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門事親

有關內科方面,請在此貼!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68
文章: 33945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儒門事親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金‧張從正著‧‧儒門事親

建檔: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 何威德技正


儒門事親 金 考城張從政著

==大標題== 儒門事親序

是書也戴人張子和專為事親者著,論議淵微,調攝有法,其術與東垣、丹溪並傳。
名書之義,蓋以醫家奧旨非儒不能明,藥品酒食非孝不能備也,故曰為人子者不可
不知醫。予幼失怙,慈親在堂踰七望八,滫髓既具,未嘗不防以藥物,每慮當有所
饋,委之時醫,恐為盡道之累,將欲遍閱方書,諸家著述繁雜,竊為是皇皇者數載
矣,近得是書如獲寶璐,執是以証何慮臆說之能惑。惜其板久失傳,本多亥豕之偽
,因付儒醫聞忠較訂鋟梓,與世之事親者共云。嘉靖辛丑三月戊子,復元道人邵輔
序。

==大標題== 儒門事親論方目錄〔待補〕

==大標題== 卷一

==中標題== 七方十劑繩墨訂一

方有七劑有十舊矣,雖有說者辯其名而已,敢申昔人已刱之意而為之訂。夫方者猶
方術之謂也。易曰方以類聚,是藥之為方類聚之義也,或曰方謂五方也,其用藥也
各其方,如東方瀕海鹵斥而為癰瘍,西方陵居華食而多頵腄贅癭,南方瘴霧卑濕
而多痹疝,北方乳食而多藏寒滿病,中州食雜而多九疸食癆,中滿留飲吐酸腹脹之
病,蓋中州之地土之象也,故脾胃之病最多,其食味居處情性壽夭兼四方而有之,
其用藥也亦雜諸方而療之,如東方之藻帶,南方之丁木,西方之薑附,北方之參苓
,中州之麻黃遠志,莫不輻輳而參尚,故方不七不足以盡方之變,劑不十不足以盡
劑之用。劑者和也,方者合也,故方如瓦之合,劑猶羹之和也。方不對病則非方劑
不蠲疾,則非劑也。七方者大小緩急奇偶復也,十劑者宣通補瀉輕重滑澀燥濕也。

夫大方之說有二:有君一臣三佐九之大方,有分兩大而頓服之大方,蓋治肝及在下
而遠者,宜頓服。而數少之大方,病有兼證而邪不專,不可以一二味治者,宜君一
臣三佐九之大方。王太僕以人之身,三折之上為近,下為遠,近為心肺遠為腎肝中
為脾胃胞膽。亦有遠近以予觀之身半以上,其氣三天之分也,身半以下其氣三地
之分也,中脘人之分也,又手之三陰陽亦天也,其氣高。足之三陰陽亦地也其氣下
,戊已之陰陽亦人也,其氣猶中州,故肝之三服可併心之七服,腎之二服可併肺之
七服也。

小方之說亦有二:有君一臣二之小方,有分兩微而頻服之小方。蓋治心肺及在上而
近者,宜分兩微而少服,而頻之小方徐徐而呷之是也。病無兼證邪氣專,可一二味
而治者,宜君一臣二之小方。故腎之二服可分為肺之九服,及肝之三服也。

緩方之說有五:有甘以緩之之緩方,糖蜜棗癸甘草之屬是也,蓋病在胸膈取甘能戀
也。有丸以緩之之緩方,蓋丸之比湯散其氣力宣行遲故也。有品件群眾之緩方,蓋r
藥味眾則各不得騁其性也,如萬病丸七八十味,遞相拘制也。有無毒治病之緩方,
蓋性無毒則功自緩矣。有氣味薄藥之緩方,蓋藥氣味薄則長於補上,治上比至其下
,藥力已衰故補上治上。制之以緩,緩則氣味薄也。故王太僕云治上補上,方若迅
急則上不任而迫走於下,制緩方而氣味厚則勢與急同。

急方之說有五:有急病急攻之急方,如心腹暴痛兩陰溲便閉塞不通,借備急丹以攻
之,此藥用不宜恆,蓋病不容俟也。又如中風牙關緊急漿粥不入,用急風散之屬亦
是也。有湯散蕩滌之急方,蓋湯散之比丸下咽,易散而施用速也。有藥性有毒之急
方,蓋有毒之藥能上涌下泄,可以奪病之大勢也。有氣味厚藥之急方,藥之氣味厚
者直趣於下,而氣力不衰也。故王太僕云治下補下方之緩慢,則滋道路而力又微,
制急方而氣味薄則力與緩等。

奇方之說有二:有古之單方之奇方,獨用一物是也,病在上而近者宜奇方也。有數
合陽數之奇方,謂一三五七九皆陽之數也,以藥味之數皆單也,君一臣三,君三臣
五亦合陽之數也,故奇方宜下不宜汗。

偶方之說有三:有兩味相配之偶方,有古之復方之偶方,蓋方之相合者是也。病在
下而遠者宜偶方也,有數合陰陽之偶方,謂二四六八十也皆陰之數也。君二臣四,
君四臣六亦合陰之數也,故偶方宜汗不宜下。

復方之說有一方有二方三方相合之復方,如桂枝越婢一湯,如調胃承氣湯方芒硝甘
草大黃,外參以連翹薄荷黃芩梔子,以為涼膈散是本方之外別加餘味者皆是也。有
分兩均劑之復方,如胃風湯各等分是也。以內經考之其奇偶四則,反以味數奇者為
奇方,味數偶者為偶方,下復云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及觀仲景之制方,桂枝
湯汗藥也,反以三味為奇。大承氣湯下藥也,反以四味為偶。何也,豈臨事制宜,
復有增損者乎。考其大旨,王大僕所謂汗藥如不以偶則氣不足以外發,下藥如不以
奇則藥毒攻而致過,必如此言是奇則單行,偶則併行之謂也。急者下本易行,故宜
單汗或難出故宜併,蓋單行則力孤而微,併行則力齊而大,此王太僕之意也。然太
僕又以奇方為古之單方,偶為復方,今此七方之中已有偶又有復者何也,豈有偶方
者二方相合之謂也,復方者二方四方相合之方歟,不然何以偶方之外又有復方者歟
,此復字非重復之復,乃反復之復,何以言之,蓋內經既言奇偶之方,不言又有重
復之方,惟云奇之不去則偶之是為重方,重方者即復方也。下又云偶之不去則反佐
以取之,所謂寒熱溫涼反從其病也,由是言之復之為方反復亦不遠內經之意也。

所謂宣劑者,俚人皆以宣為瀉劑,抑不知十劑之中已有瀉劑。又有言宣為通者,抑
不知十劑之中已有通劑。舉世皆曰春宜宣以為下奪之藥,抑不知仲景曰太法春宜吐
,以春則人病在頭故也。況十劑之中獨不見通劑,豈非宣劑即所謂通劑者乎。內經
曰高者因而越之,木鬱則達之。宣者升而上也,以君召臣曰宣義,或同此傷寒邪氣
在上宜瓜蒂散,頭痛蔥根荳豉湯,傷寒懊宜梔子荳豉湯,精神昏憒宜梔子厚朴湯
。自瓜蒂以下皆湧劑也,乃仲景不傳之妙,今人皆作平劑用之,未有發其秘者,予
因發之,然則為涌明矣。故風癇中風,胸中諸實痰飲,寒結胸中熱蔚化上,上而不
下久則嗽喘滿脹,水腫之病生焉,非宣劑莫能愈也。

所謂通劑者,流通之謂也。前後不得溲便宜木通,海金沙,大黃,琥珀,八正散之
屬,裏急後重數至圊而不便,宜通因通用。雖通與瀉相類,大率通為輕而瀉為重也
。凡痹麻蔚滯經隧不流,非通劑莫能愈也。

所謂補劑者,補其不足也,俚人皆知山藥丸鹿茸丸之補劑也,然此乃衰老下脫之人
方宜用之。今往往於少年之人用之,其舛甚矣。古之甘平甘溫苦溫辛溫皆作補劑,
豈獨硫黃天雄然後為補哉,況五臟各有補瀉,肝實瀉心,肺虛補腎,經曰東方實西
方虛,瀉南方補北方。大率虛有六,表虛,裏虛,上虛,下虛,陰虛,陽虛。設陽
虛則以乾薑附子,陰虛則補以大黃硝石,世傳以熱為補,以寒為瀉,偽非一日豈知
酸苦甘辛鹹各補其臟。內經曰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善用藥者使病者而進五榖者,真
得補之道也。若大邪未去,方滿方悶,心火方實腎水方耗而驟言鹿茸附子,庸詎知
所謂補劑者乎。

所謂瀉劑者,泄瀉之謂也。諸痛為實,痛隨利減。經曰實則瀉之,實則散而瀉之,
中滿者瀉之於內,大黃牽牛甘遂巴豆之屬皆瀉劑也。惟巴豆不可不慎焉,蓋巴豆其
性燥,熱毒不去變生他疾,縱不得已而用之,必以他藥制其毒。蓋百千證中或可一
二用之,非有暴急之疾,大黃牽牛甘遂芒硝足矣。今人往往以巴豆熱而不畏,以大
黃寒而反畏。庸詎知所謂瀉劑者哉。

所謂輕劑者,風寒之邪,始客皮膚頭痛身熱,宜輕劑消風散,升麻葛根之屬也。故
內經曰因其輕而揚之,發揚所謂解表也。疥癬痤疿宜解表,汗以泄之,毒以薰之,
皆輕劑也,故桂枝麻黃防風之流亦然。設傷寒冒風頭痛身熱,三日內用雙解散,及
啑藥解表出汗皆輕劑之云耳。

所謂重劑者,鎮縋之謂也。其藥則硃砂水銀沉香,水石黃丹之倫,以其體重故也。
久病咳嗽涎潮于上,咽喉不利,形羸不可峻攻,以此縋之。故內經曰重者因而減之
,貴其漸也。

所謂滑劑者周禮曰滑以養竅,大便燥結小便淋澀,皆宜滑劑。燥結者其麻仁郁李之
類乎,淋澀者其癸子滑石之類乎,前後不通者前後兩陰俱閉也,此名曰三焦約也。
約猶束也,先以滑劑潤養其燥,然後攻之則無失矣。

所謂澀劑者,寢汗不禁澀以麻黃根防己,滑泄不已澀以荳蔻枯白礬木賊烏魚骨罌粟
殼。凡酸味亦同乎澀者收歛之意也。喘嗽上奔以薺汁烏梅煎,甯肺者皆酸澀劑也。
然此數種當先論其本,以攻去其邪,不可執一以澀便為萬全也。

所謂燥劑者,積寒久冷食已不飢,吐利腥穢屈伸不便,上下所出水液澄徹清冷,此
為大寒之故,宜用乾薑良薑附子胡椒輩以燥之。非積寒之病不可用也,若久服則變
血溢血泄,大枯大涸,溲便癃閟,聾瞽痿弱之疾。設有久服而此疾不作者,慎勿執
以為是。蓋疾不作者,或一二誤死者百千也。若病溼者則白朮黃連黃柏,梔子大黃
其味皆苦,苦屬火皆能燥濕,此內經之本旨也,而世相違久矣。嗚呼,豈獨薑附之
儔,方為燥劑乎。

所謂溼劑者,潤溼之謂也,雖與滑相類,其間少有不同。內經曰辛以潤之,蓋辛能
走氣能化液故也。若夫硝性雖鹹,本屬真陰之水,誠濡枯之上藥也,人有枯涸皴揭
之病,非獨金化為然,蓋有火以乘之,非溼劑莫能愈也。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68
文章: 33945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儒門事親 指風痹痿厥近世差玄說二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指風痹痿厥近世差玄說二

