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學

介紹養生藥膳、養生茶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10
文章: 33486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中醫養生學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中醫養生學》 >第九章飲食養生
第二節飲食調養的原則
飲食養生,並非是無限度地補充營養,而是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和法度。 概括地說,大要有四:一要“和五味”,即食不可偏,要合理配膳,全面營養;二要“有節制”,即不可過飽,亦不可過飢,食量適中,方能收到養生的效果;三要注意飲食衛生,防止病從口入;四要因時因人而宜,根據不同情況、不同體質,採取不同的配膳營養。 這些原則對於指導飲食營養是十分重要的。
一、合理調配
飲食物的種類多種多樣,所含營養成分各不相同,只有做到合理搭配,才能使人得到各種不同的營養,以滿足生命活動的需要。 因此,全面的飲食,適量的營養,乃是保證生長發育和健康長壽的必要條件。 早在二千多年前,《素問·臟氣法時論》中就指出:“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素問·五常政大論》也說:“谷、肉、果、萊、食養盡之”,全面概述了飲食的主要組成內容。 其中,以穀類為主食品,肉類為副食品,用蔬菜來充實,以水果為輔助。 人們必鬚根據需要,兼而取之。 這樣調配飲食,才會供給人體需求的大部分營養,有益於人體健康。
從現代科學研究來看,穀類食品含有醣類和一定數量的蛋白質;肉類食品中含有蛋白質和脂肪;蔬菜、水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 這些食物相互配合起來,才能滿足人體對各種營養的需求。 如果不注意食品的合理調配,就會影響人體對所需營養物質的攝取,於健康無益。
在實際生活中,要根據合理調配這一原則,結合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安排飲食,對身體健康是十分有益的。
中醫將食物的味道歸納為:酸、苦、甘、辛,咸五種,統稱“五味”。 五味不同,對人體的作用也各有不同。 五味調和,有利於健康。 《素問·生氣通天論》指出:“陰之所生,本在五味,用之五宮,傷在五味”,“是以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說明飲食調配得當,五味和諧,則有助於機體消化吸收,滋養臟腑、筋骨、氣血,因而有利於健康長壽。 《素問·五臟生成》指出:“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 ***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之所傷也”。 從食味太偏有損健康的角度,強調了五味調和的重要性。
二、定量、定時
飲食有節,就是飲食要有節制。 這裡所說的節制,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指進食的量,一是指進食的時間。 所謂飲食有節,即進食要定量、定時。 《呂氏春秋·季春紀》說,“食能以時,身必無災,凡食之道,無飢無飽,是之謂五臟之葆”,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一)定量
定量是指進食宜飢飽適中。 人體對飲食的消化、吸收、輸布,主要靠脾胃來完成。 進食定量,飢飽適中,恰到好處,則脾胃足以承受。 消化、吸收功能運轉正常,人便可及時得到營養供應,以保證各種生理功能活動。 反之,過飢或過飽,都對人體健康不利。
過分飢餓,則機體營養來源不足,無以保證營養供給。 消耗大於補充,就會使機體逐漸衰弱,勢必影響健康。 反之,飲食過量,在短時間內突然進食大量食物,勢必加重胃腸負擔,食物停滯於腸胃,不能及時消化,就影響營養的吸收和輸布;脾胃功能因承受過重,亦會受到損傷。 其結果,都難以供給人體生命所需要的足夠營養。 氣血化生之源不足,必然導致疾病的發生,無益於健康。 《管子》說:“飲食節,……則身利而壽命益”,“飲食不節……則形累而壽命損”。 《千金要方·養性序》進而指出:“不欲極飢而食,食不可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可過多。飽食過多,則結積聚,渴飲過多,則成痰澼”,人在大饑大渴時,最容易過飲過食,急食暴飲。 所以在飢渴難耐之時,亦應緩緩進食,避免身體受到傷害。 當然,在沒有食慾時,也不應勉強進食,過份強食,脾胃也會受傷。 《呂氏春秋·孟春紀》說:“肥肉厚酒,務以自強,命曰爛腸之食”,《素問·痺論》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梁代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也指出:“不渴強飲則胃脹,不飢強食則脾勞”,這些論述都說明了節制飲食定量的重要養生意義。
(二)定時
定時是指進食宜有較為固定的時間,早在《尚書》中就有“食哉惟時”之論。 有規律的定時進食,可以保證消化、吸收機能有節奏地進行活動,脾胃則可協調配合,有張有弛。 飲食物則可在機體內有條不紊地被消化、吸收,並輸布全身。 如果食無定時,或零食不離口,或忍飢不食,打亂胃腸消化的正常規律,都會使脾胃失調,消化能力減弱,食慾逐漸減退,有損健康。
我國傳統的進食方法是一日三餐。 若能經常按時進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則消化功能健旺,於身體是大有好處的。
定量、定時是保護消化功能的調養方法,也是飲食養生的一個重到原則,歷代養生家都十分重視這個問題,例如: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食慾數而少,不欲頓而多”,這即進食適度的意思。 一日之內,人體的陰陽氣血的晝夜變化而盛衰各有不同。 白天陽氣盛,故新陳代謝旺盛,需要的營養供給也必然多,故飲食量可略大;夜晚陽衰而陰盛,多為靜息入寢,故需要的營養供給也相對少些。 因而,飲食量可略少,這也有利於胃腸的消化功能。 所以,自古以來,就有“早飯宜好,午飯宜飽,晚飯宜少”之說。
早飯宜好經過一夜睡眠,人體得到了充分休息,精神振奮,但胃腸經一夜時間,業已空虛,此時若能及時進食,則體內營養可得到補充,精力方可充沛。 所謂早飯宜好,是指早餐的質量,營養價值宜高一些,精一些,便於機體吸收,提供充足的能量。 尤以稀、幹搭配進食為佳,不僅攝取了營養,也感覺舒適。
午飯宜飽中午飯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上午的活動告一段落,下午仍需繼續進行,白天能量消耗較大,應當及時得到補充。 所以,午飯要吃飽,所謂“飽”是指要保證一定的飲食量。 當然,不宜過飽,過飽則胃腸負擔過重,也影響機體的正常活動和健康。
晚飯要少晚上接近睡眠,活動量小,故不宜多食。 如進食過飽,易使飲食停滯,增加胃腸負擔,會引起消化不良,影響睡眠。 所以,晚飯進食要少一些。 也不可食後即睡,宜小有活動之後入寢。 《千金要方·道林養性》說:“須知一日之忌,暮無飽食”,“飽食即臥乃生百病”。
三、飲食衛生
注意飲食衛生,也是我國人民的好傳統。 自古以來,飲食衛生一直為人們所重視,把注意飲食衛生看成是養生防病的重要內容之一。 歸納起來,大要有三:
(一)飲食宜新鮮
新鮮、清潔的食品,可以補充機體所需的營養,飲食新鮮而不變質,其營養成分很容易被消化、吸收,對人體有益無害。 食品清潔,可以防止病從口入,避免被細菌或毒素污染的食物進入機體而發病。 因此,飲食物要保證新鮮、清潔。 《論語·鄉黨》中就有“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仲景在《金匱要略》中進一步指出:“穢飯、餒肉、臭魚食之皆傷人”。 告誡人們,腐敗不潔的食物變質的食物不宜食用,食之有害。 新鮮、清潔的食品才是人體所需要的。
(二)宜以熟食為主
大部分食品不宜生吃,需要經過烹調加熱後變成熟食,方可食用,其目的在於使食物更容易被機體消化吸收。 同時,也使食物在加工變熱的過程中,得到清潔、消毒,除掉一些致病因素。 實際上,在人類取得火種以後,吃熟食便成為人類的飲食習慣,以致發展為烹調學。 孔子的“膾不厭細”,也是著眼於熟食而言。 故飲食以熟食為主是飲食衛生的重要內容之一,肉類尤須煮爛。 《千金要方·養性序》說:“勿食生肉,傷胃,一切肉惟須煮爛”,這對老年人尤為重要。
(三)注意飲食禁忌
在人類長期的實踐過程中,人們逐漸認識到,有些動、植物於人體有害,吃入後會發生食物中毒,如海豚、發芽的土豆等,對人體有毒,誤食會影響健康,危及生命。 因而,在飲食中,應多加小心,仔細辨認。 早在兩千多年前,漢代醫家張仲景就提出了有關食品禁忌的問題。 在《金匱要略》中,分別有《禽獸魚虫禁忌井治》和《果實菜谷禁忌並治》兩類,指出:“肉中有朱點者,不可食之”,“六畜自死,皆疫死,則有毒,不可食之”,“諸肉及魚,若狗不食,鳥不啄者,不可食之”,“生果停留多日,有損處,食之傷人”, “果子落地經宿,蟲蟻食之者,人大忌食之”。 這些飲食禁忌,至今仍有現實意義,在飲食衛生中,應予以足夠重視。
