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海明月)廣海明月0501~0514講

福智廣論|宗大師:【今勤瑜伽多寡聞 廣聞不善於修要 觀視佛語多片眼 復乏理辯教義力】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般若般羅密
版面規則
此區專為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所設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4
文章: 33486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廣海明月0501~0514講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502講 503講 504講 505講 506講 507講 508講 509講 510講
511講 512講 513講 514講

廣海明月0501-了解經典內義,逆境亦能增上

來源:廣海明月

講次 | 0501 (2024-08-08 ~ 2024-08-14)
標題 | 了解經典內義,逆境亦能增上
廣論段落 | P12-LL3 ~ P12-LL2 莫作是念……故是第一。
音檔 | 8A 12:46 ~ 8A 15:32
手抄頁/行 | 第1冊 P237-LL1 ~ P239-LL4 ( 2016 南普陀版:P238-L1 ~ P239-LL4 )
手抄段落 | 而不要起……非常重要!




00:00

  看師父的解釋,師父在解釋裡面提出了:「這個見解千萬使不得,千萬不要說有這個念頭乃至有這樣的執著」。那個執著是什麼呀?就是「經、論都是講講說說,沒有重要的!」然後接下來就分析這個原因,到底為什麼會這樣呢?為什麼會被理解成這樣呢?師父說:「不是經論的錯」,而是什麼?「我們聽的人沒聽到」。00:31

  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觀察自己,比如說聽《廣論》,有沒有聽到這件事,如果你認真聽了,你應該知道很多東西聽一遍聽不到,甚至聽很多遍有的人也聽不到。我記得原來在廣論班研討的時候,一段法義總有幾個同學一定會在那個時間忽略到那一行字。結果我們就不相信,我們就反覆地重聽了七遍,後來重聽了十二遍;到了第十二遍的時候有幾個同學聽到了,但是那個一直忽略那句話的人還是沒聽到,一直重複、一直重複,到那個地方他就溜,聽不到那句話。所以我會覺得:「我們聽的人沒聽到」,就是說縱然有清淨的口訣來解釋不是這樣的,但有些人還是把它理解偏了,這就是聽聞軌理沒做好。01:24

  師父又舉了第二種可能性,就是「講說的人沒有把精要講到」,這也是有可能的。就是說要麼是沒聽準,要麼是沒講到。01:36

  接著師父在下面舉了唱念的儀軌。師父說唱念的儀軌它最重要的就是把大眾統率起來,也就是心用那個唱腔統率起來,然後大家專心地祈求或者攝心,這個作用就好了。但是了解不了的時候,就會去爭論什麼海潮音啊、鼓山調啊、寶華山調等等,都是不一樣的,大家就開始爭論。然後師父說這個爭論有點偏,它的宗旨其實就是統合大眾,哪一個調只要有清淨傳承的都是不錯的,但是偏偏自己所學的那一家和其他不一樣的時候,就會爭是對還是錯。02:21

  在這裡邊師父還加入了說:你學的那個可能是正統的,但是因為每個人唱的不一樣,加上了一些奇奇怪怪的轉音啊或者怎樣,就是自己帶進去的這也是有的。接著師父說:「要辨別得非常清楚。」辨別什麼呢?「所以修學佛法,為什麼要廣學經論,得到那個宗要的真正的意趣」──在哪裡?問你們在哪裡?「一定要把那個正、似──正是正確無誤的,似是似是而非的,辨別得清清楚楚,知所取捨。」這句話很重要啊!一定要去辨別什麼是真正清淨的教授、什麼是相似的──似是而非的,這兩件事要很清楚。因為在這裡邊就舉了你不能產生這樣的執著:把口訣視為是第一的,還把經論看成是只是開闢一個知識。其實很多上師的口訣都是從經論裡出來的,修出來的,拋開經論是沒有這一切的。如果你的口訣還讓你捨棄經論,這是非常奇怪的、奇特的事情!所以師父在這裡邊,再再地強調讓我們能夠辨別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似是而非的。03:50

  接著師父講了如果你能夠辨別得清楚的話,會有什麼結果呢?師父說如果這樣,你走的話,不管環境多惡劣,對你來說,一定是增長,環境越惡劣,你越好。看到這一句,不知道你們會不會嚇到?哇!環境越惡劣,我怎麼可能越好?順境好像比較容易增長,逆境可能比較容易損減自己的善或者美德。但是師父這裡講的跟我們平常的感覺是反的,師父說:「經上面祖師菩薩都這麼說」,怎麼說了?你們可以一起回答。「善人的啊,是我的師;惡人的啊,是我的資。」資糧。那麼為什麼惡的會是我們的資糧呢?師父說:如果是乞丐跟我們要東西,那就成就布施;如果是一個壞蛋跑來發脾氣、傷害我們,就成就我們的忍辱、持戒,成就精進。不是嗎?師父說:這個理論要絕對地知道。04:56

  在這一段,師父到底要講一個什麼呢?就舉了這兩個喻,比如說唱誦,或者舉了辨別清楚之後這個修行人會這樣,這到底要說什麼?記不記得前面那個唱誦,師父說這個唱誦的意義是把大眾統合在一起、統一攝心,起到一個攝心的作用,那是它的要點,是不是正確的應該是這樣的?如果相似的,就是在爭論你唱得好、我唱得好,反而把宗旨給拋掉了。05:25

  那麼接下來,什麼是正確的?在經典上什麼是正確的意趣?為什麼要廣學經論?什麼是相似的?得到了這個正確的,他的修行之路,就是碰到什麼境他知道──因為經典就教自己調心的嘛,口訣也是──他知道怎麼讓自己前進,「佛子雖逢難,善增罪不生。」這裡邊就講的是一樣的道理。05:49

  那為什麼他在惡劣的環境中反而增加善呢?增加他的慈悲心呢?就是因為他知道外境的這種好與醜並不能決定自己是幸福或者悲慘,真正讓我們的生命朝著增上的那個目標而去的,就是我們內心對所經歷的這件事的看法。不是說經歷了什麼事你就一定會怎樣,而是正在經歷這件事情時候,你對它的見解是什麼?這個見解是我們每個人要自己弄清楚:這個境是來淨化我們的,還是來──考驗嗎?考驗什麼?考驗會不會執持善念或善法呀!06:29

  那為什麼在逆境的時候要執持善念和善法呢?因為善跟樂在一起,惡跟苦在一起。在業果上就會學到所有的苦受都是從惡業生的,所有的快樂,乃至在地獄道裡的一陣涼風,一陣涼風颳來了、清爽的風,那都是善業所感,這個是毫釐不爽的。如果經典授與我們對業果這樣的一個信念,我們就不用去怪其他人,因為所有的苦都必須在自心上去淨化,所有的樂也在自心上開始去種植,所以根本不用怨天尤人,自己改自己就可以了,對不對?07:05

  一個是經典要辨別清楚它在講什麼,然後透過經典辨別我們的內心到底是善還是惡?因為善通向樂、惡通向苦。07:15

  這一段我會認為師父講的是:如果捨棄了經論的話,那就全毀了;如果能辨別清淨的口訣授與我們決定信解的話,其實我們不用特別擔心環境多惡劣,因為我們終究會在這樣的環境中增上。07:34

  而為什麼能夠在這樣的環境中增上呢?這就是清淨的口訣授與我們對經典清淨的見解之後,我們內心所產生的力量。我們對於修行產生了定解之後,它會在內心中產生一種力量,就是不管什麼境、什麼人來了,記住!就是「造善業」,然後接著是「造清淨的善業」,接著「造集廣大的善業」。那最廣大的善業就是「為利有情願成佛」,一定要在每件事上能夠遍布我們的發心!

  大家覺得是不是這樣呢?08:10

  因為心要啊!心要就是真正能夠扭轉命運的那個教授,如果學了半天,命運還是沒法改,好像還是不會握在自己手裡,隨著這個環境沉浮,外面很汙染自己就變汙染,如果這樣的話,還是沒有了解經典的內義。

  大家覺得呢?08:30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4
文章: 33486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 0502講-一切至言皆是教授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 0502講🍁一切至言皆是教授

來源:廣海明月



講次 | 0502 (2024-08-15 ~ 2024-08-21)
標題 | 一切至言皆是教授
廣論段落 | P12-LL1 ~ P13-L1 大瑜伽師……皆是教授。」
音檔 | 8A 15:32 ~ 8A 17:51
手抄頁/行 | 第1冊 P239-LL4 ~ P241-L4 ( 2015、2016 南普陀版 )
手抄段落 | 下面繼續……要了解的。

00:00

  好!今天我們要繼續向下學。「大瑜伽師菩提寶云:『言悟入教授者,非說僅於量如掌許一小函卷而得定解。是說了解一切至言皆是教授。』」聽聽這一段師父的開示。00:20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下面繼續下去。

大瑜伽師菩提寶云:

喏,這個就是尊者主要的弟子當中的一個,他是康地人。那個大瑜伽師是尊者的侍者,一生都侍候他,到了西藏以後。這個人真了不起。

「言悟入教授者,非說僅於量如掌許一小函卷而得定解。是說了解一切至言皆是教授。」

不但前面引經、引論,乃至於祖師。因為這個大瑜伽師這個人地位非常高,如果拿我們中國來說的話,那是也的確非常了不起的一個大祖師。譬如天台來說,那個人的地位,至少不亞於「灌頂章安尊者」。喔,這個我們說起來這個人好了不起!這樣的一個了不起的人,他就這麼說:「你要曉得真正地『悟入教授』(那個悟入教授對我們來說叫大開圓解),你要曉得,你要真正地這樣地認識的話,不是說:啊,我現在對這麼一點點量如掌許(就是像你手掌大,換句話說這一本書)這得到了定解了:『啊!我確定。』(這定解是說,喔!不但認識而且有修行驗證的功夫。)這個不夠。是說『一切至言皆是教授』,你要了解這個,要了解這個。」01:42

所以我們平常,常常說一句話:「一經通,經經通。」有的人只通一經,餘經不通,這兩個就差別了。是,沒錯!你能夠廣博地認識了以後,它精要總是相順的幾樣東西,你從這一門深入,當深入了以後,其他的,欸,你都能夠把握得住;如果你要細部的時候,你可以處處體會,乃至廣用一切。但是另外一類的話,他就抱住這一樣的東西,就這麼就這一個了!是,這種狀態,哪一宗、哪一派當中都有這個現象。學得好的,哪一宗、哪一派都可以包含一切;學不好的,哪一宗、哪一派都執著在自己上頭。本來華嚴跟天台教下,它是含攝一切的,結果跑到日蓮宗,到日本去了以後,他說什麼都不要了,只要五個字,那不是很明白的例子嗎?這個我們是要了解的。02:39
  好!「言悟入教授者」,就是大瑜伽師菩提寶所云,他是阿底峽尊者的弟子,一生都在他旁邊,師父說他很了不起!他說了什麼話呢?翻成白話就是「大瑜伽師菩提寶曾經說過:『所謂的悟入教授,並不是僅僅對於手掌大小般的經函得到了確定的認知,而是能夠了解一切如來言教都是教授。』」「悟入教授」,師父這裡邊用了四個字叫「大開圓解」。就是說這裡邊出現了兩個對比,你知道能用一小函經論來修心,這是不是悟入教授呢?不是!悟入教授是指了解到什麼?一切佛所說的都是什麼?都是教授,一切如來的語教都是教授。那教授什麼?就是引領一個有情走向成佛之路的教授。03:48

  我們可以考慮一下:記得釋迦牟尼佛的四弘誓願就有個「無量法門誓願學」。如果悟入教授了之後,我們會有一個這樣的看法,認為一切如來的語教都是教授。如果認為一切如來的語教都是教授的話,我們對佛所說的法便沒有什麼?我要學這個、不要學那個,就像釋迦佛一樣你都要學,這才叫什麼?「悟入教授」。其實這就是釐清一個概念,不是說只就你學的那一本得到定解,而是要定解一切如來的語教都是一個修行者在修行的過程中──從凡夫到佛地──完全、完全不能缺少的。04:32

  師父在第一段裡首先說了這個量,就是他不是對一本書,而是對一切如來語教。接著師父解釋說:不但認識這樣的看法,還要有修行驗證的功夫。師父向下引了一遍,因為悟入教授你一定會有這樣的見解,而且有這樣的希願,就是要有修行驗證的功夫。04:56

  接下來師父在第二段裡講了:那是不是我學一本就可以一經通、經經通呢?如果你學的是《般若經》的話有可能,但是如果你學的是一個講無常的經典,無常連空性都不一定通到,對不對?如果是一個主講厭離三界的一段,它沒有講菩提心,那你怎麼可能了解全部的佛語呢?而且全部的佛語由顯入密,太浩瀚了!所以一定要在聽聞的時候,對一切的佛語做廣泛地聽聞。05:29

  然後你會說:「啊!那我怎麼樣把那麼多的經典全部都聽到呢?」先發願嘛!先聽到諸法的大綱,像《菩提道次第》就對所有的經典,由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攝。傑仁波切兩本道次第──《菩提道次第廣論》和《密宗道次第廣論》可以攝《大藏經》,然後你就會知道哪一部到哪一個地方去找。所以一經通和經經通的話,那就不是說他看了一個經就不去看其他經;正因為經經通所以他更想要學廣泛的,看看那部經典怎麼講的。所以對於學經典的人來說,他這個「通」就不是說學了一個就迷在裡邊,他通達了什麼?在此處應該是說:一切如來的語教都是我需要的。應該是通這個,對不對?在此處應該是通這個。06:15

