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穴道養生

介紹養生藥膳、養生茶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
文章: 33856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如何做好穴道養生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in>: 如何做好穴道養生

摘自陳怡魁博士
撰文/曾秀筠

自古以來,人類在不適的時候,本能反應就會在不舒服的點做出按壓動作,希望以此得到舒緩。而適時的刺激穴道是為了觸動神經方能傳導氣血活絡的效能。

為「精神」上與「生理」上做了氣血補充。如此工作就能如魚得水,因為「事業靠精神」,精神狀況好生理反應就容易產生智慧,有智慧就會有氣度,那麼成功也不會離太遠……


血氣而謂骨肉,骨肉而言臟腑,臟腑而言形象,形象而言精神,精神而言福壽。
簡單的說:個性的形成與運氣的好壞,皆來自臟腑的強弱。

人的五臟六腑,也就是身體內的器官,分別各有一條獨特的路線,從頭、手、腳開始往體內器官連繫。這些不同的線路是由「穴道」串聯而成的。傳統醫學稱之「經絡」。

自古以來,人類在不適的時候,本能反應就會在不舒服的點做出按壓動作,希望以此得到舒緩。而適時的刺激穴道是為了觸動神經方能傳導氣血活絡的效能。

人應時常讓血氣不斷活絡才不致生病,同時也應該飽足精神去運作工作,不然,就稱為「愚」了。許多成功的人(智者),他們總是希望更有活力,產生更大的行動力,如此才能比一般人做得更多,當一般人放棄的時候,他們總是在身上裝上了無形的電池,經續尋找自我改進的方法。如果沒有經常讓體力充電,再大的「理想」也只能成為「幻想」了。

開穴的好處與開穴的用法
背部是身體氣之所聚,正面為氣之所積,將背部出入口的氣打通後,再將正面所積的氣慢慢逐出,如此才能「精神氣爽」、「代謝正常」。現在的人,文明病不外乎精神壓力所賜與身上常見毛病,譬如頭痛、失眠...等自律神經問題。

處理方式:膀胱經由上往下按壓,尤其「膏盲」兩穴可做加強,因為「膏盲」兩穴治病強,膀胱經是一條很長的經絡,而背部是身體氣之所聚,因此將不好的所聚之氣打通之後,再將其它穴道打通就更容易了,就算是八、九十歲的老人家,按了也很有效果,按壓方法由肩膀滑至膏盲。

又譬如便祕、皮膚病變等火氣問題。
處理方式:肺經「尺澤」敲打108下。都可藉由開穴方式減輕毛病。
如果生理機能突然發生咳嗽或是胃部無法消,亦或是氣虛產生的恐懼,都可以簡單的按壓肺經點、胃經點、腎經點等三個穴道,因為這三個穴道靠近身體外側,所以身體上的不適感就容易被舒緩了。

病變症狀與經絡
一. 肺經:肺部膨脹而喘氣、咳、皮膚、便祕、美容...
二. 大腸經:上牙痛;頸間腫大;鼻流清涕或出血;口內作乾;便祕...
三. 胃經:如涼水所晒而陣陣驚寒;老人家易「尋衣摸床」消化不良...(飯後敲打108下,若心跳不安時亦可敲打)
四. 脾經:舌根強硬;腹內作脹;憂思;懶...
五. 心經:心痛;渴欲飲;安神...靠近心臟為心經,中間為心包經,外側為肺經;由手掌心向上按摩,按至肩膀上方,時常按摩,可舒緩心臟,長保健康。
六. 小腸經:肩痛;頭難以掉轉;喉痛...
七. 膀胱經:氣上衝而痛;頸項抽拔;自律神經...
八. 腎經:喘息有聲;不能平臥;氣虛產生的恐懼...
九. 心包經:面赤;腋下腫;鎮定作用....
十. 三焦經:聽覺不清;喉嚨腫痛;內分祕...
十一. 膽經:口苦;時常嘆氣;胸口作痛;身不能轉動;面部有如夾塵蒙住;肌膚無脂潤;頭痛...
十二. 肝經:胸中滿悶;水瀉完穀不化;遺尿或小便不通...