風痹痿厥四論內經言之詳矣,今余又為之說不亦贅乎,曰非贅也,為近世不讀內經
者,指其差玄也。夫風痹痿厥四證本自不同,而近世不能辨,一概作風冷治之,下
虛補之。此所以曠日彌年而不愈者也。夫四末之疾,動而或勁者為風,不仁或痛者
為痹,弱而不用者為痿,逆而寒熱者為厥。此其狀未嘗同也,故其本源又復大異。
風者必風熱相兼,痹者必風溼寒相合,痿者必火乘金,厥者或寒或熱皆從下起。今
之治者不察其源,見其手足嚲曳便謂之風,然左傳謂風淫末疾豈不知風暑燥溼火寒
,六氣皆能為四末之疾也哉。敢詳條于左,有意於救物者試擇焉可也。

夫風之為狀,善行而數變。內經曰諸風掉眩皆屬肝木,掉搖眩運非風木之象乎。紆
曲勁直非風木之象乎,手足掣顫斜目喎口筋急攣搐,瘈瘲驚癇發作無時角弓反張,
甚則吐沬或泣或歌,喜怒失常,頓僵暴仆,昏不知人,茲又非風木之象乎。故善行
而數變者皆是厥陰肝之用也。夫肝木所以自甚而至此者,非獨風為然。蓋肺金為心
火所制,不能勝木故也。此病之作,多發於每年十二月大寒中氣之後,及三月四月
之交,九月十月之交,何以言之大寒中氣之後,厥陰為主氣,巳亥之月亦屬厥陰用
事之月皆風主之時也。故三月四月之交,多疾風暴雨,振拉摧拔其化為冰雹。九月
十月之交,多落木發屋之變,故風木鬱極甚者,必待此三時而作。凡風病之人其脈
狀如弓弦而有力,豈敢以熱藥投之,更增其勢哉。今人論方者,偶得一方間曾獲效
,執以為能著灸施鍼,豈由病者巧說。病人使從已法,不問品味剛柔君臣輕重,何
藏何輕何部何氣。凡見風證偏枯口眼喎斜,涎潮昏憒,便服靈寶至寶清心續命等藥
,豈知清心之雜以薑性,靈寶之亂以起石硫黃,小續命湯藏以附子,惟夫至寶其性
尚溫。經曰風淫於內治以辛涼,如之何以金石大熱之藥以治風耶。有以熱治熱者,
一之為甚其可再乎,故今之劉河間自制防風通聖散,搜風丸之類。程參政祛風丸換
骨丹用之者,獲效者多矣,而謗議百出以誣其實。余嘗見內經氣交變論中言,五鬱
之法,鬱極則為病,況風病之作倉卒之變生,嘗治驚風癇病屢用汗下吐三法,隨治
隨愈。內經中明有此法,五鬱中木鬱達之者,吐之令其條達也。汗者是風隨汗出也
,下者是推陳致新也。此為汗下吐三法也,愈此風病莫知其數,如之何,廢而不用
也。余恐來者侮此法,故表而出之,昔項開完顏氏風病,搐先右臂并右足,約搐六
七十數,良久左臂并左足亦搐六七十數,不瘥,兩目直視昏憒不識人,幾月餘求治
于余。先逐其寒痰三四升,次用導水禹功丸,散泄二十餘行,次服通聖散辛涼之劑
不數日而瘥,故書此以證之。

夫痹之為狀,麻木不仁,以風溼寒三氣合而成之。故內經曰風氣勝者為行痹,風則
陽受之,故其痹行旦劇而夜靜,世俗莫知反呼為走注疼痛,虎咬之疾。寒氣勝者為
痛痹,寒則陰受之,故其痹痛旦靜而夜劇,世俗不知反呼為鬼忤。溼氣勝者為著痹
,溼勝則筋脈皮肉受之,故其痹著而不去,肌肉削而著骨,世俗不知,反呼為偏枯
,此疾之作多在四時陰雨之時,及三月九月太陽寒水用事之月,故草枯水寒為甚,
或瀕水之地,勞力之人,辛苦失度觸冒風雨,寢處津溼痹從外入。況五方七地寒暑
殊氣,剛柔異稟,飲食起居莫不相戾,故所受之邪各有淺深,或痛或不痛,或仁或
不仁,或筋屈而不能伸,或引而不縮,寒則蟲行,熱則縮緩,不相亂也。皮痹不已
而成肉痹,肉痹不已而成脈痹,脈痹不已而成筋痹,筋痹不己而成骨痹,久而不已
內舍其合。若臟腑俱病,雖有智者不能善圖也。凡病痹之人其脈沉澀,今人論方者
見諸痹證遽作腳氣治之。豈知內經中本無腳氣之說,或曰諸方亦有腳氣。統論又有
腳氣方藥,若止取素問則諸方皆非,即曰痹病以溼熱為源,風寒為兼,三氣合而為
痹,奈何治此者不問經絡,不分臟腑,不辯表裏,便作寒溼腳氣,烏之附之乳之沒
之,種種燥熱攻之,中脘灸之,臍下燒之,三里火之蒸之熨之湯之炕之,以至便旋
澀滯前後俱閟,虛燥轉甚,肌膚日削食飲不入,邪氣外侵,雖遇扁華亦難措手。若
此者何哉,胸膈間有寒痰之故也,痹者本不死,死者醫之誤也。雖亦用蒸之法,必
先涌去其寒痰,然後諸法皆效。內經曰五臟有俞穴,六腑有合穴,循脈之本分,各
有所發之源以砭石補之,則痹病瘳。此其內經中明白具載,如之何不讀也。陳下酒
監隗德新因赴冬選犯寒而行,真氣元衰加之坐臥冷溼,食飲失節,以冬遇此遂作骨
痹。骨屬腎也,腰之高骨壞而不用,兩胯似折面,黑如炭前後痛,痿厥嗜臥。
問諸醫皆作腎虛治之,余先以玲瓏灶熨蒸數日,次以苦劑上涌,訖寒痰三二升,下
虛上實明可見矣。次以淡劑使白朮除脾溼,令茯苓養腎水,青官桂伐風木,寒氣偏
勝則加薑附,否則不加,又刺腎俞太谿二穴,二日一剌,前後一月平復如故。僕嘗
用治傷寒,汗下吐三法移為治風痹痿厥之法,愈者多矣。

痿之為狀,兩足痿弱不能行用,由腎水不能勝心火,心火上爍肺金,肺金受火制,
六葉皆焦皮毛虛弱,急而薄著則生痿躄,躄者足不能伸而行也。夫腎水者肺金之子
也,今腎水衰少隨火上炎,腎陽不攝則精髓衰竭,由使內太過而致。然至真要大論
云:諸痿喘嘔皆屬於上者,上焦也。三焦者手少陽相火也,痿喘嘔三病皆在膈上屬
肺金之部分也。故肌痹傳為脈痿,溼痹不仁傳為肉痿,髓竭足躄傳為骨痿,房室太
過為筋痿,傳為白淫。大抵痿之為病皆因客熱而成,好以貪色強力過極漸成痿疾。
故痿躄屬肺脈,痿屬心筋,痿屬肝,肉痿屬脾,骨痿屬腎。總因肺受火熱葉焦之故
,相傳於四臟痿病成矣。直斷曰痿病無寒故痿之作也,五月六月七月皆其時也。午
者少陰君火之位,未者溼土,庚金伏火之地,申者少陽相火之分,故痿發此三月之
內以為熱也。故病痿之人其脈浮而大,今之行藥者凡見腳膝痿弱難於行步,或一足
不伸,便作寒溼腳氣治之。驟用烏附乳沒自然銅威靈仙之類,燔鍼艾火湯煮袋蒸,
痿弱轉加,如此而死豈亦天乎。夫治痿與治痹,其治頗異風寒溼痹,猶可蒸湯灸燔
時或一效,惟痿用之轉甚者何也。蓋以痿,肺熱為本,葉焦而成痿,以此傳於五臟
豈有寒者歟。若痿作寒治是不刃而殺之也。夫痿病不死,死者用藥之誤也。陳下一
武弁宋子玉因駐軍息城,五六月間暴得痿病,腰胯兩足皆不任用,躄而不行,求治
于予,察其兩手脈俱滑之而有力,予憑內經火淫于內治以鹹寒,以鹽水越其膈間寒
熱宿痰,新者為熱,舊者為寒,或宿食宿飲在上脘者,皆可涌之。宿痰既盡因而下
之,節次數十行,覺神志日清,飲食日美,兩腳漸舉,腳膝漸伸,心降腎升,便繼
以黃連解毒湯加當歸等藥,及瀉心湯涼膈散柴胡飲子大作劑煎,時時呷之。經曰治
心肺之病最近,用藥劑不厭頻而少。治腎肝之病最遠,用藥劑不厭頓而多。此法人
皆怪之,然余治痿尋常用之如拾遺物,予若以此誑人,其如獲罪於天。何此宋子玉
之證所以不得不書也,且示信於來世。故內經謂治痿之法,獨取陽明經。陽明經者
胃脈也,五臟六腑之海也,主潤養宗筋,宗筋主束骨,束骨在臍下陰毛際上是也,
又主大利機關,機關者身中大關節也,以司曲伸,是以陽明虛則宗脈縱,宗脈縱則
大脈不伸,兩足痿弱,然取陽明者則脈也。胃為水穀之海,人之四季以胃氣為本,
本固則精化,精化則髓充,髓充則足能履也。陰陽應象論曰:血不足者,溫之以氣
,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味者五味也,五味調和則可補精益氣也。五味五穀五菜五果
五肉五味,貴和不可偏勝。又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若用
金石草木補之者,必久而增氣,物化之常氣增而久夭之由也。所以久服黃連苦參者
,而反化為熱,久服熱藥之人,可不為寒心哉。余嘗用汗下吐三法治風痹痿厥,以
其得效者眾,其敢誣於後人乎。

厥之為狀,手足及膝下或寒或熱也,舉世傳腳氣寒溼之病,豈知內經中無腳氣之說
。王太僕亦云本無腳氣,後世廣飾方論而立此名,古之方謂厥者,即今所謂腳氣者
也,然厥當分二種,次分五臟。所謂二種者,有寒厥亦有熱厥,陽氣衰於下則為寒
厥,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熱厥為手足熱也,寒厥為手足寒也。陽經起于足指之表
,陰經起于足心之下,陽氣勝足下熱,陰氣勝足下寒。又曰陽主外而厥在內,陰主
內而厥在外,若此者陰陽之氣逆而上行故也。夫春夏則陽多陰少,秋冬則陰壯陽衰
,人或恃賴壯勇,縱情嗜慾,於秋冬之時則陽奪於內,精氣下溢邪氣上行,陽氣既
衰,真精又竭,陽不榮養陰氣獨行,故手足寒發為寒厥也。人或醉飽入房,氣聚於
脾胃,主行津液,陰氣虛陽氣入則胃不和,胃不和則精氣竭,精氣竭則四肢不榮。
酒氣與穀氣相薄則內熱而溺赤,氣壯而慓悍。腎氣既衰陽氣獨勝,故手足熱發而為
熱厥也。厥亦有令人腹暴滿不知人者,或一二日稍知人者,或卒然悶亂無覺知者,
皆因邪氣亂陽。氣逆是少陰腎脈不至也,腎氣微少精血奔逸,使氣促迫上入胸膈,
宗氣反結心下,陽氣退下熱歸陰股,與陰相助令身不仁。又五絡皆會於耳中,五絡
俱絕則令人身脈皆動,而形體皆無所知其狀如尸,故曰尸厥。有涎如拽鋸聲在喉咽
中為痰厥,手足搐搦者為風厥,因醉而得之為酒厥,暴怒而得之為氣厥,骨痛爪枯
為骨厥,兩足指攣急屈伸不得,爪甲枯結為臂厥,身強直如椽者為肝厥,喘而者
,狂走攀為豋為陽明厥,皆氣逆之所為也。今人見茲厥者皆謂之豉著掠著,此是何
等語也,非徒其名之謬,因其名之謬而乖其實也。既言豉著中著掠著,必歸之風,
此清心靈寶至寶又為先驅矣。鼻中藥身上火,豈知厥之為病如前所說者耶。頃
西華季政之病寒厥,其妻病熱厥,前後十餘年,其妻服逍遙十餘劑終無寸效。一日
命余診之,二人脈皆浮大而無力。政之曰吾手足之寒,時時漬以熱湯,漬而不能止
。吾婦手足之熱,終日以冷水沃而不能已者何也。余曰寒熱之厥也,此皆得之貪飲
食縱嗜慾遂出。內經厥論證之政之喜曰,內經真聖書也,十餘年之疑今而釋然,縱
不服藥愈過半矣。僕曰熱厥者寒在上也,寒厥者熱在上也,寒在上者以溫劑補肺金
,熱在上者以涼劑清心火,分處二藥令服之不輟,不旬日政之詣門謝曰寒熱之厥皆
愈矣。其妻當不過數月而有娠何哉,陰陽皆和故也。凡尸厥痿瘚風厥氣厥酒厥可一
涌而醒,次服降心火益腎水,通血和氣之藥,使粥食調養無不瘥者。若其餘諸厥倣
此行之,慎勿當疑似之間便作風氣,相去邈矣。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68
文章: 33945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儒門事親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立諸時氣解利禁忌式三