  師父舉了我們漢人常用的這個,「悟入教授」就是「大開圓解」,或者說「一經通,經經通」,對我們做這樣一個解釋。那我們現在如果聽到了《廣論》的話,比如說三主要道攝一切佛語,因為《廣論》對善知識的選擇,就是一定要從凡夫到成佛這個所有的過程都能夠引領我們的善知識,所以他一定是一個大乘的善知識,從一開始就是走這樣一條路,比較不容易貪著自己的法脈,瞋恨別人的,因為只要是佛語、只要有清淨傳承,我們都什麼?一併恭敬、一併學習。06:55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4
文章: 33486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0503講-精進修行,方知經論皆教授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0503講🍁精進修行,方知經論皆教授
廣海明月0503 精進修行,方知經論皆教授



來源:廣海明月

講次 | 0503 (2024-08-22 ~ 2024-08-28)
標題 | 精進修行,方知經論皆教授
廣論段落 | P13-L1 ~ P13-L2 又如大依……皆是教授。」
音檔 | 8A 17:51 ~ 8A 19:41
手抄頁/行 | 第1冊 P241-L5 ~ P242-L5 ( 2016 南普陀版:P241-L5 ~ P242-L4 )
手抄段落 | 又如大依……是零細的。

00:00

  大家好!又到了我們一起研討《廣論》的時間,不知道這一週你們過得還好嗎?在每一次對境的時候,有沒有認真地發心──為利有情願成佛?00:17

  今天我們要學的是:大依怙的弟子修寶喇嘛說的一段話,請大家準備好自己的注意力,然後我們要開始聽師父的講解。00:36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又如大依怙之弟子修寶喇嘛云:「阿底峽之教授,於一座上,身語意三,碎為微塵。今乃了解,一切經論皆是教授。」

  那麼下面這個括弧裡,那個祖師的話,就像剛才一樣,這個除了語錄的特別解釋以外,那個仔細的內容,我們不太了解。只是意思就是說:這個像阿底峽尊者啊!他講任何一個法門,他能夠非常深細地來說明分析,沒有一個不是。因為我們目前講修行的時候,好像很單純,實際上,為什麼要修行啊?修行就是說,我們平常都是染污之業,這個染污之業不外乎總括起來,從身、口、意三業方面去的。他現在不,現在整個地轉過來了。要轉過來一定要有完整的教授,這個教授的說明的話,的確是,在任何一個時候,他能夠把身、語、意三業方面,細緻又細緻、細緻又細緻,每一個地方,都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你能夠這樣去了解的話,你自然而然舉手投足、起心動念、開口說話,無一不在增長,二十四小時當然都在修行。01:59

  可是我們現在不是的。要談修行,要跑到殿堂裡磕頭這個叫修行,離開了就不算;往那裡兩個腿盤起來才是,否則就不是;或者身行,心不是;心行,身不是。他不是!為什麼?他有圓滿的教授。所以他說:「現在就了解一切經論都是教授。」告訴我們:各各、每一部分,有的是主,有的是支,乃至於有的是零細的。02:28
  聽完了一遍,我想我們先對修寶喇嘛說的這段話消文一下。說大依怙阿底峽尊者的弟子修寶喇嘛他就提到:對於阿底峽尊者的教授,他是透過在每一座上──注意喔!「於一座上」是透過在每一座上,依著聞思修發起了足以將身語意粉碎成微塵粉末一般的精進。那麼這個精進他達到的成就就是:現在終於理解原來一切經論教典其實都是修行的教授。「須如是知」是必須要有這樣的認知。這是在形容對於「一切經論皆是教授」這件事,要發起非常精進的修行,然後才能夠了解,對不對?在一座上就能了解。03:37

  師父在解釋這描述的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呢?然後師父在這段裡就給我們詳細地解釋了一下。比如說師父在說,修寶喇嘛說:「阿底峽尊者他在講任何一個法門的時候,都能夠非常深細地來說明分析,沒有一個不是。」然後「實際上,為什麼要修行啊?」注意!為什麼要修行呢?「修行就是說,我們平常都是染污之業」,提到業。那我想問大家:平常都是染汙之業就一定要修行嗎?染汙之業的結果是什麼?染汙之業的結果就會產生苦,苦因和苦果沒有窮盡地輪轉下去,我們就過得非常地不快樂,所以染汙之業是要不得的,要把這個染汙之業修掉、改掉!04:34

  那這個染汙之業怎麼改呢?師父說:這個染汙之業不外乎總括起來,就是從身、口、意三方面,三業的方面去改。雖然說業力很甚深、業果很甚深,但是它也不外乎身、口、意三業,從這個地方可以下手改。04:54

  然後師父說:平常的狀態就是染汙之業,但是他精進的時候就要轉過來。轉過來,是你想轉就能轉過來嗎?是轉不過來。要怎麼辦?師父說:「一定要有完整的教授!」這個教授會說明:「在任何一個時候,他能夠把身、口、意三業方面,細緻又細緻」,師父講了兩遍,「細緻又細緻,每一個地方,都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05:26

  所以從這一段看來,教授是講什麼?就是講我們的三業對不對?就是我們每一次起心動念、我們的對境,細緻地講清楚、說明白。如果我們能夠這樣去了解經論上把身語意三業說明白的話,師父說:「你自然而然地舉手投足、起心動念、開口說話,無一不在增長。

  問大家:增長什麼?增長善淨之業,對吧?05:59

  然後師父接著說:「二十四小時當然都在修行。」那分析一下這段話就是:為什麼這個人能二十四小時當然都在修行呢?為什麼舉手投足、起心動念、開口說話,無一不在增長善業呢?就是因為他依照了這個教授去修行,對不對?這個教授又怎麼修行的呢?是講什麼呢?就是把身語意三方面講得非常地清楚和明白,所以你在身口意三像碎為微塵那樣去努力,不就是二十四小時都在增長,對不對?增長那個善業,二十四小時都在修行,不間斷地行持善法──身語意。所以師父把這個精進的內涵是闡述地非常清楚的:它為什麼來由?它為什麼要精進?那精進的狀態是什麼?就要依靠教典。06:53

  然後師父舉了一個反例說:我們現在是不行的──就是當下的起點。說:要談到修行,就跑到殿堂裡磕頭才叫修行,離開就不算;在那裡兩個腿盤起來才算修行,否則就不是;或者身行恭敬開始修行,然後心就不是,心散亂啊、昏沉啊!或者心行,身不是。然後師父說:「為什麼?」師父把這個原因歸結為「有圓滿的教授」。有圓滿的教授就能夠沿著這個圓滿的教授去做到這一點;做到這一點之後,他才知道那個經典就是什麼?「一切經論皆是教授。」他才能用他的修行來驗證──精進的修行中才能夠驗證──「一切經論皆是教授」。但是一開始他一定要有這樣的正知見。07:49

  所以師父在這解釋說,這個「一切經論都是教授」就告訴我們:各各的、每一部分,有的是主,有的是支分,乃至於有的是零細的部分。但是它是一個完美的什麼?從凡夫到成佛的完美的一個教授,它缺一不可,都是教授!08:08

  對於這一段,這是一個阿底峽尊者的弟子在說阿底峽尊者的教授的特色,對不對?他這個特色,就是透過每一座上──注意──每一座都依靠著聞思修,然後發起了足以將身語意碎為微塵粉末一般的精進力。發起了這樣的精進力,他的成就是:終於才理解到原來一切經論教典其實都是修行的教授!那反過來可以理解,你不發起這樣的精進力,你是沒法用你的修行去驗證經典上這句話「一切經論皆是教授」,驗證不了!我們可能在正知見上了解了,但還沒有體會到,這是一個徹底的體會。08:54

  所以,這裡一個是說:經典是完美的修行的一個指導;再一個,善知識阿底峽尊者的口訣教授──就是讓我們把經典結合於內心的修行──在一座之上精進地發起這個力量,就可以知道什麼?「一切經論皆是教授」,對不對?他說一座是每一座,那上面可以理解為每一座,就是一座、一座、再一座,你都將會驗證一切經論皆是教授。09:22

  那對這句話的理解,我們這個科判是「一切聖言現為教授之理」,這個一切聖言怎麼現為教授呢?就是一定要發起精進的修行,對不對?不精進地修行,你就不知道它指導我們修行的力道有多強。因為在每一個取捨處,師父說都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樣照著這個經典上講的去操作自己的身語意三業就可以了,把染汙的轉成清淨的,這整個離苦得樂的過程就是這樣一個走法,對不對?就是這樣一個規律。10:00

  所以在這其中,你就不用憂慮太多前路是什麼,因為經典上講得很清楚,上師也會把經典上講得很清楚的再給我們講一遍,傳承傳過來怎麼修心、什麼是錯的、什麼是對的,修心合量的是什麼、不合量的是什麼,至少《廣論》都講得非常非常清楚,對不對?所以大家修行的時候,你可以提出疑問、提出問題,然後再用經典去解決問題,或者跟別人討論,你就不用背負著太多的「這個是什麼?那個是什麼?」滿腹的疑慮,然後看經典也看不懂。10:36

  所以得到了善知識的教授、得到了這麼明晰的教授之後,我們對修行的路的下腳處──師父常常提到下腳處──下腳處是什麼、遠方是什麼,從當下的一個下腳處怎麼走就達到那個目標。比如成佛的目標就一定要發菩提心啊!如果你不發菩提心的話,學空性就會證得二乘的果,這一點在一開始的發心的部分是抉擇得非常清楚的!11:03

  另外也抉擇:任何想要修行的人,必須要有一個善知識──這個善知識還不能隨便,要絕對的條件,就是他必須有清淨的傳承。然後最底線的善知識他的條件是什麼?那有了善知識的條件,那個弟子的條件是什麼呢?就是說你跟善知識學的時候,你要做到的是什麼?所以《道次第》後面的時候,就會在依止法師和弟的相應的部分,各自有各自要遵循的法則。為什麼要遵循這樣的法則?因為老師要教學生學會離苦得樂的修心的方式,如果不遵循著一定法則運作,還是原來那一套,那是離不了苦的。所以就還是那句話:「愚夫雖求樂,毀樂如滅仇。」想要快樂,可是把快樂都離得遠遠的,因為不如法。11:54

  這一段我會覺得:阿底峽的教授、上師的教授,實踐經典的速度是非常地快、非常地有力,但是一定要對上師的教授發起精進的行持力,在三業上要──想一想:「二十四小時當然都在修行。」12:14

  以前我有遇到一位上師,他也是說:「你修行要想辦法讓自己造善業的力量不要間斷。」就是不停息地,哪怕在夢中都要造善業。那也是提出這樣的要求,就跟師父說的一樣。12:31

  所以我們能夠得到這樣的修心的教授,得到這樣清淨的口訣教授,看到上師們傳承都是這樣的;那我們現在是努力地聞思,把聞思到的,比如說你在思考,然後在三業上你去改變自己,那就是修,對不對?聞修、思修、修修,都是修的過程。但是在一座上聞思修三個結合在一起的精進,那也只有阿底峽尊者的那個教授才能夠做到。而這樣做到的原因才驗證了什麼?一切經論皆是修行的最佳指導!而且也只有一切經論才是最佳指導,不然我們不跟著佛學,跟誰去學究竟地離苦得樂呢?對不對?

  你們認為呢?13:19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4
文章: 33486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 0504講-孕育慈悲的清淨教授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 0504講🍁孕育慈悲的清淨教授



來源:廣海明月

講次 | 0504 (2024-08-29 ~ 2024-09-04)
標題 | 孕育慈悲的清淨教授
廣論段落 | P13-L2 ~ P13-L2 須如是知。
音檔 | 8A 19:41 ~ 8A 21:07
手抄頁/行 | 第1冊 P242-L6 ~ P243-L4 ( 2016 南普陀版:P242-L5 ~ P243-L3 )
手抄段落 | 須如是知……也是如此。

00:00

  好!今天我們接著再來聽師父的講解。00:06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須如是知。

這個我們開始的時候,要這樣知道。他意思說:不是馬上教你這樣做到、修到,而是剛開始的時候,我們概念上面就應該這樣地認識。所以引導我們正知見,從這一個地方入手。你這個正知見下去了,什麼?因啊!因正果實。否則的話呢,我們說:「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我們還不知道咧,我們還不知道咧!這是真正可憐的地方,真正可憐的地方。

不過說到這裡,反過來我們同樣說:「哎呀,只有這個是圓滿的教授,別的都不對啊!」又錯了!又錯了、又錯了!我們必定要知道,你有了圓滿的教授,那個時候,想辦法幫助他。如果你覺得他不對的話,你怎麼想幫助他,你要懂得幫助的善巧去幫助他,那就對。如果你覺得,我這個對,他那個錯的話,你這個因一樣的,講是對的,做就不對了。我們真正重要的,講的要認得怎麼去做,這個才是重要的。你圓滿的因尚且不能否定不圓滿的,何況不圓滿的。這一個地方,我們不斷地要思惟觀察。所以我在這個地方一再強調,原因也是如此,也是如此。01:34
  聽完之後,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須如是知」是「知」什麼呀?就是「今乃了解,一切經論皆是教授」,對不對?需要這樣知道,因為舉祖師語錄就是要講這個。然後我們會不會認為:啊,要了解這個就可以了!但是師父說:「不是馬上教你這樣做到、修到,而是剛開始的時候,我們概念上面就應該這樣地認識。所以引導我們正知見,從這一個地方入手。」師父把這個「須如是知」的次第界定得非常清楚,就是要建立這樣的正知見。什麼正知見?「一切經論皆是教授」,先要這樣知道,不是說要修到。02:31

  那麼,知道了之後怎麼辦呢?就是一個下手處,從這個下去了。師父接著說:「因啊!因正果實。」否則的話,「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接著師父說:「我們還不知道咧!這是真正可憐的地方。」就是對於因和果──怎麼樣地從因的時候就種一個苦因,到果的時候就產生了大苦,如果不知道這個從因到果的規律,是真正可憐的地方。03:02

