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頁 (共 7 頁)

廣海明月第261講【全廣 II】舊版4B第1冊 P123-LL6 ~ P123-LL1

發表於 : 2020-09-27 , 15:10
懸壺子
廣海明月第261講【全廣 II】舊版4B第1冊 P123-LL6 ~ P123-LL1  
來源:全球廣論II

262講 263講 264講 265講 266講 267講 268講 269講 270講
271講 272講 273講 274講 275講



講次: 0261 (2020/09/28 ~ 09/30)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造者殊勝-其身獲得功德事理
音檔: 4B 19:29 ~ 20:13
廣論段落:P3-L5 獲得功德事理分二…… 如理修行獲證功德事理。 今初
手抄頁/行:第1冊 P123-LL6 ~ P123-LL1( 2016 南普陀版:P123-LL7 ~ P123-LL1 )
手抄段落:不過有一點我們要了解……這個是非常重要的!





{廣海明月}第261講【全廣 II】
真如老師講授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不過有一點我們要了解:我們不要了解這個東西隨便妄加批評別人。這個佛菩薩到世間來,一定示現我們世間共同的量則,跟我們哪,所謂同事,他也跟你一樣,跟我們混在一塊兒,然後呢慢慢地接近,引導你。我們應該有這個正確地認識,然後有了正確認識,自己衡量自己,努力爬上去。所以剛才這種道理,是用來衡量我們自己,只有修學佛法,你能夠這個拿標準衡量自己就對了,不要看別人,看別人的話你就錯了。所以處處地方佛經上面都告訴我們哪,你要了解這個,要了解這個,這個是非常重要的! [00′46″]
  很快地就聽過了,聽過之後我提問題能答上嗎?第一個問題:師父說:「不過有一點我們要了解」,那一點是什麼?能答上吧?說:「不要了解這個東西隨便妄加批評別人」,這是不是說不能批評別人,對不對?「不能隨便妄加批評別人」,前面還有條件嗎?「我們了解了這個東西,不要隨便妄加批評別人」,我們了解了什麼呀?了解了教正法、證正法、戒律之後,不能隨便妄加批評別人。接著師父指出一個原因,什麼原因啊?「佛菩薩到世間來,一定示現我們世間共同的量則。」什麼意思?好像跟你差不多,對不對?就是可能跟我們同事啊!然後師父還用了一個「跟你一樣,跟我們混在一塊兒」,所以如果學了點佛法的教理,亂去批評別人,有可能批評到旁邊那個同事,他是佛菩薩你不知道,對不對?這樣的話罪過就大了! [02′08″]

  所以「我們應該有這個正確的認識」,什麼是正確認識呀?哪個正確認識?是教正法還是證正法?還是我們了解了一個東西不要妄加批評別人?哪一個?你們可以想一想。有了正確的認識之後要怎麼辦呢?有了正確的認識怎麼辦,還記得嗎?你們要仔細地看教理才能答。現在能答上嗎?還是一片空白?肯定有的同學大腦空白,對不對?「有了正確認識,自己衡量自己,努力爬上去。」所以這正確認識看起來是指什麼?教正法,對不對?你拿教正法衡量自己。注意哦!佛法的中心,師父用那幾個字說出來——「自己衡量自己」是什麼意思?「衡量」是秤自己有多重的意思是吧?看看是怎樣的。就是拿這個教正法一直對著自己的身語意,然後「努力爬上去」。注意!「爬上去」前面還有兩個字,記得哦,叫「努力」爬上去! [03′23″]

  「所以剛才這種道理,是用來衡量我們自己,只有修學佛法,你能夠拿這個標準衡量自己就對了,不要看別人,看別人的話你就錯了。」這幾句話好理解嗎?好理解哦?一聽就明白!師父說拿了教理之後,不要去衡量別人,衡量別人直接就錯了!有這麼嚴重嗎?衡量別人就會錯了,然後看自己的話就對了,是這樣嗎?看別人的話就錯了。「所以處處地方佛經上面都告訴我們哪,你要了解這個,要了解這個。」了解什麼呀?拿這個教正法是要在自己的心上改變自己的,不是讓我們拿這個佛法的標準去批判世人,甚至走到哪兒都說別人錯,這個就是把佛法全部都用錯了,因為佛法是要在內心上去實踐的。 [04′27″]

  聽了這樣的教理要在內心上實踐,就照著那個教理一步一個腳印地做,就好像你蓋一個莊園,然後你怎麼修路、怎麼種樹、怎麼畫圖、哪裡有游泳池,有的人就蓋這樣的莊園。你不是拿了這個完美的莊園的圖之後,四處去說:「你那個破房子、你那個破房子......」不是這樣的!你要動手蓋自己的這個華麗的莊園。所以自己要開始努力改善自己,才是佛陀希望我們做的。 [04′55″]

  在很多律典裡也有講:戒律的精神實際上不是拿這個戒律的繩子把別人綁起來,戒律的精神是律己的。弘一大師也非常強調這一點,就是要律己。談到律己,這個「律」字,不知道大家會不會覺得好像就代表約束?其實戒律的真正的名字是解脫,解脫就是把我們從煩惱和痛苦中解脫,恰恰是解開繩索的意思。但是理解錯了,就以為戒律是一個繩子把我綑起來。No!戒律是剪斷痛苦繩索的一把利劍,讓我們得到解脫,所以才叫別解脫戒。它直接是釋放我們的,不是綑起來的。這個佛陀的教理,必須要向內心看才可以的。 [05′42″]

  講到這兒,可能很多老師心裡就嘀咕了:「我是老師,那我就得管小孩......。」一邊管小孩也可以管自己,管小孩管得錯誤的地方自己也可以知道,也可以每天進步。因為在跟隨佛菩薩的過程中,我們都是一個學生、都是一個弟子,不管是什麼身分、什麼地位,好好地修行,拿教理來約束自己、改善自己,完成最佳的自利,然後才能利他,這才是一個最美的旅程。 [06′16″]

  所以在這一小段師父告誡我們的,再複習一遍:「拿標準衡量自己」,後面接著什麼?「就對了,不要看別人,看別人的話你就錯了。」我再問大家一句:「看別人就錯了嗎?」如果我看別人的功德呢?會錯嗎?不會!這裡邊師父是說你看別人的恩、看別人的功德都錯了嗎?不是!是總是批判別人,而且是隨便地就妄加批判別人,一有什麼事情發生,要找一個罪魁禍首的話,一定會找到別人。總之都是別人的錯、天下的錯、世人的錯,就是沒有找到自己心上的無明的錯,師父說這叫大錯特錯了!看別人的話,一定是從觀過的面去看的。 [07′09″]

  大家知道我們自己或者別人都可以內心有個衡量,如果你旁邊有一個人,從早到晚整天說你不好的話,你真的是很難快樂的;你做了一件事情希望能夠讓他高興一點,說一點讚美的話或者說一個認同的話,可能劈裡啪啦就一頓批評。其實常常聽到批評、常常聽到否定、抱怨、發牢騷,很多人的生活會被這些語言攪得一團亂,甚至過得非常地低迷,很難快樂。 [07′46″]

  很簡單!你喜歡天天被人批評嗎?你喜歡天天被人指責嗎?如果不喜歡的話,那就不用這樣去指責別人。拿教理的鏡子來照自己,拿戒律來衡準自己,加強自己的修為,我覺得這是佛法最真實的利益。師父會在整本《廣論》的講解裡邊一直提醒我們:千萬不要老去批評別人,提到別人的時候要懷有感恩心。當我們這個心看向別人的時候,是懷著感恩,或者他有什麼地方我能夠學習的一個謙卑的角度。然後發生什麼不好的事情的時候,從自己的身上找找原因,不要都說是別人弄的。這個聽起來很簡單的原則,如果我們會去操作的話,會從一個痛苦的人變成一個感恩的人,感恩的人就幸福多了!如果都是別人的錯,別人沒那麼容易改,那我們何時能夠幸福呢?全天下的人都對不起自己,自己怎麼可能幸福?自己就是那個被傷害得最深的人,是無法獲得快樂的。 [08′50″]

  可是我們一旦懷著感恩的心對別人,總覺得自己對別人做的還是不夠的,那我們就會覺得我們受恩於很多、很多人,那個人已經給我太多、太多了,我怎麼報答也報答不完!所以就無從去對別人發牢騷,或者說:「我這麼不幸都是因為你」,就不會得出這樣的奇怪的理論。因為自己不為自己的因果負責,推在別人身上,這是不信因果吧! [09′18″]

廣海明月第262講【全廣 II】舊版4B第1冊 P124-L1 ~ P124-LL1

發表於 : 2020-09-30 , 15:13
懸壺子
廣海明月第262講【全廣 II】舊版4B第1冊 P124-L1 ~ P124-LL1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0262 (2020/10/01 ~ 10/04)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造者殊勝-其身獲得功德事理
音檔: 4B 20:13 ~ 21:58
廣論段落: P3-L5 獲得功德事理分二……如理修行獲證功德事理。 今初
手抄頁/行:第1冊 P124-L1 ~ P124-LL1( 2016 南普陀版:P124-L1 ~ P125-L1 )
手抄段落:你如果不了解這個……然後呢再繼續下去。





{廣海明月}第262講【全廣 II】
真如老師講授


  在開始研討之前,大家調整一下自己的動機:不是為了個人的解脫,或者為了自己得到學習佛法的利益,不僅僅是為了自己,要為了利益盡法界、遍虛空界的一切如母有情都能夠成辦離苦得樂的利益,所以我們必須去希求佛果。如果想要得到所有的痛苦都遠離、所有的功德都圓具的那樣一個果位,我們必須知道那樣的果位是有因的,要循因而修才能夠成就。那麼如何是一切遍智的因呢?就是要跟隨善知識聽聞教法。所以我們要調整自己的動機,成為嚮往大乘的動機。 [00′48″]

  好!今天我們接著聽。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你如果不了解這個,修學佛法了以後得不到好處,反而有害處。為什麼呀?因為你沒有修學佛法,你這標準是世間的標準,世間的標準嘛大家本來是雜染的,馬馬虎虎也就算了,彼此彼此。現在你修學了佛法,了解了佛法,佛法的標準高得很欸,它是佛的標準欸!然後你拿這個高的標準,拿得來不自己淨化自己,然後就拿著來看別人,這是個照妖鏡,一看哪!嗨,天底下所有的人是妖魔鬼怪!這不是很簡單嗎?因為這個所有的大千世界只有一個是佛,佛也已經涅槃了;既然佛涅槃了,現在生在世界上面,當然沒有一個圓滿的,所以每一個都是妖魔鬼怪。只有一個人沒照到,誰呀?我。本來要這個東西淨化你自己,照你的,你不幸照錯了。因為你看見別人都是妖魔鬼怪,你責備別人哪,結果害了,自己下地獄了,諍論!所以末法的時期叫鬥諍堅固,這點我們要了解的。 [01′53″]
  所以剛才這個道理,是了解了是淨化自己的,別人都是佛菩薩。所以這個佛菩薩都用種種不同的境界——我們常常拿普陀山,普陀山哪,哎呀,各式各樣的人都有的,的的確確有佛菩薩就在示現,他告訴我們哪,你不要隨便看別人喏!佛菩薩就示現這種量,他慈悲所以示現這個量。你了解了這一點哪,我們自然不管別人,管自己。所以如果說我們自己心裡面放不下,千萬不要說:「喔唷,我這個是大乘,小乘才管出離喔!」這個錯誤的,那我們要認得。一定要自己有了厭離心,然後進一步策發菩提心,然後呢再繼續下去。 [02′40″]
  好!這樣聽一遍,不知道你們預習了沒?我提問題你們會不會迅速地都能夠答出來?第一個問題,師父說:「你如果不了解這個」,請問「你如果不了解這個」的「這個」指什麼?應該是前一講的,對吧?不了解「這個」——我們有了正確的認識,然後拿這個認識自己來認識自己,努力地爬上去。那麼「不了解」的狀態是什麼呢?就是看別人,看別人的話就錯了。 [03′26″]

