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6.20 中國時報
夏日防中暑 刮痧保健
孫茂峰(長庚醫院中醫科醫師)
夏天到了,路上行人紛紛換上清涼的衣服,但你可能會發現,怎麼有人脖子、臂膀上紅青紫一片,該不會被家暴了吧!其實人家只是去「刮痧」而已。
一般人認為刮痧可以消暑、解熱、去疲勞,但在動手之前,還要要先了解刮痧的時候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項與禁忌,才能正確進行刮痧保健,安全達到效果。
刮痧的「痧」就是體內的氣血淤積和阻塞,以現今的說法叫做「毒素」。若毒素在體內累積太多,沒有適當釋放出來,日積月累容易引發病痛,因此可藉由刮痧保健法進行排毒、去除淤積。
「刮痧」就是用手、刮痧器具及潤滑劑,在身體表面皮表、經脈、穴區帶,施以捏、提、擠、刮、刺、挑等手法,使皮膚出現片狀或點片狀瘀斑或局部充血,呈現紫暈,以減輕內部的炎症及疼痛。
注意事項與禁忌
刮痧時有哪些需要注意事項?首先是使用正確的刮痧器具,找邊緣鈍而圓滑的器具,避免擦傷皮膚。寬度約成人手掌寬度,易於抓握,也利於使力。其次是方向、力道、角度要正確,讓刮痧板與皮膚成45﹣90度角,單方向刮,力道由輕漸重則不致受傷。一次大約刮5﹣10公分即可,刮到顏色不再變化就可以停止。
飯前、飯後半小時 禁止刮痧
在幫他人刮痧時,最好在刮拭的過程中經常詢問及觀察患者情況,如有不適最好馬上停止刮拭,讓患者喝些溫開水,坐下或平臥休息。掌握力道輕重,手法要正確,由上而下順刮,並時時補充潤膚油或水,保持潤滑,以免刮傷皮膚。
飯前、飯後半小時內禁止刮痧,以免消化不良。最重要的是,應根據被刮拭者的年齡、體質及處理部位,隨機掌握刮拭時間,一切以自我感覺滿意、舒服為原則。
中暑了 怎麼辦?
中暑是夏日最普遍常見的病症,當身體出現流汗多、手腳冰冷、沒有食慾、口乾舌燥、站不穩、容易疲累等症狀,就表示快中暑了;要盡快離開悶熱的環境、多補充水分、讓身體自然散熱,就能避免更嚴重的中暑症狀。
如果已經有中暑症狀,但意識清楚,先到陰涼處躺下、將頭部放低,並鬆開衣服,輕鬆呼吸,緊接著補充水分或運動飲料,並以冷毛巾或酒精擦拭身體,幫助散熱降溫。快昏倒或意識不清,甚至昏迷時,必須立即送醫,但在送醫途中記得仍要持續進行散熱降溫的動作。
刮痧後 要注意這些
刮痧後要免受風寒侵襲,須待毛孔閉合恢愎原狀後(約二小時)才可入浴,不可洗冷水澡;且不宜發怒、煩躁或憂思焦慮,應保持情緒平靜;飲用一杯溫開水,促進氣血循環,以利代謝物從尿液中排出。
夏日防中暑 刮痧保健
版面規則
有關推拿、按摩、刮痧
有關推拿、按摩、刮痧
Re: 夏日防中暑 刮痧保健
刮痧介質
為了減少刮痧的阻力、避免皮膚擦傷和增強療效,在施術時常選用適當的潤滑劑、活血劑.