(四)因時因人制宜
隨四時氣候的變化而調節飲食,是飲食養生的原則之一,對於保證機體健康是有很好作用的。 元代忽思慧所著的《飲膳正要》一書中說:“春氣溫,宜食麥以涼之;夏氣熱,宜食菽以寒之,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冬氣寒,宜食黍以熱性治其寒”,概括地指明了飲食四時宜忌的原則(詳見下篇“因時養生”)。
飲食調攝,還要根據不同的年齡、體質、個性、習慣等方面的差異,分別予以安排,不可一概而論。 例如:胃酸偏多的人,宜適當多食鹼性食物;而胃酸缺乏的人宜適當選擇偏於酸性的食品,以保證食物的酸鹼適度。 體胖之人,多有痰濕,故飲食宜清淡,而肥甘油膩則不宜多食;體瘦之人,多陰虛內熱,故在飲食上宜多吃甘潤生津的食品,而辛辣燥烈之品則不宜多食(詳見下篇“體質養生”與“因人養生”)。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10
文章: 33486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中醫養生學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中醫養生學》 >第九章飲食養生
第三節進食保健
進步保健關係到飲食營養能否更好地被機體消化吸收,故應予以足夠重視。 現擇其要,歸納如下:
一、進食宜緩
進食宜緩是指吃飯時應該從容緩和,細嚼慢嚥。 《養病庸言》說:“不論粥飯點心,皆宜嚼得極細嚥下”。 這樣進食,既有利於各種消化液的分泌,食物易被消化吸收;又能穩定情緒,避免急食暴食,保護腸胃。
急食則食下易化,暴食則會驟然加重腸胃負擔,還容易發生噎、嗆、咳等意外,是應當予以重視的。
二、食宜專致
《論語·鄉黨》中說:“食不語”。 進食時,應該將頭腦中的各種瑣事盡量拋開,把注意力集中到飲食上來。 進食專心致志,既可品嚐食物的味道,又有助於消化吸收,更可以有意識地使主食、蔬菜、肉、蛋等食品雜合進食,做到“合理調配”。 同時,也可增進食慾。 古人所說的“食不語”及“食勿大言”(見《千金翼方》),就是要人們在吃飯時專心致志,說明自古以來,早已認識到專心進食有利於消化的道理。 倘若進食時,頭腦中仍思緒萬千,或邊看書報,邊吃飯,沒有把注意力集中在飲食上,心不在“食”。 那麼,也不會激起食慾,納食不香,自然影響消化吸收,這是不符合飲食養生要求的。
三、進食宜樂
安靜愉快的情緒有利於胃的消化,樂觀的情緒和高興的心情都可使食慾大增,這就是中醫學中所說的肝疏泄暢達則胸胃健旺。 反之,情緒不好,惱怒嗔恚,則肝失條達,抑鬱不舒,致使脾胃受其製約,影響食慾,妨礙消化功能。 古有“食後不可便怒,怒後不可便食”之說。 故於進食前後,均應注意保持樂觀情緒,力戒憂愁惱怒,不使其危害健康。
進食時,要使情緒舒暢樂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進食的環境要寧靜、整潔
這對穩定人的情緒是很重要的。 喧鬧、嘈雜及髒亂不堪的環境,往往影響人的情緒和食慾。
(二)進食的氣氛要輕鬆愉快
進食過程中,不回憶、不談論令人不愉快的事情,不急躁、不爭吵,保持輕鬆愉快的氣氛。
(三)輕鬆、柔和的樂曲有助於消化吸收
《壽世保元》中說:“脾好音聲,聞聲即動而磨食”。 故在進食時,放一些輕柔鬆快的樂曲,有利於增進食慾及加強消化功能。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10
文章: 33486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中醫養生學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中醫養生學》 >第九章飲食養生
第四節食後養生
進食之後,為了幫助消化食物,亦應做一些必要的調理,例如:食後散步、摩腹等。
一、食後摩腹
《千金翼方》說:“平日點心飯訖,即自以熱手摩腹”,又說:“中食後,還以熱手摩腹”。 食後摩腹的具體方法是:吃食以後,自左而右,可連續作二、三十次不等。 這種方法有利於腹腔血液循環,可促進胃腸消化功能,經常進行食後摩腹,不僅於消化有益,對全身健康也有好處,是一種簡便易行,行之有效的養生法。
二、食後散步
進食後,不宜立即臥床休息。 飯後宜做一些從容緩和的活動,才於健康有益。 俗話說:“飯後百步走,能活九十九”,《攝養枕中方》中說:“食止、行數百步,大益人”。 進食後,活動身體,有利於胃腸蠕動,促進消化吸收,而以散步是最好的活動方式。
如果在飯後,邊散步,邊摩腹,則效果更佳。 《千金翼方》將其歸納為:“食後,還以熱手摩腹,行一二百步,緩緩行,勿令氣急,行訖,還床偃臥,四展手足,勿睡,頃之氣定”。 這是一套較為完整的食後養生方法,後世多所沿用,實踐證明行之有效。
三、食後漱口
食後還要注意口腔衛生。 進食後,口腔內容易殘留一些食物殘渣,若不及時清除,往往引起口臭,或發生齲齒、牙周病。 早在漢代,《金匱要略》中即有“食畢當漱口數過,令牙齒不敗口香”之說。 經常漱口可使口腔保持清潔,牙齒堅固,並能防止口臭,齲齒等疾病。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10
文章: 33486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中醫養生學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中醫養生學》 >第十章房事與養生
第十章房事與養生
房事,又稱為性生活。 房事養生,就是根據人體的生理特點和生命的規律,採取健康的性行為,以防病保健,提高生活質量,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性行為是人類的一種本能,是人類生活的重要內容之一,故有人把性生活、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一起列為人類的三大生活。 房事保健的根本任務,是人的性生理、心理、性愛等一系列活動規律,通過宣傳教育,使人們掌握性的必要知識和正規的性行為,培養高尚的性道德,建設社會主義的性文明,提高人口的素質。

第一節房事養生教育的重要性
房事養生,又可稱為性保健。 它是一門新穎而又古老的學科。 說它新穎,是因為它於近三四十年來才受到國內外醫家的重視和研究,說它古老,則是這門學科源遠流長,隨著人類文明的誕生,就有了性醫學的萌芽。 中國古代對房事保健的研究是很早的,但由於古代封建禮教的約束,特別是儒家思想的長期統治,對於性的知識認為誨淫敗俗,不屑稱道。 因此,長期以來,性保健教育是一個充滿阻力、非難和曲解的問題,致使人類自身的性知識和學說並沒有得到正確的對待,性醫學在傳統醫學中仍是一個薄弱環節,這種情況亟待改變。
人的生長發育可以分為兩個過程,即自然生長過程和社會化過程。 人的性活動不是個人個體問題,而是具有社會性。 因為性活動必然發展為婚姻、生育,生育又必然影響到整個社會,因此性保健是一種社會需要。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中學生乃至小學生早戀現象增多,青少年性錯誤和性犯罪增多,婚前性關係和少女懷孕,未婚懷孕增多,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複雜。 其中有“性解放”、“性自由”思潮的影響,有黃色文化、淫穢物品的毒害傳染,但還有一條就是缺乏科學的性知識、高尚的性道德理論的教育和灌輸。 不宣傳正確的思想,就抵制不了有害的思潮,醜惡的東西就易氾濫。 因此,對於不同年齡、不同心理和生理特點及不同職業的人,分別實施有針對性的性保健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性教育是一件十分重要而嚴肅的事情,普及性保健知識,作用是多方面的:第一,有利於建立健康的、文明的、科學的生活方式,促進人的身心健康,避免不必要的恐懼和煩惱及多種性功能障礙的疾患。 第二,有助於增進個人和家庭的幸福和社會的穩定。 性保健教育與其它教育有一個顯著的不同。 它不但關係到個人的身心健康,而且直接關係到夫妻、家庭的幸福。 它為人們提供正確的指導,增強夫妻感情,協調夫妻關係,建立起健康和諧的生活。 第三,有利於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普及性科學知識,重視青春期的性道德和性知識教育,可以正確引導青少年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防止犯罪發生。 第四,有助於移風易俗,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由於長期的封建意識影響,把性的問題看作禁區,使社會很多成員感到一種性壓抑感,受到自我思想的束縛。 普及和提高性知識,使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談到生殖器官,就像談到肺、胃和腎一樣處之泰然,這是一個民族文化層次與文明程度較高的體現。 第五,有利於打擊各種犯罪活動。 性犯罪的司法實踐指出,性犯罪分子墮落或腐蝕他人的一條重要途徑就是檸播黃色、淫穢的讀物及影視音響作品,從理論上弄清了黃色刊物、黃色鏡頭與性犯罪之間的關係,就可自覺採取堅決的措施抵制這些精神鴉片。
