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次第略義淺釋01-17講

福智廣論|宗大師:【今勤瑜伽多寡聞 廣聞不善於修要 觀視佛語多片眼 復乏理辯教義力】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般若般羅密
版面規則
此區專為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所設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6
文章: 33486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道次第略義淺釋01-17講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1 2 3 4 5 6 7

道次第略義淺釋01-皈敬頌(一)


講次 | 01 (2023-11-04 ~ 2023-11-10)
標題 | 皈敬頌(一)
《菩提道次第略義》 | 第1偈

  今天我們要開始學習《菩提道次第四十五攝頌》,不知道你們等得有沒有一點急?總算要開始了!調整好自己的聞法動機,不要用一種快快學完,趕快學毗缽舍那(的心態),因為《四十五攝頌》的基礎是非常必要的資糧。00:39

  《菩提道次第四十五攝頌》,是宗大師用了四十五個偈頌完整地宣說了道次第的內涵,所以稱為《菩提道次第四十五攝頌》,簡稱《道次第略義》或者《道次第攝義》。宗大師寫了廣、中、略三本菩提道次的論典,廣本大家都知道,就是我們學了很多年的《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本就是《菩提道次第略論》,略本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菩提道次第四十五攝頌》。01:20

  由於師父的深恩,我們能夠在這一生幸運地學到宗大師教法!寺院的很多法師從一開始學到現在,大概是十七年的時間,茹苦含辛地學完了五大論第一輪,並且有些法師開始教,所以是非常不容易的學習歷程。也非常感謝譯經院的法師,能把《菩提道次第四十五攝頌》、幾本對於《攝頌》的解釋都翻譯出來了。希望透過學習這篇《攝頌》,幫助我們迅速地把道次第的內涵,注意喔!把道次第的內涵串習一遍,作為我們馬上要開始學習毗缽舍那很重要的前行。02:11

  好!現在我們就要開始學習《道次第四十五攝頌》,我們先學第一偈。02:23

  背書大平台,大家一起背書,你們是不是有背這個?不知道背得怎樣?原來相約說你們背一部我講一部。02:36

  看第一個偈子:02:39
俱胝圓滿善生身 滿無邊眾希願語 如實盡見所知意 釋迦尊主稽首禮02:51
  我們看看最後一句是「釋迦尊主稽首禮」,這個偈子很顯然是頂禮釋迦佛。那麼它是從哪幾個方面頂禮呢?是從身、語、意功德的角度頂禮釋迦牟尼佛。佛陀的身功德,佛身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隨好等等眾多的功德,而這樣的功德從哪裡來呢?是從它的因所出生的,不是從無因生,也不只是從少許的因出生。那麼佛陀的身功德是從什麼因出生呢?是從俱胝福德與智慧所攝的圓滿妙善所出生的。03:43

  這裡邊的「俱胝」是梵文音譯,它就是繁多的意思,不是特別指數字中的千萬。佛陀每一個妙相與隨好需要多少因呢?在《寶鬘論》中有詳盡的宣說,等以後我們研討到皈依三寶的部分再去詳盡地學習。但就個別的因而言,在《般若經》與《現觀莊嚴論》中也有說明。總之,在這裡的「俱胝」就是指無量的意思。04:17

  佛陀在因地最初發起了殊勝的菩提心,經過了多生多劫行難行廣大的菩薩行,累積了圓滿的福德資糧與智慧資糧之後,才成就了圓滿的佛身,所以是一個相當艱辛的、忍耐的、壯麗的過程。04:40

  如來的語功德到底是怎樣?就是隨著每一個眾生的信解,透過六十韻音語能成滿無邊無際的眾生──注意喔──現前和究竟的希願。那麼成就希願的方式是什麼呢?是不是我們跟佛陀要什麼,佛陀就賜予我們什麼?我們跟佛陀到底要希求什麼才是真正的希求呢?成辦希願的方式是什麼?是透過開示正法,令眾生獲得增上生與決定勝。05:22

  佛陀的意功德,這裡就講到佛陀的智慧,無餘如實地觀見如所有性和盡所有性一切所知。如所有性是勝義諦或者稱什麼?空性,盡所有性是世俗諦,佛陀能在一剎那間徹底地圓滿了解一切所知。05:51

  所以對於具足如此身、語、意功德的釋迦尊主──釋迦能仁,以最殊勝的支分──頭部──稽首禮。06:06

  佛陀的身,能在同一時間圓滿示現無數的化身;佛陀的語,能夠在同一時間圓滿開示八萬四千法蘊;佛陀的意,也能在同一時間、一剎那徹見一切所知。請問這是我們的心能夠衡量的嗎?這是不可思議、心無法衡量的境界。06:36

  以不共的方式來解釋的話,第一句,「俱胝圓滿善生身」,它也可以結合到「俱胝圓滿善生語」以及「俱胝圓滿善生意」。第二句,「滿無邊眾希願語」,也可以結合「滿無邊眾希願身」、「滿無邊眾希願意」。第三句,「如實盡見所知意」,也可以結合「如實盡見所知身」、「如實盡見所知」什麼?所知「語」。所以佛陀的身,具備了佛陀的什麼?身、語、意的功德。注意喔!佛陀的身,具備了佛陀身、語、意的功德;佛陀的語、佛陀的意也同樣是如此。怎麼理解呢?就是佛陀的身、語、意每一者,都具足了彼此的功德。07:36

  能不能想像這是什麼樣的一種狀態?佛陀的身能夠在同一時間圓滿示現無數的化身,但是它是怎麼樣具足語功德的呢?就是佛陀的身能說法,而且能在同一時間圓滿開示八萬四千法蘊。那麼身功德又怎麼樣具足意的功德呢?就是佛陀的每一個毛髮、每一個毛孔,都能夠遍觀一切的所知。毛孔!毛髮!08:15

  佛陀的語能在同一時間圓滿開示八萬四千法蘊。那麼佛陀的語是怎麼具足身功德的呢?就是佛陀的語能在同一時間圓滿示現無數的化身。它怎麼具足意功德呢?就是佛陀的語能夠遍觀一切所知。08:34

  佛陀的意它就在一剎那間、同一個時間徹見一切所知,沒有它不知道的。那麼這個意功德又怎麼具足身功德的呢?也是佛陀的意在同一時間、同一剎那能夠圓滿示現無數的化身。它怎麼具足語功德的呢?就是佛陀的意能在同一時間圓滿開示八萬四千法蘊。09:02

  要不是在經典裡看到了佛陀這樣的功德,我們是無法企及一顆心可以達到這樣圓滿的、無法想像的狀態,所以叫不可思議!那麼這樣不可思議的境界,就是佛陀他所具有的身、語、意的功德,也是我們的希願境,也是我們要努力成就的果位。你們有這樣發願吧?09:31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6
文章: 33486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道次第略義淺釋02-皈敬頌(二)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道次第略義淺釋02-皈敬頌(二)



講次 | 02 (2023-11-11 ~ 2023-11-17)
標題 | 皈敬頌(二)
《菩提道次第略義》 | 第2~5偈

    我們看第二偈。00:14
是無等師最勝子 荷佛一切事業擔 現化遊戲無量土 禮阿逸多及妙音00:27
  有沒有發現最後一句「禮阿逸多及妙音」,這是禮讚誰?是禮讚文殊菩薩與彌勒菩薩。00:36

  看第一句「是無等師最勝子」,「無等師」是誰呢?就是釋迦佛。釋迦佛的功德是無與倫比的,不管是世間的外道或者天神都沒有辦法與釋迦佛相提並論。那麼我們看「最勝子」,無與倫比的導師最殊勝的心子是誰呢?就是彌勒菩薩與文殊兩位菩薩。那麼這兩位菩薩做什麼呢?看那個「荷」字,「荷」字就是承擔、負荷,他們負荷著佛陀一切身、語、意事業的重擔。注意喔!這裡邊有一個「一切」,一切事業擔。01:29

  大家都知道成辦一件事情要一組人負責,像我們分很多部門,一組人負責一個部門的事情;要如果兩個人負責所有一切的事業擔,這一定是非常疲累,他的所緣該是多麼地廣大,而且這事業擔是誰的呢?是佛陀的,可以想像喔!01:59

  這兩位菩薩負荷著佛陀事業重擔的方式是怎麼負荷的呢?總體執持、增廣能仁的正法;特別是彌勒菩薩執持什麼?執持並增廣廣行派的傳承,文殊菩薩是執持並且增廣深見派的傳承。那他們的事業在哪裡呢?在哪些地方荷佛一切事業擔呢?這兩位菩薩不只是在這個世間,也在無數的世界中以菩薩等眾多的化身現化遊戲。做什麼?為了調伏不同的有情眾生,在不同地方變現出不同的面貌來調伏一切有情。這樣了不起的無與倫比的釋迦佛最勝子,我們要不要來頂禮呢?所以「禮阿逸多及妙音」。有注意聽吧?有沒有注意聽?不要散亂喔!03:08

  接著看第三偈。如果你們會背的話,可以和我一起。03:17

如極難量勝者母 造釋密意贍部嚴 名稱遍揚於三地 我禮龍猛無著足03:29


  看看這裡邊有出現「禮龍猛無著」,是頂禮誰?是禮讚龍樹菩薩與無著菩薩。03:40

  第三個偈子的第一句,「如極難量勝者母」,這個「勝者母」是指什麼?你們有答對嗎?有同學可能答對了。對!就是《般若經》。那問大家《般若經》很容易懂嗎?我們都喜歡誦《般若》,知道比天書還難懂,《般若經》的內涵是極難通達的。為什麼《般若經》被稱之為母親的「母」呢?因為《般若經》最主要宣說的是空性的道理,而空正見是成辦三乘的共因,也就是透過空正見能夠成辦什麼果位?聲聞、獨覺,還有什麼?以及大乘的三種果位,所以般若空性被稱之為「母」,而主要開示空性的《般若經》也被稱之為「母」。04:43

  極難通達,被稱之為「勝者母」的《般若經》,誰來為我們解釋呢?龍樹菩薩與無著菩薩能夠如實地解釋這部經。這部經的難度是極難通達、極難衡量的,不僅僅解釋廣的、中的、略的,其中的密意全部都可以解釋,而且也是被佛授記的。因為佛會說他們懂了,那我們就知道他們能夠解釋這麼難以通達廣、中、略《般若經》的密意,因此會不會成為贍部洲的莊嚴呢?一定會的!我們會把他們放在心中,成為我們生命的莊嚴!這兩位菩薩的名號,你可以想像──遍揚於地下、地上還有天上三地,值不值得禮敬呢?所以「我禮龍猛無著足」!05:53

  《般若經》的內涵可以分為兩個部分:顯義的就是空性的道次第,還有什麼?隱義的就是廣行的道次第。顯義的空性道次第,是指《般若經》的字面上,最主要宣說空性的內涵;那麼在字面的背後,它所要詮釋的就是廣行道次第。這兩種道次第,佛陀分別傳給了文殊菩薩與彌勒菩薩。文殊菩薩傳給了誰?龍樹菩薩。彌勒菩薩又向下傳給了誰呢?傳給了無著菩薩。龍樹菩薩造了什麼?中觀理聚六論,來宣說什麼?宣說空性的法類;無著菩薩造了《瑜伽師地論》,宣說了廣行道次的內涵。06:43

  好,接下來學第幾偈?第四偈。06:52
從二大車善傳流 深見廣行道無謬 圓滿攝要教授藏 敬禮持彼燃燈智07:05
  看到「燃燈智」會不會很生歡喜心啊?對!是禮讚阿底峽尊者的。攝集了從二大車軌──二大車軌是哪兩位?龍樹菩薩與無著菩薩──善為輾轉傳來的深見派與廣行派──注意喔──圓滿無誤的道次第,一切的扼要教授藏的持有者是哪一位?對!是吉祥燃燈智,也就是勝阿底峽尊者,敬禮他!07:35

  我們大家以前在學《阿底峽尊者傳》的時候,都學到阿底峽尊者依止金洲大師,聽聞了從彌勒菩薩與無著菩薩輾轉傳來的教授;後來又依止了明了杜鵑,聽聞了從文殊菩薩與龍樹菩薩輾轉傳來的教授,之後怎麼了?把這兩派的教授的甘露之水匯在一起、匯聚為一。「廣行」及「深見」兩種道次第的傳承,廣行的傳承是從導師釋迦佛傳給彌勒菩薩,然後彌勒菩薩再傳給無著菩薩,最後傳到金洲大師;深見派的傳承是從導師釋迦世尊傳給誰?文殊菩薩,文殊菩薩傳給龍樹菩薩,龍樹菩薩傳、傳,最後傳到了明了杜鵑。在阿底峽尊者之前這兩種傳承是分開來的,而到了阿底峽尊者的那個時候,這兩種傳承就像兩條河流匯合為一,成為匯合為一的傳承。阿底峽尊者本身就是具有「深見」以及「廣行」的兩種傳承,所以要「敬禮持彼燃燈智」。08:54

  有在聽吧!有在認真聽喔?有沒有在認真聽?你們現在是自己在家裡邊線上上對吧!在線上上的時候也要注意聽聞軌理,不要養成一個很散亂聽法的習慣,這樣說可以否?可以喔!09:19

  第五偈。09:22
遍視無央至言目 賢種趣脫最勝津 悲動巧便善開顯 敬禮此諸善知識09:34
  這一偈很顯然是禮讚善知識們。那麼善知識具有什麼樣的功德呢?是觀見廣大、無餘勝者一切至言所有心要的──注意──獨一眼目,是令具足勝乘種姓善緣的所化機,前往解脫與一切智智之地的最勝渡口。他們受到大悲心所撼動,是什麼樣的大悲心?就是想要現前和究竟饒益希求解脫者的這個大悲心。受到這樣的大悲心所撼動,以善巧引導所化機的善妙事業善為開顯,恭敬頂禮這樣的大善知識!這裡舉了洛札虛空幢、至尊法依賢、無等仁達瓦等上師正士。10:34

  有的善知識也解釋,「遍視無央至言目」這一句顯示了甚深空性與證達空性的甚深道次;「賢種趣脫最勝津」這一句顯示了什麼?廣大的道次。「遍視無央至言目」的「眼目」是指空性,它與一切法的空性體性是無別的。在還沒有證得空性之前,我們無法了解一切諸法的實相,無法從輪迴中解脫,也無法證達世俗。儘管──注意──眼睛就是眼窩裡的一個眼睛,但是它卻可以看到遼闊,看到山嶽、房舍等各種不一樣的事物;同樣地,證達空性的智慧也能夠觀見一切法的實相。11:25

  以上我們就學完了《道次第攝頌》中皈敬頌的段落。11:33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6
文章: 33486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道次第略義淺釋03-本論殊勝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道次第略義淺釋03 本論殊勝


講次 | 03 (2023-11-18 ~ 2023-11-24)
標題 | 本論殊勝
《菩提道次第略義》 | 第6~8偈

  我們來看第六偈。第六偈:00:16
贍洲智者頂上嚴 眾中美名飛幡揚 龍猛無著經世代 善傳菩提道次第00:27
  這一個偈頌是在辨識所著的論典。比如說看到一條河或者一條江,我們去追溯水的源頭,那追溯下去都會歸於雪山;而正法傳承的源頭必須歸於佛陀導師,因此所著述的這本《菩提道次第》,是具足清淨傳承的正法,因為它是從佛陀所授記的龍樹菩薩與無著菩薩傳過來的。01:10

  那麼這兩位菩薩具有什麼樣的功德呢?注意看!「贍洲智者頂上嚴,眾中美名飛幡揚」,他們在南贍部洲闡釋了大乘的賢善道,成為降臨此南贍部洲所有智者頂上像飛幡一樣的那個莊嚴。並且在這個智者美名遍揚十方的行經之處,美名遍揚於三地的眾生,宛若太陽般朗耀的龍樹菩薩與無著菩薩,從他們這兩位依次善為傳來的《菩提道次第論》,就是此處所宣說的正法。02:01

