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徵

介紹單味藥物!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9
文章: 33485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藥徵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篇名>藥徵
書名:藥徵


<目錄>
<篇名>自序
內容:書曰︰若藥弗瞑眩,厥疾弗瘳。《周官》曰︰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共醫事。由是
觀之,藥毒也,而病毒也,藥毒而攻病毒,所以瞑眩者也。而考本草,有毒者有焉,無毒者
有焉,為養者有之,不養者有之。于是人大惑焉,世遠人泯經毀,雖欲正之,末由也已,今
之所賴也,天地人耳。夫有天地,則有萬物焉,有萬物,則有毒之能也,有人則病與不而有
焉,是古今之所同也。從其所同,而正其所異也,孰乎不可正哉!扁鵲之法,以試其方也,
藥之瞑眩,厥疾乃瘳,若其養與不養邪,本草之雲,終無其驗焉。故從事於扁鵲之法,以試
其方,四十年於茲,以量之多少,知其所主治也。視病所在,知其所旁治也。參互而考之,
以知其征,于是始之所惑也,粲然明矣。凡攻疾之具,則藥皆毒,而疾醫之司也。養精之備,
則辨有毒無毒,而食醫之職也。食者常也,疾者變也,吾黨之小子,常之與變,不可混而為
一矣。而本草也,混而一之,乃所以不可取也。不可取乎,則其方也。規矩準繩,是故扁鵲
之法,以試其方之功,而審其藥之所主治也。次舉其考之征,以實其所主治也。次之以方之
無征者,參互而考次之,以古今誤其藥功者,引古馴而辨之,次舉其品物,以辨真偽,名曰
《藥征》也。猶之一物也,異其用,則異其功,是以養其生者,隨其所好惡;攻其疾者,不
避其所好惡。故食醫之道,主養其精也。故撰有毒無毒,而隨其所好惡也。疾醫之道,主攻
其疾也。故藥皆毒而不避其所好惡也,而為醫者不辨之,混而為一,疾醫之道,所以絕也。
夫古今不異者,天地人也。古今異者,論之說也。以其不異,以正其異,不異則不異,異則
異也。譬如人君用人,率材則功,達材則無功矣。一物無異功,用異則功異,用養生乎?用
攻疾乎?養生隨其所好惡,攻疾不避其所好惡,不知其法,焉得其正?其法既已建,而後以
其不異,以正其異,不異則不異,異則異。《詩》曰︰伐柯,伐柯,其則不遠,是之謂也。
蓋今之為醫之論藥也,以陰陽五行,疾醫之論藥也,唯在其功耳。故不異則不異,異則異。
然則治疾如之何,匪攻不克;養生如之何,匪性不得。吾黨之小子,勿眩於論之說,以失其
功實雲爾。
明和八年中秋之月日本藝陽吉益為則題

<目錄>卷上
<篇名>石膏
內容:主治煩渴也,旁治譫語、煩躁、身熱。
考 證
白虎湯證曰︰譫語遺尿。
白虎加人參湯證曰︰大煩渴。
白虎加桂枝湯證曰︰身無寒、但熱。
以上三方,石膏皆一斤。
越婢湯證曰︰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不渴,非全不渴之謂。無大熱,非全無大熱
之謂也,說在外傳中)。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證不具也。(說在《類聚方》)
以上二方,石膏皆半斤。
大青龍湯證曰︰煩躁。
木防己湯,證不具也(說在《類聚方》)
以上二方,石膏皆雞子大也。為則按,雞子大,即半斤也,木防己湯,石膏或為三枚,
或為十二枚,其分量難得而知焉。今從旁例,以為雞子大也。
上曆觀此諸方,石膏主治煩渴也明矣。凡病煩躁者,身熱者,譫語者,及發狂者,齒痛者,
頭痛者,嚥痛者,其有煩渴之證也,得石膏而其效核焉。
互 考
《傷寒論》曰︰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
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為則按,上雲不可與白虎湯,下雲白虎加人參湯主之。上下恐有錯
誤也。于是考諸《千金方》,揭《傷寒論》之全文。而白虎湯加人參湯,作白虎湯是也。今
從之。
《傷寒論》中,白虎湯之證不具也,《千金方》舉其證也備矣,今從之。
辨 誤
《名醫別錄》言︰石膏性大寒,自後醫者怖之,遂至於置而不用焉。仲景氏舉白虎湯之
證曰︰無大熱。越婢湯之證亦雲。而二方主用石膏。然則仲景氏之用藥,不以其性之寒熱也
可以見已。餘也篤信而好古,于是乎為渴家而無熱者,投以石膏之劑,病已而未見其害也。
方炎暑之時,有患大渴引飲而渴不止者,則使其服石膏末,煩渴頓止。而不復見其害也。石
膏之治渴而不足怖也,斯可以知已。
陶弘景曰︰石膏發汗,是不稽之說。而不可以為公論。仲景氏無斯言,意者陶氏用石膏,

在下則下。于是乎有非吐劑而吐,非下劑而下,非汗劑而汗者,是變而非常也。何法之為?
譬有盜於樑上,室人交索之。出於右,則順而難逃。逾於左,則逆而易逃。然則雖逆乎?從
其易也,毒亦然。仲景曰︰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陶氏所謂石膏發汗,
蓋亦此類也已。陶氏不知,而以為發汗之劑。不亦過乎?後世以石膏為峻藥,而怖之太甚,
是不學之過也。仲景氏之用石膏,其量每多於他藥;半斤至一斤,此蓋以其氣味之薄故也。
餘嘗治青山候臣蜂大夫之病。其證平素毒著脊上七椎至十一椎,痛不可忍,發則胸膈煩悶而
渴,甚則冒而不省人事,有年數矣。一日大發,眾醫以為大虛,為作獨參湯,貼二錢,日三
服;六日不詳也。醫皆以為必死。于是家人召餘診之。脈絕如死狀,但診其胸,微覺有煩悶
狀,乃作石膏黃連甘草湯與之。一劑之重三十五錢,以水一盞六分,煮取六分,頓服,自昏
至曉,令三劑盡,通計一百有五錢,及曉,其證猶夢而頓覺。次日餘辭而歸京師,病客曰︰
一旦訣別,吾則不堪。請與君行,朝夕於左右,遂俱歸京師。為用石膏如故,居七八十許日
而告瘳。石膏之非峻藥而不可怖也,可以見焉爾。
品 考
石膏 本邦處處出焉。加州、奧州最多。而有硬軟二種。軟者上品也。《別錄》曰︰細
理白澤者良。雷 曰︰其色瑩淨如水精。李時珍曰︰白者潔淨細文,短密如束針。為則曰︰
採石藥之道,下底為佳,以其久而能化也。採石膏於其上頭者,狀如米糕。於其下底者,瑩
淨如水精,此其上品也。用之之法,唯打碎之已。近世火 用之,此以其性為寒故也。臆測
之為也,餘則不取焉。大凡製藥之法,制而倍毒則制之。去毒則不,是毒外無能也。諸藥之
下,其當制者,詳其制也,不制者不,下皆效之。

<目錄>卷上
<篇名>滑石
內容:主治小便不利也,旁治渴也。
考 證
豬苓湯證曰︰渴欲飲水、小便不利。
以上一方滑石一兩。
上此一方,斯可見滑石所主治也。滑石白魚散證曰︰小便不利。蒲灰散證曰︰小便不利。
餘未試二方,是以不取征焉。
互 考
餘嘗治淋家,痛不可忍而渴者,用滑石礬甘散,其痛立息。屢試屢效,不可不知也。
品 考
滑石和、漢共有焉,處處山谷多出之也。軟滑而白者,入藥有效。宗 曰︰滑石今之畫
石,因其軟滑,可寫畫也。時珍曰︰其質滑膩,故以名之。

<目錄>卷上
<篇名>芒硝
內容:主軟堅也。故能治心下痞堅、心下石硬、小腹急結、結胸、燥屎大便硬。而旁治宿食腹
滿、小腹腫痞之等諸般難解之毒也。
考 證
大陷胸湯證曰︰心下痛、按之石硬。
以上一方,芒硝一升,分量可疑。故從《千金方》大陷胸丸。作大黃八兩、芒硝五兩。
大陷胸丸證曰︰結胸,項亦強。
以上一方。芒硝半斤、分量亦可疑,故從《千金方》作五兩。
調胃承氣湯證曰︰腹脹滿。又曰︰大便不通。又曰︰不吐不下心煩。
以上一方。芒硝半斤、分量亦可疑。今考《千金方》、《外台秘要》,此方無有焉。故姑
從桃核承氣湯,以定芒硝分量。
柴胡加芒硝湯證,不審備也。(說在互考中)
以上一方,芒硝六兩。
大承氣湯證曰︰燥屎。又曰︰大便硬。又曰︰腹滿。又曰︰宿食。
大黃牡丹湯證曰︰小腹腫痞。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證曰︰心下痞堅云云。復與不愈者。
以上三方,芒硝皆三合。
大黃硝石湯證曰︰腹滿。
以上一方。硝石四兩。
橘皮大黃樸硝湯證曰︰ 食之在心胸間不化、吐復不出。
桃核承氣湯證曰︰少腹急結。
以上二方,樸硝、芒硝皆二兩。
硝礬散證曰︰腹脹。
以上一方,硝石等分。
上曆觀此數方,芒硝主治堅塊明矣,有軟堅之功也。故旁治宿食腹滿,少腹腫痞之等諸
般難解者也。
互 考
柴胡加芒硝湯,是小柴胡湯而加芒硝者也。而小柴胡湯主治胸脅苦滿,不能治其塊,所
以加
品 考
硝石 和、漢無別;樸硝、芒硝、硝石,本是一物,而各以形狀名之也,其能無異,而
芒硝之功勝矣,故餘家用之。

<目錄>卷上
<篇名>甘草
內容:考 證
芍藥甘草湯證曰︰腳攣急。
甘草乾姜湯證曰︰厥,嚥中乾,煩躁。
甘草瀉心湯證曰︰心煩不得安。
甘姜甘草湯證曰︰嚥燥而渴。
桂枝人參湯證曰︰利下不止。
以上五方,甘草皆四兩。
芍藥甘草附子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甘麥大棗湯證曰︰藏躁喜悲傷欲哭。
以上二方,甘草皆三兩。
甘草湯證曰︰嚥痛者。
桔梗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桂枝甘草湯證曰︰叉手自冒心。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證曰︰煩躁。
四逆湯證曰︰四肢拘急厥逆。
甘草粉蜜湯證曰︰令人吐涎、心痛發作有時,毒藥不止。
以上六方,甘草皆二兩。
上八方,甘草二兩三兩,而亦四兩之例。
苓桂甘棗湯證曰︰臍下悸。
苓桂五味甘草湯證曰︰氣從小腹上衝胸嚥。
小建中湯證曰︰裏急。
半夏瀉心湯證曰︰心下痞。
小柴胡湯證曰︰心煩。又雲︰胸中煩。
小青龍湯證曰︰咳逆倚息。
黃連湯證曰︰腹中痛。
人參湯證曰︰逆搶心。
旋復花代赭石湯證曰︰心下痞硬、噫氣不除。
烏頭湯證曰︰疼痛不可屈伸。又雲︰拘急不得轉側。
以上十方,甘草皆三兩。
排膿湯證。闕。(說在桔梗部)
謂胃承氣湯證曰︰不吐、不下、心煩。
桃核承氣湯證曰︰其人如狂。又雲︰少腹急結。
桂枝加桂湯證曰︰奔豚,氣從少腹上衝心。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湯證曰︰驚狂、起臥不安。
以上五方,甘草皆二兩。
上曆觀此諸方。無論急迫,其它曰痛、曰厥、曰煩、曰悸、曰咳、曰上逆、曰驚狂、曰
悲傷、曰痞硬、曰利下,皆甘草所主。而有所急迫者也,仲景用甘草也;其急迫劇者,則用
甘草亦多。不劇者,則用甘草亦少。由是觀之,甘草之治急迫也明矣。古語曰︰病者苦急,
急食甘以緩之。其斯甘草之謂乎?仲景用甘草之方甚多,然其所用者,不巡前證,故不列舉
焉。
凡征多而証明者,不列舉其征,下皆效之。
互 考
甘草湯證曰︰嚥痛者,可與甘草湯。不差者,與桔梗湯。凡其急迫而痛者,甘草治之。
其有膿者,桔梗治之。今以其急迫而痛,故與甘草湯。而其不差者,已有膿也。故與桔梗湯,