春之溫病,夏之熱病,秋之瘧及痢,冬之寒氣及咳嗽,皆四時不正之氣也。總名之
曰傷寒,人之勞役辛苦者,觸冒此四時風寒暑溼不正之氣,遂成此疾。人之傷於寒
也,熱鬱於內淺則發。早為春溫,若春不發而重感于暑則夏為熱病。若夏不發而重
感于溼,則秋變為瘧痢。若秋不發而重感于寒,則冬為傷寒。故傷寒之氣最深,然
而傷寒及溫熱但發,必先發熱惡寒頭項痛腰脊強者,一日在太陽經故也。內經中雖
言,一日太陽者傳受常也,亦有太陽證至了不傳者,止可汗之如升麻湯,解肌湯,
逼毒散,五積散之類,發散則愈也。蓋病人熱甚更以辛溫則病必轉加,今代劉河澗
先生自製辛涼之劑,以通聖益元散相合各五七錢,水一中碗入生薑十餘片,蔥鬚頭
二十餘根,荳豉一撮同煎至五七沸,去滓分作二服,先以多半服之,頃以釵股於喉
中探引盡吐前藥。因其一涌腠理開發汗出,周身復將餘藥溫熱而服之,仍以酸醋辛
辣漿粥投之可以立愈。解利傷寒溼溫熱病治法有二,天下少事之時人多靜逸樂而不
勞,諸靜屬陰,雖用溫劑解表發汗亦可獲愈,及天下多故之時熒惑失常,師旅數與
饑饉相繼,賦役既多火化大擾屬陽內火,又侵醫者不達時變猶用辛溫茲不近於人情
也,止可用劉河間辛涼之劑,三日以裏之證十痊八九。予用此藥四十餘年,解利傷
寒溫熱中暑伏熱,莫知其數非為衍也,將以證後人之誤用藥者也。予嘗見世醫用升
麻五積解利傷寒溫疫等病,往往發狂譫語衄血泄血,喘滿昏瞀懊悶亂勞復,此數
證非傷寒便有此狀,皆由辛溫之劑解之不愈而熱增劇,以致然也。凡解利傷寒時氣
疫疾當先推天地寒暑之理,以人參之南陲之地多熱,宜辛涼之劑解之。朔方之地多
寒宜辛溫之劑解之。午未之月多暑宜辛涼解之,子丑之月多凍宜辛溫解之。少壯氣
實之人宜辛涼解之,老耆氣衰之人宜辛溫解之。病人因冒寒食冷而得者宜辛溫解之
,因役勞冒暑而得者宜辛涼解之,病人稟性怒急者可辛涼解之,病人稟性和緩者可
辛溫解之,病人兩手脈浮大者可辛涼解之,兩手脈遲緩者可辛溫解之。如是之病,
不可一概而用偏熱寒涼及與辛溫,皆不知變通者。夫地有南北,時有寒暑,人有衰
旺,脈有浮沉,劑有溫涼,服有多少,不可差玄病人,禁忌不可不知。昔有人春月
病瘟,三日之內以驢車載百餘里,比及下車昏瞀不知人,數日而殂。又有人飲酒過
傷內,外感邪頭痛身熱狀如傷寒,三四日間以馬馱還家六七十里,到家百骨節皆痛
,昏憒而死。此余親睹,若此之類不容更述。假如瘟病傷寒熱病中暑冒風傷酒,慎
勿車載馬馱搖撼頓挫大忌。夫動者火之化,靜者水之化也,靜為陰,動為陽,陽為
熱,陰為寒,病已內擾又復外擾,是為至擾。柰人之神詎能當之,故遠行得疾者,
宜舟泛床抬,無使外擾,故病不致增劇。又若傷寒時氣瘟病,嘗六七日之間不大便
,心下堅硬腹緊滿,止可大小承氣湯下之其腸胃積熱,慎勿用巴豆杏仁性熱大毒
之藥,雖用一二丸下之,利五六行,必反損陰氣,涸枯津液燥熱轉增,發黃譫語狂
走斑毒血泄悶亂,輕者為勞復,重者或至死,聞有愈者幸矣,不可以為法。故傷寒
新愈之人,慎勿食豬魚雜果釅酒溼麵,及沐浴房室事。如犯病必再發,愛其身者不
可不慎。又如正二三月,人氣在上,瘟疫大作必先頭痛或骨節疼,與傷寒時氣冒暑
風溼,及中酒之人其狀皆相類,慎勿便用巴豆大毒之藥治之。元光春京師翰林應泰
李屏山得瘟疫證,頭痛身熱口乾小便赤澀,渠素嗜飲,醫者便與酒癥丸犯巴豆利十
餘行,次日頭痛諸病仍存,醫者不識復以辛溫之劑解之,加之臥於暖炕強食蔥醋湯
圖獲一汗,豈知種種客熱疊發併作,目黃班生潮熱血泄,大喘大滿,後雖有承氣下
之者已無及矣,至今議者紛紛終不知熱藥之過,往往獨歸罪於承氣湯,用承氣湯者
不知其病已危,猶復用藥,經學不明故也,良可罪也。然議者不歸罪於酒癥丸者亦
可責也,夫瘟證在表不可下,況巴豆之丸乎。巴豆不已,況復發以辛溫之劑乎,必
有仲尼方明公冶長之非,罪微生高之非,直終不肯以數年之功苦讀內經,但隨眾好
惡為之毀譽若此者,皆妄議者也,不真知其理遽加毀譽,君子之所不取。以予論之
,凡傷寒之氣有六禁,初病之時甚似中酒傷食者,禁大下之,一禁也。當汗之時宜
詳時之寒暑,用衾衣之厚薄,禁沐浴之火坑,重被熱粥燔鍼,二禁也。當汗之時宜
詳斛脈之遲數,用辛涼之劑,禁妄用熱藥,三禁也。當下之時宜審詳證,下之藥禁
巴豆銀粉丸方,四禁也。遠來之病人禁車載馬馱,五禁也。大汗之後禁雜食嗜慾憂
思作勞,六禁也。故凡有此者,宜清房涼榻使不受客熱之邪,明窗皓室使易見斑出
黃生之變,病者喜食涼則從其涼,喜食溫則促其溫,清之而勿擾,休之而勿勞,可
辛溫則辛溫解之,可辛涼則辛涼解之,所察甚微無拘彼此,欲水之人慎勿禁水,但
飲之後頻與按摩其腹,則心下自動,若按摩其中脘久則必痛,病人獲痛復若有水結
則不敢按矣,止當禁而不禁者,輕則危,重則死。不當禁而禁者亦然,今之士大夫
多為俗論先錮其心,雖有正論不得而入參,昔陸象先嘗云:天下本無事庸人擾之為
煩耳。余亦曰正氣本亂,庸醫擾之為劇耳。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68
文章: 33945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儒門事親 瘧非脾寒及鬼神辯四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瘧非脾寒及鬼神辯四

夫瘧猶酷虐之虐也,以夏傷酷暑而成痎瘧也。又有瘧連歲不已,此肝經肥氣之積
也,多在左之下,狀如覆杯是為瘧,猶也。久而不已令人瘦也,內傷既以夏
傷於暑而為瘧,何後世之醫者皆以脾寒治之,世醫既不知邪熱畜積之深為寒戰,遂
為寒戰所惑,又不悟邪熱入而後出於表,發為燥渴遂為交爭所惑,相傳以薑附硫黃
平胃異攻散交解飲子治之,百千之中幸其一效,執以為是。至使父子兄弟相傳,及
其瘧之甚者則歸之祟怪,豈可不大笑耶。內經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何世俗之
愚而難化也,又或因夏日飲冷過常,傷食生硬瓜果梨棗之屬,指為食瘧此又非也。
豈知內經之論則不然,夏傷於暑遇秋之風,因勞而汗,玄府受風復遇悽愴之水,風
閉而不出,舍於腸胃之外,與榮衛並行,晝行於陽,夜行於陰,邪熱淺則連日而作
,邪熱深則間日而作,併入於裏則熱,併入於表則寒,若此而論了不干於脾,後世
論藥如此之差互也。以時言之治,平之時,常瘧病少,擾攘之時,常瘧病多。治平
之時雖用砒石辰砂有毒之藥,治之亦能取效,緣治平之時其民夷靜,故雖以熱攻熱
亦少後患。至於擾攘之時,其民勞苦不可遽用大毒大熱之藥,若以熱攻熱,熱甚則
轉為吐血泄血癰疽瘡瘍嘔吐之疾,蓋擾攘之時,政令煩亂,徭役紛冗,朝戈暮戟略
無少暇,內火與外火俱動,在侯伯官吏尤甚,豈可與夷靜之人同法而治哉。余親見
泰和六年丙寅,征南師旅大舉至明年,軍迴是歲瘴癘殺人莫知其數,昏瞀懊十死
八九皆火之化也。次歲瘧病大作,侯王官吏上下皆病,輕者旬月,甚者彌年。夫富
貴之人勞心役智,不可驟用砒石大毒之藥,止宜先以白虎湯加人參,小柴胡湯五苓
散之類頓服立解,或不愈者可服神祐丸減用神芎等,甚者可大小承氣湯下之五七行
或十餘行,峻泄夏月積熱暑毒之氣,此藥雖泄而無損於臟腑,乃所以安臟腑也。次
以桂苓甘露散,石膏知母湯,大小柴胡湯,人參柴胡飲子,量虛實加減而用之,此
藥皆能治寒熱往來,日晡發作,與治傷寒其法頗同,更不愈者以常山散吐之,無不
愈者。余嘗用張長沙汗下吐三法,愈瘧極多,大忌錯作脾寒用暴熱之藥治之,縱有
愈者後必發瘡疽下血之病,不死亦危。余自先世授以醫方至于今日五十餘年,苟不
識練豈敢如是決也。又嘗觀刺瘧論五十九刺,一刺則衰,再刺則去,三刺則已,會
陳下有病瘧二年不愈者,止服溫熱之劑,漸至衰羸命予藥之,余見其羸亦不敢便投
寒涼之劑,乃取內經刺瘧論詳之曰,諸瘧不已刺十指間出血,正當發時,余刺其十
指出血,血止而寒熱立止,咸駭其神。余非衒術竊見晚學之人,不攷誥典謬說鬼疾
妄求符籙祈禱辟匿,法外旁尋以致病人遷延危殆,瘧病除嵐瘴一二發必死,其餘五
臟六腑瘧皆不死,如有死者皆方士誤殺之也。或曰汝言瘧因於暑者,春發之瘧亦傷
暑乎,余曰此瘧最深何哉,暑伏於秋冬而不發,至春始發,此瘧之深者。內經氣交
變大論歲火太過炎暑流行,金肺受邪。啟玄子云火不以德邪害於肺金也,故金肺先\r
病,以金氣不及故為病。又經曰歲火太過,大熱先發故民病瘧少氣,欬喘血溢血注
下嗌燥,耳聾中熱肩背熱,上應熒惑星見則山澤燔燎,雨乃不降,爍石消金涸泉,
焦草火星大而明見,注曰火無德令縱熱害金,水復制心,故心火自病熒惑,見則酷
法大故瘧常,與酷吏之政並行,或酷政行于先,而瘧氣應于後,或瘧氣行於先,而
酷政應于後。昔人有詩云大暑去酷吏,此言雖不為醫設亦於醫巫之旨,有以暗相符
者也。以前人論瘧者未嘗及于此,故予發之,及知聖人立瘧之名,必有所謂云。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68
文章: 33945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儒門事親 小兒瘡丹熛癮疹舊蔽記五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小兒瘡丹熛癮疹舊蔽記五

