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載之方

有關內科方面,請在此貼!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7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史載之方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篇名>史載之方
書名:史載之方
作者:史堪  
朝代:宋  
年份:西元1127-1279年  

<目錄>卷上/四時正脈
<篇名>春
內容:春脈弦,其氣來柔軟弱虛而滑,端直以長,名之曰弦,反此者病,其氣來實而強,名為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實而微,此為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善忘忽忽。冒眩巔疾,不及則令人胸痛引背下,兩脅滿。

<目錄>卷上/四時正脈
<篇名>夏
內容:夏脈鉤,其氣來盛去衰,反此者病,其氣來盛去亦盛,此為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盛,去反盛,此為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身熱而膚痛,為浸濕,不及則令人煩心,上見咳唾,下為氣泄。

<目錄>卷上/四時正脈
<篇名>秋
內容:秋脈浮,其氣來輕虛以浮,其氣來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帝曰∶何如反,其氣來
毛而中央堅,而兩旁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毛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
人逆氣而背痛,慍慍然,不及則令人喘,呼吸少氣而咳,上氣見血,下聞病音。

<目錄>卷上/四時正脈
<篇名>冬
內容:冬脈營,其氣來沉而博,故曰營。反此者病,其氣來如彈石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其去如數者,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解 ,脊脈痛而少氣,不欲言,其不及則令人心
懸。如病饑,眇中清,脊中痛,少腹滿,小便變。

<目錄>卷上/四時正脈
<篇名>中
內容:脾無善脈,止見惡脈,蓋脾脈以和緩為主。故四時之脈雖不同,春脈弦,夏脈鉤,秋脈毛,冬脈營,皆要有脾脈,若脾脈不見,便是五臟真脈見,真脈見者死,所以脾無善脈者,
謂其常脈便是吉脈,其太過不及,皆為病脈,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其來如水之流者、太過
也,濕勝則然耳,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其來如鳥之啄者、不及也,土不用事則
然耳,濕勝而其脈如流,邪乃傷腎,土不用事而九竅不利,因受木所制,木制則脾受水矣,
九竅不利,故多生浮腫脹滿之疾,久而成水。

<目錄>卷上/四時正脈
<篇名>真脈
內容: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澤,毛折,乃死,真心脈至,堅而博,如循薏苡,累累然,色赤黑不澤,毛折,乃死,真肺脈至,大而虛,如以毛羽中人,膚色白赤不澤,毛折,乃死。
真腎脈至,博而絕,如以指彈石,辟辟然,色黑黃不澤,毛折,乃死。
真脾脈至,弱而乍數乍疏,色黃青不澤,毛折,乃死。

<目錄>卷上/厥陰所勝生病
<篇名>運氣所勝
內容:飧泄食減,體重煩冤,腸鳴,腹支滿,甚則忽忽善怒,眩冒巔疾,脅痛而吐甚,沖陽絕者,不治。

<目錄>卷上/厥陰所勝生病
<篇名>司天所勝
內容:體重,肌肉萎,食減口爽,目轉耳鳴,胃脘當心而痛,飲食不下,舌本強,食則嘔飧泄,腹脹,溏泄,瘕,水閉。

<目錄>卷上/厥陰所勝生病
<篇名>在泉所勝
內容:酒淅寒如瘧,善伸數欠,心痛支滿,兩脅裏急,飲食不下,鬲咽不通,食則嘔,腹脹善噫,得候與氣,則怏然如衰身體皆重。

<目錄>卷上/少陰所勝生病
<篇名>運勝
內容:瘧,少氣咳喘,血溢,泄,注下,嗌燥,耳聾,中熱,肩背熱。

<目錄>卷上/少陰所勝生病
<篇名>天勝
內容:喘嘔,寒熱, 鼽衄,鼻窒,甚則瘡瘍,脅痛,善太息,胸中煩熱,嗌幹,右 滿,皮
膚痛,寒熱,咳喘,唾血,鼽衄,溺色變,瘡瘍, 腫,肩背臂 及缺盆痛。

<目錄>卷上/少陰所勝生病
<篇名>地勝
內容:腹中常鳴,氣上沖胸,喘,不能久立,寒熱,皮膚痛,齒痛,頰腫,惡寒發熱如瘧,少腹中痛,腹大。

<目錄>卷上/太陰所勝生病
<篇名>運勝
內容:腹痛,清厥,意不樂,體重煩冤,肌肉萎,足萎不收,行善螈,腳下痛,飲發中滿,食減,四肢不舉,腹滿,溏泄,腹鳴反下,甚而大溪絕者,不治。

<目錄>卷上/太陰所勝生病
<篇名>天勝
內容:胸中不利,陰萎,氣大衰而不起,不用,當其時,反腰 痛,動轉不便,心下痞滿,少
腹痛,時害於食, 腫,骨痛,陰痹,陰痹者,按之不得,腰脊頭項痛,時眩,大便難,陰
氣不用,饑不欲食,咳唾則有血,心如懸。

<目錄>卷上/太陰所勝生病
<篇名>地勝
內容:飲積,心痛,耳聾,渾渾 嗌腫,喉痹,陰病血見,少腹痛腫,不得小便,病沖頭痛
,目似脫,項似拔,腰似折,髀不可以回, 如結, 如別。

<目錄>卷上/陽明所勝生病
<篇名>運勝
內容:兩脅下少腹痛,目 痛,皆瘍,耳無所聞,體重煩冤,胸痛引背,兩脅滿,且痛引少腹
,甚則喘逆氣咳,肩背痛,尻陰股膝髀 足皆病。

<目錄>卷上/陽明所勝生病
<篇名>天勝
內容:脅痛,目赤,掉振鼓栗,筋痿,不能久立,小便變,寒熱如瘧,甚則心痛,左 脅痛,
寒清於中,感而瘧咳,腹中鳴,注泄, 溏,心脅暴痛,不可反側,嗌幹,面塵,腰痛,丈
夫疝,婦人少腹痛,目昧, 瘍,瘡痤癰。

<目錄>卷上/陽明所勝生病
<篇名>地勝
內容:病喜嘔,嘔有苦,太息,心脅痛,不能反側,甚則嗌乾面塵,身無膏澤,足外反熱。

<目錄>卷上/太陽所勝生病
<篇名>運勝
內容:身熱煩心躁悸陰厥,上下中寒譫妄,心痛,甚則腹大,脛腫喘咳,寢汗出,憎風。

<目錄>卷上/太陽所勝生病
<篇名>天勝
內容:心熱煩,嗌幹,善鼽 ,喜悲,數欠,熱氣妄行,善忘,甚則心痛嘔血,血泄,鼽衄,
善悲。□□時眩僕,腹滿,手熱,肘攣掖腫,心澹澹大動,胸脅胃脘不安,面赤目黃,善噫
嗌幹,甚則色炱渴而飲。

<目錄>卷上/太陽所勝生病
<篇名>地勝
內容:少腹控 引腰脊,上沖心痛,血見,嗌痛,頷腫。

<目錄>卷上/少陽所勝生病
<篇名>天勝
內容:咳 鼽衄,鼻窒瘍,寒熱, 腫,心痛,胃脘痛,厥逆,鬲不通,熱上,皮膚痛,色變
黃赤,傳而為水,身面 腫,腹滿,仰息,泄注赤白,瘡瘍,唾血,煩心,胸中熱,甚則鼽
衄。

<目錄>卷上/少陽所勝生病
<篇名>地勝
內容:注泄赤白,少腹痛,溺赤,甚則血便,少陰同候。

<目錄>卷上/六氣複而生病
<篇名>厥陰之複
內容:少腹堅滿,裏急暴痛,心痛汗發,嘔吐,飲食不入而複出,筋骨掉眩,清厥,甚則入脾
食痹而吐。

<目錄>卷上/六氣複而生病
<篇名>少陰之複
內容:燠熱內作,煩躁鼽 ,少腹絞痛,火見燔 ,嗌燥,分注時止,氣動于左,上行於右,
咳,皮膚痛,暴喑,心痛,郁冒不知人,乃灑浙惡寒振栗,譫妄,寒已而熱,渴而欲飲,少
氣,骨痿,膈腸不便,外為浮腫,噦噫,瘡瘍癰痤,甚則入肺,咳而鼻淵。

<目錄>卷上/六氣複而生病
<篇名>太陰之複
內容:體重中滿,食飲不化,陰氣上厥胸中不便,飲發於中,咳喘有聲,頭頂痛重而掉螈,尤
嘔而密默,唾吐清液,甚則入腎竅泄無度。

<目錄>卷上/六氣複而生病
<篇名>少陽之複
內容:驚螈咳衄,心熱煩躁,便數憎風,厥氣上行,面如浮埃,目而 螈,火氣內發,上為口
噤嘔逆,血溢血泄,發而為瘧,惡寒鼓 ,寒極反熱,嗌絡焦槁,渴引水漿,色變黃赤,少
氣,脈萎,化而為水,傳為浮腫,甚則入肺,咳而血泄。

<目錄>卷上/六氣複而生病
<篇名>陽明之複
內容:病生 脅,氣歸於左,善太息,甚則心痛,痞滿,腹脹而泄,嘔苦,咳噦,煩心,病在
鬲中,頭痛,甚則入肝,驚駭筋攣。

<目錄>卷上/六氣複而生病
<篇名>太陽之複
內容:心胃生寒,胸中不利,心痛,痞滿,頭痛,善恐,時眩僕,食減,腰 反痛,屈伸不便
,少腹控 引腰脊,上沖心,唾出清水,及為噦噫,甚則入心,善忘善悲。

<目錄>卷上
<篇名>論六氣所生之病
內容:五行之為病一也,而所生之氣不同,如木之所至為風化,而病之生不獨止於肝,火之所至為熱化,而病之生不獨止於心。此司天司地統歲紀運之不同,故為病亦從而各異,又有乘年之虛,過月之空,失時之和,或勝而所勝受刑,或複而制於所勝。且以經言之,天火下臨,則肺氣上從,則白起金用,而草乃眚,燥氣下臨,則肝氣上從,則蒼起木用,而土乃眚,
以常所勝而論之,則火至而肺病,金至而肝病,今也,天火下臨,則金以從天之氣而白乃用
,故病反生於肝,天金下臨,則木從天之氣而蒼乃用,故病反生於脾,類舉而推,則厥陰司
天。脾氣上從,而水斯眚,太陽司天,心氣上從,而金斯眚,少陰司天,肺氣上從,而肝斯
眚,太陰司天,則腎氣上從,而火斯眚,皆可知矣,此天度之尊,獨異於他,經言,天能制
色,以其能制勝己,而使不為害,至於司地,則氣化之正,各隨其證耳,若夫紀運之歲之不
同,則又視其司天之氣化,如六甲之歲,陽土當運,有陰凝流衍之布,宜與六己之歲不同也
,然己巳、己亥,與六甲之歲同,六庚多肝病,而庚寅、庚申之歲,金不能制肝,六戊多肺
病,而戊辰,戊戌之歲。火不能害肺,氣化所至,譬如權衡,可即其氣以求其病,惟勝複之
候不同,難以前期,亦隨其氣之多寡,以求其證,勝之為病輕,複之為病重,勝則所不勝者
順受其克,複如報怨仇焉,此又不可不知也。今以木之受病,本于肺金之所制,則不過如肺
氣有餘淩犯於肝,生眼昏背癢,耳無所聞,胸痛體重之病耳,若乃木化之盛,肝氣妄行,大
傷于脾,則金必相救,邪反傷肝,能使人體重煩冤,胸痛引背,兩脅滿,宜痛引少腹,故經
言上應太白星者、謂金之複也,雖然,人之氣、猶之天地之氣,五臟之氣,即五運之氣,三
陰之氣,即六氣之變,顧一身之氣,多寡之如何,亦不必因天地之氣化所生,己亥之歲,人
多肝病,而有病肺者,子午之歲,人多心病,而有病腎者,此一人之身,自有天地之氣化,
調治之法,與五運六氣所至之法同,至於病一也,而所生之病,所受之本,所以至病之由不
一者,或以本藏有餘而成,或以本藏不足而成,或經絡所過之處同而成,經之所載,二火所
生之病,雖輕重不同,而其實則一(太陽,太陰),水土共胞,寒濕同化,所生之病亦類,
目會眾筋,而病變多端,心統五臟,而病生奇怪,清濁異源,各有其機,表裏殊狀,各有其應,今詳舉之,以明治病之訣。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7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史載之方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目錄>卷上
<篇名>大府泄
內容:肝熱刑脾而泄,即經言飧泄,餘證當腸鳴,腹支滿,口膠渴,小府赤,宜涼其肝,輕益其胃,診其脈,六脈輕弦,胃上得肝脈,不至大弦,然六脈雖弦,亦不必有骨力,以泄則氣虛不實故也,宜用荊芥散。
荊芥穗(一分) 防風 芍藥 訶子皮 羌活 甘草(各一分) 白蒺藜(半兩) 濃
朴(十銖,去皮) 木香(三銖)
上為細末,非時,以水一盞,棗一個,同煎三錢匕,和滓服。
脾濕而泄,經言腹滿溏泄,餘證,腹痛,體重,食減,甚則足痿,行善契,腳下痛,宜
用削術豆蔻散。
草豆蔻 削術 訶子皮(各一兩) 大芎 陳橘皮(各半兩) 甘草 本(各八銖) 獨活
上為細末,空心,水一盞,薑兩片,棗兩個,同煎三錢取八分,和滓服。
腎水之寒,亦生溏泄,以寒濕同化,所生之病一耳,經又言,寒迫下焦,傳為濡泄,陰
氣入腎竅泄無度,洞泄皆屬於水土之所生,其證,體重,食減,腹痛,四肢不舉,甚則注下
赤白,腰膝酸痛,股膝不便,若脾氣之濕,則六脈混濁如革,濡散而大,如按泥漿,加之腎
寒,則又沉伏遲弱,動而無力,宜並治其水,暖其脾腎,暖脾藥,宜以削術豆蔻散,暖腎藏
方,萆 勝金丸。
萆 訶子(各一兩) 石斛 續斷 兩) 蓬莪朮 山茱萸 細辛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空心,米湯下五七十丸。
又方,宜服舶上硫黃丸,(方見痢門。)
肺金之勝,亦生腹鳴溏泄,肺主清肅之氣,流入於中,變成寒中 溏,又肺主少腹,故
生斯病,餘證,少腹痛,中清, 脅痛,其脈,六脈毛而微,不浮,毛為肺脈,微則泄而氣
弱,初泄則本肺脈一指偏,一二日則變而微,但不浮耳,尺澤沉而小擊,宜溫其肺,四味芍
藥散。
吳白朮 芍藥 桔梗 香白芷
上等分為末,非時,水一盞,生薑三片,同煎三錢匕,入棗二個,取八分服。

<目錄>卷上
<篇名>大府秘
內容:肝心氣實,風血相搏,大府結澀,口苦舌粗,甚則口幹膠,小府赤,頭痛眼昏,六脈洪大而實,宜用柴胡湯。
柴胡 前胡 防風 杏仁(去皮尖)
心,一分) 幹地黃(八銖) 半夏(二銖)
上為粗散,食後並非時,水一盞,蔥白一根,同煎三四錢匕,取八分,去滓服。
肺氣上實,其氣上蒸,不能傳送,大府秘熱,其脈浮而疾,尺澤脈短,寸口脈大,宜用
柴胡湯,加紫菀,麻黃各一分,良。
寒濕之勝,大府反秘,經言陰氣不用,便堅,以土不用事,脾胃不動,無傳送耳,其陰
具水土之證,脈亦如之,宜用大腹皮散。
陳橘皮(一兩) 青橘皮 大芎 五味子 豆蔻(各半兩) 木香 檳榔(各四銖)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匕,非時,水一盞,煎八分,和滓服。
元氣虛弱,腎水空虛,胃無津液,大府澀遲,六脈微而虛,宜用蓯蓉粥。
肉蓯蓉一分,米一掬,先洗蓯蓉令淨,切令極細,同米,用水兩碗以上,煮作稀粥,既
熟,入少許蔥,並薄入鹽醬調和,空心,投三四盞。

<目錄>卷上
<篇名>小府秘
內容:小府之秘,其狀難識,有淋、有癃、有澀、或疼、不疼、肝心之氣,盛實而熱,小腸氣虛,熱氣流入膀胱,遂成小府赤澀之病,其脈數而輕弦,尺澤弦而長,又微緊,或心脈長,
皆主此病,宜用此方。
茯苓(半兩) 麥門冬(去心) 芍藥 前胡 荊芥(三銖)
上為細末,食後,以水一盞,蔥白一支,同煎三錢匕,和滓服。
又方,宜服此五苓散。
肝經之熱,小府赤痛,六脈弦急而長,又發寒栗,宜用蔓荊湯方。
蔓荊子 羌活 獨活 麻黃
上等分,前法煎,食後服。
濕氣寒氣之勝,同犯於心,心氣上行,不得小便,小府不快,宜服削術草豆蔻散,又服
此大芎湯。
大芎(一兩) 蓬莪朮(半兩) 木香(四錢) 茯苓(半兩)
上為細末,空心,水一盞,入鹽少許,同煎三錢匕,和滓服。
元氣虛弱,腎氣不足,膀胱氣虛,沖任脈虛,丈夫 疝。婦人 閉,宜服此方,其脈
,六脈皆動,細數而輕弦,腎脈小擊而沉,膀胱澀而短。
五味子(一兩) 血茸 萆 牛膝 芎 (各半兩) 幹熟地黃(一兩) 蓬莪朮 青鹽(各一分)
上青鹽一味,自為細末,餘七味為細末,蒸餅,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清湯下五七十丸