  有聽清吧!接著看第幾偈了?接著我們到第七偈。注意!第七偈:02:16
遍滿眾生希願故 是為教授寶中王 集千妙論江河故 亦是具德善說海02:28
  這一偈是在講什麼呢?這一偈有沒有發現是在讚美,讚美什麼?是在宣說此論的殊勝。那麼這個從贍部洲一切智者的頂嚴,美譽飛幡飄揚於三地的二大車軌,也就是龍樹菩薩與無著菩薩所傳來的教授,像什麼?就像如意寶王一樣啊!那如意寶王是什麼?其實就是你對它要什麼,它就給你什麼,叫如意──如我們的意!那三士夫是要什麼呢?無論三士夫種姓任何一種所化機的眾生,各自希求著什麼?現前增上生──一生比一生好,或者究竟決定勝──解脫還有一切智智的佛果位。《菩提道次第》就像這個如意寶王一樣,都能夠順應希求者各自的勝解,無餘地成滿他們的希願,也就是我們的希願。所以就像如意寶王能夠成滿眾生財富的追求一般,這個教授能夠成滿希求善行者對於增上生與決定勝的熱烈渴望與追求。03:50

  像不是有個聚寶盆,你對它說:啊!我要金條。聽說那聚寶盆就會生出金條,你要什麼它就給你什麼,所以說聚寶盆。對於三士夫的希求,這裡邊的教授寶中王的道次第,就可以像聚寶盆一樣圓滿我們對於果位的希求。那麼成滿希願的方式是什麼呢?是藉由修持這個教授的內涵,注意!是修持這個教授的內涵,然後才能夠成辦增上生與決定勝。04:25

  這裡邊大家可以想想,世間的珍寶挺好的,也很悅意、也很迷人,但是它只能夠圓滿我們今生的所求,它利用的時間段非常地短暫;而道次第的教授,它不僅僅能夠成辦現今的安樂,更進一步,它也能夠成辦來生的利益。而來生的利益當中,包含了什麼啊?包含了來世增上生比如人天道的果位,以及解脫或一切遍智的果位。比如說很多人都希望能夠生生世世學弘宗大師教法,那麼來世就一定要得到一個暇滿人身,能夠具足健康、智慧,還有信仰,一定要生在有教法的這個地方。誰能圓滿我們的願望呢?有沒有發現:是教授寶中王!所以它能完成增上生的果位,以及解脫或者一切遍智的果位,都可以幫我們完成,你要當一個菩薩修大乘道,甚至成佛,都要向這個教授寶中王去希願。05:43

  所以這個教授就如同善說的大海,猶如大海自然地收納了四大江河,在這個教授裡也攝集了一切勝者至言的善說江流,它是具足修治與救護兩種功德的善說大海,所以稱它為什麼?「具德善說海」。06:08

  好!接著我們看第八偈。注意!06:18
證達聖教皆無違 一切至言現教授 易獲勝者甚深意 亦防極大罪行崖06:31
  這一個偈子是在講什麼呢?觀察一下,是不是很像《廣論》中的四種殊勝啊?你們猜對了!這一偈就是在講道次第具有四種殊勝,《廣論》裡都有講了。有沒有記得四種殊勝是什麼啊?第一個就是「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還有什麼?「一切聖言現為教授殊勝」,還有什麼?「易於獲得勝者密意殊勝」,最後一個:「極大罪行自趣消滅殊勝」。07:05

  這幾個殊勝是怎麼成辦的呢?依靠道次第的教授,能夠證達一切聖教有沒有相違?沒有相違!「聖教」是指什麼?是指佛陀所宣說的一切經典。「證達一切聖教無違」是什麼意思呢?並不是說聲聞藏與菩薩藏一點都沒有相違的地方、大乘經典與小乘經典不相違;而是佛陀所宣說的一切經典,注意!他為什麼會講經呢?就是為了讓一個有情能夠成佛,那麼佛所宣說的一切經典,都是一位補特伽羅的成佛的方便,就是為你成佛而說的,所以任何一個字都不可以棄捨。佛陀所宣說的一切,有的是開示比如道的主體,有的開示道的支分,都是所化機的成佛之道。所以無論大乘經典還是小乘經典,都直接或間接地成為什麼?成就無上菩提之道的這個主體或支分。因此儘管過去的祖師對佛語的密意──注意喔──作出了不同的解釋,也出現過許多不同的宗義還有派別,但這些都是獲得佛果的方便,依著這些而證達一切都是佛陀的聖教,是沒有相違的。有在聽吧?這在《廣論》中我們要詳細地研討這一段。08:46

  佛陀所宣說的一切教法,包含了什麼?大乘、小乘、顯乘、密乘,所有法類對一位大乘種姓的修行者來說,在成佛的過程中都必須修學。對吧?沒有一點點你要棄捨的,你要學!因為自利、利他、覺行圓滿,都要學。這個當中如果缺少了某一部分,對於這個大乘種姓的修行者來說,能不能夠成滿圓滿佛果?那是沒有辦法成就圓滿的佛果的。09:22

  所以無論是大小乘或者顯密的內涵,對於一個補特伽羅成佛而言,都沒有任何相違。注意喔!是對一個補特伽羅成佛而言,都沒有任何相違。就是我們都要學,都要普同恭敬、普同發願。現在不能學的要發願,宗大師說要怎麼樣?不要以現在不能學、沒有根基學,或者沒有慧根學,就成為一個棄捨的理由,要廣發正願,並且要積極地聚集將來能夠修學的這個正因。所以剛才講的什麼?第一種殊勝是什麼?「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是依據什麼能夠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是依據道次第。10:13

第二個就是,依靠道次第的教授能將一切聖言現為教授。將一切聖言現為教授,注意喔!那裡邊有四個字叫「一切聖言」,一切聖言不是指對手掌大小般的這樣一點經函獲得了定解,而是對佛陀所說的一切至言獲得了定解。這個道次第的教授中總攝了八萬四千法蘊的內涵,注意喔!總攝了八萬四千法蘊的內涵,從親近善知識軌理開始,一直到哪裡──我們馬上就要學習毗缽舍那了──到止觀之間道的扼要。對於其中需要止住修的法類要怎麼辦?當然進行止住修啦!那需要觀修的法類呢?要以別別觀察的智慧進行觀擇。所以他把這個收攝為修持道次第而作引導,並且將一切至言現為調伏所化機相續中煩惱的教授,透過善知識的口訣,注意喔!能輕鬆地──注意這個「輕鬆地」──將一切經論現為教授,證得佛語與釋論的關鍵扼要,而生起將經論執為最勝教授的定解。這個學的人,生起了將經論執為最勝教授的定解。什麼教授?什麼最勝教授?就是你求增上生、決定勝果位,這是最殊勝的所依靠的。12:00

  這是什麼?這是第二種殊勝。第二種殊勝是什麼?「一切至言現為教授殊勝」。怎麼獲得一切至言現為教授殊勝呢?這就是菩提道次第教授寶中王它具備的殊勝,讓學的人努力學會變成這樣。有沒有很高興?應該很歡喜。12:26

  第三個殊勝是什麼還記得嗎?「易獲勝者甚深意」,對吧!依靠道次第的教授,能夠輕易地獲得──注意喔!輕易地獲得勝者的密意。勝者是誰?就是佛陀啊!那麼誰能夠輕易地獲得勝者的密意?就是我們學的人!所以儘管佛陀的至言與諸大釋論是最殊勝的教授,然而內心還沒有全然淨化的補特伽羅,縱使自己非常努力地趣入經論當中,但是也無法獲得佛陀的密意;即使獲得了,也必須要經過極其辛苦以及極長的時間才能夠成辦,那不是一般的辛苦!13:16

  記得以前聽一些上師說,有的人在學經論的時候,學到一半就不行了,小命不保:還有的好不容易學下來,也是嘔心瀝血啊!真的,很辛苦的!在短暫的一生中,如果無法聞思一切佛語、釋論等教典,但一切經論的心要都含攝在哪裡?道次第當中。所以,注意!僅僅聞思道次第,就能迅速地獲得勝者密意,這就是第三種殊勝「易於獲得勝者密意殊勝」。就是你用很短的時間,非常容易就獲得了佛陀的密意──不是一般的人喔,是三界導師佛陀的密意!14:12

  接下來該是「亦防極大罪行崖」。說依靠道次第的教授,能夠防護極大惡行的這個險崖、這個懸崖,對吧?沒有理解一切佛語直接或間接開示成佛的方便,注意喔!他沒有理解,反而把某些佛語執為是成佛的方便,一些佛所說執為是成佛的障礙,然後開始妄加分辨,自己非理作意,然後自己去做評判,說佛語合理與不合理,甚至是好壞,甚至認為:必須修學這個菩薩道,不需要學習那個道……。執取有一些佛語是所應棄捨的;對於大乘法有希求的人──注意,都在列舉這種問題──看不起小乘法;對於小乘法有信心的人,不信大乘;修學顯教的毀謗密法、修學密法的也輕視顯教;甚至僅僅是因為自己的喜好,就去批評其他的教派。這些都是學的人不如法的,因為當下我們所造作的業,都是很嚴重的謗法罪。15:33

  謗法罪,用什麼來形容此事?就是用「險崖」來形容,險崖下去就是深淵,所以用險崖來形容謗法的惡行,這樣做就是會墮入謗法惡行的這個險崖。而道次第的教授,開示一切佛語或直接、或間接都是成佛的方便,都是斷除二障的方便,或者二障的對治,所以能防護所化機掉到哪裡去啊?掉到深淵去,墜入謗法的這個險崖,直接掉下去。這是不是對我們極大的深恩啊?也是非常大的殊勝。什麼殊勝啊?就是「極大罪行自趣消滅殊勝」,由於學習道次第的緣故。好不好啊?要很開心喔!16:31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6
文章: 33486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道次第略義淺釋04 立誓造論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道次第略義淺釋04 立誓造論



  我們接下來學第九偈、第十偈。注意聽!00:19
是故印藏諸智士 眾賢所依勝教授 三種士夫道次第 具慧誰人不傾心
攝集一切至言藏 講聞此理縱一座 宏偉說聞正法利 定能攝集應思惟00:45
  這兩個偈在講什麼呢?就是立誓造論。由於具足前面所說的四種殊勝,而且還要具足三種殊勝,《廣論》上講的還記得吧!三種殊勝是哪三種呢?第一種:由於所有顯密的內涵都攝在道次第中,所以這個道次第教授具有「所詮圓滿」的殊勝。第二個殊勝:由於無誤、清晰地開示三士道的次第、數量決定、體性決定,並且以調伏內心的次第為主,注意!並且以調伏內心的次第為主,所以這個道次第教授就具有了「易於受持」的這個殊勝。這個殊勝確實是令人傾心啊!第三種殊勝就是:由於為明了杜鵑與金洲大師兩位尊者的口訣所莊嚴,所以這個道次第的教授具有「勝出餘軌」的這個殊勝。01:54

  具足了前面的四種殊勝,和剛剛講的具足三種殊勝,所以道次第的教授成為印度與西藏眾多的智士──所謂的具緣者實修的時候所依止的最勝教授。注意!這些非常了不起的人實修的時候依止的最勝教授。實修喔!這種完備無缺、無錯無謬的三士道次第,凡是具足智慧、正直的人,有誰不為之傾心呢?對吧?你傾心了嗎?我們傾心了嗎?這是什麼意思?意思就是凡是具有智慧的人,都會傾心於道次第的教授,因為太好用了,調心啊!02:48

  道次第的教授攝集了一切勝者至言的心要,佛陀基於增上生而宣說的一切法──注意──都總攝於哪裡?下士法類或者共下士的法類中;基於小乘決定勝而宣說的一切法,都總攝於中士道法類或者共中士道的法類中;基於一切相智而宣說的一切法,都總攝於上士道的法類中。03:21

  大師在這裡邊說到「攝集」,有善知識解釋:「攝」就是「統攝」,「集」大家知道是「匯集」。那麼為什麼大師要特別強調「統攝」與「匯集」這兩個詞呢?佛陀之所以宣說八萬四千法門,是為了什麼?就是為了利益不同根基的眾生,對吧?就是各有所好,根基也不同,像一個媽媽煮食物,小孩的口味都不一樣,他用這種方式能夠吃得很壯、那個用那種方式,所以佛陀就講了八萬四千法,為了利益不同根基的眾生。並且佛陀希望透過宣說正法,能夠讓眾生成辦想要成辦的利益。04:08

  而佛陀宣說正法的原因,是只希望眾生成辦今生的利益嗎?佛陀希望眾生修學佛法,一定不只是成辦此世的利益,因為此世的利益很短,很快就過了,無常!佛陀是希望我們能進一步看到更長遠的利益,就是來世的利益,甚至是更遠的。眾生追求的來世利益,可以分為現前跟究竟兩個部分,現前指的是人天的增上生,而究竟又分為什麼?解脫與一切遍智的佛果。所以第一個「統攝」的意思是:佛陀所宣說的一切法,都是希望眾生能夠藉此成辦三種利益,這是「攝」字的意思。05:06

  「匯集」──注意──「匯集」是指佛陀所宣說的法能夠成辦三種眾生所需的三種利益,是統攝在三士道次第當中。那麼三種利益如何統攝在三士道中呢?如果我們追求的是來世的人天增上生,人天增上生的果位是不是共內外道的?是的!那如果我們想要成辦人天的增上生,就必須要修學哪一個士夫的法類?是下士夫的法類。更進一步,如果想要希求解脫,從哪裡解脫?從輪迴中解脫、從生死中解脫!就是不願意這樣聚聚散散,人、天、三惡道這樣來回地在三界裡沉淪,那就必須要修學中士道的法類。更進一步,如果想要成辦圓滿的佛果,就必須修學上士道的法類。如果一開始我們就準備修學上士道的法類,那麼下士道或中士道前面要加個什麼?「共」,對吧!共中、共下。所以佛所宣說的一切法,都是為了成辦三種不同的利益,而成辦三種不同利益的方法完全統攝在三士的道次第當中,這就是「集」──匯集的意思。06:35

  那麼三種士夫是哪三種?可以看看下士夫,著眼於此世的叫下士夫嗎?還不進入士夫之列。下士夫不刻意著眼於此生,而是希求後世增上生的圓滿。他已經比此世更遙遠一點、更悠遠一些、看得更遠一些,所以他成辦後世增上生的因。注意喔!這裡的下士夫已經不是貪著現世、只會為現世而奔忙,而是將自己的目光注視到了哪裡啊?注視到了來生,他對生命有更長遠一些的規劃,想得更遠一些,所以他是為了來生獲得增上生。增上生什麼意思?就是一定比現在好啊!一定要比這一生好啊!所以他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明天比今天更好,看起來就是很積極的一種向上的心、追求。07:44

  那麼中士夫呢?中士夫對於一切三有心生厭離,他把自己從輪迴中解脫作為自己的利益,他想要得到這個,進而修持三學,因為他不喜歡輪迴、不喜歡生死。08:06

  上士夫呢?上士夫是為大悲心所自在,為了盡除有情的一切痛苦誓願成佛。注意喔!他為盡除一切有情的一切痛苦誓願成佛,為了成佛他修學的就相當廣了──發菩提心、六度萬行,還有什麼?兩種道次第等等,就是「無量法門誓願學」。08:31

  所以希求妙行的人們,對於這個教授縱然僅僅──注意喔──縱然僅僅最低下限只有一座,也應當非常精確地講說與聽聞。講聞這個教授,哪怕是僅僅講說一座,或者聽聞一座,就能夠匯集講說與聽聞正法的廣大利益!08:59

