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廣 II】1~100講 (廣海明月)
版面規則
此區專為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所設
此區專為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所設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00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廣海明月 0046講-追隨文殊智慧,翻轉一切苦因
46講 47講 48講 49講 50講 51講 52講 53講 54講 55講 56講 57講 58講 59講 60講
廣海明月 0046講追隨文殊智慧,翻轉一切苦因
2A-46講_手抄1冊 P37-L2 ~ P38-L2全球廣論 II
來源: 全球廣論 II
講次 | 0046 (2018-09-06 ~ 2018-09-09)
標題 | 追隨文殊智慧,翻轉一切苦因
音檔 | 2A 04:02 ~ 06:26
廣論段落 | P1-L1 ~ P1-L2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敬禮尊重妙音
手抄頁/行 | 第1冊 P37-L2 ~ P38-L2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37-L1 ~ P38-L2 )
手抄段落 | 現在看本文……論代表智慧。
廣海明月 | 第2卷 P38 ~ P42
真如老師開示
師父接著解釋了「尊重」,尊重其實就是「上師」的意思。然後師父特別解釋:提到上師,好像是密教專門的名詞,其實不是的,只是對老師的一個稱呼,叫尊重。「尊重」在《四家合註入門》裡也有解釋,它是上師、尊重和堅穩的意思,堅穩就是很深邃、很莊嚴。在《攝類學》裡也提到「喇嘛」,「喇」就是「上」,因為功德至高無上,所以稱為「喇」;如同慈母一樣悲憫一切有情,所以稱為「嘛」,翻成上師、善知識。00:48
在這個地方,師父特別強調一下不是密教裡才這樣講的,其實它是對上師的一個稱呼。那麼師父為什麼要特別這樣講一下?就是有些人認為好像一研討《廣論》、一學《廣論》就是學密法。其實《廣論》是一部顯教的教典,這裡邊基本沒有提到什麼密法的問題。所以就是學一部論,像《瑜伽師地論》、《入行論》、《現觀莊嚴論》很多論一樣。它是從般若海中流出的一部論,並不代表它是密法。要是多多地廣泛地聽聞的話,就不會讓我們由於一個名詞不了解,而去曲解它的內涵、造成很多的誤解和沒必要的一些擔憂。01:38
接著是「妙音」兩個字,師父說在這裡就是指文殊師利菩薩,普通大乘論所皈敬的都是文殊師利菩薩。我們小的時候,在每一間寺院裡都可以禮敬到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說到文殊菩薩,其實我們並不陌生,像五臺山就是文殊的道場,應該很多人都去過五臺山吧?所以在論前皈敬到文殊菩薩的時候,是否有一種很親切的、很熟悉的感動?因為可能和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王菩薩……很多菩薩一樣,在我們生生世世的輪轉中,文殊菩薩已經不知道多少生來成為我們的依怙、成為我們的引領、成為我們心中的光明。所以,再次地看到宗大師在論前皈敬「敬禮尊重妙音」的時候,還是心裡滿溫暖的吧!02:46
「妙音」兩個字,在《四家合註入門》裡解釋:為什麼叫「妙」呢?因為淨除了煩惱的粗暴,所以稱為「妙」。為什麼稱為「音」呢?因為他具足六十韻音語,所以稱為「音」。短短的「敬禮尊重妙音」,詳細地解釋它的內涵的話,可能要很多很多!但是師父在前邊解釋的時候,就把「敬禮」的一個內涵講了,然後說到「尊重」是上師,「妙音」是文殊菩薩,代表智慧。03:24
在這裡邊師父只是講一下說代表智慧,但代表智慧是什麼意思?我們為什麼會在輪迴裡流轉不能停息呢?就是由於我們沒有通達無自性的智慧。一旦我們懂得禮敬這樣的智慧的代表──文殊菩薩,懂得去追隨這樣的智慧、懂得去聞思修教典,獲得這樣的智慧,不隨順於以無明為罪魁禍首的整個輪迴世界的苦楚。我們將把愚癡翻為智慧、痛苦翻為涅槃,翻為生生世世饒益眾生的偉大的行為。04:04
師父在淺淺地交代裡,蘊含了他深刻的悲心,就是希望透過這樣一個簡潔的介紹,讓我們能夠再度地會遇文殊菩薩,以及他偉大、不可思議的翻轉輪迴的智慧、空性的智慧,乃至很多很多。所以在這裡邊呢,如果我們真的「敬禮尊重妙音」,真正地用心下去的話,會感覺到師父透過這幾個字,也是在引領我們走一條路──追隨智慧、追隨文殊菩薩,開啟我們生生世世追隨善知識、追隨著《般若經》,乃至從《般若經》流淌出來的很多祖師所造的這種極其透徹、精闢的論典,來翻轉我們心中對於種種境界所安立的我愛執、自性執等等,實際上這真是一個光輝的開始!05:07
雖然說文殊菩薩代表智慧,就是這樣交代一句,實際上師父在引領我們走近文殊菩薩,走近光明和智慧的代表,走進論典、走進經典、走進佛菩薩偉大的心;學會去恭敬禮敬這樣的心、去傾聽這樣的心、去追隨這樣的心、去學習這樣的心。然後就必將結束我們在林林總總的對境之中所產生的種種非理作意呀、觀過啊,或者由於誤解、沒有聽明白等等,所產生的人與人之間的傷害;必將由於聽聞教典,讓我們更清澈地了解什麼是最正確的量,因為它就是智慧!從一個無染的心、從一個無漏的心裡邊顯示出來一個量,我們會去學習校對這樣的量、聽聞這樣的量,並且在心中先是熟悉、記住,然後慢慢去比對自心、調整我們的心。皈敬文殊菩薩、歸向智慧,翻轉由愚癡導致的一切痛苦的因和果。06:21
其實這一小段,就是師父生生世世引領我們的一種慈悲的心意。他說要一心恭敬地禮拜,就是也希望我們在聽聞的時候,能夠一心地聽聞,然後在理解的時候,能夠專注地理解。追隨著上師、佛菩薩,生生世世走這樣一條和智慧永遠在一起、和光明永遠在一起,步步都遠離痛苦、步步都朝向歡樂的成佛的康莊大道吧!06:53
【 全廣 II 】第 46 講討論題綱 (一)/如華法師
1. 我們平常有沒有對於聽到的訊息、指令、轉達,產生很多誤解,甚至很多觀過、抱怨,徒添自己無謂的憂惱?
2. 我們常常念的,或者常常會去做這樣的皈敬,我們內心真的會有這樣的感動嗎?隨著我們每一次每一次這樣的串習的時候,像我們對於佛菩薩的尊稱,是否會因為這樣的串習更會有恭敬心、感恩心?
【 全廣 II 】第 46 講討論題綱 (二)/性冠法師
1. 回應老師的問題,師父說「文殊代表智慧」,但「代表智慧」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老師聽到「敬禮尊重妙音」的時候,內心會有滿滿的溫暖呢?
2. 老師說:「師父在淺淺地交代裡,蘊含了他深刻的悲心。」我們有聽出來嗎?師父為什麼為我們介紹「敬禮」、「尊重」、「妙音」?師父真正的心意是什麼?師父對我們的慈悲是什麼樣的慈悲?
3. 當我們做事情前,習慣將自己的心皈投依靠佛菩薩嗎?會將皈依上師三寶變成我們的修為嗎?
廣海明月 0046講追隨文殊智慧,翻轉一切苦因
2A-46講_手抄1冊 P37-L2 ~ P38-L2全球廣論 II
來源: 全球廣論 II
講次 | 0046 (2018-09-06 ~ 2018-09-09)
標題 | 追隨文殊智慧,翻轉一切苦因
音檔 | 2A 04:02 ~ 06:26
廣論段落 | P1-L1 ~ P1-L2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敬禮尊重妙音
手抄頁/行 | 第1冊 P37-L2 ~ P38-L2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37-L1 ~ P38-L2 )
手抄段落 | 現在看本文……論代表智慧。
廣海明月 | 第2卷 P38 ~ P42
真如老師開示
師父接著解釋了「尊重」,尊重其實就是「上師」的意思。然後師父特別解釋:提到上師,好像是密教專門的名詞,其實不是的,只是對老師的一個稱呼,叫尊重。「尊重」在《四家合註入門》裡也有解釋,它是上師、尊重和堅穩的意思,堅穩就是很深邃、很莊嚴。在《攝類學》裡也提到「喇嘛」,「喇」就是「上」,因為功德至高無上,所以稱為「喇」;如同慈母一樣悲憫一切有情,所以稱為「嘛」,翻成上師、善知識。00:48
在這個地方,師父特別強調一下不是密教裡才這樣講的,其實它是對上師的一個稱呼。那麼師父為什麼要特別這樣講一下?就是有些人認為好像一研討《廣論》、一學《廣論》就是學密法。其實《廣論》是一部顯教的教典,這裡邊基本沒有提到什麼密法的問題。所以就是學一部論,像《瑜伽師地論》、《入行論》、《現觀莊嚴論》很多論一樣。它是從般若海中流出的一部論,並不代表它是密法。要是多多地廣泛地聽聞的話,就不會讓我們由於一個名詞不了解,而去曲解它的內涵、造成很多的誤解和沒必要的一些擔憂。01:38
接著是「妙音」兩個字,師父說在這裡就是指文殊師利菩薩,普通大乘論所皈敬的都是文殊師利菩薩。我們小的時候,在每一間寺院裡都可以禮敬到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說到文殊菩薩,其實我們並不陌生,像五臺山就是文殊的道場,應該很多人都去過五臺山吧?所以在論前皈敬到文殊菩薩的時候,是否有一種很親切的、很熟悉的感動?因為可能和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王菩薩……很多菩薩一樣,在我們生生世世的輪轉中,文殊菩薩已經不知道多少生來成為我們的依怙、成為我們的引領、成為我們心中的光明。所以,再次地看到宗大師在論前皈敬「敬禮尊重妙音」的時候,還是心裡滿溫暖的吧!02:46
「妙音」兩個字,在《四家合註入門》裡解釋:為什麼叫「妙」呢?因為淨除了煩惱的粗暴,所以稱為「妙」。為什麼稱為「音」呢?因為他具足六十韻音語,所以稱為「音」。短短的「敬禮尊重妙音」,詳細地解釋它的內涵的話,可能要很多很多!但是師父在前邊解釋的時候,就把「敬禮」的一個內涵講了,然後說到「尊重」是上師,「妙音」是文殊菩薩,代表智慧。03:24
在這裡邊師父只是講一下說代表智慧,但代表智慧是什麼意思?我們為什麼會在輪迴裡流轉不能停息呢?就是由於我們沒有通達無自性的智慧。一旦我們懂得禮敬這樣的智慧的代表──文殊菩薩,懂得去追隨這樣的智慧、懂得去聞思修教典,獲得這樣的智慧,不隨順於以無明為罪魁禍首的整個輪迴世界的苦楚。我們將把愚癡翻為智慧、痛苦翻為涅槃,翻為生生世世饒益眾生的偉大的行為。04:04
師父在淺淺地交代裡,蘊含了他深刻的悲心,就是希望透過這樣一個簡潔的介紹,讓我們能夠再度地會遇文殊菩薩,以及他偉大、不可思議的翻轉輪迴的智慧、空性的智慧,乃至很多很多。所以在這裡邊呢,如果我們真的「敬禮尊重妙音」,真正地用心下去的話,會感覺到師父透過這幾個字,也是在引領我們走一條路──追隨智慧、追隨文殊菩薩,開啟我們生生世世追隨善知識、追隨著《般若經》,乃至從《般若經》流淌出來的很多祖師所造的這種極其透徹、精闢的論典,來翻轉我們心中對於種種境界所安立的我愛執、自性執等等,實際上這真是一個光輝的開始!05:07
雖然說文殊菩薩代表智慧,就是這樣交代一句,實際上師父在引領我們走近文殊菩薩,走近光明和智慧的代表,走進論典、走進經典、走進佛菩薩偉大的心;學會去恭敬禮敬這樣的心、去傾聽這樣的心、去追隨這樣的心、去學習這樣的心。然後就必將結束我們在林林總總的對境之中所產生的種種非理作意呀、觀過啊,或者由於誤解、沒有聽明白等等,所產生的人與人之間的傷害;必將由於聽聞教典,讓我們更清澈地了解什麼是最正確的量,因為它就是智慧!從一個無染的心、從一個無漏的心裡邊顯示出來一個量,我們會去學習校對這樣的量、聽聞這樣的量,並且在心中先是熟悉、記住,然後慢慢去比對自心、調整我們的心。皈敬文殊菩薩、歸向智慧,翻轉由愚癡導致的一切痛苦的因和果。06:21
其實這一小段,就是師父生生世世引領我們的一種慈悲的心意。他說要一心恭敬地禮拜,就是也希望我們在聽聞的時候,能夠一心地聽聞,然後在理解的時候,能夠專注地理解。追隨著上師、佛菩薩,生生世世走這樣一條和智慧永遠在一起、和光明永遠在一起,步步都遠離痛苦、步步都朝向歡樂的成佛的康莊大道吧!06:53
【 全廣 II 】第 46 講討論題綱 (一)/如華法師
1. 我們平常有沒有對於聽到的訊息、指令、轉達,產生很多誤解,甚至很多觀過、抱怨,徒添自己無謂的憂惱?
2. 我們常常念的,或者常常會去做這樣的皈敬,我們內心真的會有這樣的感動嗎?隨著我們每一次每一次這樣的串習的時候,像我們對於佛菩薩的尊稱,是否會因為這樣的串習更會有恭敬心、感恩心?
【 全廣 II 】第 46 講討論題綱 (二)/性冠法師
1. 回應老師的問題,師父說「文殊代表智慧」,但「代表智慧」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老師聽到「敬禮尊重妙音」的時候,內心會有滿滿的溫暖呢?
2. 老師說:「師父在淺淺地交代裡,蘊含了他深刻的悲心。」我們有聽出來嗎?師父為什麼為我們介紹「敬禮」、「尊重」、「妙音」?師父真正的心意是什麼?師父對我們的慈悲是什麼樣的慈悲?
3. 當我們做事情前,習慣將自己的心皈投依靠佛菩薩嗎?會將皈依上師三寶變成我們的修為嗎?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00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廣海明月0047講-為了「不忘宗旨、除障礙」而祈求加持
廣海明月0047講 為了「不忘宗旨、除障礙」而祈求加持
2A-47講_手抄1冊 P38-L3 ~ P38-L6全球廣論 II
來源: 廣海明月
講次 | 0047 (2018-09-10 ~ 2018-09-12)
標題 | 為了「不忘宗旨、除障礙」而祈求加持
音檔 | 2A 06:26 ~ 07:13
廣論段落 | P1-L1 ~ P1-L2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敬禮尊重妙音
手抄頁/行 | 第1冊 P38-L3 ~ P38-L6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38-L3 ~ P38-L6 )
手抄段落 | 那麼這個論前歸敬……這個是歸敬的意思。
廣海明月 | 第2卷 P43 ~ P48
真如老師講授
大家好!又到了我們研討《廣論》的時間了。最近不知道你們都過得怎麼樣?生命中有很多歡樂、有很多痛苦、不如意的事情,但是無論怎樣,我們已經在這一期的生命中值遇了宗大師的教法、值遇了師父!所有痛苦的根源,不像看起來那樣存在於我心之外的境上的人和事。佛陀告訴我們所有痛苦的根源,在於心續上的無明。當這種無明沒有被破除的時候,我們在哪裡都會覺得不快樂,都會覺得有種種不如意。所以要像自己想像地那樣過快樂無憂的人生,就要終極地摧毀無明,因為無明才是一切痛苦的根本。01:14
所以不像我們感受的那樣──痛苦是存在於我心之外的一個人或者事上,因為那人和事如果變得好一點的話,好像我就會感受得好一點;實際上是我們的心上有這種煩惱的習氣和種子。從這樣的一個角度思考的話,正因為我們內心的無明是可以被對治的,所以我們的痛苦也可以由於找到苦因、結束苦因而結束。所以無論在生命中曾經發生怎樣傷心痛楚的事情,都因為我們遇到了大寶佛教而有無限的希望,而此時正是我們會遇這希望的時光。所以很希望大家能夠專注一心,一起跟師父學《廣論》!02:03
如果準備好了的話,我們就可以聽了,今天應該聽到第二小段。聽的時候大家不要走神,端正自己的意樂,要認真地聽。02:18
好,那麼現在大家可以想一下,師父在這一段,從兩方面講了「敬禮尊重妙音」的意思。師父說:「它的意思有好幾點,最簡單的就是求加被、除障礙」,就是從造論者來說,「使得造論能夠獲得圓滿」。03:34
可以想見多偉大的上師們,他們依然是遵循著這樣的宗規向佛菩薩祈求。其實這是一個非常美好的習慣,雖然它是一個傳統、一個傳承,但也不像我們想像那樣,好像就只是一個規定。假如它是一個規定的話,在這樣的規定裡有怎樣的內涵呢?內涵是最重要的!內涵就是使造論者和學論的人都能得到利益。從造論者來說,就是他會求加持,祈求能夠去除造論的障礙。那麼對我們學習的人來說,師父說:「使我們了解我們的歸趣」,他用了「我們的歸趣、我們的宗致、我們的歸投、我們的趣向……」這裡邊幾乎全部都在談「宗旨」對吧?我們的生命將趣向哪裡?從造業的角度來說,我們生生世世強烈的那個業會趣向哪裡?我們天天在研討《廣論》之前,一定要一個大乘發心,也是要將我們的這一次聽聞《廣論》造集的業,一直朝向成佛的方向,而不要朝向背離成佛的方向。04:46
所以成辦一件善事也好,或者寫這樣一部偉大的論著、我們學這樣的論著、我們現在來研討《廣論》,其實也會遇到障礙的,有很多障礙。那麼怎麼樣能夠隨時隨地淨除我們的障礙,也使我們了解我們的歸趣、不忘宗旨?所以,上師們給出的方式是──敬禮尊重妙音!禮敬佛菩薩就可以淨除我們學習的障礙嗎?就可以讓我們能夠憶念到我們的宗旨嗎?是這樣嗎?當我們在學《廣論》,遇到各種各樣的障礙的時候,我們有沒有想到要祈求佛菩薩呢?要禮敬佛菩薩呢?為什麼禮敬佛菩薩可以去除障礙呢?為什麼禮敬佛菩薩可以得到加持呢?當我們對佛菩薩擁有信心,有多大的信心就有多大的加持力,完全是觀待於我們的信心!05:56
那麼障礙這件事呢,有各種各樣的障礙,最可怕的應該是內心中生起各種煩惱的障礙。因為生起了各種煩惱的障礙之後,我們就會造惡業;造惡業之後,就會有更多的苦楚。所以我們能改變的、能操縱的,也就是自己的心念。遇到看似障礙的境界現前的時候,如果我們都能改變自心求得佛菩薩加持,來禮敬文殊菩薩、禮敬所有的佛菩薩,那麼每一次有障礙現起的時候,我們就禮敬了一次或者多次佛菩薩,所以這也是讓我們靠近佛菩薩一次一次的機會。06:42
一旦熟練了這樣的一個方法,當我們感覺到很多事情不順、想去除障礙的時候,我們就不會在這些人事的是是非非裡邊一直糾纏,一直想要在這裡邊弄一個究竟。當我們發現無論講什麼、做什麼都於事無補的時候,也不是就走投無路了,因為我們還有一條路──就是禮敬文殊尊、禮敬所有的佛菩薩,這也可以去除障礙!07:08
當然這樣講一講,如何去體會在我們遇到障礙的時候,我們祈求佛菩薩會去除障礙呢?就是要靠所有的修行者身體力行,真正地能夠記住上師的這個行誼和他的教誨。因為師父在這裡邊說的是我們學習要不忘宗旨,然後要去除障礙,師父通篇都這樣講。在看師父的行誼的時候,大大小小的事情,比如說那個時候園區買地呀,還有像我們司空見慣的一些,比如說哪個有機的產品突然豐收了,豐收了之後短時間賣不出去怎麼辦?我看到師父,都是運用向佛菩薩祈求的方式。08:01
這樣一位高僧他擁有洞悉很多很多事物的智慧,好像很多事情發生了,他都可以看到這個事情的本質。但是,即便我們看到的,已經不知道是怎樣行境的一位修行者、一位佛菩薩,他依然是去祈求佛菩薩!你說這是一種傳統、一種宗規嗎?是一種傳承!傳承的是什麼呢?當有大大小小的事情發生的時候,我們要去祈求佛菩薩,希望能夠得到佛菩薩的加被,去除我們的障礙。這樣的話,我們的善願就能夠圓滿,我們利他的心願,也透過一次一次地向佛菩薩的祈求和學習,調伏我們的內心包括我慢等等各種煩惱,更加趣向智慧。09:04
所以,這應該是一個很美妙的傳規吧!當我們在念到《廣論》這句「敬禮尊重妙音」的時候,內心裡是否能夠進入到禮敬上師文殊的這樣一種續流中呢?09:26
【 全廣 II 】第 47 講討論題綱 (一)/如英法師
1. 對於老師經常提策我們痛苦根源的方向,不知道大家每次聽是越聽越有感覺?還是覺得每次都覺得差不多?然後,老師在這裡問了一個問題,表達了一份關心「不知道你們都過得怎麼樣?」,討論一下,不知道你們都過得怎麼樣?
2. 看著手抄回答,對於造論者「論前歸敬」它的功用、意義是什麼?對於學者來說,又有什麼意義呢?
【 全廣 II 】第 47 講討論題綱 (二)/如英法師
1. 在[05'56"]前的段落中,大家討論複習一下。我們有談到宗旨,在皈敬頌中透過「敬禮尊重妙音」師父說:「使我們了解我們的歸趣、宗致、歸投、趣向......」,如何在我們研討廣論之前,如何讓我們造集的業朝向成佛的方向,而不是背離成佛的方向,如何做到這點?
2. 老師問了一個問題,要淨除障礙了解我們的歸趣還要不忘宗旨,上師們給與我們的方式是什麼?我們也經常念,但是有念沒念好像沒什麼差別,請問這個問題怎麼辦?
3. 在後面的段落中,經常觀察一下,面對外境內心真的是如理的嗎?老師說,我們能夠操作、改變的就是我們的心念。就是說,如何運用一種方法,看似障礙現前的時候,讓我們的業轉為跟成佛一致的方向,不要朝向背離的方向,有沒有這樣的方法能夠調整那個宗旨跟方向,這方法是什麼?知道方法後,祈求沒感覺,煩惱一樣熾盛,該怎麼辦?