<目錄>卷上
<篇名>身熱
內容:寒邪所傷身能發熱,寒氣外固,陽氣內拒,鼻塞氣粗,聞氣出如火,此當發其寒,六脈浮而輕疾,散滿指下。
麻黃(去根節) 削術(各半兩) 本 芎
分) 上為粗散,空心,並非時,水一盞,生薑一片,煎三錢,去滓服。
心火獨盛,少陰,少陽之勝,身熱,小府赤,大府秘,頭痛,口幹,舌粗,骨疼,六脈
洪大而實,有骨力,又數,宜用此方。
茯苓 麥門冬(去心) 芍藥 麻黃 丹皮(四銖)
上如前法,為粗散。
肝氣之熱,身亦發熱,其狀與心火之勝同,以風熱同化,木火相助,其候同也。然肝之
發熱,所以不同者。雖熱而往往自聞其寒,多覺背上脊膂灑灑振寒,並兩足多冷,膠涎,甚
則嘔逆而吐,六脈弦急而長,其他與心火勝之亦同,然心火之勝,脈必洪,而肝熱即洪大而
弦,然亦有上於弦而不洪大者,以風氣之獨勝耳,宜用此方。
荊芥穗 羌活 獨活 芍藥 草(等分)
上為粗散,食後,水一盞,煎三錢,取八分,去滓和滓任意,又看其人氣實,肝藏熱
多,至於生涎,則加天南星,半夏、白殭蠶、幹蠍各少許,天南星、白殭蠶、可與眾藥等,
半夏、蠍、隨意加減,不必多,涎結而大府秘,則以牽牛和上件藥服,以疏為度。

<目錄>卷上
<篇名>身寒
內容:經言,陰盛生寒,陽盛生熱,元氣虛乏,腎水極寒,發為寒戰,冷汗自出,六脈微細而沉,寒邪犯心,則腎脈必擊而沉,心下大動不安,甚則僕倒,宜先暖其腎,後保其心,暖腎髒方。
牛膝(酒浸一宿) 石斛 巴戟(去心) 萆 (鹽水煮 苓附子(炮)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子大,空心,米湯下七十丸。
濕氣之勝,汗出憎風,肌體多冷,畏風食減,倦怠無力,六脈混濁而緩,弱大而散,面
目無光,宜服前暖腎丸,並服此方。
白朮 陳橘皮 芎(各半兩) 細辛
草豆蔻 人參(半兩) 幹薑(四銖)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大,空心,米湯下五十丸。

<目錄>卷上
<篇名>頭痛
內容:頭痛之狀,最為難辨,大風入骨而痛,大熱入骨而痛,痰伏於胸中而痛,元氣虛微而痛,心火之勝頭痛,六脈之應,皆應於心,即用涼心藥,風氣之勝而頭痛,六脈之應,皆屬於肝,即用涼肝藥氣熱而生涎,亦能令人頭痛,即用前取涎藥,腎水之勝,陵犯於心,經言心氣上行,痛留眉頂間,甚則延及胸,頭痛,腦戶間痛,宜暖其腎,獨寒濕之氣初作,未至犯心,寒邪所客,多襲于陰,上貫風池熱府,令人頭目不利,腦後兩大筋迸急,眉目昏眩,此為寒邪未入五藏,六脈皆初傷寒之屬,浮散而數,宜用前發汗藥。

<目錄>卷上
<篇名>腹痛
內容:人有病腹痛者,其狀多端,經之所言亦多變,濕邪之勝,腹滿而痛,食減體重,四肢不舉,腹鳴腸泄,宜用此方,神和散。
草豆蔻 肉豆蔻 陳橘皮 白朮(各半兩)
莪朮(各一分) 吳茱萸(三銖) 訶黎勒(三銖) 芍藥(十銖)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空心,水一盞,棗兩個,同煎八分和滓服。
寒冷食物所傷,厥入胃,腹中撮痛,即與前寒濕勝痛之脈不同,若寒濕之氣勝而腹痛,
六脈皆微細而沉,時時小擊,經訣所謂陽弦頭痛,陰微腹痛是也,至於為冷寒之物所傷,則
六脈又緊而微,緊應腹有形,此為物所傷者,脈必有形,而為濕氣所傷者,脈止於微而已,
宜用神和散,加大腹皮半兩主之,覺冷物未化。即加青橘皮少許,每服入半夏少許主之,清
厥入胃,兩脅下痛,及小腹痛,此肺之清肅之氣所成,六脈當急而微弦,肺脈獨大而實,左
尺微小急,蓋清肅之氣流入於中,寒聚而小腹有形,經言,連小腹而作寒,甚則為婦人症瘕
,丈夫 疝之類,肺以毛為主,若浮則為熱,沉大為冷,至於寒之所聚,則大者斂而為小急
,又甚則緊,緊為痛,應腹有形,亦各從其類也,宜暖行肺氣以散之。
陳橘皮 蓬莪朮 紫菀 芎 (各一分) 大腹皮
上為細末,服時,水一盞,生薑二片,同煎三錢匕,取八分,和滓服。
至於肺氣之勝,已傷於肝,則又能體重煩冤胸痛,引背而痛。宜服前方,又服此暖行肝
氣方、人參散。
人參(半兩) 當歸 桑寄生 白蒺藜 炙) 藿香(四銖) 五味子(半兩) 木香(四銖)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服時,水一盞,棗二個,同煎八分服。
人有病,胃脘當心而痛,食已而痛,又甚,連腹中而急,六脈弦緊而長,宜用肝藥,人
有病,兩脅下非時氣痛不安,如生積聚,一腹中鼓動,搖悶不安,甚則生氣塊,上沖咽喉,
頭目俱迸,口舌膠粘,小便赤黃,沖心而痛,夜臥不安,此為肝涎與血相聚,致生此疾,其
脈當洪大沉實,而有骨力,以肝脈之熱,生風而痛,則脈弦而長,今反洪大沉實者,此為涎
伏之也,宜用荊芥散。
荊芥穗 連翹 羌活 牡丹皮 荊子(各一分)
上每服三錢,食後,水一盞,生薑一片,半夏末少許,同煎,取三四沸,和滓服,大府
不甚秘,減大黃,若大府秘甚,自作大黃末,每服酌量加減進服,其大黃一味,自修制,臨
時末。
素問舉痛論雲,寒氣客於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蜷,縮蜷則脈絀,急則外行小絡,故
猝然而痛,得炅則痛止,其脈正與寒濕之氣脈同,宜神和散。
舉痛論雲,寒氣客於經脈之中,與炅氣相薄,則脈滿,脈充大而血氣亂,故痛甚,不可
按,其脈散滿指下,充大而至數不多,卻不甚有骨力,宜去其寒,而行其血氣。
當歸 大芎 蓬莪朮 茯苓 香(四銖) 芍藥(十銖)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非時,水一盞,煎八分服。
舉痛論雲,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按之則血氣散
痛,其脈亦差大,差緩而沉宜用前藥,青橘皮者。
舉痛論雲,寒客於夾脊之脈,則按之不能及,故按之無及,夾脊乃膂脈之所行,其脈當
尺澤沉而擊,宜行其腎經,以去其寒。
烏藥(一分) 芎 當歸 京三棱 甘草(炙,三銖)
上為細末,空心,水一盞,煎三錢服。
舉痛論雲,寒氣客於沖脈,沖脈起于關元,隨腹直上,客寒所犯,則脈不通,脈因之則
氣不通,故喘動應手,其脈當實大有形,不勻輕滑而又緊,來疾去遲,如有物制之,宜通其
脈,行其氣。
桔梗(半兩) 大腹皮 芍藥 木香 每服入兩豆許)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生薑三片,同煎八分服,以大腑通疏為度,宜服神和散之餘,如此
夕喘,宜調暖其肺。
舉痛論雲,寒氣客于背俞之脈,則脈澀,脈澀則血虛,血虛則痛,背俞主於心,故相引
而痛,按之則熱至,熱氣至則痛遂止,脈澀,以血虛而不行其脈,六脈細數而肝心尤微,心
脈如帶芤重按即缺,往往身有汗,宜足其血,以保其心。
人參(一兩) 當歸(半兩) 木香 延胡索 分) 沉香(三銖) 陳橘皮(十銖)
闕上語
舉痛論雲,寒氣客于厥陰之脈者,絡陰器,系於肝,寒氣客於脈中,則血泣脈急,引脅
與小腹痛矣,其脈皆輕帶弦,肝脈連腎脈,弦長而緊,甚則通過尺澤而弦,宜用此方。
白蒺藜(半兩,炒去尖) 蔓荊子(一分) 芍藥 獨活 黃(十銖,去節)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空心,水一盞,棗兩個,同煎八分服。
舉痛論雲,寒氣客于小腸膜原之間,絡血之中,血泣不得注於大經,血氣稽留不得行,
故猝然成積,其脈沉大而實,膀胱動而有聲,宜通其小腸。
血茸 大芎 蓬莪朮(各半兩) 萆
上為細末,蜜丸如梧子大,空心,清湯下五七十丸。
舉痛論雲,寒氣客於五臟,厥逆上泄,陰氣竭,陽氣未入。故猝然不知人事,氣複反則
生矣,其脈伏而大,極無骨力,三部皆芤,身有冷汗,宜灸氣海,後用暖藥,舉痛論雲,寒
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其脈細而滑,宜用神和散,加茯苓,人參各半兩。

<目錄>卷上
<篇名>脹滿
內容:人有病,腹脹滿,善噫,兩脅滿,咽鬲不通,此肝勝也,其脈弦而長,宜涼其肝,人有病,腹大,小腹中痛,惡寒發熱如瘧,小腑赤,其脈洪大,此心熱也,宜涼其心,人有病,
小腹痛,睡,不得小便,頭痛,目似脫,頂似拔腰似折,此土濕之勝,宜暖其脾,其脈當濁
而動,人有病,右 滿腑腫心痛,肺 ,腹大滿膨脹而喘咳,此氣為火所勝,其脈兩手寸
口洪大,肺上亦洪,骨力小如心脈此為心肺相持,宜解其金火之熱,以平其心肺。
黃 (半兩) 麥門冬(去心) 茯苓 紫菀 草(炙,四銖)
上為粗散,非時,水一盞,薑一片,棗一個,同煎三錢,去滓服。
人有病,身腑腫腹滿,仰息,泄注赤白,咳血,此少陽之勝,與火勝同候,其脈亦然以
前方主之。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7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史載之方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目錄>卷上
<篇名>喘
內容:世人論凡喘者、皆以為肺,然有服肺藥而不愈者,遂以肺不受藥為難治,何以言之繆也 ,又或以肺熱而喘,誤投涼藥,此又近似之言,止可以知肺喘,而未足以明五臟之喘,且以 經言之,所言諸痿喘嘔,皆屬於上,未嘗以喘屬於肺,至於言五臟之多寡,六氣之勝複,則喘之所生,可指其狀而明,藥之所投,亦可以隨其證而效。
今人有病,胸中煩熱,嗌幹,右 滿,咳喘唾血,肺 ,腹大膨膨而喘者,此火之刑金,
肺傷而喘也,宜用此方。
麥門冬(去心,半兩) 桔梗 麻黃(去節) 紫菀
草(炙)
上為粗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人有病,左脅痛,
寒清於中,咳而喘,此為肺之清氣所成,宜用此藥,六脈毛而微,腎脈伏而小,比之火之盛
刑金,則異矣,蓋火盛刑金而喘,則六脈純得火脈,疾大而有力,若寸口偏大而關脈帶芤,
即須唾血。
人有病,腹大脛腫,喘咳,寢汗出,憎風,胸中滿,食不消化,食減,體重,六脈沉重
而濁,渾渾革至,如物制之,此為腎寒大過,宜暖其腎。
續斷 牛膝 細辛 五味子 (各半兩) 木香(三銖)
上煉蜜丸如梧子大,空心,鹽米湯五七十丸,以神和散並進。
人有病,肝臟風壅,積涎所聚伏膈間,口幹而膠,食即噁心,全惡肉味,心躁不安,夜
臥不得開,咽喉隔塞,如物抵築,多喘,診其脈,六脈皆大而沉伏。重手取之,隱隱然骨間
乃得再再尋,來疾去遲,宜用治涎藥。
荊芥穗 天南星 防風 羌活 白殭蠶 連翹 獨活 麻黃 幹荷葉 幹蠍 天麻
(炮) 半夏 上等分,修治為細末,每服三錢,入半夏末一兩豆許,水一盞,生薑三片,煎七分,和 滓,飯後服。
有人得此涎候,卻緣久病而虛,又誤服熱藥,或元氣本虛,六脈大而無骨力,卻浮洪而
數,重手按之,則浮指而虛,有表無裏,卻不宜用前方,此病難治,當用此方。
人參(半兩) 天南星(炮) 防風 獨活夏
上除半夏一味自為末,餘為細末,非時,水一盞,薑三片,煎至七分,又宜時時以補藥
助其元氣,而徐以此壞涎藥撓之。
人有病,久患咳嗽,虛萎氣乏,胸中氣微,不能報息,六脈虛微而數,此之一候,並帶
勞疾證,即為難治,若脈止虛微不浮而數寸尺調勻,即藥到便安,若浮數而虛,亦勞也,若
浮大疾數而虛,輕手取之,全無骨力,重手按之,全不應指,此不治之證,肺萎,當用此方
人參(半兩) 五味子 茯苓(各半兩) 鱉甲(酥炙)
草枇杷葉(去毛,各一分) 黃 紫菀(各十銖) 半夏 阿膠(炙透,各四銖)
上為粗散,生薑三片,每服入半夏一兩豆許,飯前服,或非時服之,又宜服補腎氣藥,
以歸其元氣,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

<目錄>卷上
<篇名>腳痛
內容:香港腳之病,蓋由有寒濕之勝,故經于太陰之勝,言足脛腑腫,於太陽之勝,言至引陰股筋肉拘苛,又言,歲土太過,甚則肌肉萎,足痿不收,行善螈,腳下痛,飲發中滿,四肢舉,此寒濕之氣所成也,然天下之病,固有似是而非,本異而標同,用藥過差,則利害相反,若香港腳之病,本於寒濕之勝,而至於肺熱,而病生於足胃熱而風生於足,與香港腳相似,熱殊狀,試別而明之,熱而足痛者,以肺經之所行也,故經言,歲金太過,則股髀 足皆
病焉,胃熱而足病者,抑以宗筋不行,而傳為痿厥也。
今有人病足痛,得水土寒濕之狀,六脈沉伏而動,上濁下虛,尺澤微而澀,宜暖其下,
用此方。
牛膝(半兩) 黃 (半兩) 獨活 當歸
麻(炮) 大芎 續斷(各十銖) 細辛
上為末,薏苡粉煮作稀糊,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五七十丸,溫酒或鹽湯下。
肺乘熱而足病,則左手一手脈全微而細左尺又小,搏擊而沉,右手脈偏,有骨力,洪大
,而肺脈尤甚,再尋。虛弦而長,用修崔氏紫蘇方服之,蓋世人多以崔氏方治香港腳而得效,
不知此方只可治肺熱腳痛耳。
紫蘇子 芍藥 官桂 茵芋 茯苓 大腹皮 桔梗 甘草(炙,各一分)
麻黃(去節,一兩) 黃 (半兩)
上為粗散,生薑一片,煎三錢,以為飲服。
胃熱而宗筋不潤,則腳弱無力,兩足酸軟,或帶微腫,診其脈,胃脈一指弦而長,又微
帶疾,六脈差大,宜用此方。
大腹皮(半兩) 茵芋(八銖) 杏仁(去尖) 茯苓
薏苡仁(各一分) 青橘皮(四銖) 芎(十銖)
上為粗散,非時,薑煎,仍以前暖腎藥,壯元氣藥,相兼而進,若服此藥,大府微利
,即住此,卻進補藥兩三日,待定帖,仍進此藥。

<目錄>卷上
<篇名>脈要精微解
內容:經曰,春日浮,如魚之遊在波,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秋日下膚,蟄蟲將去,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室,故曰∶知內者按而紀之,知外者終而始之。此六者,持脈之大法,以經意考之,以四時之脈,分表裏之淺深而決之,以內外之辨,且以春日浮如魚之遊在波,則陽氣之萌,脈雖見而未出於膚,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則脈已在膚矣,秋日下膚,蟄蟲將去,則秋陰氣之至,脈雖下膚,而未至於沉,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則脈已沉矣,以是知內者按而紀之,以明脈之在裏也,如秋日之下膚,冬日之在骨是也,知外者終而始之,以明脈之在表也,如春日之浮,夏日之泛是也,然知內者必曰按而紀之者,蓋脈之在內,非 深按之,無以得其實,知外必曰終而始之,則初按而病已見矣,故因其病,以推原其本,啟玄子乃以知內為知脈,知外為知色,殊非黃帝所謂持脈之大法也,細舉而明之,心脈搏堅而長,當病舌卷不能言,凡脈之搏,以有所犯,而鬼勝則搏,心脈之搏,以腎邪犯之也,病舌卷而不能言,舌雖應心,而舌本蓋少陰經之所散也,治之之法,不獨涼其心,且暖行其腎,其大而散,當消環自己,若心脈之芤,雖芤而軟,縱失血,亦當溫,加之以胃藥。
紫蘇子 黃 芍藥 官桂
十銖) 杏仁(四銖,去皮尖)
上為粗末,薑煎,不計時候,用水一盞,煎七分。
寸口脈沉而弱,曰寒熱及疝瘕及少腹痛,又曰,脈急者疝瘕少腹痛,病同而脈異,啟玄
子遂以為經傳之誤,亦不知變矣,寒疝之為病,有寒清連於小腹而為疝,故止言寸口脈沉而
弱,不分左右之脈皆沉故也,右沉則肺冷,而寒清之氣流入于中,左沉則心氣不足,血為寒
邪所犯而少腹痛,至脈急曰疝少腹痛,則言六脈之皆急也,蓋經嘗言,診得心脈而急為疝,
正謂此矣,寸脈弱而疝者,宜溫其中,脈急而疝者,宜緩其中。
寸脈沉而疝者,宜用此方。
當歸 牛膝(各半兩) 烏藥 木香 一分) 芍藥 大芎(各十銖)
上為細末,蜜丸如梧子大,空心,清湯六七十丸。
脈急而疝,宜用此方。
蔓荊子 麻黃 芎 蓬莪朮 活(十銖)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生薑三片,水一盞,煎至七分,不計時候服。

