢外解,妄執別有開示心要義理教授,現見於彼所說修定次第,正修定時竟為何似,全無疑惑。04:35
  然而見到懂得依照諸大論典而修行的人,宗大師說:「幾同晝星」,已經寥若晨星,就像白天的星星一樣,是非常非常少的。因此將自己內心的過失的汙垢推給這些教典,認為這些教典只是開闢外在的理解,只是在剖析外在的知識,除了諸大教典之外,另外還有一個開示心要意涵的教授。現見當行持諸大教典中所說的修定的次第的時候,卻連一個「究竟是如何」這樣的疑惑都不會生起。那意思是什麼呢?意思就是,學習了諸大教典中所說的修定的次第,學了喔!學了之後,但是在實修的時候,卻連「諸大教典中所說的修定次第到底是如何修的」這樣的疑問、疑惑都沒有生起來,更不要說會依著教典所說的修定次第去修行了。這是一個什麼狀態?學了之後全部忘光!05:52

  仁波切也講過:「知道依靠諸大論典宣說的內容而修定的人,就像白天的星星一樣。」那麼現在的人修定到底是怎麼修的呀?把自己心裡的過失認為是教典的過失,而不能依照教典所說的密意去修持;認為教典講了那麼多,就是為了闡述外在的知識而已,而不覺得內在的修持的口訣是在那裡面。所以在修行的時候,也就是連一念、一個懷疑的心都不會生起,比如說思考:「這問題經典寫的是不是這樣啊?」連這樣的想法都沒有,就認為自己認為的就是對的!不需要照著教典,想怎麼修就怎麼修。看一看,那是宗大師的教誡喔!所以我們一定要緊緊地依循著諸大教典教導我們修定的方式去修行,而不要自己認為該怎麼修就怎麼修,一定要依著具有清淨傳承的修行教授來修。07:11

  那麼我們學了這樣的教典之後,在修的時候,不僅僅要在修的時候生起這樣的疑惑,而且在學的時候也要想:「到底教典要怎麼修的?次第是怎麼樣的?數量是怎麼樣的?」這個要在內心中非常清晰地憶持,然後在修的時候照著修,才是沿著清淨的傳承的修行教授而修的,對不對?是不是這樣?07:42

  好!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07:47

《菩提道次第廣論》原文改譯參考表
39.png
39.png (216.44 KiB) 已瀏覽 4049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86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040-思惟正定功德引動心意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0040-思惟正定功德引動心意

前行緣念:


廣論止觀初探0040-思惟正定功德引動心意


【廣論止觀初探第 40 講】摘要如下:
宗大師說:「論典所說的一切都是可以拿來修行的,而且所修的一切都必須依據諸大論典。」我們呢?我們可以反思一下自己,我們自稱都是佛弟子、是宗大師的弟子,卻很有可能就像宗大師所說的有那種毛病。什麼毛病啊?所學的是一套,然後所修的又是另一套。

由於不知道等持的功德,我們就對定生不起好樂;由於沒有好樂之心,想要它的欲求就不會生起來。那如果沒有一個欲求、沒有一個想要的心,我們怎麼會能為了修定而努力呢?所以為了發起這個希求的心,在最初就一定要提到止觀的勝利。在修學任何法類的最初都要先講修持那個法類的勝利,就是為了對那個法類要發起踴躍的好樂之心。

第 40 講的範圍是《廣論》349 頁第 6 行~350 頁第 1 行:
今此教授,一切修行前後唯取大論所出,以之為重,故於此處修定方法,亦取大論而為宣說。

此又分二:一、引生無過三摩地法;二、依彼引生住心次第。初又分三:一、心注所緣先如何修;二、注所緣時應如何修;三、注所緣後應如何修。今初:

若不能滅不樂修定,樂定障品所有懈怠,初即於定不令趣入;縱一獲得,亦不能相續,速當退失。故滅懈怠為初切要。若能獲得喜樂增廣身心輕安,晝夜行善能無疲厭,懈怠盡除。為生輕安,須於能生輕安之因妙三摩地,恆發精進。為生精進,須於正定具足恆常猛利希欲。欲樂之因,須由觀見正定功德引動心意堅固信心,故應先思正定功德,數修信心。此等次第,修而觀之極顯決定,故應認為最勝宗要。
(上述引用原文,已根據大慈恩官網第 40 講改譯參考表修訂)

第 40 講內容綱要:
● 開始 00:00
1. 本論中的修定教授是依據諸大教典的說法而宣說 00:32
2. 內心投注於所緣之前應當如何做 03:50
3. 生起欲求等持之因:見到等持功德而引動心意的堅固信心 07:14
講次 | 0040 (2021-07-17 ~ 2021-07-23)
標題 | 思惟正定功德引動心意
《廣論》段落 | P349-L6 ~ P350-L1 今此教授……最勝宗要。
00:00

  大家好!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這一週你們過得還好吧?那麼現在我們就要開始學習了!請大家把《廣論》翻開349頁,看第6行。跟我一起看原文:00:32

本論中的修定教授是依據諸大教典的說法而宣說
今此教授,一切修行前後唯取大論所出,以之為重,故於此處修定方法,亦取大論而為宣說。00:45
  從下士道的法類開始到止觀之間的全部修持,都完全按照大經大論所說,要依照而修──以經論的說法為主,把經論的指導當作是最重要的。由於本論的教授從開頭到最後的一切的修行,都只以諸大論、諸大教典所說的為重,重視諸大教典所說的修定教授,都是依據諸大教典所說,所以在學習奢摩他的時候,也將依據著諸大教典的說法,從諸大教典中引相關的部分而宣說修定的方法。即使是宗大師那麼偉大的善知識,他在為我們宣說修定的方法的時候,也是完完全全依據著諸大教典的說法。也只有這麼偉大的善知識,才會完完全全地依據著諸大教典的說法。這是不是正是最偉大之處?01:52

  宗大師說:「論典所說的一切都是可以拿來修行的,而且所修的一切都必須依據諸大論典。」我們呢?我們可以反思一下自己,我們自稱都是佛弟子、是宗大師的弟子,卻很有可能就像宗大師所說的有那種毛病。什麼毛病啊?所學的是一套,然後所修的又是另一套。有人會認為《入中論》、《現觀莊嚴論》等是用來辯論的,而《廣論》和《略論》是拿來修行的,這個與宗大師所說的現行是一樣的。那麼在《廣論》的教授中,還有人認為有可能又會分為講說的和實修的,好像一些是用來講說的,而另一些是用來實修的。我們這樣的看法也是非常危險的、會有這樣的危險性,所以一定要特別特別地注意這一些沒有經論依據所謂的想法和誤判。03:03

  甚至還有人把學習《廣論》當成是只要聽聞的,聽一聽,然後真修的時候還要再去想另一個辦法。這樣思考,學《廣論》的時間那不就是等於在浪費時間嗎?是耽誤修行啊!所以這樣的見解是非常可怕的。大家可以觀察一下內心,看一看在這裡邊列舉的這些對修行的誤解、對諸大教典的誤解,我們心中是否有?有了就趕快要對治掉,趕快要隨轉──聽聞、隨轉。好!那麼接著我們再往下看,看原文:03:50