芍藥甘草附子湯,其證不具也。為則按其章曰︰發汗病不解,反惡寒。是惡寒者,附子
主之。而芍藥、甘草,則無主證也。故此章之義,以芍藥甘草湯。腳攣急者,而隨此惡寒,
則此證始備矣。為則按︰調胃承氣湯、桃核承氣湯,俱有甘草。而大小承氣湯、厚朴三物湯,
皆無甘草也。
湯證曰︰或如狂、或少腹急結,是雖有結實。然狂與急結,此皆為急迫,故用甘草也。大小
承氣湯、厚朴三物湯、大黃黃連瀉心湯,俱解其結毒耳。故無甘草也,學人詳諸。
辨 誤
陶弘景曰︰此草最為眾藥之主。孫思邈曰︰解百藥之毒。甄權曰︰諸藥中,甘草為君,
治七十二種金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調和眾藥有功。嗚呼?此說一出,而天下無復知
甘草之本功,不亦悲哉?若從三子之說,則諸凡解毒,唯須此一味而足矣!今必不能,然則
其說之非也可以知已。夫欲知諸藥本功,則就長沙方中,推曆其有無多少。與其去加,引之
於其證。則其本功,可得而知也。而長沙方中,無甘草者居半,不可謖眾藥之主也,亦可以
見已。古語曰︰攻病以毒藥,藥皆毒,毒即能。若解其毒,何功之有?不思之甚矣。學人察
諸。夫陶弘景、孫思邈者,醫家之俊傑,博治之君子也。故後世尊奉之至矣。而謂甘草眾藥
之主,謂解百藥之毒,豈得無征乎?考之長沙方中,半夏瀉心湯本甘草三兩,而甘草瀉心湯
更加一兩,是足前為四兩,而誤藥後用之,陶、孫蓋卒爾見之,謂為解藥毒也。嗚呼?夫人
之過也,各於其黨。故觀二子之過,斯知尊信仲景之至矣。向使陶、孫知仲景誤藥後,所以
用甘草,與不必改其過何也?陶、孫誠俊傑也,俊傑何為文其過乎?由是觀之,陶、孫實不
知甘草之本功也,亦後世之不幸哉!
東垣李氏曰︰生用則補脾胃不足,而大瀉心火;炙之則補三焦元氣,而散表寒。是仲景
所不言也。五藏浮說,戰國以降,今欲為疾醫乎?則不可言五藏也。五藏浮說,戰國以降,
不可從也。
品 考
甘草 華產上品,本邦所產者,不堪用也。餘家唯銼用之也。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9
文章: 33485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藥征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目錄>卷上
<篇名>黃耆
內容:主治肌表之水也。故能治黃汗、盜汗、皮水。又旁治身體腫或不仁者。
考 證
芍桂枝苦酒湯證曰︰身體腫、發熱汗出而渴。又雲︰汗沾衣、色正黃加耆汁;防己黃耆
湯證曰︰身重、汗出惡風。
以上二方,黃 皆五兩。
防己茯苓湯證曰︰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
黃耆桂枝五物湯證曰︰身體不仁。
以上二方,黃耆皆三兩。
桂枝加黃耆湯證曰︰身常暮盜汗出者。又雲︰從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腰 弛痛、如
有物在皮中狀。
以上一方,黃耆二兩。
黃 建中湯證,不具也。
以上一方,黃耆 一兩半。
上曆觀此諸方,黃耆主治肌表之水也。故能治黃汗、盜汗、皮水。又能治身體腫或不仁
者,是腫與不仁,亦皆肌表之水也。
互 考
芍桂枝苦酒湯、桂枝加黃 湯,同治黃汗也。而 芍桂枝苦酒湯證曰︰汗沾衣,是汗
甚多也。桂枝加黃 湯證曰︰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是汗少也。以此考之,汗之多少,即
用黃耆多少,則其功的然可知矣。
防己黃耆湯、防己茯苓湯。同治肌膚水腫也。而黃耆有多少。防己黃耆湯證曰︰身重汗
出。防己茯苓湯證曰︰水氣在皮膚中,此隨水氣多少,而黃耆亦有多少。則黃 治肌表之水
明矣。故 芍桂枝苦酒湯、桂枝加黃耆湯,隨汗之多少,而用黃耆亦有多少也。
黃耆桂枝五物湯證曰︰身體不仁。為則按︰仲景之治不仁,雖隨其所在,處方不同。而
曆觀其藥,皆是治水也。然則不仁,是水病也。故小腹不仁、小便不利者,用八味丸以利小
便,則不仁自治。是不仁者,水也。學人思諸。
防己黃耆湯,《金匱要略》載其分量與《外台秘要》異。為則夷考其得失,《外台秘要》
古,而《金匱要略》不古矣。故今從其古者也。
辨 誤
餘嘗讀本草載黃 之功。陶弘景曰︰補丈夫虛損、五勞羸瘦、益氣。甄權曰︰主虛喘,
腎衰耳聾,內補。嘉謨曰︰人參補中,黃耆實表也。餘亦嘗讀《金匱要略》,審仲景之處方,
皆以黃 治皮膚水氣,未嘗言補虛實表也。為則嘗聞之,周分置醫,職四焉︰曰食醫、曰疾
醫、曰瘍醫、曰獸醫。夫張仲景者,蓋古疾醫之流也。夫陶弘景尊信仙方之人也。故仲景動
言疾病,而弘景動論養氣,談延命,未嘗論疾病。後世之喜醫方者,皆眩其俊傑,而不知其
有害於疾醫也。彼所尊信而我尊信之,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豈不亦悲哉?夫逐奔獸者,不見
大山。嗜欲在外,則聰明所蔽。故其見物同,而用物之異。仲景主疾病者也,弘景主延命者
也;仲景以黃耆治水氣,弘景以之補虛。夫藥者,毒也。毒藥何補之為,是以不補而為補,
以不補而為補,是其聰明為延命之欲所蔽也。古語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夫古所謂
虛實者,以其常而言之也。昔者常無者,今則有之,則是實也。昔者常有者,今則無之,則
是虛也。邪者,常無者也;精者,常有者也。故古所謂實者,病也。而虛者,精也。因病而
虛,則毒藥以解其病毒而復其故也。非病而虛,則非毒藥之所治也,以谷肉養之。故曰攻病
以毒藥,養精以谷肉果菜。今試論之。天寒肌膚粟起,當此時服黃 而不已也。以衣衾則已,
以衣衾而不已也,啜粥而已,無他。是非病而精虛也。若乃手足拘急惡寒,是與衣衾而不已
也,啜粥而不已也,與毒藥而已也。無他,是邪實也。嗚呼?仲景氏哉?信而有征,此孔子
所以非法言不敢道也,甄權、嘉謨不言疾醫之法言也,抑亦弘景禍之矣。言必以仙方,必以
陰陽,此 功之所以不著也。
品 考
黃 漢土、朝鮮、本邦皆產也。漢土出綿上者,以為上品,其它皆下品也。其出朝
鮮、本邦者,亦皆下品也。今華舶之所載而來者,多是下品,不可不擇也。凡黃 之品,柔
軟、肉中白色,潤澤味甘,是為上品也,銼用。

<目錄>卷上
<篇名>人參
內容:主治心下痞堅、痞硬、支結也。旁治不食嘔吐、喜唾、心痛、腹痛、煩悸。
考 證
木防己湯證曰︰心下痞堅。
以上一方,人參四兩。
人參湯證曰︰心中痞;又曰︰喜唾、久不了了。
桂枝人參湯證曰︰心下痞硬。
半夏瀉心湯證曰︰嘔而腸鳴、心下痞。
生姜瀉心湯證曰︰心下痞硬、乾噫食臭。
甘草瀉心湯證曰︰心下痞硬而滿、乾嘔、心煩;又曰︰不欲飲食、惡聞食臭。
小柴胡湯證曰︰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又雲︰胸中煩。又雲︰心下悸。又雲腹中
痛。
大半夏湯證曰︰
嘔而心下痞硬。
茯苓飲證曰︰氣滿、不能食。
乾姜黃連黃芩人參湯證曰︰食入口即吐。
桂沉加芍藥生姜人參新加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六物黃芩湯證曰︰乾嘔。
白虎加人參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生姜甘草湯證曰︰咳唾涎沫不止。
以上十四方,人參皆三兩。
柴胡桂枝湯證曰︰心下支結。
乾姜人參半夏丸證曰︰嘔吐不止。
四逆加人參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以上三方,其用人參者,或一兩半,或一兩,而亦三兩之例。
附子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黃連湯證曰︰腹中痛、欲嘔吐。
旋復花代赭石湯證曰;心下痞硬、噫氣不除。
大建中湯證曰︰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
以上四方,人參皆二兩。
上曆觀此諸方,人參主治心下結實之病也。故能治心下痞堅、痞硬、支結。而旁治不食、

為則按︰人參、黃連、茯苓三味,其功大同而小異也。人參治心下痞硬而悸也,黃連治
心中煩而悸也,茯苓治肉 筋惕而悸也,不可不知矣。
互 考
木防己湯條曰︰心下痞堅,愈復發者,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是人參芒硝,分治
心下痞硬之與痞堅也。于是乎可見古人用藥不苟也。蓋其初,心下痞堅猶緩,謂之痞硬亦可,
故投以人參也。復發不愈,而痞之堅必矣,故投以芒硝也。半夏瀉心湯,脫硬字也。甘草瀉
心湯,此方中倍甘草。生姜瀉心湯,加生姜之湯也。而共雲治心下痞硬,則此方脫硬字也明
矣。吳茱萸湯、茯苓飲、乾姜黃連黃芩人參湯、六物黃芩湯、生姜甘草湯,皆人參三兩。而
雲治咳唾涎沫、嘔吐下利,不雲治心下痞硬。于是綜考仲景治咳唾涎沫,嘔吐下利方中,其
無人參者,有居八九。今依人參之本例,用此五湯施之於心下痞硬,而咳唾涎沫嘔吐下利者,

桂枝加芍藥生姜人參新加湯,其證不具也。其雲︰發汗後身疼痛,是桂枝湯證也;然則
芍藥、生姜、人參之證,闕也。說在《類聚方》。
白虎加人參湯四條之下,俱是無有人參之證。蓋張仲景之用人參三兩,必有心下痞硬之
證。
半夏丸,依本治之例,試推其功。心下有結實之毒,而嘔吐不止者實是。主之大抵與大半夏
湯之所主治也大同小異,而有緩急之別。
四逆加人參湯,其證不具也。惡寒脈微而複利,是四逆湯之所主;而不見人參之證也。
此方雖加人參僅一兩,無見證,則何以加之?是脫心下之病證也明矣。附子湯證不具也。此
方之與真武湯,獨差一味。而其於方意也,大有逕庭。附子湯,朮、附君藥,而主身體疼痛,
或小便不利,或心下痞硬者。真武湯,茯苓、芍藥君藥,而主肉 筋惕,拘攣嘔逆,四肢沉
重疼痛者。
旋復花代赭石湯,其用人參二兩,而有心下痞硬之證,此小半夏湯加減之方也。二兩疑
當作三兩也。
辨 誤
甄權曰︰參補虛。誤矣,此言一出,流毒千載。昔者張仲景之用參也,防己湯莫多焉。
其證曰︰支飲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未嘗見言補虛者也。又曰︰虛者即愈,實者三日
復發。復與而不愈者,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此其所由誤者乎?則有大不然。蓋漢以
降,字詁不古者多矣,則難其解。古語曰︰有為實也,無為虛也,故用防己湯。而心下痞堅
已,虛而無者,則即愈也,雖則即愈也,心下痞堅,猶實而有者,三日復發,復與防己湯而
不愈者,非特痞硬,即是堅也,非參之所主,而芒硝主之,故參如故,而加芒硝、茯苓。由
是觀之,不可謂參補虛也。孫思邈曰︰無參,則以茯苓代之,此說雖誤,然參不補虛,而治
心下疾也,亦足以征耳。蓋參補虛之說, 於甄權。滔滔者天下皆是,本草終引廣雅五行,
記是參之名義,而豈參之實乎,學人詳諸。餘讀本草,至參養元氣,未嘗不發書而漢也。曰︰
嗚呼,可悲哉,人之惑也。所謂元氣者,天地根元之一氣也,動為陽,靜為陰,陰陽妙合,
斯生萬物,命其主宰,曰造化之神也。而人也者,非造化之神也,故人生於人,而神不能生
人,況於元氣乎?夫人之元氣也,免身之初,所資以生,醫家所謂先天之氣也。養之以谷肉
果菜,所謂後天之氣也。雖然,元氣之說,聖人不言,故經典不載焉。戰國以降,始有斯言
。冠子曰︰天地成於元氣。董仲舒《春秋繁露》曰︰王正則元氣和順。揚雄解嘲曰︰大氣
含元氣。孔安國《虞書注》曰︰昊天謂元氣廣大。《漢書•律曆志》曰︰大極元氣,函為一
。班固《東都賦》曰︰降煙 ,調元氣。此數者,皆言天地之元氣,而非人之元氣也。《素
問》曰︰天之大氣舉之,言系地於中而不墜也。又曰︰三焦者,原氣之別使。言皮膚毫毛之
末,溫緩之氣也。此猶可言也。然論說之言也,於疾醫何益之有?又曰︰養精以谷肉果菜,
是古之道也,未聞以草根木皮,而養人之元氣,蓋其說出於道家,道家所雅言延命長壽,故
立無氣以為極也。秦漢以降,道家降盛,而陰陽五行元氣之說,蔓延不可芟,醫道湮晦,職
此之由,豈可不歡哉!夫醫朮人事也,元氣天事也,故仲景不言矣。養精以谷肉果菜,而人
參養元氣,未嘗有言之。由此觀之,其言養元氣者,後世之說也,不可從矣。
東垣李氏曰︰張仲景雲︰病患汗後,身熱亡血、脈沉遲者,下利身涼、脈微血虛者,並
加人參也。古人之治血脫者,益氣也。血不自生,鬚生陽氣。蓋陽氣生,則陰長而血乃旺也。
今曆考《傷寒論》中曰︰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李氏其據此言乎?然而加人參僅
僅一兩也。四逆加人參湯,更加茯苓,此為茯苓四逆湯,而不舉血證,則人參之非為亡血也,
可以見已。且也仲景治吐血、衄血、產後亡血,方中無有人參,則益足證也,李氏之說妄哉
!自後苟有血脫者,則不審其證,概用人參,亦益妄哉!或問曰︰吾子言仲景用人參治心下
痞硬,而大黃黃連瀉心湯之屬,無有人參,豈亦有說乎?曰︰有之。何子讀書之粗也?大黃
黃連瀉心湯曰︰心下痞,按之濡。其於人參,則諸方皆曰心下痞硬。硬濡二字,斯可以見其
異矣。
品 考
人參 出上黨者,古為上品,朝鮮次之。今也,上黨不出,而朝鮮亦少也。其有自朝鮮
來者,味甘,非其真性。故試諸仲景所謂心下痞硬,而無效也,無法使用矣。源順和名抄雲人
參,此言久末乃伊芳。蓋本邦之俗,謂熊膽為久末乃伊芳,而亦號人參,則以其味名也。由是觀
之,本邦古昔所用者,其味苦也亦明矣。今試取朝鮮之苗,而樹藝諸本邦者,其味亦苦也。
然則其苦也者,是人參之正味。而桐君雷公之所同試也,乃今餘取產於本邦諸國者用之,大
有效於心下痞硬。其產於本邦諸國者,五葉三 ,其於形狀也,亦與所產於朝鮮同矣。產於
本邦諸國者,於和州金峰者最良。去土氣而銼用,謹勿殺苦也。