<目錄>卷上
<篇名>明熹脈
內容:春戌、夏醜、秋辰、冬未,四時之喜神,取五行之養氣為用,皆曆三辰而數,如春以
戌為喜神,即正月在戌,二月在亥,三月在子,四時放此而推,若於脈中得之,犯他脈,喜
有喜慶之事,四時脈皆於胃中見,以五行皆資土以致用,而周身之脈,亦因胃脈,然後見於
氣口,如春脈以弦為主,須六部脈皆循循,不急不絕,不緊不數,而胃脈微弦而緩,弦為春,
緩為本,六脈無犯,主一月內喜應,若正月於戌日見,二月於亥日見,三月於子日見,則旬
內應如胃脈帶弦而毛,則主災,夏脈洪為主,六脈皆隱隱而大,不散不浮,不滑不數,胃脈
微洪而緩,洪為夏,緩為本脈,六脈無犯,一月內喜應,旬內得脈,皆不出旬,秋脈主毛,
胃脈上輕,帶毛而緩,又須有根蒂,此一脈難辨,如四時之脈,蓋若毛而輕,如風如氣,則
反為災,不為喜脈,惟不浮不輕,緩緩而徐,浮手按之,乍如秋脈,重手取之,則去來如一
,壓之不散舉之不輕然後為喜脈,日辰之應,與春夏同法,冬脈最為易辨,但胃脈沉而不擊
,即是。

<目錄>卷上
<篇名>傷寒論
內容:病有懸性命於毫髮之端,決死生於頃刻之下,死生之間,系醫者之工拙,醫者之工,則
病之痊癒速如轉圜。醫者之拙,則所投之藥過於白刃,此傷寒之病,非獨傷人之急,醫者之
難事也,古人有言,一日二日,在於皮膚,四日五日,傳之臟腑,故皮膚之間可汗。傳臟腑
之間可下,世之學人,未嘗不宗之以為定論,然不知人之有虛實,則病之有輕重,病之有輕
重,則傳之有遲速,忽有經兩日三日,而尚在皮膚,忽有初經兩日三日,而傳臟腑,善為醫
者,當審察其脈,審其病之所在而已,嘗以治傷寒之病有四失,一失之愚,蓋傷寒之病,其
始在於皮膚,其次傳之臟腑,當皮膚之間可汗,于臟腑之間可下,苟不辨陰陽,不分內外,
當汗而下,當下而汗,誤投藥餌,以傾人性命。此一失之愚也。二、失之不精,蓋傷寒之病
,傳之臟腑,則證候多端,千變萬化,莫能盡究,其毒瓦斯之在肝者,不可疏脾,在心者,不
可疏肺,五臟之治,餘皆同此,醫者治之,決以為病之所傳,在於何髒,方之所投,當以何
藥,病之所減,當以何時,藥之一投,遂可平復,苟不知病之源流,不識病之傳受,誤投藥
餌,以希苟合,不幸而少有差誤,人之傾危,可立而待,此二失不精也。三、失之怯,蓋傷
寒熱毒,傳在五臟,攻損正氣,其毒瓦斯之盛,如煙如霧,熏炙三焦,致令病危困,不思飲食
,醫者反以為胃氣之虛,不肯通疏,遂見傾損性命,但今患傷寒熱毒之人,飲食不進,大府
不通,小便黃赤,病者危困,即先定其病之所傳,在於何髒,急以疏轉之藥,取其毒瓦斯,其
病勢輕減,則飲食增加,而平復如故矣,此三失之怯也。四、失之暴,蓋治傷寒之法,既失
之愚,又失之怯,則不精不詳者,不可容易言也,愚因言治傷寒之怯,切慮後之學人心術未
明,見識未到,但務以不怯為志,妄投轉藥以傷人性命,此餘所以言四失之暴也。後之學人
,苟能明此四失,亦足以識治傷寒之大略,至於陽毒所次,陰毒所注,其傳在五臟,則髒證
各殊,貫於六腑,則腑證各異,其傷人之急者,惟二感尤為極重。餘今輒以病證脈候陳其一
二,庶幾世人緣此之傳也。
一日,巨陽受之,巨陽之脈,起於目內 ,上額交顛,上入絡腦,下項,循膊內,夾背
,抵腰中,在手為小腸,在足為膀胱,故頭項腰背強,其脈當疾數而浮以散,如新沐浴,如
風,而左尺脈微緊而數。
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夾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疼而鼻幹,不得臥,其脈又經
于腹背,上頭項,在手為大腸,在足為胃,診其脈,當疾數而浮,漸漸按之,如通於裏,以
陽明為宗筋,而胃脈受之,又漸入於裏,六脈雖浮數,而胃脈一指微洪而數。
三日,少陽受之,問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又起於目銳 ,上抵頭角
,下耳後,其脈當疾數而利,得六七至以上,而肝脈又差數,此三陽受病,皆屬於表,故其
脈疾數而浮,以其未入於臟腑,故言汗而已。
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於嗌,入胃,上隔,夾咽,連舌本而散於舌下,其
脈當疾數而洪大,有骨力,胃脈差大。
五日,少陰受之,其脈直行者,從腎上肝鬲,入肺中,循喉嚨,夾舌本,故口燥舌幹而
渴,其脈最為洪大,六七至以上,心脈隱隱應指,來去如一。
六日,厥陰受之,厥陰之脈,自足上循陰器,抵少腹,又上貫鬲,故煩滿而囊縮,其脈
疾數如長,三陰三陽,五臟六腑,榮衛不行,五臟不通,則死,大抵三日以前為三陽受病,
其脈在表,宜汗,三日以後三陰受病,其脈在裏,宜泄,若初經三日,其脈疾數大,表裏如
一,即不可汗,亦不可下,只以解利藥通其中而已。
一二日,脈氣疾數,以溫辛發散藥汗之而愈,藥中亦須有通表解藥,不可純用熱藥,既
汗之後,脈當安和綿軟,不疾不數,如老年衰削人脈,輕手按之,綿綿不絕,重手按之,隱
隱不乏,即自然安寧,若既汗之後,疾數不解,即難治,加之以結,則困重,或至於死,蓋
結脈疾數而懸絕,累累如珠,而又不流利,與滑不同,但逐部位通流於指,如滴水起頭是也
,然初得病,一日二日內,有增寒壯熱,脈輕而浮,乃謂之傷寒,若才得病,並無增寒,頭
疼欲碎,身熱如火,頭目赫赤,眼睛迸火,大府秘,小府赤,六脈洪大,有骨力,此名熱病
,雖初得亦不汗,蓋治傷寒之法,惟初一二日,與熱病使藥不同。
三四日以後,與熱病同醫,一日二日,脈氣微小,不疾不數,不浮不散,唯沉軟而細,
則汗之之藥,宜極以溫辛,如脾胃濡沉,則是感冷之一候,多變成陰證,陽毒傷寒,面赤頭
痛,身熱如火,心神煩躁,頭目昏眩,項背強直,脈候當洪大而有骨力。
傷寒煩躁,飲水不休,若脈實而洪,不是疾數,是為涎毒,若洪大而不實,是為心脾受
毒。
傷寒後,寒熱已退,腹中餘一塊,疼痛不可忍,忽走在腿面上疼,此為遺氣在肝,脈氣
洪而長,肝脈循循而過左足,宜清其血。
四五日,熱毒上沖,心胸噎塞滿悶,渾身壯熱,頭痛不止,大府不通,胸中痰實,脈氣
當寸關脈實,而尺澤輕如絕,心脈炎炎而上。
熱毒在肝,善怒,筋脈碎痛,神昏,不欲見人,兩脅脹滿,手足躁,不安臥,右手關脈
,當偏大緊急而長,熱毒在心,頭疼煩躁,面赤舌強,口語不快,忽心痛,善嘔,狂言妄語
,忽思狂走入水,精神不守,左手脈,一指偏大,若舌強硬急,以妙手針刺其舌兩傍,出惡
血,不可刺其舌心,熱毒在脾,渾身肌肉碎疼,聞食即惡,思吐,通身發熱,兩唇幹焦,邊
脈動,或環唇青黑色,甚則腰痛腹滿,兩頰痛,右手關上脾脈,一指偏大,如眾脈。
熱毒在肺,上沖咽喉,心胸壅實隔塞不通,渾身大熱,面色或赤,而又帶白,喘咳不得
大息,右手寸口,一指偏大,而加之以浮。
熱毒在腎,腰背疼痛,脊膂強急,頭不痛,若渴數飲,甚則項痛而強, 寒以酸足下,
不欲言,其脈當左手尺澤微而輕浮,又輕緊。
傷寒,熱毒攻於肝心兩髒,毒瓦斯煩盛,上沖於肺,血隨氣逆,鼻中衄血,口中吐血,甚
則耳中眼中皆有血,診其脈,當洪大而炎上,如流水之長,如乍開乍合,乍斂乍散,此為失
血之候。熱毒內傷肝心兩髒,肝心失守,不能主血,毒瓦斯煩盛,上蒸於肺,血隨氣行流入於
肌膚,發為赤斑,通身大熱,頭重疼痛,睡時如己身傍畔更有一身精神昏亂不守,其脈雖大
而鬱結不解,重手取,隱隱而有骨力,如重夾綾絹裹之,為發斑之候,傷寒。熱病發嗽,坐
臥喘急不安,其脈右手寸關脈當洪大,而加之浮數,傷寒,熱毒熾盛,熏炙三焦,攻擊皮膚
,通身發如橘色,其脈如發斑候而差沉,與黃膽同法。
熱病結胸,心前閉塞,胸中有一塊不通,堅硬不散,通身發熱,頭疼不安,面色黯赤,
喉中涎溢,大府秘熱,昏悶不省人事,病則伏暑相似,其肺當洪大而有骨力,而肺脈實而不
浮,伏暑即結而沉。
傷寒熱病,五六日,愈加困重,因吃疏藥,下糞如紫黑色,病勢不減,神思昏昏,小腹
膨脹,狂言妄語,不省人事,甚則腹中有塊,堅硬不散,其脈結伏,此毒瓦斯攻血,腹內有淤
積惡物,十嘗九死。
陰毒傷寒,渾身手足厥冷,面青,唇皮無色,四肢無力,心中寒栗,重則閉目,不知人
事,脈氣當細微而沉,重手取之,又軟而無骨力,若腎脈細微而搏沉者,為重。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7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史載之方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目錄>卷上
<篇名>診失血
內容:脈訣謂芤為失血,芤脈狀如按環子,內面兩頭有,中間曲而缺,非謂絕也,若心脈肝脈
帶芤,而肺脈浮以數,又肺脈微弦而緊,則骨蒸咯血。
心脈芤而肺脈軟沉,尺脈沉伏,微微帶緊,腸風下血。
心肺芤而尺脈緊,膀胱滑,小腸溺血。
肝脈芤而肺脈大浮而促,兩手尺澤皆微,喘而咯血。
肝心肺脈俱盛洪大,而不甚有骨力,乍開乍合,如流水之狀,此金火相傳,當吐血,心
脈微而緊,促而朝上魚際,急按即來遲去速,此為腸風,下血少,多心戰,憚事,無心力,
肝脈長而動,下貫尺澤,心脈大而實,三焦血有餘,亦當下血。
肝脈細微而澀,尺澤微,胃脈濡,大府失血。
心脈與肝脈不盡連接,如滴水起頭,鼻衄出血,肺脈浮大而散,心脈大,鼻暴衄。
訣雲∶緊為蟲,為痔,須肝脈亦緊並細,方為痔不爾,即蟲也。
六脈浮大,無骨力,來疾去遲,輕手帶洪,重手取之如濡,此久害瘡癤,血少,六脈浮
大,有骨力,肝脈弦而長,肺脈大而實沉,與胃相際,胃脈輕弦而濡,此三焦血泛,胃虛下
血。
六脈如常,心脈動,腎脈搏而沉,又細而數,血泄,或溺血,便血。
婦人胎孕,在手關寸脈滑數,而肺脈脈虛而毛,尺澤陷而與關脈不際者。孕也,若肝脈
長而溢寸,胎漏失血,胎下血有二,有肝氣虛微,腎脈綿軟,胎脈陷下,胎動而失血者,當
補之,若肝脈有餘而失血,是胎溢,當涼也。
婦人肝脈洪大而反結澀,訣雲∶澀脈生,婦人敗血,若脈洪大而又伏,則積塊而血不行
,久則陰門腫,以厥陰脈絡門而過。

<目錄>卷上
<篇名>診失精
內容:腎脈虛,綿軟而沉,又微以濡,凡尺脈得八裏,脈又搏擊,皆失精,心脈動,多夢交,
六脈濡緩而輕浮,又澀,多溺精。
六脈濡,腎脈沉而細,膀胱脈動而緩以大,心脈動而浮,主小便白濁,肝心脈弦而腎脈
緊而細,重手按之,卻來遲去疾小府當赤而濁,腎脈細沉而微緊肺脈重而洪大,小便即少腹
先痛此寒伏於胞絡中。
赤脈弦而結,陽中有伏陰,胞滿,小便不出,小腹迸脹。
六脈如常人,獨脾脈一指疾大而數,唯腎脈差微,主頭疼。口幹,溺精,此為土邪入腎
,當清其脾。
婦人尺澤帶弱,遲八裏之脈,膀胱脈動,多下白帶,若腎脈搏而沉,陰中濕癢生瘡,丈
夫陰濕,此皆精氣之失。
六脈皆澀,又遲緩,丈夫失精,婦人敗血。
心脈肺脈疾而動,腎脈膀胱動而濡,丈夫溺多口幹,若婦人產,乳多口幹,即多補其腎
,不可以口幹為熱。

<目錄>卷上
<篇名>診疝
內容:疝之病,尺脈緊而動,按之即虛。
肺脈輕弦而虛,胃脈沉濡而軟,尺脈綿軟,寒厥入胃肺,主少腹,少腹當如有形,腎虛
即成 疝疾。
肝脈弦而疾,腎脈綿軟而虛,亦為以厥陰只陰器絡陰而過,乃為 疝。
六脈急沉,為疝為瘕,為少腹痛,蓋疝瘕皆寒搏於中,而急則為痛,腎脈大急沉,為腎
之疝,當暖其腎,肝脈大急沉,為肝之疝,當暖其肝,心脈搏而沉,又急而沉,肺脈同診,
皆為疝,若小急而不鼓,皆為瘕。

<目錄>卷上
<篇名>診汗脈
內容:脈訣曰∶陰微盜汗,勞兼有此,特其一端耳,大抵汗為血之余,若陰微,則血不足,則
當主少汗,此言微盜汗,當綿軟而澀,右手膀胱急而沉,心脈搏而動方主盜汗,小府澀,忽
失精。
六脈皆滑,主汗,以其陰氣有餘,故多汗。
心脈大滑而腎脈搏沉,以汗為心之液,今心脈大滑,則水犯之而動,故汗。
心脈獨大而洪六脈疾而動,主睡中忽然出汗,以心氣獨主故耳。
六脈濡濕而重濁,脾脈大而濕,主汗出憎風。