內心投注於所緣之前應當如何做
此又分二:一、引生無過三摩地法;二、依彼引生住心次第。初又分三:一、心注所緣先如何修;二、注所緣時應如何修;三、注所緣後應如何修。今初:04:15
  「此又分二」的這個「」是指「正釋修習之次第」,其中分二,分為兩科:第一、引生無過的三摩地的方法;第二、依彼引生住心的次第。然後第一科又分為三:第一個就是內心投注於所緣之前應當如何做,這裡的「」就是投注的意思;第二正投注於所緣的時候應該如何做呢?第三、投注於所緣之後應當如何做呢?很清晰吧!那我們先看第一部分。注意喔!看書:05:03
若不能滅不樂修定,樂定障品所有懈怠,初即於定不令趣入;縱一獲得,亦不能相續,速當退失。故滅懈怠為初切要。若能獲得喜樂增廣身心輕安,晝夜行善能無疲厭,懈怠盡除。為生輕安,須於能生輕安之因妙三摩地,恆發精進。為生精進,須於正定具足恆常猛利希欲。欲樂之因,須由觀見正定功德引動心意堅固信心,故應先思正定功德,數修信心。此等次第,修而觀之極顯決定,故應認為最勝宗要。06:03
  有看到吧?那麼這一段是在說什麼呀?說如果我們不能遮止不樂修定,而喜好定的障品、不順品的這種懈怠,那麼從一開始就無從趣入定,他不想修定。即使獲得了一次,也沒法再延續,所以他所獲得的東西會迅速地退失。因此最初遮止懈怠,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如果獲得了喜樂增廣的身心輕安,那麼日夜行持善法都不會感到疲厭,所以能去除懈怠。而要發起輕安,必須要怎麼做呢?就是對於三摩地能夠持續地、持續地策發精進,這是生起輕安的因。要發起精進,就需要有強烈而持續地希求定的這種欲求。07:14

生起欲求等持之因:見到等持功德而引動心意的堅固信心
  那麼,這個欲求的因是什麼呀?「欲求的因」想一想是什麼?需要見到定的功德而引動心意的堅固信心。那麼我們可以想:見到了定的功德而引動心意。這個「引動心意」──引動是奪意,比如說:奪智者意,還有就是一看到之後就整個心被不由自主地吸引,就是那樣的引動心意的信心、生起的堅固信心。所以最初應當反覆地修持思惟定的功德的信心。注意!這裡邊「奪意」是因為定的功德奪了我們的心意,讓我們產生不由自主地這樣一個堅定的信心。08:10

  所以首先對於定的功德要數數、數數地思惟,思惟幹什麼呀?要修信心呀!有了信心之後,就會產生欲求了──想要獲得這樣的定,對吧?而且這樣的欲求絕對不是生起一下子而已,而是要恆常猛利地生起了「恆常猛利」的欲求心,然後就會發精進。精進也不是那個心很猛利地發一下就而已了,而是要「恆發精進」,要恆常地策發精進。恆常策發精進之後,才能獲得喜樂增廣的身心輕安;獲得了身心輕安之後,日夜行持善法都不會感到疲厭,就能去除懈怠。有沒有發現去除懈怠的辦法還挺快樂的?去除懈怠,所修的定才不會消失。09:22

  這是有非常明晰的──明了的、清晰的這樣修行的次第。而這些次第,注意!而這些次第如果你經過修持走過來,走過去之後回頭再看的時候,就能極其清晰地更加定解了。所以要認定為殊勝的宗要,也就是殊勝的扼要。有認真聽吧?09:55

  那麼懈怠的因,說:「因為有懈怠這個過失,生不起定啊!」那麼懈怠到底是怎麼回事?懈怠的因前面有說過,就是他不好樂修定,而喜歡跟定相反的東西,就是喜歡違品。那違品是什麼呀?定就是這樣的;然後違品,心就是像心猿意馬、散亂的心。散亂於什麼呢?散亂於貪瞋癡啊!它不是自由地散亂,它是被貪瞋癡的力量所控制,沿著貪瞋癡的範疇在散亂、造惡業。10:38

  之所以不好樂等持,是因為他不知道等持的功德,這個病是可以治的,一旦知道等持的功德就吃這味良藥的話。如果知道等持的功德,獲得等持就能獲得輕安;有了輕安,心想緣著什麼善所緣,然後就能隨心所欲地去緣什麼善所緣。能夠將心安置於善所緣上,很自由自在地,你說被善所緣牽住也可以,也可以說隨著善所緣自由地飛翔。11:14

  所以由於不知道等持的功德,我們就對定生不起好樂;由於沒有好樂之心,想要它的欲求就不會生起來。那如果沒有一個欲求、沒有一個想要的心,我們怎麼會能為了修定而努力呢?所以為了發起這個希求的心,在最初就一定要提到止觀的勝利。在修學任何法類的最初都要先講修持那個法類的勝利,就是為了對那個法類要發起踴躍的好樂之心。11:52

  有沒有發現我們的心是可以透過學習而動轉的?我們有學習能力,這個學習能力透過聽聞正法、透過聽善知識說法、學習教典而發生轉變。從對定完全沒有好樂心,到了解了定的功德之後會生起那種想要得定的欲求心,這是多麼美好的一件事情──我們有學習能力!12:23

  所以要感謝佛菩薩!感謝父母!給我們能修行的暇身提供這種美好的條件。能學習是多麼美好的一件事情!所以大家不要覺得:哇!修定好像很難啊,高得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樣,我們怎麼也搆不到。透過學習、按照次第一步一步地,我們前面都學了那麼多了,都學持戒、學發心、學各種過去都沒有學過的,那麼為什麼學定不能學會呢?大家要加油!12:59



《菩提道次第廣論》原文改譯參考表
40.PNG
40.PNG (117.15 KiB) 已瀏覽 4005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86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041-增強修定的勇悍心力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0041-增強修定的勇悍心力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論止觀初探0041-增強修定的勇悍心力


【廣論止觀初探第 41 講】摘要如下:
先有信解功德的信心然後生起欲求,有了欲求之後發起精進,發起精進之後才會獲得輕安。這就是《辨中邊論》開示的修定次第。

那麼,定有哪些功德啊?大家有生起好奇心嗎?
聽到這個原文就很震撼啊!
定所能夠得到的功德中最絢麗的,就是依靠寂止能夠生起通達如所有性這個毗缽舍那的智慧,然後能夠迅速地斬斷生死輪迴的根本!所以讀到這一段的時候,可以說是心花怒放啊!不知道你們會不會也很開心?把它背下來!很值得把它背下來!

