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中解脫

佛陀示現八萬六千四百善巧法門,發菩提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4
文章: 33855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掌中解脫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掌中解脫1
來源:http://lobsangdrolma.blogspot.com/searc ... 1%E7%AC%AC
掌中解脫開示/穹拉仁波切 2006
(借用菩提道次第科判頌作為紀錄科判,只有部分紀錄,完整開示請聽錄音)

禮敬尊勝師 祈請永攝受
菩提道次第 引導分為四 為顯法源淨 開示造者勝 次令敬教授
宣此法殊勝 如何聞與說 二勝教授法 如何正教授 引導入次第

造者三殊勝 圓滿種姓生 身獲教證德 於教所作事 印與藏聖業
*仁波切介紹道次第傳承、八大引導、及掌中解脫傳承的來源

法殊勝有四 達聖教無違 聖言現教授 易獲勝密意 大罪自消滅
*由論的四種殊勝,讓自己也在心中生起四種殊勝。
*對於有人批評大乘不好或密乘不好,不應該生氣,反而應該問他原因是甚麼,如果他有正確的理由就應該隨順,如果他的理由不正確或沒有理由就應該駁斥。
*對完整道次第了解很重要,最好的是進三大寺學經典做為輔助,次是透過廣論、略論了解,再不行就透過安樂道、速道、掌中解脫去了解自依止善知識起至毗婆舍那的內容,知道共下士道、共中士道、上士道如何修學。完整的道次第了解,如同不管貧、富,每個家庭都有桌椅一樣,只是有錢人的家裡,桌椅的數量、材質較好而已。若是認為下士道未修學完,就不去聽中士道、上士道,是錯誤的心態。如果對道次第有完整的了解,看到論典在說空性、菩提心、四諦、無常等,都會成為輔助。不說經論,光看報紙上有戰爭、車禍的訊息都能緣念念死無常,如此對道次第的體悟就會更深。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4
文章: 33855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掌中解脫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掌中解脫2
聞說理分三 聽講與共作 聽聞軌理三 思聞法勝利 承事法法師
正聽軌理二 初斷器三過 次依六種想 講說軌理四 思說法勝利
承事大師法 意樂與加行 說不說差別 完結共迴向
*聽聞軌理的來源是佛說「諦聽」,聽法前要調整動機,以正確的心態—菩提心或三士道攝持下聽聞。
*聽聞道次第時,要將自己的想法與行為與聽聞到的道理作比較,若不一樣,要想如何改變;若相同,要對自己隨喜。如不是了解「我不要生起嗔心」就可以了,要去了解生起嗔心的過患是甚麼?為何會生起嗔心?要如何遮止?要將之與自己的心相續相結合。要拿道次第做為鏡子。
*講說不只在面對群眾才是講說。如果每天課誦時,不管有沒有唸出聲來,觀想其他眾生一起聽、一起念,以這樣的意樂就有法布施及說法的功德。又如對自家的寵物唸誦六字大明咒,也對牠們有幫助。(仁波切說他餵食貓時都念六字大明咒,後來貓一聽到法語就很興奮地跑過來,這樣對牠很好。)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4
文章: 33855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掌中解脫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掌中解脫3
正以教授二 道本為依師 依已怎修心
首修依師法 分座及下座 座有加正後 加為六加行
*灑掃時,若正在修菩提心,就將掃把觀想成菩提心,將我愛執掃除;若正在修空性,就將掃把觀想成證空的智慧,將真實我執掃除;修無常時,就將常執掃除。特別是在修甚麼時,就將該科的反面與違緣掃除。若有侍者在打掃,就觀想他人將之掃除即可。打掃時要有迎請佛菩薩將來的意樂。
*安置佛相:以最能生起信心的聖像放在前方。無聖像處,就觀想在自己前方即可。
*諸佛菩薩並不需要我們的供養,祂們受供會歡喜是因為我們有這種發心可以聚集資糧,諸佛因為我們取得資糧而歡喜,所以走在路上看到美好的事物都可以供養,不是只有自己的東西才可以。供養的動機是為利有情而成佛供養,為了解脫而供養,至少是為了脫離惡趣而供養。陳設供品應莊嚴,因為它是成佛後,自己的淨土與受用的因。入行論第二品說了如何供養,要配合著看。不過有能力供養時,不可以只有意樂供養。
*入座前要調整動機。為了要讓心調整至無記才數息,有時候是單純數數,有時候可以想將障礙呼出去,將諸佛菩薩的加持吸進來。之後要調整意樂至善念。(舉例說明不同的動機成為上士道、中士道、下士道的修行,與不是修法的動機)
*觀皈依境。觀世尊相貌,但其本質與根本上師無二無別,因為此處是觀修道次第,所以是引導道次第的根本上師。根本上師的標準是,在聽聞多次道次第中,因為他的教授,調伏自己的煩惱與生起功德最有助益者,即為眾多上師中的根本上師。
*前方善知識的相貌是左手結定印,右手結說法印,因為能在根本定中說法的只有佛能做到,所以代表善知識與佛無二無別。另一層意義是要弟子多去聽聞,且要去修行,引導弟子聞思修之意。第三種是,對於我們身心造成障礙的是我執與死主閻魔,透過善知識的說法可以認識、證得空性,所以可以去除我執。善知識左手中有無死甘露,所以可以斷除死魔。
*帕繃卡仁波切說過,在觀想根本上師週邊上師時,要重新想從上師處得到何法,如同你清楚錢包中有多少錢一樣,說到你從誰聽過法卻要重新想,表示對善知識不重視。
*觀資糧田(仁波切解釋資糧田聖眾的排列與觀法,2006/10/23)
*解釋皈依發心與觀修法。(殊勝發心—結合密法,願以一生成就佛果位)
*七支供養如一部車子的配件,配件全部具足車子才可以動,七支供養也要全部配合在一起。七支供養是集資淨罪最好的方法,若以譬喻來說,過患方面即如膿可以很容易地擠出,功德即如水果容易成熟,如理做七支供養能快速生起對道次第的覺受。
*七支供養中,禮敬支分身、語、意禮拜,身禮拜又分大禮拜、小禮拜。進行身禮拜時應觀想無始以來所有的身一起禮拜,如華嚴經中說「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華嚴經「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其中「於一塵中塵數佛」是如有一粒米,同時有一百個人看,同一剎那中,產生一百個眼識。同樣,佛的智慧是遍一切處,其智慧所至之處身亦在其上,且一切佛的本質是相同的,所以一個微塵上有所有的佛。
*無上的供養分四:一、執持正法:如在心中緣念法;二、依聞去修;三、發起菩提心;四、觀想將善根轉換成供品供養給佛菩薩。
*仁波切接下來講供養曼達及供養曼達的功德、四力懺悔、三十五佛懺(2006/10/23)
*隨喜是快速取得資糧的方便,隨喜分隨喜自己與隨喜他人。因為現在具有暇滿身,具足暇滿身的因並不容易,所以可以隨喜自己往昔所造功德,讓自己不僅可以遇到正法,而且可以遇到諸佛的心要—道次第。隨喜自己現在的功德包括,聞法、助人行善所造的善業、隨喜自己現在所造可以聞法、遇善知識的因緣,隨喜自己現在所造的善業是而生歡喜,是讓善業增長的方法,且可以斷除因造善業所生的慢心。隨喜他人是如,隨喜他人去達蘭薩拉聽法,因為他人為了聽法所走的每一步路、花的每一分錢都能累積善業、取得資糧。又如閱讀高僧大德的傳記,隨喜如玄奘大師等行誼。總之,隨喜是一個躺在床上就能修習的法門。
*掌中解脫P258「隨喜是菩薩的修法,對我們來說難以實踐」,可能是翻譯的問題,這句話的意思不是說隨喜是菩薩的修法,我們不必修,而是我們觀想的隨喜與菩薩觀想的隨喜不同,二者所緣的寬廣度不一樣,菩薩的隨喜對我們來說較困難。我們的隨喜標準是:這是一件善事,所以自己隨喜。菩薩的隨喜標準是:因為菩薩願一切眾生都成佛,當眾生做了任何一件好事,菩薩就歡喜。二者心理所緣念的不同,所以說菩薩的隨喜標準對我們較困難。