<目錄>卷上
<篇名>論膈噎
內容:六脈微而澀,腎脈綿軟而沉,來遲去疾,如代脈相似,心脈沉,主元陽正氣虛弱,陽事
不起,小便餘瀝,輕冒風雨,忽吃些子冷物,即胸中噎塞,如有一塊物在喉中,飲食無味。
隔塞不快,飲食難下,兩脅脹滿,忽時氣痛沖心不可忍,面色青黃,肝心脈澀而沉,重手取
之,緩而無力,如新沐舉重,來遲去疾,胸中噎塞,飲食減少,行步無力,大府虛冷,非時
間心前如有一條冷線,上徹咽喉,此為冷噎,六脈澀而浮汗,肝心脈浮大而無力,胃脈大而
散,重手取之,雖無骨力,隱隱而來,唯兩手尺澤差短,其胸前隔塞,飲食減少,大府秘熱
,忽時不調,吃鹹即心躁,吃暖即喉幹,痰實,頭目昏暈,兩足無力,載身不起,舌上生瘡
,唇皮焦裂,或非時口中涎流,沖肺散為幹嗽,忽時急饑,見食即吐,食不住腹,此熱膈。
六脈微有骨力而來遲卻差小而微急,主寒熱氣膈,其狀,大府熱,忽時卻下黃糞汁,胸
中鬲塞不快,滯氣積聚。
六脈浮大輕,有骨力,來遲去速,肺脈偏大而浮,加之泛,如促聚於寸口,主熱噎,胸
前噎塞不通,飲食不下,所吃湯水只到喉,仍便吐出,所咽下津液,只到喉中,亦便吐出,
口膠,非時睡,涎溢,大府秘熱,當用通藥,利其大府熱咽,如上所說,用引大府藥,既通
其大府,即脈氣洪大如實,但去疾,與尋常洪大之脈不同,即輕以解肺順氣益胃化涎藥餌之
六脈皆得噎脈,肝脈偏大而澀,肺脈橫格,主因怒而得,大便不通。
六脈皆噎脈,肝心微小而弦,微有骨力而來遲,因悲憂而得,所吃物,聞巡曆胸間,隱
隱而下,蓋風不化,血不盛,當益其肝心,順其氣。
六脈濡伏,重手取之,如動而無骨力,主冷噎,飲食不進,身上厥冷,胸中如有冷物填
塞。
六脈濡伏,胃脈偏重,濁而重,主胃寒,履濕而得噎,四肢厥冷,胸前噎塞,飲食不下

<目錄>卷上
<篇名>診室女婦人諸脈
內容:諸婦人之脈,陰陽與男子相反,當要尺澤隱隱,來去如一,和緩,不澀不弦,寸口平,
方能孕育,若尺澤弦急,肝脈動,心脈疾,六脈澀而不與勻,無子。
血盛氣衰,為孕,謂心脈洪大流利,替替而滑,肺脈毛而微,卻不浮,為孕,仍須尺澤
與肝脈微間,而肝脈微橫,即是孕。
肝脈澀而不絕,尺脈微陷,心脈滑,是孕。
肝脈澀,心脈滑,肺脈衰一如孕脈然,尺脈急而長,為敗血,為積血,非孕。
肺脈急而弦長,右脈浮而短,小腹堅硬如孕。
肺脈急而沉,腎脈濡沉,小腹有形如孕。
肝脈急而沉,腎脈小急緊,陰癢,陰中痛腫。
室女六脈皆弦而長,又洪,尺脈微緊,經候通行,兩足痛腫,行不得,肌肉消瘦,大府
乾澀,頭痛眼昏,室女十六七,肝脈弦而長,胃脈輕弦,表裏如一,骨槽蒸熱,風行周身,
上焦壅,肌肉消瘦,忽通身黃黑,面色帶黑,小便黃赤,五心煩躁,漸欲成勞。
婦人肺脈盛,肝脈軟而虛,忽微而動,心脈芤,肺氣有餘,相刑克,肝木受金傷,不能
主血,月候多少,遲速不定,多不節,以致無子,偶然懷之,又無故墜下,當減其肺,益其
肝。
關尺微細而沉,腎氣虧乏,不能生肝,經候多少遲速不定,不能生子。
肝心脈弦緊而疾,肺脈浮而大,尺澤鬱鬱不散,月經不通,大府秘熱,兩足痛,不得行
,肌肉消瘦,漸次如馬籃節。
六脈弦緊而長,心脈洪大而實,尺脈結,月經不通,長淤怒不得安處,忽忽似顛狂,夜
不得睡,小便赤,大府如常,忽下鴨溏。
肝脈虛弦而長,按之無骨力,心脈動而疾,肝邪傳心,日夜煩躁,忽如顛狂,不得眠睡
,六脈大而沉,肝脈橫,肺脈浮,主婦人血熱,經候行少,背上非時有一片發熱,口無津液
,忽兩三月一次,忽半年不行,或止些小黑血。
六脈大而沉,重手取之,隱隱乃得,輕手如無,重取卻有骨力,非如尋常沉伏之脈,此
因胎藏本熱,忽因產後未經百日,恣吃涼物,寒熱相伏,經及二三(年月)候不通,全如懷

惡血所聚,如有身,露下有塊,但堅硬不動往往卻氣氣痛,只以辛溫藥散,自然行下,不必
疏通。
婦人脈如孕,尺脈亦絕,與孕無殊,但六脈動而不勻,胃脈輕帶伏,此因經候行次,或
產後起早,並誤吃生冷,傷損,氣血俱病,因生積聚久無所療,變成惡物,其狀腹中成塊,
如蛇鼠,如鹿如虎之類,以手按之,沖手跳起,但此病到年深,其惡物帶命吃人血盡,忽絕
無經候通行,或經候行時只如淡水。如此,即傾危人也,六脈疾大虛急,疾大為風,浮血溢
,急為尺澤有寒,忽因經候行時,忽因產後吃生冷不相當之物,忽產後早起傷風,血氣俱病
,臨經行時,忽先氣疼,忽小腹急疼。
心脈芤,肝脈虛,尺澤微細,血海虛損,經候過多,忽成片流下,不可禁止,六脈皆沉
,肝脈弱而虛,尺澤細細如縷,又帶澀而遲,肝腎多感寒,伏在子宮,血海虛損,經候過多
,小便白濁如米泔,少陰腎脈貫脊而行背上,忽有片寒冷,口中即吐清水。
六脈疾大而浮,腎脈急而浮,心脈差洪,血風頭痛,口幹吐痰。
六脈弦大,肝心脈澀而短,尺脈急沉而搏,緣使性多瘀怒,傷損肝心正氣,因而積涎,
怒而氣逆,涎隨氣上,其狀,聞得心前昏悶,潰亂不快。遂有一塊之物,上觸到咽喉,即手
足俱冷,口噤不開,不省人事。
六脈弦大而疾,尺脈亦弦而動,泛泛不絕,經候過多七八月不止,皆下鮮血,此非虛不
可補,止可涼風血,緣風盛血散,然久而不止,即肝氣脫血。
妊娠之脈,若肺雖微,然浮而聚於寸口,當上氣喘促。
妊娠,六脈雖要滑而流利,然肝脈滑而洪大,胃脈亦有骨力,則上喘而口膠,見食多。
在上,冷則墜下。
妊娠之脈,尺脈急沉,而搏,胃脈濡而重,六脈又軟,胎氣墜下,陰門腫。
妊娠,六脈疾而動,肝脈如長而散,主胎漏失血,不可補之,此血溢也,當安其胎,涼
其血。
妊娠,尺澤沉伏,肺脈實沉而動,腰痛不可舉,兩手沉重,行步無力,睡腸痛。
妊娠,心脈洪大而浮,肺脈浮而散,胃脈浮而大,通身瘙癢,漸次面目渾身俱腫,心躁
不安。
妊娠,六脈皆結而伏,胃脈沉而動,主忽然如中風,心前昏悶,即如有一塊物填塞,此
緣臟腑本熱而忽感寒,忽吃生冷,寒熱相伏而不散,以辛溫散之。
妊娠,六脈洪大,過關溢寸,主上鬲有熱,唇口幹焦,口舌生瘡,非時頭痛不安,小便
黃赤。
妊娠,血有餘,六脈大而疾,又緊而流利,表裏俱有骨力,主渾身碎痛,並腹內疼不可
忍者,宜涼其血。
婦人妊娠,有發熱如瘧,雖夏常畏風,此肝盛血熱,風行於表,熱極即生寒,若肝盛胃
虛,即更右一壁寒,以妊則血盛而氣衰故也,診其脈,當左長而緊,微帶浮,右關沉而濡,
如按泥漿。
婦人之脈,六脈俱沉細而急,左手尺澤微而緊,指指如縷而轉,連及肝脈,按之即結而
散,此胞精不足,當久患敗血,赤白帶,若動而數,加之以短,即不久傾危。
婦人之脈,皆沉而洪大,重手取之,其深至骨,隱隱然應指,有骨力,來疾去遲,至數
與常人無異,但胃脈亦洪大,上隔有伏涎,此為血澀生積,當經候不快忽不行,腰痹,口幹
而渴,背迸,眼睛迸,兩臂重,手缺盆迸,大府秘,心憎,夜不得眠。

<目錄>卷上
<篇名>診黃疸
內容:黃膽有二,有肝熱刑脾而疸,有濕極而疸,若肝脈洪大,胃脈濡弱而濁,肝脈加之浮,
腎脈搏而擊,即發黃膽,若胃脈重濁而弦長,按之無骨力,腎脈搏而沉,心脈有動象,即濕
極而發疸,然疸之病,多先目黃,以眾脈皆會於目系,所以肝熱亦目黃而疸,胃熱亦目黃而
疸,肝熱即口幹引飲,小府赤而澀,胃濕亦目黃,而口不幹,小府赤而不澀,又有下部冒寒
履濕,濕氣沖心,發為目黃,不必是疸,素問言太陽之勝,有面赤目黃者是也,只可緩行其
小府,濕熱相鬱而疸,即□脈洪而大,不弦,卻帶軟而長,宜利其小府。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7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史載之方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目錄>卷上
<篇名>半產正產論
內容:夫半產、正產,婦人之常事也,然其間多有產後染成大病。忽絕無月水行,忽宮藏虧損
不禁,忽積成症瘕,而歲久月深,傾損性命,此無他,輕之以為半產,而不甚將養之所致也
,不知半產之候,其將養當過如正產十倍,正產止血藏空虛,半產即肌骨腐爛,常切譬之,
正產有如果中之栗,夫栗之為物,俟其自熟,陰陽氣足,則其殼自開,而栗子自墮,方是之
時,子之與殼,兩無所損,如婦人懷孕,十月已滿,陰陽氣足,則其子宮自開,而兒子生下
,若月未滿足,因誤服藥餌,忽寒邪熱毒所傷,忽扶輕舉重,忽倒地打傷,其胎藏傷損,胞
系腐爛,然後其胎墜下,即有如世人采折新栗,碎其皮殼,就殼中斷其根蒂,然後取得栗子
,此其半產之喻也,以其胎藏傷損,胞系斷去,而後胎墜下,則其半產之人,將養調治,得
不過如正產十倍者哉,正產之後,補其虛,生其好血,化其惡血,保其藏氣,去其風邪,
人人無有不安也,半產之後,補其虛,生其肌肉,益血,窮其所因,解其病,去其風邪,養
其藏氣,加之將養過如正產十倍,損傷之胎,無不平復也,籲!世之人多輕之,至於傾危,
不可勝數,得不惜哉。
正產、半產出血過多,不可禁止,忽氣悶不識人,其脈洪大而浮以泛,如新沐,如破肚
之脈,若微細而澀絕,其候凶。
胎死腹中,其脈洪大而沉,尺澤當溢透下部,不澀不絕,即無畏,謂胎不下,當氣滿實
,所以洪大而沉,又溢寸過,若澀而短,即死。
婦人欲產。漿破血下,渾身疼,診其脈,當洪大而有骨力,尺澤透而長,方是正產,謂
孕則尺脈不來,欲產而漿下,則尺澤透,若渾身疼甚,而漿未破,血不肯下,即難產,凡渾
身痛甚,須是腰痛,連穀道疼迸痛,方是正候,以少陰犯胞絡脈,連腰過脊及肛門,若只是
腹痛,不可用作正產候。
產後,脈結而澀,尺脈短而動,肺脈浮而急,即是衣未下,產後血風,虛熱搏之,洪大
而數,數與疾不同,數則兼動與短,主血暈,面色深赤,身體如醉,見屋宇如懸倒,忽頭痛
重不安。
產後血風,虛熱搏之,洪大而疾,心脈實而有骨力,肺脈洪而浮,主血逆頭痛,面赤如
醉,身體如在虛空,大腑秘澀,語聲微細。
產後,六脈得洪大,如血暈脈,胃脈實而弦,肺脈浮而洪,主大腑秘熱,頭痛面赤,惡
心嘔逆,產後,如骨蒸脈,六脈弦而微緊,有骨力,主血行少,未經數日,身下乾淨,腹中
餘血,惡血未下,非時氣痛,攻心刺肋。
產後,六脈輕浮,微有骨力而來遲,肝脈細而虛弦,多因小遺登後早,忽亂吃食物早,
宮藏傷風,飲食減可,近以十日,遠經半月,粥食不進,才吃一口湯水,即聞湯水巡曆胸中
,方下入胃,既入胃,仍下出,面色並肉色黃,形體困重,此候留風邪在中,血熱而感寒,
成寒熱隔氣,風不用事,食不化,此病須是吃得酒一兩盞,方可調理,每日宜服酒一兩盞,
如治風咽調理,故予特製此方。
細辛 官桂 芎 當歸(各半兩)
分)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空心,煎防風湯調下,吃了,渾身手足暖,忽頭疼,即連吃酒一
兩盞,候通身發熱,忽行下惡物,即便安樂也,若人得此病,須是依上件題目,方可服此方
產後,六脈皆沉伏而遲,主渾身厥冷,非時噤不識人。
產後,六脈動而疾,胃脈滑而溢於尺澤,腎脈軟而虛弦,此緣產遲,忽衣遲,既產後,
早起傷風,吐泄不定之脈,宜溫其胃。
產後,六脈沉細而伏,此寒氣在下,腰痛,起動不得。
產後,六脈沉細,腎脈伏而沉,肺脈虛而大,產後乳汁多,故流出,其乳汁冷而口幹,
此腎冷肺虛寒,不可以口幹為上熱,誤服涼藥,此腎少陰之脈,從肺出,絡心注胸中,其直
行者,從腎上貫肝鬲,入肺中,循喉嚨,夾舌本,故如此。
產後,六脈洪大而結,肝脈澀,肺脈浮,忽然乳疼,堅硬成塊,將欲成癰腫。
產後,未經百日,腹疼氣疼,轉瀉不止,六脈沉細而虛,此餘寒在中。
產後,心脈一指偏小而動,又芤陷,若肺脈重而洪大,卻無骨力,則主乳多,肺脈如常
,惟心脈如此,加之腎脈微細,則小便虛憊。
產後,惡血行,少腹中塊刺痛,須六脈大而緊,肺脈緊而虛弦為寒肺,主少腹中有塊,
產後血熱,肝臟風搏生涎,發為疼痛,即急心痛,六脈當得二陽一陰,二陽實大,一陰者,
沉也。
產後,尺澤虛軟而代,至數不及,白涕不止,血崩下帶。
產後,尺澤虛軟而代,至數不及,加之胃脈濡濕而散,即水土俱寒,多下白涕,產後六
脈浮而虛,腎脈微而小,至數遲,來處無力,綿綿若代,中風,肌肉麻痹,肢節牽抽,非時
增寒,大府虛冷。
產後,六脈浮而數,來疾而去遲,中風,四肢躁,身體疼,精神昏悶,大府秘澀,產後
亂吃物早,傷損脾氣,非時腹脅脹滿,飲食不快,診其脈,胃脈遲而肝脈弱。
產後,亂吃物早,傷損血氣,身體虛弱,飲食減少,眼如貓兒眼,診其脈,肺脈橫格而
肝脈芤傷微弱,腎脈泛泛欲動而無力,此血氣俱病,當調其血,益其氣,暖其胃,使進食。
因坐草多時,地之寒氣所沖,腹中成塊,忽沖心背,臍腹疼痛,嘔逆噁心,不思飲食。
產後,血氣微弱,六脈沉細,重手取之,細細乃得脈氣,別無陽脈,唯肺脈差浮而弱,
主頭冷重,項頸蕤,非時間頭面上肌肉麻痹,大腸虛冷,頻出後又多虛往,或時泄瀉,兩足
沉重,少精神,行步無力,面黃瘦,或未經百日,經候通行,或誤吃涼藥,有此疾候,忽自
懷孕時間,通身寒冷,至產後,卻有此疾,但極以補腎補肝藥,補益其血氣,而祛風邪藥助
之。
產後,心虛中風,心中戰慄,驚動不安,如人將捕,大府傷冷,六脈微而肝心脈偏細沉
,又產後只緣腎氣之虛寒,風邪所中,腎脈細而搏以沉,腎既受病傳其所勝,心感腎邪非時
驚悸,如人將捕,初以益心氣去風邪藥治之,次當補其腎,又次當益其肝,足其血,緣心受
腎邪,而又肝氣微弱,不能生其心氣,故以三方藥治之。
產後肝腎虛冷受邪,六脈虛微,腎脈搏沉,心脈輕帶滑,主產後肝虛中風,產後血暈之
疾有二,風搏血熱而暈,即六脈洪大,有骨力,又有一般大府虛冷,卻因使性激怒,傷損肝
心,其氣上逆,因而血暈,其狀,頭覺重痛,昏昏如醉,語聲低小,但多思睡,診其候,六
脈輕,有骨力,不至洪大,肺脈輕浮而不毛,心脈促而朝上,此最為用藥之難,故作此一方
麻黃(去根,一分) 延胡索 芎 防風(各一分) 官桂(去皮,半兩) 甘草(炙)
細辛(各二銖) 羌活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半,水一盞,煎取九分,非時,去滓服,不要多服,病止即住藥,
若氣體虛微吃煎藥未效,卻加壯熱頭痛,面赤如醉,宜服此方。
牡丹皮 荊芥穗 羌活 麻黃(去根) 防風(各一分) 甘草(二銖,炙)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八分一盞,煎一兩沸,急瀉出,食後,徐徐去滓,熱服(病已
即止。)
產後,餘惡血未下,因感風邪,與熱血相搏,壯熱頭痛,面赤如醉人,眼澀KT 急,
昏悶不醒,身如在虛空,見食即吐,食不住腹,脈氣結而不勻,逐位間絕,然各有骨力而微,