<目錄>卷上
<篇名>桔梗
內容:主治濁唾腫膿也,旁治咽喉痛。
考 證
排膿湯,證闕。
桔梗白散證曰︰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
桔梗湯證曰︰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
排膿散,證闕。
以上四方,其用桔梗者,或三兩、或一兩、或三分、或二分。
上四方者,皆仲景之方也,而排膿湯,以桔梗為君藥也,不載其證。今乃曆觀其用桔梗
諸方,或肺癰、或濁唾腥臭、或吐膿也。而以桔梗為君藥者,名為排膿,則其排膿也明矣。
互 考
排膿湯之證雖闕,而桔梗湯觀之,則其主治明矣。桔梗湯證曰︰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
仲景曰︰嚥痛者,可與甘草湯,不差者,與桔梗湯也;是乃甘草者,緩其毒之急迫也。而濁
唾吐膿,非甘草之所主,故其不差者,乃加桔梗也。由是觀之,腫痛急迫,則桔梗湯;濁唾
吐膿多,則排膿湯。
辨 誤
排膿湯及散,載在《金匱》腸癰部。桔梗湯及白散,亦有肺癰之言。蓋腸癰肺癰之論,
自古而紛如也。無有明辨,欲極之而不能也。人之體中,不可見也。故謂無肺癰腸癰者妄也,
謂有肺癰腸癰者亦妄也。凡吐下臭膿者,其病在胸也,而為肺癰。其病在腹也,而為腸癰,
其亦可也。治之之法,不為名所拘,而隨其證,是為仲景也。
品 考
桔梗 處處出焉。藥鋪所鬻者,淅而白潔,脫其氣味也,不可不擇焉。唯去其土泥,而
不殺

<目錄>卷上
<篇名>朮
內容:主利水也。故能治小便自利、不利、旁治身煩疼、痰飲、失精眩冒、下利、喜唾。
考 證
天雄散,證闕(說在互考中)
以上一方,朮八兩。
桂子附子去枝加朮湯證曰︰小便自利。
麻黃加朮湯證曰︰身煩疼。
越婢加朮湯證曰︰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
附子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以上四方,朮皆四兩。
桂枝去桂加苓朮湯證曰︰小便不利。
人參湯證曰︰喜唾。
桂枝人參湯證曰︰利下不止。
茯苓澤瀉湯,證不具也。(說在《類聚方》)
茯苓飲證曰︰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
以上五方,朮皆三兩。
甘草附子湯證曰︰小便不利。
真武湯證曰︰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
苓姜朮甘湯證曰︰小便自利。
苓桂朮甘湯證曰︰小便自利。
苓桂朮甘湯證曰︰心下有痰飲,又雲頭眩。
澤瀉湯證曰︰其人苦冒眩。
枳朮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茯苓戎鹽湯證曰︰小便不利。
以上七方,朮皆二兩。
五苓散證曰︰小便不利。
以上一方,朮十八銖,而三兩之例。
上曆觀此諸方,無論小便之變。其它曰飲、曰痰、曰身煩疼、曰喜唾、曰冒眩、亦皆水
病也。凡小便不利而兼若證者,用朮而小便通,則諸證乃治。由是觀之,朮之利水也明矣。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9
文章: 33485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藥征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互 考
天雄散。《金匱要略》載在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條後,而不載其證。而李時珍作《本草綱
目》曰︰此仲景治男子失精之方也。然則舊有此證,而今或脫也。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桂
枝龍骨牡蠣湯主之。下當雲︰天雄散亦主之。以餘觀之,時珍之見,而豈以朮、附為治失精
夢交乎?此則觀於本草,可以知耳。夫失精夢交,水氣之變也,故以朮為主藥也。
《金匱要略》白朮附子湯,即《傷寒論中》桂枝附子去桂加朮湯,而分量減其半也。蓋
朮別蒼白,非古也。故今稱方名,從《傷寒論》焉。《外台秘要》朮附湯,亦同方。而分量
非古也,皆不可從焉!
附子湯證,不具也。此方之於真武湯,倍加朮、附,以參代姜者也。而真武湯證,有小
便不
枳朮湯、桂姜棗草黃辛附湯,二方《金匱要略》所載。同其因與證,而不可別焉;今審
其方劑,桂姜棗草黃辛附湯,其方合桂枝去芍藥,及麻黃、附子、細辛也。而桂枝去芍藥湯,

為則按︰所謂少陰病者,惡寒甚者也,故用附子。附子主惡寒也。依二湯之證推之,心下堅
大而惡寒,發熱上逆者,桂姜棗草黃辛附湯主之。朮主利水也,是以心下堅大而小便不利者
,枳朮湯主之。夫秦張之治疾也,從其證而不取因矣。因者,想像也,以冥冥決事,秦張所
不取也,故其能治疾也。在方中其證矣,斯不知其方意,則未能中其證也。其知其方意,在
知藥能也,能知藥能,而後始可與言方已。
辨 誤
《本事方》許叔微曰︰微患飲 三十年,後左下有聲、脅痛、食減、嘈雜、飲酒半杯即
止,十數日必嘔酸水數升,暑月止右邊有汗,左邊絕無。自揣必有 囊,如水之有科臼,不
盈科不行。但清者可行,而濁者停滯,無路以決之,故積至五六日必嘔而去。脾土惡濕,而
水則流濕,莫若燥脾以去濕,崇土以填科臼,乃悉屏諸藥,只以蒼朮麻油大棗丸,服三月而
疾除。自此常服,不嘔不痛,胸膈寬利,飲啖如故。為則按︰仲景用朮治水,而不雲去濕補
脾也;許氏則以朮為去濕補脾,而不雲其治水。何其妄哉?許氏之病水變,故得朮能治也。
人雲許氏能治其濕痰,餘戲之曰︰非許自能治其病,而朮能治許病也。何則?許氏之所說,
以不可見為見,而以不可知為知也。空理惟依,古人則不然,有水聲吐水,則為水治之。是
可知而知之,可見而見之實事。惟為此謂知見之道也,故有許氏之病者,用朮、附以逐其水,
其效如神。嗚呼!仲景之為方也,信而有征。由是觀之,許之病已也,非許之功,而朮之功
也。
品 考
朮 宗 曰︰古方及《本經》,止單言朮,而未別蒼白也。陶隱居言有兩種,而後人往
往貴白朮而賤蒼朮也。為則曰︰華產兩種,其利水也,蒼勝於白,故餘取蒼朮也。本邦所出,


<目錄>卷上
<篇名>白頭翁
內容:考 證
白頭翁湯證曰︰熱利下重。又曰︰下利慾飲水。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證曰︰下利。
以上二方,白頭翁皆三兩。
夫仲景用白頭翁者,特治熱利,而他無所見矣。為則按︰若熱利渴而心悸,則用白頭翁
湯也,加之血證,及急迫之證,則可用加甘草阿膠湯也。
品 考
白頭翁 和、漢無別。

<目錄>卷中
<篇名>黃連
內容:主治心中煩悸也。旁治心下痞、吐下、腹中痛。
考 證
黃連阿膠湯證曰︰心中煩、不得臥。
以上一方,黃連四兩。
黃連湯證曰︰胸中有熱、腹中痛、欲嘔吐。
乾姜黃連黃芩人參湯證曰︰吐下。
葛根黃連黃芩湯證曰︰利遂不吐。
白頭翁湯證曰︰下利慾飲水。
以上四方,黃連皆三兩。
大黃黃連瀉心湯證曰︰心下痞、按之濡。
瀉心湯證曰︰心氣不足。
附子瀉心湯證曰︰心下痞。
以上三方,黃連皆一兩,而亦三兩之例。
上曆觀此諸方,黃連治心中煩悸也明矣。故心中煩悸而痞者、吐者、利者、腹痛者,用
此皆治也。此外用黃連一兩方多,其比餘藥分量差少,但舉心胸之微疾,不足取而征焉!故
不列舉也。
互 考
張仲景用黃連。其證與人參、茯苓,大同而小異。說在人參部。
黃連阿膠湯證曰︰心中煩。此方黃連為君,而有心中煩之證,斯可以見其主治矣。瀉心
湯證曰︰心氣不足,而吐血衄血者,瀉心湯主之。既雲不足,又雲瀉心,此後世論說之所由
起也;然《千金方》不足作不定,斯仲景之古也。而不定者,煩悸之謂也。凡病心中煩悸、
心下痞、按之濡者,用此湯皆治也。由是觀之,所謂不定者,煩悸之謂也。
辨 誤
夫萬物生於天也,故天命之謂性。性唯一也,其能亦唯一也,謂之良能。然其有多能者,
性之所枝而岐也,非性之本也,謂之蠃能。人之眩蠃能,而謂性多能者多矣。餘嘗讀本草,
舉其主治甚多。夫主治也者,性之能也。一物一性,豈有此多能哉!今近取譬於人之多能乎?
夫人之性也,有任焉者,有清焉者,有和焉者,有直焉者,雖聖人不可移易也;而有多能焉,
有無能焉,多能非求於天性之外而成焉,無能非求於天性之中而無焉。人其性而用之,則多
能也,是善於用其性者也,非由天性而多能也,故天性任焉者,用而多能,則盡其性之任而
已。任之外,無有其能也。清則清,和則和,直則直,從性之一而貫之,不可移易也。亦有
學而修之,以成其多能者,若天性然,然非去性而然,亦與性成者也。此所以論於人之道,
而非所以論於草根木皮也。夫善於用人性之能者若彼,而況於草根木皮乎?性之外,無有多
能,而一草何多能之有?夫黃連之苦,治心煩也,是性之為能也,張仲景用焉,而治心下痞
嘔吐,下利之證也,是性之所枝而岐也,故無心煩之狀者,試之無效。如心煩者,其應如響
。仲景治心下痞,嘔吐下利,其方用黃連者甚多,斯亦可以征也。由是觀之,黃連主治心煩
也,本草之謬也明矣。黃連之能多乎哉,不多也。
品 考
黃連 處處出焉,出於本邦越中者,為上品,世所謂加賀黃連是也。貪利之賈,成以鬱
金色之,不可不擇也,銼用。

<目錄>卷中
<篇名>黃芩
內容:治心下痞也,旁治胸脅滿、嘔吐、下利也。
考 證
黃芩湯證曰︰自下利。
六物黃芩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乾姜黃連黃芩人參湯證曰︰吐下。
小柴胡湯證曰︰胸脅苦滿。
大柴胡湯證曰︰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
柴胡姜桂湯證曰︰胸脅滿、微結、心煩。
葛根黃連黃芩湯證曰︰利遂不止。
半夏瀉心湯證曰︰嘔而腸鳴、心下痞。
以上八方,黃芩皆三兩。
柴胡桂枝湯證曰︰微嘔、心下支結。
瀉心湯證曰︰心下痞。
附子瀉心湯證曰︰心下痞。
以上三方,黃芩或一兩,或一兩半,而亦三兩之例。
上曆觀此諸方,黃芩主治心下之病也。若嘔吐者,若下利者,有心下痞之證也,則得黃
芩即治矣。其無此證者,終無效焉。無他,治心下痞也。
互 考
六經之言,則後人所攙入焉,故不取焉。以他例推之,心下痞、腹強急而下利者,此湯主之。
為則每對若證,即用此湯,其應如響,學人審諸。
六物黃芩湯,其證不具也。此方半夏瀉心湯,而去黃連、甘草加桂枝者也。張仲景用人
參、黃芩也,於心下痞而硬者也。然則心下痞硬幹嘔下利者,此湯主之。其無此證,則終無
效也。學人審諸。
辨 誤
世醫篤信本草。以芩、連為寒藥,其畏之也如虎野狼焉,不思之甚矣。夫本草論藥之寒熱
溫涼,終不一定。彼以為溫,則是以為熱;甲以為寒,則乙以為涼。果孰是而孰非乎?蓋醫
者之於用藥也,譬猶武夫用兵,武夫而畏兵,不可以為武夫也。醫亦然,毒藥各有其能,各
主一病,苟有其證者而不用之,則終不治也。所以不畏焉,此而畏之,則何以醫為也?張仲
景用黃芩也,治心下痞而已,無有他能。故心下痞,而嘔吐下利,則用之即治矣。世醫不深
察,妄以為嘔吐下利之主藥,可悲也夫!
品 考
黃芩 處處出焉。出漢土者,此為上品也;出朝鮮者次之。出本邦者,下品也。銼用。