*七支供養以後再重新供曼達,要祈請1.斷除不敬善知識等顛倒心2.生起一切不顛倒心3.去除外、內、密的障礙。外障礙是指飢荒、疾病,內障礙是指自身身體不調,密障礙是指心緣不到法。一個修行者所要修行及斷除的都含在這三個祈請中。
*所謂正修是不斷串習境,因為無始以來,心由煩惱所牽引,現在要轉移所緣境,如以三寶為所緣觀修--有甚麼原因佛陀可以離一切怖畏?為甚麼佛陀可以讓人離一切怖畏?對人是否有分別的情況,有的人會救護,有的人不會?是否具有方便善巧引導所有人。透過不斷地思惟,決定要皈依三寶。正修是將以前緣貪嗔癡改為緣善法修習。
*不斷地緣念所緣。現在要生起嗔心時,緣念嗔心的過患、應如何對治,慢慢去想理由,而不是再隨順於嗔心,不斷觀修的結果,就會讓將生起、或已生起的嗔心壓低或克服。同樣,不是叫大家不要去買東西,是如去買車子,就不要受貪心牽引--覺得這個款式很好…,買到後要想,這個車子是無常的,不能永遠帶給自己快樂等。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4
文章: 33855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掌中解脫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掌中解脫4
正行分為四 依師之勝利 未依錯依過 意樂及加行 依師功德八
近佛令佛喜 魔惡友不犯 煩惱惡行滅 地道証增上 永遇善知識
不堕三惡趣 易成一切利 反此過亦八 謗師同謗佛 瞋師住獄劫
依密亦無成 勤修密成獄 德不生及退 此生病苦逼 後世墮惡趣
永離善知識 見為利樂本 恒修攝受因 如理善依師 意樂親近二
意樂信為要 念恩生恭敬 修信應思三 觀師即為佛 能觀之原因
如何觀為佛 佛說師是佛 承辦佛事業 今亦利眾生 自見不定準
念恩生敬四 師恩勝於佛 親教且加持 施物攝受恩 加行親近三
供養及恭敬 依教而奉行
*若善知識具相,但自己本身不能如理依止,則不應去依止。師徒關係的建立是從善知識將你視為說法對象之一,而你也將他視為善知識,當聽到第一個字開始,師徒關係就開始了。如果想著這位善知識不知道好不好?或因為人情壓力去聽法,說法者就不是善知識。
*不是說去依止一位善知識就不能再去依止其他善知識。阿底峽尊者在世時有一百五十七位善知識,因為他在聽完一位善知識說法,又去聽聞其他善知識說法,所以一生中加起來有一百五十七位善知識。同樣的,馬爾巴尊者也依止一百五十多位善知識。一般說初學者依止少位善知識較好,是因為初學者依師時,有時候會覺得善知識意見不合,或覺得善知識不對,所以依止少位善知識對如何依師學習較有幫助。
*上師與根本上師有差別。根本上師也是有階段的,如有道次第的根本上師、得到別解脫戒的根本上師、得到密續灌頂的根本上師,在此之中,對心相續最有幫助的、最能生起功德的就是根本上師。如阿底峽尊者有一百五十七位善知識,但會將金洲大師視為根本上師,因為他是透過金洲大師才發起菩提心、了解菩提心應如何修,所以才視其為根本上師。自己心相續將某位善知識視為根本上師時,他就是根本上師,不需要跑到他面前說。
*現在有些人學格魯派的教法,又去學寧瑪派,或是向不同的教派都學習,這些都沒有違背依止善知識。舉例來說:一個前半生學格魯的人,後來去學寧瑪的教法,覺得寧瑪的教法較符合自己的希求,對自己的心相續較有幫助,而成為寧瑪派,但這不代表跟隨過的格魯派善知識就不再是善知識,而將格魯的善知識與寧瑪的善知識視為無二無別,他們是依眾生不同相貌而示現的,如此的觀想,這樣依止善知識是無違背之處。
*不是說有師徒關係就要永遠跟隨在善知識身邊,也有只聽過一次法,不再見面卻能如理依止的情況,只要再心續中,對善知識以正確的方法依止、生起信心,即是如理依止,而不需要時時刻刻跟在身邊聽他的教法。
*依師時,依止的善知識要具相,否則不應依止,既然依止以後就要如理依止。有時候與善知識意見不合時,應該懺悔,不可認為他從今以後就不再是自己的善知識,如母親將你生下來,就是你的母親,不管與母親的關係好壞,她都是母親,善知識亦同。
*能依弟子相是誠實不偏、具分別善惡的智慧、及對法的希求。若善知識具相,弟子不具相,也學不到法,所以二者都要具相。
*依師的根本為信心、念恩生敬,正修時,一般會觀想善知識的恩德去生起敬重心,後再依六加行做一次觀想,結行時再做一次沐浴觀想。未正修時應該閱讀傳記,如那洛巴依止帝洛巴、密勒日巴依止馬爾巴、仲敦巴依止阿底峽的傳記,去思惟這些祖師大德是如何去依止善知識。
*密勒日巴依止馬爾巴時,馬爾巴因為他未帶供品,或是要他去建房子等。二者是特殊情況,馬爾巴即身成佛者,密勒日巴是如意寶般的弟子。現在若有人說:未供養就不會得到灌頂、不會得法,這是錯誤的說法,反而有聽到這樣說法,不應去依止。(仁波切說現在有人要我們去蓋房子、拆房子,很可能我們不會去理會他。)去看密勒日巴的傳記很好,可以發願跟尊者一樣。
*依止善知識最好的供養是依教奉行,如善知識要你一天唸一百零八遍六字大明咒,你就如理去念,或要你每天生起善念、造善業,你就如理去做。如果善知識說:你要給我一百萬,你可以說我有家庭要照顧,沒辦法做到。但是你心裡不要不高興,仍要生起信心,只要表明真實狀況及為何如法做到。
*座間要防護諸門,不要讓自己的心太散亂,如同逛街買東西,沒買到想要的東西,回家會一直想一樣,若過於散亂,正修時無法將心收回來。心要有這樣的意樂:今天所造的身語意要清淨。每天去檢查行為是否如發願一樣,再加以調整。(仁波切說了奔公甲的故事。)阿底峽尊者教誡,處眾時要小心自己所說的,獨處時,要小心自己所想的。因為處眾時,任意說話會有傷害別人的情況,所以講話時要觀察自己在說甚麼;獨處時,心會胡思亂想,所以要觀察自己的心。
*噶當派的上師在閉關時會在關房之外,再加小石圍繞,意思是為求今生安樂的心到此為止,次是追求輪迴的心到此為止,追求我愛的心到此為止,以此發起大乘發心。要了解如何修正知正念可以去看入行論正知品,了解座上與座間要如何修,入行論說的很好。以正知正念攝心,食衣住行都依法而行,雖然很困難,但可以發願自己可以這樣去行。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4
文章: 33855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掌中解脫5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掌中解脫5
依已修心二 首勸取心要 次應如何取
暇身不空過 正明暇滿義 思義大難得
*正修暇滿是透過暇滿的本質、義大、難得的科判去思惟暇滿為何。會以觀修暇滿可以帶來好的身體、可以遇正法、可以修行、自利利他去調整動機。若自己有花時間認真思惟過暇滿的本質、義大、難得,聽到這樣的文字就可以產生覺受,不然就只是念過去而已。要思惟為何要修法?修法為何要有暇滿身?透過這些去決定為何要去取得暇滿身,這就是所謂的修行。不要以為修行就是進閉關房、處在安靜處打坐,或修本尊才是修行。對初學者而言,思惟道次第的內容還比較重要。因為在觀修本尊時,只是運用觀修方法或是希望成為本尊,而還不能實際成為本尊,但觀修道次第,慢慢思惟、體會,是可以成為任運而成的。以前十三世法王的老師在傳授灌頂時,花了大多數的時間在前行說法,很多人以為他沒說密法或密法扼要,反而只在說顯教或共大乘的部份,對此章嘉仁波切說,那些人不知道甚麼是密法扼要,密法的精髓或得到扼要是觀待前面顯教的基礎穩固,顯教的基礎穩固才會有菩提心、得到灌頂。所以自己在家中唸誦課誦時,祈求發願很重要。所謂初中二事很重要即是祈求發願與迴向,祈求發願與迴向在做任何善事時是很重要的,但是我們通常只是透過幾個簡短的偈頌,如「為利有情願成佛」就結束了,應該是看到這樣的詞句,要將詞句的內容融入心中,而不是空泛的唸過去。