兒之在母腹也,胞養十月蘊畜濁惡熱毒之氣,非一日及歲年而後發,雖至貴與至賤
,莫不皆然,輕者稀少,重者稠密,皆因胞胎時所感濁惡熱毒之氣有輕重。非獨人
有此疾,凡胎生血氣之屬,皆有蘊畜濁惡熱毒之氣,有一二歲而發者,有三五歲至
七八歲而作者,有年老而發丹熛癮疹者,亦有傷寒中溫毒而發斑者,亦有陽毒發斑
者,斑有大小,色有輕重。大者為陰,小者為陽,均是熱也,但色重赤者熱深,色
輕紅者熱淺。凡治者輕者因而揚之,重者因而減之。內經曰少陽客勝則丹疹外發,
及為丹熛手少陽者三焦少陽相火也。啟玄子云是五寅五申之歲,即少陽相火司天故
也,他歲亦有之,但內經獨明瘡疹者,少陽相火之所為也,俗呼曰斑疹傷寒,此言
卻有理。為此證時與傷寒相兼而行,必先發熱惡寒頭項痛腰脊強,從太陽傳至四五
日,熛疹始發,先從兩下有之,出於肋次及身表漸及四肢,故凡小兒瘡疤丹熛
癮疹皆少陽相火客氣勝也。內經曰諸痛痒瘡瘍皆屬心火,豈有寒乎,故治瘡疤與治
傷寒時氣同法,初覺頭痛身熱惡寒,此小兒初發瘡疤之候也,其脈息皆浮大而有力
,亦與傷寒時氣冒風驚風宿乳一概難辨,宜先解之,有二法,遇亢陽炎熱之時,以
辛涼解之,遇久寒凝冽之時,以辛溫解之。辛涼之劑者涼膈通聖之類是也,辛溫之
劑者升麻葛根之類是也,此二法慎勿互用之,既用此二法之後,次以白虎湯加人參
冷服之,勿輟。蓋防瘡疹發喘,喘者必死,人參止喘故也,或云立秋之後不宜服白
虎湯者,非也,假如秋深發瘧,瘧者中暑而得之,白虎大解暑毒,既有白虎湯證豈
可間以秋冬乎,瘡疤癮疹丹熛皆是火之用也,是肺金之不及也。故曰白虎湯加人參
一日不可闕也,瘡疤熛疹或出不均,大小如荳黍相親,見其不齊也。相天之寒溫以
蟬殼燒灰抄半字或一字,以淡酒調少許飲之,大人以淡酒溫調之,不半日則均齊,
如或用百祥丸紫草飲子皆可服之。俗以酒醋薰之者適足增其昏瞀耳,至六七日疹
出全,可調胃涼膈下之,同調理傷寒法,或言瘡疹首尾俱不可下者,此朱奉議公之
言也,適足使人戰戰兢兢而不敢用藥也。錢仲陽之用百祥丸其間有大戟,豈奉議公
獨不見耶,自奉議公斯言一出,死者塞路矣。子家之親屬故舊小兒,有患瘡黑陷
腹內喘者,余以白虎湯加人參涼膈散,加當歸桔梗連進數服,上灌下泄晝夜不止,
又使睡臥於寒涼之處,以新水灌其面目手足,膿水盡去。蓋四肢者諸陽之本也,兒
方為瘡外燔,沃以寒水使陰氣循經而入達於心肺,如醉得醒是亦開昏破鬱之端也
,如此救活者豈啻千數。夫瘡黑陷喘而滿者十死八九,若依此法尚能活其六七,
何世醫與病家至今猶未悟也,近年予之莊鄰沿蔡河來往之舟,常艤於此,一日舟師
偶見敗浦一束流而下,漸迫舟次似聞啼聲而微,舟師疑其人也,探而出之,開視
之驚見一兒四五歲許,瘡周匝密不容隙,兩目皎然,飢而索食,因以粥飽。其舟
師之妻怒曰自家兒女多惹瘡傳染,奈何私料此兒蔡河來,其流緩必不遠,持兒
一鞋逆流而上,偏河之人皆曰無此兒行且二十里至一村落,舟師高唱曰有兒年狀如
許,不知誰是瘡病死,棄之河中,今復活矣。聞酒邸中飲者喧嘩,有人出曰我某
村人也,見四五歲死於瘡,舟師出其鞋以示之,其父泣曰:真吾兒也。奔走來視
,驚見兒話,大痛流涕拜謝舟師,喜抱兒歸,今二十餘歲矣。此兒本死得水而生,
伏諗來者瘡之疾熱耶,寒耶。經曰諸痛痒瘡瘍皆屬心火。啟玄子注云心寂則痛微
,心燥則痛甚,百端之起皆自心生瘡之疾,豈有寒歟。余承醫學於先人閱病多矣
,苟誑後人罪將安逃,誠如此法則原上之邱以瘡而死者,皆誤殺人也,故療小兒
惟錢仲陽書中可採者最多,但其方為閻孝忠所亂,有識者宜擇而取之。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68
文章: 33945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儒門事親 證婦人帶下赤白錯分寒熱解六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證婦人帶下赤白錯分寒熱解六

君子非好與昔人辨,以要譽也。蓋昔人有一誤流為干百世之禍者,苟不證其非,雖
曰謙讓,其如人命何如。精選聖惠方二十三卷論婦人赤白帶下,云婦人赤白帶下者
,由勞神過度損動經血,致令身虛受於風冷,風冷入於脬絡傳其血之所成也。又有
巢氏內篇四十四卷論任脈為經之海,其任之為病,女子則為帶下。手太陽為小腸之
經也,手少陰為心之經也,心為藏主於裏,小腸為府主於表,二經之血在於婦人,
上為乳汁,下為月水,衝任之所統也。衝任之脈既起於脬內,陰陽過度則傷脬絡,
故風邪乘虛而入於脬中,損衝任之經,傷太陽少陽之血,致令脬絡之間穢與血相兼
,帶而下冷則多白,熱則多赤,二家之說皆非也。夫治病當先識經絡,靈樞十二經
中有是動之病,有所生之病。大經有十二,奇經有八脈,言十二經之外復有此八道
經脈也。十二經與八道經脈通身往來,經絡共二十道,上下流走相貫周環晝夜不息
,與天同度。自手太陰肺經起,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亦二十五度,復會於手太陰肺
經也,然此二十道經絡上下周流者,止一十九道耳。惟帶脈起少腹側季之端,乃
章門穴是也,環身一周無上下之源絡,脬而過如束帶之於身,難經曰帶之為病,溶
溶如坐水中。衝任者是經脈之海也,循腹夾臍傍,傳流於氣衝,屬於帶脈絡於督
脈。督脈者起於關元穴。任脈者女子任養胎孕之所。督脈乃是督領婦人經脈之海也
。衝任督三脈同起而異行,一源而三歧,皆絡帶脈。衝任督三脈皆統於篡戶,巡陰
器行廷孔溺孔上端。衝任督三脈以帶脈束之,因餘經上下往來,遺熱於帶脈之間,
熱者血也,血積多日不流,火則從金之化,金曰從革而為白,乘少腹間冤熱白物滑
溢,隨溲而下綿綿不絕,多不痛也,或有痛者則壅礙,因壅而成痛也。內經曰少腹
冤熱,溲出白液,冤者屈滯也,病非本經為他經冤抑而成此疾也,冤一作客,客猶
寄也,遺客熱于少腹,久不去從金化而為白。設若赤白痢,赤者新積也,從心火白
者舊積也,從肺金故赤白痢不可曲分寒熱,止可分新舊而治之。假如癰癤始赤血,
次潰白膿,又豈為寒者哉,而病者未信也。此今之劉河間常言之矣,皆云寒多則白
,以乾薑赤石脂桃花丸治痢,雖愈後必生血疾。如白帶下病徑以白芍藥乾薑,白帶
雖愈則小溲必不利,治瀉痢與治帶下,皆不可驟用峻熱之藥燥之,燥之則內水涸,
內水涸則必煩渴,煩渴則小溲不利,小溲不利則足腫面浮漸至不治。內經曰思想無
窮所願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大甚,發為筋痿,淫衍白物如精之狀,男子因溲而下,
女子綿綿而下。左傳曰少男惑長女風落山之象,是為惑蠱之疾。其文三蟲同皿曰蠱
,乃是思慕色慾內生後蝕,甚不可便用燥熱之藥,攻之漸至形削羸廋,脈大者必死
而不救,且赤白痢者是邪熱傳於大腸下,廣腸出赤白也,帶下者傳於小腸入脬,經
下赤白也。據此二證皆可同治溼法,治之先以導水禹功瀉訖,次以淡劑降心火益腎
水,下小溲分水道則自愈矣。頃頓邱一婦人病帶下連綿不絕,白物或來已三載矣,
命予脈之,診其兩手脈俱滑大而有力得六七至,常上熱口乾眩運,時嘔酢水,余知
其實有寒痰在胸中,以瓜蒂散吐訖冷痰三二升,皆酢水也,間有黃涎狀如爛膠,次
以漿粥養其胃氣,又次用導水禹功以瀉其下,然後以淡劑滲瀉之藥利其水道,不數
日而愈。余實悟內經中所云,上有病下取之,下有病上取之。又上者下之,下者上
之,然有此亦不可偏執,更宜詳其虛實而用之。故知精選聖惠方帶下風寒之言,與
巢氏論中赤熱白寒之說,正與難素相違。予非敢妄論先賢,恐後學又流不明,未免
從之而行也,如其寡學之人不察病人脈息,不究病人經脈,妄斷寒熱,信用群方暴
熱之藥,一旦有失雖悔何追。嗚呼人命一失其復能生乎,赤白痢與赤白帶下皆不死
人。內經惟腸澼便血,血溫身熱者死,赤白帶下白液白物蠱病,腎消皆不能死人,
有死者藥之誤也。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68
文章: 33945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儒門事親 霍亂吐瀉死生如反掌說七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霍亂吐瀉死生如反掌說七

