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中益氣湯
發表於 : 2006-02-25 , 9:50
補中益氣湯 醫方集解 清朝 汪昂
總 結:升陽補中
組 成:白朮、黃耆、升麻、柴胡、人參、炙甘草、當歸、陳皮
主 治:1.治煩勞內傷,身熱心煩,頭痛惡寒,懶言惡食,脈洪大而虛。
2.或喘或渴,或陽虛自汗,或氣虛不能攝血。
3.或瘧痢脾虛,外不能愈。
4.一切清陽下陷,中氣不足之證。
加 減:(1)如血不足,加當歸。
(2)精神短少,加人參、五味。
(3)肺熱欬嗽,去人參。
(4)嗌乾,加葛根。
(5)頭痛,加蔓荊子; 痛甚加川芎。
(6)腦痛加本、細辛。
(7)風溼相搏,一身盡痛,加羌活、防風。
(8)有痰、加半夏、生薑。
(9)胃寒氣滯,加青皮、蔻仁、木香、益智。
(10)腹脹,加枳實、厚朴、木香、砂仁。
(11)腹痛,加白芍、甘草。
(12)熱痛,加黃連。
(13)能食而心下痞,加黃連。
(14)咽痛,加桔梗。
(15)有寒,加肉桂。
(16)溼勝,加蒼朮。
(17)陰火,加黃蘗、知母。
(18)陰虛,去升柴,加熟地、山茱、山藥。
(19)大便祕,加酒煨大黃。
(20)欬嗽,春加旋覆、款冬; 夏加麥冬、五味; 秋加麻黃、黃芩;
冬加不去根節麻黃;天寒加乾薑。
(21)泄瀉,去當歸,加茯苓、蒼朮、益智。
歸 經:足太陰陽明藥也
方 義:(1)肺者氣之本,黃耆補肺固表為君。
(2)脾者肺之本,人參、甘草,補脾益氣,和中瀉火為臣。
(3)白朮燥溼強脾,當歸和血養陰為佐。
(4)升麻以升陽明清氣,柴胡以升少陽清氣,陽升則萬物生,清升則陰濁降。
(5)加陳皮者,以通利其氣。
(6)生薑辛溫,大棗甘寒,用以和營衛,開腠理,致津液諸虛不足。
(7)先建其中,中者何?脾胃是也。
變化方:(1)本方除當歸、白朮,加木香、蒼朮,名調中益氣湯,治脾胃不調,
胸滿肢倦,食少短氣,口不知味,及食入反出。
(2)本方加白芍、五味子,亦名調中益氣湯,治氣虛多汗,餘治同前。
(3)本方加蒼倍分,半夏、黃芩各三分,名參朮益胃湯,治內傷勞倦,
燥熱短氣,口渴無味,大便溏黃。
(4)本方去白朮,加草蔻、神麴、半夏、黃蘗,名升陽順氣湯,
治飲食勞倦所傷,滿悶短氣,不思食,不知味,時惡寒。
(5)本方加紗芩、神麴,名益胃升陽湯,治婦人經水不調,或脫血後食少水瀉
。
(6)本方加黃蘗、生地,名補中益氣加黃蘗生地湯,治陰火乘陽,發熱晝甚,
自汗短氣,口渴無味。
(7)本方加白芍、細辛、川芎、蔓荊,名順氣和中湯,治清陽不升,頭痛惡風
,脈弦微細。
(8)本方加羌活、防風、細辛、川芎,名調榮養衛湯,治勞力傷寒,身痛,體
熱,惡寒,微渴,汗出 ,身痛,脈浮無力。
來 源:東垣
■脾胃氣虛型 補中益氣湯
症狀:消化不好、臉色蒼白、體力不足、軟便、腹瀉、經常愛睏。
配方:升麻1.5錢,柴胡、白朮、當歸、陳皮各2錢,黨蔘2.5錢,黃耆4.5錢,生