水劑:常用冷開水,在發熱時可用溫開水,米酒亦可。
刮痧活血劑:係採用天然植物經提煉濃縮調配而成。其具有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擴張毛細血管,利於所出痧塊的吸收且無毒副作用。因此,不僅具有潤滑作用且有輔助治療和縮短療程的作用,例如:萬金油、青草膏。
除了上述的工具與介質外,還應配備一些常規的消毒用品,例如95%酒精、75%酒精和消毒棉籤、棉球等,主要是用於刮痧術前病人局部皮膚的常規消毒,以備不時之需。
禁忌證
雖然刮痧療法在臨床上的應用十分廣泛,但是與任何一種療法一樣有它的局限性,刮痧療法的禁忌證有以下幾種:
對刮痧恐懼或過敏者,忌用本法。
有出血傾向的疾病,忌用本法治療,如血小板減少性疾病、白血病等。
年老體弱、空腹、妊娠婦女的腹部;女性的面部忌用大面積強力刮拭。
傳染性皮膚病,如癤腫、癰瘡、疤痕、潰爛、性傳染性皮膚病及皮膚不明原因的包塊或糖尿病足等患者等,不宜直接在病部位刮拭。
凡危重病症,如急性傳染病、重症心臟病等,在有可能時,應立即送醫院觀察治療,在確無條件的情況下可考慮暫用本法急救,以爭取更多的時間和治療機會以後送急診處置。
為了減少刮痧的阻力、避免皮膚擦傷和增強療效,在施術時常選用適當的潤滑劑、活血劑.
水劑:常用冷開水,在發熱時可用溫開水,米酒亦可。
刮痧活血劑:係採用天然植物經提煉濃縮調配而成。其具有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擴張毛細血管,利於所出痧塊的吸收且無毒副作用。因此,不僅具有潤滑作用且有輔助治療和縮短療程的作用,例如:萬金油、青草膏。
除了上述的工具與介質外,還應配備一些常規的消毒用品,例如95%酒精、75%酒精和消毒棉籤、棉球等,主要是用於刮痧術前病人局部皮膚的常規消毒,以備不時之需。
禁忌證
雖然刮痧療法在臨床上的應用十分廣泛,但是與任何一種療法一樣有它的局限性,刮痧療法的禁忌證有以下幾種:
對刮痧恐懼或過敏者,忌用本法。
有出血傾向的疾病,忌用本法治療,如血小板減少性疾病、白血病等。
年老體弱、空腹、妊娠婦女的腹部;女性的面部忌用大面積強力刮拭。
傳染性皮膚病,如癤腫、癰瘡、疤痕、潰爛、性傳染性皮膚病及皮膚不明原因的包塊或糖尿病足等患者等,不宜直接在病部位刮拭。
凡危重病症,如急性傳染病、重症心臟病等,在有可能時,應立即送醫院觀察治療,在確無條件的情況下可考慮暫用本法急救,以爭取更多的時間和治療機會以後送急診處置。
Re: 夏日防中暑 刮痧保健
{轉貼}
1.頸椎胸椎刮痧
2.肩膀筋左右刮痧
3.膀胱經左右俞穴刮痧
4.背部斜刮
5.胸部刮痧
6.胸部斜刮痧
7.上肢外側刮痧
8.上之內側刮痧
9.下肢外側刮痧
10.下肢後側刮痧
11.下肢內側刮痧
1.頸椎胸椎刮痧
2.肩膀筋左右刮痧
3.膀胱經左右俞穴刮痧
4.背部斜刮
5.胸部刮痧
6.胸部斜刮痧
7.上肢外側刮痧
8.上之內側刮痧
9.下肢外側刮痧
10.下肢後側刮痧
11.下肢內側刮痧
您沒有權限檢視這篇文章所附加的檔案。
Re: 夏日防中暑 刮痧保健
刮痧可以消暑、解熱、去疲勞嗎?該怎麼刮?