  那麼「真正可憐的地方」是可憐什麼呢?就是沒有聽聞正法、沒有聽聞有清淨傳承的正法,所以他沒法建立這樣的正知見。什麼樣的正知見?就是「一切經論皆是教授」,皆是一個補特伽羅成佛的指導、明燈,就是甘露正法。如果想要離苦得樂,是不可以捨棄這樣的教典,自己去覺得怎麼樣、覺得怎麼樣修行,一定要依靠有清淨傳承的教授。而有清淨傳承教授就告訴我們:一切經論都是修行人的最佳指導,也是唯一指導。03:42

  在這個地方看沒看到?師父說:「真正可憐的地方」,就是不知道從因到果的這個成熟。其實聽法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如果沒聽的話,是不知道什麼是苦因、什麼是樂因的,把苦因當作樂因種下去了,還覺得自己非常有道理。那反過來,我們這一群人能夠聽到有清淨傳承的教授,大家會不會覺得很歡喜呀?因為我們能夠進入這樣的教理的大海,拚命地聞思嘛,對不對?所以這要感謝師父的悲心啊!一直不停息地為我們講,總算把我們講開竅了,想要好好地聽聞教典。04:30

  師父說:「可憐的地方」,就是看到眾生的可憐之處,「勝仙發悲心」,佛菩薩就發慈悲心了,然後就來教導我們;教導我們,我們知道了。在這一段說:這個正知見不知道是很可憐的;反過來,了解了正知見,就是多麼幸運、多麼令人歡喜的一件事情,是多麼值得珍惜的一件事情!也是令暇滿產生義大的最根本的條件,就是一定要聽聞正法。

  大家認為呢?04:58

  接下來師父又講了一個問題,就是:你得到了這個圓滿的教授,拿著又去看外境的過失,就說:「哎呀,別的都不對呀!別的都不對。」我們很容易產生:「啊,你那個沒有清淨的傳承,你就是不對的!」那這樣的概念為什麼師父說:「又錯了、又錯了」呢?為什麼我們這樣去想「別的都不對」是錯的呢?師父說:「我們必定要知道,你有了圓滿的教授,那個時候,想辦法幫助他。如果你覺得他不對的話,你怎麼想幫助他,你要懂得幫助的善巧去幫助他」,接著三個字:「那就對。」說:「如果你覺得,我這個對,他那個錯的」,因是一樣的,講的也是對的,但是一做就做錯了。接著師父說:「我們真正重要的,講的要認得怎麼去做,這才是重要的。」05:56

  在這一點,就有後面的行持次第,比如說:當我自己得到了這個清淨的傳承,很顯然地根據這個傳承的教授,我會清晰地看到那些沒有清淨傳承的教授根本不是正知見的教授,那就是錯了。我知道那就是錯的,那我們應該做什麼呢?師父說:應該想怎麼樣去幫他,要懂得幫助的善巧去幫他,這才是對的。就是這個清淨的教授它是源於什麼?一個大悲心對不對?這個大悲心不是別人犯錯了你就捨棄他,甚至我對了、他錯了還竊喜。他錯了,就證明他沒有沿著離苦得樂的這個正確的方法,就浪費時光啊!所以我得到了這個清淨的傳承教授,我要想怎麼樣去幫忙別人,而不是批判、否定,甚至去諷刺別人。06:55

  所以這裡邊是要對別人的錯誤有一個想幫忙的心,而不只是你錯了批評你,甚至看不起你,不是這樣!它是有一個慈悲心在裡邊。因為清淨的教授絕對會孕育我們各自修行者的慈悲心,對不對?哪有一個教授不講慈悲心的?你慈悲心就要拔苦與樂,那他不知道、他錯了,就意味這裡邊有絕對的苦因在裡邊;你發現有苦因的時候,你不想幫忙,這是很奇怪的!反而因為他有這個苦因──說錯了、講錯了,或者做錯了,然後去看不起他、去否定他、去批判他,我們修行人自己就錯了。

  師父說:「這是錯的!」07:40

  所以這一點也再再提醒我們:當我們得到了這個圓滿的教授,一定要按照圓滿的教授那樣──要發心啊!就要發慈悲心,對不對?要把所有顛倒的、所有錯謬的東西顛倒過來。因為一切錯誤都出於對事物的顛倒認知,一切快樂也源於對諸法實相的究竟了解。如果了解了這一切,那麼對別人的錯誤有什麼不能忍耐的?因為他就是不知道正知見才錯的,那就把正知見自己好好地學,有因緣的話就好好地幫忙別人。08:20

  所以師父說:雖然我們知道了這樣正確的知見,但千萬不要眼高手低,要腳踏實地改變自己──你能不能幫忙錯的、不合理之處,你能不能幫忙?不然就變成了:知道一個道理,用這個道理去評判天下、忿忿不平,然後只能講,也不能做什麼。但是如果你不能做、你這個道理只是講講的話,佛法的核心不是這樣;佛法最重要的就是要改變我們的內心,比如說改變我們身口意三業上面的染污──前一段師父在講。最重要是修正自己那些錯誤的東西,包括對他有情沒有慈悲心、沒有同理心、不會代人著想;不會想想:我落到他這種境地,我不知道什麼正知見,我一直都在修錯,那是多麼可憐!09:12

  所以在這點,「須如是知」的部分,師父把它講得我覺得非常地親切!就是你很有落地感,你就知道我該怎麼做,對不對?所以再再地去聽的時候,比如說你知道他錯了,那你得要善巧地怎樣去幫助他呀!這樣的話你就做對了。其實這句話可以應用於一切人,因為我們都能夠知道有人錯了,但有人錯了之後,你採用什麼態度呢?指責?批評?諷刺?挖苦?拋棄?還是做什麼?師父說:要善巧地幫助他。

  這就是清淨的教授。你們認為呢?09:57

  接著師父還說:圓滿的尚且不能夠否定不圓滿的,何況不圓滿的去否定圓滿的呢?下面他就說:「何況不圓滿的。」在這個地方就是要對一切法普同恭敬,不要學了一個就誹謗一個。這個後面也會再去詳細地講。10:13

  然後你又看到師父說:我們要不斷地思惟觀察,要不斷地思惟觀察。就是觀察這個清淨的教授在自己身心上的落腳點,實際上是懷著什麼?寬容的、慈悲的同理心,看到別人有錯誤或者有困境的時候,要去善巧地幫忙。在確立這個正知見的時候,師父再再地提的是一個要趣向菩提心的方向,對不對?趣向菩提心的方向,不能只顧自己,也不能學了很多教典之後眼高手低,一下手都沒有利他心,這也是不行的!10:50

  那你說:「我有熾盛的利他心,我馬上就要利他!」利他是要有教理依據的,不經過長時間的學習也是不知道何謂利他的。比如說生死大苦,什麼叫無明?什麼叫空性?什麼叫發心?道次第是什麼?道次第就是幫忙一個人的次第,也是饒益自己的一個次第,如果對於這個次第不了解的話,也不知道怎麼幫忙別人。但是你了解了之後,你不去幫忙就更奇怪了,是怎麼學的?師父在這裡邊又反過來、又教我們一下。我覺得實在是太細緻了!所以大家一定要好好地學習。謝謝!11:26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4
文章: 33486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0505講-實修派思路:我是凡夫,要多學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0505講🍁實修派思路:我是凡夫,要多學



講次 | 0505 (2024-09-05 ~ 2024-09-11)
標題 | 實修派思路:我是凡夫,要多學
廣論段落 | P13-L2 ~ P13-L4 如敦巴仁……而成過失。
音檔 | 8A 21:07 ~ 8A 23:05
手抄頁/行 | 第1冊 P243-L4 ~ P244-LL5 ( 2016 南普陀版:P243-L3 ~ P244-LL6 )
手抄段落 | 下面又說……要靠多學。


00:00

  今天我們要一起來學習《廣論》「如敦巴仁波卿云」這一段。請大家端正自己的聞法動機,專注地聽一下師父的開示。00:16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下面又說:

如敦巴仁波卿云:

下面都是引得祖師的語錄來證成。

「若曾學得眾多法已,更須別求修法軌者,是為錯謬。」

他就說:「喔,你學了很多了,然後就修行了,那我們不談了;現在這要修行了,另外要學一套東西了。唉!這是很錯誤的。」

雖經長時學眾多法,然於修軌全未能知。若欲修法,諸更須從餘求者,亦是未解如前說義而成過失。00:52

同樣地,修學了很多佛法,但是真正要修行的時候,欸!說還要另外一套,那是錯誤,那是錯誤!所以目前我們的的確確有很多脫節的地方,很多脫節的地方。真正說起來,二十四小時無不在修行。我們現在看,哎喲,這早晚課算;乃至於有很多,早晚課都覺得:唉,這個沒有意義,這不要它,跑得那兒去,大家在那兒徒有形式。你說這個事實對不對?在某些地方,那是事實,可是我們絕對不能說,因為徒有形式,你把它拿掉,那是完全錯了!我是感覺怎麼樣?現在雖然末法了,總算還有個形式在,趁這個形式還沒毀掉之前,趕快把那個內容補足起來,那還有救。如果你把那形式一壞,完了!了解嗎?很重要,很重要哦!01:44

所以佛說得清清楚楚,佛說得清清楚楚。儘管最後什麼都沒有了,那個佛像擺在這裡,大家不知道,你看它一眼還有功德。有這樣,三寶有這麼了不起的意義啊!我們卻輕輕鬆鬆地覺得:哎呀!沒有內容了,你就不要了。害了!這一點我們要特別注意。這個時候如果我們心裡有這種知見的,務必要曉得:我是凡夫,我是凡夫。這個概念太重要了!那麼這一點一定要靠什麼?一定要靠多學,一定要靠多學。02:15
  好!這段文是說:「若曾學得眾多法已,更須別求修法軌者,是為錯謬。」師父說:喔!學了很多,然後就修行了,那我們就不談;現在要修行了,另外要學一套東西了。然後師父嘆了一口氣說:這是錯誤的!02:40

  然後在下一段,「雖經長時學眾多法,然於修軌全未能知。若欲修法,諸更須從餘求者,亦是未解如前說義而成過失。」師父在解釋這一段的時候,就舉了錯誤的現行。這個錯誤的現行是什麼呢?首先說:學了很多佛法,真正修行的時候還要另外一套,那個就是錯誤的。接著師父舉了早晚課對吧?師父說真正二十四小時都要在修行的,那早晚課一定要算的。那有的人就覺得早晚課沒有意義,就不要它,對不對?這裡邊有一個不要早晚課,為什麼呢?他有原因,就是大家在那兒徒有形式。然後師父接著辨析說:你說這個事實對不對呢?在某些地方是事實,可是我們絕對不能說因為徒有形式就把它拿掉。注意喔!改變從這裡開始。03:51

  有的人認為:「啊!早晚課不了解其中的內容,只是念啊或者唱而已,好像只有個形式。」所以接著下一個動作是把它拿掉,師父說:「那是完全錯了!」師父的想法是怎樣呢?說:「現在雖然末法了,總算還有個形式在。」所以這是一種珍惜,哪怕是形式,也很珍惜佛法的形式。然後接下來:「趁這個形式還沒毀掉之前,趕快把那個內容補足起來,那還有救。如果你把那形式一壞,完了!」師父說:「了解嗎?很重要,很重要!」04:39

  這一段看沒看到?就對早晚課這種現象,有人早課不認真,只留一個形式,有人說:「形式,那你還上它幹什麼?就不要上了!」但師父說:「這是錯的!」就是在早晚課這件事上,如果用一個實修的態度的話,即便是一個形式,那麼還好有個形式,在形式沒有毀掉之前就趕快學,比如說唱誦這一段是什麼意義、那一段是什麼意義,要趕快去學教典。師父說還是有救的。05:09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當我們面對錯誤──修行的錯誤的時候,不知道該怎麼樣去改善,說只有一個形式,那就不要形式,這就是一些人的思路。但是師父的方式就是把聖教沒有完備的趕快把它增廣起來,就跟很多祖師的想法是一樣的。這一點就可以看看什麼叫實修,面對這個早晚課的事情,實修派的祖師是怎麼說?像師父就是這樣,形式也要保留!在保留形式狀態下,趕快補足內容,這就叫實修。如果形式你也不珍惜,還要把形式拿掉,那就不是實修,因為見解根本就不對。大家認為呢?05:53

  那師父這樣的作法有依據嗎?師父說:「所以佛說得清清楚楚,佛說得清清楚楚。」兩個重複。「儘管最後什麼都沒有了,那個佛像擺在這裡,大家不知道,你看它一眼還有功德。」然後師父說:「三寶有這麼了不起的意義啊!」什麼都沒有,只有佛像,你看一眼就有功德。然後師父說:這麼了不起的功德、意義的三寶,我們卻輕輕鬆鬆地覺得:啊!沒有內容了,就不要了。然後師父說:「害了!」06:29

  有沒有看到我們的現行?你看祖師的行誼就是哪怕是碎黃布喔,祖師都很珍惜它,把它撿起來放在乾淨的地方,何況是佛像呢?何況早晚課呢?是非常、非常珍惜的!06:46

  師父說:這麼美的三寶,你會覺得沒有內容了就不要了,這點我們要特別注意!然後接著這句話──我不知道大家聽的時候有沒有特別、特別認真──「這個時候如果我們心裡有這種知見的」,就是面對上一個早晚課形式,或者說佛像等等,有人說末法了怎樣、怎樣,有一些悲觀的想法吧!師父說面對這種現象,「心裡有這種知見的」,下面是「務必要曉得:」那有個冒號。這個時候要豎起耳朵聽:欸!務必要曉得,曉得什麼呀?師父最常說的:「我是凡夫,我是凡夫。」又出現這理路!然後師父說:「這個概念太重要了!」因為我是凡夫,我是凡夫,「那麼這一點一定要靠什麼?」你們能答上嗎?「一定要靠多學,一定要靠多學。」有沒有看到?07:55

  所以從對早晚課的形式,還有對於一些知道是錯了,但他沒有去改善這個錯誤,而且把這個錯誤更加加深了,去傷害自己的善根或者傷害佛教。那你看看,師父的做法是什麼呀?反求諸己!一個是為什麼他輕輕鬆鬆地可以認為:「啊,只有形式就不要了!」就是他不了解形式的重要性,而且形式後面補足內容就好了嘛!這個地方是有因果見的,如果你認為唸誦的那些儀軌都沒有什麼意義,其實這應該是有點謗法,這個是很嚴重的罪過啊!後面會學到。因為於正法一四句偈如果你不恭敬的話,其實都會有很大的過失。08:44

  師父在這個地方沒有講,但是這裡邊有很深的業果見在裡邊。所以師父才說:哎呀!要了解這個時候我們心裡有這種知見是為什麼?就是我是凡夫,就是因為是凡夫不了解啊,所以這個時候要怎麼辦?要學呀!要多學!而不是看到什麼就覺得什麼都不對的,要學!所以一旦多學,學了三寶的功德,學了業果的見解,學了真正實修的,師父是怎麼教的──是在一切可能行善的地方,一定要向前去行善,不能是破壞式的。這都是破壞式的想法,要懂得自己增加善根,也令別人增加善根,怎麼樣令三寶綿延不絕。09:28

  所以我覺得在這兩個小段中,師父特別標示出實修派的學習方式,對待這種困境,他的解決之道是什麼非常地清晰──因為我是凡夫,所以一定要多學!沒想到,說:欸,那早晚課只剩形式了怎麼辦?多學!這樣、那樣問題怎麼辦?是不是凡夫?是凡夫要多學。學了就會改善嗎?那一定會改善的。09:59

  在這裡邊可不可以認為:不懂得實修怎麼辦呀?要多學呀!要得到清淨的教授去學習,就知道心對境的時候,面對種種的境界應該如何地用心,才會增加自己的善根,也不會破壞教法,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10:20

  如果沒有一個善知識對這個林林總總的境一點點教我們,我們其實在這個境中不知道該持什麼樣的心,不知道該如何自救乃至救他。所以看到師父列舉的這個不是實修的做法,和實修的人應該怎麼做,我還是心裡滿感動的!