總之,普及性保健教育,建設性文明是建設高度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有利於人口素質地提高,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10
文章: 33486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中醫養生學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中醫養生學》 >第十章房事與養生
第二節房事的生理作用
一、房事與陰陽之道
陰陽者. 天地之道也。 房事活動體現了一個陰陽整體的觀念。 長沙馬王堆竹簡《十問》中記載了這樣一段對話:“堯問了舜曰:'天下孰為貴'?舜曰:'生為貴'。堯曰:'治生奈何'?舜曰:'審乎陰陽'”。 古人以陰陽思辨自然,以陰陽剖析自身,東方哲學認為,男女、陰陽、天地,統成一體。 所謂陰陽之道,乃是性愛的真髓、核心,這一基本理論和法則是研究人類生活的一大需要。 孔夫於認為男女關係是“人倫之始”,“五代之基”,《孟子·告子》謂:“食色,性也”,《禮記·禮運》謂:“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把性慾和食慾井舉說明了它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則,“保存自己”和“繁衍種族”是生物的兩大使命。 因此,食色乃為動物的自然屬性。 人類的繁衍昌盛亦從男女陰陽規律而來。 我國古代道教很重視養生,也很重視“陰陽之道”的研究,不僅不把它看作“修行”的阻礙,而且看成重要的修煉方法之一。 其主要目的在於保精、致氣、還精、補腦,正如元代李鵬飛在《三元延壽參贊書》中說:“男女居室,人之大倫,獨陽不生,獨陰不成,人道有不可廢者”。 一陰一陽之謂道,偏陰偏陽之謂疾。 男女相需好比是天地相合,若男女兩者不合,則違背陰陽之道。 猶“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合之,是謂聖度,聖人不絕和合之道”。 《玉房秘決》中亦謂:“男女相成,猶天地相生,天地得交會之道,故無終竟之限。人失交接之道,故有夭折之漸,能避漸傷之事而得陰陽之道也”。 由此可見,房事生活本乎自然之道,這是養生延壽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健康長壽的基礎。
二、房事是人類生理之需
性是人類的天性,是人的自然生理,它與呼吸、心跳、消化、排泄一樣。 正常的房事生活是人類天性和生理之需,也是生活情趣上不可缺少的。 禁慾既是違反自然規律的,也是違背人類天性和生理規律的。 因此,如果不適當地抑制性功能,會引起一定的病理變化,帶來許多疾病。 《素女經》謂:“天地有開合,陰陽有施化,人法陰陽,隨四時。今慾不交接,神氣不宣布,陰陽閉膈,何以自補?”,又指出:“陰陽不交,則生痛瘀之疾,故幽、閒、怨、曠多病而不壽”。 《千金要方》中亦說:“男不可無女,女不可無男,無女則意動,意動則神勞,神勞則損壽,若念真正無可患者,則大佳長生也,然而萬無一有,強抑閒之,難持易失,使人漏精尿濁以致鬼交之病,損一而當百也”。 《抱朴子》也說:“陰陽不交傷也”。 《三元延壽參贊書》指出:“若孤陽絕陰,獨陰無陽,欲心熾而不遂,則陰陽交爭,乍寒乍熱,久而為勞”,這些觀點都是反對禁慾的。 男女相互依存,正常的性生活可以調協體內的各種生理功能,促進性激素的正常分泌,有利於防止衰老。 良好的房事生活可以增強夫妻和諧、婚姻的情趣和家庭幸福,有人提出:“性與生命同在”是有道理的。 實踐證明,****獨處或曠男怨女多病而不壽,“獨身主義”不符合生理性規律。 正帶的房事生活可促進和保持健康的心理,它可以疏散心情憂鬱、苦悶和精神壓力,預防疾病和不良行為。 健康的性愛可鼓舞人的鬥志,它可使人生樂觀,積極向上,奮鬥有成。 我國研究人員在1987年對廣西巴馬縣的長壽老人調查結果表明,長壽老人的和諧、穩定的夫妻生活都比較長。 國內外醫學已證明結婚者長壽。 現代醫學調查研究又發現,終身未嫁及離婚、鰥寡之男女,乳癌發病率比一般人高,患病率、死亡率也較高,這說明正常適度、規律協調的性生活對疾病的預防也是有積極意義的。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10
文章: 33486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中醫養生學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中醫養生學》 >第十章房事與養生
第三節節制房事的意義
“慾不可縱”,是中醫養生學的基本要點之一。 古今中外,對性進行了多種多樣的探索。 主要有三種觀點和流派,一是縱慾,一是禁慾,一是節欲,前二者走向極端是有害的,而“節欲”則是辨證地提出性生活的適度、節制,於人體有著重要養生意義。 正如古人所言:“房中之事,能生人,能煞人,譬如水火,知用者,可以養生;不能用之者,立可屍矣”。 這些話告誡世人,房事應該有所節制。
一、節欲保精的作用
首先,節欲保精是抗衰防老的重要一環,這在古醫籍裡到處可見,如《素問·上古天真論》說:“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故半百而衰也”。 《養性延命錄》:“壯而聲色有節者,強而壽”。 《金匱要略》:“房室勿令竭乏,……不遺形體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 孫思邈指出:“人年四十以下,多有放恣,四十以上,即頓覺乏力,一時衰退,衰退既至,眾病蜂起”,“所以善攝生者,凡覺陽事輒盛,必謹而抑之,不可縱心竭意以自賊也”。 腎為先天之本,腎精充足,五臟六腑皆旺,抗病能力強,身體強壯,則健康長壽。 反之,腎精匱乏,則五臟衰虛,多病早夭。 節欲保精對於中老年尤為重要。 孫思邈說:“四十已上,常固精養氣不耗,可以不老”,“六十者閉精勿洩”,“若一度製得,則一度火滅,一度增油。若不能製,縱情施洩,即是膏火將滅更去其油,可不深自防”。 從國內外長壽老人的調查情況來看,大多對性生活都有嚴格而規律的節制,這說明了節欲保精對健康長壽有積極意義。
其次,節欲保精有益於優生,保證生下的孩子健康、聰明。 孫思邈指出:“胎產之道,始求於子,求子之法,男子貴在清心寡欲以養其精,女子應平心定志以養其血”,明代萬全亦說:“男子以精為主,女子以血為主,陽精溢瀉而不竭,陰血時下而不愆,陰陽交暢,精血合凝,胚胎結合而生育滋矣”,張景岳指出:“凡寡欲而得之男女,貴而壽,多欲而得之男女,濁而夭”。 總之,節欲保精不僅有利於健康長壽,而且是優生優育的首要保證。
二、房事不節對健康的影響
房事不節,一是指不節制,縱慾無度,二是指不懂房事宜忌,房事不謹慎。 中醫學歷來認為房事不節,勞倦內傷是致病的重要原因。 《史記·倉公傳》載病例25個,其中病因於“內'即房勞者有8例之多。因為失精過度,或不懂方法,違反禁忌,必然耗傷精氣,正氣虛損,致使百病叢生。《三元延壽參贊書》指出:“書云:欲多則損精。 可保者命,可惜者身,可重者精。 肝精不固,目眩無光;肺精不交,肌肉消瘦;腎精不固,神氣減少;脾精不堅,齒發浮落。 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隨生,死亡隨至”。證之臨床,房事過度的人常常出現腰膝疲軟,頭暈耳鳴,健忘乏力,面色晦暗,小便頻數,男子陽萎,遺精、滑精,女子月經不調、宮冷帶下等症狀。房事不節可直接、間接引起某些疾病,致使疾病反復發作,加重病情。臨床常見的冠心病、高血壓性心髒病、風心病、肺結核、慢性肝炎、慢性腎炎等,經治療症狀基本消失後,常因房事不節或遺精頻繁,而使病情反復發作,使病情加重。現代醫學研究認為,失精過多,雄、雌激素虧損,人體免疫功能減退,人體組織蛋白形成能力低下,血循環不暢,內分泌失調,代謝率降低等,不僅造成身體虛弱,而且容易引起疾病。在封建社會裡,歷代皇帝設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妃,貴族大臣,妻妾成群,生活放蕩靡爛,雖然他們每天山珍海味,美酒佳餚,但到頭來多是惡疾纏身,早亡夭折。據歷史資料統計,凡能查出生卒年齡的封建皇帝209人,平均壽命僅有39歲。其中凡注意清心寡欲,修身養性的皇帝,則能健康長壽。例如,清乾隆皇帝活了88歲,是幾千年來皇帝中的長壽冠軍,這與他“遠房圍,習武備”的生活習慣是有密切關係的。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精液中含有大量的前列腺素、蛋白質、鋅等重要物質。 過頻的房事生活會丟失大量與性命有關的重要元素,促使身體多種器官系統發生病理變化而加速衰老。 另外,精子和性激素是睾丸產生的,失精過度,可使腦垂體前葉功能降低,同時加重睾丸的負擔,並可因“反饋作用”抑制腦垂體前葉的分泌,導致睾丸萎縮,從而加速衰老的進程。 這充分說明“縱慾催人老,房勞促短命”的傳統觀點是很科學的。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10