  再問大家一個問題:「不了解這個」,我們剛才已經都回答「這個」是指什麼,但是如果不了解這個有什麼過患呢?:「得不到好處,反而有害處。」原因是什麼呢?為什麼如果我們不了解佛法是衡量自己的,修學佛法之後得不到好處,反而會有害處呢?為什麼?下面有,對不對?說沒有學習佛法之前,世間的標準就這樣了,但是了解了佛法之後,佛法的標準高得很。有多高呀?它是佛的標準。如果拿這個標準不看自己,來看別人的話,那天底下就都看成妖魔鬼怪了! [04′20″]

  我問大家一個問題:佛法是佛的標準,佛陀有沒有用佛陀的標準看世間?如果佛陀不拿佛陀的標準看世間的話,為什麼要勸大家修習出離心、菩提心、空性呢?因為跟世間人離苦得樂之道完全是反的,世間的都是無明,我們就要翻無明為智慧。佛陀證悟了真理之後,四十九年說這麼多法,都是把他講的法來看這個世間,然後讓我們抉擇出這兩者的差別——什麼是真正的苦因、什麼是真正的樂因。一直希望我們了解。那麼為什麼我們學了佛陀這個標準之後,一看別人就變成照妖鏡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05′10″]

廣海明月第263講【全廣 II】舊版4B第1冊 P125-L1 ~ P125LL4 

發表於 : 2020-09-30 , 16:04
懸壺子
廣海明月第263講【全廣 II】舊版4B第1冊 P125-L1 ~ P125-LL4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263 (2020/10/05 ~ 10/07)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造者殊勝-其身獲得功德事理
音檔: 4B 21:58 ~ 23:15
廣論段落:P3-L5 獲得功德事理分二……如理修行獲證功德事理。 今初
手抄頁/行:第1冊 P125-L1 ~ P124-LL4( 2016 南普陀版:P125-L2 ~ P125-LL3 )
手抄段落:所以大師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在第六頁上面是利他。



{廣海明月}第263講【全廣 II】
真如老師講授


  這個人學教典之後,學到了一個高的標準,但是其實他起步點的標準是什麼呀?是佛法要拿來看自己的,對不對?這是不是一個佛法的標準?其實他這個標準是沒有學到的。我們沒有完成淨化自己的這個過程,開始直接拿這個標準來說別人的話,就會起反作用。為什麼呢?因為我們說的東西我們也不知道是什麼,我們自己在心裡沒有體會過。沒有體會過,可能會變成空口說白話,無始劫來我們會有一直向外看的這個習慣。 [00′45″]

  沒有經過自我淨化的人,然後就拿著標準去要求別人。要求別人之後,他不會教給這個別人「第一個其實就是淨化自己」,因為他就沒有淨化自己,所以會天下大亂。其實他這個標準拿出去之後不是佛法,所以就變成了害處了。所以學佛法以後得不到好處、反而有害處的原因,不是說佛法有害處,而是說他學的不是佛法。因為佛法最基本的就是淨化自己,這是基本入門的要求,聽懂了就是「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而「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兩個都在心上「自淨其意」才能完成。 [01′26″]

  如果學了這麼多,連自淨其意這件事都不知道,也不願意去練,反而去說別人的話,那應該不知道修的是什麼。他去照別人的時候,會照到他自己也非常地痛苦,然後別人也非常地煩惱,變成天下大亂,所以就會有害處。為什麼會有害處?因為他不是在弘揚佛法。 [01′51″]

  所以,聽了法之後有沒有聽明白呢?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會不會拿佛陀教我們的這個真理來淨化自己——自我完成對自我的淨化、自己修行。也就是前面講過的「律己」,這個有沒有學會?有沒有知道佛法的一入門就是要看自己的? [02′15″]

  但是比如說佛陀給我們講法,不都是他在苦行林裡修行、靜坐,然後夜睹明星、開悟了真理,然後就講給我們?那也是他悟到的道,他講給我們。我們很顯然不是在佛陀領悟的那個境界之中,佛陀也把他領悟的東西講給我們,那為什麼不會傷害我們呢?為什麼?因為佛陀自己親自實踐了這個真理,他知道所有的次第應該怎麼辦。他也知道這些沒有看到真理的人有多麼地痛苦和可憐,所以他絕對不會拿一個標準來要求別人,然後生起傲慢、鄙視,甚至對不懂的人造惡業、會看不起。不是這樣的! [03′07″]

  就像一個慈母對小孩一樣,他是有深刻的慈悲心的。比如說這個小孩有胃腸病、那個小孩肝怎麼樣,然後母親就會善調各種食物給這個小孩吃,而不是幼兒園的一個小朋友餵另一個小朋友。所以一定是一個有慈悲心的媽媽,知道什麼對身體好、什麼對身體不好,這個階段該餵什麼、下個階段該吃什麼,調好了那個藥,才不會傷害服法藥的我們,對不對? [03′37″]

  所以為什麼自己不能一上手就拿這個鏡子照人?因為連自己還不會照,你照人的時候沒有經驗,會把這事情都弄亂套,它這有嚴格的次第。大家認為呢?所以師父在這裡邊說:「本來要這個東西淨化你自己,照你的,你不幸照錯了。」因為看見別人比原來看的還慘,更加妖魔鬼怪,然後就開始,注意!後面師父說那句話:「你責怪別人哪!」學了佛法之後沒有學到慈悲心,慈悲心就是心胸非常地寬容——法界有情為量,都是如母親一樣的敬意喔!如果把有情看成如母親一樣,我們就會想要孝敬、報恩,會有這種心態。可是沒有學過慈悲心,拿法鏡照人就責備別人,注意——結果自己下地獄了! [04′33″]

  那我問大家一句話:責備別人就一定會下地獄嗎?為什麼?這會不會師父說得太嚴重了呀?我天天責備別人就會造那樣的業嗎?先別說一定,那有可能嗎?為什麼有可能?理由是什麼? [04′56″]

  所以師父的下一段就是在解釋這個問題——為什麼會有可能造下下地獄的因?師父就舉了普陀山對吧?說普陀山有各種各樣的人、各種各樣的示現,有的就是佛菩薩的示現。有認真聽嗎?大家都知道觀世音菩薩就曾經扮演一個乞丐坐在路上跟大家要錢,其實他是觀世音菩薩,對不對?還有文殊菩薩的種種示現,比如可能會示現成一個為你煮飯的;還有一些善知識會示現成為你扛行李的,對不對?他有各種示現,你根本不知道他的本地風光是什麼!所以這種狀態下,如果你不了解的話,就是非常非常麻煩的!所以為什麼我們拿這個標準去責怪別人之後容易下地獄?萬一我們用一個瞋心對到佛菩薩的話,就有可能造下這個地獄業,所以還是懷著恭敬對別人比較好。 [06′01″]

廣海明月第264講【全廣 II】舊版4B第1冊 P125-L1 ~ P125-LL4

發表於 : 2020-10-06 , 10:00
懸壺子
廣海明月第264講【全廣 II】舊版4B第1冊 P125-L1 ~ P125-LL4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264 (2020/10/08 ~ 10/11)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造者殊勝-其身獲得功德事理
音檔: 4B 21:58 ~ 23:15
廣論段落:P3-L5 獲得功德事理分二……如理修行獲證功德事理。 今初
手抄頁/行:第1冊 P125-L1 ~ P125-LL4 ( 2016 南普陀版:P125-L2 ~ P125-LL3 )
手抄段落:所以大師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在第六頁上面是利他。




{廣海明月}第264講【全廣 II】
真如老師講授

  好!下面我們接著聽。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所以大師就是個典型的例子,他由於這個次第很明白、很清楚,所以他絕對不會說:「啊,這個出離心是小乘的,所以小乘戒不管。」你看,他對小乘戒守得這麼嚴密啊,那一點都不能錯!然後在這個上面才能夠建立菩薩戒,然後再,密乘更是如此。現在是更糟糕了,很多人學大乘的,哎呀,我是個大乘的,小乘不要;學密乘更是糟糕了,反正是密乘最好,又可以吃酒,又可以吃肉,又可以結婚,說起來最高的。唉,真正的教法哪裡是這個樣的! [00′40″]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能夠正確地認識,有一方面固然自利很重要,一方面萬一有人弄錯了,你認識了這個,你去衡量的話,大概也不會走上錯路去,這一點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一方面固然是說明造者殊勝,讓我們曉得怎麼去找善知識,一方面從這個例子當中,也讓我們明確地認識,不要被眼前莫名其妙的這種事情所騙。那麼這個是自利,下面呢,在第六頁上面是利他。 [01′24″]
  好!那我提一個問題,師父說:「不要被眼前莫名其妙的這種事情所騙」,這個莫名其妙的事情所騙是指什麼呢?這裡邊有舉例子嗎?有,是吧?你們的答案是什麼?「莫名其妙」的這一點,應該主要是指對戒律的看法,比如說他認為這個出離心是小乘的,所以小乘戒不管,他自詡為學大乘的,對不對?但是阿底峽尊者的示現不是這樣的,他對小乘戒守得是非常非常地嚴密,對吧?一點都不能錯。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建立了菩薩戒,然後才密乘戒。這裡邊莫名其妙的事情就是那種看法,說:密乘好啊,又吃酒、又吃肉這種看法。師父說:真正的教法哪有這個樣子的!對於密法不要持這樣的看法。 [02′27″]

  大家都知道密法是在出離心、菩提心的基礎上,還要學習空性,所以密乘戒是要求地非常非常嚴格、越來越精細的,不是到上面反而拋棄戒律,不是這樣的!所以這個「莫名其妙的事情」,我們在這裡邊可以理解為對於戒律胡亂地解釋,還有那種沒有在持戒的行為,就是莫名其妙。 [02′51″]

  這裡邊有告訴我們:修學佛法尋覓善知識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善知識最基本的一個德相,就是他對戒律的持守,那是最基本的德相。因為戒律是軌成出離之道,我們才能夠學到律己呀!戒律最基本的精神就是律己,然後降伏煩惱得到清涼啊!如果連這個基本功都沒有的話,我們靠近他是不會得到利益的。那我們尋覓善知識有什麼範本可以依靠嗎?其實就像阿底峽尊者示現的這樣。 [03′24″]

  所以我們對於那些莫名其妙的這種現象,至少內心裡可以有個正確的認知——對戒律這樣的態度是錯的,我們也不會去走這樣的路。看到有這樣的人,我們也知道心裡有個正確的看法,就是不隨逐。也可能還可以幫忙一下,比如說讓他學一下道次第,學了之後就不會有這樣的看法了。 [03′47″]