  你們認為呢?10:41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4
文章: 33486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 0506講-依法調心,切勿諍論(一)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 0506講🍁依法調心,切勿諍論(一)



廣海明月

講次 | 0506 (2024-09-19 ~ 2024-09-25)
標題 | 依法調心,切勿諍論(一)
廣論段落 | P13-L3 ~ P13-L4 雖經長時……而成過失。
音檔 | 8A 23:05 ~ 8A 25:34
手抄頁/行 | 第1冊 P244-LL5 ~ P246-L3 ( 2016 南普陀版:P244-LL6 ~ P246-L3 )
手抄段落 | 如果說你……一塌糊塗。

00:00

  大家好!我們要繼續研討《廣論》了,請大家和我一起來聽師父的帶子。在聽的時候,請大家要集中精神,用一個趣向於佛果位──為利一切如母有情要去成佛的這樣一個意樂,策勵自己要大乘發心。00:24

  好!現在開始:00:28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如果說你已經學對了一門,你不想走剛才廣博的路。那個時候你牢牢地抱住的,好,說我現在一個參禪,就這一個;我現在念佛,就這一個,反正我見到阿彌陀佛以後,反正我見到這個本性以後就不怕!你其他的就不要管。實際上佛世也是如此,當初小乘甚至之所以各做各的不起諍論,為什麼?很簡單,他就聽到了佛告訴他一句話,唉,他那個生死心切得不得了,以整個的精神灌注在那裡,管你做些什麼東西。這樣啊!所以那個時候,叫「正法住世」,毫無諍論。01:08

實際上那個諍論的因,早就已經擺在這個地方了,我不妨說一下實際上的公案。佛在世的那個弟子當中有各式各樣的,迦葉尊者是專門講苦行的,大家曉得他。他那個最後佛陀說:「某人啊!你現在年紀老啦,你也可以休息、休息,不要行頭陀啦!」迦葉尊者怎麼說:「世尊啊!我以前一直聽你,這一回可不聽你啦!」但是世尊並不是說因為不聽了,說:「你怎麼不聽招呼啊?」說:「善哉!善哉!像迦葉那樣做的話,他能夠堅持下去,那個教法就靠那個力量。」01:44

但這個地方並不是說,那麼只有苦行哦!欸,不!你看另外一個人,二十億耳,大家曉得。二十億耳他是一個富貴子弟,那個宿生的圓滿的因,所以這一生生來富貴得不得了,富貴得不得了!所以他家裡邊,他腳底下還有這個絨絨的毛,家裡邊都是舖著厚厚的地毯,乃至於跑到別的地方去,譬如說到廟裡去啊什麼,他的父親就把那個一路上面就掃乾淨,把那地毯舖在上面,然後去。要我們可能嗎?就算以現在這個時候,世界一等一的最了不起的人,你也不可能說:「我現在要到台中火車站,把從這個地方開始,地毯一直舖到那裡去。」沒有!二十億耳就是這樣。後來他出家,出了家之後當然苦行,他怎麼修也不行,佛就告訴他:「給他好的,他要怎麼好就給他。」就給了他。給了他,他沒多久證果了。說明什麼?你看,在佛那個時候的弟子當中,就有的人是這麼個苦行,就有的人是這麼享受,他們有沒有諍論啊?是一點諍論都沒有。要我們現在就害了。唉呀!大家你和我差一點點,大家弄得一塌糊塗。02:59
  聽完了兩段半吧,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師父講的這一段法義,如果你們總結幾個字的話,你們覺得師父是在講什麼?

  是不是圍繞著有沒有諍論,或者毫無諍論這個觀點在講?03:26

  我們從前邊看一下。師父說:「如果說你已經學對了一門,你不想走剛才廣博的路。那個時候你牢牢地抱住的」,然後說或參禪、或念佛……。有沒有注意到這幾個字?「牢牢地抱住的」──形容這個行者他對於他選擇的法門的忠誠度,就是說他的全神貫注的那個精神。師父說:「見到阿彌陀佛以後,反正我見到這個本性以後就不怕!」那其他的不用管。然後師父說:小乘之所以各做各的不起諍論,為什麼呀?因為他們聽到佛告訴他們一句話,那個生死心切得不得了,以整個的精神灌注在那裡,管你做些什麼東西啊!他都在用功。所以這裡邊有一個牢牢地抱住他的法門,或者他的善所緣。04:37

  還有一點,說:「生死心切得不得了」。大家都知道如果不念生死的話,我們就會耽著現世,由於耽著現世所產生的一切努力,很多祖師說可能會掉惡趣。所以怎麼樣去對治那個耽著現世的因呢?就要念生死。這些參禪或念佛的行者們,他們生死心切得不得了,師父這樣讚美他們──不得了!05:12

  然後以整個的精神灌注在那裡用功,「所以那個時候」,師父讚美說是:「『正法住世』,毫無諍論。」沒有時間諍論啊!大家都生死心切。生死心切,就要想到無限生命,比如說有人想要往生極樂世界、有人想要再得暇滿,都是一個希求後世嘛!像極樂世界就是希求從輪迴裡永遠地解脫等等。所以在這裡邊,大家各自用功、各自向哪裡掃塵除垢?向內心中掃塵除垢,所以不會和別人發生諍論。沒有時間,發現自己的煩惱那麼多都掃不完,哪有時間去跟別人諍論?06:05

  所以這一段講的「毫無諍論」是源於生死心切,就是念死對治了耽著現世之心,然後精進用功,牢牢地抱住善所緣它所產生的毫無諍論,對不對?因是不是這個?06:23

  那接下來師父講的就很奇妙,他說這沒有諍論啊!沒有諍論很好啊!毫無諍論。可是師父說:「實際上那個諍論的因,早就已經擺在這個地方」,他說是有諍論的因。那我們想:「有諍論的因,不就是會有諍論的果或者顯現嗎?」師父接著就給我們講了佛弟子中那個苦行的大迦葉,對吧?頭陀行的。然後說:「唉呀!你現在年紀老啦,也可以休息、休息,不要再行這個頭陀苦行啦!」佛陀告訴他的弟子。然後迦葉尊者聽話一輩子,這個時候好像有點任性,說:「我以前一直都聽你的,最後就不聽你的了!」這是師生喔!這是師生。但是世尊沒有因為他不聽了,說:「你怎麼不聽招呼呢?」就沒有說他。而是說:「善哉!善哉!」讚美他這個弟子,說:如果「像迦葉那樣做的話,他能夠堅持下去,那個教法就靠那個力量。」行持一生的頭陀行!所以在這裡邊看到了世尊和弟子好像努力的方向不一樣,但是沒有諍論,為什麼?因為都為了教法能夠延續下去。07:45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4
文章: 33486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0507講-依法調心,切勿諍論(二)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0507講🍁依法調心,切勿諍論(二)



來源:廣海明月

講次 | 0507 (2024-09-26 ~ 2024-10-02)
標題 | 依法調心,切勿諍論(二)
廣論段落 | P13-L3 ~ P13-L4 雖經長時……而成過失。
音檔 | 8A 23:05 ~ 8A 25:34
手抄頁/行 | 第1冊 P244-LL5 ~ P246-L3 ( 2016 南普陀版:P244-LL6 ~ P246-L3 )
手抄段落 | 如果說你……一塌糊塗。

00:00

  這個公案值得好好地思考一下:師父為什麼給我們講這個公案呢?講完這個公案,就好像沒有再講師生了。接著就講了一個二十億耳,二十億耳就是富家子弟富貴得不得了,家裡邊要舖上那個厚厚的地毯,乃至他一出門,他爸爸就把地毯舖到哪裡,路面都要掃乾淨。師父說就算現在這個時候,世界上一等一的最了不起的人,你也不可能就要從台中火車站然後舖、舖、舖哪裡去。但是二十億耳就富成這樣,他家裡就有福報成這樣子,居然這樣他就出家了!那出家一樣跟佛陀的弟子行苦行嘛!哎呀!怎麼修,修不出來覺受。後來佛陀就說:「就給他好的,他要怎麼好就給他。」結果在僧團裡還是富貴修行,沒多久就證果了!01:01

  師父說:「說明什麼?你看,在佛那個時候的弟子當中,就有的人是這麼個苦行,就有的人是這麼享受」,注意啊!師父用了「享受」。說:他們沒有諍論,是一點兒諍論都沒有。有沒有發現?因為要諍論的話,肯定是弟子們互相諍論說:啊!為什麼我就行這樣的頭陀行,為什麼那就富成這樣?就是好像看起來很享受。其實不是看起來很享受,而是給他修苦行的時候,他能修,但是覺受出不來;然後用他習慣的那種,用好的、要什麼就給什麼這種方式,他反而能夠證果──聖人,證聖果了。01:46

  所以出家修行不是說就只為了苦行,而是為了能夠轉變我們的內在,我們的內在能夠轉變的話才是出家的意義,不是嗎?所以有的人說:「出家之後你的成就是什麼?你要怎麼算呢?」有些上師就說:「要看你的相續有沒有變良善哪!有變良善,你就是成就,這就是成功。」那要證聖果就更成功了!你說用那麼點人間的好東西供養他,結果他證聖果了,那是多麼驚天動地的事情。02:20

  可是大家如果沒有聽佛陀的話,就會在這個頭陀行或者怎麼享受成這樣這兩點諍論,諍論不休的話就不去用功,不去用功的話就是後面師父說的:「要我們現在就害了。唉呀!大家你和我」,注意啊!「差一點點」,有沒有發現那個詞?「差一點點」。不是像那個頭陀行和二十億耳差這麼多,差一點點,然後大家就弄得一塌糊塗!因為大家都講個公平嘛!你看佛陀在教弟子們的時候,各自的用功方式是滿懸殊的,但是弟子們沒有諍論,就好好地用功。03:03

  師父講這一段是要說什麼?是毫無諍論是吧!說:怎樣人們在一起能夠毫無諍論呢?就聽佛的話,用什麼樣的法門用功就用什麼樣的法門用功,不用一直跟別人比,因為你也不知道別人的本地風光是怎樣、現在的緣起是怎樣。但是大家恰恰就喜歡比呀!一比都是比一些外在的東西嗎?還是比名聞利養?還是比說:欸,我的慚愧心有沒有他重啊?我有沒有對眾生更恭敬啊?有沒有更恭敬佛陀啊?或者我慈悲心有沒有多修一點啊?忍辱有沒有多修一點?是比這些嗎?還是比什麼?03:53

  所以師父在講這一小段的時候,就完全是在說學了眾多法、善知識講了很多法,最重要的就是拿來調伏相續,對不對?佛陀指導的弟子們,他們的修行方式差這麼遠,富貴的用富貴的方式得到了他想要求的聖果,那大迦葉尊者他用他頭陀行的方式,也達到他的目的。所以可見佛教可以說琳琅滿目的用功方式,適應各式各樣的弟子們。但是弟子們不了解這一點的時候,如果就著各自的緣起點的不同一直諍論不休,就浪費人身啊!而且一直諍論不休,不向內調伏煩惱,戒律也不能清淨,不能清淨的話,就會墮落。所以佛就說:「以戒為師,以戒為明燈。」那個戒其實就是,講了眾多法義,他之後要拿所有的法向內調伏。04:53

  師父在這一段給我們講了修行的榜樣,對不對?前面是講錯的嘛,後面就講對的,比如說那個專門參禪的或者專門念佛的說:牢牢抱住善所緣,而且生死心切得不得了,要向他們學習。接下來,不同的方式的修行者一併禮敬,最重要的是向內調伏,去戰勝自己生命裡最大的那個什麼?輪迴的那個根本就是無明啊!戰勝那個才叫勝利。05:26

  我會覺得師父在講《廣論》的時候,我們是滿開眼界的,透過師父的講解,看到非常廣闊的形形色色各種的修行者,看到各種法門的修行者在他們各自的緣起點上的精進,所以一併要禮敬這樣的行者們,禮敬他們的善知識給他們的教授。只要是依律而行、依法而行都一併恭敬,不用去諍論,不用去說別人不好,自己好好用功就好了。是不是這樣也挺美的?05:57