麻黃(去根,三錢) 麥門冬 黃芩 羌活 大黃 荊芥穗 山梔子 芍藥 射幹(各
半兩) 官桂 當歸(各一分) 甘草(炙,三銖)
上為細末,不要KT ,只生搗,每服二錢,濃煎,薄荷湯調下,若脈氣極有骨力,應

夏末一字,和滓服,大府不熱,不用牽牛。
載之治病、用藥,初不求異,炮炙制度,自依本法,以銖計者,蓋其審證精切,不過三
四服立愈,逾是而不效,乃察病按方之不審,盒飯改轍,不可泥也,此皆親試而得之,非敢
誇大其說,六銖為分,四分為兩。

<目錄>卷下
<篇名>診胃脈
內容:訣雲,阿阿緩若春楊柳,此是脾家居四季,此叔和知之而未詳也。大抵胃脈雖和緩而貴
不疾不速,重而取之,不虧乏,浮而取之,阿阿而至,不洪不濁,即為五臟脈全,若弦而急
,又洪大而有骨力,即受肝熱邪,能生嘔逆,若弦而緊,即受肝冷邪,能生飧泄。訣又曰∶
脾數即吐因脾熱,此非脾熱,乃肝熱而侵脾,故作此和神之方,須使去風邪藥,以和胃藥,
此方神效,但於使療處方覺其驗。
訶子皮(一兩) 削術(好者二兩) 藿香 本
兩) 根子〔(七銖),此用行肝氣,乃木香中揀圓小氣
各一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取八分,去滓和滓任意服餌,才服逡巡,卻覺胸膈如饑
,若是肝熱刑脾而吐,唇焦口膠,面赤,渴引飲,小便赤,背脊寒,灑灑如瘧,聞暖藥臭,
只要涼水吃,即加
荊芥穗(二錢) 羌活(半兩) 連翹(一分) 秦膠(三銖)
以上同為末,每服三錢,更入半夏二片,水一盞,生薑三片,同煎至七分服,若是脾濕
冷泄,即加
香白芷(一分) 肉豆蔻 草豆蔻(各半兩)
如法修制,大抵用脾藥須要止風邪藥相並,其他加減,乃臨時看風氣多少,即萬不失一
,腳膝下邊生瘡,乃肺氣不下降使然,宜服降肺氣湯藥。
有病,吐半月不已,乃心鬲間有涎,宜用天南星去涎藥去之。
水邪攻心氣,素問雲,攻所熱者死,用桂與姜,壯心氣勝之,其病,狂言身熱,骨節疼
痛,面赤,眼如拔,而腦如脫。
小便白濁而口幹,是土氣餘而克腎水,以枳殼散清其脾,則安,痔病用荊芥熏,以釣腸
丸服之。(方出靈,苑者是。)

<目錄>卷下
<篇名>為醫總論
內容:道之渾淪,莫知其源,道之既判,變化無窮,莫知其端。推其變化之間,凝而為質,五
行名之,化而為氣,五運統之,鐘而為人,五臟應之,自此而後,物之可名,數之可推,理
之可窮,而道之跡乃可得而言之也,大而天地,小而一身,理或皆然,統而論之,要其所養
,一歸之無失而已。故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白露不下,則苑 不榮,乃至賊風數至
,豪雨數起,天地四時不能相保,與此天氣不襲,道之相失也,人之起居乖宜,將養失度,
一藏有餘,一藏不足,寒溫之不能相交,榮衛之不能相通,風之氣乘隙而入,疾如飛矢,奇
病苛疾,應如反掌,此天地之與人,其理未嘗不一矣,古之聖人,和于陰陽,調於四時,春
夏養陽,秋冬養陰,與萬物浮沉於生長之門,故生身無奇病而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無他
,養無失而生氣不竭者也,賢人則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傍人事以養五臟而無失
,亦可益壽而有極時,至於庶人,不能法天之紀用地之理,失於所養,天之邪氣,感而害五
髒,水穀之寒熱,感而傷六腑,地之濕氣,感而害皮肉筋脈,百病無端,從斯而至,病之一
生,千變萬化,莫能窮究,故世之善醫者,不患治病之難,患識病之難,患使藥之難,何則
,受病有淺深,使藥有重輕,度其淺深,分毫之不可差,明其輕重,錙銖之不可偏,淺深輕
重之間,醫者之精粗,病者之性命,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得失之間,死生性命之所系,醫
之道,不得不為之難也。故善為醫者,一病之生,必先考其根源,定其傳受,審其刑克,分
其冷熱寒溫,辨其上下內外,有真有邪,有虛有實,忽隔絕痞塞不通,忽空虛微弱失守,可
針可灸,可下可汗,闕于不精,勇於必驗,制之有先後,取之有輕重,條理具存,各有其常
,而不可差之分毫也。夫病之所起,其來有根源,其次有傳受,其傳有刑克,此非常之證,
勞傷之候也,夫勞之為病,始於丹元髓海之虛,則真病之所生,莫不先在於腎,水能勝火,
故傳之於心。火能勝金,故傳之于肺,金能勝木,故傳之於肝,木能勝土,故傳之於脾,五
髒相傳,五氣相滅,五神耗散,榮泣衛除,而精神榮衛,治之之法,其根在腎,而未傳於心
者,投之以腎邪之藥,而其氣自損也,當於腎之未治,而傳之與心,先治於腎,攻其鬼而伐
其根也,次治心,逐其邪,而保安其心氣也,當於心之未治,而傳之與肺,涕唾膠粘,喘嗽
不安,先治於心,攻其鬼而斷其相傳之勢,火邪撲滅,肺藥未投,而喘嗽之消滅,十亦去八
九矣,次治于肺,解其邪,而保安其金氣也,後治於腎,清其髒,而還其真氣也,當此未治
,而至於肺傳之肝,筋骨痿痹,隱伏於床,治之亦徒勞功。如此所為,考其根源,定其傳受
,而審其刑克也,夫五臟溫和病安從來,將養乖宜,病生於變,是則百病之起,雖千變萬化
之幾,而要其所歸,不出於寒溫熱冷而已。冷者不可治之以溫,名曰不及,涼而治之以熱,
名曰太過。不及者,病之不能滅,而太過者,反有所傷於真氣也,冷者熱之,寒者溫之,輕
重得宜,疾徐有制,動無毫釐之失,而所療之病,舉獲萬全。此所為分其冷熱寒溫者矣。傳
曰∶狂風入林,枯枝先折,猛雨破堙,隙者先壞,則八邪之所以感傷於人,莫非乘隙而入,
此人之所病,不能無內外上下之辨也,肺氣喘嗽,膠痰堅實,伏在胸中,潮涎並起,傾損性
命,如此之類,病在上也,腳膝痿軟,行步無力,腰胯沉重,如此之類,病在下也,生於皮
毛,染於筋骨,忽寒所中,飲食不消,忽熱毒所攻,大府秘澀,百端隨人冷熱,如此之類,
病在內也,在上者吐之而安,然不可吐者當制之以緩,在下者補之而愈,然不可補者當制之
以急,在外者可針可灸可汗,隨其所宜,而在內者可攻可補可下,隨其冷熱而已,其治之有
方,其辨之有法,亦何患乎所投之藥,無必勝之驗者哉,此辨其上下內外者也。夫五味爽人
之口,五色盲人之目,嗜欲無窮,貪著不已,憂患迭生,精神 壞,而真殘根伐,是人之不
能無虛實也。實者為有餘,虛者為不足,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而補瀉之間,又有內外
之辨,故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五臟六腑之內,實者通之以藥餌,四
肢八節之外,實者瀉之以針石刺,此其補瀉之有所不同也,乃所為分其虛實者矣,夫古之人
,年滿百而動作不衰,今之人,年未滿五十而動作有衰,非天之私于古而禍於今也。古之人
知養道之術,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血氣安和精神內守,故年滿百而動作不衰
,蓋真全而邪氣不能勝也,今之人不知養道之術,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血氣枯衰,精神耗
散,乃有胎胎相傳,病病相孕,受氣虛微,肌體羸弱,呼吸喘息之間,而百病臻湊於五臟六
腑者矣,此無他,精虛神乏,而外邪得以幹其陰陽之正氣也,善為醫者,保其真,去其邪,
無使其過劑之藥,反有以賊其真也,此所謂分其真邪者矣,乃至有隔絕痞塞不通,空虛微弱
失守,雖三尺之童,亦耳聞而心識者矣,夫病之在內,藥餌攻之,病之在外,針石取之,其
有病勢之急,而藥石之功緩而難制,聖人不能灸之法,類而舉之,若今陰毒傷寒,其四肢八
節皆冷,面青唇黑,不知人事,急於氣海灸之,一灸不過十數壯,而人神氣完複矣,又有夏
暑之月,任意取涼,頻飲涼水,忽飲冷酒後,恣貪色欲,精氣至虛,陰邪壯盛,陰陽相奪,
陰氣偏勝,獨守下元,陽氣虛微,上攻頭項,其病腳冷如雪,四肢八節俱寒,脈氣深伏,但
有其熱如火,其痛難忍,方此之際,針石何濟,急於氣海上灸之,一灸不過數十壯,而日前
之所飲涼水冷酒皆轉下,須臾四肢八節俱暖,而陰陽之氣仍相交際者,又有冷熱之癰腫,忽
鮮赤而疼痛,忽堅硬而不痛,急以濕紙帖其上,尋其紙之先幹處,便灸,一灸至百壯餘而後
止,若以冷腫而紙上不得其先幹處,即於腫處當頭著灸,亦以百壯而止,但量肌體濃薄,方
可安灸,瘦薄者少灸,肥濃者多灸,忽是冷腫,灸而不痛,則以聞痛而止,因吃硫黃後有此
病,更在虛處不請安灸,夫病之可汗可下,可針可灸,其緩急之序,重輕之別,操之不失其
宜,施之各有其度,又何患乎人之不安,病之不愈者哉。嗚呼!
天地無全功,聖人無全能,雖黃帝、岐伯之論,尚有不治之病,則今有非常之候,不得
其詳,未明其實,闕而勿治,醫者不為之辱也,苟其病之熾盛,人之危篤,醫者既明其理,
又識其詳,當此之時,不可有分毫之怯,急以毒藥驗針,回其生於萬死之地,舉必萬全,然
非至神,無能與此,愚者行之,無異於操刀殺人也,如此所為,闕於不精,勇於必驗者矣,
此皆持之有術,治之有統,不可相逾於規矩權衡者也,至於病之有非五行之所傳化,若寒壅
之相交,陰陽之相伏,忽似熱而反寒,忽似寒而反熱,忽兩寒兩熱之相攻,忽有餘不足之相
礙,千變萬化而生人之大病苦,今若肺藏本有實熱。反因臨大風,冒大雨,極感於寒邪之氣
,寒邪之氣客於肺經,寒熱相交發而成嗽,醫者治之,投以涼藥,順其肺氣,則助其寒邪之
勢,而嗽愈增,投以暖藥,則激其本藏之熱,而加喘急,寒溫之藥,俱難以進,則修方使藥
之輕重,當見於此,或有以羌活。
黃橘皮 麻黃(去根) 紫菀 杏仁(去雙仁皮尖) 細辛 獨活 防風 桔梗
上為末,每服二錢,沸湯點,(空心服,)不過數服而嗽止,此輕□□解其寒邪,空心賺
其寒邪之氣流出於胃也。此所謂治其寒熱相交者矣,忽有人之臟腑根本實熱,卻因履天暑,
冒大熱,驟入涼處,頓飲涼水,寒氣勝,畏其熱氣,陰陽相伏,陰氣固而不散,陽氣伏而不
動,其病結為一塊,伏在胸中,此病名為伏暑者也。其候忽寒,心中煩躁,狀似傷寒,而脈
不甚數,醫者治之,妄投轉藥,雖六腑之精華,悉皆蕩盡,而心前之結塊,愈增堅固,此無
他,所下之藥助其寒邪之勢,陰氣轉堅而不散也,治之之法。
芎 細辛 藿香 黃橘皮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為湯,空心服之,先解其寒邪之氣,不移時而心
前之結塊頓然消散,然後更審其脈氣,察其暑毒之輕重,必投藥以解之,則亦何患乎藥之不
驗者哉。如此所謂治其陰陽之相伏者矣,夫病有似熱而反寒者,若今有產後之病,五臟積冷
,陰氣偏勝,乳汁倍多,無故流出,口舌常幹,非時發渴,頭旋目暈,飲食減少,腸胃虛空
,身體羸瘦,每思登後,忽又不通,淺學治之,不過曰口舌常幹,非時發渴,上焦之有熱也
,頭旋目暈,血熱而生風也,每思登後又忽不通者,大腸之秘澀也,是不知乳汁倍多,無故
流出,則口幹而發熱,從可知矣,體氣虛弱,頭旋目暈,腸胃空虛,而傳送之氣不足,則每
思登後,又忽不通,從可知矣,一旦誤以為熱,而投之冷藥豈不傾人性命於頃刻哉,病有似
寒而反熱者,若今壯歲之男子,志在淫邪,恣貪補藥,以昏求色欲,熱藥所攻,榮衛結澀,
上氣有餘,下氣不足,上下之氣不相交際,腳膝痿弱,行步無力,兩足多冷,或時增寒,肌
體黑瘦,飲食減少,才吃鹹味,即便噁心,醫者治之不過曰,此五臟六腑之虛弱也,投以暖
藥,譬猶抱薪救火,與甚亡益也,才以清涼之藥,解利肺經,散其毒熱上攻之氣,榮衛一通
,則其陰陽之氣、仍相交際,手足自暖,腳膝損輕,而平復如故矣,此所謂似寒而反熱也,
夫歲陽太過,天地不無旱幹之災,歲陰太過,天地不無水潦之患,以虛生寒,以實生熱,則
人之臟腑、不能無兩寒兩熱之相攻也,若今傷寒所謂陽毒之類,皆兩寒兩熱之相攻者矣。哀
哉,色欲無厭,喪身之本,世人多以迷心,恣其所欲,反餐毒熱之藥,以希苟活,其丹元髓
海,雖已空虛,而臟腑骨槽,虛熱轉盛,此病之所生,不能無有餘不足之相礙也,若今人
之患大腸秘澀,忽五六日,忽十日,出後不通,小腸虛憊,日夜五六十次,每次小便,仍有
一盞半盞已來,其清如水,忽時黃色,臨小便時,其痛難忍,甚則心神煩躁,此肝心脾肺四
髒之毒熱有餘,而腎與小腸主氣不足也。脾肺心積熱,則腸乾澀,腎與小腸虛憊,則水道滑,
肝心積熱,則其血沸溢甚則血黯黑,熱毒之氣,如煙如霧,鎮在中焦,因其小腸虛憊,水道
乘虛,只行於小腸此所以小便雖清,其痛難忍,其病有似於淋,而非淋疾,天下物理,有似
是而非者,正謂此也,醫者治之,投暖藥以固小腸,而則滋其肝心熱毒之氣,而痛愈加,下
涼藥通大府,則藥隨水道,只行於小腸,而病癒盛,冷熱之藥,俱難以進,此有餘不足之相
礙也,治之之法,當以通氣藥為湯,洗其穀道,先引其五臟之氣,歸入於胃,使其湯水稍隨
氣而下入於胃,第二度,使水漸取得一兩個下氣,相次如藥取得些小幹糞,氣歸大腸,所餘
湯水,亦隨氣行,歸入大腸,則未吃小腸氣藥,而小便自止也,漸次使藥通其肝心,熱毒之
氣使出後,稍通便下藥,取其熱毒,所取下物,如半腐爛者,淤血之類,如此,然後得其病
根之消減也。所下之藥,具在方中,此謂治其不足有餘之相礙也,籲,醫術如林,餘之所得
,芽孽而已,醫道如海,餘之所得,涓滴而已,因其所得,雖無寸長,稽其用心,實非古人
之形於筆舌者,今略舉數條,論之於前,以明醫道之大略而已。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7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史載之方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目錄>卷下
<篇名>涎論
內容:論曰,舟非水不行,然波濤沸溢,則覆舟之患生,人非氣不活,然痰涎並積,則傾人之
患至,波濤非自生也,其所以生者,不平之勢作之也,痰涎非自積也,其所以積者,不順之
氣留之也。故善行舟者,不懼波濤,而懼舟之不完善攝生者,不懼痰涎,而懼氣之不順,故
世人之疾病,其所以殘傷性命之急者,無甚於痰涎,而世之醫者,乃有見之而不能識,忽有
識之而不能治。此不幸之人,其殘傷夭橫者,不可勝數,何則、舉天下之人,獨知風氣之有
涎,不知臟腑冷亦生涎,熱亦生涎,痰涎一生,千變萬化,而病之所起,非特一端,愚今
略舉數端明之,後之學人,於診療之際,類而推之,亦庶幾其疾病之徒無夭橫者矣,夫涎之
為名一也,而具數種。一曰風涎,二曰熱涎,三曰冷涎,四曰病涎,五曰虛涎,六曰毒涎,
其一曰風涎蓋因人之風氣之盛,上運於涎,不能下入於胃,風氣一蒸痰涎並起,而上填塞胸
中,即使人悶倒無知,其風氣久而不順,性命之傾危,速如反掌,若其風氣未盛,逡巡之間,
仍複自順,其涎亦隨氣而下,即平復如故,此蓋人之肌肉濃,湊裏深,風不得泄於外,風熱
內攻大府秘熱,毒瓦斯上攻,遂生斯疾,此名之曰風涎,然風涎之為名一也,而人臟腑虛實之
不同,則涎之為病也,變化不一,愚得以命其變而言之,若今人之病,大府實熱,痰涎滿口
,吐如清膠,胸中喘息如常,但湯水飲食俱不可進,凡所飲食,只到喉中,即不能下用力咽
下,即喉中隔絕,喘急悶倒,良久方愈,惟進得些小膠粥,此亦風涎之候也,然風涎之候變
不同,則當如何而治之。
曰∶善除荊棘者,先斷其根,善治風痰者,先順其氣,人身無倒上之涎,天下無逆流之
水,今風痰一上,而填塞胸中,傾人性命者,風氣運而上也,今之治風涎者,多使天南星、
半夏之類,是不知病之源流,去荊棘而不除其根也,苟能以藥先順其風氣,兼發其湊理,使
其風氣得以發洩於外,順行於內,則其胸中之痰涎,自隨氣而下,未吃涎藥,而痰涎自順矣
,然病勢之有輕重則取之有緩急,若風氣炎盛,膠涎並起,其氣卒難以順之者,當制之以急
,非吐之不可,風氣未極,痰涎未並,為害未深者,當制之以緩,先順其氣而後治其涎也,
此亦治涎之大約也,然風涎之候,又有冷熱之不同,或有寒風所中,冷涎所聚,其人必先於
半年或數月前,吃食減少,身體沉重,筋脈痿弱,才見肉味,便覺噁心,非時口中一兩點冷
涎出,身不自覺,冷涎所並,忽悶倒不知人事,良久復蘇,即生麻痹,或生 曳,或失音不
語,冷涎所積,少有上並,多聚中焦,盈溢胸中,包裹心絡,能使人狂言妄語,神識不定,
非特不覺,手臂忽自舉動,如此為冷涎之所中也。
治之法,先以溫暖之藥,散其冷毒之氣,急以熱藥,發其腠理,然後以治涎之藥,取下
其涎,雖且暫安,而寒風所中於人,亦甚不久,何則、熱風中人,如天地春夏之風,長含生
氣,以養萬物,其人雖病難死,此古人所謂風所以能養人也,寒風所中於人,如天地秋冬之
風,長含殺氣,以肅殺萬物,其人所中,非久必死,此古人所謂風所以能害人也,其二曰熱
涎,若今有取性之丈夫,多餐葷膩,好食鹹酸,以色為心,恣貪補藥,忽因醉酒房室,勞傷
其精,丹元髓海,雖以空虛,而臟腑骨 ,虛熱轉盛,其涎所積,隔在中焦,因其腎臟之虛
寒,邪氣與熱涎相交,發為疼痛,重則不移時而傾人性命,醫者治之,不過曰,此肝腎之氣
,是不知熱涎乃病之根本,然京三棱,蓬莪朮,非能治氣,而世人用而不驗者,不識其病之
源流也,善為醫者,臨事制宜,隨機應變,審當輕重,涎多者吐之,涎少者下之,所用之藥
,偏取肝家之風毒,又何患乎人之不安哉,三曰冷涎者,若今人之肝臟有餘,脾氣不足,忽
因使性,長懷淤怒,傷損肝心正氣,此冷涎之所以積也,脾氣不足,複因肝氣所乘,伏而不
動,停水滯穀,久而不化,肝心長懷淤怒,則其氣滯澀而不行,此冷涎之所以積也,然肝
生風,性之不定,忽時而作,肝主怒,怒則氣逆,此冷涎所以隨氣而上,而生人之大病也,
證其候而言之,則其病必先聞心前潰亂不快,相次聞有一物,隨氣而上,觸至咽喉,即悶倒
不知人事,手足肌肉,漸次寒冷,逡巡複平愈,治之之法,當以吐藥取之,得其所取之涎,
其清如水,其冷如雪,取涎之後,更審其髒氣,隨其所病而調和之,亦無患乎藥之不驗也,
四曰病涎,其人必好食堅硬之物,傷損脾氣,忽因淤怒,傷損心肝正氣,忽因寒邪熱毒之傷
,忽因大病之後,餘毒客在臟腑,其氣結澀昏滯,不能宣暢,是以痰涎因而聚積,涎與滯氣
相交,往往發為疼痛,此名之為病涎者也。
明其病證,在心前痛,輕則連年累月,痛無暫停,重則傾人性命,速如反掌,重輕之殊
,涎之多少也,治之之法,當在量其病勢輕重,以利藥取之,輕則其涎如油,重則其凝如白
膠,取涎之後,然後使藥清其藏氣,益其正氣,使之平復如故也,五曰虛涎,其人必因受氣
之虛,忽因大病之後生冷所傷,忽因疾病之間,淫欲不節,致令臟腑之氣,空虛羸乏,而骨
之間,虛熱上蒸,上氣鎮長有餘,下氣但常不足,陰陽之氣,不相交際,不順之氣,隔在
中焦,是以虛涎因而積聚,風熱一攻,即其涎並上,初發作時,先覺清涎滿口,漸聞心前有
一物,上觸咽喉,即喉中急促,悶倒不覺,兩手相亂把拽,風氣極上,即頭上癢,忽皮臍間
痛,逡巡風氣順下,乃遂平復,治之之法,當以臨發時使五分利藥取之,以其胃氣不足,不
可十分利吐也,若利吐不出,非時以壞風涎藥攪之,候分數少減,即于氣海上安之一灸,引
其涎下入於胃,然後使藥調其髒氣,酌量其臟腑之虛實,有餘者瀉,不足者補,令上下之氣
相等,可庶幾其全安也,若脈氣微細,大府虛冷,減其肝氣,益其胃氣斯可矣,若小兒得病
者,全是胃氣之虛,氣海上安灸,補暖脾胃,以愈斯痰,仍不輒吃取風涎藥也,六曰毒涎,
若今人之患陽毒傷寒,肝心脾肺受其疫毒之氣,因其毒涎相積聚在中,候其證,即使人大府
秘熱,小便黃澀,面色黯赤,渾身發熱,昏昏如醉,狂言妄語,不知人事,如此之候,悉皆
是涎,診其脈氣,又卻沉伏,重手取之,骨間乃得。
此乃疫毒之涎,盈溢心胸,伏其脈氣,非脈氣之與病相反者也,此所謂毒涎者矣,治之
之法,急以疏轉之藥,取其毒瓦斯,蕩下其涎所下之藥,須心肝脾肺四髒俱治,然當以肝臟為
主,偏下肝臟之藥為要也,雖然,涎之為病,千變萬化,其狀不一,是今之所舉數端,止其
大略而已,後之學人,類而推之,加以識見之明,而診療無差,亦無患乎涎為人之大患者矣