  所以師父給我們介紹《阿底峽尊者傳》,就用這麼短的時間強調戒律的重要性——從阿底峽尊者的示現,到我們學佛最基本的就是一定要學會拿這個佛法的標準來衡量自己、來律己,先淨化自己。請問什麼叫淨化自己呢?淨化什麼?淨化煩惱,也包括淨化我們一直要管別人的這種習慣,對不對?一直上手就要說別人,什麼事都要說別人、批評別人。而說別人的時候很少是懷著慈悲心,多半都是懷著瞋心、慢心、很多各式各樣的心,總之可能很少相順於慈悲心的。 [04′35″]

  這樣負面的、觀過的,甚至造很強烈的瞋心的業,我們去說別人其實對自他都完全沒有好處,會造墮落的業。所以師父再再地提醒我們:當我們學習了佛法,千萬注意到腳下的路,腳下的路要走得踏實!這個踏實的路,一定是拿佛法的標準來律己的。那你說:律己的話怎麼幫人呢?其實這一群人中如果大家都律己的話,是不太會有大的問題的,就怕有人不拿標準律己,老去說別人,以法繩人,這樣的話就會有矛盾產生。 [05′16″]

  所以師父為什麼說:「諍論、鬥諍堅固」呢?就是這個佛法沒有拿來淨化自己,你說我、我說你,大家就亂了。如果都拿來淨化自己的話,和合也不會有太大的問題,因為遇到問題了我們總會去尋找:啊!可能是我哪裡哪裡有些問題。一旦變成這麼謙虛柔和的態度,人們也不容易鬥諍堅固。 [05′42″]

  師父在《廣論》裡——現在是講《阿底峽尊者傳》——在字裡行間都是在規勸我們要改掉老是看別人、說別人這樣一個習慣。這樣的習慣對於一個凡夫來說、對一個初業行者來說不是好習慣,會讓我們造很多墮落的業,因為看出去的世界實在是太糟了!沒有一雙會尋找美的眼睛,看到的都是醜陋的,都是不如自己的,甚至是恐怖的,看不到美好的東西! [06′21″]

  那如何能夠看到美好的東西呢?要先把這種一直在看外面的目光,先移回來注視自己在說什麼、自己在想什麼。甚至看一看自己的表情,知道自己常常皺眉嗎?知道自己跟別人說話常常聲音太大,或者對別人講話不是很客氣嗎?知道自己說話很失禮嗎?沒有尊重別人嗎?這些都要自己看了自己才知道,不然也不知道。因為我們這一輩子最大的陌生人就是自己了,眼睛長在外面、嘴一輩子都說別人,沒法跟真實的自己相遇。所以學佛最起碼的一個要求,就是要學會習慣性地看自己,就是所謂的「活在當下」,誰的當下啊?自己的身、語、意正在造什麼業自己要知道。 [07′20″]

廣海明月第265講【全廣 II】舊版4B第1冊 P125-L1 ~ P125-LL4

發表於 : 2020-10-12 , 4:34
懸壺子
廣海明月第265講【全廣 II】舊版4B第1冊 P125-L1 ~ P125-LL4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265 (2020/10/12 ~ 10/14)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造者殊勝-其身獲得功德事理
音檔: 4B 21:58 ~ 23:15
廣論段落:P3-L5 獲得功德事理分二……如理修行獲證功德事理。 今初
手抄頁/行l:第1冊 P125-L1 ~ P125-LL4( 2016 南普陀版:P125-L2 ~ P125-LL3 )
手抄段落:所以大師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在第六頁上面是利他。

{廣海明月}第265講【全廣 II】
真如老師講授

  我記得在哪一講講過一個照妖鏡的問題,現在師父又講,後面還會講。你就會發現跟著師父在隨學的過程中,師父一直要提醒我們這個問題。因為向外看是一個習慣,然後向內看也是一個習慣。很顯然剛學的人向外看的習慣太嚴重,向內看的習慣沒有,所以必須跟著老師、跟著善知識,跟著僧團,大家要學習艱難地開始向內看。 [00′31″]

  有些人向內一看,黑洞洞的,什麼也看不到,總覺得自己有道理——我能看到一大堆合理的道理,一看別人就看到一大堆不合理的道理。但是我們可以越過這些東西,再看。還有的人非常害怕看自己,當他看自己的時候,可能是不知道會發生什麼,所以一看到自己就覺得非常緊張。其實這些都可以慢慢地穿越,因為你看到不好的你就改掉它,看到好的你就增廣它,每個人的心裡也都有美好的東西,不然我們就不能成為人了,對不對?生為人還是有條件的,所以也不要那麼害怕。但是養成一個向內看的習慣是非常辛苦的,大家一定不要拒絕這種修鍊,不要拒絕這種練習。 [01′15″]

  發現在商量問題時,商量、商量,我們那個鋒利的東西就出去對別人了!當然有可能現在學了教法之後,我們是見解上的討論。但是當我們這個態度開始變鋒利,開始變得非常生硬的時候,自己能不能有一個警鈴開始響起來:「欸!我又開始對別人犯老毛病了!」這時候要不要深呼吸一下,調整一下,說:「對不起,給我一秒鐘的時間。如樹應安住,我調整一下。」然後你可能就再勉強地微笑一下,不要用那麼可怕的臉對別人。因為我們這個臉非常奇怪,只有照鏡的時候是面對自己的,不照鏡的時候都是面對別人的。我們到底呈現出一張什麼樣的臉讓別人看?很少人自己知道吧!對不對?是這樣嗎?還是你們都知道你們給別人看的是什麼臉?就照鏡子的時候會遇到自己,平常都是別人會遇到你的臉。所以盡量給別人一個稍稍柔和一點、和藹一點的臉色,這個也是要修鍊的。 [02′14″]

  所以,非常非常地希望我們能夠珍惜師父對我們這種提醒。你看,在《阿底峽尊者傳》提到戒律的時候又提到這個問題。因為我們不會向內看的話,我們就沒法達成戒律的要求——對自己的心念了了分明,對自己的語言了了分明,你非常知道前一刻說了什麼,哪一句話是說錯的,下一念就改了。我們跟不上我們的心念,心念太快了!電光很快吧?風很快吧?流星很快吧?流星那麼快,我們還能看到呢!當那個樹在搖擺,或者雲在飛的時候,我們知道可能風在運行,可是我們的心念呢?「逝者如斯夫」,像洪水一般流過去的心念,有幾個心念是能夠抓住的呢?你只要在念密集瑪的時候,看看你清清楚楚念的有幾個就知道;或者念幾句觀世音菩薩,接著走神了,能知道是在第幾句走的嗎?然後又什麼時候拉回來的? [03′11″]

  所以這樣想一想:我們最不了解的就是自己的心、自己的語言、習慣,甚至是自己的審美。出去看別人是用審美的觀點在看,還是用一個到處看不好的、看恐怖的觀點在看?——因為沒有審醜這個詞——用什麼樣的目光在看?我們看出去的和我們內心的世界是吻合的,沒有審美,就會看到醜陋的東西,我們不會看光彩之處,因為沒有養成習慣。 [03′41″]

  師父在這一段講《阿底峽尊者傳》,講到阿底峽尊者連最細微的戒都守得這麼好的這件事時,又提到了這個——千萬剛學的時候,不要拿這個標準去到處看別人啊!要「有了正確的認識,自己衡量自己」,還有那句話——「努力爬上去」。這是個爬坡,爬坡是不輕鬆的;掉下去很輕鬆,但是也沒命了。所以向上爬每一步都很艱辛的,就是要擺脫你的舒適圈。當然你爬兩步到一個風光的地方,可以稍稍看一下,也是會有這種境界。但是你必須要向上爬,每爬一步都要努力,努力才會有收穫!所以希望大家好好地堅持法鏡內照,看自己的心念在想什麼、聽自己在說什麼,甚至猜一下你的表情是什麼樣,猜一下!這對我們是很有好處的。 [04′39″]

  收攝一下。先想一想:我們所處的環境如果都是一個向內看的環境,我們就會改變這個習慣;如果我們所處的環境是一直相互指責的話,我們先忍、忍、忍,有一天也會忍不了,也開始指責。所以這個修行環境是很重要的!如果這修行環境大家都覺得不要指責別人,指責別人是錯的,不要讓別人痛苦。你不希望別人指責你,你也不要指責別人;當你有慈悲心的時候,你就勸勸別人。 [05′10″]

  所以我看到這個修學環境的重要性。我們在這個環境裡是會學好的,我們不會跟原來一直一直說別人過失、說別人過失這樣的人聚在一起,口業的那幾種——離間語呀、說是非,天天講這個,講久了之後,耳濡目染我們就慢慢變了。可是如果我們在一個觀功念恩的環境,一個都向內看的環境,每天修鍊自己的話,注意!假如給你十年,這兩者你想想會差多遠?十年之後,生活在這兩種環境的人,他們會相差多遠?這就是修學環境的重要性,就是廣論班的重要性,就是僧團的重要性! [05′53″]

廣海明月第266講【全廣 II】入門段落:第1冊 P92-L1 ~ P93-LL1  

發表於 : 2020-10-14 , 16:41
懸壺子
廣海明月第266講【全廣 II】入門段落:第1冊 P92-L1 ~ P93-LL1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266 (2020/10/15 ~ 10/18)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造者殊勝-所言根本及直接造者
廣論段落:P2-L9 ~ P2-L10 由是菩提道次引導 分四……別諱共稱勝阿底峽
入門段落:第1冊 P92-L1 ~ P93-LL1 第二、正敘所說......〈毘婆舍那〉則是宣說顯義空性次第。


{廣海明月}第266講【全廣 II】
真如老師講授

  好!今天我們開始學習《四家合註入門》裡邊「造者殊勝」的解釋,請大家把《四家合註入門》翻到 92 頁。看文: [00′15″]

  第二、正敘所說:由是菩提道次第引導,分四:一、為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二、令於教授起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三、如何講聞二種殊勝相應正法;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今初:所言根本及直接造者: [00′50″]

  總此教授,即是至尊慈氏所造《現觀莊嚴》所有教授。別則此之教典,令意正安住故,名為教典,如燈照明闇中黃金等,此亦照顯菩提道故,即是《菩提道炬》。故彼造者,亦即此之造者。是語顯示此二上師同一心續。究竟而言,固為同一心續,然此文義是謂此《菩提道次第》所詮說之根本教典或如根本頌者,即為覺窩傑所造《道炬論》,故彼造者理應亦為此道次第之造者。下文所說法殊勝,亦即宣說《菩提道炬論》之殊勝,其旨實同。﹝彼復往昔勝者降世之時,於王舍城中示現長者相,名曰賢護菩薩。以卓壟巴云:「於勝者前名佛子賢護。」綽普譯師云:「昔於佛世尊汝名賢護」故。﹞即是大阿闍黎迪邦為燈,嘎惹為作,師利為吉祥,迦那為智。﹞別諱共稱勝阿底峽。此中有上師謂由具增上意樂,故名曰阿德雅峽;眾聲明論師謂為至極寂靜之義;然如傑仁波切云:「傳稱最勝三百十」,阿底峽應為超勝或殊勝之義。