文章: 33486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中醫養生學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中醫養生學》 >第十章房事與養生
第四節房事保健的原則和方法
房事保健應當從年輕時就開始做起,直至老年,始終如一。 歷代養生家和醫家對此皆有不少論述,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行房衛生
大量的醫學臨床資料證明,很多疾病是因男女行房不注意衛生而引起的。 例如,易引起的婦科病有月經不調、閉經、慢性宮頸炎、感染性陰道炎、子宮內膜炎、陰道粘膜潰瘍等,引起的男科疾病可有尿瀦留、急性前列腺炎、尿道滴蟲病、泌尿系感染、陽萎等。 因此,注意行房衛生是防病保健的一項重要措施,男女雙方都要養成晚上睡前洗滌外陰的習慣。 因男女外陰部位都是藏污納垢之處,污垢中有大量細菌,必須清洗外陰,男性要特別注意清洗包皮內垢。 如果條件允許,行房後,也最好清洗一下,女性最好小便一次,起到沖刷外陰的作用,這對預防新婚“蜜月病”是很有意義的。 根據有關性科學的調查研究報導,男女雙方養成睡前洗滌外陰的習慣,不僅可有效的預防婦科疾病發生,而且對促進男性生殖器的正常功能,提高房事質量都有很好的作用。
二、行房有度
所謂有度,即適度,就是說不能恣其情慾,漫無節制。 古代養生家認為,男女房事,實乃交換陰陽之氣,固本還元,只要行之有度,對雙方都有益處。 馬王堆出土的竹簡《十問》中,有房事影響壽夭的記載,其大意是說,夫婦間的性生活如能遵守一定的法度,做到心安不放縱,形氣相和諧,保精全神,勿使元精乏竭。 這樣,體虛的人可以逐漸充盈,體壯的人更能健實,老年的人亦可因而長壽。
房事有度,即解決一個數量問題。 但“度”不是一個絕對概念。 《素女經》認為:“人年二十者,四日一泄;年三十者,八日一泄;年四十者,十六日一泄;年五十者,二十一日一洩;年六十者,即當閉精,勿複更洩也。若體力猶壯者,一月一泄。凡人氣力自相有強盛過人者,亦不可抑忍;久而不洩,致癰疽。若年過六十,而有數旬不得交接,意中平平者,可閉精勿洩也”。 古人認為不同的季節,度的標準也不相同,應遵循“春二、夏三、秋一、冬無”的原則,即春天每月二次,夏天每月三次,秋天每月一次,冬天避免房事。 孫思邈還指出:“人年四十以下,多有放恣”,若不加節制,“倍力行房,不過半年,精髓枯竭,唯向死近,少年極須慎之”。 古人這些有關兩性生活的觀點,其中包含著合理的科學成分。
現代醫學認為,行房次數適度的掌握,並沒有一個統一標準和規定的限制,宜根據性生活的個體差異,加上年齡、體質、職業等不同情況,靈活掌握,區別對待。 新婚初期,或夫妻久別重逢的最初幾日,可能行房次數較頻,而經常在一起生活的青壯年夫婦,每週1~2次正常的房事不會影響身體健康。 行房適度一般以第二天不感到疲勞為原則,覺得身心舒適,精神愉快,工作效率高。 如果出現腰痠背痛、疲乏無力、工作效率低,說明縱慾過度,應當調整節制。 對於青壯年來說,房事生活一定要節制,不可放縱;對於老年人,更應以少為佳。
三、晚婚少育
中國古代養生家歷來主張“慾不可早”。 《壽世保元》指出“男子破陽太早,則傷其精氣;女子破陰太早,則傷其血脈”,故青少年不可近欲。 《三元延壽參贊書》引《書》雲:“精未通而御女,以通其精,則五體有不滿之處,異日有難狀之疾”;“未笈之女天癸始至,已近男色,陰氣早洩,未完而傷”。 這說明“早欲”影響正常生理髮育,危害健康。 故此,古代養生家早就提出晚婚的主張。 《泰定養生主論》中指出:“古法以男三十而婚,女二十而嫁。又當觀其血色強弱而抑揚之;察其禀性淳漓而權變之,則無曠夫怨女過時之瘵也”。 可見,不僅主張晚婚,而且還要查著有無妨礙晚育的疾病,再作決定,這些觀點與現代醫學的觀點是一致的。 從現代生理學觀點看,人體骨骼的鈣化過程要在23~25周歲才能完成。 只有待全身發育成熟後,婚育才可進行,晚婚必然晚育。 不僅如此,還應提倡少育。 唐·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說:“字育太早,或童孺而擅氣”,“生子愚癡,多病短壽”。 可見,早婚早育不僅會耗損男女本身的精血,損害身體健康,而且為下一代帶來災難。 胎孕生育必然耗傷人體大量精血。 因此,產婦產後,正氣未復,則不可再孕。 否則,會更加耗精傷腎,引起多種疾病。 不僅影響母體健康,胎兒亦多先天不足。
我們提倡晚婚晚育,但並非越晚越好,應根據人體生理特點決定。 《素問·上古天真論》說:“女子,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丈夫,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 就是說,女子28歲左右,男子32歲左右,是一生腎氣最旺盛的時期,也是生育的最佳時期。 結合現代醫學的觀點,女性晚育的最佳時期是21~28歲,男性婚育的最佳時期是24~32歲。 在這個時期生育子女可較好地避免後代智力缺陷、畸形等不良後果,從而保證下一代的聰明、健康、長壽,為家庭和社會帶來益處。
四、提倡獨宿
古代養生家將獨宿作為節制房事和養生保健的重要措施之一。 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中引用彭祖的話說:“上士別床,中士異被,服藥百裹,不如獨臥”。 《孫真人養生銘》說:“秋冬固陽事,獨臥是守真”。 古人認為,獨臥則心神安定,耳目不染,易於控制情慾,有利房事保健。 故民間亦有“中年異被,老年異床”之說法。 臨床所見,房勞傷腎者,的確有之。 尤其少數年輕人不懂房事保健之法,婚後縱慾,致使體弱腎虧,未老先衰。 故青壯年情慾易動難制者,可採用此法。 老年縱慾者,多致病患纏身,很少有長壽者。 所以趙獻可的《寡欲論》要求老年人“急遠房幃,絕嗜欲”。 有些患慢性疾病康復期間,也宜適當採用獨臥養生之法,戒房事,調養精血,以期早日康復。 總之,獨臥可作為一種輔助保健方法,針對不同情況,分別對待。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10
文章: 33486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中醫養生學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中醫養生學》 >第十章房事與養生
第五節強腎保健功法
腎氣充足,性功能旺盛,可有效地保持身心健康。 強腎保健的方法種類很多,如飲食、藥物、推拿按摩、針灸、氣功等。 根據不同情況選擇相應方法保健,都可收到良好效果。 下面介紹幾種簡單易行,效果顯著,不出偏差的功法,只要堅持鍛煉,持之以恆,就可以達到強腎保精,延年益壽的目的。
一、叩齒咽津翕周法
每日早晨起床後叩齒100次,然後舌舔上齶及舌下、齒齦,含津液滿口,頻頻嚥下,意送至丹田。 翕週即收縮肛門,吸氣時將肛門收緊,呼氣時放鬆,一收一鬆為一次,連續做50次。 此法有滋陰除火,固齒益精,補腎壯腰的作用,能防治性功能的衰退。
二、按摩下肢湧泉法
取坐位,雙手搓熱後,雙手掌分別緊貼腳麵,從趾跟處沿踝關節至三陰交一線,往返摩擦20~30次,然後用手掌分別搓湧泉穴100次,摩擦時,宜意守湧泉穴,手勢略有節奏感。 本法有交通心腎、引火歸源之功,對心腎不交引起的失眠、遺精等症都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三、雙掌摩腰法
取坐位,兩手掌貼於腎俞穴,中指正對命門穴,意守命門,雙掌從上向下摩擦40~100次,使局部有溫熱感。 此法有溫腎攝精之效,對男子遺精、陽萎、早洩,女子虛寒帶下,月經不調等,均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四、壯陽固精法 (僅用於中老年男子)
兜陰囊:取半仰臥位。 將雙手搓熱後,以一手扶小腹,另一手將陰囊上下兜動,連續做60~100次,然後換手也做60~100次。 拿睾丸:一手扶小腹,另一手抓拿睾丸,一抓一放為一次,連續做60~100次,然後換手,以同樣方法再做一次。 提陽根:一手掌面緊貼丹田,另一手握陰莖和睾丸向上、下、左、右提拉各30次,然後換手再做一次。 壯神鞭:兩手掌夾持陰莖,逐次加力,來回搓動100~200次。 做功時不要憋氣,要放鬆肌肉,意念部位,切忌胡思亂想。 此功法有壯陽、補腎、固精作用。 該功法未婚青年不宜練,最適用於中老年操練,久練能延緩衰老,益壽延年。
五、培元固本法 (僅用於女子)
取坐位或仰臥位。 揉乳房:兩手同時揉乳房正反方向各30~50圈,再左右與上下各揉30~50次。 抓乳房:兩手交叉,用手指抓拿乳房,一抓一放為一次,可做30~50次。 捏乳頭:兩手手尖同時提住乳頭,以不痛為度,一捏一放為一次,連續做30~50次。 拉乳頭:兩手同時將乳頭向前拉長,然後鬆回,一位一鬆為一次,可連續做30~50次。 此功法對女性有滋補肝腎,培補元氣,調節功能,促進發育之功效。 久練可調節內分泌,提高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增強性功能,延緩衰老。
六、疏通任督法