  師父說:「我們現在就害了。唉呀!大家你和我差一點點,大家弄得一塌糊塗。」如果我們用這句話來向內觀察的話,比如說:我們現在在學《廣論》,我們覺得我們的很多法都是有清淨的傳承教授的。這是真的!比如說:我們寺院有很多五大論的清淨傳承,還有很多清淨傳承。但是我們對其他的法門,比如說像參禪的、念佛的、學律的,挺多、挺多的法門,那你的態度是什麼呢?06:32

  你看這裡邊,佛陀都說:「哎呀!善哉!善哉!像迦葉那樣做的話,能夠堅持下去,教法就靠這個力量。」連佛陀都隨喜這些──因為現在也有修苦行的──佛陀都隨喜他的弟子,那我們有什麼樣的眼界、有什麼樣的能力去評判其他法門呢?不尊重其他的善知識呢?比如有的人就會說:哪個道場的、哪個道場的……,然後就會隨意地批評別人的善知識,隨意地批評別人修得怎麼樣、怎麼樣。其實我們應該拿這樣的時間來學習自己的善知識教自己的法,而不要花時間說人是非、諍論不休。這樣對自己是沒有好處的,因為萬一說錯了呢?我們要恭敬佛所傳承下來的一切的法,不管是哪一個法門,你好好修行,如果你的善知識沒有給你教錯的話,你就沿著這個法門進去。07:39

  師父在說:那個抱定所緣、生死心切的,他們不需要恭敬嗎?那都是很厲害的棄捨現世的修行者,可能別人能做到的我們都做不到的。所以我會比較建議大家懷著謙卑的心,禮敬一切善知識,尊敬一切修行的人,不要隨意去批評別人。因為恭敬眾生對自己比較好,對他人也比較好。不要是是非非地一直講別人的是非,還是要論一下生死的是非,看一看無明我執怎麼去掉?慈悲心怎麼生起來?怎麼生起出離心?乃至我業果信多少?我戒律持得是否清淨?學佛法之後,我的心地是否有變得良善?這些東西都要自己觀察自己,跟自己算的,不是天天跟天下算賬的,佛法就是要拿來向內調伏的。08:36

  師父舉了這個非常兩極的公案──頭陀行的和二十億耳非常兩極的公案,像這樣的狀況、差異成這樣子,佛世的時候都沒有諍論,而且都成就了!所以何之幸我們現在還有清淨的傳承傳到我們這裡,我們要靠著這個清淨的傳承去成就啊!不是嗎?要降伏內心的煩惱,把那個非常非常容易觀察過失、非常非常輕率地批評別人的修行法門的這種習慣把它改掉。當然你說你用正理去抉擇:哪者是清淨的、哪裡不清淨的是可以的;但是抉擇完了,不是不恭敬別人,這裡是一定要恭敬別人的。09:16

  這一點我們都需要好好地努力,你們認為呢?09:22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4
文章: 33486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 0508講-利他的基礎是向內調伏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 0508講🍁利他的基礎是向內調伏



來源:廣海明月

講次 | 0508 (2024-10-03 ~ 2024-10-09)
標題 | 利他的基礎是向內調伏
廣論段落 | P13-L3 ~ P13-L4 雖經長時……而成過失。
音檔 | 8A 25:34 ~ 8A 27:00
手抄頁/行 | 第1冊 P246-L4 ~ P246-LL2 ( 2015、2016 南普陀版 )
手抄段落 | 這個我要……了解的一點。

00:00

  大家好!今天我們要接著往下學,請大家調整自己聽聞的意樂──為了利益無窮無盡的如母有情,我必須去證得一切遍智的果位,為了這個目的來研討《菩提道次第廣論》。調整一下,然後聽聞的時候,希望大家能夠專注,因為師父所講解的如果你沒有專注的話,我提問題你就不知道這個問題是為什麼會這樣問;而且每個問題都可以在師父講解中找到問題及答案,如果不認真的話,就不知道是什麼。

  好,開始囉!00:47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這個我要說明什麼?倒不是說明這個行相,這所以我一再說了,你把握住這個重點,怎麼做就對。以前那些人,他心心念念解決自己的問題。那你說:「我現在是要大乘。」更好!就怕你不大。大乘要管別人的是沒錯,大乘要管別人是幫別人,並不是叫你去指責罵別人哪!這個要了解。這必要的時候,是!譬如說在這種情況之下,你用意直的話,是!你可以呵斥他。但是一般情況,呵斥的條件,你自己內心必定不能帶著瞋心,這個很重要。所以在這一點上面,我自己深深感覺慚愧。儘管我說,現在慢慢、慢慢地把它拿掉了,我心裡面可以把它擺得平,這是一般情況。碰見事情的時候,我自己曉得:欸,起來了,這個就不相應。平常他真正就是呵責,他心裡基於悲心,曉得你這樣的話,馬馬虎虎不行,他就用直的方式。他心裡面的確是心心念念,只有一個大菩提、大悲心。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看見你相應,那就用種種方法。在這種條件之下,能夠這樣做,唯恐你不管。現在因為我們沒有這個真實的內容,怎麼管就怎麼錯!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一點。02:15
  聽完了這一段,通常是我提問題,其實如果跟你們面對面研討的話,我就很想要聽你們要提什麼問題?因為我們在研討班的時候,通常一段有的時候會重複聽好幾遍,比如說七遍以上、幾遍以上,那個時候就會越來越熟。如果匆匆只是一遍的話,會不太有印象。你們看看自己喔!02:44

  聽完這一段之後,我先提一個問題,師父的第一句話是說:「這個我要說明什麼?」是指上面那兩個公案嘛!「倒不是說明這個行相」,請問這個「行相」是指哪個行相?是不是前面說迦葉尊者的頭陀行,以及二十億耳的富貴修行?是證果的聖人,他們的外相上。師父說不是僅僅這個行相,說:「這所以我一再說了,你把握住這個重點,怎麼做就對。」那麼重點是什麼呀?重點是不是為什麼能做到「正法住世,毫無諍論」呢?因為生死心切,對吧?所以師父說:「以前那些人,他心心念念解決自己的問題」,說這樣做就正法住世,毫無諍論。03:48

  提第一個問題:「生死心切,以前那些人心心念念解決自己的問題」,然後師父說:「正法住世,毫無諍論」,為什麼這麼說呢?你們是怎樣把它從因到果連結起來的?大家可以探討一下這個問題。聽到這裡的話可以暫停一下,你們思考、討論一下,然後再往下聽。04:20

  我自己探討的原因其中有一個是:因為生死心切,一定會棄捨現世,那棄捨現世最下的發心就是一定要希求後世,希求後世就會害怕墮落三惡趣,大家就會努力地把墮落三惡趣的因修掉。所以它最低的門檻一定是要好好持戒,一路都要好好持戒。因為一旦戒律不清淨,一定會墮落三惡趣,所以如果好好持戒,就是正法住世。還記得那一句話吧?「毗尼住世即正法住世」。你們覺得這樣理解對不對呢?05:13

  接著說:現在要學大乘,你要大乘,師父說:「更好!就怕你不大。」就是一定要學大乘。那大乘是什麼呢?大乘要管別人。是不是要管別人?管別人。有沒有錯?沒有錯!大乘管別人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要幫忙別人。這是一個正確的思想或者行為,錯誤的是什麼呢?「並不是叫你去指責罵別人哪!」師父說:「這個要了解。」那必要的時候可不可以呵斥別人呢?是可以呵斥的。但是這個能夠呵斥別人要不要有條件呢?呵斥別人的條件是什麼?你們還記得吧!有沒有說對?就是:「你自己內心必定不能帶著瞋心。」06:14

  大家可以想像,呵斥別人是好像一種很不歡喜的樣子,但是他內心是沒有瞋的。然後講完這句話,師父說這是非常重要的。接著就說了一段:「所以在這一點上面,我自己深深感覺慚愧。儘管我說,現在慢慢、慢慢地把它拿掉了,我心裡面可以把它擺得平」,然後說:「這是一般狀況。」06:44

  這一段話其實我在師父的日記中看過,因為那個時候師父也是要教別人──教別人看到別人錯誤的行為,他心裡就非常痛苦,他一直想要急著去講他。後來師父寫到:他急著去講他的時候,就發現這個心不太對!所以他就用了很大的力量來調伏自己那個心,直到調到非常、非常地平靜,感覺到只是不忍他受苦──因為錯誤的行為會導致錯誤的結果,錯誤的結果就是他將來會受苦──直到完完全全地是為怕他受苦才講的時候,師父才對那個出家人去講。師父在日記裡邊的字跡是非常、非常認真的,那裡邊就反覆地出現了「我自己深深感覺慚愧」,差不多師父的日記常常會看到「慚愧」、「慚愧」、「慚愧」!07:47

  常披慚恥之服,其實是一個修行人很大的特色。他不是覺得自己高高在上,很了不起,而是常常會看到自己的不足、看到別人的長處。看到自己的不足,不是生出了一種自卑呀,或者悔恨,或者掉悔……,不是這些東西,而是他去檢查哪裡做得不足,然後把它改掉。所以這個慚愧是如法的,是個善法。08:15

  大家要知道:你要想幫別人,內心裡不能帶著瞋心,就是說你的意樂是非常、非常潔淨的利他的意樂,這要非常強大的向內調伏的功夫!這個功夫是不能騙人、也不能騙自己的,自己一定要扎扎實實地做。你看!師父在整本《廣論》裡常常會以自己為例,說:「我對這個感到慚愧、我對那個感到慚愧……。」其實我很多的善知識們也是這樣說:「欸!這個我做不好,這個我不知道,我再去了解一下。」你會發現他們是非常非常謙卑、非常非常真誠地面對自己的內心,小心地防範著自己內心所有的在他看起來不如法,在我們看起來已經很了得的那些功夫。師父說這個很重要!09:09

  然後你看師父說:「慢慢地把它拿掉了,我心裡面可以把它擺得平,這是一般情況。碰見事情的時候,我自己曉得:欸,起來了」,比如說有點不愉快,「這個就不相應。」其實這句話,我不知道你們在研討的時候是怎麼想的?「碰見事情的時候,我自己曉得」,這句話大家最好自己拿來向內心觀照。就是碰到事情有一個心態出現的時候,你自己馬上要覺察到:欸!這個東西是不對的,它是不相應的,它已經出現了。我們對於心的覺察力已經非常地細、非常地迅速,這就是向內覺察成了一個習慣。另外,常常反省自己的三業,這也是一個非常精進的修行人的狀況。09:57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4
文章: 33486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0509講-熟練道次第,方可真實利他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0509講🍁熟練道次第,方可真實利他

講次 | 0509 (2024-10-10 ~ 2024-10-16)
標題 | 熟練道次第,方可真實利他
廣論段落 | P13-L3 ~ P13-L4 雖經長時……而成過失。
音檔 | 8A 25:34 ~ 8A 27:00
手抄頁/行 | 第1冊 P246-L4 ~ P246-LL2 ( 2015、2016 南普陀版 )
手抄段落 | 這個我要……了解的一點。

00:00

  師父說:平常真正的呵責,他心裡是基於悲心。悲心是什麼呀?就是知道你這樣的話,馬馬虎虎地不行,不行什麼?比如你在戒律上馬馬虎虎的,會墮落;對於幫忙別人的事馬馬虎虎的,有可能給別人造成非常大的痛苦等等。然後師父說:「他就用直的方式」,就直接跟你講,「他心裡面的確是心心念念,只有一個大菩提、大悲心。」注意!能夠安住一個大乘的意樂,還有一個條件是去幫忙別人不要帶著瞋心。00:40

  基於這樣的狀況,所以後面看,一個重點來了:「看見你相應」。這裡邊還要當你去說別人的時候,看見別人的狀態相不相應?如果相應了,就用種種辦法。師父說:「在這種條件之下,能夠這樣做,唯恐你不管。」這種條件第一個是:想要幫人的時候不能自己帶著瞋心,是源自於利他的大悲心;然後還得要看對方相不相應,不相應這件事還是成不了。所以從這個問題反推我們自己:善知識呵斥我們的時候,如果善知識有悲心,我們不相應,那從某一個點來說,我們就錯失了這樣的大好時機。01:30

  那你可能問說:「欸!善知識都會觀機逗教,看我不相應為什麼他還說我呢?」有的時候是你不相應,但是當下不相應,你過後回去想想,生了慚愧心,然後可能就會對師父懺悔說:「啊!那天我聽師父講的,態度不對或者怎樣……」你自己會反省,而且跟同行善友也可以討論,就有改進的空間。雖然當下不相應,但這個同學非常容易反省自己,他馬上就跟上,這樣的狀態應該也是可以的吧?你們認為?02:03

  然後注意喔!下面又一個重點,師父說:「在這種條件之下,能夠這樣做,唯恐你不管。」後面那句:「現在因為我們沒有這個真實的內容,怎麼管就怎麼錯!」注意!大家可以想一想:我們為什麼沒有這個真實的內容?這個真實的內容到底是什麼?大家可以去思考一下。為什麼沒有這個真實的內容去管別人的時候,就怎麼管怎麼錯呢?你們可以想一想。02:37

  其實聽到這裡的時候,你們可以討論一下,看你們回答出什麼?02:44

  比如說:你這時要管別人,首先要管什麼?是離苦得樂,對不對?離苦得樂我們就必須要知道:什麼是苦?苦有沒有因?這個因可不可以對治掉?對治掉它用什麼法?這些如果沒有的話,確實是怎麼管怎麼錯!因為你怎麼管也不能去掉苦因,也不能種樂因。所以一定要有正法的內容,而且聽聞、思惟、修,通常是自己在心裡熟練了才能夠去幫別人,對吧?因為你才知道那個行相、那個具體的步驟是怎麼操作,內心已經熟練了,才知道別人──這個路也是都一樣的,心路嘛!都是這樣走過來的。03:30