巢氏先賢也,固不當非然其說,有誤者人命所係,不可不辯也。今之醫者家置本以
為繩墨,嗚呼。何今之人信巢氏而不信素問也,此予不得不為之說,且巢氏論霍亂
吐瀉皆由溫涼不調,陰陽清濁二氣相干,致腸胃之間變而為霍亂。寒氣客於脾則瀉
,寒氣客於胃則吐,亦由飲酒食肉腥膾生冷過度,或因居處坐臥溼地當風,取涼風
之氣歸於三焦傳於脾胃,脾胃得冷水穀不消,皆成霍亂,其名有三,一曰胃反:胃
氣虛逆反吐飲食。二曰霍亂:言其病揮霍間便致撩亂也。三曰脯食:變逆者也。霍
亂者脈必代。又云七月間食蜜,令人暴下霍亂,此皆巢氏霍亂之論也。予以為不然
,夫醫之治病猶書生之命題,如秋傷於溼,冬生欬嗽,是獨以溼為主,此書生之獨
腳題也。風溼暍三氣合而成霍亂,吐瀉轉筋此猶書生之鼎足題也。風者風木也,內
應足厥陰肝木。溼者雨化也,內應於足太陰脾土。暍者火熱也,內應於手少陰心火
,此風溼暍三氣之所生也。內經曰土氣之下,木氣乘之,是肝木乘脾土也。又曰厥
陰所至為痛嘔泄,少陽所至為嘔涌。注云食不下也。太陰所至為中滿霍亂吐下,
太陰所至為濡化也。注云溼化也。又曰太陰所至為濕生,終為注雨,故轉筋者風主
肝,肝主筋,風急甚故轉筋也。吐者暍也,火主心,心主炎上故嘔吐也。泄注者,
土主溼,溼主脾,溼下注故泄注也。此三者豈非風濕暍,如書生鼎足題耶。脾濕土
氣為風木所克,土化不行矣。亢無雨,火盛過極,土怒發焉,極則為雷霆驟雨,烈
風蓋土,氣在上,木氣乘之故也,是以大水橫流,山崩岸落,石迸沙飛,豈非太陰
溼土怒發之象耶,故人病心腹滿脹,腸鳴而為數便,甚則心痛,嘔吐霍亂,厥
發則注下胕腫身重。啟玄子云已上病證皆脾熱所生也,乃知巢氏所論正與素問啟玄
子相違,故內經治法,病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先可用淡劑流其溼,辛涼以退
其風,鹹苦以解其暍,冰水以救其內涸,大忌食粟米粥,飲者立死。偉哉王冰之言
,脾熱一句可以為方,世俗止知取其頭巾而濯之以飲其水,亦取黑豆皂礬頭垢寒涼
,然近似終不足以制其甚也。又有以寒水沃其手足者,大非也,四肢已厥更以寒水
沃之,則益厥矣。曷若以寒水沃其心之為愈也。泰和間余親見陳下廣濟禪院,其主
僧病霍亂,一方士用附子一枚及兩者,乾薑一兩炮水一碗同煎,放冷服之,服訖嘔
血而死。頃合流鎮李彥甫中夜忽作吐瀉,自取理中丸而服之,醫者至以為有食積,
以巴豆下之三五丸藥,亦不動至明而死,可不哀哉。遂平李仲安攜一僕一佃客至偃
城,夜宿邵輔之書齋中,是夜僕逃仲安覺其時也,騎馬與佃客往臨穎急追之,時七
月天大熱炎風如箭,埃塵漫天至辰時而還曾不及三時,往返百二十里,既不獲其人
,復宿於邵氏齋,忽夜間聞呻呼之聲,但言救我,不知其誰也,執火尋之乃仲安之
佃客也,上吐下泄,目上視而不下,胸痛不可動搖,口欠而脫臼,四肢厥冷,此
正風溼暍三者俱合之證也,其婿曾聞余言乃取六一散,以新汲水剉生薑而調之,頓
服半升其人復吐,乃再調半升而令徐服之,良久方息,至明又飲數服,遂能調養三
日平復而去。嗚呼若此三人其生死豈不如反掌哉,彼世醫往往以謂六一散治得其病
,此無學之輩也,可勝恨哉。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68
文章: 33945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儒門事親 目疾頭風出血最急說八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目疾頭風出血最急說八

內經曰目得血而能視。此一句聖人論人氣血之常也,後世之醫不達其旨,遂有惜血
如金之說,自此說起目疾頭風諸證不得而愈矣。何以言之,聖人雖言目得血而能視
,然血亦有太過不及也,太過則目壅塞而發痛,不及則目耗竭而失睛,故年少之人
多太過,年老之人多不及,但年少之人則無不及,但年老之人其間猶有太過者,不
可不察也。夫目之內眥太陽經之所起,血多氣少。目之銳眥少陽經也,血少氣多。
目之上綱太陽經也,亦血多氣少。目之下綱陽明經也,血氣俱多。然陽明經起於目
兩旁交頞之中,與太陽少陽俱會於目,惟足厥陰肝經連於目系而已,故血太過者太
陽陽明之實也,血不及者厥陰之虛也。故血出者宜太陽陽明,蓋此二經血多故也。
少陽一經不宜出血,血少故也。刺太陽陽明出血則目愈明,刺少陽出血則目愈昏。
要知無使太過不及,以血養目而已。此內經所謂目得血而能視者此也,凡血之為物
太多則益,太少則枯,人熱則血行疾而多,寒則血行遲而少,此常理也。至於目者
肝之外候也,肝主目,在五行屬水,然木之為物太茂則蔽密,太衰則枯瘁,蔽密則
風不疏通故多摧拉,枯瘁則液不浸潤故無榮華。又況人之有目如天之有日月也,人
目之有翳如日月之有雲霧也。凡雲之興未有不因蒸騰而起者,雖隆冬之時猶且然耳
,況於炎夏之時乎,故目暴赤腫起,羞明隱澀淚出不止。暴寒目瞞皆工藝之所為也
。夫目之五輪乃五臟六腑之精華,宗脈之所聚,其氣輸屬肺金,肉輪屬脾土,赤脈
屬心火,黑水神光屬腎水兼屬肝木。此世俗皆知之矣,及有目疾則又不知病之理,
豈知目不因火則不病,何以言之氣輪變赤,火乘肺也,肉輪赤腫火乘脾也,黑水神
光被翳火乘肝與腎也,赤脈貫目火自甚也,能治火者一句可了。故內經曰熱勝則腫
,治火之法在藥則鹹寒,吐之下之,在鍼則神廷上星囟會前頂百會。血之翳者,可
使立退,痛者可使立已,昧者可使立明,腫者可使立消,惟小兒不可刺囟會,為肉
分淺薄,恐傷其骨。然小兒水在上,火在下,故目明。老人火在上水不足故目昏。
內經曰血實者宜決之。又經曰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如雀目不能夜視及內障,暴怒
大憂之所致也,皆肝主目,血少禁出血,止宜補肝養腎。至於暴赤腫痛皆宜以鍼
刺前五穴出血而已,次調鹽油以塗髮根,甚者雖至于再至于三可也,量其病勢平為
期,少白可黑,落髮可生,有此神驗不可輕傳。人年四十五十不問男女,目暴赤腫
隱澀難開者,以三稜鍼刺前頂百會穴出血大妙。至如年少髮早白落,或白屑者此血
熱而太過也,世俗止知髮者血之餘也,血衰故耳,豈知血熱而寒髮反不茂,肝者木
也,火多水少木反不榮,火至于頂炎上之甚也,大熱病汗後,勞病之後皆髮多脫落
,豈有寒耶,故年衰火勝之人最宜出血,但人情見出血皆不悅矣,豈知出血者乃所
以養血也。凡兔雞豬狗酒醋溼麵動風生冷等物,及憂忿勞力等事,如犯之則不愈矣
。惟後頂強間腦戶風府四穴不可輕用鍼灸,以避忌多故也,若有誤不幸令人瘖,固
宜慎之,其前五穴非徒治目疾,至於頭痛腰脊強外,腎囊燥癢出血皆愈。凡鍼此勿
深,深則傷骨。唐甄權尤得出血之法,世俗云熱湯沃眼十日,明此言謬之久矣。火
方乘目更以熱湯沃之,兩熱相搏是猶投賊以刃也,豈知涼水沃之暫澀而久滑,熱水
沃之暫滑而久澀,不然曷以病目者忌沐浴,或曰世俗皆言涼水沃眼血脈不行,余聞
大笑之,眼藥中用黃連硼砂朴硝龍腦熊膽之屬,皆使人血脈不行耶,何謬之甚也。
又若頭風之甚者,久則目昏。偏頭風者少陽相火也,久則目束,小大腸閟澀者,目
必昏何也,久病滑泄者目皆明,惟小兒利久反疳眼昏,蓋極則反,與此稍異,其餘
皆宜出血而大下之。余嘗病目赤或腫或翳,作止無時,偶至親息帥府間,病目百餘
日,羞明隱澀腫痛不已,忽眼科姜仲安云,宜上星至百會,速以鍼刺四五十刺,
攢竹穴絲竹穴上兼眉際一十刺,反鼻兩孔內以草莖彈之出血三處,出血如泉約二升
許,來日愈大半,三日平復如故。余自歎曰百日之苦一朝而解,學醫半世尚闕此法
,不學可乎。惟小兒瘡入眼者乃餘熱不散耳,止宜降心火瀉肝風益腎水則愈矣。
若大人目暴病者宜汗下吐,以其血在表故宜汗,以其火在上故宜吐,以其熱在中故
宜下,出血之與發汗名雖異而實同,故錄銅人中五穴照用。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68
文章: 33945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儒門事親 過愛小兒反害小兒說九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過愛小兒反害小兒說九

小兒初生之時腸胃綿脆易饑易飽,易虛易實易寒易熱,方書舊說天下皆知之矣。然
禮記曲禮所云玉符潛訣論云天下皆不知。曲禮云童子不衣裘裳說云裘大溫消陰氣,
且人十五歲成童尚不許衣裘。今之人養稚子當正夏時,以綿裌裹腹日不下懷,人氣
相蒸,見天稍寒即封閉密室,睡氈下幕,煖炕紅爐,使微寒不入大煖不泄,雖衰老
之人尚猶不可,況純陽之小兒乎。然君子當居密室亦不當如是之煖也。玉符潛訣論
云嬰兒之病傷於飽也,今人養稚子不察腸胃所容幾何,但聞一聲哭將謂饑號,急以
潼乳納之兒口,豈復知量不吐不已,及稍能食應口輒與。夫小兒初生別無伎倆,惟
善號泣為強良耳,此二者乃百病之源也。小兒除胎生病外有四種:曰驚,曰疳,曰
吐,曰瀉。其病之源止有二:曰飽,曰煖。驚者火乘肝之風木也,疳者熱乘脾之溼
土也,吐者火乘胃膈甚則上行也,瀉者火乘肝與大腸而瀉者也。夫乳者血從金化而
大寒,小兒食之肌肉充實,然其體為水,故傷乳過多反從溼化,溼熱相兼吐痢之病
作矣。醫者不明其本輒以紫霜進食,比金白餅之屬其中皆巴荳杏仁,其巴荳大熱有
大毒,杏仁小熱有小毒。小兒陽熱復以熱毒之藥留毒在內,久必變生,故劉河間先
生以通聖涼膈神芎益元治之,皆無毒之藥。或曰此大人所服之藥,非小兒所宜也。
余聞笑曰大人小兒雖幼壯不同,其五臟六腑豈復殊耶,大人服多小兒服少,其實一
也,故不可下者宜解毒,可下者宜調胃瀉心。然有逐溼為之方者,故余嘗以牽牛大
黃木通三味末之為丸,以治小兒諸病皆效。蓋食乳小兒多溼熱相兼故也,今之醫者
多以此藥謗予,彼既不明造化難與力辯,故予書此方以俟來世知道者。然善治小兒
者當察其貧富貴賤治之,蓋富貴之家衣食有餘,生子常夭。貧賤之家衣食不足,生
子常堅。貧家之子不得縱其慾,雖不如意而不敢怒,怒少則肝病少,富家之子得縱
其慾,稍不如意則怒多,怒多則肝病多矣。夫肝者木也,甚則乘脾矣,又況貧家無
財少藥,故死少。富家有財多藥故死多。故貧家之育子雖薄於富家,其成全小兒反
出於富家之右,其暗合育子之理者有四焉,薄衣淡食少慾寡怒一也。無財少藥其病
n自痊,不為庸醫熱藥所攻二也。在母腹中其母作勞,氣血動用形得充實三也。母既
作勞多易生產四也。此四者與富家相反也,俚諺曰兒哭即兒歌,不哭不僂儸。此言
雖鄙,切中其病。世俗豈知號哭者,乃小兒所以泄氣之熱也。老子曰終日號而不嗄
,余嘗授人以養子之法,兒未坐時臥以赤地,及天寒時不與厚衣布而不綿,及能坐
時以鐵鈴木壺雜戲之物,連以細繩置之水盆中,使一浮一沉弄之有聲,當炎暑之時
令坐其傍,掬水弄鈴以散諸熱。內經曰四肢者諸陽之本也,手得寒水陰氣達於心中
,乃不藥之藥也。余嘗告於陳敬之,若小兒病緩,急無藥不如不用,庸醫但恐妻妾
怪其不醫,宜湯浸蒸餅令軟丸作白丸,紿其妻妾以為真藥,使兒服之以聽天命,最
為上藥。忽歲在丙戌群兒皆病泄瀉,但用藥者皆死,蓋醫者不達濕熱之理,以溫燥
行之故皆死。惟陳敬之不與藥。用余之言病兒獨存,噫嗚呼,班固真良史嘗曰:有
病不治得中醫除,暴得大疾病服藥者,當謹熟陰陽無與眾謀。若未病之前,從予奉
養之法,亦復不生病,縱有微疾雖不服藥可也。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68
文章: 33945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儒門事親 服藥一差轉成他病說十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服藥一差轉成他病說十