  現在我們是不是呢?那看我們發心是不是,如果發心、聽聞軌理做得很好,就能攝集講說、聽聞八萬四千正法蘊的不可思議功德!所以我們現在一起學習是不是賺到了?09:16

  大師特別叮嚀我們,說:「應思惟」、應思惟,就是我們一定要去思惟講聞道次第的殊勝利益。無論是說法者還是聽法者,只要以良善的動機、以殊勝的動機,來講說、聽聞道次第的內涵,哪怕講說、聽聞的時間──注意──只有一座,講聞正法──講和聞正法所產生的利益也是難以想像的不可思議地多,我們是無法知道有多多的!有沒有很開心啊?10:15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6
文章: 33486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道次第略義淺釋05-依師軌理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道次第略義淺釋05-依師軌理


講次 | 05 (2023-12-02 ~ 2023-12-08)
標題 | 依師軌理
《菩提道次第略義》 | 第11~12偈

00:00

  接下來,我們開始學習第十一偈與第十二偈。我把偈頌誦一遍:00:23
次見現後諸妙聚 善匯緣起之根本 謂由意樂及加行 如理勤依示道師
縱為身命亦不捨 依教修行供師喜 瑜伽師我如是修 汝求脫者亦應行 00:47
  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兩個偈子是不是在宣說依師軌理?沒錯!是在宣說依師軌理。第十一個偈子,它的第一個字是一個「次」字,這個「次」字,是要先前供養、讚頌傳承上師,並且講述道次第教授的殊勝,如同加行一般,接下來的內容就像正行一樣,準備進入正行了。01:27

  最初提到從親近善知識軌理開始,能夠善為匯聚道的緣起根本就是親近知識軌理。親近知識軌理,必須要透過意樂和加行兩者精進地依止善知識,因為一切功德都是透過依止善知識而出生的。就像過去那些了不起的成就者,那洛巴尊者、種敦巴尊者,還有密勒日巴尊者的傳記是一樣的,他們走過的、在人世間示現的這一生。02:04

  如果能夠如理地依止一位具足德相的善知識,即使是智慧鈍劣的弟子都能夠生起許多的功德,那更何況是智慧明利的弟子呢?因此,如果能夠堅固親近善知識軌理,就是堅固一切道體;能夠堅固親近善知識軌理,就是堅固道的根本,這對自己做為一個修行者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這個也是所有先輩的上師們再再、再再、再再宣說的。我們一起聽了很多開示,也可以從很多上師的開示裡聽到這個非常重要的教誡。02:54

  所以希求妙行的人們,必須要透過意樂,意樂是什麼?也就是信心啊!然後加行,這個加行就是修恭敬啊!以及它的力度或者說它的高度,是縱然捨命也必須依教奉行的方式,來依止道的根本──善知識。因為成辦一切此生的安樂還有後世的增上生,乃至決定勝,都要依於善知識。03:26

  了解善為匯聚此生與後世所有善聚緣起的這個根本,就是為自己開示「道」的善知識正士,我們要猛利、精勤地遮止,遮止什麼?在第一個道次第,就是要遮止尋求上師過失的心,透過任何能夠發起信心的方式意樂依止;透過所有的方式作師所喜──這所有能想到的如法的方式,不如法的方式上師也不會高興的──永遠都不要做上師所不歡喜的事情,而且還要以身承事、以語稱揚等等,不論上師給予任何教誡都應該依教奉行,以加行如理依止。不用說是些許的因緣,其實祖師們的高度──就算到了性命交關的時候,他也不會捨棄這個立宗。所以必須以依教奉行的供養令師歡悅,因為這是所有善的根本。04:36

  宗大師說:「瑜伽師我如是修,汝求脫者亦應行。」這是大師所寫的原文,意思是什麼?就是:「最勝乘的瑜伽師──我是這麼修持的,因此希求解脫隨學的你,也應該照我如何修習那般同樣地去修持。」但現在課誦的時候會唸:「至尊上師如是修,我求脫者亦應行。」這是後來其他人所做的改動,表示要隨學大師的行誼。並且在後面的法類也是如此地結合。關於善知識的德相與依止的方式等等,應該從哪裡邊了解?對了!《菩提道次第廣論》中了解,它講得比較細。05:30

  今生以及後世我們所追求的一切安樂,最主要的根本在於「我們能否如理地依止善知識」。在第二句話裡邊有特別提到「緣起」兩個字,這兩個字所要詮釋的內涵,就是指如果我們能夠如理地依止善知識,自然能成辦今生、後世所追求的一切安樂;如果我們沒有辦法如理地依止善知識,我們想要追求的安樂是無法成辦的。既然如此,那我們應該以什麼樣的方式來依止善知識呢?記得吧?一開始是「意樂」,我們必須要透過「意樂」,也就是我們的內心,以及「加行」,也就是我們身、口的行為,如理依止無誤地宣說道的善知識。那麼我們在依止善知識的時候,內心要具備什麼樣的意樂呢?這裡邊的高度就是縱使遭遇了生命的危險,我們的內心也不能棄捨善知識;更進一步,我們要用什麼樣的加行來依止呢?透過依教奉行,來令師歡喜。06:45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6
文章: 33486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道次第略義淺釋06-暇滿與念死無常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道次第略義淺釋06-暇滿與念死無常

講次 | 06 (2023-12-09 ~ 2023-12-15)
標題 | 暇滿與念死無常
《菩提道次第略義》 | 第13~14偈


00:00

  我們接著學十三偈與第十四偈:00:17
暇身勝過如意寶 唯於今生獲此身 難得易失如空電 思惟此理而證達
一切世事如揚糠 故應晝夜取心要 瑜伽師我如是修 汝求脫者亦應行 00:41
  這兩個偈是在宣說暇滿與念死無常。透過具足八種閒暇、十種圓滿,我們才能夠有閒暇來修學正法。這個殊勝的閒暇所依身勝過什麼呢?有一個譬喻叫如意寶。而這樣的一個所依,在過去並非能夠一再獲得,僅僅現今才開始擁有,這不僅僅顯示出暇身義大,也顯示出難得。「勝過如意寶」是說暇身義大,「唯於今生獲此身,難得」,是說什麼難得?暇身難得。01:34

  為什麼說:「暇身勝過如意寶」呢?如意寶雖然能夠出生你想要的,還有你需要的這個事物,但是那也只是局限於此生或現前我們的所求,如意寶有沒有辦法成辦我們後世的願望呢?應該是沒有辦法成辦我們後世願望的。所以大師在這裡邊特別說:我們現今所獲得的人身,它的價值遠遠地超過世間的如意寶。這句話並不是運用詩詞的技巧來詮釋的,而是大師在實修之後,透過大師親身的經驗,而證得了當下我們所獲得的人身,只要善加運用的話,它所能成辦的事情是遠遠地超過世間的如意寶。02:34

  世間的如意寶,它能夠成辦我們今生的希求,並且在不費力、不費時的情況下,只要想辦法取得如意寶,在如意寶的面前發願,然後當下所發的願就都能夠成辦,這已經是夠神奇的。雖然現今由於眾生的福不夠,我們沒有辦法親眼看到如意寶,也沒有辦法找到如意寶。但是在過去賢劫的時候,當時的人是有福報的,他們確實能夠享用像如意寶這樣的寶物,而成辦他們此生現世的一切所求。所以如果我們能夠擁有如意寶的話,在發願之後立刻我們想要的就都得到了。03:31

  而我們的身體到底對我們有什麼幫助呢?對身體的本質而言,這個身體是不淨的,那這樣的不淨物對我們到底有什麼幫助呢?這時候我們必須更進一步地思惟:藉由當下所獲得的人身,我能夠用這個人身完成什麼事情?仔細地思惟之後,簡單地我們可以歸類於現前、究竟當中:以現前的角度來說,透過當下我們獲得的人身,能夠讓我們來生不墮惡趣,並且再次獲得善趣的人天果位;以究竟的角度來說,透過人身能夠讓我們獲得解脫,甚至圓滿的佛果。所以現今所獲得的人身,從現前、究竟的角度來說,它的意義是非凡的。04:33

  甚至當下的任何一個剎那,我們所獲得的人身都能成辦許多有意義的事情。比如說早晨的時候我們可以花個幾分鐘去思惟法義──思惟暇滿、無常、親近善知識勝利,甚至可以思惟慈悲心、菩提心。當下我們去思惟這些善法的時候,我們的心就會呈現出調柔的、收攝的狀態,這都是我們獲得了人身才能夠成辦的事情,因為人身的這個思考非常厲害。這個人身是不太容易得到的,在得到了它之後,我們能夠成辦解脫,甚至成辦無上菩提,往近了說還可以讓我們來生不墮惡趣,注意!這都是我們透過這個所依、透過努力能夠做到的,這個人身可以幫我們拿到這個果位。05:39

  這要是再去對比的話,縱使我們有再多、再多的世間的如意寶,其實它能夠讓我們來世不墮落惡趣嗎?它是不能的。甚至在這個世間擁有如意寶的比如說那些看不見的龍王們,牠們住的地方就算是如意寶打造的,牠們所坐的墊子是如意寶做成的,但是牠們獲得的身軀卻是惡趣的身軀,縱使身邊有再多的如意寶、過得再富裕,但是牠們沒有辦法脫離惡趣而獲得人身。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當下我們現在獲得這個人身是具有相當的意義,非常非常難得!06:26

  這一點我們可能要仔細思考一下,因為很多人都會覺得好像人身也沒有什麼困難的,因為生本為人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當不去細細地思考的時候,就會對這樣一個意義非凡,我們已經擁有的這個所依身覺得平淡無奇,甚至有些人覺得這沒什麼用,甚至有的人還非常地嫌棄它,甚至有的人還想要把它毀了。所以一定要透過正法的聞思,我們才能夠重新地、再再地審定:就算我已經得到了人身──暇滿的所依,我到底知不知道它對我此生和未來所具有的非凡意義呢?如果不知道的話,我就會不高興啊,發生一點小事就不高興;可是如果知道我擁有一個無價的寶物,這個寶物如果善加利用的話,我的未來會無限地美好,那麼我就會把我所有的努力用在當下的每一天、每一天,我要怎麼利用這個寶物去達成更美的人生。07:42

  依靠具備八種閒暇、十種圓滿的所依,僅在此生中便能夠成就佛果,這個我們讀了許多書上的傳記,會看到有一些祖師取得了這樣的成就。這個所依堪能夠作為直接出生別解脫律儀的所依,比如說大家都去受一個八關齋戒,還有比丘、比丘尼戒,這個沒有人身是很難得到的。它堪能夠作為直接出生見道的所依,見道喔!許多有情的所依都不如這樣的所依身,這個所依身能夠成辦現前增上生,及決定勝解脫,還有一切智智的果位。不知道我們照鏡子的時候,會不會憶念到這些暇滿的義大,這些都是這個所依身才能夠帶給我們的,所以不要輕視自己的這個人身。08:51

  暇滿的所依身是很難得的,要獲得這樣的所依必須要先持守十善,尤其需要持守清淨的律儀,它是極難成辦的!既然獲得了這個難得而且具有大義的暇滿所依,那接下來就是要去思考:這麼寶貝的東西,豈能讓它白白地在我們手中沒有任何意義呢?所以就應該立下堅固的誓願,盡自己的所能要去修學正法。09:27

  那麼想要特別、特別為自己好,甚至想要饒益眾生的人,也必須思惟:「由於死主必定當來,任何因緣也沒法阻退;壽量沒法添增且不斷地減少,因此無法長久地安住,決定會死亡。總體而言,贍部洲人的壽命是沒有決定的;存活的因緣寡少,致死的因緣眾多」,就是我們在《廣論》裡學到:「縱使今天不死、明天不死,何時會死沒有決定,但是一定會死!」10:11

  藉由這樣的定解,思惟決定死亡與死無定期的道理之後,你心裡會有一個發現,那個發現是什麼呢?用所有的心、所有的生命去追求財物,其實沒有什麼心要,因為錢買不來來世的人天身。我們這樣思惟了之後,就必須要計算一下:在所剩下生命的這些時光裡邊,我們該做些什麼,才讓這麼寶貝的一個人身在我手裡能有價值?那麼要取心要,日日夜夜都要受取心要。那就思考一下:心要是什麼?把人生快轉,轉到了比如說生命的最後一天,我們想想:我這一生做什麼是不後悔的?那一定是能把很多東西帶往來世,而且是美好的那件事是最值得做的。那麼除了正法,其實任何其他的事物都沒法帶來幫助。11:26

  所以透過因、體性還有譬喻,思惟暇滿難得,而且它易失──致死的因緣眾多、存活的因緣寡少,生命非常、非常地珍貴,但是它卻像水泡般地脆弱,微小的因緣也會可能導致死亡。所以這個閒暇這麼寶貴、這麼寶貴的所依,是很容易失壞的,有的上師譬喻說:好比天空的電光轉瞬即逝。再再地思考了這些之後,我們也會觀察一下:我們平常特別在意的事情,比如說去制伏仇敵、守護親友等等──守護是要守護,但是不要用造惡業的方式守護──這些世間所有的行為到底有沒有心要呢?我們仔細觀察,其實很多事情做了之後,它就像毫無心要的空殼一樣隨風飄盪,沒有任何意義。12:32

  所以在思惟暇滿無常的時候,必須日夜在這個所依身上要受取心要。這個所依是拿來做什麼的?做什麼才會有無悔的人生,才會對我們生生世世產生絕對積極的作用?這件事要透過暇滿無常反覆地思考,然後在內心中要去決斷。因為何時死亡無法決定,因此不能推延、切莫推延!無論如何,都必須從現在開始速速地修習正法,在這個閒暇的所依上力所能及地受取心要。13:26

  有人就說:「唉呀,忙啊!沒有時間啊!」就沒有時間學習。暇身這個「暇」字是指什麼?其實就是遠離,遠離什麼呢?遠離三惡趣的三種無暇以及人(天)道的五種無暇,由於遠離了八無暇所以稱為「暇」。那個「暇」大家都會說有閒暇,那麼閒暇的時間做什麼呢?就是你有空閒來修學正法,不是閒暇拿來放逸或者追求五欲,而是拿這個閒暇來修學正法。所以在這樣的所依身上付出了眾多的勤苦,如果我們還不去思考、認真地抉擇的話,就會從早到晚、從早到晚去賺錢、營利、衣服、地位……宛若揚糠的這些世間俗務。然後我們就會看到:這對我的來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在死亡之後就要棄捨此生的一切而離去。14:35

  世間有很多的事情是很吸引我們的,像名聲、財富,還有親友──親戚、朋友,這都是很吸引我們的世間事情,有的人就是整天做這些事情,沒有時間學習。但是在仔細地思惟了暇滿無常的道理之後,我們就可以觀察到這些事情它的本質到底會讓我們的生命帶來什麼積極的影響力?那麼它會不會就沒有像我們原來那麼看重地把所有的時間都投在上面?所以一定要挪時間來聽聞正法、來思惟正法。15:22

  我們已經得到了這個所依身了,但是那個「暇」是怎麼出現的呢?就是你為什麼有閒暇修學正法呢?我覺得要聽法,聽法之後要思考,思考、思考生命裡就出現空閒了。因為那個空閒是我們的一種願力,還有我們用趣向於正法的業力推動出來的,對不對?比如說如果開法會的話,大家就會請假、就會來;如果沒有法會,你就發現這時間也撥不出來。這是為什麼?就是大家都一心向著那個地方,其實閒暇──能夠用來修學正法的閒暇就非常奇妙地出現了!而這個奇妙地出現的事情,會對我們的來生、對我們的千生萬世有著那麼重要的影響,那麼為什麼不用思考力構造出這樣一個閒暇來修學正法?大家認為呢?16:16