  這裡邊「這個真實的內容」你們覺得是什麼?是道次第嗎?是一個有情成佛的次第嗎?還是你們討論什麼?對吧?因為你要引導一個有情從輪迴的苦海裡出來,然後還要到究竟成佛這條路,你要管這條路嘛!對不對?不然就是世間的那些善法。也可以,但是還是不能解決輪迴的根本問題,生老病死還是解決不了。而且就算你做慈善然後生天,或者怎麼樣、怎麼樣有大福報,如果不納入無上菩提的這個迴向,它有的時候三世怨就沒了!對不對?有的時候可能是因為自己過去生修得非常好,這一生很有福報,高高在上,結果沒有注意其他的持戒等等,也造了很嚴重的墮落的業,來生又墮落了。所以在這個六道輪迴裡邊起伏沉淪,它是非常不確定的,每一世所得到的善和美好,如果你不繼續地保持它,有可能就失壞了。04:33

  管別人就是要做一個有情的善知識,所以自己要很認真地聞思修。所以師父在這裡邊講了:「現在因為我們沒有這個真實的內容」,這句話非常非常值得我們思考!思考完了之後,當我們有的時候幫別人點小忙的時候,就會懷著慚愧心啊!因為就是:啊,可能我也知道的不多,就這一點給你提一下建議,那你看看怎麼做。所以就抱持著一種謙卑的心,有的時候是透過幫忙別人累積資糧,並不是覺得自己真的可以成為別人的老師,或者善知識。05:14

  所以我會認為這一小段裡邊的內容涵量很大,自己看了之後很有啟發。又有一種在師父身邊,好像看到他在帶領出家人、帶領著我們僧俗的弟子們,在無上菩提的這個路上手把手地帶著我們走。這是他真實的修行的心路!雖然師父這裡邊只講到片言隻語,幾句話就帶過,禮敬他為了帶領我們經歷的所有的艱辛、所有的忍耐、所有的自我調伏和調伏有情!05:56

  能夠值遇這樣的善知識,實在是太幸運了!我們一定要發願生生世世跟隨師父,一定要進行到無上菩提,走到底!06:06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4
文章: 33486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0510-佛正法有二,以教證為體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 0510講🍁佛正法有二,以教證為體

講次 | 0510 (2024-10-17 ~ 2024-10-23)
標題 | 佛正法有二,以教證為體
廣論段落 | P13-L4 ~ P13-L6 此中聖教……而起修行。
音檔 | 8A 27:00 ~ 8B 02:21
手抄頁/行 | 第1冊 P246-LL2 ~ P250-LL4 ( 2015、2016 南普陀版 )
手抄段落 | 所以說……照著去做。

00:00

  好!我們先來一起聽師父的帶子,今天要聽的部分是「此中聖教,如《俱舍》云」這個部分。00:14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所以說,我們繼續下去。

此中聖教,

那麼真正的聖人完整的教法,怎麼樣呢?他首先還是引論:

如《俱舍》云:「佛正法有二,以教證為體。」除其教證二聖教外,別無聖教。

引那個《俱舍》上面。《俱舍》,通常說──小乘聰明論,換句話說,小乘的最後的精華。那麼請問這個地方為什麼引小乘而不用大乘?這個地方說明:小乘尚且這樣,何況大乘。本來大乘是以小乘為基礎的,更說明這個基礎,直通到最上乘,沒有一個例外的。所以佛真正的正確的教法,分起來就是兩樣東西,一個教、一個證,除了這個沒別的了。那麼這兩樣東西是什麼啊?01:06

教正法者,謂是決擇受持道理修行正軌。

「教」是什麼?就是來分別、說明、解釋什麼是你該做的,什麼你該捨的,怎麼樣去修行,修改你以前的凡夫的行為,變成功跟聖人相應的。你了解以前錯的,現在認識以後對的,照著去做。雖然了解了,心裡還是習性很重,那個時候你照著,這個叫作修行啊,這個才真的修行啊!那麼我們說,這樣說起來難道你這個拜佛不是修行?拜佛當然修行。為什麼拜佛?因為平常以前,你把那個我看得最大,現在曉得:哦,這個是最糟糕的事情。所以你把自己看得最低,所以要拜佛。念佛呢?因為你平常念的都是煩惱,現在這個不相應,所以你要念佛。所以我們把握住這個原則,沒有一個不是修行。02:03

固然在這種狀況下,拜佛、念佛當然是修行,離開了佛堂,不拜佛、不念佛你也在修行啊!假定你把握不住這個重點的話,對不起!你現在固然不在修行,你在這拜佛、念佛也不是修行!所以這祖師給我們說:「你假如真正心裡不相應的話,你頭顱磕破也徒然哪!拜佛,這個徒然沒用啊!如果你不把握住這個原則,你去念的話,你念得喉嚨喊破也徒然哪!」不是很明白嗎?就是這個道理,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告訴我們,這個先要告訴我們,你懂得這個道理照著去做。然後呢?既然懂得了,02:48

證正法者,謂是如其前決擇時,所決擇已而起修行。

就照著前面告訴你的道理,然後你照著這個懂得的道理,照著去做。03:03
  接著這一段文是引了《俱舍論》,比如有人問你說:「佛教裡邊有什麼內涵,怎麼分啊?」你就可以答說:「佛正法有二,是教正法和證正法。」對吧?這是哪本論上說的?是《俱舍論》。那想問大家說:為什麼要舉《俱舍論》呢?師父說:「小乘尚且這樣,何況大乘。」對不對?後面師父又講到:小乘為基礎,說明這個基礎,直通到最上乘,沒有一個例外的。所以佛真正的正確的教法只有兩樣:教正法和證正法。03:48

  接著就到下一段,說:那什麼是教正法?什麼又是證正法呢?

  師父在解釋「教正法」的時候,出現了這幾個詞──大家可以複習一下,就是「分別」、「說明」、「解釋」。有沒有看到「分別」、「說明」、「解釋」?那麼解釋什麼呢?就是「什麼是你該做的,什麼你該捨的」。這裡邊是不是就出現了取捨?這個取捨,是由於佛的教正法來說明和解釋取捨的。04:31

了解了取捨之後,就要開始修心了。那修行的時候,說:「修改你以前的凡夫的行為,變成功跟聖人相應的。」所以這裡邊又出現了「凡聖」,對不對?「取捨」,很顯然就是要取聖人的身口意的行為,捨掉凡夫的這種;那我們了解了這樣的道理之後,「現在認識以後對的,照著去做」。05:07

  那了解了之後,就能馬上做到嗎?

  師父接著講了「心裡面習性很重」,這個「習性很重」是什麼意思呢?就像你一出門向右拐,從家門口一出,向右拐,拐習慣了,一出門就向右拐,有一天向左拐,你就非常不習慣。還有人習慣屋子裡邊擺的什麼順序,包括你書架上的第幾本書是在什麼位置,都是有一個習慣,就習氣。此處所說的習氣,是指一個凡夫的習性很重,然後那時候要去怎麼樣?要去改正,要沿著這個教正法的方向去改正,這才叫修行。對不對?05:49

  接著師父說:這樣說起來,你這個拜佛不是修行嗎?有人問說:拜佛是修行嗎?是!那為什麼是呢?就提到了佛教非常重要的概念:把我看得最大──那個有自性的我,在十二因緣裡就是那個無明我執,輪迴最根本的那個因,就是把我看得很大。現在曉得:這是最糟糕的事情。像這都要是在教正法裡邊了解的。「所以你把自己看得最低,所以要拜佛。」把自己看得最低,是一個修出來的量,它不是自卑心理,它是一個謙卑。謙卑和自卑是不一樣的喔!所以拜佛的時候是降伏我慢,是要有一個謙恭的心來向佛學習、向善知識們學習,這個是不是還有一個取、還有一個捨?06:43

  那「念佛呢?」那念佛,師父說:「平常念的都是煩惱,現在這個不相應」,和什麼不相應?和聖人法不相應啊!所以要念佛嘛,所以有淨念相續,完全是清淨的念頭,像一個完全沒有塵埃的溪流一樣,要淨念相續、一心不亂這樣念佛。07:09

  所以接著師父說:「把握住這個原則,沒有一個不是修行。

請問:「把握住這個原則」是什麼?

  師父前面說的──取捨呀!對不對?任何法,它都是要分你取什麼、你捨什麼,這也是合乎戒。07:28

  師父解釋這一小段,注意喔!在解釋「教正法」。有沒有發現?從一開始變成功聖人,就有點像發心啊,比如成佛作祖要發心;然後這個習氣的部分,就要知道要先降伏我慢,對吧!不要把我看得太大,然後培養謙卑的心好入道這樣去修行,清淨自己的三業。是教正法裡面講的大概的輪廓。07:54

  師父接下來又講一段說:固然在這種狀態下,拜佛、念佛當然是修行,那離開了佛堂不拜佛、不念佛也在修行嗎?師父說:假定你把握不住這個重點的話,對不起!離開了佛堂不是在修行,那有的人最嚴重的是,在拜佛、念佛也不是修行。為什麼呢?舉祖師的話,說:「你心裡不相應的話,頭顱磕破也徒然。」像拜佛它的目標本來是懺罪的,對吧?要降伏我慢。有人拜佛就會比數字啊,就生起貢高我慢,然後越拜我慢越強,這就是錯了嘛!對不對?把握不住原則就會變成這樣。那念佛也是啊!就說要淨化煩惱。08:39

  所以師父最後面總結說:「就是這個道理!」說了兩遍。什麼道理呀?先告訴我們懂得這個道理,就是要捨掉不相應的、去取相應的,和什麼?和聖人的法。那聖人的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是從親近善知識的一個凡夫,先聽教正法,從這樣的學習過程開始的,不是說一開始上來就要成聖人,所以它的次第絕對是你自己能夠完成的。所謂你自己能夠完成的次第,就是腳下的一步絕對不會跟你現在的緣起點差太遠,你往前踏一步就可以了。不是說像懸空的梯子那樣,會飛才能飛上去,它就是一步接一步地這樣地走上去。09:26

  所以這個「教正法」就闡述比如說我們從一個凡夫一直到成佛,像三主要道──出離心、菩提心、空性,這所有的路都有一個善知識領著、帶著我們,就像沿路一直有燈一樣,給我們照亮腳下的取捨。那善知識用什麼引導我們呢?用教正法,還有他相續裡的證正法。那教正法就一定要聽,聽完了去了解,然後做取捨。這樣聽起來教正法是不是非常親切的?10:00

  下面關於「證正法」,就是你照著前面抉擇好的、抉擇完了起修行就可以了!就用抉擇取捨的道理,在自己的身口意三門,錯的──或者說惡因,或者說黑法的因,就把它拿掉,因為它會引生苦。那麼樂因──就是善的因,就把它好好地種。10:25

  這樣的話,教正法教我們的,證正法就是要我們去實際開始在自己的身心上操作,直到非常熟練。10:35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4
文章: 33486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0511講-教證二法互為因果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0511講🍁教證二法互為因果
廣海明月0511-教證二法互為因果



來源:廣海明月

講次 | 0511 (2024-10-24 ~ 2024-10-30)
標題 | 教證二法互為因果
廣論段落 | P13-L6 ~ P13-L6 故彼二種,成為因果。
音檔 | 8B 02:21 ~ 8B 03:30
手抄頁/行 | 第1冊 P250-LL4 ~ P251-LL8 ( 2015、2016 南普陀版 )
手抄段落 | 所以……那很可惜。

00:00

  今天我們繼續研討「故彼二種,成為因果」。大家要發心──是為了利益無窮無盡的如母有情,必須去證得一切遍智;要想知道一切遍智的因,就要聽法,要聽法才能知道,所以就要端正每一次研討《廣論》的動機都是為了成佛。那為什麼要去成佛呢?因為成佛才有能力度盡蒼生。00:34

  那說:不是眾生無邊嗎?眾生無邊,釋迦佛說誓願度!有人說:無邊的話,那度也度不完,什麼時候能是個邊呢?如果整個過程是快樂的,是不是邊呢?再去討論。如果整個過程是痛苦的,我們就很在意有個邊;如果是快樂的話,就不會在意邊有多長、邊在哪裡。這個問題大家可以再去深入地討論。01:05

  接著我們就到:「故彼二種,成為因果。」現在我們就一起聽師父的講解。01:15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所以,

故彼二種,成為因果。

所以這兩者之中,是互為因果的。教是因,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結那個證的果,結那個修的果;然後反過來,修是因,證得那個證果的果是果,這個次第必然的。必然是由於教理的認識,照著教理的認識去做才能夠修行。也許在這個地方大家問了:「唉呀,那你這樣說的話,你跑到廟裡就是講那個規矩,這個道理我也不懂啊,你這個先不要跟我講這個道理。」這個有它的原因在,因為等到你進來了以後,把那個規矩講清楚了再修的話,那不可能,不可能!可是至少有一個這個現象,這個很清楚,你跑到廟裡來你已經有這個心──我要修行,或者說,啊,曉得這個好的!這一個地方,因地當中已經說,那世間的不好,這裡來好。既然世間的不好,這裡來好,當然你要拿掉世間的那個,到這裡來學。再說,等到你樣樣懂得了以後去做,做不到,那個時候太晚了。雖然你懂了,萬一兩腳一伸,完了以後,你懂了這個沒用,變成了三世怨,那很可惜。02:26
  好!接下來我提一個問題:「所以這兩者之中,是互為因果的。」兩者之中會互為因果。原文是「故彼二種,成為因果」,師父說:「兩者之中,互為因果」,大家可以看看這個有意思的差別嗎?02:48