語云子之所慎齊戰疾,又曰丘未達不敢嘗此言,服藥不可不畏慎也。然世有百十年
相襲之弊,至今不除者敢略數一二,使後車改轍不蹈前覆。夫傷寒溫疫時氣,中暑
風溫風瘧與中酒傷食者,其初相類,此最誤人,或先一日頭痛,曾傷酒便歸過于酒
,曾傷食便歸過于食,初覺滿悶醫者不察其脈,不言其始,徑用備急丹,纏積丹,
軟金丸,酒癥丸。此藥犯巴豆或出油不盡大熱大毒,走泄五七行或十餘行,其人必
津液枯涸,腸胃轉燥,發黃瘀熱目赤口乾,恍惚潮熱昏憒,惑狂諸熱交作,如此誤
死者不可勝舉。若其人或本因酒食致過,亦能頭痛身熱戰慄惡寒,醫者不察其脈,
不究其原,反作傷食發之,桂枝麻黃升麻之屬以汗解之,汗而不解轉轉疑惑反生他
證,如此誤死者可勝計哉。又如久病咳嗽形體羸瘦,食飲減少日輕夜劇,醫者不察
便與烏梅罌粟殼紫苑枯礬,如此峻攻嗽疾未除,澀滯之病作矣。嗽加之澀,飲食彌
減,醫者不察更以熱劑養胃,溫劑和脾致令頭面汗出,燥熱潮發形容瘦瘁,涎液上
出流如湧泉,若此死者不可勝數。又如婦人產餘之疾,皆是敗血惡物,發作寒熱臍
腹撮痛,乳潼枯涸食飲梢減,醫者不察便謂產後出血數斗,氣血俱虛便用溫熱之劑
養血補虛,止作寒治舉世皆然,豈知婦人之孕如天地之孕物也,物以陰陽和合而後
生人,亦以陰陽和合而後孕。偏陰偏陽豈有孕乎。此與禾黍瓜果之屬何異哉,若水
旱不時,則華之與實俱痿落矣。此又與孕而不育者復何異哉,七月立秋後十八日,
寸草不結者猶天寒故也。今婦人妊娠終十月無難,而生反謂之寒何不察其理之甚也
。竊譬之治磚者炎火在下,以水沃其窯之巔遂成磚矣。磚既出窯,窯頓寒耶。世俗
竟傳黑神散之屬,治產後一十八證,非徒其不愈則經脈涸閉,前後淋悶嘔吐嗽痰,
凡百熱證生矣。若此誤死者不可計之。曷若四物湯與涼膈散,停對大作湯劑而下之
,利以數行惡物俱盡後,服淡甘之劑自愈矣。又如小兒腹滿喘嗽痰涎不利,醫者不
察便用白餅子之屬。夫白餅子巴豆大熱有大毒,兼用膩粉其後必生口瘡,上喘欬嗽
嘔吐不嗜飲食之疾。然此治貧家小兒猶或可效,膏梁之家必生他病又何疑哉。又如
瀉利之疾歲歲有之,醫者不察便用聖散子之屬,乾薑,赤石脂,烏梅,罌粟殼,官
桂,石榴皮,龍骨,牡蠣之屬,變生小便癃閟,甚者為脹,又甚者水腫之疾生矣。
間有愈者病有微者也,甚則必不愈矣。又如人病停飲或因夏月傷冷過多,皆為脾胃
客氣有餘也,宜逐而去之,醫者不可以為脾衰而補之,則痞者更痞,滿者更滿,復
有巴豆丸下之者,病雖少解必不嗜食,上燥之病生矣。又如人因閃肭膝髁肘腕大痛
,醫者不察便用鍼出血,如未愈者再三刺血,出血既多遂成跛臂。內經曰足得血
而能步,血盡安得步哉。若余治閃肭則不然,以禹功散或通經二三錢下神祐丸,或
除溼丹百餘丸峻瀉一二十行則痛出當痒。發痛屬夏,痒屬秋,出則夏衰矣,此五行
勝復之理也。故凡腰胯痛杖瘡落馬墬墮打撲,莫不同然,蓋此痛得之於外非其先
元虛元弱。古人云痛隨利減,宜峻瀉一二十行,畢但忌熱酒,可一藥而愈,勿謂峻
瀉輕侮此法。昔有齒痛連月不止,以鐵鈴鈕取之血不止而死,又有人因上下齒痛,
凡百痛者輒取,不數年上下齒盡,至五十歲生硬之物皆不能食。夫上下齒痛,皆由
手足陽明二經風熱甚而痛矣,可用大小承氣湯,藏用丸,祛風丸等藥瀉之,則痛當
自止。內經曰諸痛痒瘡瘍皆屬心火。啟玄子云百端之起皆自心生,心者火也,火生
土之故也,出牙之誤不可不知。又如治水腫痛者,多用水銀輕粉白丸子大毒之藥下
之,水腫未消而牙齒落,牙齒落而不進食,水盡而立斃。復有人於兩足鍼之水出,
如泉水盡亦斃矣。

儒門事親卷一終。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68
文章: 33945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儒門事親 卷二 偶有所遇厥疾獲瘳記十一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卷二 偶有所遇厥疾獲瘳記十一

余昔過夏邑,西有婦人病腹脹如鼓,飲食乍進乍退,寒熱更作而時吐嘔且三年矣。
師覡符咒無所不至惟俟一死,會十月農隙田夫聚獵,一犬役死磔于大樹根盤,遺腥
在其上,病婦偶至樹根頓覺昏憒,眩瞀不知人,枕于根側口中虫出其狀如蛇,口眼
皆具以舌舐其遺腥,其人驚見長虫,兩袖裹其手按虫頭極力而出之,且二尺許,重
幾斤剖而視之,以示諸人,其婦遂愈,虫亦無名,此正與華元化治法同。蓋偶得吐
法耳。又有一書生瘧間日一作,將秋試,及試之日乃瘧之期,書生憂甚,誤以蔥蜜
合食,大吐涎數升,瘀血宿食皆盡,同室驚畏,至來日入院瘧亦不發,亦偶得吐法
耳。正隆間有聖旨取汴梁諸匠氏,有木匠趙作頭,鐵匠杜作頭,行次失路迷至大宅
,乞宿主人不納,曰家中有人重病不敢納君,杜作頭紿曰此趙公乃汴梁太醫之家,
今蒙上司見召迷路至此,蓋病者當愈而遇此公也,主人默而入,良久復出將邀二人
入室,與之食已,主人起請曰煩太醫看病何如,趙見而笑曰,一藥可愈,二人竊議
曰來時所攜熟藥寄他車上,此中實無奈何,杜曰此甚易耳,出門得牛糞一塊作三
十粒,下以溫水,少頃病人覺胸中如虫行,一涌而出狀若小蜣蜋一二升,以手探之
又約一升,頓覺病去。明日主人出謝,曰百歲老人未嘗見此神效之藥也,禮餞二人
遂歸,嗚呼此二子小人也,欲苟一時之寢,遂以穢物治人,亦偶得吐法耳。又有一
婦病風癇,從六七歲因驚風得之,自後三二年間一二作,至五七年五七作,逮三十
餘歲至四十歲日作,或一日十餘作,以至昏癡健忘求死而已,會興定歲大饑,遂採
百草而食,於水瀕采一種草,狀若蔥屬,泡蒸而食之,食訖向五更,覺心中不安吐
涎如膠,連日不止約一二斗,汗出如洗,初昏困,後三日輕健,非曩之比,病去食
進,百脈皆和,省其所食不知何物,訪問諸人乃憨蔥苗也,憨蔥苗者本草所謂藜蘆
苗是也,圖經云藜蘆苗吐風病,此亦偶得吐法耳。又有一婦年三十餘病滑泄經年,
皆云虛中有積,以無憂散五七日一服,至二十服不效,又服纏積丹軟金丸諸藥皆不
效,其人服藥愈速病勢愈甚,食飲日減,人或謂曰此休息痢也,宜灸中脘及左右穴
臍下氣海及膀胱穴,以三里引之,每年當冬至日夏至日灸之,前後至萬餘壯,忽門
外或者曰此病我屢識,蓋大傷飲之故,即目桃花正開,俟其落時以長棘針刺之,得
數十萼勿犯人手,以白麵和作餅子,文武火燒令熟,嚼爛以米飲湯下之,病人如其
言服之不一二時,瀉如傾前後瀉六七日僅數百行,昏困無所知覺,惟索冷水徐徐而
飲,至六七日少省,爾後食日進,神日昌氣血日和,不數年生二子,此人本不知桃
花萼有取積之神效,亦偶得瀉法耳。余昔過株林,見一童子誤吞銅鐵之物成疾而羸
,足不勝身,會六七月淫雨不止,無薪作食,過饑數日,一旦鄰牛死聞作葵羹粳飯
,病人乘饑頓食之,良久泄注如傾,覺腸中痛遂下所吞之物,余因悟內經中肝苦急
食甘以緩之,牛肉大棗葵菜皆甘物也,故能寬緩腸胃,且腸中久空又遇甘滑之物,
此銅鐵所以下也,亦偶得瀉法耳。頓有老人年八十歲,臟腑澀滯數日不便,每事後
時目前星飛,頭目昏眩鼻塞腰痛,積漸食減,縱得大便結燥如彈,一日友人命食血
藏葵羹油渫菠稜菜,遂頓食之,日日不乏前後皆利,食進神清,年九十歲無疾而終
。圖經云菠菜寒利腸胃,芝麻油炒而食之利大便,葵寬腸利小溲,年老之人大小便
不利最為急切,此亦偶得瀉法耳。昔一士人趙仲溫赴試,暴病兩目赤腫晴翳不能識
路,大痛不任欲自尋死,一日與同儕釋悶坐於茗肆中,忽鉤窗脫鉤,其下正中仲溫
額上,髮際裂長三四寸,紫血流數升,血止目快,能通路而歸,來日能辨屋脊,次
見瓦溝,不數日復故,此不藥不針誤出血而愈矣。夫出血者乃發汗之一端也,亦偶
得出血法耳。鳴呼世人欲論治大病,舍汗下吐三法其餘何足言哉,此一說讀之者當
大笑耳。今之醫者宜熟察之可也,人能謹察其真中之誤,精究其誤中之真,反覆求
之無病不愈,余之所以書此者,庶後之君子知余之用心非一日也。又有病目不睹者
,思食苦苣,頓頓不闕,醫者以為有虫,曾不周歲兩目微痛如虫行,大眥漸明俄然
大見。又如方北方貴人愛食乳酪牛酥,羊生魚膾,鹿脯豬腊,海味甘肥之物,皆虫
之萌也,然而不生虫者,蓋筵會中多胡荽蕪荑醬鹵汁,皆能殺九虫,此二者亦偶得
服食法耳。智者讀此當觸類而長之。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68
文章: 33945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儒門事親 卷二 攻裏發表寒熱殊塗箋十二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卷二 攻裏發表寒熱殊塗箋十二