<目錄>卷中
<篇名>柴胡
內容:主治胸脅苦滿也。旁治寒熱往來、腹中痛、脅下痞硬。
考 證
小柴胡湯證曰︰胸脅苦滿、往來寒熱。又雲︰腹中痛。又雲︰脅下痞硬。
柴胡加芒硝湯證曰︰胸脅滿。
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柴胡姜桂湯證曰︰胸脅滿、微結。又雲︰往來寒熱。
大柴胡湯證曰︰心下急、郁郁微煩。又曰︰往來寒熱。又曰︰心下滿痛。
以上五方,柴胡皆八兩。
柴胡桂枝湯證曰︰心下支結。
以上一方,柴胡四兩而八兩之例。
上曆觀此諸方,柴胡主治胸脅苦滿也。其它治往來寒熱、或腹中痛、或嘔吐、或小便不
利,此一方之所主治。而非一味之所主治也。為則按︰《傷寒論》中,寒熱、腹痛、嘔吐、
小便不利,而不用柴胡者多矣。胸脅苦滿而有前證,則柴胡主焉。此可以見柴胡之所主治也。
互 考
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其證不具也。以渴,故代半夏以栝蔞也。今試諸世所謂瘧疾,胸
脅苦滿而渴者,甚有效焉。其無有胸脅苦滿證,則終不知也。然則胸脅苦滿證,其脫也明矣。
辨 誤
《本草綱目》柴胡部中,往往以往來寒熱為其主治也。夫世所謂瘧疾,其寒熱往來也劇
矣;而有用柴胡而治也者,亦有不治也者。于是質之仲景氏之書,其用柴胡也,無不有胸脅
苦滿之證。今乃施諸胸脅苦滿而寒熱往來者,其應猶響之於聲。非直瘧也,百疾皆然。無胸
脅苦滿證者,則用之無效焉。然則柴胡之所主治,不在彼而在此。
品 考
柴胡 處處出焉。本草以產於銀州銀縣者為上品也。本邦藥鋪所鬻者有二品。曰鐮倉柴
胡,曰河原柴胡也。蓋河原柴胡者,非柴胡之種也,無法使用焉。鐮倉柴胡者尤佳,去須及頭,
以粗布指拂拭之,銼而用焉。雷 、陳子承,稱柴胡香氣甚矣。而本邦之產,比諸產漢土者,
形狀則同,氣味則薄,因稽諸說。嫩則香美也,老則不也。張元素曰︰氣味俱清,故今用鐮
倉柴胡也。

<目錄>卷中
<篇名>貝母
內容:主治胸膈鬱結、痰飲也。
考 證
桔梗白散證曰︰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
以上一方,貝母三分。
仲景氏用貝母也,特此一方已然。考之本草,古人用貝母,主治鬱結痰飲,旁治咳嗽、
乳汁不下也。乃與仲景氏治濁唾腥臭,其歸一也已。其功於桔梗,大同而小異也。
品 考
貝母 用自漢土來者也,銼用焉。今本邦間亦出焉,不異於漢土產也。

<目錄>卷中
<篇名>細辛
內容:主治宿飲停水也。故治水氣在心下而咳滿、或上逆、或脅痛。
考 證
小青湯證曰︰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
苓甘五味姜辛湯證曰︰咳、胸滿。
以上二方,細辛皆三兩。
麻黃附子細辛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大黃附子湯證曰︰脅下偏痛。
桂姜草棗黃辛附湯證曰︰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
以上三方,細辛皆二兩。
上曆觀此諸方。其咳者,上逆者,胸滿者,脅痛者,心下堅大者,胸脅心下宿飲停水而
所致也,用細辛則水飲去,而其證已。可以見其所主治也。
互 考
麻黃附子細辛湯條,特雲少陰病反發熱,而不舉餘證。為則按︰六經也者,是後人之攙
入,而非仲景之古也。所謂少陰病者,蜷臥、小便清利也。蜷臥者,惡寒甚也。惡寒者,水
病也;仲景氏之治惡寒也,其用附子者居多。又其言曰︰朮、附並走皮中逐水氣也。由是觀
之,惡寒之為水氣也明矣。其喘而惡寒,有痰飲之變者,此方主之。桂姜草棗黃辛附湯證,
不具也。說在朮條下,故不復贅焉。
辨 誤
今之為醫者,其用藥也,瞑眩則慄,遽轉其方,何無特操之甚也。書曰︰若藥弗瞑眩,
厥疾弗瘳。餘每讀書到於此,未嘗不廢書抵掌而歡。聖哲之言,信而有征也。仲景之為方也,
亦有征矣!請舉其一二。苓甘五味姜辛夏湯條曰︰咳滿即止,而更復渴、衝氣復發者,以細
辛乾姜也。而仍用細辛乾姜,此非審知此毒,而治此疾者,孰能之為?嗚呼!仲景哉!朮附
湯條曰︰其人如冒狀,勿怪。即是朮附並走皮中逐水氣,未得除故耳,此亦瞑眩之謂也。夫
欲為仲景氏者,其要在知藥之瞑眩,而疾乃瘳焉。而後就其方法,審其藥功而已。為則從事
於此,審試諸藥,本草所謂大毒者,其不徹疾也,不瞑眩。所謂無毒者,亦中肯綮也,必瞑
眩。瞑,眩也,疾斯瘳也;餘未見藥弗瞑眩,而疾之為瘳者也。嗚呼!聖哲之言,信而有征
哉!學人思諸。
品 考
細辛 本邦稱雲︰真細辛者,即是也,洗去塵土,銼而用之,藥鋪間以杜衡充細辛也。
不可不辨矣。

<目錄>卷中
<篇名>當歸芎
內容:仲景之方中,用當歸、芎 者,其所主治,不可的知也。今不敢鑿從成方而用焉,是闕
如之義也。
辨 誤
本草以當歸、芎 治血,為產後要藥。為則按︰仲景氏治血方中,無此二藥者多。而治
他證之方中,亦有此二藥。如奔豚湯、當歸羊肉湯、酸棗仁湯類是也。由是觀之,不可概為
治血之藥也。
品 考
當歸 江州伊芳 山所產。其味辛、同漢土所產。而和州所產味甘,此以糞土培養之者也,
無法使用矣。孫思邈曰︰無當歸,以芎 代之。今試嘗和州當歸,其味大不似芎 也。伊芳 當
歸則似焉,故用之也。
芎 出本邦豐後州者上品也。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9
文章: 33485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藥征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目錄>卷中
<篇名>芍藥
內容:主治結實而拘攣也。旁治腹痛頭痛、身體不仁、疼痛腹滿、咳逆下利腫膿。
考 證
桂枝加芍藥湯證曰︰腹滿時痛。
小建中湯證曰︰腹中急痛。
桂枝加大黃湯證曰︰大實痛。
以上三方,芍藥皆六兩。
枳實芍藥散證曰︰腹痛煩滿。
排膿散,證闕。(說在類聚方)
以上二方,芍藥一方等分,一方六分。
芍藥甘草湯證曰︰腳攣急。
桂枝加芍藥生姜人參新加湯證曰︰身疼痛。
芎歸膠艾湯證曰︰腹中痛。
以上三方,芍藥皆四兩。
芍藥甘草附子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以上一方,芍藥三兩,而亦四兩之例。
小青龍湯證曰︰咳逆。
大柴胡湯證曰︰心下滿痛。又曰︰嘔吐而下利。
附子湯證曰︰身體痛。
真武湯證曰︰腹痛。又雲︰沉重疼痛、自下利。又雲︰咳。
桂枝湯證曰︰頭痛。又曰︰身疼痛。
烏頭湯證曰︰曆節不可屈伸疼痛。又曰︰拘急。
黃 桂枝五物湯證曰;身體不仁。
以上七方,芍藥皆三兩。
黃芩湯證曰︰自下利。
柴胡桂枝湯證曰︰肢節煩疼。
以上二方,用芍藥,或二兩,或一兩半。而亦三兩之例。
上曆觀此諸方,曰腹痛、曰頭痛、曰腹滿、曰咳逆、曰下利、曰排膿、曰四肢疼痛、曰
攣急、曰身體不仁,壹是皆結實而所致也。其所謂痛者,拘急也。若夫桂枝加芍藥湯、小建
中湯、桂枝加大黃湯,皆以芍藥為主藥,而其證如此。由是觀之,主治結實而拘攣也明矣。
互 考
小建中湯,《傷寒論》不備其證。是以世醫不獲方意,以為補劑,故其所施也,竟無效
焉?為則按︰此方出自芍藥甘草湯,故主治諸病腹拘急而痛者也,學人正焉。芍藥甘草附子
湯,其條特舉惡寒之證,此附子之所主也,而脫芍藥、甘草之所主治也。其用甘草者,治毒
急迫也。其用芍藥者,治拘攣也。然則拘攣急迫而惡寒者,此湯主之。
真武湯、附子湯,特有生姜、人參之異。而所主治,則頗異也。真武湯,苓芍為主。而
附子
辨 誤
朱震亨曰︰產後無法使用芍藥,以其酸寒伐生發之氣也。李時珍曰︰白芍藥益脾,能於土
中瀉木,產後肝血已虛,不可更瀉,故禁之。夫酸寒之藥,蓋不少矣。何獨避芍藥之為?世
醫雷同其說,不思之甚矣。諸藥皆毒,毒而治毒,毒而不用毒,何治之有?《金匱要略》曰︰
產後腹痛,枳實芍藥散主之。《千金方》曰︰產後虛羸、腹中刺痛、當歸建中湯主之。此皆
芍藥主藥,而用之於產後也。且也張仲景芍藥甘草湯、芍藥甘草附子湯、桂枝加芍藥湯,皆
以芍藥為主,而於血證無毫關涉焉,特治結實而拘攣已。若乃酸寒伐生發之氣,及瀉木之說,
此鑿空之論,而非疾醫之用也。
品 考
芍藥 其種有二︰曰木芍藥也,曰草芍藥也。木芍藥是其真也,花容綽約,亦可愛也,
餘取之矣;服食家言,白花勝赤花,嚐試其功,赤白惟均也。服食家之說,不可從矣。草芍
藥,世所謂宇多芍藥也,無法使用矣。

<目錄>卷中
<篇名>牡丹皮
內容:仲景之方中,桂枝茯苓丸、八味丸、大黃牡丹皮湯,以上三方,雖有牡丹皮,而不以為
主藥也。如此之類,皆從其全方之主治而用之,如征姑闕焉,以俟之後君子也。
品 考
牡丹皮 和、漢同。

<目錄>卷中
<篇名>茵陳蒿
內容:主治發黃也。
考 證
茵陳五苓散證曰︰黃膽。
茵陳蒿湯證曰︰心胸不安、久久發黃。
以上二方茵陳蒿,一方六兩,一方十分。
上觀此二方,茵陳蒿治發黃也明矣。
互 考
或問曰︰發黃之證,治之之方,其不用茵陳蒿者,間亦有之,如何?答曰︰發黃、小便
不利、或渴無餘證者,茵陳五苓散主之。發黃、大便不通者,茵陳蒿湯主之。若乃一身盡黃、
腹脹、大便必黑、時溏者,硝礬散主之。發黃、心中懊 ,柏子大黃豉湯。發黃、腹滿、小
便不利,大黃硝石湯。發黃、頭痛惡風自汗出,桂枝加黃 湯。發黃嘔逆,小半夏湯主之。
發黃、胸脅苦滿,小柴胡湯主之。發黃、腹中拘急,小建中湯主之。此皆隨證而異方也;仲
景氏之於茵陳蒿,特用之於發黃,無他病者而已。
辨 誤
世之醫者,論黃膽為溼熱,其以黃為土色也。無益於治,此不可從矣。
品 考

<目錄>卷中
<篇名>艾
內容:仲景之方中,芎歸膠艾湯用艾,而非君藥也。是以其所主治也,不可得而知矣。芎歸膠
艾湯,主治漏下下血也,今從其成方而用之。
辨 誤
《名醫別錄》曰︰艾可以灸百病。後人不審其證之可灸與否,一概行之,故罹其害也,
蓋不鮮矣。醫者見之,以為不候寒熱之過也,不審可否,則固已失之矣。論寒熱,亦未為得
也。灸者所以解結毒也,若夫毒著脊上,藥之不知,下之不及,就其所著而灸之,其毒轉而
走腹,而後藥之為達也。臨其可灸之證也,我不終問其寒熱,而未有逢其害焉。有灸而發熱,
是毒動也,世醫以為灸誤,非也。餘於若證,灸而不止,其毒之散也,其熱亦止,此即所謂
瞑眩而瘳者也。凡艾之為用也,灸之與煎,其施雖異,而以其一物也。偶爾言及焉,灸家言,
禁穴頗多,餘家不言之,一從《靈樞》,以結毒為 也。大凡灸不止一日,乃至五日七日,
以多日為有效矣。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我未見其能治者也。
品 考
艾 處處出焉。所賣者,雜它物可正焉。