<目錄>卷下
<篇名>治涎諸方
內容:(凡人得只有此方內一件一句病證,皆可吃此藥。)
治一切丈夫婦人風涎所積,非時急饑,見食即飽,心中嘔逆,一切飲食,都不聞味,口
中涎溢,唾如濃膠,急即吐逆,食不住腹,面色青黑,肌肉乾燥唇皮焦赤,忽時黑色,兩脅
下氣跳忽沖,脅下跳戰,轉入背脾痛遍身肌肉,忽時跳戰,兩臂沉重,忽如有物壓著,夜間
都睡不著,忽如有物上觸咽喉,即昏悶不醒須臾仍卻無事,忽時如有物纏系腰背,忽時有物
橫在背上,腰背疼痛,忽滿口生瘡,忽時下赤糞,忽時泄瀉不定,頂上躁熱,小便赤色,通
身發熱,眼色勁急,忽時心躁,熱上攻胸,額發汗如水,忽時項上皮肉間疼痛不可忍,忽時
心前脅下迸重,如懸一片物,忽聞重處非時麻痹,忽身上肌肉結塊連綴,疼痛不安,忽時頭
面小腹兩腳都腫,若是婦人,連陰門腫,忽起兩眼迸痛視物不明,若有此候,月水不行,通
得月水,方為安校,忽時聞在兩脅下起,沖入胃管,上築咽喉,昏悶不安須是開口仰項吐氣
,方得稍快,忽時如有亂蟲咬心肝,不可眠臥,忽時聞氣在手指足指甲起,相次聚入胃管,
即便大發熱,昏絕,不醒人事,須吐氣千百聲,良久方蘇,如此是臟腑有積毒風涎之所致也
,凡人不安,有此內一件病證,皆可進服此藥,但論輕重,加減服餌,吃此藥後,四肢八節
,肌肉毛髮,俱軋軋然有聲,即藥之驗也,此涼藥也,吃後,大府反熱,即取病之證也,此
病有根,受之太深,此藥不輟進服,徐徐減病根,若病勢濃者,急灸肝俞減其風氣,若是大
府結澀,更添下麵藥數味吃安校,若是太歲過六壬,丁卯、己亥之年,常有此候,己巳、己
亥年,其病尤甚,若遇己上年辰,雖無病之人,亦可吃此藥免得生病。

<目錄>卷下
<篇名>治風氣取涎方
內容:荊芥穗 麻黃(去根) 薄荷 羌活
絲,各三分) 牽牛(半兩)
以上細搗為末,每服二錢,食後,煎生薑,薄荷湯調下,和滓服,若是大府秘熱,膠痰
滿口,喉中咽藥不快,只請去滓吃,候風氣少利,即和滓吃也。若是大府秘不出後,即用大
黃一分,半夏三銖,牽牛一兩半,共三味,搗羅為末,作一處,每服用上面藥末三錢,牽牛
等末三錢,共計六錢,滴熟水,丸如梧子大,為一服,巳午時,蔥湯下,大府尚不通,忽穀
道中通糞不下,即用皂角、牽牛二味,搗羅為細末,筆管盛,納于穀道中,吹之,剪去指甲
,用指頭穀道中撥取幹糞下也。

