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之煎藥服藥常識篇

介紹單味藥物!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2
文章: 33485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中藥之煎藥服藥常識篇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中藥之煎藥服藥常識篇

一、煎藥小常識

一般中藥店出售的中藥飲片絕大多數是乾品,而且都有一定的厚度和體積,若不預先用涼水浸泡一些時問,直接用快火或開水煎煮,是很不科學的。因為中藥中含有蛋白質和澱粉,如果直接用急火去煎,會使藥材表面所含的蛋白質凝固,澱粉糊化。以致阻塞藥片毛細管的通道孔隙,水分雖以進入而有效成分又難以向外擴散,故有效成分不易滲出,藥物的療效不能充分發揮。

相反先用涼水浸泡能使藥物濕潤變軟,細胞膨脹,有效成分首先滲透溶解在進入藥材組織的水分中,然後再煎。這樣隨水溫的逐漸增高,藥物就會進一步膨脹,細胞破裂,其中的澱粉和蛋白質逐漸釋放出來,有效成分便會盡可能被煎出。按一些資料顯示,治療黃疸型肝炎的茵陳高湯,未浸泡時,第一煎僅煎出總量的16.05%,第二煎出總量的7.69%,共為23.74%。如先經浸泡60鐘,則第一煎煎出總量的21.31%,第二煎煎出總量的9.67%,共為30.98%,比未經浸泡者高7.24%,可見預先用涼水浸泡,有利於有效成分的溶出,提高治療效果。

關於浸泡時問,一般花、葉、莖類為主的藥物可浸泡20-30分鐘;以根、根莖、種子,果實為主的藥物則浸泡六十分鐘較好。


二、煎藥小知識---用水

水是煎煮中藥湯劑的主要溶媒,因此水的質量對藥物療效影響是很大的。目前一般多採用自來水、井水。使用自來水最好先擱置三至六小時,讓其中的氯揮發後,更為妥當。而被農藥,化肥,有機物嚴重污染或礦物質含量過高的水源,則不宜採用。

中藥湯劑加水量的多少,應根據藥物的性能、體積,吸水量及所需的治療藥量來定。水加得過多,則藥汁濃度過低,影響療效。加水過少,不僅藥物有效劑量不能煎出,還容易煎焦。

下面介紹三種加水方法,供選用。

1、傳統加水法:把中藥入藥鍋內,用手使藥攤平,然後加水高出藥面二橫指(約3-4釐
米)即可。此方法最為簡便,目前使用最多,但準確度稍差。

2、量器加水法:即使用量杯加水。通常一般煎藥的加水量為:調理、滋補藥,頭煎700-900毫升,二煎400-450毫升。解表治感冒藥,頭煎400-600毫升,二煎280-300毫升。一般藥,頭煎500-700毫升,二煎300-350毫升。此方法比傳統加水法準確,也較方便,但是如過到劑量過大的藥物,加入量則顯得少了。

3、重量加水法:配到中藥以後,先把一帖藥重量稱一下,然後根據一克中藥加十毫升水的原則,把計算到的總加水量的65%加到第一煎中,餘下的35%留給二煎用。例如滋補調理藥人蔘養榮湯,藥量150克,應加水1500毫升,頭煎應加65%為975毫升,二煎加35%為525毫升。本方法加水準確,特別適用於藥量多、藥包大的中草藥方劑,雖然比上兩種方法麻煩,但是還是宜提倡使用。

另外,如藥中花(如旋覆花)、葉(如桑葉,枇杷葉等)類較多,水還可適量多加些。

有些病人在煎藥之前,往往喜歡加熱水,以為這樣可以煎得快,煎得透,實換上這樣做是不科學的。因為當熱水衝入生藥內時。生藥的外層組織驟然受高溫衝擊,會立即凝固、緊縮,尤其是蛋白質在細胞壁上形成一層不可逆轉的變性層,阻礙了水分的滲入,組織內部被溶解的成分也難以滲出,大大影響藥物有效成分的溶出率,所以煎中藥決不能加熱水。