凡是思惟定的功德之後,就能增強修定的勇悍心力,我們都要了知這樣的功德而去修持。因為如果生起勇悍的心力,便會持續地策發修定,因而非常容易獲得三摩地,並且獲得之後也會數數地趣入修持,所以很難退失。

第 41 講的範圍是《廣論》350 頁第 1 行~350 頁第 6 行:
《辨中邊論》云:「即所依能依,及所因能果。」所依謂欲,勤所依故;能依謂勤,或名精進。欲因謂信,深忍功德;勤果謂輕安。

此中所修正定功德,謂由獲得奢摩他已,現法樂住,由增心喜、身安樂故。及由獲得身心輕安,於善所緣心如欲轉。又由息滅於顛倒境散亂無主,則諸惡行皆不得生,隨所修善皆有強力。又止為依,能引神通、變化等德。尤由依止,能生通達如所有性毘缽舍那證德,速疾能斷生死根本。凡思惟已,能於修定增勇悍者,是諸功德皆應了知而修。若生勇悍,恆常策勵向內修定,極易獲得勝三摩地,得已亦能數數趣修,故難退失。
(上述引用原文,已根據大慈恩官網第 41 講改譯參考表修訂)

第 41 講內容綱要:
● 開始 00:00
1. 引據《辨中邊論》前述之內涵 00:43
2. 此處所要修持的正定功德 06:18
3. 生起修定的勇悍心力,極易獲得勝三摩地 11:08
講次 | 0041 (2021-07-24 ~ 2021-07-30)
標題 | 增強修定的勇悍心力
《廣論》段落 | P350-L1 ~ P350-L6 《辨中邊論》云……故難退失。

  大家好!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心注所緣先如何修」,請大家把書翻到350頁第1行。接著宗大師引了依據,這個依據就是《辨中邊論》,請看原文:00:43

引據《辨中邊論》前述之內涵
《辨中邊論》云:「即所依能依,及所因能果。」所依謂欲,勤所依故;能依謂勤,或名精進。欲因謂信,深忍功德;勤果謂輕安。01:04


  宗大師在解釋《辨中邊論》的這兩句話,說「所依」是什麼呢?所依就是指欲求。那麼為什麼欲求是所依呢?因為是精勤的所依處的緣故,所以是稱為所依。注意哦!這裡邊的欲求,是指什麼欲求啊?就是對三摩地生起強烈希求的一種欲求。那麼這種欲求為什麼它被稱為所依呢?它是什麼的所依?它是精勤的所依處,也就是生起精進的基礎。那麼在生起精進之前必須要先生起欲求,所以欲求是精進的所依處。02:04

  有了所依,那「能依」是什麼呢?能依就是指精勤或精進,對吧?欲求是所依,精勤或精進就是能依。那麼接著,欲求的因是什麼呀?欲求的因是什麼?信解功德的信心。有了信心才會生起欲求,而精勤的果是什麼?精勤的果又是什麼?精勤的果是輕安。所以先有信心然後生起欲求,有了欲求之後發起精進,發起精進之後才會獲得什麼呀?輕安。這就是《辨中邊論》開示的修定次第。02:49

  那麼這裡邊講到欲求的因就是信心,有記得吧?欲求的因是信心。那麼這信心是什麼呀?就是「深忍功德」。這個「深忍」,深忍是什麼呢?藏文直譯就是信解。仁波切曾解釋說:「對於成辦所希求事的方法生起了確信,就是信解的信心。」所以對於修定的功德,注意!對於修定的功德確信,才能生起對定的欲求心,對吧?常常說:「啊!心生渴仰,我一定要得到定的那些功德。」所以才能修定嘛!03:36

  那麼這裡邊又談到一個輕安的問題。輕安,有的善知識也講過,平常講到輕安的時候,輕安有分兩種:一種是真實的輕安,第二種是隨順的輕安。那麼真實的輕安是什麼?就是在生起三摩地的時候它生起的輕安,就是得到定的時候生起的輕安,我們稱之為真實的輕安。那麼隨順的輕安,是指還沒有生起奢摩他之前必須要具備的條件,這種輕安跟真實的輕安有點類似,所以它是隨順的輕安。04:19

  這裡滅除了,注意!這裡邊滅除了懈怠的身心輕安,跟之後生起奢摩他的時候內心生起的這個身心的輕安,這兩種輕安雖然字都是一樣的,但實際上它的內涵是不是相同的?這裡邊滅除了懈怠的身心輕安,是在還沒有生起真實的奢摩他之前就必須要具備的條件,對不對?記得吧?這種身心輕安是要透過精進作為基礎,而讓內心當中對於修學奢摩他怎麼了?心生歡喜。歡喜了!歡喜到像一朵花在開放一樣,內心。藉由歡喜的力量在修學奢摩他的時候,會怎麼樣呢?不會產生厭倦。05:18

  這個大家都有經驗,你很高興做的事情時間很快就過了,怎麼可能生起疲厭呢?還有一種意猶未盡,一直都處在意猶未盡的一個非常歡喜的狀態,所以這種的輕安是生起奢摩他的因。而後面講的身心輕安是指得到了定之後,就生起了奢摩他的時候獲得的一個輕安,那個也是得定的一個量,那個時候才叫得定。所以我們要了解一下這兩種輕安它的區別。05:55

  所以最初我們必須要了解定的功德,那麼,注意!定有哪些功德啊?現在大家有生起好奇心嗎?你們有沒有預習?那麼要看經典,往下看。往下看喔!06:18

此處所要修持的正定功德
此中所修正定功德,謂由獲得奢摩他已,現法樂住,由增心喜、身安樂故。及由獲得身心輕安,於善所緣心如欲轉。又由息滅於顛倒境散亂無主,則諸惡行皆不得生,隨所修善皆有強力。又止為依,能引神通、變化等德。尤由依止,能生通達如所有性毘缽舍那證德,速疾能斷生死根本。07:11
  聽到這個原文就很震撼啊!我們再解釋一下。說此處要修持的定到底有哪些功德啊?請大家把眼睛睜大,耳朵全打開聽喔!說如果修成了奢摩他之後,我們內心會增廣喜悅。增廣喜悅是什麼意思?就是你會非常開心啊!而身體會增廣安樂,能獲得「現法樂住」,現法樂住就是在現世中能安住在快樂當中。而且由於獲得了身心輕安,可以隨心所欲地讓內心趣入善所緣。由於止息了不由自主地散逸到顛倒的境界,所以眾多的惡行不會生起,無論做任何善行都強而有力,能夠依靠寂止,注意!能夠依靠寂止修成神通、變化等眾多的功德。尤其最重要的是,依靠寂止能生起通達如所有性的毗缽舍那的證德,然後能夠迅速地斬斷生死輪迴的根本等。這就是我們要修定的最重要的目的!看一看喔!你們覺得是不是非常地燦爛?08:52

  我們看一下這個修持定的一些功德,會不會心生嚮往呢?比如說修成了奢摩他,內心增廣喜悅,身心都會很快樂,它就成就了現法樂。有很多都說:「啊!希求現世安樂是不對的。」可是修成了定了之後,你不求,反而在現法中非常快樂地安住,安住在快樂的狀態,身心都快樂。而且這個心變得非常地好用,就是很順手了,你讓它趣入什麼善行,它就趣入什麼善行。為什麼呢?因為它已經去掉了一種過失,這種過失就是它不由自主地散亂在貪瞋癡顛倒的這個境界裡面,常常去造惡業的這種習慣性已經被定伏住了、壓住、拴住!09:51

  而且還有一個,它趣向於惡法的這個能力被拴住了,可是它做善行的力量就變得強而有力。而且能夠依靠這個修定、依靠這個止修起什麼呀?神通、變化等功德。就是我們在佛經上讀到的那些各種通,透過定都能夠得到。而且這裡邊最絢麗的,就是依靠寂止能夠生起通達如所有性這個毗缽舍那的智慧,然後能夠──注意──迅速地斬斷生死輪迴的根本!所以讀到這一段的時候,可以說是心花怒放啊!不知道你們會不會也很開心?把它背下來!很值得把它背下來!10:51

  好!我們接著看下一段。其實看到這一段的時候,我有點不想要趕快去講下一段,但是我們還是要往下學。想要一直看這一段看很久很久,然後一直高興。你們會嗎?我們還是看下一段。11:08