<目錄>卷下
<篇名>痢論
內容:夫痢之為病,世人所患者多,然方冊所載者,未嘗有必驗之方,古人所談者,未嘗有卓
然之論,服餌之間,世人夭橫者,莫知其數,此聖人名方為大奇,後之學人,不能思而自得
之也。若今有人得一名方,自以為神傳聖惠,應效不測,然有一人服之而減,未可圖其必然
之驗也,此愚以方冊所載者,未嘗有必驗之方也,以赤為熱,以白為冷,醫者之辭,萬口一
說,此愚以為古人所談,未嘗有卓然之論也,何則,以赤為熱,以白為冷,赤白為冷熱不和
,獨知大綱,而痢之有變化重輕之別,得其粗而不得其詳,知其一不知其二者矣,夫痢之為
痢,一名而具八種,一曰白痢,二曰赤痢,三曰赤白痢,四曰水穀痢,五曰血痢,六曰疫毒
痢,七曰休息痢,八曰小兒疳痢,此皆受之不同,治之不得不異,索其詳而論之,則其痢之
為病,雖變化重輕之不同,然一歸之脾氣之虛而已。
萬物非土不生,五行非土不載,五臟非脾不養,脾者,中州之土,能化腐水穀,設滋味
于肌膚,行糟粕於大腸,脾臟溫和,而諸髒之有冷熱不調,即自生他病,不為之痢也,是故
赤痢雖熱,本因脾腎之虛,赤白相雜,雖為冷熱不和,而又有重輕之別,若今人之下赤痢,
先轉數行,而後有赤痢之變,若以赤痢為熱,何乃有先轉之說歟,以赤白為冷熱不和,而複
有赤少白多,赤多白少,能無重輕之別乎,此病有變化之不同,予得以命其祖而言之也,一
曰白痢者,五臟傷冷,脾胃極虛之所成也,其得之重,出後如雞卵清、如魚腦漿者,腎有所
傷也,急以補脾腎藥以暖之,加以舶上硫黃丸,無問多少,空心即服,以止為度,蓋病勢之
重,治之不可後時也,二曰赤痢者,三焦之熱血有餘,而脾腎感寒之所成也,夫肝心積熱之
人,多食生冷,愛吃涼水,口之所納,都聚於脾腎,寒溫之氣所傷,而肝心氣變,血損於中
,此肝心之血,乘脾之虛,滲入大腸而赤痢者也,先服解寒氣藥,次吃暖脾藥,其治之如反
掌爾,三曰赤白痢者,心肝血損,而脾之與胃,臟腑皆虛之所成也,脾氣之虛,則肝氣相乘
,胃氣之虛,則停水滯穀,凝而為涕,肝氣乘脾氣,則肝心之熱血,乘脾之虛,滲入於大腸
,與胃中之涕,相雜而下,此所以為赤白也,忽有赤少而白多,忽有赤多而白少,忽有赤白
相等,此受病有淺深,下藥有輕重,當在臨時度宜,隨機應變,不可差之分毫也。愚初以謂
赤多而白少者,清利肝氣,而輕暖脾胃也,白多而赤少者,微清肝心之氣,而甚暖脾胃也,
赤白相等者,微利肝心,平益脾胃氣而自愈,但發寒熱為最重,方見痢方中,四曰水穀痢,
其人多飲涼水,忽餐生冷之所成也。所下之痢,悉皆黃色,忽時下白沫,治之之法,補暖脾
胃,而其疾自愈,五曰血痢,其人多淤怒,因更相毆擊忽因焦熱極,驟食生冷,脾胃損虛之
成也,所下之痢,多黯赤色,無寒熱者,清其肝心之氣,而疾自去矣,六曰疫毒痢者,毒瓦斯
所傳,一坊一境,家家戶戶,更相染易,無有不病,凡下痢之時,忽先發寒熱,忽先轉數行
,忽生冷所傷,因而下痢,所下之利渾是赤色,濃如膿涕,忽時半盞下濃血,腹中刺痛,忽
心中煩躁,三焦痞隔,全不思食,此名為疫毒痢也。然則疫毒所主五臟,從何而得,經言,
春若傷陽,夏必人多瀉痢,此疫毒之根,先受之於肝也。
夫春氣本和,而反傷於熱,此陽氣所勝,肝家受熱,而其氣有餘者也,經言五行受病,
必先傳其所勝,則肝之得病,必先傳之與脾,而世人于夏月之間,多食生冷,傷損脾氣,脾
氣虛,肝邪得以乘之,而脾受肝邪,伏而不動,莫能消水化穀,此疫毒之痢,必先轉數行,
而後有赤痢之變也,先轉數行者,脾受邪而脾已生病也,後有赤痢之變者,肝之血熱乘脾之
虛,滲入大腸,而為赤痢也,中間忽有赤白相等者,此肝之毒血,雜胃中之寒涕也,若發寒
熱,方見痢方中,有白少而赤多;或有白多而赤少,肝之邪毒,有輕重之不等也,七曰休息
痢者,蓋患痢之人,其治痢之時,不能解肝邪,而肝家餘毒之所成也,脾臟久受肝邪,則不
能強健消化水穀,是毒痢之所下,纏綿久遠而不較,此所以為休息也,八曰小兒痢者,蓋小
兒肝受熱,而相刑於脾之所成也,肝之刑脾,則所下之痢,全是赤色,或赤白相雜,至脾之
自受疳氣,則骨肉消瘦,所下之痢,多黃涕白沫,少有赤色相雜也,如此數端,亦治痢之大
略而已,至於醫道之淵微,愚不能知其妙。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7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史載之方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目錄>卷下
<篇名>治痢諸方
內容:治脾胃虛冷,停水滯氣,凝而成涕,所下之痢,渾是白涕,宜吃此方,初得痢時,並無
壯熱頭痛,方可吃此藥。
舶上硫黃一兩,細研如塵。
上以白麵一分,鍋內炒令熟,放冷,於乳缽內,與舶上硫黃末同研令勻,滴熟湯,丸如
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以止為度,空心,溫米湯下,若初得痢時,即不可吃此藥。
治脾胃氣冷,相刑於腎,土水相攻,寒濕交爭,所下之痢,全是清涎,有如雞卵清之類
,宜吃此方,將舶上丸相間服。
石斛(去根) 白朮 吳茱萸 續斷
風(各一分) 訶黎勒(逐個面裹,火炮熱,去核只使皮,秤半兩) 牡蠣(一分,火煨通
赤)
以上細搗羅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早朝空心,溫米湯下五十丸,空心服。有壯熱不
請吃,治三焦壅熱,其血流散,乘脾之虛,滲入大腸,而所下之痢,盡皆赤色,別無白痢相
雜,並不壯熱,亦無心腹疼痛,診其脈上都洪大,脾脈外鼓而沉大,宜服此方,候上焦氣清
,赤痢消減,忽變成白,忽赤痢減後,卻聞得小腹迸脹,即便修合後方吃取平安。
麻黃(去根) 防風 麥門冬(去心) 獨活
芥穗(各一分) 蒲黃(四銖)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後,熟湯調下,去滓服,候赤稍減,忽變成白,忽聞小腹膨脹
,即修合後方吃也,治赤痢吃前方了,忽變成白,忽已校可,忽聞小腹膨脹,宜吃此方。
防風 甘草(炙,各一分) 芎 (半兩) 木香(三銖) 訶黎勒(面裹,火炮熟,
去核,只使皮,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半,水一盞,煎取九分,空心和滓吃。
治水穀痢,所下痢並無赤色,只下黃涕,忽時下白沫,飲食減少,肌體黃瘦,宜服此方
訶子(面裹,火炮熟,去核,只使皮,一兩) 黃橘皮 白朮 芎 (各半兩) 甘草
(四錢) 肉豆蔻(一個) 舶上硫黃(一兩,細研)
上搗羅為細末,用舶上硫黃相和令勻,用薏苡仁作粉煮粥,丸如梧桐子大,急火焙乾,
每服五十丸,空心,溫米湯下,須是焙乾,莫令損藥氣,治赤痢,所下之痢,渾是鮮血,忽
有黯色,據候,多因使性瘀怒,傷損肝心正氣,忽因事爭打,傷損經絡,致有斯疾。
桑寄生(一兩) 獨活 木香 甘草(炙)
上為細末,水一盞,煎取八分,非時吃,每服二錢。
治疫毒痢並論(痢藥,鬚子細對證用之,取效如神,大抵此一集方,無不精妙,但要病
藥相對。)
凡疫毒痢,一方一境,家家戶戶,更相染易,無不病,緣疫毒之痢,非獨一般,證候多
端,根源奇異,雖神農、岐伯,尚以為大奇之病,後之學醫,未識其粗跡,豈知其津涯,但
言白痢為冷,赤痢為熱,赤白為冷熱不和,不知有何經證,以白為冷,偏下暖藥,幸亦無差
,以赤為熱,不知熱從何藏,愚者妄言,不過曰熱從肝心,因何無涼肝心必驗之一方,定治
赤痢以行於世,以赤白為冷熱不和,又不知指稱何藏,愚者妄言,不過曰,冷熱氣不和,複
不知因何無和氣藥一方,定可用治赤白痢,以存之方冊,醫家自不知病在五臟,從何而生,
只務檢方行藥,幸而偶有所中,入且獲安,不幸而差之毫釐,所投之藥,乃暗中與戰,但病
者不見痕跡,所傷無能知覺,觀之得不寒心,籲,神農之後,世世學醫者,未明天地之氣候
,不識五臟之應變者,不能知常病之源流,豈足與語奇病之變化,是以痢之一病,方冊所載
,古人所談,未嘗有一言一句略明其粗,予嘗探尋五運之氣數,稽諸天地之變化,推步六氣
之行度,參考脈氣之纏注,以天驗人,以人應天,痢之一病,億萬分中少知其一二,但以其
變化之間,獨可神悟,難以言窮,筆舌之間,不能曲伸其旨,使後學人洞識精微,而無悟人
之性命,深以為恨,今但子細陳其粗跡,以為後之醫者筌蹄,在詳審而用之,適足以知我之
用心,誠為愛人之切爾,經言,春若傷陽,夏必久多瀉痢,此之一節,無問太歲,但一春之
間,早有炎暑暄熱之化,至於夏月,忽生瀉痢之病,通其肝氣,其病即愈,但兩三盞無驗,
更不請吃,若少有效驗,吃之以較為期,蓋痢之一病,證候多端,藥中其源,即便安校,故
無在於多吃也,切慮世醫誤認證候,妄投藥餌,以傷性命,但患痢之人,所吃之藥,兩三盞
不見效驗,更不請進服,今自有方,具其變之候,備別於下,更在詳擇而用之,永無差誤,
緣疫痢之狀,變證多端,予請以太歲推之。
子午之年,君火司天,土性生金,火性制金,土火交生,濕蒸相搏,則宜其土有所潤,
火有所溽,火氣見鬱,心氣內傷,乃生赤白血痢,寅申之年,相火司天,土火拼化,氣味交
通,與此同候,醜未之年,太陰司天,土化流行,土火交通,濕熱並至,子母同化,性不相
侔,溫濕攻心,脾鬱,心氣內變,血淤於中,注下赤白,且子午年、醜未年、寅申年、土之
司天則異,而氣化之生病則同,何也,答曰,夏秋相交,火金相繼,土之一氣,常游於其間
,土有所潤,暑有所溽,然後金生,是以火土二位,氣位交通,事理相混,其所以司天之歲
雖殊,相鬱而生痢則一也,方見下,卯酉之年,陽明司天,金行其令,氣化淒清,人少脾病
,六月七月,水火相犯,八月九月,金木相攻,水之與木,一化有餘,赤白下注,從此而生
,是歲,君火司地,少陰在泉,火能制金,一旦於歲中火淫所勝,焰明郊野,則化來救寒,
更作人病,赤白在下,己亥之年,少陽在泉,相火司地,與此同化,然君火之化善,相火之
化惡,善則傷人遲,惡則傷人速,治同法,方並見下。
辰戌之年,太陽司天,水化流行,寒邪犯心,血氣內變,傷損於中,因而下注赤白,此
病世之罕有,蓋傷犯人之急也,但辰戌年之痢,發熱如火,當痛,所下之痢,如紫草水,如
膠涎,如茶腳,不急治之,其亡也如反掌,方並見下。
己亥之年,厥陰司天木化流行,土木相交,風濕相爭脾土受邪,此肝之熱血,乘脾之困
,滲入大腸,而生赤白瀉痢之病,方見下。
以上天地氣候,推之未詳,予請以五運之政推之。
甲子、甲午,濕化有餘丙子、丙午,寒運太過,庚子、庚午,上受天刑,必有水救,以
上年辰,天地相過,剛柔始交,月氣是水與天相犯水火相持,以為一年病始,更遇寒濕之運
,與水相助,忽受刑之運,有水相救,以上年辰,歲半之前多有清肅之化,至於夏月,氣候
反,寒熱交爭,乃生赤白之痢,為此寒濕犯火德之與常例不同,自有方在下,子年為甚,而
午年少減,若寒化偏多,陽化少舉,乃生寒瘧傷寒麩瘡之病,痢疾乃加。
戊子年,上為天符,戊午年、天符歲會氣以之詳,人以之寧,一旦寒濕之氣,少犯於心
,忽注下赤白,人多患暴死,有此證候,治之亦與丙申年同,議者謂戊子、戊午年,天氣運
氣皆是火,今乃言忽有寒濕犯心,何也,答曰,己午之上,有戊己之土,當有寒濕之化,與
火相持,然後使金得而生,此戊辰、戊午年,亦疑有寒濕之化相犯於心也,經言,中執法者
,其病速而危,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中貴人者,其病暴而死,蓋以此也!
壬子、壬午,木運相助,風熱大盛,木能制土,脾乃受邪,若此歲中,忽有大風炎熱之
勝,人生瀉痢之病,其鬼在肝,方具於下,然子午之歲,地之初歲,寒邪與天相爭,丙丁之
位,與戊己共居,若於歲中反有寒濕之多,所生之痢,治亦與甲子、丙午、甲寅、甲申、丙
寅、丙申、戊申、庚寅、庚申、壬寅、壬申年,氣候大約與子午年同,所生之痢亦同,法方
並見下。
乙丑、乙未、丁醜、丁未、己醜、己未、辛醜、辛未、癸醜、癸未、以上年辰,每一年
之運,各管三氣化,乙丑、乙未,金運本涼,以其氣之不足,反與少征同化,然火土交味,
太陰所寓,熱化並行,濕熱相持,心氣內鬱,血損於中,注下赤白,忽火之不常其德,侵傷
其不足之金,則水必相救,寒邪犯心,因而生痢,此乙丑、乙未年之痢,忽有以土之鬱火而
生,忽有水之犯心而成。其受病臟腑雖不同,然土水共胞,寒濕同化,則其治大同而小異也
,方並見下,經言,其運涼熱寒,蓋以此矣,向下准此而推。
丁醜、丁未、木運正,風與天土相犯,然以氣之不足,反與少商同化,若於歲內,金之
不常其德,多有清肅之化,則火必相救,炎暑將至,與土相持,而濕熱相交,血氣內損,乃
注下赤白,然醜未之年,天能制色,土將犯水,木雖不足,而其怒無時,忽若風化大來,土
木相戰,則肝發傷脾,此丁醜、丁未年之痢,忽起於肝,忽生於脾者矣,方見下,經言,丁
醜未之年,其運風涼熱,蓋以此也。
己醜、己未年,天符歲會,氣以之詳,物以之寧,人以之安,然太陰之味,先苦後甘,
氣化相交,土性生金,火性克金,忽於歲中火土相攻,心血內變,痢疾所生,人多暴死,此
蓋邪之不可侵傷于貴人也,方見下,遇此年辰,常吃調和脾氣藥,以安貴人,是服食之宜也
辛醜、辛未,水運不足,雖上受天刑,然下加太陽,反歸乎氣,是歲,天土地水,寒濕
偏多,火氣見鬱,若有痢之疾生,其起在心,其鬼在於脾腎,方並見下。
癸醜、癸未,火當其運,其氣不足,反與少羽同化,是歲,太陽在泉,寒氣不減,寒濕
更作,火氣見傷,痢之所生,其病在心,其鬼在脾腎胃,方並見下。
寅申之年,大約與子午年同,但相火之政暴,遇其獨勝,則其害立至,若與水土相犯,
其候變證多端,方具於下。
乙卯、乙酉年,金運不足,本與少征同,然乙在卯上,為天符,反歸平氣,在酉上,為
三合。名曰貴人,邪不可犯,然是歲、金位在上,火位在下,名為逆化,金燥交合,切忌火
氣之勝,若火有所勝,水必來救,此年忽有痢疾之生,天氣炎熱,病起於心,氣候清寒,病
起于腎,方具於下,丁卯之年,木運不足,下加於卯,雖上受天刑,其政不減,是為歲中,
忽有風熱之勝,痢疾之生,其鬼在肝,乙酉之年,木受天刑,然是歲火司於地,與木相得,
忽於歲中反有風熱之作,方見下。
己卯、己酉年,土運不足,然木受天刑,必難相犯,忽於歲中風濕交爭,痢之所作,其
鬼在脾,卯年宜有此候,酉年差減,若有此疾,治之亦同,辛卯、辛酉年,水運不足,反與
土同化,而歲水不及,火化妄行,與土相持,勝熱客於胃,多下赤痢,忽作便血,土勝則溽
火而注下赤白,是歲若有痢疾之生,一起於心,一起于脾,有方治之,具見於下。
甲辰、甲戌、丙辰、丙戌之年,寒濕過多,火氣見溽,庚運之年,清化亦甚,是歲運氣
,與天水相生,與地土相得,以上年辰,痢疾之生,切為大害,不可妄投涼藥,戊辰、戊戌
之年,水火相戰,壬辰、壬戌之年,土木相攻,所生之痢,其證自各不同,方具於下。
乙巳、乙亥之年,金運不足,無能與天相犯,乃與少征同化,丁巳、丁亥之年,上為天
符,木化之甚。
己巳、己亥之年,木能制土,脾將受邪,辛巳、辛亥之年,水運不足,與土化同,土木
相攻,脾氣偏弱,癸巳、癸亥,不足之火,與天相得,與地相符,火致政不減,是痢疾所生
,起在肝心,方並見下,以運言之,猶且未足,予請以六氣推之,子午年、醜未年、寅申年
、四月、五月,火土相交,辰戌年,四月、五月,水火相犯,己亥年,四月、五月、木土相
攻,卯酉年,四月、五月,金火相持,水若相救,邪乃犯心,子午年,六月、七月,土火相
鬱,卯酉年,六月、七月,水火相犯,辰戌年,六月、七月,土木相攻,己亥年,六月、七
月,火土相持,以上年月,忽生痢疾,皆隨其月氣相攻而成也,善為醫者,先治其鬼,其病
自愈,議者謂六氣推遷,於十二月中各紀一步,今獨舉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兩氣,以
言痢疾,何也。答曰,夏秋相交,火金相繼,土水二化,長遊行於其間,土寄於巳,所以生
金,火位於申,所以制金,土生於申,所以傳金,水生於申,所以救金,然後夏秋有相承之
理,五行六氣,玄妙從此而著,人之痢疾從此五行玄妙中生,是故聖人名之曰大奇之病,予
故陳逐年四月、五月、六月、七月之氣候以言之,其餘他氣生痢,皆仿此而推,切以六氣之
政化,見之未詳,予請以脈候明之。
若今人之下痢,服涼藥、暖藥,皆不驗,診其脈,脾一指外鼓而沉,此名腸 ,其候非
藥力可治,久當自較,但世人有患不驗,纏綿經久,卻因亂吃一般物,便得安校,此乃正腸
之候也,今有患痢,診其脈,肝脈一指小而緩,此病輕,治即愈,今有人患痢,診其脈,
腎脈一指小而沉,所下之痢,皆是血痢,此之一病,受之非常,治之亦難,血溫身熱者死,
方亦見下,今有人患痢,診其脈,肝心脈、脾脈,皆微細,不澀不絕,所下皆是血痢,藥到
便安,今有人患痢,其脈微小,再三尋之,又沉而澀此之一候,若下白痢,其勢雖重,庶幾
可治,若是下血,切忌發熱,通身發熱者死,熱見七日死,以上所陳,雖未足以達痢之淵源
,亦足以明其粗跡議者謂,如子所言,自甲子至於癸亥,每六十年中,未嘗有一年不生痢疾
,今世人患痢疾,於數年中間,忽止有一年,其故何也,答曰,六十年中,未嘗有一年無水
土相攻,未嘗無土火相鬱,未嘗無水火相犯,但五運之政,譬如權衡,一年間五行氣數更相
承制,得其平等,則其疾自然不作,忽若一氣大過,一藏有餘,痢疾之生,應不旋踵,予故
備陳其粗,以開後學之未悟,庶幾診療之間,無差悟之過者矣,但毒痢傷人不一,惟水邪犯
心為重,世人初患痢時,先發寒熱,投藥治之,其勢不退,發熱太甚,食則嘔逆,下痢不止
,心熱如火,只要入涼處,只思吃冷水,狂走,渾身肌肉疼痛,著手不得,此候,十難治其
三四也,治疫痢方,須是子細首尾讀此方論令分明,識病根源然後吃藥,但毒痢初得時,先
發寒熱,忽頭痛,忽壯熱,忽轉數行便下,赤白相雜,忽止下白痢,忽先下白痢,後變成赤
痢,忽先下赤痢,後卻變成白痢,宜吃此方,但初下痢時,先發寒熱頭痛,即是寒邪犯心,
寒氣犯心,水火相戰,故初得病先發寒熱,水火相犯,血變於中,所以多下赤痢,如紫草水
,如莧菜水,無色澤者,寒邪犯心之重也,先發寒熱,而所下之痢止白色者,寒邪犯心之未
重也,先下白痢,而後有赤痢之變者,寒邪犯心,其勢漸加也,先下赤痢,而後變成白痢者
,寒邪犯心,其勢漸減也。赤白相等者,□水火相犯其氣相等,寒濕之氣相搏而成也,忽有
赤少而白少,此寒邪之勢有多少,毒痢之病有輕重,以白多為輕,以赤多為重,治之之法,
先奪其寒,則所下之藥一也,以太歲分之,則丙子、丙午、甲子、甲午、庚子、庚午、丙寅
、丙申年、甲寅甲申年,庚寅、庚申並辰戌之年,運過丙申及庚運所臨,其害尤甚,及醜未
之年,宜有此候,又更無問太歲,蓋天地變化,其候多端,難可窮盡,今立此方,但世人亦
不必椿定太歲,但看一年中春夏之內,多有寒肅之化,陽光少見,忽寒熱二氣更相交爭,忽
于夏月多寒濕之化,寒邪犯心,所受之痢,先發寒熱,忽頭痛忽先轉數行,後有赤痢,忽赤
白相雜,忽止下白痢,並宜吃此通神散,吃後取壯熱減退,若兩三盞後,壯熱不退,更不吃
此方,自別有論方在下。
麻黃(去根節) 官桂(去粗皮,各三分) 甘草(各一分,炙) 大芎
兩) 細辛(八銖) 獨活 桔梗
(四銖,炒)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非時,熱湯調下,和滓熱吃,若吃三兩盞後,寒熱不退,更勿吃
,自別有方論在下,若吃此藥後,寒熱已退,赤痢已消減,便修合第二、第三方藥,吃之取
安校,若寒熱已退,赤痢未消減,更服三兩盞,然不可多吃,一日只兩盞,候赤痢消減,忽
變成白痢,漸次修合第二方吃,候出後。
度數減少,便修合第三方,吃取平安也,但六甲之年,六庚之歲,春夏之內,時氣多寒
,人得痢疾,此藥通神,若是六甲之年,醜未之歲,濕化偏多,人得痢疾,先發寒熱,即於
方內添草豆蔻一兩修合也,又,不問太歲,但一年間,春夏之內多寒,人有痢疾,先發寒熱
,並宜吃此方,治毒痢初得時,先發寒熱,吃前方,寒熱已退,赤痢已消減,宜進此方,還
真散,若吃前方藥,寒熱未退,赤痢未消減,更勿進此藥,但天地變化,其候非常,痢疾證
候多端,此不得不盡子細故爾。
訶子(五個,用面裹,火炮熟,不要生,不要焦,得所去面,不使,就熱,咬訶子破,
去核不用,只使皮焙乾。)
上細搗羅為末,每服二錢,以米湯一盞半,同藥煉取一盞吃,若吐出一兩口涎,便住,
如此吃經數盞,大府漸安,出後減少,便修合第三方藥吃,以牢固大腸,若吃前方藥,壯熱
未退,血痢未減,不請進此藥。
治疫毒痢,吃前兩方藥,病勢已減,所下之痢,止餘些小,忽青糞,忽如鴨糞,忽如茶
湯,如濁油,忽只餘些小淺深紅色,宜吃此方,以牢固大腸,還複真氣,舶上硫黃丸。
舶上硫黃(一兩,去沙石,細研,如飛塵。)
上以薏苡仁二兩,炒熟,搗為末,與舶上硫黃相和勻,滴水相和,丸如梧子大,空心,
以米湯下五十丸。
治毒痢,初得時,先發寒熱,服前面毒痢方通神散三兩盞,一日,忽隔一夜,寒熱不退
,下痢不減分數,通身發熱,所下之痢,多是濃涕,如桃花色,如紅米膠,每一次忽下一盞
半盞已來。吃此藥二盞三盞,經一日,忽一夜,寒熱不退,下痢不減分數,更不進此藥,若
依法進藥兩盞,壯熱便退,下痢少減分數,即請漸漸進此藥,每日只兩盞,候赤痢稍減,忽
變成白痢,卻修合上面還真散,吃取平安,且痢之有寒熱,其證一也,前方以暖藥解之,此
方以涼藥投之,其說何也。答曰,水邪犯心,身能發熱,土濕鬱火,身亦發熱,肝熱刑脾,
身亦發熱,惟至精者,識其秋毫之變,切恐世人未能通其妙旨,予因設此兩方,以救其失,
然毒痢之傷人,惟水邪犯心最為極重,但患痢疾之人,有增寒壯熱,先吃上面通神散兩三服
,寒熱不退,下痢不止,然後進此藥,以太歲分之,惟六壬、六戊、寅申、巳亥之年,宜有
此候,而六戊之年,尚有差變,蓋火盛之年,必有寒濕相犯,故然,以六氣推遷不定,又不
可局定年辰,但一年之間,春夏之內,熱氣偏多,濕化不舉,人有痢疾,肝脈弦,心脈洪,
然後吃此藥,若吃兩盞後,不見效驗,更勿進服,蓋痢之所起,切忌水之犯心,不可妄投涼
藥,故此方兩盞後無驗,更不可服。
荊芥穗 牡丹皮(去心) 木香 白頭翁
連(蜜浸一宿,火上炙幹,使三分) 牽牛(炒,一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一二沸急瀉出,食後溫和吃之,此藥少見效驗,更可
進服,以安為期,然不可多吃,一日只兩盞,痢才住,便得止。
治毒痢,初得時,發寒熱,微有小寒,熱忽止,腹痛,出後時,糞後有少膠涎,與赤痢
相雜,卻自誤吃涼藥,漸漸下痢極多,從早至暮,但只思睡,早朝即顏色枯瘁,身體稍涼,
近晚至夜即面色赤,顏色光潤,下痢極多,皆是清涎與赤痢相雜,通身發熱,不思飲食,渾
身肌肉著床則痛。據此候,宜當吃此藥,但身體大熱如火,與人相近,則熱氣逼人,其脈輕
微,輕手取之,散滿指下,不分部位,全無骨力,指下如風如氣,重手取之,指下全無,急
用訶子五個炮製如下麵法,掏羅為末,為一服先用熱米湯調,和滓熱服,吐出涎,脈氣方生
可進下麵方
白朮(半兩) 白芷 芍藥 大芎(各一分) 甘草(四銖,炙) 訶子(五個,面裹
炮熟,
上細搗羅為末,每服三錢,熱陳米湯調下和滓吃。
治毒痢初得病時,並無寒熱,所下之痢,全是濃血,忽黯血,左右三部脈氣,皆微細,
宜吃此方。
桑寄生(一兩) 防風 芎 (各一分) 甘草(四銖,炙)
上搗羅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八分,空心和滓吃。
治赤白痢,初得時,並無寒熱,忽患赤白痢,經久未較,別無增寒壯熱,宜此方。
淡豉(十個) 黃連(四十九枚,每枚長一粒飯許)
上件,用新 瓶一個,安藥在內,以新片瓦蓋瓶口,大火 通赤後,煙絕取出,就熱,
研如飛塵,每服二錢,熱鹽米湯調下,和滓服,應是赤白痢,無問赤多白少,但身體無增寒
壯熱者,皆可吃此方。
治赤痢,或赤白相雜,初得時,並無增寒壯熱,經及數日,身體不熱,只聞小腹內躁熱
,下血不止,或止血便暖藥不見驗效,宜服此方,寅申、己亥年,六壬之年,宜有此候,但
吃兩盞後不見效,更不請吃此藥,但唇皮赤,忽腫,黯色,小便黃白,身體涼,夜間則發熱
,如此,即肝熱刑脾之證也。
荊芥穗 牡丹皮(去心) 白頭翁 地榆
牽牛(炒熟,三銖) 木香(三銖)
上搗羅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兩沸,食後,和滓溫服。須是一年之間,春夏之
內,風熱太甚,分明識其痢疾,定是伏熱,方可進此藥。
治下赤痢,身體並無增寒壯熱,此名肝心變 。
黃連(一兩,蜜浸一宿,炙令香熟) 木香(三銖)
上為細末,濃煎,陳米湯調下二錢,食後,和滓服。
治赤痢不止,其脈反微小沉而又澀,其身熱者死,熱七日死,此候極危困,但吃上面通
神散一兩盞,發熱便退,亦庶幾可治,便修合上面還真散,舶上黃丸,吃取安校,若吃通神
散後,發熱不退,難治之也。
治患赤痢赤白,忽因先寒瘧,後變成痢,忽因患痢後,卻變成寒瘧,但疾痢時,無問赤
白,若有增寒壯熱,並宜吃上面通神散,吃了,熱壯已退,便修合還真散,舶上黃丸,吃取
安校,緣此證候,乃水邪犯心,治之不可輕也。
桑寄生(半兩) 地榆 芎 防風(各一兩)
木香(各三銖)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取八分,和滓熱服,經數日外,仍修合暖益脾藥吃。
此方。
使君子(半兩,蒸三度) 訶子(一兩,面裹炮,去核使肉) 白蕪荑 萆
榔肉豆蔻 木香(各一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半,空心,倉米湯調下,量兒大小服之。
治小兒肝受疳氣,相刑於脾,所下之痢,多是鮮血,忽是膿血,忽赤白相雜,宜此方。
防風 地榆 芎 白蒺藜(去刺,各一分)
草(各三銖,炙) 黃連(四銖,二十四銖為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半,非時或食後任意,煎點冷吃。 治痰嗽,益真丸。
人參 黃 吳白朮(各半兩) 木香(一分)
歸(去苗) 白芍藥
枳實(一錢,炒)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子大,非時,清湯下三十丸,一日兩服。
治氣弱腹結。
白朮(半兩) 人參(一錢) 大芎 甘草(炙)
苓(三分)
錢,炮)
上為細末,空心,水一盞,薑三片,棗二個,破之,同煎七分,去滓服。
治心氣動,肝脈虧。
桑寄生(一分) 茯苓 防風 獨活
(一錢)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磨沉香少許,煎七分。
治精血皆虛,鹿茸丸。
血茸(半兩,用酥微炙) 五味子 山藥(各一兩,以上三件為末) 青鹽(三錢,令