<目錄>卷中
<篇名>麻黃
內容:主治喘咳、水氣也。旁治惡風、惡寒、無汗、身疼骨節痛、一身黃腫。
考 證
麻黃湯證曰︰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
甘草麻黃湯證曰︰裏水。
麻黃醇酒湯證曰︰黃膽。
以上三方,麻黃四兩,或三兩,而為君藥。
大青龍湯證曰︰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
越婢湯證曰︰惡風、一身悉腫。
越婢加朮湯證曰︰一身面目黃腫。
越婢加半夏湯證曰︰其人喘、目如脫狀。
以上四方,麻黃皆六兩。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證曰︰汗出而喘。
牡蠣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以上二方,麻黃皆四兩。
葛根湯證曰︰無汗惡風。
小青龍湯證曰︰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
烏頭湯證曰︰曆節疼痛。
以上三方,麻黃皆三兩。
麻黃附子甘草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麻黃附子細辛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以上二方,麻黃二兩。
上曆觀此數方。麻黃主治喘咳、水氣也明矣;故其證而惡風惡寒、無汗身疼、骨節痛、
一身黃腫者,用麻黃皆治也。
互 考
甘草麻黃湯、麻黃醇酒湯。唯雲裏水黃膽,而不審其證。為則按︰黃家兼有喘咳。惡寒
骨節痛之證者,麻黃之所主治也。
牡蠣湯,此甘草麻黃湯而加牡蠣蜀漆方也;牡蠣治動氣,蜀漆主逐水,然則世所謂瘧疾,

麻黃附子甘草湯、麻黃附子細辛湯二方,其條所謂少陰病者,惡寒甚也,而有無汗之證,
故用麻黃也。
辨 誤
甚矣世醫之怖麻黃也。其言曰︰吾聞之麻黃能發汗,多服之則漉漉汗出不止,是以不敢
用焉。惡是何言也?譬怯者之於妖怪,足未嘗踏其境,而言某地真出妖怪也。為則嚐試麻黃
之效,可用之證而用之,汗則出焉。雖當夏月而無漉漉不止之患,仲景氏言服麻黃後,覆取
微似汗,宜哉,學人勿以耳食而飽矣。
品 考
麻黃 本邦之產未聞,而亦有形狀相似者,是木賊而非麻黃也。朱震亨、李時珍言其與
麻黃同功,則學人試可乃已。甄權曰︰根節止汗,試之無效也,不可從矣。仲景氏曰︰先煮
麻黃去上沫,今漢舶所載而來者,煮之無上沫,共諸藥煮之而可也。

<目錄>卷中
<篇名>地黃
內容:主治血證及水病也。
考 證
八味丸證曰︰小腹不仁。又曰︰小便不利。
以上一方,地黃八兩。
芎歸膠艾湯證曰︰漏下。又曰︰下血。
以上一方,地黃六兩。
三物黃芩湯證曰︰在草蓐自發露、得風、四肢苦煩熱。
以上一方,地黃四兩。
上曆觀此三方,主治血及水、而不及其它也。
互 考
芎歸膠艾湯、三物黃芩湯、八味丸,皆以地黃為君藥。而二方言血證,一方言小便不利。
膠艾湯方中,除地黃之外,有阿膠、當歸、芎 ,均是治血藥也。三物黃芩湯,去地黃,則
其餘無治血藥品也。由是觀之,古人用地黃,並治血證水病也,核焉,且也施治之法不別血
之與水亦明矣。
辨 誤
夫水之與血,其素同類也。亦唯赤則謂之血,白則謂之水耳。餘嘗讀《內經》曰︰汗者,
血之餘也。問曰︰血之餘,而汗白者何也?答曰︰肺者,主皮毛也,肺色白也,故汗白也。
此本於陰陽五行,而有害於疾醫之道也。疾醫之道,殊乎亡也?職斯之由,可悲也哉!夫汗
之白也,血之赤也。其所以然,不可得而知也。刃之所觸,其創雖淺,血必出也。暑熱之酷,
衣被之濃,汗必出也。壹是皆曆皮毛而出者,或為汗、或為血、故以不可知為不可知,置而
不論,唯其毒所在而致治焉,斯疾醫之道也。後世之醫者,以八味丸為補腎劑,何其妄也?
張仲景曰︰香港腳上入,少腹不仁者,八味丸主之;又曰︰小便不利者;又曰︰轉胞病,利小
便則愈;又曰︰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壹是皆以利小便為其功。書雲︰學於古訓乃有
獲。嗚呼!學於古訓,斯有獲藥功矣。
品 考
地黃 本邦處處出焉。其出和州者最多,而與出漢土者無異也,充實為佳。藏器曰︰《本
經》不言生乾蒸乾。《別錄》雲︰生地黃者,乃新掘鮮者是也;李時珍曰︰熟地黃,乃後人
復蒸曬者,諸家本草,皆謂乾地黃為熟地黃。而今本邦藥鋪,以乾地黃為生地黃,非也。乾
者,燥乾之謂,如乾姜是也。生者,新鮮之名,如生姜是也。故古人言生地黃,則必言汁,
言之順也,豈有乾而有汁者哉?仲景氏之所用,生乾二品而已。其熟雲者,後世之為也,不
可用矣。

<目錄>卷中
<篇名>葶藶
內容:主治水病也,旁治肺癰結胸。
考 證
葶藶大棗湯證曰︰肺癰、胸滿脹、一身面目浮腫。
以上一方,葶藶搗丸如彈丸大。
大陷胸丸證曰︰結胸。
以上一方,葶藶半升。
己椒藶黃丸證曰︰腸間有水氣。
以上一方,葶藶一兩。
大陷胸丸,則水利而疾愈,然則葶藶之治水也明矣。
互 考
或問曰︰葶藶大棗湯、桔梗湯、桔梗白散,同治肺癰,而異其方,何也?為則答曰︰用
桔梗之證,濁唾腥臭,久久吐膿者也。用葶藶之證,浮腫清涕,咳逆喘鳴者也。故因其見證
而處方,不為病名所絆,斯為得也。
《淮南子》曰︰葶藶愈脹。為則按︰脹是水病也。
品 考
葶藶 有甜苦二種。而甜者不中用焉,本邦未出苦葶藶也。或曰︰關以東間有之。

<目錄>卷中
<篇名>大黃
內容:主通利結毒也,故能治胸滿、腹滿、腹痛。及便閉、小便不利,旁治發黃、瘀血、腫膿。
考 證
大陷胸湯證曰︰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
以上一方,大黃六兩。
小承氣湯證曰︰腹微滿、大便不通。
厚朴三物湯證曰︰痛而閉者。
大黃甘遂湯證曰︰少腹滿、如敦狀、小便微難。
大承氣湯證曰︰腹滿痛者。
大黃硝石湯證曰︰黃膽、腹滿、小便不利。
桃核承氣湯證曰︰少腹急結。
大黃牡丹湯證曰︰少腹腫痞。
大黃甘草湯,證不具也。
調胃承氣湯證曰︰腹脹滿。又曰︰大便不通。
以上九方,大黃皆四兩。
大黃附子湯證曰︰脅下偏痛。
抵當湯證曰︰少腹硬滿。
大黃黃連瀉心湯證曰︰心下痞、按之濡。
桂枝加大黃湯證曰︰大實痛。
以上四方,大黃或三兩、或二兩、一兩。而亦四兩之例。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9
文章: 33485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藥征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上曆觀此諸方。張仲景氏用大黃者,特以利毒而已。故各陪其主藥,而不單用焉。合厚朴、枳實,則治胸腹滿。合黃連,則治心下痞。合甘遂、阿膠,則治水與血。合水蛭、虻蟲、
桃仁,則治瘀血。合黃柏、梔子,則治發黃。合甘草,則治急迫。合芒硝,則治堅塊也。學
者審諸,仲景方中用大黃者,不止於茲,而以其用之之征,顯然著明於茲,故不復遊贅也。
辨 誤
世醫之畏大黃也,不啻如蛇蠍。其言曰︰凡用大黃者,雖病則治乎損內而死。切問而無
其人,此承本草之訛而吠聲者也,非耶!仲景氏用下劑,其亦多矣。可見大黃,攻毒之乾莫
也。今也畏其利,而用鉛刀,宜哉不能斷沉 也。雖大下之後,仲景氏未嘗補也,亦可以見
損內之說妄矣。凡藥劑之投,拔病之未及以斷其根,則病毒之動,而未能爽快,仍貫其劑也。
毒去而後爽快,雖千萬人亦同。世醫素畏下劑,故遽見其毒未去也,以為元氣虛損,豈不亦
妄哉?
品 考
大黃 漢土產,有兩品,黃色而潤實者為良,所謂錦紋大黃也,本邦近者有稱漢種大黃
者也

<目錄>卷中
<篇名>大戟
內容:主利水也,旁治掣痛咳煩。
考 證
十棗湯證曰︰引脅下痛。又曰︰咳煩。
互 考
淮南子曰︰大戟去水。
品 考
大戟 漢產有兩品,綿大戟為良也,本邦之產,其效較劣。

<目錄>卷中
<篇名>甘遂
內容:主利水也,旁治掣痛咳煩、短氣、小便難、心下滿。
考 證
十棗湯證曰︰引胸下痛、乾嘔、短氣。又曰︰咳煩。
大黃甘遂湯證曰︰小便微難。
甘遂半夏湯證曰︰雖利、心下續堅滿。
大陷胸湯證曰︰短氣躁煩。又曰︰心下滿而硬痛。
以上四方,其用甘遂,或三枚,或二兩,或一錢也。
為則按︰芫花、大戟、甘遂,同是利水,而甘遂之效最勝矣。
品 考
甘遂 漢產為勝,本邦所產,其效較劣。

<目錄>卷中
<篇名>附子
內容:主逐水也;故能治惡寒、身體四肢及骨節疼痛,或沉重,或不仁,或厥冷,而旁治腹痛、
失精、下利。
考 證
大烏頭煎證曰︰繞臍痛,若發,則自出汗、手足厥冷。
烏頭湯證曰︰曆節疼痛、不可屈伸。
烏頭桂枝湯證曰︰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
以上三方,烏頭皆五枚而為君藥也。
桂枝附子湯證曰︰身體疼痛、不能自轉側。
桂枝附子去桂加朮湯證曰︰前證而小便不利。
大黃附子湯證曰︰脅下偏痛。
天雄散,證闕。(說在朮部)
以上四方,附子皆三枚。
桂枝甘草附子湯證曰︰疼煩不得伸屈。
附子湯證曰︰背惡寒。又曰︰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
以上二方,附子皆二枚。
四逆湯證曰︰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又曰︰手足厥冷。
真武湯證曰︰腹痛。又曰︰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
桂枝加附子湯證曰︰四肢微急、難以伸屈。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證曰︰惡寒。
附子粳米湯證曰︰切痛。
麻黃附子甘草湯,證不具也。(說在麻黃部)
麻黃附子細辛湯,證不具也。(說在細辛部)
附子瀉心湯證曰︰惡寒。
桂姜草棗黃辛附湯,證不具也。(說在朮部)
以上九方,附子皆一枚。
上曆觀此諸方,其證一是皆水病也。桂枝附子去桂加朮湯條曰︰一服覺身痺;半日許再
服,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即是朮附並走皮中逐水氣,未得除故耳。烏頭桂枝湯條
曰︰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復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狀。得吐者,為中病
也。此二者,言附子逐水瞑眩之狀也。凡附子中病,則無不瞑眩。甚者脈絕色變,如死人狀。

互 考
凡附子、大戟、甘遂之類,同逐水氣。而其用之也,隨毒所在。附子主水氣,而骨節及
身體
桂枝加附子湯,附子一枚。桂枝附子湯,附子三枚。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用附子一
枚。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者,用附子三枚。隨其痛劇,易附子亦有多少。則附子之功,可
得而知也。
《本草綱目》曰︰天雄散,治失精。其說曰︰暖水臟益精,誤矣。仲景以天雄逐水耳。
精也
辨 誤
《本草綱目》曰︰附子性大熱。又雲︰大溫。夫味之辛酸苦甘鹹,食而可知也。性之寒
熱溫涼,嘗而不可知也。以不可知也為知,一測諸臆,其說紛紛,吾孰適從。夫仲景用附子
以逐水為主,而不拘熱之有無也。若麻黃附子細辛湯、大黃附子湯,其證豈得謂之無熱乎?
學人察諸。
孔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有是哉?今所謂中風者,非古所謂中風也。仲景氏曰︰頭
痛發熱、惡風有汗者,名曰中風。今所謂中風,則肢體不遂者而其說 於《金匱要略》及《千

效也,而設一論。更建曰︰類中風。蓋類也者,類似也。而《金匱》、《千金》之所謂中風
,豈類《傷寒論》之所謂中風乎?不類也,宜其不得其治也。為則朝夕苦思,參考仲景氏之
方,今所謂中風者,身體疼痛不仁,而往往附子之證也,今舉一二而征焉。烏頭桂枝湯證曰
︰手足不仁、身疼痛也。去桂加朮湯證曰︰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桂枝加附子湯證曰︰四
肢微急、難以屈伸。今有此證而用此方,無一不中。中則瞑眩,疾乃瘳。吾故曰︰今所謂中
風者,非古所謂中風。而仲景氏用附子劑者也,不可不知矣。
品 考
附子 今用本邦之烏頭也。出於奧州南部津輕鬆前者,是為上品。今漢客來鬻者,鹽藏
而非自然之物也,其功能不與古人所論同也。李時珍曰︰及一兩者難得,但得半兩以上者皆
良。今漢客來鬻者,大及二兩,小不下半兩。本邦之烏頭,與時珍所說,其輕重只同;而其
效與古人之所用,亦只同也。于是乎吾不用彼而用此也。《博物志》曰︰烏頭、附子、天雄,
一物也。《廣雅》曰︰奚毒附子也。一年為側子,二年為烏喙,三年為附子,四年為烏頭,
五年為天雄。為則按︰其效皆同,而後世辨別之不可從矣。銼用。