  有一位哲霍康薩仁波切,他曾經說了這樣一個故事:「就像有四個人一起結伴同去到一個有強盜出沒的地方,其中有一個人就向另外的三個人說:『你們三個先走吧!我要在這磨石頭,磨完這個石頭之後我就跟上來。』其他三個人就問說:『你要磨這個石頭做什麼呀?』他回答說:『我要把它磨成四方形。』然後其他人又問說:『你打磨成四方形之後,要用這石頭做什麼呢?』他說:『沒什麼,我打磨完了就把它丟掉。』最後,誰說他也不聽,他就留下來磨石頭,因為他還沒磨完結果強盜就來了,強盜就把他殺死了。」說:「雖然他經過這樣地努力,將大石頭打磨成四方形,但最後他還是必須把石頭丟棄,甚至把命也丟了。相同地,世間的事物在成辦之後最終仍須棄捨,遭受死主的摧殘而離去,就像那個譬喻是一樣的。」17:34

  所以這個「暇滿難得」是所有的下士、中士、共下、共中,還有上士三者的前行,因此不是各別地結合,是從無常、暇滿開始必須要結合到下士等等。17:50

  當我們發現世間的事情,並沒有辦法對我們帶來太大的意義的時候,我們必須更進一步,藉由所獲得的人身去成辦有意義的心要。問大家:有意義的心要可以分幾種?簡單地可以分上、中、下三種,對吧!「上」是指圓滿的佛果,「中」就是指解脫,而「下」就是指縱使短時間內我們並沒有辦法獲得解脫或佛果,但是我希望我的來生還是能夠再次地獲得有機會修學佛法的善妙身。18:28

  我們都發願生生世世追隨師父學弘宗大師教法,一定要有這個暇滿的身啊!對吧?18:39

  以上我們就一起學完了暇滿及念死無常的法類。18:49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6
文章: 33486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道次第略義淺釋07-念死無常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道次第略義淺釋07-念死無常

講次 | 07 (2023-12-16 ~ 2023-12-22)
標題 | 念死無常
《菩提道次第略義》 | 第15偈

00:00

  接著我們往下學習第十五偈:00:15
死後難保不墮落 能救此畏唯三寶 故應皈依極堅固 終不毀犯其學處 00:26
  透過思惟三根本,哪三個根本?決定死、死無定期、死時除法而外餘皆無益。經過思考這些生起一種決斷,這個決斷是什麼呢?就是:我必須修持正法。從什麼時候開始修呢?當下就要開始修持。00:55

  在思惟之後我們會有一種確定感,就是這一生最終一定會面臨一件事情,這件事情就是死亡。當死亡來臨的時候,我們可能會遭遇到很多活著的時候不會遇到的各種心態,和身體變化的狀況。但是現在我們要談的是──死之後到底有沒有來生?當我們面臨死亡的時候,我們生命並不像是燈火一樣,滅了之後就什麼都不存在了。說「一死了之」,實際上是了不了的,它必須繼續、繼續地投生。所以生命的本質跟燈火是不一樣的,燈火雖然能夠照亮外境,但是燈火沒有辦法了解外境;可是我們的心有清晰、明了的體性,它能夠明了外境。01:59

  從無始以來直到現在,我們的心識不斷地相續,注意喔!不斷地相續,從過去、到現在,向未來去,從來沒有斷滅過。斷滅就是滅掉,沒有了!所以我們在輪迴中不斷地重複經歷了什麼?出生、長大、老、死亡,然後再出生、再老、病、死亡,這樣。不僅僅是我們自己喔!其他的有情,甚至是一切輪迴中的有情都是這樣的,要經歷生、老、病、死。今生的死亡到來之後,一定會再次地投生,前往什麼地方去?前往來世去了。02:53

  關於這一點,有些人可能沒有去注視這個心識本質清晰、明了的特色,所以沒有辦法透過心續的續流來證成有前後世。但是《釋量論》裡、很多經典裡,都可以透過這個續流來證實。有些人就會從「風」或者「氣」的角度,來解釋我們身心中的運作方式。雖然心跟風是一體的,但有些人就只看到了風、只能看到氣,他沒有辦法很仔細地去掌握或者證實心的這個本質。那麼我們了解了心識的本質之後,了解到它的相續性,我們就能夠知道,從無始以來一直到現在、從今生到來生,我們的心識是不斷地推動延續下去的。我們的心識在延續,就表示我們在死亡之後會再次地投生,死之後不是什麼都沒有了,不是一切都結束了。04:04

  有些人就會在死之後到底有沒有來世這個問題,非常地猶疑和確定不了。我也曾經跟大家討論過這個問題,有一個人就特別有難點,他說:「到底怎麼樣才能夠確信有來生呢?」我有一次就把這個問題去問一位上師,上師說:「現量啊!沒有什麼理論,用現量也可以證得呀!比如說怎麼樣去成立前後世的存在呢?我們不一定需要都用正理來證明,因為用正理證成就需要經過許多推理的過程,但是無論是古代還有現代,都有很多人親身經歷的真實事例,證明了他的前後世是存在的。」這個你們大家要看一看,可能有太多的資料,各國都有。04:54

  今天我給大家講一個可能大家都了解的,中國歷史上有一個黃庭堅的公案,非常有名。我講一下,不知道是不是有一些新學員不知道?黃庭堅,大家都知道他是江西省修水縣人,他的詩、書、畫,號稱什麼?三絕。與當時的蘇東坡齊名,人稱「蘇黃」。這個故事就記載在修水的縣誌上,應該是真有其事,它不是單純杜撰。05:30

  話說黃庭堅在中了進士之後,他就被朝廷任命為蕪湖地方的知州,就任的時候他很年輕,才26歲,應該說風華正茂吧!有一天,他正在午休,結果他就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走出了他這個州衙的大門,然後就走啊、走啊,走向了一個村莊。到了這個村莊的時候,他就看到有一個老婆婆,站在老婆婆家門口外面的供桌面前,手裡還持著香,口中唸唸有詞地唸著說:「某某啊!回來吃麵啦、回來吃麵啦!」黃庭堅就走近一看,看見供桌上擺著一碗煮好的──注意──芹菜麵。哎呀,是香味飄溢呀!結果在夢裡邊,黃庭堅不自覺地就端起了那碗麵開始吃起來,吃得特別香!吃完之後,又沿著這條路走回了他的府衙。這個時候他就醒來了,醒來發現:喔!原來是做了一個夢。可是醒來之後夢境仍然是非常、非常地清晰,他最驚訝的是什麼呢?「奇怪!我不是做了一個夢嗎?為什麼嘴裡還有芹菜的香味呢?」然後他就心中開始琢磨了,但是畢竟是一場夢,也不能怎麼樣,就這樣吧!也只是做了一場夢而已,所以今天就這樣了。07:28

  結果第二天他又午休了,午休了之後,哇!黃庭堅又做了一個夢,最誇張的是夢境和昨天完全地相同,而且醒來之後,還是在他的牙齒間留著芹菜的香味。你想想,如果是自己的話,也會很奇怪吧?他感到太訝異了!「那我就走出府門去看看吧!」所以他就走出了門,他就按照夢中記憶的路開始朝前走,想要一探究竟。令他詫異的是,一路走來的道路,竟然和他夢中的情景非常誇張地、完全都是一樣的。走著、走著,就一個村莊,走、走、走,來到一戶人家門前,但是大門是緊閉的,就是那戶人家!黃庭堅在門前想一想:「不行!我要叩門去一探究竟。」所以他叩門,一位白髮蒼蒼的老婆婆出來應門。08:44

  黃庭堅就問:「這兩天有沒有在門外喊人吃麵啊?」老婆婆就回答說:「昨天是我女兒的忌日,她生前就喜歡吃那個芹菜麵,所以每年在她忌日的那一天,我都會煮芹菜麵,呼喚著她回來吃啊!」黃庭堅聽了之後就問她說:「你女兒去世多久了?」老婆婆就說:「唉呀!已經26年了。」黃庭堅聽了就一抖:自己不正也是26歲嗎?而昨天也正好是自己的生日啊!09:33

  於是他就更進一步地問老婆婆,想要了解一下她女兒在那一生活著的時候什麼樣子。老婆婆就說了,說她只有這麼一個寶貝女兒啊!她這個女兒非常地好,生前非常地喜歡讀書,而且很善良,信佛、吃素,而且非常、非常地孝順,但是長大了之後不肯出嫁。在26歲的時候生了一場大病,病死了。在臨終前,女兒還告訴她說,一定會再回來看她的!10:19

  老婆婆請黃庭堅進屋裡邊,指著一個大木櫃,就告訴黃庭堅,她女兒平生所看的書全部都鎖在大木櫃裡,但是她不知道鑰匙放哪兒了,所以一直無法打開。聽到這裡,奇怪的是,那時候黃庭堅突然想起來放鑰匙的位置,就憑著他的感覺往前走著,果然就找到了鑰匙!他就把那個櫃子打開,打開一看,裡邊居然有許多文稿,他就開始閱讀,仔細閱讀之下,大吃一驚!原來他這一生每次參加考試所寫的文章,竟然全在這些文稿裡,而且有的是一字不差。到這個時候,黃庭堅心中就明白了,眼前的這位老婆婆就是他前世的母親!於是黃庭堅就把這個老婆婆迎回了他的州衙,奉養餘年。11:41

  他們倆相認那個情節,我估計可能是很難想像的。隔生啊!一個女兒變成一個大官了,而且還能孝養前世的母親,也真的是很美的一件事情!類似這樣的事例其實還非常多,只是我們不一定親身經歷,如果我們留心注意這些事情,就會發現無論是古代、現代,還是哪個國家,像我們現代就有很多地方都曾經發生過類似的事情。有的電台、報紙,也都報導這樣的事情。這些例子都說明了什麼?人們會親自地經歷,前生後世確實存在!12:40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6
文章: 33486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道次第略義淺釋08-三惡趣苦、皈依三寶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道次第略義淺釋08 三惡趣苦、皈依三寶

講次 | 08 (2023-12-23 ~ 2023-12-29)
標題 | 三惡趣苦、皈依三寶
《菩提道次第略義》 | 第15偈

00:00

  既然前後世是存在的,我們就要認真地思考,死亡不是一了百了,了不了!死後不會結束,因為心識它會延續下去,它就是一個延續,我們不了解這個延續就會認為它停了,又有一個重新的開始,它其實就按著它的延續性在延續。那麼接下來我們就會有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擺在眼前,就是死後去哪裡?到底會去哪裡?所以就提到了投生之處,我們死後的投生之處有多少種選擇呢?大概有兩種,善趣跟惡趣之外,就沒有其他地方了。01:02

  在投生的時候,我們能不能夠自由地選擇投生的地點呢?不一定是可以的。而這一切由什麼決定啊?就看我們所造的業,善業就讓我們投生善趣,惡業就會讓我們投生惡趣。我們會投生到善趣還是會投生惡趣中,這一點我們是沒法自主的,而是什麼?隨業漂流、隨業流轉,死後難以保證絕對不會墮落惡趣。如果來世會墮落惡趣之中,那是什麼樣的光景呢?就要忍受饑寒交迫,還要忍受饑渴尋求、愚昧痴啞、弱肉強食等等,無量的在人道我們可能想都想不到的那些痛苦、體會不到的痛苦,這些痛苦都是我們難以忍受的。02:13

  一般說來,必須要獲得加行道忍位,才能保證不會由於業、惑而墮落惡趣。獲得加行道忍位的時候,雖然還沒有斷除惡趣的種子,但是由於緣是不具足的,所以不可能再由業力而墮入惡趣。那麼對於還沒有獲得加行道忍位之前的人們──我們來說,要怎麼辦呢?我們可以想一想,就是要評估了!自己平時所造作的業,是善業多呢?還是惡業多?這點清不清楚?那麼怎麼樣能夠清楚呢?就是一定要觀察自己的三業,然後去計算它,才會知道是惡業多、善業多?通常計算完了之後,都會發現我們所造的善業是非常微弱的,所造的惡業它力量是非常強大的!那如果在此時此刻我們就要面對死亡,就在善業薄弱、惡業力量大的這個時候就死亡的話,那來生很有可能是墮落惡趣的。03:31

  一旦墮落惡趣之後,我們就會承受種種痛苦。如果我們不想要墮落惡趣,得想個辦法吧!那誰能夠幫我們解決墮落惡趣這種極大痛苦和恐懼的心呢?如果茫茫世間沒有任何力量幫我們解決,那我們就真的是徹底絕望了!誰能幫我們救護於惡趣的痛苦呢?對!三寶。所以就必須至誠皈依三寶,除了三寶以外,沒有其他皈依處能夠救護我們,讓我們不墮落惡趣。如果對這點生起定解的話,就能堅固地執持三寶為皈依處,生起至心皈依三寶的心。並且在皈依三寶之後,如實地修學佛陀為我們宣說的正法,斷惡修善、持守律儀;透過斷十惡、奉行十善,能夠讓我們來生不墮惡趣。我們想要獲得修學佛法的暇滿人身,要不要因啊?暇滿人身是有因的!所以就必須從現在開始積聚獲得暇滿人身的因,什麼因啊?淨戒為根本,施等助伴,還有什麼?無垢淨願。04:53

  再問大家:誰能從三惡趣的痛苦中救拔我們呢?誰有這樣的實力?誰有這樣的心?誰有這樣的能力?唯有三寶是能從惡趣中救護我們的皈依處,可以想像這是何等地珍貴和難遇啊!所以必須將佛陀執為導師、將法執為正皈依處、將僧伽執為修行的助伴,至心地皈依三寶。那麼怎麼皈依三寶呢?必須透過了解三寶的差別與功德而皈依,深信三寶具有從輪迴與惡趣的痛苦中救護我們的能力,對三寶生起真實依仰的心。確定三寶具有從怖畏中救護我們的力量之後,為了得到救護,那我們應該做些什麼呢?一定要修學皈依三寶的學處,並且不要讓共通與不共的學處有所虧損。05:58

  能從惡趣的怖畏中救護我們的依怙只有三寶,所以必須要把心放在哪裡?把心的寄託放在三寶,他是沒有欺誑的殊勝皈依處,一定要執為皈依處。就是你這顆心,有人說心歸何處?皈依上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三寶呀!所以一定要用最強猛、恆常的精進來依止三寶,並且如理地修學皈依學處。雖然初學者現階段必須將在相續中已經成就的三寶執為皈依,但主要、真實的皈依是什麼呢?是自己的相續中未來將會成就的三寶──未來一旦獲得了佛果,那在我們心中就出現真正的佛寶,就能從一切輪迴與惡趣的怖畏中解脫;佛陀心中的滅諦與道諦就是最究竟的法寶;那佛陀本身是不是僧寶?對!佛陀本身也是僧寶。07:11

  只有皈依三寶的心夠不夠呢?至心地皈依之後,還必須要持守皈依學處。皈依學處還記不記得?有三個遮止的學處與三個行持的學處。三個不能做的是什麼?遮止的學處是:第一、皈依佛陀之後,不能再皈依其他的世間天神;第二、皈依正法之後,必須斷除損害有情;第三、皈依僧伽之後,不可以與外道共住。07:46

  那麼三個行持的學處是什麼呢?一、皈依佛陀之後,對於佛像,注意喔!對於佛像,無論是木頭造的佛像,還是泥塑的佛像,還是銅鑄的,現在還有玻璃鋼等等,都不應該隨意地批評;必須供奉在潔淨的地方,斷除跨越還有身口等等不敬的行為。這有一個量,什麼量啊?就是必須視如真佛,這是經典上教我們的,要這樣地去對待佛像。08:27

  第二個,皈依正法之後,注意!面對經論,只要是一四句偈以上,都要遠離不敬的心。如果對經典妄自分判好壞並且不敬的話,就可能會造下極大的什麼罪?謗法罪。因此在我們的身語意中,必須斷除這些不敬的行為,生起真實的法寶之想。08:55

