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病人增多,有不少人正服用抗憂鬱藥,健保局公布,去年給付百憂解類的抗憂鬱劑2.3億元,平均1天消耗3萬顆。日前又有新一代抗憂鬱藥上市,這類藥物若未正確服用,不但達不到效果還可能引發副作用。
用藥前先找醫師
不是每位憂鬱症患者都須服藥,以憂鬱症的罹病影響3因子來看,各有適合的治療方式,這3個影響因子分別是生理、心理、環境,可能一個人身上會同時受到多種因子影響,也可能是單一因子。

神經傳遞介質濃度低
每個神經細胞相接處都有突觸,在突觸會有神經傳遞介質進出,同時也有「回收」多餘介質的機制,而與憂鬱症有關的兩類神經傳導介質是血清素和正腎上腺素,這兩類的血中濃度過低會引發憂鬱症狀,所以藥物是以抑制回收介質的作用為主。

藥物可依功能分類
治療藥物有很多種分類法,較簡易的分法是將與憂鬱症有關的中樞神經傳遞介質分類:血清素與正腎上腺素,這兩類物質濃度不夠高時都會出現憂鬱情況。
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
簡稱SSRI,是目前主流用藥,藉由抑制腦中神經突觸前回收血清素的機制,讓血清素濃度提高。服用此藥會口乾舌躁,並有激動、焦慮、手抖、體重輕微變化、性功能障礙等可能。
血清素和正腎上腺素回收抑制劑
較新藥物,簡稱SNRI,同時抑制血清素和正腎上腺素,兩種都與憂鬱情緒有關。對解除身體疼痛狀況效果較好,除了有SSRI可能產生的副作用外,也可能同時出現噁心等消化系統副作用。
多巴胺相關製劑
較少用,臨床上,一般抗憂鬱劑無效時會採用,對特別沒活力患者可用。副作用較少,可能會失眠,且 有極低的機率可能會發生癲癇。
提醒你 不能隨便停換藥物
抗憂鬱劑要有明顯的效果,須吃4到6星期以上,常碰到患者沒有耐心,頻頻找醫師換藥,或不停換醫師的情形,這些動作其實對於病情幫助不大。另外,若是開始服用已好幾年,不要以為症狀有改善便停藥,應該找醫師再次診斷,看看是否可以停藥,因為若沒有完成治療,可能會使憂鬱情況更嚴重。
專家說
痊癒後要再觀察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精神科醫師 邱震寰)
憂鬱症治療方式各醫師選擇不同,用藥方式無標準模式,以病人反應為主,若是副作用太大、吃太久卻沒效,才會考慮換藥,有效則會須持續吃藥直到痊癒後半年到1年。
用藥不良應回診
(振興醫院藥劑師呂友敏)
醫師會與病人共同制定治療的「目標」,在此條件下選擇適合的藥物、治療方法,若在服藥上有任何疑問時,不應隨便停藥或換醫師,應再回診和醫師充分討論。
(From Apple Dail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