*所以修法時是否一定要具有暇滿身?因為未有暇滿身要去學佛是很困難的。(仁波切在此說了處三惡道、長壽天,成為欲界天人為何無法學法。)要隨喜自己身處有正法處,有善知識喚醒我們,不然我們也不會學法;不生於邪見處,不然自己也會受他人影響生邪見,無法學佛。隨喜自己不生邪見處,不易受動搖,並發願自己以後不生邪見。但不是因此對有邪見者生嗔心,因為他們生起邪見也是有原因的,要對他們生起慈悲心,發願讓自己有能力可以引導他們脫離邪見、成佛。我們覺得有邪見的人很可憐,有時候他們也覺得我們很可憐的坐在那裡課誦、跑去印度聽法等。密勒日巴有個公案也是這樣,人們覺得密勒日巴很可憐,穿的衣服這麼少,密勒日巴也覺得人們很可憐。如果有人因為邪見對我們有傷害的行為時,自己要生悲心、修忍辱,因為修忍辱必須要有對境,他們就是忍辱的對境。如以前文革的時候,紅衛兵摧毀了佛的身語意相,認為這樣可以讓我們離苦得樂,而我們的行為也是要讓他們離苦得樂。二者同樣都是在追求離苦得樂,只是紅衛兵的方法是錯的,他們是觀點與方法與我們不同,所以不要因此生嗔心,當念誦「為利有情願成佛」時,不能將紅衛兵除外,而是要將他們視為主要的對象,為利益他們所以要成佛。
*在修八暇十滿時,要將八無暇的情況一一想出,生起隨喜自己不生在八無暇處,十滿亦同。不是一一將八暇十滿列出來就算了,如同不是一一念出每一道菜的名稱就會吃飽一樣。
*沒有一個人不能夠修法、觀想,只是觀想的深淺度的差別,如布施一元也是布施;屠夫雖然以殺生為業,但是週日發心好好持戒也是持戒;將軍在一個小時中決定不打仗、不生嗔心也是忍辱;精進的話,即使再忙,不會忙得連唸一句佛號的時間也沒有;在家中,靜坐二、三分鐘好好去思惟法、思惟佛陀的功德也是一種靜慮;沒有聽過空性要去了解或思惟空性是很困難的,但是看到別人在講說、聽聞空性,發起以後有機會要去了解空性,也是一種開始。所以只有思惟寬廣度的差別,具有八暇十滿而沒有辦法思惟佛法的情況是沒有的。
*要得到一切種智的因緣是要了解完整的道次第,不斷地、一遍一遍的聽聞、思惟、討論,慢慢的也能自依師至止觀雙運、密法都能了解到。現在雖然沒有辦法進入寺院學習,但是透過錄音帶,粗分了解完整的道次第是可以做到的。先對道次第有了解,慢慢對菩提心有了解,透過修習,認為自己生起菩提心應該是可以成辦的,後努力修菩提心,產生任運而起的菩提心。對菩提心有喜好就可以去受菩薩戒,趨入大乘,再入密乘,再了解生起次第及圓滿次第,知道生起次第及圓滿次第是可以成就佛果的,了解自己可以一生成佛。
*對於初學者,因為都有工作,不可能馬上像密勒日巴一樣甚麼都放下去修行。但是回到家,每天做一點課誦,一點思惟,慢慢累積也是一種修行。有些人現在因故不能來聽聞完整的道次第,但是光是聽到暇滿也是可以的,因為已對暇滿有了習氣種子,未來習氣種子成熟了,就會覺得暇滿難得,會去聽正法、發菩提心,乃至成佛。所以不斷累積善緣,有一天就會發菩提心,修佛子行,生起圓滿次第、成佛,是這樣一步步累積上來的。密乘雖然可以一生成佛,但修持的心態應該是為了眾生,想以一生到佛果。要有為了佛果位經百千萬劫的修學也值得的想法,而不是為了投機取巧,想馬上達到果報去學密乘。
*義大一科,一般科判上會有暫時的利益、究竟的利益,依上師的教授加上有剎那的利益。普遍的情況是一整天都沒有在思惟善業,但若能思惟法,即使是半小時或2-3分鐘去行持法,在每一剎那都在累積善業,都會帶來幫助,所以依上師的教授會加入有剎那的利益。
*思暇滿義大可以透過原因、理由、例子來證成暫時利益、究竟利益、剎那利益,如此就會生起暇滿為何義大的覺受。以前噶當派的上師會有很多好的例子幫助我們在各階段如何思惟。(仁波切說了廣論上的例子。)這些公案實際有沒有並不重要,是為了讓學人去思惟這段內容而安排的,舉例不一定要舉西藏的例子,自己可以安排能輔助自己修法及思維法的內容即可。(仁波切開玩笑的說台灣的素食很好吃,在美國都吃不到,現在不吃以後就沒機會了,所以早上吃、中午吃、晚上也吃,但是還沒到把自己脖子綁住的情況。)
*暇滿難得從因位、譬喻、本質(具足十八個條件很難得)不同的角度去思維難得。難得的標準不是從世界上的多寡來判斷,是從自己判斷是否難得,如果自己的善因足夠,以後一定會得暇滿身,若自己資糧不夠,當然就是暇滿難得。
*思維暇滿義大、難得很重要,自己思維過,真的有覺受,就會自發去學習,不需要老師去推動。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4
文章: 33855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掌中解脫6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掌中解脫6
心要理決定 總攝聖至言 如次引導相 何知三士門 次第無錯亂 由因與所為
取心要分三 共下共中道 並及上士道
*為何說共下士道、共中士道有二層意義,一是生起上士道之前,必須要先生起共下士道、共中士道,第二是有些人會有慢心,認為我是修大乘、修密法的人,但並非如此,要一步一步來,必須要經過共下士道、共中士道,才有可能生起上士道及密乘,密勒日巴跟隨馬爾巴學習也是如此。雖然說密乘可以即身成佛,但是是建立在道次第(三主要道)上,基礎打穩之後才有即身成佛這件事。密勒日巴雖然是即身成佛,但是也是前世有對道次第的修習、思維(其前世是噶當派的傳承上師),已有習氣種子,所以當生不需要對顯教的部份有太多的努力,經過啟發即可快速生起,當生就可以很快修習密法。所以修密之前一定要對三主要道有了解,才有可修密法的東西,而且不守三昧耶戒去修密保證進入金剛地獄。這邊不是叫大家不要去修密法,而是最佳的狀況是生起三主要道、菩提心才去修學密法。但是我們現在還是要修學密法是為甚麼?因為我們今生能不能生起菩提心是不知道的,有沒有機會進入密乘也不知道,會說密乘是比值遇諸佛更珍貴的一件事,為了對密法有串習,所以現在就開始學習。
*自己的眼光要放遠、心胸要寬廣,如思維暇滿、念死無常不是思維就能馬上生起,所以不斷努力,花一輩子或幾生去生起。如果發願生生世世生起菩提心,有為了生起菩提心而受苦、或花費多少時間都願意的心,反而幾個月或幾年就會生起菩提心。有人去問噶當派的上師何時才能生起菩提心?得到回答是:你白天在胡思亂想,晚上在睡覺,甚麼時候修過了?連一次暇滿都沒有好好思維過,就在埋怨暇滿並沒有生起是不對的,應該有為了生起暇滿的覺受,花多少心力都願意,如此反而容易生起。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4
文章: 33855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掌中解脫7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掌中解脫7
共下心要二 生求後世心 依後世安樂 此世不久住 念死思苦樂
念死理有四 過患與勝利 何心修念死 不念死六過 不念正法過
雖念不修過 雖修不淨過 修不殷重過 自謀不善過 死時追悔過
念死具六利 利大及力大 初中後重要 死時心歡喜
*不思維後世、對今生有罣礙,修法時就不會圓滿,所以才要修學念死。先思不念死的過患,才會有想發起念死之心,此後就努力從不同的角度思維經典去發起,並向上師及諸佛祈求能生起念死之心。
*念死的利益分六,也不是一一背出就可以,要將之與心相續相結合。最好的狀況是對道次第都很熟,到哪裡都可以觀修思維,不需要依賴書本。但是初學者做不到時,可以翻讀經論,依文去思考這段要如何思維?有哪些公案?有甚麼體會?所以開始時是不斷地一遍一遍去看,越來越熟悉就可以不依賴書本。
*思維念死利益可以這樣想:因為來世要生善趣,所以現在就要去修善法,想造了很多惡業,以後會生三惡趣,就會生起怖畏心,去皈依三寶,發起皈依心。由念死切入,可以一步步至發大乘心,如此就可以將三士道都思維進去。
*手中拿著顱碗是要提醒念死無常,由於每一個人都跟我一樣,他們因無常而往生了,同樣,我的身體亦不是永久的,我也會往生,是透過法器去念死。