雜誌45期 文~顧景怡
由香港演員梁家輝擔綱,還未在台灣上映過的電影「刮痧」,今春在大陸與西方世界席捲熱潮。許多看過這部電影的歐美人,都趁拜訪北京時,體驗中國流傳甚久的痧,以滿足對東方醫學的神秘遐想。
電影的背景是在美國,劇情的高潮就由劇中梁家輝小孩背後片片紅色的痧痕掀起。原是爺爺(梁家輝的父親)為了替愛孫退燒而刮痧留下的印記,在美國醫生的眼中卻成了「虐待兒童」的罪證。梁家輝吃上官司,一場中西文化衝突於焉展開。
引起這場紛爭的紅色痧痕,對於生長在台灣的民眾卻是一點也不陌生。特別是在容易中暑的炎炎夏日,常看見有人拿著湯匙或只是徒手用指節、指背往另一人背上重複地刮,不久後,紅紅紫紫的斑痕便會出現。
「刮痧是把不舒服的症狀刮出來,」長庚中醫院骨傷科主任楊哲彥簡單明瞭地說。
「痧」就是體內氣血淤積、阻塞,一旦「不通」,病症隨之而來。藉由刮痧可以排毒、去除淤積。
中華民國科學氣功學會理事長吳長新表示,若用現代的語言解釋,痧毒就是無法消化的食物、營養素,或無法排除的代謝廢物累積而來。
除了血液循環可能受阻外,體內還有許多液體的循環也可能受阻,如淋巴液、細胞外液、組織間液等。
刮痧就如按摩,可以促進體內液體的循環,避免阻塞,振興復健醫學中心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建成由西方醫學的觀點解釋,一旦液體流動受阻,就容易產生慢性筋膜炎,會感覺局部肌肉僵硬。
其實,刮痧不只是退燒、消解體內暑氣,也不限於夏季使用,隨不同的穴位與經絡,影響不同反射區的健康,刮不同的部位就會有不同的效果。
例如,腰部經絡主腎,上背部主心肺功能,下背則主肝膽脾胃。
而一般民眾最常刮的肩頸部位則是可以退燒、去暑、袪風寒的「頸三條」(見圖)。這個部位居於頭、頸交界之際,若是緊繃,會造成全身氣脈不通,熱氣沒辦法散。
肩頸一鬆,全身鬆
也因此,「肩頸一鬆,全身鬆」,吳長新引用古籍記載解釋,刮頸三條,對去暑、放鬆緊繃的效果特別好。
首先是「督脈」,也就是中樞神經,由後腦杓最突出的枕骨一直到大椎穴。另外兩條經絡則是主風寒的「膽經」、「膀胱經」,由雙耳背面的高骨到肩膀。
刮頸三條不只緩解症狀,常刮這些經絡也可預防感冒。
刮痧的力道也會產生不同效果。「輕刺激是『補』、強刺激是『洩』,」吳長新解釋,一般民眾不知自己體質,拿捏不住該補該洩,就保持力道平均「平補平洩」。
振興醫院復健醫學部醫師陳建成也由按摩的觀點看刮痧,深層的按摩力氣可達肌肉、肌腱,淺層的按摩則僅止於皮下組織或是皮下組織到肌膜層之間,效果有別。
愈痛愈有效、愈黑愈有效?
但是,不管力道大小,刮痧並非痛才有效,更不應痛得呼天搶地。此外,也不是非得刮得傷痕又深又紫、甚至皮破血流才可罷手。
楊哲彥表示,有問題的部位刮痧才會較痛。而正常的部位紅得快褪色也快;反之,有問題的部位很慢才出現紅瘀,褪色速度也慢。
刮痧部位、力道若不對,出現的紅紅紫紫也只不過是微血管破裂的現象,不僅無效,還造成皮肉之傷。