取半仰臥位。 點神闕:一手扶小腹,另一手中指點按在神闕穴上,默數60個數,然後換手再做一次。 搓尾閭:一隻手扶小腹,另一手握尾閭30~50次,然後換手再重做30~50次。 揉會陰:一隻手或雙手重迭扶在陰部,手指按在會陰穴上,正反方向各揉按30~50次。 揉小腹:雙手重迭,在小腹部正反方向各揉按30~50圈。 此功法溫運任督,疏通任督,培補元氣,燮理陰陽。 久練可有疏通經絡、滋陰補腎,調節任督衝帶等脈功能,對前列腺炎、泌尿結石、子宮疾患有良好的防治功效。 上述六種功法,既可單項做,亦可綜合做。 只要認真堅持這些保健功法的鍛煉,就能使腎氣旺盛,陰陽協調,精力充沛,從而起到防治疾病、延緩衰老的作用。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10
文章: 33486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中醫養生學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中醫養生學》 >第十章房事與養生
第六節房事禁忌
中國房中養生非常重視入房禁忌,強調“欲有所忌”、“欲有所避”。 所謂禁忌,就是在某些情況下要禁止房事。 若犯禁忌,則可損害健康,引起很多疾病。 房事禁忌,大致有三個方面:
一、行房人忌
陰陽合氣,要講究“人和”。 選擇雙方最佳狀態。 人的生理狀態受生活習慣、情志變化、疾病調治等方面的直接影響,女性還有胎、產、經、育等生理特點。 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不宜行房,以免帶來不良後果。
(一)醉莫入房
一般認為酒對性興奮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故有“酒是色媒人”之說。 但切勿飲酒過量行房,更不能用酒刺激性慾,不然會帶來很多危害。 《素問·上古天真論》雲:“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知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千金要方·道林養性》說:“醉不可以接房,醉飽交接,小者面(黑幹)咳嗽,大者傷絕血脈損命”。 《三元延壽參贊書》亦說“大醉入房,氣竭肝傷,丈夫則精液衰少,陽萎不起,女子則月事衰微,惡血淹留”。 可見,醉酒入房害處無窮。
現代研究認為,古人的這些主張有許多科學價值。 醉酒之後有的慾火難禁,行為失控,動作粗暴,禮儀不周,醉態中彼此都會有一些超出雙方可容範圍的行為。 導致房事不和諧,且傷腎耗精,可引起各種病變。 臨床所見早洩、陽萎、月經不調、消渴等病,常與酒後房事不當有一定關係,長期飲酒過度,可誘發骨髓炎、食道炎及嚴重的營養缺乏症等。 由於乙醇可損害精細胞和卵細胞,經常飲酒或醉酒入房,不但有害自身,還可殃及後代。 婦女酒後受孕或妊娠期飲酒,可使胎兒發育不良,嚴重者發生各種畸形,出生後先天發育不全,智力遲鈍、呆傻,健康狀況不佳,壽命不長。
(二)七情勞傷禁慾
當人的情誌發生劇烈變化時,常使氣機失常,臟腑功能失調。 在這種情況下,應舒暢情志,調理氣血,不應藉房事求得心理平衡。 七情過極,再行房事,不僅易引起本身疾病,如果受孕還可影響胎兒的生長、發育。 另外,勞倦過度宜及時休息調理,盡快恢復生理平衡。 若又以房事耗精血,必使整個機體臟腑虛損,造成種種病變。 《千金要方·房中補益》指出:“人有所怒,氣血未定,因以交合,令人發癰疽……運行疲乏來入房,為五勞虛損,少子”。 《三元延壽參贊書》說“恐懼中入房,陰陽偏虛,發厥自汗盜汗,積而成勞”。 只有在雙方精神愉快、體力充沛的狀態下,性生活才能完美和諧,才能無礙於身心健康。
(三)切忌強合
養生家早就指出:“慾不可強”。 所謂“強”,即勉強,性生活是雙方的事,任何一方都不宜勉強。 勉強房事者,不僅會給心理上帶來障礙,還會引起各種疾病。 因為強合行房違犯了陰陽順乎自然的法則,其結果不可避免地會帶來不良後果。 在兩性生活中,不顧體力和情感,勉強行房,只會給男女間之關係帶來不良影響,給身體造成危害。 《三元延壽參贊書》說:“強力入房則精耗,精耗則腎傷,腎傷則髓氣內枯,腰痛不能俯仰”,“體瘦尪羸、驚悸、夢洩、遺瀝、便洩、陽萎、小腹裡急、面黑耳聾”。 強合行房所造成的危害,應引起人們的充分注意。
(四)病期慎欲
患病期間,人體正氣全力以赴與邪氣作鬥爭,若病中行房,必然損傷正氣,加重病情,導致不良後果。 例如:患眼疾(結膜炎)未癒時,切忌行房,否則視神經萎縮會引起失明。 病中行房受孕,對母體健康和胎兒的發育危害更大。 《千金要方·養性序》指出:“疾病而媾精,精氣薄惡,血脈不充,既出胞臟……,胞傷孩病而脆,未及堅剛,复縱情慾,重重相生,病病相孕”。 這從遺傳學的觀點說明了病中行房受孕,胎兒易患遺傳性疾病,而且“重重相生,病病相孕”,代代相因,遺害無窮。
病後康復階段,精虛氣扇,元氣未復,極需靜心休養。 若反而行房耗精,使正氣更難復元,輕者舊疾復發,重者甚或喪命。 《千金要方·傷寒勞复》指出:“病新差,未滿百日、氣力未平復,而以房室者,略無不死……近者有一士大大,小得傷寒,差已十餘日,能乘馬行來,自謂平復,以房室,即小腹急痛,手足拘攣而死”,這就突出說明了病後房事的嚴重危害性。 現代醫學證明,適度而和諧的性生活可給男女雙方帶來好處。 有些慢性病患者,也非一概不能行房事,但決不可多欲。 例如:結核病、肝髒病、腎病等慢性病人,房事過度可促使舊病復發或惡化。 一定要視病之輕重,適量掌握。 凡病情較重,體質又弱者,應嚴格禁慾。
(五)婦女房事禁忌
婦女具有特殊的生理特點,即指經期、孕期、產期及哺乳期,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 針對婦女的特殊生理,古代醫家和養生家提出了一些具體房中保健要求。
1、經期禁慾《千金要方·房中補益》指出:“婦人月事未絕而與交合,令人成病”。 月經期性生活,易引起痛經、月經不調、子宮糜爛、輸卵管炎、盆腔感染,或宮頸癌等多種疾病,影響女方身體健康。
2、孕期早晚階段禁慾婦女在懷孕期間,對房事生活必須謹慎從事,嚴守禁忌。 尤其是妊娠前三個月和後三個月內要避免性生活。 早期房事易引起流產,晚期房事易引起早產和感染,影響母子健康。 《保產要錄》指出:“則兩月內,不露怒,少勞碌,禁淫欲,終身無病”,明代婦科醫家萬全亦指出:“孕而多墮者,男子貪婬縱情,女子好欲性偏”。 《傅青主女科》又進一步指出“大凡婦人懷妊也,賴腎水蔭胎,水源不足,則水易沸騰,加之久戰不已,則火為大劫,再至興酣癲狂,精為大洩,則腎水溢涸,而龍雷相火益熾,水火兩病,胎不能固而墮矣”。 孕期婦女需要集中全身精血育養胎兒,房事最易耗散陰精,若不善自珍攝,則母體多病,胎兒亦難保全,故懷孕期間必須節制房事。
3、產期百日內禁慾孕婦產後,百脈空虛,體質虛弱,抵抗力低下,需要較長時間的補養調理,才能恢復健康。 同時產褥期惡露未淨,若再房事,更傷精血,邪氣乘虛而入,引起多種疾病。 孫思邈在《千金要方·婦人方》中明確指出:“至於產後,大須將慎,危篤之至,其在於斯。勿以產時無它,乃縱心恣意,無所不犯,犯時微若秋毫,感病廣於嵩岱……所以,婦人產後百日以來,極須殷勤憂畏,勿縱心犯觸,及即便行房。若有所犯,必身反強直,猶如角弓反張,名曰褥風……凡產後滿百日,乃可合會,不爾至死,虛羸百病滋長,慎之。凡婦人皆患風氣臍下虛冷,莫不由此早行房故也”。 故產後百日內必須嚴戒房事。
4、哺乳期內當節欲在哺乳期內,餵養幼兒需要大量營養價值高的母乳。 乳汁乃母體氣血所化,若用勞損傷,氣血生化之源不足,則乳汁質量不佳,影響嬰兒的正常發育,還可引起軟骨病、疳積、貧血等病。 所以,孫思邈指出:“毋新房以乳兒,令兒羸瘦,交脛不行”,特別是“其母遇醉及房勞喘後乳兒最劇,能殺兒也”(《千金要方·少小嬰孺方上》)。 因此,在哺乳期應節制房事,安和五臟,保證嬰幼兒的健康成長。
二、行房天忌
所謂“天忌”,是指在自然界某些異常變化的消況下應禁止房事活動。 “人與天地相應”,自然界的劇烈變化能給人以很大的影響,日蝕月蝕,雷電暴擊,狂風大雨,山崩地裂,奇寒異熱之時,天地陰陽錯亂,不可同房。 《呂氏春秋·季春記》雲:“大寒、大熱、大燥、大濕、大風、大震、大霧七者動精則生害矣。故養生者,莫若知本,知本則疾無由生矣”。 自然界的劇烈變化對人體的影響,一是導致精神情緒變化,二是對生物功能的干擾。 自然界的劇變常可超過人體本身的調節能力,打破人體的陰陽平衡,發生氣血逆亂。 此時行房,即為觸犯天忌。 古代養生家還認為,在自然界氣候異常變化之時行房受孕,對胎兒正常發育產生一定的影響。 孫思邈在《千金要方·房中補益》中強調指出:“弦望晦朔,大風、大雨、大霧、大寒、大暑、雷電霹靂、天地晦冥,日月薄蝕,虹蜺地動,若禦女者,則損人神不吉,損男百倍,令女得病,有子必癲癡頑愚瘖啞聾聵,攣破盲眇,多病短壽”。 在自然界劇烈變化之時進行房事,不僅影響男女雙方的身體健康,如果受孕生子,有可能出現先天性疾病和先天畸形或出現臨盆難產等情況。 從現在的臨床觀察情況來看,嬰幼兒的先天性疾患,皆與孕前的生活環境或孕期感染及發熱過度等因素有關,這說明夫婦房事生活充分注意自然界的異常變化是非常必要的,對優生優育有積極意義。
三、行房地忌
所謂“地忌”就是指要避免不利於房事活動的不良環境。 例如,《千金要方·房中補益》所說日月星辰火光之下,神廟佛寺之中,井灶圊廁之側,塚墓屍樞之傍”等等,一切環境不佳之處均應列為禁忌。良好的環境是房事成功的重要條件之一。不良的環境可影響男女雙方的情緒,有害於房事質量,有時還能造成不良後果。在心理上留下陰影。有利於房事的環境,應是安靜,少干擾,面積較小的房間,室內光線明暗適度,溫度適宜。空氣較為流通,臥具要乾淨。總之,一個安逸、舒爽的環境,對房事和健康有益。
