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razy Makers: How the Food Industry Is Destroying Our Brains and Harming Our Children
(已絕版,請至圖書館借或找二手書買)
卡洛.西蒙泰奇
p.71
幼童
打從盤古開天到二十世紀初葉,大家都是用母乳把孩子養大,沒有其他的選擇。如果母親在產後無法哺乳,通常會找奶媽來提供這個生命的汁液。在現今的世界上,還有一些文化有這個行業。
二十世紀初期,醫師若發現有母親在產後有哺乳的困難,便會在社區裡徵求也在哺乳的婦女幫忙。在美國,各地的社區都設立了母乳銀行,讓乳汁分泌過盛的產後婦女,能把多餘的乳汁轉給有哺乳困難的婦女。然而,這樣的組織也遇到一些困難,如母乳不易保鮮,以及供應量往往不穩定。
為了因應1930年代的需求,美國的藥廠開始生產嬰兒奶粉。各家廠商經過一番廝殺後,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這三大公司分別為亞培(安素)、必治妥(沛體康)、美國家用產品(惠氏);而雀巢(三花)和嘉寶(Gerber)則在二十世紀初就生產嬰兒食品。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越來越多女性加入工作行列,帶來重大文化轉變;安素、沛體康、惠氏的實驗室,開始幫這些在戰時上班工作的婦女餵養嬰兒;而斷奶的嬰兒則由嘉寶接手。第二次世界大戰就在這波文化轉變中結束,戰士們一回家便增產報國,掀起戰後嬰兒潮,數百萬個嬰兒讓市場暴長。這些媽媽體驗到上班帶來的自由滋味,而廣告商則為他們的客戶看出其中的巨大商機,開始將廣告策略鎖定在醫學和消費者雜誌,大作宣傳。
結果,1946~1956年之間,以母乳餵哺的媽媽數目減半;到了1967年,產後出院的媽媽更只剩下25%的餵哺母乳。那時候,出生率開始下降;嬰兒奶粉廠商為了維持利潤,開始在開發中國家尋找新市場。隨著嬰兒奶粉在工業化國家的銷售量下降,在開發中國家的銷售量增加,只偶爾有保健專家和消費者團體提出抗議。……(中略)……
在1960年代,強勢的女性團體提倡以母乳餵養孩子,哺乳率一時回升;然而沒有多久,這個比率又開始下滑。從1958~1990年,只有約50%的新媽媽從醫院接回寶寶時還以母乳餵哺。等到嬰兒周歲,只有6%的嬰兒吃母乳。
嬰兒奶粉的行銷
若要進一步了解嬰兒奶粉如何在美國文化裡變成根深蒂固的一部分,不妨回顧其行銷史:1930年代,嬰兒食品廠商開始對大眾推銷嬰兒奶粉。
…(中略)
1930及四○年代的行銷策略,主攻兩個目標:以女性讀者為主的主流雜誌,以及醫學界的專業雜誌。以有如雜誌推薦的文章或新聞報導為形式的廣告,充斥於醫學期刊的專業文章裡。例如:1930年的《美國醫學協會期刊》(JAMA)刊載了一份取自《西雅圖西北醫學期刊》文章的片段:
奧姆斯代(Olmstead)(原文章作者)建議以未加糖調味的淡煉乳餵養嬰兒,原因如下:
1.只要我們同時搭配其他食品和維生素,從營養的角度來看,這便完全足夠。
2.可以調成全脂奶粉的濃度來餵嬰兒
3.容易消化
4.嬰兒會覺得美味可口
5.便宜又容易購得
不僅如此,美國醫藥協會(AMA)的藥品與化學聯席會的食品安全委員,定期為商業產品表達完全支持,呼應廠商提供的資料。有一則聲明如下:「以下產品符合美國醫藥協會的藥品與化學聯席會食品委員會的法令規定。這些產品獲准在美國醫藥協會出版的期刊上刊登廣告,以及向大眾做一般性宣傳;它們還將列入美國醫藥協會出版的合格食品目錄。」
這些支持性文字的風格並不像廣告,它們帶有經醫師蓋章認可的分量--讓做媽媽的看了不安心也難。在這些專業期刊文章和廣告裡,絕口不提母乳如何優於這些嬰兒奶粉。例如,下列這一段出自1931年《美國醫學協會期刊》的一篇文章摘錄:
…(中略)
不到一個月,《美國醫學協會期刊》又報導:
…(中略)
儘管他們遺憾,吃奶瓶的嬰兒比起吃母乳的嬰兒,顯著地更常生病感冒,然而他們還是毫不遲疑地發表下列內容:「沒有證據支持這些抵抗力增強的案例與吃母乳有關,…(中略)」
…(中略)大意:即便現今AMA知道什麼是對的,仍不肯大力支持母乳餵哺,並仍避談真相為奶粉作不實廣告。…然後,那些公司們跑到第三世界國家大力行銷產品,世界衛生組織不得不的通過法令,禁止在食物供應不足、營養條件不佳的國家,進行強力行銷活動,因為不論如何,只有母乳才可以為成長中的嬰兒提供適當的營養。作者還提到,這些廠商把嬰兒奶粉賣到開發中國家,可能還破壞了大自然控制生育的方法:餵哺嬰兒。假如媽媽不再餵奶,就會停止分泌乳汁,那麼他們就又能夠受孕--於是出生率就會上升。
(下面都是節錄或我寫的大意,如果你想知道牛乳相較母乳的缺點,去圖書館借或買一本吧)
母乳有什麼特別呢?