為何要常使身心(經絡)放鬆
關於疲勞是現代人最容易發生的事。而疲勞是因行使肉體時伴隨而生的「疲勞因素」蓄積於體內。活動肉體所需之能源藉由血液來供給人體,而產生之廢物(疲勞素)再經血液排泄之,若排泄不良時,就無法消除疲勞。若能藉由「施術者」將「被施術者」把肌肉或關節中污穢的血液遲滯問題代謝出去,那麼身心就可以達到放鬆了。(穴道所在位置就是在骨頭邊間與肌肉中,所以,按摩就是循著骨頭旁邊來按滑)

如果想增強個人的免疫系統,很簡單,每天臨睡前,可用兩手滑撥兩腿的脾、肝、腎穴位。此穴位在靠近鼠蹊部內側,也稱之為淋巴,可促進淋巴活絡,使身體產生免疫力。

有許多人身上或臉上長滿了痘子,卻無法從敷臉或使用保養品而產生效果,但如果經常讓身體的穴道接受刺激,身上與臉上的痘痘就會明顯改善,甚至使皮膚光滑柔白?。這樣的方式才是真正由內而外散發出美麗。(美容穴;合谷、尺澤、足三里、築賓、內庭)

男人有氣就會「神氣」;女人有氣則美麗。
宗教教人重靈氣。不外也是懂得要「補氣」,現今坊間養生坊到處是,就像是人的加油站。為「精神」上與「生理」上做了氣血補充。如此工作就能如魚得水,因為「事業靠精神」,精神狀況好生理反應就容易產生智慧,有智慧就會有氣度,那麼成功也不會離太遠,因為「成功靠氣度」。
注重生活品質不光只是追求華麗的表象,而是經常注意自己生理與心理的狀況,釋迦佛祖曾道:聽法、求道、親醫藥、三者俱備得享天命,缺一即夭折。至於“親醫藥”的解釋是說:留意養生之道和維護健康。...
養生其實就是這樣的。
圖檔
頭像
紫蝶兒
珍珠拔毒悅顏者
珍珠拔毒悅顏者
主題中的帖子: 1
文章: 10086
註冊時間: 2006-01-03 , 18:42
個人狀態: 忙碌!
貼心留言: 忙歸忙~心~還是唸著大家的^^
性別: 可愛的女生

Re: 如何做好穴道養生

未閱讀文章 紫蝶兒 »

高雄長庚醫院針灸科主治醫師沈哲民表示,中醫講究時間醫學,認為人的生活除了配合四季養生外,也應秉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規律生活,才能常保身體健康。  

  沈醫師說,時間影響健康的原因,在中醫理論上,乃因12個時辰中的經絡流注狀況不同而異;因此,古中醫甚至建議在不同時間進行不同的經絡治療,而不同時間服用藥物的療效也有差異,甚至不同經絡運行流注時,採用的養生方式也不同。

  台灣中醫家庭醫學會監事長陳旺全表示,很多人會質疑:「中醫師說人在膽經和肝經運行的夜間11時至3時中沒有充分睡眠,會影響皮膚狀況,那麼在其他經絡運行的時間也要睡覺,才能助益各個經絡作用嗎?」其實不同經絡流注的時間,還要配合大自然環境對人影響的生理時鐘,如日出後天地光明,天氣溫暖,適合外出行動,日落後天地黑暗,環境寒涼,宜居家休養等,各有不同的生息養生方式。

  據中醫理論,「經」貫上下,「絡」交錯於各經間。人有12經脈,分為陰陽及手足,2類各有3組,各組各連到1個臟腑,經脈循環的順序為肺經、大腸經、胃經、脾經、心經、小腸經、膀胱經、腎經、心包經、三焦經、膽經、肝經,再至肺經。

  若能按照經絡運行順序調養,可常保健康,但現代人生活繁忙,有時得熬夜工作,如果已有明顯肝膽不暢症狀,但又不得不熬夜工作,可在晚上11點前先小睡一番,待氣血運行過肝經後再工作,必定精神百倍。

十二經絡健康養生祕笈:

清晨3:00~5:00【肺經,服用藥物效果好】

《寅時》血氣流注於肺,稱為「手太陰肺經」。肺部功能欠佳者,在清晨時過敏性鼻炎及咳嗽、氣喘易發作;有些醫師認為嚴重氣喘患者,應在此時起床服藥,治療效果會更好,且宜吃補肺飲食,如銀耳等。

早上5:00~7:00【大腸經,吃蔬果排便順】

《卯時》血氣流注於大腸,稱為「手陽明大腸經」,此時最適宜「方便」,因此很多早起的人就很容易排便,反之就容易便秘;所以,清熱滑腸最好的時間就是此時。由於有助大腸經的食物只有蔬菜水果,有便秘的人在此時最好多吃高纖蔬菜及水果。

早上7:00~9:00【胃經,一定要吃早餐】

《辰時》血氣流注於胃,稱為「足陽明胃經」。陽明經是多氣多血之經,此時人體的胃腸消化吸收最強,是營養輸送到各器官滋養臟腑的最佳時刻,這也是早餐在中醫裡很重要的因素。

早上9:00~11:00【脾經,禁食辛辣刺激】

《巳時》血氣流注於脾臟,稱為「足太陰脾經」,此時是人體氣血最旺時期,因此不宜食用燥熱及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傷胃敗脾,即使是脾虛者進行補養,都要很小心。

中午11:00~下午1:00【心經,適度午睡佳】

《午時》氣血流注於心經,稱「手少陰心經」,很多人說中午不宜劇烈運動,就是擔心在心經氣血充盈時,造成血脈運行紊亂,血不歸經,因此應適度休息,但午睡不宜過久。

下午1:00~3:00【小腸經,腸胃要休息】

《未時》血氣流注於小腸,稱為「手太陽小腸經」,此時是小腸經進行清濁、吸收的時刻,營養吸收到體內,濁物送到大腸待消化及排除體外。未時過後腸胃開始休息,此後的晚餐時間,含蛋白質和脂肪、澱粉類食物要少量攝取,否則易在體內累積。

下午3:00~5:00【膀胱經,多喝水利排泄】

《申時》血氣流注於膀胱,此為「足太陽膀胱經」,膀胱為腎之腑,兩者均屬水,因此這段時間要多補充水分,有助膀胱排除體內廢物,以促進泌尿系統的代謝。

下午5:00~7:00【腎經,工作完畢多休息】

《酉時》血氣流注於腎經,稱為「足少陰腎經」,腎經是人體協調陰陽能量的經脈,也是維持體內水液平衡的主要經絡,由於此時是工作完畢需稍事休息之時,因此不宜過勞。

晚上7:00~9:00【心包經,晚餐別太豐盛】

《戌時》血氣流至心包經,稱為「手厥陰心包經」,在中醫來說,心包經主瀉、主血,因此若晚餐吃得太豐盛,易生亢熱而致胸中煩悶、噁心,因此建議晚餐不宜過膩,餐後要休息,運動以散步的方式最好。

晚上9:00~11:00【三焦經,少喝水】

《亥時》氣血流至三焦經,稱為「手少陽三焦經」,掌管人體諸氣通往各臟腑,是為人體血氣運行的要道,特別是人體上肢,以及排水的腎臟,均屬三焦經掌管範疇。此時陰盛,要安五臟以利睡眠,注意睡眠時不要特別壓迫到某側的手部,容易水腫的人睡前不宜多喝水。

深夜11:00~1:00【膽經,勿熬夜】

《子時》血氣流注於膽,稱為「足少陽膽經」,此時天地磁場最強,膽經會引導人體陽氣下降,是身體進入休養及修復的開始。熬夜會導致膽火上逆,引發失眠、頭痛、憂愁易思等多種神經症狀,因此宜多休養。

凌晨1:00~3:00【肝經,愉快入眠佳】

《丑時》血氣流注於肝,稱為「足厥陰肝經」,本經有疏利三焦,通調水道的作用,且由於肝膽互為表裡,相互影響,休息才能使血回流滋養肝,否則就不利肝臟排毒功能。肝經調節全身的血液疏導全身,使氣血調和,宜在精神愉快下入眠,以免過度壓抑導致氣血不暢。
發表主題 回覆文章

回到「6.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