其實,無論是否為穴位經絡部位,只要重複拍打、按壓,本來就會產生疼痛。
吳長新的經驗是,不健康的部位刮起來會感到不平滑,痛也只是「普通的痛」。而正常情況下,身體健康的年輕人,2~3個小時痧痕就會褪去,大部份的人最長一天內就消失了。
即使年紀大、病重的人,也是2~3天就消失,但是使勁刮、亂刮,一兩個星期可能都無法消去。
有些民眾也可能因刮不出痧而更使勁地用力,但是,吳長新表示,除了方法錯誤外,刮不出痧也可能是最近常刮或者病得太嚴重而不易刮出痧。
另有些接受錯誤刮痧的民眾,經歷死去活來的疼痛後感覺很舒服,就誤以為是刮痧奏效。其實是所謂「痛」而後「快」,是身體受到重大刺激後,正常的生理反應。
大痛忘小痛
陳建成解釋,身體一般由較細的神經纖維傳導疼痛訊息,但若因更大的外力刺激更粗的神經纖維,產生的訊息傳遞回大腦後,在一個被稱為「閘門」的地方,會改變訊號,讓身體忽略原來較小的疼痛(學理上稱為門戶控制理論)。
大力的刺激也誘使體內產生腦內啡(endorphin)而達到止痛的作用。這也可能是有些人接受一些大的外力刺激後反而覺得比較舒服的原因。
此外,刮痧的過程也可能使體內產生反應,血管擴張、止痛物質釋出也會讓刮完痧的人感覺舒服。不過,若是引起過度的發炎反應,可能就會造成反效果。
中醫師楊哲彥表示,刮痧的效果受個人健康狀況、體質、年齡、性別影響。刮痧對體質屬熱證和實證的人效果較佳。
此外,刮痧針對的是功能性的問題,對器質性問題效果有限。
功能性的問題如局部痠痛無力、頭暈頭痛、煩躁發熱、胸悶呼吸不順等等。而器質性疾病則是系統性疾病,如心臟病、肝病、腎臟病、神經系統疾病等等。
雖然可刮痧的穴位與經絡遍及全身,但一般人多半不是熟諳穴位脈絡的能手,也拿捏不準力道大小,安全問題不容忽視。
楊哲彥建議避免眉心到嘴角的三角部份,因為一旦刮破皮,感染容易禍延至腦部。
振興醫師陳建成也提醒,避免血管、神經豐富的區域,例如頸部腹面,或是缺乏皮下組織,肌肉與骨骼非常接近的部位,如鎖骨、脛前骨等等。因為一旦方法錯誤,用力失當,可能刮傷表淺神經或微血管。此外,老年人血管中的硬化粥狀斑塊可能因過度用力而破裂,而衍變成中風。
孕婦、身體虛弱者,皮膚上有感染、傷口,或患有傳染性疾病、心臟病、糖尿病、血友病、惡性腫瘤、骨傷等,都應避免。
刮完痧後也應注意保持刮過部位的清潔,避免刮破皮又造成感染,得不償失。
此外,若是多人使用同一刮痧器材,更應注意消毒,預防傳染。
「刮痧如果了解原理、方法正確,絕對不會有問題,而且每個部位都可刮痧,」中華民國科學氣功學會理事長吳長新強調,要刮痧的人必須了解經絡,生理解剖,才是真正刮痧,不然就只是碰運氣。
如何正確、安全地刮痧,吳長新提供下列幾項要訣:
1. 使用正確的刮痧器具
找邊緣鈍而圓滑的器具,避免擦傷皮膚。例如梳子背脊、瓷湯匙、刮痧板。厚度要適中,太厚刮不到痧,太薄易傷皮膚。寬度約成人手掌寬度,易於抓握,也利於使力。