  第三個,在皈依僧伽之後,哪怕是對於僅僅具有出家相的人,也都要生起僧寶之想。說他有沒有修行,甚至有的人覺得是不如自己有修行等等,這些傲慢的想法都不行。這裡邊是說他具有出家相喔!這個在因果故事裡有很多,就是著袈裟者、具有僧相、出家相的,都要生起僧寶之想。它細緻到什麼程度呢?有的時候對於黃色的衣服補丁也都不可以跨越和踐踏,因為黃色是出家人袈裟的顏色。皈依三寶之後,要好好地學習這些學處。09:38

  對我們來說,在這個世界上能夠救度我,讓我來世不墮惡趣的只有什麼?佛、法、僧三寶。佛、法、僧三寶當中,「佛」是告訴我們正確的方法的導師;佛陀教導我們的許多方法裡邊,譬如說從下士道的角度來說,斷除什麼啊?十惡是最主要的;我們也要與如實地修學斷除十惡的這些人為伴。這是下士道的時候要皈依佛、法、僧三寶的方式。10:08

  如實修學佛陀教導我們的正法,來生才能夠不墮惡趣,在皈依三寶之後,我們要讓內心中皈依三寶的心──注意喔──不斷增強,要不斷地增強!那怎樣才能夠不斷地增強呢?要不停止地學《廣論》,看皈依二因,還有三寶功德等等,對於道次第反覆地聞思修。因為你學的法越多,你越能夠知道更多三寶的功德,那個時候你相信三寶一定能救我的這個信心更強。而且還要盡可能努力、不間斷地、堅持不懈地不違犯皈依學處。10:56

  以上我們就學完了皈依三寶的法類。11:04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6
文章: 33486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道次第略義淺釋09-思惟業果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道次第略義淺釋09 思惟業果

講次 | 09 (2023-12-30 ~ 2024-01-05)
標題 | 思惟業果
《菩提道次第略義》 | 第16、17、18偈

00:00

  我們接著學第十六偈。00:14
復賴黑白業及果 善思如理取捨修 瑜伽師我如是修 汝求脫者亦應行 00:23
  前面講到死後難以保證不會墮落惡趣,想要來世不墮惡趣,只有皈依是不夠的,我們所造的這個黑白業會緊緊地跟著我們。小的時候有做過那種遊戲,說:「奇怪!怎麼走到哪兒影子都跟著?」黑白業就是這樣如影隨形地跟著我們,因此來世投生去哪裡,完全看我們是否如理地修行取捨。還好有一個如理修行取捨!所以如果想要脫離惡趣的痛苦,我們必須至誠皈依三寶,而且在皈依三寶之後,要如實修學皈依的學處。01:02

  在修學學處的過程中,如何能夠不違犯皈依的學處呢?這個要怎麼做到呢?「復賴黑白業及果,善思如理取捨修。」它依賴於善加思惟黑白業果的道理,並且對於業果作如理地取捨,就是有個取、有個捨。皈依要達到扼要,必須如理修學皈依學處,如果不思惟業果就無法如理地修學皈依學處。所以想要為自己好的人們──你們、我們,必須善加地思惟,思惟什麼呢?那四條鐵律:業未造不遇、業已造不失壞、善業因會出生樂果、惡業因會出生苦果等業果的道理,要斷惡修善,如理取捨。01:59

  一般而言,有淨信、信解信和欲求信三種信心,可是此處主要講的這個信是指什麼?此處主要指的是信解,那信解什麼呢?就是如果顛倒地取捨業果,三寶對我們也無法發揮救護的作用,因此一定要依賴於善加思惟白業──善業果,以及黑業──不善業果等等,透過將善業果等作為所取,那什麼作為所捨呀?不善業果等作為所捨,這就是如理修行。有沒有聽清?我們常常都會比如說早晨觀察一下:欸!我的早晨這一天,有沒有想要在我的身語意三門斷惡修善?祈求一下善知識要加持我,祈求一下佛陀加持我,希望我在三門斷除不善還有修習善。所以我們必須透過信解佛陀所宣說的善、不善等業果的道理而進行取捨,這就是成辦來世增上生的方便。03:31

  我們必須不斷地思惟:如果我造作十種惡業,來世就會墮入惡趣受苦;如果我遮止十種惡業,奉行十善,來世就能夠投生善趣。所以在我們的心中還沒有生起滅諦與道諦的功德之前,斷十惡的律儀是我們的正皈依,也是我們最主要修學的內涵。因為透過斷十惡的律儀,讓我們來生能夠不墮惡趣,能夠投生在善趣。所以每天觀察三業不是白練的,它後面那個結果是非常殊勝的。藉由不斷地思惟業果的道理,對於業果生起強大的信心,更進一步修學皈依的學處。在眾多的皈依學處當中──再說一遍──斷十惡的律儀是最重要的!04:25

  所以大師教誡我們說:「瑜伽師我如是修,汝求脫者亦應行。」什麼意思?就是:「我是這樣做的呀!」好像在召喚我們一樣,說:「過來跟我一起,要一起走這樣的路。」我們也應該隨學大師的行誼。04:49

  我們接著學習第十七偈與第十八偈。04:54
未獲具相所依身 欲修勝道亦難達 故當學此無缺因 三門罪墮垢染身
淨治業障尤切要 故重恆時依四力 瑜伽師我如是修 汝求脫者亦應行
05:16
  如果沒有獲得具相的所依身,想要修學勝道也是很難達成的;尤其想要成就一切智智,如果沒有獲得比如長壽、形色妙善等等具相的所依身,即使修道也無法有所進展。這裡邊的「勝道」,康薩仁波切解釋說:「『勝道』不是特指佛地,也包含著前往佛地的道路。」想要成辦殊勝道,卻沒有獲得具相的所依的話,就沒有辦法有所進展。05:53

  我們平常所說的「道」,是指什麼地方?是指從此處前往到彼處,那彼處是哪?就是自己要去的目的那一條路徑,就是那一條路。就像在古代前往大海取寶的商人,還沒到達船的港口以前,他要做什麼?就要騎馬、坐馬車,還有的騎大象,可能也有騎駱駝的,甚至還有人步行前往。但是到了船港之後,出海的時候就乘船,然後再配合風力,原本依靠騎馬需要行走一個月的路程,可能在一天之內就到達了。所以想要成辦殊勝道有所進展,必須成辦能夠成就一切相智的所依,那這樣的所依就要具足壽量圓滿──你得活得長一點──形色圓滿,還有種姓圓滿、自在圓滿等種種功德。06:53

  要成就勝過其他道的大乘菩提果位,如果還沒獲得具足一切圓滿條件的這個賢善所依身,修道就不會出現顯著的進展。因此不是任何一個人身就夠了,必須要成辦具足什麼啊?記不記得?八種異熟功德的這個殊勝所依。這種所依不是無因而生的,必須要精勤地學習,積聚這種所依身的完整無缺的──三個字──圓滿因!07:24

  那八種異熟的功德,我們複習一下,是哪八種呢?在《廣論》中說什麼?壽量圓滿、形色圓滿、種姓圓滿,還有什麼?自在圓滿、信言圓滿、大勢名稱、大丈夫性、大力具足。07:42

  為了獲得具足八種異熟功德的所依,必須齊聚這種所依的圓滿因。因有哪些還記得嗎?比如說不傷害有情;還有布施燈明與鮮淨的衣物;破除我慢──就是不能太驕傲,不能太以自我為中心,在家裡邊也是要破除我慢,因為家裡也要積聚這樣的因嘛!有的人在外面很謙虛,回到家裡就很我慢,在家裡當老大,那是不是也是慢心呢?自己考慮考慮。要破除我慢、恭敬他人──注意!這個恭敬他人是除了家人以外的他人嗎?不是的,恭敬他人是一切的有情啊!08:27

  還有布施飲食、衣服與資具,這一點可能大家很努力。斷除妄語、離間、惡口、綺語這四種語的不善。這個惡口啊!比如說我們數落別人,不知道對小孩會不會發生?綺語就是講一些這樣、那樣的事情。有人說這個舌頭是很有力量的,有人說它像一把劍一樣,這把劍飛出去之後會傷到人的,有的人被這個舌劍所傷之後,有的是很久、很久都疼痛。所以這個惡口,我們一定要把這個言語修了,修成慈悲的、恭敬他人的,像師父說的──代人著想、親切的語言啊!慈悲的語言,還有眼神等等,這個都要修。所以斷除妄語、離間、惡口、綺語這四種語的不善。09:32

  還要供養三寶、父母。跟父母的關係,學了《廣論》之後你要善於修善,怎麼樣能夠贏得父母的歡喜心。下一個是愛樂丈夫的功德,就是你心中的所想就是一個這樣的功德。還有樂於作為他人的助伴,就是他做什麼的時候,你比較願意幫忙別人,其實這也是一種什麼?一種個性、一種品德,或者一種習慣。看別人做──當然是這是做善業喔──就想幫一下、看到誰就想幫一下,久了之後就成為你的習慣,習慣作為他人的助伴。這裡邊我們只是粗略地列舉,詳細的內涵我們可以再從《廣論》中仔細地學,新學員再去仔細地學。這一段我覺得是非常、非常美的!學了之後,如果大家如實地實踐,解決家庭內部的矛盾是沒問題的,因為你可以從自己入手,你不用一直希求別人改變,從自己入手,在家裡斷除十惡業。10:42

  雖然僅僅斷除十惡業道,就能夠獲得賢善的所依,但如果成辦能成就一切相智的所依,就能夠達到與眾不同的修道進程。雖然在如此思惟業果道理之後,努力地造善,卻仍然會因為無始劫來的煩惱熾盛,或者放逸、不敬等等的原因,身語意三門中又出現了──注意──性罪和遮罪,又犯了!我們就會被總體的業惑所染著,特別是被性罪──十不善,以及違越三部律儀遮止的墮罪垢染,一再地沾染相續,尤其使自己的相續極難生起道的證德。11:26

  難題又出現了,好像又撞牆了!就是非常努力,但是比如說菩薩戒、密乘戒很多人都有,這也會犯,怎麼辦?絕對不能犯了之後置之不理,必須要透過四力懺悔進行懺悔。注意喔!犯了不是沒法可想的,還是要想辦法解決。只是焦慮和絕望或沮喪,甚至放棄修行,這都不是可取的。每個難題善知識都給我們一個解決方案,沿著那個解決方案處理它就可以了。所以這個時候怎麼辦呢?就不能置之不理,透過四力進行懺悔、防護。因為想成就佛果,最初必須要先淨治業障,對吧?沒有遺漏地淨化業障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也是很多很多善知識認為非常重要的。修行啊!12:19

  那怎麼淨化業障啊?就必須恆時地,注意,恆時喔!依止具足四力,如法地懺悔、防護,對這樣的法類珍愛執持。比如說你家有很多珠寶,什麼名錶、名車、什麼別墅這些,但是這個懺悔的法類是我們最珍愛的,是最珍愛的寶。因為可以免除墮惡趣,能力很大啊!12:54

  那麼四力是哪四力?你們可以一起回答嗎?破壞力、對治力、防護力,還有什麼?依止力。所以透過四力懺悔來淨化身語意三門的惡業,是非常實惠的做法,不要闖了禍之後,就閉起眼、掩耳盜鈴或者就不去想。不去想那個東西放在那它會越越積越多,它會發酵的。一定要想法處理自己不慎闖下的禍,尤其是要把那個惡業累積的力量把它消掉。13:29

  我們的身語意三門被各種惡業所染著,對我們來說,淨化惡業就是極其重要的修為!所以想要淨化惡業,注意喔!想要淨化惡業,怎麼辦啊?藉由四力懺悔。這一點不管對於出家的法師,還是對於在家的居士來說,其實都是很重要的修行!要殷重地懺悔自己往昔所造作的惡業,並且要想辦法截斷惡業的續流。如果我們能夠懺悔往昔的惡業,並且截斷惡業的續流,縱使沒有人來為我們算卦、算命,我們也能確定來生不會墮入惡趣受苦。像師父常常說:「不用擔心我,我摸也會摸回鳳山寺!」他對自己是那麼地自信。14:24

  有的時候我們想一想,我們在家裡邊或者什麼事情放在心上之後,就想不開了;想不開了之後,白天想、晚上想都在造惡業,有時候發瞋心,或者怨別人,甚至有的人就會持續。一定要把這個持續的力量,用懺悔的力量把它消掉,或者用聽法、造善業、用四力懺悔把它消掉。因為那麼猛的一個造惡的勢力,一直要跟別人去理論,如果不自己想辦法的話,對境的時候失控會造特別多惡業。所以大師說:「淨治業障尤切要,故重恆時依四力。」15:07

  也有很多的修行者,都希望透過修學佛法然後想要往生極樂世界。如果往生極樂世界是我們的目標,對於《廣論》裡皈依三寶這一章,要生起強大的信心。因為如果皈依三寶,對於業果生起強大的信心之後,也要努力地斷惡修善,並且透過四力懺悔淨化過去所造作的惡業。比如有的時候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念這一句,可以消滅多少劫的惡業!還有「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像我們的四力懺悔裡邊那麼多佛,持佛名號就可以消除很多劫的生死重罪、八十億劫的生死重罪。所以比如說用一個懺悔的心,來誦經、拜佛、念佛,或者念咒、修法,就是在懺悔,所以意樂是很重要的!16:09

  像皈依、深信業果、淨化惡業這三點,是不是必備的條件?是的!不具備這三個條件,我們天天想要往生淨土,如果不真實地用迫切的心去皈依的話,那就跟阿彌陀佛不相應,也是要修正。在這三個條件之上,如果更進一步地努力持咒,甚至臨終的時候修法,都能夠藉由外在的助緣怎麼樣啊?往生淨土。對吧?那如果我們來世的目標,是希望再次地獲得人天的果位,甚至能夠獲得八種異熟功德的暇滿所依身的話,皈依、深信業果、淨化惡業這三點也是必要的條件。就是你去極樂世界也好、來世得暇滿人身,這都是重要的!17:04

  像師父就發願生生世世學弘宗大師教法,我曾經問過師父,說:「往生極樂世界不是很好嗎?永遠不墮落三惡趣,而且可以在極樂世界不用受這種痛苦。」然後師父說:「哎呀,去了也要回來呀!」就是對這個娑婆世界的眾生有不共願力的菩薩,就來教我們、引導我們。有些居士跟隨著師父,也是要生生世世學弘宗大師教法;有些人依然發願往生極樂世界,也是可以的,大家不用這點上糾結,關鍵是要認真修行!17:46

  佛陀親口告訴我們,如果我們能夠修學皈依、業果、淨化惡業,來世投生善趣是毋庸置疑的,我們可以有絕對的把握。所以現在暇滿的時刻,一刻千金啊!不要浪費時間去憂愁、去嘆息、去焦慮,趕快造善業!因為現在有信仰、有外環境,又有經典、又有疑問可以問,這樣的修學環境是非常好的,我們一定要用這個環境達成我們心中的所願!18:20

  以上我們就學完了下士道的法類。下士道的法類中包含了什麼?念死無常、三惡趣苦、皈依三寶、思惟業果。透過學習下士道的法類,精勤地修學十善、斷除十惡,希望我們來世能獲得增上生,是個共下士。18:48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6
文章: 33486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道次第略義淺釋10-共中士道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道次第略義淺釋10 共中士道

講次 | 10 (2024-01-06 ~ 2024-01-12)
標題 | 共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略義》 | 第19、20偈