三、煎藥小知識---火候

火是煎煮湯劑重要加熱條件,因此火候必須掌握好,中醫常將煎藥的火候,分為武火和文火兩種。

武火即大火,溫度上升較快,水分蒸發也快,文火即小火,溫度上升緩慢,水分蒸發也慢。古曰:「急煎取其生而疏蕩,久煎取其熟而停留。」說的就是要根據藥物的不同性質與治療的需要,採用武火急煎和文火緩煎兩種方法。一般來說,治療傷風感冒的解表藥,通利大便的攻下藥,因煎者時間短,宜用武火急煎;治療虛損疾病的滋補藥,治療慢性病的調理藥,因煎煮時問長,宜用文火緩煎。通常往往會採用武火與文火結合的方法,即先用武火急煎,待藥液沸騰後,改為文火緩煎。在煎藥過程中,最好每隔7-8分鐘用筷子將藥攪拌一次,這樣更有利於藥汁煎出均勻。


四、煎藥小知識---時間

中醫藥方上往往寫明用幾碗水煎成一碗,但有些病人會問醫生,「中藥究竟應該煎多少時間?」對於這個問題不能作簡單的回答,因為煎藥時間的長短應根據疾病的情況和藥物的性質而定。常見三種情況的煎藥時問如下:

1、一般治療藥:凡是可治療多種病症的中藥,稱為一般治療藥。這類藥物牽涉面廣,具有活血化瘀、利氣消腫,止咳平喘等多方面的功能。所以煎煮時間為頭煎從沸騰開始再煎二十分鐘,二煎沸後二十分鐘。

2、發汗解表藥:凡是治療傷風感冒,發熱中暑等外感病症的藥物稱為發汗解表藥。這類藥物多系花、葉、全草,如麻黃、桂枝、薄荷、藿香、佩蘭(注)等。其性散髮,味芳香,含揮髮油較多。故煎藥時間要短,長煎則有效成分消失。因此煎煮時間為,頭煎從沸騰開始再煎10-5分鐘,二煎沸後5-10分鐘。

3、滋補調理樂:凡是以補養身體,調益人體氣血陰陽不足的藥物,稱為滋補調理藥,多系植物的根莖,果實及動物的甲角殼之類,如熟地、龜版、黨參、黃耆等。其特性堅硬厚實,並含有大量營養物質,煎藥的目的便要攝取這些有效成分。故煎藥的時間為,頭煎從沸騰開始再煎六十分鐘,二煎沸後三十分鐘。

另外,有些人喜歡在煎中藥時兼做其他事情。這樣往往會使中藥煎焦,煎焦了又加上水再煎,這種做法是錯誤的。

因為中藥煎焦後,它的有效成分遭到了破壞,甚至完全喪失。例如治療傷風感冒的荊芥,薄荷、霍香等,其有放成分主要是揮發性物質。煎焦後不僅失效,有的還會產生相反作用。如煎焦後的荊芥變成了炭,完全喪夫解表治感冒的作用而變了止血效能,由此可見煎焦了的中藥是不能服用的。

另外,中葉如煎乾了也不好。許多滋補藥 品,如黨參、黃耆、山藥、茯苓、熟地、黃精等 被煎乾了,其所含的糖、?、氨基敢等有效成分 遭到了破壞,藥效大為降低。即使再加水煎煮 ,也無濟於事,服後不但達不到治療目的,而且湯液有焦糊味,服後反會引起噁心嘔吐等副作用。

所以,為使藥物發揮應有的作用,在煎藥時一定要水量適宜,火候正確,隨時觀看,不能遠離。

(註)
中藥材「佩蘭」為菊科植物,性味辛平,具有化濕和中、解暑的功效。常用治於濕阻脾胃、胸脘脹悶、食慾不振、噁心嘔吐、泄瀉、舌苔白膩及口中甜膩等症。


五、煎藥小知識---稀稠

許多人都喜歡把中藥煎得又濃又少,特別是給小孩子服的中藥更是如此,還認為「 中葉煎得越濃越少效果越好。」實際上這種做法不但無科學根據,而且還是有害的。

我們知道,煎中藥的過程,實際上是中藥飲片中的有效成分不斷析出溶解於水中的過程,當中藥飲片本身與藥液中的有效成分濃度平衡了就會停止。就好比向一杯水中,不斷放入食糖,當溶解到一定飽和度,即使再向水中放食糖,也不會溶解的道理一樣,所以,這時如繼續煎煮,不僅藥物內有效成分不會再溶解析出,還會使藥液中有效成分不斷蒸發減少,甚至在過長的高溫中遭到破壞,使藥效明顯降低。同時,過於濃縮的藥汁味會更苦,更為難服,服後也易引來噁心、嘔吐等副作用。對於兒童服用尤其不宜。