2A-47講_手抄1冊 P38-L3 ~ P38-L6全球廣論 II
來源: 廣海明月
講次 | 0047 (2018-09-10 ~ 2018-09-12)
標題 | 為了「不忘宗旨、除障礙」而祈求加持
音檔 | 2A 06:26 ~ 07:13
廣論段落 | P1-L1 ~ P1-L2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敬禮尊重妙音
手抄頁/行 | 第1冊 P38-L3 ~ P38-L6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38-L3 ~ P38-L6 )
手抄段落 | 那麼這個論前歸敬……這個是歸敬的意思。
廣海明月 | 第2卷 P43 ~ P48
真如老師講授
大家好!又到了我們研討《廣論》的時間了。最近不知道你們都過得怎麼樣?生命中有很多歡樂、有很多痛苦、不如意的事情,但是無論怎樣,我們已經在這一期的生命中值遇了宗大師的教法、值遇了師父!所有痛苦的根源,不像看起來那樣存在於我心之外的境上的人和事。佛陀告訴我們所有痛苦的根源,在於心續上的無明。當這種無明沒有被破除的時候,我們在哪裡都會覺得不快樂,都會覺得有種種不如意。所以要像自己想像地那樣過快樂無憂的人生,就要終極地摧毀無明,因為無明才是一切痛苦的根本。01:14
所以不像我們感受的那樣──痛苦是存在於我心之外的一個人或者事上,因為那人和事如果變得好一點的話,好像我就會感受得好一點;實際上是我們的心上有這種煩惱的習氣和種子。從這樣的一個角度思考的話,正因為我們內心的無明是可以被對治的,所以我們的痛苦也可以由於找到苦因、結束苦因而結束。所以無論在生命中曾經發生怎樣傷心痛楚的事情,都因為我們遇到了大寶佛教而有無限的希望,而此時正是我們會遇這希望的時光。所以很希望大家能夠專注一心,一起跟師父學《廣論》!02:03
如果準備好了的話,我們就可以聽了,今天應該聽到第二小段。聽的時候大家不要走神,端正自己的意樂,要認真地聽。02:18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 那麼這個「論前歸敬」,這個也是傳統的一種,一個傳統、一個傳承。它的意思有好幾點,最簡單的就是求加被、除障礙,使得造論能夠圓滿。對我們學者來說,使得我們了解我們的歸趣──就是我們的宗致,我們的宗致、我們歸投、我們趣向;也同樣地淨除我們的障礙,達到我們得到究竟圓滿。那麼這個是歸敬的意思。03:08
好,那麼現在大家可以想一下,師父在這一段,從兩方面講了「敬禮尊重妙音」的意思。師父說:「它的意思有好幾點,最簡單的就是求加被、除障礙」,就是從造論者來說,「使得造論能夠獲得圓滿」。03:34
可以想見多偉大的上師們,他們依然是遵循著這樣的宗規向佛菩薩祈求。其實這是一個非常美好的習慣,雖然它是一個傳統、一個傳承,但也不像我們想像那樣,好像就只是一個規定。假如它是一個規定的話,在這樣的規定裡有怎樣的內涵呢?內涵是最重要的!內涵就是使造論者和學論的人都能得到利益。從造論者來說,就是他會求加持,祈求能夠去除造論的障礙。那麼對我們學習的人來說,師父說:「使我們了解我們的歸趣」,他用了「我們的歸趣、我們的宗致、我們的歸投、我們的趣向……」這裡邊幾乎全部都在談「宗旨」對吧?我們的生命將趣向哪裡?從造業的角度來說,我們生生世世強烈的那個業會趣向哪裡?我們天天在研討《廣論》之前,一定要一個大乘發心,也是要將我們的這一次聽聞《廣論》造集的業,一直朝向成佛的方向,而不要朝向背離成佛的方向。04:46
所以成辦一件善事也好,或者寫這樣一部偉大的論著、我們學這樣的論著、我們現在來研討《廣論》,其實也會遇到障礙的,有很多障礙。那麼怎麼樣能夠隨時隨地淨除我們的障礙,也使我們了解我們的歸趣、不忘宗旨?所以,上師們給出的方式是──敬禮尊重妙音!禮敬佛菩薩就可以淨除我們學習的障礙嗎?就可以讓我們能夠憶念到我們的宗旨嗎?是這樣嗎?當我們在學《廣論》,遇到各種各樣的障礙的時候,我們有沒有想到要祈求佛菩薩呢?要禮敬佛菩薩呢?為什麼禮敬佛菩薩可以去除障礙呢?為什麼禮敬佛菩薩可以得到加持呢?當我們對佛菩薩擁有信心,有多大的信心就有多大的加持力,完全是觀待於我們的信心!05:56
那麼障礙這件事呢,有各種各樣的障礙,最可怕的應該是內心中生起各種煩惱的障礙。因為生起了各種煩惱的障礙之後,我們就會造惡業;造惡業之後,就會有更多的苦楚。所以我們能改變的、能操縱的,也就是自己的心念。遇到看似障礙的境界現前的時候,如果我們都能改變自心求得佛菩薩加持,來禮敬文殊菩薩、禮敬所有的佛菩薩,那麼每一次有障礙現起的時候,我們就禮敬了一次或者多次佛菩薩,所以這也是讓我們靠近佛菩薩一次一次的機會。06:42
一旦熟練了這樣的一個方法,當我們感覺到很多事情不順、想去除障礙的時候,我們就不會在這些人事的是是非非裡邊一直糾纏,一直想要在這裡邊弄一個究竟。當我們發現無論講什麼、做什麼都於事無補的時候,也不是就走投無路了,因為我們還有一條路──就是禮敬文殊尊、禮敬所有的佛菩薩,這也可以去除障礙!07:08
當然這樣講一講,如何去體會在我們遇到障礙的時候,我們祈求佛菩薩會去除障礙呢?就是要靠所有的修行者身體力行,真正地能夠記住上師的這個行誼和他的教誨。因為師父在這裡邊說的是我們學習要不忘宗旨,然後要去除障礙,師父通篇都這樣講。在看師父的行誼的時候,大大小小的事情,比如說那個時候園區買地呀,還有像我們司空見慣的一些,比如說哪個有機的產品突然豐收了,豐收了之後短時間賣不出去怎麼辦?我看到師父,都是運用向佛菩薩祈求的方式。08:01
這樣一位高僧他擁有洞悉很多很多事物的智慧,好像很多事情發生了,他都可以看到這個事情的本質。但是,即便我們看到的,已經不知道是怎樣行境的一位修行者、一位佛菩薩,他依然是去祈求佛菩薩!你說這是一種傳統、一種宗規嗎?是一種傳承!傳承的是什麼呢?當有大大小小的事情發生的時候,我們要去祈求佛菩薩,希望能夠得到佛菩薩的加被,去除我們的障礙。這樣的話,我們的善願就能夠圓滿,我們利他的心願,也透過一次一次地向佛菩薩的祈求和學習,調伏我們的內心包括我慢等等各種煩惱,更加趣向智慧。09:04
所以,這應該是一個很美妙的傳規吧!當我們在念到《廣論》這句「敬禮尊重妙音」的時候,內心裡是否能夠進入到禮敬上師文殊的這樣一種續流中呢?09:26
【 全廣 II 】第 47 講討論題綱 (一)/如英法師
1. 對於老師經常提策我們痛苦根源的方向,不知道大家每次聽是越聽越有感覺?還是覺得每次都覺得差不多?然後,老師在這裡問了一個問題,表達了一份關心「不知道你們都過得怎麼樣?」,討論一下,不知道你們都過得怎麼樣?
2. 看著手抄回答,對於造論者「論前歸敬」它的功用、意義是什麼?對於學者來說,又有什麼意義呢?
【 全廣 II 】第 47 講討論題綱 (二)/如英法師
1. 在[05'56"]前的段落中,大家討論複習一下。我們有談到宗旨,在皈敬頌中透過「敬禮尊重妙音」師父說:「使我們了解我們的歸趣、宗致、歸投、趣向......」,如何在我們研討廣論之前,如何讓我們造集的業朝向成佛的方向,而不是背離成佛的方向,如何做到這點?
2. 老師問了一個問題,要淨除障礙了解我們的歸趣還要不忘宗旨,上師們給與我們的方式是什麼?我們也經常念,但是有念沒念好像沒什麼差別,請問這個問題怎麼辦?
3. 在後面的段落中,經常觀察一下,面對外境內心真的是如理的嗎?老師說,我們能夠操作、改變的就是我們的心念。就是說,如何運用一種方法,看似障礙現前的時候,讓我們的業轉為跟成佛一致的方向,不要朝向背離的方向,有沒有這樣的方法能夠調整那個宗旨跟方向,這方法是什麼?知道方法後,祈求沒感覺,煩惱一樣熾盛,該怎麼辦?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00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廣海明月 0048講-「論」:具足修治與救護兩種功德
廣海明月 0048講「論」:具足修治與救護兩種功德
2A-48講_手抄1冊 P38-L7 ~ P38-L11全球廣論 II
來源:廣海明月
講次 | 0048 (2018-09-13 ~ 2018-09-16)
標題 | 「論」:具足修治與救護兩種功德
音檔 | 2A 07:13 ~ 08:16
廣論段落 | P1-L1 ~ P1-L2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敬禮尊重妙音
手抄頁/行 | 第1冊 P38-L7 ~ P38-L11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38-L7 ~ P38-L12 )
手抄段落 | 那麼裡面歸敬的內容呢……順著次序來,第一個
廣海明月 | 第2卷 P49 ~ P52
真如老師講授
好,那我們現在開始聽下一段。
所以在這裡邊,師父就說論是特別講智慧的,講到一個「深辨名相」,深辨名相。那麼「深辨」字面的意思,應該就是深刻詳盡地辨析。當然提到名相的時候,大家都知道學《攝類學》,名相啊、性相啊、界限、差別等等,這些內容要深刻詳盡地辨析,讓自己明了。02:42
所以對這個「論」字,到底什麼叫「論」?嘉木樣大師他在《現觀辨析》裡說:具足了修治──修整、調治──與救護兩種功德的清淨能詮,是論的定義。世親菩薩在《解釋正理論》中也說過:「修治一切煩惱仇敵。」請問煩惱仇敵會怎樣呢?令我們徹底地不快樂。因為有苦因、有苦果,所以一定要修治這苦因和苦果,內心的煩惱才是我們真正的仇敵。那麼論的作用就是修治這個仇敵。03:28
接著世親菩薩還說:「從惡趣諸有中救護。」我們現在是在人天善道中的人道,是很安樂的。那麼從生生相續的一個心續的續流這個角度來看,我們的心續裡有沒有惡趣的因呢?過去生中有沒有惡趣的因還沒有成熟為果的在這個心續裡?03:50
惡趣有多恐怖呢?學到「三惡趣苦」的時候,如果詳細地去思考、觀察一下,是很驚悚、很驚悚的!所以才需要被救護。如果惡趣不是那麼驚悚、痛苦那麼強烈、時間那麼長,也不需要救護了,因為還有很多安樂嘛!所以這個論它就有一個作用,就是把我們從惡趣、諸有中救護。04:25
「由於具足了修治與救護的功德,所以是論。」具足了修治與救護的功德,救護哦!可以想見在煩惱的輪迴大海中,論典有救護的功能,好像一艘救我們的大船一樣。所以這個論的定義,其他宗派比如說外道,他們是沒有這樣的兩種功德的:修治與救護。為什麼說沒有呢?最根本的一點:你我生命中最慘痛的痛苦是什麼呢?一定是生死啊!無量劫的生死,我們與親人別離的眼淚,可能四大海都裝不下了。由於輪迴,每一期死亡所拋下的屍骨,如果都沒消失的話,不知道可以堆滿多少個世界。這麼長、這麼長的生死,如果沒有去解決它的話,在未來還將無窮次地經歷,這就是輪迴中最最深重的痛苦。那麼對於生死這件事情,到底要怎麼解決它?有什麼醫生可以治療死病?佛陀就是治療死病的大醫王,把我們從一切三有中救護。06:00
這個論典,因為它詳盡地闡述──師父說「深辨名相」。像《現觀莊嚴論》,它就把《般若經》中的很多名相、性相等等,做一些深刻的辨析。讓我們了解如何是解脫道、如何是菩薩道、如何是大乘、大乘和小乘的差別等等。很多我們過去可能沒有花時間了解,但在將來一定會去修行的一些定義的界限,在論典裡會廣泛深刻地討論。這個對於我們的身心能夠達到一種修治和救護的功德,所以我們才學習論吧!所以才花時間,要在生命裡很認真地投注這樣一個學習的業力,很認真地發心來學習調伏自己這樣一顆心。07:04
師父下面說:「了解了之後,可以啟發智慧」,在佛法裡代表智慧的是文殊菩薩。比如說《攝類學》,《攝類學》皈敬哪一位本尊還記得嗎?皈敬上師怙主文殊!07:21
【 全廣 II 】第 48 講討論題綱 (一)/如得法師
1. 師父在這段立了什麼宗?
2. 老師如何引導我們趣入師父這段?
3. 老師為什麼用這種角度來引導?
【 全廣 II 】第 48 講討論題綱 (二)/如淨和尚
1. 為什麼要皈敬文殊菩薩?老師問:「大家有沒有聽到那個原因?」原因是什麼?
2. 具足修治、救護的功德是論,廣論是一部論,應該有把我們從惡趣救護的作用,那廣論裡面從惡趣救護,要怎麼救護?是什麼法類?
3. 透過我們能夠修治、斷十惡業、懺悔十惡業,乃至修習皈依、修習懺悔,這樣就能讓我們救護三惡道的痛苦。「從惡趣諸有中救護」,這邊的論只有救護惡趣嗎?論有沒有救護輪迴的功能?
2A-48講_手抄1冊 P38-L7 ~ P38-L11全球廣論 II
來源:廣海明月
講次 | 0048 (2018-09-13 ~ 2018-09-16)
標題 | 「論」:具足修治與救護兩種功德
音檔 | 2A 07:13 ~ 08:16
廣論段落 | P1-L1 ~ P1-L2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敬禮尊重妙音
手抄頁/行 | 第1冊 P38-L7 ~ P38-L11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38-L7 ~ P38-L12 )
手抄段落 | 那麼裡面歸敬的內容呢……順著次序來,第一個
廣海明月 | 第2卷 P49 ~ P52
真如老師講授
好,那我們現在開始聽下一段。
大家剛才有認真聽吧?好,那麼現在我提一個問題:師父在這一小段裡,第一個是說明為什麼皈敬文殊師利菩薩呢?大家有沒有聽到那個原因啊?師父說三藏分經、律、論,對吧?那麼《菩提道次第廣論》屬於經、律、論的論部。當時應該是譯師們的一個傳規,為了區分經、律、論,所以說就要在譯經的時候皈敬什麼、論的時候皈敬什麼、律的時候皈敬什麼。經主要都講佛菩薩的功德,所以皈敬一切諸佛菩薩;那麼律是皈敬一切智智,因為只有佛才能制戒,十地菩薩是不能制戒的,唯有佛能夠制戒;那麼論就是禮敬文殊菩薩。02:12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 那麼裡面歸敬的內容呢?第一個是說明這個「論」,造論,那麼造論的時候為什麼是歸敬文殊師利菩薩呢?我們曉得,我們的三藏分成功經、律、論,那麼論特別是講智慧的,能夠所謂深辨名相,了解了以後,然後能夠啟發智慧。而這個在佛法裡面,是由大智文殊師利菩薩作為代表的,這樣。那麼是可以不一定歸敬這個文殊師利菩薩,可以看它的特質而來這個歸敬,第一個。那麼下面就是三寶順著次序來,第一個:01:08
所以在這裡邊,師父就說論是特別講智慧的,講到一個「深辨名相」,深辨名相。那麼「深辨」字面的意思,應該就是深刻詳盡地辨析。當然提到名相的時候,大家都知道學《攝類學》,名相啊、性相啊、界限、差別等等,這些內容要深刻詳盡地辨析,讓自己明了。02:42
所以對這個「論」字,到底什麼叫「論」?嘉木樣大師他在《現觀辨析》裡說:具足了修治──修整、調治──與救護兩種功德的清淨能詮,是論的定義。世親菩薩在《解釋正理論》中也說過:「修治一切煩惱仇敵。」請問煩惱仇敵會怎樣呢?令我們徹底地不快樂。因為有苦因、有苦果,所以一定要修治這苦因和苦果,內心的煩惱才是我們真正的仇敵。那麼論的作用就是修治這個仇敵。03:28
接著世親菩薩還說:「從惡趣諸有中救護。」我們現在是在人天善道中的人道,是很安樂的。那麼從生生相續的一個心續的續流這個角度來看,我們的心續裡有沒有惡趣的因呢?過去生中有沒有惡趣的因還沒有成熟為果的在這個心續裡?03:50
惡趣有多恐怖呢?學到「三惡趣苦」的時候,如果詳細地去思考、觀察一下,是很驚悚、很驚悚的!所以才需要被救護。如果惡趣不是那麼驚悚、痛苦那麼強烈、時間那麼長,也不需要救護了,因為還有很多安樂嘛!所以這個論它就有一個作用,就是把我們從惡趣、諸有中救護。04:25
「由於具足了修治與救護的功德,所以是論。」具足了修治與救護的功德,救護哦!可以想見在煩惱的輪迴大海中,論典有救護的功能,好像一艘救我們的大船一樣。所以這個論的定義,其他宗派比如說外道,他們是沒有這樣的兩種功德的:修治與救護。為什麼說沒有呢?最根本的一點:你我生命中最慘痛的痛苦是什麼呢?一定是生死啊!無量劫的生死,我們與親人別離的眼淚,可能四大海都裝不下了。由於輪迴,每一期死亡所拋下的屍骨,如果都沒消失的話,不知道可以堆滿多少個世界。這麼長、這麼長的生死,如果沒有去解決它的話,在未來還將無窮次地經歷,這就是輪迴中最最深重的痛苦。那麼對於生死這件事情,到底要怎麼解決它?有什麼醫生可以治療死病?佛陀就是治療死病的大醫王,把我們從一切三有中救護。06:00
這個論典,因為它詳盡地闡述──師父說「深辨名相」。像《現觀莊嚴論》,它就把《般若經》中的很多名相、性相等等,做一些深刻的辨析。讓我們了解如何是解脫道、如何是菩薩道、如何是大乘、大乘和小乘的差別等等。很多我們過去可能沒有花時間了解,但在將來一定會去修行的一些定義的界限,在論典裡會廣泛深刻地討論。這個對於我們的身心能夠達到一種修治和救護的功德,所以我們才學習論吧!所以才花時間,要在生命裡很認真地投注這樣一個學習的業力,很認真地發心來學習調伏自己這樣一顆心。07:04
師父下面說:「了解了之後,可以啟發智慧」,在佛法裡代表智慧的是文殊菩薩。比如說《攝類學》,《攝類學》皈敬哪一位本尊還記得嗎?皈敬上師怙主文殊!07:21
【 全廣 II 】第 48 講討論題綱 (一)/如得法師
1. 師父在這段立了什麼宗?
2. 老師如何引導我們趣入師父這段?
3. 老師為什麼用這種角度來引導?
【 全廣 II 】第 48 講討論題綱 (二)/如淨和尚
1. 為什麼要皈敬文殊菩薩?老師問:「大家有沒有聽到那個原因?」原因是什麼?
2. 具足修治、救護的功德是論,廣論是一部論,應該有把我們從惡趣救護的作用,那廣論裡面從惡趣救護,要怎麼救護?是什麼法類?
3. 透過我們能夠修治、斷十惡業、懺悔十惡業,乃至修習皈依、修習懺悔,這樣就能讓我們救護三惡道的痛苦。「從惡趣諸有中救護」,這邊的論只有救護惡趣嗎?論有沒有救護輪迴的功能?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00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廣海明月0049講-依照傳規,養成祈求的習慣(四家註)
廣海明月0049講依照傳規,養成祈求的習慣(四家註)|【全廣II】光明版4K|真如老師|2018-09-17 ~ 09-19|全球廣論第二輪
2A-49講_手抄1冊 P38-L7 ~ P38-L11全球廣論 II
來源: 廣海明月
廣海明月0049講依照傳規,養成祈求的習慣(四家註)
講次 | 0049 (2018-09-17 ~ 2018-09-19)
標題 | 依照傳規,養成祈求的習慣(四家註)
音檔 | 2A 07:13 ~ 08:16
廣論段落 | P1-L1 ~ P1-L2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敬禮尊重妙音
手抄頁/行 | 第1冊 P38-L7 ~ P38-L11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38-L7 ~ P38-L12 )
手抄段落 | 那麼裡面歸敬的內容呢……順著次序來,第一個
廣海明月 | 第2卷 P53 ~ P57
入門段落 | 第1冊 P51-L3 ~ P51-L12 「耶」,註為「所為格」……就是上師的意思。
真如老師講授
那在「敬禮尊重妙音」前面,有一個「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它翻過來就是「敬禮尊重妙音」。在仁波切的《四家合註入門》裡邊,第五十一頁有講到:「廓喀耶」的「耶」是什麼?就是「妙所為格」的意思,所為格是藏文語法的一種用法。這裡要表達什麼所為呢?說:「我們禮敬的目的,就是為了止息自己心中的一切煩惱,領納上師及殊勝天尊的加持,以及能夠易於究竟通達論義,由於這些目的,所以禮敬勝天尊。」00:49
在這裡又再次提到了「禮敬的目的」,就是師父說:「我們的歸趣」,這講的是一樣的。說:「就是為了止息自己心中的一切煩惱」,如果煩惱是一場風暴、一場沙塵暴的話,那麼就提到了「止息」,為了止息它。為了這個目的,「領納上師及殊勝天尊的加持」。還有為了「能夠易於」,「易於」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容易;容易地「究竟通達論義」,就是從學者的角度究竟地通達論義。注意哦!這裡邊最吸引我們的應該是那個容易的「易」字,因為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結果還是很難了解我們所學經典的意思,如果得到了上師本尊的加持,能夠容易地、究竟地通達論義的話,那應該是非常非常美好的一件事情。所以非常非常希望我們透過內心對佛菩薩虔誠地祈求,能夠達到這樣的一個目的。02:07
然後在《四家合註入門》這裡邊,也是五十一頁,你們現在都有書了吧!可以拿來看一看。仁波切講到:「這裡有一處巴梭法王的箋註。」然後說:「『巴此為頂禮殊勝天或根本上師怙主妙音』,就是頂禮殊勝天尊根本上師文殊怙主。」然後說:「巴梭法王的箋還沒有結束。「巴如至尊云:『由師恩德得見時。』」這是宗大師的話。話中所指的上師是誰呢?就是文殊怙主。我們讀過《廣傳》,都知道宗大師常常祈求文殊菩薩。「由於文殊怙主的恩德,使我見到一切法的內涵」──這是宗大師在《緣起讚》裡寫的──所以接下來才說:「巴故向功德尊勝之上師及妙音致敬。」03:09
「由於文殊怙主的恩德,使我見到一切法的內涵」,見到一切法的內涵,就不會再顛倒地執取兩種分別的執著,讓一切還歸到真理本身,而不再有種種染雜。這個時候喧囂得像我們所害怕的輪迴的沙塵暴等等,就真的會止息下來了。止息了什麼呢?止息了苦因和苦果的無窮次的輪轉。那麼讓我們內心從種種痛苦的繫縛中、從種種痛苦的追逐中能夠解脫出來、能夠停頓下來的,那個最重要的因素、那個最重要的人,就是上師!因為這樣的緣故,他是「功德尊勝」──這是上師的意思──因為這樣的緣故,讓我見到了一切法的內涵,所以才向功德尊勝的上師文殊,就是妙音來致敬。04:23
所以,我們在這一小段可以看到傳承,就是講論的善知識們、寫論的佛菩薩們,都是依照著這樣的傳承禮敬佛菩薩。那麼對我們學的人來說,是不是也要依著這樣的傳承會比較吉祥呢?那一定是的!所以在研討之前呢,也希望大家能有一個殷重的祈求。04:54
比如說現在學《攝類學》了,大家都知道《攝類學》不是很好學,當初我們滿懷熱情地開始學,學了之後發現不是很懂。那麼法師們,尤其是我們寺院第一班的法師們,應該說他們已經跨越了這一關吧!他們也是從「是顏色都是紅色嗎」開始,就辯這樣的題,後來慢慢辯到可以讓你承認「是顏色都是紅色」。那麼怎樣在辯論場上被對手逼到走投無路的時候,還能突然產生閃電般的跳躍的思路呢?其實都離不開向善知識、向佛菩薩祈求。05:42
所以對於我們一心追求智慧的修行者來說,祈求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課,或者說是一個非常必要的習慣,我們必須常常習慣向佛菩薩祈求、向善知識祈求。祈求的時候,可以讓我們暫時捨棄對一些事相上的成敗和眼前利益的過分錙銖必較,讓我們的心突然開始融入到一種非常深邃的、廣闊的生命視野之中,可以看到非常遼遠的目標。06:20
我們此時所做的事情,當然都希望它能夠在事相上也成功,但是萬一在事相上沒成功的時候,我們是不能輸掉內心的。怎樣才能不輸掉內心呢?就是無論何種境界現前,必須保證我們內心去造集善業,就像寂天菩薩說的:「佛子雖逢難,善增罪不生。」那麼在一切惡趣、諸有和煩惱中,能夠救護我們的論典的這個功德,也是透過善知識的宣說,使我們能夠了解這樣的功德,能夠去成就這樣的功德。所以如果能夠養成常常向佛菩薩祈求的這樣一個習慣,我覺得是非常美好的。如果你已經養成了,那就繼續增廣它吧!如果你還沒有養成習慣,就從現在開始訓練自己吧!因為這是一個非常非常善妙的習氣,非常值得我們花時間、花心力去養成這個習慣。07:31
所以我們知道祈求對我們生命是何等重要,也是透過學習論典、透過善知識講,才能夠了解到的;一切的美好,都源於我們有善知識的攝受和慈悲的引領。學到此處,會不會覺得:雖然生死輪迴的痛苦是很強烈的,但是佛菩薩、善知識的心──利益我們的心,可能強過它百千萬倍;一旦我們透過千百次的修鍊、無窮次的修鍊,淬煉自己的信心,堅定地在內心中去皈依、去禮敬佛菩薩的話,我們的生命肯定會一天比一天變得更美好的。為什麼?因為所有的問題都出在內心啊,改變內心就可以了。所以這是一個非常快捷的方法,就是祈求佛菩薩!08:39
【 全廣 II 】第 49 講討論題綱 (一)/如得法師
1. 複述討論[04'23"]這一段的重點是什麼?老師為什麼要用這種角度趣入來引導我們?
2. 為什麼透由祈求上師本尊可以讓我們易於趣入本論所表達的內涵?
【全廣 II 】第 49 講討論題綱 (二)/如淨和尚
1. 禮敬的目的是什麼?
2. 為什麼禮敬的對象是文殊菩薩?
3. 祈求有什麼重要之處?有沒有透過祈求,對眼前的成敗沒有那麼計較?
4. 怎麼樣才能不輸掉內心?怎麼做才能不造惡業、造善業?
5. 你都怎麼祈求?