00:00

  透過修學共下士道的法類,我們來世能夠獲得增上生,但是僅僅獲得增上生夠不夠?是不夠的,因為我們還沒有脫離輪迴!只要還沒有脫離輪迴,我們就必須要承受輪迴的痛苦,永遠在生死中輪轉;並且很有可能遭遇惡緣,再次地墮入惡趣,領受難以忍受的痛苦。所以在修學共下士道的法類之後,更進一步,我們希望能夠脫離輪迴,獲得解脫,就要學習中士道的法類。00:51

  接著我們就要開始學習十九、二十偈。00:57
苦諦過患不勤思 不生真實解脫欲 不思集諦轉次第 不知輪迴斷根理
應厭三有希出離 了知輪迴何所繫 瑜伽師我如是修 汝求脫者亦應行 01:20
  我們一開始必須要先思惟苦諦和集諦的過患,如果沒有精勤地思惟三惡趣苦,還有什麼?善趣苦、輪迴總苦,各別生、老、病、死等苦諦所攝的輪迴過患的話,便不能想要從痛苦中解脫,因為不認識苦啊!所以無法如實地生起厭離輪迴、希求解脫的心。如果沒有生起這樣的心,道的根基就沒法建立了。01:57

  一切輪迴都具有痛苦的自性,三有當中的苦,苦苦是我們都能夠感受到的痛苦,不用說是人,就連很多小動物也都不想要痛苦。除了苦苦之外,還有什麼苦啊?壞苦。壞苦什麼樣啊?一開始看似安樂,可是你靠近了,到最後就樂極生悲,苦不堪言。除了苦苦與壞苦之外,還有行苦,只要輪迴沒有脫離,無論在輪迴中的任何地方、我們變成什麼樣的相貌,都是要被煩惱所控制,沒有自在。一定會領受輪迴中的種種痛苦,一點自在也沒有的!02:48

  所以平常都說:「啊!我們想要自由,不想要被什麼東西管束。」但是我們自心的煩惱、輪迴的痛苦,這些因和果在我們的相續中,一定會使我們不能自在。思惟這些道理之後,就引發了一個希求從三有解脫的強猛的出離心,厭離輪迴的一切圓滿盛事,發自內心深處生起堅固的希求解脫的心。03:29

  什麼是解脫啊?就像把一個人手腳都綁起來丟在荊棘叢中,這個人還沒有解開繩子以前是不會感覺到快樂的,因為一刻不停地痛苦;相同地,我們不了解無我的內涵,被業惑的繩索緊緊地束縛,只要我們還沒斷除煩惱,就無法從生死中解脫。03:59

  生起厭離輪迴、希求解脫的心之後,更進一步探究:是什麼原因導致我們無始以來在生死中流轉呢?如果不思惟集諦流轉輪迴的次第,就不會知道輪迴的根本是無明;由於無明我執而出生了貪瞋等種種煩惱,進而造業,然後不斷地經歷生老病死、生老病死、生老病死……這樣的痛苦,我們也就無法了解輪迴的根本是我執,也無法了解怎麼斷除我執。就像射箭不看箭靶一樣,我們無法了解斷除輪迴根本的方法。打個譬喻,就像我們生病,一定要了解病症、病因以後,才能確定要服什麼藥,所以就要請醫生來看,我們自己不知道。輪迴的病就請佛陀來看,大醫王!佛陀看了,就告訴我們必須透過思惟苦諦的內涵,才能生起真實希求解脫的心,脫離輪迴這個心要生起來,並且還要了知如何斷除輪迴根本的方法才行。05:19

  在見到輪迴中有生、老、病、死,以及憂惱、愁嘆、不悅意、冷熱、鬥爭等等的痛苦以後,必須生起視三有如火坑,想要從三有中出離的強猛厭離心。那麼了解是什麼將我們繫縛在輪迴裡呢?了解這個是非常重要的!讓我們在輪迴中流轉、繫縛我們在輪迴中的因,有什麼呀?有兩個元凶:業及煩惱。那麼,在這二者當中,哪一個是最可惡的、最主要的呢?在業、惑兩者當中,注意!是煩惱,一旦有煩惱,就會繫縛於生死。單純的業並不會繫縛於輪迴,雖然阿羅漢的心中還是有過去造下的無量的業,但由於阿羅漢已經斷除煩惱了,所以他不會受生。譬如即使有成堆的乾燥種子,然而沒有濕潤等等這樣的因緣的話,就不可能長出苗芽;反過來,一旦具備了發芽的因緣,就會長出苗芽。同樣地,沒有業,但是有煩惱的話,也會由於煩惱的力量在剎那間造業,所以煩惱是生死的主因!07:02

  那麼在聚焦煩惱之後,我們就看看煩惱它到底有多少種類?分類是很多種的,但是眾生心續中的貪欲、瞋恚、我慢、無明、疑惑,還有嫉妒等這一切的煩惱,它都是屬於煩惱的集諦;由於這些煩惱作等起而造作的任何善業或者不善業,都是業的集諦。主要是由於無明引生煩惱,然後由於煩惱而造種種業,由於這些業,讓我們在生死中流轉的這個什麼?十二緣起次第,這些也都是我們要了解的。還好《廣論》裡都有了解了,對不對?總之,依靠上師的教授,了解了由於業、惑二者流轉輪迴的道理,就是了解集諦流轉次第的道理。08:07

  想要治一個病,就要知道病根是什麼;想要脫離輪迴,就必須了解輪迴的根本是什麼,從根本上斷除,才能徹底脫離這個一刻不停地旋轉的苦輪。那麼如何斬斷輪迴的根本呢?如果沒有方法的話,我們想這些也沒有用!如果有方法的話,那到底是什麼方法這麼神祕、這麼高端、這麼不可思議?真的有嗎?佛陀說:有的!藉由證得無我的智慧,破除無明我執所耽著的這個我,經過不斷地練習、練習、練習,像磨劍一樣不斷地練習、練習,最後像文殊的寶劍一樣斷除無明的時候,就是斷除了輪迴的根本。注意!再說一遍,最後斷除無明的時候,就是斷除了輪迴的根本──它的名字叫無明──因此也斷除了其他一切煩惱,因為它是根嘛!斷除了集諦,苦諦也隨之斷除,就像斬斷樹根之後,那棵樹就枯死了一樣。09:17

  然而對於現今的我們這些初學者來說,無法立刻從根本上斷除煩惱,這個時候怎麼辦呀?依靠四力懺悔斷除集諦所攝的罪墮,就是一大扼要了!尤其是必須致力修學於戒律等三學。戒學,主要是斷除十種不善的能斷心;定學,是以寂止為主,就是修禪定為主,然而對於善所緣或者清淨的所緣一心安住的心,都是被什麼學所攝啊?定學所攝;那慧學就以勝觀為主,然而觀察粗細無我,以及善為抉擇其他正法的智慧,都是慧學所攝的。所以我們要想脫離輪迴,就必須精進地修持三學,以增上戒學作為基礎,以增上定學降伏煩惱的現行,最後什麼?以增上慧學拔除煩惱的種子。10:23

為了拔除輪迴的根本──就是這個無明我執,我們必須要生起證達無我的智慧,必須具有堅固的定力才能證達,才能斷除、斬斷我執。如果缺少堅固的定力的話,即使再努力觀察,所緣也無法堅固,所以無法斷除我執。就像一個人想用鋒利的斧頭砍樹,如果雙手顫抖,他沒法砍斷樹幹;如果雙手緊緊地握住斧頭,他那力道很堅固才能砍斷樹幹。而智慧與禪定兩者,必須是依靠戒律才能夠生起的,戒律是一切功德的所依,就像大地作為草木、森林的所依一樣,戒律同樣也作為一切功德的所依。因此必須如理守護所承許的誓言、律儀,精進地斷惡修善。11:23

  以上我們就學完了共中士道的法類。11:31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6
文章: 33486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道次第略義淺釋11-修學菩提心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道次第略義淺釋11 修學菩提心

講次 | 11 (2024-01-13 ~ 2024-01-19)
標題 | 修學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略義》 | 第21、22偈

00:00

  我們接著學第二十一偈與二十二偈。你們如果會背的話,可以跟我一起背。00:23
大乘道柱為發心 諸宏偉行根本依 遍轉二資如點金 攝無邊善為福藏
佛子勇士明此已 以勝寶心為修要 瑜伽師我如是修 汝求脫者亦應行 00:49
  我們可以觀察一下這兩個偈子,其實是在宣說修菩提心。那麼就要談到大乘發心,大乘發心就像殊勝道的梁柱一樣,是一切偉大菩薩行──六度啊、四攝等等美好功德的出生處,也是安住處,也是增長的根本與所依。大師在這裡用「根本」與「」來形容,也開示了菩提心是進入大乘道的什麼呀?那個莊嚴的大門,所以大乘行者一定要發起世俗菩提心。具有菩提心就是大乘人,不具有菩提心會怎樣?即使具有其他種種不可思議的功德,也不能算是大乘人。所以菩提心就像大乘的梁柱一樣,它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因為如果是一個大廈,它會撐起整個大廈的骨架。菩薩之所以能夠行持種種難行的菩薩行,最主要的動力來自於什麼呢?來自於菩提心。所以對菩薩而言,行菩薩行就不會是很困難的事情。02:19

  關於這個問題,其實以前討論到菩提心的時候,有一些同學就會覺得:哇!菩提心是很困難的,菩薩所做的那些偉大的布施等等都是很困難的!但是有了動力,我們會覺得某一些人在世間成辦一些事情也是很困難的,但是他的動力是什麼?比如說有的人把醫學學得非常地精湛,原因就是他媽媽生病了,他想要救他母親。所以他的動力可能是這件事難不難的一個重要的部分。02:57

  這個「根本依」的意思是,如果我們要蓋一棟樓房,一開始是不是地基很重要?相同地,菩薩之所以能夠行廣大難行的菩薩行,最重要的基礎就是他心中要擁有一顆愛他勝自的菩提心。03:23

  菩提心能讓一切福德、智慧兩種資糧轉為圓滿的菩提,形容它就像化鐵為金的點金漆一樣。這個「點金漆」在西藏聽過,漢地還有其他民族好像有,西方也有這個點金漆;但是要問有沒有人見過,好像沒有人見過。下面就說這個點金漆它是什麼樣呢?所謂這個點金漆,它是一種叫做「金現」的水銀,講得滿清楚的。這個叫金現的水銀只要用一兩,就能夠讓千兩的鐵變成真金,不像是現在的鍍金,跟鍍金是不一樣的。所以如果我們有一兩的點金漆,就能夠將千兩的廢鐵在一瞬間之內變成黃金。說到這裡的時候,你們不要去做發財夢喔!我們現在講菩提心。04:23

  這裡邊是形容什麼呢?我們所造作的善業,即使只是餵食動物啊看似不起眼的善業,一旦被菩提心所攝持,微小的福德與智慧資糧也都能變成了無窮無盡的寶藏,成為無上菩提的因。相反地,如果沒有被菩提心攝持的話,緃使心中具有空正見,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在觀修本尊,但是當下所造的業是不是成佛的業?不是的!為什麼?因為沒有菩提心。05:04

  菩提心它是攝集無邊善聚的福德寶藏,能在不淨生源的這個所依之上成辦無價的佛身啊!即使只是布施給烏鴉、麻雀,或者其他像松鼠這些小動物少許的食物,這樣的微小善行也能輕易地攝集無邊的妙善,成為還沒有成佛以前都永不消盡的福德大寶藏。透過生起菩提心,讓我們能在短時間內,立刻累積不可思議的福德與智慧資糧。就像一個人他如果擁有一座寶山的話,錢財對他而言就變得困不困難啊?一點兒都不困難了!變得非常地容易。相同地,如果我們的心中能夠生起菩提心,注意喔!能夠生起菩提心的話,在短時間內,我們就能夠累積無量的善法。很多人都說:我資糧不夠,怎麼辦呀?有沒有發現,最快累積資糧的方式就是觀修菩提心。06:23

  在如此地了解大乘發心的勝利以後,應當隨學趣入利他的佛子行。發心了之後做什麼呢?要隨學趣入利他的佛子勇士,透過七重因果或者自他換的教授──《廣論》上那個大乘的部分──將為了一切有情的義利而欲求成佛的這個殊勝大寶菩提心,作為行持的主體或者修持的核心。就是說你主修菩提心,主修菩提心是什麼意思?就是一天二六時中想要讓這個菩提心真實地生起來。07:05

  菩薩之所以能夠被稱為「勇士」,是因為菩薩為了利他而放棄了自己的利益,菩薩所關注的是什麼呢?不是「自家裡米缸的米滿了沒?錢罐子都裝滿了嗎?」菩薩所關注的都是其他有情的利益,自己的利益永遠是放在最後一位的,這樣的人才有資格被稱之為什麼呀?勇士!07:41

  那我現在問大家一個問題:你自己的利益放在最後一位,到最後會不會成辦自己的利益?如果成佛了話,豈能不成辦自己的利益?越是為自己考慮,有些事情越成辦不了自己。其實捨自利他的過程中,也把很多痛苦的因捨掉,對自他來說都是非常划算的。無量劫來,我們開始串習以自我為中心的這個習慣,一開始利他的時候覺得可能是很危險的事情,但是以自己為中心才是很危險的事情。所以對一位勇士來說,修學菩提心是整個大乘法當中最重要、最主要的一件事!修學大乘法的人,並不是以觀修本尊或者成辦神通為主,而是要以修學菩提心為主。我再說一遍,成辦大乘法的人、修習大乘法的人,並不是以觀修本尊或者成辦神通為主,而是要修學菩提心為主。這句話你們反覆地琢磨、琢磨,這句話意味著什麼呢?08:58

  修學菩提心能夠迅速地集聚資糧、迅速地淨化罪障,所以生起菩提心之後,集聚資糧、淨化罪障,想要生起證量是輕而易舉的。一位大乘行者,如果以修學菩提心作為核心,很自然就能夠生起其他的證德;相反地,如果在修學大乘法的時候,我們過度地著重觀修本尊、明點等其他法類,反而忽略了菩提心的重要性的話,到最後什麼樣的功德都難以生起。所以大師才特別地強調,修學大乘法的菩薩必須以修學菩提心作為修持的核心。09:44

  像現今的修行人,如果有人問說:「你最近在修什麼啊?」絕大部分人會說:「我在思惟空性。」──我們馬上就要學了──然後還有說:「我在觀修本尊,或者我在修學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的內涵。」甚至有人會回答說:「我最近不斷地觀修大威德金剛、密集金剛、勝樂金剛等等。」但是有多少人是以修學菩提心作為修持核心呢?真正把修學菩提心作為核心的人確實是──多不多啊?是不多的!甚至這樣的說法都是不多的。像你們同學互相問的話,也是不多的。你們互相問一問?10:23

  但實際上,即使我們所修持的是密法、我們觀修的是本尊,但是在修學密法、觀修本尊的過程當中,也應該以修學菩提心作為核心;而修學密法、觀修本尊,只是修學菩提心的支分。我們之所以會說:「我們在學密法,我們在觀修本尊。」有時候是不是炫耀給別人聽的一種方式呢?最重要的內涵是要修學菩提心。所以大師叮嚀我們:「佛子勇士明此已,以勝寶心為修要。」了解了菩提心的許多利益之後,佛子勇士應當以殊勝的大寶菩提心作為修持的心要。11:11

  還記得師父在講解《廣論》的過程中,幾乎每一講、每一行,遍布地都讓我們要聽聞圓滿的道次第。那個圓滿的道次第就是從凡夫到成佛。從凡夫一直到成佛的話,能不能跳過菩提心呢?是絕對不會跳過的!所以一開始的時候就要以大乘法、以大乘發心,這樣的一個意樂為前提,來建立自己整個的修學體系。我們慢慢地透過師父的講聞,天天地聽,聽、聽、聽,就慢慢地對菩提心越來越熟、越來越熟,然後就開始生起了一點小火苗,後來越來越大、越來越大,後來你就有熾盛的熱情投入,哪怕修共下士,也是為了將來生起菩提心而修的。12:02