*念死可以知今生無常,就會將現世所貪的東西、不悅意放掉,可以對治貪心、嗔心。念死最初重要是因念死可以成為學法的起發點;中間重要是因可以促進不斷精進;最後歡喜而死是因知道人本來就會死,不需要怖畏。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4
文章: 33855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掌中解脫8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掌中解脫8
云何念死心 三九三決斷 決定無定期 除法餘無益
決定死三因 死至無能退 壽無增只減 生無暇修法
*念死分三根本、九因相、三決定,自己看就可以了解念死這段經文,但是要將之與心相續結合要花一段時間。有充分時間可以觀想時,要觀想資糧田在前,做七支供養,想我會有現在這樣的處境就是因為不念死所致,所以現在要好好思維念死,去祈求自己能依經文在內心生起體會與證量。若結合密法可以觀想諸佛放光,融入我及有情心續中,淨治無始以來的惡業,特別是自己對無常生起證量,以後每一段都可以這樣思維。
*每一個人都知道一定會死,無法逃避,又為何要念死?因未死之前要如何利用暇滿身,思無常就會有推動力去思維佛法。世尊示現涅槃是為了破除弟子的常執。世尊在涅槃前說了,一切有為法都是無常,是為了表示無常很重要再次宣說。(仁波切在此說了世尊在涅槃前度了最後二位弟子的故事,及諸阿羅漢不忍見世尊示現涅槃所以先進入涅槃,後大迦葉尊者如何善巧度阿難成為阿羅漢。又說三藏集結的經過。)
*如是有七代尊者代理佛陀事業,這些祖師現在都已示現涅槃,以前印度八十大成就者、二勝六莊嚴、十七大班智達都圓寂了,現在也只能聽到他們的名字與公案。在西藏傳這段時,會舉哪位國王、哪位大德、哪位喇嘛,在當時很有名,現在都不在了。同樣,百年以後,在座每一位都不會在世上,只會有人提到名字,說以前有這個人。要想說以前的人都走上死亡這條路,我也一定會走上,我死的時候有甚麼可以幫助我呢?只有佛法,所以真的要去修學佛法。
*前說任何身體都會死亡,此想無論在何處,山中、海中等都會死亡。(仁波切舉說有人因為仁波切回印度聽法容易生病,希望他留在美國,仁波切就引這段回答。)死魔來時,我們無法賄絡他,無法以戰爭擊敗他。經上說,四方有大山不斷向中間靠攏是無法阻止的,同樣,生老病死來臨時也無法阻止。一般的藥、長壽灌頂是有幫助的,但是死亡的業來時,也無法阻止死亡。不要說閉長壽關,就連傳長壽灌頂者都要死亡。如此思維決定死:壽命是無法增長的,若只有活一百歲的業,也不可能活過一百歲。
*此想每一剎那都不斷往死亡靠近,如起床到現在過了十小時,就接近死亡時小時,所以每天、每月、每日都在接近死亡,即使是睡覺死魔都不斷把我們拉過去。如殺豬時,豬每走一步就接近死亡一步。再回想我來台灣三週了,自己壽命也減少了三週。
*看我們活著都在做甚麼?有一半的時間在睡覺,剩下的在作自己的事,真正緣到法的時間十分稀少。因為死時唯一能幫助的就是法,所以要修法,此是第一決定,要將這種想法成為覺受,而不是知識而已。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4
文章: 33855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掌中解脫9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掌中解脫9
死無定亦三 贍洲壽不定 死緣多活少 思身極微弱
除法無益三 財親身無益 雖暇極易壞
*次是死無定期:南瞻部洲的人死亡的時間是不一定的。大家都知道自己會死,但不會認為今天或是近期會死,因為還年輕、身強體壯,但是這個不是正因。這是可以看到的:如還是嬰兒就死了、白髮人送黑髮人、有人長期臥病未死,有人身強體壯卻暴斃,有些人吃飯的時候死了,有些人正在做事就死了,也可見祖師大德書寫到一半就死了。我們看到某人死了,卻不想自己也會死,正確的作法是看到親友死亡時,要把他們的死亡看成訊號,自己也正不斷走向死亡。我們晚上去睡覺,明天會不會醒來還是未知之數?覺得自己一定會醒來只是自己的常執,我們也聽過有人一覺不醒,所以死無定期。要這樣想,若自己還能活一、二個月就要造作後世能趨向善趣之因,若有一、二年可活,就去造作成辦解脫及一切種智之因。
*第二因相是死緣多活緣少,自己可以觀察生活有很多死緣,如疾病、車禍、跳樓等。第三個是身體脆弱,有人以為自己身強體壯,但是死緣不需要很大,有很多方法,光是被針刺到都可能死亡。
*有人認為自己現在還年輕,要先去賺錢,退休再去學法。要知道退休不一定有體力去學法,或還在不在人世都是未知數,所以透過這些去想死無定期,確定自己現在就要去學法,此是第二決定。現在就要學法是否意味馬上要拋家棄子去修學?也不是的。以正確的意樂發心去持六字大明咒、去禮拜也是學法。有許多不同的學習方法,若在醫院工作,就以正確的意樂去進行,或是以正確的意樂教導子女,也是在學法。我們要廣大地完成課誦不太可能,但是持六字大明咒、密集瑪也算是做到課誦。很多人沒辦法看很多經書、思維法,但是在開車、走路也可以聽法王的錄音等。
*第三是思死時除法以外餘皆無益。即使是百萬富翁,死時所有的錢都要留下,無法帶走,乞丐死的時候也是將所有東西留下,二者並無差別。有一個譬喻:有一個人不斷的將石頭磨成方形,有人問你這樣要做甚麼?他回答:要把石頭丟掉。同樣,我們不斷追求世間八風、名聞利養,那又是要做甚麼?死的時候把它們都丟掉。
*當我們死的時候,沒有一個人可以幫助我們,這個清楚可見:當人生病時,親友去醫院探望他,表示關心,但是人真的要死的時候,沒有一個人可以帶走,親友反而是死後就把人忘掉。身亦無益即是不管有多美、或多強壯,沒有不必死的。第三個決定是唯有法在死時才有助益。
*在修觀死相-即觀修自己死時的相貌是甚麼?我們現在對自己的身體非常關注,小小的傷都捨不得,但心識離開身體後就只剩一具屍體,現在說是某某人,以後都只是亡者了。修死相時將自己被送去醫院、斷氣、被送到賓儀館,屍體周圍放滿花,人們來弔祭,一一觀想出,將自己當作亡者,想自己也沒有辦法逃脫那一天。很多人會預留遺囑,說身後事該如何辦?但是人死了穿甚麼、擺設甚麼一點幫助都沒有,有的人會以死者之名留下紀念建築物,但對死者一點幫助都沒有。雖然自己沒有死,但去觀修死相,學法的心會越來越強。密勒日巴說:屍體在哪裡?現在的身體就是。現在我們愛怕去墓園,因為其中有多屍體,但是我們死後屍體也要去那裡。想到這些以後,就會想說現在要做甚麼才有益於來世,就會推動去學法。
*思維死相的依據是入行論:「何時赴寒林,他骨及我身,同屬壞滅法,於彼作等觀。」
*思維死相可以去看快死之人是如何?對自己生起死時要做甚麼會有幫助。看報紙時,不是看到這個人死了,那個人死了,而是看到同樣為人,我也會死去,所以看新聞可以讓我們生起念死無常的覺受。看到四季是一分一秒變化,憶念起自己也是一分一秒在逼近死亡。證得無常不像證空性一樣,只是自己沒有去思無常是甚麼?剛開始思維死相時,有的人會感到恐懼,不願意去做,那是因自己的常執的緣故。老年人還好一點,年輕人不願意去修念死無常,生起覺受較為困難,但不斷的修就能體會。
*帕繃卡大師說了心匙一文,可以去看,對修無常很有幫助。憶念無常不一定要依格魯派,也可以去看解脫莊嚴寶論、龍欽心髓等,可以用不同譬喻等不同方法,提醒自己死亡是甚麼?透過這些讓自己對無常的體會更深一層。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4
文章: 33855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掌中解脫10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掌中解脫10
思惡趣總苦 獄畜餓鬼苦
*在西藏的做法是:聽完法後,回去要思維一次,聽法前再思維一次。此是經驗傳承,所以聽完法後應該要思維一次,至少是粗略的回憶今天說了甚麼,有甚麼公案,以後再聽到法就可以回憶以前聽到甚麼。
*我們都相信有前後世,不相信有後世,只有今生想法的人,就會去享樂;因為相信來世,所以就會考慮後世的安樂。後世的安樂是由業引導的,去處只有二處—善趣與惡趣。若見自己有生三惡道的業,在未死之前就要透過四力懺悔懺除。