上煉蜜和作一塊,收瓷合中,臨時丸,每服三十丸,食前溫酒下。
治肝腎氣虛,外應目不榮,宜服此足精丸。
好熟幹地黃(須是蒸九遍,用酒製造者) 當歸(去苗) 白芍藥 人參 山藥(各
半兩) 茄茸(酥炙,去皮,七錢) 五味子(六錢)
活甘菊(各三錢)
大芎 肉蓯蓉(各四銖)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子大,空心,濃煎,糯米湯入鹽少許,下五十丸。
又服洗肝散。
天麻(半兩,酒浸一宿,濕紙裹煨) 白殭蠶(去口,去絲) 天南星(炮,各一分)
(二錢) 黃 薏苡仁 白芍藥(各半兩) 白蒺藜 (去刺,四分)
(炙) 人參(各三分) 木香(一錢半)
上為細末,水一盞,薄荷二葉,磨沉香少許,同煎藥之時,取七分,去滓服,日進二三
服,每服二錢。
補心氣人參散。
人參(七錢) 伏神 山藥(各半兩) 白芍藥
分半) 甘草(一分,炙)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棗少許,煎七分。
司業六脈滿而不實,寸口倍於人迎尺脈。
血濁而氣浮,宜清血,抑肺氣,如此,即隔通而氣歸於下,不可服燥烈之藥,第一方。
人參(七錢,好者) 陳橘皮(去白,一分半) 白茯苓 麥門冬(去心,三錢)
梗紫菀 防風(各一分) 黃
刺)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非時或食後少時,水一盞,磨沉香少許,生薑一片,同煎八分,
初服三四服,覺膈快,便不須服,卻只常服丸子,候三兩日間,覺似壅,即進一服,此散子
不常服。
又方。
天麻(面裹炮) 肉蓯蓉(酒浸一宿) 熟幹地黃(好者) 菟絲子(酒浸一宿)
藥柏子仁(各半兩) 萆 茯苓
錢) 枳實(一分,面炒過)
上為細末,搗薏苡仁為粉,煮作稀糊,丸如梧子大,陰乾,每日空心,濃煎,糯米湯入
鹽,下五十丸,治小兒腹中有氣不散,而臟腑微澀,夜有盜汗。
使君子(三錢) 京三棱 萆 白茯苓
活(二分)
上為細末,非時,水半盞,煎二錢,煉取三分,去滓服,覺氣散,則已之,不可多服。
治小兒瀉,本因傷水。
訶子 白朮 白芍藥(各一分) 甘草(炙)
連(半分,炒)
上為粗末,煎一錢許,去滓服,水七分,煎至半盞。
久便血。
黃連(一錢,炒半焦) 白蒺藜(去刺,半兩) 槐花(炒焦) 獨活
枳實(炒焦) 荊芥穗 蔓荊子(各一分)
錢,炙)
上為細末,食後,水一盞,煎三錢匕,取七分,和滓服,或煉蜜丸如梧子大,清湯下三
四十丸,無時日,一服或二服。
治小兒急慢驚風。
人參(半兩,好者) 天麻(炮) 天南星(炮) 黃 芎 (各二錢) 薏苡仁 獨
活伏神 蔓荊子(各一分) 鱉甲(酥炙黑) 木香(各一分半) 甘草(一分) 半夏
(姜制,一錢半) 幹蠍(四個,全者,用糯米同炒,米熟為度) 麝香(同朱砂研) 朱
砂(令兩臨脈旋入少許。)
上為細末如飛塵,入朱砂麝香少許,每服二錢,同煎三四沸,與三匙頭,如更發數,即
添麻黃一味,並煎服,不入麻黃如大府冷,即添白朮末一二豆粒許,同煎,小兒藥、宜服
細末,取其氣液之全,唯是止瀉痢,乃作丸耳。
治血滯精虛,肛門癢痛成痔。
白蘞 黃 (炙各半兩) 槐花(微炒) 茯苓
各一分) 南木香(錢半)
上為粗末,非時,水一盞,煎三四錢匕,取八分,去滓服,每日空心,先服鹿茸青鹽丸
,方在前。卻日進三四服,以去痔根,初服只一二服,俟服青鹽丸及旬日,自然可載此
藥,後續進兩三服,二藥相兼而進,久可以去其根本,下血日多,即令人心忪,無情緒,意
思不悅,宜戒酒,慎護,病雖已止,宜服此二藥。
服藥若痔根已安,藏血未止,即更服後方。
新活鯽魚一個(重四五兩以上者,去腸,不去鱗。) 白礬(三兩,微敲研) 槐花(半
兩) 蒲黃(一分)
上兌合,同納於魚腹中,納藥了,以線系之,入一 合中,外以鹽泥固濟幹,十斤炭
蔟之,火盡取出,細研如塵,蒸餅丸如梧子大,非時,米湯下二三十丸,一日一兩服。
少陽相火之複與水爭戰,耳痛方。
官桂(去皮,三錢) 白芍藥 白茯苓 桔梗
麥門冬(去心,各一分) 黃 (半兩) 山茵陳(二錢)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兩片,煎至七分,去滓服,日三,如不痛,更不消
服,只進補腎藥,小兒藏寒。
泄瀉不止,豆蔻丸。
草豆蔻(一枚,剝開皮,入乳香一塊在內,複用和白麵裹,慢火燒令熟,去面及豆蔻皮
,不用。)
上為細末,以粟米飲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七丸,米飲下,無時。
治婦人骨蒸方
桑白皮 黃 薏苡仁(各半兩) 茵芋 紫蘇葉 茯苓 甘草(各一分,炙) 官桂
(去皮,二分)
上為細末,每服四錢,水一盞,薑三片,煎八分服之,三四日,卻服後方。
微利不妨,如腳未消,即間用豆湯服一服。
又方
牛膝(去頭,酒浸一宿) 當歸(去苗) 茯苓 熟幹地黃
心,各半兩) 柏子仁
上細末,煉蜜丸如梧子大,空心,鹽湯下五十丸。
小兒泄,濃腹丸。
地榆 天麻 芎 赤石脂(各一分)
姜炙) 木香(半分)
上為細末,棗肉為丸,非時服三十丸。
治久瀉方
白朮(半兩) 白芍藥(半兩) 桔梗(一分) 白芷(半兩)
上為細末,以豬肝四兩片切,如食法,入少鹽和之,不用油,用藥先和一半於銚內,先
爆過,次用木炭火上炙幹,再傳末作兩三次食之,止泄最妙。
又方新制
人參(一兩) 黃 薏苡仁 糯米末
草(炙) 鱉甲(酥炙,各一分) 白朮(半兩) 肉豆蔻(大者兩個)
上為細末,不羅,非時,以水一盞,生薑一片,棗子一個,破之,同煎三錢,取七分服
,去滓服,至十來服,或七八服,覺血淡,或微有些小腹痛,每服加白朮少許,及烏梅肉半
個煎,但血旋止,和胃藥,藥未可全去,只桔梗,枳實二味,以白蒺藜代之。
痢稍止未全減臟腑忽下血猶未止,卻服此方。
黃 (輕炙) 白蒺藜(去刺,各半兩) 白蘞 茯苓
訶子皮(四錢) 木香(一分) 黃連(燒焦,二錢)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非時,清湯下二十丸至三十丸,米湯亦得。
又方
訶子(炮令大熟) 山藥 人參 白朮(各半兩)
去肝風,但通腸於利藥中,使非訶子,不能為功。)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空心,米湯下三十丸,常服以去痔疾,又能足血。
進飲食、香術丸。
白朮(一兩,炒) 丁香(一錢半) 半夏 木香(炮)
(炒) 神曲(炒,各半兩)
上為末,水麵糊丸如梧子大,每朝米湯下三十丸,食後服。

<目錄>
<篇名>附錄一
內容:/黃丕烈跋
向聞白堤錢聽然雲,北宋時有名醫,因治蔡京腸秘之症只用紫菀一味,其病遂愈,醫者
由是知名,其人蓋史載之也。後余友顧千里游杭州過石塚嚴久能於湖上,出各種古書相質,
歸為餘言,中有史載之方二卷,真北宋精槧,餘心嚮往之久矣。客歲錢唐何夢華從嚴氏買得
,今夏轉歸於余,余檢其方,果有大府秘一門用紫菀者,始信錢丈之言為不謬,特未知用而
見效之說,出何書耳,至於版刻之為北宋,確然可信,字畫斬方,神氣肅穆,在宋槧中不多
,其避諱若炅字,尤他刻所罕,千里豔稱於前,夢華作合于後,余於此書,可雲奇遇,餘
喜讀未見書,若此書各家書目所未收,惟宋史新編有雲史戰之方二卷,戰者以載字形近而
,無可疑者,餘重其書之秘,出白金三十兩易得,重加裝潢,遇上方切去原紙處,悉以宋
補之,尾葉原填闕字,亦以宋紙易去,命工仍錄其文,想前人必非無知妄作者也,上下卷通
計一百單七翻,合裝潢費核之,幾幾乎白金三星一葉矣。余之惜書而不惜錢,其真佞宋耶,
誠不失為書魔雲爾。
/嘉慶丙寅立冬後一日蕘翁黃丕烈識于百宋一KT

<目錄>
<篇名>附錄二
內容:/王振聲跋
此書自郡齋讀書志已下,皆未著錄,郡中黃複翁得之石塚嚴氏,此即從之過錄者也,載
之名不甚著,其始末無考,惟據複翁跋稱,宋稗類鈔載,眉州朱師古得異疾,趨郡謁史載之
,宋時眉州屬成都府,是載之為成都人也。書錄解題指南方二卷,蜀人史載之撰,卷數雖同
,書名則異,不知即此書以否,然稱為蜀人,與宋稗類鈔合,其非二人可知,是載之名堪也
,而阮文達提要謂,字裏未詳,蓋誤仞載之為名矣,北窗炙 錄載,載之療蔡元長疾,元長
熙甯三年進士,靖康中貶死,是載之為神宗後人也。其大略可見者如此,按載之療元長大腸
秘固,市紫菀以進,須臾遂通,此書大府秘門,正有用紫菀一方,而師古異疾,載之名為食
掛,謂出素問,制藥服之,三日頓愈,宋稗類鈔不言所用何藥,此書亦無食掛方論,蓋載之
所著,當不止此,或在解題所稱指南方中,而此書非即指南方,又可想見也,書中炅戌驚微
等皆為字不成,而完丸等不避欽宗嫌名,蓋刻于靖康以前,後翁定為北宋精槧不誣也。
/咸豐戊午季春既望文 王振聲書於鐵琴銅劍樓。/

in>:  全文完
圖檔
發表主題 主題已鎖定

回到「5.內科」