2A-49講_手抄1冊 P38-L7 ~ P38-L11全球廣論 II
來源: 廣海明月
廣海明月0049講依照傳規,養成祈求的習慣(四家註)
講次 | 0049 (2018-09-17 ~ 2018-09-19)
標題 | 依照傳規,養成祈求的習慣(四家註)
音檔 | 2A 07:13 ~ 08:16
廣論段落 | P1-L1 ~ P1-L2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敬禮尊重妙音
手抄頁/行 | 第1冊 P38-L7 ~ P38-L11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38-L7 ~ P38-L12 )
手抄段落 | 那麼裡面歸敬的內容呢……順著次序來,第一個
廣海明月 | 第2卷 P53 ~ P57
入門段落 | 第1冊 P51-L3 ~ P51-L12 「耶」,註為「所為格」……就是上師的意思。
真如老師講授
那在「敬禮尊重妙音」前面,有一個「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它翻過來就是「敬禮尊重妙音」。在仁波切的《四家合註入門》裡邊,第五十一頁有講到:「廓喀耶」的「耶」是什麼?就是「妙所為格」的意思,所為格是藏文語法的一種用法。這裡要表達什麼所為呢?說:「我們禮敬的目的,就是為了止息自己心中的一切煩惱,領納上師及殊勝天尊的加持,以及能夠易於究竟通達論義,由於這些目的,所以禮敬勝天尊。」00:49
在這裡又再次提到了「禮敬的目的」,就是師父說:「我們的歸趣」,這講的是一樣的。說:「就是為了止息自己心中的一切煩惱」,如果煩惱是一場風暴、一場沙塵暴的話,那麼就提到了「止息」,為了止息它。為了這個目的,「領納上師及殊勝天尊的加持」。還有為了「能夠易於」,「易於」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容易;容易地「究竟通達論義」,就是從學者的角度究竟地通達論義。注意哦!這裡邊最吸引我們的應該是那個容易的「易」字,因為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結果還是很難了解我們所學經典的意思,如果得到了上師本尊的加持,能夠容易地、究竟地通達論義的話,那應該是非常非常美好的一件事情。所以非常非常希望我們透過內心對佛菩薩虔誠地祈求,能夠達到這樣的一個目的。02:07
然後在《四家合註入門》這裡邊,也是五十一頁,你們現在都有書了吧!可以拿來看一看。仁波切講到:「這裡有一處巴梭法王的箋註。」然後說:「『巴此為頂禮殊勝天或根本上師怙主妙音』,就是頂禮殊勝天尊根本上師文殊怙主。」然後說:「巴梭法王的箋還沒有結束。「巴如至尊云:『由師恩德得見時。』」這是宗大師的話。話中所指的上師是誰呢?就是文殊怙主。我們讀過《廣傳》,都知道宗大師常常祈求文殊菩薩。「由於文殊怙主的恩德,使我見到一切法的內涵」──這是宗大師在《緣起讚》裡寫的──所以接下來才說:「巴故向功德尊勝之上師及妙音致敬。」03:09
「由於文殊怙主的恩德,使我見到一切法的內涵」,見到一切法的內涵,就不會再顛倒地執取兩種分別的執著,讓一切還歸到真理本身,而不再有種種染雜。這個時候喧囂得像我們所害怕的輪迴的沙塵暴等等,就真的會止息下來了。止息了什麼呢?止息了苦因和苦果的無窮次的輪轉。那麼讓我們內心從種種痛苦的繫縛中、從種種痛苦的追逐中能夠解脫出來、能夠停頓下來的,那個最重要的因素、那個最重要的人,就是上師!因為這樣的緣故,他是「功德尊勝」──這是上師的意思──因為這樣的緣故,讓我見到了一切法的內涵,所以才向功德尊勝的上師文殊,就是妙音來致敬。04:23
所以,我們在這一小段可以看到傳承,就是講論的善知識們、寫論的佛菩薩們,都是依照著這樣的傳承禮敬佛菩薩。那麼對我們學的人來說,是不是也要依著這樣的傳承會比較吉祥呢?那一定是的!所以在研討之前呢,也希望大家能有一個殷重的祈求。04:54
比如說現在學《攝類學》了,大家都知道《攝類學》不是很好學,當初我們滿懷熱情地開始學,學了之後發現不是很懂。那麼法師們,尤其是我們寺院第一班的法師們,應該說他們已經跨越了這一關吧!他們也是從「是顏色都是紅色嗎」開始,就辯這樣的題,後來慢慢辯到可以讓你承認「是顏色都是紅色」。那麼怎樣在辯論場上被對手逼到走投無路的時候,還能突然產生閃電般的跳躍的思路呢?其實都離不開向善知識、向佛菩薩祈求。05:42
所以對於我們一心追求智慧的修行者來說,祈求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課,或者說是一個非常必要的習慣,我們必須常常習慣向佛菩薩祈求、向善知識祈求。祈求的時候,可以讓我們暫時捨棄對一些事相上的成敗和眼前利益的過分錙銖必較,讓我們的心突然開始融入到一種非常深邃的、廣闊的生命視野之中,可以看到非常遼遠的目標。06:20
我們此時所做的事情,當然都希望它能夠在事相上也成功,但是萬一在事相上沒成功的時候,我們是不能輸掉內心的。怎樣才能不輸掉內心呢?就是無論何種境界現前,必須保證我們內心去造集善業,就像寂天菩薩說的:「佛子雖逢難,善增罪不生。」那麼在一切惡趣、諸有和煩惱中,能夠救護我們的論典的這個功德,也是透過善知識的宣說,使我們能夠了解這樣的功德,能夠去成就這樣的功德。所以如果能夠養成常常向佛菩薩祈求的這樣一個習慣,我覺得是非常美好的。如果你已經養成了,那就繼續增廣它吧!如果你還沒有養成習慣,就從現在開始訓練自己吧!因為這是一個非常非常善妙的習氣,非常值得我們花時間、花心力去養成這個習慣。07:31
所以我們知道祈求對我們生命是何等重要,也是透過學習論典、透過善知識講,才能夠了解到的;一切的美好,都源於我們有善知識的攝受和慈悲的引領。學到此處,會不會覺得:雖然生死輪迴的痛苦是很強烈的,但是佛菩薩、善知識的心──利益我們的心,可能強過它百千萬倍;一旦我們透過千百次的修鍊、無窮次的修鍊,淬煉自己的信心,堅定地在內心中去皈依、去禮敬佛菩薩的話,我們的生命肯定會一天比一天變得更美好的。為什麼?因為所有的問題都出在內心啊,改變內心就可以了。所以這是一個非常快捷的方法,就是祈求佛菩薩!08:39
色碼 妙:#00639E 巴:#950D43 |
【 全廣 II 】第 49 講討論題綱 (一)/如得法師
1. 複述討論[04'23"]這一段的重點是什麼?老師為什麼要用這種角度趣入來引導我們?
2. 為什麼透由祈求上師本尊可以讓我們易於趣入本論所表達的內涵?
【全廣 II 】第 49 講討論題綱 (二)/如淨和尚
1. 禮敬的目的是什麼?
2. 為什麼禮敬的對象是文殊菩薩?
3. 祈求有什麼重要之處?有沒有透過祈求,對眼前的成敗沒有那麼計較?
4. 怎麼樣才能不輸掉內心?怎麼做才能不造惡業、造善業?
5. 你都怎麼祈求?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00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廣海明月 0050講-了解皈依意義,當下就得殊勝好處
廣海明月 0050講了解皈依意義,當下就得殊勝好處
2A-50講_手抄1冊 P38-LL2 ~ P39-L8全球廣論 II
來源: 廣海明月
講次 | 0050 (2018-09-20 ~ 2018-09-23)
標題 | 了解皈依意義,當下就得殊勝好處
音檔 | 2A 08:16 ~ 09:57
廣論段落 | P1-L3 ~ P1-L4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
手抄頁/行 | 第1冊 P38-LL2 ~ P39-L8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38-LL2 ~ P39-L9 )
手抄段落 |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留待後頭講。
廣海明月 | 第2卷 P58 ~ P64
大家好!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還是非常珍惜這樣的時刻!00:10
提到修行,首先我們為什麼要修行呢?是什麼理由推動著我們一定要修行呢?那麼如何修行?在修行過程中的對和錯、結果、驗證等等,這些都要聽聞教典,在理論上先了解,然後再付諸實踐。所以師父常常強調修行真的要從聽聞佛法開始,也就是按照這樣一個聞思修的次第開始。正確的應該是聽聞了之後,進一步了解了,把所了解的接著去驗證,這才是我們聽聞的目的。可是一旦搞錯了的話,就會聽了很多非常高的標準,在心裡眼界特別高,拿這樣的標準去看待別人,或者看待世上的事情,就是我們平常講的法鏡外照。這樣的話,就會造成由於了解了更多之後,產生跟境界不相容,會產生痛苦。所以修行最重要的是「向內調伏」──把聽聞來的道理、見解拿來比對自心、向內調伏。那麼對待他人,要用一個非常恭敬的、寬容的心態,去面對人生的種種。如果這樣的話,我們就不會扭曲了聽聞的目標,在聽聞之後能夠如法而行,我們的生命才能離苦得樂。所以希望這一點,我們要常常在內心中反覆地策勵自己。02:08
好!接著我們就要開始學《廣論》了,我們要端正自己的動機,珍惜這樣一個學法的因緣。為了成就無上正等菩提,我們必須要去了解成就無上菩提的因;要想了解這個因,就要聽法。聽法的時候,要再再地造作一個大乘發心──為了無窮無盡的有情能從痛苦的輪迴裡透脫出來,我們必須去成就正等覺位。為了那樣美好的一天,所以我們現在做很多的努力。在聽聞的時候,要注意不要散亂、不要昏沉,要注意如理作意!02:57
上次我們講到「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敬禮尊重妙音」,今天就進入敬禮釋迦佛的第一個偈子──「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我們現在就聽師父的帶子:03:28
如果像這個偈子中所闡述的那樣,那我們就要仔細看清楚:「這是我們釋迦牟尼佛」,「這是」的這個「這」,到底是什麼呢?師父解釋說分成身、語、意三部分,師父還講一下這樣分是有特殊的意義的。假如說我們要給別人介紹一個人,或者讚美一個人,其實很少會這樣分的,但是經典裡讚美佛菩薩是分身、語、意的,可以想見當初修行的時候,也是別別成熟為這樣的功德。06:29
然後師父講到:「關於這部分的意義,等到後面講皈依的時候再說。」當初我讀到這裡的時候,就很想要知道:「哇!在這一節講了就好了,不然還要等很久,等到皈依的部分。」當我這樣想了之後,馬上師父就回答說:「為什麼要擺在後頭講呢?」我不知道你們聽師父的帶子有沒有這樣的體會,就是聽、聽、聽,心裡會現出一個疑問,現出來之後,師父下一句話馬上就回答這個疑問?那種感覺好像你的心聲完整地被師父聽到,而且幾乎是有問必答。所以「為什麼擺在後面講呢?」這就是我當初聽帶子的疑問。然後師父說:「當我們了解這個皈依的意義之後,再去皈依的話,我們就可以馬上得到殊勝的好處。」師父用了「馬上」,時間是非常快的!但一定是了解了皈依的意義再去皈依,可能篇幅要很大,因為這是一個〈皈敬頌〉,可能要挪到皈依的部分再仔細地去講。07:31
然後師父就說:「對於造者、造論的人來說,是為了祈求加被,淨除一切障礙,使得造論圓滿。」當我們要做一件事,想要它順利的話,我們通常會採取什麼樣的方式呢?就是打點一些人啊,或者去做一些什麼。但是對於造論者來說,都是祈求佛陀加被,淨除一切障礙。成辦順緣的方便是這樣的,所以師父說:「圓滿的皈依。」08:03
那麼對我們學的人來說,還是要一邊了解造論的意義,同時也希望了解皈依的意義而去皈依,這是師父的心願啊!又說了一句:「如果了解的話,當下就會得到殊勝的好處。」在第一段的時候,師父非常非常地期待我們要詳細地去了解釋迦佛還有所有佛陀的功德,了解了之後再去皈依的話,會得到不可思議的好處。所以在這裡,我們就會有滿滿的期待:要學到皈依,要把《廣論》向後學,要了解佛陀到底有什麼樣的功德,而且我們到底可以怎樣地「馬上」和「當下」得到殊勝的好處。注意!得到殊勝好處的是誰呢?就是了解了皈依的意義再去皈依的那個人,他會得到殊勝的好處,而且是馬上、當下就得到!09:01
所以一開始師父在解釋這一句偈子的時候,完全是從「我們」這樣去了解佛陀的功德之後,「我們」會得到什麼樣的利益,從這樣的角度勸發我們去學習了解佛陀的功德。了解了,產生真實的皈依心之後,多快可以讓我們的身心得到饒益。非常地親切,而且這樣的介紹應該內心沒有什麼牴觸。有的人會覺得:啊!信佛了,會不會是信一個什麼好像可以安排我們命運的那種。它這不是!是說:看你會得到什麼樣的好處,然後你自己從內心裡會真實地看到它的利益。09:44
我覺得這一段的介紹非常地精美和別緻,為什麼呢?因為走向佛陀就是成滿自己殊勝好處的這樣一條路,是對自己好的。並不是說你一定要去多崇拜佛陀,而是怎麼樣能夠自己得到好處。所以這也是再再地彰顯了佛法對身心真實的饒益。因為師父講《廣論》的時候,處處都從這樣的地方,讓我們真實地意識到、讓我們真實地感受到,如果我們好好地了解佛陀的功德再去皈依的話,佛法對我們的身心的饒益,俯仰皆是!10:25
這一段很值得再再地閱讀、再再地去琢磨。而且在講到〈皈敬頌〉的時候,師父就講到了皈依,會讓學的人很嚮往學習後面的部分。所以一個非常非常善巧的老師、善知識,他會一直讓你期待著後面還有多少美好,因為這條路就是離苦得樂、從樂走向樂的一條路。所以講一個部分就埋下一個伏筆,讓我們期待:「啊!後面還有什麼?後面還有什麼?」有很多很多驚喜的發現在我們的未來等待!11:09
【 全廣 II 】第 50 講討論題綱 (一)/性勤法師
1. 老師在聽聞前行裡面,提醒了我們什麼?
2. 老師聽到師父講:「這是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老師在驚訝些什麼?
3. 老師聽這一段的時候,會感覺到師父的一種期待,感覺師父想讓我們知道什麼樣的東西?這一段的精美和別緻,大家有聽出來嗎?老師是怎麼聽出來的?
【 全廣 II 】第 50 講討論題綱 (二)/性勤法師
1. 複述討論 [02'57"] 這段大家討論一下聽到了什麼?
2. 複述討論 [07'31"] 這一段的重點是什麼?
2A-50講_手抄1冊 P38-LL2 ~ P39-L8全球廣論 II
來源: 廣海明月
講次 | 0050 (2018-09-20 ~ 2018-09-23)
標題 | 了解皈依意義,當下就得殊勝好處
音檔 | 2A 08:16 ~ 09:57
廣論段落 | P1-L3 ~ P1-L4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
手抄頁/行 | 第1冊 P38-LL2 ~ P39-L8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38-LL2 ~ P39-L9 )
手抄段落 |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留待後頭講。
廣海明月 | 第2卷 P58 ~ P64
大家好!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還是非常珍惜這樣的時刻!00:10
提到修行,首先我們為什麼要修行呢?是什麼理由推動著我們一定要修行呢?那麼如何修行?在修行過程中的對和錯、結果、驗證等等,這些都要聽聞教典,在理論上先了解,然後再付諸實踐。所以師父常常強調修行真的要從聽聞佛法開始,也就是按照這樣一個聞思修的次第開始。正確的應該是聽聞了之後,進一步了解了,把所了解的接著去驗證,這才是我們聽聞的目的。可是一旦搞錯了的話,就會聽了很多非常高的標準,在心裡眼界特別高,拿這樣的標準去看待別人,或者看待世上的事情,就是我們平常講的法鏡外照。這樣的話,就會造成由於了解了更多之後,產生跟境界不相容,會產生痛苦。所以修行最重要的是「向內調伏」──把聽聞來的道理、見解拿來比對自心、向內調伏。那麼對待他人,要用一個非常恭敬的、寬容的心態,去面對人生的種種。如果這樣的話,我們就不會扭曲了聽聞的目標,在聽聞之後能夠如法而行,我們的生命才能離苦得樂。所以希望這一點,我們要常常在內心中反覆地策勵自己。02:08
好!接著我們就要開始學《廣論》了,我們要端正自己的動機,珍惜這樣一個學法的因緣。為了成就無上正等菩提,我們必須要去了解成就無上菩提的因;要想了解這個因,就要聽法。聽法的時候,要再再地造作一個大乘發心──為了無窮無盡的有情能從痛苦的輪迴裡透脫出來,我們必須去成就正等覺位。為了那樣美好的一天,所以我們現在做很多的努力。在聽聞的時候,要注意不要散亂、不要昏沉,要注意如理作意!02:57
上次我們講到「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敬禮尊重妙音」,今天就進入敬禮釋迦佛的第一個偈子──「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我們現在就聽師父的帶子:03:28
通常「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這個偈子,讀完了之後就開始解釋了,可是師父的第一句話是說:「這是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其實我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是非常驚訝的!因為好像師父帶我們走進一個聖殿,帶我們去見佛,然後就說:「啊!這是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這幾個字,我認為是非常非常令人驚訝的!05:47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
這是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他分成功三部分──身、語、意,總括起來就是這個。那麼實際上,他這樣地分有他非常特殊的意義的,非常特殊的意義的!關於這個部分的意義,等到後面講皈依的時候再說。為什麼要擺在後頭講呢?當我們了解這個皈依的意義以後,然後去皈依的話,我們就可以馬上得到殊勝的好處,這樣。所以在這裡對於這個造者、造論的來說,他為了祈求加被、淨除一切障礙,使得造論圓滿,所以他那個頭上面有這樣的圓滿的皈依。那麼對我們學的人來說的話,一方面我們了解這個造論者的意義;同時我們也希望啊,我們學的人得到的內容。所以假定說我們能夠了解了這皈依的意義而去皈依的話,當下就會得到殊勝的好處。所以這一部分真實的內容,留待後頭講。05:12
如果像這個偈子中所闡述的那樣,那我們就要仔細看清楚:「這是我們釋迦牟尼佛」,「這是」的這個「這」,到底是什麼呢?師父解釋說分成身、語、意三部分,師父還講一下這樣分是有特殊的意義的。假如說我們要給別人介紹一個人,或者讚美一個人,其實很少會這樣分的,但是經典裡讚美佛菩薩是分身、語、意的,可以想見當初修行的時候,也是別別成熟為這樣的功德。06:29
然後師父講到:「關於這部分的意義,等到後面講皈依的時候再說。」當初我讀到這裡的時候,就很想要知道:「哇!在這一節講了就好了,不然還要等很久,等到皈依的部分。」當我這樣想了之後,馬上師父就回答說:「為什麼要擺在後頭講呢?」我不知道你們聽師父的帶子有沒有這樣的體會,就是聽、聽、聽,心裡會現出一個疑問,現出來之後,師父下一句話馬上就回答這個疑問?那種感覺好像你的心聲完整地被師父聽到,而且幾乎是有問必答。所以「為什麼擺在後面講呢?」這就是我當初聽帶子的疑問。然後師父說:「當我們了解這個皈依的意義之後,再去皈依的話,我們就可以馬上得到殊勝的好處。」師父用了「馬上」,時間是非常快的!但一定是了解了皈依的意義再去皈依,可能篇幅要很大,因為這是一個〈皈敬頌〉,可能要挪到皈依的部分再仔細地去講。07:31
然後師父就說:「對於造者、造論的人來說,是為了祈求加被,淨除一切障礙,使得造論圓滿。」當我們要做一件事,想要它順利的話,我們通常會採取什麼樣的方式呢?就是打點一些人啊,或者去做一些什麼。但是對於造論者來說,都是祈求佛陀加被,淨除一切障礙。成辦順緣的方便是這樣的,所以師父說:「圓滿的皈依。」08:03
那麼對我們學的人來說,還是要一邊了解造論的意義,同時也希望了解皈依的意義而去皈依,這是師父的心願啊!又說了一句:「如果了解的話,當下就會得到殊勝的好處。」在第一段的時候,師父非常非常地期待我們要詳細地去了解釋迦佛還有所有佛陀的功德,了解了之後再去皈依的話,會得到不可思議的好處。所以在這裡,我們就會有滿滿的期待:要學到皈依,要把《廣論》向後學,要了解佛陀到底有什麼樣的功德,而且我們到底可以怎樣地「馬上」和「當下」得到殊勝的好處。注意!得到殊勝好處的是誰呢?就是了解了皈依的意義再去皈依的那個人,他會得到殊勝的好處,而且是馬上、當下就得到!09:01
所以一開始師父在解釋這一句偈子的時候,完全是從「我們」這樣去了解佛陀的功德之後,「我們」會得到什麼樣的利益,從這樣的角度勸發我們去學習了解佛陀的功德。了解了,產生真實的皈依心之後,多快可以讓我們的身心得到饒益。非常地親切,而且這樣的介紹應該內心沒有什麼牴觸。有的人會覺得:啊!信佛了,會不會是信一個什麼好像可以安排我們命運的那種。它這不是!是說:看你會得到什麼樣的好處,然後你自己從內心裡會真實地看到它的利益。09:44
我覺得這一段的介紹非常地精美和別緻,為什麼呢?因為走向佛陀就是成滿自己殊勝好處的這樣一條路,是對自己好的。並不是說你一定要去多崇拜佛陀,而是怎麼樣能夠自己得到好處。所以這也是再再地彰顯了佛法對身心真實的饒益。因為師父講《廣論》的時候,處處都從這樣的地方,讓我們真實地意識到、讓我們真實地感受到,如果我們好好地了解佛陀的功德再去皈依的話,佛法對我們的身心的饒益,俯仰皆是!10:25
這一段很值得再再地閱讀、再再地去琢磨。而且在講到〈皈敬頌〉的時候,師父就講到了皈依,會讓學的人很嚮往學習後面的部分。所以一個非常非常善巧的老師、善知識,他會一直讓你期待著後面還有多少美好,因為這條路就是離苦得樂、從樂走向樂的一條路。所以講一個部分就埋下一個伏筆,讓我們期待:「啊!後面還有什麼?後面還有什麼?」有很多很多驚喜的發現在我們的未來等待!11:09
【 全廣 II 】第 50 講討論題綱 (一)/性勤法師
1. 老師在聽聞前行裡面,提醒了我們什麼?
2. 老師聽到師父講:「這是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老師在驚訝些什麼?
3. 老師聽這一段的時候,會感覺到師父的一種期待,感覺師父想讓我們知道什麼樣的東西?這一段的精美和別緻,大家有聽出來嗎?老師是怎麼聽出來的?
【 全廣 II 】第 50 講討論題綱 (二)/性勤法師
1. 複述討論 [02'57"] 這段大家討論一下聽到了什麼?