  這是《四家合註》解釋。 [02′44″]

  現在我們看 93 頁的「講記」。要認真看書喔!在講記裡邊說:「第二、正敘所說」,正敘所說開始了。語王尊者的箋註已經圓滿地結束,這應該是妙音笑大師的箋註。接著就是菩提道次第門引導,分幾啊?「分四」,這是《廣論》的什麼?科判。哪四個會背吧?「第一、為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就是這個法的源頭是非常清淨的。怎麼個清淨呢?就要講一下造這本論的人是有多殊勝。「第二、令於教授起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就是我們對這本論給我們的教授能起一個殷重之心,怎麼樣能夠得到這殷重之心呢?就要開示這個法有多麼地殊勝。「第三、如何講聞二種殊勝相應正法」,怎麼樣講、怎麼樣聽。「第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然後「今初」就是「所言根本及直接造者」,這四個科判其實包含了從一開始親近善知識軌理,直到最後的雙運果位——成佛中間的所有道次第,是沒有缺少的。 [04′08″]

  第一個,「為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這裡邊的「根本及直接」的「根本」到底是指什麼?這個根本就是《廣論》的根本。《廣論》的根本是什麼?就是《道炬論》。那麼《道炬論》的造者,就是覺窩傑具德阿底峽尊者。《道炬論》所說的教授是什麼呢?其實就是至尊慈氏所造《現觀莊嚴論》的所有教授。《現觀莊嚴論》是誰造的?是至尊慈氏所造的。那是怎樣的一本論呢?這個論能讓所化機非常容易地了知廣、中、略三種《般若》的一切內義,也就是《佛母》的內義。這本論聽起來滿神的——用我們的話來說非常地神,它能把甚深的《般若波羅蜜多》廣本、中本、略本的內義都讓我們——注意那個「易」字——更容易了知,就像莊嚴一樣,所以叫《現觀莊嚴》。 [05′25″]

  當中統攝了《般若經》裡次第超脫、不合之處,並攝集了廣、中、略三部《般若》的內義。次第超脫,這個「超脫」是從藏文直譯過來的,就是說好像有點不合次第那樣的。但是譯成「超脫」有待考慮,是這樣嗎?因為看了「超脫」不知道是什麼意思。所以在《般若經》裡我們看起來:啊,好像次第不是這樣的!不合之處如果讀了《現觀莊嚴論》就非常地容易理解。看來是我們非常非常需要的一本論,不然我們沒辦法讀懂《般若經》。 [06′04″]

  那麼《現觀莊嚴論》中宣說了什麼呢?宣說了隱義現觀次第和顯義空性次第兩者。請問這兩者在《廣論》中是指哪個部分和哪個部分呢?大家知不知道?可以想一下。在〈奢摩他〉之前是完整無缺地宣說隱義的現觀次第,〈毘缽舍那〉則是宣說顯義的空性次第。大家都知道《般若經》是講空性的,但是它的隱義是宣說道次第,顯義是空性。 [06′42″]

廣海明月第267講【全廣 II】入門段落:第1冊 P94-L1 ~ P94-L7 

發表於 : 2020-10-18 , 23:27
懸壺子
廣海明月第267講【全廣 II】入門段落:第1冊 P94-L1 ~ P94-L7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267 (2020/10/19 ~ 10/21)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造者殊勝-所言根本及直接造者
廣論段落:P2-L9 ~ P2-L10 由是菩提道次引導分四……別諱共稱勝阿底峽
入門段落:第1冊 P94-L1 ~ P94-L7 別則此之教典......這裡所說的「此」即《廣論》



{廣海明月}第267講【全廣 II】
真如老師講授

  那麼什麼是隱義現觀呢?「隱義」顧名思義就是隱藏的意涵,隱義是相對於顯義來說的。《般若經》的所詮可以分為顯義和隱義兩個部分:顯義就是指空性,我們在讀《般若經》的時候,從字面上很容易看到《般若經》是在宣講空性的內涵,所以空性就是《般若經》的顯義;而隱義就是《般若經》裡所含的現觀的道次第,現觀的次第隱藏在《般若經》裡,隱藏在開示空性的經文的內涵裡面。 [00′48″]

  現觀次第是什麼呢?就是指修道的整個過程中要修什麼——先修什麼、再修什麼、後修什麼。比如說它的體性、數量、次第決定等等,這些內涵就是屬於現觀的次第。通常我們一般的話,不容易一讀《般若經》的經文就能夠明了現觀的道次第,一般人是做不到的,必須要有善知識的傳承教授才能了解,所以現觀的次第才被稱之為「隱義」。 [01′31″]

  那麼隱義的現觀和顯義的空性能為我們帶來什麼勝利呢?隱義的現觀次第是指完整的修道次第,一個凡夫要怎麼修行才能夠最後到達佛地,這樣整個修道的過程,超越所有的菩薩——成佛。在這個過程當中必須要修學空性,才能夠斷除煩惱的根本,徹底地脫離輪迴,乃至成佛。所以我們透過學習隱義的現觀和顯義的空性,能夠了解如何修行,沿著佛陀、祖師、菩薩教導我們的次第循序漸進,最後能夠徹底地遠離所有的苦、得到一切的快樂。我再說一遍:是徹底地遠離,那種痛苦不是說把它打退了之後,過了一段時間再回來;是消滅掉,是永遠不會再生起痛苦。而所有的快樂也不用費力地得到,就像湧泉一樣,是圓滿的、一切的快樂。 [02′43″]

  按照《廣論》的次第來說,我們必須要先學習隱義的現觀次第,因為那是趣向空性的基礎。有了前面的基礎,我們才能夠更進一步地學後面的〈毗缽舍那〉,在〈毗缽舍那〉的章節裡我們就會學到空性。所以,隱義是顯義的基礎。 [03′09″]

  像以前在聽師父講的時候,有一天早晨的時候,我去請問師父。師父那時候剛讀完《般若經》,師父就很高興捧著《般若經》,然後就問我說:「《般若經》有沒有《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次第呀?」又接著問我說:「你有沒有讀到道次第?」然後師父把剛讀的那一段《般若經》,說:「你念一遍。」然後我就念了一遍。念了一遍,師父說:「那你給我講一遍。」當時就很驚訝,說:「師父,你讓我講嗎?」然後師父說:「你給我解釋一遍。」當時我在心中祈求了一下,請師父加持,因為師父讓我講,我就開始照字面意思那樣,在師父面前講了一下。 [04′04″]

  那一段寫的其實就是道次第,那也是一個緣起吧!希望以後能講《般若經》中的一段,我是會沿著祖師的釋去講。敬請期待! [04′20″]

  下面我們看《四家合註入門》的 94 頁:

  「別則此之教典,即是《菩提道炬》」,所謂的「教典」是什麼呢?就是「令意正安住故,名為教典」。「令意」,就是令我們的心意,怎麼安住呢?前面有個詞叫「正安住」,就是讓我們的心非常非常舒適清涼這樣的教授,就是教典。這是巴梭法王的箋註。 [04′57″]

  這個教典如果有個譬喻的話,就像什麼呢?這個《菩提道炬論》像什麼呢?「如燈照明闇中之黃金等」,如果有個屋子裡桌子上堆滿了黃金,那個金磚或金塊,能想多大都可以。可是我們也不知道這是什麼,看不清楚,可能是以為一些鐵呀或者銅塊,甚至是木盒子什麼的。可是這個時候,如果房間裡的燈突然亮起來,我們會發現說:「哇!這桌子上堆的原來都是黃金啊!閃閃發光的黃金啊!」所以這個「照」,是照什麼呢?照這個金子,就是照顯菩提道——如黃金般珍貴價值的菩提道。有了這個教典的燈,我們才能夠認知、才能夠看到。如果黑暗裡沒有光明的話,放了黃金也看不到、也不知道;如果在裡邊點燃了火炬,那我們瞬間就能看到:哇!原來這是寶藏、這是金子! [06′12″]

  同樣地,因為有了《菩提道炬論》,才能完全清晰地看見什麼樣的道路呢?趣往佛地的道路。這樣的教典是什麼呢?「即是《菩提道炬》」,就是阿底峽尊者造的《菩提道炬論》。「故彼造者,亦即此之造者」。這裡說的「此」就是指《菩提道次第廣論》。 [06′49″]

廣海明月第268講【全廣 II】入門段落第1冊 P94-L8 ~ P96-L9

發表於 : 2020-10-21 , 15:56
懸壺子
廣海明月第268講【全廣 II】入門段落 第1冊 P94-L8 ~ P96-L9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268 (2020/10/22 ~ 10/25)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造者殊勝-所言根本及直接造者
廣論段落 P2-L9 ~ P2-L10 由是菩提道次引導分四……別諱共稱勝阿底峽
入門段落 第1冊 P94-L8 ~ P96-L9 關於造者方面......並不是說文字的造者是阿底峽尊者。



{廣海明月}第268講【全廣 II】
真如老師講授


  還是看《四家合註入門》的 94 頁。「關於造者方面有許多的問題。」因為這裡邊說:《菩提道炬論》的作者,就是《菩提道次第廣論》的作者。很顯然《菩提道炬論》的作者是阿底峽尊者,《廣論》的作者是宗喀巴大師,為什麼說是他呢?所以關於造者有很多問題。如果阿底峽尊者是造者的話,那麼是否宗喀巴大師就不需著作《廣論》了?因為造者阿底峽已經著作的緣故——他已經寫過了。這樣的疑問很多。 [00′37″]

  關於這點,接下來語王尊者的箋註「是語顯示此二上師同一心續」,有些人說宗喀巴大師和阿底峽尊者兩位是同一心續,就是同一心續的不同示現。那這句話就意味著宗喀巴大師要表達自己是尊者的化現,但是語王尊者會認為這樣不合理,並不是這樣。「究竟而言,固為同一心續,然此文義」,語王尊者他並沒有說不是同一個心續,但是這段文的意思是說:《菩提道次第》所詮說的根本教典或者根本頌,即是覺窩傑所造的《道炬論》。《道炬論》的造者就是阿底峽尊者,「理應亦為此道次第之造者」,這裡的造者只是從義理上說,並沒有說文字的造者。因為《廣論》就是在解釋《菩提道炬論》,所以阿底峽尊者理應是此論的作者,是大師的意思。 [01′39″]

  怎麼知道呢?語王尊者的說法中提到:「下文所說法殊勝」,接下來會講述法的殊勝,在講到法的殊勝的時候,就是在說《菩提道炬論》的殊勝,從這裡就可以推知這個結論。 [01′56″]

  那麼如果換成是提問的方式,再來思考這個問題的話,會不會這樣想:佛薄伽梵宣說了廣、中、略三種《佛母》——就是《般若》,既然已經講了《般若經》了,就等於講了《現觀莊嚴論》。因為此論的內容在廣、中、略三種《佛母》裡面都有,所以可能還會產生疑惑:「這樣的話,著作《現觀莊嚴論》不就沒有意義了嗎?那麼,既然已經作了《現觀莊嚴論》,著作《菩提道炬論》不就沒有意義了嗎?因為它一切的教授都在《現觀莊嚴論》中有了。而尊者已經著作了《菩提道炬論》,其中的內涵和《廣論》也是一樣的,那麼著作《廣論》也就沒有意義了。」對不對?不知道大家會不會現起這樣的想法?有的話,事實並非如此,每一部論都有它各自殊勝的意義。這樣想了的話,除了《般若經》,其他的教典就都不應該寫了,因為佛陀都講完了。佛法佛陀都講完了,祖師也不用再造論了,因為再造論也是解釋其中的意思。 [03′01″]