生起修定的勇悍心力,極易獲得勝三摩地
凡思惟已,能於修定增勇悍者,是諸功德皆應了知而修。若生勇悍,恆常策勵向內修定,極易獲得勝三摩地,得已亦能數數趣修,故難退失。11:27
  凡是思惟那些定的功德之後,就能增強我們修定的──注意──勇悍心力,我們都要了知這樣的功德而去修持。因為如果生起勇悍的心力,便會持續地策發修定,因而非常容易獲得三摩地,並且獲得之後也會數數地趣入修持,所以很難退失。11:56

  這裡邊這一段還是講了思惟這樣修定的功德之後,注意!這裡邊用到了「勇悍」的心力。不知道你們會不會覺得修定是需要勇悍心力的?有的人會覺得:修定不是要把心靜下來?好像靜下來就可以。它這裡邊用了「勇悍」,因為你要降伏很多、很多問題,做很多原來不會的修鍊。所以這個心力它變得更勇悍了,勇悍了之後就是一切事情都容易成。12:37

  這裡邊還有一個「恆常策勵向內修定」,他的所有的心力貫注在向內修習禪定,因為所有的心力貫注在一起,所以極易獲得勝三摩地,非常容易成。成了之後因為太歡喜了,你就看著你非常柔軟的、舒心的那個禪修的墊子,偶爾走到別處去了,你心還想:「喔!好想再回去坐著。」坐在那之後你可能就不願意起來。這一天雖然有的時候還要去做其他事情,可是你的心就一直想要回到那個坐墊上。想到的時候就嘴角不由自主地想微笑,一天一天這個心都離不開我們的那個善所緣,而且非常悠遊地樂在其中,流連往返那樣一個美好的修定的狀態。所以我們一定要一起努力,謝謝大家!13:46



《菩提道次第廣論》原文改譯參考表
41.PNG
41.PNG (105.25 KiB) 已瀏覽 3941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86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042-周遍所緣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0042-周遍所緣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論止觀初探0042-周遍所緣

【廣論止觀初探第 42 講】摘要如下:
世尊宣說了瑜伽師的四種所緣,是哪四種所緣呢?在四種所緣當中,周遍所緣還有四種,是哪四種周遍所緣呢?
從能緣的角度安立,有分別影像、無分別影像;所謂的「影像」是什麼呢?這個影像是什麼所緣的影像呢?
從所緣境的角度安立,就是「事邊際性」;「事邊際」有兩種,盡所有事邊際性、如所有事邊際性。「盡所有性」、「如所有性」是指什麼?
從果的角度安立,就是「所作成辦」;什麼是「所作成辦」呢?在《四家合註》裡,語王大師又如何解釋?

為了修定我們要去了解一些新的、沒有聽過的一些詞。但因為我們有能學習的能力,所以對於經論不要覺得害怕。一遍一遍地熟,就像交朋友一樣,它是一個可親可敬的會給我們帶來很大利益的好友,多去熟悉,久了之後,就自然變得親切,沒有那麼陌生,然後就變得總在眼裡、總在心裡。

第 42 講的範圍是《廣論》350 頁第 7 行~351 頁第 6 行:
第二、注所緣時應如何修,分二:一、明心住之事──所緣;二、如何心注所緣之理。初又分二:一、總建立所緣;二、明此處之所緣。初又分三:一、明正所緣;二、顯示何等補特伽羅應緣何境;三、顯示所緣異門。今初:

如世尊言,修瑜伽師有四所緣,謂周遍所緣、淨行所緣、善巧所緣、淨惑所緣。周遍所緣復有四種,謂有分別影像、無分別影像、事邊際性、所作成辦。就能緣心立二影像,初是毘缽舍那所緣,二是奢摩他所緣。言影像者,謂非實所緣自相,唯是內心所現彼相。由緣彼相正思擇時,有思擇分別故,名有分別影像。若心緣彼不思擇而住心時,無思擇分別故,名無分別影像。又此影像為何所緣之影像耶?謂是五種淨行所緣、五種善巧所緣、二種淨惑所緣之影像或行相。就所緣境立事邊際,此有二種,如云「唯爾更無餘事」,是盡所有事邊際性;如云「實爾非住餘性」,是如所有事邊際性。其盡所有性者,謂如於五蘊攝諸有為,於十八界及十二處攝一切法,四諦盡攝所應知事,過此無餘。如所有性者,謂彼所緣實性、真如理所成義。就果安立所作成辦,謂於如是所緣影像,由奢摩他、毘缽舍那緣彼作意,若修若習若多修習,由是之力遠離各自粗重而得轉依。
(上述引用原文,已根據大慈恩官網第 42 講改譯參考表修訂)

第 42 講內容綱要:
● 開始 00:00
1. 四種所緣的第一者:周遍所緣 00:48
2. 從能緣的角度安立:有分別影像、無分別影像 03:32
3. 從所緣境的角度安立:事邊際性 06:04
4. 從果的角度安立:所作成辦 07:42
講次 | 0042
標題 | 周遍所緣
  大家好!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之前我們學完了「心注所緣先如何修」這個科判,也就是內心投注於所緣之前應當如何做,那麼今天我們要學習「注所緣時應如何修」。請大家翻開《廣論》350頁第7行,先看科判:00:48

四種所緣的第一者:周遍所緣
第二、注所緣時應如何修,分二:一、明心住之事──所緣;二、如何心注所緣之理。初又分二:一、總建立所緣;一、一、明此處之所緣。初又分三:一、明正所緣;二、顯示何等補特伽羅應緣何境;三、顯示所緣異門。今初:01:21
  第二科注所緣時應如何修,它分為兩科:第一就是辨識內心安住之事,安住之事就是所緣;第二個是內心如何投注於所緣的方法。然後第一科分為兩科:一、所緣的總體論述,這裡邊的「建立」就是論述的意思;第二是辨識當前此時的所緣。第一科又分三科:第一、顯示主要所緣;二、顯示哪一種補特伽羅應當緣什麼所緣;第三、是顯示所緣的異門。那麼我們先來看第一個科判,看原文:02:14
如世尊言,修瑜伽師有四所緣,謂周遍所緣、淨行所緣、善巧所緣、淨惑所緣。周遍所緣復有四種,謂有分別影像、無分別影像、事邊際性、所作成辦。就能緣心立二影像,初是毘缽舍那所緣,二是奢摩他所緣。02:44
  世尊宣說了瑜伽師的四種所緣,是哪四種所緣呢?「周遍所緣、淨行所緣、善巧所緣」,還有什麼?「淨惑所緣」。那麼在四種所緣當中,周遍所緣還有四種,是哪四種周遍所緣呢?對!「有分別影像、無分別影像、事邊際性、所作成辦」。那麼其中從能緣的角度安立的就是什麼呀?兩種影像,因為第一個是毗缽舍那的所緣,第二個是奢摩他的所緣,所以是從能緣的角度來安立的。我們再往下看:03:32