  那麼什麼是因呢?「教是因」。那「教」正確的理解是什麼?就是有了正確的認識,事實上教正法是讓我們對一切的存在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是這樣吧?比如說存在的是有自性的,還是無自性的?這個法是常法,還是無常法?這一期生命對活著的認識、對死亡時刻的認識,對死後的來生的判斷等等,這都是教正法一定會教給我們的見地。03:23

  了解了這樣的──注意──正確的認識之後,師父說:「結那個證的果,結那個修的果;然後反過來,修是因,證得那個證果的果是果」,接著說:「這個次第必然的。必然是由於教理的認識,照著教理的認識去做才能夠修行。」那很顯然,就是我們會在教法裡邊學到比如說要守五戒等等,要守菩薩戒,教導我們不殺生,然後我們就會斷除對有情造作的殺業。所以,對於「照著教理的認識去做才能夠修行」,就是說教理是改變我們原有的認知,對吧?有一個新的認知。這個新的認知是佛教給我們的認知。那沿著這個認知下去修,修什麼?修掉原有那些習慣。那些習慣為什麼要修呢?因為它會感果啊!如果感樂果就不用修了,它是苦果呀!所以要把苦的因、苦的果修掉,去種樂因、結樂果。04:35

  其實把苦、樂放進教證法裡邊,我們就很有動力,不然我特別擔心你們學著、學著,就是學成一種像研究學問一樣;如果不向內調伏、不結合內心相續,佛法就沒有用武之地了!就積累一些什麼學說之類的。這樣的話,就會有一個問題:你有信仰嗎?信仰是什麼?我們認定的一個真理,然後用這個真理生活,用這個價值觀來面對自己和他人,就是人活天地間到底為什麼?意義何在?所以這個教理實際上是非常重要的,能夠重塑我們對自我乃至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它是非常重要的!05:25

  所以一定要什麼?「由於教理的認識,照著教理的認識去做才能夠修行」,這是一個次第。05:34

  那好!我們都聽好了,說:「啊,先學教理!」接著師父就提出了問題。這個問題是什麼呢?就是:「欸,如果你這樣說的話,你跑到廟裡還講那個規矩,講規矩的時候,比如說為什麼早晚課我不懂呀,這個道理我不懂呀!那不懂的話,你先不要跟我講這個道理。」意思就是說:我又不懂,你講這個道理之後,我沒有懂,我就不能照著做呀!對不對?因為教理不是要改變認識,沒有改變認識之前,不能照著做。06:07

  然後師父就要解釋這個原因。這個原因,我不知道大家是怎麼理解這段原因的?說:「把那個規矩講清楚了再修的話,那不可能」,為什麼呢?至少這有一個現象,對不對?後面有解釋說:有可能來不及了。06:28

  那我現在問大家一個問題:比如說建立了一個對教理的認識,這是要一個很長時間的學習,有的時候可能要學好多生;對中觀見的學習、對業果的薰習、對三寶功德的認知、暇滿、菩提心等等,這些都要超長時間的教理的學習。可是到了寺院之後,好像還沒有開始學習這些,馬上就要學寺院的規矩。我還不懂,我還沒有改變我的認識,那為什麼我要照著規矩做呢?然後師父就要解釋這個問題。07:02

  在這裡邊師父先舉了一個現象,說:「跑到廟裡來你已經有這個心──我要修行,或者說,啊,曉得這個好的!這一個地方,因地當中已經說,那世間的不好,這裡來好。」那「既然世間的不好,這裡來好」,就要拿掉世間的那個習氣等等到這裡邊學。接著說:等到你樣樣都懂了以後再做,做不到,那個時候太晚了。雖然你懂了,然後兩腳一伸,完了以後,也就好像沒有開始用功。師父說:「那很可惜。」07:46

  這一段到底在講什麼呢?

  你們認為在講什麼呢?07:52

  我們聽的就會覺得:剛剛建立說要從聽聞教法,然後沿著教法去證那個證正法,現在一出家了,一到寺院裡來,就不用這個次第了嗎?師父剛建立的,然後師父現在又說又不用這樣了。是這個意思嗎?08:10

  大家可以想想:這種狀況,你和誰要見面了?

  誰給你講規矩?誰來教你規矩?08:22

  是不是善知識要出場?有沒有發現善知識要出場?那善知識要教的弟子,比如出家的弟子,他有沒有條件呢?有啊!就是──我要修心!我要修行!至少是這樣的弟子吧!對不對?你不要修行,沒法教啊!「我要修行!」他有一個基本的認知就是:世間不好,來這裡好,要來這裡學,對不對?這是他這個弟子的一個基本的條件。08:54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4
文章: 33486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 0512講-傳遞教證二法需要依師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 0512講🍁傳遞教證二法需要依師

來源:廣海明月

講次 | 0512 (2024-10-31 ~ 2024-11-06)
標題 | 傳遞教證二法需要依師
廣論段落 | P13-L6 ~ P13-L6 故彼二種,成為因果。
音檔 | 8B 03:30 ~ 8B 04:15
手抄頁/行 | 第1冊 P251-LL7 ~ P251-LL2 ( 2015、2016 南普陀版 )
手抄段落 | 所以……這麼簡單。

00:00

  師父接著說:「所以進來的時候」,接下來我們就看這一段,現在聽這一段:00:08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所以進來的時候,已經有了這個認識說:我世間的認識不行的,要去聽善知識引導。這個本身就是最佳引導、最佳做法。究實說來,究實說來,等到你真正懂了以後再去做,世間沒有這樣的事情。難道你懂了這個飯以後你再吃嗎?難道你懂得了空氣以後你再呼吸嗎?難道你懂得了這個媽媽以後,你再讓她來養你嗎?天下的事情就這麼簡單!對不對?喏,所以這個一點都沒有說亂來或者迷信的成分,是絕對合理的,這個我們要了解。倒是我們愚癡,而是我們的執著,大家想想看對不對?這麼簡單。00:56
  有沒有發現?師父說:「所以進來的時候,已經有了這個認識說:我世間的認識不行的,要去聽善知識引導。這個本身就是最佳引導、最佳做法。」又出現了!對不對?注意喔!「進來的時候,已經有了這個認識說:我世間的認識是不行的。」他沒有說世間是不行的,是「我世間的認識」──我世間的認識是什麼意思?是不是我的心對某一些事情的看法?所以先更改的還是什麼?教正法裡邊的「認識」。01:37

  那麼這個認識怎麼更改呢?就要去聽善知識引導,這個本身就是最佳引導。大家認為這是走捷徑呢?還是浪費時間呢?如果聽的話。師父說:「最佳做法、最佳引導。」01:55

  接著說:「等到你真正懂了以後再去做,世間沒有這樣的事情。」接著有一系列,就是飯,還有空氣,還有知道「媽媽」的意思之後,才讓媽媽來養你嗎?這所有的一切都是。比如有飯吃你就吃了,實際上這都是一種福報,對不對?能夠有一個健康的呼吸系統,你才能呼吸呀;有媽媽,媽媽才能夠養我們,所以這一切都是一個福報。說這些事情就是不問為什麼,我們就享用到了。比如說呼吸、身體和很清新的空氣,有一個照顧自己的媽媽,有飯吃,這些美好的都是馬上就受用的,對不對?為什麼?就是業呀!業成熟在那裡,你還不懂什麼的時候,這個果相就成熟了,就有這些美好的東西。師父說:這一點都沒有說是迷信或者亂來的,這一個規律,是絕對合理的。02:56

  然後我想問大家:這一小段又在說什麼?

  是什麼感得你進寺院之後,有一個善知識來告訴你規矩?那些規矩為什麼要這樣做,我們可能還是不知道的。就好像小時候我們一開始上學,上學的時候為什麼要坐在椅子上呢?像我小時候我最不明白就是上課為什麼要坐在椅子上,不能在地上一邊跑、一邊聽嗎?那就是我最大的疑惑。甚至一年級結束了,我都沒弄明白這個問題。但是我還是得聽老師的,就得乖乖在椅子上坐著,如果我很不聽話站起來我就要被罰站。我確實被罰站了幾次,但是我也不苦惱,為什麼呢?因為我覺得站起來多好呀!那個小孩的心態就是那樣的,但是我還是會聽,照著老師的做。03:49

  所以在這種狀態下,你們覺得師父是要講什麼?本來是由教正法才到證正法!「欸,我還沒有學呢!我就要到證正法了嗎?」你們是在這樣問嗎?還是你們認為:教正法就是學經典嘛!對不對?那請問善知識口中給你講的規矩屬於教正法嗎?因為更改你的認識。就說要上早晚課,不出家是不需要上早晚課──有一些居士很勤奮也上──但是出家了要上早晚課、要早午齋,然後誦戒等等,這些都是原來沒有的,所以要跟著這樣做。04:33

  那善知識口中講的是不是教正法?

  那你說:善知識口中講的也可能是他的證正法。但是我們認知的部分得還是從教理開始認知,因為我們還沒有去證。04:46

  在這一段有一句話說:「是絕對合理的」,對不對?因為什麼事情還沒有知道意思時,比如說我們並不知道上學的意思,就都被父母送去上學了;等到明白上學的意思你再去上學就太晚了,因為那要花超多時間學習才會知道。師父說:「是絕對合理的,這個我們要了解。」05:10

  然後後面那句話:「倒是我們愚癡,而是我們的執著,大家想想看對不對?」這個執著就比如說:啊!教正法──由教正法出生證正法,就先聽嘛,就先學,先不要在心裡去自調伏,什麼都不要做,就一直學、一直學,等到學懂了,你再開始證正法!然後師父就說:事情不是這樣的,不是等到學懂了才做!05:35

  那說:「我學不懂怎麼在做呢?」那你就看看,還不懂的時候在做的例子這麼多。比如說:那好!學不懂、還沒明白我就在做的這些事情是不是一個存在?是不是合理?是合理的吧?因為它都是好事情啊!沒有讓你做壞事啊!吃飯啊、呼吸……這都是必需的。那學佛法,老師也會這樣教你的,你不明你先照做,然後一邊照做、一邊學,一邊改、一邊學──學教理。這樣的狀態那就不耽擱時間。06:08

  注意喔!注意!我提到下一個問題:有沒有注意到在講教正法和證正法的關係中,出現了兩個人物──就是善知識和弟子,有沒有發現?進入到這個教正法和證正法的因果關係的論述中,出現了兩個活生生的人物。就是說當你有一個師父的時候,你有一個善知識的時候,那你怎麼理解這段話呢?你的善知識會管你各種規矩,會規矩一些不知道取捨、會造惡業的部分,比如說殺生會感得壽命短促、墮落三途,縱生為人也是多病、短命等等這些果報。06:53

  那你可能說:「一定是這樣的嗎?」你心裡還不能夠確信,但是善知識就跟我們說:「佛說的你先照做,你先聽我的,你就不要殺生,比如說小螞蟻呀、小蜜蜂啊,甚至是蚊蟲,都不要殺牠們。」當我們還沒有明白這個業增長廣大,或者善惡業那種非常精細的標準的時候,遇到了善知識,就是少造太多惡業了!因為他的話聽起來就是對我們的一個軌範,不明白的,但是你的行為先改了。為什麼不明白先改呢?因為我要聽老師的話呀!那這一點算不算聞呢?也算聞啊!你不遇到善知識就不會聞啊!07:40

  所以從教正法到證正法的時候,它一定有一個了不起的善知識帶著從教正法到證正法。就像師父說的,為什麼說他證了之後,他反過來再驗證那個教正法:「原來是真的喔!」就是照這個試驗、試驗、試驗,喔!原來真的會出現一個這樣的結果。他就慢慢覺得那個教理是真的,所以就有一個再反回去證明他的那個論述的合理性和正確性──有的事是唯一性!08:08

  有沒有發現加入了善知識和弟子這兩者之後,才能夠完成從教正法到證正法所有的聞思修?如果這兩者沒出現是不可能的。所以它那個弟子的條件就是──我要修行!他到寺院裡來追隨善知識,對不對?他覺得世間那個認識是不好的,所以用教理來改變自己所有的認識。在這個認識之中,善知識什麼角色?就是給我們講教正法乃至傳遞我們證正法。08:38

  那你說教正法和證正法嚴格的界限是什麼?就是隨聞、隨做──你聽了多少,力所能及地去做。甚至不明白的,那我也可以跟著他做。做久了,有時候二十年後你才知道:原來這麼做是有這麼微妙和宏大的道理,我都不知道,幸虧我那個時候聽他的話了!09:03

  在這個問題的論述中,師父把依止法實際的操作面拿進去論述這段教理,我會覺得特別、特別親切,因為我們確實每個人都是這樣走過來的。比如說:剛跟在師父身邊學習的時候,那個時候就會聽到師父論述空性啊!你不懂,但是你會聽到,因為大場會講嘛!一個小朋友他聽不懂空性,但是他會說「自性空」、他會說「皈依三寶」,剛來慢慢幾天就學會了,但是他不懂什麼意思,他就慢慢地學會了。這就是跟在一個善知識身邊,你同時學教理,同時實踐善知識教給我們的取捨身心的法,然後你就更快地去印證教正法。沿著老師的這個次第,沿著這個道次第是何等幸運!09:57

  那時候你就一直說:教正法和證正法的界限到底是什麼?那你就帶著這個問題去思考。你也可以一直思考這個問題,有的時候佛法的這個道理,不是這一節課你聽了一下就能夠明白一個最正確的道理,但是你可以經年累月探索這個問題。10:17

  你說:探索起來沒有結果。但探索起來至少會斷惡修善吧?因為我們的行為就要符合教正法,對不對?比如說斷除十惡業,就是一定要廣行十善業,尊重善知識、父母、有德者,還有出家人等等,乃至恭敬一切眾生,這基本就是整個佛教的教理反覆在強調的事情。你聽了之後,能做多少就跟著做,不明白就跟著做,因為這些事情也不是造惡業嘛!然後做著、做著、做著,那個恭敬眾生的果報就在自己身上出現了!你就發現:這人生,為什麼我恭敬眾生心裡這麼舒適呢?為什麼我這麼感動呢?為什麼我事情這麼順了呢?你慢慢地就去體會,在心裡邊能夠嚐到那個味道。11:07