薑3片、大棗4-5顆。約50元。
補中益氣湯(理氣之劑)總 結:升陽補中
組 成:白朮、黃耆、升麻、柴胡、人參、炙甘草、當歸、陳皮
主 治:1.治煩勞內傷,身熱心煩,頭痛惡寒,懶言惡食,脈洪大而虛。
2.或喘或渴,或陽虛自汗,或氣虛不能攝血。
3.或瘧痢脾虛,外不能愈。
4.一切清陽下陷,中氣不足之證。
加 減:(1)如血不足,加當歸。
(2)精神短少,加人參、五味。
(3)肺熱欬嗽,去人參。
(4)嗌乾,加葛根。
(5)頭痛,加蔓荊子; 痛甚加川芎。
(6)腦痛加本、細辛。
(7)風溼相搏,一身盡痛,加羌活、防風。
(8)有痰、加半夏、生薑。
(9)胃寒氣滯,加青皮、蔻仁、木香、益智。
(10)腹脹,加枳實、厚朴、木香、砂仁。
(11)腹痛,加白芍、甘草。
(12)熱痛,加黃連。
(13)能食而心下痞,加黃連。
(14)咽痛,加桔梗。
(15)有寒,加肉桂。
(16)溼勝,加蒼朮。
(17)陰火,加黃蘗、知母。
(18)陰虛,去升柴,加熟地、山茱、山藥。
(19)大便祕,加酒煨大黃。
(20)欬嗽,春加旋覆、款冬; 夏加麥冬、五味; 秋加麻黃、黃芩;
冬加不去根節麻黃;天寒加乾薑。
(21)泄瀉,去當歸,加茯苓、蒼朮、益智。
歸 經:足太陰陽明藥也
方 義:(1)肺者氣之本,黃耆補肺固表為君。
(2)脾者肺之本,人參、甘草,補脾益氣,和中瀉火為臣。
(3)白朮燥溼強脾,當歸和血養陰為佐。
(4)升麻以升陽明清氣,柴胡以升少陽清氣,陽升則萬物生,清升則陰濁降。
(5)加陳皮者,以通利其氣。
(6)生薑辛溫,大棗甘寒,用以和營衛,開腠理,致津液諸虛不足。
(7)先建其中,中者何?脾胃是也。
變化方:(1)本方除當歸、白朮,加木香、蒼朮,名調中益氣湯,治脾胃不調,
胸滿肢倦,食少短氣,口不知味,及食入反出。
(2)本方加白芍、五味子,亦名調中益氣湯,治氣虛多汗,餘治同前。
(3)本方加蒼倍分,半夏、黃芩各三分,名參朮益胃湯,治內傷勞倦,
燥熱短氣,口渴無味,大便溏黃。
(4)本方去白朮,加草蔻、神麴、半夏、黃蘗,名升陽順氣湯,
治飲食勞倦所傷,滿悶短氣,不思食,不知味,時惡寒。
(5)本方加紗芩、神麴,名益胃升陽湯,治婦人經水不調,或脫血後食少水瀉
。
(6)本方加黃蘗、生地,名補中益氣加黃蘗生地湯,治陰火乘陽,發熱晝甚,
自汗短氣,口渴無味。
(7)本方加白芍、細辛、川芎、蔓荊,名順氣和中湯,治清陽不升,頭痛惡風
,脈弦微細。
(8)本方加羌活、防風、細辛、川芎,名調榮養衛湯,治勞力傷寒,身痛,體
熱,惡寒,微渴,汗出 ,身痛,脈浮無力。
來 源:東垣
■脾胃氣虛型 補中益氣湯
症狀:消化不好、臉色蒼白、體力不足、軟便、腹瀉、經常愛睏。
配方:升麻1.5錢,柴胡、白朮、當歸、陳皮各2錢,黨蔘2.5錢,黃耆4.5錢,生
薑3片、大棗4-5顆。約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