2. 複述討論 [07'31"] 這一段的重點是什麼?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00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廣海明月0051講-思考有漏之身與圓滿佛身的差別
廣海明月0051講思考有漏之身與圓滿佛身的差別
2A-51講_手抄1冊 P39-L9 ~ P40-L1全球廣論 II
來源: 廣海明月
講次 | 0051 (2018-09-24 ~ 2018-09-26)
標題 | 思考有漏之身與圓滿佛身的差別
音檔 | 2A 09:57 ~ 11:11
廣論段落 | P1-L3 ~ P1-L4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
手抄頁/行 | 第1冊 P39-L9 ~ P40-L1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39-L10 ~ P40-L1 )
手抄段落 | 那麼這裡簡單地說一下……這就是我們最後的目標。
廣海明月 | 第2卷 P65 ~ P70
真如老師講授
好,那我們再聽一下第二段。
那麼這個「好好的」是指什麼好好的呢?有可能是身體,所以師父接著一句話就是:「我這個身體是有漏的」,出現了一個「漏」。那麼在最初學佛法的時候,我們會對這個「漏」非常地陌生──是有漏的,什麼叫漏?漏就是痛苦之本!接著師父說:「佛陀不是」,為什麼他不是呢,而我是有漏的呢?因為「我無始劫來造了種種染污之業」,又提了一個名詞叫「業」,而且業前面有「染污」兩個字。接著又對比佛陀說:「恰恰相反,無量無邊劫以來造種種的善淨之業,已經達到圓滿的程度。」佛陀是無漏的。03:35
在這裡注意哦!出現了「有漏的」,還有出現了一個非常令人驚愕的時間詞,就是「無量無邊劫以來」。我們會發現在這一小段,出現了我們並不熟悉的佛法概念,比如說關於這個「漏」,到底什麼是「有漏」?《俱舍論》說:從所緣及相應其中的一種層面增長漏的法,就是有漏;反之就是無漏。還有《集論》說:與六種漏其中的一者相應的話,就是有漏;反之就是無漏。那麼「六種漏」是什麼?漏的體性、與漏相係屬、漏所係屬、與漏隨係屬、隨順漏,還有漏因所生的東西。這些都是「有漏」。在《現觀》第四品也提到分別心是有漏,現量是無漏。如果師父在這個時候,像我剛才一樣講了《俱舍》、《集論》還有《現觀》,我們聽了之後:「欸!『漏』到底是什麼?」還是搞不清楚。所以師父沒有這樣講,師父就直接說:有漏的身體是痛苦之本,這是不是把「有漏的身體」的屬性講得非常地到位和透徹?04:56
那說:「我的身體是痛苦之本嗎?」身體會病嗎?會!寒熱一觸及,它會痛苦、會不舒服;最可怕的,身體會死亡!那你說:與生俱來的這些東西痛苦嗎?不想的時候是不痛苦的,覺得很安樂,尤其是年輕、健康、精力充沛,是感覺不到痛苦的潛伏性和威脅性的。但是師父就直接說:「這個身體是有漏的,是痛苦之本!」因為那些痛苦只不過是沒有那麼強烈地顯現罷了。05:33
然後師父用對比的方式,說:「佛陀不是。」佛陀的身體完全沒有任何的痛苦,為什麼呢?因為他沒有造就種種染污之業。而在這個有漏和無漏的對比中,師父揭示出一個概念,是什麼呢?「無量無邊劫以來」。注意!這個「無量無邊劫以來」,我們小的時候聽故事,都說:「哎呀!在很久很久以前……」這麼不可稱數的時間,佛陀在做什麼呢?「造種種善淨之業」,就是他的心念、他的身體、他的思想、他的言語,都是在造集非常非常純淨的善業,已經到達了圓滿的程度,所以他是無漏的──就是沒有苦因在裡邊的;而我們的身是有苦因在裡邊、是痛苦的本,它會出生很多痛苦的,所以叫「有漏」。06:36
在談到讚美佛身的時候,雖然師父說皈依放在後面講,但師父把「漏」、「業」、「無量無邊」這樣的一個時間和生命是生生相繫的這樣的一個屬性,在這一段裡非常猛烈地就推到我們面前了。其實這些概念是會砸到自己,我覺得好像被砸到一樣,會很驚愕的!開始會有點驚訝:「這都是什麼?」這是現實、我們面對的現實!但另一種更完美的就是佛陀,他達到的理想。所以理想和現實對比起來,才知道現實是不圓滿的、是有缺陷的、是有待改善的、是痛苦的,因為有更快樂的存在。這樣的話,我們就不能說:「我好好的,為什麼要皈依?」因為有漏啊、有痛苦的本哪!所以必須得皈依;不皈依,這些痛苦的本是去不掉的。所以用非常非常有力的理路,回覆了那個心裡耽著於現狀、不去想未來、很短視的一種價值觀吧!我這樣說是要向內觀察的,不是在說別人。07:45
所以我會覺得,這樣一個精闢的闡述,又非常親切地用我們能夠聽懂的語言,再再地告訴我們:我們現在的身體到底有怎樣的問題、它是痛苦之本,因為這個我們才會去禮敬、去了解佛陀的身體有什麼樣的功德。從漏、業和無量無邊的時間來對比:我們無量無邊劫為什麼都這麼痛苦?因為無量無邊劫都造集染污之業,而佛陀無量無邊劫都造集善淨之業。這樣的對比就像白晝與黑夜一樣,它的差別性是極度明顯,方向是極度兩端的。08:25
所以在這樣的衝擊下,我們就會思考,就會推動我們那個不能思考的、安住眼前的現狀、覺得很滿足那種狀態開始睜大眼睛、開始思考:「這是什麼?這是什麼?」我們必須去思考、去觀察:是真的嗎?是這樣嗎?是痛苦之本嗎?為什麼會有無量無邊劫都造集善業這樣一個偉大的佛陀的心續存在?而我為什麼是這樣子?所以在師父的這種引導下,我們向內心觀察的時候,我們會發現這是能動心意、是會觸動內心的一種開示。09:14
【 全廣 II 】第 51 講討論題綱 (一)/如得法師
1. 複述討論 [06'36"]前段落中,老師所要立的宗是什麼?我們內在的現行、心態是什麼?
2. 複述討論 [09'14"],老師立的是什麼?所破的又是什麼?下腳前,我們需要觀察、思考的為什麼會有「無量無邊劫都造集善業」這樣的心量存在呢?
2A-51講_手抄1冊 P39-L9 ~ P40-L1全球廣論 II
來源: 廣海明月
講次 | 0051 (2018-09-24 ~ 2018-09-26)
標題 | 思考有漏之身與圓滿佛身的差別
音檔 | 2A 09:57 ~ 11:11
廣論段落 | P1-L3 ~ P1-L4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
手抄頁/行 | 第1冊 P39-L9 ~ P40-L1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39-L10 ~ P40-L1 )
手抄段落 | 那麼這裡簡單地說一下……這就是我們最後的目標。
廣海明月 | 第2卷 P65 ~ P70
真如老師講授
好,那我們再聽一下第二段。
這一段有認真聽吧?注意哦!師父說:「簡單地說一下,我們釋迦世尊的身跟我們的身有不一樣的,這是我們為什麼要皈依他的理由。」接著出現了一個心態:「我好好的,為什麼要皈依他?」注意!「我好好的,為什麼要皈依他?」這是一種現狀,因為比如說在現實的層面──我們有房子住;雖然身體有的時候會有病,還算可以過;還有很多可以遊樂的呀……有很多很多好像可以快樂的事情。這個「好好的」,就是沒什麼事情,好像沒有什麼危險,沒有什麼不愉快的感覺,它是不需要再去強烈地改變生命、在現在的狀態中滿足的一個狀態,對不對?提出了這樣的一種──注意──現狀和心態,是不需要佛法的,是不需要佛陀來幫忙自己的,為什麼?因為自己好好的。02:42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 那麼這裡簡單地說一下,我們釋迦世尊的身跟我們的身有一個不一樣,這是所以我們為什麼要皈依他的。否則的話,我們每個人說:「我,我好好的,我為什麼要皈依他?」欸!我這個身體是有漏的,是痛苦之本,那麼佛陀不是。他為什麼他不是,我是呢?我是無始以來造了種種的染污之業,佛陀恰恰相反,無量無邊劫以來造種種的善淨之業,已經達到圓滿的程度。所以以這一種善法──善法是通於世、出世間,有漏、無漏的,現在他是無漏的,所以說「妙善」──以這樣的業、善淨之業,所感得的圓滿的這個身體,所以這個才是我們真正的要皈敬的。我們皈敬也可以得到了相應的好處,最後我們也可以達到佛這個程度,這就是我們最後的目標。01:22
那麼這個「好好的」是指什麼好好的呢?有可能是身體,所以師父接著一句話就是:「我這個身體是有漏的」,出現了一個「漏」。那麼在最初學佛法的時候,我們會對這個「漏」非常地陌生──是有漏的,什麼叫漏?漏就是痛苦之本!接著師父說:「佛陀不是」,為什麼他不是呢,而我是有漏的呢?因為「我無始劫來造了種種染污之業」,又提了一個名詞叫「業」,而且業前面有「染污」兩個字。接著又對比佛陀說:「恰恰相反,無量無邊劫以來造種種的善淨之業,已經達到圓滿的程度。」佛陀是無漏的。03:35
在這裡注意哦!出現了「有漏的」,還有出現了一個非常令人驚愕的時間詞,就是「無量無邊劫以來」。我們會發現在這一小段,出現了我們並不熟悉的佛法概念,比如說關於這個「漏」,到底什麼是「有漏」?《俱舍論》說:從所緣及相應其中的一種層面增長漏的法,就是有漏;反之就是無漏。還有《集論》說:與六種漏其中的一者相應的話,就是有漏;反之就是無漏。那麼「六種漏」是什麼?漏的體性、與漏相係屬、漏所係屬、與漏隨係屬、隨順漏,還有漏因所生的東西。這些都是「有漏」。在《現觀》第四品也提到分別心是有漏,現量是無漏。如果師父在這個時候,像我剛才一樣講了《俱舍》、《集論》還有《現觀》,我們聽了之後:「欸!『漏』到底是什麼?」還是搞不清楚。所以師父沒有這樣講,師父就直接說:有漏的身體是痛苦之本,這是不是把「有漏的身體」的屬性講得非常地到位和透徹?04:56
那說:「我的身體是痛苦之本嗎?」身體會病嗎?會!寒熱一觸及,它會痛苦、會不舒服;最可怕的,身體會死亡!那你說:與生俱來的這些東西痛苦嗎?不想的時候是不痛苦的,覺得很安樂,尤其是年輕、健康、精力充沛,是感覺不到痛苦的潛伏性和威脅性的。但是師父就直接說:「這個身體是有漏的,是痛苦之本!」因為那些痛苦只不過是沒有那麼強烈地顯現罷了。05:33
然後師父用對比的方式,說:「佛陀不是。」佛陀的身體完全沒有任何的痛苦,為什麼呢?因為他沒有造就種種染污之業。而在這個有漏和無漏的對比中,師父揭示出一個概念,是什麼呢?「無量無邊劫以來」。注意!這個「無量無邊劫以來」,我們小的時候聽故事,都說:「哎呀!在很久很久以前……」這麼不可稱數的時間,佛陀在做什麼呢?「造種種善淨之業」,就是他的心念、他的身體、他的思想、他的言語,都是在造集非常非常純淨的善業,已經到達了圓滿的程度,所以他是無漏的──就是沒有苦因在裡邊的;而我們的身是有苦因在裡邊、是痛苦的本,它會出生很多痛苦的,所以叫「有漏」。06:36
在談到讚美佛身的時候,雖然師父說皈依放在後面講,但師父把「漏」、「業」、「無量無邊」這樣的一個時間和生命是生生相繫的這樣的一個屬性,在這一段裡非常猛烈地就推到我們面前了。其實這些概念是會砸到自己,我覺得好像被砸到一樣,會很驚愕的!開始會有點驚訝:「這都是什麼?」這是現實、我們面對的現實!但另一種更完美的就是佛陀,他達到的理想。所以理想和現實對比起來,才知道現實是不圓滿的、是有缺陷的、是有待改善的、是痛苦的,因為有更快樂的存在。這樣的話,我們就不能說:「我好好的,為什麼要皈依?」因為有漏啊、有痛苦的本哪!所以必須得皈依;不皈依,這些痛苦的本是去不掉的。所以用非常非常有力的理路,回覆了那個心裡耽著於現狀、不去想未來、很短視的一種價值觀吧!我這樣說是要向內觀察的,不是在說別人。07:45
所以我會覺得,這樣一個精闢的闡述,又非常親切地用我們能夠聽懂的語言,再再地告訴我們:我們現在的身體到底有怎樣的問題、它是痛苦之本,因為這個我們才會去禮敬、去了解佛陀的身體有什麼樣的功德。從漏、業和無量無邊的時間來對比:我們無量無邊劫為什麼都這麼痛苦?因為無量無邊劫都造集染污之業,而佛陀無量無邊劫都造集善淨之業。這樣的對比就像白晝與黑夜一樣,它的差別性是極度明顯,方向是極度兩端的。08:25
所以在這樣的衝擊下,我們就會思考,就會推動我們那個不能思考的、安住眼前的現狀、覺得很滿足那種狀態開始睜大眼睛、開始思考:「這是什麼?這是什麼?」我們必須去思考、去觀察:是真的嗎?是這樣嗎?是痛苦之本嗎?為什麼會有無量無邊劫都造集善業這樣一個偉大的佛陀的心續存在?而我為什麼是這樣子?所以在師父的這種引導下,我們向內心觀察的時候,我們會發現這是能動心意、是會觸動內心的一種開示。09:14
【 全廣 II 】第 51 講討論題綱 (一)/如得法師
1. 複述討論 [06'36"]前段落中,老師所要立的宗是什麼?我們內在的現行、心態是什麼?
2. 複述討論 [09'14"],老師立的是什麼?所破的又是什麼?下腳前,我們需要觀察、思考的為什麼會有「無量無邊劫都造集善業」這樣的心量存在呢?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00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廣海明月 0052講-無論戲論或諍論,實在沒太大意思!
廣海明月 0052講無論戲論或諍論,實在沒太大意思!|【全廣II】光明版4K|真如老師|2018-09-27 ~ 09-30|全球廣論第二輪
2A-52講_手抄1冊 P40-L2 ~ P40-L9全球廣論 II
來源: 廣海明月
廣海明月 0052講無論戲論或諍論,實在沒太大意思!
講次 | 0052 (2018-09-27 ~ 2018-09-30)
標題 | 無論戲論或諍論,實在沒太大意思!
音檔 | 2A 11:11 ~ 12:41
廣論段落 | P1-L3 ~ P1-L4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
手抄頁/行 | 第1冊 P40-L2 ~ P40-L9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40-L2 ~ P40-L10 )
手抄段落 | 在一開始的時候……這個就是佛陀的話。
廣海明月 | 第2卷 P71 ~ P74
真如老師講授
現在我們可以接著往下聽吧?大家要準備好自己的狀態,就是要比平常的狀態專注,而且要深刻地思惟。好!00:23
那麼照著了解的去做會達到什麼呢?「使得我們也能夠從充滿種種痛苦的染污之身」,這裡邊有幾個字喔!「也能夠」,為什麼加個「也」字呢?因為佛陀成功了,我們也能夠嗎?有人成了,我們才加個「也」。然後「從充滿種種痛苦的染污之身」,不是一種痛苦的染污之身,「最後得到這樣圓滿的佛陀這個身體」。又再再地揭示出其實所有的眾生都可以成佛的。因為什麼?我們學了論,我們了解了這樣的道理,然後我們要照著去做,照著去做之後慢慢地改善,就可以成就佛陀這樣的圓滿妙善之身。03:45
我們通常聽了說:「真的嗎?我也可以嗎?像我這樣的,也可以成就那樣像天空一樣、像大海一樣、像浩渺的宇宙一般的功德嗎?」就是聽聞,然後照著去做,它的起步是非常扎實的,讓你能夠知道怎麼做。在這裡邊師父再再地鼓勵我們,實際上我們是可以成佛的!04:17
接著就開始講到我們的現狀──「我們開起口來,不是戲論就是諍論。」所謂的戲論就是沒有什麼意義的,大家說說笑笑,在當下的時候聽得是滿開心的,都在笑,但是會有什麼意義呢?會對我們的身心產生什麼樣的饒益呢?因為這樣講過了之後,我們的生命會出生很多善嗎?出生很多前所未有的功德嗎?乃至我們會去除他有情的痛苦嗎?有人說:「可以啊!因為我講一個這樣的事情,他會開心。」開心之後,他的苦因沒有去掉,然後時光就這樣過去了。苦因沒有去掉,會出生苦果的,所以戲論對我們的生命是一種浪費、是一種需要改變的習慣。05:08
師父接著說:「高興的時候就戲論,不高興的時候就開始諍論。」諍論什麼?生氣了!「為什麼你觀點是這樣的?你為什麼不贊同我的觀點?為什麼你不了解我呢?為什麼你不隨順我這麼正確的、非常犀利、深刻的對很多事情的觀察呢?」我們常常用這樣的一個觀點去諍論嘛,因為如果覺得對方有道理的話,其實我們會學習;我們通常都以為對方沒有道理,我是最有道理的,所以會產生諍論。05:39
注意哦!看手抄,師父說什麼?無論是戲論還是諍論,師父說:「實在沒有太多意思!」實在沒有太多意思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就是丟棄的意思,對不對?這很沒意思,沒意思就丟掉!就是食之無味,味同嚼蠟,沒有意思!06:06
【 全廣 II 】第 52 講討論題綱 (一)/如英法師
1. 為什麼會覺得「我學這麼久了,還是老樣子」?如果老樣子,應該不可能成佛,你真的相信你可以成佛嗎?這個成佛是怎麼成的?
2. 對於我們內心這麼執持堅固的概念「學那麼久,還不是老樣子,我怎麼可能成佛」,但師父說我們可以,我們也每天這樣喊「我要成佛」,可又覺得自己還是老樣子,是怎麼回事呢?
3. 察覺到自己的毛病了,師父說如果願意照著去做,也是可以成佛的,請問會真的很想要照著佛陀、師父的話這樣去做嗎?
4. 我們平常這種戲論跟諍論的現行是什麼?
【 全廣 II 】第 52 講討論題綱 (二)/性冠法師
1. 老師說的戲論、諍論是什麼?
2. 我們在講述一個論點的當下,是希望觀點被接受、被認同,還是覺得在這個點上自己需要進步跟提升呢?
3. 為什麼師父在介紹語功德之前要先提「為什麼要學這部論」?
2A-52講_手抄1冊 P40-L2 ~ P40-L9全球廣論 II
來源: 廣海明月
廣海明月 0052講無論戲論或諍論,實在沒太大意思!
講次 | 0052 (2018-09-27 ~ 2018-09-30)
標題 | 無論戲論或諍論,實在沒太大意思!
音檔 | 2A 11:11 ~ 12:41
廣論段落 | P1-L3 ~ P1-L4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
手抄頁/行 | 第1冊 P40-L2 ~ P40-L9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40-L2 ~ P40-L10 )
手抄段落 | 在一開始的時候……這個就是佛陀的話。
廣海明月 | 第2卷 P71 ~ P74
真如老師講授
現在我們可以接著往下聽吧?大家要準備好自己的狀態,就是要比平常的狀態專注,而且要深刻地思惟。好!00:23
接下來師父應該是要帶我們學習讚美佛陀的「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的語功德。但是師父說:「從一開始的時候,在開頭第一步提出來:為什麼要學這個論?」師父卻從佛陀的語功德跳到這裡了。有的同學就會想:「哎!不是要介紹佛陀的語功德嗎?師父怎麼會講說為什麼我們要學這部論呢?」師父說:不是了解了一點意思,然後談話的時候滔滔不絕要給人家去講,或者在很多人中覺得自己知識淵博去演說,不是為了這個目標學論的。為了什麼呢?師父再再地提醒我們,不是那樣的!「讓我們有這個認識之後,了解了」,注意!「了解了」之後那幾個字是什麼?有沒有看手抄?一起回答:「照著去做。」照著了解的去做,非常清晰!02:59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 從一開始的時候,在開頭第一步就提出來:我為什麼要學這個論?不是在這裡了解一點意思,只是使得我們口頭談話的時候覺得:欸,好像有什麼好講。不是!讓我們有這個認識,了解了照著去做,使得我們也能夠從充滿種種痛苦的染污之身,最後得到這樣圓滿的佛陀的這個身體,所以它簡單的意思就是這樣。那麼同樣地,我們開起口來是啊,大家不是戲論嘛就是諍論,就這樣;高興的時候就是戲論,不高興的時候就是諍論,實在沒有太多意思!佛陀呢?欸!他能夠成就圓滿──滿足地成就一切眾生,說「無邊」哪,這個是說包含了一切眾生。眾生什麼?「希願」,希願!他們這個願望,最難能可貴、稀罕的他們的願望之處,這個就是佛陀的話。01:55
那麼照著了解的去做會達到什麼呢?「使得我們也能夠從充滿種種痛苦的染污之身」,這裡邊有幾個字喔!「也能夠」,為什麼加個「也」字呢?因為佛陀成功了,我們也能夠嗎?有人成了,我們才加個「也」。然後「從充滿種種痛苦的染污之身」,不是一種痛苦的染污之身,「最後得到這樣圓滿的佛陀這個身體」。又再再地揭示出其實所有的眾生都可以成佛的。因為什麼?我們學了論,我們了解了這樣的道理,然後我們要照著去做,照著去做之後慢慢地改善,就可以成就佛陀這樣的圓滿妙善之身。03:45
我們通常聽了說:「真的嗎?我也可以嗎?像我這樣的,也可以成就那樣像天空一樣、像大海一樣、像浩渺的宇宙一般的功德嗎?」就是聽聞,然後照著去做,它的起步是非常扎實的,讓你能夠知道怎麼做。在這裡邊師父再再地鼓勵我們,實際上我們是可以成佛的!04:17
接著就開始講到我們的現狀──「我們開起口來,不是戲論就是諍論。」所謂的戲論就是沒有什麼意義的,大家說說笑笑,在當下的時候聽得是滿開心的,都在笑,但是會有什麼意義呢?會對我們的身心產生什麼樣的饒益呢?因為這樣講過了之後,我們的生命會出生很多善嗎?出生很多前所未有的功德嗎?乃至我們會去除他有情的痛苦嗎?有人說:「可以啊!因為我講一個這樣的事情,他會開心。」開心之後,他的苦因沒有去掉,然後時光就這樣過去了。苦因沒有去掉,會出生苦果的,所以戲論對我們的生命是一種浪費、是一種需要改變的習慣。05:08
師父接著說:「高興的時候就戲論,不高興的時候就開始諍論。」諍論什麼?生氣了!「為什麼你觀點是這樣的?你為什麼不贊同我的觀點?為什麼你不了解我呢?為什麼你不隨順我這麼正確的、非常犀利、深刻的對很多事情的觀察呢?」我們常常用這樣的一個觀點去諍論嘛,因為如果覺得對方有道理的話,其實我們會學習;我們通常都以為對方沒有道理,我是最有道理的,所以會產生諍論。05:39
注意哦!看手抄,師父說什麼?無論是戲論還是諍論,師父說:「實在沒有太多意思!」實在沒有太多意思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就是丟棄的意思,對不對?這很沒意思,沒意思就丟掉!就是食之無味,味同嚼蠟,沒有意思!06:06
【 全廣 II 】第 52 講討論題綱 (一)/如英法師
1. 為什麼會覺得「我學這麼久了,還是老樣子」?如果老樣子,應該不可能成佛,你真的相信你可以成佛嗎?這個成佛是怎麼成的?
2. 對於我們內心這麼執持堅固的概念「學那麼久,還不是老樣子,我怎麼可能成佛」,但師父說我們可以,我們也每天這樣喊「我要成佛」,可又覺得自己還是老樣子,是怎麼回事呢?
3. 察覺到自己的毛病了,師父說如果願意照著去做,也是可以成佛的,請問會真的很想要照著佛陀、師父的話這樣去做嗎?
4. 我們平常這種戲論跟諍論的現行是什麼?
【 全廣 II 】第 52 講討論題綱 (二)/性冠法師
1. 老師說的戲論、諍論是什麼?
2. 我們在講述一個論點的當下,是希望觀點被接受、被認同,還是覺得在這個點上自己需要進步跟提升呢?
3. 為什麼師父在介紹語功德之前要先提「為什麼要學這部論」?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00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廣海明月0053講-終結諍論,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
廣海明月0053講終結諍論,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
2A-53講_手抄1冊 P40-L2 ~ P40-L9全球廣論 II
來源: 廣海明月
講次 | 0053 (2018-10-01 ~ 2018-10-03)
標題 | 終結諍論,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
音檔 | 2A 11:11 ~ 12:41
廣論段落 | P1-L3 ~ P1-L4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
手抄頁/行 | 第1冊 P40-L2 ~ P40-L9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40-L2 ~ P40-L10 )
手抄段落 | 在一開始的時候……這個就是佛陀的話。
廣海明月 | 第2卷 P75 ~ P79
廣海明月0053講終結諍論,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
真如老師講授
師父說:「實在沒有太多意思!」從這句話我們可以反觀一下,不知道你們在家裡喔,在一些事情上會不會諍論不休?然後如果不諍論出一個結論來,地老天荒不會停,這樣一直諍論。為什麼要一直諍論呢?因為我們認為道理是這樣的。可是師父說:「實在沒有太多意思!」我們會覺得:「不行啊!事情要分出個對錯呀!」為什麼師父會認為沒有什麼意思呢?沒有多大意思呢?我們會認為這件事非常非常重要,一定要爭出個是非對錯、青紅皂白,絕對不可以這樣蒙混過關,一定要把它諍論出來!00:46
當我們碰到這樣一個跟我們吵個不休的對手的時候,實際上你會覺得:哎呀!有點擔心,或者有點恐怖吧?因為只要跟他討論起問題來就沒完了。注意哦!聽到這裡不是說:「啊!我知道某某某就是這樣,他一諍論起來就沒完沒了!」千萬不要這樣聽!你要想:「我自己什麼時候跟人家諍論起來沒完?」碰到自己特別執著的事情,你花了很多心血、花了很多研究,甚至你有充分經驗的事情,就馬上站出來說,而且可以非常有底氣地諍論。01:24
但諍論的目標到底是什麼呢?真的是為了淨化自己的煩惱嗎?是為了饒益他人嗎?是出於這些良善的動機嗎?還是就是執著我的是對的,我的經驗、我的看法,還有我的見解絕對是對的?依據呢?依據是什麼?依據是向內調伏嗎?依據是調伏內心的這種瞋火,讓自己清涼嗎?到那時候是這樣的依據嗎?只是想要對方臣服,讓他知錯。知錯之後,對他生命會有什麼饒益呢?你說我們所求的到底是什麼?就算你對了、大家都承認你對了,你這個對了的東西,能靠它出離生死嗎?能靠它去除自己生命的苦因嗎?02:12
所以從這樣的角度,記住師父說的這幾個字:「實在沒有太多意思!」當我們陷入那種白熱化地跟別人的諍論的時候,尤其在家裡,比如說跟小孩呀、跟家人的諍論……其實有的時候一些諍論,可以說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嗎?可是對這些小事我們在不在乎?很在乎!諍論得是熱火朝天的,但是要想起師父說的話,就是──實在沒有太多意思!02:46
但那個時候會不會現起師父的這句話呢?如果自己在進入那種諍論狀態的時候,現起師父說:「實在沒有太多意思!」會不會諍論的勢頭就會降低呢?一旦諍論的勢頭降低的話,我們就會認真地傾聽對方的觀點是什麼,可能會說:「欸?他說的也有道理。」這樣的話,我們就不會那麼火大、一直要對方承認錯誤或者怎樣,我們就會有一個空間,注意!一個空間去聆聽、去站在對方的觀點上考慮一下,不要一直維護自己的觀點,陷溺於自己的眼界和經驗之中。然後放下自己,去看看別人也許有什麼東西可以學的,這樣是不是就不會諍論了。因為什麼?師父認為沒有太多意思,那些諍論並不能解決生命真正的苦因。03:43
而佛陀的語言是怎樣的呢?師父說:「能夠圓滿──滿足地成就一切眾生」,注意哦!能夠滿足一切眾生,那一切眾生有多少呢?「無邊哪!」無邊眾生的什麼?「希願!」「希願」是什麼?他們最深的希求、最美的願望,佛陀可以圓滿。他用什麼圓滿呢?「語」,用語言!我們一開口是不是想要圓滿自己的願望?還是開口想圓滿大家的願望?所以,一對比的話發現:「欸?怎麼會有這樣的一個心續呢?」他開口起來,居然能夠圓滿大家心中最美的、最深的那個願望。04:40
師父又在對比我們的語言,和佛陀的語功德他的出發點,我們就是維護自己的觀點和見解,而佛陀是完全成滿別人的希願。而這別人的希願是多少個別人呢?是無邊的有情,是一切的眾生!不知道有多少有情,他都可以用他的語言去圓滿他的心願。我們會認為說:這可能嗎?比如談心啊,談很多次,能夠讓他內心改變一點點我們都欣喜若狂。怎麼樣能夠圓滿他想要達到快樂的願望,然後又不傷害他?為了這點,我們曾經絞盡腦汁地想,想很久很久、努力很久很久,非常非常地辛苦。可是能成滿一個有情的希願嗎?很難、很難!我們多半都令人失望、傷心、憤怒、消沉、絕望,我們的語言說出來有時這樣,很有殺傷力!05:46
可是佛陀會成滿一切有情的希願!再再地會想到:真有這樣的事情嗎?佛陀的功德叫不可思議,已經超越了思想的邊際。所以師父說:「最難能可貴、稀罕的」,因為實在是在這個人世間太稀罕了!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居然就是佛陀的語言。我們第一個會想到:真的是存在的嗎?這種偉大的心續、偉大的語言,真的是存在的嗎?不可想像的語言是存在的嗎?那麼一切眾生的願望到底是什麼呢?我們可以捫心自問:「我們最深的願望是什麼呢?」06:43
【 全廣 II 】第 53 講討論題綱 (一)/如華法師
1. 在這講當中,老師針對師父開示的哪些內容,提出做探討?