從能緣的角度安立:有分別影像、無分別影像
言影像者,謂非實所緣自相,唯是內心所現彼相。由緣彼相正思擇時,有思擇分別故,名有分別影像。若心緣彼不思擇而住心時,無思擇分別故,名無分別影像。又此影像為何所緣之影像耶?謂是五種淨行所緣、五種善巧所緣、二種淨惑所緣之影像或行相。04:18
  所謂的「影像」是什麼意思呢?注意哦!現在這裡要談到影像,影像並不是真正所緣取的所緣自相,這裡的「自相」就是實際、真實的意思。所謂的「影像」,它不是真正的實際的那個所緣,那是什麼呢?是在這個心中現起它的行相。緣著這個行相而進行思擇的時候,由於有思擇的分別,所以是「有分別影像」。緣著這個行相不作思擇的時候,內心止住的時候,由於沒有思擇的這個分別,所以它就稱為「無分別影像」。如果舉個例子來說,比如說舉一個瓶子,那麼緣著這個瓶子不作任何觀察抉擇,只想「這是瓶子」,那麼就是無分別;緣著這個瓶子思考「這什麼顏色呀、大小啊,乃至產地是哪兒的?」做各種角度的抉擇的時候,就是有分別。05:34

  那麼,這個影像是什麼所緣的影像呢?進一步了!是五種淨行所緣、五種善巧所緣,還有兩種淨惑所緣的影像或者這些所緣的影像。有分別影像與無分別影像是從能緣的角度來安立的。有聽清楚吧?那我們接著再往下看,看原文:06:04

從所緣境的角度安立:事邊際性
就所緣境立事邊際,此有二種,如云「唯爾更無餘事」,是盡所有事邊際性;如云「實爾非住餘性」,是如所有事邊際性。其盡所有性者,謂如於五蘊攝諸有為,於十八界及十二處攝一切法,四諦盡攝所應知事,過此無餘。如所有性者,謂彼所緣實性、真如理所成義。06:43
  那麼從所緣境的角度安立的,就是「事邊際性」,也就是事物的邊際。「事邊際」有兩種,第一種是:「僅止於此,沒有其他的」,就是盡所有性的事邊際性;第二種是:「只會如此地存在,不安住於其他本性」,這是如所有性的事邊際性。那麼其中的「盡所有性」是指什麼?就是指五蘊中所含攝的一切有為法,像十八界、十二處中所含攝的一切法,四諦中含攝的一切所知的事物,除此之外,就沒有其他事物了。那麼「如所有性」就是指這些所緣的真實性與真如,由正理所成立的這個意涵。07:40

  好!我們接著再往下看:07:42

從果的角度安立:所作成辦
就果安立所作成辦,謂於如是所緣影像,由奢摩他、毘缽舍那緣彼作意,若修若習若多修習,由是之力遠離各自粗重而得轉依。08:02
  從果的角度安立的就是「所作成辦」,也就是成辦了目的。這裡的「所作」,就是目的的意思。那麼什麼是「所作成辦」呢?以奢摩他或毗缽舍那緣著這些所緣影像的作意,透過修習、串習、多次地熟習的這個力量,得以脫離了各自的粗重,然後完成了轉變。一般而言,「轉依」就是指轉化自身的狀態或改變自身的狀態。像月格西曾經解釋說,將不好的轉變為好的就是「轉依」,比如說從九住心的第一住心到第二住心,就是從第一住心轉依到第二住心。這裡的轉依,是指從粗重的狀態轉換成遠離粗重。在《四家合註》裡邊,語王大師也有解釋說:「所作成辦」是指透過串習所緣而生起了什麼?輕安。那麼從成辦果的角度來安立的話,四種周遍所緣不是超出後面提到的所緣之外,並且涵蓋了一切所緣。09:27

  以上我們就學完了四種所緣當中的第一種所緣,就是「周遍所緣」。周遍所緣有四種:有分別影像、無分別影像、事邊際性、所作成辦。前兩者是從能緣的角度安立,事邊際性是從所緣境的角度安立,而所作成辦是從果的角度安立的。會覺得複雜嗎?09:55

  其實會有一些新的、我們沒有聽過的一些詞,我們為了修定要去了解這些。因為我們有能學習的能力,所以對於經論不要覺得害怕,一看到很多陌生的詞就害怕了。一遍一遍地熟、一遍一遍地熟,就像交朋友一樣,它是一個可親可敬的會給我們帶來很大利益的好友,那我們就多去熟悉、多去熟悉,久了之後,就自然變得親切,變得沒有那麼陌生,然後就變得總在眼裡、總在心裡。所以對於這些,大家不要感到複雜,好好地努力。謝謝!10:45
42.PNG
42.PNG (126.93 KiB) 已瀏覽 3895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86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043-淨行所緣(一)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0043-淨行所緣(一)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論止觀初探0043_淨行所緣(一)

【廣論止觀初探第 43 講】摘要如下:
世尊宣說瑜伽師的四種所緣中,「淨行所緣」是指什麼呢?有幾種呢?針對的是什麼呢?
緣著「不淨」的所緣,是哪三十六種內在的不淨?十八種外在的不淨?對治什麼?
「任持其心」是什麼意思呢?仁波切的解釋是什麼呢?
在沒有斷除煩惱前,要修起不淨觀也是不容易的。那麼到特別關鍵時刻,真正生起貪心時,我們能依靠什麼呢?
害怕自己的煩惱這麼強大,根本就壓伏不了?我們應如何做?

第 43 講的範圍是《廣論》351 頁第 7 行~351 頁第 9 行:
淨行所緣者,由此所緣能淨貪等增上現行,略有五種,謂不淨、慈心、緣起、界別、阿那波那。緣不淨者,謂緣毛、髮等三十六物,名內不淨,及青瘀等,名外不淨;是於內心所現不淨非可愛相,任持其心。
(上述引用原文,已根據大慈恩官網第 43 講改譯參考表修訂)

第 43 講內容綱要:
● 開始 00:00
1. 淨行所緣:淨化較為強烈現行的貪欲等的所緣 00:49
2. 緣著不淨的所緣 05:22
講次 | 0043 (2021-08-07 ~ 2021-08-13)
標題 | 淨行所緣(一)
《廣論》段落 | P351-L7 ~ P351-LL5 淨行所緣……任持其心。
  大家好!很開心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還記得上一次我們學到哪兒了嗎?是哪一個所緣啊?有沒有同學答得上?是周遍所緣。那麼今天該接著講哪一個所緣呢?是淨行所緣。現在請大家把《廣論》翻開351頁第7行,然後請大家和我一起看原文:00:49

淨行所緣:淨化較為強烈現行的貪欲等的所緣
淨行所緣者,由此所緣能淨貪等增上現行,略有五種,謂不淨、慈心、緣起、界別、阿那波那。01:05
  那麼「淨行所緣」是指什麼呢?就是指淨化比較強烈的現行貪欲等的所緣。淨行所緣有幾種呢?有五種:不淨、慈心、緣起、界的差別,還有阿那波那。這裡邊可能大家都會稍微了解一下,「阿那波那」是什麼呀?阿那波那是梵文的音譯,義譯就是入出息,「阿那」是入息,「波那」是出息。所以總共有五種淨行所緣。01:57

  這個淨行所緣,很顯然它所針對的是什麼呢?是針對自己比較強烈的煩惱,然後選擇對自己最適合的、最有效的這個所緣,很顯然它是打擊煩惱的一個利器。比如說如果貪心強烈的話,那麼要修什麼呀?對!就觀修不淨、觀身不淨。如果是瞋心強烈,那該修什麼呀?觀修慈心。如果是癡心──愚癡的癡──癡心強烈的話就要觀修緣起。因為對於緣起的認知會讓我們看到更多的法相,能夠增長智慧,智慧的視野非常地遼闊。還有一種解釋就是,請問愚癡來自於什麼呀?想一想。愚癡來自於根本性的自性執,然後透過緣起的道理而了解了無自性對吧?那麼這個無自性能夠做什麼呢?它就能夠破除愚癡。03:18