由此可見,為使藥物發揮應有的效力,必須要搞清"質"與"量"的關係,中藥在煎煮一定的時間後,其每次的藥液濾取量應保持在400-500毫升為宜。


六、服藥小知識---潷藥 (潷ㄅㄧˇ )

中藥煎好潷(粵語讀"臂")取藥液是最後一道工序,目前大多數人都不重視,往往認為把藥液倒在碗中即可,殊不知在潷中藥時還有不少學問呢。

首先應將煎好的藥物離火後3-5分鐘內立即濾取藥液。因為許多中藥如麻黃,黃連、甘草等在冷卻後,其有效成分變成大顆粒沉澱物,很容易在過濾時被棄去。因此,為保證湯液質量,在趁藥液未涼時過濾最好。

現在濾取藥汁部習慣用手壓住藥鍋蓋潷藥。但這種方法不易去除一些含有絨毛的藥物,濾取的藥汁含雜質也較多,容易給服者帶來咳嗽、噁心等不適。比較正確的方法是用兩層乾淨的紗布(或清潔消毒的口罩),蒙在碗上,再進行潷藥,可以保證藥液的澄清。

另外最好用潔淨的紗布把藥渣包起來再絞一下,因為這部分藥汁最濃,有效成分最多,棄之著實可惜。


七、服藥小知識---冷熱

中藥煎好後,絕大多數的人,習慣於等到藥汁不冷不熱,溫度適口的時候再服,這就叫溫服。一般說來溫服有兩點好處:
一是溫服能減輕某些藥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應,如爪婁仁,乳香,沒藥等對胃,腸道刺激性較大,易引起惡心嘔吐,溫服能減輕上述症狀;
二是中醫認為冷者屬陰,陰盛必然有損於陽,況且病者胃(陽)氣一般大多有虛,如再進冷湯,勢必於病情不利。

但是在臨床上確實有些疾病需要冷服或熱服的。如明代名醫李士材曾遇到一個病人,只見他煩躁面赤,昏悶欲絕,時索冷水,手揚足瞪,一派熱性陽證。但李士材按其脈,洪大無倫,按之如絲,即說:「脈浮大沉小,陰證似陽也。」給附子、乾薑,甘草,人參等溫熱藥,煎好後,放入井中,冰冷後服。有人間:「一派熱性陽證,為何用溫熱藥?」李士相說:「這一派熱性陽證是由陰盛至極造成的,煩躁面赤是假象,脈重按細如絲才是疾病寒性真象,所以非用附子,乾薑,甘草、人參等溫熱藥不可。」又有人問:「藥液為何放入井水中冰冷?」李士材說:「病人外熱雖是假象,但服溫熱藥不易被接受,會產生反胃現象,特別是用熱服或溫服的方法。可是內寒這一病又必須服溫熱藥才能治癒,正因為如此,所以用熱藥冷服的方法,把藥汁放入井中冰冷。」果然,服藥一劑,病人狂躁即定,再服一劑而病癒了。此醫案即是熱藥冷服的例子。

此冷服和熱服來治療真寒假熱或真熱假寒是比較複雜的。但在一般情況下,冷服與熱服的選擇還是比較容易掌握的。如治療因外感風寒之邪引起的發熱怕冷,頭痛怕風,全身關節酸痛,汗不出等傷風感冒的症狀,可在煎服中藥時,用旺火,沸後五分鐘取下,稍停趁熱服,這是取其熱助以出汗,來疏解風寒之邪。又如患有胃、十二指腸潰瘍的患者,服中藥一般適用溫熱藥溫服。因患扁桃體炎、支氣管炎、肺炎、?囊炎、尿路感染而發高熱的病人,經常出現口乾喜冷飲,舌紅破碎、大便秘結,小便黃赤等熱性症狀,中醫往往使用清熱解毒,瀉下通便的中藥。此類中藥煎煮時間比治感冒藥長一些,而且必須冷一冷再服。所以,中藥冷服好,還是熱服、溫服好,要根據病情而定,不能千篇一律。總之,選擇合理的溫度服藥,不但可以提高藥物的療效,還可減少藥物的不良反應,更好地達到治病的目的。