2. 這些內容其行相為何?
3. 透由這些行相的認識、觀察,老師希望我們注意到什麼?
4. 反觀自心,我們平常現行當中,什麼樣的行相多?什麼樣的行相少?
【 全廣 II 】第 53 講討論題綱 (二)/性傳法師
1. 老師分析我們在家裡的現行,常常諍論的原因是什麼?
2. 我們內心所執持的想法跟師父的想法有什麼落差?
3. 老師用哪些理路帶著我們一一破除我們的想法?
4. 佛陀的語功德是什麼?有哪些條件?
5. 師父、老師幫我們對比出,我們的語言與佛陀的語言的差別在哪裡?
2A-53講_手抄1冊 P40-L2 ~ P40-L9全球廣論 II
來源: 廣海明月
講次 | 0053 (2018-10-01 ~ 2018-10-03)
標題 | 終結諍論,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
音檔 | 2A 11:11 ~ 12:41
廣論段落 | P1-L3 ~ P1-L4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
手抄頁/行 | 第1冊 P40-L2 ~ P40-L9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40-L2 ~ P40-L10 )
手抄段落 | 在一開始的時候……這個就是佛陀的話。
廣海明月 | 第2卷 P75 ~ P79
廣海明月0053講終結諍論,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
真如老師講授
師父說:「實在沒有太多意思!」從這句話我們可以反觀一下,不知道你們在家裡喔,在一些事情上會不會諍論不休?然後如果不諍論出一個結論來,地老天荒不會停,這樣一直諍論。為什麼要一直諍論呢?因為我們認為道理是這樣的。可是師父說:「實在沒有太多意思!」我們會覺得:「不行啊!事情要分出個對錯呀!」為什麼師父會認為沒有什麼意思呢?沒有多大意思呢?我們會認為這件事非常非常重要,一定要爭出個是非對錯、青紅皂白,絕對不可以這樣蒙混過關,一定要把它諍論出來!00:46
當我們碰到這樣一個跟我們吵個不休的對手的時候,實際上你會覺得:哎呀!有點擔心,或者有點恐怖吧?因為只要跟他討論起問題來就沒完了。注意哦!聽到這裡不是說:「啊!我知道某某某就是這樣,他一諍論起來就沒完沒了!」千萬不要這樣聽!你要想:「我自己什麼時候跟人家諍論起來沒完?」碰到自己特別執著的事情,你花了很多心血、花了很多研究,甚至你有充分經驗的事情,就馬上站出來說,而且可以非常有底氣地諍論。01:24
但諍論的目標到底是什麼呢?真的是為了淨化自己的煩惱嗎?是為了饒益他人嗎?是出於這些良善的動機嗎?還是就是執著我的是對的,我的經驗、我的看法,還有我的見解絕對是對的?依據呢?依據是什麼?依據是向內調伏嗎?依據是調伏內心的這種瞋火,讓自己清涼嗎?到那時候是這樣的依據嗎?只是想要對方臣服,讓他知錯。知錯之後,對他生命會有什麼饒益呢?你說我們所求的到底是什麼?就算你對了、大家都承認你對了,你這個對了的東西,能靠它出離生死嗎?能靠它去除自己生命的苦因嗎?02:12
所以從這樣的角度,記住師父說的這幾個字:「實在沒有太多意思!」當我們陷入那種白熱化地跟別人的諍論的時候,尤其在家裡,比如說跟小孩呀、跟家人的諍論……其實有的時候一些諍論,可以說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嗎?可是對這些小事我們在不在乎?很在乎!諍論得是熱火朝天的,但是要想起師父說的話,就是──實在沒有太多意思!02:46
但那個時候會不會現起師父的這句話呢?如果自己在進入那種諍論狀態的時候,現起師父說:「實在沒有太多意思!」會不會諍論的勢頭就會降低呢?一旦諍論的勢頭降低的話,我們就會認真地傾聽對方的觀點是什麼,可能會說:「欸?他說的也有道理。」這樣的話,我們就不會那麼火大、一直要對方承認錯誤或者怎樣,我們就會有一個空間,注意!一個空間去聆聽、去站在對方的觀點上考慮一下,不要一直維護自己的觀點,陷溺於自己的眼界和經驗之中。然後放下自己,去看看別人也許有什麼東西可以學的,這樣是不是就不會諍論了。因為什麼?師父認為沒有太多意思,那些諍論並不能解決生命真正的苦因。03:43
而佛陀的語言是怎樣的呢?師父說:「能夠圓滿──滿足地成就一切眾生」,注意哦!能夠滿足一切眾生,那一切眾生有多少呢?「無邊哪!」無邊眾生的什麼?「希願!」「希願」是什麼?他們最深的希求、最美的願望,佛陀可以圓滿。他用什麼圓滿呢?「語」,用語言!我們一開口是不是想要圓滿自己的願望?還是開口想圓滿大家的願望?所以,一對比的話發現:「欸?怎麼會有這樣的一個心續呢?」他開口起來,居然能夠圓滿大家心中最美的、最深的那個願望。04:40
師父又在對比我們的語言,和佛陀的語功德他的出發點,我們就是維護自己的觀點和見解,而佛陀是完全成滿別人的希願。而這別人的希願是多少個別人呢?是無邊的有情,是一切的眾生!不知道有多少有情,他都可以用他的語言去圓滿他的心願。我們會認為說:這可能嗎?比如談心啊,談很多次,能夠讓他內心改變一點點我們都欣喜若狂。怎麼樣能夠圓滿他想要達到快樂的願望,然後又不傷害他?為了這點,我們曾經絞盡腦汁地想,想很久很久、努力很久很久,非常非常地辛苦。可是能成滿一個有情的希願嗎?很難、很難!我們多半都令人失望、傷心、憤怒、消沉、絕望,我們的語言說出來有時這樣,很有殺傷力!05:46
可是佛陀會成滿一切有情的希願!再再地會想到:真有這樣的事情嗎?佛陀的功德叫不可思議,已經超越了思想的邊際。所以師父說:「最難能可貴、稀罕的」,因為實在是在這個人世間太稀罕了!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居然就是佛陀的語言。我們第一個會想到:真的是存在的嗎?這種偉大的心續、偉大的語言,真的是存在的嗎?不可想像的語言是存在的嗎?那麼一切眾生的願望到底是什麼呢?我們可以捫心自問:「我們最深的願望是什麼呢?」06:43
【 全廣 II 】第 53 講討論題綱 (一)/如華法師
1. 在這講當中,老師針對師父開示的哪些內容,提出做探討?
2. 這些內容其行相為何?
3. 透由這些行相的認識、觀察,老師希望我們注意到什麼?
4. 反觀自心,我們平常現行當中,什麼樣的行相多?什麼樣的行相少?
【 全廣 II 】第 53 講討論題綱 (二)/性傳法師
1. 老師分析我們在家裡的現行,常常諍論的原因是什麼?
2. 我們內心所執持的想法跟師父的想法有什麼落差?
3. 老師用哪些理路帶著我們一一破除我們的想法?
4. 佛陀的語功德是什麼?有哪些條件?
5. 師父、老師幫我們對比出,我們的語言與佛陀的語言的差別在哪裡?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00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廣海明月 0054講-勇敢希求極樂的生命狀態
廣海明月 0054講勇敢希求極樂的生命狀態
2A-54講_手抄1冊 P40-LL6 ~ P40-LL1全球廣論 II
來源: 廣海明月
廣海明月 0054講勇敢希求極樂的生命狀態
講次 | 0054 (2018-10-04 ~ 2018-10-07)
標題 | 勇敢希求極樂的生命狀態
音檔 | 2A 12:41 ~ 13:40
廣論段落 | P1-L3 ~ P1-L4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
手抄頁/行 | 第1冊 P40-LL6 ~ P40-LL1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40-LL6 ~ P40-LL1 )
手抄段落 | 我們眾生什麼願望啊?……有這樣的真實的內容。
廣海明月 | 第2卷 P80 ~ P84
真如老師講授
聽師父下面這一段。
但是師父說眾生的願望是很簡單的,就是得到極樂。注意!它樂前面有個「極」,有多快樂呢?通常我們會覺得極限式的快樂後面就是痛苦,但這裡邊的極樂是無窮無盡的快樂。02:31
師父接著又提到了:「普通世間的快樂是有漏的」,師父說兩遍「有漏的」。「漏」前面解釋了──痛苦的。為什麼那個快樂是痛苦呢?師父說:「一點點快樂帶來很大痛苦」,就是它苦和樂是交雜的,甚至你覺得快樂的事情,實際上是痛苦的。「只有這個才是」,得到極樂才是,這個才是我們真正所願之處。03:00
其實我曾經問過一些人:你會覺得生命可以達到極樂嗎?其實很多人沒有想這願望,說:「怎麼可能我生為人,然後我有這樣一顆心,我要面對林林總總人生中大大小小的事情,我怎麼可能希求在我的生命中會出現極樂呢?」就是沒有一絲絲痛苦那樣的快樂,人們不敢想、沒有能力想,因為覺得不存在,怎麼可能沒有痛苦呢?還有人說:「正因為有痛苦,所以快樂才顯得珍貴。」其實最佳的答案應該是:為什麼要痛苦去陪襯快樂?為什麼要黑暗去陪襯光明?全是光明不好嗎?為什麼一定要恐懼才會得到心安?全是心安不好嗎?03:57
所以師父在這裡再再地鼓舞我們的志向,說:「這個才是我們真正應該所願之處」,就是要去勇敢地希求極樂的生命狀態、生命的明天,我們絕不能得到眼前一點小小的利益就滿足了,我們要希求一個極樂。而且極樂這個願望,別忘了師父前面有講說:「簡單極了!」我們會覺得:啊!這樣一個極樂的願望簡單嗎?非常、非常不簡單!因為要去除一點點痛苦,我們都要費好大好大的力氣,怎麼可能達到完全無苦的地方是簡單的?師父說,注意!願望就是極樂,非常簡單,沒有那麼複雜!04:47
接下來師父再再地提到,戲論和諍論就是我們的現狀,而佛陀卻能夠滿足不單是一個人、不單是他自己,是所有的一切眾生都能夠滿足無邊眾生希願。而無邊眾生的希願是什麼?是極樂,佛陀可以滿足無邊的眾生這樣的希願!05:10
然後接著師父讚美呀,說:「了不起呀!試想他能夠圓滿一切人,他自己哪有不圓滿的!」這句話什麼意思呢?想一想,什麼叫「他自己哪有不圓滿的」?圓滿什麼了?是不是極樂呀?因為如果他不達到極樂的狀態,他怎麼可能有能力、有經驗引導我們去達到極樂呢?他會認為這是可能的嗎?所以師父由這個推斷──哪有不圓滿的!05:48
接下來師父又說:「佛陀身體有這樣殊勝的功德,開起口來有這樣真實的內容。」「真實」這兩個字比較醒目,師父為什麼用了「真實」的內容這兩個字?難道我們平常講的都不真實嗎?戲論真實嗎?諍論有的時候也在幻覺中諍論啊!由於誤會而諍論、由於自己沒有看到全面的東西而諍論,所以是有很多顛倒夢想在裡邊的,有很多自己看不到的誤區在裡邊的。06:28
所以,顯現的東西和它的本質並不是像事情本來的那樣。我們常常會把顯現的狀態當成是事物的本質,因為忽略了事物的本質,我們就會遠離真實。而佛陀的語言所講述的,是真實的內容、是諦實語、是不打誑語的,是沒有弄錯的、沒有誤會的一個狀態。所以這個「真實」兩個字非常地有力,會在我們心目中留下很深刻的印象──為什麼他說的都是真實的?難道我講的都是顛倒的、錯亂的嗎?07:13
我們但凡有這樣的疑問來面對自心,我們跟別人戲論和諍論的時候,可能就會停一下。因為想到佛陀的語功德,他開起口來才有真實的內容,而我可能不是這樣,那我是不是現在不要再胸有成竹、氣勢洶洶地去諍論?甚至跌在戲論的那個續流中,根本就不能自拔?是否可以現起:實在沒有太大意思,或者這沒有什麼真實的內容,我應該讓我的生命去追逐這非常非常有意義的、有樂趣的,而且是絕對真實的這種功德!08:02
【 全廣 II 】第 54 講討論題綱 (一)/如英法師
1. 師父說:「簡單極了,就是要得到極樂!」我們真的會想要得到極樂嗎?還是只是想擺平眼前的事情?
【 全廣 II 】第 54 講討論題綱 (二)/性傳法師
1. 「我們眾生什麼願望啊?」這一段,先貼緊師父的原文,請大家討論一下師父所說的重點。
2. 老師幫我們分析出,師父所說的極樂的內涵有什麼?
3. 我們為什麼不敢想像生命會達到極樂?
4. 為什麼佛陀講的就是真實的,而我們的不是,這其中的差別在哪裡?當我們對佛陀所說是真實的意涵時,對我們有什麼幫助?
2A-54講_手抄1冊 P40-LL6 ~ P40-LL1全球廣論 II
來源: 廣海明月
廣海明月 0054講勇敢希求極樂的生命狀態
講次 | 0054 (2018-10-04 ~ 2018-10-07)
標題 | 勇敢希求極樂的生命狀態
音檔 | 2A 12:41 ~ 13:40
廣論段落 | P1-L3 ~ P1-L4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
手抄頁/行 | 第1冊 P40-LL6 ~ P40-LL1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40-LL6 ~ P40-LL1 )
手抄段落 | 我們眾生什麼願望啊?……有這樣的真實的內容。
廣海明月 | 第2卷 P80 ~ P84
真如老師講授
聽師父下面這一段。
我們眾生的願望是什麼呀?師父說:「簡單極了,就是要得到極樂!」我們會覺得我們的願望簡單嗎?我們從小到大有好多、好多願望,很複雜、很複雜!但是隨著時光的流逝,我們會發現也許我們並不想要那種很張狂的快樂,我們只想要平靜。平靜就是樂,沒有災禍就是樂,沒有病苦就是樂,親人和睦就是樂,很多、很多……。還有,有的人說:「如果晚上能睡著的話,我就滿足了。」還有經歷病苦的人,他會說:「哎呀!如果我能正常地走路,我就滿足了。」簡單極了!到某種時刻會簡單。甚至在特別特別冷的時候,比如說零下五十度,我們會想:「哇!現在只要到一個暖的地方,我就滿足了!」那個時候對快樂的希求就變得特別簡單。02:14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 我們眾生什麼願望啊?簡單極了,就是要得到極樂!這個普通世間的快樂有漏的,有漏的!一點點快樂帶來很大痛苦,只有這個才是,這個才是我們真正應該所願之處,我們絕對不是得到眼前一點點小小的利益,這樣。而我們平常開口的,不是戲論就是諍論;佛陀卻能夠滿足不但一個人、不但他自己,所有一切眾生都能夠這樣。啊,了不起呀!試想他能夠圓滿一切人,他哪有自己不圓滿的!所以這個地方就身體有這樣好的殊勝的功德,開起口來是有這樣的真實的內容。01:03
但是師父說眾生的願望是很簡單的,就是得到極樂。注意!它樂前面有個「極」,有多快樂呢?通常我們會覺得極限式的快樂後面就是痛苦,但這裡邊的極樂是無窮無盡的快樂。02:31
師父接著又提到了:「普通世間的快樂是有漏的」,師父說兩遍「有漏的」。「漏」前面解釋了──痛苦的。為什麼那個快樂是痛苦呢?師父說:「一點點快樂帶來很大痛苦」,就是它苦和樂是交雜的,甚至你覺得快樂的事情,實際上是痛苦的。「只有這個才是」,得到極樂才是,這個才是我們真正所願之處。03:00
其實我曾經問過一些人:你會覺得生命可以達到極樂嗎?其實很多人沒有想這願望,說:「怎麼可能我生為人,然後我有這樣一顆心,我要面對林林總總人生中大大小小的事情,我怎麼可能希求在我的生命中會出現極樂呢?」就是沒有一絲絲痛苦那樣的快樂,人們不敢想、沒有能力想,因為覺得不存在,怎麼可能沒有痛苦呢?還有人說:「正因為有痛苦,所以快樂才顯得珍貴。」其實最佳的答案應該是:為什麼要痛苦去陪襯快樂?為什麼要黑暗去陪襯光明?全是光明不好嗎?為什麼一定要恐懼才會得到心安?全是心安不好嗎?03:57
所以師父在這裡再再地鼓舞我們的志向,說:「這個才是我們真正應該所願之處」,就是要去勇敢地希求極樂的生命狀態、生命的明天,我們絕不能得到眼前一點小小的利益就滿足了,我們要希求一個極樂。而且極樂這個願望,別忘了師父前面有講說:「簡單極了!」我們會覺得:啊!這樣一個極樂的願望簡單嗎?非常、非常不簡單!因為要去除一點點痛苦,我們都要費好大好大的力氣,怎麼可能達到完全無苦的地方是簡單的?師父說,注意!願望就是極樂,非常簡單,沒有那麼複雜!04:47
接下來師父再再地提到,戲論和諍論就是我們的現狀,而佛陀卻能夠滿足不單是一個人、不單是他自己,是所有的一切眾生都能夠滿足無邊眾生希願。而無邊眾生的希願是什麼?是極樂,佛陀可以滿足無邊的眾生這樣的希願!05:10
然後接著師父讚美呀,說:「了不起呀!試想他能夠圓滿一切人,他自己哪有不圓滿的!」這句話什麼意思呢?想一想,什麼叫「他自己哪有不圓滿的」?圓滿什麼了?是不是極樂呀?因為如果他不達到極樂的狀態,他怎麼可能有能力、有經驗引導我們去達到極樂呢?他會認為這是可能的嗎?所以師父由這個推斷──哪有不圓滿的!05:48
接下來師父又說:「佛陀身體有這樣殊勝的功德,開起口來有這樣真實的內容。」「真實」這兩個字比較醒目,師父為什麼用了「真實」的內容這兩個字?難道我們平常講的都不真實嗎?戲論真實嗎?諍論有的時候也在幻覺中諍論啊!由於誤會而諍論、由於自己沒有看到全面的東西而諍論,所以是有很多顛倒夢想在裡邊的,有很多自己看不到的誤區在裡邊的。06:28
所以,顯現的東西和它的本質並不是像事情本來的那樣。我們常常會把顯現的狀態當成是事物的本質,因為忽略了事物的本質,我們就會遠離真實。而佛陀的語言所講述的,是真實的內容、是諦實語、是不打誑語的,是沒有弄錯的、沒有誤會的一個狀態。所以這個「真實」兩個字非常地有力,會在我們心目中留下很深刻的印象──為什麼他說的都是真實的?難道我講的都是顛倒的、錯亂的嗎?07:13
我們但凡有這樣的疑問來面對自心,我們跟別人戲論和諍論的時候,可能就會停一下。因為想到佛陀的語功德,他開起口來才有真實的內容,而我可能不是這樣,那我是不是現在不要再胸有成竹、氣勢洶洶地去諍論?甚至跌在戲論的那個續流中,根本就不能自拔?是否可以現起:實在沒有太大意思,或者這沒有什麼真實的內容,我應該讓我的生命去追逐這非常非常有意義的、有樂趣的,而且是絕對真實的這種功德!08:02
【 全廣 II 】第 54 講討論題綱 (一)/如英法師
1. 師父說:「簡單極了,就是要得到極樂!」我們真的會想要得到極樂嗎?還是只是想擺平眼前的事情?
【 全廣 II 】第 54 講討論題綱 (二)/性傳法師
1. 「我們眾生什麼願望啊?」這一段,先貼緊師父的原文,請大家討論一下師父所說的重點。
2. 老師幫我們分析出,師父所說的極樂的內涵有什麼?
3. 我們為什麼不敢想像生命會達到極樂?