  那如果慢心很強烈呢?要怎麼修?如果慢心強烈的話,就觀修界的差別。為什麼慢心強烈就要觀修界的差別呢?因為對於界的差別了解更多之後,就不會自以為是、產生慢心了。還有一種說法,是因為了解了界的差別,我們從自己身上去找「我」在哪裡的時候,「我」在哪裡?比如說從我的地大、水大、火大、風大、空大去找,從我的意識上去找,能不能找到「我」呢?都找不到「我」。當我們知道「我」是由於六界所攝,並不是獨立實有的時候,原本的我由於「我」所產生的這個慢心也會減弱,因為連傲慢的立足點都沒有,在哪裡呀?所以它是這麼對治慢心的。04:36

  那麼如果是散亂比較強烈,很難專注,那怎麼辦呢?如果散亂比較強烈的話,就觀修阿那波那,也就是數息法,靜靜地坐著。不是散亂嗎?東跑西跑、東跑西跑一刻都靜不下來、一刻都專注不下來,那就用數息對付這個狂心,所以就觀修阿那波那。05:13

  那麼什麼是不淨?我們往下看。看原文:05:22

緣著不淨的所緣
緣不淨者,謂緣毛、髮等三十六物,名內不淨,及青瘀等,名外不淨;是於內心所現不淨非可愛相,任持其心。05:39
  其中緣著「不淨」的話,就有毛、髮等三十六物,是內在的不淨;青瘀等是外在的不淨。在心中現起這些不淨、不可愛的行相,對此執持內心。那麼三十六種不淨,是哪三十六種?這個在《瑜伽師地論》裡有講到,我抄了一段給大家唸。在《瑜伽師地論》裡有講到,三十六種不淨是:髮、毛、爪、齒、塵、垢、皮、肉、骸骨、筋、脈、心、膽、肝、肺、大腸、小腸、生藏熟藏、肚胃、脾、腎、膿、血、熱痰、肪、膏、肥、髓、腦、膜、洟、唾、淚、汗、屎、尿。這是在《瑜伽師地論》裡邊講的。06:40

  那麼十八種外在的不淨,是哪十八種呢?在《瑜伽師地論》裡邊也有講到。十八種外在的不淨是:青瘀、膿爛、變壞、膖脹、食噉、變赤、散壞、骨、鎖、骨鎖、屎所作、尿所作、唾所作、洟所作、血所塗、膿所塗、便、穢處。這個有一些它是形容屍體的,就是觀身不淨啊,有一些。那麼緣著這些內外的不淨,在心中現起這些不淨的行相,令心執取這樣的行相,就是修習不淨。大家知道修習不淨是對治什麼啊?對治強烈的貪欲。07:34

  仁波切曾經解釋說,這個「任持其心」的這個「任持」是什麼意思呢?「任持其心」指的就是心不散亂地安住在那上面,心不要散亂到其他的地方的意思。比如說對貪境產生特別強烈的貪心的話,在貪欲熾盛的時候,應該要緣著引生貪心的境,把貪欲的勢頭壓伏。打個譬喻的話,如果我們注意到夏天的時候那個穢糞坑裡的蟲子,我們自己的貪心就是很愚蠢的,就像在天界的天人看人間的話,人間的貪欲行為是怎麼樣的呢?就像從人間看那個穢糞坑裡的蟲子是一樣的,那感覺就是一樣,大抵相同。08:36

  但是我們沒有斷除煩惱以前,要修起不淨觀也是不容易的。那麼到特別關鍵時刻,真正生起貪心的時候,還是要求上師加持是最有力的。要破除哪一種煩惱的勢頭,這些煩惱的對治品有很多種,但無論用哪一種方法,主要都要祈求上師與本尊:「希望顛倒的心不能生起。」一再地祈求,應該是有所助益的,甚至有很大的幫助。這都是有經驗者的口傳。09:20

  綜上所述,有沒有發現?無論哪一種煩惱強烈,佛陀都給我們找到了對治法。所以不用特別害怕自己的煩惱這麼強大,根本就壓伏不了。哪一種病都有藥、哪一種病都有藥,只要能夠聽到善知識的話、聽到清淨的傳承按時服藥,好好地吃這個對治煩惱病的藥,都能有幫助,甚至是全可以治好的!09:56

  今天就講到這兒,謝謝大家!10:01
43.PNG
43.PNG (36.14 KiB) 已瀏覽 3852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86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044-淨行所緣(二)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0044-淨行所緣(二)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真如老師開示:廣論止觀初探0044_淨行所緣(二)


【廣論止觀初探第 44 講】摘要如下:
上一講我們學到「淨行所緣」的不淨觀,此講我們將繼續學習「淨行所緣」的另外四種所緣:慈心、緣起、界別、阿那波那。
緣著慈心的所緣是指緣著親、怨、中等三者,想要成辦利益安樂的這個意樂,這個意樂必須是等引地所攝。什麼是等引地所攝呢?
什麼是「緣著緣起」呢?為什麼在奢摩他的階段是尤其重要的?
緣著界的差別是指緣著哪些而執持內心呢?
前邊解釋過了「阿那波那」就是出入息,也就是數息觀。那麼什麼是緣著出入息呢?
師長為什麼要特別叮嚀我們,「先耐心地聽,不要馬上就開始修」?

第 44 講的範圍是《廣論》351 頁第 9 行~351 頁第 12 行:
慈謂普緣親怨中三,等引地攝欲與利益安樂意樂。即由慈心行相,於彼所緣任持其心,名曰緣慈,是於心境俱說為慈。緣緣起者,謂唯依三世緣起之法,生唯法果,除彼等外更無實作業者、實受果者,即緣是義任持其心。緣界差別者,謂各別分析地、水、火、風、空、識六界,即緣此界任持其心。緣阿那波那者,謂於出入息,由數、觀門令心不散餘處而緣。
(上述引用原文,已根據大慈恩官網第 44 講改譯參考表修訂)

第 44 講內容綱要:
● 開始 00:00
1. 緣著慈心的所緣 00:42
2. 緣著緣起的所緣 03:01
3. 緣著界的差別的所緣 06:28
4. 緣著出入息的所緣 07:09
講次 | 0044 (2021-08-14 ~ 2021-08-20)
標題 | 淨行所緣(二)
《廣論》段落 | P351-LL5 ~ P351-LL2 慈謂普緣……餘處而緣。
  大家好!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這一週大家有複習前一講嗎?上一次我們學到「淨行所緣」的不淨觀,今天我們要繼續學習慈悲觀。請大家翻開《廣論》351頁,看倒數第5行。好!請大家和我一起看原文:00:42

緣著慈心的所緣
慈謂普緣親怨中三,等引地攝欲與利益安樂意樂。即由慈心行相,於彼所緣任持其心,名曰緣慈,是於心境俱說為慈。01:04
  緣著親友、仇敵與關係中等的這三者,屬於等引地所攝的成辦利樂──利益安樂的這個心念,就是慈心。從慈心的執取相的角度,內心執持這些所緣,命名為緣著慈心;緣著慈心就是把境和有境都宣說為慈心。01:29