從世界上有人類以來,有一個簡單的事實,是母親明白而科學卻要到現今才開始領悟:人奶是為人類的幼兒所設計,而牛奶是為幼牛所設計。牛乳的營養成分,是為了在二十四個月內,把一百磅的新生小牛養大成為數百磅的小牛所設計。
p.96
媽媽親自調配的喲!
1930年代到五○年代出生的人多半都記得,媽媽買不起市售嬰兒奶粉時是怎麼自行調配的……它來自醫學專業人員。一篇於1930年發表在《美國醫學協會期刊》的文章,便提供了配方:
萊特(Wright)與杰迪斯(Geddes)堅信,讓週歲前的正常嬰兒餓了就吃依照下列配方所做的的食品,絕對是安全無虞。乳酸發酵全脂牛奶20盎司,加上50%玉米糖漿2盎司,每4小時餵……此外,人們多半相信,這樣簡化的餵食方式,最好是讓一般忙碌而照規定執行的媽媽來做,而非每隔一陣子就想修正內容的媽媽。
醫學專家所推廣的這種自製嬰兒食品,甚至比市售嬰兒奶粉還要糟糕!有證據清楚指出……
這段是作者的補充內容的一部分:……不過,醫學界是男性主導的行業,最先要改變的恐怕是醫師本身的態度。
兒童
p.117
麸胺酸鈉是天然食品嗎?
麸胺酸鈉(MSG)屬於興奮性毒素,這種化學物質會造成腦細胞過度興奮,並且不自制地活動。麸胺酸鈉與其他興奮性毒素(例如阿斯巴甜),有可能傷害成長中的腦部和神經系統。
日本人在菜餚裡加入昆布來提升食物的天然風味。二十世紀初,科學家研究出,昆布裡能夠強化味道的成分是麸胺酸鈉,也就是所謂的「味素」。日本的味之素公司開始製造麸胺酸鈉與水解植物蛋白(hydrolyzed vegetable protein,含有麸胺酸鈉),行銷全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食品製造業也趕上潮流,開始在加工食品裡加進幾百萬磅的麸胺酸鈉,包括嬰兒食品。
下面在說麸胺酸鈉的影響,後來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雖然對麸胺酸鈉有規定(不能用在嬰兒食物),但麸胺酸鈉但所含的一種活性成分麸胺酸(glutamate)被認為無害。你可以把這類比為"你認為實驗室提煉出來的葡糖糖跟甘蔗熬煮出來的沙糖一樣嗎",好加在麸胺酸必需標示。
p.145
食品添加物
除非你有個化學學位,否則幾乎無從窺探食物添加物的秘辛。公眾利益科學中心提供了大量的相關資訊,請見該中心網站:www.cspinet.org。該中心沒辦法監控為了特定目的而加進食品的三千種添加物,僅挑出當務之急來處理,那就是其中是否有致癌物質。然而,該中心絕少提到,這些物質會不會帶來內分泌或神經系統的問題。
假如你夠耐心也具有相當的創意,那麼你可以在各處找到更多更常用的資訊(不妨從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的網站開始:www.fda.gov)
恐怖的食品添加物
安部司
目錄:http://www.kingstone.com.tw/book/book_p ... e#catalogy
第一章 大量使用食品添加物的加工食品
p.51
低檔的鹹鱈魚子,瞬間變為閃亮的高檔貨
添加物業者為了促銷,將磷酸鹽、亞硝酸、有機酸鹽等數種混合在一起,依照用途分為「著色用」、「緊實肉質用」、「品質改良用」等來販售。而食品製造業者只追求「目的」,因此在不清楚內容的狀況下,就使用了添加物。
一次吃下二十種添加物,會怎麼樣呢?
加入那麼多添加物後,其他的不安也隨之而來。那就是「添加物的複合攝取」問題。所謂的添加物,須經衛生單位測試毒性,符合標準才獲認可使用;因此,只要是過著普通的飲食生活,即使攝取添加物,也不會有什麼問題。」這就是國家的想法。
但是,衛生單位只是進行單品測試,如果一次攝取複數的添加物,又會如何?這種實驗就沒有充分進行。
(中略)
從這個事實來看,大家應該瞭解,就算是國家訂的標準,也不能完全信賴。無論如何,同時攝取多種添加物時,其危險性(不論有無)都由食用者的我們自行承受。
(這一章說明跟食品添加物交鋒的第一步,有興趣請去圖書館借或買一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