*台灣人跟西藏人都很喜歡去算命、卜卦,想知道自己的前世與來生,但是不必卜卦,見自己的心相續就知道了,若造善業一定會往生善趣,若造惡業生起煩惱,一定會往生惡趣。
*人都有目標,未學過法之人,其目標都是今生的享樂—吃穿住等為主,學法以後的目標是要往後世想,後世如何才能得到安樂?乃至最究竟的安樂?要後世安樂就要造安樂的因,如布施一定會得到好的果報。一般得到金錢只會想到吃好一點、用好一點,這些用完就沒有了,往長遠去想,想以後過好一點,就要布施。修布施、供養對象不只是上師、三寶,若起一個善念,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畜都是在修布施。所以要讓今生與來世都有一些投資,會說三分之一的金錢用在布施、三分之一是享用,三分之一是儲蓄,但這只是經典的做法,我只是按照經論說。此是說受用方面,若來世要得人身就必須要守清淨的戒。守戒就分不同種,出家人守別解脫戒、受菩薩戒者守菩薩戒,受密乘戒者守密乘戒或金剛三昧耶戒,都沒後過戒,至少要做十善業。沒有辦法十條都守,至少不殺生、不偷盜等要守,不妄語、不說綺語比較困難,不妄語也有寬與窄,對來人的問話心不再焉的回答,答錯了不是妄語,最主要是不說大妄語—不是菩薩說自己是菩薩、未證空性說證空性等。時間上,不能夠終身守戒,持一天、幾個小時也可以,有大乘八關齋戒,第一次是從上師或善知識受,之後就可以在佛像前受,而且只守一日一夜,有機會應去持守。下輩子想要漂亮,最好的方式就是忍辱。所以觀察自己的心相續就知道以後會如何。
*當觀察到自己造了惡業,不必特意去告訴別人,清楚地知道自己造了惡業,而去懺除。若造了善業,就隨喜自己,如此不止是造了一個善業,且能讓它增長。如同我們會去看存摺,仔細核對數字,但那不能讓前增長,但是我們晚上去隨喜自己的善業,可以讓善業增長。所以如同我們看存摺一樣小心,我們也計算自己每天、每週、每月做了多少善業,紀錄這些善業不是讓你去誇耀,而是在許多年以後,回頭去看,覺得自己很努力、有在學習,因此而生起歡喜心,讓善業再增長。西藏的高僧傳裡,就記載了他們做了多少供養、說了多少次法、傳了幾次灌頂等。所以今天的聽法者、說法者都可以仔細的記錄下來,以後就可以隨喜自己的善業,因為同樣的時間,可以舒服地在家休息,但是來到這裡聽道次第,所以就聚積了資糧。若去達蘭薩聽法,和誰討論過道次第,就記錄下來,幾年後再去看就會生起歡喜心,知道自己有在進步。
*後世是因為業而結生的,我們一生造了很多白業、黑業,結生時就看何業較重,若是一樣重,是看長久串習的是甚麼,所以觀察自己的心相續是善業多或是惡業多,普遍的情況是惡業多。如修上師相應法,若心不在焉,只是口唸過去,就只得到善的口業,所得的功德就不大。造惡業也一樣,我們因小事與親人爭吵,說了傷了人的話,之後又起了隨喜心,這就是為了小事造了很大的惡業,惡業也就一天天增長。有時候我們造了很多善業,卻因為嗔心而燒光功德也是有的。所以思維後,所造還是以惡業為多,雖然惡業是可以懺悔的,但是要按照四力如理懺除也是很困難的,這些惡業將會帶領我們至三惡道中。
*我們常常自以為不會往生三惡道,但是要加行道忍位以上菩薩才可以確定不生三惡道,在此之前是不行的。所以我們可以想像自己住在很好的房子,睡很好的床,然後心臟病發往生了,我們可以確定自己不生熱地獄嗎?所以明天是否仍在這裡是不確定的。又如現在身為人,一夜之中往生,往生後可能生為大閘蟹,被冰凍而死、被烹煮,所以明天起來能否脫離這些苦也是不一定的。開始念死無常以後一定會往後世想,後世就由業來引導,業分黑業、白業,造了黑業會生三惡趣,所以後面就是在說三惡趣苦是甚麼?為何要不生在三惡趣?
*思維三惡趣苦不能像看電影一樣,要觀想自己身在其中。有些人會認為這只是幻想,並沒有真的生在三惡趣中,此時就想,自己造了三惡趣的因,這些因是一定有果報的,自己正一步步走向三惡道。所以修密法要觀修本尊、觀自身為本尊,這很好。但是對初學者來說,觀自己生在三惡趣中反而較有幫助,會生起想脫離的出離心。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4
文章: 33855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掌中解脫11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掌中解脫11
地獄別苦四 大有情近邊 寒冷及獨一
餓鬼苦具三 乾渴及疲懼 並其冷熱苦
畜生有五苦 互相吞噉苦 愚癡寒熱苦 饑渴役使苦
*有些人會懷疑是否真有地獄存在?我們可以透過正因證明佛(成佛之道)存在,因為心的本身是清淨的,是無自性的,所以暫時矇蔽心的障礙(煩惱障、所知障)是可以脫離的,所以我們是可以成佛的。同樣,可以以正因成立造善業有善果報、造惡業有惡果報,由此可知,造惡業會生在三惡道也是可以透過思維成立的。
*在西藏,寺院都會畫十二因緣圖,圖的中間有六道眾生,這些不是要令我們感到害怕,是要提醒輪迴及三惡趣苦,生起要離輪迴、得一切種智的心念。
*在妙音教授、文殊口授的教授中,是先說畜生苦,再說餓鬼苦,這是因為畜生較餓鬼愚笨,無法學法,餓鬼較不愚笨,仍有機會學法。在速道、安樂道等一般教授中,是先說餓鬼苦,再說畜生苦,這是因為餓鬼所受的痛苦較畜生來得大。
*我們會認為臨終一剎那的心念是很重要的,會成為最後的助緣。有人造了一輩子的善,因為最後一剎那的惡念,將引發以前所造惡業成熟。有人雖然造了很多惡業,但在最後起了善念,引發以前所造善業的成熟,這並不代表他心相續中沒有惡業,是因為臨終的助緣引發了善業成熟。以前有修行人,一直不肯嚥下最後一口氣,十三世法王就很善巧的對他說「你去兜率天好了,那裡有很多好吃酥油」,他就因此往生了。此是很善巧的引發他投生淨土的心念。同樣的,若臨終之人不想吃東西,家人也就不要逼迫,不然引起他對食物的厭惡,會往生餓鬼道。
*思維餓鬼道之苦如同思維地獄苦一樣,要想我們造了很多生餓鬼道的業,如吝嗇、阻止他人布施、供養、偷、搶、罵人餓鬼等,明年我們是否會生在餓鬼道是不知道的。地獄道苦與餓鬼道苦在大藏經中有說到,所以不管是道次第、或西藏的典故,都可以追溯至大藏經,不是後人憑空創造的。
*畜生苦因親眼可見,所以不需要觀想。看到雞、豬、牛等被宰殺時,牠們所受的大苦,不要只當做看電影,要思維自己若是生為畜生,當遭遇到這樣極大的痛苦時,要如何忍受這些?我們去抓蝦蟹,去逗弄牠們,牠們的苦是如何?若自己的手腳也被綁起來,感受是一樣的。我們以沸水烹煮牠們,看起來不怎麼樣,但是把自己的手也放到沸水中是很痛苦的,牠們也一樣。所以有時候去市場時,看到牠們就覺得牠們很痛苦。最好的話是吃素,不然至少要吃三淨肉,即不吃1.自己殺的2.自己命令他人殺的3.知道是為了自己而殺的肉。在西藏,吃葷食前會念咒,另一方面也希望自己以後能利益牠們得到究竟的解脫。(仁波切在此說了一些投生畜生道的公案及畜生道的苦。)
*開始思惟三惡道苦時會有恐懼的感覺,但是不斷的去修對自己心相續會有幫助。透過經文、公案去思維的意思是要將感覺融入自己的心續中,不要只是數出這些苦,如同吃藥不只是知道藥名、知道有何藥效,不去吃藥是不會有作用的。透過不斷思惟串習,加上祈求上師加持、與淨罪集資三者配合才能讓心續越來越好,而不是去請了很多法,比較這個經文說了甚麼,那個又說了麼,這個善知識說了甚麼和我聽過的不一要,或沒說甚麼,不是在審查他們,而是不管誰在說這些法,都能不斷讓自己的心續產生體會,不斷提升證量。修道次第對我們的吃穿沒有幫助,修道次第的目的是調伏我們的心。以前西藏有諺語:不斷地聽聞而不去學習就會麻木。如第一次聽聞菩提心的教授會有感覺,一再聽聞就覺得這些都聽過了,也就麻木了,如此要調整自己的心續就更為困難。會說若善知識是以自己心續的證量而說,弟子是以調整心態去聽,在一座中,弟子就可以將證量生起。所以若法對心續有幫助,在聽完菩提心的教授後會覺得菩提心很珍貴,心中開始有動搖,越聽越覺得珍貴。而不是聽完了法問說今天說了甚麼?只有這樣嗎?和上次說的有甚麼差別?