  那麼這裡邊有一個問題就是「等引地所攝」,等引地所攝是什麼意思?什麼是等引地所攝呢?比如色界靜慮根本定或無色界根本定所攝,就是等引地所攝。那麼近分定所攝呢?有些是等引地所攝,有些不是等引地所攝。總之,色界與無色界所攝就是等引地所攝。一般人進入了色界根本定或無色界根本定的時候,就會進入等引,所以稱色界靜慮或無色界靜慮根本定所攝是「等引地所攝」。02:13

  那麼緣著親、怨、中等三者,想要成辦利益安樂的這個意樂,這個意樂必須是等引地所攝。換一句話表達就是,是色界或無色界所攝,透過慈心的執取相令心緣著所緣,所以稱為「緣著慈心」。這裡的緣著慈心,並不是像緣著不淨一樣,心緣著另外一個境,而是令心從慈心的行相來緣取所緣,所以稱之為緣著慈心,將境與有境都宣說為什麼?都宣說為慈心。03:01

緣著緣起的所緣
  我們再接著往下看,看原文「緣緣起者」:03:06
緣緣起者,謂唯依三世緣起之法,生唯法果,除彼等外更無實作業者、實受果者,即緣是義任持其心。03:25
  這一段是什麼意思呢?什麼是「緣著緣起」呢?所謂緣著緣起,是指僅僅只是依靠著唯三世所生的緣起之法,而出生唯法之果,並沒有這以外的造業者與領受果報者。緣取這樣的意涵而執持內心,就是緣著緣起。換句話說,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都是緣起之法出生唯法之果。注意!注意!這裡有個「」字,對不對?「唯依三世緣起之法,生唯法果」,為什麼要加一個「唯」字呢?這個「唯」字顯示了一個什麼道理?因為除了三世緣起之法生果之外,無法另外安立一個自主的造業者、領受果報者,只是緣起之法感果而已呀!緣著這樣的意涵而執持內心,就是「緣著緣起」。04:46

  仁波切曾經講過:十二緣起流轉輪迴的這個道理,是由於自己的業、惑,讓我們自己無始以來在輪迴當中不斷地流轉,除此之外,外道認為的造物主全都是不存在的。既然沒有所謂的主宰,如果我們能夠很好地了解業果的道理引發定解的話,之後就能很好地破除煩惱。在奢摩他的階段是尤其重要的,為什麼呢?因為奢摩他最主要的就是壓制煩惱的什麼?現行啊!壓制煩惱的現行。所以你想壓制它,你必須知道我要壓制什麼呀!要了解那個煩惱的頭目是什麼,就是那個最帶頭的,所以必須要了解哪個煩惱力量比較強。05:44

  了解哪個煩惱力量強盛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點,為什麼?了解之後好去對治啊!否則的話,就像《入行論》中所說的:「眾生欲除苦,奈何苦更增。」為什麼苦更增了呢?因為不善巧業果的道理,想離開痛苦卻離不開、想得到快樂卻得不到,反而不斷地造下惡業,令痛苦更加地深重。這就是不善巧業果導致的,讓我們領受無量無邊的痛苦,而且沒有個頭呀!有認真聽吧?那接著往下看。06:28

緣著界的差別的所緣
  「緣界差別者」,看原文:06:33
緣界差別者,謂各別分析地、水、火、風、空、識六界,即緣此界任持其心。06:46
  那麼下面應該到緣著界的差別了,對吧?什麼是緣著界的差別呢?緣著界的差別是指分析地、火、水、風、空、識這六界的各個部分,緣著這些而執持內心。然後往下看:07:09

緣著出入息的所緣
緣阿那波那者,謂於出入息,由數、觀門令心不散餘處而緣。07:19


  前邊解釋過了「阿那波那」就是出入息,也就是數息觀。什麼是緣著出入息呢?緣著出入息就是指從計數到關注出入息這樣的一個角度緣取,而使內心不散逸到其他的地方。就是讓我們在修定的時候,從數自己的呼吸、關注自己的呼吸,練出那個專注,到最後一層層地深入,使我們的內心不要散亂到其他的地方。08:02

  以上,我們就學完了「淨行所緣」。淨行所緣有幾種呢?有五種:不淨、慈心、緣起、界的差別,還有什麼?阿那波那。能不能記起來呢?大家回去可以看一看。我不知道你們學了之後會不會又有點著急,說:「啊!那到底每一種所緣是什麼,我到底該修哪一種?」先耐心地聽,不要馬上就開始修,先聽清楚了,把不懂的弄懂,因為你總得把修行的次第要搞清楚。好吧?耐心地聽!08:36

  今天就講這些,下週繼續學。謝謝!08:44
44.PNG
44.PNG (60.53 KiB) 已瀏覽 3827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86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045-善巧所緣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0045-善巧所緣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論止觀初探0045-善巧所緣

【廣論止觀初探第 45 講】摘要如下:
此講我們將學習四種所緣的第三者:「善巧所緣」。
「善巧所緣」有五種,是哪五種呢?了知的各是指什麼?
如果很仔細地抉擇蘊、界、處、十二緣起等等這些內涵的話,就要學習哪一部經論呢?然後在這之上還抉擇什麼呢?
「善巧五蘊」是哪五蘊呢?還記得我們之前學過的十八界、十二處嗎?
師長在解析「善巧處」的「三緣」時,特別為我們舉了哪些例子?
「善巧緣起」與「善巧處非處」的關係是什麼?《四家合註》裡語王大師如何解釋?
透由了知五種「善巧所緣」就能排除什麼?進而要對於這些內涵執持內心,令我們的心安住在上面。

第 45 講的範圍是《廣論》351 頁第 13 行~352 頁第 6 行:
善巧所緣亦有五種,謂善巧蘊、界、處、緣起及處非處。其中蘊謂色等五蘊,蘊善巧者,謂能了知除蘊更無我及我所。界謂眼等十八界,界善巧者,謂知諸界從自種生,即知因緣。處謂眼等十二處,處善巧者,謂知內六處為六識增上緣,知外六處為所緣緣,知無間滅意為無間緣。緣起謂十二有支,緣起善巧者,謂知緣起是無常性、苦性、無我性。處非處者,謂從善生可愛異熟是名為處,從不善生可愛異熟是非處等;處非處善巧者,即如是知。此即善巧緣起別相,其中差別,由此能知各別之因。又以此等作奢摩他所緣之時,謂於蘊等所決定執取相,任持其心一門而轉。
(上述引用原文,已根據大慈恩官網第 45 講改譯參考表修訂)

第 45 講內容綱要:
● 開始 00:00
1. 四種所緣的第三者:善巧所緣 00:45
2. 善巧五蘊、善巧界、善巧處 02:26
3. 善巧緣起、善巧處非處 06:54
4. 以此等作為奢摩他所緣的方式 09:22
講次 | 0045 (2021-08-21 ~ 2021-08-27)
標題 | 善巧所緣
《廣論》段落 | P351-LL1 ~ P352-L6 善巧所緣……一門而轉。
  大家好!很高興又到了我們學習《廣論》的時間了。這一週你們還好吧?上一講我們學完了「淨行所緣」,今天我們往下學習「善巧所緣」。你們有沒有預習呀?請大家把《廣論》書打開到351頁,看最後1行,看原文:00:45