有一言而可以該醫之旨者,其惟發表攻裏乎,雖千枝萬派不過在表在裏而已矣。欲
攻其裏者宜以寒為主,欲發其表者宜以熱為主,雖千萬世不可易也。內經言之詳矣
,今人多錯解其旨,故重為之箋,發表不遠熱,攻裏不遠寒,此寒熱二字謂六氣中
司氣之寒,司氣用寒時,用藥者不可以寒藥。司氣用熱時,用藥者不可以熱藥,此
常理也。惟攻裏發表則反之,然而攻裏發表常分作兩塗,若病在表者雖畏日,流金
之時不避司氣之熱,亦必以熱藥發其表。若病在裏者雖堅水,積雪之時不避司氣之
寒,亦必以寒藥攻其裏。所謂發表者出汗是也,所謂攻裏者湧泄是也,王太僕注云
汗泄下痢,皆以其不住於中也。夫不住其中則其藥一去不留,雖以寒藥犯司氣之寒
,熱藥犯司氣之熱亦無害也。若其藥留而不出,適足以司氣增邪,是謂不發不攻,
寒熱內賊其病益甚,無病者必生病,有病者必甚。若司氣用寒之時病在表而不在裏
,反以寒藥冰其裏,不涌不泄,堅腹滿痛急下痢之病生矣。若司氣用熱之時病在裏
而不在表,反以熱藥燥其中,又非發汗則身熱吐下霍亂,癰疽瘡痒瞀鬱注下,瘈
腫脹嘔吐鼽衄頭痛骨節攣肉痛,血泄淋閟之病生矣,以此知非熱不能解表,非寒不
能攻裏,是解表常宜熱,攻裏常宜寒,若反此法是謂妄造。今之用藥者以荊黃湯解
表,以薑桂藥攻裏,此與以水濟水,以火濟火何異哉,故非徒不效,輕者危,甚者
死。夫本草一書不過酸苦甘辛鹹淡六味而已,聖人既以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
陰,又以淡味滲泄為陽,是辛甘淡三味以解表,酸苦鹹三味以攻裏,發表與滲泄非
解表而何,涌泄非攻裏而何,此二者聖人之法盡矣,蔑以加矣。然則醫之法果多乎
哉,攻裏以寒,解表以熱而已矣。雖然表病而裏不病者,可專以熱藥發其表,裏病
而表不病者可專以寒藥攻其裏,表裏俱病者雖可以熱解表,亦可以寒攻裏,此仲景
之大小柴胡湯雖解表亦兼攻裏,最為得體。今之用藥者只知用熱解表,不察裏之已
病,故前所言熱證皆作矣。醫者不知罪由已作,反謂傷寒變證,以誣病人非一日也
。故劉河間自製通聖散加益元散,名為雙解,千古之下得仲景之旨者劉河間一人而
已,然今之議者以為雙解不可攻裏,謗議紛紜坐井小天,誠可憾也。豈知雙解煎以
蔥鬚荳豉,涌而汗之一劑立雪所苦,縱不全瘥亦可小瘳,向所謂熱證亦復不作俟。
六輕傳畢微下而已,今醫者不知其濟物無窮之功,乃妄作損胃無窮之謗,憤劉河間
有能醫之名,設堅白之論以求世譽,孰肯剖璞一試而追悔和氏之刖足哉。余之所以
屢書此者,歎知音之難遇也,近者余之故人某官不欲斥言其名,因病頭項強,狀類
傷寒,服通聖散雖不得其法而無害也,醫者見其因通聖散也立毀其非仲景之藥也,
渠不察其熱已甚矣,復以辛熱發之,汗出不解,發黃血泄竟如前所言,後雖以承氣
下之不能已,又復下之,至絕汗出其脈猶搏擊然,余親見其子言之甚詳,至今士大
夫皆不知辛熱一發之過也,獨歸罪于通聖散,嗚呼甚矣,道之難明也。頃余之舊契
讀孟堅漢書藝文志載五苦六辛之說,而顏師古輩皆無注解,渠特以問余,余顧其內
經諸書中亦不見其文,既相別矣乘蹇且十里外颯然而悟,欲復迴以告予之舊契,已
歸且遠乃令載之,以示來者。夫五者五臟也,臟者裏也,六者六腑也,腑者表也,
病在裏者屬陰分,宜以苦寒之藥涌之泄之。病在表者屬陽分,宜以辛溫之劑發之汗
之,此五苦六辛之意也。顏師古不注蓋闕其疑也,乃知學不博而欲為醫難矣。余又
徐思五積六聚,其用藥亦不外于是。夫五積在臟有常形屬裏,宜以苦寒之藥涌之泄
之,六聚在腑無常形屬表,宜以辛溫之藥發之汗之,與前五苦六辛亦合,亦有表而
可用柴胡之涼者,猶宜熱而行之,裏寒而可用薑附之熱者,猶宜寒而行之。余恐來
者不明內經發表攻裏之旨,故併以孟堅五苦六辛之說附于卷未。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68
文章: 33945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儒門事親 卷二 汗下吐三法該盡治病詮十三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卷二 汗下吐三法該盡治病詮十三

人身不過表裏,氣血不過虛實,表實者裏必虛,裏實者表必虛,經實者絡必虛,絡
實者經必虛,病之常也。良工之治病者,先治其實,後治其虛,亦有不治其虛時。
粗工之治病,或治其虛或治其實,有時而幸中有時而不中。謬工之治病,實實虛虛
其誤人之跡常著,故可得而罪也,惟庸工治病純補其虛,不敢治其實,舉世皆曰平
穩,誤人而不見其跡,渠亦自不省其過,雖終老而不悔,且曰吾用補藥也何罪焉,
病人亦曰彼以補藥補我彼何罪焉,雖死而亦不知覺。夫粗工之與謬工非不誤人,惟
庸工誤人最深,如鯀湮洪水不知五行之道。夫補者人所喜,攻者人所惡,醫者與其
逆病人之心而不見用,不若順病人之心而獲利也,豈復計病者之死生乎。鳴呼世無
真識誰能別之,今余著此吐汗下三法之詮,所以該治病之法也,庶幾來者有所憑藉
耳。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內而生皆邪氣也,邪氣加諸身
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攬而留之雖愚夫愚婦皆知其不可也,及其聞攻則不悅,
聞補則樂之。今之醫者曰當先固其元氣,元氣實邪自去,世間如此妄人何其多也。
夫邪之中人輕則傳,久而自盡,頗甚則傳久而難已,更甚則暴死。若先論固其元氣
以補劑補之,真氣末勝而邪已交馳橫鶩而不可制矣,惟脈脫下虛無邪無積之人始可
議補,其餘有邪積之人而議補者,皆鯀湮洪水之徒也。今予論吐汗下三法先論攻其
邪,邪去而元氣自復也,況予所論之法,識練日久至精至熟,有得無失,所以敢為
來者言也。天之六氣風暑火濕燥寒,地之六氣霧露雨雹冰泥,人之六味酸苦甘辛鹹
淡,故天邪發病多在乎上,地邪發病多在乎下,人邪發病多在乎中,此為發病之三
也,處之者三出之者亦三也。諸風寒之邪結搏皮膚之間,藏于經絡之內留而不去,
或發疼痛走注麻痹不仁,及四肢腫痒拘攣可汗而出之,風痰宿食在膈或上脘可湧而
出之,寒濕痼冷熱客下焦,在下之病可泄而出之。內經散論諸病非一狀也,流言治
法非一階也,至真要大論等數篇言運氣所生諸病,各斷以酸苦甘辛鹹淡以總括之,
其言補時見一二,然其補非今之所謂補也,文具于補論條下,如辛補肝,鹹補心,
甘補腎,酸補脾,苦補肺。若此之補乃所以發腠理致津液通,血氣至,其統論諸藥
則曰辛甘淡三味為陽,酸苦鹹三味為陰,辛甘發散淡滲泄,酸苦鹹涌泄,發散者歸
于汗,涌者歸于吐,泄者歸于下,滲為解表歸于汗,泄為利小溲歸于下,殊不言補
,乃知聖人止有三法,無第四法也。然則聖人不言補乎,曰蓋汗下吐以若草木治病
者也,補者以榖肉果菜養口體者也,夫榖肉果菜之屬猶君之德教也,汗下吐之屬猶
君之刑罰也,故曰德教興平之梁肉,刑罰治亂之藥石,若人無病梁肉而已,及其有
病當先誅伐有過病之去也。梁肉補之如世已治矣,刑措而不用豈可以藥石為補哉,
必欲去大病大瘵,非吐汗下未由也已。然今之醫者不得盡汗下吐法各立門墻,誰肯
屈己之高而一問哉,且予之三法能兼眾法,用藥之時有按有蹻,有揃,有導,有減
,有增,有續,有止。今之醫者不得予之法,皆仰面傲笑曰吐者瓜蒂而已矣,汗者
麻黃升麻而已矣,下者巴豆牽牛朴硝大黃甘遂芫花而已矣,既不得其術從而誣之,
予固難與之苦辯,故作此詮,所謂三法可以兼眾法者,如引涎漉涎啑氣追淚,凡上
行者皆吐法也。炙蒸熏渫洗熨烙針刺砭射導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催生下乳
磨積逐水破經泄氣,凡下行者皆下法也,以余之法所以該眾法也,然予未亦未嘗以
此三法遂棄眾法,各相其病之所宜而用之,以十分率之此三法居其八九,而眾所當
纔一二也,或言內經多論鍼而少論藥者,蓋聖人欲明經絡豈知針之理即所謂藥之理
,即今著吐汗下三篇各條,藥之輕重寒溫于左,仍于三法之外別著原補一篇,便不
預三法,恐後之醫者泥于補故置之三篇之末,使用藥者知吐中有汗,下中有補,止
有三法。內經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終,是之謂也。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68
文章: 33945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儒門事親 卷二 凡在上者皆可吐式十四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卷二 凡在上者皆可吐式十四