房事保健對人類健康長壽至關重要,正常的房事生活是人們幸福美滿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它可以給人們帶來幸福和歡樂,也可給人們造成災難和苦惱,這種相互滿足的幸福是不會自行來到人們中間,它是建立在一定知識的基礎之上的。 中國古代養生家和醫家對房中保健做了比較系統的闡述,指出了他的理論原則和具體方法,以及有關禁忌。 其中很多觀點已被現代科學所證實。 在性生活問題上假道學從來沒有好結果。 我們研究和學習房事保健知識的目的是為了使人類能夠得到科學的指導,打破人類對性生活的蒙昧和神秘,創立新的生命科學觀,為提高人口素質和人類的健康長壽作出新的貢獻。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10
文章: 33486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中醫養生學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第十一章運動養生
運用傳統的體育運動方式進行鍛煉,以活動筋骨,調節氣息,靜心寧神來暢達經絡,疏通氣血,和調臟腑,達到增強體質,益壽延年的目的,這種養生方法稱為運動養生,又稱為傳統健身術。
“動則不定”是我們中華民族養生、健身的傳統觀點。 早在數千年以前,體育運動就已經被做為健身、防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廣為運用。

第一節運動養生機理、特點和原則
一、運動養生機理
中醫將精、氣、神稱為“三寶”,與人體生命息息相關。 運動養生則緊緊抓住了這三個環節,調意識以養神;以意領氣,調呼吸以練氣,以氣行推動血運,周流全身;以氣導形,通過形體、筋骨關節的運動,使周身經脈暢通,營養整個機體。 如是,則形神兼備,百脈流暢,內外相和,臟腑諧調,機體達到“陰平陽秘”的狀態,從而增進機體健康,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現代科學研究證明,經常而適度的進行體育鍛煉,對機體有如下好處:
1、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大腦的營養狀況,促進腦細胞的代謝,使大腦的功能得以充分發揮,從而有益於神經系統的健康,有助於保持旺盛的情力和穩定的情緒。
2、使心肌發達,收縮有力,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心臟的活力及肺臟呼吸功能,改善末梢循環。
3、增加膈肌和腹肌的力量,促進胃腸蠕動,防止食物在消化道中滯留,有利於消化吸收。
4、可促進和改善體內臟器自身的血液循環,有利於臟器的生理功能。
5、可提高機體的免疫機能及內分泌功能,從而使人體的生命力更加旺盛。
6、增強肌肉關節的活力,使人動作靈活輕巧,反應敏捷、迅速。
正因如此,勤運動,常鍛煉,已成為廣大人民健身防病的重要措施。
二、運動養生的特點
傳統運動養生的特點,歸納起來,大要有三:
(一)以祖國醫學理論指導健身運動
無論哪一種傳統的身法,都是以中醫的陰陽、臟腑、氣血、經絡等理論為基礎,以養精、練氣、調神為運動的基本要點,以動形為基本鍛煉形式,用陰陽理論指導運動的虛、實、動、靜;用開闔升降指導運動的屈伸、俯仰;用整體觀念說明運動健身中形、神、氣、血、表、裡的協調統一。 所以,健身運動的每一招式,都是與中醫理論密切相關。
(二)注重意守、調息和動形的諧調統一
強調意念,呼吸和軀體運動的配合,即所謂意守、調息、動形的統一。 意守指意念專注;調息指呼吸調節;動形指形體運動,統一是指三者之間的諧調配合,要達到形、神一致,意、氣相隨,形、氣相感,使形體內外和諧,動、靜得宜,方能起到養生、健身的作用。
(三)融導引、氣功、武術、醫理為一體
傳統的運動養生法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千百年來,人們在養生實踐中總結出許多寶貴的經驗,使運動養生不斷地得到充實和發展,形成了融導引、氣功、武術、醫理為一體的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養生方法。 源於導引氣功的功法加:五禽戲、八段錦等;源於武術的功法如:太極拳、太極劍等。 然而,無論哪種功法,運用到養生方面,則都講求調息、意守、動形,都是以暢通氣血經絡、活動筋骨、和調臟腑為目的。 融諸家之長為一體,則是運動養生的一大特點。
三、運動養生的原則
我國傳統的運動養生法之所以能健身、治病、益壽延年,是因為它有一套較為系統的理論、原則和方法,注重和強調機體內外的協調統一,和諧適度。 從其鍛煉角度來看,歸納起來,大要原則有三:
(一)掌握運動養生的要領
傳統運動養生的練功要領就是意守、調息、動形的統一。 這三方面中,最關鍵的是意守,只有精神專注,方可寧神靜息,呼吸均勻,導氣血運行。 三者的關係是:以意領氣,以氣動形。 這樣,在鍛煉過程中,內煉精神、臟腑、氣血;外煉經脈、筋骨、四肢,使內外和諧、氣血周流,整個機體可得到全面鍛煉。
(二)強調適度,不宜過量
運動養生是通過鍛煉以達到健身的目的,因此,要注意掌握運動量的大小。 運動量太小則達不到鍛煉目的,起不到健身作用;太大則超過了機體耐受的限度,反而會使身體因過勞而受損。 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 西方一家保險公司調查了五千名已故運動員的生前健康狀況後發現,其中有些人40~50歲左右就患了心髒病,許多人的壽命竟比普通人短。 這是因為劇烈運動會破壞人體內外運動平衡,加速某些器官的磨損和生理功能的失調,結果縮短生命進程,出現早衰和早夭。 所以,運動健身強調適量的鍛煉,要循序漸進,不可急於求成。 操之過急,往往欲速而不達。
(三)提倡持之以恆,堅持不懈
鍛煉身體並非一朝一夕的事,要經常而不間斷。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這句話一方面說明了“動則不衰”的道理,另一方面,也強調了經常、不間斷的重要性,水常流方能不腐,戶樞常轉才能不被蟲蠹。 只有持之以恆、堅持不懈,才能收到健身效果,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不會達到鍛煉目的。 運動養生不僅是身體的鍛煉,也是意志和毅力的鍛煉。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10
文章: 33486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中醫養生學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中醫養生學》 >第十一章運動養生
第二節運動養生的形式和流派
傳統的運動養生法,形式一樣,種類甚繁,有一招一式的鍛煉方法,也有眾人組合的,帶有競技性質的鍛煉方法;有形成民間民俗的健身方法;也有自成套路的健身方法。 不論是哪一種運動形式,都具有養生健身的作用。 而為人們所喜愛,故能流傳至今,經久不衰。 歸納起來,運動養生的形式大致有二:
一、形式多樣的民間健身法
這類健身法大多散見於民間,方法簡便,器械簡單,而活動饒有趣味性。 如:運動量較小,輕鬆和緩的散步、郊遊、盪鞦韆、放風箏、踢毽、保健球等;運動量適中的跳繩、登高、跑馬、射箭、舉石鎖等等。 這些方法,多於娛樂中而有運動養生的內容,亦無需人更多地指導、訓練,簡便易行,形式多樣,是民間喜聞樂見的健身措施。
我國是多民族的國家,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風俗傳統。 其中以運動健身為目的的群眾性活動,則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健身方法。 如拔河、龍舟競渡、摔跤、賽馬、蹺板、走高蹺、舞龍燈、跑旱船以及各種各樣的舞蹈等,即屬此類。 這種運動的特點,人數眾多,具有競技性質,由於各民族的風俗習慣不同,各有特定的季節、時間來開展這種群眾性、普及性的活動。
二、自成套路的系統健身法
這類運動健身方法往往是建立在民間健身法基礎之上的,在一定理論指導之下,有目的、有具體要求、需要經過學習和訓練才能掌握的健身法。 因其有一系列的連續動作,故可以使人體各部分得到較為全面、系統的鍛煉,是傳統運動養生法中較高層次的健身運動。 運動養生的流派,主要指自成套路的健身法而言。
這些健身功法,大多源於道家和佛家,由於世代相傳,又不斷得到充實和發展,因而形成了各種不同流派。 茲簡述其大要如下:
(一)道家健身術
道家健身術其理論源於老、莊,主張以養氣為主,以提高生命能力,提出了“導引”、“養形”,強調了練氣以養生的觀點。 具有代表性的道家健身功法,如華佗的“五禽戲”、馬王堆出土的“導引圖”胎息經、八段錦、太極拳等,均屬此類。
(二)佛家健身術
佛家健身術源於禪定修心,為保證“坐禪”的順利進行,便需要採取一些手段,以活動筋骨、疏通血脈。 於是,逐漸形成了佛家的健身功法,其具有代表性有達摩易筋經、天竺國按摩法、心意拳、羅漢十八手、少林拳、禪密功等。