*我們會覺得三惡道離我們很遠,但是其實是一口氣就會到,吸了一口氣後,會不會往生三惡道是不知道的。一但生在三惡道中,要跳脫出來生在人天是很稀有的,看畜生的嗔心、愚痴就可以知道。所以初學者思惟三惡道苦很有幫助,會發展出對出離心的好樂。有的人會修密乘的忿怒尊,修本尊是很好的,但是修本尊要至少要對菩提心與空正見二者配合有粗分的了解與體會才去修,若沒有這種心態,只觀想出忿怒尊、手持兵器,對自己的心續有沒有幫助是有待觀察的。以前有公案,有人修大威德金剛,但是沒有菩提心的攝持,所以後世生在鬼道當中,其面貌也有大威德金剛的相貌。
*修本尊也不是要將道次第放棄掉,真正去修本尊、生起本尊是要建立在三主要道(道次第)的基礎上。道次第從一開始依止善知識開始到最後止觀都是在改變自己的心,而不是光了解道理。所以修念死無常時,透過三根本九因相三決定在心續中生起決定,而不光是憶念這些內容而已,光是憶念並未了解道次第要教導的東西。有人會問說道次第的解釋都是後來才出現的,阿底峽尊者以前沒有道次第?這個只是說在阿底峽尊者以前沒有取名為道次第,整個大藏經每一本經論都是在說道次第,只是沒有命名為道次第。本師世尊在世的時候就是講說了現在看到的經文,讓弟子在心續中生起道次第,沒有另一個法門說道次第是甚麼?世尊在因地時也是依三主要道(道次第)而成佛的,先發出離心、再發菩提心、空正見,修佛子行,修生起次第、圓滿次第,而究竟成佛的。過去無量諸佛、現在諸佛也是依道次第成佛的,未來的諸佛也將依道次第成佛。我們希求佛果位就要修道次第,來世要得到佛果位也一樣是透過道次第。所以修三惡趣苦時,先想自己生在三惡道中,再想自己一定會生在三惡道中,過去諸佛也同樣這麼思惟過、了解三惡趣苦,從而產生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才成佛的。
*我們現在只是了解三惡道,有不想生三惡道的心,但是沒有體會。甚麼才是真正了解三惡趣苦的標準?就舉了阿難尊者二位侄子的例子。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4
文章: 33855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掌中解脫12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掌中解脫12
後世安樂二 入教修淨皈 樂本信業果
修淨皈依四 依何因何境 何理正皈依 皈依所學處
皈依因分二 極怖惡趣苦 仰三寶救護 能於此二因 堅固猛利信 是為真皈依
*思維三惡趣苦後,想到要找尋寄託,才去思維可以依靠誰?才找到三寶,因此接下來才說皈依一節。脫離三惡道苦的方式是甚麼?即深信業果。思維三惡趣苦很重要,因為思三惡趣苦才想到不想要這些苦。反觀自己的心,知道自己心續中有投生三惡道的因,因為具有這些因,想把這些因懺除掉,所以才去修四力懺悔。
*皈依的好壞是看皈依二因,二因是怖畏三惡趣苦或輪迴苦及對三寶有信心。皈依可分為下士皈依:自己怖畏三惡趣苦,寄託於三寶;中士皈依:怖畏輪迴苦,寄託於三寶;上士皈依:不只是自己的苦,對眾生的煩惱障、所知障感到厭息及怖畏,寄託於三寶。(以下仁波切說了聖天菩薩如何使馬鳴外道皈依,而成為後來的馬鳴菩薩)
*百五十贊指出:欲了知一切的過患、欲證一切德者自然會皈依佛。不管是內、外道,都有自己的皈依對象,但未了解皈依對象的人會去皈依佛陀以外者。有些人雖然自稱為佛教徒,但皈依了佛又去皈依地方神、龍王等,這個就代表是未了解皈依的言教,因皈依的對象是甚麼。有些人去皈依大梵天、大自在天等,他們雖然比地方神高一級,但是仔細去想,他們本身並未離苦,所以也就無法帶領我們離苦,所以談到皈依對象是誰?要皈依究竟離苦者—三寶。
*如果自己的心續要生起真正的皈依,就要了解佛、法、僧是甚麼,有真正的了解才可以說皈依三寶。有些人說自己是佛教徒,但是在生病的時候就去找地方神,就是在比較三寶與地方神食,他相信地方神可以幫助他。如果出家人有這樣的情況,即使是穿僧衣,也不是出家人,因為別解脫戒的根本是皈依,對三寶沒有信心,皈依就已經斷除了,別解脫戒也生不起,別說不是出家人,連佛教徒都不是。
*那些地方神沒有智功德、悲功德,龍王(是畜生)、鬼在六道中連人都不如,真正了解皈依對象,就不會去皈依他們。這些地方神、畜生、餓鬼全部的功德加起來,別說沒有佛的百分之一功德,連聲聞證預流果聖者的功德都比不上。

皈依何境二 正明皈依境
*佛陀是二利已臻圓滿,佛有法身與色身,法身是勝義的皈依境;色身是世俗的皈依境。之後了解勝義法寶即是指滅諦與道諦,滅諦的定義是能生自己的道諦,而引發去除煩惱障的一分;道諦的定義是能引自身離異果,聖者心續中的清淨諦。沒有了解經典上的道諦、滅諦要對它們功德有勝解是較困難的,所以暫時安立滅諦、道諦為三士道一切證量的功德即可。僧寶的定義是具足智解脫八種功德之一的聖補特伽羅,或四位僧眾也可說為世俗僧寶。
*要究竟脫離輪迴苦,需三寶全俱才有可能。就如同生重病者,需要藥物、醫師和護士三者來治療病。我們要脫離輪迴苦,要以佛作為醫師,佛言教作為藥物、佛言教修行者--僧做護士。(此處仁波切說了單獨皈依觀世音菩薩、皈依阿羅漢的公案)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4
文章: 33855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掌中解脫13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掌中解脫13
可皈之因相
*皈依之因可分為四:1.佛本人已經解脫一切怖畏:因為自未離苦要幫助他人離苦是很困難的,如同自己被洪水困住,無法去幫助他人2.佛善巧解脫他人一切怖畏之法3佛大悲普度無有親疏4.無論有恩無恩佛皆饒益:提婆達多因為嫉妒佛陀有種種傷害佛的動作,但是這只是一種示現,看《妙法蓮華經》就會知道,他只是幫助佛陀度化眾生。
*1.佛本人已經解脫一切怖畏:西藏有《如意寶樹論》一書,其中寫了一百零八品佛陀的公案、示現,說了佛陀在因地時是如何修行、如何幫助眾生、我們可以發願在因地時如同佛陀行誼一樣去做。《如意寶樹論》中故事本身很精采,文筆也非常好,值得一看。(在印度及西藏的大昭寺周邊都畫有故事的唐卡或壁畫。)其中一段是有關吉祥隱夫婦如何傷害佛,但是卻被佛陀度化的公案:吉祥隱是外道,有一次為了傷害佛,在引請佛去用餐的過程中,設下了坑洞陷阱、並在食物中下毒,佛陀知道吉祥隱夫婦要傷害祂,但是因為度化他們的時機已到,所以還是受邀去用餐,並在途中示現神通讓坑洞、毒藥無法傷害祂及隨行弟子。這個公案本身顯示佛已去除煩惱障、所知障、已離一切怖畏,同時這個公案還可以修依師一節「自所見相無法決定」:佛陀本身已離一切怖畏,但是在這對夫婦看來,佛陀如同一般人一樣,因此他們才會想去傷害佛陀。同樣的,我們看到的東西是否真實也是不一定的。