四種所緣的第三者:善巧所緣
善巧所緣亦有五種,謂善巧蘊、界、處、緣起及處非處。00:57
  解釋一下,「善巧所緣」有五種,哪五種呢?就是「善巧蘊、界、處、緣起」,以及「」與「非處」。仁波切在奢摩他的章節裡邊,有講到關於業果的道理尤其是要注意的:前面在下士道的段落中有講了許多業果的道理,但是如果很仔細地抉擇蘊、界、處、十二緣起等等這些內涵的話,就要學習《俱舍論》──我們需要學習《俱舍論》──透過學習《俱舍論》,它會詳細地抉擇蘊、界、處等。然後在這之上還抉擇什麼呢?在這之上會抉擇四諦,這個才是根本了解業果。01:53

  在這裡講到業果,是因為這是一切的根本,一切的根本就在於對業果是否信解。如果信解業果的心越來越增長、越來越深,那麼煩惱自然而然地就會被削弱。大家可以想一想:為什麼了解業果,深信業果的心越來越深、越來越增長,煩惱自然而然地就會被削弱呢?你們可以想一想。02:26

善巧五蘊、善巧界、善巧處
  我們再往下看,看原文:02:31
其中蘊謂色等五蘊,蘊善巧者,謂能了知除蘊更無我及我所。界謂眼等十八界,界善巧者,謂知諸界從自種生,即知因緣。處謂眼等十二處,處善巧者,謂知內六處為六識增上緣,知外六處為所緣緣,知無間滅意為無間緣。03:09
  這一段稍稍地有點複雜,大家可以耐心地聽一下。其中的「」就是指「色等五蘊」,色等五蘊是哪五蘊呀?色、受、想、行、識五蘊。答對了吧?善巧五蘊,注意喔!善巧五蘊是指了知沒有不屬於五蘊的我與我所。也就是說我與我所是建立在五蘊之上的,離開五蘊無法安立我與我所。03:47

  那麼所謂「」是指什麼呢?讀過經典的人有沒有了解?是指「眼等十八界」。十八界之前我們有學過吧?是哪個十八界呢?就是所取境是幾個?六界;所依根幾個?六界;能依識六界。加起來三六一十八,就十八界。那麼「善巧界」,就是指了知諸界都是從各自的種子出生的這個因緣。04:23

  那麼所謂「」,就是指「眼等十二處」。十二處之前也學過吧?是哪十二處啊?所取六處及能取六根,對不對?那麼「善巧處」,就是指了知內六處是六種識的「增上緣」,外六處是「所緣緣」,當下壞滅的意就是什麼?就是「無間緣」。如果舉個例子的話,例如眼處或者眼根的話,就是眼識的增上緣;那麼色處是眼識的什麼緣啊?所緣緣;眼識的前一剎那剛壞滅的這個意,就是眼識的無間緣。05:22

  這裡邊提到「所緣緣、增上緣、無間緣」,這就是三緣。學過《心類學》的同學就會知道,心識必須觀待三緣才能夠出生,對不對?那麼令心識具有自己對境行相的緣,就是心識的所緣緣,例如色處令眼識顯現色處、具有色處的行相。眼識最主要的對境是什麼?眼識最主要的對境就是色處,所以色處就是眼識的所緣緣。那麼自主地出生心識的緣,就是心識的增上緣。這裡的「增上」是什麼意思?就是主要的意思,由於是自主出生心識的緣,所以又稱為增上緣。例如眼根是自主出生眼識的緣,眼識之所以命名為眼識主要是由於依靠眼根的緣故,所以眼根是眼識的什麼緣啊?增上緣。它令心識生為清晰且明了的緣,換句話說,清晰且明了是誰的特性啊?是心識的特性,那麼令心識具有心識特性的緣,就是什麼?心識的無間緣。再舉一個例子的話,例如眼識前一剎那的心識,就是眼識的無間緣,對不對?06:54

善巧緣起、善巧處非處
  好!那我們接著再往下看:06:58
緣起謂十二有支,緣起善巧者,謂知緣起是無常性、苦性、無我性。處非處者,謂從善生可愛異熟是名為處,從不善生可愛異熟是非處等;處非處善巧者,即如是知。此即善巧緣起別相,其中差別,由此能知各別之因。07:32
  那麼這一段在講什麼呢?說「緣起」就是指十二支分,「善巧緣起」就是指了知緣起是無常、苦、無我。「」與「非處」是從因果的角度,從善業出生悅意的異熟,是「處」──是合理的;那從不善出生悅意的異熟,是「非處」──是不合理的。「善巧處非處」是指如此地了知,了知什麼?了知從善業出生悅意的異熟,是「處」;從不善出生悅意的異熟,是「非處」。這是善巧緣起的別相,差別在於善巧處非處能了知不同的因。「善巧處非處」是善巧緣起的一部分,「善巧緣起」是總體地了知緣起是無常、苦、無我;善巧處、非處能了知不同的因,例如善因出生樂果是什麼?是「處」,善因出生苦果是「非處」。08:53

  在《四家合註》裡語王大師也解釋說:「善巧緣起」,就是指善巧總體的業感果的這樣的道理;「善巧處非處」,是指從這樣的業的差別會出生這樣的果的差別,就是從因到果的一個差別相。因此善巧處非處是善巧緣起的別相,或者說是善巧緣起的一部分。09:22

以此等作為奢摩他所緣的方式
  我們接著再往下看,有找到書吧?09:30

又以此等作奢摩他所緣之時,謂於蘊等所決定執取相,任持其心一門而轉。09:43


  以這些作為奢摩他的所緣的時候,是對於蘊等,從所定解的一個執取相的角度而執持內心。那麼「執取相」是什麼呀?就是指執取的方式。這裡的意思就是以蘊等作為奢摩他的所緣的時候,奢摩他是以一種執取的方式而執持內心的。10:10

  在《四家合註》裡語王大師也解釋說:在五種善巧所緣當中,善巧蘊就能排除──注意、注意喔!善巧蘊能排除在五蘊之上有一個不屬於五蘊的我。有人可能會想:雖然在五蘊中沒有這樣的我,但是在十八界的因當中,是否有自主的我的時候呢?了知了眼等諸界只是從各自的種子出生,除此之外沒有其他內涵的我。10:51

  有人可能還會想:雖然在十八界的因當中沒有這樣的我,但是在眾緣當中是否有自主的我呢?萬一這樣想了呢?這個時候透過眼等十二處而了知三緣,進一步了知除此之外也沒有其他內涵的我。那麼再同樣地,了知在十二緣起中是無常、是苦、沒有補特伽羅我──自性的我,注意!從善業和惡業出生樂果和苦果,除此之外也沒有其他內涵上的補特伽羅我了。了知這些內涵之後,要對於這些內涵,注意!要對於這些內涵執持內心,令我們的心安住在上面。11:46

  到現在為止,我們又學完了「善巧所緣」。這一講你們會不會覺得有點複雜、很多名詞?但是多了解一下,等到熟悉了之後就會輕鬆。說這是一個從不熟悉到熟悉,從不了解的很多、很多,慢慢地不了解的都變成了解的,就變得輕鬆了。所以大家不要怖畏教理難學,因為不學教理我們不知道從哪裡修定,如果不知道從什麼所緣去修定的話,我們又怎樣走向解脫呢?沒有一個執持無自性這樣堅實有力的定的功夫,怎麼樣去斬斷輪迴呢?所以用這樣學習的方式、思考的方式就能夠去對付死主,這是不是還是很輕鬆的方式呢?12:45

  謝謝!今天就講到這裡,下週見!12:48
45.jpg
45.jpg (185.04 KiB) 已瀏覽 3798 次
圖檔
發表主題 主題已鎖定

回到「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