4. 為什麼佛陀講的就是真實的,而我們的不是,這其中的差別在哪裡?當我們對佛陀所說是真實的意涵時,對我們有什麼幫助?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00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廣海明月0055講-略述佛陀身語功德(四家註)
廣海明月0055講略述佛陀身語功德(四家註)
2A-55講_《四家合註入門 1》段落:P52-L8-P54-LL3 全球廣論 II
來源: 全球廣論 II
講次 | 0055 (2018-10-08 ~ 2018-10-10)
標題 | 略述佛陀身語功德(四家註)
廣論段落 | P1-L3 ~ P1-L4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
廣海明月 | 第2卷 P85 ~ P90
入門段落 | 第1冊 P52-L8 ~ P54-LL3 接下來禮敬傳承上師……具足六十或六十四支韻音」。
真如老師講授
今天我們來看一看《四家合註》仁波切的解釋,所以請大家把《四家合註入門》翻到五十二頁。都有書吧?翻到了嗎? [00′20″]
接下來禮敬傳承上師,首先是禮敬教主——佛陀薄伽梵。宗喀巴大師是以「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這樣一個偈子來禮敬。然後妙音笑大師再註釋說:「俱胝」是什麼呢?就是「不可計數」,就是數目很大的量詞,它是數目中的絕頂,已經沒有比這個更大了。注意!這個俱胝哦,是形容佛陀的善行的,「是說數量的最高單位,就稱為俱胝。」俱胝,是梵文的音譯,在梵文中的最高的數目,過此就沒有其他量詞,這是頂級的。而只用一俱胝、兩俱胝來計算,這裡邊主要是說功德。佛陀的功德多到什麼程度呢?就是用最頂級的數量詞去計算的話,也是沒法計算的,「多到無法計算」。 [01′28″]
如《俱胝耳本生》裡邊所說的,俗語中不可計數亦可得俱胝之名,這裡邊就是指這個意思。然後「俱胝耳」是佛世的一位阿羅漢的名字,他的本生傳中也有提到,所以俱胝就是不可稱數的意思。那麼圓滿呢,就是指功德,就是身等,是說導師佛薄伽梵的身圓滿。那麼「俱胝圓滿妙善」,有很多很多的妙善功德,由這樣的福德和智慧兩種資糧所生的佛身,就是二資糧所生所積聚的,或宣法音,名之為果位之身。總而言之,這句話就是說具三十二相、八十隨行好的佛身,就是由福智兩種資糧所出生的。 [02′24″]
那麼還有另一種說法,說「圓滿」就是指意樂圓滿及加行圓滿。注意!意樂圓滿和加行圓滿。意樂圓滿是什麼意思呢?比如說大悲心。加行圓滿,比如說證得無我的智慧等等。因為佛身是從這些圓滿出生的,到達了究竟,所以叫圓滿。那麼「妙善」的意思是什麼呢?因為賜予現前的增上生人天的安樂果位,所以稱為「善」;出生究竟的決定勝,成就解脫及一切遍智的果位,所以是「妙」,也有這種說法。 [03′09″]
接著巴梭法王的註,就是佛陀的身,「為相好所莊嚴,觀之無厭。」就是永遠看不夠,永遠看不夠叫觀之無厭。這是在《四家合註》這個偈子裡邊解釋佛陀的身。 [03′33″]
接著是「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有在看書嗎?有在看書嗎?要看哦,或者認真聽哦!不要走神!說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無邊」,妙音笑大師的註釋是「無際」。那麼「眾生」,眾生是什麼呢?就是「從前趣生於後」,就是從前生去到後世,所以叫眾生。注意哦!從前生去到後世是什麼意思?就是不會停息的——生有、死有、中有,再生有......,永不停息的這樣一個過程,如果沒有去解決這個生老病死的話。「無邊眾生」,就是指很多眾生、一切有情。「成滿希願」,即是什麼呢?「成滿現前究竟所欲求義」,佛語能夠成滿今生所求的一切希願,今生所求的一切希願哦!聽到這裡,說:「真的嗎?」經典上這樣寫的,可以觀察一下、考慮一下。還有注意!「以及究竟獲得佛陀果位的希願,有這兩種成滿希願的方式。」有這兩種成滿希願的功德,今生的希願和究竟的希願都能圓滿。 [04′56″]
你說:「那我們今生的希願,現在有漸漸在圓滿嗎?」我們可以觀察自己,比如說我們想追隨善知識聽法、我們想要建立學制、僧團的法師譯經,然後大家能夠在一個僧團裡邊好好地聞思修,能夠為善知識所攝受、為善知識所愛護、為善知識所歡喜,然後我們能夠置身於海量的經典之中,再不會因為看不到經典、不知道在哪裡尋求經典而惆悵和痛苦,現在譯經院有很多很多經典,那這是不是今生很多出家人的願望都在圓滿呢?因為為什麼要出家?出家就是想要深入地學習佛陀的教誡,那麼在五大論的學制中,這個願望被強烈地滿足;而且究竟的希願也會滿足。 [05′52″]
說:成滿希願,如果就單單希求解脫而言,成就解脫就是究竟的希願,在尚未解脫之前,為了解脫所希求的一切,比如說這一生長壽無病啊,和來世的種種啊,比如說想布施的時候能夠布施,富貴呀、健康啊等等,都是現前的希願。所以這個「語」呢,是指應上中下三種根機的語,上等根機的就能夠聽到最上的法,符順各自的心量。注意哦!現在擴大了,「無論對天、龍、藥叉、食香、人」,它已經不僅僅是面對一類有情的問題了,佛陀隨以一音說法,即使他們各自按照各自的語言去理解,也都能理解。所以這是「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的另一種,就是無論他以什麼形象出現、什麼樣不同的語言,但佛陀說一句話,全部能夠讓他們用各自的語言、理解方式理解到。這是應上中下三種根機語的佛語的功德。 [07′07″]
接著又到了我問問題的時間了,五十四頁,有看到吧?那個寫著「真師」的,其實是叫真如的弟子,她說:「這就是佛經裡面說的『眾生隨類各得解』嗎?」我每次都特別驚訝地這樣問仁波切。仁波切說:「對、對、對!最主要的,佛陀說法,是調伏所化機的方便,任說何法,都必須利益所化機。」注意!他說法是有目的性的,就是要利益我們!如果沒有利益到所化機的話,說法就毫無意義。比如我們身為善知識說法也是這樣,必須知道符合每位所化機的心量來說法,否則就無法達到利益。 [07′51″]
說到這一點,會不會想到師父呀?他會說:「欸!我好好的,為什麼要皈依?」他就提出他那個心量裡邊出現的東西。還有我說:「欸!為什麼現在不講呢?」還有很多疑問。就是會發現跟你的心有一種真實的互動,在你的緣起點上所提出的疑問,會有一種討論,或者給你一種解答,或者讓你更深入地去思考。 [08′14″]
如果說心量很高,就依很高的起點去說,那很難利益到所化機。因此,要順應上中下三種所化機的心量而說法,佛陀的語功德是這樣解釋的。因為如果他心量很高,你不去按照他的心量的話,也很難達成對他的利益。隨機度化,這是佛語的不可思議呀!「前面『應上中下三機之語』,是妙音笑大師的註。」妙音笑大師這樣理解佛陀語功德。 [08′49″]
「之後,巴梭法王也有補註:開示應機之法」,就是他是應機的。「故僅一語」,雖然說一句話,「亦為具足六十或六十四支韻音」,一句話也是具足佛語那種六十韻音或六十四韻音語的功德。那麼什麼是六十或六十四韻音語呢?因為在《四家合註》很長的那一篇(《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家合註》第六講)都講過了,如果你想再了解,可以再去聽一下。 [09′15″]
好!今天就上到這裡,祝大家聽到佛語的功德之後能夠心生喜悅、心生希求。然後我們再到佛前禮佛的時候,凝視一下佛陀,去想一想:「哎呀!佛陀的身有這樣的功德,佛陀的語有這樣的功德,佛陀的意也有這樣的功德......。」這樣的話,我們在佛前一禮的時候,你的內心一定會有一些不一樣的感受產生吧! [09′49″]
【 全廣 II 】第 55 講討論題綱 (一)/如華法師
1. 此次講述內容,主要針對廣論哪一段原文?以何方式宣說?
2. 老師帶我們認識佛身語意功德,其中引用哪些傳承祖師的說法?他們又是以何觀點對佛陀身語意功德而做宣說?
3. 老師為何以四家合註做為我們學習廣論的講述內容?
4. 祖師對佛身語意功德,廣泛理路的宣說,不熟悉的我們應如何「如理作意」?
【 全廣 II 】第 55 講討論題綱 (二)/如得法師
1. 這一段文的主要所詮是什麼?(立了什麼宗?)
2. 從妙音笑大師到老師,為何如此的闡述?
3. 我在聽的時候,內心的相狀是什麼?找出為什麼是這樣的相狀?
4. 老師提的每個問題都再深入研討。(ex:眾生是什麼?佛語能成滿一切希願真的嗎?我們今生的希願有漸漸在圓滿嗎?……)
5. 出家人的願望都在圓滿,跟生為廣大的在家人有什麼關係?
2A-55講_《四家合註入門 1》段落:P52-L8-P54-LL3 全球廣論 II
來源: 全球廣論 II
講次 | 0055 (2018-10-08 ~ 2018-10-10)
標題 | 略述佛陀身語功德(四家註)
廣論段落 | P1-L3 ~ P1-L4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
廣海明月 | 第2卷 P85 ~ P90
入門段落 | 第1冊 P52-L8 ~ P54-LL3 接下來禮敬傳承上師……具足六十或六十四支韻音」。
真如老師講授
今天我們來看一看《四家合註》仁波切的解釋,所以請大家把《四家合註入門》翻到五十二頁。都有書吧?翻到了嗎? [00′20″]
接下來禮敬傳承上師,首先是禮敬教主——佛陀薄伽梵。宗喀巴大師是以「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這樣一個偈子來禮敬。然後妙音笑大師再註釋說:「俱胝」是什麼呢?就是「不可計數」,就是數目很大的量詞,它是數目中的絕頂,已經沒有比這個更大了。注意!這個俱胝哦,是形容佛陀的善行的,「是說數量的最高單位,就稱為俱胝。」俱胝,是梵文的音譯,在梵文中的最高的數目,過此就沒有其他量詞,這是頂級的。而只用一俱胝、兩俱胝來計算,這裡邊主要是說功德。佛陀的功德多到什麼程度呢?就是用最頂級的數量詞去計算的話,也是沒法計算的,「多到無法計算」。 [01′28″]
如《俱胝耳本生》裡邊所說的,俗語中不可計數亦可得俱胝之名,這裡邊就是指這個意思。然後「俱胝耳」是佛世的一位阿羅漢的名字,他的本生傳中也有提到,所以俱胝就是不可稱數的意思。那麼圓滿呢,就是指功德,就是身等,是說導師佛薄伽梵的身圓滿。那麼「俱胝圓滿妙善」,有很多很多的妙善功德,由這樣的福德和智慧兩種資糧所生的佛身,就是二資糧所生所積聚的,或宣法音,名之為果位之身。總而言之,這句話就是說具三十二相、八十隨行好的佛身,就是由福智兩種資糧所出生的。 [02′24″]
那麼還有另一種說法,說「圓滿」就是指意樂圓滿及加行圓滿。注意!意樂圓滿和加行圓滿。意樂圓滿是什麼意思呢?比如說大悲心。加行圓滿,比如說證得無我的智慧等等。因為佛身是從這些圓滿出生的,到達了究竟,所以叫圓滿。那麼「妙善」的意思是什麼呢?因為賜予現前的增上生人天的安樂果位,所以稱為「善」;出生究竟的決定勝,成就解脫及一切遍智的果位,所以是「妙」,也有這種說法。 [03′09″]
接著巴梭法王的註,就是佛陀的身,「為相好所莊嚴,觀之無厭。」就是永遠看不夠,永遠看不夠叫觀之無厭。這是在《四家合註》這個偈子裡邊解釋佛陀的身。 [03′33″]
接著是「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有在看書嗎?有在看書嗎?要看哦,或者認真聽哦!不要走神!說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無邊」,妙音笑大師的註釋是「無際」。那麼「眾生」,眾生是什麼呢?就是「從前趣生於後」,就是從前生去到後世,所以叫眾生。注意哦!從前生去到後世是什麼意思?就是不會停息的——生有、死有、中有,再生有......,永不停息的這樣一個過程,如果沒有去解決這個生老病死的話。「無邊眾生」,就是指很多眾生、一切有情。「成滿希願」,即是什麼呢?「成滿現前究竟所欲求義」,佛語能夠成滿今生所求的一切希願,今生所求的一切希願哦!聽到這裡,說:「真的嗎?」經典上這樣寫的,可以觀察一下、考慮一下。還有注意!「以及究竟獲得佛陀果位的希願,有這兩種成滿希願的方式。」有這兩種成滿希願的功德,今生的希願和究竟的希願都能圓滿。 [04′56″]
你說:「那我們今生的希願,現在有漸漸在圓滿嗎?」我們可以觀察自己,比如說我們想追隨善知識聽法、我們想要建立學制、僧團的法師譯經,然後大家能夠在一個僧團裡邊好好地聞思修,能夠為善知識所攝受、為善知識所愛護、為善知識所歡喜,然後我們能夠置身於海量的經典之中,再不會因為看不到經典、不知道在哪裡尋求經典而惆悵和痛苦,現在譯經院有很多很多經典,那這是不是今生很多出家人的願望都在圓滿呢?因為為什麼要出家?出家就是想要深入地學習佛陀的教誡,那麼在五大論的學制中,這個願望被強烈地滿足;而且究竟的希願也會滿足。 [05′52″]
說:成滿希願,如果就單單希求解脫而言,成就解脫就是究竟的希願,在尚未解脫之前,為了解脫所希求的一切,比如說這一生長壽無病啊,和來世的種種啊,比如說想布施的時候能夠布施,富貴呀、健康啊等等,都是現前的希願。所以這個「語」呢,是指應上中下三種根機的語,上等根機的就能夠聽到最上的法,符順各自的心量。注意哦!現在擴大了,「無論對天、龍、藥叉、食香、人」,它已經不僅僅是面對一類有情的問題了,佛陀隨以一音說法,即使他們各自按照各自的語言去理解,也都能理解。所以這是「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的另一種,就是無論他以什麼形象出現、什麼樣不同的語言,但佛陀說一句話,全部能夠讓他們用各自的語言、理解方式理解到。這是應上中下三種根機語的佛語的功德。 [07′07″]
接著又到了我問問題的時間了,五十四頁,有看到吧?那個寫著「真師」的,其實是叫真如的弟子,她說:「這就是佛經裡面說的『眾生隨類各得解』嗎?」我每次都特別驚訝地這樣問仁波切。仁波切說:「對、對、對!最主要的,佛陀說法,是調伏所化機的方便,任說何法,都必須利益所化機。」注意!他說法是有目的性的,就是要利益我們!如果沒有利益到所化機的話,說法就毫無意義。比如我們身為善知識說法也是這樣,必須知道符合每位所化機的心量來說法,否則就無法達到利益。 [07′51″]
說到這一點,會不會想到師父呀?他會說:「欸!我好好的,為什麼要皈依?」他就提出他那個心量裡邊出現的東西。還有我說:「欸!為什麼現在不講呢?」還有很多疑問。就是會發現跟你的心有一種真實的互動,在你的緣起點上所提出的疑問,會有一種討論,或者給你一種解答,或者讓你更深入地去思考。 [08′14″]
如果說心量很高,就依很高的起點去說,那很難利益到所化機。因此,要順應上中下三種所化機的心量而說法,佛陀的語功德是這樣解釋的。因為如果他心量很高,你不去按照他的心量的話,也很難達成對他的利益。隨機度化,這是佛語的不可思議呀!「前面『應上中下三機之語』,是妙音笑大師的註。」妙音笑大師這樣理解佛陀語功德。 [08′49″]
「之後,巴梭法王也有補註:開示應機之法」,就是他是應機的。「故僅一語」,雖然說一句話,「亦為具足六十或六十四支韻音」,一句話也是具足佛語那種六十韻音或六十四韻音語的功德。那麼什麼是六十或六十四韻音語呢?因為在《四家合註》很長的那一篇(《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家合註》第六講)都講過了,如果你想再了解,可以再去聽一下。 [09′15″]
好!今天就上到這裡,祝大家聽到佛語的功德之後能夠心生喜悅、心生希求。然後我們再到佛前禮佛的時候,凝視一下佛陀,去想一想:「哎呀!佛陀的身有這樣的功德,佛陀的語有這樣的功德,佛陀的意也有這樣的功德......。」這樣的話,我們在佛前一禮的時候,你的內心一定會有一些不一樣的感受產生吧! [09′49″]
【 全廣 II 】第 55 講討論題綱 (一)/如華法師
1. 此次講述內容,主要針對廣論哪一段原文?以何方式宣說?
2. 老師帶我們認識佛身語意功德,其中引用哪些傳承祖師的說法?他們又是以何觀點對佛陀身語意功德而做宣說?
3. 老師為何以四家合註做為我們學習廣論的講述內容?
4. 祖師對佛身語意功德,廣泛理路的宣說,不熟悉的我們應如何「如理作意」?
【 全廣 II 】第 55 講討論題綱 (二)/如得法師
1. 這一段文的主要所詮是什麼?(立了什麼宗?)
2. 從妙音笑大師到老師,為何如此的闡述?
3. 我在聽的時候,內心的相狀是什麼?找出為什麼是這樣的相狀?
4. 老師提的每個問題都再深入研討。(ex:眾生是什麼?佛語能成滿一切希願真的嗎?我們今生的希願有漸漸在圓滿嗎?……)
5. 出家人的願望都在圓滿,跟生為廣大的在家人有什麼關係?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00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廣海明月 0056講-凡夫認識事物的侷限
廣海明月 0056講凡夫認識事物的侷限
2A-56講_手抄1冊 P41-L1 ~ P41-L10全球廣論 II
來源: 廣海明月
講次 | 0056 (2018-10-11 ~ 2018-10-14)
標題 | 凡夫認識事物的侷限
音檔 | 2A 13:40 ~ 14:58
廣論段落 | P1-L3 ~ P1-L4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
手抄頁/行 | 第1冊 P41-L1 ~ P41-L10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41-L1 ~ P41-L11 )
手抄段落 | 那麼他為什麼能夠做到這樣呢?……種種毛病了!就這樣。
廣海明月 | 第2卷 P91 ~ P95
廣海明月 0056講凡夫認識事物的侷限
真如老師講授
又到了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很隨喜大家能夠在自己的生命中,撥出一段時間來聽法。00:12
其實聽聞佛法對我們的生命影響力是很深遠的,因為它會對我們現在正在做的事情,或者想要做的事情有一個覺照,就是我現在做的事情,是我的生命一定需要做的嗎?那麼它的排序是怎樣的?是最重要的事情嗎?因為我們都知道實際上人的一生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是通常都做不完,所以一定要把最需要完成的事情排在第一位。那麼如何才能把正確的、一定要完成的事情最先去完成呢?就是我們對自己的生命要做一個規劃,這樣,當我們回首往事的時候,我們就不會說:「啊!那件事可能我不該做,我把它先做了。」甚至說:「有一些事就是錯的,我不該做!就是因為當時沒有深思熟慮,或者沒有把自己的生命放在一個無限生命的長河中去看待,太顧眼前利益了,結果就失去了長遠的利益。」01:22
所以每天抽出時間來這樣聽法的話,我們就會再再地用自己人生的宗旨或者終極目標,來校對一下眼前的所做、所想、所行、所說。校對下來,一旦是偏離了宗旨,或者偏離了我們對自身,乃至所有有情終極離苦得樂的目標、偏離了這個方向的話,我們就會隨時地調整。隨時調整自己的心,實際上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雖然開始略覺艱辛或者很艱辛,但是堅持下去的話,我們畢竟會後悔的事情越來越少,高興的事情會越來越多。佛法,讓我們覺照內心,數數地啟發我們的智慧,讓我們的生命能夠在一條安穩的路上去前行。02:15
上一節課我們學到〈皈敬頌〉的第一個偈子,就是:「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在這裡邊,今天要聽師父解釋「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請大家端正自己的發心,然後聽的時候要專注,不要散亂、不要昏沉!好!那麼現在就開始。02:50
然後師父先提了一個問題,說:「為什麼能夠做到這樣?」這就開始引申到讚美釋迦佛的意功德。「因為他徹底如實地了解了」,徹底如實地了解了什麼呢?所以那個偈子說:「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這裡邊就提到一個「所知」這樣的概念。學《攝類學》的同學都知道,什麼是所知?堪為心的對境。堪為心的對境就是心可以去了解、能夠去了解的。那麼這個所知的範圍有多大呢?一切存在、一切有都是所知。那麼一切存在的,佛陀都無餘地觀見嗎?注意!師父說:「他的意業就是這樣,如實的、如實在的」,沒有什麼欺誑的,現見的。接著師父講了幾個字:「簡單極了!」這個「簡單極了」,其實我聽到這裡的時候我通常都會停在這裡,然後就看著這個「簡單極了」,會想很長時間。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注意到這一段?06:09
說:把所有的所知哦──就是無窮大的所知──他全部都能夠如實地觀見,而且是非常簡單。簡單到什麼程度呢?就像看自己的掌紋一樣那麼簡單,如在目前,就像在眼前看到的一樣那麼簡單。那請問:看自己的手紋容易嗎?容易呀!你把手張開來,眼睛打開就可以看到了,就這麼簡單!那麼佛陀了解一切所知,就像我們看自己的掌紋一樣,師父說:「簡單極了!」06:42
其實這個「簡單極了」,讓我聽到這裡會覺得不可思議!因為什麼?師父接著說:「平常我們看見都是事情的一部分,而它真正的真相是看不見的,看不見的。」其實就是看到事情的一部分,有的時候也是看不清楚的。比如人們為什麼會爭論,一直爭論不休?就是覺得對方不了解我的意思,然後有的時候我也沒有了解對方的意思。我們都因為自己看到的那個部分,可能會認為別人看不到,所以跟別人爭論,想把自己看到的那部分提供給對方,但對方也想把他看到的部分提供給我們。但是如果我們都拒不承認對方看到的,只想要對方承認自己的話,那麼以自我為中心的戰爭、爭論就會開始了。親人啊、朋友啊、同事,都是這樣的!07:30
可是我們偏偏還什麼呢?偏偏還對自己看到的那部分是非常執著的,還認為自己看到的是真相!可是師父說:「平常我們看見都是事情的一部分,而它真正的真相是看不見的。」但是觀察一下我們自己的現行,我們通常跟別人爭吵的時候,都會覺得自己看到的是真相。如果聽了這一段的話,在跟別人發生爭論,或者自己特別憂愁的時候、特別傷心的時候,是否還會覺得:為什麼別人不理解我呢?為什麼別人不理解那個真相呢?08:07
【 全廣 II 】第 56 講討論題綱 (一)/如英法師
1. 什麼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有沒有把它放在第一位?這件事情要如何擺在第一位?
2. 有些事情是錯的,不該做,但因為以前沒有深思熟慮,太顧眼前利益了,結果失去長遠的利益。討論一下,自己經常犯的現行——所謂的「顧眼前的利益,失去了長遠的利益」。什麼是「眼前的利益」跟「長遠的利益」?用人生的宗旨或者終極目標,來校對一下眼前的所做、所想、所行、所說。
3. 到底老師講的我們所執取的東西是什麼?討論在某一件事項上面去找到那個執取,再去思考這件事情背後可能有哪一面事實上不太清楚?探討一下,我們所對的境,或是對的某一個人,可能家人或是事情,是否有執取之處?
【 全廣 II 】第 56 講討論題綱 (二)/性勤法師
1. 老師如何引導思惟聽聞對我們生命影響力?
2. 師父用什麼角度,介紹佛陀的意功德給我們?
3. 聽了佛陀的意功德,對我們現實生活的幫助為何?
2A-56講_手抄1冊 P41-L1 ~ P41-L10全球廣論 II
來源: 廣海明月
講次 | 0056 (2018-10-11 ~ 2018-10-14)
標題 | 凡夫認識事物的侷限
音檔 | 2A 13:40 ~ 14:58
廣論段落 | P1-L3 ~ P1-L4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
手抄頁/行 | 第1冊 P41-L1 ~ P41-L10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41-L1 ~ P41-L11 )
手抄段落 | 那麼他為什麼能夠做到這樣呢?……種種毛病了!就這樣。
廣海明月 | 第2卷 P91 ~ P95
廣海明月 0056講凡夫認識事物的侷限
真如老師講授
又到了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很隨喜大家能夠在自己的生命中,撥出一段時間來聽法。00:12
其實聽聞佛法對我們的生命影響力是很深遠的,因為它會對我們現在正在做的事情,或者想要做的事情有一個覺照,就是我現在做的事情,是我的生命一定需要做的嗎?那麼它的排序是怎樣的?是最重要的事情嗎?因為我們都知道實際上人的一生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是通常都做不完,所以一定要把最需要完成的事情排在第一位。那麼如何才能把正確的、一定要完成的事情最先去完成呢?就是我們對自己的生命要做一個規劃,這樣,當我們回首往事的時候,我們就不會說:「啊!那件事可能我不該做,我把它先做了。」甚至說:「有一些事就是錯的,我不該做!就是因為當時沒有深思熟慮,或者沒有把自己的生命放在一個無限生命的長河中去看待,太顧眼前利益了,結果就失去了長遠的利益。」01:22
所以每天抽出時間來這樣聽法的話,我們就會再再地用自己人生的宗旨或者終極目標,來校對一下眼前的所做、所想、所行、所說。校對下來,一旦是偏離了宗旨,或者偏離了我們對自身,乃至所有有情終極離苦得樂的目標、偏離了這個方向的話,我們就會隨時地調整。隨時調整自己的心,實際上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雖然開始略覺艱辛或者很艱辛,但是堅持下去的話,我們畢竟會後悔的事情越來越少,高興的事情會越來越多。佛法,讓我們覺照內心,數數地啟發我們的智慧,讓我們的生命能夠在一條安穩的路上去前行。02:15
上一節課我們學到〈皈敬頌〉的第一個偈子,就是:「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在這裡邊,今天要聽師父解釋「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請大家端正自己的發心,然後聽的時候要專注,不要散亂、不要昏沉!好!那麼現在就開始。02:50
前一段講到說:我們平常開起口來,不是戲論就是諍論,但是佛陀卻能夠成滿一切眾生無邊希願。所以呢,他能夠圓滿一切人,他哪有自己不圓滿的!所以開起口來才會有這樣真實的內容。04:36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 那麼他為什麼能夠做到這樣呢?因為他徹底如實地了解了,所以下面說,「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他的意業就是這樣的。他能夠「如實」的──如實在的,簡單極了!平常我們看見的,都是看見事情的一部分,而它真正的真相是看不見的,看不見的。平常我們眼前的東西,譬如說好像空氣,什麼都看不見,沒有什麼東西啊!欸,現在科學家告訴這裡還有空氣在,我們就看不見了。那空氣有什麼?我們又看不見,就像科學家也看不見。實際上眼前所有的東西都是這個樣,不要說我們看不見的東西看不見,就是眼前隨便一樣東西,譬如說眼前這個茶杯,你說你看見了沒有?我不能說你看不見,但是我也要告訴你,我不能說你看見。你看見了茶杯的這一面,那這一面看見了沒有?沒有!你可以轉過來,四面看見了,裡邊沒有!總是我們是局限的。那麼這個局限的裡邊就有種種毛病了,種種毛病了!就這樣。04:11
然後師父先提了一個問題,說:「為什麼能夠做到這樣?」這就開始引申到讚美釋迦佛的意功德。「因為他徹底如實地了解了」,徹底如實地了解了什麼呢?所以那個偈子說:「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這裡邊就提到一個「所知」這樣的概念。學《攝類學》的同學都知道,什麼是所知?堪為心的對境。堪為心的對境就是心可以去了解、能夠去了解的。那麼這個所知的範圍有多大呢?一切存在、一切有都是所知。那麼一切存在的,佛陀都無餘地觀見嗎?注意!師父說:「他的意業就是這樣,如實的、如實在的」,沒有什麼欺誑的,現見的。接著師父講了幾個字:「簡單極了!」這個「簡單極了」,其實我聽到這裡的時候我通常都會停在這裡,然後就看著這個「簡單極了」,會想很長時間。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注意到這一段?06:09
說:把所有的所知哦──就是無窮大的所知──他全部都能夠如實地觀見,而且是非常簡單。簡單到什麼程度呢?就像看自己的掌紋一樣那麼簡單,如在目前,就像在眼前看到的一樣那麼簡單。那請問:看自己的手紋容易嗎?容易呀!你把手張開來,眼睛打開就可以看到了,就這麼簡單!那麼佛陀了解一切所知,就像我們看自己的掌紋一樣,師父說:「簡單極了!」06:42
其實這個「簡單極了」,讓我聽到這裡會覺得不可思議!因為什麼?師父接著說:「平常我們看見都是事情的一部分,而它真正的真相是看不見的,看不見的。」其實就是看到事情的一部分,有的時候也是看不清楚的。比如人們為什麼會爭論,一直爭論不休?就是覺得對方不了解我的意思,然後有的時候我也沒有了解對方的意思。我們都因為自己看到的那個部分,可能會認為別人看不到,所以跟別人爭論,想把自己看到的那部分提供給對方,但對方也想把他看到的部分提供給我們。但是如果我們都拒不承認對方看到的,只想要對方承認自己的話,那麼以自我為中心的戰爭、爭論就會開始了。親人啊、朋友啊、同事,都是這樣的!07:30
可是我們偏偏還什麼呢?偏偏還對自己看到的那部分是非常執著的,還認為自己看到的是真相!可是師父說:「平常我們看見都是事情的一部分,而它真正的真相是看不見的。」但是觀察一下我們自己的現行,我們通常跟別人爭吵的時候,都會覺得自己看到的是真相。如果聽了這一段的話,在跟別人發生爭論,或者自己特別憂愁的時候、特別傷心的時候,是否還會覺得:為什麼別人不理解我呢?為什麼別人不理解那個真相呢?08:07
【 全廣 II 】第 56 講討論題綱 (一)/如英法師
1. 什麼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有沒有把它放在第一位?這件事情要如何擺在第一位?