*我們很多人都是沒看過大經大論的,要了解佛陀需要透過簡單的公案、譬喻來憶念佛的功德,寫作道次第的這些作者不是不會講說佛的功德,而是因為弟子的根器,能深入經藏學習的是少數人,為了利益多數未學過經論的弟子,才透過這些故事、譬喻講說,再從中引申出他們要說的道理。看過經論者,會想佛是如何對治煩惱障、所知障?透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佛的功德為何?所以可以經年累月的憶念佛的功德。因為廣論等道次第的論典是以總攝、扼要的說明佛是如何解脫一切怖畏。我們要廣博地閱讀的原因是要透過不同的角度、要很多原因、例子來證成這段經文。不同角度去思維,體會就會更深入、更堅定,光是思維佛是如何解脫一切怖畏可以想好幾個月、好幾年,因為用一個理由證成佛為何可以皈依比不上用一百個理由證成堅定。
*2.佛善巧解脫他人一切怖畏之法:(此處仁波切說了指鬘、周利槃陀伽尊者、難陀的公案。)嗔心如指鬘、愚痴如周利槃陀伽、貪心如難陀,佛陀都善巧度化他們離開錯誤的心識。佛在世時也有一位居士欲出家,具神通如舍利弗、目見連等人都找不出他的善根,所以無法度他。佛陀即以祂的神通知道該人在某劫以前,身為蒼蠅有繞過佛塔的微小善根,即以此度化他出家。這個例子說明:非常微細、時間久遠的事只有佛才能知道。透過這些例子可知佛能善巧度脫一切眾生,一一思惟科判,知道佛是可以皈依的對象,我們是有原因才去皈依佛的,有這樣的心態再去唸「皈依佛」,就有不同的內含。
*這些公案都是出自於大藏經中,如《賢愚經》等,有機會可以去看這些公案。有因緣看大藏經是非常好的,不是馬上可以看得懂,能懂一、二句就很好了,至少意思不懂,故事也可以看得懂,從看故事開始累積。以前西藏家庭遇到重大事情,就會請人來唸誦大藏經,這是可以讓人串習佛所說的話,並且有機會再次聽到佛的話,所以有因緣看大藏經是非常好的。以前西藏人不如意時或生病時會念誦《般若八千頌》,念《般若八千頌》的原因是:病的根源是業與煩惱,業與煩惱是由我執產生的,要對治我執必須要了解空性,自己的心續要生起空慧,而般若經是描述空性的道理,透過念誦有關空性的經典,可以讓自己的心續中慢慢增長對空性的體會,若能斷除我執,則業、煩惱、病都會一起斷除,這是為何要唸誦《般若八千頌》的原因。
*如果有機會念《般若八千頌》、《妙法蓮華經》、《金剛經》、《大解脫經》等會很好,不用一口氣念完,每天唸一、二頁,有時間就念五頁、十頁,慢慢念一個月就念完了,然後再發願迴向。唸誦時一邊觀想善神、眾生都在周圍聽經,這就是在做法布施。所以誦經,不僅有誦經的功德,也會有法布施的功德。
*佛善巧解脫他人一切怖畏之法是,對只適合小乘教法者,佛只會對他說小乘法、不說大乘法。可以接觸大乘法,但只能接受共道的,佛就只說共同大乘。有些人可以說密乘,佛就會在說小乘、大乘法上加上密乘。密乘可分四部: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佛也不是對可以聽密法者都說四部,有些只說了事部、行部、瑜伽部,雖然修事部、行部、瑜伽部,成就較顯教來速,但是尚不能即身成佛,有因緣可以即身成佛者,佛就宣說無上密的法門,使其即身成佛。所以他者應以何方便得度,佛即會用各種方便去度化他。
*佛是透過不同的示現度眾生,需要示現比丘相,佛即示現比丘相度化他;需要示現忿怒相,佛即示現忿怒相度化他;需要示現女身相,佛即示現女身相度化他。所以我們不知道身邊的人是否是佛菩薩的化身,經典上也有,佛陀示現為大樹、道路的例子。
*3.佛大悲普度無有親疏:我們通常只想幫助親近的人,疏遠的就不幫助,佛不會如此,不會因為疏遠而不去度脫,不管誰對佛好或壞,佛都會一樣地以悲心觀待一切眾生,這邊的例子是提婆達多生病,佛說他對提婆達多與羅侯羅並無差別,所以提婆達多的病因此痊癒的公案,說明佛對眾生並無差別對待。這些都是本師世尊的例子,過去、未來其他的佛也可以用不同的例子證明皈依四因。
*4.無論有恩無恩佛皆饒益:佛無論對方是否對其有幫助、無論對方的地位如何,皆一視同仁。此處是舉佛陀服侍生病比丘的公案說明。
*這邊是說佛的公案,事實上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也是相同的,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都是外相是菩薩,其實都已經成佛。觀世音菩薩也是以各種方便,視眾生的需要而示現,使其度脫:若要以千手觀音相示現度脫,則現千手觀音相;若要以四臂觀音相示現度脫,則現四臂觀音相;若要以比丘相示現度脫,則現比丘相;若要以女身相示現度脫,則現女身相。文殊菩薩在印、藏、漢地都有很多示現,如宗喀巴大師、五位薩迦法王之一,所以現在也一定有文殊菩薩的示現。一切佛事業的成就—度母是示現為綠色的,但是也示現二十一種不同相貌,為了長壽,就示現白度母;為了傳灌頂,就示現金剛瑜伽母;為了生起智慧,就示現妙音天女,這些都是度母不同相貌的示現,來度脫不同眾生。一個化身者可以有不同的化身出現,如觀世音菩薩有不同示現。示現也不一定都會示現意見相同,如可能示現對辯,透過辯論讓弟子得到不同啟發,所以以前高僧傳會有很多某某人是佛菩薩的示現紀錄。有些人會懷疑真的可以示現這麼多次嗎?懷疑是不是有人欺誑世人?普遍上來說,這些大德是不會說謊的,所以這些應該都是佛菩薩的示現。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4
文章: 33855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掌中解脫14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掌中解脫14
皈依理為四 知功德差別 自誓不皈他
*皈依之量分四,其中由知功德而皈依,要先了解佛功德為何?佛功德分身語意功德,身功德就提到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是在彌勒菩薩所造《現觀莊嚴論》中說到,另外在的《大解脫經》也有提到佛的三十二相,且每一個相是要具足何種因緣才能得到。我們不要只是了解三十二相是甚麼,而且要了解它的因是甚麼,了解它的因才知道我們應該要如何努力才可以得到佛的身相。所以說到皈依時有很多輔助經典,如《現觀莊嚴論》、《中觀寶鬉論》等,若無法看這麼多經典,可以選讀有關三皈依、佛功德等章節閱讀。在皈依時,如果能將內容背起來是最好不過的,不能如此的話,也可以隨著翻閱去憶念佛的功德,而發起皈依。