<目錄>卷中
<篇名>半夏
內容:主治痰飲嘔吐也。旁治心痛、逆滿、嚥中痛、咳悸、腹中雷鳴。
考 證
大半夏湯證曰︰嘔吐。
以上一方,半夏二升。
小半夏湯證曰︰嘔吐、谷不得下。
小半夏加茯苓湯證曰︰嘔吐。又雲︰眩悸。
半夏厚朴湯證曰︰嚥中如有炙臠。
以上三方,半夏皆一升。
半夏瀉心湯證曰︰嘔而腸鳴。
生姜瀉心湯證曰︰脅下有水氣、腹中雷嗚。
甘草瀉心湯證曰︰腹中雷鳴。又雲︰乾嘔。
小柴胡湯證曰︰嘔。又雲︰咳。又雲︰心下悸。
大柴胡湯證曰︰嘔不止。
小青龍湯證曰︰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又曰︰吐涎沫。
葛根加半夏湯證曰︰嘔。
黃芩加半夏生姜湯證曰︰乾嘔。
越婢加半夏湯證曰︰咳。
苓甘姜味辛夏湯證曰︰嘔。
栝蔞薤白半夏湯證曰︰心痛。
黃連湯證曰︰欲嘔吐。
附子粳米湯證曰︰腹中雷鳴。又雲︰逆滿嘔吐。
小陷胸湯證曰︰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
以上十四方,半夏皆半升。
半夏苦酒湯證曰︰嚥中傷生瘡。
甘遂半夏湯證曰︰心下續堅滿。
以上二方,半夏十四枚,或十二枚,近半升。
半夏散證曰︰嚥中痛。
半夏乾姜散證曰︰乾嘔吐逆、吐涎沫。
半夏麻黃丸證曰︰心下悸。
以上三方,半夏諸藥等分。
上曆觀此諸方,半夏主治痰飲嘔吐也明矣;其餘諸證,嘔而有痰者,一是皆半夏治焉。
互 考
嘔者,生姜主之。嘔而有痰者,半夏主之。
小半夏湯、五苓散,其所治大同而小異。小半夏湯治嘔吐有痰飲者,五苓散治嘔吐而小
便不利也。
大半夏湯證,其載《金匱要略》者,蓋非古也。今從《外台秘要》之文。
辨 誤
餘嘗讀《本草綱目》半夏條曰︰孕婦忌半夏,為其燥津液也;不思之甚矣。古語有之曰︰

不得用其藥。悲夫!夫妊娠者,人為而天賦也,故仲景氏無有養胎之藥。娩身之後亦然。故
方其有疾而藥也,不建禁忌。故妊娠嘔吐不止者,仲景氏用乾姜人參半夏丸。餘亦嘗治孕婦
留飲掣痛者,與十棗湯數劑,及期而娩,母子不害也。古語所謂有故無損者,誠然誠然,孕
婦忌半夏,徒虛語耳。
品 考
半夏 和、漢無別。銼用焉。世醫薑汁掣之。此因本草入毒草部。而恐畏其毒,遂殺其
能者

<目錄>卷中
<篇名>芫花
內容:主逐水也。旁治咳掣痛。
考 證
十棗湯證曰︰引脅下痛。又曰︰咳。
張仲景氏用芫花,莫過於十棗湯也。為則試服芫花一味,必大瀉水。則其逐水也明矣。
辨 誤
本草芫花條。慎微曰︰《三國志》雲︰魏初平中,有青牛先生常服芫花,年百餘歲,常
如五六十。時珍曰︰芫花乃下品毒物,豈堪久服,此方外迂怪之言,不足信也。為則曰︰方
外迂怪之說,固無論於疾醫之道也。下品毒物,豈堪久服,時珍過矣!時珍過矣!有病毒而
毒藥以攻之,豈不堪久服邪?學人勿眩焉。
品 考
芫花 漢產為良。本邦亦出焉。本邦所產,今之所鬻者,頗多偽也,不可不正矣。本邦
俗稱志計武志,是真芫花也。

<目錄>卷中
<篇名>五味子
內容:主治咳而冒者也。
考 證
小青龍湯證曰︰咳。
苓桂五味甘草湯證曰︰時復冒。
以上二方,五味子皆半升。
上觀此二方。則五味子所主治也,咳而冒者明矣。
互 考
五味子、澤瀉,皆主治冒者,而有其別。五味子治咳而冒者,澤瀉治眩而冒者也。
辨 誤
餘嘗讀本草,有五味子收肺補腎之言,是非疾醫之言也。原其為說,由五臟生克而來也。

品 考
五味子 朝鮮之產,是為上品,漢次之。本邦之產,其品稍劣,銼用。

<目錄>卷中
<篇名>栝蔞實
內容:主治胸痺也,旁治痰飲。
考 證
小陷胸湯證曰︰結胸。
栝蔞薤白白酒湯證曰︰胸痺、喘息咳唾。
栝蔞薤白半夏湯證曰︰胸痺、不得臥。
枳實薤白桂枝湯證曰︰胸痺。
以上四方,栝蔞實皆一枚。
上曆觀諸方。其治胸痺及痰飲也明矣;所謂胸痺者,胸膈痞塞是也。
互 考
枳實薤白桂枝湯條曰︰胸痺云云。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金匱要略》,

喘息咳唾,則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胸痺而心下痞硬,則人參湯主之。此所以不可相代也,
學人思諸。
品 考
栝蔞實 頌曰︰其形有正圓者,有銳而長者,功用皆同。今用世所謂玉章者,李時珍曰︰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9
文章: 33485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藥征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目錄>卷中
<篇名>葛根
內容:主治項背強也。旁治喘而汗出。
考 證
葛根黃連黃芩湯證曰︰喘而汗出。(說在互考中)
以上一方,葛根半斤。
葛根湯證曰︰項背強。
葛根加半夏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桂枝加葛根湯證曰︰項背強。
以上三方,葛根皆四兩。
為則曰︰葛根主治項背強急也。葛根湯及桂枝加葛根湯,皆足以征焉。
互 考
葛根黃連黃芩湯,其用葛根最多,而無項背強急之證,蓋闕文也。施諸下利喘而汗出者,

葛根加半夏湯條曰︰太陽與陽明合病,此須疾醫之言也,不取焉。葛根湯證而嘔者,此
方即主之也。
品 考
葛根 和、漢無異種。藥鋪所謂生乾者,是為良也。銼用。

<目錄>卷中
<篇名>防己
內容:主治水也。
考 證
木防己湯證曰︰支飲。
防己茯苓湯證曰︰四肢腫。
防己黃 湯證曰︰身重。又曰︰腫及陰。
以上三方,防己皆四兩。
己椒藶黃丸證曰︰腸間有水氣。
以上一方,防己一兩。
上曆觀此諸方,其治水也明矣,未見施諸他證者也。
互 考
木防己湯,人參為君,故治心下痞堅而有水者。防己茯苓湯,茯苓為君,故治四肢聶聶
動而水腫者。防己黃 湯,黃 為君,故治身重汗出而水腫者。仲景氏用防己,未見以為君
藥者也,而其治水也的然明矣。
品 考
防己 有漢木二種。餘家用所謂漢防己者也。為則按︰木防己,出漢中者,謂之漢防己,
譬如漢朮遼五味子也。後世岐而二之,其莖謂之木防己,可謂誤矣。餘試用所謂木防己者,
終無寸效。而所謂漢防己者,能治水也,于是斷乎用之。陶弘景曰︰大而青白色虛軟者好,
墨點木強者不佳。李當之曰︰其莖如葛蔓延,其根外白內黃,如桔梗,內有黑紋,如車輻解
者良。頌曰︰漢中出者,破之文作車輻解,黃實而香,莖梗甚嫩、苗葉小類牽牛。折其莖,
一頭吹之,氣從中貫,如木通然。它處者青白虛軟,又有腥氣,皮皺,上有丁足子,名木防
己。蘇恭曰︰木防己,不任用也。

<目錄>卷下
<篇名>香豉
內容:主治心中懊 也。旁治心中結痛及心中滿而煩也。
考 證
枳實梔子豉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梔子大黃豉湯證曰︰心中懊 。
以上二方,香豉皆一升。
梔子豉湯證曰︰心中懊 。又曰︰胸中窒。又曰︰心中結痛。
梔子甘草豉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梔子生姜豉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以上三方,香豉皆四合。
瓜蒂散證曰︰心中滿而煩。
以上一方,香豉一合。
上曆觀此諸方,其主治心中懊 也明矣。
互 考
枳實梔子豉湯條,無心中懊 證。為則按︰梔子大黃豉湯,此枳實梔子豉湯而加大黃者,
而其條有心中懊 之證;心中懊 ,固非大黃所主治也。然則枳實梔子豉湯條,其脫心中懊
之證也明矣。梔子甘草豉湯、梔子生姜豉湯,是梔子豉湯加味之方也。故每章之首。冠以
若字焉。心中懊 而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心中懊 而嘔者,梔子生姜豉湯,斯可以知已。
辨 誤
梔子豉湯方後,皆有一服得吐止後服七字,世醫遂誤以為吐劑,不稽之甚。為則試之,
特治心中懊 耳,未嘗必吐也。且心中懊 而嘔者,本方加用生姜其非為吐劑也,亦可以見
矣。《傷寒論集注》曰︰舊本有一服得吐止後服七字,此因瓜蒂散中有香豉,而誤傳於此也。

品 考
香豉 李時珍曰︰造淡豉法,用黑大豆二三鬥,六月中淘淨,水浸一宿,瀝乾,蒸熟,
取出攤席上,候微溫,蒿覆;每三日一看,候黃衣上遍,不可大過,取曬簸淨,以水拌之,
乾濕得所,以汁出指間為準。安罐中,築實,桑葉蓋濃三寸,密封泥,於日中曬七日,取出,


<目錄>卷下
<篇名>澤瀉
內容:主治小便不利冒眩也。旁治渴。
考 證
澤瀉湯證曰︰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
五苓散證曰︰小便不利、微熱消渴。
以上二方,以澤瀉為君藥。澤瀉湯,澤瀉五兩,五苓散一兩六銖半。
茯苓澤瀉湯證曰︰吐而渴欲飲水。
以上一方,澤瀉四兩。
八味丸證曰︰小便不利。又曰︰消渴、小便反多。
以上一方,澤瀉三兩。
豬苓湯證曰︰渴欲飲水、小便不利。
以上一方,澤瀉一兩。
牡蠣澤瀉散證曰︰從腰以下有水氣。
以上一方,用澤瀉與餘藥等分。茯苓澤瀉湯以下四方,以澤瀉為佐藥也。
上曆觀此諸方,澤瀉所主治也,不辨而明矣。
互 考
澤瀉、五味子,同治冒而有其別也。說見於五味子部中。
辨 誤
陶弘景曰︰澤瀉久服則無子。陳日華曰︰澤瀉催生,令人有子。李時珍辨之,其論詳於
《本草綱目》。夫懷孕,婦人之常也,而有病不孕,故其無病而孕者,豈其藥之所能得失乎?
三子不知此義,可謂謬矣。餘嘗治一婦人,年三十有餘,病而無子,有年於茲。諸醫無如之
何,餘為診之。胸膈煩躁、上逆而渴,甚則如狂,乃與石膏黃連甘草湯,並以滾痰丸服之。
週歲,諸證盡愈。其父大喜,以語前醫。前醫曰︰治病則可,而不仁也。曰︰何謂也?曰多
服石膏,無子也,是絕婦道也。非不仁而何?其父愕然,招餘詰之。餘答曰︰醫者掌疾病者
也。而孕也者,人為而天賦,醫焉知其有無哉?且彼人之言,子何不察焉?彼人療之十有三
年,而不能治之,彼豈豫知其來者乎?其父曰︰然。居頃之,其婦人始孕也。彌月而娩,毋
子無
品 考
澤瀉 本邦仙台所出者,是為良也。銼用。

<目錄>卷下
<篇名>薏苡仁
內容:主治乳腫也。
考 證
薏苡附子散,證不具也。
以上一方,薏苡仁十五兩。
薏苡附子敗醬散證曰︰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
以上一方,薏苡仁十分。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證不具也。
以上一方,薏苡仁半兩。
互 考
薏苡附子散,證不具也,而薏苡附子敗醬散,言如腫狀,則主治浮腫明矣;麻黃杏仁薏
苡甘草湯,亦就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而去石膏加薏苡,則用之於咳喘浮腫可也。
品 考
薏苡仁 和、漢無別,田野水邊,處處多有焉,本交趾之種,馬援載還也,本邦有二,
其殼濃,無芽,以為唸經數珠,不中用藥也。有芽尖而殼薄,即意苡也,俗傳其種弘法師之
所將來也,因號弘法麥。

<目錄>卷下
<篇名>薤白
內容:主治心胸痛而喘息咳唾也,旁治背痛、心中痞。
考 證
栝蔞薤白白酒湯證曰︰喘息、咳唾、胸背痛。
枳實薤白桂枝湯證曰︰胸痺、心中痞。
以上二方,薤白皆半升。
栝蔞薤白半夏湯證曰︰心痛徹背。
以上一方,薤白三兩。
上曆觀此三方,薤白所主治也,不辨而明矣。
品 考
薤白 有赤白二種,白者為良。李時珍曰︰薤葉狀似韭,韭葉中實而扁,有劍脊,薤葉
中空,似細蔥葉而有稜,氣亦如蔥,二月開細花,紫白色,根如小蒜,一本數顆,相依而生;