中國武術的發源地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河南的中嶽嵩山,是佛教禪宗和少林派武術的發掘地;一個是湖北的武當山,是道教和武當派武術的發源地。 因此,以宗教言之,有道佛之分,以武術言之,有少林、武當之別。 武術雖然是技擊、防身之術、但其上乘功法則是以健身為宗旨。 學習武術,首先是強身增力,故無論何種功法,哪個流派,都著眼於健身。 尤其是當代武術的發展,均以健身強身為目的,如徒手的諸種拳、掌、腳,使用器械的劍、棍、刀、槍、鞭、鉤等等。 各有特色,各有所專。
運動養生的不同流派,說明了我國傳統的健身術豐富多樣,但彼此間又有互相滲透,互相借鑒的。 因而,使得諸種功法不斷豐富和發展,成為傳統養生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學習、繼承、發掘這些健身方法,對於保障人民健康是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的。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10
文章: 33486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中醫養生學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中醫養生學》 >第十一章運動養生
第三節氣功保健
運用傳統的氣功方法進行自身行氣的鍛煉,以達到增強體質、抗病防老的目的,這種養生益壽的方法,稱之為氣功保健。
氣功保健是指通過調心(控制意識,鬆弛身心)、調息(均勻和緩、深長地呼吸)、調身(調整身體姿勢、輕鬆自然地運動肢體),使身心融為一體,營衛氣血周流,百脈通暢,臟腑和調,以達到強身保健目的的傳統養生方法。
氣功是祖國醫學的寶貴遺產之一。 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和疲勞、疾病、衰老進行鬥爭的實踐中,逐漸摸索、總結、創造出來的一種自我身心鍛煉的攝生保健方法。 它不僅歷史悠久,而且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千百年來,它對中華民族的健康、繁衍起了重要的作用。 氣功一詞最早見於晉代許遜著的《宗教淨明錄氣功闡微》。 在晉代以前的典籍中,道家稱之為“導引”、“吐納”、“煉丹”,儒家稱之為“修身”“正心”,佛家稱之為“參禪”、“止觀”,醫家稱之為“導引”、“攝生”。 在歷代醫籍中,以“導引”為名者較為普遍,而“氣功”之稱,則是在近代才廣為應用。
一、養生機理
氣功是著眼於“精、氣、神”進行鍛煉的一種健身術,它通過調身、調息、調心等方法來調整精、氣、神的和諧統一。 調心則意念專注,排除雜念,寧靜以養神;調息則呼吸均勻和緩,氣道暢通,柔和以養氣;調身則經絡氣血周流,臟腑和調,從而做到“練精化氣” 、“練氣化神”、“練神還虛”。 通過系統的鍛煉,可以使“精、氣、神”三者融為一體,以強化新陳代謝的活力,使精足、氣充、神全,體魄健壯,生命自然會延長,推遲衰老。
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在氣功鍛煉的過程中,調身以使全身的肌肉骨骼放鬆,有助於中樞神經系統,特別是交感神經系統緊張性的下降,因而可以誘使情緒得到改善。 調息則通過呼吸的調整可以按摩內臟,促進血液循環,增進器官功能。 同時,可以興奮呼吸中樞,進一步影響和調節植物神經系統。 而調心,意守以至於入靜時對大腦皮層有調節作用,可以使大腦皮層細胞得到充分的休息,也能對外感性有害刺激產生保護作用。 因此,煉功中出現的呼吸抑制、交感神經抑制和骨骼肌放鬆等,是生理上的“內穩定”,是人體內在運行最正常的時刻,可以使大腦的活動有序化,從而大大提高腦細胞的活動效率,使大腦的潛力得以發揮,更好地開發人的智慧。 所以說,氣功可以增強體質、防病治病、益壽延年。
二、練功要點
氣功的門派較多,然在功法上,大致可分為動、靜兩類。 所謂靜功,即在練功時要求形體不動,如坐功、臥功、站功等;所謂動功,即在練功時,形體要做各種動作進行鍛煉,即通常所說“內煉一口氣,外煉筋骨皮”。
無論是動功還是靜功,在練功的基本要求上,大體是一致的。 歸納起來,有如下幾方面內容。
(一)調息、調身、調心
調息即調整呼吸,練功時要求呼吸深長、緩慢、均勻,此又稱氣息或練氣。 在自然呼吸的前提下,鼻吸、鼻呼,或鼻吸、口呼,逐漸把呼吸練得柔和、細緩、均勻、深長。
調身即調整形體,使自己的身體符合練功姿勢、形態的要求,強調身體放鬆、自然,以使內氣循經運行暢通無阻。
調心即意識訓練,又稱為意守或練意,指在形神松靜的基礎上,意守丹田的方法,進一步把心安定下來,排除雜念,以達到“入靜”狀態。 “入”是進入,“靜”是安靜、“入靜”就是達到對外界刺激不予理采的清靜狀態。 此時頭腦清醒,似睡非睡,即所謂“氣功態”。
(二)強調身心統—、松靜自然
為了達到入靜,要求意念和氣息必須密切配合,呼吸放鬆,舌抵上齶,用意念誘導氣的運行。 身體也要放鬆,姿勢自然而正確,方可達到身心統一,達到“人靜”。
所謂松靜自然,是指在氣功鍛煉中必須強調身體的鬆弛和情緒的安靜,要盡力避免緊張和解除緊張。 在一種輕鬆自然的情況下練功則可達到神氣合一,形神會一,協調整體的目的。
練習氣功在短期內學習一些基礎知識,掌握一些基本要領、方法是可能的,但要練得很好,則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做到的,需要有一個過程。 在練習過程中一般容易有兩種偏向,一是急於求成,練得過多、過猛;一是鬆懈傲慢,放任自流。 因此,練功者必須培養堅韌不拔的毅力,多下苦功,克服鬆懈情緒。 同時,也要強調按客觀規律辦事,循序漸進,克服急於求成的想法。 人體內部的變化是逐漸產生的,不可操之過急。 只要持之以恆,是會達到目的的。
關於不同流派的功法及其註意事項,詳見《中醫健身學》。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10
文章: 33486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中醫養生學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中醫養生學》 >第十一章運動養生
第四節五禽戲
禽,在古代泛指禽獸之類動物,五禽,是指虎、鹿、熊、猿、鳥五種禽獸。 戲,即遊戲、戲耍之意。 所謂五禽戲,就是指模仿虎、鹿、熊、猿、鳥五種禽獸的動作,組編而成的一套鍛煉身體的功法。
以模仿禽獸動作來達到健身目的的方法,最早見於戰國時期。 《莊子·刻意》有:“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的記載,至漢初《淮南子·精神訓》則有:“熊經、鳥伸、鳧浴、蝯**、**視、虎顧,是養形之人也”的說法,而五禽戲之名相傳出自華佗。 《後漢書·方術傳》載,華佗雲:“我有一術,名五禽之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當導引”。 隨著時間的推移,輾轉傳授,逐漸發展,形成了各種流派的五禽戲,流傳至今。
一、養生機理
五禽戲屬古代導引術之一,它要求意守、調息和動形諧調配合。 意守可以使精神寧靜,神靜則可以培育真氣;調息可以行氣,通調經脈;動形可以強筋骨,利關節。 由於是模仿五種禽獸的動作,所以,意守的部位有所不同,動作不同,所起的作用也有所區別。 虎戲即模仿虎的形象,取其神氣、善用爪力和搖首擺尾、鼓盪周身的動作。 要求意守命門,命門乃元陽之所居,精血之海,元氣之根、水火之宅,意守此處,有益腎強腰,壯骨生髓的作用,可以通督脈、去風邪;鹿戲即模仿鹿的形象,取其長壽而性靈,善運尾閭,尾閭是任、督二脈通會之處,鹿戲意守尾閭,可以引氣週營於身,通經絡、行血脈、舒展筋骨;熊戲即模仿熊的形象,熊體笨力大,外靜而內動。 要求意守中宮(臍內),以調和氣血。 練熊戲時,著重於內動而外靜。 這樣,可以使頭腦虛靜,意氣相合,真氣貫通,且有健脾益胃之功效;猿戲即模仿猿的形象,猿機警靈活,好動無定。 練此戲就是要外練肢體的靈活性,內練抑制思想活動,達到思想清靜,體輕身健的目的。 要求意守臍中,以求形動而神靜;鳥戲又稱鶴戲,即模仿鶴的形象,動作輕翔舒展。 練此戲要意守氣海,氣海乃任脈之要穴,為生氣之海;鶴戲可以調達氣血,疏通經絡,活動筋骨關節。 五禽戲的五種功法各有側重,但又是一個整體,一套有系統的功法,如果經常練習而不間斷,則具有養精神、調氣血、益臟腑、通經絡、活筋骨、利關節的作用。 神靜而氣足,氣足而生精,精足而化氣動形,達到三元(精、氣、神)合一,則可以收到祛病、健身的效果。 恰如華佗所說:“亦以除疾,兼利蹄足”。
二、練功要領
(一)全身放鬆
練功時,首先要全身放鬆,行緒要輕鬆樂觀。 樂觀輕鬆的情緒可使氣血通暢,精神振奮;全身放鬆可使動作不致過分僵硬、緊張。
〔二)呼吸均勻
呼吸要平靜自然,用腹式呼吸,均勻和緩。 吸氣時,口要合閉,舌尖輕抵上齶。 吸氣用鼻,呼氣用嘴。
(三)專注意守
要排除雜念,精神專注,根據各戲意守要求,將意志集中於意守部位,以保證意、氣相隨。
(四)動作自然
五禽戲動作各有不同,如熊之沉緩、猿之輕靈、虎之剛健,鹿之溫馴、鶴之活潑等等。 練功時,應據其動作特點而進行,動作宜自然舒展,不要拘緊。 具體作法及注意事項詳見《中醫健身學》。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10