2. 有些事情是錯的,不該做,但因為以前沒有深思熟慮,太顧眼前利益了,結果失去長遠的利益。討論一下,自己經常犯的現行——所謂的「顧眼前的利益,失去了長遠的利益」。什麼是「眼前的利益」跟「長遠的利益」?用人生的宗旨或者終極目標,來校對一下眼前的所做、所想、所行、所說。
3. 到底老師講的我們所執取的東西是什麼?討論在某一件事項上面去找到那個執取,再去思考這件事情背後可能有哪一面事實上不太清楚?探討一下,我們所對的境,或是對的某一個人,可能家人或是事情,是否有執取之處?
【 全廣 II 】第 56 講討論題綱 (二)/性勤法師
1. 老師如何引導思惟聽聞對我們生命影響力?
2. 師父用什麼角度,介紹佛陀的意功德給我們?
3. 聽了佛陀的意功德,對我們現實生活的幫助為何?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00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廣海明月0057講-以空氣、茶杯為喻,反思自己的無知
廣海明月0057講以空氣、茶杯為喻,反思自己的無知
2A-57講_手抄1冊 P41-L1 ~ P41-L10全球廣論 II
來源: 全球廣論 II
講次 | 0057 (2018-10-15 ~ 2018-10-17)
標題 | 以空氣、茶杯為喻,反思自己的無知
音檔 | 2A 13:40 ~ 14:58
廣論段落 | P1-L3 ~ P1-L4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
手抄頁/行 | 第1冊 P41-L1 ~ P41-L10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41-L1 ~ P41-L11 )
手抄段落 | 那麼他為什麼能夠做到這樣呢?……種種毛病了!就這樣。
廣海明月 | 第2卷 P96 ~ P99
真如老師講授
其實談到真相,這裡邊有太多太多的問題可以討論了。但是師父說:「它真正的真相是看不到的。」我們能接受這個概念嗎?會覺得事情的真相我們看不見嗎?我們只了解事情的一部分,我們無法了解它的全體,真相更談不上!所以如果能把師父的這句話聽進去,那麼我們以後在跟他人溝通的時候,或者在學習某件事情的時候,或者一起共事的時候,我們就會知道:欸!也許我並不了解真相。這樣的話,我們就會對別人的心處在一種打開的、傾聽的狀態,對別人的言論也好、思想也好,至少保持著:欸!去聽一聽他在講什麼。而不是認為他就是不對的,而我了解的才是對的!00:49
所以師父講了這個之後,就講了一個空氣這個例子。說:平常我們眼前的東西──像空氣,其實空氣是存在的,但是我們感覺不到它的存在;我們感覺不到它的存在,其實就好像不存在。科學家告訴我們有空氣存在,我們就知道有空氣存在。但是平常二六時中,這個透明的空間,我們可以看到藍天、大海、大地,誰會意識到這裡邊有空氣存在呢?如果不仔細地考慮的話。01:21
師父用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實際上每天都伴隨著我們的那個空氣,我們是意識不到它的存在的。一個存在的東西,因為感覺的原因,好像它不存在;那麼反過來,一個不存在的東西,因為感覺的原因,會不會我們把它誤認為存在呢?都是有可能發生的,因為不了解真相,我們對一些問題的了解是片面的,可能是顛倒的。我們能夠接受這樣的概念嗎?自己考慮考慮。01:54
其實這有點像聽聞軌理的病者想,能不能確認自己的無知?因為當我們想要探尋真理,想獲得更多對於自他的生命有意義的知識、學問或者智慧的時候,我們一定會率先看到自己的無知。那麼對什麼無知?真的是對我們平常身邊存在的東西好像都感覺不到它的存在,有無知到這種程度嗎?不去觀察的話,有時候就會這樣,會忽略最重要的東西的存在。那個空氣對我們是非常非常重要,可是我們常常會忽略它的存在;也沒有好好地保護土壤啊、保護水源啊等等。因為這樣的話,就會破壞河流、破壞土地,也就破壞了空氣。02:40
所以師父舉了這個空氣的例子,讓我們就能夠感受到的例子去想一想:實際上我們並不了解事物存在的真相。02:54
接著師父又舉了一個茶杯的例子。其實所有端過茶杯的人都知道,就是一個杯子嘛,就這麼簡單!可是師父用幾個面,比如說看見正面,你後面就看不到;看到裡邊,就看不到杯子底,翻過來才能看到。比如說這個杯子是哪兒產的?翻過來才會看到;當你翻過來看底的時候,你又看不到裡邊是什麼樣子、顏色,都看不到了。就用這樣一個例子,證明我們是不可能穿透阻隔的、阻礙的事物,去看到隱蔽的那一面的。03:27
所以師父說我們是有局限性的。一旦有局限在裡邊,毛病就會產生了,種種毛病!而佛陀呢,他能夠如實觀見一切所知,而且是無餘地觀見,沒有一件事情他不知道的。我們聽到這裡的時候,可能很難去想像那到底是怎麼樣的一顆心,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已經覺得夠博學的了,還要知道很多很多人的心。如果所有眾生的心意他都知道,而且注意哦,他知道的速度是在一剎那喔!一剎那間可以知道所有的事情,時間這麼短!04:20
比如說我們探討一件事情的話,開了很多次會議探討這個主題,甚至把一個主題在心裡想啊、想啊、想啊,也想不明白。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還是不知道,還有一些東西沒有探索出來,就是沒有想明白。怎麼可能在一剎那間能夠如實觀見所有的一切呢?這是不可思議的事情!這對我們的所知來說實在是太過挑戰,所以就是不可思議!我們要皈依和讚美的釋迦牟尼佛,他的意功德居然是這樣的!04:52
透過師父的這一小段讚美釋迦佛的意功德,讓我們觀察一下自己的現狀,真的能夠確認自己不了解真相嗎?我們會在我們的生命中不停地發現:我們以為我們了解一個人,可是後來出了一件事情,我們發現我們不了解他。還有我們誤會一個人,後來這個事情發生之後,我們會發現:哎喲!原來他不是這樣子。所以生命裡發生的很多很多事情,實際上都在挑戰我們──我們以為自己知道了真相,可是實際上呢,真相遠遠不是那樣的!05:33
【 全廣 II 】第 57 講討論題綱 (一)/如華法師
1. 師父說:「真正的真相是看不見的」,但是我們「平常看到的、感覺到的,又如此真實」,這兩種極大的落差,問題出在哪裡?
2. 真正認識到「自己看不清真相」和「覺得自己所聞、所見、所感受到就是真實」,兩種完全不同的心情,各會引發何種對境的觀點?進而又會形成什麼樣的取捨?
【 全廣 II 】第 57 講討論題綱 (二)/如得法師
1. 這一講的所詮是什麼?立了什麼宗?
2. 邊聽邊對照自己的相狀,觀察內心中不承許的原因是什麼?承許的原因是什麼?
3. 老師從師父的開示當中會找到一些重點,把重點的問題再往下研討。例如:我們能接受這樣的概念嗎?會覺得事情真相我看不見嗎?像聽聞軌理的病想,能確認自己無知嗎?彼此互相問答,或自問自答都可以。
4. 觀察我們平常有沒有因為對某一些人、事、物的忽視,而產生所謂的誤會、不珍惜...種種的過患。
5. 師父開示跟老師開示都會點出我們的下腳處,將下腳處討論出來。
2A-57講_手抄1冊 P41-L1 ~ P41-L10全球廣論 II
來源: 全球廣論 II
講次 | 0057 (2018-10-15 ~ 2018-10-17)
標題 | 以空氣、茶杯為喻,反思自己的無知
音檔 | 2A 13:40 ~ 14:58
廣論段落 | P1-L3 ~ P1-L4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
手抄頁/行 | 第1冊 P41-L1 ~ P41-L10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41-L1 ~ P41-L11 )
手抄段落 | 那麼他為什麼能夠做到這樣呢?……種種毛病了!就這樣。
廣海明月 | 第2卷 P96 ~ P99
真如老師講授
其實談到真相,這裡邊有太多太多的問題可以討論了。但是師父說:「它真正的真相是看不到的。」我們能接受這個概念嗎?會覺得事情的真相我們看不見嗎?我們只了解事情的一部分,我們無法了解它的全體,真相更談不上!所以如果能把師父的這句話聽進去,那麼我們以後在跟他人溝通的時候,或者在學習某件事情的時候,或者一起共事的時候,我們就會知道:欸!也許我並不了解真相。這樣的話,我們就會對別人的心處在一種打開的、傾聽的狀態,對別人的言論也好、思想也好,至少保持著:欸!去聽一聽他在講什麼。而不是認為他就是不對的,而我了解的才是對的!00:49
所以師父講了這個之後,就講了一個空氣這個例子。說:平常我們眼前的東西──像空氣,其實空氣是存在的,但是我們感覺不到它的存在;我們感覺不到它的存在,其實就好像不存在。科學家告訴我們有空氣存在,我們就知道有空氣存在。但是平常二六時中,這個透明的空間,我們可以看到藍天、大海、大地,誰會意識到這裡邊有空氣存在呢?如果不仔細地考慮的話。01:21
師父用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實際上每天都伴隨著我們的那個空氣,我們是意識不到它的存在的。一個存在的東西,因為感覺的原因,好像它不存在;那麼反過來,一個不存在的東西,因為感覺的原因,會不會我們把它誤認為存在呢?都是有可能發生的,因為不了解真相,我們對一些問題的了解是片面的,可能是顛倒的。我們能夠接受這樣的概念嗎?自己考慮考慮。01:54
其實這有點像聽聞軌理的病者想,能不能確認自己的無知?因為當我們想要探尋真理,想獲得更多對於自他的生命有意義的知識、學問或者智慧的時候,我們一定會率先看到自己的無知。那麼對什麼無知?真的是對我們平常身邊存在的東西好像都感覺不到它的存在,有無知到這種程度嗎?不去觀察的話,有時候就會這樣,會忽略最重要的東西的存在。那個空氣對我們是非常非常重要,可是我們常常會忽略它的存在;也沒有好好地保護土壤啊、保護水源啊等等。因為這樣的話,就會破壞河流、破壞土地,也就破壞了空氣。02:40
所以師父舉了這個空氣的例子,讓我們就能夠感受到的例子去想一想:實際上我們並不了解事物存在的真相。02:54
接著師父又舉了一個茶杯的例子。其實所有端過茶杯的人都知道,就是一個杯子嘛,就這麼簡單!可是師父用幾個面,比如說看見正面,你後面就看不到;看到裡邊,就看不到杯子底,翻過來才能看到。比如說這個杯子是哪兒產的?翻過來才會看到;當你翻過來看底的時候,你又看不到裡邊是什麼樣子、顏色,都看不到了。就用這樣一個例子,證明我們是不可能穿透阻隔的、阻礙的事物,去看到隱蔽的那一面的。03:27
所以師父說我們是有局限性的。一旦有局限在裡邊,毛病就會產生了,種種毛病!而佛陀呢,他能夠如實觀見一切所知,而且是無餘地觀見,沒有一件事情他不知道的。我們聽到這裡的時候,可能很難去想像那到底是怎麼樣的一顆心,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已經覺得夠博學的了,還要知道很多很多人的心。如果所有眾生的心意他都知道,而且注意哦,他知道的速度是在一剎那喔!一剎那間可以知道所有的事情,時間這麼短!04:20
比如說我們探討一件事情的話,開了很多次會議探討這個主題,甚至把一個主題在心裡想啊、想啊、想啊,也想不明白。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還是不知道,還有一些東西沒有探索出來,就是沒有想明白。怎麼可能在一剎那間能夠如實觀見所有的一切呢?這是不可思議的事情!這對我們的所知來說實在是太過挑戰,所以就是不可思議!我們要皈依和讚美的釋迦牟尼佛,他的意功德居然是這樣的!04:52
透過師父的這一小段讚美釋迦佛的意功德,讓我們觀察一下自己的現狀,真的能夠確認自己不了解真相嗎?我們會在我們的生命中不停地發現:我們以為我們了解一個人,可是後來出了一件事情,我們發現我們不了解他。還有我們誤會一個人,後來這個事情發生之後,我們會發現:哎喲!原來他不是這樣子。所以生命裡發生的很多很多事情,實際上都在挑戰我們──我們以為自己知道了真相,可是實際上呢,真相遠遠不是那樣的!05:33
【 全廣 II 】第 57 講討論題綱 (一)/如華法師
1. 師父說:「真正的真相是看不見的」,但是我們「平常看到的、感覺到的,又如此真實」,這兩種極大的落差,問題出在哪裡?
2. 真正認識到「自己看不清真相」和「覺得自己所聞、所見、所感受到就是真實」,兩種完全不同的心情,各會引發何種對境的觀點?進而又會形成什麼樣的取捨?
【 全廣 II 】第 57 講討論題綱 (二)/如得法師
1. 這一講的所詮是什麼?立了什麼宗?
2. 邊聽邊對照自己的相狀,觀察內心中不承許的原因是什麼?承許的原因是什麼?
3. 老師從師父的開示當中會找到一些重點,把重點的問題再往下研討。例如:我們能接受這樣的概念嗎?會覺得事情真相我看不見嗎?像聽聞軌理的病想,能確認自己無知嗎?彼此互相問答,或自問自答都可以。
4. 觀察我們平常有沒有因為對某一些人、事、物的忽視,而產生所謂的誤會、不珍惜...種種的過患。
5. 師父開示跟老師開示都會點出我們的下腳處,將下腳處討論出來。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00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廣海明月0058講-我不了解真相,故應謙卑探索人心
廣海明月0058講我不了解真相,故應謙卑探索人心
2A-58講_手抄1冊 P41-L1 ~ P41-L10全球廣論 II
來源: 全球廣論 II
講次 | 0058 (2018-10-18 ~ 2018-10-21)
標題 | 我不了解真相,故應謙卑探索人心
音檔 | 2A 13:40 ~ 14:58
廣論段落 | P1-L3 ~ P1-L4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
手抄頁/行 | 第1冊 P41-L1 ~ P41-L10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41-L1 ~ P41-L11 )
手抄段落 | 那麼他為什麼能夠做到這樣呢?……種種毛病了!就這樣。
廣海明月 | 第2卷 P100 ~ P104
真如老師講授
00:00
真正了解真相的是像佛陀那樣,對一切所知全部如實無餘地徹見,那叫了解真相,我們平常都是在局限性的部分。如果對這一點能夠得到一點定解的話,實際上我們在跟人相處的時候,會不會覺得自己是應該調柔、應該謙虛的?因為我畢竟不了解真相。比如說他人的心續,另一顆心到底是怎麼樣的?他是沿著什麼樣的續流在流淌的?他每天都在想一些什麼?就算是每天都見到、每天都聽到他說話的人,如果我們不花點時間去探索他的思想的話,實際上是不了解他的。只透過他說的或者看他走路的樣子,或者一些事情,我們也無法真正了解他。00:51
所以這就涉及到為什麼要特別注意訓練自己的觀功念恩?因為我們常常都忽略他生命裡很美好的那一面。特別是有的人總喜歡顯露自己不好的一面,所以我們看到那些之後,就會常常忽略他內心中的善意,尤其是那些可能掩藏的很深的善意,或者我沒有注意去往深了看的那種善意。這個在僧團裡可能是非常非常普遍的,比如說一個出家人,你看他平常就是按部就班地上早晚課,就做那些事情。但是有一天某一個鏡頭,你真正地去探究他為什麼要這樣做的原因的時候,實際上是非常非常震撼的,並不是像表面上那麼簡單。實際上他內心裡有一個很深的用心在裡邊,甚至他把這個用心在心裡想了很久很久,然後才會做這樣一個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小善行。01:54
所以我覺得師父的這一段,是讓我們看一下自己的現行,非常非常希望啟發我們能夠去聆聽他人的意見、能夠去聆聽他人的心聲,不要著在「我」的感覺裡、著在「我」的認知裡邊,認為「我」就是那個了解真相的人。一定要不停地學習了解別人,別人的心對我們來說都像一本書一樣。人們之間為什麼會有誤會?為什麼會有爭端?就是大家都對自己看到的那一部分特別執著,而不去看一看可能那個人很善良、真的很善良,或者可能我看到的只是非常局部的部分,更深邃的東西我應該再給自己一點時間、再給自己一點時間去了解一下。02:37
希望人們在碰到非常非常相反的意見的時候,能夠坐下來心平氣和地溝通,開始傾聽對方的想法。為什麼要這樣傾聽呢?因為我們可能不了解真相,因為我們需要學習。如果能這樣傾聽的話,家庭啊、工作單位呀……甚至如果我們能認真傾聽一下我們的身體,會不會我們的身體都會好很多?還有很多在心裡邊一直徘徊不去的那些思路,如果我們也能認真地去研究一下的話,甚至是看一下自己內心的真相,我們會不會就容易擺脫掉一些非常負面的思路?因為這種負面的思路不會給我們的生命帶來任何好的影響。03:20
而我們能對我們的生命做這樣些許的改變,可能是源於善知識的啟發、源於這個偈子,由於師父講的這些話,我決定不要去相信我是徹底看到真相的那個人,我要好好地去學習。在跟他人的互動中,甚至在為家人、為這個社區、為整個社會的奉獻中,我要再再地去學習和反思自己,然後向所有的人學習。抱著這樣一個心態的話,我們的心就會越來越敞開、越來越敞開,敞開得越來越徹底的時候,我們就會結交到越來越多的朋友。我們也會越來越能看到很多人都在為這個世界變美好而努力,我們就不會把自己的努力看得那麼重要,其他人的努力都好像不存在一樣。我們會看到很多很多人都在非常努力地貢獻於這個社會、貢獻於這個世界!04:20
一旦慢慢地習慣去簡擇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看法,把那些負面的、非常毀滅性的思路,或者哀傷的思路、絕望的思路不停地對治掉的時候,我們自然就會有一種光明的、振奮的價值觀,來看待自己的人生和這個世界。一旦我們慢慢心裡變成這樣的話,我們就會散發出一種振奮和光明的力量給自己的家人、給自己周圍的朋友們。04:48
那麼我們要在哪裡弘揚佛法呢?家庭一定是一個很好的弘揚佛法的地方,因為家人每天都見面、每天都彼此相對,但是不一定都能夠很好地溝通。學了這個偈子,如果認識到這一點的話,就可以馬上把它用在跟別人的溝通上。但是不要一碰到釘子馬上就縮回來不幹了,要鍥而不捨地學習和訓練自己,因為自己可能並不是那個了解真相的人。05:15
不知道你們覺得我說的有沒有道理?如果大家能夠用上一點的話,可以改善一下自己生命的現狀和家人的現狀,甚至健康的狀況。我們要不停地注意到自己的心在幹什麼?自己的心到底在做什麼?思想在想什麼?真的以為自己是徹底了達了很多東西嗎?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那就要去學習、去了解、去傾聽、去擴大這個心的容量。要知道就像師父說的,我們是有局限的,有局限的話就有種種的毛病,這種毛病就會產生太多的誤會、不諒解,甚至悲劇!06:01
【 全廣 II 】第 58 講討論題綱 (一)/如英法師
1. 這段的內容中,你覺得你體會到什麼?
2. 當我們學習事情的真相的時候,會認為這是佛法嗎?是在探討、實踐佛法嗎?跟一般人學溝通有什麼差異?
【 全廣 II 】第 58 講討論題綱 (二)/性冠法師
1. 在第二小段第一行,「所以這就涉及到,為什麼要特別注意訓練自己的觀功念恩?」把到 [01'54"] 的文意消化完後,討論一下,最近這幾年有沒有特別注意訓練自己的觀功念恩?為什麼想要特別去訓練呢?
2. [01'54"]~[04'20"],老師這邊講的現行是什麼?這種現行長什麼樣呢?
