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間穴的臨床套用

一針二灸三用藥,『針』為極大功能效用!有關穴道,皆可在此貼!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
文章: 3340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行間穴的臨床套用

文章: # 58880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行間穴的臨床套用


浙江省 寧波市鼓樓醫院 郵遞區號:313010 曆黎波
 

行間穴為足厥陰肝經之滎穴,在五行中屬火,所以具有洩肝火,疏氣滯的作用。在臨床上配合其它穴位,治療由肝火旺盛引起的頭痛,目赤,失眠等症,及肝氣鬱滯引起的脅痛,呃逆,月經不調等症,常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結合自已三十多年來的臨床經驗,談談臨診套用的體會。

一、頭痛

這裡的頭痛是指由肝火上亢引起的頭痛,多由情志鬱怒,氣鬱化火,肝陽偏亢。症見頭巔或兩側痛,伴面紅目赤,心煩易怒,口苦嚥乾,苔薄黃,脈弦數。治療以取行間為主,配懸顱,均用潟法。

病例:王**,女,61歲,離休幹部。初疹,1981年,6月。患者與人爭吵後,感兩側額角部劇痛,口苦,面紅,心煩。失眠,大便乾燥,舌質紅,苔黃燥,脈弦,證屬肝火上犯巔頂,氣血不和,治以平肝熄風止痛。取穴:行間,百會,懸顱。方法:每日一次,施撚轉潟法,行間穴持續行針至疼痛消失後,留針15分鐘,經連續三次治療後,自覺頭痛止,心煩,失眠已好轉,大便通暢,舌脈正常。

二、脅痛

脅痛是一側或二側脅肋疼痛的一種自覺症狀,如情志鬱結,肝氣失於調達或溼熱內鬱,疏洩失常或脅肋挫閃,經脈受損等,都可引起脅痛,症見脅部脹痛,胸悶不舒,喜怒不寐,煩躁,口苦,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治療以取行間穴為主,配期門,支溝,均用潟法。

病例:張**,男,35歲,工人。初疹:1990年,4月。脅肋疼痛已五天,痛無定處,常因惱怒而疼痛加劇,伴有胸悶,噫氣,納差,少寐,舌紅,苔白脈弦緊,症屬肝鬱脅痛,治以疏肝解鬱。取穴:行間、期門、支溝。方法:每日一次,剌用潟法,留針30分鐘,每隔十分鐘行針一次,經治療三次後,脅肋痛已除,胸悶,噫氣等症均消失。

三、丹毒

丹毒是一種急性感染性疾病,由于發病時皮膚突然變赤,狀如塗丹,因此名為丹毒。針剌治療以下肢丹毒為主,本病多由火邪侵犯血分,熱邪鬱於肌膚而發。症見皮膚紅腫熱痛,狀如雲片,邊界分明,伴有發熱,煩渴,大便乾結,舌紅,苔黃,脈洪大等症,治療以取行間,陰陵泉,血海,合谷,委中放血,均用潟法。

病例:呂**,男,64歲,農民。初疹,1992年,4月。因勞動不慎,右下肢皮膚破損,邪毒侵入皮膚,以致血分生熱,鬱於肌膚而發,症見右下肢皮膚深紅色,按之灼熱,疼痛體癢,伴發熱,口喝,小便赤,舌質紅,苔黃燥,脈數,證屬溼熱型丹毒,治療以清熱,利濕,解毒為主。取穴:行間,血海,合谷,委中放血。方法:每日一次施大幅度撚轉潟法,行間穴,血海穴剌出血為佳,委中浮絡放血,不留針,治療二次後,熱退,小便清,右下肢紅腫消退,疼痛已止,再治療二次,皮膚存回正常。

四、月經過多

月經過多是指子宮出血量多,淋漓不絕,是由衝任損傷,不能固攝所致,一般可分虛、實兩種,證見血色深紅,氣味臭穢,心煩易怒,胸肋脹痛,舌質紅,苔膩,脈弦數者為實證,由于外感邪熱,肝氣鬱結或食辛辣助陽之品,使衝任受損,迫血妄行,治療以取行間、隱白,三陰交、氣海,用平補平潟法。

病例:鄒**,女,37歲,工人。初疹,1995年,5月。陰道流血5天,量多,約500毫升左右,色深紅,伴少量腹脹痛,心煩,口乾,舌質紅,苔黃,脈緊,證屬實熱型,治療以清熱涼血,調理衝任以止血。取穴:行間、隱白,三陰交、氣海。方法:每日一次方,氣海,三陰交,施平補平潟法,行間、隱白施潟法,留針20分鐘,第二天複診,流血量大有減少,再按上法治療二次,血止,其它均存回正常。

以上只例舉幾個常見病種,在臨床上還有許多疾病,如:中風、咳嗽、呃逆、失眠,遺尿、帶下等,都可用行間穴為主,配合其它經穴治療,都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有待於我們進一步去探索。
圖檔
發表主題 回覆文章

回到「1.針灸(穴道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