  所以非常誠摯地邀請大家,能夠好好地把這個菩提心的重要性放在心上。我們學完《攝頌》,還會學《廣論》,這樣反覆地學。對於大乘菩提心的重要性,真的是在經典裡、海量的經典都在講這一件事情,佛菩薩異口同聲地都在說這件事,所以這件事對於成佛來說就沒有第二條路。說:不修菩提心可不可以成佛呢?沒看過!你要成佛要修菩提心!成佛也會完成最圓滿的自利,雖然一開始是把自利捨棄了,到最後會完全地讓自己的能力達到了跟所知一樣大!12:45

  以上我們就學完了菩提心的法類。12:53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6
文章: 33486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道次第略義淺釋12-布施度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道次第略義淺釋12 布施度


講次 | 12 (2024-01-20 ~ 2024-01-26)
標題 | 布施度
《菩提道次第略義》 | 第23、24偈

00:00

  接著二十三偈與二十四偈。00:15
施是摩尼滿眾願 斬除慳結最勝劍 無怯勇悍佛子行 揚名十方此為本
如是知已智者習 施身財善賢妙道 瑜伽師我如是修 汝求脫者亦應行 00:38
  接下來到哪裡了,有沒有發現?對!要到六度了,要學習六度。那六度的第一度是什麼?你們答對了吧?布施度。所以這兩個偈子是在解釋布施度。00:55

  提到布施度,師父以前講過,說一個人要想做一件事情,前面要有個拉力、後面有個推力,前面那個拉力是什麼呢?就是做這件事的勝利。那麼怎麼樣勸發大家修布施呢?這個菩薩怎麼樣能夠讓自己心甘情願地布施呢?首先一定要談到布施有什麼樣的利益。在世間有很多眾生缺乏衣食,受著貧困的痛苦,菩薩就透過將身、財、受用等等施予眾生做布施,能夠成滿這些眾生的心願,所以布施就像摩尼寶一樣珍貴──摩尼寶就是如意寶,布施就像如意寶一般珍貴。菩薩在受持行心律儀之後,要受戒、受菩薩戒,受持之後必須學習菩薩行,在六度中,布施是最殊勝的成滿眾生希願的方法。02:05

  由於斷除了對財物等等的耽著,所以布施是斬斷慳吝密結的最勝的寶劍。現在對我們這樣的人,有時候要廣行布施可能還是有難度,但如果能夠隨分隨力地先從一少部分、力所能及的地方開始布施,《廣論》說最慳貪的人都可以練──從黃菜葉,布施一個菜葉可以吧?綠的都捨不得,那你從黃的布施可以吧?它的次第已經拉到這樣。如果你天天練的話,將來值遇上師的時候,就能夠鬆綁慳吝的密結。02:50

  有些人雖然擁有錢財,擁有各種資具,但是內心卻非常吝嗇。這個問題大家可以考慮考慮,他為什麼今生會有錢財、會有很多資具呢?肯定是以前布施了,對不對?但是他內心卻非常慳吝,為什麼?就是他等流好像壞掉了,所以有的時候好不容易生起了布施的念頭,他也會覺得:「我是不是布施得太多了?」或者說:「我在布施之後,我所擁有的錢財會不會用盡?」他內心中難免會生起吝嗇的念頭。要如何斬斷內心這種吝嗇的心結呢?就是要透過心中不斷地串習布施來斬斷,布施的勝利等等,所以布施是斬斷慳吝心結最鋒利的寶劍。03:46

  在這裡邊,等到我們一起研討到這個布施度的時候,會有很多相撞的觀點可以討論。比如說有些人就認為:這是我的東西,我為什麼要把它給人?我給人一點就可以了,為什麼還要練這麼大的捨心?因為「捨盡則脫苦,吾心成涅槃」,捨心練成了,後面還有更大的利益。不是捨心練完了,你就財物都沒有了,不是這樣的!反過來,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捨心,然後才會有財富無盡。其實大家可以看看有一些擁有著巨量財富的人,也有很大的布施心,現見就可以看到他們也很願意布施給別人。04:34

  那麼布施還有什麼功德呢?布施是對於利益有情沒有畏懼──他不怕,發起心力的佛子行誼。所以菩薩在布施身體、受用的時候,沒有任何退怯之心,就很勇悍。發起了勇悍布施的難行佛子行,就像釋迦佛在因地行持布施度的時候,哎呀!那個佛的故事真的是感天動地呀!為我們示現了種種不可思議的本生故事。如果我們平時能夠不斷地思惟,先在心念上做到布施我們的身體──這個大家有想過嗎?有嘗試過嗎?用心念。心念上布施我們的身體、資財,還有善根喔!這都是我們最在乎的,對不對?如果常常在心念上練的話,經過這樣漸次、漸次地練習,有一天我們就可以像那些偉大的菩薩一樣。對我們來說,布施就變得相當容易的一件事情。05:35

  這個布施是很有次第的,不是一開始就讓你做很多難行,一開始的台階可以低一點,就是從布施黃菜葉開始也是可以的。因為它對治的是什麼?是內裡邊的那個毒,叫慳吝!05:51

  接下來,布施也是布施者美譽遍揚十方的根基,就像過去佛世的時候,有一個著名的長者,是誰呀?給孤獨長者。是吧?他的美名傳到現在還在向後傳。給孤獨長者樂善好施,所以他的美名不僅在佛世那個時候遍揚,現在也是遍揚,穿越了時空遍揚到現在。對於缺乏衣食的這種貧困者,如果我們能夠透過布施滿他們的願,我們的美名就會遍揚十方。06:23

  對於我們要攝受其他的有情,布施也會是很好的一種方便。比如說簡單有個例子,現在要過冬了,可能有一些媽媽,因為孩子長大了,去年穿的羽絨服不能穿了,就很想買一件。如果有人能夠發心給她一件,那就是滿她的願,對不對?還有的人可能想去做個體檢,但是太貴了,可以幫忙一下。06:56

  在了解這些道理之後,智者菩薩應當練習將所有身體、飲食、財物等等受用,以及一切善樂全數施與他人的賢善妙道,要練、要做這個。我們在心念上,必須要不斷地練習布施我們的身體、資財以及善根給周邊的人。應該是布施我們的資財,然後善根,身體放在最後面,對不對?它那難點是放在最後面的。當下我們雖然沒有辦法馬上把這些東西都給予別人,但至少要在心念上不斷地練習想要布施的這顆心。07:36

  為什麼你要練習布施啊?因為要修菩提心啊!這是行菩薩道要練的,所以這個事非常重要!那現在又涉及到那個問題,說:我布施真的害怕就都窮了!那你可以有次第地、一點一點地──在布施度上講了很多,我們到那個地方的時候再廣講。像有的同學學《廣論》之後,他就特別相應布施這一塊,從過去生可能就很相應;那如果不相應的話,一談到布施就是全身都不對勁,一給別人點東西好像掉一塊肉一樣!這種強度的話就要好好練了,先用觀想的,先要在心念上練,這也是很重要的,也是有台階的,所以不要怕!08:21

  以上我們就學完了布施度。08:28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6
文章: 33486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道次第略義淺釋13 持戒度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道次第略義淺釋13 持戒度

講次 | 13 (2024-01-27 ~ 2024-02-02)
標題 | 持戒度
《菩提道次第略義》 | 第25~26偈

  我們接下來學二十五偈和二十六偈。00:16
戒是洗滌惡行水 除煩惱熱明月光 處眾威嚴如須彌 不加威嚇眾生敬
如是知已諸正士 如目守護正受戒 瑜伽師我如是修 汝求脫者亦應行 00:43
  這兩個偈子非常清楚是在宣說持戒度。戒律分幾種呢?分三種。哪三種?律儀戒、攝善法戒,和什麼?饒益有情戒三種。如果主要從律儀戒的角度來看,戒律是能夠洗滌制罪與性罪惡行垢染的潔淨水流,就像我們平時用淨水去洗東西一樣,洗除汙垢一樣,戒律能夠洗滌我們無始以來由於身、語、意所造作的惡行,以及這一生所承許的誓言還有律儀相違的罪惡垢染。01:29

  戒律又像什麼?如果「戒是洗滌惡行水」,用水來形容戒律的話,就是它能夠把我們三業汙垢的東西洗淨,所以它的力道是滿強的。像我們有什麼東西髒了就用水洗,每天都有洗臉、洗手,衣服都用水洗。01:50

  接著說戒律就像月光一樣,能夠消除根本煩惱與隨煩惱的熱惱,當眾生由於煩惱而感到熱惱的時候,戒律就像一輪清涼的明月,能去除眾生心中的熱惱。透過持戒防範身、語,更進一步能夠遮止心中的煩惱。我們之所以會在身、口上造惡業,是因為什麼?因為自己心裡痛苦對不對?那個痛苦有的時候他的內心是有煩惱,之所以會去傷害別人,是因為心中有瞋恚在作祟。所以我們一開始如果透過持戒來防範身、語的行為,更進一步就讓我們心中的煩惱減輕,去除心中的熱惱。02:38

  比如說如果我們天天心裡邊記恨別人,那個人可能對我們做了非常不利的事,如果天天記恨的話,記恨到後來你就會發現,所有的日子都像地獄一般,就因為你碰到了一個所謂的怨家或仇人。可是如果受持了菩薩律儀,菩薩律就告訴你是不能懷有這樣的瞋念的,沒有什麼其他理由,就一個理由──要持戒!要持戒,你就不能過得那麼痛苦,天天記恨別人就不能持戒了。所以理由非常簡單,就是不能計較,計較會犯戒!那這樣會不會很簡單?不然你要用多大的力度去原諒你的怨家或者你的仇人?03:18

  你會不在乎他對自己所做的傷害,就是他對自己所做的傷害這件事已經變輕了,為什麼?因為戒律太重了!我不要因為我心裡忍不過去就去犯戒。所以一個菩薩想要好好持戒的時候,就持戒這一條理由,就不敢去熱惱了,因為再熱惱會犯戒。那不熱惱了,誰便宜了呢?肯定是他自己呀!他自己慢慢就都理順了,還很開心,就當做忍辱的資糧了。03:47

  持守戒律的補特伽羅,在有情眾中就像須彌山王一樣威嚴,他在眾人之中不驚、不恐,由於這樣的力量,他人不會對自己加以傷害或恐嚇。持戒的人也不用透過一種勢力去威嚇他人,為什麼?因為由於持戒功德的緣故,一切眾生就會自然地恭敬、頂禮、供養持戒的人。持戒的人,不管是出家法師還是在家居士,在眾人當中都會顯得格外莊嚴,他不需要威脅別人,別人就會很自然地來親近他、恭敬他。甚至有一些人到這個持戒的人面前,瞋心都會變弱,因為他會影響周圍的人。有的人說他會影響一種能量,因為他散發著持戒的能量。那能量是什麼呢?大家可以考慮考慮。04:49

  在了知持戒所帶來的許多利益之後,過去的正士夫們,都是在自己的親教師、軌範師座前正受戒律──一定要受戒嘛!並且受了之後怎麼樣啊?他會如同守護眼珠一般,善加守護律儀。我們也應當隨學正士們,對於我們所受持的律儀,就像保護我們自己的眼睛一樣好好地守護。05:20

  以前康薩仁波切曾經舉過一個譬喻,他說:一個人乘著皮筏正在前往大海彼岸──像拉薩有一條河,在那條河上現在還有的時候會看到皮筏,就像船一樣──一個乘著皮筏正在前往大海彼岸的人,當有另一個人向他說:「把你的皮筏給我。」這個時候是絕對不能給他的,因為一旦沒有皮筏就只有死路一條了。就算那個人說:「你給我一半。」或者說:「給我手掌大就好。」甚至最後說:「讓我用刀子扎一下你的皮筏。」這都不行!如果那個人說要用錐子或者針刺一下那都不行,絕對不能同意!因為如果讓對方這麼做的話,皮筏就是一個好像氣球一樣吹起來的、打氣打起來的東西,所以一旦扎了一個洞之後,如果是海的話,沒法到達海的彼岸,而且他自己也可能活不下去。06:22

  那麼這個譬喻是說明什麼呢?我們想要前往輪迴大海的彼岸、到達解脫的大城,就必須清淨地持守如同這皮筏的戒律。它像一個浮在輪迴海上的皮筏,有的人說是戒船。如果把皮筏給別人,就像被根本墮他勝罪所沾染,或者被如同給予他人半個皮筏的僧殘所沾染,或者被如同給予他人手掌般大小的捨墮所沾染,或者被如同劃一刀的單墮所沾染,或者被如同用錐子或針扎一下的別懺或者惡作等墮罪所沾染的話,我們就無法到達解脫的大城。這些墮罪都是從出家戒的角度而有不同層次的墮罪,所以出家法師了解了這個譬喻的道理之後,都會很認真地持戒。必須認真持戒!07:22

  防護心是戒律的定義,因此必須盡力地防護罪行,捨惡取善。在《廣論》上,阿底峽尊者有個譬喻,記得吧?阿底峽尊者愛護戒律,就像氂牛愛尾一般地守護戒律。據說西藏的氂牛住在樹林裡的時候,顧慮到尾巴會勾在樹上,所以就非常地小心。牠們這個群族就是特別愛尾。不僅如此,就算有獵人在追趕氂牛的時候,如果氂牛的尾巴掛在樹枝上,這個時候這個氂牛寧可選擇保護尾巴,捨棄生命,牠也不想要把牠的尾巴破壞或者拉斷幾根。所以我們持戒的時候,也要效學阿底峽尊者的行誼,用氂牛愛尾、一絲絲的這種都不行這樣精進的狀態來持戒。08:18

  因為我這次講的是把幾家對於《略義》的解釋都放在一起講,所以都是一些祖師的註釋。過去有一位寧瑪派的上師請問宗大師說:「什麼是懷業呢?」因為密法中有息、增、懷、誅四種修法,那位寧瑪派的上師想要請問這四種修法中的懷業是什麼。當時他也沒有多想,認為宗大師可能會回答別的答案,沒想到宗大師竟然回答:「懷業就是菩提心與戒律。」09:01

  所以我們在持戒的時候,哪怕是微小的遮罪也要盡力不去沾染,縱使無法做到這一點,也一定要了解什麼?十不善,一定要加以防範。在這當中──語業,有人說這個舌頭就像一把利刃一樣,它有的時候會割傷別人的心。雖然好像你這個舌頭不能去割傷別人的身體,但是有的時候它是會讓人的心好像在流血一樣。所以有人說語業是出生各種過失的大門,過去也曾經有一句話說:「語言是一切不善的倉庫,如果有個門鎖著該有多好。」所以我們的這張嘴,不僅成為令自他生起瞋心的根基,也是引生貪欲的大門,所以極力地防護造下語的惡業非常重要!平時容易透過嘴──就是這個口──造下許多的罪過,尤其如果毀謗上師、非議同行法友,還有說四眾過等等,那都是菩薩戒要犯到很重的,也會造下太多的惡業。在這一點上,我們一起要謹慎而行呀!10:21

  以上我們就學完了持戒度。10:29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6
文章: 33486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道次第略義淺釋14 忍辱度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道次第略義淺釋14 忍辱度


講次 | 14 (2024-02-03 ~ 2024-02-09)
標題 | 忍辱度
《菩提道次第略義》 | 第27~28偈


  我們接著學二十七偈、二十八偈。看二十七:00:19
忍為力士妙莊嚴 最勝苦行堪惱熱 降瞋蛇敵金翅鳥 抵惡語刃為甲冑
如是知已以眾理 披服最勝忍辱鎧 瑜伽師我如是修 汝求脫者亦應行 00:45
  這兩個偈子是在宣說忍辱度。修學忍辱會有什麼樣的利益呢?一樣地我們要去觀察一下,修學一定是對我們的身心產生饒益,那麼利益點在哪裡呢?在忍辱當中分三種,哪三種呢?還記得吧!耐怨害忍、安受苦忍,還有什麼?思擇法忍,三種。01:15