*我們只了解佛有手足輪相等對我們沒有多大幫助,而是要去了解要有甚麼因才可以得到這些相,我們也同樣去努力,《中觀寶鬉論》說:將獨覺、有學和無學聲聞、以及轉輪王等世間所有的福德加起來,也只能成就佛身的一個「毛孔」;成就所有「毛孔」福德的一百倍方成一種「好」;成就所有「八十種好」福德的一百倍方成一種「相」;成就「三十二相」福德的一千倍方成「白毫相」;成就「白毫相」福德的十萬倍方成「頂髻相」;成就該相福德的一千兆倍方成「佛語梵音」,這是引龍樹菩薩所說來說明成就佛的功德需要非常大的努力。
*廣論的皈敬頌「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這是總說佛的身語意功德,分別開來可以是「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語」、「俱胝圓滿妙善所生意」,因為佛的身語意功德都是累積許多資糧而得到的,第二、三句(「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也都可以代表身語意,而不是只有第一句代表身功德,第二句代表語功德。同樣的可以理解:在七支供養中「於一塵中塵數佛」,因為佛遍知一切法,佛智慧所及之處,身語亦在其中,佛的意功德與身語功德是無法分開的,所以每一個微塵都可以成為佛陀。有些經典談到,所有的國土遍佛陀,佛陀遍所有的國土,它的意思是不可思議,以凡夫的心思是無法理解這樣的功德。佛身秘密不可思議,不是指不可以告訴別人,而是說一般的智慧無法理解。(仁波切引了《掌中解脫》的例子說明佛身不可思議。)要深入了解佛的身功德要去看大經大論,這裡只是總說。
*說佛的語功德時會說佛有六十種語功德,要詳細了解可看宗大師所寫的《讚雲大海》(此是禮敬文殊菩薩),其中詳細說明佛的六十種語功德是甚麼。宗大師及密續中也說到,佛在同一時間以一音說法,各弟子都可以聽到他要的語言及他想聽到的法,包括天、龍、畜生都可以在同一時間聽到以自己語言所說的法。有人會有疑問:因為現在沒有人有能力用同一種話讓別人聽到,各各聽到不同的語言,所以懷疑導師世尊之後就沒有其他的佛出現了?如宗大師是文殊菩薩的化身,但是沒看到宗大師同一時間讓每個人聽到不同的語言,所以產生了疑惑,認為沒有這樣的情況就沒有別的化身?也不是這樣的。是說法者本身有能力示現讓聽法者可以聽到,但是聽法者本身也要具足善根,才可以在因緣具足下聽到想聽的法,所以二者都要具足,才可以起到這樣的效果。佛在說般若經時也是同一時間說出,但是不同的弟子,因為根器的緣故,有些聽到般若十萬頌,有的聽到般若二萬五千頌,有的聽到般若八千頌。(仁波切又說了目建連要測試佛陀說法是否不分遠近皆可聽聞的公案。)
*意功德說到佛的十力、十八不共法等,在《現觀莊嚴論》有清楚的說明。所以要學經論的原因就在此,可以以不同的角度去思惟。可是學經論不一定要出家、至三大寺,最好的學習方式是辯論般的學習,但是不透過辯論,在這邊學,雖然不能像辨論學習一樣,但是可以接近。可以去親近在三大寺對五部大論學習完成的人,去請教他、與他討論,一步一步去學,雖然不能如在三大寺學習那樣完整,但是透過他們的經驗去了解,已經十分接近。
*在佛眾多的意功德可以總攝為智功德和悲功德,以智功德來說,佛在根本定中也可以觀一切世俗法,如觀手中庵沒羅果,這個只有佛才能做到。(仁波切舉佛陀可以分辨眾多米各來自何家的公案。)佛的悲心也是對一切眾生、不分親疏的,佛的悲心如母親鍾愛獨子般,且在百千萬劫中,一剎那都沒有改變,一般的悲心無法與之相較。一般的悲心是見苦痛才產生的,不見苦就不會有悲心,佛的悲心與我們不同,佛永遠觀見一切有情在受苦,所以悲心也是從不間斷。佛的悲心是在尚未成為菩薩時就不斷在修悲心,修菩薩道時也不斷在修菩提心,成佛後還是具有悲心,所以佛的悲心無一剎那停止,永遠希望眾生離苦。
*《百五十贊》說「此一切眾生,惑縛無差別,為解眾生惑,尊久為悲縛」,眾生被業與煩惱綁住,無法脫離輪迴,佛陀則不是,佛是因為眾生在痛苦中,希望他們離苦,所以是由悲心綁住佛陀。
*佛陀的事業功德:大自在天可以不待功用讓相貌映現在吠琉璃地面,其他天神見到後就發願想成為大自在天,所以去做成為大自在天的因。所以我們看見佛的身像,或認知佛的語功德、意功德,都是佛陀的事業,都是佛的加持而來,才可以看到這一切而生歡喜心,佛可以不用任何努力就成辦這樣的事業。又如三十三天中有天鼓「持力」,不需要人敲擊就可以發出四法印的聲音,透過宣說四法印使天人可以聞法解脫。佛陀宣說可得暫時利益的人天法,及獲得解脫、一切種智的法也都不需要特別去想,是任運而成的說。八地以前的菩薩都要經過粗分的努力才生起想幫助眾生的動機,八地以上的菩薩不必經過粗分的努力,但仍需要微細的動機;佛連細分的努力都不需要有。在勝樂的續典中舉月亮為例,月亮並不需要轉向,就可以遍照一切,同樣,佛也不需要努力,就可以任運地利益眾生。
*這只是略說佛的功德,真的要說佛的功德並不容易,如同老人吃東西時會挑軟的吃,硬的放著以後再吃,我也是一樣,經文難的地方就先放著。所以以後有機會要自己去看、去聽、去請教來自三大寺的格西等,讓自己在此處有更細微的了解,不要只是這次聽過就滿足了,要一再思惟。
*真的要了解法功德要去了解五部大論,要過經店才能了解法功德。但是不能因為很難就不去觸碰,不去想,要知道佛陀也不是一出生就是佛陀,也是不斷努力聽聞教典,去發心修、道次第,經過資糧道、加行道等,中間要不斷努力完發起利生的動機,最後才至無學道,透過修道次第不斷地對治,才能體會法功德是甚麼。一般說法功德是甚麼?是滅諦與道諦,要了解滅諦與道諦、五道十地,要經過一番努力學習才可知道,我們無法如此,可以透過對道次第的修持與體會知法功德。
*發起任運而起的出離心即入聲聞的資糧道,之後透過止觀雙運,以比量證得四諦十六行相即入加行道,現證空性即入見道,不斷對治具生我執,再得滅諦,慢慢上去是修道 ,最後才得聲聞阿羅漢果位。(此舉阿難尊者調伏外道、近隱阿羅漢公案說明阿羅漢也有很大功德,不是說學大乘就可以歧視小乘行者。)在此之上又有獨覺行者,獨覺要累積百劫資糧才成為阿羅漢;在此之上,菩薩又要累積更多資糧。要知道菩薩及佛子行的功德可以看《入行論.第一品》,去了解菩薩的功德是甚麼?佛子行的功德是甚麼?菩提心的功德是甚麼?去了解如何進入菩薩道。有任運而起的菩提心即入大乘資糧道,對空性有止觀雙運即入加行道,在菩提心攝持下,現證空性即入見道,會說六度、十波羅密,每一地的菩薩又有特別的修持,如第一地特別修布施、第二地特別修持戒、第三地特別修忍辱等。
*在印度講經之前都會念《隨念三寶經》,透過念《隨念三寶經》去想佛、法、僧的功德,有機會可以背誦《隨念三寶經》。在三大寺尚未用餐前都會念《隨念三寶經》,意思是吃飯等行持前都先憶念三寶功德。
圖檔
發表主題 主題已鎖定

回到「佛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