文章: 33486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中醫養生學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中醫養生學》 >第十一章運動養生
第五節太極拳
太極拳是我國傳統的健身拳術之一。 由於其動作舒展輕柔,動中有靜,園活連貫,形氣和隨,外可活動筋骨,內可流通氣血,諧調臟腑,故不但用於技擊、防身,而且更廣泛地用於健身防病,深為廣大群眾所喜愛,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傳統養生法。
太極拳以“太極”為名,系取《易·繫辭》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之說,“太極”指萬物的原始“渾元之氣”。 其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陰陽二氣互為其根,此消彼長,相互轉化,不斷運動則變化萬千。 因而太極圖呈渾圓一體,陰陽合抱之象。 太極拳正是以此為基礎,形體動作以圓為本,一招一式均由各種圓弧動作組成,故觀其形,連綿起伏,動靜相隨,圓活自然,變化無窮;在體內,則以意領氣,運於周身,如環無端,周而復始。 意領氣,氣動形,內外合一,形、神兼備,渾然一體。 足以看出,以“太極”哲理指導拳路,拳路的一招一式又構成了太極圖形。 拳形為“太極”,拳意亦在“太極”,以太極之動而生陽,靜而生陰,激發人體自身的陰陽氣血達到“陰平陽秘”的狀態,使生命保持旺盛的活力,這就是太極拳命名的含義所在。
太極拳的起源及創始者至今尚待考證,就文獻及傳說而言,眾說紛紜。 有云南北朝時即有太極拳;有云創始者為唐代許宣平,有云宋代張三峰,有云明代張三豐,也有以為始於清代陳王庭和王宗岳者,究竟如何,尚無確論。 然而,能比較清楚地論及師承脈絡,分支流派者,當在明末清初。 此後,即有陳氏太極之說,後由陳長興傳弟子楊露蟬經改編而形成楊氏太極拳。 後來,又從楊氏太極派生出吳式(吳鑑泉)太極拳、武式(武禹襄)太極拳和孫式(孫祿堂)太極拳。 目前,國家體委普及的太極拳,即是以楊振太極拳改編的。
可以看出,太極拳的發展是經歷了長期的充實、演變。 百餘年前,太極拳較為重視技擊,時至今日,則發展為技擊、健身、醫療並重的拳術,因而,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和歡迎。
一、養生機理
太極拳是一種意識、呼吸、動作密切結合的運動,“以意領氣以氣運身”,用意念指揮身體的活動,用呼吸協調動作,融武術、氣功、導引於一體,是“內外合一”的內功拳。
重意念,使神氣內斂,練太極拳要精神專注,排除雜念,將神收斂於內,而不被他事分神。 神內斂則“內無思想之患”而精神得養、身心歡快;精神寧靜、樂觀,則百脈通暢,機體自然健旺。 《素問·上古天真論》雲:“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調氣機,以養周身。 太極拳以呼吸協同動作,氣沉丹田,以激發內氣營運於身。 肺主氣司呼吸;腎主納氣,為元氣之根。 張景岳雲:“上氣海在膻中,下氣海在丹田,而肺腎兩臟所以為陰陽生息之根本”(見《類經·營衛三焦》)。 肺、腎協同,則呼吸細、勻、長、緩。 這種腹式呼吸不僅可增強和改善肺的通氣功能,而且可益腎而固護元氣。 丹田氣充,則鼓盪內氣周流全身,臟腑、皮肉皆得其養。
動形體,以行氣血。 太極拳以意領氣,以氣運身,內氣發於丹田,通過旋腰轉脊的動作帶動全身,即所謂“以腰為軸”、“一動無有不動”。 氣經任、督、帶、衝諸經脈上行於肩、臂、肘、腕、下行於胯、膝、踝,以至於手足四末,周流全身之後,氣復歸於丹田,故周身肌肉、筋骨,關節、四肢百骸均得到鍛煉。 具有活動筋骨,疏通脈絡,行氣活血的功效。
由於太極拳將意、氣、形結合成一體,使人身的精神、氣血、臟腑、筋骨均得到濡養和鍛煉。 達到“陰平陽秘”的平衡狀態,所以能起到有病治病,無病健身的作用,保證人體健康長壽。 恰如《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說:“提**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神守。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 太極拳之所以能夠養生,道理也正在於此。
二、練功要領
(一)神靜、意導
練習太極拳,要始終保持神靜,排除思想雜念,使頭腦靜下來,全神貫注,用意識指導動作。 神靜才能以意導氣,氣血才能周流。
(二)含胸拔背、氣沉丹田
含胸,即胸略內涵而不挺直;拔背,即指脊背的伸展。 能含胸則自能拔背,使氣沉於丹田。
(三)沉肩墜肘、體松
身體宜放鬆,不得緊張,故上要沉肩墜肘,下要松胯鬆腰。 肩松下垂即是沉肩;肘鬆而下墜即是墜肘;腰胯要松,不宜僵直板滯。 體松則經脈暢達,氣血周流。
(四)全身諧調、渾然一體
太極拳要求根在於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只有手、足、腰協調一致,渾然一體,方可上下相隨,流暢自然。 外動於形,內動於氣,神為主帥,身為驅使,內外相合,則能達到意到、形到、氣到的效果。
(五)以腰為軸
太極拳中,腰是各種動作的中軸,宜始終保持中正直立,虛實變化皆由腰轉動,故腰宜松、宜正直,腰松則兩腿有力,正直則重心穩固。
(六)連綿自如
太極拳動作要輕柔自然,連綿不斷,不得用僵硬之拙勁、宜用意不用力。 動作連綿,則氣流通暢;輕柔自然,則意氣相合,百脈周流。
(七)呼吸均勻
太極拳要求意、氣、形的統一和諧調,呼吸深長均勻十分重要,呼吸深長則動作輕柔。 一般說來,吸氣時,動作為合;呼氣時,動作為開。 呼吸均勻,氣沉丹田,則必無血脈僨脹之弊。
太極拳的流派很多,各有特點,架式也有新、老之分。 當前,比較簡便易學的,就是“簡化太極拳”,俗稱“太極二十四式”。 其各式名稱為:①起勢,②左右野馬分鬃,③白鶴亮翅,④左右摟膝拗步,⑤手揮琵琶,⑥左右倒捲肱,⑦左攬雀尾,⑧右攬雀尾,⑨單鞭,⑩雲手,⑾單鞭,⑿高探馬,⒀右蹬腳,⒁雙峰貫耳,⑸轉身左蹬腳,⒃左下勢獨立,⒄右下勢獨立,⒅左右穿梭,⒆海底針,⒇閃通臂,(21)轉身搬攔捶,(22)如封似閉,(23)十字手,(24)收勢。 具體做法及注意事項詳見《中醫健身學》。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10
文章: 33486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中醫養生學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中醫養生學》 >第十一章運動養生
第六節八段錦
八段錦是由八種不同動作組成的健身術,故名“八段”。 因為這種健身功作可以強身益壽,祛病除疾,其效果甚佳,有如展示給人們一幅絢麗多彩的錦緞,故稱為“錦”。
八段錦是我國民間廣泛流傳的一種健身術,據有關文獻記載已有八百多年曆史。 早在南宋時期,即已有《八段錦》專著。 明代以後,在有關養生專著中,多有記載,如冷謙的《修齡要》、高濂的《遵生八簽》等書中,都有八段錦的內容。 清代的潘霞在其所著的《衛生要求》中,將八段錦略加改編為“十二段錦”。 此外,尚有“文八段”(坐式)和“武八段”(立式)等不同形式。 為了便於推廣流傳,還有人將其編成歌訣。 由於八段錦不受環境場地限制,隨時隨地可做,術式簡單易記易學,運動量適中,老少皆宜,而強身益壽作用顯著,故一直流傳至今,仍是廣大群眾所喜愛的健身方法。
一、養生機理
八段錦屬於古代導引法的一種,是形體活動與呼吸運動相結合的健身法。 活動肢體可以舒展筋骨,疏通經絡;與呼吸相合,則可行氣活血、周流營衛、斡旋氣機,經常練習八段錦可起到保健、防病治病的作用。 《老老恆言》雲:“導引之法甚多,如八段錦……之類,不過宣暢氣血、展舒筋骸,有益無損”。
八段錦對人體的養生康復作用,從其歌訣中即可看出。 例如“兩手托天理三焦”,即說明雙手托天的動作,對調理三焦功能是有益的。 兩手托天,全身伸展,又伴隨深呼吸,一則有助於三焦氣機運化,二則對內臟亦有按摩、調節作用,起到通經脈、調氣血、養臟腑的效果。 同時,對腰背、骨骼也有良好作用。 其它諸如“調理脾胃單舉手”、“搖頭擺尾去心火”等等,均是通過宣暢氣血、展舒筋骸而達到養生的目的。 八段錦的每一段都有鍛煉的重點,而綜合起來,則是對五官、頭頸、軀幹、四肢、腰、腹等全身各部位進行了鍛煉,對相應的內臟以及氣血、經絡起到了保健、調理作用,是機體全面調養的健身功法。
二、練功要領
(一)呼吸均勻
要自然、平穩、腹式呼吸。
(二)意守丹田
精神放鬆,注意力集中於臍。
(三)柔剛結合
全身放鬆,用力輕緩,切不可用僵力。
八段錦是包括八節連貫的健身法,具體內容如下:
雙手托天理三焦;左右開弓似射雕;
調理脾胃需單舉;五勞七傷往後瞧;
搖頭擺尾去心火;背後七顛百病消;
攢拳怒目增氣力;兩手攀足固腎腰;此外,尚有—種坐式的“八段錦”,為明代冷謙所編,具體內容是:
叩齒三十六,兩手抱崑崙。
左右鳴天鼓,二十四度聞。
微擺撼天柱,赤龍攪水津。
閉氣搓手熱,背摩後精門。
左右轆轤轉,兩腳放舒伸。
叉手雙虛托,低頭攀足頻。
河車搬運訖,發火遍燒身。
具體做法及注意事項詳見《中醫健身學》。
圖檔
發表主題 主題已鎖定

回到「6.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