  攝集廣、中、略三種《佛母》一切扼要於一處的,就是《現觀莊嚴論》,這就是著作《現觀莊嚴論》的意義所在;明了《現觀莊嚴論》的話,就能夠通達廣、中、略三種《般若》所說的一切內涵。注意!佛陀雖然講了《般若經》,但是我們能不能看到其中有隱義的現觀道次第?沒有《現觀莊嚴論》,可能我們都是讀不懂的。有了《現觀莊嚴論》,如果不著作《菩提道炬論》的話,在《現觀莊嚴論》中,並沒有按照各自的次第安立出下、中、上士三種士夫這樣的一個框架。對不對?在《現觀莊嚴論》裡沒有直接這樣安立,《道炬論》裡才有。 [03′48″]

  開創三士夫道軌的應該就是覺窩阿底峽尊者,以前在印度應該是沒有的。後來《道炬論》造完之後,送回了印度,印度的這些大班智達們說:「哎呀!覺窩傑去西藏是件很好的事,如果不去西藏的話,就不會作出這樣的論著。」藏人把阿底峽尊者從印度請到西藏,他們一定是心痛了很久,這事一直在心裡都想不開。然後直到阿底峽尊者寫了《菩提道炬論》送回去之後,得出這樣的結論。因為在印度不需要造這部著述,很多的大智者就能夠通達。後來也有來自印度的祈請,希望能有此論的自釋。依次宣說安立三士夫的行相,這就是著作《道炬論》的目的。 [04′42″]

  而《道炬論》的文字大家看過吧?極為地精要,圓滿完整地含攝顯密之道。這樣的話,除了上等根機的補特伽羅以外,下等根機的補特伽羅無法證得其中的義理。就是因為太精要了,所以看不懂,因此也非常需要著作《道炬論》的解釋。所以「故彼造者,亦即此之造者」,就是指《廣論》的內涵的造者是具德阿底峽尊者,並不是說文字的造者是阿底峽尊者。有在聽嗎? [05′21″]

  這樣層層的推理會發現:其實我們看《般若經》應該也看不出三主要道,對不對?看《現觀莊嚴論》也看不出來。這裡邊的道次第的安立,可能並不能從《般若經》直接地讀懂或者學會。 [05′41″]

  所以就很感恩這些祖師、菩薩能夠造這樣精闢的論典,讓我們這樣的後學透過學習《廣論》來了解《道炬論》、《現觀莊嚴論》,進而了解《般若經》,這是讓我們非常感恩戴德的一件事情! [06′00″]

  想到此處,會不會想頂禮這些造論的祖師們?因為沒有《廣論》,我們也沒法知道阿底峽尊者《道炬論》的內涵,也沒法了解《現觀莊嚴論》、《般若經》。所以也感恩師父能夠這樣逐字地為我們解釋,還有把《四家合註》翻譯過來的譯經院法師,給我們講《四家合註》的仁波切。沒有這一些大善知識,還有所有傳法的上師們,我們是沒法了解這麼精采、清淨圓滿的傳承教法的! [06′39″]

廣海明月第269講【全廣 II】4B P125LL2 ~ P126L6

發表於 : 2020-10-25 , 11:29
懸壺子
廣海明月第269講【全廣 II】4B P125LL2 ~ P126L6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269 (2020/10/26 ~ 10/28)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造者殊勝-得已於教所作事業
音檔: 4B 23:15 ~ 24:13
廣論段落:P6 於聖教所作事中分二……藏中所作事理。 今初
手抄頁/行 第1冊 P125LL3 ~ P126L4 ( 2016 南普陀
版:P125LL2 ~ P126L6 )
手抄段落:於聖教所作事中分二……這是我們要了解的一個事實。



{廣海明月}第269講【全廣 II】
真如老師講授

  今天我們會學:「於聖教所作事中分二:一、於印度所作事理,二、藏中所作事理。 今初」。請大家認真聽師父的帶子。 [00′17″]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那麼換句話說,純粹利他部分。利他部分第一個在印度,第二個在西藏。這個內容我不詳細說了。總之,他由於阿底峽尊者出來了以後,把印度以及西藏整個的教法,錯的改過,不圓滿的圓滿,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如日中天維持了很久。實際上呢,宗喀巴大師又一次,所以宗喀巴大師改革到現在六百年來,他在西藏的狀態,很長一段時候如日中天,雖然後來慢慢地下去了,但是呢始終保持著很好的。反觀我們目前,我們國內一塌糊塗,原因就是說,原因就在這裡,這是我們要了解的一個事實。 [01′17″]
  這一段,我很想知道在研討班各位班長到底會怎麼帶這一段?比如說大家的著力點會放在哪裡呢?這一段可能很多同學各自有各自的側重點,但是請大家看:「於聖教所作的事中:於印度所作,於藏中所作」,這是由地域的原因,阿底峽尊者對聖教所作的事業。那麼對聖教所作的事業是什麼呢?就是令聖教振興、饒益有情,所以師父說是純粹的利他部分。純粹的利他部分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徹底地饒益眾生的部分。然後師父說內容是怎麼饒益的不詳講,「總之,他由於阿底峽尊者出來了以後,把印度以及西藏整個的教法」,注意!「錯的改過來,不圓滿的圓滿,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如日中天」,不僅僅是如日中天,還有「維持了很久」這樣的狀況。 [02′35″]

  那麼我們就看這一小段。阿底峽尊者應化在這個世界上,為我們到底帶來了什麼利益呢?就是印度和西藏的佛法又開始如日中天。教法開始如日中天之後,那會對眾生產生什麼樣的饒益呢?就是在他的弟子們中會出現很多成就者,然後有數不清的眾生會和這個教法結緣,比如說十善業會很廣闊。所以佛教如日中天的這個盛況,正是對眾生完成最深切的利益,這就是阿底峽尊者的功德。 [03′21″]

  我想要請大家注意到的是:注意!這裡邊只是說由於阿底峽尊者出現了之後——就是一個上師——令佛教如日中天,饒益了從印度到西藏這麼多的有情。怎麼令佛教如日中天呢?詳細內容我們會去看《阿底峽尊者傳》。但是尊法師翻譯的《阿底峽尊者傳》是節選,不是全部的。現在譯經院的法師們正在翻譯一個完整的版本,到那時候再詳細地講。那麼現在談到阿底峽尊者的功德的時候,注意!就跟佛教直接連繫在一起,所以佛教如日中天就是對眾生最深切的饒益。這裡邊涉及到把不清淨的傳承改過來——錯的要改過、不圓滿的圓滿。不圓滿的可能是次第不全,所以把一個凡夫一直到成佛所有的次第、內容都能夠圓滿。 [04′30″]

  接著說:實際上,宗喀巴大師又做了一次!宗喀巴大師改革到現在六百年了,也是如日中天,雖然現在有一點下滑,還是非常好。這也是我們能夠學習到宗大師教法非常殊勝的因緣,可以接觸到這麼清淨圓滿的教法。當我們學到這個教法的時候,我們一定要記住:是阿底峽尊者深切的饒益!他本來是孟加拉的王子,費盡辛苦地出家,又跟金洲大師求法,渡海就花了那麼多年,後來西藏人拚死拚活把他請來——我們要感謝那個請法的人。 [05′12″]

廣海明月第270講【全廣 II】4B 第1冊 P125-LL3 ~ P126-L4

發表於 : 2020-10-28 , 13:50
懸壺子
廣海明月第270講【全廣 II】4B 第1冊 P125-LL3 ~ P126-L4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270 (2020/10/29 ~ 11/01)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造者殊勝-得已於教所作事業
音檔: 4B 23:15 ~ 24:13
廣論段落:P6-L1 於聖教所作事中分二……藏中所作事理。 今初
手抄頁/行 第1冊 P125-LL3 ~ P126-L4 ( 2016 南普
陀版:P125-LL2 ~ P126-L6 )
手抄段落:於聖教所作事中分二……這是我們要了解的一個事實。




{廣海明月}第270講【全廣 II】
真如老師講授

  我有時會算,比如孟加拉的海拔是多少?然後阿底峽尊者是從阿里王朝那個地方開始進入西藏的,那個地方的海拔應該是三千八吧!而他的出生地孟加拉的海拔好像只有四米;住持的印度止迦摩囉室囉寺,約海拔五十二米,然後一到阿里王朝那個地方就三千八百。 [00′26″]

  因為我也去過藏地,我知道海拔一高之後其實吸不到氣,走路都很辛苦、晚上休息很辛苦、吃飯也很辛苦。總之做什麼都會花費非常大的力氣,走路的時候就像跑步一樣會喘。我們可能會認為阿底峽尊者非常有修行,海拔對他應該沒有問題。但是大家也都知道阿底峽尊者捨壽二十載,到底是怎麼捨的?可以想像:他本來是一個王子,經歷這樣的一個海拔;還有印度是很熱的,而到了阿里那邊其實是很冷的;再加上飲食習慣;再加上很多人都不是跟他說一個語言的,都說藏文,原來熟悉的朋友和上師們都不在,就他來到這邊,他可能只能跟他的幾個翻譯對話。所以到了一個這樣的地方。在這種狀態下,把西藏的佛教如日中天,他自己本身要承受多大的困苦的壓力,大家可以想像一下要承受多大的力量。 [01′31″]

  要穿越海拔、水土不服、背井離鄉,到了一個氣候、風光完全都不一樣的地方。原來阿底峽尊者很喜歡聽大象的叫聲,到了西藏沒有大象,想念大象的叫聲。所以從那樣一個他已經熟悉了、腰間掛了一百零八把鑰匙的佛教頂嚴的位置,到了西藏這樣完全陌生的地方,可能也沒有多少人認識他,然後在這樣的地方完成這樣一個偉業,把佛教振興起來。大家可以想一想:難度會有多大啊!幾乎是白手起家重新來過。 [02′12″]

  我們可以理解為:啊!那沒關係,他是佛菩薩。但是他也要喝水、要吃飯,到了三千八百米的地方......。像我們以前去西藏求法聽經,有一次有一個藏人,他待過三千多米的地方。當我們開車到下一個寺院的時候,就會開到五千米的地方,他說:「我就不相信會有高原症!」所以他就從車裡下來,找一個路口的地方就開始跳,他說:「我是常年經歷過高原,我不怕!」就開始跳、跳、跳......,跳、跳,他嘴張著就不說話了,因為已經講不出話也喘不出氣來,完全處在空白狀。後來旁邊的人就去幫他,發現他不行了,如果他再跳下去可能就得送醫急救了。其實他本身是個藏人,他說:「你們這些平原來的為什麼會有高原症?」他不太理解,說我跳給你們看,結果到五千米的時候,他發作了高原症。我們都沒發作,他發作了,為什麼呢?因為膽子太大了,他在那兒跳! [03′11″]