<目錄>卷下
<篇名>乾姜
內容:主治結滯水毒也。旁治嘔吐嗽、下利厥冷、煩躁腹痛、胸痛腰痛。
考 證
大建中湯證曰︰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
苓姜朮甘湯證曰︰身體重、腰中冷。又雲︰腰以下冷痛。
半夏乾姜散證曰︰乾嘔吐逆、吐涎沫。
以上三方,乾姜或四兩,或諸藥等分。
人參湯證曰︰喜唾。又曰︰心中痞。
通脈四逆湯證曰︰下利清谷。又曰︰手足厥逆。又雲︰乾嘔。
小青龍湯證曰︰心下有水氣、乾嘔。又雲︰咳。
半夏瀉心湯證曰︰嘔而腸鳴。
柴胡姜桂湯證曰︰胸脅滿。又雲︰心煩。
黃連湯證曰︰腹中痛欲嘔吐。
苓甘五味姜辛湯證曰︰咳胸滿。
乾姜黃連黃芩人參湯證曰︰吐下。
六物黃芩湯證曰︰乾嘔下利。
以上九方,乾姜皆三兩。
梔子乾姜湯證曰︰微煩。
甘草乾姜湯證曰︰厥,嚥中乾、煩躁吐逆。
乾姜附子湯證曰︰煩躁、不得眠。
以上三方,乾姜二兩、一兩,而四兩之例。
四逆湯證曰︰下利清谷。又曰︰手足厥冷。
以上一方,乾姜一兩半,而三兩之例。
桃花湯證曰︰下利。
乾姜人參半夏丸證曰︰嘔吐不止。
以上二方,乾姜一兩,而三兩之例。
上曆觀此諸方,其嘔吐者,咳者、痛者、下利者之等,壹是皆水毒之結滯者也。
互 考
孫思邈曰︰無生姜,則以乾姜代之。以餘觀之,仲景氏用生姜、乾姜,其所主治,大同
而小異;生姜主嘔吐,乾姜主水毒之結滯者也,不可混矣。
辨 誤
本草以乾姜為大熱,于是世醫皆謂四逆湯方中,姜、附熱藥也,故能溫厥冷,非也。按
厥冷者,毒之急迫也,故甘草以為君,而姜、附以為佐,其用姜、附者,以逐水毒也。何熱
之有?京師二條路白山街,有嘉兵衛者,號近江鋪,其男年始十有三,一朝而下利,及至日
午,無知其行數,于是神氣困冒,醫為獨參湯與之。及至日晡所,手足厥冷,醫大懼,用姜、
附益多,而厥冷益甚,諸醫皆以為不治。餘為診之,百體無溫、手足擗地、煩躁而叫號、如
有腹痛之狀、當臍有動、手不可近。餘乃謂曰︰是毒也!藥可以治焉。知其死生,則我不知
之也;雖然,今治亦死,不治亦死,等死,死治可乎?親戚許諾。乃與大承氣湯,(一帖之
重十二錢)一服。不知,復與,厥冷則變為熱、三服而神色反正,下利減半。服十日所,諸
證盡退。由是觀之醫之於事知此藥,解此毒耳。毒之解也,厥冷者溫,大熱者涼。若以厥冷
復常為熱藥,則大黃、芒硝,亦為熱藥乎?藥物之寒熱溫涼不可論,斯可以知已。
品 考
乾姜 本邦之產有二品,曰乾生姜、曰三河乾姜。所謂乾生姜者,餘家用之。所謂三河
乾姜者,餘家不用之。

<目錄>卷下
<篇名>杏仁
內容:主治胸間停水也。故治喘咳,而旁治短氣結胸、心痛、形體浮腫。
考 證
麻黃湯證曰︰無汗而喘。
以上一方,杏仁七十個。
苓甘姜味辛夏仁湯證曰︰形腫者,加杏仁。
以上一方,杏仁半斤。
茯苓杏仁甘草湯證曰︰胸中氣塞短氣。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證曰︰喘。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證曰︰喘。
以上三方,杏仁皆五十個。
大青龍湯證曰︰咳喘。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證不具也。(說在《類聚方》)
以上二方,杏仁四十個,二兩而五十個之例。
大陷胸丸證曰︰結胸者,項亦強。
走馬湯證曰︰心痛。
以上二方,杏仁諸藥等分。
上曆觀此諸方,杏仁主治胸間停水也明矣。
互 考
杏仁、麻黃,同治喘,而有其別。胸滿,不用麻黃。身疼,不用杏仁。其二物等用者,
以有胸滿身疼二證也。《金匱要略》曰︰胸痺云云,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姜湯亦主之。
為則按︰胸痺短氣、筋惕肉 、心下悸者,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胸痺嘔吐呃逆者,橘皮枳
實生姜湯主之。二方治一證,非古之道也。栝蔞實條,既辨明之,今不贅於茲也。
品 考
杏仁 和、漢無異品也。制之之法,去皮不去尖。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9
文章: 33485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藥征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目錄>卷下
<篇名>大棗
內容:主治攣引強急也。旁治咳嗽、奔豚、煩躁、身疼、脅痛、腹中痛。
考 證
十棗湯證曰︰引脅下痛。又曰︰咳煩、胸中痛。
葶藶大棗湯證曰︰咳逆上氣、喘鳴迫塞。又曰︰不得息。
以上二方,以大棗為君藥,一則十枚,一則十二枚。
苓桂甘棗湯證曰︰欲作奔豚。
越婢湯,證不具也。(說在《類聚方》)
生姜甘草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以上三方,大棗皆十五枚。
甘麥大棗湯證曰︰臟躁、喜悲傷。
以上一方,大棗十枚。
小柴胡湯證曰︰頸項強。又雲︰脅痛。
小建中湯證曰︰急痛。
大青龍湯證曰︰身疼痛、汗不出而煩躁。
黃連湯證曰︰腹中痛。
葛根湯證曰︰項背強。
黃芩湯,證不具也。(說在《類聚方》)
桂枝加黃 湯證曰︰身疼重、煩躁。
吳茱萸湯證曰︰煩躁。
以上八方,大棗皆十二枚。
上曆試此諸方。皆其所舉諸證,而有攣引強急之狀者,用大棗則治矣,不則無效也。且
也十棗湯,大棗為君藥,而有引痛證,斯可以為征已。
互 考
甘麥大棗湯條,有喜悲傷證,此毒之逼迫也,故用大棗以治攣引強急,用甘草、小麥以
緩迫急也。
苓桂甘棗湯條,有奔豚證,此其毒動而上衝,有攣引強急之狀者,故用大棗也;生姜甘
草湯證曰︰咳唾涎沫不止。為則按︰若之人患,胸中有攣引強急之狀,故用大棗居多也。
為則按︰仲景氏用大棗、甘草、芍藥,其證候大同而小異,要在自得焉耳。
辨 誤
大棗養脾胃之說,非古也,不取焉。古人雲︰攻病以毒藥,養精以谷肉果菜。夫攻之與
養,所主不同,一物而二義。如曾晰之於羊棗,好而食之是養也。如十棗湯,用大棗,惡而
不避,是攻也。無他嗜好之品,而充食用,則為養也。而充藥物,則為攻也。十棗湯,大棗
為君,而治攣引強急,豈以為養哉?
品 考
大棗 漢種者為良。其品核小而肉濃也,不去核而銼用之。

<目錄>卷下
<篇名>橘皮
內容:主治呃逆也。旁治胸痺停痰。
考 證
橘皮竹茹湯證曰︰噦逆。(噦者呃之謂也)
以上一方,橘皮二斤。
橘皮枳實生姜湯證曰︰胸痺。(說在杏仁部中)
以上一方,橘皮一斤。
橘皮湯證曰︰噦。
以上一方,橘皮四兩。
茯苓飲證曰︰心胸中有停痰。
以上一方,橘皮二兩半。
上曆觀此諸方,主治呃逆也明。胸痺者,停痰者,其有呃逆之證,則橘皮所能治也。
品 考
橘皮 近世間以柑子代橘皮,非也,可選用焉。真橘樹者,餘觀之於和州春日祠前,於
遠州見附驛也。

<目錄>卷下
<篇名>吳茱萸
內容:主治嘔而胸滿也。
考 證
吳茱萸湯證曰︰嘔而胸滿。
以上一方,吳茱萸一斤。
品 考
吳茱萸 無贗物。

<目錄>卷下
<篇名>瓜蒂
內容:主治胸中有毒,欲吐而不吐也。
考 證
瓜蒂散證曰︰胸中痞硬、氣上衝咽喉、不得息者。
又曰︰心中滿而煩、饑而不能食者,病在胸中。
以上一方,瓜蒂一分。
品 考
瓜蒂 宗 、時珍,以為甜瓜蒂。試之,無寸效也。又有一種,名柿瓜。其種殊少,而
其形如柿。又有一種,如柿瓜而皮上有毛者,其始皆太苦,而不可食也。及熟,則尤甜美,
其蒂甚苦,有效可用。三才圖會,所謂青瓜也,本邦越前之產,是為良也。

<目錄>卷下
<篇名>桂枝
內容:主治衝逆也,旁治奔豚頭痛、發熱惡風、汗出身痛。
考 證
桂枝加桂湯證曰︰氣自少腹上衝心。
以上一方,桂枝五兩。
桂枝甘草湯證曰︰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
桂枝甘草附子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苓桂甘棗湯證曰︰欲作奔豚。
苓桂五味甘草湯證曰︰氣從少腹、上衝胸嚥。
桂枝附子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以上五方,桂枝皆四兩。
桂枝湯證曰︰上衝。又曰︰頭痛發熱、汗出惡風。
苓桂朮甘湯證曰︰氣上衝胸。
以上二方,桂枝皆三兩。
上曆觀此諸方,桂枝主治衝逆也明矣。頭痛發熱之輩,其所旁治也。仲景之治疾,用桂
枝者,居十之七八,今不列舉焉。
互 考
桂枝甘草湯證曰︰其人叉手自冒心。為則按︰叉手冒心者,以悸而上衝故也;桂枝甘草
附子湯條,無上衝證。為則按︰此方桂枝甘草湯,而加附子者也。桂枝甘草湯條,有上衝證。

桂枝附子湯,用桂枝多於桂枝加附子湯,而無上衝證,蓋闕文也。桂枝加附子湯條,猶
有桂枝之證,況於此湯,而可無桂枝之證乎?
辨 誤
範大成桂海志雲︰凡木葉心皆一縱理,獨桂有兩道如圭形,故字從之。陸佃《埤雅》雲︰
桂猶圭也,宣導百藥,為之先聘通使,如執圭之使也。為則按︰制字之說,範為得之,蓋以
其所見而言之也。陸則失矣,蓋以臆測之,而強作之說也。不可從矣!
《傷寒論》曰︰桂枝本為解肌,非仲景氏之意也。不取,此蓋注誤入本文者也。
宗 曰︰漢張仲景,以桂枝湯治傷寒表虛。是不善讀《傷寒論》之過也。《傷寒論》中
間說表裡虛實,非疾醫之言也,蓋後人所攙入也。凡仲景之用桂枝,以治上衝也。桂枝湯條
曰︰上衝者,可與桂枝湯,若不上衝者,不可與之。桂枝加桂湯條曰︰氣從少腹上衝心。又
按去桂加朮湯條曰︰小便自利。由是觀之,上衝則用桂,下降則否,斯可以見已。且虛實之
說,仲景所言,不失古訓,而後人所攙入,則不合古訓。宗 不善讀書,而妄為之說,過矣!
品 考
桂枝 氣味辛辣者,為上品也。李杲以氣味濃薄分桂枝、肉桂。遂構上行下行之說,是
臆測也,不可從矣。桂枝也,肉桂也,桂心也,一物而三名也。桂心之說,陳藏器、李時珍
得之。

<目錄>卷下
<篇名>厚朴
內容:主治胸腹脹滿也。旁治腹痛。
考 證
大承氣湯證曰︰腹脹滿。又曰︰腹中滿痛。
厚朴三物湯證曰︰痛而閉。
厚朴七物湯證曰︰腹滿。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參湯證曰︰腹脹滿。
以上四方,厚朴皆半斤。
枳實薤白桂枝湯證曰︰胸滿。
梔子厚朴湯證曰︰腹滿。
以上二方,厚朴皆四兩。
半夏厚朴湯證曰︰嚥中如有炙臠。
以上一方,厚朴三兩。
小承氣湯證曰︰腹大滿不通。
以上一方,厚朴二兩。
上曆觀此諸方,厚朴主治脹滿也明矣。
互 考
厚朴三物湯條,無腹滿證。此湯即大承氣湯,而無芒硝者也。然則有腹滿證,也可知己。

辨 誤
張元素曰︰厚朴雖除腹脹,若虛弱人,宜斟酌用之,誤則脫人之元氣也。為則曰︰是
無稽之言也。古語曰︰攻病以毒藥,方疾之漸也,元氣為其所抑遏,醫以毒藥攻之,毒盡而
氣旺,何怖之有?請舉其征。大承氣湯,厚朴為君,而有此湯之證者,多有不能食、神氣不
旺者,于是施以此湯,則毒除也。毒除能食,能食氣旺,往往而然也。厚朴脫人之元氣,徒
虛語耳!
品 考
厚朴 漢產為良。本邦所產,非真厚朴也,不堪用矣。或雲本邦之產,有二種,其一
則冬月葉不落,是與漢土所產同,比睿山有之。