2. 角度、力道、方向正確
將刮痧板與皮膚成90度角,垂直下壓,單方向刮。力道由輕漸重,就不會痛,不會受傷。一次大約刮5~10公分即可,刮到顏色不再變,就可停止。
3. 塗抹潤滑物品
可在刮痧前塗抹潤滑物品,如水、綠油精、萬金油、嬰兒油等等。或是使用含紅花、川芎、當歸等配方的刮痧膏。
雜誌45期 文~顧景怡
由香港演員梁家輝擔綱,還未在台灣上映過的電影「刮痧」,今春在大陸與西方世界席捲熱潮。許多看過這部電影的歐美人,都趁拜訪北京時,體驗中國流傳甚久的痧,以滿足對東方醫學的神秘遐想。
電影的背景是在美國,劇情的高潮就由劇中梁家輝小孩背後片片紅色的痧痕掀起。原是爺爺(梁家輝的父親)為了替愛孫退燒而刮痧留下的印記,在美國醫生的眼中卻成了「虐待兒童」的罪證。梁家輝吃上官司,一場中西文化衝突於焉展開。
引起這場紛爭的紅色痧痕,對於生長在台灣的民眾卻是一點也不陌生。特別是在容易中暑的炎炎夏日,常看見有人拿著湯匙或只是徒手用指節、指背往另一人背上重複地刮,不久後,紅紅紫紫的斑痕便會出現。
「刮痧是把不舒服的症狀刮出來,」長庚中醫院骨傷科主任楊哲彥簡單明瞭地說。
「痧」就是體內氣血淤積、阻塞,一旦「不通」,病症隨之而來。藉由刮痧可以排毒、去除淤積。
中華民國科學氣功學會理事長吳長新表示,若用現代的語言解釋,痧毒就是無法消化的食物、營養素,或無法排除的代謝廢物累積而來。
除了血液循環可能受阻外,體內還有許多液體的循環也可能受阻,如淋巴液、細胞外液、組織間液等。
刮痧就如按摩,可以促進體內液體的循環,避免阻塞,振興復健醫學中心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建成由西方醫學的觀點解釋,一旦液體流動受阻,就容易產生慢性筋膜炎,會感覺局部肌肉僵硬。
其實,刮痧不只是退燒、消解體內暑氣,也不限於夏季使用,隨不同的穴位與經絡,影響不同反射區的健康,刮不同的部位就會有不同的效果。
例如,腰部經絡主腎,上背部主心肺功能,下背則主肝膽脾胃。
而一般民眾最常刮的肩頸部位則是可以退燒、去暑、袪風寒的「頸三條」(見圖)。這個部位居於頭、頸交界之際,若是緊繃,會造成全身氣脈不通,熱氣沒辦法散。
肩頸一鬆,全身鬆
也因此,「肩頸一鬆,全身鬆」,吳長新引用古籍記載解釋,刮頸三條,對去暑、放鬆緊繃的效果特別好。
首先是「督脈」,也就是中樞神經,由後腦杓最突出的枕骨一直到大椎穴。另外兩條經絡則是主風寒的「膽經」、「膀胱經」,由雙耳背面的高骨到肩膀。
刮頸三條不只緩解症狀,常刮這些經絡也可預防感冒。
刮痧的力道也會產生不同效果。「輕刺激是『補』、強刺激是『洩』,」吳長新解釋,一般民眾不知自己體質,拿捏不住該補該洩,就保持力道平均「平補平洩」。
振興醫院復健醫學部醫師陳建成也由按摩的觀點看刮痧,深層的按摩力氣可達肌肉、肌腱,淺層的按摩則僅止於皮下組織或是皮下組織到肌膜層之間,效果有別。
愈痛愈有效、愈黑愈有效?