八、服藥小知識---防嘔吐

有一些病人,服用中藥湯劑以後,往往會出現惡心不適,甚至還未放下藥碗,就馬上將藥吐出,給繼續用藥帶來困難。根據過往經驗,如果使用內服,外用的方法,就可以起到一定的止吐作用。

1,內服方法:(1)?心土50克,煎湯代水加入中藥湯劑中服用。(2)用綠豆100克,加水適量煎湯,服藥後立即飲用綠豆湯,可有止吐效果。(3)鮮生薑50克,榨出薑汁加入藥汁中,或者服藥後再服生薑汁湯。

2,外用方法囑咐患者在服藥前取一塊乾淨的毛巾,用溫水濕透玲乾後圍於頸項(毛巾溫度不宜過高),此時再服藥汁,可避免吐藥。這是一位名中醫的祖傳經驗,有效率達90%以上。

另外對易吐藥的病人,藥要溫涼和,不宜過燙:不可一氣喝乾,應該先喝一小口:休息片刻,不吐時再喝第二口:再休息片刻,若不再吐,表示胃中已適應,即可慢慢飲服。


九、服藥小知識---減苦味

中藥湯劑具有副反應小,療效可靠的優點,特別對需要長期調理的慢性病更品適宜,故而深受病家的軟迎。但是中藥湯劑卻存在苦味苦難咽的缺點,使不少患者(特別是兒童)望而生畏。

那麼有甚麼方法可減輕中藥苦味呢?下面根據臨床經驗,介紹幾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供讀者使用。

1、飲用之前:中藥煎好後,應注意把藥涼一段時問。回為人的舌頭味感與藥湯的溫度有一定的關係。當藥湯的溫度和人體溫度一樣,都在攝氏37度時,味態最苦,高於37度或低於37度則苦昧明顯減弱,因此服中藥時,宜將藥湯的溫度降至37度稍下再服,便會覺得苦味減輕。

2、飲用之中:飲服中藥湯劑時,應注意迅速將藥湯含至舌根部咽下。舌頭是味覺感受器主要分佈之處,而舌尖部對味覺最為敏感,故在飲服中藥時,減少藥湯與舌尖部接觸和在口中的停留時問,也會使你感到苦味大減。或者用吸管直接吸服藥湯也不失為一種滅苦味的妙法。

3,飲用之後:服完中藥後,立即喝幾口溫開水,這樣既有助於胃腸對藥物的吸收,同時又可消除口腔中殘留的苦味,使你感到服中藥並不可畏。


十、服藥小知識---小兒服藥

許多人都知道,中藥對於兒科疾病(特別是汗症、疳積、泄瀉、遺尿、咳嗽等症)具有療效顯著,無副作用反應的獨特功能。然而給小兒喂服中藥,卻是病兒家長普遍感到頭痛的事。許多小兒患病不願服中藥,或在家長喂服後立即吐掉,性急的家長打罵也無濟於事。故有些家長無可奈何地說:「 小孩子不能喝中藥。」

事實並非如此。筆者跟隨上海兒科名醫奚伯初,徐蔚霖兩老先生多年,二老運用中藥湯劑為大量病兒治病,取得良好的效果,這說明只要按照小兒不同年齡的特點,藥物不同的性質,採用不同的方法去喂兒童服中藥。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現擇要介紹如下。

一般1-3歲的嬰幼兒,每天中藥量是100毫升左右,可分6-7次服完。由於這一階段的嬰幼兒對味覺非常敏感,故對苦味藥特別反感,往往入口即吐,所以喂藥的方法尤需注意。在不影響藥效的前提下,可以先在藥湯中放少量的牛奶、冰糖,砂糖等調味食品,來減輕藥的苦味。由於三歲以下的嬰兒好動,故應採用被動喂藥法,主要將病兒抱成半臥位,頭部抬高,頸部墊上小毛巾,固定手足,取塑料軟管(例如「去痰靈 」的
軟管)吸滿中藥,將管口放在病兒口腔頰黏膜和臼齒間慢慢擠滴。由於體位的原因,這時藥液可慢慢從舌下人口。如果小兒仍不肯咽下,則可用拇指和食指捏小兒兩頰,使之吞咽。切記不可採用捏鼻子灌藥的粗暴動作,以防藥液嗆入氣管,導致窒息。