  那一次不知道是不是在五臺山,我也經歷了那樣一個很高的高原。那時候幾乎是沒法思考問題,耳朵會自然耳鳴,出來一走的時候就覺得好像是眩暈狀,往前走的時候好像是在轉圈一樣,走兩步有的人沒辦法就直接躺在草地上了,旁邊都是野花,還有露水,就直接躺下去。為什麼呢?因為他就是極度地眩暈。以前我也看到有人去拉薩之後,在屋子裡走那個走廊而已,他要把手張開像翅膀一樣,必須要兩手張開扶著左右的牆才能向前移動,不然他就隨時會暈倒。所以這個高原症的問題,會讓人非常地麻煩!然後還有劇烈的陽光,會把你的皮膚曬破,曬破了之後,再曬破、再曬破,可能就發炎。然後可能醫藥系統啊,什麼飲食習慣都不一樣、住宿的環境......。 [04′08″]

  大家有沒有去過聶塘寺?不知道那個時候我們參訪的和古代的一不一樣?那聶塘寺是很小的一間寺院,阿底峽尊者就駐錫在那裡。可以想一想當年他駐錫的那個寺院的規模,那麼多大上師,裡邊有好幾個王子出家,那個繁榮的力量,建了那麼大一個寺院;然後來到西藏,就住在那麼小的一個聶塘寺裡面。所以,阿底峽尊者如果是為了自己能夠享一點福,他完全不可能離開印度來到西藏。 [04′39″]

  有在聽嗎?我們現在只看到師父說:「錯的改過,不圓滿的圓滿......如日中天維持了很久。」這幾個字就這樣看過去,要想他隻身來到這樣一個地方,達到這樣的一個成就,他要付出怎樣的代價?大家可以設身處地地想一想。這樣想一想之後,才知道阿底峽尊者是用什麼樣的一個心來到了西藏。 [05′09″]

  現在我們只能看到佛教史留下這些記載,但阿底峽尊者到底受了多少苦?沒人詳細地去看一看他每一步是怎麼活過來的。所以我就發願:等到法師翻譯完了稍廣一點的《阿底峽尊者傳》,我一定要好好講一下!要讓我們記得阿底峽尊者他振興了西藏佛教,然後現在傳給我們。我們好好地珍惜!好好地努力! [05′40″]

廣海明月第271講【全廣 II】4B 第1冊 P126-L5 ~ P127-L3 

發表於 : 2020-11-01 , 19:02
懸壺子
廣海明月第271講【全廣 II】4B 第1冊 P126-L5 ~ P127-L3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271 (2020/11/02 ~ 11/04)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造者殊勝-得已於教所作事業
音檔: 4B 24:13 ~ 26:18
廣論段落:P6-L1 於聖教所作事中分二……藏中所作事理。 今初
手抄頁/行 第1冊 P126-L5 ~ P127-L3 ( 2016 南普陀
版:P126-L7 ~ P127-L6 )
手抄段落:那麼最後我也說……這個只是在自利。




{廣海明月}第271講【全廣 II】
真如老師講授


  大家好!很高興又到了研討《廣論》的時間。我們研討到這一講的時候已經快到十一月了,十月末。加拿大的楓葉都紅了,很紅!其他的有一些不知名的葉子也在秋天變紅了。我覺得紅葉就很像修行人,用功的時間越長,到了秋天的時候它綻放得越為燦爛,所以大家平常一定要好好用功,不要浪費時間! [00′32″]

  那麼在研討之前我們可以調整一下自己的意樂,把自己從平常的續流中稍稍轉移一下,想聽法的機會非常地難得!那麼為了什麼樣的目的和結果我們要聽法呢?就是為了把如虛空般的如母有情從六道輪迴的這個苦海中救出來,救到一個成佛的彼岸去,所以我們現在要種成佛的因;因就要先知,知道因的話就要聽法,所以聽法的時候就要端正自己的意樂,並且要儘量地斷除昏沉和散亂、器倒覆等等,就可以開始學習了。 [01′18″]

  那麼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部分,是阿底峽尊者「於聖教所作事中分二:一、於印度所作事理,二、藏中所作事理。」我們前面學過了第一段,下面我們再來聽第二段,聽師父的帶子。 [01′37″]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那麼最後我也說一兩個簡單的這個故事,來說明一下,用這個事例引發我們對他的認識。當年呢,譬如說以印度這個情況來說,那蘭陀寺的大善知識有好幾十位,好幾十位,像大明杜鵑論師、像阿嚩都帝等等。還有呢,對,現在想起來了,現在我們目前有一本很流行的書——《密勒日巴尊者傳》,我想很多人看過這個書。這個密勒日巴尊者是西藏人,他這個老師馬爾巴尊者是西藏人,然後馬爾巴尊者到印度去求法的,他這個老師帝洛巴尊者,那個尊者成就非常高,他是印度人。那個帝洛巴尊者,就是阿底峽尊者老師之一,喔!不是帝洛巴,那洛巴尊者。帝洛巴是這個那洛巴尊者的老師。這個那洛巴尊者自己本身,他也是印度一個國家的王子,王子,然後呢他不願意在家,不願意在家,想盡辦法出家,最後居然被他出成,他也是絕頂聰明。然後呢學的東西也是,同樣的是在世間的學問上面,出了家以後在佛法的教理上面,也可以說雄霸當時,這樣了不起!他最後呢見到他的老師以後,在證量上面也達到最高的程度。
  當年在阿底峽尊者印度的時候,有這樣成就的人好多、好多!結果啊,嘿,在所有的這些老師當中,他幾乎一一都學遍了,他所有的老師的長處,阿底峽尊者都有,最後呢他卻是代管印度所有大廟的鑰匙——宗主,你可以想之,這個只是在自利。 [03′43″]
  我們先聽到這兒。師父在介紹阿底峽尊者對聖教所作的事業之中,在這裡邊講到了阿底峽尊者的老師。大家可以看到大明了杜鵑啊、阿嚩都帝啊,還有那洛巴尊者,都是佛教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上師、了不起的大成就者,阿底峽尊者就是這些赫赫有名的上師們的弟子。
[04′12″]
  我們可以看到阿底峽尊者不可思議的成就,但是也會看到他追隨善知識的辛苦的路程,比如說去參訪金洲大師,就是我們都眾所周知的一個例子。在這裡邊說:他所有的老師的長處阿底峽尊者都有,比如說金洲大師修菩提心、成就菩提心,尊者就十二年不離不棄,一直辛苦地在那邊學。歷史上留下來這樣的記載,可能也還有沒記的,我們也不知道。總之,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者,他首先是那些非常了不起的上師們的虔誠的弟子,一個不會作弟子的人也不可能成為一個了不起的上師,因為他沒有經驗作一個弟子的話,也沒法教弟子們怎樣作弟子。 [05′12″]

  說:「所有的老師的長處,阿底峽尊者都有。」過去生就可能都忘了,在這一生修行的人都知道,如果你曾經認真地或者正在非常認真地依止自己的善知識,你一定會清晰地發現自己的善知識那些非常超勝的功德。那些超勝的功德,有的時候是自己可望不可及的,但是要腳踏實地地去跟著學,還有一些可能是沒有發現。那麼就我們能夠看到善知識功德的部分要想想我們自己,阿底峽尊者這樣地示現,就是為了教育我們、教導我們要好好地實踐依止法。 [05′55″]

廣海明月第272講【全廣 II】4B 第1冊 P126-L5 ~ P127-L3

發表於 : 2020-11-04 , 11:00
懸壺子
廣海明月第272講【全廣 II】4B 第1冊 P126-L5 ~ P127-L3
來源:全球廣論II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第272講【全廣 II】



講次: 0272 (2020/11/05 ~ 11/08)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造者殊勝-得已於教所作事業
音檔: 4B 24:13 ~ 26:18
廣論段落:P6-L1 於聖教所作事中分二……藏中所作事理。 今初 手抄頁/行 第1冊 P126-L5 ~ P127-L3  ( 2016 南普陀版:P126-L7 ~ P127-L6 )
手抄段落:那麼最後我也說……這個只是在自利。




{廣海明月}第272講【全廣 II】
真如老師講授


  師父他就非常強調佛法一定要結合內心、向內調伏。向內的調伏其實也最主要的被戒定慧三學所攝,大家都知道調伏這顆狂心,一定要用戒律鉤住那個瘋狂的馬,用戒律之繩鉤住它,接著再用禪定的力量壓伏它,最後才用智慧寶劍把它的根本拔除掉。所以像師父就特別強調一個修行的次第,比如說《菩提道次第廣論》,將一個補特伽羅成佛的修行次第全部都編排在一起,然後他自己是非常認真地在沿著這個道次第修行,引導弟子也是這樣做的。 [00′49″]

  要向內調伏煩惱,就比如像我們餓了需要食物,如果肚子很餓的時候做了很多美味大餐,但是不吃的話,對止息饑餓是毫無幫助的。會做美味的食物,就好比是能夠清楚地了解教典的內容;對這些完全不去做修持的話,就好像會做好吃的食物,做好了卻不食用,如果不吃的話是沒有幫助的。那麼用抉擇慧觀察,了知何者是、何者非,然後各別去分別判斷之後,全部要集中起來化作自心的修持。 [01′30″]

  那麼什麼叫修持呢?就是能夠壓伏自心的煩惱勢頭,成為對治煩惱的一個方便。像在大大小小的境中,師父都會提醒我們歷事練心,就是要對境調伏煩惱。師父常常說:「你能騙得了別人,是騙不了自己的。」自己的那個功夫到什麼程度,調伏煩惱的力度就是那樣子。所以師父在向內調伏、壓伏煩惱的這個宗風,也非常合乎於道次第的「一切至言現為教授」,就是全部都可以拿來向內調伏。在師父修行的示現中比比都是這樣的例子,這是在師父的功德之中非常耀眼的一個! [02′19″]

  另外師父的生活非常地簡樸,也非常希望僧團的法師們少欲知足,尤其是對於高科技產品的強力防範。現在我們僧團也在延續這個宗風,就是儘可能不用的就不用,然後把精力用在教典上、用在研究三學、向內調伏,甚至是承事大眾。這一點師父的教授是非常、非常明晰的。 [02′50″]

  那麼還有像仁波切的教授之中,恭敬僧的這個部份就是非常顯耀的!你可以在很多、很多的事例中,看到他實踐皈依學處,就是恭敬僧的這個部分。因為仁波切也常常教育我們說,恭敬僧就是從身邊的人開始恭敬——如果你身邊都是出家人的話,你就要從身邊的人開始恭敬;不是眼前的僧眾在眼前都不去恭敬,然後去恭敬天邊的、不認識的出家人,就是你熟悉的這些人! [03′23″]

  像我就有幸親眼得見在那些年齡很小的沙彌面前,如果上師他去供僧的話,他都是跪下來。他是一個大上師了,就像有一些弟子說:「啊,上師您是我的頂嚴!」但是他會在可能看起來很小的沙彌面前跪下來,然後把那個鉛筆呀什麼都捧過頭頂來給他們。有一次到了一個寺院,那個寺院天色已經漸晚了,一群小沙彌圍成一圈在背經,仁波切在很遠的地方他就開始對他們大禮拜。那個有點夜色,如果不是跟在旁邊是有點看不清楚他是誰,沒人知道他是誰。他走在我們這個隊伍的最前面,他就直接磕大頭,禮敬那些正在背經的小沙彌。 [04′14″]