但是,不管力道大小,刮痧並非痛才有效,更不應痛得呼天搶地。此外,也不是非得刮得傷痕又深又紫、甚至皮破血流才可罷手。
楊哲彥表示,有問題的部位刮痧才會較痛。而正常的部位紅得快褪色也快;反之,有問題的部位很慢才出現紅瘀,褪色速度也慢。
刮痧部位、力道若不對,出現的紅紅紫紫也只不過是微血管破裂的現象,不僅無效,還造成皮肉之傷。
其實,無論是否為穴位經絡部位,只要重複拍打、按壓,本來就會產生疼痛。
吳長新的經驗是,不健康的部位刮起來會感到不平滑,痛也只是「普通的痛」。而正常情況下,身體健康的年輕人,2~3個小時痧痕就會褪去,大部份的人最長一天內就消失了。
即使年紀大、病重的人,也是2~3天就消失,但是使勁刮、亂刮,一兩個星期可能都無法消去。
有些民眾也可能因刮不出痧而更使勁地用力,但是,吳長新表示,除了方法錯誤外,刮不出痧也可能是最近常刮或者病得太嚴重而不易刮出痧。
另有些接受錯誤刮痧的民眾,經歷死去活來的疼痛後感覺很舒服,就誤以為是刮痧奏效。其實是所謂「痛」而後「快」,是身體受到重大刺激後,正常的生理反應。
大痛忘小痛
陳建成解釋,身體一般由較細的神經纖維傳導疼痛訊息,但若因更大的外力刺激更粗的神經纖維,產生的訊息傳遞回大腦後,在一個被稱為「閘門」的地方,會改變訊號,讓身體忽略原來較小的疼痛(學理上稱為門戶控制理論)。
大力的刺激也誘使體內產生腦內啡(endorphin)而達到止痛的作用。這也可能是有些人接受一些大的外力刺激後反而覺得比較舒服的原因。
此外,刮痧的過程也可能使體內產生反應,血管擴張、止痛物質釋出也會讓刮完痧的人感覺舒服。不過,若是引起過度的發炎反應,可能就會造成反效果。
中醫師楊哲彥表示,刮痧的效果受個人健康狀況、體質、年齡、性別影響。刮痧對體質屬熱證和實證的人效果較佳。
此外,刮痧針對的是功能性的問題,對器質性問題效果有限。
功能性的問題如局部痠痛無力、頭暈頭痛、煩躁發熱、胸悶呼吸不順等等。而器質性疾病則是系統性疾病,如心臟病、肝病、腎臟病、神經系統疾病等等。
雖然可刮痧的穴位與經絡遍及全身,但一般人多半不是熟諳穴位脈絡的能手,也拿捏不準力道大小,安全問題不容忽視。
楊哲彥建議避免眉心到嘴角的三角部份,因為一旦刮破皮,感染容易禍延至腦部。
振興醫師陳建成也提醒,避免血管、神經豐富的區域,例如頸部腹面,或是缺乏皮下組織,肌肉與骨骼非常接近的部位,如鎖骨、脛前骨等等。因為一旦方法錯誤,用力失當,可能刮傷表淺神經或微血管。此外,老年人血管中的硬化粥狀斑塊可能因過度用力而破裂,而衍變成中風。
孕婦、身體虛弱者,皮膚上有感染、傷口,或患有傳染性疾病、心臟病、糖尿病、血友病、惡性腫瘤、骨傷等,都應避免。
刮完痧後也應注意保持刮過部位的清潔,避免刮破皮又造成感染,得不償失。
此外,若是多人使用同一刮痧器材,更應注意消毒,預防傳染。
「刮痧如果了解原理、方法正確,絕對不會有問題,而且每個部位都可刮痧,」中華民國科學氣功學會理事長吳長新強調,要刮痧的人必須了解經絡,生理解剖,才是真正刮痧,不然就只是碰運氣。
如何正確、安全地刮痧,吳長新提供下列幾項要訣:
1. 使用正確的刮痧器具
找邊緣鈍而圓滑的器具,避免擦傷皮膚。例如梳子背脊、瓷湯匙、刮痧板。厚度要適中,太厚刮不到痧,太薄易傷皮膚。寬度約成人手掌寬度,易於抓握,也利於使力。
2. 角度、力道、方向正確
將刮痧板與皮膚成90度角,垂直下壓,單方向刮。力道由輕漸重,就不會痛,不會受傷。一次大約刮5~10公分即可,刮到顏色不再變,就可停止。
3. 塗抹潤滑物品
可在刮痧前塗抹潤滑物品,如水、綠油精、萬金油、嬰兒油等等。或是使用含紅花、川芎、當歸等配方的刮痧膏。
Re: 夏日防中暑 刮痧保健
"MISSC美女and enmo美女~~~妳們好棒!真的好棒唷!!" 嘻
不過問題來了~~一個人住時怎麼刮痧呀?
不過問題來了~~一個人住時怎麼刮痧呀?
我願像是一陣風!!
當春風撫上妳的臉時;
代表著我就陪伴在妳的身旁!
當春風撫上妳的臉時;
代表著我就陪伴在妳的身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