3-7歲的幼童,每天中藥量一般是300毫升左右,可分3-4次服完。由於3-7歲的幼童大多數具有自己服藥的能力,因此對他們要用誘導,勸說的方法,不要輕意威逼,使病兒產生對抗情緒。可以將中藥湯說成是近似幼童喜愛的"可口可樂"(顏色近似)等,同時還可在服藥後給小兒吃一些平時喜愛的食品,使小兒養成良好的服藥習慣,對極個別不願服藥的幼童。亦可採用上述的被動喂藥法。

另外因病情需要,對三十天內的新生兒喂藥,可以將中藥湯放在奶瓶中,用奶嘴讓患兒自己吮吸,因新生兒味覺尚未完全形成,故對中藥苦味往往沒有甚麼反應。但有些新生兒體質差,則可用魚肝油滴管慢慢滴入,喂時要多觀察面色及呼吸,防止嗆喉。新生兒中藥服量應為每天30-50毫升左右。


十一、服藥小知識---中西藥同服?

中葉以天然草木、蟲獸為主,西藥以化學合成物質高原料。根據長期臨壯經驗來看,許多中藥與西藥合併使用,具有取長補短,增強療效的優點,近年來還出現了許多療效顯著的中西藥結合的複方製劑。如珍菊降壓片、五味子糖槳、速效感冒膠囊等。中西藥是可以同時服用的,但是,並非所有的中西藥都能同時服用。中藥與西藥之間亦同樣存在著配伍禁忌。下面擇要介紹一些不能同時服用的中西藥物。

含硃砂的方劑和中成藥。如硃砂安神丸、天王補心丹等,不能與西藥溴化物類和碘化物類同用。如三溴合劑、巴氏合劑、碘化鉀合劑、複方碘溶液等。因為硃砂主要化學成分是硫化汞,而硫化汞在腸胃道遇溴、碘化物反應生成有強烈刺激性的溴化汞和碘化汞,從而導致了藥源性腸炎。

會鉀離子高的中藥。如白茅根、金錢草、澤瀉、牛膝、夏枯草等,不能和保鉀利尿藥如安體舒適、氨苯喋啶等合併使用。否則會形成不溶性的沉澱而失效。

含有鋁、鎂、鈣等金屬離子的中藥。如磁石、牡蠣、明礬、牛黃解毒片、珍珠層片等,不能和土黴素、四環素、紅黴素、金黴素等藥同時服用。因為這些金屬離子能與上述抗菌素起蟄合作用,使西藥的抗菌作用失效。

含鈣成分多的中藥。如山楂、烏賊骨、穿山甲、鰲甲、龜版、鹿角霜等,不能同洋地黃、狄戈辛等同時使用,尤其是對"洋地黃"化的病人危害更大。

含有糖分豐富的中藥和成藥。如枸杞子、甘草、川貝批把露及各種糖漿不能同降血糖藥一起服用。因為容易使降血糖藥物療效下降。

由此可見,中西藥合併使用必須謹慎。為了避免藥物之問的相互作用,中西藥物最好分別使用,如必須同時服用,中間相隔時間以2-3小時為宜。
圖檔
edan
加油會員
加油會員
主題中的帖子: 1
文章: 8
註冊時間: 2009-12-13 , 15:17
個人狀態: 調整中
性別:

Re: 中藥之煎藥服藥常識篇

未閱讀文章 edan »

1.有沒有人把藥材煎煮第三次的?把剩餘的成分多挖一點出來。
2.因為現在中藥材多半來自中國大陸,如果擔心農藥殘餘問題,該如何做?
最後由 edan 於 2009-12-18 , 11:03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2
文章: 33485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中藥之煎藥服藥常識篇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edan 寫:1.有沒有人把藥材煎煮第三次的?把剩餘的成分多挖一點出來。
2.因為現在中藥材多半來自中國大陸,如果擔心農藥殘餘問題,改如何做?
1 樹根類的藥 可以再煮
2 台灣農藥的問題一樣嚴重 如:平常吃的菜 買有機貴 還不是吃有農藥的菜
吃中藥還沒吃蔬菜多耶 大家還不是沒警覺 ab01:
圖檔
發表主題 回覆文章

回到「中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