  所以這個佛法的美味,就在你心裡很美的、很美的那種覺受的傳遞。11:14

  這種教正法是聽的時候當下會很歡喜,但是你去照著做的時候,比如說有困境、有懷疑、有退墮、有懶散、有懶惰等等這種種的心,絕對是需要善知識督促的,不然過兩天就回到原點,然後回到原點再起來。所以整個的過程,從教正法到證正法這個因果的連結,沒有善知識,我們絕對是完不成的!11:40

  師父在這裡邊提出這一點,我實在覺得非常地感動!我不知道你們是怎麼想的?11:48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4
文章: 33486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0513講-傳遞教證二法需要依師(二)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0513講🍁傳遞教證二法需要依師(二)|【全廣II】光明版4K|真如老師|2024-11-07 ~ 11-13|全球廣論第二輪

來源:廣海明月

講次 | 0513 (2024-11-07 ~ 2024-11-13)
標題 | 傳遞教證二法需要依師(二)
廣論段落 | P13-L6 ~ P13-L6 故彼二種,成為因果。
音檔 | 8B 04:15 ~ 8B 05:23
手抄頁/行 | 第1冊 P251-LL1 ~ P252-LL6 ( 2016 南普陀版:P252-L1 ~ P252-LL5 )
手抄段落 | 所以我們……成為因果」。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所以我們現在了解,哦,原來是這樣啊!教、證。所以儘管你還沒有懂得道理,而跑到廟裡說,這些廟裡你信得過的法師告訴你怎麼做,這個正是。你聽他講嘛,然後照著他去做嘛,這還不是仍舊是不外這個教證二量在裡頭,一定這個次第!然後當你行持的時候,你慢慢地從驗證當中對這個教也加深認識,當你教加深認識,你的行持也加深認識,這個彼此有互相增上的。所以真正說起來,這個教、證不是截然的兩回事情──教,完了以後證,不是的;教多少,證多少,慢慢地向上。就像我們念書一樣,在小學裡面,你慢慢地一步、一步上去,一步、一步上去,是不斷地在教、證、教、證當中。我們在小學裡面老師告訴這個一,一加一等於二,你回去演習,因為你演習了以後,你可以念二年級,所以你對那個教是越來越認識,然後你這個證是越來越深入。每一個地方這個次第這麼清楚、這麼明白。繼續看文,「故彼二種,成為因果」。01:10
  其中這一段有講到說:「我們現在了解,哦,原來是這樣啊!教、證。」其實在某種程度上它就是一個事實,是一個存在。「所以儘管你還沒有懂得道理,而跑到廟裡說,這些廟裡你信得過的法師告訴你怎麼做,這個正是。你聽他講嘛,然後照著他去做嘛」,接著下面師父那句話:「這還不是仍舊是不外這個教證二量在裡頭,一定這個次第!」聽法師告訴你比如說五戒、三皈,或者告訴我們在某件事上解決方式不要造惡業,然後你聽了之後,你是不是要照做?是不是還是先更改了對這件事的認知?01:59

  因為有的時候我們就是想改變現在的狀態,我們採用的方式可能就是造惡業的方式,而且覺得自己是合理的。在這種狀況下,這種改善表面上是改善了,比如說你為了出一口悶氣你去造業,罵人或者誹謗別人,那是不是又是個苦因?將來你再遭遇到這個人,你們倆還是沒完。可能法師就告訴我們一個解開冤結的辦法,比如說修觀功念恩啊、修慈悲心啊、供養三寶啊,或者懺悔業障。這些方式你聽了之後、你信了之後,然後你去改了之後,你是不是依照聽到這個法師教你的辦法,讓我們來改變我們對這個事情的處理方式?這是不是改自己?依據我們對這個事情了解的認識之後改變自己,就是拿掉了原來的認識,以及原來的認識產生的解決問題的錯誤方式。所謂錯誤就是苦!02:59

  其實我一直特別驚訝地發現:苦的和錯的都在一塊!就是讓你受苦的──現在和未來都受苦的──你就不要做,因為那就是錯的,因為所有的有情都想離苦得樂。那麼生死是不是錯的事?死亡是我們人世間最慘痛的事情,愛別離苦摧毀了此生一切的榮耀等等,一切團聚都毀掉了,它是個大苦,所以佛陀才來幫我們解決生死大苦。所有的這一切都是從教正法開始,到證正法;而這一切,沒有善知識的傳遞是無法完成,乃至無法開始的。03:44

  所以「故彼二種,成為因果」,聽起來就是宗大師的一個論述,但這種論述裡邊含攝了多麼長的一個道次第的聽聞和修行。比如說我們僧團學五大論都二十年了,在二十年之前也在學,也不知道過去生學了沒?那麼學完之後,你還要去證得這裡邊所說的,要取的取、要捨的捨。這麼長的一個過程──去論述這個因和果的過程,沒有善知識的陪伴,根本是無法完成的,所以一定要善知識!一定要善知識!還有什麼?弟子,一個如法的弟子。你說:「現在我不如法。」那努力把它修成如法的弟子。04:29

  我覺得師父從這樣的一個角度反覆在論述教正法和證正法,不然我們去看這一段,說:「喔!教正法是因、證正法是果,那我明白了!」然後你就可以直接跟別人去講了,甚至講個一千遍、一萬遍。但是跟一個善知識在旁邊看,或者親近一個善知識他告訴你怎麼做,看到這兩個字的時候,你就會覺得凝聚了深深深深的師生之情啊──善知識的慈悲,還有弟子的虔誠。不然這個事是完不成的,對不對?05:04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4
文章: 33486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 0514講-依師能令聞思修完美合一(一)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 0514講🍁依師能令聞思修完美合一(一)

講次 | 0514 (2024-11-14 ~ 2024-11-20)
標題 | 依師能令聞思修完美合一(一)
廣論段落 | P13-L6 ~ P13-LL6 如跑馬時……修行所餘。
音檔 | 8B 05:23 ~ 8B 06:50
手抄頁/行 | 第1冊 P252-LL5 ~ P253-LL5 ( 2016 南普陀版:P252-LL5 ~ P253-LL5 )
手抄段落 | 下面……開車一樣」。



來源:廣海明月

00:00
  我們接著來看:「如跑馬時,先示其馬所應跑地,既示定已,應向彼跑。若所示地是此跑處而向餘跑者,定成笑事。豈可聞思決擇此事,若修行時修行所餘。」這一段看一看師父的解釋。好!我們一起聽:00:32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下面,

如跑馬時,先示其馬所應跑地,既示定已,應向彼跑。

就像跑馬一樣,先告訴你怎麼跑,告訴你了,照著去跑。以我們現在來說開汽車一樣,拿了個地圖告訴你怎麼開,然後呢?你去開。

若所示地是此跑處而向餘跑者,定成笑事。

如果告訴你向這邊跑的,剛講的時候,等到你真正跑的時候另外一個方向,那是開玩笑。像我們開汽車,現在說你要到哪裡去啊,看那個地圖,看完了半天真正開車的話,反方向走,那你這個地圖看它幹什麼啊?那不是顛倒嗎?經、論告訴我們的,就是這個樣,就是這個樣。同樣的道理,譬如眼前我們來說,跑到寺院裡面說,既然你想來修行的話,跑到寺院裡面,哦,這個法師、師父告訴你怎麼做,你歪起了頭:「我要這樣做!」那你不必跑到廟裡來,這個很明白,同樣的這個道理在。你可以說明,這個什麼,那麼然後呢解釋清楚,這個是應該的。這概念我們要很清楚、很明白地認識、了解。

豈可聞思決擇此事,若修行時修行所餘。

哪裡說聽的時候聽這個,然後呢思惟的時候思這個,這個聞、思本來就是講教,然後修行的時候修別的?不可以!就像那個跑馬一樣,就像那個開車一樣。02:02
  這一段裡出現了「跑馬」、「汽車」還有「地圖」,對吧?這裡邊也出現了「距離」,就是此地到彼地。彼地就是目的,目的是我們沒有達到的地方。我們是站在要出發的地方,然後去到目的地的部分,對吧?出現了這種這麼長的一個距離──目的地。02:30

  在這裡邊就說,注意!當我們要出發的時候,我們的目的地已經確定好了,對吧?所以你出發的時候你會知道自己去那個地方,要朝那個地方走。就像我們做所有的事情,比如說去市場買菜也是,就去買菜。很多的事情,我要對別人觀功念恩,我就觀功念恩;我要想跟別人吵架,就去吵架。就是你的目的是什麼,這個很重要!03:01

  那麼目的是由什麼決定的呢?

  注意喔!

  是你想要什麼目的就是什麼目的嗎?不是的!目的是教正法決定的,是不是?這裡邊的目的和教正法緊緊相連,甚至你沒有學教正法,你就不知道目的是要成佛,要經過發菩提心成佛是不知道的!所以這個目的完全是抉擇教正法之後出現的目的。03:37

  那為什麼我們要抉擇教正法出現了這樣的目的呢?因為我想去那裡呀!為什麼想去那裡呢?離苦得樂呀!不僅僅讓自己離苦得樂,也讓芸芸眾生都離苦得樂啊!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所有的眾生一起進行大樂的狀態,那不是太美了嗎?就是太喜歡這個目的或者說理想了,所以才想要去成佛。04:02

  所以我們從此地出發的時候就要去佛地,是這樣的吧?那如果我們出發之後去走了一個很奇怪的地方,這裡邊說跑到另外一個地方了,「向餘跑」,跑到另外的地方。說:「定成笑事」!注意喔!這個「定成笑事」,是誰發現錯了呢?一定不是正在跑的那個人他自己知道錯了,他知道錯了他就不會跑了;一定是跑完的人發現:欸!你這個校準方向的時候錯了。因為從出發點他不一定能看到目的,為什麼?看不到,太遙遠了!對不對?04:40

  為什麼說遙遠?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在說佛陀的功德的時候,《金光明最勝王經》裡邊有提到:「如大海水量難知,大地微塵不可數。如妙高山叵稱量,亦如虛空無有際」,你聽完了之後,你說這個佛功德是怎樣的?「諸佛功德亦如是,一切有情不能知。於無量劫諦思惟,無有能知德海岸。」無量劫你專注、專注地去思考,你都不知道佛陀功德的彼岸在哪裡!對於這樣一種狀況下,能看到目的嗎?好像看不到。所以說你從起點的時候是看不到目的在哪兒,但是你會知道你想去那裡。05:27

  那給我們校準目的的到底是誰呢?又出來了──善知識!善知識依據什麼校正目的?教正法。誰知道我們從出發地跑反了?善知識!對不對?所以守護這個從教正法到證正法去目的地,從開始到中間、到結論,都是善知識帶我們完成;沒有善知識,完全不可能不偏離的。因為不認路嘛!看了看地圖也不認路啊,就會把相似的混在一起。06:05

  所以師父說:「到寺院裡師父讓你這麼做,然後你就說:『我要這樣做!』」就出現了什麼?跟師父相反的。這就是一個向反處跑,師父舉了這樣一個例子。那為什麼向相反的地方跑還這麼理直氣壯呢?因為他自己覺得對呀!那自己覺得對,是從什麼經驗中得來的?就是從以往的經驗中。那你成佛過嗎?如果你沒成佛過的話,那就要跟善知識學怎麼成佛。自己原有的那種經驗不是成佛的經驗,是什麼?是輪迴的經驗、是造惡業的經驗,所以才要聽善知識的。06:44

  所以了解了教理之後,這個教理怎麼樣地去改變我們的身、語、意三,從思想、認知,然後到行為,怎麼改?在森然萬境中怎麼持這個戒,認知到什麼是犯戒?這全部都要跟老師學。沒有跟老師學,一定會從看到那個目的之後向相反方向跑,就是此處說的「定成笑事」。怎麼樣不要變成笑話?不要變成那種悲涼的笑話?就是要緊緊地跟住善知識,授其鼻肉,才能朝向正確的方向。當然這個善知識我們是事先觀察過的。07:29

  下面說:「豈可聞思決擇此事,若修行時修行所餘。」聽了這個,思惟的時候想這個,修的時候修行另一個東西,就是這三者不相關。那這是在做什麼?但是實際上我們就是聽一套,研討的時候研討一套,然後在做的時候再做一套,就好像三套。那麼是誰把這三套變成都是一套?聽的也就是思的,思的就是修的。誰能夠把這個非常頑固的三套馬車合成一套、完美地契合呢?就是我們生命裡那個大恩人──善知識啊!08:06

  師父他講道次第就是這個意思啊!每天、每天,每一節課、每一節課,告訴我們怎麼樣地結合心續。所以能避免跑馬跑歪了、跑反了的那個人,就是善知識!沒有善知識,就算我知道了不向反方向跑,一出發有可能就是反方向跑,自己還特別倔強,認為我這就是目的、我這就是朝正向跑。因為沒經驗嘛!08:35

  所以跟善知識學習的時候,他就有一種強烈的對比性,比如說對做這個事情的動機,乃至在開始加行的時候,所有的行為是否依然朝向「為利有情願成佛」這樣的一個動機?還是我們突然把事情縮向現世的目標,就是此生怎麼樣得到名、得到利呀,怎麼樣快一點把事情完成啊!至於能不能造善業、是不是發菩提心,這都不重要了。這是不是反了?就是反了!但是我們一做事就會反,因為就只會這樣做事。09:06

  所以怎麼樣讓這匹馬真正能夠跑向目的地呢?不是你一放開之後牠自己跑,一定要什麼?要有一個牽馬的人──引導者。跟著他的方向才是去目的地,而不是去自己曾經的惡趣、去自己曾經的輪迴、輪迴、再度地輪迴。

  大家認為呢?09:33
圖檔
發表主題 回覆文章

回到「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