3. 修行的道場在哪邊
2A-58講_手抄1冊 P41-L1 ~ P41-L10全球廣論 II
來源: 全球廣論 II
講次 | 0058 (2018-10-18 ~ 2018-10-21)
標題 | 我不了解真相,故應謙卑探索人心
音檔 | 2A 13:40 ~ 14:58
廣論段落 | P1-L3 ~ P1-L4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
手抄頁/行 | 第1冊 P41-L1 ~ P41-L10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41-L1 ~ P41-L11 )
手抄段落 | 那麼他為什麼能夠做到這樣呢?……種種毛病了!就這樣。
廣海明月 | 第2卷 P100 ~ P104
真如老師講授
00:00
真正了解真相的是像佛陀那樣,對一切所知全部如實無餘地徹見,那叫了解真相,我們平常都是在局限性的部分。如果對這一點能夠得到一點定解的話,實際上我們在跟人相處的時候,會不會覺得自己是應該調柔、應該謙虛的?因為我畢竟不了解真相。比如說他人的心續,另一顆心到底是怎麼樣的?他是沿著什麼樣的續流在流淌的?他每天都在想一些什麼?就算是每天都見到、每天都聽到他說話的人,如果我們不花點時間去探索他的思想的話,實際上是不了解他的。只透過他說的或者看他走路的樣子,或者一些事情,我們也無法真正了解他。00:51
所以這就涉及到為什麼要特別注意訓練自己的觀功念恩?因為我們常常都忽略他生命裡很美好的那一面。特別是有的人總喜歡顯露自己不好的一面,所以我們看到那些之後,就會常常忽略他內心中的善意,尤其是那些可能掩藏的很深的善意,或者我沒有注意去往深了看的那種善意。這個在僧團裡可能是非常非常普遍的,比如說一個出家人,你看他平常就是按部就班地上早晚課,就做那些事情。但是有一天某一個鏡頭,你真正地去探究他為什麼要這樣做的原因的時候,實際上是非常非常震撼的,並不是像表面上那麼簡單。實際上他內心裡有一個很深的用心在裡邊,甚至他把這個用心在心裡想了很久很久,然後才會做這樣一個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小善行。01:54
所以我覺得師父的這一段,是讓我們看一下自己的現行,非常非常希望啟發我們能夠去聆聽他人的意見、能夠去聆聽他人的心聲,不要著在「我」的感覺裡、著在「我」的認知裡邊,認為「我」就是那個了解真相的人。一定要不停地學習了解別人,別人的心對我們來說都像一本書一樣。人們之間為什麼會有誤會?為什麼會有爭端?就是大家都對自己看到的那一部分特別執著,而不去看一看可能那個人很善良、真的很善良,或者可能我看到的只是非常局部的部分,更深邃的東西我應該再給自己一點時間、再給自己一點時間去了解一下。02:37
希望人們在碰到非常非常相反的意見的時候,能夠坐下來心平氣和地溝通,開始傾聽對方的想法。為什麼要這樣傾聽呢?因為我們可能不了解真相,因為我們需要學習。如果能這樣傾聽的話,家庭啊、工作單位呀……甚至如果我們能認真傾聽一下我們的身體,會不會我們的身體都會好很多?還有很多在心裡邊一直徘徊不去的那些思路,如果我們也能認真地去研究一下的話,甚至是看一下自己內心的真相,我們會不會就容易擺脫掉一些非常負面的思路?因為這種負面的思路不會給我們的生命帶來任何好的影響。03:20
而我們能對我們的生命做這樣些許的改變,可能是源於善知識的啟發、源於這個偈子,由於師父講的這些話,我決定不要去相信我是徹底看到真相的那個人,我要好好地去學習。在跟他人的互動中,甚至在為家人、為這個社區、為整個社會的奉獻中,我要再再地去學習和反思自己,然後向所有的人學習。抱著這樣一個心態的話,我們的心就會越來越敞開、越來越敞開,敞開得越來越徹底的時候,我們就會結交到越來越多的朋友。我們也會越來越能看到很多人都在為這個世界變美好而努力,我們就不會把自己的努力看得那麼重要,其他人的努力都好像不存在一樣。我們會看到很多很多人都在非常努力地貢獻於這個社會、貢獻於這個世界!04:20
一旦慢慢地習慣去簡擇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看法,把那些負面的、非常毀滅性的思路,或者哀傷的思路、絕望的思路不停地對治掉的時候,我們自然就會有一種光明的、振奮的價值觀,來看待自己的人生和這個世界。一旦我們慢慢心裡變成這樣的話,我們就會散發出一種振奮和光明的力量給自己的家人、給自己周圍的朋友們。04:48
那麼我們要在哪裡弘揚佛法呢?家庭一定是一個很好的弘揚佛法的地方,因為家人每天都見面、每天都彼此相對,但是不一定都能夠很好地溝通。學了這個偈子,如果認識到這一點的話,就可以馬上把它用在跟別人的溝通上。但是不要一碰到釘子馬上就縮回來不幹了,要鍥而不捨地學習和訓練自己,因為自己可能並不是那個了解真相的人。05:15
不知道你們覺得我說的有沒有道理?如果大家能夠用上一點的話,可以改善一下自己生命的現狀和家人的現狀,甚至健康的狀況。我們要不停地注意到自己的心在幹什麼?自己的心到底在做什麼?思想在想什麼?真的以為自己是徹底了達了很多東西嗎?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那就要去學習、去了解、去傾聽、去擴大這個心的容量。要知道就像師父說的,我們是有局限的,有局限的話就有種種的毛病,這種毛病就會產生太多的誤會、不諒解,甚至悲劇!06:01
【 全廣 II 】第 58 講討論題綱 (一)/如英法師
1. 這段的內容中,你覺得你體會到什麼?
2. 當我們學習事情的真相的時候,會認為這是佛法嗎?是在探討、實踐佛法嗎?跟一般人學溝通有什麼差異?
【 全廣 II 】第 58 講討論題綱 (二)/性冠法師
1. 在第二小段第一行,「所以這就涉及到,為什麼要特別注意訓練自己的觀功念恩?」把到 [01'54"] 的文意消化完後,討論一下,最近這幾年有沒有特別注意訓練自己的觀功念恩?為什麼想要特別去訓練呢?
2. [01'54"]~[04'20"],老師這邊講的現行是什麼?這種現行長什麼樣呢?
3. 修行的道場在哪邊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00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廣海明月 0059講-思考佛功德,發現可以努力的空間
廣海明月 0059講思考佛功德,發現可以努力的空間
2A-59講_手抄1冊 P41-L11 ~ P41-LL1全球廣論 II
來源: 廣海明月
講次 | 0059 (2018-10-22 ~ 2018-10-24)
標題 | 思考佛功德,發現可以努力的空間
音檔 | 2A 14:58 ~ 15:51
廣論段落 | P1-L3 ~ P1-L4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
手抄頁/行 | 第1冊 P41-L11 ~ P41-LL1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41-L12 ~ P41-LL1 )
手抄段落 | 所以真正能夠如實地……這個是意業。
廣海明月 | 第2卷 P105 ~ P107
廣海明月 0059講思考佛功德,發現可以努力的空間
真如老師講授
好,那麼我們再聽一段師父的帶子。
所以師父說:我們應該知道的一切心的對境──就是所知,佛陀沒有一點點餘遺、全部都能夠完全地認識。因為能夠完全地認識,所以才能夠圓滿地解決。我們生命的很多問題,懸而未決,為什麼呢?因為有的是找不到答案,有的是找不到問題,有的是我們有答案也有問題,但是好像也解決不了,就是很多很多解決不了的問題。想想從小到大我們積累了多少無法解決的問題,就只能放在那裡。但是,佛陀可以圓滿地解決所有的問題。為什麼?因為他能夠如理如量地完全認識到一切所知,所知的範圍全部都能夠了解。「不但自己能得到這樣,而且還能夠滿足一切眾生。」02:42
其實我們認真地思考一下佛陀的意功德的話,就只能用到不可思議了!不要說了解一切眾生的心意,就算是眼前的人,甚至在一起生活了好多年的人,你完全了解他的心意嗎?你確定沒有誤會嗎?確定對他心中的善良、對他的心中的隱忍都知道嗎?可能我們更多地知道別人不好的東西,因為我們很多思考都朝著負面去了,可是對別人的善意、很多美德沒有去專心地探索。03:24
所以,想一想佛陀,再看一看自己,我們的生命是怎樣發生向上的力量?居然有一顆心可以做到這樣,難道不值得我們禮敬嗎?因為正是有那樣光明的一顆心,藉借著這樣的光明,哪怕是我在文字上了解一下,然後藉借這樣的光明,我們看一看自己生存的現狀,實際上會發現有太多可以努力的空間。一旦我們發現有很多努力空間的時候,我們就會停止抱怨、停止嘆氣、停止把所有的錯都歸咎於別人。開始想一想:有什麼真相是我不知道的?他有什麼苦楚是我不了解的?還有什麼東西是我的錯誤導致的?04:12
我們反省自心,打開我們的內心去學習、去探索,讓生命不停地離開憂悲苦惱,不停地離開各種問題的糾纏,需要提升我們的智慧,需要累積很大的資糧,所以我們要禮敬所有的佛陀。04:32
【 全廣 II 】第 59 講討論題綱 (一)/如華法師
1. 這一講師父和老師開示的內容為何?是針對哪一段廣 論原文而作宣說?
2. 師父之前提到「簡單極了」,現在又說道:「很不容易 」,老師對此的詮解為何?
3. 我們生命很多問題懸而未決,為什麼?當這些問題積久了,沒有解決,我們面對的態度又是如何?
4. 老師提到「認真思考佛陀意功德,就只能說不可思議了 」,對此老師如何引導我們,反觀自心結合相續?
5. 這短短的一講內容,自己個人聽聞後,是否靜心思維?得到的啟發是什麼?
【 全廣 II 】第 59 講討論題綱 (二)/如得法師
1. 這一段老師要講什麼?立了哪一些重要的宗、重要的概念?
2. 對照內心,佛能了知一切所有事情,這是怎麼發生的?這有可能嗎?有可能,成立的理由是什麼?不可能,成立的理由是什麼?
3. 為什麼向內成立起來,發現我有很多努力空間的時候,就會對別人停止抱怨、嘆氣、把錯都歸咎到別人?
2A-59講_手抄1冊 P41-L11 ~ P41-LL1全球廣論 II
來源: 廣海明月
講次 | 0059 (2018-10-22 ~ 2018-10-24)
標題 | 思考佛功德,發現可以努力的空間
音檔 | 2A 14:58 ~ 15:51
廣論段落 | P1-L3 ~ P1-L4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
手抄頁/行 | 第1冊 P41-L11 ~ P41-LL1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41-L12 ~ P41-LL1 )
手抄段落 | 所以真正能夠如實地……這個是意業。
廣海明月 | 第2卷 P105 ~ P107
廣海明月 0059講思考佛功德,發現可以努力的空間
真如老師講授
好,那麼我們再聽一段師父的帶子。
師父在前一段說:「如實地了解一切所知」,然後師父說:「簡單極了!」在這一段,師父說:「所以真正能夠如實地看見的話,那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前面說:「簡單極了!」現在說:「很不容易!」很不容易是什麼?達到這個能夠如實看見的過程、一個成佛的過程,實際上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但是一旦證得了大覺佛位之後,就對一切的所知瞭如指掌,而且剎那間就可以了解一切,就變得簡單極了!01:42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 所以真正能夠如實地看見的話,那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而且圓滿無餘。譬如說小乘的聖者,他也能夠見到一部分,但是還有很多地方不圓滿的,我們說簡單。我們所應該知道的一切的對象,他沒有一點點餘遺;而所有任何一樣東西當中,他如理如量、如理如量地都能夠完全認識。因為能夠這樣完全認識,所以才能夠圓滿解決,所以才能夠不但自己得到這樣,而且能夠滿足一切眾生。這個是意業。01:00
所以師父說:我們應該知道的一切心的對境──就是所知,佛陀沒有一點點餘遺、全部都能夠完全地認識。因為能夠完全地認識,所以才能夠圓滿地解決。我們生命的很多問題,懸而未決,為什麼呢?因為有的是找不到答案,有的是找不到問題,有的是我們有答案也有問題,但是好像也解決不了,就是很多很多解決不了的問題。想想從小到大我們積累了多少無法解決的問題,就只能放在那裡。但是,佛陀可以圓滿地解決所有的問題。為什麼?因為他能夠如理如量地完全認識到一切所知,所知的範圍全部都能夠了解。「不但自己能得到這樣,而且還能夠滿足一切眾生。」02:42
其實我們認真地思考一下佛陀的意功德的話,就只能用到不可思議了!不要說了解一切眾生的心意,就算是眼前的人,甚至在一起生活了好多年的人,你完全了解他的心意嗎?你確定沒有誤會嗎?確定對他心中的善良、對他的心中的隱忍都知道嗎?可能我們更多地知道別人不好的東西,因為我們很多思考都朝著負面去了,可是對別人的善意、很多美德沒有去專心地探索。03:24
所以,想一想佛陀,再看一看自己,我們的生命是怎樣發生向上的力量?居然有一顆心可以做到這樣,難道不值得我們禮敬嗎?因為正是有那樣光明的一顆心,藉借著這樣的光明,哪怕是我在文字上了解一下,然後藉借這樣的光明,我們看一看自己生存的現狀,實際上會發現有太多可以努力的空間。一旦我們發現有很多努力空間的時候,我們就會停止抱怨、停止嘆氣、停止把所有的錯都歸咎於別人。開始想一想:有什麼真相是我不知道的?他有什麼苦楚是我不了解的?還有什麼東西是我的錯誤導致的?04:12
我們反省自心,打開我們的內心去學習、去探索,讓生命不停地離開憂悲苦惱,不停地離開各種問題的糾纏,需要提升我們的智慧,需要累積很大的資糧,所以我們要禮敬所有的佛陀。04:32
【 全廣 II 】第 59 講討論題綱 (一)/如華法師
1. 這一講師父和老師開示的內容為何?是針對哪一段廣 論原文而作宣說?
2. 師父之前提到「簡單極了」,現在又說道:「很不容易 」,老師對此的詮解為何?
3. 我們生命很多問題懸而未決,為什麼?當這些問題積久了,沒有解決,我們面對的態度又是如何?
4. 老師提到「認真思考佛陀意功德,就只能說不可思議了 」,對此老師如何引導我們,反觀自心結合相續?
5. 這短短的一講內容,自己個人聽聞後,是否靜心思維?得到的啟發是什麼?
【 全廣 II 】第 59 講討論題綱 (二)/如得法師
1. 這一段老師要講什麼?立了哪一些重要的宗、重要的概念?
2. 對照內心,佛能了知一切所有事情,這是怎麼發生的?這有可能嗎?有可能,成立的理由是什麼?不可能,成立的理由是什麼?
3. 為什麼向內成立起來,發現我有很多努力空間的時候,就會對別人停止抱怨、嘆氣、把錯都歸咎到別人?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00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廣海明月 0060講-介紹佛陀的法報化三身
廣海明月 0060講介紹佛陀的法報化三身
2A-60講_手抄1冊 P42-L1 ~ P42-L8全球廣論 II
來源: 廣海明月
廣海明月 0060講介紹佛陀的法報化三身
講次 | 0060 (2018-10-25 ~ 2018-10-28)
標題 | 介紹佛陀的法報化三身
音檔 | 2A 15:51 ~ 17:17
廣論段落 | P1-L3 ~ P1-L4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
手抄頁/行 | 第1冊 P42-L1 ~ P42-L8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42-L1 ~ P42-L9 )
手抄段落 | 那麼這個三樣東西……第一個。
廣海明月 | 第2卷 P108 ~ P112
真如老師講授
00:00
好!那麼我們再聽一段師父的帶子。
在這裡邊師父說:佛陀會應種種的機,讓大家看到佛陀不同的化現。那報身我們能看得到嗎?登地以上的菩薩能夠看到報身,當然還有佛可以看到佛的報身,資糧道和加行道的菩薩是看不到報身的。所以師父在這裡邊說:眾生還沒有登地之前,只能看到他的化身。這個化身有在四生、六道當中,所以不知道有多少。不知道有多少化身這樣的一位佛陀,在陪伴著我們、在引領著我們,師父說:「這就是我們的釋迦世尊,是我們娑婆世界的教主!」03:32
從前面讚美佛陀的意功德,現在又講了法、報、化三身,都為我們的生命打開了一個非常不可思議的視野,說:還可以有三身啊!意功德還可以了解一切,一切所知都可以知道,堪為心的對境的都可以了解。當然只有佛陀可以在一剎那間了解,我們就算是看見了可能也不知道、聽了也不知道。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要學習,我們有學習的能力呀!04:08
通常人對於超越自己的事情,可能有幾種現象:一種就是很想了解那是什麼;還有一種就是我現在也不錯,不用去那麼費力地了解;還有一種是悲觀、失望──我了解了有什麼用,我也達不到!不管我們生命處在什麼狀態,現在都聽聞到佛法了,聽聞到佛法,我們已經知道生命最圓滿的狀態是什麼樣。那麼對比自己現在,就應該發起一個精進的心,去成就這樣的功德;為了成就這樣的功德,我們就要累積很多很多的資糧。04:50
能夠從內心裡邊了解佛陀的功德,哪怕只是在文字上了解一點點,甚至相對地去思考一下,比如說當我們跟別人爭論,不要爭論到白熱化,簡單地爭論幾句的時候,就想一下:欸!我了解事情的真相嗎?我這樣氣勢洶洶、煞有介事,甚至覺得真理一定在我手中這樣去爭論,我真的了解嗎?如果有一個念頭來反照自己的話,是不是就可以讓氣氛融洽一點?05:23
所以當我們仰望佛陀的時候,當我們拿善知識的法語來校對我們每天的行為的時候,我們就會不停地修改自己。而我們的心續不停地修改、不停地修改,讓它達到良善、達到越來越有智慧,甚至充滿慈悲的善念的時候,我們生命的質量也隨之提升,就沒有那麼多苦惱了。為什麼?因為我們不停地發現是我自己出了問題!如果是自己出了問題,自己改善就可以了;如果是別人出了問題,怎麼令他改善呢?可能很難哦!怎麼能令所有跟我們有緣分的人都得到那種改善呢?如果老是令別人改善,而忽略了自己內心的改善,這到底是不是生命的出路呢?如果是的話,很多時候我們都想要改變別人,然後希望自己的生命能夠改變呀,但是這樣的努力不是很多都令人失望了嗎?06:25
是啊,我們應該要改變!要改變這個世界,從哪裡做起?要從改變自心做起。那麼如何去改變自己呢?我們必須去了解自己的誤區、局限,或者說自己的顛倒在哪裡。如何去了解這一切呢?就要用一面鏡子來照一照我現在在何處?我在想什麼?我在說什麼?那麼那一面明鏡是什麼?就是法語──佛陀的法語、善知識的法語!06:58
每天能夠用這樣的法語來覺照自心的話,我們生命一定會慢慢地遠離很多迷惘,自己對內心覺察的速度越來越快、越來越迅速,甚至次數越來越多,甚至是每天遍滿這樣對內心的覺察,我們就會避免自己走到錯誤的懸崖邊上才發現。我們很早就會發現:「欸!這個不可以!」然後就會遮止;遮止了苦因的話,將來就不會結到苦果,這也是我們生命最真實受用佛法的一點。07:31
【 全廣 II 】第 60 講討論題綱 (一)/如英法師
1. 老師在這邊先談到佛的功德,當我們了解佛的功德之後,我們會出現這三種常有的心態,請問老師為什麼會跟我們談「我們可能會有這三種心態」?為什麼會轉到這個話題上來呢?
2. 我們會不會聽了老師這段話之後,覺得老師講得也滿有道理。我們是不是會出現這種心態:我承許我沒看到真相,可是他也沒看到真相,所以他有問題;而我的問題比較小、他的問題比較大,所以趕快去解決他的問題。
例如:共學沒心力了,覺得問題「是主持人不會帶」;自己對法不能深入,是因為「這個人他講的法都差不多」;或我們這組人觀功念恩觀不起來,覺得是因為「帶的人自己都沒在觀功念恩」等。
當我們出現這樣的心情時,我們會想要改變自己嗎?怎麼辦?
【 全廣 II 】第 60 講討論題綱 (二)/如淨和尚
1. 老師這邊講:「了解佛陀的功德,哪怕只是在文字上了解一點點,甚至相對地去思考一下」,為什麼講到這裡突然轉到「當我們跟別人爭論,不要爭論到白熱化」?老師的意趣是什麼?
2. 如何改變自己的內心,老師這邊怎麼說?我們有沒有這樣的經驗?
2A-60講_手抄1冊 P42-L1 ~ P42-L8全球廣論 II
來源: 廣海明月
廣海明月 0060講介紹佛陀的法報化三身
講次 | 0060 (2018-10-25 ~ 2018-10-28)
標題 | 介紹佛陀的法報化三身
音檔 | 2A 15:51 ~ 17:17
廣論段落 | P1-L3 ~ P1-L4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
手抄頁/行 | 第1冊 P42-L1 ~ P42-L8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42-L1 ~ P42-L9 )
手抄段落 | 那麼這個三樣東西……第一個。
廣海明月 | 第2卷 P108 ~ P112
真如老師講授
00:00
好!那麼我們再聽一段師父的帶子。
在這一個小段裡,師父講了佛陀的法、報、化三身。對於新的同學來說,這可能是一個新的概念;對老同學來說,都知道佛陀有法、報、化三身。大家好好學,學到《現觀》第八品〈法身品〉的時候,這裡邊就介紹了法、報、化三身的功德,還有他們的差別。在前七品介紹了菩薩應該如何了解三智──一切相智、道相智,還有基智。那麼怎樣才能夠達到一切相智呢?就是修持四加行,然後去獲得法、報、化三身。佛陀的法、報、化三身是怎麼來的呢?在《現觀》裡邊就會有詳細的介紹。要發心去了解法、報、化三身的功德及其差別,乃至作為現在還是一個凡夫的我如何去獲得法、報、化三身?這是我們在今天再次學習的意義。02:39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 那麼這個三樣東西,也可以說他身、口、意三業,也可以說他的法、報、化三身。這個「意」是代表了他的法身,「語」是代表了他的報身,「身」是代表了化身,一般來說,一般來說。因為意業本身的的確確它跟法是徹底圓滿相應,那個就是法。那麼他所現的身呢?那個現的身的話,就是他自己的是佛身,那是我們看不見。現在「妙善所生」,我們看得見的,那的的確確應個人不同的機所看見不同的。菩薩看見他的是報身,眾生還沒有登地之前,還沒有破無明之前,看見他的是化身,而這個化身有在四生、六道當中的。所以這個也同時可以說法、報、化三身。那麼總結起來,這就是我們釋迦世尊,這個是我們的尊主,這個就是我們的娑婆世界的教主、人天導師。第一個。01:35
在這裡邊師父說:佛陀會應種種的機,讓大家看到佛陀不同的化現。那報身我們能看得到嗎?登地以上的菩薩能夠看到報身,當然還有佛可以看到佛的報身,資糧道和加行道的菩薩是看不到報身的。所以師父在這裡邊說:眾生還沒有登地之前,只能看到他的化身。這個化身有在四生、六道當中,所以不知道有多少。不知道有多少化身這樣的一位佛陀,在陪伴著我們、在引領著我們,師父說:「這就是我們的釋迦世尊,是我們娑婆世界的教主!」03:32
從前面讚美佛陀的意功德,現在又講了法、報、化三身,都為我們的生命打開了一個非常不可思議的視野,說:還可以有三身啊!意功德還可以了解一切,一切所知都可以知道,堪為心的對境的都可以了解。當然只有佛陀可以在一剎那間了解,我們就算是看見了可能也不知道、聽了也不知道。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要學習,我們有學習的能力呀!04:08
通常人對於超越自己的事情,可能有幾種現象:一種就是很想了解那是什麼;還有一種就是我現在也不錯,不用去那麼費力地了解;還有一種是悲觀、失望──我了解了有什麼用,我也達不到!不管我們生命處在什麼狀態,現在都聽聞到佛法了,聽聞到佛法,我們已經知道生命最圓滿的狀態是什麼樣。那麼對比自己現在,就應該發起一個精進的心,去成就這樣的功德;為了成就這樣的功德,我們就要累積很多很多的資糧。04:50
能夠從內心裡邊了解佛陀的功德,哪怕只是在文字上了解一點點,甚至相對地去思考一下,比如說當我們跟別人爭論,不要爭論到白熱化,簡單地爭論幾句的時候,就想一下:欸!我了解事情的真相嗎?我這樣氣勢洶洶、煞有介事,甚至覺得真理一定在我手中這樣去爭論,我真的了解嗎?如果有一個念頭來反照自己的話,是不是就可以讓氣氛融洽一點?05:23
所以當我們仰望佛陀的時候,當我們拿善知識的法語來校對我們每天的行為的時候,我們就會不停地修改自己。而我們的心續不停地修改、不停地修改,讓它達到良善、達到越來越有智慧,甚至充滿慈悲的善念的時候,我們生命的質量也隨之提升,就沒有那麼多苦惱了。為什麼?因為我們不停地發現是我自己出了問題!如果是自己出了問題,自己改善就可以了;如果是別人出了問題,怎麼令他改善呢?可能很難哦!怎麼能令所有跟我們有緣分的人都得到那種改善呢?如果老是令別人改善,而忽略了自己內心的改善,這到底是不是生命的出路呢?如果是的話,很多時候我們都想要改變別人,然後希望自己的生命能夠改變呀,但是這樣的努力不是很多都令人失望了嗎?06:25
是啊,我們應該要改變!要改變這個世界,從哪裡做起?要從改變自心做起。那麼如何去改變自己呢?我們必須去了解自己的誤區、局限,或者說自己的顛倒在哪裡。如何去了解這一切呢?就要用一面鏡子來照一照我現在在何處?我在想什麼?我在說什麼?那麼那一面明鏡是什麼?就是法語──佛陀的法語、善知識的法語!06:58
每天能夠用這樣的法語來覺照自心的話,我們生命一定會慢慢地遠離很多迷惘,自己對內心覺察的速度越來越快、越來越迅速,甚至次數越來越多,甚至是每天遍滿這樣對內心的覺察,我們就會避免自己走到錯誤的懸崖邊上才發現。我們很早就會發現:「欸!這個不可以!」然後就會遮止;遮止了苦因的話,將來就不會結到苦果,這也是我們生命最真實受用佛法的一點。07:31
【 全廣 II 】第 60 講討論題綱 (一)/如英法師
1. 老師在這邊先談到佛的功德,當我們了解佛的功德之後,我們會出現這三種常有的心態,請問老師為什麼會跟我們談「我們可能會有這三種心態」?為什麼會轉到這個話題上來呢?
2. 我們會不會聽了老師這段話之後,覺得老師講得也滿有道理。我們是不是會出現這種心態:我承許我沒看到真相,可是他也沒看到真相,所以他有問題;而我的問題比較小、他的問題比較大,所以趕快去解決他的問題。
例如:共學沒心力了,覺得問題「是主持人不會帶」;自己對法不能深入,是因為「這個人他講的法都差不多」;或我們這組人觀功念恩觀不起來,覺得是因為「帶的人自己都沒在觀功念恩」等。
當我們出現這樣的心情時,我們會想要改變自己嗎?怎麼辦?
【 全廣 II 】第 60 講討論題綱 (二)/如淨和尚
1. 老師這邊講:「了解佛陀的功德,哪怕只是在文字上了解一點點,甚至相對地去思考一下」,為什麼講到這裡突然轉到「當我們跟別人爭論,不要爭論到白熱化」?老師的意趣是什麼?
2. 如何改變自己的內心,老師這邊怎麼說?我們有沒有這樣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