  還有我的善知識,我也曾經看到我的另一位上師,他絕對不會從出家人的鞋上邁過去!這個以前我有給你們講過,不知道還記得否?就是我的上師的上師叫他,他正在給我們上課,他馬上就要去見他的老師,在樓上,可是門口有很多出家人的鞋子,他就彎下腰來——那時候他的腰腿是不怎麼好的,正在治病——他彎下腰來,用飛快的速度把那個鞋非常恭敬地撥到兩側,其實他一步是可以邁過去,他沒有選擇邁,然後留出一條小路他自己走過去。邁著非常急促的步子走過去,但是非常恭敬地撥開了出家人的鞋子。 [04′56″]

  這些鏡頭,作為弟子的我看了之後都會深深地刻在自己的心中,上師是怎麼樣示現的,弟子就要如是地行。所以在這一段中,看到了阿底峽尊者把他所有的老師的長處都學會了,這是一個何等的修行!像我們的善知識那麼多的功德,我們一個都學不會,拼死拼活地都很難學,所以這是何等了得的事情! [05′26″]

廣海明月第273講【全廣 II】4B 第1冊 P127-L3 ~ P132-L1

發表於 : 2020-11-08 , 14:25
懸壺子
廣海明月第273講【全廣 II】4B 第1冊 P127-L3 ~ P132-L1
來源:全球廣論II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第273講【全廣 II】



講次: 0273 (2020/11/09 ~ 11/11)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造者殊勝-得已於教所作事業
音檔: 4B 26:18 ~ 5A 01:20
廣論段落:P6-L1 於聖教所作事中分二……藏中所作事理。 今初
手抄頁/行 第1冊 P127-L3 ~ P132-L1 ( 2016 南普陀
版:P127-L6 ~ P131-LL1 )
手抄段落:利他方面……人家尊他為「能仁第二」啊!


{廣海明月}第273講【全廣 II】
真如老師講授

  好!接下來我們要繼續向下聽師父講阿底峽尊者的利他方面。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利他方面,有一點事情:那個西藏這個佛法,因為那個菩提光,那個是藏王,兩代要想振興佛法,到印度去請。那麼,說印度真正成就的人很多,你譬如像剛才這個那洛巴尊者,但是說真正要想圓滿能夠把這問題徹底解決振興佛法的,那也只有這個人。哪一個?阿底峽尊者。大家就想去請,但是印度人一聽見有人來請的話,喔,那個消息馬上封鎖。不但是廟裡面,裡裡外外、上上下下大家都封鎖。一曉得這西藏人來了,就「好了!」在他面前絕不開口。居然找了很多年,請得去的人找了很多年,找不到阿底峽尊者在什麼地方;實際上阿底峽尊者就在眼前,碰見了誰都不告訴他誰是阿底峽尊者。可想而知,這個人在印度人心目當中地位之高,地位之高! [01′14″]
  最後終於被他認識,然後要去請的時候,當時不知道哪一個廟,我現在忘記了,這個廟裡的那個大上座,尸羅寺還不是哪一個寺,那是印度最大的一個大廟。大廟這個上座就給那個來請,希望邀請阿底峽尊者的那個西藏人說,他說:「你要曉得,我們印度是佛教的宗主國。」這話怎麼講呢?「就是佛在印度出生的,而且圓滿的教法都在這裡,所以它維持這個宗風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阿底峽尊者一走的話,我們那個印度的佛法就完了。」那個時候有這麼多了不起的大善知識,居然說阿底峽尊者一走的話,這個印度的佛法就完了!你想像,你可以想像阿底峽尊者何等了不起! [02′12″]
  在這一點我們想不通,這怎麼可能?譬如說,我們眼前一個廣欽老和尚,或者李老師,喔唷!很了不起,但是算算的確不如阿底峽尊者。然後歷史上面天台智者大師、慧思禪師,都是很了不起,居然一個人,像這樣的人留在這裡,沒有辦法把那個教法圓滿。所以你可以想像得到阿底峽尊者,在印度自利、利他方面的成就,這是所以為什麼人家尊他為「能仁第二」啊! [02′47″]
  在這一段裡可能大家要了解:其實把阿底峽尊者請到西藏是一件極為艱難的事情,菩提光王為了請阿底峽尊者所付出的一切。到了印度之後,誰也不告訴去請的人誰是阿底峽尊者,所有的印度人都在保護阿底峽尊者,凡是知道阿底峽尊者的都不希望他被請到西藏去,所以可以想像這個求法的艱難程度啊!就是沒有人支持你、沒有一個人肯幫忙你,都在阻攔你,應該是這樣的吧!所以連個消息都不知道。你想想!這是非常艱難的事情,說碰到了誰,都不告訴他誰是阿底峽尊者。師父在這個事例上得出說:「可想而知,這個人在印度人心目當中地位之高,地位之高!」應該說捨不得阿底峽尊者離開印度。 [03′57″]

  然後又舉了說:「印度是佛教的宗主國......就是佛在印度出生的,而且圓滿的教法都在這裡,所以它維持這個宗風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阿底峽尊者一走的話,我們那個印度的佛法就完了。」所以有這麼多了不起的大善知識,居然說阿底峽尊者一走,印度佛法就完了!師父又說一句,說:「你想像,你可以想像阿底峽尊者何等了不起!」 [04′30″]

  其實每當我讀到師父在講阿底峽尊者的時候,我就很想把阿底峽尊者的傳記好好地讀一遍。因為他在印度有這麼高的成就,印度的這麼多寺院都是奉他為宗主,這麼高的一個位置,居然被西藏人請到西藏來,我覺得這件事可能就是神話級的。 [04′59″]

  所以譯經院的法師從去年開始翻譯《阿底峽尊者傳》翻譯一年,現在正在大會校,就快翻譯完了。翻譯完了之後,我很想跟大家一起學一下,它比尊法師翻譯的那個《阿底峽尊者傳》的譯本要更全。我覺得我們這些學到這個教法的人,是應該銘記阿底峽尊者的悲心啊,還有他的各種功德;也很想要了解他在求法的時候、追隨善知識的時候、在修行的時候,乃至他在西藏弘法利生,都經歷了怎樣的艱辛,有怎樣的功德,很想了解這些!所以等到譯本出來的時候就給大家講。 [05′48″]

  可能我開始講的時候你們還沒有書,因為剛譯完我這邊可能就可以講了,會校結束之後。不知道你們會不會想了解?會不會想聽呢?我自己是很想好好學,因為那裡邊一定有很多修心的教授,很多很多可以幫到我們的現行的。比如說遇到了這個境我該怎麼辦?開始想上爬,爬不上去,遇到了這個問題、這個障礙,就是怎麼努力都上不去的時候,那些成就者在他們的傳記裡,其實都有一個很好的譬喻,或者說一個例子。然後從那個例子裡反思一下自己,可能就想到突破的辦法了。 [06′32″]

  有的時候由於我們讀誦佛菩薩示現的高僧、那些大成就者的傳記,可能有的時候會——有可能生起出離心嗎?因為都有可能生起菩提心啊!就是讀誦那個佛菩薩的傳記,心生撼動,然後發誓說:「我也要像他一樣!」都有可能就因為這個發心了。 [06′54″]

  因為阿底峽尊者的示現是很不尋常的,印度的佛教是靠他,然後西藏的佛教再次地振興又是靠他,所以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示現。在這樣娑婆世界的短短的一生中,他做了這麼偉大的成就!所以那裡邊可能有很多的用功秘笈,我們可以來結合自己好好地用心。如果能對阿底峽尊者生起一個信心的話,比如說我們背書有困難的,可能就會突破了;辯論有困難就突破了,還有一些家裡的事情、健康狀況......,當我們的心力振奮的時候,其實困難都不是困難。但是心力一不振奮的時候,所有的困難都很嚴重,甚至平常別人說自己幾句話呀,有點什麼非常小的委屈,都必須要進入那種睚眥必報的程度,必須要報復、要打個平手,甚至要壓服別人,自己才會墮入現世滿足的這個深坑裡邊,唯有積累惡業。 [07′57″]

  但是大善知識們的傳記,如果你去讀的話,會發現他們用非常皎潔的動機去做一切的事情,尤其在涉及到要向內調伏的時候,那是絕不留情地向內調伏的。因為他們都示現深知我愛執的過患、深知無明的過患,所有的問題都出在自己內心對境的顛倒安立上,並不是境那邊獨自顯現的那個問題。所以他一定都是把問題最關鍵的解決方案找對,不會在旁支上一直怪別人、研究這些。想要解決生命的困境,一定是在自心上解決的。 [08′38″]

  像認真地跟過師父修行的人都知道,師父一定會特別強調要源自內心地去調伏煩惱,什麼事情要在自心上解決。所以師父是從不說人是非的、從不說人是非,都向內心好好地調伏。那麼很認真地追隨著師父學習的時候,當自己的習氣又出來了,又開始說人家的不好,如果受菩薩戒的話就可能犯到根本墮。以什麼心啊?以名聞、利養的心幹什麼?自讚毀他,這個就是犯到菩薩的根本墮。所以平常的時候如果有這樣的習氣,老說別人不好、說自己好,覺得自己是最超勝的,其實連皈依學處也是守不好的,很多都是很麻煩的。 [09′26″]

  我們很多毛病在學習佛菩薩的傳記,或是在學習經典的時候,就是世間也有一句話嘛!說很多惡習,在每天閱讀好書的狀態下,就像烤麵包的油一樣,老是烤、烤,它就化掉了,不會那麼堅固地在自己的心續裡一直長的,它也不是常法,這緣起之法是可以對治掉的。 [09′48″]

  我抱著很高的熱望,希望能夠跟大家一起好好地學習《阿底峽尊者傳》,也希望你們能夠好好地希求,因為翻譯這本書並不容易,大家都是在很忙的時候拼命地把它譯完。尤其是現在又開了那個學習止觀的課程,譯經院的法師們又要開始翻譯《四家合註》的止觀部分,都是很忙的。那麼這些忙碌的所有的一切,如果大家都能夠認真地學,能用來調伏內心,能夠增長善、遏止惡,在我們這個有限的一生中把自己生命的暇滿的義大發揮到極致,那再辛苦點不是也很開心嗎? [10′30″]

  所以禮敬傳承祖師!禮敬付出了這麼大的艱辛來到了西藏,把教法傳持給我們的阿底峽尊者和所有的善知識們! [10′43″]

廣海明月第274講【全廣 II】入門段落:第1冊 P96-L10 ~ P98-L14

發表於 : 2020-11-11 , 17:02
懸壺子
廣海明月第274講【全廣 II】入門段落:第1冊 P96-L10 ~ P98-L14
來源:全球廣論II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第274講【全廣 II】



講次: 0274 (2020/11/12 ~ 11/15)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造者殊勝-圓滿種中受生事理
廣論段落:P2-L13 ~ P3-L4 其殊勝分三……即現至尊師。」
入門段落:第1冊 P96-L10 ~ P98-L14 接下來是介紹尊者......
即現至尊覺窩師。」



{廣海明月}第274講【全廣 II】
真如老師講授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阿底峽尊者的傳,我們要看《四家合註入門》。請大家把書翻到 96 頁,看第 2 段。