夫吐者人之所畏,且順而下之尚猶不樂,況逆而上之,不悅者多矣。然自胸已上大
滿大實病如膠粥,微丸微散皆兒戲也,非吐病安能出。仲景之言曰大法春宜吐,蓋r
春時陽氣在上,人氣與邪氣亦在上,故宜吐也,涌吐之藥或丸或散,中病則止不必
盡劑,過則傷人。然則四時有急吐者,不必直待春時也。但仲景言其大法耳,今人
不得此法,遂廢而不行,試以名方所記者略數之,如仲景傷寒論中以蔥根白豆豉湯
吐頭痛,梔子厚朴湯以吐懊,瓜蒂散以吐傷寒六七日因下後腹滿無汗而喘者,如
此三方豈有殺人者乎,何今議予好涌者多也。又如孫氏千金方風論中散方往往皆效
,近代本事方中稀涎散吐膈實中滿痰厥,失音牙關緊閉如喪神守,萬全方以鬱金散
吐頭痛眩運,頭風惡心沐浴風。近代普濟方以吐風散,追風散,吐口噤不開不省人
事。以皂角散吐涎潮。總錄方中以常山散吐瘧。孫尚方以三聖散吐發狂,神驗方吐
舌不正,補亡篇以遠志去心,春分前服之預吐瘟疫。此皆前人所用之藥也,皆有效
者。何今之議予好涌者多也,惟養生必用,方言如吐其涎,今人跛躄校正方已引風
門中碧霞丹為證,予不須辨也,但內經明言高者越之。然名醫錄中惟見太倉公華元
化徐文伯能明律用之,自餘無聞,乃知此法廢之久矣。今予驟用于千載寂寥之後,
宜其驚且駭也,惜乎黃帝岐伯之書,伊摯仲景之論,棄為閑物,縱有用者指為山野
無韻之人,豈不謬哉。予之用此吐法,非偶然也,曾見病之在上者,諸醫盡其技而
不效,余反思之投以涌劑,少少用之頗獲徵應,既久乃廣訪多求漸臻精妙,過則能
止,少則能加。一吐之中變態無窮屢用屢驗,以至不疑。故凡可吐令條達者,非徒
木鬱然,凡在上者皆宜吐之,且仲景之論胸上諸實鬱而痛不能愈,使人按之,及有
涎唾下痢十餘行,其脈沉遲寸口脈微滑者,此可吐之,吐之則止。仲景所謂胸上諸
實,按之及有涎唾者皆邪氣在上也,內經曰下痢脈遲而滑者內實也,寸口脈微滑者
上實也,皆可吐之。王冰曰上盛不已吐而奪之。仲景曰宿食在上脘當吐之。又如宿
飲酒積在上脘者亦當吐之,在中脘者當下而去之。仲景曰病人手足厥冷兩手脈乍結
,以客氣在胸中心下滿而煩,欲食不能食者,知病在胸中當吐之。余嘗用吐方皆是
仲景方中瓜蒂散吐傷寒頭痛,用蔥根白豆豉湯以吐雜病頭痛,或單瓜蒂名獨聖加茶
末少許以吐痰飲食,加全蝎稍以吐兩肋刺痛,濯濯水聲者,內經所謂濕在上,以
苦吐之者其是謂歟。今人亦有竊予之法者,然終非口授或中或否或涌而不能出,或
出而不能止,豈知上涌之法名曰撩痰,撩之一字自有擒縱卷舒,頃有一工吐陳下,
一婦人半月不止涎至數斗,命懸須臾倉皇失計求予解之,予使煎麝香湯下咽立止。
或問麝香何能止吐,予謂之曰瓜苗聞麝香即死,吐者瓜蒂也,所以立解。如藜蘆吐
者不止以蔥白湯解之,以石藥吐者不止以甘草貫眾解之,諸草木吐者可以麝香湯解
之。以本草考之吐藥之苦寒者,有豆豉,瓜蒂,荼末,梔子,黃連,苦參,大黃,
黃芩。辛苦而寒者有鬱金,常山,藜蘆。甘苦而寒者,有地黃汁。苦而溫者,有木
香,遠志,厚朴。辛苦而溫者,有薄荷,莞花。辛而溫者,有穀精草,蔥根鬚。辛
而寒者,有輕粉。辛甘而溫者,有烏頭,弣子尖。酸而寒者,有晉礬,綠礬,虀汁
。酸而平者,有銅錄。甘酸而平者,有赤小豆。酸而溫者,有飯漿。酸辛而寒者,
有膽礬。酸而寒者,有青鹽,白米飲。辛鹹而溫者,有皂角。甚鹹而寒者,有滄鹽
。甘而寒者,有牙硝。甘而微溫且寒者,有參蘆頭。甘辛而熱者有蝎稍。凡此三十
六味,惟常山膽礬瓜蒂有小毒,藜蘆芫花輕粉烏附尖有大毒外,二十六味皆吐藥之
無毒者,各對證擢而用之。此法宜先小服,不滿積漸加之。余之撩痰者以釵股雞羽
探引不出,以虀投之,投之不吐再投之,且投且探無不出者,吐至昏眩慎勿驚疑。
書曰若藥不瞑眩厥疾弗瘳,如發頭眩可飲冰水立解,如無冰時新汲水亦可,強者可
一吐而安,弱者可作三次吐之,庶無損也。吐之次日有清快者,有轉甚者,蓋引之
而吐未平也,俟數日當再涌之,如覺渴者,冰水新水瓜梨柿及涼物皆不禁,惟禁貪
食過飽硬物乾脯難化之物,心火既降中脘沖和陰道必強,大禁房勞大憂悲思,病人
既不自責眾議因而噪之,歸罪于吐法,起謗其由此也,故性行剛暴好怒喜淫之人不
可吐,左右多嘈雜之言不可吐,病人頗讀醫書實非深解者不可吐,主病者不能辯邪
正之說不可吐,病人無正性妄言妄從反覆不定者不可吐,病勢巇危老弱氣衰者不可
吐,自吐不止亡陽血虛者不可吐,諸吐血嘔血咯血衄血嗽血崩血失血者皆不可吐,
吐則轉生他病,侵成不救反起謗端,雖懇切求,慎勿強從,恐有一失,愈令後世不
信此法,以小不善累大善也,必標本相得彼此相信,真知此理不聽浮言,審明某絡
某經某臟某腑某氣某血,某邪某病決可吐者,然後吐之,是予之所望于後之君子也
,庶幾不使此道湮微,以薪傳薪耳。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68
文章: 33945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儒門事親 卷二 凡在表者皆可汗式十五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卷二 凡在表者皆可汗式十五

風寒暑濕之氣入于皮膚之間而未深,欲速去之莫如發汗。聖人之刺熱五十九刺為無
藥而設也,皆所以開玄府而逐邪氣,與汗同然。不若以藥發之使一毛一竅無不啟發
之為速也,然發汗亦有數種,世俗止知惟溫熱者為汗藥,豈知寒涼亦能汗也,亦有
薰漬而為汗者亦有導引而為汗者,如桂枝湯桂枝麻黃各半湯,五積散敗毒敗皆發汗
甚熱之藥也,如升麻湯,葛根湯,解肌湯,逼毒散,皆辛溫之藥也。如大柴胡湯小
柴胡湯,柴胡飲子苦寒之藥也,如通聖散雙解散當歸散子皆辛涼之藥也,故外熱內
寒宜辛溫外寒內,熱宜辛涼平準所謂導引而汗者,華元化之虎鹿熊猴鳥五禽之戲使
汗出如傅粉,百疾皆愈,所謂薰漬而汗者,如張苗治陳廩,丘燒地布桃葉,蒸之大
汗立愈。又如許輒宗治許太后感風不能言,作防風湯數斛置於床下氣如煙霧,如其
言遂愈能言,此皆前人用之有驗者,以本草校之荊芥香白芷陳皮半夏細辛蒼朮,其
辛而溫者乎。蜀椒胡椒茱萸大蒜,其辛而大熱者乎。生薑其辛而微溫者乎。天麻蔥
白其辛而平者乎。青皮薄荷其辛苦而溫者乎。防己秦艽其辛而且苦者乎。麻黃人參
大棗其甘而溫者乎。葛根赤茯苓其甘而平者乎。桑白皮其甘而寒者乎。防風當歸其
甘辛而溫者乎。附子其甘辛而大熱者乎。官桂桂枝其甘辛而大熱者乎。厚朴其苦而
溫者乎。桔梗其苦而微溫者乎。黃芩知毋枳實地骨皮其苦而寒者乎。前胡柴胡其苦
而微寒者乎。羌活其苦辛而微溫者乎。升麻其苦甘且平者乎。芍藥其酸而微寒者呼
。浮萍其辛酸而寒者乎。凡此四十味皆發散之屬也,惟不善擇者當寒而反熱,當熱
而反寒,此病之所以變也。仲景曰大法春夏宜汗,春夏陽氣在外人氣亦在外,邪氣
亦在外故宜發汗,然仲景舉其略耳。設若秋冬得春夏之病當不發汗乎,但春夏易汗
而秋冬難耳。凡發汗欲周身然不欲如水淋漓,欲令手足俱周遍汗出一二時為佳
。若汗暴出邪氣多不出,則當重發汗則使人亡陽。凡發汗中病則止不必盡劑,要在
劑當不欲過也,此雖仲景調理傷寒之法,至於雜病復何異哉。且如傷寒麻黃之類為
表實而設也,桂枝湯之類為表虛而設也,承氣湯為陰虛而設也,四逆湯為陽虛而設
也,表裏俱實者所謂陽盛陰虛下之則愈,表裏俱虛者所謂陰盛陽虛汗之則愈也,所
謂陽為表而陰為裏也,如表虛亡陽發汗則死,發汗之法辯陰陽別表裏定虛實,然後
汗之,隨治隨應設。若飧泄不止日夜無度,完穀不出,發汗可也。內經曰春傷於風
,夏生飧泄,此以風為根,風非汗不出。昔有人病此者,腹中雷鳴泄注米榖不分,
小便澀滯皆曰脾胃虛寒故耳,豆蔻鳥梅罌粟殼乾薑附子曾無一效,中脘臍下灸已數
十燥熱轉甚,小溲涸竭瘦削無力,飲食減少命予視之,余以謂應象論曰熱氣在下水
穀不分,化生飧泄。寒氣在上則生脹,而氣不散何也,陰靜而陽動故也,診其兩
手脈息俱浮大而長,身表微熱用桂枝麻黃湯以薑棗煎,大劑連進三服汗出終日至旦
而愈,次以胃風湯和平臟腑調養陰陽,食進病愈。又貧家一男子年二十餘病破傷風
,搐牙關緊急角弓反張,棄之空室無人問者,時時呻呼。余憐其苦,以風藥投之口
噤不能下,乃從兩鼻竅中灌入咽喉約一中碗,死中求生,其藥皆大黃甘遂牽牛硝石
之類,良久上涌下泄,吐且三四升,下一二十行,風搐立止,肢體柔和,旦已自能
起口,雖開尚未能言,予又以桂枝麻黃湯三兩作一服,使啜之汗出周匝如洗,不三
日而痊。又如小兒之病驚風搐搦,涎潮熱鬱,舉世皆用大驚丸抱龍丸鎮心丸等藥,
間有不愈者,余潛用蒂赤小豆等分共為細末,以豬膽汁浸蒸餅為丸,衣以螺青或丹
砂,以漿水乳汁送之,良久風涎涌出一兩杓,三五日一涌,涌三五次,漸以通聖散
稍熱服之,汗然病日已矣。頃又治一狂人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厥陽并乃狂。
難經曰重陽者狂,重陰者癲,陽為腑陰為臟,非陽熱而陰寒也,熱并於陽則狂,狂
則生,寒并於陰則癲,癲則死。內經曰足陽明有實則狂,故登高而歌棄衣而走,無
所不為,是熱之極也,以調胃承氣大作湯下數十行,三五日復上涌一二升,三五日
又復下之,凡五六十日下百餘行,吐亦七八度,如吐時暖室置火,以助其熱而汗少
解,數汗方平。又治一酒病人,頭痛身熱惡寒狀類傷寒,診其脈兩手俱洪大,三兩
日不圊,余以防風通聖散約一兩,用水一中碗,生薑二十餘片,蔥鬢根二十莖,豆
豉一大撮,同煎三五沸去滓稍熱分作二服,先服一服多半,須臾以釵股探引咽中吐
出宿酒,酒之香味尚然約一兩杓,頭上汗出如洗,次服少半立愈。內經曰火鬱發之
,發為汗之,令其疏散也。又嘗治一稅官病風寒濕痹,腰腳沉重浮腫,夜則痛甚,
兩足惡寒,經五六月間猶綿脛靴足腰膝,皮膚少有跣露則冷風襲之,流入經絡其痛
轉劇,走注上下往來無定,其痛極處便摩急而腫起,肉色不變,腠理間如虫行,每
遇風冷病必轉增,飲食轉減,肢體瘦乏須人扶掖猶能行立,所服者烏附薑桂種種燥
熱,燔針著灸莫知其數,前後三年不獲一愈,一日命予脈之,其兩手皆沉滑有力,
先以導水丸通經散各一服,是夜瀉三十餘行,痛減半,遂漸服赤伏苓湯,川芎湯,
防風湯,此三方在宣明論中治痹方是也,日三服煎七八錢,然汗出。余又作玲
瓏灶法薰蒸,血熱病必增劇,諸汗法古方亦多有之,惟以此發汗者世罕知之,故予
嘗曰吐法兼汗,艮以此夫。
圖檔
發表主題 主題已鎖定

回到「5.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