  其中耐怨害忍,是能夠擔起損害重擔的有力菩薩的最殊勝的裝飾品。莊嚴嘛!對於力量微小的加害者,菩薩由於忍辱的功德不會報復他。有的人去害菩薩,菩薩不會報復,反而去饒益他,這是具足大力者被人們歎為稀有的、最殊勝的莊嚴,所以忍辱是菩薩大士最殊勝的莊嚴。不僅如此,像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也都是透過修忍辱而成就的,我們想要來世長相莊嚴,這一生就要好好地修忍辱。02:01

  大師在第一句話裡提到「力士」,就是有力士夫。在世間當中,如果一個有力的人去欺負一個弱小的人,這時候弱小的人安忍,沒有還擊,別人說:「你沒有能力啊!本來就要忍,你不得不忍啊!因為你根本沒有反抗的力量。」但是如果今天有一個弱小的人去傷害了一個比他更有勇氣,比他更有力量、更強大的人,那個時候那個有力士夫能夠修忍辱,他就會成為眾人所讚歎的對象。其他的人會說:「其實他是有能力反擊的,但是他卻沒有這樣做,這個人的行為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大家也會讚美他。所以「忍為力士妙莊嚴」,忍辱是有力士夫的最殊勝的莊嚴。02:57

  這個是一些人會讚美、一些人可能也會反對,對不對?說:「我為什麼要忍呢?為什麼不把他打扁呢?或者不把他踩扁?」有些人會覺得:你不踩扁他是證明你有問題,你為什麼不敢出來報復,其實你自己有問題。這是一種。但是修忍辱的菩薩行的時候,你就要看佛怎麼說、上師怎麼說,不能別人讚美你,你就忍;別人不讚美,你就不忍。這個跟別人的讚美與否關係不大,對吧!雖然你能得到,但是菩薩沒有這樣的欲樂想要得到讚美。03:34

  忍辱還有什麼功德呢?在各種煩惱之中,我們最司空見慣的就是瞋心了,對吧?瞋心容不容易生起?容易生起。好不好對付呢?不好對付。有的人說瞋心好像跟他長在一起了!在生起瞋心之後,麻煩也就隨之而來,帶給我們的過患也是最多、最嚴重的!所以很多人都苦惱:怎麼改一下自己的壞脾氣啊?就是愛發瞋心,這個瞋心一發親人都生疏了,因為傷人。他就想:我用什麼樣的行為,能夠把我的瞋心給對治掉呢、能改掉呢?應該全世界沒有這樣一個藥,喝了這個液體或者粒狀的就能夠不發脾氣,還沒有這種。所以要透過什麼藥啊?透過修習忍辱能夠防範瞋心。04:45

  防範瞋心要不要吃點苦?要的!要修點苦行,就是修忍辱。雖然有很多苦行能夠對治煩惱火焰的熱惱,但是在種種苦行中最殊勝的是什麼?忍辱是最殊勝的。修持了忍辱之後,我們不會被煩惱所蹂躪,所以忍辱是一切難行中最殊勝的。忍辱也是救護眾生的最勝苦行,在利益有情的過程中,因為眾生的根性不同,有些眾生剛強難調,菩薩能夠安忍難忍之事啊!05:19

  什麼是難忍的?大家考慮考慮。首先我們想到的會是惡口吧!就是那種劈頭蓋臉的辱罵、無端而加之的誹謗等等。還有接著就是被打,對不對?被罵、被傷害,像刀劍、棍棒、惡口等等,菩薩都能夠安忍這些難忍之事,所以稱為苦行。而忍辱是一切苦行中最卓越的,所以大師說什麼?說:「最勝苦行堪惱熱」,就是那個煩惱的打擊力量是很強的,但是忍辱的力量也很強,它可以抵擋它。06:05

  問你們一個問題:蛇的天敵是什麼呀?或者龍的天敵是什麼?你們知道吧?是大鵬金翅鳥。這輩子有見過大鵬金翅鳥嗎?在畫上見過,對嗎?也有人見過嗎?在很多很多的故事裡都有這樣寫過,說蛇是比喻什麼?蛇用來比喻瞋心。那大鵬金翅鳥比喻什麼呢?就是比喻忍辱,它的力道很強喔!忍辱能降伏瞋恚,就像大鵬鳥能夠降伏龍或者蛇一樣,所以無論那個蛇有多粗、有多大的力量,沒有不被金翅鳥戰勝的。如同這個譬喻,一旦修持忍辱,就沒有你鬥不過的煩惱,如果我們要防範心中瞋恨這個怨敵的話,這個時候就必須透過修學忍辱來防範。所以大師說什麼?說:「降瞋蛇敵金翅鳥」,瞋恨的這個蛇的敵人要怎麼降伏?就要用忍辱的金翅鳥去制伏牠。07:13

  那麼忍辱還有什麼功德呢?當其他人對我們拋出惡語的利刃,像刀子一樣的那種惡語飛過來的時候,安忍就像堅韌的鎧甲一樣,令惡語無法穿透,它不會刺中你的心,因為有忍辱的鎧甲。很多人都會常常被別人刺中了心、傷透了心,心碎裂很久,就是心外面沒有鎧甲。所以如果能夠安忍的話,忍辱就像鎧甲一樣,一個身披精良鎧甲的人,無論敵人怎麼樣刀劍去攻擊他,也無法傷及分毫。因為他的鎧甲比刀劍更厲害,對不對?所以一旦在相續中生起忍辱,無論他人批評啊,或者說你這般、那般怎樣怎樣……惡語相向,甚至威嚇他,也都無法傷害到菩薩。08:06

  不僅如此,菩薩還能把這些看成違緣的事情,轉變為消除自心相續罪惡的助伴。所以就自己這方面而言,應該要將對方──傷害自己的人──視為什麼?像善知識一般恭敬。因為有他,我才能修忍辱啊!是不是?沒有他,我就沒有修忍辱的機會了。所以當有人辱罵我們、誹謗我們,還有無中生有捏造很多事情,甚至說我們是小偷等等。這個時候如果我們懂得安忍,即使對方用非常惡劣的言詞來批判我們,他人所說的話雖然是粗惡的言語,但是他人並沒有辦法傷害到我們的身心,修持安忍就是最好的防禦。所以大師說:「抵惡語刃為甲冑。」挺美吧!這個譬喻。09:02

  如果我們穿上了這樣的一身鎧甲的話,我們就不用去要求別人說:「你一定要對我說好話,你一定要對我很溫和!」沒有這個要求,你可以自處。自己想要怎麼樣那是你的問題,對不對?我們對自我的要求,就要穿上忍辱的鎧甲。你說菩薩自不自由?太自由了!為什麼會變得這麼自由?就要了解真理、要聽佛說的怎麼修心啊!09:37

  了解這些道理之後,往昔的菩薩正士,在相續中用各種方法來修習忍辱,讓最殊勝的忍辱成為自己的鎧甲。我們呢?要不要效學菩薩的行誼啊?一定要的!要不要披上最殊勝的忍辱鎧甲呢?一定要的!所以就是要一遍又一遍地來學習六度中,尤其這個最勝的難行──忍辱,一定要穿上這身鎧甲。大家一定要好好地發願,認真地、努力地修行!10:13

  以上我們就學完了忍辱度。10:18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6
文章: 33486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道次第略義淺釋15-精進度、靜慮度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道次第略義淺釋15-精進度、靜慮度
講次 | 15 (2024-02-10 ~ 2024-02-16)
標題 | 精進度、靜慮度
《菩提道次第略義》 | 第29~32偈



  我們接著學二十九偈和三十偈,會背嗎?可以和我一起啊!00:23
若擐精進不退鎧 教證德增如初月 一切威儀具義利 隨所作事如意成
如是知已佛陀子 發大精進遣懈怠 瑜伽師我如是修 汝求脫者亦應行 00:50
  到什麼了?到精進了,對吧!這兩個偈子是在宣說精進度。所謂的「精進」是什麼意思啊?你們會答嗎?《入行論》說:「進謂勇於善。」所以精進就是對善法心生踴躍歡喜。這個踴躍歡喜行善不是指別人逼迫我們,或者不得已然後去做;內心沒有一點點不情願的感覺,反而是內心裡躍躍欲試。如果再形容一下,可能有一些很強烈的興奮感:「啊!要做善事了,趕快、趕快!」就是那種全部的歡喜。有的時候那種歡喜好像從頭部充盈到腳部,這個人走路都像一陣風一樣。有聽過人逢喜事精神爽嗎?他的那個力氣都覺得很充足,因為高興嘛!所以精進就是指我們在修善的時候,內心對於所行持的善法那種歡喜的程度;感到歡喜還不行,是踴躍地歡喜!所以修到精進度應該是很開心的,因為越來越高興。02:20

  那麼精進分為幾種呢?還記得嗎?分為三種,對吧!擐甲精進,還有什麼?攝善法精進、饒益有情精進。這其中主要以擐甲精進來說,如果我們能夠對善法生起歡喜的話,就像什麼呢?就像披上了精進的鎧甲一樣,這個時候修學任何善行都不會退轉,注意喔!都不會退轉。如果能披上不退又堅固的精進鎧甲的話,一切教證的功德都會像上弦月一樣增長。所以如果我們想要在自己的相續中,所有的教證功德都能夠輾轉增長像上弦月一樣──就是我可不可以進步快點呀?那我們要怎麼做呢?要披上不被懈怠等所退的這個精進的鎧甲。大家有沒有想到,那個勇士一般都披著鎧甲,在月光下銀光閃閃的鎧甲,他非常地勇敢。精進就是像那一身鎧甲。03:40

  如果我們對於修善能夠心生歡喜,就能夠防範我們去造作惡業,我們的所作所為都會是非常有意義的。如果具足精進的話,我們的一切行為都會具足自他的義利,我們所做的任何事情最終會不會如意圓滿啊?因為你又高興,你不會停、也不會懈怠,一直想到:哇!這是多麼大的勝利呀!就是說:「一切威儀具義利,隨所作事如意成」,像我們所想像的那樣都能夠成。我們想要讓所做的事情都能夠如意成辦,要怎麼辦呢?像我想像的那樣成功的話,要怎麼辦?要精進!04:32

  了解了精進的這些功德以後,如同往昔的佛子們發起遣除推延懈怠的廣大精進,我們也應當透過漸漸修習,發起宏偉的精進。這種宏偉到什麼程度呢?也許像大海的力量一樣。康薩仁波切曾說:「有些人一開始學習經典的時候,學了一段時間之後發現學不太懂,時間一長就有人跑到山裡去了。」山裡去可能去用功還是做什麼,但是如果在山裡面枯坐的話,也是百無聊賴,也是很痛苦。「又沒法堅持到底,之後又跑到別的地方。最慘的狀況就是,因為在任何地方都沒法堅持,所以在正法上無法成就任何功德。所以我們就必須透過許多遣除懈怠的方法,來精進地做什麼?串習善法。」令善法在我們的相續中非常地熟練,非常地輕的一個策勵就能出來,甚至不用策勵它就一直在那裡。輕到什麼程度?好像,哎!輕輕地呼一口氣,那個心力就起來了!你們有沒有體會過?05:55

  好!以上我們就學完了精進度。有點短,因為這是個攝義,等到《廣論》精進度的時候,大家一定要好好學。我特別特別喜歡精進度,因為學了真是太開心了!06:13

  好!接下來我們學三十一偈與三十二偈。有背到這裡嗎?06:25
靜慮調心如輪王 止則不動如山嶽 放則遍趣善所緣 引大身心堪能樂
如是知已瑜伽王 摧散亂敵常修定 瑜伽師我如是修 汝求脫者亦應行 06:48
  很顯然這兩個偈子說到哪個度了?靜慮度。所謂的「靜慮」,是指我們的心能夠專注地安住在某一個善所緣上。而專注地在所緣上的靜慮,就像隨心所欲的轉輪王能統御他的子民;相同地,透過修持靜慮,我們能夠掌控什麼呀?掌控那個心猿意馬的心啊!像猿猴一般上躥下跳的這個心,就能夠掌控它了;然後遮止內心的散亂,令心變成堪能。堪能就是心會聽話了,堪能之後做什麼呢?能夠成辦我們想要做的任何的善行,因此靜慮像調御內心的轉輪王一樣。有人說:你要不要修得轉輪王位呀?以為是什麼?以為是要得轉輪王位,其實是要修定。修定就像心的君王一樣,你可以為自己作主,為自心作主。07:50

  那麼獲得了靜慮之後,當我們把心安置在這個所緣上,能夠不被沉沒與掉舉所動搖,就像山王一樣;一旦我們的心止住在所緣上,就不會向其他地方什麼呀?動搖。它不像有個地方一牽就走了、一牽就走了,它會在這個地方非常地安住,堅固如山王,堅固如山王、如山嶽,非常地穩定、非常廣大的穩定。所以透過修持靜慮,我們在入定的時候能夠做到一心不亂,如同山王、如須彌山一般穩固不動。08:29

  那麼放掉了寂止的話,我們的心能趣入所有善所緣境,不會趣向無記與不善。就是當你出定的時候,能夠輕易地趣向一切善所緣;它在入定的時候穩固,出定的時候它又非常地靈巧,你讓它去哪它就去哪。在出定之後,如果我們想要轉換所緣,就像這裡邊有個譬喻,這個譬喻非常地有意思,說就像水流所行走的方向一樣,那水流在哪裡?水流肯定是前面有路水就走,對不對?大家小的時候都玩過,就是在海邊或者一個有水的地方,你這樣在沙灘上劃出一條小水溝的話,那個水就會流過來。說就像水流所行走的水道通暢一樣,還有的人說就像挖出的一條河一樣,大水就過來了──我說大水,是浩浩蕩蕩地澆灌田野的水。那麼同樣地,如果我們的心能夠非常專注地安住在某一個所緣上的話,在出定之後,我們想要緣任何的所緣境,就像水到渠成一樣能夠隨心所欲,你看那水流著一點都不費力氣,自己就流過去,隨心所欲!09:57

  透過修持靜慮,能夠淨化我們內心的粗重,淨化了粗重以後,我們的身心都會因此而堪能,引發能將自己的身心安置於善品的堪能輕安的大樂。藉由專注於所緣的力量,能帶來什麼?能夠引發身心堪能的輕安大樂。這個大樂不修定的人是難以體會到的,修定修成了就體會到了!10:30

  在了解這些道理之後,往昔的菩薩瑜伽王透過許多種方式,恆常地依止能夠摧伏內心散亂怨敵的三摩地。我們也應當隨學過去的菩薩瑜伽王,透過斷除五過失,還有什麼啊?依止八斷行與六種力,然後成辦具足四種作意的九住心,成辦具足四種作意的九住心,恆常安住於摧伏散亂仇敵的妙三摩地。10:59

  早期大部分的修行者都認為只要內心處於無分別的狀態,什麼都不分別,就是獲得了空正見。而宗大師的承許是:在入定的狀態中,透過別別觀擇對境,引生別別觀察無我的智慧,更進一步修持空性,生起證得空性的毗缽舍那。大師在《廣論‧奢摩他》中有非常仔細地為我們抉擇了沉掉的相狀,尤其是細分的沉非常地難認識,宗大師清晰抉擇出修定的方法,我們一定要好好地學習,避免走入錯誤的修定之路。剛上完奢摩他,大家應該還是有點印象吧?以後再複習幾遍就更清晰了!11:47

  以上我們就學完了靜慮度。11:54
圖檔
發表主題 回覆文章

回到「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