  接下來是介紹尊者的傳記,是語王尊者的箋註。「往昔勝者降世之時,於王舍城中示現長者相,名曰賢護菩薩。以卓壟巴云:『於勝者前名佛子賢護。』」說阿底峽尊者在過去導師佛薄伽梵降世的時候,於印度王舍城受生為示現長者的賢護菩薩,這是尊者多生以前的一世。這個說法不僅僅是噶當派的卓壟巴大師這樣說,綽普譯師也這麼說。這上面就是語王尊者的註釋。 [01′09″]

  接下來,正文說:「即是大阿闍黎迪邦嘎惹師利迦那,別諱共稱勝阿底峽。」這就是覺窩傑的名諱。那麼迪邦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為燈」,嘎惹就是「為作」,師利就是「為吉祥」,迦那就是「為智」,即為吉祥燃燈智,另外的名號就是阿底峽。阿底峽是什麼意思?有幾種說法:有人說阿底峽是天尊菩提光王取的名號,印度是沒有人稱「阿底峽」的。西藏國王天尊菩提光迎請尊者至西藏後,尊稱為阿底峽,於是奉上「超勝」的名諱。可是語王尊者的箋註裡說到:「此中有上師謂由具增上意樂,故名曰阿德雅峽」,因為具有清淨的增上意樂的緣故,所以稱為阿底峽。這又是一種說法。 [02′26″]

  下面還有一種,說:「眾聲明論師謂為至極寂靜之義」,就是聲明學者們認為是指相續非常地寂靜,所以稱為阿底峽。但是宗大師怎麼樣認為?宗大師不是這樣說的,箋註說:「然如傑仁波切云:『傳稱最勝三百十』」,宗喀巴大師的承許是「超勝」的意思。因此語王尊者認為應該依宗喀巴大師的說法,所以「阿底峽應為超勝或殊勝之義」。這是介紹阿底峽尊者的名諱的意思。 [03′18″]

  那麼接下來我們就看 97 頁的下面,說:

  其殊勝,分三: 一、圓滿種中受生事理;二、其身獲得功德事理;三、得已於教所作事業。今初:如那措大譯師所造《八十讚》云:「金剛座之,有廣大境域名邦伽羅,其境域之支分中,有諸印度人稱為薩賀,藏語中稱為撒賀勝境,此說與《種敦巴遊記》所云:『印度東方撒賀境,有城名為邦伽羅』及『周有十萬戶』不同。然《洛札巴窩教法史》中亦作前說,《桑郭瑪遊記》等似與彼同。此復,種敦巴所造〈傳記祈請文〉中有『富饒之地邦伽羅,貴冑撒賀王種姓』之說,亦與前同。此為箋註探疑。境域間有諸多大城,其中最大者乃〔為儼然,札瑪尼為次第,為城〕傳稱其與卡切次頓相當,其中有兩百四十或兩百七十萬戶,此讚下文即云:廿七十萬戶。其中有稱為王都宮殿極廣博,此宮殿名為有金幢。傳說當今名金頂者即此。遊記中有謂:『印度東方薩賀境,有城名為邦伽羅』云云,故應觀擇。受用位饒盛,等支那東君。此義或謂有象黃之象名為君,千象之中方得其一。彼王有此象千頭,故為至極富饒之義。有謂於千輻金輪之一一輻上,各置一饌,來奉王前,轉動其輪,王但能噉其前之食,不堪更食,故名為君。雖見眾說,然余勝上師云:『支那國王名曰東君者,實命名者隨意立號,更無餘因;如稱光王及燒熱性為火,亦別無他由也。』其國王善勝,妃名吉祥光。父母有三子,太子名蓮藏,次子月藏,並其幼子吉祥藏。王子蓮華藏,有五妃九子。長子福吉祥,現時大善巧,稱為陀那喜吉祥米札,為近事班智達,通曉一切波羅蜜乘教授三子中幼子吉祥藏,苾芻比贊札精進月有說此師善巧密咒教授,能化出真實壇城。曾赴藏地,於堆隆措昧施降冰雹,後至雅隆。於昂雪之龍寺示寂善勝次子月藏者,即現至尊覺窩師。」 [07′04″]

  接下來我們看,我上面唸這一大段的仁波切的講記。每次拿起《四家合註入門》的時候,我都會覺得我們的書是印得非常好的。我很早的時候去香港請經典,在香港哪一家書店我忘記了,看到了和裕出版社出的經典,哇,實在是太精美了!當時我就發願說:以後我要印經印成那麼精美的。等到《四家合註》和《四家合註入門》開始印的時候,比如說字紙有好幾號顏色的選擇,然後字體確定為什麼顏色......。還有我們這本書一開始有宗大師的像,還有仁波切的像。仁波切的這個像,就是在為我講《四家合註》的時候拍的,都非常地有紀念意義、有加持力。所以大家要好好地珍惜這本《四家合註入門》這個解釋的問世,要拿來看、拿來拜讀,依教修行。 [08′13″]





四家合註色碼
紅色 #950D43
藍色 00639E
綠色 007F3C

廣海明月第275講【全廣 II】入門段落:第1冊 P98-LL3 ~ P101-L7

發表於 : 2020-11-15 , 14:25
懸壺子
廣海明月第275講【全廣 II】入門段落:第1冊 P98-LL3 ~ P101-L7
來源:全球廣論II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第275講【全廣 II】



講次: 0275 (2020/11/16 ~ 11/18)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造者殊勝-圓滿種中受生事理
廣論段落:P2-L13 ~ P3-L4 其殊勝分三……即現至尊師。」
入門段落:第1冊 P98-LL3 ~ P101-L7 那麼無論是稱呼為......
所以要觀察。




{廣海明月}第275講【全廣 II】
真如老師講授


  好!接著我們下面看仁波切的解釋:無論是稱呼為具德燃燈智,或者稱呼為阿底峽都是可以的,這位上師的名稱已遍揚於大地。他的殊勝分三個科判:「一、圓滿種中受生事理;二、其身獲得功德事理;三、得已於教所作事業。今初:如那措大譯師所造《八十讚》云」,覺窩傑的傳記,宗喀巴大師主要是依著那措大譯師所造的讚文來講述的。說印度「金剛座之,有廣大境域名邦伽羅,其境域之支分中,有諸印度人稱為薩賀」,指邦加羅當中的一個小地區的某座城市的名字,印度人把它叫做薩賀。「藏語中稱為撒賀」,撒花的撒,撒賀。 [01′05″]

  「此說與」覺窩傑的弟子「《種敦巴遊記》所云:『印度東方撒賀境,有城名為邦伽羅』」講得不太一樣,這裡邊的撒賀和邦伽羅正好是顛倒過來的。因為以現在我們的說法,邦伽羅是一個國家,薩賀是這個國家的城市。這段是妙音笑大師的箋註,也提到了很多說法,這是其中一種,就是這個國家的名字和城的名字說法不一。「及『周有十萬戶』不同」,現在的說法在前面箋註裡提到邦伽羅的地方,有座撒賀城,和這句邦伽羅被十萬住戶所圍繞的說法不同。「然《洛札巴窩教法史》中亦作前說」,所以應該以這個為是。那麼還有「《桑郭瑪遊記》等似與彼同」,這應該都沒有漢譯本,是不是?都沒有漢譯本的。這個《桑郭瑪遊記》也跟這個一樣的。 [02′11″]

  接著仁波切說:無論如何,妙音笑大師說在種敦巴尊者的說法裡面,邦伽羅是國家、撒賀為城市的說法也是可以的。為什麼呢?因為「種敦巴所造」覺窩傑「〈傳記祈請文〉有:『富饒之地邦伽羅』」,這個地方是邦伽羅;「貴冑撒賀王種姓」,撒賀王就是指撒賀城的國王。 [02′41″]

  那麼接下來就是請問了,我就收攝一下。大家可以看一看,關於這一小段,主要是宗大師依據那措大譯師所造的《八十讚》。《八十讚》在這本《四家合註入門》印出來的時候,還沒有翻譯。最近譯經院的法師已經把它翻完了,是如法法師主譯,還沒有出來,以後大家可以拜讀。 [03′09″]

  依著那措大譯師所造的《八十讚》,這裡邊引了《種敦巴遊記》,還有什麼?《洛札巴窩教法史》、《桑郭瑪遊記》,還有一個〈傳記祈請文〉,對吧?依據了這麼多來討論這個地方。所以可見寫《四家合註》的祖師們是一個地方都不能馬虎的,他非常嚴格地去找尋各種依據,就像現在我們討論到一個問題的時候,通常一個問題的探疑,有的時候一兩個月、半年都也進行不下去,原因就是有各種說法。能不能閱盡天下的書呢?通常還是不知道哪裡還有不同的說法,只能就現在已經出現的這些版本去找它的依據。 [04′04″]

  綜上所述,仁波切在100頁說:最後認為可靠的說法,覺窩傑出生在邦伽羅境內的撒賀王種姓——邦伽羅是個國,撒賀是個王種姓,這個是種敦巴尊者的第二種說法。除了種敦巴尊者這樣說,像妙音笑大師、巴梭法王,這三位的承許都是一樣的。那麼那措大譯師的讚文之中也說:「東撒賀勝境,其間有大城。」這個問題大概就這樣交代完了。這是交代什麼地方啊?就是阿底峽尊者的出生地。對不對?他出生地是哪裡呀?邦伽羅。對吧?邦伽羅境中的撒賀王種姓。 [04′57″]

  在那措大譯師對大覺窩的讚文中說:「東撒賀勝境,其間有大城」,在這當中最大的城市是「比札瑪尼布」。這裡邊有巴梭法王的一個箋註,說:「傳稱其與卡切次頓相當」,這個「卡切次頓」也是一個城市,「卡切」就是喀什米爾的意思。在喀什米爾有一個名叫「次頓」的城市,這個大城與次頓城大小相同,其中有多少戶居住在那裡?說:「有兩百四十或兩百七十萬戶」住在那兒。接下來看紅字:「此讚下文即云:廿七十萬戶」,在那措譯師所造的《八十讚》中也有說,有兩百七十萬戶。那個城還是滿大的。 [05′52″]

  然後提到:「其中有王都,宮殿極廣博。」現在注意!先進了一個大城,看了一下這個城市有多少萬戶的居民,接著該去看這個王宮。在這個城市的中間,「稱為王都宮殿極廣博」,就是這個宮殿可以用廣博形容,是非常大的宮殿,可能占地面積很大。這個宮殿有個名字叫「有金幢」。接著巴梭法王的箋註說:「傳說當今名金頂者即此」,就是這個宮殿又稱為金頂。然後巴梭法王在此引前面種敦巴尊者的《遊記》為註:「遊記中有謂:『印度東方薩賀境,有城名為邦伽羅』云云,故應觀擇。」說巴梭法王認為這裡的城市、地域沒有各別說清楚,所以要再再地觀察。 [06′56″]

  所以談到歷史的話,如果記載的各家說法不一樣,這個事情就成為了一個謎,請大家探索。但是每一個學法者都遵從上師的看法,上師抉擇按照誰的想法,就是按照誰的想法。現在我們從這個城的記載,可以看到它這個王都占地遼闊,有非常大的宮殿。它的王宮叫什麼呀?叫有金幢,對吧?還有說當今名金頂者是也。 [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