<目錄>卷下
<篇名>枳實
內容:主治結實之毒也。旁治胸滿胸痺、腹滿腹痛。
考 證
枳實湯證曰︰心下堅大如盤。
以上一方,枳實七枚。
枳實芍藥散證曰︰腹痛煩滿。
以上一方,枳實諸藥等分。
桂枝枳實生姜湯證曰︰心懸痛。
大承氣湯證曰︰腹脹滿。
厚朴三物湯證曰︰痛而閉。
厚朴七物湯證曰︰腹滿。
梔子大黃豉湯證曰︰熱痛。
以上五方,枳實皆五枚。
大柴胡湯證曰︰心下急、郁郁微煩。
枳實薤白桂枝湯證曰︰胸滿。
梔子厚朴湯證曰︰心煩腹滿。
以上三方,枳實皆四枚。
小承氣湯證曰︰腹大滿不通。
枳實梔子豉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橘皮枳實生姜湯證曰︰胸痺。
以上三方,枳實皆三枚。
上曆觀此諸方,枳實主治結實之毒也明矣。
互 考
仲景氏用承氣湯也,大實大滿,結毒在腹,則大承氣湯,其用枳實也五枚;唯腹滿不通,

枳實梔子豉湯,其證不具也。為則按︰梔子香豉,主治心中懊 。而更加枳實,則其有
胸滿之証明矣。
品 考
枳實 本邦所產稱枳實者,不堪用也。漢土之產,亦多贗也,不可不擇焉。《本草綱目》
諸家,岐枳實、枳殼而為之說,非古也。吾則從仲景氏也。

<目錄>卷下
<篇名>梔子
內容:主治心煩也,旁治發黃。
考 證
大黃硝石湯證曰︰黃膽。
梔子柏皮湯證曰︰身黃。
以上二方,梔子皆十五枚。
梔子豉湯證曰︰煩。
梔子甘草豉湯,證不具也。(說在香豉部中)
梔子生姜豉湯,證不具也。(說在香豉部中)
枳實梔子豉湯,證不具也。(說在枳實部中)
梔子厚朴湯證曰︰心煩。
梔子乾姜湯證曰︰微煩。
茵陳蒿湯證曰︰心胸不安、久久發黃。
以上七方,梔子皆十四枚。
梔子大黃豉湯證曰︰黃膽。
以上一方,梔子十二枚。
上曆觀此諸方,梔子主治心煩也明矣。發黃者,其所旁治也,故無心煩之證者而用之,
則未見其效矣。
互 考
梔子大黃豉湯,梔子十二枚。為則按︰當作十四枚,是梔子劑之通例也。
為則按︰香豉,以心中懊 為主,梔子則主心煩也。
辨 誤
本草諸說,動輒以五色配五臟。其說曰︰梔子色赤,味苦入心而治煩。又曰︰梔子治發
黃,黃是土色,胃主土,故治胃中熱氣。學人取其然者,而莫眩其所以然者,斯為可矣。
品 考
梔子 處處出焉。銼用。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9
文章: 33485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藥征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目錄>卷下
<篇名>酸棗仁
內容:主治胸膈煩躁、不能眠也。
考 證
酸棗仁湯證曰︰虛煩,不得眠。
(為則按︰虛煩當作煩躁。)
以上一方,酸棗仁二升。
辨 誤
時珍曰︰熟用不得眠,生用好眠,誤矣!眠與不眠,非生熟之所為也。乃胸膈煩躁,或
眠或不眠者,服酸棗仁,則皆復常矣。然則酸棗仁之所主,非主眠與不眠也。而歷代諸醫,
以此立論誤也,以不知人道也。夫人道者,人之所能為也。非人之所能為者,非人道也。學
聖人之道,然後始知之。蓋眠者寤者,造化之主也,而非人之為也。而煩躁者,毒之為而人
之造也,酸棗能治之。故胸膈煩躁、或寤而少寐、或寐而少寤,予不問酸棗之生熟,用而治
之,則煩躁罷而寤寐復故。嗚呼悲哉!聖人之世遠人亡。歷代之學人,其解聖經,往往以天
事混之於人事,故其論可聞,而行不可知也。人而不人,醫而不醫,吾黨小子慎之!勿混造
化與人事矣。
品 考
酸棗仁 和、漢共有焉。漢產為良也。

<目錄>卷下
<篇名>茯苓
內容:主治悸及肉 、筋惕也。旁治小便不利、頭眩煩躁。
考 證
苓桂甘棗湯證曰︰臍下悸。
茯苓戎鹽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茯苓澤瀉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以上三方,茯苓皆半斤。
防己茯苓湯證曰︰四肢聶聶動。
茯苓四逆湯證曰︰煩躁。
以上二方,茯苓皆六兩。
茯苓杏仁甘草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以上一方,茯苓三兩,而亦六兩之例。
苓桂朮甘湯證曰︰身為振振搖。又雲︰頭眩。
苓桂五味甘草湯證曰︰小便難。
苓姜朮甘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證不具也。(說同上)
小半夏加茯苓湯證曰︰眩悸。
半夏厚朴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以上六方,茯苓皆四兩,此外苓桂劑頗多,今不列舉焉。
茯苓甘草湯證曰︰心下悸。
以上一方,茯苓二兩,而亦四兩之例。
茯苓飲,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栝蔞瞿麻丸證曰︰小便不利。
葵子茯苓散證曰︰頭眩。
真武湯證曰︰心下悸、頭眩、身 動。
附子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桂枝去桂加茯朮湯證曰︰小便不利。
以上方六,茯苓皆三兩。
五苓散證曰︰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
以上一方,茯苓十八銖。
豬苓湯證曰︰小便不利、心煩。
桂枝茯苓丸證曰︰胎動。(說在互考中)
以上二方,茯苓諸藥等分。
上曆觀此諸方。曰心下悸、曰臍下悸、曰四肢聶聶動、曰身 動、曰頭眩、曰煩躁,一
是皆悸之類也。小便不利而悸者,用茯苓則治。其無悸證者而用之,則未見其效。然則悸者,

互 考
茯苓戎鹽湯、茯苓澤瀉湯,各用茯苓半斤,以為主藥,而不舉茯苓之證。苓桂甘棗湯,
亦用茯苓半斤,而有臍下悸之證。其它用茯苓為主藥者,各有悸眩 動之證。況於二方多用
茯苓,而可無若證乎?其證脫也必矣。
茯苓杏仁甘草湯方,是苓桂朮甘湯去桂朮加杏仁者也,然則其脫茯苓之證也明矣。
茯姜朮甘湯,有身為振振搖證,此非桂之主證,而苓之所能治也,然則苓姜朮甘湯條,
脫此證也明矣。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方,是防己茯苓湯,以黃 、甘草代人參、芒硝者。而防己
茯苓湯,有四肢聶聶動之證,是非黃 、甘草之主證,而茯苓之所主治也。由是觀之,此湯
脫四肢 動之證也明矣。
半夏厚朴湯,是小半夏加茯苓湯,更加厚朴、蘇葉者也。然則其脫眩悸之證也明矣。
茯苓甘草湯方,是苓桂朮甘湯,去朮加姜者也。可以前例而推之。
茯苓飲,以苓為主,而不舉其證,以他例推之。心悸下而痞硬、小便不利、自吐宿水者,

附子湯方,是真武湯去姜加參者也;真武湯條,有心下悸、頭眩、身 動之證,然則此
湯之條,脫若證也明矣。
桂枝茯苓丸證曰︰胎動在臍上。為則按︰蓋所謂奔豚也,而不可臆測焉。以旁例推之,
上衝
人參茯苓黃連,其功大同而小異,說在人參部中。
品 考
茯苓 和、漢無異也。陶弘景曰︰仙方止雲茯苓,而無茯神。為療既同,用之應無嫌。
斯言得之,赤白補瀉之說,此臆之所斷也,不可從矣。

<目錄>卷下
<篇名>豬苓
內容:考 證
豬苓湯證曰︰渴欲飲水、小便不利。
豬苓散證曰︰思水者。
以上二方,豬苓諸藥等分。
五苓散證曰︰小便不利、微熱消渴。
以上一方,豬苓十八銖。
上曆觀此三方,豬苓所主治渴而小便不利也明矣。
品 考
豬苓 和、漢共有焉,漢產實者為良也。

<目錄>卷下
<篇名>水蛭
內容:主治血證也。
考 證
抵當湯證曰︰少腹硬滿云云。又曰︰經水不利下。
抵當丸證曰︰少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
以上二方,水蛭或三十個、或二十個。
上觀此二方,則水蛭之所主治也明矣。為則按︰診血證也,其法有三焉。一曰少腹硬滿,
而小便利者,此為有血,而不利者,為無血也;二曰病患不腹滿,而言腹滿也;三曰病患喜
妄,屎雖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此為有血也。仲景氏診血證之法,不外於茲矣。
品 考
水蛭 蘇恭曰︰有水蛭、草蛭。大者長尺許,並能咂牛馬人血。今俗多取水中小者,用
之大效。

<目錄>卷下
<篇名>龍骨
內容:主治臍下動也。旁治煩驚失精。
考 證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湯證曰︰驚狂、起臥不安。
以上一方,龍骨四兩。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證曰︰失精、少腹弦急。
天雄散,證闕。(說在朮部中)
蜀漆散,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以上三方,龍骨三兩,或諸藥等分。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證曰︰煩驚。
以上一方,龍骨一兩。(說在外傳中)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證曰︰煩躁。
以上一方,龍骨二兩,而亦四兩之例。
上曆觀此諸方,龍骨所治驚狂煩躁失精也。無容疑者,為則每值有其證者,輒用之而間
有無效者,于是乎中心疑之。居數歲,始得焉。其人臍下有動而驚狂、或失精、或煩躁者,
用龍骨劑,則是影響。其無臍下動者而用之,則未見其效。由是觀之,龍骨之所主治者,臍
下之動也。而驚狂失精煩躁,其所旁治也。學人審諸。
互 考
蜀漆散條,所謂瘧者,是寒熱發作有時也;而其有臍下動者,此散所主治也;無臍下動
者,而用之,則未見其效。
辨 誤
龍骨之說,或曰斃也,或曰石也,諸說終無有一定也。為則按︰譬如人物乎,父精母血,
相因為體,人人而所知也。雖然,果然之與,不孰究論之龍骨亦然。究論何益之有?至如
其效用,則此可論也可擇也,不可不知也。
品 考
龍骨 以能化者為上品也。有半骨半石之狀者,是未化也。取龍骨法,如取石膏法也。
打碎用之。

<目錄>卷下
<篇名>牡蠣
內容:主治胸腹之動也,旁治驚狂煩躁。
考 證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湯證曰︰驚狂、起臥不安。
以上一方,牡蠣五兩。
牡蠣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以上一方,牡蠣四兩。
牡蠣澤瀉散,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以上一方,牡蠣諸藥等分。
柴胡姜桂湯證曰︰微煩。
以上一方,牡蠣三兩。
以上一方,牡蠣二兩,而亦四兩之例。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證曰︰煩驚。
以上一方,牡蠣一兩半。(說在外傳中)
上曆觀此諸方,牡蠣所治驚狂煩躁,似與龍骨無復差別。為則從事於此也久之,始知牡
蠣治胸腹之動矣,學人亦審諸。
互 考
牡蠣黃連龍骨同治煩躁,而各有所主治也。羶中黃連所主也,臍下龍骨所主也,而部位
不定、胸腹煩躁者,牡蠣所主也。
牡蠣湯條曰︰瘧。牡蠣澤瀉散條曰︰有水氣。其所舉之證,蓋不具也。以他例推之。喘
急息迫,而胸中有動者,牡蠣湯主之也。身體水腫、腹中有動、渴而小便不利者,牡蠣澤瀉
散主之也。學人審諸。
品 考
牡蠣 殼之陳久者為良也。餘家今用出於藝州者也。坊間所鬻者,不堪用也。

<目錄>
<篇名>跋
內容:蓋古書之貴於世,以施諸今而有征也。其古雖並於詩書,言之與實背馳,則不足貴矣。
本草之書,傳於世也雖邈焉。鑿說之甚,辨折以胸臆,引據以神仙,其言巧而似。于是其理
達而遠乎實,遊斷諜諜,不異趙括之論兵也。先考東洞翁,于是作《藥征》,考校效驗,訂
繩謬誤,揣權宜,精異同。雖頗窮經旨,未嘗有如本草說多能者。然循其運用之變,奏異功
則殆如天出,而俏性多能,是方之功,而非一物之能也。夫陽燧取火於日,方諸取露於月,
而浮雲蓋其光,則水火忽不可致也。而終日握陽燧不得溫手,終夜舐方諸不能止渴。方諸陽
燧,雖致水火,責之以其能而不獲者,非自然之能也。自然之能出乎天,而不假他力,法用
之功成之可以據,載籍雖古,豈足尊信哉?行考之於《藥征》也,主治頗詳明,不道陰陽,
不拘五行,以顯然之證。征於長沙之法,推功之實,審事之狀,闡眾之所未發,以燭乎冥行
之徒。誠扁鵲之遺範也。其書之已成,受業者奉之,屢請刊行。翁喟然歡曰︰過矣!刊行何
急?世所刊之書,後欲廢者,往往有之,皆卒然之過也。藥論者,醫之大本,究其精良,終
身之業也。今刊未校之書,傳乎不朽,為人僇笑,寧蠹滅於櫝中,終不許焉。翁卒暨於今十
有二年,遂命剞劂之師,利行之於世矣。
天明甲辰之冬十一月朔男猷謹題


in>: 全文完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9
文章: 33485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藥徵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藥徵.pdf  {繁體}
這是.pdf檔
您沒有權限檢視這篇文章所附加的檔案。
圖檔
發表主題 主題已鎖定

回到「中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